Wikibooks zhwikibooks https://zh.wikibooks.org/wiki/Wikibooks:%E9%A6%96%E9%A1%B5 MediaWiki 1.43.0-wmf.2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books Wikibooks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Wikijunior Wikijunior talk Subject Subject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Wikibooks:互助客棧 4 107 175770 175568 2024-04-25T20:20:00Z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8238 /* 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Easy Archive|to=Wikibooks:互助客栈/存档/二零二四年}} == 再谈改名建议 == 十年前曾有[[Wikibooks:互助客栈/存档/二零一二年#教科书易名建议|一次讨论]]开启了该议题之先河,但无下文,个人觉得本网站参与和活跃程度低,跟教科书这个名字的限定有很大关系。纵观方针所限定可以收录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版本里实际收录的东西,都远不止教科书那么狭窄,所以再次呼吁改名。--[[User:虹色分子|虹色分子]] ([[User talk:虹色分子|留言]]) 2022年11月4日 (五) 12:32 (UTC) :{{支持}} --[[User: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8px;color:green">'''酥糖'''</span>]] [[User_talk: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8px;color:grey">''Megmin''</span>]] 2022年11月7日 (一) 05:30 (UTC) :{{补充}}就网站现状来说,这个站点有点“芜草丛生”,需要改进的部分还很多,我会列表出来供有志参与的编辑者参考。--[[User: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8px;color:green">'''酥糖'''</span>]] [[User_talk: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8px;color:grey">''Megmin''</span>]] 2022年11月7日 (一) 05:34 (UTC) :{{支持}} '''《維基課本》'''--[[User:Btooombtooom|Btooombtooom]] ([[User talk:Btooombtooom|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1:21 (UTC) ::{{意見}}:《課本》不太好,☆疾風。肯尼★_君所言甚是,《課本》一名不太吸引小朋友,甚至可能會有退避三舍的感覺。 --<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勿用[[w:歐化中文#濫用抽象動詞|「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span> [[User:捍粵者|<span style="color:#007F00;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捍粵者'''</span>]] 2023年5月7日 (日) 15:58 (UTC) : 似乎應該考慮與維基文庫之間的聯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2月28日 (二) 05:18 (UTC) :誠如{{ping2|Jusjih}}君所言,{{支持}}《維基書屋》。--<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勿用[[w:歐化中文#濫用抽象動詞|「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span> [[User:捍粵者|<span style="color:#007F00;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捍粵者'''</span>]] 2023年5月7日 (日) 15:53 (UTC) ::维基书房似乎亦可。&nbsp;——[[User:魔琴|<span style="color:#080;font-size:120%;font-family:cursive">魔琴</span>]] <small>[&nbsp;[[User talk:魔琴|留言]] [[Special:Contribs/魔琴|贡献]]&nbsp;]</small> 2023年11月7日 (二) 12:11 (UTC) :支持改为教科书以外的名字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3年11月26日 (日) 22:06 (UTC) ::{{补充}} 个人建议维基读本。”教科书“会导致有用户从真的教科书搬内容过来。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4年1月20日 (六) 21:12 (UTC) :::支持讀本吧,或者書本之類的,看起來改名各位都基本同意,具體改成啥名先求個共識或者投票吧。 [[User:Rowe Wilson Frederisk Holme|Rowe Wilson Frederisk Holme]] ([[User talk:Rowe Wilson Frederisk Holme|留言]]) 2024年1月31日 (三) 08:08 (UTC) ::::维基图书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2月5日 (一) 07:03 (UTC) :::::图书的话感觉容易和维基文库分不清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4年2月5日 (一) 07:15 (UTC) ::::::{{支持}}「维基读本」ㄧ📒[[User:78-Yellowcat|'''<span style="color:#ffd700">78Cat</span>''']]📚 • [[User talk:78-Yellowcat|📮]] 2024年2月7日 (三) 08:44 (UTC) ::{{支持}},因為中文wikibooks不能收錄電子遊戲攻略的原因就是因為wikibooks的中文名稱是維基教科書,英文wikibooks與日文wikibooks均已收錄電子遊戲攻略,因為英文books確實包含電子遊戲攻略,而中文教科書則不包含電子遊戲攻略,我覺得這完全是歧視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包括中國大陸人與台灣人以及香港人,還有部份的新加坡人與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是有許多語言的地區,包括英文、中文以及馬來語),所以強烈建議wikibooks的中文名稱修改成一個可以收錄電子遊戲攻略的名稱,與英文wikibooks與日文wikibooks一樣。 [[Special:Contributions/118.170.40.46|118.170.40.46]] ([[User talk:118.170.40.46|留言]]) 2024年3月15日 (五) 06:52 (UTC) : 另外還要確定若正式更名,有什麼其他地方需要對應更改?跨維基站點內容也不少。——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2月4日 (日) 17:58 (UTC) ::这个不急,先定下来再说,可以慢慢改,曾用名暂时留着也不会有大问题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4年2月7日 (三) 08:57 (UTC) == 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 == 大家好。关于移除「高级权限」(管理员、行政员、介面管理員等)的一项方针已于2013年[[:m:Requests for comment/Activity levels of advanced administrative rights holders|获得全域社群共识]]。根据此方针,[[:m:stewards/zh|监管员]]正在审核所有處於维基媒体基金会控制下、没有不活跃方针的维基之管理人员活动。根据我们的了解,諸位所在的維基并没有移除不活跃账户的「高级权限」的正式程序。这意味着,监管员将根据新的[[:m:Admin activity review/zh|管理员活动审核方针]]来负责此事。 我們現已認定下列用戶符合不活躍標準,即超過2年沒有編輯也沒有日誌操作: # [[Special:Contributions/Gzdavidwong|Gzdavidwong]](管理員) 这些用户将很快收到通知,告知他们假如希望保留部分或全部权限,应开启社群讨论。如果没有回应,那么他们的高级权限将会被监管员移除。 然而,如果您所在的社群希望建立自己的活动审核程序以取代全域审核、对这些不活跃的权限持有者做出其他决定,或已经有相关方针但我们并不知晓,那么请在元维基[[:m:Stewards' noticeboard|通知监管员]],这样我们将不会对您所在的維基做出权限审核。 谢谢! [[User:Superpes15|Superpes15]] ([[User talk:Superpes15|留言]]) 2024年2月7日 (三) 23:56 (UTC) :請求保留權限。但本人承認確實於多個維基項目分身乏術,願意在有人提出的情況下盡可能幫忙。 [[w: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4年2月11日 (日) 00:42 (UTC) :: 既然及時回應,應沒有安全疑慮,那大可以保留權限。本站人也沒有多到可以嫌少的程度。——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2月11日 (日) 15:09 (UTC) :::{{Ping|Gzdavidwong|Ericliu1912}} I confirm that I won't remove the flag! Thanks (please next time remember to inform steward on [[m:Stewards' noticeboard|steward noticeboard on meta-wiki]], I noticed this just by chance, and was about to remove the flag) :) [[User:Superpes15|Superpes15]] ([[User talk:Superpes15|留言]]) 2024年3月7日 (四) 00:46 (UTC) :::: {{ping|Superpes15}}Oh well! That's thrilling! Would remember to notify the Stewards next time.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3月7日 (四) 02:06 (UTC) == 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Announcement - results|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Announcement - resul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各位好, 我們十分感謝大家關注《通用行為準則》的進展。我在此宣佈[[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的[[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_Code_of_Conduct/Coordinating_Committee/Charter/Voter_information|批准投票]]結果。1746位貢獻者在本次批准投票中投票,1249名選民支持該章程,420名選民不支持。而是次投票過程允許選民對該章程發表評論。 投票統計報告和選民評論摘要將在未來幾週內在元維基上發佈。 敬請期待後續的進展。 謹代表《通用行為準則》專案團隊,<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2月12日 (一) 18:23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160150 --> == 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 == <div lang="en" dir="ltr" class="mw-content-ltr">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eta: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2月的[[meta: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2/29 (四)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對今年第一線資訊有興趣嗎?首次對話時間歡迎一起來聊聊! </div>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182737 --> == 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call for candidate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取得此訊息之其他語言版本;]]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call for candidate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您好: 目前,[[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U4C)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Vote results|《組織章程》批准評論報告]]已經公布。此外,自即日起至4月1日止,將受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 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致力於公正執行《通用行為準則》(UCoC)之規定。我們歡迎社群成員申請登記為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有關委員會職責及其他資訊,詳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組織章程]]頁面。 依《組織章程》規定,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置委員16人,其中有8人由全體社群成員選出,另有8人按地區分配選出,以確保協調委員會有效反映社群多元組成。 有關候選人申請登記辦法及其他具體細節,詳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元維基頁面]]。 謹代表《通用行為準則》專案團隊,<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3月5日 (二) 16:25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276337 --> == 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遴選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Announcement/Selection announcement|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此訊息的其他語言翻譯版本。]]'' :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Announcement/Selection announcement|{{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Announcement/Selection announcement}}&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今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的四名由社群和維基媒體自治體選出的理事會成員的任期將會結束[1]。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邀請整個維基媒體運動參與今年的選拔過程並投票填補這些席位。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 committee|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委員會]]將在維基媒體基金會工作人員的支持下監督這一過程[2]。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治理委員會從無法參與 2024 年由社群和維基媒體自治體選出的理事會成員遴選過程候選人的理事會成員中成立了一個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由Dariusz Jemielniak,Nataliia Tymkiv,Esra'a Al Shafei,Kathy Collins,和 Shani Evenstein Sigalov 組成[3]。該小組的任務是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監督 2024 年理事會成員選擇流程,並向理事會通報情況。請參閱此處以了解有關選舉委員會、理事會和工作人員角色的更多詳細資訊 [4]。 以下是已計劃的主要日期: * 2024 年 5 月:徵集候選人和問題 * 2024 年 6 月:維基媒體自治體投票選出 12 名候選人入圍名單(如果只有 15 名或以下候選人申請,則不設入圍名單)[5] * 2024 年 6 月至 8 月:競選活動期間 * 2024 年 8 月底/9 月初:為期兩週的社群投票期 * 2024 年 10 月至 11 月:已獲選候選人的背景調查 * 2024 年 12 月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會議:新理事會成員就任 請在[[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此元維基頁面]]上了解有關 2024 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流程的更多信息,包括詳細的時間表、候選流程、競選規則和選民資格標準,並制定您的計劃。 '''選舉志願者''' 參與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選舉過程的另一種方式是成為選舉志願者。選舉志願者是選舉委員會與其各自社群之間的橋樑。他們幫助確保他們的社群得到代表並動員他們投票。請在此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Election Volunteers|元維基頁面]] 上了解有關該計劃以及如何加入的更多資訊。 此致, [[m:Special:MyLanguage/User:Pundit|Dariusz Jemielniak]] (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治理委員會主席、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工作小組) [1]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1/Results#Elected [2] https://foundation.wikimedia.org/wiki/Committee:Elections_Committee_Charter [3] https://foundation.wikimedia.org/wiki/Minutes:2023-08-15#Governance_Committee [4]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_committee/Roles [5] 儘管理想的人數是 12 名候選人競選 4 個空缺席位,但如果超過 15 名候選人參選,就會觸發入圍名單流程,因為被剔除的 1 至 3 名候選人可能會感到被排斥。對於維基媒體自治體來說,只從候選人名單中剔除 1 至 3 名候選人的入圍名單程序將是一項繁重的工作。<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MPossoupe_(WMF)|MPossoupe_(WMF)]]2024年3月12日 (二) 19:56 (UTC) <!-- 信息由 User:MPossoupe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349432 --> == 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 == <section begin="server-switch"/><div class="plainlinks"> [[:m:Special:MyLanguage/Tech/Server switch|閱讀本消息的其他語言版本]]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Tech%2FServer+switch&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即將切换数据中心之间的路由。 这项举措能够确保维基百科以及其他的维基媒体项目可以在经受灾害冲击时依然维持线上运作。 所有流量将在'''{{#time:Y年n月j日|2024-03-20|zh}}'''进行切换。 本次測試將會在'''[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time:U|2024-03-20T14:00|en}} {{#time:H:i e|2024-03-20T14:00}}]'''開始。 因[[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What is MediaWiki?|MediaWiki]]系统限制,切换期间将短期无法进行编辑。 我們在此對您的不便致以歉意,並努力將其影響減至最低。 '''期间您可以阅读但暂时无法编辑所有的维基。''' *{{#time:Y年n月j日|2024-03-20|zh}},您大約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能进行编辑。 *届时编辑条目或保存更改时将出现错误信息。 我们希望过程中没有编辑丢失,但无法确保。 如果您看到错误消息,请耐心等待一切恢复正常, 然后保存您的编辑。 保存前请先另行复制一份您的修改,以防万一。 '''其他影響''': *后台作业变慢,有些可能被丢弃。 紅鏈可能無法像平時一樣即時更新。 如果您建立了一个新条目,而该条目的名称此前已经在其他页面显示为红色的内部链接,则该链接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被更新为蓝色。 一些长时间运行的脚本将停止。 * 我們預期代碼部署將如同往常一般進行。 不過,部分個案代碼可能因操作需要而暫時凍結。 * [[mw:Special:MyLanguage/GitLab|GitLab]]會暫停服務,為時約90分鐘。 如有必要,此项目有可能推迟。 您可以[[wikitech:Switch_Datacenter|在wikitech.wikimedia.org阅读计划]]。 任何變化都將會在這份计划书中更新。 我们将发布更多关于此项目的通知。 每一個維基將會在此行動發生的30分鐘之前顯示一個通告。 '''请把它分享给您的社区。'''</div><section end="server-switch"/> [[user:Trizek (WMF)|Trizek (WMF)]], 2024年3月15日 (五) 00:01 (UTC) <!-- 信息由 User:Trizek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5636619 --> == 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 == <div lang="en" dir="ltr" class="mw-content-ltr">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3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3/30 (六) 14: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mvd-jwng-brh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鼓勵提高台灣社群參與度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2024年3月28日 (四) 10:02 (UTC) </div>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 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 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hort notice on key projects 2024-03-25|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Movement Charter 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hort notice on key projects 2024-03-25}}&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各位好, 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很高興地宣佈,維基媒體運動憲章的完整草案將於 2024年4月2日發佈。這將展開'''4月2日至4月22日的社群參與期'''。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是一份建議文件,旨在定義維基媒體運動所有成員和實體的角色和責任,包括設立一個新的維基媒體運動治理全域委員會。 維基媒體運動的每位成員均被邀請就完整版的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草案分享意見——這是在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草案更新以進行2024年6月批准投票之前提供反饋的最後機會。 '''如何分享您的意見''' * 在[[m:Special:MyLanguage/Talk: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的討論頁面''']]上分享您的資訊或問題; * 參加4月4日[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712242800 15:00-17:00(世界協調時間)]舉行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Community Consultation#Upcoming drop-in session|'''社群會議''']](詳情即將公佈); * 或發送電子郵件至[mailto: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Updates|請閱讀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更新]]以獲取更多資訊。 僅代表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3月28日 (四) 13:48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tart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period 2024-04-02|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tart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period 2024-04-02}}&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大家好,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的完整草案已發佈在元維基上供您審閱。 '''為什麼您要關心維基媒體運動憲章''' 維基媒體運動憲章非常重要。這將是落實維基媒體運動2030策略建議的重要文件。參與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討論意味著您確保在塑造維基媒體運動的未來時您的聲音被聽到,並代表您的利益。 '''社群參與 – 4月2日至4月30日''' 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MCDC)誠摯邀請維基媒體運動的每位成員分享對維基媒體運動憲章完整草案的回饋。 請透過在[[m:Special:MyLanguage/Talk: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討論頁面]]上以任何語言分享您的回饋,讓人們聽到您的聲音, 參加[[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Community Consultation#Upcoming drop-in session|社群會議]],或發送電子郵件至[mailto: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請閱讀維基媒體運動憲章[[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Updates|起草委員會的最新更新]]以獲取更多資訊。 謝謝。 僅代表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4月4日 (四) 05:22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vote opens|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vote open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各位好, 我在此通知您,《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英文簡稱為:U4C)的投票期現已開放,截止日期為 2024 年 5 月 9 日。請閱讀[[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元維基上的投票頁面]]以了解有關投票和選民資格的更多資訊。 《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英文簡稱為:U4C)是一個致力於公平地和一致地實施《通用行為準則》的全球性組織。社群成員受邀提交《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候選人申請。如需了解更多資訊和《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的職責,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查看《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的章程]]。 請與您的社群成員分享此訊息,以便他們可以參與是次投票。 謹代表《通用行為準則》專案團隊,<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4月25日 (四) 20:20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390244 --> bu859zi1xsfly5nfrynfw2i7f2tvug5 175772 175770 2024-04-25T20:28:01Z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8238 /* 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Easy Archive|to=Wikibooks:互助客栈/存档/二零二四年}} == 再谈改名建议 == 十年前曾有[[Wikibooks:互助客栈/存档/二零一二年#教科书易名建议|一次讨论]]开启了该议题之先河,但无下文,个人觉得本网站参与和活跃程度低,跟教科书这个名字的限定有很大关系。纵观方针所限定可以收录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版本里实际收录的东西,都远不止教科书那么狭窄,所以再次呼吁改名。--[[User:虹色分子|虹色分子]] ([[User talk:虹色分子|留言]]) 2022年11月4日 (五) 12:32 (UTC) :{{支持}} --[[User: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8px;color:green">'''酥糖'''</span>]] [[User_talk: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8px;color:grey">''Megmin''</span>]] 2022年11月7日 (一) 05:30 (UTC) :{{补充}}就网站现状来说,这个站点有点“芜草丛生”,需要改进的部分还很多,我会列表出来供有志参与的编辑者参考。--[[User: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8px;color:green">'''酥糖'''</span>]] [[User_talk:SugaryMegmin|<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8px;color:grey">''Megmin''</span>]] 2022年11月7日 (一) 05:34 (UTC) :{{支持}} '''《維基課本》'''--[[User:Btooombtooom|Btooombtooom]] ([[User talk:Btooombtooom|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1:21 (UTC) ::{{意見}}:《課本》不太好,☆疾風。肯尼★_君所言甚是,《課本》一名不太吸引小朋友,甚至可能會有退避三舍的感覺。 --<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勿用[[w:歐化中文#濫用抽象動詞|「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span> [[User:捍粵者|<span style="color:#007F00;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捍粵者'''</span>]] 2023年5月7日 (日) 15:58 (UTC) : 似乎應該考慮與維基文庫之間的聯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2月28日 (二) 05:18 (UTC) :誠如{{ping2|Jusjih}}君所言,{{支持}}《維基書屋》。--<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勿用[[w:歐化中文#濫用抽象動詞|「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span> [[User:捍粵者|<span style="color:#007F00;font-family:新一細明體">'''捍粵者'''</span>]] 2023年5月7日 (日) 15:53 (UTC) ::维基书房似乎亦可。&nbsp;——[[User:魔琴|<span style="color:#080;font-size:120%;font-family:cursive">魔琴</span>]] <small>[&nbsp;[[User talk:魔琴|留言]] [[Special:Contribs/魔琴|贡献]]&nbsp;]</small> 2023年11月7日 (二) 12:11 (UTC) :支持改为教科书以外的名字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3年11月26日 (日) 22:06 (UTC) ::{{补充}} 个人建议维基读本。”教科书“会导致有用户从真的教科书搬内容过来。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4年1月20日 (六) 21:12 (UTC) :::支持讀本吧,或者書本之類的,看起來改名各位都基本同意,具體改成啥名先求個共識或者投票吧。 [[User:Rowe Wilson Frederisk Holme|Rowe Wilson Frederisk Holme]] ([[User talk:Rowe Wilson Frederisk Holme|留言]]) 2024年1月31日 (三) 08:08 (UTC) ::::维基图书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2月5日 (一) 07:03 (UTC) :::::图书的话感觉容易和维基文库分不清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4年2月5日 (一) 07:15 (UTC) ::::::{{支持}}「维基读本」ㄧ📒[[User:78-Yellowcat|'''<span style="color:#ffd700">78Cat</span>''']]📚 • [[User talk:78-Yellowcat|📮]] 2024年2月7日 (三) 08:44 (UTC) ::{{支持}},因為中文wikibooks不能收錄電子遊戲攻略的原因就是因為wikibooks的中文名稱是維基教科書,英文wikibooks與日文wikibooks均已收錄電子遊戲攻略,因為英文books確實包含電子遊戲攻略,而中文教科書則不包含電子遊戲攻略,我覺得這完全是歧視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包括中國大陸人與台灣人以及香港人,還有部份的新加坡人與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是有許多語言的地區,包括英文、中文以及馬來語),所以強烈建議wikibooks的中文名稱修改成一個可以收錄電子遊戲攻略的名稱,與英文wikibooks與日文wikibooks一樣。 [[Special:Contributions/118.170.40.46|118.170.40.46]] ([[User talk:118.170.40.46|留言]]) 2024年3月15日 (五) 06:52 (UTC) : 另外還要確定若正式更名,有什麼其他地方需要對應更改?跨維基站點內容也不少。——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2月4日 (日) 17:58 (UTC) ::这个不急,先定下来再说,可以慢慢改,曾用名暂时留着也不会有大问题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Talk'''</font></sup>]] </span> 2024年2月7日 (三) 08:57 (UTC) == 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 == 大家好。关于移除「高级权限」(管理员、行政员、介面管理員等)的一项方针已于2013年[[:m:Requests for comment/Activity levels of advanced administrative rights holders|获得全域社群共识]]。根据此方针,[[:m:stewards/zh|监管员]]正在审核所有處於维基媒体基金会控制下、没有不活跃方针的维基之管理人员活动。根据我们的了解,諸位所在的維基并没有移除不活跃账户的「高级权限」的正式程序。这意味着,监管员将根据新的[[:m:Admin activity review/zh|管理员活动审核方针]]来负责此事。 我們現已認定下列用戶符合不活躍標準,即超過2年沒有編輯也沒有日誌操作: # [[Special:Contributions/Gzdavidwong|Gzdavidwong]](管理員) 这些用户将很快收到通知,告知他们假如希望保留部分或全部权限,应开启社群讨论。如果没有回应,那么他们的高级权限将会被监管员移除。 然而,如果您所在的社群希望建立自己的活动审核程序以取代全域审核、对这些不活跃的权限持有者做出其他决定,或已经有相关方针但我们并不知晓,那么请在元维基[[:m:Stewards' noticeboard|通知监管员]],这样我们将不会对您所在的維基做出权限审核。 谢谢! [[User:Superpes15|Superpes15]] ([[User talk:Superpes15|留言]]) 2024年2月7日 (三) 23:56 (UTC) :請求保留權限。但本人承認確實於多個維基項目分身乏術,願意在有人提出的情況下盡可能幫忙。 [[w: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4年2月11日 (日) 00:42 (UTC) :: 既然及時回應,應沒有安全疑慮,那大可以保留權限。本站人也沒有多到可以嫌少的程度。——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2月11日 (日) 15:09 (UTC) :::{{Ping|Gzdavidwong|Ericliu1912}} I confirm that I won't remove the flag! Thanks (please next time remember to inform steward on [[m:Stewards' noticeboard|steward noticeboard on meta-wiki]], I noticed this just by chance, and was about to remove the flag) :) [[User:Superpes15|Superpes15]] ([[User talk:Superpes15|留言]]) 2024年3月7日 (四) 00:46 (UTC) :::: {{ping|Superpes15}}Oh well! That's thrilling! Would remember to notify the Stewards next time.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3月7日 (四) 02:06 (UTC) == 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Announcement - results|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Announcement - resul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各位好, 我們十分感謝大家關注《通用行為準則》的進展。我在此宣佈[[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的[[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_Code_of_Conduct/Coordinating_Committee/Charter/Voter_information|批准投票]]結果。1746位貢獻者在本次批准投票中投票,1249名選民支持該章程,420名選民不支持。而是次投票過程允許選民對該章程發表評論。 投票統計報告和選民評論摘要將在未來幾週內在元維基上發佈。 敬請期待後續的進展。 謹代表《通用行為準則》專案團隊,<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2月12日 (一) 18:23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160150 --> == 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 == <div lang="en" dir="ltr" class="mw-content-ltr">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eta: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2月的[[meta: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2/29 (四)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對今年第一線資訊有興趣嗎?首次對話時間歡迎一起來聊聊! </div>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182737 --> == 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call for candidate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取得此訊息之其他語言版本;]]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call for candidate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您好: 目前,[[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U4C)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Vote results|《組織章程》批准評論報告]]已經公布。此外,自即日起至4月1日止,將受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 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致力於公正執行《通用行為準則》(UCoC)之規定。我們歡迎社群成員申請登記為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有關委員會職責及其他資訊,詳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組織章程]]頁面。 依《組織章程》規定,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置委員16人,其中有8人由全體社群成員選出,另有8人按地區分配選出,以確保協調委員會有效反映社群多元組成。 有關候選人申請登記辦法及其他具體細節,詳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元維基頁面]]。 謹代表《通用行為準則》專案團隊,<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3月5日 (二) 16:25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276337 --> == 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遴選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Announcement/Selection announcement|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此訊息的其他語言翻譯版本。]]'' :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Announcement/Selection announcement|{{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Announcement/Selection announcement}}&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今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的四名由社群和維基媒體自治體選出的理事會成員的任期將會結束[1]。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邀請整個維基媒體運動參與今年的選拔過程並投票填補這些席位。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 committee|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委員會]]將在維基媒體基金會工作人員的支持下監督這一過程[2]。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治理委員會從無法參與 2024 年由社群和維基媒體自治體選出的理事會成員遴選過程候選人的理事會成員中成立了一個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由Dariusz Jemielniak,Nataliia Tymkiv,Esra'a Al Shafei,Kathy Collins,和 Shani Evenstein Sigalov 組成[3]。該小組的任務是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監督 2024 年理事會成員選擇流程,並向理事會通報情況。請參閱此處以了解有關選舉委員會、理事會和工作人員角色的更多詳細資訊 [4]。 以下是已計劃的主要日期: * 2024 年 5 月:徵集候選人和問題 * 2024 年 6 月:維基媒體自治體投票選出 12 名候選人入圍名單(如果只有 15 名或以下候選人申請,則不設入圍名單)[5] * 2024 年 6 月至 8 月:競選活動期間 * 2024 年 8 月底/9 月初:為期兩週的社群投票期 * 2024 年 10 月至 11 月:已獲選候選人的背景調查 * 2024 年 12 月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會議:新理事會成員就任 請在[[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此元維基頁面]]上了解有關 2024 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流程的更多信息,包括詳細的時間表、候選流程、競選規則和選民資格標準,並制定您的計劃。 '''選舉志願者''' 參與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選舉過程的另一種方式是成為選舉志願者。選舉志願者是選舉委員會與其各自社群之間的橋樑。他們幫助確保他們的社群得到代表並動員他們投票。請在此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Election Volunteers|元維基頁面]] 上了解有關該計劃以及如何加入的更多資訊。 此致, [[m:Special:MyLanguage/User:Pundit|Dariusz Jemielniak]] (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治理委員會主席、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工作小組) [1]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1/Results#Elected [2] https://foundation.wikimedia.org/wiki/Committee:Elections_Committee_Charter [3] https://foundation.wikimedia.org/wiki/Minutes:2023-08-15#Governance_Committee [4]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_committee/Roles [5] 儘管理想的人數是 12 名候選人競選 4 個空缺席位,但如果超過 15 名候選人參選,就會觸發入圍名單流程,因為被剔除的 1 至 3 名候選人可能會感到被排斥。對於維基媒體自治體來說,只從候選人名單中剔除 1 至 3 名候選人的入圍名單程序將是一項繁重的工作。<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MPossoupe_(WMF)|MPossoupe_(WMF)]]2024年3月12日 (二) 19:56 (UTC) <!-- 信息由 User:MPossoupe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349432 --> == 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 == <section begin="server-switch"/><div class="plainlinks"> [[:m:Special:MyLanguage/Tech/Server switch|閱讀本消息的其他語言版本]]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Tech%2FServer+switch&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即將切换数据中心之间的路由。 这项举措能够确保维基百科以及其他的维基媒体项目可以在经受灾害冲击时依然维持线上运作。 所有流量将在'''{{#time:Y年n月j日|2024-03-20|zh}}'''进行切换。 本次測試將會在'''[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time:U|2024-03-20T14:00|en}} {{#time:H:i e|2024-03-20T14:00}}]'''開始。 因[[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What is MediaWiki?|MediaWiki]]系统限制,切换期间将短期无法进行编辑。 我們在此對您的不便致以歉意,並努力將其影響減至最低。 '''期间您可以阅读但暂时无法编辑所有的维基。''' *{{#time:Y年n月j日|2024-03-20|zh}},您大約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能进行编辑。 *届时编辑条目或保存更改时将出现错误信息。 我们希望过程中没有编辑丢失,但无法确保。 如果您看到错误消息,请耐心等待一切恢复正常, 然后保存您的编辑。 保存前请先另行复制一份您的修改,以防万一。 '''其他影響''': *后台作业变慢,有些可能被丢弃。 紅鏈可能無法像平時一樣即時更新。 如果您建立了一个新条目,而该条目的名称此前已经在其他页面显示为红色的内部链接,则该链接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被更新为蓝色。 一些长时间运行的脚本将停止。 * 我們預期代碼部署將如同往常一般進行。 不過,部分個案代碼可能因操作需要而暫時凍結。 * [[mw:Special:MyLanguage/GitLab|GitLab]]會暫停服務,為時約90分鐘。 如有必要,此项目有可能推迟。 您可以[[wikitech:Switch_Datacenter|在wikitech.wikimedia.org阅读计划]]。 任何變化都將會在這份计划书中更新。 我们将发布更多关于此项目的通知。 每一個維基將會在此行動發生的30分鐘之前顯示一個通告。 '''请把它分享给您的社区。'''</div><section end="server-switch"/> [[user:Trizek (WMF)|Trizek (WMF)]], 2024年3月15日 (五) 00:01 (UTC) <!-- 信息由 User:Trizek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5636619 --> == 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 == <div lang="en" dir="ltr" class="mw-content-ltr">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3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3/30 (六) 14: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mvd-jwng-brh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鼓勵提高台灣社群參與度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2024年3月28日 (四) 10:02 (UTC) </div>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 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 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hort notice on key projects 2024-03-25|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Movement Charter 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hort notice on key projects 2024-03-25}}&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各位好, 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很高興地宣佈,維基媒體運動憲章的完整草案將於 2024年4月2日發佈。這將展開'''4月2日至4月22日的社群參與期'''。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是一份建議文件,旨在定義維基媒體運動所有成員和實體的角色和責任,包括設立一個新的維基媒體運動治理全域委員會。 維基媒體運動的每位成員均被邀請就完整版的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草案分享意見——這是在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草案更新以進行2024年6月批准投票之前提供反饋的最後機會。 '''如何分享您的意見''' * 在[[m:Special:MyLanguage/Talk: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的討論頁面''']]上分享您的資訊或問題; * 參加4月4日[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712242800 15:00-17:00(世界協調時間)]舉行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Community Consultation#Upcoming drop-in session|'''社群會議''']](詳情即將公佈); * 或發送電子郵件至[mailto: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Updates|請閱讀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更新]]以獲取更多資訊。 僅代表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3月28日 (四) 13:48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tart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period 2024-04-02|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Announcement - Start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period 2024-04-02}}&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大家好,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的完整草案已發佈在元維基上供您審閱。 '''為什麼您要關心維基媒體運動憲章''' 維基媒體運動憲章非常重要。這將是落實維基媒體運動2030策略建議的重要文件。參與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討論意味著您確保在塑造維基媒體運動的未來時您的聲音被聽到,並代表您的利益。 '''社群參與 – 4月2日至4月30日''' 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MCDC)誠摯邀請維基媒體運動的每位成員分享對維基媒體運動憲章完整草案的回饋。 請透過在[[m:Special:MyLanguage/Talk:Movement Charter|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討論頁面]]上以任何語言分享您的回饋,讓人們聽到您的聲音, 參加[[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Community Consultation#Upcoming drop-in session|社群會議]],或發送電子郵件至[mailto: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movementcharter@wikimedia.org]. 請閱讀維基媒體運動憲章[[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Charter/Drafting Committee/Updates|起草委員會的最新更新]]以獲取更多資訊。 謝謝。 僅代表維基媒體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4月4日 (四) 05:22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vote opens|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Announcement – vote open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 各位好, 我在此通知您,《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英文簡稱為:U4C)的投票期現已開放,截止日期為 2024 年 5 月 9 日。請閱讀[[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Election/2024|元維基上的投票頁面]]以了解有關投票和選民資格的更多資訊。 《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英文簡稱為:U4C)是一個致力於公平地和一致地實施《通用行為準則》的全球性組織。社群成員受邀提交《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候選人申請。如需了解更多資訊和《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的職責,請[[m:Special:MyLanguage/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Coordinating Committee/Charter|查看《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的章程]]。 請與您的社群成員分享此訊息,以便他們可以參與是次投票。 謹代表《通用行為準則》專案團隊,<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m: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2024年4月25日 (四) 20:20 (UTC) <!-- 信息由 User:RamzyM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6390244 --> == 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 ==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4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4/29 (一)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方才自柏林歸來的Wikimedia Summit心得收穫與感想、以及即將截止的COSCUP議程軌報名,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上述兩項活動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4年4月25日 (四) 20:28 (UTC)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l7hhht6edadvjp5bmg2wnii6vvszf1z 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 0 26145 175778 175763 2024-04-26T03:12:28Z 張基珩 64902 /* 自殺防治 */ 此段敘述主題為「自殺防治」,卻僅提及數個「對自殺的誤解」,顯然敘述不足。因此我補上了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核心觀念== ===何謂壓力 === 1956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薛利'''([[w:en:Hans Selye|Hans Selye]],1907-1982)使用「壓力([[w:en:Psychological stress|Stress]])」一詞來表示那些'''會威脅到人心理恆定性的事物'''。 "Stress"和"Pressure"原先都屬於物理用詞,用以表示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力;兩者的差異在於力的來源,前者的來源是由'''個體內部產生的應付或抵抗力量''',後者的來源是在'''受力物體之外'''。以父母及孩子對於孩子未來之期許作例,父母期待孩子選填的科系及未來的發展而對孩子造成的壓力,可以稱之為「pressure」(因為來源是孩子個體之外的父母);而當孩子受父母期待所影響,試圖回應期待時,孩子就經歷「stress」(因為孩子個體本身產生回應的力量)。 至於健康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壓力,通常指的是「stress」。其中的單位面積就如同心理學中所提的「個別差異」,亦即在面對相同壓力時,個體所能承受的壓力也有差異。此外,薛利觀察到嚴重的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器官損傷和疾病。因此壓力(stress)是指身體因應任何外在要求而引起的反應,包括認知、情緒和生理等層次。作為一種心理上的感受,壓力可視為一種症狀,乃因應外在產生的反應;'''壓力也可被視為一種情緒的延伸,是對於外在狀態的改變所做出的抵抗。''' 綜合上述,壓力可以指涉以下三個層面: # '''壓力源(stressor)''':指引起壓力反應的刺激、產生壓力的'''因素''',可能源自內在或外在,具有'''不可預測或控制'''的特性,與動機(生理、心理、社會)衝突。壓力源的份量、強度、持續時間越長,則壓力越大。 # '''壓力歷程(stress process)''':即為'''壓力感受的形成'''。壓力感受的大小取決於多個因素,大致上包括「個人對壓力源的重視度」、「個人對相關事物和處境的管控能力」,和「個人對自我的期望」。 #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因應壓力而產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壓力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壓力反應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程度的壓力感,會在生理、心理、行為、甚至大腦等方面產生不同的表現或影響。在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感知威脅做評估時,[[w: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傾向產生綜合的應對反應;而負責周圍神經的[[w: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傾向增加激素活動,促使肌肉發揮最大功能。 ====壓力與情緒==== [[File:Back Cover, STRESS R US.jpg|thumb|Back Cover, STRESS R US]] [[File:Blausen 0614 LimbicSystem.png|thumb|Anatomical components of the limbic system]] 一旦認知判讀某一外在刺激是壓力源,訊息會傳導到[[w:边缘系统|腦部邊緣系統]]([[wikipedia:Limbic system|Limbic system]]),進而影響下視丘,使個體感受到情緒反應。一項生活事件經由個人之認知判斷,其意義對個人而言,如果是不確定或是具威脅的,則會引起焦慮;若事件的意義是挫折,則會引起憤怒反應;如果事件的意義是失落,則會引起憂鬱。而各種情緒,經常透過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表現出來。 不當的心理防衛機轉會增加個人的問題和適應的困難,如否定作用、退化作用、投射作用、身體化作用和行動化(acting out)。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則可以幫助個案處理情緒危機,如昇華作用和助人(利他)的想法等。以下為各種防衛機轉: :{| class="wikitable" |- ! 機轉名稱 !! 說明 !! 舉例 |- | 否定作用<br>(Denial) || 最原始、最直接的心理防衛機轉。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直接否定問題的存在,忽視或逃避問題。但否定並不能改變事實,因此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惡化。 || 因小孩命喪於車禍,而無法接受現實的母親,依然如故的為小孩整理房間、做飯,每天等候他回家,表現的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以上這些東西仍會影響人的的行為,使人做出自己也不明白的行為。 || 有一位法官每次遇到扒手,總會從重量刑。因為他以前在百貨公司曾被扒走皮包,當時憤怒的情緒一直存在於潛意識裡,無形中干擾法官的量刑。 |- | 轉移作用<br>(Displacement) || 個人的情緒、想法,因不能向當事人發洩出來,而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 成年人在公司被老闆罵,一肚子委屈又無處發洩,回到家看到小孩吵鬧,便怒火中燒,將所有的火氣都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情緒,推給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自己。 || 某人因為厭惡室友,而處處找對方麻煩,但又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對、沒正當道理。這時投射作用就可能發生,會認為是他的室友討厭他、找他的麻煩,所以他才會反擊。 |- | 退化作用<br>(Regression) || 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可能會出現幼稚、依賴等心智退回到年幼期的行為。 || 當有人犯了大錯不知道怎麼處理,他可能出現撒嬌、耍賴等小孩子行為。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人們心中有一些衝動與慾望,但自知這些衝動慾望是不能見容於社會的,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出來,為的就是要壓抑這些衝動與慾望。 || 一個小孩吸大拇指而被媽媽罵,此後他就把手放到背後,因為他擔心一旦大拇指放到嘴邊,又會忍不住吸了,所以反而刻意將手放到背後。 |- | 合理化作用<br>(Rationalization) || 任何現象,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得到的結果對人的影響並不相同。所謂合理化作用,便是為了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的相信特定解釋。 || 學生考試成績差,就怪罪於老師教得不好,而否定是自身能力的問題。 |- | 抵銷化作用<br>(Undoing) || 用一些象徵性的動作,來抵消另一些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過年的時候,打破了碗,要說一聲碎碎平安;見到了棺材,要唸聲佛號。目的都是為了抵消原有事物在心中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他可能採取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原有的缺陷,以減少不舒服的感覺。 || 一個運動很差的學生,刻意用知識上的成就來彌補運動上缺陷。 |- | 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之一。它的原理是:人們內心有些衝動與慾望無法排解,便改變成社會讚賞的行為來發洩出來。 || 一個人對於火有莫名的興奮,透過昇華作用,把對火的慾望改變成救火的行動,當了一位消防隊員。 |} ====壓力與生理==== 壓力反應是'''身心合一的系列與整體性反應'''。認知某一外在刺激為壓力源之後,會產生神經訊息,除了傳導到邊緣系統引發不同之情緒反應,也會同時傳導至管控運動肌肉的大腦皮質區([[w: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透過錐體和外錐體系統,增加肌肉強度,隨時準備行動,以面對外在壓力。 主控身體壓力反應的神經系統為——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神經肌肉系統。三大系統在情緒反應下會被活化,作用到各器官,而影響各器官功能: # [[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w:en: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促進新陳代謝的進行,使心跳加快,血液匯集到肌肉系統,促進肝醣分解釋出葡萄糖,促進腎上腺素分泌,盜汗和血壓上升。 # [[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w:en:parasympathetic system|parasympathetic system]]):降低新陳代謝,貯存能量,為身體做復原工作,故使心跳減慢,增加腸道蠕動與吸收。 # 神經肌肉系統([[w:en:Neuromuscular junction|Neuromuscular junction]]):在壓力反應時,可接受訊息後立即反應,增加肌肉強度,採取適當行動。 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平時在體內共同作用,維持個體生理功能的活化和調息,一旦遇到外在壓力源,則協調其作用,立即反應,一起應付外在情況。 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內分泌系統為腎上腺皮質素系統、生長激素系統、甲狀腺激素系統,以及腦垂體後葉。這些腺體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加主要器官如腦部血液供應、促進心跳加速,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增加可用能量,血壓上升,抑制免疫系統等作用。 在壓力源的作用下,身體各器官受到神經和內分泌兩大系統的作用,而處於活化狀態;當壓力源除去或減弱時,身體便積極重建,以維持原來的衡定狀態。若壓力源持續,體內適應機轉耗竭,身體會出現疾病或功能失調的癥候,而導致以下疾病: :* 心臟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和偏頭痛 :* 腸胃系統疾病:如胃潰瘍、大腸激躁症([[w:e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又名腸易激綜合症,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潰瘍性結腸炎[[w:en:Ulcerative colitis|Ulcerative colitis]]),情緒壓力過大會是病情再發或加劇。 :* 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下背痛、緊張性頭痛 :* 皮膚系統疾病:如濕疹、青春痘、蕁麻疹、牛皮癬和禿頭 :* 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 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 個人在壓力作用下會呈現何種表現,與個人的體質有關。例如:某人的消化系統脆弱,他的壓力反應便呈現消化系統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他的精神狀態脆弱,壓力反應時則會出現情緒障礙和其他相關症狀。 :'''壓力賀爾蒙''' :*[[w:可的松|皮質醇(cortisol)]]:屬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正常含量的皮質醇(或是其他糖皮質激素)有助身體在壓力下回復體內平衡,並避免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然而長期壓力會導致長時間分泌皮質醇,同時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造成生物體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襲。 ====壓力與遺傳==== 壓力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根據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時,會透過胎盤與胎兒共享壓力激素,提高發炎的頻率,由此增加感染機率與過度的免疫反應,在母體、胎盤與胎兒間產生連鎖反應,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胎兒大腦迴路的改變,導致其神經發育低下等。由此可知,壓力並非單純精神狀態,而是會實際影響胎兒健康。近期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因為壓力,父親的精子結構可能改變,進而影響未來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及各項相關發育。因此,母親於孕期時,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情。女性的身體機制為此產生了一些作用機制,如[[w:孕酮|孕酮]](progesterone,P4,又稱黃體激素)與[[w:催产素|催產素]](Oxytocin,OT,又稱縮宮素)的產生等,兩者皆具有減緩壓力的效用,其中孕酮還包含抗發炎的功能。<br> ===壓力源(Stressor)=== '''超過個人能力範圍'''所能夠處理,或是'''擾亂平衡狀態'''的刺激事件,所引起的特定或非特定的壓力反應型態。這些導致壓力產生的刺激事件,無論內在或外在的情境,總稱為'''壓力源''',可用「持續時間與特性」進行分類: {| class="wikitable" |- !類別!!內容 |- |'''急性壓力(acute stres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短''',且知道何時結束。如等待考試的來臨、等待成績公布等。 |- |'''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長''',且不清楚何時會結束。如低收入戶面臨生活上的經濟壓力、父母親長期臥病在床等。 |- |'''心理社會性壓力源(psychosocial stressor)'''||由'''社會性因素'''引發的壓力,經由認知判讀的過程引發。例如感覺自己的社會聲望、社交關係、群體歸屬、自尊心等受到潛在威脅。 |- |'''生理性壓力源(physiological stress)'''||壓力本身是直接'''經由生理作用而來''',直接對人體引發壓力反應,而毋須經由認知判讀過程。 |} ====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來源==== '''一、個人的壓力'''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B0E0E6;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實例 |- | 身體疾病 || 成年人因生病帶來的壓力來源是對於現在與未來間的焦慮 || 死亡、殘廢等 |- | rowspan="2" | 心理衝突 | 當遇到選擇時,而這些選擇都是想要卻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時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 當必須從選擇其中一種的情況下,但這些選擇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 | 左右為難的心境 |} '''二、家庭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經濟狀況 | 一般家庭常見的壓力來源就是經濟問題,尤其是當新生兒來臨時因承受不起金錢上的問題而發生悲劇。 | 家人衝突 | 家人衝突是常見的壓力來源,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均會造成影響,更有可能在兒童成長時產生心靈創傷。 | 生離死別 | 人的生病、意外、死亡,對身邊的親朋好友會造成嚴重的創傷以及失落,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 '''三、社會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學習壓力 | 同儕的相處、課業的負擔、升學壓力、感情的維持。 | 工作壓力 | 為金錢的雜事所煩惱,辦公上遇到的挫折,以及職場上的競爭。 | 環境壓力 | 生活的品質與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壓力的產生。 | 角色壓力 | 在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具備的角色越多,不同角色間的要求就越常出現對立的衝突。例如要同時兼顧身為丈夫、父親、兒子、下屬,如果無法好好的調適與做抉擇,往往會蠟燭多頭燒,形成巨大的壓力,以致難以負荷。 }} ====生活事件壓力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壓力源會讓人做出一些適應性的反應,包括情緒的、行為的、生理的、認知上的改變,而透過這些反應的綜合評估,就可以去比較、界定壓力源。荷馬發展出一個量表,用以反映美國人在生活中遭受不同事故和生病比率的關係,稱為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又稱荷馬壓力量表)。此量表一一列出影響生活的事件,量測其對壓力程度的影響,並以數字顯示其相對的嚴重性。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col1width=3em | col2width=15em | col3width=7em | 編號 | 生活事件 | 壓力程度指數 | 1 | 配偶死亡 | 100 | 2 | 離婚 | 73 | 3 | 分居(婚姻) | 65 | 4 | 入獄 | 63 | 5 | 近親或家庭成員死亡 | 63 | 6 | 個人疾病或受傷 | 53 | 7 | 結婚 | 50 | 8 | 被解雇 | 47 | 9 | 破鏡重圓 | 45 | 10 | 退休 | 45 | 11 | 家人的健康情形改變 | 44 | 12 | 懷孕 | 40 | 13 | 性困難 | 39 | 14 | 家庭成員增加 (新生兒降臨) | 39 | 15 | 事業再適應 | 39 | 16 | 經濟狀況改變 | 38 | 17 | 好友死亡 | 37 | 18 | 換不同的工作 | 36 | 19 | 與配偶爭執的次數改變 | 35 | 20 | 房屋貸款超過美金一萬元 | 31 | 21 | 抵押品贖回權被取消 | 30 | 22 | 工作職責的改變 | 29 | 23 | 子或女離家 | 29 | 24 | 與姻親發生衝突 | 29 | 25 | 個人非凡的成就 | 28 | 26 | 妻子就業或失業 | 26 | 27 | 學期開始或結束 | 26 | 28 | 生活起居、環境等的改變 | 25 | 29 | 改變個人習慣 | 24 | 30 | 與上司不合 | 23 | 31 | 工作時間或條件改變 | 20 | 32 | 搬家 | 20 | 33 | 轉學或重回學校 | 20 | 34 | 改變休閒習慣 | 19 | 35 | 改變宗教活動 | 19 | 36 | 改變社交活動 | 18 | 37 | 新增小額的貸款 | 17 | 38 | 睡眠習慣改變 | 16 | 39 | 家人團聚次數改變 | 15 | 40 | 飲食習慣改變 | 15 | 41 | 重要節日或假期 | 13 | 42 | 聖誕節 | 12 | 43 | 輕微違法 | 11 }} 回想自己一年的生活經驗,在以上列舉的事項中,將有發生過的每一項發生事件的分數全部加起來即為總分。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分數 | 風險程度 | 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 | 低於149分 | 一般 | 30%以下 | 150~199分 | 輕微 | 37% | 200~299分 | 中等 | 57% | 高於300分 | 較高 | 79%}} ====壓力源特性==== 壓力源通常具有下列三點性質: '''1.不可預測性/感(Un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意指事件的發生'''是否能夠被預測,屬於客觀判斷;「可預測感」'''則是'''人們對事物是否會發生的判斷,為人們主觀的判定''',和「可預測性」不同。即使對某一事件可控制性不高,如果擁有「可預測感」,認為自己能夠預期事情發生,其所帶來的壓力也會降低。 :以學校考試為例,假設今天老師「定期」進行考試(或事先進行預告),此時,對學生而言考試是具備「可預測性/感」的,只要依照安排好的讀書進度表進行複習,因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較小。但若今日考試為不定期發生、具備「不可預測性/感」,那麼學生便需隨時準備考試內容,且每堂課都不確定是否會舉行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相對較大。 :*'''可預測感對壓力的影響:''' :::(一)根據研究實驗顯示:對於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隨機電擊,另一個是電擊前會有警示聲。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較偏向選擇可預測的有警示聲之電擊'''。對此結果有二種解釋:一是因為預測會有電擊發生,而提早做好減輕傷害的準備;二是指出腦內的有機體可以在警示聲出現前放鬆,而不是一直持續處於緊張的狀態。 :::(二)'''習得無助實驗''':有兩隻小鼠分別面對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可控制電擊''',小鼠可透過壓下位於其前方的橫桿來停止電擊,另一個是'''不可控制的電擊''',該小鼠前方同樣也有一橫桿,但是壓下它並不會停止電擊。實驗結果顯示,當位於可控制電擊室的小鼠了解到壓下橫桿可以停止電擊時,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逐漸下降,因為牠被電擊的時間是可以預測的(當小鼠不壓橫桿時);而位處不可控制電壓室的小鼠即便後期被電擊的頻率降低,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依舊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被電擊對小鼠來說仍是不可預測的。 '''2.不可控制性/感(Uncontrollability)''' :「可控制性」指'''事情客觀上是否有辦法為個體所控制''',而「可控制感」則指個體對自己可否控制該事件的個人'''主觀感受'''。'''可控制性及可控制感的程度,會直接影響此事件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程度。'''舉例而言:面試時,人可以知道面試發生的時間(可控制),但不知道面試的問題、當下發生的突發狀況,或回應是否使面試官滿意等,都無法依自己意願及能力控制面試的結果。由於不具備「可控制感」,就會使得面試者感到壓力。 :在習得無助實驗中,同樣能看到可控制性對壓力的影響。無法控制電擊的小鼠,雖然被電的機率降低,但對其而言,整個實驗屬於隨機的事件,與其是否壓下操作桿無關,在後來的則不再試圖躲避電擊,產生典型的習得性無助(Learning Helplessness)情況,壓力賀爾蒙還是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大腦從未學習到控制和所厭惡的刺激的關聯,因而使個體放棄控制,也不再逃避其所厭惡的刺激。此為壓力環境的共軛控制。 '''3.與生理、心理、社會動機衝突''' :「與動機衝突」是指當人在生活中'''面對一些與常態矛盾,或是和自然、舒服的狀態相違背的事件時會產生壓力''',例如噪音、表現未達自己的期許、旁人的閒言閒語等。分析如下: ::*與'''生理動機'''衝突:人在安靜的環境中會感到比較放鬆,但若長時間待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便會產生壓力。 ::*與'''心理動機'''衝突:小明預計考試可以有 90 分,但結果卻只有 60。因為最終結果與小明預期的結果具有落差,未達原本的期待,因此產生壓力。 ::*與'''社會動機'''衝突:小花一直以來都跟大家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她。如果有一天關於小花的閒言閒語出現時,小花便會認為自己的社會形象可能受到這些流言蜚語的影響,因而產生壓力。 ====減低壓力源的方式==== 減少壓力源的方法有兩種角度,一是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二是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這邊將介紹減少客觀壓力源的三個層面,而主觀層面的壓力源會在下一小節提到。 * '''增加可預測性''': :當我們掌握更多資訊時,便能透過資訊了解整件事的進程,減少我們處於無知狀態的焦慮感。例如:可以透過研究資料進行預測天災發生的時間、疾病的進程,增加可預測性/感。還有在投資方面,若能掌握各種層面(如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等)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和預測,便能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帶來之壓力,避免不理性的心理現象或行為。 * '''增加可控制性''': :將壓力歸因於內(自身),增加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例如:學習'''防禦性悲觀'''(即做好最壞打算/安排)、學習樂觀(將失敗歸因於內,如自己下次可以更努力,而非歸因於外在的運氣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或信仰宗教(相信神自有安排、因果報應等)。其中學習樂觀與宗教信仰屬於心裡的想法轉變,沒有改變事件的本質,只是透過增加自身對於事件的控制感進而減低壓力,因此不算是增加可控制性,而是增加可控制感。 *'''解決動機衝突''': :例如滿足生理需求(如:吃飽、穿暖、睡眠充足等),或藉由溝通等方式嘗試在社會期待與自身期望中取得平衡。若有多重動機衝突時,通常會依照'''[[w:需求层次理论|馬斯洛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先滿足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將人們的需求分為低層次和高層次,而需求層次從低到高層次分別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自我實現需求六種需求。而生理以及安全需求為低級別,即最基礎、最重要的需求,先實現這兩種需求才可能更進一步往上追求其他層次的需求。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需求層次的高低 !! 需求類型 !! 例子 |- | 高階需求 || 超自我實現需求 || 心靈成長 |- | 高階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 實現理想與抱負 |- | 心理需求 || 自尊需求 || 受尊重、肯定 |- | 心理需求 || 愛與歸屬需求 || 親情、愛情、友誼、歸屬感 |- | 基礎需求 || 安全需求 || 穩定秩序、受庇護 |- | 基礎需求 || 生理需求 || 食物、身體的溫暖、性 |} </center>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 '''壓力下的身體反應''' :為了處理這些無論是想像或真實的威脅,身體會採取一些步驟來自保:<br> :* 各種化學訊號湧入血流,以強化知覺、加快心跳和呼吸、減輕疼痛,甚至帶來歡快感<br> :* 消化和生長等非必要功能立刻趨緩。<br> :當壓力反應啟動,求生便成了當下的重點,未來則顯得沒那麼重要。壓力反應由腦部啟動,處理情緒和恐懼的杏仁核會傳送訊息到下視丘,啟動一連串電訊號和化學訊號,讓身體準備好做出反應。 :第一步是指示腎上腺分泌更多腎上腺素,好將神經系統切換至交感神經主導的「[[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模式:<br> :* 腎上腺素湧入血流,促使體內脂肪和肝醣分解,以釋出一波能量。於是體內的血糖值濃度上升,脂肪酸也被釋出,以便在身體最需要之際提供燃料;這些分子接著由血流輸送到肌肉和腦部。非必要部位的血管會收縮、心跳加速、呼吸增快,好將額外的資源轉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此時,感官也更為敏銳,腦部亦進入戒備狀態。所有反應僅在'''一瞬間'''發生,有時甚至先於大腦對壓力源的判斷。上述化學物質遽增的方式會依情境及個體而異。<br> :若當下無法逃離或對抗,戰或逃反應可能會被「嫌惡警戒」(aversive vigilance)取代:<br> :* 在此情況下,動作會停止,血液會從皮膚和末梢流向核心器官。此反應不是替即將發生的體能活動暖身,而是為了在受傷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降低出血。<br> :儘管現今我們所遭遇的多數壓力並不包含出現人身傷害的風險,但此反應在人類昔日的演化歷程中應相當管用。選擇哪一種反應得視當下的情境而定,但生物個體往往自有偏好──據信,這種行為模式在年幼時就已建立。 :另一個較和緩但持久的壓力反應會同時啟動。下視丘會釋出腎皮質釋素(CRH)這種分子,以觸發生物反應,讓身體進入求生模式:<br> :CRH從下視丘分泌,經由下視丘-腦下腺門脈,進入腦下垂體前葉,以促進另一種長程化學訊息──[[w: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ACTH會順著血流行經全身、抵達腎臟,啟動壓力反應的下個步驟。兩顆腎臟的頂端各有一個稱為腎上腺的激素製造工廠,腎上腺皮質細胞負責製造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這些體內自然分泌的類固醇會協助身體的其他部位面對壓力。皮質醇能干擾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上升、平衡體內酸鹼值、抑制免疫反應,甚至影響記憶生成。 :短期壓力可迅速被身體矯正。此外,為了預防壓力反應永無止盡地循環,皮質醇也具有關閉功能,並可進行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到腦部,宣告壓力反應已啟動完成,協助停止 CRH 和 ACTH 的分泌。 *壓力的三階段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描述 |- | '''警覺階段(Alarm reaction stage)''' || 當壓力剛來臨時,體溫和血壓會下降,正常抗壓能力降低。察覺壓力來臨時,會刺激下視丘反應,造成正交感神經活化各種腺體和平滑肌,刺激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心跳加速,讓身體準備對抗壓力,產生戰或逃的反應,同時為了增加氧氣的供應,使氧氣能更快由肝臟傳達到全身肌肉,呼吸會開始急促。其他輔助性的功能,有包括消化系統放緩、唾液減少、增加肺部空氣流通等等。一旦壓力離開後,內分泌、交感神經等系統便會逐漸自我調節、恢復正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罹患不同疾病的人,卻常常會有類似的症狀,如頭痛、發燒、疲倦、肌肉和關節酸痛、沒有胃口等,都是因為生病初期感受到的壓力所導致的。 |- | '''抵抗階段(Resistance stage)''' || 進入此階段後,人體會開始感受到對壓力來源的抗拒,儘管壓力的來源還存在,但警覺階段的症狀消失,釋放較少量的皮質醇,心率和血壓恢復正常,生理逐漸趨向回復正常狀態;如果壓力因素得到解決,那麼身體會繼續自我修復,直到你的激素水平,心率和血壓恢復到平時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受到壓力的人會開始通過實際行動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所謂的“實際行動”,並不完全是積極、正向的,它可能也包括了“逃離”以及“反擊”兩種。因此,在抵抗階段中,究竟是迴避處境還是面對困難,因個人狀況而異。如果壓力仍然持續,身體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它必須適應並學習如何忍受持續的高壓力。身體會嘗試應對無止盡的壓力,並繼續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導致您的血壓保持升高。可能感到煩躁、沮喪和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壓力的嚴重程度沒有減輕、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則可能導致衰弱階段。 |- | '''衰弱階段(Exhaustion stage)''' || 又稱耗竭期。壓力無法排除,且長期與之抗戰,則會開始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甚至衰竭造成正常抵抗壓力水準降低。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況下,生理方面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同時腦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無法再繼續加速分泌激素,意味著有機體再也無法適應長期性壓力,警覺階段的症狀會再次出現,若發展至病態情況,生理將會極端衰弱,甚至死亡。 |} 上述的三個周期性階段在整個身體系統(如免疫)皆是如此。當個體面對壓力源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生理反應: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text-align:center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4em | 方面 | 反應 |身體 | 口乾、頭痛、肌肉繃緊疼痛、背痛、呼吸急促、失眠或嗜睡、經常疲倦、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長期下來,出現偏頭痛、月經不規則、甲狀腺亢進、身體內分泌機能失調、胃潰瘍、高血壓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行為 | 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此外也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且容易多愁善感等情緒反應。 }} ===原始性的壓力:驚嚇反應(Startle Response)===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同,在處於緊急的恐懼狀態下,會採取如假死或僵直等行為來躲過危機。早期的精神醫學教科書中記載的原始性反應為「驚嚇反應」,當人面對地震、火災、爆炸等突發危險或強烈刺激時,產生心悸、呼吸困難、起雞皮疙瘩等自律神經反應,同時引起昏迷、情感麻木、失聲等反射性的原始驚嚇反應。 來自自然環境的壓力、疾病,以及人際或集團間的衝突,促使文明社會中另一層面壓力的產生——戰爭與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美兩國以'''彈震症([[w:en:Shell_shock|shell shock]])'''、'''戰爭精神官能症(war neurosis)'''等詞彙,對這類病症作出診斷:在經歷長期戰鬥後,心理上出現破綻或過敏現象,導致強度不高的突發聲光也會引起極端驚恐、昏倒、失神等反應。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之後,多數人都能脫離戰爭壓力的影響而恢復正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軍旅中歇斯底里病症頻發;另外,50 年代韓戰時期亦有許多人受到戰爭巨大壓力的影響而罹病;至 70 年代越戰時期後,醫界逐漸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en:Post-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來指代此類病症。 德日系統曾使用過心因性反應的診斷用詞,由心因性因素而造成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官能症(Functional Mental Disorder)性與精神病性(Psychotic)兩種,一般心因性反應大多表示精神病性的反應。 上述心因性反應包括: * 急性刺激引起的暫時性原始反應。 * 持續性的情感經驗造成精神功能崩潰的人格反應。 === 壓力的益處與壞處 === 適時的壓力來源,對我們是有益的,是我們改變現狀、積極進取的動力;但當壓力過大,不僅會對精神造成折磨,長期下來也容易導致身心方面的疾病,影響生活品質。 *'''壓力反應對人體的好處''' :  研究指出,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似乎能改變其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若將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視為身體正努力幫助你的跡象,就可改善上述反應;心跳雖會加快,但血管卻能保持放鬆,這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多了。此外,壓力反應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組成元素──催產素。催產素有「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之稱,有助於母親建立與嬰兒的連結;擁抱時,腦部便會釋放此激素。人在遭遇壓力時,也會分泌催產素,以幫助我們尋求社會的支持;催產素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甚至修復心臟。除了生理層面的益處,心理上當我們遭遇適當程度的壓力時,有助於提升我們工作時的專注度,或者促成我們做出正向的改變。 *'''慢性與長期壓力''' :  如前文所提到的,適度且適時的壓力雖有所助益,但長期而言卻可能造成傷害;若不予理會,最終還可能引發疾病。如年幼時若暴露在壓力下(無論是戰爭、被疏於照料或父母離異者),成年後就較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這是因為童年時腦部仍在發育,慢性壓力可能造成腦部結構改變,進而影響腦功能。對成年人來說,慢性壓力除了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機率,還可能危害免疫系統。 :以下為幾種在長期壓力下,會提高風險的疾病: # 心血管疾病:長期壓力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及腎上腺素,使得血壓上升、小動脈收縮、脂肪囤積,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及動脈硬化,最後引發高血壓及心肌梗塞。情緒壓力可能使血壓變得起伏不定,如此一來容易衝擊腦頸動脈內壁,可能使血管內硬化的斑塊破裂或脫落,在血管中產生急性血栓,引發腦中風。 # 腸胃疾病:長期壓力可能促使胃酸過度分泌而造成胃潰瘍,也可能改變腸胃蠕動,造成腹脹或腹瀉,若長時間造成腸道功能異常,就容易引發腸躁症。 # 精神疾病:如果無法適時的調整或釋放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引發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 # 免疫功能失調:壓力發生時,腎上腺皮質會分泌[[w:皮質醇|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試圖對抗壓力事件,不過持續的壓力可能使皮質醇分泌過多,導致免疫系統長時間受到壓抑,造成免疫功能失調。長期壓力也會造成慢性發炎的情形,慢性發炎會使身體處在修復與對抗病原的狀態,增加細胞分裂的速度及負荷,使細胞異常的可能性提升,有機會演變成腫瘤。 # 糖尿病:長期的慢性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過量的皮質醇會使血糖持續增高,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壓力使腎上腺素過量分泌時,也會提高血糖。若本身已是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情緒壓力的控管,當壓力導致皮質醇增加時,會間接壓抑[[w:胰岛素|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不易控制,對身體造成傷害。 :  此外,許多人會以錯誤的方法嘗試紓解壓力,如喝酒、抽菸、暴飲暴食,甚至吸毒等途徑。如此一來即便緩解了心理上的壓力,卻會給身體帶來其他層面上的傷害。因此,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應以健康、正向的方法紓解,免得顧此失彼,放鬆心情卻搞壞了身體。 *'''好壓力與壞壓力''' :  「壓力之父」'''[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修爾](Selye)'''在說明壓力的時候,把壓力分成「好壓力」 和「壞壓力」 : :* '''[[w:良性應激|好壓力]]([[wikipedia:Eustress|Eustress]]):'''讓人集中精神,於最佳的狀態下應付困難的情境,從而展現最好的表現。例如:不少人都會在期限前才趕工,因為時間緊逼引起的那份壓力,讓人能夠事半功倍。或是遇上競爭對手時也會讓人不敢鬆懈,因而創出好成績,此即為「良性競爭」。好的壓力通常會使我們感到興奮、脈搏加快。當賀爾蒙開始上升,這種壓力不會引起恐懼或威脅。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常會產生「好的壓力」。 :* '''[[w:苦惱|壞壓力]]([[wikipedia:Distress|Distress]]):'''又稱過量壓力,使我們的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和壓迫感,甚至會危及健康、產生病痛。例如:考試在即的考生時常會因身心壓力而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出現情緒不穩、專注力不足、易怒、腸胃不適、頭痛、失眠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  好壓力與壞壓力最主要的差別為其帶給我們的感覺,前者將引發興奮等正面情緒,但後者將帶來負面的情緒或破壞性後果。壞壓力可分為短期與長期,短期壞壓力若能及時紓解,即不會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但長期的壞壓力將可能導致身心的疾病,如頭痛、失眠、增重、焦慮、高血壓等。 * '''[[w: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wikipedia: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描述關於壓力和表現之間的關係,最初由心理學家 [[wikipedia:Robert_Yerkes|Robert Yerkes]] 和 [[wikipedia:John_Dillingham_Dodson|ohn Dillingham Dodson]] 於 1908 年發現。若將警醒程度、焦慮、壓力作為 x 軸,以及行為表現的良好度作為 y 軸做圖,便可看出壓力程度和表現間呈現倒 U 字型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線性關係。 [[File:OriginalYerkesDodsonData.svg|thumb|Original data from which the Yerkes–Dodson law was derived]] :  當人們在做不同難度的工作時,會對應到最能增加工作效率的最適壓力,例如:做較簡單的工作時,因為其過於制式化,所以需要有較高的警醒程度才能避免犯錯;做較困難的工作時因為事件本身就會產生壓力,因此需要我們更加平心靜氣,適合較小的環境壓力,而其中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由此可見,有適當強度的壓力將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可知壓力和表現並不是完全負相關的。 : 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降低。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增強而提高;但當任務難度加大時,動機的最佳水平反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或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例如想考好的動機過強,則會導致在考場中失利的機會過大,在運動比賽前急於表現,也會使最終成績有所折扣,而又例如在大考時考好的動機過弱,也很可能因為不夠專注與平心靜氣而影響表現。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為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所發表,指出當我們面對一些有可能引起壓力的事件或者情況時,我們會進行兩個層級的評定, 分別是初級評定(primary appraisal)與次級評定(secondary appraisal)。如果我們評定眼前的挑戰對自己無害或無損自己利益時,我們就會不為所動,亦不會因而產生壓力。反之,如果我們評定眼前事物對自己的利益有關時,我們會繼而進行次級評定。次級評定當中的焦點在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有效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 : 然而有關壓力與調適的策略,Lazarus和Folkman的理論強調,壓力的產生與我們如何評估當前的挑戰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當我們認為自己缺乏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時。他們認為,人們通常會選擇兩種主要的調適策略來應對壓力,一種是針對問題型調適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另一種則是針對情緒型調適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型調適策略和情緒型調適策略在壓力管理中都有其重要性。問題型調適策略能直接面對並解決壓力源,而情緒型調適策略則能即刻緩解負面情緒,讓人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然而,從長遠來看,研究發現採用問題型調適策略在處理壓力以及改善健康問題上,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問題型調適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的因應,目標在於解決導致痛苦的問題本身,或著做些事情來讓壓力源改變。例如,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他可能會選擇學習新的技能,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此策略通常在人們認為壓力源是可以控制或改變的情況下才更有效。 '''情緒型調適策略''' :以情緒為導向的因應,是為了要去調節、緩解情緒,減少壓力帶來的不適感。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選擇進行冥想、做運動,或者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來緩解壓力。相反,這種策略通常在壓力源難以直接改變的情況下才會比較有效。 '''結論''' :問題導向和情緒導向的因應策略都是處理壓力的有效方法,並無絕對的優劣。有時,面對巨大的壓力,我們可能會選擇問題導向的策略來直接解決問題。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情緒導向的策略,這需要我們以適當的方式來調節和緩解情緒,而不是選擇壓抑等不適應的方式來面對壓力。每個人的因應策略都會因其生活背景和周遭人們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我們會學習和模仿他們的因應方式來處理壓力。 ==創傷事件== :  創傷事件,意指極端危險情境,使人們感到生命威脅、心生恐慌或無助,通常為影響人們最深刻的壓力事件。例如地震或海嘯類型等天然災害、戰爭類型的人為災害,又或者是船難或墜機等重大災害、遭受綁架或謀殺甚至性侵等暴力攻擊,皆是常見的創傷事件。通常這樣的創傷事件會為受害人帶來心靈上極大的苦難,使其遭受巨幅的壓力,嚴重者甚至會產生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俗稱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創傷性壓力源''' :  重大天災、恐怖攻擊等災難性事件都能夠構成創傷性壓力源,也就是那些會威脅自己或其他人生命安全,或者引起恐懼、害怕、無助的情境。而客觀壓力源消失不等於主觀壓力源消失,如災害過後客觀壓力源(災害本身)雖已過去,然而受災戶心中的恐懼及失去親人、財產的悲傷與無助等,這些主觀壓力源都可能揮之不去。 :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壓力的反應,有種族、文化、性別的差異。一般而言,女性可能因心思較細膩,比起男性可能承受更嚴重的壓力反應。 * '''社會層面'''<br>天然與人為災難(大地震、颱風、恐怖攻擊、戰爭等),例如:2005 年卡崔娜颱風摧毀美國紐奧良市、2008 年汶川大地震撼動中國四川奪走無數條人命。以上形成的創傷性壓力源則被稱為災難性事件。這種突如其來且劇烈慘重的巨大災難,會對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影響,甚至引發額外的壓力。而且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會比原事件持續更久的時間,例如數週之後,倖存者仍可能會重複在腦中再次重演同樣的災難事件。<br>'''對重大災難事件後壓力的研究''' :*  1989 年,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爆發、橋墩倒塌、公路坍方,許多人面臨生死交關的關頭。地震後一週,一支由研究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針對受到地震影響的區域大約 800 戶居民進行後續追蹤調查,而調查結果發現一項事實:曾經歷過這場地震的人,他們生活仍會一直圍繞著災難打轉,並且持續一個月之久。一個月過後,他們就不再一直惦記這場地震、或被恐怖經歷所困擾。但是,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症狀,例如睡眠中斷、人際問題卻逐漸增加。有些倖存者會經常做惡夢,並且在惡夢中重新經歷地震當時所受的創傷<ref group="核心觀念">Wood, J. M., Bootzin, R. R., Rosenhan, D., Nolen-Hoeksema, S., & Jourden, F. (1992). Effects of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on frequency and content of nightmar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1(2), 219–224.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01.2.219</ref>。地震兩個月後,大多數壓力相關症狀會逐漸淡去,但在地震一年後仍有 20%的民眾對這場大地震心有餘悸,也保有痛苦的記憶<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er, K. D., & Pennebaker, J. W. (1991).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ref>。<br> :*  恐怖攻擊等人為災害通常會產生額外的威脅面向,因為這類災難是由某些人所刻意製造的。就表面上而言,在恐攻行動中存活的人,其經驗與其他天災經驗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倖存者對於威脅的看法會產生長期性改變。曾有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曾經直接或間接受到 911 恐攻及 2005 倫敦地下鐵爆炸案影響的人,發現在這些恐怖攻擊經過一年或一年之後仍有高達 50%到 75%的人會持續擔心他們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問題<ref group="核心觀念">Rubin, G. J., Brewin, C. R., Greenberg, N., Hughes, J. H., Simpson, J., & Wessely, S. (2007). Enduring consequences of terrorism: 7-month follow-up survey of reactions to the bombings in London on 7 July 2005.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0, 350–356. https://doi.org/10.1192/bjp.bp.106.029785</ref> <ref group="核心觀念">Torabi, M. R., & Seo, D. C. (2004). National study of behavioral and life changes since September 11.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31(2), 179–192. https://doi.org/10.1177/1090198103259183</ref>。 * '''個人層面'''<br> :  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化也是造成創傷的原因,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動物,必須相互依賴才能夠生存下去。即使生老病死的過程早已在預料之內,喪失一個重要的或是親愛的人依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壓力。例如:親人在久病後過世,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但這個事件仍會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與壓力造成衝擊。<br> :  而當我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失去親愛的人時,也會為我們造成創傷。失去與自己較親密的人,往往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會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在壓力感評分量表中,配偶死亡所造成的壓力與創傷是最大的(Holmes & Rache, 1967; Scully er al ., 2000)<ref>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2), 213–218. https://doi.org/10.1016/0022-3999(67)90010-4</ref> <ref>.Scully JA, Tosi H, Banning K.(2000). Life Event Checklists: Revisiting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after 30 Year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60(6). 864-876. https://doi.org/10.1177/00131640021970952.</ref>。 ::所謂'''悲慟([[wikipedia:grief|grief]])'''是指對於失去親愛的人所產生的情緒,包括:<br> ::* 悲傷 ::* 憤怒 ::* 無助 ::* 罪惡 ::* 絕望<br> ::  當我們的生活遭受突然的變故,例如:摯友背叛、與情人分手,與配偶離異,都會感受到分離及孤單的痛苦,也有許多困難的問題等著我們去好好思考。我們會試著找尋方法去妥協與理解這種痛苦的狀況,也去試著了解此種損失所帶來的意義<ref group=核心觀念>Davis, C. G., & Nolen-Hoeksema, S. (2001). Loss and meaning: How do people make sense of los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4(5), 726–74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6467</ref><ref group=核心觀念> NEIMEYER, R. A., PRIGERSON, H. G., & DAVIES, B. (2002). Mourning and Mean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2), 235–25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2236676</ref>。 ::  部分的人在某些時刻都一定會經歷失去重要他人的痛,但我們從未真正適應失去親友的情況。當我們失去重要他人時,往往會形成一個嚴重的壓力源,不僅會引發壓力反應,也可能造成價值觀改變。而這種情況會使人不願與他人進行互動,因為害怕可能再次經歷失去。所以這段期間,人往往會覺得自己特別孤立無援,進而導致社交孤立。通常,有親友們的陪伴能讓我們更好的走出失去親人的陰霾,然而朋友們所提供的幫助或是展現出來的同情有時候反而會增加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故有些時候自發性的孤立,反而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對健康有益。 ::  相關的研究範圍是生死學,生命漸長的過程會有新的生命到來,但同樣也會有生命離去。如何在生命的明滅之間找到坦然的平衡點,是人生一輩子都需要琢磨的難題。心理學家將悲慟的感受當作是個體在適應生活重大改變時的一種正向反應,並視為正常且健康的過程,他們也認為這沒有正確的方法或期間(Gilbert, 1996; Neimeyer, 1995)<ref>Gilbert, P., Allan, S. and Trent, D. (1996), A short measure of social and separation anxiety.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9: 155-161.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1996.tb01860.x</ref> <ref>Neimeyer, R. A., & Mahoney, M. J. (Eds.). (1995). Constructivism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170-000</ref>。有些專家則建議他們應該達到一種閉合(closure)的狀態,也就是把一個不完全的刺激看成是完整的。不過,研究悲慟的心理學家則建議悲慟的最終階段應該為整合(intergration)。 * '''常見的創傷反應'''<br> :::* 剛經歷事件後之初受害者會呈現所謂的'''「心靈麻木」''',意指遭受驚嚇以及恍惚徬徨,有可能會過了幾天還沒完全回神,不能相信自己才剛經歷了那樣的創傷事件,甚至可能為因為失神而導致陷入再次受傷的危險。 :::* 接著,受害者會開始'''無意識的動作''',並知道要重新找回意識,在漸漸認知到自己已經歷的創傷事件後,開始想起過程與細節。此時受害者較被動,只能依照指令進行簡單工作。 :::* 受害者恢復意識後會變得焦慮且憂鬱,'''重複述說事情發生經過、無法打起精神''',陷於災害過程之中。又或是在重新回歸日常生活中時,因類似的場景或人際互動的出現,而產生極度不適感或排斥心理。 :::* 最後,創傷事件帶給人們的痛苦程度和影響時間長短,端看受害者們'''各自承受壓力的能力'''。有些受害者可能會因心靈無法負荷而選擇自殺,有些可能會一輩子活在這件陰霾中,有些也可能重新振作起來,再也不受創傷事件所影響。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 ([[w: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又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創傷後遺症」,簡稱 PTSD,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極具壓力事件後,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症狀持續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極具壓力的事件可以是患者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如災難、虐待或性侵等。患者受創傷記憶影響,導致他們出現「閃回」(flashback) 、發惡夢或迴避話題的情況,生理反應包括容易受驚、緊張、失眠和憤怒等。有學者在研究退伍軍人時,將這類疾病稱為砲彈休克、戰鬥疲勞,之後才創造出 PTSD 一詞。<br>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外,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刑場上執行死刑的法警[5]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6]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加害者創傷壓力」(英語: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PITS)。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更為嚴重的。 ''' =====症狀=====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包含作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和易受驚嚇等。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以上症狀大致主要可分成以下四類: :*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越不願意想起反而越會想起。 :*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個案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發生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 '''逃避及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不只會對個案的造成心理上極大的痛苦,也對個案的生活、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患者形容在發作時能夠再次感受到創傷發生時的情緒。需要注意的一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恐慌症(Panic Disorder)、精神官能性憂鬱症(Neurotic depression)、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是否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診斷===== 根據DSM-5診斷準則,以下的診斷準則適用於成人、青少年和6歲以上的兒童。 '''A.暴露於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以下列一種(或更多的)形式:''' <br>1.直接經歷這(些)創傷事件。 <br>2.親身目擊這(些)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 <br>3.知道這(些)事件發生在一位親密的親戚或朋友身上;如果是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這(些)事件必須是暴力或意外的。 <br>4.一再經歷或大量暴露在令人反感(aversive)的創傷事件細節中(例:第一線搶救人民收集身體殘塊;警察一再暴露於虐童細節下)。 <nowiki>*</nowiki>註 :準則A4不適用於透過電子媒體、電視、電影或圖片的暴露,除非是工作相關的暴露。 '''B.出現下列一項(或更多)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侵入性症狀(始於創傷事件後):''' <br>1.不斷發生、不由自主、和侵入性地被創傷事件的痛苦回憶苦惱著。 <nowiki>*</nowiki>註 :在六歲以上兒童身上,可能會在遊戲中重複表達創傷主題 <br>2.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夢的內容和/或情緒與創傷事件相關。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可能是無法辨識內容、嚇人的惡夢。 <br>3.出現解離反應(例:回憶重現[flashback]),個案感到或表現出好像創傷事件重演。(這些反應可以各種不同的程度出現,最極端的症狀是完全失去對現場周圍環境的覺察。)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特定創傷的反應可能會在遊戲中一再出現。 <br>4.當接觸到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產生強烈或延長的心理苦惱。 <br>5.對於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會產生明顯生理反應。 '''C.持續逃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始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一項以上的逃避行為:''' <br>1.避開或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 <br>2.避開或努力逃避引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的外在提醒物(人物、地方、對話、活動、物件、場合)。 '''D.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認知上和情緒上的負面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之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一個重要情節(典型上是因為解離性失憶,而非因頭部受傷、酒精或藥物等其他因素所致)。<br>2.對於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或期許(例:「我很壞」、「沒人可以相信」、「我永遠失去靈魂了」、「我整個神經系統都永久毀壞了」、「這世界非常危險」)。 <br>3.對於創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導致責怪自己或他人。 <br>4.持續的負面情緒狀態-例如:恐懼、驚恐(horror)、憤怒、罪惡感或羞愧。 <br>5.對於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明顯降低。 <br>6.感覺到與他人疏離(detachment)、疏遠(estrangement)。 <br>7.持續地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例:無法感受到幸褔、滿足、或鐘愛的感覺)。 '''E.與創傷事件相關警醒性(arousal)與反應性(reactivity)的顯著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易怒行為和無預兆發怒(angry outbursts)(在很少或沒有誘發因素下),典型的行為像是出現對人或物品施加口語或肢體攻擊性行為。 <br>2.不顧後果(reckless)或自殘行為。 <br>3.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 <br>4.過度驚嚇反應(exaggerated startle response)。 <br>5.專注力問題。 <br>6.睡眠困擾(例如: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或睡不安穩)。 '''F.症狀(準則B、C、D和E )持續超過一個月。''' '''G.此困擾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H.此困擾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例:藥物或酒精)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而在接受專業診療之前,有以下的基本自我照顧原則: 1.找一個值得信任而且確定不會傷害自己的對象,把心裡面的創傷說出來。 2.絕對不要使用酒精,非法藥物,或者自殘來傷害自己。 3.找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自己被威脅的感覺降到最低,保護自己。 4.閱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對自己的情況越早掌握,就越能預防症狀的持續或者加重。 ''' 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較為困難,原因如下: #過為主觀性的定義 #容易被過度解讀和利用,如用於減刑、增加社會福利等 #病徵和多數精神病相似,如強迫症、重度抑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症狀在不同文化上的不同表現,特別是在迴避和麻木症狀、痛苦的夢和軀體症狀方面 :在創傷發生後的一個月,經由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與醫師分析統計以上各類現象的反應程度,才能斷定是否具有 PTSD 的症狀( DSM-5 的 PTSD 檢查表( PCL-5 )和 DSM-5 的初級護理 PTSD 篩查( PC-PTSD-5 )是最常使用的系統)。一般經常會有上述的反應,不過大多數即使放著不管,也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或加重各種反應,此時便認定為有 PTSD 症狀。而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心理重建的黃金時期,專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做法來幫助受創的人們緩解症狀或是避免情況惡化。 ''' =====分類===== ''' :根據國際上有一套認定患者是否符合 PTSD 症狀的診斷條例,大致可分成三類: #焦慮症狀:除了心理層面,還有各種因為焦慮產生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異常流汗、易受驚嚇等。 # PTSD 的主要特徵:再經歷(re-experience)的反應。患者因任何相同感官感受的重現,而使其想起過去的創傷,便可能會導致這個症狀,在此狀況下,患者覺得其再次回到創傷的情境中,身體不自覺會產生回到創傷當下時的反應,或者是視覺、聽覺、觸覺產生了錯覺或幻覺的現象。 #逃避反應:多由前兩類衍生而來,會本身有意識性的逃離與事件有關的人、事、地、物,譬如曾經經歷的場所會刻意避開、周遭有人談到相關議題,便會自動遠離談話與交流,產生社會退縮等反應甚至過度警覺;而逃避反應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便會呈現麻木、解離的情感現象,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無反應,彷彿與事件完全切斷了連結般,主要是想遠離創傷事件,避免其思緒重回創傷經驗。 ''' =====病因===== ''' :* [[w:en:Neuroendocrinology|神經內分泌學]]([[w:en:Neuroendocrinology|Neuroendocrinology]]): ::多數 PTSD 的病患,尿液裡[[w:皮質醇|皮質醇]]的分泌會降低,而[[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分泌則會增加,使得[[w:去甲肾上腺素|正腎上腺素]]/[[w:皮質醇|皮質醇]]的比值增加。在正常的壓力反應裡,[[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和[[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皆會增加。腦部[[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濃度會下降,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濃度增加,這則可能暗示病患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功能有所異常。 ::由於 PTSD 患者對[[w: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造成的皮質醇抑制反應特別強烈,其 HPA 軸的異常,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使得對皮質醇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 :* [[w:神經解剖學|神經解剖學]]([[w:en:Neuroanatomy|Neuroanatomy]]): ::除了生物化學上的改變,PTSD 也會有腦部形態學上的改變。在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比起沒有 PTSD 的退伍軍人,有 PTSD 者其海馬迴體積少了 20%。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PTSD 病患,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而前額皮質、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w:en:Broca's area|Broca's area]]))''' :::創傷情境再現的當下,左額葉[[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的活動量會顯著下降,[[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為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此區功能異常,使得患者難以把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與文字。因此,受創者通常難以向人訴說遭遇,即便身體多次經歷恐懼、暴怒與無助,仍難以向人清楚陳述。創傷再現時,[[w: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羅德曼]]十九區會被活化,此區位於視覺皮質,通常原始圖像送到此區後,便會迅速分散到大腦其他部位。創傷情境再現時,此區的活化意味著影像的再現,受創者等於重複經歷了一次創傷。 ::'''左腦與右腦''' :::情境再現時,右腦活化,而左腦不活化。大腦處理過往經歷時,左腦負責記住事件的事實、數據、辭彙。左腦的不活化使得人失去組織經驗的能力,因此受創者或許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歷創傷,而只是暴怒、害怕、氣憤。 ::'''[[w:丘脑|視丘]]、[[w:杏仁核|杏仁核]]、[[w:額葉|額葉]]([[w:en:Thalamus|Thalamus]]、[[w:en:Amygdala|Amygdala]]、[[w:en:Frontal Lobe|Frontal Lobe]])''' :::大腦中,視丘負責整合、連貫經驗,當資訊輸入視丘時,有兩種可能的路徑:「高路徑」-額葉;「低路徑」杏仁核。額葉負責冷靜、客觀俯瞰自己的思想,杏仁核則負責偵測危險。 在創傷後壓力症中,杏仁核與額葉皮質間的平衡發生極大變化,杏仁核過度活化、額葉故障,使人難以控制情緒與衝動。在極端的情緒狀況下,受創者的額葉功能故障:因為巨大聲響受到驚嚇、因小挫折暴怒、一被碰觸就呆住不動等。 : ::'''[[w:自我意識|自我意識]]([[w:en:Self-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 :::相較於一般人在放空時會注意自己,也就是說,大腦活化構成「自我感知」的區域;受創者腦中與自我意識有關的區域完全沒有活化。可能是受創者為因應創傷以及事後的驚恐情緒,而關閉腦區,使大腦無法傳送伴隨恐懼的內臟感覺與情緒。童年長期受創的患者甚至可能無法認得鏡中的自己。<ref name=":0" /> =====治療===== 在初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緩解第一類的診斷條例,像是運用深呼吸、放鬆等方式來緩解焦慮引發的症狀。而接下來就是要改變對創傷或是災害的認知,由於每個人對災害事件的看法因人而異,故無法預先提出預防的訓練模式,不過在受創的初期,若能將其引導到正向的思考,可以避免情況惡化,實際上的方式例如將抽象的影像式記憶具體化或文字,讓自己對變故有較客觀的認知,並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走出困境。到了後期,譬如一年兩年後,則會出現一些「創傷後成長」的案例,透過持續的引導、或是個體的自我恢復,開始從創傷後開始學習讓自己成長的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關鍵亦是持續前期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以走出困境。 而治療的方式也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可單獨或合併心理治療使用於中度到嚴重的患者。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量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師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憂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當然醫療人員不會隨便亂開藥,醫師與藥師會綜合考量個案本身對藥物的期待、副作用特徵、是否有同時使用其他內外科藥物、肝臟內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等因素,去調整給藥的策略。 * 心理治療:主要是要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身體與心智),這表示能自由地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自己所感受的,而不會不知所措、狂怒、羞恥或崩潰。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的首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 [[w: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療]]:透過傾聽患者傾訴,給予肯定、正向的鼓勵。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患者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其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w:认知行为疗法|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晤談評估患者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因而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患者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除標準的心理治療外,還有其他的特殊療法: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患者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 ===== 治療的基本原則 ===== ''' :# 找出方法因應創傷後的情緒感受,透過重訪、面對、理解所經歷的創傷,使受創者理解自己為何有某種情緒,進而使創傷者不受強烈的情緒擺布。 :# 邊緣系統治療,修補錯誤的情緒警報系統、讓情緒腦恢復正常工作,避免過度警覺抑或是過度關閉的狀態。 :# 與情緒交好 ::* 學會平靜的呼吸,並維持相對的身體放鬆狀態來處理過度喚起。 ::* 使用正念幫助覺察,透過特別行動引導(如吃一顆葡萄乾、凝視窗外的風景)或是安排正念活動(行走、飲食、沐浴等)以及讓病人養成刻意安排時間進行思考、觀照自己情緒(可以搭配靜坐、瑜珈),來幫助病人面對情緒,仔細觀察自己身體所發出來的訊號,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這種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 ::* 人際關係,良好的支持是避免受創最重要的保護因子。當患者恐懼時,信任的對象能使患者平靜下來。這些關係的角色能提供身體和情緒安全感,免於感到被羞辱、被責備和被審判的安全感,並且增強勇氣來承受、面對和處理既定事實。 :4. 整合創傷記憶,經由整合創傷記憶之後,人們可能會成長,並透過重新的思考,來建立與社會或他人的連結。 :5. 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6.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學者認為,我們的想法能影響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因此,認知行為療法的目標,便是讓患者在生活中,察覺及意識到某些事件會讓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並在發現這些負面的想法會引發不好的感覺及行為後,期望日後能選擇正面的認知或行為。 :7. 減敏感法<ref name=":0">Bassel van der Kolk M.D. 2017.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ref>,治療者先讓患者放鬆自己,然後呈現一個中度焦慮的刺激數秒鐘,之後讓患者評定其焦慮程度,再放鬆約二十至三十秒鐘,然後再度呈現該中度焦慮刺激數秒,再請患者評定焦慮程度。通常經過數次或數十次練習之後,患者的焦慮程度就會降到相當低的程度,不再對該情境感到困擾。此時治療師可進一步協助患者進行較嚴重焦慮情境的制伏工作。 ''' =====相關研究與未來挑戰:===== '''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只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 PTSD 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在亞洲,雖然是發生情況的熱區,但相關研究算是較為落後的,而台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因此文獻產出的數量也較少,有時甚至要在沒有計畫補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普遍來說,台灣對於創傷後症狀的關注仍在起步階段、有待加強。 :研究顯示,PTSD 患者與自殺傾向的連結非常的高,<ref>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Sareen J, Houlahan T, Cox BJ, Asmundson GJJ Nerv Ment Dis. 2005 Jul; 193(7):450-4.</ref> 且患者在人際關係、為人父母等皆會受到極大的挑戰<ref>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income and mental disorders: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Sareen J, Afifi TO, McMillan KA, Asmundson GJ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Apr; 68(4):419-27.</ref>。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口有長期的心理醫療負擔,除此之外,由於這些患者可能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工作,嚴重者還必須花費家庭或社會的成本來照顧,在社會上成了一種隱形的負擔。若是我們能在災害的初期先提供適當的介入協助,預防心理的負擔轉化成 PTSD 症狀,便能減少整個社會對於照顧 PTSD 患者的負擔。 ''' ===== 加害者創傷壓力([[w:en:Perpetrator trauma|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PITS]]):===== ''' [[w:加害者創傷壓力|加害者創傷壓力]](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 PITS)是一類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因為自己犯下殺生或其他相似暴行所引起時,所會出現的狀況。 加害者創傷壓力和道德傷害(Moral injury)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道德傷害更多指的是個人認知上自己犯下的道德罪惡所會造成的各種心理、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 '''狀態(Status)''' DSM-5 在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定義的討論下,討論了主動參與作為心理創傷的可能原因,並列舉了「軍事人員成為加害者、目睹暴行、殺害敵人」等事項,作為可能的肇因。 目前已有一些關於退伍軍人、執行死刑或酷刑的人、執行勤務時開槍的警察、犯下殺人罪的人、從事墮胎工作的人和其他人的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研究出現。 * '''嚴重性(Severity)''' 所有考慮到加害者創傷壓力的嚴重性的研究都指出比起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創傷,曾經殺生的人的心理創傷症狀往往更加嚴重。一項利用美國政府的越戰老兵資料庫的研究指出,那些說自己曾經殺人的老兵的症狀,和那些說自己沒有殺人的老兵的症狀有不同之處,侵入性思維(做夢、閃回、不想要的想法等)和突發性的憤怒在有殺人的老兵身上更常出現,而專注力和記憶問題較少出現;此外,在那些回答說自己曾殺人的老兵身上,過度警覺、社會孤立感以及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的崩解感(sense of disintegration)也更加常見,酒類濫用和古柯鹼濫用似乎也更加普遍。 * '''夢中的情景(Dream motifs)''' 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夢中的情景,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相較,有不同之處。儘管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在夢中都會出現影像性的片段,不斷地以影像的方式重複回憶造成創傷的事件,其他的一些情景更常出現在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的夢中。其中一種常見的夢境是雙方角色互換,自己被受害人給殺掉,或者在如此情境中變得非常脆弱;另一個情景是受害者指控做夢的人為何他要有如此舉措;另一個可能性是自我一分為二,殺人的那個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 '''暴力循環(Cycles of violence)''' 一些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症狀會導致其他的暴力行為,憤怒的爆發,會導致家庭暴力和街頭犯罪;而情感上的麻木(emotional numbing)、分離(Emotional detachment)和與他人的隔閡(estrangement)以及對更多戰鬥活動的參與或對他人暴行的冷漠等,也都可能會對此有影響;另外心理創傷導致的藥物濫用也可能和暴力行為有關。 * '''例子''' 目前已有[[w:納粹大屠殺|納粹大屠殺]]、[[w:印尼反共屠殺|印尼反共屠殺]]、[[w:紅色高棉大屠殺|紅色高棉大屠殺]]、[[w:南非種族隔離|南非種族隔離]]等暴行的施暴者身上,以及屠宰場員工身上的加害者心理創傷的紀錄。在提到美國士兵在伊拉克戰爭當中的經驗時,心理學家羅伯特·傑伊·利夫頓(Robert Jay Lifton)在哈迪塞屠殺事件發生之後,做出了以下的敘述: 「在伊拉克發生的罪行,就像美萊村屠殺一樣,都是我所謂的『產生暴行的情境』的例子,這類的暴行不管在軍事或心理方面,都高度地結構化,以致普通人,也就是不比你我還要來得好或來得差的男男女女,在其中都可能犯下令人髮指的暴行。導致這些暴行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美軍士兵的心理狀態,在其中,他們深受因自己的同袍被不可見的敵人所殺所產生的悲憤所影響,同時他們對於找出所謂的『敵人』,產生了迫切的需要。」 拉亞·莫拉格(Raya Morag)是最早對加害者創傷壓力以及在 21 世紀的新型態恐怖主義戰爭的情境中對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區別提出理論的心理學家之一,而她在 2013 年的文章當中引述了對「產生暴行的情境」的定義。根據莫拉格的理論,作為道德創傷一種的加害者創傷壓力,在參與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以色列士兵,以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美軍士兵身上都有記錄到;探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期刊作者,也在屠宰場員工身上記錄到加害者創傷壓力,他們提到說:「這些人被雇用來殺死豬或牛之類性情溫和的動物,而要執行這樣的任務,這些員工就必須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站在他們面前的動物是甚麼當中抽離開來;而這種情感上的不一致,會導致家庭暴力、社會抽離、焦慮、藥物和酒類濫用,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問題。」 ===== 實驗:PTSD 病患重新經歷創傷腳本的腦部掃描 ===== * '''實驗簡述''' : 對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人進行掃描。第一次掃描前,受試者會先吸入放射性氧氣,當大腦任何部位的新陳代謝活動變得較多或較少時,該腦區的耗氧率會立刻改變,並被掃描儀記錄下來。在整個過程中也會監測受試者的血壓和心率,這些生理指標會拿來跟受試者大腦的活化情形做比較。 * '''受試案例''' : 四十歲的瑪莎是個小學老師。十三年前的某一天,那時她正開車接五歲的女兒回家,當她聽到車子持續發出嗶嗶聲,警告女兒的安全帶沒繫好,於是伸手調整安全帶,卻不慎闖了紅燈,一輛車從她車子的右側直接衝撞上來,五歲女兒當場死亡,她肚子裡七個月大的寶寶也在她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急診室的途中死去。一夕之間,瑪莎從活潑開朗的聚會風雲人物變成鬱鬱寡歡的人,不停自責。由於她再也無法與兒童相處,因此從班級教學轉任學校行政。就像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樣,兒童快樂的笑聲對她而言已經變成強烈的刺激。即使埋首於文書處理中,瑪莎依舊煎熬地度過每一天,悲慟到難以自處,只好不眠不休地工作。 : 瑪莎接受實驗時,研究者從監測器追蹤她的生理反應。錄音帶一播放,瑪莎立刻心跳加速、血壓飆升;光是聽到腳本,就激起她十三年前發生車禍時出現的生理反應。創傷腳本的錄音帶播完後,等到瑪莎的心跳速度和血壓都恢復正常,研究者接著播放她的安全腳本:起床、刷牙,這時她的心率和血壓都沒有變化。最後,瑪莎離開掃描儀時,一副被擊垮、失魂落魄、嚇呆的模樣。她的呼吸很淺、雙眼睁大、肩膀聳起,呈現典型不堪一擊和毫無防禦能力的姿態。<br> * '''影像圖分析''' : 之後,科學家和統計學家比較腦部在情境再現與接受中性刺激時的活化狀態,製作出合成影像。影像圖上有一些令人費解的點和顏色,但活化程度最大的區域並不讓人意外,正是腦部中央偏右下方一個紅色的大區塊,即邊緣區,或稱情緒腦。目前已知強烈的情緒會活化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會在危險逼近時發出警告,並啟動身體的壓力反應。研究顯示,遭受創傷的人一旦接觸跟自己的特定經驗有關的影像、聲音或想法,即使事件已過了多年,杏仁核都會發出警報。這個恐懼中樞被活化後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和神經衝動,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以及增加氧氣吸收,讓身體做好戰或逃的準備。即使受試者很清楚自己正安靜地躺在掃描儀裡,但繫在手臂上的監測器仍記錄到狂亂激發的生理狀態。 : 除此之外,在左額葉一個稱為布洛卡區的白點,此處的顏色改變意味著這個腦區的活動量顯著下降。布洛卡區是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中風病人的這個部位常因血液供給中斷而受到影響。若布洛卡區功能異常,就無法將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或文字。影像圖顯示,創傷情境一再現, 布洛卡區就會「斷線」,換句話說,這些證據顯示創傷對大腦造成的生理損害不亞於中風,甚至可能有部分還雷同。 : 所有創傷都是先於語言的。在極端情形下,人們有可能大罵髒話、呼天搶地、驚嚇大哭,或者「關機」。遭受侵害或意外的倖存者在急診室不發一語地呆坐著,受創的孩童說不出話也拒絕交談,戰場士兵的照片裡是一群眼神空洞、無言凝視虛空的人。即便過了好幾年,受創者通常仍然很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遭遇。他們的身體再次經歷恐懼、暴怒、 無助,以及戰或逃的衝動,這些感覺幾乎不可能清楚陳述。創傷的本質使我們被逼到理解的邊緣,切斷人類因共同經驗或可以想像的過去而產生的語言。 : 但這不表示人類無法談論曾經發生在自身的悲劇。多數倖存者,例如越戰後的退伍軍人,最終都能對自己的症狀和舉動提出一些解釋,有許多人都稱這些解釋為「封面故事」,但這樣的故事鮮少能反映患者真實的內在經驗。但是要把自己的創傷經驗組織成一則連貫、條理分明的故事(有起始、過程與結尾的描述)並不容易。 : 語言失效時,揮之不去的影像便占據這段經驗,以噩夢和情境再現的形式一再出現。從受試者的腦影像圖可以發現,相對於布洛卡區的不活化,布羅德曼十九區會亮起,這區域位於視覺皮質,外界圖像進入大腦後會先被送到這裡暫存。研究者對於這個腦區在創傷事件發生很久之後仍會活化感到驚訝,因為正常情況下,原始圖像送到十九區後就會立刻分散到大腦皮質的其他部位,以詮釋所見事物的意義。但在這次實驗中,受試者的這個腦區又亮了起來,仿佛創傷正在實際發生。<br> * '''創傷與左右腦''' : 左右腦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處理我們創傷的經歷。根據腦部掃描的影像圖顯示,當受試者經歷情境再現時只有右側大腦的圖像會亮起來,代表過去的創傷影像會使右腦相對活化。根據腦神經學的研究.左腦會記住事件中的事實、數據和詞彙,並透過解譯器解釋、整理經驗;右腦則儲存對聲音、觸覺和氣味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引發的情緒,會對過去經驗中的聲音、臉部特徵、姿勢和地點產生自動化反應。當某個事物令受創者回想起過去,他們右腦的反應會猶如創傷事件正在此刻發生,但由於其左腦此時無法妥善運作,因此他們或許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驗創傷和重演過往,進而引發暴怒、 害怕、氣憤、羞愧的感受。等情緒風暴過去後,他們可能會遷怒於某件事或某個人。雖然大多數人有時也會有類似的心理變化,但 PTSD 患者發生的頻率和腦部活躍的程度皆高於一般平均,而且難以平復。<br> * '''猛然飆升的心率和血壓''' : 當接觸到造成創傷的事情時,受試者的心率和血壓數值會劇幅增加,這樣的生理狀態來自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的影響。腎上腺素是我們面對危險時,幫助我們反擊或逃跑的關鍵荷爾蒙之一。正常情況下,當人們面對威脅時,壓力荷爾蒙會暫時增加,威脅一解除就消退,身體也回復到正常狀態。但對 PTSD 患者而言,其壓力荷爾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回到基礎值,且一受到輕微壓力,刺激便會迅速不成比例地暴增。壓力荷爾蒙經常升高,會造成記憶和注意力問題、易怒、睡眠障礙等潛在影響,也會衍生其他長期的生心理健康問題。 : 面對威脅時,可能有另一種掃描儀還無法測量到的反應,那就是否認:受創者的身體記錄著威脅,但意識層面卻好像沒有什麼事發生一樣。然而,儘管受創者的心智學會忽略情緒腦傳來的訊息,但警報信號並沒有停止,情緒腦仍持續運作,壓力荷爾蒙持續發送訊號,要肌肉繃緊以採取行動,或是崩潰而動彈不得。這些生理影響持續不減,直到以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被注意到。藥物、毒品和酒精可以暫時減緩或讓人忘卻這些難以忍受的感覺與感受,但傷痕會一直留在身體上。 * '''小結''' : 大部分的心理學書籍都建議一些藉由談論痛苦感受來緩解問題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此實驗所見,創傷經驗本身會阻礙這樣的做法,無論發展出多少見解和理解,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一個人遭受到難以啟齒的經驗後,很難說出那些經驗的核心元素。要他們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些受害及報復的故事比較簡單,但是若要他們去留意、感覺自己真實的內在狀態,並用語言描述出來,相較之下就困難多了。 : 掃描顯示受創者的畏懼有多麼頑強,而且會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給觸發。他們沒有將創傷經驗融入向前流動的生命之河,而是繼續留在「過去」,不知如何回到「現在」並充分活在當下。這也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常陷於過去回憶的泥淖裡的原因。 ===== <u>實驗:性虐待對成長的長期影響</u> ===== * '''背景和前言''' :1986年,法藍克・普特南[[w:Frank W. Putnam|(Frank W. Putnam)]]與潘妮洛普・崔克特(Penelope K. Trickett)針對「性虐待如何影響女性發展」進行第一份縱貫性研究<ref group=核心觀念>Trickett, P. K., Noll, J. G., & Putnam, F. W. (2011). The impact of sexual abuse on femal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a multigenerational, longitudinal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2), 453–476.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1000174</ref>。這項研究結果出爐前,研究者與治療者認識的亂倫後果,完全根據在受害孩子的自述,以及成年人事後多年重構回憶的基礎上,因為尚未有任何研究是透過追蹤長大後的女性來檢視性虐待對學校成績、同儕關係、自我概念與後來的感情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普特南和崔克特也關注這些女性的壓力荷爾蒙、性荷爾蒙、免疫功能和其他生理指標隨著時間出現的變化,並且探索潛在的保護因子,例如智力以及來自家人與同儕的支持。 * '''受試者選擇''' :研究人員透過哥倫比亞特區社會服務部,召募八十四個確認曾被家人性虐待的女性,並以八十二個年齡、種族、社經地位和家庭結構相同但不曾受虐的女性作為控制組。研究開始進行時,她們的平均年齡是十一歲,在之後二十年當中,兩組人員都接受六次完整的評估,前三年每年評估一次,然後在十八歲、十九歲和二十五歲時各評估一次,她們的母親也參與早期的評估,而受試者的兒女會參與最後一次評估。這些女孩(現在已長大成人)當中有高達 96%從一開始就持續參與研究,直到結束。 * '''實驗結果''' :結果相當明確:相較於控制組,也就是同樣年齡、種族和社會環境的女性,'''曾被性虐待的女性受到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包括認知功能缺陷、憂鬱、解離症狀、性發育問題、高肥胖比率以及自殘。'''她們高中輟學的比率高於控制組,壓力荷爾蒙反應出現異常,青春期較早開始而且累積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精神疾病,也更常罹患重大疾病或進出醫院。此追蹤研究中,也能看到性虐待如何影響發展,例如,這兩群女性每次進行評估時,都被要求描述前一年發生最糟的事,研究者則藉此觀察她們痛苦的程度,並同時測量其生理狀況。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的反應都是憂慮。三年後,再次回答相同問題時,不曾受虐的女性再次表現憂慮,而曾受虐的女性則變得漠然、麻木。後者的生理現象也符合觀察到的反應:在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都呈現壓力荷爾蒙[[w:皮質醇|皮質醇]]增加;然而三年後,曾受虐的女性回答時,皮質醇卻下降了,'''身體已經隨著時間適應了慢性創傷。'''此狀況讓受虐女性變得冷漠麻木,女孩身邊的人較難注意到其心情狀況,甚至連她自己也可能注意不到。麻木使她對不幸缺乏該有的反應,例如採取保護行動等。 * '''亂倫對友誼及夥伴關係造成的廣泛、長期影響''' :不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通常會有幾個女性好友,也有一個男孩扮演類似情報的角色,把男生的大小事告訴她們。等進入青春期,她們跟男生的接觸便逐漸增加。相對之下,'''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極少擁有男性或女性密友,而到了青春期則會跟男性發生混亂的接觸,且往往造成創傷。'''其中,小學階段缺乏朋友是關鍵的差異。這段時期是既複雜又不穩定的階段,朋友可能忽然反目,同盟可能因排斥和背叛而瓦解,但這當中也有好的一面:女孩上中學時大多已熟練一套社交技巧,能夠辨識自己的感覺、處理跟他人的關係,或者假裝自己的情緒等等,且大多數人也已建立頗為穩固的女性支持網絡以宣洩壓力。當她們漸漸邁向男女交往以及性的世界時,這些友伴關係能夠提供一個思考、閒聊與討論的空間。 :然而,曾受性虐待的女孩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由於她們難以或無法相信別人,因而沒有男性或女性好友。'''她們厭惡自己,心理狀態也與其作對,導致她們不是過度反應就是變得麻木。她們跟不上許多「女性活動」,或由嫉妒驅動的拉攏、排擠競賽,因為參與者必須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所以別的孩子通常不想跟她們往來,因為在正常人的眼中,她們實在是太怪了。 * '''對性成熟(sexual maturity)的生理影響''' :除此之外,這些遭受亂倫、虐待,以及孤立的女孩,'''會比未曾受虐的女孩提早一年半進入性成熟'''。性虐待加速了受害女性生理時鐘及性荷爾蒙的分泌,與控制組相比,她們在青春期早期的睾固酮[[w:testosterone|(testosterone)]]和雄烯二酮[[w:Androstenedione|(Androstenedione)]]會增加為三到五倍,而這兩種荷爾蒙都會促進性慾。 * '''研究價值''' :普特南與特瑞克的研究結果仍持續發表中,但已能協助臨床醫師治療受到性虐待的女孩。例如創傷中心有位醫師,他在某個晨會中,報告一名叫艾耶沙的病患在週末又被強暴了。艾耶沙在星期六的五點逃離教養院,跑到波士頓一個毒蟲出沒的地方,吸食並嘗試多種毒品,最後跟一群男孩子坐車離開。星期天清晨五點,他們輪暴了她。艾耶莎跟我們見到的許多青少年一樣,無法說清楚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也無法思考怎麼保護自己,但她生活在動盪的世界,如果我們試圖用受害者/加害者的角度解釋她的舉動,其實於事無補,那些「憂鬱症」、「對立反抗症」、「間歇暴怒障礙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或診斷手冊提供的任何選擇也沒有幫助。'''普特南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艾耶莎如何經驗這個世界:為什麼她無法說出她怎麼了、為什麼如此衝動又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還有,為什麼她把醫生當作可怕、麻煩的人,而不是可以幫助她的人。'''藉此,我們可以看到曾被性虐待的女性,都遭受著極深遠的負面影響。 ===== <u>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波蘭<ref>PTSD Prevalence Among Polish World War II Survivors</ref>)</u> ===== *'''實驗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多人參與的戰爭,造成的死傷人數更是高達 5,000 萬至 7,000 萬人。許多歐洲國家從 20 世紀中期開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倖存士兵心理影響的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以集中營倖存者為中心,在丹麥、荷蘭、挪威和波蘭等地方都有進行。 :另外關於平民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末,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頻率。2008 年,在德國對全國有代表性的 60-85 歲人口樣本進行了研究,對 5033 名被測者進行了檢查。罹患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情形,根據 DSM-IV 達到 4.0%。 :在荷蘭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包括 1920 年至 1929 年期間出生的 10662 人的樣本,這些人是從該國 9 個主要城市的登記冊中隨機選出的。樣本包括: #戰爭期間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大批退伍軍人,包括來自日本的荷蘭東印度佔領的倖存者(1942-1945 年)和後來的印尼獨立戰爭(1945-1950 年)。 :根據 DSM-III-R 的資料, 4.6% 的被接受治療的受試者符合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標準。其中以迫害受害者為例: #比率 13%(最高):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在藏匿戰爭中倖存下來的猶太裔主體、日本集中營的倖存者。 #比率 3% (最低):戰爭平民受害者和抵抗運動成員。 #比率 7%:退伍軍人 :過去十年在西歐國家進行的其他研究中, 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從奧地利的 1.9% 到出生在德國的兒童的 10.9%。波蘭 2012 年的研究介紹了 218 個人的研究結果, 他們出生于 1929-1945 年, 年齡 63-78 歲。這項研究是在 2007 年年底在第三年齡大學進行的。PDS 和 IES 用來測量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根據 DSM-IV,使用 PDS 量表,潛在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的流行率達到 29.4%。波蘭以前的一項研究以生活在波蘭的猶太血統的人為中心,他們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兒童也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這項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流行率。目前該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為 55.6%。華沙非猶太裔第三年齡大學參與者的對照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發生率為 30.9%。 *'''實驗目的''' :在過去十年裡, 幾個西歐國家發表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形的研究報告,其中大多數是平民,而患病率從 1.9-10.8% 不等。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機率。 *'''受試採樣''' :樣本來自介於 70-96 歲的 59 名婦女和 37 名男子,針對此 96 人進行了分析。所有參與者都是 1945 年以前出生的,他們完成了適用於波蘭人的創傷後診斷量表(PDS)、事件影響量表(IES)、Beck’s 抑鬱症表(BDI)和二戰創傷相關問卷。 *'''實驗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有幾個值得注意的事情如下: #診斷出高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盛行率; #在沒有發生任何與戰爭有關的創傷性事件的群體和至少有一個此類事件中,與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在高度憂鬱症的研究中,利用 PDS 問卷測量的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比例達到 32%。根據 IES 與臨界點 35pts,34.4% 的受試者表現出強烈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症狀。相對於波蘭對二戰倖存者的其他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高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率。 :在波蘭的研究中,除了與戰爭有關的強度壓力源以外,在這裡解釋研究中發現與高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有關的其他相關因素: #社會記憶的干擾機制﹕例如波蘭人在的共和國時期(PRL)某些事件被阻攔或扭曲或在戰爭期間經常英勇戰鬥的人後來受到騷擾或侮辱; #政府避免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創傷問題﹕公共談話中的只允許敘述主要的某些群體遭受戰爭的創傷,如集中營倖存者、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士兵; #缺乏社會教育:在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理論和治療中,對創傷相關問題和心理教育的理解備受重視。現代的心理創傷知識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清楚的,但這種知識在波蘭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播和使用。 : ===== 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ref>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PTSD in World War II Combat Veterans</ref> ===== *'''摘要''' :臨床醫生越來越多地在越南老兵中識別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這種症狀很容易在曾經參與二戰作戰的老兵中消失。作者回顧了最近對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並描述了五個案例,說明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這一流行中的各種臨床表現。症狀包括焦慮、認知和體細胞綜合、抑鬱、酒精依賴和健忘症。儘管有不同的陳述,但患者的情況卻出現了一致的現象,如:患者會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反應,經歷了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與症狀加重有關的因素是退休和戰爭經歷的喚醒。儘管過去的研究強調了對創傷的重新抑制,但作者鼓勵採取靈活的治療方法,包括探索性的技術。 *'''實驗方法''' :本篇實驗專注再利用 post-DSM-III 的方法,研究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形。 *'''實驗結果''' :從這些病例中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是卻有一個一致的狀況發生在每一個病人身上,就是透過工作或養育家庭,使自己將戰爭的事情給忘記。而這些現象是藉由謹慎的實驗後所發現的,如:他們一致地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驚嚇反應,同時有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最後我們建議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員,能仔細詢問病人過去的戰鬥和創傷補償,無論病人有什麼診斷標籤。我們還建議臨床醫生在為這一組患者選擇治療方法時保持靈活性,不要立即低估探索性治療的價值。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ikipedia: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傷後壓力症(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緊迫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PTSD 與 PTSD 不同但相似,其主要差異是個人核心自我認同的扭曲和嚴重的情緒失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學者朱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於1992年在她的《創傷與復元》一書以及隨附的文章中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並非一個精準的醫療用詞,但其背後所反映的醫學病症就是一種 C-PTSD。一些例子如被綁匪挾持,經歷重大壓力的受害人在獲救之後,非但沒有對加害人感到一絲憤恨,反而還站在加害人的立場對其感到認同。 ======症狀====== 患有C-PTSD 的成年人有時是在兒童時代開始經歷長時間的人際創傷,而不是在成年時期開始,或者同樣也於成人期遭遇人際創傷。這些早期傷害打斷了對自我和他人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展。由於諸如照顧者或年長的兄弟姐妹之類的依戀對象經常造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或忽視,因此這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從根本上存在缺陷,無法依靠他人。這可能成為成人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普遍方式,稱為不安全依戀。但在當前的 DSM-5(2013)中,這種症狀既沒有包括在解離性障礙的診斷中,也沒有包括在 PTSD 中。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也會表現出持久的人格障礙,同時有顯著的再次受害風險。一般來說,建議以以下幾個症狀作為 C-PTSD 的判斷依據: :1.情緒調節的變化,包括:持續的煩躁不安,長期的自殺念頭,自殘,爆炸性或極度壓抑的憤怒(可能交替出現)以及強迫性或極度壓抑的性行為(可能交替出現)等經歷。 :2.意識變化,例如:失憶症或對創傷事件增強的回憶、一系列解離症狀、人格解體/失實症,和暫時性的回到過往經歷。 :3.自我認知的變化,例如:無助感或主動性被癱瘓,羞恥感、罪惡感和自責感,汙衊感或污名感,以及自己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感覺。 :4.對犯罪者觀念的各種變化,例如:對犯罪者關係的關注(包括對報復的關注),對犯罪者總權力的不切實際的歸因(儘管個人的評估可能比臨床醫生的評估更為現實),理想化或反常的感激之情,對犯罪者有特殊或超自然關係的感覺,並接受犯罪者的信仰體系或合理化。 :5.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例如:孤立和退縮,親密關係破裂,反覆尋找拯救者、持續的不信任感以及自我保護的反覆失敗。 :6.意義系統的變化,例如:喪失持續的信仰以及無望和喪失信心的感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小總結=====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種因患者曾遭受創傷而在心裡造成長期壓力,進而引發的後續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非是一種人格異常,它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失調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難以發覺的,除非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刺激後才會引發,而且這種症狀在外人看來可能只是一種「害怕」的情緒表達,但是這實際上卻是帶有極大的生理變化––––荷爾蒙調節的失常與神經異常的興奮。 * PTSD 是一種生理上的失常,其將人類對於危險驚覺的機制放大了很多倍,進而造成了這種疾病。在生物的演化之中,對於危險的遭遇,生物即在腦中將危險情景視為必須驚覺害怕的場景,此演化目的即為讓危險情境增加預測性,而危險場景的某些物品則會被放大而使感受者感到「害怕」,並使這個物品與危險產生鏈接。這個機制對於生存是非常有幫助的,然 PTSD 患者卻因為此保護機制的過度放大,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目前科學家對於這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的條件還不清楚,但是資料上可看出跟基因、創傷的持續性、先前就有的精神上的疾病(過度神經質)和缺乏情緒上的支持都可能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率上升。 資料來源:Maletis, J.(2019). The psych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joelle_rabow_maletis_the_psychology_of_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t-296263 [Accessed 10 Jan. 2019]. ==== 適應障礙症 ([[wikipedia:Adjustment Disorders|Adjustment Disorders]]) ==== 適應障礙症,是指身心面對生活環境變化、負面壓力等,因適應不良而產生障礙,導致生活無法如常運作,通常壓力累積三個月內,會出現明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例如:在公眾場合被人辱罵,造成極度的心情低落至不想出門無法上班,甚至不能言語,特別是在童年期有過創傷經驗的人,如:被遺棄、失親、羞辱等,特別容易患此病。而當遠離或解除壓力來源時,就會稍微減緩,基本在六個月內,就能夠找回原來的生活狀態。 =====與相似疾病比較===== 適應障礙症患者在壓力滅輕之後症狀也減輕,此與憂鬱症的病人不同的是,憂鬱症的病人通常找不到一個單一的明顯壓力來源。 與憂鬱症對比如下: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3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12em | col3width=9em | style=text-align:center | 疾病名稱 | 障礙適應症 | 憂鬱症 | 疾病時長 | 約六個月可恢復 | 需要長期治療 | 治療方式 | 遠離壓力源、改善環境 | 服藥、心理諮商 }} 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同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創傷往往非常嚴重的經歷,而適應障礙症的壓力來源往往只是一般可調適的壓力,而其反應卻超乎平常的強烈。 =====症狀===== 依據常見適應障礙症的症狀又可將其分為六個類別: <br> 1.伴隨憂鬱心情:抑鬱、流淚、絕望 <br> 2.伴隨焦慮心情:緊張、憂慮、不安、害怕與依賴者分離 <br> 3.伴隨焦慮和憂鬱心情:同時包含憂慮與焦慮心情的症狀 <br> 4.伴隨行為規範障礙:症狀侵犯他人權益、違反與其年齡相稱的主要社會標準會規範。如打架、逃學、破壞公物、魯莽駕車等。 <br> 5.伴隨品行及情感混合障礙:包含以上類別的所有症狀(憂鬱、焦慮心情及行為規範障礙) <br> 6.其他:包含上述未提及的症狀,如退縮、拒學、曠職 適應障礙症患者會出現何種症狀受所處的社會、職場及教育環境影響很大,而患者的年齡也會影響症狀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種類,如青少年患者通常較易有行為性的症狀,成人則較易有憂鬱症狀。 雖然適應障礙症裡頭,能觀察到這些憂鬱因子,但這些情況基本只會出現在人際關係和職場生活,多數案例只要遠離壓力來源,就能夠恢復到原來的生活狀態,然而若長期忽視進而演變成憂鬱症,即使解決了壓力來源,也還是會持續抑鬱。 =====治療===== 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生活壓力事件及病人對環境的不適應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須考慮對外界(家庭、同儕)的適應問題與病人本身內在心理的適應問題。 常見的治療法包含:<br> * 個人認知行為療法:用以增進問題處理能力、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及面對壓力的能力。<br> * 家庭治療:旨在改善家人間的溝通與互動,並希望患者能獲得家人的支持。<br> *同儕團體治療:此項治療聚焦於增進社交及人際互動能力。<br> * 心理諮商:參加一對一的商或是團體方式進行的諮商,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引導說出其恐懼、害怕或擔心,也可以和有相同感覺的人互相交流,以得到支持、減輕或除去負面的情緒及想法。<br> * 認知心理治療:透過晤談習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建立正向的認知及增加個人因應技巧,以減少焦慮、壓力或無法控制的情緒。<br> * 閱讀治療:透過閱讀及與素材的互動,可轉移負面情緒的注意力,也能觸動情感引發共鳴建到情緒的宣洩,從讀物中可以獲得支持建立自信,或有所領悟及自我省思,讓自己可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對困境。<br> * 藥物輔助治療:必要時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抗焦慮、抗憂鬱、情緒穩定藥物等。 <ref>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adjustment-disorders</ref><ref>https://802.mnd.gov.tw/ListP0003102.ShowItemListState.do?StateEvent=InitEvent&QueryRecord.ArticleId=2016-07-06%2013:38:57</ref> === 長期壓力事件=== :相較於創傷事件,長期壓力事件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對到的壓力事件,並且持續的存在'''。這種壓力事件與創傷事件相比,前者可能會對壓力承受者產生正面的效果,而後者則只會對個人產生負面壓力。以下將介紹最常見的三個長期壓力事件: *''' 社會壓力''' :泛指'''因社會上的價值觀對個人觀念不符或相違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造成的壓力'''。常見的社會壓力有競爭、經濟能力、種族與性別的歧視或偏見。 :為了讓自己不成為社會上的落後者,給自己造成壓力,以經濟困境為例(如失業與貧窮),除了維持日常所需的壓力外,可能要面對來自社會異樣的眼光,因此產生社會壓力;又或者社會對於特定人或群體有刻板印象,而對其行為舉止,甚至是未來發展產生歧視與偏見,如種族或性別的歧視及偏見。對於這些特定人群,在生活上的各方面,皆需要去避開這些負面的眼光,甚至是直接承受,因此產生壓力。另外,通常社會壓力也會'''因壓力承受者身處的風俗民情而改變'''。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台北等大都市可能就會有很多的競爭壓力,像是面臨到可能被裁員的失業壓力;而在觀念較保守的農村可能就會有比較多的性別偏見或對特定族群歧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 父母期待''' :泛指'''父母對自身表現的期待而造成的壓力'''。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相對應的父母期許壓力也有所不同:<br> :* 兒童時期:父母可能會期許子女的才藝學習,或是日常生活的規矩。<br> :* 求學的時期:許多父母都會期許子女有更好的學習成績,甚至會開始與其他人比較。<br> :* 畢業後:父母的期許可能是職業或婚姻的選擇。<br> :適量的父母期待如:給定合理的目標、適時的給予鼓勵,對子女來說可能會有正面的砥礪效果,成為其學習動力。然而,過多的要求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負面的影響,並且長期生活在無法回應父母期待的苦痛之中。有時,父母過高的期望會破壞孩子正常的發展。例如: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願望 : 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動來使父母高興。因為在孩子看來,只有他們達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們在父母的眼裡才有地位,才會變得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來自父母的期望往往會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 自我期許''' :與父母期待十分相像,但壓力源來自'''人們本身給予自己的壓力''',與其他常見之壓力事件不同。壓力的程度通常因人而異,自我要求高的人會訂定較高的目標,而一般人只求完成事情即可。自我期許所帶來的壓力通常都是砥礪自身,能有正面效果的壓力。但是,若一個人時常無法達到自身所要求的目標,可能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有著嚴重的自我否定現象,造成較負面的影響。以完美主義者為例,這些人可能會過度追求完美,而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壓力。 ====特定的長期事件(一):癌症==== :癌症對生命是重大威脅,可能成為一個引發創傷後壓力症的創傷事件,早在 1951 年,便有學者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而 1952 年,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w:en:Albert_Ellis|Albert Ellis]])三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此外,對於疾病復發的擔心會導致焦慮與憂鬱,造成癌症即使治癒,也會成為憂鬱症的高風險群,近來越來越多研究關注癌症病患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在癌症病人身上的盛行率高於一般族群,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升高自殺危險性。 :癌症病人在診斷後,根據統計與國外報告,約有 4-5 成病人有身心問題(失眠、焦慮、憂鬱),近六成的人不曾經尋求過改善方法與諮詢,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失眠也是慢性壓力的一個指標,長期失眠,免疫功能下降,生理時鐘、褪黑激素的不正常,都會影響身體免疫相關、發炎相關的基因表現,這些都是助長癌細胞的原因。 :憂鬱症在癌症病友之中盛行率約 10-20%,但會影響身、心與就醫意願,更有研究進一步指出膀胱癌、腎臟癌、頭頸癌憂鬱症患者死亡率明顯增加(3.5 倍)。 :在一篇 2021 年的報導中,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失志症候群」是 2001 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根據臨床數據,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中,憂鬱症與失志症候群的比例約為 1:1,而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 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可利用「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表」替自己或家人先做自我評估: * 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 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 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 我覺得焦慮煩躁 * 我覺得無望無助 * 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 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有可能出現「失志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特定的長期事件(二):照護====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臺灣失能、失智族群與身心障礙者約 76 萬人,其中 50 萬人以上是超過 65 歲以上的長輩,家庭照護者平均照護時間達 9.9 年。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若當壓力過度沉重,嚴重影響睡眠、食慾、情緒、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國外研究也顯示,約 2 成家庭照護者罹患憂鬱症,65%有憂鬱傾向、87%有慢性精神耗弱,家庭照護者死亡率亦高於其他家庭成員約 60%。 *若照護者發生以下傾向,則是已面臨到照護壓力過大的問題 #長期淺眠或失眠 #容易情緒失控 #脾氣變壞 #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對休閒活動或社交不感興趣 #出現家暴行為 #出現自殺意念 :目前針對於此問題,政府正視的方式包括提供長照喘息服務,能透過居家式(照護員到家中執行 3-6 小時照護)、社區式、機構式與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長照機構會安排專業人員到府針對受照顧者失能等級進行評估,再共同擬定照護計畫,核定後開始使用喘息服務與照護資源等等。 ====特定的長期事件(三):面對死亡==== :生與死,是一個終生課題。雖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但面對至親的離世,多少傷感還是難免。一般來說,哀傷期並不需要專業協助和介入,如果處理不好,將有可能發展成精神障礙。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w:Five_stages_of_grief|five stages of grief]])=====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模型,又稱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絕症患者、喪失至親之人被認為會經歷這些階段。這一模型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的。這五個階段後來廣泛流傳,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 class="wikitable"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 |- ! 階段 !! 描述 |- | 否定(Denial) || 這個階段的人會極力否定、不願意接受事實,而更願意去相信錯誤、虛假的現實 |- | 憤怒(Anger) || 當哀傷者發覺到自己無法再不面對現實,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便會感到惱怒,從而遷怒身邊的其他對象 |-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哀傷者會開始抱持著能夠扭轉哀傷的現實的希望,通常是以「延長自己壽命直到特定期限」或是「向超自然力量以自己的生命、生活型態、珍視之物提出要求交換」的形式 |- | 沮喪(Depression) || 在意識到討價還價不會有作用後,哀傷者會陷入沮喪,開始不珍視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也能一起離開 |- | 接受(Acceptance )|| 在沉澱心情後,哀傷者會正式接受至親離開的事實,情緒也會逐漸穩定,並出現對於生命,正面的思考方向 |}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跟兩人在生前的關係,去世的原因和過程,和喪親者個人的性格等等有關。一般來說,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至一年的哀傷期,而當中會經歷五個階段。在親人去世的首數天,情緒未必太激動,反而可能表現麻木,又或者否認至親已經離去的事實。 :然後,隨著身後事的辦理,喪親者的情緒逐漸顯現。這是哀傷期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喪親者的情緒低落仍屬正常反應。除了情緒低落以外,他們還可能會自責、憤怒、焦急、埋怨、感到孤獨和無助、非常思念逝世者,經常回想過往日種種。之後他們依然會拒絕承認親人已離世的事實,甚至出現一些搜尋的行為,重複去做以前和逝世者做的事,去某些地方懷緬,甚至避免執拾逝世者的物件。甚至還可能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例如疼痛、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如果期間情緒嚴重失控、長期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嚴重者有可能產生幻覺,或者尋死念頭,此時便超出了正常的哀傷反應,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需要認真處理。 :最後,喪親者接受了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並收拾心情,生活重返正軌。即使偶爾記起已逝世的親人,但依然能坦然面對。 :值得一提的是「週年效應」,每逢節日和一些特別的紀念日子,喪親者的情緒會比較波動,即使他們本來已經克服了哀傷期,但在此週年效應下,他們會再次感受哀傷期中的徵狀,此乃正常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步過哀傷期''' :要步過哀傷期,第一步先要接受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這必然是痛苦的過程,於是身邊人的支持尤其重要。喪親者不應過份壓抑情緒,或者否定悲傷的存在。如果情況許可,喪親者參與身後事的辦理,有助渡過哀傷期。如何重新建立沒有了至親的生活也是關鍵,當中牽涉了生活規律的調整、生活習慣的改變、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甚至社交圈子的重新建立。 :'''複雜性哀傷''' :假如喪親者的哀傷延續,甚至出現持續抑鬱、幻覺、過度自責,甚至自殺念頭,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社交,便出現了醫學上的「複雜性哀傷」。最新的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四的喪親者會出現「複雜性哀傷」的情況,而當中以女性,和離世者非常親近,或者關係矛盾不清,加上離世者是突然或意外死亡的,就更容易出現這情況。 ==== 特定的長期事件(四):生產 ==== =====產前憂鬱症===== '''簡介''' 懷孕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經驗,也會同時受到許多親友的祝福。但在準備歡迎新生命的同時,也代表家庭生活將邁入新階段,準爸媽也將需要適應彼此關係的改變和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命,因此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在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單一事件最高分為100分),懷孕的壓力分數就高達40分、新生兒降臨的分數也有39分。 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病因''' * 生理層面 在第一孕期時,女性荷爾蒙系統會出現變化,使雌性激素、黃體素急遽增加,連帶影響其他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情形,而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經常被認為與許多情緒相關障礙症有關,如焦慮、憂鬱等。 此外,懷孕會引起的媽媽生理上的不適反應,如孕吐、頭暈與頭痛、疲倦與嗜睡、乳房脹痛、腸胃道不適...等,同樣也會帶給準媽媽不小的壓力,進而影響心情。 * 心理層面 懷孕時,媽媽們最主要的心理壓力之一就是角色的轉變。「我真的做好準備成為一位母親了嗎?」是許多準媽媽心中的擔憂,面對未來即將承擔的照顧責任,充滿不確定感,而經濟因素及生活型態變化等現實面的壓力,都有可能使準媽媽們喘不過氣而感到情緒低落。 若準媽媽們本身的性格就是責任感較強、求好心切的,也更容易因為各種煩惱而焦慮不安,而持續的情緒低落,亦可能會導致曾經的憂鬱症病史再度復發。 * 社會層面 家庭或世代之間的價值觀異同,會對準媽媽帶來很大的影響。若丈夫、家人與親友能予以溫暖而穩定的支持,準媽媽們的情緒會相對穩定;相反地,如果準媽媽們感受不到身旁家人們的關心,甚至有老公這個「豬隊友」在扯後腿,就很有可能導致憂鬱的情況。 '''症狀''' *長時間心情低落,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情提不起勁。 *感到疲憊,無精打采。 *事情記不起來,無法專心,或難以做決定。 *睡眠困難,睡不著或睡不飽。 *體重有明顯變化,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心神不寧、焦躁不安,過度擔心、煩惱寶寶的事情。 *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媽媽的角色,感到無價值感,產生嚴重的內疚或罪惡感。 *感到絕望,甚至重複出現自傷或自殺的念頭。 '''治療''' *大腦營養素補充: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改善情緒問題。 *心理治療:包含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伴侶治療等,有助於舒緩、解決準媽媽的壓力。 *芳香療法:根據個人情況調配不同的精油處方,調劑身心狀態。 *微電流刺激治療:利用微弱的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促使大腦分泌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藉此改善準媽媽憂鬱、焦慮、失眠狀態。 =====產後情緒障礙===== '''簡介''' 產後情緒障礙 (postpartum mood disorder, PPMD)為父母在新生兒誕生後,可能會因為生活步調的改變、教養責任等因素引發的情緒障礙。而其中經歷生產時的痛苦、照護新生兒的筋疲力竭、體態的改變、賀爾蒙變化等等,讓婦女遭受PPMD之苦的比例高於男性。事實上,在一項前瞻性縱向研究中,3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 22 歲)的母親有產後抑鬱症,比起控制組有更高的皮質醇水平(代表壓力反應性增加),以及更高的社會威脅評價(透過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Barry 等,2015)。 '''常見 3 種產後憂鬱'''<ref>{{cite news|author=畢翠絲|title=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url = https://www.ttvc.com.tw/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a-14819.html|publisher = 《常春月刊》462 期}}</ref> * '''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此類的發生率非常高,約佔產婦的 70%-85%,較好發於患有嚴重經前緊張症候群的患者、意外懷孕、曾想墮胎者,及晚期懷孕時表現情緒不穩定的產婦。大多產後3-10 日內發生,發作的時間很短暫,由數分鐘至數日,通常不超過二週;症狀也輕微,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會表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擔起照顧新生兒的使命。 *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此類的發生率約佔產婦的 10%-20%,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它的症狀與「產後沮喪」症狀類似,只是症狀更多樣化、更嚴重、發作時間更久,嚴重的行為失常在產後數週乃至數月才會發生,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典型的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反應變遲鈍、疲憊不堪、強烈的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一旦發生此病,下次產後再發生的比率約 20%-30% *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此病的發生率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大多在生產二天以後才開始發作,以產後一至四週發作為最常見,但也有病人會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症狀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產後精神病的典型症狀,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神智不清、像「木頭人」,幾乎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有罪惡感、無力感及產生一些誤認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等幻覺。 '''病因''' :產後憂鬱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早期認為只發生在婦女,後來發現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有此症狀,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生理、情緒、基因及社會因素所造成,也可能受到像是體內激素的變化、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風險因子包括以前曾出現產後憂鬱症、躁鬱症、家族中有重性憂鬱疾患的病史、心理壓力、妊娠併發症、缺乏支持,以及物質使用疾患。 '''症狀''' *憂鬱 *脾氣暴躁 *疲憊 *失眠 *食慾不振或食慾增加(安慰性進食:透過進食來紓解壓力) *失去興趣 *不能應付生活 *內疚、絕望、自責 *焦慮 *持續的感覺到悲傷 *覺得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寶寶 *覺得難以親近自己的寶寶,感到冷漠,有寶寶的陪伴也感受不到喜悅 *想要自殺或自傷 '''哪些人容易得產後憂鬱症?''' *產前即有憂鬱症者 *自尊受傷害者 *照顧孩子備感壓力者 *懷孕及生產過程經歷生活壓力事件者 *較缺少社會支持者 *夫妻婚姻關係較不合諧者 *孕前有憂鬱症病史者 *家中嬰兒氣質屬難養型者 *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缺乏者 *未計畫中的懷孕婦女 *出生嬰兒狀況不穩定者 *高危險妊娠者 *多胞胎懷孕者 '''診斷標準''' :目前各界仍無統一的診斷指標,常用的診斷方式可分為量表評估與臨床定式檢查兩類。量表評估多依據各種自評量表例如 EPDS(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SLC-90,SDS(憂鬱自評量表)等進行判定;其他較明確的標準是 1994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的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如下: :若在產後 2 周內出現下列症狀的 5 條或 5 條以上,即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的象徵: *情緒憂鬱 *對全部或大多數活動明顯地缺乏興趣或愉悅 *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過度 *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疲勞或乏力 *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 *反覆出現死亡的想法 '''治療''' :*運動:產後 2-5 個月、每週 3 次、每次 1 小時的伸展運動能協助減輕產後憂鬱。 :*藥物:與身心科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劑,幫助改變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協助情緒獲得良好的控制。但仍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服用三環類的抗憂鬱藥物,初期嘴巴會較乾燥及感覺昏睡。 :*心理諮商: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找到因應策略,如: ::*對於懷孕生產需意識到是高壓力事件 ::*學習辨別須處理的孕產期壓力來源 ::*評估孕產期的壓力指數 ::*列出待改善的目標及可動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等 ::有效的諮詢方式包括[[w:人際取向心理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PT)、[[w: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心理動力療法 === 短期壓力事件=== 指壓力事件對人們影響時間較短,並且通常為突發性事件或簡單的小事。以下將介紹突發性事件和日常瑣事這兩個短期壓力事件。 ====突發性事件==== 為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的壓力事件,這邊與創傷事件不同的點是其壓力不會對人們心情產生巨幅的負面衝擊。舉幾個例子來說:人們在路上遭遇小車禍時,可能會有上班遲到的壓力;與他人談判賠償的議價壓力;在學校或上班時,可能會有與同學發生突發性衝突的人際壓力或老闆突然給新案子的工作壓力。舉凡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們在平常會遇見的突發性壓力事件。這種壓力給予人們通常為較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壓力事件並非可預見的;同時影響持續時間也較短,因為壓力會隨著事件完成而消逝。 ====日常瑣事==== 日常瑣事為人們平常偶爾會遇到的壓力事件,其包含事項眾多。在現在生活繁忙的社會型態中,最常見的即所謂的「等待」,如通勤時等待交通運輸工具到來、吃飯時等待餐點完成、蒐集資料時等待下載,這些在無形中對我們造成了時間壓力。但又因個人性格的不同,造成影響的幅度的不同。舉例來說,某些人可能無法在等待時做其他事來消磨時間,這類的人通常會遭遇較多的時間壓力,但某些人卻能夠在等待的間隔中做其他事讓本應有的時間壓力消失,又甚至有某些人喜歡放空而不讓這短暫的等待時間對其造成壓力。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選擇」亦容易產生壓力,選擇多不見得代表更快樂,根據卡恩曼與特佛司基的研究,失去的負效益比得到的正效益還少,因此人們選擇多並不會感覺到得到的多,而是失去了更多,此亦包含機會成本的概念。 *補充: 有些人格特質,包括對環境事物的認知判讀,將使其較其他人容易產生壓力反應,這些性格弱點主要是受認知的扭曲、對自己或他人有不合理的期待、自我脆弱度及應付壓力的行為模式等影響。人格特質在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個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被挫折,均可能對個體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壓力反應。而神經質性格(neurotic character)一般較容易對事件產生壓力,最常見的神經質性格有列幾種︰ {| class="wikitable" |- |'''完美型性格'''||害怕犯錯、過度小心的完美主義者,強調自我控制,且往往壓抑情感表現,嚴重時表現潔癖及吝嗇。 |- |'''焦慮型性格'''||急性、緊張、患得患失,對他人的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造成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 |- |'''依賴型性格'''||害怕失去人際關係的扶持和怕遭到拒絕,遇到問題無法獨立解決。 |- |'''戲劇型性格'''||害怕失去他人的注意和關心,人際關係和情緒容易變化不穩定。 |- |'''自戀型性格'''||認為自己是特殊的,無法同理他人,害怕被人認為不特殊。 |- |'''逃避型性格'''||對人際關係很敏感,害怕遭人排擠,造成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 |'''侵略型性格'''||需要經常去控制環境,怕吃虧和被人羞辱等。 |} 在進行治療時,若能先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和生活事件間相互運作的關係,並針對其性格特點予以輔導,則較能有效地處理壓力。 === 壓力的評估方法 === ====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Stress process)==== 壓力感受的形成,普遍分為四個階段: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 = 12em | col2width = 45em | 階段 | 例子 | 第一階段:客觀壓力源 | 個人接受到外在環境給予的要求(無論是心理或者生理),即客觀壓力源的出現 | 第二階段:初級評估 | 個人對真實要求、壓力衝擊的初步評估。產生主觀認定的要求,若評估壓力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三階段:次級評估 | 主觀評估(次級評估)個人的真實能力,並對壓力源採取措施,若壓力無法排除,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四階段:比較 | 比較前述兩者並產生主觀壓力源,個人處於壓力下會在心理或生理上實際表現出行為(戰或逃)。}}而伴隨壓力產生的行為表現(戰或逃),則是透過壓力源刺激下視丘進而使交感神經系統與腦下腺分別作用,使神經衝動,活化腺體與平滑肌或將壓力荷爾蒙經由血液輸送至相關腺體和肌肉,進而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 '''因應(Coping) ''' : 事件之後,個體會採取特定的因應行動,若個體評估所面臨的壓力環境是可以改變、操縱的,就傾向於改變並處理相同的困境,而因應策略包括前面討論過的消除外在壓力(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以及改變內在的心路歷程(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此處減少主觀壓力的方式,如培養能力、增加自信、不要訂過高的目標等。 : 因應策略亦可分為適應型(adaptive)和適應不良型(maladaptive): :* 適應型因應策略:能減少壓力,同時又能促進健康。例如:積極面對、紓解情緒、尋求支援、運動、放鬆、適當飲食和規律的生活作息,正當的休閒娛樂。 :* 適應不良型因應策略:暫時性的降低壓力,但可能會造成長期健康耗損。例如:過度飲酒或藥物濫用、社交孤立,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等。 : 一個良好的壓力因應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及操縱環境的能力;凡事在預期下進行,即使遇到緊情況或困難,亦能從容應對,使身心經常保持平衡狀態。 #對事情或工作很投入,可以忍受暫時的不快樂,而從長遠的宏觀來看事情。 #均衡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善用周遭的社會支援與網絡;能就現有的環境中,尋求情緒的支持以及人力或財力上的援助。 * '''壓力歷程的總結''' : 面對它(客觀壓力)→接受它(主觀壓力)→處理它(戰)→放下它(逃) ====評估方法==== 研究壓力的學者 Holmes 和 Rahe 提出此概念,並提出了生活事件量表,嘗試透過此量表來將生活中的幾項事件透過此表表達出壓力數值。表中先預設將婚姻此大多數人認為是重要事件的列於表中間,且預先給予了 50 的數值,受試者被問到的每個事件都被與婚姻做比較,需要花更多還是更少心力去重新適應。最後依照事件嚴重性和需要重新適應的時間,給每個事件數值。以下為 Holmes 和 Rahe 提出之生活事件量表: 生活事件量表遭到很多學者抨擊,主要反對點為此表預先設定每個人在碰到同一事件時會有相同的反應,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價值觀應會不同,因此對於同一事件就承受不盡一樣的壓力程度,像是某些人對於重大改變偏向以挑戰的方式來思考。舉例來說,懷孕給人的壓力程度就會依照自身健康、經濟、感情狀況等眾多因素影響而因人而異。即使這個量表被許多學者批評與研究證實其問題,但它仍然給予我們一個能夠評估我們當前所面臨到的壓力程度的衡量基準。 在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中,當客觀壓力源消失時,並不等同於主觀壓力源消失。當人接收到負面且強烈的事件後,若再看見相似的事物,可能會使當事人的記憶回想起那件負面的事件,這種狀況即與[[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 '''兒童青少年壓力量表''' 在兒童青少年中,壓力的量測方式有所不同,因為面臨成長的青春期、叛逆期,我們會面臨的環境不同於大人的職場,困擾的事情也比較不會是金錢來源、升遷、愛情、婚姻等等,而會是與同校同學的交際、課業,因此 Morganett,R.S.(1990)設計出一份屬於兒童、青少年使用的壓力量表。此表主要是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並且建議該如何給予協助。 說明:在下面所列的人、地或事中,圈選出你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的數字代號。 {| class="wikitable" ! rowspan="2" | 壓力來源 !! colspan="5" | ''' 壓力程度 ''' |- ! '''1:沒有壓力''' !! '''2:輕微的壓力''' !! '''3:中等程度的壓力''' !! '''4:很大的壓力''' !! '''5:極度沉重的壓力''' |- | 1. 某個特定的老師 || 1 || 2 || 3 || 4 || 5 |- | 2. 學校中的幫派人物 || 1 || 2 || 3 || 4 || 5 |- | 3. 某個特定的科目 || 1 || 2 || 3 || 4 || 5 |- | 4. 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同學聰明 || 1 || 2 || 3 || 4 || 5 |- | 5. 害怕失敗 || 1 || 2 || 3 || 4 || 5 |- | 6. 沒能入選某個校隊或團體 || 1 || 2 || 3 || 4 || 5 |- | 7. 擔心被同學愚弄或欺負 || 1 || 2 || 3 || 4 || 5 |- | 8. 無法達成父母或師長的期望 || 1 || 2 || 3 || 4 || 5 |- | 9. 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的學校 || 1 || 2 || 3 || 4 || 5 |- | 10. 擔心自己以後不知從事哪個工作 || 1 || 2 || 3 || 4 || 5 |- | 11. 擔心父母會離婚或再婚 || 1 || 2 || 3 || 4 || 5 |- | 12. 被姐妹或兄弟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3. 其他家庭成員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4. 沒有足夠的零用錢或生活費 || 1 || 2 || 3 || 4 || 5 |- | 15. 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 1 || 2 || 3 || 4 || 5 |- | 16. 因缺乏管教而易惹麻煩 || 1 || 2 || 3 || 4 || 5 |- | 17. 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懷與愛 || 1 || 2 || 3 || 4 || 5 |- | 18. 父母親吵架或打架 || 1 || 2 || 3 || 4 || 5 |- | 19. 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0. 自己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1. 失去某個要好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2. 沒有足夠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3. 遭到某個朋友的拒絕 || 1 || 2 || 3 || 4 || 5 |- | 24. 受到某個朋友的欺騙或背叛 || 1 || 2 || 3 || 4 || 5 |- | 25. 某個朋友在背後說我壞話 || 1 || 2 || 3 || 4 || 5 |- | 26. 感覺不被接受或不受歡迎 || 1 || 2 || 3 || 4 || 5 |- | 27. 父母不喜歡我的某個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8. 我擔心自己沒有男(女)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9. 不知如何結交朋友 || 1 || 2 || 3 || 4 || 5 |- | 30. 不知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 1 || 2 || 3 || 4 || 5 |} ''' 【總分說明】 ''' {| class="wikitable" ! 分數 !! 說明文字 |- |''' 30~45 分 ''' || 感受到適度的壓力,所需要的是父母在情緒上無條件的支持。只要沒有出現異於<br/>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 |- |''' 46~60 分 ''' || 感受到略大的壓力,應營造一個可以讓孩子疏發情緒的環境,並多傾聽孩子<br/>心裡的話。安排一趟開心的旅遊、吃一頓大餐等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 |''' 61~75 分 ''' || 孩子感受到強大的壓力,並可能已經出現異於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父母應該<br/>考慮帶孩子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其身心健全發展。 |- |''' 76 分以上 ''' || 孩子長期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內心壓抑強烈的情緒與不安。父母跟孩子應該立即<br/>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全發展。 |} ===挫折反應表徵=== 常見的挫折反應有憤怒、敵對、焦慮、恐懼、沮喪、失望、絕望、失助和淡漠等,同時與這些負性情緒體驗相隨的不僅有內在的心理生理反應,還有外顯的行為變化,如攻擊引發挫折的原因,逃避引起挫折的現實環境,動用心理防禦機制,極力尋求擺脱挫折的方法,等等。上述情緒反應的性質、生理反應的強弱及行為反應的特點,與當事人的人格特徵、對目標的期望水平和追求目標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密切相關。 ===挫折─攻擊假說([[w:en: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提出的學者==== 由美國心理學家[[w:en:John_Dollard|John Dollard]](1900年8月29日 – 1980年10月8日)、[[w:en:Leonard_W._Doob|Leonard Doob]](1909年3月3日 – 2000年3月29日)、[[w:en:Orval_Hobart_Mowrer|Orval Mowrer]](1907年1月23日 – 1982年6月20日)、[[w:en:Robert_Richardson_Sears|Robert Sears]](1908年8月31日 – 1989年5月22日)和實驗心理學家[[w:en:Neal_E._Miller|Neal Miller]](1909年8月3日 – 2002年3月23日) 於 1939 年首次提出。 ====內容==== 挫折-攻擊假說是一個描述攻擊行為的理論。攻擊行為源自於一個人在達成目標時受到的阻礙與挫折。當個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遭遇阻礙,會激發攻擊性的慾望,針對導致挫折的人或物產生破壞性行為,攻擊對象共有三類,第一是直接製造挫折的人,第二是旁人、與此事件無關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遷怒,第三是朔錯者本人,如自殺、自殘等。 ====例子==== 許多父母疼惜孩子,並不忍心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承受到一丁點挫折。萬一遭遇到挫折,則鼓勵孩子找藉口,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即所有的錯都是與自身行為無關的外力所造成的),父母無法教導孩子自我反省,並找出自己與挫折間的關聯。長期下來,在父母過度保護下成長的這些備受呵護的孩子們,會變得沒有任何挫折容忍力。當有一天父母不在身旁且面臨重大挫折時,這群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承受的孩子們便會將自身所從來未感受到的巨大挫折感訴諸對外在環境的攻擊性行為。 ====1941 年攻擊假說修正==== =====原本===== 1939 年第一次被提出時,這個假說的論點為:挫折會先於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挫折的必然結果。'''(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充分條件。)''' =====修正===== 然而於 1941 年,米勒([[w: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修正了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每一個挫折都會引起攻擊性動機,但'''若此動機太小時,仍然不會引起攻擊行為。因此,挫折可能會或不會造成攻擊行為,但任何攻擊行為都是挫折所造成。(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如果挫折繼續存在而沒有得到宣洩,攻擊性壓力就會累積,使得攻擊行為發生的機率持續升高,像是沒有適當洩洪的水庫遲早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潰堤。 ==== 批評 ==== 然而,挫折─攻擊假說一直以來備受學者們的質疑。如Seward在1945年提出,攻擊行為有可能來自於統治地位之爭(dominance struggles),迥異於挫折<ref>Seward, J. P. (194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h0054548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rat. III. The role of frustr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38''' (4): 225–238.</ref>;而Durbin與Bowlby也在觀察小孩時發現除了挫折以外,攻擊行為也可能來自佔有糾紛與對入侵的仇恨<ref>Durbin, E. F. M.; Bowlby, J. (1939). ''Personal aggressiveness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ref>。這些研究顯現了研究者對於挫折的定義不夠精確,Berkowitz也提出了挫折一詞定義上的效度質疑:倘若「挫折」的定義是「對於一個干擾內在行為的障礙所會產生的反應」,那各種攻擊行為背後的各式各樣的理由都會被歸類在挫折之中<ref>Berkowitz, Leonard (1962). ''[[iarchive:aggressionsocial00berk/page/n3/mode/2up|Aggress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US: McGraw-Hill.</ref>。因此,後續研究多不主張「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而聚焦在挫折本身與挫折是如何/如何不會造成攻擊行為。 ===挫折的來源=== # 權威階層,如父母、師長、老闆、上司等; # 不具體來源。 當面對不具體來源的挫折時,人們無法直接予以攻擊,卻仍然會感覺到憤怒——來自對於無法改善挫折感的現況所感受到的無力感。當人們無法且無處宣洩此憤怒時,便會'''尋求非挫折來源的其他目標宣洩怒氣,進而出現替代攻擊,即對無辜者攻擊'''。攻擊替代者和直接攻擊挫折的施加者一樣,可以達到宣洩怒氣的效果,而替代的對象和挫折的對象如果性質上越相近,其宣洩的效果就越大。例如工作時遭受斥責可能轉向家人宣洩憤怒;在學校被霸凌的兒童可能轉向破壞公物。 不過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攻擊行為是否真能使攻擊性動機達到宣洩作用,尼爾遜(E.A. Nelsen)於 1969 年進行過相關研究。 '''1969 年研究內容''' 以孩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擊行為並不會降低產生攻擊的動機,意即兒童仍然保持一樣的攻擊性,甚至還有提高攻擊行為的傾向。科學家亦曾以大學生做電擊別人的實驗,也發現當攻擊行為增加時,懲罰別人的傾向也跟著增加。社會上許多攻擊事件也顯示攻擊者常有連續攻擊別人的情形,並不會因做出攻擊行為而降低其攻擊性。 ====冷漠與憂鬱==== 面對挫折,人們時常會展現退縮及冷漠的現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理論描述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再遇上無法控制的事件,動物會從無法逃避的經驗之中學到無助,即便後來的情形已經是可以逃離的情況也一樣,這種習得的無助感難以克服。習得的無助感通常包括三個要素,即: # 面臨失敗時,有放棄的傾向 # 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 # 當責任確定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 以學習上的現象為例: #學生在成績不好時,會選擇逃避,例如:開始抄作業、作弊等 #學生面對學習困境時,不會將責任歸咎於外物(如:考試當天外面有聲響影響到考試狀態),而是自己本來就不會寫 #而當確定自己的成績不佳的原因是自己本身時,會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這方面的專長,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夠多 然而並非所有人在面對壓力都會習得無助,有些人會將此視為一種挑戰轉而激勵自己,該理論對於不同個體有不同狀況。 ====習得性無助研究及實驗====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這驗證了人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討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認知缺損==== 除情緒反應外,人們面臨重大壓力時也會出現認知能力的缺損,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以符合邏輯的方式思考組織,容易分心不能專注。認知缺損也可能使人們採取固定的行為模式,無法考慮新的替代方案。例如溺水的人拼命掙扎,使得自己更深陷苦境,而忘記能放鬆身體抑或是做規律地韻律呼吸;深陷火災的人不斷推門試圖逃離,卻無法打開向內拉開的逃生門而身陷火場。有些人會退化成童年時期的反應模式,謹慎的人會更加小心,反而因此退縮。 認知缺損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 高度情緒激發狀態會影響干擾訊息處理,當面臨壓力越感到焦慮、憤怒、憂鬱,所造成的認知缺損越嚴重。 # 認知缺損也可能源自於面臨壓力時,腦海中盤旋的分心想法。我們會考慮可能採取的行動、擔心行動造成的後果,以及對於自己沒把事情妥善達成感到自責。例如產生比賽焦慮的選手,可能會擔心隔天失常或是準備不夠。負面思考所引起的分心,可能使比賽時無法遵守指示或依身體去行動。 ====社會支持降低壓力與否==== 在現代社會中,不論在工作的職場、學校或家庭等生活場所,都會有各種壓力。這些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際關係,但能幫助人們解壓的也是人際關係,這種'''「個人對他人的支持」'''就是社會支持。周圍的精神支持或得到支持的感覺,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延長一個人的壽命,與他人關係越密切者越長壽。所以,人與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可以降低壓力的。無論對社會支持抱持主要效果或緩衝效果的觀點,兩者都假定社會支持與壓力是互相獨立的建構,兩者都被視為是健康、疾病、異常困擾或症狀的前置因素。但是 Thoits(1982)、Munroe and Steiner(1986)認為社會支持、壓力、健康或異常等建構,在概念、方法學、與實證上應為複合性關係(Compound Relation)。<br> === 壓力 vs.心理(挫折)防衛機制、連續(continuum)與診斷應用=== ==== 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 根據 Ransome Arthur 的理論,壓力與人的互動共分六個階段: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身心反應、反應處理、疾病行為、疾病評估<br> :'''一、 壓力的覺知:'''<br> ::覺知可以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訊息透過眼、耳、鼻、口、皮膚等感官,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組感覺與印象,即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接著透過過去的經驗、信念等去建構、解釋訊息。透過這兩個階段,壓力就可以被我們覺知,而我們所建構出來的覺知,可能無法反映事情真正的嚴重性,每個人因為自身不同的人生經驗,可能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壓力覺知。 [[File:壓力感知.png|缩略图|壓力感知兩步驟]] :'''二、 心理防衛:'''<br> ::當壓力被覺知之後,人們開始感到受威脅,而為了減低壓力的傷害性,潛意識裡的一些機制會自動活化,以抗拒壓力的威脅。此防衛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裡被揭露,並命名為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當心理防衛機轉發生問題時,疾病就有可能發生。主要的心理防衛機轉有下列幾種: ::按'''心理成熟度'''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60px"|防衛機制 |width="80px"|級數 |width="680px"|意義 |-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 || 一級 || 包括否定、歪曲和投射,是嬰兒在早期時常使用的心理機制。嬰兒早期的心理狀態是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愛戀自己,而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br/>如果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 |-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二級 || 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和幻想等,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但成年人身上出現也是正常現象 |-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 || 三級 || 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 |-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四級 || 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 |} ::按'''行為性質'''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30px"|名稱 |width="650px"|意義 |- |否認(Denial)|| 當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下意識地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徹徹底底地忽視它 |- |潛抑(Repression)||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仍會暗中影響我們的行為 |-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如果無法將特定的情緒發洩到當事人身上,就會轉向對其他人發洩 |- |投射作用(Projection)||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情緒與想法推給其他人,以爲是別人擁有這個想法 |- |退行作用(Regression)|| 當一些事情無法解決時,人們可能會展現幼稚的行為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人們心中有一些情緒與慾望,但知道這些是無法被社會所容忍,所以故意展現出反向的行為與情緒,來壓抑原本的想法 |-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人們可能為了降低痛苦或罪惡感,選擇性地去相信特定解釋 |- |抵消作用(Undoing)|| 用一些象徵性的行為,去抵銷一些原本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可能就會採取其他方式去彌補原有的缺陷 |-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當人們心中有某些慾望情緒無法排解時,就將這些情緒慾望昇華成為社會所讚賞的行為來發洩 |} ::心理防衛方法可能有好有壞、有幼稚有成熟,端看個人如何對待壓力以及壓力的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我們採取的方式,事實上人們不會只用其中一種來減壓,通常是合併使用的。 :'''三、 身心反應:'''<br> ::當壓力經過覺知歷程的修整,再通過心理防衛的緩衝,剩餘的部份就再也無可避免地會衝擊到我們。這些衝擊便是我們所實際經驗到的壓力,我們的生理與心理都會因此而改變,主要發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身心反應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方面 |width="450px"|症狀 |- |身體 || 可能會有口乾、頭痛、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 |- |行為 || 可能會出現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 |- |情緒 || 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反應等 |} :'''四、 反應處理:'''<br> ::一旦壓力讓人們產生生理、心理、社會的反應,人們就能夠意識到壓力的存在,這時人們為了讓自己舒服些,會開始尋求減壓的手段,也就是所謂的「調適策略」。跟心理防衛機轉不同的地方在於:心理防衛機轉是全自動的減壓機制,在人們還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心理防衛機轉就已經啟動。倘若心理防衛機轉能夠徹底對抗壓力,那麼人們將不會注意到壓力的存在;而調適策略是在壓力已經擊破心理防衛機轉的保護,對人造成傷害時,人們透過自我察覺或別人告知,意識到自己有壓力,為了減壓而採取的一些策略。兩者雖然都以減壓為目的,但運作機制是不同的。 ::反應處理雖然可以減低壓力,但效率不一,作用時間亦不同。有些反應處理能夠成功解決問題,提高個人資源,緩和壓力;有些反應處理卻如飲鴆止渴般,只能短暫地紓解壓力,對於問題並無解決能力,甚至會增添日後處理的困難。前者稱之為適應性調適策略(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對於個人的壓力緩衝具有正面的意義;後者稱之為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長期使用將造成壓力的累積。 ::根據 Cohen 與 Lazarus 在 1979 年代的研究,適應性調適策略又分為「問題解決策略」(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與「情緒減低策略」(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兩者。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策略 |width="200px"|方式 |- |rowspan=3|問題解決策略 || 尋求協助 |- |設計解決方案 |- |直接行動 |- |rowspan=4|情緒減低策略 || 抒發情緒 |- |逃避 |- |再認知 |- |區辨責任 |} :'''五、 疾病行為:'''<br>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的過去經驗擴大了壓力覺知,心理防衛機轉應付不了所有壓力,且個人的身心也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時,壓力將不斷傷害人體,此時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例如: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人們將會自覺到自己除了壓力外,可能也出現了一些疾病。 :'''六、 疾病評估:'''<br> :一旦人們發現自己生病了,可能就會去尋求醫療協助,之後醫師會評估狀況,歸納他的疾病行為,最後建立一個或幾個診斷,同時給予一些藥物或心理治療。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各式疾病症狀,透過醫師的鑑別後,最後匯聚在小小的一個焦點上,也許是憂鬱症、也許是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從「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生理心理社會反應」,到「調適策略」與「疾病行為」,最終以「疾病評估」為結局,如此就完成了壓力在人體所發生的歷程。以下透過簡易的歷程圖,將此六階段歷程圖示化。 [[File:面對壓力六階段.png|缩略图|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的例子==== # 使用酒精或禁藥 # 自傷或自殺 # 歇斯底里的發洩 # 攻擊行為 # 疾病行為 # 疾病評估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過去經驗又傾向於擴大壓力的覺知強度,心理防衛機轉不足應付潮水般湧至的壓力,個人的身心雖然出現壓力反應,但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這時,壓力持續存在,不斷傷害人體,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了。  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這時,人們所自覺到的,將不只是壓力而已,人們會注意到自己「生病」了。人們會一一辨識出自己的「病狀」,然後開始尋求解決的方式,例如求醫等等。 ==== 邊緣人格組織理論 ==== Otto F. Kernberg(1967)基於自我心理對象關係理論,後提出邊緣人格組織理論<ref group=核心觀念> Kernberg, O. (1967).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5(3), 641–685.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6701500309</ref>,而其中一種會致使邊緣性人格障礙。 當孩子'''無法將有益和有害的心理對象整合在一起時''',就容易發展邊緣人格組織,克恩伯格將原始防衛機制的使用視為這種人格組織的核心。原始心理防衛亦可被稱為邊緣性防衛機制,包含預測(prediction)、否定(denial)、解離(dissociation)、分裂(splitting)、貶抑(devaluation)和投射性(projection)。 邊緣人格的標準描述如下: 1. 瘋狂努力以避免在真實環境或想像中被遺棄。 2.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在「過度理想化」和「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變換。 3.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和持續且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 4. 在至少兩方面做出自傷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5. 一再試圖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6. 由於心情易於過度反應而使得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7. 長期感到空虛。 8.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9. 與壓力源相關聯的暫時性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 Valliant categorization vs. DSM-IV ==== George Eman Vaillant(1977)的分類中<ref group=核心觀念> Kracke, W. I. (1982). Adaptation To Life. By George E. Vailla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396 pp., $5.9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0(1), 299–300.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8203000125</ref>,防禦形成了與其精神分析發展程度相關的連續體。分為病態(psychotic),不成熟(immature),神經質(neurotic)和成熟(mature)防禦。 {| class="wikitable" |- ! 階層 !! 機制 !! 說明 |- | align=center | 病態(psych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妄想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對於外在現實的妄想通常具'''迫害性質'''。 # 否認(denial):拒絕接受外在現實,因為現實太具威脅性;通過陳述它並不存在來消除引發焦慮的刺激以及解決情緒衝突。 # 扭曲(distortion):'''重塑外在現實以滿足內部需求'''。 | style="padding: 25px;" | 因這些機制支配而衍生病態的人經常顯得不合理或瘋狂,在明顯的精神病中很常見。然而,它們在夢中和整個童年時期也可以被發現。 |- | align=center | 不成熟(im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表演(acting out):'''直接在行為中表達無意識(unconscious)的願望或衝動''',而未能察覺到驅動此行為的情緒。 #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過度擔心罹患重病。 # 被動攻擊性行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間接地展現或表達敵意。 # 投射(projection):偏執(paranoia)的初始形式。投射'''通過表達令其他人不快的衝動或慾望而未有意識地覺察到它們來減少焦慮''';將自己未意識到的(unacknowledged),不能接受的或不需要的想法和情感歸於另一個人;包括嚴重的偏見、嫉妒、對外在危險的過度警惕和 injustice collecting,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一個人不能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動機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使得那些思想,情感,信仰和動機被認為是他人所擁有。 # 精神分裂幻想(Schizoid fantasy):'''為了解決內外衝突而退回幻想的傾向'''。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通常存在於成人中,可減輕因威脅或不愉快的現實所產生的痛苦和焦慮。過度使用這類防衛機制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導致的行為不成熟、難以應對並且嚴重脫離現實。過度使用幾乎會妨礙個體去有效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常見於嚴重的抑鬱症和人格障礙。 |- | align=center | 神經質(neur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移位(displacement):將性衝動或侵略性想法轉移到更能接受或威脅性更小的目標以避免直接處理覺得恐懼或具威脅性的事情。如父母可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僅僅因為他們對配偶很生氣。 # 解離(dissociation):暫時大幅調整身份或性格以避免情緒困擾。分離、推遲伴隨情境或思想而來的感覺。 # 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種孤立的形式。專注於處理面臨的狀況中的理性部分。使自己遠離相關的焦慮情緒。'''將情感與思想分開''';用正式而情感平淡的語言思考願望。而不是對它們採取行動。行為特徵如孤立、合理化、補償。 # 反應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將被認為危險或不能接受的無意識的願望或衝動轉化為對立面;行為完全與人們真正想要或感受的行為完全相反。採取相反的信念以及動作,因為真正的信念導致焦慮。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被認為是神經質,於成人中相當常見。這種防衛在面對現實時具有短期優勢。但在用作應對世界的主要方式時,往往會於人際關係、工作和享受生活方面造成長期問題。 |- | align=center | 成熟(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利他(altruism):為他人帶來愉悅和個人滿足的建設性服務。 # 預期(anticipation):未雨綢繆。 # 幽默(humor) # 昇華:將無益的情感或本能轉化為健康的行為或情緒,如透過參與球類等接觸運動,將侵略性轉化為遊戲、比賽。 # 抑制(suppression):有意識地決定延遲一些情感,以應對當前的現實。以後可以在面對它們的同時能接受化解克服。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通常在情緒健康的成年人中發現,並且被認為是成熟的。多年來,它們一直在被調整優化以最適化人類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成功。這些防禦的使用提升了愉悅和控制感。這些機制有助於整合衝突的情緒和思想同時仍然有效。使用這些機制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善良的。 |} ===生理反應=== 當生命個體遇到壓力與緊急狀況時,會釋放出特定激素,藉此在短時間內增強能量來源的運用、與器官系統之運作,以維護生命,並達到存活的目的。這些激素主要有: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與血管加壓素等。<br> *[[w:糖皮质激素|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由腎上腺分泌,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使身體免於受到急性的感染而死亡,緊急救命時非常有用,故又稱為'''壓力賀爾蒙''',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服用類固醇藥,就會造成疾病或副作用。<br> *[[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含括「[[w:肾上腺素|腎上腺素]]」,也是由腎上腺分泌,會'''增加心輸出量、肌肉內的血流量以及血糖濃度''',讓身體激動起來而處於備戰狀態,具有「行為激活」的功能,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壓力、工作超時、過勞…等職業壓力),就會造成無法入睡、與睡眠不足,將影響記憶與學習功能,也會造成大腦的退化。<br> *[[w: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又稱'''抗利尿激素''',是由大腦底部的腦下垂體在遇到緊急狀況(急性壓力)時所分泌,主要功能是促進血管收縮、升高血壓,讓身體激活起來,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下視丘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繼而刺激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與腎上腺素。<br> 另外,美國著名生理學家[[w: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在二十世紀初期與學生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動物在面臨危險或威脅(壓力)時,體內會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同時血糖也會急速上升。坎農認為腎上腺被激發,會影響肌肉的爆發力,並增加血糖供應肌肉活動的需求,使其面對危險時可以迎戰或是逃跑。面對危險時的「[[w:en: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便是由坎農所提出<ref group=核心觀念>Angell, J. R. (1915). [Review of Bodily Changes in Pain, Hunger, Fear and Rage; 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citement;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the Emotions, Miscellaneous Papers, by W. B. Cannon & G. W. Crile]. Science, 42(1089), 696–700. http://www.jstor.org/stable/1641174</ref><ref group=核心觀念>McCarty, R. (2016). The Fight-or-Flight Response: A Cornerstone of Stress Research.</ref><br> 試想情境:大學畢業生小明,在找面試工作的時候,他進到了會議室,前面有三位考官,這時小明心跳突然加速,呼吸也更加急促,但是他更能專注,他的思緒也更為清楚。再想想看另外一種狀況,工作時程緊湊的小光,每天都要面對來自上司巨大的壓力,過了一個月,他的身體開始出現了狀況,有時排泄會不順暢,晚上常常失眠。以上兩種情況告訴我們,壓力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很常發生的,有時是正向、有時是負向。<br> 在接下來的小節當中我們會進一步說明,壓力對人造成的各式生理反應,以及其階段性的影響。壓力會對生理造成以下疾病: *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 * 消化系統:胃潰瘍、腸易激綜合症 * 皮膚系統:濕疹、蕁麻疹、多汗症、神經性皮膚炎 * 呼吸系統: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下背痛、緊張性頭痛、全身性肌肉疼痛 * 內分泌、代謝系統:肥胖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糖尿病 * 婦產科:月經異常、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冷感 除此之外,壓力是許多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壓力可以透過各種情緒變化來改變身體體質和對事物的敏感性,進而導致處在壓力當中的人往往有較高的死亡機率。Duke university 的 Redford Williams 曾在二十五年前對 2000 名勞工做過關於敵意程度的心理測驗,並將其依照憤怒指數分為高低兩群,在經過二十五年後憤怒指數較高的那群已有 30%的人死亡,另一群則只有 20%,而死因則包刮心臟病、癌症、意外事故等各種可能起因於壓力而併發的疾病。以上的實驗結果顯示長期處於憤怒壓力者在二十五年間的死亡率比不容易憤怒者高出一點五倍。因此,憤怒情緒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影響前額葉的運作進而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1.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學和對照研究都證明了社會心理壓力源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儘管在一些實驗研究中已經探索了可能的機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潛在的中介因素尚不清楚。例如在關於冠心病(CHD)與職業相關性的研究中,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男性的健康狀況最差。然而,透過消除可察覺的工作控制(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壓力源),可以大幅減少冠心病的風險<ref group=核心觀念>Kuper, H., & Marmot, M. (2003). Job strain, job demands, decision latitud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7(2), 147–153. https://doi.org/10.1136/jech.57.2.147</ref>。其他如吸煙、酗酒和久坐不動等行為<ref group=核心觀念>Lantz, P. M., House, J. S., Lepkowski, J. M., Williams, D. R., Mero, R. P., & Chen, J. (1998). Socioeconomic factors, health behaviors,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 JAMA, 279(21), 1703–1708. https://doi.org/10.1001/jama.279.21.1703</ref>也可能會受到壓力的促進。此外,工作壓力常會引發冠心病和高血壓<ref group=核心觀念>Ironson, G. (1992). Work, job stress, and health. In S. Zedeck (Ed.), Work, families, and organizations (pp. 33–69). Jossey-Bass.</ref>。但對於女性而言,婚姻壓力的影響則更為顯著<ref group=核心觀念>Orth-Gomér, K., Wamala, S. P., Horsten, M., Schenck-Gustafsson, K., Schneiderman, N., & Mittleman, M. A. (2000). Marital stress worsens prognosis in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tockholm Female Coronary Risk Study. JAMA, 284(23), 3008–3014. https://doi.org/10.1001/jama.284.23.3008</ref>。 再者,憤怒是心臟病發作前兩小時最常見的情緒,如果具有心臟病史卻仍不改脾氣的話,在未來十二年中死於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比起其他患者還高出三倍之多。 2. '''免疫低落(心理神經免疫學)''' 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研究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這門科學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到心理學和免疫系統兩者如何互相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被外在環境影響。舉例來說,當壓力發生時,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之後也會發出訊息來告訴大腦如何控制皮質醇在身體的濃度。另一個重要的激素是細胞激素(Cytokines),他往返於大腦與免疫系統,通知中樞神經系統去改變人類的行為,如發出疲勞感、發燒、退縮的社交行為等。 除此之外,在長庚大學朱迺欣教授的文章提到,當注射流感疫苗後,經常處於正面情緒下的受測者相較於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下的受測者,其血液中抗體的濃度可高達 4 倍之多。從此項研究可以得知保持正向的人生態度不僅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更能維持身體的健康以及降低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機率。 我們可以留意一下身邊的朋友,是否曾有過經歷一個重要的考試後就病倒。重大考試需要長期間的準備和努力並且對結果對未來有重大的影響,當想到自己的得失、榮辱和未來,就必須每天全力以赴的準備,卻可能也承受了許多壓力。然而長期下來,身體在不斷累積的壓力下,免疫功能自然會減弱,抵抗力變差,使得病菌容易侵入,最後考試一過就病倒了。這些都在顯現壓力過多與免疫低落之間的關係。 3. '''過強的免疫失調''' <ref group=核心觀念>Schneiderman, N., Ironson, G., & Siegel, S. D. (2005). Stress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 607–62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1.102803.144141</ref>壓力除了可造成免疫抑制之外,也和過度自體免疫疾病有關<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uz M. (2003). Neuroendocrine-immune interactions.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TEM, 14(2), 51–52. https://doi.org/10.1016/s1043-2760(03)00007-9</ref>。有證據表明,慢性壓力和失調的急性應激反應是導致這些相關性的原因。急性應激反應包括免疫細胞的激活和遷移。這種作用是由促炎細胞因子所主導。而在慢性應激反應的方面,長期壓力可導致促炎性細胞因子產生長期激活,導致病理和症狀的惡化。 米勒等人(2002)提出糖皮質激素抵抗模型(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來解釋促炎細胞因子調節的這種缺陷<ref group=核心觀念>Miller, G. E., Cohen, S., & Ritchey, A. K. (2002). Chronic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 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 Health psyc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1(6), 531–541. https://doi.org/10.1037//0278-6133.21.6.531</ref>。他們認為免疫細胞對皮質醇(即一種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產生了“抵抗力”,主要是因為皮質醇受體數量的減少,此時皮質醇便不能抑制炎症,壓力便繼續無限地促進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雖然這種模型只有初步的實證支持,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ef group=核心觀念>Affleck, G., Urrows, S., Tennen, H., Higgins, P., Pav, D., & Aloisi, R. (1997). A dual pathway model of daily stressor effects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2), 161–170. https://doi.org/10.1007/BF02883333</ref>。 4. '''細胞老化'''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心理上的壓力會造成細胞老化,進而影響生理的健康。衡量細胞年齡最主要的方式是測量細胞內端粒(Telomere)的長度。端粒是在染色體末端一段來保護 DNA 的重複序列,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端粒會隨著細胞的生命愈來愈短。有癌症或是某些慢性疾病的人,他們的 DNA 往往有較短的的端粒。研究顯示,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人普遍有比較短的端粒,悲觀的人亦如此。發現悲觀的人有較短的端粒是心理學上重大的發現,因為研究顯示人的認知會改變壓力對生理的影響。 5. '''生理導致的心理變化''' 除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外,長期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也可能對脆弱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在疾病期間,促炎細胞因子會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來產生疲勞、不適、食慾減退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與抑鬱症相關。曾經有人認為這些症狀是由感染性病原體直接引起的,但在最近的研究中顯示,促炎細胞因子既充分且必要<ref group=核心觀念>Dantzer R. (2001). Cytokine-induced sickness behavior: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3, 222–234.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1.tb05827.x</ref><ref group=核心觀念>Larson, S. J., & Dunn, A. J. (2001). Behavioral effects of cytokine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15(4), 371–387. https://doi.org/10.1006/brbi.2001.0643</ref>。 人們認為這些疾病行為是哺乳動物用來對抗感染的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策略(Dantzer 2001)。疾病行為被認為可以促進抵抗並促進康復。例如,身體外在活動的減少讓病人可以將能量用於增強免疫活動。限制探索、交配和覓食等行為更可進一步保存能量並降低遭遇風險的可能性(例如,爭奪配偶)。此外,減少食物攝入也會降低血液中的鐵含量,從而減少細菌複製(細菌會利用游離的鐵離子,而生長、增殖)。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疾病行為可被視為對疾病壓力的適應性反應。 然而,當疾病反覆或持續激活時便可能帶來負面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ref group=核心觀念>Mohr, D. C., Hart, S. L., Julian, L., Cox, D., & Pelletier, D. (2004).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exacerba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28(7442), 731. https://doi.org/10.1136/bmj.38041.724421.55</ref>被發現抑鬱症的比例較高。與面臨類似殘疾而沒有炎症性疾病的人(例如,車禍受害者)相比時,炎症性疾病患者仍然具有更高的抑鬱症比例<ref group=核心觀念>Ron, M. A., & Logsdail, S. J. (1989).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clinical and MRI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4), 887–895.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0005602</ref>。因此,透過以上的證據可得知,壓力可以通過促炎細胞因子造成生理及心理疾病。 <br /> ==== [[w:一般適應綜合症|一般適應症候群理論]](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ref>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997/6/202106.pdf</ref>==== 此由被稱為「壓力之父」的新陳代謝與內分泌學家哲黎治([[w:Hans Selye|Hans Selye]])提出,一般適應症候群共有三個階段:'''警覺(alarm)、抗拒(resistance)與衰竭(exhaustion)'''。 #'''警覺''':遭受刺激後,個體腎上腺皮質細胞釋放含有賀爾蒙的微粒到血液中,使有機體體具備防衛能力。若環境中的刺激損害性過強,個體將在警告反應中的幾小時或數日內因無法忍受壓力而死亡。若個體能忍受刺激強度並順利存活下來,則會進入「抗拒階段」。 #'''抗拒''':當壓力事件延續或被解決後,身體進入抗拒階段,身體逐漸恢復恆定狀態,進行修補、恢復平衡,因而有能力克服壓力。 #'''衰竭''':然而如果壓力持續不退,身體會繼續抗拒到身體沒有機會進行修補與恢復,就會進到衰竭階段,身體將持續有壓力反應,直到用盡資源、失去抗拒能力,這時身體極其衰弱,很容易感染病毒或疾病。哲黎治曾說:「每一次的壓力都會在生物身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在壓力事件過後,生物為了生存會付出老化的代價。」("Every stress leaves an indelible scar,and the organism pays for its survival after a stressful situation by becoming a little older.") ====短期影響(急性壓力反應 Acute Stress Response)==== 在感知到急性緊張事件後,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等會發生一連串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壓力反應,並且通常具有'''適應性'''(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也就是能讓身體適應當前情境所需,因此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 特別是以下兩個原因使壓力反應能幫助我們適應環境變化:首先'''釋放壓力荷爾蒙''',使能量儲存可供身體立即使用;其次出現了一種新的能源分配模式——'''能量被轉移到在壓力期間變得更活躍的組織''',主要是'''骨骼肌和大腦'''。免疫系統的細胞也被激活並遷移到需要的地方。不太重要的活動被暫停,例如消化和生長和性腺激素的產生。 基於生理基礎,對於壓力的急性反應主要症狀為焦慮和憂鬱。焦慮和憂鬱常一起出現,而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麻木、失神、失眠、坐立難安、注意力變差、自律神經高張、流汗、心悸和手抖等,突然的憤怒和情緒障礙也有可能發生。在創傷事件下我們會有一些因應的策略和防禦機轉以降低情緒的反應,逃避是最常見的因應策略,以避兔接觸到會想起此創傷事件的人、事、物,甚至有社會隔離的現象出現。否認也是很常見的防禦機轉,以否認事情的早已發生,或辯稱不記得當時的情境。如果逃避和否認的情形沒有因焦慮減少而減緩的話,就要考慮是否為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此外,有些人會以較不適切的方式來減低創傷事件所引起的壓力,如酒精或藥品的濫用、暴力行為等。 =====「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192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理學坎農(Walter Cannon)是第一位研究人類、動物對於危險事件的生理反應,並進行科學描述的學者。他發現有機體的神經、腺體會因應威脅產生一系列活動以準備對抗危險或逃至安全地方。這種現象便是為人熟知的「戰鬥或逃跑」症狀(fight-or-flight syndrome)。 當我們遭遇到一個壓力因子,首先接觸到這個壓力因子的身體部分(眼、鼻、肌肉等等),會沿著神經傳送一個訊息到腦,這訊息透過網狀活化系統(RAS),在邊緣系統和視丘間來回傳遞,在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時情緒被誘發,而視丘就如同開關一樣,決定對進入訊息做何種處置,然後由下視丘執行。 '''下視丘'''是控制這類原始壓力反應的中樞,故其有時亦被稱為「壓力中樞」,在情況危急時,它能夠(1)控制自律神經系統活動(2)促進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的激素分泌。 :'''(1)自律反應''': :自律神經系統由兩種神經所組成,一種為交感神經,另一種為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系統主要調控身體器官活動。當壓力來臨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會啟動,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速,使呼吸加快、加深,並且放鬆鼻、喉的肌肉,使更多空氣進入肺部,同時使平滑肌放鬆,中止消化等部分身體功能。這些反應都能使氧氣更大量地供給骨骼肌,加速細胞中能量轉換的進行,提供更多能量以應對危險。此外,自律神經系統也會促使腎上腺(adrenal glands)分泌腎上腺素、副腎上腺素,並藉它們進一步調控其他器官,比如使脾臟釋放更多紅血球(有助傷口血液凝結)、使骨骼製造更多白血球(強化免疫反應),肝臟則分解肝醣、轉化為更易為細胞所用的葡萄糖,以及脂防分解提供能量。副腎上腺素則和反擊、打鬥等憤怒反應更有關聯。自律神經系統還會促使腦內啡(endorphins)釋放,這是一種麻醉物質,可以減低痛苦,這部分又被稱為「壓力引起的痛覺喪失」(stress-induced analgesia)。 :'''(2)激素作用''': :*'''腦下腺激素''': ::下視丘分泌了「促腎上線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甲狀腺促素釋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及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訊號,這些激素可以和腦下垂體的受器結合,促進腦下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簡稱 TSH)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簡稱 ACTH)。前者能促進甲狀腺素分泌,而甲狀腺素又能加速代謝,生產更多能量供身體使用;後者則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類固醇,類固醇能促使肝臟分解醣類,以使血糖增高;然而,同時也會造成生理上的其他改變,其中最主要的是造成胸腺和淋巴結所產生的淋巴細胞減少,由於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因此隨著 ACTH 增加也會連帶使免疫能力降低,使人容易生病。 :*'''皮質醇'''-解釋了為何壓力大容易暴飲暴食: ::皮質醇是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一類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考試)並非搏鬥或奔跑就能解決,然而我們食物或能量的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br> ::壓力造成愛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肝醣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之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3)胃和消化系統''': :前面有提到,當遇到緊急情況(壓力來源)時,腎上腺素會被分泌,促成血液、養分都提供給心臟、肺臟以及肌肉使用。此時供給給腸胃的血液自然會減少,胃液的分泌也會停止,使整個消化系統放慢下來已準備因應緊急狀況。許多人在壓力大時也會感受到口乾舌燥,這是因為唾液的分泌也屬於消化系統的一環,消化系統慢了下來,唾液的分泌也減緩了。與壓力有關的腸胃疾病有腸易激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等,較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使人在例如面試、考試、與陌生人社交、做重大決定等緊張壓力的環境下感到腸胃不適。 :'''(4)心血管系統''': :當遇到壓力時,通過增加血壓,以及收縮某些血管同時擴張其他血管,將能量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器官。血壓會上升,這是因為腎上腺素的釋放而造成。心肌機制通過增強心輸出量(CO, cardiac output)來增加血壓。CO.=心率(heart rate)×每搏輸出量(即每次心跳時抽的血量)。增加心率和每搏輸出量能增加心輸出量。第二個機制是血管機制。收縮血管系統,從而增加血壓,就像收縮軟管增加水壓一樣。需要積極應對策略的壓力因素(如發表演講或進行心算)通常引發較多心肌反應;而與行動無關而需要警覺的情境因素(例如觀看令人痛苦的視頻或將一隻腳放在一桶冰水中)則較和血管機制有關。 臨時血壓的提高是為了更快速、有效的將血液和養分送達心臟和肌肉以應變突發狀況。但如果長期神經緊張,血管內壁可能會因為長期受到高壓血液的衝擊而損壞。此時血管內壁會結疤,但因為壓力激素皮質醇也會促進肝臟釋放脂肪,脂肪分子就很容易會卡在結疤之處,慢慢堆積而造成血管栓塞。如果栓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如果發生在腦中微小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 :'''(5)免疫系統''': :壓力激素-腎上腺素會促使身體中的免疫系統進入備戰狀態,使各種白血球各就各位以應付病菌。先天免疫系統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即第一道防線,離開淋巴組織和脾臟並進入血流,暫時增加循環中免疫細胞的數量(即白細胞增多)。免疫細胞遷移到最有可能在身體對抗期間遭受損害的組織(例如:皮膚)。短期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免疫系統的機能,但長期的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在一次次開啟後疲勞,造成免疫力的下降或是失調。失調的免疫系統可能攻擊花粉、灰塵、貓狗毛髮等...,使自己對無害的物質過敏(allergy);或侵蝕自我體內的細胞(自體免疫autoimmunity),如:[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info/7390/A7390105.html 紅斑性狼瘡]、[[w: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w:多发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硬化症]]。 : :簡單來說,戰或逃反應發生時的反應有: :*心肺功能加速 :*臉色蒼白或潮紅,或是 2 者交替 :*胃腸活動減低 :*身體許多部位血管收縮 :*釋放代謝能量源以強化肌肉作用 :*抑制淚腺 :*瞳孔擴張 :*膀胱鬆弛 :*抑制勃起(男性) :*聽力降低 :*周邊視力降低 :*血液凝固功能加速 :*轉移其他部位血液使肌肉血流量增加 :這些反應的目的是在面對直接性的、可能致命的危險時,將身體的"資源"盡可能的供給到生存所需的部位上,使其做出反應,對生命有重要的價值。但試想換做另一個情境,當自殺防治中心的人員接到自殺求援電話,他們面對的心理壓力也會導致相同的生理壓力反應,但此時這些額外的能量、體力卻沒有辦法讓他們更深思熟慮、鎮靜、專心傾聽。 近代科學家發現,當以前在做實驗時,實驗者與實驗對象都是男性。雪萊•E•泰勒(Shelly E. Taylor)博士認為,傳統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模型是建構在男性的反應,因此提出了照料和結盟(Tend and befriend)模型來解釋女性對壓力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有壓力威脅到女性的子女時,女性也會對這樣的壓力作出生理反應。 泰勒認為,由於大腦和荷爾蒙天生的不同,當子女面臨威脅時,女性為了保護其子嗣,會產生出不同於戰鬥或逃跑的行為。一項研究指出,當面臨壓力時,男性和女性的焦慮程度是相同的,但是'''荷爾蒙的分泌卻不一樣'''。男性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這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會使男性表現出戰鬥或逃跑。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會分泌出較多的'''催產素''',促使女性尋求情感上的附屬。 =====一夜白頭===== 相傳 1793 年法國瑪麗皇后被送上斷頭台前頭髮一夕變白,中國古代也有伍子胥一夜白頭的說法。頭髮顏色是由頭皮毛囊裏的黑色素細胞決定。當頭皮毛囊黑色素幹細胞逐漸減少及退化,頭髮的黑色素製造便會減少,白頭髮就會出現。但白髮只會從髮根長出來,不會影響已經長出來的黑髮部分,所以『一夜白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的確有人會因為經歷巨大壓力,而在數星期到數個月內長了許多白髮,其原因曾一直是個謎團。 2020年,哈佛生物與醫學院的台灣籍副教授許雅捷(Ya-Chieh Hsu)表示,一夜白頭的原因終於找到了:這都是身體在遇到危險時,產生的「戰或逃」反應造成。團隊推斷「一夜白頭」的原因應該與黑色素幹細胞相關,因為毛髮顏色的深淺與黑色素幹細胞 (melanocyte stem cells, MeSCs) 的多寡直接相關。 並做了以下實驗: #實驗鼠的毛色淡化跟牠們所受的壓力相關:實驗人員將實驗鼠暴露於各種壓力源之下,像是:將籠子傾斜、開整晚的燈等等。發現實驗鼠的毛色隨著生長週期明顯變淺,證明實驗鼠也跟人類一樣,在承受一定強度及長度的壓力後,會有毛色淡化的現象。 #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研究團隊在實驗鼠身上,施打了一種辣度超高的樹脂毒素 (Resiniferatoxin, RTX) 做為測試壓力源。數日後,藉由免疫螢光染色法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發現實驗鼠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數量大幅減少,表示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 #毛色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研究人員依循推測,將樹脂毒素注入缺乏 B 細胞及 T 細胞的實驗鼠中,卻發現實驗鼠的毛色一樣會淡化,顯示出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 #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去甲基腎上腺素:研究人員首先對實驗鼠進行了一連串的刺激後,發現實驗鼠血液中皮質酮 (corticosterone) 及去甲基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 等激素的濃度明顯增加。接著又嘗試移除皮質酮受器,並注入樹脂毒素。結果毛色還是淡化了,即使研究人員提升皮質醇濃度,也並未改變實驗鼠的毛色。換句話說,這種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接下來,研究人員改成移除黑色素幹細胞上的去甲基腎上腺素受器,再注入樹脂毒素,沒想到,實驗鼠的毛色淡化現象就消失了!此外,當研究人員在實驗鼠身上施打去甲基腎上腺素,施打處的毛色便開始明顯淡化,種種數據都指出:一夜白頭正是受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影響。 #影響去甲基腎上腺素濃度的原因是交感神經的活化,與腎上腺無關:研究人員將實驗鼠的腎上腺移除、注入樹脂毒素、觀察實驗鼠的毛色變化,結果發現實驗鼠仍有毛色淡化的現象,因此應該與腎上腺無關,也就是說,一夜白頭是交感神經過活化的影響。雖然說成一夜白頭會過於誇張,但當人曝露在壓力源下時,的確有可能產生髮色變淡甚至變白的影響。 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有助於研發壓力導致華髮早生或其他與壓力有關的細胞變化的治療方式,但要產生完全治療方法可能仍需耗時數年。 ====圓禿==== 圓禿(Alopecia Areata),俗稱「鬼剃頭」,為落髮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為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通常為如硬幣般大小之禿髮,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 1.'''造成圓禿的原因''' :至今有幾種關於引起圓禿的的假說。'''遺傳因素'''似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在被圓禿影響的人當中其擁有圓禿家族史的頻率較高。另外,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圓禿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身體因一時的免疫失調,造成體內的淋巴球攻擊自己成長中的毛囊,造成毛囊急性發炎而掉髮。由於這種免疫反應有很高的特異性,患者除掉髮外,身體的一般健康狀態是沒有問題的。 :少數的患者可能同時伴隨一些自體免疫性或新陳代謝性全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白斑、紅斑性狼瘡、糖尿病、重症肌無力、免疫性貧血…等。所以在皮膚科醫師評估圓禿患者時,同時也會針對是否有伴隨這些疾病的一些臨床表現來一同評估。另有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但至今仍無醫學的根據,還有待更多的實驗來證明這個假說。 2.'''圓禿的治療''' :至今仍沒有一個公認對治療圓禿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有多種不同的治療選擇。一般而言,以禿髮的面積大小、掉髮進行的速度、圓禿持續的時間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如果落髮的範圍很小則可選擇用觀察的方式,在多數圓禿的病患,頭髮通常在一年之內會慢慢長回來,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而以下的幾種方法目前較廣為被醫師們接受: :1. 如果只有少數幾塊圓形禿髮區,進行緩慢且範圍小,此時可考慮給予外用或者局部皮膚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大多可以讓頭髮恢復生長。而主要副作用則可能造成局部施打部位的皮膚變薄。至於塗抹類固醇,因發炎位置較深,效果一般並不理想,有時也會引發毛囊炎。 :2. 另一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則是藉由塗抹酚劑(Anthralin)造成圓禿處產生接觸皮膚炎的表現來刺激頭髮生長。藉由其免疫抑制及抗發炎的功效來治療圓禿。 :3. 局部免疫療法: 對於慢性嚴重圓禿,局部塗抹強烈的致過敏性物質如diphenylcyclopropenone (DPCP)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或 squaric acid dibutyl ester (SADBE) ,引起接觸性過敏反應,產生抑制性或調節性的T細胞來節抗毛囊的發炎反應。 :4. minoxidill藥水(落建): Minoxidil是一種末梢血管擴張劑,可以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及其直接刺激毛髮的生長,所以廣為用於落髮的治療上。 :5. 光化學療法(PUVA): 也被稱為photochemotherapy,是在接受長波紫外線(UVA)暴露之前大約2個小時服用或是塗抹光感應劑psoralens,再來接受光照射治療。 :其他:包括局部免疫抑制藥物(如 Tacrolimus )、口服免疫抑制藥物(如 cyclosporin )等,都可能有其療效,可用於傳統治療無效時之另類療法。另外口服高劑量的鋅、二氨二苯楓(dapsone)、水楊酸偶氮磺胺比啶(sulfasalazine)、甚至外用的辣椒鹼(Capsaicin),都有文獻報告過,可是確定的療效則尚待證實 ====長期影響==== 如果反覆或持續激活壓力反應系統,受到急性壓力反應時可能無法適應。 ===== 對各器官系統的生理影響 ===== :1. '''心血管系統 (Cardiovascular System)''' :受到壓力的杏仁核會像骨髓傳遞信號,使骨髓產生更多的白血球,增加骨髓活動和動脈炎症。另一方面,當人處於壓力下,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會產生皮質醇 (Cortisol) ,若長期承受過量的壓力荷爾蒙也可能引起健康問題。根據發表在高血壓期刊(Hypertension)的最新研究指出,在 6.5 年的持續追蹤 412 個無心血關疾病成人,測定其尿液皮質醇含量、及記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罹病情形,發現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Kosuke Inoue et al.(2021)([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7618]))。 :由於壓力導致的心血管系統的慢性自律神經刺激導致血壓和血管肥大的持續增加。也就是說,收縮血管的肌肉變厚,使平靜時血壓升高和反應刻板印象(Response Stereotype),或者對具有血管相關反應的所有類型的壓力因素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長期升高的血壓迫使心臟更加努力工作,導致左心室肥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升高和迅速變化的血壓水平可導致動脈受損和斑塊形成。 :2. '''免疫系統 (Immune System)''' :壓力激素的基礎水平升高也通過直接影響細胞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子是主要由免疫細胞產生的交流分子,有三類細胞因子: :(1)促炎細胞因子:介導急性炎症反應。 :(2)Th1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536 自然殺手細胞]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86%E8%83%9E%E6%AF%92%E6%80%A7T%E7%BB%86%E8%83%9E 細胞毒性 T 細胞](靶向細胞內病原體(例如病毒)的免疫細胞)介導'''細胞免疫''' (殺死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其他受損細胞)。 :(3)Th2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 B 細胞產生抗體來介導'''體液免疫'''(抗體能夠“標記”細胞外病原體(例如細菌)以使免疫系統易於去除)。 :在經過 30 多年研究的分析中,中度壓力源,如學術考試,可以促進 Th2 偏移(Th2 shift),即 Th2 細胞因子相對於 Th1 細胞因子的增加。Th2 偏移具有抑制細胞免疫的作用,有利於體液免疫。為了應對更多的慢性壓力因素(例如,對癡呆患者的長期護理)會促進炎症,Th1 和 Th2 細胞因子失調,導致體液和細胞免疫受到抑制。中度和慢性壓力因素與傷口癒合緩慢和手術恢復相關,抗體對疫苗接種反應較差,抗病毒缺陷被認為有助於增加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例如:降低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性)。鑑於免疫衰老,即與衰老相關的免疫功能的逐漸喪失,慢性壓力對於老年人尤其成問題。 :3. '''腦部影響''' :研究顯示,壓力對於大腦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9%A1%8D%E8%91%89%E7%9A%AE%E8%B3%AA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9%A9%AC%E4%BD%93 海馬迴](Hippocampus)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F%E4%BB%81%E6%A0%B8 杏仁核](Amygdala)都有影響。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長期的或重複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1%E7%AA%81 樹突](Dendrites)萎縮,以及樹突棘(Dendrites spine)的密度降低,同時也會對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前額葉神經元對壓力的反應,較大腦其他部分更為敏感。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高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在短短一周,甚至在一次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病理的現象。<br>相對來說,壓力對海馬迴與杏仁核的影響,大都在重複或持續壓力事件後的數週開始。這時,海馬迴裡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和 CA3 區域中的細胞凋亡(Apoptosis)會加速,神經細胞新生(Neurogenesis)會被抑制,樹突會萎縮。海馬迴負責記憶穩固的功能,特別會受到暴露在壓力下的負面影響。相反地,與恐懼和緊急狀況相關的杏仁核,在壓力的影響下,樹突與樹突棘都會持續成長、增加密度。如此可見,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人長期處於這惡性循環下,許多情緒、精神與身體上的症狀或疾病,就會開始出現。 ===== 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20世紀中期,科學家發現人們面對不同種類的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具有一致性的。加拿大內分泌學者雪萊([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Hans Selye])是第一位研究持續性高壓如何影響身體的學者,並找出所有長期壓力下都會產生的非特定壓力反應(nonspecific stress response),主要以動物為實驗對象,以會威脅身體生理功能的壓力來源為主,結果顯示,盡管壓力來源多樣,但生物體抵抗壓力並適應的反應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類似的,而這些生理反應在短期雖對人體有幫助,但若是讓身體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況,會造成心臟疾病、嘯喘、頭痛等症狀。雪萊稱之為一般[[w:一般适应综合症|適應症候群]](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而這種情形會從身體接受到壓力開始,隨時間而有三個階段的演變,分別是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File:長期壓力演變分期.png|缩略图|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class="wikitable" |- | '''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 || 指'''當意識到壓力源的瞬間,對該壓力源產生的反應'''。身體會準備好從事精力充沛的活動,是短期的身體激發,例如'''心跳加速'''、'''消化道管減少蠕動'''等等,基本上就是'''交感神經活化''',抑制副交感神經並將腎上腺素維持在高水平。同時,中樞神經的下丘腦會同時送出兩個不同的訊息:第一個訊息會到'''荷爾蒙系統''',而荷爾蒙系統會發出類固醇激素到血管裡,短暫提升人的體力和力量;同時內啡肽也會被釋放出來,降低身體對於疼痛的知覺;第二個訊息會經過交感神經系統然後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腺體進而激發身體對壓力做出反應。在這個階段,人會有超乎平常的精力去面對或是逃避威脅,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會維持太久即進入到第二階段。 |- | '''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 || 此時人體尚能承受壓力源所造成的影響,並應付壓力所造成的傷害。除了第一階段的驚覺反應,但是額外的,腎上腺皮質會收縮,並分泌糖皮質素,[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7%84%B6%E6%9D%80%E4%BC%A4%E7%BB%86%E8%83%9E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的活性會降低,使身體清除癌細胞和撲滅感染源的能力降低。因此在此階段中,由於種種的'''壓力激素''','''免疫系統的統合性將會被損害'''。這裏提到的免疫系統的反應只會應用於原先的壓力,如果和階段一的壓力是不同的話,這一階段的反應將不會被觸發。不論是警報反應期亦或是抗拒期都會使身體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一旦釋放了就'''無法逆回''',當額外的壓力再產生時,身體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消耗。這時我們會發現,雖然個體對原先的壓力來源有了較強的抗拒力,但不論是在認知上或是情緒上都已經無法有效地去處理額外的、新的壓力了,這也是為什麼一位感染重感冒的人也比較容易發怒。 |- | '''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 如果壓力還未解除,則會從抗拒期進入到耗竭期衰竭階段,此時'''身體已經承受不住大量能量的消耗''',也無法繼續分泌應對壓力的各種激素,故'''許多疾病將會伴隨此階段而來'''。例如,短期內造成的消化不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的話,並且使當事者進入到耗竭期,患者此時可能出現潰瘍、或是肥胖等疾病。同時感受到強烈的消沈、沮喪等情緒體驗,並且在此階段對於額外壓力的承受程度大幅的降低,'''當壓力延伸到最後,可能會伴隨著疾病甚至死亡'''。 |} 我們可以透過一般適應症候群(GAS)看出壓力對我們所造成的生理影響不單單只有警報反應期的戰或逃反應,如果人一直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更是會達到身體耗竭的狀態。雖然說,這些人體面對壓力自然而然產生的'''生理應變在應付短期的急性壓力上具有十分良好的功用''',但是對於'''長期壓力卻成為了損害身體的主因'''。也因此,近年出現許多'''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的狀況。 ==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壓力感受為主觀個人的詮釋,因此屬於個人的特質會影響壓力的經歷及反應,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探討: ===生理層面=== * 表觀遺傳改變<br>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將'''早期生活壓力極高的兒童'''的全基因組與'''童年相對平靜的兒童'''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基因功能存在很大差異。而後的研究顯示,在暴露生活壓力下,DNA甲基化的程度會調節轉錄因子,而改變大腦中發育上重要的基因的結合。DNA 甲基化的存在會改變 DNA 使用方式以及是否表達基因或表達多少基因。<br> 研究者也發現經過 10 年左右的時間,基因組中仍然存在標記物,就像記憶被石化一般,告訴我們這裡有創傷。而這種創傷可能使個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次創傷,或者在往後的生活中更糟糕的行為改變。<br> 這些因外在環境而產生變化的基因,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br> * 身體因素<br> 強健的身體會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br> 舉例來說,白天精神飽滿時面對挑戰或壓力,自己會更有信心能完成,屬於提升主觀認定的能力,壓力就會較小。相反地,若是忙完一整天快下班時又接到一份與白天相同的挑戰,因為疲憊等身心狀態下滑,人們容易喪失信心,壓力劇增,而無法完成同一件事或是做的一樣好。<br> * 年齡因素<br> 研究顯示,中年(年齡約四十到五十幾歲)是人生壓力最大的時期,可見壓力與不同年齡會遇到的狀況與環境有關。<br> 詳細介紹請看後面篇幅「[[w: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br> * 性別因素<br>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解剖學上可以解釋面對壓力時不同的反應。例如,女性有更大的藍斑(產生去甲腎上腺素的大腦區域),是壓力反應快速階段的重要引發者。此外,男性和女性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分泌調控也不同。<br> 研究發現,父親所經歷的壓力會改變精子結構,進而影響後代發育,包括孩子的大腦應對壓力的方式。胎兒所處的環境(即母體)也不例外。<br> 孕期中,孕酮會增加大腦中自然的鎮靜成分GABA(γ—氨基丁酸),幫助準媽媽保持平靜。孕酮也會啟動強大的抗發炎基因,保護準媽媽的細胞對抗壓力。<br> 除了孕酮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抗壓激素催產素(Oxytocin, OT,又稱縮宮素),男女體內皆有,催產素會使人感覺良好,在緩解壓力的表現上多與社會連結有關,積極的社會互動和社會支持對健康有良好影響,可避免孤獨感、減少心血管疾病復發,並改善情緒。<br> 一些學者還認為,社會連結對於減少女性的壓力特別有幫助。站在進化學的角度來看,女性更擅長與主動向自己發出警報、能幫助自己暫時逃離育兒模式,或能替她照顧孩子的人建立連結。相反地,男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採取攻擊性的戰鬥反應,這是因為男性體內有偏高的睪固酮,以及相對發達的肌肉組織。<br> * 基因因素<br> 壓力可刺激基因,導致胎盤感染增加,也就是胎兒會透過胎盤,共享母體的壓力激素。在懷孕狀態下,潛在壓力被觸發的機率一旦變高(包括額外的心理壓力或食物缺乏,低氧、感染或其他壓力源),將可能導致胎盤損壞、改變基因,進而造成胎兒大腦和其他器官的損壞。<br> 此外,持續一段時間和強度的免疫反應,會在其他因素(例如男性胎兒會更加脆弱)的作用下,改變胎兒的大腦結構,可能長期影響其情緒和認知,各式壓力反應也將跟著增加。<br> 此外,'''壓力導致的基因改變具遺傳性'''。例如,你的曾祖母在懷你祖母時承受極大的壓力,在基因遺傳影響下,你患上壓力相關障礙的機率就會增加。儘管持反對意見的人常說:「當父母處於壓力下,孩子就會學習了父母的行為,因此壓力的傳承其實是後天的。」但已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這種出現在世代之間的壓力行為,實際上是透過精子和卵子傳遞給下一代的。<br> * 腦部因素<br> 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重複或長期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樹突萎縮,以及降低樹突棘密度,同時也會對與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可能在短短一週,甚至在一次的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br> 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br> ===性格因素=== 每個人的性格會決定如何因應客觀壓力源與形成主觀壓力源。 在 1959 年,美國心理學家 Meyer Friedman 以及 Ray Rosenman 透過和心臟病患者的對話,發現心臟病患者擁有一些共通特質:個性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較強競爭性、敵意、容易生氣激動、個性倔強、以及過度投入工作的特性<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NY: Knopf.</ref>。在兩人合著的《A 型行為與你的心臟》中提出 A 型(Type A Personality)和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的概念,並指出 A 型人格招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性約為 B 型人格的兩倍。<br> 近年來,以A、B型人格為基礎,發展出了C型和D型人格分類。以下將對 A 型、B 型、C 型、D 型各個性格特質做介紹。 ==== A 型性格(Type A Personality)==== :A 型性格的人果決、勇敢、堅毅、處處要強,但也較易有固執性格。伴隨年齡增長,進入社會後這種性格的人通常會壓抑自己的的情緒,以形成穩重沈著的外象與處世態度。<br> :和 A 型人初次見面時,會認為他們蠻容易親近,但經過多次接觸後,會發現他們仍然很客套,不願意說一句心裡話。正因為如此,A 型人的內心想與人交往的願望比一般人強烈得多。他們常常會有強烈的自尊心,很討厭被人嘲諷、羞辱,以此為莫大恥辱,但相反的是,他們本身卻很喜歡嘲弄別人。<br> :有研究顯示,A 型性格中的敵意,似乎是主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一群心理學家在發展一份評估敵意特質的問卷時也做了一個實驗:他們使用敵意特質來預測 118 位受試律師二十年的存活率。研究結果顯示,敵意特質高的參與者在 50 歲前離世的機率是其他參與者的五倍。<br> :* 性格特徵: :#傾向於追求成就、愛顯示自己的才華 :#對數字著迷,以所獲事務的多廣衡量成功程度 :#有時間急迫感,因此總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 :#缺乏耐性,會因拖延或中斷而發怒 :#過度放鬆會導致罪惡感,因此無法享受休閒時光 :#對人常存戒心 :#脾氣火爆、有闖勁,易使身邊的人無喘息空間 :#較少有創新性,習慣根據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 :* 矯正 A 型性格行為:有項研究的受試者為 1000 位以上至少經歷過一次心臟病發的患者,研究中運用排隊以協助治療組受試者降低其時間急迫感(排隊是 A 型人格者覺得極端煩躁的情形),利用這個機會讓受試者思索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沒有時間思考的事情,或讓他們觀察別人,甚至與陌生人攀談;治療也包括學習溫和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改變某些特定行為,例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快速地講話及用餐;此外,治療師協助受試者重新評估會驅使 A 型性格者表現出許多急迫及敵意行為的原因,如:成功為工作績效而定;最後,請受試者設法減少家庭及工作環境壓力。<br> ====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 ==== :此性格可說是影響最深遠、處處可見,卻又普遍遭到忽視的一種人格類型。他們多半懷著一顆不安定的心、無法停息的靈魂、揮之不去的孤獨感,也往往身陷矛盾、困惑、格格不入,讓他人又愛又恨的處境中,卻又不知該如何應對或求助。社會通常難以理解他們所具備的特質,因此往往輕易貼上負面標籤,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B型人格是憂鬱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溫床。 :* 性格特徵: :#從末感到被時間所迫,亦未因時間不夠用而感到厭煩。 :#除非萬不得已,不在別人面前自誇 :#萬事逆來順受,不對別人產生敵意。 :#消遺時,即身心鬆驰,心曠神怡,與世無爭。 :#不易為外界事物所擾亂。 :#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或另尋覓生活之情趣。 :#時間感弱。 :#看似長袖善舞,卻不時散發出難以靠近的氣場。 :#對人我分際的掌握不佳,交淺言深、情緒勒索、若即若離是家常便飯。 {| class="wikitable" |+ 人格壓力量表 |- ! !! colspan="11" | 分數 !! |- | align=right | 跟人的約定時間很彈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從來不遲到 |- | align=right | 是個好的傾聽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會打斷別人說話 |- | align=right | 永遠從容不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永遠匆匆忙忙 |- | align=right | 能耐心等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無法耐心等待 |- | align=right | 作事情漫不經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全力以赴 |- | align=right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手上同時作許多事 |- | align=right | 說話緩慢、不慌不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說話有力(有時會敲桌子) |- | align=right | 作事情不管別人怎麼想,著重自我的感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在乎別人的認同 |- | align=right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快 |- | align=right | 態度很隨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態度很強硬 |- | align=right | 能自由地表達情緒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隱藏自己的情緒 |- | align=right | 除工作外對許多事情感興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對工作外的事情幾乎不感興趣 |} {| class="wikitable" |+總分說明 |- ! 分數 !! 人格 !! 說明 |- | align=center | 12-64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65-90 分 || align=center |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91-103 分 || align=center |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104-132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容易感受壓力 |} ====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 ====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屬於這個類型的人害怕競爭、服從權威、任勞任怨,常避免表現憤怒或不滿的情緒。C 是取 Cancer(癌症)的第一個字母,因為具有 C 型人格特質的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較容易罹患癌症。當C 型人完全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抵禦疾病的能力就會下降,然後又讓自己的情緒更悲觀,使自己陷入不良循環中而無法自拔。 :* 性格特徵: :#過分壓抑負面情緒 :#行為退縮:由於負面情緒不能及時宣洩而導致一系列退縮表現,如屈從於權勢,過分自我克制、迴避矛盾,為取悅或怕得罪人而放棄自己的愛好、需要。 :#感覺無助、無望 :* C 型性格的排解方法:  :# 亂語:由於大腦是用語言思考的,亂語可以打破常規的表達模式,你不用考慮任何語法或內容,可以自由表達內心需要宣泄的東西,把任何不舒服的東西都扔出來。 :# 視覺想像:人在欣賞美景時,會提高情緒愉悅水平,因此閉上眼睛深呼吸,縱情馳騁你豐富的想像力,越身臨其境越好,將可以感受到心靈寧靜的欣喜。 :# 寫告白書:找一張紙,把你所有的憤怒或不滿揮毫紙上,再將之撕毀,有助於排解負面情緒。 :# 長吁短嘆:有別於這個詞的貶義,這項方法是個非常有效的排解方法,焦慮時,心率和呼吸會加速,緩慢地深呼吸有助於鎮靜,起到深呼吸的放鬆作用。 :# 聽悲傷音樂:負面情緒久居心中時,聆聽悲慘的音樂,隨著憂郁旋律的緩緩流淌,內心的不快可能隨之傾瀉而出,換得一身輕鬆。 :# 嘮叨:約上一兩個朋友,最好是那種能幫你理性分析問題的人,將積壓的委屈嘮叨上半天,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方式。 :# 嚎啕大哭:因感情變化而流出的眼淚,排出了體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從而緩解了緊張情緒,可以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因此,痛哭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 ==== D 型性格(Type D Personality) ==== :1996 年荷蘭學者 Denollet 在研究中發現有的病人康復速度慢,容易再發作,而且死亡率高,於是提出了 D 型人格概念,包括消極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和社交抑制兩個維度(social inhibition,SI)。D型性格者經常感到焦慮、容易悲觀、憤世嫉俗,缺乏安全感,較易罹患心血管疾病。<br> :比利時心理學家德諾列特在一項心臟病康復計畫中,對 300 名不同類型性格的病人進行跟蹤觀察,想了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對各種類型性格病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危害。10 年後,這 300 名病人中,D 型性格的病人有 27%的人已經死亡,大多數死於冠心病和腦卒中。而其他性格的同類病人中,只有 7%的死亡率。2005 年,荷蘭的研究人員,對剛接受過心臟支架手術的近 900 名冠心病人的調查發現,D 型性格的病人在接受手術後的 6 至 9 個月內,心臟病再次發作或因發作導致死亡的人,是其他類型性格者的 4 倍。<br> :D 型人格的提出是對以往與疾病相關的 A 型、B 型、C 型人格概念的擴展,是對已有人格和心血管疾病關係研究證據的整合。研究結果表明,真正對心臟病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可能不單純是消極情感,而是慢性的心理憂傷'''。D 型人格反映了一個有明確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相關同類種群。<br> :* 性格特徵: :# 在社交場合非常羞澀、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因此惶惶不安 :# 對人生的看法十分悲觀和沮喪 :# 不敢主動接近他人,沒有朋友 :# 經常性的焦慮,無緣無故為某些事情憂慮 :# 心情總是很惡劣,愛發脾氣,導致情緒十分低落 :* D 型性格排解方法: :# 學習有效傾訴自己的情感: 由於壓力和鬱悶程度是導致這類人心臟病喪命的因子。 因此學會有效地表達情緒,理論上可以減輕這類型性格人的壓力,甚至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焦慮是否真的值得掛心 :# 不要害怕別人的拒絕 :# 主動改變離群獨處的習慣:多培養興趣愛好,多參加集體活動 ==== 其他性格 ==== :* '''堅毅(Hardiness)''' 有些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或挫敗時,仍然可以免於生理或情緒上的損害。這種性格特質被稱為堅毅(Hardiness),堅毅包含三個成份:承諾(Commitment)、控制(Control)、挑戰(Challenge),又稱為''' 3C 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堅毅組成 |- ! 3C !! 意義 |- | '''承諾(Commitment)''' || 使人較願意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離或逃避,對生活週遭充滿著好奇,抱持著參與的承諾態度,並且願意尋求人生重要的目的。高承諾者會全心投入他們所從事的事情,且他們相信無論壓力多大,維持對事件的投入仍然很重要。 |- | '''控制(Control)''' || 會使人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並找到方法去影響身邊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無助和消極的漩渦中,即是讓人產生控制感,高控制者認為自己即便遇到阻礙,也能夠自行掌握情緒。 |- | '''挑戰(Challenge)''' || 高挑戰者會將壓力視為正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以及學習、發展、培養智慧的機會。堅毅的人,他們表現較高水平的參與,更深入投身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壓力是能夠影響他們生活重要的事件,以及影響他們所經歷事件的結果。他們將壓力看作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成長機會,且樂於接受挑戰,而不是視為對他們生活的一種威脅。 |} 具有堅毅性格的人,較具有自信心、能夠抵抗壓力、不會因為事件而過度焦慮、不會逃避問題而是採取正面解決的態度,且擁有堅毅性格的人通常也比較能夠吸引他人獲得社會支持。 在此以學生面臨大型考試為例: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一定都曾遇過「黑馬」,這種人在平常的時候表現都普普,但每當大考時就會表現得較他人優異。而這種人多半會是具有堅毅性格的人,當他們面對拔山倒樹而來的壓力時他們會選擇勇往直前的面對,並想辦法讓自己掌控著進度,甚至適應壓力後他們還會選擇再次挑戰自己的極限,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得他們得以成為黑馬。同理,在商業上這類人多半勇於挑戰頗具難度的投資案件等,有的即使曾經淪落破產邊緣,最後仍然憑藉對事業的投入(承諾)、保持積極心態(控制),和敢於克服困難(挑戰)的堅毅性格,收穫成功的甜蜜果實。近年最佳代表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他的公司在生產 Model 3 車型時一度瀕臨破產,但憑著堅毅性格經歷一番拚搏後,其事業的成功可說是舉世聞名。 '''樂觀(Optimism)、悲觀(Pessimism)''' ::* 樂觀與悲觀的差別<br> 從樂觀或悲觀的觀點分別去分析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考試搞砸了,樂觀的人會認為下次再接再厲即可,反觀悲觀者可能會一直執著於這件事走不出來,樂觀者的因應方式也相對較為積極,而且在處理事情是會較有信心與韌性。 ::* 樂觀者的特徵:<br> :::# 樂觀者對生命較有積極看法,帶著較積極的情緒也會間接影響到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因此樂觀者較悲觀者能更快從疾病中復原。 :::# 樂觀者對生活展望是充滿希望的,他們以正面的觀點解讀廣泛範圍的情境,且他們會逆向思考,將看似不好的事情轉化成助力,並傾向期待良好的結果。 :::# 樂觀主義者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相較而言悲觀主義者較專注於問題本身。樂觀者對問題的因應,是妥善規劃和執行,以抗衡壓力的來源。他們尋求社會支持,包括家人和朋友的援助和勸告,並克制自己不要從事一些無益的活動,直到問題已解決或壓力已被減輕。 :::# 樂觀者面對負面結果是不會一味沈浸在無奈或失望中,即便希望落空,他們的臉上也不會出現一絲倦怠及失落的表情,他們會快速的朝著好的方向想,並將希望與正能量感染給身邊周遭的人。 ::* 樂觀對健康的影響<br> 一般來說,樂觀的人會較悲觀的人來的健康。學者透過研究,對一群即將考試的考生進行測試,那些將考試視為檢視自己能力程度的樂觀學生,免疫系統的反應較那些對考試感到恐懼害怕的悲觀派學生強烈。 另外,根據 2019 年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長達 30 年、關於樂觀主義與壽命長度關聯性的研究,保持樂觀與健康心態對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顯示<ref>Lee, L. O., James, P., Zevon, E. S., Kim, E. S., Trudel-Fitzgerald, C., Spiro, A., 3rd, Grodstein, F., & Kubzansky, L. D. (2019). Optimism is associated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2 epidemiologic cohorts of men and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37), 18357–18362.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0712116</ref>,樂觀者的平均壽命比悲觀主義者長 11-15%,且樂觀主義者活到 85 歲以上的高齡的機率也最大<ref>"Optimism is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11 to 15% longer life span, on average, and to greater odds of achieving 'exceptional longevity', that is, living to the age of 85 or beyond."</ref>,甚至即使將其他因素(包括抽菸、飲食和社經地位等)納入考量,個性較為樂觀的人依然比較長壽。<br> ::* 影響樂觀的原因<br> :::三元素:基因、人生發展階段、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影響。<br> :::1.基因<br> :::「皇家學會學報 B」曾刊登研究報告顯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有些人對於看事情的角度則比較悲觀。而先天性的影響關鍵因子在於神經傳導血清素基因 5-HTTLPR,血清素是一種荷爾蒙,全名為血清張力素,被普遍認為是幸福和快樂感覺的貢獻者。若是血清素分泌異常,則會造成憂鬱症、恐慌症等疾病。而此基因具有三種亞型,這三種亞型大概可以被分為短板等位基因(兩種亞型,這兩類亞型會讓憂鬱及自殺風險增高)、長板等位基因(較不會引起過度的神經化學反應)兩類。<br> :::2.人生階段發展<br> :::在人生發展階段方面,每個人對於面臨危機的樂觀態度則是呈現 U 型曲線,從青少年時期的 15 至 20 歲不斷下滑直到 41 到 50 歲到大最低點,而往後隨著年齡逐漸攀升,人生閱歷豐富,對於「得」與「失」已漸漸不把這些浮雲看得太重,到了 60 歲以後的樂觀程度逐漸發展至最高。 :::3.社會文化與宗教<br> :::社會文化影響例子:有研究認為,東亞國家人們的樂觀程度顯著低於美國及歐洲,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傳統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東方文化則強調人際關係和互相依賴。 :::宗教信仰影響的例子:馬丁・塞利格曼曾對於有無宗教信仰的地區做關於樂觀程度的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在面臨危機時,有著宗教信仰的信念,而讓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比沒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更樂觀。 <br>'''[[w:zh:樂觀偏誤|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又稱為僥倖心理)是一種認知偏誤,最早在 1970 年代末由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Neil Weinstein 提出。樂觀偏誤的定義,是人類對一件事情的過度預期導致忽略部分資訊,使得預期比結果來得更好。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效率,或是傾向於認為「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機率比「他人」還要低得多。事實上人們本身就存在著超乎現實的「樂觀偏誤」,不論種族、國籍、性別、年齡,甚至在人類以外的生物,都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一項實驗中(Sharot and Dudai,2011),研究者讓受試者預估在下一個月即將發生好事、壞事或中立的事的機率,其中受試者預測好事發生的機率,比壞事與中立的事發生的機率高了約莫 10%,但一個月後實際發生的好事、壞事、中立的事數量卻是差不多的。又或者,吸煙者相信自己比其他吸煙者罹患肺癌或疾病的可能要小。這些研究顯示了其實我們容易高估一件事情的好,卻低估了生活中可能遭遇壞事的機率。 「樂觀偏誤」對於人類並無好壞,但過度樂觀確實會引發其他的情緒或壓力,如果人們對於事情不帶有樂觀偏誤,當意料之外的驚喜發生時,人們反而會得到額外的快樂。 以下兩項證據提供了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偏誤的原因。 # 自我感覺良好:有著高期待的人通常會自我感覺較好,因而時常展現樂觀態度。譬如心裡學家 Margraret Marshall 及 John Brown 研究了高期待及低期待的學生對於考試的看法。他發現高期待的人得到好成績時,他們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天賦或努力。當他們考差時,會認為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這個考試不公平;期待低的人則相反。 # 單純的期待:如果我們期盼前途是光明的,將可以降低壓力及焦慮感。因此為降低焦慮感,我們偶爾會展現出樂觀偏誤的特質。 針對樂觀偏誤的相關研究則發現,有三種人不易產生樂觀偏誤: #憂鬱或者焦慮的人群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切身經歷過某一事件會降低對它的樂觀偏見 #當人們把自己和親近的人—比如家人、好朋友比較時,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悲觀偏誤(Pessimism Bias)'''<br> 大腦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因此我們經常依賴於我們對未來事件的感受,如果我們對前景感到沮喪、恐懼或絕望,這些感覺可能會滲透到我們的估計和期望中,進而高估了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悲觀偏誤的後果可以顯著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由於高估了這種不利因素,許多包含潛在不利因素的決定可能會被取消。例如,某人可能會選擇不接受新挑戰,因為高估了自己失敗的可能性。 法國的一項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對負面事件的高估,該研究要求參與者想像拋擲一枚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則支付 10 美元。然後人們被問到他們覺得獲勝的可能,儘管該研究的樣本量超過 1,500 人,但平均答案為 3.9 美元,遠低於預期的平均數 5 美元。 以此可見悲觀偏誤導致人們高估了輸掉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嘗試從更合乎邏輯的角度考慮未來事件,不讓負面的想法影響對未來事件的判斷,以此作為對抗悲觀偏誤的一種方式。 ====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來自精神醫療的一種概念,主要在探討人們當面對重大創傷後得以邁向正向適應的內外在保護因子。而現今復原力擴及到當一般人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時,能夠承受壓力轉化成內在成長的能力。簡而言之便是從挫折中不斷調適、改進自己,得以因應危機、解決困難。這種自我調適的能力就稱為復原力(Resilience)。 <br>復原力可以分為三類: # 抵抗型復原力,指的是當人們在面對壓力與逆境時,具有優勢得以讓自己維持平穩,為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或過程。 # 恢復型復原力,指的是個體能回復到逆境發生之前的身心狀態,為一種適應的概念。 # 重置型復原力,指的是面臨逆境後,個體呈現一種正向的改變,為一種創傷後的成長。恢復、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的關連性是複雜且微妙的,「恢復」指的人是人們經歷逆境後,原本的功能會短暫居於功能基準線以下的心理病症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回到原有的功能。「復原力」指的是維持穩定平衡的能力,當面對重大創傷或壓力逆境時,可以快速回到原本的功能基準線。「創傷後成長」指的是當面對重大負向事件後,心理功能躍升到更好的狀態。 在一個支持復原力的研究中,指出復原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對壓力則有顯著的負向效果。說明復原力愈高,對壓力的感受相對愈小、對幸福的感受相對愈高。 美國賓州大學的正向心理學中心,在過去二十多來年大量研究什麼是復原力,最後歸結出了六項建構復原力的重要特徵: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心智敏捷(Mental Agility)、樂觀(Optimism)、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連結(Connection)。 # 自我覺察:指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想法或反應的能力。 # 自我調節:指知道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和壓力的能力。能夠觀察到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狀態,並且做調節,幫助神經系統平穩下來。 # 心智敏捷:指能夠跳出僵化制式的思考,用不同的觀點去解讀和看待事情,或是讓自己用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去想事情的能力。 # 樂觀:包含了我們是否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以及看待壓力的方式。(將壓力源視為可以克服的挑戰而非威脅) # 自我效能:指相信自己能夠達成所設定之目標的能力。 # 連結:指與人際、大自然或是信仰接近時的連結感。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指的是經歷壓力、令人恐懼的經歷、個體在面對逆境或是創傷事件之後,產生出積極與正向的生活改變、或是轉換性的成長。而創傷後的成長與復原並不相同,復原指的是人們恢復到以前的狀況,創傷後的成長則是指個人某種積極的改變。在「創傷後成長」的歷程中,主要著重當事人在創傷後能否從轉變中重新認清自我,從而另定目標及重新投入生活。因個體擁有不同特質、文化背景與認知信念,所以當逆境事件發生時,這些原有的特質、認知的基本模式可能都會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開始重新評估核心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美國心理學家[[w:Donald H. Meichenbaum|Donald H. Meichenbaum]]所提出,創傷後成長可分為五個層面:「更懂得把握生命」、「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發現新的可能性」、「發掘更多個人潛能」,以及「心靈頓悟」。以下將以罹癌患者的創傷後成長作為舉列,介紹不同類型的五個層面: {| class="wikitable" |層面 |內容 |- |更懂得把握生命(Appreciation for life) |患者可能會體認生命的脆弱同時更加珍惜,也會意識到死亡的事實。 |- |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Relating to others) |患者可能更加認同個人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且持續增進維持,也更能同理與關心曾經歷創傷的人。 |- |發現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 |罹患癌症後可能改變對於生活中各種規劃的順序,並且克服原本具有的恐懼。 |- |感受個人力量(Personal strength) |與癌症共存的生活會使患者產生力量與能量,對自己的改變感到自豪與成就感。 |- |心靈頓悟(spiritual change) |患者可能會嘗試參與宗教活動或者在提升生命的靈性深度。 |} '''復原力的培養''' 復原力是可以培養的,學習以正向思考來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培養幽默感,使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用樂觀的想法看待,會使得自己內心較舒適也比較自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要抱著負面的想法,應該對生活抱持著希望;面對問題時不要逃避,以積極的想法來對待;專注於當下,透過打坐等方式專注於當下以減少煩惱過去及未來的事,可以幫忙減輕壓力⋯⋯,這些都是可以激發復原力的方式。 培養復原力,沒有一體通用的方法,必須自己找出最有用的鍛鍊方式。以下歸納出幾種建議: # 建立社會連結:與家人、朋友及其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透過參加社團、宗教團體或地區性組織,來建立自我的社會連結。 # 勿把危機視為不可解決的難題:我們無法將危機發生的事實做改變,但可以改變對事件的詮釋與反應。 # 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不利的環境時,某些目標可能暫時無法達成,試著接受你無法改變的部分,聚焦於可著力的地方。 # 朝目標前進:訂定務實的目標,讓自己規律的去完成。 # 採取果斷的行動:請告訴自己應採取主動態度,以及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非抱持逃避心態。 # 重新發現自己:試著重新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 # 培養正面的自我觀感:信任自己的直覺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對未來保持希望:以樂觀態度面對未來。 # 自我照顧:多察覺自己的需求,多參與能讓自己感到愉悅、放鬆的活動等等。 <br /> ===發展因素:後生學=== 近年來的老鼠實驗研究發現,母親對幼鼠的照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進而影響大腦因應壓力的相關機制(如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壓力反應等)母鼠是否對幼鼠有舔拭以及用身體維護幼鼠(arched-back nursing)的母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以及轉錄因子與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啟動子結合。這樣的改變,在幼鼠出生後一週內就可以觀察到,且持續到成長之後;但若還在幼鼠時期,母性行為改變(將幼鼠配置於不同母性行為組別)這些基因上的改變可以被逆轉(Stankiewicz,Swiergiel,&Lisowski,2013; Weaver et al。,2004)。這些因外在環境而造成的基因改變,之後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間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這些改變會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決定壓力經歷的後果與負面影響。 == 社會因素 == ====社會支持==== 在面對壓力時,身體容易產生[[w:催產素|催產素]](oxytocin)促使產生社會信任,進一步尋求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一個人藉由社會互動所得到的他人協助與支持,在壓力下提供協助的人越多,越能夠減輕壓力。社會支持的形式很多樣化,它可能是實質的金錢提供、溫暖的情緒關懷、寶貴的訊息與建議或是簡單的握手與身體接觸。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可以減少壓力對腦部的損害,甚至呈現與同伴相關的刺激也有同樣效果。這代表不僅實質上的陪伴,精神或心理上的社會支持同樣可以對抗壓力所產生的行為或精神損害。 *'''社會支持的功能''':House(1981)將社會支持分成為四種層面包括:工具性支持 (instrumental support):即是對被支持者提供行動、物質、金錢或其他直接的幫助;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愛、關懷、尊重、同情、傾聽等;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溝通訊息或當受支持者面對困難情境,給於的勸告、建議、指導以及提供其資訊;評價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肯定、回饋。Cobb(1982)將社會支持分為三種:情緒性支持(emontional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被愛的、被關心的;自尊性支持(esteem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受尊重的、有價值的;社會網路的支持(network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屬於一個溝通的網路,它包含彼此有義務及互相瞭解。Cohen&Wills(1985)則認為社會支持為四方面:1.情緒性的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提供忠告、建議,並提供適當的回饋。2.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提供實質的行動或物質的幫忙。3.社會陪伴支持(social companinship):提供社會友誼交往使人有歸屬感。4.情緒性支持(emotionalsupport):提供關懷、信任、關切等情緒上的支持與宣洩。Oermann(1991)則是將社會支持來源定義為來自他人提供情緒性支(emotional support)、工具性幫助(instrumental aid)和正向的回饋(positive feedback)三個面向。之後的學者也根據 Oermann 將社會支持區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個層面,而結構性層面關於社會關係,包括配偶、親戚、鄰居和朋友維持密切的接觸;功能性是指配偶、親戚、鄰居和其他重要他人提供情緒性支持和訊息性之持、情感性或正向的回饋(Tracy,2004)。Joseph 於 1999 年認為面對可預測及不可預測的壓力事件時所需要的社會支持類型則是不同的,可預測的事件所需要的是實質的社會支持,但在面對不可預測的事件則需要夠多的情緒支持(引自李金治,2003)。綜合以上可知,社會支持即是個人知覺重要他人給予的各項支持包括:情緒、工具、訊息、評價等功能,以增加面對壓力的能力及緩解身心狀況的改變。故本研究將對社會支持功能分為三個向度,包括情緒性、訊息性、工具性支持等,並涵蓋家人、同學或朋友、師長等三項來源加來探討。 *'''社會支持的來源''':可以是配偶、朋友、鄰居、同事或親戚,或是實際人際網絡以外的社會支持。例如:現今大學生資訊來源的 PTT,為學生族群提供訊息類型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來源也可能是寵物,研究發現在歷經壓力事件後,有養寵物的人比沒養寵物的人不需要醫療照護。此外,社會支持的來源必須多元為佳,倘若支持性的關係數量很多但很同質,個人可以獲得的社會支持面向就很有限。 *'''動物研究''':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的游一龍教授發現,當小鼠單獨接受不定電擊和長期浸水的壓力,會產生不適應行為,其海馬齒狀迴的神經細胞新生也受到抑制,但若是多隻小鼠一起承受壓力,則不適症狀降低,細胞新生也不受抑制<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0)同伴陪伴調節壓力效果的演化意義及生理機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4)社會支持緩衝心理社會壓力的效果及其機制之研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 不論對什麼人來說,社會支持都有莫大的幫助,以下藉幾項研究結果為例。 *'''大學生''':正面臨壓力的大學生,若覺得有社會支持,比較不會出現憂鬱負面的念頭。 *'''已婚者''':若在婚姻中所遇非人,那麼健康受影響的程度也比較大,研究顯示,婚姻狀況不佳時,男性其免疫系統會較差,而女性則是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較高。 *'''罹癌者''':已婚的罹癌患者其五年存活率高於同樣罹患癌症但單身、鰥寡或離婚的人。 *'''正要被送入手術房的患者''':若在手術開始前和醫師聊聊天來個精神喊話,患者術後的恢復程度也會比較好。 *'''心臟病患者''':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若自認缺乏社會支持,有半數的人會在五年後去世,死亡率是有配偶和好友圍繞的相同患者的三倍。 人們在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中亦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做法。華人社會因儒家文化影響,相當重視家庭及社會成員間的連繫。曾有一項研究以台灣的大學生為對象,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皆曾經歷過不同的壓力事件,最常見的為分手、學業壓力或所愛的人生病或死亡。經由因素分析後,找出了五種台灣大學生最常見的因應方式(由使用頻率高到低排列): #'''接受、轉換框架、再努力''':試著接受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創傷,並相信自己可以從創傷中成長,認為遭遇這樣的事情在生命中有其重要目的。 #'''逃避與淡化:假裝沒事''',不告訴任何人以保留面子,將所有的感覺都往肚裡吞,以免周圍的人擔心。 #'''家人支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知道自己可以向他們求助。 #'''宗教與性靈''':在宗教中找到慰藉並遵循其指引,藉由禱告或宗教儀式尋求告解。 #'''私密的情緒出口''':較因人而異,可能是尋求不認識的專業人士給予建議以保留面子,也可能是盡情地大吃特吃、瘋狂購物等。 有研究者將社會支持比喻為避震器,認為在坎坷難行的人生路上,它可以緩衝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社會支持只有在身處壓力的情況下才能發揮緩衝作用。有時,口口聲聲喧嚷的社會支持,反而是一種另類形式的壓力。事實上,研究發現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和實際獲得的社會支持,本來即為無關的兩件事,因應壓力的關鍵並不在於當事人實際上得到多少,而是在於它知覺自己可以得到多少。 ====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為一個人可運用的資源指標,過去研究早已顯示,擁有社會資源較多者身體較為健康,也較為長壽。有些研究者指出,資源對個體有保護作用,使其較不需要面對壓力事件(如:財務、工作以及人際關係等),因而減少各項負面的壓力感;高社經地位者面對壓力事件時,也擁有較多資源可以解決<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aum, A., Garofalo, J. P., & Yali, A. M. (1999).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ronic stress: Does stress account for SES effects on health? In N. E. Adler, M. Marmot, B. S. McEwen, & J. Stewart (Ed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in industrial nation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athways (pp. 131–144).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ref>。 舉例:近年有研究顯示,在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環境下長大,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進而對大腦壓力相關迴路及回饋功能有負面影響。 ====控制感==== 控制感為人類基本需求,尤其是察覺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可給予人信心,在面對壓力時認知評估會較為正向,因應方式也比較積極,為對於壓力經歷與喊應有保護作用的心理社會因素。此外當一個人在遭遇困境時,若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對於此困境的控制感,便不會覺得太無助,也因此壓力較小。 ====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務,最早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於1983年所提出,其將情緒勞動做了以下定義:「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眾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她並提出員工管理情緒的兩種方式為深層和淺層,淺層扮演指的是員工調節情緒表達,使其與組織的要求相符合;深層扮演則為表達組織期望的情緒而對於本身的真實情感進行整飾,使其一致。她也提供了後繼研究者關於情緒勞動之量化研究的基礎二元模型。台灣學者林尚平(2002)所認為的情緒勞動則是指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和服務對象有高度的互動,並基於組織、服務對象還有自己本身的利益等,必須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呈現出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 情緒勞動的研究起始自 Hochschild(1983)對空服人員以及債務催收員的工作性質進行的研究。以空服員為例,微笑是組織要求的工作項目之一,而航空公司把原本屬於空服員自身的「微笑」情緒反應,當成工作上必要的付出;這種有別於以往體能勞動(例如:送茶水、餐點等)以外的工作付出,Hochschild(1983)稱之為「情緒勞動」。 在賴英娟、巫博瀚與張盈霏(2008年)於《教師情緒勞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中提到,情緒勞動的工作者必須符合以下三種特徵: #工作者必須與顧客有高度的面對面或聲音對聲音的接觸 #工作者必須在顧客面前展現出特定的情緒狀態 #組織可以採用監督或訓練的方式,對工作者的情緒活動作某種程度的控制 根據以上關情緒勞動的特點,服務業人員是否為情緒勞動工作者,研判如下: #服務業員工在服務顧客的過程中,皆是以面對面方式進行服務互動。 #服務業員工在顧客面前須展現高度耐心、和善的態度和親切的微笑。 #服務業的職前或在職等訓練皆有對於員工情緒控管的功能。 常見的例子像是服務業,公司或組織期待情緒勞動工作者適當地隱藏自己的情緒,並展現顧客想要的情緒(例如:微笑)。員工為達成工作使命,甚至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格,如同戴著多副面具,在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難以表現真正的自我,因而造成兩相矛盾的心理負擔。除此之外,還有像是債務催收員的工作項目,除了收款清點金額外,還負擔著一重要性的工作,就是與債務人溝通,促使其歸還欠款。當催收員在對債務人溝通的同時,其必須隱藏本身之憤怒情緒,而展現出和善的態度,被要求展現出與內在情緒不符合的矛盾情緒,形成了工作上的另一種付出,稱之為「情緒勞動」。因此,情緒勞動為一吸收後回饋的過程。第一線員工將壞(或是較不正面的)的情緒吸收後,轉化為正面情緒面對顧客或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將正面能量吸收轉化為嚴肅或不苟言笑的情緒,例如學校的教官或飾演嚴肅角色的演員。 在許多學者針對情緒勞動工作者進行的研究中,甚至強調情緒勞動對員工面對工作或組織的態度、工作績效以及身心健康狀況都有負面的不良影響。 ===弱勢壓力與性別傾向研究中的復原力=== ====前言==== 復原力的研究發現在各種群體中,個體從童年時期面對壓力就擁有顯著的因應(coping)能力,但對於 LGBT 群體的類似研究卻停滯不前,目前有期刊試著填補這個研究的空缺,但相較於此本文更期盼研究人員將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加入 LGBT 的健康研究中。本文主要分為兩大議題,首先是探討復原力與弱勢壓力的關聯性,例如復原力與壓力因應的差別在哪裡?復原力在壓力導致疾病的因果關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再者是在弱勢族群的壓力因應中討論復原力,例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在弱勢壓力中個體與群體復原力的差異性。 ====復原力與因應==== 復原力是指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存活與茁壯的能力,也是壓力緩衝的一個過程,因此能夠減少壓力的負面影響。在緩衝負面影響的方面,復原力與因應是相似的,惟因應是指個體在調適或防備壓力源時的努力,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因應並不一定是成功的結果。因此復原力視面對壓力的調適功能結果而定,我們必須看個體在面對壓力的處理乃至於對健康的影響結果,例如在高成長風險的環境下順利成長、在巨大的困境中恢復正常運作等。對於復原力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於負面結果的研究,也就是透過觀察特定的壓力處理過程,了解如何緩衝對健康的影響。 ====LGBT 族群健康在弱勢壓力模型中的復原力==== 復原力是壓力理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研究壓力理論時,壓力處理的因應以及對抗效應的結果會決定壓力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只有在壓力存在時,復原力才有討論的意義,因此復原力會是研究弱勢壓力時的必要考量,最近的研究趨勢也證明這點。有研究指出 LGBT 弱勢壓力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是偏見與污名化所帶來特別的壓力源,第二個是這些壓力源帶來負面的健康影響,包括心理及生理上的失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eyer, I. H., & Frost, D. M. (2013). Minority stress and the health of sexual minorities. In C. J. Patterson & A. R. D'Augelli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pp. 252–26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弱勢壓力模型指出,環境的因素(特別是污名及偏見)會帶給群體巨大的壓力源。另有部分研究討論,這些弱勢壓力源如何對非主流性別傾向的個體產生健康影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ockting, W. O., Miner, M. H., Swinburne Romine, R. E., Hamilton, A., & Coleman, E. (2013).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5), 943–95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3.301241</ref>,也就是說去驗證弱勢壓力與性別少數的個體在社會互動上的獨特壓力來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Sevelius, J. M.(2013). Gender affirmation: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izing risk behavior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of color. Sex Roles, 68, 675–689. http://dx.doi.org/10.1007/s11199-012-0216-5</ref>。 我們可以將弱勢壓力視為一條從遠端到近端的連續過程,遠端的壓力源代表著從一個人的外在事件經歷,近端壓力源則是將社會化的經驗透過個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帶入,前者例如人生重大事件、日常生活所受到的歧視或是透過潛在具攻擊性的訊息產生壓迫(microaggressions),後者則包括接收後內部化的負面社會態度,像是恐同症或跨性別恐懼症,個體將社會的負面態度如歧視、污名化等內部化後,進而對自我產生壓力。弱勢壓力模型告訴我們,這些壓力源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憂鬱症、焦慮、藥物濫用等等都有可能發生<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edriksen-Goldsen, K. I., Kim, H. J., & Barkan, S. E. (2012). Disability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adults: disparities in prevalence and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2(1), e16–e2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1.300379</ref>。另外與一般壓力理論相同,弱勢壓力模型同樣指出因應壓力跟社會支持可以產生緩衝壓力源的效果,因而減少不良的健康影響,使復原力的定位更為明確。 ====個體與群體的復原力==== 在弱勢壓力中,我們可以大致將復原力以個體與群體進行區分。 *個體復原力 以最簡單的概念說明就是克服(mastery)<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asten, A. S.(2007).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systems: Progress and promise as the fourth wave ris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 921–930. http://dx.doi.org/10.1017/S0954579407000442</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https://doi.org/10.2307/2136319</ref>,個體復原力來自個體所擁有的特質如克服、自制、無力感、絕望感等等,會幫助或阻礙個體在處理壓力。在個人主義根深蒂固的美國,菁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特色,提倡個人面對困境時的勝利,也就是復原力的基本。然而當我們只專注在個體復原力時,便可能產生「檢討被害者」的態度:當認知到個體可以有復原力時,社會便可能高度期待個體自我復原的結果。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專注在個體復原力可能會使人們過於注意個體對壓力源的調適而非壓力源本身,甚至可以正當化減少給予弱勢群體保護的社會責任 *群體復原力 我們可以想像成群體提供資源幫助個體因應壓力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ergus, S., & Zimmerman, M. A. (2005).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6, 399–41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blhealth.26.021304.144357</ref>,強調社會環境對於健康的影響,而非單純強調個體特質的復原力。它可以是不同程度的概念,例如地方、國家或是 LGBT 群體等等。作者認為群體復原力就像是一種弱勢因應(minority coping)。在弱勢壓力中,群體復原力包括實體與非實體的支持,實體的如 LGBT 社群中心、特殊診所及支持團體等等,非實體的如重建社會價值、教導弱勢群體觀念與重建人生目標等等。此時如前面所述,個人的身份認同對於能否受助於群體復原力就有很大的影響,把自己看待成群體的一部分並產生聯繫,這份歸屬感是很重要的。當然,群體結構也會帶來影響。 == 行為反應 == 1950年代,美國舊金山的一群會計師,成為醫學研究人員關注及研究的對象。每年的四月十五日是美國報稅截止的日期,研究人員發現在報稅季節裡,忙碌的會計師們的膽固醇竟然會隨著四月十五日的到來而日漸升高;至四月十五日前後,許多會計師的膽固醇會高到一個程度。研究人員預測若繼續保持這種高度,將會有很多人因此引發心臟病而死亡。還好這些人的膽固醇,當四月十五日一過就迅速下降,直至年底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Friedman,Rosenman,&Carroll,1953)0事後分析發現:許多人在壓力之下,生活及飲食習慣會跟著改變。這群會計師在愈接近報稅截止日期,工作忙碌的情況愈嚴重時,就愈愛吃零食,甜點以及用餐不定時。餓了,就隨便取用最簡單,快速,方便又好吃的飲食來充飢解渴。一段時間下來,膽固醇就直線上升。 這個研究顯示'''壓力影響健康的途徑之一,是改變人的行為''' - 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行為(health behavior)。健康行為包括任何會影響人健康的表現,如運動,飲食,作息等等。品嘗自己喜愛的食物確實能夠改善壓力造成的情緒,然而過度攝取會造成身體嚴重的負擔。壓力產生後會造成生理一系列的內分泌變化,例如增加分泌升糖素與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提高血糖濃度,心跳加速,肌肉收縮,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就演化角度而言,此變化是為了提升生物面對壓力的反應能力,然而飲食在本質上無法解決本身的壓力問題。所謂的「減壓食物」主要以抗氧化物為主,例如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維生素 E、鈣、鎂、Q10、異黃酮、多酚類、茄紅素以及胡蘿蔔素等,適度攝取這些營養,可以提升身體面對壓力的能力。 皮質醇這類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及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期末考試)不是搏鬥或奔跑能解決的!然而食物或能量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壓力造成好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 - 糖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除了飲食之外,壓力也會影響人們與健康相關的其他行為。長期感受到壓力會改變人的身體感受,情緒與行為,包括疲憊,動機下降,身體不適等。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感覺沒有餘力去做平常有精力去做的照顧自我或健康相關的事。許多人表示,壓力大會讓他們不想運動,不舒服也沒動力看醫生,有時甚至懶得刷牙。有些人原本計畫要戒除或已經戒掉的不良習慣(如抽菸或其他上癮行為),也會因為壓力而破戒。這些也都是壓力經由健康行為,間接影響健康的方式。 == 因應 == 深處壓力情況所引起的情緒和生理反應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會促使我們採取某些方法以減輕這些心理及生理反應,而這個嘗試管理、面對壓力的過程,就稱為'''因應(coping)'''。 Richard Lazarus 將個人的要求認知評價分為兩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初始評價(prim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評估某特定要求、行為對自己的影響,若會造成壓力,則會進一步評估此壓力所隱含的衝擊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並且有無需要採取行動。接下來,在第二階段的'''「續發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綜合評估自己的狀態、擁有的資源等等,以決定接下來的行動以及因應措施的實行。以上由壓力引起的認知評價的過程被視為是'''「壓力涉連變項」'''的一個代表性實例。涉連變項可以過濾或者是協助矯正人體對於壓力所產生的反應,而在壓力涉連變相中,這些變相可以改變由特定類型的壓力所產生對人體的衝擊。例如,相較於生病、受傷等身體虛弱時的狀況,當人處於健康的狀態,通常都能較佳的面對並處理壓力的來源,因此在此例子中,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變成為了一種涉連變項。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認知評價會創造出不同的涉連變項,進而決定在面對壓力時,要採取何種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是指使用較為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事件。不過使用最健康的因應方式不等於肯定會成功,因此,所謂的建設性因應是指具備一種健康、正向的態度。 建設性因應的要素概要如下: # 直接面對問題,是有意識地、理性地評估各種方案,以解決問題的努力。 # 立基於合理且現實地評估你的壓力及因應的資源。小小的自我欺騙有時是有益的,但過度的自我欺騙及自責是有害的。 # 學習面對並管理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 # 學習控制自己習慣性的不良行為,即學習對行為的自我控制。 === 四大類因應方法 ===   關於壓力的因應方法,目前已發現超過一百種,但歸納的方式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各心理學家用不同的對比方法來分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A0%E6%87%89_(%E5%BF%83%E7%90%86%E5%AD%B8)]以下將介紹一些主要的分類,為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認知取向因應等。大部分的人面對壓力事件時會並用多種因應方法。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著重在特定的問題或情況,會試圖找出解決方法或是避免在未來面臨類似的情況。包含對抗、消除或逃離威脅,以及預防未來壓力的方式來排解。具體步驟包括界定問題、尋找各種行動方案、依成本及效益權衡各種解決方案、保持彈性地執行。 #'''界定問題''':任何系統性問題解決的第一步便是澄清問題的本質。有時問題很明顯,有時卻不太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但不論如何,一定要先對問題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要明確問題,必須先克服兩個常見的障礙: ##不能使用模糊的語言描述問題。「時間不夠用」、「人生一蹋糊塗」等,而應以精確的語言界定問題,如「我在社交、娛樂方面花太多時間,導致複習課業的時間不夠用」、「我在某科目某章節的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讓我感到壓力」。 ##不能將負面情緒引發的主觀看法視為客觀的問題癥結,以免將問題和結果混淆。例如:「我是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所以才無法集中精神」,無法集中精神通常有更客觀的原因,如睡眠不足、焦慮等,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的失敗者」則是此問題導致的主觀解讀,是結果而非原因。 #'''尋找各種行動方案''':這個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能找到一個完全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因此若執著於想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反而容易自我設限、停留在空想。相反地,多方尋求各種可能方案往往更可能產出有效的解決方式,例如對問題先來一番腦力激盪,盡可能地開發各種想法,暫且不要對這些想法產生評判。換言之,儘管想辦法,而將可行性拋在後頭,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意以及潛能。 #'''評估、選擇方案''':接著開始方案的評估。這理並沒有所謂黃金準則去依循,但有兩個要個點可供考慮: ##可行性:此方案能有效執行的機率有多大?有沒有被忽略的可能障礙?確保可行性的關鍵即為列出「具體、實際的計劃」,不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例如「每天早上 7:30 起床慢跑三十分鐘」、「明天下午 3:00 向主管坦承問題」。 ##隱含的效益、代價與風險:刪除不可行的方案,假設剩下的方案能成功執行,那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又有哪些?將剩下的每項方案可能得到的效應列表比較,最後,再反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並做出抉擇。 #'''採取行動,並保持彈性''':一旦開始行動,記得要保持計畫的彈性,不一定須遵照同一項計畫貫徹到底,依據執行過程中得到的新資訊,隨時評估行動後的結果,調整策略。關鍵為不應執著於一次想出完美的計劃,只需專注於讓計畫「比以前更好、更有效」即可。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不企圖解決外在問題本身,而是透過是透過各種以身體、認知為主的活動,例如服藥或者是幻想、冥想、靜坐等等,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專注於自己的感覺,進而調節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有些理論家認為,[[超普通心理学/智力#跨文化研究|情緒智商]]是對抗壓力的關鍵。 情緒焦點因應的策略可細分為「行為策略」及「認知策略」。 #'''行為策略''':由外到內,藉由改變行為改變心理狀態、消除煩惱。例如:從事運動、發洩怒氣、使用酒精或藥物、向他人傾訴等。 #'''認知策略''':改變腦中想法認知,以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及其威脅性,類似「轉念」的概念。例如:暫時忽略問題、改變問題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及降低其威脅等。認知策略通常是對情境的重新評估。  使用情緒焦點因應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 情緒焦點因應有限定的使用情境,若評估錯誤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壓力。例如:酗酒、向朋友傾訴卻聽到更多的批判(行為政策錯誤)、不斷忽略問題,最後仍無法解決,產生自責(認知政策錯誤)等。 # 情緒焦點因應與[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mination_(psychology) 反芻](rumination)有所不同。反芻(rumination)是沉溺於消極的「想法」進而引發更多負面情緒,而非實際專注於處理情緒本身。研究發現,反芻(rumination)不但會危害免疫系統,也不會使人感覺較好。 # 若一味採取情緒因應方式、專注於消除負面情緒,可能同時阻止自己付諸行動,解決其實可以化解的問題。   問題焦點因應及情緒焦點因應各有其適用的時機。一般而言,當有一個具體的行動能夠解決壓力來源時,問題焦點因應是最好的辦法;而情緒焦點因應則是在你只能夠接受當下的情況,或是你必須先處理好情緒再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 以下再介紹三種具體情緒因應的方法: #'''釋放淤積的情緒''':研究顯示,壓抑憤怒及其他情緒的人較容易有高血壓的問題。在一項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都要寫三篇短文,其中一半的人要詳述自己在學校生活中遇到的三件困難的事,另一半則寫諸如「天氣」無關緊要的議題。結果發現,在之後的幾個月,寫下自己的困擾的參與者的健康情形較佳。後續研究則證實了抒發情緒能減少看病的次數,改善心情,且增強免疫功能。顯然,給情緒一個出口,不僅能有改善身心健康,釋放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治療了。此外,研究發現,「講情緒」與「寫情緒」同樣有效,所以,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好聽眾,讓自己的恐懼、悲傷、疑慮宣洩出來,實是明智之舉。如果難以對人啟齒,也可以採用寫日記、短文,讓情緒隨筆尖流出。 #轉移焦點:當陷在壓力當下卻無法解決時,不妨轉移焦點,暫時離開問題,想些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研究發現,這項因應策略的運用其實很普遍。轉移焦點能改善心情,但它的建設性卻仍有爭議,有人主張轉移焦點其實無法真正解決壓力源,反而讓問題留著成為隱憂,持續影響心情。一方面,轉移注意顯然遜於問題取向的策略,後者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轉移焦點也可緩解當下的負面情緒,使人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問題,並在暫時喘息過後,回來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整體而言,若直接處理問題的策略未能奏效,那麼轉移焦點作為一種因應策略仍有中度、短期的效果。 #'''管理敵意''':研究發現,敵意與心臟病發作及其他疾病有關,此處的敵意是一種仇恨情緒,認為周遭的人都是有害的、令人厭惡的,而在此情緒之下,腎上腺素不斷分泌,造成心臟的負擔。有鑑此,專家們認為大家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敵意。敵意管理的目的並非只在表面上壓抑敵意,而是真心降低敵意感受的頻率和強度,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是否錯誤及過於偏激,例如重新檢驗仇視的對象(人或事)真正令自己憤怒的具體原因,可以用寫下來的方式,慢慢釐清生氣的癥結點,進而重新思考癥結點是否真的需要以如此的敵意對待(有時冷靜下後甚至發現那些敵意根本找不到任何原因),如果仍然無法說服自己,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進行認知治療,改變對人事物的看法。 ====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 也稱為『認知再框架』,也可以說是在客觀結果不變的情況下,選擇從另一角度來看待事情,尋找出其中的正面意義。例如今天在心理學拿到 B+的成績,可能不盡理想,但若是以意義製造因應來看,可以想成「幸好這次體會到拿 B+的挫折感,讓我能檢討自己的讀書方式,讓以後的學習效果更好」。雖然沒有改變結果,但是卻能理解結果帶來的正面效應。 ====認知取向因應方式 ==== 當覺得生活不如意,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妨正向思考。不管問題有多嚴重,你總能找到比你更悲慘的例子。這並非是幸災樂禍,但將自己的處境與更困難的人相比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思考的尺度,而免於過分的誇大和悲觀。研究發現,這樣所謂向下比較是一種常見的因應策略,也能改善心情、提升自尊。況且,你不必真的找到一個比自己慘的人比較,只要想像更慘的處境即可。例如:可能因為車禍摔斷了一條腿而不是兩條腿。正向思考使人能夠對壓力事件再做冷靜的評估,但無須扭曲事實,這是其優點。 而另一種正向思考則是,在壞事中尋找其好的一面。雖然挫折總是令人痛苦,但其中也有正面的成分。在經歷失婚、重病、失業、財務危機等種種困頓後,人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在經歷過從過去的挑戰中得到了成長等,不可否認地,壓力的正面意義比較容易看到,真正困難的是在困難考驗的當下,若能看到這些正面的部分,壓力便會減輕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正向思考是一項有效的方法。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生活中,壓力可以驅使我們追求目標、保持動力和維持興趣。適當的壓力讓我們更清楚目標,做起事更得心應手,工作表現更出色。所以,如何做好壓力管理,並將壓力化為助力,達到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境界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人們可以透過學習某些技巧來減少壓力對身心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行為技巧(behavioral techniques)、認知技巧(cognitive techniques)。 *'''行為技巧''':此技巧可以透過生物回饋(biofeedback)、放鬆訓練、有氧運動等來幫助控制壓力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 生物回饋:個體接收外界傳來有關他們生理狀態的資訊(feedback),並嘗試改變此狀態。例如:藉由電刺激控制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過程中將電極放在受試者的額頭,並感受頭部肌肉張力,再以不同音調回饋給受測者(聽覺回饋),最後受測者可以學習控制聲音的頻率來試著讓自己的頭部肌肉保持放鬆,以減緩頭痛症狀。 ## 放鬆訓練:此方法教人們如何徹底放鬆並慢下來凝聚注意力。過去由自主神經控制的生理表現(如血壓、心跳)被視為不可由人類意識控制的系統,但有研究指出透過生物回饋加上放鬆訓練能夠有效控制高血壓。其方法如下:施測者將受試者的血壓透過圖像方法傳達給他們,並請他們透過收縮和放鬆肌肉來改變圖片中顯示的血壓高低,最後請他們由腳踝到頭部試著放鬆肌肉來嘗試降低血壓,而最後實驗結果顯示此方法的確能有效降低血壓。 *'''認知技巧''':雖然前述的行為技巧在實驗室中可以有效處理壓力,但這些受測者卻不一定能良好的面對現實的壓力。因此,認知技巧專注於改變人們對於壓力的認知反應(cognitiüe response)。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üe behaüioral therapy)嘗試幫助人們辨認各種會造成他們生理、心理不適的壓力情境,並改變他們應對這些壓力的方法。以治療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為例:一位受張力型頭痛的病患會被要求記錄頭痛發生的情境、頻率、還有他的反應(頭痛發生時的感覺、想法、行為等)。接著,找出可以合理解釋他出現這些反應的原因(自我期許太高、工作環境壓力太大、遭受批評等),最後嘗試改變他的對此的反應和想法。 =====處理困境-改變壓力來源或者改變個人與壓力來源的關係===== 1.'''攻擊''': :破壞、去除或者減弱威脅。<br> 2.'''迴避(逃離)、避免、減少壓力源''':<br> :相對於正面因應,迴避(defending)為另一種面對壓力的方式。迴避壓力包括否認、幻想、轉移注意、實際的逃避行動、遠離、認知上的逃避、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接受屈從等等。迴避能將壓力排除於意識外,否認負面情緒。例如:明天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考試,但你因為還沒有準備得很好而感到相當不安,而選擇去從事一些能讓你從這個不安的情緒上分心的有趣的活動─參加一個派對或是去拜訪久久不見的好朋友等等。<br>雖然迴避並不會使這個問題被解決,大考依舊存在,而你卻更沒有時間準備它,導致緊張的情緒更加嚴重,但在短時間之內,你會比較感受不到壓力。迴避的方式對於減緩某些情緒上有很大的功用,例如擔憂、不適、或是疼痛。但是在你處理壓力來源失敗後,它會有相當嚴重的缺點,當無法避免的壓力再次襲擾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減緩。 =====生理回饋===== :生理回饋是用來幫忙學習如何將身體完全放鬆,也可用來控制會導致緊張或生理疼痛的生理功能。在生理回饋的訓練中,參與者接收心理狀態的訊息,並試圖改變它。主要分為 3 個過程: #以儀器測量生理媒介的變動。 #將這些量度化為可讓人明白的形式。 #回饋這些訊息,讓當事人學習去控制自己的身體。 :例如:研究者在參與者的前額(最常見被緊張影響而造成問題的區域)上貼上一片電極,偵測他的肌肉反應,以聽覺的方式回饋給參與者,當肌肉緊張時聲音即會提高,反之則降低。參與者即可透過控制音調的高低,學習將肌肉放鬆。維持訓練一段時間後,參與者便漸漸能不透過回饋訊息,辨識自己緊張的徵兆,並控制肌肉的放鬆。 =====放鬆訓練===== :過度的壓力會造成心理或生理的疾病,因此適度的放鬆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放鬆訓練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包括教導如何深度放鬆及集中思考。傳統上認為,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生理歷程(例如:心跳、血壓),並非意志所能控制,然而實驗結果證明,在放鬆的情況下,生理上發生的反應有:血壓下降或趨於穩定、心跳速度下降、呼吸變緩變深沉、肌肉放鬆等等,透過學習及訓練,可以習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及血壓。。 :常見的放鬆訓練有:腹式呼吸法、靜坐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訓練法、生物回饋法、瑜伽等。 :: '''1.靜坐法(Meditation)''':靜坐是利用心靈的活動來影響身體歷程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為使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選擇焦點放置的位置(如:外在的目的物、默念重複的字句或聲音等),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改善睡眠品質,促進自我實現,達到正向心理健康的狀態。 :: '''2.自我暗示訓練法(Autogenic relaxation training)''':自我暗示訓練包含了生活中常聽到的催眠,藉由自我激發、自我誘導來使身體感覺放鬆,接著使得放鬆感進入心理層面(由外而內),與前面的靜坐法從心理影響生理(由內而外)不同,然而卻同樣對於對於減低憂鬱、焦慮等有顯著效果。 :: '''3.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漸進式放鬆法又叫做神經肌肉放鬆法,主要藉由身體肌肉(上半身肌肉為主)的漸漸依序放鬆,達到放鬆身體進而使心理鬆弛的狀態。 :: '''4.瑜珈呼吸(Pranayama)''':又稱「深呼吸」,是指在呼吸時,有意識地利用橫膈膜收縮來擴張肺部體積,增加空氣的流入和流出,並慢慢減少每個呼吸週期的頻率以調節呼吸。這種緩慢的呼吸模式可以增加呼吸系統、胃腸道,以及心血管系統內的迷走神經活性,而迷走神經會再將循環系統的內的感受訊息,傳遞到與心理和行為反應有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達到降低血壓、降低心率、減緩戰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等效果。另外,深呼吸還能刺激多巴胺與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影響杏仁核和其他腦區,從而促進積極正向的情緒,並改善焦慮與抑鬱症狀。由於呼吸調節中樞的神經反應相當迅速,使得以上深呼吸的好處大多能夠立即見效,建議可以配合芳香療法、聆聽舒緩的音樂等,來提高放鬆的效果。 : 另外再介紹幾種常見的瑜珈呼吸技巧: :: '''1.鼻孔交替呼吸法 (Nadi Shodana Pranayama)''':有助於體內的氣能循環來淨化氣脈,有研究證實透過規律的練習可以幫助安定神經系統、提高平時的專注能力、增進心肺和認知功能。一次練習建議至少 10 分鐘。 :::練習步驟: :::(1)用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氣。 :::(2)左鼻孔接著再吸滿氣。 :::(3)右手無名指壓住左鼻孔閉氣。 :::(4)放開拇指,右鼻孔呼氣後再吸飽氣。 :::(5)拇指按回右鼻孔。 :::(6)換左鼻孔吸器與呼氣,接續這個循環 :: '''2.三角呼吸法 (Triangle Breathing)''':將呼吸週期在腦海中聯想成「吸氣-停頓-呼氣」的三角形,保持每步驟 3 秒的節奏,練習過程中可漸漸延長呼吸週期。透過放慢呼吸,能夠增加大腦的含氧量,有助減壓、提升專注力和效率。 :: '''3.方形呼吸法 (Square Breathing)''':將每個呼吸週期想像成一個正方形,使用 1:1:1:1 的比例進行吸氣、吸氣、呼氣和呼氣。這個呼吸法可以讓身體放鬆並保存能量,有研究表明它對肌肉疲勞、頭痛和其他與壓力相關症狀的舒緩很有幫助。(Practical Stress Management, Romas & Sharma,2017) :: '''4.喉式呼吸法 (Ujjayi)''':代表勝利、成功,也有從束縛中獲得自由的意思。又叫做勝利呼吸法。想像要對鏡子哈氣,讓它起霧,接著嘴巴閉起,保持嘴型,鼻吸鼻吐,喉嚨輕微收縮,會發出海浪般的聲音,重複練習25次。可改善肺部功能,消除咽喉中的粘液、提升副交感神經、提升心跳變異率(HRV)。 : '''關於呼吸的 TED Tal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cQpNr_KA4&t=236s Breath – five minutes can change your life – Stacey Schuerma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TJOAI0UoU&t=357s Change Your Breath, Change Your Life – Lucas Rockw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21&v=slKAFdJ8ZHY&feature=emb_logo The powerful secret of your breath – Dr. Romila Mushtaq] =====營養與壓力===== :營養與壓力的關係仍不清楚,然而我們卻知道某些食物能產生類似壓力的反應,而由食物供應的某些物質卻能因壓力而被消耗,並且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也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當而惡化。首先,營養不均衡,不管是某些特定營養過量或是不足,均會導致疾病產生,因而引發明顯的壓力。以兩項常見疾病為例:第一,冠狀心臟疾病與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息息相關,若我們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且過少的不飽和脂肪,將容易造成冠狀心臟疾病。第二是癌症,各種癌症生成的成因相當複雜,然而許多研究早已證實癌症與飲食有關,一般來說,攝取少量脂肪,多量的高纖、抗氧化素食物等,都有助於癌症的預防。其次,營養與適度的控制身材也有直接相關。因為我們受到大眾傳播媒體洗腦式的影響,長期以來認為理想的身材是玲攏有致,無止盡的過度強調瘦身,這樣一來當我們身材不符合社會審美標準時,我們就有了必須減重的壓力。於是,對於某些因為身材特別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可能會採取較激烈的偏方減重,導致嚴重營養問題。再者,有些食物的組成與壓力有特別的關係,例如某一類食物被稱為擬交感神經作用(如:咖啡、可樂、茶、巧克力等),在體內會造成壓力荷爾蒙釋放,因此使得心跳加速及血壓升高,促使神經系統更活躍,也更容易使壓力因子引誘壓力反應。除此之外,維生素 B、C 也與壓力作用有關,因為皮質素的生成需要借助此類維生素,而當長期壓力將消耗此類的維他命,導致對壓力逐漸力不從心。最後是糖的攝取,糖的攝取過度將耗損維生素 B 並且加劇壓力反應而來產生的不適。許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食物飲品,實際上也和壓力的增長與釋放有關,以下將列舉說明: :# '''綠葉蔬菜''':綠葉蔬菜內含有較高含量的[[w:葉酸|葉酸]],胺基酸經過葉酸的修飾後,可以成為[[w:多巴胺|多巴胺]](一種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壓力的釋放有關)的前驅物。故研究顯示多吃綠葉蔬菜的人和對照組比較起來,有較為開朗的趨勢。 :# '''火雞肉''':火雞肉之所以和壓力調控有關聯,主因在於它可以提供我們的必須胺基酸-[[w: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的,必須透過攝取食物的方法來獲得)。色胺酸經過修飾,可以成為[[w:血清素|血清素]],它和壓力釋放和開心的感覺有關聯。研究顯示,將兩組人分開來做實驗,為期十五天,一組人吃安慰劑,另外一組人服用含有色胺酸的物質,後來發現,服用色胺酸的組別心情有較為愉悅的趨勢。富含色胺酸的食物除了火雞肉外,其實還包含了豆腐、魚肉、種子、堅果、雞蛋等等。 :# '''燕麥食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可以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而我們的人體之中,大腦所使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葡萄糖,這也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第二種是酮體,這是長鏈脂肪酸代謝後的產物,也是飢餓後約兩三天,血液中濃度會大量上升的物質。因此,大腦是我們人體中能量消耗最劇烈的器官,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可以讓它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運用,不用再去透過糖質新生、肝醣分解來維持血糖濃度,降低大腦壓力。然而,在攝取碳水化合物的同時,雖然可以降低壓力,但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血糖的調控,如果長時間使用太高糖分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胰島細胞過勞、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等副作用。 :# '''優格''':優格內的乳酸菌可以調整腸胃道的菌相。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人體內的細菌組成,對我們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和壓力、血壓、心血管疾病都有關係。我們有自律神經可以透過大腦來調控腸胃道,相反的,腸胃道的神經也可以反向調控大腦,因此,降低腸胃道壞菌的含量,和壓力釋放可能會有關係。 :# '''鮭魚''':食用鮭魚可以降低壓力,原因在於鮭魚之類的深海魚,其富含omega-3長鏈脂肪酸,該脂肪酸具有許多不飽和雙鍵,它可以抑制一些壓力賀爾蒙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研究顯示,使用omega-3的人,相較於單單服用安慰劑的控制組,可以降低約百分之二十的焦慮感。 :# '''藍莓''':藍莓可以增加大腦血清素濃度,減輕憂鬱症困擾,這項研究更發現,藍莓還能增加「SKA2」基因表現,這或可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引起的種種負面情緒、負面行為。 :# '''巧克力''':巧克力可以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的釋放,像是可體松等等,進而調節我們對壓力的反應。而巧克力裡面所含有的可可亞,也可以使血管壁舒張,而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所攝取的巧克力濃度最好大於百分之七十,較能避免過多的醣類攝取。 :# '''抹茶''':抹茶有茶胺酸。研究顯示,茶胺酸能夠穿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BBB),具精神方面的作用,能降低心理、生理壓力並提高協調能力,與咖啡因協同。 :# '''內臟食品''':因動物內臟富含維生素B群,其與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5 羫色胺酸)合成有關,因此能影響情緒調節。 :藉由上述所提及的食物可以減少壓力,但有些食物反而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的能力,因此應避免攝取: :# '''高糖類食品''':當我們攝取糖分時,身體就會釋放出胰島素來吸收多餘的果糖以調節血糖水平,而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水平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像是: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將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 :# '''咖啡因''':咖啡因可以干擾人類的睡眠,而睡眠不好自然就會影響到對付壓力的能力。研究發現,只要 200 毫克的咖啡因(一般連鎖咖啡店所販售的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使體內皮質醇的水平增加約 30%,並且會維持 18 個小時才緩慢下降。不過,只要在對的時間並適量的喝咖啡,就不會對身體有如此傷害,建議最好在早上七點到九點時喝一杯,因為研究發現,皮質醇在早上起床時分泌最旺盛,這時對咖啡的刺激較不會敏感。此外,也可以改喝紅茶,因為有實驗證明,紅茶能降低皮質醇濃度,所以如果覺得壓力大時,不如來杯紅茶吧! :# '''油膩食物''':炸雞、薯條、比薩等,這類食物脂肪比例高,容易阻塞血管,使血液混濁、換氧能力下降,膽固醇指數升高,造成壓力高居不下。久而久之,更會埋下血管硬化、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運動===== :運動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藉由運動消除壓力是由歐美各國家開始提倡由工作場所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其中以健康體能常被列為優先實施的項目。因為運動可以藉由放鬆來保護處於壓力下的我們,亦可建立自信和自尊,這都是對抗壓力的重要武器。當我們自尊或自信低落時,只要一點點不愉快的情況,都可以變成壓力的來源。但因運動而脂肪變少、動作變快、身體變強壯、身材更好時,潛意識會將控制身體的感覺,轉化成控制生活裡每一件事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運動能有效消除壓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定期從事有氧運動者,心跳和血壓都會比較低,因此在面對壓力時能降低心理出現疾病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在探討壓力管理時經常會涵蓋運動。相關研究指出,與僅有接受醫療的慢性胸痛患者相比,有接受壓力及運動訓練的患者更有助於減緩心絞痛的發生。從研究中我們也能得出強健的身體有助於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的結論。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性的肥胖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對健康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缺乏運動可能使生病的風險加倍。中年時期缺乏運動,也將縮短壽命。多項研究表明,運動也跟心理健康高度相關,例如對情緒的控制能力。運動使心情變好,同時減輕憂鬱及焦慮的症狀。被診斷為重鬱症的患者在進行有氧運動療法後,症狀得到比接受精神療法的患者更明顯的改善。同時,進行有氧運動療法的患者復發機率較低。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耐力訓練與精神狀態的改善極度相關。受試者在進行耐力訓練後,精神狀態的評估上明顯變好,在疑惑、憤怒、壓力的指數上也明顯下降。進行健走的人也更容易表現出正面的想法。 :除了傳統的運動,如跑步、耐力訓練、球類運動,其他的運動,如瑜珈和舞蹈,也對精神的狀態有正面的反應。一項研究將受試者分成三組:瑜珈組、舞蹈組及控制組(演講授課)。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瑜珈和舞蹈教學的受試者對於壓力及負面情緒的感知下降,其中對中年的族群有較明顯的改變。因此,又對青少年進行了另外一項實驗排除了其他的可能造成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差異及飲酒量。研究證實,運動與憂鬱症狀成反比的關聯性,且一些非傳統所認知的運動,如舞蹈,對於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跨越各個族群。對於老年人進行的研究也顯示,運動可以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減弱的情形發生。對於成年唐氏綜合症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進行運動和健康教育後,患者能夠增進自我的能力、有更正面的期待、對生活感到滿意、減少認知與情緒的障礙。 :除此之外,人會變得更有能量,有創造力,減輕生理上的疼痛感,或是免疫系統提升等等,這些好處都可以透過放鬆訓練來達成。例如: :* '''肌肉放鬆訓練(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此種方法為透過反覆緊繃與放鬆肌肉,讓訓練者了解自己身體肌肉的緊繃與舒張的差別,因此當壓力來到時,訓練者可以馬上透過肌肉的緊繃感來感受到,並做出立刻的調整使自己放鬆。 :* '''全身掃描式冥想法''':這種方式是將注意力從體外轉移回體內,透過掃描的方式來檢視自己身體所發生的狀況,藉以達到放鬆的效果。 :* '''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也屬於一種靜坐的方式,與全身掃描式冥想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正念修行鼓勵冥想者找到一個靜謐的的方,盤腿而坐,將精神集中於一些特定重複的事件上,如專注於深呼吸使空氣進出鼻腔的過程,抑或是幾個有意義反覆出現於腦海中的字詞。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冥想者將心神集中在當下,不用去思考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藉此達到放鬆壓力的目的。 :*'''韻律運動(Rhythmic movement)''':與其他運動方式不同,韻律運動所做的動作通常是穩定,而且持續的,如慢跑、游泳、舞蹈、健走、划船等等。當人們從事韻律運動時,可以很有效的降低壓力,然而,如果能夠將精神更集中於當下的動作,如感受身體的重心變化,慢跑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足部接觸到地面的瞬間,和呼吸的節奏,將可以獲得最大的預期效果。 :* '''視覺化訓練(Visual training)''':透過訓練者將眼睛閉起,想像自己身處於讓自己能夠感受到放鬆的地方,如海灘、森林裡、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等等。 :* '''瑜珈(Yoga)''':結合了動態和靜態的動作,以及深呼吸。在做瑜珈的同時,可以放鬆心理壓力,也可以訓練身體的柔軟度與強韌度。 :* '''太極拳(Tai Chi)''':一種中國傳統的武術,透過緩和的動作,和較無競爭型的拳法,讓練習者可以專注在當下自身的狀態或是呼吸的節奏,因此可以用來舒緩壓力與自我調節。因為太極拳拳法溫和,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學習,太極拳除了有以上的好處外,也可以具有復健的功能。 : 上述的各種紓壓方式,都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專家建議一天之中最好能夠空出十分鐘來進行這些放鬆訓練,若訓練者想要將效果達到最大化,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練習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為重新評估壓力,從壓力較小的面向去看待那些壓力來源。這種方法涉及到認識那些導致你感到焦慮的想法,使自己以一個更平衡、更真實的方式去面對這些情況。例如:被解僱,換言之也是提供自己另一個機會,使自己有機會找到一個更符合自己期待、薪水更高的工作。認知重建特別適合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做'''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是認知重建的一種,是與其他有相似情況的人做比較。心理學家泰勒雪萊首先在研究乳腺癌患者時注意到,有一部分的患者會透過'''向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對比其他病情比她們更嚴重的患者,而使得她們對自己的病情感到較為樂觀(請注意:在做向下社會比較時,沒有人對於別人的病痛感到一絲喜悅,主要目的在於讓病患發現並承認有更嚴峻的情況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讓他們明白他們的情況並不是最糟的)。 :以下列舉幾種方法幫助認知重建: :'''1.試著發現自己甚麼時候開始出現認知扭曲的現象:''' :將生活中的注意力放在自己何時開始出現認知扭曲,並將這些狀況記錄下來。舉例而言,當自己被老闆叫到辦公室之前,傾向於負面思考的人常常會開始幻想有甚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但實際上而言,狀況並不會總是如此。此時的作法可以是將自己先拉出想像中的情境裡,再考慮最好的情況與最差的情況,接著考慮現實生活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上述例子來說,最好的情況可能是升職加薪,最糟的情況可能是被免職,然而現實中的狀況可能只是被交代下周的例行公事而以。有了這樣的思考,就能避免認知扭曲的人們往糟糕的情況思考,少去許多不必要的擔憂。 :'''2.追蹤過度思考的情形:''' :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們有時候會花許多時間不斷的對某些生活上的問題鑽牛角尖,此時可以做的事便是將一周之中每天用來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和內容,用紙筆或電腦紀錄下來,在該周結束前拿出所做出的紀錄表,衡量該周中所花時間鑽牛角尖的問題,有多少比率的問題被成功解決,由此便可讓人了解這些思考所花的時間是否合理,是否是過度壓力所帶來的結果。 :'''3.測試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舉例來說,需要認知重建者認為自己非常的忙碌,在一周之中完全沒有時間休息,因而導致焦慮的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法來證實這樣的想法是否是正確的。首先,在第一周時,受試者按照重前的生活步調生活,利用紙筆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每件事情的完成率。第二周時,受試者做與第一周相同的工作內容,每工作六十分鐘,就稍微休息五到十分鐘,同樣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完成率,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評估受試者的想法是否有偏誤,也就可以做出適當的改善。 :'''4.找出證據挑戰自己負面的想法:''' :舉例而言,需要認知重建者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非常的沒用,無法成功完成任何事情,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出證據反駁自己。先做出兩欄的表格,一欄寫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另一欄寫出自己是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在固定的時間內,將自己所做出的事情紀錄下來,和表格裡面所寫下的事項相互比對,看看哪一欄的得分較高,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受試者明白自己的能力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糟糕,認為自己沒用只是因為認知上的執念所造成的。 :'''5.自我同情:''' :以自我同情的方法來取代自我批評。舉例而言,當認為自己做錯事時,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可能會開始嚴厲的指責自己,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嚴重。此時,我們可以改用自我同情的方法,在自己心裡和藹地和自己對話,例如:說這件事的發生其實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下次再改進就好等等。如此一來,心理的壓力也就不會這麼大,有別於俗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法為「'''寬以律己,寬以待人'''」。研究顯示,當我們使用這個方法後,除了對壓力釋放有益外,人們對他人的看法也會變得溫和包容,不會像原本一樣嚴苛。 :'''6.故事重構(Reframing limiting beliefs/ Re-authoring stories):''' :許多限制性信念是在童年時期產生的,它們逐漸融入我們身分的一部分,例如「我不夠優秀」、「我不漂亮」、「我不聰明」等,使我們總是以負面角度看待事情,甚至忽略好的面相並放大其中不愉快的感受,久而久之容易形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A0%E9%9D%A2%E5%81%8F%E8%AA%A4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我們認為這樣形塑故事的方式是在保護我們避免受到拒絕和羞辱,然而實際上,它們並非事實,而且負面偏誤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顆,最終留下痛苦的記憶。 :故事重構的練習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強化自我價值,也能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幫助建立與這個世界良好的連結,過著更加充滿活力和靈感的生活。好的故事還能促進大腦多巴胺與催產素的釋放,有助於增加各腦區的活躍度與增強愉悅感受的神經連結。以下提供簡單的故事重構步驟: # 暫停、停止和反思:如果你對某項活動或想法感到恐懼或抗拒,請暫停,並意識到你在「情緒低落」的思考 # 明白你的想法不是事實: 先寫下你內心直白的想法。反思你的想法,了解到你是透過賦予事件意義而創造了這些“謊言”,但它們並不是關於「你」的真相。試著找出證據告訴自己,這個故事是“謊言”、是限制信念。 # 重拾權力:改變你訴說自身經歷與生命的方式。藉由賦予故事全新的意義,重塑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認知。停止將結果歸咎於外界因素,因為只有你才能掌控你的思想和生活。 # 與他人談論: 與其他人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想改變舊的、限制性的故事的人。 :TED Talks: [https://www.ted.com/talks/emily_esfahani_smith_there_s_more_to_life_than_being_happy/footnotes?utm_campaign=social&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ontent=talk&utm_term=social-science&fbclid=IwAR11mMdAsuOH5Mic32n0vSRk3fCt4O_3aDoxzmwpJEXkFp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增進適應與心理衛生的方法==== 壓力調適的方法很多,並不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也要依照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減輕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檢視因應壓力方式===== 當個體面臨威脅的情境時,為了避免產生壓力,常會採取慣用的適應性行為來因應,這種行為稱為防衛機轉。適當的使用防衛機轉可以避免壓力的威脅,但如果過度使用防衛機轉,反而變成逃避問題,只會讓壓力更大,甚至可能衍生出身心症狀,對個體是相當不好的,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下列幾項: # '''否定作用''':只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適時加以否認,這是因為心理上不能忍受事實所帶來的痛苦,而寧願相信一切都是錯誤,例如:看恐怖電影時緊閉眼睛、掩耳盜鈴以及鴕鳥心態等。 # '''投射作用''':為了降低心中的焦慮,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與情感等,轉嫁到別人身上而歸咎他人。例如:自己不習慣新換的髮型,就認為別人投過來的眼光也都在評論自己的髮型。 # '''反性作用''':指的是以相反方式來表達內心不為人接受的衝動或慾望,為了對抗焦慮或壓力,而主動表現出與內心想法完全相反的行為。例如:明明討厭老闆卻表現得很恭敬;明明喜歡他卻總是批評他,表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 # '''退化作用''':指遇到挫折或壓力時,以原始而幼稚的方法來面對,例如:早就會自行上廁所的五歲幼兒,卻在弟妹出生後開始出現尿濕褲子的現象。 # '''幻想作用''':意指個體遭受現實的挫折或困難時,無法做有效處理,就用不切實際的想法使自己脫離現實世界,藉以降低焦慮和獲得內心的滿足,例如:失戀的人沈溺在我的白雪公主(白馬王子)很快就會出現在我眼前,公主和王子從此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想法中。 # '''補償作用''':指企圖彌補真實或想像中的缺陷,以減輕心理的不適,例如:身材矮小的人穿矮子樂、高跟鞋;沒機會唸書的父母逼迫小孩取得大學文憑。 # '''轉移作用''':指對某一對象的情感無法直接表達時,就將它移轉到其他的對象,例如:老公在公司被老闆罵,回家找藉口罵老婆,老婆藉機打小孩,小孩拿東西丟狗。 # '''昇華做用''':指將原本不被接受的衝動或慾望,引導到具有建設性、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或情緒表達,例如:喜歡玩火的小孩,長大去報考消防警察。 # '''合理化作用''':指一個可以被接納的方式或理由,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或行為。例如:考試考不好,怪老師題目出得不好。 =====增進自我覺察===== 當壓力超過身心負荷時會傷害身心,引起疾病,所以早期發現壓力徵兆才能穩住生活,避免生理變化導致病變,或是生理反應過劇引起情緒與行為失控。 1.身體徵兆:看看自己的睡眠狀況、心跳次數如何;是否有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食慾是否不振或大增 2.情緒狀況:是不是心煩、生氣、沮喪、缺乏信心;觀察注意力有沒有受影響;有無變得愛批評、易怒 這些都是簡單自我檢視的方法,唯有察覺到壓力,才能學習何時該放鬆,可以運用壓力指數量表自我檢查。 =====合理的認知、正面思考===== 要維持身心的每一層面及系統的運作正常,需要許多不同元素,如愛、快樂、成功、信心、喜悅、健康等,讓我們不斷向前進步。一個正向思考的人,即使人生坎坷,在每個階段性的生命歷程中都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正面迎接挑戰。這樣的人身心會比較健康,也能過著比較快樂的生活。反之,如充滿懼怕、焦慮、仇恨、抱怨、消極等悲觀心態,只會使我們對自己或整個大環境更加不滿,不僅於事無補,體內的壓力化學物質也會隨著大大增加,最後可能導致我們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面對的失敗也可能更加深心中的無力感及種種負面情緒。 =====培養適當的情緒管理===== 情緒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事件是否會讓我們感到心煩,決定於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如果懂的控制或改變態度,就能管理我們的情緒。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搭配正念的練習,將情緒視為一種數據,好好感受該情緒外,並仔細思考為何會有這種情緒的出現,舉例來說,當我們感到悲傷的情緒,避免說 "I am sad.",而改成說 "I feel sad.",藉此不將自己等同於悲傷,而能更客觀的檢視情緒。另外,當我們處於焦慮或低潮時,也可以主動尋找生活中能帶給自己快樂的事,如繪畫、寫作、雕塑、烹飪、園藝、唱歌或聊天等,讓他們制衡煩惱,將有助於增進自信心,改善自己的情緒,帶來喜悅。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先靜下心來,保持頭腦清醒,對問題做合理的評估,以理性、冷靜的心作分析,找出應變方法,並確立合理的目標,用好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擬定實際可行的解題計畫,訂定成功的時間表,按部就班實行。碰到棘手的難題想不出解決方法時,不要痛苦地獨自面對或消極地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除了可藉重長輩及有經驗的人提供問題解決方式,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相信自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所謂「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iency )。 美國心理學家[[w:心理學|阿尔波特·班杜拉]]( Bandura, 1977 ) 指出,自我效能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與評價,自我效能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與行動,包含一個人願意為特定任務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會進一步決定一個人在任務中能夠展現出來的能力。 =====選擇與快樂=====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論顯示出人們對失去的反應比得到要強得多。在選擇增加的初期,幸福感也會增加,但很快就會停止不再增加(好的感覺停止)。因為做出選擇的當代表著也失去了所謂選擇的。因此從選擇少到選擇多時,不好的感覺會隨之增加。最後的淨值是,在某個臨界點之後,選擇的增加反而降低快樂的程度。也就是選擇越多,並不表示會越快樂,相反的會變得更不開心。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其實人類無須選擇其所喜歡的,因為會愛其所選擇的。 =====自殺防治===== '''對自殺的誤解''' *如果一個人想自殺,不會尋求幫助。 自殺倖存者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在尋死前6個月曾經尋求醫療協助。 *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自殺,沒有任何人或事情可以阻止他。 即便是重度憂鬱者,想自殺的念頭只是想終止痛苦,因此到自殺前一刻都可能還在搖擺,也可能隨時間逐漸減緩。 *想要自殺的人一定是瘋了。 嚴重的情緒困擾並不等同於瘋狂。行為看起來像精神病也許只是憂鬱、沮喪、哀傷或受挫的結果。大部份的自殺企圖者都有重鬱症,但大部份自殺死亡的人也都經歷過重大的生活失落。 *將自殺掛嘴邊的人不會真正去執行。 幾乎每一個自殺者都會給某些線索或警告,千萬不要忽略。例如像「如果我死了,你就會後悔」、「我真希望我死了」等,不管他是不是開玩笑,都可能是嚴重的自殺訊息。 *談論自殺會給別人自殺的念頭。 你不會因為討論自殺而逼使自殺者自殺。反而會讓他覺得你了解他的痛苦,並有助於讓他釐清自殺的想法。 *自殺是自私的行為。 一部分的人認為自殺者是自私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然而,自殺往往是由於極端的心理痛苦或絕望感,而非自私。 *自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是解決困難或痛苦的方法。然而,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而是一種無法撤銷的極端行為。 *自殺只影響自己。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只是個人的問題,並不會影響到他人。然而,自殺對親友和社區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情感上的傷害和心理創傷。 *自殺者總是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大部分人對自殺者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患有明顯的精神疾病,但事實上,自殺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僅僅是精神健康問題所致,因此不可總結出自殺者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自殺警訊''' 大部分成功的自殺都是有計畫的,且自殺之前是有徵兆可循的。自殺者當中三分之二曾表達過自殺意念,三分之一曾有明顯的自殺企圖。以下舉出數個方面的自殺警訊: *語言方面 藉由話語、文章、日記、社交平台......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常以死亡為話題或表示告別等。 *心情方面 情緒低落,覺得絕望、孤寂、無助等或突然的情緒變化(如:嚴重憂鬱症者突然變得活潑開朗)。 *想法方面 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到」、「我沒有用」、「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沒有人能幫我」......等。 *行為方面 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放棄財產、由開朗變退縮、與家人或外界關係變的疏離、淡漠、常獨自在危險地方徘徊(如:頂樓、海邊等)。有些自殺者會留下遺書,內容包括:要求原諒、譴責別人等。 *外表方面 睡眠與飲食狀況混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有憂鬱的徵兆。 '''自殺防治策略''' 若出現自殺念頭,即代表個人的心理狀況已非常糟糕,需要及時採取行動。以下提供數個應對自殺念頭的建議: *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請立即與心理健康專家、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聯繫,尋求專業幫助和支持。他們可以提供安全的環境和適當的治療,幫助你處理自殺念頭和情緒困擾。 *與親友溝通 請及時與信任的親友分享你的情緒和困擾,尋求他們的支持和陪伴。這是因為與親密的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可以減輕心理負擔,並獲得理解和安慰。 *使用社會求助資源 請撥打自殺防治熱線(可撥打1925、1995、1980)或尋求其他支援服務,如心理諮詢中心、心理健康組織等。這些服務提供24小時的支持,並有專業人員隨時準備幫助你。 *遠離自殺手段 請立即遠離可能的自殺手段,如毒藥、利器或高處等,以保護自己的性命安全。 *保持積極的生活方式 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適度的運動和飲食,保持良好的社交和人際關係,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減輕情緒壓力。 *接受治療 如果你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或焦慮症,請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藥物治療。專業的治療可以幫助你管理情緒和情感,重建自信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避免獨處 請避免長時間獨處,尋找社交活動和支持群體,與他人交流和互動,減少孤獨感和隔離感。 == 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 == === 產前期間的壓力暴露 === 許多健康問題的起源和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追溯到在子宮的生活。胎兒發育是一個對環境因素高度敏感的時期,因為細胞在精細和精確的協調過程中迅速增殖和快速分化,從而產生復雜的系統。因此,壓力引起的紊亂可能導致錯誤的發展步驟,這些步驟可能在出生後期間(激活效應)或生命後期(編程效應)立即出現,增加成年期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ref group=心理影響>Seckl, J. R., & Meaney, M. J. (2004). 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 63–84. https://doi.org/10.1196/annals.1314.006</ref>。 在產前期間,關於壓力影響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母親的糖皮質激素通過胎盤傳遞,導致胎兒暴露在母體的壓力源。 *'''胎盤的糖皮質激素代謝''' 糖皮質激素對胎兒發育很重要,並且與器官成熟相關。糖皮質激素與快速組織成熟的關聯對於有早產風險的嬰兒尤為重要。糖皮質激素的給藥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用於在肺中誘導快速表面活性劑的產生,從而改善新生兒的活力。然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會對胎兒的生長和成熟模式產生負面影響,並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留下痕跡。胎盤對胎兒暴露於母體或外源糖皮質激素的保護屏障通過酶 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 2 型(11β-HSD)起作用,其將糖皮質激素代謝為無活性的 11-酮形式。然而,當糖皮質激素超過一定限度時,例如在產婦糖皮質激素治療期間或長時間處在壓力下時,11β-HSD 飽和無法代謝過多外源糖皮質激素。此外,一些合成的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對 11β-HSD 具有低親和力,因此容易穿過胎盤。 #過量的母體糖皮質激素產生,例如在母體暴露於慢性應激範例的情況下。 #母親施用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接觸到 11β-HSD 抑制劑或先天 11β-HSD 缺陷都會導致醣皮質素胎盤屏障的破壞。 *'''動物實驗中看到產前壓力的影響''' 囓齒動物研究中,發現產前壓力暴露會對懷孕母親和後代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後代身上。妊娠期間暴露於壓力可能導致低出生體重。然而,產前壓力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會對成人時期產生嚴重的長期病理影響,即所謂的“糖皮質激素編程”(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例如,產前糖皮質激素暴露導致成年期的代謝功能障礙,例如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症和高血糖,也導致大腦改變和相關行為變化。此外,產前期間糖皮質激素暴露也會導致成年期情感和情緒行為的改變 。例如,產前暴露於合成糖皮質激素導致過度焦慮,增加恐懼和對負面刺激的過度活躍,這與增加的中央腦膽鹼能活性相關。此外,產前暴露於糖皮質激素會通過干擾中腦皮質激素多巴胺迴路導致動機驅動缺陷。 除了使用囓齒動物的研究之外,還有許多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這些研究表明,產前給與地塞米松藥物會損害新神經元的增殖,但不會損害神經元的分化,不會造成長期損害神經發生<ref group=心理影響>Tauber, S. C., Schlumbohm, C., Schilg, L., Fuchs, E., Nau, R., & Gerber, J. (2006). Intrauterine exposure to dexamethasone impairs proliferation but not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newborn common marmoset monkeys. Brain path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16(3), 209–217. https://doi.org/10.1111/j.1750-3639.2006.00021.x</ref>。 最後,重要的是要注意雖然基於合成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給藥的動物模型非常有用,但它缺乏其他參與應激反應的分子給出的複雜性。此外,合成的地塞米鬆或皮質酮(例如在應激暴露時產生的那種)對皮質類固醇受體呈現不同的親和力。雖然皮質酮對 MR 具有更高的親和力,但地塞米松是糖皮質激素受體(GR)激動劑<ref group=心理影響>Reul, J. M., & de Kloet, E. R. (1985). Two receptor systems for corticosterone in rat brain: micro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tial occupation. Endocrinology, 117(6), 2505–2511. https://doi.org/10.1210/endo-117-6-2505</ref>。這種差異親和力可能對應激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已知 MR 和 GR 受體激活之間的平衡調節 HPA 活性(包括負反饋環)和行為<ref group=心理影響>De Kloet, E. R., Vreugdenhil, E., Oitzl, M. S., & Joëls, M. (1998). Brain corticosteroid receptor balance in health and disease. Endocrine reviews, 19(3), 269–301. https://doi.org/10.1210/edrv.19.3.0331</ref>。 *'''人類的產前壓力影響''' 一些臨床研究表明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不同的壓力因素與兒童易於發生情緒和認知障礙(例如注意力缺陷,焦慮和語言延遲)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Talge, N. M., Neal, C., Glover, V., & Early Stress,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cience Network: Fetal and Neonatal Experienc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7). Antenatal maternal stress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child neurodevelopment: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48(3-4), 245–261.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06.01714.x</ref>。除了母體暴露於壓力外,妊娠期間給予糖皮質激素也是後代壓力編程效應的來源。妊娠期糖皮質激素治療並不少見,已廣泛用於治療孕婦炎症性疾病(哮喘或全身紅斑狼瘡)、先天性胎兒問題(腎上腺或肺部畸形)或早產兒肺部發育風險(Lunghi et al,2010)。給孕婦施用皮質類固醇導致低出生體重<ref group=心理影響>Nyirenda, M. J., Lindsay, R. S., Kenyon, C. J., Burchell, A., & Seckl, J. R. (1998).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n late gestation permanently programs rat hepatic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in adult offspring.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01(10), 2174–2181. https://doi.org/10.1172/JCI1567</ref><ref group=心理影響>Reinisch, J. M., Simon, N. G., Karow, W. G., & Gandelman, R. (1978). Prenatal exposure to prednisone in humans and animals retards intrauterine growth. Science (New York, N.Y.), 202(4366), 436–43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705336</ref>,和在動物實驗上的觀察一致。此外,妊娠期接觸倍他米松(第 24-35 週)與 6 至 10 歲兒童的腦形態改變有關,即前扣帶皮層的皮膚變薄,同一項研究顯示這些改變與功能失調的情感行為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Davis, E. P., Sandman, C. A., Buss, C., Wing, D. A., & Head, K. (2013). Fetal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pre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9), 647–655.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3.03.009</ref>。 === 產後早期壓力 === 出生後,大腦繼續發展,結合了基因驅動的過程和環境資訊。此時通過樹突和軸突生長、突觸穩定和修剪積極地改善神經元迴路。因此,這一時期對環境特別敏感。壓力刺激可能會破壞特定的迴路並導致大腦形態和功能的永久性變化。 在出生後早期,考慮到從出生到斷奶的時間,受干擾的親子互動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壓力來源。後代的變化會立即或在以後表現出來。親子互動可能受到母親行為改變的影響(因此影響與嬰兒的相互作用的質量),或者可能被人為地破壞(例如在暴露於壓力源或通過母體分離的情況下)。 一些研究表明,人類的產後早期壓力,例如母親患有抑鬱症或嬰兒被忽視或被虐待,與生命後期對壓力的影響的易感性增加有關,並且易發展出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生活應用== ===讓身體產生腦內啡,從而將壓力降到最低=== 腦內啡(endorphin)作為腦下垂體所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其實是一種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由於可產生和嗎啡類似的愉悅、止痛感,故有「快樂嗎啡」之稱。 人體在運動和活動時會分泌腦內啡的荷爾蒙,它會讓人感覺良好,緩解疼痛,減輕壓力與緊張。 喝咖啡或茶、運動、冥想靜坐等,都會增加腦內啡,在過程中容易忘記煩惱與壓力、產生愉快的情緒。 當遇到挫折、不高興和人吵架、夫妻及朋友同事之間出現不愉快,都可立即離開現場,去運動打球等,待腦內啡這「快樂嗎啡」產生,就會較易想通所有事,更正面地去處理壓力,改善憂鬱低落的心情。若書念不下去,壓力大,出去跑步、打球、玩橋牌等,享受快樂感覺,當回來之後,腦內啡已經分泌,人也會因此變得豁然開朗,可以再次投入學習,有效面對壓力。 ===參加長跑,為什麼可以更有效減低壓力?=== 德國慕尼黑的科學家,曾檢測當地跑步俱樂部中的跑者大腦。他們在這些跑者快跑前後兩小時內,以正子斷層造影測量腦內啡的濃度。結果非常明確:跑步後,所有跑者腦中都檢測到很多腦內啡,特別是在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大腦中兩個控制感覺的區域)。之後,跑者描述他們的愉悅程度,顯然跑者越興奮,腦中存在的腦內啡就越多。 有科學證據支持,跑得越久,「跑者的愉悅感」也就越強烈。這解釋了長跑者為什麼會在跑到45分鐘之後開始感到愉悅,忘記了辛苦,因為大腦會不斷替自己增加腦內啡的劑量。故此,感受到這種狀態的可能性,也會隨著跑步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規律睡眠與紓緩壓力的關係===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的著作中提及一個理論,根據的是快速動眼睡眠時的腦部活動和腦神經化學的結合模式。這個理論會帶來一項特定的預測:快速動眼睡眠時的夢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夜間治療。也就是說,對於你一天之中經驗到的痛苦,甚至具傷害性的情緒事件,夜裡快速動眼睡眠時做的夢會把其中令人刺痛的部分剔除,於是第二天早上醒來時,情緒得到解緩。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腦中化學組成在快速動眼睡眠時發生的驚人改變。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 事實上,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只有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我們腦中才完全沒有這種刺激焦慮的分子。正腎上腺素又稱為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它之於腦,就相當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之於身體。 磁振造影研究中發現,在我們做夢的快速動眼睡眠期間,腦中與情緒和記憶相關的重要構造會重新活躍起來,包括杏仁體、皮質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以及主要的記憶中心:海馬迴。這不僅暗示做夢時可能進行情緒記憶處理過程,而且現在我們還了解到,情緒記憶的重新活躍,是發生在腦中重要壓力化學物質淨空的狀態下。 因此他猜想,在快速動眼睡眠時,腦是否在這種神經化學上的風平浪靜狀態(正腎上腺素濃度低),也就是「安全」的夢中環境理,重新處理令人不快的記憶經驗與主題。如此一來,我們醒來時,對於前一天或前幾天的不快事件,情緒應該會感到比較緩和,以上為他提出夢的夜間治療理論。<ref>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14780</ref> ===釋放腦中快樂、從容面對壓力、保持健康的生化知識: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 人體中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是產生快樂的生化物質,分別跟成就感、引以為傲的自尊感覺、愛的感受有關。 1.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有激勵作用的化學物質,在訂定、達成目標和成果認定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r> 行動例子:人確保依照這個途徑來慶祝成果,是讓多巴胺保持健康自由流動的關鍵。<br> 2. 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種能增強自尊的化學物質,當我們感到自己非常有意義、很重要、有價值的時候會被激發出來。<br> 行動例子:練習感恩,有助於觸發這種物質,多在戶外曬曬太陽,多生成維生素 D 也有同樣功效。<br> 3. 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與愛和依戀感有關的化學物質,負責增加親密度和信任感,建立健康的關係。<br> 行動例子:給他人一個擁抱可以產生這種荷爾蒙。 == 相關延伸文章 == #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PTSD-PTSD.htm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h/health_ph_stress.html 心理社交健康] # [http://www.kenkon.com.tw/health.php?act=view&id=987 適應障礙症]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637 加害者創傷?自戀衝擊?] #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2303/12009.htm 喪偶者的壓力源及因應方法] # [https://shh.tmu.edu.tw/page/HealthDetail.aspx?deptCode=11&seqNo=20180126100519982002 何謂圓禿]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references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02ueq1tl8btj39xo8khov6x00re13tj 175779 175778 2024-04-26T03:17:42Z 張基珩 64902 /* 自殺防治 */ 此段敘述主題為「自殺防治」,卻僅提及數個「對自殺的誤解」,顯然敘述不足。因此我補上了數個常見的「對自殺的誤解」,並新增了和「自殺警訊」及「自殺防治策略」相關的敘述,使段敘述能更完整,也更切合主題。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核心觀念== ===何謂壓力 === 1956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薛利'''([[w:en:Hans Selye|Hans Selye]],1907-1982)使用「壓力([[w:en:Psychological stress|Stress]])」一詞來表示那些'''會威脅到人心理恆定性的事物'''。 "Stress"和"Pressure"原先都屬於物理用詞,用以表示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力;兩者的差異在於力的來源,前者的來源是由'''個體內部產生的應付或抵抗力量''',後者的來源是在'''受力物體之外'''。以父母及孩子對於孩子未來之期許作例,父母期待孩子選填的科系及未來的發展而對孩子造成的壓力,可以稱之為「pressure」(因為來源是孩子個體之外的父母);而當孩子受父母期待所影響,試圖回應期待時,孩子就經歷「stress」(因為孩子個體本身產生回應的力量)。 至於健康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壓力,通常指的是「stress」。其中的單位面積就如同心理學中所提的「個別差異」,亦即在面對相同壓力時,個體所能承受的壓力也有差異。此外,薛利觀察到嚴重的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器官損傷和疾病。因此壓力(stress)是指身體因應任何外在要求而引起的反應,包括認知、情緒和生理等層次。作為一種心理上的感受,壓力可視為一種症狀,乃因應外在產生的反應;'''壓力也可被視為一種情緒的延伸,是對於外在狀態的改變所做出的抵抗。''' 綜合上述,壓力可以指涉以下三個層面: # '''壓力源(stressor)''':指引起壓力反應的刺激、產生壓力的'''因素''',可能源自內在或外在,具有'''不可預測或控制'''的特性,與動機(生理、心理、社會)衝突。壓力源的份量、強度、持續時間越長,則壓力越大。 # '''壓力歷程(stress process)''':即為'''壓力感受的形成'''。壓力感受的大小取決於多個因素,大致上包括「個人對壓力源的重視度」、「個人對相關事物和處境的管控能力」,和「個人對自我的期望」。 #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因應壓力而產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壓力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壓力反應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程度的壓力感,會在生理、心理、行為、甚至大腦等方面產生不同的表現或影響。在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感知威脅做評估時,[[w: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傾向產生綜合的應對反應;而負責周圍神經的[[w: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傾向增加激素活動,促使肌肉發揮最大功能。 ====壓力與情緒==== [[File:Back Cover, STRESS R US.jpg|thumb|Back Cover, STRESS R US]] [[File:Blausen 0614 LimbicSystem.png|thumb|Anatomical components of the limbic system]] 一旦認知判讀某一外在刺激是壓力源,訊息會傳導到[[w:边缘系统|腦部邊緣系統]]([[wikipedia:Limbic system|Limbic system]]),進而影響下視丘,使個體感受到情緒反應。一項生活事件經由個人之認知判斷,其意義對個人而言,如果是不確定或是具威脅的,則會引起焦慮;若事件的意義是挫折,則會引起憤怒反應;如果事件的意義是失落,則會引起憂鬱。而各種情緒,經常透過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表現出來。 不當的心理防衛機轉會增加個人的問題和適應的困難,如否定作用、退化作用、投射作用、身體化作用和行動化(acting out)。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則可以幫助個案處理情緒危機,如昇華作用和助人(利他)的想法等。以下為各種防衛機轉: :{| class="wikitable" |- ! 機轉名稱 !! 說明 !! 舉例 |- | 否定作用<br>(Denial) || 最原始、最直接的心理防衛機轉。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直接否定問題的存在,忽視或逃避問題。但否定並不能改變事實,因此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惡化。 || 因小孩命喪於車禍,而無法接受現實的母親,依然如故的為小孩整理房間、做飯,每天等候他回家,表現的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以上這些東西仍會影響人的的行為,使人做出自己也不明白的行為。 || 有一位法官每次遇到扒手,總會從重量刑。因為他以前在百貨公司曾被扒走皮包,當時憤怒的情緒一直存在於潛意識裡,無形中干擾法官的量刑。 |- | 轉移作用<br>(Displacement) || 個人的情緒、想法,因不能向當事人發洩出來,而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 成年人在公司被老闆罵,一肚子委屈又無處發洩,回到家看到小孩吵鬧,便怒火中燒,將所有的火氣都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情緒,推給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自己。 || 某人因為厭惡室友,而處處找對方麻煩,但又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對、沒正當道理。這時投射作用就可能發生,會認為是他的室友討厭他、找他的麻煩,所以他才會反擊。 |- | 退化作用<br>(Regression) || 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可能會出現幼稚、依賴等心智退回到年幼期的行為。 || 當有人犯了大錯不知道怎麼處理,他可能出現撒嬌、耍賴等小孩子行為。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人們心中有一些衝動與慾望,但自知這些衝動慾望是不能見容於社會的,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出來,為的就是要壓抑這些衝動與慾望。 || 一個小孩吸大拇指而被媽媽罵,此後他就把手放到背後,因為他擔心一旦大拇指放到嘴邊,又會忍不住吸了,所以反而刻意將手放到背後。 |- | 合理化作用<br>(Rationalization) || 任何現象,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得到的結果對人的影響並不相同。所謂合理化作用,便是為了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的相信特定解釋。 || 學生考試成績差,就怪罪於老師教得不好,而否定是自身能力的問題。 |- | 抵銷化作用<br>(Undoing) || 用一些象徵性的動作,來抵消另一些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過年的時候,打破了碗,要說一聲碎碎平安;見到了棺材,要唸聲佛號。目的都是為了抵消原有事物在心中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他可能採取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原有的缺陷,以減少不舒服的感覺。 || 一個運動很差的學生,刻意用知識上的成就來彌補運動上缺陷。 |- | 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之一。它的原理是:人們內心有些衝動與慾望無法排解,便改變成社會讚賞的行為來發洩出來。 || 一個人對於火有莫名的興奮,透過昇華作用,把對火的慾望改變成救火的行動,當了一位消防隊員。 |} ====壓力與生理==== 壓力反應是'''身心合一的系列與整體性反應'''。認知某一外在刺激為壓力源之後,會產生神經訊息,除了傳導到邊緣系統引發不同之情緒反應,也會同時傳導至管控運動肌肉的大腦皮質區([[w: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透過錐體和外錐體系統,增加肌肉強度,隨時準備行動,以面對外在壓力。 主控身體壓力反應的神經系統為——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神經肌肉系統。三大系統在情緒反應下會被活化,作用到各器官,而影響各器官功能: # [[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w:en: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促進新陳代謝的進行,使心跳加快,血液匯集到肌肉系統,促進肝醣分解釋出葡萄糖,促進腎上腺素分泌,盜汗和血壓上升。 # [[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w:en:parasympathetic system|parasympathetic system]]):降低新陳代謝,貯存能量,為身體做復原工作,故使心跳減慢,增加腸道蠕動與吸收。 # 神經肌肉系統([[w:en:Neuromuscular junction|Neuromuscular junction]]):在壓力反應時,可接受訊息後立即反應,增加肌肉強度,採取適當行動。 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平時在體內共同作用,維持個體生理功能的活化和調息,一旦遇到外在壓力源,則協調其作用,立即反應,一起應付外在情況。 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內分泌系統為腎上腺皮質素系統、生長激素系統、甲狀腺激素系統,以及腦垂體後葉。這些腺體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加主要器官如腦部血液供應、促進心跳加速,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增加可用能量,血壓上升,抑制免疫系統等作用。 在壓力源的作用下,身體各器官受到神經和內分泌兩大系統的作用,而處於活化狀態;當壓力源除去或減弱時,身體便積極重建,以維持原來的衡定狀態。若壓力源持續,體內適應機轉耗竭,身體會出現疾病或功能失調的癥候,而導致以下疾病: :* 心臟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和偏頭痛 :* 腸胃系統疾病:如胃潰瘍、大腸激躁症([[w:e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又名腸易激綜合症,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潰瘍性結腸炎[[w:en:Ulcerative colitis|Ulcerative colitis]]),情緒壓力過大會是病情再發或加劇。 :* 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下背痛、緊張性頭痛 :* 皮膚系統疾病:如濕疹、青春痘、蕁麻疹、牛皮癬和禿頭 :* 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 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 個人在壓力作用下會呈現何種表現,與個人的體質有關。例如:某人的消化系統脆弱,他的壓力反應便呈現消化系統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他的精神狀態脆弱,壓力反應時則會出現情緒障礙和其他相關症狀。 :'''壓力賀爾蒙''' :*[[w:可的松|皮質醇(cortisol)]]:屬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正常含量的皮質醇(或是其他糖皮質激素)有助身體在壓力下回復體內平衡,並避免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然而長期壓力會導致長時間分泌皮質醇,同時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造成生物體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襲。 ====壓力與遺傳==== 壓力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根據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時,會透過胎盤與胎兒共享壓力激素,提高發炎的頻率,由此增加感染機率與過度的免疫反應,在母體、胎盤與胎兒間產生連鎖反應,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胎兒大腦迴路的改變,導致其神經發育低下等。由此可知,壓力並非單純精神狀態,而是會實際影響胎兒健康。近期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因為壓力,父親的精子結構可能改變,進而影響未來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及各項相關發育。因此,母親於孕期時,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情。女性的身體機制為此產生了一些作用機制,如[[w:孕酮|孕酮]](progesterone,P4,又稱黃體激素)與[[w:催产素|催產素]](Oxytocin,OT,又稱縮宮素)的產生等,兩者皆具有減緩壓力的效用,其中孕酮還包含抗發炎的功能。<br> ===壓力源(Stressor)=== '''超過個人能力範圍'''所能夠處理,或是'''擾亂平衡狀態'''的刺激事件,所引起的特定或非特定的壓力反應型態。這些導致壓力產生的刺激事件,無論內在或外在的情境,總稱為'''壓力源''',可用「持續時間與特性」進行分類: {| class="wikitable" |- !類別!!內容 |- |'''急性壓力(acute stres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短''',且知道何時結束。如等待考試的來臨、等待成績公布等。 |- |'''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長''',且不清楚何時會結束。如低收入戶面臨生活上的經濟壓力、父母親長期臥病在床等。 |- |'''心理社會性壓力源(psychosocial stressor)'''||由'''社會性因素'''引發的壓力,經由認知判讀的過程引發。例如感覺自己的社會聲望、社交關係、群體歸屬、自尊心等受到潛在威脅。 |- |'''生理性壓力源(physiological stress)'''||壓力本身是直接'''經由生理作用而來''',直接對人體引發壓力反應,而毋須經由認知判讀過程。 |} ====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來源==== '''一、個人的壓力'''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B0E0E6;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實例 |- | 身體疾病 || 成年人因生病帶來的壓力來源是對於現在與未來間的焦慮 || 死亡、殘廢等 |- | rowspan="2" | 心理衝突 | 當遇到選擇時,而這些選擇都是想要卻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時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 當必須從選擇其中一種的情況下,但這些選擇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 | 左右為難的心境 |} '''二、家庭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經濟狀況 | 一般家庭常見的壓力來源就是經濟問題,尤其是當新生兒來臨時因承受不起金錢上的問題而發生悲劇。 | 家人衝突 | 家人衝突是常見的壓力來源,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均會造成影響,更有可能在兒童成長時產生心靈創傷。 | 生離死別 | 人的生病、意外、死亡,對身邊的親朋好友會造成嚴重的創傷以及失落,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 '''三、社會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學習壓力 | 同儕的相處、課業的負擔、升學壓力、感情的維持。 | 工作壓力 | 為金錢的雜事所煩惱,辦公上遇到的挫折,以及職場上的競爭。 | 環境壓力 | 生活的品質與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壓力的產生。 | 角色壓力 | 在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具備的角色越多,不同角色間的要求就越常出現對立的衝突。例如要同時兼顧身為丈夫、父親、兒子、下屬,如果無法好好的調適與做抉擇,往往會蠟燭多頭燒,形成巨大的壓力,以致難以負荷。 }} ====生活事件壓力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壓力源會讓人做出一些適應性的反應,包括情緒的、行為的、生理的、認知上的改變,而透過這些反應的綜合評估,就可以去比較、界定壓力源。荷馬發展出一個量表,用以反映美國人在生活中遭受不同事故和生病比率的關係,稱為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又稱荷馬壓力量表)。此量表一一列出影響生活的事件,量測其對壓力程度的影響,並以數字顯示其相對的嚴重性。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col1width=3em | col2width=15em | col3width=7em | 編號 | 生活事件 | 壓力程度指數 | 1 | 配偶死亡 | 100 | 2 | 離婚 | 73 | 3 | 分居(婚姻) | 65 | 4 | 入獄 | 63 | 5 | 近親或家庭成員死亡 | 63 | 6 | 個人疾病或受傷 | 53 | 7 | 結婚 | 50 | 8 | 被解雇 | 47 | 9 | 破鏡重圓 | 45 | 10 | 退休 | 45 | 11 | 家人的健康情形改變 | 44 | 12 | 懷孕 | 40 | 13 | 性困難 | 39 | 14 | 家庭成員增加 (新生兒降臨) | 39 | 15 | 事業再適應 | 39 | 16 | 經濟狀況改變 | 38 | 17 | 好友死亡 | 37 | 18 | 換不同的工作 | 36 | 19 | 與配偶爭執的次數改變 | 35 | 20 | 房屋貸款超過美金一萬元 | 31 | 21 | 抵押品贖回權被取消 | 30 | 22 | 工作職責的改變 | 29 | 23 | 子或女離家 | 29 | 24 | 與姻親發生衝突 | 29 | 25 | 個人非凡的成就 | 28 | 26 | 妻子就業或失業 | 26 | 27 | 學期開始或結束 | 26 | 28 | 生活起居、環境等的改變 | 25 | 29 | 改變個人習慣 | 24 | 30 | 與上司不合 | 23 | 31 | 工作時間或條件改變 | 20 | 32 | 搬家 | 20 | 33 | 轉學或重回學校 | 20 | 34 | 改變休閒習慣 | 19 | 35 | 改變宗教活動 | 19 | 36 | 改變社交活動 | 18 | 37 | 新增小額的貸款 | 17 | 38 | 睡眠習慣改變 | 16 | 39 | 家人團聚次數改變 | 15 | 40 | 飲食習慣改變 | 15 | 41 | 重要節日或假期 | 13 | 42 | 聖誕節 | 12 | 43 | 輕微違法 | 11 }} 回想自己一年的生活經驗,在以上列舉的事項中,將有發生過的每一項發生事件的分數全部加起來即為總分。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分數 | 風險程度 | 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 | 低於149分 | 一般 | 30%以下 | 150~199分 | 輕微 | 37% | 200~299分 | 中等 | 57% | 高於300分 | 較高 | 79%}} ====壓力源特性==== 壓力源通常具有下列三點性質: '''1.不可預測性/感(Un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意指事件的發生'''是否能夠被預測,屬於客觀判斷;「可預測感」'''則是'''人們對事物是否會發生的判斷,為人們主觀的判定''',和「可預測性」不同。即使對某一事件可控制性不高,如果擁有「可預測感」,認為自己能夠預期事情發生,其所帶來的壓力也會降低。 :以學校考試為例,假設今天老師「定期」進行考試(或事先進行預告),此時,對學生而言考試是具備「可預測性/感」的,只要依照安排好的讀書進度表進行複習,因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較小。但若今日考試為不定期發生、具備「不可預測性/感」,那麼學生便需隨時準備考試內容,且每堂課都不確定是否會舉行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相對較大。 :*'''可預測感對壓力的影響:''' :::(一)根據研究實驗顯示:對於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隨機電擊,另一個是電擊前會有警示聲。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較偏向選擇可預測的有警示聲之電擊'''。對此結果有二種解釋:一是因為預測會有電擊發生,而提早做好減輕傷害的準備;二是指出腦內的有機體可以在警示聲出現前放鬆,而不是一直持續處於緊張的狀態。 :::(二)'''習得無助實驗''':有兩隻小鼠分別面對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可控制電擊''',小鼠可透過壓下位於其前方的橫桿來停止電擊,另一個是'''不可控制的電擊''',該小鼠前方同樣也有一橫桿,但是壓下它並不會停止電擊。實驗結果顯示,當位於可控制電擊室的小鼠了解到壓下橫桿可以停止電擊時,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逐漸下降,因為牠被電擊的時間是可以預測的(當小鼠不壓橫桿時);而位處不可控制電壓室的小鼠即便後期被電擊的頻率降低,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依舊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被電擊對小鼠來說仍是不可預測的。 '''2.不可控制性/感(Uncontrollability)''' :「可控制性」指'''事情客觀上是否有辦法為個體所控制''',而「可控制感」則指個體對自己可否控制該事件的個人'''主觀感受'''。'''可控制性及可控制感的程度,會直接影響此事件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程度。'''舉例而言:面試時,人可以知道面試發生的時間(可控制),但不知道面試的問題、當下發生的突發狀況,或回應是否使面試官滿意等,都無法依自己意願及能力控制面試的結果。由於不具備「可控制感」,就會使得面試者感到壓力。 :在習得無助實驗中,同樣能看到可控制性對壓力的影響。無法控制電擊的小鼠,雖然被電的機率降低,但對其而言,整個實驗屬於隨機的事件,與其是否壓下操作桿無關,在後來的則不再試圖躲避電擊,產生典型的習得性無助(Learning Helplessness)情況,壓力賀爾蒙還是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大腦從未學習到控制和所厭惡的刺激的關聯,因而使個體放棄控制,也不再逃避其所厭惡的刺激。此為壓力環境的共軛控制。 '''3.與生理、心理、社會動機衝突''' :「與動機衝突」是指當人在生活中'''面對一些與常態矛盾,或是和自然、舒服的狀態相違背的事件時會產生壓力''',例如噪音、表現未達自己的期許、旁人的閒言閒語等。分析如下: ::*與'''生理動機'''衝突:人在安靜的環境中會感到比較放鬆,但若長時間待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便會產生壓力。 ::*與'''心理動機'''衝突:小明預計考試可以有 90 分,但結果卻只有 60。因為最終結果與小明預期的結果具有落差,未達原本的期待,因此產生壓力。 ::*與'''社會動機'''衝突:小花一直以來都跟大家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她。如果有一天關於小花的閒言閒語出現時,小花便會認為自己的社會形象可能受到這些流言蜚語的影響,因而產生壓力。 ====減低壓力源的方式==== 減少壓力源的方法有兩種角度,一是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二是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這邊將介紹減少客觀壓力源的三個層面,而主觀層面的壓力源會在下一小節提到。 * '''增加可預測性''': :當我們掌握更多資訊時,便能透過資訊了解整件事的進程,減少我們處於無知狀態的焦慮感。例如:可以透過研究資料進行預測天災發生的時間、疾病的進程,增加可預測性/感。還有在投資方面,若能掌握各種層面(如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等)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和預測,便能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帶來之壓力,避免不理性的心理現象或行為。 * '''增加可控制性''': :將壓力歸因於內(自身),增加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例如:學習'''防禦性悲觀'''(即做好最壞打算/安排)、學習樂觀(將失敗歸因於內,如自己下次可以更努力,而非歸因於外在的運氣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或信仰宗教(相信神自有安排、因果報應等)。其中學習樂觀與宗教信仰屬於心裡的想法轉變,沒有改變事件的本質,只是透過增加自身對於事件的控制感進而減低壓力,因此不算是增加可控制性,而是增加可控制感。 *'''解決動機衝突''': :例如滿足生理需求(如:吃飽、穿暖、睡眠充足等),或藉由溝通等方式嘗試在社會期待與自身期望中取得平衡。若有多重動機衝突時,通常會依照'''[[w:需求层次理论|馬斯洛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先滿足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將人們的需求分為低層次和高層次,而需求層次從低到高層次分別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自我實現需求六種需求。而生理以及安全需求為低級別,即最基礎、最重要的需求,先實現這兩種需求才可能更進一步往上追求其他層次的需求。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需求層次的高低 !! 需求類型 !! 例子 |- | 高階需求 || 超自我實現需求 || 心靈成長 |- | 高階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 實現理想與抱負 |- | 心理需求 || 自尊需求 || 受尊重、肯定 |- | 心理需求 || 愛與歸屬需求 || 親情、愛情、友誼、歸屬感 |- | 基礎需求 || 安全需求 || 穩定秩序、受庇護 |- | 基礎需求 || 生理需求 || 食物、身體的溫暖、性 |} </center>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 '''壓力下的身體反應''' :為了處理這些無論是想像或真實的威脅,身體會採取一些步驟來自保:<br> :* 各種化學訊號湧入血流,以強化知覺、加快心跳和呼吸、減輕疼痛,甚至帶來歡快感<br> :* 消化和生長等非必要功能立刻趨緩。<br> :當壓力反應啟動,求生便成了當下的重點,未來則顯得沒那麼重要。壓力反應由腦部啟動,處理情緒和恐懼的杏仁核會傳送訊息到下視丘,啟動一連串電訊號和化學訊號,讓身體準備好做出反應。 :第一步是指示腎上腺分泌更多腎上腺素,好將神經系統切換至交感神經主導的「[[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模式:<br> :* 腎上腺素湧入血流,促使體內脂肪和肝醣分解,以釋出一波能量。於是體內的血糖值濃度上升,脂肪酸也被釋出,以便在身體最需要之際提供燃料;這些分子接著由血流輸送到肌肉和腦部。非必要部位的血管會收縮、心跳加速、呼吸增快,好將額外的資源轉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此時,感官也更為敏銳,腦部亦進入戒備狀態。所有反應僅在'''一瞬間'''發生,有時甚至先於大腦對壓力源的判斷。上述化學物質遽增的方式會依情境及個體而異。<br> :若當下無法逃離或對抗,戰或逃反應可能會被「嫌惡警戒」(aversive vigilance)取代:<br> :* 在此情況下,動作會停止,血液會從皮膚和末梢流向核心器官。此反應不是替即將發生的體能活動暖身,而是為了在受傷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降低出血。<br> :儘管現今我們所遭遇的多數壓力並不包含出現人身傷害的風險,但此反應在人類昔日的演化歷程中應相當管用。選擇哪一種反應得視當下的情境而定,但生物個體往往自有偏好──據信,這種行為模式在年幼時就已建立。 :另一個較和緩但持久的壓力反應會同時啟動。下視丘會釋出腎皮質釋素(CRH)這種分子,以觸發生物反應,讓身體進入求生模式:<br> :CRH從下視丘分泌,經由下視丘-腦下腺門脈,進入腦下垂體前葉,以促進另一種長程化學訊息──[[w: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ACTH會順著血流行經全身、抵達腎臟,啟動壓力反應的下個步驟。兩顆腎臟的頂端各有一個稱為腎上腺的激素製造工廠,腎上腺皮質細胞負責製造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這些體內自然分泌的類固醇會協助身體的其他部位面對壓力。皮質醇能干擾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上升、平衡體內酸鹼值、抑制免疫反應,甚至影響記憶生成。 :短期壓力可迅速被身體矯正。此外,為了預防壓力反應永無止盡地循環,皮質醇也具有關閉功能,並可進行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到腦部,宣告壓力反應已啟動完成,協助停止 CRH 和 ACTH 的分泌。 *壓力的三階段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描述 |- | '''警覺階段(Alarm reaction stage)''' || 當壓力剛來臨時,體溫和血壓會下降,正常抗壓能力降低。察覺壓力來臨時,會刺激下視丘反應,造成正交感神經活化各種腺體和平滑肌,刺激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心跳加速,讓身體準備對抗壓力,產生戰或逃的反應,同時為了增加氧氣的供應,使氧氣能更快由肝臟傳達到全身肌肉,呼吸會開始急促。其他輔助性的功能,有包括消化系統放緩、唾液減少、增加肺部空氣流通等等。一旦壓力離開後,內分泌、交感神經等系統便會逐漸自我調節、恢復正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罹患不同疾病的人,卻常常會有類似的症狀,如頭痛、發燒、疲倦、肌肉和關節酸痛、沒有胃口等,都是因為生病初期感受到的壓力所導致的。 |- | '''抵抗階段(Resistance stage)''' || 進入此階段後,人體會開始感受到對壓力來源的抗拒,儘管壓力的來源還存在,但警覺階段的症狀消失,釋放較少量的皮質醇,心率和血壓恢復正常,生理逐漸趨向回復正常狀態;如果壓力因素得到解決,那麼身體會繼續自我修復,直到你的激素水平,心率和血壓恢復到平時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受到壓力的人會開始通過實際行動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所謂的“實際行動”,並不完全是積極、正向的,它可能也包括了“逃離”以及“反擊”兩種。因此,在抵抗階段中,究竟是迴避處境還是面對困難,因個人狀況而異。如果壓力仍然持續,身體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它必須適應並學習如何忍受持續的高壓力。身體會嘗試應對無止盡的壓力,並繼續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導致您的血壓保持升高。可能感到煩躁、沮喪和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壓力的嚴重程度沒有減輕、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則可能導致衰弱階段。 |- | '''衰弱階段(Exhaustion stage)''' || 又稱耗竭期。壓力無法排除,且長期與之抗戰,則會開始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甚至衰竭造成正常抵抗壓力水準降低。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況下,生理方面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同時腦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無法再繼續加速分泌激素,意味著有機體再也無法適應長期性壓力,警覺階段的症狀會再次出現,若發展至病態情況,生理將會極端衰弱,甚至死亡。 |} 上述的三個周期性階段在整個身體系統(如免疫)皆是如此。當個體面對壓力源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生理反應: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text-align:center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4em | 方面 | 反應 |身體 | 口乾、頭痛、肌肉繃緊疼痛、背痛、呼吸急促、失眠或嗜睡、經常疲倦、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長期下來,出現偏頭痛、月經不規則、甲狀腺亢進、身體內分泌機能失調、胃潰瘍、高血壓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行為 | 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此外也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且容易多愁善感等情緒反應。 }} ===原始性的壓力:驚嚇反應(Startle Response)===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同,在處於緊急的恐懼狀態下,會採取如假死或僵直等行為來躲過危機。早期的精神醫學教科書中記載的原始性反應為「驚嚇反應」,當人面對地震、火災、爆炸等突發危險或強烈刺激時,產生心悸、呼吸困難、起雞皮疙瘩等自律神經反應,同時引起昏迷、情感麻木、失聲等反射性的原始驚嚇反應。 來自自然環境的壓力、疾病,以及人際或集團間的衝突,促使文明社會中另一層面壓力的產生——戰爭與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美兩國以'''彈震症([[w:en:Shell_shock|shell shock]])'''、'''戰爭精神官能症(war neurosis)'''等詞彙,對這類病症作出診斷:在經歷長期戰鬥後,心理上出現破綻或過敏現象,導致強度不高的突發聲光也會引起極端驚恐、昏倒、失神等反應。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之後,多數人都能脫離戰爭壓力的影響而恢復正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軍旅中歇斯底里病症頻發;另外,50 年代韓戰時期亦有許多人受到戰爭巨大壓力的影響而罹病;至 70 年代越戰時期後,醫界逐漸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en:Post-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來指代此類病症。 德日系統曾使用過心因性反應的診斷用詞,由心因性因素而造成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官能症(Functional Mental Disorder)性與精神病性(Psychotic)兩種,一般心因性反應大多表示精神病性的反應。 上述心因性反應包括: * 急性刺激引起的暫時性原始反應。 * 持續性的情感經驗造成精神功能崩潰的人格反應。 === 壓力的益處與壞處 === 適時的壓力來源,對我們是有益的,是我們改變現狀、積極進取的動力;但當壓力過大,不僅會對精神造成折磨,長期下來也容易導致身心方面的疾病,影響生活品質。 *'''壓力反應對人體的好處''' :  研究指出,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似乎能改變其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若將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視為身體正努力幫助你的跡象,就可改善上述反應;心跳雖會加快,但血管卻能保持放鬆,這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多了。此外,壓力反應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組成元素──催產素。催產素有「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之稱,有助於母親建立與嬰兒的連結;擁抱時,腦部便會釋放此激素。人在遭遇壓力時,也會分泌催產素,以幫助我們尋求社會的支持;催產素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甚至修復心臟。除了生理層面的益處,心理上當我們遭遇適當程度的壓力時,有助於提升我們工作時的專注度,或者促成我們做出正向的改變。 *'''慢性與長期壓力''' :  如前文所提到的,適度且適時的壓力雖有所助益,但長期而言卻可能造成傷害;若不予理會,最終還可能引發疾病。如年幼時若暴露在壓力下(無論是戰爭、被疏於照料或父母離異者),成年後就較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這是因為童年時腦部仍在發育,慢性壓力可能造成腦部結構改變,進而影響腦功能。對成年人來說,慢性壓力除了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機率,還可能危害免疫系統。 :以下為幾種在長期壓力下,會提高風險的疾病: # 心血管疾病:長期壓力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及腎上腺素,使得血壓上升、小動脈收縮、脂肪囤積,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及動脈硬化,最後引發高血壓及心肌梗塞。情緒壓力可能使血壓變得起伏不定,如此一來容易衝擊腦頸動脈內壁,可能使血管內硬化的斑塊破裂或脫落,在血管中產生急性血栓,引發腦中風。 # 腸胃疾病:長期壓力可能促使胃酸過度分泌而造成胃潰瘍,也可能改變腸胃蠕動,造成腹脹或腹瀉,若長時間造成腸道功能異常,就容易引發腸躁症。 # 精神疾病:如果無法適時的調整或釋放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引發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 # 免疫功能失調:壓力發生時,腎上腺皮質會分泌[[w:皮質醇|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試圖對抗壓力事件,不過持續的壓力可能使皮質醇分泌過多,導致免疫系統長時間受到壓抑,造成免疫功能失調。長期壓力也會造成慢性發炎的情形,慢性發炎會使身體處在修復與對抗病原的狀態,增加細胞分裂的速度及負荷,使細胞異常的可能性提升,有機會演變成腫瘤。 # 糖尿病:長期的慢性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過量的皮質醇會使血糖持續增高,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壓力使腎上腺素過量分泌時,也會提高血糖。若本身已是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情緒壓力的控管,當壓力導致皮質醇增加時,會間接壓抑[[w:胰岛素|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不易控制,對身體造成傷害。 :  此外,許多人會以錯誤的方法嘗試紓解壓力,如喝酒、抽菸、暴飲暴食,甚至吸毒等途徑。如此一來即便緩解了心理上的壓力,卻會給身體帶來其他層面上的傷害。因此,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應以健康、正向的方法紓解,免得顧此失彼,放鬆心情卻搞壞了身體。 *'''好壓力與壞壓力''' :  「壓力之父」'''[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修爾](Selye)'''在說明壓力的時候,把壓力分成「好壓力」 和「壞壓力」 : :* '''[[w:良性應激|好壓力]]([[wikipedia:Eustress|Eustress]]):'''讓人集中精神,於最佳的狀態下應付困難的情境,從而展現最好的表現。例如:不少人都會在期限前才趕工,因為時間緊逼引起的那份壓力,讓人能夠事半功倍。或是遇上競爭對手時也會讓人不敢鬆懈,因而創出好成績,此即為「良性競爭」。好的壓力通常會使我們感到興奮、脈搏加快。當賀爾蒙開始上升,這種壓力不會引起恐懼或威脅。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常會產生「好的壓力」。 :* '''[[w:苦惱|壞壓力]]([[wikipedia:Distress|Distress]]):'''又稱過量壓力,使我們的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和壓迫感,甚至會危及健康、產生病痛。例如:考試在即的考生時常會因身心壓力而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出現情緒不穩、專注力不足、易怒、腸胃不適、頭痛、失眠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  好壓力與壞壓力最主要的差別為其帶給我們的感覺,前者將引發興奮等正面情緒,但後者將帶來負面的情緒或破壞性後果。壞壓力可分為短期與長期,短期壞壓力若能及時紓解,即不會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但長期的壞壓力將可能導致身心的疾病,如頭痛、失眠、增重、焦慮、高血壓等。 * '''[[w: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wikipedia: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描述關於壓力和表現之間的關係,最初由心理學家 [[wikipedia:Robert_Yerkes|Robert Yerkes]] 和 [[wikipedia:John_Dillingham_Dodson|ohn Dillingham Dodson]] 於 1908 年發現。若將警醒程度、焦慮、壓力作為 x 軸,以及行為表現的良好度作為 y 軸做圖,便可看出壓力程度和表現間呈現倒 U 字型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線性關係。 [[File:OriginalYerkesDodsonData.svg|thumb|Original data from which the Yerkes–Dodson law was derived]] :  當人們在做不同難度的工作時,會對應到最能增加工作效率的最適壓力,例如:做較簡單的工作時,因為其過於制式化,所以需要有較高的警醒程度才能避免犯錯;做較困難的工作時因為事件本身就會產生壓力,因此需要我們更加平心靜氣,適合較小的環境壓力,而其中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由此可見,有適當強度的壓力將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可知壓力和表現並不是完全負相關的。 : 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降低。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增強而提高;但當任務難度加大時,動機的最佳水平反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或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例如想考好的動機過強,則會導致在考場中失利的機會過大,在運動比賽前急於表現,也會使最終成績有所折扣,而又例如在大考時考好的動機過弱,也很可能因為不夠專注與平心靜氣而影響表現。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為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所發表,指出當我們面對一些有可能引起壓力的事件或者情況時,我們會進行兩個層級的評定, 分別是初級評定(primary appraisal)與次級評定(secondary appraisal)。如果我們評定眼前的挑戰對自己無害或無損自己利益時,我們就會不為所動,亦不會因而產生壓力。反之,如果我們評定眼前事物對自己的利益有關時,我們會繼而進行次級評定。次級評定當中的焦點在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有效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 : 然而有關壓力與調適的策略,Lazarus和Folkman的理論強調,壓力的產生與我們如何評估當前的挑戰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當我們認為自己缺乏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時。他們認為,人們通常會選擇兩種主要的調適策略來應對壓力,一種是針對問題型調適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另一種則是針對情緒型調適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型調適策略和情緒型調適策略在壓力管理中都有其重要性。問題型調適策略能直接面對並解決壓力源,而情緒型調適策略則能即刻緩解負面情緒,讓人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然而,從長遠來看,研究發現採用問題型調適策略在處理壓力以及改善健康問題上,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問題型調適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的因應,目標在於解決導致痛苦的問題本身,或著做些事情來讓壓力源改變。例如,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他可能會選擇學習新的技能,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此策略通常在人們認為壓力源是可以控制或改變的情況下才更有效。 '''情緒型調適策略''' :以情緒為導向的因應,是為了要去調節、緩解情緒,減少壓力帶來的不適感。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選擇進行冥想、做運動,或者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來緩解壓力。相反,這種策略通常在壓力源難以直接改變的情況下才會比較有效。 '''結論''' :問題導向和情緒導向的因應策略都是處理壓力的有效方法,並無絕對的優劣。有時,面對巨大的壓力,我們可能會選擇問題導向的策略來直接解決問題。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情緒導向的策略,這需要我們以適當的方式來調節和緩解情緒,而不是選擇壓抑等不適應的方式來面對壓力。每個人的因應策略都會因其生活背景和周遭人們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我們會學習和模仿他們的因應方式來處理壓力。 ==創傷事件== :  創傷事件,意指極端危險情境,使人們感到生命威脅、心生恐慌或無助,通常為影響人們最深刻的壓力事件。例如地震或海嘯類型等天然災害、戰爭類型的人為災害,又或者是船難或墜機等重大災害、遭受綁架或謀殺甚至性侵等暴力攻擊,皆是常見的創傷事件。通常這樣的創傷事件會為受害人帶來心靈上極大的苦難,使其遭受巨幅的壓力,嚴重者甚至會產生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俗稱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創傷性壓力源''' :  重大天災、恐怖攻擊等災難性事件都能夠構成創傷性壓力源,也就是那些會威脅自己或其他人生命安全,或者引起恐懼、害怕、無助的情境。而客觀壓力源消失不等於主觀壓力源消失,如災害過後客觀壓力源(災害本身)雖已過去,然而受災戶心中的恐懼及失去親人、財產的悲傷與無助等,這些主觀壓力源都可能揮之不去。 :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壓力的反應,有種族、文化、性別的差異。一般而言,女性可能因心思較細膩,比起男性可能承受更嚴重的壓力反應。 * '''社會層面'''<br>天然與人為災難(大地震、颱風、恐怖攻擊、戰爭等),例如:2005 年卡崔娜颱風摧毀美國紐奧良市、2008 年汶川大地震撼動中國四川奪走無數條人命。以上形成的創傷性壓力源則被稱為災難性事件。這種突如其來且劇烈慘重的巨大災難,會對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影響,甚至引發額外的壓力。而且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會比原事件持續更久的時間,例如數週之後,倖存者仍可能會重複在腦中再次重演同樣的災難事件。<br>'''對重大災難事件後壓力的研究''' :*  1989 年,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爆發、橋墩倒塌、公路坍方,許多人面臨生死交關的關頭。地震後一週,一支由研究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針對受到地震影響的區域大約 800 戶居民進行後續追蹤調查,而調查結果發現一項事實:曾經歷過這場地震的人,他們生活仍會一直圍繞著災難打轉,並且持續一個月之久。一個月過後,他們就不再一直惦記這場地震、或被恐怖經歷所困擾。但是,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症狀,例如睡眠中斷、人際問題卻逐漸增加。有些倖存者會經常做惡夢,並且在惡夢中重新經歷地震當時所受的創傷<ref group="核心觀念">Wood, J. M., Bootzin, R. R., Rosenhan, D., Nolen-Hoeksema, S., & Jourden, F. (1992). Effects of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on frequency and content of nightmar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1(2), 219–224.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01.2.219</ref>。地震兩個月後,大多數壓力相關症狀會逐漸淡去,但在地震一年後仍有 20%的民眾對這場大地震心有餘悸,也保有痛苦的記憶<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er, K. D., & Pennebaker, J. W. (1991).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ref>。<br> :*  恐怖攻擊等人為災害通常會產生額外的威脅面向,因為這類災難是由某些人所刻意製造的。就表面上而言,在恐攻行動中存活的人,其經驗與其他天災經驗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倖存者對於威脅的看法會產生長期性改變。曾有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曾經直接或間接受到 911 恐攻及 2005 倫敦地下鐵爆炸案影響的人,發現在這些恐怖攻擊經過一年或一年之後仍有高達 50%到 75%的人會持續擔心他們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問題<ref group="核心觀念">Rubin, G. J., Brewin, C. R., Greenberg, N., Hughes, J. H., Simpson, J., & Wessely, S. (2007). Enduring consequences of terrorism: 7-month follow-up survey of reactions to the bombings in London on 7 July 2005.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0, 350–356. https://doi.org/10.1192/bjp.bp.106.029785</ref> <ref group="核心觀念">Torabi, M. R., & Seo, D. C. (2004). National study of behavioral and life changes since September 11.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31(2), 179–192. https://doi.org/10.1177/1090198103259183</ref>。 * '''個人層面'''<br> :  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化也是造成創傷的原因,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動物,必須相互依賴才能夠生存下去。即使生老病死的過程早已在預料之內,喪失一個重要的或是親愛的人依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壓力。例如:親人在久病後過世,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但這個事件仍會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與壓力造成衝擊。<br> :  而當我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失去親愛的人時,也會為我們造成創傷。失去與自己較親密的人,往往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會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在壓力感評分量表中,配偶死亡所造成的壓力與創傷是最大的(Holmes & Rache, 1967; Scully er al ., 2000)<ref>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2), 213–218. https://doi.org/10.1016/0022-3999(67)90010-4</ref> <ref>.Scully JA, Tosi H, Banning K.(2000). Life Event Checklists: Revisiting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after 30 Year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60(6). 864-876. https://doi.org/10.1177/00131640021970952.</ref>。 ::所謂'''悲慟([[wikipedia:grief|grief]])'''是指對於失去親愛的人所產生的情緒,包括:<br> ::* 悲傷 ::* 憤怒 ::* 無助 ::* 罪惡 ::* 絕望<br> ::  當我們的生活遭受突然的變故,例如:摯友背叛、與情人分手,與配偶離異,都會感受到分離及孤單的痛苦,也有許多困難的問題等著我們去好好思考。我們會試著找尋方法去妥協與理解這種痛苦的狀況,也去試著了解此種損失所帶來的意義<ref group=核心觀念>Davis, C. G., & Nolen-Hoeksema, S. (2001). Loss and meaning: How do people make sense of los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4(5), 726–74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6467</ref><ref group=核心觀念> NEIMEYER, R. A., PRIGERSON, H. G., & DAVIES, B. (2002). Mourning and Mean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2), 235–25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2236676</ref>。 ::  部分的人在某些時刻都一定會經歷失去重要他人的痛,但我們從未真正適應失去親友的情況。當我們失去重要他人時,往往會形成一個嚴重的壓力源,不僅會引發壓力反應,也可能造成價值觀改變。而這種情況會使人不願與他人進行互動,因為害怕可能再次經歷失去。所以這段期間,人往往會覺得自己特別孤立無援,進而導致社交孤立。通常,有親友們的陪伴能讓我們更好的走出失去親人的陰霾,然而朋友們所提供的幫助或是展現出來的同情有時候反而會增加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故有些時候自發性的孤立,反而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對健康有益。 ::  相關的研究範圍是生死學,生命漸長的過程會有新的生命到來,但同樣也會有生命離去。如何在生命的明滅之間找到坦然的平衡點,是人生一輩子都需要琢磨的難題。心理學家將悲慟的感受當作是個體在適應生活重大改變時的一種正向反應,並視為正常且健康的過程,他們也認為這沒有正確的方法或期間(Gilbert, 1996; Neimeyer, 1995)<ref>Gilbert, P., Allan, S. and Trent, D. (1996), A short measure of social and separation anxiety.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9: 155-161.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1996.tb01860.x</ref> <ref>Neimeyer, R. A., & Mahoney, M. J. (Eds.). (1995). Constructivism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170-000</ref>。有些專家則建議他們應該達到一種閉合(closure)的狀態,也就是把一個不完全的刺激看成是完整的。不過,研究悲慟的心理學家則建議悲慟的最終階段應該為整合(intergration)。 * '''常見的創傷反應'''<br> :::* 剛經歷事件後之初受害者會呈現所謂的'''「心靈麻木」''',意指遭受驚嚇以及恍惚徬徨,有可能會過了幾天還沒完全回神,不能相信自己才剛經歷了那樣的創傷事件,甚至可能為因為失神而導致陷入再次受傷的危險。 :::* 接著,受害者會開始'''無意識的動作''',並知道要重新找回意識,在漸漸認知到自己已經歷的創傷事件後,開始想起過程與細節。此時受害者較被動,只能依照指令進行簡單工作。 :::* 受害者恢復意識後會變得焦慮且憂鬱,'''重複述說事情發生經過、無法打起精神''',陷於災害過程之中。又或是在重新回歸日常生活中時,因類似的場景或人際互動的出現,而產生極度不適感或排斥心理。 :::* 最後,創傷事件帶給人們的痛苦程度和影響時間長短,端看受害者們'''各自承受壓力的能力'''。有些受害者可能會因心靈無法負荷而選擇自殺,有些可能會一輩子活在這件陰霾中,有些也可能重新振作起來,再也不受創傷事件所影響。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 ([[w: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又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創傷後遺症」,簡稱 PTSD,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極具壓力事件後,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症狀持續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極具壓力的事件可以是患者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如災難、虐待或性侵等。患者受創傷記憶影響,導致他們出現「閃回」(flashback) 、發惡夢或迴避話題的情況,生理反應包括容易受驚、緊張、失眠和憤怒等。有學者在研究退伍軍人時,將這類疾病稱為砲彈休克、戰鬥疲勞,之後才創造出 PTSD 一詞。<br>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外,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刑場上執行死刑的法警[5]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6]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加害者創傷壓力」(英語: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PITS)。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更為嚴重的。 ''' =====症狀=====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包含作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和易受驚嚇等。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以上症狀大致主要可分成以下四類: :*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越不願意想起反而越會想起。 :*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個案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發生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 '''逃避及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不只會對個案的造成心理上極大的痛苦,也對個案的生活、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患者形容在發作時能夠再次感受到創傷發生時的情緒。需要注意的一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恐慌症(Panic Disorder)、精神官能性憂鬱症(Neurotic depression)、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是否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診斷===== 根據DSM-5診斷準則,以下的診斷準則適用於成人、青少年和6歲以上的兒童。 '''A.暴露於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以下列一種(或更多的)形式:''' <br>1.直接經歷這(些)創傷事件。 <br>2.親身目擊這(些)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 <br>3.知道這(些)事件發生在一位親密的親戚或朋友身上;如果是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這(些)事件必須是暴力或意外的。 <br>4.一再經歷或大量暴露在令人反感(aversive)的創傷事件細節中(例:第一線搶救人民收集身體殘塊;警察一再暴露於虐童細節下)。 <nowiki>*</nowiki>註 :準則A4不適用於透過電子媒體、電視、電影或圖片的暴露,除非是工作相關的暴露。 '''B.出現下列一項(或更多)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侵入性症狀(始於創傷事件後):''' <br>1.不斷發生、不由自主、和侵入性地被創傷事件的痛苦回憶苦惱著。 <nowiki>*</nowiki>註 :在六歲以上兒童身上,可能會在遊戲中重複表達創傷主題 <br>2.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夢的內容和/或情緒與創傷事件相關。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可能是無法辨識內容、嚇人的惡夢。 <br>3.出現解離反應(例:回憶重現[flashback]),個案感到或表現出好像創傷事件重演。(這些反應可以各種不同的程度出現,最極端的症狀是完全失去對現場周圍環境的覺察。)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特定創傷的反應可能會在遊戲中一再出現。 <br>4.當接觸到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產生強烈或延長的心理苦惱。 <br>5.對於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會產生明顯生理反應。 '''C.持續逃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始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一項以上的逃避行為:''' <br>1.避開或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 <br>2.避開或努力逃避引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的外在提醒物(人物、地方、對話、活動、物件、場合)。 '''D.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認知上和情緒上的負面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之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一個重要情節(典型上是因為解離性失憶,而非因頭部受傷、酒精或藥物等其他因素所致)。<br>2.對於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或期許(例:「我很壞」、「沒人可以相信」、「我永遠失去靈魂了」、「我整個神經系統都永久毀壞了」、「這世界非常危險」)。 <br>3.對於創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導致責怪自己或他人。 <br>4.持續的負面情緒狀態-例如:恐懼、驚恐(horror)、憤怒、罪惡感或羞愧。 <br>5.對於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明顯降低。 <br>6.感覺到與他人疏離(detachment)、疏遠(estrangement)。 <br>7.持續地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例:無法感受到幸褔、滿足、或鐘愛的感覺)。 '''E.與創傷事件相關警醒性(arousal)與反應性(reactivity)的顯著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易怒行為和無預兆發怒(angry outbursts)(在很少或沒有誘發因素下),典型的行為像是出現對人或物品施加口語或肢體攻擊性行為。 <br>2.不顧後果(reckless)或自殘行為。 <br>3.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 <br>4.過度驚嚇反應(exaggerated startle response)。 <br>5.專注力問題。 <br>6.睡眠困擾(例如: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或睡不安穩)。 '''F.症狀(準則B、C、D和E )持續超過一個月。''' '''G.此困擾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H.此困擾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例:藥物或酒精)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而在接受專業診療之前,有以下的基本自我照顧原則: 1.找一個值得信任而且確定不會傷害自己的對象,把心裡面的創傷說出來。 2.絕對不要使用酒精,非法藥物,或者自殘來傷害自己。 3.找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自己被威脅的感覺降到最低,保護自己。 4.閱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對自己的情況越早掌握,就越能預防症狀的持續或者加重。 ''' 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較為困難,原因如下: #過為主觀性的定義 #容易被過度解讀和利用,如用於減刑、增加社會福利等 #病徵和多數精神病相似,如強迫症、重度抑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症狀在不同文化上的不同表現,特別是在迴避和麻木症狀、痛苦的夢和軀體症狀方面 :在創傷發生後的一個月,經由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與醫師分析統計以上各類現象的反應程度,才能斷定是否具有 PTSD 的症狀( DSM-5 的 PTSD 檢查表( PCL-5 )和 DSM-5 的初級護理 PTSD 篩查( PC-PTSD-5 )是最常使用的系統)。一般經常會有上述的反應,不過大多數即使放著不管,也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或加重各種反應,此時便認定為有 PTSD 症狀。而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心理重建的黃金時期,專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做法來幫助受創的人們緩解症狀或是避免情況惡化。 ''' =====分類===== ''' :根據國際上有一套認定患者是否符合 PTSD 症狀的診斷條例,大致可分成三類: #焦慮症狀:除了心理層面,還有各種因為焦慮產生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異常流汗、易受驚嚇等。 # PTSD 的主要特徵:再經歷(re-experience)的反應。患者因任何相同感官感受的重現,而使其想起過去的創傷,便可能會導致這個症狀,在此狀況下,患者覺得其再次回到創傷的情境中,身體不自覺會產生回到創傷當下時的反應,或者是視覺、聽覺、觸覺產生了錯覺或幻覺的現象。 #逃避反應:多由前兩類衍生而來,會本身有意識性的逃離與事件有關的人、事、地、物,譬如曾經經歷的場所會刻意避開、周遭有人談到相關議題,便會自動遠離談話與交流,產生社會退縮等反應甚至過度警覺;而逃避反應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便會呈現麻木、解離的情感現象,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無反應,彷彿與事件完全切斷了連結般,主要是想遠離創傷事件,避免其思緒重回創傷經驗。 ''' =====病因===== ''' :* [[w:en:Neuroendocrinology|神經內分泌學]]([[w:en:Neuroendocrinology|Neuroendocrinology]]): ::多數 PTSD 的病患,尿液裡[[w:皮質醇|皮質醇]]的分泌會降低,而[[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分泌則會增加,使得[[w:去甲肾上腺素|正腎上腺素]]/[[w:皮質醇|皮質醇]]的比值增加。在正常的壓力反應裡,[[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和[[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皆會增加。腦部[[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濃度會下降,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濃度增加,這則可能暗示病患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功能有所異常。 ::由於 PTSD 患者對[[w: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造成的皮質醇抑制反應特別強烈,其 HPA 軸的異常,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使得對皮質醇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 :* [[w:神經解剖學|神經解剖學]]([[w:en:Neuroanatomy|Neuroanatomy]]): ::除了生物化學上的改變,PTSD 也會有腦部形態學上的改變。在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比起沒有 PTSD 的退伍軍人,有 PTSD 者其海馬迴體積少了 20%。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PTSD 病患,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而前額皮質、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w:en:Broca's area|Broca's area]]))''' :::創傷情境再現的當下,左額葉[[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的活動量會顯著下降,[[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為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此區功能異常,使得患者難以把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與文字。因此,受創者通常難以向人訴說遭遇,即便身體多次經歷恐懼、暴怒與無助,仍難以向人清楚陳述。創傷再現時,[[w: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羅德曼]]十九區會被活化,此區位於視覺皮質,通常原始圖像送到此區後,便會迅速分散到大腦其他部位。創傷情境再現時,此區的活化意味著影像的再現,受創者等於重複經歷了一次創傷。 ::'''左腦與右腦''' :::情境再現時,右腦活化,而左腦不活化。大腦處理過往經歷時,左腦負責記住事件的事實、數據、辭彙。左腦的不活化使得人失去組織經驗的能力,因此受創者或許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歷創傷,而只是暴怒、害怕、氣憤。 ::'''[[w:丘脑|視丘]]、[[w:杏仁核|杏仁核]]、[[w:額葉|額葉]]([[w:en:Thalamus|Thalamus]]、[[w:en:Amygdala|Amygdala]]、[[w:en:Frontal Lobe|Frontal Lobe]])''' :::大腦中,視丘負責整合、連貫經驗,當資訊輸入視丘時,有兩種可能的路徑:「高路徑」-額葉;「低路徑」杏仁核。額葉負責冷靜、客觀俯瞰自己的思想,杏仁核則負責偵測危險。 在創傷後壓力症中,杏仁核與額葉皮質間的平衡發生極大變化,杏仁核過度活化、額葉故障,使人難以控制情緒與衝動。在極端的情緒狀況下,受創者的額葉功能故障:因為巨大聲響受到驚嚇、因小挫折暴怒、一被碰觸就呆住不動等。 : ::'''[[w:自我意識|自我意識]]([[w:en:Self-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 :::相較於一般人在放空時會注意自己,也就是說,大腦活化構成「自我感知」的區域;受創者腦中與自我意識有關的區域完全沒有活化。可能是受創者為因應創傷以及事後的驚恐情緒,而關閉腦區,使大腦無法傳送伴隨恐懼的內臟感覺與情緒。童年長期受創的患者甚至可能無法認得鏡中的自己。<ref name=":0" /> =====治療===== 在初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緩解第一類的診斷條例,像是運用深呼吸、放鬆等方式來緩解焦慮引發的症狀。而接下來就是要改變對創傷或是災害的認知,由於每個人對災害事件的看法因人而異,故無法預先提出預防的訓練模式,不過在受創的初期,若能將其引導到正向的思考,可以避免情況惡化,實際上的方式例如將抽象的影像式記憶具體化或文字,讓自己對變故有較客觀的認知,並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走出困境。到了後期,譬如一年兩年後,則會出現一些「創傷後成長」的案例,透過持續的引導、或是個體的自我恢復,開始從創傷後開始學習讓自己成長的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關鍵亦是持續前期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以走出困境。 而治療的方式也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可單獨或合併心理治療使用於中度到嚴重的患者。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量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師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憂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當然醫療人員不會隨便亂開藥,醫師與藥師會綜合考量個案本身對藥物的期待、副作用特徵、是否有同時使用其他內外科藥物、肝臟內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等因素,去調整給藥的策略。 * 心理治療:主要是要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身體與心智),這表示能自由地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自己所感受的,而不會不知所措、狂怒、羞恥或崩潰。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的首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 [[w: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療]]:透過傾聽患者傾訴,給予肯定、正向的鼓勵。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患者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其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w:认知行为疗法|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晤談評估患者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因而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患者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除標準的心理治療外,還有其他的特殊療法: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患者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 ===== 治療的基本原則 ===== ''' :# 找出方法因應創傷後的情緒感受,透過重訪、面對、理解所經歷的創傷,使受創者理解自己為何有某種情緒,進而使創傷者不受強烈的情緒擺布。 :# 邊緣系統治療,修補錯誤的情緒警報系統、讓情緒腦恢復正常工作,避免過度警覺抑或是過度關閉的狀態。 :# 與情緒交好 ::* 學會平靜的呼吸,並維持相對的身體放鬆狀態來處理過度喚起。 ::* 使用正念幫助覺察,透過特別行動引導(如吃一顆葡萄乾、凝視窗外的風景)或是安排正念活動(行走、飲食、沐浴等)以及讓病人養成刻意安排時間進行思考、觀照自己情緒(可以搭配靜坐、瑜珈),來幫助病人面對情緒,仔細觀察自己身體所發出來的訊號,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這種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 ::* 人際關係,良好的支持是避免受創最重要的保護因子。當患者恐懼時,信任的對象能使患者平靜下來。這些關係的角色能提供身體和情緒安全感,免於感到被羞辱、被責備和被審判的安全感,並且增強勇氣來承受、面對和處理既定事實。 :4. 整合創傷記憶,經由整合創傷記憶之後,人們可能會成長,並透過重新的思考,來建立與社會或他人的連結。 :5. 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6.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學者認為,我們的想法能影響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因此,認知行為療法的目標,便是讓患者在生活中,察覺及意識到某些事件會讓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並在發現這些負面的想法會引發不好的感覺及行為後,期望日後能選擇正面的認知或行為。 :7. 減敏感法<ref name=":0">Bassel van der Kolk M.D. 2017.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ref>,治療者先讓患者放鬆自己,然後呈現一個中度焦慮的刺激數秒鐘,之後讓患者評定其焦慮程度,再放鬆約二十至三十秒鐘,然後再度呈現該中度焦慮刺激數秒,再請患者評定焦慮程度。通常經過數次或數十次練習之後,患者的焦慮程度就會降到相當低的程度,不再對該情境感到困擾。此時治療師可進一步協助患者進行較嚴重焦慮情境的制伏工作。 ''' =====相關研究與未來挑戰:===== '''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只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 PTSD 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在亞洲,雖然是發生情況的熱區,但相關研究算是較為落後的,而台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因此文獻產出的數量也較少,有時甚至要在沒有計畫補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普遍來說,台灣對於創傷後症狀的關注仍在起步階段、有待加強。 :研究顯示,PTSD 患者與自殺傾向的連結非常的高,<ref>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Sareen J, Houlahan T, Cox BJ, Asmundson GJJ Nerv Ment Dis. 2005 Jul; 193(7):450-4.</ref> 且患者在人際關係、為人父母等皆會受到極大的挑戰<ref>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income and mental disorders: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Sareen J, Afifi TO, McMillan KA, Asmundson GJ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Apr; 68(4):419-27.</ref>。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口有長期的心理醫療負擔,除此之外,由於這些患者可能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工作,嚴重者還必須花費家庭或社會的成本來照顧,在社會上成了一種隱形的負擔。若是我們能在災害的初期先提供適當的介入協助,預防心理的負擔轉化成 PTSD 症狀,便能減少整個社會對於照顧 PTSD 患者的負擔。 ''' ===== 加害者創傷壓力([[w:en:Perpetrator trauma|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PITS]]):===== ''' [[w:加害者創傷壓力|加害者創傷壓力]](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 PITS)是一類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因為自己犯下殺生或其他相似暴行所引起時,所會出現的狀況。 加害者創傷壓力和道德傷害(Moral injury)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道德傷害更多指的是個人認知上自己犯下的道德罪惡所會造成的各種心理、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 '''狀態(Status)''' DSM-5 在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定義的討論下,討論了主動參與作為心理創傷的可能原因,並列舉了「軍事人員成為加害者、目睹暴行、殺害敵人」等事項,作為可能的肇因。 目前已有一些關於退伍軍人、執行死刑或酷刑的人、執行勤務時開槍的警察、犯下殺人罪的人、從事墮胎工作的人和其他人的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研究出現。 * '''嚴重性(Severity)''' 所有考慮到加害者創傷壓力的嚴重性的研究都指出比起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創傷,曾經殺生的人的心理創傷症狀往往更加嚴重。一項利用美國政府的越戰老兵資料庫的研究指出,那些說自己曾經殺人的老兵的症狀,和那些說自己沒有殺人的老兵的症狀有不同之處,侵入性思維(做夢、閃回、不想要的想法等)和突發性的憤怒在有殺人的老兵身上更常出現,而專注力和記憶問題較少出現;此外,在那些回答說自己曾殺人的老兵身上,過度警覺、社會孤立感以及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的崩解感(sense of disintegration)也更加常見,酒類濫用和古柯鹼濫用似乎也更加普遍。 * '''夢中的情景(Dream motifs)''' 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夢中的情景,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相較,有不同之處。儘管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在夢中都會出現影像性的片段,不斷地以影像的方式重複回憶造成創傷的事件,其他的一些情景更常出現在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的夢中。其中一種常見的夢境是雙方角色互換,自己被受害人給殺掉,或者在如此情境中變得非常脆弱;另一個情景是受害者指控做夢的人為何他要有如此舉措;另一個可能性是自我一分為二,殺人的那個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 '''暴力循環(Cycles of violence)''' 一些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症狀會導致其他的暴力行為,憤怒的爆發,會導致家庭暴力和街頭犯罪;而情感上的麻木(emotional numbing)、分離(Emotional detachment)和與他人的隔閡(estrangement)以及對更多戰鬥活動的參與或對他人暴行的冷漠等,也都可能會對此有影響;另外心理創傷導致的藥物濫用也可能和暴力行為有關。 * '''例子''' 目前已有[[w:納粹大屠殺|納粹大屠殺]]、[[w:印尼反共屠殺|印尼反共屠殺]]、[[w:紅色高棉大屠殺|紅色高棉大屠殺]]、[[w:南非種族隔離|南非種族隔離]]等暴行的施暴者身上,以及屠宰場員工身上的加害者心理創傷的紀錄。在提到美國士兵在伊拉克戰爭當中的經驗時,心理學家羅伯特·傑伊·利夫頓(Robert Jay Lifton)在哈迪塞屠殺事件發生之後,做出了以下的敘述: 「在伊拉克發生的罪行,就像美萊村屠殺一樣,都是我所謂的『產生暴行的情境』的例子,這類的暴行不管在軍事或心理方面,都高度地結構化,以致普通人,也就是不比你我還要來得好或來得差的男男女女,在其中都可能犯下令人髮指的暴行。導致這些暴行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美軍士兵的心理狀態,在其中,他們深受因自己的同袍被不可見的敵人所殺所產生的悲憤所影響,同時他們對於找出所謂的『敵人』,產生了迫切的需要。」 拉亞·莫拉格(Raya Morag)是最早對加害者創傷壓力以及在 21 世紀的新型態恐怖主義戰爭的情境中對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區別提出理論的心理學家之一,而她在 2013 年的文章當中引述了對「產生暴行的情境」的定義。根據莫拉格的理論,作為道德創傷一種的加害者創傷壓力,在參與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以色列士兵,以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美軍士兵身上都有記錄到;探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期刊作者,也在屠宰場員工身上記錄到加害者創傷壓力,他們提到說:「這些人被雇用來殺死豬或牛之類性情溫和的動物,而要執行這樣的任務,這些員工就必須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站在他們面前的動物是甚麼當中抽離開來;而這種情感上的不一致,會導致家庭暴力、社會抽離、焦慮、藥物和酒類濫用,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問題。」 ===== 實驗:PTSD 病患重新經歷創傷腳本的腦部掃描 ===== * '''實驗簡述''' : 對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人進行掃描。第一次掃描前,受試者會先吸入放射性氧氣,當大腦任何部位的新陳代謝活動變得較多或較少時,該腦區的耗氧率會立刻改變,並被掃描儀記錄下來。在整個過程中也會監測受試者的血壓和心率,這些生理指標會拿來跟受試者大腦的活化情形做比較。 * '''受試案例''' : 四十歲的瑪莎是個小學老師。十三年前的某一天,那時她正開車接五歲的女兒回家,當她聽到車子持續發出嗶嗶聲,警告女兒的安全帶沒繫好,於是伸手調整安全帶,卻不慎闖了紅燈,一輛車從她車子的右側直接衝撞上來,五歲女兒當場死亡,她肚子裡七個月大的寶寶也在她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急診室的途中死去。一夕之間,瑪莎從活潑開朗的聚會風雲人物變成鬱鬱寡歡的人,不停自責。由於她再也無法與兒童相處,因此從班級教學轉任學校行政。就像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樣,兒童快樂的笑聲對她而言已經變成強烈的刺激。即使埋首於文書處理中,瑪莎依舊煎熬地度過每一天,悲慟到難以自處,只好不眠不休地工作。 : 瑪莎接受實驗時,研究者從監測器追蹤她的生理反應。錄音帶一播放,瑪莎立刻心跳加速、血壓飆升;光是聽到腳本,就激起她十三年前發生車禍時出現的生理反應。創傷腳本的錄音帶播完後,等到瑪莎的心跳速度和血壓都恢復正常,研究者接著播放她的安全腳本:起床、刷牙,這時她的心率和血壓都沒有變化。最後,瑪莎離開掃描儀時,一副被擊垮、失魂落魄、嚇呆的模樣。她的呼吸很淺、雙眼睁大、肩膀聳起,呈現典型不堪一擊和毫無防禦能力的姿態。<br> * '''影像圖分析''' : 之後,科學家和統計學家比較腦部在情境再現與接受中性刺激時的活化狀態,製作出合成影像。影像圖上有一些令人費解的點和顏色,但活化程度最大的區域並不讓人意外,正是腦部中央偏右下方一個紅色的大區塊,即邊緣區,或稱情緒腦。目前已知強烈的情緒會活化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會在危險逼近時發出警告,並啟動身體的壓力反應。研究顯示,遭受創傷的人一旦接觸跟自己的特定經驗有關的影像、聲音或想法,即使事件已過了多年,杏仁核都會發出警報。這個恐懼中樞被活化後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和神經衝動,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以及增加氧氣吸收,讓身體做好戰或逃的準備。即使受試者很清楚自己正安靜地躺在掃描儀裡,但繫在手臂上的監測器仍記錄到狂亂激發的生理狀態。 : 除此之外,在左額葉一個稱為布洛卡區的白點,此處的顏色改變意味著這個腦區的活動量顯著下降。布洛卡區是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中風病人的這個部位常因血液供給中斷而受到影響。若布洛卡區功能異常,就無法將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或文字。影像圖顯示,創傷情境一再現, 布洛卡區就會「斷線」,換句話說,這些證據顯示創傷對大腦造成的生理損害不亞於中風,甚至可能有部分還雷同。 : 所有創傷都是先於語言的。在極端情形下,人們有可能大罵髒話、呼天搶地、驚嚇大哭,或者「關機」。遭受侵害或意外的倖存者在急診室不發一語地呆坐著,受創的孩童說不出話也拒絕交談,戰場士兵的照片裡是一群眼神空洞、無言凝視虛空的人。即便過了好幾年,受創者通常仍然很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遭遇。他們的身體再次經歷恐懼、暴怒、 無助,以及戰或逃的衝動,這些感覺幾乎不可能清楚陳述。創傷的本質使我們被逼到理解的邊緣,切斷人類因共同經驗或可以想像的過去而產生的語言。 : 但這不表示人類無法談論曾經發生在自身的悲劇。多數倖存者,例如越戰後的退伍軍人,最終都能對自己的症狀和舉動提出一些解釋,有許多人都稱這些解釋為「封面故事」,但這樣的故事鮮少能反映患者真實的內在經驗。但是要把自己的創傷經驗組織成一則連貫、條理分明的故事(有起始、過程與結尾的描述)並不容易。 : 語言失效時,揮之不去的影像便占據這段經驗,以噩夢和情境再現的形式一再出現。從受試者的腦影像圖可以發現,相對於布洛卡區的不活化,布羅德曼十九區會亮起,這區域位於視覺皮質,外界圖像進入大腦後會先被送到這裡暫存。研究者對於這個腦區在創傷事件發生很久之後仍會活化感到驚訝,因為正常情況下,原始圖像送到十九區後就會立刻分散到大腦皮質的其他部位,以詮釋所見事物的意義。但在這次實驗中,受試者的這個腦區又亮了起來,仿佛創傷正在實際發生。<br> * '''創傷與左右腦''' : 左右腦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處理我們創傷的經歷。根據腦部掃描的影像圖顯示,當受試者經歷情境再現時只有右側大腦的圖像會亮起來,代表過去的創傷影像會使右腦相對活化。根據腦神經學的研究.左腦會記住事件中的事實、數據和詞彙,並透過解譯器解釋、整理經驗;右腦則儲存對聲音、觸覺和氣味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引發的情緒,會對過去經驗中的聲音、臉部特徵、姿勢和地點產生自動化反應。當某個事物令受創者回想起過去,他們右腦的反應會猶如創傷事件正在此刻發生,但由於其左腦此時無法妥善運作,因此他們或許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驗創傷和重演過往,進而引發暴怒、 害怕、氣憤、羞愧的感受。等情緒風暴過去後,他們可能會遷怒於某件事或某個人。雖然大多數人有時也會有類似的心理變化,但 PTSD 患者發生的頻率和腦部活躍的程度皆高於一般平均,而且難以平復。<br> * '''猛然飆升的心率和血壓''' : 當接觸到造成創傷的事情時,受試者的心率和血壓數值會劇幅增加,這樣的生理狀態來自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的影響。腎上腺素是我們面對危險時,幫助我們反擊或逃跑的關鍵荷爾蒙之一。正常情況下,當人們面對威脅時,壓力荷爾蒙會暫時增加,威脅一解除就消退,身體也回復到正常狀態。但對 PTSD 患者而言,其壓力荷爾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回到基礎值,且一受到輕微壓力,刺激便會迅速不成比例地暴增。壓力荷爾蒙經常升高,會造成記憶和注意力問題、易怒、睡眠障礙等潛在影響,也會衍生其他長期的生心理健康問題。 : 面對威脅時,可能有另一種掃描儀還無法測量到的反應,那就是否認:受創者的身體記錄著威脅,但意識層面卻好像沒有什麼事發生一樣。然而,儘管受創者的心智學會忽略情緒腦傳來的訊息,但警報信號並沒有停止,情緒腦仍持續運作,壓力荷爾蒙持續發送訊號,要肌肉繃緊以採取行動,或是崩潰而動彈不得。這些生理影響持續不減,直到以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被注意到。藥物、毒品和酒精可以暫時減緩或讓人忘卻這些難以忍受的感覺與感受,但傷痕會一直留在身體上。 * '''小結''' : 大部分的心理學書籍都建議一些藉由談論痛苦感受來緩解問題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此實驗所見,創傷經驗本身會阻礙這樣的做法,無論發展出多少見解和理解,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一個人遭受到難以啟齒的經驗後,很難說出那些經驗的核心元素。要他們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些受害及報復的故事比較簡單,但是若要他們去留意、感覺自己真實的內在狀態,並用語言描述出來,相較之下就困難多了。 : 掃描顯示受創者的畏懼有多麼頑強,而且會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給觸發。他們沒有將創傷經驗融入向前流動的生命之河,而是繼續留在「過去」,不知如何回到「現在」並充分活在當下。這也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常陷於過去回憶的泥淖裡的原因。 ===== <u>實驗:性虐待對成長的長期影響</u> ===== * '''背景和前言''' :1986年,法藍克・普特南[[w:Frank W. Putnam|(Frank W. Putnam)]]與潘妮洛普・崔克特(Penelope K. Trickett)針對「性虐待如何影響女性發展」進行第一份縱貫性研究<ref group=核心觀念>Trickett, P. K., Noll, J. G., & Putnam, F. W. (2011). The impact of sexual abuse on femal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a multigenerational, longitudinal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2), 453–476.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1000174</ref>。這項研究結果出爐前,研究者與治療者認識的亂倫後果,完全根據在受害孩子的自述,以及成年人事後多年重構回憶的基礎上,因為尚未有任何研究是透過追蹤長大後的女性來檢視性虐待對學校成績、同儕關係、自我概念與後來的感情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普特南和崔克特也關注這些女性的壓力荷爾蒙、性荷爾蒙、免疫功能和其他生理指標隨著時間出現的變化,並且探索潛在的保護因子,例如智力以及來自家人與同儕的支持。 * '''受試者選擇''' :研究人員透過哥倫比亞特區社會服務部,召募八十四個確認曾被家人性虐待的女性,並以八十二個年齡、種族、社經地位和家庭結構相同但不曾受虐的女性作為控制組。研究開始進行時,她們的平均年齡是十一歲,在之後二十年當中,兩組人員都接受六次完整的評估,前三年每年評估一次,然後在十八歲、十九歲和二十五歲時各評估一次,她們的母親也參與早期的評估,而受試者的兒女會參與最後一次評估。這些女孩(現在已長大成人)當中有高達 96%從一開始就持續參與研究,直到結束。 * '''實驗結果''' :結果相當明確:相較於控制組,也就是同樣年齡、種族和社會環境的女性,'''曾被性虐待的女性受到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包括認知功能缺陷、憂鬱、解離症狀、性發育問題、高肥胖比率以及自殘。'''她們高中輟學的比率高於控制組,壓力荷爾蒙反應出現異常,青春期較早開始而且累積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精神疾病,也更常罹患重大疾病或進出醫院。此追蹤研究中,也能看到性虐待如何影響發展,例如,這兩群女性每次進行評估時,都被要求描述前一年發生最糟的事,研究者則藉此觀察她們痛苦的程度,並同時測量其生理狀況。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的反應都是憂慮。三年後,再次回答相同問題時,不曾受虐的女性再次表現憂慮,而曾受虐的女性則變得漠然、麻木。後者的生理現象也符合觀察到的反應:在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都呈現壓力荷爾蒙[[w:皮質醇|皮質醇]]增加;然而三年後,曾受虐的女性回答時,皮質醇卻下降了,'''身體已經隨著時間適應了慢性創傷。'''此狀況讓受虐女性變得冷漠麻木,女孩身邊的人較難注意到其心情狀況,甚至連她自己也可能注意不到。麻木使她對不幸缺乏該有的反應,例如採取保護行動等。 * '''亂倫對友誼及夥伴關係造成的廣泛、長期影響''' :不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通常會有幾個女性好友,也有一個男孩扮演類似情報的角色,把男生的大小事告訴她們。等進入青春期,她們跟男生的接觸便逐漸增加。相對之下,'''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極少擁有男性或女性密友,而到了青春期則會跟男性發生混亂的接觸,且往往造成創傷。'''其中,小學階段缺乏朋友是關鍵的差異。這段時期是既複雜又不穩定的階段,朋友可能忽然反目,同盟可能因排斥和背叛而瓦解,但這當中也有好的一面:女孩上中學時大多已熟練一套社交技巧,能夠辨識自己的感覺、處理跟他人的關係,或者假裝自己的情緒等等,且大多數人也已建立頗為穩固的女性支持網絡以宣洩壓力。當她們漸漸邁向男女交往以及性的世界時,這些友伴關係能夠提供一個思考、閒聊與討論的空間。 :然而,曾受性虐待的女孩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由於她們難以或無法相信別人,因而沒有男性或女性好友。'''她們厭惡自己,心理狀態也與其作對,導致她們不是過度反應就是變得麻木。她們跟不上許多「女性活動」,或由嫉妒驅動的拉攏、排擠競賽,因為參與者必須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所以別的孩子通常不想跟她們往來,因為在正常人的眼中,她們實在是太怪了。 * '''對性成熟(sexual maturity)的生理影響''' :除此之外,這些遭受亂倫、虐待,以及孤立的女孩,'''會比未曾受虐的女孩提早一年半進入性成熟'''。性虐待加速了受害女性生理時鐘及性荷爾蒙的分泌,與控制組相比,她們在青春期早期的睾固酮[[w:testosterone|(testosterone)]]和雄烯二酮[[w:Androstenedione|(Androstenedione)]]會增加為三到五倍,而這兩種荷爾蒙都會促進性慾。 * '''研究價值''' :普特南與特瑞克的研究結果仍持續發表中,但已能協助臨床醫師治療受到性虐待的女孩。例如創傷中心有位醫師,他在某個晨會中,報告一名叫艾耶沙的病患在週末又被強暴了。艾耶沙在星期六的五點逃離教養院,跑到波士頓一個毒蟲出沒的地方,吸食並嘗試多種毒品,最後跟一群男孩子坐車離開。星期天清晨五點,他們輪暴了她。艾耶莎跟我們見到的許多青少年一樣,無法說清楚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也無法思考怎麼保護自己,但她生活在動盪的世界,如果我們試圖用受害者/加害者的角度解釋她的舉動,其實於事無補,那些「憂鬱症」、「對立反抗症」、「間歇暴怒障礙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或診斷手冊提供的任何選擇也沒有幫助。'''普特南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艾耶莎如何經驗這個世界:為什麼她無法說出她怎麼了、為什麼如此衝動又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還有,為什麼她把醫生當作可怕、麻煩的人,而不是可以幫助她的人。'''藉此,我們可以看到曾被性虐待的女性,都遭受著極深遠的負面影響。 ===== <u>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波蘭<ref>PTSD Prevalence Among Polish World War II Survivors</ref>)</u> ===== *'''實驗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多人參與的戰爭,造成的死傷人數更是高達 5,000 萬至 7,000 萬人。許多歐洲國家從 20 世紀中期開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倖存士兵心理影響的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以集中營倖存者為中心,在丹麥、荷蘭、挪威和波蘭等地方都有進行。 :另外關於平民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末,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頻率。2008 年,在德國對全國有代表性的 60-85 歲人口樣本進行了研究,對 5033 名被測者進行了檢查。罹患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情形,根據 DSM-IV 達到 4.0%。 :在荷蘭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包括 1920 年至 1929 年期間出生的 10662 人的樣本,這些人是從該國 9 個主要城市的登記冊中隨機選出的。樣本包括: #戰爭期間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大批退伍軍人,包括來自日本的荷蘭東印度佔領的倖存者(1942-1945 年)和後來的印尼獨立戰爭(1945-1950 年)。 :根據 DSM-III-R 的資料, 4.6% 的被接受治療的受試者符合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標準。其中以迫害受害者為例: #比率 13%(最高):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在藏匿戰爭中倖存下來的猶太裔主體、日本集中營的倖存者。 #比率 3% (最低):戰爭平民受害者和抵抗運動成員。 #比率 7%:退伍軍人 :過去十年在西歐國家進行的其他研究中, 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從奧地利的 1.9% 到出生在德國的兒童的 10.9%。波蘭 2012 年的研究介紹了 218 個人的研究結果, 他們出生于 1929-1945 年, 年齡 63-78 歲。這項研究是在 2007 年年底在第三年齡大學進行的。PDS 和 IES 用來測量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根據 DSM-IV,使用 PDS 量表,潛在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的流行率達到 29.4%。波蘭以前的一項研究以生活在波蘭的猶太血統的人為中心,他們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兒童也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這項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流行率。目前該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為 55.6%。華沙非猶太裔第三年齡大學參與者的對照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發生率為 30.9%。 *'''實驗目的''' :在過去十年裡, 幾個西歐國家發表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形的研究報告,其中大多數是平民,而患病率從 1.9-10.8% 不等。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機率。 *'''受試採樣''' :樣本來自介於 70-96 歲的 59 名婦女和 37 名男子,針對此 96 人進行了分析。所有參與者都是 1945 年以前出生的,他們完成了適用於波蘭人的創傷後診斷量表(PDS)、事件影響量表(IES)、Beck’s 抑鬱症表(BDI)和二戰創傷相關問卷。 *'''實驗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有幾個值得注意的事情如下: #診斷出高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盛行率; #在沒有發生任何與戰爭有關的創傷性事件的群體和至少有一個此類事件中,與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在高度憂鬱症的研究中,利用 PDS 問卷測量的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比例達到 32%。根據 IES 與臨界點 35pts,34.4% 的受試者表現出強烈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症狀。相對於波蘭對二戰倖存者的其他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高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率。 :在波蘭的研究中,除了與戰爭有關的強度壓力源以外,在這裡解釋研究中發現與高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有關的其他相關因素: #社會記憶的干擾機制﹕例如波蘭人在的共和國時期(PRL)某些事件被阻攔或扭曲或在戰爭期間經常英勇戰鬥的人後來受到騷擾或侮辱; #政府避免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創傷問題﹕公共談話中的只允許敘述主要的某些群體遭受戰爭的創傷,如集中營倖存者、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士兵; #缺乏社會教育:在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理論和治療中,對創傷相關問題和心理教育的理解備受重視。現代的心理創傷知識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清楚的,但這種知識在波蘭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播和使用。 : ===== 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ref>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PTSD in World War II Combat Veterans</ref> ===== *'''摘要''' :臨床醫生越來越多地在越南老兵中識別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這種症狀很容易在曾經參與二戰作戰的老兵中消失。作者回顧了最近對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並描述了五個案例,說明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這一流行中的各種臨床表現。症狀包括焦慮、認知和體細胞綜合、抑鬱、酒精依賴和健忘症。儘管有不同的陳述,但患者的情況卻出現了一致的現象,如:患者會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反應,經歷了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與症狀加重有關的因素是退休和戰爭經歷的喚醒。儘管過去的研究強調了對創傷的重新抑制,但作者鼓勵採取靈活的治療方法,包括探索性的技術。 *'''實驗方法''' :本篇實驗專注再利用 post-DSM-III 的方法,研究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形。 *'''實驗結果''' :從這些病例中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是卻有一個一致的狀況發生在每一個病人身上,就是透過工作或養育家庭,使自己將戰爭的事情給忘記。而這些現象是藉由謹慎的實驗後所發現的,如:他們一致地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驚嚇反應,同時有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最後我們建議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員,能仔細詢問病人過去的戰鬥和創傷補償,無論病人有什麼診斷標籤。我們還建議臨床醫生在為這一組患者選擇治療方法時保持靈活性,不要立即低估探索性治療的價值。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ikipedia: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傷後壓力症(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緊迫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PTSD 與 PTSD 不同但相似,其主要差異是個人核心自我認同的扭曲和嚴重的情緒失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學者朱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於1992年在她的《創傷與復元》一書以及隨附的文章中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並非一個精準的醫療用詞,但其背後所反映的醫學病症就是一種 C-PTSD。一些例子如被綁匪挾持,經歷重大壓力的受害人在獲救之後,非但沒有對加害人感到一絲憤恨,反而還站在加害人的立場對其感到認同。 ======症狀====== 患有C-PTSD 的成年人有時是在兒童時代開始經歷長時間的人際創傷,而不是在成年時期開始,或者同樣也於成人期遭遇人際創傷。這些早期傷害打斷了對自我和他人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展。由於諸如照顧者或年長的兄弟姐妹之類的依戀對象經常造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或忽視,因此這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從根本上存在缺陷,無法依靠他人。這可能成為成人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普遍方式,稱為不安全依戀。但在當前的 DSM-5(2013)中,這種症狀既沒有包括在解離性障礙的診斷中,也沒有包括在 PTSD 中。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也會表現出持久的人格障礙,同時有顯著的再次受害風險。一般來說,建議以以下幾個症狀作為 C-PTSD 的判斷依據: :1.情緒調節的變化,包括:持續的煩躁不安,長期的自殺念頭,自殘,爆炸性或極度壓抑的憤怒(可能交替出現)以及強迫性或極度壓抑的性行為(可能交替出現)等經歷。 :2.意識變化,例如:失憶症或對創傷事件增強的回憶、一系列解離症狀、人格解體/失實症,和暫時性的回到過往經歷。 :3.自我認知的變化,例如:無助感或主動性被癱瘓,羞恥感、罪惡感和自責感,汙衊感或污名感,以及自己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感覺。 :4.對犯罪者觀念的各種變化,例如:對犯罪者關係的關注(包括對報復的關注),對犯罪者總權力的不切實際的歸因(儘管個人的評估可能比臨床醫生的評估更為現實),理想化或反常的感激之情,對犯罪者有特殊或超自然關係的感覺,並接受犯罪者的信仰體系或合理化。 :5.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例如:孤立和退縮,親密關係破裂,反覆尋找拯救者、持續的不信任感以及自我保護的反覆失敗。 :6.意義系統的變化,例如:喪失持續的信仰以及無望和喪失信心的感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小總結=====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種因患者曾遭受創傷而在心裡造成長期壓力,進而引發的後續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非是一種人格異常,它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失調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難以發覺的,除非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刺激後才會引發,而且這種症狀在外人看來可能只是一種「害怕」的情緒表達,但是這實際上卻是帶有極大的生理變化––––荷爾蒙調節的失常與神經異常的興奮。 * PTSD 是一種生理上的失常,其將人類對於危險驚覺的機制放大了很多倍,進而造成了這種疾病。在生物的演化之中,對於危險的遭遇,生物即在腦中將危險情景視為必須驚覺害怕的場景,此演化目的即為讓危險情境增加預測性,而危險場景的某些物品則會被放大而使感受者感到「害怕」,並使這個物品與危險產生鏈接。這個機制對於生存是非常有幫助的,然 PTSD 患者卻因為此保護機制的過度放大,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目前科學家對於這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的條件還不清楚,但是資料上可看出跟基因、創傷的持續性、先前就有的精神上的疾病(過度神經質)和缺乏情緒上的支持都可能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率上升。 資料來源:Maletis, J.(2019). The psych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joelle_rabow_maletis_the_psychology_of_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t-296263 [Accessed 10 Jan. 2019]. ==== 適應障礙症 ([[wikipedia:Adjustment Disorders|Adjustment Disorders]]) ==== 適應障礙症,是指身心面對生活環境變化、負面壓力等,因適應不良而產生障礙,導致生活無法如常運作,通常壓力累積三個月內,會出現明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例如:在公眾場合被人辱罵,造成極度的心情低落至不想出門無法上班,甚至不能言語,特別是在童年期有過創傷經驗的人,如:被遺棄、失親、羞辱等,特別容易患此病。而當遠離或解除壓力來源時,就會稍微減緩,基本在六個月內,就能夠找回原來的生活狀態。 =====與相似疾病比較===== 適應障礙症患者在壓力滅輕之後症狀也減輕,此與憂鬱症的病人不同的是,憂鬱症的病人通常找不到一個單一的明顯壓力來源。 與憂鬱症對比如下: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3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12em | col3width=9em | style=text-align:center | 疾病名稱 | 障礙適應症 | 憂鬱症 | 疾病時長 | 約六個月可恢復 | 需要長期治療 | 治療方式 | 遠離壓力源、改善環境 | 服藥、心理諮商 }} 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同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創傷往往非常嚴重的經歷,而適應障礙症的壓力來源往往只是一般可調適的壓力,而其反應卻超乎平常的強烈。 =====症狀===== 依據常見適應障礙症的症狀又可將其分為六個類別: <br> 1.伴隨憂鬱心情:抑鬱、流淚、絕望 <br> 2.伴隨焦慮心情:緊張、憂慮、不安、害怕與依賴者分離 <br> 3.伴隨焦慮和憂鬱心情:同時包含憂慮與焦慮心情的症狀 <br> 4.伴隨行為規範障礙:症狀侵犯他人權益、違反與其年齡相稱的主要社會標準會規範。如打架、逃學、破壞公物、魯莽駕車等。 <br> 5.伴隨品行及情感混合障礙:包含以上類別的所有症狀(憂鬱、焦慮心情及行為規範障礙) <br> 6.其他:包含上述未提及的症狀,如退縮、拒學、曠職 適應障礙症患者會出現何種症狀受所處的社會、職場及教育環境影響很大,而患者的年齡也會影響症狀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種類,如青少年患者通常較易有行為性的症狀,成人則較易有憂鬱症狀。 雖然適應障礙症裡頭,能觀察到這些憂鬱因子,但這些情況基本只會出現在人際關係和職場生活,多數案例只要遠離壓力來源,就能夠恢復到原來的生活狀態,然而若長期忽視進而演變成憂鬱症,即使解決了壓力來源,也還是會持續抑鬱。 =====治療===== 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生活壓力事件及病人對環境的不適應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須考慮對外界(家庭、同儕)的適應問題與病人本身內在心理的適應問題。 常見的治療法包含:<br> * 個人認知行為療法:用以增進問題處理能力、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及面對壓力的能力。<br> * 家庭治療:旨在改善家人間的溝通與互動,並希望患者能獲得家人的支持。<br> *同儕團體治療:此項治療聚焦於增進社交及人際互動能力。<br> * 心理諮商:參加一對一的商或是團體方式進行的諮商,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引導說出其恐懼、害怕或擔心,也可以和有相同感覺的人互相交流,以得到支持、減輕或除去負面的情緒及想法。<br> * 認知心理治療:透過晤談習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建立正向的認知及增加個人因應技巧,以減少焦慮、壓力或無法控制的情緒。<br> * 閱讀治療:透過閱讀及與素材的互動,可轉移負面情緒的注意力,也能觸動情感引發共鳴建到情緒的宣洩,從讀物中可以獲得支持建立自信,或有所領悟及自我省思,讓自己可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對困境。<br> * 藥物輔助治療:必要時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抗焦慮、抗憂鬱、情緒穩定藥物等。 <ref>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adjustment-disorders</ref><ref>https://802.mnd.gov.tw/ListP0003102.ShowItemListState.do?StateEvent=InitEvent&QueryRecord.ArticleId=2016-07-06%2013:38:57</ref> === 長期壓力事件=== :相較於創傷事件,長期壓力事件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對到的壓力事件,並且持續的存在'''。這種壓力事件與創傷事件相比,前者可能會對壓力承受者產生正面的效果,而後者則只會對個人產生負面壓力。以下將介紹最常見的三個長期壓力事件: *''' 社會壓力''' :泛指'''因社會上的價值觀對個人觀念不符或相違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造成的壓力'''。常見的社會壓力有競爭、經濟能力、種族與性別的歧視或偏見。 :為了讓自己不成為社會上的落後者,給自己造成壓力,以經濟困境為例(如失業與貧窮),除了維持日常所需的壓力外,可能要面對來自社會異樣的眼光,因此產生社會壓力;又或者社會對於特定人或群體有刻板印象,而對其行為舉止,甚至是未來發展產生歧視與偏見,如種族或性別的歧視及偏見。對於這些特定人群,在生活上的各方面,皆需要去避開這些負面的眼光,甚至是直接承受,因此產生壓力。另外,通常社會壓力也會'''因壓力承受者身處的風俗民情而改變'''。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台北等大都市可能就會有很多的競爭壓力,像是面臨到可能被裁員的失業壓力;而在觀念較保守的農村可能就會有比較多的性別偏見或對特定族群歧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 父母期待''' :泛指'''父母對自身表現的期待而造成的壓力'''。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相對應的父母期許壓力也有所不同:<br> :* 兒童時期:父母可能會期許子女的才藝學習,或是日常生活的規矩。<br> :* 求學的時期:許多父母都會期許子女有更好的學習成績,甚至會開始與其他人比較。<br> :* 畢業後:父母的期許可能是職業或婚姻的選擇。<br> :適量的父母期待如:給定合理的目標、適時的給予鼓勵,對子女來說可能會有正面的砥礪效果,成為其學習動力。然而,過多的要求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負面的影響,並且長期生活在無法回應父母期待的苦痛之中。有時,父母過高的期望會破壞孩子正常的發展。例如: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願望 : 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動來使父母高興。因為在孩子看來,只有他們達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們在父母的眼裡才有地位,才會變得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來自父母的期望往往會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 自我期許''' :與父母期待十分相像,但壓力源來自'''人們本身給予自己的壓力''',與其他常見之壓力事件不同。壓力的程度通常因人而異,自我要求高的人會訂定較高的目標,而一般人只求完成事情即可。自我期許所帶來的壓力通常都是砥礪自身,能有正面效果的壓力。但是,若一個人時常無法達到自身所要求的目標,可能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有著嚴重的自我否定現象,造成較負面的影響。以完美主義者為例,這些人可能會過度追求完美,而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壓力。 ====特定的長期事件(一):癌症==== :癌症對生命是重大威脅,可能成為一個引發創傷後壓力症的創傷事件,早在 1951 年,便有學者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而 1952 年,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w:en:Albert_Ellis|Albert Ellis]])三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此外,對於疾病復發的擔心會導致焦慮與憂鬱,造成癌症即使治癒,也會成為憂鬱症的高風險群,近來越來越多研究關注癌症病患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在癌症病人身上的盛行率高於一般族群,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升高自殺危險性。 :癌症病人在診斷後,根據統計與國外報告,約有 4-5 成病人有身心問題(失眠、焦慮、憂鬱),近六成的人不曾經尋求過改善方法與諮詢,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失眠也是慢性壓力的一個指標,長期失眠,免疫功能下降,生理時鐘、褪黑激素的不正常,都會影響身體免疫相關、發炎相關的基因表現,這些都是助長癌細胞的原因。 :憂鬱症在癌症病友之中盛行率約 10-20%,但會影響身、心與就醫意願,更有研究進一步指出膀胱癌、腎臟癌、頭頸癌憂鬱症患者死亡率明顯增加(3.5 倍)。 :在一篇 2021 年的報導中,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失志症候群」是 2001 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根據臨床數據,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中,憂鬱症與失志症候群的比例約為 1:1,而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 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可利用「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表」替自己或家人先做自我評估: * 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 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 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 我覺得焦慮煩躁 * 我覺得無望無助 * 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 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有可能出現「失志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特定的長期事件(二):照護====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臺灣失能、失智族群與身心障礙者約 76 萬人,其中 50 萬人以上是超過 65 歲以上的長輩,家庭照護者平均照護時間達 9.9 年。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若當壓力過度沉重,嚴重影響睡眠、食慾、情緒、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國外研究也顯示,約 2 成家庭照護者罹患憂鬱症,65%有憂鬱傾向、87%有慢性精神耗弱,家庭照護者死亡率亦高於其他家庭成員約 60%。 *若照護者發生以下傾向,則是已面臨到照護壓力過大的問題 #長期淺眠或失眠 #容易情緒失控 #脾氣變壞 #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對休閒活動或社交不感興趣 #出現家暴行為 #出現自殺意念 :目前針對於此問題,政府正視的方式包括提供長照喘息服務,能透過居家式(照護員到家中執行 3-6 小時照護)、社區式、機構式與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長照機構會安排專業人員到府針對受照顧者失能等級進行評估,再共同擬定照護計畫,核定後開始使用喘息服務與照護資源等等。 ====特定的長期事件(三):面對死亡==== :生與死,是一個終生課題。雖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但面對至親的離世,多少傷感還是難免。一般來說,哀傷期並不需要專業協助和介入,如果處理不好,將有可能發展成精神障礙。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w:Five_stages_of_grief|five stages of grief]])=====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模型,又稱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絕症患者、喪失至親之人被認為會經歷這些階段。這一模型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的。這五個階段後來廣泛流傳,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 class="wikitable"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 |- ! 階段 !! 描述 |- | 否定(Denial) || 這個階段的人會極力否定、不願意接受事實,而更願意去相信錯誤、虛假的現實 |- | 憤怒(Anger) || 當哀傷者發覺到自己無法再不面對現實,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便會感到惱怒,從而遷怒身邊的其他對象 |-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哀傷者會開始抱持著能夠扭轉哀傷的現實的希望,通常是以「延長自己壽命直到特定期限」或是「向超自然力量以自己的生命、生活型態、珍視之物提出要求交換」的形式 |- | 沮喪(Depression) || 在意識到討價還價不會有作用後,哀傷者會陷入沮喪,開始不珍視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也能一起離開 |- | 接受(Acceptance )|| 在沉澱心情後,哀傷者會正式接受至親離開的事實,情緒也會逐漸穩定,並出現對於生命,正面的思考方向 |}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跟兩人在生前的關係,去世的原因和過程,和喪親者個人的性格等等有關。一般來說,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至一年的哀傷期,而當中會經歷五個階段。在親人去世的首數天,情緒未必太激動,反而可能表現麻木,又或者否認至親已經離去的事實。 :然後,隨著身後事的辦理,喪親者的情緒逐漸顯現。這是哀傷期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喪親者的情緒低落仍屬正常反應。除了情緒低落以外,他們還可能會自責、憤怒、焦急、埋怨、感到孤獨和無助、非常思念逝世者,經常回想過往日種種。之後他們依然會拒絕承認親人已離世的事實,甚至出現一些搜尋的行為,重複去做以前和逝世者做的事,去某些地方懷緬,甚至避免執拾逝世者的物件。甚至還可能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例如疼痛、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如果期間情緒嚴重失控、長期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嚴重者有可能產生幻覺,或者尋死念頭,此時便超出了正常的哀傷反應,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需要認真處理。 :最後,喪親者接受了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並收拾心情,生活重返正軌。即使偶爾記起已逝世的親人,但依然能坦然面對。 :值得一提的是「週年效應」,每逢節日和一些特別的紀念日子,喪親者的情緒會比較波動,即使他們本來已經克服了哀傷期,但在此週年效應下,他們會再次感受哀傷期中的徵狀,此乃正常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步過哀傷期''' :要步過哀傷期,第一步先要接受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這必然是痛苦的過程,於是身邊人的支持尤其重要。喪親者不應過份壓抑情緒,或者否定悲傷的存在。如果情況許可,喪親者參與身後事的辦理,有助渡過哀傷期。如何重新建立沒有了至親的生活也是關鍵,當中牽涉了生活規律的調整、生活習慣的改變、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甚至社交圈子的重新建立。 :'''複雜性哀傷''' :假如喪親者的哀傷延續,甚至出現持續抑鬱、幻覺、過度自責,甚至自殺念頭,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社交,便出現了醫學上的「複雜性哀傷」。最新的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四的喪親者會出現「複雜性哀傷」的情況,而當中以女性,和離世者非常親近,或者關係矛盾不清,加上離世者是突然或意外死亡的,就更容易出現這情況。 ==== 特定的長期事件(四):生產 ==== =====產前憂鬱症===== '''簡介''' 懷孕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經驗,也會同時受到許多親友的祝福。但在準備歡迎新生命的同時,也代表家庭生活將邁入新階段,準爸媽也將需要適應彼此關係的改變和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命,因此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在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單一事件最高分為100分),懷孕的壓力分數就高達40分、新生兒降臨的分數也有39分。 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病因''' * 生理層面 在第一孕期時,女性荷爾蒙系統會出現變化,使雌性激素、黃體素急遽增加,連帶影響其他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情形,而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經常被認為與許多情緒相關障礙症有關,如焦慮、憂鬱等。 此外,懷孕會引起的媽媽生理上的不適反應,如孕吐、頭暈與頭痛、疲倦與嗜睡、乳房脹痛、腸胃道不適...等,同樣也會帶給準媽媽不小的壓力,進而影響心情。 * 心理層面 懷孕時,媽媽們最主要的心理壓力之一就是角色的轉變。「我真的做好準備成為一位母親了嗎?」是許多準媽媽心中的擔憂,面對未來即將承擔的照顧責任,充滿不確定感,而經濟因素及生活型態變化等現實面的壓力,都有可能使準媽媽們喘不過氣而感到情緒低落。 若準媽媽們本身的性格就是責任感較強、求好心切的,也更容易因為各種煩惱而焦慮不安,而持續的情緒低落,亦可能會導致曾經的憂鬱症病史再度復發。 * 社會層面 家庭或世代之間的價值觀異同,會對準媽媽帶來很大的影響。若丈夫、家人與親友能予以溫暖而穩定的支持,準媽媽們的情緒會相對穩定;相反地,如果準媽媽們感受不到身旁家人們的關心,甚至有老公這個「豬隊友」在扯後腿,就很有可能導致憂鬱的情況。 '''症狀''' *長時間心情低落,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情提不起勁。 *感到疲憊,無精打采。 *事情記不起來,無法專心,或難以做決定。 *睡眠困難,睡不著或睡不飽。 *體重有明顯變化,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心神不寧、焦躁不安,過度擔心、煩惱寶寶的事情。 *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媽媽的角色,感到無價值感,產生嚴重的內疚或罪惡感。 *感到絕望,甚至重複出現自傷或自殺的念頭。 '''治療''' *大腦營養素補充: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改善情緒問題。 *心理治療:包含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伴侶治療等,有助於舒緩、解決準媽媽的壓力。 *芳香療法:根據個人情況調配不同的精油處方,調劑身心狀態。 *微電流刺激治療:利用微弱的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促使大腦分泌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藉此改善準媽媽憂鬱、焦慮、失眠狀態。 =====產後情緒障礙===== '''簡介''' 產後情緒障礙 (postpartum mood disorder, PPMD)為父母在新生兒誕生後,可能會因為生活步調的改變、教養責任等因素引發的情緒障礙。而其中經歷生產時的痛苦、照護新生兒的筋疲力竭、體態的改變、賀爾蒙變化等等,讓婦女遭受PPMD之苦的比例高於男性。事實上,在一項前瞻性縱向研究中,3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 22 歲)的母親有產後抑鬱症,比起控制組有更高的皮質醇水平(代表壓力反應性增加),以及更高的社會威脅評價(透過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Barry 等,2015)。 '''常見 3 種產後憂鬱'''<ref>{{cite news|author=畢翠絲|title=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url = https://www.ttvc.com.tw/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a-14819.html|publisher = 《常春月刊》462 期}}</ref> * '''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此類的發生率非常高,約佔產婦的 70%-85%,較好發於患有嚴重經前緊張症候群的患者、意外懷孕、曾想墮胎者,及晚期懷孕時表現情緒不穩定的產婦。大多產後3-10 日內發生,發作的時間很短暫,由數分鐘至數日,通常不超過二週;症狀也輕微,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會表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擔起照顧新生兒的使命。 *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此類的發生率約佔產婦的 10%-20%,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它的症狀與「產後沮喪」症狀類似,只是症狀更多樣化、更嚴重、發作時間更久,嚴重的行為失常在產後數週乃至數月才會發生,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典型的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反應變遲鈍、疲憊不堪、強烈的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一旦發生此病,下次產後再發生的比率約 20%-30% *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此病的發生率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大多在生產二天以後才開始發作,以產後一至四週發作為最常見,但也有病人會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症狀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產後精神病的典型症狀,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神智不清、像「木頭人」,幾乎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有罪惡感、無力感及產生一些誤認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等幻覺。 '''病因''' :產後憂鬱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早期認為只發生在婦女,後來發現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有此症狀,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生理、情緒、基因及社會因素所造成,也可能受到像是體內激素的變化、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風險因子包括以前曾出現產後憂鬱症、躁鬱症、家族中有重性憂鬱疾患的病史、心理壓力、妊娠併發症、缺乏支持,以及物質使用疾患。 '''症狀''' *憂鬱 *脾氣暴躁 *疲憊 *失眠 *食慾不振或食慾增加(安慰性進食:透過進食來紓解壓力) *失去興趣 *不能應付生活 *內疚、絕望、自責 *焦慮 *持續的感覺到悲傷 *覺得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寶寶 *覺得難以親近自己的寶寶,感到冷漠,有寶寶的陪伴也感受不到喜悅 *想要自殺或自傷 '''哪些人容易得產後憂鬱症?''' *產前即有憂鬱症者 *自尊受傷害者 *照顧孩子備感壓力者 *懷孕及生產過程經歷生活壓力事件者 *較缺少社會支持者 *夫妻婚姻關係較不合諧者 *孕前有憂鬱症病史者 *家中嬰兒氣質屬難養型者 *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缺乏者 *未計畫中的懷孕婦女 *出生嬰兒狀況不穩定者 *高危險妊娠者 *多胞胎懷孕者 '''診斷標準''' :目前各界仍無統一的診斷指標,常用的診斷方式可分為量表評估與臨床定式檢查兩類。量表評估多依據各種自評量表例如 EPDS(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SLC-90,SDS(憂鬱自評量表)等進行判定;其他較明確的標準是 1994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的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如下: :若在產後 2 周內出現下列症狀的 5 條或 5 條以上,即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的象徵: *情緒憂鬱 *對全部或大多數活動明顯地缺乏興趣或愉悅 *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過度 *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疲勞或乏力 *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 *反覆出現死亡的想法 '''治療''' :*運動:產後 2-5 個月、每週 3 次、每次 1 小時的伸展運動能協助減輕產後憂鬱。 :*藥物:與身心科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劑,幫助改變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協助情緒獲得良好的控制。但仍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服用三環類的抗憂鬱藥物,初期嘴巴會較乾燥及感覺昏睡。 :*心理諮商: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找到因應策略,如: ::*對於懷孕生產需意識到是高壓力事件 ::*學習辨別須處理的孕產期壓力來源 ::*評估孕產期的壓力指數 ::*列出待改善的目標及可動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等 ::有效的諮詢方式包括[[w:人際取向心理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PT)、[[w: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心理動力療法 === 短期壓力事件=== 指壓力事件對人們影響時間較短,並且通常為突發性事件或簡單的小事。以下將介紹突發性事件和日常瑣事這兩個短期壓力事件。 ====突發性事件==== 為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的壓力事件,這邊與創傷事件不同的點是其壓力不會對人們心情產生巨幅的負面衝擊。舉幾個例子來說:人們在路上遭遇小車禍時,可能會有上班遲到的壓力;與他人談判賠償的議價壓力;在學校或上班時,可能會有與同學發生突發性衝突的人際壓力或老闆突然給新案子的工作壓力。舉凡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們在平常會遇見的突發性壓力事件。這種壓力給予人們通常為較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壓力事件並非可預見的;同時影響持續時間也較短,因為壓力會隨著事件完成而消逝。 ====日常瑣事==== 日常瑣事為人們平常偶爾會遇到的壓力事件,其包含事項眾多。在現在生活繁忙的社會型態中,最常見的即所謂的「等待」,如通勤時等待交通運輸工具到來、吃飯時等待餐點完成、蒐集資料時等待下載,這些在無形中對我們造成了時間壓力。但又因個人性格的不同,造成影響的幅度的不同。舉例來說,某些人可能無法在等待時做其他事來消磨時間,這類的人通常會遭遇較多的時間壓力,但某些人卻能夠在等待的間隔中做其他事讓本應有的時間壓力消失,又甚至有某些人喜歡放空而不讓這短暫的等待時間對其造成壓力。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選擇」亦容易產生壓力,選擇多不見得代表更快樂,根據卡恩曼與特佛司基的研究,失去的負效益比得到的正效益還少,因此人們選擇多並不會感覺到得到的多,而是失去了更多,此亦包含機會成本的概念。 *補充: 有些人格特質,包括對環境事物的認知判讀,將使其較其他人容易產生壓力反應,這些性格弱點主要是受認知的扭曲、對自己或他人有不合理的期待、自我脆弱度及應付壓力的行為模式等影響。人格特質在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個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被挫折,均可能對個體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壓力反應。而神經質性格(neurotic character)一般較容易對事件產生壓力,最常見的神經質性格有列幾種︰ {| class="wikitable" |- |'''完美型性格'''||害怕犯錯、過度小心的完美主義者,強調自我控制,且往往壓抑情感表現,嚴重時表現潔癖及吝嗇。 |- |'''焦慮型性格'''||急性、緊張、患得患失,對他人的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造成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 |- |'''依賴型性格'''||害怕失去人際關係的扶持和怕遭到拒絕,遇到問題無法獨立解決。 |- |'''戲劇型性格'''||害怕失去他人的注意和關心,人際關係和情緒容易變化不穩定。 |- |'''自戀型性格'''||認為自己是特殊的,無法同理他人,害怕被人認為不特殊。 |- |'''逃避型性格'''||對人際關係很敏感,害怕遭人排擠,造成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 |'''侵略型性格'''||需要經常去控制環境,怕吃虧和被人羞辱等。 |} 在進行治療時,若能先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和生活事件間相互運作的關係,並針對其性格特點予以輔導,則較能有效地處理壓力。 === 壓力的評估方法 === ====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Stress process)==== 壓力感受的形成,普遍分為四個階段: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 = 12em | col2width = 45em | 階段 | 例子 | 第一階段:客觀壓力源 | 個人接受到外在環境給予的要求(無論是心理或者生理),即客觀壓力源的出現 | 第二階段:初級評估 | 個人對真實要求、壓力衝擊的初步評估。產生主觀認定的要求,若評估壓力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三階段:次級評估 | 主觀評估(次級評估)個人的真實能力,並對壓力源採取措施,若壓力無法排除,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四階段:比較 | 比較前述兩者並產生主觀壓力源,個人處於壓力下會在心理或生理上實際表現出行為(戰或逃)。}}而伴隨壓力產生的行為表現(戰或逃),則是透過壓力源刺激下視丘進而使交感神經系統與腦下腺分別作用,使神經衝動,活化腺體與平滑肌或將壓力荷爾蒙經由血液輸送至相關腺體和肌肉,進而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 '''因應(Coping) ''' : 事件之後,個體會採取特定的因應行動,若個體評估所面臨的壓力環境是可以改變、操縱的,就傾向於改變並處理相同的困境,而因應策略包括前面討論過的消除外在壓力(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以及改變內在的心路歷程(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此處減少主觀壓力的方式,如培養能力、增加自信、不要訂過高的目標等。 : 因應策略亦可分為適應型(adaptive)和適應不良型(maladaptive): :* 適應型因應策略:能減少壓力,同時又能促進健康。例如:積極面對、紓解情緒、尋求支援、運動、放鬆、適當飲食和規律的生活作息,正當的休閒娛樂。 :* 適應不良型因應策略:暫時性的降低壓力,但可能會造成長期健康耗損。例如:過度飲酒或藥物濫用、社交孤立,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等。 : 一個良好的壓力因應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及操縱環境的能力;凡事在預期下進行,即使遇到緊情況或困難,亦能從容應對,使身心經常保持平衡狀態。 #對事情或工作很投入,可以忍受暫時的不快樂,而從長遠的宏觀來看事情。 #均衡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善用周遭的社會支援與網絡;能就現有的環境中,尋求情緒的支持以及人力或財力上的援助。 * '''壓力歷程的總結''' : 面對它(客觀壓力)→接受它(主觀壓力)→處理它(戰)→放下它(逃) ====評估方法==== 研究壓力的學者 Holmes 和 Rahe 提出此概念,並提出了生活事件量表,嘗試透過此量表來將生活中的幾項事件透過此表表達出壓力數值。表中先預設將婚姻此大多數人認為是重要事件的列於表中間,且預先給予了 50 的數值,受試者被問到的每個事件都被與婚姻做比較,需要花更多還是更少心力去重新適應。最後依照事件嚴重性和需要重新適應的時間,給每個事件數值。以下為 Holmes 和 Rahe 提出之生活事件量表: 生活事件量表遭到很多學者抨擊,主要反對點為此表預先設定每個人在碰到同一事件時會有相同的反應,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價值觀應會不同,因此對於同一事件就承受不盡一樣的壓力程度,像是某些人對於重大改變偏向以挑戰的方式來思考。舉例來說,懷孕給人的壓力程度就會依照自身健康、經濟、感情狀況等眾多因素影響而因人而異。即使這個量表被許多學者批評與研究證實其問題,但它仍然給予我們一個能夠評估我們當前所面臨到的壓力程度的衡量基準。 在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中,當客觀壓力源消失時,並不等同於主觀壓力源消失。當人接收到負面且強烈的事件後,若再看見相似的事物,可能會使當事人的記憶回想起那件負面的事件,這種狀況即與[[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 '''兒童青少年壓力量表''' 在兒童青少年中,壓力的量測方式有所不同,因為面臨成長的青春期、叛逆期,我們會面臨的環境不同於大人的職場,困擾的事情也比較不會是金錢來源、升遷、愛情、婚姻等等,而會是與同校同學的交際、課業,因此 Morganett,R.S.(1990)設計出一份屬於兒童、青少年使用的壓力量表。此表主要是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並且建議該如何給予協助。 說明:在下面所列的人、地或事中,圈選出你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的數字代號。 {| class="wikitable" ! rowspan="2" | 壓力來源 !! colspan="5" | ''' 壓力程度 ''' |- ! '''1:沒有壓力''' !! '''2:輕微的壓力''' !! '''3:中等程度的壓力''' !! '''4:很大的壓力''' !! '''5:極度沉重的壓力''' |- | 1. 某個特定的老師 || 1 || 2 || 3 || 4 || 5 |- | 2. 學校中的幫派人物 || 1 || 2 || 3 || 4 || 5 |- | 3. 某個特定的科目 || 1 || 2 || 3 || 4 || 5 |- | 4. 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同學聰明 || 1 || 2 || 3 || 4 || 5 |- | 5. 害怕失敗 || 1 || 2 || 3 || 4 || 5 |- | 6. 沒能入選某個校隊或團體 || 1 || 2 || 3 || 4 || 5 |- | 7. 擔心被同學愚弄或欺負 || 1 || 2 || 3 || 4 || 5 |- | 8. 無法達成父母或師長的期望 || 1 || 2 || 3 || 4 || 5 |- | 9. 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的學校 || 1 || 2 || 3 || 4 || 5 |- | 10. 擔心自己以後不知從事哪個工作 || 1 || 2 || 3 || 4 || 5 |- | 11. 擔心父母會離婚或再婚 || 1 || 2 || 3 || 4 || 5 |- | 12. 被姐妹或兄弟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3. 其他家庭成員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4. 沒有足夠的零用錢或生活費 || 1 || 2 || 3 || 4 || 5 |- | 15. 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 1 || 2 || 3 || 4 || 5 |- | 16. 因缺乏管教而易惹麻煩 || 1 || 2 || 3 || 4 || 5 |- | 17. 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懷與愛 || 1 || 2 || 3 || 4 || 5 |- | 18. 父母親吵架或打架 || 1 || 2 || 3 || 4 || 5 |- | 19. 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0. 自己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1. 失去某個要好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2. 沒有足夠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3. 遭到某個朋友的拒絕 || 1 || 2 || 3 || 4 || 5 |- | 24. 受到某個朋友的欺騙或背叛 || 1 || 2 || 3 || 4 || 5 |- | 25. 某個朋友在背後說我壞話 || 1 || 2 || 3 || 4 || 5 |- | 26. 感覺不被接受或不受歡迎 || 1 || 2 || 3 || 4 || 5 |- | 27. 父母不喜歡我的某個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8. 我擔心自己沒有男(女)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9. 不知如何結交朋友 || 1 || 2 || 3 || 4 || 5 |- | 30. 不知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 1 || 2 || 3 || 4 || 5 |} ''' 【總分說明】 ''' {| class="wikitable" ! 分數 !! 說明文字 |- |''' 30~45 分 ''' || 感受到適度的壓力,所需要的是父母在情緒上無條件的支持。只要沒有出現異於<br/>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 |- |''' 46~60 分 ''' || 感受到略大的壓力,應營造一個可以讓孩子疏發情緒的環境,並多傾聽孩子<br/>心裡的話。安排一趟開心的旅遊、吃一頓大餐等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 |''' 61~75 分 ''' || 孩子感受到強大的壓力,並可能已經出現異於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父母應該<br/>考慮帶孩子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其身心健全發展。 |- |''' 76 分以上 ''' || 孩子長期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內心壓抑強烈的情緒與不安。父母跟孩子應該立即<br/>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全發展。 |} ===挫折反應表徵=== 常見的挫折反應有憤怒、敵對、焦慮、恐懼、沮喪、失望、絕望、失助和淡漠等,同時與這些負性情緒體驗相隨的不僅有內在的心理生理反應,還有外顯的行為變化,如攻擊引發挫折的原因,逃避引起挫折的現實環境,動用心理防禦機制,極力尋求擺脱挫折的方法,等等。上述情緒反應的性質、生理反應的強弱及行為反應的特點,與當事人的人格特徵、對目標的期望水平和追求目標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密切相關。 ===挫折─攻擊假說([[w:en: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提出的學者==== 由美國心理學家[[w:en:John_Dollard|John Dollard]](1900年8月29日 – 1980年10月8日)、[[w:en:Leonard_W._Doob|Leonard Doob]](1909年3月3日 – 2000年3月29日)、[[w:en:Orval_Hobart_Mowrer|Orval Mowrer]](1907年1月23日 – 1982年6月20日)、[[w:en:Robert_Richardson_Sears|Robert Sears]](1908年8月31日 – 1989年5月22日)和實驗心理學家[[w:en:Neal_E._Miller|Neal Miller]](1909年8月3日 – 2002年3月23日) 於 1939 年首次提出。 ====內容==== 挫折-攻擊假說是一個描述攻擊行為的理論。攻擊行為源自於一個人在達成目標時受到的阻礙與挫折。當個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遭遇阻礙,會激發攻擊性的慾望,針對導致挫折的人或物產生破壞性行為,攻擊對象共有三類,第一是直接製造挫折的人,第二是旁人、與此事件無關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遷怒,第三是朔錯者本人,如自殺、自殘等。 ====例子==== 許多父母疼惜孩子,並不忍心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承受到一丁點挫折。萬一遭遇到挫折,則鼓勵孩子找藉口,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即所有的錯都是與自身行為無關的外力所造成的),父母無法教導孩子自我反省,並找出自己與挫折間的關聯。長期下來,在父母過度保護下成長的這些備受呵護的孩子們,會變得沒有任何挫折容忍力。當有一天父母不在身旁且面臨重大挫折時,這群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承受的孩子們便會將自身所從來未感受到的巨大挫折感訴諸對外在環境的攻擊性行為。 ====1941 年攻擊假說修正==== =====原本===== 1939 年第一次被提出時,這個假說的論點為:挫折會先於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挫折的必然結果。'''(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充分條件。)''' =====修正===== 然而於 1941 年,米勒([[w: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修正了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每一個挫折都會引起攻擊性動機,但'''若此動機太小時,仍然不會引起攻擊行為。因此,挫折可能會或不會造成攻擊行為,但任何攻擊行為都是挫折所造成。(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如果挫折繼續存在而沒有得到宣洩,攻擊性壓力就會累積,使得攻擊行為發生的機率持續升高,像是沒有適當洩洪的水庫遲早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潰堤。 ==== 批評 ==== 然而,挫折─攻擊假說一直以來備受學者們的質疑。如Seward在1945年提出,攻擊行為有可能來自於統治地位之爭(dominance struggles),迥異於挫折<ref>Seward, J. P. (194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h0054548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rat. III. The role of frustr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38''' (4): 225–238.</ref>;而Durbin與Bowlby也在觀察小孩時發現除了挫折以外,攻擊行為也可能來自佔有糾紛與對入侵的仇恨<ref>Durbin, E. F. M.; Bowlby, J. (1939). ''Personal aggressiveness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ref>。這些研究顯現了研究者對於挫折的定義不夠精確,Berkowitz也提出了挫折一詞定義上的效度質疑:倘若「挫折」的定義是「對於一個干擾內在行為的障礙所會產生的反應」,那各種攻擊行為背後的各式各樣的理由都會被歸類在挫折之中<ref>Berkowitz, Leonard (1962). ''[[iarchive:aggressionsocial00berk/page/n3/mode/2up|Aggress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US: McGraw-Hill.</ref>。因此,後續研究多不主張「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而聚焦在挫折本身與挫折是如何/如何不會造成攻擊行為。 ===挫折的來源=== # 權威階層,如父母、師長、老闆、上司等; # 不具體來源。 當面對不具體來源的挫折時,人們無法直接予以攻擊,卻仍然會感覺到憤怒——來自對於無法改善挫折感的現況所感受到的無力感。當人們無法且無處宣洩此憤怒時,便會'''尋求非挫折來源的其他目標宣洩怒氣,進而出現替代攻擊,即對無辜者攻擊'''。攻擊替代者和直接攻擊挫折的施加者一樣,可以達到宣洩怒氣的效果,而替代的對象和挫折的對象如果性質上越相近,其宣洩的效果就越大。例如工作時遭受斥責可能轉向家人宣洩憤怒;在學校被霸凌的兒童可能轉向破壞公物。 不過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攻擊行為是否真能使攻擊性動機達到宣洩作用,尼爾遜(E.A. Nelsen)於 1969 年進行過相關研究。 '''1969 年研究內容''' 以孩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擊行為並不會降低產生攻擊的動機,意即兒童仍然保持一樣的攻擊性,甚至還有提高攻擊行為的傾向。科學家亦曾以大學生做電擊別人的實驗,也發現當攻擊行為增加時,懲罰別人的傾向也跟著增加。社會上許多攻擊事件也顯示攻擊者常有連續攻擊別人的情形,並不會因做出攻擊行為而降低其攻擊性。 ====冷漠與憂鬱==== 面對挫折,人們時常會展現退縮及冷漠的現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理論描述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再遇上無法控制的事件,動物會從無法逃避的經驗之中學到無助,即便後來的情形已經是可以逃離的情況也一樣,這種習得的無助感難以克服。習得的無助感通常包括三個要素,即: # 面臨失敗時,有放棄的傾向 # 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 # 當責任確定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 以學習上的現象為例: #學生在成績不好時,會選擇逃避,例如:開始抄作業、作弊等 #學生面對學習困境時,不會將責任歸咎於外物(如:考試當天外面有聲響影響到考試狀態),而是自己本來就不會寫 #而當確定自己的成績不佳的原因是自己本身時,會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這方面的專長,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夠多 然而並非所有人在面對壓力都會習得無助,有些人會將此視為一種挑戰轉而激勵自己,該理論對於不同個體有不同狀況。 ====習得性無助研究及實驗====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這驗證了人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討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認知缺損==== 除情緒反應外,人們面臨重大壓力時也會出現認知能力的缺損,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以符合邏輯的方式思考組織,容易分心不能專注。認知缺損也可能使人們採取固定的行為模式,無法考慮新的替代方案。例如溺水的人拼命掙扎,使得自己更深陷苦境,而忘記能放鬆身體抑或是做規律地韻律呼吸;深陷火災的人不斷推門試圖逃離,卻無法打開向內拉開的逃生門而身陷火場。有些人會退化成童年時期的反應模式,謹慎的人會更加小心,反而因此退縮。 認知缺損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 高度情緒激發狀態會影響干擾訊息處理,當面臨壓力越感到焦慮、憤怒、憂鬱,所造成的認知缺損越嚴重。 # 認知缺損也可能源自於面臨壓力時,腦海中盤旋的分心想法。我們會考慮可能採取的行動、擔心行動造成的後果,以及對於自己沒把事情妥善達成感到自責。例如產生比賽焦慮的選手,可能會擔心隔天失常或是準備不夠。負面思考所引起的分心,可能使比賽時無法遵守指示或依身體去行動。 ====社會支持降低壓力與否==== 在現代社會中,不論在工作的職場、學校或家庭等生活場所,都會有各種壓力。這些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際關係,但能幫助人們解壓的也是人際關係,這種'''「個人對他人的支持」'''就是社會支持。周圍的精神支持或得到支持的感覺,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延長一個人的壽命,與他人關係越密切者越長壽。所以,人與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可以降低壓力的。無論對社會支持抱持主要效果或緩衝效果的觀點,兩者都假定社會支持與壓力是互相獨立的建構,兩者都被視為是健康、疾病、異常困擾或症狀的前置因素。但是 Thoits(1982)、Munroe and Steiner(1986)認為社會支持、壓力、健康或異常等建構,在概念、方法學、與實證上應為複合性關係(Compound Relation)。<br> === 壓力 vs.心理(挫折)防衛機制、連續(continuum)與診斷應用=== ==== 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 根據 Ransome Arthur 的理論,壓力與人的互動共分六個階段: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身心反應、反應處理、疾病行為、疾病評估<br> :'''一、 壓力的覺知:'''<br> ::覺知可以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訊息透過眼、耳、鼻、口、皮膚等感官,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組感覺與印象,即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接著透過過去的經驗、信念等去建構、解釋訊息。透過這兩個階段,壓力就可以被我們覺知,而我們所建構出來的覺知,可能無法反映事情真正的嚴重性,每個人因為自身不同的人生經驗,可能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壓力覺知。 [[File:壓力感知.png|缩略图|壓力感知兩步驟]] :'''二、 心理防衛:'''<br> ::當壓力被覺知之後,人們開始感到受威脅,而為了減低壓力的傷害性,潛意識裡的一些機制會自動活化,以抗拒壓力的威脅。此防衛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裡被揭露,並命名為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當心理防衛機轉發生問題時,疾病就有可能發生。主要的心理防衛機轉有下列幾種: ::按'''心理成熟度'''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60px"|防衛機制 |width="80px"|級數 |width="680px"|意義 |-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 || 一級 || 包括否定、歪曲和投射,是嬰兒在早期時常使用的心理機制。嬰兒早期的心理狀態是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愛戀自己,而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br/>如果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 |-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二級 || 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和幻想等,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但成年人身上出現也是正常現象 |-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 || 三級 || 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 |-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四級 || 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 |} ::按'''行為性質'''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30px"|名稱 |width="650px"|意義 |- |否認(Denial)|| 當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下意識地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徹徹底底地忽視它 |- |潛抑(Repression)||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仍會暗中影響我們的行為 |-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如果無法將特定的情緒發洩到當事人身上,就會轉向對其他人發洩 |- |投射作用(Projection)||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情緒與想法推給其他人,以爲是別人擁有這個想法 |- |退行作用(Regression)|| 當一些事情無法解決時,人們可能會展現幼稚的行為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人們心中有一些情緒與慾望,但知道這些是無法被社會所容忍,所以故意展現出反向的行為與情緒,來壓抑原本的想法 |-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人們可能為了降低痛苦或罪惡感,選擇性地去相信特定解釋 |- |抵消作用(Undoing)|| 用一些象徵性的行為,去抵銷一些原本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可能就會採取其他方式去彌補原有的缺陷 |-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當人們心中有某些慾望情緒無法排解時,就將這些情緒慾望昇華成為社會所讚賞的行為來發洩 |} ::心理防衛方法可能有好有壞、有幼稚有成熟,端看個人如何對待壓力以及壓力的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我們採取的方式,事實上人們不會只用其中一種來減壓,通常是合併使用的。 :'''三、 身心反應:'''<br> ::當壓力經過覺知歷程的修整,再通過心理防衛的緩衝,剩餘的部份就再也無可避免地會衝擊到我們。這些衝擊便是我們所實際經驗到的壓力,我們的生理與心理都會因此而改變,主要發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身心反應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方面 |width="450px"|症狀 |- |身體 || 可能會有口乾、頭痛、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 |- |行為 || 可能會出現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 |- |情緒 || 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反應等 |} :'''四、 反應處理:'''<br> ::一旦壓力讓人們產生生理、心理、社會的反應,人們就能夠意識到壓力的存在,這時人們為了讓自己舒服些,會開始尋求減壓的手段,也就是所謂的「調適策略」。跟心理防衛機轉不同的地方在於:心理防衛機轉是全自動的減壓機制,在人們還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心理防衛機轉就已經啟動。倘若心理防衛機轉能夠徹底對抗壓力,那麼人們將不會注意到壓力的存在;而調適策略是在壓力已經擊破心理防衛機轉的保護,對人造成傷害時,人們透過自我察覺或別人告知,意識到自己有壓力,為了減壓而採取的一些策略。兩者雖然都以減壓為目的,但運作機制是不同的。 ::反應處理雖然可以減低壓力,但效率不一,作用時間亦不同。有些反應處理能夠成功解決問題,提高個人資源,緩和壓力;有些反應處理卻如飲鴆止渴般,只能短暫地紓解壓力,對於問題並無解決能力,甚至會增添日後處理的困難。前者稱之為適應性調適策略(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對於個人的壓力緩衝具有正面的意義;後者稱之為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長期使用將造成壓力的累積。 ::根據 Cohen 與 Lazarus 在 1979 年代的研究,適應性調適策略又分為「問題解決策略」(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與「情緒減低策略」(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兩者。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策略 |width="200px"|方式 |- |rowspan=3|問題解決策略 || 尋求協助 |- |設計解決方案 |- |直接行動 |- |rowspan=4|情緒減低策略 || 抒發情緒 |- |逃避 |- |再認知 |- |區辨責任 |} :'''五、 疾病行為:'''<br>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的過去經驗擴大了壓力覺知,心理防衛機轉應付不了所有壓力,且個人的身心也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時,壓力將不斷傷害人體,此時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例如: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人們將會自覺到自己除了壓力外,可能也出現了一些疾病。 :'''六、 疾病評估:'''<br> :一旦人們發現自己生病了,可能就會去尋求醫療協助,之後醫師會評估狀況,歸納他的疾病行為,最後建立一個或幾個診斷,同時給予一些藥物或心理治療。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各式疾病症狀,透過醫師的鑑別後,最後匯聚在小小的一個焦點上,也許是憂鬱症、也許是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從「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生理心理社會反應」,到「調適策略」與「疾病行為」,最終以「疾病評估」為結局,如此就完成了壓力在人體所發生的歷程。以下透過簡易的歷程圖,將此六階段歷程圖示化。 [[File:面對壓力六階段.png|缩略图|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的例子==== # 使用酒精或禁藥 # 自傷或自殺 # 歇斯底里的發洩 # 攻擊行為 # 疾病行為 # 疾病評估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過去經驗又傾向於擴大壓力的覺知強度,心理防衛機轉不足應付潮水般湧至的壓力,個人的身心雖然出現壓力反應,但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這時,壓力持續存在,不斷傷害人體,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了。  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這時,人們所自覺到的,將不只是壓力而已,人們會注意到自己「生病」了。人們會一一辨識出自己的「病狀」,然後開始尋求解決的方式,例如求醫等等。 ==== 邊緣人格組織理論 ==== Otto F. Kernberg(1967)基於自我心理對象關係理論,後提出邊緣人格組織理論<ref group=核心觀念> Kernberg, O. (1967).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5(3), 641–685.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6701500309</ref>,而其中一種會致使邊緣性人格障礙。 當孩子'''無法將有益和有害的心理對象整合在一起時''',就容易發展邊緣人格組織,克恩伯格將原始防衛機制的使用視為這種人格組織的核心。原始心理防衛亦可被稱為邊緣性防衛機制,包含預測(prediction)、否定(denial)、解離(dissociation)、分裂(splitting)、貶抑(devaluation)和投射性(projection)。 邊緣人格的標準描述如下: 1. 瘋狂努力以避免在真實環境或想像中被遺棄。 2.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在「過度理想化」和「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變換。 3.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和持續且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 4. 在至少兩方面做出自傷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5. 一再試圖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6. 由於心情易於過度反應而使得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7. 長期感到空虛。 8.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9. 與壓力源相關聯的暫時性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 Valliant categorization vs. DSM-IV ==== George Eman Vaillant(1977)的分類中<ref group=核心觀念> Kracke, W. I. (1982). Adaptation To Life. By George E. Vailla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396 pp., $5.9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0(1), 299–300.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8203000125</ref>,防禦形成了與其精神分析發展程度相關的連續體。分為病態(psychotic),不成熟(immature),神經質(neurotic)和成熟(mature)防禦。 {| class="wikitable" |- ! 階層 !! 機制 !! 說明 |- | align=center | 病態(psych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妄想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對於外在現實的妄想通常具'''迫害性質'''。 # 否認(denial):拒絕接受外在現實,因為現實太具威脅性;通過陳述它並不存在來消除引發焦慮的刺激以及解決情緒衝突。 # 扭曲(distortion):'''重塑外在現實以滿足內部需求'''。 | style="padding: 25px;" | 因這些機制支配而衍生病態的人經常顯得不合理或瘋狂,在明顯的精神病中很常見。然而,它們在夢中和整個童年時期也可以被發現。 |- | align=center | 不成熟(im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表演(acting out):'''直接在行為中表達無意識(unconscious)的願望或衝動''',而未能察覺到驅動此行為的情緒。 #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過度擔心罹患重病。 # 被動攻擊性行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間接地展現或表達敵意。 # 投射(projection):偏執(paranoia)的初始形式。投射'''通過表達令其他人不快的衝動或慾望而未有意識地覺察到它們來減少焦慮''';將自己未意識到的(unacknowledged),不能接受的或不需要的想法和情感歸於另一個人;包括嚴重的偏見、嫉妒、對外在危險的過度警惕和 injustice collecting,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一個人不能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動機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使得那些思想,情感,信仰和動機被認為是他人所擁有。 # 精神分裂幻想(Schizoid fantasy):'''為了解決內外衝突而退回幻想的傾向'''。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通常存在於成人中,可減輕因威脅或不愉快的現實所產生的痛苦和焦慮。過度使用這類防衛機制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導致的行為不成熟、難以應對並且嚴重脫離現實。過度使用幾乎會妨礙個體去有效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常見於嚴重的抑鬱症和人格障礙。 |- | align=center | 神經質(neur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移位(displacement):將性衝動或侵略性想法轉移到更能接受或威脅性更小的目標以避免直接處理覺得恐懼或具威脅性的事情。如父母可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僅僅因為他們對配偶很生氣。 # 解離(dissociation):暫時大幅調整身份或性格以避免情緒困擾。分離、推遲伴隨情境或思想而來的感覺。 # 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種孤立的形式。專注於處理面臨的狀況中的理性部分。使自己遠離相關的焦慮情緒。'''將情感與思想分開''';用正式而情感平淡的語言思考願望。而不是對它們採取行動。行為特徵如孤立、合理化、補償。 # 反應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將被認為危險或不能接受的無意識的願望或衝動轉化為對立面;行為完全與人們真正想要或感受的行為完全相反。採取相反的信念以及動作,因為真正的信念導致焦慮。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被認為是神經質,於成人中相當常見。這種防衛在面對現實時具有短期優勢。但在用作應對世界的主要方式時,往往會於人際關係、工作和享受生活方面造成長期問題。 |- | align=center | 成熟(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利他(altruism):為他人帶來愉悅和個人滿足的建設性服務。 # 預期(anticipation):未雨綢繆。 # 幽默(humor) # 昇華:將無益的情感或本能轉化為健康的行為或情緒,如透過參與球類等接觸運動,將侵略性轉化為遊戲、比賽。 # 抑制(suppression):有意識地決定延遲一些情感,以應對當前的現實。以後可以在面對它們的同時能接受化解克服。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通常在情緒健康的成年人中發現,並且被認為是成熟的。多年來,它們一直在被調整優化以最適化人類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成功。這些防禦的使用提升了愉悅和控制感。這些機制有助於整合衝突的情緒和思想同時仍然有效。使用這些機制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善良的。 |} ===生理反應=== 當生命個體遇到壓力與緊急狀況時,會釋放出特定激素,藉此在短時間內增強能量來源的運用、與器官系統之運作,以維護生命,並達到存活的目的。這些激素主要有: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與血管加壓素等。<br> *[[w:糖皮质激素|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由腎上腺分泌,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使身體免於受到急性的感染而死亡,緊急救命時非常有用,故又稱為'''壓力賀爾蒙''',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服用類固醇藥,就會造成疾病或副作用。<br> *[[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含括「[[w:肾上腺素|腎上腺素]]」,也是由腎上腺分泌,會'''增加心輸出量、肌肉內的血流量以及血糖濃度''',讓身體激動起來而處於備戰狀態,具有「行為激活」的功能,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壓力、工作超時、過勞…等職業壓力),就會造成無法入睡、與睡眠不足,將影響記憶與學習功能,也會造成大腦的退化。<br> *[[w: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又稱'''抗利尿激素''',是由大腦底部的腦下垂體在遇到緊急狀況(急性壓力)時所分泌,主要功能是促進血管收縮、升高血壓,讓身體激活起來,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下視丘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繼而刺激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與腎上腺素。<br> 另外,美國著名生理學家[[w: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在二十世紀初期與學生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動物在面臨危險或威脅(壓力)時,體內會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同時血糖也會急速上升。坎農認為腎上腺被激發,會影響肌肉的爆發力,並增加血糖供應肌肉活動的需求,使其面對危險時可以迎戰或是逃跑。面對危險時的「[[w:en: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便是由坎農所提出<ref group=核心觀念>Angell, J. R. (1915). [Review of Bodily Changes in Pain, Hunger, Fear and Rage; 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citement;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the Emotions, Miscellaneous Papers, by W. B. Cannon & G. W. Crile]. Science, 42(1089), 696–700. http://www.jstor.org/stable/1641174</ref><ref group=核心觀念>McCarty, R. (2016). The Fight-or-Flight Response: A Cornerstone of Stress Research.</ref><br> 試想情境:大學畢業生小明,在找面試工作的時候,他進到了會議室,前面有三位考官,這時小明心跳突然加速,呼吸也更加急促,但是他更能專注,他的思緒也更為清楚。再想想看另外一種狀況,工作時程緊湊的小光,每天都要面對來自上司巨大的壓力,過了一個月,他的身體開始出現了狀況,有時排泄會不順暢,晚上常常失眠。以上兩種情況告訴我們,壓力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很常發生的,有時是正向、有時是負向。<br> 在接下來的小節當中我們會進一步說明,壓力對人造成的各式生理反應,以及其階段性的影響。壓力會對生理造成以下疾病: *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 * 消化系統:胃潰瘍、腸易激綜合症 * 皮膚系統:濕疹、蕁麻疹、多汗症、神經性皮膚炎 * 呼吸系統: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下背痛、緊張性頭痛、全身性肌肉疼痛 * 內分泌、代謝系統:肥胖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糖尿病 * 婦產科:月經異常、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冷感 除此之外,壓力是許多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壓力可以透過各種情緒變化來改變身體體質和對事物的敏感性,進而導致處在壓力當中的人往往有較高的死亡機率。Duke university 的 Redford Williams 曾在二十五年前對 2000 名勞工做過關於敵意程度的心理測驗,並將其依照憤怒指數分為高低兩群,在經過二十五年後憤怒指數較高的那群已有 30%的人死亡,另一群則只有 20%,而死因則包刮心臟病、癌症、意外事故等各種可能起因於壓力而併發的疾病。以上的實驗結果顯示長期處於憤怒壓力者在二十五年間的死亡率比不容易憤怒者高出一點五倍。因此,憤怒情緒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影響前額葉的運作進而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1.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學和對照研究都證明了社會心理壓力源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儘管在一些實驗研究中已經探索了可能的機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潛在的中介因素尚不清楚。例如在關於冠心病(CHD)與職業相關性的研究中,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男性的健康狀況最差。然而,透過消除可察覺的工作控制(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壓力源),可以大幅減少冠心病的風險<ref group=核心觀念>Kuper, H., & Marmot, M. (2003). Job strain, job demands, decision latitud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7(2), 147–153. https://doi.org/10.1136/jech.57.2.147</ref>。其他如吸煙、酗酒和久坐不動等行為<ref group=核心觀念>Lantz, P. M., House, J. S., Lepkowski, J. M., Williams, D. R., Mero, R. P., & Chen, J. (1998). Socioeconomic factors, health behaviors,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 JAMA, 279(21), 1703–1708. https://doi.org/10.1001/jama.279.21.1703</ref>也可能會受到壓力的促進。此外,工作壓力常會引發冠心病和高血壓<ref group=核心觀念>Ironson, G. (1992). Work, job stress, and health. In S. Zedeck (Ed.), Work, families, and organizations (pp. 33–69). Jossey-Bass.</ref>。但對於女性而言,婚姻壓力的影響則更為顯著<ref group=核心觀念>Orth-Gomér, K., Wamala, S. P., Horsten, M., Schenck-Gustafsson, K., Schneiderman, N., & Mittleman, M. A. (2000). Marital stress worsens prognosis in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tockholm Female Coronary Risk Study. JAMA, 284(23), 3008–3014. https://doi.org/10.1001/jama.284.23.3008</ref>。 再者,憤怒是心臟病發作前兩小時最常見的情緒,如果具有心臟病史卻仍不改脾氣的話,在未來十二年中死於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比起其他患者還高出三倍之多。 2. '''免疫低落(心理神經免疫學)''' 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研究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這門科學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到心理學和免疫系統兩者如何互相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被外在環境影響。舉例來說,當壓力發生時,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之後也會發出訊息來告訴大腦如何控制皮質醇在身體的濃度。另一個重要的激素是細胞激素(Cytokines),他往返於大腦與免疫系統,通知中樞神經系統去改變人類的行為,如發出疲勞感、發燒、退縮的社交行為等。 除此之外,在長庚大學朱迺欣教授的文章提到,當注射流感疫苗後,經常處於正面情緒下的受測者相較於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下的受測者,其血液中抗體的濃度可高達 4 倍之多。從此項研究可以得知保持正向的人生態度不僅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更能維持身體的健康以及降低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機率。 我們可以留意一下身邊的朋友,是否曾有過經歷一個重要的考試後就病倒。重大考試需要長期間的準備和努力並且對結果對未來有重大的影響,當想到自己的得失、榮辱和未來,就必須每天全力以赴的準備,卻可能也承受了許多壓力。然而長期下來,身體在不斷累積的壓力下,免疫功能自然會減弱,抵抗力變差,使得病菌容易侵入,最後考試一過就病倒了。這些都在顯現壓力過多與免疫低落之間的關係。 3. '''過強的免疫失調''' <ref group=核心觀念>Schneiderman, N., Ironson, G., & Siegel, S. D. (2005). Stress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 607–62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1.102803.144141</ref>壓力除了可造成免疫抑制之外,也和過度自體免疫疾病有關<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uz M. (2003). Neuroendocrine-immune interactions.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TEM, 14(2), 51–52. https://doi.org/10.1016/s1043-2760(03)00007-9</ref>。有證據表明,慢性壓力和失調的急性應激反應是導致這些相關性的原因。急性應激反應包括免疫細胞的激活和遷移。這種作用是由促炎細胞因子所主導。而在慢性應激反應的方面,長期壓力可導致促炎性細胞因子產生長期激活,導致病理和症狀的惡化。 米勒等人(2002)提出糖皮質激素抵抗模型(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來解釋促炎細胞因子調節的這種缺陷<ref group=核心觀念>Miller, G. E., Cohen, S., & Ritchey, A. K. (2002). Chronic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 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 Health psyc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1(6), 531–541. https://doi.org/10.1037//0278-6133.21.6.531</ref>。他們認為免疫細胞對皮質醇(即一種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產生了“抵抗力”,主要是因為皮質醇受體數量的減少,此時皮質醇便不能抑制炎症,壓力便繼續無限地促進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雖然這種模型只有初步的實證支持,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ef group=核心觀念>Affleck, G., Urrows, S., Tennen, H., Higgins, P., Pav, D., & Aloisi, R. (1997). A dual pathway model of daily stressor effects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2), 161–170. https://doi.org/10.1007/BF02883333</ref>。 4. '''細胞老化'''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心理上的壓力會造成細胞老化,進而影響生理的健康。衡量細胞年齡最主要的方式是測量細胞內端粒(Telomere)的長度。端粒是在染色體末端一段來保護 DNA 的重複序列,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端粒會隨著細胞的生命愈來愈短。有癌症或是某些慢性疾病的人,他們的 DNA 往往有較短的的端粒。研究顯示,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人普遍有比較短的端粒,悲觀的人亦如此。發現悲觀的人有較短的端粒是心理學上重大的發現,因為研究顯示人的認知會改變壓力對生理的影響。 5. '''生理導致的心理變化''' 除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外,長期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也可能對脆弱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在疾病期間,促炎細胞因子會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來產生疲勞、不適、食慾減退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與抑鬱症相關。曾經有人認為這些症狀是由感染性病原體直接引起的,但在最近的研究中顯示,促炎細胞因子既充分且必要<ref group=核心觀念>Dantzer R. (2001). Cytokine-induced sickness behavior: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3, 222–234.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1.tb05827.x</ref><ref group=核心觀念>Larson, S. J., & Dunn, A. J. (2001). Behavioral effects of cytokine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15(4), 371–387. https://doi.org/10.1006/brbi.2001.0643</ref>。 人們認為這些疾病行為是哺乳動物用來對抗感染的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策略(Dantzer 2001)。疾病行為被認為可以促進抵抗並促進康復。例如,身體外在活動的減少讓病人可以將能量用於增強免疫活動。限制探索、交配和覓食等行為更可進一步保存能量並降低遭遇風險的可能性(例如,爭奪配偶)。此外,減少食物攝入也會降低血液中的鐵含量,從而減少細菌複製(細菌會利用游離的鐵離子,而生長、增殖)。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疾病行為可被視為對疾病壓力的適應性反應。 然而,當疾病反覆或持續激活時便可能帶來負面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ref group=核心觀念>Mohr, D. C., Hart, S. L., Julian, L., Cox, D., & Pelletier, D. (2004).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exacerba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28(7442), 731. https://doi.org/10.1136/bmj.38041.724421.55</ref>被發現抑鬱症的比例較高。與面臨類似殘疾而沒有炎症性疾病的人(例如,車禍受害者)相比時,炎症性疾病患者仍然具有更高的抑鬱症比例<ref group=核心觀念>Ron, M. A., & Logsdail, S. J. (1989).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clinical and MRI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4), 887–895.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0005602</ref>。因此,透過以上的證據可得知,壓力可以通過促炎細胞因子造成生理及心理疾病。 <br /> ==== [[w:一般適應綜合症|一般適應症候群理論]](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ref>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997/6/202106.pdf</ref>==== 此由被稱為「壓力之父」的新陳代謝與內分泌學家哲黎治([[w:Hans Selye|Hans Selye]])提出,一般適應症候群共有三個階段:'''警覺(alarm)、抗拒(resistance)與衰竭(exhaustion)'''。 #'''警覺''':遭受刺激後,個體腎上腺皮質細胞釋放含有賀爾蒙的微粒到血液中,使有機體體具備防衛能力。若環境中的刺激損害性過強,個體將在警告反應中的幾小時或數日內因無法忍受壓力而死亡。若個體能忍受刺激強度並順利存活下來,則會進入「抗拒階段」。 #'''抗拒''':當壓力事件延續或被解決後,身體進入抗拒階段,身體逐漸恢復恆定狀態,進行修補、恢復平衡,因而有能力克服壓力。 #'''衰竭''':然而如果壓力持續不退,身體會繼續抗拒到身體沒有機會進行修補與恢復,就會進到衰竭階段,身體將持續有壓力反應,直到用盡資源、失去抗拒能力,這時身體極其衰弱,很容易感染病毒或疾病。哲黎治曾說:「每一次的壓力都會在生物身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在壓力事件過後,生物為了生存會付出老化的代價。」("Every stress leaves an indelible scar,and the organism pays for its survival after a stressful situation by becoming a little older.") ====短期影響(急性壓力反應 Acute Stress Response)==== 在感知到急性緊張事件後,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等會發生一連串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壓力反應,並且通常具有'''適應性'''(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也就是能讓身體適應當前情境所需,因此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 特別是以下兩個原因使壓力反應能幫助我們適應環境變化:首先'''釋放壓力荷爾蒙''',使能量儲存可供身體立即使用;其次出現了一種新的能源分配模式——'''能量被轉移到在壓力期間變得更活躍的組織''',主要是'''骨骼肌和大腦'''。免疫系統的細胞也被激活並遷移到需要的地方。不太重要的活動被暫停,例如消化和生長和性腺激素的產生。 基於生理基礎,對於壓力的急性反應主要症狀為焦慮和憂鬱。焦慮和憂鬱常一起出現,而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麻木、失神、失眠、坐立難安、注意力變差、自律神經高張、流汗、心悸和手抖等,突然的憤怒和情緒障礙也有可能發生。在創傷事件下我們會有一些因應的策略和防禦機轉以降低情緒的反應,逃避是最常見的因應策略,以避兔接觸到會想起此創傷事件的人、事、物,甚至有社會隔離的現象出現。否認也是很常見的防禦機轉,以否認事情的早已發生,或辯稱不記得當時的情境。如果逃避和否認的情形沒有因焦慮減少而減緩的話,就要考慮是否為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此外,有些人會以較不適切的方式來減低創傷事件所引起的壓力,如酒精或藥品的濫用、暴力行為等。 =====「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192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理學坎農(Walter Cannon)是第一位研究人類、動物對於危險事件的生理反應,並進行科學描述的學者。他發現有機體的神經、腺體會因應威脅產生一系列活動以準備對抗危險或逃至安全地方。這種現象便是為人熟知的「戰鬥或逃跑」症狀(fight-or-flight syndrome)。 當我們遭遇到一個壓力因子,首先接觸到這個壓力因子的身體部分(眼、鼻、肌肉等等),會沿著神經傳送一個訊息到腦,這訊息透過網狀活化系統(RAS),在邊緣系統和視丘間來回傳遞,在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時情緒被誘發,而視丘就如同開關一樣,決定對進入訊息做何種處置,然後由下視丘執行。 '''下視丘'''是控制這類原始壓力反應的中樞,故其有時亦被稱為「壓力中樞」,在情況危急時,它能夠(1)控制自律神經系統活動(2)促進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的激素分泌。 :'''(1)自律反應''': :自律神經系統由兩種神經所組成,一種為交感神經,另一種為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系統主要調控身體器官活動。當壓力來臨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會啟動,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速,使呼吸加快、加深,並且放鬆鼻、喉的肌肉,使更多空氣進入肺部,同時使平滑肌放鬆,中止消化等部分身體功能。這些反應都能使氧氣更大量地供給骨骼肌,加速細胞中能量轉換的進行,提供更多能量以應對危險。此外,自律神經系統也會促使腎上腺(adrenal glands)分泌腎上腺素、副腎上腺素,並藉它們進一步調控其他器官,比如使脾臟釋放更多紅血球(有助傷口血液凝結)、使骨骼製造更多白血球(強化免疫反應),肝臟則分解肝醣、轉化為更易為細胞所用的葡萄糖,以及脂防分解提供能量。副腎上腺素則和反擊、打鬥等憤怒反應更有關聯。自律神經系統還會促使腦內啡(endorphins)釋放,這是一種麻醉物質,可以減低痛苦,這部分又被稱為「壓力引起的痛覺喪失」(stress-induced analgesia)。 :'''(2)激素作用''': :*'''腦下腺激素''': ::下視丘分泌了「促腎上線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甲狀腺促素釋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及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訊號,這些激素可以和腦下垂體的受器結合,促進腦下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簡稱 TSH)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簡稱 ACTH)。前者能促進甲狀腺素分泌,而甲狀腺素又能加速代謝,生產更多能量供身體使用;後者則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類固醇,類固醇能促使肝臟分解醣類,以使血糖增高;然而,同時也會造成生理上的其他改變,其中最主要的是造成胸腺和淋巴結所產生的淋巴細胞減少,由於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因此隨著 ACTH 增加也會連帶使免疫能力降低,使人容易生病。 :*'''皮質醇'''-解釋了為何壓力大容易暴飲暴食: ::皮質醇是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一類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考試)並非搏鬥或奔跑就能解決,然而我們食物或能量的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br> ::壓力造成愛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肝醣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之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3)胃和消化系統''': :前面有提到,當遇到緊急情況(壓力來源)時,腎上腺素會被分泌,促成血液、養分都提供給心臟、肺臟以及肌肉使用。此時供給給腸胃的血液自然會減少,胃液的分泌也會停止,使整個消化系統放慢下來已準備因應緊急狀況。許多人在壓力大時也會感受到口乾舌燥,這是因為唾液的分泌也屬於消化系統的一環,消化系統慢了下來,唾液的分泌也減緩了。與壓力有關的腸胃疾病有腸易激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等,較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使人在例如面試、考試、與陌生人社交、做重大決定等緊張壓力的環境下感到腸胃不適。 :'''(4)心血管系統''': :當遇到壓力時,通過增加血壓,以及收縮某些血管同時擴張其他血管,將能量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器官。血壓會上升,這是因為腎上腺素的釋放而造成。心肌機制通過增強心輸出量(CO, cardiac output)來增加血壓。CO.=心率(heart rate)×每搏輸出量(即每次心跳時抽的血量)。增加心率和每搏輸出量能增加心輸出量。第二個機制是血管機制。收縮血管系統,從而增加血壓,就像收縮軟管增加水壓一樣。需要積極應對策略的壓力因素(如發表演講或進行心算)通常引發較多心肌反應;而與行動無關而需要警覺的情境因素(例如觀看令人痛苦的視頻或將一隻腳放在一桶冰水中)則較和血管機制有關。 臨時血壓的提高是為了更快速、有效的將血液和養分送達心臟和肌肉以應變突發狀況。但如果長期神經緊張,血管內壁可能會因為長期受到高壓血液的衝擊而損壞。此時血管內壁會結疤,但因為壓力激素皮質醇也會促進肝臟釋放脂肪,脂肪分子就很容易會卡在結疤之處,慢慢堆積而造成血管栓塞。如果栓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如果發生在腦中微小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 :'''(5)免疫系統''': :壓力激素-腎上腺素會促使身體中的免疫系統進入備戰狀態,使各種白血球各就各位以應付病菌。先天免疫系統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即第一道防線,離開淋巴組織和脾臟並進入血流,暫時增加循環中免疫細胞的數量(即白細胞增多)。免疫細胞遷移到最有可能在身體對抗期間遭受損害的組織(例如:皮膚)。短期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免疫系統的機能,但長期的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在一次次開啟後疲勞,造成免疫力的下降或是失調。失調的免疫系統可能攻擊花粉、灰塵、貓狗毛髮等...,使自己對無害的物質過敏(allergy);或侵蝕自我體內的細胞(自體免疫autoimmunity),如:[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info/7390/A7390105.html 紅斑性狼瘡]、[[w: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w:多发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硬化症]]。 : :簡單來說,戰或逃反應發生時的反應有: :*心肺功能加速 :*臉色蒼白或潮紅,或是 2 者交替 :*胃腸活動減低 :*身體許多部位血管收縮 :*釋放代謝能量源以強化肌肉作用 :*抑制淚腺 :*瞳孔擴張 :*膀胱鬆弛 :*抑制勃起(男性) :*聽力降低 :*周邊視力降低 :*血液凝固功能加速 :*轉移其他部位血液使肌肉血流量增加 :這些反應的目的是在面對直接性的、可能致命的危險時,將身體的"資源"盡可能的供給到生存所需的部位上,使其做出反應,對生命有重要的價值。但試想換做另一個情境,當自殺防治中心的人員接到自殺求援電話,他們面對的心理壓力也會導致相同的生理壓力反應,但此時這些額外的能量、體力卻沒有辦法讓他們更深思熟慮、鎮靜、專心傾聽。 近代科學家發現,當以前在做實驗時,實驗者與實驗對象都是男性。雪萊•E•泰勒(Shelly E. Taylor)博士認為,傳統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模型是建構在男性的反應,因此提出了照料和結盟(Tend and befriend)模型來解釋女性對壓力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有壓力威脅到女性的子女時,女性也會對這樣的壓力作出生理反應。 泰勒認為,由於大腦和荷爾蒙天生的不同,當子女面臨威脅時,女性為了保護其子嗣,會產生出不同於戰鬥或逃跑的行為。一項研究指出,當面臨壓力時,男性和女性的焦慮程度是相同的,但是'''荷爾蒙的分泌卻不一樣'''。男性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這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會使男性表現出戰鬥或逃跑。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會分泌出較多的'''催產素''',促使女性尋求情感上的附屬。 =====一夜白頭===== 相傳 1793 年法國瑪麗皇后被送上斷頭台前頭髮一夕變白,中國古代也有伍子胥一夜白頭的說法。頭髮顏色是由頭皮毛囊裏的黑色素細胞決定。當頭皮毛囊黑色素幹細胞逐漸減少及退化,頭髮的黑色素製造便會減少,白頭髮就會出現。但白髮只會從髮根長出來,不會影響已經長出來的黑髮部分,所以『一夜白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的確有人會因為經歷巨大壓力,而在數星期到數個月內長了許多白髮,其原因曾一直是個謎團。 2020年,哈佛生物與醫學院的台灣籍副教授許雅捷(Ya-Chieh Hsu)表示,一夜白頭的原因終於找到了:這都是身體在遇到危險時,產生的「戰或逃」反應造成。團隊推斷「一夜白頭」的原因應該與黑色素幹細胞相關,因為毛髮顏色的深淺與黑色素幹細胞 (melanocyte stem cells, MeSCs) 的多寡直接相關。 並做了以下實驗: #實驗鼠的毛色淡化跟牠們所受的壓力相關:實驗人員將實驗鼠暴露於各種壓力源之下,像是:將籠子傾斜、開整晚的燈等等。發現實驗鼠的毛色隨著生長週期明顯變淺,證明實驗鼠也跟人類一樣,在承受一定強度及長度的壓力後,會有毛色淡化的現象。 #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研究團隊在實驗鼠身上,施打了一種辣度超高的樹脂毒素 (Resiniferatoxin, RTX) 做為測試壓力源。數日後,藉由免疫螢光染色法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發現實驗鼠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數量大幅減少,表示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 #毛色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研究人員依循推測,將樹脂毒素注入缺乏 B 細胞及 T 細胞的實驗鼠中,卻發現實驗鼠的毛色一樣會淡化,顯示出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 #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去甲基腎上腺素:研究人員首先對實驗鼠進行了一連串的刺激後,發現實驗鼠血液中皮質酮 (corticosterone) 及去甲基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 等激素的濃度明顯增加。接著又嘗試移除皮質酮受器,並注入樹脂毒素。結果毛色還是淡化了,即使研究人員提升皮質醇濃度,也並未改變實驗鼠的毛色。換句話說,這種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接下來,研究人員改成移除黑色素幹細胞上的去甲基腎上腺素受器,再注入樹脂毒素,沒想到,實驗鼠的毛色淡化現象就消失了!此外,當研究人員在實驗鼠身上施打去甲基腎上腺素,施打處的毛色便開始明顯淡化,種種數據都指出:一夜白頭正是受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影響。 #影響去甲基腎上腺素濃度的原因是交感神經的活化,與腎上腺無關:研究人員將實驗鼠的腎上腺移除、注入樹脂毒素、觀察實驗鼠的毛色變化,結果發現實驗鼠仍有毛色淡化的現象,因此應該與腎上腺無關,也就是說,一夜白頭是交感神經過活化的影響。雖然說成一夜白頭會過於誇張,但當人曝露在壓力源下時,的確有可能產生髮色變淡甚至變白的影響。 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有助於研發壓力導致華髮早生或其他與壓力有關的細胞變化的治療方式,但要產生完全治療方法可能仍需耗時數年。 ====圓禿==== 圓禿(Alopecia Areata),俗稱「鬼剃頭」,為落髮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為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通常為如硬幣般大小之禿髮,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 1.'''造成圓禿的原因''' :至今有幾種關於引起圓禿的的假說。'''遺傳因素'''似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在被圓禿影響的人當中其擁有圓禿家族史的頻率較高。另外,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圓禿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身體因一時的免疫失調,造成體內的淋巴球攻擊自己成長中的毛囊,造成毛囊急性發炎而掉髮。由於這種免疫反應有很高的特異性,患者除掉髮外,身體的一般健康狀態是沒有問題的。 :少數的患者可能同時伴隨一些自體免疫性或新陳代謝性全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白斑、紅斑性狼瘡、糖尿病、重症肌無力、免疫性貧血…等。所以在皮膚科醫師評估圓禿患者時,同時也會針對是否有伴隨這些疾病的一些臨床表現來一同評估。另有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但至今仍無醫學的根據,還有待更多的實驗來證明這個假說。 2.'''圓禿的治療''' :至今仍沒有一個公認對治療圓禿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有多種不同的治療選擇。一般而言,以禿髮的面積大小、掉髮進行的速度、圓禿持續的時間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如果落髮的範圍很小則可選擇用觀察的方式,在多數圓禿的病患,頭髮通常在一年之內會慢慢長回來,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而以下的幾種方法目前較廣為被醫師們接受: :1. 如果只有少數幾塊圓形禿髮區,進行緩慢且範圍小,此時可考慮給予外用或者局部皮膚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大多可以讓頭髮恢復生長。而主要副作用則可能造成局部施打部位的皮膚變薄。至於塗抹類固醇,因發炎位置較深,效果一般並不理想,有時也會引發毛囊炎。 :2. 另一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則是藉由塗抹酚劑(Anthralin)造成圓禿處產生接觸皮膚炎的表現來刺激頭髮生長。藉由其免疫抑制及抗發炎的功效來治療圓禿。 :3. 局部免疫療法: 對於慢性嚴重圓禿,局部塗抹強烈的致過敏性物質如diphenylcyclopropenone (DPCP)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或 squaric acid dibutyl ester (SADBE) ,引起接觸性過敏反應,產生抑制性或調節性的T細胞來節抗毛囊的發炎反應。 :4. minoxidill藥水(落建): Minoxidil是一種末梢血管擴張劑,可以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及其直接刺激毛髮的生長,所以廣為用於落髮的治療上。 :5. 光化學療法(PUVA): 也被稱為photochemotherapy,是在接受長波紫外線(UVA)暴露之前大約2個小時服用或是塗抹光感應劑psoralens,再來接受光照射治療。 :其他:包括局部免疫抑制藥物(如 Tacrolimus )、口服免疫抑制藥物(如 cyclosporin )等,都可能有其療效,可用於傳統治療無效時之另類療法。另外口服高劑量的鋅、二氨二苯楓(dapsone)、水楊酸偶氮磺胺比啶(sulfasalazine)、甚至外用的辣椒鹼(Capsaicin),都有文獻報告過,可是確定的療效則尚待證實 ====長期影響==== 如果反覆或持續激活壓力反應系統,受到急性壓力反應時可能無法適應。 ===== 對各器官系統的生理影響 ===== :1. '''心血管系統 (Cardiovascular System)''' :受到壓力的杏仁核會像骨髓傳遞信號,使骨髓產生更多的白血球,增加骨髓活動和動脈炎症。另一方面,當人處於壓力下,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會產生皮質醇 (Cortisol) ,若長期承受過量的壓力荷爾蒙也可能引起健康問題。根據發表在高血壓期刊(Hypertension)的最新研究指出,在 6.5 年的持續追蹤 412 個無心血關疾病成人,測定其尿液皮質醇含量、及記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罹病情形,發現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Kosuke Inoue et al.(2021)([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7618]))。 :由於壓力導致的心血管系統的慢性自律神經刺激導致血壓和血管肥大的持續增加。也就是說,收縮血管的肌肉變厚,使平靜時血壓升高和反應刻板印象(Response Stereotype),或者對具有血管相關反應的所有類型的壓力因素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長期升高的血壓迫使心臟更加努力工作,導致左心室肥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升高和迅速變化的血壓水平可導致動脈受損和斑塊形成。 :2. '''免疫系統 (Immune System)''' :壓力激素的基礎水平升高也通過直接影響細胞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子是主要由免疫細胞產生的交流分子,有三類細胞因子: :(1)促炎細胞因子:介導急性炎症反應。 :(2)Th1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536 自然殺手細胞]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86%E8%83%9E%E6%AF%92%E6%80%A7T%E7%BB%86%E8%83%9E 細胞毒性 T 細胞](靶向細胞內病原體(例如病毒)的免疫細胞)介導'''細胞免疫''' (殺死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其他受損細胞)。 :(3)Th2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 B 細胞產生抗體來介導'''體液免疫'''(抗體能夠“標記”細胞外病原體(例如細菌)以使免疫系統易於去除)。 :在經過 30 多年研究的分析中,中度壓力源,如學術考試,可以促進 Th2 偏移(Th2 shift),即 Th2 細胞因子相對於 Th1 細胞因子的增加。Th2 偏移具有抑制細胞免疫的作用,有利於體液免疫。為了應對更多的慢性壓力因素(例如,對癡呆患者的長期護理)會促進炎症,Th1 和 Th2 細胞因子失調,導致體液和細胞免疫受到抑制。中度和慢性壓力因素與傷口癒合緩慢和手術恢復相關,抗體對疫苗接種反應較差,抗病毒缺陷被認為有助於增加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例如:降低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性)。鑑於免疫衰老,即與衰老相關的免疫功能的逐漸喪失,慢性壓力對於老年人尤其成問題。 :3. '''腦部影響''' :研究顯示,壓力對於大腦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9%A1%8D%E8%91%89%E7%9A%AE%E8%B3%AA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9%A9%AC%E4%BD%93 海馬迴](Hippocampus)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F%E4%BB%81%E6%A0%B8 杏仁核](Amygdala)都有影響。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長期的或重複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1%E7%AA%81 樹突](Dendrites)萎縮,以及樹突棘(Dendrites spine)的密度降低,同時也會對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前額葉神經元對壓力的反應,較大腦其他部分更為敏感。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高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在短短一周,甚至在一次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病理的現象。<br>相對來說,壓力對海馬迴與杏仁核的影響,大都在重複或持續壓力事件後的數週開始。這時,海馬迴裡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和 CA3 區域中的細胞凋亡(Apoptosis)會加速,神經細胞新生(Neurogenesis)會被抑制,樹突會萎縮。海馬迴負責記憶穩固的功能,特別會受到暴露在壓力下的負面影響。相反地,與恐懼和緊急狀況相關的杏仁核,在壓力的影響下,樹突與樹突棘都會持續成長、增加密度。如此可見,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人長期處於這惡性循環下,許多情緒、精神與身體上的症狀或疾病,就會開始出現。 ===== 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20世紀中期,科學家發現人們面對不同種類的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具有一致性的。加拿大內分泌學者雪萊([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Hans Selye])是第一位研究持續性高壓如何影響身體的學者,並找出所有長期壓力下都會產生的非特定壓力反應(nonspecific stress response),主要以動物為實驗對象,以會威脅身體生理功能的壓力來源為主,結果顯示,盡管壓力來源多樣,但生物體抵抗壓力並適應的反應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類似的,而這些生理反應在短期雖對人體有幫助,但若是讓身體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況,會造成心臟疾病、嘯喘、頭痛等症狀。雪萊稱之為一般[[w:一般适应综合症|適應症候群]](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而這種情形會從身體接受到壓力開始,隨時間而有三個階段的演變,分別是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File:長期壓力演變分期.png|缩略图|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class="wikitable" |- | '''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 || 指'''當意識到壓力源的瞬間,對該壓力源產生的反應'''。身體會準備好從事精力充沛的活動,是短期的身體激發,例如'''心跳加速'''、'''消化道管減少蠕動'''等等,基本上就是'''交感神經活化''',抑制副交感神經並將腎上腺素維持在高水平。同時,中樞神經的下丘腦會同時送出兩個不同的訊息:第一個訊息會到'''荷爾蒙系統''',而荷爾蒙系統會發出類固醇激素到血管裡,短暫提升人的體力和力量;同時內啡肽也會被釋放出來,降低身體對於疼痛的知覺;第二個訊息會經過交感神經系統然後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腺體進而激發身體對壓力做出反應。在這個階段,人會有超乎平常的精力去面對或是逃避威脅,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會維持太久即進入到第二階段。 |- | '''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 || 此時人體尚能承受壓力源所造成的影響,並應付壓力所造成的傷害。除了第一階段的驚覺反應,但是額外的,腎上腺皮質會收縮,並分泌糖皮質素,[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7%84%B6%E6%9D%80%E4%BC%A4%E7%BB%86%E8%83%9E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的活性會降低,使身體清除癌細胞和撲滅感染源的能力降低。因此在此階段中,由於種種的'''壓力激素''','''免疫系統的統合性將會被損害'''。這裏提到的免疫系統的反應只會應用於原先的壓力,如果和階段一的壓力是不同的話,這一階段的反應將不會被觸發。不論是警報反應期亦或是抗拒期都會使身體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一旦釋放了就'''無法逆回''',當額外的壓力再產生時,身體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消耗。這時我們會發現,雖然個體對原先的壓力來源有了較強的抗拒力,但不論是在認知上或是情緒上都已經無法有效地去處理額外的、新的壓力了,這也是為什麼一位感染重感冒的人也比較容易發怒。 |- | '''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 如果壓力還未解除,則會從抗拒期進入到耗竭期衰竭階段,此時'''身體已經承受不住大量能量的消耗''',也無法繼續分泌應對壓力的各種激素,故'''許多疾病將會伴隨此階段而來'''。例如,短期內造成的消化不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的話,並且使當事者進入到耗竭期,患者此時可能出現潰瘍、或是肥胖等疾病。同時感受到強烈的消沈、沮喪等情緒體驗,並且在此階段對於額外壓力的承受程度大幅的降低,'''當壓力延伸到最後,可能會伴隨著疾病甚至死亡'''。 |} 我們可以透過一般適應症候群(GAS)看出壓力對我們所造成的生理影響不單單只有警報反應期的戰或逃反應,如果人一直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更是會達到身體耗竭的狀態。雖然說,這些人體面對壓力自然而然產生的'''生理應變在應付短期的急性壓力上具有十分良好的功用''',但是對於'''長期壓力卻成為了損害身體的主因'''。也因此,近年出現許多'''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的狀況。 ==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壓力感受為主觀個人的詮釋,因此屬於個人的特質會影響壓力的經歷及反應,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探討: ===生理層面=== * 表觀遺傳改變<br>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將'''早期生活壓力極高的兒童'''的全基因組與'''童年相對平靜的兒童'''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基因功能存在很大差異。而後的研究顯示,在暴露生活壓力下,DNA甲基化的程度會調節轉錄因子,而改變大腦中發育上重要的基因的結合。DNA 甲基化的存在會改變 DNA 使用方式以及是否表達基因或表達多少基因。<br> 研究者也發現經過 10 年左右的時間,基因組中仍然存在標記物,就像記憶被石化一般,告訴我們這裡有創傷。而這種創傷可能使個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次創傷,或者在往後的生活中更糟糕的行為改變。<br> 這些因外在環境而產生變化的基因,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br> * 身體因素<br> 強健的身體會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br> 舉例來說,白天精神飽滿時面對挑戰或壓力,自己會更有信心能完成,屬於提升主觀認定的能力,壓力就會較小。相反地,若是忙完一整天快下班時又接到一份與白天相同的挑戰,因為疲憊等身心狀態下滑,人們容易喪失信心,壓力劇增,而無法完成同一件事或是做的一樣好。<br> * 年齡因素<br> 研究顯示,中年(年齡約四十到五十幾歲)是人生壓力最大的時期,可見壓力與不同年齡會遇到的狀況與環境有關。<br> 詳細介紹請看後面篇幅「[[w: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br> * 性別因素<br>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解剖學上可以解釋面對壓力時不同的反應。例如,女性有更大的藍斑(產生去甲腎上腺素的大腦區域),是壓力反應快速階段的重要引發者。此外,男性和女性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分泌調控也不同。<br> 研究發現,父親所經歷的壓力會改變精子結構,進而影響後代發育,包括孩子的大腦應對壓力的方式。胎兒所處的環境(即母體)也不例外。<br> 孕期中,孕酮會增加大腦中自然的鎮靜成分GABA(γ—氨基丁酸),幫助準媽媽保持平靜。孕酮也會啟動強大的抗發炎基因,保護準媽媽的細胞對抗壓力。<br> 除了孕酮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抗壓激素催產素(Oxytocin, OT,又稱縮宮素),男女體內皆有,催產素會使人感覺良好,在緩解壓力的表現上多與社會連結有關,積極的社會互動和社會支持對健康有良好影響,可避免孤獨感、減少心血管疾病復發,並改善情緒。<br> 一些學者還認為,社會連結對於減少女性的壓力特別有幫助。站在進化學的角度來看,女性更擅長與主動向自己發出警報、能幫助自己暫時逃離育兒模式,或能替她照顧孩子的人建立連結。相反地,男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採取攻擊性的戰鬥反應,這是因為男性體內有偏高的睪固酮,以及相對發達的肌肉組織。<br> * 基因因素<br> 壓力可刺激基因,導致胎盤感染增加,也就是胎兒會透過胎盤,共享母體的壓力激素。在懷孕狀態下,潛在壓力被觸發的機率一旦變高(包括額外的心理壓力或食物缺乏,低氧、感染或其他壓力源),將可能導致胎盤損壞、改變基因,進而造成胎兒大腦和其他器官的損壞。<br> 此外,持續一段時間和強度的免疫反應,會在其他因素(例如男性胎兒會更加脆弱)的作用下,改變胎兒的大腦結構,可能長期影響其情緒和認知,各式壓力反應也將跟著增加。<br> 此外,'''壓力導致的基因改變具遺傳性'''。例如,你的曾祖母在懷你祖母時承受極大的壓力,在基因遺傳影響下,你患上壓力相關障礙的機率就會增加。儘管持反對意見的人常說:「當父母處於壓力下,孩子就會學習了父母的行為,因此壓力的傳承其實是後天的。」但已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這種出現在世代之間的壓力行為,實際上是透過精子和卵子傳遞給下一代的。<br> * 腦部因素<br> 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重複或長期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樹突萎縮,以及降低樹突棘密度,同時也會對與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可能在短短一週,甚至在一次的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br> 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br> ===性格因素=== 每個人的性格會決定如何因應客觀壓力源與形成主觀壓力源。 在 1959 年,美國心理學家 Meyer Friedman 以及 Ray Rosenman 透過和心臟病患者的對話,發現心臟病患者擁有一些共通特質:個性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較強競爭性、敵意、容易生氣激動、個性倔強、以及過度投入工作的特性<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NY: Knopf.</ref>。在兩人合著的《A 型行為與你的心臟》中提出 A 型(Type A Personality)和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的概念,並指出 A 型人格招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性約為 B 型人格的兩倍。<br> 近年來,以A、B型人格為基礎,發展出了C型和D型人格分類。以下將對 A 型、B 型、C 型、D 型各個性格特質做介紹。 ==== A 型性格(Type A Personality)==== :A 型性格的人果決、勇敢、堅毅、處處要強,但也較易有固執性格。伴隨年齡增長,進入社會後這種性格的人通常會壓抑自己的的情緒,以形成穩重沈著的外象與處世態度。<br> :和 A 型人初次見面時,會認為他們蠻容易親近,但經過多次接觸後,會發現他們仍然很客套,不願意說一句心裡話。正因為如此,A 型人的內心想與人交往的願望比一般人強烈得多。他們常常會有強烈的自尊心,很討厭被人嘲諷、羞辱,以此為莫大恥辱,但相反的是,他們本身卻很喜歡嘲弄別人。<br> :有研究顯示,A 型性格中的敵意,似乎是主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一群心理學家在發展一份評估敵意特質的問卷時也做了一個實驗:他們使用敵意特質來預測 118 位受試律師二十年的存活率。研究結果顯示,敵意特質高的參與者在 50 歲前離世的機率是其他參與者的五倍。<br> :* 性格特徵: :#傾向於追求成就、愛顯示自己的才華 :#對數字著迷,以所獲事務的多廣衡量成功程度 :#有時間急迫感,因此總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 :#缺乏耐性,會因拖延或中斷而發怒 :#過度放鬆會導致罪惡感,因此無法享受休閒時光 :#對人常存戒心 :#脾氣火爆、有闖勁,易使身邊的人無喘息空間 :#較少有創新性,習慣根據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 :* 矯正 A 型性格行為:有項研究的受試者為 1000 位以上至少經歷過一次心臟病發的患者,研究中運用排隊以協助治療組受試者降低其時間急迫感(排隊是 A 型人格者覺得極端煩躁的情形),利用這個機會讓受試者思索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沒有時間思考的事情,或讓他們觀察別人,甚至與陌生人攀談;治療也包括學習溫和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改變某些特定行為,例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快速地講話及用餐;此外,治療師協助受試者重新評估會驅使 A 型性格者表現出許多急迫及敵意行為的原因,如:成功為工作績效而定;最後,請受試者設法減少家庭及工作環境壓力。<br> ====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 ==== :此性格可說是影響最深遠、處處可見,卻又普遍遭到忽視的一種人格類型。他們多半懷著一顆不安定的心、無法停息的靈魂、揮之不去的孤獨感,也往往身陷矛盾、困惑、格格不入,讓他人又愛又恨的處境中,卻又不知該如何應對或求助。社會通常難以理解他們所具備的特質,因此往往輕易貼上負面標籤,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B型人格是憂鬱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溫床。 :* 性格特徵: :#從末感到被時間所迫,亦未因時間不夠用而感到厭煩。 :#除非萬不得已,不在別人面前自誇 :#萬事逆來順受,不對別人產生敵意。 :#消遺時,即身心鬆驰,心曠神怡,與世無爭。 :#不易為外界事物所擾亂。 :#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或另尋覓生活之情趣。 :#時間感弱。 :#看似長袖善舞,卻不時散發出難以靠近的氣場。 :#對人我分際的掌握不佳,交淺言深、情緒勒索、若即若離是家常便飯。 {| class="wikitable" |+ 人格壓力量表 |- ! !! colspan="11" | 分數 !! |- | align=right | 跟人的約定時間很彈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從來不遲到 |- | align=right | 是個好的傾聽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會打斷別人說話 |- | align=right | 永遠從容不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永遠匆匆忙忙 |- | align=right | 能耐心等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無法耐心等待 |- | align=right | 作事情漫不經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全力以赴 |- | align=right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手上同時作許多事 |- | align=right | 說話緩慢、不慌不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說話有力(有時會敲桌子) |- | align=right | 作事情不管別人怎麼想,著重自我的感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在乎別人的認同 |- | align=right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快 |- | align=right | 態度很隨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態度很強硬 |- | align=right | 能自由地表達情緒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隱藏自己的情緒 |- | align=right | 除工作外對許多事情感興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對工作外的事情幾乎不感興趣 |} {| class="wikitable" |+總分說明 |- ! 分數 !! 人格 !! 說明 |- | align=center | 12-64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65-90 分 || align=center |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91-103 分 || align=center |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104-132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容易感受壓力 |} ====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 ====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屬於這個類型的人害怕競爭、服從權威、任勞任怨,常避免表現憤怒或不滿的情緒。C 是取 Cancer(癌症)的第一個字母,因為具有 C 型人格特質的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較容易罹患癌症。當C 型人完全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抵禦疾病的能力就會下降,然後又讓自己的情緒更悲觀,使自己陷入不良循環中而無法自拔。 :* 性格特徵: :#過分壓抑負面情緒 :#行為退縮:由於負面情緒不能及時宣洩而導致一系列退縮表現,如屈從於權勢,過分自我克制、迴避矛盾,為取悅或怕得罪人而放棄自己的愛好、需要。 :#感覺無助、無望 :* C 型性格的排解方法:  :# 亂語:由於大腦是用語言思考的,亂語可以打破常規的表達模式,你不用考慮任何語法或內容,可以自由表達內心需要宣泄的東西,把任何不舒服的東西都扔出來。 :# 視覺想像:人在欣賞美景時,會提高情緒愉悅水平,因此閉上眼睛深呼吸,縱情馳騁你豐富的想像力,越身臨其境越好,將可以感受到心靈寧靜的欣喜。 :# 寫告白書:找一張紙,把你所有的憤怒或不滿揮毫紙上,再將之撕毀,有助於排解負面情緒。 :# 長吁短嘆:有別於這個詞的貶義,這項方法是個非常有效的排解方法,焦慮時,心率和呼吸會加速,緩慢地深呼吸有助於鎮靜,起到深呼吸的放鬆作用。 :# 聽悲傷音樂:負面情緒久居心中時,聆聽悲慘的音樂,隨著憂郁旋律的緩緩流淌,內心的不快可能隨之傾瀉而出,換得一身輕鬆。 :# 嘮叨:約上一兩個朋友,最好是那種能幫你理性分析問題的人,將積壓的委屈嘮叨上半天,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方式。 :# 嚎啕大哭:因感情變化而流出的眼淚,排出了體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從而緩解了緊張情緒,可以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因此,痛哭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 ==== D 型性格(Type D Personality) ==== :1996 年荷蘭學者 Denollet 在研究中發現有的病人康復速度慢,容易再發作,而且死亡率高,於是提出了 D 型人格概念,包括消極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和社交抑制兩個維度(social inhibition,SI)。D型性格者經常感到焦慮、容易悲觀、憤世嫉俗,缺乏安全感,較易罹患心血管疾病。<br> :比利時心理學家德諾列特在一項心臟病康復計畫中,對 300 名不同類型性格的病人進行跟蹤觀察,想了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對各種類型性格病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危害。10 年後,這 300 名病人中,D 型性格的病人有 27%的人已經死亡,大多數死於冠心病和腦卒中。而其他性格的同類病人中,只有 7%的死亡率。2005 年,荷蘭的研究人員,對剛接受過心臟支架手術的近 900 名冠心病人的調查發現,D 型性格的病人在接受手術後的 6 至 9 個月內,心臟病再次發作或因發作導致死亡的人,是其他類型性格者的 4 倍。<br> :D 型人格的提出是對以往與疾病相關的 A 型、B 型、C 型人格概念的擴展,是對已有人格和心血管疾病關係研究證據的整合。研究結果表明,真正對心臟病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可能不單純是消極情感,而是慢性的心理憂傷'''。D 型人格反映了一個有明確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相關同類種群。<br> :* 性格特徵: :# 在社交場合非常羞澀、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因此惶惶不安 :# 對人生的看法十分悲觀和沮喪 :# 不敢主動接近他人,沒有朋友 :# 經常性的焦慮,無緣無故為某些事情憂慮 :# 心情總是很惡劣,愛發脾氣,導致情緒十分低落 :* D 型性格排解方法: :# 學習有效傾訴自己的情感: 由於壓力和鬱悶程度是導致這類人心臟病喪命的因子。 因此學會有效地表達情緒,理論上可以減輕這類型性格人的壓力,甚至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焦慮是否真的值得掛心 :# 不要害怕別人的拒絕 :# 主動改變離群獨處的習慣:多培養興趣愛好,多參加集體活動 ==== 其他性格 ==== :* '''堅毅(Hardiness)''' 有些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或挫敗時,仍然可以免於生理或情緒上的損害。這種性格特質被稱為堅毅(Hardiness),堅毅包含三個成份:承諾(Commitment)、控制(Control)、挑戰(Challenge),又稱為''' 3C 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堅毅組成 |- ! 3C !! 意義 |- | '''承諾(Commitment)''' || 使人較願意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離或逃避,對生活週遭充滿著好奇,抱持著參與的承諾態度,並且願意尋求人生重要的目的。高承諾者會全心投入他們所從事的事情,且他們相信無論壓力多大,維持對事件的投入仍然很重要。 |- | '''控制(Control)''' || 會使人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並找到方法去影響身邊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無助和消極的漩渦中,即是讓人產生控制感,高控制者認為自己即便遇到阻礙,也能夠自行掌握情緒。 |- | '''挑戰(Challenge)''' || 高挑戰者會將壓力視為正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以及學習、發展、培養智慧的機會。堅毅的人,他們表現較高水平的參與,更深入投身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壓力是能夠影響他們生活重要的事件,以及影響他們所經歷事件的結果。他們將壓力看作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成長機會,且樂於接受挑戰,而不是視為對他們生活的一種威脅。 |} 具有堅毅性格的人,較具有自信心、能夠抵抗壓力、不會因為事件而過度焦慮、不會逃避問題而是採取正面解決的態度,且擁有堅毅性格的人通常也比較能夠吸引他人獲得社會支持。 在此以學生面臨大型考試為例: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一定都曾遇過「黑馬」,這種人在平常的時候表現都普普,但每當大考時就會表現得較他人優異。而這種人多半會是具有堅毅性格的人,當他們面對拔山倒樹而來的壓力時他們會選擇勇往直前的面對,並想辦法讓自己掌控著進度,甚至適應壓力後他們還會選擇再次挑戰自己的極限,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得他們得以成為黑馬。同理,在商業上這類人多半勇於挑戰頗具難度的投資案件等,有的即使曾經淪落破產邊緣,最後仍然憑藉對事業的投入(承諾)、保持積極心態(控制),和敢於克服困難(挑戰)的堅毅性格,收穫成功的甜蜜果實。近年最佳代表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他的公司在生產 Model 3 車型時一度瀕臨破產,但憑著堅毅性格經歷一番拚搏後,其事業的成功可說是舉世聞名。 '''樂觀(Optimism)、悲觀(Pessimism)''' ::* 樂觀與悲觀的差別<br> 從樂觀或悲觀的觀點分別去分析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考試搞砸了,樂觀的人會認為下次再接再厲即可,反觀悲觀者可能會一直執著於這件事走不出來,樂觀者的因應方式也相對較為積極,而且在處理事情是會較有信心與韌性。 ::* 樂觀者的特徵:<br> :::# 樂觀者對生命較有積極看法,帶著較積極的情緒也會間接影響到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因此樂觀者較悲觀者能更快從疾病中復原。 :::# 樂觀者對生活展望是充滿希望的,他們以正面的觀點解讀廣泛範圍的情境,且他們會逆向思考,將看似不好的事情轉化成助力,並傾向期待良好的結果。 :::# 樂觀主義者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相較而言悲觀主義者較專注於問題本身。樂觀者對問題的因應,是妥善規劃和執行,以抗衡壓力的來源。他們尋求社會支持,包括家人和朋友的援助和勸告,並克制自己不要從事一些無益的活動,直到問題已解決或壓力已被減輕。 :::# 樂觀者面對負面結果是不會一味沈浸在無奈或失望中,即便希望落空,他們的臉上也不會出現一絲倦怠及失落的表情,他們會快速的朝著好的方向想,並將希望與正能量感染給身邊周遭的人。 ::* 樂觀對健康的影響<br> 一般來說,樂觀的人會較悲觀的人來的健康。學者透過研究,對一群即將考試的考生進行測試,那些將考試視為檢視自己能力程度的樂觀學生,免疫系統的反應較那些對考試感到恐懼害怕的悲觀派學生強烈。 另外,根據 2019 年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長達 30 年、關於樂觀主義與壽命長度關聯性的研究,保持樂觀與健康心態對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顯示<ref>Lee, L. O., James, P., Zevon, E. S., Kim, E. S., Trudel-Fitzgerald, C., Spiro, A., 3rd, Grodstein, F., & Kubzansky, L. D. (2019). Optimism is associated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2 epidemiologic cohorts of men and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37), 18357–18362.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0712116</ref>,樂觀者的平均壽命比悲觀主義者長 11-15%,且樂觀主義者活到 85 歲以上的高齡的機率也最大<ref>"Optimism is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11 to 15% longer life span, on average, and to greater odds of achieving 'exceptional longevity', that is, living to the age of 85 or beyond."</ref>,甚至即使將其他因素(包括抽菸、飲食和社經地位等)納入考量,個性較為樂觀的人依然比較長壽。<br> ::* 影響樂觀的原因<br> :::三元素:基因、人生發展階段、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影響。<br> :::1.基因<br> :::「皇家學會學報 B」曾刊登研究報告顯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有些人對於看事情的角度則比較悲觀。而先天性的影響關鍵因子在於神經傳導血清素基因 5-HTTLPR,血清素是一種荷爾蒙,全名為血清張力素,被普遍認為是幸福和快樂感覺的貢獻者。若是血清素分泌異常,則會造成憂鬱症、恐慌症等疾病。而此基因具有三種亞型,這三種亞型大概可以被分為短板等位基因(兩種亞型,這兩類亞型會讓憂鬱及自殺風險增高)、長板等位基因(較不會引起過度的神經化學反應)兩類。<br> :::2.人生階段發展<br> :::在人生發展階段方面,每個人對於面臨危機的樂觀態度則是呈現 U 型曲線,從青少年時期的 15 至 20 歲不斷下滑直到 41 到 50 歲到大最低點,而往後隨著年齡逐漸攀升,人生閱歷豐富,對於「得」與「失」已漸漸不把這些浮雲看得太重,到了 60 歲以後的樂觀程度逐漸發展至最高。 :::3.社會文化與宗教<br> :::社會文化影響例子:有研究認為,東亞國家人們的樂觀程度顯著低於美國及歐洲,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傳統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東方文化則強調人際關係和互相依賴。 :::宗教信仰影響的例子:馬丁・塞利格曼曾對於有無宗教信仰的地區做關於樂觀程度的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在面臨危機時,有著宗教信仰的信念,而讓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比沒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更樂觀。 <br>'''[[w:zh:樂觀偏誤|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又稱為僥倖心理)是一種認知偏誤,最早在 1970 年代末由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Neil Weinstein 提出。樂觀偏誤的定義,是人類對一件事情的過度預期導致忽略部分資訊,使得預期比結果來得更好。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效率,或是傾向於認為「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機率比「他人」還要低得多。事實上人們本身就存在著超乎現實的「樂觀偏誤」,不論種族、國籍、性別、年齡,甚至在人類以外的生物,都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一項實驗中(Sharot and Dudai,2011),研究者讓受試者預估在下一個月即將發生好事、壞事或中立的事的機率,其中受試者預測好事發生的機率,比壞事與中立的事發生的機率高了約莫 10%,但一個月後實際發生的好事、壞事、中立的事數量卻是差不多的。又或者,吸煙者相信自己比其他吸煙者罹患肺癌或疾病的可能要小。這些研究顯示了其實我們容易高估一件事情的好,卻低估了生活中可能遭遇壞事的機率。 「樂觀偏誤」對於人類並無好壞,但過度樂觀確實會引發其他的情緒或壓力,如果人們對於事情不帶有樂觀偏誤,當意料之外的驚喜發生時,人們反而會得到額外的快樂。 以下兩項證據提供了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偏誤的原因。 # 自我感覺良好:有著高期待的人通常會自我感覺較好,因而時常展現樂觀態度。譬如心裡學家 Margraret Marshall 及 John Brown 研究了高期待及低期待的學生對於考試的看法。他發現高期待的人得到好成績時,他們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天賦或努力。當他們考差時,會認為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這個考試不公平;期待低的人則相反。 # 單純的期待:如果我們期盼前途是光明的,將可以降低壓力及焦慮感。因此為降低焦慮感,我們偶爾會展現出樂觀偏誤的特質。 針對樂觀偏誤的相關研究則發現,有三種人不易產生樂觀偏誤: #憂鬱或者焦慮的人群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切身經歷過某一事件會降低對它的樂觀偏見 #當人們把自己和親近的人—比如家人、好朋友比較時,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悲觀偏誤(Pessimism Bias)'''<br> 大腦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因此我們經常依賴於我們對未來事件的感受,如果我們對前景感到沮喪、恐懼或絕望,這些感覺可能會滲透到我們的估計和期望中,進而高估了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悲觀偏誤的後果可以顯著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由於高估了這種不利因素,許多包含潛在不利因素的決定可能會被取消。例如,某人可能會選擇不接受新挑戰,因為高估了自己失敗的可能性。 法國的一項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對負面事件的高估,該研究要求參與者想像拋擲一枚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則支付 10 美元。然後人們被問到他們覺得獲勝的可能,儘管該研究的樣本量超過 1,500 人,但平均答案為 3.9 美元,遠低於預期的平均數 5 美元。 以此可見悲觀偏誤導致人們高估了輸掉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嘗試從更合乎邏輯的角度考慮未來事件,不讓負面的想法影響對未來事件的判斷,以此作為對抗悲觀偏誤的一種方式。 ====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來自精神醫療的一種概念,主要在探討人們當面對重大創傷後得以邁向正向適應的內外在保護因子。而現今復原力擴及到當一般人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時,能夠承受壓力轉化成內在成長的能力。簡而言之便是從挫折中不斷調適、改進自己,得以因應危機、解決困難。這種自我調適的能力就稱為復原力(Resilience)。 <br>復原力可以分為三類: # 抵抗型復原力,指的是當人們在面對壓力與逆境時,具有優勢得以讓自己維持平穩,為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或過程。 # 恢復型復原力,指的是個體能回復到逆境發生之前的身心狀態,為一種適應的概念。 # 重置型復原力,指的是面臨逆境後,個體呈現一種正向的改變,為一種創傷後的成長。恢復、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的關連性是複雜且微妙的,「恢復」指的人是人們經歷逆境後,原本的功能會短暫居於功能基準線以下的心理病症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回到原有的功能。「復原力」指的是維持穩定平衡的能力,當面對重大創傷或壓力逆境時,可以快速回到原本的功能基準線。「創傷後成長」指的是當面對重大負向事件後,心理功能躍升到更好的狀態。 在一個支持復原力的研究中,指出復原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對壓力則有顯著的負向效果。說明復原力愈高,對壓力的感受相對愈小、對幸福的感受相對愈高。 美國賓州大學的正向心理學中心,在過去二十多來年大量研究什麼是復原力,最後歸結出了六項建構復原力的重要特徵: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心智敏捷(Mental Agility)、樂觀(Optimism)、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連結(Connection)。 # 自我覺察:指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想法或反應的能力。 # 自我調節:指知道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和壓力的能力。能夠觀察到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狀態,並且做調節,幫助神經系統平穩下來。 # 心智敏捷:指能夠跳出僵化制式的思考,用不同的觀點去解讀和看待事情,或是讓自己用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去想事情的能力。 # 樂觀:包含了我們是否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以及看待壓力的方式。(將壓力源視為可以克服的挑戰而非威脅) # 自我效能:指相信自己能夠達成所設定之目標的能力。 # 連結:指與人際、大自然或是信仰接近時的連結感。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指的是經歷壓力、令人恐懼的經歷、個體在面對逆境或是創傷事件之後,產生出積極與正向的生活改變、或是轉換性的成長。而創傷後的成長與復原並不相同,復原指的是人們恢復到以前的狀況,創傷後的成長則是指個人某種積極的改變。在「創傷後成長」的歷程中,主要著重當事人在創傷後能否從轉變中重新認清自我,從而另定目標及重新投入生活。因個體擁有不同特質、文化背景與認知信念,所以當逆境事件發生時,這些原有的特質、認知的基本模式可能都會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開始重新評估核心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美國心理學家[[w:Donald H. Meichenbaum|Donald H. Meichenbaum]]所提出,創傷後成長可分為五個層面:「更懂得把握生命」、「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發現新的可能性」、「發掘更多個人潛能」,以及「心靈頓悟」。以下將以罹癌患者的創傷後成長作為舉列,介紹不同類型的五個層面: {| class="wikitable" |層面 |內容 |- |更懂得把握生命(Appreciation for life) |患者可能會體認生命的脆弱同時更加珍惜,也會意識到死亡的事實。 |- |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Relating to others) |患者可能更加認同個人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且持續增進維持,也更能同理與關心曾經歷創傷的人。 |- |發現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 |罹患癌症後可能改變對於生活中各種規劃的順序,並且克服原本具有的恐懼。 |- |感受個人力量(Personal strength) |與癌症共存的生活會使患者產生力量與能量,對自己的改變感到自豪與成就感。 |- |心靈頓悟(spiritual change) |患者可能會嘗試參與宗教活動或者在提升生命的靈性深度。 |} '''復原力的培養''' 復原力是可以培養的,學習以正向思考來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培養幽默感,使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用樂觀的想法看待,會使得自己內心較舒適也比較自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要抱著負面的想法,應該對生活抱持著希望;面對問題時不要逃避,以積極的想法來對待;專注於當下,透過打坐等方式專注於當下以減少煩惱過去及未來的事,可以幫忙減輕壓力⋯⋯,這些都是可以激發復原力的方式。 培養復原力,沒有一體通用的方法,必須自己找出最有用的鍛鍊方式。以下歸納出幾種建議: # 建立社會連結:與家人、朋友及其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透過參加社團、宗教團體或地區性組織,來建立自我的社會連結。 # 勿把危機視為不可解決的難題:我們無法將危機發生的事實做改變,但可以改變對事件的詮釋與反應。 # 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不利的環境時,某些目標可能暫時無法達成,試著接受你無法改變的部分,聚焦於可著力的地方。 # 朝目標前進:訂定務實的目標,讓自己規律的去完成。 # 採取果斷的行動:請告訴自己應採取主動態度,以及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非抱持逃避心態。 # 重新發現自己:試著重新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 # 培養正面的自我觀感:信任自己的直覺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對未來保持希望:以樂觀態度面對未來。 # 自我照顧:多察覺自己的需求,多參與能讓自己感到愉悅、放鬆的活動等等。 <br /> ===發展因素:後生學=== 近年來的老鼠實驗研究發現,母親對幼鼠的照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進而影響大腦因應壓力的相關機制(如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壓力反應等)母鼠是否對幼鼠有舔拭以及用身體維護幼鼠(arched-back nursing)的母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以及轉錄因子與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啟動子結合。這樣的改變,在幼鼠出生後一週內就可以觀察到,且持續到成長之後;但若還在幼鼠時期,母性行為改變(將幼鼠配置於不同母性行為組別)這些基因上的改變可以被逆轉(Stankiewicz,Swiergiel,&Lisowski,2013; Weaver et al。,2004)。這些因外在環境而造成的基因改變,之後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間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這些改變會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決定壓力經歷的後果與負面影響。 == 社會因素 == ====社會支持==== 在面對壓力時,身體容易產生[[w:催產素|催產素]](oxytocin)促使產生社會信任,進一步尋求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一個人藉由社會互動所得到的他人協助與支持,在壓力下提供協助的人越多,越能夠減輕壓力。社會支持的形式很多樣化,它可能是實質的金錢提供、溫暖的情緒關懷、寶貴的訊息與建議或是簡單的握手與身體接觸。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可以減少壓力對腦部的損害,甚至呈現與同伴相關的刺激也有同樣效果。這代表不僅實質上的陪伴,精神或心理上的社會支持同樣可以對抗壓力所產生的行為或精神損害。 *'''社會支持的功能''':House(1981)將社會支持分成為四種層面包括:工具性支持 (instrumental support):即是對被支持者提供行動、物質、金錢或其他直接的幫助;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愛、關懷、尊重、同情、傾聽等;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溝通訊息或當受支持者面對困難情境,給於的勸告、建議、指導以及提供其資訊;評價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肯定、回饋。Cobb(1982)將社會支持分為三種:情緒性支持(emontional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被愛的、被關心的;自尊性支持(esteem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受尊重的、有價值的;社會網路的支持(network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屬於一個溝通的網路,它包含彼此有義務及互相瞭解。Cohen&Wills(1985)則認為社會支持為四方面:1.情緒性的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提供忠告、建議,並提供適當的回饋。2.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提供實質的行動或物質的幫忙。3.社會陪伴支持(social companinship):提供社會友誼交往使人有歸屬感。4.情緒性支持(emotionalsupport):提供關懷、信任、關切等情緒上的支持與宣洩。Oermann(1991)則是將社會支持來源定義為來自他人提供情緒性支(emotional support)、工具性幫助(instrumental aid)和正向的回饋(positive feedback)三個面向。之後的學者也根據 Oermann 將社會支持區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個層面,而結構性層面關於社會關係,包括配偶、親戚、鄰居和朋友維持密切的接觸;功能性是指配偶、親戚、鄰居和其他重要他人提供情緒性支持和訊息性之持、情感性或正向的回饋(Tracy,2004)。Joseph 於 1999 年認為面對可預測及不可預測的壓力事件時所需要的社會支持類型則是不同的,可預測的事件所需要的是實質的社會支持,但在面對不可預測的事件則需要夠多的情緒支持(引自李金治,2003)。綜合以上可知,社會支持即是個人知覺重要他人給予的各項支持包括:情緒、工具、訊息、評價等功能,以增加面對壓力的能力及緩解身心狀況的改變。故本研究將對社會支持功能分為三個向度,包括情緒性、訊息性、工具性支持等,並涵蓋家人、同學或朋友、師長等三項來源加來探討。 *'''社會支持的來源''':可以是配偶、朋友、鄰居、同事或親戚,或是實際人際網絡以外的社會支持。例如:現今大學生資訊來源的 PTT,為學生族群提供訊息類型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來源也可能是寵物,研究發現在歷經壓力事件後,有養寵物的人比沒養寵物的人不需要醫療照護。此外,社會支持的來源必須多元為佳,倘若支持性的關係數量很多但很同質,個人可以獲得的社會支持面向就很有限。 *'''動物研究''':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的游一龍教授發現,當小鼠單獨接受不定電擊和長期浸水的壓力,會產生不適應行為,其海馬齒狀迴的神經細胞新生也受到抑制,但若是多隻小鼠一起承受壓力,則不適症狀降低,細胞新生也不受抑制<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0)同伴陪伴調節壓力效果的演化意義及生理機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4)社會支持緩衝心理社會壓力的效果及其機制之研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 不論對什麼人來說,社會支持都有莫大的幫助,以下藉幾項研究結果為例。 *'''大學生''':正面臨壓力的大學生,若覺得有社會支持,比較不會出現憂鬱負面的念頭。 *'''已婚者''':若在婚姻中所遇非人,那麼健康受影響的程度也比較大,研究顯示,婚姻狀況不佳時,男性其免疫系統會較差,而女性則是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較高。 *'''罹癌者''':已婚的罹癌患者其五年存活率高於同樣罹患癌症但單身、鰥寡或離婚的人。 *'''正要被送入手術房的患者''':若在手術開始前和醫師聊聊天來個精神喊話,患者術後的恢復程度也會比較好。 *'''心臟病患者''':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若自認缺乏社會支持,有半數的人會在五年後去世,死亡率是有配偶和好友圍繞的相同患者的三倍。 人們在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中亦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做法。華人社會因儒家文化影響,相當重視家庭及社會成員間的連繫。曾有一項研究以台灣的大學生為對象,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皆曾經歷過不同的壓力事件,最常見的為分手、學業壓力或所愛的人生病或死亡。經由因素分析後,找出了五種台灣大學生最常見的因應方式(由使用頻率高到低排列): #'''接受、轉換框架、再努力''':試著接受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創傷,並相信自己可以從創傷中成長,認為遭遇這樣的事情在生命中有其重要目的。 #'''逃避與淡化:假裝沒事''',不告訴任何人以保留面子,將所有的感覺都往肚裡吞,以免周圍的人擔心。 #'''家人支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知道自己可以向他們求助。 #'''宗教與性靈''':在宗教中找到慰藉並遵循其指引,藉由禱告或宗教儀式尋求告解。 #'''私密的情緒出口''':較因人而異,可能是尋求不認識的專業人士給予建議以保留面子,也可能是盡情地大吃特吃、瘋狂購物等。 有研究者將社會支持比喻為避震器,認為在坎坷難行的人生路上,它可以緩衝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社會支持只有在身處壓力的情況下才能發揮緩衝作用。有時,口口聲聲喧嚷的社會支持,反而是一種另類形式的壓力。事實上,研究發現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和實際獲得的社會支持,本來即為無關的兩件事,因應壓力的關鍵並不在於當事人實際上得到多少,而是在於它知覺自己可以得到多少。 ====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為一個人可運用的資源指標,過去研究早已顯示,擁有社會資源較多者身體較為健康,也較為長壽。有些研究者指出,資源對個體有保護作用,使其較不需要面對壓力事件(如:財務、工作以及人際關係等),因而減少各項負面的壓力感;高社經地位者面對壓力事件時,也擁有較多資源可以解決<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aum, A., Garofalo, J. P., & Yali, A. M. (1999).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ronic stress: Does stress account for SES effects on health? In N. E. Adler, M. Marmot, B. S. McEwen, & J. Stewart (Ed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in industrial nation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athways (pp. 131–144).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ref>。 舉例:近年有研究顯示,在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環境下長大,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進而對大腦壓力相關迴路及回饋功能有負面影響。 ====控制感==== 控制感為人類基本需求,尤其是察覺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可給予人信心,在面對壓力時認知評估會較為正向,因應方式也比較積極,為對於壓力經歷與喊應有保護作用的心理社會因素。此外當一個人在遭遇困境時,若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對於此困境的控制感,便不會覺得太無助,也因此壓力較小。 ====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務,最早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於1983年所提出,其將情緒勞動做了以下定義:「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眾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她並提出員工管理情緒的兩種方式為深層和淺層,淺層扮演指的是員工調節情緒表達,使其與組織的要求相符合;深層扮演則為表達組織期望的情緒而對於本身的真實情感進行整飾,使其一致。她也提供了後繼研究者關於情緒勞動之量化研究的基礎二元模型。台灣學者林尚平(2002)所認為的情緒勞動則是指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和服務對象有高度的互動,並基於組織、服務對象還有自己本身的利益等,必須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呈現出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 情緒勞動的研究起始自 Hochschild(1983)對空服人員以及債務催收員的工作性質進行的研究。以空服員為例,微笑是組織要求的工作項目之一,而航空公司把原本屬於空服員自身的「微笑」情緒反應,當成工作上必要的付出;這種有別於以往體能勞動(例如:送茶水、餐點等)以外的工作付出,Hochschild(1983)稱之為「情緒勞動」。 在賴英娟、巫博瀚與張盈霏(2008年)於《教師情緒勞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中提到,情緒勞動的工作者必須符合以下三種特徵: #工作者必須與顧客有高度的面對面或聲音對聲音的接觸 #工作者必須在顧客面前展現出特定的情緒狀態 #組織可以採用監督或訓練的方式,對工作者的情緒活動作某種程度的控制 根據以上關情緒勞動的特點,服務業人員是否為情緒勞動工作者,研判如下: #服務業員工在服務顧客的過程中,皆是以面對面方式進行服務互動。 #服務業員工在顧客面前須展現高度耐心、和善的態度和親切的微笑。 #服務業的職前或在職等訓練皆有對於員工情緒控管的功能。 常見的例子像是服務業,公司或組織期待情緒勞動工作者適當地隱藏自己的情緒,並展現顧客想要的情緒(例如:微笑)。員工為達成工作使命,甚至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格,如同戴著多副面具,在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難以表現真正的自我,因而造成兩相矛盾的心理負擔。除此之外,還有像是債務催收員的工作項目,除了收款清點金額外,還負擔著一重要性的工作,就是與債務人溝通,促使其歸還欠款。當催收員在對債務人溝通的同時,其必須隱藏本身之憤怒情緒,而展現出和善的態度,被要求展現出與內在情緒不符合的矛盾情緒,形成了工作上的另一種付出,稱之為「情緒勞動」。因此,情緒勞動為一吸收後回饋的過程。第一線員工將壞(或是較不正面的)的情緒吸收後,轉化為正面情緒面對顧客或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將正面能量吸收轉化為嚴肅或不苟言笑的情緒,例如學校的教官或飾演嚴肅角色的演員。 在許多學者針對情緒勞動工作者進行的研究中,甚至強調情緒勞動對員工面對工作或組織的態度、工作績效以及身心健康狀況都有負面的不良影響。 ===弱勢壓力與性別傾向研究中的復原力=== ====前言==== 復原力的研究發現在各種群體中,個體從童年時期面對壓力就擁有顯著的因應(coping)能力,但對於 LGBT 群體的類似研究卻停滯不前,目前有期刊試著填補這個研究的空缺,但相較於此本文更期盼研究人員將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加入 LGBT 的健康研究中。本文主要分為兩大議題,首先是探討復原力與弱勢壓力的關聯性,例如復原力與壓力因應的差別在哪裡?復原力在壓力導致疾病的因果關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再者是在弱勢族群的壓力因應中討論復原力,例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在弱勢壓力中個體與群體復原力的差異性。 ====復原力與因應==== 復原力是指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存活與茁壯的能力,也是壓力緩衝的一個過程,因此能夠減少壓力的負面影響。在緩衝負面影響的方面,復原力與因應是相似的,惟因應是指個體在調適或防備壓力源時的努力,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因應並不一定是成功的結果。因此復原力視面對壓力的調適功能結果而定,我們必須看個體在面對壓力的處理乃至於對健康的影響結果,例如在高成長風險的環境下順利成長、在巨大的困境中恢復正常運作等。對於復原力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於負面結果的研究,也就是透過觀察特定的壓力處理過程,了解如何緩衝對健康的影響。 ====LGBT 族群健康在弱勢壓力模型中的復原力==== 復原力是壓力理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研究壓力理論時,壓力處理的因應以及對抗效應的結果會決定壓力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只有在壓力存在時,復原力才有討論的意義,因此復原力會是研究弱勢壓力時的必要考量,最近的研究趨勢也證明這點。有研究指出 LGBT 弱勢壓力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是偏見與污名化所帶來特別的壓力源,第二個是這些壓力源帶來負面的健康影響,包括心理及生理上的失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eyer, I. H., & Frost, D. M. (2013). Minority stress and the health of sexual minorities. In C. J. Patterson & A. R. D'Augelli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pp. 252–26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弱勢壓力模型指出,環境的因素(特別是污名及偏見)會帶給群體巨大的壓力源。另有部分研究討論,這些弱勢壓力源如何對非主流性別傾向的個體產生健康影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ockting, W. O., Miner, M. H., Swinburne Romine, R. E., Hamilton, A., & Coleman, E. (2013).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5), 943–95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3.301241</ref>,也就是說去驗證弱勢壓力與性別少數的個體在社會互動上的獨特壓力來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Sevelius, J. M.(2013). Gender affirmation: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izing risk behavior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of color. Sex Roles, 68, 675–689. http://dx.doi.org/10.1007/s11199-012-0216-5</ref>。 我們可以將弱勢壓力視為一條從遠端到近端的連續過程,遠端的壓力源代表著從一個人的外在事件經歷,近端壓力源則是將社會化的經驗透過個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帶入,前者例如人生重大事件、日常生活所受到的歧視或是透過潛在具攻擊性的訊息產生壓迫(microaggressions),後者則包括接收後內部化的負面社會態度,像是恐同症或跨性別恐懼症,個體將社會的負面態度如歧視、污名化等內部化後,進而對自我產生壓力。弱勢壓力模型告訴我們,這些壓力源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憂鬱症、焦慮、藥物濫用等等都有可能發生<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edriksen-Goldsen, K. I., Kim, H. J., & Barkan, S. E. (2012). Disability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adults: disparities in prevalence and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2(1), e16–e2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1.300379</ref>。另外與一般壓力理論相同,弱勢壓力模型同樣指出因應壓力跟社會支持可以產生緩衝壓力源的效果,因而減少不良的健康影響,使復原力的定位更為明確。 ====個體與群體的復原力==== 在弱勢壓力中,我們可以大致將復原力以個體與群體進行區分。 *個體復原力 以最簡單的概念說明就是克服(mastery)<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asten, A. S.(2007).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systems: Progress and promise as the fourth wave ris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 921–930. http://dx.doi.org/10.1017/S0954579407000442</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https://doi.org/10.2307/2136319</ref>,個體復原力來自個體所擁有的特質如克服、自制、無力感、絕望感等等,會幫助或阻礙個體在處理壓力。在個人主義根深蒂固的美國,菁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特色,提倡個人面對困境時的勝利,也就是復原力的基本。然而當我們只專注在個體復原力時,便可能產生「檢討被害者」的態度:當認知到個體可以有復原力時,社會便可能高度期待個體自我復原的結果。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專注在個體復原力可能會使人們過於注意個體對壓力源的調適而非壓力源本身,甚至可以正當化減少給予弱勢群體保護的社會責任 *群體復原力 我們可以想像成群體提供資源幫助個體因應壓力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ergus, S., & Zimmerman, M. A. (2005).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6, 399–41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blhealth.26.021304.144357</ref>,強調社會環境對於健康的影響,而非單純強調個體特質的復原力。它可以是不同程度的概念,例如地方、國家或是 LGBT 群體等等。作者認為群體復原力就像是一種弱勢因應(minority coping)。在弱勢壓力中,群體復原力包括實體與非實體的支持,實體的如 LGBT 社群中心、特殊診所及支持團體等等,非實體的如重建社會價值、教導弱勢群體觀念與重建人生目標等等。此時如前面所述,個人的身份認同對於能否受助於群體復原力就有很大的影響,把自己看待成群體的一部分並產生聯繫,這份歸屬感是很重要的。當然,群體結構也會帶來影響。 == 行為反應 == 1950年代,美國舊金山的一群會計師,成為醫學研究人員關注及研究的對象。每年的四月十五日是美國報稅截止的日期,研究人員發現在報稅季節裡,忙碌的會計師們的膽固醇竟然會隨著四月十五日的到來而日漸升高;至四月十五日前後,許多會計師的膽固醇會高到一個程度。研究人員預測若繼續保持這種高度,將會有很多人因此引發心臟病而死亡。還好這些人的膽固醇,當四月十五日一過就迅速下降,直至年底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Friedman,Rosenman,&Carroll,1953)0事後分析發現:許多人在壓力之下,生活及飲食習慣會跟著改變。這群會計師在愈接近報稅截止日期,工作忙碌的情況愈嚴重時,就愈愛吃零食,甜點以及用餐不定時。餓了,就隨便取用最簡單,快速,方便又好吃的飲食來充飢解渴。一段時間下來,膽固醇就直線上升。 這個研究顯示'''壓力影響健康的途徑之一,是改變人的行為''' - 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行為(health behavior)。健康行為包括任何會影響人健康的表現,如運動,飲食,作息等等。品嘗自己喜愛的食物確實能夠改善壓力造成的情緒,然而過度攝取會造成身體嚴重的負擔。壓力產生後會造成生理一系列的內分泌變化,例如增加分泌升糖素與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提高血糖濃度,心跳加速,肌肉收縮,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就演化角度而言,此變化是為了提升生物面對壓力的反應能力,然而飲食在本質上無法解決本身的壓力問題。所謂的「減壓食物」主要以抗氧化物為主,例如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維生素 E、鈣、鎂、Q10、異黃酮、多酚類、茄紅素以及胡蘿蔔素等,適度攝取這些營養,可以提升身體面對壓力的能力。 皮質醇這類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及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期末考試)不是搏鬥或奔跑能解決的!然而食物或能量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壓力造成好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 - 糖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除了飲食之外,壓力也會影響人們與健康相關的其他行為。長期感受到壓力會改變人的身體感受,情緒與行為,包括疲憊,動機下降,身體不適等。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感覺沒有餘力去做平常有精力去做的照顧自我或健康相關的事。許多人表示,壓力大會讓他們不想運動,不舒服也沒動力看醫生,有時甚至懶得刷牙。有些人原本計畫要戒除或已經戒掉的不良習慣(如抽菸或其他上癮行為),也會因為壓力而破戒。這些也都是壓力經由健康行為,間接影響健康的方式。 == 因應 == 深處壓力情況所引起的情緒和生理反應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會促使我們採取某些方法以減輕這些心理及生理反應,而這個嘗試管理、面對壓力的過程,就稱為'''因應(coping)'''。 Richard Lazarus 將個人的要求認知評價分為兩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初始評價(prim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評估某特定要求、行為對自己的影響,若會造成壓力,則會進一步評估此壓力所隱含的衝擊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並且有無需要採取行動。接下來,在第二階段的'''「續發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綜合評估自己的狀態、擁有的資源等等,以決定接下來的行動以及因應措施的實行。以上由壓力引起的認知評價的過程被視為是'''「壓力涉連變項」'''的一個代表性實例。涉連變項可以過濾或者是協助矯正人體對於壓力所產生的反應,而在壓力涉連變相中,這些變相可以改變由特定類型的壓力所產生對人體的衝擊。例如,相較於生病、受傷等身體虛弱時的狀況,當人處於健康的狀態,通常都能較佳的面對並處理壓力的來源,因此在此例子中,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變成為了一種涉連變項。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認知評價會創造出不同的涉連變項,進而決定在面對壓力時,要採取何種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是指使用較為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事件。不過使用最健康的因應方式不等於肯定會成功,因此,所謂的建設性因應是指具備一種健康、正向的態度。 建設性因應的要素概要如下: # 直接面對問題,是有意識地、理性地評估各種方案,以解決問題的努力。 # 立基於合理且現實地評估你的壓力及因應的資源。小小的自我欺騙有時是有益的,但過度的自我欺騙及自責是有害的。 # 學習面對並管理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 # 學習控制自己習慣性的不良行為,即學習對行為的自我控制。 === 四大類因應方法 ===   關於壓力的因應方法,目前已發現超過一百種,但歸納的方式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各心理學家用不同的對比方法來分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A0%E6%87%89_(%E5%BF%83%E7%90%86%E5%AD%B8)]以下將介紹一些主要的分類,為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認知取向因應等。大部分的人面對壓力事件時會並用多種因應方法。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著重在特定的問題或情況,會試圖找出解決方法或是避免在未來面臨類似的情況。包含對抗、消除或逃離威脅,以及預防未來壓力的方式來排解。具體步驟包括界定問題、尋找各種行動方案、依成本及效益權衡各種解決方案、保持彈性地執行。 #'''界定問題''':任何系統性問題解決的第一步便是澄清問題的本質。有時問題很明顯,有時卻不太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但不論如何,一定要先對問題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要明確問題,必須先克服兩個常見的障礙: ##不能使用模糊的語言描述問題。「時間不夠用」、「人生一蹋糊塗」等,而應以精確的語言界定問題,如「我在社交、娛樂方面花太多時間,導致複習課業的時間不夠用」、「我在某科目某章節的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讓我感到壓力」。 ##不能將負面情緒引發的主觀看法視為客觀的問題癥結,以免將問題和結果混淆。例如:「我是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所以才無法集中精神」,無法集中精神通常有更客觀的原因,如睡眠不足、焦慮等,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的失敗者」則是此問題導致的主觀解讀,是結果而非原因。 #'''尋找各種行動方案''':這個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能找到一個完全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因此若執著於想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反而容易自我設限、停留在空想。相反地,多方尋求各種可能方案往往更可能產出有效的解決方式,例如對問題先來一番腦力激盪,盡可能地開發各種想法,暫且不要對這些想法產生評判。換言之,儘管想辦法,而將可行性拋在後頭,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意以及潛能。 #'''評估、選擇方案''':接著開始方案的評估。這理並沒有所謂黃金準則去依循,但有兩個要個點可供考慮: ##可行性:此方案能有效執行的機率有多大?有沒有被忽略的可能障礙?確保可行性的關鍵即為列出「具體、實際的計劃」,不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例如「每天早上 7:30 起床慢跑三十分鐘」、「明天下午 3:00 向主管坦承問題」。 ##隱含的效益、代價與風險:刪除不可行的方案,假設剩下的方案能成功執行,那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又有哪些?將剩下的每項方案可能得到的效應列表比較,最後,再反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並做出抉擇。 #'''採取行動,並保持彈性''':一旦開始行動,記得要保持計畫的彈性,不一定須遵照同一項計畫貫徹到底,依據執行過程中得到的新資訊,隨時評估行動後的結果,調整策略。關鍵為不應執著於一次想出完美的計劃,只需專注於讓計畫「比以前更好、更有效」即可。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不企圖解決外在問題本身,而是透過是透過各種以身體、認知為主的活動,例如服藥或者是幻想、冥想、靜坐等等,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專注於自己的感覺,進而調節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有些理論家認為,[[超普通心理学/智力#跨文化研究|情緒智商]]是對抗壓力的關鍵。 情緒焦點因應的策略可細分為「行為策略」及「認知策略」。 #'''行為策略''':由外到內,藉由改變行為改變心理狀態、消除煩惱。例如:從事運動、發洩怒氣、使用酒精或藥物、向他人傾訴等。 #'''認知策略''':改變腦中想法認知,以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及其威脅性,類似「轉念」的概念。例如:暫時忽略問題、改變問題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及降低其威脅等。認知策略通常是對情境的重新評估。  使用情緒焦點因應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 情緒焦點因應有限定的使用情境,若評估錯誤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壓力。例如:酗酒、向朋友傾訴卻聽到更多的批判(行為政策錯誤)、不斷忽略問題,最後仍無法解決,產生自責(認知政策錯誤)等。 # 情緒焦點因應與[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mination_(psychology) 反芻](rumination)有所不同。反芻(rumination)是沉溺於消極的「想法」進而引發更多負面情緒,而非實際專注於處理情緒本身。研究發現,反芻(rumination)不但會危害免疫系統,也不會使人感覺較好。 # 若一味採取情緒因應方式、專注於消除負面情緒,可能同時阻止自己付諸行動,解決其實可以化解的問題。   問題焦點因應及情緒焦點因應各有其適用的時機。一般而言,當有一個具體的行動能夠解決壓力來源時,問題焦點因應是最好的辦法;而情緒焦點因應則是在你只能夠接受當下的情況,或是你必須先處理好情緒再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 以下再介紹三種具體情緒因應的方法: #'''釋放淤積的情緒''':研究顯示,壓抑憤怒及其他情緒的人較容易有高血壓的問題。在一項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都要寫三篇短文,其中一半的人要詳述自己在學校生活中遇到的三件困難的事,另一半則寫諸如「天氣」無關緊要的議題。結果發現,在之後的幾個月,寫下自己的困擾的參與者的健康情形較佳。後續研究則證實了抒發情緒能減少看病的次數,改善心情,且增強免疫功能。顯然,給情緒一個出口,不僅能有改善身心健康,釋放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治療了。此外,研究發現,「講情緒」與「寫情緒」同樣有效,所以,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好聽眾,讓自己的恐懼、悲傷、疑慮宣洩出來,實是明智之舉。如果難以對人啟齒,也可以採用寫日記、短文,讓情緒隨筆尖流出。 #轉移焦點:當陷在壓力當下卻無法解決時,不妨轉移焦點,暫時離開問題,想些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研究發現,這項因應策略的運用其實很普遍。轉移焦點能改善心情,但它的建設性卻仍有爭議,有人主張轉移焦點其實無法真正解決壓力源,反而讓問題留著成為隱憂,持續影響心情。一方面,轉移注意顯然遜於問題取向的策略,後者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轉移焦點也可緩解當下的負面情緒,使人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問題,並在暫時喘息過後,回來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整體而言,若直接處理問題的策略未能奏效,那麼轉移焦點作為一種因應策略仍有中度、短期的效果。 #'''管理敵意''':研究發現,敵意與心臟病發作及其他疾病有關,此處的敵意是一種仇恨情緒,認為周遭的人都是有害的、令人厭惡的,而在此情緒之下,腎上腺素不斷分泌,造成心臟的負擔。有鑑此,專家們認為大家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敵意。敵意管理的目的並非只在表面上壓抑敵意,而是真心降低敵意感受的頻率和強度,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是否錯誤及過於偏激,例如重新檢驗仇視的對象(人或事)真正令自己憤怒的具體原因,可以用寫下來的方式,慢慢釐清生氣的癥結點,進而重新思考癥結點是否真的需要以如此的敵意對待(有時冷靜下後甚至發現那些敵意根本找不到任何原因),如果仍然無法說服自己,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進行認知治療,改變對人事物的看法。 ====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 也稱為『認知再框架』,也可以說是在客觀結果不變的情況下,選擇從另一角度來看待事情,尋找出其中的正面意義。例如今天在心理學拿到 B+的成績,可能不盡理想,但若是以意義製造因應來看,可以想成「幸好這次體會到拿 B+的挫折感,讓我能檢討自己的讀書方式,讓以後的學習效果更好」。雖然沒有改變結果,但是卻能理解結果帶來的正面效應。 ====認知取向因應方式 ==== 當覺得生活不如意,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妨正向思考。不管問題有多嚴重,你總能找到比你更悲慘的例子。這並非是幸災樂禍,但將自己的處境與更困難的人相比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思考的尺度,而免於過分的誇大和悲觀。研究發現,這樣所謂向下比較是一種常見的因應策略,也能改善心情、提升自尊。況且,你不必真的找到一個比自己慘的人比較,只要想像更慘的處境即可。例如:可能因為車禍摔斷了一條腿而不是兩條腿。正向思考使人能夠對壓力事件再做冷靜的評估,但無須扭曲事實,這是其優點。 而另一種正向思考則是,在壞事中尋找其好的一面。雖然挫折總是令人痛苦,但其中也有正面的成分。在經歷失婚、重病、失業、財務危機等種種困頓後,人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在經歷過從過去的挑戰中得到了成長等,不可否認地,壓力的正面意義比較容易看到,真正困難的是在困難考驗的當下,若能看到這些正面的部分,壓力便會減輕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正向思考是一項有效的方法。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生活中,壓力可以驅使我們追求目標、保持動力和維持興趣。適當的壓力讓我們更清楚目標,做起事更得心應手,工作表現更出色。所以,如何做好壓力管理,並將壓力化為助力,達到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境界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人們可以透過學習某些技巧來減少壓力對身心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行為技巧(behavioral techniques)、認知技巧(cognitive techniques)。 *'''行為技巧''':此技巧可以透過生物回饋(biofeedback)、放鬆訓練、有氧運動等來幫助控制壓力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 生物回饋:個體接收外界傳來有關他們生理狀態的資訊(feedback),並嘗試改變此狀態。例如:藉由電刺激控制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過程中將電極放在受試者的額頭,並感受頭部肌肉張力,再以不同音調回饋給受測者(聽覺回饋),最後受測者可以學習控制聲音的頻率來試著讓自己的頭部肌肉保持放鬆,以減緩頭痛症狀。 ## 放鬆訓練:此方法教人們如何徹底放鬆並慢下來凝聚注意力。過去由自主神經控制的生理表現(如血壓、心跳)被視為不可由人類意識控制的系統,但有研究指出透過生物回饋加上放鬆訓練能夠有效控制高血壓。其方法如下:施測者將受試者的血壓透過圖像方法傳達給他們,並請他們透過收縮和放鬆肌肉來改變圖片中顯示的血壓高低,最後請他們由腳踝到頭部試著放鬆肌肉來嘗試降低血壓,而最後實驗結果顯示此方法的確能有效降低血壓。 *'''認知技巧''':雖然前述的行為技巧在實驗室中可以有效處理壓力,但這些受測者卻不一定能良好的面對現實的壓力。因此,認知技巧專注於改變人們對於壓力的認知反應(cognitiüe response)。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üe behaüioral therapy)嘗試幫助人們辨認各種會造成他們生理、心理不適的壓力情境,並改變他們應對這些壓力的方法。以治療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為例:一位受張力型頭痛的病患會被要求記錄頭痛發生的情境、頻率、還有他的反應(頭痛發生時的感覺、想法、行為等)。接著,找出可以合理解釋他出現這些反應的原因(自我期許太高、工作環境壓力太大、遭受批評等),最後嘗試改變他的對此的反應和想法。 =====處理困境-改變壓力來源或者改變個人與壓力來源的關係===== 1.'''攻擊''': :破壞、去除或者減弱威脅。<br> 2.'''迴避(逃離)、避免、減少壓力源''':<br> :相對於正面因應,迴避(defending)為另一種面對壓力的方式。迴避壓力包括否認、幻想、轉移注意、實際的逃避行動、遠離、認知上的逃避、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接受屈從等等。迴避能將壓力排除於意識外,否認負面情緒。例如:明天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考試,但你因為還沒有準備得很好而感到相當不安,而選擇去從事一些能讓你從這個不安的情緒上分心的有趣的活動─參加一個派對或是去拜訪久久不見的好朋友等等。<br>雖然迴避並不會使這個問題被解決,大考依舊存在,而你卻更沒有時間準備它,導致緊張的情緒更加嚴重,但在短時間之內,你會比較感受不到壓力。迴避的方式對於減緩某些情緒上有很大的功用,例如擔憂、不適、或是疼痛。但是在你處理壓力來源失敗後,它會有相當嚴重的缺點,當無法避免的壓力再次襲擾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減緩。 =====生理回饋===== :生理回饋是用來幫忙學習如何將身體完全放鬆,也可用來控制會導致緊張或生理疼痛的生理功能。在生理回饋的訓練中,參與者接收心理狀態的訊息,並試圖改變它。主要分為 3 個過程: #以儀器測量生理媒介的變動。 #將這些量度化為可讓人明白的形式。 #回饋這些訊息,讓當事人學習去控制自己的身體。 :例如:研究者在參與者的前額(最常見被緊張影響而造成問題的區域)上貼上一片電極,偵測他的肌肉反應,以聽覺的方式回饋給參與者,當肌肉緊張時聲音即會提高,反之則降低。參與者即可透過控制音調的高低,學習將肌肉放鬆。維持訓練一段時間後,參與者便漸漸能不透過回饋訊息,辨識自己緊張的徵兆,並控制肌肉的放鬆。 =====放鬆訓練===== :過度的壓力會造成心理或生理的疾病,因此適度的放鬆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放鬆訓練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包括教導如何深度放鬆及集中思考。傳統上認為,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生理歷程(例如:心跳、血壓),並非意志所能控制,然而實驗結果證明,在放鬆的情況下,生理上發生的反應有:血壓下降或趨於穩定、心跳速度下降、呼吸變緩變深沉、肌肉放鬆等等,透過學習及訓練,可以習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及血壓。。 :常見的放鬆訓練有:腹式呼吸法、靜坐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訓練法、生物回饋法、瑜伽等。 :: '''1.靜坐法(Meditation)''':靜坐是利用心靈的活動來影響身體歷程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為使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選擇焦點放置的位置(如:外在的目的物、默念重複的字句或聲音等),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改善睡眠品質,促進自我實現,達到正向心理健康的狀態。 :: '''2.自我暗示訓練法(Autogenic relaxation training)''':自我暗示訓練包含了生活中常聽到的催眠,藉由自我激發、自我誘導來使身體感覺放鬆,接著使得放鬆感進入心理層面(由外而內),與前面的靜坐法從心理影響生理(由內而外)不同,然而卻同樣對於對於減低憂鬱、焦慮等有顯著效果。 :: '''3.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漸進式放鬆法又叫做神經肌肉放鬆法,主要藉由身體肌肉(上半身肌肉為主)的漸漸依序放鬆,達到放鬆身體進而使心理鬆弛的狀態。 :: '''4.瑜珈呼吸(Pranayama)''':又稱「深呼吸」,是指在呼吸時,有意識地利用橫膈膜收縮來擴張肺部體積,增加空氣的流入和流出,並慢慢減少每個呼吸週期的頻率以調節呼吸。這種緩慢的呼吸模式可以增加呼吸系統、胃腸道,以及心血管系統內的迷走神經活性,而迷走神經會再將循環系統的內的感受訊息,傳遞到與心理和行為反應有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達到降低血壓、降低心率、減緩戰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等效果。另外,深呼吸還能刺激多巴胺與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影響杏仁核和其他腦區,從而促進積極正向的情緒,並改善焦慮與抑鬱症狀。由於呼吸調節中樞的神經反應相當迅速,使得以上深呼吸的好處大多能夠立即見效,建議可以配合芳香療法、聆聽舒緩的音樂等,來提高放鬆的效果。 : 另外再介紹幾種常見的瑜珈呼吸技巧: :: '''1.鼻孔交替呼吸法 (Nadi Shodana Pranayama)''':有助於體內的氣能循環來淨化氣脈,有研究證實透過規律的練習可以幫助安定神經系統、提高平時的專注能力、增進心肺和認知功能。一次練習建議至少 10 分鐘。 :::練習步驟: :::(1)用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氣。 :::(2)左鼻孔接著再吸滿氣。 :::(3)右手無名指壓住左鼻孔閉氣。 :::(4)放開拇指,右鼻孔呼氣後再吸飽氣。 :::(5)拇指按回右鼻孔。 :::(6)換左鼻孔吸器與呼氣,接續這個循環 :: '''2.三角呼吸法 (Triangle Breathing)''':將呼吸週期在腦海中聯想成「吸氣-停頓-呼氣」的三角形,保持每步驟 3 秒的節奏,練習過程中可漸漸延長呼吸週期。透過放慢呼吸,能夠增加大腦的含氧量,有助減壓、提升專注力和效率。 :: '''3.方形呼吸法 (Square Breathing)''':將每個呼吸週期想像成一個正方形,使用 1:1:1:1 的比例進行吸氣、吸氣、呼氣和呼氣。這個呼吸法可以讓身體放鬆並保存能量,有研究表明它對肌肉疲勞、頭痛和其他與壓力相關症狀的舒緩很有幫助。(Practical Stress Management, Romas & Sharma,2017) :: '''4.喉式呼吸法 (Ujjayi)''':代表勝利、成功,也有從束縛中獲得自由的意思。又叫做勝利呼吸法。想像要對鏡子哈氣,讓它起霧,接著嘴巴閉起,保持嘴型,鼻吸鼻吐,喉嚨輕微收縮,會發出海浪般的聲音,重複練習25次。可改善肺部功能,消除咽喉中的粘液、提升副交感神經、提升心跳變異率(HRV)。 : '''關於呼吸的 TED Tal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cQpNr_KA4&t=236s Breath – five minutes can change your life – Stacey Schuerma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TJOAI0UoU&t=357s Change Your Breath, Change Your Life – Lucas Rockw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21&v=slKAFdJ8ZHY&feature=emb_logo The powerful secret of your breath – Dr. Romila Mushtaq] =====營養與壓力===== :營養與壓力的關係仍不清楚,然而我們卻知道某些食物能產生類似壓力的反應,而由食物供應的某些物質卻能因壓力而被消耗,並且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也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當而惡化。首先,營養不均衡,不管是某些特定營養過量或是不足,均會導致疾病產生,因而引發明顯的壓力。以兩項常見疾病為例:第一,冠狀心臟疾病與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息息相關,若我們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且過少的不飽和脂肪,將容易造成冠狀心臟疾病。第二是癌症,各種癌症生成的成因相當複雜,然而許多研究早已證實癌症與飲食有關,一般來說,攝取少量脂肪,多量的高纖、抗氧化素食物等,都有助於癌症的預防。其次,營養與適度的控制身材也有直接相關。因為我們受到大眾傳播媒體洗腦式的影響,長期以來認為理想的身材是玲攏有致,無止盡的過度強調瘦身,這樣一來當我們身材不符合社會審美標準時,我們就有了必須減重的壓力。於是,對於某些因為身材特別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可能會採取較激烈的偏方減重,導致嚴重營養問題。再者,有些食物的組成與壓力有特別的關係,例如某一類食物被稱為擬交感神經作用(如:咖啡、可樂、茶、巧克力等),在體內會造成壓力荷爾蒙釋放,因此使得心跳加速及血壓升高,促使神經系統更活躍,也更容易使壓力因子引誘壓力反應。除此之外,維生素 B、C 也與壓力作用有關,因為皮質素的生成需要借助此類維生素,而當長期壓力將消耗此類的維他命,導致對壓力逐漸力不從心。最後是糖的攝取,糖的攝取過度將耗損維生素 B 並且加劇壓力反應而來產生的不適。許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食物飲品,實際上也和壓力的增長與釋放有關,以下將列舉說明: :# '''綠葉蔬菜''':綠葉蔬菜內含有較高含量的[[w:葉酸|葉酸]],胺基酸經過葉酸的修飾後,可以成為[[w:多巴胺|多巴胺]](一種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壓力的釋放有關)的前驅物。故研究顯示多吃綠葉蔬菜的人和對照組比較起來,有較為開朗的趨勢。 :# '''火雞肉''':火雞肉之所以和壓力調控有關聯,主因在於它可以提供我們的必須胺基酸-[[w: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的,必須透過攝取食物的方法來獲得)。色胺酸經過修飾,可以成為[[w:血清素|血清素]],它和壓力釋放和開心的感覺有關聯。研究顯示,將兩組人分開來做實驗,為期十五天,一組人吃安慰劑,另外一組人服用含有色胺酸的物質,後來發現,服用色胺酸的組別心情有較為愉悅的趨勢。富含色胺酸的食物除了火雞肉外,其實還包含了豆腐、魚肉、種子、堅果、雞蛋等等。 :# '''燕麥食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可以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而我們的人體之中,大腦所使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葡萄糖,這也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第二種是酮體,這是長鏈脂肪酸代謝後的產物,也是飢餓後約兩三天,血液中濃度會大量上升的物質。因此,大腦是我們人體中能量消耗最劇烈的器官,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可以讓它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運用,不用再去透過糖質新生、肝醣分解來維持血糖濃度,降低大腦壓力。然而,在攝取碳水化合物的同時,雖然可以降低壓力,但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血糖的調控,如果長時間使用太高糖分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胰島細胞過勞、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等副作用。 :# '''優格''':優格內的乳酸菌可以調整腸胃道的菌相。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人體內的細菌組成,對我們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和壓力、血壓、心血管疾病都有關係。我們有自律神經可以透過大腦來調控腸胃道,相反的,腸胃道的神經也可以反向調控大腦,因此,降低腸胃道壞菌的含量,和壓力釋放可能會有關係。 :# '''鮭魚''':食用鮭魚可以降低壓力,原因在於鮭魚之類的深海魚,其富含omega-3長鏈脂肪酸,該脂肪酸具有許多不飽和雙鍵,它可以抑制一些壓力賀爾蒙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研究顯示,使用omega-3的人,相較於單單服用安慰劑的控制組,可以降低約百分之二十的焦慮感。 :# '''藍莓''':藍莓可以增加大腦血清素濃度,減輕憂鬱症困擾,這項研究更發現,藍莓還能增加「SKA2」基因表現,這或可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引起的種種負面情緒、負面行為。 :# '''巧克力''':巧克力可以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的釋放,像是可體松等等,進而調節我們對壓力的反應。而巧克力裡面所含有的可可亞,也可以使血管壁舒張,而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所攝取的巧克力濃度最好大於百分之七十,較能避免過多的醣類攝取。 :# '''抹茶''':抹茶有茶胺酸。研究顯示,茶胺酸能夠穿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BBB),具精神方面的作用,能降低心理、生理壓力並提高協調能力,與咖啡因協同。 :# '''內臟食品''':因動物內臟富含維生素B群,其與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5 羫色胺酸)合成有關,因此能影響情緒調節。 :藉由上述所提及的食物可以減少壓力,但有些食物反而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的能力,因此應避免攝取: :# '''高糖類食品''':當我們攝取糖分時,身體就會釋放出胰島素來吸收多餘的果糖以調節血糖水平,而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水平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像是: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將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 :# '''咖啡因''':咖啡因可以干擾人類的睡眠,而睡眠不好自然就會影響到對付壓力的能力。研究發現,只要 200 毫克的咖啡因(一般連鎖咖啡店所販售的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使體內皮質醇的水平增加約 30%,並且會維持 18 個小時才緩慢下降。不過,只要在對的時間並適量的喝咖啡,就不會對身體有如此傷害,建議最好在早上七點到九點時喝一杯,因為研究發現,皮質醇在早上起床時分泌最旺盛,這時對咖啡的刺激較不會敏感。此外,也可以改喝紅茶,因為有實驗證明,紅茶能降低皮質醇濃度,所以如果覺得壓力大時,不如來杯紅茶吧! :# '''油膩食物''':炸雞、薯條、比薩等,這類食物脂肪比例高,容易阻塞血管,使血液混濁、換氧能力下降,膽固醇指數升高,造成壓力高居不下。久而久之,更會埋下血管硬化、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運動===== :運動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藉由運動消除壓力是由歐美各國家開始提倡由工作場所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其中以健康體能常被列為優先實施的項目。因為運動可以藉由放鬆來保護處於壓力下的我們,亦可建立自信和自尊,這都是對抗壓力的重要武器。當我們自尊或自信低落時,只要一點點不愉快的情況,都可以變成壓力的來源。但因運動而脂肪變少、動作變快、身體變強壯、身材更好時,潛意識會將控制身體的感覺,轉化成控制生活裡每一件事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運動能有效消除壓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定期從事有氧運動者,心跳和血壓都會比較低,因此在面對壓力時能降低心理出現疾病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在探討壓力管理時經常會涵蓋運動。相關研究指出,與僅有接受醫療的慢性胸痛患者相比,有接受壓力及運動訓練的患者更有助於減緩心絞痛的發生。從研究中我們也能得出強健的身體有助於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的結論。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性的肥胖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對健康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缺乏運動可能使生病的風險加倍。中年時期缺乏運動,也將縮短壽命。多項研究表明,運動也跟心理健康高度相關,例如對情緒的控制能力。運動使心情變好,同時減輕憂鬱及焦慮的症狀。被診斷為重鬱症的患者在進行有氧運動療法後,症狀得到比接受精神療法的患者更明顯的改善。同時,進行有氧運動療法的患者復發機率較低。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耐力訓練與精神狀態的改善極度相關。受試者在進行耐力訓練後,精神狀態的評估上明顯變好,在疑惑、憤怒、壓力的指數上也明顯下降。進行健走的人也更容易表現出正面的想法。 :除了傳統的運動,如跑步、耐力訓練、球類運動,其他的運動,如瑜珈和舞蹈,也對精神的狀態有正面的反應。一項研究將受試者分成三組:瑜珈組、舞蹈組及控制組(演講授課)。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瑜珈和舞蹈教學的受試者對於壓力及負面情緒的感知下降,其中對中年的族群有較明顯的改變。因此,又對青少年進行了另外一項實驗排除了其他的可能造成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差異及飲酒量。研究證實,運動與憂鬱症狀成反比的關聯性,且一些非傳統所認知的運動,如舞蹈,對於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跨越各個族群。對於老年人進行的研究也顯示,運動可以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減弱的情形發生。對於成年唐氏綜合症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進行運動和健康教育後,患者能夠增進自我的能力、有更正面的期待、對生活感到滿意、減少認知與情緒的障礙。 :除此之外,人會變得更有能量,有創造力,減輕生理上的疼痛感,或是免疫系統提升等等,這些好處都可以透過放鬆訓練來達成。例如: :* '''肌肉放鬆訓練(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此種方法為透過反覆緊繃與放鬆肌肉,讓訓練者了解自己身體肌肉的緊繃與舒張的差別,因此當壓力來到時,訓練者可以馬上透過肌肉的緊繃感來感受到,並做出立刻的調整使自己放鬆。 :* '''全身掃描式冥想法''':這種方式是將注意力從體外轉移回體內,透過掃描的方式來檢視自己身體所發生的狀況,藉以達到放鬆的效果。 :* '''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也屬於一種靜坐的方式,與全身掃描式冥想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正念修行鼓勵冥想者找到一個靜謐的的方,盤腿而坐,將精神集中於一些特定重複的事件上,如專注於深呼吸使空氣進出鼻腔的過程,抑或是幾個有意義反覆出現於腦海中的字詞。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冥想者將心神集中在當下,不用去思考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藉此達到放鬆壓力的目的。 :*'''韻律運動(Rhythmic movement)''':與其他運動方式不同,韻律運動所做的動作通常是穩定,而且持續的,如慢跑、游泳、舞蹈、健走、划船等等。當人們從事韻律運動時,可以很有效的降低壓力,然而,如果能夠將精神更集中於當下的動作,如感受身體的重心變化,慢跑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足部接觸到地面的瞬間,和呼吸的節奏,將可以獲得最大的預期效果。 :* '''視覺化訓練(Visual training)''':透過訓練者將眼睛閉起,想像自己身處於讓自己能夠感受到放鬆的地方,如海灘、森林裡、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等等。 :* '''瑜珈(Yoga)''':結合了動態和靜態的動作,以及深呼吸。在做瑜珈的同時,可以放鬆心理壓力,也可以訓練身體的柔軟度與強韌度。 :* '''太極拳(Tai Chi)''':一種中國傳統的武術,透過緩和的動作,和較無競爭型的拳法,讓練習者可以專注在當下自身的狀態或是呼吸的節奏,因此可以用來舒緩壓力與自我調節。因為太極拳拳法溫和,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學習,太極拳除了有以上的好處外,也可以具有復健的功能。 : 上述的各種紓壓方式,都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專家建議一天之中最好能夠空出十分鐘來進行這些放鬆訓練,若訓練者想要將效果達到最大化,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練習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為重新評估壓力,從壓力較小的面向去看待那些壓力來源。這種方法涉及到認識那些導致你感到焦慮的想法,使自己以一個更平衡、更真實的方式去面對這些情況。例如:被解僱,換言之也是提供自己另一個機會,使自己有機會找到一個更符合自己期待、薪水更高的工作。認知重建特別適合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做'''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是認知重建的一種,是與其他有相似情況的人做比較。心理學家泰勒雪萊首先在研究乳腺癌患者時注意到,有一部分的患者會透過'''向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對比其他病情比她們更嚴重的患者,而使得她們對自己的病情感到較為樂觀(請注意:在做向下社會比較時,沒有人對於別人的病痛感到一絲喜悅,主要目的在於讓病患發現並承認有更嚴峻的情況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讓他們明白他們的情況並不是最糟的)。 :以下列舉幾種方法幫助認知重建: :'''1.試著發現自己甚麼時候開始出現認知扭曲的現象:''' :將生活中的注意力放在自己何時開始出現認知扭曲,並將這些狀況記錄下來。舉例而言,當自己被老闆叫到辦公室之前,傾向於負面思考的人常常會開始幻想有甚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但實際上而言,狀況並不會總是如此。此時的作法可以是將自己先拉出想像中的情境裡,再考慮最好的情況與最差的情況,接著考慮現實生活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上述例子來說,最好的情況可能是升職加薪,最糟的情況可能是被免職,然而現實中的狀況可能只是被交代下周的例行公事而以。有了這樣的思考,就能避免認知扭曲的人們往糟糕的情況思考,少去許多不必要的擔憂。 :'''2.追蹤過度思考的情形:''' :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們有時候會花許多時間不斷的對某些生活上的問題鑽牛角尖,此時可以做的事便是將一周之中每天用來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和內容,用紙筆或電腦紀錄下來,在該周結束前拿出所做出的紀錄表,衡量該周中所花時間鑽牛角尖的問題,有多少比率的問題被成功解決,由此便可讓人了解這些思考所花的時間是否合理,是否是過度壓力所帶來的結果。 :'''3.測試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舉例來說,需要認知重建者認為自己非常的忙碌,在一周之中完全沒有時間休息,因而導致焦慮的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法來證實這樣的想法是否是正確的。首先,在第一周時,受試者按照重前的生活步調生活,利用紙筆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每件事情的完成率。第二周時,受試者做與第一周相同的工作內容,每工作六十分鐘,就稍微休息五到十分鐘,同樣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完成率,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評估受試者的想法是否有偏誤,也就可以做出適當的改善。 :'''4.找出證據挑戰自己負面的想法:''' :舉例而言,需要認知重建者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非常的沒用,無法成功完成任何事情,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出證據反駁自己。先做出兩欄的表格,一欄寫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另一欄寫出自己是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在固定的時間內,將自己所做出的事情紀錄下來,和表格裡面所寫下的事項相互比對,看看哪一欄的得分較高,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受試者明白自己的能力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糟糕,認為自己沒用只是因為認知上的執念所造成的。 :'''5.自我同情:''' :以自我同情的方法來取代自我批評。舉例而言,當認為自己做錯事時,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可能會開始嚴厲的指責自己,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嚴重。此時,我們可以改用自我同情的方法,在自己心裡和藹地和自己對話,例如:說這件事的發生其實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下次再改進就好等等。如此一來,心理的壓力也就不會這麼大,有別於俗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法為「'''寬以律己,寬以待人'''」。研究顯示,當我們使用這個方法後,除了對壓力釋放有益外,人們對他人的看法也會變得溫和包容,不會像原本一樣嚴苛。 :'''6.故事重構(Reframing limiting beliefs/ Re-authoring stories):''' :許多限制性信念是在童年時期產生的,它們逐漸融入我們身分的一部分,例如「我不夠優秀」、「我不漂亮」、「我不聰明」等,使我們總是以負面角度看待事情,甚至忽略好的面相並放大其中不愉快的感受,久而久之容易形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A0%E9%9D%A2%E5%81%8F%E8%AA%A4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我們認為這樣形塑故事的方式是在保護我們避免受到拒絕和羞辱,然而實際上,它們並非事實,而且負面偏誤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顆,最終留下痛苦的記憶。 :故事重構的練習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強化自我價值,也能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幫助建立與這個世界良好的連結,過著更加充滿活力和靈感的生活。好的故事還能促進大腦多巴胺與催產素的釋放,有助於增加各腦區的活躍度與增強愉悅感受的神經連結。以下提供簡單的故事重構步驟: # 暫停、停止和反思:如果你對某項活動或想法感到恐懼或抗拒,請暫停,並意識到你在「情緒低落」的思考 # 明白你的想法不是事實: 先寫下你內心直白的想法。反思你的想法,了解到你是透過賦予事件意義而創造了這些“謊言”,但它們並不是關於「你」的真相。試著找出證據告訴自己,這個故事是“謊言”、是限制信念。 # 重拾權力:改變你訴說自身經歷與生命的方式。藉由賦予故事全新的意義,重塑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認知。停止將結果歸咎於外界因素,因為只有你才能掌控你的思想和生活。 # 與他人談論: 與其他人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想改變舊的、限制性的故事的人。 :TED Talks: [https://www.ted.com/talks/emily_esfahani_smith_there_s_more_to_life_than_being_happy/footnotes?utm_campaign=social&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ontent=talk&utm_term=social-science&fbclid=IwAR11mMdAsuOH5Mic32n0vSRk3fCt4O_3aDoxzmwpJEXkFp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增進適應與心理衛生的方法==== 壓力調適的方法很多,並不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也要依照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減輕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檢視因應壓力方式===== 當個體面臨威脅的情境時,為了避免產生壓力,常會採取慣用的適應性行為來因應,這種行為稱為防衛機轉。適當的使用防衛機轉可以避免壓力的威脅,但如果過度使用防衛機轉,反而變成逃避問題,只會讓壓力更大,甚至可能衍生出身心症狀,對個體是相當不好的,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下列幾項: # '''否定作用''':只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適時加以否認,這是因為心理上不能忍受事實所帶來的痛苦,而寧願相信一切都是錯誤,例如:看恐怖電影時緊閉眼睛、掩耳盜鈴以及鴕鳥心態等。 # '''投射作用''':為了降低心中的焦慮,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與情感等,轉嫁到別人身上而歸咎他人。例如:自己不習慣新換的髮型,就認為別人投過來的眼光也都在評論自己的髮型。 # '''反性作用''':指的是以相反方式來表達內心不為人接受的衝動或慾望,為了對抗焦慮或壓力,而主動表現出與內心想法完全相反的行為。例如:明明討厭老闆卻表現得很恭敬;明明喜歡他卻總是批評他,表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 # '''退化作用''':指遇到挫折或壓力時,以原始而幼稚的方法來面對,例如:早就會自行上廁所的五歲幼兒,卻在弟妹出生後開始出現尿濕褲子的現象。 # '''幻想作用''':意指個體遭受現實的挫折或困難時,無法做有效處理,就用不切實際的想法使自己脫離現實世界,藉以降低焦慮和獲得內心的滿足,例如:失戀的人沈溺在我的白雪公主(白馬王子)很快就會出現在我眼前,公主和王子從此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想法中。 # '''補償作用''':指企圖彌補真實或想像中的缺陷,以減輕心理的不適,例如:身材矮小的人穿矮子樂、高跟鞋;沒機會唸書的父母逼迫小孩取得大學文憑。 # '''轉移作用''':指對某一對象的情感無法直接表達時,就將它移轉到其他的對象,例如:老公在公司被老闆罵,回家找藉口罵老婆,老婆藉機打小孩,小孩拿東西丟狗。 # '''昇華做用''':指將原本不被接受的衝動或慾望,引導到具有建設性、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或情緒表達,例如:喜歡玩火的小孩,長大去報考消防警察。 # '''合理化作用''':指一個可以被接納的方式或理由,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或行為。例如:考試考不好,怪老師題目出得不好。 =====增進自我覺察===== 當壓力超過身心負荷時會傷害身心,引起疾病,所以早期發現壓力徵兆才能穩住生活,避免生理變化導致病變,或是生理反應過劇引起情緒與行為失控。 1.身體徵兆:看看自己的睡眠狀況、心跳次數如何;是否有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食慾是否不振或大增 2.情緒狀況:是不是心煩、生氣、沮喪、缺乏信心;觀察注意力有沒有受影響;有無變得愛批評、易怒 這些都是簡單自我檢視的方法,唯有察覺到壓力,才能學習何時該放鬆,可以運用壓力指數量表自我檢查。 =====合理的認知、正面思考===== 要維持身心的每一層面及系統的運作正常,需要許多不同元素,如愛、快樂、成功、信心、喜悅、健康等,讓我們不斷向前進步。一個正向思考的人,即使人生坎坷,在每個階段性的生命歷程中都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正面迎接挑戰。這樣的人身心會比較健康,也能過著比較快樂的生活。反之,如充滿懼怕、焦慮、仇恨、抱怨、消極等悲觀心態,只會使我們對自己或整個大環境更加不滿,不僅於事無補,體內的壓力化學物質也會隨著大大增加,最後可能導致我們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面對的失敗也可能更加深心中的無力感及種種負面情緒。 =====培養適當的情緒管理===== 情緒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事件是否會讓我們感到心煩,決定於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如果懂的控制或改變態度,就能管理我們的情緒。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搭配正念的練習,將情緒視為一種數據,好好感受該情緒外,並仔細思考為何會有這種情緒的出現,舉例來說,當我們感到悲傷的情緒,避免說 "I am sad.",而改成說 "I feel sad.",藉此不將自己等同於悲傷,而能更客觀的檢視情緒。另外,當我們處於焦慮或低潮時,也可以主動尋找生活中能帶給自己快樂的事,如繪畫、寫作、雕塑、烹飪、園藝、唱歌或聊天等,讓他們制衡煩惱,將有助於增進自信心,改善自己的情緒,帶來喜悅。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先靜下心來,保持頭腦清醒,對問題做合理的評估,以理性、冷靜的心作分析,找出應變方法,並確立合理的目標,用好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擬定實際可行的解題計畫,訂定成功的時間表,按部就班實行。碰到棘手的難題想不出解決方法時,不要痛苦地獨自面對或消極地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除了可藉重長輩及有經驗的人提供問題解決方式,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相信自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所謂「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iency )。 美國心理學家[[w:心理學|阿尔波特·班杜拉]]( Bandura, 1977 ) 指出,自我效能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與評價,自我效能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與行動,包含一個人願意為特定任務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會進一步決定一個人在任務中能夠展現出來的能力。 =====選擇與快樂=====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論顯示出人們對失去的反應比得到要強得多。在選擇增加的初期,幸福感也會增加,但很快就會停止不再增加(好的感覺停止)。因為做出選擇的當代表著也失去了所謂選擇的。因此從選擇少到選擇多時,不好的感覺會隨之增加。最後的淨值是,在某個臨界點之後,選擇的增加反而降低快樂的程度。也就是選擇越多,並不表示會越快樂,相反的會變得更不開心。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其實人類無須選擇其所喜歡的,因為會愛其所選擇的。 =====自殺防治===== '''對自殺的誤解''' *如果一個人想自殺,不會尋求幫助。 自殺倖存者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在尋死前6個月曾經尋求醫療協助。 *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自殺,沒有任何人或事情可以阻止他。 即便是重度憂鬱者,想自殺的念頭只是想終止痛苦,因此到自殺前一刻都可能還在搖擺,也可能隨時間逐漸減緩。 *想要自殺的人一定是瘋了。 嚴重的情緒困擾並不等同於瘋狂。行為看起來像精神病也許只是憂鬱、沮喪、哀傷或受挫的結果。大部份的自殺企圖者都有重鬱症,但大部份自殺死亡的人也都經歷過重大的生活失落。 *將自殺掛嘴邊的人不會真正去執行。 幾乎每一個自殺者都會給某些線索或警告,千萬不要忽略。例如像「如果我死了,你就會後悔」、「我真希望我死了」等,不管他是不是開玩笑,都可能是嚴重的自殺訊息。 *談論自殺會給別人自殺的念頭。 你不會因為討論自殺而逼使自殺者自殺。反而會讓他覺得你了解他的痛苦,並有助於讓他釐清自殺的想法。 *自殺是自私的行為。 一部分的人認為自殺者是自私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然而,自殺往往是由於極端的心理痛苦或絕望感,而非自私。 *自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是解決困難或痛苦的方法。然而,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而是一種無法撤銷的極端行為。 *自殺只影響自己。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只是個人的問題,並不會影響到他人。然而,自殺對親友和社區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情感上的傷害和心理創傷。 *自殺者總是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大部分人對自殺者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患有明顯的精神疾病,但事實上,自殺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僅僅是精神健康問題所致,因此不可總結出自殺者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自殺警訊''' 大部分成功的自殺都是有計畫的,且自殺之前是有徵兆可循的。自殺者當中三分之二曾表達過自殺意念,三分之一曾有明顯的自殺企圖。以下舉出數個方面的自殺警訊: *語言方面 藉由話語、文章、日記、社交平台......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常以死亡為話題或表示告別等。 *心情方面 情緒低落,覺得絕望、孤寂、無助等或突然的情緒變化(如:嚴重憂鬱症者突然變得活潑開朗)。 *想法方面 產生「我什麼都做不到」、「我沒有用」、「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沒有人能幫我」......等負面想法。 *行為方面 產生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放棄財產、由開朗變退縮、與家人或外界關係變的疏離、淡漠、常獨自在危險地方徘徊(如:頂樓、海邊等)。有些自殺者會留下遺書,內容包括:要求原諒、譴責別人等。 *外表方面 睡眠與飲食狀況混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有憂鬱的徵兆。 '''自殺防治策略''' 若出現自殺念頭,即代表個人的心理狀況已非常糟糕,需要及時採取行動。以下提供數個應對自殺念頭的建議: *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請立即與心理健康專家、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聯繫,尋求專業幫助和支持。他們可以提供安全的環境和適當的治療,幫助你處理自殺念頭和情緒困擾。 *與親友溝通 請及時與信任的親友分享你的情緒和困擾,尋求他們的支持和陪伴。這是因為與親密的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可以減輕心理負擔,並獲得理解和安慰。 *使用社會求助資源 請撥打自殺防治熱線(可撥打1925、1995、1980)或尋求其他求助服務,如心理諮詢中心、心理健康組織等。這些服務提供24小時的支持,並有專業人員隨時準備幫助你。 *遠離自殺手段 請立即遠離可能的自殺手段,如毒藥、利器或高處等,以保護自己的性命安全。 *保持積極的生活方式 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適度的運動和飲食,保持良好的社交和人際關係,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減輕情緒壓力。 *接受治療 如果你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或焦慮症,請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藥物治療。專業的治療可以幫助你管理情緒和情感,重建自信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避免獨處 請避免長時間獨處,尋找社交活動和支持群體,與他人交流和互動,減少孤獨感和隔離感。 == 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 == === 產前期間的壓力暴露 === 許多健康問題的起源和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追溯到在子宮的生活。胎兒發育是一個對環境因素高度敏感的時期,因為細胞在精細和精確的協調過程中迅速增殖和快速分化,從而產生復雜的系統。因此,壓力引起的紊亂可能導致錯誤的發展步驟,這些步驟可能在出生後期間(激活效應)或生命後期(編程效應)立即出現,增加成年期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ref group=心理影響>Seckl, J. R., & Meaney, M. J. (2004). 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 63–84. https://doi.org/10.1196/annals.1314.006</ref>。 在產前期間,關於壓力影響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母親的糖皮質激素通過胎盤傳遞,導致胎兒暴露在母體的壓力源。 *'''胎盤的糖皮質激素代謝''' 糖皮質激素對胎兒發育很重要,並且與器官成熟相關。糖皮質激素與快速組織成熟的關聯對於有早產風險的嬰兒尤為重要。糖皮質激素的給藥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用於在肺中誘導快速表面活性劑的產生,從而改善新生兒的活力。然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會對胎兒的生長和成熟模式產生負面影響,並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留下痕跡。胎盤對胎兒暴露於母體或外源糖皮質激素的保護屏障通過酶 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 2 型(11β-HSD)起作用,其將糖皮質激素代謝為無活性的 11-酮形式。然而,當糖皮質激素超過一定限度時,例如在產婦糖皮質激素治療期間或長時間處在壓力下時,11β-HSD 飽和無法代謝過多外源糖皮質激素。此外,一些合成的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對 11β-HSD 具有低親和力,因此容易穿過胎盤。 #過量的母體糖皮質激素產生,例如在母體暴露於慢性應激範例的情況下。 #母親施用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接觸到 11β-HSD 抑制劑或先天 11β-HSD 缺陷都會導致醣皮質素胎盤屏障的破壞。 *'''動物實驗中看到產前壓力的影響''' 囓齒動物研究中,發現產前壓力暴露會對懷孕母親和後代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後代身上。妊娠期間暴露於壓力可能導致低出生體重。然而,產前壓力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會對成人時期產生嚴重的長期病理影響,即所謂的“糖皮質激素編程”(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例如,產前糖皮質激素暴露導致成年期的代謝功能障礙,例如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症和高血糖,也導致大腦改變和相關行為變化。此外,產前期間糖皮質激素暴露也會導致成年期情感和情緒行為的改變 。例如,產前暴露於合成糖皮質激素導致過度焦慮,增加恐懼和對負面刺激的過度活躍,這與增加的中央腦膽鹼能活性相關。此外,產前暴露於糖皮質激素會通過干擾中腦皮質激素多巴胺迴路導致動機驅動缺陷。 除了使用囓齒動物的研究之外,還有許多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這些研究表明,產前給與地塞米松藥物會損害新神經元的增殖,但不會損害神經元的分化,不會造成長期損害神經發生<ref group=心理影響>Tauber, S. C., Schlumbohm, C., Schilg, L., Fuchs, E., Nau, R., & Gerber, J. (2006). Intrauterine exposure to dexamethasone impairs proliferation but not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newborn common marmoset monkeys. Brain path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16(3), 209–217. https://doi.org/10.1111/j.1750-3639.2006.00021.x</ref>。 最後,重要的是要注意雖然基於合成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給藥的動物模型非常有用,但它缺乏其他參與應激反應的分子給出的複雜性。此外,合成的地塞米鬆或皮質酮(例如在應激暴露時產生的那種)對皮質類固醇受體呈現不同的親和力。雖然皮質酮對 MR 具有更高的親和力,但地塞米松是糖皮質激素受體(GR)激動劑<ref group=心理影響>Reul, J. M., & de Kloet, E. R. (1985). Two receptor systems for corticosterone in rat brain: micro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tial occupation. Endocrinology, 117(6), 2505–2511. https://doi.org/10.1210/endo-117-6-2505</ref>。這種差異親和力可能對應激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已知 MR 和 GR 受體激活之間的平衡調節 HPA 活性(包括負反饋環)和行為<ref group=心理影響>De Kloet, E. R., Vreugdenhil, E., Oitzl, M. S., & Joëls, M. (1998). Brain corticosteroid receptor balance in health and disease. Endocrine reviews, 19(3), 269–301. https://doi.org/10.1210/edrv.19.3.0331</ref>。 *'''人類的產前壓力影響''' 一些臨床研究表明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不同的壓力因素與兒童易於發生情緒和認知障礙(例如注意力缺陷,焦慮和語言延遲)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Talge, N. M., Neal, C., Glover, V., & Early Stress,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cience Network: Fetal and Neonatal Experienc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7). Antenatal maternal stress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child neurodevelopment: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48(3-4), 245–261.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06.01714.x</ref>。除了母體暴露於壓力外,妊娠期間給予糖皮質激素也是後代壓力編程效應的來源。妊娠期糖皮質激素治療並不少見,已廣泛用於治療孕婦炎症性疾病(哮喘或全身紅斑狼瘡)、先天性胎兒問題(腎上腺或肺部畸形)或早產兒肺部發育風險(Lunghi et al,2010)。給孕婦施用皮質類固醇導致低出生體重<ref group=心理影響>Nyirenda, M. J., Lindsay, R. S., Kenyon, C. J., Burchell, A., & Seckl, J. R. (1998).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n late gestation permanently programs rat hepatic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in adult offspring.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01(10), 2174–2181. https://doi.org/10.1172/JCI1567</ref><ref group=心理影響>Reinisch, J. M., Simon, N. G., Karow, W. G., & Gandelman, R. (1978). Prenatal exposure to prednisone in humans and animals retards intrauterine growth. Science (New York, N.Y.), 202(4366), 436–43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705336</ref>,和在動物實驗上的觀察一致。此外,妊娠期接觸倍他米松(第 24-35 週)與 6 至 10 歲兒童的腦形態改變有關,即前扣帶皮層的皮膚變薄,同一項研究顯示這些改變與功能失調的情感行為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Davis, E. P., Sandman, C. A., Buss, C., Wing, D. A., & Head, K. (2013). Fetal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pre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9), 647–655.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3.03.009</ref>。 === 產後早期壓力 === 出生後,大腦繼續發展,結合了基因驅動的過程和環境資訊。此時通過樹突和軸突生長、突觸穩定和修剪積極地改善神經元迴路。因此,這一時期對環境特別敏感。壓力刺激可能會破壞特定的迴路並導致大腦形態和功能的永久性變化。 在出生後早期,考慮到從出生到斷奶的時間,受干擾的親子互動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壓力來源。後代的變化會立即或在以後表現出來。親子互動可能受到母親行為改變的影響(因此影響與嬰兒的相互作用的質量),或者可能被人為地破壞(例如在暴露於壓力源或通過母體分離的情況下)。 一些研究表明,人類的產後早期壓力,例如母親患有抑鬱症或嬰兒被忽視或被虐待,與生命後期對壓力的影響的易感性增加有關,並且易發展出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生活應用== ===讓身體產生腦內啡,從而將壓力降到最低=== 腦內啡(endorphin)作為腦下垂體所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其實是一種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由於可產生和嗎啡類似的愉悅、止痛感,故有「快樂嗎啡」之稱。 人體在運動和活動時會分泌腦內啡的荷爾蒙,它會讓人感覺良好,緩解疼痛,減輕壓力與緊張。 喝咖啡或茶、運動、冥想靜坐等,都會增加腦內啡,在過程中容易忘記煩惱與壓力、產生愉快的情緒。 當遇到挫折、不高興和人吵架、夫妻及朋友同事之間出現不愉快,都可立即離開現場,去運動打球等,待腦內啡這「快樂嗎啡」產生,就會較易想通所有事,更正面地去處理壓力,改善憂鬱低落的心情。若書念不下去,壓力大,出去跑步、打球、玩橋牌等,享受快樂感覺,當回來之後,腦內啡已經分泌,人也會因此變得豁然開朗,可以再次投入學習,有效面對壓力。 ===參加長跑,為什麼可以更有效減低壓力?=== 德國慕尼黑的科學家,曾檢測當地跑步俱樂部中的跑者大腦。他們在這些跑者快跑前後兩小時內,以正子斷層造影測量腦內啡的濃度。結果非常明確:跑步後,所有跑者腦中都檢測到很多腦內啡,特別是在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大腦中兩個控制感覺的區域)。之後,跑者描述他們的愉悅程度,顯然跑者越興奮,腦中存在的腦內啡就越多。 有科學證據支持,跑得越久,「跑者的愉悅感」也就越強烈。這解釋了長跑者為什麼會在跑到45分鐘之後開始感到愉悅,忘記了辛苦,因為大腦會不斷替自己增加腦內啡的劑量。故此,感受到這種狀態的可能性,也會隨著跑步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規律睡眠與紓緩壓力的關係===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的著作中提及一個理論,根據的是快速動眼睡眠時的腦部活動和腦神經化學的結合模式。這個理論會帶來一項特定的預測:快速動眼睡眠時的夢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夜間治療。也就是說,對於你一天之中經驗到的痛苦,甚至具傷害性的情緒事件,夜裡快速動眼睡眠時做的夢會把其中令人刺痛的部分剔除,於是第二天早上醒來時,情緒得到解緩。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腦中化學組成在快速動眼睡眠時發生的驚人改變。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 事實上,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只有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我們腦中才完全沒有這種刺激焦慮的分子。正腎上腺素又稱為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它之於腦,就相當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之於身體。 磁振造影研究中發現,在我們做夢的快速動眼睡眠期間,腦中與情緒和記憶相關的重要構造會重新活躍起來,包括杏仁體、皮質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以及主要的記憶中心:海馬迴。這不僅暗示做夢時可能進行情緒記憶處理過程,而且現在我們還了解到,情緒記憶的重新活躍,是發生在腦中重要壓力化學物質淨空的狀態下。 因此他猜想,在快速動眼睡眠時,腦是否在這種神經化學上的風平浪靜狀態(正腎上腺素濃度低),也就是「安全」的夢中環境理,重新處理令人不快的記憶經驗與主題。如此一來,我們醒來時,對於前一天或前幾天的不快事件,情緒應該會感到比較緩和,以上為他提出夢的夜間治療理論。<ref>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14780</ref> ===釋放腦中快樂、從容面對壓力、保持健康的生化知識: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 人體中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是產生快樂的生化物質,分別跟成就感、引以為傲的自尊感覺、愛的感受有關。 1.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有激勵作用的化學物質,在訂定、達成目標和成果認定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r> 行動例子:人確保依照這個途徑來慶祝成果,是讓多巴胺保持健康自由流動的關鍵。<br> 2. 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種能增強自尊的化學物質,當我們感到自己非常有意義、很重要、有價值的時候會被激發出來。<br> 行動例子:練習感恩,有助於觸發這種物質,多在戶外曬曬太陽,多生成維生素 D 也有同樣功效。<br> 3. 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與愛和依戀感有關的化學物質,負責增加親密度和信任感,建立健康的關係。<br> 行動例子:給他人一個擁抱可以產生這種荷爾蒙。 == 相關延伸文章 == #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PTSD-PTSD.htm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h/health_ph_stress.html 心理社交健康] # [http://www.kenkon.com.tw/health.php?act=view&id=987 適應障礙症]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637 加害者創傷?自戀衝擊?] #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2303/12009.htm 喪偶者的壓力源及因應方法] # [https://shh.tmu.edu.tw/page/HealthDetail.aspx?deptCode=11&seqNo=20180126100519982002 何謂圓禿]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references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qbaqrbu89is040lp9de4tbuu983fmhz 175785 175779 2024-04-26T03:55:36Z B12402027 64969 /* 最新研究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核心觀念== ===何謂壓力 === 1956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薛利'''([[w:en:Hans Selye|Hans Selye]],1907-1982)使用「壓力([[w:en:Psychological stress|Stress]])」一詞來表示那些'''會威脅到人心理恆定性的事物'''。 "Stress"和"Pressure"原先都屬於物理用詞,用以表示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力;兩者的差異在於力的來源,前者的來源是由'''個體內部產生的應付或抵抗力量''',後者的來源是在'''受力物體之外'''。以父母及孩子對於孩子未來之期許作例,父母期待孩子選填的科系及未來的發展而對孩子造成的壓力,可以稱之為「pressure」(因為來源是孩子個體之外的父母);而當孩子受父母期待所影響,試圖回應期待時,孩子就經歷「stress」(因為孩子個體本身產生回應的力量)。 至於健康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壓力,通常指的是「stress」。其中的單位面積就如同心理學中所提的「個別差異」,亦即在面對相同壓力時,個體所能承受的壓力也有差異。此外,薛利觀察到嚴重的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器官損傷和疾病。因此壓力(stress)是指身體因應任何外在要求而引起的反應,包括認知、情緒和生理等層次。作為一種心理上的感受,壓力可視為一種症狀,乃因應外在產生的反應;'''壓力也可被視為一種情緒的延伸,是對於外在狀態的改變所做出的抵抗。''' 綜合上述,壓力可以指涉以下三個層面: # '''壓力源(stressor)''':指引起壓力反應的刺激、產生壓力的'''因素''',可能源自內在或外在,具有'''不可預測或控制'''的特性,與動機(生理、心理、社會)衝突。壓力源的份量、強度、持續時間越長,則壓力越大。 # '''壓力歷程(stress process)''':即為'''壓力感受的形成'''。壓力感受的大小取決於多個因素,大致上包括「個人對壓力源的重視度」、「個人對相關事物和處境的管控能力」,和「個人對自我的期望」。 #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因應壓力而產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壓力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壓力反應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程度的壓力感,會在生理、心理、行為、甚至大腦等方面產生不同的表現或影響。在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感知威脅做評估時,[[w: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傾向產生綜合的應對反應;而負責周圍神經的[[w: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傾向增加激素活動,促使肌肉發揮最大功能。 ====壓力與情緒==== [[File:Back Cover, STRESS R US.jpg|thumb|Back Cover, STRESS R US]] [[File:Blausen 0614 LimbicSystem.png|thumb|Anatomical components of the limbic system]] 一旦認知判讀某一外在刺激是壓力源,訊息會傳導到[[w:边缘系统|腦部邊緣系統]]([[wikipedia:Limbic system|Limbic system]]),進而影響下視丘,使個體感受到情緒反應。一項生活事件經由個人之認知判斷,其意義對個人而言,如果是不確定或是具威脅的,則會引起焦慮;若事件的意義是挫折,則會引起憤怒反應;如果事件的意義是失落,則會引起憂鬱。而各種情緒,經常透過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表現出來。 不當的心理防衛機轉會增加個人的問題和適應的困難,如否定作用、退化作用、投射作用、身體化作用和行動化(acting out)。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則可以幫助個案處理情緒危機,如昇華作用和助人(利他)的想法等。以下為各種防衛機轉: :{| class="wikitable" |- ! 機轉名稱 !! 說明 !! 舉例 |- | 否定作用<br>(Denial) || 最原始、最直接的心理防衛機轉。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直接否定問題的存在,忽視或逃避問題。但否定並不能改變事實,因此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惡化。 || 因小孩命喪於車禍,而無法接受現實的母親,依然如故的為小孩整理房間、做飯,每天等候他回家,表現的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以上這些東西仍會影響人的的行為,使人做出自己也不明白的行為。 || 有一位法官每次遇到扒手,總會從重量刑。因為他以前在百貨公司曾被扒走皮包,當時憤怒的情緒一直存在於潛意識裡,無形中干擾法官的量刑。 |- | 轉移作用<br>(Displacement) || 個人的情緒、想法,因不能向當事人發洩出來,而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 成年人在公司被老闆罵,一肚子委屈又無處發洩,回到家看到小孩吵鬧,便怒火中燒,將所有的火氣都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情緒,推給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自己。 || 某人因為厭惡室友,而處處找對方麻煩,但又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對、沒正當道理。這時投射作用就可能發生,會認為是他的室友討厭他、找他的麻煩,所以他才會反擊。 |- | 退化作用<br>(Regression) || 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可能會出現幼稚、依賴等心智退回到年幼期的行為。 || 當有人犯了大錯不知道怎麼處理,他可能出現撒嬌、耍賴等小孩子行為。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人們心中有一些衝動與慾望,但自知這些衝動慾望是不能見容於社會的,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出來,為的就是要壓抑這些衝動與慾望。 || 一個小孩吸大拇指而被媽媽罵,此後他就把手放到背後,因為他擔心一旦大拇指放到嘴邊,又會忍不住吸了,所以反而刻意將手放到背後。 |- | 合理化作用<br>(Rationalization) || 任何現象,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得到的結果對人的影響並不相同。所謂合理化作用,便是為了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的相信特定解釋。 || 學生考試成績差,就怪罪於老師教得不好,而否定是自身能力的問題。 |- | 抵銷化作用<br>(Undoing) || 用一些象徵性的動作,來抵消另一些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過年的時候,打破了碗,要說一聲碎碎平安;見到了棺材,要唸聲佛號。目的都是為了抵消原有事物在心中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他可能採取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原有的缺陷,以減少不舒服的感覺。 || 一個運動很差的學生,刻意用知識上的成就來彌補運動上缺陷。 |- | 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之一。它的原理是:人們內心有些衝動與慾望無法排解,便改變成社會讚賞的行為來發洩出來。 || 一個人對於火有莫名的興奮,透過昇華作用,把對火的慾望改變成救火的行動,當了一位消防隊員。 |} ====壓力與生理==== 壓力反應是'''身心合一的系列與整體性反應'''。認知某一外在刺激為壓力源之後,會產生神經訊息,除了傳導到邊緣系統引發不同之情緒反應,也會同時傳導至管控運動肌肉的大腦皮質區([[w: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透過錐體和外錐體系統,增加肌肉強度,隨時準備行動,以面對外在壓力。 主控身體壓力反應的神經系統為——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神經肌肉系統。三大系統在情緒反應下會被活化,作用到各器官,而影響各器官功能: # [[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w:en: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促進新陳代謝的進行,使心跳加快,血液匯集到肌肉系統,促進肝醣分解釋出葡萄糖,促進腎上腺素分泌,盜汗和血壓上升。 # [[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w:en:parasympathetic system|parasympathetic system]]):降低新陳代謝,貯存能量,為身體做復原工作,故使心跳減慢,增加腸道蠕動與吸收。 # 神經肌肉系統([[w:en:Neuromuscular junction|Neuromuscular junction]]):在壓力反應時,可接受訊息後立即反應,增加肌肉強度,採取適當行動。 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平時在體內共同作用,維持個體生理功能的活化和調息,一旦遇到外在壓力源,則協調其作用,立即反應,一起應付外在情況。 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內分泌系統為腎上腺皮質素系統、生長激素系統、甲狀腺激素系統,以及腦垂體後葉。這些腺體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加主要器官如腦部血液供應、促進心跳加速,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增加可用能量,血壓上升,抑制免疫系統等作用。 在壓力源的作用下,身體各器官受到神經和內分泌兩大系統的作用,而處於活化狀態;當壓力源除去或減弱時,身體便積極重建,以維持原來的衡定狀態。若壓力源持續,體內適應機轉耗竭,身體會出現疾病或功能失調的癥候,而導致以下疾病: :* 心臟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和偏頭痛 :* 腸胃系統疾病:如胃潰瘍、大腸激躁症([[w:e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又名腸易激綜合症,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潰瘍性結腸炎[[w:en:Ulcerative colitis|Ulcerative colitis]]),情緒壓力過大會是病情再發或加劇。 :* 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下背痛、緊張性頭痛 :* 皮膚系統疾病:如濕疹、青春痘、蕁麻疹、牛皮癬和禿頭 :* 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 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 個人在壓力作用下會呈現何種表現,與個人的體質有關。例如:某人的消化系統脆弱,他的壓力反應便呈現消化系統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他的精神狀態脆弱,壓力反應時則會出現情緒障礙和其他相關症狀。 :'''壓力賀爾蒙''' :*[[w:可的松|皮質醇(cortisol)]]:屬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正常含量的皮質醇(或是其他糖皮質激素)有助身體在壓力下回復體內平衡,並避免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然而長期壓力會導致長時間分泌皮質醇,同時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造成生物體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襲。 ====壓力與遺傳==== 壓力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根據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時,會透過胎盤與胎兒共享壓力激素,提高發炎的頻率,由此增加感染機率與過度的免疫反應,在母體、胎盤與胎兒間產生連鎖反應,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胎兒大腦迴路的改變,導致其神經發育低下等。由此可知,壓力並非單純精神狀態,而是會實際影響胎兒健康。近期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因為壓力,父親的精子結構可能改變,進而影響未來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及各項相關發育。因此,母親於孕期時,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情。女性的身體機制為此產生了一些作用機制,如[[w:孕酮|孕酮]](progesterone,P4,又稱黃體激素)與[[w:催产素|催產素]](Oxytocin,OT,又稱縮宮素)的產生等,兩者皆具有減緩壓力的效用,其中孕酮還包含抗發炎的功能。<br> ===壓力源(Stressor)=== '''超過個人能力範圍'''所能夠處理,或是'''擾亂平衡狀態'''的刺激事件,所引起的特定或非特定的壓力反應型態。這些導致壓力產生的刺激事件,無論內在或外在的情境,總稱為'''壓力源''',可用「持續時間與特性」進行分類: {| class="wikitable" |- !類別!!內容 |- |'''急性壓力(acute stres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短''',且知道何時結束。如等待考試的來臨、等待成績公布等。 |- |'''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長''',且不清楚何時會結束。如低收入戶面臨生活上的經濟壓力、父母親長期臥病在床等。 |- |'''心理社會性壓力源(psychosocial stressor)'''||由'''社會性因素'''引發的壓力,經由認知判讀的過程引發。例如感覺自己的社會聲望、社交關係、群體歸屬、自尊心等受到潛在威脅。 |- |'''生理性壓力源(physiological stress)'''||壓力本身是直接'''經由生理作用而來''',直接對人體引發壓力反應,而毋須經由認知判讀過程。 |} ====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來源==== '''一、個人的壓力'''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B0E0E6;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實例 |- | 身體疾病 || 成年人因生病帶來的壓力來源是對於現在與未來間的焦慮 || 死亡、殘廢等 |- | rowspan="2" | 心理衝突 | 當遇到選擇時,而這些選擇都是想要卻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時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 當必須從選擇其中一種的情況下,但這些選擇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 | 左右為難的心境 |} '''二、家庭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經濟狀況 | 一般家庭常見的壓力來源就是經濟問題,尤其是當新生兒來臨時因承受不起金錢上的問題而發生悲劇。 | 家人衝突 | 家人衝突是常見的壓力來源,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均會造成影響,更有可能在兒童成長時產生心靈創傷。 | 生離死別 | 人的生病、意外、死亡,對身邊的親朋好友會造成嚴重的創傷以及失落,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 '''三、社會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學習壓力 | 同儕的相處、課業的負擔、升學壓力、感情的維持。 | 工作壓力 | 為金錢的雜事所煩惱,辦公上遇到的挫折,以及職場上的競爭。 | 環境壓力 | 生活的品質與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壓力的產生。 | 角色壓力 | 在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具備的角色越多,不同角色間的要求就越常出現對立的衝突。例如要同時兼顧身為丈夫、父親、兒子、下屬,如果無法好好的調適與做抉擇,往往會蠟燭多頭燒,形成巨大的壓力,以致難以負荷。 }} ====生活事件壓力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壓力源會讓人做出一些適應性的反應,包括情緒的、行為的、生理的、認知上的改變,而透過這些反應的綜合評估,就可以去比較、界定壓力源。荷馬發展出一個量表,用以反映美國人在生活中遭受不同事故和生病比率的關係,稱為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又稱荷馬壓力量表)。此量表一一列出影響生活的事件,量測其對壓力程度的影響,並以數字顯示其相對的嚴重性。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col1width=3em | col2width=15em | col3width=7em | 編號 | 生活事件 | 壓力程度指數 | 1 | 配偶死亡 | 100 | 2 | 離婚 | 73 | 3 | 分居(婚姻) | 65 | 4 | 入獄 | 63 | 5 | 近親或家庭成員死亡 | 63 | 6 | 個人疾病或受傷 | 53 | 7 | 結婚 | 50 | 8 | 被解雇 | 47 | 9 | 破鏡重圓 | 45 | 10 | 退休 | 45 | 11 | 家人的健康情形改變 | 44 | 12 | 懷孕 | 40 | 13 | 性困難 | 39 | 14 | 家庭成員增加 (新生兒降臨) | 39 | 15 | 事業再適應 | 39 | 16 | 經濟狀況改變 | 38 | 17 | 好友死亡 | 37 | 18 | 換不同的工作 | 36 | 19 | 與配偶爭執的次數改變 | 35 | 20 | 房屋貸款超過美金一萬元 | 31 | 21 | 抵押品贖回權被取消 | 30 | 22 | 工作職責的改變 | 29 | 23 | 子或女離家 | 29 | 24 | 與姻親發生衝突 | 29 | 25 | 個人非凡的成就 | 28 | 26 | 妻子就業或失業 | 26 | 27 | 學期開始或結束 | 26 | 28 | 生活起居、環境等的改變 | 25 | 29 | 改變個人習慣 | 24 | 30 | 與上司不合 | 23 | 31 | 工作時間或條件改變 | 20 | 32 | 搬家 | 20 | 33 | 轉學或重回學校 | 20 | 34 | 改變休閒習慣 | 19 | 35 | 改變宗教活動 | 19 | 36 | 改變社交活動 | 18 | 37 | 新增小額的貸款 | 17 | 38 | 睡眠習慣改變 | 16 | 39 | 家人團聚次數改變 | 15 | 40 | 飲食習慣改變 | 15 | 41 | 重要節日或假期 | 13 | 42 | 聖誕節 | 12 | 43 | 輕微違法 | 11 }} 回想自己一年的生活經驗,在以上列舉的事項中,將有發生過的每一項發生事件的分數全部加起來即為總分。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分數 | 風險程度 | 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 | 低於149分 | 一般 | 30%以下 | 150~199分 | 輕微 | 37% | 200~299分 | 中等 | 57% | 高於300分 | 較高 | 79%}} ====壓力源特性==== 壓力源通常具有下列三點性質: '''1.不可預測性/感(Un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意指事件的發生'''是否能夠被預測,屬於客觀判斷;「可預測感」'''則是'''人們對事物是否會發生的判斷,為人們主觀的判定''',和「可預測性」不同。即使對某一事件可控制性不高,如果擁有「可預測感」,認為自己能夠預期事情發生,其所帶來的壓力也會降低。 :以學校考試為例,假設今天老師「定期」進行考試(或事先進行預告),此時,對學生而言考試是具備「可預測性/感」的,只要依照安排好的讀書進度表進行複習,因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較小。但若今日考試為不定期發生、具備「不可預測性/感」,那麼學生便需隨時準備考試內容,且每堂課都不確定是否會舉行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相對較大。 :*'''可預測感對壓力的影響:''' :::(一)根據研究實驗顯示:對於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隨機電擊,另一個是電擊前會有警示聲。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較偏向選擇可預測的有警示聲之電擊'''。對此結果有二種解釋:一是因為預測會有電擊發生,而提早做好減輕傷害的準備;二是指出腦內的有機體可以在警示聲出現前放鬆,而不是一直持續處於緊張的狀態。 :::(二)'''習得無助實驗''':有兩隻小鼠分別面對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可控制電擊''',小鼠可透過壓下位於其前方的橫桿來停止電擊,另一個是'''不可控制的電擊''',該小鼠前方同樣也有一橫桿,但是壓下它並不會停止電擊。實驗結果顯示,當位於可控制電擊室的小鼠了解到壓下橫桿可以停止電擊時,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逐漸下降,因為牠被電擊的時間是可以預測的(當小鼠不壓橫桿時);而位處不可控制電壓室的小鼠即便後期被電擊的頻率降低,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依舊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被電擊對小鼠來說仍是不可預測的。 '''2.不可控制性/感(Uncontrollability)''' :「可控制性」指'''事情客觀上是否有辦法為個體所控制''',而「可控制感」則指個體對自己可否控制該事件的個人'''主觀感受'''。'''可控制性及可控制感的程度,會直接影響此事件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程度。'''舉例而言:面試時,人可以知道面試發生的時間(可控制),但不知道面試的問題、當下發生的突發狀況,或回應是否使面試官滿意等,都無法依自己意願及能力控制面試的結果。由於不具備「可控制感」,就會使得面試者感到壓力。 :在習得無助實驗中,同樣能看到可控制性對壓力的影響。無法控制電擊的小鼠,雖然被電的機率降低,但對其而言,整個實驗屬於隨機的事件,與其是否壓下操作桿無關,在後來的則不再試圖躲避電擊,產生典型的習得性無助(Learning Helplessness)情況,壓力賀爾蒙還是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大腦從未學習到控制和所厭惡的刺激的關聯,因而使個體放棄控制,也不再逃避其所厭惡的刺激。此為壓力環境的共軛控制。 '''3.與生理、心理、社會動機衝突''' :「與動機衝突」是指當人在生活中'''面對一些與常態矛盾,或是和自然、舒服的狀態相違背的事件時會產生壓力''',例如噪音、表現未達自己的期許、旁人的閒言閒語等。分析如下: ::*與'''生理動機'''衝突:人在安靜的環境中會感到比較放鬆,但若長時間待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便會產生壓力。 ::*與'''心理動機'''衝突:小明預計考試可以有 90 分,但結果卻只有 60。因為最終結果與小明預期的結果具有落差,未達原本的期待,因此產生壓力。 ::*與'''社會動機'''衝突:小花一直以來都跟大家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她。如果有一天關於小花的閒言閒語出現時,小花便會認為自己的社會形象可能受到這些流言蜚語的影響,因而產生壓力。 ====減低壓力源的方式==== 減少壓力源的方法有兩種角度,一是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二是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這邊將介紹減少客觀壓力源的三個層面,而主觀層面的壓力源會在下一小節提到。 * '''增加可預測性''': :當我們掌握更多資訊時,便能透過資訊了解整件事的進程,減少我們處於無知狀態的焦慮感。例如:可以透過研究資料進行預測天災發生的時間、疾病的進程,增加可預測性/感。還有在投資方面,若能掌握各種層面(如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等)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和預測,便能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帶來之壓力,避免不理性的心理現象或行為。 * '''增加可控制性''': :將壓力歸因於內(自身),增加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例如:學習'''防禦性悲觀'''(即做好最壞打算/安排)、學習樂觀(將失敗歸因於內,如自己下次可以更努力,而非歸因於外在的運氣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或信仰宗教(相信神自有安排、因果報應等)。其中學習樂觀與宗教信仰屬於心裡的想法轉變,沒有改變事件的本質,只是透過增加自身對於事件的控制感進而減低壓力,因此不算是增加可控制性,而是增加可控制感。 *'''解決動機衝突''': :例如滿足生理需求(如:吃飽、穿暖、睡眠充足等),或藉由溝通等方式嘗試在社會期待與自身期望中取得平衡。若有多重動機衝突時,通常會依照'''[[w:需求层次理论|馬斯洛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先滿足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將人們的需求分為低層次和高層次,而需求層次從低到高層次分別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自我實現需求六種需求。而生理以及安全需求為低級別,即最基礎、最重要的需求,先實現這兩種需求才可能更進一步往上追求其他層次的需求。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需求層次的高低 !! 需求類型 !! 例子 |- | 高階需求 || 超自我實現需求 || 心靈成長 |- | 高階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 實現理想與抱負 |- | 心理需求 || 自尊需求 || 受尊重、肯定 |- | 心理需求 || 愛與歸屬需求 || 親情、愛情、友誼、歸屬感 |- | 基礎需求 || 安全需求 || 穩定秩序、受庇護 |- | 基礎需求 || 生理需求 || 食物、身體的溫暖、性 |} </center>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 '''壓力下的身體反應''' :為了處理這些無論是想像或真實的威脅,身體會採取一些步驟來自保:<br> :* 各種化學訊號湧入血流,以強化知覺、加快心跳和呼吸、減輕疼痛,甚至帶來歡快感<br> :* 消化和生長等非必要功能立刻趨緩。<br> :當壓力反應啟動,求生便成了當下的重點,未來則顯得沒那麼重要。壓力反應由腦部啟動,處理情緒和恐懼的杏仁核會傳送訊息到下視丘,啟動一連串電訊號和化學訊號,讓身體準備好做出反應。 :第一步是指示腎上腺分泌更多腎上腺素,好將神經系統切換至交感神經主導的「[[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模式:<br> :* 腎上腺素湧入血流,促使體內脂肪和肝醣分解,以釋出一波能量。於是體內的血糖值濃度上升,脂肪酸也被釋出,以便在身體最需要之際提供燃料;這些分子接著由血流輸送到肌肉和腦部。非必要部位的血管會收縮、心跳加速、呼吸增快,好將額外的資源轉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此時,感官也更為敏銳,腦部亦進入戒備狀態。所有反應僅在'''一瞬間'''發生,有時甚至先於大腦對壓力源的判斷。上述化學物質遽增的方式會依情境及個體而異。<br> :若當下無法逃離或對抗,戰或逃反應可能會被「嫌惡警戒」(aversive vigilance)取代:<br> :* 在此情況下,動作會停止,血液會從皮膚和末梢流向核心器官。此反應不是替即將發生的體能活動暖身,而是為了在受傷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降低出血。<br> :儘管現今我們所遭遇的多數壓力並不包含出現人身傷害的風險,但此反應在人類昔日的演化歷程中應相當管用。選擇哪一種反應得視當下的情境而定,但生物個體往往自有偏好──據信,這種行為模式在年幼時就已建立。 :另一個較和緩但持久的壓力反應會同時啟動。下視丘會釋出腎皮質釋素(CRH)這種分子,以觸發生物反應,讓身體進入求生模式:<br> :CRH從下視丘分泌,經由下視丘-腦下腺門脈,進入腦下垂體前葉,以促進另一種長程化學訊息──[[w: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ACTH會順著血流行經全身、抵達腎臟,啟動壓力反應的下個步驟。兩顆腎臟的頂端各有一個稱為腎上腺的激素製造工廠,腎上腺皮質細胞負責製造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這些體內自然分泌的類固醇會協助身體的其他部位面對壓力。皮質醇能干擾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上升、平衡體內酸鹼值、抑制免疫反應,甚至影響記憶生成。 :短期壓力可迅速被身體矯正。此外,為了預防壓力反應永無止盡地循環,皮質醇也具有關閉功能,並可進行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到腦部,宣告壓力反應已啟動完成,協助停止 CRH 和 ACTH 的分泌。 *壓力的三階段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描述 |- | '''警覺階段(Alarm reaction stage)''' || 當壓力剛來臨時,體溫和血壓會下降,正常抗壓能力降低。察覺壓力來臨時,會刺激下視丘反應,造成正交感神經活化各種腺體和平滑肌,刺激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心跳加速,讓身體準備對抗壓力,產生戰或逃的反應,同時為了增加氧氣的供應,使氧氣能更快由肝臟傳達到全身肌肉,呼吸會開始急促。其他輔助性的功能,有包括消化系統放緩、唾液減少、增加肺部空氣流通等等。一旦壓力離開後,內分泌、交感神經等系統便會逐漸自我調節、恢復正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罹患不同疾病的人,卻常常會有類似的症狀,如頭痛、發燒、疲倦、肌肉和關節酸痛、沒有胃口等,都是因為生病初期感受到的壓力所導致的。 |- | '''抵抗階段(Resistance stage)''' || 進入此階段後,人體會開始感受到對壓力來源的抗拒,儘管壓力的來源還存在,但警覺階段的症狀消失,釋放較少量的皮質醇,心率和血壓恢復正常,生理逐漸趨向回復正常狀態;如果壓力因素得到解決,那麼身體會繼續自我修復,直到你的激素水平,心率和血壓恢復到平時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受到壓力的人會開始通過實際行動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所謂的“實際行動”,並不完全是積極、正向的,它可能也包括了“逃離”以及“反擊”兩種。因此,在抵抗階段中,究竟是迴避處境還是面對困難,因個人狀況而異。如果壓力仍然持續,身體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它必須適應並學習如何忍受持續的高壓力。身體會嘗試應對無止盡的壓力,並繼續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導致您的血壓保持升高。可能感到煩躁、沮喪和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壓力的嚴重程度沒有減輕、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則可能導致衰弱階段。 |- | '''衰弱階段(Exhaustion stage)''' || 又稱耗竭期。壓力無法排除,且長期與之抗戰,則會開始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甚至衰竭造成正常抵抗壓力水準降低。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況下,生理方面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同時腦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無法再繼續加速分泌激素,意味著有機體再也無法適應長期性壓力,警覺階段的症狀會再次出現,若發展至病態情況,生理將會極端衰弱,甚至死亡。 |} 上述的三個周期性階段在整個身體系統(如免疫)皆是如此。當個體面對壓力源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生理反應: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text-align:center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4em | 方面 | 反應 |身體 | 口乾、頭痛、肌肉繃緊疼痛、背痛、呼吸急促、失眠或嗜睡、經常疲倦、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長期下來,出現偏頭痛、月經不規則、甲狀腺亢進、身體內分泌機能失調、胃潰瘍、高血壓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行為 | 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此外也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且容易多愁善感等情緒反應。 }} ===原始性的壓力:驚嚇反應(Startle Response)===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同,在處於緊急的恐懼狀態下,會採取如假死或僵直等行為來躲過危機。早期的精神醫學教科書中記載的原始性反應為「驚嚇反應」,當人面對地震、火災、爆炸等突發危險或強烈刺激時,產生心悸、呼吸困難、起雞皮疙瘩等自律神經反應,同時引起昏迷、情感麻木、失聲等反射性的原始驚嚇反應。 來自自然環境的壓力、疾病,以及人際或集團間的衝突,促使文明社會中另一層面壓力的產生——戰爭與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美兩國以'''彈震症([[w:en:Shell_shock|shell shock]])'''、'''戰爭精神官能症(war neurosis)'''等詞彙,對這類病症作出診斷:在經歷長期戰鬥後,心理上出現破綻或過敏現象,導致強度不高的突發聲光也會引起極端驚恐、昏倒、失神等反應。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之後,多數人都能脫離戰爭壓力的影響而恢復正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軍旅中歇斯底里病症頻發;另外,50 年代韓戰時期亦有許多人受到戰爭巨大壓力的影響而罹病;至 70 年代越戰時期後,醫界逐漸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en:Post-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來指代此類病症。 德日系統曾使用過心因性反應的診斷用詞,由心因性因素而造成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官能症(Functional Mental Disorder)性與精神病性(Psychotic)兩種,一般心因性反應大多表示精神病性的反應。 上述心因性反應包括: * 急性刺激引起的暫時性原始反應。 * 持續性的情感經驗造成精神功能崩潰的人格反應。 === 壓力的益處與壞處 === 適時的壓力來源,對我們是有益的,是我們改變現狀、積極進取的動力;但當壓力過大,不僅會對精神造成折磨,長期下來也容易導致身心方面的疾病,影響生活品質。 *'''壓力反應對人體的好處''' :  研究指出,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似乎能改變其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若將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視為身體正努力幫助你的跡象,就可改善上述反應;心跳雖會加快,但血管卻能保持放鬆,這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多了。此外,壓力反應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組成元素──催產素。催產素有「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之稱,有助於母親建立與嬰兒的連結;擁抱時,腦部便會釋放此激素。人在遭遇壓力時,也會分泌催產素,以幫助我們尋求社會的支持;催產素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甚至修復心臟。除了生理層面的益處,心理上當我們遭遇適當程度的壓力時,有助於提升我們工作時的專注度,或者促成我們做出正向的改變。 *'''慢性與長期壓力''' :  如前文所提到的,適度且適時的壓力雖有所助益,但長期而言卻可能造成傷害;若不予理會,最終還可能引發疾病。如年幼時若暴露在壓力下(無論是戰爭、被疏於照料或父母離異者),成年後就較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這是因為童年時腦部仍在發育,慢性壓力可能造成腦部結構改變,進而影響腦功能。對成年人來說,慢性壓力除了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機率,還可能危害免疫系統。 :以下為幾種在長期壓力下,會提高風險的疾病: # 心血管疾病:長期壓力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及腎上腺素,使得血壓上升、小動脈收縮、脂肪囤積,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及動脈硬化,最後引發高血壓及心肌梗塞。情緒壓力可能使血壓變得起伏不定,如此一來容易衝擊腦頸動脈內壁,可能使血管內硬化的斑塊破裂或脫落,在血管中產生急性血栓,引發腦中風。 # 腸胃疾病:長期壓力可能促使胃酸過度分泌而造成胃潰瘍,也可能改變腸胃蠕動,造成腹脹或腹瀉,若長時間造成腸道功能異常,就容易引發腸躁症。 # 精神疾病:如果無法適時的調整或釋放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引發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 # 免疫功能失調:壓力發生時,腎上腺皮質會分泌[[w:皮質醇|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試圖對抗壓力事件,不過持續的壓力可能使皮質醇分泌過多,導致免疫系統長時間受到壓抑,造成免疫功能失調。長期壓力也會造成慢性發炎的情形,慢性發炎會使身體處在修復與對抗病原的狀態,增加細胞分裂的速度及負荷,使細胞異常的可能性提升,有機會演變成腫瘤。 # 糖尿病:長期的慢性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過量的皮質醇會使血糖持續增高,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壓力使腎上腺素過量分泌時,也會提高血糖。若本身已是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情緒壓力的控管,當壓力導致皮質醇增加時,會間接壓抑[[w:胰岛素|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不易控制,對身體造成傷害。 :  此外,許多人會以錯誤的方法嘗試紓解壓力,如喝酒、抽菸、暴飲暴食,甚至吸毒等途徑。如此一來即便緩解了心理上的壓力,卻會給身體帶來其他層面上的傷害。因此,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應以健康、正向的方法紓解,免得顧此失彼,放鬆心情卻搞壞了身體。 *'''好壓力與壞壓力''' :  「壓力之父」'''[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修爾](Selye)'''在說明壓力的時候,把壓力分成「好壓力」 和「壞壓力」 : :* '''[[w:良性應激|好壓力]]([[wikipedia:Eustress|Eustress]]):'''讓人集中精神,於最佳的狀態下應付困難的情境,從而展現最好的表現。例如:不少人都會在期限前才趕工,因為時間緊逼引起的那份壓力,讓人能夠事半功倍。或是遇上競爭對手時也會讓人不敢鬆懈,因而創出好成績,此即為「良性競爭」。好的壓力通常會使我們感到興奮、脈搏加快。當賀爾蒙開始上升,這種壓力不會引起恐懼或威脅。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常會產生「好的壓力」。 :* '''[[w:苦惱|壞壓力]]([[wikipedia:Distress|Distress]]):'''又稱過量壓力,使我們的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和壓迫感,甚至會危及健康、產生病痛。例如:考試在即的考生時常會因身心壓力而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出現情緒不穩、專注力不足、易怒、腸胃不適、頭痛、失眠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  好壓力與壞壓力最主要的差別為其帶給我們的感覺,前者將引發興奮等正面情緒,但後者將帶來負面的情緒或破壞性後果。壞壓力可分為短期與長期,短期壞壓力若能及時紓解,即不會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但長期的壞壓力將可能導致身心的疾病,如頭痛、失眠、增重、焦慮、高血壓等。 * '''[[w: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wikipedia: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描述關於壓力和表現之間的關係,最初由心理學家 [[wikipedia:Robert_Yerkes|Robert Yerkes]] 和 [[wikipedia:John_Dillingham_Dodson|ohn Dillingham Dodson]] 於 1908 年發現。若將警醒程度、焦慮、壓力作為 x 軸,以及行為表現的良好度作為 y 軸做圖,便可看出壓力程度和表現間呈現倒 U 字型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線性關係。 [[File:OriginalYerkesDodsonData.svg|thumb|Original data from which the Yerkes–Dodson law was derived]] :  當人們在做不同難度的工作時,會對應到最能增加工作效率的最適壓力,例如:做較簡單的工作時,因為其過於制式化,所以需要有較高的警醒程度才能避免犯錯;做較困難的工作時因為事件本身就會產生壓力,因此需要我們更加平心靜氣,適合較小的環境壓力,而其中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由此可見,有適當強度的壓力將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可知壓力和表現並不是完全負相關的。 : 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降低。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增強而提高;但當任務難度加大時,動機的最佳水平反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或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例如想考好的動機過強,則會導致在考場中失利的機會過大,在運動比賽前急於表現,也會使最終成績有所折扣,而又例如在大考時考好的動機過弱,也很可能因為不夠專注與平心靜氣而影響表現。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為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所發表,指出當我們面對一些有可能引起壓力的事件或者情況時,我們會進行兩個層級的評定, 分別是初級評定(primary appraisal)與次級評定(secondary appraisal)。如果我們評定眼前的挑戰對自己無害或無損自己利益時,我們就會不為所動,亦不會因而產生壓力。反之,如果我們評定眼前事物對自己的利益有關時,我們會繼而進行次級評定。次級評定當中的焦點在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有效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 : 然而有關壓力與調適的策略,Lazarus和Folkman的理論強調,壓力的產生與我們如何評估當前的挑戰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當我們認為自己缺乏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時。他們認為,人們通常會選擇兩種主要的調適策略來應對壓力,一種是針對問題型調適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另一種則是針對情緒型調適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型調適策略和情緒型調適策略在壓力管理中都有其重要性。問題型調適策略能直接面對並解決壓力源,而情緒型調適策略則能即刻緩解負面情緒,讓人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然而,從長遠來看,研究發現採用問題型調適策略在處理壓力以及改善健康問題上,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問題型調適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的因應,目標在於解決導致痛苦的問題本身,或著做些事情來讓壓力源改變。例如,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他可能會選擇學習新的技能,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此策略通常在人們認為壓力源是可以控制或改變的情況下才更有效。 '''情緒型調適策略''' :以情緒為導向的因應,是為了要去調節、緩解情緒,減少壓力帶來的不適感。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選擇進行冥想、做運動,或者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來緩解壓力。相反,這種策略通常在壓力源難以直接改變的情況下才會比較有效。 '''結論''' :問題導向和情緒導向的因應策略都是處理壓力的有效方法,並無絕對的優劣。有時,面對巨大的壓力,我們可能會選擇問題導向的策略來直接解決問題。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情緒導向的策略,這需要我們以適當的方式來調節和緩解情緒,而不是選擇壓抑等不適應的方式來面對壓力。每個人的因應策略都會因其生活背景和周遭人們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我們會學習和模仿他們的因應方式來處理壓力。 ==創傷事件== :  創傷事件,意指極端危險情境,使人們感到生命威脅、心生恐慌或無助,通常為影響人們最深刻的壓力事件。例如地震或海嘯類型等天然災害、戰爭類型的人為災害,又或者是船難或墜機等重大災害、遭受綁架或謀殺甚至性侵等暴力攻擊,皆是常見的創傷事件。通常這樣的創傷事件會為受害人帶來心靈上極大的苦難,使其遭受巨幅的壓力,嚴重者甚至會產生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俗稱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創傷性壓力源''' :  重大天災、恐怖攻擊等災難性事件都能夠構成創傷性壓力源,也就是那些會威脅自己或其他人生命安全,或者引起恐懼、害怕、無助的情境。而客觀壓力源消失不等於主觀壓力源消失,如災害過後客觀壓力源(災害本身)雖已過去,然而受災戶心中的恐懼及失去親人、財產的悲傷與無助等,這些主觀壓力源都可能揮之不去。 :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壓力的反應,有種族、文化、性別的差異。一般而言,女性可能因心思較細膩,比起男性可能承受更嚴重的壓力反應。 * '''社會層面'''<br>天然與人為災難(大地震、颱風、恐怖攻擊、戰爭等),例如:2005 年卡崔娜颱風摧毀美國紐奧良市、2008 年汶川大地震撼動中國四川奪走無數條人命。以上形成的創傷性壓力源則被稱為災難性事件。這種突如其來且劇烈慘重的巨大災難,會對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影響,甚至引發額外的壓力。而且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會比原事件持續更久的時間,例如數週之後,倖存者仍可能會重複在腦中再次重演同樣的災難事件。<br>'''對重大災難事件後壓力的研究''' :*  1989 年,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爆發、橋墩倒塌、公路坍方,許多人面臨生死交關的關頭。地震後一週,一支由研究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針對受到地震影響的區域大約 800 戶居民進行後續追蹤調查,而調查結果發現一項事實:曾經歷過這場地震的人,他們生活仍會一直圍繞著災難打轉,並且持續一個月之久。一個月過後,他們就不再一直惦記這場地震、或被恐怖經歷所困擾。但是,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症狀,例如睡眠中斷、人際問題卻逐漸增加。有些倖存者會經常做惡夢,並且在惡夢中重新經歷地震當時所受的創傷<ref group="核心觀念">Wood, J. M., Bootzin, R. R., Rosenhan, D., Nolen-Hoeksema, S., & Jourden, F. (1992). Effects of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on frequency and content of nightmar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1(2), 219–224.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01.2.219</ref>。地震兩個月後,大多數壓力相關症狀會逐漸淡去,但在地震一年後仍有 20%的民眾對這場大地震心有餘悸,也保有痛苦的記憶<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er, K. D., & Pennebaker, J. W. (1991).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ref>。<br> :*  恐怖攻擊等人為災害通常會產生額外的威脅面向,因為這類災難是由某些人所刻意製造的。就表面上而言,在恐攻行動中存活的人,其經驗與其他天災經驗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倖存者對於威脅的看法會產生長期性改變。曾有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曾經直接或間接受到 911 恐攻及 2005 倫敦地下鐵爆炸案影響的人,發現在這些恐怖攻擊經過一年或一年之後仍有高達 50%到 75%的人會持續擔心他們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問題<ref group="核心觀念">Rubin, G. J., Brewin, C. R., Greenberg, N., Hughes, J. H., Simpson, J., & Wessely, S. (2007). Enduring consequences of terrorism: 7-month follow-up survey of reactions to the bombings in London on 7 July 2005.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0, 350–356. https://doi.org/10.1192/bjp.bp.106.029785</ref> <ref group="核心觀念">Torabi, M. R., & Seo, D. C. (2004). National study of behavioral and life changes since September 11.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31(2), 179–192. https://doi.org/10.1177/1090198103259183</ref>。 * '''個人層面'''<br> :  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化也是造成創傷的原因,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動物,必須相互依賴才能夠生存下去。即使生老病死的過程早已在預料之內,喪失一個重要的或是親愛的人依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壓力。例如:親人在久病後過世,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但這個事件仍會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與壓力造成衝擊。<br> :  而當我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失去親愛的人時,也會為我們造成創傷。失去與自己較親密的人,往往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會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在壓力感評分量表中,配偶死亡所造成的壓力與創傷是最大的(Holmes & Rache, 1967; Scully er al ., 2000)<ref>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2), 213–218. https://doi.org/10.1016/0022-3999(67)90010-4</ref> <ref>.Scully JA, Tosi H, Banning K.(2000). Life Event Checklists: Revisiting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after 30 Year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60(6). 864-876. https://doi.org/10.1177/00131640021970952.</ref>。 ::所謂'''悲慟([[wikipedia:grief|grief]])'''是指對於失去親愛的人所產生的情緒,包括:<br> ::* 悲傷 ::* 憤怒 ::* 無助 ::* 罪惡 ::* 絕望<br> ::  當我們的生活遭受突然的變故,例如:摯友背叛、與情人分手,與配偶離異,都會感受到分離及孤單的痛苦,也有許多困難的問題等著我們去好好思考。我們會試著找尋方法去妥協與理解這種痛苦的狀況,也去試著了解此種損失所帶來的意義<ref group=核心觀念>Davis, C. G., & Nolen-Hoeksema, S. (2001). Loss and meaning: How do people make sense of los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4(5), 726–74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6467</ref><ref group=核心觀念> NEIMEYER, R. A., PRIGERSON, H. G., & DAVIES, B. (2002). Mourning and Mean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2), 235–25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2236676</ref>。 ::  部分的人在某些時刻都一定會經歷失去重要他人的痛,但我們從未真正適應失去親友的情況。當我們失去重要他人時,往往會形成一個嚴重的壓力源,不僅會引發壓力反應,也可能造成價值觀改變。而這種情況會使人不願與他人進行互動,因為害怕可能再次經歷失去。所以這段期間,人往往會覺得自己特別孤立無援,進而導致社交孤立。通常,有親友們的陪伴能讓我們更好的走出失去親人的陰霾,然而朋友們所提供的幫助或是展現出來的同情有時候反而會增加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故有些時候自發性的孤立,反而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對健康有益。 ::  相關的研究範圍是生死學,生命漸長的過程會有新的生命到來,但同樣也會有生命離去。如何在生命的明滅之間找到坦然的平衡點,是人生一輩子都需要琢磨的難題。心理學家將悲慟的感受當作是個體在適應生活重大改變時的一種正向反應,並視為正常且健康的過程,他們也認為這沒有正確的方法或期間(Gilbert, 1996; Neimeyer, 1995)<ref>Gilbert, P., Allan, S. and Trent, D. (1996), A short measure of social and separation anxiety.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9: 155-161.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1996.tb01860.x</ref> <ref>Neimeyer, R. A., & Mahoney, M. J. (Eds.). (1995). Constructivism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170-000</ref>。有些專家則建議他們應該達到一種閉合(closure)的狀態,也就是把一個不完全的刺激看成是完整的。不過,研究悲慟的心理學家則建議悲慟的最終階段應該為整合(intergration)。 * '''常見的創傷反應'''<br> :::* 剛經歷事件後之初受害者會呈現所謂的'''「心靈麻木」''',意指遭受驚嚇以及恍惚徬徨,有可能會過了幾天還沒完全回神,不能相信自己才剛經歷了那樣的創傷事件,甚至可能為因為失神而導致陷入再次受傷的危險。 :::* 接著,受害者會開始'''無意識的動作''',並知道要重新找回意識,在漸漸認知到自己已經歷的創傷事件後,開始想起過程與細節。此時受害者較被動,只能依照指令進行簡單工作。 :::* 受害者恢復意識後會變得焦慮且憂鬱,'''重複述說事情發生經過、無法打起精神''',陷於災害過程之中。又或是在重新回歸日常生活中時,因類似的場景或人際互動的出現,而產生極度不適感或排斥心理。 :::* 最後,創傷事件帶給人們的痛苦程度和影響時間長短,端看受害者們'''各自承受壓力的能力'''。有些受害者可能會因心靈無法負荷而選擇自殺,有些可能會一輩子活在這件陰霾中,有些也可能重新振作起來,再也不受創傷事件所影響。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 ([[w: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又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創傷後遺症」,簡稱 PTSD,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極具壓力事件後,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症狀持續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極具壓力的事件可以是患者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如災難、虐待或性侵等。患者受創傷記憶影響,導致他們出現「閃回」(flashback) 、發惡夢或迴避話題的情況,生理反應包括容易受驚、緊張、失眠和憤怒等。有學者在研究退伍軍人時,將這類疾病稱為砲彈休克、戰鬥疲勞,之後才創造出 PTSD 一詞。<br>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外,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刑場上執行死刑的法警[5]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6]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加害者創傷壓力」(英語: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PITS)。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更為嚴重的。 ''' =====症狀=====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包含作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和易受驚嚇等。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以上症狀大致主要可分成以下四類: :*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越不願意想起反而越會想起。 :*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個案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發生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 '''逃避及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不只會對個案的造成心理上極大的痛苦,也對個案的生活、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患者形容在發作時能夠再次感受到創傷發生時的情緒。需要注意的一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恐慌症(Panic Disorder)、精神官能性憂鬱症(Neurotic depression)、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是否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診斷===== 根據DSM-5診斷準則,以下的診斷準則適用於成人、青少年和6歲以上的兒童。 '''A.暴露於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以下列一種(或更多的)形式:''' <br>1.直接經歷這(些)創傷事件。 <br>2.親身目擊這(些)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 <br>3.知道這(些)事件發生在一位親密的親戚或朋友身上;如果是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這(些)事件必須是暴力或意外的。 <br>4.一再經歷或大量暴露在令人反感(aversive)的創傷事件細節中(例:第一線搶救人民收集身體殘塊;警察一再暴露於虐童細節下)。 <nowiki>*</nowiki>註 :準則A4不適用於透過電子媒體、電視、電影或圖片的暴露,除非是工作相關的暴露。 '''B.出現下列一項(或更多)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侵入性症狀(始於創傷事件後):''' <br>1.不斷發生、不由自主、和侵入性地被創傷事件的痛苦回憶苦惱著。 <nowiki>*</nowiki>註 :在六歲以上兒童身上,可能會在遊戲中重複表達創傷主題 <br>2.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夢的內容和/或情緒與創傷事件相關。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可能是無法辨識內容、嚇人的惡夢。 <br>3.出現解離反應(例:回憶重現[flashback]),個案感到或表現出好像創傷事件重演。(這些反應可以各種不同的程度出現,最極端的症狀是完全失去對現場周圍環境的覺察。)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特定創傷的反應可能會在遊戲中一再出現。 <br>4.當接觸到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產生強烈或延長的心理苦惱。 <br>5.對於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會產生明顯生理反應。 '''C.持續逃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始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一項以上的逃避行為:''' <br>1.避開或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 <br>2.避開或努力逃避引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的外在提醒物(人物、地方、對話、活動、物件、場合)。 '''D.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認知上和情緒上的負面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之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一個重要情節(典型上是因為解離性失憶,而非因頭部受傷、酒精或藥物等其他因素所致)。<br>2.對於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或期許(例:「我很壞」、「沒人可以相信」、「我永遠失去靈魂了」、「我整個神經系統都永久毀壞了」、「這世界非常危險」)。 <br>3.對於創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導致責怪自己或他人。 <br>4.持續的負面情緒狀態-例如:恐懼、驚恐(horror)、憤怒、罪惡感或羞愧。 <br>5.對於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明顯降低。 <br>6.感覺到與他人疏離(detachment)、疏遠(estrangement)。 <br>7.持續地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例:無法感受到幸褔、滿足、或鐘愛的感覺)。 '''E.與創傷事件相關警醒性(arousal)與反應性(reactivity)的顯著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易怒行為和無預兆發怒(angry outbursts)(在很少或沒有誘發因素下),典型的行為像是出現對人或物品施加口語或肢體攻擊性行為。 <br>2.不顧後果(reckless)或自殘行為。 <br>3.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 <br>4.過度驚嚇反應(exaggerated startle response)。 <br>5.專注力問題。 <br>6.睡眠困擾(例如: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或睡不安穩)。 '''F.症狀(準則B、C、D和E )持續超過一個月。''' '''G.此困擾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H.此困擾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例:藥物或酒精)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而在接受專業診療之前,有以下的基本自我照顧原則: 1.找一個值得信任而且確定不會傷害自己的對象,把心裡面的創傷說出來。 2.絕對不要使用酒精,非法藥物,或者自殘來傷害自己。 3.找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自己被威脅的感覺降到最低,保護自己。 4.閱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對自己的情況越早掌握,就越能預防症狀的持續或者加重。 ''' 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較為困難,原因如下: #過為主觀性的定義 #容易被過度解讀和利用,如用於減刑、增加社會福利等 #病徵和多數精神病相似,如強迫症、重度抑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症狀在不同文化上的不同表現,特別是在迴避和麻木症狀、痛苦的夢和軀體症狀方面 :在創傷發生後的一個月,經由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與醫師分析統計以上各類現象的反應程度,才能斷定是否具有 PTSD 的症狀( DSM-5 的 PTSD 檢查表( PCL-5 )和 DSM-5 的初級護理 PTSD 篩查( PC-PTSD-5 )是最常使用的系統)。一般經常會有上述的反應,不過大多數即使放著不管,也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或加重各種反應,此時便認定為有 PTSD 症狀。而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心理重建的黃金時期,專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做法來幫助受創的人們緩解症狀或是避免情況惡化。 ''' =====分類===== ''' :根據國際上有一套認定患者是否符合 PTSD 症狀的診斷條例,大致可分成三類: #焦慮症狀:除了心理層面,還有各種因為焦慮產生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異常流汗、易受驚嚇等。 # PTSD 的主要特徵:再經歷(re-experience)的反應。患者因任何相同感官感受的重現,而使其想起過去的創傷,便可能會導致這個症狀,在此狀況下,患者覺得其再次回到創傷的情境中,身體不自覺會產生回到創傷當下時的反應,或者是視覺、聽覺、觸覺產生了錯覺或幻覺的現象。 #逃避反應:多由前兩類衍生而來,會本身有意識性的逃離與事件有關的人、事、地、物,譬如曾經經歷的場所會刻意避開、周遭有人談到相關議題,便會自動遠離談話與交流,產生社會退縮等反應甚至過度警覺;而逃避反應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便會呈現麻木、解離的情感現象,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無反應,彷彿與事件完全切斷了連結般,主要是想遠離創傷事件,避免其思緒重回創傷經驗。 ''' =====病因===== ''' :* [[w:en:Neuroendocrinology|神經內分泌學]]([[w:en:Neuroendocrinology|Neuroendocrinology]]): ::多數 PTSD 的病患,尿液裡[[w:皮質醇|皮質醇]]的分泌會降低,而[[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分泌則會增加,使得[[w:去甲肾上腺素|正腎上腺素]]/[[w:皮質醇|皮質醇]]的比值增加。在正常的壓力反應裡,[[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和[[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皆會增加。腦部[[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濃度會下降,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濃度增加,這則可能暗示病患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功能有所異常。 ::由於 PTSD 患者對[[w: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造成的皮質醇抑制反應特別強烈,其 HPA 軸的異常,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使得對皮質醇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 :* [[w:神經解剖學|神經解剖學]]([[w:en:Neuroanatomy|Neuroanatomy]]): ::除了生物化學上的改變,PTSD 也會有腦部形態學上的改變。在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比起沒有 PTSD 的退伍軍人,有 PTSD 者其海馬迴體積少了 20%。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PTSD 病患,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而前額皮質、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w:en:Broca's area|Broca's area]]))''' :::創傷情境再現的當下,左額葉[[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的活動量會顯著下降,[[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為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此區功能異常,使得患者難以把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與文字。因此,受創者通常難以向人訴說遭遇,即便身體多次經歷恐懼、暴怒與無助,仍難以向人清楚陳述。創傷再現時,[[w: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羅德曼]]十九區會被活化,此區位於視覺皮質,通常原始圖像送到此區後,便會迅速分散到大腦其他部位。創傷情境再現時,此區的活化意味著影像的再現,受創者等於重複經歷了一次創傷。 ::'''左腦與右腦''' :::情境再現時,右腦活化,而左腦不活化。大腦處理過往經歷時,左腦負責記住事件的事實、數據、辭彙。左腦的不活化使得人失去組織經驗的能力,因此受創者或許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歷創傷,而只是暴怒、害怕、氣憤。 ::'''[[w:丘脑|視丘]]、[[w:杏仁核|杏仁核]]、[[w:額葉|額葉]]([[w:en:Thalamus|Thalamus]]、[[w:en:Amygdala|Amygdala]]、[[w:en:Frontal Lobe|Frontal Lobe]])''' :::大腦中,視丘負責整合、連貫經驗,當資訊輸入視丘時,有兩種可能的路徑:「高路徑」-額葉;「低路徑」杏仁核。額葉負責冷靜、客觀俯瞰自己的思想,杏仁核則負責偵測危險。 在創傷後壓力症中,杏仁核與額葉皮質間的平衡發生極大變化,杏仁核過度活化、額葉故障,使人難以控制情緒與衝動。在極端的情緒狀況下,受創者的額葉功能故障:因為巨大聲響受到驚嚇、因小挫折暴怒、一被碰觸就呆住不動等。 : ::'''[[w:自我意識|自我意識]]([[w:en:Self-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 :::相較於一般人在放空時會注意自己,也就是說,大腦活化構成「自我感知」的區域;受創者腦中與自我意識有關的區域完全沒有活化。可能是受創者為因應創傷以及事後的驚恐情緒,而關閉腦區,使大腦無法傳送伴隨恐懼的內臟感覺與情緒。童年長期受創的患者甚至可能無法認得鏡中的自己。<ref name=":0" /> =====治療===== 在初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緩解第一類的診斷條例,像是運用深呼吸、放鬆等方式來緩解焦慮引發的症狀。而接下來就是要改變對創傷或是災害的認知,由於每個人對災害事件的看法因人而異,故無法預先提出預防的訓練模式,不過在受創的初期,若能將其引導到正向的思考,可以避免情況惡化,實際上的方式例如將抽象的影像式記憶具體化或文字,讓自己對變故有較客觀的認知,並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走出困境。到了後期,譬如一年兩年後,則會出現一些「創傷後成長」的案例,透過持續的引導、或是個體的自我恢復,開始從創傷後開始學習讓自己成長的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關鍵亦是持續前期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以走出困境。 而治療的方式也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可單獨或合併心理治療使用於中度到嚴重的患者。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量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師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憂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當然醫療人員不會隨便亂開藥,醫師與藥師會綜合考量個案本身對藥物的期待、副作用特徵、是否有同時使用其他內外科藥物、肝臟內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等因素,去調整給藥的策略。 * 心理治療:主要是要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身體與心智),這表示能自由地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自己所感受的,而不會不知所措、狂怒、羞恥或崩潰。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的首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 [[w: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療]]:透過傾聽患者傾訴,給予肯定、正向的鼓勵。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患者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其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w:认知行为疗法|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晤談評估患者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因而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患者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除標準的心理治療外,還有其他的特殊療法: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患者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 ===== 治療的基本原則 ===== ''' :# 找出方法因應創傷後的情緒感受,透過重訪、面對、理解所經歷的創傷,使受創者理解自己為何有某種情緒,進而使創傷者不受強烈的情緒擺布。 :# 邊緣系統治療,修補錯誤的情緒警報系統、讓情緒腦恢復正常工作,避免過度警覺抑或是過度關閉的狀態。 :# 與情緒交好 ::* 學會平靜的呼吸,並維持相對的身體放鬆狀態來處理過度喚起。 ::* 使用正念幫助覺察,透過特別行動引導(如吃一顆葡萄乾、凝視窗外的風景)或是安排正念活動(行走、飲食、沐浴等)以及讓病人養成刻意安排時間進行思考、觀照自己情緒(可以搭配靜坐、瑜珈),來幫助病人面對情緒,仔細觀察自己身體所發出來的訊號,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這種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 ::* 人際關係,良好的支持是避免受創最重要的保護因子。當患者恐懼時,信任的對象能使患者平靜下來。這些關係的角色能提供身體和情緒安全感,免於感到被羞辱、被責備和被審判的安全感,並且增強勇氣來承受、面對和處理既定事實。 :4. 整合創傷記憶,經由整合創傷記憶之後,人們可能會成長,並透過重新的思考,來建立與社會或他人的連結。 :5. 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6.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學者認為,我們的想法能影響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因此,認知行為療法的目標,便是讓患者在生活中,察覺及意識到某些事件會讓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並在發現這些負面的想法會引發不好的感覺及行為後,期望日後能選擇正面的認知或行為。 :7. 減敏感法<ref name=":0">Bassel van der Kolk M.D. 2017.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ref>,治療者先讓患者放鬆自己,然後呈現一個中度焦慮的刺激數秒鐘,之後讓患者評定其焦慮程度,再放鬆約二十至三十秒鐘,然後再度呈現該中度焦慮刺激數秒,再請患者評定焦慮程度。通常經過數次或數十次練習之後,患者的焦慮程度就會降到相當低的程度,不再對該情境感到困擾。此時治療師可進一步協助患者進行較嚴重焦慮情境的制伏工作。 ''' =====相關研究與未來挑戰:===== '''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只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 PTSD 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在亞洲,雖然是發生情況的熱區,但相關研究算是較為落後的,而台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因此文獻產出的數量也較少,有時甚至要在沒有計畫補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普遍來說,台灣對於創傷後症狀的關注仍在起步階段、有待加強。 :研究顯示,PTSD 患者與自殺傾向的連結非常的高,<ref>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Sareen J, Houlahan T, Cox BJ, Asmundson GJJ Nerv Ment Dis. 2005 Jul; 193(7):450-4.</ref> 且患者在人際關係、為人父母等皆會受到極大的挑戰<ref>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income and mental disorders: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Sareen J, Afifi TO, McMillan KA, Asmundson GJ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Apr; 68(4):419-27.</ref>。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口有長期的心理醫療負擔,除此之外,由於這些患者可能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工作,嚴重者還必須花費家庭或社會的成本來照顧,在社會上成了一種隱形的負擔。若是我們能在災害的初期先提供適當的介入協助,預防心理的負擔轉化成 PTSD 症狀,便能減少整個社會對於照顧 PTSD 患者的負擔。 ''' ===== 加害者創傷壓力([[w:en:Perpetrator trauma|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PITS]]):===== ''' [[w:加害者創傷壓力|加害者創傷壓力]](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 PITS)是一類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因為自己犯下殺生或其他相似暴行所引起時,所會出現的狀況。 加害者創傷壓力和道德傷害(Moral injury)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道德傷害更多指的是個人認知上自己犯下的道德罪惡所會造成的各種心理、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 '''狀態(Status)''' DSM-5 在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定義的討論下,討論了主動參與作為心理創傷的可能原因,並列舉了「軍事人員成為加害者、目睹暴行、殺害敵人」等事項,作為可能的肇因。 目前已有一些關於退伍軍人、執行死刑或酷刑的人、執行勤務時開槍的警察、犯下殺人罪的人、從事墮胎工作的人和其他人的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研究出現。 * '''嚴重性(Severity)''' 所有考慮到加害者創傷壓力的嚴重性的研究都指出比起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創傷,曾經殺生的人的心理創傷症狀往往更加嚴重。一項利用美國政府的越戰老兵資料庫的研究指出,那些說自己曾經殺人的老兵的症狀,和那些說自己沒有殺人的老兵的症狀有不同之處,侵入性思維(做夢、閃回、不想要的想法等)和突發性的憤怒在有殺人的老兵身上更常出現,而專注力和記憶問題較少出現;此外,在那些回答說自己曾殺人的老兵身上,過度警覺、社會孤立感以及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的崩解感(sense of disintegration)也更加常見,酒類濫用和古柯鹼濫用似乎也更加普遍。 * '''夢中的情景(Dream motifs)''' 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夢中的情景,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相較,有不同之處。儘管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在夢中都會出現影像性的片段,不斷地以影像的方式重複回憶造成創傷的事件,其他的一些情景更常出現在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的夢中。其中一種常見的夢境是雙方角色互換,自己被受害人給殺掉,或者在如此情境中變得非常脆弱;另一個情景是受害者指控做夢的人為何他要有如此舉措;另一個可能性是自我一分為二,殺人的那個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 '''暴力循環(Cycles of violence)''' 一些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症狀會導致其他的暴力行為,憤怒的爆發,會導致家庭暴力和街頭犯罪;而情感上的麻木(emotional numbing)、分離(Emotional detachment)和與他人的隔閡(estrangement)以及對更多戰鬥活動的參與或對他人暴行的冷漠等,也都可能會對此有影響;另外心理創傷導致的藥物濫用也可能和暴力行為有關。 * '''例子''' 目前已有[[w:納粹大屠殺|納粹大屠殺]]、[[w:印尼反共屠殺|印尼反共屠殺]]、[[w:紅色高棉大屠殺|紅色高棉大屠殺]]、[[w:南非種族隔離|南非種族隔離]]等暴行的施暴者身上,以及屠宰場員工身上的加害者心理創傷的紀錄。在提到美國士兵在伊拉克戰爭當中的經驗時,心理學家羅伯特·傑伊·利夫頓(Robert Jay Lifton)在哈迪塞屠殺事件發生之後,做出了以下的敘述: 「在伊拉克發生的罪行,就像美萊村屠殺一樣,都是我所謂的『產生暴行的情境』的例子,這類的暴行不管在軍事或心理方面,都高度地結構化,以致普通人,也就是不比你我還要來得好或來得差的男男女女,在其中都可能犯下令人髮指的暴行。導致這些暴行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美軍士兵的心理狀態,在其中,他們深受因自己的同袍被不可見的敵人所殺所產生的悲憤所影響,同時他們對於找出所謂的『敵人』,產生了迫切的需要。」 拉亞·莫拉格(Raya Morag)是最早對加害者創傷壓力以及在 21 世紀的新型態恐怖主義戰爭的情境中對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區別提出理論的心理學家之一,而她在 2013 年的文章當中引述了對「產生暴行的情境」的定義。根據莫拉格的理論,作為道德創傷一種的加害者創傷壓力,在參與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以色列士兵,以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美軍士兵身上都有記錄到;探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期刊作者,也在屠宰場員工身上記錄到加害者創傷壓力,他們提到說:「這些人被雇用來殺死豬或牛之類性情溫和的動物,而要執行這樣的任務,這些員工就必須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站在他們面前的動物是甚麼當中抽離開來;而這種情感上的不一致,會導致家庭暴力、社會抽離、焦慮、藥物和酒類濫用,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問題。」 ===== 實驗:PTSD 病患重新經歷創傷腳本的腦部掃描 ===== * '''實驗簡述''' : 對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人進行掃描。第一次掃描前,受試者會先吸入放射性氧氣,當大腦任何部位的新陳代謝活動變得較多或較少時,該腦區的耗氧率會立刻改變,並被掃描儀記錄下來。在整個過程中也會監測受試者的血壓和心率,這些生理指標會拿來跟受試者大腦的活化情形做比較。 * '''受試案例''' : 四十歲的瑪莎是個小學老師。十三年前的某一天,那時她正開車接五歲的女兒回家,當她聽到車子持續發出嗶嗶聲,警告女兒的安全帶沒繫好,於是伸手調整安全帶,卻不慎闖了紅燈,一輛車從她車子的右側直接衝撞上來,五歲女兒當場死亡,她肚子裡七個月大的寶寶也在她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急診室的途中死去。一夕之間,瑪莎從活潑開朗的聚會風雲人物變成鬱鬱寡歡的人,不停自責。由於她再也無法與兒童相處,因此從班級教學轉任學校行政。就像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樣,兒童快樂的笑聲對她而言已經變成強烈的刺激。即使埋首於文書處理中,瑪莎依舊煎熬地度過每一天,悲慟到難以自處,只好不眠不休地工作。 : 瑪莎接受實驗時,研究者從監測器追蹤她的生理反應。錄音帶一播放,瑪莎立刻心跳加速、血壓飆升;光是聽到腳本,就激起她十三年前發生車禍時出現的生理反應。創傷腳本的錄音帶播完後,等到瑪莎的心跳速度和血壓都恢復正常,研究者接著播放她的安全腳本:起床、刷牙,這時她的心率和血壓都沒有變化。最後,瑪莎離開掃描儀時,一副被擊垮、失魂落魄、嚇呆的模樣。她的呼吸很淺、雙眼睁大、肩膀聳起,呈現典型不堪一擊和毫無防禦能力的姿態。<br> * '''影像圖分析''' : 之後,科學家和統計學家比較腦部在情境再現與接受中性刺激時的活化狀態,製作出合成影像。影像圖上有一些令人費解的點和顏色,但活化程度最大的區域並不讓人意外,正是腦部中央偏右下方一個紅色的大區塊,即邊緣區,或稱情緒腦。目前已知強烈的情緒會活化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會在危險逼近時發出警告,並啟動身體的壓力反應。研究顯示,遭受創傷的人一旦接觸跟自己的特定經驗有關的影像、聲音或想法,即使事件已過了多年,杏仁核都會發出警報。這個恐懼中樞被活化後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和神經衝動,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以及增加氧氣吸收,讓身體做好戰或逃的準備。即使受試者很清楚自己正安靜地躺在掃描儀裡,但繫在手臂上的監測器仍記錄到狂亂激發的生理狀態。 : 除此之外,在左額葉一個稱為布洛卡區的白點,此處的顏色改變意味著這個腦區的活動量顯著下降。布洛卡區是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中風病人的這個部位常因血液供給中斷而受到影響。若布洛卡區功能異常,就無法將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或文字。影像圖顯示,創傷情境一再現, 布洛卡區就會「斷線」,換句話說,這些證據顯示創傷對大腦造成的生理損害不亞於中風,甚至可能有部分還雷同。 : 所有創傷都是先於語言的。在極端情形下,人們有可能大罵髒話、呼天搶地、驚嚇大哭,或者「關機」。遭受侵害或意外的倖存者在急診室不發一語地呆坐著,受創的孩童說不出話也拒絕交談,戰場士兵的照片裡是一群眼神空洞、無言凝視虛空的人。即便過了好幾年,受創者通常仍然很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遭遇。他們的身體再次經歷恐懼、暴怒、 無助,以及戰或逃的衝動,這些感覺幾乎不可能清楚陳述。創傷的本質使我們被逼到理解的邊緣,切斷人類因共同經驗或可以想像的過去而產生的語言。 : 但這不表示人類無法談論曾經發生在自身的悲劇。多數倖存者,例如越戰後的退伍軍人,最終都能對自己的症狀和舉動提出一些解釋,有許多人都稱這些解釋為「封面故事」,但這樣的故事鮮少能反映患者真實的內在經驗。但是要把自己的創傷經驗組織成一則連貫、條理分明的故事(有起始、過程與結尾的描述)並不容易。 : 語言失效時,揮之不去的影像便占據這段經驗,以噩夢和情境再現的形式一再出現。從受試者的腦影像圖可以發現,相對於布洛卡區的不活化,布羅德曼十九區會亮起,這區域位於視覺皮質,外界圖像進入大腦後會先被送到這裡暫存。研究者對於這個腦區在創傷事件發生很久之後仍會活化感到驚訝,因為正常情況下,原始圖像送到十九區後就會立刻分散到大腦皮質的其他部位,以詮釋所見事物的意義。但在這次實驗中,受試者的這個腦區又亮了起來,仿佛創傷正在實際發生。<br> * '''創傷與左右腦''' : 左右腦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處理我們創傷的經歷。根據腦部掃描的影像圖顯示,當受試者經歷情境再現時只有右側大腦的圖像會亮起來,代表過去的創傷影像會使右腦相對活化。根據腦神經學的研究.左腦會記住事件中的事實、數據和詞彙,並透過解譯器解釋、整理經驗;右腦則儲存對聲音、觸覺和氣味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引發的情緒,會對過去經驗中的聲音、臉部特徵、姿勢和地點產生自動化反應。當某個事物令受創者回想起過去,他們右腦的反應會猶如創傷事件正在此刻發生,但由於其左腦此時無法妥善運作,因此他們或許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驗創傷和重演過往,進而引發暴怒、 害怕、氣憤、羞愧的感受。等情緒風暴過去後,他們可能會遷怒於某件事或某個人。雖然大多數人有時也會有類似的心理變化,但 PTSD 患者發生的頻率和腦部活躍的程度皆高於一般平均,而且難以平復。<br> * '''猛然飆升的心率和血壓''' : 當接觸到造成創傷的事情時,受試者的心率和血壓數值會劇幅增加,這樣的生理狀態來自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的影響。腎上腺素是我們面對危險時,幫助我們反擊或逃跑的關鍵荷爾蒙之一。正常情況下,當人們面對威脅時,壓力荷爾蒙會暫時增加,威脅一解除就消退,身體也回復到正常狀態。但對 PTSD 患者而言,其壓力荷爾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回到基礎值,且一受到輕微壓力,刺激便會迅速不成比例地暴增。壓力荷爾蒙經常升高,會造成記憶和注意力問題、易怒、睡眠障礙等潛在影響,也會衍生其他長期的生心理健康問題。 : 面對威脅時,可能有另一種掃描儀還無法測量到的反應,那就是否認:受創者的身體記錄著威脅,但意識層面卻好像沒有什麼事發生一樣。然而,儘管受創者的心智學會忽略情緒腦傳來的訊息,但警報信號並沒有停止,情緒腦仍持續運作,壓力荷爾蒙持續發送訊號,要肌肉繃緊以採取行動,或是崩潰而動彈不得。這些生理影響持續不減,直到以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被注意到。藥物、毒品和酒精可以暫時減緩或讓人忘卻這些難以忍受的感覺與感受,但傷痕會一直留在身體上。 * '''小結''' : 大部分的心理學書籍都建議一些藉由談論痛苦感受來緩解問題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此實驗所見,創傷經驗本身會阻礙這樣的做法,無論發展出多少見解和理解,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一個人遭受到難以啟齒的經驗後,很難說出那些經驗的核心元素。要他們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些受害及報復的故事比較簡單,但是若要他們去留意、感覺自己真實的內在狀態,並用語言描述出來,相較之下就困難多了。 : 掃描顯示受創者的畏懼有多麼頑強,而且會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給觸發。他們沒有將創傷經驗融入向前流動的生命之河,而是繼續留在「過去」,不知如何回到「現在」並充分活在當下。這也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常陷於過去回憶的泥淖裡的原因。 ===== <u>實驗:性虐待對成長的長期影響</u> ===== * '''背景和前言''' :1986年,法藍克・普特南[[w:Frank W. Putnam|(Frank W. Putnam)]]與潘妮洛普・崔克特(Penelope K. Trickett)針對「性虐待如何影響女性發展」進行第一份縱貫性研究<ref group=核心觀念>Trickett, P. K., Noll, J. G., & Putnam, F. W. (2011). The impact of sexual abuse on femal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a multigenerational, longitudinal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2), 453–476.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1000174</ref>。這項研究結果出爐前,研究者與治療者認識的亂倫後果,完全根據在受害孩子的自述,以及成年人事後多年重構回憶的基礎上,因為尚未有任何研究是透過追蹤長大後的女性來檢視性虐待對學校成績、同儕關係、自我概念與後來的感情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普特南和崔克特也關注這些女性的壓力荷爾蒙、性荷爾蒙、免疫功能和其他生理指標隨著時間出現的變化,並且探索潛在的保護因子,例如智力以及來自家人與同儕的支持。 * '''受試者選擇''' :研究人員透過哥倫比亞特區社會服務部,召募八十四個確認曾被家人性虐待的女性,並以八十二個年齡、種族、社經地位和家庭結構相同但不曾受虐的女性作為控制組。研究開始進行時,她們的平均年齡是十一歲,在之後二十年當中,兩組人員都接受六次完整的評估,前三年每年評估一次,然後在十八歲、十九歲和二十五歲時各評估一次,她們的母親也參與早期的評估,而受試者的兒女會參與最後一次評估。這些女孩(現在已長大成人)當中有高達 96%從一開始就持續參與研究,直到結束。 * '''實驗結果''' :結果相當明確:相較於控制組,也就是同樣年齡、種族和社會環境的女性,'''曾被性虐待的女性受到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包括認知功能缺陷、憂鬱、解離症狀、性發育問題、高肥胖比率以及自殘。'''她們高中輟學的比率高於控制組,壓力荷爾蒙反應出現異常,青春期較早開始而且累積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精神疾病,也更常罹患重大疾病或進出醫院。此追蹤研究中,也能看到性虐待如何影響發展,例如,這兩群女性每次進行評估時,都被要求描述前一年發生最糟的事,研究者則藉此觀察她們痛苦的程度,並同時測量其生理狀況。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的反應都是憂慮。三年後,再次回答相同問題時,不曾受虐的女性再次表現憂慮,而曾受虐的女性則變得漠然、麻木。後者的生理現象也符合觀察到的反應:在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都呈現壓力荷爾蒙[[w:皮質醇|皮質醇]]增加;然而三年後,曾受虐的女性回答時,皮質醇卻下降了,'''身體已經隨著時間適應了慢性創傷。'''此狀況讓受虐女性變得冷漠麻木,女孩身邊的人較難注意到其心情狀況,甚至連她自己也可能注意不到。麻木使她對不幸缺乏該有的反應,例如採取保護行動等。 * '''亂倫對友誼及夥伴關係造成的廣泛、長期影響''' :不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通常會有幾個女性好友,也有一個男孩扮演類似情報的角色,把男生的大小事告訴她們。等進入青春期,她們跟男生的接觸便逐漸增加。相對之下,'''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極少擁有男性或女性密友,而到了青春期則會跟男性發生混亂的接觸,且往往造成創傷。'''其中,小學階段缺乏朋友是關鍵的差異。這段時期是既複雜又不穩定的階段,朋友可能忽然反目,同盟可能因排斥和背叛而瓦解,但這當中也有好的一面:女孩上中學時大多已熟練一套社交技巧,能夠辨識自己的感覺、處理跟他人的關係,或者假裝自己的情緒等等,且大多數人也已建立頗為穩固的女性支持網絡以宣洩壓力。當她們漸漸邁向男女交往以及性的世界時,這些友伴關係能夠提供一個思考、閒聊與討論的空間。 :然而,曾受性虐待的女孩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由於她們難以或無法相信別人,因而沒有男性或女性好友。'''她們厭惡自己,心理狀態也與其作對,導致她們不是過度反應就是變得麻木。她們跟不上許多「女性活動」,或由嫉妒驅動的拉攏、排擠競賽,因為參與者必須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所以別的孩子通常不想跟她們往來,因為在正常人的眼中,她們實在是太怪了。 * '''對性成熟(sexual maturity)的生理影響''' :除此之外,這些遭受亂倫、虐待,以及孤立的女孩,'''會比未曾受虐的女孩提早一年半進入性成熟'''。性虐待加速了受害女性生理時鐘及性荷爾蒙的分泌,與控制組相比,她們在青春期早期的睾固酮[[w:testosterone|(testosterone)]]和雄烯二酮[[w:Androstenedione|(Androstenedione)]]會增加為三到五倍,而這兩種荷爾蒙都會促進性慾。 * '''研究價值''' :普特南與特瑞克的研究結果仍持續發表中,但已能協助臨床醫師治療受到性虐待的女孩。例如創傷中心有位醫師,他在某個晨會中,報告一名叫艾耶沙的病患在週末又被強暴了。艾耶沙在星期六的五點逃離教養院,跑到波士頓一個毒蟲出沒的地方,吸食並嘗試多種毒品,最後跟一群男孩子坐車離開。星期天清晨五點,他們輪暴了她。艾耶莎跟我們見到的許多青少年一樣,無法說清楚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也無法思考怎麼保護自己,但她生活在動盪的世界,如果我們試圖用受害者/加害者的角度解釋她的舉動,其實於事無補,那些「憂鬱症」、「對立反抗症」、「間歇暴怒障礙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或診斷手冊提供的任何選擇也沒有幫助。'''普特南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艾耶莎如何經驗這個世界:為什麼她無法說出她怎麼了、為什麼如此衝動又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還有,為什麼她把醫生當作可怕、麻煩的人,而不是可以幫助她的人。'''藉此,我們可以看到曾被性虐待的女性,都遭受著極深遠的負面影響。 ===== <u>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波蘭<ref>PTSD Prevalence Among Polish World War II Survivors</ref>)</u> ===== *'''實驗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多人參與的戰爭,造成的死傷人數更是高達 5,000 萬至 7,000 萬人。許多歐洲國家從 20 世紀中期開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倖存士兵心理影響的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以集中營倖存者為中心,在丹麥、荷蘭、挪威和波蘭等地方都有進行。 :另外關於平民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末,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頻率。2008 年,在德國對全國有代表性的 60-85 歲人口樣本進行了研究,對 5033 名被測者進行了檢查。罹患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情形,根據 DSM-IV 達到 4.0%。 :在荷蘭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包括 1920 年至 1929 年期間出生的 10662 人的樣本,這些人是從該國 9 個主要城市的登記冊中隨機選出的。樣本包括: #戰爭期間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大批退伍軍人,包括來自日本的荷蘭東印度佔領的倖存者(1942-1945 年)和後來的印尼獨立戰爭(1945-1950 年)。 :根據 DSM-III-R 的資料, 4.6% 的被接受治療的受試者符合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標準。其中以迫害受害者為例: #比率 13%(最高):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在藏匿戰爭中倖存下來的猶太裔主體、日本集中營的倖存者。 #比率 3% (最低):戰爭平民受害者和抵抗運動成員。 #比率 7%:退伍軍人 :過去十年在西歐國家進行的其他研究中, 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從奧地利的 1.9% 到出生在德國的兒童的 10.9%。波蘭 2012 年的研究介紹了 218 個人的研究結果, 他們出生于 1929-1945 年, 年齡 63-78 歲。這項研究是在 2007 年年底在第三年齡大學進行的。PDS 和 IES 用來測量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根據 DSM-IV,使用 PDS 量表,潛在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的流行率達到 29.4%。波蘭以前的一項研究以生活在波蘭的猶太血統的人為中心,他們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兒童也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這項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流行率。目前該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為 55.6%。華沙非猶太裔第三年齡大學參與者的對照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發生率為 30.9%。 *'''實驗目的''' :在過去十年裡, 幾個西歐國家發表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形的研究報告,其中大多數是平民,而患病率從 1.9-10.8% 不等。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機率。 *'''受試採樣''' :樣本來自介於 70-96 歲的 59 名婦女和 37 名男子,針對此 96 人進行了分析。所有參與者都是 1945 年以前出生的,他們完成了適用於波蘭人的創傷後診斷量表(PDS)、事件影響量表(IES)、Beck’s 抑鬱症表(BDI)和二戰創傷相關問卷。 *'''實驗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有幾個值得注意的事情如下: #診斷出高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盛行率; #在沒有發生任何與戰爭有關的創傷性事件的群體和至少有一個此類事件中,與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在高度憂鬱症的研究中,利用 PDS 問卷測量的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比例達到 32%。根據 IES 與臨界點 35pts,34.4% 的受試者表現出強烈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症狀。相對於波蘭對二戰倖存者的其他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高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率。 :在波蘭的研究中,除了與戰爭有關的強度壓力源以外,在這裡解釋研究中發現與高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有關的其他相關因素: #社會記憶的干擾機制﹕例如波蘭人在的共和國時期(PRL)某些事件被阻攔或扭曲或在戰爭期間經常英勇戰鬥的人後來受到騷擾或侮辱; #政府避免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創傷問題﹕公共談話中的只允許敘述主要的某些群體遭受戰爭的創傷,如集中營倖存者、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士兵; #缺乏社會教育:在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理論和治療中,對創傷相關問題和心理教育的理解備受重視。現代的心理創傷知識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清楚的,但這種知識在波蘭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播和使用。 : ===== 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ref>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PTSD in World War II Combat Veterans</ref> ===== *'''摘要''' :臨床醫生越來越多地在越南老兵中識別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這種症狀很容易在曾經參與二戰作戰的老兵中消失。作者回顧了最近對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並描述了五個案例,說明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這一流行中的各種臨床表現。症狀包括焦慮、認知和體細胞綜合、抑鬱、酒精依賴和健忘症。儘管有不同的陳述,但患者的情況卻出現了一致的現象,如:患者會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反應,經歷了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與症狀加重有關的因素是退休和戰爭經歷的喚醒。儘管過去的研究強調了對創傷的重新抑制,但作者鼓勵採取靈活的治療方法,包括探索性的技術。 *'''實驗方法''' :本篇實驗專注再利用 post-DSM-III 的方法,研究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形。 *'''實驗結果''' :從這些病例中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是卻有一個一致的狀況發生在每一個病人身上,就是透過工作或養育家庭,使自己將戰爭的事情給忘記。而這些現象是藉由謹慎的實驗後所發現的,如:他們一致地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驚嚇反應,同時有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最後我們建議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員,能仔細詢問病人過去的戰鬥和創傷補償,無論病人有什麼診斷標籤。我們還建議臨床醫生在為這一組患者選擇治療方法時保持靈活性,不要立即低估探索性治療的價值。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ikipedia: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傷後壓力症(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緊迫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PTSD 與 PTSD 不同但相似,其主要差異是個人核心自我認同的扭曲和嚴重的情緒失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學者朱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於1992年在她的《創傷與復元》一書以及隨附的文章中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並非一個精準的醫療用詞,但其背後所反映的醫學病症就是一種 C-PTSD。一些例子如被綁匪挾持,經歷重大壓力的受害人在獲救之後,非但沒有對加害人感到一絲憤恨,反而還站在加害人的立場對其感到認同。 ======症狀====== 患有C-PTSD 的成年人有時是在兒童時代開始經歷長時間的人際創傷,而不是在成年時期開始,或者同樣也於成人期遭遇人際創傷。這些早期傷害打斷了對自我和他人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展。由於諸如照顧者或年長的兄弟姐妹之類的依戀對象經常造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或忽視,因此這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從根本上存在缺陷,無法依靠他人。這可能成為成人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普遍方式,稱為不安全依戀。但在當前的 DSM-5(2013)中,這種症狀既沒有包括在解離性障礙的診斷中,也沒有包括在 PTSD 中。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也會表現出持久的人格障礙,同時有顯著的再次受害風險。一般來說,建議以以下幾個症狀作為 C-PTSD 的判斷依據: :1.情緒調節的變化,包括:持續的煩躁不安,長期的自殺念頭,自殘,爆炸性或極度壓抑的憤怒(可能交替出現)以及強迫性或極度壓抑的性行為(可能交替出現)等經歷。 :2.意識變化,例如:失憶症或對創傷事件增強的回憶、一系列解離症狀、人格解體/失實症,和暫時性的回到過往經歷。 :3.自我認知的變化,例如:無助感或主動性被癱瘓,羞恥感、罪惡感和自責感,汙衊感或污名感,以及自己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感覺。 :4.對犯罪者觀念的各種變化,例如:對犯罪者關係的關注(包括對報復的關注),對犯罪者總權力的不切實際的歸因(儘管個人的評估可能比臨床醫生的評估更為現實),理想化或反常的感激之情,對犯罪者有特殊或超自然關係的感覺,並接受犯罪者的信仰體系或合理化。 :5.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例如:孤立和退縮,親密關係破裂,反覆尋找拯救者、持續的不信任感以及自我保護的反覆失敗。 :6.意義系統的變化,例如:喪失持續的信仰以及無望和喪失信心的感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小總結=====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種因患者曾遭受創傷而在心裡造成長期壓力,進而引發的後續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非是一種人格異常,它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失調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難以發覺的,除非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刺激後才會引發,而且這種症狀在外人看來可能只是一種「害怕」的情緒表達,但是這實際上卻是帶有極大的生理變化––––荷爾蒙調節的失常與神經異常的興奮。 * PTSD 是一種生理上的失常,其將人類對於危險驚覺的機制放大了很多倍,進而造成了這種疾病。在生物的演化之中,對於危險的遭遇,生物即在腦中將危險情景視為必須驚覺害怕的場景,此演化目的即為讓危險情境增加預測性,而危險場景的某些物品則會被放大而使感受者感到「害怕」,並使這個物品與危險產生鏈接。這個機制對於生存是非常有幫助的,然 PTSD 患者卻因為此保護機制的過度放大,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目前科學家對於這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的條件還不清楚,但是資料上可看出跟基因、創傷的持續性、先前就有的精神上的疾病(過度神經質)和缺乏情緒上的支持都可能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率上升。 資料來源:Maletis, J.(2019). The psych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joelle_rabow_maletis_the_psychology_of_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t-296263 [Accessed 10 Jan. 2019]. ==== 適應障礙症 ([[wikipedia:Adjustment Disorders|Adjustment Disorders]]) ==== 適應障礙症,是指身心面對生活環境變化、負面壓力等,因適應不良而產生障礙,導致生活無法如常運作,通常壓力累積三個月內,會出現明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例如:在公眾場合被人辱罵,造成極度的心情低落至不想出門無法上班,甚至不能言語,特別是在童年期有過創傷經驗的人,如:被遺棄、失親、羞辱等,特別容易患此病。而當遠離或解除壓力來源時,就會稍微減緩,基本在六個月內,就能夠找回原來的生活狀態。 =====與相似疾病比較===== 適應障礙症患者在壓力滅輕之後症狀也減輕,此與憂鬱症的病人不同的是,憂鬱症的病人通常找不到一個單一的明顯壓力來源。 與憂鬱症對比如下: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3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12em | col3width=9em | style=text-align:center | 疾病名稱 | 障礙適應症 | 憂鬱症 | 疾病時長 | 約六個月可恢復 | 需要長期治療 | 治療方式 | 遠離壓力源、改善環境 | 服藥、心理諮商 }} 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同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創傷往往非常嚴重的經歷,而適應障礙症的壓力來源往往只是一般可調適的壓力,而其反應卻超乎平常的強烈。 =====症狀===== 依據常見適應障礙症的症狀又可將其分為六個類別: <br> 1.伴隨憂鬱心情:抑鬱、流淚、絕望 <br> 2.伴隨焦慮心情:緊張、憂慮、不安、害怕與依賴者分離 <br> 3.伴隨焦慮和憂鬱心情:同時包含憂慮與焦慮心情的症狀 <br> 4.伴隨行為規範障礙:症狀侵犯他人權益、違反與其年齡相稱的主要社會標準會規範。如打架、逃學、破壞公物、魯莽駕車等。 <br> 5.伴隨品行及情感混合障礙:包含以上類別的所有症狀(憂鬱、焦慮心情及行為規範障礙) <br> 6.其他:包含上述未提及的症狀,如退縮、拒學、曠職 適應障礙症患者會出現何種症狀受所處的社會、職場及教育環境影響很大,而患者的年齡也會影響症狀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種類,如青少年患者通常較易有行為性的症狀,成人則較易有憂鬱症狀。 雖然適應障礙症裡頭,能觀察到這些憂鬱因子,但這些情況基本只會出現在人際關係和職場生活,多數案例只要遠離壓力來源,就能夠恢復到原來的生活狀態,然而若長期忽視進而演變成憂鬱症,即使解決了壓力來源,也還是會持續抑鬱。 =====治療===== 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生活壓力事件及病人對環境的不適應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須考慮對外界(家庭、同儕)的適應問題與病人本身內在心理的適應問題。 常見的治療法包含:<br> * 個人認知行為療法:用以增進問題處理能力、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及面對壓力的能力。<br> * 家庭治療:旨在改善家人間的溝通與互動,並希望患者能獲得家人的支持。<br> *同儕團體治療:此項治療聚焦於增進社交及人際互動能力。<br> * 心理諮商:參加一對一的商或是團體方式進行的諮商,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引導說出其恐懼、害怕或擔心,也可以和有相同感覺的人互相交流,以得到支持、減輕或除去負面的情緒及想法。<br> * 認知心理治療:透過晤談習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建立正向的認知及增加個人因應技巧,以減少焦慮、壓力或無法控制的情緒。<br> * 閱讀治療:透過閱讀及與素材的互動,可轉移負面情緒的注意力,也能觸動情感引發共鳴建到情緒的宣洩,從讀物中可以獲得支持建立自信,或有所領悟及自我省思,讓自己可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對困境。<br> * 藥物輔助治療:必要時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抗焦慮、抗憂鬱、情緒穩定藥物等。 <ref>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adjustment-disorders</ref><ref>https://802.mnd.gov.tw/ListP0003102.ShowItemListState.do?StateEvent=InitEvent&QueryRecord.ArticleId=2016-07-06%2013:38:57</ref> === 長期壓力事件=== :相較於創傷事件,長期壓力事件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對到的壓力事件,並且持續的存在'''。這種壓力事件與創傷事件相比,前者可能會對壓力承受者產生正面的效果,而後者則只會對個人產生負面壓力。以下將介紹最常見的三個長期壓力事件: *''' 社會壓力''' :泛指'''因社會上的價值觀對個人觀念不符或相違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造成的壓力'''。常見的社會壓力有競爭、經濟能力、種族與性別的歧視或偏見。 :為了讓自己不成為社會上的落後者,給自己造成壓力,以經濟困境為例(如失業與貧窮),除了維持日常所需的壓力外,可能要面對來自社會異樣的眼光,因此產生社會壓力;又或者社會對於特定人或群體有刻板印象,而對其行為舉止,甚至是未來發展產生歧視與偏見,如種族或性別的歧視及偏見。對於這些特定人群,在生活上的各方面,皆需要去避開這些負面的眼光,甚至是直接承受,因此產生壓力。另外,通常社會壓力也會'''因壓力承受者身處的風俗民情而改變'''。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台北等大都市可能就會有很多的競爭壓力,像是面臨到可能被裁員的失業壓力;而在觀念較保守的農村可能就會有比較多的性別偏見或對特定族群歧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 父母期待''' :泛指'''父母對自身表現的期待而造成的壓力'''。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相對應的父母期許壓力也有所不同:<br> :* 兒童時期:父母可能會期許子女的才藝學習,或是日常生活的規矩。<br> :* 求學的時期:許多父母都會期許子女有更好的學習成績,甚至會開始與其他人比較。<br> :* 畢業後:父母的期許可能是職業或婚姻的選擇。<br> :適量的父母期待如:給定合理的目標、適時的給予鼓勵,對子女來說可能會有正面的砥礪效果,成為其學習動力。然而,過多的要求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負面的影響,並且長期生活在無法回應父母期待的苦痛之中。有時,父母過高的期望會破壞孩子正常的發展。例如: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願望 : 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動來使父母高興。因為在孩子看來,只有他們達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們在父母的眼裡才有地位,才會變得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來自父母的期望往往會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 自我期許''' :與父母期待十分相像,但壓力源來自'''人們本身給予自己的壓力''',與其他常見之壓力事件不同。壓力的程度通常因人而異,自我要求高的人會訂定較高的目標,而一般人只求完成事情即可。自我期許所帶來的壓力通常都是砥礪自身,能有正面效果的壓力。但是,若一個人時常無法達到自身所要求的目標,可能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有著嚴重的自我否定現象,造成較負面的影響。以完美主義者為例,這些人可能會過度追求完美,而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壓力。 ====特定的長期事件(一):癌症==== :癌症對生命是重大威脅,可能成為一個引發創傷後壓力症的創傷事件,早在 1951 年,便有學者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而 1952 年,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w:en:Albert_Ellis|Albert Ellis]])三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此外,對於疾病復發的擔心會導致焦慮與憂鬱,造成癌症即使治癒,也會成為憂鬱症的高風險群,近來越來越多研究關注癌症病患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在癌症病人身上的盛行率高於一般族群,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升高自殺危險性。 :癌症病人在診斷後,根據統計與國外報告,約有 4-5 成病人有身心問題(失眠、焦慮、憂鬱),近六成的人不曾經尋求過改善方法與諮詢,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失眠也是慢性壓力的一個指標,長期失眠,免疫功能下降,生理時鐘、褪黑激素的不正常,都會影響身體免疫相關、發炎相關的基因表現,這些都是助長癌細胞的原因。 :憂鬱症在癌症病友之中盛行率約 10-20%,但會影響身、心與就醫意願,更有研究進一步指出膀胱癌、腎臟癌、頭頸癌憂鬱症患者死亡率明顯增加(3.5 倍)。 :在一篇 2021 年的報導中,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失志症候群」是 2001 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根據臨床數據,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中,憂鬱症與失志症候群的比例約為 1:1,而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 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可利用「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表」替自己或家人先做自我評估: * 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 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 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 我覺得焦慮煩躁 * 我覺得無望無助 * 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 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有可能出現「失志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特定的長期事件(二):照護====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臺灣失能、失智族群與身心障礙者約 76 萬人,其中 50 萬人以上是超過 65 歲以上的長輩,家庭照護者平均照護時間達 9.9 年。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若當壓力過度沉重,嚴重影響睡眠、食慾、情緒、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國外研究也顯示,約 2 成家庭照護者罹患憂鬱症,65%有憂鬱傾向、87%有慢性精神耗弱,家庭照護者死亡率亦高於其他家庭成員約 60%。 *若照護者發生以下傾向,則是已面臨到照護壓力過大的問題 #長期淺眠或失眠 #容易情緒失控 #脾氣變壞 #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對休閒活動或社交不感興趣 #出現家暴行為 #出現自殺意念 :目前針對於此問題,政府正視的方式包括提供長照喘息服務,能透過居家式(照護員到家中執行 3-6 小時照護)、社區式、機構式與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長照機構會安排專業人員到府針對受照顧者失能等級進行評估,再共同擬定照護計畫,核定後開始使用喘息服務與照護資源等等。 ====特定的長期事件(三):面對死亡==== :生與死,是一個終生課題。雖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但面對至親的離世,多少傷感還是難免。一般來說,哀傷期並不需要專業協助和介入,如果處理不好,將有可能發展成精神障礙。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w:Five_stages_of_grief|five stages of grief]])=====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模型,又稱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絕症患者、喪失至親之人被認為會經歷這些階段。這一模型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的。這五個階段後來廣泛流傳,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 class="wikitable"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 |- ! 階段 !! 描述 |- | 否定(Denial) || 這個階段的人會極力否定、不願意接受事實,而更願意去相信錯誤、虛假的現實 |- | 憤怒(Anger) || 當哀傷者發覺到自己無法再不面對現實,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便會感到惱怒,從而遷怒身邊的其他對象 |-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哀傷者會開始抱持著能夠扭轉哀傷的現實的希望,通常是以「延長自己壽命直到特定期限」或是「向超自然力量以自己的生命、生活型態、珍視之物提出要求交換」的形式 |- | 沮喪(Depression) || 在意識到討價還價不會有作用後,哀傷者會陷入沮喪,開始不珍視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也能一起離開 |- | 接受(Acceptance )|| 在沉澱心情後,哀傷者會正式接受至親離開的事實,情緒也會逐漸穩定,並出現對於生命,正面的思考方向 |}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跟兩人在生前的關係,去世的原因和過程,和喪親者個人的性格等等有關。一般來說,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至一年的哀傷期,而當中會經歷五個階段。在親人去世的首數天,情緒未必太激動,反而可能表現麻木,又或者否認至親已經離去的事實。 :然後,隨著身後事的辦理,喪親者的情緒逐漸顯現。這是哀傷期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喪親者的情緒低落仍屬正常反應。除了情緒低落以外,他們還可能會自責、憤怒、焦急、埋怨、感到孤獨和無助、非常思念逝世者,經常回想過往日種種。之後他們依然會拒絕承認親人已離世的事實,甚至出現一些搜尋的行為,重複去做以前和逝世者做的事,去某些地方懷緬,甚至避免執拾逝世者的物件。甚至還可能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例如疼痛、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如果期間情緒嚴重失控、長期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嚴重者有可能產生幻覺,或者尋死念頭,此時便超出了正常的哀傷反應,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需要認真處理。 :最後,喪親者接受了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並收拾心情,生活重返正軌。即使偶爾記起已逝世的親人,但依然能坦然面對。 :值得一提的是「週年效應」,每逢節日和一些特別的紀念日子,喪親者的情緒會比較波動,即使他們本來已經克服了哀傷期,但在此週年效應下,他們會再次感受哀傷期中的徵狀,此乃正常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步過哀傷期''' :要步過哀傷期,第一步先要接受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這必然是痛苦的過程,於是身邊人的支持尤其重要。喪親者不應過份壓抑情緒,或者否定悲傷的存在。如果情況許可,喪親者參與身後事的辦理,有助渡過哀傷期。如何重新建立沒有了至親的生活也是關鍵,當中牽涉了生活規律的調整、生活習慣的改變、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甚至社交圈子的重新建立。 :'''複雜性哀傷''' :假如喪親者的哀傷延續,甚至出現持續抑鬱、幻覺、過度自責,甚至自殺念頭,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社交,便出現了醫學上的「複雜性哀傷」。最新的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四的喪親者會出現「複雜性哀傷」的情況,而當中以女性,和離世者非常親近,或者關係矛盾不清,加上離世者是突然或意外死亡的,就更容易出現這情況。 ==== 特定的長期事件(四):生產 ==== =====產前憂鬱症===== '''簡介''' 懷孕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經驗,也會同時受到許多親友的祝福。但在準備歡迎新生命的同時,也代表家庭生活將邁入新階段,準爸媽也將需要適應彼此關係的改變和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命,因此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在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單一事件最高分為100分),懷孕的壓力分數就高達40分、新生兒降臨的分數也有39分。 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病因''' * 生理層面 在第一孕期時,女性荷爾蒙系統會出現變化,使雌性激素、黃體素急遽增加,連帶影響其他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情形,而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經常被認為與許多情緒相關障礙症有關,如焦慮、憂鬱等。 此外,懷孕會引起的媽媽生理上的不適反應,如孕吐、頭暈與頭痛、疲倦與嗜睡、乳房脹痛、腸胃道不適...等,同樣也會帶給準媽媽不小的壓力,進而影響心情。 * 心理層面 懷孕時,媽媽們最主要的心理壓力之一就是角色的轉變。「我真的做好準備成為一位母親了嗎?」是許多準媽媽心中的擔憂,面對未來即將承擔的照顧責任,充滿不確定感,而經濟因素及生活型態變化等現實面的壓力,都有可能使準媽媽們喘不過氣而感到情緒低落。 若準媽媽們本身的性格就是責任感較強、求好心切的,也更容易因為各種煩惱而焦慮不安,而持續的情緒低落,亦可能會導致曾經的憂鬱症病史再度復發。 * 社會層面 家庭或世代之間的價值觀異同,會對準媽媽帶來很大的影響。若丈夫、家人與親友能予以溫暖而穩定的支持,準媽媽們的情緒會相對穩定;相反地,如果準媽媽們感受不到身旁家人們的關心,甚至有老公這個「豬隊友」在扯後腿,就很有可能導致憂鬱的情況。 '''症狀''' *長時間心情低落,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情提不起勁。 *感到疲憊,無精打采。 *事情記不起來,無法專心,或難以做決定。 *睡眠困難,睡不著或睡不飽。 *體重有明顯變化,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心神不寧、焦躁不安,過度擔心、煩惱寶寶的事情。 *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媽媽的角色,感到無價值感,產生嚴重的內疚或罪惡感。 *感到絕望,甚至重複出現自傷或自殺的念頭。 '''治療''' *大腦營養素補充: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改善情緒問題。 *心理治療:包含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伴侶治療等,有助於舒緩、解決準媽媽的壓力。 *芳香療法:根據個人情況調配不同的精油處方,調劑身心狀態。 *微電流刺激治療:利用微弱的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促使大腦分泌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藉此改善準媽媽憂鬱、焦慮、失眠狀態。 =====產後情緒障礙===== '''簡介''' 產後情緒障礙 (postpartum mood disorder, PPMD)為父母在新生兒誕生後,可能會因為生活步調的改變、教養責任等因素引發的情緒障礙。而其中經歷生產時的痛苦、照護新生兒的筋疲力竭、體態的改變、賀爾蒙變化等等,讓婦女遭受PPMD之苦的比例高於男性。事實上,在一項前瞻性縱向研究中,3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 22 歲)的母親有產後抑鬱症,比起控制組有更高的皮質醇水平(代表壓力反應性增加),以及更高的社會威脅評價(透過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Barry 等,2015)。 '''常見 3 種產後憂鬱'''<ref>{{cite news|author=畢翠絲|title=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url = https://www.ttvc.com.tw/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a-14819.html|publisher = 《常春月刊》462 期}}</ref> * '''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此類的發生率非常高,約佔產婦的 70%-85%,較好發於患有嚴重經前緊張症候群的患者、意外懷孕、曾想墮胎者,及晚期懷孕時表現情緒不穩定的產婦。大多產後3-10 日內發生,發作的時間很短暫,由數分鐘至數日,通常不超過二週;症狀也輕微,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會表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擔起照顧新生兒的使命。 *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此類的發生率約佔產婦的 10%-20%,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它的症狀與「產後沮喪」症狀類似,只是症狀更多樣化、更嚴重、發作時間更久,嚴重的行為失常在產後數週乃至數月才會發生,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典型的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反應變遲鈍、疲憊不堪、強烈的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一旦發生此病,下次產後再發生的比率約 20%-30% *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此病的發生率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大多在生產二天以後才開始發作,以產後一至四週發作為最常見,但也有病人會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症狀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產後精神病的典型症狀,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神智不清、像「木頭人」,幾乎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有罪惡感、無力感及產生一些誤認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等幻覺。 '''病因''' :產後憂鬱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早期認為只發生在婦女,後來發現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有此症狀,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生理、情緒、基因及社會因素所造成,也可能受到像是體內激素的變化、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風險因子包括以前曾出現產後憂鬱症、躁鬱症、家族中有重性憂鬱疾患的病史、心理壓力、妊娠併發症、缺乏支持,以及物質使用疾患。 '''症狀''' *憂鬱 *脾氣暴躁 *疲憊 *失眠 *食慾不振或食慾增加(安慰性進食:透過進食來紓解壓力) *失去興趣 *不能應付生活 *內疚、絕望、自責 *焦慮 *持續的感覺到悲傷 *覺得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寶寶 *覺得難以親近自己的寶寶,感到冷漠,有寶寶的陪伴也感受不到喜悅 *想要自殺或自傷 '''哪些人容易得產後憂鬱症?''' *產前即有憂鬱症者 *自尊受傷害者 *照顧孩子備感壓力者 *懷孕及生產過程經歷生活壓力事件者 *較缺少社會支持者 *夫妻婚姻關係較不合諧者 *孕前有憂鬱症病史者 *家中嬰兒氣質屬難養型者 *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缺乏者 *未計畫中的懷孕婦女 *出生嬰兒狀況不穩定者 *高危險妊娠者 *多胞胎懷孕者 '''診斷標準''' :目前各界仍無統一的診斷指標,常用的診斷方式可分為量表評估與臨床定式檢查兩類。量表評估多依據各種自評量表例如 EPDS(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SLC-90,SDS(憂鬱自評量表)等進行判定;其他較明確的標準是 1994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的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如下: :若在產後 2 周內出現下列症狀的 5 條或 5 條以上,即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的象徵: *情緒憂鬱 *對全部或大多數活動明顯地缺乏興趣或愉悅 *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過度 *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疲勞或乏力 *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 *反覆出現死亡的想法 '''治療''' :*運動:產後 2-5 個月、每週 3 次、每次 1 小時的伸展運動能協助減輕產後憂鬱。 :*藥物:與身心科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劑,幫助改變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協助情緒獲得良好的控制。但仍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服用三環類的抗憂鬱藥物,初期嘴巴會較乾燥及感覺昏睡。 :*心理諮商: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找到因應策略,如: ::*對於懷孕生產需意識到是高壓力事件 ::*學習辨別須處理的孕產期壓力來源 ::*評估孕產期的壓力指數 ::*列出待改善的目標及可動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等 ::有效的諮詢方式包括[[w:人際取向心理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PT)、[[w: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心理動力療法 === 短期壓力事件=== 指壓力事件對人們影響時間較短,並且通常為突發性事件或簡單的小事。以下將介紹突發性事件和日常瑣事這兩個短期壓力事件。 ====突發性事件==== 為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的壓力事件,這邊與創傷事件不同的點是其壓力不會對人們心情產生巨幅的負面衝擊。舉幾個例子來說:人們在路上遭遇小車禍時,可能會有上班遲到的壓力;與他人談判賠償的議價壓力;在學校或上班時,可能會有與同學發生突發性衝突的人際壓力或老闆突然給新案子的工作壓力。舉凡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們在平常會遇見的突發性壓力事件。這種壓力給予人們通常為較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壓力事件並非可預見的;同時影響持續時間也較短,因為壓力會隨著事件完成而消逝。 ====日常瑣事==== 日常瑣事為人們平常偶爾會遇到的壓力事件,其包含事項眾多。在現在生活繁忙的社會型態中,最常見的即所謂的「等待」,如通勤時等待交通運輸工具到來、吃飯時等待餐點完成、蒐集資料時等待下載,這些在無形中對我們造成了時間壓力。但又因個人性格的不同,造成影響的幅度的不同。舉例來說,某些人可能無法在等待時做其他事來消磨時間,這類的人通常會遭遇較多的時間壓力,但某些人卻能夠在等待的間隔中做其他事讓本應有的時間壓力消失,又甚至有某些人喜歡放空而不讓這短暫的等待時間對其造成壓力。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選擇」亦容易產生壓力,選擇多不見得代表更快樂,根據卡恩曼與特佛司基的研究,失去的負效益比得到的正效益還少,因此人們選擇多並不會感覺到得到的多,而是失去了更多,此亦包含機會成本的概念。 *補充: 有些人格特質,包括對環境事物的認知判讀,將使其較其他人容易產生壓力反應,這些性格弱點主要是受認知的扭曲、對自己或他人有不合理的期待、自我脆弱度及應付壓力的行為模式等影響。人格特質在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個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被挫折,均可能對個體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壓力反應。而神經質性格(neurotic character)一般較容易對事件產生壓力,最常見的神經質性格有列幾種︰ {| class="wikitable" |- |'''完美型性格'''||害怕犯錯、過度小心的完美主義者,強調自我控制,且往往壓抑情感表現,嚴重時表現潔癖及吝嗇。 |- |'''焦慮型性格'''||急性、緊張、患得患失,對他人的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造成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 |- |'''依賴型性格'''||害怕失去人際關係的扶持和怕遭到拒絕,遇到問題無法獨立解決。 |- |'''戲劇型性格'''||害怕失去他人的注意和關心,人際關係和情緒容易變化不穩定。 |- |'''自戀型性格'''||認為自己是特殊的,無法同理他人,害怕被人認為不特殊。 |- |'''逃避型性格'''||對人際關係很敏感,害怕遭人排擠,造成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 |'''侵略型性格'''||需要經常去控制環境,怕吃虧和被人羞辱等。 |} 在進行治療時,若能先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和生活事件間相互運作的關係,並針對其性格特點予以輔導,則較能有效地處理壓力。 === 壓力的評估方法 === ====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Stress process)==== 壓力感受的形成,普遍分為四個階段: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 = 12em | col2width = 45em | 階段 | 例子 | 第一階段:客觀壓力源 | 個人接受到外在環境給予的要求(無論是心理或者生理),即客觀壓力源的出現 | 第二階段:初級評估 | 個人對真實要求、壓力衝擊的初步評估。產生主觀認定的要求,若評估壓力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三階段:次級評估 | 主觀評估(次級評估)個人的真實能力,並對壓力源採取措施,若壓力無法排除,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四階段:比較 | 比較前述兩者並產生主觀壓力源,個人處於壓力下會在心理或生理上實際表現出行為(戰或逃)。}}而伴隨壓力產生的行為表現(戰或逃),則是透過壓力源刺激下視丘進而使交感神經系統與腦下腺分別作用,使神經衝動,活化腺體與平滑肌或將壓力荷爾蒙經由血液輸送至相關腺體和肌肉,進而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 '''因應(Coping) ''' : 事件之後,個體會採取特定的因應行動,若個體評估所面臨的壓力環境是可以改變、操縱的,就傾向於改變並處理相同的困境,而因應策略包括前面討論過的消除外在壓力(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以及改變內在的心路歷程(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此處減少主觀壓力的方式,如培養能力、增加自信、不要訂過高的目標等。 : 因應策略亦可分為適應型(adaptive)和適應不良型(maladaptive): :* 適應型因應策略:能減少壓力,同時又能促進健康。例如:積極面對、紓解情緒、尋求支援、運動、放鬆、適當飲食和規律的生活作息,正當的休閒娛樂。 :* 適應不良型因應策略:暫時性的降低壓力,但可能會造成長期健康耗損。例如:過度飲酒或藥物濫用、社交孤立,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等。 : 一個良好的壓力因應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及操縱環境的能力;凡事在預期下進行,即使遇到緊情況或困難,亦能從容應對,使身心經常保持平衡狀態。 #對事情或工作很投入,可以忍受暫時的不快樂,而從長遠的宏觀來看事情。 #均衡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善用周遭的社會支援與網絡;能就現有的環境中,尋求情緒的支持以及人力或財力上的援助。 * '''壓力歷程的總結''' : 面對它(客觀壓力)→接受它(主觀壓力)→處理它(戰)→放下它(逃) ====評估方法==== 研究壓力的學者 Holmes 和 Rahe 提出此概念,並提出了生活事件量表,嘗試透過此量表來將生活中的幾項事件透過此表表達出壓力數值。表中先預設將婚姻此大多數人認為是重要事件的列於表中間,且預先給予了 50 的數值,受試者被問到的每個事件都被與婚姻做比較,需要花更多還是更少心力去重新適應。最後依照事件嚴重性和需要重新適應的時間,給每個事件數值。以下為 Holmes 和 Rahe 提出之生活事件量表: 生活事件量表遭到很多學者抨擊,主要反對點為此表預先設定每個人在碰到同一事件時會有相同的反應,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價值觀應會不同,因此對於同一事件就承受不盡一樣的壓力程度,像是某些人對於重大改變偏向以挑戰的方式來思考。舉例來說,懷孕給人的壓力程度就會依照自身健康、經濟、感情狀況等眾多因素影響而因人而異。即使這個量表被許多學者批評與研究證實其問題,但它仍然給予我們一個能夠評估我們當前所面臨到的壓力程度的衡量基準。 在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中,當客觀壓力源消失時,並不等同於主觀壓力源消失。當人接收到負面且強烈的事件後,若再看見相似的事物,可能會使當事人的記憶回想起那件負面的事件,這種狀況即與[[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 '''兒童青少年壓力量表''' 在兒童青少年中,壓力的量測方式有所不同,因為面臨成長的青春期、叛逆期,我們會面臨的環境不同於大人的職場,困擾的事情也比較不會是金錢來源、升遷、愛情、婚姻等等,而會是與同校同學的交際、課業,因此 Morganett,R.S.(1990)設計出一份屬於兒童、青少年使用的壓力量表。此表主要是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並且建議該如何給予協助。 說明:在下面所列的人、地或事中,圈選出你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的數字代號。 {| class="wikitable" ! rowspan="2" | 壓力來源 !! colspan="5" | ''' 壓力程度 ''' |- ! '''1:沒有壓力''' !! '''2:輕微的壓力''' !! '''3:中等程度的壓力''' !! '''4:很大的壓力''' !! '''5:極度沉重的壓力''' |- | 1. 某個特定的老師 || 1 || 2 || 3 || 4 || 5 |- | 2. 學校中的幫派人物 || 1 || 2 || 3 || 4 || 5 |- | 3. 某個特定的科目 || 1 || 2 || 3 || 4 || 5 |- | 4. 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同學聰明 || 1 || 2 || 3 || 4 || 5 |- | 5. 害怕失敗 || 1 || 2 || 3 || 4 || 5 |- | 6. 沒能入選某個校隊或團體 || 1 || 2 || 3 || 4 || 5 |- | 7. 擔心被同學愚弄或欺負 || 1 || 2 || 3 || 4 || 5 |- | 8. 無法達成父母或師長的期望 || 1 || 2 || 3 || 4 || 5 |- | 9. 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的學校 || 1 || 2 || 3 || 4 || 5 |- | 10. 擔心自己以後不知從事哪個工作 || 1 || 2 || 3 || 4 || 5 |- | 11. 擔心父母會離婚或再婚 || 1 || 2 || 3 || 4 || 5 |- | 12. 被姐妹或兄弟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3. 其他家庭成員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4. 沒有足夠的零用錢或生活費 || 1 || 2 || 3 || 4 || 5 |- | 15. 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 1 || 2 || 3 || 4 || 5 |- | 16. 因缺乏管教而易惹麻煩 || 1 || 2 || 3 || 4 || 5 |- | 17. 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懷與愛 || 1 || 2 || 3 || 4 || 5 |- | 18. 父母親吵架或打架 || 1 || 2 || 3 || 4 || 5 |- | 19. 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0. 自己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1. 失去某個要好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2. 沒有足夠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3. 遭到某個朋友的拒絕 || 1 || 2 || 3 || 4 || 5 |- | 24. 受到某個朋友的欺騙或背叛 || 1 || 2 || 3 || 4 || 5 |- | 25. 某個朋友在背後說我壞話 || 1 || 2 || 3 || 4 || 5 |- | 26. 感覺不被接受或不受歡迎 || 1 || 2 || 3 || 4 || 5 |- | 27. 父母不喜歡我的某個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8. 我擔心自己沒有男(女)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9. 不知如何結交朋友 || 1 || 2 || 3 || 4 || 5 |- | 30. 不知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 1 || 2 || 3 || 4 || 5 |} ''' 【總分說明】 ''' {| class="wikitable" ! 分數 !! 說明文字 |- |''' 30~45 分 ''' || 感受到適度的壓力,所需要的是父母在情緒上無條件的支持。只要沒有出現異於<br/>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 |- |''' 46~60 分 ''' || 感受到略大的壓力,應營造一個可以讓孩子疏發情緒的環境,並多傾聽孩子<br/>心裡的話。安排一趟開心的旅遊、吃一頓大餐等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 |''' 61~75 分 ''' || 孩子感受到強大的壓力,並可能已經出現異於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父母應該<br/>考慮帶孩子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其身心健全發展。 |- |''' 76 分以上 ''' || 孩子長期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內心壓抑強烈的情緒與不安。父母跟孩子應該立即<br/>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全發展。 |} ===挫折反應表徵=== 常見的挫折反應有憤怒、敵對、焦慮、恐懼、沮喪、失望、絕望、失助和淡漠等,同時與這些負性情緒體驗相隨的不僅有內在的心理生理反應,還有外顯的行為變化,如攻擊引發挫折的原因,逃避引起挫折的現實環境,動用心理防禦機制,極力尋求擺脱挫折的方法,等等。上述情緒反應的性質、生理反應的強弱及行為反應的特點,與當事人的人格特徵、對目標的期望水平和追求目標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密切相關。 ===挫折─攻擊假說([[w:en: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提出的學者==== 由美國心理學家[[w:en:John_Dollard|John Dollard]](1900年8月29日 – 1980年10月8日)、[[w:en:Leonard_W._Doob|Leonard Doob]](1909年3月3日 – 2000年3月29日)、[[w:en:Orval_Hobart_Mowrer|Orval Mowrer]](1907年1月23日 – 1982年6月20日)、[[w:en:Robert_Richardson_Sears|Robert Sears]](1908年8月31日 – 1989年5月22日)和實驗心理學家[[w:en:Neal_E._Miller|Neal Miller]](1909年8月3日 – 2002年3月23日) 於 1939 年首次提出。 ====內容==== 挫折-攻擊假說是一個描述攻擊行為的理論。攻擊行為源自於一個人在達成目標時受到的阻礙與挫折。當個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遭遇阻礙,會激發攻擊性的慾望,針對導致挫折的人或物產生破壞性行為,攻擊對象共有三類,第一是直接製造挫折的人,第二是旁人、與此事件無關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遷怒,第三是朔錯者本人,如自殺、自殘等。 ====例子==== 許多父母疼惜孩子,並不忍心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承受到一丁點挫折。萬一遭遇到挫折,則鼓勵孩子找藉口,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即所有的錯都是與自身行為無關的外力所造成的),父母無法教導孩子自我反省,並找出自己與挫折間的關聯。長期下來,在父母過度保護下成長的這些備受呵護的孩子們,會變得沒有任何挫折容忍力。當有一天父母不在身旁且面臨重大挫折時,這群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承受的孩子們便會將自身所從來未感受到的巨大挫折感訴諸對外在環境的攻擊性行為。 ====1941 年攻擊假說修正==== =====原本===== 1939 年第一次被提出時,這個假說的論點為:挫折會先於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挫折的必然結果。'''(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充分條件。)''' =====修正===== 然而於 1941 年,米勒([[w: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修正了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每一個挫折都會引起攻擊性動機,但'''若此動機太小時,仍然不會引起攻擊行為。因此,挫折可能會或不會造成攻擊行為,但任何攻擊行為都是挫折所造成。(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如果挫折繼續存在而沒有得到宣洩,攻擊性壓力就會累積,使得攻擊行為發生的機率持續升高,像是沒有適當洩洪的水庫遲早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潰堤。 ==== 批評 ==== 然而,挫折─攻擊假說一直以來備受學者們的質疑。如Seward在1945年提出,攻擊行為有可能來自於統治地位之爭(dominance struggles),迥異於挫折<ref>Seward, J. P. (194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h0054548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rat. III. The role of frustr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38''' (4): 225–238.</ref>;而Durbin與Bowlby也在觀察小孩時發現除了挫折以外,攻擊行為也可能來自佔有糾紛與對入侵的仇恨<ref>Durbin, E. F. M.; Bowlby, J. (1939). ''Personal aggressiveness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ref>。這些研究顯現了研究者對於挫折的定義不夠精確,Berkowitz也提出了挫折一詞定義上的效度質疑:倘若「挫折」的定義是「對於一個干擾內在行為的障礙所會產生的反應」,那各種攻擊行為背後的各式各樣的理由都會被歸類在挫折之中<ref>Berkowitz, Leonard (1962). ''[[iarchive:aggressionsocial00berk/page/n3/mode/2up|Aggress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US: McGraw-Hill.</ref>。因此,後續研究多不主張「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而聚焦在挫折本身與挫折是如何/如何不會造成攻擊行為。 ===挫折的來源=== # 權威階層,如父母、師長、老闆、上司等; # 不具體來源。 當面對不具體來源的挫折時,人們無法直接予以攻擊,卻仍然會感覺到憤怒——來自對於無法改善挫折感的現況所感受到的無力感。當人們無法且無處宣洩此憤怒時,便會'''尋求非挫折來源的其他目標宣洩怒氣,進而出現替代攻擊,即對無辜者攻擊'''。攻擊替代者和直接攻擊挫折的施加者一樣,可以達到宣洩怒氣的效果,而替代的對象和挫折的對象如果性質上越相近,其宣洩的效果就越大。例如工作時遭受斥責可能轉向家人宣洩憤怒;在學校被霸凌的兒童可能轉向破壞公物。 不過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攻擊行為是否真能使攻擊性動機達到宣洩作用,尼爾遜(E.A. Nelsen)於 1969 年進行過相關研究。 '''1969 年研究內容''' 以孩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擊行為並不會降低產生攻擊的動機,意即兒童仍然保持一樣的攻擊性,甚至還有提高攻擊行為的傾向。科學家亦曾以大學生做電擊別人的實驗,也發現當攻擊行為增加時,懲罰別人的傾向也跟著增加。社會上許多攻擊事件也顯示攻擊者常有連續攻擊別人的情形,並不會因做出攻擊行為而降低其攻擊性。 ====冷漠與憂鬱==== 面對挫折,人們時常會展現退縮及冷漠的現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理論描述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再遇上無法控制的事件,動物會從無法逃避的經驗之中學到無助,即便後來的情形已經是可以逃離的情況也一樣,這種習得的無助感難以克服。習得的無助感通常包括三個要素,即: # 面臨失敗時,有放棄的傾向 # 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 # 當責任確定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 以學習上的現象為例: #學生在成績不好時,會選擇逃避,例如:開始抄作業、作弊等 #學生面對學習困境時,不會將責任歸咎於外物(如:考試當天外面有聲響影響到考試狀態),而是自己本來就不會寫 #而當確定自己的成績不佳的原因是自己本身時,會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這方面的專長,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夠多 然而並非所有人在面對壓力都會習得無助,有些人會將此視為一種挑戰轉而激勵自己,該理論對於不同個體有不同狀況。 ====習得性無助研究及實驗====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這驗證了人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討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認知缺損==== 除情緒反應外,人們面臨重大壓力時也會出現認知能力的缺損,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以符合邏輯的方式思考組織,容易分心不能專注。認知缺損也可能使人們採取固定的行為模式,無法考慮新的替代方案。例如溺水的人拼命掙扎,使得自己更深陷苦境,而忘記能放鬆身體抑或是做規律地韻律呼吸;深陷火災的人不斷推門試圖逃離,卻無法打開向內拉開的逃生門而身陷火場。有些人會退化成童年時期的反應模式,謹慎的人會更加小心,反而因此退縮。 認知缺損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 高度情緒激發狀態會影響干擾訊息處理,當面臨壓力越感到焦慮、憤怒、憂鬱,所造成的認知缺損越嚴重。 # 認知缺損也可能源自於面臨壓力時,腦海中盤旋的分心想法。我們會考慮可能採取的行動、擔心行動造成的後果,以及對於自己沒把事情妥善達成感到自責。例如產生比賽焦慮的選手,可能會擔心隔天失常或是準備不夠。負面思考所引起的分心,可能使比賽時無法遵守指示或依身體去行動。 ====社會支持降低壓力與否==== 在現代社會中,不論在工作的職場、學校或家庭等生活場所,都會有各種壓力。這些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際關係,但能幫助人們解壓的也是人際關係,這種'''「個人對他人的支持」'''就是社會支持。周圍的精神支持或得到支持的感覺,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延長一個人的壽命,與他人關係越密切者越長壽。所以,人與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可以降低壓力的。無論對社會支持抱持主要效果或緩衝效果的觀點,兩者都假定社會支持與壓力是互相獨立的建構,兩者都被視為是健康、疾病、異常困擾或症狀的前置因素。但是 Thoits(1982)、Munroe and Steiner(1986)認為社會支持、壓力、健康或異常等建構,在概念、方法學、與實證上應為複合性關係(Compound Relation)。<br> === 壓力 vs.心理(挫折)防衛機制、連續(continuum)與診斷應用=== ==== 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 根據 Ransome Arthur 的理論,壓力與人的互動共分六個階段: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身心反應、反應處理、疾病行為、疾病評估<br> :'''一、 壓力的覺知:'''<br> ::覺知可以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訊息透過眼、耳、鼻、口、皮膚等感官,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組感覺與印象,即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接著透過過去的經驗、信念等去建構、解釋訊息。透過這兩個階段,壓力就可以被我們覺知,而我們所建構出來的覺知,可能無法反映事情真正的嚴重性,每個人因為自身不同的人生經驗,可能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壓力覺知。 [[File:壓力感知.png|缩略图|壓力感知兩步驟]] :'''二、 心理防衛:'''<br> ::當壓力被覺知之後,人們開始感到受威脅,而為了減低壓力的傷害性,潛意識裡的一些機制會自動活化,以抗拒壓力的威脅。此防衛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裡被揭露,並命名為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當心理防衛機轉發生問題時,疾病就有可能發生。主要的心理防衛機轉有下列幾種: ::按'''心理成熟度'''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60px"|防衛機制 |width="80px"|級數 |width="680px"|意義 |-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 || 一級 || 包括否定、歪曲和投射,是嬰兒在早期時常使用的心理機制。嬰兒早期的心理狀態是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愛戀自己,而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br/>如果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 |-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二級 || 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和幻想等,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但成年人身上出現也是正常現象 |-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 || 三級 || 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 |-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四級 || 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 |} ::按'''行為性質'''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30px"|名稱 |width="650px"|意義 |- |否認(Denial)|| 當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下意識地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徹徹底底地忽視它 |- |潛抑(Repression)||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仍會暗中影響我們的行為 |-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如果無法將特定的情緒發洩到當事人身上,就會轉向對其他人發洩 |- |投射作用(Projection)||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情緒與想法推給其他人,以爲是別人擁有這個想法 |- |退行作用(Regression)|| 當一些事情無法解決時,人們可能會展現幼稚的行為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人們心中有一些情緒與慾望,但知道這些是無法被社會所容忍,所以故意展現出反向的行為與情緒,來壓抑原本的想法 |-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人們可能為了降低痛苦或罪惡感,選擇性地去相信特定解釋 |- |抵消作用(Undoing)|| 用一些象徵性的行為,去抵銷一些原本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可能就會採取其他方式去彌補原有的缺陷 |-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當人們心中有某些慾望情緒無法排解時,就將這些情緒慾望昇華成為社會所讚賞的行為來發洩 |} ::心理防衛方法可能有好有壞、有幼稚有成熟,端看個人如何對待壓力以及壓力的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我們採取的方式,事實上人們不會只用其中一種來減壓,通常是合併使用的。 :'''三、 身心反應:'''<br> ::當壓力經過覺知歷程的修整,再通過心理防衛的緩衝,剩餘的部份就再也無可避免地會衝擊到我們。這些衝擊便是我們所實際經驗到的壓力,我們的生理與心理都會因此而改變,主要發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身心反應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方面 |width="450px"|症狀 |- |身體 || 可能會有口乾、頭痛、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 |- |行為 || 可能會出現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 |- |情緒 || 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反應等 |} :'''四、 反應處理:'''<br> ::一旦壓力讓人們產生生理、心理、社會的反應,人們就能夠意識到壓力的存在,這時人們為了讓自己舒服些,會開始尋求減壓的手段,也就是所謂的「調適策略」。跟心理防衛機轉不同的地方在於:心理防衛機轉是全自動的減壓機制,在人們還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心理防衛機轉就已經啟動。倘若心理防衛機轉能夠徹底對抗壓力,那麼人們將不會注意到壓力的存在;而調適策略是在壓力已經擊破心理防衛機轉的保護,對人造成傷害時,人們透過自我察覺或別人告知,意識到自己有壓力,為了減壓而採取的一些策略。兩者雖然都以減壓為目的,但運作機制是不同的。 ::反應處理雖然可以減低壓力,但效率不一,作用時間亦不同。有些反應處理能夠成功解決問題,提高個人資源,緩和壓力;有些反應處理卻如飲鴆止渴般,只能短暫地紓解壓力,對於問題並無解決能力,甚至會增添日後處理的困難。前者稱之為適應性調適策略(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對於個人的壓力緩衝具有正面的意義;後者稱之為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長期使用將造成壓力的累積。 ::根據 Cohen 與 Lazarus 在 1979 年代的研究,適應性調適策略又分為「問題解決策略」(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與「情緒減低策略」(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兩者。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策略 |width="200px"|方式 |- |rowspan=3|問題解決策略 || 尋求協助 |- |設計解決方案 |- |直接行動 |- |rowspan=4|情緒減低策略 || 抒發情緒 |- |逃避 |- |再認知 |- |區辨責任 |} :'''五、 疾病行為:'''<br>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的過去經驗擴大了壓力覺知,心理防衛機轉應付不了所有壓力,且個人的身心也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時,壓力將不斷傷害人體,此時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例如: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人們將會自覺到自己除了壓力外,可能也出現了一些疾病。 :'''六、 疾病評估:'''<br> :一旦人們發現自己生病了,可能就會去尋求醫療協助,之後醫師會評估狀況,歸納他的疾病行為,最後建立一個或幾個診斷,同時給予一些藥物或心理治療。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各式疾病症狀,透過醫師的鑑別後,最後匯聚在小小的一個焦點上,也許是憂鬱症、也許是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從「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生理心理社會反應」,到「調適策略」與「疾病行為」,最終以「疾病評估」為結局,如此就完成了壓力在人體所發生的歷程。以下透過簡易的歷程圖,將此六階段歷程圖示化。 [[File:面對壓力六階段.png|缩略图|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的例子==== # 使用酒精或禁藥 # 自傷或自殺 # 歇斯底里的發洩 # 攻擊行為 # 疾病行為 # 疾病評估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過去經驗又傾向於擴大壓力的覺知強度,心理防衛機轉不足應付潮水般湧至的壓力,個人的身心雖然出現壓力反應,但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這時,壓力持續存在,不斷傷害人體,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了。  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這時,人們所自覺到的,將不只是壓力而已,人們會注意到自己「生病」了。人們會一一辨識出自己的「病狀」,然後開始尋求解決的方式,例如求醫等等。 ==== 邊緣人格組織理論 ==== Otto F. Kernberg(1967)基於自我心理對象關係理論,後提出邊緣人格組織理論<ref group=核心觀念> Kernberg, O. (1967).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5(3), 641–685.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6701500309</ref>,而其中一種會致使邊緣性人格障礙。 當孩子'''無法將有益和有害的心理對象整合在一起時''',就容易發展邊緣人格組織,克恩伯格將原始防衛機制的使用視為這種人格組織的核心。原始心理防衛亦可被稱為邊緣性防衛機制,包含預測(prediction)、否定(denial)、解離(dissociation)、分裂(splitting)、貶抑(devaluation)和投射性(projection)。 邊緣人格的標準描述如下: 1. 瘋狂努力以避免在真實環境或想像中被遺棄。 2.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在「過度理想化」和「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變換。 3.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和持續且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 4. 在至少兩方面做出自傷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5. 一再試圖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6. 由於心情易於過度反應而使得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7. 長期感到空虛。 8.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9. 與壓力源相關聯的暫時性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 Valliant categorization vs. DSM-IV ==== George Eman Vaillant(1977)的分類中<ref group=核心觀念> Kracke, W. I. (1982). Adaptation To Life. By George E. Vailla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396 pp., $5.9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0(1), 299–300.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8203000125</ref>,防禦形成了與其精神分析發展程度相關的連續體。分為病態(psychotic),不成熟(immature),神經質(neurotic)和成熟(mature)防禦。 {| class="wikitable" |- ! 階層 !! 機制 !! 說明 |- | align=center | 病態(psych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妄想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對於外在現實的妄想通常具'''迫害性質'''。 # 否認(denial):拒絕接受外在現實,因為現實太具威脅性;通過陳述它並不存在來消除引發焦慮的刺激以及解決情緒衝突。 # 扭曲(distortion):'''重塑外在現實以滿足內部需求'''。 | style="padding: 25px;" | 因這些機制支配而衍生病態的人經常顯得不合理或瘋狂,在明顯的精神病中很常見。然而,它們在夢中和整個童年時期也可以被發現。 |- | align=center | 不成熟(im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表演(acting out):'''直接在行為中表達無意識(unconscious)的願望或衝動''',而未能察覺到驅動此行為的情緒。 #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過度擔心罹患重病。 # 被動攻擊性行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間接地展現或表達敵意。 # 投射(projection):偏執(paranoia)的初始形式。投射'''通過表達令其他人不快的衝動或慾望而未有意識地覺察到它們來減少焦慮''';將自己未意識到的(unacknowledged),不能接受的或不需要的想法和情感歸於另一個人;包括嚴重的偏見、嫉妒、對外在危險的過度警惕和 injustice collecting,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一個人不能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動機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使得那些思想,情感,信仰和動機被認為是他人所擁有。 # 精神分裂幻想(Schizoid fantasy):'''為了解決內外衝突而退回幻想的傾向'''。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通常存在於成人中,可減輕因威脅或不愉快的現實所產生的痛苦和焦慮。過度使用這類防衛機制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導致的行為不成熟、難以應對並且嚴重脫離現實。過度使用幾乎會妨礙個體去有效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常見於嚴重的抑鬱症和人格障礙。 |- | align=center | 神經質(neur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移位(displacement):將性衝動或侵略性想法轉移到更能接受或威脅性更小的目標以避免直接處理覺得恐懼或具威脅性的事情。如父母可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僅僅因為他們對配偶很生氣。 # 解離(dissociation):暫時大幅調整身份或性格以避免情緒困擾。分離、推遲伴隨情境或思想而來的感覺。 # 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種孤立的形式。專注於處理面臨的狀況中的理性部分。使自己遠離相關的焦慮情緒。'''將情感與思想分開''';用正式而情感平淡的語言思考願望。而不是對它們採取行動。行為特徵如孤立、合理化、補償。 # 反應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將被認為危險或不能接受的無意識的願望或衝動轉化為對立面;行為完全與人們真正想要或感受的行為完全相反。採取相反的信念以及動作,因為真正的信念導致焦慮。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被認為是神經質,於成人中相當常見。這種防衛在面對現實時具有短期優勢。但在用作應對世界的主要方式時,往往會於人際關係、工作和享受生活方面造成長期問題。 |- | align=center | 成熟(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利他(altruism):為他人帶來愉悅和個人滿足的建設性服務。 # 預期(anticipation):未雨綢繆。 # 幽默(humor) # 昇華:將無益的情感或本能轉化為健康的行為或情緒,如透過參與球類等接觸運動,將侵略性轉化為遊戲、比賽。 # 抑制(suppression):有意識地決定延遲一些情感,以應對當前的現實。以後可以在面對它們的同時能接受化解克服。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通常在情緒健康的成年人中發現,並且被認為是成熟的。多年來,它們一直在被調整優化以最適化人類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成功。這些防禦的使用提升了愉悅和控制感。這些機制有助於整合衝突的情緒和思想同時仍然有效。使用這些機制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善良的。 |} ===生理反應=== 當生命個體遇到壓力與緊急狀況時,會釋放出特定激素,藉此在短時間內增強能量來源的運用、與器官系統之運作,以維護生命,並達到存活的目的。這些激素主要有: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與血管加壓素等。<br> *[[w:糖皮质激素|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由腎上腺分泌,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使身體免於受到急性的感染而死亡,緊急救命時非常有用,故又稱為'''壓力賀爾蒙''',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服用類固醇藥,就會造成疾病或副作用。<br> *[[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含括「[[w:肾上腺素|腎上腺素]]」,也是由腎上腺分泌,會'''增加心輸出量、肌肉內的血流量以及血糖濃度''',讓身體激動起來而處於備戰狀態,具有「行為激活」的功能,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壓力、工作超時、過勞…等職業壓力),就會造成無法入睡、與睡眠不足,將影響記憶與學習功能,也會造成大腦的退化。<br> *[[w: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又稱'''抗利尿激素''',是由大腦底部的腦下垂體在遇到緊急狀況(急性壓力)時所分泌,主要功能是促進血管收縮、升高血壓,讓身體激活起來,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下視丘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繼而刺激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與腎上腺素。<br> 另外,美國著名生理學家[[w: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在二十世紀初期與學生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動物在面臨危險或威脅(壓力)時,體內會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同時血糖也會急速上升。坎農認為腎上腺被激發,會影響肌肉的爆發力,並增加血糖供應肌肉活動的需求,使其面對危險時可以迎戰或是逃跑。面對危險時的「[[w:en: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便是由坎農所提出<ref group=核心觀念>Angell, J. R. (1915). [Review of Bodily Changes in Pain, Hunger, Fear and Rage; 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citement;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the Emotions, Miscellaneous Papers, by W. B. Cannon & G. W. Crile]. Science, 42(1089), 696–700. http://www.jstor.org/stable/1641174</ref><ref group=核心觀念>McCarty, R. (2016). The Fight-or-Flight Response: A Cornerstone of Stress Research.</ref><br> 試想情境:大學畢業生小明,在找面試工作的時候,他進到了會議室,前面有三位考官,這時小明心跳突然加速,呼吸也更加急促,但是他更能專注,他的思緒也更為清楚。再想想看另外一種狀況,工作時程緊湊的小光,每天都要面對來自上司巨大的壓力,過了一個月,他的身體開始出現了狀況,有時排泄會不順暢,晚上常常失眠。以上兩種情況告訴我們,壓力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很常發生的,有時是正向、有時是負向。<br> 在接下來的小節當中我們會進一步說明,壓力對人造成的各式生理反應,以及其階段性的影響。壓力會對生理造成以下疾病: *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 * 消化系統:胃潰瘍、腸易激綜合症 * 皮膚系統:濕疹、蕁麻疹、多汗症、神經性皮膚炎 * 呼吸系統: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下背痛、緊張性頭痛、全身性肌肉疼痛 * 內分泌、代謝系統:肥胖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糖尿病 * 婦產科:月經異常、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冷感 除此之外,壓力是許多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壓力可以透過各種情緒變化來改變身體體質和對事物的敏感性,進而導致處在壓力當中的人往往有較高的死亡機率。Duke university 的 Redford Williams 曾在二十五年前對 2000 名勞工做過關於敵意程度的心理測驗,並將其依照憤怒指數分為高低兩群,在經過二十五年後憤怒指數較高的那群已有 30%的人死亡,另一群則只有 20%,而死因則包刮心臟病、癌症、意外事故等各種可能起因於壓力而併發的疾病。以上的實驗結果顯示長期處於憤怒壓力者在二十五年間的死亡率比不容易憤怒者高出一點五倍。因此,憤怒情緒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影響前額葉的運作進而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1.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學和對照研究都證明了社會心理壓力源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儘管在一些實驗研究中已經探索了可能的機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潛在的中介因素尚不清楚。例如在關於冠心病(CHD)與職業相關性的研究中,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男性的健康狀況最差。然而,透過消除可察覺的工作控制(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壓力源),可以大幅減少冠心病的風險<ref group=核心觀念>Kuper, H., & Marmot, M. (2003). Job strain, job demands, decision latitud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7(2), 147–153. https://doi.org/10.1136/jech.57.2.147</ref>。其他如吸煙、酗酒和久坐不動等行為<ref group=核心觀念>Lantz, P. M., House, J. S., Lepkowski, J. M., Williams, D. R., Mero, R. P., & Chen, J. (1998). Socioeconomic factors, health behaviors,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 JAMA, 279(21), 1703–1708. https://doi.org/10.1001/jama.279.21.1703</ref>也可能會受到壓力的促進。此外,工作壓力常會引發冠心病和高血壓<ref group=核心觀念>Ironson, G. (1992). Work, job stress, and health. In S. Zedeck (Ed.), Work, families, and organizations (pp. 33–69). Jossey-Bass.</ref>。但對於女性而言,婚姻壓力的影響則更為顯著<ref group=核心觀念>Orth-Gomér, K., Wamala, S. P., Horsten, M., Schenck-Gustafsson, K., Schneiderman, N., & Mittleman, M. A. (2000). Marital stress worsens prognosis in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tockholm Female Coronary Risk Study. JAMA, 284(23), 3008–3014. https://doi.org/10.1001/jama.284.23.3008</ref>。 再者,憤怒是心臟病發作前兩小時最常見的情緒,如果具有心臟病史卻仍不改脾氣的話,在未來十二年中死於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比起其他患者還高出三倍之多。 2. '''免疫低落(心理神經免疫學)''' 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研究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這門科學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到心理學和免疫系統兩者如何互相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被外在環境影響。舉例來說,當壓力發生時,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之後也會發出訊息來告訴大腦如何控制皮質醇在身體的濃度。另一個重要的激素是細胞激素(Cytokines),他往返於大腦與免疫系統,通知中樞神經系統去改變人類的行為,如發出疲勞感、發燒、退縮的社交行為等。 除此之外,在長庚大學朱迺欣教授的文章提到,當注射流感疫苗後,經常處於正面情緒下的受測者相較於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下的受測者,其血液中抗體的濃度可高達 4 倍之多。從此項研究可以得知保持正向的人生態度不僅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更能維持身體的健康以及降低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機率。 我們可以留意一下身邊的朋友,是否曾有過經歷一個重要的考試後就病倒。重大考試需要長期間的準備和努力並且對結果對未來有重大的影響,當想到自己的得失、榮辱和未來,就必須每天全力以赴的準備,卻可能也承受了許多壓力。然而長期下來,身體在不斷累積的壓力下,免疫功能自然會減弱,抵抗力變差,使得病菌容易侵入,最後考試一過就病倒了。這些都在顯現壓力過多與免疫低落之間的關係。 3. '''過強的免疫失調''' <ref group=核心觀念>Schneiderman, N., Ironson, G., & Siegel, S. D. (2005). Stress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 607–62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1.102803.144141</ref>壓力除了可造成免疫抑制之外,也和過度自體免疫疾病有關<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uz M. (2003). Neuroendocrine-immune interactions.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TEM, 14(2), 51–52. https://doi.org/10.1016/s1043-2760(03)00007-9</ref>。有證據表明,慢性壓力和失調的急性應激反應是導致這些相關性的原因。急性應激反應包括免疫細胞的激活和遷移。這種作用是由促炎細胞因子所主導。而在慢性應激反應的方面,長期壓力可導致促炎性細胞因子產生長期激活,導致病理和症狀的惡化。 米勒等人(2002)提出糖皮質激素抵抗模型(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來解釋促炎細胞因子調節的這種缺陷<ref group=核心觀念>Miller, G. E., Cohen, S., & Ritchey, A. K. (2002). Chronic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 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 Health psyc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1(6), 531–541. https://doi.org/10.1037//0278-6133.21.6.531</ref>。他們認為免疫細胞對皮質醇(即一種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產生了“抵抗力”,主要是因為皮質醇受體數量的減少,此時皮質醇便不能抑制炎症,壓力便繼續無限地促進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雖然這種模型只有初步的實證支持,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ef group=核心觀念>Affleck, G., Urrows, S., Tennen, H., Higgins, P., Pav, D., & Aloisi, R. (1997). A dual pathway model of daily stressor effects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2), 161–170. https://doi.org/10.1007/BF02883333</ref>。 4. '''細胞老化'''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心理上的壓力會造成細胞老化,進而影響生理的健康。衡量細胞年齡最主要的方式是測量細胞內端粒(Telomere)的長度。端粒是在染色體末端一段來保護 DNA 的重複序列,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端粒會隨著細胞的生命愈來愈短。有癌症或是某些慢性疾病的人,他們的 DNA 往往有較短的的端粒。研究顯示,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人普遍有比較短的端粒,悲觀的人亦如此。發現悲觀的人有較短的端粒是心理學上重大的發現,因為研究顯示人的認知會改變壓力對生理的影響。 5. '''生理導致的心理變化''' 除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外,長期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也可能對脆弱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在疾病期間,促炎細胞因子會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來產生疲勞、不適、食慾減退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與抑鬱症相關。曾經有人認為這些症狀是由感染性病原體直接引起的,但在最近的研究中顯示,促炎細胞因子既充分且必要<ref group=核心觀念>Dantzer R. (2001). Cytokine-induced sickness behavior: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3, 222–234.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1.tb05827.x</ref><ref group=核心觀念>Larson, S. J., & Dunn, A. J. (2001). Behavioral effects of cytokine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15(4), 371–387. https://doi.org/10.1006/brbi.2001.0643</ref>。 人們認為這些疾病行為是哺乳動物用來對抗感染的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策略(Dantzer 2001)。疾病行為被認為可以促進抵抗並促進康復。例如,身體外在活動的減少讓病人可以將能量用於增強免疫活動。限制探索、交配和覓食等行為更可進一步保存能量並降低遭遇風險的可能性(例如,爭奪配偶)。此外,減少食物攝入也會降低血液中的鐵含量,從而減少細菌複製(細菌會利用游離的鐵離子,而生長、增殖)。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疾病行為可被視為對疾病壓力的適應性反應。 然而,當疾病反覆或持續激活時便可能帶來負面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ref group=核心觀念>Mohr, D. C., Hart, S. L., Julian, L., Cox, D., & Pelletier, D. (2004).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exacerba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28(7442), 731. https://doi.org/10.1136/bmj.38041.724421.55</ref>被發現抑鬱症的比例較高。與面臨類似殘疾而沒有炎症性疾病的人(例如,車禍受害者)相比時,炎症性疾病患者仍然具有更高的抑鬱症比例<ref group=核心觀念>Ron, M. A., & Logsdail, S. J. (1989).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clinical and MRI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4), 887–895.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0005602</ref>。因此,透過以上的證據可得知,壓力可以通過促炎細胞因子造成生理及心理疾病。 <br /> ==== [[w:一般適應綜合症|一般適應症候群理論]](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ref>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997/6/202106.pdf</ref>==== 此由被稱為「壓力之父」的新陳代謝與內分泌學家哲黎治([[w:Hans Selye|Hans Selye]])提出,一般適應症候群共有三個階段:'''警覺(alarm)、抗拒(resistance)與衰竭(exhaustion)'''。 #'''警覺''':遭受刺激後,個體腎上腺皮質細胞釋放含有賀爾蒙的微粒到血液中,使有機體體具備防衛能力。若環境中的刺激損害性過強,個體將在警告反應中的幾小時或數日內因無法忍受壓力而死亡。若個體能忍受刺激強度並順利存活下來,則會進入「抗拒階段」。 #'''抗拒''':當壓力事件延續或被解決後,身體進入抗拒階段,身體逐漸恢復恆定狀態,進行修補、恢復平衡,因而有能力克服壓力。 #'''衰竭''':然而如果壓力持續不退,身體會繼續抗拒到身體沒有機會進行修補與恢復,就會進到衰竭階段,身體將持續有壓力反應,直到用盡資源、失去抗拒能力,這時身體極其衰弱,很容易感染病毒或疾病。哲黎治曾說:「每一次的壓力都會在生物身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在壓力事件過後,生物為了生存會付出老化的代價。」("Every stress leaves an indelible scar,and the organism pays for its survival after a stressful situation by becoming a little older.") ====短期影響(急性壓力反應 Acute Stress Response)==== 在感知到急性緊張事件後,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等會發生一連串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壓力反應,並且通常具有'''適應性'''(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也就是能讓身體適應當前情境所需,因此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 特別是以下兩個原因使壓力反應能幫助我們適應環境變化:首先'''釋放壓力荷爾蒙''',使能量儲存可供身體立即使用;其次出現了一種新的能源分配模式——'''能量被轉移到在壓力期間變得更活躍的組織''',主要是'''骨骼肌和大腦'''。免疫系統的細胞也被激活並遷移到需要的地方。不太重要的活動被暫停,例如消化和生長和性腺激素的產生。 基於生理基礎,對於壓力的急性反應主要症狀為焦慮和憂鬱。焦慮和憂鬱常一起出現,而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麻木、失神、失眠、坐立難安、注意力變差、自律神經高張、流汗、心悸和手抖等,突然的憤怒和情緒障礙也有可能發生。在創傷事件下我們會有一些因應的策略和防禦機轉以降低情緒的反應,逃避是最常見的因應策略,以避兔接觸到會想起此創傷事件的人、事、物,甚至有社會隔離的現象出現。否認也是很常見的防禦機轉,以否認事情的早已發生,或辯稱不記得當時的情境。如果逃避和否認的情形沒有因焦慮減少而減緩的話,就要考慮是否為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此外,有些人會以較不適切的方式來減低創傷事件所引起的壓力,如酒精或藥品的濫用、暴力行為等。 =====「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192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理學坎農(Walter Cannon)是第一位研究人類、動物對於危險事件的生理反應,並進行科學描述的學者。他發現有機體的神經、腺體會因應威脅產生一系列活動以準備對抗危險或逃至安全地方。這種現象便是為人熟知的「戰鬥或逃跑」症狀(fight-or-flight syndrome)。 當我們遭遇到一個壓力因子,首先接觸到這個壓力因子的身體部分(眼、鼻、肌肉等等),會沿著神經傳送一個訊息到腦,這訊息透過網狀活化系統(RAS),在邊緣系統和視丘間來回傳遞,在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時情緒被誘發,而視丘就如同開關一樣,決定對進入訊息做何種處置,然後由下視丘執行。 '''下視丘'''是控制這類原始壓力反應的中樞,故其有時亦被稱為「壓力中樞」,在情況危急時,它能夠(1)控制自律神經系統活動(2)促進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的激素分泌。 :'''(1)自律反應''': :自律神經系統由兩種神經所組成,一種為交感神經,另一種為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系統主要調控身體器官活動。當壓力來臨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會啟動,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速,使呼吸加快、加深,並且放鬆鼻、喉的肌肉,使更多空氣進入肺部,同時使平滑肌放鬆,中止消化等部分身體功能。這些反應都能使氧氣更大量地供給骨骼肌,加速細胞中能量轉換的進行,提供更多能量以應對危險。此外,自律神經系統也會促使腎上腺(adrenal glands)分泌腎上腺素、副腎上腺素,並藉它們進一步調控其他器官,比如使脾臟釋放更多紅血球(有助傷口血液凝結)、使骨骼製造更多白血球(強化免疫反應),肝臟則分解肝醣、轉化為更易為細胞所用的葡萄糖,以及脂防分解提供能量。副腎上腺素則和反擊、打鬥等憤怒反應更有關聯。自律神經系統還會促使腦內啡(endorphins)釋放,這是一種麻醉物質,可以減低痛苦,這部分又被稱為「壓力引起的痛覺喪失」(stress-induced analgesia)。 :'''(2)激素作用''': :*'''腦下腺激素''': ::下視丘分泌了「促腎上線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甲狀腺促素釋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及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訊號,這些激素可以和腦下垂體的受器結合,促進腦下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簡稱 TSH)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簡稱 ACTH)。前者能促進甲狀腺素分泌,而甲狀腺素又能加速代謝,生產更多能量供身體使用;後者則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類固醇,類固醇能促使肝臟分解醣類,以使血糖增高;然而,同時也會造成生理上的其他改變,其中最主要的是造成胸腺和淋巴結所產生的淋巴細胞減少,由於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因此隨著 ACTH 增加也會連帶使免疫能力降低,使人容易生病。 :*'''皮質醇'''-解釋了為何壓力大容易暴飲暴食: ::皮質醇是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一類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考試)並非搏鬥或奔跑就能解決,然而我們食物或能量的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br> ::壓力造成愛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肝醣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之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3)胃和消化系統''': :前面有提到,當遇到緊急情況(壓力來源)時,腎上腺素會被分泌,促成血液、養分都提供給心臟、肺臟以及肌肉使用。此時供給給腸胃的血液自然會減少,胃液的分泌也會停止,使整個消化系統放慢下來已準備因應緊急狀況。許多人在壓力大時也會感受到口乾舌燥,這是因為唾液的分泌也屬於消化系統的一環,消化系統慢了下來,唾液的分泌也減緩了。與壓力有關的腸胃疾病有腸易激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等,較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使人在例如面試、考試、與陌生人社交、做重大決定等緊張壓力的環境下感到腸胃不適。 :'''(4)心血管系統''': :當遇到壓力時,通過增加血壓,以及收縮某些血管同時擴張其他血管,將能量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器官。血壓會上升,這是因為腎上腺素的釋放而造成。心肌機制通過增強心輸出量(CO, cardiac output)來增加血壓。CO.=心率(heart rate)×每搏輸出量(即每次心跳時抽的血量)。增加心率和每搏輸出量能增加心輸出量。第二個機制是血管機制。收縮血管系統,從而增加血壓,就像收縮軟管增加水壓一樣。需要積極應對策略的壓力因素(如發表演講或進行心算)通常引發較多心肌反應;而與行動無關而需要警覺的情境因素(例如觀看令人痛苦的視頻或將一隻腳放在一桶冰水中)則較和血管機制有關。 臨時血壓的提高是為了更快速、有效的將血液和養分送達心臟和肌肉以應變突發狀況。但如果長期神經緊張,血管內壁可能會因為長期受到高壓血液的衝擊而損壞。此時血管內壁會結疤,但因為壓力激素皮質醇也會促進肝臟釋放脂肪,脂肪分子就很容易會卡在結疤之處,慢慢堆積而造成血管栓塞。如果栓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如果發生在腦中微小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 :'''(5)免疫系統''': :壓力激素-腎上腺素會促使身體中的免疫系統進入備戰狀態,使各種白血球各就各位以應付病菌。先天免疫系統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即第一道防線,離開淋巴組織和脾臟並進入血流,暫時增加循環中免疫細胞的數量(即白細胞增多)。免疫細胞遷移到最有可能在身體對抗期間遭受損害的組織(例如:皮膚)。短期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免疫系統的機能,但長期的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在一次次開啟後疲勞,造成免疫力的下降或是失調。失調的免疫系統可能攻擊花粉、灰塵、貓狗毛髮等...,使自己對無害的物質過敏(allergy);或侵蝕自我體內的細胞(自體免疫autoimmunity),如:[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info/7390/A7390105.html 紅斑性狼瘡]、[[w: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w:多发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硬化症]]。 : :簡單來說,戰或逃反應發生時的反應有: :*心肺功能加速 :*臉色蒼白或潮紅,或是 2 者交替 :*胃腸活動減低 :*身體許多部位血管收縮 :*釋放代謝能量源以強化肌肉作用 :*抑制淚腺 :*瞳孔擴張 :*膀胱鬆弛 :*抑制勃起(男性) :*聽力降低 :*周邊視力降低 :*血液凝固功能加速 :*轉移其他部位血液使肌肉血流量增加 :這些反應的目的是在面對直接性的、可能致命的危險時,將身體的"資源"盡可能的供給到生存所需的部位上,使其做出反應,對生命有重要的價值。但試想換做另一個情境,當自殺防治中心的人員接到自殺求援電話,他們面對的心理壓力也會導致相同的生理壓力反應,但此時這些額外的能量、體力卻沒有辦法讓他們更深思熟慮、鎮靜、專心傾聽。 近代科學家發現,當以前在做實驗時,實驗者與實驗對象都是男性。雪萊•E•泰勒(Shelly E. Taylor)博士認為,傳統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模型是建構在男性的反應,因此提出了照料和結盟(Tend and befriend)模型來解釋女性對壓力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有壓力威脅到女性的子女時,女性也會對這樣的壓力作出生理反應。 泰勒認為,由於大腦和荷爾蒙天生的不同,當子女面臨威脅時,女性為了保護其子嗣,會產生出不同於戰鬥或逃跑的行為。一項研究指出,當面臨壓力時,男性和女性的焦慮程度是相同的,但是'''荷爾蒙的分泌卻不一樣'''。男性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這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會使男性表現出戰鬥或逃跑。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會分泌出較多的'''催產素''',促使女性尋求情感上的附屬。 =====一夜白頭===== 相傳 1793 年法國瑪麗皇后被送上斷頭台前頭髮一夕變白,中國古代也有伍子胥一夜白頭的說法。頭髮顏色是由頭皮毛囊裏的黑色素細胞決定。當頭皮毛囊黑色素幹細胞逐漸減少及退化,頭髮的黑色素製造便會減少,白頭髮就會出現。但白髮只會從髮根長出來,不會影響已經長出來的黑髮部分,所以『一夜白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的確有人會因為經歷巨大壓力,而在數星期到數個月內長了許多白髮,其原因曾一直是個謎團。 2020年,哈佛生物與醫學院的台灣籍副教授許雅捷(Ya-Chieh Hsu)表示,一夜白頭的原因終於找到了:這都是身體在遇到危險時,產生的「戰或逃」反應造成。團隊推斷「一夜白頭」的原因應該與黑色素幹細胞相關,因為毛髮顏色的深淺與黑色素幹細胞 (melanocyte stem cells, MeSCs) 的多寡直接相關。 並做了以下實驗: #實驗鼠的毛色淡化跟牠們所受的壓力相關:實驗人員將實驗鼠暴露於各種壓力源之下,像是:將籠子傾斜、開整晚的燈等等。發現實驗鼠的毛色隨著生長週期明顯變淺,證明實驗鼠也跟人類一樣,在承受一定強度及長度的壓力後,會有毛色淡化的現象。 #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研究團隊在實驗鼠身上,施打了一種辣度超高的樹脂毒素 (Resiniferatoxin, RTX) 做為測試壓力源。數日後,藉由免疫螢光染色法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發現實驗鼠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數量大幅減少,表示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 #毛色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研究人員依循推測,將樹脂毒素注入缺乏 B 細胞及 T 細胞的實驗鼠中,卻發現實驗鼠的毛色一樣會淡化,顯示出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 #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去甲基腎上腺素:研究人員首先對實驗鼠進行了一連串的刺激後,發現實驗鼠血液中皮質酮 (corticosterone) 及去甲基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 等激素的濃度明顯增加。接著又嘗試移除皮質酮受器,並注入樹脂毒素。結果毛色還是淡化了,即使研究人員提升皮質醇濃度,也並未改變實驗鼠的毛色。換句話說,這種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接下來,研究人員改成移除黑色素幹細胞上的去甲基腎上腺素受器,再注入樹脂毒素,沒想到,實驗鼠的毛色淡化現象就消失了!此外,當研究人員在實驗鼠身上施打去甲基腎上腺素,施打處的毛色便開始明顯淡化,種種數據都指出:一夜白頭正是受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影響。 #影響去甲基腎上腺素濃度的原因是交感神經的活化,與腎上腺無關:研究人員將實驗鼠的腎上腺移除、注入樹脂毒素、觀察實驗鼠的毛色變化,結果發現實驗鼠仍有毛色淡化的現象,因此應該與腎上腺無關,也就是說,一夜白頭是交感神經過活化的影響。雖然說成一夜白頭會過於誇張,但當人曝露在壓力源下時,的確有可能產生髮色變淡甚至變白的影響。 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有助於研發壓力導致華髮早生或其他與壓力有關的細胞變化的治療方式,但要產生完全治療方法可能仍需耗時數年。 ====圓禿==== 圓禿(Alopecia Areata),俗稱「鬼剃頭」,為落髮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為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通常為如硬幣般大小之禿髮,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 1.'''造成圓禿的原因''' :至今有幾種關於引起圓禿的的假說。'''遺傳因素'''似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在被圓禿影響的人當中其擁有圓禿家族史的頻率較高。另外,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圓禿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身體因一時的免疫失調,造成體內的淋巴球攻擊自己成長中的毛囊,造成毛囊急性發炎而掉髮。由於這種免疫反應有很高的特異性,患者除掉髮外,身體的一般健康狀態是沒有問題的。 :少數的患者可能同時伴隨一些自體免疫性或新陳代謝性全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白斑、紅斑性狼瘡、糖尿病、重症肌無力、免疫性貧血…等。所以在皮膚科醫師評估圓禿患者時,同時也會針對是否有伴隨這些疾病的一些臨床表現來一同評估。另有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但至今仍無醫學的根據,還有待更多的實驗來證明這個假說。 2.'''圓禿的治療''' :至今仍沒有一個公認對治療圓禿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有多種不同的治療選擇。一般而言,以禿髮的面積大小、掉髮進行的速度、圓禿持續的時間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如果落髮的範圍很小則可選擇用觀察的方式,在多數圓禿的病患,頭髮通常在一年之內會慢慢長回來,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而以下的幾種方法目前較廣為被醫師們接受: :1. 如果只有少數幾塊圓形禿髮區,進行緩慢且範圍小,此時可考慮給予外用或者局部皮膚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大多可以讓頭髮恢復生長。而主要副作用則可能造成局部施打部位的皮膚變薄。至於塗抹類固醇,因發炎位置較深,效果一般並不理想,有時也會引發毛囊炎。 :2. 另一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則是藉由塗抹酚劑(Anthralin)造成圓禿處產生接觸皮膚炎的表現來刺激頭髮生長。藉由其免疫抑制及抗發炎的功效來治療圓禿。 :3. 局部免疫療法: 對於慢性嚴重圓禿,局部塗抹強烈的致過敏性物質如diphenylcyclopropenone (DPCP)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或 squaric acid dibutyl ester (SADBE) ,引起接觸性過敏反應,產生抑制性或調節性的T細胞來節抗毛囊的發炎反應。 :4. minoxidill藥水(落建): Minoxidil是一種末梢血管擴張劑,可以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及其直接刺激毛髮的生長,所以廣為用於落髮的治療上。 :5. 光化學療法(PUVA): 也被稱為photochemotherapy,是在接受長波紫外線(UVA)暴露之前大約2個小時服用或是塗抹光感應劑psoralens,再來接受光照射治療。 :其他:包括局部免疫抑制藥物(如 Tacrolimus )、口服免疫抑制藥物(如 cyclosporin )等,都可能有其療效,可用於傳統治療無效時之另類療法。另外口服高劑量的鋅、二氨二苯楓(dapsone)、水楊酸偶氮磺胺比啶(sulfasalazine)、甚至外用的辣椒鹼(Capsaicin),都有文獻報告過,可是確定的療效則尚待證實 ====長期影響==== 如果反覆或持續激活壓力反應系統,受到急性壓力反應時可能無法適應。 ===== 對各器官系統的生理影響 ===== :1. '''心血管系統 (Cardiovascular System)''' :受到壓力的杏仁核會像骨髓傳遞信號,使骨髓產生更多的白血球,增加骨髓活動和動脈炎症。另一方面,當人處於壓力下,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會產生皮質醇 (Cortisol) ,若長期承受過量的壓力荷爾蒙也可能引起健康問題。根據發表在高血壓期刊(Hypertension)的最新研究指出,在 6.5 年的持續追蹤 412 個無心血關疾病成人,測定其尿液皮質醇含量、及記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罹病情形,發現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Kosuke Inoue et al.(2021)([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7618]))。 :由於壓力導致的心血管系統的慢性自律神經刺激導致血壓和血管肥大的持續增加。也就是說,收縮血管的肌肉變厚,使平靜時血壓升高和反應刻板印象(Response Stereotype),或者對具有血管相關反應的所有類型的壓力因素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長期升高的血壓迫使心臟更加努力工作,導致左心室肥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升高和迅速變化的血壓水平可導致動脈受損和斑塊形成。 :2. '''免疫系統 (Immune System)''' :壓力激素的基礎水平升高也通過直接影響細胞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子是主要由免疫細胞產生的交流分子,有三類細胞因子: :(1)促炎細胞因子:介導急性炎症反應。 :(2)Th1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536 自然殺手細胞]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86%E8%83%9E%E6%AF%92%E6%80%A7T%E7%BB%86%E8%83%9E 細胞毒性 T 細胞](靶向細胞內病原體(例如病毒)的免疫細胞)介導'''細胞免疫''' (殺死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其他受損細胞)。 :(3)Th2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 B 細胞產生抗體來介導'''體液免疫'''(抗體能夠“標記”細胞外病原體(例如細菌)以使免疫系統易於去除)。 :在經過 30 多年研究的分析中,中度壓力源,如學術考試,可以促進 Th2 偏移(Th2 shift),即 Th2 細胞因子相對於 Th1 細胞因子的增加。Th2 偏移具有抑制細胞免疫的作用,有利於體液免疫。為了應對更多的慢性壓力因素(例如,對癡呆患者的長期護理)會促進炎症,Th1 和 Th2 細胞因子失調,導致體液和細胞免疫受到抑制。中度和慢性壓力因素與傷口癒合緩慢和手術恢復相關,抗體對疫苗接種反應較差,抗病毒缺陷被認為有助於增加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例如:降低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性)。鑑於免疫衰老,即與衰老相關的免疫功能的逐漸喪失,慢性壓力對於老年人尤其成問題。 :3. '''腦部影響''' :研究顯示,壓力對於大腦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9%A1%8D%E8%91%89%E7%9A%AE%E8%B3%AA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9%A9%AC%E4%BD%93 海馬迴](Hippocampus)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F%E4%BB%81%E6%A0%B8 杏仁核](Amygdala)都有影響。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長期的或重複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1%E7%AA%81 樹突](Dendrites)萎縮,以及樹突棘(Dendrites spine)的密度降低,同時也會對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前額葉神經元對壓力的反應,較大腦其他部分更為敏感。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高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在短短一周,甚至在一次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病理的現象。<br>相對來說,壓力對海馬迴與杏仁核的影響,大都在重複或持續壓力事件後的數週開始。這時,海馬迴裡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和 CA3 區域中的細胞凋亡(Apoptosis)會加速,神經細胞新生(Neurogenesis)會被抑制,樹突會萎縮。海馬迴負責記憶穩固的功能,特別會受到暴露在壓力下的負面影響。相反地,與恐懼和緊急狀況相關的杏仁核,在壓力的影響下,樹突與樹突棘都會持續成長、增加密度。如此可見,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人長期處於這惡性循環下,許多情緒、精神與身體上的症狀或疾病,就會開始出現。 ===== 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20世紀中期,科學家發現人們面對不同種類的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具有一致性的。加拿大內分泌學者雪萊([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Hans Selye])是第一位研究持續性高壓如何影響身體的學者,並找出所有長期壓力下都會產生的非特定壓力反應(nonspecific stress response),主要以動物為實驗對象,以會威脅身體生理功能的壓力來源為主,結果顯示,盡管壓力來源多樣,但生物體抵抗壓力並適應的反應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類似的,而這些生理反應在短期雖對人體有幫助,但若是讓身體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況,會造成心臟疾病、嘯喘、頭痛等症狀。雪萊稱之為一般[[w:一般适应综合症|適應症候群]](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而這種情形會從身體接受到壓力開始,隨時間而有三個階段的演變,分別是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File:長期壓力演變分期.png|缩略图|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class="wikitable" |- | '''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 || 指'''當意識到壓力源的瞬間,對該壓力源產生的反應'''。身體會準備好從事精力充沛的活動,是短期的身體激發,例如'''心跳加速'''、'''消化道管減少蠕動'''等等,基本上就是'''交感神經活化''',抑制副交感神經並將腎上腺素維持在高水平。同時,中樞神經的下丘腦會同時送出兩個不同的訊息:第一個訊息會到'''荷爾蒙系統''',而荷爾蒙系統會發出類固醇激素到血管裡,短暫提升人的體力和力量;同時內啡肽也會被釋放出來,降低身體對於疼痛的知覺;第二個訊息會經過交感神經系統然後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腺體進而激發身體對壓力做出反應。在這個階段,人會有超乎平常的精力去面對或是逃避威脅,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會維持太久即進入到第二階段。 |- | '''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 || 此時人體尚能承受壓力源所造成的影響,並應付壓力所造成的傷害。除了第一階段的驚覺反應,但是額外的,腎上腺皮質會收縮,並分泌糖皮質素,[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7%84%B6%E6%9D%80%E4%BC%A4%E7%BB%86%E8%83%9E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的活性會降低,使身體清除癌細胞和撲滅感染源的能力降低。因此在此階段中,由於種種的'''壓力激素''','''免疫系統的統合性將會被損害'''。這裏提到的免疫系統的反應只會應用於原先的壓力,如果和階段一的壓力是不同的話,這一階段的反應將不會被觸發。不論是警報反應期亦或是抗拒期都會使身體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一旦釋放了就'''無法逆回''',當額外的壓力再產生時,身體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消耗。這時我們會發現,雖然個體對原先的壓力來源有了較強的抗拒力,但不論是在認知上或是情緒上都已經無法有效地去處理額外的、新的壓力了,這也是為什麼一位感染重感冒的人也比較容易發怒。 |- | '''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 如果壓力還未解除,則會從抗拒期進入到耗竭期衰竭階段,此時'''身體已經承受不住大量能量的消耗''',也無法繼續分泌應對壓力的各種激素,故'''許多疾病將會伴隨此階段而來'''。例如,短期內造成的消化不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的話,並且使當事者進入到耗竭期,患者此時可能出現潰瘍、或是肥胖等疾病。同時感受到強烈的消沈、沮喪等情緒體驗,並且在此階段對於額外壓力的承受程度大幅的降低,'''當壓力延伸到最後,可能會伴隨著疾病甚至死亡'''。 |} 我們可以透過一般適應症候群(GAS)看出壓力對我們所造成的生理影響不單單只有警報反應期的戰或逃反應,如果人一直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更是會達到身體耗竭的狀態。雖然說,這些人體面對壓力自然而然產生的'''生理應變在應付短期的急性壓力上具有十分良好的功用''',但是對於'''長期壓力卻成為了損害身體的主因'''。也因此,近年出現許多'''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的狀況。 ==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壓力感受為主觀個人的詮釋,因此屬於個人的特質會影響壓力的經歷及反應,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探討: ===生理層面=== * 表觀遺傳改變<br>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將'''早期生活壓力極高的兒童'''的全基因組與'''童年相對平靜的兒童'''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基因功能存在很大差異。而後的研究顯示,在暴露生活壓力下,DNA甲基化的程度會調節轉錄因子,而改變大腦中發育上重要的基因的結合。DNA 甲基化的存在會改變 DNA 使用方式以及是否表達基因或表達多少基因。<br> 研究者也發現經過 10 年左右的時間,基因組中仍然存在標記物,就像記憶被石化一般,告訴我們這裡有創傷。而這種創傷可能使個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次創傷,或者在往後的生活中更糟糕的行為改變。<br> 這些因外在環境而產生變化的基因,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br> * 身體因素<br> 強健的身體會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br> 舉例來說,白天精神飽滿時面對挑戰或壓力,自己會更有信心能完成,屬於提升主觀認定的能力,壓力就會較小。相反地,若是忙完一整天快下班時又接到一份與白天相同的挑戰,因為疲憊等身心狀態下滑,人們容易喪失信心,壓力劇增,而無法完成同一件事或是做的一樣好。<br> * 年齡因素<br> 研究顯示,中年(年齡約四十到五十幾歲)是人生壓力最大的時期,可見壓力與不同年齡會遇到的狀況與環境有關。<br> 詳細介紹請看後面篇幅「[[w: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br> * 性別因素<br>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解剖學上可以解釋面對壓力時不同的反應。例如,女性有更大的藍斑(產生去甲腎上腺素的大腦區域),是壓力反應快速階段的重要引發者。此外,男性和女性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分泌調控也不同。<br> 研究發現,父親所經歷的壓力會改變精子結構,進而影響後代發育,包括孩子的大腦應對壓力的方式。胎兒所處的環境(即母體)也不例外。<br> 孕期中,孕酮會增加大腦中自然的鎮靜成分GABA(γ—氨基丁酸),幫助準媽媽保持平靜。孕酮也會啟動強大的抗發炎基因,保護準媽媽的細胞對抗壓力。<br> 除了孕酮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抗壓激素催產素(Oxytocin, OT,又稱縮宮素),男女體內皆有,催產素會使人感覺良好,在緩解壓力的表現上多與社會連結有關,積極的社會互動和社會支持對健康有良好影響,可避免孤獨感、減少心血管疾病復發,並改善情緒。<br> 一些學者還認為,社會連結對於減少女性的壓力特別有幫助。站在進化學的角度來看,女性更擅長與主動向自己發出警報、能幫助自己暫時逃離育兒模式,或能替她照顧孩子的人建立連結。相反地,男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採取攻擊性的戰鬥反應,這是因為男性體內有偏高的睪固酮,以及相對發達的肌肉組織。<br> * 基因因素<br> 壓力可刺激基因,導致胎盤感染增加,也就是胎兒會透過胎盤,共享母體的壓力激素。在懷孕狀態下,潛在壓力被觸發的機率一旦變高(包括額外的心理壓力或食物缺乏,低氧、感染或其他壓力源),將可能導致胎盤損壞、改變基因,進而造成胎兒大腦和其他器官的損壞。<br> 此外,持續一段時間和強度的免疫反應,會在其他因素(例如男性胎兒會更加脆弱)的作用下,改變胎兒的大腦結構,可能長期影響其情緒和認知,各式壓力反應也將跟著增加。<br> 此外,'''壓力導致的基因改變具遺傳性'''。例如,你的曾祖母在懷你祖母時承受極大的壓力,在基因遺傳影響下,你患上壓力相關障礙的機率就會增加。儘管持反對意見的人常說:「當父母處於壓力下,孩子就會學習了父母的行為,因此壓力的傳承其實是後天的。」但已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這種出現在世代之間的壓力行為,實際上是透過精子和卵子傳遞給下一代的。<br> * 腦部因素<br> 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重複或長期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樹突萎縮,以及降低樹突棘密度,同時也會對與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可能在短短一週,甚至在一次的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br> 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br> ===性格因素=== 每個人的性格會決定如何因應客觀壓力源與形成主觀壓力源。 在 1959 年,美國心理學家 Meyer Friedman 以及 Ray Rosenman 透過和心臟病患者的對話,發現心臟病患者擁有一些共通特質:個性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較強競爭性、敵意、容易生氣激動、個性倔強、以及過度投入工作的特性<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NY: Knopf.</ref>。在兩人合著的《A 型行為與你的心臟》中提出 A 型(Type A Personality)和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的概念,並指出 A 型人格招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性約為 B 型人格的兩倍。<br> 近年來,以A、B型人格為基礎,發展出了C型和D型人格分類。以下將對 A 型、B 型、C 型、D 型各個性格特質做介紹。 ==== A 型性格(Type A Personality)==== :A 型性格的人果決、勇敢、堅毅、處處要強,但也較易有固執性格。伴隨年齡增長,進入社會後這種性格的人通常會壓抑自己的的情緒,以形成穩重沈著的外象與處世態度。<br> :和 A 型人初次見面時,會認為他們蠻容易親近,但經過多次接觸後,會發現他們仍然很客套,不願意說一句心裡話。正因為如此,A 型人的內心想與人交往的願望比一般人強烈得多。他們常常會有強烈的自尊心,很討厭被人嘲諷、羞辱,以此為莫大恥辱,但相反的是,他們本身卻很喜歡嘲弄別人。<br> :有研究顯示,A 型性格中的敵意,似乎是主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一群心理學家在發展一份評估敵意特質的問卷時也做了一個實驗:他們使用敵意特質來預測 118 位受試律師二十年的存活率。研究結果顯示,敵意特質高的參與者在 50 歲前離世的機率是其他參與者的五倍。<br> :* 性格特徵: :#傾向於追求成就、愛顯示自己的才華 :#對數字著迷,以所獲事務的多廣衡量成功程度 :#有時間急迫感,因此總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 :#缺乏耐性,會因拖延或中斷而發怒 :#過度放鬆會導致罪惡感,因此無法享受休閒時光 :#對人常存戒心 :#脾氣火爆、有闖勁,易使身邊的人無喘息空間 :#較少有創新性,習慣根據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 :* 矯正 A 型性格行為:有項研究的受試者為 1000 位以上至少經歷過一次心臟病發的患者,研究中運用排隊以協助治療組受試者降低其時間急迫感(排隊是 A 型人格者覺得極端煩躁的情形),利用這個機會讓受試者思索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沒有時間思考的事情,或讓他們觀察別人,甚至與陌生人攀談;治療也包括學習溫和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改變某些特定行為,例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快速地講話及用餐;此外,治療師協助受試者重新評估會驅使 A 型性格者表現出許多急迫及敵意行為的原因,如:成功為工作績效而定;最後,請受試者設法減少家庭及工作環境壓力。<br> ====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 ==== :此性格可說是影響最深遠、處處可見,卻又普遍遭到忽視的一種人格類型。他們多半懷著一顆不安定的心、無法停息的靈魂、揮之不去的孤獨感,也往往身陷矛盾、困惑、格格不入,讓他人又愛又恨的處境中,卻又不知該如何應對或求助。社會通常難以理解他們所具備的特質,因此往往輕易貼上負面標籤,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B型人格是憂鬱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溫床。 :* 性格特徵: :#從末感到被時間所迫,亦未因時間不夠用而感到厭煩。 :#除非萬不得已,不在別人面前自誇 :#萬事逆來順受,不對別人產生敵意。 :#消遺時,即身心鬆驰,心曠神怡,與世無爭。 :#不易為外界事物所擾亂。 :#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或另尋覓生活之情趣。 :#時間感弱。 :#看似長袖善舞,卻不時散發出難以靠近的氣場。 :#對人我分際的掌握不佳,交淺言深、情緒勒索、若即若離是家常便飯。 {| class="wikitable" |+ 人格壓力量表 |- ! !! colspan="11" | 分數 !! |- | align=right | 跟人的約定時間很彈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從來不遲到 |- | align=right | 是個好的傾聽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會打斷別人說話 |- | align=right | 永遠從容不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永遠匆匆忙忙 |- | align=right | 能耐心等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無法耐心等待 |- | align=right | 作事情漫不經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全力以赴 |- | align=right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手上同時作許多事 |- | align=right | 說話緩慢、不慌不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說話有力(有時會敲桌子) |- | align=right | 作事情不管別人怎麼想,著重自我的感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在乎別人的認同 |- | align=right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快 |- | align=right | 態度很隨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態度很強硬 |- | align=right | 能自由地表達情緒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隱藏自己的情緒 |- | align=right | 除工作外對許多事情感興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對工作外的事情幾乎不感興趣 |} {| class="wikitable" |+總分說明 |- ! 分數 !! 人格 !! 說明 |- | align=center | 12-64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65-90 分 || align=center |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91-103 分 || align=center |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104-132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容易感受壓力 |} ====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 ====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屬於這個類型的人害怕競爭、服從權威、任勞任怨,常避免表現憤怒或不滿的情緒。C 是取 Cancer(癌症)的第一個字母,因為具有 C 型人格特質的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較容易罹患癌症。當C 型人完全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抵禦疾病的能力就會下降,然後又讓自己的情緒更悲觀,使自己陷入不良循環中而無法自拔。 :* 性格特徵: :#過分壓抑負面情緒 :#行為退縮:由於負面情緒不能及時宣洩而導致一系列退縮表現,如屈從於權勢,過分自我克制、迴避矛盾,為取悅或怕得罪人而放棄自己的愛好、需要。 :#感覺無助、無望 :* C 型性格的排解方法:  :# 亂語:由於大腦是用語言思考的,亂語可以打破常規的表達模式,你不用考慮任何語法或內容,可以自由表達內心需要宣泄的東西,把任何不舒服的東西都扔出來。 :# 視覺想像:人在欣賞美景時,會提高情緒愉悅水平,因此閉上眼睛深呼吸,縱情馳騁你豐富的想像力,越身臨其境越好,將可以感受到心靈寧靜的欣喜。 :# 寫告白書:找一張紙,把你所有的憤怒或不滿揮毫紙上,再將之撕毀,有助於排解負面情緒。 :# 長吁短嘆:有別於這個詞的貶義,這項方法是個非常有效的排解方法,焦慮時,心率和呼吸會加速,緩慢地深呼吸有助於鎮靜,起到深呼吸的放鬆作用。 :# 聽悲傷音樂:負面情緒久居心中時,聆聽悲慘的音樂,隨著憂郁旋律的緩緩流淌,內心的不快可能隨之傾瀉而出,換得一身輕鬆。 :# 嘮叨:約上一兩個朋友,最好是那種能幫你理性分析問題的人,將積壓的委屈嘮叨上半天,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方式。 :# 嚎啕大哭:因感情變化而流出的眼淚,排出了體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從而緩解了緊張情緒,可以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因此,痛哭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 ==== D 型性格(Type D Personality) ==== :1996 年荷蘭學者 Denollet 在研究中發現有的病人康復速度慢,容易再發作,而且死亡率高,於是提出了 D 型人格概念,包括消極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和社交抑制兩個維度(social inhibition,SI)。D型性格者經常感到焦慮、容易悲觀、憤世嫉俗,缺乏安全感,較易罹患心血管疾病。<br> :比利時心理學家德諾列特在一項心臟病康復計畫中,對 300 名不同類型性格的病人進行跟蹤觀察,想了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對各種類型性格病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危害。10 年後,這 300 名病人中,D 型性格的病人有 27%的人已經死亡,大多數死於冠心病和腦卒中。而其他性格的同類病人中,只有 7%的死亡率。2005 年,荷蘭的研究人員,對剛接受過心臟支架手術的近 900 名冠心病人的調查發現,D 型性格的病人在接受手術後的 6 至 9 個月內,心臟病再次發作或因發作導致死亡的人,是其他類型性格者的 4 倍。<br> :D 型人格的提出是對以往與疾病相關的 A 型、B 型、C 型人格概念的擴展,是對已有人格和心血管疾病關係研究證據的整合。研究結果表明,真正對心臟病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可能不單純是消極情感,而是慢性的心理憂傷'''。D 型人格反映了一個有明確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相關同類種群。<br> :* 性格特徵: :# 在社交場合非常羞澀、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因此惶惶不安 :# 對人生的看法十分悲觀和沮喪 :# 不敢主動接近他人,沒有朋友 :# 經常性的焦慮,無緣無故為某些事情憂慮 :# 心情總是很惡劣,愛發脾氣,導致情緒十分低落 :* D 型性格排解方法: :# 學習有效傾訴自己的情感: 由於壓力和鬱悶程度是導致這類人心臟病喪命的因子。 因此學會有效地表達情緒,理論上可以減輕這類型性格人的壓力,甚至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焦慮是否真的值得掛心 :# 不要害怕別人的拒絕 :# 主動改變離群獨處的習慣:多培養興趣愛好,多參加集體活動 ==== 其他性格 ==== :* '''堅毅(Hardiness)''' 有些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或挫敗時,仍然可以免於生理或情緒上的損害。這種性格特質被稱為堅毅(Hardiness),堅毅包含三個成份:承諾(Commitment)、控制(Control)、挑戰(Challenge),又稱為''' 3C 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堅毅組成 |- ! 3C !! 意義 |- | '''承諾(Commitment)''' || 使人較願意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離或逃避,對生活週遭充滿著好奇,抱持著參與的承諾態度,並且願意尋求人生重要的目的。高承諾者會全心投入他們所從事的事情,且他們相信無論壓力多大,維持對事件的投入仍然很重要。 |- | '''控制(Control)''' || 會使人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並找到方法去影響身邊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無助和消極的漩渦中,即是讓人產生控制感,高控制者認為自己即便遇到阻礙,也能夠自行掌握情緒。 |- | '''挑戰(Challenge)''' || 高挑戰者會將壓力視為正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以及學習、發展、培養智慧的機會。堅毅的人,他們表現較高水平的參與,更深入投身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壓力是能夠影響他們生活重要的事件,以及影響他們所經歷事件的結果。他們將壓力看作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成長機會,且樂於接受挑戰,而不是視為對他們生活的一種威脅。 |} 具有堅毅性格的人,較具有自信心、能夠抵抗壓力、不會因為事件而過度焦慮、不會逃避問題而是採取正面解決的態度,且擁有堅毅性格的人通常也比較能夠吸引他人獲得社會支持。 在此以學生面臨大型考試為例: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一定都曾遇過「黑馬」,這種人在平常的時候表現都普普,但每當大考時就會表現得較他人優異。而這種人多半會是具有堅毅性格的人,當他們面對拔山倒樹而來的壓力時他們會選擇勇往直前的面對,並想辦法讓自己掌控著進度,甚至適應壓力後他們還會選擇再次挑戰自己的極限,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得他們得以成為黑馬。同理,在商業上這類人多半勇於挑戰頗具難度的投資案件等,有的即使曾經淪落破產邊緣,最後仍然憑藉對事業的投入(承諾)、保持積極心態(控制),和敢於克服困難(挑戰)的堅毅性格,收穫成功的甜蜜果實。近年最佳代表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他的公司在生產 Model 3 車型時一度瀕臨破產,但憑著堅毅性格經歷一番拚搏後,其事業的成功可說是舉世聞名。 '''樂觀(Optimism)、悲觀(Pessimism)''' ::* 樂觀與悲觀的差別<br> 從樂觀或悲觀的觀點分別去分析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考試搞砸了,樂觀的人會認為下次再接再厲即可,反觀悲觀者可能會一直執著於這件事走不出來,樂觀者的因應方式也相對較為積極,而且在處理事情是會較有信心與韌性。 ::* 樂觀者的特徵:<br> :::# 樂觀者對生命較有積極看法,帶著較積極的情緒也會間接影響到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因此樂觀者較悲觀者能更快從疾病中復原。 :::# 樂觀者對生活展望是充滿希望的,他們以正面的觀點解讀廣泛範圍的情境,且他們會逆向思考,將看似不好的事情轉化成助力,並傾向期待良好的結果。 :::# 樂觀主義者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相較而言悲觀主義者較專注於問題本身。樂觀者對問題的因應,是妥善規劃和執行,以抗衡壓力的來源。他們尋求社會支持,包括家人和朋友的援助和勸告,並克制自己不要從事一些無益的活動,直到問題已解決或壓力已被減輕。 :::# 樂觀者面對負面結果是不會一味沈浸在無奈或失望中,即便希望落空,他們的臉上也不會出現一絲倦怠及失落的表情,他們會快速的朝著好的方向想,並將希望與正能量感染給身邊周遭的人。 ::* 樂觀對健康的影響<br> 一般來說,樂觀的人會較悲觀的人來的健康。學者透過研究,對一群即將考試的考生進行測試,那些將考試視為檢視自己能力程度的樂觀學生,免疫系統的反應較那些對考試感到恐懼害怕的悲觀派學生強烈。 另外,根據 2019 年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長達 30 年、關於樂觀主義與壽命長度關聯性的研究,保持樂觀與健康心態對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顯示<ref>Lee, L. O., James, P., Zevon, E. S., Kim, E. S., Trudel-Fitzgerald, C., Spiro, A., 3rd, Grodstein, F., & Kubzansky, L. D. (2019). Optimism is associated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2 epidemiologic cohorts of men and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37), 18357–18362.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0712116</ref>,樂觀者的平均壽命比悲觀主義者長 11-15%,且樂觀主義者活到 85 歲以上的高齡的機率也最大<ref>"Optimism is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11 to 15% longer life span, on average, and to greater odds of achieving 'exceptional longevity', that is, living to the age of 85 or beyond."</ref>,甚至即使將其他因素(包括抽菸、飲食和社經地位等)納入考量,個性較為樂觀的人依然比較長壽。<br> ::* 影響樂觀的原因<br> :::三元素:基因、人生發展階段、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影響。<br> :::1.基因<br> :::「皇家學會學報 B」曾刊登研究報告顯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有些人對於看事情的角度則比較悲觀。而先天性的影響關鍵因子在於神經傳導血清素基因 5-HTTLPR,血清素是一種荷爾蒙,全名為血清張力素,被普遍認為是幸福和快樂感覺的貢獻者。若是血清素分泌異常,則會造成憂鬱症、恐慌症等疾病。而此基因具有三種亞型,這三種亞型大概可以被分為短板等位基因(兩種亞型,這兩類亞型會讓憂鬱及自殺風險增高)、長板等位基因(較不會引起過度的神經化學反應)兩類。<br> :::2.人生階段發展<br> :::在人生發展階段方面,每個人對於面臨危機的樂觀態度則是呈現 U 型曲線,從青少年時期的 15 至 20 歲不斷下滑直到 41 到 50 歲到大最低點,而往後隨著年齡逐漸攀升,人生閱歷豐富,對於「得」與「失」已漸漸不把這些浮雲看得太重,到了 60 歲以後的樂觀程度逐漸發展至最高。 :::3.社會文化與宗教<br> :::社會文化影響例子:有研究認為,東亞國家人們的樂觀程度顯著低於美國及歐洲,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傳統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東方文化則強調人際關係和互相依賴。 :::宗教信仰影響的例子:馬丁・塞利格曼曾對於有無宗教信仰的地區做關於樂觀程度的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在面臨危機時,有著宗教信仰的信念,而讓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比沒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更樂觀。 <br>'''[[w:zh:樂觀偏誤|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又稱為僥倖心理)是一種認知偏誤,最早在 1970 年代末由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Neil Weinstein 提出。樂觀偏誤的定義,是人類對一件事情的過度預期導致忽略部分資訊,使得預期比結果來得更好。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效率,或是傾向於認為「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機率比「他人」還要低得多。事實上人們本身就存在著超乎現實的「樂觀偏誤」,不論種族、國籍、性別、年齡,甚至在人類以外的生物,都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一項實驗中(Sharot and Dudai,2011),研究者讓受試者預估在下一個月即將發生好事、壞事或中立的事的機率,其中受試者預測好事發生的機率,比壞事與中立的事發生的機率高了約莫 10%,但一個月後實際發生的好事、壞事、中立的事數量卻是差不多的。又或者,吸煙者相信自己比其他吸煙者罹患肺癌或疾病的可能要小。這些研究顯示了其實我們容易高估一件事情的好,卻低估了生活中可能遭遇壞事的機率。 「樂觀偏誤」對於人類並無好壞,但過度樂觀確實會引發其他的情緒或壓力,如果人們對於事情不帶有樂觀偏誤,當意料之外的驚喜發生時,人們反而會得到額外的快樂。 以下兩項證據提供了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偏誤的原因。 # 自我感覺良好:有著高期待的人通常會自我感覺較好,因而時常展現樂觀態度。譬如心裡學家 Margraret Marshall 及 John Brown 研究了高期待及低期待的學生對於考試的看法。他發現高期待的人得到好成績時,他們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天賦或努力。當他們考差時,會認為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這個考試不公平;期待低的人則相反。 # 單純的期待:如果我們期盼前途是光明的,將可以降低壓力及焦慮感。因此為降低焦慮感,我們偶爾會展現出樂觀偏誤的特質。 針對樂觀偏誤的相關研究則發現,有三種人不易產生樂觀偏誤: #憂鬱或者焦慮的人群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切身經歷過某一事件會降低對它的樂觀偏見 #當人們把自己和親近的人—比如家人、好朋友比較時,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悲觀偏誤(Pessimism Bias)'''<br> 大腦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因此我們經常依賴於我們對未來事件的感受,如果我們對前景感到沮喪、恐懼或絕望,這些感覺可能會滲透到我們的估計和期望中,進而高估了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悲觀偏誤的後果可以顯著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由於高估了這種不利因素,許多包含潛在不利因素的決定可能會被取消。例如,某人可能會選擇不接受新挑戰,因為高估了自己失敗的可能性。 法國的一項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對負面事件的高估,該研究要求參與者想像拋擲一枚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則支付 10 美元。然後人們被問到他們覺得獲勝的可能,儘管該研究的樣本量超過 1,500 人,但平均答案為 3.9 美元,遠低於預期的平均數 5 美元。 以此可見悲觀偏誤導致人們高估了輸掉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嘗試從更合乎邏輯的角度考慮未來事件,不讓負面的想法影響對未來事件的判斷,以此作為對抗悲觀偏誤的一種方式。 ====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來自精神醫療的一種概念,主要在探討人們當面對重大創傷後得以邁向正向適應的內外在保護因子。而現今復原力擴及到當一般人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時,能夠承受壓力轉化成內在成長的能力。簡而言之便是從挫折中不斷調適、改進自己,得以因應危機、解決困難。這種自我調適的能力就稱為復原力(Resilience)。 <br>復原力可以分為三類: # 抵抗型復原力,指的是當人們在面對壓力與逆境時,具有優勢得以讓自己維持平穩,為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或過程。 # 恢復型復原力,指的是個體能回復到逆境發生之前的身心狀態,為一種適應的概念。 # 重置型復原力,指的是面臨逆境後,個體呈現一種正向的改變,為一種創傷後的成長。恢復、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的關連性是複雜且微妙的,「恢復」指的人是人們經歷逆境後,原本的功能會短暫居於功能基準線以下的心理病症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回到原有的功能。「復原力」指的是維持穩定平衡的能力,當面對重大創傷或壓力逆境時,可以快速回到原本的功能基準線。「創傷後成長」指的是當面對重大負向事件後,心理功能躍升到更好的狀態。 在一個支持復原力的研究中,指出復原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對壓力則有顯著的負向效果。說明復原力愈高,對壓力的感受相對愈小、對幸福的感受相對愈高。 美國賓州大學的正向心理學中心,在過去二十多來年大量研究什麼是復原力,最後歸結出了六項建構復原力的重要特徵: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心智敏捷(Mental Agility)、樂觀(Optimism)、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連結(Connection)。 # 自我覺察:指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想法或反應的能力。 # 自我調節:指知道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和壓力的能力。能夠觀察到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狀態,並且做調節,幫助神經系統平穩下來。 # 心智敏捷:指能夠跳出僵化制式的思考,用不同的觀點去解讀和看待事情,或是讓自己用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去想事情的能力。 # 樂觀:包含了我們是否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以及看待壓力的方式。(將壓力源視為可以克服的挑戰而非威脅) # 自我效能:指相信自己能夠達成所設定之目標的能力。 # 連結:指與人際、大自然或是信仰接近時的連結感。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指的是經歷壓力、令人恐懼的經歷、個體在面對逆境或是創傷事件之後,產生出積極與正向的生活改變、或是轉換性的成長。而創傷後的成長與復原並不相同,復原指的是人們恢復到以前的狀況,創傷後的成長則是指個人某種積極的改變。在「創傷後成長」的歷程中,主要著重當事人在創傷後能否從轉變中重新認清自我,從而另定目標及重新投入生活。因個體擁有不同特質、文化背景與認知信念,所以當逆境事件發生時,這些原有的特質、認知的基本模式可能都會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開始重新評估核心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美國心理學家[[w:Donald H. Meichenbaum|Donald H. Meichenbaum]]所提出,創傷後成長可分為五個層面:「更懂得把握生命」、「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發現新的可能性」、「發掘更多個人潛能」,以及「心靈頓悟」。以下將以罹癌患者的創傷後成長作為舉列,介紹不同類型的五個層面: {| class="wikitable" |層面 |內容 |- |更懂得把握生命(Appreciation for life) |患者可能會體認生命的脆弱同時更加珍惜,也會意識到死亡的事實。 |- |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Relating to others) |患者可能更加認同個人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且持續增進維持,也更能同理與關心曾經歷創傷的人。 |- |發現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 |罹患癌症後可能改變對於生活中各種規劃的順序,並且克服原本具有的恐懼。 |- |感受個人力量(Personal strength) |與癌症共存的生活會使患者產生力量與能量,對自己的改變感到自豪與成就感。 |- |心靈頓悟(spiritual change) |患者可能會嘗試參與宗教活動或者在提升生命的靈性深度。 |} '''復原力的培養''' 復原力是可以培養的,學習以正向思考來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培養幽默感,使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用樂觀的想法看待,會使得自己內心較舒適也比較自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要抱著負面的想法,應該對生活抱持著希望;面對問題時不要逃避,以積極的想法來對待;專注於當下,透過打坐等方式專注於當下以減少煩惱過去及未來的事,可以幫忙減輕壓力⋯⋯,這些都是可以激發復原力的方式。 培養復原力,沒有一體通用的方法,必須自己找出最有用的鍛鍊方式。以下歸納出幾種建議: # 建立社會連結:與家人、朋友及其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透過參加社團、宗教團體或地區性組織,來建立自我的社會連結。 # 勿把危機視為不可解決的難題:我們無法將危機發生的事實做改變,但可以改變對事件的詮釋與反應。 # 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不利的環境時,某些目標可能暫時無法達成,試著接受你無法改變的部分,聚焦於可著力的地方。 # 朝目標前進:訂定務實的目標,讓自己規律的去完成。 # 採取果斷的行動:請告訴自己應採取主動態度,以及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非抱持逃避心態。 # 重新發現自己:試著重新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 # 培養正面的自我觀感:信任自己的直覺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對未來保持希望:以樂觀態度面對未來。 # 自我照顧:多察覺自己的需求,多參與能讓自己感到愉悅、放鬆的活動等等。 <br /> ===發展因素:後生學=== 近年來的老鼠實驗研究發現,母親對幼鼠的照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進而影響大腦因應壓力的相關機制(如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壓力反應等)母鼠是否對幼鼠有舔拭以及用身體維護幼鼠(arched-back nursing)的母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以及轉錄因子與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啟動子結合。這樣的改變,在幼鼠出生後一週內就可以觀察到,且持續到成長之後;但若還在幼鼠時期,母性行為改變(將幼鼠配置於不同母性行為組別)這些基因上的改變可以被逆轉(Stankiewicz,Swiergiel,&Lisowski,2013; Weaver et al。,2004)。這些因外在環境而造成的基因改變,之後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間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這些改變會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決定壓力經歷的後果與負面影響。 == 社會因素 == ====社會支持==== 在面對壓力時,身體容易產生[[w:催產素|催產素]](oxytocin)促使產生社會信任,進一步尋求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一個人藉由社會互動所得到的他人協助與支持,在壓力下提供協助的人越多,越能夠減輕壓力。社會支持的形式很多樣化,它可能是實質的金錢提供、溫暖的情緒關懷、寶貴的訊息與建議或是簡單的握手與身體接觸。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可以減少壓力對腦部的損害,甚至呈現與同伴相關的刺激也有同樣效果。這代表不僅實質上的陪伴,精神或心理上的社會支持同樣可以對抗壓力所產生的行為或精神損害。 *'''社會支持的功能''':House(1981)將社會支持分成為四種層面包括:工具性支持 (instrumental support):即是對被支持者提供行動、物質、金錢或其他直接的幫助;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愛、關懷、尊重、同情、傾聽等;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溝通訊息或當受支持者面對困難情境,給於的勸告、建議、指導以及提供其資訊;評價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肯定、回饋。Cobb(1982)將社會支持分為三種:情緒性支持(emontional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被愛的、被關心的;自尊性支持(esteem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受尊重的、有價值的;社會網路的支持(network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屬於一個溝通的網路,它包含彼此有義務及互相瞭解。Cohen&Wills(1985)則認為社會支持為四方面:1.情緒性的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提供忠告、建議,並提供適當的回饋。2.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提供實質的行動或物質的幫忙。3.社會陪伴支持(social companinship):提供社會友誼交往使人有歸屬感。4.情緒性支持(emotionalsupport):提供關懷、信任、關切等情緒上的支持與宣洩。Oermann(1991)則是將社會支持來源定義為來自他人提供情緒性支(emotional support)、工具性幫助(instrumental aid)和正向的回饋(positive feedback)三個面向。之後的學者也根據 Oermann 將社會支持區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個層面,而結構性層面關於社會關係,包括配偶、親戚、鄰居和朋友維持密切的接觸;功能性是指配偶、親戚、鄰居和其他重要他人提供情緒性支持和訊息性之持、情感性或正向的回饋(Tracy,2004)。Joseph 於 1999 年認為面對可預測及不可預測的壓力事件時所需要的社會支持類型則是不同的,可預測的事件所需要的是實質的社會支持,但在面對不可預測的事件則需要夠多的情緒支持(引自李金治,2003)。綜合以上可知,社會支持即是個人知覺重要他人給予的各項支持包括:情緒、工具、訊息、評價等功能,以增加面對壓力的能力及緩解身心狀況的改變。故本研究將對社會支持功能分為三個向度,包括情緒性、訊息性、工具性支持等,並涵蓋家人、同學或朋友、師長等三項來源加來探討。 *'''社會支持的來源''':可以是配偶、朋友、鄰居、同事或親戚,或是實際人際網絡以外的社會支持。例如:現今大學生資訊來源的 PTT,為學生族群提供訊息類型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來源也可能是寵物,研究發現在歷經壓力事件後,有養寵物的人比沒養寵物的人不需要醫療照護。此外,社會支持的來源必須多元為佳,倘若支持性的關係數量很多但很同質,個人可以獲得的社會支持面向就很有限。 *'''動物研究''':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的游一龍教授發現,當小鼠單獨接受不定電擊和長期浸水的壓力,會產生不適應行為,其海馬齒狀迴的神經細胞新生也受到抑制,但若是多隻小鼠一起承受壓力,則不適症狀降低,細胞新生也不受抑制<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0)同伴陪伴調節壓力效果的演化意義及生理機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4)社會支持緩衝心理社會壓力的效果及其機制之研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 不論對什麼人來說,社會支持都有莫大的幫助,以下藉幾項研究結果為例。 *'''大學生''':正面臨壓力的大學生,若覺得有社會支持,比較不會出現憂鬱負面的念頭。 *'''已婚者''':若在婚姻中所遇非人,那麼健康受影響的程度也比較大,研究顯示,婚姻狀況不佳時,男性其免疫系統會較差,而女性則是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較高。 *'''罹癌者''':已婚的罹癌患者其五年存活率高於同樣罹患癌症但單身、鰥寡或離婚的人。 *'''正要被送入手術房的患者''':若在手術開始前和醫師聊聊天來個精神喊話,患者術後的恢復程度也會比較好。 *'''心臟病患者''':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若自認缺乏社會支持,有半數的人會在五年後去世,死亡率是有配偶和好友圍繞的相同患者的三倍。 人們在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中亦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做法。華人社會因儒家文化影響,相當重視家庭及社會成員間的連繫。曾有一項研究以台灣的大學生為對象,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皆曾經歷過不同的壓力事件,最常見的為分手、學業壓力或所愛的人生病或死亡。經由因素分析後,找出了五種台灣大學生最常見的因應方式(由使用頻率高到低排列): #'''接受、轉換框架、再努力''':試著接受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創傷,並相信自己可以從創傷中成長,認為遭遇這樣的事情在生命中有其重要目的。 #'''逃避與淡化:假裝沒事''',不告訴任何人以保留面子,將所有的感覺都往肚裡吞,以免周圍的人擔心。 #'''家人支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知道自己可以向他們求助。 #'''宗教與性靈''':在宗教中找到慰藉並遵循其指引,藉由禱告或宗教儀式尋求告解。 #'''私密的情緒出口''':較因人而異,可能是尋求不認識的專業人士給予建議以保留面子,也可能是盡情地大吃特吃、瘋狂購物等。 有研究者將社會支持比喻為避震器,認為在坎坷難行的人生路上,它可以緩衝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社會支持只有在身處壓力的情況下才能發揮緩衝作用。有時,口口聲聲喧嚷的社會支持,反而是一種另類形式的壓力。事實上,研究發現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和實際獲得的社會支持,本來即為無關的兩件事,因應壓力的關鍵並不在於當事人實際上得到多少,而是在於它知覺自己可以得到多少。 ====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為一個人可運用的資源指標,過去研究早已顯示,擁有社會資源較多者身體較為健康,也較為長壽。有些研究者指出,資源對個體有保護作用,使其較不需要面對壓力事件(如:財務、工作以及人際關係等),因而減少各項負面的壓力感;高社經地位者面對壓力事件時,也擁有較多資源可以解決<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aum, A., Garofalo, J. P., & Yali, A. M. (1999).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ronic stress: Does stress account for SES effects on health? In N. E. Adler, M. Marmot, B. S. McEwen, & J. Stewart (Ed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in industrial nation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athways (pp. 131–144).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ref>。 舉例:近年有研究顯示,在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環境下長大,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進而對大腦壓力相關迴路及回饋功能有負面影響。 ====控制感==== 控制感為人類基本需求,尤其是察覺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可給予人信心,在面對壓力時認知評估會較為正向,因應方式也比較積極,為對於壓力經歷與喊應有保護作用的心理社會因素。此外當一個人在遭遇困境時,若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對於此困境的控制感,便不會覺得太無助,也因此壓力較小。 ====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務,最早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於1983年所提出,其將情緒勞動做了以下定義:「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眾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她並提出員工管理情緒的兩種方式為深層和淺層,淺層扮演指的是員工調節情緒表達,使其與組織的要求相符合;深層扮演則為表達組織期望的情緒而對於本身的真實情感進行整飾,使其一致。她也提供了後繼研究者關於情緒勞動之量化研究的基礎二元模型。台灣學者林尚平(2002)所認為的情緒勞動則是指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和服務對象有高度的互動,並基於組織、服務對象還有自己本身的利益等,必須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呈現出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 情緒勞動的研究起始自 Hochschild(1983)對空服人員以及債務催收員的工作性質進行的研究。以空服員為例,微笑是組織要求的工作項目之一,而航空公司把原本屬於空服員自身的「微笑」情緒反應,當成工作上必要的付出;這種有別於以往體能勞動(例如:送茶水、餐點等)以外的工作付出,Hochschild(1983)稱之為「情緒勞動」。 在賴英娟、巫博瀚與張盈霏(2008年)於《教師情緒勞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中提到,情緒勞動的工作者必須符合以下三種特徵: #工作者必須與顧客有高度的面對面或聲音對聲音的接觸 #工作者必須在顧客面前展現出特定的情緒狀態 #組織可以採用監督或訓練的方式,對工作者的情緒活動作某種程度的控制 根據以上關情緒勞動的特點,服務業人員是否為情緒勞動工作者,研判如下: #服務業員工在服務顧客的過程中,皆是以面對面方式進行服務互動。 #服務業員工在顧客面前須展現高度耐心、和善的態度和親切的微笑。 #服務業的職前或在職等訓練皆有對於員工情緒控管的功能。 常見的例子像是服務業,公司或組織期待情緒勞動工作者適當地隱藏自己的情緒,並展現顧客想要的情緒(例如:微笑)。員工為達成工作使命,甚至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格,如同戴著多副面具,在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難以表現真正的自我,因而造成兩相矛盾的心理負擔。除此之外,還有像是債務催收員的工作項目,除了收款清點金額外,還負擔著一重要性的工作,就是與債務人溝通,促使其歸還欠款。當催收員在對債務人溝通的同時,其必須隱藏本身之憤怒情緒,而展現出和善的態度,被要求展現出與內在情緒不符合的矛盾情緒,形成了工作上的另一種付出,稱之為「情緒勞動」。因此,情緒勞動為一吸收後回饋的過程。第一線員工將壞(或是較不正面的)的情緒吸收後,轉化為正面情緒面對顧客或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將正面能量吸收轉化為嚴肅或不苟言笑的情緒,例如學校的教官或飾演嚴肅角色的演員。 在許多學者針對情緒勞動工作者進行的研究中,甚至強調情緒勞動對員工面對工作或組織的態度、工作績效以及身心健康狀況都有負面的不良影響。 ===弱勢壓力與性別傾向研究中的復原力=== ====前言==== 復原力的研究發現在各種群體中,個體從童年時期面對壓力就擁有顯著的因應(coping)能力,但對於 LGBT 群體的類似研究卻停滯不前,目前有期刊試著填補這個研究的空缺,但相較於此本文更期盼研究人員將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加入 LGBT 的健康研究中。本文主要分為兩大議題,首先是探討復原力與弱勢壓力的關聯性,例如復原力與壓力因應的差別在哪裡?復原力在壓力導致疾病的因果關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再者是在弱勢族群的壓力因應中討論復原力,例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在弱勢壓力中個體與群體復原力的差異性。 ====復原力與因應==== 復原力是指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存活與茁壯的能力,也是壓力緩衝的一個過程,因此能夠減少壓力的負面影響。在緩衝負面影響的方面,復原力與因應是相似的,惟因應是指個體在調適或防備壓力源時的努力,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因應並不一定是成功的結果。因此復原力視面對壓力的調適功能結果而定,我們必須看個體在面對壓力的處理乃至於對健康的影響結果,例如在高成長風險的環境下順利成長、在巨大的困境中恢復正常運作等。對於復原力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於負面結果的研究,也就是透過觀察特定的壓力處理過程,了解如何緩衝對健康的影響。 ====LGBT 族群健康在弱勢壓力模型中的復原力==== 復原力是壓力理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研究壓力理論時,壓力處理的因應以及對抗效應的結果會決定壓力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只有在壓力存在時,復原力才有討論的意義,因此復原力會是研究弱勢壓力時的必要考量,最近的研究趨勢也證明這點。有研究指出 LGBT 弱勢壓力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是偏見與污名化所帶來特別的壓力源,第二個是這些壓力源帶來負面的健康影響,包括心理及生理上的失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eyer, I. H., & Frost, D. M. (2013). Minority stress and the health of sexual minorities. In C. J. Patterson & A. R. D'Augelli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pp. 252–26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弱勢壓力模型指出,環境的因素(特別是污名及偏見)會帶給群體巨大的壓力源。另有部分研究討論,這些弱勢壓力源如何對非主流性別傾向的個體產生健康影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ockting, W. O., Miner, M. H., Swinburne Romine, R. E., Hamilton, A., & Coleman, E. (2013).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5), 943–95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3.301241</ref>,也就是說去驗證弱勢壓力與性別少數的個體在社會互動上的獨特壓力來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Sevelius, J. M.(2013). Gender affirmation: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izing risk behavior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of color. Sex Roles, 68, 675–689. http://dx.doi.org/10.1007/s11199-012-0216-5</ref>。 我們可以將弱勢壓力視為一條從遠端到近端的連續過程,遠端的壓力源代表著從一個人的外在事件經歷,近端壓力源則是將社會化的經驗透過個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帶入,前者例如人生重大事件、日常生活所受到的歧視或是透過潛在具攻擊性的訊息產生壓迫(microaggressions),後者則包括接收後內部化的負面社會態度,像是恐同症或跨性別恐懼症,個體將社會的負面態度如歧視、污名化等內部化後,進而對自我產生壓力。弱勢壓力模型告訴我們,這些壓力源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憂鬱症、焦慮、藥物濫用等等都有可能發生<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edriksen-Goldsen, K. I., Kim, H. J., & Barkan, S. E. (2012). Disability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adults: disparities in prevalence and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2(1), e16–e2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1.300379</ref>。另外與一般壓力理論相同,弱勢壓力模型同樣指出因應壓力跟社會支持可以產生緩衝壓力源的效果,因而減少不良的健康影響,使復原力的定位更為明確。 ====個體與群體的復原力==== 在弱勢壓力中,我們可以大致將復原力以個體與群體進行區分。 *個體復原力 以最簡單的概念說明就是克服(mastery)<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asten, A. S.(2007).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systems: Progress and promise as the fourth wave ris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 921–930. http://dx.doi.org/10.1017/S0954579407000442</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https://doi.org/10.2307/2136319</ref>,個體復原力來自個體所擁有的特質如克服、自制、無力感、絕望感等等,會幫助或阻礙個體在處理壓力。在個人主義根深蒂固的美國,菁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特色,提倡個人面對困境時的勝利,也就是復原力的基本。然而當我們只專注在個體復原力時,便可能產生「檢討被害者」的態度:當認知到個體可以有復原力時,社會便可能高度期待個體自我復原的結果。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專注在個體復原力可能會使人們過於注意個體對壓力源的調適而非壓力源本身,甚至可以正當化減少給予弱勢群體保護的社會責任 *群體復原力 我們可以想像成群體提供資源幫助個體因應壓力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ergus, S., & Zimmerman, M. A. (2005).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6, 399–41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blhealth.26.021304.144357</ref>,強調社會環境對於健康的影響,而非單純強調個體特質的復原力。它可以是不同程度的概念,例如地方、國家或是 LGBT 群體等等。作者認為群體復原力就像是一種弱勢因應(minority coping)。在弱勢壓力中,群體復原力包括實體與非實體的支持,實體的如 LGBT 社群中心、特殊診所及支持團體等等,非實體的如重建社會價值、教導弱勢群體觀念與重建人生目標等等。此時如前面所述,個人的身份認同對於能否受助於群體復原力就有很大的影響,把自己看待成群體的一部分並產生聯繫,這份歸屬感是很重要的。當然,群體結構也會帶來影響。 == 行為反應 == 1950年代,美國舊金山的一群會計師,成為醫學研究人員關注及研究的對象。每年的四月十五日是美國報稅截止的日期,研究人員發現在報稅季節裡,忙碌的會計師們的膽固醇竟然會隨著四月十五日的到來而日漸升高;至四月十五日前後,許多會計師的膽固醇會高到一個程度。研究人員預測若繼續保持這種高度,將會有很多人因此引發心臟病而死亡。還好這些人的膽固醇,當四月十五日一過就迅速下降,直至年底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Friedman,Rosenman,&Carroll,1953)0事後分析發現:許多人在壓力之下,生活及飲食習慣會跟著改變。這群會計師在愈接近報稅截止日期,工作忙碌的情況愈嚴重時,就愈愛吃零食,甜點以及用餐不定時。餓了,就隨便取用最簡單,快速,方便又好吃的飲食來充飢解渴。一段時間下來,膽固醇就直線上升。 這個研究顯示'''壓力影響健康的途徑之一,是改變人的行為''' - 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行為(health behavior)。健康行為包括任何會影響人健康的表現,如運動,飲食,作息等等。品嘗自己喜愛的食物確實能夠改善壓力造成的情緒,然而過度攝取會造成身體嚴重的負擔。壓力產生後會造成生理一系列的內分泌變化,例如增加分泌升糖素與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提高血糖濃度,心跳加速,肌肉收縮,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就演化角度而言,此變化是為了提升生物面對壓力的反應能力,然而飲食在本質上無法解決本身的壓力問題。所謂的「減壓食物」主要以抗氧化物為主,例如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維生素 E、鈣、鎂、Q10、異黃酮、多酚類、茄紅素以及胡蘿蔔素等,適度攝取這些營養,可以提升身體面對壓力的能力。 皮質醇這類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及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期末考試)不是搏鬥或奔跑能解決的!然而食物或能量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壓力造成好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 - 糖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除了飲食之外,壓力也會影響人們與健康相關的其他行為。長期感受到壓力會改變人的身體感受,情緒與行為,包括疲憊,動機下降,身體不適等。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感覺沒有餘力去做平常有精力去做的照顧自我或健康相關的事。許多人表示,壓力大會讓他們不想運動,不舒服也沒動力看醫生,有時甚至懶得刷牙。有些人原本計畫要戒除或已經戒掉的不良習慣(如抽菸或其他上癮行為),也會因為壓力而破戒。這些也都是壓力經由健康行為,間接影響健康的方式。 == 因應 == 深處壓力情況所引起的情緒和生理反應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會促使我們採取某些方法以減輕這些心理及生理反應,而這個嘗試管理、面對壓力的過程,就稱為'''因應(coping)'''。 Richard Lazarus 將個人的要求認知評價分為兩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初始評價(prim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評估某特定要求、行為對自己的影響,若會造成壓力,則會進一步評估此壓力所隱含的衝擊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並且有無需要採取行動。接下來,在第二階段的'''「續發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綜合評估自己的狀態、擁有的資源等等,以決定接下來的行動以及因應措施的實行。以上由壓力引起的認知評價的過程被視為是'''「壓力涉連變項」'''的一個代表性實例。涉連變項可以過濾或者是協助矯正人體對於壓力所產生的反應,而在壓力涉連變相中,這些變相可以改變由特定類型的壓力所產生對人體的衝擊。例如,相較於生病、受傷等身體虛弱時的狀況,當人處於健康的狀態,通常都能較佳的面對並處理壓力的來源,因此在此例子中,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變成為了一種涉連變項。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認知評價會創造出不同的涉連變項,進而決定在面對壓力時,要採取何種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是指使用較為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事件。不過使用最健康的因應方式不等於肯定會成功,因此,所謂的建設性因應是指具備一種健康、正向的態度。 建設性因應的要素概要如下: # 直接面對問題,是有意識地、理性地評估各種方案,以解決問題的努力。 # 立基於合理且現實地評估你的壓力及因應的資源。小小的自我欺騙有時是有益的,但過度的自我欺騙及自責是有害的。 # 學習面對並管理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 # 學習控制自己習慣性的不良行為,即學習對行為的自我控制。 === 四大類因應方法 ===   關於壓力的因應方法,目前已發現超過一百種,但歸納的方式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各心理學家用不同的對比方法來分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A0%E6%87%89_(%E5%BF%83%E7%90%86%E5%AD%B8)]以下將介紹一些主要的分類,為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認知取向因應等。大部分的人面對壓力事件時會並用多種因應方法。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著重在特定的問題或情況,會試圖找出解決方法或是避免在未來面臨類似的情況。包含對抗、消除或逃離威脅,以及預防未來壓力的方式來排解。具體步驟包括界定問題、尋找各種行動方案、依成本及效益權衡各種解決方案、保持彈性地執行。 #'''界定問題''':任何系統性問題解決的第一步便是澄清問題的本質。有時問題很明顯,有時卻不太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但不論如何,一定要先對問題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要明確問題,必須先克服兩個常見的障礙: ##不能使用模糊的語言描述問題。「時間不夠用」、「人生一蹋糊塗」等,而應以精確的語言界定問題,如「我在社交、娛樂方面花太多時間,導致複習課業的時間不夠用」、「我在某科目某章節的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讓我感到壓力」。 ##不能將負面情緒引發的主觀看法視為客觀的問題癥結,以免將問題和結果混淆。例如:「我是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所以才無法集中精神」,無法集中精神通常有更客觀的原因,如睡眠不足、焦慮等,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的失敗者」則是此問題導致的主觀解讀,是結果而非原因。 #'''尋找各種行動方案''':這個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能找到一個完全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因此若執著於想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反而容易自我設限、停留在空想。相反地,多方尋求各種可能方案往往更可能產出有效的解決方式,例如對問題先來一番腦力激盪,盡可能地開發各種想法,暫且不要對這些想法產生評判。換言之,儘管想辦法,而將可行性拋在後頭,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意以及潛能。 #'''評估、選擇方案''':接著開始方案的評估。這理並沒有所謂黃金準則去依循,但有兩個要個點可供考慮: ##可行性:此方案能有效執行的機率有多大?有沒有被忽略的可能障礙?確保可行性的關鍵即為列出「具體、實際的計劃」,不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例如「每天早上 7:30 起床慢跑三十分鐘」、「明天下午 3:00 向主管坦承問題」。 ##隱含的效益、代價與風險:刪除不可行的方案,假設剩下的方案能成功執行,那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又有哪些?將剩下的每項方案可能得到的效應列表比較,最後,再反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並做出抉擇。 #'''採取行動,並保持彈性''':一旦開始行動,記得要保持計畫的彈性,不一定須遵照同一項計畫貫徹到底,依據執行過程中得到的新資訊,隨時評估行動後的結果,調整策略。關鍵為不應執著於一次想出完美的計劃,只需專注於讓計畫「比以前更好、更有效」即可。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不企圖解決外在問題本身,而是透過是透過各種以身體、認知為主的活動,例如服藥或者是幻想、冥想、靜坐等等,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專注於自己的感覺,進而調節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有些理論家認為,[[超普通心理学/智力#跨文化研究|情緒智商]]是對抗壓力的關鍵。 情緒焦點因應的策略可細分為「行為策略」及「認知策略」。 #'''行為策略''':由外到內,藉由改變行為改變心理狀態、消除煩惱。例如:從事運動、發洩怒氣、使用酒精或藥物、向他人傾訴等。 #'''認知策略''':改變腦中想法認知,以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及其威脅性,類似「轉念」的概念。例如:暫時忽略問題、改變問題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及降低其威脅等。認知策略通常是對情境的重新評估。  使用情緒焦點因應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 情緒焦點因應有限定的使用情境,若評估錯誤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壓力。例如:酗酒、向朋友傾訴卻聽到更多的批判(行為政策錯誤)、不斷忽略問題,最後仍無法解決,產生自責(認知政策錯誤)等。 # 情緒焦點因應與[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mination_(psychology) 反芻](rumination)有所不同。反芻(rumination)是沉溺於消極的「想法」進而引發更多負面情緒,而非實際專注於處理情緒本身。研究發現,反芻(rumination)不但會危害免疫系統,也不會使人感覺較好。 # 若一味採取情緒因應方式、專注於消除負面情緒,可能同時阻止自己付諸行動,解決其實可以化解的問題。   問題焦點因應及情緒焦點因應各有其適用的時機。一般而言,當有一個具體的行動能夠解決壓力來源時,問題焦點因應是最好的辦法;而情緒焦點因應則是在你只能夠接受當下的情況,或是你必須先處理好情緒再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 以下再介紹三種具體情緒因應的方法: #'''釋放淤積的情緒''':研究顯示,壓抑憤怒及其他情緒的人較容易有高血壓的問題。在一項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都要寫三篇短文,其中一半的人要詳述自己在學校生活中遇到的三件困難的事,另一半則寫諸如「天氣」無關緊要的議題。結果發現,在之後的幾個月,寫下自己的困擾的參與者的健康情形較佳。後續研究則證實了抒發情緒能減少看病的次數,改善心情,且增強免疫功能。顯然,給情緒一個出口,不僅能有改善身心健康,釋放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治療了。此外,研究發現,「講情緒」與「寫情緒」同樣有效,所以,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好聽眾,讓自己的恐懼、悲傷、疑慮宣洩出來,實是明智之舉。如果難以對人啟齒,也可以採用寫日記、短文,讓情緒隨筆尖流出。 #轉移焦點:當陷在壓力當下卻無法解決時,不妨轉移焦點,暫時離開問題,想些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研究發現,這項因應策略的運用其實很普遍。轉移焦點能改善心情,但它的建設性卻仍有爭議,有人主張轉移焦點其實無法真正解決壓力源,反而讓問題留著成為隱憂,持續影響心情。一方面,轉移注意顯然遜於問題取向的策略,後者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轉移焦點也可緩解當下的負面情緒,使人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問題,並在暫時喘息過後,回來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整體而言,若直接處理問題的策略未能奏效,那麼轉移焦點作為一種因應策略仍有中度、短期的效果。 #'''管理敵意''':研究發現,敵意與心臟病發作及其他疾病有關,此處的敵意是一種仇恨情緒,認為周遭的人都是有害的、令人厭惡的,而在此情緒之下,腎上腺素不斷分泌,造成心臟的負擔。有鑑此,專家們認為大家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敵意。敵意管理的目的並非只在表面上壓抑敵意,而是真心降低敵意感受的頻率和強度,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是否錯誤及過於偏激,例如重新檢驗仇視的對象(人或事)真正令自己憤怒的具體原因,可以用寫下來的方式,慢慢釐清生氣的癥結點,進而重新思考癥結點是否真的需要以如此的敵意對待(有時冷靜下後甚至發現那些敵意根本找不到任何原因),如果仍然無法說服自己,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進行認知治療,改變對人事物的看法。 ====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 也稱為『認知再框架』,也可以說是在客觀結果不變的情況下,選擇從另一角度來看待事情,尋找出其中的正面意義。例如今天在心理學拿到 B+的成績,可能不盡理想,但若是以意義製造因應來看,可以想成「幸好這次體會到拿 B+的挫折感,讓我能檢討自己的讀書方式,讓以後的學習效果更好」。雖然沒有改變結果,但是卻能理解結果帶來的正面效應。 ====認知取向因應方式 ==== 當覺得生活不如意,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妨正向思考。不管問題有多嚴重,你總能找到比你更悲慘的例子。這並非是幸災樂禍,但將自己的處境與更困難的人相比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思考的尺度,而免於過分的誇大和悲觀。研究發現,這樣所謂向下比較是一種常見的因應策略,也能改善心情、提升自尊。況且,你不必真的找到一個比自己慘的人比較,只要想像更慘的處境即可。例如:可能因為車禍摔斷了一條腿而不是兩條腿。正向思考使人能夠對壓力事件再做冷靜的評估,但無須扭曲事實,這是其優點。 而另一種正向思考則是,在壞事中尋找其好的一面。雖然挫折總是令人痛苦,但其中也有正面的成分。在經歷失婚、重病、失業、財務危機等種種困頓後,人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在經歷過從過去的挑戰中得到了成長等,不可否認地,壓力的正面意義比較容易看到,真正困難的是在困難考驗的當下,若能看到這些正面的部分,壓力便會減輕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正向思考是一項有效的方法。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生活中,壓力可以驅使我們追求目標、保持動力和維持興趣。適當的壓力讓我們更清楚目標,做起事更得心應手,工作表現更出色。所以,如何做好壓力管理,並將壓力化為助力,達到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境界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人們可以透過學習某些技巧來減少壓力對身心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行為技巧(behavioral techniques)、認知技巧(cognitive techniques)。 *'''行為技巧''':此技巧可以透過生物回饋(biofeedback)、放鬆訓練、有氧運動等來幫助控制壓力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 生物回饋:個體接收外界傳來有關他們生理狀態的資訊(feedback),並嘗試改變此狀態。例如:藉由電刺激控制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過程中將電極放在受試者的額頭,並感受頭部肌肉張力,再以不同音調回饋給受測者(聽覺回饋),最後受測者可以學習控制聲音的頻率來試著讓自己的頭部肌肉保持放鬆,以減緩頭痛症狀。 ## 放鬆訓練:此方法教人們如何徹底放鬆並慢下來凝聚注意力。過去由自主神經控制的生理表現(如血壓、心跳)被視為不可由人類意識控制的系統,但有研究指出透過生物回饋加上放鬆訓練能夠有效控制高血壓。其方法如下:施測者將受試者的血壓透過圖像方法傳達給他們,並請他們透過收縮和放鬆肌肉來改變圖片中顯示的血壓高低,最後請他們由腳踝到頭部試著放鬆肌肉來嘗試降低血壓,而最後實驗結果顯示此方法的確能有效降低血壓。 *'''認知技巧''':雖然前述的行為技巧在實驗室中可以有效處理壓力,但這些受測者卻不一定能良好的面對現實的壓力。因此,認知技巧專注於改變人們對於壓力的認知反應(cognitiüe response)。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üe behaüioral therapy)嘗試幫助人們辨認各種會造成他們生理、心理不適的壓力情境,並改變他們應對這些壓力的方法。以治療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為例:一位受張力型頭痛的病患會被要求記錄頭痛發生的情境、頻率、還有他的反應(頭痛發生時的感覺、想法、行為等)。接著,找出可以合理解釋他出現這些反應的原因(自我期許太高、工作環境壓力太大、遭受批評等),最後嘗試改變他的對此的反應和想法。 =====處理困境-改變壓力來源或者改變個人與壓力來源的關係===== 1.'''攻擊''': :破壞、去除或者減弱威脅。<br> 2.'''迴避(逃離)、避免、減少壓力源''':<br> :相對於正面因應,迴避(defending)為另一種面對壓力的方式。迴避壓力包括否認、幻想、轉移注意、實際的逃避行動、遠離、認知上的逃避、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接受屈從等等。迴避能將壓力排除於意識外,否認負面情緒。例如:明天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考試,但你因為還沒有準備得很好而感到相當不安,而選擇去從事一些能讓你從這個不安的情緒上分心的有趣的活動─參加一個派對或是去拜訪久久不見的好朋友等等。<br>雖然迴避並不會使這個問題被解決,大考依舊存在,而你卻更沒有時間準備它,導致緊張的情緒更加嚴重,但在短時間之內,你會比較感受不到壓力。迴避的方式對於減緩某些情緒上有很大的功用,例如擔憂、不適、或是疼痛。但是在你處理壓力來源失敗後,它會有相當嚴重的缺點,當無法避免的壓力再次襲擾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減緩。 =====生理回饋===== :生理回饋是用來幫忙學習如何將身體完全放鬆,也可用來控制會導致緊張或生理疼痛的生理功能。在生理回饋的訓練中,參與者接收心理狀態的訊息,並試圖改變它。主要分為 3 個過程: #以儀器測量生理媒介的變動。 #將這些量度化為可讓人明白的形式。 #回饋這些訊息,讓當事人學習去控制自己的身體。 :例如:研究者在參與者的前額(最常見被緊張影響而造成問題的區域)上貼上一片電極,偵測他的肌肉反應,以聽覺的方式回饋給參與者,當肌肉緊張時聲音即會提高,反之則降低。參與者即可透過控制音調的高低,學習將肌肉放鬆。維持訓練一段時間後,參與者便漸漸能不透過回饋訊息,辨識自己緊張的徵兆,並控制肌肉的放鬆。 =====放鬆訓練===== :過度的壓力會造成心理或生理的疾病,因此適度的放鬆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放鬆訓練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包括教導如何深度放鬆及集中思考。傳統上認為,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生理歷程(例如:心跳、血壓),並非意志所能控制,然而實驗結果證明,在放鬆的情況下,生理上發生的反應有:血壓下降或趨於穩定、心跳速度下降、呼吸變緩變深沉、肌肉放鬆等等,透過學習及訓練,可以習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及血壓。。 :常見的放鬆訓練有:腹式呼吸法、靜坐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訓練法、生物回饋法、瑜伽等。 :: '''1.靜坐法(Meditation)''':靜坐是利用心靈的活動來影響身體歷程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為使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選擇焦點放置的位置(如:外在的目的物、默念重複的字句或聲音等),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改善睡眠品質,促進自我實現,達到正向心理健康的狀態。 :: '''2.自我暗示訓練法(Autogenic relaxation training)''':自我暗示訓練包含了生活中常聽到的催眠,藉由自我激發、自我誘導來使身體感覺放鬆,接著使得放鬆感進入心理層面(由外而內),與前面的靜坐法從心理影響生理(由內而外)不同,然而卻同樣對於對於減低憂鬱、焦慮等有顯著效果。 :: '''3.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漸進式放鬆法又叫做神經肌肉放鬆法,主要藉由身體肌肉(上半身肌肉為主)的漸漸依序放鬆,達到放鬆身體進而使心理鬆弛的狀態。 :: '''4.瑜珈呼吸(Pranayama)''':又稱「深呼吸」,是指在呼吸時,有意識地利用橫膈膜收縮來擴張肺部體積,增加空氣的流入和流出,並慢慢減少每個呼吸週期的頻率以調節呼吸。這種緩慢的呼吸模式可以增加呼吸系統、胃腸道,以及心血管系統內的迷走神經活性,而迷走神經會再將循環系統的內的感受訊息,傳遞到與心理和行為反應有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達到降低血壓、降低心率、減緩戰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等效果。另外,深呼吸還能刺激多巴胺與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影響杏仁核和其他腦區,從而促進積極正向的情緒,並改善焦慮與抑鬱症狀。由於呼吸調節中樞的神經反應相當迅速,使得以上深呼吸的好處大多能夠立即見效,建議可以配合芳香療法、聆聽舒緩的音樂等,來提高放鬆的效果。 : 另外再介紹幾種常見的瑜珈呼吸技巧: :: '''1.鼻孔交替呼吸法 (Nadi Shodana Pranayama)''':有助於體內的氣能循環來淨化氣脈,有研究證實透過規律的練習可以幫助安定神經系統、提高平時的專注能力、增進心肺和認知功能。一次練習建議至少 10 分鐘。 :::練習步驟: :::(1)用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氣。 :::(2)左鼻孔接著再吸滿氣。 :::(3)右手無名指壓住左鼻孔閉氣。 :::(4)放開拇指,右鼻孔呼氣後再吸飽氣。 :::(5)拇指按回右鼻孔。 :::(6)換左鼻孔吸器與呼氣,接續這個循環 :: '''2.三角呼吸法 (Triangle Breathing)''':將呼吸週期在腦海中聯想成「吸氣-停頓-呼氣」的三角形,保持每步驟 3 秒的節奏,練習過程中可漸漸延長呼吸週期。透過放慢呼吸,能夠增加大腦的含氧量,有助減壓、提升專注力和效率。 :: '''3.方形呼吸法 (Square Breathing)''':將每個呼吸週期想像成一個正方形,使用 1:1:1:1 的比例進行吸氣、吸氣、呼氣和呼氣。這個呼吸法可以讓身體放鬆並保存能量,有研究表明它對肌肉疲勞、頭痛和其他與壓力相關症狀的舒緩很有幫助。(Practical Stress Management, Romas & Sharma,2017) :: '''4.喉式呼吸法 (Ujjayi)''':代表勝利、成功,也有從束縛中獲得自由的意思。又叫做勝利呼吸法。想像要對鏡子哈氣,讓它起霧,接著嘴巴閉起,保持嘴型,鼻吸鼻吐,喉嚨輕微收縮,會發出海浪般的聲音,重複練習25次。可改善肺部功能,消除咽喉中的粘液、提升副交感神經、提升心跳變異率(HRV)。 : '''關於呼吸的 TED Tal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cQpNr_KA4&t=236s Breath – five minutes can change your life – Stacey Schuerma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TJOAI0UoU&t=357s Change Your Breath, Change Your Life – Lucas Rockw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21&v=slKAFdJ8ZHY&feature=emb_logo The powerful secret of your breath – Dr. Romila Mushtaq] =====營養與壓力===== :營養與壓力的關係仍不清楚,然而我們卻知道某些食物能產生類似壓力的反應,而由食物供應的某些物質卻能因壓力而被消耗,並且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也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當而惡化。首先,營養不均衡,不管是某些特定營養過量或是不足,均會導致疾病產生,因而引發明顯的壓力。以兩項常見疾病為例:第一,冠狀心臟疾病與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息息相關,若我們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且過少的不飽和脂肪,將容易造成冠狀心臟疾病。第二是癌症,各種癌症生成的成因相當複雜,然而許多研究早已證實癌症與飲食有關,一般來說,攝取少量脂肪,多量的高纖、抗氧化素食物等,都有助於癌症的預防。其次,營養與適度的控制身材也有直接相關。因為我們受到大眾傳播媒體洗腦式的影響,長期以來認為理想的身材是玲攏有致,無止盡的過度強調瘦身,這樣一來當我們身材不符合社會審美標準時,我們就有了必須減重的壓力。於是,對於某些因為身材特別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可能會採取較激烈的偏方減重,導致嚴重營養問題。再者,有些食物的組成與壓力有特別的關係,例如某一類食物被稱為擬交感神經作用(如:咖啡、可樂、茶、巧克力等),在體內會造成壓力荷爾蒙釋放,因此使得心跳加速及血壓升高,促使神經系統更活躍,也更容易使壓力因子引誘壓力反應。除此之外,維生素 B、C 也與壓力作用有關,因為皮質素的生成需要借助此類維生素,而當長期壓力將消耗此類的維他命,導致對壓力逐漸力不從心。最後是糖的攝取,糖的攝取過度將耗損維生素 B 並且加劇壓力反應而來產生的不適。許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食物飲品,實際上也和壓力的增長與釋放有關,以下將列舉說明: :# '''綠葉蔬菜''':綠葉蔬菜內含有較高含量的[[w:葉酸|葉酸]],胺基酸經過葉酸的修飾後,可以成為[[w:多巴胺|多巴胺]](一種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壓力的釋放有關)的前驅物。故研究顯示多吃綠葉蔬菜的人和對照組比較起來,有較為開朗的趨勢。 :# '''火雞肉''':火雞肉之所以和壓力調控有關聯,主因在於它可以提供我們的必須胺基酸-[[w: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的,必須透過攝取食物的方法來獲得)。色胺酸經過修飾,可以成為[[w:血清素|血清素]],它和壓力釋放和開心的感覺有關聯。研究顯示,將兩組人分開來做實驗,為期十五天,一組人吃安慰劑,另外一組人服用含有色胺酸的物質,後來發現,服用色胺酸的組別心情有較為愉悅的趨勢。富含色胺酸的食物除了火雞肉外,其實還包含了豆腐、魚肉、種子、堅果、雞蛋等等。 :# '''燕麥食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可以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而我們的人體之中,大腦所使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葡萄糖,這也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第二種是酮體,這是長鏈脂肪酸代謝後的產物,也是飢餓後約兩三天,血液中濃度會大量上升的物質。因此,大腦是我們人體中能量消耗最劇烈的器官,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可以讓它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運用,不用再去透過糖質新生、肝醣分解來維持血糖濃度,降低大腦壓力。然而,在攝取碳水化合物的同時,雖然可以降低壓力,但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血糖的調控,如果長時間使用太高糖分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胰島細胞過勞、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等副作用。 :# '''優格''':優格內的乳酸菌可以調整腸胃道的菌相。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人體內的細菌組成,對我們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和壓力、血壓、心血管疾病都有關係。我們有自律神經可以透過大腦來調控腸胃道,相反的,腸胃道的神經也可以反向調控大腦,因此,降低腸胃道壞菌的含量,和壓力釋放可能會有關係。 :# '''鮭魚''':食用鮭魚可以降低壓力,原因在於鮭魚之類的深海魚,其富含omega-3長鏈脂肪酸,該脂肪酸具有許多不飽和雙鍵,它可以抑制一些壓力賀爾蒙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研究顯示,使用omega-3的人,相較於單單服用安慰劑的控制組,可以降低約百分之二十的焦慮感。 :# '''藍莓''':藍莓可以增加大腦血清素濃度,減輕憂鬱症困擾,這項研究更發現,藍莓還能增加「SKA2」基因表現,這或可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引起的種種負面情緒、負面行為。 :# '''巧克力''':巧克力可以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的釋放,像是可體松等等,進而調節我們對壓力的反應。而巧克力裡面所含有的可可亞,也可以使血管壁舒張,而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所攝取的巧克力濃度最好大於百分之七十,較能避免過多的醣類攝取。 :# '''抹茶''':抹茶有茶胺酸。研究顯示,茶胺酸能夠穿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BBB),具精神方面的作用,能降低心理、生理壓力並提高協調能力,與咖啡因協同。 :# '''內臟食品''':因動物內臟富含維生素B群,其與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5 羫色胺酸)合成有關,因此能影響情緒調節。 :藉由上述所提及的食物可以減少壓力,但有些食物反而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的能力,因此應避免攝取: :# '''高糖類食品''':當我們攝取糖分時,身體就會釋放出胰島素來吸收多餘的果糖以調節血糖水平,而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水平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像是: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將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 :# '''咖啡因''':咖啡因可以干擾人類的睡眠,而睡眠不好自然就會影響到對付壓力的能力。研究發現,只要 200 毫克的咖啡因(一般連鎖咖啡店所販售的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使體內皮質醇的水平增加約 30%,並且會維持 18 個小時才緩慢下降。不過,只要在對的時間並適量的喝咖啡,就不會對身體有如此傷害,建議最好在早上七點到九點時喝一杯,因為研究發現,皮質醇在早上起床時分泌最旺盛,這時對咖啡的刺激較不會敏感。此外,也可以改喝紅茶,因為有實驗證明,紅茶能降低皮質醇濃度,所以如果覺得壓力大時,不如來杯紅茶吧! :# '''油膩食物''':炸雞、薯條、比薩等,這類食物脂肪比例高,容易阻塞血管,使血液混濁、換氧能力下降,膽固醇指數升高,造成壓力高居不下。久而久之,更會埋下血管硬化、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運動===== :運動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藉由運動消除壓力是由歐美各國家開始提倡由工作場所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其中以健康體能常被列為優先實施的項目。因為運動可以藉由放鬆來保護處於壓力下的我們,亦可建立自信和自尊,這都是對抗壓力的重要武器。當我們自尊或自信低落時,只要一點點不愉快的情況,都可以變成壓力的來源。但因運動而脂肪變少、動作變快、身體變強壯、身材更好時,潛意識會將控制身體的感覺,轉化成控制生活裡每一件事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運動能有效消除壓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定期從事有氧運動者,心跳和血壓都會比較低,因此在面對壓力時能降低心理出現疾病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在探討壓力管理時經常會涵蓋運動。相關研究指出,與僅有接受醫療的慢性胸痛患者相比,有接受壓力及運動訓練的患者更有助於減緩心絞痛的發生。從研究中我們也能得出強健的身體有助於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的結論。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性的肥胖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對健康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缺乏運動可能使生病的風險加倍。中年時期缺乏運動,也將縮短壽命。多項研究表明,運動也跟心理健康高度相關,例如對情緒的控制能力。運動使心情變好,同時減輕憂鬱及焦慮的症狀。被診斷為重鬱症的患者在進行有氧運動療法後,症狀得到比接受精神療法的患者更明顯的改善。同時,進行有氧運動療法的患者復發機率較低。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耐力訓練與精神狀態的改善極度相關。受試者在進行耐力訓練後,精神狀態的評估上明顯變好,在疑惑、憤怒、壓力的指數上也明顯下降。進行健走的人也更容易表現出正面的想法。 :除了傳統的運動,如跑步、耐力訓練、球類運動,其他的運動,如瑜珈和舞蹈,也對精神的狀態有正面的反應。一項研究將受試者分成三組:瑜珈組、舞蹈組及控制組(演講授課)。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瑜珈和舞蹈教學的受試者對於壓力及負面情緒的感知下降,其中對中年的族群有較明顯的改變。因此,又對青少年進行了另外一項實驗排除了其他的可能造成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差異及飲酒量。研究證實,運動與憂鬱症狀成反比的關聯性,且一些非傳統所認知的運動,如舞蹈,對於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跨越各個族群。對於老年人進行的研究也顯示,運動可以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減弱的情形發生。對於成年唐氏綜合症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進行運動和健康教育後,患者能夠增進自我的能力、有更正面的期待、對生活感到滿意、減少認知與情緒的障礙。 :除此之外,人會變得更有能量,有創造力,減輕生理上的疼痛感,或是免疫系統提升等等,這些好處都可以透過放鬆訓練來達成。例如: :* '''肌肉放鬆訓練(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此種方法為透過反覆緊繃與放鬆肌肉,讓訓練者了解自己身體肌肉的緊繃與舒張的差別,因此當壓力來到時,訓練者可以馬上透過肌肉的緊繃感來感受到,並做出立刻的調整使自己放鬆。 :* '''全身掃描式冥想法''':這種方式是將注意力從體外轉移回體內,透過掃描的方式來檢視自己身體所發生的狀況,藉以達到放鬆的效果。 :* '''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也屬於一種靜坐的方式,與全身掃描式冥想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正念修行鼓勵冥想者找到一個靜謐的的方,盤腿而坐,將精神集中於一些特定重複的事件上,如專注於深呼吸使空氣進出鼻腔的過程,抑或是幾個有意義反覆出現於腦海中的字詞。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冥想者將心神集中在當下,不用去思考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藉此達到放鬆壓力的目的。 :*'''韻律運動(Rhythmic movement)''':與其他運動方式不同,韻律運動所做的動作通常是穩定,而且持續的,如慢跑、游泳、舞蹈、健走、划船等等。當人們從事韻律運動時,可以很有效的降低壓力,然而,如果能夠將精神更集中於當下的動作,如感受身體的重心變化,慢跑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足部接觸到地面的瞬間,和呼吸的節奏,將可以獲得最大的預期效果。 :* '''視覺化訓練(Visual training)''':透過訓練者將眼睛閉起,想像自己身處於讓自己能夠感受到放鬆的地方,如海灘、森林裡、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等等。 :* '''瑜珈(Yoga)''':結合了動態和靜態的動作,以及深呼吸。在做瑜珈的同時,可以放鬆心理壓力,也可以訓練身體的柔軟度與強韌度。 :* '''太極拳(Tai Chi)''':一種中國傳統的武術,透過緩和的動作,和較無競爭型的拳法,讓練習者可以專注在當下自身的狀態或是呼吸的節奏,因此可以用來舒緩壓力與自我調節。因為太極拳拳法溫和,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學習,太極拳除了有以上的好處外,也可以具有復健的功能。 : 上述的各種紓壓方式,都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專家建議一天之中最好能夠空出十分鐘來進行這些放鬆訓練,若訓練者想要將效果達到最大化,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練習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為重新評估壓力,從壓力較小的面向去看待那些壓力來源。這種方法涉及到認識那些導致你感到焦慮的想法,使自己以一個更平衡、更真實的方式去面對這些情況。例如:被解僱,換言之也是提供自己另一個機會,使自己有機會找到一個更符合自己期待、薪水更高的工作。認知重建特別適合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做'''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是認知重建的一種,是與其他有相似情況的人做比較。心理學家泰勒雪萊首先在研究乳腺癌患者時注意到,有一部分的患者會透過'''向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對比其他病情比她們更嚴重的患者,而使得她們對自己的病情感到較為樂觀(請注意:在做向下社會比較時,沒有人對於別人的病痛感到一絲喜悅,主要目的在於讓病患發現並承認有更嚴峻的情況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讓他們明白他們的情況並不是最糟的)。 :以下列舉幾種方法幫助認知重建: :'''1.試著發現自己甚麼時候開始出現認知扭曲的現象:''' :將生活中的注意力放在自己何時開始出現認知扭曲,並將這些狀況記錄下來。舉例而言,當自己被老闆叫到辦公室之前,傾向於負面思考的人常常會開始幻想有甚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但實際上而言,狀況並不會總是如此。此時的作法可以是將自己先拉出想像中的情境裡,再考慮最好的情況與最差的情況,接著考慮現實生活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上述例子來說,最好的情況可能是升職加薪,最糟的情況可能是被免職,然而現實中的狀況可能只是被交代下周的例行公事而以。有了這樣的思考,就能避免認知扭曲的人們往糟糕的情況思考,少去許多不必要的擔憂。 :'''2.追蹤過度思考的情形:''' :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們有時候會花許多時間不斷的對某些生活上的問題鑽牛角尖,此時可以做的事便是將一周之中每天用來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和內容,用紙筆或電腦紀錄下來,在該周結束前拿出所做出的紀錄表,衡量該周中所花時間鑽牛角尖的問題,有多少比率的問題被成功解決,由此便可讓人了解這些思考所花的時間是否合理,是否是過度壓力所帶來的結果。 :'''3.測試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舉例來說,需要認知重建者認為自己非常的忙碌,在一周之中完全沒有時間休息,因而導致焦慮的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法來證實這樣的想法是否是正確的。首先,在第一周時,受試者按照重前的生活步調生活,利用紙筆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每件事情的完成率。第二周時,受試者做與第一周相同的工作內容,每工作六十分鐘,就稍微休息五到十分鐘,同樣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完成率,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評估受試者的想法是否有偏誤,也就可以做出適當的改善。 :'''4.找出證據挑戰自己負面的想法:''' :舉例而言,需要認知重建者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非常的沒用,無法成功完成任何事情,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出證據反駁自己。先做出兩欄的表格,一欄寫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另一欄寫出自己是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在固定的時間內,將自己所做出的事情紀錄下來,和表格裡面所寫下的事項相互比對,看看哪一欄的得分較高,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受試者明白自己的能力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糟糕,認為自己沒用只是因為認知上的執念所造成的。 :'''5.自我同情:''' :以自我同情的方法來取代自我批評。舉例而言,當認為自己做錯事時,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可能會開始嚴厲的指責自己,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嚴重。此時,我們可以改用自我同情的方法,在自己心裡和藹地和自己對話,例如:說這件事的發生其實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下次再改進就好等等。如此一來,心理的壓力也就不會這麼大,有別於俗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法為「'''寬以律己,寬以待人'''」。研究顯示,當我們使用這個方法後,除了對壓力釋放有益外,人們對他人的看法也會變得溫和包容,不會像原本一樣嚴苛。 :'''6.故事重構(Reframing limiting beliefs/ Re-authoring stories):''' :許多限制性信念是在童年時期產生的,它們逐漸融入我們身分的一部分,例如「我不夠優秀」、「我不漂亮」、「我不聰明」等,使我們總是以負面角度看待事情,甚至忽略好的面相並放大其中不愉快的感受,久而久之容易形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A0%E9%9D%A2%E5%81%8F%E8%AA%A4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我們認為這樣形塑故事的方式是在保護我們避免受到拒絕和羞辱,然而實際上,它們並非事實,而且負面偏誤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顆,最終留下痛苦的記憶。 :故事重構的練習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強化自我價值,也能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幫助建立與這個世界良好的連結,過著更加充滿活力和靈感的生活。好的故事還能促進大腦多巴胺與催產素的釋放,有助於增加各腦區的活躍度與增強愉悅感受的神經連結。以下提供簡單的故事重構步驟: # 暫停、停止和反思:如果你對某項活動或想法感到恐懼或抗拒,請暫停,並意識到你在「情緒低落」的思考 # 明白你的想法不是事實: 先寫下你內心直白的想法。反思你的想法,了解到你是透過賦予事件意義而創造了這些“謊言”,但它們並不是關於「你」的真相。試著找出證據告訴自己,這個故事是“謊言”、是限制信念。 # 重拾權力:改變你訴說自身經歷與生命的方式。藉由賦予故事全新的意義,重塑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認知。停止將結果歸咎於外界因素,因為只有你才能掌控你的思想和生活。 # 與他人談論: 與其他人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想改變舊的、限制性的故事的人。 :TED Talks: [https://www.ted.com/talks/emily_esfahani_smith_there_s_more_to_life_than_being_happy/footnotes?utm_campaign=social&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ontent=talk&utm_term=social-science&fbclid=IwAR11mMdAsuOH5Mic32n0vSRk3fCt4O_3aDoxzmwpJEXkFp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增進適應與心理衛生的方法==== 壓力調適的方法很多,並不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也要依照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減輕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檢視因應壓力方式===== 當個體面臨威脅的情境時,為了避免產生壓力,常會採取慣用的適應性行為來因應,這種行為稱為防衛機轉。適當的使用防衛機轉可以避免壓力的威脅,但如果過度使用防衛機轉,反而變成逃避問題,只會讓壓力更大,甚至可能衍生出身心症狀,對個體是相當不好的,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下列幾項: # '''否定作用''':只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適時加以否認,這是因為心理上不能忍受事實所帶來的痛苦,而寧願相信一切都是錯誤,例如:看恐怖電影時緊閉眼睛、掩耳盜鈴以及鴕鳥心態等。 # '''投射作用''':為了降低心中的焦慮,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與情感等,轉嫁到別人身上而歸咎他人。例如:自己不習慣新換的髮型,就認為別人投過來的眼光也都在評論自己的髮型。 # '''反性作用''':指的是以相反方式來表達內心不為人接受的衝動或慾望,為了對抗焦慮或壓力,而主動表現出與內心想法完全相反的行為。例如:明明討厭老闆卻表現得很恭敬;明明喜歡他卻總是批評他,表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 # '''退化作用''':指遇到挫折或壓力時,以原始而幼稚的方法來面對,例如:早就會自行上廁所的五歲幼兒,卻在弟妹出生後開始出現尿濕褲子的現象。 # '''幻想作用''':意指個體遭受現實的挫折或困難時,無法做有效處理,就用不切實際的想法使自己脫離現實世界,藉以降低焦慮和獲得內心的滿足,例如:失戀的人沈溺在我的白雪公主(白馬王子)很快就會出現在我眼前,公主和王子從此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想法中。 # '''補償作用''':指企圖彌補真實或想像中的缺陷,以減輕心理的不適,例如:身材矮小的人穿矮子樂、高跟鞋;沒機會唸書的父母逼迫小孩取得大學文憑。 # '''轉移作用''':指對某一對象的情感無法直接表達時,就將它移轉到其他的對象,例如:老公在公司被老闆罵,回家找藉口罵老婆,老婆藉機打小孩,小孩拿東西丟狗。 # '''昇華做用''':指將原本不被接受的衝動或慾望,引導到具有建設性、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或情緒表達,例如:喜歡玩火的小孩,長大去報考消防警察。 # '''合理化作用''':指一個可以被接納的方式或理由,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或行為。例如:考試考不好,怪老師題目出得不好。 =====增進自我覺察===== 當壓力超過身心負荷時會傷害身心,引起疾病,所以早期發現壓力徵兆才能穩住生活,避免生理變化導致病變,或是生理反應過劇引起情緒與行為失控。 1.身體徵兆:看看自己的睡眠狀況、心跳次數如何;是否有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食慾是否不振或大增 2.情緒狀況:是不是心煩、生氣、沮喪、缺乏信心;觀察注意力有沒有受影響;有無變得愛批評、易怒 這些都是簡單自我檢視的方法,唯有察覺到壓力,才能學習何時該放鬆,可以運用壓力指數量表自我檢查。 =====合理的認知、正面思考===== 要維持身心的每一層面及系統的運作正常,需要許多不同元素,如愛、快樂、成功、信心、喜悅、健康等,讓我們不斷向前進步。一個正向思考的人,即使人生坎坷,在每個階段性的生命歷程中都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正面迎接挑戰。這樣的人身心會比較健康,也能過著比較快樂的生活。反之,如充滿懼怕、焦慮、仇恨、抱怨、消極等悲觀心態,只會使我們對自己或整個大環境更加不滿,不僅於事無補,體內的壓力化學物質也會隨著大大增加,最後可能導致我們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面對的失敗也可能更加深心中的無力感及種種負面情緒。 =====培養適當的情緒管理===== 情緒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事件是否會讓我們感到心煩,決定於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如果懂的控制或改變態度,就能管理我們的情緒。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搭配正念的練習,將情緒視為一種數據,好好感受該情緒外,並仔細思考為何會有這種情緒的出現,舉例來說,當我們感到悲傷的情緒,避免說 "I am sad.",而改成說 "I feel sad.",藉此不將自己等同於悲傷,而能更客觀的檢視情緒。另外,當我們處於焦慮或低潮時,也可以主動尋找生活中能帶給自己快樂的事,如繪畫、寫作、雕塑、烹飪、園藝、唱歌或聊天等,讓他們制衡煩惱,將有助於增進自信心,改善自己的情緒,帶來喜悅。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先靜下心來,保持頭腦清醒,對問題做合理的評估,以理性、冷靜的心作分析,找出應變方法,並確立合理的目標,用好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擬定實際可行的解題計畫,訂定成功的時間表,按部就班實行。碰到棘手的難題想不出解決方法時,不要痛苦地獨自面對或消極地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除了可藉重長輩及有經驗的人提供問題解決方式,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相信自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所謂「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iency )。 美國心理學家[[w:心理學|阿尔波特·班杜拉]]( Bandura, 1977 ) 指出,自我效能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與評價,自我效能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與行動,包含一個人願意為特定任務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會進一步決定一個人在任務中能夠展現出來的能力。 =====選擇與快樂=====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論顯示出人們對失去的反應比得到要強得多。在選擇增加的初期,幸福感也會增加,但很快就會停止不再增加(好的感覺停止)。因為做出選擇的當代表著也失去了所謂選擇的。因此從選擇少到選擇多時,不好的感覺會隨之增加。最後的淨值是,在某個臨界點之後,選擇的增加反而降低快樂的程度。也就是選擇越多,並不表示會越快樂,相反的會變得更不開心。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其實人類無須選擇其所喜歡的,因為會愛其所選擇的。 =====自殺防治===== '''對自殺的誤解''' *如果一個人想自殺,不會尋求幫助。 自殺倖存者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在尋死前6個月曾經尋求醫療協助。 *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自殺,沒有任何人或事情可以阻止他。 即便是重度憂鬱者,想自殺的念頭只是想終止痛苦,因此到自殺前一刻都可能還在搖擺,也可能隨時間逐漸減緩。 *想要自殺的人一定是瘋了。 嚴重的情緒困擾並不等同於瘋狂。行為看起來像精神病也許只是憂鬱、沮喪、哀傷或受挫的結果。大部份的自殺企圖者都有重鬱症,但大部份自殺死亡的人也都經歷過重大的生活失落。 *將自殺掛嘴邊的人不會真正去執行。 幾乎每一個自殺者都會給某些線索或警告,千萬不要忽略。例如像「如果我死了,你就會後悔」、「我真希望我死了」等,不管他是不是開玩笑,都可能是嚴重的自殺訊息。 *談論自殺會給別人自殺的念頭。 你不會因為討論自殺而逼使自殺者自殺。反而會讓他覺得你了解他的痛苦,並有助於讓他釐清自殺的想法。 *自殺是自私的行為。 一部分的人認為自殺者是自私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然而,自殺往往是由於極端的心理痛苦或絕望感,而非自私。 *自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是解決困難或痛苦的方法。然而,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而是一種無法撤銷的極端行為。 *自殺只影響自己。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只是個人的問題,並不會影響到他人。然而,自殺對親友和社區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情感上的傷害和心理創傷。 *自殺者總是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大部分人對自殺者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患有明顯的精神疾病,但事實上,自殺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僅僅是精神健康問題所致,因此不可總結出自殺者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自殺警訊''' 大部分成功的自殺都是有計畫的,且自殺之前是有徵兆可循的。自殺者當中三分之二曾表達過自殺意念,三分之一曾有明顯的自殺企圖。以下舉出數個方面的自殺警訊: *語言方面 藉由話語、文章、日記、社交平台......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常以死亡為話題或表示告別等。 *心情方面 情緒低落,覺得絕望、孤寂、無助等或突然的情緒變化(如:嚴重憂鬱症者突然變得活潑開朗)。 *想法方面 產生「我什麼都做不到」、「我沒有用」、「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沒有人能幫我」......等負面想法。 *行為方面 產生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放棄財產、由開朗變退縮、與家人或外界關係變的疏離、淡漠、常獨自在危險地方徘徊(如:頂樓、海邊等)。有些自殺者會留下遺書,內容包括:要求原諒、譴責別人等。 *外表方面 睡眠與飲食狀況混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有憂鬱的徵兆。 '''自殺防治策略''' 若出現自殺念頭,即代表個人的心理狀況已非常糟糕,需要及時採取行動。以下提供數個應對自殺念頭的建議: *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請立即與心理健康專家、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聯繫,尋求專業幫助和支持。他們可以提供安全的環境和適當的治療,幫助你處理自殺念頭和情緒困擾。 *與親友溝通 請及時與信任的親友分享你的情緒和困擾,尋求他們的支持和陪伴。這是因為與親密的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可以減輕心理負擔,並獲得理解和安慰。 *使用社會求助資源 請撥打自殺防治熱線(可撥打1925、1995、1980)或尋求其他求助服務,如心理諮詢中心、心理健康組織等。這些服務提供24小時的支持,並有專業人員隨時準備幫助你。 *遠離自殺手段 請立即遠離可能的自殺手段,如毒藥、利器或高處等,以保護自己的性命安全。 *保持積極的生活方式 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適度的運動和飲食,保持良好的社交和人際關係,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減輕情緒壓力。 *接受治療 如果你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或焦慮症,請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藥物治療。專業的治療可以幫助你管理情緒和情感,重建自信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避免獨處 請避免長時間獨處,尋找社交活動和支持群體,與他人交流和互動,減少孤獨感和隔離感。 == 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 == === 產前期間的壓力暴露 === 許多健康問題的起源和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追溯到在子宮的生活。胎兒發育是一個對環境因素高度敏感的時期,因為細胞在精細和精確的協調過程中迅速增殖和快速分化,從而產生復雜的系統。因此,壓力引起的紊亂可能導致錯誤的發展步驟,這些步驟可能在出生後期間(激活效應)或生命後期(編程效應)立即出現,增加成年期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ref group=心理影響>Seckl, J. R., & Meaney, M. J. (2004). 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 63–84. https://doi.org/10.1196/annals.1314.006</ref>。 在產前期間,關於壓力影響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母親的糖皮質激素通過胎盤傳遞,導致胎兒暴露在母體的壓力源。 *'''胎盤的糖皮質激素代謝''' 糖皮質激素對胎兒發育很重要,並且與器官成熟相關。糖皮質激素與快速組織成熟的關聯對於有早產風險的嬰兒尤為重要。糖皮質激素的給藥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用於在肺中誘導快速表面活性劑的產生,從而改善新生兒的活力。然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會對胎兒的生長和成熟模式產生負面影響,並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留下痕跡。胎盤對胎兒暴露於母體或外源糖皮質激素的保護屏障通過酶 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 2 型(11β-HSD)起作用,其將糖皮質激素代謝為無活性的 11-酮形式。然而,當糖皮質激素超過一定限度時,例如在產婦糖皮質激素治療期間或長時間處在壓力下時,11β-HSD 飽和無法代謝過多外源糖皮質激素。此外,一些合成的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對 11β-HSD 具有低親和力,因此容易穿過胎盤。 #過量的母體糖皮質激素產生,例如在母體暴露於慢性應激範例的情況下。 #母親施用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接觸到 11β-HSD 抑制劑或先天 11β-HSD 缺陷都會導致醣皮質素胎盤屏障的破壞。 *'''動物實驗中看到產前壓力的影響''' 囓齒動物研究中,發現產前壓力暴露會對懷孕母親和後代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後代身上。妊娠期間暴露於壓力可能導致低出生體重。然而,產前壓力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會對成人時期產生嚴重的長期病理影響,即所謂的“糖皮質激素編程”(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例如,產前糖皮質激素暴露導致成年期的代謝功能障礙,例如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症和高血糖,也導致大腦改變和相關行為變化。此外,產前期間糖皮質激素暴露也會導致成年期情感和情緒行為的改變 。例如,產前暴露於合成糖皮質激素導致過度焦慮,增加恐懼和對負面刺激的過度活躍,這與增加的中央腦膽鹼能活性相關。此外,產前暴露於糖皮質激素會通過干擾中腦皮質激素多巴胺迴路導致動機驅動缺陷。 除了使用囓齒動物的研究之外,還有許多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這些研究表明,產前給與地塞米松藥物會損害新神經元的增殖,但不會損害神經元的分化,不會造成長期損害神經發生<ref group=心理影響>Tauber, S. C., Schlumbohm, C., Schilg, L., Fuchs, E., Nau, R., & Gerber, J. (2006). Intrauterine exposure to dexamethasone impairs proliferation but not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newborn common marmoset monkeys. Brain path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16(3), 209–217. https://doi.org/10.1111/j.1750-3639.2006.00021.x</ref>。 最後,重要的是要注意雖然基於合成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給藥的動物模型非常有用,但它缺乏其他參與應激反應的分子給出的複雜性。此外,合成的地塞米鬆或皮質酮(例如在應激暴露時產生的那種)對皮質類固醇受體呈現不同的親和力。雖然皮質酮對 MR 具有更高的親和力,但地塞米松是糖皮質激素受體(GR)激動劑<ref group=心理影響>Reul, J. M., & de Kloet, E. R. (1985). Two receptor systems for corticosterone in rat brain: micro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tial occupation. Endocrinology, 117(6), 2505–2511. https://doi.org/10.1210/endo-117-6-2505</ref>。這種差異親和力可能對應激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已知 MR 和 GR 受體激活之間的平衡調節 HPA 活性(包括負反饋環)和行為<ref group=心理影響>De Kloet, E. R., Vreugdenhil, E., Oitzl, M. S., & Joëls, M. (1998). Brain corticosteroid receptor balance in health and disease. Endocrine reviews, 19(3), 269–301. https://doi.org/10.1210/edrv.19.3.0331</ref>。 *'''人類的產前壓力影響''' 一些臨床研究表明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不同的壓力因素與兒童易於發生情緒和認知障礙(例如注意力缺陷,焦慮和語言延遲)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Talge, N. M., Neal, C., Glover, V., & Early Stress,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cience Network: Fetal and Neonatal Experienc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7). Antenatal maternal stress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child neurodevelopment: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48(3-4), 245–261.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06.01714.x</ref>。除了母體暴露於壓力外,妊娠期間給予糖皮質激素也是後代壓力編程效應的來源。妊娠期糖皮質激素治療並不少見,已廣泛用於治療孕婦炎症性疾病(哮喘或全身紅斑狼瘡)、先天性胎兒問題(腎上腺或肺部畸形)或早產兒肺部發育風險(Lunghi et al,2010)。給孕婦施用皮質類固醇導致低出生體重<ref group=心理影響>Nyirenda, M. J., Lindsay, R. S., Kenyon, C. J., Burchell, A., & Seckl, J. R. (1998).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n late gestation permanently programs rat hepatic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in adult offspring.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01(10), 2174–2181. https://doi.org/10.1172/JCI1567</ref><ref group=心理影響>Reinisch, J. M., Simon, N. G., Karow, W. G., & Gandelman, R. (1978). Prenatal exposure to prednisone in humans and animals retards intrauterine growth. Science (New York, N.Y.), 202(4366), 436–43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705336</ref>,和在動物實驗上的觀察一致。此外,妊娠期接觸倍他米松(第 24-35 週)與 6 至 10 歲兒童的腦形態改變有關,即前扣帶皮層的皮膚變薄,同一項研究顯示這些改變與功能失調的情感行為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Davis, E. P., Sandman, C. A., Buss, C., Wing, D. A., & Head, K. (2013). Fetal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pre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9), 647–655.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3.03.009</ref>。 === 產後早期壓力 === 出生後,大腦繼續發展,結合了基因驅動的過程和環境資訊。此時通過樹突和軸突生長、突觸穩定和修剪積極地改善神經元迴路。因此,這一時期對環境特別敏感。壓力刺激可能會破壞特定的迴路並導致大腦形態和功能的永久性變化。 在出生後早期,考慮到從出生到斷奶的時間,受干擾的親子互動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壓力來源。後代的變化會立即或在以後表現出來。親子互動可能受到母親行為改變的影響(因此影響與嬰兒的相互作用的質量),或者可能被人為地破壞(例如在暴露於壓力源或通過母體分離的情況下)。 一些研究表明,人類的產後早期壓力,例如母親患有抑鬱症或嬰兒被忽視或被虐待,與生命後期對壓力的影響的易感性增加有關,並且易發展出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生活應用== ===讓身體產生腦內啡,從而將壓力降到最低=== 腦內啡(endorphin)作為腦下垂體所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其實是一種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由於可產生和嗎啡類似的愉悅、止痛感,故有「快樂嗎啡」之稱。 人體在運動和活動時會分泌腦內啡的荷爾蒙,它會讓人感覺良好,緩解疼痛,減輕壓力與緊張。 喝咖啡或茶、運動、冥想靜坐等,都會增加腦內啡,在過程中容易忘記煩惱與壓力、產生愉快的情緒。 當遇到挫折、不高興和人吵架、夫妻及朋友同事之間出現不愉快,都可立即離開現場,去運動打球等,待腦內啡這「快樂嗎啡」產生,就會較易想通所有事,更正面地去處理壓力,改善憂鬱低落的心情。若書念不下去,壓力大,出去跑步、打球、玩橋牌等,享受快樂感覺,當回來之後,腦內啡已經分泌,人也會因此變得豁然開朗,可以再次投入學習,有效面對壓力。 ===參加長跑,為什麼可以更有效減低壓力?=== 德國慕尼黑的科學家,曾檢測當地跑步俱樂部中的跑者大腦。他們在這些跑者快跑前後兩小時內,以正子斷層造影測量腦內啡的濃度。結果非常明確:跑步後,所有跑者腦中都檢測到很多腦內啡,特別是在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大腦中兩個控制感覺的區域)。之後,跑者描述他們的愉悅程度,顯然跑者越興奮,腦中存在的腦內啡就越多。 有科學證據支持,跑得越久,「跑者的愉悅感」也就越強烈。這解釋了長跑者為什麼會在跑到45分鐘之後開始感到愉悅,忘記了辛苦,因為大腦會不斷替自己增加腦內啡的劑量。故此,感受到這種狀態的可能性,也會隨著跑步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規律睡眠與紓緩壓力的關係===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的著作中提及一個理論,根據的是快速動眼睡眠時的腦部活動和腦神經化學的結合模式。這個理論會帶來一項特定的預測:快速動眼睡眠時的夢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夜間治療。也就是說,對於你一天之中經驗到的痛苦,甚至具傷害性的情緒事件,夜裡快速動眼睡眠時做的夢會把其中令人刺痛的部分剔除,於是第二天早上醒來時,情緒得到解緩。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腦中化學組成在快速動眼睡眠時發生的驚人改變。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 事實上,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只有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我們腦中才完全沒有這種刺激焦慮的分子。正腎上腺素又稱為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它之於腦,就相當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之於身體。 磁振造影研究中發現,在我們做夢的快速動眼睡眠期間,腦中與情緒和記憶相關的重要構造會重新活躍起來,包括杏仁體、皮質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以及主要的記憶中心:海馬迴。這不僅暗示做夢時可能進行情緒記憶處理過程,而且現在我們還了解到,情緒記憶的重新活躍,是發生在腦中重要壓力化學物質淨空的狀態下。 因此他猜想,在快速動眼睡眠時,腦是否在這種神經化學上的風平浪靜狀態(正腎上腺素濃度低),也就是「安全」的夢中環境理,重新處理令人不快的記憶經驗與主題。如此一來,我們醒來時,對於前一天或前幾天的不快事件,情緒應該會感到比較緩和,以上為他提出夢的夜間治療理論。<ref>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14780</ref> ===釋放腦中快樂、從容面對壓力、保持健康的生化知識: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 人體中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是產生快樂的生化物質,分別跟成就感、引以為傲的自尊感覺、愛的感受有關。 1.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有激勵作用的化學物質,在訂定、達成目標和成果認定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r> 行動例子:人確保依照這個途徑來慶祝成果,是讓多巴胺保持健康自由流動的關鍵。<br> 2. 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種能增強自尊的化學物質,當我們感到自己非常有意義、很重要、有價值的時候會被激發出來。<br> 行動例子:練習感恩,有助於觸發這種物質,多在戶外曬曬太陽,多生成維生素 D 也有同樣功效。<br> 3. 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與愛和依戀感有關的化學物質,負責增加親密度和信任感,建立健康的關係。<br> 行動例子:給他人一個擁抱可以產生這種荷爾蒙。 ==最新研究== ===新冠疫情導致的壓力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影響<ref>{{Cite web|title=疫情對年輕人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研究:壓力讓青少年大腦結構提早老化|url=https://heho.com.tw/archives/253852|date=2022-12-17|work=|publisher=孫珞軒}}</ref>=== 一項發表在《生物精神醫學》的研究<ref>Gotlib IH,et al.,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Mental Health and Brain Maturation in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Analyzing Longitudinal Data. Biol Psychiatry Glob Open Sci. 2022 Dec 1;3(4):912–8. doi: 10.1016/j.bpsgos.2022.11.00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471743; PMCID: PMC9713854.</ref>表示,與疫情大流行相關的壓力源在物理上改變了青少年的大腦,使他們的大腦結構看起來比疫情大流行前同齡人的大腦還要老了好幾歲。在 2020 年,成年人焦慮和憂鬱的程度就比前幾年增加了 25% 以上。 在研究中,透過比較新冠疫情前後 163 名兒童進行大腦 MRI 掃描,發現青少年在經歷 COVID-19 的相關管制時,大腦的發育過程,也就是皮質的變薄速度加快了。但截至研究當下,「大腦年齡」的這種加速變化只出現在具有長期逆境經歷的兒童身上,無論是暴力、忽視、家庭功能障礙等情況。研究人員指出,全球性的疫情發生時,每個人都在經歷某種逆境,擾亂他們的日常生活,所以經歷過此逆境的少年的大腦可能無法與幾年前的同齡人相提並論。 ===適度壓力促進大腦記憶功能<ref>{{Cite web|title=壓力不見得是壞事!研究:適度壓力能促進大腦記憶功能|url=https://tw.news.yahoo.com/%E5%A3%93%E5%8A%9B%E4%B8%8D%E8%A6%8B%E5%BE%97%E6%98%AF%E5%A3%9E%E4%BA%8B-%E7%A0%94%E7%A9%B6-%E9%81%A9%E5%BA%A6%E5%A3%93%E5%8A%9B%E8%83%BD%E4%BF%83%E9%80%B2%E5%A4%A7%E8%85%A6%E8%A8%98%E6%86%B6%E5%8A%9F%E8%83%BD-090000084.html|work=|publisher=孫珞軒}}</ref>=== 一篇發表在《神經心理學》期刊上的研究<ref>Assaf Oshri, et al., Low-to-moderate level of perceived stress strengthens working memory: Testing the hormesis hypothesis through neural activation, Neuropsychologia, Volume 176, 2022, 108354, ISSN 0028-3932, https://doi.org/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22.108354.</ref>發現,低到中等程度的壓力可以讓工作記憶能力變的更佳。工作記憶是這是人們用來完成日常任務的短期資訊。但這些壓力帶來的益處只適用於低至中度壓力,一旦壓力超過中度水準並變成慢性壓力,就會變得有害身心健康。此項研究結果表明,低至中度的感知壓力與工作記憶神經啟動的提升有關,進而改善了心理表現。在先前的研究中證實,低到中度的壓力可以幫助個人建立適應能力,並降低心理健康的風險,如憂鬱症或反社會行為。除此之外,適度的壓力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如何應對未來的壓力事件。 == 相關延伸文章 == #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PTSD-PTSD.htm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h/health_ph_stress.html 心理社交健康] # [http://www.kenkon.com.tw/health.php?act=view&id=987 適應障礙症]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637 加害者創傷?自戀衝擊?] #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2303/12009.htm 喪偶者的壓力源及因應方法] # [https://shh.tmu.edu.tw/page/HealthDetail.aspx?deptCode=11&seqNo=20180126100519982002 何謂圓禿]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references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g761d1rq19sgkjii938hf6ilogs0pe8 175790 175785 2024-04-26T07:25:07Z B12a01359 64898 /* 社會經濟地位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核心觀念== ===何謂壓力 === 1956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薛利'''([[w:en:Hans Selye|Hans Selye]],1907-1982)使用「壓力([[w:en:Psychological stress|Stress]])」一詞來表示那些'''會威脅到人心理恆定性的事物'''。 "Stress"和"Pressure"原先都屬於物理用詞,用以表示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力;兩者的差異在於力的來源,前者的來源是由'''個體內部產生的應付或抵抗力量''',後者的來源是在'''受力物體之外'''。以父母及孩子對於孩子未來之期許作例,父母期待孩子選填的科系及未來的發展而對孩子造成的壓力,可以稱之為「pressure」(因為來源是孩子個體之外的父母);而當孩子受父母期待所影響,試圖回應期待時,孩子就經歷「stress」(因為孩子個體本身產生回應的力量)。 至於健康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壓力,通常指的是「stress」。其中的單位面積就如同心理學中所提的「個別差異」,亦即在面對相同壓力時,個體所能承受的壓力也有差異。此外,薛利觀察到嚴重的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器官損傷和疾病。因此壓力(stress)是指身體因應任何外在要求而引起的反應,包括認知、情緒和生理等層次。作為一種心理上的感受,壓力可視為一種症狀,乃因應外在產生的反應;'''壓力也可被視為一種情緒的延伸,是對於外在狀態的改變所做出的抵抗。''' 綜合上述,壓力可以指涉以下三個層面: # '''壓力源(stressor)''':指引起壓力反應的刺激、產生壓力的'''因素''',可能源自內在或外在,具有'''不可預測或控制'''的特性,與動機(生理、心理、社會)衝突。壓力源的份量、強度、持續時間越長,則壓力越大。 # '''壓力歷程(stress process)''':即為'''壓力感受的形成'''。壓力感受的大小取決於多個因素,大致上包括「個人對壓力源的重視度」、「個人對相關事物和處境的管控能力」,和「個人對自我的期望」。 #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因應壓力而產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壓力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壓力反應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程度的壓力感,會在生理、心理、行為、甚至大腦等方面產生不同的表現或影響。在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感知威脅做評估時,[[w: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傾向產生綜合的應對反應;而負責周圍神經的[[w: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傾向增加激素活動,促使肌肉發揮最大功能。 ====壓力與情緒==== [[File:Back Cover, STRESS R US.jpg|thumb|Back Cover, STRESS R US]] [[File:Blausen 0614 LimbicSystem.png|thumb|Anatomical components of the limbic system]] 一旦認知判讀某一外在刺激是壓力源,訊息會傳導到[[w:边缘系统|腦部邊緣系統]]([[wikipedia:Limbic system|Limbic system]]),進而影響下視丘,使個體感受到情緒反應。一項生活事件經由個人之認知判斷,其意義對個人而言,如果是不確定或是具威脅的,則會引起焦慮;若事件的意義是挫折,則會引起憤怒反應;如果事件的意義是失落,則會引起憂鬱。而各種情緒,經常透過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表現出來。 不當的心理防衛機轉會增加個人的問題和適應的困難,如否定作用、退化作用、投射作用、身體化作用和行動化(acting out)。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則可以幫助個案處理情緒危機,如昇華作用和助人(利他)的想法等。以下為各種防衛機轉: :{| class="wikitable" |- ! 機轉名稱 !! 說明 !! 舉例 |- | 否定作用<br>(Denial) || 最原始、最直接的心理防衛機轉。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直接否定問題的存在,忽視或逃避問題。但否定並不能改變事實,因此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惡化。 || 因小孩命喪於車禍,而無法接受現實的母親,依然如故的為小孩整理房間、做飯,每天等候他回家,表現的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以上這些東西仍會影響人的的行為,使人做出自己也不明白的行為。 || 有一位法官每次遇到扒手,總會從重量刑。因為他以前在百貨公司曾被扒走皮包,當時憤怒的情緒一直存在於潛意識裡,無形中干擾法官的量刑。 |- | 轉移作用<br>(Displacement) || 個人的情緒、想法,因不能向當事人發洩出來,而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 成年人在公司被老闆罵,一肚子委屈又無處發洩,回到家看到小孩吵鬧,便怒火中燒,將所有的火氣都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情緒,推給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自己。 || 某人因為厭惡室友,而處處找對方麻煩,但又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對、沒正當道理。這時投射作用就可能發生,會認為是他的室友討厭他、找他的麻煩,所以他才會反擊。 |- | 退化作用<br>(Regression) || 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可能會出現幼稚、依賴等心智退回到年幼期的行為。 || 當有人犯了大錯不知道怎麼處理,他可能出現撒嬌、耍賴等小孩子行為。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人們心中有一些衝動與慾望,但自知這些衝動慾望是不能見容於社會的,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出來,為的就是要壓抑這些衝動與慾望。 || 一個小孩吸大拇指而被媽媽罵,此後他就把手放到背後,因為他擔心一旦大拇指放到嘴邊,又會忍不住吸了,所以反而刻意將手放到背後。 |- | 合理化作用<br>(Rationalization) || 任何現象,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得到的結果對人的影響並不相同。所謂合理化作用,便是為了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的相信特定解釋。 || 學生考試成績差,就怪罪於老師教得不好,而否定是自身能力的問題。 |- | 抵銷化作用<br>(Undoing) || 用一些象徵性的動作,來抵消另一些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過年的時候,打破了碗,要說一聲碎碎平安;見到了棺材,要唸聲佛號。目的都是為了抵消原有事物在心中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他可能採取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原有的缺陷,以減少不舒服的感覺。 || 一個運動很差的學生,刻意用知識上的成就來彌補運動上缺陷。 |- | 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之一。它的原理是:人們內心有些衝動與慾望無法排解,便改變成社會讚賞的行為來發洩出來。 || 一個人對於火有莫名的興奮,透過昇華作用,把對火的慾望改變成救火的行動,當了一位消防隊員。 |} ====壓力與生理==== 壓力反應是'''身心合一的系列與整體性反應'''。認知某一外在刺激為壓力源之後,會產生神經訊息,除了傳導到邊緣系統引發不同之情緒反應,也會同時傳導至管控運動肌肉的大腦皮質區([[w: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透過錐體和外錐體系統,增加肌肉強度,隨時準備行動,以面對外在壓力。 主控身體壓力反應的神經系統為——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神經肌肉系統。三大系統在情緒反應下會被活化,作用到各器官,而影響各器官功能: # [[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w:en: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促進新陳代謝的進行,使心跳加快,血液匯集到肌肉系統,促進肝醣分解釋出葡萄糖,促進腎上腺素分泌,盜汗和血壓上升。 # [[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w:en:parasympathetic system|parasympathetic system]]):降低新陳代謝,貯存能量,為身體做復原工作,故使心跳減慢,增加腸道蠕動與吸收。 # 神經肌肉系統([[w:en:Neuromuscular junction|Neuromuscular junction]]):在壓力反應時,可接受訊息後立即反應,增加肌肉強度,採取適當行動。 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平時在體內共同作用,維持個體生理功能的活化和調息,一旦遇到外在壓力源,則協調其作用,立即反應,一起應付外在情況。 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內分泌系統為腎上腺皮質素系統、生長激素系統、甲狀腺激素系統,以及腦垂體後葉。這些腺體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加主要器官如腦部血液供應、促進心跳加速,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增加可用能量,血壓上升,抑制免疫系統等作用。 在壓力源的作用下,身體各器官受到神經和內分泌兩大系統的作用,而處於活化狀態;當壓力源除去或減弱時,身體便積極重建,以維持原來的衡定狀態。若壓力源持續,體內適應機轉耗竭,身體會出現疾病或功能失調的癥候,而導致以下疾病: :* 心臟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和偏頭痛 :* 腸胃系統疾病:如胃潰瘍、大腸激躁症([[w:e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又名腸易激綜合症,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潰瘍性結腸炎[[w:en:Ulcerative colitis|Ulcerative colitis]]),情緒壓力過大會是病情再發或加劇。 :* 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下背痛、緊張性頭痛 :* 皮膚系統疾病:如濕疹、青春痘、蕁麻疹、牛皮癬和禿頭 :* 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 :* 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 個人在壓力作用下會呈現何種表現,與個人的體質有關。例如:某人的消化系統脆弱,他的壓力反應便呈現消化系統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他的精神狀態脆弱,壓力反應時則會出現情緒障礙和其他相關症狀。 :'''壓力賀爾蒙''' :*[[w:可的松|皮質醇(cortisol)]]:屬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正常含量的皮質醇(或是其他糖皮質激素)有助身體在壓力下回復體內平衡,並避免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然而長期壓力會導致長時間分泌皮質醇,同時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造成生物體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襲。 ====壓力與遺傳==== 壓力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根據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時,會透過胎盤與胎兒共享壓力激素,提高發炎的頻率,由此增加感染機率與過度的免疫反應,在母體、胎盤與胎兒間產生連鎖反應,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胎兒大腦迴路的改變,導致其神經發育低下等。由此可知,壓力並非單純精神狀態,而是會實際影響胎兒健康。近期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因為壓力,父親的精子結構可能改變,進而影響未來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及各項相關發育。因此,母親於孕期時,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情。女性的身體機制為此產生了一些作用機制,如[[w:孕酮|孕酮]](progesterone,P4,又稱黃體激素)與[[w:催产素|催產素]](Oxytocin,OT,又稱縮宮素)的產生等,兩者皆具有減緩壓力的效用,其中孕酮還包含抗發炎的功能。<br> ===壓力源(Stressor)=== '''超過個人能力範圍'''所能夠處理,或是'''擾亂平衡狀態'''的刺激事件,所引起的特定或非特定的壓力反應型態。這些導致壓力產生的刺激事件,無論內在或外在的情境,總稱為'''壓力源''',可用「持續時間與特性」進行分類: {| class="wikitable" |- !類別!!內容 |- |'''急性壓力(acute stres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短''',且知道何時結束。如等待考試的來臨、等待成績公布等。 |- |'''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威脅的情境持續'''時間較長''',且不清楚何時會結束。如低收入戶面臨生活上的經濟壓力、父母親長期臥病在床等。 |- |'''心理社會性壓力源(psychosocial stressor)'''||由'''社會性因素'''引發的壓力,經由認知判讀的過程引發。例如感覺自己的社會聲望、社交關係、群體歸屬、自尊心等受到潛在威脅。 |- |'''生理性壓力源(physiological stress)'''||壓力本身是直接'''經由生理作用而來''',直接對人體引發壓力反應,而毋須經由認知判讀過程。 |} ====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來源==== '''一、個人的壓力'''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B0E0E6;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實例 |- | 身體疾病 || 成年人因生病帶來的壓力來源是對於現在與未來間的焦慮 || 死亡、殘廢等 |- | rowspan="2" | 心理衝突 | 當遇到選擇時,而這些選擇都是想要卻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時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 當必須從選擇其中一種的情況下,但這些選擇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 | 左右為難的心境 |} '''二、家庭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經濟狀況 | 一般家庭常見的壓力來源就是經濟問題,尤其是當新生兒來臨時因承受不起金錢上的問題而發生悲劇。 | 家人衝突 | 家人衝突是常見的壓力來源,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均會造成影響,更有可能在兒童成長時產生心靈創傷。 | 生離死別 | 人的生病、意外、死亡,對身邊的親朋好友會造成嚴重的創傷以及失落,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 '''三、社會的壓力'''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6em | 壓力來源 | 敘述 | 學習壓力 | 同儕的相處、課業的負擔、升學壓力、感情的維持。 | 工作壓力 | 為金錢的雜事所煩惱,辦公上遇到的挫折,以及職場上的競爭。 | 環境壓力 | 生活的品質與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壓力的產生。 | 角色壓力 | 在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具備的角色越多,不同角色間的要求就越常出現對立的衝突。例如要同時兼顧身為丈夫、父親、兒子、下屬,如果無法好好的調適與做抉擇,往往會蠟燭多頭燒,形成巨大的壓力,以致難以負荷。 }} ====生活事件壓力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壓力源會讓人做出一些適應性的反應,包括情緒的、行為的、生理的、認知上的改變,而透過這些反應的綜合評估,就可以去比較、界定壓力源。荷馬發展出一個量表,用以反映美國人在生活中遭受不同事故和生病比率的關係,稱為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又稱荷馬壓力量表)。此量表一一列出影響生活的事件,量測其對壓力程度的影響,並以數字顯示其相對的嚴重性。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col1width=3em | col2width=15em | col3width=7em | 編號 | 生活事件 | 壓力程度指數 | 1 | 配偶死亡 | 100 | 2 | 離婚 | 73 | 3 | 分居(婚姻) | 65 | 4 | 入獄 | 63 | 5 | 近親或家庭成員死亡 | 63 | 6 | 個人疾病或受傷 | 53 | 7 | 結婚 | 50 | 8 | 被解雇 | 47 | 9 | 破鏡重圓 | 45 | 10 | 退休 | 45 | 11 | 家人的健康情形改變 | 44 | 12 | 懷孕 | 40 | 13 | 性困難 | 39 | 14 | 家庭成員增加 (新生兒降臨) | 39 | 15 | 事業再適應 | 39 | 16 | 經濟狀況改變 | 38 | 17 | 好友死亡 | 37 | 18 | 換不同的工作 | 36 | 19 | 與配偶爭執的次數改變 | 35 | 20 | 房屋貸款超過美金一萬元 | 31 | 21 | 抵押品贖回權被取消 | 30 | 22 | 工作職責的改變 | 29 | 23 | 子或女離家 | 29 | 24 | 與姻親發生衝突 | 29 | 25 | 個人非凡的成就 | 28 | 26 | 妻子就業或失業 | 26 | 27 | 學期開始或結束 | 26 | 28 | 生活起居、環境等的改變 | 25 | 29 | 改變個人習慣 | 24 | 30 | 與上司不合 | 23 | 31 | 工作時間或條件改變 | 20 | 32 | 搬家 | 20 | 33 | 轉學或重回學校 | 20 | 34 | 改變休閒習慣 | 19 | 35 | 改變宗教活動 | 19 | 36 | 改變社交活動 | 18 | 37 | 新增小額的貸款 | 17 | 38 | 睡眠習慣改變 | 16 | 39 | 家人團聚次數改變 | 15 | 40 | 飲食習慣改變 | 15 | 41 | 重要節日或假期 | 13 | 42 | 聖誕節 | 12 | 43 | 輕微違法 | 11 }} 回想自己一年的生活經驗,在以上列舉的事項中,將有發生過的每一項發生事件的分數全部加起來即為總分。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3 | 分數 | 風險程度 | 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 | 低於149分 | 一般 | 30%以下 | 150~199分 | 輕微 | 37% | 200~299分 | 中等 | 57% | 高於300分 | 較高 | 79%}} ====壓力源特性==== 壓力源通常具有下列三點性質: '''1.不可預測性/感(Un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意指事件的發生'''是否能夠被預測,屬於客觀判斷;「可預測感」'''則是'''人們對事物是否會發生的判斷,為人們主觀的判定''',和「可預測性」不同。即使對某一事件可控制性不高,如果擁有「可預測感」,認為自己能夠預期事情發生,其所帶來的壓力也會降低。 :以學校考試為例,假設今天老師「定期」進行考試(或事先進行預告),此時,對學生而言考試是具備「可預測性/感」的,只要依照安排好的讀書進度表進行複習,因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較小。但若今日考試為不定期發生、具備「不可預測性/感」,那麼學生便需隨時準備考試內容,且每堂課都不確定是否會舉行考試,產生的壓力就會相對較大。 :*'''可預測感對壓力的影響:''' :::(一)根據研究實驗顯示:對於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隨機電擊,另一個是電擊前會有警示聲。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較偏向選擇可預測的有警示聲之電擊'''。對此結果有二種解釋:一是因為預測會有電擊發生,而提早做好減輕傷害的準備;二是指出腦內的有機體可以在警示聲出現前放鬆,而不是一直持續處於緊張的狀態。 :::(二)'''習得無助實驗''':有兩隻小鼠分別面對兩種電擊模式,一個是'''可控制電擊''',小鼠可透過壓下位於其前方的橫桿來停止電擊,另一個是'''不可控制的電擊''',該小鼠前方同樣也有一橫桿,但是壓下它並不會停止電擊。實驗結果顯示,當位於可控制電擊室的小鼠了解到壓下橫桿可以停止電擊時,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逐漸下降,因為牠被電擊的時間是可以預測的(當小鼠不壓橫桿時);而位處不可控制電壓室的小鼠即便後期被電擊的頻率降低,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依舊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被電擊對小鼠來說仍是不可預測的。 '''2.不可控制性/感(Uncontrollability)''' :「可控制性」指'''事情客觀上是否有辦法為個體所控制''',而「可控制感」則指個體對自己可否控制該事件的個人'''主觀感受'''。'''可控制性及可控制感的程度,會直接影響此事件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程度。'''舉例而言:面試時,人可以知道面試發生的時間(可控制),但不知道面試的問題、當下發生的突發狀況,或回應是否使面試官滿意等,都無法依自己意願及能力控制面試的結果。由於不具備「可控制感」,就會使得面試者感到壓力。 :在習得無助實驗中,同樣能看到可控制性對壓力的影響。無法控制電擊的小鼠,雖然被電的機率降低,但對其而言,整個實驗屬於隨機的事件,與其是否壓下操作桿無關,在後來的則不再試圖躲避電擊,產生典型的習得性無助(Learning Helplessness)情況,壓力賀爾蒙還是維持在很高的狀態。因為大腦從未學習到控制和所厭惡的刺激的關聯,因而使個體放棄控制,也不再逃避其所厭惡的刺激。此為壓力環境的共軛控制。 '''3.與生理、心理、社會動機衝突''' :「與動機衝突」是指當人在生活中'''面對一些與常態矛盾,或是和自然、舒服的狀態相違背的事件時會產生壓力''',例如噪音、表現未達自己的期許、旁人的閒言閒語等。分析如下: ::*與'''生理動機'''衝突:人在安靜的環境中會感到比較放鬆,但若長時間待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便會產生壓力。 ::*與'''心理動機'''衝突:小明預計考試可以有 90 分,但結果卻只有 60。因為最終結果與小明預期的結果具有落差,未達原本的期待,因此產生壓力。 ::*與'''社會動機'''衝突:小花一直以來都跟大家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她。如果有一天關於小花的閒言閒語出現時,小花便會認為自己的社會形象可能受到這些流言蜚語的影響,因而產生壓力。 ====減低壓力源的方式==== 減少壓力源的方法有兩種角度,一是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二是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這邊將介紹減少客觀壓力源的三個層面,而主觀層面的壓力源會在下一小節提到。 * '''增加可預測性''': :當我們掌握更多資訊時,便能透過資訊了解整件事的進程,減少我們處於無知狀態的焦慮感。例如:可以透過研究資料進行預測天災發生的時間、疾病的進程,增加可預測性/感。還有在投資方面,若能掌握各種層面(如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等)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和預測,便能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帶來之壓力,避免不理性的心理現象或行為。 * '''增加可控制性''': :將壓力歸因於內(自身),增加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例如:學習'''防禦性悲觀'''(即做好最壞打算/安排)、學習樂觀(將失敗歸因於內,如自己下次可以更努力,而非歸因於外在的運氣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或信仰宗教(相信神自有安排、因果報應等)。其中學習樂觀與宗教信仰屬於心裡的想法轉變,沒有改變事件的本質,只是透過增加自身對於事件的控制感進而減低壓力,因此不算是增加可控制性,而是增加可控制感。 *'''解決動機衝突''': :例如滿足生理需求(如:吃飽、穿暖、睡眠充足等),或藉由溝通等方式嘗試在社會期待與自身期望中取得平衡。若有多重動機衝突時,通常會依照'''[[w:需求层次理论|馬斯洛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先滿足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將人們的需求分為低層次和高層次,而需求層次從低到高層次分別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自我實現需求六種需求。而生理以及安全需求為低級別,即最基礎、最重要的需求,先實現這兩種需求才可能更進一步往上追求其他層次的需求。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需求層次的高低 !! 需求類型 !! 例子 |- | 高階需求 || 超自我實現需求 || 心靈成長 |- | 高階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 實現理想與抱負 |- | 心理需求 || 自尊需求 || 受尊重、肯定 |- | 心理需求 || 愛與歸屬需求 || 親情、愛情、友誼、歸屬感 |- | 基礎需求 || 安全需求 || 穩定秩序、受庇護 |- | 基礎需求 || 生理需求 || 食物、身體的溫暖、性 |} </center> ===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 '''壓力下的身體反應''' :為了處理這些無論是想像或真實的威脅,身體會採取一些步驟來自保:<br> :* 各種化學訊號湧入血流,以強化知覺、加快心跳和呼吸、減輕疼痛,甚至帶來歡快感<br> :* 消化和生長等非必要功能立刻趨緩。<br> :當壓力反應啟動,求生便成了當下的重點,未來則顯得沒那麼重要。壓力反應由腦部啟動,處理情緒和恐懼的杏仁核會傳送訊息到下視丘,啟動一連串電訊號和化學訊號,讓身體準備好做出反應。 :第一步是指示腎上腺分泌更多腎上腺素,好將神經系統切換至交感神經主導的「[[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模式:<br> :* 腎上腺素湧入血流,促使體內脂肪和肝醣分解,以釋出一波能量。於是體內的血糖值濃度上升,脂肪酸也被釋出,以便在身體最需要之際提供燃料;這些分子接著由血流輸送到肌肉和腦部。非必要部位的血管會收縮、心跳加速、呼吸增快,好將額外的資源轉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此時,感官也更為敏銳,腦部亦進入戒備狀態。所有反應僅在'''一瞬間'''發生,有時甚至先於大腦對壓力源的判斷。上述化學物質遽增的方式會依情境及個體而異。<br> :若當下無法逃離或對抗,戰或逃反應可能會被「嫌惡警戒」(aversive vigilance)取代:<br> :* 在此情況下,動作會停止,血液會從皮膚和末梢流向核心器官。此反應不是替即將發生的體能活動暖身,而是為了在受傷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降低出血。<br> :儘管現今我們所遭遇的多數壓力並不包含出現人身傷害的風險,但此反應在人類昔日的演化歷程中應相當管用。選擇哪一種反應得視當下的情境而定,但生物個體往往自有偏好──據信,這種行為模式在年幼時就已建立。 :另一個較和緩但持久的壓力反應會同時啟動。下視丘會釋出腎皮質釋素(CRH)這種分子,以觸發生物反應,讓身體進入求生模式:<br> :CRH從下視丘分泌,經由下視丘-腦下腺門脈,進入腦下垂體前葉,以促進另一種長程化學訊息──[[w: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ACTH會順著血流行經全身、抵達腎臟,啟動壓力反應的下個步驟。兩顆腎臟的頂端各有一個稱為腎上腺的激素製造工廠,腎上腺皮質細胞負責製造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這些體內自然分泌的類固醇會協助身體的其他部位面對壓力。皮質醇能干擾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上升、平衡體內酸鹼值、抑制免疫反應,甚至影響記憶生成。 :短期壓力可迅速被身體矯正。此外,為了預防壓力反應永無止盡地循環,皮質醇也具有關閉功能,並可進行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到腦部,宣告壓力反應已啟動完成,協助停止 CRH 和 ACTH 的分泌。 *壓力的三階段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描述 |- | '''警覺階段(Alarm reaction stage)''' || 當壓力剛來臨時,體溫和血壓會下降,正常抗壓能力降低。察覺壓力來臨時,會刺激下視丘反應,造成正交感神經活化各種腺體和平滑肌,刺激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心跳加速,讓身體準備對抗壓力,產生戰或逃的反應,同時為了增加氧氣的供應,使氧氣能更快由肝臟傳達到全身肌肉,呼吸會開始急促。其他輔助性的功能,有包括消化系統放緩、唾液減少、增加肺部空氣流通等等。一旦壓力離開後,內分泌、交感神經等系統便會逐漸自我調節、恢復正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罹患不同疾病的人,卻常常會有類似的症狀,如頭痛、發燒、疲倦、肌肉和關節酸痛、沒有胃口等,都是因為生病初期感受到的壓力所導致的。 |- | '''抵抗階段(Resistance stage)''' || 進入此階段後,人體會開始感受到對壓力來源的抗拒,儘管壓力的來源還存在,但警覺階段的症狀消失,釋放較少量的皮質醇,心率和血壓恢復正常,生理逐漸趨向回復正常狀態;如果壓力因素得到解決,那麼身體會繼續自我修復,直到你的激素水平,心率和血壓恢復到平時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受到壓力的人會開始通過實際行動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所謂的“實際行動”,並不完全是積極、正向的,它可能也包括了“逃離”以及“反擊”兩種。因此,在抵抗階段中,究竟是迴避處境還是面對困難,因個人狀況而異。如果壓力仍然持續,身體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它必須適應並學習如何忍受持續的高壓力。身體會嘗試應對無止盡的壓力,並繼續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導致您的血壓保持升高。可能感到煩躁、沮喪和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壓力的嚴重程度沒有減輕、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則可能導致衰弱階段。 |- | '''衰弱階段(Exhaustion stage)''' || 又稱耗竭期。壓力無法排除,且長期與之抗戰,則會開始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甚至衰竭造成正常抵抗壓力水準降低。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況下,生理方面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同時腦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無法再繼續加速分泌激素,意味著有機體再也無法適應長期性壓力,警覺階段的症狀會再次出現,若發展至病態情況,生理將會極端衰弱,甚至死亡。 |} 上述的三個周期性階段在整個身體系統(如免疫)皆是如此。當個體面對壓力源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生理反應: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text-align:center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4em | 方面 | 反應 |身體 | 口乾、頭痛、肌肉繃緊疼痛、背痛、呼吸急促、失眠或嗜睡、經常疲倦、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長期下來,出現偏頭痛、月經不規則、甲狀腺亢進、身體內分泌機能失調、胃潰瘍、高血壓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行為 | 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此外也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且容易多愁善感等情緒反應。 }} ===原始性的壓力:驚嚇反應(Startle Response)===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同,在處於緊急的恐懼狀態下,會採取如假死或僵直等行為來躲過危機。早期的精神醫學教科書中記載的原始性反應為「驚嚇反應」,當人面對地震、火災、爆炸等突發危險或強烈刺激時,產生心悸、呼吸困難、起雞皮疙瘩等自律神經反應,同時引起昏迷、情感麻木、失聲等反射性的原始驚嚇反應。 來自自然環境的壓力、疾病,以及人際或集團間的衝突,促使文明社會中另一層面壓力的產生——戰爭與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美兩國以'''彈震症([[w:en:Shell_shock|shell shock]])'''、'''戰爭精神官能症(war neurosis)'''等詞彙,對這類病症作出診斷:在經歷長期戰鬥後,心理上出現破綻或過敏現象,導致強度不高的突發聲光也會引起極端驚恐、昏倒、失神等反應。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之後,多數人都能脫離戰爭壓力的影響而恢復正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軍旅中歇斯底里病症頻發;另外,50 年代韓戰時期亦有許多人受到戰爭巨大壓力的影響而罹病;至 70 年代越戰時期後,醫界逐漸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en:Post-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來指代此類病症。 德日系統曾使用過心因性反應的診斷用詞,由心因性因素而造成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官能症(Functional Mental Disorder)性與精神病性(Psychotic)兩種,一般心因性反應大多表示精神病性的反應。 上述心因性反應包括: * 急性刺激引起的暫時性原始反應。 * 持續性的情感經驗造成精神功能崩潰的人格反應。 === 壓力的益處與壞處 === 適時的壓力來源,對我們是有益的,是我們改變現狀、積極進取的動力;但當壓力過大,不僅會對精神造成折磨,長期下來也容易導致身心方面的疾病,影響生活品質。 *'''壓力反應對人體的好處''' :  研究指出,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似乎能改變其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若將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視為身體正努力幫助你的跡象,就可改善上述反應;心跳雖會加快,但血管卻能保持放鬆,這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多了。此外,壓力反應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組成元素──催產素。催產素有「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之稱,有助於母親建立與嬰兒的連結;擁抱時,腦部便會釋放此激素。人在遭遇壓力時,也會分泌催產素,以幫助我們尋求社會的支持;催產素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甚至修復心臟。除了生理層面的益處,心理上當我們遭遇適當程度的壓力時,有助於提升我們工作時的專注度,或者促成我們做出正向的改變。 *'''慢性與長期壓力''' :  如前文所提到的,適度且適時的壓力雖有所助益,但長期而言卻可能造成傷害;若不予理會,最終還可能引發疾病。如年幼時若暴露在壓力下(無論是戰爭、被疏於照料或父母離異者),成年後就較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這是因為童年時腦部仍在發育,慢性壓力可能造成腦部結構改變,進而影響腦功能。對成年人來說,慢性壓力除了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機率,還可能危害免疫系統。 :以下為幾種在長期壓力下,會提高風險的疾病: # 心血管疾病:長期壓力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及腎上腺素,使得血壓上升、小動脈收縮、脂肪囤積,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及動脈硬化,最後引發高血壓及心肌梗塞。情緒壓力可能使血壓變得起伏不定,如此一來容易衝擊腦頸動脈內壁,可能使血管內硬化的斑塊破裂或脫落,在血管中產生急性血栓,引發腦中風。 # 腸胃疾病:長期壓力可能促使胃酸過度分泌而造成胃潰瘍,也可能改變腸胃蠕動,造成腹脹或腹瀉,若長時間造成腸道功能異常,就容易引發腸躁症。 # 精神疾病:如果無法適時的調整或釋放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引發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 # 免疫功能失調:壓力發生時,腎上腺皮質會分泌[[w:皮質醇|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試圖對抗壓力事件,不過持續的壓力可能使皮質醇分泌過多,導致免疫系統長時間受到壓抑,造成免疫功能失調。長期壓力也會造成慢性發炎的情形,慢性發炎會使身體處在修復與對抗病原的狀態,增加細胞分裂的速度及負荷,使細胞異常的可能性提升,有機會演變成腫瘤。 # 糖尿病:長期的慢性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過量的皮質醇會使血糖持續增高,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壓力使腎上腺素過量分泌時,也會提高血糖。若本身已是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情緒壓力的控管,當壓力導致皮質醇增加時,會間接壓抑[[w:胰岛素|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不易控制,對身體造成傷害。 :  此外,許多人會以錯誤的方法嘗試紓解壓力,如喝酒、抽菸、暴飲暴食,甚至吸毒等途徑。如此一來即便緩解了心理上的壓力,卻會給身體帶來其他層面上的傷害。因此,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應以健康、正向的方法紓解,免得顧此失彼,放鬆心情卻搞壞了身體。 *'''好壓力與壞壓力''' :  「壓力之父」'''[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修爾](Selye)'''在說明壓力的時候,把壓力分成「好壓力」 和「壞壓力」 : :* '''[[w:良性應激|好壓力]]([[wikipedia:Eustress|Eustress]]):'''讓人集中精神,於最佳的狀態下應付困難的情境,從而展現最好的表現。例如:不少人都會在期限前才趕工,因為時間緊逼引起的那份壓力,讓人能夠事半功倍。或是遇上競爭對手時也會讓人不敢鬆懈,因而創出好成績,此即為「良性競爭」。好的壓力通常會使我們感到興奮、脈搏加快。當賀爾蒙開始上升,這種壓力不會引起恐懼或威脅。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常會產生「好的壓力」。 :* '''[[w:苦惱|壞壓力]]([[wikipedia:Distress|Distress]]):'''又稱過量壓力,使我們的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和壓迫感,甚至會危及健康、產生病痛。例如:考試在即的考生時常會因身心壓力而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出現情緒不穩、專注力不足、易怒、腸胃不適、頭痛、失眠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  好壓力與壞壓力最主要的差別為其帶給我們的感覺,前者將引發興奮等正面情緒,但後者將帶來負面的情緒或破壞性後果。壞壓力可分為短期與長期,短期壞壓力若能及時紓解,即不會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但長期的壞壓力將可能導致身心的疾病,如頭痛、失眠、增重、焦慮、高血壓等。 * '''[[w: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wikipedia: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描述關於壓力和表現之間的關係,最初由心理學家 [[wikipedia:Robert_Yerkes|Robert Yerkes]] 和 [[wikipedia:John_Dillingham_Dodson|ohn Dillingham Dodson]] 於 1908 年發現。若將警醒程度、焦慮、壓力作為 x 軸,以及行為表現的良好度作為 y 軸做圖,便可看出壓力程度和表現間呈現倒 U 字型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線性關係。 [[File:OriginalYerkesDodsonData.svg|thumb|Original data from which the Yerkes–Dodson law was derived]] :  當人們在做不同難度的工作時,會對應到最能增加工作效率的最適壓力,例如:做較簡單的工作時,因為其過於制式化,所以需要有較高的警醒程度才能避免犯錯;做較困難的工作時因為事件本身就會產生壓力,因此需要我們更加平心靜氣,適合較小的環境壓力,而其中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由此可見,有適當強度的壓力將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可知壓力和表現並不是完全負相關的。 : 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降低。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增強而提高;但當任務難度加大時,動機的最佳水平反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或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例如想考好的動機過強,則會導致在考場中失利的機會過大,在運動比賽前急於表現,也會使最終成績有所折扣,而又例如在大考時考好的動機過弱,也很可能因為不夠專注與平心靜氣而影響表現。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 :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為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所發表,指出當我們面對一些有可能引起壓力的事件或者情況時,我們會進行兩個層級的評定, 分別是初級評定(primary appraisal)與次級評定(secondary appraisal)。如果我們評定眼前的挑戰對自己無害或無損自己利益時,我們就會不為所動,亦不會因而產生壓力。反之,如果我們評定眼前事物對自己的利益有關時,我們會繼而進行次級評定。次級評定當中的焦點在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有效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 : 然而有關壓力與調適的策略,Lazarus和Folkman的理論強調,壓力的產生與我們如何評估當前的挑戰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當我們認為自己缺乏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時。他們認為,人們通常會選擇兩種主要的調適策略來應對壓力,一種是針對問題型調適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另一種則是針對情緒型調適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型調適策略和情緒型調適策略在壓力管理中都有其重要性。問題型調適策略能直接面對並解決壓力源,而情緒型調適策略則能即刻緩解負面情緒,讓人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然而,從長遠來看,研究發現採用問題型調適策略在處理壓力以及改善健康問題上,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問題型調適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的因應,目標在於解決導致痛苦的問題本身,或著做些事情來讓壓力源改變。例如,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他可能會選擇學習新的技能,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此策略通常在人們認為壓力源是可以控制或改變的情況下才更有效。 '''情緒型調適策略''' :以情緒為導向的因應,是為了要去調節、緩解情緒,減少壓力帶來的不適感。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選擇進行冥想、做運動,或者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來緩解壓力。相反,這種策略通常在壓力源難以直接改變的情況下才會比較有效。 '''結論''' :問題導向和情緒導向的因應策略都是處理壓力的有效方法,並無絕對的優劣。有時,面對巨大的壓力,我們可能會選擇問題導向的策略來直接解決問題。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情緒導向的策略,這需要我們以適當的方式來調節和緩解情緒,而不是選擇壓抑等不適應的方式來面對壓力。每個人的因應策略都會因其生活背景和周遭人們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我們會學習和模仿他們的因應方式來處理壓力。 ==創傷事件== :  創傷事件,意指極端危險情境,使人們感到生命威脅、心生恐慌或無助,通常為影響人們最深刻的壓力事件。例如地震或海嘯類型等天然災害、戰爭類型的人為災害,又或者是船難或墜機等重大災害、遭受綁架或謀殺甚至性侵等暴力攻擊,皆是常見的創傷事件。通常這樣的創傷事件會為受害人帶來心靈上極大的苦難,使其遭受巨幅的壓力,嚴重者甚至會產生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俗稱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創傷性壓力源''' :  重大天災、恐怖攻擊等災難性事件都能夠構成創傷性壓力源,也就是那些會威脅自己或其他人生命安全,或者引起恐懼、害怕、無助的情境。而客觀壓力源消失不等於主觀壓力源消失,如災害過後客觀壓力源(災害本身)雖已過去,然而受災戶心中的恐懼及失去親人、財產的悲傷與無助等,這些主觀壓力源都可能揮之不去。 :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壓力的反應,有種族、文化、性別的差異。一般而言,女性可能因心思較細膩,比起男性可能承受更嚴重的壓力反應。 * '''社會層面'''<br>天然與人為災難(大地震、颱風、恐怖攻擊、戰爭等),例如:2005 年卡崔娜颱風摧毀美國紐奧良市、2008 年汶川大地震撼動中國四川奪走無數條人命。以上形成的創傷性壓力源則被稱為災難性事件。這種突如其來且劇烈慘重的巨大災難,會對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影響,甚至引發額外的壓力。而且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會比原事件持續更久的時間,例如數週之後,倖存者仍可能會重複在腦中再次重演同樣的災難事件。<br>'''對重大災難事件後壓力的研究''' :*  1989 年,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爆發、橋墩倒塌、公路坍方,許多人面臨生死交關的關頭。地震後一週,一支由研究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針對受到地震影響的區域大約 800 戶居民進行後續追蹤調查,而調查結果發現一項事實:曾經歷過這場地震的人,他們生活仍會一直圍繞著災難打轉,並且持續一個月之久。一個月過後,他們就不再一直惦記這場地震、或被恐怖經歷所困擾。但是,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症狀,例如睡眠中斷、人際問題卻逐漸增加。有些倖存者會經常做惡夢,並且在惡夢中重新經歷地震當時所受的創傷<ref group="核心觀念">Wood, J. M., Bootzin, R. R., Rosenhan, D., Nolen-Hoeksema, S., & Jourden, F. (1992). Effects of the 1989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on frequency and content of nightmar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1(2), 219–224.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01.2.219</ref>。地震兩個月後,大多數壓力相關症狀會逐漸淡去,但在地震一年後仍有 20%的民眾對這場大地震心有餘悸,也保有痛苦的記憶<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er, K. D., & Pennebaker, J. W. (1991).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ref>。<br> :*  恐怖攻擊等人為災害通常會產生額外的威脅面向,因為這類災難是由某些人所刻意製造的。就表面上而言,在恐攻行動中存活的人,其經驗與其他天災經驗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倖存者對於威脅的看法會產生長期性改變。曾有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曾經直接或間接受到 911 恐攻及 2005 倫敦地下鐵爆炸案影響的人,發現在這些恐怖攻擊經過一年或一年之後仍有高達 50%到 75%的人會持續擔心他們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問題<ref group="核心觀念">Rubin, G. J., Brewin, C. R., Greenberg, N., Hughes, J. H., Simpson, J., & Wessely, S. (2007). Enduring consequences of terrorism: 7-month follow-up survey of reactions to the bombings in London on 7 July 2005.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0, 350–356. https://doi.org/10.1192/bjp.bp.106.029785</ref> <ref group="核心觀念">Torabi, M. R., & Seo, D. C. (2004). National study of behavioral and life changes since September 11.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31(2), 179–192. https://doi.org/10.1177/1090198103259183</ref>。 * '''個人層面'''<br> :  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化也是造成創傷的原因,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動物,必須相互依賴才能夠生存下去。即使生老病死的過程早已在預料之內,喪失一個重要的或是親愛的人依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壓力。例如:親人在久病後過世,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但這個事件仍會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與壓力造成衝擊。<br> :  而當我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失去親愛的人時,也會為我們造成創傷。失去與自己較親密的人,往往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會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在壓力感評分量表中,配偶死亡所造成的壓力與創傷是最大的(Holmes & Rache, 1967; Scully er al ., 2000)<ref>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2), 213–218. https://doi.org/10.1016/0022-3999(67)90010-4</ref> <ref>.Scully JA, Tosi H, Banning K.(2000). Life Event Checklists: Revisiting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after 30 Year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60(6). 864-876. https://doi.org/10.1177/00131640021970952.</ref>。 ::所謂'''悲慟([[wikipedia:grief|grief]])'''是指對於失去親愛的人所產生的情緒,包括:<br> ::* 悲傷 ::* 憤怒 ::* 無助 ::* 罪惡 ::* 絕望<br> ::  當我們的生活遭受突然的變故,例如:摯友背叛、與情人分手,與配偶離異,都會感受到分離及孤單的痛苦,也有許多困難的問題等著我們去好好思考。我們會試著找尋方法去妥協與理解這種痛苦的狀況,也去試著了解此種損失所帶來的意義<ref group=核心觀念>Davis, C. G., & Nolen-Hoeksema, S. (2001). Loss and meaning: How do people make sense of los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4(5), 726–74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6467</ref><ref group=核心觀念> NEIMEYER, R. A., PRIGERSON, H. G., & DAVIES, B. (2002). Mourning and Mean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2), 235–251.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2236676</ref>。 ::  部分的人在某些時刻都一定會經歷失去重要他人的痛,但我們從未真正適應失去親友的情況。當我們失去重要他人時,往往會形成一個嚴重的壓力源,不僅會引發壓力反應,也可能造成價值觀改變。而這種情況會使人不願與他人進行互動,因為害怕可能再次經歷失去。所以這段期間,人往往會覺得自己特別孤立無援,進而導致社交孤立。通常,有親友們的陪伴能讓我們更好的走出失去親人的陰霾,然而朋友們所提供的幫助或是展現出來的同情有時候反而會增加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故有些時候自發性的孤立,反而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對健康有益。 ::  相關的研究範圍是生死學,生命漸長的過程會有新的生命到來,但同樣也會有生命離去。如何在生命的明滅之間找到坦然的平衡點,是人生一輩子都需要琢磨的難題。心理學家將悲慟的感受當作是個體在適應生活重大改變時的一種正向反應,並視為正常且健康的過程,他們也認為這沒有正確的方法或期間(Gilbert, 1996; Neimeyer, 1995)<ref>Gilbert, P., Allan, S. and Trent, D. (1996), A short measure of social and separation anxiety.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9: 155-161.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1996.tb01860.x</ref> <ref>Neimeyer, R. A., & Mahoney, M. J. (Eds.). (1995). Constructivism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170-000</ref>。有些專家則建議他們應該達到一種閉合(closure)的狀態,也就是把一個不完全的刺激看成是完整的。不過,研究悲慟的心理學家則建議悲慟的最終階段應該為整合(intergration)。 * '''常見的創傷反應'''<br> :::* 剛經歷事件後之初受害者會呈現所謂的'''「心靈麻木」''',意指遭受驚嚇以及恍惚徬徨,有可能會過了幾天還沒完全回神,不能相信自己才剛經歷了那樣的創傷事件,甚至可能為因為失神而導致陷入再次受傷的危險。 :::* 接著,受害者會開始'''無意識的動作''',並知道要重新找回意識,在漸漸認知到自己已經歷的創傷事件後,開始想起過程與細節。此時受害者較被動,只能依照指令進行簡單工作。 :::* 受害者恢復意識後會變得焦慮且憂鬱,'''重複述說事情發生經過、無法打起精神''',陷於災害過程之中。又或是在重新回歸日常生活中時,因類似的場景或人際互動的出現,而產生極度不適感或排斥心理。 :::* 最後,創傷事件帶給人們的痛苦程度和影響時間長短,端看受害者們'''各自承受壓力的能力'''。有些受害者可能會因心靈無法負荷而選擇自殺,有些可能會一輩子活在這件陰霾中,有些也可能重新振作起來,再也不受創傷事件所影響。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 ([[w: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又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創傷後遺症」,簡稱 PTSD,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極具壓力事件後,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症狀持續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極具壓力的事件可以是患者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如災難、虐待或性侵等。患者受創傷記憶影響,導致他們出現「閃回」(flashback) 、發惡夢或迴避話題的情況,生理反應包括容易受驚、緊張、失眠和憤怒等。有學者在研究退伍軍人時,將這類疾病稱為砲彈休克、戰鬥疲勞,之後才創造出 PTSD 一詞。<br>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外,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刑場上執行死刑的法警[5]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6]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加害者創傷壓力」(英語: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PITS)。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更為嚴重的。 ''' =====症狀=====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包含作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和易受驚嚇等。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以上症狀大致主要可分成以下四類: :*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越不願意想起反而越會想起。 :*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個案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發生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 '''逃避及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不只會對個案的造成心理上極大的痛苦,也對個案的生活、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患者形容在發作時能夠再次感受到創傷發生時的情緒。需要注意的一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恐慌症(Panic Disorder)、精神官能性憂鬱症(Neurotic depression)、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是否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診斷===== 根據DSM-5診斷準則,以下的診斷準則適用於成人、青少年和6歲以上的兒童。 '''A.暴露於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以下列一種(或更多的)形式:''' <br>1.直接經歷這(些)創傷事件。 <br>2.親身目擊這(些)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 <br>3.知道這(些)事件發生在一位親密的親戚或朋友身上;如果是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這(些)事件必須是暴力或意外的。 <br>4.一再經歷或大量暴露在令人反感(aversive)的創傷事件細節中(例:第一線搶救人民收集身體殘塊;警察一再暴露於虐童細節下)。 <nowiki>*</nowiki>註 :準則A4不適用於透過電子媒體、電視、電影或圖片的暴露,除非是工作相關的暴露。 '''B.出現下列一項(或更多)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侵入性症狀(始於創傷事件後):''' <br>1.不斷發生、不由自主、和侵入性地被創傷事件的痛苦回憶苦惱著。 <nowiki>*</nowiki>註 :在六歲以上兒童身上,可能會在遊戲中重複表達創傷主題 <br>2.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夢的內容和/或情緒與創傷事件相關。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可能是無法辨識內容、嚇人的惡夢。 <br>3.出現解離反應(例:回憶重現[flashback]),個案感到或表現出好像創傷事件重演。(這些反應可以各種不同的程度出現,最極端的症狀是完全失去對現場周圍環境的覺察。) <nowiki>*</nowiki>註 :在兒童身上,特定創傷的反應可能會在遊戲中一再出現。 <br>4.當接觸到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產生強烈或延長的心理苦惱。 <br>5.對於內在或外在象徵或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會產生明顯生理反應。 '''C.持續逃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始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一項以上的逃避行為:''' <br>1.避開或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 <br>2.避開或努力逃避引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的外在提醒物(人物、地方、對話、活動、物件、場合)。 '''D.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認知上和情緒上的負面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之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一個重要情節(典型上是因為解離性失憶,而非因頭部受傷、酒精或藥物等其他因素所致)。<br>2.對於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或期許(例:「我很壞」、「沒人可以相信」、「我永遠失去靈魂了」、「我整個神經系統都永久毀壞了」、「這世界非常危險」)。 <br>3.對於創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導致責怪自己或他人。 <br>4.持續的負面情緒狀態-例如:恐懼、驚恐(horror)、憤怒、罪惡感或羞愧。 <br>5.對於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明顯降低。 <br>6.感覺到與他人疏離(detachment)、疏遠(estrangement)。 <br>7.持續地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例:無法感受到幸褔、滿足、或鐘愛的感覺)。 '''E.與創傷事件相關警醒性(arousal)與反應性(reactivity)的顯著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後,顯示出下列兩項(或以上)的特徵:''' <br>1.易怒行為和無預兆發怒(angry outbursts)(在很少或沒有誘發因素下),典型的行為像是出現對人或物品施加口語或肢體攻擊性行為。 <br>2.不顧後果(reckless)或自殘行為。 <br>3.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 <br>4.過度驚嚇反應(exaggerated startle response)。 <br>5.專注力問題。 <br>6.睡眠困擾(例如: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或睡不安穩)。 '''F.症狀(準則B、C、D和E )持續超過一個月。''' '''G.此困擾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H.此困擾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例:藥物或酒精)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而在接受專業診療之前,有以下的基本自我照顧原則: 1.找一個值得信任而且確定不會傷害自己的對象,把心裡面的創傷說出來。 2.絕對不要使用酒精,非法藥物,或者自殘來傷害自己。 3.找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自己被威脅的感覺降到最低,保護自己。 4.閱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對自己的情況越早掌握,就越能預防症狀的持續或者加重。 ''' 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較為困難,原因如下: #過為主觀性的定義 #容易被過度解讀和利用,如用於減刑、增加社會福利等 #病徵和多數精神病相似,如強迫症、重度抑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症狀在不同文化上的不同表現,特別是在迴避和麻木症狀、痛苦的夢和軀體症狀方面 :在創傷發生後的一個月,經由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與醫師分析統計以上各類現象的反應程度,才能斷定是否具有 PTSD 的症狀( DSM-5 的 PTSD 檢查表( PCL-5 )和 DSM-5 的初級護理 PTSD 篩查( PC-PTSD-5 )是最常使用的系統)。一般經常會有上述的反應,不過大多數即使放著不管,也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或加重各種反應,此時便認定為有 PTSD 症狀。而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心理重建的黃金時期,專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做法來幫助受創的人們緩解症狀或是避免情況惡化。 ''' =====分類===== ''' :根據國際上有一套認定患者是否符合 PTSD 症狀的診斷條例,大致可分成三類: #焦慮症狀:除了心理層面,還有各種因為焦慮產生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異常流汗、易受驚嚇等。 # PTSD 的主要特徵:再經歷(re-experience)的反應。患者因任何相同感官感受的重現,而使其想起過去的創傷,便可能會導致這個症狀,在此狀況下,患者覺得其再次回到創傷的情境中,身體不自覺會產生回到創傷當下時的反應,或者是視覺、聽覺、觸覺產生了錯覺或幻覺的現象。 #逃避反應:多由前兩類衍生而來,會本身有意識性的逃離與事件有關的人、事、地、物,譬如曾經經歷的場所會刻意避開、周遭有人談到相關議題,便會自動遠離談話與交流,產生社會退縮等反應甚至過度警覺;而逃避反應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便會呈現麻木、解離的情感現象,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無反應,彷彿與事件完全切斷了連結般,主要是想遠離創傷事件,避免其思緒重回創傷經驗。 ''' =====病因===== ''' :* [[w:en:Neuroendocrinology|神經內分泌學]]([[w:en:Neuroendocrinology|Neuroendocrinology]]): ::多數 PTSD 的病患,尿液裡[[w:皮質醇|皮質醇]]的分泌會降低,而[[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分泌則會增加,使得[[w:去甲肾上腺素|正腎上腺素]]/[[w:皮質醇|皮質醇]]的比值增加。在正常的壓力反應裡,[[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和[[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皆會增加。腦部[[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的濃度會下降,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濃度增加,這則可能暗示病患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功能有所異常。 ::由於 PTSD 患者對[[w: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造成的皮質醇抑制反應特別強烈,其 HPA 軸的異常,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使得對皮質醇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 :* [[w:神經解剖學|神經解剖學]]([[w:en:Neuroanatomy|Neuroanatomy]]): ::除了生物化學上的改變,PTSD 也會有腦部形態學上的改變。在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比起沒有 PTSD 的退伍軍人,有 PTSD 者其海馬迴體積少了 20%。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PTSD 病患,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而前額皮質、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w:en:Broca's area|Broca's area]]))''' :::創傷情境再現的當下,左額葉[[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的活動量會顯著下降,[[w:布若卡氏区|布洛卡區]]為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此區功能異常,使得患者難以把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與文字。因此,受創者通常難以向人訴說遭遇,即便身體多次經歷恐懼、暴怒與無助,仍難以向人清楚陳述。創傷再現時,[[w: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羅德曼]]十九區會被活化,此區位於視覺皮質,通常原始圖像送到此區後,便會迅速分散到大腦其他部位。創傷情境再現時,此區的活化意味著影像的再現,受創者等於重複經歷了一次創傷。 ::'''左腦與右腦''' :::情境再現時,右腦活化,而左腦不活化。大腦處理過往經歷時,左腦負責記住事件的事實、數據、辭彙。左腦的不活化使得人失去組織經驗的能力,因此受創者或許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歷創傷,而只是暴怒、害怕、氣憤。 ::'''[[w:丘脑|視丘]]、[[w:杏仁核|杏仁核]]、[[w:額葉|額葉]]([[w:en:Thalamus|Thalamus]]、[[w:en:Amygdala|Amygdala]]、[[w:en:Frontal Lobe|Frontal Lobe]])''' :::大腦中,視丘負責整合、連貫經驗,當資訊輸入視丘時,有兩種可能的路徑:「高路徑」-額葉;「低路徑」杏仁核。額葉負責冷靜、客觀俯瞰自己的思想,杏仁核則負責偵測危險。 在創傷後壓力症中,杏仁核與額葉皮質間的平衡發生極大變化,杏仁核過度活化、額葉故障,使人難以控制情緒與衝動。在極端的情緒狀況下,受創者的額葉功能故障:因為巨大聲響受到驚嚇、因小挫折暴怒、一被碰觸就呆住不動等。 : ::'''[[w:自我意識|自我意識]]([[w:en:Self-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 :::相較於一般人在放空時會注意自己,也就是說,大腦活化構成「自我感知」的區域;受創者腦中與自我意識有關的區域完全沒有活化。可能是受創者為因應創傷以及事後的驚恐情緒,而關閉腦區,使大腦無法傳送伴隨恐懼的內臟感覺與情緒。童年長期受創的患者甚至可能無法認得鏡中的自己。<ref name=":0" /> =====治療===== 在初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緩解第一類的診斷條例,像是運用深呼吸、放鬆等方式來緩解焦慮引發的症狀。而接下來就是要改變對創傷或是災害的認知,由於每個人對災害事件的看法因人而異,故無法預先提出預防的訓練模式,不過在受創的初期,若能將其引導到正向的思考,可以避免情況惡化,實際上的方式例如將抽象的影像式記憶具體化或文字,讓自己對變故有較客觀的認知,並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走出困境。到了後期,譬如一年兩年後,則會出現一些「創傷後成長」的案例,透過持續的引導、或是個體的自我恢復,開始從創傷後開始學習讓自己成長的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關鍵亦是持續前期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以走出困境。 而治療的方式也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可單獨或合併心理治療使用於中度到嚴重的患者。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量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師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憂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當然醫療人員不會隨便亂開藥,醫師與藥師會綜合考量個案本身對藥物的期待、副作用特徵、是否有同時使用其他內外科藥物、肝臟內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等因素,去調整給藥的策略。 * 心理治療:主要是要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身體與心智),這表示能自由地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自己所感受的,而不會不知所措、狂怒、羞恥或崩潰。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的首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 [[w: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療]]:透過傾聽患者傾訴,給予肯定、正向的鼓勵。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患者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其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w:认知行为疗法|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晤談評估患者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因而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患者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除標準的心理治療外,還有其他的特殊療法: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患者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 ===== 治療的基本原則 ===== ''' :# 找出方法因應創傷後的情緒感受,透過重訪、面對、理解所經歷的創傷,使受創者理解自己為何有某種情緒,進而使創傷者不受強烈的情緒擺布。 :# 邊緣系統治療,修補錯誤的情緒警報系統、讓情緒腦恢復正常工作,避免過度警覺抑或是過度關閉的狀態。 :# 與情緒交好 ::* 學會平靜的呼吸,並維持相對的身體放鬆狀態來處理過度喚起。 ::* 使用正念幫助覺察,透過特別行動引導(如吃一顆葡萄乾、凝視窗外的風景)或是安排正念活動(行走、飲食、沐浴等)以及讓病人養成刻意安排時間進行思考、觀照自己情緒(可以搭配靜坐、瑜珈),來幫助病人面對情緒,仔細觀察自己身體所發出來的訊號,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這種持續增強身體覺察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分離各式情緒的能力,進一度走出創傷。 ::* 人際關係,良好的支持是避免受創最重要的保護因子。當患者恐懼時,信任的對象能使患者平靜下來。這些關係的角色能提供身體和情緒安全感,免於感到被羞辱、被責備和被審判的安全感,並且增強勇氣來承受、面對和處理既定事實。 :4. 整合創傷記憶,經由整合創傷記憶之後,人們可能會成長,並透過重新的思考,來建立與社會或他人的連結。 :5. 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6.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學者認為,我們的想法能影響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因此,認知行為療法的目標,便是讓患者在生活中,察覺及意識到某些事件會讓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並在發現這些負面的想法會引發不好的感覺及行為後,期望日後能選擇正面的認知或行為。 :7. 減敏感法<ref name=":0">Bassel van der Kolk M.D. 2017.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ref>,治療者先讓患者放鬆自己,然後呈現一個中度焦慮的刺激數秒鐘,之後讓患者評定其焦慮程度,再放鬆約二十至三十秒鐘,然後再度呈現該中度焦慮刺激數秒,再請患者評定焦慮程度。通常經過數次或數十次練習之後,患者的焦慮程度就會降到相當低的程度,不再對該情境感到困擾。此時治療師可進一步協助患者進行較嚴重焦慮情境的制伏工作。 ''' =====相關研究與未來挑戰:===== '''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只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 PTSD 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在亞洲,雖然是發生情況的熱區,但相關研究算是較為落後的,而台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因此文獻產出的數量也較少,有時甚至要在沒有計畫補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普遍來說,台灣對於創傷後症狀的關注仍在起步階段、有待加強。 :研究顯示,PTSD 患者與自殺傾向的連結非常的高,<ref>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Sareen J, Houlahan T, Cox BJ, Asmundson GJJ Nerv Ment Dis. 2005 Jul; 193(7):450-4.</ref> 且患者在人際關係、為人父母等皆會受到極大的挑戰<ref>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income and mental disorders: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Sareen J, Afifi TO, McMillan KA, Asmundson GJ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Apr; 68(4):419-27.</ref>。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口有長期的心理醫療負擔,除此之外,由於這些患者可能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工作,嚴重者還必須花費家庭或社會的成本來照顧,在社會上成了一種隱形的負擔。若是我們能在災害的初期先提供適當的介入協助,預防心理的負擔轉化成 PTSD 症狀,便能減少整個社會對於照顧 PTSD 患者的負擔。 ''' ===== 加害者創傷壓力([[w:en:Perpetrator trauma|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PITS]]):===== ''' [[w:加害者創傷壓力|加害者創傷壓力]](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 PITS)是一類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因為自己犯下殺生或其他相似暴行所引起時,所會出現的狀況。 加害者創傷壓力和道德傷害(Moral injury)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道德傷害更多指的是個人認知上自己犯下的道德罪惡所會造成的各種心理、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 '''狀態(Status)''' DSM-5 在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定義的討論下,討論了主動參與作為心理創傷的可能原因,並列舉了「軍事人員成為加害者、目睹暴行、殺害敵人」等事項,作為可能的肇因。 目前已有一些關於退伍軍人、執行死刑或酷刑的人、執行勤務時開槍的警察、犯下殺人罪的人、從事墮胎工作的人和其他人的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研究出現。 * '''嚴重性(Severity)''' 所有考慮到加害者創傷壓力的嚴重性的研究都指出比起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創傷,曾經殺生的人的心理創傷症狀往往更加嚴重。一項利用美國政府的越戰老兵資料庫的研究指出,那些說自己曾經殺人的老兵的症狀,和那些說自己沒有殺人的老兵的症狀有不同之處,侵入性思維(做夢、閃回、不想要的想法等)和突發性的憤怒在有殺人的老兵身上更常出現,而專注力和記憶問題較少出現;此外,在那些回答說自己曾殺人的老兵身上,過度警覺、社會孤立感以及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的崩解感(sense of disintegration)也更加常見,酒類濫用和古柯鹼濫用似乎也更加普遍。 * '''夢中的情景(Dream motifs)''' 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夢中的情景,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相較,有不同之處。儘管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和因為自身受害經驗而出現心理創傷的人,在夢中都會出現影像性的片段,不斷地以影像的方式重複回憶造成創傷的事件,其他的一些情景更常出現在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的夢中。其中一種常見的夢境是雙方角色互換,自己被受害人給殺掉,或者在如此情境中變得非常脆弱;另一個情景是受害者指控做夢的人為何他要有如此舉措;另一個可能性是自我一分為二,殺人的那個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 '''暴力循環(Cycles of violence)''' 一些加害者創傷壓力的症狀會導致其他的暴力行為,憤怒的爆發,會導致家庭暴力和街頭犯罪;而情感上的麻木(emotional numbing)、分離(Emotional detachment)和與他人的隔閡(estrangement)以及對更多戰鬥活動的參與或對他人暴行的冷漠等,也都可能會對此有影響;另外心理創傷導致的藥物濫用也可能和暴力行為有關。 * '''例子''' 目前已有[[w:納粹大屠殺|納粹大屠殺]]、[[w:印尼反共屠殺|印尼反共屠殺]]、[[w:紅色高棉大屠殺|紅色高棉大屠殺]]、[[w:南非種族隔離|南非種族隔離]]等暴行的施暴者身上,以及屠宰場員工身上的加害者心理創傷的紀錄。在提到美國士兵在伊拉克戰爭當中的經驗時,心理學家羅伯特·傑伊·利夫頓(Robert Jay Lifton)在哈迪塞屠殺事件發生之後,做出了以下的敘述: 「在伊拉克發生的罪行,就像美萊村屠殺一樣,都是我所謂的『產生暴行的情境』的例子,這類的暴行不管在軍事或心理方面,都高度地結構化,以致普通人,也就是不比你我還要來得好或來得差的男男女女,在其中都可能犯下令人髮指的暴行。導致這些暴行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美軍士兵的心理狀態,在其中,他們深受因自己的同袍被不可見的敵人所殺所產生的悲憤所影響,同時他們對於找出所謂的『敵人』,產生了迫切的需要。」 拉亞·莫拉格(Raya Morag)是最早對加害者創傷壓力以及在 21 世紀的新型態恐怖主義戰爭的情境中對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區別提出理論的心理學家之一,而她在 2013 年的文章當中引述了對「產生暴行的情境」的定義。根據莫拉格的理論,作為道德創傷一種的加害者創傷壓力,在參與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以色列士兵,以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美軍士兵身上都有記錄到;探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期刊作者,也在屠宰場員工身上記錄到加害者創傷壓力,他們提到說:「這些人被雇用來殺死豬或牛之類性情溫和的動物,而要執行這樣的任務,這些員工就必須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站在他們面前的動物是甚麼當中抽離開來;而這種情感上的不一致,會導致家庭暴力、社會抽離、焦慮、藥物和酒類濫用,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問題。」 ===== 實驗:PTSD 病患重新經歷創傷腳本的腦部掃描 ===== * '''實驗簡述''' : 對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人進行掃描。第一次掃描前,受試者會先吸入放射性氧氣,當大腦任何部位的新陳代謝活動變得較多或較少時,該腦區的耗氧率會立刻改變,並被掃描儀記錄下來。在整個過程中也會監測受試者的血壓和心率,這些生理指標會拿來跟受試者大腦的活化情形做比較。 * '''受試案例''' : 四十歲的瑪莎是個小學老師。十三年前的某一天,那時她正開車接五歲的女兒回家,當她聽到車子持續發出嗶嗶聲,警告女兒的安全帶沒繫好,於是伸手調整安全帶,卻不慎闖了紅燈,一輛車從她車子的右側直接衝撞上來,五歲女兒當場死亡,她肚子裡七個月大的寶寶也在她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急診室的途中死去。一夕之間,瑪莎從活潑開朗的聚會風雲人物變成鬱鬱寡歡的人,不停自責。由於她再也無法與兒童相處,因此從班級教學轉任學校行政。就像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樣,兒童快樂的笑聲對她而言已經變成強烈的刺激。即使埋首於文書處理中,瑪莎依舊煎熬地度過每一天,悲慟到難以自處,只好不眠不休地工作。 : 瑪莎接受實驗時,研究者從監測器追蹤她的生理反應。錄音帶一播放,瑪莎立刻心跳加速、血壓飆升;光是聽到腳本,就激起她十三年前發生車禍時出現的生理反應。創傷腳本的錄音帶播完後,等到瑪莎的心跳速度和血壓都恢復正常,研究者接著播放她的安全腳本:起床、刷牙,這時她的心率和血壓都沒有變化。最後,瑪莎離開掃描儀時,一副被擊垮、失魂落魄、嚇呆的模樣。她的呼吸很淺、雙眼睁大、肩膀聳起,呈現典型不堪一擊和毫無防禦能力的姿態。<br> * '''影像圖分析''' : 之後,科學家和統計學家比較腦部在情境再現與接受中性刺激時的活化狀態,製作出合成影像。影像圖上有一些令人費解的點和顏色,但活化程度最大的區域並不讓人意外,正是腦部中央偏右下方一個紅色的大區塊,即邊緣區,或稱情緒腦。目前已知強烈的情緒會活化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會在危險逼近時發出警告,並啟動身體的壓力反應。研究顯示,遭受創傷的人一旦接觸跟自己的特定經驗有關的影像、聲音或想法,即使事件已過了多年,杏仁核都會發出警報。這個恐懼中樞被活化後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和神經衝動,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以及增加氧氣吸收,讓身體做好戰或逃的準備。即使受試者很清楚自己正安靜地躺在掃描儀裡,但繫在手臂上的監測器仍記錄到狂亂激發的生理狀態。 : 除此之外,在左額葉一個稱為布洛卡區的白點,此處的顏色改變意味著這個腦區的活動量顯著下降。布洛卡區是腦部的語言中樞之一,中風病人的這個部位常因血液供給中斷而受到影響。若布洛卡區功能異常,就無法將想法和感受訴諸於語言或文字。影像圖顯示,創傷情境一再現, 布洛卡區就會「斷線」,換句話說,這些證據顯示創傷對大腦造成的生理損害不亞於中風,甚至可能有部分還雷同。 : 所有創傷都是先於語言的。在極端情形下,人們有可能大罵髒話、呼天搶地、驚嚇大哭,或者「關機」。遭受侵害或意外的倖存者在急診室不發一語地呆坐著,受創的孩童說不出話也拒絕交談,戰場士兵的照片裡是一群眼神空洞、無言凝視虛空的人。即便過了好幾年,受創者通常仍然很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遭遇。他們的身體再次經歷恐懼、暴怒、 無助,以及戰或逃的衝動,這些感覺幾乎不可能清楚陳述。創傷的本質使我們被逼到理解的邊緣,切斷人類因共同經驗或可以想像的過去而產生的語言。 : 但這不表示人類無法談論曾經發生在自身的悲劇。多數倖存者,例如越戰後的退伍軍人,最終都能對自己的症狀和舉動提出一些解釋,有許多人都稱這些解釋為「封面故事」,但這樣的故事鮮少能反映患者真實的內在經驗。但是要把自己的創傷經驗組織成一則連貫、條理分明的故事(有起始、過程與結尾的描述)並不容易。 : 語言失效時,揮之不去的影像便占據這段經驗,以噩夢和情境再現的形式一再出現。從受試者的腦影像圖可以發現,相對於布洛卡區的不活化,布羅德曼十九區會亮起,這區域位於視覺皮質,外界圖像進入大腦後會先被送到這裡暫存。研究者對於這個腦區在創傷事件發生很久之後仍會活化感到驚訝,因為正常情況下,原始圖像送到十九區後就會立刻分散到大腦皮質的其他部位,以詮釋所見事物的意義。但在這次實驗中,受試者的這個腦區又亮了起來,仿佛創傷正在實際發生。<br> * '''創傷與左右腦''' : 左右腦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處理我們創傷的經歷。根據腦部掃描的影像圖顯示,當受試者經歷情境再現時只有右側大腦的圖像會亮起來,代表過去的創傷影像會使右腦相對活化。根據腦神經學的研究.左腦會記住事件中的事實、數據和詞彙,並透過解譯器解釋、整理經驗;右腦則儲存對聲音、觸覺和氣味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引發的情緒,會對過去經驗中的聲音、臉部特徵、姿勢和地點產生自動化反應。當某個事物令受創者回想起過去,他們右腦的反應會猶如創傷事件正在此刻發生,但由於其左腦此時無法妥善運作,因此他們或許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經驗創傷和重演過往,進而引發暴怒、 害怕、氣憤、羞愧的感受。等情緒風暴過去後,他們可能會遷怒於某件事或某個人。雖然大多數人有時也會有類似的心理變化,但 PTSD 患者發生的頻率和腦部活躍的程度皆高於一般平均,而且難以平復。<br> * '''猛然飆升的心率和血壓''' : 當接觸到造成創傷的事情時,受試者的心率和血壓數值會劇幅增加,這樣的生理狀態來自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的影響。腎上腺素是我們面對危險時,幫助我們反擊或逃跑的關鍵荷爾蒙之一。正常情況下,當人們面對威脅時,壓力荷爾蒙會暫時增加,威脅一解除就消退,身體也回復到正常狀態。但對 PTSD 患者而言,其壓力荷爾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回到基礎值,且一受到輕微壓力,刺激便會迅速不成比例地暴增。壓力荷爾蒙經常升高,會造成記憶和注意力問題、易怒、睡眠障礙等潛在影響,也會衍生其他長期的生心理健康問題。 : 面對威脅時,可能有另一種掃描儀還無法測量到的反應,那就是否認:受創者的身體記錄著威脅,但意識層面卻好像沒有什麼事發生一樣。然而,儘管受創者的心智學會忽略情緒腦傳來的訊息,但警報信號並沒有停止,情緒腦仍持續運作,壓力荷爾蒙持續發送訊號,要肌肉繃緊以採取行動,或是崩潰而動彈不得。這些生理影響持續不減,直到以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被注意到。藥物、毒品和酒精可以暫時減緩或讓人忘卻這些難以忍受的感覺與感受,但傷痕會一直留在身體上。 * '''小結''' : 大部分的心理學書籍都建議一些藉由談論痛苦感受來緩解問題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此實驗所見,創傷經驗本身會阻礙這樣的做法,無論發展出多少見解和理解,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一個人遭受到難以啟齒的經驗後,很難說出那些經驗的核心元素。要他們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些受害及報復的故事比較簡單,但是若要他們去留意、感覺自己真實的內在狀態,並用語言描述出來,相較之下就困難多了。 : 掃描顯示受創者的畏懼有多麼頑強,而且會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給觸發。他們沒有將創傷經驗融入向前流動的生命之河,而是繼續留在「過去」,不知如何回到「現在」並充分活在當下。這也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常陷於過去回憶的泥淖裡的原因。 ===== <u>實驗:性虐待對成長的長期影響</u> ===== * '''背景和前言''' :1986年,法藍克・普特南[[w:Frank W. Putnam|(Frank W. Putnam)]]與潘妮洛普・崔克特(Penelope K. Trickett)針對「性虐待如何影響女性發展」進行第一份縱貫性研究<ref group=核心觀念>Trickett, P. K., Noll, J. G., & Putnam, F. W. (2011). The impact of sexual abuse on femal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a multigenerational, longitudinal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2), 453–476.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1000174</ref>。這項研究結果出爐前,研究者與治療者認識的亂倫後果,完全根據在受害孩子的自述,以及成年人事後多年重構回憶的基礎上,因為尚未有任何研究是透過追蹤長大後的女性來檢視性虐待對學校成績、同儕關係、自我概念與後來的感情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普特南和崔克特也關注這些女性的壓力荷爾蒙、性荷爾蒙、免疫功能和其他生理指標隨著時間出現的變化,並且探索潛在的保護因子,例如智力以及來自家人與同儕的支持。 * '''受試者選擇''' :研究人員透過哥倫比亞特區社會服務部,召募八十四個確認曾被家人性虐待的女性,並以八十二個年齡、種族、社經地位和家庭結構相同但不曾受虐的女性作為控制組。研究開始進行時,她們的平均年齡是十一歲,在之後二十年當中,兩組人員都接受六次完整的評估,前三年每年評估一次,然後在十八歲、十九歲和二十五歲時各評估一次,她們的母親也參與早期的評估,而受試者的兒女會參與最後一次評估。這些女孩(現在已長大成人)當中有高達 96%從一開始就持續參與研究,直到結束。 * '''實驗結果''' :結果相當明確:相較於控制組,也就是同樣年齡、種族和社會環境的女性,'''曾被性虐待的女性受到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包括認知功能缺陷、憂鬱、解離症狀、性發育問題、高肥胖比率以及自殘。'''她們高中輟學的比率高於控制組,壓力荷爾蒙反應出現異常,青春期較早開始而且累積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精神疾病,也更常罹患重大疾病或進出醫院。此追蹤研究中,也能看到性虐待如何影響發展,例如,這兩群女性每次進行評估時,都被要求描述前一年發生最糟的事,研究者則藉此觀察她們痛苦的程度,並同時測量其生理狀況。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的反應都是憂慮。三年後,再次回答相同問題時,不曾受虐的女性再次表現憂慮,而曾受虐的女性則變得漠然、麻木。後者的生理現象也符合觀察到的反應:在第一次評估時,所有女性都呈現壓力荷爾蒙[[w:皮質醇|皮質醇]]增加;然而三年後,曾受虐的女性回答時,皮質醇卻下降了,'''身體已經隨著時間適應了慢性創傷。'''此狀況讓受虐女性變得冷漠麻木,女孩身邊的人較難注意到其心情狀況,甚至連她自己也可能注意不到。麻木使她對不幸缺乏該有的反應,例如採取保護行動等。 * '''亂倫對友誼及夥伴關係造成的廣泛、長期影響''' :不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通常會有幾個女性好友,也有一個男孩扮演類似情報的角色,把男生的大小事告訴她們。等進入青春期,她們跟男生的接觸便逐漸增加。相對之下,'''曾受虐的女孩在青春期前極少擁有男性或女性密友,而到了青春期則會跟男性發生混亂的接觸,且往往造成創傷。'''其中,小學階段缺乏朋友是關鍵的差異。這段時期是既複雜又不穩定的階段,朋友可能忽然反目,同盟可能因排斥和背叛而瓦解,但這當中也有好的一面:女孩上中學時大多已熟練一套社交技巧,能夠辨識自己的感覺、處理跟他人的關係,或者假裝自己的情緒等等,且大多數人也已建立頗為穩固的女性支持網絡以宣洩壓力。當她們漸漸邁向男女交往以及性的世界時,這些友伴關係能夠提供一個思考、閒聊與討論的空間。 :然而,曾受性虐待的女孩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由於她們難以或無法相信別人,因而沒有男性或女性好友。'''她們厭惡自己,心理狀態也與其作對,導致她們不是過度反應就是變得麻木。她們跟不上許多「女性活動」,或由嫉妒驅動的拉攏、排擠競賽,因為參與者必須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所以別的孩子通常不想跟她們往來,因為在正常人的眼中,她們實在是太怪了。 * '''對性成熟(sexual maturity)的生理影響''' :除此之外,這些遭受亂倫、虐待,以及孤立的女孩,'''會比未曾受虐的女孩提早一年半進入性成熟'''。性虐待加速了受害女性生理時鐘及性荷爾蒙的分泌,與控制組相比,她們在青春期早期的睾固酮[[w:testosterone|(testosterone)]]和雄烯二酮[[w:Androstenedione|(Androstenedione)]]會增加為三到五倍,而這兩種荷爾蒙都會促進性慾。 * '''研究價值''' :普特南與特瑞克的研究結果仍持續發表中,但已能協助臨床醫師治療受到性虐待的女孩。例如創傷中心有位醫師,他在某個晨會中,報告一名叫艾耶沙的病患在週末又被強暴了。艾耶沙在星期六的五點逃離教養院,跑到波士頓一個毒蟲出沒的地方,吸食並嘗試多種毒品,最後跟一群男孩子坐車離開。星期天清晨五點,他們輪暴了她。艾耶莎跟我們見到的許多青少年一樣,無法說清楚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也無法思考怎麼保護自己,但她生活在動盪的世界,如果我們試圖用受害者/加害者的角度解釋她的舉動,其實於事無補,那些「憂鬱症」、「對立反抗症」、「間歇暴怒障礙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或診斷手冊提供的任何選擇也沒有幫助。'''普特南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艾耶莎如何經驗這個世界:為什麼她無法說出她怎麼了、為什麼如此衝動又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還有,為什麼她把醫生當作可怕、麻煩的人,而不是可以幫助她的人。'''藉此,我們可以看到曾被性虐待的女性,都遭受著極深遠的負面影響。 ===== <u>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波蘭<ref>PTSD Prevalence Among Polish World War II Survivors</ref>)</u> ===== *'''實驗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多人參與的戰爭,造成的死傷人數更是高達 5,000 萬至 7,000 萬人。許多歐洲國家從 20 世紀中期開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倖存士兵心理影響的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以集中營倖存者為中心,在丹麥、荷蘭、挪威和波蘭等地方都有進行。 :另外關於平民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末,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頻率。2008 年,在德國對全國有代表性的 60-85 歲人口樣本進行了研究,對 5033 名被測者進行了檢查。罹患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情形,根據 DSM-IV 達到 4.0%。 :在荷蘭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包括 1920 年至 1929 年期間出生的 10662 人的樣本,這些人是從該國 9 個主要城市的登記冊中隨機選出的。樣本包括: #戰爭期間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大批退伍軍人,包括來自日本的荷蘭東印度佔領的倖存者(1942-1945 年)和後來的印尼獨立戰爭(1945-1950 年)。 :根據 DSM-III-R 的資料, 4.6% 的被接受治療的受試者符合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標準。其中以迫害受害者為例: #比率 13%(最高):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在藏匿戰爭中倖存下來的猶太裔主體、日本集中營的倖存者。 #比率 3% (最低):戰爭平民受害者和抵抗運動成員。 #比率 7%:退伍軍人 :過去十年在西歐國家進行的其他研究中, 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從奧地利的 1.9% 到出生在德國的兒童的 10.9%。波蘭 2012 年的研究介紹了 218 個人的研究結果, 他們出生于 1929-1945 年, 年齡 63-78 歲。這項研究是在 2007 年年底在第三年齡大學進行的。PDS 和 IES 用來測量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根據 DSM-IV,使用 PDS 量表,潛在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的流行率達到 29.4%。波蘭以前的一項研究以生活在波蘭的猶太血統的人為中心,他們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兒童也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這項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流行率。目前該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的流行率為 55.6%。華沙非猶太裔第三年齡大學參與者的對照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發生率為 30.9%。 *'''實驗目的''' :在過去十年裡, 幾個西歐國家發表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形的研究報告,其中大多數是平民,而患病率從 1.9-10.8% 不等。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倖存者罹患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機率。 *'''受試採樣''' :樣本來自介於 70-96 歲的 59 名婦女和 37 名男子,針對此 96 人進行了分析。所有參與者都是 1945 年以前出生的,他們完成了適用於波蘭人的創傷後診斷量表(PDS)、事件影響量表(IES)、Beck’s 抑鬱症表(BDI)和二戰創傷相關問卷。 *'''實驗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有幾個值得注意的事情如下: #診斷出高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盛行率; #在沒有發生任何與戰爭有關的創傷性事件的群體和至少有一個此類事件中,與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在高度憂鬱症的研究中,利用 PDS 問卷測量的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比例達到 32%。根據 IES 與臨界點 35pts,34.4% 的受試者表現出強烈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症狀。相對於波蘭對二戰倖存者的其他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高潛在創傷後精神緊張症診斷率。 :在波蘭的研究中,除了與戰爭有關的強度壓力源以外,在這裡解釋研究中發現與高創傷後精神緊張症有關的其他相關因素: #社會記憶的干擾機制﹕例如波蘭人在的共和國時期(PRL)某些事件被阻攔或扭曲或在戰爭期間經常英勇戰鬥的人後來受到騷擾或侮辱; #政府避免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創傷問題﹕公共談話中的只允許敘述主要的某些群體遭受戰爭的創傷,如集中營倖存者、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士兵; #缺乏社會教育:在目前的創傷後精神緊張症理論和治療中,對創傷相關問題和心理教育的理解備受重視。現代的心理創傷知識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清楚的,但這種知識在波蘭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播和使用。 : ===== 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造成的戰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研究<ref>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PTSD in World War II Combat Veterans</ref> ===== *'''摘要''' :臨床醫生越來越多地在越南老兵中識別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這種症狀很容易在曾經參與二戰作戰的老兵中消失。作者回顧了最近對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並描述了五個案例,說明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這一流行中的各種臨床表現。症狀包括焦慮、認知和體細胞綜合、抑鬱、酒精依賴和健忘症。儘管有不同的陳述,但患者的情況卻出現了一致的現象,如:患者會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反應,經歷了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與症狀加重有關的因素是退休和戰爭經歷的喚醒。儘管過去的研究強調了對創傷的重新抑制,但作者鼓勵採取靈活的治療方法,包括探索性的技術。 *'''實驗方法''' :本篇實驗專注再利用 post-DSM-III 的方法,研究老年退伍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形。 *'''實驗結果''' :從這些病例中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是卻有一個一致的狀況發生在每一個病人身上,就是透過工作或養育家庭,使自己將戰爭的事情給忘記。而這些現象是藉由謹慎的實驗後所發現的,如:他們一致地避免提起戰爭、表現出誇張的驚嚇反應,同時有不安的睡眠和慢性焦慮。最後我們建議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員,能仔細詢問病人過去的戰鬥和創傷補償,無論病人有什麼診斷標籤。我們還建議臨床醫生在為這一組患者選擇治療方法時保持靈活性,不要立即低估探索性治療的價值。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ikipedia: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傷後壓力症(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緊迫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PTSD 與 PTSD 不同但相似,其主要差異是個人核心自我認同的扭曲和嚴重的情緒失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學者朱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於1992年在她的《創傷與復元》一書以及隨附的文章中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並非一個精準的醫療用詞,但其背後所反映的醫學病症就是一種 C-PTSD。一些例子如被綁匪挾持,經歷重大壓力的受害人在獲救之後,非但沒有對加害人感到一絲憤恨,反而還站在加害人的立場對其感到認同。 ======症狀====== 患有C-PTSD 的成年人有時是在兒童時代開始經歷長時間的人際創傷,而不是在成年時期開始,或者同樣也於成人期遭遇人際創傷。這些早期傷害打斷了對自我和他人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展。由於諸如照顧者或年長的兄弟姐妹之類的依戀對象經常造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或忽視,因此這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從根本上存在缺陷,無法依靠他人。這可能成為成人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普遍方式,稱為不安全依戀。但在當前的 DSM-5(2013)中,這種症狀既沒有包括在解離性障礙的診斷中,也沒有包括在 PTSD 中。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也會表現出持久的人格障礙,同時有顯著的再次受害風險。一般來說,建議以以下幾個症狀作為 C-PTSD 的判斷依據: :1.情緒調節的變化,包括:持續的煩躁不安,長期的自殺念頭,自殘,爆炸性或極度壓抑的憤怒(可能交替出現)以及強迫性或極度壓抑的性行為(可能交替出現)等經歷。 :2.意識變化,例如:失憶症或對創傷事件增強的回憶、一系列解離症狀、人格解體/失實症,和暫時性的回到過往經歷。 :3.自我認知的變化,例如:無助感或主動性被癱瘓,羞恥感、罪惡感和自責感,汙衊感或污名感,以及自己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感覺。 :4.對犯罪者觀念的各種變化,例如:對犯罪者關係的關注(包括對報復的關注),對犯罪者總權力的不切實際的歸因(儘管個人的評估可能比臨床醫生的評估更為現實),理想化或反常的感激之情,對犯罪者有特殊或超自然關係的感覺,並接受犯罪者的信仰體系或合理化。 :5.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例如:孤立和退縮,親密關係破裂,反覆尋找拯救者、持續的不信任感以及自我保護的反覆失敗。 :6.意義系統的變化,例如:喪失持續的信仰以及無望和喪失信心的感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小總結=====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種因患者曾遭受創傷而在心裡造成長期壓力,進而引發的後續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非是一種人格異常,它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失調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難以發覺的,除非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刺激後才會引發,而且這種症狀在外人看來可能只是一種「害怕」的情緒表達,但是這實際上卻是帶有極大的生理變化––––荷爾蒙調節的失常與神經異常的興奮。 * PTSD 是一種生理上的失常,其將人類對於危險驚覺的機制放大了很多倍,進而造成了這種疾病。在生物的演化之中,對於危險的遭遇,生物即在腦中將危險情景視為必須驚覺害怕的場景,此演化目的即為讓危險情境增加預測性,而危險場景的某些物品則會被放大而使感受者感到「害怕」,並使這個物品與危險產生鏈接。這個機制對於生存是非常有幫助的,然 PTSD 患者卻因為此保護機制的過度放大,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目前科學家對於這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的條件還不清楚,但是資料上可看出跟基因、創傷的持續性、先前就有的精神上的疾病(過度神經質)和缺乏情緒上的支持都可能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率上升。 資料來源:Maletis, J.(2019). The psych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joelle_rabow_maletis_the_psychology_of_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t-296263 [Accessed 10 Jan. 2019]. ==== 適應障礙症 ([[wikipedia:Adjustment Disorders|Adjustment Disorders]]) ==== 適應障礙症,是指身心面對生活環境變化、負面壓力等,因適應不良而產生障礙,導致生活無法如常運作,通常壓力累積三個月內,會出現明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例如:在公眾場合被人辱罵,造成極度的心情低落至不想出門無法上班,甚至不能言語,特別是在童年期有過創傷經驗的人,如:被遺棄、失親、羞辱等,特別容易患此病。而當遠離或解除壓力來源時,就會稍微減緩,基本在六個月內,就能夠找回原來的生活狀態。 =====與相似疾病比較===== 適應障礙症患者在壓力滅輕之後症狀也減輕,此與憂鬱症的病人不同的是,憂鬱症的病人通常找不到一個單一的明顯壓力來源。 與憂鬱症對比如下: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3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12em | col3width=9em | style=text-align:center | 疾病名稱 | 障礙適應症 | 憂鬱症 | 疾病時長 | 約六個月可恢復 | 需要長期治療 | 治療方式 | 遠離壓力源、改善環境 | 服藥、心理諮商 }} 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同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創傷往往非常嚴重的經歷,而適應障礙症的壓力來源往往只是一般可調適的壓力,而其反應卻超乎平常的強烈。 =====症狀===== 依據常見適應障礙症的症狀又可將其分為六個類別: <br> 1.伴隨憂鬱心情:抑鬱、流淚、絕望 <br> 2.伴隨焦慮心情:緊張、憂慮、不安、害怕與依賴者分離 <br> 3.伴隨焦慮和憂鬱心情:同時包含憂慮與焦慮心情的症狀 <br> 4.伴隨行為規範障礙:症狀侵犯他人權益、違反與其年齡相稱的主要社會標準會規範。如打架、逃學、破壞公物、魯莽駕車等。 <br> 5.伴隨品行及情感混合障礙:包含以上類別的所有症狀(憂鬱、焦慮心情及行為規範障礙) <br> 6.其他:包含上述未提及的症狀,如退縮、拒學、曠職 適應障礙症患者會出現何種症狀受所處的社會、職場及教育環境影響很大,而患者的年齡也會影響症狀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種類,如青少年患者通常較易有行為性的症狀,成人則較易有憂鬱症狀。 雖然適應障礙症裡頭,能觀察到這些憂鬱因子,但這些情況基本只會出現在人際關係和職場生活,多數案例只要遠離壓力來源,就能夠恢復到原來的生活狀態,然而若長期忽視進而演變成憂鬱症,即使解決了壓力來源,也還是會持續抑鬱。 =====治療===== 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生活壓力事件及病人對環境的不適應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須考慮對外界(家庭、同儕)的適應問題與病人本身內在心理的適應問題。 常見的治療法包含:<br> * 個人認知行為療法:用以增進問題處理能力、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及面對壓力的能力。<br> * 家庭治療:旨在改善家人間的溝通與互動,並希望患者能獲得家人的支持。<br> *同儕團體治療:此項治療聚焦於增進社交及人際互動能力。<br> * 心理諮商:參加一對一的商或是團體方式進行的諮商,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引導說出其恐懼、害怕或擔心,也可以和有相同感覺的人互相交流,以得到支持、減輕或除去負面的情緒及想法。<br> * 認知心理治療:透過晤談習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建立正向的認知及增加個人因應技巧,以減少焦慮、壓力或無法控制的情緒。<br> * 閱讀治療:透過閱讀及與素材的互動,可轉移負面情緒的注意力,也能觸動情感引發共鳴建到情緒的宣洩,從讀物中可以獲得支持建立自信,或有所領悟及自我省思,讓自己可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對困境。<br> * 藥物輔助治療:必要時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抗焦慮、抗憂鬱、情緒穩定藥物等。 <ref>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adjustment-disorders</ref><ref>https://802.mnd.gov.tw/ListP0003102.ShowItemListState.do?StateEvent=InitEvent&QueryRecord.ArticleId=2016-07-06%2013:38:57</ref> === 長期壓力事件=== :相較於創傷事件,長期壓力事件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對到的壓力事件,並且持續的存在'''。這種壓力事件與創傷事件相比,前者可能會對壓力承受者產生正面的效果,而後者則只會對個人產生負面壓力。以下將介紹最常見的三個長期壓力事件: *''' 社會壓力''' :泛指'''因社會上的價值觀對個人觀念不符或相違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造成的壓力'''。常見的社會壓力有競爭、經濟能力、種族與性別的歧視或偏見。 :為了讓自己不成為社會上的落後者,給自己造成壓力,以經濟困境為例(如失業與貧窮),除了維持日常所需的壓力外,可能要面對來自社會異樣的眼光,因此產生社會壓力;又或者社會對於特定人或群體有刻板印象,而對其行為舉止,甚至是未來發展產生歧視與偏見,如種族或性別的歧視及偏見。對於這些特定人群,在生活上的各方面,皆需要去避開這些負面的眼光,甚至是直接承受,因此產生壓力。另外,通常社會壓力也會'''因壓力承受者身處的風俗民情而改變'''。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台北等大都市可能就會有很多的競爭壓力,像是面臨到可能被裁員的失業壓力;而在觀念較保守的農村可能就會有比較多的性別偏見或對特定族群歧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 父母期待''' :泛指'''父母對自身表現的期待而造成的壓力'''。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相對應的父母期許壓力也有所不同:<br> :* 兒童時期:父母可能會期許子女的才藝學習,或是日常生活的規矩。<br> :* 求學的時期:許多父母都會期許子女有更好的學習成績,甚至會開始與其他人比較。<br> :* 畢業後:父母的期許可能是職業或婚姻的選擇。<br> :適量的父母期待如:給定合理的目標、適時的給予鼓勵,對子女來說可能會有正面的砥礪效果,成為其學習動力。然而,過多的要求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負面的影響,並且長期生活在無法回應父母期待的苦痛之中。有時,父母過高的期望會破壞孩子正常的發展。例如: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願望 : 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動來使父母高興。因為在孩子看來,只有他們達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們在父母的眼裡才有地位,才會變得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來自父母的期望往往會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 自我期許''' :與父母期待十分相像,但壓力源來自'''人們本身給予自己的壓力''',與其他常見之壓力事件不同。壓力的程度通常因人而異,自我要求高的人會訂定較高的目標,而一般人只求完成事情即可。自我期許所帶來的壓力通常都是砥礪自身,能有正面效果的壓力。但是,若一個人時常無法達到自身所要求的目標,可能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有著嚴重的自我否定現象,造成較負面的影響。以完美主義者為例,這些人可能會過度追求完美,而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壓力。 ====特定的長期事件(一):癌症==== :癌症對生命是重大威脅,可能成為一個引發創傷後壓力症的創傷事件,早在 1951 年,便有學者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而 1952 年,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w:en:Albert_Ellis|Albert Ellis]])三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此外,對於疾病復發的擔心會導致焦慮與憂鬱,造成癌症即使治癒,也會成為憂鬱症的高風險群,近來越來越多研究關注癌症病患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在癌症病人身上的盛行率高於一般族群,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升高自殺危險性。 :癌症病人在診斷後,根據統計與國外報告,約有 4-5 成病人有身心問題(失眠、焦慮、憂鬱),近六成的人不曾經尋求過改善方法與諮詢,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失眠也是慢性壓力的一個指標,長期失眠,免疫功能下降,生理時鐘、褪黑激素的不正常,都會影響身體免疫相關、發炎相關的基因表現,這些都是助長癌細胞的原因。 :憂鬱症在癌症病友之中盛行率約 10-20%,但會影響身、心與就醫意願,更有研究進一步指出膀胱癌、腎臟癌、頭頸癌憂鬱症患者死亡率明顯增加(3.5 倍)。 :在一篇 2021 年的報導中,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失志症候群」是 2001 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根據臨床數據,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中,憂鬱症與失志症候群的比例約為 1:1,而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 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可利用「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表」替自己或家人先做自我評估: * 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 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 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 我覺得焦慮煩躁 * 我覺得無望無助 * 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 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有可能出現「失志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特定的長期事件(二):照護====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臺灣失能、失智族群與身心障礙者約 76 萬人,其中 50 萬人以上是超過 65 歲以上的長輩,家庭照護者平均照護時間達 9.9 年。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若當壓力過度沉重,嚴重影響睡眠、食慾、情緒、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國外研究也顯示,約 2 成家庭照護者罹患憂鬱症,65%有憂鬱傾向、87%有慢性精神耗弱,家庭照護者死亡率亦高於其他家庭成員約 60%。 *若照護者發生以下傾向,則是已面臨到照護壓力過大的問題 #長期淺眠或失眠 #容易情緒失控 #脾氣變壞 #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對休閒活動或社交不感興趣 #出現家暴行為 #出現自殺意念 :目前針對於此問題,政府正視的方式包括提供長照喘息服務,能透過居家式(照護員到家中執行 3-6 小時照護)、社區式、機構式與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長照機構會安排專業人員到府針對受照顧者失能等級進行評估,再共同擬定照護計畫,核定後開始使用喘息服務與照護資源等等。 ====特定的長期事件(三):面對死亡==== :生與死,是一個終生課題。雖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但面對至親的離世,多少傷感還是難免。一般來說,哀傷期並不需要專業協助和介入,如果處理不好,將有可能發展成精神障礙。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w:Five_stages_of_grief|five stages of grief]])=====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模型,又稱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絕症患者、喪失至親之人被認為會經歷這些階段。這一模型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的。這五個階段後來廣泛流傳,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 class="wikitable" |+ 哀傷期的五個階段 |- ! 階段 !! 描述 |- | 否定(Denial) || 這個階段的人會極力否定、不願意接受事實,而更願意去相信錯誤、虛假的現實 |- | 憤怒(Anger) || 當哀傷者發覺到自己無法再不面對現實,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便會感到惱怒,從而遷怒身邊的其他對象 |-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哀傷者會開始抱持著能夠扭轉哀傷的現實的希望,通常是以「延長自己壽命直到特定期限」或是「向超自然力量以自己的生命、生活型態、珍視之物提出要求交換」的形式 |- | 沮喪(Depression) || 在意識到討價還價不會有作用後,哀傷者會陷入沮喪,開始不珍視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也能一起離開 |- | 接受(Acceptance )|| 在沉澱心情後,哀傷者會正式接受至親離開的事實,情緒也會逐漸穩定,並出現對於生命,正面的思考方向 |}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跟兩人在生前的關係,去世的原因和過程,和喪親者個人的性格等等有關。一般來說,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至一年的哀傷期,而當中會經歷五個階段。在親人去世的首數天,情緒未必太激動,反而可能表現麻木,又或者否認至親已經離去的事實。 :然後,隨著身後事的辦理,喪親者的情緒逐漸顯現。這是哀傷期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喪親者的情緒低落仍屬正常反應。除了情緒低落以外,他們還可能會自責、憤怒、焦急、埋怨、感到孤獨和無助、非常思念逝世者,經常回想過往日種種。之後他們依然會拒絕承認親人已離世的事實,甚至出現一些搜尋的行為,重複去做以前和逝世者做的事,去某些地方懷緬,甚至避免執拾逝世者的物件。甚至還可能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例如疼痛、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如果期間情緒嚴重失控、長期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嚴重者有可能產生幻覺,或者尋死念頭,此時便超出了正常的哀傷反應,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需要認真處理。 :最後,喪親者接受了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並收拾心情,生活重返正軌。即使偶爾記起已逝世的親人,但依然能坦然面對。 :值得一提的是「週年效應」,每逢節日和一些特別的紀念日子,喪親者的情緒會比較波動,即使他們本來已經克服了哀傷期,但在此週年效應下,他們會再次感受哀傷期中的徵狀,此乃正常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步過哀傷期''' :要步過哀傷期,第一步先要接受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這必然是痛苦的過程,於是身邊人的支持尤其重要。喪親者不應過份壓抑情緒,或者否定悲傷的存在。如果情況許可,喪親者參與身後事的辦理,有助渡過哀傷期。如何重新建立沒有了至親的生活也是關鍵,當中牽涉了生活規律的調整、生活習慣的改變、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甚至社交圈子的重新建立。 :'''複雜性哀傷''' :假如喪親者的哀傷延續,甚至出現持續抑鬱、幻覺、過度自責,甚至自殺念頭,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社交,便出現了醫學上的「複雜性哀傷」。最新的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四的喪親者會出現「複雜性哀傷」的情況,而當中以女性,和離世者非常親近,或者關係矛盾不清,加上離世者是突然或意外死亡的,就更容易出現這情況。 ==== 特定的長期事件(四):生產 ==== =====產前憂鬱症===== '''簡介''' 懷孕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經驗,也會同時受到許多親友的祝福。但在準備歡迎新生命的同時,也代表家庭生活將邁入新階段,準爸媽也將需要適應彼此關係的改變和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命,因此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在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單一事件最高分為100分),懷孕的壓力分數就高達40分、新生兒降臨的分數也有39分。 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病因''' * 生理層面 在第一孕期時,女性荷爾蒙系統會出現變化,使雌性激素、黃體素急遽增加,連帶影響其他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情形,而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經常被認為與許多情緒相關障礙症有關,如焦慮、憂鬱等。 此外,懷孕會引起的媽媽生理上的不適反應,如孕吐、頭暈與頭痛、疲倦與嗜睡、乳房脹痛、腸胃道不適...等,同樣也會帶給準媽媽不小的壓力,進而影響心情。 * 心理層面 懷孕時,媽媽們最主要的心理壓力之一就是角色的轉變。「我真的做好準備成為一位母親了嗎?」是許多準媽媽心中的擔憂,面對未來即將承擔的照顧責任,充滿不確定感,而經濟因素及生活型態變化等現實面的壓力,都有可能使準媽媽們喘不過氣而感到情緒低落。 若準媽媽們本身的性格就是責任感較強、求好心切的,也更容易因為各種煩惱而焦慮不安,而持續的情緒低落,亦可能會導致曾經的憂鬱症病史再度復發。 * 社會層面 家庭或世代之間的價值觀異同,會對準媽媽帶來很大的影響。若丈夫、家人與親友能予以溫暖而穩定的支持,準媽媽們的情緒會相對穩定;相反地,如果準媽媽們感受不到身旁家人們的關心,甚至有老公這個「豬隊友」在扯後腿,就很有可能導致憂鬱的情況。 '''症狀''' *長時間心情低落,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情提不起勁。 *感到疲憊,無精打采。 *事情記不起來,無法專心,或難以做決定。 *睡眠困難,睡不著或睡不飽。 *體重有明顯變化,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心神不寧、焦躁不安,過度擔心、煩惱寶寶的事情。 *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媽媽的角色,感到無價值感,產生嚴重的內疚或罪惡感。 *感到絕望,甚至重複出現自傷或自殺的念頭。 '''治療''' *大腦營養素補充: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改善情緒問題。 *心理治療:包含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伴侶治療等,有助於舒緩、解決準媽媽的壓力。 *芳香療法:根據個人情況調配不同的精油處方,調劑身心狀態。 *微電流刺激治療:利用微弱的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促使大腦分泌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藉此改善準媽媽憂鬱、焦慮、失眠狀態。 =====產後情緒障礙===== '''簡介''' 產後情緒障礙 (postpartum mood disorder, PPMD)為父母在新生兒誕生後,可能會因為生活步調的改變、教養責任等因素引發的情緒障礙。而其中經歷生產時的痛苦、照護新生兒的筋疲力竭、體態的改變、賀爾蒙變化等等,讓婦女遭受PPMD之苦的比例高於男性。事實上,在一項前瞻性縱向研究中,3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 22 歲)的母親有產後抑鬱症,比起控制組有更高的皮質醇水平(代表壓力反應性增加),以及更高的社會威脅評價(透過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Barry 等,2015)。 '''常見 3 種產後憂鬱'''<ref>{{cite news|author=畢翠絲|title=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url = https://www.ttvc.com.tw/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a-14819.html|publisher = 《常春月刊》462 期}}</ref> * '''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此類的發生率非常高,約佔產婦的 70%-85%,較好發於患有嚴重經前緊張症候群的患者、意外懷孕、曾想墮胎者,及晚期懷孕時表現情緒不穩定的產婦。大多產後3-10 日內發生,發作的時間很短暫,由數分鐘至數日,通常不超過二週;症狀也輕微,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會表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擔起照顧新生兒的使命。 *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此類的發生率約佔產婦的 10%-20%,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它的症狀與「產後沮喪」症狀類似,只是症狀更多樣化、更嚴重、發作時間更久,嚴重的行為失常在產後數週乃至數月才會發生,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典型的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反應變遲鈍、疲憊不堪、強烈的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一旦發生此病,下次產後再發生的比率約 20%-30% *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此病的發生率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大多在生產二天以後才開始發作,以產後一至四週發作為最常見,但也有病人會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症狀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產後精神病的典型症狀,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神智不清、像「木頭人」,幾乎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有罪惡感、無力感及產生一些誤認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等幻覺。 '''病因''' :產後憂鬱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早期認為只發生在婦女,後來發現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有此症狀,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生理、情緒、基因及社會因素所造成,也可能受到像是體內激素的變化、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風險因子包括以前曾出現產後憂鬱症、躁鬱症、家族中有重性憂鬱疾患的病史、心理壓力、妊娠併發症、缺乏支持,以及物質使用疾患。 '''症狀''' *憂鬱 *脾氣暴躁 *疲憊 *失眠 *食慾不振或食慾增加(安慰性進食:透過進食來紓解壓力) *失去興趣 *不能應付生活 *內疚、絕望、自責 *焦慮 *持續的感覺到悲傷 *覺得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寶寶 *覺得難以親近自己的寶寶,感到冷漠,有寶寶的陪伴也感受不到喜悅 *想要自殺或自傷 '''哪些人容易得產後憂鬱症?''' *產前即有憂鬱症者 *自尊受傷害者 *照顧孩子備感壓力者 *懷孕及生產過程經歷生活壓力事件者 *較缺少社會支持者 *夫妻婚姻關係較不合諧者 *孕前有憂鬱症病史者 *家中嬰兒氣質屬難養型者 *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缺乏者 *未計畫中的懷孕婦女 *出生嬰兒狀況不穩定者 *高危險妊娠者 *多胞胎懷孕者 '''診斷標準''' :目前各界仍無統一的診斷指標,常用的診斷方式可分為量表評估與臨床定式檢查兩類。量表評估多依據各種自評量表例如 EPDS(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SLC-90,SDS(憂鬱自評量表)等進行判定;其他較明確的標準是 1994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的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如下: :若在產後 2 周內出現下列症狀的 5 條或 5 條以上,即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的象徵: *情緒憂鬱 *對全部或大多數活動明顯地缺乏興趣或愉悅 *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過度 *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疲勞或乏力 *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 *反覆出現死亡的想法 '''治療''' :*運動:產後 2-5 個月、每週 3 次、每次 1 小時的伸展運動能協助減輕產後憂鬱。 :*藥物:與身心科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劑,幫助改變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協助情緒獲得良好的控制。但仍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服用三環類的抗憂鬱藥物,初期嘴巴會較乾燥及感覺昏睡。 :*心理諮商: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找到因應策略,如: ::*對於懷孕生產需意識到是高壓力事件 ::*學習辨別須處理的孕產期壓力來源 ::*評估孕產期的壓力指數 ::*列出待改善的目標及可動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等 ::有效的諮詢方式包括[[w:人際取向心理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PT)、[[w: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心理動力療法 === 短期壓力事件=== 指壓力事件對人們影響時間較短,並且通常為突發性事件或簡單的小事。以下將介紹突發性事件和日常瑣事這兩個短期壓力事件。 ====突發性事件==== 為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的壓力事件,這邊與創傷事件不同的點是其壓力不會對人們心情產生巨幅的負面衝擊。舉幾個例子來說:人們在路上遭遇小車禍時,可能會有上班遲到的壓力;與他人談判賠償的議價壓力;在學校或上班時,可能會有與同學發生突發性衝突的人際壓力或老闆突然給新案子的工作壓力。舉凡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們在平常會遇見的突發性壓力事件。這種壓力給予人們通常為較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壓力事件並非可預見的;同時影響持續時間也較短,因為壓力會隨著事件完成而消逝。 ====日常瑣事==== 日常瑣事為人們平常偶爾會遇到的壓力事件,其包含事項眾多。在現在生活繁忙的社會型態中,最常見的即所謂的「等待」,如通勤時等待交通運輸工具到來、吃飯時等待餐點完成、蒐集資料時等待下載,這些在無形中對我們造成了時間壓力。但又因個人性格的不同,造成影響的幅度的不同。舉例來說,某些人可能無法在等待時做其他事來消磨時間,這類的人通常會遭遇較多的時間壓力,但某些人卻能夠在等待的間隔中做其他事讓本應有的時間壓力消失,又甚至有某些人喜歡放空而不讓這短暫的等待時間對其造成壓力。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選擇」亦容易產生壓力,選擇多不見得代表更快樂,根據卡恩曼與特佛司基的研究,失去的負效益比得到的正效益還少,因此人們選擇多並不會感覺到得到的多,而是失去了更多,此亦包含機會成本的概念。 *補充: 有些人格特質,包括對環境事物的認知判讀,將使其較其他人容易產生壓力反應,這些性格弱點主要是受認知的扭曲、對自己或他人有不合理的期待、自我脆弱度及應付壓力的行為模式等影響。人格特質在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個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被挫折,均可能對個體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壓力反應。而神經質性格(neurotic character)一般較容易對事件產生壓力,最常見的神經質性格有列幾種︰ {| class="wikitable" |- |'''完美型性格'''||害怕犯錯、過度小心的完美主義者,強調自我控制,且往往壓抑情感表現,嚴重時表現潔癖及吝嗇。 |- |'''焦慮型性格'''||急性、緊張、患得患失,對他人的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造成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 |- |'''依賴型性格'''||害怕失去人際關係的扶持和怕遭到拒絕,遇到問題無法獨立解決。 |- |'''戲劇型性格'''||害怕失去他人的注意和關心,人際關係和情緒容易變化不穩定。 |- |'''自戀型性格'''||認為自己是特殊的,無法同理他人,害怕被人認為不特殊。 |- |'''逃避型性格'''||對人際關係很敏感,害怕遭人排擠,造成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 |'''侵略型性格'''||需要經常去控制環境,怕吃虧和被人羞辱等。 |} 在進行治療時,若能先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和生活事件間相互運作的關係,並針對其性格特點予以輔導,則較能有效地處理壓力。 === 壓力的評估方法 === ====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Stress process)==== 壓力感受的形成,普遍分為四個階段: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1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 = 12em | col2width = 45em | 階段 | 例子 | 第一階段:客觀壓力源 | 個人接受到外在環境給予的要求(無論是心理或者生理),即客觀壓力源的出現 | 第二階段:初級評估 | 個人對真實要求、壓力衝擊的初步評估。產生主觀認定的要求,若評估壓力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三階段:次級評估 | 主觀評估(次級評估)個人的真實能力,並對壓力源採取措施,若壓力無法排除,則進入下一階段 | 第四階段:比較 | 比較前述兩者並產生主觀壓力源,個人處於壓力下會在心理或生理上實際表現出行為(戰或逃)。}}而伴隨壓力產生的行為表現(戰或逃),則是透過壓力源刺激下視丘進而使交感神經系統與腦下腺分別作用,使神經衝動,活化腺體與平滑肌或將壓力荷爾蒙經由血液輸送至相關腺體和肌肉,進而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 '''因應(Coping) ''' : 事件之後,個體會採取特定的因應行動,若個體評估所面臨的壓力環境是可以改變、操縱的,就傾向於改變並處理相同的困境,而因應策略包括前面討論過的消除外在壓力(減少客觀壓力源,Problem-focused Coping),以及改變內在的心路歷程(減少主觀壓力源,Emotion-focused Coping),此處減少主觀壓力的方式,如培養能力、增加自信、不要訂過高的目標等。 : 因應策略亦可分為適應型(adaptive)和適應不良型(maladaptive): :* 適應型因應策略:能減少壓力,同時又能促進健康。例如:積極面對、紓解情緒、尋求支援、運動、放鬆、適當飲食和規律的生活作息,正當的休閒娛樂。 :* 適應不良型因應策略:暫時性的降低壓力,但可能會造成長期健康耗損。例如:過度飲酒或藥物濫用、社交孤立,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等。 : 一個良好的壓力因應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及操縱環境的能力;凡事在預期下進行,即使遇到緊情況或困難,亦能從容應對,使身心經常保持平衡狀態。 #對事情或工作很投入,可以忍受暫時的不快樂,而從長遠的宏觀來看事情。 #均衡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善用周遭的社會支援與網絡;能就現有的環境中,尋求情緒的支持以及人力或財力上的援助。 * '''壓力歷程的總結''' : 面對它(客觀壓力)→接受它(主觀壓力)→處理它(戰)→放下它(逃) ====評估方法==== 研究壓力的學者 Holmes 和 Rahe 提出此概念,並提出了生活事件量表,嘗試透過此量表來將生活中的幾項事件透過此表表達出壓力數值。表中先預設將婚姻此大多數人認為是重要事件的列於表中間,且預先給予了 50 的數值,受試者被問到的每個事件都被與婚姻做比較,需要花更多還是更少心力去重新適應。最後依照事件嚴重性和需要重新適應的時間,給每個事件數值。以下為 Holmes 和 Rahe 提出之生活事件量表: 生活事件量表遭到很多學者抨擊,主要反對點為此表預先設定每個人在碰到同一事件時會有相同的反應,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價值觀應會不同,因此對於同一事件就承受不盡一樣的壓力程度,像是某些人對於重大改變偏向以挑戰的方式來思考。舉例來說,懷孕給人的壓力程度就會依照自身健康、經濟、感情狀況等眾多因素影響而因人而異。即使這個量表被許多學者批評與研究證實其問題,但它仍然給予我們一個能夠評估我們當前所面臨到的壓力程度的衡量基準。 在壓力的認知評估歷程中,當客觀壓力源消失時,並不等同於主觀壓力源消失。當人接收到負面且強烈的事件後,若再看見相似的事物,可能會使當事人的記憶回想起那件負面的事件,這種狀況即與[[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 '''兒童青少年壓力量表''' 在兒童青少年中,壓力的量測方式有所不同,因為面臨成長的青春期、叛逆期,我們會面臨的環境不同於大人的職場,困擾的事情也比較不會是金錢來源、升遷、愛情、婚姻等等,而會是與同校同學的交際、課業,因此 Morganett,R.S.(1990)設計出一份屬於兒童、青少年使用的壓力量表。此表主要是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並且建議該如何給予協助。 說明:在下面所列的人、地或事中,圈選出你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的數字代號。 {| class="wikitable" ! rowspan="2" | 壓力來源 !! colspan="5" | ''' 壓力程度 ''' |- ! '''1:沒有壓力''' !! '''2:輕微的壓力''' !! '''3:中等程度的壓力''' !! '''4:很大的壓力''' !! '''5:極度沉重的壓力''' |- | 1. 某個特定的老師 || 1 || 2 || 3 || 4 || 5 |- | 2. 學校中的幫派人物 || 1 || 2 || 3 || 4 || 5 |- | 3. 某個特定的科目 || 1 || 2 || 3 || 4 || 5 |- | 4. 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同學聰明 || 1 || 2 || 3 || 4 || 5 |- | 5. 害怕失敗 || 1 || 2 || 3 || 4 || 5 |- | 6. 沒能入選某個校隊或團體 || 1 || 2 || 3 || 4 || 5 |- | 7. 擔心被同學愚弄或欺負 || 1 || 2 || 3 || 4 || 5 |- | 8. 無法達成父母或師長的期望 || 1 || 2 || 3 || 4 || 5 |- | 9. 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的學校 || 1 || 2 || 3 || 4 || 5 |- | 10. 擔心自己以後不知從事哪個工作 || 1 || 2 || 3 || 4 || 5 |- | 11. 擔心父母會離婚或再婚 || 1 || 2 || 3 || 4 || 5 |- | 12. 被姐妹或兄弟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3. 其他家庭成員傷害 || 1 || 2 || 3 || 4 || 5 |- | 14. 沒有足夠的零用錢或生活費 || 1 || 2 || 3 || 4 || 5 |- | 15. 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 1 || 2 || 3 || 4 || 5 |- | 16. 因缺乏管教而易惹麻煩 || 1 || 2 || 3 || 4 || 5 |- | 17. 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懷與愛 || 1 || 2 || 3 || 4 || 5 |- | 18. 父母親吵架或打架 || 1 || 2 || 3 || 4 || 5 |- | 19. 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0. 自己的健康狀況欠佳 || 1 || 2 || 3 || 4 || 5 |- | 21. 失去某個要好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2. 沒有足夠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3. 遭到某個朋友的拒絕 || 1 || 2 || 3 || 4 || 5 |- | 24. 受到某個朋友的欺騙或背叛 || 1 || 2 || 3 || 4 || 5 |- | 25. 某個朋友在背後說我壞話 || 1 || 2 || 3 || 4 || 5 |- | 26. 感覺不被接受或不受歡迎 || 1 || 2 || 3 || 4 || 5 |- | 27. 父母不喜歡我的某個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8. 我擔心自己沒有男(女)朋友 || 1 || 2 || 3 || 4 || 5 |- | 29. 不知如何結交朋友 || 1 || 2 || 3 || 4 || 5 |- | 30. 不知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 1 || 2 || 3 || 4 || 5 |} ''' 【總分說明】 ''' {| class="wikitable" ! 分數 !! 說明文字 |- |''' 30~45 分 ''' || 感受到適度的壓力,所需要的是父母在情緒上無條件的支持。只要沒有出現異於<br/>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 |- |''' 46~60 分 ''' || 感受到略大的壓力,應營造一個可以讓孩子疏發情緒的環境,並多傾聽孩子<br/>心裡的話。安排一趟開心的旅遊、吃一頓大餐等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 |''' 61~75 分 ''' || 孩子感受到強大的壓力,並可能已經出現異於往常的行為或情緒反應。父母應該<br/>考慮帶孩子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其身心健全發展。 |- |''' 76 分以上 ''' || 孩子長期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內心壓抑強烈的情緒與不安。父母跟孩子應該立即<br/>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全發展。 |} ===挫折反應表徵=== 常見的挫折反應有憤怒、敵對、焦慮、恐懼、沮喪、失望、絕望、失助和淡漠等,同時與這些負性情緒體驗相隨的不僅有內在的心理生理反應,還有外顯的行為變化,如攻擊引發挫折的原因,逃避引起挫折的現實環境,動用心理防禦機制,極力尋求擺脱挫折的方法,等等。上述情緒反應的性質、生理反應的強弱及行為反應的特點,與當事人的人格特徵、對目標的期望水平和追求目標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密切相關。 ===挫折─攻擊假說([[w:en: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提出的學者==== 由美國心理學家[[w:en:John_Dollard|John Dollard]](1900年8月29日 – 1980年10月8日)、[[w:en:Leonard_W._Doob|Leonard Doob]](1909年3月3日 – 2000年3月29日)、[[w:en:Orval_Hobart_Mowrer|Orval Mowrer]](1907年1月23日 – 1982年6月20日)、[[w:en:Robert_Richardson_Sears|Robert Sears]](1908年8月31日 – 1989年5月22日)和實驗心理學家[[w:en:Neal_E._Miller|Neal Miller]](1909年8月3日 – 2002年3月23日) 於 1939 年首次提出。 ====內容==== 挫折-攻擊假說是一個描述攻擊行為的理論。攻擊行為源自於一個人在達成目標時受到的阻礙與挫折。當個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遭遇阻礙,會激發攻擊性的慾望,針對導致挫折的人或物產生破壞性行為,攻擊對象共有三類,第一是直接製造挫折的人,第二是旁人、與此事件無關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遷怒,第三是朔錯者本人,如自殺、自殘等。 ====例子==== 許多父母疼惜孩子,並不忍心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承受到一丁點挫折。萬一遭遇到挫折,則鼓勵孩子找藉口,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即所有的錯都是與自身行為無關的外力所造成的),父母無法教導孩子自我反省,並找出自己與挫折間的關聯。長期下來,在父母過度保護下成長的這些備受呵護的孩子們,會變得沒有任何挫折容忍力。當有一天父母不在身旁且面臨重大挫折時,這群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承受的孩子們便會將自身所從來未感受到的巨大挫折感訴諸對外在環境的攻擊性行為。 ====1941 年攻擊假說修正==== =====原本===== 1939 年第一次被提出時,這個假說的論點為:挫折會先於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挫折的必然結果。'''(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充分條件。)''' =====修正===== 然而於 1941 年,米勒([[w: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修正了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每一個挫折都會引起攻擊性動機,但'''若此動機太小時,仍然不會引起攻擊行為。因此,挫折可能會或不會造成攻擊行為,但任何攻擊行為都是挫折所造成。(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如果挫折繼續存在而沒有得到宣洩,攻擊性壓力就會累積,使得攻擊行為發生的機率持續升高,像是沒有適當洩洪的水庫遲早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潰堤。 ==== 批評 ==== 然而,挫折─攻擊假說一直以來備受學者們的質疑。如Seward在1945年提出,攻擊行為有可能來自於統治地位之爭(dominance struggles),迥異於挫折<ref>Seward, J. P. (194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h0054548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rat. III. The role of frustr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38''' (4): 225–238.</ref>;而Durbin與Bowlby也在觀察小孩時發現除了挫折以外,攻擊行為也可能來自佔有糾紛與對入侵的仇恨<ref>Durbin, E. F. M.; Bowlby, J. (1939). ''Personal aggressiveness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ref>。這些研究顯現了研究者對於挫折的定義不夠精確,Berkowitz也提出了挫折一詞定義上的效度質疑:倘若「挫折」的定義是「對於一個干擾內在行為的障礙所會產生的反應」,那各種攻擊行為背後的各式各樣的理由都會被歸類在挫折之中<ref>Berkowitz, Leonard (1962). ''[[iarchive:aggressionsocial00berk/page/n3/mode/2up|Aggress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US: McGraw-Hill.</ref>。因此,後續研究多不主張「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而聚焦在挫折本身與挫折是如何/如何不會造成攻擊行為。 ===挫折的來源=== # 權威階層,如父母、師長、老闆、上司等; # 不具體來源。 當面對不具體來源的挫折時,人們無法直接予以攻擊,卻仍然會感覺到憤怒——來自對於無法改善挫折感的現況所感受到的無力感。當人們無法且無處宣洩此憤怒時,便會'''尋求非挫折來源的其他目標宣洩怒氣,進而出現替代攻擊,即對無辜者攻擊'''。攻擊替代者和直接攻擊挫折的施加者一樣,可以達到宣洩怒氣的效果,而替代的對象和挫折的對象如果性質上越相近,其宣洩的效果就越大。例如工作時遭受斥責可能轉向家人宣洩憤怒;在學校被霸凌的兒童可能轉向破壞公物。 不過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攻擊行為是否真能使攻擊性動機達到宣洩作用,尼爾遜(E.A. Nelsen)於 1969 年進行過相關研究。 '''1969 年研究內容''' 以孩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對於非挫折來源的替代物進行擊行為並不會降低產生攻擊的動機,意即兒童仍然保持一樣的攻擊性,甚至還有提高攻擊行為的傾向。科學家亦曾以大學生做電擊別人的實驗,也發現當攻擊行為增加時,懲罰別人的傾向也跟著增加。社會上許多攻擊事件也顯示攻擊者常有連續攻擊別人的情形,並不會因做出攻擊行為而降低其攻擊性。 ====冷漠與憂鬱==== 面對挫折,人們時常會展現退縮及冷漠的現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理論描述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再遇上無法控制的事件,動物會從無法逃避的經驗之中學到無助,即便後來的情形已經是可以逃離的情況也一樣,這種習得的無助感難以克服。習得的無助感通常包括三個要素,即: # 面臨失敗時,有放棄的傾向 # 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 # 當責任確定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 以學習上的現象為例: #學生在成績不好時,會選擇逃避,例如:開始抄作業、作弊等 #學生面對學習困境時,不會將責任歸咎於外物(如:考試當天外面有聲響影響到考試狀態),而是自己本來就不會寫 #而當確定自己的成績不佳的原因是自己本身時,會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這方面的專長,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夠多 然而並非所有人在面對壓力都會習得無助,有些人會將此視為一種挑戰轉而激勵自己,該理論對於不同個體有不同狀況。 ====習得性無助研究及實驗====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這驗證了人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討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認知缺損==== 除情緒反應外,人們面臨重大壓力時也會出現認知能力的缺損,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以符合邏輯的方式思考組織,容易分心不能專注。認知缺損也可能使人們採取固定的行為模式,無法考慮新的替代方案。例如溺水的人拼命掙扎,使得自己更深陷苦境,而忘記能放鬆身體抑或是做規律地韻律呼吸;深陷火災的人不斷推門試圖逃離,卻無法打開向內拉開的逃生門而身陷火場。有些人會退化成童年時期的反應模式,謹慎的人會更加小心,反而因此退縮。 認知缺損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 高度情緒激發狀態會影響干擾訊息處理,當面臨壓力越感到焦慮、憤怒、憂鬱,所造成的認知缺損越嚴重。 # 認知缺損也可能源自於面臨壓力時,腦海中盤旋的分心想法。我們會考慮可能採取的行動、擔心行動造成的後果,以及對於自己沒把事情妥善達成感到自責。例如產生比賽焦慮的選手,可能會擔心隔天失常或是準備不夠。負面思考所引起的分心,可能使比賽時無法遵守指示或依身體去行動。 ====社會支持降低壓力與否==== 在現代社會中,不論在工作的職場、學校或家庭等生活場所,都會有各種壓力。這些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際關係,但能幫助人們解壓的也是人際關係,這種'''「個人對他人的支持」'''就是社會支持。周圍的精神支持或得到支持的感覺,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延長一個人的壽命,與他人關係越密切者越長壽。所以,人與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可以降低壓力的。無論對社會支持抱持主要效果或緩衝效果的觀點,兩者都假定社會支持與壓力是互相獨立的建構,兩者都被視為是健康、疾病、異常困擾或症狀的前置因素。但是 Thoits(1982)、Munroe and Steiner(1986)認為社會支持、壓力、健康或異常等建構,在概念、方法學、與實證上應為複合性關係(Compound Relation)。<br> === 壓力 vs.心理(挫折)防衛機制、連續(continuum)與診斷應用=== ==== 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 根據 Ransome Arthur 的理論,壓力與人的互動共分六個階段: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身心反應、反應處理、疾病行為、疾病評估<br> :'''一、 壓力的覺知:'''<br> ::覺知可以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訊息透過眼、耳、鼻、口、皮膚等感官,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組感覺與印象,即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接著透過過去的經驗、信念等去建構、解釋訊息。透過這兩個階段,壓力就可以被我們覺知,而我們所建構出來的覺知,可能無法反映事情真正的嚴重性,每個人因為自身不同的人生經驗,可能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壓力覺知。 [[File:壓力感知.png|缩略图|壓力感知兩步驟]] :'''二、 心理防衛:'''<br> ::當壓力被覺知之後,人們開始感到受威脅,而為了減低壓力的傷害性,潛意識裡的一些機制會自動活化,以抗拒壓力的威脅。此防衛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裡被揭露,並命名為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當心理防衛機轉發生問題時,疾病就有可能發生。主要的心理防衛機轉有下列幾種: ::按'''心理成熟度'''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60px"|防衛機制 |width="80px"|級數 |width="680px"|意義 |-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 || 一級 || 包括否定、歪曲和投射,是嬰兒在早期時常使用的心理機制。嬰兒早期的心理狀態是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愛戀自己,而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br/>如果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 |-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二級 || 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和幻想等,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但成年人身上出現也是正常現象 |-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 || 三級 || 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 |-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 四級 || 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 |} ::按'''行為性質'''分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30px"|名稱 |width="650px"|意義 |- |否認(Denial)|| 當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時,下意識地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徹徹底底地忽視它 |- |潛抑(Repression)|| 人們不知不覺中,把無法被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但仍會暗中影響我們的行為 |-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如果無法將特定的情緒發洩到當事人身上,就會轉向對其他人發洩 |- |投射作用(Projection)|| 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情緒與想法推給其他人,以爲是別人擁有這個想法 |- |退行作用(Regression)|| 當一些事情無法解決時,人們可能會展現幼稚的行為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人們心中有一些情緒與慾望,但知道這些是無法被社會所容忍,所以故意展現出反向的行為與情緒,來壓抑原本的想法 |-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人們可能為了降低痛苦或罪惡感,選擇性地去相信特定解釋 |- |抵消作用(Undoing)|| 用一些象徵性的行為,去抵銷一些原本不愉快事件的影響 |-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受挫時,可能就會採取其他方式去彌補原有的缺陷 |-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是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當人們心中有某些慾望情緒無法排解時,就將這些情緒慾望昇華成為社會所讚賞的行為來發洩 |} ::心理防衛方法可能有好有壞、有幼稚有成熟,端看個人如何對待壓力以及壓力的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我們採取的方式,事實上人們不會只用其中一種來減壓,通常是合併使用的。 :'''三、 身心反應:'''<br> ::當壓力經過覺知歷程的修整,再通過心理防衛的緩衝,剩餘的部份就再也無可避免地會衝擊到我們。這些衝擊便是我們所實際經驗到的壓力,我們的生理與心理都會因此而改變,主要發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身心反應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方面 |width="450px"|症狀 |- |身體 || 可能會有口乾、頭痛、胸悶、心悸、胃痛、腹瀉或冒冷汗等狀況 |- |行為 || 可能會出現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或坐立不安的狀況 |- |情緒 || 可能會有焦慮、易怒、害怕、擔心或憂鬱反應等 |} :'''四、 反應處理:'''<br> ::一旦壓力讓人們產生生理、心理、社會的反應,人們就能夠意識到壓力的存在,這時人們為了讓自己舒服些,會開始尋求減壓的手段,也就是所謂的「調適策略」。跟心理防衛機轉不同的地方在於:心理防衛機轉是全自動的減壓機制,在人們還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心理防衛機轉就已經啟動。倘若心理防衛機轉能夠徹底對抗壓力,那麼人們將不會注意到壓力的存在;而調適策略是在壓力已經擊破心理防衛機轉的保護,對人造成傷害時,人們透過自我察覺或別人告知,意識到自己有壓力,為了減壓而採取的一些策略。兩者雖然都以減壓為目的,但運作機制是不同的。 ::反應處理雖然可以減低壓力,但效率不一,作用時間亦不同。有些反應處理能夠成功解決問題,提高個人資源,緩和壓力;有些反應處理卻如飲鴆止渴般,只能短暫地紓解壓力,對於問題並無解決能力,甚至會增添日後處理的困難。前者稱之為適應性調適策略(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對於個人的壓力緩衝具有正面的意義;後者稱之為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長期使用將造成壓力的累積。 ::根據 Cohen 與 Lazarus 在 1979 年代的研究,適應性調適策略又分為「問題解決策略」(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與「情緒減低策略」(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兩者。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150px"|策略 |width="200px"|方式 |- |rowspan=3|問題解決策略 || 尋求協助 |- |設計解決方案 |- |直接行動 |- |rowspan=4|情緒減低策略 || 抒發情緒 |- |逃避 |- |再認知 |- |區辨責任 |} :'''五、 疾病行為:'''<br>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的過去經驗擴大了壓力覺知,心理防衛機轉應付不了所有壓力,且個人的身心也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時,壓力將不斷傷害人體,此時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例如: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人們將會自覺到自己除了壓力外,可能也出現了一些疾病。 :'''六、 疾病評估:'''<br> :一旦人們發現自己生病了,可能就會去尋求醫療協助,之後醫師會評估狀況,歸納他的疾病行為,最後建立一個或幾個診斷,同時給予一些藥物或心理治療。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各式疾病症狀,透過醫師的鑑別後,最後匯聚在小小的一個焦點上,也許是憂鬱症、也許是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從「壓力的覺知」、「心理防衛」、「生理心理社會反應」,到「調適策略」與「疾病行為」,最終以「疾病評估」為結局,如此就完成了壓力在人體所發生的歷程。以下透過簡易的歷程圖,將此六階段歷程圖示化。 [[File:面對壓力六階段.png|缩略图|面對壓力的六階段]] ====「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的例子==== # 使用酒精或禁藥 # 自傷或自殺 # 歇斯底里的發洩 # 攻擊行為 # 疾病行為 # 疾病評估 倘若壓力事件很大,個人過去經驗又傾向於擴大壓力的覺知強度,心理防衛機轉不足應付潮水般湧至的壓力,個人的身心雖然出現壓力反應,但無法妥善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這時,壓力持續存在,不斷傷害人體,相關的症狀就會出現了。  持續性焦慮、恐慌、憂鬱、自殺意念等等,都是長期壓力處理不良下的產物。這時,人們所自覺到的,將不只是壓力而已,人們會注意到自己「生病」了。人們會一一辨識出自己的「病狀」,然後開始尋求解決的方式,例如求醫等等。 ==== 邊緣人格組織理論 ==== Otto F. Kernberg(1967)基於自我心理對象關係理論,後提出邊緣人格組織理論<ref group=核心觀念> Kernberg, O. (1967).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5(3), 641–685.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6701500309</ref>,而其中一種會致使邊緣性人格障礙。 當孩子'''無法將有益和有害的心理對象整合在一起時''',就容易發展邊緣人格組織,克恩伯格將原始防衛機制的使用視為這種人格組織的核心。原始心理防衛亦可被稱為邊緣性防衛機制,包含預測(prediction)、否定(denial)、解離(dissociation)、分裂(splitting)、貶抑(devaluation)和投射性(projection)。 邊緣人格的標準描述如下: 1. 瘋狂努力以避免在真實環境或想像中被遺棄。 2.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在「過度理想化」和「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變換。 3.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和持續且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 4. 在至少兩方面做出自傷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5. 一再試圖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6. 由於心情易於過度反應而使得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7. 長期感到空虛。 8.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9. 與壓力源相關聯的暫時性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 Valliant categorization vs. DSM-IV ==== George Eman Vaillant(1977)的分類中<ref group=核心觀念> Kracke, W. I. (1982). Adaptation To Life. By George E. Vailla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396 pp., $5.9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0(1), 299–300. 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8203000125</ref>,防禦形成了與其精神分析發展程度相關的連續體。分為病態(psychotic),不成熟(immature),神經質(neurotic)和成熟(mature)防禦。 {| class="wikitable" |- ! 階層 !! 機制 !! 說明 |- | align=center | 病態(psych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妄想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對於外在現實的妄想通常具'''迫害性質'''。 # 否認(denial):拒絕接受外在現實,因為現實太具威脅性;通過陳述它並不存在來消除引發焦慮的刺激以及解決情緒衝突。 # 扭曲(distortion):'''重塑外在現實以滿足內部需求'''。 | style="padding: 25px;" | 因這些機制支配而衍生病態的人經常顯得不合理或瘋狂,在明顯的精神病中很常見。然而,它們在夢中和整個童年時期也可以被發現。 |- | align=center | 不成熟(im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表演(acting out):'''直接在行為中表達無意識(unconscious)的願望或衝動''',而未能察覺到驅動此行為的情緒。 #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過度擔心罹患重病。 # 被動攻擊性行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間接地展現或表達敵意。 # 投射(projection):偏執(paranoia)的初始形式。投射'''通過表達令其他人不快的衝動或慾望而未有意識地覺察到它們來減少焦慮''';將自己未意識到的(unacknowledged),不能接受的或不需要的想法和情感歸於另一個人;包括嚴重的偏見、嫉妒、對外在危險的過度警惕和 injustice collecting,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一個人不能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動機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使得那些思想,情感,信仰和動機被認為是他人所擁有。 # 精神分裂幻想(Schizoid fantasy):'''為了解決內外衝突而退回幻想的傾向'''。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通常存在於成人中,可減輕因威脅或不愉快的現實所產生的痛苦和焦慮。過度使用這類防衛機制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導致的行為不成熟、難以應對並且嚴重脫離現實。過度使用幾乎會妨礙個體去有效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常見於嚴重的抑鬱症和人格障礙。 |- | align=center | 神經質(neurotic)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移位(displacement):將性衝動或侵略性想法轉移到更能接受或威脅性更小的目標以避免直接處理覺得恐懼或具威脅性的事情。如父母可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僅僅因為他們對配偶很生氣。 # 解離(dissociation):暫時大幅調整身份或性格以避免情緒困擾。分離、推遲伴隨情境或思想而來的感覺。 # 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種孤立的形式。專注於處理面臨的狀況中的理性部分。使自己遠離相關的焦慮情緒。'''將情感與思想分開''';用正式而情感平淡的語言思考願望。而不是對它們採取行動。行為特徵如孤立、合理化、補償。 # 反應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將被認為危險或不能接受的無意識的願望或衝動轉化為對立面;行為完全與人們真正想要或感受的行為完全相反。採取相反的信念以及動作,因為真正的信念導致焦慮。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機制被認為是神經質,於成人中相當常見。這種防衛在面對現實時具有短期優勢。但在用作應對世界的主要方式時,往往會於人際關係、工作和享受生活方面造成長期問題。 |- | align=center | 成熟(mature) | style="padding-right: 25px;" | # 利他(altruism):為他人帶來愉悅和個人滿足的建設性服務。 # 預期(anticipation):未雨綢繆。 # 幽默(humor) # 昇華:將無益的情感或本能轉化為健康的行為或情緒,如透過參與球類等接觸運動,將侵略性轉化為遊戲、比賽。 # 抑制(suppression):有意識地決定延遲一些情感,以應對當前的現實。以後可以在面對它們的同時能接受化解克服。 | style="padding: 25px;" | 這些通常在情緒健康的成年人中發現,並且被認為是成熟的。多年來,它們一直在被調整優化以最適化人類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成功。這些防禦的使用提升了愉悅和控制感。這些機制有助於整合衝突的情緒和思想同時仍然有效。使用這些機制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善良的。 |} ===生理反應=== 當生命個體遇到壓力與緊急狀況時,會釋放出特定激素,藉此在短時間內增強能量來源的運用、與器官系統之運作,以維護生命,並達到存活的目的。這些激素主要有: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與血管加壓素等。<br> *[[w:糖皮质激素|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由腎上腺分泌,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使身體免於受到急性的感染而死亡,緊急救命時非常有用,故又稱為'''壓力賀爾蒙''',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服用類固醇藥,就會造成疾病或副作用。<br> *[[w:儿茶酚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含括「[[w:肾上腺素|腎上腺素]]」,也是由腎上腺分泌,會'''增加心輸出量、肌肉內的血流量以及血糖濃度''',讓身體激動起來而處於備戰狀態,具有「行為激活」的功能,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壓力、工作超時、過勞…等職業壓力),就會造成無法入睡、與睡眠不足,將影響記憶與學習功能,也會造成大腦的退化。<br> *[[w: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又稱'''抗利尿激素''',是由大腦底部的腦下垂體在遇到緊急狀況(急性壓力)時所分泌,主要功能是促進血管收縮、升高血壓,讓身體激活起來,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下視丘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繼而刺激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與腎上腺素。<br> 另外,美國著名生理學家[[w: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在二十世紀初期與學生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動物在面臨危險或威脅(壓力)時,體內會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同時血糖也會急速上升。坎農認為腎上腺被激發,會影響肌肉的爆發力,並增加血糖供應肌肉活動的需求,使其面對危險時可以迎戰或是逃跑。面對危險時的「[[w:en: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便是由坎農所提出<ref group=核心觀念>Angell, J. R. (1915). [Review of Bodily Changes in Pain, Hunger, Fear and Rage; 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citement;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the Emotions, Miscellaneous Papers, by W. B. Cannon & G. W. Crile]. Science, 42(1089), 696–700. http://www.jstor.org/stable/1641174</ref><ref group=核心觀念>McCarty, R. (2016). The Fight-or-Flight Response: A Cornerstone of Stress Research.</ref><br> 試想情境:大學畢業生小明,在找面試工作的時候,他進到了會議室,前面有三位考官,這時小明心跳突然加速,呼吸也更加急促,但是他更能專注,他的思緒也更為清楚。再想想看另外一種狀況,工作時程緊湊的小光,每天都要面對來自上司巨大的壓力,過了一個月,他的身體開始出現了狀況,有時排泄會不順暢,晚上常常失眠。以上兩種情況告訴我們,壓力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很常發生的,有時是正向、有時是負向。<br> 在接下來的小節當中我們會進一步說明,壓力對人造成的各式生理反應,以及其階段性的影響。壓力會對生理造成以下疾病: *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 * 消化系統:胃潰瘍、腸易激綜合症 * 皮膚系統:濕疹、蕁麻疹、多汗症、神經性皮膚炎 * 呼吸系統: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 * 肌肉骨骼系統:下背痛、緊張性頭痛、全身性肌肉疼痛 * 內分泌、代謝系統:肥胖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糖尿病 * 婦產科:月經異常、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冷感 除此之外,壓力是許多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壓力可以透過各種情緒變化來改變身體體質和對事物的敏感性,進而導致處在壓力當中的人往往有較高的死亡機率。Duke university 的 Redford Williams 曾在二十五年前對 2000 名勞工做過關於敵意程度的心理測驗,並將其依照憤怒指數分為高低兩群,在經過二十五年後憤怒指數較高的那群已有 30%的人死亡,另一群則只有 20%,而死因則包刮心臟病、癌症、意外事故等各種可能起因於壓力而併發的疾病。以上的實驗結果顯示長期處於憤怒壓力者在二十五年間的死亡率比不容易憤怒者高出一點五倍。因此,憤怒情緒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影響前額葉的運作進而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1.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學和對照研究都證明了社會心理壓力源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儘管在一些實驗研究中已經探索了可能的機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潛在的中介因素尚不清楚。例如在關於冠心病(CHD)與職業相關性的研究中,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男性的健康狀況最差。然而,透過消除可察覺的工作控制(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壓力源),可以大幅減少冠心病的風險<ref group=核心觀念>Kuper, H., & Marmot, M. (2003). Job strain, job demands, decision latitud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7(2), 147–153. https://doi.org/10.1136/jech.57.2.147</ref>。其他如吸煙、酗酒和久坐不動等行為<ref group=核心觀念>Lantz, P. M., House, J. S., Lepkowski, J. M., Williams, D. R., Mero, R. P., & Chen, J. (1998). Socioeconomic factors, health behaviors,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 JAMA, 279(21), 1703–1708. https://doi.org/10.1001/jama.279.21.1703</ref>也可能會受到壓力的促進。此外,工作壓力常會引發冠心病和高血壓<ref group=核心觀念>Ironson, G. (1992). Work, job stress, and health. In S. Zedeck (Ed.), Work, families, and organizations (pp. 33–69). Jossey-Bass.</ref>。但對於女性而言,婚姻壓力的影響則更為顯著<ref group=核心觀念>Orth-Gomér, K., Wamala, S. P., Horsten, M., Schenck-Gustafsson, K., Schneiderman, N., & Mittleman, M. A. (2000). Marital stress worsens prognosis in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tockholm Female Coronary Risk Study. JAMA, 284(23), 3008–3014. https://doi.org/10.1001/jama.284.23.3008</ref>。 再者,憤怒是心臟病發作前兩小時最常見的情緒,如果具有心臟病史卻仍不改脾氣的話,在未來十二年中死於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比起其他患者還高出三倍之多。 2. '''免疫低落(心理神經免疫學)''' 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研究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這門科學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到心理學和免疫系統兩者如何互相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被外在環境影響。舉例來說,當壓力發生時,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之後也會發出訊息來告訴大腦如何控制皮質醇在身體的濃度。另一個重要的激素是細胞激素(Cytokines),他往返於大腦與免疫系統,通知中樞神經系統去改變人類的行為,如發出疲勞感、發燒、退縮的社交行為等。 除此之外,在長庚大學朱迺欣教授的文章提到,當注射流感疫苗後,經常處於正面情緒下的受測者相較於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下的受測者,其血液中抗體的濃度可高達 4 倍之多。從此項研究可以得知保持正向的人生態度不僅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更能維持身體的健康以及降低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機率。 我們可以留意一下身邊的朋友,是否曾有過經歷一個重要的考試後就病倒。重大考試需要長期間的準備和努力並且對結果對未來有重大的影響,當想到自己的得失、榮辱和未來,就必須每天全力以赴的準備,卻可能也承受了許多壓力。然而長期下來,身體在不斷累積的壓力下,免疫功能自然會減弱,抵抗力變差,使得病菌容易侵入,最後考試一過就病倒了。這些都在顯現壓力過多與免疫低落之間的關係。 3. '''過強的免疫失調''' <ref group=核心觀念>Schneiderman, N., Ironson, G., & Siegel, S. D. (2005). Stress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 607–62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1.102803.144141</ref>壓力除了可造成免疫抑制之外,也和過度自體免疫疾病有關<ref group=核心觀念>Harbuz M. (2003). Neuroendocrine-immune interactions.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TEM, 14(2), 51–52. https://doi.org/10.1016/s1043-2760(03)00007-9</ref>。有證據表明,慢性壓力和失調的急性應激反應是導致這些相關性的原因。急性應激反應包括免疫細胞的激活和遷移。這種作用是由促炎細胞因子所主導。而在慢性應激反應的方面,長期壓力可導致促炎性細胞因子產生長期激活,導致病理和症狀的惡化。 米勒等人(2002)提出糖皮質激素抵抗模型(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來解釋促炎細胞因子調節的這種缺陷<ref group=核心觀念>Miller, G. E., Cohen, S., & Ritchey, A. K. (2002). Chronic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 glucocorticoid-resistance model. Health psyc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1(6), 531–541. https://doi.org/10.1037//0278-6133.21.6.531</ref>。他們認為免疫細胞對皮質醇(即一種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產生了“抵抗力”,主要是因為皮質醇受體數量的減少,此時皮質醇便不能抑制炎症,壓力便繼續無限地促進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雖然這種模型只有初步的實證支持,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ef group=核心觀念>Affleck, G., Urrows, S., Tennen, H., Higgins, P., Pav, D., & Aloisi, R. (1997). A dual pathway model of daily stressor effects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2), 161–170. https://doi.org/10.1007/BF02883333</ref>。 4. '''細胞老化'''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心理上的壓力會造成細胞老化,進而影響生理的健康。衡量細胞年齡最主要的方式是測量細胞內端粒(Telomere)的長度。端粒是在染色體末端一段來保護 DNA 的重複序列,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端粒會隨著細胞的生命愈來愈短。有癌症或是某些慢性疾病的人,他們的 DNA 往往有較短的的端粒。研究顯示,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人普遍有比較短的端粒,悲觀的人亦如此。發現悲觀的人有較短的端粒是心理學上重大的發現,因為研究顯示人的認知會改變壓力對生理的影響。 5. '''生理導致的心理變化''' 除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外,長期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也可能對脆弱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在疾病期間,促炎細胞因子會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來產生疲勞、不適、食慾減退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與抑鬱症相關。曾經有人認為這些症狀是由感染性病原體直接引起的,但在最近的研究中顯示,促炎細胞因子既充分且必要<ref group=核心觀念>Dantzer R. (2001). Cytokine-induced sickness behavior: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3, 222–234.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1.tb05827.x</ref><ref group=核心觀念>Larson, S. J., & Dunn, A. J. (2001). Behavioral effects of cytokine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15(4), 371–387. https://doi.org/10.1006/brbi.2001.0643</ref>。 人們認為這些疾病行為是哺乳動物用來對抗感染的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策略(Dantzer 2001)。疾病行為被認為可以促進抵抗並促進康復。例如,身體外在活動的減少讓病人可以將能量用於增強免疫活動。限制探索、交配和覓食等行為更可進一步保存能量並降低遭遇風險的可能性(例如,爭奪配偶)。此外,減少食物攝入也會降低血液中的鐵含量,從而減少細菌複製(細菌會利用游離的鐵離子,而生長、增殖)。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疾病行為可被視為對疾病壓力的適應性反應。 然而,當疾病反覆或持續激活時便可能帶來負面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ref group=核心觀念>Mohr, D. C., Hart, S. L., Julian, L., Cox, D., & Pelletier, D. (2004).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exacerba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28(7442), 731. https://doi.org/10.1136/bmj.38041.724421.55</ref>被發現抑鬱症的比例較高。與面臨類似殘疾而沒有炎症性疾病的人(例如,車禍受害者)相比時,炎症性疾病患者仍然具有更高的抑鬱症比例<ref group=核心觀念>Ron, M. A., & Logsdail, S. J. (1989).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clinical and MRI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4), 887–895.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0005602</ref>。因此,透過以上的證據可得知,壓力可以通過促炎細胞因子造成生理及心理疾病。 <br /> ==== [[w:一般適應綜合症|一般適應症候群理論]](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ref>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997/6/202106.pdf</ref>==== 此由被稱為「壓力之父」的新陳代謝與內分泌學家哲黎治([[w:Hans Selye|Hans Selye]])提出,一般適應症候群共有三個階段:'''警覺(alarm)、抗拒(resistance)與衰竭(exhaustion)'''。 #'''警覺''':遭受刺激後,個體腎上腺皮質細胞釋放含有賀爾蒙的微粒到血液中,使有機體體具備防衛能力。若環境中的刺激損害性過強,個體將在警告反應中的幾小時或數日內因無法忍受壓力而死亡。若個體能忍受刺激強度並順利存活下來,則會進入「抗拒階段」。 #'''抗拒''':當壓力事件延續或被解決後,身體進入抗拒階段,身體逐漸恢復恆定狀態,進行修補、恢復平衡,因而有能力克服壓力。 #'''衰竭''':然而如果壓力持續不退,身體會繼續抗拒到身體沒有機會進行修補與恢復,就會進到衰竭階段,身體將持續有壓力反應,直到用盡資源、失去抗拒能力,這時身體極其衰弱,很容易感染病毒或疾病。哲黎治曾說:「每一次的壓力都會在生物身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在壓力事件過後,生物為了生存會付出老化的代價。」("Every stress leaves an indelible scar,and the organism pays for its survival after a stressful situation by becoming a little older.") ====短期影響(急性壓力反應 Acute Stress Response)==== 在感知到急性緊張事件後,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等會發生一連串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壓力反應,並且通常具有'''適應性'''(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也就是能讓身體適應當前情境所需,因此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 特別是以下兩個原因使壓力反應能幫助我們適應環境變化:首先'''釋放壓力荷爾蒙''',使能量儲存可供身體立即使用;其次出現了一種新的能源分配模式——'''能量被轉移到在壓力期間變得更活躍的組織''',主要是'''骨骼肌和大腦'''。免疫系統的細胞也被激活並遷移到需要的地方。不太重要的活動被暫停,例如消化和生長和性腺激素的產生。 基於生理基礎,對於壓力的急性反應主要症狀為焦慮和憂鬱。焦慮和憂鬱常一起出現,而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麻木、失神、失眠、坐立難安、注意力變差、自律神經高張、流汗、心悸和手抖等,突然的憤怒和情緒障礙也有可能發生。在創傷事件下我們會有一些因應的策略和防禦機轉以降低情緒的反應,逃避是最常見的因應策略,以避兔接觸到會想起此創傷事件的人、事、物,甚至有社會隔離的現象出現。否認也是很常見的防禦機轉,以否認事情的早已發生,或辯稱不記得當時的情境。如果逃避和否認的情形沒有因焦慮減少而減緩的話,就要考慮是否為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此外,有些人會以較不適切的方式來減低創傷事件所引起的壓力,如酒精或藥品的濫用、暴力行為等。 =====「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192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理學坎農(Walter Cannon)是第一位研究人類、動物對於危險事件的生理反應,並進行科學描述的學者。他發現有機體的神經、腺體會因應威脅產生一系列活動以準備對抗危險或逃至安全地方。這種現象便是為人熟知的「戰鬥或逃跑」症狀(fight-or-flight syndrome)。 當我們遭遇到一個壓力因子,首先接觸到這個壓力因子的身體部分(眼、鼻、肌肉等等),會沿著神經傳送一個訊息到腦,這訊息透過網狀活化系統(RAS),在邊緣系統和視丘間來回傳遞,在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時情緒被誘發,而視丘就如同開關一樣,決定對進入訊息做何種處置,然後由下視丘執行。 '''下視丘'''是控制這類原始壓力反應的中樞,故其有時亦被稱為「壓力中樞」,在情況危急時,它能夠(1)控制自律神經系統活動(2)促進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的激素分泌。 :'''(1)自律反應''': :自律神經系統由兩種神經所組成,一種為交感神經,另一種為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系統主要調控身體器官活動。當壓力來臨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會啟動,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速,使呼吸加快、加深,並且放鬆鼻、喉的肌肉,使更多空氣進入肺部,同時使平滑肌放鬆,中止消化等部分身體功能。這些反應都能使氧氣更大量地供給骨骼肌,加速細胞中能量轉換的進行,提供更多能量以應對危險。此外,自律神經系統也會促使腎上腺(adrenal glands)分泌腎上腺素、副腎上腺素,並藉它們進一步調控其他器官,比如使脾臟釋放更多紅血球(有助傷口血液凝結)、使骨骼製造更多白血球(強化免疫反應),肝臟則分解肝醣、轉化為更易為細胞所用的葡萄糖,以及脂防分解提供能量。副腎上腺素則和反擊、打鬥等憤怒反應更有關聯。自律神經系統還會促使腦內啡(endorphins)釋放,這是一種麻醉物質,可以減低痛苦,這部分又被稱為「壓力引起的痛覺喪失」(stress-induced analgesia)。 :'''(2)激素作用''': :*'''腦下腺激素''': ::下視丘分泌了「促腎上線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甲狀腺促素釋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及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訊號,這些激素可以和腦下垂體的受器結合,促進腦下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簡稱 TSH)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簡稱 ACTH)。前者能促進甲狀腺素分泌,而甲狀腺素又能加速代謝,生產更多能量供身體使用;後者則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類固醇,類固醇能促使肝臟分解醣類,以使血糖增高;然而,同時也會造成生理上的其他改變,其中最主要的是造成胸腺和淋巴結所產生的淋巴細胞減少,由於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因此隨著 ACTH 增加也會連帶使免疫能力降低,使人容易生病。 :*'''皮質醇'''-解釋了為何壓力大容易暴飲暴食: ::皮質醇是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一類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考試)並非搏鬥或奔跑就能解決,然而我們食物或能量的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br> ::壓力造成愛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肝醣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之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3)胃和消化系統''': :前面有提到,當遇到緊急情況(壓力來源)時,腎上腺素會被分泌,促成血液、養分都提供給心臟、肺臟以及肌肉使用。此時供給給腸胃的血液自然會減少,胃液的分泌也會停止,使整個消化系統放慢下來已準備因應緊急狀況。許多人在壓力大時也會感受到口乾舌燥,這是因為唾液的分泌也屬於消化系統的一環,消化系統慢了下來,唾液的分泌也減緩了。與壓力有關的腸胃疾病有腸易激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等,較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使人在例如面試、考試、與陌生人社交、做重大決定等緊張壓力的環境下感到腸胃不適。 :'''(4)心血管系統''': :當遇到壓力時,通過增加血壓,以及收縮某些血管同時擴張其他血管,將能量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器官。血壓會上升,這是因為腎上腺素的釋放而造成。心肌機制通過增強心輸出量(CO, cardiac output)來增加血壓。CO.=心率(heart rate)×每搏輸出量(即每次心跳時抽的血量)。增加心率和每搏輸出量能增加心輸出量。第二個機制是血管機制。收縮血管系統,從而增加血壓,就像收縮軟管增加水壓一樣。需要積極應對策略的壓力因素(如發表演講或進行心算)通常引發較多心肌反應;而與行動無關而需要警覺的情境因素(例如觀看令人痛苦的視頻或將一隻腳放在一桶冰水中)則較和血管機制有關。 臨時血壓的提高是為了更快速、有效的將血液和養分送達心臟和肌肉以應變突發狀況。但如果長期神經緊張,血管內壁可能會因為長期受到高壓血液的衝擊而損壞。此時血管內壁會結疤,但因為壓力激素皮質醇也會促進肝臟釋放脂肪,脂肪分子就很容易會卡在結疤之處,慢慢堆積而造成血管栓塞。如果栓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如果發生在腦中微小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 :'''(5)免疫系統''': :壓力激素-腎上腺素會促使身體中的免疫系統進入備戰狀態,使各種白血球各就各位以應付病菌。先天免疫系統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即第一道防線,離開淋巴組織和脾臟並進入血流,暫時增加循環中免疫細胞的數量(即白細胞增多)。免疫細胞遷移到最有可能在身體對抗期間遭受損害的組織(例如:皮膚)。短期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免疫系統的機能,但長期的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在一次次開啟後疲勞,造成免疫力的下降或是失調。失調的免疫系統可能攻擊花粉、灰塵、貓狗毛髮等...,使自己對無害的物質過敏(allergy);或侵蝕自我體內的細胞(自體免疫autoimmunity),如:[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info/7390/A7390105.html 紅斑性狼瘡]、[[w: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w:多发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硬化症]]。 : :簡單來說,戰或逃反應發生時的反應有: :*心肺功能加速 :*臉色蒼白或潮紅,或是 2 者交替 :*胃腸活動減低 :*身體許多部位血管收縮 :*釋放代謝能量源以強化肌肉作用 :*抑制淚腺 :*瞳孔擴張 :*膀胱鬆弛 :*抑制勃起(男性) :*聽力降低 :*周邊視力降低 :*血液凝固功能加速 :*轉移其他部位血液使肌肉血流量增加 :這些反應的目的是在面對直接性的、可能致命的危險時,將身體的"資源"盡可能的供給到生存所需的部位上,使其做出反應,對生命有重要的價值。但試想換做另一個情境,當自殺防治中心的人員接到自殺求援電話,他們面對的心理壓力也會導致相同的生理壓力反應,但此時這些額外的能量、體力卻沒有辦法讓他們更深思熟慮、鎮靜、專心傾聽。 近代科學家發現,當以前在做實驗時,實驗者與實驗對象都是男性。雪萊•E•泰勒(Shelly E. Taylor)博士認為,傳統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模型是建構在男性的反應,因此提出了照料和結盟(Tend and befriend)模型來解釋女性對壓力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有壓力威脅到女性的子女時,女性也會對這樣的壓力作出生理反應。 泰勒認為,由於大腦和荷爾蒙天生的不同,當子女面臨威脅時,女性為了保護其子嗣,會產生出不同於戰鬥或逃跑的行為。一項研究指出,當面臨壓力時,男性和女性的焦慮程度是相同的,但是'''荷爾蒙的分泌卻不一樣'''。男性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這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會使男性表現出戰鬥或逃跑。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會分泌出較多的'''催產素''',促使女性尋求情感上的附屬。 =====一夜白頭===== 相傳 1793 年法國瑪麗皇后被送上斷頭台前頭髮一夕變白,中國古代也有伍子胥一夜白頭的說法。頭髮顏色是由頭皮毛囊裏的黑色素細胞決定。當頭皮毛囊黑色素幹細胞逐漸減少及退化,頭髮的黑色素製造便會減少,白頭髮就會出現。但白髮只會從髮根長出來,不會影響已經長出來的黑髮部分,所以『一夜白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的確有人會因為經歷巨大壓力,而在數星期到數個月內長了許多白髮,其原因曾一直是個謎團。 2020年,哈佛生物與醫學院的台灣籍副教授許雅捷(Ya-Chieh Hsu)表示,一夜白頭的原因終於找到了:這都是身體在遇到危險時,產生的「戰或逃」反應造成。團隊推斷「一夜白頭」的原因應該與黑色素幹細胞相關,因為毛髮顏色的深淺與黑色素幹細胞 (melanocyte stem cells, MeSCs) 的多寡直接相關。 並做了以下實驗: #實驗鼠的毛色淡化跟牠們所受的壓力相關:實驗人員將實驗鼠暴露於各種壓力源之下,像是:將籠子傾斜、開整晚的燈等等。發現實驗鼠的毛色隨著生長週期明顯變淺,證明實驗鼠也跟人類一樣,在承受一定強度及長度的壓力後,會有毛色淡化的現象。 #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研究團隊在實驗鼠身上,施打了一種辣度超高的樹脂毒素 (Resiniferatoxin, RTX) 做為測試壓力源。數日後,藉由免疫螢光染色法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發現實驗鼠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數量大幅減少,表示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會使毛色淡化。 #毛色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研究人員依循推測,將樹脂毒素注入缺乏 B 細胞及 T 細胞的實驗鼠中,卻發現實驗鼠的毛色一樣會淡化,顯示出淡化的機制與免疫系統無關。 #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去甲基腎上腺素:研究人員首先對實驗鼠進行了一連串的刺激後,發現實驗鼠血液中皮質酮 (corticosterone) 及去甲基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 等激素的濃度明顯增加。接著又嘗試移除皮質酮受器,並注入樹脂毒素。結果毛色還是淡化了,即使研究人員提升皮質醇濃度,也並未改變實驗鼠的毛色。換句話說,這種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酮),並不是造成毛色淡化的主要原因。接下來,研究人員改成移除黑色素幹細胞上的去甲基腎上腺素受器,再注入樹脂毒素,沒想到,實驗鼠的毛色淡化現象就消失了!此外,當研究人員在實驗鼠身上施打去甲基腎上腺素,施打處的毛色便開始明顯淡化,種種數據都指出:一夜白頭正是受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影響。 #影響去甲基腎上腺素濃度的原因是交感神經的活化,與腎上腺無關:研究人員將實驗鼠的腎上腺移除、注入樹脂毒素、觀察實驗鼠的毛色變化,結果發現實驗鼠仍有毛色淡化的現象,因此應該與腎上腺無關,也就是說,一夜白頭是交感神經過活化的影響。雖然說成一夜白頭會過於誇張,但當人曝露在壓力源下時,的確有可能產生髮色變淡甚至變白的影響。 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有助於研發壓力導致華髮早生或其他與壓力有關的細胞變化的治療方式,但要產生完全治療方法可能仍需耗時數年。 ====圓禿==== 圓禿(Alopecia Areata),俗稱「鬼剃頭」,為落髮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為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通常為如硬幣般大小之禿髮,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 1.'''造成圓禿的原因''' :至今有幾種關於引起圓禿的的假說。'''遺傳因素'''似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在被圓禿影響的人當中其擁有圓禿家族史的頻率較高。另外,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圓禿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身體因一時的免疫失調,造成體內的淋巴球攻擊自己成長中的毛囊,造成毛囊急性發炎而掉髮。由於這種免疫反應有很高的特異性,患者除掉髮外,身體的一般健康狀態是沒有問題的。 :少數的患者可能同時伴隨一些自體免疫性或新陳代謝性全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白斑、紅斑性狼瘡、糖尿病、重症肌無力、免疫性貧血…等。所以在皮膚科醫師評估圓禿患者時,同時也會針對是否有伴隨這些疾病的一些臨床表現來一同評估。另有許多人認為圓禿是因為生活壓力所造成,在遇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或精神上的創傷後而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但至今仍無醫學的根據,還有待更多的實驗來證明這個假說。 2.'''圓禿的治療''' :至今仍沒有一個公認對治療圓禿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有多種不同的治療選擇。一般而言,以禿髮的面積大小、掉髮進行的速度、圓禿持續的時間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如果落髮的範圍很小則可選擇用觀察的方式,在多數圓禿的病患,頭髮通常在一年之內會慢慢長回來,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而以下的幾種方法目前較廣為被醫師們接受: :1. 如果只有少數幾塊圓形禿髮區,進行緩慢且範圍小,此時可考慮給予外用或者局部皮膚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大多可以讓頭髮恢復生長。而主要副作用則可能造成局部施打部位的皮膚變薄。至於塗抹類固醇,因發炎位置較深,效果一般並不理想,有時也會引發毛囊炎。 :2. 另一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則是藉由塗抹酚劑(Anthralin)造成圓禿處產生接觸皮膚炎的表現來刺激頭髮生長。藉由其免疫抑制及抗發炎的功效來治療圓禿。 :3. 局部免疫療法: 對於慢性嚴重圓禿,局部塗抹強烈的致過敏性物質如diphenylcyclopropenone (DPCP)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或 squaric acid dibutyl ester (SADBE) ,引起接觸性過敏反應,產生抑制性或調節性的T細胞來節抗毛囊的發炎反應。 :4. minoxidill藥水(落建): Minoxidil是一種末梢血管擴張劑,可以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及其直接刺激毛髮的生長,所以廣為用於落髮的治療上。 :5. 光化學療法(PUVA): 也被稱為photochemotherapy,是在接受長波紫外線(UVA)暴露之前大約2個小時服用或是塗抹光感應劑psoralens,再來接受光照射治療。 :其他:包括局部免疫抑制藥物(如 Tacrolimus )、口服免疫抑制藥物(如 cyclosporin )等,都可能有其療效,可用於傳統治療無效時之另類療法。另外口服高劑量的鋅、二氨二苯楓(dapsone)、水楊酸偶氮磺胺比啶(sulfasalazine)、甚至外用的辣椒鹼(Capsaicin),都有文獻報告過,可是確定的療效則尚待證實 ====長期影響==== 如果反覆或持續激活壓力反應系統,受到急性壓力反應時可能無法適應。 ===== 對各器官系統的生理影響 ===== :1. '''心血管系統 (Cardiovascular System)''' :受到壓力的杏仁核會像骨髓傳遞信號,使骨髓產生更多的白血球,增加骨髓活動和動脈炎症。另一方面,當人處於壓力下,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會產生皮質醇 (Cortisol) ,若長期承受過量的壓力荷爾蒙也可能引起健康問題。根據發表在高血壓期刊(Hypertension)的最新研究指出,在 6.5 年的持續追蹤 412 個無心血關疾病成人,測定其尿液皮質醇含量、及記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罹病情形,發現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Kosuke Inoue et al.(2021)([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7618]))。 :由於壓力導致的心血管系統的慢性自律神經刺激導致血壓和血管肥大的持續增加。也就是說,收縮血管的肌肉變厚,使平靜時血壓升高和反應刻板印象(Response Stereotype),或者對具有血管相關反應的所有類型的壓力因素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長期升高的血壓迫使心臟更加努力工作,導致左心室肥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升高和迅速變化的血壓水平可導致動脈受損和斑塊形成。 :2. '''免疫系統 (Immune System)''' :壓力激素的基礎水平升高也通過直接影響細胞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子是主要由免疫細胞產生的交流分子,有三類細胞因子: :(1)促炎細胞因子:介導急性炎症反應。 :(2)Th1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536 自然殺手細胞]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86%E8%83%9E%E6%AF%92%E6%80%A7T%E7%BB%86%E8%83%9E 細胞毒性 T 細胞](靶向細胞內病原體(例如病毒)的免疫細胞)介導'''細胞免疫''' (殺死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其他受損細胞)。 :(3)Th2 細胞因子:通過刺激 B 細胞產生抗體來介導'''體液免疫'''(抗體能夠“標記”細胞外病原體(例如細菌)以使免疫系統易於去除)。 :在經過 30 多年研究的分析中,中度壓力源,如學術考試,可以促進 Th2 偏移(Th2 shift),即 Th2 細胞因子相對於 Th1 細胞因子的增加。Th2 偏移具有抑制細胞免疫的作用,有利於體液免疫。為了應對更多的慢性壓力因素(例如,對癡呆患者的長期護理)會促進炎症,Th1 和 Th2 細胞因子失調,導致體液和細胞免疫受到抑制。中度和慢性壓力因素與傷口癒合緩慢和手術恢復相關,抗體對疫苗接種反應較差,抗病毒缺陷被認為有助於增加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例如:降低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性)。鑑於免疫衰老,即與衰老相關的免疫功能的逐漸喪失,慢性壓力對於老年人尤其成問題。 :3. '''腦部影響''' :研究顯示,壓力對於大腦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9%A1%8D%E8%91%89%E7%9A%AE%E8%B3%AA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9%A9%AC%E4%BD%93 海馬迴](Hippocampus)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F%E4%BB%81%E6%A0%B8 杏仁核](Amygdala)都有影響。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長期的或重複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1%E7%AA%81 樹突](Dendrites)萎縮,以及樹突棘(Dendrites spine)的密度降低,同時也會對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前額葉神經元對壓力的反應,較大腦其他部分更為敏感。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高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在短短一周,甚至在一次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病理的現象。<br>相對來說,壓力對海馬迴與杏仁核的影響,大都在重複或持續壓力事件後的數週開始。這時,海馬迴裡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和 CA3 區域中的細胞凋亡(Apoptosis)會加速,神經細胞新生(Neurogenesis)會被抑制,樹突會萎縮。海馬迴負責記憶穩固的功能,特別會受到暴露在壓力下的負面影響。相反地,與恐懼和緊急狀況相關的杏仁核,在壓力的影響下,樹突與樹突棘都會持續成長、增加密度。如此可見,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人長期處於這惡性循環下,許多情緒、精神與身體上的症狀或疾病,就會開始出現。 ===== 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20世紀中期,科學家發現人們面對不同種類的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具有一致性的。加拿大內分泌學者雪萊([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Selye Hans Selye])是第一位研究持續性高壓如何影響身體的學者,並找出所有長期壓力下都會產生的非特定壓力反應(nonspecific stress response),主要以動物為實驗對象,以會威脅身體生理功能的壓力來源為主,結果顯示,盡管壓力來源多樣,但生物體抵抗壓力並適應的反應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類似的,而這些生理反應在短期雖對人體有幫助,但若是讓身體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況,會造成心臟疾病、嘯喘、頭痛等症狀。雪萊稱之為一般[[w:一般适应综合症|適應症候群]](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而這種情形會從身體接受到壓力開始,隨時間而有三個階段的演變,分別是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File:長期壓力演變分期.png|缩略图|長期壓力的演變分期]] {| class="wikitable" |- | '''警覺反應期'''(Alarm phase) || 指'''當意識到壓力源的瞬間,對該壓力源產生的反應'''。身體會準備好從事精力充沛的活動,是短期的身體激發,例如'''心跳加速'''、'''消化道管減少蠕動'''等等,基本上就是'''交感神經活化''',抑制副交感神經並將腎上腺素維持在高水平。同時,中樞神經的下丘腦會同時送出兩個不同的訊息:第一個訊息會到'''荷爾蒙系統''',而荷爾蒙系統會發出類固醇激素到血管裡,短暫提升人的體力和力量;同時內啡肽也會被釋放出來,降低身體對於疼痛的知覺;第二個訊息會經過交感神經系統然後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腺體進而激發身體對壓力做出反應。在這個階段,人會有超乎平常的精力去面對或是逃避威脅,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會維持太久即進入到第二階段。 |- | '''抗拒期'''(Resistance phase) || 此時人體尚能承受壓力源所造成的影響,並應付壓力所造成的傷害。除了第一階段的驚覺反應,但是額外的,腎上腺皮質會收縮,並分泌糖皮質素,[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7%84%B6%E6%9D%80%E4%BC%A4%E7%BB%86%E8%83%9E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的活性會降低,使身體清除癌細胞和撲滅感染源的能力降低。因此在此階段中,由於種種的'''壓力激素''','''免疫系統的統合性將會被損害'''。這裏提到的免疫系統的反應只會應用於原先的壓力,如果和階段一的壓力是不同的話,這一階段的反應將不會被觸發。不論是警報反應期亦或是抗拒期都會使身體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一旦釋放了就'''無法逆回''',當額外的壓力再產生時,身體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消耗。這時我們會發現,雖然個體對原先的壓力來源有了較強的抗拒力,但不論是在認知上或是情緒上都已經無法有效地去處理額外的、新的壓力了,這也是為什麼一位感染重感冒的人也比較容易發怒。 |- | '''衰竭期'''(Exhaustion phase) || 如果壓力還未解除,則會從抗拒期進入到耗竭期衰竭階段,此時'''身體已經承受不住大量能量的消耗''',也無法繼續分泌應對壓力的各種激素,故'''許多疾病將會伴隨此階段而來'''。例如,短期內造成的消化不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的話,並且使當事者進入到耗竭期,患者此時可能出現潰瘍、或是肥胖等疾病。同時感受到強烈的消沈、沮喪等情緒體驗,並且在此階段對於額外壓力的承受程度大幅的降低,'''當壓力延伸到最後,可能會伴隨著疾病甚至死亡'''。 |} 我們可以透過一般適應症候群(GAS)看出壓力對我們所造成的生理影響不單單只有警報反應期的戰或逃反應,如果人一直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更是會達到身體耗竭的狀態。雖然說,這些人體面對壓力自然而然產生的'''生理應變在應付短期的急性壓力上具有十分良好的功用''',但是對於'''長期壓力卻成為了損害身體的主因'''。也因此,近年出現許多'''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的狀況。 ==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壓力感受為主觀個人的詮釋,因此屬於個人的特質會影響壓力的經歷及反應,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探討: ===生理層面=== * 表觀遺傳改變<br>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將'''早期生活壓力極高的兒童'''的全基因組與'''童年相對平靜的兒童'''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基因功能存在很大差異。而後的研究顯示,在暴露生活壓力下,DNA甲基化的程度會調節轉錄因子,而改變大腦中發育上重要的基因的結合。DNA 甲基化的存在會改變 DNA 使用方式以及是否表達基因或表達多少基因。<br> 研究者也發現經過 10 年左右的時間,基因組中仍然存在標記物,就像記憶被石化一般,告訴我們這裡有創傷。而這種創傷可能使個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次創傷,或者在往後的生活中更糟糕的行為改變。<br> 這些因外在環境而產生變化的基因,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br> * 身體因素<br> 強健的身體會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br> 舉例來說,白天精神飽滿時面對挑戰或壓力,自己會更有信心能完成,屬於提升主觀認定的能力,壓力就會較小。相反地,若是忙完一整天快下班時又接到一份與白天相同的挑戰,因為疲憊等身心狀態下滑,人們容易喪失信心,壓力劇增,而無法完成同一件事或是做的一樣好。<br> * 年齡因素<br> 研究顯示,中年(年齡約四十到五十幾歲)是人生壓力最大的時期,可見壓力與不同年齡會遇到的狀況與環境有關。<br> 詳細介紹請看後面篇幅「[[w: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br> * 性別因素<br>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解剖學上可以解釋面對壓力時不同的反應。例如,女性有更大的藍斑(產生去甲腎上腺素的大腦區域),是壓力反應快速階段的重要引發者。此外,男性和女性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分泌調控也不同。<br> 研究發現,父親所經歷的壓力會改變精子結構,進而影響後代發育,包括孩子的大腦應對壓力的方式。胎兒所處的環境(即母體)也不例外。<br> 孕期中,孕酮會增加大腦中自然的鎮靜成分GABA(γ—氨基丁酸),幫助準媽媽保持平靜。孕酮也會啟動強大的抗發炎基因,保護準媽媽的細胞對抗壓力。<br> 除了孕酮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抗壓激素催產素(Oxytocin, OT,又稱縮宮素),男女體內皆有,催產素會使人感覺良好,在緩解壓力的表現上多與社會連結有關,積極的社會互動和社會支持對健康有良好影響,可避免孤獨感、減少心血管疾病復發,並改善情緒。<br> 一些學者還認為,社會連結對於減少女性的壓力特別有幫助。站在進化學的角度來看,女性更擅長與主動向自己發出警報、能幫助自己暫時逃離育兒模式,或能替她照顧孩子的人建立連結。相反地,男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採取攻擊性的戰鬥反應,這是因為男性體內有偏高的睪固酮,以及相對發達的肌肉組織。<br> * 基因因素<br> 壓力可刺激基因,導致胎盤感染增加,也就是胎兒會透過胎盤,共享母體的壓力激素。在懷孕狀態下,潛在壓力被觸發的機率一旦變高(包括額外的心理壓力或食物缺乏,低氧、感染或其他壓力源),將可能導致胎盤損壞、改變基因,進而造成胎兒大腦和其他器官的損壞。<br> 此外,持續一段時間和強度的免疫反應,會在其他因素(例如男性胎兒會更加脆弱)的作用下,改變胎兒的大腦結構,可能長期影響其情緒和認知,各式壓力反應也將跟著增加。<br> 此外,'''壓力導致的基因改變具遺傳性'''。例如,你的曾祖母在懷你祖母時承受極大的壓力,在基因遺傳影響下,你患上壓力相關障礙的機率就會增加。儘管持反對意見的人常說:「當父母處於壓力下,孩子就會學習了父母的行為,因此壓力的傳承其實是後天的。」但已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這種出現在世代之間的壓力行為,實際上是透過精子和卵子傳遞給下一代的。<br> * 腦部因素<br> 許多實驗發現,特別是重複或長期性的壓力,會使前額葉神經元的樹突萎縮,以及降低樹突棘密度,同時也會對與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負面影響。這些結構性的改變,雖然大都是可逆的,但若壓力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可能在短短一週,甚至在一次的壓力事件後就會發生。<br> 重複或長期壓力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回饋:負責問題解決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功能降低,但是感受恐懼,焦慮,危機反應的杏仁核敏感度提高,導致愈緊張就愈無法解決問題,愈無法解決問題就愈緊張。<br> ===性格因素=== 每個人的性格會決定如何因應客觀壓力源與形成主觀壓力源。 在 1959 年,美國心理學家 Meyer Friedman 以及 Ray Rosenman 透過和心臟病患者的對話,發現心臟病患者擁有一些共通特質:個性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較強競爭性、敵意、容易生氣激動、個性倔強、以及過度投入工作的特性<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NY: Knopf.</ref>。在兩人合著的《A 型行為與你的心臟》中提出 A 型(Type A Personality)和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的概念,並指出 A 型人格招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性約為 B 型人格的兩倍。<br> 近年來,以A、B型人格為基礎,發展出了C型和D型人格分類。以下將對 A 型、B 型、C 型、D 型各個性格特質做介紹。 ==== A 型性格(Type A Personality)==== :A 型性格的人果決、勇敢、堅毅、處處要強,但也較易有固執性格。伴隨年齡增長,進入社會後這種性格的人通常會壓抑自己的的情緒,以形成穩重沈著的外象與處世態度。<br> :和 A 型人初次見面時,會認為他們蠻容易親近,但經過多次接觸後,會發現他們仍然很客套,不願意說一句心裡話。正因為如此,A 型人的內心想與人交往的願望比一般人強烈得多。他們常常會有強烈的自尊心,很討厭被人嘲諷、羞辱,以此為莫大恥辱,但相反的是,他們本身卻很喜歡嘲弄別人。<br> :有研究顯示,A 型性格中的敵意,似乎是主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一群心理學家在發展一份評估敵意特質的問卷時也做了一個實驗:他們使用敵意特質來預測 118 位受試律師二十年的存活率。研究結果顯示,敵意特質高的參與者在 50 歲前離世的機率是其他參與者的五倍。<br> :* 性格特徵: :#傾向於追求成就、愛顯示自己的才華 :#對數字著迷,以所獲事務的多廣衡量成功程度 :#有時間急迫感,因此總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 :#缺乏耐性,會因拖延或中斷而發怒 :#過度放鬆會導致罪惡感,因此無法享受休閒時光 :#對人常存戒心 :#脾氣火爆、有闖勁,易使身邊的人無喘息空間 :#較少有創新性,習慣根據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 :* 矯正 A 型性格行為:有項研究的受試者為 1000 位以上至少經歷過一次心臟病發的患者,研究中運用排隊以協助治療組受試者降低其時間急迫感(排隊是 A 型人格者覺得極端煩躁的情形),利用這個機會讓受試者思索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沒有時間思考的事情,或讓他們觀察別人,甚至與陌生人攀談;治療也包括學習溫和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改變某些特定行為,例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快速地講話及用餐;此外,治療師協助受試者重新評估會驅使 A 型性格者表現出許多急迫及敵意行為的原因,如:成功為工作績效而定;最後,請受試者設法減少家庭及工作環境壓力。<br> ==== B 型性格(Type B Personality) ==== :此性格可說是影響最深遠、處處可見,卻又普遍遭到忽視的一種人格類型。他們多半懷著一顆不安定的心、無法停息的靈魂、揮之不去的孤獨感,也往往身陷矛盾、困惑、格格不入,讓他人又愛又恨的處境中,卻又不知該如何應對或求助。社會通常難以理解他們所具備的特質,因此往往輕易貼上負面標籤,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B型人格是憂鬱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溫床。 :* 性格特徵: :#從末感到被時間所迫,亦未因時間不夠用而感到厭煩。 :#除非萬不得已,不在別人面前自誇 :#萬事逆來順受,不對別人產生敵意。 :#消遺時,即身心鬆驰,心曠神怡,與世無爭。 :#不易為外界事物所擾亂。 :#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或另尋覓生活之情趣。 :#時間感弱。 :#看似長袖善舞,卻不時散發出難以靠近的氣場。 :#對人我分際的掌握不佳,交淺言深、情緒勒索、若即若離是家常便飯。 {| class="wikitable" |+ 人格壓力量表 |- ! !! colspan="11" | 分數 !! |- | align=right | 跟人的約定時間很彈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從來不遲到 |- | align=right | 是個好的傾聽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會打斷別人說話 |- | align=right | 永遠從容不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永遠匆匆忙忙 |- | align=right | 能耐心等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無法耐心等待 |- | align=right | 作事情漫不經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全力以赴 |- | align=right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手上同時作許多事 |- | align=right | 說話緩慢、不慌不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說話有力(有時會敲桌子) |- | align=right | 作事情不管別人怎麼想,著重自我的感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事情在乎別人的認同 |- | align=right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作任何事情動作很快 |- | align=right | 態度很隨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態度很強硬 |- | align=right | 能自由地表達情緒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隱藏自己的情緒 |- | align=right | 除工作外對許多事情感興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對工作外的事情幾乎不感興趣 |} {| class="wikitable" |+總分說明 |- ! 分數 !! 人格 !! 說明 |- | align=center | 12-64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65-90 分 || align=center | B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不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91-103 分 || align=center |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容易感受壓力 |- | align=center | 104-132 分 || align=center | 極端 A 型人格 || align=center | 非常容易感受壓力 |} ====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 ====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 C 型性格(Type C Personality),屬於這個類型的人害怕競爭、服從權威、任勞任怨,常避免表現憤怒或不滿的情緒。C 是取 Cancer(癌症)的第一個字母,因為具有 C 型人格特質的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較容易罹患癌症。當C 型人完全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抵禦疾病的能力就會下降,然後又讓自己的情緒更悲觀,使自己陷入不良循環中而無法自拔。 :* 性格特徵: :#過分壓抑負面情緒 :#行為退縮:由於負面情緒不能及時宣洩而導致一系列退縮表現,如屈從於權勢,過分自我克制、迴避矛盾,為取悅或怕得罪人而放棄自己的愛好、需要。 :#感覺無助、無望 :* C 型性格的排解方法:  :# 亂語:由於大腦是用語言思考的,亂語可以打破常規的表達模式,你不用考慮任何語法或內容,可以自由表達內心需要宣泄的東西,把任何不舒服的東西都扔出來。 :# 視覺想像:人在欣賞美景時,會提高情緒愉悅水平,因此閉上眼睛深呼吸,縱情馳騁你豐富的想像力,越身臨其境越好,將可以感受到心靈寧靜的欣喜。 :# 寫告白書:找一張紙,把你所有的憤怒或不滿揮毫紙上,再將之撕毀,有助於排解負面情緒。 :# 長吁短嘆:有別於這個詞的貶義,這項方法是個非常有效的排解方法,焦慮時,心率和呼吸會加速,緩慢地深呼吸有助於鎮靜,起到深呼吸的放鬆作用。 :# 聽悲傷音樂:負面情緒久居心中時,聆聽悲慘的音樂,隨著憂郁旋律的緩緩流淌,內心的不快可能隨之傾瀉而出,換得一身輕鬆。 :# 嘮叨:約上一兩個朋友,最好是那種能幫你理性分析問題的人,將積壓的委屈嘮叨上半天,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方式。 :# 嚎啕大哭:因感情變化而流出的眼淚,排出了體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從而緩解了緊張情緒,可以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因此,痛哭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 ==== D 型性格(Type D Personality) ==== :1996 年荷蘭學者 Denollet 在研究中發現有的病人康復速度慢,容易再發作,而且死亡率高,於是提出了 D 型人格概念,包括消極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和社交抑制兩個維度(social inhibition,SI)。D型性格者經常感到焦慮、容易悲觀、憤世嫉俗,缺乏安全感,較易罹患心血管疾病。<br> :比利時心理學家德諾列特在一項心臟病康復計畫中,對 300 名不同類型性格的病人進行跟蹤觀察,想了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對各種類型性格病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危害。10 年後,這 300 名病人中,D 型性格的病人有 27%的人已經死亡,大多數死於冠心病和腦卒中。而其他性格的同類病人中,只有 7%的死亡率。2005 年,荷蘭的研究人員,對剛接受過心臟支架手術的近 900 名冠心病人的調查發現,D 型性格的病人在接受手術後的 6 至 9 個月內,心臟病再次發作或因發作導致死亡的人,是其他類型性格者的 4 倍。<br> :D 型人格的提出是對以往與疾病相關的 A 型、B 型、C 型人格概念的擴展,是對已有人格和心血管疾病關係研究證據的整合。研究結果表明,真正對心臟病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可能不單純是消極情感,而是慢性的心理憂傷'''。D 型人格反映了一個有明確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相關同類種群。<br> :* 性格特徵: :# 在社交場合非常羞澀、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因此惶惶不安 :# 對人生的看法十分悲觀和沮喪 :# 不敢主動接近他人,沒有朋友 :# 經常性的焦慮,無緣無故為某些事情憂慮 :# 心情總是很惡劣,愛發脾氣,導致情緒十分低落 :* D 型性格排解方法: :# 學習有效傾訴自己的情感: 由於壓力和鬱悶程度是導致這類人心臟病喪命的因子。 因此學會有效地表達情緒,理論上可以減輕這類型性格人的壓力,甚至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焦慮是否真的值得掛心 :# 不要害怕別人的拒絕 :# 主動改變離群獨處的習慣:多培養興趣愛好,多參加集體活動 ==== 其他性格 ==== :* '''堅毅(Hardiness)''' 有些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或挫敗時,仍然可以免於生理或情緒上的損害。這種性格特質被稱為堅毅(Hardiness),堅毅包含三個成份:承諾(Commitment)、控制(Control)、挑戰(Challenge),又稱為''' 3C 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堅毅組成 |- ! 3C !! 意義 |- | '''承諾(Commitment)''' || 使人較願意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離或逃避,對生活週遭充滿著好奇,抱持著參與的承諾態度,並且願意尋求人生重要的目的。高承諾者會全心投入他們所從事的事情,且他們相信無論壓力多大,維持對事件的投入仍然很重要。 |- | '''控制(Control)''' || 會使人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並找到方法去影響身邊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無助和消極的漩渦中,即是讓人產生控制感,高控制者認為自己即便遇到阻礙,也能夠自行掌握情緒。 |- | '''挑戰(Challenge)''' || 高挑戰者會將壓力視為正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以及學習、發展、培養智慧的機會。堅毅的人,他們表現較高水平的參與,更深入投身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壓力是能夠影響他們生活重要的事件,以及影響他們所經歷事件的結果。他們將壓力看作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成長機會,且樂於接受挑戰,而不是視為對他們生活的一種威脅。 |} 具有堅毅性格的人,較具有自信心、能夠抵抗壓力、不會因為事件而過度焦慮、不會逃避問題而是採取正面解決的態度,且擁有堅毅性格的人通常也比較能夠吸引他人獲得社會支持。 在此以學生面臨大型考試為例: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一定都曾遇過「黑馬」,這種人在平常的時候表現都普普,但每當大考時就會表現得較他人優異。而這種人多半會是具有堅毅性格的人,當他們面對拔山倒樹而來的壓力時他們會選擇勇往直前的面對,並想辦法讓自己掌控著進度,甚至適應壓力後他們還會選擇再次挑戰自己的極限,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得他們得以成為黑馬。同理,在商業上這類人多半勇於挑戰頗具難度的投資案件等,有的即使曾經淪落破產邊緣,最後仍然憑藉對事業的投入(承諾)、保持積極心態(控制),和敢於克服困難(挑戰)的堅毅性格,收穫成功的甜蜜果實。近年最佳代表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他的公司在生產 Model 3 車型時一度瀕臨破產,但憑著堅毅性格經歷一番拚搏後,其事業的成功可說是舉世聞名。 '''樂觀(Optimism)、悲觀(Pessimism)''' ::* 樂觀與悲觀的差別<br> 從樂觀或悲觀的觀點分別去分析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考試搞砸了,樂觀的人會認為下次再接再厲即可,反觀悲觀者可能會一直執著於這件事走不出來,樂觀者的因應方式也相對較為積極,而且在處理事情是會較有信心與韌性。 ::* 樂觀者的特徵:<br> :::# 樂觀者對生命較有積極看法,帶著較積極的情緒也會間接影響到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因此樂觀者較悲觀者能更快從疾病中復原。 :::# 樂觀者對生活展望是充滿希望的,他們以正面的觀點解讀廣泛範圍的情境,且他們會逆向思考,將看似不好的事情轉化成助力,並傾向期待良好的結果。 :::# 樂觀主義者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相較而言悲觀主義者較專注於問題本身。樂觀者對問題的因應,是妥善規劃和執行,以抗衡壓力的來源。他們尋求社會支持,包括家人和朋友的援助和勸告,並克制自己不要從事一些無益的活動,直到問題已解決或壓力已被減輕。 :::# 樂觀者面對負面結果是不會一味沈浸在無奈或失望中,即便希望落空,他們的臉上也不會出現一絲倦怠及失落的表情,他們會快速的朝著好的方向想,並將希望與正能量感染給身邊周遭的人。 ::* 樂觀對健康的影響<br> 一般來說,樂觀的人會較悲觀的人來的健康。學者透過研究,對一群即將考試的考生進行測試,那些將考試視為檢視自己能力程度的樂觀學生,免疫系統的反應較那些對考試感到恐懼害怕的悲觀派學生強烈。 另外,根據 2019 年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長達 30 年、關於樂觀主義與壽命長度關聯性的研究,保持樂觀與健康心態對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顯示<ref>Lee, L. O., James, P., Zevon, E. S., Kim, E. S., Trudel-Fitzgerald, C., Spiro, A., 3rd, Grodstein, F., & Kubzansky, L. D. (2019). Optimism is associated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2 epidemiologic cohorts of men and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37), 18357–18362.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0712116</ref>,樂觀者的平均壽命比悲觀主義者長 11-15%,且樂觀主義者活到 85 歲以上的高齡的機率也最大<ref>"Optimism is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11 to 15% longer life span, on average, and to greater odds of achieving 'exceptional longevity', that is, living to the age of 85 or beyond."</ref>,甚至即使將其他因素(包括抽菸、飲食和社經地位等)納入考量,個性較為樂觀的人依然比較長壽。<br> ::* 影響樂觀的原因<br> :::三元素:基因、人生發展階段、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影響。<br> :::1.基因<br> :::「皇家學會學報 B」曾刊登研究報告顯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有些人對於看事情的角度則比較悲觀。而先天性的影響關鍵因子在於神經傳導血清素基因 5-HTTLPR,血清素是一種荷爾蒙,全名為血清張力素,被普遍認為是幸福和快樂感覺的貢獻者。若是血清素分泌異常,則會造成憂鬱症、恐慌症等疾病。而此基因具有三種亞型,這三種亞型大概可以被分為短板等位基因(兩種亞型,這兩類亞型會讓憂鬱及自殺風險增高)、長板等位基因(較不會引起過度的神經化學反應)兩類。<br> :::2.人生階段發展<br> :::在人生發展階段方面,每個人對於面臨危機的樂觀態度則是呈現 U 型曲線,從青少年時期的 15 至 20 歲不斷下滑直到 41 到 50 歲到大最低點,而往後隨著年齡逐漸攀升,人生閱歷豐富,對於「得」與「失」已漸漸不把這些浮雲看得太重,到了 60 歲以後的樂觀程度逐漸發展至最高。 :::3.社會文化與宗教<br> :::社會文化影響例子:有研究認為,東亞國家人們的樂觀程度顯著低於美國及歐洲,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傳統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東方文化則強調人際關係和互相依賴。 :::宗教信仰影響的例子:馬丁・塞利格曼曾對於有無宗教信仰的地區做關於樂觀程度的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在面臨危機時,有著宗教信仰的信念,而讓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比沒有宗教信仰地區的人們更樂觀。 <br>'''[[w:zh:樂觀偏誤|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又稱為僥倖心理)是一種認知偏誤,最早在 1970 年代末由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Neil Weinstein 提出。樂觀偏誤的定義,是人類對一件事情的過度預期導致忽略部分資訊,使得預期比結果來得更好。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效率,或是傾向於認為「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機率比「他人」還要低得多。事實上人們本身就存在著超乎現實的「樂觀偏誤」,不論種族、國籍、性別、年齡,甚至在人類以外的生物,都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一項實驗中(Sharot and Dudai,2011),研究者讓受試者預估在下一個月即將發生好事、壞事或中立的事的機率,其中受試者預測好事發生的機率,比壞事與中立的事發生的機率高了約莫 10%,但一個月後實際發生的好事、壞事、中立的事數量卻是差不多的。又或者,吸煙者相信自己比其他吸煙者罹患肺癌或疾病的可能要小。這些研究顯示了其實我們容易高估一件事情的好,卻低估了生活中可能遭遇壞事的機率。 「樂觀偏誤」對於人類並無好壞,但過度樂觀確實會引發其他的情緒或壓力,如果人們對於事情不帶有樂觀偏誤,當意料之外的驚喜發生時,人們反而會得到額外的快樂。 以下兩項證據提供了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偏誤的原因。 # 自我感覺良好:有著高期待的人通常會自我感覺較好,因而時常展現樂觀態度。譬如心裡學家 Margraret Marshall 及 John Brown 研究了高期待及低期待的學生對於考試的看法。他發現高期待的人得到好成績時,他們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天賦或努力。當他們考差時,會認為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這個考試不公平;期待低的人則相反。 # 單純的期待:如果我們期盼前途是光明的,將可以降低壓力及焦慮感。因此為降低焦慮感,我們偶爾會展現出樂觀偏誤的特質。 針對樂觀偏誤的相關研究則發現,有三種人不易產生樂觀偏誤: #憂鬱或者焦慮的人群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切身經歷過某一事件會降低對它的樂觀偏見 #當人們把自己和親近的人—比如家人、好朋友比較時,更不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悲觀偏誤(Pessimism Bias)'''<br> 大腦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因此我們經常依賴於我們對未來事件的感受,如果我們對前景感到沮喪、恐懼或絕望,這些感覺可能會滲透到我們的估計和期望中,進而高估了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悲觀偏誤的後果可以顯著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由於高估了這種不利因素,許多包含潛在不利因素的決定可能會被取消。例如,某人可能會選擇不接受新挑戰,因為高估了自己失敗的可能性。 法國的一項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對負面事件的高估,該研究要求參與者想像拋擲一枚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則支付 10 美元。然後人們被問到他們覺得獲勝的可能,儘管該研究的樣本量超過 1,500 人,但平均答案為 3.9 美元,遠低於預期的平均數 5 美元。 以此可見悲觀偏誤導致人們高估了輸掉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嘗試從更合乎邏輯的角度考慮未來事件,不讓負面的想法影響對未來事件的判斷,以此作為對抗悲觀偏誤的一種方式。 ====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來自精神醫療的一種概念,主要在探討人們當面對重大創傷後得以邁向正向適應的內外在保護因子。而現今復原力擴及到當一般人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時,能夠承受壓力轉化成內在成長的能力。簡而言之便是從挫折中不斷調適、改進自己,得以因應危機、解決困難。這種自我調適的能力就稱為復原力(Resilience)。 <br>復原力可以分為三類: # 抵抗型復原力,指的是當人們在面對壓力與逆境時,具有優勢得以讓自己維持平穩,為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或過程。 # 恢復型復原力,指的是個體能回復到逆境發生之前的身心狀態,為一種適應的概念。 # 重置型復原力,指的是面臨逆境後,個體呈現一種正向的改變,為一種創傷後的成長。恢復、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的關連性是複雜且微妙的,「恢復」指的人是人們經歷逆境後,原本的功能會短暫居於功能基準線以下的心理病症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回到原有的功能。「復原力」指的是維持穩定平衡的能力,當面對重大創傷或壓力逆境時,可以快速回到原本的功能基準線。「創傷後成長」指的是當面對重大負向事件後,心理功能躍升到更好的狀態。 在一個支持復原力的研究中,指出復原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對壓力則有顯著的負向效果。說明復原力愈高,對壓力的感受相對愈小、對幸福的感受相對愈高。 美國賓州大學的正向心理學中心,在過去二十多來年大量研究什麼是復原力,最後歸結出了六項建構復原力的重要特徵: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心智敏捷(Mental Agility)、樂觀(Optimism)、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連結(Connection)。 # 自我覺察:指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想法或反應的能力。 # 自我調節:指知道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和壓力的能力。能夠觀察到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狀態,並且做調節,幫助神經系統平穩下來。 # 心智敏捷:指能夠跳出僵化制式的思考,用不同的觀點去解讀和看待事情,或是讓自己用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去想事情的能力。 # 樂觀:包含了我們是否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以及看待壓力的方式。(將壓力源視為可以克服的挑戰而非威脅) # 自我效能:指相信自己能夠達成所設定之目標的能力。 # 連結:指與人際、大自然或是信仰接近時的連結感。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指的是經歷壓力、令人恐懼的經歷、個體在面對逆境或是創傷事件之後,產生出積極與正向的生活改變、或是轉換性的成長。而創傷後的成長與復原並不相同,復原指的是人們恢復到以前的狀況,創傷後的成長則是指個人某種積極的改變。在「創傷後成長」的歷程中,主要著重當事人在創傷後能否從轉變中重新認清自我,從而另定目標及重新投入生活。因個體擁有不同特質、文化背景與認知信念,所以當逆境事件發生時,這些原有的特質、認知的基本模式可能都會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開始重新評估核心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美國心理學家[[w:Donald H. Meichenbaum|Donald H. Meichenbaum]]所提出,創傷後成長可分為五個層面:「更懂得把握生命」、「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發現新的可能性」、「發掘更多個人潛能」,以及「心靈頓悟」。以下將以罹癌患者的創傷後成長作為舉列,介紹不同類型的五個層面: {| class="wikitable" |層面 |內容 |- |更懂得把握生命(Appreciation for life) |患者可能會體認生命的脆弱同時更加珍惜,也會意識到死亡的事實。 |- |更享受人際和親密關係(Relating to others) |患者可能更加認同個人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且持續增進維持,也更能同理與關心曾經歷創傷的人。 |- |發現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 |罹患癌症後可能改變對於生活中各種規劃的順序,並且克服原本具有的恐懼。 |- |感受個人力量(Personal strength) |與癌症共存的生活會使患者產生力量與能量,對自己的改變感到自豪與成就感。 |- |心靈頓悟(spiritual change) |患者可能會嘗試參與宗教活動或者在提升生命的靈性深度。 |} '''復原力的培養''' 復原力是可以培養的,學習以正向思考來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培養幽默感,使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用樂觀的想法看待,會使得自己內心較舒適也比較自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要抱著負面的想法,應該對生活抱持著希望;面對問題時不要逃避,以積極的想法來對待;專注於當下,透過打坐等方式專注於當下以減少煩惱過去及未來的事,可以幫忙減輕壓力⋯⋯,這些都是可以激發復原力的方式。 培養復原力,沒有一體通用的方法,必須自己找出最有用的鍛鍊方式。以下歸納出幾種建議: # 建立社會連結:與家人、朋友及其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透過參加社團、宗教團體或地區性組織,來建立自我的社會連結。 # 勿把危機視為不可解決的難題:我們無法將危機發生的事實做改變,但可以改變對事件的詮釋與反應。 # 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不利的環境時,某些目標可能暫時無法達成,試著接受你無法改變的部分,聚焦於可著力的地方。 # 朝目標前進:訂定務實的目標,讓自己規律的去完成。 # 採取果斷的行動:請告訴自己應採取主動態度,以及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非抱持逃避心態。 # 重新發現自己:試著重新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 # 培養正面的自我觀感:信任自己的直覺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對未來保持希望:以樂觀態度面對未來。 # 自我照顧:多察覺自己的需求,多參與能讓自己感到愉悅、放鬆的活動等等。 <br /> ===發展因素:後生學=== 近年來的老鼠實驗研究發現,母親對幼鼠的照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進而影響大腦因應壓力的相關機制(如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壓力反應等)母鼠是否對幼鼠有舔拭以及用身體維護幼鼠(arched-back nursing)的母性行為,會影響幼鼠的基因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以及轉錄因子與海馬糖皮質激素受體啟動子結合。這樣的改變,在幼鼠出生後一週內就可以觀察到,且持續到成長之後;但若還在幼鼠時期,母性行為改變(將幼鼠配置於不同母性行為組別)這些基因上的改變可以被逆轉(Stankiewicz,Swiergiel,&Lisowski,2013; Weaver et al。,2004)。這些因外在環境而造成的基因改變,之後若無其他作用介入,會透過親子間互動的媒介延續到後代。這些改變會直接影響個體生理上對壓力事件的反應,決定壓力經歷的後果與負面影響。 == 社會因素 == ====社會支持==== 在面對壓力時,身體容易產生[[w:催產素|催產素]](oxytocin)促使產生社會信任,進一步尋求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一個人藉由社會互動所得到的他人協助與支持,在壓力下提供協助的人越多,越能夠減輕壓力。社會支持的形式很多樣化,它可能是實質的金錢提供、溫暖的情緒關懷、寶貴的訊息與建議或是簡單的握手與身體接觸。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可以減少壓力對腦部的損害,甚至呈現與同伴相關的刺激也有同樣效果。這代表不僅實質上的陪伴,精神或心理上的社會支持同樣可以對抗壓力所產生的行為或精神損害。 *'''社會支持的功能''':House(1981)將社會支持分成為四種層面包括:工具性支持 (instrumental support):即是對被支持者提供行動、物質、金錢或其他直接的幫助;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愛、關懷、尊重、同情、傾聽等;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溝通訊息或當受支持者面對困難情境,給於的勸告、建議、指導以及提供其資訊;評價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給於被支持者肯定、回饋。Cobb(1982)將社會支持分為三種:情緒性支持(emontional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被愛的、被關心的;自尊性支持(esteem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受尊重的、有價值的;社會網路的支持(network support):讓個人感覺是屬於一個溝通的網路,它包含彼此有義務及互相瞭解。Cohen&Wills(1985)則認為社會支持為四方面:1.情緒性的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提供忠告、建議,並提供適當的回饋。2.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提供實質的行動或物質的幫忙。3.社會陪伴支持(social companinship):提供社會友誼交往使人有歸屬感。4.情緒性支持(emotionalsupport):提供關懷、信任、關切等情緒上的支持與宣洩。Oermann(1991)則是將社會支持來源定義為來自他人提供情緒性支(emotional support)、工具性幫助(instrumental aid)和正向的回饋(positive feedback)三個面向。之後的學者也根據 Oermann 將社會支持區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個層面,而結構性層面關於社會關係,包括配偶、親戚、鄰居和朋友維持密切的接觸;功能性是指配偶、親戚、鄰居和其他重要他人提供情緒性支持和訊息性之持、情感性或正向的回饋(Tracy,2004)。Joseph 於 1999 年認為面對可預測及不可預測的壓力事件時所需要的社會支持類型則是不同的,可預測的事件所需要的是實質的社會支持,但在面對不可預測的事件則需要夠多的情緒支持(引自李金治,2003)。綜合以上可知,社會支持即是個人知覺重要他人給予的各項支持包括:情緒、工具、訊息、評價等功能,以增加面對壓力的能力及緩解身心狀況的改變。故本研究將對社會支持功能分為三個向度,包括情緒性、訊息性、工具性支持等,並涵蓋家人、同學或朋友、師長等三項來源加來探討。 *'''社會支持的來源''':可以是配偶、朋友、鄰居、同事或親戚,或是實際人際網絡以外的社會支持。例如:現今大學生資訊來源的 PTT,為學生族群提供訊息類型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來源也可能是寵物,研究發現在歷經壓力事件後,有養寵物的人比沒養寵物的人不需要醫療照護。此外,社會支持的來源必須多元為佳,倘若支持性的關係數量很多但很同質,個人可以獲得的社會支持面向就很有限。 *'''動物研究''':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的游一龍教授發現,當小鼠單獨接受不定電擊和長期浸水的壓力,會產生不適應行為,其海馬齒狀迴的神經細胞新生也受到抑制,但若是多隻小鼠一起承受壓力,則不適症狀降低,細胞新生也不受抑制<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0)同伴陪伴調節壓力效果的演化意義及生理機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游一龍(2014)社會支持緩衝心理社會壓力的效果及其機制之研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ref>。 不論對什麼人來說,社會支持都有莫大的幫助,以下藉幾項研究結果為例。 *'''大學生''':正面臨壓力的大學生,若覺得有社會支持,比較不會出現憂鬱負面的念頭。 *'''已婚者''':若在婚姻中所遇非人,那麼健康受影響的程度也比較大,研究顯示,婚姻狀況不佳時,男性其免疫系統會較差,而女性則是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較高。 *'''罹癌者''':已婚的罹癌患者其五年存活率高於同樣罹患癌症但單身、鰥寡或離婚的人。 *'''正要被送入手術房的患者''':若在手術開始前和醫師聊聊天來個精神喊話,患者術後的恢復程度也會比較好。 *'''心臟病患者''':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若自認缺乏社會支持,有半數的人會在五年後去世,死亡率是有配偶和好友圍繞的相同患者的三倍。 人們在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中亦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做法。華人社會因儒家文化影響,相當重視家庭及社會成員間的連繫。曾有一項研究以台灣的大學生為對象,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皆曾經歷過不同的壓力事件,最常見的為分手、學業壓力或所愛的人生病或死亡。經由因素分析後,找出了五種台灣大學生最常見的因應方式(由使用頻率高到低排列): #'''接受、轉換框架、再努力''':試著接受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創傷,並相信自己可以從創傷中成長,認為遭遇這樣的事情在生命中有其重要目的。 #'''逃避與淡化:假裝沒事''',不告訴任何人以保留面子,將所有的感覺都往肚裡吞,以免周圍的人擔心。 #'''家人支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知道自己可以向他們求助。 #'''宗教與性靈''':在宗教中找到慰藉並遵循其指引,藉由禱告或宗教儀式尋求告解。 #'''私密的情緒出口''':較因人而異,可能是尋求不認識的專業人士給予建議以保留面子,也可能是盡情地大吃特吃、瘋狂購物等。 有研究者將社會支持比喻為避震器,認為在坎坷難行的人生路上,它可以緩衝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社會支持只有在身處壓力的情況下才能發揮緩衝作用。有時,口口聲聲喧嚷的社會支持,反而是一種另類形式的壓力。事實上,研究發現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和實際獲得的社會支持,本來即為無關的兩件事,因應壓力的關鍵並不在於當事人實際上得到多少,而是在於它知覺自己可以得到多少。 ====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為一個人可運用的資源指標,過去研究早已顯示,擁有社會資源較多者身體較為健康,也較為長壽。有些研究者指出,資源對個體有保護作用,使其較不需要面對壓力事件(如:財務、工作以及人際關係等),因而減少各項負面的壓力感;高社經地位者面對壓力事件時,也擁有較多資源可以解決<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aum, A., Garofalo, J. P., & Yali, A. M. (1999).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ronic stress: Does stress account for SES effects on health? In N. E. Adler, M. Marmot, B. S. McEwen, & J. Stewart (Ed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in industrial nation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athways (pp. 131–144).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ref>。 舉例:近年有研究顯示,在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環境下長大,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進而對大腦壓力相關迴路及回饋功能有負面影響。 然而近年也有不同的研究顯示,與社會學家認為的相反,高社經地位人士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造成壓力的因素包括:高社經地位族群常覺得高階工作所需的時間、人力等資源沒有到位,或較容易感覺自己工作表現不如預期。 社會學家多年來一直認為,位高權重的人感受到的工作壓力,會比地位較低的人來得輕,原因是位高權重的人擁有更多權威、自主性、穩定性。但這項假設近來受到質疑,幾項研究顯示,高階工作者工時長、要求高,因此承受較大的壓力。一項記錄即時印象的新研究,為「較高階人士壓力大」的觀點提供了實質證據。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教授莎拉.達瑪斯克(Sarah Damaske)領導的團隊,徵集了115位全職工作者,根據收入與學歷,來評估他們社經地位的「高」或「低」。受試者使用手持式電腦,在接收到聲音訊號時,記錄自己的情緒與壓力,一天數次、連續三天。受試者還要做問卷調查,回答自己對工作的「即時感覺」,也就是在接收到訊號時的感受。他們還要提供唾液檢體,讓研究人員測量他們的皮質醇(cortisol)濃度,那是代表壓力程度的生物標記。 醫師、經理、教授等高階工作者,與速食店服務生、建築物管理員、家庭醫護助理等低階工作者相比,高階人士的壓力程度較高,也較不快樂。什麼因素導致他們壓力偏高?他們遠比低階工作者更容易表示自己缺乏工作所需資源,也稍微比較不容易正面看待工作和同事。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現象的成因尚未完全釐清:可能是因為高階工作需要的時間、人力等資源沒有到位,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預期要有的資源超出現有的水準。無論原因為何,這些即時反映的感受,與壓力和情緒相關:每當工作者認為擁有充分資源、正面看待工作與同事時,會表示自己較快樂、較沒有壓力。 這項新研究也顯示,壓力高低與工作要求的高低相關,但相關性不是那麼明確。高階工作者較容易感覺自己表現不如預期;而且就算工作進行順利,還是會較不快樂、較有壓力,根據他們自己的主觀評估和皮質醇濃度來看,都是如此。研究人員寫道:「雖然達到要求似乎是很正面的事,但工作者也可能會付出身體、情緒和認知的代價,而且可能在努力過程中造成自身壓力。」<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13478/high-status-high-stress</ref>。 ====控制感==== 控制感為人類基本需求,尤其是察覺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可給予人信心,在面對壓力時認知評估會較為正向,因應方式也比較積極,為對於壓力經歷與喊應有保護作用的心理社會因素。此外當一個人在遭遇困境時,若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對於此困境的控制感,便不會覺得太無助,也因此壓力較小。 ====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務,最早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於1983年所提出,其將情緒勞動做了以下定義:「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眾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她並提出員工管理情緒的兩種方式為深層和淺層,淺層扮演指的是員工調節情緒表達,使其與組織的要求相符合;深層扮演則為表達組織期望的情緒而對於本身的真實情感進行整飾,使其一致。她也提供了後繼研究者關於情緒勞動之量化研究的基礎二元模型。台灣學者林尚平(2002)所認為的情緒勞動則是指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和服務對象有高度的互動,並基於組織、服務對象還有自己本身的利益等,必須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呈現出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 情緒勞動的研究起始自 Hochschild(1983)對空服人員以及債務催收員的工作性質進行的研究。以空服員為例,微笑是組織要求的工作項目之一,而航空公司把原本屬於空服員自身的「微笑」情緒反應,當成工作上必要的付出;這種有別於以往體能勞動(例如:送茶水、餐點等)以外的工作付出,Hochschild(1983)稱之為「情緒勞動」。 在賴英娟、巫博瀚與張盈霏(2008年)於《教師情緒勞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中提到,情緒勞動的工作者必須符合以下三種特徵: #工作者必須與顧客有高度的面對面或聲音對聲音的接觸 #工作者必須在顧客面前展現出特定的情緒狀態 #組織可以採用監督或訓練的方式,對工作者的情緒活動作某種程度的控制 根據以上關情緒勞動的特點,服務業人員是否為情緒勞動工作者,研判如下: #服務業員工在服務顧客的過程中,皆是以面對面方式進行服務互動。 #服務業員工在顧客面前須展現高度耐心、和善的態度和親切的微笑。 #服務業的職前或在職等訓練皆有對於員工情緒控管的功能。 常見的例子像是服務業,公司或組織期待情緒勞動工作者適當地隱藏自己的情緒,並展現顧客想要的情緒(例如:微笑)。員工為達成工作使命,甚至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格,如同戴著多副面具,在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難以表現真正的自我,因而造成兩相矛盾的心理負擔。除此之外,還有像是債務催收員的工作項目,除了收款清點金額外,還負擔著一重要性的工作,就是與債務人溝通,促使其歸還欠款。當催收員在對債務人溝通的同時,其必須隱藏本身之憤怒情緒,而展現出和善的態度,被要求展現出與內在情緒不符合的矛盾情緒,形成了工作上的另一種付出,稱之為「情緒勞動」。因此,情緒勞動為一吸收後回饋的過程。第一線員工將壞(或是較不正面的)的情緒吸收後,轉化為正面情緒面對顧客或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將正面能量吸收轉化為嚴肅或不苟言笑的情緒,例如學校的教官或飾演嚴肅角色的演員。 在許多學者針對情緒勞動工作者進行的研究中,甚至強調情緒勞動對員工面對工作或組織的態度、工作績效以及身心健康狀況都有負面的不良影響。 ===弱勢壓力與性別傾向研究中的復原力=== ====前言==== 復原力的研究發現在各種群體中,個體從童年時期面對壓力就擁有顯著的因應(coping)能力,但對於 LGBT 群體的類似研究卻停滯不前,目前有期刊試著填補這個研究的空缺,但相較於此本文更期盼研究人員將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加入 LGBT 的健康研究中。本文主要分為兩大議題,首先是探討復原力與弱勢壓力的關聯性,例如復原力與壓力因應的差別在哪裡?復原力在壓力導致疾病的因果關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再者是在弱勢族群的壓力因應中討論復原力,例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在弱勢壓力中個體與群體復原力的差異性。 ====復原力與因應==== 復原力是指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存活與茁壯的能力,也是壓力緩衝的一個過程,因此能夠減少壓力的負面影響。在緩衝負面影響的方面,復原力與因應是相似的,惟因應是指個體在調適或防備壓力源時的努力,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因應並不一定是成功的結果。因此復原力視面對壓力的調適功能結果而定,我們必須看個體在面對壓力的處理乃至於對健康的影響結果,例如在高成長風險的環境下順利成長、在巨大的困境中恢復正常運作等。對於復原力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於負面結果的研究,也就是透過觀察特定的壓力處理過程,了解如何緩衝對健康的影響。 ====LGBT 族群健康在弱勢壓力模型中的復原力==== 復原力是壓力理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研究壓力理論時,壓力處理的因應以及對抗效應的結果會決定壓力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只有在壓力存在時,復原力才有討論的意義,因此復原力會是研究弱勢壓力時的必要考量,最近的研究趨勢也證明這點。有研究指出 LGBT 弱勢壓力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是偏見與污名化所帶來特別的壓力源,第二個是這些壓力源帶來負面的健康影響,包括心理及生理上的失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eyer, I. H., & Frost, D. M. (2013). Minority stress and the health of sexual minorities. In C. J. Patterson & A. R. D'Augelli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pp. 252–26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弱勢壓力模型指出,環境的因素(特別是污名及偏見)會帶給群體巨大的壓力源。另有部分研究討論,這些弱勢壓力源如何對非主流性別傾向的個體產生健康影響<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Bockting, W. O., Miner, M. H., Swinburne Romine, R. E., Hamilton, A., & Coleman, E. (2013).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5), 943–95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3.301241</ref>,也就是說去驗證弱勢壓力與性別少數的個體在社會互動上的獨特壓力來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Sevelius, J. M.(2013). Gender affirmation: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izing risk behavior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of color. Sex Roles, 68, 675–689. http://dx.doi.org/10.1007/s11199-012-0216-5</ref>。 我們可以將弱勢壓力視為一條從遠端到近端的連續過程,遠端的壓力源代表著從一個人的外在事件經歷,近端壓力源則是將社會化的經驗透過個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帶入,前者例如人生重大事件、日常生活所受到的歧視或是透過潛在具攻擊性的訊息產生壓迫(microaggressions),後者則包括接收後內部化的負面社會態度,像是恐同症或跨性別恐懼症,個體將社會的負面態度如歧視、污名化等內部化後,進而對自我產生壓力。弱勢壓力模型告訴我們,這些壓力源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憂鬱症、焦慮、藥物濫用等等都有可能發生<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redriksen-Goldsen, K. I., Kim, H. J., & Barkan, S. E. (2012). Disability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adults: disparities in prevalence and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2(1), e16–e2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1.300379</ref>。另外與一般壓力理論相同,弱勢壓力模型同樣指出因應壓力跟社會支持可以產生緩衝壓力源的效果,因而減少不良的健康影響,使復原力的定位更為明確。 ====個體與群體的復原力==== 在弱勢壓力中,我們可以大致將復原力以個體與群體進行區分。 *個體復原力 以最簡單的概念說明就是克服(mastery)<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Masten, A. S.(2007).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systems: Progress and promise as the fourth wave ris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 921–930. http://dx.doi.org/10.1017/S0954579407000442</ref><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https://doi.org/10.2307/2136319</ref>,個體復原力來自個體所擁有的特質如克服、自制、無力感、絕望感等等,會幫助或阻礙個體在處理壓力。在個人主義根深蒂固的美國,菁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特色,提倡個人面對困境時的勝利,也就是復原力的基本。然而當我們只專注在個體復原力時,便可能產生「檢討被害者」的態度:當認知到個體可以有復原力時,社會便可能高度期待個體自我復原的結果。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專注在個體復原力可能會使人們過於注意個體對壓力源的調適而非壓力源本身,甚至可以正當化減少給予弱勢群體保護的社會責任 *群體復原力 我們可以想像成群體提供資源幫助個體因應壓力源<ref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Fergus, S., & Zimmerman, M. A. (2005).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6, 399–41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blhealth.26.021304.144357</ref>,強調社會環境對於健康的影響,而非單純強調個體特質的復原力。它可以是不同程度的概念,例如地方、國家或是 LGBT 群體等等。作者認為群體復原力就像是一種弱勢因應(minority coping)。在弱勢壓力中,群體復原力包括實體與非實體的支持,實體的如 LGBT 社群中心、特殊診所及支持團體等等,非實體的如重建社會價值、教導弱勢群體觀念與重建人生目標等等。此時如前面所述,個人的身份認同對於能否受助於群體復原力就有很大的影響,把自己看待成群體的一部分並產生聯繫,這份歸屬感是很重要的。當然,群體結構也會帶來影響。 == 行為反應 == 1950年代,美國舊金山的一群會計師,成為醫學研究人員關注及研究的對象。每年的四月十五日是美國報稅截止的日期,研究人員發現在報稅季節裡,忙碌的會計師們的膽固醇竟然會隨著四月十五日的到來而日漸升高;至四月十五日前後,許多會計師的膽固醇會高到一個程度。研究人員預測若繼續保持這種高度,將會有很多人因此引發心臟病而死亡。還好這些人的膽固醇,當四月十五日一過就迅速下降,直至年底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Friedman,Rosenman,&Carroll,1953)0事後分析發現:許多人在壓力之下,生活及飲食習慣會跟著改變。這群會計師在愈接近報稅截止日期,工作忙碌的情況愈嚴重時,就愈愛吃零食,甜點以及用餐不定時。餓了,就隨便取用最簡單,快速,方便又好吃的飲食來充飢解渴。一段時間下來,膽固醇就直線上升。 這個研究顯示'''壓力影響健康的途徑之一,是改變人的行為''' - 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行為(health behavior)。健康行為包括任何會影響人健康的表現,如運動,飲食,作息等等。品嘗自己喜愛的食物確實能夠改善壓力造成的情緒,然而過度攝取會造成身體嚴重的負擔。壓力產生後會造成生理一系列的內分泌變化,例如增加分泌升糖素與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提高血糖濃度,心跳加速,肌肉收縮,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就演化角度而言,此變化是為了提升生物面對壓力的反應能力,然而飲食在本質上無法解決本身的壓力問題。所謂的「減壓食物」主要以抗氧化物為主,例如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維生素 E、鈣、鎂、Q10、異黃酮、多酚類、茄紅素以及胡蘿蔔素等,適度攝取這些營養,可以提升身體面對壓力的能力。 皮質醇這類負責在緊急狀況時補充身體能量的壓力激素,會增加我們體內蛋白質及脂肪的供給,但身體能量的最終來源,仍然是我們攝取的食物。簡而言之,壓力激素會唆使大腦盡一切可能地尋求身體所需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大都已不需要奮力搏鬥或持久奔跑,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例如期末考試)不是搏鬥或奔跑能解決的!然而食物或能量來源卻是唾手可得,加上受到演化本能的驅使,造成有些人壓力愈大,就愈愛吃甜點,零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壓力造成好吃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體內分泌的皮質醇,它不但會使身體動員既有能量,也會使人想進食能夠提供熱量的食物。在使你增加能量的同時,皮質醇也指使肝臟將能量轉換成可以長期儲存的形式 - 糖與脂肪,並導引這些脂肪該儲存在什麼地方。這些因為壓力反應而製造過多的脂肪,大都會積存在人的腰腹一帶。這一帶積存的多餘脂肪除了是長期壓力的症狀外,通常也暗示了心臟血管內可能有多餘脂肪的堆積。 除了飲食之外,壓力也會影響人們與健康相關的其他行為。長期感受到壓力會改變人的身體感受,情緒與行為,包括疲憊,動機下降,身體不適等。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感覺沒有餘力去做平常有精力去做的照顧自我或健康相關的事。許多人表示,壓力大會讓他們不想運動,不舒服也沒動力看醫生,有時甚至懶得刷牙。有些人原本計畫要戒除或已經戒掉的不良習慣(如抽菸或其他上癮行為),也會因為壓力而破戒。這些也都是壓力經由健康行為,間接影響健康的方式。 == 因應 == 深處壓力情況所引起的情緒和生理反應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會促使我們採取某些方法以減輕這些心理及生理反應,而這個嘗試管理、面對壓力的過程,就稱為'''因應(coping)'''。 Richard Lazarus 將個人的要求認知評價分為兩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初始評價(prim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評估某特定要求、行為對自己的影響,若會造成壓力,則會進一步評估此壓力所隱含的衝擊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並且有無需要採取行動。接下來,在第二階段的'''「續發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中,人們會開始綜合評估自己的狀態、擁有的資源等等,以決定接下來的行動以及因應措施的實行。以上由壓力引起的認知評價的過程被視為是'''「壓力涉連變項」'''的一個代表性實例。涉連變項可以過濾或者是協助矯正人體對於壓力所產生的反應,而在壓力涉連變相中,這些變相可以改變由特定類型的壓力所產生對人體的衝擊。例如,相較於生病、受傷等身體虛弱時的狀況,當人處於健康的狀態,通常都能較佳的面對並處理壓力的來源,因此在此例子中,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變成為了一種涉連變項。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認知評價會創造出不同的涉連變項,進而決定在面對壓力時,要採取何種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的因應策略 === 建設性是指使用較為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事件。不過使用最健康的因應方式不等於肯定會成功,因此,所謂的建設性因應是指具備一種健康、正向的態度。 建設性因應的要素概要如下: # 直接面對問題,是有意識地、理性地評估各種方案,以解決問題的努力。 # 立基於合理且現實地評估你的壓力及因應的資源。小小的自我欺騙有時是有益的,但過度的自我欺騙及自責是有害的。 # 學習面對並管理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 # 學習控制自己習慣性的不良行為,即學習對行為的自我控制。 === 四大類因應方法 ===   關於壓力的因應方法,目前已發現超過一百種,但歸納的方式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各心理學家用不同的對比方法來分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A0%E6%87%89_(%E5%BF%83%E7%90%86%E5%AD%B8)]以下將介紹一些主要的分類,為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認知取向因應等。大部分的人面對壓力事件時會並用多種因應方法。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著重在特定的問題或情況,會試圖找出解決方法或是避免在未來面臨類似的情況。包含對抗、消除或逃離威脅,以及預防未來壓力的方式來排解。具體步驟包括界定問題、尋找各種行動方案、依成本及效益權衡各種解決方案、保持彈性地執行。 #'''界定問題''':任何系統性問題解決的第一步便是澄清問題的本質。有時問題很明顯,有時卻不太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但不論如何,一定要先對問題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要明確問題,必須先克服兩個常見的障礙: ##不能使用模糊的語言描述問題。「時間不夠用」、「人生一蹋糊塗」等,而應以精確的語言界定問題,如「我在社交、娛樂方面花太多時間,導致複習課業的時間不夠用」、「我在某科目某章節的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讓我感到壓力」。 ##不能將負面情緒引發的主觀看法視為客觀的問題癥結,以免將問題和結果混淆。例如:「我是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所以才無法集中精神」,無法集中精神通常有更客觀的原因,如睡眠不足、焦慮等,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的失敗者」則是此問題導致的主觀解讀,是結果而非原因。 #'''尋找各種行動方案''':這個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能找到一個完全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因此若執著於想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反而容易自我設限、停留在空想。相反地,多方尋求各種可能方案往往更可能產出有效的解決方式,例如對問題先來一番腦力激盪,盡可能地開發各種想法,暫且不要對這些想法產生評判。換言之,儘管想辦法,而將可行性拋在後頭,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意以及潛能。 #'''評估、選擇方案''':接著開始方案的評估。這理並沒有所謂黃金準則去依循,但有兩個要個點可供考慮: ##可行性:此方案能有效執行的機率有多大?有沒有被忽略的可能障礙?確保可行性的關鍵即為列出「具體、實際的計劃」,不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例如「每天早上 7:30 起床慢跑三十分鐘」、「明天下午 3:00 向主管坦承問題」。 ##隱含的效益、代價與風險:刪除不可行的方案,假設剩下的方案能成功執行,那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又有哪些?將剩下的每項方案可能得到的效應列表比較,最後,再反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並做出抉擇。 #'''採取行動,並保持彈性''':一旦開始行動,記得要保持計畫的彈性,不一定須遵照同一項計畫貫徹到底,依據執行過程中得到的新資訊,隨時評估行動後的結果,調整策略。關鍵為不應執著於一次想出完美的計劃,只需專注於讓計畫「比以前更好、更有效」即可。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此類因應方法不企圖解決外在問題本身,而是透過是透過各種以身體、認知為主的活動,例如服藥或者是幻想、冥想、靜坐等等,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專注於自己的感覺,進而調節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有些理論家認為,[[超普通心理学/智力#跨文化研究|情緒智商]]是對抗壓力的關鍵。 情緒焦點因應的策略可細分為「行為策略」及「認知策略」。 #'''行為策略''':由外到內,藉由改變行為改變心理狀態、消除煩惱。例如:從事運動、發洩怒氣、使用酒精或藥物、向他人傾訴等。 #'''認知策略''':改變腦中想法認知,以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及其威脅性,類似「轉念」的概念。例如:暫時忽略問題、改變問題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及降低其威脅等。認知策略通常是對情境的重新評估。  使用情緒焦點因應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 情緒焦點因應有限定的使用情境,若評估錯誤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壓力。例如:酗酒、向朋友傾訴卻聽到更多的批判(行為政策錯誤)、不斷忽略問題,最後仍無法解決,產生自責(認知政策錯誤)等。 # 情緒焦點因應與[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mination_(psychology) 反芻](rumination)有所不同。反芻(rumination)是沉溺於消極的「想法」進而引發更多負面情緒,而非實際專注於處理情緒本身。研究發現,反芻(rumination)不但會危害免疫系統,也不會使人感覺較好。 # 若一味採取情緒因應方式、專注於消除負面情緒,可能同時阻止自己付諸行動,解決其實可以化解的問題。   問題焦點因應及情緒焦點因應各有其適用的時機。一般而言,當有一個具體的行動能夠解決壓力來源時,問題焦點因應是最好的辦法;而情緒焦點因應則是在你只能夠接受當下的情況,或是你必須先處理好情緒再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 以下再介紹三種具體情緒因應的方法: #'''釋放淤積的情緒''':研究顯示,壓抑憤怒及其他情緒的人較容易有高血壓的問題。在一項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都要寫三篇短文,其中一半的人要詳述自己在學校生活中遇到的三件困難的事,另一半則寫諸如「天氣」無關緊要的議題。結果發現,在之後的幾個月,寫下自己的困擾的參與者的健康情形較佳。後續研究則證實了抒發情緒能減少看病的次數,改善心情,且增強免疫功能。顯然,給情緒一個出口,不僅能有改善身心健康,釋放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治療了。此外,研究發現,「講情緒」與「寫情緒」同樣有效,所以,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好聽眾,讓自己的恐懼、悲傷、疑慮宣洩出來,實是明智之舉。如果難以對人啟齒,也可以採用寫日記、短文,讓情緒隨筆尖流出。 #轉移焦點:當陷在壓力當下卻無法解決時,不妨轉移焦點,暫時離開問題,想些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研究發現,這項因應策略的運用其實很普遍。轉移焦點能改善心情,但它的建設性卻仍有爭議,有人主張轉移焦點其實無法真正解決壓力源,反而讓問題留著成為隱憂,持續影響心情。一方面,轉移注意顯然遜於問題取向的策略,後者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轉移焦點也可緩解當下的負面情緒,使人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問題,並在暫時喘息過後,回來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整體而言,若直接處理問題的策略未能奏效,那麼轉移焦點作為一種因應策略仍有中度、短期的效果。 #'''管理敵意''':研究發現,敵意與心臟病發作及其他疾病有關,此處的敵意是一種仇恨情緒,認為周遭的人都是有害的、令人厭惡的,而在此情緒之下,腎上腺素不斷分泌,造成心臟的負擔。有鑑此,專家們認為大家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敵意。敵意管理的目的並非只在表面上壓抑敵意,而是真心降低敵意感受的頻率和強度,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是否錯誤及過於偏激,例如重新檢驗仇視的對象(人或事)真正令自己憤怒的具體原因,可以用寫下來的方式,慢慢釐清生氣的癥結點,進而重新思考癥結點是否真的需要以如此的敵意對待(有時冷靜下後甚至發現那些敵意根本找不到任何原因),如果仍然無法說服自己,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進行認知治療,改變對人事物的看法。 ====意義製造因應(meaning-making coping)==== 也稱為『認知再框架』,也可以說是在客觀結果不變的情況下,選擇從另一角度來看待事情,尋找出其中的正面意義。例如今天在心理學拿到 B+的成績,可能不盡理想,但若是以意義製造因應來看,可以想成「幸好這次體會到拿 B+的挫折感,讓我能檢討自己的讀書方式,讓以後的學習效果更好」。雖然沒有改變結果,但是卻能理解結果帶來的正面效應。 ====認知取向因應方式 ==== 當覺得生活不如意,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妨正向思考。不管問題有多嚴重,你總能找到比你更悲慘的例子。這並非是幸災樂禍,但將自己的處境與更困難的人相比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思考的尺度,而免於過分的誇大和悲觀。研究發現,這樣所謂向下比較是一種常見的因應策略,也能改善心情、提升自尊。況且,你不必真的找到一個比自己慘的人比較,只要想像更慘的處境即可。例如:可能因為車禍摔斷了一條腿而不是兩條腿。正向思考使人能夠對壓力事件再做冷靜的評估,但無須扭曲事實,這是其優點。 而另一種正向思考則是,在壞事中尋找其好的一面。雖然挫折總是令人痛苦,但其中也有正面的成分。在經歷失婚、重病、失業、財務危機等種種困頓後,人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在經歷過從過去的挑戰中得到了成長等,不可否認地,壓力的正面意義比較容易看到,真正困難的是在困難考驗的當下,若能看到這些正面的部分,壓力便會減輕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正向思考是一項有效的方法。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生活中,壓力可以驅使我們追求目標、保持動力和維持興趣。適當的壓力讓我們更清楚目標,做起事更得心應手,工作表現更出色。所以,如何做好壓力管理,並將壓力化為助力,達到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境界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人們可以透過學習某些技巧來減少壓力對身心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行為技巧(behavioral techniques)、認知技巧(cognitive techniques)。 *'''行為技巧''':此技巧可以透過生物回饋(biofeedback)、放鬆訓練、有氧運動等來幫助控制壓力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 生物回饋:個體接收外界傳來有關他們生理狀態的資訊(feedback),並嘗試改變此狀態。例如:藉由電刺激控制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過程中將電極放在受試者的額頭,並感受頭部肌肉張力,再以不同音調回饋給受測者(聽覺回饋),最後受測者可以學習控制聲音的頻率來試著讓自己的頭部肌肉保持放鬆,以減緩頭痛症狀。 ## 放鬆訓練:此方法教人們如何徹底放鬆並慢下來凝聚注意力。過去由自主神經控制的生理表現(如血壓、心跳)被視為不可由人類意識控制的系統,但有研究指出透過生物回饋加上放鬆訓練能夠有效控制高血壓。其方法如下:施測者將受試者的血壓透過圖像方法傳達給他們,並請他們透過收縮和放鬆肌肉來改變圖片中顯示的血壓高低,最後請他們由腳踝到頭部試著放鬆肌肉來嘗試降低血壓,而最後實驗結果顯示此方法的確能有效降低血壓。 *'''認知技巧''':雖然前述的行為技巧在實驗室中可以有效處理壓力,但這些受測者卻不一定能良好的面對現實的壓力。因此,認知技巧專注於改變人們對於壓力的認知反應(cognitiüe response)。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üe behaüioral therapy)嘗試幫助人們辨認各種會造成他們生理、心理不適的壓力情境,並改變他們應對這些壓力的方法。以治療張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為例:一位受張力型頭痛的病患會被要求記錄頭痛發生的情境、頻率、還有他的反應(頭痛發生時的感覺、想法、行為等)。接著,找出可以合理解釋他出現這些反應的原因(自我期許太高、工作環境壓力太大、遭受批評等),最後嘗試改變他的對此的反應和想法。 =====處理困境-改變壓力來源或者改變個人與壓力來源的關係===== 1.'''攻擊''': :破壞、去除或者減弱威脅。<br> 2.'''迴避(逃離)、避免、減少壓力源''':<br> :相對於正面因應,迴避(defending)為另一種面對壓力的方式。迴避壓力包括否認、幻想、轉移注意、實際的逃避行動、遠離、認知上的逃避、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接受屈從等等。迴避能將壓力排除於意識外,否認負面情緒。例如:明天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考試,但你因為還沒有準備得很好而感到相當不安,而選擇去從事一些能讓你從這個不安的情緒上分心的有趣的活動─參加一個派對或是去拜訪久久不見的好朋友等等。<br>雖然迴避並不會使這個問題被解決,大考依舊存在,而你卻更沒有時間準備它,導致緊張的情緒更加嚴重,但在短時間之內,你會比較感受不到壓力。迴避的方式對於減緩某些情緒上有很大的功用,例如擔憂、不適、或是疼痛。但是在你處理壓力來源失敗後,它會有相當嚴重的缺點,當無法避免的壓力再次襲擾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減緩。 =====生理回饋===== :生理回饋是用來幫忙學習如何將身體完全放鬆,也可用來控制會導致緊張或生理疼痛的生理功能。在生理回饋的訓練中,參與者接收心理狀態的訊息,並試圖改變它。主要分為 3 個過程: #以儀器測量生理媒介的變動。 #將這些量度化為可讓人明白的形式。 #回饋這些訊息,讓當事人學習去控制自己的身體。 :例如:研究者在參與者的前額(最常見被緊張影響而造成問題的區域)上貼上一片電極,偵測他的肌肉反應,以聽覺的方式回饋給參與者,當肌肉緊張時聲音即會提高,反之則降低。參與者即可透過控制音調的高低,學習將肌肉放鬆。維持訓練一段時間後,參與者便漸漸能不透過回饋訊息,辨識自己緊張的徵兆,並控制肌肉的放鬆。 =====放鬆訓練===== :過度的壓力會造成心理或生理的疾病,因此適度的放鬆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放鬆訓練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包括教導如何深度放鬆及集中思考。傳統上認為,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生理歷程(例如:心跳、血壓),並非意志所能控制,然而實驗結果證明,在放鬆的情況下,生理上發生的反應有:血壓下降或趨於穩定、心跳速度下降、呼吸變緩變深沉、肌肉放鬆等等,透過學習及訓練,可以習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及血壓。。 :常見的放鬆訓練有:腹式呼吸法、靜坐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訓練法、生物回饋法、瑜伽等。 :: '''1.靜坐法(Meditation)''':靜坐是利用心靈的活動來影響身體歷程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為使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選擇焦點放置的位置(如:外在的目的物、默念重複的字句或聲音等),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改善睡眠品質,促進自我實現,達到正向心理健康的狀態。 :: '''2.自我暗示訓練法(Autogenic relaxation training)''':自我暗示訓練包含了生活中常聽到的催眠,藉由自我激發、自我誘導來使身體感覺放鬆,接著使得放鬆感進入心理層面(由外而內),與前面的靜坐法從心理影響生理(由內而外)不同,然而卻同樣對於對於減低憂鬱、焦慮等有顯著效果。 :: '''3.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漸進式放鬆法又叫做神經肌肉放鬆法,主要藉由身體肌肉(上半身肌肉為主)的漸漸依序放鬆,達到放鬆身體進而使心理鬆弛的狀態。 :: '''4.瑜珈呼吸(Pranayama)''':又稱「深呼吸」,是指在呼吸時,有意識地利用橫膈膜收縮來擴張肺部體積,增加空氣的流入和流出,並慢慢減少每個呼吸週期的頻率以調節呼吸。這種緩慢的呼吸模式可以增加呼吸系統、胃腸道,以及心血管系統內的迷走神經活性,而迷走神經會再將循環系統的內的感受訊息,傳遞到與心理和行為反應有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達到降低血壓、降低心率、減緩戰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等效果。另外,深呼吸還能刺激多巴胺與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影響杏仁核和其他腦區,從而促進積極正向的情緒,並改善焦慮與抑鬱症狀。由於呼吸調節中樞的神經反應相當迅速,使得以上深呼吸的好處大多能夠立即見效,建議可以配合芳香療法、聆聽舒緩的音樂等,來提高放鬆的效果。 : 另外再介紹幾種常見的瑜珈呼吸技巧: :: '''1.鼻孔交替呼吸法 (Nadi Shodana Pranayama)''':有助於體內的氣能循環來淨化氣脈,有研究證實透過規律的練習可以幫助安定神經系統、提高平時的專注能力、增進心肺和認知功能。一次練習建議至少 10 分鐘。 :::練習步驟: :::(1)用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氣。 :::(2)左鼻孔接著再吸滿氣。 :::(3)右手無名指壓住左鼻孔閉氣。 :::(4)放開拇指,右鼻孔呼氣後再吸飽氣。 :::(5)拇指按回右鼻孔。 :::(6)換左鼻孔吸器與呼氣,接續這個循環 :: '''2.三角呼吸法 (Triangle Breathing)''':將呼吸週期在腦海中聯想成「吸氣-停頓-呼氣」的三角形,保持每步驟 3 秒的節奏,練習過程中可漸漸延長呼吸週期。透過放慢呼吸,能夠增加大腦的含氧量,有助減壓、提升專注力和效率。 :: '''3.方形呼吸法 (Square Breathing)''':將每個呼吸週期想像成一個正方形,使用 1:1:1:1 的比例進行吸氣、吸氣、呼氣和呼氣。這個呼吸法可以讓身體放鬆並保存能量,有研究表明它對肌肉疲勞、頭痛和其他與壓力相關症狀的舒緩很有幫助。(Practical Stress Management, Romas & Sharma,2017) :: '''4.喉式呼吸法 (Ujjayi)''':代表勝利、成功,也有從束縛中獲得自由的意思。又叫做勝利呼吸法。想像要對鏡子哈氣,讓它起霧,接著嘴巴閉起,保持嘴型,鼻吸鼻吐,喉嚨輕微收縮,會發出海浪般的聲音,重複練習25次。可改善肺部功能,消除咽喉中的粘液、提升副交感神經、提升心跳變異率(HRV)。 : '''關於呼吸的 TED Tal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cQpNr_KA4&t=236s Breath – five minutes can change your life – Stacey Schuerma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TJOAI0UoU&t=357s Change Your Breath, Change Your Life – Lucas Rockw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21&v=slKAFdJ8ZHY&feature=emb_logo The powerful secret of your breath – Dr. Romila Mushtaq] =====營養與壓力===== :營養與壓力的關係仍不清楚,然而我們卻知道某些食物能產生類似壓力的反應,而由食物供應的某些物質卻能因壓力而被消耗,並且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也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當而惡化。首先,營養不均衡,不管是某些特定營養過量或是不足,均會導致疾病產生,因而引發明顯的壓力。以兩項常見疾病為例:第一,冠狀心臟疾病與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息息相關,若我們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且過少的不飽和脂肪,將容易造成冠狀心臟疾病。第二是癌症,各種癌症生成的成因相當複雜,然而許多研究早已證實癌症與飲食有關,一般來說,攝取少量脂肪,多量的高纖、抗氧化素食物等,都有助於癌症的預防。其次,營養與適度的控制身材也有直接相關。因為我們受到大眾傳播媒體洗腦式的影響,長期以來認為理想的身材是玲攏有致,無止盡的過度強調瘦身,這樣一來當我們身材不符合社會審美標準時,我們就有了必須減重的壓力。於是,對於某些因為身材特別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可能會採取較激烈的偏方減重,導致嚴重營養問題。再者,有些食物的組成與壓力有特別的關係,例如某一類食物被稱為擬交感神經作用(如:咖啡、可樂、茶、巧克力等),在體內會造成壓力荷爾蒙釋放,因此使得心跳加速及血壓升高,促使神經系統更活躍,也更容易使壓力因子引誘壓力反應。除此之外,維生素 B、C 也與壓力作用有關,因為皮質素的生成需要借助此類維生素,而當長期壓力將消耗此類的維他命,導致對壓力逐漸力不從心。最後是糖的攝取,糖的攝取過度將耗損維生素 B 並且加劇壓力反應而來產生的不適。許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食物飲品,實際上也和壓力的增長與釋放有關,以下將列舉說明: :# '''綠葉蔬菜''':綠葉蔬菜內含有較高含量的[[w:葉酸|葉酸]],胺基酸經過葉酸的修飾後,可以成為[[w:多巴胺|多巴胺]](一種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壓力的釋放有關)的前驅物。故研究顯示多吃綠葉蔬菜的人和對照組比較起來,有較為開朗的趨勢。 :# '''火雞肉''':火雞肉之所以和壓力調控有關聯,主因在於它可以提供我們的必須胺基酸-[[w: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的,必須透過攝取食物的方法來獲得)。色胺酸經過修飾,可以成為[[w:血清素|血清素]],它和壓力釋放和開心的感覺有關聯。研究顯示,將兩組人分開來做實驗,為期十五天,一組人吃安慰劑,另外一組人服用含有色胺酸的物質,後來發現,服用色胺酸的組別心情有較為愉悅的趨勢。富含色胺酸的食物除了火雞肉外,其實還包含了豆腐、魚肉、種子、堅果、雞蛋等等。 :# '''燕麥食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可以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而我們的人體之中,大腦所使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葡萄糖,這也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第二種是酮體,這是長鏈脂肪酸代謝後的產物,也是飢餓後約兩三天,血液中濃度會大量上升的物質。因此,大腦是我們人體中能量消耗最劇烈的器官,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可以讓它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運用,不用再去透過糖質新生、肝醣分解來維持血糖濃度,降低大腦壓力。然而,在攝取碳水化合物的同時,雖然可以降低壓力,但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血糖的調控,如果長時間使用太高糖分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胰島細胞過勞、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等副作用。 :# '''優格''':優格內的乳酸菌可以調整腸胃道的菌相。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人體內的細菌組成,對我們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和壓力、血壓、心血管疾病都有關係。我們有自律神經可以透過大腦來調控腸胃道,相反的,腸胃道的神經也可以反向調控大腦,因此,降低腸胃道壞菌的含量,和壓力釋放可能會有關係。 :# '''鮭魚''':食用鮭魚可以降低壓力,原因在於鮭魚之類的深海魚,其富含omega-3長鏈脂肪酸,該脂肪酸具有許多不飽和雙鍵,它可以抑制一些壓力賀爾蒙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研究顯示,使用omega-3的人,相較於單單服用安慰劑的控制組,可以降低約百分之二十的焦慮感。 :# '''藍莓''':藍莓可以增加大腦血清素濃度,減輕憂鬱症困擾,這項研究更發現,藍莓還能增加「SKA2」基因表現,這或可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引起的種種負面情緒、負面行為。 :# '''巧克力''':巧克力可以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的釋放,像是可體松等等,進而調節我們對壓力的反應。而巧克力裡面所含有的可可亞,也可以使血管壁舒張,而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所攝取的巧克力濃度最好大於百分之七十,較能避免過多的醣類攝取。 :# '''抹茶''':抹茶有茶胺酸。研究顯示,茶胺酸能夠穿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BBB),具精神方面的作用,能降低心理、生理壓力並提高協調能力,與咖啡因協同。 :# '''內臟食品''':因動物內臟富含維生素B群,其與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5 羫色胺酸)合成有關,因此能影響情緒調節。 :藉由上述所提及的食物可以減少壓力,但有些食物反而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的能力,因此應避免攝取: :# '''高糖類食品''':當我們攝取糖分時,身體就會釋放出胰島素來吸收多餘的果糖以調節血糖水平,而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水平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像是: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將會阻礙我們應對壓力。 :# '''咖啡因''':咖啡因可以干擾人類的睡眠,而睡眠不好自然就會影響到對付壓力的能力。研究發現,只要 200 毫克的咖啡因(一般連鎖咖啡店所販售的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使體內皮質醇的水平增加約 30%,並且會維持 18 個小時才緩慢下降。不過,只要在對的時間並適量的喝咖啡,就不會對身體有如此傷害,建議最好在早上七點到九點時喝一杯,因為研究發現,皮質醇在早上起床時分泌最旺盛,這時對咖啡的刺激較不會敏感。此外,也可以改喝紅茶,因為有實驗證明,紅茶能降低皮質醇濃度,所以如果覺得壓力大時,不如來杯紅茶吧! :# '''油膩食物''':炸雞、薯條、比薩等,這類食物脂肪比例高,容易阻塞血管,使血液混濁、換氧能力下降,膽固醇指數升高,造成壓力高居不下。久而久之,更會埋下血管硬化、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運動===== :運動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藉由運動消除壓力是由歐美各國家開始提倡由工作場所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其中以健康體能常被列為優先實施的項目。因為運動可以藉由放鬆來保護處於壓力下的我們,亦可建立自信和自尊,這都是對抗壓力的重要武器。當我們自尊或自信低落時,只要一點點不愉快的情況,都可以變成壓力的來源。但因運動而脂肪變少、動作變快、身體變強壯、身材更好時,潛意識會將控制身體的感覺,轉化成控制生活裡每一件事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運動能有效消除壓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定期從事有氧運動者,心跳和血壓都會比較低,因此在面對壓力時能降低心理出現疾病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在探討壓力管理時經常會涵蓋運動。相關研究指出,與僅有接受醫療的慢性胸痛患者相比,有接受壓力及運動訓練的患者更有助於減緩心絞痛的發生。從研究中我們也能得出強健的身體有助於提升客觀與主觀認定的能力的結論。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性的肥胖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對健康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缺乏運動可能使生病的風險加倍。中年時期缺乏運動,也將縮短壽命。多項研究表明,運動也跟心理健康高度相關,例如對情緒的控制能力。運動使心情變好,同時減輕憂鬱及焦慮的症狀。被診斷為重鬱症的患者在進行有氧運動療法後,症狀得到比接受精神療法的患者更明顯的改善。同時,進行有氧運動療法的患者復發機率較低。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耐力訓練與精神狀態的改善極度相關。受試者在進行耐力訓練後,精神狀態的評估上明顯變好,在疑惑、憤怒、壓力的指數上也明顯下降。進行健走的人也更容易表現出正面的想法。 :除了傳統的運動,如跑步、耐力訓練、球類運動,其他的運動,如瑜珈和舞蹈,也對精神的狀態有正面的反應。一項研究將受試者分成三組:瑜珈組、舞蹈組及控制組(演講授課)。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瑜珈和舞蹈教學的受試者對於壓力及負面情緒的感知下降,其中對中年的族群有較明顯的改變。因此,又對青少年進行了另外一項實驗排除了其他的可能造成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差異及飲酒量。研究證實,運動與憂鬱症狀成反比的關聯性,且一些非傳統所認知的運動,如舞蹈,對於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跨越各個族群。對於老年人進行的研究也顯示,運動可以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減弱的情形發生。對於成年唐氏綜合症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進行運動和健康教育後,患者能夠增進自我的能力、有更正面的期待、對生活感到滿意、減少認知與情緒的障礙。 :除此之外,人會變得更有能量,有創造力,減輕生理上的疼痛感,或是免疫系統提升等等,這些好處都可以透過放鬆訓練來達成。例如: :* '''肌肉放鬆訓練(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此種方法為透過反覆緊繃與放鬆肌肉,讓訓練者了解自己身體肌肉的緊繃與舒張的差別,因此當壓力來到時,訓練者可以馬上透過肌肉的緊繃感來感受到,並做出立刻的調整使自己放鬆。 :* '''全身掃描式冥想法''':這種方式是將注意力從體外轉移回體內,透過掃描的方式來檢視自己身體所發生的狀況,藉以達到放鬆的效果。 :* '''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也屬於一種靜坐的方式,與全身掃描式冥想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正念修行鼓勵冥想者找到一個靜謐的的方,盤腿而坐,將精神集中於一些特定重複的事件上,如專注於深呼吸使空氣進出鼻腔的過程,抑或是幾個有意義反覆出現於腦海中的字詞。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冥想者將心神集中在當下,不用去思考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藉此達到放鬆壓力的目的。 :*'''韻律運動(Rhythmic movement)''':與其他運動方式不同,韻律運動所做的動作通常是穩定,而且持續的,如慢跑、游泳、舞蹈、健走、划船等等。當人們從事韻律運動時,可以很有效的降低壓力,然而,如果能夠將精神更集中於當下的動作,如感受身體的重心變化,慢跑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足部接觸到地面的瞬間,和呼吸的節奏,將可以獲得最大的預期效果。 :* '''視覺化訓練(Visual training)''':透過訓練者將眼睛閉起,想像自己身處於讓自己能夠感受到放鬆的地方,如海灘、森林裡、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等等。 :* '''瑜珈(Yoga)''':結合了動態和靜態的動作,以及深呼吸。在做瑜珈的同時,可以放鬆心理壓力,也可以訓練身體的柔軟度與強韌度。 :* '''太極拳(Tai Chi)''':一種中國傳統的武術,透過緩和的動作,和較無競爭型的拳法,讓練習者可以專注在當下自身的狀態或是呼吸的節奏,因此可以用來舒緩壓力與自我調節。因為太極拳拳法溫和,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學習,太極拳除了有以上的好處外,也可以具有復健的功能。 : 上述的各種紓壓方式,都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專家建議一天之中最好能夠空出十分鐘來進行這些放鬆訓練,若訓練者想要將效果達到最大化,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練習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為重新評估壓力,從壓力較小的面向去看待那些壓力來源。這種方法涉及到認識那些導致你感到焦慮的想法,使自己以一個更平衡、更真實的方式去面對這些情況。例如:被解僱,換言之也是提供自己另一個機會,使自己有機會找到一個更符合自己期待、薪水更高的工作。認知重建特別適合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做'''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是認知重建的一種,是與其他有相似情況的人做比較。心理學家泰勒雪萊首先在研究乳腺癌患者時注意到,有一部分的患者會透過'''向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對比其他病情比她們更嚴重的患者,而使得她們對自己的病情感到較為樂觀(請注意:在做向下社會比較時,沒有人對於別人的病痛感到一絲喜悅,主要目的在於讓病患發現並承認有更嚴峻的情況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讓他們明白他們的情況並不是最糟的)。 :以下列舉幾種方法幫助認知重建: :'''1.試著發現自己甚麼時候開始出現認知扭曲的現象:''' :將生活中的注意力放在自己何時開始出現認知扭曲,並將這些狀況記錄下來。舉例而言,當自己被老闆叫到辦公室之前,傾向於負面思考的人常常會開始幻想有甚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但實際上而言,狀況並不會總是如此。此時的作法可以是將自己先拉出想像中的情境裡,再考慮最好的情況與最差的情況,接著考慮現實生活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上述例子來說,最好的情況可能是升職加薪,最糟的情況可能是被免職,然而現實中的狀況可能只是被交代下周的例行公事而以。有了這樣的思考,就能避免認知扭曲的人們往糟糕的情況思考,少去許多不必要的擔憂。 :'''2.追蹤過度思考的情形:''' :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們有時候會花許多時間不斷的對某些生活上的問題鑽牛角尖,此時可以做的事便是將一周之中每天用來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和內容,用紙筆或電腦紀錄下來,在該周結束前拿出所做出的紀錄表,衡量該周中所花時間鑽牛角尖的問題,有多少比率的問題被成功解決,由此便可讓人了解這些思考所花的時間是否合理,是否是過度壓力所帶來的結果。 :'''3.測試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舉例來說,需要認知重建者認為自己非常的忙碌,在一周之中完全沒有時間休息,因而導致焦慮的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法來證實這樣的想法是否是正確的。首先,在第一周時,受試者按照重前的生活步調生活,利用紙筆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每件事情的完成率。第二周時,受試者做與第一周相同的工作內容,每工作六十分鐘,就稍微休息五到十分鐘,同樣紀錄下當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與完成率,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評估受試者的想法是否有偏誤,也就可以做出適當的改善。 :'''4.找出證據挑戰自己負面的想法:''' :舉例而言,需要認知重建者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非常的沒用,無法成功完成任何事情,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出證據反駁自己。先做出兩欄的表格,一欄寫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另一欄寫出自己是有用的人的可能原因。在固定的時間內,將自己所做出的事情紀錄下來,和表格裡面所寫下的事項相互比對,看看哪一欄的得分較高,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受試者明白自己的能力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糟糕,認為自己沒用只是因為認知上的執念所造成的。 :'''5.自我同情:''' :以自我同情的方法來取代自我批評。舉例而言,當認為自己做錯事時,需要認知重建的人可能會開始嚴厲的指責自己,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嚴重。此時,我們可以改用自我同情的方法,在自己心裡和藹地和自己對話,例如:說這件事的發生其實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下次再改進就好等等。如此一來,心理的壓力也就不會這麼大,有別於俗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法為「'''寬以律己,寬以待人'''」。研究顯示,當我們使用這個方法後,除了對壓力釋放有益外,人們對他人的看法也會變得溫和包容,不會像原本一樣嚴苛。 :'''6.故事重構(Reframing limiting beliefs/ Re-authoring stories):''' :許多限制性信念是在童年時期產生的,它們逐漸融入我們身分的一部分,例如「我不夠優秀」、「我不漂亮」、「我不聰明」等,使我們總是以負面角度看待事情,甚至忽略好的面相並放大其中不愉快的感受,久而久之容易形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A0%E9%9D%A2%E5%81%8F%E8%AA%A4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我們認為這樣形塑故事的方式是在保護我們避免受到拒絕和羞辱,然而實際上,它們並非事實,而且負面偏誤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顆,最終留下痛苦的記憶。 :故事重構的練習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強化自我價值,也能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幫助建立與這個世界良好的連結,過著更加充滿活力和靈感的生活。好的故事還能促進大腦多巴胺與催產素的釋放,有助於增加各腦區的活躍度與增強愉悅感受的神經連結。以下提供簡單的故事重構步驟: # 暫停、停止和反思:如果你對某項活動或想法感到恐懼或抗拒,請暫停,並意識到你在「情緒低落」的思考 # 明白你的想法不是事實: 先寫下你內心直白的想法。反思你的想法,了解到你是透過賦予事件意義而創造了這些“謊言”,但它們並不是關於「你」的真相。試著找出證據告訴自己,這個故事是“謊言”、是限制信念。 # 重拾權力:改變你訴說自身經歷與生命的方式。藉由賦予故事全新的意義,重塑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認知。停止將結果歸咎於外界因素,因為只有你才能掌控你的思想和生活。 # 與他人談論: 與其他人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想改變舊的、限制性的故事的人。 :TED Talks: [https://www.ted.com/talks/emily_esfahani_smith_there_s_more_to_life_than_being_happy/footnotes?utm_campaign=social&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ontent=talk&utm_term=social-science&fbclid=IwAR11mMdAsuOH5Mic32n0vSRk3fCt4O_3aDoxzmwpJEXkFp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增進適應與心理衛生的方法==== 壓力調適的方法很多,並不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也要依照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減輕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檢視因應壓力方式===== 當個體面臨威脅的情境時,為了避免產生壓力,常會採取慣用的適應性行為來因應,這種行為稱為防衛機轉。適當的使用防衛機轉可以避免壓力的威脅,但如果過度使用防衛機轉,反而變成逃避問題,只會讓壓力更大,甚至可能衍生出身心症狀,對個體是相當不好的,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下列幾項: # '''否定作用''':只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適時加以否認,這是因為心理上不能忍受事實所帶來的痛苦,而寧願相信一切都是錯誤,例如:看恐怖電影時緊閉眼睛、掩耳盜鈴以及鴕鳥心態等。 # '''投射作用''':為了降低心中的焦慮,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與情感等,轉嫁到別人身上而歸咎他人。例如:自己不習慣新換的髮型,就認為別人投過來的眼光也都在評論自己的髮型。 # '''反性作用''':指的是以相反方式來表達內心不為人接受的衝動或慾望,為了對抗焦慮或壓力,而主動表現出與內心想法完全相反的行為。例如:明明討厭老闆卻表現得很恭敬;明明喜歡他卻總是批評他,表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 # '''退化作用''':指遇到挫折或壓力時,以原始而幼稚的方法來面對,例如:早就會自行上廁所的五歲幼兒,卻在弟妹出生後開始出現尿濕褲子的現象。 # '''幻想作用''':意指個體遭受現實的挫折或困難時,無法做有效處理,就用不切實際的想法使自己脫離現實世界,藉以降低焦慮和獲得內心的滿足,例如:失戀的人沈溺在我的白雪公主(白馬王子)很快就會出現在我眼前,公主和王子從此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想法中。 # '''補償作用''':指企圖彌補真實或想像中的缺陷,以減輕心理的不適,例如:身材矮小的人穿矮子樂、高跟鞋;沒機會唸書的父母逼迫小孩取得大學文憑。 # '''轉移作用''':指對某一對象的情感無法直接表達時,就將它移轉到其他的對象,例如:老公在公司被老闆罵,回家找藉口罵老婆,老婆藉機打小孩,小孩拿東西丟狗。 # '''昇華做用''':指將原本不被接受的衝動或慾望,引導到具有建設性、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或情緒表達,例如:喜歡玩火的小孩,長大去報考消防警察。 # '''合理化作用''':指一個可以被接納的方式或理由,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或行為。例如:考試考不好,怪老師題目出得不好。 =====增進自我覺察===== 當壓力超過身心負荷時會傷害身心,引起疾病,所以早期發現壓力徵兆才能穩住生活,避免生理變化導致病變,或是生理反應過劇引起情緒與行為失控。 1.身體徵兆:看看自己的睡眠狀況、心跳次數如何;是否有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食慾是否不振或大增 2.情緒狀況:是不是心煩、生氣、沮喪、缺乏信心;觀察注意力有沒有受影響;有無變得愛批評、易怒 這些都是簡單自我檢視的方法,唯有察覺到壓力,才能學習何時該放鬆,可以運用壓力指數量表自我檢查。 =====合理的認知、正面思考===== 要維持身心的每一層面及系統的運作正常,需要許多不同元素,如愛、快樂、成功、信心、喜悅、健康等,讓我們不斷向前進步。一個正向思考的人,即使人生坎坷,在每個階段性的生命歷程中都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正面迎接挑戰。這樣的人身心會比較健康,也能過著比較快樂的生活。反之,如充滿懼怕、焦慮、仇恨、抱怨、消極等悲觀心態,只會使我們對自己或整個大環境更加不滿,不僅於事無補,體內的壓力化學物質也會隨著大大增加,最後可能導致我們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面對的失敗也可能更加深心中的無力感及種種負面情緒。 =====培養適當的情緒管理===== 情緒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事件是否會讓我們感到心煩,決定於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如果懂的控制或改變態度,就能管理我們的情緒。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搭配正念的練習,將情緒視為一種數據,好好感受該情緒外,並仔細思考為何會有這種情緒的出現,舉例來說,當我們感到悲傷的情緒,避免說 "I am sad.",而改成說 "I feel sad.",藉此不將自己等同於悲傷,而能更客觀的檢視情緒。另外,當我們處於焦慮或低潮時,也可以主動尋找生活中能帶給自己快樂的事,如繪畫、寫作、雕塑、烹飪、園藝、唱歌或聊天等,讓他們制衡煩惱,將有助於增進自信心,改善自己的情緒,帶來喜悅。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先靜下心來,保持頭腦清醒,對問題做合理的評估,以理性、冷靜的心作分析,找出應變方法,並確立合理的目標,用好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擬定實際可行的解題計畫,訂定成功的時間表,按部就班實行。碰到棘手的難題想不出解決方法時,不要痛苦地獨自面對或消極地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除了可藉重長輩及有經驗的人提供問題解決方式,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相信自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所謂「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iency )。 美國心理學家[[w:心理學|阿尔波特·班杜拉]]( Bandura, 1977 ) 指出,自我效能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與評價,自我效能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與行動,包含一個人願意為特定任務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會進一步決定一個人在任務中能夠展現出來的能力。 =====選擇與快樂=====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論顯示出人們對失去的反應比得到要強得多。在選擇增加的初期,幸福感也會增加,但很快就會停止不再增加(好的感覺停止)。因為做出選擇的當代表著也失去了所謂選擇的。因此從選擇少到選擇多時,不好的感覺會隨之增加。最後的淨值是,在某個臨界點之後,選擇的增加反而降低快樂的程度。也就是選擇越多,並不表示會越快樂,相反的會變得更不開心。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其實人類無須選擇其所喜歡的,因為會愛其所選擇的。 =====自殺防治===== '''對自殺的誤解''' *如果一個人想自殺,不會尋求幫助。 自殺倖存者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在尋死前6個月曾經尋求醫療協助。 *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自殺,沒有任何人或事情可以阻止他。 即便是重度憂鬱者,想自殺的念頭只是想終止痛苦,因此到自殺前一刻都可能還在搖擺,也可能隨時間逐漸減緩。 *想要自殺的人一定是瘋了。 嚴重的情緒困擾並不等同於瘋狂。行為看起來像精神病也許只是憂鬱、沮喪、哀傷或受挫的結果。大部份的自殺企圖者都有重鬱症,但大部份自殺死亡的人也都經歷過重大的生活失落。 *將自殺掛嘴邊的人不會真正去執行。 幾乎每一個自殺者都會給某些線索或警告,千萬不要忽略。例如像「如果我死了,你就會後悔」、「我真希望我死了」等,不管他是不是開玩笑,都可能是嚴重的自殺訊息。 *談論自殺會給別人自殺的念頭。 你不會因為討論自殺而逼使自殺者自殺。反而會讓他覺得你了解他的痛苦,並有助於讓他釐清自殺的想法。 *自殺是自私的行為。 一部分的人認為自殺者是自私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然而,自殺往往是由於極端的心理痛苦或絕望感,而非自私。 *自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是解決困難或痛苦的方法。然而,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而是一種無法撤銷的極端行為。 *自殺只影響自己。 有人可能認為自殺只是個人的問題,並不會影響到他人。然而,自殺對親友和社區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情感上的傷害和心理創傷。 *自殺者總是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大部分人對自殺者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患有明顯的精神疾病,但事實上,自殺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僅僅是精神健康問題所致,因此不可總結出自殺者有明顯的精神疾病。 '''自殺警訊''' 大部分成功的自殺都是有計畫的,且自殺之前是有徵兆可循的。自殺者當中三分之二曾表達過自殺意念,三分之一曾有明顯的自殺企圖。以下舉出數個方面的自殺警訊: *語言方面 藉由話語、文章、日記、社交平台......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常以死亡為話題或表示告別等。 *心情方面 情緒低落,覺得絕望、孤寂、無助等或突然的情緒變化(如:嚴重憂鬱症者突然變得活潑開朗)。 *想法方面 產生「我什麼都做不到」、「我沒有用」、「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沒有人能幫我」......等負面想法。 *行為方面 產生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放棄財產、由開朗變退縮、與家人或外界關係變的疏離、淡漠、常獨自在危險地方徘徊(如:頂樓、海邊等)。有些自殺者會留下遺書,內容包括:要求原諒、譴責別人等。 *外表方面 睡眠與飲食狀況混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有憂鬱的徵兆。 '''自殺防治策略''' 若出現自殺念頭,即代表個人的心理狀況已非常糟糕,需要及時採取行動。以下提供數個應對自殺念頭的建議: *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請立即與心理健康專家、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聯繫,尋求專業幫助和支持。他們可以提供安全的環境和適當的治療,幫助你處理自殺念頭和情緒困擾。 *與親友溝通 請及時與信任的親友分享你的情緒和困擾,尋求他們的支持和陪伴。這是因為與親密的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可以減輕心理負擔,並獲得理解和安慰。 *使用社會求助資源 請撥打自殺防治熱線(可撥打1925、1995、1980)或尋求其他求助服務,如心理諮詢中心、心理健康組織等。這些服務提供24小時的支持,並有專業人員隨時準備幫助你。 *遠離自殺手段 請立即遠離可能的自殺手段,如毒藥、利器或高處等,以保護自己的性命安全。 *保持積極的生活方式 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適度的運動和飲食,保持良好的社交和人際關係,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減輕情緒壓力。 *接受治療 如果你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或焦慮症,請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藥物治療。專業的治療可以幫助你管理情緒和情感,重建自信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避免獨處 請避免長時間獨處,尋找社交活動和支持群體,與他人交流和互動,減少孤獨感和隔離感。 == 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 == === 產前期間的壓力暴露 === 許多健康問題的起源和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追溯到在子宮的生活。胎兒發育是一個對環境因素高度敏感的時期,因為細胞在精細和精確的協調過程中迅速增殖和快速分化,從而產生復雜的系統。因此,壓力引起的紊亂可能導致錯誤的發展步驟,這些步驟可能在出生後期間(激活效應)或生命後期(編程效應)立即出現,增加成年期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ref group=心理影響>Seckl, J. R., & Meaney, M. J. (2004). 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 63–84. https://doi.org/10.1196/annals.1314.006</ref>。 在產前期間,關於壓力影響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母親的糖皮質激素通過胎盤傳遞,導致胎兒暴露在母體的壓力源。 *'''胎盤的糖皮質激素代謝''' 糖皮質激素對胎兒發育很重要,並且與器官成熟相關。糖皮質激素與快速組織成熟的關聯對於有早產風險的嬰兒尤為重要。糖皮質激素的給藥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用於在肺中誘導快速表面活性劑的產生,從而改善新生兒的活力。然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會對胎兒的生長和成熟模式產生負面影響,並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留下痕跡。胎盤對胎兒暴露於母體或外源糖皮質激素的保護屏障通過酶 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 2 型(11β-HSD)起作用,其將糖皮質激素代謝為無活性的 11-酮形式。然而,當糖皮質激素超過一定限度時,例如在產婦糖皮質激素治療期間或長時間處在壓力下時,11β-HSD 飽和無法代謝過多外源糖皮質激素。此外,一些合成的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對 11β-HSD 具有低親和力,因此容易穿過胎盤。 #過量的母體糖皮質激素產生,例如在母體暴露於慢性應激範例的情況下。 #母親施用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接觸到 11β-HSD 抑制劑或先天 11β-HSD 缺陷都會導致醣皮質素胎盤屏障的破壞。 *'''動物實驗中看到產前壓力的影響''' 囓齒動物研究中,發現產前壓力暴露會對懷孕母親和後代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後代身上。妊娠期間暴露於壓力可能導致低出生體重。然而,產前壓力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會對成人時期產生嚴重的長期病理影響,即所謂的“糖皮質激素編程”(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例如,產前糖皮質激素暴露導致成年期的代謝功能障礙,例如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症和高血糖,也導致大腦改變和相關行為變化。此外,產前期間糖皮質激素暴露也會導致成年期情感和情緒行為的改變 。例如,產前暴露於合成糖皮質激素導致過度焦慮,增加恐懼和對負面刺激的過度活躍,這與增加的中央腦膽鹼能活性相關。此外,產前暴露於糖皮質激素會通過干擾中腦皮質激素多巴胺迴路導致動機驅動缺陷。 除了使用囓齒動物的研究之外,還有許多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這些研究表明,產前給與地塞米松藥物會損害新神經元的增殖,但不會損害神經元的分化,不會造成長期損害神經發生<ref group=心理影響>Tauber, S. C., Schlumbohm, C., Schilg, L., Fuchs, E., Nau, R., & Gerber, J. (2006). Intrauterine exposure to dexamethasone impairs proliferation but not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newborn common marmoset monkeys. Brain path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16(3), 209–217. https://doi.org/10.1111/j.1750-3639.2006.00021.x</ref>。 最後,重要的是要注意雖然基於合成糖皮質激素(例如地塞米松)給藥的動物模型非常有用,但它缺乏其他參與應激反應的分子給出的複雜性。此外,合成的地塞米鬆或皮質酮(例如在應激暴露時產生的那種)對皮質類固醇受體呈現不同的親和力。雖然皮質酮對 MR 具有更高的親和力,但地塞米松是糖皮質激素受體(GR)激動劑<ref group=心理影響>Reul, J. M., & de Kloet, E. R. (1985). Two receptor systems for corticosterone in rat brain: micro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tial occupation. Endocrinology, 117(6), 2505–2511. https://doi.org/10.1210/endo-117-6-2505</ref>。這種差異親和力可能對應激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已知 MR 和 GR 受體激活之間的平衡調節 HPA 活性(包括負反饋環)和行為<ref group=心理影響>De Kloet, E. R., Vreugdenhil, E., Oitzl, M. S., & Joëls, M. (1998). Brain corticosteroid receptor balance in health and disease. Endocrine reviews, 19(3), 269–301. https://doi.org/10.1210/edrv.19.3.0331</ref>。 *'''人類的產前壓力影響''' 一些臨床研究表明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不同的壓力因素與兒童易於發生情緒和認知障礙(例如注意力缺陷,焦慮和語言延遲)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Talge, N. M., Neal, C., Glover, V., & Early Stress,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cience Network: Fetal and Neonatal Experienc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7). Antenatal maternal stress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child neurodevelopment: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48(3-4), 245–261.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06.01714.x</ref>。除了母體暴露於壓力外,妊娠期間給予糖皮質激素也是後代壓力編程效應的來源。妊娠期糖皮質激素治療並不少見,已廣泛用於治療孕婦炎症性疾病(哮喘或全身紅斑狼瘡)、先天性胎兒問題(腎上腺或肺部畸形)或早產兒肺部發育風險(Lunghi et al,2010)。給孕婦施用皮質類固醇導致低出生體重<ref group=心理影響>Nyirenda, M. J., Lindsay, R. S., Kenyon, C. J., Burchell, A., & Seckl, J. R. (1998).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n late gestation permanently programs rat hepatic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in adult offspring.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01(10), 2174–2181. https://doi.org/10.1172/JCI1567</ref><ref group=心理影響>Reinisch, J. M., Simon, N. G., Karow, W. G., & Gandelman, R. (1978). Prenatal exposure to prednisone in humans and animals retards intrauterine growth. Science (New York, N.Y.), 202(4366), 436–43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705336</ref>,和在動物實驗上的觀察一致。此外,妊娠期接觸倍他米松(第 24-35 週)與 6 至 10 歲兒童的腦形態改變有關,即前扣帶皮層的皮膚變薄,同一項研究顯示這些改變與功能失調的情感行為之間存在關聯<ref group=心理影響>Davis, E. P., Sandman, C. A., Buss, C., Wing, D. A., & Head, K. (2013). Fetal glucocorticoid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pre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9), 647–655.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3.03.009</ref>。 === 產後早期壓力 === 出生後,大腦繼續發展,結合了基因驅動的過程和環境資訊。此時通過樹突和軸突生長、突觸穩定和修剪積極地改善神經元迴路。因此,這一時期對環境特別敏感。壓力刺激可能會破壞特定的迴路並導致大腦形態和功能的永久性變化。 在出生後早期,考慮到從出生到斷奶的時間,受干擾的親子互動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壓力來源。後代的變化會立即或在以後表現出來。親子互動可能受到母親行為改變的影響(因此影響與嬰兒的相互作用的質量),或者可能被人為地破壞(例如在暴露於壓力源或通過母體分離的情況下)。 一些研究表明,人類的產後早期壓力,例如母親患有抑鬱症或嬰兒被忽視或被虐待,與生命後期對壓力的影響的易感性增加有關,並且易發展出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生活應用== ===讓身體產生腦內啡,從而將壓力降到最低=== 腦內啡(endorphin)作為腦下垂體所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其實是一種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由於可產生和嗎啡類似的愉悅、止痛感,故有「快樂嗎啡」之稱。 人體在運動和活動時會分泌腦內啡的荷爾蒙,它會讓人感覺良好,緩解疼痛,減輕壓力與緊張。 喝咖啡或茶、運動、冥想靜坐等,都會增加腦內啡,在過程中容易忘記煩惱與壓力、產生愉快的情緒。 當遇到挫折、不高興和人吵架、夫妻及朋友同事之間出現不愉快,都可立即離開現場,去運動打球等,待腦內啡這「快樂嗎啡」產生,就會較易想通所有事,更正面地去處理壓力,改善憂鬱低落的心情。若書念不下去,壓力大,出去跑步、打球、玩橋牌等,享受快樂感覺,當回來之後,腦內啡已經分泌,人也會因此變得豁然開朗,可以再次投入學習,有效面對壓力。 ===參加長跑,為什麼可以更有效減低壓力?=== 德國慕尼黑的科學家,曾檢測當地跑步俱樂部中的跑者大腦。他們在這些跑者快跑前後兩小時內,以正子斷層造影測量腦內啡的濃度。結果非常明確:跑步後,所有跑者腦中都檢測到很多腦內啡,特別是在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大腦中兩個控制感覺的區域)。之後,跑者描述他們的愉悅程度,顯然跑者越興奮,腦中存在的腦內啡就越多。 有科學證據支持,跑得越久,「跑者的愉悅感」也就越強烈。這解釋了長跑者為什麼會在跑到45分鐘之後開始感到愉悅,忘記了辛苦,因為大腦會不斷替自己增加腦內啡的劑量。故此,感受到這種狀態的可能性,也會隨著跑步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規律睡眠與紓緩壓力的關係===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的著作中提及一個理論,根據的是快速動眼睡眠時的腦部活動和腦神經化學的結合模式。這個理論會帶來一項特定的預測:快速動眼睡眠時的夢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夜間治療。也就是說,對於你一天之中經驗到的痛苦,甚至具傷害性的情緒事件,夜裡快速動眼睡眠時做的夢會把其中令人刺痛的部分剔除,於是第二天早上醒來時,情緒得到解緩。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腦中化學組成在快速動眼睡眠時發生的驚人改變。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有一種與壓力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我們進入做夢狀態時會完全停止釋放。 事實上,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只有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我們腦中才完全沒有這種刺激焦慮的分子。正腎上腺素又稱為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它之於腦,就相當於腎上腺素(adrenaline)之於身體。 磁振造影研究中發現,在我們做夢的快速動眼睡眠期間,腦中與情緒和記憶相關的重要構造會重新活躍起來,包括杏仁體、皮質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以及主要的記憶中心:海馬迴。這不僅暗示做夢時可能進行情緒記憶處理過程,而且現在我們還了解到,情緒記憶的重新活躍,是發生在腦中重要壓力化學物質淨空的狀態下。 因此他猜想,在快速動眼睡眠時,腦是否在這種神經化學上的風平浪靜狀態(正腎上腺素濃度低),也就是「安全」的夢中環境理,重新處理令人不快的記憶經驗與主題。如此一來,我們醒來時,對於前一天或前幾天的不快事件,情緒應該會感到比較緩和,以上為他提出夢的夜間治療理論。<ref>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14780</ref> ===釋放腦中快樂、從容面對壓力、保持健康的生化知識: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 人體中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是產生快樂的生化物質,分別跟成就感、引以為傲的自尊感覺、愛的感受有關。 1.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有激勵作用的化學物質,在訂定、達成目標和成果認定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r> 行動例子:人確保依照這個途徑來慶祝成果,是讓多巴胺保持健康自由流動的關鍵。<br> 2. 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種能增強自尊的化學物質,當我們感到自己非常有意義、很重要、有價值的時候會被激發出來。<br> 行動例子:練習感恩,有助於觸發這種物質,多在戶外曬曬太陽,多生成維生素 D 也有同樣功效。<br> 3. 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與愛和依戀感有關的化學物質,負責增加親密度和信任感,建立健康的關係。<br> 行動例子:給他人一個擁抱可以產生這種荷爾蒙。 ==最新研究== ===新冠疫情導致的壓力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影響<ref>{{Cite web|title=疫情對年輕人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研究:壓力讓青少年大腦結構提早老化|url=https://heho.com.tw/archives/253852|date=2022-12-17|work=|publisher=孫珞軒}}</ref>=== 一項發表在《生物精神醫學》的研究<ref>Gotlib IH,et al.,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Mental Health and Brain Maturation in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Analyzing Longitudinal Data. Biol Psychiatry Glob Open Sci. 2022 Dec 1;3(4):912–8. doi: 10.1016/j.bpsgos.2022.11.00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471743; PMCID: PMC9713854.</ref>表示,與疫情大流行相關的壓力源在物理上改變了青少年的大腦,使他們的大腦結構看起來比疫情大流行前同齡人的大腦還要老了好幾歲。在 2020 年,成年人焦慮和憂鬱的程度就比前幾年增加了 25% 以上。 在研究中,透過比較新冠疫情前後 163 名兒童進行大腦 MRI 掃描,發現青少年在經歷 COVID-19 的相關管制時,大腦的發育過程,也就是皮質的變薄速度加快了。但截至研究當下,「大腦年齡」的這種加速變化只出現在具有長期逆境經歷的兒童身上,無論是暴力、忽視、家庭功能障礙等情況。研究人員指出,全球性的疫情發生時,每個人都在經歷某種逆境,擾亂他們的日常生活,所以經歷過此逆境的少年的大腦可能無法與幾年前的同齡人相提並論。 ===適度壓力促進大腦記憶功能<ref>{{Cite web|title=壓力不見得是壞事!研究:適度壓力能促進大腦記憶功能|url=https://tw.news.yahoo.com/%E5%A3%93%E5%8A%9B%E4%B8%8D%E8%A6%8B%E5%BE%97%E6%98%AF%E5%A3%9E%E4%BA%8B-%E7%A0%94%E7%A9%B6-%E9%81%A9%E5%BA%A6%E5%A3%93%E5%8A%9B%E8%83%BD%E4%BF%83%E9%80%B2%E5%A4%A7%E8%85%A6%E8%A8%98%E6%86%B6%E5%8A%9F%E8%83%BD-090000084.html|work=|publisher=孫珞軒}}</ref>=== 一篇發表在《神經心理學》期刊上的研究<ref>Assaf Oshri, et al., Low-to-moderate level of perceived stress strengthens working memory: Testing the hormesis hypothesis through neural activation, Neuropsychologia, Volume 176, 2022, 108354, ISSN 0028-3932, https://doi.org/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22.108354.</ref>發現,低到中等程度的壓力可以讓工作記憶能力變的更佳。工作記憶是這是人們用來完成日常任務的短期資訊。但這些壓力帶來的益處只適用於低至中度壓力,一旦壓力超過中度水準並變成慢性壓力,就會變得有害身心健康。此項研究結果表明,低至中度的感知壓力與工作記憶神經啟動的提升有關,進而改善了心理表現。在先前的研究中證實,低到中度的壓力可以幫助個人建立適應能力,並降低心理健康的風險,如憂鬱症或反社會行為。除此之外,適度的壓力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如何應對未來的壓力事件。 == 相關延伸文章 == #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PTSD-PTSD.htm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h/health_ph_stress.html 心理社交健康] # [http://www.kenkon.com.tw/health.php?act=view&id=987 適應障礙症]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637 加害者創傷?自戀衝擊?] #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2303/12009.htm 喪偶者的壓力源及因應方法] # [https://shh.tmu.edu.tw/page/HealthDetail.aspx?deptCode=11&seqNo=20180126100519982002 何謂圓禿]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references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references group="核心觀念"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group="影響壓力反應因素" /> ldlxuk09golxc2v8jjan5j7jxuoxzux 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0 26150 175793 175756 2024-04-26T09:22:20Z Keithsamuek123 64934 /* 價值累積理論 (Value-Added Theory)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w: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個人行為、性格、動機、如何受到社會刺激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社會的一門科學。它結合社會學與心理學兩個研究領域,並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社會學與心理學之間的空白,本書將偏重於心理學的部分進行討論。 對於社會心理學的描述隨著時代有所變化,過去到現在對此學門曾有以下幾種描述: :* 探討和社會刺激情境有關的個人的經驗與行為之科學研究([[wikipedia:Muzafer Sherif|Sherif]], 1969) :* 探討個人行為如何受社會刺激影響的科學研究([[wikipedia:Julia Shaw|Shaw]] & [[wikipedia:Linda S. Costanzo|Castanzo]], 1970) :* 去了解與解釋個人的思考、感覺、與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想像、與隱含存在的他人所影響([[wikipedia:Gordon Willard Allport|Allport]], 1985) :* 探討社會與認知歷程,對個體知覺他人、影響他人,以及聯繫他人之方式如何作用的科學領域([[wikipedia:May Smith|Smith]] & [[wikipedia:Diane M. Mackie|Mackie]], 2001) 一般認為社會心理學有三個特性: :* 是一門科學。 :* 是以個人為研究或分析的單位。 :* 是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重要性在於,人類相較其餘物種擁有極高的社會化程度,且過著分工精密的團體生活,但不同於其他動物社會(如:社會化哺乳動物狼、海豚、真社會性昆蟲)等多依靠親族關係建立互助合作,現代人類的社會大多不是依靠親族關係構成,而是多由沒有血緣關係的多個個體合作形成社群,進行合作的團體生活。人類維繫大型社會運作的能力,不僅有利於生存與繁衍,也有助於文化傳承,對於人類演化可謂至關重要。然而,人類的社會性並不單純只是利益交換,文獻研究顯示,人類對人際關係的需求是有生物學基礎的(Baumeister & Leary,199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5420847_The_Need_to_Belong_Desire_for_Interpersonal_Attachments_as_a_Fundamental_Human_Motivation],部分學者更進一步認為,人腦的演化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的複雜環境(結構/功能主義中神經生物學派的觀點)。另外,研究顯示當個體被社會排斥或受其威脅時,將引發各種生理與心理層面的不良反應,例如:智力分數下滑(Baumeister, Twenge & Nuss, 200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086437_Effects_of_social_exclusion_on_cognitive_processes_Anticipated_aloneness_reduces_intelligent_thought]、不健康行為(Twenge, Catanese & Baumeister,200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7938685_Social_Exclusion_Impairs_Self-Regulation]和侵犯他人(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 200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597107_If_you_can%27t_join_them_beat_them_Effects_of_social_exclusion_on_aggressive_behavior]等。腦影像研究顯示,社會排擠在實驗中會大幅度地活化前扣帶迴(Eisenberger, 2012; Eisenberger, Lieberman & Williams, 2003),此區域涉及身體疼痛的感受。 社會心理學可以幫助個體認識自己和他人,了解社會和生活的意義。通常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分為以下三種: *'''個體過程:'''主要研究和個體有關的心理和行為,包括成就行為和個體的工作績效、社會態度和態度改變、歸因、認知過程和認知失調、個體知覺和自我意識、個體人格和社會發展,以及應激和情緒問題; *'''人際過程:'''主要研究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侵犯和助人行為、人際吸引力和愛情、從眾和服從、社會交換和社會影響、非言語交流,以及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 *'''群體過程:'''主要以群體和宏觀文化及社會環境的角度研究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和行為,包括跨文化比較、環境心理、團體過程和組織行為、種族偏見和倫理問題,以及健康心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層面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個體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對個體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個體的社會化、自我意識、社會動機、社會認知、態度、態度改變和人際關係等方面; *'''群體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團體成員之間、成員和其他個體之間、團體和其他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際互動、團體凝聚力、從眾和服從等和團體相關的問題; *'''應用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實際運用在理解和解答社會問題的應用學科,可以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三個領域,也可以分為知識建構、利用和干預、改善生活質量三個領域。 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範疇之一,專注於研究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動機、感情、思考如何受群體影響及如何影響著群體。與心理學觀點的社會心理學相比,社會學觀點的社會心理學專注於探討如何從微觀的日常生活與人際(interpersonal)的分析層次來洞察社會的構成與運作。換句話說,即自我、認知、情緒、行為與認同如何受到社會結構與團體互動的影響,更強調社會不平等與權力關係(包括性別、種族、階級與性取向)的作用。簡言之,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分成三大主題:社會認知、社會影響與社會關係,之後在本章中會分別進一步探討,以下簡單說明: *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研究人如何選擇、解釋、保留並使用社會資訊。包括:我們如何決定對他人的印象、我們如何解釋他人的行為、我們的想法如何決定行動等。 * '''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研究他人如何影響個人的思想、感覺與行為。包括:置身於團體中對個人的行為有何影響、人對權威指令有何反應等。例如:阿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80%E7%BD%97%E9%97%A8%C2%B7%E9%98%BF%E5%B8%8C Solomon Eliot Asch])有關遵循(conformity)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8%8C%E4%BB%8E%E4%BC%97%E5%AE%9E%E9%AA%8C 阿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5%9D%A6%E5%88%A9%C2%B7%E7%B1%B3%E5%B0%94%E6%A0%BC%E6%8B%89%E5%A7%86 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又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5%9D%A6%E5%88%A9%C2%B7%E7%B1%B3%E5%B0%94%E6%A0%BC%E6%8B%89%E5%A7%86 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s)。 * '''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關注人群如何進行正面或負面的互動。包括:探討影響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主要因素、社會親和行為(prosocial behavior)與觸發、抑止或學習攻擊行為的情境,可簡化為三個問題:我們為何會排斥或喜歡別人?我們何時會為了甚麼願意伸出援手?我們為何會傷害別人? ==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 社會心理學大體上一直有兩個不同的傳統,一個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而另外一個則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這是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大的學術領域發展出來的,不論是在理論上、方法上乃至實質內容上很不一樣的兩種社會心理學(瞿海源,1989:5-13)。在探究台灣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時,從研究論文題目及摘要,瞿海源發現了另外一個傳統,即教育學的社會心理學。他認為在台灣有為數甚多的教育學者的研究側重社會心理現象的探討,論文的數量甚至超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很多。於是,瞿海源提出社會心理學尚有第三個傳統,就是教育學的社會心理學(educa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 社會心理學形成與發展 === [[File:MessageImage 1641794372588.jpg|center|900px|社會心理學形成圖]] ==== 社會哲學——孕育時期 ==== 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創始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作為一個經過長久發展且有所成果的獨立領域學科,在其誕生之前必然有長久的準備期。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心理學一樣,在正式形成之前都是依附於哲學的母體之下。又因其依附於哲學,我們可以發現哲學中有不少涉及此領域的思想觀點。主要可大致分兩條脈絡: 其一,[[w:苏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 470 年-前 399 年)和[[w:柏拉图|柏拉圖]](公元前 429 年-前 347 年)認為人不只受到生物遺傳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孩童會因為適當的教育而得到對應的塑造。 其二,源自於[[w:亚里士多德|亞里斯多德]](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他認為社會源於人的本性,本性又來自於生物的本能力量,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論部分即受到亞里斯多德的啟發。 而後,美國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家[[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認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是在哲學中建立了社會心理學主題思想的創始人,由此可見他們的重要性。 ==== 社會經驗化——形成時期 ==== 社會心理學可以說是在社會學和心理學分別脫離哲學的母體之後應運而成的一門學科,一方面來自於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源於相關學科在理論上的進展。除了研究歷史上現有的事件,在了解其背後成因後,也可以對未來做出預測,並在類似案例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作出應變處理。例如:透過[[w:米爾格倫實驗|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就社會發展的需求而言,可以回溯到十九世紀初。當時[[w:资本主义|資本主義]]造成了人類社會劇烈的動盪,人類開始用「'''政治數學'''」來考察各類型的新興社會問題,如調查人口、收入、犯罪等,其中不少已經涉及社會心理學的範疇,例如當時曾經運用警方記錄和私人訪談去了解巴黎城內賣淫婦女的想法和生活情況。儘管沒有意識到其調查是有關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調查者也並非社會心理學的學者,這些各式各樣的調查仍被視為這個領域的最初研究。 理論上的進展,可以分為社會學和心理學兩方面來討論。就社會學而言,有關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可以歸併為社會學中的「心理學派」。這種心理學派可以說是源自於法國[[w:实证主义|實證主義]]哲學家[[w:奧古斯特·孔德|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的思考模式。實證主義的思維的體現即是,社會學家開始力圖以生物學中的進化論思維來解釋社會,他們也被認為是「'''有機學派'''」,最後因為這種以生物為本的解釋方法有所缺失,學者逐漸轉向運用心理學的規律來解釋社會,為社會心理學打下了基礎。心理學對於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則與前所言的社會學不同,直接在精神病學、變態心理學的領域中表現出來,反而並沒有直接表現在理論研究上,像是催眠術被認為是解釋心理現象的基礎、精神分裂則被歸因於社會等。由此可見,社會心理學在形成的過程與此二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相互的聯結至今仍未消失。 此外,這門學科的形成還有賴一些重大事件的推動,總體來說,我們大概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直接來源分成以下三個部分: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英國的本能理論。此外工商心理學也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 '''德國的民族心理學(Ethnopsychology)''':是由德國心理學家[[w:威廉·冯特|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創立。民族心理學是研究特定條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動的發生與不同族群或個體的心理特點'''。它以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又以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材料為參照,不僅研究特定民族集團影響下人們的社會行為,還研究他們內在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例如:不同民族成員對於顏色表顯出不同的偏好。 :* '''法國的群眾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 ''':群體心理學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分支,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和活動。'''群眾心理學尤其指出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依從於經濟和政治地位、種族或民族、社區、年齡、性別、職業、血緣、興趣、信仰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與別的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參加群體生活。而且,一個人通常同時會是若干群體的成員。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此學派是根源於民族心理學。 :* '''英國的本能理論 (Instinct Theory)''':本能理論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從本能出發解釋人行為動機的理論。他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利比多'''」(libido),它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同時也代表著生命的原慾。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達那多斯'''」(Thanatos),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內向與外向之分。當衝動指向內部的時候,人們就會限制自己的力量,懲罰折磨自己,變成受虐狂,並在極端的時候毀滅自己;當衝動指向外部的時候,人們就會表現出破壞、損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為。 :*'''工商心理學(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心理學在工商領域的應用方向十分廣泛,且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與時俱進,包括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用戶體驗與產品發展、消費者行為與市場研究皆屬之,故工商心理學與管理學、工業設計、資料與資訊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領域都有許多交流。工商心理學在架構上有兩個重要層面:'''科學與實務''',就像任何一門科學領域一樣,工商心理學家提出假設,使用科學方法來得到答案,努力將研究結果形成有助於解釋行為的有意義型態,並重覆驗證研究以作出實務上的建議。 ==== 社會分析論——確立時期 ==== 在 1920 年代以前,儘管社會心理學已成為有自身研究領域的獨立學科,但仍沒有完全擺脫哲學的母體帶來的思辨和抽象性質。而在 1920 年代以後,伴隨著實證手段的運用,社會心理學發展出重要的轉折——從描述轉為實證、從定性的研究轉向定量的研究、從理論轉為應用、從大群體的分析轉到小群體的研究。這些革命性的轉變都說明了社會心理學這個學科走向成熟,且逐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此時期重要的里程碑為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F. H. Allport, 1890年8月22日-1978年10月15日)的實驗社會心理學,他創立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成果皆具有劃時代意義,可以說是社會心理學在此階段確立的標誌;另外,還有以喬治·米德為首的美國社會學家則是專注於社會學傳統的理論研究,一定程度上補足了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社會行為的侷限性。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及戰後的社會心理學 ==== * '''從戰爭用途走向社會行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尚未發展完全的社會心理學直接使用在戰爭上,進一步刺激美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此一時期,為了戰時安撫人心、聚集民族意識精神、宣傳戰爭資訊給大眾等目的,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社會功能包括:說服、宣傳、消弭偏見等課題。而在納粹政府期間,德國人對於納粹的支持與順從、大眾對於猶太人及其他少數族裔的迫害、以及士兵在集中營內對囚徒的屠殺,促使社會心理學在戰後開始了對於偏見、順從、歧視與敵意的研究。例如阿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1956)、高爾頓·艾爾波特(Gorden Allport)於1954年發表'''The Nature of Prejudice'''。到了五零年代末,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轉而觸及了人際關係、人格特徵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此外小群體的研究也得到較多的發展。從1960 年代開始,社會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達到鼎盛,研究課題更加廣泛,也被應用到醫院、學校、企業、家庭更多場域之中,同時也有了更多理論方面的建設,試圖對社會行為作出新的解釋。但蓬勃的發展與研究也同時引發對於學術倫理的爭辯。如米爾柏格的順從實驗(1974),導致1970年代開始,心理實驗有了嚴格的研究倫理與實驗準則規範。而社會心理學也朝多元主義(Pluralism)發展,從開始轉向對不同文化間的行為差異、社會認知等議題。 *'''認知失調理論([[w:en:Cognitive_dissonance|Cognitive dissonance]])''': <br> :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w:利昂·费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年5月8日-1989年2月11日)在 1957 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它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須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 :-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 :-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 :此理論於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之主要理論,故為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之重要依據。<br> :'''主要來源'''<br> :認知失調理論建構的主要來源於,費斯廷格和他的學生隱身在一群信眾之中,研究他們的認知失調。這些信眾相信在某一日會有大洪水到來,他們的守護者會駕著飛船來解救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此他和他的學生提出一個假設: :假設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並假設他受到信仰的約束,因而採取不可挽回的行動。如此一來,假如在最後他有無法否認的證據顯示自己信仰之錯誤,那麼這個人不會消沉下去,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移的信念。 :而費斯廷格他們的觀察結果也正如之前假設一樣,當預言會有大洪水的日期到來了,沒有飛船也沒有洪水,一些堅定不移的信眾反而更相信這樣的信仰,以此來彌補信仰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費斯廷格之後又和另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梅里爾·卡爾史密斯([[w:en:Merrill_Carlsmith|James Merrill Carlsmith]],1936年4月12日 – 1984年4月19日)進行一項認知失調的實驗,他們要求受試者做一件無趣的工作,結束後告訴他們實驗目的在於“對於工作有趣與否的預期,是否會影響之後的工作效率?”而這些人屬於“無預期組”,並請他們告知下一位受試者這個實驗很有趣,以形成他們的預期。在這些受試者中有些被給予 1 美元,有些給予 20 美元,並被問到這件工作是否有趣? :這個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後所給予的酬金,會不會減少認知失調(一件無趣的工作,卻被要求告訴別人這是有趣的工作)的衝突,而認為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結果出人意料: :得到 1 美元的人之中,較多人認為工作是有趣的。<br> :根據解釋:在那些得到 20 美元的人之中,他們會認為是因為 20 美元,而有合理的藉口說謊;而得到 1 美元的人,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是有趣的,以減少認知失調的情形。 :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費斯廷格歸納出人類在處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戰時,我們的認知系統會進行一些處理。 :'''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br> # 改變認知-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它與另一個一致。 # 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麼失調的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協調認知來減少。 # 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 # 改變行為-認知失調也可通過改變行為來減少,但一般情況下,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 認知失調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在政治行為學中,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為研究一直都是個歷久彌新的議題,畢竟在民主國家中政治權力的歸屬正當,就是投票形式進行確認,然而也催生出兩派選民,簡單化約下可以分類出進步派與保守派,在對保守派投票行為的研究當中,就有一部分人將其歸因於認知失調理論帶來的影響,當新事物之資訊揭露的不夠充分,選民就有可能因為認知失調理論改變。 ===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與現狀 === 社會心理學自20世紀初期以來,經歷了從精神分析到行為主義,再到當代多元理論框架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研究方法的演進,也顯示了社會心理學如何逐漸融合認知、文化、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形成了一個豐富且複雜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理論的轉變:從精神分析到行為主義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深刻地影響了早期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尤其是其對潛意識過程的探討。然而,20世紀初,行為主義的興起,特別是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和B.F.斯金納(B.F. Skinner)的工作,提倡通過可觀察的行為來研究心理現象,從而挑戰了精神分析學說的主觀性和不可量化。 ====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心理學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理論或研究方法。當代社會心理學結合了認知、文化、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 '''社會認知理論''': 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是一個轉折點,它強調了個體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自我效能。班杜拉的鮑勃娃娃實驗展示了兒童如何透過觀察成人的攻擊性行為來學習,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角,也為理解社會化過程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社會神經科學的興起''': 社會神經科學的發展將生物學技術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研究中,開創了探索社會行為如何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新領域。例如,研究發現社會排斥會激活大腦中與體驗身體疼痛相關的前扣帶迴,從而提供了社會排斥感受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興起強調了文化背景對社會行為和認知的影響。喬·亨利希等學者對“WEIRD”社會的研究揭示了心理學研究樣本的文化偏差,促進了對文化差異在社會行為中作用的深入理解。 相較於20世紀初期,當代社會心理學已經從單一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轉向更加多元和複雜的研究範疇。生物學技術的應用、跨文化視角的探索、以及大數據分析的創新,都顯示了社會心理學在理解人類社會行為方面的不斷進步和深化。這些發展不僅豐富了社會心理學的學術內容,也為解決現實世界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 ==== 社會心理學的現狀 ====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在 1970 年代以後發生了危機。當時美國正經歷許多社會危機,也出現各類型的社會運動。然而在面對社會動盪時,儘管人們呼籲社會心理學家走出實驗室解決現實中迫切的問題,社會心理學家卻無法提出適切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這使得這個學科在當時飽受批評。主要可以歸因於下列三個原因: # 理論定向的問題:長久以來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長期以個人為中心,忽略了個人是社會的產物。 # 有關研究方法的問題:實驗方法使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脫離現實也過於抽象。 # 社會期待的問題:由於這門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以至社會對於此學科寄予過度的期待,而造成更大的失望。 ==== 社會心理學研究方向的轉變 ====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美國心理學家拉察魯斯([[wikipedia:Richard_Lazarus|Richard S. Lazarus]], 1922年3月3日 – 2002年11月24日)、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kipedia:Wilhelm_Wundt|Wilhelm Wundt]], 1832年8月16日 – 1920年8月31日)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wikipedia:Gabriel_Tarde|Jean Gabriel Tarde]], 1843年3月12日 – 1904年5月13日)和法國學者勒邦([[wikipedia:Gustave_Le_Bon|Gustave Le Bon]], 1841年5月7日 – 1931年12月13日)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思想直至今日還具有影響力,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下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 自二十世紀 60 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改變最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侷限性,重視現場研究、應用研究並以現場應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強調從現場到實驗室的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迴圈相互論證。同時,電腦的廣泛使用,能更有效率的處理與統計資料,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其他學門的進展及新科技的誕生、社會型態演變,都為社會心理學拓展了研究題材: * '''遺傳與演化觀點''': :-由於「[[w:行為遺傳學|行為遺傳學]]」的進步,現在許多心理學研究整合了生物基礎與心理學原理,探討基因在社會行為上的影響。 :-「[[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則用演化觀點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研究我們的心理現象與行為背後有多少程度是來自我們在演化過程中所面臨的選汰壓力。 * '''神經科學發展''':許多神經科學方法的問世,可以非侵入的方式觀察大腦在某個活動中的影像,提供社會心理學家探討行為背後的生理機制,更清楚的提供科學證據。例如:[[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造影]](PET)、[[w: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關電位]](TMS)、[[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等工具研究大腦反應與情境中個人之思考、情緒反應和行為之間的關聯。 * '''行為經濟學、政治道德問題''':心理學研究主題更延伸到政策、經濟與科技的層面。行為經濟學研究消費選擇背後的心理原理,為傳統「理性消費者模型」補充了不足,和商業發展緊密相關,也和行銷、公衛宣導、政治哲學等有關聯。 * '''新媒體與網路''':新媒體與網際網路的出現成為新興資訊交流平台與人類溝通的媒介。研究這些平台上的資訊交流互動也是對人類社會心理的一大觀察,同時配合大數據分析,可以發展可觀的研究成果。以 FB 為例,藉由給予受試者填寫資料結合其帳號上的活動和偏好能夠使專門機構分析出受試者之投票傾向,進而讓選舉團隊做出修正以及行銷。 === 台灣社會心理學的萌芽 === 一九六三年'''[[w:楊國樞|楊國樞]]'''(1932年12月22日-2018年7月17日)、李本華和余金芳三人在台大心理學系研究報告第五期發表英文論文The Social Distance Attitudes of Chinese Students Towards Twenty- five National and Ethnic Groups,可能是最早的一篇社會心理學研究論文。在文中,研究者編製了一項社會距離的量表,測驗台大學生對二十五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距離。結果發現對德國人的社會距離最遠,對印尼人的社會距離最短。台大心理學系開辦之後,社會心理學就是必修課,創系後第二年,即一九五一年,就開授社會心理學。根據蕭世朗的回憶,是由鄭發育教授開授。可能這門課一直都由鄭先生教,一直到一九六六年,由樊際昌先生教了兩年,又再由鄭先生開社會心理學的課,到一九八二才由黃光國接替。楊國樞教授在一九六九回系後,在一九七○於大學部三、四年級開授實驗社會心理學。之後,就再也未開這門課了。黃光國回國後,在一九七六年在研究所開高等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法,之後不定期在研究所開授社會心理學的課。 '''[[w:楊國樞|楊國樞]]'''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也是台灣心理學專家。他在台灣大學心理系取得學士學位後,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獲得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楊國樞同時是台灣心理學界的先驅之一,對於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人格特質、社會心理等議題上,並致力於將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文化結合,開創了台灣心理學的先河。楊國樞也是台灣心理學會的創辦人之一,對於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心理學研究: 楊國樞教授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開設了社會心理學相關課程,並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他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社會關係、集體主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當時社會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文化心理學研究: 楊國樞教授將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文化結合,探討了中國人的文化特質對心理過程的影響。他的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文化與心理的理解,為文化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3.心理學教育: 楊國樞教授致力於心理學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推動了心理學在台灣的普及和發展。他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對後來台灣心理學界的發展影響深遠。 *4.心理學會貢獻: 楊國樞教授是台灣心理學會的創辦人之一,並曾擔任該會的重要職務。他積極參與心理學會的各項活動,推動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 楊國樞教授在心理學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研究和貢獻為台灣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當代心理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台灣第一篇社會心理學的碩士論文是一九六七年由台大心理研究所的葉啟政所撰寫,由張肖松教授指導,論文題目是「不同文化對不同國家刻板印象看法差異的研究」。 接著,一九七○年,李本華和楊國樞又連名發表「臺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的刻板印象」,七二年兩人再發表「臺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之刻板印象的變遷:1962-1971」。一九七六年黃光國獲得博士學位,台大聘為專任講師,事關台大乃至台灣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因為黃光國後來成為了心理學本土化的主將,大大推動了台灣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者在70-80年代藉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心理學研究所先後獲得六個職缺,不只是在結構上提供了台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空間,更在實質上,促成了後來國內社會心理學的重要成長。 == 核心觀念 == === <big>社會認知、基模、歸因、態度</big> === {{main|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社會認知、基模、歸因、態度|l1=社會心理學|社會認知、基模、歸因、態度}} ====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 當我們試圖了解人的認知如何受到社會影響時,社會認知論([[w:en:Social_cognitive_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是一個我們應該要了解的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和角色理論較為相似,是在研究團體關係時所使用的主要理論。此理論認為影響個體的社會知覺、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體對自己團體成員身份的認同感,西元 1986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w: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12月4日-2021年7月26日)出版了他的名著《認知與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從社會學習理論([[w:en:Social_learning_theory|Social learning theory]])進一步推廣出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論認為'''社會環境、人的認知、行為三者之間會彼此影響、互相決定。'''人們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會對於自己接收到的各種資訊進行整理、記憶、詮釋等處理,進而對該社會情境產生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並且會依照這些認知產生行為,而產生的行為又影響了社會情境。社會認知論反對更早之前認為人的認知與行為單方面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理論,而是認為社會環境、認知、行為是互相決定的。 [[File:MessageImage 1641795332741.jpg|300px|right|社會認知論示意圖]] 然而,在心理學的領域中,我們更在乎的是社會情境如何影響人的認知,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每當人遭遇到一個社會情境時,大腦必須要將其加以處理產生認知,然而由於每個人都是「認知小氣鬼([https://dictionary.apa.org/cognitive-miser cognitive miser])」,在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太複雜的事情下,為了達成認知上的效率,我們必須透過產生「認知結構/框架」來幫助我們聚焦,使我們在遭遇特定社會情境時快速做出反應,節省大腦思考的時間與認知資源。其中一種「認知結構/框架」正是透過社會環境、文化所形成的,我們將之稱為'''社會基模'''(Schema)。'''社會基模'''(Schema):我們對初次見面者的印象,常受其外貌特徵(如膚色、表情、臉型等)影響以及我們對這些特徵解讀的影響。人類知覺總和了從上下達與下上傳兩種訊息處理程序。例如:我們看到笑臉迎人通常構成好印象。<br> 雖然未必絕對正確,但在有限的資訊下,我們傾向用自身經驗預測結果。這些處理社會情境的背景知識來自於社會基模。所謂基模就是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結構性知識,不但協助我們組織過去的經驗,也幫助我們解釋現在的經驗。 '''社會基模'''(Schema):我們對初次見面者的印象,常受其外貌特徵(如膚色、表情、臉型等)影響以及我們對這些特徵解讀的影響。人類知覺總和了從上下達與下上傳兩種訊息處理程序。例如:我們看到笑臉迎人通常構成好印象。<br> 雖然未必絕對正確,但在有限的資訊下,我們傾向用自身經驗預測結果。這些處理社會情境的背景知識來自於社會基模。所謂基模就是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結構性知識,不但協助我們組織過去的經驗,也幫助我們解釋現在的經驗。 一旦社會基模被啟動,它形成的想法與期待就會進一步影響對他人的知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wikipedia:Harold Kelley|Harold Kelley]], 1921年2月16日 – 2003年1月29日)做過一個經典實驗:<br> 他向選修經濟學的學生介紹一位客座講師的特徵。在介紹時,他對其中一群學生使用「溫暖」類的形容詞,但對另一群學生則使用「冷漠」類的形容詞。接著請這位客座講師到課堂帶領 20 分鐘的討論,然後再請學生評價對這位講師的印象。研究結果發現期待講師是溫暖的那群學生,給予講師的評價高於期待講師是冷酷的那群學生。這是因為學生們聽到介紹時所形成的社會基模,影響了他們後續對這位講師的評價(Kelley, 1950)<ref>https://eclass.uowm.gr/modules/document/file.php/NURED262/%CE%A0%CE%A1%CE%A9%CE%A4%CE%9F%CE%A4%CE%A5%CE%A0%CE%91%20%CE%91%CE%A1%CE%98%CE%A1%CE%91/Kelley%20the%20warm-cold%20variable%201950%20JP.pdf</ref>。 社會基模對印象的影像形成也取決於它是否容易從腦海中記取(accessibility),愈容易回憶的社會基模,愈容易在社會判斷中使用。由於過去曾有使用過的經驗,某些基模隨時都是活躍、可使用的;另外,有些基模因為最近使用過而容易記取。換言之,認知心理學中的促發作用(priming)同樣適用於激發社會基模。例如:<br> 剛在課堂上習得酒精上癮的特徵,在回家路上見到步履搖晃的乘客,你或許第一個會想到他可能是喝醉了,也就是課堂中有關酒精上癮的種種敘述啟動了你「酗酒」的基模,所以你直覺地使用它來解釋你的所見所聞。<br> 綜而言之,資訊的易得與否,是啟動社會基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 歸因(Attribution)==== 歸因在心理學中是一個用來描述'''推論行為的造成原因的過程'''的詞彙。人們之所以進行歸因,是因為人總是認為生活中觀察到自我或他人的行為是有目標的,因此想找出導致行為的原因,對其所發生的原因作出解釋和推論。人們透過歸因,不但可以知道觀察所見之行為與事件的發生原因,還能藉此建構並理解、認識自己所身處的世界。因此,歸因的理論與模式就成為相當重要的社會認知基礎。 '''1. 歸因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w:弗里茨·海德|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 提出的[[w:归因理论|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認為人們在某種情境下之所以表現某種行為,可將其區分成內在歸因及外在歸因。內在歸因係屬當事人本身的因素,如性格、態度、價值觀等;而外在歸因則是個人本身以外的因素,如社會規範、氣候變化等。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為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它來解釋、控制和預測相關的環境,以及隨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因而也稱「認知理論」,即通過改變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海德(F. Heider)在其 1958 年出版的《人際關係心理學》中首先提出歸因理論。以後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陸續提出一些新理論,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溫納([[wikipedia:Bernard_Weiner|Bernard Weiner]])、美國心理學家[[w:马丁·赛里格曼|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1942年8月12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w:en:Harold_Kelley|Harold Harding Kelley]], 1921年2月16日 – 2003年1月29日)、瓊斯([[wikipedia:Edward_E._Jones|Edward E. Jones]], 1926年8月11日 – 1993年7月30日)等人。70 年代歸因研究成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 海德(Heider, 1958)<ref>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ttp://dx.doi.org/10.1037/10628-000 </ref>的歸因理論''' *在海德看來,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如果在於環境,則行動者對其行為不負什麼責任;如果在於個人,則行動者就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 *海德關於環境與個人、外因與內因的歸因理論成為後來歸因研究的基礎。 *# '''環境原因'''如他人、獎懲、運氣、工作難易等。 *# '''個人原因'''如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努力等。 *其歸因理論可分為下列兩種: *# '''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外因,將行為發生解釋為情境(環境)因素使然者 *# '''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內因,指個體將行為之發生解釋為自己性格使然 ''' 凱利(Kelley, 1967)<ref> Kelley, H. H. (1967). Attribution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5, 192–238. </ref>的歸因理論''' *提出'''共變模型(Convariation Model)''',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展。凱莉認為人推斷行為的原因依賴三種訊息,分別為「一致性(consistency)」、「共通性(consensus)」與「特異性(distinctiveness)」。 # '''特殊性(Distinctiveness)''':或稱區別性,指的是該行為只在'''特殊情境'''發生還是一般情境下經常發生。<br />舉例:一名今天遲到的學生是否平常就會表現得很散漫,遲到也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其遲到行為的特殊性低,則觀察者(老師)可能會對其行為做內部歸因;反之,若這名學生平常都很守規矩,觀察者則傾向對其行為做外部歸因(例如:公車誤點)。 # '''一致性(Consistency)''':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br />舉例:一名學生並不總是上課分心,這次的分心是一個特例,行為的共同性較低;而如果他經常上課就分心,則說明行為的共同性高。行為的一致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於對其作內部歸因。 # '''共同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共同性。<br />舉例:每位學生都是在數學課時分心→行為的共同性高,歸因於外部,也就是數學課的問題;反之,只有少數幾位學生會在數學課時分心→行為的共同性低,歸因於內部,也就是少數學生自己的問題所導致。 #*當我們認為行為是受到該行動者本身的思想、感受或行為特質所引導時,此即「內在或特質歸因(internal or dispositional sttribution)」。而若行為是由行動者所處環境中的暫行性因素所致,則是「外在或情境歸因(external or situational attribution)」。凱莉指出,將行為推論為內在或外在歸因取決於上述上種訊息的不同組合。如當共通性與特異性低,而一致性高時,我們傾向認為此行為是當事人內在因素所致。 #*人們對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客觀刺激物、行動者、所處關係或情境;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於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係或情境'''屬於外部歸因。 '''溫納(Weiner, 1972)<ref> Weiner, B. (1972). Attribution theory,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2), 203–215. https://doi.org/10.2307/1170017 </ref>的歸因理論''' *溫納歸因論的基礎來自於海德(Heider)與羅特(Rotter),後由其集大成,溫納的歸因論對行為的歸因偏重在對行為結果的成敗的解釋,故又稱'''成敗歸因 ''' *人們對行爲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爲以下六個原因: #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爲 # '''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 '''運氣''':個人自認爲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别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爲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别,溫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别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内: # '''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内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内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 '''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内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内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 '''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隻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爲力 '''2. [[wikipedia:Attribution Biases|歸因偏誤]](Attributional Biases)''': 為一種認知錯誤,人們試圖通過自身或他們的行為找出導致行為的原因,但其推論過程與結論卻不一定正確,此即歸因偏誤,且通常發生在使用自我認知而非客觀事實時。以下為常見的歸因偏誤: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歸因謬誤係指在解釋他人行為時,過於重視內部(個人)因素而忽略外在(環境)因素。<br />舉例:如當社會發生隨機殺人案、失業率上升等社會現象,一般大眾在評判他人行為時,有十分強烈的傾向內在歸因,而社會學則是透過探求背後原因,發現問題,來找出實際上的形成原因,進而提出解方。 #'''當事者——旁觀者效應(actor-observer effect)''':當事者——旁觀者效應指的是人傾向對於自身行為作外在歸因,但對他人同樣行為卻做內在歸因。產生此種歸因偏誤係因人們對於自身行為可以掌握較多外在情境訊息,但卻難以得知他人行為時的情境訊息。<br />舉例:當我們在分析自身的學習狀況時,如有遇到翹課的情形,經常認為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臨時有其他重要的事等,而若發現有一個同學時不時翹課,我們則會認為他不用功、學習態度差。 #'''自利/自保歸因偏誤(self-serving bias attribution)''':自利/自保歸因偏誤係指人傾向對於成果作內在歸因(歸因於個人特質),對於失敗或挫折則作外在歸因(歸因於環境或是他人),並卸責他人。<br />舉例:如學生考試得高分及認為是因為自己準備足夠,在分數上得到應有的回饋;而當拿低分時,則傾向責怪老師出題太難,或是老師沒教好等等。 #'''社會期許性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指人們傾向注意權重社會不期許的行為,有時候不能注意到社會高度期許的行為。<br />舉例:某人在用餐時大聲嚷嚷、發出咀嚼聲,即使發言內容極具深度與啟發性也無法去除缺乏教養的壞印象。 #'''普遍或非普遍效果(common or uncommon effect)''':指人們傾向依據行為效果的普遍性推論為情境歸因,不普遍性推論為個人歸因。<br />舉例:球隊教練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開合跳 30 下,我們傾向歸因此要求為情境因素使然。但如果是文學教授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開合跳 30 下,我們傾向歸因此要求為個人因素使然。 #'''文化影響歸因''': #*研究顯示基本歸因謬誤在東方較西方顯著,如美國人對社會中偏差行為的描述經常歸諸於當事人,而印度人的描述則是專注於影響行為的外在情境因素。此現象受到每個國家的文化及追求的價值而有所不同,如美國崇尚自由及個人主義,東方國家則重視社會連帶、團體表現等。 #*上述所提到的自利/自保歸因偏誤也有文化影響的成分,美加和澳洲人是具有強的自保偏誤,而日本人與印度人則是自保偏誤較低。在集體主義的國家,如中國,人們失敗被作內在歸因較普遍,反映出中華文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概念推崇。 #*如何避免基本歸因謬誤 #**學習同理他人:當我們不假思索評判別人的時候,更容易落入基本歸因謬誤的陷阱,而研究結果顯示,同理心可以減少基本歸因謬誤的發生,也就是當你想要責怪某人時,如果願意設身處地、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態度就會變得比較友善、也比較不容易有成見,當你下一次想把問題歸咎於「他是這種人」而非「他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不妨多點設身處地的同理,應避免只從個人特質出發,需要同時考慮客觀的環境因素。 #**後設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即每個人經由認知思維從事求知活動時,個人自己既能明確了解他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而且也能了解如何進一步支配知識,以解決問題。而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我們在行為的當下無意識地就做了思考、缺乏後設認知,因此需要對歸因的過程和歸因方式進行再歸因,分析、歸納自己常用的歸因方式以及各種歸因方式的利弊,藉以矯正自己的歸因偏差。 '''3.[[wikipedia:self - fulfu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預言]](self - fulfulling prophecy)''': 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威廉·艾薩克·托馬斯([[wikipedia:W._I._Thomas|William Isaac Thomas]], 1863年8月13日 – 1947年12月5日) 於 1928 年提出,他說「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指的是個人起初對事件的演繹會導致相應的結果發生。後來,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w:罗伯特·金·莫顿|羅伯特·金·莫頓]] (Robert King Merton, 1910年-2003年) 首次用到「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個詞彙,並定義其為 「…a belief or expectation, correct or incorrect, could bring about a desired or expected outcome (一種不論是對與錯的信念或期望會最終導致符合期望的結果發生)」。簡單來說,此現象是指當事人最初抱有的期望(expectation)會影響其具體的行動(behavior),使整件事情的結果符合當初的期望,繼而強化(reinforce)了該期望,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期望的真實性。 *例子: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不擅長運動,於是減少了運動頻率,因為缺乏練習造成技巧不佳,進而證實了他不擅長運動的事實。或是對於人際關係來說,當你認為這個人迷人的話,便會用友善的態度與他談話,也因為你的態度,他也展現出良好反應,進而證實了你對他的印象。這項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w:羅伯特·羅森塔爾|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1933年3月2日-)和 Jacobson 博士,他們在一所學校裡隨機抽取一些學生,並告訴老師這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最終他們發現,那些被他們'''設定'''成高智商的學生,比起其他的學生更加優秀。 ==== 態度(attitudes)==== 態度的定義是能被學習的,是一個人、一件物品、一個地方或者事件的整體評估,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動。態度是我們對周遭實體或抽象的人事物與概念會如何想、感受、行動的傾向。產生的態度也可以有很多形式,無論喜歡、討厭、沒有意見都可以是態度的形式。諸如喜歡巧克力雪糕,或贊同特定政黨的價值觀等。 '''態度的成分:''' 態度具有情感、認知、行為三個成分: # 情感成分(affective):反映出態度的情緒反應 # 認知成分(cognitive):反映我們對態度對象的想法與信念 # 行為成分(behavioral):反映出我們對態度對象的所作所為 '''態度的功能''': # 知識功能:態度在我們對外界的知覺與解釋中扮演重要角色,既存的態度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就做決策。 # 工具性:態度可以讓我們有效率地決定追求與逃避的對象,因此對事物形成態度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好。 # 表達價值觀:態度能讓我們反映個人基本價值,如隨身攜帶環保袋、環保餐具及買二手衣物等,反映個人重視環保。 # 自我防衛:態度能讓我們使用否認、反向、投射等防衛機制,如刻意對自己不喜歡的人特別支持或友善。 # 社會適應功能:透過態度表達來建立、維持與促進平順人際交往。 '''態度的形成:''' 人的態度有不同的來源。研究顯示人對宗教與政治的態度受到性格的影響,例如研究顯示「誠摯負責」(conscientiousness)的性格特質與個人宗教性(religiosity)有正相關(Issazadegan, 2012;McCullough,Tsang,& Brion,2003<ref>https://www.baylorisr.org/wp-content/uploads/2019/11/tsang_personality.pdf</ref>)。<br> 除了先天性格,態度也受到日常生活的影響,只要某一人事物重複呈現,就能影響我們對它的態度。我們見到一個對象越多次,就越可能對他產生好感,這個被稱為「'''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喜歡常見刺激的現象可能是因為人透過古典學習產生了愉快與刺激之間的連結。此外,觀察學習也可以改變態度,人們傾向附和重要人士的態度。 '''態度的三大特性:''' # 態度是後天學習造成的。 # 態度往往十分穩定,不容易改變。 # 態度具有評價性(evaluative),帶有好壞,而非中性。 '''關於態度的兩種理論''' :1. '''學習(記憶基礎)論:'''態度是針對各態度對象物持有穩定的記憶,亦即將態度視為一種心理和神經的預備狀態,經由經驗組織起來。 ::此論點可說明個人有矛盾或模糊態度存在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像是對於某政黨或某事件的看法。 ::此外,這也包括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強化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 :2. '''認知(建構)論:'''態度是認知建構的產物,人們會在有需要時對態度對象物產生評價,不需要有穩定的個人傾向。 ::此論點略去態度所有過去的參考根源影響,而關心個體現在的、當下的及時敏銳反應。如現在最想吃哪一道料理?現在最想做的事? ::而態度往往可以促使人們做出特定的行為,因此了解一個人的態度,往往就能夠預測他的行為。 '''態度改變理論''' 態度變化指的是當個體已經擁有特定態度,但是原先態度受到新的環境、訊息或理論影響因爾轉變的過程。態度的改變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態度的方向不變但強度改變,另一則是態度的方向改變。態度的改變理論有以下四類: :1. '''改變態度三程式論:'''也叫態度分階段變化理論,由凱爾曼(Kelman,1958)<ref>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1), 51–60. https://doi.org/10.1177/002200275800200106</ref>通過分析典型的態度變化例證提出,該理論認為態度變化會按照依從、認同和內化三階段發生。<br> :*依從:是表面上的態度變化,亦即為了和他人看起來一致或是達到某種目標而改變外在態度,但內心態度並未改變<br> :*認同:是個體和某個族群具有強烈連結性,因而開始接受某些觀念、習慣等等的過程,因為具有情感連結,所以是一項自願的選擇<br> :*內化:個人獲得新的認知信念,並以這種信念評判自己的價值時所發生的完全的態度改變,此階段個體將獲得新的價值觀,也是態度改變的最終階段。 :2. '''認知失調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范士庭([[wikipedia:Leon Festinger|Leon Festinger]], 1957)<ref>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所提出,該理論當中主要有兩種典型,一是個體經常在決策之後看見其選擇事項的缺點,這時候個體會嘗試改變態度來減少認知失調,另一則是當個體所持認知的信念與表現的行為不一致時,心裡會產生失調,因此需要改變態度來一致化信念及其行為,減少認知失調。 :3. '''認知平衡理論:'''由海德([[wikipedia:Fritz Heider|Fritz Heider]])所提出,該理論強調的三個要素包括「自我」、「他者」、「物體、概念或事件」,分為平衡與不平衡狀態來探討自我對他者、自我與他者對物體、概念或事件的態度,若當中某些態度不一致,將會產生不平衡的狀態,而個體會因而藉由改變態度來回到平衡狀態。 :4. '''參與改變理論:'''由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wikipedia:Kurt Lewin|Kurt Lewin]])提出,認為個體的態度將被群體活動的參與方式所影響,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參與方式。態度往往可以促使人們做出特定的行為,因此了解一個人的態度往往能夠精準預測他的行為。 <br> ===<big>自我(Self)</big>=== {{main|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自我|l1=社會心理學/自我}} 自我是由很多的層面構成,包括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社會自我(social self)、自尊(self-esteem)。<br> ====<big>自我概念</big>==== 自我概念由反映評價、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三部分構成: :*'''反映評價''':從他人所獲取的反饋,意指個體從其他個體那裡所得到的有關自己的信息、評價等。 :*'''社會比較''':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自我感覺''':個體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在某個時刻,脫離對他人反映評價的依賴,選擇開始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這種不依賴他人評價,由自己所決定的方式被稱為自我感覺。<br> ====<big>自我知識</big>==== '''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擁有的資訊,對我當前心智狀態(mental state)的了解,例如:「我感覺到我的膝蓋很痛」。認識自己 一直被視為是一項重要成就,自我知識不只是一種知識而已,還帶有很深遠的倫理蘊含:自我知識和理性、自由、與心理健康等主題均有密切的關連。這裡心智狀態包括我的感覺(sensation)、思想(thought)、信念(belief)、慾望(desire)等。自我知識被認為是自我(self)的構成元素,或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構成元素。<br> ====<big>自尊</big>==== 自尊又稱自我肯定,是指個體藉由自身和外在社會的標準對自身價值的評價,亦即如何看待自己,並由此產生正、負向感受。自尊是一種引人關注的心理學概念,因為它可以預測某些結果,例如學業成績、幸福感、婚姻和人際關係的滿意度以及犯罪行為。 自尊可以應用於特定屬性或全局。心理學家通常將自尊視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徵(自尊特質,英語:trait self-esteem),但也存在正常的短期變化(自尊狀態,英語:state self-esteem)。自尊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包括:自我價值和自我完整性等。<br> ====自尊五感==== 心理學家 Dr Michele Borba 提出了自尊分成不同範疇,合稱為自尊五感(The Five Building Blocks of Self-Esteem)。而其分別是:安全感(security)、獨特感(selfhood)、聯繫感(affiliation)、能力感(competence)、方向感(mission)。 {| class="wikitable" |- | 安全感(Security) || 安全感是有放心、舒適和安全的感覺,我們可以預期會發生的事情而不感到憂慮,能夠信賴別人以及理解規則和限制。要提升安全感,可以嘗試建立正面、可信賴和充滿關愛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另外,訂立合理的規矩並在有需要時執行,也可有助人接受秩序,從而提升安全感。 |- | 獨特感(Selfhood || 包括知道自己是獨特的,且了解自我價值,對自己和影響自己的事情都有準確、現實的理解,也認知到自己在現實中的獨特性、角色等。而正因如此,獨特感高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外貌、能力、喜好、特質等,並認同自己在群體中的不同之處。可以更準確的了解和描述自己以提高獨特感。並努力發掘自己主要的角色、能力、特質,且學習注意和了解這些特質。最後,改善自己辨識和抒發自己情緒的能力,以更好地掌握自我。 |- | 能力感(Competence || 能力感需要人會對自己完成的事情感到自豪,並有成功感,覺得自己有效率及有能力。能力感高的人不但了解自己的強項,也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弱項,因此他們會更傾向去學習新事物及應付挑戰。學習善用不同的機會去提高能力感,不但能加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能記錄和評估自己的成長和進度,並反思如何從錯誤中學習,並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 | 聯繫感(Affiliation || 聯繫感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重要的人際關係中)感到被其他人接納、認同、欣賞及尊重,並對這些自己與所屬的群體有密切的關係和歸屬感。可以先由鼓勵包容和接納不同群體成員,如杜絕內部的欺凌等開始增加聯繫感。並可透過舉行不同活動,幫助大家加深對彼此的了解,促進彼此間的友誼、認同和互相扶持。 |- | 方向感(Mission)|| 方向感指人感到人生有意義、目標及動力,並懂得如何訂下實際、可行的目標,同時為個人決定引致的後果負責。朝著提升方向感的目標進發,便要學會並提升自己下決定、找尋替代方案、認清後果等方面的能力。我們也可透過學習不同訂立目標的技巧,去協助自己實現不同目標和提升方向感。 自尊低不是由單一感較弱所致,而是因為自尊五感之間互相影響而成。因此要提升個人自尊,就需要同時照顧自尊五感。此外,影響自尊的因素包括了自己、身邊的人和環境,我們難以在短時間改變環境,但若深入了解和善用自尊五感,就可以幫助到自己和身邊人改善自尊。 |} ==== 關於自我的三大研究發現 ==== ===== 一、覺得自己容易被關注===== ''' 1. 感知閾值(Perceptual Threshold)'''<br>感知閾值的定義為:讓一個有知覺的生命體,可以意識到特定感覺所需的最低刺激程度。<br>對於有關自己的事物,個人的感知閾值通常較其他事情低。舉例來說:聽到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我們通常會比較敏感,較易產生反應。個體之間也存在不同的感覺閾值差異。當一個人感知閾值較低時,能接受的刺激就愈小,對外在刺激較為敏感,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在1996年提出「高敏感族」一詞。根據艾融博士的描述,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例如,他們待在太多刺激的環境中就想逃離、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很多事感到煩躁、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不喜歡犯錯、容易自責等等。 ''' 2.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br />個人有特別強的偏誤,往往把自己看作中心,高估別人對自身的注意程度。個人時常認為他人無時無刻都在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批判自己尷尬、丟臉的行為,但實際上大家都只關注自己,如同活在自己所造出的聚光燈下一般。<br>舉 Thomas Gilovich 論文中的實驗為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2609065_The_Spotlight_Effect_in_Social_Judgment_An_Egocentric_Bias_in_Estimates_of_the_Salience_of_One%27s_Own_Actions_and_Appearance]:<br>他們請受試者分別穿上可能寫滿髒話、令人尷尬的衣服(embarrassing T-shirt)和正常衣物,並對「會有多少比例的人會注意到你衣服上寫的文字?」作出預測。結果人們都會以為會有一半的人發現我們衣服上的字,但只有兩成發現令人尷尬的衣服。儘管有人發現,但實際上沒有如自己所預測有這麼多人注意。<br>焦點效應也常在銷售上被應用為一種推銷手法,大多數的推銷員一進門就開始介紹產品,但實際上,客戶不見得喜歡聽推銷員絮絮叨叨地說,畢竟沒有人會對於別人的事抱有多大的興趣,特別是對於陌生人,客戶大多不願意花時間去聽別人的事;相反的,大多數的人都會有興趣去談論關於自己的事。這種銷售手法會在與客户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先與客戶談論關於客戶的事情,通常會在進門時就開始觀察像是客戶喜歡的書、擺放的飾品、客戶的衣服等等,若在談到自己產品的時候出現了僵局,再將話題引導到客户身上,如此一來,就能利用將焦點放在客戶自身的手法使其保持專注及抱有興趣。 ''' 3. 透明度錯覺(或被洞悉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br />意指人們高估他人理解我們內心的狀態之傾向,儘管每個人都會避免自己的隱私洩露於外人,也會盡可能客觀的去推測他人探查我們內心活動的程度,人們仍然傾向認為自己言語的掩飾、表情的偽裝和負罪感的逃避能被人看穿,但事實上並非如此。<br>例如:誤以為別人關注自己的表情時,可以清楚洞悉我們內在的狀態。 透明度錯覺在於公開演講的時候尤為顯著,平常我們上台報告時,總是以為同學感覺得出來自己很緊張,但實際上看不太出來。<br> 在此可以連結至皮亞傑(Piaget)針對兒童認知發展所進行的三山實驗(three-mountain experiment)[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ee_mountain_problem]:<br> 實驗中有三座山的模型,山脈的大小不同也有不同的記號(雪、紅十字、小屋),兒童在以 360 度完整觀察該山後,要試圖猜測不同於兒童的娃娃或是試驗者的視角。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較小兒童會以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別人的觀點。相同地,我們對自己有全知性的了解,但別人沒有,我們卻因為「知識的詛咒」而誤以為他人同等的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導致透明度錯覺這個現象產生。 ===== 二、自我感覺良好 ===== 指人們傾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有優越感'''。這種機制可能是為維持心理健康而設置,若長期處在貶低自己的情況,會導致不幸的結果,故要經常自我鼓勵。 '''1. 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10105237549] 烏比岡湖效應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其名稱來源於美國作家蓋瑞森.凱羅爾(Garrison Keillor)1985 年在小說"The Lake Wobegon Virus"中所虛構出的神奇小鎮,形容在那裡「所有女子都強勢、所有男子都英俊、所有兒童都比普通小孩更優秀。」的形容後段("all the children are above average")——多數人也都有認為自己優於平均值的現象。 然而最早在西元 1965 年,一項針對車禍倖存者的研究即無意間發現烏比岡湖效應,調查過程如下:<br> 研究者普瑞斯頓(Preston, C. E.)及哈里斯(Harris, S.)花 6 個月的時間,訪談西雅圖市(Seattle)某家醫院在這段期間收治的車禍傷患,並與另一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全然相仿但未曾經歷過車禍的對照組做比較。兩組受訪者皆需回答有關駕駛能力的測試問題,並在測驗後為自己的駕駛能力打分數。調查結果顯示所有車禍傷患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優於一般人。然而事實上,他們在測驗中得到的分數和對照組並沒有不同。顯然出車禍住院這件事,並未動搖傷患自認是優良駕駛的想法。 當然,考量到身為車禍肇事者或受害者也會對結果造成影響,研究人員也有去釐清誰是案件中的肇事者和被害者,結果發現傷患裡頭的車禍肇事者,也有同樣過度的自信。 '''2. 鄧寧-克魯格效應([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Dunning-Kruger-effect Dunning-Kruger effect])''' 是一種認知偏差,此現象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前便被發現,俗語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響叮噹。」'''意即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然而'''真正優秀的人卻時常低估自己的能力'''。提出此效應的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將其歸咎於'''[[w:後設認知|後設認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他們的研究還表明,非常能幹的人反而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錯誤地假定那些他們自己能夠很容易完成的任務,別人也能夠很容易地完成。'''能力欠佳者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並不比能力較佳者來得高'''。鄧寧和克魯格於1999年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此認識偏差,他們在研究中發現: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鄧寧和克魯格認為這種效應是由於能力欠缺者的'''內在錯覺'''和能幹者'''對外界的錯誤認知''':「無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自我的錯誤認知,而極有才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他人的錯誤認知。」 '''3. 自我歸因(Self-attribution)''' 是一種認知偏誤,意指人們常'''在成功時認為是內在因素所造成(內在歸因),而在失敗時將結果歸咎於外在因素(外在歸因)''',例如:<br> * 學生考試考好時認為是因為自己很聰明、用功等內在因素<br> * 考不好時則是因為老師出題太難、作答時間太短等外在因素。<br> 當然,所有事件的原因可能皆有外在及內在因素,但此現象使某些人在遇到挫敗時會習慣地逃避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歸咎於外在因素,無法在挫折中成長。 '''4. 盲目樂觀''' 盲目樂觀是一種個體的自我認知傾向。個體認為自己一直都會逢凶化吉,面對可能的失敗通常不會採取預防措施。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自負幻想和高估自己取得成功或規避失敗的可能性是導致盲目樂觀的原因之一 盲目樂觀會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以下三個舉例: 在性生活中意外懷孕的女性中,多數是因為她們不認為自己會意外懷孕,所以沒有採取避孕措施; 賭徒、股民和房地產商等高風險群體會認為自己的直覺比對手的直覺更強,高估自己的盈利可能性; 多數的未成年人會認為如果自己成為成年人,將取得更好的成績。 ===== 三、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很合理===== '''1.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制,意指人們'''憑藉著看似理性的推論過程,試圖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或是'''對於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做出理性解釋'''。舉例而言,對他人暴力相向後,解釋為是因為對方挑釁,為對方自找的,藉此減輕自己的罪惡感;亦或是在面試被拒絕後,說服自己「反正那個工作本來就不適合我」。 行為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快思慢想》[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nking,_Fast_and_Slow]中,將大腦運作方式分為兩系統,其中系統一(system 1)指的是直覺性思考。我們可以發現若一個人使用系統一的方式做事時,雖然一開始沒有想太多,但之後就算問該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時,他會說出一個很合理的理由。 '''2. 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對於發生的事件或許原本沒有什麼想法,但在合理化的過程中,以外人般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以推論自己的想法。比如說一整天都在咬指甲,就推論自己這天應該是為某件事心煩——一開始的行為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原因,卻在後來回想時詮釋行為的意義。 '''3.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當人發覺自己的行為與原本的信念有衝突時,會產生「認知失調」的不適感和緊張狀態,促使人想要去除這種不舒服的感受。爲了'''緩解認知失調的壓力與不適,人會努力更改矛盾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調和一致。''' 以減肥與吃蛋糕的認知失調爲例,調和認知的方法包含以下幾種: :(1)改變對自己行爲的認知,如「我並沒有吃很多」。 :(2)增加一致的認知,如「蛋糕很有營養」。 :(3)降低矛盾的重要性,如「人生苦短,我其實並不在意超重什麼的啦」。 :(4)否定兩種認知間的關聯,如「沒有實驗證明那塊蛋糕會導致肥胖」。 :(5)降低對於自身控制的認知,如「是別人請我吃的,如果拒絕等於辜負他的好意」。 :(6)更改自己的思想與態度,如「我不需要也不想減肥」。其中又以最後一種,更改自己的思想與態度最常見。 由此可見,不單是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也會改變態度,態度與行為會有雙向的互動。 以下將舉例,更清楚的說明認知失調: :'''A. Festinger 經典實驗 ''' :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與同事做過一個經典實驗<ref>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2), 203–210. <nowiki>https://doi.org/10.1037/h0041593</nowiki></ref>: :他們要求參與者進行一連串繁瑣且無意義的工作,例如把書翻轉四分之一圈、把湯匙放在盤子上、清空盤子,再將盤子放滿湯匙,如此不斷地重複。這些參與者都非常消極地重覆著這些這些工作。接著他們被要求告訴另一位學生(其實是實驗同謀者)這實驗很有趣,並說服他參加。其中有一半參與者被告知這樣做會得到一元美金,另一半被告知這樣做會得到二十元美金。最後這些學生要評估這個工作到底有多有趣。從酬賞學習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認為拿二十元的參與者有較強的外在動機促使他說謊,評價這個工作是有趣的;拿一元的參與者則否。但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得到一美元的參與者中,較多人認為這個工作是有趣的。這被 Festinger 和 Carlsmith 解釋成為認知失調的證明。 :根據研究者解釋,那些拿二十元的人,會認為自己拿了較多錢而有合理的藉口說謊;相對地,為了區區一元說謊似乎並不值得,因此拿一元的參與者面臨了「沒有足夠動機解釋這種行為」以致於產生「認知失調」的境況。而為了解除認知失調所產生的壓力,當他們被要求對於這些任務說謊,他們只好藉由改變自己的想法以抒發認知失調帶來的緊張不適感,這種過程讓受測者真正地相信這些工作是有趣的。此理論發表後,有許多實驗也證實了這個基本發現:當人被誘導做一些與自己原先態度不一致的行為時,他們的態度可能會因而改變。 :'''B. 美國的兄弟會''': :在美國大學,有些兄弟會會在入會儀式時百般刁難新生,像是在冬天時脫光身子跑操場、灌酒、或是凌晨在雪地裡罰站被訓話等等。這些行為在旁人眼裡普遍是荒謬且毫無意義的,因此這些想入會的新生們不免可能也會思考為何要做如此荒誕的事情,為了調節認知失調,新生可能會因此產生此兄弟會一定很值得參加的想像,又或是認為經歷過這些刁難可以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所以不論如何刁難且不合理的事也會心甘情願地去完成;又可以以投資模式([https://dictionary.apa.org/investment-model investment model])來解釋新生行為,可能其一開始並未覺得此些要求荒謬而無禮,但當中途產生此種質疑時,會因認為已經大幅投資經營此關係,縱令現存關係(需不斷接受不合理的權威)已不甚滿意,但仍會因為覺得投資白費而不會就此放棄;也可以以一種順應技巧——騎虎難下法([https://www.psychologistworld.com/behavior/compliance/strategies/low-ball-technique the low-bell technique])來解釋新生行為——有一實驗用電話邀請學生參與心理學實驗,一半學生的實驗於早上七點開始,在這群學生中只有三分之一願意參與,而且最終只有四分之一真正前來,又另一半學生在一開始被詢問是否願意參與實驗,再答應後才告知他們實驗需再早上七點開始,其中有 56%的人訂下前來日期,而同時有 53%的人真正前來。騎虎難下法會有效的原因大致有三種說法: ::其一,人有言行一致的動機,一旦答應後再退縮會落人口實而被視為不守信用; ::其二,訴諸於不可逆的幻想,人做出一些承諾後往往會認為不能反悔了,而實際上通常並非如此; ::其三,來自於決策後失調,人在做決定後時常會懷疑自己沒做最佳選擇而感到不安,為了降低不安,人們因此會選擇說服自己已經做了最佳的選擇,並繼續堅持到底。此可能便可以解釋為何新生在決定參加兄弟會百般刁難的入會儀式後並沒有選擇退出。 :'''C. 末日倒數''': :此為認知失調的經典例子,在《當預言落空》(When Prophecy Fails)這本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中,一位主婦瑪莉安.基奇(Marion Keech)宣稱自己收到外星人的訊息說世界末日要到了,在 1954/12/21 的午夜,海水會急速上升,地球會因此毀滅,而成為信徒才可以獲得救贖。所以有一群人拋下他們的工作、學業、配偶等等,準備迎接末日的來臨,說一起等世界末日的那一秒被外星人接走,但尷尬的是,當時間到了,事情完全沒有發生,所以他們為了調節認知與行為的不協調,便認為此結果是由於他們眾志成城,全力感動天,正是因為他們的善念所以世界末日沒有到來。 '''3. 過度辯正(over justification)'''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於1971年提出。當一項活動的內在動機很強時,增加外在的誘因,比如給予金錢獎勵,反而會削弱內在報酬。之後如果沒有外在誘因,人自發性的努力也會減少。 在職場上,工作動力同樣受到外在(薪酬)和內在(自我實現)動機驅使。如果是事務性工作,金錢獎勵確實可以讓人更努力;但若希望啟發員工的內在動機,最好的方法是肯定工作者的天份和才華。例如一個喜歡算數學的女孩,若給她 100 元當作寫完數學作業的報酬,她或許會重新考慮他的動機。由於感到過度辯正(喜歡做作業,加 100 元獎勵),他可能覺得自己較不喜歡數學了。事實上,給付報酬可能招致和預期相反的效果,例如她決定只有答應給她 100 元時才要做功課。產生過度辯證的原因,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因為人類在判斷自己行為的情境因素大於內在因素。但亦有學者認為,是因為獎賞改變了行為與歸因的關係。<br /> ====<big>社會對於自我概念的影響</big>==== 社會文化同時也會對自我概念造成影響,有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種面向。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裡,重視獨立自主,強調勇敢與獨特性,較不注重社會性的事物。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發展成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的概念;而在集體主義的社會裡,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密,注重和諧與集體利益,強調人在群體之中的責任與義務。人在此環境下會發展出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個人的目標與利益包含在集體目標與利益之中。 === <big>[[w:社会关系|社會互動]](Social relation)</big> === 社會互動,意指人與人之間持續地傳遞各種訊息或線索,經過互相詮釋後,採取特定的行為。社會互動普遍且持續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社會行動者都必然會經歷。 社會關係的互動通常會在社會大眾共同認可及遵守的行為標準規範下,並且根據個人社會地位及其社會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方式。社會關係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諸方面的各種複雜的關係,它包含親屬關係和人際關係。舉例而言,中文在描述人物的社會關係時,常用來頭、政治背景來說明人物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而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關係為生產關係構成的總和。 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語言及非語言的資訊都非常重要,是互動中不可缺少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 ===== 語言互動 ===== 語言是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具有的特殊能力,透過語言的幫助,人類的互動能夠更複雜且有效率地進行,如果人類沒有語言而只能用動作等非語言互動,將有很多行為無法完成。舉例來說:當一個團體遭遇到危險,在無法說明敵人有多少人、如何分工的情況下勢必無法準確地討論或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彼此間只能透過動作或手勢來猜測對方所要表達的內容,在抵禦敵人的過程中就變得毫無效率。更重要的是若缺少語言就不可能產生文字系統,團體所累積流傳的知識內容及人類歷史將無法有系統地被記錄下來並傳承至下一個世代。 語言除了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也扮演塑造行動者情感上的身分認同及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媒介。 例:母語對個人的影響。 研究者以剛出生一到兩個月的小嬰兒為受試者,在他們吸吮奶瓶時聽牛、狗、古典音樂及母親的聲音,當小嬰兒聽到不熟悉的聲音,吸吮的速度並沒有改變,但當聽到母親的聲音時吸吮的速度漸變的快速,速度非常戲劇性地改變。因為嬰兒在母親懷孕時就有聽覺,因此他們對母親的聲音十分熟悉,這個實驗證明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熟稔母親的聲音。 除此之外,嬰兒出生時的哭聲或發生還無法區辨他們屬於哪個國家,但在他們出生九個月到一年時,聽哭聲就能分辨他們屬於哪個國家,因為在此時期他們已慢慢學會特定語言的音律和語調,例如:華語使以音調高低為主的語言體系,而英法文則是以音律為主的語言體系。 另外文字與符號互動在現今也愈發受重視,在過去文字互動通常被歸類於語言互動下,但伴隨科技進步與網絡的普及,表情符號(emoj)、梗圖等非文字呈現的溝通方式更為熱絡,而且還具有跨越語言溝通能力。像是不同國家卻都對同一梗圖有相同的意境理解,或是在語言不通的情形下,也有許多網路用戶以表情符號作為共通的替代語言,成為科技時代下社會互動的新形態。 =====身體語言的各種姿態=====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 [[w:en:Albert_Mehrabian|Albert Mehrabian]] 指出,人們在傳達情緒感受和態度時,只有 7%透過語詞(words),38%透過語調高低(tones),而有 55%是透過身體語言來傳達。再者,許多人們情緒的真實感受在臉部或身體表現上相對語言是比較難以掩飾的。像是心理學家常透過[[w:肢体语言|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w:微表情|微視表情]](Microexpressions)與臉部動作符碼分析系統([[w:Facial_Action_Coding_System|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來偵測受試者是否有說謊的情形。因為說謊的人必定在壓抑說謊時的情緒感受,而這些感受應該會從這些身體資訊中表現出來,由此可見身體語言和臉部表情等非語詞資訊在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性。 而這章就將探討身體不同姿勢代表的意涵。有時候一個姿勢的個別含意,就如同他人的評估一樣,會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若不能了解一個人一連串整合的姿勢姿態,沒有將前後姿勢作連結,容易犯下斷章取義的錯誤。 ======姿勢的意義====== (一)'''臉部表情''' 在非語言的溝通中,最不易產生分歧及誤解的語言便是臉部表情的展現。例如在一場談判會議中,若有人瞪大眼睛盯著你,緊閉嘴唇,眉角下垂,則可能是個具有攻擊性敵意的對手;相反的,若另一人露出淡淡的笑、輕鬆淡定的樣子,則可能是一位有能力且具競爭性的對手亦或是合作者。 一個英國的研究組織便對臉部表情作了不同的分類。例如三種最普遍見到的笑容:微笑、輕笑、和大笑: :* 微笑大多可在沒有實際參與活動的人臉上見到,為一表達會心的笑容 :* 輕笑多半用在打招呼時 :* 大笑則常見於心情愉悅 此外,笑容的真誠與不真誠、自主與不自主也可以透過臉部不同肌肉的收縮而被觀察出來。人的笑容是由二套肌肉控制的:<br> —第一套肌肉組織是顎骨處的肌肉,可以透過控制此處的肌肉,製造虛假的笑容。<br> —第二套肌肉組織在眼部,這部分肌肉不受人類意識的主動控制,所以若此處的肌肉被調動,通常都是真誠的笑容。<br> 且刻意裝出笑容時,人的嘴角雖然會上揚,但眼睛是不會騙人的!這也是為甚麼常聽說眼睛不會騙人一說。發自內心的笑時,人的眼睛會因喜悅而隨之做出「瞇眼」的動作,而假笑的人眼神相對空洞,也無法維持太長時間。 微視表情可以表現出七種普遍的情緒:討厭(disgust)、憤怒(anger)、恐懼(fear)、悲傷(sadness)、快樂(happiness)、驚喜(surprise)與輕蔑(contempt)。根據以上這些論點,說謊的人必然會壓抑他在說謊時的情緒感受,我們應該有能力從其臉部表情或是身體語言偵測出來。 (二)'''走路姿態''' 走路姿態可能有部分是因身體結構的差異而有不同,但是步法、跨步大小及姿勢等,則是有可能是隨著情緒改變的,也因此我們能透過觀察他人步行姿態來推測他人內心活動。舉例而言,開心時的腳步可能較輕盈;心情低落時則可能走路時雙肩會下垂、步伐緩慢而沉重;走路喜歡手插口袋的人,可能具有神秘感;而拖著步伐且眼神盯著地上,可能是心情沮喪或是沒有信心。 *相關研究 研究者們發現,人的走路姿勢是可以根據其相似性被歸類的。而有著相似走路姿勢的人,不僅能夠更好地互相合作,往往連完成任務的方式也是雷同的。因此,Slowinski 等人認為,相似的走路姿勢很可能反映了人們相似的人格特質。 其實,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就發現,當一個人走路的節奏更輕快、臀部和手部的擺動幅度更大、步伐的頻率更快時,這個人的心態可能更年輕(注意,是心態而非實際年齡);而當一個人走路時的四肢十分拘謹、身體更多地向前傾、走路的速度更慢時,這個人的心態可能更成熟。 (三)'''握手''' 握手早期是由雙手舉起轉變而來,是為了表示沒有攜帶武器。而後則開始出現不同的形態,例如:觸碰對方前臂,或是握手等方式表達問候之意。握手的習慣,在不同國家則有不同的風貌。例如: * 德國人在同一個場合中,每次見面都會握手。 * 法國人則只會握第一次。 * 非洲人則會在握手之後,彈手指發出清脆的聲響。 在握手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政客式握手,也被稱為典型的美國式握手。通常是以一隻手抓住對方的手後,另一隻手再握上去,或是觸碰對方的前臂或肩膀。而這種姿勢通常會被視為不真誠,有奉承阿諛的訊息傳達。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握手時雙方手肘的角度看出端倪:1993年柯林頓出席以巴和談調停,當以國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握手時,可以觀察到拉賓在握手時手軸角度較大,直直的往前伸長,手臂呈現延伸且僵硬的姿態,以手臂的角度拉開雙方之間的距離,此時兩人距離較遠,可以從這樣的細節觀察及推測出不信任及含有敵意的訊息。 (四)'''眼神接觸''' 一般而言,眼神接觸是開啟社會互動的第一步。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眼神接觸佔超過25%;然而根據均衡互補論,眼神接觸會隨著肢體的接觸而逐漸減少。此外,眼神也擔任說話順序的控制媒介以及互動回饋的媒介。 根據 Dietze 與 Knowles 的[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16/10/15/social-attitudes-to-faces 研究](2016),視覺接觸過程和個人社會地位有關。其採取的研究方式為讓受試者盯著街拍影片,並觀察其視線停留在人臉上的時間。結果指出,下層階級的人相較於上層階級的人在眼神接觸上更多。研究者的臆測為,下層階級想要尋求他人幫助,因此會盯著他人看以尋求和他人互動已獲得幫助;上層階級則比較吝嗇,不願與他人建立互動,以避免可能的眼神支出,造成損失。 ======姿態的改變====== 在這個小節將討論姿態群的差別,亦即各種個別姿態的整合。一般而言,人們常常利用非語言的溝通來表達內在的感受,且若身體語言和言詞表達一致,則代表他們可能在內心想法和行為依一致,以下將介紹幾種不同的姿態。 (一)'''開放的姿態''': 此姿態多表示'''真誠、自信且公開'''的一面,相對於接下來會提到較為隱匿的姿態群,是較為誠實的表現。如攤開雙手,或是在他人面前解開外衣的鈕扣,這些開放性的姿態,能夠產生鼓舞他人的感受。 (二)'''防衛的姿態''': 此姿態較為保護自己身體、嘗試隱匿自我,以對抗他人入侵,例如將雙手交叉在胸前,或是手握拳頭,翹腳等等。 (三)'''評估的姿態''': 此姿態多用於處理一些苦惱的問題,例如手撐著臉頰,傾斜頭部,或抓撫下巴等動作。 (四)'''懷疑與秘密行為的姿態''': 此姿態是基於對他人談話有疑慮,卻又想隱藏自己的想法,讓人覺得他在順從他人的意見,就會有例如斜眼瞥視,觸摸鼻子或揉揉眼睛等行為的產生,而最後常做一些與目標相反的行為,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顯現自己真正的想法。 ======姿勢的種類====== (一)'''備戰的姿態''': 備戰姿態有可能具有侵略性的態度,或是不達成目標絕不放棄的實踐精神,亦或是要滿足、實現自我的人。例如雙手叉腰,身體向前移等行為,以表示自己的積極性。 (二)'''尋求信心的姿態''': 這種姿態可能會有雙手交疊,搓大拇指,或是觸碰喉嚨等動作,以尋求信心,像是在向自己保證自我的地位,也可能在傳達內心的焦慮及衝突。 (三)'''合作的姿態''': 坐在椅子邊上,或是一些較開放性的動作如將外套扣子解開,甚至是評估的姿態如手拖著臉頰,皆可能代表對事物有興趣,並願意接納他人的點子,進而達成合作的目的。 (四)'''挫折的姿態''': 挫折的情緒可能伴隨著如呼吸急促,十指交叉緊握,或是握拳,以手掩面等行為,代表了面對挫折時可能產生的防衛式攻擊姿勢,以及抒發內心的低落情緒。 (五)'''表達信心的姿態''': 有信心的人常抬頭挺胸的站直,也時常會正視他人,且會有其他動作,如將雙手指尖合起來,或是將手背後面而抬起下巴等等,展現及傳達了領導性或是優越性的信心。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Amy Cuddy 在研究中指出如果擺出自信的姿勢(身體伸展、抬頭挺胸、兩腳翹在桌上等)兩分鐘,就會讓自己更有自信,進而影響自我的表現。 (六)'''厭煩的姿態''': 如敲桌子跺腳,或是目光空洞無神的樣子,顯示對某些事物感到厭煩,可能已經喪失耐心,甚至是有焦慮的情緒產生。 ===== 社會助長 ===== [[w:社会助长|社會助長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又稱社會促進現象,指的是在簡單任務或熟練任務之情況下,若有觀察者(觀眾效應)或者有競爭者(合作者效應)在場,則會有優於獨處時表現的傾向;反例則是社會抑制,對於複雜任務或不熟練任務的情況,往往會有表現失常之傾向。這類效應在特別關注他人意見者或是有陌生觀眾的情形下特別明顯。 一八九七年,特里普里特([[w:Norman_Triplett|Norman Trip1ett]])在《美國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實驗報告,目的在於考察他人在場和競爭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他讓受試者在三種情況下騎車完成 25 英里的路程。第一種情境是單獨騎、第二種情境是讓一個人跑步伴同、第三種情境是與其他騎車人競賽。 結果表明,在單獨騎時,平均時速為 24 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時,平均時速為 31 英里;在競賽的情況下,平均時速為 32.5 英里。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社會心理學界極大的關注。而後,奧爾波特也在哈佛大學進行了一系列這方面的實驗,結果證實:一群人做同樣工作的效率比單獨一人時來得高出許多。後來更有研究發現,唯有在熟悉且簡單的活動中,群體才有助長作用,否則就是抑制作用。例如他們進行配對單字的兩種實驗。一類是易學的同義片語、另一類是難以學習的無關片語。結果顯示,在容易的工作中,群體會助長明顯的社會助長作用;但在困難的無關單字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群體帶來了抑制的成績。 弗洛伊德·奧爾波特([[w:Floyd_Henry_Allport|Floyd Henry Allport]])試圖解釋產生社會助長作用的原因: # 增強了個人被他人評價的意識,進而提高了個人的興奮水平。 # 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機會和競爭的動機。 # 減少了單調的感覺和孤獨造成的心理疲勞。 俗話「既生瑜,何生亮!」用以感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活動的內容和性質、以及個人的特質來安排環境,避免抑制作用。 ===== [[w:囚徒困境|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囚犯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最早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w:阿尔伯特·塔克|阿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 年所提出。故事內容是講述兩個囚犯同時被抓,並在警察局裡面分開偵訊,警方為了要破案,給了囚犯幾個條件: #雙方都不招供,各坐牢一年(兩人合作) #一方招供,一方不招供,招供者釋放,另一人被關十五年(一人背叛) #雙方都招供,各判十年(兩人背叛) {| class="wikitable" |甲/乙 |乙招供 |乙不招供 |- |甲招供 |十年/十年 |釋放/十五年 |- |甲不招供 |十五年/釋放 |一年/一年 |} 以上的圖表為囚徒困境的情境如下:警察抓到嫌犯甲、乙兩人,並隔離審訊,其中一人如果坦白罪刑、另一人拒絕承認,則自己可以無罪釋放,對方則重判 15 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 10 年(用坦承換取較短刑期)。兩人都不承認罪刑,則各判 1 年(因為犯罪證據明確)。 在此經典的囚徒困境下,對兩人都最有利的最佳策略應該是兩人互相合作,皆不招供而使兩人皆判一年。然而,因為選擇招供有可能因為對方不招供使得自己直接被釋放,即兩人從不招供的策略改成招供的策略,都不會因此使自己被關更久,所以兩人最後都會選擇招供。在社會現實經驗中,往往會發現自己誠心待人時,對方不一定也對自己推心置腹,極端的例子甚至有「壞人有好報,好人不長命」的狀況出現,因此在衡量策略時,人們通常會因害怕被背叛或傷害,選擇不信任對方,甚至進而同樣傷害別人,如同上述的囚徒困境一樣。 不論經濟學和心理學,都發現兩人的決策和兩人間的信任關係有關,像是兩人間有信任感,則會偏向合作,最後達成兩人都只須坐牢一年的最佳策略。而最近的研究資料顯示,當我們在評估對方可不可靠時,社會認知(social perception)會影響我們對對方的信任,我們會使用先前在「性格」單元介紹過的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來預測對方行為。當我們討論兩人賽局互動關係中,我們會發現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有兩個主要維度:個性多溫暖、好(warmth)和能力多強(Competence)。藉這兩個變因去預測對方的行為。同樣的,先前提到我們看待對方的刻板印象,其實就是在評估這兩個值,而此評估會影響我們是否會幫助他、和他合作。 ===== 重複囚犯兩難(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 阿克塞爾羅([[w:en:Robert Axelrod|Robert Axelrod]],《合作的競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的作者)在 1980 年左右,舉行了一系列的電腦競賽,讓不同程式(策略)進行重複囚犯兩難,以了解合作如何產生。結果發現由「模仿貓」(採取以牙還牙策略,即採取合作行動,然後模仿對方玩家在前一行動中所做的一切。)勝出。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一個特性成為得分高低的分水巔︰友善,即永不首先背叛。 競賽結果: 在第一輪競賽中,前 8 名均是「友善」的程式,餘下的則否。而友善的程式當中,得分最低的一個,是最不「寬容」的(一旦被背叛,就會一直背叛對方)。在第二輪競賽中,勝出者仍然是以最簡單的「以牙還牙」方式取得勝利。「友善」的規則仍然較具優勢(前 15 名中僅得第 8 名一個叫做「哈靈頓」(Harrington)的程式「不友善」,最後 15 名則只有一個「友善」程式)。而友善的程式當中,若能夠迅速回應對方的背叛,表現就會較好(《合作的競化》中稱為「可激怒性」)。接著阿克塞爾羅在競賽中加入生態角度,那就像《信任的演化》中的「多次大賽」,每個程式的「後代」數量按得分高低來增減,然後再進行競賽。電腦模擬了上千個「世代」的生態變化,結果「以牙還牙」一直領先。到第 50 代左右,排名為最後三分之一的程式基本上已經消失。由此刻開始,生存下來的程式如何取得高分就變得至關重要︰假如高分來自與其他成功的程式互動,就可以變得更加成功;但如果高分來自利用其他程式,一旦被利用的程式「絕種」,得分就會開始下跌,以致面臨同一命運。阿克塞爾羅特別提到「哈靈頓」這個例子,它是第二輪競賽前 15 位中唯一「不友善」程式,在 200 代次前,「哈靈頓」所佔的「人口比率」一直增加,因為它能夠利用其他程式。但到 200 代左右情況逆轉,當那些「失敗者」都絕種後,它便缺乏「獵物」,到第 1000 代時,「哈靈頓」滅絕。 結論: 阿克塞爾羅認為除了「友善」、「寬容」、「迅速回應背叛」三項特質外,另一個有助其成功的特質是「清晰」。因為任何試圖利用它的程式,下一步就會被背叛,「以牙還牙」不為人所利用,而且這一點很容易辨認到,因此其清晰是一大優勢。阿克塞爾羅又以戰爭時期和生態系統的例子說明,只要條件成熟,即使沒有友誼甚至遠見,合作仍有機會產生。當然,一如《信任的演化》所說,在可能犯錯或引起誤會的世界,「不信任」難以消滅。不過阿克塞爾羅的研究重要之處,在於說明了即使沒有中央管理、參與者以自身利益為目標,合作仍然有可能發展出來。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086/fullpage 參考文章]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而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單次發生的囚犯困境,和多次重複的囚犯困境結果不會一樣。 關於信任,可以參考 Nicky Case 所製作的小遊戲[https://ncase.me/trust/ The Evolution of Trust],也有吳桐、唐鳳所翻譯的中文版[https://audreyt.github.io/trust-zh-TW/ 信任的演化]。 === 印象與偏見 === ==== 印象之形成 ==== 「在印象形成的過程當中,觀察者必須將每一次所得到的零碎資訊加以組合,以便形成整體印象。」當個體首次接觸到某樣人事物時,會根據個人以往經驗對情境中的人/事/物建立印象。多數時候個體並不會在得到事物的所有資訊後才形成形象,而是會根據有限的資訊進行加工整理而形成。例如:一件物品的外觀描述及其用途;一個人的外貌、言行談吐、穿著等等。這或許就是基模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基模可以幫助人們更快速的記憶、並且延伸至推測未知的資訊。 當個體獲得更多關於某一已有印象的事物資訊時,會不停的對其印象進行修正。在印象建立的過程當中,任何負面觀感會有十足影響力,因為我們對陌生人的基模當中,往往不包含他們會有負面的舉動,因此當我們在互動的過程中接收到負面的訊息時便和我們預設的基模有所出入,而人們往往對那些與基模不同的事物印象特別深刻,所以這些負面訊息對於印象建立的影響遠大於正面的訊息。 ==== 第一印象 ==== 第一印象常是資料不足的狀況下所給定的、先入為主的看法。有許多坊間的書籍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麼為何第一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呢?這與認知失調有關。當我們對一個人有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時,心裡就已經形成一個認知的架構。往後發生的事,我們即傾向記憶符合該暨定架構的資訊,而否定不符合該架構的行為。例如:小明上次跟你借錢卻沒有按時還,這次他又來跟你借錢。此時若先前你已對小明產生了「不守信用」的第一印象,那即使他還你錢了,並且跟你說原因:他出車禍,賠錢後就沒錢還你。你仍舊會把他的原因當「藉口」,並且因為不信任而不再借錢給他。若先前的經驗告訴你小明是值得信賴的人,那麼他說的原因你就較可以接受,並且這次可能會再借他錢。 第一印象的整飭手段: : 1.'''社會樂觀論的假設''':假設和你互動或面試的人是喜歡你的,很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他們真的喜歡你。若起始便假設他人不喜歡你,則會容易表現出冷漠、防衛性行為,最終被他人拒絕。 : 2. '''給他們甜頭(drug them)''':接受者品嚐食物的第一時間是對於提供者最為順從、印象最好的時間點;神經學研究者指出只要兩個起司漢堡便可以刺激個人達到最愉快的狀態。 : 3. '''握手''':根據某些行為科學的研究,握手讓互動者感受到接納,而非排斥,逐漸減少負面的感受,強化正面情緒。 : 4. '''正面的自我描述''':對自己的描述最好是正面積極、且不謙虛的。只要自我描述是正向的,則他人便會對行動者產生正面評價,避免負面印象的出現。且正面自我表述可以產生框構(framing effects),使得別人在認知過程中產生好的記憶。 : 5. '''熱情的情緒展現''':盡量表現出對討論的興趣、多問問題。根據研究顯示,從互動者得到回饋的人,會傾向給於他人高評價、樂意參與有他們的討論,並且願意表現出樂意街藝接納他人的行為。 根據研究顯示,相貌決定了大部分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不過由個人外貌所產生的第一印象,與實際情形不一定吻合。這可能和人體感官知覺中視覺得到的資訊量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有關。然而,外表所產生的第一印象只會在一開始產生一些作用,在經過相處並且熟悉後,影響印象最重要的還是內涵,例如一個外表出色但談吐俗不可耐的人,並不會討人喜歡。 ==== 印象形成的捷徑與偏誤 ==== * 初始效應([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60/ Primacy effect]):我們常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過度影響。第一印象形成快速,例如對一個人的評價: # 勤奮、行事衝動、固執、易嫉妒→讀者對此人有好印象 # 易嫉妒、固執、行事衝動、勤奮、聰明→讀者對此人有壞印象 從以上例子可見:評價內容一樣,順序不同便會導致讀者產生不同印象,反映第一印象於閱讀前幾個名詞時已形成。 * 確認偏誤([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firmation_bias Confirmation bias]):第一印象屬於一種假說,我們會先形成假說,再尋找與假說符合的證據,做進一步的確認。因此,在既定印象形成之後,除非找到非常多證據,否則人們常忽略與第一印象不符合的資訊。例如: # 面試時遲到的員工,之後工作只要一遲到(即使非常態),老闆就會聯想到面試時也是如此。 # 面試時守時的員工,之後工作若遲到,老闆也會認為這不是常態而不追究。 * 自證式的預言([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fulfilling_prophecy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最後真的發生。人們根據印象對特定事物有所期待,而他們的行為也會不自覺地為了實現期待而有所改變,最後導致期待真的發生。例如:老師對資質好的學生有所期待,而行為上也會對此類學生較好,最後資質好的學生因為受老師幫助較多而有較好的表現。 * 個人正面偏誤(person-positivity bias):相較於此人所屬的團體,我們常會給予個人更正面的評價。 即使第一印象不一定正確或吻合事實,還是會影響以後的長期印象和彼此互動情形。所以,應徵者讓評審者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相親或赴約會時給對方有美好的第一印象,都可以讓目的成功率大大上升。這是第一印象之所以一直被強調的原因。除了天生的長相外,更要注意儀容整齊清潔和言行舉止端莊合宜,才能得到對方的好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3%BB%E5%88%97%E4%BD%8D%E7%BD%AE%E6%95%88%E5%BA%94 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又稱首因效應)===== 對別人的第一印象有較為學術的名詞[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n-slicing#:~:text=Thin%2Dslicing%20is%20a%20term,or%20narrow%20windows%2C%20of%20experience.&text=Judgments%20based%20on%20thin%2Dslicing%20can%20be%20as%20accurate%2C%20or,based%20on%20much%20more%20information. thin-slicing],我們憑著他的外表去決定,像是你和他人握手,應該要有力的握手,才代表了自信,牙齒的顏色代表了衛生習慣等等。初始效應指的是最先得到的訊息或資訊往往較後來得到的有較大的影響,又稱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作用很強,持續的時間也很長,對事物整體印象產生的作用比以後得到的訊息要大很多。通常不熟悉的人之間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較大。 初始效應的例子: *在一節課開始時所講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被記住,因此有教育心理學者提倡在課堂一開始講授較重要的內容。 *初戀會讓人更印象深刻。 *例如先告知受測者說甲是一個外向的人,後來又讓其獲得另一個資訊說甲是內向的人,71%的受試者還是認為甲是一個外向的人,因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早形成的判斷被認為是甲的本性)。不過當受試者本來就注意到第一印象不一定正確,或者第一份資訊與第二份資訊隔得比較久,那初始效應就不存在。另外,有些人會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因為現在有些公司會用社群網路去判斷要不要錄取求職者。 簡單來說,初始效應可以如下解釋:最先出現的訊息或刺激易被保留。最初的學習材料容易記憶,可能已進入長期記憶(LTM),而便於檢索。 初始效應例子詳見記憶章節,有更多深入介紹。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3%BB%E5%88%97%E4%BD%8D%E7%BD%AE%E6%95%88%E5%BA%94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與初始效應相對的現象為近因現象,又稱新近效應、時近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在近因效應裡,人們更看重最近一次與之交往的經驗,並以此作判斷,而忽略以往印象的參考價值,進而無法客觀看待問題。<br>例如,多年不見的好友,在自己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別離時的場景。<br>相對於首因效應,近因效應通常會影響彼此較熟悉的人,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偏見。例如:某人因做一件有意義的好事,人們就認為他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不好都隨之而去,從此對他另眼相看;某人風評不錯,最近犯了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以往的看法,導致風評下滑。所以,最後的印象往往是人們記憶最深刻的。綜合所謂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呢?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兩個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例如學習,由初始效應可知,對於一個新的章節或是一門新的學問,我們最先接觸到的知識會納入我們大腦的長期記憶區,以利後續的方便檢索,因此,在開始學習一個單元時,不妨先整理表格及大綱,如此,這些看起來相當複雜的資訊就會有個簡易的架構被我們的大腦牢記了,後續進行細部知識的探討時,會更容易將細節知識的藍圖進行聯繫。 而由近因效應可知,「臨時抱佛腳」的成效往往是相當良好的,將相當新穎的學習資料,納入了我們的短期記憶中,也因而導致在考試時,縱使沒有花到太多時間熟讀,我們卻常常感到對這些題目的觀念有所印象,而能夠正確作答。綜合兩個效應,我們也可以得出「中間的學習資料較不重要」的這現象,也因此,面對過於細節的知識,不妨將他排在念書時序的中間,將他輕輕的帶過即可。 =====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068 薄片擷取](thin-slicing)===== 關於「第一印象」有一個較為學術的名稱為「薄片擷取」(thin-slicing),指的是人們在有意無意之間,可以透過呈現在眼前「很少量」的資訊,在「很短的時間」內依據經驗判斷對方的行為形態或是性格。雖然在 thin-slicing 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收到很多關於對方的個人訊息,但過去的研究發現,事實上這樣簡易的判斷和我們在得到夠多資訊量後的判斷結果相符,所以 thin-slicing 的判斷可以是正確的。 Thin-slicing的概念可以套用在閃電約會上(speed dating),Marian L. Houser等學者針對閃電約會中第一印象的研究指出,幾秒鐘的對話就足夠讓參加者推測約會對是否合適。另外,雖然男性與女性在 thin-slicing 的判斷上一樣出色,但從數據可以看出,事實上女性比男性更能夠從對方釋出的少量訊息中,推敲出更為具體的特徵與性格描述。 ===== [[wikipedia:晕轮效应|月暈效應]]([[wikipedia:Halo Effect|Halo Effect]]) ===== 又稱「暈輪效應」、「光環效應」、「光暈效應」,在1920 年為心理學家[[w:愛德華·桑代克|桑代克]]所發現,是一種認知偏差,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當一個人在某些領域表現突出,眾人便以為對方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完美,月暈效應就會發生。 舉例來說,看見帥哥美女,便會認為對方個性一定很好,條件一定很出色,但外貌跟學歷、經歷、個性一點關係都沒有;或者面試官看到候選人跟自己畢業於同一所名校,就認為對方也是菁英,專業、溝通不是問題,最後選錯人。若某人一開始對某事物產生良好的印象,這個人之後便會依據這個良好的印象,傾向對此事物產生正面評價,也會較易注意到此事物其他好的特質,他日若發現這個人不好的特質時,也會因為這個正面的印象,嘗試去找理由否定掉這種發現。具體應用例如: #請名人代言,或是產品包裝和設計精美,都是月暈效應在行銷上的應用。包裝夠美,即使拆開後發現產品不怎麼樣,消費者也會覺得商品還不錯;網站設計太醜,使用者會連帶認為產品、內容不可靠。 #如果消費者對品牌的觀感不錯,在發生負面新聞時,民眾更願意給企業機會解釋。因此,一些公司平時投資企業社會責任、ESG,這些會變成潛在的印象分數,提升公司其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喜歡一個人(特別是長相好看的),會同時認為他具有其他所有好的特質,即使你對他的這些特質一無所知。 #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根據,只憑學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與之相反的刻板印象是'''[[wikipedia:Horn effect|尖角效應]](horn effect,又稱號角效應、喇叭效應)''',為一種認知偏差,讓人僅在單一因素下塑造出對他人的印象,好比長相不佳便會聯想到個性差、壞人。這月暈效應及尖角效應對人帶來的影響,都勝過傳統的刻板印象,像是年齡、種族等。 ===== 如何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 #假設和你互動的人是喜歡自己的:這屬於社會樂觀論的假設,當認為別人是喜歡自己的,第一次社會互動的表情、肢體語言的展現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很可能發生他們真的很喜歡自己的情況;反之若起始是悲觀立場,將會表現出冷漠、防衛性行為,最後導致被別人完全的拒絕。 #給予甜頭(drug them):研究顯示當接受者品嘗食物的第一時間是對於提供者最為順從、印象最好的時間點。神經學研究者指出兩個起司漢堡就可以刺激個人達到最愉快的狀態。 #和初次見面的人握手:根據行為科學的研究,握手讓互動者感到接納而不是排斥,逐漸減少負面的感受、強化正面感受。2010 年美國人力資源調查報告顯示,和他人握手的力度感能夠影響他人對你的第一個印象。 #對自己的描述建立在明確且正面的資訊,不必太謙虛:當陳述者有自信,別人也會給予正面評價,避免別人朝負面印象發展。正面自我表述也可以產生'''框構效應(framing effects)''',使得別人在認知過程中產生好的記憶。 #不要表現冷漠:盡量顯現出興趣並多問問題。根據研究顯示,若能從其他互動者那裡得到回饋,例如點頭或微笑,對對方的評價將會變,並且自己會更樂意參與討論、表現出接納他人的行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BB%E6%9D%BF%E5%8D%B0%E8%B1%A1 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月暈效應是「以偏概全」;那麼刻板印象就是「以全概偏」:'''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指基於對某個「群體」過於籠統、概括性的錯誤認知基模(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來推論「特定個人」的特質。常見的類型有性別、種族、職業的刻板印象,下文會有更多說明。 '''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是一種根據個人經驗所建構的認知訊息處理模型,用以表現個人對於特定概念或刺激的知識。由於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我們在認識新事物時,會啟動認知基模幫助我們快速處理資訊,協助迅速聚焦個人想看的、感知的,進而形成認知判斷。詳見[[w:基模 (心理學)|基模 (心理學)]]。 請注意,偏見所造成的行為是外顯的,但是為了政治正確,有些態度我們會藏在內心裡不說出來。刻板印象影響態度(偏見),進而影響行為。 我們在判斷別人時除了第一印象,還有社會教給我們的刻板印象,但只要我們跟他人的接觸越多,會使我們用更多和他的經驗來做推論。當群體中的個人具有突顯性(salience),受到特定促發(priming),或處於時間壓力、資料過於龐雜的情況下,簡單來說通常當我們無法徹底了解某個人事物時,刻板印象就容易被啟動(activate)。例如,警察因為時常面對時間壓力,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篩選資訊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是極易「產生刻板印象」的職業,例如警察在路上看到一名身穿黑衣、頭戴安全帽、行為古怪的男子,便會上前盤問,因為基於他的印象,有這種特徵的人通常都是犯罪人物。或是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名高大、身穿黑色風衣、帶著墨鏡、全身刺青、還有傷疤,我們就會認為他是黑道人物。關於突顯性與促發的說明可參考上述「基模」的連結。<br> ===== 自動化與控制化歷程(automatic vscontrolled processes)=====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刻板印象屬於自動化歷程,它對行為的影響是無意識的;相反地,控制歷程下的社會行為則來自有意識的企圖,所以我們可以隨時控制該行為,預防錯誤的發生或修正自己所犯的錯誤。刻板印象雖然會無意識地自動發生,但透過控制化歷程的幫助,我們可以防止刻板印象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行為。 ===== 形成刻板印象的認知過程 ===== 刻板印象的形成包含混為一談(lumping)與切隔(splitting),混為一談指的是忽略類別內部的差異,切隔則是誇大不同類別間的差異、突顯團體成員身分的特殊性,而這些機制的形成過程,則可分成下列三種情境: #簡化資訊以降低認知負擔:如上述所說,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因此會選擇以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和吸收資訊。而人在定義一個東西需要劃定界線,分類和認知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連結,人們容易在接收龐大資訊時,將某一分類透過概括、簡化的認知策略快速判斷訊息。 #缺乏資訊:當人們與一團體缺乏互動經驗時,便會將自身與其少數的互動經驗組織成對此團體的印象。往往這樣的認識是缺乏對團體多面項且深入的了解,可能會因以互動觀察而來的特徵、性質直接代表整個團體的屬性,而給團體貼上標籤,甚至在遇到此團體的成員或相關人即會直接貼上自己定義的標籤。 #社會學習:社會上充斥各種喜好和價值觀念,而人們認識世界的眼光必定會受這些既定的觀念影響,因此人們對其他團體或資訊的刻板印象時常從自身生活的環境文化裡習得,例如廣告媒體常常散布男女職業分配的既定角色,如醬油廣告裡負責煮飯的多是女性、母親。<br /> ===== 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人們常講出與內心真實想法背離的想法,而透過這個實驗可以來探究真實想法與實際表達的差距。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某兩個概念有高度相關時,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反之,則會因為兩者在內心的概念不一致而導致衝突,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其原理類似於先前提過的'''叫色實驗 (Stroop /Simon effects)''',對人來說要是有相衝突的資訊,為了解決衝突,會使反應時間變慢。以下舉例實驗為對種族不同是否有內隱態度的調查,首先,研究者會指導受試者看到圖片與文字時該做出的動作,分成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 1:要是看到白人或不好的形容詞按左鍵,看到黑人或好的形容詞則按右鍵。 情況 2:要是看到白人或好的形容詞請按左鍵,看到黑人或不好的形容詞按右鍵。 本測驗的發明者認為,若受試者有對種族間有偏見的[[w:內隱態度|內隱態度]]時,若他看到黑人圖片出來時,可能就會因此帶出內隱連結,像是沒能力、髒亂、貧窮等等,就會造成看到黑人以及好的形容詞時,有按右左鍵的互相衝突產生。要是他有歧視,那他對於情況 1 的反應時間就會比情況 2 久。除種族外,包括性別歧視、政策立場等等都可以應用類似的實驗去了解一個人真正的想法。 IAT 表面上是詞彙分類的作業,所以不像一般自陳量表會容易讓人得知施測目的,加上要求受試者正確且快速的作答,因此除了掩飾作業目的外,快速的反應也讓受試者沒有機會去思考作業目的,所以不像外顯測量般容易受到的意識控制,因此可測量受試者的內隱態度。 ===== 刻板印象之必要性 ===== 刻板印象是一種透過類型與定型化(Categorization)所形成的信念,不需透過深思熟慮,就可將人按照特定特質加以歸類到不同的團體中。但也由於過於簡潔的思考方式,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將過去對於某特質的印象,強加到所有具有此特質的人身上,卻忽略了個體差異。如當我們看到面惡凶煞的人時,不自覺的會想要遠離他們。雖有刻板印象,但也不是那麼具有非難性,因這是生物躲避危險的本能所致,是生物個體為了存活而有的行為。因此,人類的刻板印象並不全然是不好的,因為刻板印象是最快且經由個人經驗做出的判斷,只不過也因為沒經過太多處理,所以容易有錯誤判斷出現。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8%99%E7%B1%A4%E7%90%86%E8%AB%96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定義''' : 為美國社會學家Chambliss在美國的一小鎮觀察兩高中幫派——「the Saints」和「the Roughnecks」而發展出來的。前者的成員常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出身,後者則多是工人階級的小孩。最明顯的差異便在兩團體的成員做出犯法行為時,前者會被認為其偏差行為僅是一時荒唐,以後就會改過自新;然後者則被認為一無是處、毫無教養,因此犯罪時所面臨的下場則是被逮捕。 此理論所指出的問題意識如下 :# 誰定義偏差行為? :# 誰決定偏差行為? :# 誰來挑選哪些團體或個人做出了偏差行為? 著名研究為Rosenhan於Science中發表的一篇論文(1973)。其研究邀請八位正常的成人(三位心理學家、一位精神科醫師、一位小兒科醫師、一位畫家、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心理系研究生)假扮為精神病患。並在前往精神病院初診時,假裝自己有幻聽,然均被收容到精神病院裡,並且平均住了19天。這些實驗者在進入精神病院後就不斷進行田野,但並無任何專業醫療人員懷疑他們,只認為不斷寫字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焦慮症狀表現。然而,在Rosenhan告知有些病人是偽裝的時候,精神疾病的診斷便開始出現誤差。 此研究顯示,精神疾病的整段相當專業,但被當作偏差行為的精神疾病之界定也並不那麼客觀,反而存在一些主觀或情境因素的影響。 *'''刻板印象承諾/正面的自證式預言(stereotype promise)''' :當別人給予個體正面的標籤,同時個體也認同這樣的刻板印象,便會傾向付出更多心力以達成外界刻板印象的預期。此現象又稱為比馬龍效應(英語:Pygmalion effect)或羅森塔爾效應(英語:Rosenthal effect)。高期望會導致特定領域的績效提高。羅森塔爾和萊諾爾·F·雅各布森在他們的書中將這一想法應用於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表現,其背後的應用概念是:提高領導者對追隨者績效的期望將導致更好的追隨者績效。以下將舉幾個例子: ::1.老師給予某同學在特定科目學習能力很強的評價,該同學自信提升、投注更多時間在該科目上,後來真的表現得很好。 ::2.亞裔學生在美國普遍被貼上「數學」很好的標籤,影響亞裔學生在數學方面努力爭取好的成績表現。 *'''自殺式預言(self-defeating prophecy)''' :跟自我實現預言不同的是自殺式預言是對預測的做出反抗行為,也就是說一個預測或是論點被創造之後,個人或群體傾向不讓這件事發生,而最後在個人或群體的努力之下,這個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 ::例如:從小生長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性,有意識地反抗「女性的能力與成就比男性低」的預言,最後在某個領域中達到極高的成就。 ::這是符號互動論傳達的重要訊息,刻板印象確實可能改變接受者的鏡中自我,對他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這是我們要非常小心的地方。至於是什麼機制決定影響的類型?在此認為可能是刻板印象的強弱,因受刻板印象影響者享有資源的多寡等諸多因素皆會造成不同結果。 :要注意的是,結構和社會的影響都不是絕對的,因為中間有很多如歷史因素、個別家庭因素、環境因素隨機的因素要納入考量。 =====刻板印象並不僅限於人===== 刻板印象除了是觀測者對於某些人群過於籠統的認識,而對該類群有相應的印象之外,其實刻板印象也發生在觀測者對於某些事件或知識的建構方式過於籠統的認識,而對該事物產生相應的印象,如“對於歷史的了解”。 關於歷史,在我們的印象之中,歷史都只是被勝利者給記錄下來,而歷史所描述的重點永遠都只注重於那些擁有絕對權力的統治者們,彷彿只有那些人才能決定歷史。然而這種印象無論是直觀上還是理性上,相信在大家的眼中都是如此的覺得“肯定是錯誤的”,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我們卻被這種印象給框架著了。 對於 Russian 的人民來說,在歷史上,從 1917 年的蘇聯革命中,民主已“戰死”於革命的戰爭上,而專制取得了國家擁有權。而如果 Russian 的人民跳出正統歷史的框架,拋開歷史對於印象的塑造,而以新的面向去看待 Russian,他們可以看到,Russian 是最早廢除死刑的國家,Russian 也是最早給予女性參與投票的權利,所以 Russian 的人民是否能擁抱民主與否,還是有一定的希望存在,民主能否再次崛起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而在正常的歷史記載之中,其記載通常都會把那些歷史事件的主角們朔造成“半神”的人類,好像因為他們的出現,歷史才能如此的發生,但是如果通過野史,去看看那些偉人的事跡,其實他們也難免會有過錯或過失,他們的性格與思考方式也與正常人一樣,而並非如同“半神”那般神聖偉大,而不可靠近。 所以如果我們拋開歷史給予的刻板印象,就能得出如此不同的結果。那麼我們是否也嘗試拋開任何我們所學習到的任何事物與知識的刻板印象,如所習得的,看似無法推翻的科學理論。人類進步的關鍵可能就卡在我們既有的對於某些知識的刻板印象之中。所以刻板印象雖然能幫助我們能夠快速的認識我們周遭的事物,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貪圖“方便”而捨棄了我們對於事物了解的熱情,所以刻板印象雖然是一項很好用來省時省事的工具,但其並非萬能,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刻板印象並非僅限於“人”,也適用於“物”。 ==== 偏見與歧視 ==== ===== 偏見(prejudice)===== 指對某特定群體或是某類成員持特定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缺乏充分的事實依據,這種觀點或信念並不一定符合客觀事實或邏輯推論。偏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可以分為正面的偏見或負面的偏見。正面的偏見代表有利於被關照對象的看法;而負面的偏見代表不利於被關照對象的看法。我們時常以為不好的、負面的才叫做偏見,但事實上,以偏見的英文來看(prejudice),代表的是一種預先的判斷,在定義中這個判斷並不具有正負面之分。比如說:媽媽對小美說:「小明很調皮成績又不好,他不值得當你的朋友。」、「小華成績好又會說話,你就應該交些這樣的朋友。」兩句話分別代表了負面與正面的偏見。<br> 一般而言,這種偏見來自個體以往的個人經驗,或因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所造成的影響。學習放棄偏見,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觀察,從各個角度考量一件事或一個人。讓頭腦冷靜,傾聽他人的言論,觀察他人的行為舉止,然後客觀的分析。<br> 一般人往往會帶有偏見,如「小孩子就是調皮愛玩」、「老人就是行動力低下、思想頑固」、「外籍新娘就是要來騙錢、騙國籍的」等,其他身份或是外表也容易成為偏見的焦點:如性別、宗教、膚色等。偏見不只普及,其實也是危險的,極端的偏見可能導致對他人的傷害、甚至是剝奪他人性命,而偏見的對象也將遭受自尊心的減弱。以 2018 年底發生的「越南旅行團逃脫事件」為例,在這事件發生後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於越南旅客產生了偏見,像是外交部暫停發給越南旅行團簽證,這會導致到越南旅客因為台灣對他們的不信任感而感到自尊受到傷害,並可能造成來台觀光人數下降。抑或是台灣新聞、名嘴大肆渲染此事,進而導致台灣人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的偏見加深。 ===== 偏見的根源 ===== 社會學者認為,偏見其實很容易學習,而且孩子傾向於和父母持有相同的偏見。雖然人類可能因為生物的遺傳而行成偏見,但目前對偏見是否為「生物構成」的一部分尚未有定論。 以下我們將討論造成偏見的四個觀點: (一)我們的思考方式:'''社會認知''' 當我們將資訊分類並組合而形成「基模」時,依賴著潛藏卻不正確的判斷法則。所以,社會認知的構面都能引導我們形成負面的刻板印象,進而產生歧視。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br/>偏見的第一步是製造團體,也就是以某些特徵將某些人歸類為一個團體,再將排除在外的其他人歸類為另一個團體,導致「內團體」(in-group)與「外團體」(out-group)的形成。內團體中的團體的成員均有認同與歸屬感,並且不認同或排斥外團體。<br/>至於「內團體偏見」(in-group bias)意指以正面情緒與特別的待遇去對待內團體成員,而以負面情緒與不平等待遇去對待外團體成員,因為人們常經由對特定社會團體的認同以增加個人自尊,於是導致內團體偏見。如同 Tajfel(1974,1979,1982)與其同事在研究中所創造出的最小團體一般,縱使之前互不認識,卻在分為同一組後,比較喜歡同組成員並認為他們比較好相處。另外一個社會分類的結果是「外團體同質性」,內團體成員會認為,比起內團體成員,外團體成員間更具相似性,也就是外團體會以一種「團體」存在,模糊了個體差異。 #'''邏輯的失效'''<br/>如果有與他人辯論的經驗就能知道,要使對手改變心意是很困難的,即使是一個平時通情達裡的人,碰到他們的偏見領域時也會失去理智與忽視邏輯論證。<br/>主要有下列兩個原因:<br/> ::*'''態度的情感面,當認知涉及情緒時,將不受一般邏輯推論的限制。'''<br/> ::*'''態度的認知面,因為人們傾向於以舊的經驗作為架構,來處理標的人物的相關資訊。''' :3.'''激發刻板印象'''<br/> ::偏見在各文化中無處不在,即使你不相信或認同,它們也能影響你對於外團體成員的資訊認知處理。在 Jeff Greenberg & Tom Pyszczynski(1985)的研究中發現:<br/> :*'''過程''':讓參與者看場一個黑人與一個白人的辯論賽,在第一個情況中,黑人辯論者很明顯的居於優勢;而在第二個情況中,白人辯論者則佔上風。最後則要兩位參與者來評論辯論者的技巧,且在其中混雜一位實驗共謀,對種族做了一些批評。<br/> :*'''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忽視種族評斷,他們多認為白人與黑人的辯論技巧差不多;但是當種族性批評活化了參與者心中的種族刻板印象,他們對於黑人辯論者明顯的有較差的評價。 ::而 Devine(1989)研究「刻板印象和偏見如何影響認知處理」已有可觀的成果。 ::他的理論中提出了刻板印象認知處理模式的二階段模式: :*'''自動化處理''':接觸到適當的刺激物時,會引發記憶中對於該團體的刻板印象,是意識察覺不到的。 :*'''控制處理''':經由你的察覺,進而將浮上心頭的刻板訊息加以捨棄或忽視。 :4.'''錯覺相關(illusion correlation)''' ::我們的認知處理還會透過另一種方式來延續刻板印象思考,那就是「錯覺相關現象」。我們強烈傾向於看見那些並不存在的相關性,尤其當事件或人物顯得獨特或醒目時,「錯覺相關現象」特別容易產生。比如說,在都市的小學中,原住民的學童就是一群獨特的團體。 ::在 David Hamilton & Robert Gifford(1976)的研究中就證實了錯覺相關的存在。 ::*'''過程''':安排兩個假設性的團體:A 與 B,提供參與者 A和B 的相關正面與負面資料,然而,雖然A、B的正、負面資料比率相同,但因為有關 A 團體的資料比 B 團體多,所以就總數來說,A 團體的正負面資料是 B 團體的兩倍以上。 ::*'''結果發現''':參與者高估了 B 團體的負面次數行為,因為 B 團體的資訊較少所以突顯,加上負面行為也因較少而突顯,所以兩者之間的錯覺相關因此而產生。 :5.'''修正刻板印象的信念''' ::Renee Webber & Jennifer Crocker(1983)提出修正刻板印象三個可能的模式: :*'''簿記模式''':每一個不一致的資訊均能修正刻板印象。 :*'''轉化模式''':為回應強有力的資訊,刻板印象徹底改變。 :*'''次種類模式''':產生新生的次種類、次分類之刻板印象,以吸納不一致的資訊。 (二)賦予意義的方式:'''歸因性偏見''' :當我們遇到新的人、事、物時,通常會仰賴社會認知的「歸因歷程」,以解釋人們的行為。 :1.'''性情與情境的解釋''' ::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為人類傾向製造性情歸因,也就是將某人的行為歸因於其人格的特點所為,我們將此現象稱之為「根本歸因誤差」。而刻板印象是負面的性情歸因,Thomas Pettigrew(1979)將此稱之為「最終的歸因誤差」。當外團體成員的舉止不符合刻板印象時,我們傾向於對他們製造性情歸因,藉以維持我們的刻板印象。 :2.'''期望與曲解''' ::當外團體成員的行為剛好符合我們所預期時,會肯定甚至增強我們的刻板印象,但是若外團體成員展現預料之外的行為時,我們可能只會陷入一些歸因幻想,卻同時保持性情歸因的刻板印象。原則上,我們能對例外情形做情境歸因,譬如「那個人真的是那個樣子,只不過在這個情況下不是。」,但是卻不會改變刻板印象。 :3.'''責怪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去貶損受害者和外團體成員,認為他們是自作自受或罪有應得。在這裡我們通常給予受害者性情歸因而非情境歸因,事實上,也就是否認這種稀有的隨機事件,認為那是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以讓自己覺得心安。例如,社會常常將過錯歸諸於深夜回家而被色狼尾隨性騷擾的女性,認為是她們自己要晚上獨自回家才遭的罪,而非譴責加害者與其行為。或是日本記者伊藤詩織在公開譴責電視台社長向她下藥性侵之後,反而遭到網路攻擊,其言行也被放大檢視,認為其不符合受害者之形象。 :4.'''自證預言''' ::是一種歸因歷程,我們對待外團體成員的方式,使他們不知不覺地表現出刻板印象式行為,然後我們從中肯定並證實自己的刻板印象是無誤的。 (三)'''分配資源的方式:現實衝突理論''' :競爭是衝突與偏見的最明顯來源。現實衝突理論主張,資源有限會導致團體間產生衝突,造成偏見和歧視。因此,當時局緊張或因彼此的目標不相容而產生衝突時,偏見態度會趨於增加。 :1.'''經濟與政治競爭''' :當經濟蕭條時,弱勢族群是否遭遇到更多的暴力行為? :Carl Hovland & Rober Sears(1940)比較兩組非常不同的資料: :*'''比較''':美國南方各州 1882 年至 1930 年的棉花價格與同一時期南方的非裔美國人所受的私刑數量。 :*'''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是呈現負相關的。也就是說,當棉花價格下跌,私刑的數量就會增加。 :2.'''代罪羔羊的角色''' :「代罪羔羊理論」是指當景氣蕭條或物資不足時,人們傾向於指責與他們直接競爭稀少資源的外團體成員,但是在有些情況中,合乎邏輯的競爭者實際上並不存在。「諉過於人」意指受挫煩悶的人會傾向於攻擊不受歡迎、看得見且相對弱勢的外團體身上,將一切不滿宣洩於外團體之上。 :在 Ronald Rogers & Steven Prentice-Dunn(1981)的實驗研究中: :*'''過程''':一白人學生被指示對另一名學生施行一連串的電擊,而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故意對參與學生友善或無禮,再觀察他們電擊他人的狀況。 :*'''結果發現''':當白人學生處於憤怒狀態時,相較於對待白人,他對黑人同學會有更強的攻擊性。 (四)'''從眾行為:規範壓力''' :社會上有許多勢力會創造且維護偏見,不管是個人或團體,而從眾行為一旦進入偏見的領域,就會變得特別的危險且具有破壞性。 :1.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我們會從同儕、成人和傳播媒體等,學習到文化中的適當規範,包括刻板印象與偏見態度。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充斥刻板印象資訊、歧視行為變成規範的社會,大多數人都會因此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偏見態度與歧視行為,此稱為「制式歧視」(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或者更明確的說法是:「制式種族主義」與「制式女性主義」。 :規範性的從眾行為,往往是因為人們為了從眾,或是配合文化中優勢大眾的觀點,才懷有偏見態度與歧視行為。如同 Thomas Pettigrew(1958,1985)所說的,奴隸式地順從社會規範,是偏見的最大決定因素。 :2.'''現代種族主義''' :是偏見規範的轉變,外表看起來沒有偏見,然而心裡仍然保留他們的刻板印象觀點,以一種微妙、間接的方式來表露。 :'''偏見的起因種類:''' :;* 社會中的不平等 ::偏見因為不同群體在社會中享有的不同社會地位而滋生。社會優勢理論(social dominance theory)認為,在所有社會內,全部群體都處於一個權力體系的框架下,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個群體優越於其他群體。這個優勢群體能夠享用大部分的社會財富,而下層群體卻承受了大多數的社會責任。 ::社會學家 Hacker 曾在 1951 指出,在美國社會中最常見的偏見,是針對女性與黑人這兩種群體的偏見,社會體制則藉由這樣的偏見,促使大眾對女性和黑人相對低下的社經地位習以為常。 ;* 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偏差 ::*內群體,是指一個由具有共同特徵且對團體有歸屬感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外群體則是指內群體以外的人。 ::*內群體對於外群體的人可能會有某些特性的總括知覺,而且常是具有偏差的。 ::*內群體偏見通常係指兩種涵義: :::'''a.'''基本上人們對於自己所屬的群體都是「好的」知覺, :::'''b.'''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其他群體都是「差的」知覺。 ::Brewer 在 1979 年曾研究表示,不管是什麼性質的內群體,人們都會偏袒自己身在其中的團體。(在下面有更多的敘述) ::很多時候我們會分隊,並建立團體的象徵,就算是隨機分派,我們也會把自己當成團體中的一份子,不論是先天血緣或後天相關,人們都顯現出具有強烈的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or ingroup favoritism),我們會對團員比較好,而對團體外的人抱有敵意或減少幫助。而研究發現即便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一樣,縱使宗教時常教導與人為善,卻在助人行為變多之外同樣保有內團體偏私。此時可以理解成一個內團體是自我(self)的延伸,所以人會對自己好,同理地也就會對內團體比較好。 ::偏見的產生常常是因為沒有充分資訊,但是透過接觸與合作可以消彌敵意,透過多多交流可以使偏見趨進於無。因此,有一個實驗以夏令營中的孩童作為測試對象,將受試者分為白黃兩隊。在兩隊接觸前都會有些敵意,所以若問這兩隊間有沒有好朋友之類的問題,會發現這兩隊的隊員對對方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在經歷煮晚餐、搭帳篷等需要合作的活動後,再次調查便發現和另一隊有好朋友的比例增加。由此可知,刻板和第一印象都是很粗糙的預測,因此需要更多的接觸與資訊的暴露(exposure),據實際經驗做的判斷會更加精確。 :3.'''權威性人格與偏見''' :'''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又稱為專制人格''',最早由德國學者 Adorno 提出。權威性人格是上位者常見的特徵,是指一個人對上司百依百順,卻對下屬趾高氣揚,進而衍生為多數民族對少數民族或其他人種的偏見和歧視的社會態度(例如在美國白人對有色人種的偏見)。 :其特點是單一價值觀、較為簡單的認知系統、思考型態簡單化、重視人與人間的上下位身份關係並缺乏更進一步的思考能力。Adorno 在 1950 年提出具有權威性人格者更容易產生對外群體的敵意與偏見。 :4.'''宗教與偏見''' :由 Batson 最先從 1940~1990 中他的 38 個研究中發現,宗教的虔信程度會與偏見程度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可能會有偏見而且更加固執。但是與此同時,西方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大量研究表示,宗教與偏見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係。總結來說,宗教是否產生偏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甚至要取決於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宗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能讓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於生命的終極關懷,讓人得到心理上的安定,然而另一方面,若過於偏執或排他,就會造就偏見甚至是迫害他人。 :5.'''相符(Conformity)'''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偏見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中持續,首要條件是因為人們對偏見及其規範具有從眾性。具體來說,在某一社會內,某一群體一旦對另一群體形成了根深柢固的偏見,伴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就會在那個群體中形成一種社會規範,並不知不覺地使該群體的大多成員都遵守。佔有優勢的群體若同時成為了握有權力者,他們進而制定一系列的社會規範來穩固其既有權力,過程中就會同時會導致弱勢群體所處的情勢更為險峻。 :以男女平權為例:女權運動興起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但早期的女性卻很少挺身反抗,這是因為社會成員(包括女性)從小就接受了這種社會偏見,所以不會去反對這種習以為常的事。而掌握權力的男性也進一步的去鞏固這既有的現象,像是尊夫重道、男主外女主內視為傳統核心價值,如此一來一往便促使父權體制的出現。 :6.'''習俗支持''' :人們時常會忽略支持偏見的習俗,因為早就習慣了這種習俗,而且這些偏見也不會刻意地壓迫某群體,只是平淡地反映一種文化在現在的社會氛圍下如何對某事做出相對應的態度。 :舉例來說,電影和電視,這兩者都能具體表現和強化流行的文化偏見,有研究者曾經對美國在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節目的性別內容做過分析,發現男性地位相對於女性仍然是壓倒性的好且多,而且男性角色比女性角色起碼多出兩倍。但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早已習慣這樣的現象,所以時至今日才有人對這樣的現象做出反應。 ===== 偏見的認知根源 ===== ====== 刻板印象 ====== 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刻板印象有分為正面以及負面的觀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並不能夠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每個人從小教育的觀念以及生長環境也會影響人的觀念,當遇到類似獲相同的事情則會以自己的經歷反映在某件事上,而造成意見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 '''常見的刻板印象''' #'''性別偏見''' #'''性傾向刻板印象''' #'''地區、國家或種族刻板印象''' #'''外表刻板印象''' #'''一些對機器造型的刻板印象''' #'''喜好刻板印象''' #'''政治刻板印象''' #'''年齡刻板印象''' #'''身份或社經地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中,Bargh, Chen, & Burrows(1996)做過以下實驗: · 實驗一、受試者被呈現未進入意識的非裔美國男性照片,之後引起強大敵意 · 實驗二、在實驗一後,讓受試者跟實驗人員進行互動,最後實驗一中產生敵意的人,在活動中呈現極度不配合,且產生更深的敵意 由以上實驗可見,人們的行為可能在未認知的情況下,被刻板印象控制與影響。且這樣的刻板印象,可以在無意識(或下知覺)的狀況下被激發。 ====== 類屬化 ====== 類屬化是我們認知世界最簡便且最有效的途徑。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人分類成各種類,在解釋和回憶他們就能更加容易,可是這種簡化的認知方式卻常常形成偏見。 Tayler 等人在 1978 年曾指出,在美國社會,種族和性別是劃分人們的兩個最有力的指標,例如一個 40 歲的黑人男性地產商,住在紐澳爾良,那麼一般美國人對他所作的最簡單的概括往往是「黑人男性」,而不是「中年人」、「商人」、「南方人」。類屬化本身並非偏見,但它卻是形成偏見的基礎。像是當我們在經歷美國強大的傳播媒體淺移默化之下,縱使我們沒經歷過美國都市某些黑人地區的治安問題,但當我們在台灣遇到一個黑人時仍會出於本能地想要逃避;或是在 NBA 中大多數的球員都是黑人,因此當我們看到黑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他應該很會打球。 ====== 認知原因偏差 ====== 當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的動機時,常常會因為主觀印象的影響而發生偏差。一個最基本的歸因偏差是:我們常常主要把別人的行為視為是內在因素導致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力,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常常過度注意在他人本身,卻忽略他們的行為所在對他們造成的情境影響。 Snyder 在 1976 年曾做過一個研究指出,行為的結果也會導致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產生偏差。在實驗中他邀請一群受試者,他先把受試者分成兩群,其中一些受試者賽跑,另一些受試者則在旁觀看,賽跑結束時,研究者請旁觀的受試者對賽跑者成敗的原因做出解釋,發現他們傾向於把勝利者的勝利歸結為運氣或其他情境因素,卻把失敗者的敗因歸為個人自身因素。 ====== 情緒-代罪羔羊心理 ====== Miller 和 Bugelski 在 1948 年曾進行實驗研究發現:當人們受到重大挫折或是失意時,不會先反省,反而會歸咎於對他們造成不良結果的群體。現實衝突理論則認為偏見為當兩個團體在經爭資源時所產生的副產品,當情況不利於己方時,人們便會將自身的不幸歸咎至他人身上,對他們發怨或產生攻擊,使得在社會結構中無權無勢的群體成為代罪羔羊。例如在台灣社會中,當失業率提高時不乏就會出現怪罪移工搶走工作機會的聲音,當經濟下滑時便抱怨產業淘空,又或者在政治角力中亦可看見代罪羔羊的角色,當一場選舉結束之後,落選的政黨往往出現「抓戰犯」的聲音,要將自身的失意歸咎他人的不盡責之上。又研究顯示,具有權威性格特質者(Altemeyer, 2004)或將特定宗教信仰視為達成晉身之階者(Batson and Ventis, 1982)都傾向對外團體有較高之偏見。 ====== 偏見態度的組成 ====== 偏見是種態度,且是充滿情緒的力量。 # 情感或情緒成分:包含與態度相關的情緒類型(例如悲傷、感動)和情緒強度(例如尷尬、公開敵意)。 # 認知成分:組成態度的信念或想法有關。 # 行為成分:與個人行動有關。因為人們不僅會抱持態度及信念,也會加以付諸行動。 ====== 偏見形成的因素 ====== 1.偏見的形成可能和自尊這個概念有關,如同在自尊的段落中所介紹的,自尊主要是來自於比較,因為人們希望提高自己的自尊,因此經常會試著提高自己的程度或貶低對方的表現以獲得較好的比較結果,而貶低對方的表現這點可能就會以偏見的形式呈現,人們往往會運用偏見和歧視的方法面對其他人或是其他團體,降低對方的程度,藉此感到優越感。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威權性人格特質的人們,由於他們將自己所隸屬的群體和他人的群體劃分的很清楚,也十分重視自己的群體,因此貶低和敵視他人的現象就會比較明顯。 2.偏見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基模(簡單來說,基模就是對某個人事物既定的認知),因為使用基模可以加快自己的思考和認知速度,所以人們往往會建立起基模來認識不同的人事物,然而由於基模可能會過於簡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大量使用基模就可能會提供偏見形成的契機。 3.學得偏見: 從偏見的組成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認知成分和情感的成分,這點和態度(attitude)一樣,因此偏見和態度一樣,可以透過社會互動中的經驗獲得的。學得偏見的歷程有兩種解釋: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認同理論。 * 社會學習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learning_theory social learning theory]):行為的改變是透過社會形式的連結、增強和觀察。例如小男孩聽到他父親用粗俗的話罵弱勢團體、少數族裔,他會認為父親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而加以效仿。 * 社會認同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identity_theory social identity theory]):個體的自尊(自我價值感)有兩個部分: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社會認同是源自於團體隸屬的自尊部分。整個評價過程始於劃分內團體(個體所屬團體)和外團體(對手或其他團體)。一旦劃分了團體身分之後,人們便會形成偏袒自己的團體的態度和行為。 ====== 偏見的特質 ====== 偏見是一種群體間的社會態度,其特點在於不合事實、過分類化、先入為主、不易改變。故這種社會態度具有一些基本特徵: # 它總是在不正確的或不全面的資訊來源基礎上形成的。 # 偏見的看法和預期具有刻板印象的特點,所以偏見常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的特徵。 # 偏見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有過度類化的傾向,即過多地強調某一類對象的共性,而忽略個別差異的多樣性。 # 偏見常受第一印象左右,含有先入為主的感受和判斷,人們往往具有佔有資料和資訊不全就貿然下決斷的傾向,並且在事實的資訊輸入後仍不願意改變原來的態度。 # 偏見與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諸多社會因素有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 常見的偏見特質,基本上可以分為下列三點: # 無實證的揣測:又可稱為預先判斷(Prejudice)。係指一個人在尚未經歷詳細的調查與充分資料的掌握下,只憑自己的刻板印象或是偏見便預先對事情做出了判斷,這個判斷往往並非公正客觀的,而是由個人的喜好或看法所做出的裁決。例:當看到一名女生,便直覺地認為他的體育能力比男生差,或是認定女生應該比較擅長文科,皆屬於無實證的揣測。 # 渲染主觀想法:又可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主要是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透過極為單薄的經驗,或是少數且不具有代表性的事實與體驗,便將其擴大解釋,甚至對整個群體做出了主觀且以偏概全的結論。例:由於少數幾起原住民喝酒鬧事的新聞,輔以自己的主觀判斷,便將其擴大解釋,認定原住民就較沒教養且喜好鬧事。而認知偏誤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 選擇性接受:又可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我們產生了一個想法,即便我們自身知道這樣的想法過於片面且不夠客觀,卻傾向接受對這種想法有利的各項解釋,且排斥、忽略所有與此想法相關的有力證據,甚至對相反的證據與想法進行強力的反對。例:最近同志能否結婚的議題燃燒全臺,許多挺同的人往往會選擇接受與自己意見相同的觀點和想法,反同的陣營也會固執己見,選擇忽視挺同方的想法,這便是「選擇性接受」的實例。 偏見也可能包含對某一團體成員的期待和信念,「刻板印象」即是認為某一團體成員擁有某些相同的特徵和行為。所以刻板印象的一般性說法,就是對某一團體成員所持有的信念,因此,刻板印象是偏見最核心的部份,偏見也包含某種行為表現的傾向。 ====== 偏見與認知能力 ====== 很多人認為會形成偏見的原因,往往肇因於行為人的認知能力過低所致,而過去的心理學也支持這樣的觀點,也就是認為智商較低的人才比較會對他人形成偏見與歧視。然而最近的心理學研究中卻對此種想法提出了不一樣的論點。 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馬克‧勃蘭特(Mark J. Brandt)和新澤西學院(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NCNJ)的心理學家傑若‧克勞福德(Jarret T. Crawford)針對 5,914 位美國人進行實驗,他們在實驗過程中,依照口語表達能力(wordsum 測驗,屬於認知能力中的一種面向),將受試者分為了二十四組,並依序調查他們的心中是否存有偏見及存在著哪些偏見。結果出乎意料的,這次的實驗結果竟然顯示一個人是否具有偏見與他的認知能力並沒有可見的關聯。然而,他們同時也發現了偏見的「主題」與認知能力便有明顯的聯繫。簡單來說,我們無法從人「有沒有偏見」來判斷對方認知能力高低,但卻可以從「抱持偏見的對象」是什麼來判斷對方的認知能力。 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低認知能力者討厭自由主義者(liberalist)與非常規人士,同時他們也容易對並無自主選擇能力的族群產生譏笑與偏見,包括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等較少見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或是穆斯林等他們生活周遭少見的宗教主義,皆常常淪為他們所歧視的對象。反之,高認知能力者歧視的對象,大多是他們認定係經由「自我選擇墮落」而導致者,簡而言之,大概便是「明明可以當個努力上進的人,你卻選擇在此揮霍光陰,所以我鄙視你」的狀態。 綜而觀之,我們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偏見,而這種具有偏見的結果是無法透過提升認知能力而獲得避免的,只是隨著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的高低不同,他所抱持偏見的對象便會有所差異。 ====== 消除偏見的方法與理論 ====== 理性的溝通不一定能消除偏見,因為偏見和態度有些類似(詳見偏見態度的組成),改變態度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中央路線,另一種是感性的周遭路線(詳見慎思可能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某個人對某些人事物產生偏見時,往往代表那些人事物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所以說服他們最好的方法並不是中央路線,而應該是周遭路線(當一件事物對這個人很重要時,這個人就會越理性的思考,但反之則這個人往往會運用情感判斷,詳見慎思可能模型),無論多麼理性的告訴人們正確的知識或是勸導不要歧視都不一定會有效。 要消除偏見主要需要用感性的說服,其中一個理論便是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其中的內容包含: # 增加接觸機會:一旦有可以多接觸的機會,代表著同時可以增加溝通的次數與頻率,有效化減對立與偏見。接觸能減少偏見需具備的六個條件: #* 相互依賴。 #* 擁有平等地位。 #* 友善與非正式的人際接觸。 #* 頻繁的接觸。 #* 平等的社會規範。 #* 追求共同目標。著名研究為薛瑞夫與其同事共同進行的羅伯斯洞穴研究(Robbers Cave Experiment):此實驗對象為十一、十二歲之兒童,實驗內容為帶領這些兒童參與一奧克拉荷馬州的羅伯斯洞穴公園夏令營,並將兒童隨機分成兩組,接著以團康活動、制定兩組各自的組名與組內規章來凝聚兩組個自之向心力,當兩組內兒童都以有強烈的組別認同感與內聚力時便開始進行團體競賽,並強調需爭取優勝,此時組間的衝突與敵意油然而生,各組兒童彼此皆認為對方卑鄙、齷齰,出現各式謾罵與指控,甚至有一組燒了對方的旗幟。接著,研究者為了緩和兩組間的偏見與衝突,便設計了一些需要兩組共同合作才能達成目標的活動,例如找出儲水槽的漏洞並加以修補,經過一系列合作的活動後兩組間的敵意便明顯的降低了(Sherif, Harvey, White, Hood, and Sherif, 1961)。之後也有許多研究證實若能共享高遠的奮鬥目標,有助於降低團體間的敵意、消弭團體之間的界線(Bodenhausen, 1991; Gaertner, Mann, Dovidio, Murrell,and Pomare, 1990)。 # 給予包容:透過教育培養,不斷宣達包容與尊重的意念,可促使人們理智思考,有助化解敵對與偏見。 # 合作與互賴:彼此依賴、彼此尊重、一起學習,並且達成共同的目標。 # 消除團體間的框架:打破既存在但又看不見的藩籬,制定法律以保障弱勢族群權益,以分工讓不同團體間的成員可以互助合作,消弭團體間可能來自年齡、性別、語言、信仰、文化、黨派或價值觀不同等等的隔閡。譬如:透過不同族群的人們通婚,可以擁有共同溝通的語言,增進相互間的了解,減少彼此間的誤會與摩擦。 然而僅僅是增加兩個團體的接觸機會並不一定能夠減少歧視,還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 兩個團體的社經地位要盡量接近。 * 要注重「個人」,唯有團體中的個體真正和其他團體的成員接近相處並互相理解,才能有效的消除歧視。 ===== 歧視(discrimination)===== 由偏見的認識和態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受偏見的目標的那些否定性的消極的行為表現,通常導致不公平地對待團體目標。然而偏見與歧視不全然都是負面的態度或行為,亦有可能是對某群體的正向態度或行為表現,如:正向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即是指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產生同情心並伸手相助。 ===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英語:[[wikipedia:racial discrimination|Racial Discrimination]])是因為膚色、人種或是其他種族原因有關的歧視。受到歧視的人可能會被他人拒絕作生意、拒絕社交互動或分享資源。政府也可能進行種族歧視,可能是不成文的,也可能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的(例如種族隔離的政策),也有可能是法律執行不力或不公平的資源分配。有些司法管轄區有反歧視法,禁止政府或個人因為種族(或其他因素)歧視他人。有些政府或是法律會用肯定性行動試圖補償或克服種族歧視造成的影響。有時只是強化一些代表性不足族群的招募工作,有時則是用種族配額,有專門針對特定族群的名額。有些人反對後者的補償方式,認為是逆向歧視,歧視了在社會上佔大多數的族群。 ===== 偏見(Bias)和歧視(Discrimination)的關係 ===== # 偏見是歧視的根源,偏見這種態度經常引發歧視反應。 # 歧視是偏見的具體化和外顯化。 # 偏見和歧視密切相關,但不盡然完全相同。 # 偏見不一定必然轉化成為歧視,歧視也並非皆由偏見引發。 ===== 偏見的總結 ===== # 偏見來自於不全面或不正確的概念 # 偏見有刻板印象的特點,都是形成之後不易改變 # 偏見有過度分類化的傾向,反而會忽略個體間的差異 # 偏見常常受到第一印象所左右,包含了先入為主的感官和判斷,人們習慣在尚未有完全的資訊就藉由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而且做出判斷之後又不願意做出改變 # 偏見受到宗教、經濟、文化、教育等許許多多的社會因素所影響<br> ===== 偏見同化效果 ===== '''偏見同化理論(Biased Assimilation and Attitude Polarization)'''最早由 Lord, Ross & Lepper(1979)提出,他們主張人們對爭議性議題的'''既存態度''',即其對該議題主要掌握的知識與經驗,會影響其如何解釋、評價與此議題相關訊息。這使得人們很難毫無偏頗地處理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與不一致的訊息:當暴露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的訊息時,人們會放大其證據的強項、忽略其中的劣勢來作解釋或評價,以令人信服;暴露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不一致」的訊息時則相反。 後來,Edwards & Smith(1996)進一步釐清上述的心理歷程,指出涉及爭議性議題的訊息,人們會自動活化與既存態度相關的記憶。若發現訊息的內容與既存態度「不一致」時,會啟動額外但具特定目標的記憶搜尋,以找出能削弱不一致訊息的資料。Jerit & Barabas(2012)也發現,人們會從資訊環境中'''選擇性學習(selective learning)''',記得較多與既存態度一致的知識、較少與既存態度不一致的知識。Dursun & Kabadayi(2013)亦將偏見同化的歷程稱之為'''認知防禦機制(cognitive defense mechanism)''',認為人們會輕信與記住一致訊息,曲解與忽略不一致訊息,以維持既存態度。<br> 偏見同化理論的起源,在解釋為何人們面對爭議性議題、閱讀立場不同的訊息時,不僅沒有如公共審議觀點所認為縮小立場不同者間的差距,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極化,政策或政治方面的爭議性議題尤然。例如,Lord et al.(1979)針對死刑議題招募數量相等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皆閱讀一篇死刑「具」嚇阻效能與一篇死刑「不具」嚇阻效能的虛構文章。結果發現,實驗參與者皆認為與自己立場一致的文章寫得較好、較令人信服。更進一步,暴露於立場不同的訊息後,死刑支持者與反對者對死刑的態度差距更大、更極化,而非趨向一致。McHoskey(1995)在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 30 年後,招募於遇刺後出生的大學生參與實驗,並先調查他們對遇刺案的態度是偏向刺客獨自犯案、還是有其他共謀的陰謀論,接著閱讀支持獨自犯案與陰謀論的證據,結果,這些大學生同樣認為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證據較有說服力、對立場的態度變得更極化。此外,偏見同化理論也被用來探究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極化現象。(取自中華傳播學刊 33 期(2018/06),137-179) ===== 偏見與歧視的實驗 ===== 本實驗是由專門研究人性與道德行為領域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wikipedia:Paul Bloom|Paul Bloom]] 所做,他發現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懂得從別人的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而形成偏見。他們以六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拿分別喜歡豆子和全麥餅乾的兩個玩偶給他們選擇,小嬰兒通常較喜歡和自己有同樣口味的玩偶,而且看到另一組的玩偶被自己喜歡的玩偶欺負時,還會很開心。由此可見,我們從還沒學會說話、走路之前,就已經懂得開始將看到的人事物分為兩國,傾向對自己的同類較友善,而對不同類或陌生的對象較易產生敵意。 另外,關於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種族歧視議題,1999 年 Schulman 做了一個實驗。他請了一堆演員,將他們分成黑人和白人的組別。這些黑人和白人分別對著攝影機錄下一些關於心臟病的描述(每組內容都相同),然後請上百位醫師觀看這些影帶,當然,這些醫師並不知道這些「病患」是演員。然而結果出來,發現明明一樣的病症,醫師對白人的處遇(手術建議)或藥方都遠比對黑人來得好,來得多,而這些醫生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認為自身並沒有種族歧視的問題。這個實驗說明種族印象和文化印象早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 偏見在演化上的角色 ===== 偏見提供了人們一種快速判斷事物的模式,往往能夠幫助我們節省思考時間,使行動更有效率,也是所謂的「捷思」中的一環。假如我們完全沒有偏見的時候,我們便無法快速判斷所需面對的事物,必須等待我們對這些事物蒐集到足夠資訊後,才可以進行判斷與分析。當我們在生活中每每都需如此才能完成事物的判斷,無疑會造成我們思考效率的減緩。 回到遠古時代,人類身處危機四伏的環境裡,假設人類親眼看見一頭獅子吃人,之後便會對獅子產生一種危險的印象,其實這是一種幫助生存的本能。類推到現代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假設有某種特徵的人種經常攻擊自己的社群或是經由傳播媒體得知這種族裔的人是具有攻擊性的,自然而然的,在之後看到有這種特徵的人便會心生警惕,像是有些人會覺得黑人群聚的地區很危險。因此,「偏見」其實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我們不應因為這是自然現象而忽略了身為一個文明人應該尊重人的道理。 === 說服(persuasion)=== 說服(persuasion)意指涉及一個或多個參與活動的人,他們在固定的溝通環境限制下,參與了創造、加強、修改或消除信念、態度、意圖、動機和/或行為的過程。說服可以分為典型說服(pure persuasion)與非典型說服(borderline persuasion,又稱為邊緣型說服)。典型說服是多數人皆同意為明顯屬於說服的行為,如廣告文案、政見發表、國情咨文、預算報告等;非典型說服則是處於邊緣地帶,通常模稜兩可,並非所有人皆會同意屬於說服的行為,如在餐廳時不知道要吃什麼,看到大家都點了某一道餐點後決定也跟著點同一道餐點、發現沒有人上課戴口罩,於是自己也默默將口罩拿下來等。 說服由五大核心要建構成: <br>(1)意圖(intentionality):意圖不一定能從傳播者的訊息中判定其存在與否。 <br>(2)效果(effect):可以簡單分為成功說服與無法成功說服,但說服本身是持續性的、漸進式的過程,有時無法判斷說服的效果是否為單向。 <br>(3)自由意志與清楚意識(free will and conscious awareness):代表接收者是有意識或主動的。但許多成功的說服,便發生在接收者沒有意識到自己被說服的情境中。 <br>(4)符號/象徵行為(symbolic action):著眼於說服的手法(means)。 <br>(5)對象(interpersonal vs. intrapersonal):說服的對象不一定要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 說服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眾多,如: <br>1.語文(verbal) <br>2.非語文(nonverbal) <br>3.文化(context) <br>4.情境(context):決定說服過程的發展,包括: * 時間(同步或非同步) * 媒介(口語或影音) * 社會文化(直接了當或迂迴暗示) * 不同語文線索的比例(圖像多或文字多) * 線性(雙向互動或單向互動) * 目的(自我呈現?關係發展?工具性?) 耶魯大學在 1940 年代晚期大量進行相關研究,探討決定說服效果的溝通者、溝通內容和接收者的特徵<ref>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Hovland et al., 1953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54-05952-000</ref>。研究持續多年,發現許多有趣現象,然而,每一種研究結果似乎都建立在特定條件之上,只衍生出少數通則。從 1980 年代開始,對於兩種認知處理模式自動化與控制模式的興趣推動了分析說服溝通的整合架構(Chen & Chaiken, 1999; Petty & Wegener, 1999)。此外,研究態度的心理學家,將說服的策略分為中央說服路徑和周邊說服路徑<ref>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Petty & Cacioppo, 1986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1-4612-4964-1_1</ref>,大致上分別代表透過內容論述來說服和透過表面線索來說服的差別 。 ===== 訊息來源 ===== 影響訊息來源的品質包含可信度與討人喜歡的程度。訊息的可信度(credibility)越高,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大<ref> Persuasion: Theory and research. O’Keefe, 1990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0-97697-000</ref>,來自所信賴的人物或專家的訊息往往是高可信度的。訊息的討人喜歡程度(likability)越高,越能使人接受<ref>On the orienting value of attitudes: Attitude accessibi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an object's attraction of visual attention. Roskos,Ewoldsen & Fazio, 1992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2-41829-001</ref>,來自所仰慕的人的訊息往往討人喜歡程度是高的。 ===== 訊息內容 ===== 訊息內容的組織、訊息提供順序與訴求方法等,都將對訊息對象的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 ====== 慎思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 心理學家Rechard Petty和John Cacioppo(1979)提出慎思可能性模型(elaborate likelihood model),又稱詳盡可能性模型、精細可能性模型、推敲可能性模型。意謂面對接收資訊時由於「動機」以及「能力」的不同導致不同的慎思、推敲程度,因而對資訊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影響人們思考事情及做決定的態度,也影響人們蒐集資訊及對消息來源評估的程度。 '''途徑理論''' 推敲可能性模型認為信息處理的兩種極端方式為中心途徑(中央路徑、中樞路徑或核心途徑)以及周邊途徑(邊陲路徑、邊緣路徑或外圍路徑) 1.'''中央路徑'''(central route):如果處於高慎思的一端(願意且能夠深入思考),就會依循中央路徑接受說服;中央路徑是——「針對問題本身」,指建立在論理邏輯,著重提供事實和證據,來達成改變對方態度的目的。 2.'''周邊路徑'''(peripheral route):如果處於低慎思的一端(不願意或無法深入思考),就會依循周邊路徑(peripheral route)接受說服,周邊路徑是——「避開問題本質」,指著重情感訴求,而非講述道理或論理邏輯,容易被表觀特徵(如說客的可信度與專業程度)所說服。 '''途徑選擇''':當涉入程度(Involvement)高時,處理資訊時傾向於採用中央路徑的模式,亦即根據資訊的內容,經過審慎思考之後做出決策。因此涉入程度高者因為認知的改變,而產生了信念與態度改變,最後導致行為改變。而當涉入程度低時,則會傾向於根據事物的周邊屬性與外在線索進行資訊處理。因此涉入程度低者信念改變後,先改變了行為,最後才導致態度的轉變。 以商業廣告為例,消費者在看到廣告時,有中央途徑或周邊路徑可以改變對於產品的態度。 1.中央路徑:當消費者對產品的動機或能力都較高或是本身知識水平較高,傾向理性思考時,容易藉由深入了解這項產品或品牌的資訊,因而改變行為模式或是態度,廣告業者可以選擇讓消費者依循中央路徑接受說服。例如:一般人對於買車較不容易衝動消費,消費者本身經濟水平也高,因此大多數的人會主動去搜集不同的車種的資訊,或是上官網了解,這時官網的廣告就容易讓消費者依循中央路徑接受說服。 2.周邊路徑:當消費者本身對產品本身的動機或能力不高,而只是被動的接收關於產品的廣告消息時,廣告業者可以選擇讓消費者依循周邊路徑接受說服。例如,市面上的運動品牌大都會找代言人。由於消費者對於每個品牌不太會主動去比較不同布料、鞋底的差異,就算業者在廣告中揭露這些消息,可能效果都不及請一位人氣球星穿上這些球衣跟球鞋。此時消費者是因自己喜愛的球星而改變對於品牌的態度及消費行為,就是依循周邊路徑被廣告說服。 而影響動機和能力的因素包括消費者對於廣告流程的掌握程度、需求、身處的環境、引發的情緒、知識水平。消費者對於一本型錄或傳單的掌握程度較一則十秒的電視廣告高,此時就更容易依循中央途徑。對於產品的需求越高,改變行為或態度的動機就越強。例如一般人對於高價珠寶的需求極低,改變行為或態度的動機就也很低。身處的環境則決定了消費者容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電影正片放映前的廣告能容易讓觀眾全神投入廣告內容。引發的情緒如果是能讓消費者主動思考的話,就容易引發消費者依循中央路徑被說服。如果廣告的內容具高度專業性或高知識性,那知識水平較低的觀眾則很難理解廣告想要傳達的內容或態度。 ====== 單面論證與雙面論證 ====== 當訊息牽涉到爭議未決的課題時,傳播者可以提供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單面論證(one-side argument),也可以同時呈現關於問題利弊得失的雙面論證(two-side argument)。如果說服者與被說服者的看法一致時,使用單面論證的效果較好,因為能強化對方對於此議題或事項的看法。反之,當說服者與被說服者的看法不一致時,雙面論證對個人態度的影響力大於單面論證(O’Keefe,1990)。因為從與對方相同的看法及角度切入,較有機會瓦解對方對於此議題的武裝,而同時也能避免被說服者有一種說服者只是單純想要改變對方的態度或接受自己的想法的感覺。另外,對於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進行雙面論證的效果比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人進行雙面論證好。而單面論證及雙面論證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行銷、管理、諮商、輔導等多方面。 ====== 初始效應與時近效應 ====== 若傳播者提供雙面論證的訊息,並試圖使正面訊息產生影響,就應該注意提供資料的時間順序,以達成說服的效果。假若正、反面訊息在時間上接連著提供,應該先提供正面訊息後在提供反面訊息,以利於正面資料產生初始效應;假若正、反面訊息提供的時間相隔很長,應先提供反面訊息後在提供正面訊息,以利正面訊息產生時近效應。選擇的自由提供具有選擇的自由的訊息內容,通常較容易被人接受。 ===== 收訊者的個人因素 ===== 收訊者的能力、人格、動機、興趣、態度等之不同,也會影響到傳播訊息內容或傳播方法的有效性,並與訊息來源、訊息內容產生交互作用。個人既存且根深蒂固的態度少有改變的可能(Zuwerink & Devine, 1996);若個人的觀點與訊息格格不入,則個人的信念難以改變(Edwards & Smith, 1996);若個人收到預警訊息,知道有人即將設法改變自己的態度,則將減弱訊息效。 ===== 中央說服路徑(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 意指當人們有動機、也有能力仔細理解訊息時,便較能夠專注於訊息內容的邏輯論述,認真分析論證的有效性與合理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判斷」。當個人可以對說服訊息深思熟慮時,就會遵循說服的中央途徑。許多研究主張,費力思考可以說明中央途徑的說服,在其中一項研究裡,每一位參與者閱讀有關爭議性議題的溝通內容,並且對每一論點寫下一句話,代表自己的反應。 ===== 周邊說服路徑(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則指當人們缺乏動機、或缺乏能力注意訊息內容時,便難以專注理解訊息內容的論述,而容易轉而採用各種表面線索,來決定是否接受訊息的觀點,例如文章或演說的長度、作者的身分、權威程度、甚至外貌的吸引力。如何才能得到更中立客觀的資訊?當閱聽者缺乏了解動機(可能認為該議題沒有切身相關,並不特別感興趣)、或是一時沒有能力注意(可能正在分心思考其他事情),便可能落入周邊說服路徑的影響。此時各種表面線索都可能影響閱聽者對文章可信度的判斷,包括轉貼者是誰、文章的長度和美觀度、甚至回應留言的多寡。可想而知,我們不難想見這樣的情況在使用 Facebook. 時發生,畢竟大部分的人都很可能在上社群網站時一心多用。因此,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對自己在接收資訊上的理性判斷能力深具信心,或許現在是個自我檢視的好時機。」如果你真的有把前面的引述看完,我相信,光是以這個引述的長度,您至少就具有「理性判斷」的態度了。 === 社會影響 === 關於社會心理學,另一主題是別人的存在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人在社會中與其置身的團體有著相互作用,而「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即是個人的認知或行為會受到與自己存在的團體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在這個段落,我們會來討論不同層次的社會影響,依據個體所承受的壓力,其效果可由弱至強分為五個層次:覺醒、接受、從眾、順從、服從。 探討社會性影響的方式有兩種: 一、影響者特質與影響因素觀點(Trait-factor Perspective),旨在探討溝通訊息來源、訊息或溝通管道,與訊息接受者三類因素的社會影響效果。 二、影響的主動力觀點(Dynamic Independence Perspective),如研究溝通、決策、領導、化解矛盾或衝突等事件時,基於所有相關人員都是社會性影響者,也是被影響者,因此著重在為完成目標,而相互影響的過程。被影響者會根據目標的重要性與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衡量被控制資源的價值,如此所形成的知覺或印象,決定社會性影響的大小。由於當事人為合作或共事所付出的有形無形代價,會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變化,雙方的相互影響作用或行為也不斷變化,因此以動力學觀點探討。 ==== 覺醒(arousal) ==== 在心理學中,覺醒指的是生理狀態上清醒和專注的狀態,覺醒主要是受到大腦中的網狀活化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所控制。而 RAS 和我們的覺醒程度會受到許多事物的影響,除了飲食外,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如因為他人的在場改變大腦中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血清素、多巴胺、乙醯膽鹼等等。舉例而言,若解一道題目時,有人在旁邊盯著你寫算式,一般來說可能會有些緊張,而緊張感會增加 RAS 的活動、讓人覺醒。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反而可能會因為他人的在場,而使的腦中一片空白,那便是因為他們覺醒的程度太高,反而導致表現能力下降。 ==== 接受(acceptance)==== 接受,所指的便是對於一件事物或是情況的同意。在社會影響的討論中,主要是著重於對於他人各種明示或暗示的接受。我們可以了解此層級比起單純因為他人在場的覺醒,有更進一步與他人的互動。 個人改變主意並接受別人當面請求的一種社會性影響,如討好行為(Ingratiation)研究指出,適度的討好別人或自我貶抑(Self-deprecation)可增加他人的好感,並接受個人的請求,這種社會影響的效果可能與面子的維持(Impression Management)有關。研究也顯示先提出小要求,等對方接受後再提大要求,可能受第一次同意後的自我知覺影響,對方再接受的可能性較高,這就是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不過如果先提出不可能被接受的要求,等對方拒絕之後,馬上再提小一點的要求,可能基於相互讓步的原則,此類Door-in-the-face Technique也會有很好的社會影響效果。 ==== 從眾(conformity)==== ===== 定義 ===== 從眾是指個人或群體中的少數在想像或者真實存在的群體壓力下,放棄原有態度,改變自己的意見或行為。然而此種改變並不是基於團體或其他人提出的請求,而是個人自動遵循團體內與多數人一致的態度或行為。以聽歌為例,若喜歡歌手周杰倫是因為朋友圈會討論,而不一起討論者會被取笑,那便是從眾效應;反而言之,若只是因為欣賞他的歌,便不是從眾效應。 ===== 從眾的原因 ===== 從眾行為的產生,大致分為三種原因 # 訊息性需求:人皆有知道正確訊息的需求。個人為了免於錯誤的資訊而選擇做出與多數人一致的判斷。 # 規範性需求:被同儕接受的需要。當個體態度與群體不一致時,個體會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此時從眾行為就是一種降低衝突、增加歸屬感的手段。 # 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包含自動化的社會影響與無意識的模仿行為(抖腳、摸臉),屬於 system I。 <ref>藍佩嘉(2018)。社會心理學,<團體歷程(1)>講義。</ref> 簡單介紹原因的話,從眾是一種受到社會或團體規範的壓力影響,人們因為不想違反社會規範所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而社會規範之所以如此具有影響力主要是因為 #我們在人際關係的章節有提到,當兩個人在個性、態度、想法上越接近時,越有可能成為朋友,因此人們往往會希望獲得更多人的認同,這時候社會規範由於是許多人一起遵守的行為守則,為了和大家有較為相似的行為,從眾這個現象便應運而生。 #人們通常會學習到「對」的事就是好的,然而判斷是非的標準卻又是另一個概念,而我們在社會規範的段落會介紹到社會規範像是一種社會上大部分的人的一種價值判斷,由於社會規範是社會上多數人所遵從的,所以往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人們常常參考社會規範作為行為守則。 #從眾也可以讓一個人產生對其所從眾的團體產生歸屬感,在社會學上,規範具有分類各個團體的功能,而遵守一個團體的規範是證明人們屬於某個團體的條件,因此當一個人對某個團體有極強的認同感時,就會去遵循該團體的社會規範,造成從眾的現象。 #當一個人違反社會規範時,往往會受到不利的影響,為了避免這些負面的後果,人們就會盡量從眾。 詳細也可分為下述群體因素、情境因素跟個人因素三大類。 ======群體因素 ====== '''a.團體一致性:''' 當個體與所屬的團體為強聯繫,團員彼此關係緊密,向心力越高,個體感受到的團體壓力也越強烈,因此為了避免被當作特異分子或被群體排除,從眾行為傾向也隨之增加。 當團體成員意見或行為一致性很高時,個體從眾的機率也較大。但若是此時出現了一位異議者,就可以大幅降低其他人所面臨的團體壓力,使其他人敢於與群體對立。而且不論這位異議者的選擇多麼荒謬,或異議者在團體中的地位高低、受不受歡迎以及其他人格特質等,都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b.團體大小:報酬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 凝聚力會隨著團體人數增加而下降,而較不容易表現從眾行為。 在阿希從眾(下方會提及實驗相關內容)的後續實驗改變了團體的大小,團體從兩人到十六人(含真被試本身),分別測試受試者從眾的次數,結果得出:在五人以下的情況,隨著人數增加,受試者平均從眾的次數也會增加。但若繼續增加人數,平均從眾次數卻不會繼續增加。因此亞許認為,在假被試人員(樁腳)為 3~4 人(即團體大小 4~5 人)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從眾。這或許是因為在這種明顯錯誤的情況下,假被試人數過多反而越容易露出破綻,因此增加人數無法增加實驗效果。然而上面結論畢竟不合乎真實生活情境,並且團體也是在非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冒充群體」<ref>(Petarovski,1979;Andeleawa,1980)</ref>,因此米爾葛蘭等人<ref>(Milgaram,et al.,1969)</ref>便提出質疑,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持某意見的人數越多,採取某行動的人數越多,所形成的社會壓力就越大,越容易使個體發生從眾行為。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團體大小對於從眾行為的影響也有「報酬遞減效應(diminishing returns)」,如果將社會行動者當作燈泡,當燈泡從兩個變成四個時,對空間照明的影響明顯可見,但從十個到十二個,效果不像原本明顯。也就是說,社會行動者在人數少的小團體中,若作出不同的決定會受到的壓力和異樣眼光的強度較強,但在大團體裡,即使稍有不同也不一定會被注意到。 ======情境因素與社會網絡 ====== '''a.訊息模糊程度:''' 當情境模糊,個體無法準確判斷何種選擇才是正確時(如下述謝里夫游動錯覺實驗 autokinetic effect),從眾的情形就會大幅提高,這可能是因為當資訊很少時,「周遭眾人的行為反應」這個資訊在人們判斷事情時所考慮的因素之中佔了比較大的比例,導致做出從眾決定的可能性較高,而當資訊較為充足時,「周遭眾人的行為反應」所佔的考慮因素比例比降低,就較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例如:當一群人從火車上的一個車廂往一個方向一直移動,其他的乘客或許就有可能因為擔心前面車廂發生了甚麼危險的事,而跟著一起從眾行動。但若車掌廣播前面的車廂指是停電導致旅客移動,其他的乘客就大概不會有從眾行為的發生。 '''b.對所判斷事物的熟悉度:''' 人們面對自己熟悉的題材時,對自己的選擇判斷有較大的自信心,因此會減低從眾的可能性;而在面臨不熟悉的題材時,對自己判斷較沒有信心,因此傾向從眾。 '''c.行為的公開性:''' 在阿希實驗中,真被試必須公開說出自己的判斷,若其他條件皆不變,但真被試改採私下(或匿名)回答,則此時從眾的比例會大幅降低,這是因為匿名的情境降低了團體壓力,不需要擔心因為選擇與多數人不一致而遭受非議。 '''d.權威人士的影響:''' 人們傾向於聽從權威者的意見,儘管這些威權者只佔整個團體的少數人。因此當權威者在團體內擁有很強的影響力時,就算人們十分堅定於自己的意見,還是有可能發生從眾行為,進而追尋這些權威者。可能是因為權威者多被認為比較優秀,其判斷較容易受人信賴,而這些人又在社會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容易被人重視,也因為少數人的聲音如果真的被大眾所聽見的話,經常會受到許多的檢視和關注,提高這些意見的影響力。不過由於沒有團體大小這個因素的加乘效果,少數影響從眾往往較少出現,而效果可能也不會太強。 '''e.共同經驗(Shared Experience):''' 「你只想去一場人爆多的演唱會。」<br> 人們不一定每次都會選擇自己最愛的。有時出於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經驗,或為了要與團體間有共同話題,你會願意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一部你其實不那麼喜歡的電影。 '''f.焦點(Focal Point):''' 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人們會容易被特別或者突出的徵兆吸引,而做出與個人喜好不相關的選擇。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詢問學生:「在不知道彼此選擇的情況下,假設明天你要在紐約跟一個陌生人見面,你會選擇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結果絕大多數人都回答,「中午在紐約中央車站」。其實也可以約在自己喜歡咖啡廳,不過車站是明顯的地標,能降低找不到人的風險。 ======個人因素 ====== '''a.人格特質:''' 研究顯示智力較低、自信心不足、易焦慮以及需要得到社會讚譽的人有較大的從眾性。 '''b.社會地位:''' 中等社會地位者,比社會地位高或低的人容易表現從眾行為<ref>(Driskell, Mullen, 1990)</ref>。 '''c.文化差異:''' 文化是影響遵循的另一因素。證據顯示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社會化過程,對遵循傾向有重大影響。不同民族、國家的從眾傾向不同,個人主義文化重視獨立自主及強調個人的自我認同,集體主義文化則強調社會共同價值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在集體文化中成長的人高度重視傳統,也在意和別人的關係以及社會的規範與標準<ref>(Hofstede, 2001; Markus & fayama, 1991; Triandis,1995)</ref>,這使得他們更加傾向遵循,因為團體壓力較大。一研究在回顧了一百三十三個模仿艾許研究模式的實驗後,發現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的人們確實比在個人主義社會中者容易遵循大眾<ref>(Bond & Simith,1996)</ref>。當然,遵循的程度會受團體大小的影響。<br> '''d.其他:''' # 問題的重要程度:牽涉到金錢與自尊,例如:答對問題就有錢可拿,因此很在乎答案的正確性而改變答案。自尊部分則是與個人與團體成員間的關係有關,越在意團體對自己的評價,從眾傾向越強。 # 對規範的注意程度(activating norms):例如先以「在校園裡喝酒很酷」的論述觸發(prime)新生,則在活動中他們會喝比平常更多的酒。 # 同伴的關係(pluralistic ignorance)多數人的無知。如果多數人處於唔知,會讓更多人無知。 這些其他因素皆會引響個人的從眾行為。 ===== 從眾的機制 ===== 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人在真實或現象上群體壓力下改變其行為或信念,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在沒有群體壓力時,個體並不會做這個行為。群體的壓力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含糊的,也就是所謂的“真實的”或“想象的”。明確的壓力是指,如果個體不從眾,群體會採取威脅或懲罰等進一步的行為;含糊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指的是,個體認為如果他不從眾的話,群體可能會懲罰他,即使羣體實際上並沒有威脅或懲罰他。 克拉奇菲爾德研究了在行政職位上一些商業者和軍事人員的從眾行為。他發現,一般來説經常從眾的人智力較差,缺乏領導能力,有較高的自卑感;而那些有較多專制獨裁特性的人常常不從眾。克拉奇菲爾德描述從眾者具有較少的自我力量,較少忍耐自己衝動的能力以及忍耐模糊性的能力,不願意接受責任和委託,較少自省,較少創造性,而具有較多的偏見。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有偏見的個體比不具有偏見的個體更容易從眾。 ===== 從眾的表現形式 ===== 既然是在遭受群體壓力下產生的反應,其心理上未必是認同的,因此從眾又可依據深度分為三類: (1)口服心不服的從眾(public conformity):外在、表面的,從眾的深度較淺,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可這樣的行為,但是屈於外界壓力只好表現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但內心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算是一種「順從」。 (2)心服口服的從眾(private acceptance):內在的,又稱為接受,是指個體除了行為上的從眾,還發生了信念上的改變,由衷地認為群體的意見是正確的。即真的改變內心的想法和偏好。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審美觀一直在改變。 (3) 完全隨波逐流從眾(go with flow):無法分辨心不服或口不服,完全跟隨大流,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意識,常見於中學生的吸菸問題上,主要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與責罵。 也有社會心理學家將可能導致從眾的三種力量分為: #資訊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的歷程,即個人希望自己是正確的,而且想要了解在既存情境中適宜的行爲方式。 #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的歷程,即個人希望被他人所喜歡、接納及稱讚。 ===== 從眾行為的實驗研究 ===== ====== 謝里夫(Sherif, 1935)自動運動效果 ====== 謝里夫是最早利用游動錯覺(autokinetic effect)([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autokinetic-effect autokinetic effect])進行從眾研究實驗的人,所謂游動錯覺是指,在黑暗的環境中,人盯著一固定不動的光點看久之後,人眼球會不自主地顫動,因而產生視錯覺,使人誤以為光點在前後左右移動。 謝里夫的實驗讓受試者從暗室中凝視遠處的固定光點,等視錯覺發生後,請受試者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此實驗有兩個基本假設: (1)每個人都會產生游動錯覺。 (2)受試者並不清楚眼球顫動與光點游動距離間之關係,以致無法精準判斷光點游動的距離,只能靠猜測。 實驗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單獨估計距離時,不同人間的判斷差異極大,答案從幾吋到幾呎都有,但是當研究者在人群中置入一實驗助手,當實驗助手以肯定的口吻回答出一個答案之後,經過幾次的循環,所有受試者的答案都變得十分接近。 這是因為在信息模糊的情境下,單獨參與實驗的受試者沒有其他答案可以參考,只好建立自己的判斷系統,而此系統因人而異,不同人間可能差異極大;而當有受試者先建立了判斷系統,其他受試者會由於對自己的判斷沒有把握,害怕自己的答案是錯的,便選擇參考其他人的答案,進而產生了從眾效應。 ====== 阿希(Asch, 1951, 1955)實驗 ====== 上述謝里夫實驗得出在信息不足情境下人們會產生從眾行為,聽起來很合理,那在答案明確的情況下呢?人們是否就能夠堅持自己的判斷?如果你這麼認為,下述阿希從眾實驗的結果或許令你感到訝異。 1951 年時史丹佛大學斯沃斯摩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所羅門·阿希(Solomon Eliot Asch)進行了從眾的實驗,實驗參與對象為三所來自不同大學總計 123 名的男學生。 在阿希的實驗中,共有七名受試者,然而有六名是假被試,而真被試被告知他所參與的是個知覺判斷的實驗,並且總是被安排在倒數第二個回答。實驗內容是要受試者判斷 ABC 三條不同長度的比較線段何者與標準線段等長。 此判斷實驗進行好幾回合,在前幾回合中假被試均做出正確的回答,但自第某一回合開始,前五個假被試皆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實驗結果發現所有受試者中大約有四分之三會發生從眾行為,選擇明顯錯誤的答案,而所有真被試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發生從眾。 後續阿希還嘗試改變實驗變因,像是加入第二位真實受試者、以書面而非直接作答的方式作答、改變群體大小等方式。發現當團體規模改變、團體內部意見不一致時,對於受試者的壓力也會相應減輕,使其從眾性降低。 阿希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於社會壓力會讓步是因為透過附和別人的意見,我們可以得到正面的回饋跟感受,一方面也避免接收到負面的回饋。 在線段實驗中,被問及哪個線段較長時,如果團體其他人都回答很明顯是錯誤的答案,受試者仍可能會從眾也回答錯誤答案;而在團體規模上,Asch 認為 4~5 人是最可能發生從眾的行為;不過,Milgram 指出真實情況下,支持某意見的聲量越大,越可能發生從眾行為才對。這是這個實驗的不同看法的補充。 艾許的實驗使得研究者想要找出眾口鑠金的原因。神經影像的資料顯示「人云亦云」會使得腦部產生較為快樂的反應。有一研究要求參與者判斷一堆臉孔的吸引力,當參與者知道自己的評判和大家不同時,腦中與酬賞有關的兩個神經結構 ——依核(nucleus accumbens)與腹頂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就會變得較不活躍,而與偵測錯誤相關的腦區就有較大的反應。偏離眾人反應,不但使參與者在實驗當時不悅以及感覺自己判斷錯誤,也使他們以後有機會就會改變自己原先對臉孔評價的決定。<br> ====== Janis(Irving Janis)的「團體迷思」概念 ======   Janis 則是透過許多歷史事件的分析提出'''「團體迷思」(Groupthink)'''的概念,在這情況下,成員會努力追求團隊的和諧共識,大家有一股莫名的自信與凝聚力,而內心小警察(她稱之為 mindguard)也會不斷自我審查,團隊因而缺乏客觀的分析與角度。舉例來說,在歷史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家都有個目標一致的外部敵人(e.g. 蘇俄),所以才會服從不人道的制度,這即是 Janis 所稱前置因素中的「外部威脅」,也進而促成團體內部「高度凝聚力」;在這樣情況下,所有原先不被允許的行為都轉而能夠透過「集體合理化」來證成其正當性,也當然就對群體道德不疑有他。此外,當有「異議者」出現時,打破了集體盲思的決策,但眾人卻難以思忖這個制度的缺漏,反而非常有可能將異議者排出於團體之外(維繫制度的正當性與不可質疑性),即「對異議者施加壓力」。大家對這樣的制度深信不疑,也是種團體過分自信的展現。   一般而言,'''邪教(Cult)'''是較為人熟悉的實例。古今中外不乏著名案例,其中最慘烈的當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8A%E6%96%AF%E9%8E%AE 瓊斯鎮事件]」。「瓊斯鎮事件」是除了911事件之外,'''美國史上第二嚴重的非自然死亡,造成共908人死亡,其中包含了276位兒童。'''   創始人吉姆瓊斯積極從事社會服務,他設置各種福利機構等等,使人民聖殿教廣受市井小民愛戴,其中大多信徒是非裔美國人,他們長期飽受白人不平等的欺壓,而瓊斯這時的救濟行為,也確實讓他們找到了救贖以及強烈的歸屬感。後來,瓊斯透過情報,搶先得知了有媒體將對人民聖殿教進行深入報導,而且報導內容揭露了教會內部的惡行。瓊斯認為報導若出,很有可能引來政府關注,於是瓊斯和南美蓋亞那政府簽訂了叢林深處一片土地的長期租約,將信徒運送過去,並把這座小鎮稱為「瓊斯鎮」。   儘管如此,根據一名倖存者描述瓊斯鎮的生活,她說,「我們會聚在一起,人們會聊天、唱歌。那是個神聖的時光和空間,我們彷彿忘記有另一個世界存在。」另一位年輕人則說「無論怎樣我也不想回到美國。我愛這個地方。」   媒體對人民聖殿教的負面報導,在美國本土引起軒然大波。因此,一名美國國會議員里奧·瑞恩組織了一個調查團前往瓊斯鎮。在那裡,議員陸續找了約許多信徒談話,但聽到的回答都是十分快樂正向的答覆。就在議員感到放心之際,他與同行記者卻陸續收到鎮民以紙條的方式發出求救訊息。瓊斯表面上沒有反對鎮民離開的願望,然而就在議員一行人準備帶著這些鎮民一同搭飛機離開時,瓊斯私下派去的槍手卻在機場射殺了包含議員在內的五人。   隨後,瓊斯要求鎮民服下氰化物自殺,不從者也會被護衛隊持槍脅迫服毒。他把全村自殺的過程全程錄音下來,錄音片段中他對信徒說著:「拜託大家有尊嚴地死去,.........我們不是自殺,我們是以革命式的自殺進行抗議,抗議這個不人道的世界」最終,瓊斯也在自己的辦公室內舉槍自盡。   從上述可以窺見,在瓊斯鎮事件中,吉姆瓊斯亦會塑造外部敵人(美國政府、資本主義等),促進團體內的高凝聚力,信眾即便是被要求付出高額的金錢、甚至是被性侵,都仍深信著教主瓊斯,直至踏上無法挽回的道路。 ===== Milgram 判斷聲音長短的實驗 ===== 在實驗中,受試者會被帶到有六個房間的實驗場所,並安排在第 6 號的房間。房間內有耳機,受試者會透過耳機聽到兩次短暫的聲響,再聽到前五位受試者的答案後被要求判斷哪一聲較長。在三十次的實驗中,受試者會聽到十六次一致錯誤的答案,目的是為了瞭解受試者是否會屈從於社會壓力而給出錯誤答案,而實驗結果也顯示有 62%的受試者會選擇從眾。 即使 Milgram 加上飛行安全的情境,也就是跟受試者說表明他所提供的答案將會成為給設計飛機導航的數據,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舊會有一半的受試者選擇從眾而給出錯誤的答案。 再另一個情境中,受試者可以不用公開說出自己的答案,轉而寫在紙上,透過減少受試者壓力的情境設計探討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決策,雖然結果是給出錯誤答案的比例會降低,但依舊有一定比例會選擇從眾(50%)。Milgram 還設計了另一個「指責情境」,一及在受是者題出和多數人不同的意見時,就會出現指責受試者的聲音,結果顯示約有 75%受試者從眾。 有趣的是,當 Milgram 將自己的實驗轉移到不同的群體(挪威人與法國人),發現在不同的文化特性下,從眾的行為程度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Milgram 發現,法國人的從眾行為在不一樣的情境中都比挪威人來的低,在響鈴情境中(受試者如果不確定的話可以要求再聽一次),有 70% 的法國人會要求再聽一次,遠遠高於挪威人的 25%。在指責情境中(如果受試者提出了跟多數人不一樣的意見後會出現責備),甚至有部分法國人會回嗆。 ===== 明顯錯誤下的從眾行為分類 ===== 在上述阿希實驗結束後,實驗者詢問受試者在答案如此明確的情況下卻仍然選擇多數人的錯誤答案的原因,而後得出在明顯錯誤下的從眾行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a.知覺的歪曲:'''此情形下受試者產生錯誤的觀察,把假被試的答案作為自己判斷的參考,進而選出自己以為是"正確"的答案,而實際上受試者的判斷力早已受到錯誤訊息的干擾。 '''b.判斷的歪曲:'''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知覺到的跟別人不同,但是卻選擇相信多數人,並且認為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一般而言這種情境下的從眾是最常見的。 '''c.行為的歪曲:'''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的判斷與多數人不同,且堅信自己是正確的,錯的是他人,但是卻跟著多數人做出同樣的錯選擇。這實際上是順從的一種。 '''少數人的影響與不從眾行為''' 考慮到優勢團體掌控著資源和資訊,我們並不訝異多數人們會選擇向這些團體靠攏。然而,人們有時候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是如何發生?人們如和何逃避團體的優勢支配?任何新的秩序反規範的事物,如何形成?扶序(反規範的事物)如何形成?是否在若干條件下,弱勢團體將可抗衡優勢團體,進而逆轉情势以創立新的規範? 當美國的研究學者集中探討從眾行為的同時(這部分地是因為從眾與民主的交織關係),有些歐洲的社會心理學家卻強調「少數人改變多數人」的力量。法國的 Serge Moscovici 首先開拓「弱勢團體的影響」的研究。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被要求說出所呈現之布條的颜色,大多數人都正確說出布條的顏色,但混在其中的兩位實驗助手卻一致地把「綠色 」布條說成是「藍色 」。他們一致的少數人的異議並未對多數人造成立即的影響。但是當稍後單獨測試時,有些受試者轉移了他們的判断,他們把藍色與綠色之間的界限稍微移向顏色連續頻譜的藍色這側<ref>(''Moscovici'', 1976)</ref>。 最終,多數人的力量可能被堅定少數人的信念所削弱<ref>(''Moscovici'''',1980,1985'')</ref>。 根據前面提到的「規範性影響」與「資訊性影響」之間的劃分來思考這些效應<ref>(''Crano & Prislin,2006; Wood et al., 1994'')</ref>·弱勢(少數人)團體擁有相對較少的規範性影響力:而優勢(多數人)團的成員通常不特別關心是否受到少數人的喜歡或接納。另一方面,弱勢團體確實擁有資訊性影響力:少數人可以激勵團體成員從多元觀點理解所面對的議題<ref>(''Sinaceur et al., 2010'')</ref>。不幸的是,這種資訊性影響的潛力不是經常能夠奏效,多數人還是試圖跟偏離正軌或低度共識的觀點保持距離,少數人其實不大容易征服多數人這樣的心態(規範性影響力)<ref>(''Wood, 2000'')</ref>。 在社會上,多數人(優勢團體)傾向於是現狀(status quo)的擁護者。一般而言,改革和變動的力量是來自少數人(弱勢團體)的成員,他們可能是對當前制度感到不滿意,要不就是有能力設想新的可能性及開發另一些途徑以處理當前的問題。無論如何,保守的多數人觀點與異議的少數人觀點之間的衝突是革新(innovations)的基本先決條件,將可導致正面的社會變動。 ===== 其他從眾行為 ===== ====== 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 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沉默螺旋模式中呈現出民意動力的來源在於人類有害怕孤立的弱點,但光害怕孤立不至於影響民意的形成,主要是當個人覺察到自己對某論題的意見與環境中的強勢意見一致(或不一致時),害怕孤立這個變項才會產生作用。所以沉默螺旋這個現象與從眾效應息息相關,因為人們認為社會將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那些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對孤立的恐懼不可抗拒,便會隱藏自己的想法,順應大眾多數的聲音,形成從眾效應。 「沉默螺旋」理論,可以解釋大眾傳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導輿論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輿論的形成機制。但是,當網路進入人們的生活後,卻給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帶來了衝擊,也給傳統大眾傳播理論提出了新的課題。網路傳播環境首先給輿論的形成帶來的困難。根據諾依曼(Neumann)的「沉默螺旋」的假設,輿論的形成與大眾傳播媒介營造的意見氣候有直接關係。因為大眾傳播有三個特點: # 由於多數傳播媒介報導內容的類似性產生的共鳴效果 # 同類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重複性產生的累積效果 # 信息到達範圍的廣泛性產生的遍在效果。使大眾傳媒會為公眾營造出一個意見氣候。 但與過去相比,傳播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路的出現,使得訊息能夠對更大範圍的受眾產生更深刻的影響,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對輿論的影響力也由此受到一定削弱。隨之而來的,可能使過去相對明朗的意見氣候變得更錯綜複雜。 另外,在政治溝通上,沈默螺旋理論強調個人的意見表達與意見氛圍之間的關聯,亦即團體中的個人在決定是否對於特定政治事件、人物進行判斷時,會先考慮周遭成員對該議題的看法,而若察覺自己屬於少數時,則傾向不表態。沈默螺旋理論往往被用來解釋潛在民意造成民調和實際選舉結果的差異。 ======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 ====== 原意為「參加者只要跳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也就代表進入主流。人們在做決定時,會傾向於模仿他人的行為,且這種現象在身處不熟悉的環境時會特別明顯,因為陌生、資訊量不足等,讓我們會想要求助周圍的其他人,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或是線索,來獲取安心感,並確保自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股市」中的「你上車了嗎?」許多在股市裡的散戶們,常常聽到最近哪支股票很紅,就一窩蜂的趕著要上車,有時候還會跟身邊的人說「欸,我最近也上車了,你上車了沒?」、「反正這麼多人都在買!不會全部的人都是笨蛋吧?我相信眾人智慧!」確實跟著主流一起買,有時候是正確的,畢竟在股市當中越多人上車,量越大,就越有機會把價格推升起來;不過遺憾的是,這台車未必會一路向前衝。 而在政治溝通上,樂隊花車理論只人民在沒有特定認同時,會傾向支持大多數人所支持的選項。也因此在重大議題上,優勢團體或行動者可能會透過大量宣傳而營造高聲勢的形象,從而影響大眾的判斷。 ====== 從眾性消費行為 ====== 社會證明(Social Proof)是Robert Cialdini在他的著作《影響力》中所創造的詞彙,指的是人們在做決定時,會傾向於模仿他人的行為。放到人們的消費行為中解釋,就是當我們要投入某項消費時,我們經常會把強大的社會認同因素考慮在內。 從眾性消費行為一般有兩種情況: 其一、消費者並不需要也沒有事先了解該商品,他們的購買行為是由其他人引起的,例如,在夜市中,習慣選擇排隊人潮較多的攤販。 其二、消費者需要某類商品並有購買的意圖,但在品牌的選擇上不是經過客觀的分析,而是選擇所在群體成員多數人愛好的品牌。例如,台大同學對Mac的偏愛。 促進從眾性消費行為是一種產品市場推廣的快速、有效手段。從眾性消費的產生,通常是由在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人先使用,進而影響到群體中的其他人。近年來,由於網路社群媒體的發達,不僅僅是電視等較傳統的傳播媒介,在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產品的代言廣告、也會常在Youtube中看到業配影片。許多產品的廣告宣傳會請名人當代言人便是利用大眾的從眾心理,使該名人的粉絲或是認識該名人的大眾也想使用該產品而產生消費。 ==== 順從(compliance)==== ===== 定義 ===== 如前面從眾的定義中第三段裡提到的,口服心不服的從眾是屬於順從的一種,這可以用下面提到的羅伯特‧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六大原則中的社會認同原則(Social validation)去解釋。順從的更詳盡定義是:個體由於他人(群體)直接的要求(或請求),或者他人帶有暗示希望個體可以去做某件事的舉動,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對方期待的現象。但此時個體並不一定真心想做出這樣的行為,而要求者通常也不具備真正的權威。個體會順從常常只是因為群體壓力或者人際交往間的不成文規定(即所謂做人處事的道理),因此要求者通常需要透過某些技巧來提高被要求者順從的可能性。以下我們將介紹使人順從的技巧。 順從與從眾主要的不同是,從眾是遵從內隱的群體規範,而順從通常發生在團體或具體互動關係。像是他人(非權威)對我們提出明確的意見與請求。 ===== 順從的機制 ===== 最為著名的便是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密爾格萊姆(Stanley Milgram)訝異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服從居然可以到如此瘋狂屠殺猶太人的地步,導致他對服從的研究興趣。 密爾格萊姆先在社區中徵求 40 位自願的男性來參加學習與懲罰的實驗,研究參與者來到實驗室後,以抽籤的方式決定他們在這個實驗中擔任「老師」或「學生」,但事實上,裡面的籤都是扮演「老師」,而扮演學生的則是研究者的同謀,一位 47 歲的男性助理。扮演老師的研究者親眼目睹了學生被要求坐在椅子上,手上綁了許多電擊片(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會通電流以懲罰學生),然後老師被帶到另一間房間,裡面有一個電流控制儀。雖然這些儀器設備配合上假學生被電後的叫聲,一切看來幾可亂真,但這只是研究者假造的環境,學生同謀並未受到電擊,而研究者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權威者,要老師對答錯的學生施以電擊處罰,看這些老師對權威的反應如何。在研究設計中,假學生笨笨地常會犯錯,因此,老師必須依照指示在每次錯誤後增加電壓。當進行到 300 伏特時,學生同謀會敲擊隔在兩間房間中的牆,並且以不回答老師的問題來表示抗議,在這個時候,參與者通常會尋求研究者的指示,扮演權威角色的研究者則要老師繼續對這個已經不發言的學生加強電壓,密爾格萊姆想知道這些老師究竟會用到多高的電壓才會反抗權威,不繼續研究。研究結果,有 65%的老師會用到最重度的電擊,儘管他們服從了研究者,而多數的人也會為學生發聲,表達對學生受傷的關心,他們會抗議、抱怨、緊咬雙唇、顫抖、焦躁不安,但是他們仍然繼續加強電擊。這樣的研究結果讓密爾格萊姆發現:服從權威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常發生。 然而此實驗本身受到了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倫理質疑,因為這項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儘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發現意義非凡,但在當今實驗規範中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 羅伯特‧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六大原則(1994)===== '''一、互惠原則(Reciprocation)/略施小惠法(the free gift technique)''': :此乃利用人們「互惠常模」來增加對象順應的機會。先給予免費的小贈禮又或是其他各種形式的恩惠,使受惠者受到「禮尚往來」的想法--即為「互惠常模」--影響而感到壓力便不好意思拒絕施惠者收後提出的正式要求。使受惠者有「我需要回報別人先前恩惠」的想法進而驅使其順從。有一實驗便展現了此「略施小技法」的效用:首先實驗者讓一位不知情的大學生和一位實驗同謀者共同參與一個聚會,在會議中場休息時間時,同謀者藉口買飲料離開。接著在實驗組的情境裡,同謀者回來時會為不知情大學生也買一瓶飲料,但控制組則否,接著會議結束後這名同謀者會向參與者兜售一些慈善彩卷,結果獲得免費飲料的大學生所購的彩卷數是沒有飲料者的兩倍之多。此實驗結果也發現,在獲得小恩惠或贈禮時,受惠者會產生「禮尚往來」想法,引發「互惠模式」因此獲得免費飲料的大學生也就較不好意思拒絕同謀者兜售之彩卷。 '''二、承諾與一致原則(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若先提出的想法或立場與先前人們相符,則人們較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而在現實中常用的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和低價策略法(low-ball technique)也是用此一理論解釋之。像是在市場中有時可以看到有些店家經年性的掛著「出清大拍賣」來吸引顧客,這些商家會先將物品的價格訂於遠高於實際進貨價格,再靠著打折來吸引顧客前來購買。或是在傳統市場中時常可以看到婆婆媽媽們在跟店家殺價,但店家之所以讓他們殺價是因為在訂定價格時早已將殺價的空間納入其中了,並希望藉由消費者在經由殺價所取得的小確幸進一步增加顧客消費的可能性。 '''三、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先以一個較小的要求尋求對方同意,軟化對方態度後繼成功一半了,可以再做出更大的要求。自我覺知理論則提出另一項解釋,他說明當人們同意第一項請求後,會自我認知自己是一個與人為善的合作對象,所以當遇到第二個請求時,他們傾向繼續答應以維持剛建立的合作者形象。 :某實驗室進行過研究(Freedman & Fraser, 1966):他們首先挨家挨戶地說服屋主在前院豎立一個安全駕駛的標示牌,只有 16% 的家戶同意。但如果在這之前,屋主先被要求簽署一份請願書或在窗口貼一張相關標籤,兩個禮拜後才被要求於前院立一個標示牌,則有大約 55% 的屋主同意豎立安全駕駛的標示牌。 :對於得寸何以能進尺,心理學有不同的解釋。最常被提出的一個就是認知失調理論,它的基本假設是人尋求言行一致,否則就會感到壓力。一個人如果答應了第一個請求,就會覺得若是拒絕第二個請求會顯得自己前後態度及行為不一。另一個解釋是自我覺知理論:當人同意了第一個請求後,就認為自己是一個與人為善的合作者,所以當遇到第二個請求時,就會同意以便維護自己剛形成的良好自我印象。 '''四、低價策略/騎虎難下法(low-ball technique)''': :先以低價吸引客戶購買,後續再接露商品的瑕疵或者增加費用,花更多錢買其他配備、耗材,才能將機器功能發揮完整。後續的要求(要求)常被當作是前面低價(小要求)的延伸,故後續的變更客戶常常勉為其難的接受,現實中這樣的手法常被不肖商人拿欺騙消費者。 :有一個實驗(Cialdini, Cacioppo, Bassett & Miller, 1978)用電話邀請學生參與心理學實驗,一半的學生得知實驗早上七點就開始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願意參與,而且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當天真正前來;另一半的學生一開始時僅被告知有實驗並被詢問是否願意參與,在答應後才告知他們實驗時間是早上七點,這群學生中有 56% 的人訂下前來的日期,並有 53%的人真正前來,證實騎虎難下法的效度。 :「騎虎難下」的手法之所以有效有三種說法(Brehm, 1956): :#大多數的人類有言行一致的動機:人類承諾某件事後,會盡力完成,如果沒有達成,會被標籤為不守信用。 :#不可逆的幻覺:人經常會覺得承諾某件事件後,不能反悔,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決策後失調:決定某件事後,懷疑自己做的不是最佳決定而感到不安。為了減少不安的感覺,人類會說服自己做的決定是最佳的。 '''五、退求其次法(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先要求一個不可能達成的事,然後再提出正式(較小)的要求,對方就會容易順從。 :*司雅丁尼(Robert B. Cialdini)和同事對一拳大學生做過實驗:他們先提出陪伴小朋友到動物園玩兩個小時的請求,只有 17% 的大學生答應;但如果先前事先提出要大學生加入一個為期兩年的少年犯輔導計畫,則會有一半的大學生答應陪同小朋友到動物園玩兩個小時(Cialdini et al., 1975)。 :*以生活中的情境為例則是在傳統市場中可以看到有些消費者在殺價時會選擇先提出一個不可能的價格,然後再一步步提高,這樣一來最後所能取得的價格經常會比一開始便說出自己期望的價格來的高。 :*魯迅 1927 年著作的《無聲的中國》:「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亦有和其相關的論述。 :退求其次法有效的關鍵因素:人在爭執時傾向各讓一步,在拒絕了一個大請求後,當要求者已經退讓了,被要求者也傾向以退讓作為回報,所以就會同意較為緩和的要求。 '''六、喜好原則(Friendship and liking)/兩相情願法(the liking technique)''': :相較於不認識的人,我們更願意去接受朋友或我們欣賞的人的要求。例如;直銷保險總是先找自己身邊的人下手推銷,也就是說人們容易順從自己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請求(Cialdini, 2001)。或是當人們在執行一個企劃需要幫忙時不見得會去找整個體制內對此最擅長的人,反而是會去找具有一定技能但與自己又是熟識的人。 :喜歡人的因素:體型、外表吸引力、熟悉度、相似性、可信度……等。Burger JM1, Messian N, Patel S, del Prado A, Anderson C.等人在 2004 年曾做過一項名為「What a coincidence! The effects of incidental similarity on compliance.」的研究:大學生被同學要求評論一篇文章或捐款給慈善單位,結果發現,當要求的人與自己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度(例如生日、同名等),欣然同意的比率或捐款數額會增加一倍。 :順從的理由: #人類想要取悅自己喜歡的人,讓喜歡的人高興,自己也高興。因為過程中自己能使喜歡的人高興,將會提升自我滿足度,且視之為回饋。 #用捷思法(heuristics)決定是否提供協助,其中一種捷思即是幫助自己喜歡的人。因此當自己喜歡的對象提出請求時,人們傾向在尚未實際評估利害關係時忍不住答應。 #權威心理原則(Authority):人對於權威人士總是多一點信任。例如:常看到購物頻道邀請某某某博士來宣傳該商品、藝人代言各式各樣的商品。 ===== 其他誘使人順從的技巧 ===== 除了上述羅伯特‧齊歐迪尼六大原則,還有幾項廣為人知的技巧,包括: '''以退為進法/漫天要價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當人們一開始聽到一個很高的要求並打算拒絕時,往往會更容易接受與之相比較低的要求,儘管第二個要求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並不會接受。這或許是因為有些要求並沒有明確的比較度量衡,因此判斷一個要求究竟麻不麻煩的方法往往是用兩個要求互相比較,所以當人們聽到一個很討厭的要求時,就會覺得第二個要求相較之下比較和藹,更容易令人接受。關鍵在於:人在爭執時各讓一步。但當兩個請求相隔太久或兩個請求是不同人提出時,則無效。因為當兩個要求相隔太久,第二個要求並不會被視為與第一個要求相關聯,此時彼此妥協的想法就不會出現(Cann & Sherman & Elkes, 1975)。另外,若兩個要求是不同人提出,退求其次法也不會生效(Cialdini et al., 1975),因為當事人不會覺得自己拒絕第二項要求會虧欠第二位請求的人。最後一個問題點在於,若第一個請求過度不合理,被要求者可能會認為這項要求毫無誠意並且漫天要價(Schwarzwald & Raz & Zvibel, 1979),從而被要求者會放棄與要求者退讓或彼此示好的想法。 '''非全部策略/不僅如此法/折扣技巧(that's-not-all technique)(Jerry Burger, 1986):''' 當高價出售某項商品,人們可能不會輕易決定購買。但出售商品若在顧客尚未反應時即加上優惠條件、附加贈品等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與吸引力,較可能讓顧客接受並購買。如:店員在叫賣時喊出「高級化妝品只要 1200 元」,然後告訴你現在購買還會附贈面膜。 '''物稀為貴法(the scarcity technique)''' 根據反向理論(reactance Amy Brehm, 1966),人們往往更想要得不到的東西。當我們想到無法擁有某一事物時,對它的嚮往就會加劇。這理論解釋了物以稀為貴的說服手法:物品或機會的稀有性會增加它們的價值。限量或限時發售常常是營造高價搶購的行銷手法。有一個簡單實驗證實了此事(Worchel, Lee, & Adewole, 1975),實驗者要參與者品嚐、評價巧克力餅,同樣的餅從裝十塊餅的玻璃瓶中取出或從裝兩塊餅的玻璃瓶中取出,結果從裝兩塊餅的瓶中取出的餅被評為較美味。 '''正當性(justification)'''(Ellen Langer, 1977)''':''' 將自己的要求合理化、正當化,即使給出的是一個非常薄弱不具說服力的理由也能夠增加消費者順從的可能性。 如:某人被慫恿或要求買某項東西,當原因是「某人需要它」時也能增加消費者消費的可能性。舉個實際點的例子便是當消費者看到兩個價格不同的同樣一個麵包,其中價格較高的麵包是由某知名社會福利團體服務對象所製作的,另一個價格較低的則是由一般麵包店所製作,就經濟學來說消費者理論上應該選擇價格較低的麵包,直到價格較低的麵包都賣完後才可能選擇購買價格較貴者,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會因為購買由社福團體製作的麵包較具有社會責任因而會放棄選購較便宜的。 '''訊息性需求(exchange of information):''' 對正確訊息的需求。例如:對某些事物不瞭解,但又想有個答案<br> 又分為偏見同化(biased assimilation,又稱驗證性偏誤)與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兩種原因。 # 見同化/驗證性偏誤(biased assimilation): 指的是人們對爭議性議題的既存態度,影響其如何解釋、評價與此議題相關的訊息。人們是以自己掌握的知識與經驗處理接收的資訊,而既存態度是對爭議性議題主要掌握的知識與經驗,如此使得人們很難不偏不倚地處理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與不一致的訊息。當暴露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的訊息時,人們會放大其證據的強項,忽略其證據的弱點,評價此訊息品質較佳、令人信服、論據較強;相反地,當暴露 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不一致」的訊息時,人們會放大其證據的弱點、忽略其證據的強項,評價此訊息品質較差、不令人信服、論據較弱。簡而言之,就是不斷確認已經相信的東西,忽略挑戰信念的證據。 # 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在無意識、情緒推動的情況下,處理資訊、做出符合特定目的/自己目標的結論,來合理化自身的行為。例如: 當你的晚餐有兩種選擇,一是自己在家料理,二是購買速食,而你內心已經比較想要選擇購買速食時,你會告訴自己在家做晚餐是浪費時間的行為,或是你會告訴自己你想要煮的料理家裡並沒有足夠的食材。 這兩種原因顯示了溝通的困難,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懶惰的思考者,想要 SystemI,即依賴直覺、既存態度的思考模式,以儉省認知資源達到認知上的輕鬆。 像是在婚姻平權議題之中,平權方化約基督徒,反同方化約同志。 '''規範性需求(Reputation concerns):''' 希望能夠遵守規範與某種潛規則,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很突兀,而是能被同儕或附近的人接受的需要。 ==== 服從(obedience)==== ===== 定義 ===== 個體因為外界給予的壓力,而做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這樣的外界壓力有兩方面: 一是來自擁有權力者的命令,若不遵從便很可能受到懲罰,一般生活中對老師、軍官、上司、父母等的服從即是屬於此情況; 二則是有一定組織的群體規範,比如法律、行政命令、組織章程、約定俗成的慣例等。從眾和服從同樣都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行為,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從眾是自發的,外界並沒有強迫或者命令個體必須這麼做 」,個體純粹是為了使自己內心平衡才會有如此作為;而服從卻是被迫的,不管對命令和規範是否理解都必須去做,若是不從就會受到懲罰,沒有任何通融以及選擇的餘地。 心理分析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曾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提到,當人類從傳統社會價值觀、社會習俗牢固的束縛中接放時,個體就需要獨自、自由地面對整個社會。然而,由於社會變遷快速,個體缺乏穩定性,這種自由同時會帶給個體一種焦慮感、疏離感。為了擺脫這種焦慮疏離,人有三種處理方式:專制、毀滅,與服從。其中「服從」意指放棄自主思考,不再需要自己獨自去面對現實社會,以獲得一種安定感。<ref>Fromm, Erich. Escape from Freedom (Fear of Freedom in the UK). Avon Books, New York, 1969.</ref> 比克曼(Leonard Bickman)的研究結果顯示服從權威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規範:當穿著警衛制服的人要求路人付錢給一位陌生人時,大家多半都會照做;但如果他沒穿制服,就較少人會如此(Bickman,1974)。 ===== 研究發展的歷史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其中被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被審判時宣稱,他並非從未感受到良心譴責。他會做出一連串屠殺猶太人的殘忍舉動只是因為服從上級的命令。在場聽審判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因此提出了「平庸的邪惡」的概念,認為納粹德軍只是與你我無異的普通人,而非性格暴戾、殘忍無道之人。這些人之所以會犯下那些罪大惡極的事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思考(即平庸),只會盲目地服從上級命令。此後心理學家們便開始對服從行為產生了興趣,其中最經典的研究莫過於米爾葛蘭(Milgram)的電擊實驗(1963, 1974)。 ===== 米格蘭(Milgram)電擊實驗(1963,1974)===== ====== 實驗內容 ====== 米格蘭(Milgram)召集四十位介於 20-50 歲間的男性受試者,受試者被告知他們參與的是一項「研究懲罰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的實驗。受試者在實驗一開始會和另一位假扮受試者(Mr. Wallace)的實驗協助者一起抽籤決定角色,但實際上受試者都會被分配到老師的角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被一道牆隔開,彼此只能用聲音溝通,此外實驗者將學生綁在椅子上,並且在他的手腕上綁上了電極,而老師所處的房間中則放一台可以施加電擊的儀器。施加電擊的儀器上共有三十個鈕,每個鈕都標示著不同的電壓強度,從 15 伏特開始,依序增加 15 伏特,直到最強的 450 伏特。三十個鈕從 15 伏特到 450 伏特每四個成一組,最後兩個 435 伏特與 450 伏特則被標示上了 XXX 以表示嚴禁使用。 實驗流程如下:扮演老師的人必須朗讀配對的關聯詞,而學生則必須記住這些詞。若是學生記錯了,實驗者會要求老師按下施予電擊的按鈕以懲罰學生,並且隨著學生出錯的次數增加,老師會被要求依序增加電擊的強度。當扮演老師的受試者不願施予學生電擊,或質疑此實驗的安全性時,實驗者便會以權威的身分命令老師繼續執行電擊,並且擔保不管實驗結果如何都會承擔起所有的責任。實際上,那些電擊儀器是假的,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是故意出錯,好讓扮演老師的受試者不得不按下電擊鈕。在老師按下鈕之後學生必須假裝痛苦地大聲哀號。隨著電壓增大,學生的哀號聲要越趨慘烈,並且不斷地告知老師自己身體無法負荷,直到電壓大到某個程度時假裝暈厥。 ====== 實驗結果 ====== 米格蘭(Milgram)邀請四十多位精神科專家共同預測實驗 結果,原本大家預測老師們施加電擊的上限是 135 伏特,超過 150 伏特時大多數人就會拒絕繼續參與實驗,只有大約 4% 的人會施予 300 伏特以上的電擊,而不到 1% 的人會持續到 450 伏特。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有 65% 的受試者持續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最後(施予學生 450 伏特的電壓),即便此時扮演學生的協助實驗者已經假裝暈厥過去。可看出,在權威的命令下,人會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懲罰或虐待一位陌生人。 ===== 影響服從的因素 ===== 命令者和服從者的條件或不同情境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服從行為的表現與程度。此實驗至今仍舊爭議不斷,後續的研究指出參與者的服從程度會受幾個因素影響: # 指令來自合法的權威且就在眼前時,服從程度最高 # 受害學生是否近在咫尺,若受害者與加害者共處一室,則服從電擊指令的意願就會降低。 # 參與者認為自己對學生的權益無須負責 ====== 命令者 ====== '''a. 權威性:'''當命令者的權威越大,服從命令者的比例也會越高。在米爾葛蘭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進行這項實驗的召集者是耶魯大學一位極具名望的心理學家,此時受試者服從的比例相當的高,但是如果換成實驗助手來向受試者解釋流程並發號施令,服從命令而執行到最後的比例只會剩下 20%。然而當這個實驗在不接露實驗者是耶魯大學的研究者,亦在一個普通的建築物進行實驗,總之就是完全不透漏這個實驗和有名的耶魯大學有任何關係,在這個情況,原本有 65% 的人會執行到最後,而在新的條件下則是有 48% 的人用最強力的電擊,雖然人數有所減少,但仍然比原本預期的多,因此米爾葛蘭的結論是儘管權威對於服從確實有所影響,但並不是最重要或是絕對的因素。 '''b. 監督:'''當命令者在場監督被命令者時,被命令者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因此服從的比例也遠高於命令者不在場的情況。米爾葛蘭的電擊實驗中,若命令者是以電話發號施令而非與受試者面對面時,受試者執行到最後的比例降到 25% 以下。此外也有受試者會趁命令者不在場時偷偷降低電擊的強度。 '''c. 逐步提出要求:'''命令者一開始提出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慢慢地提出,以增加服從者的比例。這可用羅伯特‧齊歐迪尼六大原則中的承諾與一致原則來解釋。實際上米爾葛蘭的實驗正是應用此原則中得寸進尺法的好例子。第一次的 15 伏特電擊,扮演老師的受試者認為對學生不會造成太大傷害,通常都會執行。而依序每次慢慢往上增加 15 伏特,傷害的增加也不會太過明顯,直到電極伏特數高到某種程度,受試者開始意識到繼續下去會對學生造成傷害或者發現已經造成傷害,而想退出實驗時,通常情況已經變得很嚴重了(電壓已經很大了)。當受試者越晚意識到自己對學生造成的傷害,要退出實驗就變得更加困難,因為退出實驗就意味著承認自己之前判斷錯誤。若是之前造成的傷害越大內心罪惡感也會越大,因此通常都會持續執行到最後。到了最後幾個伏特數時,受試者已經放棄抵抗命令,只希望能快點完成實驗,離開使他們感到不愉快的情境。 ====== 服從者 ====== '''a. 道德水平:'''當權威者的命令違背了社會上的道德標準時,道德水平越高的人服從的比例就越低。在電擊實驗結束後,米爾葛蘭用柯爾伯格的道德判斷問卷對扮演老師的受試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道德水平處於第五及第六階段(第三個層次)受試者,有 75% 拒絕完成實驗,而處於第三及第四階段(第二個層次)的受試者只有 12.5%拒絕。7 '''b. 人格特質:'''米爾葛蘭在實驗後亦對受試者進行人格測驗,結果發現大部分服從到最後的受試者的人格特質都有偏好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ism,在歧視與偏見段落有詳細的介紹)的傾向。這類人很重視社會規範與傳統,一方面對於權威的命令有著高度的信任與服從性,另一方面又喜歡以權威自居,壓制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c. 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通常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服從行為上會有不同的表現。甚至是同個民族的不同世代,也會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洗禮,而產生不同的表現結果。一般而言,相較於處在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人服從的比例會較高。 ====== 情境因素 ====== '''a. 旁人榜樣:'''前面章節中提過,當團體中出現異議者時,受試者的從眾比例會大幅降低,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米爾葛蘭的服從實驗上。如果在實驗執行時,權威者不是一對一命令扮演老師的受試者,而是有許多受試者一起在同一個房間裡接受命令時,只要有其中一位受試者拒絕服從,其他人的服從比例也會降低。(詳見從眾的段落) '''b. 緩衝:'''當執行命令者(老師)與受害者(學生)的距離相隔很遠,或者執行命令者看不到(或聽不到)受害者的反應時,執行命令者的服從比例會提高。這是因為當執行命令者與受害者距離很遠,或者無法了解受害者情況時,會為執行命令者提供了一個緩衝。他無法立即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心理壓力變小了。在米爾葛蘭的實驗中,若是將學生與老師關在同一個房間,則老師的服從比例會從 65% 降到 40%。此外當執行命令者並非透過自己的行動直接傷害受害者時,服從的比例也會變高,這是因為中間有機器或其他人代理了攻擊的角色,為執行命令者提供了一層良好的緩衝。在米爾葛蘭實驗中,電擊儀器上的操作鈕就是一個緩衝,讓執行命令者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做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動作(按按鈕),並不需要負起太大的責任。但是如果實驗條件改成老師必須把學生的手按在電極上才能施予電擊,則服從的比例會降到 30%,這是因為比起按按鈕的情況,老師(執行命令者)在此情境下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真的在傷害別人,並且這個傷害是由自己直接造成的。 '''c. 反抗者:'''當有 3 個人共同擔任命令者(老師)的情境中,其中兩個人其實是實驗助理,第一個老師會在電擊強度增加到 150 伏特時拒絕服從命令,另一個老師則是在 250 伏特時拒絕電擊,在這樣的情境當中,最後只有 10% 的真正受試者(前兩位是先安排好的)會電擊學習者到 450 伏特。這個實驗讓 Milgram 得到一個結論「當一個人希望反抗權威時,如果他所處的團體有人支持他的立場,他就可以做到最好」 ===== 實驗的問題 ===== 這個實驗引發了許多延伸討論: # 有人認為這個實驗有點不道德,並不是只使用電擊傷害了學習者的角色(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人被電擊),而是對於真正參與實驗的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受試者們,雖然他們並沒有被電擊,然而他們卻在實驗過程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無論受試者們有沒有服從實驗的命令使用超強的電流,實際上這些人在日常都不是甚麼窮凶惡極的人,大部分都不過是溫和的平凡人,而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卻處於要繼續遵從實驗元的指示傷害其他人,還是要放棄繼續進行實驗的兩難處境當中,許多人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因此出現這種實驗設計究竟合不合宜的爭論,而 Milgram 本人則是表示所有的受試者在實驗後都有被告知整個實驗的內容,包含其實電人的處罰是假的,以及和扮演學習者的人進行溝通,以求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也有高達 84% 的受試者表達出他們在實驗中有所收穫。不過現今還是會用比較不具爭議性和危險性的實驗設計。 # 也有人認為這個實驗的無法真正代表人們會盲目的服從,因為受試者可能會由於知道這是一個實驗而改變他對行為的認知和價值判斷,例如受試者可能會認為研究員一定是了解整個狀況或是已經有其他的措施保護學習者的角色才會要求繼續進行實驗,這就會影響他們的判斷而服從指示,因此單單以這個實驗結果主張人們很容易盲目的服從似乎不太適合,但無論如何,這個實驗最重要也最可怕的是,'''''人們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會做出服從不適當的命令而去傷害他人'''''。 ==== 史丹佛監獄實驗(Philip G. Zimbardo, 1971)==== '''實驗內容''' 研究小組找來 24 名史丹佛大學的學生進行模擬監獄的實驗,受試者隨機分派為獄卒及囚犯兩個角色。囚犯在進入「監獄」之前被要求換上囚服並且以一串號碼代替受試者原本的名字,而獄卒則身穿制服且被賦予命令甚至懲罰的權力。監獄模擬的實驗過程中,囚犯不斷被獄卒刁難例如被要求報數直到獄卒滿意為止,或者在深夜被前來輪替的夜班獄卒叫醒點名等等,經過一連串苛刻且不合情理的命令之後,囚犯開始有了抱怨甚至反抗,甚至遊說其他囚犯一起推翻獄卒,然而並不是所有囚犯都主張暴力的反抗行為,加上零星的反抗不斷被獄卒以更殘酷的手段壓制,所以囚犯至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反抗獄卒的暴力。而獄卒雖被限制不能傷害囚犯,但在習慣權力之後便開始有濫用權力的傾向,指示的口吻和壓制的手段日漸暴力。最後因為角色扮演對受試者心理的影響超乎預期使得情況變得不可收拾,故原本預計進行兩週的實驗被迫在第六天中止。 '''實驗結果''' 參與實驗的囚犯和獄卒兩組人馬在實驗開始之前的性格檢測並無明顯的區別,但在接受角色後,兩組人馬的性格和行為明顯地受到「情境力量」而有所改變。例如囚犯的情緒及自我評價都較獄卒負面,而且囚犯之間的談話幾乎都圍繞著監獄及囚犯的身分,而非一般聊天情境中所涉及的話題,而這樣專注於角色的心態則更加強化了情境對個體的影響;而獄卒身為權力的擁有者,則漸漸開始濫用權力,做出不同於平常的暴力情境,無論是言語或是壓制手段都漸趨失控,而零星幾個獄卒就算不使用暴力,卻也未出面緩頰或制止同伴的行為。從此實驗可知,情境力量對個人性格及行為的影響深遠,就算平日的「一般人」甚至和平主義者,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境下誘發出濫用權力甚至殘暴苛刻的行為,而旁觀者也往往受到權威或情境的壓力而選擇沉默。 此實驗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叛獄風雲》 '''路西法效應''' 定義:在特定情境因素下,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會受到環境影響,表現出「惡」的一面,「惡」不單純只受人性影響,更多的是環境使然的結果。 Philip G. Zimbardo 在結束史丹佛監獄實驗後,出版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怎樣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一書,對於「是甚麼影響人類做出邪惡、殘忍的行為,究竟是人格特質的影響或是情境空間的誘發?」的疑問,Zimbardo 配合他在史丹佛監獄實驗的觀察,得出結論。<ref name="Zimbardo, P.G. 2007">{{cite book|author=Zimbardo, P.G. |date=2007|title=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location= New York|publisher= Random House}}</ref> 人性本質的善惡並不能完全被區分,而人格特質在面對不同情境因素,對於行為者有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重要或具決定性。例如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獄卒和囚犯兩組受試者在實驗之前的性格量表或其他特質並沒有太多的差別,但實驗過程受到情境影響,兩組受試者的行為表現卻大競相庭。受試者甚至認為自己與對方(兩種角色)存在不同的特徵(例如囚犯聲稱獄卒的平均身高比較高,但其實兩組受試者平均身高相同)。造成兩組受試者行為和性情的諸多不同的主因需歸咎於環境的誘發,不應將「罪惡」、「殘暴」視為人性本然促成的行為,在譴責罪惡行為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環境背景對個體行為造成的影響。 而此一結論也被用來解釋為何「一般民眾」會參與種族屠殺、虐囚、戰爭時期的暴行等等行為。 '''實驗如何定義情境(define the situation)''' 一開始,不論是獄卒抑或囚犯,皆為「白布一疋」(「每個人都是正常、普通、正常的人,他嗯不曾有反社會行為、犯罪或暴力紀錄」),然而,史丹佛實驗創造出了一個「去個人化」的生態,「情感」消失在這個人造的監獄——彼此壓抑了所有情感之可能,而這個過程助長了鬱卒對囚犯的虐點與破壞(p.292)。誠如 Zimbardo 所言,「要了解情境的重要性,必須先了解身處於其中的人,了解他們如何理解以及詮釋既定的行為環境」(290)。於是,在實驗中可以發現其實只需要說出「我想要中止實驗」,或是在假釋的時候提出這樣的請求,就可以離開實驗了,然而,並沒有人這麼做,所有人都開始認定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是個真正的監獄」,進而,所有人認知到「我就是獄卒/囚犯」,這正是為什麼獄卒成了濫用權位的殘酷加害者,而囚犯服從權威、鮮少反抗的原因之一。 '''實驗中的認知失調''' 當公開扮演與私下信念相反的角色時,會產生認知失調,而人類會竭盡所能地達到某種功能性統一。(p.288)在實驗中,其實獄卒其實是有時間休息的,同樣地,囚犯也有時間與獄卒處於不同的空間(不受直接權威管制)的,然而,獄卒在上班/下班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認知失調,內化了自己的公共角色行為,甚至以自我認知加以合理化,而這也同一時間導致了獨裁與虐待行為的增加。與此同時,囚犯也有類似的現象,在服膺權威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認知失調。 '''實驗中的去個人化''' 我們以電影為例來舉例去個人/人性化。一開始,電影中有個囚犯寫信的時候,最後屬名已經變成自己的囚服號碼,而在去個人/去人性化的過程中(去個人/去人性化可以在特定情境為之,例如透過特殊的對待方式),施為者可能暫時擱置了道德束縛,如同史丹佛實驗中的獄卒一樣,真正地進到了身為「獄卒」的這個位置裡,而同樣地,囚犯也進到了「囚犯」的位置裡,所以才會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只記錄到一次(囚犯之間的)助人事件」(p.266),因為,在「獄卒-囚犯」的權威-服從的關係中,絕對的服從才是該有的表現,而「助人」牴觸的不僅是這樣的關係基礎,更是一種人性化的表現——然而,史丹佛實驗在一開始就去個人/人性化了,自然也不會長會有這樣的情感流露。 比較:史丹佛監獄實驗與電擊實驗有何不同之處? 1. 權威行使形式 在電擊實驗中,權威是外在的,由個人行使。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權威是以相對內在的社會角色呈現,由團體行使。 2. 情境:時間與空間 電擊實驗的時間較短,空間易於離開;而史丹佛監獄實驗持續較長(原本預期兩個禮拜,實際上持續六天),空間難於離開,許多囚犯表示想離開但不被實驗者允許。 3. 互動: 在電擊實驗中的互動是一對一的,扮演老師的受試者對學生行使電擊,有一套特定腳本,且在最經典的實驗中老師跟學生不在同一房間,屬於遠端回饋。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互動是團體的,獄警和囚犯都是一群人,較沒有特定腳本,個人有很大空間決定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且是面對面互動,屬於近端回饋。 4. 去個人化: 史丹佛監獄實驗中有去個人化的道具,像是制服、墨鏡,幫助扮演該角色的受試者進行具體的展演。 ==== 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後續批評與反省==== 史丹福監獄實驗是場騙局嗎?在 2018 年 6 月,相關的謠言與說法喧囂至上,記者 B. Blum 更以「一輩子的謊」(The Lifespan of A Lie)形容史丹佛監獄實驗,比如說,他指出有人進去只是想順便念 GRE,他以為自己可以有很多時間可以坐著然後專心準備考試,孰料實驗方不願意把書給他,也是到那個時候他覺得「那這工作沒戲唱了」(no point to the job),一開始,他假裝自己有肚子痛,後來則是精神崩潰,而且他對記者說,他還挺享受這個過程的。甚至,對於他來說,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最可怕的其實是被告知無論你多想要提早離開這個實驗,你都沒有機會離開。 除了精神崩潰其實是個騙局外(Korpi’s breakdown was a sham.),B. Blum 更指出: # 其中一位職員指出整個實驗有瑕疵且充滿謊言 # 職員教導「警衛」(guard)要故意很「無情」(tough),而這扭曲了個實驗結果 # 其中一位警衛不過是在「演」好他的角色(play-acting his role) # 英國 BBC 想要複製(replicate)整個實驗,但失敗 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 P. Zimbardo 的反擊來思考這樣的實驗究竟有無重製的可能性。Zimbardo 指出 BBC 的實驗中,警衛不殘暴,是被獄者所控制與統治的,也因此警衛開始變得有幻想症、充滿壓力、抱怨被霸凌等,更有警衛離開了實驗。Zimbardo 更指出,在這「實驗」中(他以「實境秀」稱之),其實是沒有符合自然科學重置實驗應有的標準的。他在 2007 年第 127 期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有更深入的批評。 這項實驗發佈的期刊沒有同儕評審(peer review),為的是防止被拒絕刊出, Zimbardo 則指出之所以發佈在紐約時代雜誌,是出自於想要觸及更廣的讀者群(to reach a large national audience),且後來有關的實驗的確是在有同儕評審的期刊上刊登的。除了在審查上的問題,研究方法上亦有些許問題,該實驗的監獄的人口組成以白人為主,而且社經地位、種族、年齡分佈都跟實際的監獄相差許多,這可能間接影響到實驗結果。同時母數不夠龐大而導致實驗結果產生偏差亦值得討論。 在 Psychologist World 中的 Zimbardo's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 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史丹福監獄實驗的結果可能是無效的,因為 Zimbardo 本人沉浸在州長的角色中,這可能會影響實驗。 當 Zimbardo 給監獄看守警棍時,監獄看守將使用武力的可能性相對較大。[6] 在 BBC 中的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ntinues to shock 文章和電影中,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實驗者證明,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思考和感受。 由於監獄的環境,它使監獄看守的行為更加暴力。[7] ==== 小結 ==== 從眾、順從、服從是個體對團體影響三種不同程度上的反應,由上述整理我們可以知道,人們之所以「從眾」、「順從」或「服從」,並不是沒有經過思考單純的盲從,而往往是在團體環境下情緒的煽動或誘發導致的結果,許多時候也是經過一定的理性決策。因此,當我們身為「局外人」去觀察「局內人」各種「從眾」、「順從」或「服從」的反應時,並不能一味的強調他們的行為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而是要關注團體對個人思想、價值、行動上的影響,畢竟人身為群居動物,在生活各方面也一定會受到不同團體的影響,成為某種團體行動的「圈內人」。「從眾」、「順從」和「服從」沒有絕對的褒貶,畢竟這是人出於自然的反應,但受團體影響所做出來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或多元價值則是個人在實際行動時,需要再次反思、注意的面向。 === 反抗 === 反抗的社會心理學 定義:挑戰個人在既定社會系統中處於從屬的位置/被支配的對象(subordinated position)的過程與行動。 ==== 回應史丹佛監獄實驗(SPE)而做的 BBC 監獄實驗(BBC Prison Study, BPS)==== ===== 摘要 ===== 社會心理學界有一種關注壓迫過程而非反抗的一般性趨勢。因此,研究者與評論者開始將宰制、暴政與虐待視為自然或難以避免的。挑戰這個觀點的研究顯示,當低地位群體的成員透過共享的社會身分團結在一起,這可以作為有效領導與組織的基礎,讓他們反抗壓迫、獲取支持、挑戰權威以及促進社會改變,即使是在最極端的狀況中。這個觀點受到重新檢視一些實驗研究—有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和 BBC 監獄實驗—以及在北愛爾蘭、南非和納粹德國對於監獄政權的反抗案例研究。 ===== 前言:驗證性偏誤(Conformity Bias)以及宰制的主流性(the dominance of domination)===== (包含回應與討論史丹佛監獄實驗) 許多評論者發現,就在社會心理學已經發展成一個學科的同時,社會心理學被壓迫的心理學佔據。這當然有很好的理由。其中之一是上個世紀暴政的殘酷系統及壓制留下的創傷,使我們的集體意識深感驚恐。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大屠殺。但是,聚焦於剝削和虐待的過程可能會有忽視與之抗衡的過程的風險。這可能導致將遭受苦難的人去個人化,視為純粹受害者。也許更嚴重的是,否認反抗的可能性,將之從科學想像的領域中移除。如同我們看到的,聚焦於壓迫的過程有忽略反抗與受壓迫者能動性的風險,甚至阻礙人們挑戰壓迫者的政治能力。 關注壓迫而非反抗的過程可被視為 Moscovici(1976)所說的社會心理學中驗證性偏誤(生產僅僅顯示現狀如何被再製的理論和資料)的實例。Moscovici 特別關注的是,關於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的主流模型顯示,社會影響過程唯一可能的結果是社會中既存之權力結構的鞏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創新、創意以及進步永遠不會發生。這很明顯是荒謬的,且 Moscovici 自己對於少數群體能帶來的影響之研究(e.g., Moscovici, Lage & Naffrechoux,1969)就是設計來展現一個團結一致的團體何時與如何能逐漸改變主流的社會信念。與傅科(Foucault,1990)所斷言的一樣,「哪裡有(強制的)權力哪裡就有反抗」(p.94) ,Moscovici 證明了權力與影響不會只流向單一的方向,而是在任何社會系統中的會以複雜的方式分布。 在開始探索反抗的社會心理學之前,起初就知道這個術語描述了非常多樣的行為,因此在社會科學的文獻中有需多不同意義,是很重要的。然而,此研究仿效 Hollander 與 Einwohner(2004)(主要是對於社會學、人類學與政治學)詳盡的評論,在其中將行動(action)與對抗(opposition)視為這個議題的核心元素。此研究更正式地將反抗定義為「挑戰個人在既定社會系統中處於從屬的位置/被支配的對象(subordinated position)的過程與行動」。 首先以史丹佛監獄實驗(SPE)為例,透過檢視驗證性偏誤的本質開始探究這個主題。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之一,對於形塑心理學對於人們為何會以有敵意或壓迫的方式對待他人的瞭解,史丹佛監獄實驗有雙重角色: # 它將對壓迫的分析從個人層次轉移到脈絡/團體層次的影響 # 但同時,這個研究成為對團體負面看法的同義詞,在這個觀點下人們只能盲目地順從集體壓力,而這種壓力幾乎無可避免地導向壓迫。這是 BBC 監獄實驗所反對的觀點。 接下來會呈現來自社會身份傳統之研究的另一個觀點。這個觀點透過關注集體不只可以作為暴政的基礎,也可以作為反抗與社會改變的基礎此一事實,拒絕團體過程與壓迫之間的關聯。接著檢視來自另外一個監獄實驗,BBC 監獄研究(BPS; Reicher &Haslam,2006b),它會為社會身分的取徑提供實驗證據的支持。這指出即使是在像監獄一樣的場景中(可被視為許多機構中不平等的隱喻),囚犯可以反抗甚至推翻獄警的權威。 =====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的權力與反抗===== 在 1971 年 2 月,九位大學生被加州的警察逮補,五位是入室竊盜,四位是武裝搶劫。他們被監禁在一個位於史丹佛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這些囚犯並沒有犯下任何罪行,只是自願成為後來被稱作史丹佛監獄實驗(SPE)的心理學研究的一部分。(Haney, Banks & Zimbardo, 1973; also see Zimbardo, 1971, 2004, 2007) 在最初的六天,五位原本的囚犯因為被獄警(guards)羞辱、侮辱人格與虐待,崩潰而受到釋放。原本實驗預計持續兩個禮拜,但我們在這個時間點為了被監禁者的福祉停止了研究。有意義的是,雖然那些執行邪惡懲罰的獄警就像囚犯一樣,只是「正常」的大學生,都是被隨機分配在研究中要扮演獄警還是囚犯的。 這些發現不止在心理學學生間很有名,在整個世界也廣為人知。Zimbardo 及其同事聲稱,這些研究結果可被理解為分配參與者到擁有特殊角色的不同群體的直接後果。一方面,這個分析認為囚犯的從屬角色使他們變得被動與精神異常,或者,在 Zimbardo 更生動的陳述中,「如同殭屍般屈服於不斷上升的獄警權力」(2007, p.196)。另一方面,這些獄警變得壓迫與殘忍被理解為「一個穿上『獄警』制服以及受到那個角色內部的權力影響的『自然』結果」(Haney, et al., 1973, p.12) 這份關於暴政心理學的分析變得重要是因為,在史丹佛監獄實驗實行後的四十年,它被用於解釋一系列壓迫的真實案例。最值得注意的是,Zimbardo 為解釋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軍事警察於 Abu Ghraib 監獄對伊拉克俘虜的凌虐,援引了 SPE 對於殘暴行為的分析—論證説「兩個案例中基本的心理學動態…是可比較的」(2007, p.378)。此外,對這個分析的擔保讓他在法庭上為其中一個被起訴虐囚的士兵作證,因為這個分析讓他視這些士兵為「很好的年輕男人與女人」(Zimbardo, 2007, p.324),自身只有很少的錯誤或沒有錯誤,只是因為被放入的情境而變得低劣。 很明顯的,這些議題的實際影響使得謹慎的分析與理論的明確性變得極端重要。在設法提供這些的同時,我們並沒有質疑史丹佛監獄實驗對於證明平凡人可以被變成壓迫者的能力(Zimbardo, 2007 稱為「路西法效應」)。我們質疑的是強調服從甚於反抗,以及認為服從是自然且無可避免的,而反抗是不自然且無法想像的相關信念。 史丹佛監獄實驗本身就充滿反抗的例子,我們的立場首先受到這個事實支持。在研究的最初階段,參與者仍在適應其角色的時候,囚犯挑戰獄警,拒絕遵守他們的命令,並嘲弄他們的權威(Zimbardo, 2007, p54)。在研究的剛開始,這意味著這些囚犯正在變得更有權力。 當獄警以嚴厲打擊不遵守命令的行為回應囚犯後,事態逐漸擴大。囚犯變得憤怒與受挫,開始制定反叛的實際計畫。他們從展現不服從的象徵開始—抱怨他們的處境、咒罵獄警並拒絕遵守命令。事態在兩個牢房的居住者去除自己的帽子以及囚犯編號,設路障防護把自己關在牢房裡時達到巔峰。其中一個囚犯對其他囚犯發出群體的口號:「暴力革命的時候到了!」(Zimbardo, 2007, p.61) 這次反叛被擊潰的過程並不清楚。但是,明顯的是在他作為典獄長的角色中,Zimbardo 扮演了關鍵角色,特別是招募其中一個反叛者作為告密者,提供他優惠待遇以交換其他囚犯的訊息。此外,那個反叛者帶著他不可能離開監獄的信念離開與 Zimbardo 的會面。據此,他回到其他囚犯身邊,呼喊道:「你們無法離開這裡!」據 Zimbardo 的回想,這「對囚犯產生了改變性的影響」,擊潰他們的集體意志並且鞏固了獄警的權力。(2007, p.71)。此後,有些囚犯仍然持續反抗獄警,但他們的反抗沒有什麼效果,因為並不是集體的。 然而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的反抗並不限於囚犯。在獄警中,看起來是直接服從角色的人是相對草數。因此雖然「約三分之一」的獄警「在他們專橫使用權力時變得暴虐」(1971. p.154),在剩下的獄警中(大多數人),有些人努力變得「強硬但公平」,其他人努力成為「好獄警」,對囚犯友善並幫他們小忙。然而,在正式的說法中(e.g., Zimbardo, 1989, 2007),被特別討論的是一個殘暴的獄警,一個因為大搖大擺的走路方式還有拉長音調的說話方式,被戲稱為約翰韋恩的個人。但即使是在這個例子裡,很明顯的,獄警也並非一個自動行動的無關緊要的個體(Haslam&Reicher, 2007b)。在研究之後,他與其中一個受害者的互動中(有出現在史丹佛間獄實驗的電影,Quiet Rage 中,Zimbardo, 2007),受害者批評他用那些「有創意」的方式折磨他管轄的人。當「約翰韋恩」詢問囚犯如果他是獄警的話他會做些什麼,囚犯回應道:「我不知道,但我不認為我會那麼善於發明。我不認為我會在我的行動中運用那麼多想像力。」 有鑒於「約翰韋恩」是少數,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其他獄警看起來縱容,或至少沒有挑戰他的行為。再一次,其中一個答案可以透過檢視 Zimbardo 自己的行為提供,畢竟他可以被視為有制定正當化殘暴行為的規範。(Banyard,2007)因此,雖然 Zimbardo(2004, p.39)表示研究的參與者沒有受到任何關於他們角色的訓練,很明顯的是,當為他的獄警進行任務簡介時,他對於獄警應該如何作為提供了相當強烈的指示: 「我們可以在囚犯身上製造無聊的感受,或某種程度的恐懼感,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專橫的信念,讓他們覺得生命完全受到我們、系統、你和我的掌控…他們不會有任何行動的自由,他們不能做任何我們不允許的事或說任何我們不允許的話,我們會用許多方式奪走他們的個人自主性。總體而言,這些將導致無力感。(Zimbardo,2007,p.55) 在有對團體規範的遵守的情況下,很難忽略 Zimbardo 在建立與監督這些規範上的領導角色。此外,這提供了一個額外的理由去質疑「人們『自然地』適應角色需求」的聲稱(Reicher & Haslam, 2006a)。 因此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看起來對於服從與壓迫單方面的強調,對於事件過程只是一個非常偏頗的看法(Krueger & Funder, 2004)。另外,一個將服從描繪成無法避免的理論立場阻止我們更深入地探究,去瞭解何時人們會接受現狀,何時人們會挑戰它。此外,雖然 Zimbardo 的分析將人們降級為暴虐統治者的原因歸咎於他們在社會團體中的成員身分(以及這導致的對角色的順應),史丹佛監獄實驗也提供證據支持,集體對於「挑戰」壓迫和產生壓迫同等重要。 某種程度來說,這其中當然沒有任何特別讓人驚訝的部分,特別是當一個人放眼心理學之外的世界。畢竟,無力者的力量來自他們的團結在許多社會運動中是常見的看法。但這仍然留給我們探討團體行動的前情與後果的需要。因此,接下來我們轉向社會身分理論。 =====理論:社會身分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會身分理論強調我跟他人的動態關係,有兩個理論假設(Tafel&Turner,1979): # 人們可以作為個人或社會團體的成員定義自己與採取行動 # 無論如何定義自己,人們有動機擁有一個正面、獨特的自我概念 將這兩點放在一起,這個理論斷定,當一個社會身分是明顯的(salient),人們會努力將「內團體」視為不同於且優越於其他相關的團體。而所謂的內團體指的具有共同利益、歸屬感的一群人,跟我們常說的「自己人」的概念是一樣的。 但是無論我們多希望定義內團體為優越的,很明顯的是在我們居住的世界裡,許多(可能是大多數)人屬於被定義為較差的團體。女性必須住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世界,黑人住在一個種族主義的世界,同志住在一個恐同的世界,年長者住在對長者不友善的世界,等等。其核心的議題是:人們如何應對現實? 何時他們自行嘗試適應既存的狀況,何時他們會團結行動以改變那些狀況?換句話說,分辨差異的心理過程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Israel&Tajfel, 1972)? 核心問題:居於從屬位置的團體對於不平等如何反應,是適應還是反抗? ======影響從屬團體如何應對自身位置的兩個因素====== 不同於許多說法,社會身分理論最終指向集體行動與社會改變。雖然 Tajfel 在發展這個關注點後不久死亡,因此他的理論不能被視為一個對於改變動態完整的說法,它確實指出兩組對於從屬團體的成員如何應對自身位置的因素(Tajfel,1978; Tajfel&Turner, 1979): # 個人對於改善自身地位的信念,類別界線的可滲透性 # 被觀察到的團體間關係的安全性,由兩個元素組成,包含團體間不平等的正當性,以及其穩定性。當團體間關係被認為不安全,不平等被視為不正當、不穩定,個人可想像關於現狀的認知上的其他選擇(cognitive alternatives),因此可以想像改變現狀的特定方式。 針對第一個因素,認為改善自身地位是可能的信念(因為界線可滲透)會鼓勵個人流動的策略(意即,提升個人身份認同的策略),但是認為這種改善是不可能的信念(因為界線不可滲透)會鼓勵人們將自己視為團體成員,擁有一種共享的「社會身分認同」(Tajfel, 1972),並據此行動。 即使界線被視為不可滲透的,個人會否團結行動以挑戰不平等仍然要視第二個因素而定。據上面第二點所說,預測個人在共享「不平等是不正當、不穩定的」觀點,且這個觀點生產一組想像出來的認知上的其他選擇時,最傾向團結行動。 ======理論模型====== 依據共享社會身分感的高低、團體界線的可滲透性、團體間關係的安全性(正當性與穩定性)、獲取正面社會身份的策略、根據策略產生的行動、偏好的處理策略、策略對高地位外團體還有現狀的意義等因素分類為不同的預期結果。 當群體界線是可穿透的,爭取正面社會身分的策略是追求個人流動,根據此策略採取的行動是嘗試加入高地位的群體,偏好處理策略為高度個體化的躲避,對高地位外團體與現狀的意義是從屬者會接受外團體的優越性以及殖民者高過於我的系統。此時,共享的社會身分感最低。 當團體界線是不能穿透的,依據統治關係的安全性分為兩類。 # 若統治關係有一定的合理性、安全性,爭取正面社會身分的策略是以社會創意性(social creativity)重新定義情況,根據此策略採取的行動為改變(a)身分的意義(b)比較的團體或(c)比較的面向,偏好處理策略為個體或集體的拒絕(denial),對高地位外團體與現狀的意義是從屬者會重新定義但避免直接挑戰外團體的優越性。此時,共享的社會身分感居中。 # 若統治關係缺乏合理性、安全性,爭取正面社會身分的策略是跟統治者處於社會競爭關係(social competition),根據此策略採取的行動為參與衝突、公開的敵意與對抗,偏好處理策略為集體的反抗,對高地位外團體與現狀的意義是從屬者會直接挑戰外團體的優越性。 ======理論架構的意義====== 這個理論架構明顯延伸了受到 SPE 鼓勵的團體層次的對壓迫與衝突的解釋方式(如:Zimbardo,2007)。但是,它以兩種基本的方式背離這個研究的標準解釋。 首先,它挑戰了人們自動、不加思索且無助地接受社會位置的信念。因此,在觀察者或外來者加在參與者上的社會範疇,與參與者用以理解自身的社會「自我範疇」之間(Turner, 1982; Turner, Hogg, Oakes, Reicher, & Wetherell, 1987; Turner, Oakes, Haslam, & McGarty, 1994),存在著關鍵性的差異。例如,標籤一個人為女人(或黑人、天主教或任何別的)是一件事,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性別理解自身與行動,又是相當不同的另一件事。社會身分理論的一個基本野心就是要理解,何時人們會擁有集體身分認同並根據這個認同一起行動。 第二個基本方法上的基本差異是,社會身分理論超越了「人們何時會接受既存的權力關係」的關注,也同時檢視人們如何集體地反抗與挑戰現狀。對於一個對性別有興趣社會身分理論者,可能會檢視女人如何透過共享的身分認同去挑戰性別不平等,而不僅僅只是順應她們從屬的位置。(e.g., Branscombe & Ellemers, 1998; Kelly & Breinlinger, 1996; Schmitt, Branscombe & Postmes, 2003; Schmitt, Ellemers, & Branscombe, 2003) 而在監獄的環境中,研究者可能會對於囚犯如何透過互相的身分認同團結再一起以挑戰獄警的權威,而非屈服於它。以這種方式,而非將團體成員視作情況的奴隸(或是「系統」, Zimbardo, 2007),這個理論檢視了共享的團體成員身分允許人們行使集體能動性,以及透過集體能動性形塑他們自身狀況的方式(Reicher & Haslam, 2006b)。 現在有大量的實證文獻處理並支持社會身分理論的預測。具體而言,這方面的努力證明了滲透性與安全性在(1)影響低地位團體成員間共享的社會身分認同,以及(2)提升他們採取社會競爭與抗議策略以挑戰高地位團體權威的意願之上的重要性(e.g., Ellemers, 1993; Ellemers, van Knippenberg & Wilke, 1990; Ellemers, Wilke & van Knippenberg, 1993; Wright, Taylor & Moghaddam, 1990; see also Branscombe & Ellemers, 1998; Kelly & Breinlinger, 1996; Simon & Klandermans, 2001)。但是,重要的是,—與其他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相似(Haslam & McGarty, 2001; Levine, 2003)—大部分這類研究包含實驗性研究,其中參與者之間只有有限的互動,很少有機會發展一種團體歷史感。因此,雖然這種研究為反抗的過程提供了洞見,以及雖然它確認了一些社會身分分析的特定預設,它缺乏社會心理學經典田野研究的規模與戲劇張力。被研究的結果—對於過往行為與未來意圖的自呈測量—與「約翰韋恩」在 SPE 中羞辱囚犯以及囚犯在挫敗與憤怒中尖叫的影片相比,淡出成為無意義的物事(Baumeister, Vohs, & Funder, 2007)。此外,這是其中一個使我們建議,即使它們有很多問題,在經典研究中提出的概念性論述應該持續被再生產的原因(Haslam, in press)。因此,帶著想要生產同等生動的證據以挑戰這些論述的想法,在 2002 的後期,我們進行了 BBC 監獄研究 (BPS; Reicher & Haslam, 2006a; see also Haslam & Reicher, 2006a; 2007a)。就像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一個實驗性的田野研究,在其中男性被分成監獄與獄警兩組並被放入模擬監獄環境中一段時間。 補充: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英語: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犯罪事件相關人物的行為的科學及犯罪因素。與犯罪相關的人物,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犯罪人,但也包括職司逮捕、偵查、追訴、審判、行刑的各種司法人員;此外也包括證人和被害人。 犯罪學的一個主要重點 - 對犯罪和罪犯的研究 - 是人們犯罪的原因。 犯罪的社會和心理學理論是犯罪活動如何發展的兩個最常見的視角。 根據“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學雜誌”的文獻綜述,犯罪心理學理論在塑造社會對犯罪和違法犯罪的思考方式以及製定與這些問題相關的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犯罪心理學理論研究個體因素,如社會化不足和幼兒經驗不利,可能導致犯罪思維模式。以下是幾種與犯罪心理學相關的理論: 心理動力學理論(Psychodynamic Theory): Psychodynamic 或 psychoanalytic 理論基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工作,他認為三個中心力量塑造了一個人的個性:本我代表本能的需要,自我代表理解社會規範,超我是學習道德推理。 違法行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不平衡引起的。三個人格組成部分之間的衝突迫使個人發展防禦機制以應對沖突。結果來看,可能導致有問題的行為和違法行為。 Erik Erikson 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擴展,將違法行為解釋為由內心動盪造成的「身份危機」。 行為理論: 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是學習的。行為理論也被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動主要取決於生活經歷。 行為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條件反射,它指的是一種涉及刺激和獎勵的學習形式。當一個人的行為通過調節得到加強時,就會學會這種行為。環境也是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 埃德溫·薩瑟蘭(Edwin Sutherland)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犯罪學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介紹了犯罪行為發生在文化衝突中的理論,在這種衝突中,與犯罪份子的關系差異關聯理論後來被擴展到包括如何區別強化異常行為來解釋犯罪行為。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理論基於認知過程處於行為,思想和情感中心的觀點。它主要基於 Albert Ellis 和 Aaron Beck 的工作,強調人們的想法而不是他們的所作所為。 認知理論家提出了可以幫助解釋犯罪和犯罪的認知發展階段。 Lawrence Kohlberg 完善了 Jean Piaget 的工作,提出了三個層面的道德發展。 道德成規前期:在兒童中很常見,並側重於行動可能產生的外部後果。 道德成規期:在青少年和年輕人中很常見,並且關注社會的觀點和期望。 道德成規後期:在 20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很常見,並側重於對人權和道德原則的批判性檢查。 理論家認為,犯罪者未能將其道德判斷能力發展到道德成規期。其他認知理論從生命發展的角度審視犯罪和犯罪。認知模型中每種理論的證據都不盡相同,而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雜誌稱,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這些理論。 =====介入===== 雖然 BBC 監獄實驗的目標是要重新討論 Zimbardo 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所提出來的問題,它並沒有要嘗試重製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因為這份研究包含了與史丹佛監獄實驗中不同的幾個程序上的特色。一方面,作為實驗者,研究者很小心避免採取領導者的角色及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表現。另一方面,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社會身分理論設計了一系列介入,以探討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囚犯會選擇適應或挑戰監獄系統中的不平等。 不同與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研究者的介入並非實驗設計的一部分,BBC 監獄實驗有以下幾個有意識的介入與相應的預設: # 操縱團體界線的可滲透性:一開始囚犯有被提拔成獄警的機會。預期這會使囚犯比較容易不反抗、努力表現良好。 # 正當性:在有人被提拔的三天之後,宣布將囚犯提拔為獄警是不實際的,固定團體的界線。先給希望再拿走,可能會造成更強烈的剝奪感,加上團體界線固定後,預期囚犯比較容易質疑統治的正當性。 # 認知上的其他選擇(cognitive alternatives):加入一個視獄警的政權為不正當與可改變的新囚犯或工會領導者(trade unionist)。這個介入的意義在於,一般人很容易接受現狀,創造認知上的其他選擇,讓人覺得另一種可能性是可能的,比較容易促使改變或反抗發生。 =====研究發現===== 不同於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發現: 首先,獄警部分,沒有證據顯示獄警自然或沒有批判地接受、扮演自己的角色,有幾位對於權威的行使感到困擾或不願意行使權威,缺乏集體身分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也沒有領導者,缺乏可維持秩序的組織。其次,囚犯部分,當團體界線是可滲透的,囚犯傾向採取個人策略應對獄警,例如努力表現良好。而當團體界線不可滲透時,囚犯建立集體身分認同,採取團體的策略應對獄警,團結起來嘲笑、挑戰權威、分化獄警。當工會幹部加入,有領導者的出現,囚犯開始有抗議、佔領的活動,創造一個新的協商結構。 在研究的第一個階段,並沒有暴政的發生。因為(1)獄警並未認同自己的身分(2)缺乏共享的身份認同意味著獄警的位置並沒有得到共識或變得極端(3)研究者方面並沒有提供可能正當化壓迫的領導。相反地,是囚犯佔了上風,因為(1)社會結構的改變使他們以共享的身分認同定義自己(2)他們不服從的位置被以團體為基礎的互動加強(3)正在成長的領導提倡並正當化了挑戰獄警政權的行為,最終使政權潰敗。 (見 Haslam & Reicher, 2007b 以瞭解細節). 這些因素的重要性被獄警政權崩潰後發生的事加以說明。在這個時間點一群原本的囚犯與獄警開始以更專制獨裁的方式重建獄警—囚犯的政權,以一種類似於史丹佛監獄實驗中被看到過的方式。然而,對比於早先獄警的行政,這種專制極權的轉向只發生在(1)事件導致「新警衛」高度認同他們的角色 (2) 新警衛的意志透過社會互動受到激勵(3)新的領導因為在先前一波囚犯反抗中建立的自治「共同體(Commune)」的瓦解變得更強壯(見 Haslam & Reicher 2007b; Reicher & Haslam, 2006a). =====研究展現的意義===== 明顯不同於暴政是一種在人們被分配到擁有凌駕於他者的權力之角色的情境後,所導致的「自然」結果,BBC 監獄研究的發現(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如:Turner,2006),導出非常不同的分析。 首先,個人只有在認同自己的角色時,暴政才會發生。其次,這種正當化的感受需要與其他內團體成員共享並透過團體的互動強化。第三,暴政是透過積極的領導促進的,根基於共享的身分認同。集體認同可以讓我們變成平庸的邪惡,也可以讓我們團結起來去反抗不合理的結構和系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參考資料: S.Alexander Haslam and Stephen D. Reicher,2012, “When Prisoners Take Over the Prison: A Social Psychology of Resist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6(2)154-179 ==== 污名(stigma)==== =====理論背景===== 污名一詞最早源自於古希臘,是一些標示承載者道德地位異常且低下的身體符號。1960 年代,污名一詞在高夫曼(Goffman)的概念性詮釋之下,從外顯的特徵內化成象徵性的抽象概念,指的不是有形的烙印(或屬性),而是互動情境的產物、特定關係,而受污名者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過程是一個符號互動的過程。<ref name="Goffman-1963">{{Cite book|title=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last=Goffman|first=Erving|publisher=[[Prentice Hall]]|year=1963|isbn=0-671-62244-7|location=|pages=|quote=|author-link=Erving Goffman|via=}}</ref> 現今,我們可以將汙名化簡單定義為一個群體將其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動態過程。汙名化為處於較強勢的團體常採用的一種策略,他將該被汙名化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徵刻板印象化,並藉由此特徵來掩蓋該群體的其他特徵,使該特徵成為在本質意義上與該群體特徵對應的指標物,即「貼標籤」。 =====如何發生?===== 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會依其外表透露的有限資訊預期這個人的類別與屬性,將這種預期轉變為對他人的規範性期待,並以此為依據進行社會互動。這些對於「正常社會角色」的期待,就是「虛擬的社會身分(virtual social identity)」。而「真實的社會身分(actual social identity)」則是社會行動者的真正的類別和屬性。(社會身分: 相對於「個人身分」是指一個人獨有的身分,例如:姓名、身份證字號、指紋、個人傳記等,社會身分指的是一個人可能與其他人共享的身分類別,例如:有錢人、女性、異性戀、高個子等) 而當我們對他人有所要求或期待,但對方未達成時(意即不符原本對他身分的特定假設),我們才會察覺到自己對他人是有所期待的。這時候,虛擬社會身分和真實社會身分產生落差,因此我們和他者都需要透過一些策略,才能讓社會互動順利進行下去。 一個污名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受污名者的虛擬社會身分(關於「正常」的規範性期待)和真實社會身分(個人對外展現的特質和隸屬規範)之間產生特定的關係/落差,且這樣的落差被視為比較不好的。 =====污名化的過程===== # 指出差異、負面詮釋 # 衍生讓人感到羞恥的落差 # 區分「我們正常人」和「他們」 # 失去地位、遭遇歧視 # 資源與權力的不均分配 當一個人的虛擬社會身分和真實的社會身分出現不好的落差,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他就從普通正常人降級為受污染且貶低的人。這種落差區分了「我們正常人」跟「受貶抑的他者」,透過這個指認的過程,使他們失去原有的社會地位並且遭到歧視,進一步剝奪他們的資源,使他們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Goffman 在書中強調,污名並不是本質性的,沒有任何一種屬性或社會身份在本質上就是不好的、應該被貶抑的。污名是透過社會互動產生,人們的價值觀——通常是優勢族群的價值觀——劃出「正常」和「缺陷」之間的界線,正常人並且以此界線作為分配資源、社會聲望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時候污名是為優勢族群服務,優勢族群利用他們的話語權與多數決,將弱勢族群的屬性定義為「值得受貶抑的」,利用不公平的分配社會資源,來減少弱勢族群翻轉的動能,維持既有優勢階級的地位及利益。 =====污名的類型===== # 身體:各種生理障礙或差異,例如:身障者、唐氏症患者、先天性水皰症患者 # 個人屬性或狀態:如文盲、同性戀/同志、跨性人、失業、性工作者、精神病患、更生人、吸毒者、酗酒者、無家者 # 群體的:民族、國家、種族、階級、宗教 Erving Goffman 又將受污名者分為明貶者(discredited)和可貶者(discreditable),明貶者指的是其污名身份特徵明顯可見的人,尤其在種族、長相、身材、身體上有缺陷者,例如黑人、肢體障礙者;可貶者則是指污名特徵不可見的人,通常表現在階級、性向等,例如同性戀、文盲、性工作者。相較於明貶者,可貶者由於污名特徵並不直接暴露在外,因此能有較多空間能以印象整飭的手段,巧妙地矇混過關。 必須要指出的是,之所以 Goffman 會將「同性戀」視作污名的一種,乃是因為在他所處的年代,同性戀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也承受著諸多的污名。 ※補充:受汙名者的概念可連結到偏差行為的標籤理論( [[超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六、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標籤理論]]) '''自我實現預言的表現樣態也依受汙名者與標籤的特性有所差異''',以《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The development of deviant identities》此篇對厭食症與貪食症患者的論文研究為例(Mclorg & Taub ,1987)。 厭食症者屬於明貶者,基於厭食的表現(節食、不吃)為持續性、無時無刻都能被觀察到,因此他們以不否認、不故意裝作正常的正面舉動回應自我實現的預言。 爆食症者屬於可貶者,與厭食症者相異之處在於他們並非時時刻刻都在暴飲暴食,可能維持一周數次的頻率,才會反覆出現催吐、吃瀉藥等間接性的異常行為,其他時間就正常飲食,因此他們會「故意展現出正常的樣子」,掩飾資訊不讓別人知道偏差行為者的身分。在沒有做出偏差行為的時候,希望別人不要側目,因此企圖傳達自己在正常飲食時期的作為很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展現出「正常」的樣子,以呈現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藉由故意把廁所的門打開,讓別人能清楚知道自己並沒有在催吐)。 偏差行為者對於自身被賦予之新的主要角色很在意,對別人的異樣眼光特別敏感,同時藉由鏡中自我的解讀強化自身的主要角色。 ===== 汙名的特徵 ===== 1. '''破壞性'''<br> :污名化會使無關群眾平時的風險感知結構被扭曲,進而從根本破壞掉被汙名化的事物、人或者機構的正面形象。當發生嚴重的汙名化現象時,正常的是非標準(如正義、公平等)都會遭到非理性的顛覆。然而,多數人(並非進行汙名化或被汙名化的無關群眾)將只會關注事件的反常性和後果的卑鄙性;這時公眾僅會傾向檢討管理者的危機處理能力,鮮少關注被汙名化的群體本身所遭受的待遇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因而此舉可能會造成社會、經濟、政治秩序的紊亂。 2. '''快速污染性'''<br> :受到污名化的對象將會被賦予同一般群眾不一樣的、令人不愉快的特徵。在汙名化現象十分嚴重的極端情況下,該對象將可能會直接被當作是「十分壞的、危險、邪惡」的代名詞。由於這類特徵具有普遍的令人恥辱且避之唯恐不及的影響(因為它以特定的風險感知為基礎),這樣的資訊所引發的鄰避效應將會使該汙名化資訊在很多涉及其汙名化的危險結果尚未得到證明之前就被快速傳播且接受。且現今時代傳播媒體等科技迅速發展,資訊傳播無遠弗屆,不只使資訊傳遞速度暴增,也逐漸降低大眾對資訊正確性的敏感度、思考能力以及耐心。因此,這種汙名化的危險標籤在現代極度發達的信息傳播網絡作用下,會迅速地“傳染”到相同、類似的事物或者人身上,還會波及到整個行業、產業乃至地區。 3. '''不易消除性'''<br> :由於汙名化所伴隨的標誌通常具有極易識別的特徵,一但此類特殊關係一經形成,就很容易在上述特性的加乘下持續發展,最終成長為文化偏見。而在上文「說服」一章節中亦有提及,已經形成固化的價值觀念,要在短時間內消除或者改變是極為困難的。在社會中建立起來的污名,最終容易轉化成為結構性的文化固著,如果人們對污名對象的關注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終將不會有任何生活領域能擺脫其影響。最終在汙名化形成後,即便是相關機構動用大量的社會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也很難給被污名化的對象“正名”。 ===== 道德生涯(Moral Career)===== 道德生涯是受汙名者的社會化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具有規範性的,並且具有道德上的意涵。 過程:(《污名》p38,p84) # 學習正常人觀點,習得社會的身分信念 # 明白自己的污名身分及其後果(看到別人眼中的我),認識到他自己是不合格的 # 學習應付其他人對待他這種人的方式(1、2 為道德生涯的初始階段) 依受汙名的社會情境,可以分成四種: :(1)'''與生俱來:'''如孤兒、盲人或是啞巴等等,他們在社會中學習他們的污名角色,同時也學習那些他無法符合的社會期待。 :(2)'''初期受家庭保護:'''這類型的受污名者,在家庭的保護下沒意識到家庭外的虛擬社會身分,會根據基本特質(例如:年齡、性別)來建立正常的身分(例如身體缺陷的受污名者)。在進入到沒有家庭保護的場域後,需要重新進行社會化,可能會被霸凌、排擠;或許他們會選擇進入特殊學校就讀,但是一旦他們脫離這種同質性高的環境之後,還是要面對可能受到的負面評價。 :(3)'''生命晚期受污名:'''如犯罪更生人、晚年罹患漸凍人等等。他們的社會化過程相較於天生具有污名身分的人更為困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屬於受污名的族群、一方面也體認到自己不再「正常」的事實。一開始他們可能會選擇進入特殊輔導機構,但是會發生適應不良的情形因此選擇離開,一旦回歸正常社會,又會發現自己無法適應,不停進進出出(入會的反覆循環)。除此之外,生命晚期蒙受污名者也要擔負對自己的譴責,可能在他們是「正常人」的前期生命階段,也會替受污名者貼上標籤、歧視他們,在獲得污名身份之後,不僅清楚知道他的污名身份會使別人如何待他不同,也會譴責自己以前對其他受污名者的歧視。 :(4)'''在異族群中被社會化:'''在異族群中社會化指的是在一般的社會情境下,該種身分較不會受污名影響,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會將他們的身分污名化。如:勞工階級進入到高等法律學院就讀。 受污名者可能會經歷「入會的反覆循環」(affiliation cycles),在期間受污名者逐漸接受參加內團體的特殊機會,但在進入內團體後,可能又拒絕被和他們(受污名者)歸為一類,因此可能在接受他們之後又拒絕,試圖回到正常人的團體。然而,重回正常人團體後又感到無法融入,可能考慮重新進入內團體。受污名者對於自己人團體的性質與正常人的性質,會因為拒絕承認污名身份但又無法變回正常人,因此身份認同的信念會擺盪。這種參與和信念改變,代表受污名者進入道德生涯的中後階段。 ===== 受污名者面對污名的方式 ===== 遭受汙名的人所產生的恥辱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那些受到刻板印象束縛的人往往會開始依照羞辱他們的人所期待的方式行事。這不僅改變了他們的行為,還可能塑造他們的情感和信仰。被污名化的社會群體成員所面臨的偏見經常導致抑鬱與沮喪。這些羞辱會將一個人的社會認同置於像是低自尊的危險境地,也因為如此,身份理論的研究已經被高度重視。身份威脅理論(Identity threat theories)可以與標籤理論齊頭並進。 # 隔離情境修復(能力):如文盲上學獲取識字能力。 矯正(特質):如視覺障礙者配戴眼鏡。 重新詮釋差異: 汙名者可能會告訴自己污名帶來間接收穫、污名是福不是禍。社會很多時候會要求受污名者發展一套論述重新詮釋差異,在 Goffman 的理論中被稱為"給個說法(account)",其手段包含譴責譴責他們的人、訴諸更高的道德、拖別人下水,來中性化、正常化、常態化他們在做的事。 # 混類接觸 : 將人依照是否有污名以及是否接受污名分為四個向度,則就會產生(1)接受貶抑身分的受污者(2)堅定維持不完美身分的人(3)包容的正常人(完全將他們當正常人)(4)不包容的正常人四種角色。這四類的任兩類人接觸皆可稱為混類接觸,但 E.Goffman 多在探討的是接受貶抑身分的受污者與不包容的正常人之間的接觸。受污名者在與正常人面對面互動時,會呈現一種緊張關係,受污名者會覺得地位的不確定性普遍地存在各種社會互動中,期間,受污名者可能會覺得他在演(on),必須維持自我意識並計算並計算他正在營造的形象,到他認為別人不會做到這種地步的程度與範圍。置身於正常人間,受污名者可能會覺得完全暴露於隱私的威脅,可能會以防禦性的畏縮或懷有敵意的虛張聲勢來應對。 例如:高夫曼在書中提到「覺察的無限循環(infinite regress,又稱彼此考量的無限倒退)」,意指當正常人與明貶者面對面互動時,正常人會先覺察到明貶者的受污名特徵,接著該受污名會覺察到自己的受污名特徵被覺察,然後正常人會覺察到對方覺察到自己在覺察對方的受污名特徵,於是裝作不在意,然而受污名者又會覺察到正常人的覺察,也進一步假裝沒事發生,如此無限循環。為了避免或降低緊張關係的發生,受污名者發展出一系列透過訊息控制管理情境的策略。 '''a.矇混過關(passing):'''一種不實表演或偽裝(mispresentation),有意地進行不符合社會身分或角色的表演。包含:隱藏訊息或污名象徵、使用去識別符號(如文盲戴厚重的牛角框眼鏡)、避免某些社會情境、重新定義社會情境、假裝融入他群、避免與我群互動、空間區隔以免於大部分的社會接觸、轉換為其他程度較輕的污名 '''b.掩飾(covering):'''不透露自己的污名資訊,使自己的污名特徵能夠盡量不被注意。例如: 在菁英法律學院的學生為了掩飾自己勞工階級的身分而避免談到家庭或表現出和上層階級學生相同的行為。 '''c.揭露(disclosing):'''主動展現自己的污名身分,公開給他人知道。例如:同性戀者出櫃。 '''d.汙名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 :汙名認同為遭受汙名化的對象面對汙名化的另其中一種方式,較不同於以上三者且擁有一定量系統性研究,故單獨介紹。其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依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如「自我負面標籤」等,但最終統一由污名認同作為該概念的固定術語。「污名認同」一詞最早出現於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中,用於闡析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現象。書中指出由於台灣原住民自台灣進入歷史時代以來(荷治時期,17 世紀),於社會多屬於低下階層並長期身處社會中非主流的邊緣位置,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再加上長年所受統治階層的教育與汙名化下,逐漸令原住民本身也對自己的文化產生厭惡,而改為認同主流社會的對自身的歧視,認為自己的文化落後且卑微,形成對自己文化的排斥,並刻意的迅速向其他文化靠攏。其後「污名認同」一詞亦有應用於其他社群(如妓女)的研究分析之中。「污名認同」是貼標籤和污名化等人身攻擊行為的產物,可被視為一種至極「成功」的汙名化。 在歷史上,污名認同往往作為列強進行文化殖民的手段之一。殖民母國(進行汙名化者)主要透過教育、行政、法律等途徑,利用其優勢地位將殖民者的語言文化塑造為社會的高階文化或者知識份子的表徵,進而令本土文化相對成為落後、低下的符號,使殖民地人民對自身文化產生污名認同,從而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之情,以降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緒,達到殖民目的。然而,由於在殖民地中,來自殖民母國的統治族群的人數比例一般於整個殖民地社會中佔絕對少數,因此汙名認同的做法雖然能令被統治的主流族群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但較難使主流族群(殖民地本土族群)願意放棄自身文明,快速轉向至殖民者的文化。此情況下,被殖民者的文化將能持續維持強大的活力,與殖民者文化分佔不同的社會階層,形成文化分層的現象。例如在印度,英國文化和語言雖然享有較高的聲望,但卻一直只限英國人及少數英國化的印度高尚階層所有,廣大的印度平民雖然亦經常受英國文化影響,也較崇敬英國文化,但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文化。 另一較容易產生汙名認同的情況為「類殖民現象」,意指一個國家內沒有和非主流族群平等的語言和文化權益。例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的若干支系,由於其民族語言沒有通用的文字,不能以自己母語接受中學以上的教育,亦缺乏自己母語的傳媒,加上於當地社會中他們一般處於較低下的社會階層,因此在該地區較為繁榮的縣城等接觸漢文化較多的地方,本土民族的家庭在家裏往往不願意教自己的子女說母語,而寧願用不純正的漢語和子女溝通。 於社會語言學中,對母語的「污名認同」往往是導致社會語言轉換的主因,例如南京人認為南京話不好聽,令南京方言迅速向普通話靠攏。 污名認同往往會帶來嚴重的文化危機。首先在放棄自己母文化向優勢文化靠攏時,由於族群對優勢文化的認知多侷限於顯性文化方面(如語言、衣著、行為),因此在模仿優勢文化只能模仿得表面,而未能學會優勢文化更深入的文學藝術、道德價值、思想哲學,但同時又丟失了本身的文化優秀面,結果使族群文化割裂、精神空虛、道德價值淪喪。另一危機是自我認同的危機,劣勢族群因污名認同向優勢族群靠攏,但優勢族群依然不接納對方為自己的一份子,使劣勢族群產生自卑、自殘的傾向。於兩個族群膚色不同時,此現象尤其明顯。 汙名認同的實例: (1)中國於清末產生對自己文化的排斥,如五四運動提出「全盤西化」或文化大革命提出「破四舊」。 (2)二戰後中華民國對台灣人實行「國語運動」,在校園中汙名化台語及其他方言,說台語者則課罰金、掛狗牌等,使得台灣人對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自卑,甚至認為台語就是低等人、沒水準的語言;另有部分台灣人懷念且推崇日本的殖民統治而走向極端親日,都可視為污名認同的反映,一種汙名台灣文化、反對中國文化、認同日本文化的特殊變體。 ====區分不同層次的認同==== # 虛擬社會身分 Virtual Social Identity # 真實社會身分 Actual Social Identity(1、2 間的落差是污名化) # 個人身分 Personal Identity(2、3 間的落差是污名管理中的訊息控制要處理的) # 自我身分認同 Ego Identity:個人對於其狀況的主觀認知 ===== 污名化實例 ===== 1. '''疾病的污名化''' :首先,我們必須先來分辨疾病和病痛,兩者雖為同一事件,但接觸的客體不同,會有不同的意義與解釋。 ::當客體是醫生-醫生所觀察到的是疾病(disease):是缺少切身體驗的。 ::當客體是病人-病人所感受到的是病痛(illness):是具有切身體驗的。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污名化、偏見、歧視的問題,或許因風俗、環境、習慣、社會狀態的不同,對某些疾病不夠了解,而有了污名化的現象。當因為與多數者不同而受到負面評價,就會產生偏見(prejudice)與歧視(discrimination)。而所謂沒有理由的歧視是指,身處同一社會中的醫師、病人,都對疾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縱然醫師身為專業醫療人員,也常適應了這些偏見,受歧視的病人本身,在社會風向之下,也不會感到異樣。長時間下來,疾病的污名化日漸加深,社會風氣會邊緣病患,使其順理成章地被歸類、標籤,並且排擠這些病患的資源。為使污名化的傷害降低,也讓醫護人員在醫療行為之中舉措得宜,我們應當培養對病患疾病的靈敏度,了解對方受苦的點,也能避免言語或無意間的傷害。像是在鼓勵病人對周遭親友公開病情,以避免緊急時刻無人能助。應先考量病人所處的環境,是否對此疾病友善。 :除了一些種族及宗教信仰被過於簡化而賦予污名,社會對於許多疾病患者也有著相當不友善的污名化現象。包括:對於癲癇、愛滋病患、痲瘋病患(又稱漢生病)而言,社會均往往對他們賦予污名,甚而將他們邊緣化或惡言相向。對此,世界各國的醫療界均進行了相關的正名與權益的維護,而在近年也已漸漸扭轉部分疾病於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 * '''癲癇的汙名化''' *# 污名化的實證-以動物為名的疾病:台語-羊量、豬母癲;中國-羊癲瘋。 *# 歷史上的實證-錯誤連結的源流: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將六畜與癲癇連結,使用羊癲、馬癲、豬癲、牛癲、雞癲、狗癲等詞語來形容疾病,某些用法甚至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可知癲癇患者在社會上是被邊緣化的,且歷史上的污名化會被流傳下來,而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 *# 相關書籍:《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書籍內容描述一位美國的苗族女孩黎亞在對抗癲癇時,所引發的一連串傳統觀念與先進醫療的衝突。 *# 相關事件:2017年台北世大運官網相關網頁,在觀賞開閉式注意事項第12點及觀賞比賽注意事項第10點出現「羊癲瘋」三個字,由於世大運是台灣體育界盛大賽事,因此此舉遭受強烈質疑,且被認為與台灣運動健兒們的努力、用心及好表現形成強烈反差。 * '''愛滋病的汙名化''' *# 新聞事件: *#*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188,&job_id=226988&article_category_id=2372&article_id=139153 國防大學疑似歧視愛滋病學生]:2016 年,國防大學依德行未達標準理由,且逾期申訴為由,將感染愛滋病的學生予以退學處分,引發社會輿論壓力。 *#*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39327323 因愛滋病被解僱的員工]:2017 年,美國一家果汁工廠員工 Chanse Cox,告訴老闆他是 HIV 病毒攜帶者時,即使他自認為不會影響到工作表現,仍被公司以政府針對食品安全和傳染病監管規定為由被解僱。因此多數的員工不敢向雇主坦承自己是愛滋病患,因為他們知道歧視是無法避免的。<br>類似的新聞報導不勝枚舉,可見愛滋病毒感染者無論是在除了要對抗病毒之外,在心理上還承受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巨大壓力。社會整體不友善的氛圍所造成的心理陰影往往是愛滋病感染者認為最痛苦、最難以承受的事,使感染者污名內化,嚴重影響其生活型態、心理健康。 *# 台灣愛滋病汙名化現況:<br>於 2017 年起台灣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發起了 842 位愛滋感染者的污名與歧視調查,於 2018 年 11 月公布的研究報告中顯示(Yi-Chi Chiul et al.,2018): *#* 最多感染者感受到的愛滋污名前三項分別為:「民眾對於愛滋傳染途徑的不了解」(80.8%)、「人們害怕被傳染愛滋病毒」(77.7%)、「人們認為感染愛滋病毒是可恥的」(48.8%)。這項結果顯示出,台灣愛滋教育的不足與不夠普及,以致民眾心生恐懼,讓愛滋病毒的感染者身處於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中,時時承受巨大的心理陰影,擔憂他人對待他們的不友善的眼光。 *#* 除了社會大眾不友善的眼光之外,感染者所承受到來自醫療機構的眼光也不容小覷。從感染者願意向誰坦承他們的病的調查結果中顯示,診所是感染者最不願意透漏的對象之一,只有 1.5%的受試者願意主動向診所,此外小孩、同事及鄰居朋友也是最不想透漏的前幾名。7.3%的感染者在就醫時表明感染狀況有遭遇拒絕的經驗;10.6%的感染者的感染身分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遭醫事人員洩漏。因此顯示,社會對愛滋病患的種種標籤,在面臨與自身關係密切的醫事人員,有六成的感染者擔心自己的隱私是否被洩漏、其中更有三成的感染者確知自己的醫療隱私未被完全保密。這樣的結果除了難以建立醫病間的互信關係,同時可能會他們將來的服藥順從度以及健康狀況。 *#* 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洩漏,使愛滋感染者更受歧視。為未經同意的告知對象,知道後的歧視狀況。由於社會對愛滋病的不了解,感染者在主動告知感染身分時,承受著一定程度遭歧視的風險,未經同意被接露的狀況不只發生在醫療院所,更容易發生在感染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據統計,經未經同意的告知對象,相較於感染者「主動告知」更有可能產生歧視對待。因此,他人的「傳話」隱約中也造成感染者的心理壓力。 *#* 世界各國的比較:台灣愛滋病毒感染者所受到的歧視在 100 多個國家之中,並不算太高,位於中間名次。即便根據污名與歧視指數調查結果,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是「愛滋較友善」國,但是在 842 未受試者中,仍有約 58%的人,在未確診前有從憂慮到真正篩檢間隔五年以上的時間,畏懼篩檢的主要因素,是擔憂不被社會接納,甚至會影響現有的生活。擔心未來可能遭到周遭親友排斥,甚至影響生活狀態。 *# 汙名化形成原因探討:一般民眾大多藉由媒體宣傳、或是一些簡單的衛教知識會知道,愛滋病的傳播主要是由不安全性行為所引起,尤其是沒有固定性伴侶的情況下,有增加得到愛滋病的風險。然而,台灣等亞洲地區國家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就如同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杜思誠表示:「社會對於愛滋的避諱,來自於對『性議題』的避諱。」,不少人會認為「感染愛滋病一定是因為自己私生活不檢點」、「罪有應得」,甚至會認為愛滋病患者應該與世隔絕,不應再「禍延他人」。外加愛滋病又沒有辦法痊癒,龐大的醫療費會「拖垮健保」等負面想法,所以處處對愛滋病患者有所歧視。此外探討愛滋病與同性戀的歧視關聯:這要追溯回愛滋病的爆發歷史,愛滋病第一次正式通報,是在 1981 年 6 月,美國洛杉磯一夕之間發現有一群健康的年輕人罹患罕見的肺囊蟲肺炎,肺囊蟲肺炎通常發生在身體異常衰弱的患者身上,一般只會發生在營養嚴重不良的孩子或是沒有抵抗力的人身上,醫師們毫無頭緒,且短時間內出現眾多案例讓民眾人心惶惶。後來被爆料出,這些感染者都是年輕白人男同性戀,在對於愛滋病還沒有足夠知識的情況下,於是愛滋病是「同性戀癌」的造謠開始漫天起舞,甚至在當時認為是因為濫交、毒品、才會得病,於是這樣負面印象深植人心無法抹滅。除此之外,還有因為愛滋病的傳播主要發生在不安全性行為之下,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截至 2018 為止全國感染愛滋病毒的原因探查,男男同性間的不安全性行為比例最高,為 62.42%,導致民眾光看數據會認為是男同性戀間容易傳播的病。 * '''精神疾病的汙名化''' *# 精神疾病的定義:指一種在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上出現異常,且此異常影響患者之生活功能,需要給予醫療及照顧協助之疾病。精神疾病的範圍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酒癮、藥物成癮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統計下來總共約三百種疾病。 *# 歷史:早期的人認為,精神疾病患者是因為其被邪靈附生或是受到詛咒等因素而導致生病,因此這類的患者往往被視為不潔的象徵,長期以來飽受許多不公平的對待,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為納粹的種族淨化。除此之外,在歐洲早期精神疾病患者被當作罪犯一般,需要被囚禁。 *# 類型:精神疾病汙名化分成公眾汙名、組織汙名、自我汙名三種,公眾汙名為一般民眾對精神障礙人士或其家人的態度,例如:「精神障礙人士就是有暴力傾向」、「精神病患十分危險」;組織汙名為組織抱持負面態度的政策或文化,通常反映於醫療用詞的使用,例如:使用「思覺失調症」的病名取代「精神分裂症」的病名;自我汙名為自己如果相信社會對有精神疾病的人有誤解,即會產生自我汙名,例如:誤解內化後,有可能會導致患者停止尋求社會協助或決定不接受治療。 *# 新聞事件: *#* [[w:政大搖搖哥事件|政大搖搖哥事件]]:2016 年,政大著名的搖搖哥長年在校園附近遊蕩,會不停地做出像是搖動身體、自言自語等動作。根據附近居民與學生的說法,搖搖哥並不曾做出任何傷害行為,卻被學校主警隊以及衛生局人員強行壓制,被送上救護車。過程中搖搖哥試圖告訴員警自己們沒有犯法,並且不願意就醫,但仍遭到強制就醫。事件一發生,社會大眾頓時一片譁然,認為這樣的舉動完全是侵犯了人權,並要求釋放搖搖哥,幸好隔日警方就將人平安釋放,但這次的事件仍引發了廣大的討論。<br>在現行相關法條當中,《精神衛生法》對人民基本的人身自由有明確的保障,其條目中顯示,該名對象除非有傷害他人著舉動,或是有自我傷害的傾向,警方或政府才能該名將疑似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然而在搖搖哥事件當中,台北市政府卻不遵照這條法條進行處理,反而套用與街友相同的處模式,由警方、社工、醫師共同請無自傷或傷人行為者進行就醫處理。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5973 精神病患攻擊超商店員]:2021 年,屏東一名精神病患攻擊超商店員,使店員雙眼受傷。事件發生後,引起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患的恐慌,並出現誇大精神病患「潛在危險性」的現象。 *# 台灣現況:根據統計,現今約有五成的精神疾病患者對周遭的家人、朋友隱瞞自己的身體狀況,其原因包含害怕被他人排斥、擔心影響現在的工作、可能會遭受霸凌等因素,而至今仍有人認為去看精神科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以上種種的原因常使患者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導致其不敢面對自己的疾病,而長期處於這樣子環境之下,反而不利於疾病的治療,造成患者病情的加劇。近幾年台灣發生的社會案件使精神疾病患者處於一個更加不利的處境,像是鄭捷捷運殺人案、小燈泡事件、精神病患攻擊超商店員等,這些事件在媒體廣泛的宣傳下,不僅帶給民眾一種精神疾病患者都十分危險的刻板印象,更因為司法對於患有精神疾病者可減輕刑責,引發部分人不平的情緒。然而,大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是不會產生攻擊行為的,且可以藉由藥物或心理治療得到緩解而不容易發作。 *# 小結:有許多數據都顯示,犯罪行為與精神疾病也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反而與汙名化及標籤化息息相關。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在因為嚴重精神疾病而犯下重大罪刑的犯罪者中進行調查,發現在這些罪犯當中,其罪刑與他們的疾病真的有實際關聯者只有不到 10%,其他更多的因素則是生活中所受到的貧窮、歧視、壓力、就業……等各方面的影響而讓他們產生犯罪行為。社會大眾或許會因為精神疾病患者與平常人的不同,而不願意跟他們進行接觸,人為他們具有危險性,而也很少有雇主不願意聘僱這些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他們窮困潦倒,有些人甚至選擇使用藥物或飲酒來麻痺自己,長期壓力累積之下,他們可能會對周遭的人產生仇視的情緒,進而導致他們盲目的選擇用傷害他人或其他不法的行為對社會進行報復,從而又加深了對於精神疾病負面的刻板印象,形成一個惡性的迴圈。而在這樣情況下所犯下的罪行,就不一定會與其精神疾病有直接關聯。事實上,這些精神疾病患者就如同一般的疾病患者一般,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顧,我們對於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們,常會主動的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社會的認同與去汙名化是尤其重要的。 :我們平時可以減少誤解及偏見,幫助相關病患解除疾病污名化的方式:<br> :* 加強家庭及各級學校教育。<br> :* 改善社會制度。<br> :* 推動社會大眾對疾病的正確認知。<br> :* 鼓勵病人走出陰影、建立信心。<br> :* 每個人要回饋社會、盡社會責任。<br> :* 培養對人類受苦的敏感度:我們藉由閱讀、獨立思考、反思取代反射性回應、同理心、增進溝通技巧、從助人中得到快樂、向典範人物學習等方式,培養對人類受苦的敏感度。 :疾病的污名化基本上肇因於'''對疾病的誤解''',而這種對於現實的曲解實乃社會的問題(Social Misconstruction),故必須由社會的層面加以解決。另外,在教育方面,也應及早教育學童,修正他們對於病人疾病的錯誤看法。同時,也應強調每個人都應肩負著社會責任,透過自己的理性分析與思辯,避免盲從傷害病患,如此,方能由根本上解決疾病汙名化的問題。 2. '''對原住民的汙名化''' :原住民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由於其在大航海時代相對的科技落後以及較早在某地定居的特性,原住民往往成為殖民者汙名化的絕佳對象,將之汙名化為具有「骯髒、落後、暴力、生活習慣差」等特性的族群。隨著歷史推移,原住民逐漸在社會上屬於低下階層並長期身處社會中非主流的邊緣位置,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對此,世界各國原住民均進行了對於相關正名與權益維護的怒吼,許多國家政府也漸有回應,近年已漸漸扭轉部分刻板印象。 :在解決原住民汙名化方面,除了大眾的協助之外,原住民自身的意識覺醒可說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其中進行的面向包括下列幾點: :* 法律條文的修訂:在原住民團體持續奔走下,政府已經制定許多保障原住民權益的法律,如原住民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等等。 :* 社會地位的爭取:其主要針對點在於消除對原住民的歧視,除了消極的去歧異化使原住民,不再是「二等公民」以外,更積極的要求實現社會正義與實質平等,推廣原住民文化,將屬於原住民自古以來的權力歸還之。例如:將狩獵權、土地等還給原住民,實行原住民立委保障名額、考試加分制度、以及對以往的歧視行徑道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1%E5%90%8D%E8%AA%8D%E5%90%8C 汙名認同]''' ::#污名認同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一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中文著作裏最早出現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如「自我負面標籤」等,但沒有產生和「污名認同」一樣的固定術語。 ::#「污名認同」最早用於闡析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現象,指出由於原住民長期身處社會的非主流的邊緣位置,不管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於社會多屬於低下階層,因此令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厭惡,認同主流社會的對自身的歧視,認為自己的文化落後、卑微、老土,結果形成對原住民文化的排斥,並刻意的迅速向漢文化靠攏。其後「污名認同」一詞亦有應用於其他社群(如妓女)的研究分析之中。「污名認同」是貼標籤和污名化等人身攻擊行為的產物。 :在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是現今管理原住民族相關事務的最高機構,其管理的範圍包括原住民族語的保存、訂定相關法律條文、地權的爭議問題、發放原住民助學金、舉辦相關文化活動、提供原住民就業與長照需求……等,除了保障原住民的文化與爭取權利以外,更重要的是藉由各式的文化活動,幫助大家認識原主民的文化,像是舉辦原住民音樂節等活動,藉此消除部分人眼中對於原住民傳統野蠻、未開發的負面形象,而在現今原住民文化已被大多數的人認可並接納。 3. '''對同志族群(LGBT)的汙名化''' :同志族群(LGBT)包含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族群,由於在性傾向上或是性別認同上的差異,普遍經歷污名的社會過程。同志族群所受的污名經驗,導致同志族群面臨身心的傷害,以及教育、工作上的歧視、霸凌與騷擾問題。且進一步造成同志族群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態、較高的貧窮率與流離失所的比率 <ref>Mallory, C., Brown, T. N., Russell, S. T., & Sears, B. (2017). The impact of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LGBT people in Texas. Los Angeles: Williams Institute, UCLA School of Law.</ref>。研究特別指出同志作為少數族群感受到的壓力,以及同志自身對於同志的污名的意識程度,與憂鬱症狀的比例有顯著關聯<ref>Lewis, R. J., Derlega, V. J., Griffin, J. L., & Krowinski, A. C. (2003). Stressors for gay men and lesbians: Life stress, gay-related stress, stigma conscious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2(6), 716-729.</ref> 。近年來,隨著許多歐美國家對婚姻平權的逐漸重視,台灣也逐漸興起了追求同志伴侶婚姻權的社會運動,在同志大遊行當中,參與的不只是同志本身,更多的是異性戀的一般民眾,也能夠看出台灣民眾對同志伴侶追求婚姻權的逐漸重視。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台灣社會也面對婚姻平權、性平教育的辯論,而不了解同志族群的許多論述也會再次強加同志族群的污名。例如護家盟等保守基督教團體,便在動員過程中傳遞了許多強化同志污名,甚至是對於同志不實的敘述,導致同志所受之社會壓力更加強大。不論這些錯誤資訊是否是運動團體或媒體有意為之的結果,錯誤資訊再製了同志的社會污名。 :但是對於性傾向的污名也可以作為受污名者反抗的工具。酷兒理論重新使用了受到污名的 "Queer" (怪胎)一詞來指涉自我。強調由於自身受到污名,遭受了社會排除而處於一個污名的位置,共同受壓迫的位置使得酷兒/同志們可以批判現有的社會規範。海澀愛更指出,不同類型的受污名者由於共同的受壓迫經驗,可能有連線政治,也就是聯合反抗社會壓迫的行動之可能<ref>海澀愛. (2011). 污名的比較: 殘障與性.</ref>。 4.''' 對「宅文化」的汙名化''' :近年來,喜好動漫遊戲產業的「御宅」一詞在日本出現,在文化傳播之下,該詞彙也傳至台灣,逐漸風行起來。在一些犯罪事件發生後,部分嗜血的媒體將加害人的身世詳細挖掘,並將之貼上「宅男」的標籤,將「宅男」的身分解釋為該加害人產生犯罪動機的原因。在極高的點擊率誘惑之下,多家媒體效仿,使宅文化逐漸遭受汙名化。對「宅文化」的污名化基本上肇因於媒體的亂象,而這種亂象源自於民眾的閱聽喜好,實乃社會的問題,故必須由社會的層面加以解決。另外,在教育方面,也應及早教育學童其明辨是非的社會責任,需透過自己的理性分析與思辯而非盲從外界看法,如此方能由根本上解決汙名化的問題。 :事實上,根據 15 到 29 歲日本民眾的嗜好調查結果,無論是高中生、大學生、抑或上班族族群,動漫影視遊戲產業皆是位居前三名的嗜好,也並未有科學研究顯示這樣的特性與犯罪率相關。 :而隨著媒體廣泛的報導,社會大眾對「宅文化」的錯誤認知和汙名化也逐漸不只侷限於動漫、影視、遊戲和犯罪率之間的關聯。不難發現的是社會大眾對於「宅男」的認知常犯以下幾個錯誤: :* 「宅男」只對動漫、影視、遊戲等等方面有所涉略。 :* 「宅男」不善於社交或處理人際關係。 :* 「宅男」的情緒不穩,較具有犯罪的潛在危險性。 5. '''對體態的汙名''' :對體態的汙名以相當多元的樣貌滲透我們的生活。包括高矮胖瘦、膚色、單雙眼皮、鼻樑高度等等,都可能是對體態的一種標籤。現今社會中除了傳統保守的觀點保持對體態要求的論調,傳播媒體也在有意無意的情況下散播對於體態的污名以及審美觀的價值。Netflix 於 2018 上架的《永不滿足》(Insatiable)遭到超過 10 萬網友在網路上連署要求不得上架,原因是因為其內容羞辱肥胖者。根據風傳媒(2018),發起該請願的弗洛朗絲(Florence)寫道:「長期以來,總是有劇情向女性和容易受影響的年輕女孩傳遞這樣的信息:為了受歡迎、有朋友,得到男性的青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要成為有價值的人,都必須得瘦。」也因此造成許多厭食、暴食症的案例。儘管該劇演員表示,劇中的幽默不是要羞辱肥胖,只是採用諷刺的手法來表現主題,但我們仍可窺得傳播媒體如何塑造議題討論、如何操作汙名標籤。除此之外,好萊塢的影集大量使用身材姣好、外貌亮麗的白人女性做為女主角,再次強化了傳統價值觀對於女性、體態與審美的想像。 6.''' 對「約炮」的性污名''' :「約炮」的定義為「非情侶、配偶的兩人以口頭或非口頭示意的方式進行性邀約」,從雙方同意性邀約後至性交的過程皆包含在約炮的範疇中。「約炮」對於許多人而言仍是一個違反道德的行為,為現在台灣社會中一污名身份,我們傾向認為約炮的人是骯髒的、亂的、偏差的。有關約炮是如何污名化以及連帶的污名,可以從2017年初[https://www.nownews.com/news/2574668 清大學生針對創建「約炮清大」的約炮平台]而發起相關問卷調查所引發的輿論,與學生自發的新聞稿加以討論。在輿論方面,有網友說「原來苦讀到清大只為了約炮,這種知識分子都沒知識了國家有個屁希望?」從之可以窺探「性」與「高學歷者」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說,我們預設了一位高學歷者在任何方面都是「正常」的(其他的探討像是台大研所生殺貓事件及其輿論),正因如此,約炮作為偏離正常的性行為,對於這名網友來說,不應是一名高學歷者會有的行為。然而「正常」到底是什麼?其實這與「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誰能言「正常」、誰能定義「正常」、誰能實作「正常」與誰能斬除「不正常」都與權力有相當的交織。因此,所謂的「正常的性行為」基本是建構在性道德與規訓之上,誠如 Foucault(1980)認為當代社會對於「正常性」侷限在合法男女兩人之間,在這樣的基礎上,所有悖離之的都是「不正常的性行為」,約炮也落入「不正常的性行為」的一環,因此,約炮的污名化與性道德及社會對於「性」的壓抑有所關聯。 9.'''「新住民」的汙名化''' :在台灣,普遍把東南亞移工視為社會中的較低層。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工與外籍配偶的加入,對於新住民的污名化議題也更顯重要。或許因為'''新住民沒有投票權''',對於執政者而言,這些族群的權益並不是他們要關注的重點。但在台灣這個標榜著友善的島嶼上,對新住民的污民化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從之前買便當被拒絕的事件,到社會上對新住民的看不起,或許我們對於拔除這樣的污名化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也更應該重視這項議題。 10.'''「台客」的汙名化''' :「台客」一詞最初的意義與今日不完全相同,多半是過去外省族群對本省人的稱呼,也有可能是外來語的音譯-Tike,即鄉巴佬的意思。綜觀其起源,雖然意義可能有所不同,但共通點皆為帶有貶意的成分存在。「台客」已經被當作是一種行為上的失當,比如在正式場合中穿不搭調的衣服、亂吐檳榔汁或製造噪音影響他人的行為,已經普遍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更有被塑造成一種「次文化」趨勢。 :一般普羅大眾聽到「台客文化」一詞,腦中聯想到的不外乎行為粗俗、水準低下、知識淺陋的次水平文化,為什麼我們要將台客文化汙名化呢?簡單來說,就是排除異己的心態,藉由貶低非我族類,進而提升自我的身價。 :許多歌手的大力鼓吹,配合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努力,諸如台客搖滾嘉年華、台客文化論壇等活動陸續舉辦,關於台客文化的研究論文及研討會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家都在為台客文化去汙名化努力,因為所有人都沒有權利為一個文化冠上汙名,我們必須學著尊重,讓台客們充滿自信的走在街上,抬頭挺胸的說出:「我很台,我沒錯」!如同上述歌詞所說,台客文化是我們台灣的流行文化,只要是生在台灣,人人都是台客。 ===== 結論與啟示 ===== Goffman 以關係的方式理解污名,在《污名》一書中他提到:「正常人中絕大多數的幸運兒都可能擁有半隱半現的缺陷,並且每個小缺陷總有個社會場合會讓它被放大,從而在虛擬與真實社會身分之間形成一道羞恥的落差。(P.150)」意即,我們都是「正常的偏差者」,污名不是差異問題,而是關係問題。正常與受污名的不是人,而是觀點,正常與否的分類本身就有很大的盲點。我們不應該只是擁有同情心或同理心,更應該反思「正常」,進行去污名的行動。 ===人際關係=== 人是群居的動物,小寶寶一出生就會將頭轉向有人、有人聲的方向。每個人對於[[w:依附理論|人際依附]](need for affiliation)的需求不盡相同,有時候想要獨處,有時候又想要他人的陪伴。研究者 Shawn O'Connor 和 Lorne Rosenblood 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們請一群大學生雖身攜帶一個計時器,在四天的時限以內,那個計時器每小時會叫一次,提醒受測者記錄下兩件事,一、紀錄當下是否是獨處的狀態,以及二、紀錄當下心裡想要的是獨處還是陪伴。歸納回答結果,研究發現受測者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一和二的回答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受測者一個人的時候剛好心裡也是想要獨處。另外,研究更發現紀錄當下的感覺可以預期下一個小時是否獨處的狀態,如果四點時紀錄想要有人陪伴,那麼五點時的紀錄就是和他人在一起的狀態。從以上實驗可知'''人並不是無時無刻都需要有人在一旁,但是也可以看出人際關係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人際關係可以除了可以帶來情感上的支持,也有[[w:效用|實際效用(utility)]],例如經驗的傳承與學習等。 如果缺乏人際關係,就容易感到孤單寂寞,也就是所謂 social death。也因此,人們總是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想要獲得他人青睞,所以往往用盡時間、金錢將自己呈現的吸引人。有些人過於在意他人眼光,就會罹患[[w: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也就是在大眾場合會感到不舒適、壓力大。輕微的症狀包括在公眾場合演說容易口吃、肢體不協調,嚴重的患者甚至連在公共的餐廳用餐、到便利商店買東西結帳等動作,都無法執行。 人際關係,就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理解成「人緣」或是「人際交往」。由於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在生活中人與人的接觸與相處織岀了綿密的人際關係網絡,人際關係包含了各式各樣身分的人們的相處,例如老師與學生組織的「師生關係」、同儕之間的「同學關係」、老闆與員工間的「雇傭關係」或是夫妻之間的「夫妻關係」等等關係都屬於不同種類的人際關係。本節試圖探討人與人之間如何親近並發展關係,分成一般人際關係與愛情兩個面向介紹。 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為彼此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價值觀、社會文化等等,所以人們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相處模式。人際關係之複雜,我們可以時常從人們口中談論的內容可知,時常會聽到某某某與某某某又怎樣啦,許多的新聞建立在人際關係的變化上,也通常是人們最在意的事。然而,到底當我們在與不同的人們交流時,該如何才能與他人擁有良好的互動?就讓本節先簡介人際吸引須注重的七個面向,再向各位介紹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w:戴尔·卡耐基|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w:人际吸引|人際吸引力法則]]。 ==== 人際吸引 ==== 人際吸引係指人與人彼此注意到對方,進而產生好感,最後彼此接近、建立關係的情感歷程,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肯定形式。磁鐵的「異性相吸」來自於磁場的原理,那麼人際吸引的吸引力是從何而來呢?影響原因主要有以下七點:鄰近性、熟悉性、相近性、互補性、平等、外貌、專挑難追的。在敘述完上述七點後,另提一個研究說明另外一個人際吸引效應。 '''(一)人際吸引的要點''' {| class="wikitable" |要點 |內容 |- |鄰近性(proximity) |鄰近性指的是人與人相處距離的相近程度,雖然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卻是人際吸引一大重要的原則。古有云:「近水樓臺先得月」,道出了鄰近性與人際吸引的正相關,'''物理空間較為接近的人們''',互動交往的機會較多,容易進一步互相吸引。也就是所謂'''接近效果'''(propinquity effect)。 |- |熟悉性(fimiliarity) |單純因為熟悉而吸引的效應稱為'''單純暴露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指出人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有較正面的態度(詳見態度段落)。 |- |相似性(similarity) |相似性指兩人年紀、容貌、興趣、家庭背景、宗教、社會地位、家鄉、共同經歷某些特殊事件所在等各方面的近似程度會讓人產生親近感(Byrne, 1961),甚至能進而增加自己的信心與尊嚴(Suls & Fletcher, 1983)。除了以上所提,相似性還包括信念、價值觀等等。 |- |互補性(complimentary) |兩個人雙方特質不同但並非相反或對抗,而能截長補短、相互滿足,因為覺得對方有的是自己所缺乏的,希望能夠互補,構成吸引人際關係的因素。例如:社會角色的互補、人格特徵的互補、各自需求的互補等等。 |- |平等(equity) |又稱互換(exchange),是基於[[w:公平理论|公平理論]](E. Hatifield & Traupmann, 1981)而生,主動付出也能產生吸引力,也就是 「投桃報李」、「禮尚往來」的相處規則。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視此類的平等,要求雙方互惠 (reciprocity)、有來有往。若彼此平等對待,就能增加互相吸引的可能;反之,缺乏平等的友誼則難以持久。 |- |相貌(physical attractiveness) |外表呈現的第一印象是決定一人是否喜歡對方的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人們傾向認為容貌姣好的人更快樂、開朗及成功 (Eagly & others, 1991; Hatifield & Sprecher, 1986)。好的外貌會給人較好的第一印象。人們也容易會認為外貌優秀的人也具有其他的優秀品質,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 |專挑難追的(hard to get effect) |物以稀為貴,一台手機廠商釋出沒有很多的量,讓想買的人買不到,接著對於此物的渴望便會被提升,原本沒有那麼想買的人可能就會想要買,最後待廠商釋出下一批貨源,就會被迅速搶購。這是"reactance theory",當某個選項被限制住,反而會更想要得到那個東西。 |} '''(二)卡內基人際吸引力法則''' {| class="wikitable" |+ 卡內基人際吸引力法則 |- ! 法則 !! 說明 |- | 法則(i):讓對方以愉快的心情與你交談 || # 真誠的關心對方 # 用微笑擊破對方的戒備 # 稱呼對方的名字 # 傾聽對方的談話 # 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 讓對方感到自己被重視、覺得自己很重要 |- | 法則(ii):努力讓對方客觀的認識事物 || # 讓對方暢所欲言 # 使對方體驗「意外」 # 要學會求同存異 # 給對方反覆暗示 # 引起對方的好奇 |- | 法則(iii):幫助對方改造認識 || # 洞察對方的內心 # 間接指出對方錯誤 # 不要總是責怪對方 # 要保全對方的面子 |} ==== 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是奠基在人際間相互滲透的基礎上去延伸的。我們若將現代社會舉例為一個非個人的大眾社會,就此感到滿足而結束討論的話,這必然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倘若我們在經濟學的範疇中來理解全社會的話,我們必然會認為'''非個人的關係'''是佔有主要優勢的。儘管我們已經接受了「個人」(Einzelnen)的觀點,但是人與人之間多半只能建立起非個人的關係,這點依然是無庸置疑的。根據這樣的觀點來理解,全社會呈現的樣貌的確是非個人的。然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強化他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將許多他人視為是個人隱私的事情告知他人,藉此獲得他人的認可。這樣的可能性無所不在,它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可能性,而且許多人的確也掌握並且實現了這樣的可能性;此外,這樣的可能性是不受限制的,而且也不太需要顧及到其他的關係。這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   相較於古代的社會型態,現代社會在下述這兩方面都有明顯升高的趨勢──它赋予了更多參與在非個人的關係中,並且同時建立起'''更密切個人關係的可能性'''。這種雙重的可能性之所以可以被進一步發展出來,是因為全社會就整體而言已經變得更複雜,而且它可以更完善地規制不同社會關係之間的'''相互依賴性'''。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滲透」的概念具有一種漸進式的特徵。這個概念奠基在這樣一個假設上:所有具體創造出一個人、這個人的記憶以及其行為態度的東西,其整體是他人永遠無法接近的,甚至也是這個人本身所無法接近的。但是,我們當然還是可以「或多或少」去認識並且注意到他人。尤其是在溝通的層面上,人們原則上必須在某些社會關係中去接納他人,並且避免對他人私底下認為重要的、自己卻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即使這牽涉到個人隱私的時候。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滲透實際上可以被持續不斷地提升之時,一旦全社會為此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這樣一種可能性便必然以一種不連續的方式在溝通規則的層面上被固定下來。於是,一種專為親密關係所設計的系統類型被創造出來用來確保個人隱私不會被排除在溝通之外。   這樣的發展一直延續到今日的世界,雖然個體這個老舊的概念已經遭到摒棄,而且這個詞彙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首先,從層級社會到功能社會的分化過程中,這樣的轉變導致了個人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更強烈分化。原因在於:在功能分化的過程中,個人不再能夠被定位在全社會的一個次系統中,反而必須被預設為在社會上是不具固定位置的。這不僅意味著,個人如今是透過更顯著的特徵差異來標示自身,並且也同時意味著,個人系統的「系統/環境」關係,必須為了自身的系統職責進行更激烈的分化。   此一分化的趨勢──從系統理論的觀點看來,是相當容易理解的──對於個人來說,意味著擁有愈來愈多的機會,以自己的方式,來重新詮釋他們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以及時間面向上:差異的歷史與未來),如此「我」便成了他們內在體驗的焦點,而環境也喪失了其絕大部分的輪廓。瞭解自身的有機存在,擁有自己的姓名,以及根據一般性的社會範疇(例如:性別、社會地位等)來定位自身,這些對於個人的自我指認而言,已經不再足以作為個人體驗與行動的基礎。個人反而必須在他們各自的人格系統層面上,也就是說,在他們本身與他們的環境之間的差異中,以及在他們運用這組差異,使其有別於其他差異的方式中獲得肯定。   個人的個體化以及對於私密世界的需求,並不必然是兩個平行發展的過程。它們雖容易相互抵觸,但透過政治或科學方式所固定下來的非個人式總體機制,私密世界為個體留下了更少可供開展的遊戲空間。因此,「個人愈來愈高度的個體化」的概念,事實上並不足以正確地指出個體在現代世界中勢必要克服的問題。再者,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劃分出私密世界(Nahweit)與非私密世界(Fernwelt)的差異,需要一個可以將僅被視為是個人性的經驗、評價、和反應方式,以及透過匿名的方式所構築出來的、對於所有人而言都具有同樣效力的世界之間區隔開來的差異,如此來避免無可估量的複雜性,以及所有可能發生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偶連性。個人必須可以使用此一差異,來疏導他們所接收的資訊流。唯有當他們用來處理最高度個人性質的內在體驗的方式,以及他們的行為習性,都能獲得社會的肯認,而且唯有當這些獲得了社會肯認的形式,也都能經由社會予以認證之時,上述的所有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個人不僅必須能夠在他自身之中,也必須能夠在他所見的事物之中,尋求共鳴。   我們必須以如此複雜的方式來陳述這樣的事態,為的是可以讓人理解到,所有最高度個人相關的溝通,都涉及到了「作自己」(Selbstsein)與「世界藍圖」(Weltentwurf)的雙重面向,而且作為「另一個自我」(alter ego)參與在溝通過程之中的個人,也正是在這樣的雙重意義上,涉入在他自己以及他人的事務之中。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能夠共同分擔他人的世界,因為他本身已經在這個世界之中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角色。思考十八世紀時,關於友誼與孤獨的傷感情緒便可得知──但還是發展出一種共同的溝通媒介,意圖為這兩種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而且,此一溝通媒介所利用的,正是友誼與愛情的語意領域。   這樣一種媒介的分化,在十七世紀的下半葉已經形成了明顯的輪廓。在當時,個體性的固有值已經普遍被承認為事實,而且諸如自我控制與情緒控制等任務,也已經被指派在作為每個個體身上,這些都是支持此一分化進行的事實。<ref name=":0">魯曼(2016)。''愛情作為激情。''台北市:五南。</ref>   =====愛===== 愛,是一種有別於平常人際關係的情感,屬特殊的人際關係。而「愛」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答案,但「愛」(love)絕對不只是強烈的「喜歡」(like)。單從大腦的反應來看,喜歡和愛就會激發不同的腦部活動,而且學者魯賓(Rubin, 1973)曾蒐集人們日常生活中認為分別代表愛與代表喜歡的陳述,並依照這些陳述替兩者編制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喜歡量表的題目包含:對方是否受到他人尊敬與欣賞、是否具備聰明或成熟的特質等。 愛量表的題目則包括:依附對方、關懷對方以及信任對方的感受與程度。 這兩份量表的結果具中等相關性,由此可知,這兩者之間存在程度上的差異。<br> 愛是一種非常複雜且難以參透的身心狀態,人們通常主觀地感受愛,而甚少能客觀看待,近代才以科學方法研究愛的課題。心理學家多透過統整不同理論和觀點詮釋愛情。另外性和愛也一樣被認為是不同的心理感受。以下將介紹愛情與婚姻。 ======愛的類型====== '''1.友誼和愛情''' * 魯賓的態度理論 魯賓(Zick Rubin)將愛和喜歡區分為兩種相異的態度。魯賓的態度理論當中,愛包含三種成分:'''依附(attachment)'''(兩人進入一段關係)、'''親密(intimacy)'''(頻繁且穩定的溝通)、'''關懷(caring)'''(將對方的利益視為優先的事)。而喜歡的特點是有感情的感受(溫暖的情感)及尊敬(對其成就的正面回應),並且認為對方和自己具有許多相似的特點。魯賓建構愛與喜歡兩種態度的量表,並且觀察不同態度會產生之行為,例如:在愛情量表得分較高的受試者,會有較頻繁的眼神接觸以及說話時的距離較近。而對於男性而言,愛情而非喜歡的因素,與性興奮感受有關。 * 柏喜德(Berschied, 1988; Berschied & Walster, 1978)與哈菲德(Hatfield, 1988; Hatfield & Rapson,1993)認為「愛」包含了'''熱情愛與友伴愛''',兩者雖皆屬於愛的一種,但卻是大不相同的情緒感受。熱情愛(passionate love)是強烈且複雜的情緒感受,是急切且短暫的。其強烈在於全心全意地凝聚於對方,並且具有易激發的生理層面性感受。複雜則在於其為溫柔與性慾、狂喜與痛苦、輕鬆與焦慮、利他與嫉妒同時存在的混雜感受(Berschied & Walster, 1947); 相較於熱情愛的高調與激烈,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則是對對方感到信任、溫暖、關懷和容忍等平和的情緒主調。而強烈的情緒感受可能隨相互依賴的時間延續而提升。在一段愛情當中,熱情愛與友伴愛可能並存但也有些不相容之處,而依兩者組成比例的不同將形成相異的情緒感受和互動模式。 '''2.愛的成分''' * '''魯賓的愛量表(Rubin's love scale)''':魯賓假設愛情是可以被獨立測量的,並提出愛有三個基本成分: :1.關懷(caring):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跟自己的一樣重要 :2.依附(attachment):希望可以被關心、被認同和與他人實際接觸 :3.親密(intimacy):互相分享感受與想法 魯賓的分析使得凱莉(Harold Kellex)導出結論,認為愛情有四個成分:關懷、需求、信賴以及包容彼此。而凱利的受試者則指出'''關懷'''和'''需要'''是最重要的成分。 * '''大衛的群集模式(David's cluster model)''': 大衛(Keith David)指出愛和親密的友誼之間存在許多共通點:信賴、陪伴、接納、幫助、尊重、託付、了解、和自在。除了友誼的基礎下,愛多出了兩組經驗:'''激情群集'''(包括迷戀、佔有、以及性慾)以及'''關懷群集'''(無私的付出呵護以及為對方挺身而出)。而許多研究支持關懷群集是最重要的,尤其對於愛情而言,激情往往對於長期關係來說並非最重要的。 * '''愛為情緒的表達(love as emotional expression)''': 愛的其中一種解釋是基於沙契特的情緒二因素理論,而激情的愛涉及三個條件: (1)對象具有相當的特點 (2)有相配的文化背景支持激情愛的經驗 (3)情緒性經驗,包括生理上的激發經驗 例如身在強調愛情的地區,正好邂逅一位各方面都吸引你的人,你就可能產生激發狀態並歸因為自己喜愛著對方。用不浪漫的話說,愛是習得的信念、情緒線索、生理激發後錯誤歸因的產物。 * 史坦柏格(Sternberg, 1986)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三角理論主張: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三元素所組成,唯有三者兼備,才是圓滿的愛情。這三種層面,一共可組成八種愛情類型: {| class="wikitable" |- ! 親密 !! 激情 !! 承諾 !! 愛情類型 |- | X || X || X || 非愛 |- | 有 || X || X || 喜歡 |- | X || 有 || X || 迷戀 |- | X || X || 有 || 空虛的愛 |- | 有 || 有 || X || 浪漫的愛 |- | 有 || X || 有 || 友誼的愛 |- | X || 有 || 有 || 癡情的愛 |- | 有 || 有 || 有 || 圓滿的愛 |} 除了愛的成分,愛可能因愛情與性吸引規律而產生。 克萊爾·哈特是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開設的一門心理學課程專門分析性吸引的規律,並總結出五大主要因素: *1)相近度:你與某人的相近距離,以及你是否能經常見到此人 *2)相似性:你們有多相似?比如,你們是否有相似的興趣或價值觀 *3)相互性:我們更有可能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4)外觀吸引力:他們長得是否令人愉悅 *5)熟悉度:我們喜歡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 她指出人們總是被那些讓自己感到熟悉的人所吸引,因為熟悉可以提供一種安全感和可預測性。 '''3.愛的風格''' 心理學家 John Alan Lee 在 1970 年代發表了一套「愛情顏色理論」,其中將每個人的愛情風格分成六種類型: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dus)、友誼之愛(Storge)、現實之愛(Pragma)、依附之愛(Manic)、利他之愛(Agape)。 * 情慾之愛(Eros):這樣的人充滿了激情與羅曼蒂。可能因外表而一見鍾情,便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這種風格的人注重伴侶外表的吸引力。一旦看到外表吸引自己的對象,便會極盡一切去搏取對方的愛,約會時也會有較明顯的生理反應,比如流汗、心跳加速。也會清楚地記得與對方相處所發生的事情。 * 遊戲之愛(Ludus):這種愛情風格的人,將愛情視作一場遊戲,享受與異性交往的過程卻不想持續發展,不想要負責。藉由不斷的換對象來尋找刺激。不是說這種愛情風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倘若與對象能協調好,也都享受過程,那麼遊戲之愛也是一種選擇。 * 友誼之愛(Storge):通常是由友情開始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晉升為伴侶關係。這種愛情風格的伴侶享有類似的想法與目標,認為彼此間擁有舒適的關係。友誼之愛沒有那麼強烈的激情,但提供更多的安定感,彼此陪伴、相互支持,同時也是最容易持續久遠的愛情風格。 * 現實之愛(Pragma):擁有此愛情風格的人較為現實,像擁有一張購物清單一般,上頭列著各種對伴侶的條件,像是職業、家庭背景、個性等等,並尋找達成這些條件的人,以協助自己完成人生的目標。倘若對方沒有辦法替自己帶來好處,可能就會提出分手。 * 依附之愛(Manic):這種風格的人對於情感有非常大量的需求,對關係較沒有安全感,依賴感與佔有慾強烈。情緒通常較不穩定,且容易產生忌妒的情緒。也就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焦慮依戀。 * 利他之愛(Agape):像聖人一般,無私的貢獻自己而不求回報,容易原諒對方的過錯,且將對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一個人並不一定屬於單一種愛情風格,而是會有各種類型比例不一的混和,並且愛情風格並非天生的,可以(也可能)因個人的經歷或想法而改變。 '''4.愛與性愛'''   如前面提及愛與性是不同面向的心理感受,這小節將深入淺出的介紹性與愛的差異與關聯。而在了解愛與性愛的類型之前,先以符碼和語意的觀點來詮釋愛情與性的結合究竟是如何進展的:   就論題的敘述和官方記錄的愛情語意層面而言,在進入十八世紀的過渡階段中,我們也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的進展,這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是停滯不前的。常態化(Normalisierung)的力量開始形成。它們往兩種不同(但是後來又可以再度結合在一起)的方向上發揮它們的影響力。一方面,「炙烈的愛情」這個語意趨往輕快的、討人喜愛的、瑣碎的、不受約束的方向而去,這種放蕩不羈的思維模式,人們逐漸習以為常。另一方面,人們也參與在許多新的、平淡無奇的綜合之中,這些綜合乃是由情感、德行與宗教背景等要素組合而成。傳統的主流概念,如理性、道德、宗教等等,依然必要,但是它們幾乎已經不再有任何的區分能力。會造成這樣一種進展的原因,在於對個人事務的心理與社會感受力的增強。    沿著'''輕浮'''(Frivolität)的路線前進,'''愛情讓自己從道德控制中解放開來''',沿著'''感受'''(Gefühl)的路線前進,'''愛情則讓自己得以遠離理解的控制'''。輕浮與感受彼此處於完全對立的位置,然而這並沒有妨礙它們行使一種共有的功能:即推動分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似乎採取了兩種可以交替使用的手段,端賴於全社會如何嘗試保有對戀愛者的控制:是透過道德、還是透過理性。不管是被迫採取的輕浮舉動,或是將傷感給理想化,這兩者都沒辦法和與家庭緊密結合的婚姻日常生活締結出一個穩定的關係,並且因此有助於它們的破壞力──不管人們決定採用其中哪一種原則。最後,終於在大約十八世紀中葉興起的自然概念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同時化約如今已經被逐漸論題化的「性」及「激情感受」的公分母。從大約一七六O年開始,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小說,當中的主人翁將他們的激情展現為他們的自然本質,並且以自然之名公然違抗全社會的道德常規。這種「自由的愛情」更進一步轉變成對於全社會的抨擊。它以一種亂倫的形式出現──一開始被認為是良善的,而且只有受制於社會判斷的條件下才會變成卑鄙可恥的。它拒絕婚姻,因為它強迫使人接受時間與形式。它將自己化約為一種完全沈浸在感官性之中的享樂,因為唯有如此,它才可以出現為一種自然。而且,它忽略掉「自然」終究也是一個排除了獨特性(也就是個體性)的限制性概念(Sperrbegriff)這個事實。   這些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或許是最具重要性的變動,全都涉及到了「性」──而且所關乎的,並不完全是兩性交往本身的實踐問題,反而是在愛情的語意中將性視為一種象徵性機制的問題。基督徒與蠻族的勝利(至少就羅素的意見而言)首先已經打破了古代社會的性文化,並且將性生活降低到了動物性的層面上。然而,就在語意持續被貶值和壓抑的同時,從十六世紀開始卻出現更顯著朝向「私人化」與「親密化」發展的傾向。相對應地,溝通則提供了「謹慎克制」與「間接性」;在一位心儀的女士面前,人們或許不被允許提到他對她的好感與善意(faveur),但是卻必然可以提到他所承受的痛苦(douleur)。這因此為以性為基礎的性之符碼化過程,創造出一些先決的條件。   接著進入到十八世紀之後,更擴大的個人的與社會的反身性,卻開始更改性現象分析的立論根基;將其以分析的立論出發點,從主流的宗教與道德政治論題中抽離出來,並且敦促人可以以一種公開的方式來處理這個現象。因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德行,它並不需要其他更多道德性的辯護,即使在共通的語言慣用法中,提到愛情也必然會連帶提到感官性,這似乎已經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因此接受了這樣一個基礎的機制,對於愛情的「頑固」堅持便能因此變得更為穩固。其所造成的結果是「感官性」與「精鍊細緻」的(自我合法化的)結合,它一方面讓自己和純粹的性,另一方面則是和「柏拉圖式 的」戀愛做出區隔。   顯然,在法國的上流階層中性關係的解放,尤其在十八世紀的下半葉,已經進展到太過的階段──所謂的太過,乃是鑑於性與愛情的整合可能性來說。不管怎麼說,其他國家和其他文學都開始以否定的態度,來對法國的典範做出反應。獨具風格且引人注意的是,英國方面也開始發展出對於性的興趣,並且同時開始變得容易侷促不安。就在英雄的模式逐漸變得過時之後,性的問題也比起以前愈來愈明顯在英國成了關注的焦點與核心。在法國,人們可以在一個傳統的語意脈絡中,敦促「性」可以有升值的可能性,在英國,曾經有過這樣的,但是隨即又被壓制下去。這種首先在英國被宣告出來的、愛情與婚姻的結核,或計已經給歐陸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卻在這個關鍵點上被人發現了一個致命的缺點:女性心須為婚姻保有她的童貞。對於愛情而言,則不一定有這方面的要求。從心理和語意的面向看來,愛情與婚姻的整合過程,也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上觸了礁。這是一個不透過偽善就無法被滿足的要求:在婚姻之前陷入熱戀,而且直到進入婚姻之後才開始有性的經驗。假使男性無法被賦予其他學習的可能性、更充分的知識、以及相對應地模擬兩可的道德的話,小說或許甚至根本就無法達到某種程度的不證自明性。   此外,若將法國到此為止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德國文學相比較的話,將會出現很有趣的觀察。在十八世紀時的德國,任何一種對於性的興趣都會被全盤否定。人們依然非常緊密地依附在傳統的概念架構上,區分出兩種戀慕他人的形式(「肉慾的愛情/慈悲的愛情」[amor concupiscentiae/amor benevolentiae],後來則個別形成對於肉慾結合的興趣(及對於人之完美的興趣),並且始終是在一般性的「人類」與「動物」的區分架構中,來表述這個問題意識。這很明顯地是與這樣的事實相關:即,昔日的理性之愛(amor rationalis)中的諸要素,也在後來的「理性的愛情」概念中被繼續留存下來,而且對於理性的強調,乃是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特徵之一。 在德國文學中,不管是「感受力」(Empfindsamkeit)或者甚至是「溫柔體貼」(Zärtlichkeit)等概念,全都涉及到了所愛之人的客觀道德品質。情感(Gefühl)始終是一種用來感受道德品質的器官。「多愁善感」(Sentimentalität)等諸概念,因此仍舊標明了理性對於熱情的控制,而且這些概念始終是與「客體將諸能力給專殊化」的這種古歐洲思維模式脫離不了關係。結果是,除了動物性驅力的領域之外,便再也沒有其他空間可以容得下「性」。這樣的比較讓我們可以看見,性的升值是如何與「愛情」這個特殊語意的分化,以及古歐洲用語逐漸消失的影響力息息相關。   伴隨著性的升值,「愛情」與「友誼」之間的競爭也因此可以被判定是親密關係符碼化的一種基礎公式。愛情在競爭之中獲勝。十八世紀初,兩種公式分別在不同的契機下開始起步。即使是盧梭也沒辦法在其中做出決定──展現愛情的力度,與偏好友誼的選擇相矛盾。友誼具有一個關鍵性的好處,它可以比較容易在時間面向上與社會面向上被一般化。它可以佯裝成恆久不變的,並且也有可能出現在無法或不想踏入性關係之中的兩個人身上。它是唯一一個可以在對現在而言相當必要的個體性層面上,將社會的反身性給實在化的選項,雖然愛情在面對愈來愈高度的個體化要求時,也必然會愈來愈容易導致不悦的產生。而且,日益增強的心理學反思,難道不會也比較傾向於支持友誼,而不是愛情嗎?十八世紀的友誼崇拜似乎一開始是靠著這樣的不證自明,而開始成長茁壯的。尤其是德國文學,顯然相當容易接受這樣的思維模式,並且從這裡出發進一步發展成婚姻的親密化過程,這些其實都不是偶然發生的。相對地,愛情卻從性的升值中獲得了愈來愈多的好處。   友誼與愛情相互競爭的結果,證實了這樣一種理論的有效性:亦即,一種主張共生機制在象徵性一般化溝通媒介的分化過程中所具有之重要性的理論。然而,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斟酌此一命題,並且盡可能準確地把它表達出來。尤其是:此一命題並非在於說明友誼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不太可能發生的,而且它更不是要說明,兩性交往乃是最高度個人化的親密溝通一個無可免除的先決條件。這裡起了關鍵性作用的觀點,乃是一種否定性的觀點,而且這同樣適用在任何其他的媒介與共生機制上。   在浪漫主義之前,人們還可以在上述所有這些情況當中,辨識出一些通往新型綜合發展的趨勢。親密性被視為一種婚姻的幸福,而且它要求將感官性包含在一種靈魂與精神的形式得以相互構成型塑的過程中。法國古典派所掌握到的這種弔詭式的系統性分類法,給人一種印象,彷彿此一取向領域本身便具有一種不證自明的關連性及非任意性。就此功能看來,此一系統性的分類法既不會被取代,也不會被超越。但是它卻允許諸變異的形成,使得「炙烈的愛情」此一論題得以藉此來適應不同的新條件,並且幫助愛情語意找到一個儼然已經成了傳統的新形式,亦即我們熟知的「[[w:浪漫主义|浪漫主義]]」(Romantik)。<ref name=":0" /> 以下為對愛與性相關之類別介紹: * '''性興奮''': 心理分析理論主張唯有當性慾被阻撓且因而必須延宕被疏導的情況下,愛情才有可能發生。而比較被廣泛接受的一項說法是,性興奮是一種常被誤以為是愛的激發狀態。根據人際吸引的增強或酬賞理論,既然性交是種樂趣,對於性伴侶當然會發展出強烈的好感或愉悅之情。 * '''性行為''': 廣義的人類性行為包含自體性行為(自慰)、與他人互動之性行為。整個性行為的過程與種類十分多樣,依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將其大致分為插入式、非插入式與非傳統式性行為。從生理學的角度而言,性行為純粹是因性慾而起、為了享受性高潮而為的一種手段。然而在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性行為本身可能代表家庭制度的鞏固、性別宰制的體現或維持親密關係的一種手段或目的。 * '''性偏好''': 雖然大多數的愛情研究都是針對異性戀受試。目前發現同性戀和異性戀對於想法、感情、行為等模式,並無差異。性偏好以及性取向並未顯著地影響愛情經驗,或是在親密關係中牽扯的親密和溝通的發展。在討論差異的話題下,性別間的差異程度超過同性戀以及異性戀間的差異。 * '''性教育''': 有別於傳統保守的觀念認為性教育就是不能說、不能做,正規專業的性教育內容通常涵蓋了認識生殖器官、生殖器官保健、性行為、性生殖、安全性行為等,近年來更開始有人呼籲應增加探索並認識多元性別氣質、性傾向、接納自身性喜好等課題。「性」在諸多文化中皆被視為禁忌話題(包括儒家文化、天主教文化等),大多數的保守觀念依然以「不接觸」為主要教育方針,但事實證明若使小孩不從正規性教育中認識性將使其透過其他方式接觸性,進而可能因為好奇而自行接觸一些過份渲染錯誤性觀念的影片或文章,進而從中獲得不正確的認知,又或者因為對性的不瞭解使得其在身體權益被受侵害、被性霸凌、性騷擾、性侵害時不知如何保護自我。「不接觸」絕非保護兒童之方法,唯有利用性教育使每人皆正視自身的性別氣質、性傾向、性喜好,社會才有可能尊重每人在性事上的差異,才可能營造出一個友善、且能夠保護每個人免於侵害的社會。 '''5.哲學家的愛''' 從古至今,幸福的議題總是議論紛紛,而在古希臘時期,洽有兩個學派彼此爭論著,到底怎樣愛才會獲得幸福。 一是以[[w:亚里士多德|亞里斯多德]]為首的學派(Aristotelianism),認為人應具備具體化形式觀,講自己所愛的東西納入自我的一部分,但因為將自身以外愛的事務納入自我,即會受到運氣的影響,因此他們將這種親密性關係分成四個象限,分別是安穩的(具高親密性及高自信)、佔有的(具高親密性及低自信)、放棄的(具低親密性及高自信)、可怕的(具低親密性及低自信)。而透過這樣的分類,此派哲學家認為非常深刻的親密關係可以獲得幸福,即便在失去時會悲傷,但若能處在“保守的”和“革命的”觀點之間保持均衡想法,即可以很快的調適,並再次找到幸福,而當然其中調適最快的即是“安穩的”親密關係。 而另一學派是以[[w:苏格拉底|蘇格拉底]]為首的[[w:斯多葛主義|斯多噶學派]](Stoicism),他們主張'''愛是不需要將外物納入自我的形式化自我觀''','''你可以愛人,但不要將他視為自我的一部分,因為自身以外的事物會受運氣影響,表示你的幸福會因此被運氣左右''',這是不合理的,對於這一學派,幸福只受德行影響,也就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也因此對他們而言,過於親密的愛是沒有必要的,這兩學派對於親密關係都各持己見,僵持在規範性的問題,即是對於他們兩派而言,此物值不值得影響自己。但這兩派仍有一項共通看法,那就是想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先有德行,而選擇怎樣的愛,取決於你是否認同外物對你的影響。(Daniel Russell, Happiness for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Chapter 9 & 10) ====== 愛情的其他因素 ====== *'''彼此:'''當兩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後,兩人的想法、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彼此互相影響。 *'''忠誠''':指的是人們依賴和想要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程度,當一個人從一段親密關係獲得更多滿足或付出更多努力,因為其他的感情不一定會獲得一樣多的滿足或是放棄之前的付出太吃虧等等,放棄這段感情的機會成本太高,所以這個人就會較為忠誠;此外當一個人在感情方面的選擇較少時,因為建立新的感情比較困難,也可能會比較忠貞於原本的親密關係。 *'''性別:'''有研究顯示,男生往往較為在乎對象的外表,但女生則較為在意另一半的社經地位和智力,這可能和社會結構有關係,由於女生大致上在社會上比男性要來的弱勢,因此可能會注重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例如收入或是智慧,以求獲得較好的生活,相對較為輕鬆的男性則比較有餘力在乎外貌等和存活無關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男女確實本性上都會比較喜歡外貌好看的人,詳見人際關係段落)。 *'''文化:'''根據調查,歐美國家因為彼此相愛而結婚的比例比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要高,在尼泊爾,男女結婚通常是由雙方父母挑好對象之後,結婚那天第一次見面。可能和文化與經濟有很大的關係,文化因素是指不同國家的人們由於受到不同的風俗民情影響,對於愛的價值觀不完全相同,例如我們可能可以根據調查的結果認為歐美國家認為愛情的價值較高,所以結婚一定要兩人彼此相愛,而印度較低,或許他們在考慮結婚時會考量其他因素,像是宗教,而經濟因素則如同上述,生活無虞的人更有辦法為愛結婚,而不是謹慎考慮財力或社經地位。愛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定義也很不一樣:根據對加拿大不同族裔的調查,亞洲裔的加拿大人,更會注重家庭的規矩來戀愛。在個人主義的社會,彼此相愛就是首要的因素。浪漫的愛似乎只屬於特定的某種文化。 =====關係的發展=====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愛是親密關係的源頭,但愛並非主要的依靠。理論皆強調溝通、維護策略及處理衝突等因素,對於是否要繼續關係、以及如何維護關係,扮演重要的角色。 ======關係的理論====== 1.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ng theory) 根據亞特曼(Irwin Altman)和泰勒(Dalmas Taylor)的理論,親密關係涉及社會滲透的過程,溝通時親密程度會漸加深。溝通涉及自我揭露,亦即向另一個人表露自己的過程。 * 自我揭露的溝通包含兩個層面:'''廣度'''與'''深度'''。廣度是指個體在關係中表白自我層面的程度。例如:談及課業就顯得狹隘,但只要談及家庭、工作等等,則表示廣泛的自我揭露。深度是指自我揭露時親密程度。在安全又膚淺的層次上談論,顯示的是粗淺的模式,透漏個人願望和恐懼才算進入深層的層次。 * 社會滲透的階段 自我揭露是循序漸進的。 2.關聯理論 賴文革(George Levinger)以 ABCODE 模式,涵蓋關係發展過程裡所涉及的事件。 * A 知曉(awareness):一個人認識另一個人,此階段可能無期限地延續。 * B 建立(buildup):兩個人越來越彼此依賴,思考他們之間契合程度。 * C 持續(continuation):關係變得更堅守不渝和穩固。 * D 離異(deterioration):有些關係的例子,伴侶之間關係開始惡化。 * E 結束(ending):因伴侶的離開或死亡而中止。 每個階段都像一個一個的過濾器,只有部分關係從上一階段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然而大多數的關係不會超過階段 A,而經歷 A 階段後常常結束於 B 階段。 ======溝通====== 溝通是發展關係的核心過程,良好的溝通指的就是一種雙向的訊息傳遞,它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態度、事實、信念和想法的過程。成功關係的重要條件為探討自我揭露的過程,以及溝通者如何處理消息和溝通。溝通成功是私人關係成功的關鍵之一,成功的婚姻伴侶會真誠傾聽對方,並肯定對方觀點的價值,較不幸福的婚姻則較少做到如此。其他因素造成伴侶間不良的溝通,包含一方或兩方:1.覺得受傷及被忽視;2.覺得對方沒有重視他(或她)的觀點;3.忽略重要的問題或停留的時間不足以解決此問題;4.常打斷對方;5.將許多無關的話題帶入討論中。性別的差異也造成溝通模式、溝通內容及溝通風格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傾向作更多的自我揭露。 Deborah Tannen (1990)廣泛研究男女對話後認為,男女談話的差異主要是他們對談話目標有不同的理解。男性將世界視為階級式的社會,因此溝通的目的是爲了佔上風、保持獨立及避免失敗,每一位男性溝通時皆試圖居上風並「贏得比賽」;相反的,女性則試圖建立兩方的聯繫,給予支持並認可對方,並透過溝通達成共識。 Tannen 認為,一旦男女雙方更加了解兩性的溝通差異與風格後,才能避免錯誤解讀對方的互動方式,如此,雙方才能達到各自的談話目標與關係目標。 *'''自我揭露''' 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溝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自我揭露」。伴侶隨著互動加深,愈加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瞭解。但自我揭露也應該恰當,如果一個陌生人告訴你他心裡的事,你有可能會覺得被冒犯而不是被吸引。然而伴侶也傾向以相同的進展層次進行自我揭露,此傾向稱為「'''揭露的互相性'''」(disclosure reciprocity)。例如:如果你向朋友表白心事,對方也以相同深度回應你,往往會覺得被認真對待;但如果對方只給你表面上的回應,你會覺得不公平而受挫。 *'''壞消息的溝通''' 當人們的距離拉近時,傳遞的訊息力量更強。例如,摯友對你的批評比點頭之交對你的批評,意義更重大,也更令人痛苦。溝通者要傳達壞消息通常都會感到為難,因為接收者的反應可能是負面的。因此壞消息的持有者通常選擇保持沉默,這種傾向被稱作報'''喜不報憂效應'''(mum effect)。因為傳遞訊息者期待接收者能夠獲得正面反應,因而產生此沉默效應。當傳訊者可以保持匿名時,此沉默效應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溝通的缺點''' 陷入低潮的伴侶會有溝通不良的問題,無論是傳遞或是接受訊息,都不夠精確。 #'''負面情感的交流:'''在衝突期間,不快樂的夫妻溝通方式和快樂的夫妻相異。不快樂的夫妻通常容易進行負面情感交流(negative affect reciprocity),以更惡劣的情感回應惡劣的情感表達。相反地,快樂的夫妻能夠將情感與問題分開,並以正面的方式來回報負面情感,帶出深入討論而非爭論。 #'''關係的察覺:'''一段成功的關係當中,討論「關係本身」的能力是達成良善溝通的重要因素,此稱作關係的察覺(relationship awareness)。此能力能讓伴侶在問題加劇前找出問題。通常在異性戀當中,女性關係的察覺能力優於男性。 ======關係的維護====== 1.'''承諾'''(commitment)在雙人的關係中,承諾是對保持關係、不渝的保證還涉及彼此意願的表達。如果兩人在離別前做了承諾,那麼分離會加強兩人的情感,使感情更為堅貞;如果兩人分別前未有任何承諾,那麼此分離會因想念、安全感不足或是距離太遠無法見面等等的影響,造成兩人漸行漸遠。為了使承諾有實質上的成效,可以由公開契約的方式,將承諾儀式化,例如舉行結婚典禮。而值得一提的是:承諾必須是出自自願,而非強迫,強迫下只是順從,而非承諾。 2.'''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br>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強調人和人相處交流的動機具有重要作用,'''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交換過程'''。他的論點可被認為是把社會學觀點還原為微觀的社會心理研究。他的理論大致上可被認為來自三個方面:[[w:古典经济学|古典政治經濟學]]及[[w: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馬克思的經濟思想]]、文化人類學家的交換思想與 [[w: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的個體主義心理學。霍曼斯在這樣的基礎下進一步提出他的觀點,他把社會看作是個人行動和行為交換的結果,社會結構是個人行為的集合,因而個人行為應成為社會學研究的最高原則。也因此,他的社會學思想被稱為[[w:社会交换论|行為主義交換論]]。 '''公式:''' <big>'''commitment = statisfication + investment - 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big><br><big>(其中 statisfucation = reward - cost - comparison level(CL, 預期滿意度))</big> * 維持關係的三個因素:結果(從關係中所獲得)、比較的層次以及其他選擇。<br>酬賞(rewards,例如:愛情、社會肯定、經濟安全)減去付出的<br>代價(costs,例如:人際摩擦、自由限制、責任加重),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是期望從關係中獲得的東西。其他選擇(comparism level for alternatives)是指一旦放棄目前關係後,可能擁有的其他選擇。這三個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你對此關係的滿意程度以及維持關係的可能性。 * 滿足感:如果從一段感情中獲得的報酬高於比較水準,通常會滿足於現在的這段關係。 * 去留:如果從一段感情中獲得的報酬低於比較水準,就會開始思考是否結束這段關係。這會受當下有沒有其他選擇而定。因此一段不滿意的關係選擇保留,可能只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兩人都只是留在原地等待更適合的人出現。 3.'''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br>公平達成之時,'''自身的收穫 - 付出比(Reward / Costs) = 對方的收穫 - 付出比(Reward / Costs)''',此項為關係穩定的關鍵!注意:公平並非平等,平等所指是個人的付出=收穫。 * 當我們收穫比預期應得的收穫多時,會有不舒適感(uncomfortable)與罪惡感(guilty)。 * 當我們收穫比預期應得的收穫少時,會有不滿足感。 這兩種都是關係破碎化的可能因素。 <br>然而此理論有其限制,它無法解釋 being over-或 under-benefited 的差異。<br>此外另外補充,在異性戀關係底下出現的「七年之癢」、一至兩年的婚姻危機,多是因為兩人關係受到彼此滿意度的改變而改變。同性伴侶則比較少有這樣的問題產生,同性伴侶相對有較為穩定的關係,而即便瓦解也通常是肇因於社會性因素而非對彼此滿意度的改變。 4.'''會心關係'''(communal relationships)<br>當一段關係長久時,很難去計算彼此的付出與拿取是否相同,因此不計較。 5.'''投資模式'''(investment model)(Rusbult,1983)<br>人對關係投入取決於:<br> 1、對目前關係的滿意程度<br> 2、其他選擇的品質<br> 3、對現有關係的投資<br>對一段關係投資很久,就不會因為一時的不滿意而放棄這段關係。縱使其他冠系更加誘人,也不會因此放棄。 ======衝突====== 衝突在關係當中是無可避免的,但衝突並非都是有害而沒有意義的,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建立的必要橋梁。 1.[https://lovecyut.pixnet.net/blog/post/1609012 人際衝突的類型] *單一類型 '''個人衝突''':指個人面對選擇無法做出決定,而使自己無法依據選擇來行動,也導致自己困在某種狀況中。常見的衝突有三種: a.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指個人在兩個都不想要的目標裡挑一個。 b.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個人在兩個都想要的目標中做挑選。 c.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個人面對一個想要的單一目標,因無法排除其負向作用而無法做出決定。 '''組織內的衝突''':指組織裡的人因工作分配、組織結構或權力分配所產生的摩擦(林靈宏譯,1992),可分垂直衝突與水平衝突兩種。 a.垂直衝突指的是上下層級間因角色、任務、目標的不同而引發摩擦、衝突。 b.水平衝突指的是發生於同一層級的衝突,可能因為未能了解對方的目標的緣故所產生的衝突。 *兩人以上之類型 a.人際衝突:指兩個成員之間或更多成員之間衝突情況。此可能因為目標、認知或角色的不同而引發對立。 b.群內衝突:指個人與團體或次級團體與團體間的衝突(林靜茹,1993),可能是因為個人對團體的規範不滿意所引起的。 c.群間衝突:指有兩個群體發生衝突,可能是因為權力地位的不相等、不明確的規範、不信任或溝通障礙而發生衝突。 2.人際衝突的原因 * 關係的發展:溝通、利益的爭奪等等,都可能是衝突的肇因。而其中溝通不良往往是產生衝突的主要原因,因為彼此之間的想法沒有傳達給對方,在沒有去理解對方的需求時反而做出任性的要求甚至不合理的批評,就會釀成衝突。例如:夫妻有各自的興趣和社交,但並未互相分享甚至有所保留,便無法思考共同目標,易於做出自私的決定。 * 規則與家事:衝突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不公平,當付出的心力和收穫的結果不成比例,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時,便是衝突的開端。像是:一位妻子無怨無悔的負擔所有家事,而當她忙於做家事時,丈夫在沙發上不耐煩地伸手要茶,勢必會引燃衝突的導火線。 * 性別差異:雖然某些像是不忠誠、言詞虐待、肢體虐待等會使兩性皆感到不快,然而有些則因性別不同有相異的詮釋。當男性強迫發生性行為而忽略女方意見,或是隱藏自己的情感、酗酒等,女性會比男性更為沮喪;而當女性性冷感或是情緒化時,男性比女性更感到難過。有些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來自性別角色的進化,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此差異是習得的性別角色和異性戀的期待所造成。 * 嫉妒:嫉妒會使人在一段關係中感到威脅。嫉妒是一種習得的行為,受佔有慾、自尊、價值觀等影響。因為關係的排他性,佔有慾被認為是人類文化中最為普遍的。自尊心低的那方在關係中,較易感到嫉妒。而嫉妒也存在著性別差異。當威脅來臨時,男性較易生氣、責備他人(伴侶、威脅者),以競爭的方式或使對方嫉妒的方式來反應;女性則較容易感到沮喪、責備自己,並試圖鞏固關係,對抗威脅。 3.克服衝突 * 友誼:彼此體諒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尊重對方的想法。 * 承諾:重視約定的承諾並努力維持長久的關係。 * 相似性:相同的價值觀、目標、興趣、愛好等有益於穩定彼此之間的關係。 * 正面的情感:雙方在感情中都有獲得報酬且感到快樂,彼此都是幫助另一方成長的良師。 =====關係終止===== 一段關係是有強弱區別的。建立在互相信任的關係,有著強大的韌性和面對衝突時應該有的協調性;反之,建立在不信任、恐懼、或是利用等等負面狀態下的關係,往往在面臨相當程度的衝突時,便會迎來關係的崩毀。 ======破碎之因====== 在分手前兩人之間往往會產生許多衝突,而如何處理衝突時常是這份親密關係是否能繼續維繫的關鍵因素。若將面對衝突時的處理分成「主動/被動(active/passive)」、「建設性/破壞性(constructive/destructive)」兩個向度,排列組合後有以下四種應對方法。主動建設性的應對方法是討論問題(discussing problems);被動建設性是保持忠誠(stay loyal);主動破壞性是傷害或辱罵(hurting/abusing);被動破壞性是無視(ignoring)。其中,主動建設性的應對方法,也就是「理性分析問題」最有機會挽救瀕臨破碎的關係;「保持忠誠」與「無視」則很可能持續著危險的關係,只能暫時性的緩解眼前的危急;「傷害或辱罵」則是最糟的狀態,極有可能造成分手,也更可能造成雙方心理傷害。 另外,在交往期間往往會有 Positive Illusion 的狀況,換句話說人們常常會把另一半想的比事實更好,對於另一半的負面行為常常會作出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正面行為常常會作出內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但分手後這樣的狀況則容易消失。每個關係都或多或少有些衝突,但並非每個衝突都是致命的,有些衝突始於關係的起源,有些則在溝通的過程產生,以下分析三類容易產生衝突的因素。 1.致命的差異:希爾(Charles Hill)、魯賓(Zick Rubin)和普羅(L. Anne Peplau)於 1970 年代進行研究,探討 231 對男女關係發展。其中 103 對已分手的男女,他們在年齡、性格、興趣、智力、目標等擁有較維持關係中情侶低的相似度,而且他們對彼此的涉入程度不均,一方以為另一方更重視此關係。 2.負面的交換:分手的男女處理衝突的能力較仍在關係中的男女不足。相似地,沮喪的夫婦交換更多負面情緒。他們通常比仍在關係中的男女有更多負面的互動和情緒。最後,沮喪的夫妻更可能做出負面的歸因模式,責備關係中帶來的負面經驗,而不是珍惜關係中生成的愉快經驗。 3.對失望的回應:關係的結束通常是感到不滿足的一方能做的唯一選擇。 哈福特(Elaine Hatfield)指出人們處在不公平的處境時,對於不公平地回應的四個可能的反應 * 改變結果:如果獲得的報酬低於付出,他可能會要求增加報酬。 * 改變付出:改變付出的比例,使得付出和收穫程度相符。 * 改變知覺:調整歸因,說服自己付出跟收穫是相符的。 * 離開關係:如果以上三個策略都無法改變時,只剩離開關係這個方法了。 ======分手的過程====== 1.改變親密感 大衛(Murray David)將關係的終止比喻成親密感的死亡。親密感可能是逐漸凋亡,也可能是突然的崩毀。 * 逐漸地失去:隨著時間的前進,雙方的親密感可能逐漸地下降,這基於三項因素:新的親密關係占據一方的情感;分隔在兩地;或是隨著時光逐漸地老化。在這三項因素下,雙方會減少對彼此地依賴感,最後導致分離,不討論關係的終止,也不哀悼關係的失去。 * 突然地暴斃 有三種可能突然結束關係的方式:雙方的曖昧不清,又愛又恨;單方面的退縮,不與對方接觸;或是特定的事件或是行為破壞親密的規範,雙方的關係受到了本質上的破壞。突然地結束關係和變動與互動有關,因此雙方會進行結束前的最後談話,也可能討論離開後雙方的地位定位。 2.杜克的四階段 杜克(Steve Duck)提出了關係瓦解時的四個階段,指出在分手時的想法、情感和行為。 * 內在心理階段:一方對於此關係感到不滿,想到以分手作為結果、考慮分手的代價和利益。 * 雙方對話階段:感到不滿意的一方提出看法,可能導致協調、妥協、甚至分手。 * 社會階段:雙方以及社會網絡中牽扯的人討論分手的決定,並散布此分手決定的原因。 * 療傷階段:回顧追溯性的解釋,分手的伴侶開啟各自新的生活。 ======克服失落感====== 無論是主動離開關係或是被拋棄的一方,失去一段關係無疑都會造成情緒上的傷害。關係瓦解後,雙方各自都會面臨使許多挑戰。 1.婚姻的結束:社會學家衛斯(Robert Weiss)觀察剛分手的伴侶在情感、思緒、行為上的改變。 * 情緒上的後果:分手後最常見的情緒就是失落。一個人變的悲傷、消極,被負面情緒充滿。有些人雖會在分離後體驗短暫的快活感,但大多數的都會經歷社會性的孤單(像是覺得自己不再屬於這個團體)或是情緒上的寂寞(像是想念親密的伴侶)。 * 認知反應:剛經歷關係終止的人會有強迫性回饋(obsessive review),強迫自己認知經歷過的事件和原因。個體也會歸咎出一種說法來解釋關係崩解的原因,以及自己和對方需要複合等責任。 * 行為改變:關係結束後,雙方都會面臨已改變的環境。提出終止關係的一方通常會比被拋棄的一方,更快做好適應的調整。而社經地位、個人性格都會因分離而改變。 2.離婚的影響: * 混合式家庭:大多數經歷分手的人都會再尋求一段新的關係。當離婚後的人再婚,便組成一個混合式家庭(blended families)。混合式家庭面對的挑戰包括大多數的成員都曾經歷過失去重要的東西(死亡或離異的父母)、減少了與離異父母接觸的機會、面對新角色和關係的挑戰。而成功的混合式家庭有幾個幸福的因素:新配偶間的良好關係建立、公平地對待孩子、共享權力和決策的分配、良好的家庭親子關係等等。 ==== 攻擊行為 (Aggressive behavior, or Aggression)==== 我們無法期許人們並非永遠的善待同類﹐在有限的資源底下更是如此。地球上的動物皆有使用攻擊來攫取所需所求的本能。 攻擊的定義為企圖傷害對手的行為。其主要關鍵在於行為者的意圖(intention),意圖加害但未加害,是一種攻擊;無意中造成傷害就不是攻擊。但是這裡所指的攻擊是廣義的攻擊,涵蓋了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過程,然而心理學家一般來說只能對攻擊的行為部分進行較有效的觀測,因此大部分有關攻擊的研究多著重於攻擊行為,探討涉及外顯的行為和造成傷害後果的人身攻擊。以下為攻擊的認知與情感面進行補充說明: ======攻擊的情感(aggressive affect)====== 攻擊的情緒面是明顯的。人們在進行攻擊行為通常是刺激的,然而「冷酷而算計的」無情攻擊亦是存在的。雖然憤怒(攻擊的情緒)並非直接可觀察到,但他卻使人易於投入攻擊的行為。根據自我報告,憤怒是比攻擊行為更普遍的經驗。單單憤怒並不足以產生攻擊。 ======攻擊的認知(aggressive cognition)====== 遭逢嫌惡的事件,會產生負面的情感(negative affect),轉而啟動「攻擊或逃離」的反應。也就是說,負面的感受引發憤怒,接著攻擊,或引發害怕的感覺而逃。負面的感受會產生害怕或憤怒,端視對環境所做的認知衡量。你要決定為什麼心情不好;結論會影響你的行為。例如,你被路人推了一下,他的道歉使你覺得雖不愉快,但能接受而不生氣。但如果你在吵架時被推了一下,你會覺得生氣而想攻擊。 另一有關歸因的認知過程是歸因。人們如果將一使人憤怒行為歸因為帶有敵意的,則便可能以攻擊作為反應。有些人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因為有敵意的,但卻常常是錯的。 =====攻擊行為定義的社會判斷層面===== 然而在攻擊行為的定義上並非如此簡單。著名的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在《Aggression --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一書中,花了許多篇幅探討攻擊行為的定義。其中,除了攻擊者本身的因素(包含身份、意圖等)以外,還牽扯了觀看者(評論者)與被攻擊者的各種因素: * 觀看者:不同人對於不同行為,所認定的攻擊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看見一位母親在路上毆打子女,不同觀看者所認定的攻擊程度會有所不同。將此個人因素尺度放大來看,不同社會文化所定義的攻擊行為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斯蘭的教法中,允許丈夫打妻子,然而在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或許會認為這是一種攻擊行為。 * 被攻擊者 #反應:被攻擊者的反應也會影響大眾判斷此行為是否為攻擊行為的重要因素,若是被攻擊者有強烈的哭鬧與情緒反應,會使觀看者較容易判定此行為是攻擊行為。 #個人背景:被攻擊者的個人背景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之一。例如:觀看者看到一位小女孩被攻擊,與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被攻擊的判斷可能會有所不同。 因此在探討是否為攻擊行為,以及攻擊行為的嚴重程度時,須考慮該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當時的情境。特定時空下所定義的攻擊行為可由社會標籤理論的角度進一步詮釋。而這些因子可以在精緻的實驗設計及變項操弄中看到不同的效果與因果關係,有助於理解攻擊行為的成因、定義與相關議題。 =====[https://www.yuworkstation.com/2020/06/21/%E6%94%BB%E6%93%8A%E8%A1%8C%E7%82%BA%E5%88%86%E9%A1%9E/ 攻擊行為的分類]===== 攻擊行為可分成下列幾種形式: #'''敵意攻擊'''(hostile aggression, or emotional aggression):因為情緒憤怒,而以傷害對方為目的的行為。又可分為直接(direct)與間接(indirect)型。例如:當一個生氣的駕駛因為被跟車跟得太緊,而和後方的車駕駛爆發肢體衝題,這樣的情況就是直接的敵意攻擊。當一個房客因為房東不續租而感到不悅,趁著夜深人靜無人發現的時後,將房東的車輪胎刺破,這樣的狀況屬於間接的敵意攻擊。 #'''工具式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利用傷害對方達成其他目的的行為,即傷害只是達成其他的「工具」。同樣可分為直接(direct)與間接(indirect)型。例如:當銀行搶匪在搶銀行時受到保全的阻攔,因而用槍射傷保全,這樣的行為是直接的工具式攻擊。當一個女人看上了一位男人,且想跟他在一起,就透過自己的閨蜜去跟那位男人講他現任女友的壞話,這就是間接的工具式攻擊。 #'''關係性攻擊''':常出現在女孩團體間的攻擊行為,意指使用不接納對手,將之排除於社會網絡之外,或採取一些會傷害其友誼或其在同儕團體中之地位的手段(如:散佈謠言) 例如:小花放謠言、搞小團體,要大家不跟小香玩。 也有社會心理學家將攻擊行為分為主動型攻擊(proactive aggression)與反應性攻擊(reactive aggression)。如果今天 A 打了 B 一下,那麼 A 是主動型攻擊。如果今天 A 因為先被 B 打了一下,所以也還手回打了 B 一下,那麼這時 A 是反應性攻擊。 另外,也有透過攻擊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利於社會將攻擊行為分類為「'''反社會'''」、「'''利社會'''」、「'''攻擊性'''」三個種類的理論: #反社會的攻擊企圖造成違反社會規範和目標的傷害。例如:搶犯搶東西時襲擊店員,就是反社會的攻擊。 #當攻擊是為了提升社會利益時,則被認為是利社會的攻擊。例如:警員阻止嫌犯時使用攻擊。 #制裁性的攻擊行為既非反社會亦非利社會的。例如:受害者為了防衛而攻擊他人,或教練強制較不聽話的球員去沖水,都屬於制裁性的攻擊。 本節中將會介紹為何人會有攻擊行為,以及何種情況會使攻擊行為更常見。 =====攻擊行為的因素===== 科學實證顯示出'''同卵雙胞胎攻擊行為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此一現象'''暗示著人的攻擊傾向有遺傳基礎'''。人類會透過選擇交配來具有目的性的培育出攻擊力強的動物品系,此一說明出攻擊性基因確實存在,下面的動物行為論將更詳細的介紹。與攻擊有關的神經生物因素包含了:前額葉.性激素與血清素等等。其中前額葉具有調節攻擊行為的作用,然另一方面雄性激素則是會增加攻擊行為的傾向,至於血清素則是會抑制攻擊行為的發生。 性格.性別差異也與攻擊性有著密切的關聯存在。通常來說,敵意高、容易被挑釁刺激與易衝動的人較容易傾向使用攻擊手段。而男性相較於女性容易使用肢體攻擊,女性則更善於運用關係攻擊,如:散布假消息……等。 社會心理學家亦發現引發攻擊的一些情境因素。當人遭受挫折而無法順利達成目標時,特別容易生氣而攻擊行為,此被稱之為[[wikipedia:Frustration–aggression_hypothesis|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遭受他人挑釁'''時人們的攻擊傾向也會增高,除非其後證明是無心或另有解決的因素;'''溫度'''也為一增加攻擊行為的自然因素,一調查顯示當美國氣溫增高時,會有較多暴力行為發生,而一實驗室研究也顯示讓一人身處高溫,甚至只是想像自己處於高溫之治中,也會增加攻擊行為發生之機率;亦有研究報告顯示存在於媒體中的暴力也會增加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攻擊行為的演化基礎====== 1.'''動物行為論(ethological theory)''' 根據[[w:康拉德·洛伦兹|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研究,攻擊是種本能的行為模式,攻擊被釋放是為了促進生存,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是為了保護地盤、促進交配,已確定繁衍。例如,狼的地盤被另一隻狼侵犯,會擺出攻擊的姿態。入侵者會停留下來戰鬥或現出喉嚨表示逃走的意願。在動物行為學理論中,人的攻擊行為通常是基於地域保護、財富爭奪、男女因嫉妒而犯罪、以及國際間的戰事都是地域性的衝突。在此觀點下,攻擊可以被控制但無法消除,因為攻擊的生存價值確保了攻擊行為的傳承性。不過,這個理論也有其問題。如果攻擊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延續基因,那麼親生父母就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攻擊行為,相反的,在領養的家庭中,繼父繼母也會比較常出現打小孩的情形,但是研究結果顯示並不然。另外,若是建立在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行為的假設下,由於演化觀點中攻擊行為能夠增加生物的存活率,這種行為似乎就不必被消除或減弱,無法解釋某些狀況下攻擊行為的停止。因此這個理論也有其限制。 ======攻擊行為的心理基礎====== 1. '''心理動力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每個人在都會逐漸累積攻擊行為的傾向,所以這個傾向是必須被紓解的。而後心理動力學家以佛洛伊德的論點為基礎發展出了'''「心理動力論(psychoanalytic theory)」''',提出啟動行為的兩個潛意識的動力:'''生之本能'''(顯現於性行為)和'''毀滅本能'''(顯現於攻擊行為)。攻擊是人類心理衝突自然又無可避免的結果、只是生之本能常將攻擊推離自我,而傷害他人。根據心理動力論,因為攻擊是潛意識動力的結果,個體攻擊的傾向,一定要藉由釋放或表達此衝動才能減輕。更進一步地說,此理論認為替代性的抒發—如,看別人表現出攻擊行為—能有效地釋放和降低攻擊衝動。釋放情緒的過程,即是宣洩(catharsis)。心理動力論建議將宣洩做為降低攻擊傾向的策略。如果你對家人感到生氣,你可以看暴力電影或做一些報復的幻想,抒發心中的憤怒。如果你將憤怒自心中拿開,就會降低攻擊的可能性。 ======攻擊行為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攻擊行為確實會受到生理差異的影響,影響攻擊行為的生理因子有: * '''基因與遺傳''' :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遺傳基因會影響攻擊行為出現的傾向,不只人類,在很多動物身上也是如此。例如,培養警犬或看門狗時會透過選擇性交配,來培養出具有更強攻擊性的品種。 :至於導致攻擊行為的基因存於人類的基因之中的原因,目前解釋的假說是攻擊行為的存在可以幫助人提升競爭力與存活率。當食物缺乏或需要爭奪配偶時,攻擊性強的個體將會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造成攻擊行為的基因透過物競天擇在人類之中留存下來。而同卵雙胞胎攻擊行為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表示攻擊傾向有遺傳基礎。 * '''大腦功能''' :在大腦功能方面,一般認為[[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w:大脑皮质|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都與攻擊行為的產生有關。研究顯示,當邊緣系統受到傷害時,更容易產生防衛性的攻擊行為(defensive aggresson)。而大腦皮質中尤其是前額葉的部分被認為跟攻擊行為特別有關係。另外,杏仁核(amygdala)若是被活化,人們較易將他人的行為解讀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 *'''身體激素''' :睪固酮(testosterone)與血清素(serotonin)都被認為與攻擊行為很有關聯。其中,睪固酮對攻擊行為的研究顯示,高濃度的睪固酮將會使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甚至胎兒時期暴露在過多睪固酮下的幼兒長大後會表現出更多攻擊行為。而血清素會抑制攻擊行為,因此在含量過低時會使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 :*酒精 ::酒精與其他攻擊線索是兩個促進攻擊的主要因素。酒精會降低人對攻擊的抑制力,也就是降低血清素對攻擊行為的抑制效果,並且同時會損害腦中涉及規劃與控制行為的運作。舉例來說,新聞報導指出有人「酒後鬧事」,其原因可能可歸咎於酒醉使人只感受到明顯而挑釁的刺激,由酒精引起使人'''如近視般對於伴隨刺激而來的細微線索無法察覺''',此效果被稱為「'''酒精近視'''」。例如酒醉後只注意到有人拍你肩膀,卻不知道他其實是想提醒你不要站在馬路中間。而最後,由於「酒精近視」或其他因酒後無法控制自我之元素使得「喝酒」此動作與攻擊或侵略行徑頻繁一起出現,使得兩者產生連結。久而久之酒精變成為攻擊的線索,使得喝酒就會啟動攻擊的傾向,就如同其他攻擊刺激(如槍枝、刀械等)會增加攻擊之可能性一樣。 * '''性別''' :有研究指出,性別會影響攻擊行為的形式,男性較容易使用肢體攻擊,而女性較傾向使用關係攻擊,例如散布流言、轉述八卦、破壞對手名譽或其人際關係。 * '''性格''' :對他人抱有敵意、容易被激怒與容易衝動等易受他人影響而產生情緒波動的人傾向使用攻擊行為。 :例如,易被挑釁的言語激怒而產生攻擊行為之人。此人傾向使用攻擊行為的可能原因有二。 :(1)因幼年時期成長在攻擊行為頻繁出現之環境,使得其透過社會學習,觀察與模仿其他人而習得此一人際互動方式。又因其頻繁的目睹暴力而降低其因暴力事件引起的激動與不安,使得其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易以攻擊行為作為一常態的人際互動方式<br> :(2)本並無高敵意之性格,但在一偶發事件後被群體標籤化為「具攻擊性」之人,使得其在自我應驗預言的作用下,因害怕應證群體加諸於他的負向刻板印象而造成其自身判斷失調,進而增加其採用不穩定、具攻擊行為的方法,來化解令其不安的情境,最終在自我應驗預言的循環下,使其無以擺脫標籤,進而放棄擺脫「具攻擊性」之人的形象,成為一傾向使用攻擊行為之人。 ======攻擊行為的社會基礎====== 基於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學習行為或是社會情境都將有可能影響攻擊行為的產生。 社會學習對於攻擊行為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班杜拉(Bandura)的布布娃娃實驗(Bobo-doll experiment)發現,當大人在小孩面前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時,將會導致小孩透過模仿與學習也對娃娃進行攻擊行為。因此,學習被認為是導致攻擊行為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個現象導致對於暴力電動遊戲是否會導致攻擊行為的爭論。許多研究表示暴力電動確實會使人更容易表現出攻擊行為,甚至使人變得在他人受到攻擊時失去同理心,而且暴力電動的影響更勝於暴力影像的影響,因為暴力電動中還有使玩家實際行動的成分。然而,也有許多研究認為暴力電動的影響遠遠不及現實中的成長環境等現實層面的影響,例如:家庭暴力等。由於很難確切了解暴力電動是否會直接造成攻擊行為,所以這些爭論一直沒有結論。 心理學家認為透過獎勵與懲罰的確可以影響人進行攻擊行為的傾向,當攻擊行為受到獎勵時,人們會更加容易進行攻擊行為,受到懲罰時則的確可以抑制攻擊行為。這個理論也成為了以刑罰規範人的行為的基礎。 另外,文化對攻擊傾向有相當之影響力。例如位於新幾內亞的阿拉配什人(Arapesh)和非洲的俾格米(Pygmies)皆為強調合作生存的部落,在其部落中便極難見得攻擊行為。而相對地,在一些重榮譽文化(Culture of honor)中,在個人受辱時為維護名譽而攻擊對方即為一被認可之反應,例如美國南方數州,有研究顯示美國南方生理男性較其他區域者更易認為自身男性聲譽遭受威脅,進而產生生理激動與對冒犯者的攻擊或強是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Albert Bandura 在《Aggression --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中以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解釋攻擊行為的成因,分為以下幾種: * 透過典範(modeling):此種學習方式包含四個過程,且強調此學習的過程中的學習者為非攻擊者與被攻擊者的第三者。 #注意:觀察者留意到攻擊行為,並加以觀察。 #保留:將此攻擊行為保留於記憶中。 #行為複製:在適當的時機將先前觀察並記憶的行為複製、執行。 #強化:若行為結束後,攻擊者獲得正向結果(例如:情緒獲得發洩、達到攻擊目的等),則此次結果會正向強化習得的攻擊行為,促使學習者做出此攻擊行為以獲得相似的結果;若行為結束後,攻擊者獲得負向結果(例如:受到社會大眾譴責輿論、遭受身心處罰等),則此次結果會負向強化習得的攻擊行為,使學習者知道可能會有的後果。 * 透過練習(practice):學習者自己本身在嘗試、錯誤與結果的強化中學習。 * 在自然發生的情境下(naturally occurring conditions):學習者在日常環境中,接觸到家庭成員、次文化與大眾媒體所呈現的典範,因而習得攻擊行為。 =====促使攻擊行為發生的狀況===== 了解攻擊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我們還需要瞭解什麼樣的狀況特別容易使攻擊行為發生。有很多的狀況都有可能導致攻擊行為,以下將會對下列幾個狀況進行詳細說明: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酒精與攻擊線索 #激發、喚起(arousal) #環境壓力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挫折-攻擊假說最初由約翰・杜拉德(John Dollard)提出,認為當個人的目標受到阻礙時而感到挫折(frustrated)時,無可避免的導致攻擊行為發生。此時攻擊所發洩挫折的對象可能不是本來的挫折來源,攻擊者可能透過替代的攻擊行為(replacement)來發洩挫折,例如:在社會上遭遇挫折的人,或許會將此挫折帶回家中,透過家暴行為發洩挫折。Catharsis 進一步提出 two-step sequence,認為攻擊行為有助於降低挫折所造成的生理反應,而當生理反應降低時,人們也會變得較不具攻擊性。然而此理論有些不完整之處: #事實上,攻擊行為有時候沒有降低人們因挫折所造成的生理反應,反而增加攻擊性,或是使攻擊者變得更生氣 #若是攻擊者從攻擊行為中獲得快感或情緒抒發,反而會再次有攻擊行為的產生 #若是攻擊者仍保有原先的攻擊意圖,冷血式(cold-blooded)的攻擊仍有極高的可能會持續發生 隨後被米勒(N. E. Miller)修正,認為不是所有挫折都會導致攻擊傾向增加。而後雷納德・貝柯維茲(Leonard Berkowitz)補充了挫折攻擊假說,引入情緒喚醒、對攻擊線索的認知等中間變涼,提出認知-新聯想模型(Cognitive Neoassociation Model of aggressive behavior),說明不只挫折,壓力也是導致攻擊行為的主要因素,他認為壓力會產生攻擊行為的預備狀態(readiness of aggression),但是會不會真的產生攻擊行為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不過只要這個攻擊行為的預備狀態存在,就很可能透過其他刺激(如:暴力影像、槍枝武器等)產生攻擊行為。貝柯維茲還提出通常負面感受是導致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 挫折與攻擊之間定量描述: #欲發動攻擊的意識和強度與受挫的程度成正比 #抑制攻擊性活動的作用與預期攻擊活動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成正比 #一般而言,若挫折的強度是常數,則對某一攻擊活動預料的懲罰越重,就越難產生攻擊活動;若預料的受到懲罰的程度是常數,則挫折的強度越大,就越容易引發攻擊性行為。 因此挫折-攻擊假說仍有些不完整之處: #不一定是生理上的反應造成人們的攻擊行為 #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生氣,例如:嫉妒 #在生物學上,若是生物受到外界危險刺激時,會產生打架-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此理論只能解釋打架的部分,沒辦法從意圖上解釋為何人們有時候反而是選擇逃跑 根據挫折-攻擊假說,如果導致攻擊的是挫折,那糾正引起挫折的社會不公正,就可能降低社會暴力。 但研究顯示攻擊和絕對的剝削(absolute deprivation)並無相關,也就是說,攻擊不一定發生於真正貧窮的地方,反而是在剝削與社會不公容易被察覺的文化或地區容易瀰漫著相對性剝削感(relative deprivation),而使攻擊行為容易發生,使攻擊行為在這些地區較可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可惜的是要透過滿足人們被剝削的挫折阻止相對性剝削感形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容易習慣目前的舒適或富裕水準,產生適應水準現象(adaptation-level phenomenon)。例如:要想避免員工不滿薪水而抗議,所以調高薪水,但薪水調高後,員工很快就習慣了,又重新開始對薪水感到不滿足。 ======酒精與攻擊線索====== 研究指出,在某些人身上即使少量的酒精也會造成攻擊行為的傾向大幅增加,這顯示了除了影響大腦功能運作以外,酒精可能還有別的影響。 在一般狀況下,酒精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影響行為的控制。在某些狀況下,酒醉會使人只注意到明顯的刺激,導致人容易忽略他人行為的細微訊息,更容易感到被他人行為妨礙,而使攻擊行為容易發生。例如:只注意到有人撞到你,卻忽略了她被別人推及所致。這種效果稱為-{「}-酒精近視-{」}-。如此一來,在酒精多次與攻擊行為一起出現後,大腦會建立酒精與攻擊行為的關聯,使酒精成為所謂「攻擊的線索」,使之後只要少量的酒也可能啟動攻擊行為。 諸如槍枝、武器等物品也很容易成為攻擊的線索,使攻擊的可能性增加。這種攻擊行為的出現常常是因為武器等外在刺激力量的影響,而非個人經驗導致的現象,被稱作武器效應(weapons effect),例如一位與妻子吵架的丈夫當他看到身邊附近有手槍時,要比看到像湯匙或廚房用具等非攻擊性的物體時,更容易毆打或射殺他妻子。要注意,有時不需要真實的武器也能導致武器效應,甚至玩具槍等只有形體的物品也能導致武器效應,成為攻擊行為的線索。 ======激發、喚起(arousal)====== 當人因為其他活動而變得興奮時,這種興奮就很有可能轉移到其他活動或行為上,導致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這種狀況被稱作興奮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剛結束劇烈運動時,他因為劇烈運動而被「激發」,於是任何一個出現在他面前使他不快的事物都變得比平常更容易引發他的攻擊行為,這就是興奮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的效果。 這個現象很常應用在暴力色情影片與攻擊行為的關係。有研究指出,在某些狀況下,色情影片會使人的攻擊行為增加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環境壓力====== 研究指出,環境壓力很有可能導致攻擊行為增加,諸如高溫、缺乏食物等壓力都有研究證據顯示會增加攻擊行為的傾向。 這部分的影響因子與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有很大的關係。 ==== 親和 ====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大部分的經驗都涉及與他人之互動。尋求與我們同類的人接觸的傾向就是親和。其他生物亦具有親和的傾向,可由聚集、集體行動等傾向看出。研究已經確認了人類親和的許多動機,以及親和的個別差異模式。思考不與他人親和的後果,亦是非常重要的,此情況稱為孤獨。<br>社會親和行為:有利他人的行為,例如:禮讓老弱婦孺、遺失物歸還、濟貧……等。<br>交互常模(norm of reciprocity):「助人者,人恆助之」的期待,具有遺傳演化基礎,具這種期待的人較願意幫助別人,同時也增加其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親和的動機===== 人類親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社會回饋,而有些情況親和與物質的報酬會同時產生。例如,當人大排長龍地排隊進電影院,是種社會性的報酬,因為他證實了我們處在「正確的定位」(像是看一場票房很好的電影) * '''社會交換理論'''<br>假設:為自助而助人,本質是自我中心主義(egoism)。<br>助人的因素:<br>1、相信改天換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人也會幫自己。<br>2、避免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會難過的心情。<br>3、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br>4、可以獲得快樂與滿足。 * 同理心——利他假設(Batson,1991)<br>支持此論點的學者反對社會交換理論,此派學者認為助人是利他行為,當被他人的遭遇激起同理心的時候,就會單純、無利益的去幫助人。 * '''遺傳因子'''<br>遺傳因子會調節子宮收縮素、多巴胺、血清素……等,而這些會影響社會親和行為。(Crockeet,2009;Knafo et al.,2011;Kogan,Saslow,Impett,Oveis,&Keltner,2011;Poulin,Holman,&Buffone,2012) * '''性格與社經地位'''<br>外向性(extraverted)(Krueger,Hicks,&McGue,2001)跟隨和謙讓(agreeable)(Caprara,Alessandri,Di Giunta,Panerai,&Eisenberg,2010)的人比較會幫助別人。<br>貧窮的人比富有的人更具社會親和力也更有同理心。(Piff,Kraus,Cote,Cheng,&Keltner,2010;Stellar,Manzo,Kraus,&Keltner,2012) * '''情境'''<br>心情好(Isen,Clark,&Schwartz,1976)、玩助人的遊戲(Whitaker&Bushman,2012)、看正向電影、影集(Hearold,1986)、聽到利他的歌詞(Greitemeyer,2009),會傾向參加慈善活動。 * 環境<br>小鎮的居民比大城的居民更樂於幫助別人。(Levine,Martinez,Brase,&Sorenson,1994;Steblay,1987)<br>市區超荷假說(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市區的居民受到太多刺激,為了避開這些喧囂,人們選擇獨善其身,不要管別人家的事情。(Milgram,1970)<br>小鎮的居民流動性(residential mobility)較低,因為環境比較安穩,所以比較願意去幫助別人。 ======減少害怕====== 研究證實受苦難或預期會受苦難的人,會傾向於與他人結伴。 * '''沙契特的實驗'''(Schachter’s experiment) 沙契特(Stanley Schachter)於 1959 進行人際親和的實驗。這個實驗有兩個操縱的情境:高恐懼和低恐懼,並詢問受試者偏好的等待實驗方式。高恐懼的情境下,受試者被告知將承受非常痛苦的電擊;而低恐懼的情境下,受試者則被告知電擊僅像搔癢般的程度。雖然事實上沒有要進行電擊,但高恐懼下的受試者偏向與其它受試者亦起等候實驗,然而低恐懼的受試者則偏向獨自等待。結果證實:害怕增加了人們想與他人親和的慾望。就某種程度而言,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實驗,可以降低害怕的程度。和他人一起,可以詢問相關經驗,或使自己從心煩意亂當中分心。分心假設(distraction hypothesis)表示,無論有沒有共同的經驗或是命運,任何善意的人都是有幫助減少害怕的。 ======社會比較====== * '''不確定''':只要我們不確定甚麼是適切的、正常的,就有動機向他人尋求親和。例如,在謠言的散播中,發現問題消息不明確或欠缺,我們會與他人互相討論。這種不確定性使我們想以社會驗證的方式確認自己的結論。 * '''害怕''':當感到害怕時,和他人在一起,有助於我們應對。在這種情況下,他人也處於害怕的狀況。因此悲傷的人不僅喜歡同伴,也喜歡悲傷的同伴。例如,在等待看牙醫時,會希望候診室有其他人在候診,而當預期即將接受痛苦的治療,同時期望他人也將接受通苦的治療。 =====親和的變異===== 並非所有人都有一致的親和需求,無論是一般情況或是受到刺激時。 ======訊息====== 如果欠缺確定性或正確性,會使我們傾向尋求他人為伴,而我們將與那些提供我們最佳訊息的人為伍。人們會想接觸看起來誠實的人,而此偏好暗示:與特別的個體接觸,會受到發覺的個體特性影響。 ======[[超普通心理学/發展心理學#依附理論|依附]]======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一種心理學、演化、動物行為學理論,旨在探討「人際關係」:二或多個個體間的感情紐帶。依附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此理論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所提出。分為: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s)、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關於依附理論的一著名系列動物實驗是哈利·哈洛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此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如饑餓所激發。在這一系列實驗,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從牠們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會趴附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提供食物與否。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為牠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將來,無庸置疑地有重要的影響,研究支持教養會對子女的未來,造成強烈的影響,尤其負面的經驗更會對子女的發展造成影響,而依附理論和教養息息相關。儘管茱蒂·哈里斯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認為,父母教養對子女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一般學界的共識認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都對心理發展有影響,且在後天因素中,父母教養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研究一般認為,不論其他先天與後天的因素,教養本身對子女將來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響。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inal)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 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新的依附的增加,並不一定需要打破先前建立的依附關係。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安思沃(Ainsworth)的實驗理論指出十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母子相處的情境下當陌生人介入時,嬰兒對母親所表現的依附行為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當母親離開時,嬰兒會或者不會哭。但他們哭的原因是因為相比較陌生人,他們更希望母親在場。當他們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停止哭泣。有百分之六十的來自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焦慮依附型(Insecure) 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不會哭,也不會感到焦慮。他們與陌生人的互動甚至和他們的母親一樣多。當他們的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逃避或者遲緩的表現出歡迎的樣子。有百分之十五的來自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衝突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會焦慮,對陌生人會害怕,母親回來時會尖叫踢打,對環境少探索且難以安撫。有百分之10的北美中產階級家庭嬰兒有如此表現。 迷失型(Disorganised / Disoriented Attachment) 嬰兒會對母親的離開又重新回來感到困惑,臉上往往有發懵的表情。比如當母親重新回來抱起他們時,他們會迷惑不解,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有百分之15的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File:依附理論分類示意圖.jpg|thumb|依附理論分類示意圖]] =====寂寞=====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的定義,寂寞的意思即是孤獨冷清。在社會學的角度,寂寞並不全然是缺乏心理上的依附或社會網路上的連帶,而是有太多原因會使得我們羞怯於與他人互動,乃至於與他人建立連結。而社會心理學也將寂寞這種情緒視為一種狀態。並予以分類說明。 ======寂寞的形式====== 寂寞和獨處並不相同,獨處不代表人際關係是不恰當的。而即使與他人相處,仍舊可能感到寂寞。寂寞是種痛苦的經驗,但卻是十分尋常。 * 情境性寂寞(situational loneliness):進入新環境時使我們暫時感到寂寞。是狀態(status)所影響。 * 慢性寂寞(chronic loneliness):對於自身人際關係的質或量感到不滿足。是特質(traits)所影響。 * 社會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當進到新學校和舊朋友分開,又尚未結合新關係的疏離感。 * 情緒性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缺乏特殊的親密關係。像是失去丈夫的女人雖然能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但仍因失去丈夫的親密關係而感到寂寞。 ======影響寂寞的因素====== * 基本特徵 寂寞和年齡有關。年輕的人容易感到寂寞,因為有較高的期望,因而容易失望所致。而窮困的人、未婚的人都可能較容易感到寂寞。女人也比男人較易感到寂寞。 * 人格特質 內向、害羞都和寂寞相關。自尊心低落、社會技巧不佳、惡劣的自我認識和技巧都將導致寂寞。寂寞可能來自自我貶抑的歸因。如果個體將寂寞歸因於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則可能使這種感覺延續。例如,一個學生覺得自己使人感到厭煩是導致寂寞的原因,就等於給自己宣判一個自己無法控制或改變的寂寞。相反地,如果將寂寞歸因於外在的、不穩定的、特定的,則就較能夠改變這種感覺。例如,將寂寞歸因於想念老友,則能夠採取行動:打電話、或拜訪給他們。 * 虛假的共識感(false eonsensus)假定他人所想所做的和自己相同,使他們較難以察覺到其他的認知或行為模式。也容易做出此種危險偏誤的假定:只要和他人一樣,就不必克服害羞或自我檢討以接近他人。不做這些努力使他們註定無法與他人相處。 ======降低寂寞====== * 認知治療:對自己的感受做出有建設性、樂觀的歸因、能減低寂寞。另外,寂寞的人也能修正虛假的比較,成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 社交技巧訓練:談話技巧、處理社會衝突的方法、如何製造良好印象等。 * 認識自己,敞開心門:了解自己是屬於喜歡獨處還是享受人們陪伴。如果屬於享受別人陪伴的人,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敞開心房,主動與他人連結。 === 團體與助人行為 === ==== 團體 ==== =====團體(group)的定義和特性===== * Forsyth(1990):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產生影響。 :1.成員在兩人以上 :2.團隊成員彼此依賴,並在團隊運作過程中相互協調與合作 :3.團隊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共同的目標 :4.團隊成員共同負擔團隊的成敗責任 * Dunbar(1993, 2001):團體的平均人數會受到團體平均的高等認知能力大小所影響(主要涉及大腦的額葉區域) '''團體的意義''' * '''意義''':各派學者雖有不同的定義,但均重視(互動),故定義為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影響。此意義呈現東西方的差異,對於西方人,一個團體結合常常重要的是團體在做些什麼,但是東方卻不然,一個團體團員之間彼此的親疏遠近更被重視。 <br> * '''廣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如群眾、軍隊、家庭等屬之。如果只是一群聚集的人們,而彼此間的連結較少,例如一起聽演唱會的所有觀眾,那麼也可以稱為一個集合(collectives)。 <br> * '''狹義''':指社會集合中,其成員互相依賴,且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影響 '''團體的影響''': * '''互動''':成員之間經由語文、非語文的、身體的、情感的等不同方式的互動,而產生相互影響,是團體最重要的特徵。 * '''結構''':團體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一些組織或結構,團體成員之間亦會發展出一定關係。 * '''目標''':團體通常有一個所有成員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 '''團體感''':團體成員之間通常有一體的團體感。 * '''動態的互賴關係''':團體一般是動態的,每個階段都不斷的在改變。 '''團體的結構''' * '''規範'''(norm)<br> :界定團體成員所該做或不該做的行為的標準。規範是由團體成員互相影響而逐漸形成,但並非是始終不變的。可以分為正式以及非正式的規範。正式的規範多為明文規定,白紙黑字呈現團體規則。非正式的規範則通常是針對瑣碎或是不那麼重要的事,例如什麼樣的玩笑在團體內是可以被接受的。通常,在團體內遵守規範者會被讚賞,違反者遭屏棄。 規範的強弱會受到一國的文化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曾經自然資源比較缺乏並且常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則該國的人口密度通常比較高,且政府、宗教的規範通常比較嚴格,比較不能允許團體成員做出違反團體規則的事情。例如埃及、印尼、摩洛哥等。相反的,經濟比較繁榮且歷史上受到威脅比較少的國家,則會有比較鬆的團體規範,也就是說比較尊重團體成員的主體性,例如比利時、盧森堡等國。 * '''角色'''(role)<br> :團體為了達成共同目標必需分工合作,因此會有不同的角色扮演。 :角色可能是正式的,例如:老師、學生等有確切的稱謂。另外,角色也有可能是非正式的,也許沒有特定的名稱,但是同樣的重要。 :Robert Bales 將角色分為基本的兩種:器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以及情感性角色(expressive role)。從字面上解釋,器具性角色會實質性的幫助一個團體完成一個任務,而情感性角色則是柔性的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並且鼓舞士氣。 :'''角色間衝突''':當一個人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職業婦女在家是媽媽,出來工作是下屬。而被要求不同的行為,當這些要求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角色衝突。 :'''角色內衝突''':扮演某一角色,同時面對不同團盤,成員對他期望不同而產生進退兩難的局面。 :另一個問題是當人們過度投入角色的扮演時,有可能在角色中迷失,而跨越了原本道德的底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使丹佛大學的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社會心理學家 Haney 發現如果在一個模擬的情況下,隨機將受測者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獄卒,另一組則扮演囚犯。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受測者特別是獄卒會因為太投入所扮演的角色,而變得殘暴、狠毒。 * '''向心力'''(cohesiveness)<br> :一個團體的向心力若強,則該團體容易表現好。反過來也成立,如果一個團體的表現很好,他的向心力也會因此變強。團體向心力的強弱可能是針對工作的向心力(task cohesion)也可能是成員彼此之間的向心力(interpersonal cohesion)。 * '''地位'''(status)<br> :一個人的地位決定於他們扮演角色的價值。且角色的獲得方式不同,地位來源也就不同 :l、成就的地位:地位是經由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辛苦而得來的。如白手起家。 :2、賦予的地位:地位不是由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得來,而是因為身世、關係而加諸於個人身上的,如企業的第二代接班人。 :3、地位高低於在團體中產生的影響: ::a、地位高的人享有比較多的特權,我們也比較容易原諒這些人的特異或偏差行為。因他們的貢獻已累積(個人信用),但當個人信用被過度使用則會產生(信用負債)。 ::b、地位高低影響個人的行為,及他人對自己的反應。 ::c、地位高低會決定一個人講話的份量。 =====團體的形成--人為什麼要加入團體===== 根據演化的角度,人們必須要聚集成團體才能執行防禦、生育等功能,以確保永久生存。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就提到人的腦會如此之大就是為了要進行社會互動。另外,[[w:社會認同理論|社會身份學說]](social identity theory) 則是認為人們需要透過團體來達到個人自我價值以及永生的認同,因為比起一個人有限的生命,團體可以長久的留存下去。而心理學上也可以用四個理論來解釋。<br> 1. '''心理動力說''':人們加入團體主要是為了滿足一些在團體外無法獲得的基本生理及心理需求。例如:[[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w: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中的第三階段-愛與歸屬感。<br> 2. '''社會生物說''':人們加入團體是因為人都有親和、群聚的本能,所以喜歡和別人在一起,且因為群居的生活更能幫助其生存,並增加尋找配偶的機會,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因此人會加入團體。<br> 3. '''社會比較說''':為尋求社會比較而加入團體,意即透過與他人的比較,認知自己的能力與行為是否適當。<br> 4. '''社會交換說''':人們加入團體是因為成員希望可以從中交換所需的酬賞,如社會互動的機會,情感方面的支持,吸引人的其他成員,有趣的團體活動,藉此協助個人達成目標。 ===== 團體中的個人:他人的存在如何影響個人行為 ===== 團體中他人的存在會如何影響個人,以下為三個最主要的影響: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 <br> * '''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br> :社會促進效應指的是他人的存在、出現會讓個人做事的表現更好或更差。在從事簡單、熟練的工作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將會使個人擁有優於平常的表現;相反的,如果是面對自己不熟悉或較複雜的情形時,有他人在場反而會使個人的表現較差。 :'''[[w:Norman Triplett|Triplett]] 的腳踏車競賽實驗:'''他安排40位孩童進行比賽,一部分人是自己單獨比賽。而另一部分人是兩兩進行比賽。而Triplett發現,在成對的比賽中,小孩的速度比單一個小孩比賽的速度還要來得快,因此他認為'''將人從單獨的個體中放入團體,可以降低我們的獨特感,並且同時增加自己的能力。''' 雖然 Michael Strube 重新分析了 Triplett 的實驗數據,發現他人的存在與個人表現的關係不如 Triplett 所說的明顯,但後人的研究證實,這樣的關聯的確是會存在的。 社會心理學家 [[w:Robert Zajonc|Robert Zajonc]] 提出一個關於社會如何影響個人的三步驟: #他人的出現會刺激(arouse)到一個人,這一點不只在人類可以觀察到,許多動物也是如此。 #受到刺激後,人體會傾向產生直覺反應(dominant response)。 #根據個人當下在做的事,他人的出現會對事情產生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 因為直覺反應通常對於簡單、熟悉的事情可以比較正確地完成,因此,在那些工作的表現會提升。然而,在複雜困難的作業當中,表現則可能變差。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警察、消防隊員、軍人必須要受到非常嚴格、反覆的訓練,才能確保在有他人存在的緊急情況下可以發揮得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w:Evaluation apprehension model|Evaluation apprehension theory]],要產生社會促進效應,在旁邊的他人並不是只要存在就好,而是要'''讓行為者認為他在關心、評價整個事件。''' <br> * '''[[w:社會性懈怠|社會惰化]](social loafing)'''<br> :社會惰化效應又稱為社會干擾、社會致弱、社會懈怠,是指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時,每一個人的相對表現會變差、貢獻變少,少於單獨工作的總效果。 :[[w:Max Ringelmann|Max Ringelmann]] 發現眾人一起拉繩子時,個人願意出的力會比一個人單獨拉繩子來的小。後來社會心理學家根據這個現象進行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台測量拉力的機器,並且讓受試者單獨去拉這個機器,並將受試者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告知他們是自己單獨在拉繩子;而另一部分則是告訴他們是和一群人一起拉。研究員最後發現,'''相信自己在和別人一起拉的受測者出的力平均比知道自己是單獨在拉的人少了 20%的力量'''。 要減少社會惰化效應有以下可能的辦法: #減小作業的規模。 #減小團體的大小。 #增加團體內成員互評。 #讓每個人都負責一項工作。 根據集體努力模式(collective effort model),社會惰化效應的例外是當參與者非常重視一項作業或是認為自己可以為該項作業帶來很大的利益時,例如:自己的表現能夠被辨認、結果與自己的利益相符,參與者會願意付出更多,改變社會惰化效應。 社會惰化效應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例如,女人比起男人更不易社會惰化,群體主義的亞洲人比起個人主義的西方人也更不會受到此效應的影響,因為這些人相較之下較在意他人的看法。 <br> * '''去個性化([[w:Deindividuation|Deindividuation]])'''<br> :去個性化指的是一個人感覺自己的個人意識與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認同被群體取代,此時的行為不再代表個人,而是「群體的一部分」,甚至違反社會常規產生偏差行為。 :[[w: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 指出因為在'''群體中會有刺激、匿名性、以及減少的責任感,讓誇張的行為容易產生'''。另外還有兩種環境因素讓偏差行為容易產生: *因為不易被發現(accountability cues) *個人的注意力(attentional cues)會從自己身上轉移開,而不會去想到偏差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例如,大學橄欖球競賽過後,贏球隊伍所屬的學校學生往往會有非常瘋狂幾近暴動的行為來慶祝。 此外,根據Diener, Fraser, Beaman 與 Kelem(1976)研究員針對要糖果的孩子進行一項實驗:他們給孩子一盒糖果,並讓他們一人拿一顆,之後研究員就離開觀察孩子是否會多拿。結果發現,'''在團體中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多拿糖果的行為'''。此外,他們也對一些兒童詢問名字並記下,另一些兒童則無,然後安排一個大人不在的情境,觀察在有機會可以多拿額外的糖果時,兒童會不會多拿。結果發現,那些'''曾經被詢問姓名的孩子,即使知道不太可能會被抓到,也極少會多拿'''。 然而去個性化也不是永遠都會發生,也會和一個人當下所屬的群體有關。研究員讓受測者分別穿上激進組織以及護士的服裝,然後讓受測者們選擇是否電擊他人(其他研究員),結果發現,穿上護士服的人會因為群體的守則傾向不電擊。 ===== 團體的凝聚力 ===== 團體凝聚力是團體吸引全體成員的力量總和,主要來自於團體成員間的人際吸引 團體凝聚力與工作表現的關係: #可互為因果 #兩者的正相關在小團體中比大團體明顯 #兩者的正相關在需要互相依賴、互動的工作上較高 #會受到團體規範的影響 凝聚力會增加的情況: #人際吸引:團體成員問的人際吸引。 #團體之工具性目標:團體是否能滿足成員的需求。取決於個人需要及目標與團體之活動及目標符合程度。 #團體有效性和和諧互動的程度 #團體的領導:民主式凝聚力較高 #無其他可以取代的團體或面對外來的威脅時。 凝聚力會減少的情況 #不滿意 #不得不留下 *'''團體凝聚力的測量''' :最常採用的是 Moreno 設計的「社會計量測驗」,此法包括三步驟: #要求每個成員回答有關其他成員的一個或一個以上問題。 #根據受試者們的選擇畫出一個社會圖來說明團體成員之間的關係。 #根據社會圖判斷成員互動的狀況,凝聚力的高低,每位成員的相對聲譽及相互間之關係 ===== 互動團體的工作表現 ===== 團體的表現和個人一樣,在有計畫、目標的情況下,表現會比純粹做到最好、盡其所能(do your best)來的好。Andrew Prestwich(2012)曾經研究一群英國人,他們都想要健身、減重,Andrew 觀察四種不同類型的人們,分別是沒有計劃且獨自健身者、有計劃但獨自健身者、沒有計畫但有夥伴一起健身者、以及有計劃且有夥伴一起健身的人,結果發現,有計劃且有夥伴一起健身的那一組人減少的體重最多也最顯著,可見計畫以及團體的重要性。 *'''歷程增益(process gain)''' :團體的整體表現可能大於團隊中最好的個人,此時稱為歷程增益(process gain)。可能原因包含: #團隊中表現最佳的成員所提出的意見是顯而易見非常好的做法,那麼大家就會集體有效率地遵循,提升團體工作績效。 #團員如果能夠分工合作,將龐大的作業進行拆解,每個小群體負責一部分,那麼效率也能提高。在商業的場域,這樣的歷程增益稱為 synergy。 <br> :一個良好的分工例子是交換式記憶(transactive memory)。這可以幫助團隊比起個人記住更多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一、團體內誰要負責記憶什麼應該受到妥善地分配,而且每一個人都要知道其他人負責記憶的是什麼。二、團隊的成員必須要相信其他成員在該領域的專業性。三、所有成員要妥善的整合團隊的力量才能更順暢有效率的工作。 *'''歷程損失(process loss)''' :團體的行程不只會影響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團體的整體工作表現也會受到牽動。有別於直覺的推斷,有時候團體不但沒有人多力量大的好處,反而有成效不如一個人的情況,這時稱為歷程損失(process loss)。這個狀況在不同的工作類型中都會存在。 :#加成性工作(additive task):工作績效決定於每位成員工作表現之總和。例如:大家一起拍手歡呼。這時候,根據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個人在團體中傾向減少自己的付出,也就是說當大家都在拍手、歡呼時,自己叫小聲一點也不容易被發現,而當團體中每一個人都這樣行事時,團體整體的表現就會下降。<br> :#不連續性工作(disjunctive task):工作績效決定於表現最佳的成員 。例如:團體在密室逃脫時要解開謎題,只要一個人想到解決辦法,那麼整組就會受益,團體表現非常突出,整體可以快速完成密室逃脫。照這個邏輯,團體中的成員越多,有足夠能力解開謎題的人的比例就越高,那麼團體的表現應該要越好才對,不過現實是仍然會經歷歷程損失。原因是,當團體人多時,每個人都提出意見,容易人多嘴雜,難以說服每個人相信自己提出的想法,即便該想法是正確且最有效率的,因此,團隊反而因此停滯不前,無法確定什麼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br> :連續性工作(conjunctive task):工作績效決定於表現最差的成員 。例如:大家一起登山時,因為是一個團體,團體的行動會受到體力最差、爬得最慢的人影響,因此進度容易停滯。所以常常為了等最慢的那一個隊員,團體會經歷歷程損失。 *'''團體使得效益下降的實例: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 :'''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又稱為腦力激盪法,是一種為激發創造力、強化思考力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法。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人進行。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然後再將大家的見解重新分類整理。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多麼可笑、荒謬,其他人都不得打斷和批評,從而產生很多的新觀點和問題解決方法。 :Brainstorming 有四項基本規則。用於減輕成員中的群體抑制力;從而激發設想;並且增強眾人的總體創造力。 :# '''追求數量''':此規則是一種產生多種分歧的方法,旨在遵循量變產生質變的原則來處理論題。假設提出的設想數量越多,越有機會出現高明有效的方法。 :# '''禁止批評''':在腦力激盪活動中,針對新設想的批評應當暫時擱置一邊。相反,參與者要集中努力提出設想、擴展設想,把批評留到後面的批評階段里進行。若壓下評論,與會人員將會無拘無束的提出不同尋常的設想。 :# '''提倡獨特的想法''':要想有多而精的設想,應當提倡與眾不同。這些設想往往出自新觀點中或是被忽略的假設里。這種新式的思考方式將會帶來更好的主意。 :# '''綜合並改善設想''':多個好想法常常能融合成一個更棒的設想,就像"1+1=3"這句格言說得一樣。事實證明綜合的過程可以激發有建設性的設想。 :一般來說,人們相信整個團隊一起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透過提出大量天馬行空的想法並在彼此的想法上進行衍生,讓團體可以產生更好的解決方法,就如同社會心理學家 Alex Osborn 所言。但是後來,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個人(nominal group)自己執行 brainstorm 的過程會比團體更有效率。原因包括如下。<br> :一、想法的中斷(production blocking):因為團提討論時,常常要等其他人提出意見,自己才能發言,可能會造成討論進度緩慢,或是思考中斷的情形。<br> :二、搭便車的心理(free rider effect):因為社會惰性效應(social loafing)的作用,當別人提出許多意見時,自己好像就沒有那麼需要提出貢獻了。<br> :三、評價恐懼理論(evaluation apprehension):因為在團體中會受到他人的指指點點以及評價,為了不要讓自己在大家面前出糗或是顯得奇怪,人們往往不敢提出比較大膽的想法,而比較願意跟著潮流走。<br> :四、相應的表現(performance matching):在團體中,人們會傾向於和他人齊頭並進,因此觀察到其他人投入多少,自己才跟著投入多少。這樣會給予人們維持一個低表現的藉口。<br> 當然,也有許多方法可以減小團體集思廣益的負面效益。例如,頻繁地變換討論模式,讓大家討論十分鐘,然後自己思考十分鐘,如此循環。也可以請一個有經驗的人來領導討論的進行,讓集思廣益更有效率。或是利用網路科技,也就是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這是非常有效的一個辦法,因為可以改善想法的中斷(production blocking)的問題,因為透過網際網路的傳遞,即便他人正在發表的同時,自己也是有辦法傳達想法。也能改善搭便車的心理(free rider effect)的問題,因為電腦與聊天記錄可以追蹤每一個人的貢獻量。評價恐懼理論(evaluation apprehension)也有機會被消除,因為可以選擇匿名發表想法。最後因為大家忙著打自己的內容,也不會花費太多的心力達到相應的表現(performance matching),即便如此,也會因為每個人的表現都好,產生正面的影響。 ===== 團隊的領導 ===== 任務與維持團體功能是團體中解決問題的兩個主要活動。而基本上,這兩組活動是相對抗且互補的,領導的行使就是在支持團體去管理與駕馭這兩組問題解決的活動。(引自-林萬億 民國八十四年 P286)情境論者(situationists)假定團體動力與外在因素是團體行成的目標,而領導便是在指揮團體的組成與達成目標。因此,有好的領導者存在,會提高團體的社會影響力。 '''一、結構''':領導者有一名至數名<br> '''二、正式與非正式領導''':正式的可能是指派或選出,非正式的是具有說服力者。<br> '''三、邁向領導之路''':團體外之人派任,成員選出,自然脫穎而出<br> '''四、領導活動之型態''':工作型、社會型<br> '''五、誰能成為領導'''?<br> *個人特質 :根據 Shelley Kirkpatrick 及 Edwin Locke 在 1991 年所提出的內容,領導可能是天生的,或是後天造就的,領導者應具有以下的個人特質: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強大的動機(inner drive)、激勵他人達成目標(leadership motivation)、專業能力(expertise)、創造力(creativity)、自信(self-confidence)、正直且讓人信賴(integrity)、能屈能伸(flexibility)等等。<br> :另外也有學者 Joseph(2015)提出「一個開心、快樂的領導人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A happy leader is a good leader.") *情境特質 :一個領導者產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情境也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狀況之下會需要不同特質的領導者,且和時代的轉變也密切相關。例如現在科技網路快速發達的現代,許多企業所尋找的領導者已不再是過去那種高高在上的威權行領導者,而是可以比較彈性、和下屬水平溝通的人。社會心理學家 David Winter 於 1987 年發表,觀察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發現,會被選上甚至續任的總統們,其權力、成就、以及整黨關聯,都和美國人民當下所需求的東西有密切相關。 '''六、領導型態''':費德勒 Fred Fiedler(1967)提出權變理論(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br> 權變理論可以從觀察運動校隊、學校、醫院、軍隊等組織模型來進行驗證。領導者的型態以下當下環境的情勢需要有很好的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若有錯誤的配對(mismatch)則不論是領導者或是員工容易產生壓力甚至疾病。 費德勒將領導者分成兩種不同的型態:工作取向(primarily task oriented)以及關係取向(relations oriented)。<br> #工作取向(primarily task oriented):專心致志地集中注意力在完成工作上。<br> #關係取向(relations oriented):照顧到員工的情緒。 此外,權變理論也表示,一個領導者所擁有的控制權力多寡,與何種領導形式較為有效相關。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情境: #不喜歡愛控制(low situational control):當領導者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不好,他擁有的權力相對受到限制,而且他所需要做的工作無法清楚的被定義。 #喜歡愛控制(high situational control):領導者與員工有兩好的互動關係,領導者擁有該職位的所有權力,且大家的分工職務相當明確。 '''七、領導的規範模式'''(normative model of leadership)<br> 此理論由 Victor Vroom and Philip Yetton 於 1973 年提出,表示一個領導者的效能(effectiveness)是取決於該領導者從員工身上獲得了多少回饋與參與度。如果要維繫長期有效的領導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取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因為採納太多會造成效率太差,而採納太少又降低團隊士氣。<br> '''八、交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br> 雖然費德勒的權變理論考量了個人和情境兩項因素,但是社會科學家 Edwin Hollander(1985)批評該理論是從上而下(top-down)的一個領導力,而員工則是被認為較為被動、需要領導者督促的角色。但是,Hollander 認為,領導應該是雙向的一種社會交換(two-way social exchange),而在其中領導者與員工是相互且互利的彼此影響著。所以一個好的交易領導者(transactional leader)應該透過幫助員工制定清楚明確的目標、實質的回饋機制、提供所需協助來獲得員工的服從,使部屬清楚知道,要獲得較好的報酬,就必須先達成上級訂定的目標。讓有士氣的員工多做事,而原先沒士氣的員工對工作產生吸引力。<br> '''九、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br> 是指領導者影響組織成員的態度,使其願意為組織目標承諾與付出。過去有許多偉大的領導者帶領支持者相信一切都有可能,並且站出來改變現狀(status quo 如:南非總統 Robert Mandela 以及 Martin Luther King, Jr.等等。而在科技大爆發的近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以及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 也是非常好的例子。以上都是轉型領導者(transformational leaders)的例子。他們鼓勵在一個成長、變動快速的時代,人們將自己的個人需求轉化成團體共有關心的一個目標,並且藉此呼籲、提倡,讓他變成一個實質的議題讓更多人加入討論。轉型領導者很容易受到大眾的支持與擁戴,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轉型領導者只利用煽動大眾的情緒而非理性,讓追隨者完成他的個人目標而非團體共有的福祉,因此被稱為假的轉型領導(pseudo-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相反的,為了大眾利益並且遵守道德街操得去激勵大眾才是真的轉型領導者,稱為 authentic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br> '''十、婦女與少數族群的領導'''<br> 雖然美國在 2008 年選出第一任黑裔美國人總統,世界許多大企業的高層主管也由女性擔任,但是整體環境對於女性極少數族群所造成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尚未完全解決,而問題嚴重的程度也隨著不同的國家、文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其實女性與少數族群在作為領導人的能力上一點也不遜色。<br> '''十一、與領導能力相關的名言佳句'''。 * 「領導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他所領導的人都能擁有良好的健康福祉。」---聖奧古斯丁<br> "The purpose of all rulers is the well-being of those they rule."---Saint Augustine * 「作為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被大家認為是一個領導者」<br>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In a leader is that of being acknowledged as such."---Andre Maurois * 「一位好的領導者完成了工作,百姓都說這是自然而然完成的。」---老子<br> "When the effective leader is finished with his work, the people say it happened naturally."---Lao Tse ===== 團體中個人的決定:社會困境 ===== 團體是一群人的組成,但是有時候個人的利益與團體的利益不盡相同,個人如果追尋自己想要的利益,則有可能影響到團體。這個現象就是'''社會困境''',又稱'''社會兩難(social dilemma)''',代表著人們可能會在「個人利益最大化」與「道德意識」之間相互衝突,這可能源自於個人的貪婪(greed)(想要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與恐懼(fear)(又害怕會不符合道德規範)。例如:籃球比賽是,球員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證明自己的實力,因此想要霸佔著球自己打,但是這樣一打多反而可能讓團隊輸掉比賽。 一個團體的社會困境解決並不容易,因為比起個人,要信任一個團體更不容易。而且因為團體內有許多個人是可以躲在團體的隱蔽下進行決策的,有其匿名性,因此更加容易追求個人的最大利益。但是社會困境也不是不能解決,可以透過完善的溝通、協商(negotiation)來化解。 *'''團體中個人的協商(Negotiation)''' :有別於直觀的想像,兩個團體的最佳利益並不一定是資源百分之五十與百分之五十對分的情況。而是透過協商,達到雙方獲利都大於五十的雙贏局面,此時稱為整合性同意(integrative agreement)。會有此現象是因為一方要獲利並不代表另一方就必定要受害。例如當A想要吃橘子而B想要橘子皮來做蛋糕時,大家都知道最好的分配方法絕對不是將一顆橘子對切然後一人一半,而是各取所需。因此,才不會發生固定大餅的偏誤(fixed-pie syndrome)。 *'''團體決策''' :團體所做決策的行為模式和個人做決策非常相同。Verlin Hinsz(1997)發現會影響個人決策行為的因素也會影響到團體進行決策,而且這個現象只會加劇該因素對於團體決策的影響。而團體如何做決策(how)會受到團體要做的決策類型(what)所影響。<br> *'''團體的錯誤決策''' :團體中可能會有許多人有不同方面的深入知識,但是團體討論時不一定會讓這些知識發生效用,因而產生不夠好甚至是錯誤的決策。根據 Garold Strasser(1992),會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取樣的偏誤([[w:Sampling bias|biased sampling]]),指的是群體會忽略一些具有關鍵性但是因為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資訊。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 #'''常見的資訊導致思慮不周''':因為被團體中所有成員都知曉,因此容易被接納、記憶、並且信任。且當群體有人要再次引用相關內容時,也會變得比較自信、更常引述。因為其他資訊沒有被成功的傳遞,所以決策時考慮不周而造成災難。 #'''溝通網路(communication network)的不暢通''':溝通網路限制了在一個階層體制中,只有部分成員有直接向長官匯報的權力,因為溝通的不順暢,決策者也常常無法獲得所需的資訊,產生錯誤的決策。 <br> :然而,特別是團體,錯誤的決策不見得容易被改變。根據升高作用(escalating effect),即便知道一個行為會失敗或是是錯的,人們還是會繼續執行這樣的行為,否則就否定先前的投資。 *'''團體極化現象(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 :一般來說,當面對較模糊不清的團體決策時,人們會偏向選擇較中立的立場來避免極端化,但是在心理學上反而得出:'''團體決策容易產生趨向兩極偏移的現象'''。因為團體成員過份誇大團體的原始立場與偏好,導致決策過程向兩極靠近。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情形: #冒險偏移(risk shift):如果團體中較多激進份子,其所做的團體決策可能更傾向比個人做決策時更極端、冒險的結果。 #謹慎偏移(cautions shift):如果團體中有較多保守份子,所做的團體決策可能更傾向比個人做決策時更謹慎、保守的結果。 而團體極化現象的形成原因有五: :a.責任分散:團體中他人的存在使社會行動者降低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感。也就是說,認為團體決策的成敗不是個人責任,因此願意採取極端的決定。但在個人行為時,因為要負全責,故較不敢做極端的決策。 :b.說服理由:團體討論時,聽到別人的觀點勝過自己時,會加重原本傾向冒險或謹慎的極端程度,也就是更冒險或更保守;而若聽到他人的發言支持自己的觀點,也會更肯定自己原本的想法。 :c.團體常模:來自團體中多數人對行為或態度標準的共識。當他人支持自己觀點時,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就會為了獲得更多支持而行動越來越貼近團體常模。訊息來自所尊敬的人時,同意的傾象會較高,甚至比平常更趨向極化。團體決策通常會因為趨向團體常模的特性而變得極化。 :d.社會比較:成員都希望自己比其他人都厲害。當自己的觀點被他人肯定時,會覺得自己比團體中的其他人更厲害,此時厲害的意義會以當時團體的趨向而定。在一個激進的團體中,厲害指的就是更激進一點;然而在一個保守的團體中,厲害則是指更保守一點。在團體的討論過程中,其他成員為了贏過這些人,他們會傾向更為極端的意見,以顯示自己的厲害程度,團體的決定也因此而愈來愈極化。 :e.說服論點理論(persuasive arguments theory):人會受到說服言論的強度高以及頻率高的影響,變得容易被說服。因此當團體成員都集中在討論傾向冒險或謹慎的一方時,因為聽多了,個人也會因此認為大家說得有道理,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被說服。 :'''團體極化的後果''':當團體中出現一個想要走向極端的個人,在經過討論之後發現大家都支持這個決定,會使得他冒險的意願大幅提升,不顧可能存在的風險。主觀上認定這種採取投機高風險的作法是可行的,這是一個透過團體自我合理化的作法,而這很有可能會造成個人決策意見的極化。 *'''團體影響個人決定的例子''' :我們都說喝酒不好,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停不了喝酒呢?可能有以下的原因。<br> :#喝酒已成為商場上的習慣,為了做生意不得不喝。 :#同儕壓力的影響。在同儕團體中,人人必須適應團體的價值與規範。其迫切性源自於青少年對於同儕團體的需求與依賴。 而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等等都驗證了這種團體會影響個人的例子,但除了負面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利用團體極化來使得團體更上一層樓,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用。 ==== 助人行為 ==== =====為什麼我們要助人===== *'''[[w:社會交換論|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由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主要源自於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思想,認為人的互動就像交易一樣,最大化收穫、最小化成本。這個理論主要的假設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關係,是一種理性、會去算計得失的資源交換。「公平分配」、「互惠」是理論的主要論點: :*公平分配:成本與酬償的平衡,即個人所付出的成本或代價應予獲得的酬償相等。 :*互惠:個人在人際互動中所期望幫助別人後所得到的回饋。 社會交換理論亦被拿來應用在組織階層、兩性關係、家庭關係、行銷關係及知識分享等各種領域上。 *'''演化因素(Evolutionary Factors)''' :以演化角度來解釋,該理論科學家會認為人們的助人行為某些原因是因為他們'''想辦法使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因此會出現幫助有血緣關係者的 kin Selection(參見下方社會生物學部分)。此外,互惠原則也是很大的因素,因為如果有所互惠,兩個個體自己的基因都會比較容易獲得生存與延續。其中分為兩個子項: #'''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uism)''':意即兩人之間有直接性的互利產生,A<-->B。 #'''間接互惠行為(indirect reciprocity)''':說明這樣的互惠是涉及超過兩個個體,是由第三位他者的回饋給予個體的利益回饋,A→B→C→A。 *'''收穫(Rewarding)''' :當助人的潛在收穫(potential rewards)相對於潛在代價(potential costs)高很多時,人們會很願意助人,這也是 cost-reward model 的應用之一。(補充說明,幫助他人所需要的機會成本、可能會幫倒忙的機率與其挫折感等等都是潛在代價的例子,意即並非能實際估算出來的代價例如金錢等)。另外,腦造影證據可以支持人們助人之後感覺到的快樂感。但然 Cialdini et. al.,1897 年的研究對於此議題有更深入的思考:這樣的快樂感與滿足感,是因為助人會產生正向感受?還是是因為看到他人需要幫助時的難受使得個體自己難過,進而助人使得自己感到不那麼難過?關於此議題,下段會再深入說明。 ===== 助人的動機衝突(motivation debate)===== 顧名思義,利己動機是希望助人行為能夠提升自己的福祉(welfare);利人動機則是希望助人行為能提升他人的福祉。Baston 認為,某些部分的助人行為動機應該是全然利人的,同理心(empathy)展現是最好的例子。關於同理心的詳細內容下文"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會詳述,在此先行定義同理心與比較其與同情的不同:同理心是以對方觀點進行分析、評估(perspective taking)+同感對方情緒(empathic concern)所組成,而同情心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對方感到難過等情緒。 ===== 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 ===== 助人者因同理到他人的恐懼或痛苦,所以會激發我們想要幫助他人的動機,此時是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他人,也就是完全沒有考慮自我利益。是一種真正的利他反應。 此假說提出一些情況,而且在此情況當中,成本和獎勵並不是決定是否幫助他人的主要原因,此假說更主張人們有可能以利他主義或無私的態度提供幫助,即使此行為需要付出高成本。不過,有一個實驗反而推翻了此假說。 *'''實驗內容:''' :1995 年 Omoto 和 Snyder 兩人在工作量與工作壓力都不小的 AIDS 基金會進行調查與研究,發現該基金會裡的職員包含利己動機與利他動機的兩種參與者,前者來基金會可能是為了有份工作賺錢養家;後者則是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幫助 AIDS 的患者脫離苦難等等。經過數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因為利己動機參與基金會的職員可以持續工作比較久,利他動機的職員則會因為助人之前沒有考慮到自己助人時付出的代價、或者工作後發現社會因為他而變好的比例極低,因此很快就離職走人。這個研究發現又再次牴觸了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 ,也就是得出結論:'''助人行為是利己與利人動機兼具的'''。 *'''假說的限制性與錯誤處''' :首先,就像上文提及的,不是所有的助人行為都是完全利人的,而就上文實驗提過的,利己動機也不見得不好(很可能使助人行為得以持久)。此外,有助人動機(motives)也不見得保證會有助人行為出現(behavior),比如仍會有諸多的現實考量與限制,例如很忙無暇他顧的狀態。第三,利己與利他的界線其實在該假設下設定不清,比如在重視互依我的台灣集體化社會下常常容易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幫助父親」這件事到底是利他還是利己? ===== 關於台北:文化與助人===== Levine et. al. 在 2001 年的調查中發現,幫助盲人的項目中,台北人只有 50%願意出手幫助,是全體調查的倒數第三;不小心掉筆的項目中,台北人只有 65%會幫忙撿起來,是 23 評比國家中的第 15 名;腳受傷需要人幫忙的案例中,台北人只有 62%會去幫忙攙扶,同樣在 23 評比國家中只排上第 15 名。由此見得,台北人真的有想像中的熱心嗎?所謂的「台灣最美的是人」是不是只剩下一句推銷觀光的空話? 不過或許有些說法與解釋方法能夠保住台北的名聲。這樣的調查其實並沒有考慮到 overlapping 的助人狀況,亦即只是單純想要展現自己的優越感,明明對方看起來不需要幫忙還硬要幫。單純含蓄的台北人或許就不會這麼想要居功。另外對於生活在集體化社會的台灣人們,我們往往很會幫助自己的家人,只是對於陌生人比較有親疏遠近之分。或許是這樣的調查形式與類型對我們不吃香而已。 =====心情與助人===== 心情好壞真的會影響助人行為的比例嗎?的確有研究指出,在晴天時(好天氣)人們的確會比較願意幫助人,這就是 '''Good Mood Effect''':當人們心情愉悅時人們會更願意幫忙。而這樣的效果可以用 rewarding experience ,也就是獎賞機制去解釋。然而,好心情和願意當忙的正相關性其實並沒有如此強烈,同時壞心情時也不見得不會願意幫忙。比如在好心情時,當助人行為無法讓自己去做更快樂的事情時,人們就傾向不會出手幫忙。此外,當人們是因為自己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產生壞心情時,人們會傾向幫助他人以想辦法彌補自己當初沒有負起的責任。 壞心情助人相關實驗: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請受試者在其不知情的狀況下幫他拍照,但是由於相機本來就是壞的所以拍照的任務無法順利達成(然而由於受試者不知情,他會以為相機是他弄壞的);與此同時有個對照組是相機沒有壞的。接著受試者會受到另一個實驗者的請求,同樣請他幫忙拍照,結果發現相信相機被弄壞的組別有高達 80%會願意再度幫忙、相機沒壞的對照組則只剩下 40%的人願意再度幫忙。由此可見,當責任歸咎於自身時,人們會願意幫忙以彌補自己方才的疏失。 =====社會規範與助人===== 助人行為有時會是出於「我應該」的感受而做出的行動,這種感受類似於一種社會規範,促使我們產生如「應該把撿到的錢包還給失主」、「應該扶老太太過馬路」、「應該幫助新鄰居」等觀念。社會規範最基本的定義是人們可以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可能基於互惠規範([[w:Norm of reciprocity|recirpocity norm]])或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ty norm)而影響。 1.互惠規範([[w:Norm of reciprocity|recirpocity norm]]): 當別人帶給你好處時,人們會在心中產生想要反饋的心,再進一步則可能產生類似合作相助的概念。 2.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ty norm): 可能為一種道德責任,表示每個人都有義務與群體一同合作,促使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在以上兩點基礎下,又可衍生五點受到社會規範影響,而判斷助人與否的理論因素: '''1.互惠原則(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因為成員之前受惠於群體而覺得心有虧欠,因此決定反饋群體。<br> EX:別人都這麼熱情地幫助我了,我是不是也應該幫助別人呢? '''2.公平原則(norm of equity)''' 為了讓眾人的付出擁有近似的回報,嘗試以幫助他人的方式,減少先天上的差距。<br> EX:有明星認為自己只是因為運氣好、長得好看所以才成為明星,不是因為自己多努力多用心栽培事業,因此他們會更傾向幫助他人,讓自己和他人的 cost/reward 比例盡量趨於一致。 '''3.社會責任原則(nor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基於某種打從內心的責任感驅使,使人不顧回饋地幫助他人。此外,人們更傾向幫助遭到不測的人而非因疏忽或可控制原因而需要幫助的人。<br> EX: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救急不救窮。 '''4.考慮到公平公正性(Concerns about justice or fairness)''' EX: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考慮公平性來決定要不要幫忙。但所謂「公平性」是真公平嗎?這是值得思考的。 '''5.從眾行為(Conformity)''' 並不是想要助人,而是當不助人時很有可能會變成罪人,因此這樣的情境很容易導致非自願性的利他行為(Reluctant Altruism)。<br> EX:冰桶挑戰的旋風。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象徵社會壓力與規範的「他人」不必真實存在,只要有代表外界世界能夠觀看到你的行為的物件(EX:監視攝影機)就能產生社會規範的影響。 ===== 被幫助者的特質===== 助人行為的最後在此討論被幫助者的哪些因素會影響助人行為是否產生。以下分述: '''1.長相(attractiveness)''' 研究指出,某些人們會更傾向幫助具有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的人。在一個研究(Helping Carol study)中,實驗者依據個性量表將受試者分為 high/low empathy 兩大組,每一組再隨機分派為兩小組,一個是有看到很漂亮的求助者,Carol,本人;另一小組是沒有看到 Carol。結果發現,高同理心組在兩個小分組中沒有明顯統計上的差異,都很傾向幫忙;低同理心組的結果則會發現,只有看到 Carol 本人的組別才會比較願意幫忙。也就是說,受幫助者的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對於是否產生助人行為真的會有影響! '''2.吸引力與魅力(Attractiveness and Charisma)''' 一個人的魅力多大會影響到他與和他同樣需要幫忙的群體最後受到多少幫助。研究發現,當 NBA 籃球明星 Magic Johnson 公開承認自己在一次的針頭皮下注射,意外感染成為是愛滋病患者後,社會大眾提供愛滋病患協助的比例在一週內大幅增加(約提升 40%),而這樣的效應持續了將近一季。 '''3.幫助者與求助者的相似性(similarity)''' 人們會傾向幫助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比如:同鄉、性格相似者等等。這或許是個 親屬選擇現象([[w:親屬選擇|kinship selection]])。由演化論可以得知,人們會想辦法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廣義一點來說,那些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們也是和自己基因較為相近的一群人,因此也可以用演化論解釋。然而這樣的效應在種族相似性(racial similarity)是極度不相關的,或許可以用助人的解釋意義(meaning of helping)來說明,比如說:對於老白男也很有可能幫助黑人,因為這樣的模式可以提升他們的種族自尊與優越感,諸如此類的社會結構性因素因此降低了同種族與助人的相關性。 那麼該如何提升自己和他者的相似性以使得自己容易被幫助到?可以將自己和他人列入同一個 common group 中,以避免掉 intergroup bias。比如:從「非家人」的狀態變成「同為台灣人」的共同集合。 '''4.幫助者與求助者的親近性(closeness)''' 人們會傾向幫助和自己越親近的人,比如幫助順序:家人>朋友>陌生人,這點同樣可以用演化論來解釋這一現象,此略。但然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在該事件是 high ego-relevant task 的情況下,相對於幫助朋友,人們會更傾向幫助陌生人。這點可以用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來解釋,原因是因為該幫助者的自尊被威脅了(ego is threatened):人們不想幫助朋友以使得自己產生:覺得自己比朋友不好、不厲害等等自尊貶抑的狀況。換個角度,如果幫助陌生人,此生很少有機會再看到這個陌生人,因此不但會得到住人的喜悅感,更能避免掉自尊貶抑的情況發生。 '''5.性別與助人行為(gender)''' 助人行為和性別的社會角色有極度相關,換言不同類型的助人行為需要不同類型的人來幫忙。常見男性提供幫助的情況是英雄式的(Knight in shining armor),比如車子拋錨或遭遇搶劫;常見女性提供幫助的情況是情感性的(Social support),比如照顧家人、祖父母等老人、病患等。 ===== 總結===== 關於助人行為,以下做出總結: *'''社會文化層面(social level)''' :人群的多寡會影響(crowding):旁觀者效應([[w:Bystander intervention|bystander intervention]])、時間緊迫程度會影響(hurrying):Jerusalem to Jericho 實驗、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w:從眾行為|從眾行為]](conformity)、社會規範(norms and rules):應該幫忙的情境(should help)。 *'''人際關係層面(interpersonal level)''' :幫助者和被幫助的關係與連結會有所影響(relationship)。 *'''個人層面(personal level)''' :同理心(empathy)、道德感與應當性(moral reasoning)、情感與情緒(emotions)、自尊的提升或貶抑(self-esteem)都會有所影響。 ====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由 Lactane 和 Darley 所提出。 是指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負相關。常常發生於情境模糊,需要等其他人做出做為以使得自己清楚應該怎麼做的情況。 個人在面對不確定情境時,通常會假裝沒事,故作鎮定,想要等其他人怎麼反應,則當大家都保持冷靜時,就會形成'''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狀態,團體裡的每個人都被他人影響,以為該情境並不緊急。假設情況很明確,這是個緊急事件,然而個人因為知覺了團體的存在,就把個人本來要參與某件事的行動力減弱了,換句話說,個人本來擁有的責任感,會因團隊的存在而擴散(diffuse)、減弱,最後消失,我們稱之為'''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在結果上,'''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伸出援手的機率越低。''' =====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是一種群體效應(social groups effect),描述减退的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及道德感所引致的反規範(antinormative)及不克制(inhibited)群體行動。此理論主要應用於群體暴力、盲目攻擊及行使私刑等不人道的(uncivilized)行為。 個人在團體中認為自己較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相對於個人時,自己在團體中較不顯著,所以不在意自己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個人價值……等,多少會忽略一些規範。所以隱沒在群體中會易出現偏差行為,例如暴民以集體的方式出現更產生更嚴重的破壞行為。當個人身分感降低且不易辨認,造成責任分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不必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像是現代的網路世界中,由於大多數為匿名的情況,大家都躲在自己的營幕後面,使言論越來越偏激、不負責任,甚至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的事。 去個人化的特徵: # '''個體違規行為增加''':去個人化好像披上了隱形斗篷,個體往往無所顧忌地釋放內心各種衝動,使得違規行為激增。 # '''個體羞辱感淡化''':在個體去個人化狀態下,個體的羞辱感普遍淡化,個體不再忌諱論及涉己的各種違犯行為,要錯也是整體一起錯。 # '''個體自我評價降低''':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將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看作是個人的自覺行為,因而有較高的自我評價。去個人化下,會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 '''個體自控能力降低''':正常情況下,個體總是逐漸從受到外部規範的約束轉向自我控制。然而去個人化後往往使得個體幹出在現實社會中通常不會作出的事情。 這個概念最早由利昂·費斯廷格等人提出。在 Mullen,1986 年,和 Leader、Mullen、Abrams,2007 年的實驗中,發現暴民和被害者的比例越懸殊,集體屠殺的行為就越殘忍。文化人類學家R. I. Watson亦為此現象進行了搜集資料及整合分析。 他發現在23個社會文化當中,其中15個會在戰爭前為其士兵於臉上塗上迷彩,或是戴上面具使他人難以單憑外表辨認個體。這做法相比起其餘 8 個沒有為士兵改變容貌的社會文化,可使他們的軍隊做出更具破壞力及毀滅性的行動。 ===== 社會案件實例——三十八位目擊者 ===== 關於旁觀者效應,各大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常舉一個美國的謀殺案為例子。1964 年 3 月,一位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二十八歲女子是紐約酒吧的調酒師,深夜自酒吧下班回家時步行在奧斯汀街(Austin Street)的路上(註:該街人行道被很多樹遮住),一位男子於背後襲擊攻擊並強暴她,過程中吉諾維斯曾高聲尖叫,然而當時目擊此事件的 38 位目擊者,沒有人報警。當時的確有鄰居開窗乎探頭大聲斥罵叫歹徒不要傷害她,尾隨者原本以為別人看到了侵犯的事件,因此暫時遠離凱蒂.吉諾維斯,然而後來尾隨者發現其實沒有人真正看到情況如何,因此再次尾隨,45 分鐘後,Genovese 死亡。 以上為根據謀殺案發生的兩星期後,紐約時報記者的報導內容,當時,記者在頭版頭條下了「三十八人目擊謀殺發生卻沒有報警,皇后區女性被殺事件反映的冷漠無情,震驚警界!」的聳動標題,後來,紐約時報的一名編輯更根據這樣的報導寫了一本書,叫做《三十八位目擊者》。由於吉諾維斯凶殺案發生於甘迺迪總統被刺案的幾個月後,這件事情喧騰一時。後續許多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也針對這種社會冷漠的旁觀者效應進行研究。當時的紐約記者與紐約心理學家嘗試解釋這一個現象,他們認為:紐約人太過冷酷無情、末故關心、個人主義太重,以至於他們不想關心其他鄰居,而這樣的個性很可能是大都市所訓練出來的結果。 然而,2008 年,三位英國社會心理學研究者針對這件案件進行調查發現「三十八位目擊者無人報警」一事不是真的,三位研究者抽絲剝繭的去對照此案的警方記錄,發現此報導內容為紐約時報記者杜撰的「創作」。首先,根本就沒有那 38 位目擊者,因為兩次追殺行兇的地點,都在比較晦暗而看不太見的街後角,也沒有那麼多有燈光的房間可以數得出一共有 38 位站在窗前的目擊者;此外,並非無人報警,是有人打了電話到警察局,但接電話的警員不以為意,再者,當晚警察趕到時,凱蒂.吉諾維斯還沒死,只是重傷,還被送到醫院去急救,最後傷重不治。 2008 年的新解釋方式是,首先 Bystander effect 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其中包含 pluralistic ignorance 和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此外很有可能都市人太過忙碌時間不足,以使得他們完全沒有來得及認知到「這個人需要幫忙」。 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曾志朗於 2008 年科學人雜誌中針對此事件詳細剖析,他認為:「有時候我們在質疑某一個發現或某一科學家的不正常運作,卻又一直壓抑著要去「爆料」的衝動,這是否也是一種旁觀者效應的作用呢?心裡總是想著總有別人會出頭吧!也許另一個四十年,可以告訴我們更多的真相。」也許,對於身為讀者的我們,整整經過 40 年而無人對這樣的不實報導反思,或許也是一種旁觀者效應的冷漠現象。最後,曾志朗表示:「總之,我們確實欠紐約一個公道,城市未必冷漠,那裡其實也有很多善良的人,「集體」在做幫助別人的事情。社會心理學家應走出旁觀者效應的陰影,努力去發現「團隊」如何增強「個人」的善意行動,才是正途!」 ===== 相關實驗 ===== *'''Bystander intervention ''' :實驗者將受試者分為三組,第一組是一個受試者單獨受試;第二組是三個受試者一起受試;第三組是一個受試者加兩個實驗同謀一起受試。實驗進行時,受試者被欺騙以為是要做某項實驗,他們在進到實驗室後就被研究者告知請他們要在實驗室稍等一下。接著他們會意外的發現,實驗室和隔壁實驗室連接的門縫中,開始跑出白煙接著是黑煙,製造隔壁實驗室起火的假象。結果發現到第四分鐘時,第一組的回報失火率已達 70%;第二組則是到第四分鐘才會開始有成長的回報率,在第六分鐘時達到 40%;第三組則會因為實驗同謀都不為所動,因而自始自終都維持著 10%的回報率。由此可證實 bystander effect,群體的人數越多,他們就越不可能出手幫忙。 *'''模糊的情境(ambiguious situations)下,人們會不會出手幫忙?''' :前面提及,旁觀者效應非常容易出現在模糊情境下,當人們對於模糊情境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出否相助,則會緩一緩藉由觀看他人的作為來決定自己是否相助。那麼又應該如何打破旁觀者效應呢?相關實驗如下: :1975 年 Moriarty 做了兩個 The helping role 實驗,海灘實驗與洗衣店實驗。海灘實驗裡,受試者是 Jones Beach 正在做日光浴的人們,實驗者則也是假裝是去海灘做日光浴的人之一,他把收音機打開、把毯子鋪在自己身體底下以確保大家都知道他是要來做日光浴的。作為對照組,他向其他人借打火機,只有 20%的人會願意出手相助。接著他離開他的位子並請旁邊一起做日光浴的人幫忙看顧他的收音機,離開後實驗同謀就走近拿走了他的收音機。結果發現有超過 90%的受試者會出聲幫忙顧實驗者的收音機,即便他們其實對於這樣的情境是有模糊空間與質疑的,比如說拿走收音機的實驗同謀會不會或許是實驗者的朋友,只是來幫忙拿個東西? :接著 Moriarty 在洗衣店繼續進行了相同的實驗。借打火機作為對照組時,只有 16%的人願意出借幫忙;但是當他們被要求看顧一下實驗者的行李箱時,當行李箱被實驗同謀拉走 100%的受試者都會出聲詢問或制止。 :由此可知,如果有拜託身邊的人幫忙看顧東西時,需要幫忙的情境不模糊,旁觀者效應將不會出現。 *'''時間不足時,人們會不會出手幫忙?''' :時間的充足與否,也是決定是否出手相助的關鍵因素之一。於是 Darly 和 Baston 就在 1973 年對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 40 名學生進行實驗。情境的設計是,這 40 個學生要去參加演講,在移動去演講廳的路上他們會遇到一名實驗同謀,扮演地很虛弱,躺在路邊需要幫忙。 :實驗者將整個大實驗分成兩組,一組是比較演講講題對於出手相助與否的影響:講題分別為:Vocational careers of seminary students 和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40 名學生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到兩個不同的演講主題。實驗發現要聽後者講題的學生(53%)相對於聽前者講題(27%)會比較願意停下來幫忙。這或許可以用 priming 的概念進行說明,因為有聽到演講主題是關於樂於助人的好塞馬利亞人,因此學生更會想辦法讓自己也趨近成為樂於助人的樣態。 :另一組是發現需要幫忙時離演講所剩的時間區分趕時間程度(degree of hurry),分成 low, intermediate, high 三組,其中 low 所指是完全不趕著去聽演講、intermediate 是有點小趕,快走可以來得及到演講會場、high 是完全大遲到了,全部演講廳的人正在等他抵達才會開始演講。研究發現 low 組有 62%的人願意停下來幫忙、intermediate 組有 45%的人願意停下來幫忙、high 組只有 10%的人願意幫忙。由此可知:自己時間的充裕程度很大程度會影響是否停下來幫忙的意願,或許這就能說明為什麼都市人不太會願意停下來進行助人行為了。 ==== 社會閒蕩 ==== 團體工作時,隨著人數增加,各成員工作的努力程度會相對降低,這就稱為'''社會閒蕩(social loafing)''',又稱'''社會性懈怠'''。與旁觀者效應相似,人一多,責任自然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便可能造成「搭便車(free rider)」的行為。此現象較常發生於任務類型為累加性的團體,完成任務需要每個成員共同協助出力,而成果是所有成員付出的累積,而非由個人表現主宰,例如拔河。<br> 但社會閒蕩並不是團體工作的必然現象,而是可以改善。常見影響因素有: #成員熟悉度、工作重要程度:當成員之間彼此熟悉,或工作具有重要性或意義,團隊的向心力、成員的責任心也會比較重。<br> #文化差異:在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文化中,人們傾向將團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人們在意與他人的關係,社會閒蕩較不明顯;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文化中,人們傾向將個人利益與福祉置於團體利益之上,因此獨自作業時更為努力。<br> 另外,社會閒蕩也被用來解釋去個人化後種種為所欲為與對社會規範懈怠之行為,當個別身分隱匿於團體中時,人們比較不傾向自省,不再思索應有的標準、價值、道德規範,因此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 =====社會閒蕩的相關實驗===== #William K. Gabrenya 的論文中,原先作者認為美國屬於較個人主義式的文化,會有社會閒蕩的現象發生,而台灣屬於較集體主義式的文化,社會閒蕩較不會發生。然而實驗觀察發現在台灣學生被要求鼓掌和吼叫來製造聲音時,竟然與美國學生出現了同等程度的社會閒蕩行為。作者的後續討論,他認為這未必就代表原本的假設是錯誤的,而有可能是拍手與吼叫製造音量的這個任務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也不是其他成員會做不好的任務,因此社會閒蕩的現象才沒有跨文化的差異。此結論可以套用Williams 與 Karau(1991)提出的'''社會彌補(social compensation)'''的理論來解釋。Williams 與 Karau 認為,當成員認為任務具有挑戰性並預期其他成員會表現不佳時,會更努力為團體付出,較獨自工作時更加努力,更不會有社會閒蕩的狀況發生。確實在William K. Gabrenya 的研究中,拍手製造聲音的行為既不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亦不是其他成員會做不好的任務,因此社會閒蕩的現象儘管在台灣這個較偏向集體主義的國家中仍然會發生,因而看不出跨文化差異。<ref>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022002183014003009</ref><ref>Social Loafing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hinese in Taiwan William K. Gabrenya, Jr., Bibb Latane, Yue-Eng Wang September 1, 1983</ref> #經典實驗:Ingham levinger graves & peckham (1974)要求參與者單獨一人或和其他數人一起全力拉扯同一繩索,發現參與者單獨一人拉扯時會比加入一群人時還來得多,而且加入人數越多,個人出的力量就越小。 ==== 利社會行為 ==== '''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s)'''廣義上指對社會有積極影響、被讚許的行為,狹義則是指能夠增進團體或他人利益的行為,如合作、助人、慈善捐贈、分享、支持、慷慨、同情、安慰及利他行為等。由動機來看,利社會行為強調行動者的理由,其原始意圖是否有利於他人或整個團體,純以關心別人或社會出發,而非為私人利益而做。但行事者的動機不易被看到,所以一般利社會行為的研究大多以行為表現來界定。 與利社會行為概念類似的名詞有'''利他行為''',指在不期待回報及沒有考慮個人利益,自發性或有意圖地幫助他人行為,其中包括援助、救濟、安慰、同情等。 大多數學者將利社會行為與利他行為當作相同主題來研究,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有些不同:利社會行為有利於別人、也可能合理的有利於自己,但是利他行為則僅有利於別人,對自己可能並無利益。如合作、分享屬於利社會行為,但並不是利他行為。 '''對緊急事件的回應:旁觀者會幫忙嗎?''' 當一個緊急事件發生時,經常能聽到某人對一個陌生人提供協助、或漠視的故事。能解釋這種行為上戲劇性差異的是什麼?在回答之前,我們提出一些例子,範圔從英雄式的行動到無動於衷的反應都有。 '''當陌生人正在受苦時:英雄主義或冷漠無情? 英雄主義(heroism)一詞經常被誤用,指稱那些順利地完成艱鉅任務的人,而那可能是傳出一記好球,使得全隊達陣獲勝的橄欖球英雄;或是及時從沉船中逃出,避免溺斃的英勇嘗試。如 Becker 和 Eagly(2004)所指出的,英雄主義(heroism)實際上指的是在達到一社會所看重的目標時,勇敢冒險的行動,這包含兩方面:為了好玩而從事冒險行為的人並不是英雄,而援救某個人自己的性命可能意義重大卻不英勇。一個從事照護之類社會所稱許的工作的人,會因選擇了一個對社會有益的職業被祝賀,但不是因為他是個英雄一個正面的行動是小心地與刻意地,或是衝動地與不可控制地發生並不重要;不管怎樣,該行為都會得到道德上的稱許(Pizarro, Uhlmann, & Salovey, 2003)。 英雄行為的例子包含了每年卡內基英雄獎章的獲獎者。他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或試圖拯救他人性命的普通公民,從 1904 年開始,典型的獲獎者是那些拯救被動物或罪犯攻擊、在火災中受威脅、溺水、觸電,或是其他可能因危險而致命的人(Wooster, 2000)。同樣戯劇性的是,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善心人士在歐洲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在納粹威脅之下的猶太人(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03)。Becker 和 Eagly(2004)還將英雄一詞用在那些以較不危險亦較不戲劇性的方式冒險的個人身上,像是捐腎給一個需要接受移植的人、參與和平部隊,或是志願和世界醫生聯盟(Doctors of the World)到海外工作,對這些願意冒險去幫助他人的個人的理解暗示了,許多人的利社會與無私令人欽佩。他們可說是正義、勇敢與關懷的人(Walker & Hennig, 2004)。 遣憾的是,也有對緊急事件無動於衷的例孒,暗示了自私、不關心與冷漠。心理學對利社會行為的興趣,開始於某個事件引發的火花,即旁觀者沒有去幫助不幸的陌生人。該事件是 1960 年代中期發生在紐約市的一場謀殺。酒吧經理 Catherine(Kitty)Genovese 下班後回家,在穿越馬路走向她居住的公寓大樓時,一個男人持刀靠近她。Genovese 小姐逃跑,但那男人一路追她,直到近 到可以刺殺她的距離。她大喊救命,那一區附近許多公寓的燈都亮了,許多住戶探頭觀看,試著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就在這時候,攻擊者打算離去,但當他發現沒有人出來幫助受害者時,他又回到現場殺了她。事後,調查人員發現,這場持續了四十五分鐘的攻擊行為,共有三十八名住在那棟公寓裡的居民親眼目睹,但沒有一個人冒險出來幫忙或打電話報警(Rosenthal, 1964)。 '''決定幫或不幫的五個關鍵階段''' 隨著對利社會行為的研究延伸超過一開始對旁觀者人數的關切, Darley 和 Latané(1970)提出,一個人進行利社會行動的可能性,取決於由看到一個緊急事件的人必須快速做出的一系列決定。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坐在舒服的椅子裡,並且立刻想出旁觀者該怎麼做。看到刺殺攻擊的目擊者應該立刻報警、或者透過對攻擊者大喊、或是集體一起停止攻擊行動來介入。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很明顯,在受劫持的飛機裡的乘客集體做出回應,因此讓恐怖份子無法完成他們讓飛機墜毀在美國首都的目標。當你突然無預警地遇見一個實際的緊急事件,你必須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該怎麼做,如果可能的話,在決策過程的每個步驟裡,許多因素的邏作使得助人行為或多或少較有可能發生。 '''步驟一''':注意或沒注意到不尋常的事情發生<br> 一個太忙而無法注意自身周遭環境的人,很有可能連很明顯的緊急事件都會忽視。在這些狀況下,沒有得到太多的幫助,是因為可能的幫助者沒有意識到緊急事件的存在。 '''步驟二''':將一事件正確地詮釋為緊急事件<br> 在我們注意到一個事件之後,我們對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所擁有的訊息是有限而不充分的,大部分時間裡,引起我們注意的事,結果都不是什麼緊急件,而且不關我們的事。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潛在的幫助者不確定發生了甚麼事,他們就傾向按兵不動,等待更進一步的訊息。對於一個人目擊的是個嚴重的問題或無後果可言的小事的資訊模糊,大部分人傾司接受一個令人安心、要求不高、而經常準確的詮釋,指出採取行動並不必要(Wilson & Petrus Ka, 1984).這暗示了許多目擊者的在場可能限制了助人行為,不只是因為責任分散,還可能也因為錯誤詮釋情境並採取不合宜的行動,會令人感到困窘。在陌生人面前犯這樣嚴重的錯誤,可能會讓他們得出反應過度的結論。 '''步驟三''':判斷提供援助是你的責任<br> 在許多狀況下,責任是很清楚的。消防員應該要處理火舌亂竄的建築物,負責撞車事件,而醫療人員處理傷害與疾病,要是責任不清楚,人們會假設任何扮演領導角色的人該負責:成人對小孩、教授對大學生等等(Baumeister et al., 1988)。一如我們先前提出的,只有一個旁觀者時,那個人經常會承擔責任,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 '''步驟四''':判斷你有足夠的知識和(或)技巧能採取行動<br> 就算一個旁觀者向前進展到步驟三,並且假設自己有責任,一個利社會的回應還是不會出現,除非那個人知道怎樣能幫得上忙,某些緊急事件很容易,幾乎每個人都有可以幫忙的技術。如果某人在冰上滑倒了,幾乎任何旁觀者都幫得上忙。另一方面,如果你看到某人把車停在路邊,正在檢查引擎,你沒辦法直接幫上忙,除非你對汽車有點了解。你能做的頂多就是找人幫忙。 當緊急事件需要特殊技巧來解決時,通常在旁觀者中,只有一個人能提供協助。例如,只有游泳健將能幫助溺水的人。在醫療緊急事件裡,一個有執照的護士比一個歷史教授更有可能幫得上忙(Cramer et al, 1988)。 '''步驟五''':做出提供援助的最終判斷<br> 一旦旁觀者在判斷處理上走過前四個步驟,還是不會發生援助,除非他做出一個進行助人行為的決定。在這個最後關頭的幫助,可能會被對於可能的負面後果的恐懼(這經常是實際的)所限制。實際上 人們據稱經常進行「認知代數」,權衡助人的正面與負面兩方的利弊得失(Fritzsche, Finkelstein, & Penner, 2000)。幫助行為的奬賞主要是由助人者的情緒與信念所提供,但也有許多種不同種類的潛在成本。例如,如果你介入了 Kitty Genovese 的攻擊事件,你自己可能遇刺。你可能在幫助個在冰上滑倒的人的時候跌跤。一個人尋求協助,也可能只是個幌子,引人到被搶劫或是更糟的處境(R. L. Byrne, 2001)。 雖然假設沒有提供幫助的人都有性格缺陷,是很簡單的論點,但跳到這種結論卻是不公平的。旁觀者有些很好的理由迴避做出利社會回應。 '''對助人行為的外在與內在影響 ''' 如你已見到的,利社會行為的興趣,是由一個事件的旁觀者為何有時會幫忙、有時卻什麼都不做的問題所引起。一開始被指認出來的因素是外在的,即旁觀者的人數。在五步骤過程裡,則有好幾個內在因素被顯示為重要,我們現在轉向會産生影響的情境的其他方面,再轉向幾個同樣在利社會回應裡扮演重要角色的内在因素。 '''加強或約束助人行為的情境因素''' 在影響助人行為的可能性的角色中,決定吸引力(attraction)的是受害者的特徵,指出該問題是否是受害者的責任的是該情境的細節,以及當下的情境或旁觀者過去的經驗中是否接觸過利社會模範(prosocial models)。 '''一、幫助你喜歡的人'''<br> 大部分研究興趣的核心都是在陌生人提供幫助之上,因為很明顯地,人們幫助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的可能性很高。如果一個很親密的朋友被殺人犯所攻擊,或是你的兄弟在研究中受到驚嚇,你可能會採取行動嗎?你當然會這麼做。 想想一個較不明顯的情境,受害者是個陌生人,但比起受害者比你年長很多或屬於不同種族的時候,你會不會因為受害者和你在年齡或種族上相似,就比較可能去幫助他或她?答案是「會」,與自己相似的受害者比較可能會得到幫助(Hayden, Jackson, & Guydish, 1984; Shaw, Borough & Fink, 1994)。事實上,任何影響吸引力的特質也會增加利社會回應的可能性(Clark et al., 1987)。外表會影響利社會行為,而外表具吸引力的受害者會比不吸引人的受害者得到更多幫助(Benson, Karabenick, & Lerner, 1976) 男性很可能會為危難中的女性提供幫助(Piliavin & Unger, 1985),這也許是因為在特定技能方面的性別差異(例如換輪胎),也許是基於性吸引力(Przybyła, 1985),又或許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願意尋求幫助(Nadler, 1991)。 '''二、幫助模仿我們的人'''<br> 利社會行為的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決定因素是模仿(mimicry),即一種模仿與我們互動的人的行為的傾向。人類已被發現會模仿身邊的人的腔調、音調以及語速。他們還會模仿他人的姿勢、癖性以及情緒(Chartrand & Bargh, 1999; van Baaren et al., 2004)。這種傾向似乎是自動、無意識而天生的,並且對被模仿的人有正面的效應。模仿會增進喜歡、同情與關係的密切;因而它在社會互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hartrand, Maddux, & Lakin, 2004)。 在刻意(deliberate)模仿的例子之一裡,研究參加者和模仿或不模仿其姿勢、身體方向、手腳姿勢的實驗者互動六分鐘,然後,實驗者「意外地」掉了幾支筆在地上。所有被模仿過的研究參加者都幫忙把筆撿起來,但只有三分之一沒被模仿的研究參加者做同樣的事,因為模仿增強了吸引力,這個發現可能是種吸引力的效應,而不表示模仿扮演了獨特的角色。為了研究這個可能性,其他的實驗條件被設計出來。 在這些新的實驗裡,學生再次在和實驗者的互動中被模仿或不被模仿。在一個條件下,另一個人進入房間,他的筆掉在地上。在另一個條件下,在互動之後,每個學生都得到兩歐元的報酬,而後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留下這些,一是將部分或全部的錢匿名捐給幫助兒童就醫的慈善機構。在以上三個實驗條件中,都是被模仿的人比沒被模仿的人更有可能幫助別人。 模仿為何有這種效應呢?有些研究者提出,模仿在求生存與繁衍上扮演某種角色,因為它增強了動物群體的凝聚力與安全性(Dijksterhuis, Bargh, & Miedema, 2000),也因為模仿是學習與同化過程的重要面向(de Waal, 2002)。不管怎樣,模仿都可以包括在影響助人行為的情境因素內。 '''三、幫助對其問題毫無責任的人'''<br> 如果你某天早辰走在人行道上,看到一個不省人事的人躺在地上,你會幫他嗎?你知道助人行為會受我們所討論過的所有因素影響,從另一個旁觀者的在場到人際互動皆然。但還有另一個考量。這個人為什麼會躺在這裡?如果他的衣服骯臟破舊,身旁還有一個空酒瓶,你會怎麼假設?你可能會判斷他是個醉倒的酒鬼。相反的,如果他穿著名貴的西裝,額頭上有嚴東的刀傷呢?這些線索可能引導你判斷這是個遭到搶劫的人。基於你對一個人可能失去意識躺在人行道上的理由所做的歸因,比起那個額頭上有刀傷的人,你可能比較不會去幫忙那個身旁有空酒瓶的陌生人。一般而言,要是我們相信受害者對自己的處境該負責任的話,我們比較可能不採取行動(Higgins & Shaw, 1999; Weiner,1980)。 '''四、接觸到利社會模範會增加利社會行'''<br> 你出門買東西,遇到一個慈善組織的代表在募款,你是否會決定要透過捐款來提供協助?做這個決定的、個重要因素是,你是否看到其他人捐款。如果其他人給錢了,你就比較可能也會這麼做(Macauley, 1970)。就算只是看到硬幣和紙鈔(假設是當日稍早的捐款)也會鼓勵你去回應。慈善募款牽涉到許多和乞討或推銷産品相同的心理歷程。<br> 在一個緊急事件中,我們知道不回應的旁觀者會限制助人行為。然而,助人的旁觀者能提供有力的社會模範(social model),而這會在剩下的旁觀者之間導致助人行為的增加 ,在一個提供例證的實地研究中,一個汽車爆胎的年輕女性(研究者的助手)把車停在路邊,其他的駕駛人如果先前經過了一個安排 好的場景,有另一個車子拋錨的女性被看到且得到幫助,那他們就更傾向停車去幫忙(Bryan & Test, 1967)。<br> 在媒體中助人的利社會模範,也有助於創造鼓勵利社會行為的社會規範。在一個對電視節目的力量的研究中, Sprafkin , Liebert 和 Poulous(1975)有能力增加六歲孩童的利社會回應 ,他們給某些孩童看一集有救人場景的「靈犬萊西」。另一組孩童看另一集焦點不放在利社會主題上的「靈犬莱西」。第三組孩童看的是一集幽默的「脱線家族」,同樣沒有利社會的內容。看完節目之後, 孩子們玩個遊戲,獲勝者有奬,在遊戲時,某個孩童都被安排遇到一群哀號、飢餓的小狗。在這時候,孩子們面臨一個選擇:要停下來幫助這些小狗(因而失去獲獎的機會),還是為了繼續遊戲而忽略這些小狗。孩子們很明顯地受到他們所看過的電視節目的影響。那些看過「靈犬萊西」救人那集的小孩停了失去獲獎的機會),還是為了繼續遊戲而忽略這些小狗。孩子們很明顯地 他們所看過的電視節目的影響。那些看過靈犬萊西」救人那集的小孩停了下來,並且比看過另外兩個電視節目的小孩花更多時間試圖安撫小狗,一如預期,在電視上看到利社會行為,增加了在真實生活中利社會行為的發生機率。<br> 其他實驗已經證實了正面電視模範的影響。收看「芝麻街」、「小兔邦妮」或「六人行」之類的利社會節目的學齡前兒童,比不看這類節目的孩童,以利社會的方式回應的傾向高得多(Forge & Phemister, 1987)。當然,與媒體的接觸也可能有負面的效應。例如 ,玩暴力的電動遊戲的研究參加者,隨後會減少利社會行為(Anderson & Bushman, 2001)。 <big>'''情緒與利社會行為'''</big>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是由內在與外在因素所決定。<br> 在任何一天,一個人的情緖可以是快樂或傷心、憤怒或鍾愛,以及其他許多的可能。情緒經常分為兩個主要類別:正面與負面。看來似乎是心情好會增加幫助他人的傾向,而心情不好會妨礙助人行為。有許多證據支持這種普遍的假設(Forgas, 1998)。然而,研究指出,情緒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比我們所預期的可能還要複雜得多(Salovey, Mayer, & Rosenhan, 1991)。 '''一、正面情緒與利社會行為'''<br> 兒童似乎很快就能學到一個觀念,即在父母(或老師)心情好的時候提出要求,比較容易得到應允。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對的,而這個效應會擴及利社會行動。研究指出,人們在聽過一個脫口秀演員表演(Wilson, 1981)、撿到點小錢(Isen & Levin, 1972),或僅只是在天氣好的日子裡在戶外消磨一會兒(Cunningham, 1979),而情緒得到振奮之後,會更願意去幫忙。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一個正面的情緒可能會減少以利社會的方式 回應的可能性(lsen, 1984)。一個情緒非常正面的旁觀者在遇到一個情況不明朗的緊急事件時,可能會將該情境詮釋為非緊急事件。就算很清楚存在一緊急事件,如果這得要他做某些困難而令人不快的事,心情好的人還是傾向不施以援手(Rosenhan, Salovey, & Hargis, 1981)。看來一個好的情緒給我們獨立的感覺,而這包含了轉身不看那些有需要的人的權力。 '''二、負面情緒與利社會行為'''<br> 再次提到,普遍的假設是處於負面情緒的人較不可能會幫助別人,而同樣真實的是一個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問題上而不快樂的人,比較不可能會去進行利社會行動(Amato,1986)。然而,和正面情緒一樣,特定的情況可能會改變這種一般的趨勢。如果幫助他人的行動包含了讓你感到更好的行為,那一個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比一個心情普通的人更有可能去做利社會行為(Cialdini, Kenrick, & Bauman, 1982)。如果負面的感受不是太激烈、如果一緊急事件顯而易見、假使助人的行為有趣且令人滿足,而不是無聊又無報酬的,這時候負面情緒最常對利社會行為有正面的效應(Cunningham et al., 1990)。 <big>'''參與助人行為相關的同理心及其他人格性情'''</big> 我們已經描繪過各種情境與情緒的因素會如何影響利社會行為,但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情境或處於相同的情緒狀態,卻不會以相同的方式回應。有些人比他人更樂於助人。這類行為上的個人差異,據假設,是基於人格性情(personality dispositions),即個人獨有的行為傾向。人格性情乃是基於基因組合、學習經驗,或是這兩者的組合。這類性情隨著時間傾向變得相對穩固。例如,在童年早期利社會的孩童,在青少年時會以相似的方式行動(Caprara et al., 2000; Eisenberg et al., 2002) '''一、同理心:基本的要求'''<br> 對個人在助人行為的差異的研究興趣,核心大多在於同理心(empathy)(Clary & Orenstein, 1991; Schlenker & Britt, 2001)。同理心是由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情感與認知回應所構成,包含了同情、解決問題的欲望,以及對他人觀點的採納(Batson et al., 2003)。一個同理的人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並理解那個人為何如此感受(Azar, 1997; Darley, 1993: Duan, 2000)。 情感要素對同理心而言是關鍵的,而十二個月大的嬰兒似乎就會對他人的苦痛以苦痛的感受回應(Brothers, 1990)。相同的特性也可以在其他靈長類動物(Ungerer et al., 1990),以及可能在狗與海豚身上(Azar, 1997)觀察到。演化心理學家提出,同理心的情感要素包含了同情的感受,不只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還包含了表達關切與試圖解除痛苦。這樣的發現與利社會行為有其生物學 基礎的觀念相符。<br> 同理心的認知要素似乎是人類的特質,在嬰兒期之後發展出來。這類的認 知包含了考慮他人觀點的能力,這有時被稱為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即「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的能力。社會心理學家已經辨識出三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取替(Batson, Early, & Salvarani, 1997) 1.你能想像他人如何理解某一事件,以及結果他或她一定會有何感受,即換到「想像的他人」的觀點,採用這種觀點的人會體驗到相對純粹的同理,這會激發利他的行為。 2.你能想像如果你在該情境下,你會如何感受,即換到「想像的自我」的觀點。這麼做的人會體驗到同理,但激發他們的可能是自我利益,這有時會妨礙利他行為。 3.第三種角色取替的類型,需要認同一虛構角色,即同理故事中的某人(或某個創造物)。在這種例子裡,存在的是對某一角色的快樂、悲傷以及恐懼等情緒反應。許多孩子(及成人)可能會在小鹿班比發現她的母親被射殺時哭泣,或是當邪惡的西方女巫威脅桃樂西和「你的小狗」時,害怕得蜷縮起來。 '''二、同理心如何發展?'''<br> 人們在如何回應他人情緒的苦痛上彼此不同,其中一個極端,是那些願意冒生命危險幫助他人的人,在另一個極端,昰那些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人。和大部分性情特質一樣,答案似乎在於生理差異與經驗差異的組合之中。<br> Davis、Luce 和 Kraus(1994)研究了基因因素,他們檢視了八百個以上的同卵與異卵雙胞胎,並發現遺傳構成了同理心的兩個情感面向(個人痛苦與同情的關懷),但並不構成認知的同理。生物學上的差異說明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們在情感同理上的變異。據假設,其他的因素能解釋認知上的同理以及另外三分之二的情感同理。心理學家 Janet Strayer(quoted in Azar, 1997)暗示,我們生來都有同理的生物學能力,但我們的特定經驗會決定這種天生的潛能是否會變成我們的自我的一個有活力的部分,或是變得無法被展現出來。許多學齡前的孩童能夠區別對他人同理或自私的行為,而那些理解這種差異的孩子會以較為利社會的方式行動(Ginsburg et al., 2003)。 哪種經驗可能會增強或限制同理心的發展呢?安全的依附模式會促進對他人需求的同理的回應(Mikulincer et al., 2001)。先前,我們描述過的研究指出,短暫接觸到利社會的電視模範對同理心的正面效應。看來,延長與這類模範的接觸會有更大的價值。研究者相信,父母親作為模範的影響力可能比媒體的影響大得多。精神科醫師 Robert Coles(1997)在著作《孩童的道德智能》(The 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中,強調母親與父親在形塑這類行為上的重要性。他指出,重點是要教孩子要「善良」與「親和」,並為他人著想,而非只想到自己。好孩子不自我中心,他們更有可能會對他人的需求給予回應。道德智能並不建立在記憶規矩和規則或抽象定義的學習之上。相反地,孩童透過觀察雙親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來學習, Coles 相信,小學那幾年是孩童 良知發展與否的關鍵時刻。<br> 在青少年早期,雙親與教師的正面影響會被同儕的負面影響所取代(Ma et al., 2002)。沒有合適的模範與經驗,孩子很容易長成自私又粗魯的青少年,然後變成同樣令人討厭的成人, Coles 聲明,學到要待人和善的孩子,對於幫助他人有強烈的承諾,而不是傷害他人。如果孩童的母親是個溫暖的人,或是雙親都強調他人會如何被傷害性的行為所影響,以及家庭能夠在支持性的氣氛討論情緒,同理心最有可能得到發展。使用怒氣作為主要控制孩子的手段的父母,會限制同理心的發展(Azar, 1997; Carpenter, 2001)。 不論是因為基因差異或社會化經驗的差異,女性表現出比男性程度更高的同理心(Trobst, Collins, & Embree, 1994)。與此發現相符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協助營救猶太人逃離納粹的女性人数比男性多出一倍的事實(Anderson, 1993)。<br> 一個同埋心的特殊例子,是對諸如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像是 2001 年對世貿大樓的攻擊行動,或是 2004 年馬德里的火車爆炸事件,人們的回應為何。大部分人深感同情,還常在物質上提供協助。如果受害者與你自己相似,又如果你經驗過同種災害的話,似乎會較有同理心(Batson, Sager, et al., 1997; den Ouden & Russell, 1997; Sattler, Adams, & Watts, 1995)。<br> '''三、其他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的人格變項'''<br> 人格的許多面向舆利社會行為有關的事實,讓某些研究者主張,相關因素的某種組合構成了所謂的利他性格(altruistic personality)。一個利他的人在五個向度上得分很高,這在那些在緊急情況中進行利社會行為的人身上已被發現(Bierhoff, Klein, & Kramp, 1991)。相同的五種人格特質也在那些 1940 年代在歐洲主動幫助猶太人的人身上發現得到,這些性情因素如下: 1. '''同理心'''。如你可能預期的,那些助人者被發現同理程度較高。最利他的人描繪他們自己是負責任、社會化、安慰人、寬容、自制,並且被激勵要給人留下好印象的人。 2. '''正義世界信念'''。助人的個人將世界理解為一個公平且可預測的地方,在其中,好的行為會得到獎賞,而不好的行将會被懲罰。這種信念會引導出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是當為之事的結論,以及助人的人會因其善行而獲益的期待。 3. '''社會責任'''。最樂於助人的個人表現出某種信念,即每個人都有責任盡己所能地去協助任何需晏幫助的人。 4. '''內控性格'''(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一個人能選擇以將好的結果最大化以及不好的結果最小化的方式行動,沒伸出援手的人,傾向於有種外控性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他們的行為亦不重要,因為結果是由運氣、命運以及其他不可控制的因素所掌控。 5. '''低自我中心'''。利他的人不傾向於關注在自我身上,競爭意識也不強。利社會行為被發現會被情境的許多方面、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同理心,以其他部分基於基因差異與童年經驗的人格性情,以正面或負面的方式所影響。 '''對利社會行為的長期投入,以及得到幫助所造成的影響''' 除了對一個緊急情況的回應之外,利社會行為還有許多其他的形式。包含把筆撿起來、安撫小狗、保護受害者,以及捐款給慈善團體等等。還有一個較為不同的利他行為的例子,反映在志願進行某一有價值目標的工作當中,而且經常是長時間的參與。在所有種類的利社會行為當中,在決定行動與否中會浮現出道德議題,而個人必須在自我利益與道德正直之間做平衡,而不進行道德偽善。在另一個利社會行為的面向,則是在被幫助的人身上的助人效應(effect of helping)。我們在下面的章節裡處理上述這些主题。 '''志願服務 當有需求的人有長期的、持續性的困難,需要在一特別長的時段裡接受幫助的時候,就需要一種特別類型的利社會行為(Williamson & Schulz, 1995)。一個志願在這種背景下提供幫助的人一定要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數個星期、數個月,甚至更久。在美國,幾乎有一億個成人每年志願服務二百零五億個小時,平均每週 4.2 小時的利社會活動(Moore, 1993)。 在 2003 年,在四十五歲以上的人當中,令人驚奇地有 87%的人志願投入時間或金錢。可以很合理地假設,在全世界,人們付出了數量龐大的時間進行志願助人的行動。先前描述過的對一緊急事件回應的五個步驟,也適用於志願服務。例如,為了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你一定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精確地詮釋這個問題、假設個人提供幫助的責任、決定一套你可能做到的行動,然後實際進行該行為。 是什麼激勵人們放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去幫助他人呢?答案之一是,一個人必須被說服某個既定需求的重要性;有價值的目標當然有很多,而沒有人可以全部幫上忙。當志願投入時間與金錢的人被以種族或族群來辨識時,就會出現其他的關切(what gives?, 2004)。 在美國,白人大多數的幫助給了動物、環境以及緊急事故人員,像是警官與消防員。非裔美國人更可能去幫助那些無家可歸或饑餓的人、為少數群體權益奮戰的團體以及宗教機構。亞裔美國人偏好協助博物館及其他藝術與文化企業。西班牙裔則為移民和其他國家的人提供協助。看來不同背景的人會被其群體的特定關切所刺激, Clary 和 Snyder(1999)指出六種作為志工的基本功能,分別為價值、理解、提升、事業、社會、保護。 '''因受命令、利他主義或是傳承而來的志願服務''' 一個産生志願服務的方法是命令,譬如某些高中或大學要求,學生要畢業的話,得花一定的時間在志願服務上。雖然這種做法確實產生了大量的「志工」,但被迫進行這類工作的感受減少了許多學生未來從事志願活動的興趣(Stukas, Snyder, & Clary, 1999)。這些計畫已經受到批評,因為「如果這是被要求的,就別以志願服務名之;如果這是志願的,就不該是被強迫的」(Yuval, 2004, p. A22)。 志願者是否表現出和進行其他利他行為的人一樣的人格特質呢?答案是「是的」,因為志願者在假設上傾向內控性格(Guagnano, 1995)及高度的同理心(Penner & Finkelstein, 1998),特别是在同理心的關懷及角色取替等方面(Unger & Thumuluri, 1997)。 McAdams 和他的同事(1997)則描繪了志願服務另一個不同的特徵。他們定義傳承(generativity)是成人在未來世代之中的興趣,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那些傳承度高的人的興趣與承諾,表現在成為父母、教導年輕人以及進行對其生命時光有正面影響的活動。 '''自我利益、道德正直與道德偽善 很少有人在面對某個受傷、受驚嚇、迷路、飢餓等的人的時候,會是有意識地冷淡或無情的。然而,大部分人卻可以被輕輕地推向這個方向,透過說服自己並沒有理由要提供幫助(Bersoff, 1999)。例如,「這不是我的責任」或「這是她自己的錯」。只要有足夠的藉口,我們就能駁回或解除道德標準(Bandura, 1999)。 我們傾向高估我們道德行為的頻率,並相信我們比大多数人更有可能進行無私與慈善的行動:一種「比你更神聖」的自我評估(Epley & Dunning, 2000)。事實上,對於在其他方面謹守道德的人,找到一個在各種(從一緊急事故中一個陌生人需要幫助、慈善團體需要幫助,以及需要志工的組織等)情境下,不依循道德行動的理由是很容易的。我們在下面的章節將描繪某些道德行為底下的動機。 '''動機與道德''' Batson 和 Thompson(2001)<ref>Batson, & Thompson, E. R. (2001). Why don’t moral people act morally? Motivational consider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0''(2), 54–57. <nowiki>https://doi.org/10.1111/1467-8721.00114</nowiki></ref>主張,當一個人面對道德兩難時,有三個至關重要的主要動機:自我利益、道德正直與道德偽善。 依據人們認為哪種動機對其而言是最主要的可將其加以分類。 # 自我利益:大部分人,至少在某部分上,都受自我利益〔self-interest ,有時被稱為利己主義(egoism)〕所刺激,我們許多的行為都是基於追求任何能提供我們最大滿足的東西;我們追求獎賞,並試圖迴避懲罰。主要動機是自我利益的人並不關切對與錯,或公正與否的問題,他們只是做對他們最好的事情。 # 道德正直:部分人會強烈地受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所驅使,他們在行動時在乎諸如善良與公正之類的問題,並經常同意犧牲自己某些利益,才能「為所應為」。對一個主要受道德所激勵的人而言,在自我利益與道德正直之間的衝突,會由做出道德選擇來解決。這種有時令人痛苦的抉擇同時具有內在與外在的支持。例如,一個道德抉擇會因反映了個人的價值觀或是被他人提醒這些價值觀所加強。當然,有時候,道德正直會被自我利益所淹沒,而其結果則是有問題的行為與罪惡感。 # 道德偽善:這是由那些想要看來有道德卻同時迴避真的執行道德的成本的人所構成。個體的行為是由道德偽善(moral hypocrisy)所激發,受自我利益所驅使,但卻在乎其外在的形象。對他們而言,看起來什麼是正確該做的事似乎很重要,但事實上他們的行動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為了探討這些基本的動機,Batson等人 (1997) 執行了一個道德兩難的研究<ref>Batson, C. D., Kobrynowicz, D., Dinnerstein, J. L., Kampf, H. C., & Wilson, A. D. (1997). In a very different voice: Unmasking moral hypocri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335–1348. <nowiki>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2.6.1335</nowiki></ref>,此研究設計了一個實驗室情境,在其中大學生的參與者會面對一個道德兩難議題,每個人都被賦予權力,可以在兩個實驗任務中擇其一:較令人喜歡的任務包括一個贏得奬券的機會,較不令人喜歡的任務則被描繪為單調而無聊的(而且沒有獎券)。大部分研究參加者(超過 90%)都同意,將單調的任務指派給自己是件有道德的事,也是個有教養的選擇,他們接受了「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就該如此待人」的觀念。然而,儘管有這些觀點,大部分人(70%以上)做的卻相反。在這個簡單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做了一個基於自我利益之上的選擇。只有少部分人(20%到 30%)以他們指出合乎道德的方式去行事。 '''被幫助的感覺如何? 如果你需要幫助,而某個人過來提供協助,看來似乎很明顯地,你會帶著感激之情給予正面的回應,然而,人們的反應經常完全不是這樣。 '''一、被幫助可能令人感到不悦'''<br> 一個接受幫助的人可能會以不舒服甚至憤怒來回應。例如,某些有肢體損傷的人可能需要幫助,但在得到幫助時卻仍多少感到抑鬱(Newsom, 1999)。要求幫助是個人身體問題的提示,而接受幫助是另一個人更幸運的證據,因為他或她身體並沒有損傷。提供協助的人對這類反應的可能性必須敏感一些。 一般的問題是,當你接受幫助時,你的自尊會受挫,特別是幫助你的人是朋友或是某個在年齡、教育程度或是其他特質上與你相似的人的時候,更是如此(DePaulo et al., 1981; Nadler, Fisher, & Itzhak, 1983)。當一個年輕人在公車讓座給一年長者,這種提議很可能會被感激地接受。然而,如果這個提議是由另一個年長者所提出的話,卻會被拒絕,因為提供幫助的人可能會被理解為在表現某種優越感。「我身體比你好,所以請坐吧。」 較低的自尊會導致負面的情感及討厭的感覺。與此相似,當一個被污名化群體的成員(例如一個非裔美國學生)未經要求便得到一個未被污名化的群體的成員(例如個白人學生)的幫助,那回應就可能會是負面的,因為這種幫助會被理解為一種施恩似的侮辱(Schneider et al., 1996)。因為同樣的理由,手足所提供的幫助也可能讓人感到不快,特別是由弟弟所提供的幫助(Searcy & Eisenberg, 1992),但由另個人而來的相同程度的幫助似乎不那麼具威脅性(Cook & Pelfrey, 1985)。 助人者最被喜歡的情況,是當接受幫助者相信這個協助之所以被提供,是因為對有所需要的人的正面感情的時候(Ames, Flynn, & Weber, 2004)。這種幫助會引起互惠規範(reciprocity norm),而被幫助的人則會被激發在未來以一善行回報。當助人行為是基於助人者的角色時(例如警察幫助迷路的孩子),或是基於助人者的成本利益分析時(例如,助人者決定幫忙,因為他在這行為中得到的會比失去的多),對助人者的吸引力,以及互惠的渴望會較不強烈。 '''二、當幫助令人不悦時,會激發自助行為'''<br> 不論何時,當一個人對於接受幫助感到不悅時,其中有個不明顯的正面面向。當被幫助的不悅足夠強烈時,他或她會被激發要在未來自助,以避免這樣的情境(Fisher, Nadler, & Whitcher-Alagna, 1982; Lehman et al., 1995)。沒人想要顯得無助或無能,而自助能減少依賴的感覺(Daubman, 1995)。我(Donn Byrne)在這些年來學到很多關於使用電腦的新奇事物,因為我不想每次當我要複製一個檔案到磁碟機上、尋找一個網站,或是在電子郵件裡附加檔案的時候,就得依賴我的女兒。相反地,當我從一個電腦專家那得到幫助時,我就一點也沒有透過學習那個人的技巧以便幫助自己的動機。 '''進行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 人們為何會幫忙?很明顯地,影響個人是否可能進行利社會行為的因素有很多。情境的許多面向、旁觀者對情境的認知評估、自身的情緒狀態,以及其他性情變項都會造成幫助是否會發生的可能性。現在我們轉向另一種問題,關於利社會回應(prosocial responses),這不是探究在什麼情況下誰會幫忙,而是為什麼一個人會被激發去進行利社會行為。 已有幾個理論被提出,但大部分都是基於相似的假設,即人們傾向將奬賞極大化,並將懲罰極小化。如果這個假設是對的,那問題就變成了「助人為何能得到獎賞?」。 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人們傾向將其助人行為歸因於無私的動機,像是「那是應該做的事」或「上帝讓我在這裡是有道理的」。而在被問到為何另外一個人會進行這樣的行為時,答案被均分為無私的動機,像是「她是個英雌」,和自私的動機,像是「她只是想讓自己的名字被印在報紙上」(Doherty, Weigold, & Schlenker, 1990)。 就算那些窮其一生試圖解決像是全球暖化或癌症之類的大問題的人,也經常被認為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而行動(J. Baron,1997)。這種歸因的終極例子,就是指稱這些對他人施以幫助的人之所以這麼做,只是為了能被奬賞在天堂度過永生的盼望。結果,就可能可以將所有的利社會行為解釋為至終是自私與自我中心的,但也許更合理的,是主張這類行為某部分是基於自私與無私的動機。 我們現在轉向三個主要的心理學理論,每個都試圖解釋利社會行為。然後我們討論人們為何助人的生物學觀點。 '''同理心—利他:幫助他人感覺很好 對於利社會行為,在某些程度上最不自私,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最自私的解釋就是:同理的人之所以幫助他人,是因為「做好事感覺很好」。作為人們之所以助人的解釋, Batson 和他的同事(1981)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他們提出,至少有某些利社會行為是僅受到幫助有需求的人的渴望所驅使的(Batson & Oleson, 1991)。這樣的動機夠強烈,讓助人者願意進行令人不悅的、危險的、甚至對生命造成威脅的活動(Batson, Batson, et al., 1995)。 對有需求的人的憐憫超越了所有其他的考量(Batson, Klein, et al., 1995)。為了檢測這個助人行為的利他主義觀點,Batson 和他的同事設計了一個實驗程序,在其中他們透過將一個受害者描繪為與旁觀者非常相似的方式,激起他或她的同理。另一個研究參加者告知的則是受害者與他的不相似之處,因此同理心並未被激起。然後旁觀者被給予一個助人的機會(Batson et al., 1983; Toi & Batson, 1982)。研究參加者被賦予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透過電視監視器看一個「同學」在執行任務時選(據稱)接受電擊。這個受害者事實上是研究同謀,影片也是事先錄好的。任務開始進行之後,同謀表示很痛苦,並透露她在兒時有被電流傷害的經驗,雖然她同意如果有需要就繼續下去,實驗者還是問觀察者是否願意與她交換位置,或是實驗應該就此停止。 在同理程度低的時候(受害者與研究參加者不相似),研究參加者偏好結束實驗,而非進行一痛苦的利社會行動。當同理程度高的時候(受害者與研究參加者相似),研究參加者較有可能和受害者交換位置,據假設,這是因為對受害者的同理心所激發。 因為同理心的刺激很強,人們傾向不要接受會激起同理心的訊息(Shaw, Batson, & Todd, 1994)。面對一個需妥幫助的受害者,研究參加者只有在助人成本低的時候,才會願意同理,包括受害者的各方面。當助人的成本高的時候,研究參加者偏好迴避關於受害者的詳細訊息。 當有好幾個受害者需要幫助的時候,同理的感受也會使事情變得複雜。 當你知道有許多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怎麼反應?一封從奧克拉荷馬市的世界反飢餓組織(Feed the Children organization)寄出的信提到,「每個月,有一千兩百萬個美國孩童在饑餓中掙扎求生」。對一千兩百萬個孩童産生同理心是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的,就算你感到強烈的同理,你也不能幫助所有的人。如果你只是對這個群體之中的一個成員同理的話,你會不會更願意提供幫助?慈善組織鼓勵了這樣的回應。只要一張只有一個小孩的照片,讓她悲傷地要求對她和她家人的幫助,你很可能會以選擇性利他行為(selective altruism)回應,幫助那個個人,就算你非得持續忽略剩下的上百萬人(Batson, Ahmed, et al., 1999)。 為了反對對利社會行為的同理心—利他觀點的論點, Cialdini 和他的同事(1997)同意同理會導致利他行為,但指出這只有在當研究參加者理解到自我與他人之間有所重疊時才會發生。他們進行研究以論證,在沒有「同一性」的感受時,助人行為就不會發生。同理的關切自身並不會增加助人行為。Batson 和他的同事後續的研究則指出相反的觀點,即「同一性」並非必要。很明顯地,這個議題尚未被解決(Batson et al., 1997)。 '''負面狀態的解除:助人讓你覺得不那麼糟糕 除了因為利他行為會導致正面情緒之外,有沒有可能因為覺察到一個人有所需求讓你感覺很糟,因此你為了減輕你的負面情緒而幫忙?對利社會行為的這種解釋被稱為負面狀態解除模式(negative-state relief model)(Cialdini, Baumann, & Kenrick, 1981)。為檢驗此假說而設計的研究指出,負面感受增加了助人行為的發生,研究者證實了這個主張,他們還發現,旁觀者的不快樂狀態,究竟是由與緊急事故不相關的某件事還是由緊急事故本身所引起,都與此無關。你可能是因為得到很差的成績而難過,也可能是看到一個受傷的陌生人而難過。 在任一個情況下,你都可能會進行一利社會行為,主要是作為改善你自己負面情緒的方法(Dietrich & Berkowitz, 1997; Fultz, Schaller, & Cialdini, 1988)。這類研究指出,不快樂會導致利社會行為,而同理心則不是必要的因素(Cialdini et al., 1987)。 '''同理心愉悅:助人作為一種成就 一般而言,對他人有正面影響的感覺很好,這是真的。施比受更有福幾乎完全正確。助人因此可從同理心愉悅假說(empathic joy hypothesis)的基礎來解釋。一個助人者回應一個有所需要的受害者,這是因為他或她想完成某件事,而人際間的成就是有報酬的。 這個主張中的一個重要意涵是,對助人者而言,知道他或她的行動有正面的影響是很要緊的。有人論稱,如果助人行為完全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礎上,那其效應的回饋就無關緊要了。 為了檢測同理心愉悅假說的這個方面, Smith、Keating 和 Stotland(1989)要求研究參加者看一卷錄影帶,在其中有個女學生說她可能會從大學退學,因為她感到被孤立而憂傷。據描述,她可能和研究參加者相似(同理程度高)或是不相似(同理程度低)。在研究參加者看過錄影帶之後,他們得到一個給予有助益建議的機會。其中有些人被告知他們將得知他們建議的效果的回饋,其他人則被告知他們不會知道這個學生最後如何決定。研究發現,單是同理心並不足以引起利社會回應。 相反地,只有在研究參加者同理程度高並且對其建言的影響能得到回饋時,研究參加者才會提供幫助。 注意,在這三個關於進行利社會行動的理論中,採取行動的個人的情感狀態都是關鍵。三個公式都依賴進行助人行為的人是因為那感覺不錯或這讓他們感覺較不糟糕的假設上。而且,這三個公式在特定的條件下,都能預測利社會行為。在其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確立,利社會行為可以被自我利益所激發。這包含了由被幫助者而來的報答的期待,以及各種世上的(尊敬、名譽、感謝,以及有時候是物質的利益)和來世的獎賞。也許確實不存在純粹的利他行為,或至少是非常稀少。在我們轉向利社會行為作為一情感與獎賞的功能之前,讓我們看看第四個模式。 '''基因決定論:助人作為一種適應性的回應''' 基因決定模式(genetic determinism model)是基於一般的生物學觀點(Pinker, 1998)。據假設,人們對於被基因要素所引導的意識並不比灰雁強,而很多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因為我們「受造如此」(Rushton, 1989)。人類大部分身體特徵的遺傳根源是建構完善的,許多行為特徵也有其基因基礎。我們人類的特徵在演化中被「揀選」,單純是在他們與繁衍成功的相關的基礎上。因此 任何促進繁衍的身體的或行為的特徵,就比其他要不是干擾繁衍的成功或僅只是與之無關的特徵,更有可能在未來的世代裡重現。 對各種物種的研究指出,兩個個別有機體之間的基因相似性越高,在其中一個需要幫助的時候,另一個就更有可能會幫忙(Ridley & Dawkins, 1981)。演化理論家還創造了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一詞來描繪這種現象。個體 A 與個體 B 越是相似,他們就可能有越多相似的基因。果真如此,當 A 幫助 B 的時候,某部分 A 的基因就更有可能在未來的世代中會重現,因為兩個個體之間有基因上的重合(Rushton, Russell, & Wells, 1984)。 從這個觀點來看,利他行為未必會為助人的個體帶來好處,但它卻具有適應性,因為適應不只限於個體及其繁衍適應程度,還受限於整體適宜性(inclusive fitness);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對所有與我們共享基因的人有好處的行為(Hamilton, 1964; McAndrew, 2002)。 縱然冒生命危險去營救另一個人,看起來並不具適應性,但如果被救的人在基因上相似的話,就具有適應性(Burnstein, Crandall, & Kitayama, 1994)。最適合去救人的人很明顯是夠年輕且可以繁衍的親屬,這個面向的整體適宜性便引出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一詞, Burnstein 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在一個緊急事件中你會選擇營救誰的假設性決定的研究。 正如基於基因相似性的預測,研究参加者更有可能幫助一個近親甚於一個遠親或非親屬,而且,正如基於繁衍能力的預測,幫助年輕親屬的可能性較大。若是得在一個夠年輕、足以生育的女性親屬與另一個過了更年期的女性親屬之間選擇,他們會幫助年輕的那位。 看來我們會彼此幫助,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千百年來的適應性,讓我們被設計去以這種方式行動,並為此感覺良好。在本章概述的各種社會心理學概念,在指認增強或限制在個人的情境、認知以及情感回應的細節下隱含的基因傾向,都是有效的(e.g., Manner et al., 2002)。 ==== 社會感染(Social Contagion)==== 感染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影響方式,在許多場合下,情緒體驗更活潑、更深刻,感染有積極的作用。如教育他人、治療某些疾病、使人適應環境、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等。感染也會產生消極作用,如利用感染進行煽動,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等。透過社會學習,我們會自動而非刻意地去模仿社會中其他分子的行為、情緒或思想。比如:青少年抽菸喝酒(Rodgers,2007)以及都會傳說就是明顯的例子,因為都會傳說可以滿足人的好奇心,即使並非真實的故事,經過眾人們口耳相傳,最後就被大家認為是真實的事件。(Gilovich,1991;Heath&Heath,2007) 引起社會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個人特點'''(2)'''認同感'''(3)'''欲求滿足'''。 社會感染包括個體之間的感染、大群體之間的感染和文藝作品的感染三種類型: 1.'''個體間的感染''':發生在兩個人或者直接接觸的小群體成員之間的感染。這是一種常見的、主要的感染現象。如丈夫受到嘉獎產生的愉快情緒,引起妻子及其他家人為之興高采烈。 2.'''文藝作品或大眾傳媒感染''':指廣播、電影、電視、報刊、文藝作品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個體情緒的影響。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閒暇時間越來越多,這種感染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 3.'''大型開放群體的感染''':發生在處於同一物理空間但其成員又不能人人都接觸到的大型群體內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迴圈反應,個體的情緒可引發他人產生的相同情緒,而他人的情緒反過來加重原有情緒。這種感染中情緒反覆激蕩,易於爆發,導致人群的非理性行為發生。 ==== 反社會行為 ==== 反社會行為([[w:Anti-social behaviour|antisocial brhavior]]):與利社會行為相反,是對整體社會有害、無法增進社會福祉且被社會成員所責難的行為,可觸及之範圍廣泛,可涉及殺人、強姦、故意傷害他人、虐待動物。在精神病學上,持續性的反社會行為可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則將其定義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普遍被公認為危害社會的行為有兩類:偏見與侵略。 ===== 偏見(prejudice)===== 偏見是針對一個「團體」的態度,並非針對「個人」的態度,但是針對團體的反對態度常常延伸到團體內的所有成員,因為人們常常習慣扁平化一個族群的特性,並忽略其中的個別差異。 如:有大量的證據顯示某一幫派犯下多起殺人案,則我們對這個幫派的負面觀點並非偏見,但當我們直接假設幫派內的「所有成員」都是殺人犯,則此觀點並不正確。 *''' 對於偏見的社會認知:''' :[[w:Patricia Devine|Patrica Devine]] 及其同事的觀點認為'''偏見是一種可以被矯正的壞習慣''',另一項觀點則表示'''偏見是了解他人的途徑'''。 *'''形成因素:''' :1.社會性歸類(social categorization):將人類歸類的傾向,依據一般歸因將有共同特質的人分類,一般歸因如:性別、年齡、職業、種族、階級。<br> :2.[[w: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種知覺的典型範本,此範本描繪出某一種社會分類的典型特性,而刻板印象通常假設典型範本代表了此社會中的所有個體(如前述的將群體扁平化的現象)。在跨文化的研究中顯示,孩童在童年期間學習與使用愈來愈多的性別刻板印象(Neto,Williams,&Widner,1991)。 *'''型塑社會性歸類與刻板印象的利弊:''' :利:幫助組織我們對別人的知覺,有大量資訊的可及性,尤其在面對不甚熟悉的人時,依然可以依據其群體特質與預期行為而在短期接觸中快速地做出適當的反應與行為。 :弊:相對來說,這些預期性的社會認知也造成了錯誤解讀我們不熟悉的語言與行為。 :一名社會心理學家 [[w:Claude Steele|Claude Steele]](1990)曾警告,使用刻板印象會造成對弱勢群體中成員的傷害(例如女性與黑人),在「刻板印象受害性」(stereotype vulnerability)中,一個人查覺到他所屬類別的負面刻板印象,其表現會比為覺知的表現還差,這也是[[w:自證預言|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應用:當人們收到負面標籤後,反而會發生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轉變,從而接受了負面標籤,形塑成新的角色認同,更進一步將自己的行為推向更符合標籤的描述,以達成這項標籤被賦予的社會期待,過程中完成自我實現預言。依照 Claiude Steele 的理論,當行為的情境提醒一個團體的成員負面的刻板印象時,團體成員的表現會下降,如果沒有這項訊息提醒,團體成員的表現會提升。另外,情境的線索也會影響我們運用刻板印象的可能性,在一項研究中(Eagly,Makhijani,&Klonsky,1992)發現,受試者評估女性領導者與男性領導者不同時,會在下列情境使用更多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 #領導風格為男性化的情境(例如直接、作業與技術導向) #女性擔任傳統男性職位的情境(例如司機、運動教練)。 此外,研究發現男性相較於女性更容易有對女性的負面評價。 *'''消除偏見''' :偏見是抗拒改變的,有些人認為當少數團體的人數增加,偏見便會減少,事實上是,'''對少數群體的偏見是基於他們較低的社經地位,而非人數多寡'''。(Ott,1989) '''接觸假說([[w:Contact hypothesis|Contact hypothesis]])''':團體間的直接接觸會降低彼此的偏見(Allport,1954),但以廢除種族隔離的學校與國家機構來講,會發現僅憑實際的直接接觸並無法有效消除偏見(N.Miller&Brewer,1984)。必須包含四個條件: (1)互動雙方地位必須平等<br> (2)接觸必須包含個別團體的個人接觸<br> (3)團體間有合作進行<br> (4)社會多數必須對降低偏見樂見其成<br> 接觸假說的論證是有效的,依據一位長期推動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活動的臨床心理師黎士鳴的說法,透過接觸假說的驗證,發現與精神病患接觸的頻率愈高,對於精神病患的偏見就愈低。在長期的活動推展下,可以發現透過大學生與精神病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對於精神病患的負面印象。在其他應用上(例如愛滋病感染者)也有同樣顯著效果。 *'''強盜窟研究 ''' :1954 年,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強盜窟州立公園(the Robber's Cave State Park),[[w:Muzafer Sherif|Muzafer Sherif]] 進行一個關於偏見的經典研究。 '''實驗內容:'''受試者是兩組 11 歲的中產階級白人男孩,且他們在之前並不認識。第一週他們進行了典型的露營活動(如游泳、遠足),每一組各自選了一個名稱並將團體名稱印在帽子或衣服上。經過一週後,這兩組男孩發現了對方,並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團體運動競賽,經過多次激烈競爭,衝突的氛圍升起並延伸到比賽之外,很快的,兩組互生敵意並開始向對方團體打劫、偷竊、打鬥。 '''實驗結果:'''明顯地,研究者透過競爭成功製造了雙方的偏見。後續的作法則為矯正並消除偏見,研究人員製造出一些兩方必須相互合作才能解決的危機。其中一個危機中,營區的水供給因為水管漏洞而不足,男孩們被要求組成跨組的團隊負責檢查與修復水管。在另一個危機中,載送男孩去營區的卡車陷入泥淖,兩組男孩必須協力將卡車抬出來。最後結果是兩組男孩在多次合作中關係變得親密,顯示'''透過強迫合作可以消除偏見。''' *'''群外同質偏誤(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是指人們有「外團體都具有相同特質,而內團體性質較多元化」的偏見,然而事實為該族群內的人皆有個別差異。因此群外同質偏誤經常造成其他族群之負面刻板印象。 '''侵略(aggression)''' 當偏見情緒以更激進的方式展現,可能會演變成暴力行動(例如在 1860 年到 1960 年間,美國境內因種族問題發生多次的私刑)這是一種侵略性行為,意圖對另一人或另一群人造成傷害。 人們內在的侵略性相似度很高,生理作用的部分研究者確認過大腦內部的相關組織(例如[[w:下視丘|下視丘]]與[[w:杏仁核|杏仁核]])和荷爾蒙(例如雄性激素)兩者與侵略行為有關。跨文化(鼓勵表現侵略的文化)、個體差異、環境因素(不安、挫敗)也會影響侵略性。 *'''敵意性侵略 ''' :敵意性侵略(hostile aggression):情緒性、衝動性,通常由壓力、傷痛引發,在過程中會降低理性判斷。目的在傷害別人,保護自己。此行為通常不會讓侵略者得到好處,甚至反而造成自身的損失。 例如:一名女性從後撞擊路上超她車子的車輛,此時即是敵意行侵略,由於她在過程中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會因這項行動而遭受損失,必須支付自身與對方的財物損失,也要面對法律糾紛。 *'''工具性侵略(Instrumental Aggression)''' :工具性侵略是由於競爭或挫折的緣故而出現的反應,目的不在於直接造成傷害,而是以侵略為手段來間接達成其他目的(如獲得金錢、地位)。另外,此行為不具衝動性,通常是有計畫與組織的,有時會意外對他人造成生理傷害,但多是無心之過,是侵略者試圖奪取有價之物時衍生的副產品。如拳擊手勝利時可以獲得獎金,則拳擊時所侵略對方的行為即屬於工具性侵略。而工具性侵略也可再分為扭曲性工具性侵略及反應性工具性侵略。<br> :#'''扭曲性工具侵略者'''通常是強烈的自我中心者,支配心很強,其侵略行為是為了證明自我的存在,所以絲毫不顧別人的情緒感受。<br> :#'''反應性工具侵略者'''通常基於別人對自己看法或評價的知覺敏感性,進行侵略以獲得別人的接納,或為了在同儕間維持強勢形象。 *'''社會學習與敏感遞減化''' :幾乎所有心理學家都會同意'''社會學習強烈決定侵略的表現方式'''(Bandura,1973,1977b;R.A.Baron&Richardson,1992),人們透過觀察學習到侵略行為,因此模式會隨環境而不同。 :例如:個人主義比集體主義的人更有可能表現侵略行為(Oatley,1993),個人主義的人比集體主義對侵略的接受度與鼓勵度也有差別。(DeAngelis,1992;Montagu,1976) :孩童觀看暴力節目的數量與孩童的侵略性之間有顯著相關(Huesmann,Lagerspertz,&Eron,1984),這個高度相關並不代表有因果關聯,因為較具侵略性的孩子可能會較想觀看暴力性節目。 :觀看暴力影像對侵略行為的學習可能不只提供角色模式也激發了暴力傾向,過度觀看暴力影像也會造成敏感遞減化([[w:Desensitization (psychology)|desensitization]]),這表示我們對暴力刺激感到麻痺、冷漠,漸漸缺乏意識的思考、回應出更少的情緒、生理激發與認知反應,可能會使我們變得較無責任感。 ==== 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 ====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在其《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將持續的反社會行為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其特徵是普遍和持續地無視道德、社會規範以及他人的權利和感情以及不負責任。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通常對剝削他人以謀取自己的利益或快樂而感到自負,也會表現出傲慢、消極應對他人的評價、對自己的有害行為缺乏悔意等態度。患者也因此容易有人際關係問題,很難維持一段友誼或是無法融入人群。然而,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看起來往往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會顯得有魅力而吸引人。反社會人格障礙症患者大約從 15 歲開始,會呈現一種廣泛「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或思考模式;需在 18 歲以後才可確診。根據統計,國外一般人群中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症的患病率在 0.2%到 3.7%之間。而目前對此人格障礙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大多使用鎮定劑,抗焦慮劑等藥物治療。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七種診斷準則如下,而患者至少有其中三種以上: #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或法律 # 為個人私利或樂趣而詐欺,例如經常說謊、哄騙他人。 # 衝動,無法做長遠打算。 # 容易發脾氣,而且具攻擊性。常常與人起肢體衝突。 # 魯莽,不在意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 經常地不負責任,例如無法維持工作,或是亂開支票。 # 不知悔恨、少內疚感,常常以無動於衷或合理化的方式,看待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虐待或偷竊。 *反社會人格相關的影視作品: # 《壞種》(1956):一個9歲的小女孩,用天使的臉龐、迷人的笑容、冷靜的舉止、縝密的思維,殘忍的手段,試圖矇騙所有人的眼睛。‍‍電影中的艾瑪連續殺害了幾個人,甚至包括親生父親,令人感到驚悚、脊背發涼。‍ #《沉默的羔羊》(1991):漢尼拔因從小經歷二戰戰亂,造成心理創傷,後來逐漸變成冷酷無情的食人魔。不過除此之外,漢尼拔天資聰穎,年紀輕輕便被 John Hopkins 大學醫學院錄取,對藝術、烹飪都有獨特的品味,也懂得人際交往禮儀,後來從事心理醫生的工作,外表看來是有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的紳士。 #《追殺夏娃》(2018):此戲劇中的第二女主 Villanelle 是冷酷無情的殺手,卻看起來天真迷人又風趣,往往能透過偽裝接近他人。她透過觀察模仿學習人際關係互動,卻並非出於真心,她也靠著模仿來的人際交往技巧成功完成很多暗殺任務。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2020):女主角高文英是個「反社會人格」的作家,外表看來她自私冷漠,脾氣古怪,行事莽撞,寫著略顯陰鬱的童話故事,但其實這些黑暗童話都暗藏著溫馨寓意,就如她本人一樣,內心依舊渴望著愛。 ====社會相關理論==== ===== 社會交換理論 =====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以布勞(Blau, P. M.)為代表,他認為每件事物均有代價,而人際關係便是給付和回收達成均衡的交換行為。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人們仔細衡量進行交換的代價和後果,而理性選擇最具吸引力的事物。 社會交換理論具有互惠性(reciprocity)的特質,當 A 對 B 付出恩惠或幫助,A 會期待 B 未來能夠回報,這種相互回饋機制是讓社會交換繼續進行下去的關鍵。在交換雙方地位、資源等因素不對等的狀況下,要讓社會交換持續下去,根據 Blau 的觀點,需要透過許多努力,但雙方付出的程度不同,例如:A 幫助 B,但 B 沒有東西可以回報,因此若 B 要得到 A 的幫助,B 只能服從 A 的要求,因而 A 獲得指揮 B 的權力,也就是說社會交換在希望達到互惠性的同時造成、強化社會中權力的不平等。齊美爾(Georg Simme)提出兩個人的社會交換所形成的權力關係在加入第三人時將變得相當複雜,一種情況是 C 支持 A 而加強 A 的權力,另一種情況則是 C 支持 B 而使的反抗 A 的力量增加,第三種情況則是 C 作為調解者緩和 A 和 B 的不對等關係。 社會交換理論強調進行交換時必須有「標的物」作為媒介。標的物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如金錢、珠寶等。標的物也可以是無形的事物,如權力、聲望、面子以及人情關係等,亦可做為標的物使用。這些標的物可以在任何合理的交換情境中以商品模式出現,個人因而達成交換目的。 社會交換理論預設個人是自我中心,因此交換行為呈現自我中心和利己思維。換言之,個人對於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報酬必先進行評估。如果交換雙方各自不能得到滿足的報酬,社會交換便不會發生。 社會交換理論雖然從利益與報酬的角度分析人際之間的互動;但在現實社會裡,許多的交換關係是透過社會規範加以制度化,個人因此無法自由選擇。例如,父母與子女在家庭內的社會交換,就是一種制度化的道德規範。主張幫助別人是對未來也能從別人得到幫助的投資,就是所謂的互利的基準(norm of reciprocity):人們是為了自主而助人,其行為其實是追求自身利益,本質是自我中心主義。人們幫助他人時,可能是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在未來會有回報。個人的善良行為奠基於童年,主要被家庭氛圍所影響,爾後受學校教育的薰陶,逐漸養成助人的品格。若個人行善助人的結果沒有獲得好報,就可能減弱其未來助人的意願。 助人的因素有: 1.相信他日遇到困難時會有人伸出援手。<br> 2.想避免看到別人痛苦時,自己也產生悲傷的情緒。<br> 3.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例如:讚賞,得到讚賞的同時,自己也會產生滿足感。<br> 4.人們在潛意識中知道助人行為使我們感到快樂,因而不斷的去做助人的行為來滿足自己得到快樂。<br> 心理學家將這些有利他人的行為稱為'''社會親和行為'''。<br> ===== 心理動力說 ===== 動力心理學的動機原則是由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最完整地發展起來的。此理論認為,人們加入團體主要為了滿足團體外無法獲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安全感、認同感、歸屬感、控制欲......等。 根據動力心理學的觀點,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這種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而且試圖解決個人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衝突。剝奪狀態、生理喚起以及衝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給蒸汽機車提供燃料一樣。在這個模型中,當機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它的驅動力降低時,他就停止反應。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緊張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每一個內在都一個成長性的內趨力促使。這個內趨力包括心理層面:成長各階段的自我完善;身體層面:身體機能發育中的自我訴求。 ===== 社會比較說 ===== 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大眾心理現象。第一個系統地提出社會比較理論的是費斯廷格。其理論基本觀點是:人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想要瞭解自己的地位、能力、水平如何,而一個人只有透過與他人比較,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和他人。 一般認為,構成社會比較傾向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1.人人具有想要清楚地評價自己的意義和能力的動機<br> 2.如果有物理的、客觀的方法可以評價自己的意義和能力,就首先使用這種手段;若否,便會透過與他人比較<br> 3.與自己類似的人因為有助於了解自己的評價與能力,所以容易被選作比較對象。<br> 實例:小珍在補習班打工,負責櫃臺接電話的工作,若逢老師請假也會幫忙代課,這一年當中,小珍的時薪為九十五元。後來經由小珍的介紹,好友小雯也進入補習班打工,可是小雯的時薪卻是一百元,雖然小珍的時薪也同時提升為一百元,卻讓小珍心中產生了疙瘩: 她認為自己盡責工作,主任卻從未予以加薪,唯一的調薪還是在一個新來的加入之後,竟拿著跟她一樣的薪水。 在小珍介紹朋友進入之前,小珍工作地很愉快,也沒有想過時薪的問題,卻在他人加入之後有了比較,才對此心生不滿,與上述所言,唯有透過與他人比較方能知道自己的高低相符。 公正世界謬誤 The just-world hypothesis '''公正世界謬誤'''指的是人們的認知偏誤,認為世界是公平的,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反過來思考,當某人發生好事時,代表他是好人,或做了一些好的事情;某人遭遇不幸,則是他做了壞事。 這樣思考的方式可以讓人們合理化的解釋結果,或是讓人們能夠對未來有更高的掌控性,像是如果我努力就會得到好成果。然而世界並不是這麼運作的。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也不一定會遭受懲罰。這也會讓我們在面對貧窮者時,將他們的處境怪罪於個人的原因,認為他們不夠努力,而不去考慮整體社會結構的面向,如國家的政策、勞動的體制等。或是譴責被性騷擾的受害者,認為是他們太不小心或穿著暴露而造成的。 ===== 影響社會親和行為的因素 ===== 1.'''遺傳因子''':遺傳因子調節子宮收縮素、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素的運作,間接影響利他行為。舉例來說:有研究發現,人在心情好時較容易助人,這可能與多巴胺負責傳遞開心及愉悅的情緒有關,當一個人不開心時,只會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不會在意旁人發生什麼事。<br> 2.'''性格''':性格外向與隨和的人較會助人,因為外向的人擅長與他人交談、建立關係,面對陌生人,他們不害怕或擔心可能會被拒絕、惹人厭煩或其他可發生的情況,所以想對內向害羞的人,他們較容易有助人行為。 3.'''社經背景''':與同理心有關,在相同處遇、背景或情境下,人們更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例如:貧困的人比富人更容易產生同理心去幫助別人,因為他們有較大的機率也感受過類似的遭遇。<br> 就先前旁觀者效應的理論來看,在場人數也會影響到助人行為的產生。當圍觀者眾多時,每個人都覺得會有人出面幫忙,自己不需要出風頭,因此大家趨向等待。同理,遵循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當不知該如何是好時,人們傾向藉由觀察身旁的人的行動來決定。因此當大家都選擇等待時,便會跟從群眾的行為,一起等待。舉例來說:當車禍發生時,許多人在旁圍觀,有的拍照錄影、有的上前幫忙,最常見的是有人喊著趕快打電話叫救護車,卻遲遲沒有人行動,因為大家都覺得反正有人會打,所以自己不需要打。 *'''城市過度負荷假說(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 :「城市過度負荷假說」(urban-overload hypothesis)由 Milgram 提出,他發現當居住地區平均人口越多,助人行為的比例就越低,於是以此來做解釋。該假說認為居住、生活環境也可能影響社會上的利他行為,人們可能因為生活在城市中,需要接收大量的訊息,例如:住家附近什麼店新開幕、什麼店倒閉或搬走,或是偶像明星的演唱會,又或是學校課業壓力、職場工作壓力等等各種龐雜的事物,所以傾向選擇先處理自己較關心、在乎的事情,而忽視了他人的狀況。 =====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會認同指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理論使得團體內成員對團體內外的人有不同的態度: '''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指人由內團體定位自己。為了達到正面的社會形象、滿足高自尊的心理需求,人們常常較信任與偏袒內團體成員,認為他們較有價值,以致對外人不公。 '''外團體偏惡'''(out-group bias):指人對待團體外成員較對待團體內成員差,較容易給予團體外成員負面評價。由此概念衍伸,也可解釋為何不同社會身分的人之間容易產生歧視與偏見,尤其是與自身團體社會距離越遠者。 相關實驗: 一實驗欲測試 3 至 8 歲的小朋友會如何與他人分享糖果。實驗發現當小朋友手上有糖果可以分給其他人,他們會分享給好朋友的機率會比分享給陌生人的機率來得高,而且男孩做出這樣內團偏私行為的比例比女孩更高。<ref>Fehr, Ernst et al., 2008.(Aug.).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 Nature 454:1079-1083</ref> ====集體行為 (collective behaviour) 的社會心理學解釋==== ===== 傳染理論 (Contagion Theory) ===== 傳染理論是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邦 (Gustave Le Bon) 在他1895年的著作《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中所發表的。勒邦關注的是社會秩序的破裂,這種破裂是在18世纪的法國大革命中開始,並貫穿整個19世紀。那時歐洲和美國城市經常出現暴力事件,而生活在相對富裕環境中的知識分子對這種暴力感到十分不安。他們認為這些非理性行為的根源,原因是參與其中的人受到其他暴徒的感染和強烈情緒的過度影響。 勒邦的書及其傳染理論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信念。勒邦認為,當個人獨立時,他們的行為是合理的,但當他們在人群中時,他們會受到近乎催眠的影響,並且在非理性和情感上行事。他們不再能夠控制自己的無意識本能,變得暴力甚至野蠻。 簡而言之,傳染理論認為,集體行為是不合理的,是個人受到群體傳染性影響所造成。傳染理論的觀點在20世紀本是很流行,但有學者們開始相信集體行為比勒邦所想的更為理性,而且個人並不像人們估計的那樣容易受到人群影響。 ===== 趨同理論 (Convergence Theory) ===== 趨同理論是解釋集體行為的新理論之一。該學說認為人群行為不是人群的產物,而是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的產物。[[w:Floyd Henry Allport|艾爾波特(F. Allport)]]稱:「人群中的每個人的行為就像他獨自一個人的行為一樣,只會表現得更多。」趨同理論認為,人群是由相貌相似的人形成的,人群的行為隨後得到了人群的強化和增強。 簡單來說,是個體影響人群,而不是人群影響個體。 例如同性戀欺凌便可以看到趨同理論的應用 —— 組成這個群體的人是討厭同性戀和討厭同性戀者的人,所以他們所犯的團體暴力便反映了這些信念。 ===== 緊急規範理論 (Emergent Norm Theory) ===== 在20世紀中葉後,拉爾夫‧特納(Ralph H. Turner) 和劉易斯‧基利安 (Lewis M. Killian)提出了集體行為的緊急規範理論,它淡化了前幾十年勒邦和其他知識分子所強調的非理性。特納和基利安認為,當人們開始在集體行為中進行互動時,他們最初並不確定他們應該如何表現。當他們討論他們的潛在行為和其他相關事項時,管理他們行為的規範便會出現,進而成為新的社會秩序和理性指導行為。 緊急規範理論在傳染理論和趨同理論之間取得了中間平衡。 一方面,緊急規範理論相比起傳染理論,認為集體行為是更為理性。另一方面,它也認為集體行為不如趨同理論那麼可預測,因為緊急規範理論假設人們在加入人群之前並不一定已經分享了信念和意圖。 ===== 價值累積理論 (Value-Added Theory) ===== 尼爾‧施梅爾瑟 (Neil Smelser) 的價值累積理論認為,社會運動和其他集體行為只會在下列條件存在之下才會發生。 1.結構性誘因(structural conduciveness):社會環境中存在特定的條件,提供了社會運動出現的機會。這可能包括政治不穩定、經濟不平等或文化變遷等因素,為不滿情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結構性壓力(structural strain):社會運動往往是作為對現有社會結構中感知到的不公或不平等的回應而出現的。當社會目標與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之間存在不一致時,就會出現壓力。 3.普遍的信念(generalized beliefs):在感受到壓力的個體之間必須形成共享的理解或信仰體系。這種信念體系為解釋他們的經歷並為集體行動提供了框架。 4.促成集體行為的促發因素或突發事(precipitating factors):特定的事件或催化劑可以觸發個體參與集體行動。這些事件通常有助於凝聚不滿情緒,並激發對運動的支持。 5.動員能力(mobilization for action):社會運動需要個體的積極參與,他們願意採取集體行動來解決感知到的不滿。動員工作可能包括招募、組織以及信息和資源的傳播。 6.缺乏社會控制(failure of social control):現有的制度和當局可能會對社會運動的出現做出反應,試圖壓制或收編其活動。社會控制的動態可以影響運動的軌跡和結果。 ===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 '''一、前言''' 偏差行為指的是不符合主流社會規範的行為,那些被歸類為偏差行為者的社會行動者因為不符合社會期待而被貼上標籤。然而,根據研究顯示,偏差者其實接受主流價值,只是在制度內找不到手段達成目標時,才會採取偏差行為。他們接受別人對於他們是偏差者的視線,於是他們不斷重複外界對他們的想像。一方面,他們形成部分偏差行為、形成一個次文化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這些價值觀卻仍接受部分主流價值觀,也就是在主流價值中衍生出相關但是另外一套的價值體系,如:非裔美國人對於追求自由的堅持及結構的改變。這些偏差者其實追求主流價值,但是在體制內難以達成其目標,於是只能做出偏差行為,最終被視為偏差,故一旦偏差者接受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就很難被改變,因為他們的自我認同已經被設定為所謂的「偏差行為者」。 '''二、甚麼是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是被視為違反一些社會共同享有的道德價值或規範的任何社會行為。而當某些規範將那些偏差行為明定於法律後,偏差行為就變成犯罪行為。<br>偏差行為有幾個基本觀念: '''1.偏差行為的定義和文化價值有關:''' 當一個社會的主流規範改變時,偏差行為的定義方式就隨著改變。因此偏差行為是相對的,將同一行為放在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2.偏差行為是經由社會定義的:''' 沒有一種行為是天生偏差,而是被社會或人們所共同定義,所以當「主流」形成之後,所謂「偏差」才會被定義出來。 '''3.偏差行為是由一群人來定義另外的一群人:''' 通常是擁有權力地位的團體來定義那些沒有權力地位的團體,或是文化上主流優勢的團體去定義文化上處於劣勢的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牽涉到權力支配。不同群體的人犯的錯誤行為被視為是偏差或犯罪行為的情況也不同。 '''4.一個行為被視為偏差是一個長久持續的社會建構過程:''' 行為被視為偏差是經過很長的社會互動才形成共識,偏差行為的定義常常會因為時空而有所變動,但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理念是很難被動搖的。如放足在清朝會被認為是卑賤而低下的,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放足如今已經成為社會主流。 一個社會指認出偏差行為主要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的運作,因此必須給予這些偏差者處分,讓他們不會再表現出這些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恰當行為,或者讓他們進行再社會化(例如:將他們隔離在監獄或精神病院),期許他們恢復正常後,以正常人的身份回到這個社會。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當社會在維護秩序時,有可能忽略了是社會本身不平等的結構造就了偏差行為,是有權力的人刻意去定義、支配出來的。<br> '''三、偏差行為的正面功能與負面功能''' 正面功能: 1.'''釐清社會規範''':權力機構可以對偏差行為者執行法規,藉此告訴社會人民觸法的界線。 2.'''強化社會秩序''':權力機構會擴大警察或是公權力的使用來加強維護社會秩序。 3.'''偏差行為認定''':社會大眾可以藉由偏差行為在社會中的發生,更釐清並加強認同偏差行為的定義。 4.'''引發社會變遷''':若某偏差行為因為受到外在環境或價值觀的變遷,而成為社會中普遍的行為,就會引發社會變遷。因此偏差行為成為一種常態,不再是偏差行為的一種。例如:女子纏足在中國的清朝是社會的常態,但在經過了許多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與動盪之後,放足取代纏足成為新的普世價值。 負面影響: 1.'''破壞社會安定''':一定程度使社會造成人心惶惶、動盪不安。(亦要視偏差行為的強度與影響而定) 2.'''影響社會秩序''':破窗效應,可能會導致社會中潛在的偏差行為理念者出來行動。 3.'''衝擊現有的社會規範''':偏差行為很明顯是違反國家法律的,因而衝擊法律規範。 4.'''造成社會解組''':若當前社會中,偏差行為無法有效地被政府解決,而人民相續引發動亂的話,可能導致一整個的社會規範的瓦解。通常此狀況的發生是源於人民對政府長久以來所累積的不滿,因此加以爆發。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發生。 '''四、偏差行為理論''' '''1.遺傳說(生物決定論)''' :認為偏差行為者的偏差行為是由基因缺陷所造成,因此偏差行為不能被矯正。 '''2.結構緊張論''' :由 [[w:羅伯特·金·莫頓|Merton]] 所提出,其取用了源自 Durkheim「迷亂」(anomie)的概念,偏差行為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個人的社會期望和文化目標與達成這些期望的機會不高或是達到文化目標的手段不明確或不存在。 ::(1)接受社會的期望也有能力利用社會可接受的手段達成目標:順從者(conformity),這類型的人幾乎不會有偏 差行為出現。 ::(2)接受社會的期望但是沒有辦法用合理的手段達成目標:創新者(innovation),此個體仍認同原有目標,但透過原先合理的手段難以達成,因此此類型的人以偏差(社會主流較不能認同)的方式來適應、達到文化目標。例:大學生認為要有錢才是成功,因此休學參與直銷工作。 ::(3)不認可這個社會的預期目標但是依舊會遵照社會規範行動:儀式行為者(ritualism),此類型的人或許內心已經失去文化目標,但仍使用著追求先前目標的手段,例如:部分已「例行公事化」的公務員。 ::(4)不認可目標也不採取社會認可的手段:退縮者(retreatism),此類型的人放棄原先社會認可的手段和社會對成功目標的追求,退縮到社會的一角,讓自身在社會中被邊緣化,例如酗酒者、毒癮者。 ::(5)全面否定現有的文化目標以及其達成手段,重新定義目標與手段:革命者(rebellion),若此反叛成功,則能建立新的文化價值或社會結構。 :影響選擇手段的因素: ::(1)成本效益的理性考量(成功機率大而成本低) ::(2)持續性無法達成目標的挫折(如相對剝奪感或挫折攻擊) ::(3)若個人所屬的團體支持篇查行為的進行,那偏差行為就會發生(與差別結合論類似) :→對於偏差行為的解釋從偏差行為本身尋求答案是不足的,必須去分析整個社會結構(但是沒有去分析每個人在不同性別、階級獲得手段的機率不一致) :→結構緊張是預設矛盾衝突之後再回復到平衡穩定的狀態 :→多數偏差者對於社會可接受的目標是認同的,只是沒有手段可以達成(沒有對應的工具) '''3.衝突/權力控制論''' :偏差行為建立在社會權力分配不平等的基礎上,有權勢的人和沒有權勢的人是相互衝突的,制定規範的人為了維護個人的既有利益而定義出偏差行為,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基本上偏差行為者是那些屬於非主流價值,或是阻礙優勢團體利益者。一般認為,權力控制論是來自美國學者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NwtMj2wAAAAJ&hl=en|Robert M. O'Brien] 於 1991 年整合「性別比例論」(Sex Ratio Thesis)和「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提出的「權力控制理論」(The Power-Control Theory),企圖解釋女性犯罪與被害現象。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可以認知偏差行為其實建立在這個社會上既有的不平等框架。 '''4.秩序迷亂論''' :偏差行為功能論的觀點,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且中心思想的動物,因此必須得依靠社會規範的制約,方可維護集體意識,用以達維護與整合社會穩定的目標。 '''5.社會鍵理論''' :由秩序迷亂論衍伸而成,又稱為社會控制論,同樣以功能論的觀點,提出影響個人順從社會的四個社會鍵(social bonding)包括:依附(attachment)、參與(involvement)、抱負(commitment)、信念(belief)。 ::(1)依附 ::當個體與團體產生連結,會因為情感上的因素,為了不要被排擠孤立等原因,而去服從社會規範,以符合社會期待。 ::(2)參與 ::一個社會行動者如果投注較多時間在一項活動上,將不會有多餘的時間或精力去從事偏差行為。 ::(3)抱負 ::抱負是指個人投資或努力於自己所設立的目標。一個人是否從事偏差行為將由其所評估從事此項活動可能產生的風險來決定。 ::(4)信念 ::信念是對於法律或是社會規範的遵守;當社會行動者對於社會規範沒有信念,將會產生偏差行為。 '''6.文化衝突論''' :又稱作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Theory of Lower Class Culture Conflict),由[[w:en:Walter B. Miller|米勒]]提出,又稱為低階層次文化理論(Devince Subculture Theory)。此理論並不認為犯罪是心理異常或生理異常的一種結果,而是低階層文化對環境自然反應的結果。低階層文化本身即含有犯罪要素,犯罪行為也是低階層文化價值觀及態度的具體表現。與其他文化偏差理論之觀點相同,他認為這種文化價值觀和態度可以世代延續傳承下去。低階層文化中有許多「焦點關心」,使其易於犯罪。這些焦點關心並非是對中產階級的反抗,但卻逐漸發展出來以適應貧民區的特殊生活。 :焦點關心的內容如下: ::(1)惹麻煩:經常惹麻煩,又想要免去麻煩是低階層文化的特色之一。麻煩包括:打架、喝酒、不正常的性行為等。 ::(2)強悍:低階層男孩希望別人讚許他們身體上的強壯和精神上的強硬態度。他們拒絕軟弱,熱愛身體強壯、打架能力和運動技巧。 ::(3)小聰明:低階層文化並不崇拜象牙塔智慧,耍小聰明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求生技能,例如賭博、詐欺和鑽法律漏洞等。 ::(4)刺激:低階層文化的特性是尋找興奮和刺激,以活潑化枯燥的生活。對興奮的尋找可能導致賭博、打架、酒醉和性的追求等。 ::(5)宿命論:相信命運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認為幸運、財富和發財都遠離他們,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改變其命運。 ::(6)自主:低階層者喜好自由和自主,認為受制於權威(父母、師長、警察等)是一種軟弱,因此,經常和外在環境起衝突。 :米勒認為低階層者若遵守這些文化焦點關心,便會經常冒犯法律,從事犯罪行為,例如:為了證明自己的強悍便不斷打架生事;為了耍耍小聰明,便去詐欺他人等。因此,犯罪是遵守低階層文化要求的結果,非對社會挫折或疏離的結果。 '''7.標籤理論''' :(1)背景與流變 ::<ref>[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sysId=0005456234 淺談貝克[Howard Becker<nowiki>]</nowiki>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鄭世仁,1994。]</ref>20 世紀上半葉從美國社會學界開始討論,最早由譚能邦(Frank Tannenbaum)於 1938 年出版的《犯罪與社會》一書中提及;1951 年,林默德(Edwin Lemert)於其書《社會病理學》(Social Pathology)中奠定該理論的雛型;後來由符號互動論者的[[w:en:Howard S. Becker|貝克(Howard Becker)]]於 1963 年出版的《局外人》(The Outsides)中做系統性地闡述,標籤理論才受到矚目、開始被重視。(鄭世仁,1994) :(2)理論內容 ::針對偏差行為的成因進行探討,將偏差行為細分為初級偏差行為(primary deviance)與次級偏差行為(secondary deviance),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概念還包含角色吸納(rule engulfment)與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貝克(1963)在《局外人》一書中如此寫道:'''「社會團體制定了規則,並把破壞規則之人界定為偏差行為者(deviant),然後再以標籤將他們標示為『局外人』。」''' ◎偏差行為的形成與循環 社會行動者開始做錯一件事(此時還未被認定為偏差) →形成初級偏差: 人們依據主流價值觀認定該行為與道德或法律有違,是偏差的,並對他做出處分(道德上譴責、施以輿論壓力或異樣眼光等,不一定涉及法律責任) →角色轉換過程: 社會行動者'''接受別人所貼上的標籤'''(認定他的行為屬於偏差行為),並將其他社會身分經由'''角色吸納'''的過程逐漸淡化,以新的偏差行為者身分做為自己的'''主要角色'''(master status) →形成次級偏差: 認為社會期待他做出符合主要角色的行為,於是主動地不斷表現出偏差行為,此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自證預言)。 *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為美國社會學家 [[w:羅伯特·金·莫頓|Robert King Merton]] 所提出。人們有一個信念,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錯誤或正確,這個信念將影響著人們,而他們的行為最終會應證這個信念(預言)。舉例來說,小明其實智商一般,並無特別突出,但是現在跟小明周遭的人說他智商 180,結果小明在之後的課業表現確實特別出色。在這其中,我們得了解自我形象(self image)常常是別人對自己人造成的,所以或許小明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周圍的人的讚賞,累積了自己很優秀的信念。關於此理論也有相關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fect)。但是我們得注意是,之後的研究者其實難以重現自証預言的現象,而一個科學理論究竟可不可以再現(reproduce)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於此類的理論也是有許多質疑,像是 Wineberg 特別寫了一篇論文 ''The Self-Fulfillment of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1987)來攻擊 Merton 說會發現自證預言的現象是因為自己。所以這個效應究竟有沒有存在呢?其實在 1970 年代時,西方心理學經歷了一場「危機」,當時對於心理學研究有相當大的批判,認為心理學中其實有超過一半的現象是不存在的,而此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是最為嚴重的。其實在我們在一個臨床試驗中,若發現其方法對一半的人有效、另一半人沒效,為判定他的真實效果,科學家會為其做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來討論這個效應是否存在。他們會將把這個方法帶來的效應平均下來,整體上看起來,假如不同的研究中,都在虛線上(無影響的標準)左右振盪的話,我們便能得知假如有正或負的結果可能只是統計上的誤差,並認爲此效應是不存在的。而在某些情況下,不是單純做左右震盪,也是有可能某個因素沒被控制到。研究者將此方法應用在社會心理學上,他們發現雖然自證預言有爭議,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見其存在。 ◎初級偏差與次級偏差的差異 初級偏差是先有因才有果(社會對於偏差行為所給予的負面標籤或處分);次級偏差呈現行為者對於被貼上標籤的反應與態度,先有果才有因,為了符合社會給予的角色與期待,同時行動者也接受這樣的期待(可以用顧里鏡中自我的觀點來說明),因此不斷反覆表現出偏差行為。初級偏差和次級偏差兩者次序相反,但是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比較完整地說明偏差行為的發生。 ◎次級偏差與自我實現的預言之關係 自我實現的預言,不一定要用在偏差行為,也不一定有初級偏差才會有自我實現的預言。 重點在次級偏差行為是因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所產生,並且不斷循環的,又基於行動者本身對新的偏差行為者產生身分認同,因此'''偏差行為非常難以根除'''。 '''例證 a.''' 標籤理論提供我們重新檢視偏差行為的觀點,從美國社會學家 Chambliss 對美國密蘇里州小鎮兩個高中生幫派的觀察中可以獲得印證: 聖徒幫(the Saints)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硬頸幫(the Roughnecks)則來自低下階層家庭,兩者皆從事偷竊、酗酒、飆車、損毀他人物品等行為,但聖徒幫兩年內幾乎沒有被警察逮捕過,硬頸幫則不斷被逮捕,且延續至成年。 Chambliss 解釋居民認為中上階層的聖徒幫孩子只是正值叛逆期、一時做錯事,只要過了這段時期就會回到正軌,在學業與事業上做出好表現;低下階層的硬頸幫孩子則一無是處、家庭教育失敗導致他們惹事生非。 造成對兩者偏差行為的處分與態度有所差異的原因在於「'''社會對於不同身分背景的社會成員抱持不同程度的期待''',因此對他們偏差行為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與解釋空間。」因此社會一旦產生期待,尤其是具有影響力與公權力的社會團體、輿論或司法機關等在年齡、族群、地位有優勢的群體,這些社會成員就被貼上標籤。 從標籤論的觀點來看,法律或規範的破壞本身不是構成偏差或犯罪行為的充分條件,只有當這些客觀的動作被貼上偏差的標籤時,這才成為偏差行為。至於會不會被貼標籤,則是反應了社會一定的偏見,尤其是'''弱勢團體特別容易被貼標籤'''。(偏差行為講義,陳東升,2018) '''例證 b.''' 自我實現預言的表現樣態也依受汙名者與標籤的特性有所差異,以《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The development of deviant identities》此篇對厭食症與貪食症患者的論文研究為例(Mclorg & Taub ,1987): '''◎家庭背景''' 根據此篇研究,厭食症或貪食症大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14.5-18 歲),以白人年輕女性為主。這些患者罹病前在家中通常被認為是「模範小孩」,對於他人寄予的期待有使命感。他們的父母強調服從與成就的重要、並且努力避免衝突發生,為維持「優良美國人」的家庭印象。患者與父母之間具有親近、明顯的情感連結,但此連結有時過於強烈以至於個人行為受到壓制、無法抽離家庭的影響。 '''◎主流價值觀的影響''' 主流群體利用「媒體」影響人們價值觀,例如:在報章雜誌、電視等傳媒中出現的模特兒一致性的纖瘦;產品包裝與標語利用傾向於纖瘦的價值觀營利;餐飲業的銷售也利用宣傳低熱量、不易胖等訴求吸引客群,並且強化「肥胖沒有吸引力」的觀念。 '''◎貪食症與厭食症狀出現的原因''' 基於當代社會利用媒體傳遞主流價值觀或者家庭等重要他人的因素影響,加上這些患者通常都是社會秩序規範的忠實服從者,他們將「追求纖瘦」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視其為目標並且有野心地追尋。 另一方面,相較於男人,女人更容易受影響,因為傳統社會很重視女人的外貌條件。要求纖瘦的規範與其伴隨之狹義的對於美的標準更加重了女性被物化的可能性,女人因此潛移默化地屈從於結構壓力之下,視自己為可被物化的個體,並且認為讓自己對於異性來說具有吸引力是身為女性的責任與義務,導致對於自己外貌的過度要求與嚴格控管。 '''◎標籤理論的適用''' 纖瘦的身材帶給行動者更多自信,同時伴隨一種相對於未能成功減重者的優越感,因而他們會追求不斷的瘦身。有些行動者認知到他們的家人期待他們繼續瘦身,因而更加努力的採取激烈手段減輕體重,並認為這是他們個人的自主選擇。基於對原先身材的厭惡或自卑感,行動者在成功瘦身後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對於自我掌握能力的提升,因此拒絕承認他們是厭食症或貪食症的受汙名角色。[初級偏差] 當行動者的家人或朋友發現貪食症者的催吐、厭食症者異常的節食等行為並非偶發而是經常發生時,對患者給予厭食症或貪食症標籤,而後不斷地指責,並要求他們改正這些行為,回到正常狀態。 這些患者藉由他人的反應逐漸認知到行為的異常性,慢慢接受他們患病的事實,並以貪食症或厭食症患者的身分作為他們的主要角色,即便身邊的人以異樣眼光對待他們,行動者仍然在知道他們是厭食症者或貪食症者的人面前充滿自信,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期望他們表現出厭食或貪食的行為。 [次級偏差↔自我實現的預言] 若周遭的人基於行動者飲食失調的行為來與他們有大量的互動,會更加強化行動者厭食與貪食的行為。行動者認為,被冠上厭食或貪食的污名比起被認為肥胖更好,但實際上,這些受汙名者與他人仍然無法自然進行正常互動。 行動者在感覺到自己遭受排擠後,會趨於尋求 BANISH(專門為厭食者與貪食者創立之機構)的協助,在該機構獲得同伴的同情、支持理解與認同感,但這些飲食失調行為也會因為處於該機構的安定感而更加嚴重。 偏差行為者對於自身被賦予之新的主要角色很在意,對別人的異樣眼光特別敏感,同時藉由鏡中自我的解讀強化自身的主要角色。 '''8.犯罪文化次理論''' (1)屬結構論:強調一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影響他們的行為。社會行動者在其所處的社會結構中所屬的團體形成的次文化會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而這個偏差行為的產生通常與大的社會結構下的規範不互相衝突。 (2)重心:解釋低產階級的犯罪行為。其理論貧民區的犯罪,他們信奉的次文化跟主流中產階級的規範相衝突 (3)主張(特徵): :(a)、偏差行為是次文化的社會化,而這些次文化鼓勵或原諒偏差行為 :(b)、主張犯罪 :(c)、主張犯罪流傳於低階層人士內 :(d)、生活方式中強調反權威、裝酷、教育無用論等價值與犯罪有密切關係 :(e)、代代相傳 (4)犯罪次文化理論用來反省迷亂理論: :(a)、因迷亂理論認為犯罪人是迷亂的受害者,是被迫從事犯罪行為。 :(b)、但次文化理論認為迷亂者拒絕接受社會價值,自行發展屬於自己的偏差次文化,追求自以為是的成功。 (5)特色:人是不會犯罪的動物,只是遵循一套所依靠的團體規範,而該團體規範卻與大社會的規範不符而發生衝突,人幾乎是一無意志、無思考的消極性動物。 '''9.中性化理論''' :通常用來解釋青少年的犯罪,屬於結構論;理論主要是在說當青少年學會如何透過辯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學會中性技術,將有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包括: :(1)責任否定 (2)傷害否定(3)被害者否定(4)譴責譴責他們的人(5)訴諸高度忠誠 '''10.例行行動論''' :當一項行為對一個社會行動者而言成為「例行」且不符合社會期待,將會產生偏差行為。 '''11.社會化理論''' :(1)心理分析論:超我的形成與否來解釋偏差行為的出現。 :(2)社會學習論:偏差行為和正常行為的社會化過程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所學習對象的行為或社會化主導者的價值觀是什麼。 :(3)差別結合論:偏差行為是學來。偏差行為者和其他同類的偏差行為者構成緊密的社會連帶關係,進而強化他們的偏差行為規範與價值,形成偏差行為次文化,而誰會進入那個團體就屬於差別結合的過程。一個人會傾向選擇出現再自己已經從事過那個行為的團體,參加認同或是接受他行為的團體。 ::(a)偏差行為和正常行為都是學來的 ::(b)學習的過程中溝通與社會互動是非常關鍵的 ::(c)學習主要是透過人際間的互動(面對面實際互動) ::(d)當他對於這個團體的聯繫緊密與認同感很高的時候,更傾向於從事團體所接受的行為 ::(e)行動者會不會從事偏差行為取決於他接觸到甚麼樣的團體。例如:從事吸毒(偏差行為)要與某些團體有所連結。 ::主張差別結合論的人認為,將犯罪者關進監獄無法矯正其偏差行為,因為在監獄中無法與正向團體產生連結,反而是讓偏差行為者在隔離的環境中自成一個社群,互相影響且逐漸沉淪。 ===黑羊效應=== ====定義==== 指的是在一個群體中,一些「本質不壞」的人會自發性地對某一個成員進行「無形」的攻擊,而其他成員卻坐視不管的現象,這種群體霸凌事件稱為「黑羊效應」。 ====黑羊效應中的角色==== 1. 無助的黑羊 : 受害者,經常什麼事都沒做,就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2. 持刀的屠夫 : 加害者,通常沒有特定動機,只是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義的或很有趣,和大家一起霸凌受害者。 3. 冷漠的白羊 : 旁觀者,親眼看著受害者被欺負的部分或全部過程,卻僅旁觀,未採取任何有效行動。 ====黑羊效應發生的背景==== 「黑羊效應」形成的原因在於人們身處於一個焦慮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汲汲營營想要讓自己優秀的特質展露出來。在這個緊張的狀態下,「黑羊」的存在讓「屠夫」覺得自己的地位備受威脅,屠夫有了心理壓力以後,覺得內心不太平衡,會想盡辦法找到「黑羊」的缺點來平復心態,在無形之中,屠夫便會在言行舉止當中下意識的展現敵意。當屠夫時有時無的展現出敵意時,「黑羊」通常會感受到,但內心也不確定,就會自行主動向「屠夫」示好、示出善意,然而「黑羊」這種示弱的行為反而會讓「屠夫」加重感受到內心的罪惡感,唯一能讓「屠夫」感到心理平復的只有繼續尋找「黑羊」的汙點,以證明對方的善意是「偽善」,來為自己的暴力行徑找藉口並且合理化。另外,在同時間,「屠夫」也會不斷向他人遊說,使他人同意自己的觀點,使別人也掉入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如此「屠夫」才能逃過內心良心的譴責。而這群人為了自救,還會再說服更多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就像骨牌效應,讓其他人掉入相同的心理陷阱,如此一來,最終所有人都掉到相同的心理陷阱,一個群體便產生了。這個群體有了共同話題,也就是撻伐「黑羊」,彼此間的關係變的更加熟悉,開始了其他話題的交流,也就是開始發展良性關係,開始各自發展友誼,也不怕會不會被其他人討厭。 ====屠夫歷程==== 1. 認知行為失調理論 : 個體在心理上即將出現新的理解與舊的信念相互產生衝突的情況,為了消除這種因為不一致而造成緊張的不舒服感,個體在心理上會傾向採取兩種方式來進行自我調適,其中一種是否認新的認知,另一種方式是找尋更多新認知的資訊,以提高新認知的可信度,來徹底的取代舊的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此理論在性質上是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因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 認知被定義為認知結構中的「要素」,一個要素就是一個認知,是一個人意識到的所有,可以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心理狀態或人格特徵的認識,亦可以是對於外部客觀事物之認識。總而言之,認知可以是事實、信仰、見解或別的一切事物。如果某種事實就算存在,不過個體卻沒有意識到的話,那就不能成為一個人的認知。 任何兩種認知可能是一致的,可能是不一致的,也可能是都不相關的。只有在兩者又相關又不一致的情況下,才會導致失調的現象。在個體的認知結構中,要素之間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都是由個體的心理意義決定的。也就是說,認知是否一致並非取決於是不是符合客觀的邏輯,而是取決於個體的心理邏輯。以個體來說,若是由一個認知可以推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那麼由此可知,兩個認知是不協調的。實際上,這兩個認知在邏輯上並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為個體依照自己的心理邏輯才體驗到了兩種認知的差異,從而產生了失調。 認知失調的理論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w:費斯廷格|費斯廷格]]、[[w:en:Henry Riecken|Henry Riecken]] 與 [[w:en: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 在他們 1956 年的著作《當預言失靈》中提出。這三位心理學家秘密加入並觀察了一個名為「探索者」的小型幽浮末日宗教。該宗教認爲世界會在 1954 年 12 月 21 日毀滅,只有信徒會被外星人救走。但最後這並沒有發生。作為理由,他告訴信徒,因為你們的虔誠,世界被拯救了,外星人決定寬恕世人的罪孽,不再毀滅地球。大部分信徒都相信了這個牽強的解釋。在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後,預期落空增加了認知間的失調,結果使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的信徒,爲了減緩認知失調帶來的心理壓力與不適,轉而接受新的預言。 認知失調的其他作用案例包括時薪過低勞累而相信自己熱愛工作,被眾人指責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內心感到愧疚不願承認而故作輕鬆,對遭嚴酷考驗而進入的團體更有歸屬感等。 2. 集體意識與從眾行為 「大家都這樣做,所以我這樣做不會錯。」這樣的念頭牽涉到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w:責任分散|「責任分散效應」]],當人們無意識中成為屠夫時,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要加害黑羊的意思,但是他們的團體意識已經逐漸取代他們的個人意識,因此屠夫們會覺得欺負黑羊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就算他們有意識到錯誤所在,他們也不會因此改變他們的行為,因為責任分散效應分散了每個屠夫應該承擔的責任。 集體意識定義為成員對集體的認同態度是整個社會的成員平均所擁有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 在組織當中,集體意識有兩個層次,其中一個是組織內個別成員的集體意識,另一個是組織成員群體的集體意識。由發展過程來看,前者是後者形成的和發展的基礎,後者是前者進一步培養的結果。集體意識在現實生活當中,通常是經過長時間潛移默化後對某些行為認同接受的結果,最普遍的表現是自然而然、毫無反抗掙扎的遵從和無條件的接受。集體認同的概念來自於遠古時期人類集體生活的經驗,古時候惡劣的自然環境逼迫人們要集體行動和生活,如果離開群體就代表個體的死亡和滅亡。而這種生活經驗深根蒂固於人腦中,最終演變成人腦潛意識的一部分,屬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集體意識的性質包括「普遍性和特定性」與「遺傳性」。「普遍性和特定性」說明集體意識為社會全體成員在長久的日常社交活動當中,透過合作、溝通所形成的,集體意識一定要變成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感情總和,還要內化到每個人的意識裡面。普遍性產生的根源是生存環境或整體環境的同質性,當所有人的印象融合起來,即形成集體印象,如果集體印象有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對象,那麼集體意識就有了確切的特徵,而這就是集體意識的特定性。「集體意識的遺傳性」則是指集體意識通常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產物,為對於某時期的個體意識之綜合,不過集體意識於發展歷程中仍有一定的歷史遺傳性。 集體意識之所以可以產生此種力量,不僅因為它在這一代人的心目中是完全一致的,更在於它的絕大多數都是前幾代人的遺產,集體意識的形成和完善為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想形成普遍化的行為模式與規範要經過幾代人的長期發展累積,同時要想破除這些行為模式和規範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社會成員的代際傳遞中,上一代一定會把他接受的或是他認為的集體意識傳承並灌輸給下一代,儘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閱歷可能令其對集體意識產生懷疑,但傳統社會中的習俗權威讓老者也不敢輕易地選擇變革,受制於年齡權威,下一代只能亦步亦趨地成為集體意識的繼承者。從眾行為,為一種信念、態度跟隨社會群體規範的行為模式。其中,規範是內在、不明文規定,從眾的趨勢是可以從小群體到整個社會的其他人甚至是所有人,有可能會產生自己都沒有發覺的微妙影響,也有可能是非常直接、顯而易見的社會壓力。 3. 團體動力模式: 根據 [[w:南希·卡特萊特 (哲學家)|Cartwright]] 和 Zander(1968)年對於團體動力歸納了三個定義: :(1)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著重於如何組織和操弄團體 :(2)一套技巧,著重於團體歷程的觀察與回饋、團體決策、各式各樣團體互動技巧 :(3)一種探討團體性質、如何發展之法則、還有團體和個人或和其他團體的交互關係之知識領域。 團體動力有幾個特徵,強調理論價值的實徵研究、注重團體現象的動力和相互依存的關係、著重於科技整合研究,包含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許多跨領域研究、強調研究結果實際運用。 團體動力有兩大要素,第一是社會互動或人際關係,在社會互動體系中,個人身處小團體的互動會受到個人因素和環境背景因素而交互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包含特質和人格、性格等;第二是環境因素,可以分成大環境因素,包含社會、國家,以及小環境因素,包含家庭、同儕,環境的特質會對個人的角色認定與角色扮演有所影響,個人會把此種認定的角色特質帶入團體當中,進而影響社會互動,再影響團體動力。 ====到底誰是受害者?==== 表面上看起來受害者只有莫名奇妙被霸凌的「黑羊」,但實際上效應的形成正是因為大家都處於一個極度焦慮的團體當中,在這麼焦慮的團體當中,大家都會覺得心裡有種非常壓抑的感覺,以實際狀況來描述,就是大家對彼此都十分客氣、有禮貌,但是卻都不交心,我們的每個舉動都需要經過再三思考,才不會讓人看不順眼,而這就是典型的團體動力病變,人和人處於這樣的團體當中時時都會有警戒之心,情感並沒有正常的宣洩管道,因此流言、臆測便會一直不斷出現,人群之間自然就會形成割據與對立。因此「黑羊」、「屠夫」、「白羊」都是受害者,因為大家內心都受到團體動力病變的壓迫。 ====什麼是團體動力病變?==== 1. 溝通管道地下化:人和人之間的意見交換是以私下秘密流動的方式進行,並非完全透明公開,在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一片和樂,互相恭維的,但實質上卻並非如此。 2. 謠言有變多的趨勢:謠言的出現起源於對一件是憑空想像出的較合理的可能性解釋,因此遇到群眾有疑惑的狀況,而真相又無從得知時,謠言就會不斷浮出。 3. 分組討論結黨營私:當一個團體當中統一的感覺瓦解時,每個小團體之間的訊息內容就不會公開透明化,開始出現結黨營私、製造小圈圈的狀況,在大團體當中尋找小團體的利益。 4. 人和人之間過度討好:過度的禮貌其實是內心敵意的倒影。 ====黑羊如何自救?==== 1. 認知自身處境:這種情況是特殊情況而並非常態,這個社會並非完全的不公不義,朋友也並非如此無情,置「黑羊」於死地卻見死不救,他們只是掉進了相同的心理陷阱,也就是難以脫身的「黑羊效應」當中。 2. 不要反擊:造成「黑羊」心裡痛苦的原因就是集體意識,集體意識是無法反擊成功的噩夢,千萬不可有想要反擊的行為,因為不但無法戰勝,甚至會造成無謂的犧牲。 3. 不需討好霸凌的人:因為任何討好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羞辱,而且群體中的人們會在此時變得非常冷酷無情,因此不必自取其辱。 4. 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產生黑羊效應的場所以外,找回自己的朋友、多陪伴家人、參與更多活動,將比較小的時間比例放在「黑羊場所」。但也不需要思考是否要離開「黑羊場所」,也不要和朋友討論「黑羊場所」,因為這樣的話,「黑羊」不會將朋友的溫暖帶入群體當中,反而是「黑羊」把「黑羊場所」帶出來。 5. 保持低調:黑羊在「黑羊場所」裡面保持低調的姿態,有可能會有機會結束自己成為「黑羊」的角色。例如: :(1)有新人出現:成為新的「黑羊」。 :(2)緊急事件發生:例如是傳出有財務危機或有高層來訪。 :(3)威脅事件的發生:就是可能威脅原有的這個團體的新團體或決策發生。 :(4)組織變動:「黑羊場所」自行發生內鬥。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健康涉及了身體適應、心理以及行為功能,在許多方面,保持健康以及承受病痛是社會心理的過程,受到文化、信念和情感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影響。健康與行為間的關聯包括疾病的認知因素、自我毀滅的行為模式,以及壓力的經驗。 ====疾病的認知因素==== 健康和病痛都可能來自我們的思想,而疾病的出現與嚴重的程度和歸因以及個人控制有關。 =====歸因模式===== 歸因每個事件存有許多不同的變數,有些個體發展的歸因模式都是屬於內在的,例如,解釋事件是穩定、一成不變的情況。 1.悲觀(pessimism)相信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每況愈下。不論所見為何,都認為事件的本質是醜陋的、邪惡的。 '''悲觀的歸因模式(pessimistic attributional style)'''有內在的(歸因為自己的錯)、穩定的(歸因事前為無法改變的情況)、全面的(歸因事件會影響所有的事)等特色。而事件的悲觀模式較容易引發疾病 2.樂觀(optimism)這個詞源自拉丁語的 optimum(意為最好的),它是一種精神態度,反映出的是擁有一種期待未來會向著最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念。 '''樂觀的歸因模式(optimistic attributional style)''',樂觀的人會將疾病歸因為外在的、可改變的以及影響有限的。他們比較不容易生病,也比較容易康復。 '''不實際的樂觀主義(unrealistically optimistic)''',他們對自己的病情抱持著錯誤且不切實際的看法,認為自己是無法擊潰的,否定自己得病的可能,以至於無法及時診療。 =====控制===== 對於影響自己的事件以及自己本身,具有不同的控制感覺。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A7%E5%88%B6%E7%82%B9 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 當人們知覺到'''內在控制(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表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經驗和結果。這種內控者自己的努力會改變一切,使所有都變得截然不同,並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著。相反的,知覺到'''外在控制(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人,相信因為外在力量,使得他們無法做任何改變,這些外控者習慣聽天由命。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希林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出悲觀的歸因模式會導致'''習得的無助'''。由於過去挫敗的經驗無法抹去,而使得自身一蹶不振,拒絕做出因應困境的任何行為。例如一個受虐兒童相信自己因為做壞事而受到懲罰(內在歸因),她或她受懲都無法改變她受虐的情況(穩定的歸因),而且每個人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她(全面的歸因)。最終會導致她學得無助,不逃避受虐的環境也不尋求他人協助。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E6%95%88%E8%83%BD 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 概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 1977 年由心理學家 Bandura 所提出,在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到個體的行為是由認知、行為與環境不斷地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個體行為不只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認知所影響,其中自我效能則是影響人類行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自我效能是個體認知的核心信念,是由行為發生前的認知歷程所觸發而來,包含效能期待(efficacy expectations)和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ies)。 前者指個體可以成功地執行特定行為,並且產生特定結果的信念,屬於動機因素,而後者指個體認為特定行為會導致特定結果之評估和判斷,兩者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是個別信念高低的綜合結果。Bandura 也強調兩者之不同,當個人確信此行為會產生確定的結果時,並不代表一定會有自信與動機去從事這個行為。 自我效能和過度自信不同。自我效能奠基於相信自身的努力會產生一定的成果,故而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過度自信則是毫無根據的認為自己不論如何都能夠達成目標,即使不用付出相應的努力。 一.測量評估 Bandura 認為瞭解個體在面對事情的自我效能,並非只測量單一面向,而是應包含以下三個面向: 1.層級(magnitude) 指個體認為自己能達成任務的困難等級。當個體的自我效能越強時,而他就能感覺自己能完成的難度越高。 2.強度(strength) 指個體評斷自己在從事某特定情境或情境範圍時信心的程度。若其自我效能的強度越低,則他遇到較困難或較模糊的處境就越容易放棄;反之則較能堅持。 3.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 指個體的效能適用於不同行為的程度。若其評估的普遍性越廣泛,則其自我效能能適應於其他情境的可能性越高。 二.影響因素 1.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個體憑藉著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形成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經驗能為個體建立較高的自我效能,反之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個人的成就表現是影響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個體透過不斷的成功經驗可以強化其自我效能,在偶爾遇到失敗時也不會影響此效能之維持。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人們並非把直接經驗當作唯一的自我效能來源,也可以透過替代性之學習而來,藉由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及其結果產生類推到己身的效果。主要的模仿對象為自己周遭的親朋好友,若模仿對象的行為能帶給個人正向的鼓勵,則個體的自我效能將得以提升,反之則可能會降低。一般而言,個體會尋找與自己情境相似的對象,並且觀察別人執行的方式與結果,藉此建立自己的信心。如果模仿對象的條件、背景及情境與自己越相近,其成功之經驗更能說服自己,進而增強自我效能。 3.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 言語及口頭勸說是簡單且快速並為最常使用於影響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個體透過他人之正面或負面之評論,而對自我效能之高低產生增加或減少的效果,個體亦會依據對他人之信任程度來判定他人對自己意見的認同及能力肯定的看法;不只是他人的評論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個體對於自己的評價(如:替自己加油打氣)也會提升或降低自我效能感。然而,由於言語勸說無法提供個體對於經驗之真實感受,因此經由此種方式所引發的自我效能與預期相對較微弱。 4.情緒/生理激勵(emotional/physiological arousal) 生理激勵與自我效能是負向的關係。個體會依賴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來評估其自信程度。當個體處於壓力的狀態,會容易引發生理或情緒的反應, 而這些反應會影響對效能的判斷。所以個體在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下,自我效能會因此被減弱。反之,當生理與情緒狀態處於平穩的狀態下,自我效能感就會提升,也較能持續執行任務,最後達到成功的目標。 三.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調節和控制行為,並通過行為調控進而影響行為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影響個體對活動的選擇以及堅持性: 自我效能高者傾向於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遇到困難仍堅持自己的行為,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而自我效能低者則相反。 2.影響個體面對困難的因應態度: 自我效能高者勇於面對逆境,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難;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在面對困難時容易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選擇逃避。 3.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的行為的表現: 自我效能高者在遇到困難時,會強化運用其已習得之技能,並且願意學習新的技能,以解決面前之問題;則自我效能低者反之。 4.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緒飽滿;而自我效能低者充滿恐懼和焦慮。 5.影響個體的歸因方式: 自我效能高者向於將行爲的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而自我效能低者傾向於將行爲的歸因於能力的缺乏。 ====自我毀滅==== 自我毁滅是指一系列歸因於心理創傷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對行為者造成身體、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也可能對個人誠信構成風險。自我毀滅和自我傷害不同,自我傷害屬於自我毀滅的一項行為,自我毀滅是可以有意、有計畫的由冲動驅使,或者作為習慣培養並自動進行。行為類型包括自殺自傷行為、成癮行為、符合行為(即甘願作傀儡)等。 ''' 自殺自傷行為 ''' 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 <span class="s1"></span>貧血 - 由個人悲劇造成,例如,親人的死亡; # <span class="s1"></span>利他主義 - 是為了某種利益而做的,例如,以免成為別人的負擔; # <span class="s1"></span>自我主義 - 不是由社會規範和要求的感知造成的。 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家庭中的問題,精神疾病,多情的失望,酒精和毒品問題,對社會無用的感覺,無奈或是低自尊等等。 '''成癮行為''' 一般而言,對藥物或化學物質(含:菸、酒精等)形成上癮的症狀或特性包括: # <span class="s1"></span>耐藥性:指個體對於重複使用藥物欲達特定的藥效反映水準的劑量,會隨著重複使用藥物次數的增加而遞減,通常對特定藥物已上癮的個體都需要藉由增加每次使用的藥物劑量來感受到藥物對其個體形成的藥效反應。 # <span class="s1"></span>依賴性:係指個體重複使用藥物後,會形成持續性的尋藥行為,因為個體的心理及生理層面已經有服用藥物的經驗,所以不得不依賴它(可參考下一點)。 # <span class="s1"></span>戒斷症狀:指個體持續的依賴服用特定藥物一段時日後,若因某種因素無法維持服藥的習慣,即出現停止用藥的狀況時,這時候個體在心理和生理層面均會出現很不舒服的症狀,此即戒斷藥物所導致的一些「負面」症狀,可以說是與該藥物一開始被服用時所引發的「正面」藥效完全一體兩面的相反。由於這種戒斷的症狀會對個體的身心均有極大的不適感衝擊,所以個體經歷較長的服用藥物歷史後,其對藥物上癮行為可說是混合了依賴及戒斷兩個因素,因為該個體除了想要不斷地獲得藥物本身的「正面」藥校外,也要持續的用藥來避免因停藥所導致「負面」的戒斷症狀。 # <span class="s1"></span>復發:指藥物上癮的個體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未再服用該藥(甚至經過醫療單位治療處理過),仍然會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中,由於「癮」的感受再現而導致不當的服藥行為復發。這個現象也是具有心理和生理層面的因素,是目前藥癮治療最難以克服的特性。 以上這四項傳統的藥癮行為症狀,已經是很廣泛的被一般臨床治療單位作為診斷之依據,它的信度效度等客觀性的研究證據已經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許多合法的物質上癮(如香菸、酒精、甚至是一般的食物)比濫用非法物質更難控制,因為這些合法物質不只易於取得,更有許多行銷手法來鼓吹。 1. 香菸 多數人只要一接觸菸,由於尼古丁的緣故,就會產生菸癮,而抽菸也被視為是嬰兒早夭還有殘障的主因之一。由於抽菸者幾乎都是在青年時就學會抽菸而開始抽菸的原因有同儕慫恿、家庭影響和學習電視、電影、崇拜明星等原因,所以禁菸應由學校兒童開始宣導抽菸行為受到個人態度、社會影響(如說服或同儕壓力)、自我呈現(希望在參考團體內更有吸引力)等影響。然而態度形成和社會影響理論,被運用來降低青少年抽菸的情況—糾正認知上的錯誤(像是抽菸是大人的表現)且抽煙是成熟且成長的表現。 2.酒精 酗酒是大學生、成年人健康問題的主要危機之一,也與家暴、犯罪、車禍、嬰兒殘障等有關。依賴酒精的人會將酗酒的行為合理化例如酒精是用來紓解壓力、克服焦慮和度過憂鬱等。對於改善酗酒情況所做的解釋非常重要,如果視酗酒為漸進的疾病,則她們就有藉口來推託;若是視酗酒是個自己所選擇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則酗酒者就能做出內在的、可控制的歸因,所以總歸來說,想要好好治療酗酒就應該把酗酒貴納進可控制的因素,進而改善酗酒問題。 3.飲食過量 體重超重、身材過胖的人常常都會接受嘲笑,還得背負醜陋、不管理外貌的刻板印象。他們必須承受的痛苦不只是低度的自尊、被嘲笑的外表,還有心臟病、高血壓、憂鬱等疾病的風險。將食物和社會讚許做連結的想法(像是能吃便是福),就會使個體難以改善飲食過量等不良的飲食習慣。而研究顯示普遍的信念(如大多數人都吃的比所需還多)的影響力遠不及個體做決定時所依循的信念(如:我如果要變好看,就要認真貫徹減肥計畫)這時應該跟該族群傳授健康的飲食觀念,告訴他們適量飲食是為了讓自己的健康,這時的改變動樂會遠大於單純為了改變外貌,進而變得更加健康。 '''符合行為''' 有人表示,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觀點,因此適應有權力的人的意見。 這些人不了解他們的個性,他們以社會的原則生活。 符合者是所謂的“傀儡”,由他人控制。 這樣的人認為他們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所以他們把命運交給別人。 為了擺脫所有這些問題,一個人需要親屬和親屬的支持,以及專家的幫助。 擺脫這種依賴是困難的,但這是可能的。 <br /> ===社會心理學與政治=== 隨著方法論的革新,在約莫[[w:九一一襲擊事件|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關於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與[[w:國家安全|非傳統安全]]的關注提升,使政治學家開始注重政治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動機、試圖要以更理性的解釋方式處理傳統研究範疇較無法解釋的非理性行為(如恐怖攻擊、非傳統外交等)。 ====[[w:en:Prosocial behavior|親社會性]]==== '''親社會性'''(prosociality)是影響個體在社會中行為很重要的準則之一。政治學家透過觀察國家內的人民如何在社會中感知不平等,來探討有哪些變因會影響人民認知所得重分配(income redistribution)政策的偏好。 學者 Judith Niehues 曾在[https://www.relooney.com/NS3040/000_New_1519.pdf 2014 年發表的論文]中做出不同國家間人民對於認知/實際社會所得分配結構的差異比較,其欲探討一個國家的社會透明度(visibility)是否會改變國民的親社會性、進而願意接受更大程度的重分配政策。理性上我們猜測當人越來越富有的時候,會越願意分享他們的財富;但當人們越來越富有,同時也將代表他們越不了解底層人民的處境、並且會越注重自身的發展。[https://www.nytimes.com/2000/03/19/magazine/the-invisible-poor.html] =====實驗設計===== 每次實驗共有四名個體,並且被給予 120 元能自由貢獻給社會的資金(屆時會透過重分配政策重得部分貢獻的資金),共進行 15 次的重分配。在這之中,操作方式依據社會頭明度的不同被分做兩種: *'''已知(known; visible)身分''':實驗對象''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 *'''未知(unknown; invisible)身分''':實驗對象''不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 而每組實驗對象也依據社會地位組合被分做兩種: *'''金字塔型(pyramid)''':1 名富者+3 名窮困者 *'''花瓶型(vase)''':3 名富者+1 名窮困者 =====實驗結論===== *富者比窮困者貢獻更多資金。 *當面對關於不公平的社會結構時,實驗對象傾向降低貢獻資金於社會的意願;此效果在富者與窮困者的行為都觀察的到。 *當面對關於不公平的社會結構時,若存在不確定性與資訊不足(亦即處在未知身分組別),會創造制動效果(dampening effect),使實驗對象降低不願意貢獻資金於社會的意願。 ===社會心理學與經濟=== 人都是非常注重金錢的。自古以來,金錢一直在社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不僅會影響人的情緒、思考甚至會促進或抑制人的行為。根據 Google 搜尋的結果,在 2012 年金錢這兩個字被使用的比例非常高,甚至高過於快樂二字。 ==== 金錢的象徵權力 ==== 有錢人與一般人的差別並不只是在是否擁有那白花花的鈔票,因為金錢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一個人。在一連串的實驗室研究當中,社會心理學家 Kathleen Vohs(2006)發現當大學生只有在思考金錢的相關問題時,他們會變得更自我滿足(self-sufficient)、更自動自發(autonomous)、但是和其他個人的社會互動較少。在這些實驗中,研究者用不同的、隱晦的方式讓參與者想到錢,例如:讓他們閱讀關於金錢的文章、給他們看與金錢有關的短句子、給他們數一大疊大富翁遊戲的遊戲紙錢、或是讓他們坐在一台使用漂浮的鈔票作為銀幕保護程式的電腦螢幕前。結果發現,如果有受到金錢暗示的受測者,測試出來會顯得比較獨立自主。也就是說,在社會作為場景的情況下,這些受過金錢暗示的受測者比起團隊合作會比較喜歡單獨工作、他們會在自己和其他團隊成員之間預留更多的空間、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們也較不傾向向他人尋求協助。根據這些研究結果,Vohs 認為金錢會非常核心、基本的改變一個人,擁有金錢讓人感到與他人的連結較少而更加自主。反之,擁有較少金錢則常常會需要依賴他人。<br> 那麼如果金錢讓我們變得更自我足夠,金錢是不是也會減少我們對於肯定的渴望並且讓我們在受到拒絕時不會感到那麼的痛苦呢?如果會的話,我們在這樣的拒絕過後,我們對於金錢的連結與依賴會不會更強烈呢?在中國有一個實驗,Xinyue Zhou(2009)聚集了一大群大學生,讓他們彼此進行自我介紹與破冰的對話。之後,這些學生就被一一分開,並且請他們從剛剛團體當中選擇一個人來進行合作。接著,所有學生都被告知必須要從這個實驗離開,原因是隨機分配的,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都選擇與他合作,也就是 social acceptance 的情形,也有可能是因為都沒有人選擇他一起合作,這是 social rejection 的狀況。最後,他們又請這些學生完成一些金錢相關的任務。例如,他們讓受測者用紙筆憑印象畫出一個中國銅板,歸納結果發現,剛剛在說明時被歸類為拒絕的人所畫的錢幣都比較大。這些人甚至說他們願意放棄未來所有的美好例如巧克力、日光、沙灘等,然後換取高達 140 萬元的金錢。可見一個人受到拒絕會增加他們主觀認為金錢的價值。<br> 在 Xinyue Zhou 的一個接續的研究當中,同一群大學生被隨機分配,有些人要用手指計算 80 張白紙,有些人要計算 80 張百元大鈔。接著這些大學生要玩一個電腦的線上投球遊戲,並且有三個其他實驗同謀現場一起玩。這個遊戲是受到控制的,正常情況下,遊戲持續進行,沒有任何事件發生。但是也產生了另外一個拒絕的情況,實驗同謀會開始將受測者排除在外,不讓他丟球。最後詢問受測者對於該遊戲進行評價,結果一開始數白紙且受到拒絕加入遊戲的受試者比起一開始數紙鈔的人感到不愉悅。也就是說,金錢在這個情況下,就好像一個緩衝劑一樣,減少了受到排除對於一個人的衝擊。<br> 根據在全球 18 個國家、165 個研究的發現,金錢對於人有兩個主要的影響。首先,人們會變得比較不需要人際之間的鍵結羈絆、變的更不參與社會互動、變得更不在意或關心他人、變得更不需要依靠別人。其次,受到前的刺激的人往往會開始更加注意價格、交易、經濟環境等等,也會開始認同開放自由市場的價值。他們對於工作的熱情會被激發、投入更多心力於解決困難度很高的問題、相對的也更加容易成功。 ==== 社會因素對於股票市場的影響 ==== 人們究竟是怎麼做出經濟決定的呢?透過深入觀察股票市場,我們或許能窺得一二,因其運作原理淺顯且交易(抉擇)自由度高,還擁有數量龐大的參與者,使得研究數據能更具參考價值。<br> 許多人認為在股市獲利的可能性比在吃餃子老虎賭博機還高,但事實上選擇股票標的的行為也是一種賭博。經濟學家 [[w:波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2007)就曾發現,一組由專家們經過長時間的分析討論才得出來的股票,表現還不見得比一組隨機湊成的股票還要好。所以,在數年前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中,專家就曾提到:「妳讓猴子隨機扔飛標到一個寫滿股票的輪盤上,他所選到的股票表現不見得比較差...,說不定反而更好!」<br> 除了單純的經濟學,社會心理學也深深影響著人們在股市中的投資決策。舉例來說,1987 年十月,美國股票市場大崩盤,總共損失約有五千億美元之多,但是事情發生不久之後,諾貝爾經濟學得主 [[w:勞勃·席勒|Robert Shiller]] 對一群非常投入於股票市場的民眾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向他們詢問究竟什麼是造成這次股市危機的決定性因素。根據那 1000 多位投資人的回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關於股票市場的相關新聞,因為當天早上充滿了股市下跌的報導。也就是說,股價的波動不只是受到客觀的經濟資訊影響,其本身的波動也能影響交易者的操作,進一步加劇了波動的震幅。研究「社會比較」以及「服從」的學者提出,當人們無法明確地感覺、量化自己的想法時,他們會向他人尋求建議和支持。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投資人往往在行情不穩定時,更容易受到市場新聞以及投資建議的影響。<br> 值得一提的是,[[w:en: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1987)曾進行了一個實驗,他給一群大學生觀看最近三週的股票價格記錄,預測之後究竟會上漲、平盤整理,還是下跌,並進行操作。雖然傳統的經濟學原則是,在低點買進、在高點賣出,但是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學生們傾向購買「正在漲價中的股票」並且賣出「正在下跌中的股票」(就是所謂追高殺低),即便是頗有學識基礎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生,得到的研究結果也是大同小異。<br> 但是[[w:保羅·薩繆森|Paul Anderson]](1987)認為人們的決定和其既得資訊有非常正向的關係。如果人們無法對目前市場上的趨勢反轉明確解釋的話,操作結果可能不同。Anderson 創造並且使用了一個假設的模型,在電腦上模擬一個股票市場,他發現如果沒有相關的新聞故事可以解釋市場的動盪,受測人員通常能避免被原先趨勢影響心態,他們敢於在低點買入,並且在高點賣出。反而,其他一群有接受到華爾街相關資訊,為當下的經濟情況進行解釋的話,他們會傾向選擇利益較少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選擇購買「正在漲價的股票」並且賣出「正在下跌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上漲中的股票就會順著這個趨勢繼續上漲,而下跌中的也是同樣的概念。<br> 即便是尚未發表的謠言也會有這樣的現像。Nicholas DiFonozo 和 Prashant Bordia 從事了一個股票市場的模擬,讓有些受測者接收些許關於特定商業公司的假消息。有趣的是,雖然參與者都說他們覺得消息來源不可靠,所以不會去相信謠言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選擇。但是最後他們在模擬股票市場的行動結果顯示,他們內心仍然將這些假消息視為是真的病在不知不覺下改變了自己的選擇。<br> 不難發現,心理、感情上的因素有時候可以讓我們偏離正軌,作出與理性相反的選擇,研究發現人們常常受到[https://wiki.mbalib.com/zh-tw/%E6%8B%A5%E6%9C%89%E6%95%88%E5%BA%94 擁有效應](endowment effect)的影響。擁有效應(endowment effect)指人們常常將自己所擁有東西、物品、勞務的價值更加無限放大,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它了。曾經有一個研究發現,人們對於自己持有的咖啡杯,會用更高的價值去看待,也認為應該用更高的錢才能買到該物品。但是面對不屬於自己,且品質和外型相似的東西,他們往往低估、不認同其真確價值。另外還有第二個研究,研究者觀察在澳洲的股票市場上,投資人是如何進行經濟投資,長期觀測發現,賣方總認為自己的股票價值應該要比買方認為的還要高,不論其當下的市場價值是多少。<br> 在投資市場中,人們容易受到[https://wiki.mbalib.com/zh-tw/%E5%A4%84%E7%BD%AE%E6%95%88%E5%BA%94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會習慣過早售出上漲中的股票,並守著不斷下跌的股票不賣。[[w:en:Hersh Shefrin|Shefrin]] 與 Statman(1985)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概念,如果人們曾經花費許多金錢、心力在某東西上面,人們會更重視它。因此,若以我們入場的價格當作基準點,我們更容易冒風險來規避可能的損失,而不是想盡辦法獲得最大的利益。 * 參考書目:暢銷小說 Michael Lewis's (2015) Flash Boys,Shiller(2009)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 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接續上述,許多觀察和研究中顯示人們往往無法等到股票獲利頗豐時才將它賣掉,卻常常在股票已經下跌很久時守著它不肯放棄,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社會心理學家 Shefrin(2006)所說,後者的行為現象被稱為 Get-Evenitis(扳平症),即是人們「厭惡損失」心理所造成。在一本書「曾經投入太多了以至於無法放棄(Too Much Invested to Quit)」中,作者 Allan Teger(1980)描述了一個類似情境,想像你正在一個拍賣會場,有一個拍賣者告訴你一張一塊錢的紙鈔即將要被售出。根據典型的拍賣的辦法,出價最高者會得到這個標的,也就是會買到這一張一元美金紙鈔。但是這個情況不一樣,作者假設出價第二高的人也必須要支付他所喊出的價錢,然而他卻不會獲得任何東西。另外,你和其他參與者被規定無法進行溝通。最低的起標價是五毛錢,你們被給予了一定量額的金錢,可以自由選擇參與競標或是不參與並帶著錢直接離開。結果顯示,人們的喊價以五美金的價值一直上漲著,比起當初研究員所提供的金錢價值還要高,有些情境下甚至飆升到了 25 美元,就只為了買一張美金一元的鈔票。這就是一個簡易的經濟行為陷阱,最初參與者是受個體收益驅使而去參與競標;但隨着競標的持續進行,參與者更關心贏得這場「比賽」以挽回面子,儘量減少損失,並給他的對手懲罰。這種逐步落入陷阱的情況最容易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情境下發生--也就是股票市場,因此這種“落入陷阱行為”經常發生在股民和投資經理身上。入市者最初購入某些股票是以利益作為行動準則;但經過多空雙方的多輪較量後,他們漸漸忘記自己的最初目標,而只關注如何贏得這場搏鬥,不要丟面子並教訓對方一頓。若投資者想克服上述行為陷阱,可以在每次作買賣決策之前,慎重考慮自己行動的事後退出成本。<br> 回歸正題,我們可以從市場或上述實驗中發現,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決策已經導致了負面結果時,他們不會去停止或改變行為,反而繼續合理化自己先前的所作所為,導致損失不斷升級。這是因為個人和群體都容易被自己最初的承諾(選擇)所限制,他們會想盡辦法透徹完成自己的承諾,以減少認知上的落差。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在行為金融學中屬於非理性決策,因為決策者並未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進行客觀決定,而是在各項心理因素影響下非理性的堅持不正確的作法。綜合承諾升級、厭惡損失心理等因素後便容易使人落入前述的經濟陷阱。<br> 為什麼一個主管推薦某個新人而被公司錄用後,那個上司傾向於過度正向評價那個員工在職場的表現?為什麼NBA的籃球隊持續選擇被大家看好的球員,即便他們過去的客觀數據資料好像沒有那麼的好?這都是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現象。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們會持續接受失敗的投資以規避損失(厭惡心理),但是卻反而累積了更多的損失。 ===社會心理學研究設計===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採用發展良好的一組方法來回答社會行為的問題。這種方法可以分為三準類型:觀察法、相關法、實驗法。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探討具體的研究問題,但是其方法都各有優、缺點。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創造力部分來自選擇正確方法,盡力提高其優點,減少其缺點。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描述社會行為。==== 想要成為敏銳的人類行為觀察者,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如果目標是描述一群人或抹一類行為,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非常有效用。這種技術讓研究者可以觀察和記錄行為指標或印象。則觀察法的形式有非常多種,取決於研究者所尋求的內容、是否涉入或跳出所觀察者,以及他們是否將結果量化。 實例 * 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者嘗試從內部觀察某一團體或文化,而不施加任何既有概念。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著主要方法,也就是探討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研究,當社會心理學家將焦點拓展到不同文化的社會行為,可運用民族誌來描述不同文化,以及產生有關心理原則的假說。採用民族誌的關鍵在於避免強加自己自己既有的觀念於團體,而嘗試了解被研究對象的觀點,研究者有時想要運用觀察法來驗證特定假說,但是在這樣的研究裡,建立評分者間信度(interjudge reliability)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由兩個人以上獨立進行觀察和編碼資料所得到的一致性,當兩位以上獨立評分者得到相同的觀察結果,研究者就可以確保觀察並非某個人的主觀、扭曲印象。 * 檔案分析(archival analysis)。觀察法形式之一,研究者檢驗某一文化當中已經累積的文件或檔案(例如:日記、小說、雜誌、新聞),能讓研究者描述該文化當中的檔案內容。例如,有一位研究者探討報攤和一般書店販賣之成人版平裝小說的色情內容(Smith,1976)。另一位研究者分析網頁上張貼的照片(Mehta,2001)。研究顯示許多色情書刊參雜男性使用暴力(肢體、心理或黑函),強迫女性從事不情願的性行為。對女性的攻擊是部分(並非全部)色情書刊的主題。以檔案分析為主的觀察研究能夠讓我們了解社會大眾心理的價值觀和信念。 =====觀察法的限制===== 觀察法存在某些限制。某些行為難以進行觀察,因為他們很少發生或者在私底下才會發生。例如,Latané和 Darley 如果選擇採用觀察法來探討旁觀者人數對於助人意願的影響,可能仍沒有答案,因為緊急事件很少發生,預測它們何時發生又很困難。相反地,Latané和 Darley 可能運用檔案分析——例如檢驗犯罪案件的新聞報導,計算旁觀者人數及幫助受害者的人數。然而研究者很快就會遇見新的問題:每位新聞記者都提到在場的旁觀者人數嗎?數目是否正確?新聞報導是否涵蓋所有幫助的形式?由此可見,資料非常雜亂,研究者在進行檔案分析時,需要仰賴原始素材編輯者的善意,但是新聞記者撰寫報導的目的與研究者不同,可能並未包含研究者需要的所有訊息。或許更重要的是,社會心理學家不僅想要描述行為,也想要預測和解釋其行為。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預測社會行為。==== 相關法意旨有系統地測量兩個變項,並且評估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從抹一變項預測另一變項。研究者計算相關係數(correlational coefficient)以檢視變相之間的關係,這種統計係數可以評估從某一變項預測另一變項的程度——例如根據人們體重是否可預測身高。正相關表示某一項數值增加,則另一個變項數值也增加。身高和體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負相關表示某一變項的數值增加,則另一個數值減少。兩個變項之間也可能完全無關,所以研究者無法從某一遍相中來預測另一變項。 實例 * 調查(survey)。相關法通常運用於調查(survey),也就是研究者要求代表性樣本當中的個人(通常匿名)回答有關其態度或行為之問題的研究。調查是測量態度的簡便方式;例如,人們可以經由電話回答他們最近選舉當中支持的候選人,或者回答對各種社會議題的感受。研究者通常將相關法運用於調查結果,根據人們回答某些問題的答案來預測其他反應,心理學家通常運用調查來了解社會行為及態度。調查的另一項優點是能夠取得母群的代表性樣本,調查結果應能反映出一般人的反應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實際參與調查者〔稱為樣本(sample)〕的反應。調查研究者不遺餘力確保參與者具有代表性。他們選擇的樣本在研究問題的重要特徵(如年齡、教育背景、宗教、性別、收入程度)上可以代表母群。研究者也使用了隨機抽樣(random selection),由母群中選擇參與者,這是確保樣本可以代表母群的方法,母群當中每個人被選擇成為樣本的機率相等,只要經由隨機抽樣來選擇樣本,就可以確保其反應大致符合全體母群。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回答因果關係。==== 實驗法為唯一可以確定因果關係的實驗方法。研究者有系統地安排事件,讓人們產生特定的經驗(例如與其他目擊者一起或單獨目睹意外事件)。實驗法式社會心理學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因為它能讓實驗者作出因果關係的推論。實驗法必然包含研究者直接介入,研究者謹慎地改變情境的某一層面(例如團體大小),檢視此一層面是不是待探討行為(例如人們在緊急事件時的助人行為)的原因。 實例 * 自變項與依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dependent variable)。目擊緊急事件的人數是 Latané和 Darley(1968)研究當中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由研究者改變,以檢視對其他變相之效果的變項。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所測量,用以檢視是否受到自變項所影響的變項。研究者假定依變項取決於自變向的程度高低,換言之,依變項取決於自變項。Latane 和 Darley 發現,自變項(旁觀者人數)確實對依變項(旁觀者是否助人)造成影響。當其他參與者相信其他四人發病時,只有 31%提供協助;當參與者相信只又另外一人知道有人發病,助人行為提高到 62%;當參與者相信自己是唯一聽到發病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會提供協助(85%)。這些結果顯示,旁觀者人數強烈地影響助人比例,然而,這並不表示團體人數是影響人們助人決定的唯一因素。當參與者認為只有自己是目擊者,仍有某些人未提供協助。顯然,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助人行為——旁觀者性格、先前目擊緊急經驗世間的經驗。但是 Latané和 Darley 仍成功地找出影響助人行為的重要因素:人們認為在場的旁觀者人數。 * 實驗的內效度(internal validity)。除了自變項之外維持其他的實驗條件相同,稱為「內效度(internal validity)」。Latané和 Darley 謹慎地維持很高的的內效度,確保每個人目擊相同的緊急事件,他們預先錄製其他參與者與受害者的談話,然後經由對講機播放錄音帶。在實驗裡,除了旁觀者人數之外,還有一項關鍵差異:各組的參與者並非同一群人,或許助人行為的差異出自於參與者特徵,而非自變項。屬於唯一目擊者狀況的人可能跟其他組別參與者有所差別,因此他們較可能助人。如果任何一項可能性為真,我們就難以下結論說,旁觀者的人數導致助人行為的差異,而非參與者的背景變項。所幸,有一種技術能夠讓實驗者縮小參與者之間的差異避免影響結果: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 to condition),讓所有參與者參與任何實驗組別的機率皆相等;經由隨機分派,研究者可以確認,參與者的性格或背景變相平均地分佈於不同組別。進行資料分析時必須考慮機率水準(probability level,p-value),也就是根據統計技術所計算出,實驗結果純粹出於機率,而非自變項的可能性小於 5%,則表示結果達到顯著水準(值得信任)。綜合來說,良好實驗的關鍵在於維持很高的內效度(internal validity),其定義為確保自變項影響依變項,且為唯一影響之因素。如果內效度很高,表示實驗者可以判定自變項是否影響依變項。 * 實驗的外效度(external validity) 實驗法雖然有這些優點,但也有一些缺點。為了控制情境而將人們隨機分派,以及排除外在變項的效果,使得實驗情境多少有些人為做作,不符合真實生活之處。例如,有人可能認為 Latané和 Darley 根本偏離原本的研究靈感來源,也就是 Kitty Genovese 謀殺案。在大學建築裡參與實驗研究時目擊有人發病,跟都會人口密集社區裡的殘忍謀殺案有何關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跟其他人透過對講機討論嗎?參與者知道自己參加心理學實驗,這一點是否影響他們的行為?這些重要問題跟外效度(external validity)有關,也就是研究結果可以類推到其他情境和其他人的程度。請注意我們所討論的是兩種可類推性,我們可以從實驗者建構的情境類推到真實生活情境的程度(跨越情境的可類推性),以及我們可以從參與實驗者類推到一般人的程度(跨越人群的可類推性)。針對跨越情境的可類推性,社會心理學研究有時被批評在人為情境當中進行,無法類推到真實生活——例如,大學裡的心理實驗。社會心理學家相當重視這個問題嘗試要提高結果的可類推性,因此盡可能讓研究具有真實性。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裡較少處於實驗室情境,就像 Latané和 Darley 經由對講機進行私人問題的團體討論。相反地,心理學家希望擴大研究的心理真實性(psychology realism),也就是實驗引發的心理歷程類似於日常生活之心理歷程的程度<ref>(Aronson, Wilson, & Brewer, 1998)</ref>。如果人們涉入真實事件,可以強化實驗的心理真實性。為達到此一目的,實驗者通常告訴參與者表面故事(cover story)——經過掩飾的研究目標。例如,Latané和 Darley 告訴人們:他們所參與的是大學生個人問題的討論,然後演出一場緊急事件。如果告訴人們下列說法其實更容易:「瞧,我們所感興趣的是人們對緊急事件的反應,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會演出一場意外,然後看看你的如何反應。」你一定會同意,上述程序的心理真實性很低。在真實生活裡,我們從不知道緊急事件何時發生,也沒有時間規劃自己的反應。如果參與者知道緊急事件即將發生,所引發的心理歷程跟真實緊急事件必然極為不同,因此降低心理真實性。為確保實驗結果代表一般母群的唯一方式,是從母群隨機抽樣。理想上,實驗的樣本應該得自隨機抽樣,就像調查一樣。社會心理學家逐漸採用多元母群和文化的對象進行研究,有些來自網際網路<ref>(例如 Lane, Banaji, & Nosek, 2007)</ref>。 * 實地研究 增加外效度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進行實地實驗(field experiments)。在實地實驗裡,研究者在實驗室以外的自然情境裡探討行為。如同實驗室實驗一樣,研究者控制自變項的發生(例如團體大小),以檢視它對依變項(例如助人行為)的效果,而且將參與者隨機分派至不同狀況,故實地實驗的設計與實驗室實驗相同,不同的只是在真實生活情境進行,而不是實驗室的人為情境。此外,實地實驗的參與者並不知道自己所遭遇的事件其實是實驗。上述實驗的外效度很高,因為它發生在真實世界,以真實人群為對象,通常比大學生樣本更加多元化。 * 重複驗證及後設分析(replications & meta-analysis) 重複驗證(replications)是實驗外效度的最終驗證。只有藉由不同情境﹑不同母群進行研究,才能夠決定結果的可類推性。針對同一問題進行多次研究。結果通常有些變化。例如,有些研究可能發現旁觀者對助人行為有所影響,有些研究則否。我們如何理解此一現象?旁觀者人數究竟是否有效果?所幸,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統計技術可以計算兩個以上研究的平均結果,以檢視自變項的效果是否可靠。 * 基礎研究 vs.應用研究(basic research vs. applied research)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的目的在於找到人們行為動機的最佳解答,且純粹出於求知好奇的理由。研究者並不想解決特定的社會或心理學問題。相對地,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的動力在於解決特定社會問題。此時,建立行為理論只是次要目標,它主要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像是緩和種族歧視﹑減少性暴力,或者阻止愛滋病蔓延。 參考資料: 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 著,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 譯(2015). 社會心理學 原書第八版。 臺北市: 揚智出版社. == 最新研究 == 本章以下節次將透過社會心理學期刊的最新研究來探討個人的社會認知與其對行為的影響。 === 人際關係——幽默感與社交 === 幽默以及它帶來的笑聲在我們每日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大部分的幽默產生於人際互動 中。2013 年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一篇〈I. 探索幽默的應用在最初的人際互動中產生的人際 關係影響〉,便是探討幽默感與社交情境的關係。 幽默感能促進社交,增加好感,這是當然之理。然而,研究者發現其實幽默感與好感是交互 作用的,除了幽默感能增進好感以外,與有好感之人相處也會讓人更加幽默。 為了研究幽默感與社交的關係,設計了以下實驗:實驗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雙方(不 認識、初次見面的)受試者被要求向對方完成自我揭露的任務,之後為對方評分,而其中包 含幽默度。第二部分是在兩個異性受試者一同參與任務,而任務分為幽默或不幽默的情境作 為對照。 兩個結果均證實,幽默感與人際互動具正相關,因為對方幽默感的表現會使自己得到被喜 愛、肯定的訊號,而享受彼此間的互動,因而有雙方互動上正面的影響。幽默感也會使得原 先不熟識的人之間較容易產生親近感,而這些結果在性別間並無差異,顯示幽默感的這個效 應與異性互相吸引的效應無關。<ref>I. Stanislav1 Treger,Susan Sprecher,Ralph Erber(2013).Laughing and liking: Exploring the 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humor use in initial social interac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Oct2013, Vol. 43 Issue 6, p532-543. 12p. 2 Diagrams, 3 Charts.</ref> === 社會影響 === 社會提供多種環境刺激,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揭露人們如何感知這些社會刺激並做出反應。 根據《英國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於 2016 年 3 月的〈II.壞人更少受社會痛苦所苦:道德狀態影響他人對社會痛苦的判斷〉一文,人們在社會環境中時常會目睹他人遭受社會性或生理性的痛苦,而對此採取行動的第一步便是偵測他人受苦的程度深淺。目前已知觀察者及受苦者的多種特性,諸如種族、性別及政治觀點等,都會影響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而其研究旨在探討被觀察者之道德狀態如何影響人們對其痛苦的判斷,進行了四項實驗,並指出觀察者的若干特點會影響人們對他人痛苦的同理心。有鑒於道德之於社會判斷所扮演的關鍵重要角色,此項研究調查了人們對他人的社會及生理上痛苦感受的判斷,是否如函數般隨著道德狀態而改變。研究一中,實驗控制了未知第三人的道德特質,並發現受試者對於那些被描述為缺乏道德狀態的第三人,較少呈現社會性痛苦。研究二中,增加了一項控制變因,在沒有提供被觀察者道德品質資訊的情況下,結果顯示出道德對判斷社會痛苦的影響,大大的受到被觀察者缺乏道德特質的描述影響。研究三揭露道德的具體角色,當作為另一個評量面向(如能力)的資訊時,其對痛苦的判斷沒有影響。研究四則顯示被感知為缺乏道德品質的社會目標,相較於被感知為高道德者;因為他們被觀察者感知到較少的人性,所以被視為經歷較少社會痛苦。結果顯示,對於(被認為是)道德狀態較低落者,人們對於他們感受到的社會性痛苦,也就 是人們對他們的同理心,是較少的。 II. Paolo Riva, Marco Brambilla,Jeroen Vaes(2016).Bad guys suffer less(social pain): Moral status influences judgements of others' social sufferingBritish.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March 2016, 55(1):88-108 ====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社會規範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影響,指的是社會要求人們在某種特定的場合下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的規則,包含法律、道德、習俗等等,人類通常以學習的方式來了解社會規範,以下舉出實際例子: * 我們不會在教室裡大聲講話,通常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就被老師或是父母告誡不能在教室裡做的事,我們便從父母和師長學習到了教室裡的社會規範 * 當我們搭捷運時,看到了捷運車廂內的宣導影片,知道原來捷運站和車廂內不能飲食或嚼食口香糖,我們就是從影片中學習到了搭捷運的社會規範 我們透過學習來熟悉社會規範可以想像成我們透過各種媒介學習到社會文化對於某件事的價值觀,就如同我們對人事物的信念、價值觀是運用學習的方式獲得一樣,我們也需要藉由他人的教導和自身的觀察來習得社會對於不同情境下對於我們的期待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習得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際規範,另一類為禁令規範。 * 實際規範(descriptive norms)指的是大多數人在某個情況下會做的事。在特定情境做特定行為時,人們往往會形成一個認知基模,當多數人都具有這個認知基模時,不只是這些人會遵循自己的基模而做這些事,其他不服從的人也會因為和大部分人的基模不同而受到負面的影響,而為了避免這些負面的影響,人們只好遵守共同規則,所以就有更多人會在特定的情境下做某種特定的事,進而讓更多人們學習到更深刻的認知基模,而其他人們就更不敢違背這個規則,不斷循環,最終形成社會規範。例如:當大部分的人在同學生日的時候會祝福對方生日快樂時,就會形成一個社會規範,要求人們在同學生日的這個情境下應該要恭喜她,若有一個人不遵守相關的社會規範,就會被其他人認為他是不重視朋友的人,這便是不遵守這個社會規範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 禁令規範(injunctinve norms)則是指有被明確指出來的的社會規範,除了明確的法律以外,會給人帶來明確壓力或制裁的社會規範都會被列在禁令規範的範疇中。例如:當你幾個要好的朋友們都跟你說上課應該要認真,這時候就可能會對你造成一種壓力讓你乖乖學習,若你不遵守朋友可能就會因為你上課睡覺而認為你和他差異太大而不和你做朋友(詳見人際關係段落有關相似性的介紹),因此令人們會遵守這些規則,而我們於實際規範中介紹的原因也是可能的理由之一。 一個明顯的社會規範就是回饋(reciprocity),指當一個人受到他人正面的對待時,往往會正面的回應對方,例如當店員在帳單上附贈一顆糖果,他平均會獲得更多的小費,這個現象在各個文化當中都很常見,或許是因為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下,當受到正面回應時以正面的態度回饋對方都有助於建立起友善的關係,而這有助於社會的穩定,因此社會會認為回饋具有較高的價值,使的回饋便成很重要的社會規範,而人們便透過學習習得了這個基模,另一種解釋可能是當我們對某人比較好時,他的心情便會比較開心,因此對我們的態度就會比較好,於是有較為正面的回應(態度會受到情緒和周遭環境的影響,詳見態度段落)。 不同文化下的往往會具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因為不同的文化會具有不一樣的信念、價值觀和態度,自然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規範,例如華人可能有清明節要掃墓的習慣,但西方國家的人不一定有,而信奉基督教人口較多的國家可能會過聖誕節,但可能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地區就不那麼重視。 因為社會規範經常是人們處裡社會資訊的基模,加上社會規範具有強制力使遵守的人很多,使的這個基模準確率非常高,因為大部分人都會遵循,這使得社會規範具有分析和預測的效果,進而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例如:當走在路上或是在上課時,由於我可以預測在我周遭的人不會傷害我,因此我才能放心的散步和聽講。 當一個人對某個團體的歸屬感十分強烈時,就被稱作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這時這個人會強烈的遵守這個團體自身所訂定的社會規範,例如當一位學生他的好朋友們全部翹課時,他就很可能會一起逃課,因為這位學生比起受到違反一般社會規範(要專心上課)的處罰(可能被老師責罵),更不願意承擔違反自己所在意的朋友圈的社會規範(一起翹課)的後果(被討厭等等),這個例子便顯示了當人們處於去個人化的狀態下,可能會因為受到該團體的社會規範影響而做出違反其他規範的行為,像是當全班都在特別霸凌某位同學時,你可能也會覺得沒差,甚至一起欺負他,而且當一個人越不容易被認出時,這種現象會越明顯,或許和這會使人們更容易規避責任或是更沒有自覺自己的獨立性導致去個人化更加嚴重,例如在匿名的網路世界,言語霸凌可能會更嚴重。 ==== 社會神經科學 ==== 社會心理學關心人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或想像他人所影響,大多數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範疇只有想法、感受和行為。然而,人類是有機生物,社會心力學家逐漸對生物歷程和社會行為的關聯產生興趣,其中包括賀爾蒙與行為、免疫系統、人類腦部之神經歷程的研究。為了探討腦以及它與行為的關聯,心理學使用精緻複雜的技術,包括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將電極貼在頭皮上用以測量腦波的活動;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影(fu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將人們置於掃瞄器內,測量腦部血流變化。社會心理學家要求參與者思考和處理社會訊息,同時進行測量,找出腦部不同種類活動跟社會訊息 r 處理之間的關聯。這類研究開啟了腦與行為的鹹恩探索領域。(Chiao et al.,2010;Harmon-Jones & Winkielman,2007;Lieberman,2007)。 資料來源: 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2015)。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 譯。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 如何減少自我中心主義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5146/ 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指得是人類在嬰幼兒時期,自我觀念尚未成熟,無法分辨「自我」與「外界」的差異。然而在現代社會非常常見,成人仍有自我中心主義的情況,人們常以為自己於他人眼中很特別。自我中心或利己主義亦指一種人格特徵或思考的類型,可能出現於青年時期之後。自我中心者只關心自己的需要與利益,完全忽略別人的這類狀況。其人格特質傾向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人際關係疏淡,易與別人發生衝突,而產生社會適應不良現象。有關 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有許多,例如有關注其原因者,認為其肇因於失敗的定錨(anchoring)與自我調整。儘管深知現實世界跟自己眼中的世界不同,人們仍然失敗於自我調整,以第一人稱視角看世界,因此造就自我中心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中心並不等同於自私,有研究認為自我中心者在判斷事情時,其「認知」是封閉的,他們的「信任情感」發展的不夠完善,無法確定對方的真實想法,只好自行腦補,而過度解釋就擅自行動的結果,便容易給人霸道、冷酷的感覺,同時,唯有用自我中心的觀點看待世界,他們才會有掌握一切的把握。 然而,關於如何減少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並不多。2015 年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一篇〈IV.觀察中的自我:透過專注冥想減緩自我中心主義〉,指出透過以第三人稱視角來看自己,能夠減緩自我中心主義,而專注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又譯正念冥想或內觀冥想,然而原文用心感知、專注於某件事物,故翻專注冥想)能幫助人轉換視角(vantage-point shift),以第三人稱視角看自己,故為有效方法。實驗比較三組人冥想、專注冥想(告訴他要專注於呼吸,盡量不要有別的念頭)、不冥想後,看見特定衣服所見的想像(有些人看見鏡中穿該衣服的自己、有些人以自己眼睛視角故其實看不到穿該衣服的自己、有些人看見他人穿著該衣服),來觀察受試者視角的變化。結 果顯示,經過專注冥想的人確實比較能夠以第三人稱視角看自己,對減緩自我中心主義有幫助。除了減少自我中心主義以外,專注冥想還有其他好處。有研究指出專注冥想能幫助認知與行 為表現,而且能減緩如憂鬱、焦慮等等問題。所以靜下心來專注冥想是有益身心的活動。 或者也可以重新思考自己是如何接納和解釋對方的訊息,試著向對方多探詢一些他們的想法,別急著過度解釋;此外,也可以回顧過去對「信任」的經驗,試著辨明當時的情緒和想法。 資料出處: Marius Golubickis,Lucy B.G. Tan,Johanna K. Falben, C. Neil macrae(2015). '''IV. The observing self: Diminishing egocentrism through 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ne 2016, Vol. 46 Issue 4, p521, 7 p. === 暴露在性別歧視下可以降低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 === 「性別」,是現今鬧得沸沸揚揚的議題,而「性別刻板印象」,在當今仍舊影響著社會。根據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於 2015 年 9 月的一篇〈VI. 暴露在性別歧視下可以降低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中揭示:個人對性別角色的看法,不只受到生長環境的左右,更與生理性別相關。 論文中進行兩個實驗以驗證作者的猜想: * 實驗一表示,無論是暴露在親善型或敵意型性別歧視下,女性都會表現出較弱的性別刻板印象(相對於暴露在無性別歧視環境者)。但對男性則無影響。 * 實驗二的設計概念為:性別歧視環境如何減少女性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透過強化女性和能力的關係,或弱化女性與溫暖事物的連結(如:玩偶),抑或兩者皆是。結果指出: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的女性對女性化的名字、能力反應較快;反之,沒有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的女性則對男性化的名字、能力反應較快,但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的女性對於同時含女性化、男性化的名詞反應一樣快。因此,結論為兩者皆是。 整個研究的結論如下: * 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並不會增加對刻板印象的聯想,反而會增加 3 準確性定向控制過程(accuracy-oriented control process),並改變女性反應的傾向 * 若最近無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女性較不會對抗性別刻板印象;若長期遭受性別歧視,女性則會更有動力的駁斥性別刻板印象 * 女性利用改變當其被視為次等(能力差)而不是優勢(溫柔、溫暖)的反應,來減少固有刻板印象,這也會影響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將女性放在好的位置來反對性別刻板印象) * 男性對性別歧視反應不明顯的原因:通常為優勢族群的他們,常常被視為是有偏見的,因此他們逐漸學會控制在各種情境下對偏見的反應 * 人們很難反抗親善型性別歧視(相對於敵意型性別歧視) * 暴露在親善型性別歧視下仍然會減少女性的自信心,也可能損害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因此女性也可能會積極地爭論善意的性別歧視。 資料來源: Miguel R.Ramos,Manuela Barreto,Naomi Ellemers,Miguel Moya,Lúcia Ferreira,Jimmy Calanchini(2016). '''VI. Exposure to sexism can decrease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e bia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ne 2016, Vol. 46 Issue 4, p455, 12 p. 補充: * 親善型性別歧視則傾向於幫助女性,在主觀上對女性抱持正面情感,但仍是以性別刻板印象及固定角色來看待女性,表面上看起來是愛護女性,但其根源卻是男性主導的傳統信念,其結果對女性也會構成傷害。 * 敵意型性別歧視與偏見之概念雷同,它是一組貶抑女性的信念、態度或刻板印象,同時伴隨敵意的情緒,即女性若違反傳統性別角色,則抨擊且懲罰之。 * 即面對負面事物時有正向的思考,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 === 社會認同促進生活福利因為他們滿足全面性心理的需求 === 出自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於 2016 年 4 月的<VII. 社會認同促進生活福利因為他們滿足全面性心理的需求>VII. Katharine H. Greenaway,Tegan Cruwys,S. Alexander Haslam,Jolanda Jetten(2016).Social identities promote well-being because they satisfy global psychological need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Apr2016, Vol. 46 Issue 3, p294-307. 14p. '''實驗一''' *過程 ::測試我們對就讀心理系最後一年且正在寫畢業論文學生的 4 縱向比較假設,當他們正在壓力最大的一年,也正是學生最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的時期。我們調查了在學期初的學生和寫了七個月的畢業論文的學生,若社會認同作為給予滿足需求的來源,那麼獲得這種資源的人某種程度上應該會有正向的幸福結果出現。 *結果 ::實驗結果支持我們對社會認同的獲得滿足全面性心理需求的假設,並且這個過程與降低沮喪感相關,這些影響不僅僅侷限在一個特定的需求。更特別的是,我們發現隨著人們獲得一個重要的社會認同,全面性心理需求的滿足也跟著增加,並且這樣的需要滿足更調解了獲得認同在減低沮喪感的影響。 '''實驗二''' *過程 ::用兩種方式評估認同的獲得和失去,第一個是藉由引進框架操作讓參與者思考關於認同感移轉的觀念,從獲得一個新認同或失去一個舊有認同的概念來轉移;第二個則是使用一些比較分離性的方法去評估獲得認同與失去認同。這些方法讓我們可以評估這些需求滿足與生活福利在架構上獨立的影響。 *結果 ::實驗結果提供了一些證據支持認同感的獲得與失去對全面性心理需求有著相反影響的假設,並且也影響著沮喪感。 '''結論''' 社會認同會促進生活福利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在歸屬感、自尊心、控制欲、有意義的存在上。一個 5 縱貫性研究顯示,認同感強度的獲得與需求滿足的增加相關;另一個 6 橫斷面研究顯示,社會認同的獲得與失去預測了個別對需求滿足的增加與減 少;最後,一個實驗表示,與控制因素相對,社會認同的獲得增加了需求滿足,而社會認同感的失去則減少它。 ---- 註 4: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型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 註 5:縱貫性研究是指對一群研究對象進行長時間觀察或蒐集資料的研究方式,主要為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目前已越來越普遍用於測量變化及解釋因果等研究。可以觀察事件發生時間的順序,探討隨時間變化的變項,有助於掌握社會變化。 註 6:橫斷面研究指在同一段時間內,觀察或實驗比較同一個年齡層或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之心理或生理發展狀況,能夠較快速且全面地瞭解特定事件或群體的特徵、現象與各層面的狀況,亦能進行比較。 === 越好的家庭認同---非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結---成就越好的健康 === 有非常多來自各學門的研究證明,參加並參與社群團體(如家庭、部落、運動團體)對於人類的經驗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社群團體在近乎所有人的生活中佔了中心的角色,隨著多數研究員著重於社會取向的存在所提供的關鍵性演化效益,這樣社交上的獲益開始在每天生活中被看見。許多與心理學、精神病學、藥學上的研究現在提出,有統整的社會性生活提供無數與健康相關的好處,比如更能抵抗病毒或是不容易憂鬱。 '''實驗''' *過程 ::在 the University of Valencia 尋找了 200 個大一的學生和 6 個大三的學生(Mage = 21.02 years,SD =2.09, range = 18–25),完成調查問卷兩次,分別是九月中(T1)和隔年的五月中(T2),中間間隔八個月。家庭認同是使用 four-item Group Identification Scale 來評估(比如:我感受到家庭的羈絆,1=我完全不認同,7=我完全認同)。家庭聯繫則是由三個問題來評估: ::(1)家庭成員中平均有幾個人是每天都會面對面談話 ::(2)家庭成員中平均有幾個人是每天都會電話談話 ::(3)平均一個月與家庭相關活動(如晚餐、旅遊)的數量。 *結論 ::團體是人生存在的中心,人們一出生就是特定團體的成員,並且在一生中持續屬於這些團體。研究顯示主觀的團體認同是此團體相互吸引和相互支持的前提。除此之外,家庭認同在健康上有正向的影響,並且這樣的影響並不會因為與其他家庭成員人際關係的交流而減少。 === 團體成員間最恰當的溝通頻率 === 團體(group)v.s.團隊(team) 團體與團隊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存在綜效(positive synergy),意即一群人聚在一起,是否有發揮 1+1 大於 2 的效果。一群聚在一起無所事事的人只能被稱為團體而不能被稱為團隊。如何才能使團體發揮綜效,成為一個團隊? * 訊息交換的頻率要適當 Ethan Bernstein, Jesse Shore and David Lazer 在 2018 年發布了一個實驗研究的結果。他們使用旅行推銷員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TSP)作為團體要出的任務,這種問題是要找到推銷員在各個城市之間推銷所要走的最短、最佳路徑。他們將參與實驗者分成三種型態進行這樣的任務,並進行 17 個解題回合。(1)一個團體(三個人組成)中的個人獨立工作,團體成員間無任何訊息交流,彼此間沒有鏈結(No ties,NT 組);(2)團體中的成員(三個人組成)在每個解任務的階段就提出自己的進展,讓其他人參考,團體成員間頻繁溝通,鏈結緊密(Constant ties,CT 組);(3)團體成員(三個人組成)只是間歇性(Intermittent ties,IT 組)的(在第 4、7、10、13、16 回合)取得其他團體成員有關這個任務的想法和成果。研究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單獨工作(NT)相較於密切合作(CT)的方式(2 的方式)比較常找到最佳路線安排的解方(100 個出任務的團體中 44.1% vs 33.3%),但是平均的表現是比較差的。第三種團體合作方式,也就是間歇性的溝通(IT)是表現最好的,他們找到最佳解的次數和單獨作業的方式一樣(48.3%),但是平均表現最佳。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團體成員有機會聽到不同的意見、不同的做法,促使他們可以思考改善他們自己方案的方向,看見自己的限制,即便其他成員提出的建議是不好的或不成熟的意見都是有幫助的。作者認為在團體合作時,積極密切互動、公開透過所有資訊並不是最好的。應該先讓每個人個別發揮自己的才華,有時間自己想清楚問題,然後有一些機會間歇性討論,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限制,才能夠產生集體最大智慧。實驗連結:http://www.pnas.org/content/115/35/8734 === 情緒商數對工作績效的影響 === 一份研究發現策略與決策管理任務中表現最好的學生更可能會在過程中透過管理自己的情緒。<ref>R. Gilkey, R. Caceda, and C. Kilts, "When Emotional Reasoning Trumps IQ,"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2010, 27.</ref>另一份相似的研究發現越能夠分辨、理解他人的情緒者,越能夠做出有效益的投資。<ref>M.Seo and L. F. Barrett, "Being Emational During Decision Making--Good ar Ba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 no. 4(2007):923--40. </ref>還有一份有趣的研究,分析了 11 位美國總統,發現情緒商數相關的能力是使他們表現得較成功或較失敗的關鍵。<ref>F.I.Greenstein, 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Leadership Style from FDR to Clinton(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ref> 然而,在我們知道情緒商數和工作績效之間的關聯之後,想必很多人會產生疑問:那就是我們究竟該如何提升我們的情緒商數呢?而 Daniel.Goleman 先生(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將情緒智力分為五個層面,而五個層面分別為「自我察覺」、「自我規範」、「動機」、「社交技巧」和「同理心」。由於這五個層面在職場上分別有著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所以領導發展公司的創辦人—Marcel.Schwantes 先生,針對其中四個層面(除了動機以外的四個),提出它們之所以值得學習和精進的原因,以協助人們在職場上的發展和進步。 1.自我察覺: 換句話說就是了解自我的情緒狀態。根據 Daniel.Goleman 在《EQ》一書裡面提出的看法和他的理論,自我察覺是一個人建構自身情緒智力金字塔的第一項條件,我們應該要了解自身情緒之所以生成的原因,知道自己所能夠承受的極限、能夠意識到自我的需求,這兩項都是在職場上很重要的事項。 許多人在職場上常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盡量避免表達自身真實的負面想法,然而,過度的壓抑負面情緒可能會產生無法預期的負面結果,因此在遇到無法負荷或超出自身極限的不合理命令時,懂得如何適時且理性的捍衛自己的權利,是每個人在職場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2.自我規範: 換句話說就是保持自我的理性,不被負面情緒所控制。Marcel.Schwantes 先生認為:正常情況下,情緒管理以及自我規範可以減少同伴、合作者之間多餘的紛爭,讓團隊維持正常的運作並繼續理性的溝通、合作。然而,有的人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其影響只局限於讓會議或是工作維持持續的運作,並保持團隊中溝通的流暢性,並不表示團隊中的成員或整個團隊能夠藉由此方式來獲得更好的主意或想法。 然而,根據情緒智力金字塔的顯示,具有高度情緒管理和自我規範能力者,較容易創造並維持友善且公平的工作環境,而且能夠降低發生無法預期的變化之可能性,使得不論整個團隊或個人的生產力皆於無形之中提升,間接地影響其他工作夥伴,甚至擴及整個工作團隊,因此有助整體發展,並確實可以為團隊帶來正面的效果。 3.社會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在遇到無法預期的變化時,如何處變不驚,並讓情緒保持彈性。理所當然的,在職場上總是充滿許多未知且無法預期的變化,而為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我們必須要具備能迅速地調整狀態和情緒的能力,讓自己能夠適應職場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以及不可預測性,而這種能力正是情緒智力金字塔中關於社會技巧的展現。 具備高度社會技巧者,他們不但懂得如何改變自身的外在行為,使自己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轉變,更可以適當的調適自己的心境、情緒,具有面對變化的高強度彈性與適應力。 而在調適心境方面,具備高度社會技巧者更可以著眼於當下,能夠盡己所能、決定好優先順序、處理此時此刻發生的變化,而且較不容易被過去曾經發生的失敗所束縛,反而能夠以此經驗作為借鑒,學習並警惕,避免自己重蹈覆轍,較有能力消除妨礙自己前進的問題、阻礙。 4.同理心 換句話說就是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能力。由於同理心可增加團隊中人與人情感的連結和交流,進而使團隊合作更加緊密且穩定,因此具有同理心的人,較具有維持良好工作關係的能力,由此進而較能維持團隊穩定的運作,而根據研究顯示,同理心正是讓組織表現能力提高的最重要因素。 富有同理心之人也更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理解對方所遭遇到的情況或挑戰。如此一來,當對方受到挫折時,富有同理心之人較能夠理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擁有的情緒,而這些能力讓富有同理心之人比較有機會協助遭遇困難之人提出更精闢到位的見解或想法,不但可以藉由此行為來提升個人間和團隊整體的氛圍及默契,除此之外,也能夠間接地促使工作團隊更有效率地朝目標前進。 === 復仇行為 === 人類有一種適應性問題(adaptive problem),會傾向減低自己對別人作出的犧牲。為了面對這種問題,人們會對挑釁者(aggressor)施加報復性的舉動,令該挑釁者降低對傷害自己的期望。這種報仇系統,主要用來避免受到更多的挑釁。關於復仇行為的解釋與理論分為兩個假說,分別是相對痛苦假設(comparative suffering hypothesis)和理解假設(understanding hypothesis)。前者認為,只要加害者有受到懲罰,不論那樣的懲罰是否真的是復仇,即便是命運天意(fate)只要加害者有痛苦到就能滿足受害者的復仇心。後者認為,受害者需要讓加害者知道這樣的痛苦是肇因於之前他對受害者的不好而導致,這樣受害者才能有復仇的感覺。本篇論文就在研究哪個理論是正確的。 實驗設計如下:受試者會和一名電腦上的實驗同謀一起進行遊戲,最終他們都會拿到 10 歐元的獎勵。接著他們會各自說明自己想要分配獎金的方法,研究者會留下願意 5/5 分帳的受試者,但實驗同謀會選擇 9/1 分帳,因此最終受試者大致就只能拿到 2.5 歐元(1/4 的總額)。接著實驗者會詢問受試者要不要進行復仇,並依此分為 non-revenge 組和 revenge 組。同時,要求受試者填寫一份 LDT 測驗,其中分為三項文字:aggression-related words / nonaggression-related words / not a word,測試受試者的三個分項反應時間。而後,開放原本無法溝通的受試者與實驗同謀進行雲端電腦連繫,此時會隨機分派出兩組,一組為 non-understanding 組,一組為 understanding 組。到目前就有 12 組不同的組別。non-understanding 組會收到實驗同謀的訊息說明「他們還要額外無償的進行 30 分鐘的噁心實驗,天知道為什麼他們這麼可悲要做這種奇怪的實驗」;understanding 組會收到實驗同謀的訊息說明「他們還要額外無償的進行 30 分鐘的噁心實驗,一定是我剛剛對你太差了,這是一種現世報」。也就是說,understanding 組會知道加害者(實驗同謀)有知道這樣的悲劇事件產生是因為之前做錯事。之後再次進行一次 LDT 測驗。 研究發現:整個研究只有在第二次 LDT 測驗, understanding 的情況下 revenge 組跟 fate 組的 interaction 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組別。其他的 interaction 或 main effect 在統計上都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了:代表相對 fate 時有 revenge 而且對方 understand 的時候會有效果,而這也就支持 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資料出處: Mario Gollwitzer, Markus Denzler(2008). '''What makes revenge sweet: Seeing the offender suffer or delivering a mess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社交孤立與健康的關係 === 社會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缺乏積極的社會關係是廣泛發病和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與工業化國家的慢性病相關的醫療保健成本的增加,這些社會關係的性質以及這種關聯背後的機制越來越受到關注。個體在社交世界中感到孤立的程度若增加,會增強對社會威脅的敏感性,並促進了社會關係的更新,但也可能對睡眠、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甚至改變其遺傳(表關遺傳)。 美國研究中,調查了大於 50 歲的成年人的樣本,同時透過許多數據分析的方式過濾其他因子的影響,發現孤獨感與 6 年內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且這種關聯不能由客觀社會關係特徵(如婚姻狀況)或健康行為所解釋的。另外孤獨感也和抑鬱症狀、自評健康及身體功能限制有關。孤獨感也被發現是許多生理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血管阻力和血壓升高、代謝綜合症、片段化睡眠、腎上腺皮質活動增加、改變基因表達、發炎控制的降低和糖皮質激素不敏感性增加、免疫力下降、對衝動的控制減少。 演化相關的研究認為對於孤獨的厭惡感和生理不適有其演化背景。身為一個社群物種,在演化早期(甚至一直到現在都是)我們需要和其他個體建立社會互動關係,彼此合作。因此處在社會邊緣是危險的,因此大腦需要判斷並對這種危險信息做出反應的機制。這種危險信息會帶給我們厭惡感,就像身體疼痛作為吸引注意力和對身體的威脅或損害做出反應的信號一樣。孤獨感可以作為一種形象信號來吸引住意力並激發對一個人社會身體的威脅或損害的反應。厭惡的孤獨感促使我們重新建立起所需的關係,以確保生存,促進社會信任,凝聚力和集體行動。演化的看法可以解釋部分孤獨造成的生理問題。例如孤獨代表夜晚缺乏人群保護,因此保持大腦警醒以防備野獸入侵,然而這樣無意識的機制會導致個體淺眠、易醒、睡眠破碎與睡眠障礙。許多症狀也是身體處在壓力之下會有的反應,顯示孤獨與生存壓力是緊密相連的。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不僅在人類身上可以看得到,許多動物,特別是社群性動物,遭受孤立時也表現出較差的生理狀態、對疾病較差的抵抗力和復原率。社會隔離已被證明可以減少果蠅的壽命、促進老鼠肥胖和第 2 型糖尿病的發展、降低老鼠對誘發之心肌梗塞或水腫的修復率和存活率、降低跑步對大鼠成年神經發生的積極影響、增加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對大鼠急性應激反應的激活、降低豬的減少野外活動,增加基礎皮質醇濃度,並減少豬的淋巴細胞增殖等等。 研究結論:社交孤立的感覺活化神經生物機制,引發人體壓力反應,長期壓力導致血管阻力增加、壓力激素濃度上升、睡眠不穩定等等,這是大腦對社會威脅的過度警覺的後果。其可能在短期內促進自我保護,但長期對健康和福祉造成損害。 資料出處: John T. Cacioppo and Stephanie Cacioppo (201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The Toxic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Soc Personal Psychol Compass. 2014 Feb 1; 8(2): 58–72. Published online 2014 Feb 4. doi: 10.1111/spc3.12087 === 中/西「信任」差異 === 在最新一期的《本土心理學研究》中,南京大學陳雲龍教授拋出了「關係信任」的概念,來試圖釐清傳統中/西不同的人際信任實踐邏輯;首先,他採用翟學偉的關係分類框架,這樣的框架以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將社會關係去文化化,進而發展出四向度的關係面貌:約定關係、固定關係、鬆散關係與友愛關係,由此出發,陳雲龍將關係套換成信任,使用兩個軸線(時間/選擇)形成:保證信任、放心信任、高險信任與可靠信任四類。首先,以放心信任為依歸的社會會造成『很多涉及個人誠信(比如偷盜)和法律原則的嚴重問題,就會被存在於固定關係中的「情—面—權」機制不斷模糊化、柔軟化,因而很快會(至少在表面上)被替換、原諒和化解』(p.186);可靠信任則是一可寬可窄的信任地帶,蘊含著一種「關係或關聯化」的思維,在這樣的信任之下,可靠信任係一種「介乎前反思和反思之間的信任狀態。它需要個人不時根據已有的信息和經驗加以理性判斷,並做出下一步的信任決策。」(p.190);保證信任則是短期、低選擇性的信任關係,陳雲龍指出,保證信任與「中國人的職業開展、公共生活以及各類抽象主體(群體、組織、制度、民族、國家、文化等)的常規運行愈來愈全面地相關聯」(p.193);最後,在高險信任中,關係是複雜化的,首先關係的邊界與對陌生人的警戒存在於心中,但關係邊界的伸縮卻也使得普遍信任成為可能,但是這樣建立的信任卻是高險的,極易再次潰散。總的來說,陳雲龍認為「關係信任」建築了中國人的行為心理與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一套內嵌的共同文化心理。 ===== 互助的道德關發展歷程===== 一群瑞士的社會科學家<ref>Fehr, Ernst et al., 2008. (Aug.).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 Nature 454:1079-1083.</ref>設計了關於分糖果的實驗,用於探討三歲至八歲的小朋友對於互惠觀的認知與發展。 在這個實驗中分成三個階段: '''順從社會規範''' 在這個遊戲中,小朋友可以決定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與他人都可以個拿到一個糖果﹝1,1﹞,還是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可以拿到一個糖果,而另一個人沒有﹝1,0﹞。 在這個遊戲中,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獲得一顆糖果,所以是要檢驗小朋友願不願意考慮他人的福祉,實驗者假定選擇﹝1,1﹞的小朋友比較順從社會規範,會考慮到他人的利益,正是一種強互惠的展現。 '''忌妒遊戲''' 這個遊戲之中,小朋友可以決定 # <span class="s1"></span> 要讓自己與他人都各有一顆糖果﹝1,2﹞,還是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有一顆糖果但是另一個人有兩顆糖﹝1,2﹞。 在這個情境中,小朋友一樣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獲得一顆糖,但是選擇﹝1,1﹞的人雖然平等,卻不希望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更好;至於選擇﹝1,2﹞的小朋友對於替別人追求福祉有更積極的態度,展現更強的強互惠。 '''分享遊戲''' 最後一個階段裡,小朋友可以決定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跟他人各得一顆糖果﹝1,1﹞,還是 # <span class="s1"></span>自己可以獨享兩顆而另一個人無法得到糖果﹝2,0﹞。 在這個階段中,可以看出選擇﹝1,1﹞的小朋友即使犧牲自己的權益﹝兩顆糖果﹞也願意去保障他人的利益,在明白維護他人權益自己有可能付出一定代價的前提下還願意去保障他人,這裡展現了最強的強互惠。 根據研究顯示,三到四歲的小朋友最為自私,顯現出利己傾向;而七至八歲兒童則有完全不同的表現,七八歲兒童選擇平等或是利他分配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其原因可以推究為社會文化影響下的結果,透過社會塑造一個自私與慷慨的差別是有可能的,而非完全是依據先天的遺傳。 == 跨文化研究 == 此部分資料來源為大學學報或期刊,提供了我們從自身社群出發、有別於西方研究的主題和觀點。研究有三,首先是臺灣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探討,主要分析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的變遷,再進一步檢視親子關係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實驗結果也回應了臺灣社會長期的迷思。第二個研究是關於臺灣的性別議題,探討了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專業選擇的關係與影響性別角色之發展因素。最後,我們亦引用了香港的研究,從更大的範圍來檢視,主題是華人社會的人際關係認知。 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亦指出,在不同文化社群中的人們,會有不同的文化基膜,因為不同社群文化中所共享或認同的邊界(boundary)、範疇不同。此外,各文化社群乘載的歷史記憶、族群認同和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因此會形不同的文化基膜。舉例來說,人類學家愛德華・哈爾(Edward T . Hall)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提出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的概念,在高情境文化中,人際關係是重要的,很多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資訊留待互動情境脈絡做解釋;反之,在低情境文化中,是較為個人主義的,人與人在交流表達上會比較直接。一般認為屬於高情境文化的國家有美國、歐洲或澳洲等西方國家,而大多數亞洲國家多半為低情境文化國家,也呼應了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東亞的「差序格局」人際關係導向。除此之外,在其他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是重要的研究典範和傳統,例如「罪惡感(guilt)/羞恥感(shame)」、「普遍規則/特殊規範」等因為不同社群文化所衍生出的差異。 然而,對於文化心理學的一種批評是「WEIRD」產物,即西方的(western)、受過教育的(educated)、工業化的(industrialized)、富有的(rich)、民主的(Democratic)。 === 青少年親子關係 === 從出生開始,我們經歷學習模仿,接著進入社會化的過程。青少年時期,我們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特質,體驗人生經歷。而成年後的個性通常是青少年的延續,並不會有過多的改變。所以我們由青少年時期與親子關係的融洽程度,推測出對於成年之後的影響。研究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及其影響。研究目的根據以下理論 #家庭生命階段發展論(Bengtson & Allen, 1993; Elder, 1984): 家庭成員間存在相互依賴性,且家人互動形式會隨著生命階段而呈現連續性與變化性。 #家庭發展雙動態模型(dual dynamic of family development, Elder 1984): 家人關係會因應家庭成員個人發展狀態而改變,同時,變動的家人互動形式也會型塑個人的生命經驗。 隨著個人成長,親子關係可能出現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社會化理論: 強調先前經驗的延續性,故著重親子關係的連續性 #父母期望論(Parental expectancies theory, Collins & Russell, 1991; Collins, 1992)與青少年個體化理論(adolescent individuation theory, Grotevant & Cooper, 1986): 解釋親子關係的不連續性。探討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親子關係特色,分辨階段親子關係的變遷類型以及影響變遷的原因,再進一步檢測親子關係類型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 研究方法 樣本為台灣青少年,計畫始於 2000 年(青少年此時是國三),第一階段到 2009,共蒐集九波資 料,2011 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成年時期的後續資料。主要變項之測量有:親子關係、心理健 康、個人與家庭因素、成長生命經驗。 研究結果 親子關係及心理健康之變化趨勢 1.支持隨著成長時期增加,衝突則是呈現波動,高中>國中、大學>成年初期。 2.國中、大學時期憂鬱程度高於高中,成年初期的憂鬱程度最低。 ====親子關係之類型與變遷類型==== ===== 原先類型 =====     a. 矛盾型:支持與衝突皆高<br>     b. 支持型:支持高,低衝突<br>     c. 衝突型:低支持,衝突高<br>     d. 疏遠型:低支持,低衝突 ===== 變遷類型 =====     a. 長期矛盾型:穩定地支持和衝突皆高<br>     b. 穩定支持型:穩定地支持高,低衝突<br>     c. 持續衝突型:穩定地低支持,衝突高<br>     d. 疏遠轉衝突型:低支持與低衝突轉往低支持,衝突高 ====親子關係變遷類型與影響因素==== {| class="wikitable" |- | || 持續衝突型 || 長期矛盾型|| 穩定支持型 |- | 持續衝突型 || || 遭遇到較多的生活事件 || 遭遇到較多的生活事件 |- | 長期矛盾型 || 擁有較高的家庭凝聚,受訪者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明顯較高 || || |- | 穩定支持型 || 擁有較高的家庭凝聚,受訪者的父母有偶者明顯較多 || || |} 性別、父母年齡、家庭收入、手足數等變項,影響並不顯著。 ====研究結論==== ;*長期矛盾型:長期親子關係相當一致具連續性,親子關係持續不佳。 ;*穩定支持型:長期親子關係相當一致具連續性,親子關係保持穩定良好。 ;*持續衝突型:原本或矛盾或疏遠的親子關係,進入成年後大部份轉為衝突, 意味青少年期間若無法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進入成年初期就可能每下愈況,難以期待 親子關係轉佳。 ;*疏遠轉衝突型:原本或矛盾或疏遠的親子關係,進入成年後大部份轉為衝突,意味青少年期間若無法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進入成年初期就可能每下愈況,難以期待親子關係轉佳。 憂鬱隨時期呈線性下降,自尊隨時期既呈線性上升亦呈倒 U 形曲線變化。<br> 以上結果證實,親子間互動關係的長期變遷類型會影響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長期心理健 康。 周玉慧(2015)進一步 探究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發現各時期親子關係均可分為「矛盾型」、「支持型」、 「衝突型」及「疏遠型」,且在不同時期的類型比例會產生變動。 所以當下次別人再說「那些人長大後變這樣,就是因為小時候,家裡大人沒有教!」的時 候,你會用這份研究怎麼跟對方解釋呢? 另外,關於羞恥感與罪惡感教化的分別無疑是青少年與家庭之間廣為討論的一重要課題。羞恥感教化一直是東方社會慣用的一種手法。本研究透過實地的觀察與探訪將羞恥事件的輪廓描繪得更加細緻,讓東方家庭教育的模式有更清晰地呈現。研究表示,家長們以多元化的口語及非口語之溝通管道,企圖讓幼兒對自己的行為覺得羞愧、不好意思。同時研究者觀察到這些羞恥事件絕大多數是因為幼兒現場犯錯而引起的(原型),而也不乏家長透過在外人面前覆述孩子過去的犯錯行為而產生的複型羞恥事件。 對於兒童的成長而言,任何一種管教方式實難有可證偽的效果,即使是同樣的教化方式與生長環境也能有個性截然不同的養成。然而羞恥事件無疑在東方世界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透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與「知恥近乎勇」的想法交織,羞恥事件更像是從「不知羞恥」到「明白事理」的管教過程。 作者在結尾處為這樣的教養方式下了註解,他認為家長的策略是以羞(disgrace-shame)教恥(discretion-shame),透過這樣的模式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省能力,因此穩固了知恥—自省—改過的文化意涵。而無論這樣的管教方式是否妥當,仍然在華人世界廣為應用。 馮涵棣、陳倩慧(2002)。《情緒、文化與道德社教化:以羞恥感為例的探討》。 === 青少年與師長間的關係 === 此乃透過教師的指導態度與行為特質劃分為6種: #'''民主型''':師生間以平等開放的態度互享理解與交流。在這種關係中教師打破傳統師生間的權力結構,視自己為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透過與學生共同討論來提供自己的意見,並使學生勇於表達自我。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參與地相當活躍,並附有自信與創造力。 #'''慈愛型''':師生關係以真摯和親密為主。在此種關係中,教師具有極高的責任心並對學生表達出大量的體諒與包容,這使得學生更易親近老師並投入自己的情感,經常向老師吐露心聲與煩惱。 #'''管理型''':管理型的師生關係即是以紀律和規範做為鋼要。在此種關係中,教師自我表現出認真負責的態度,並嚴格要求學生的外在表現須要服從規範,這樣的管理手段較為簡單明確,教師也透過協議的方式,來使雙方有妥協的餘地。 #'''專制型''':在這裡教師如同管理型般的重視紀律和服從,但教師本人將自己視為學生的領導者,因此通常行事上較為專斷,同時也不易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和指教,雖然教師本人具有極高的責任心,但常因此對學生個體的真實情況不甚了解。 #'''放任型''':在這類型的師生關係中,教師並不具有太大的責任感,也不會參與學生的各項集體活動,面對學生的需求與問題時,有時會充耳不聞,但其對學生本身也無要求,一切順其自然。 #'''冷漠型''':冷漠型的教師不同於放任型,他通常是嚴肅起說教的,在這種關係中,教師極度重視尊師重道,在講堂上單方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下課後便認為工作完成,並且迅速離去。 高明書(1999):教師心理學。第 151-153 頁 周國韜(1998):教師心理學。第 45-49 頁 ===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 ==== Sex&Gender 的差異 ==== ===== Sex ===== 即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生物性狀態,指生理上的性別特徵,受染色體、基因型態與表現、性激素、環境荷爾蒙等等因素的影響,可分為女性、男性、雙性人等。 ===== Gender ===== 社會運用某些非生物性特徵,譬如:穿著、儀態、言行、興趣、嗜好、工作、人格特質、在家庭中的角色等等,將人們清楚明確地劃分成男性、女性等,並且規範了這各種性別應有的模樣。 根據 Webster 字典的定義,gender: the behavioral, cultural, or psychological trait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one sex,亦說明 gender 是心理上或社會上的區別。 ====== Gender Identity ====== 性別認同,又稱心理性別,指在心理上如何認定、察覺自己的性別並表現出符合自己性的動機、價值和行為的一致性之發展歷程,及性別形成的歷程。也就是說個體心理上覺得自己是男或是女,認定自己是屬於那種性別,而展現出該有的舉止及態度。性別認同可能與生理性別相同、也可能不同,其形成同時受到生物性與社會性因素的影響。綜合過去心理學者的研究,性別認同的發展可粗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性別認同期(basic gender identity): Thompson 的研究發現,二歲左右的孩子,可根據髮型、衣服來判定圖片人物的性別,也對自己的性別還不太確定。要等到二歲半、三歲時,才能正確地說出自己的生理性別,不過仍不清楚生理性別固定而不能改變。 * 第二性別穩定期(gender stability):四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就具備有性別穩定的理解,知道小男孩以後會變成男人、小女孩變女人。但此時通常還是認為可經由改變外在來改變性別。 * 第三性別恆定期(gender constancy):六、七歲左右,孩子的性別認同才算完全。他們知道生理性別不會因外型或穿著或活動,而變成另一個性別。 * 第四性別有生殖器基礎: 七歲以後的幼兒會因為生理結構之差異認知道和異性在性別上有所差別,同時對生殖器相同的同性產生性別認同,並影響與性別有關的行為。 ====== 性別角色(Gender Role) ====== 性別角色,又稱社會性別。指社會對於不同特定性別所賦予的社會角色與行為準則,規範何謂可接受的、合適的及被期望的行徑與形象。性別角色的存在可能出於部分先天性的生理差異,再透過社會文化的構築而強化與定型,也因此在不同文化當中,不同性別所被賦予的意涵與責任也不盡相同。現今人類社會多數的主流文化將性別角色區分為「男性」和「女性」,但部分少數族群的社會中具備三種甚至以上不同的性別角色。 在行為科學領域中,有三種以社會化觀點為基礎所衍生的理論: * [[w: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孩子認同(identify)同性父母而形成的。 佛洛依德(Freud)認為,小男孩有所謂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因為愛戀自己的母親而擔心父親懲罰他、有被閹割的恐懼,所以必須藉由認同父親來解決問題;而小女孩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認為母親和自己競爭父親的愛,因此同樣需要經由認同母親來解決。與小男孩不同的是,小女孩因為沒有被閹割的恐懼,所以性別認同的壓力較小、性別分化情形較晚才完成。Freud 以性慾作為驅力的基礎,將同性的父親或母親之一方面的人格特徵(包括性別角色的認知過程)融合進他的理論中。 * [[w:亞伯特·班度拉|班都拉(Albert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此派學者認為孩子的性別角色是經由直接獎賞和懲罰,以及觀察和模仿等二個過程,而學習到的。 *# 直接獎賞、懲罰:Fagot 觀察 24 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互動,發現父母會讚賞子女玩適性的活動,例如:女兒玩娃娃、兒子玩卡車,玩不適性的活動也會懲罰。父母甚至也會提供孩子符合其性別社會期待的玩具和訓練,例如:買刀、槍給男孩,買娃娃給女孩、要求女兒幫母親料理家內事務。在學校裡,老師也鼓勵男孩子從事運動、數學、科學等方面的活動、鼓勵女孩子發展語文或體操方面的能力。 *# 觀察、模仿:Bandura 認為孩子會經由觀察和模仿同樣性別的人,來學到很多性別特性。在家裡,女孩模仿母親,男孩模仿父親;在學校,女孩模仿家事老師,男孩模仿體育老師,而同學們也互相模仿應該玩甚麼遊戲、買甚麼玩具、穿甚麼衣服。大眾媒體同時間也提供許多的楷模讓孩子模仿。孩子會模仿同性他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被鼓勵、獎賞去模仿。因此社會學習論者,認為孩子們經由模仿與獎懲二個過程的交互作用而學到性別角色。 * [[w:勞倫斯·柯爾伯格|高爾伯(Lawrence Kohlberg)]] 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Kohlberg 認為孩子的性別認同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判斷,因此性別概念的形成受到認知發展程度的影響。 二歲的孩子利用外表來對人做粗略分類,因此如果一個女生穿長褲、留短髮,孩子就會認為他已經變成男生了,即使利用獎賞也很難改變他們的信念。而當小孩六、七歲時,就會知道(生理)性別是不變的,穿長褲留短髮的女人,她仍然是女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當小孩發展到性別恆定階段,即小孩知道自己永遠是男生或女生後,就會主動地表現出符合性別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獎賞!當然,他們也會尋找同性楷模來模仿他們的舉止,以學到適性的行為模式。所以,小孩是先有性別認同,而後自然獲得性別角色。 <br /> 這三種理論都是來解釋社會因素如何塑造我們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感覺。心理分析理論重視性慾取向,認為基本的機制在於「認同」。社會學習理論重視性別角色,認為是模仿與自己同性的雙親而成。認知發展理論重視性別認同對社會化的影響,認為「認同」的發生,是在孩子已經習得「性別認同」之後,才有可能。<ref>http://www2.kuas.edu.tw/prof/lolita/96109514/gender_role_content.html</ref> 即使到現在,男人與女人普遍還是在關注著性别角色是如何塑造和约束自己的行為。許多人把從男女個體間所觀察到的差異,粗淺地對於男女性別角色進行簡單的二分;在這樣的分類下,男性一般被描述成是理性、自信、決策果斷,相對地女性則被描述成是感性、容易害怕、易受外界之干擾。在心理上,男性也被認為求新、求異,行為上敢於冒險,富有主見;女性則表現於求美、時髦、炫耀、求貪小便宜,在行為上比較趨於保守,易受他人所左右。這種傳統上對性別分類是粗糙的,容易導致性別偏見或性別歧視。而性別刻板印象(sex-role-stereotype)的可能原因,大多來自父母、師長、同儕及大眾媒體。當孩子一出生後,父母即因其性別不同給予不同的穿著打扮、玩具及管教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於性別角色認同即產生了刻板印象;加上與同儕相處或身處的環境,同儕的認同或環境的影響,而使自己對於自身的性別角色不自覺地有了性別刻板印象。 其實,歐洲的心理學家 [[w:卡爾·榮格|Carl Jung]](1875-1961)早就認為,不管男性化的男人多麼不願意承認,他的內心深處都有女性的那一面,這是女性原始意象(anima);同樣地,每個女性化的婦女,在內心深處都有男性化的那一面,這是男性原始意象(animus)。在人的原始意象中,無論男女,都有反性別的一面。因此,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各自的生理性別之外,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終將形成各自的(性別)角色,並自動地按照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方式來認識、思考與行動。 到底什麼是性別角色,這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一套與自己性別相適應的行為模式。Gilbert <ref>Gilbert IA,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A Comment on Caddy, Glass and Amkoff. J Consulting Pyschol, 1985, 32,163-6</ref> 認為性別角色是指存在於特定歷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對兩性分工的規範性期望和社會互動中與性別相關的規則。 早期的性別角色觀念認為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是位於性別角色行為光譜上的兩端;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認為是對立的,個體愈趨向於某一端,也就會更遠離另一端。197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 Sandra Lipsitz Bem <ref>Bem Sex-Role Inventory. Bem, Sandra L. US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1</ref> 是首先提出了雙性化 Androgyny 概念的人。她反對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同處於一個連續光譜的對立面,認為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相對獨立的特質,適應最好的人是同時具備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人。並稱之為雙性化。Bem 認為人類天生具備男、女兩種特質,因此應該根據情境,有彈性地表現工作特質及情緒特質。 雙性化人格強調:彈性(flexibility)與整合性(integration);剛柔並濟,該表現男性特質的時候即表現之,該表現女性特質時則不避諱。 許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具有雙性化性格的人其心理較為健康,對壓力有較大的承受力;比較有能力形成及維持親密關係,在婚姻中有較大的滿足;而且較易感覺到別人對他們的關心與愛意。 對雙性化概念研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人們發現男性優越只是一種迷思,雙性化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是適應最好的。Bem 認為雙性化的人具有高適應性,是因為他們沒有性別基模(gender aschematic),因此可以從性別限制中解放出來,發揮個人最大的潛力。此種論點顯示,去除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每個人都可以不再畫地自限,而能有最大的自由來表現。<ref>https://blog.xuite.net/rainingsky/wretch/120583152-%E6%80%A7%E5%88%A5%E8%A7%92%E8%89%B2</ref> <br /> ===== Sex/Gender ===== 有論者認為 sex 與 gender 的概念在社會心理學的範疇難以區分討論,應予以「連用」。楊佳羚(2018)亦主張在文化人類學或性別社會學當中,sex 與 gender 乃至於性傾向的理解都是鑲嵌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脈絡當中,即使是光譜的認知也難以建構我們對於一個人性別認同的理解。 ==== 台灣地區之性別議題研究 ==== 七零年代以前的台灣性別研究,因傳統因素而主張個人的性別角色與生理性別須相符合,兩者的吻合與否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這種研究側重「男性化性格」與「女性化性格」的二元差異,認為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分布位於連續性光譜的兩端。國內出現較多的性別角色研究,是從李美枝女士於 1981 年依據國外學者 Bem(1974)的性別角色量表(BSRI)編定性別特質量表後,陸續才有更多研究者投入性別角色這項領域。 目前國內對於性別角色的分類或測量方式大概有三種。    <br> (1)平衡模式(balance model):以同一受試者的男性化分數和女性化分數的差異大小與方向決定受試者的性別角色,又稱 t 考驗法。 <br> (2)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Spence 主張四種性別角色(兩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類型的認定,是由此人的男、女特質在統計中數上的位置判定,譬如:兩性化者代表此人的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都在統計中數之上。自 Spence 提出相加模式後,多數性別角色研究都用此模式處理性別分類的問題。 <br> (3)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此項模式的出現,源於相加模式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因為它會讓採取不同量表統計的研究成果難以互相比較。為了避免相加模式的缺點,交互模式改採用多元迴歸的方式進行研究。以男性化分數、女性化分數、及男性化 X 女性化分數為預測變相、其他行為特徵為效標變項作迴歸分析,研究性別角色與行為變相的關聯。國內性別與性別角色研究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各種研究者感興趣或設想得到的變相上差異比較」為大宗,主要受美國研究方向影響。 <br> ====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 ==== 研究人們對於男性/女性特質的想像(譬如:男兒有淚不輕彈、女生就該溫柔賢慧等),並且探究這些想像是如何影響男性/女性角色在社會中的行為模式。研究方法為列舉數個特質,請受試者判斷哪些形容詞較符合心中「成年男性」或「成年女性」的標準。實驗結果中,被判斷為符合男性特質的形容詞多與完成工作相關,而被判斷為符合女性特質的描述則多為善與人和平相處。前者被稱為工具性特質,後者被稱為情感表達性特質。國外研究指出上述的性別刻板印象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除此之外,李美枝針在「男女大學生對吸引異性的特質」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於哪些特質能吸引異性的看法,是依循著性別刻板印象而來。(認為具工具性特質的男性較受女性歡迎,具情感性特質的女性則較受男性歡迎)不過,國內對於廣告的研究則指出,男女的刻板印象雖然還是存在,但有隨著教育普及、生活水準提升、或社會觀念的開放等等而開始有所鬆動。譬如:高社經人士所閱讀的雜誌廣告較不具性別刻板印象、廣告中出現女性的專業工作形象,或是女性的衣著從保守變成性感暴露。 ==== 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及探討 ==== ===== 家庭 ===== 子女的性別角色形成會受同性別之家長影響,而對於男生的影響又遠不及女生來的大。母親若為職業婦女,子女在性別觀念的發展上會較為平等,除此之外,女兒也較有可能發展出與傳統相異的性別角色。而家庭更是一個人形塑其性別角色概念的第一個場所,任何人都是由家庭來產生對於性別角色的第一個概念,輔以所謂的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對於一個概念的最初認識較容易被大腦納入長期記憶,並且成為後續參考的標準與圭臬,因此,於家庭中學習到的性別角色認識對於一個人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當出生的家庭概念較為傳統且保守,由這個家庭中長大的小孩便容易形塑出較為傳統的性別角色概念;反之,若其出生的家庭概念較為開放多元,此人往往會具有較為自由開放的性別角色認同。 ===== 同儕 ===== 於青少年時期影響最為顯著。男孩被社會期望表現成就、追求生涯目標、以及發展心智能力。女孩則處在追求成就以及既定性別角色的衝突中,不被鼓勵心智與生理潛能的發揮。這種現象也是造成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形塑的一大來源。同時也因為在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尚未發展成熟經常會抓不準人際相處中的界線在哪,所以會以不恰當的行為表現去壓迫到他人。再加上在青春期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與他人一樣,不要當異類,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人便會服從於既有的規則,造就傳統中一些不合理的性別刻板印象一直被留下來。 ===== 學校教育 ===== 學校高階行政人員中長期的比例懸殊間接加深學生對於男性決策者權威的印象。教科書內容、團體生活中也存在性別差異。但在學者對男女分校的研究中指出,學生的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學校環境並非單一變因。此外在實務面上也經可以看到強調傳統所謂男性特質的職位,像是教官、學務主任大多也是由男性擔任居多。 關於學校環境,在臺灣,採取同一性別之學校基本上是認為「同一性別學生在一起能互相進取」、「減少異性交流帶來的感情干擾」,除了眾所週知的軍校之外,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各個不同教育階段,皆有許多學校至今仍採取單性別教育模式(gender-isolated education)。單一性別的教育對於學生在性別角色的學習有其影響,且 2005 年的美國的一項系統總述<ref>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ogram Studies Service, Single-Sex Versus Secondary Schoo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Washington, D.C., 2005.</ref>中也提到性別認同外,其他單性別教育模式的影響,例如學業表現等。 關於教科書內容,我們必須先行釐清,課本的內容未必客觀且正確的,因教科書的編寫本身容易帶有有編者的文化背景,如對性別的想像。J. L. Trecker(1971)分析美國高中歷史教科書發現,女性在教科書中基本上是以配角形式出現的,如軍人的家屬、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受傷的難民等。這些形象恰恰好顯示,女性在歷史上的貢獻顯然完全被忽視,歷史上的故事,女性儼然如男性的附庸,唯有需要弱勢或是平民去凸顯男性英雄時,女性才可以在歷史課本上以毫無重要性的樣貌出現。然而吾人回首綜觀歷史,縱然是最為強調傳統男性陽剛氣息的場合,也就是「軍事」,歷史上也從未缺少過驍勇善戰的女性將軍,將軍婦好、穆桂英、抗戰英雄秋瑾、劉胡蘭等,然每每談至軍事,便僅有男性出場的機會,更甚者,女性不僅被作為配角,更被視為「罪人」。商朝妲己烽火臺上戲諸侯,甚至被冠上使得商朝覆滅的罪名,然而根據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考察<ref>研之有物 別再說她是狐狸精!主持祭祀、帶兵作戰,上古惡女妲己的歷史轉型正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ancient-china-shang-woman-daji/</ref>,商朝皇后手持重權,在軍事和祭祀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從後續周朝對妲己種種汙名的行為,都可測其可能如同婦好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然現今教育不僅未將其還原,甚至持續重造其禍害國家之形象,可見教科書上性別刻板印象固著之深。 此外有研究顯示一名女性學生在女校所能取得的學業成就、人格發展會叫一個在混校就學的女學生來得好。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在混校中女性大多還是會受到他人期望其呈現一個女性應有的特質,但在女校當中因為男性是少數,也因此既有的權力結構被破壞、女性便能在相較至下限制較少的環境中發展自我,而不會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這或許也是為何在女校中出櫃的比例會較男女合校、男校來得高的原因之一。{{citation needed}} ==== 性別角色的態度形成與變遷 ==== 本研究試圖探討這一代的青少年的性別意識的發展軌跡,探討原生家庭的社會化、成長過程的學校教育、以及生活社區處境對其性別意識發展的影響。同時,亦將青少年步入成年的生命歷程中,原生家庭的社會化背景是否仍持續影響其性別角色態度(以下簡稱 GRA,Gender-Role Attitudes)的變遷納入討論。 = ==== 影響因素 ==== ::;1. 家庭社會化的影響 : 根據社會化理論,本研究預期父母親的 GRA、原生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包括父母親的職業地位及家庭收入)、父母的宗教信仰、婚姻狀態、家務分工以及家庭的文化資本會影響青少年的 GRA。 ::;2. 生活處境的影響 : 研究中將生活處境的影響區分為「學校及社區」以及「成人階段生活經驗的影響」。 ::;3. 學校及社區 : 本研究預期學校環境可能影響青少年的 GRA。因此透過分析在校成績表現、班級男女比例、教育分流(高中、高職)等對 GRA 的影響來探討。 ::;4. 成人階段生活經驗的影響 : 本研究預期個人生命歷程的經驗會影響 GRA 的變遷。因此透過檢視青少年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長短(學歷到高中?大學?或更後續的深造)、就業經驗、宗教信仰以及婚姻、成為父母等角色改變帶來的影響,來探討生命歷程對 GRA 的影響。 ::;5. 家庭社會化因素的持續影響 : 象徵互動理論的學者指出兒童在原生家庭的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及家人的特質及其互動所表達出性別的意涵,會被概念化為一種潛在的性別展演符碼(gender markers)(Goffman 1977; West and Zimmerman1987; Greenstein 1996),對於個人的性別展現(包括性別化、性別意識、GRA)有長遠的影響。本研究將利用縱貫資料及成長曲線分析模型探究在青少年進入成人的生命歷程中,父母親(譬如 GRA、角色分工、宗教信仰)以及原生家庭背景(譬如社經地位、文化資本等)以及所處環境脈絡對於其 GRA 影響力的持續性。 ===== 研究架構及方法 ===== 建構青少年於國三(15 歲)到成年初期(26 歲)的 GRA 發展及變遷之成長模型。第一階段的調查實施期間自 2000 年至 2009 年,蒐集了九波資料,第二階段於 2011 年開始進入成年階段的後續追蹤。整體計畫重點在了解臺灣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並試圖由家庭、學校和社區等三個重要社會制度的交互影響切入,探討青少年不同的成長歷程以及影響不同成長模式的可能因素。 ===== 結論 ===== 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早期的家庭背景、學校生活及成人後的生活經驗都可以相當程度解釋青少年在生命成長歷程的 GRA 的形成及變遷,即社會化理論及處境論皆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除此之外,將研究結果整理後,會發現家庭背景、學校、社區等生命歷程因素對於青少年 GRA 的形成及變遷有性別差異。以初始期的態度而言,影響女性 GRA 的有父母本身的 GRA、母親就業及家庭文化資本,影響男性的包括父母 GRA、父母婚姻狀態及父母家務分工。可以說影響青少年男女初始期態度的因素都是父母的角色示範相關的因素,且女性的初始態度還受到家庭文化價值的影響。以家庭社會化對於成長階段的 GRA 的持續影響而言,影響 GRA 變遷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價值的因素(就業方面,因為調查只做到 26 歲,所以可能還沒有那麼明顯);女性包括家庭文化資本及個人的基督教信仰,男性則包括母親教育及家庭所接觸的階層文化(社經地位)。 ===== 其他途徑:做性別(doing gender) ===== Candace West 與 Don Zimmerman 提出了「做性別(doing gender)」這樣的概念,透過詮釋標籤的意義,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去「做」出符合這樣標籤意義的行為,進而強化了性別不平等,人在這樣的過程中似乎 有著能動性的可能,卻仍常常會在前台服膺於性別展演。例如,結構論認為性別不平等可以藉由翻轉男、女結構條件之差異加以改善,但在實務面來看,許多「成功」的女性仍然擔負相當重的再生產勞動,這就是一種做性別——社會仍然認為生理女性有擔負家務的必要。 ==== 國外與台灣的相關性別研究比較 ==== 國外對於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已有發展完整的七套理論。分別是生物學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性別基模理論、社會角色理論、自我表現理論。除精神分析理論外,皆有實際研究支持。台灣對此議題大多採取「抓變項相關」的方式,利用相關研究法,而非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台灣在性別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上也因仿效美國研究導致本土色彩淡薄,是未來研究可補充之面向。 資料來源: 1. 李美枝, & 鐘秋玉.(1996). 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 本土心理學研究,(6), 260-299 2.呂玉瑕, & 周玉慧.(2015). 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 ''臺灣社會學刊'', (58), 95-155. === 親職化 === === 什麼是親職化 === *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由 Minuchin 等人(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所提出,指孩子承擔父母應負的經濟和社會責任,例如:負擔家計、照顧家人與承擔家人情緒等。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認為親職化是不適當的跨代家庭動力,家中的兒童或青少年被指定擔負起父母應當扮演的 家庭角色與任務(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譯,2012)。 === 親職化的種類 ===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認為親職化通常具下列兩種角色任務: * 功能型 ** 個體主要的任務是擔負家中經濟、照顧手足生活起居、協助手足 完成課業、協助家事 ** 較容易被定義和可觀察的顯性行為 * 情感型 ** 個體主要是供給情緒上的支持與照顧 ** 滿足家庭成員情緒上的需求,成為調解者、拯救者、父母的知己/朋友 ** 當父母情緒不好時,成為支持父母或聆聽父母心事的角色,或緩解父母間緊張的衝突 Jurkovic 的理論則把親職化分為以下兩種: * 適應性親職化 ** 指親職化行為是為了因應家庭中突發狀況,而出現的角色任務 ** 暫時性的,個體不會因長時間 扮演而沉溺於照顧者角色 * 破壞性親職化 ** 指個體過度的使自己成為工具上或情緒上的照顧角色,且將自我認同與自己對家庭的付出劃上等號 === 親職化的可能成因 === 其主要形成原因為以下三種: * 心理動力:多源於「多世代之間親子界線混淆的發展過程」。意指父母將童年期未能獲得滿足的需求,在配偶與小孩身上尋求滿足,且親職化通常是因為親子間的付出與獲得之間的不對等、不平衡,與孩子過度負荷家庭的責任所致。 * 父母婚姻問題:父母間未解決的焦慮可能會以親子三角關係的方式呈現。此外,Brotherton (1989)也認為當父母想要減緩夫妻間的焦慮時,即使孩子尚未成熟到能負擔家人的情緒需求, 父母仍會尋找線索來證明這個孩子是有能力擔負這些責任的而造成孩子的親職化。 * 家庭結構:工作狂、單親與酗酒家庭的孩子呈現出顯著的親職化表現, 因為父母常將家中過多的事務性或情感性的事務交由孩子處理。 === 相關理論概念 === ==== Minuchin 結構家庭治療理論 ==== Minuchin 提出父母化兒童(parent child)的概念:於貧民窟中的孩子,因父母經常在外工作,故在家的孩子承接了父母的角色任務,擔起照顧手足的責任。 從結構家庭學派的觀點來解釋親職化之概念,即是在不穩定的社會、家庭環境下造成父母(夫妻)次系統的失功能,使得家中孩子遞補了父親或母親其中的一個位置, 由於孩子從手足次系統躍升至父母次系統,接下父母親的任務,成為家中經濟來源或 情緒支持對象,使得權力和責任增加,比同系統中的手足大,與父親、母親權力倒置,界限開始模糊不清,家庭結構也開始崩解。孩子也從親職化的過程中感到混亂,當他坐上父母親的位置卻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會難以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將對個體身心健康造成妨害(莊慧美,2012) ==== 脈絡治療理論 ==== Boszormenyi-Nagy 認為親職化是錯誤的跨代家庭動力而形成的,意即家庭中的青少年或孩子承擔了父母應提供的責任義務。 親職化是世世代代的遺訓,多世代家庭造成的問題,卻由這代孩子償還的家庭帳務(family ledger),孩子被牽扯進家庭總帳裡,有意識、無意識地承接了父母有 形或無形的期待,而在執行這些帳務時,若個體對於父母的關心和行為感到不公平或 失去信任時,個體會期待有一天可獲得賠償,但若家庭遲遲無法滿足個體的需求或未 得到應得的賠償,家庭會失去平衡開始出現問題(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譯,2012)。 為了達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孩童可能失去自我發展的權利,而這樣一再地付出,會記載在家庭帳本中世代的傳遞下去(溫乘瑄,2011)。 ==== Bowen 家庭系統治療 ==== Bowen(1978)提出三角關係之理論概念,認為三角關係是維持情緒系統穩定的最小單位,通常指的是父-母-孩子,當夫妻兩人的情緒系統面臨壓力時,無形中會將第三者拉進系統內,減緩兩人原本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使家庭系統可以再度獲得穩定。 Kerr 與 Bowen(1988)認為親職化是子女非常積極且主動的介入父母親的爭執當中,期許自己能減少父母的爭執,父母為了維持舒適的距離,也默許子女處於父母中間,或讓子女地位與自己同高,甚至比自己更高。父母會找尋子女可以擔負責任的線索,像要求子女承擔照顧父母或手足的親職化外顯行為,或提供情緒上支持、關心或調停等內在心理支持。 父母和子女的位置倒逆,使子女過於早熟,阻礙其追求真實的自我感(Brotherton, 1989)。 === 國內外親職化概念量表 === * Goodsall & Jurkovic(1995):親職化問卷-青少年版 (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Youth,P Q-Y)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10-17 歲青少年 * Jurkovic & Thirkield(2000):親職化問卷(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 FRS-A) ** 量表向度:(過去和現在)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18 歲以上成人 * 蔡縈娟(2005):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角色職責;職責時間與界限;內化程度;超齡行為;價值觀與協助對象;擔憂對象 ** 研究對象:大學生 * 石芳萌(2007):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高中職生 * 侯季吟(2008):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守護手足;承擔父母的情緒;內化親職角色;類化照顧行為 **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高年級和國中生 * 謝喆瑋(2008):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大學生 * 王家琦(2009):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 ** 研究對象:國中生 * Joseph, Becker & Regel(2009):多向度照顧活動評估 檢核表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aring Activities Checklist ,MACA-YC18) ** 量表向度:個人照顧;手足照顧;家事照顧;情緒照顧;家務照顧;財務或生活協助 ** 研究對象:兒童至成年早期 * 簡匯育(2011):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非特定家庭責任;父母的配偶;手足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不公平感;羞愧感;罪疚感 ** 研究對象:高中職生 === 親職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 * 生理與行為:親職化的孩童在臨床實驗上會出現體化症、幼稚化、無法克制的反叛。部份研究更指出親職化子女經常具有強迫照顧性格,凡事過到以他人為焦點的特質(Well,Jones,1996)。 * 人格傾向:影響孩童的個體化、自主權、缺乏自我覺察等,也容易對於難以接觸真實自我而感到沮喪挫折。 * 心理與情緒:親職化小孩也常受苦於憂鬱、 想自殺、低自尊、羞愧、過度的罪惡感、無法鬆懈的擔心、社會疏離與其他的內在症狀,例如:例如:行為失常。 * 關係建立:個體在極度順從、過度付出和控制 的愛情關係中,會逐漸失衡,而使關係失敗(吳端靜,2012)。 === 社會影響 === * 華人社會中,親職化的行為被解讀為「孝道」,這是社會強調和重視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親職行為能受到父母與長輩的肯定、稱讚,也會增加與父母間的親密程度。有些政府更會每年公開舉辦孝行獎選拔,公開表揚對家庭盡心盡力之孝行者。 == 生活應用 == 社會心理學是一種科學研究,探討人類的思考、感覺行為如何受其他真實或想像之人的影響,此部分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的一系列子項目,分別為愛情心理、犯罪心理、運動心理、工業心理、感情心理、行為心理、媒體心理,旨在讓讀者更加了解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上的應用。在這個段落,我們會嘗試理解愛情這種情緒是如何發生的、人為什麼會犯罪、運動者的心理歷程與行為、以及經濟活動裡的人類行為。 === 愛情心理學 Psychology of Love ===   愛情是人們生活中經常煩惱的課題之一。往往人們都認為愛是瘋狂沒有邏輯,即使如此,許多的心理學家還是想要理解這種情緒如何發生的。 ==== 喜歡 vs.愛 like vs. love ==== 心理學家海德認為愛是強烈的喜歡,喜歡與愛是量的差別而非質的差別。另外,心理學家魯賓仔細分析喜歡與愛的內涵,發現喜歡應該包含「讚賞」、「尊敬」和「與自己相似」。而愛則包含「關懷」、「依附」與「親密」。所以,喜歡跟愛應該是不一樣的,可以喜歡一個人而不愛他,也可以愛他而不喜歡他。如果要發展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那能既愛他又喜歡他會是最好的選擇。 ===== [http://www.cexinli.com/xinxi/xinliliangbiao/2014-06-22/35.html Zick Rubin 的愛情量表(Rubin's Love Scale)] =====   喜歡還是愛許多人常常分不清楚,心理學家們也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喜歡和愛的不同,通常喜歡偏向友情,彼此雖然互相吸引,樂於分享,但不會有強烈的依附關係註[15],Rubin 認為喜歡與愛兩者是不同的情感,他認為愛的成分有 3 種註[1]: </br> * 關懷(caring):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跟自己的一樣重要 </br> * 依附(attachment):希望可以被關心、被認同和與他人實際接觸 </br> * 親密(intimacy):互相分享感受與想法。 </br> 喜歡的成分也有 3 種: * 對對方有正面的評價(admiration) * 尊敬(respect) * 對方與自己的相似度(similarity) 根據以上這些成分,Rubin 設計了愛情量表,想測試自己對某人的情感如何嗎?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回答吧!(點連結做測試) ===== 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由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J. Sternberg 所提出,認為愛情是由三種成分所組成分別是: #激情(Passion):對性的激情和慾望(動機層次)。在愛情關係中導致浪漫、身體吸引、性結合等等的驅力主要是性的需求也包括其他需求:尋求自尊、和別人發生關聯、支配他人、臣屬他人,以及自我實現, 同時激情也像一種上癮的物質, 一開始未必需要, 但嘗試後會產生強烈愉悅感, 會更渴望追求這種感覺, 以防止停用後的不良反應。</br> #親密(Intimacy):坦誠以對和了解(情緒層次)。屬於愛情關係中的親近感、關係感、以及一體感,以及在愛情關係中創造出一種溫暖的經驗。同事這也是最難以察覺的元素。</br> #承諾(Commitment):忠誠和犧牲以及長期維持關係(認知層次)。包含短期和長期兩個部分。通常決定會先於承諾,但兩者並不一定會一起出現。而激情正是開展一段短期關係的決定因素。</br> :短期:決定自己愛上某個人。</br> :長期:承諾維持愛情關係。</br> 這三種元素彼此間互相配合產生了 7 種愛的模式 {| class="wikitable" |+ 愛情三角理論 |- ! 愛的模式 !! 元素 !! 說明 |- | 喜愛(Liking/friendship) || 親密 || 指的是類似人際關係上單純的朋友或熟人之間的喜歡 |- | 空洞之愛(Empty love) || 承諾 || 僅僅是理性上「決定」愛(或是陪伴)上一個人 |- | 迷戀(Infatuated love) || 激情 || 例如一見鍾情,尚未發展出親密或承諾便喜歡上對方 |- | 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 || 親密+承諾 || 比較平和的愛,彼此很在意對方的感受、想法和幸福 |- | 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 親密+激情 || 與學者柏喜德(Berschied, 1988; Berschied & Walster, 1978)與哈菲德(Hatfield, 1988; Hatfield & Rapson,1993)提出的熱情愛較為類似 |- | 愚昧之愛(Fatuous love) || 承諾+激情 || 在發展出緊密的親密關係前的愛,例如:閃婚,交往不久就決定結婚的人們 |- | 全愛(Consummate love) || 親密+激情+承諾 || 這個理論中最全面最完整的愛情,被認為能夠帶給人們最多的滿足和幸福 |} Sternberg 認為當愛情三角的面積越大時愛情會越豐富,且只有具備三元素的全愛才能算是真正的愛情,但是就跟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全愛是個非常理想的狀態。而且每個人對愛的要求不一樣,sternberg 認為當愛的三元素比例和每個人理想的愛情故事越接近時,愛情關係便會越穩定。<br> 愛情元素含量隨時間改變:<br> 三個愛情元素的存在比例會因為認識的時間與關係的進階而有所改變,關係初期激情會迅速提升到高點,並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降回相對低點;而親密與承諾則相反,關係初期比例較低,隨著時間會經類似 sigma 曲線的變換提升並維持在相對高點。 ===== 是迷戀還是愛? ===== 迷戀上一個人的感覺迅速而激烈,這通常發生在一段感情剛開始的時期。而愛上一個人則是更加長久平和的,這個過程會使我們慢慢接觸到自己的真實內心。許多人在調侃自己和伴侶是「老夫老妻」的時候,描述的便是一種屬於愛情安靜又幸福的狀態。 那麼,迷戀和愛情是否分屬於感情的不同階段呢? 心理學的研究似乎證明了這一點,曾經有人測量了熱戀不到 8 個月的人,和超過 8 個月的人看到自己的伴侶時被激發的腦部區域。結果發現,那些熱戀時間較短的人看到愛人時,大腦中與「渴望」和「強烈的愛」相關的區域會被啟動。而那些熱戀時間較長的人見到對方時,除了這些區域,「依戀感」相關的區域也會被開啟。除了大腦中對應的區域,身體中分泌的激素因迷戀和愛情而有所不同。 多巴胺、去腎上腺素和苯乙胺(PEA)是產生迷戀感的主要來源,能使人興奮和愉悅。但人體對於苯乙胺的耐受性會提升,兩三年後這種迷戀感便會慢慢消失。這時,內啡肽激素會帶來「安全和依戀」,它會更加持續而長期地維持著伴侶之間的感情。 所以一般情況下,迷戀往往發生在一段感情剛剛開始的時候。隨著時間推移,激情消失,這便可能意味著一段迷戀的結束,也可能預示著更加深刻而長久的愛情的開始。 ===== 影響吸引力的因素 ===== ::歸納學術與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以下幾種影響吸引力的因素。可參考上方章節[[3.8.1 一、人際吸引]] :*'''單純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 ::人們對於越熟悉、越接近的事物容易產生好感,心理學家 Robert Zajonc 曾經試過讓受試者看一本畢業紀念冊(受試者並不認識上面的人),然後再讓他們看一些人的照片,而照片中人出現的次數並不一樣。之後請他們評價對照片的看法,結果發現出現次數越多的人,獲得的好感度越高,而出現次數少的人好感度相對較低。這就是曝光效應,當一個人事物越常出現在面前,就越有可能對他(它)有好感 註[5]。從演化觀點來看,生物的存活困難重重,因此要小心選擇交流的對象。所以當重複接觸同一對象之後,會產生熟悉感,也比較容易放下戒心,因此產生正向評價。 ::'''限制條件:''' ::首先,若重複曝光之物品,對受試者而言一開始就反感的話,無法產生曝光效應,討厭的人事物看多了,只會增加厭惡感 ::再者,亦有實驗研究指出,曝光效應並非曝光越久或越多次就會有越正面的影響。曝光時間太長或太頻繁,可能會有反效果。 ::有許多實驗在研究曝光效應帶來的效用,例如 Kail&Frccmen(1973)的研究之中,就有發現次數在 1~9 次之間,曝光效應呈現遞增,反之在 9~243 次之間,呈現遞減。 ::而 Zajonc 等人(1972)的研究中,則表示在 0~10 次之間呈現遞增,10 次以後達到高原期,不會衰退。 ::而時間的長度,Bornstein(1989)的實驗中,也指出曝光時間的增加,曝光效應會有減弱的現象。 ::最後,初始效應對曝光效應影響很大,如果第一印象不好的話,曝光效應反而會增強負面印象。 :*'''MIT 宿舍安排研究(MIT housing study)''' ::人們容易和常常遇見的人成為朋友。Festinger、Schachter 和 Back 於 1950 年在每棟十戶的宿舍中,隨機將 MIT 學生分配住進其中十七棟公寓。一段時間之後,請被分配的學生們列出個別最要好的三位朋友。結果發現,有 60%的住戶提到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棟的人,有 41%的住戶提到的朋友是隔壁鄰居,22%提到的是同一層但是隔兩、三家的鄰居,還有 10%提到的對象是住在兩端的住戶。歸納發現,住在樓梯口以及郵筒附近的住戶,比起同樓層的其他住戶,擁有更多其他樓層的朋友。 ::不過從實驗中也可發現接近因素的效果不只受到物理距離的影響,心理距離以及功能距離同樣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意指兩種生理激發的反應太過類似,以至於大腦誤將該反應歸因於另一種原因所造成。在這裡特指吊橋效應。在吊橋效應實驗裡,測試者容易將因恐懼而有的生理反應,誤認為是喜歡吊橋對面的美女所造成。 ::[https://zh.wikibooks.org/wiki/%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8B%95%E6%A9%9F%E8%88%87%E6%83%85%E7%B7%92 詳見動機與情緒章節] :*'''荷爾蒙影響'''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 ::女性更喜歡具有低糖皮質激素的男性,尤其是在最有可能懷孕的時候,對低皮質醇臉部的選擇偏好更加強烈。在荷爾蒙對感知優勢和健康的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皮質醇含量低的男性面孔會被認為比皮質醇含量高的更具優勢和健康,而這個觀察結果也與其他物種的研究結果一致。 ::''壓力和身體狀況'' : 壓力對性信號的影響與條件並一致。在某些情況下,像是當生存受到威脅時,壓力會導致生物體將能量和資源從長期目標轉向短期優先事項(如交配)。相反地,壓力也可能降低身體狀況,那麼正在經歷壓力的個體就不太可能負擔得起將能量和代謝資源分配給性信號的能力。 ::''壓力與行為'' : 長期升高的壓力或急遽升高的糖皮質激素,會透過降低性慾、求偶行為和生育能力來抑制個體繁殖。因此,女性可能會注意高壓力的行為跡象,或者壓力依賴性性信號提供生殖功能或提供後代的能力,避開目前正處於高壓的個體,以嘗試減少與生殖功能或提供後代能力下降的異性交配的機會,從而使女性能夠最大化其生殖成功率。 ::'''月經週期(Menstrual cycle):''' ::女性對男性臉型第二性徵的偏好會隨著整個月經週期的受孕概率而變化。女性在月經週期的高受孕期,喜歡更男性化的面孔,其中又以有伴侶女性的變化較為劇烈。由於男性化外表可以傳遞免疫能力良好的訊號,因此這個偏好不僅有益子代,也能減少女方投資父親的成本。不過就整個月經週期而言,女性的長期偏好是較為柔性的男性外表,可能跟希望男方一同照顧子代有關。[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21557 (Menstrual cycle alters face preference, I. S. Penton-Voak et al, 1999)] ::'''小結:'''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糖皮質激素與配偶選擇和性選擇有關,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女性會表達這些偏好,因為目前尚不清楚低糖皮質激素的暗示會發出哪些特徵訊號。有文獻中表示,壓力會降低身體狀況或抑制免疫系統,從而降低個體尋求吸引異性成員的程度。然而,有的證據並不始終支持這些理論;有人提出是睾固酮和糖皮質激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 其性質取決於物種、種群,很可能還取決於當前的社會生態條件。顯而易見的是,現有的證據皆表明性選擇中的確存在壓力。期望未來能展開跨文化和跨物種比較,幫助我們理解壓力反應的維度與低糖皮質激素所表明的特徵之間精確的作用和功能。 ==== 戀愛中的生理反應 ==== ===== 腦區運動 =====   人類學家 Helen Fisher 曾做過研究。他找了 32 名民眾來做研究,17 人是處於熱戀中狀態, 15 人是剛剛被另一半給拒絕(失戀狀態)。Helen Fisher 對這 32 個人進行腦部 MRI 掃描,在進行 掃描時,她會給受試者看戀人的照片,中間穿插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活動,用來觀察腦袋高 度運轉和休息時的一些差異註[6]。   她發現 17 個熱戀中的人的腦部有個小地方在活動,該處叫做腹側蓋區(VTA),VTA 區是腦 部回饋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較深層的位置,跟慾望、動機、專注與渴望相關,那裡有可 以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細胞,並且將它輸送到許多腦區,有趣的是,這個區域在古柯鹼毒 癮發作時,也會有一樣的反應,當我們談戀愛時往往會無法自拔、喪失自我,強烈地渴望能 夠和對方在一起註[6]。   而在另外 15 名失戀中的人的腦袋裡有 3 個腦區活動,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個腦區居然就 是 VTA 區,證明雖然處於失戀之中,我們非但不會放棄反而陷得更深,這個回饋系統,在我 們無法如願時反而更加活躍,促使我們盡全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註[6]。   第二個腦區是計算得失的區域,失戀中的人會無法控制地想著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失 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當我們願意冒很大的險去得到巨大的報償或損失時,這個腦區也會 運作註[6]。   第三個腦區與對他人的深度依戀有關,當我們遭到拒絕時,還是會對對方產生深度的依 戀,而這個腦區的回饋系統會讓人積極且專注地用盡一切手段,去得到他所想要的註[6]。   Helen Fisher 認為愛是種來自本能的需求,愛與性慾不同,愛讓我們可以專注在一個人身 上,愛跟成癮其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們會無法克制地去想著一個人,不斷地想跟他親 近,就算以為戒掉了,哪天突然想起時,這份情感又會再次復發註[7]。   但是愛情不是光靠本能就能夠持久,等到剛開始的熱戀期過去,無論是皮質醇或是睪固 酮等化學物質的分泌都會回復正常,此時大腦皮質會介入,開始認真的評斷這個人是不是適 合一起繁衍後代的對象註[9]。 ===== 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心碎症後群正式名稱為「壓力心肌症」,又稱「章魚壺心肌症」,由日本的心臟科醫師發現並命名,原因是當病發時患者的左心室會像個抓章魚用的壺註。 '''疾病原因:''' 常導因於壓力事件,如情緒極度失落、驚嚇、疼痛或處在巨大壓力等重大變化。患者中有近6成在發病近期曾遭逢人生劇變,又以喪失至親至愛者佔多數。研究認為,心碎症候群是由於腦內邊緣系統的異常,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釋放太多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突然讓人心跳與呼吸速率過快,升高血壓,導致心臟負荷瞬間變大,使原本健康的人出現類似心臟病的症狀,左心室會不正常的收縮。 一般認為女性發生的機率較高,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可能跟男性的心臟細胞比女性有更多腎上腺素受體有關,代表男性比較擅長處理壓力。常導因於壓力事件,如情緒極度失落、驚嚇、疼痛或處在巨大壓力等生活重大變化。患者中有近6成在發病近期曾遭逢人生劇變,又以喪失至親至愛者佔多數。 當人處於緊張或情緒激動時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會增加,這兩種激素也是壓力荷爾蒙之一,「心碎症候群的病患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濃度是其他心肌梗塞病患的七到三十四倍而體內壓力荷爾蒙過高時,對心臟產生毒性,而會造成傷害。」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疾病並不常見,當情緒的平復之後,心臟的功能會恢復正常,且不容易復發。 臨床上,心碎症候群可能導致心臟打出的血液不足以提供全身所需,造成暫時的低血壓或休克,不過只要及時治療,大多數有機會恢復;但也有少數誘發肺水腫、低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嚴重也可能致命。 ==== 戀愛關係中的依附理論 ==== =====愛情是童年依附行為的再現===== 1985 年英國精神病學家 Bowlby 提出了依附理論,說明嬰兒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嬰兒會透過訊號行為(signaling behavior)以及親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來推動與依附對象的互動,透過不斷互動的調整與校正、形成自己的依附型態。早期與依附對象的互動經驗,形成個人內在的依附運作模式,而當個體逐漸成熟脫離主要照護者,依附運作的對象便會漸漸轉向身旁的朋友,或是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於是我們稱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需求連結為「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r),而個體對朋友或伴侶追求親近接觸的人格特質傾向則曾為「依附風格」(attachment style)或「依附型態」。因此依附理論除了可應用於探討成長後的人際關係,也可以運用於解釋戀愛關係中的角色困境。 1987 年,社會心理學家 Hazan 和 Shaver 首次將依附理論延伸應用於成人時期的親密關係,戀愛關係中雙方給予彼此支持與信賴並互相需要,就如同嬰兒學習信賴、需要照顧者的過程,於是我們可以將戀愛視為一種「特殊的依附過程」。依附風格影響從嬰兒時期開始發展的人際親密傾向,因此嬰兒時期所發展出的依附行為,在個體成年後發展親密關係時,因戀愛關係的建立與嬰兒時期的依附現象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引發類似的依附風格產生,內在的依附運作模式影響了個體在戀愛關係中的角色。對於各種價值的解讀,對於自己與伴侶的角色期望、認知價值、歸因理解方式因而產生豐富的個體差異,這也與嬰兒與照顧者間無數種的依附關係類似。於是我們將依附理論應用於戀愛關係,提供愛情困境的一些解方。 =====戀愛關係中的依附動態歷程===== 成人時期的戀愛關係雖與傳統的依附現象可遙相呼應,然而終究與嬰兒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有所不同,最簡單的不同點即是兩者的互動基礎。嬰兒與其照顧者的關係是單向的需求基礎,嬰兒需要照顧者的支持與關愛,照顧者/依附對象卻不需要嬰兒提供相同的回饋與支持。反之,在戀愛關係中的互動基礎則是雙向的,兩人學習照顧支持彼此、也都產生安全感的需求。 在戀愛關係中,雙向依附的互動基礎造成依附行為會更容易趨向循環動態。對方的行為會造成個體內在依附運作模式啟動,而個體的反應也會因而影響了對方的依附系統。因而在戀愛關係中,依附的行為模式產生一動態歷程,解讀預測對方的反應所轉譯出的自我意義,對於個體如何回應對方並促成依附關係上的異動是很重要的一環。也因此,透過認知行為的些微改變,可能改善伴侶間因依附型態不同所造成的溝通困難,也就帶給了人們一絲愛情可透過心理學獲得幫助的曙光。 =====成人戀愛關係中的三種依附風格===== 成人戀愛關係中的依附風格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1. 安全型依附風格(secure style) 2. 逃避型依附風格(avoidant style) 3. 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anxious∕ambivalent style) 而逃避型依附風格與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又可統稱為「不安全型依附風格」。 1987 年,Hazan 和 Shaver 的研究中顯示,這三種不同戀愛關係的依附風格在成人中的比例約為:安全型依附風格 56%,逃避型依附風格 25%,而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 19%。其中以安全型依附風格最多,以往認為安全型依附風格應佔有 50%以上的人口。然而近期在亞洲國家的研究則指出,亞洲地區的安全型依附風格人數不到 50%,擁有更多的不安全型依附人口,這可能與當代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疏離,再加上 3C 產品的盛行以及雙薪家庭變多,導致兒童時期父母提供給小孩的照顧不再像以往充足,也因此導致到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數下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社會風俗與養育方式的差異下,會影響不同的依戀風格在人口中的比例。 ====== 安全型依附風格(secure style)====== 安全依附風格的人在幼兒時期,當需要照顧者提供協助時,可以立即的得到回饋與幫助,根據這樣的經驗出發,安全型依附者對於人有較高程度的信任。他們通常與父母的關係和諧、對於自身的處境感到安全、無後顧之憂,相信家人為永遠的避風港,因而能勇敢的向前。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對人際關係持較正面的看法,在關係中感到安全感、滿意程度高,因此疑神疑鬼的情況比較少,願意信任對方、支持對方,通常和這種安全依附風格的人相處,壓力會比較小,可以得到較多精神支持,也可以感受到足夠的愛和信任感,相處起來很舒服。以下列舉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在關係中常見的狀態與表現: 1. 對親密關係有較多的信任,相信對方是可以依靠的,也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不會被突然拋棄。 2. 認為彼此有深刻的連結但各自獨立,保有彼此自由發展與追夢的權力。 3. 認為浪漫關係是快樂的、友善的,無須對親密感到恐懼。 4. 在關係中,願意自我揭露,也願意接受伴侶的自我揭露,對於坦誠的溝通感到舒服,讓關係傾向彈性的、互相的、同理的傾聽與溝通。 5. 願意給予對方承諾,也相信對方的承諾。 6. 較能接納伴侶、並在其焦慮時給予支持。 7. 能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關係中的衝突,願意理性溝通合作。 8. 願意對伴侶表達關愛的情感。 ====== 逃避型依附風格(avoidant style)====== 逃避型依附風格的人在幼兒時期,常遭到照顧者的忽視。當孩童向照顧者尋求關心與支持時,可能一再的被忽略,由於一直「得不到關愛」,孩童會有「不要去依附、就不會受傷害」的觀念。因此,逃避型依附的幼童傾向不主動尋求照顧者的協助,在受到照顧者的協助後,也比較不會主動表達開心或感謝,而實際上逃避型依附者的內心仍是需要照顧與關心的。然而,逃避型依附風格也可能因為父母的「過度掌控/保護」造成,因為長期活在父母監控與懲罰的陰影下,而恐懼親密關係。逃避型依附風格的人對於關係持有較負面的看法,不善表達情感並且害怕親密,在關係中感到不安全感、低滿意度。以下列舉逃避型依附風格的人在關係中常見的狀態與表現: 1. 喜歡自己一個人勝過與他人相處。 2. 無法相信他人、難以讓自己依賴他人。 3. 習慣將自己的情緒抽離,即使在很情緒化的場面也依舊異常冷靜。 4. 不善於自我揭露,也不善接納他人的自我揭露,常覺得很緊張也不舒服。 5. 追求獨立,但並非不想追求親密關係,而是對後者的恐懼使其退卻。 6. 對伴侶的關愛表現少、甚至呈現漫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 7. 習於否定愛人的重要性,彷彿可以抽離感情。 8. 不敢與所愛之人太過親近,認為保持距離才可保護彼此。 9. 當關係中的把逃避型的人抓得越緊,他反而逃得越快。 10. 不願意給出承諾,對關係看法悲觀,認為愛只是短暫的,不會持續。 11. 藉由逃避與他人親近同時也保護自己免於失望。 ====== 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anxious∕ambivalent style)====== 焦慮依附風格的人童年可能因父母的婚姻關係或情緒不穩定、對孩子態度忽冷忽熱,或者父母控制欲太強,養成這群孩子極端善於察言觀色,容易隱藏真實的自我,並以討好父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焦慮型依附的孩子,會繼續向照顧者索要關懷與照顧,但在得到關懷與照顧後,卻不像安全型依附者會表現出開心與感激的情緒。 在戀愛關係裡,焦慮型依附人格,出於不安全感及察言觀色的習慣,願意並擅長關懷對方、付出心力和時間確保關係穩定。然而這樣積極的付出,常常是一種情感綁架,會造成對方極大的壓力,如此非但不能獲取更多的愛與信任感,反而使對方感到不自由與受到控制,因此使對象想要分手;焦慮型依附者會因此受傷,使得進入到下一段關係時,容易付出更多來保全新的感情,但這只會讓對方感到壓力而離開。 除非遇到可以包容這樣性格的人,否則依附型人格者,容易不斷在感情中受傷,然後又一次次的加劇依附,變成惡性循環,使人不敢靠近。在最糟的情況,這樣的人可能陷入長期憂鬱,造成精神疾病。此外,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人可能會採取比一般人更激烈的手段來留下對象,例如:用情緒勒索來確保關係的完整性,而且手段會一次比一次更嚴重。我們可以把這類行為解釋為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自我防禦,為了不讓悲劇重演,而採用無所不用其極的防衛手法。但由於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人,行為模式源自於幼童時與照顧者的相處經驗,伴侶關係對於減緩其焦慮/矛盾型依附的行為改善有限。<br> 以下列舉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人在關係中常見的狀態與表現: 1. 總是願意付出愛,卻擔心對方沒有相應的愛自己。 2. 沒有信心、沒有安全感,經常擔心對方會突然拋棄自己。 3. 不相信承諾,認為承諾會破滅,但其實是要求對方再三保證以舒緩自己的不安全感。 4. 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不信任關係。 5. 即使對方表達了關愛,卻經常出現情緒空洞,認為還是不夠,總是渴求更多保障與愛、並期望對方能「拯救/完整」自己。 6. 極度渴望佔有對方。 ====有毒關係(Toxic relationship)==== 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中,一切都是正常的。當然,你們可能有時會無法達成共識、或遇到其他困難,但你們通常會一起做決定,公開討論目前出現的任何問題,並真誠地享受彼此的陪伴。<br> 但''有毒''的關係卻是另一回事。在一段有毒關係中,與伴侶共度親密時光後,你可能會一直感到筋疲力盡或不開心。如果有這種情緒出現,可能就表示有些事情需要被改變 - 也許這段關係不再讓人感到愉快,儘管你仍然愛你的伴侶;你們似乎總是以錯誤的方式互相溝通,或者無法停止為小問題爭吵;你甚至可能害怕看到另一半,而不像過去那樣期待每一次見面。不過當你處於一段有毒的關係中時,你可能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注意到一些的危險信號。<br> :'''有毒關係的跡象是什麼?''' :*不再快樂: 你們相處的時光不再帶給你支持與鼓勵。這個人不能接住你,給你穩定,給你希望。你們可能會開始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和興趣。 :*靠著過去的甜蜜安慰自己 :*有毒的交流: 你們大部分談話都充滿了諷刺、批評與蔑視,而不是友善和相互尊重。 :*嫉妒: 嫉妒是一種自然的人類情感,時不時地感到一點嫉妒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嫉妒使你無法積極思考伴侶的成功,或者當它導致持續的懷疑和不信任時,嫉妒很快就會開始侵蝕你們的關係。 :*控制慾: 你的伴侶是否總是問你在哪裡?當不立即回覆,他們通常會開始生氣。 :*忽視你的需求: 你的伴侶違背了你的意願或舒適度,依然堅持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 :*只想讓對方開心: 你的幸福應該也要是他的幸福,開心應該是互相的,而非一廂情願。 :'''有可能修復有毒關係嗎?''' :有時候有毒關係只是個錯誤的組合,是剛好不合適的雙方碰在一起的結果。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正處在一段有毒的關係,不但已經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甚至感到有實質的危險,那麼請不要猶豫地離開吧! ====科技時代下的愛情==== 現在科技發達,網路改變了很多愛情發展的模式,如:接近性、相似性。 Lindsay Taylor 等人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了在交友網站上被主動傳訊息的人。他們發現,越是受異性歡迎的使用者,越有可能和同樣受歡迎的異性接觸。結論是,人就算在網路上也會選擇和自己吸引力程度差不多的人。所以,相似性在網路上仍然是適用的。 根據 Finkel 等人在 2012 所做的調查,高達 37%的單身網路使用者,透過網路在約會;2007 至 2009 年間,網路交友是結識約會對象比例最高的。但網路交友能夠修成正果的比例還有待觀察。 根據 Catalina Toma 和 Jeffery Hancock 的研究,他們對八十四位有在用線上交友網站的人訪問,並提供自己的資料。但 81%的受訪者提供的資料和自己在交友網站上提供的資料不同,而且不管男女都有在約會網站上謊報資料,最常被謊報的就是體重。他們也分析了受訪者在約會網站上提供的照片,和他們受訪時所提供的照片有 32%會被認為是欺騙或誤導。尤其女性的照片更容易有這個現象。 ==== 愛情心理學小結 ====   以上的理論和實驗讓我們能夠更加理解愛情心理學的運作,但有關愛情心理學的研究目前所列只是冰山一角,礙於篇幅只能介紹到這裡。愛是種本能,每個人戀愛的方式也不同,恐怕很難找出普世皆可套用的公式,不過有疑問的時候,依然可以參考相關研究,協助理解愛情在人類心理學的運作。 =====紀登斯的理論預測與台灣社會===== 紀登斯的理論框架幾乎是和台灣社會吻合的。首先,以〈性經驗與大學生親密關係相關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為例,有性經驗和親密關係能力呈現正相關。在紀登斯的論述中,性革命作為浪漫愛導向匯流愛的驅力,因此性開放觀念對於品質良好的親密關係是有助益的,和本研究相符。 再者,〈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也和紀登斯書中第六章〈共生依附的社會學意義〉有其相似處,在紀登斯的脈絡中,「共依附」有著負面的意涵,他認為是一種上癮的愛,是不良好的親密關係(或有別於純粹關係),在其書中特別探討的是花花公子和某些女性的「拯救情節」。其論述和該研究的吻合處在於,兩者都認為共依附關係傾向高會導致情緒表達能力低,進而使親密關係品質低落,而女性普遍擁有更強的親密關係建立能力,紀登斯以此觀點認為女性是親密關係在現代轉變的主導者。 另外,〈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三章談及親密關係,作者在書中即引用《親密關係的轉變》中的概念,此外對於性暴力的研究,也和紀登斯所認為「多數的親密關係暴力來自男性」相同。而〈悖愛:從兩性暢銷書看親密關係的轉變〉裡,台灣社會第三個時期的女性婚姻腳本和策略,如同紀登斯「民主化的親密關係」,是要靠高度反身性的溝通來達成。 最後,〈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即是親密關係重新被「政治化」的案例,同性戀現身(coming out)在公領域,打破舊有親密關係的異性戀想像,也是具有民主化的意涵。除了心理學的觀點外,Giddens 作為社會學大家提供了對於親密關係(或說愛情)的新的理解取徑,亦可以作為誇文化比較研究的參照。 === 謊言心理學 === ====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144852 為何人們要說謊] ==== 謊言的目的有很多種,例如:為獲得利益、減少或避免與他人衝突、避免傷害到他人、減輕自己的壓力、滿足自身虛榮心等,因而衍生出了所謂的惡意及善意的謊言。一般來說「謊言」這個詞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好的,但即使是沒什麼毛病的普通人也不免有說謊的行為出現,為了探討人們說謊背後的心理因素,首先需要了解了何謂病態的謊言症。 =====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93800 病態的謊言症] ===== 一開口就說謊,不管有沒有必要。缺乏特定動機而為的撒謊行為,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病態,稱為「執性撒謊」(CompulsiveLyingSymptom),簡稱 CL。因此,善意的謊言、道德上有明顯錯誤的謊言都不能算是病態謊言,因其皆有特定目的。 得到病態謊言症的人,即使知道不會得到任何好處,依然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編造的謊言,這點即是得到謊言症的人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們的想像力其實並不豐富,雖然不是完全沒有,但比起一般人來說要差得多。 一般來說,病態說謊者,從小時候就開始習慣性的說謊。這些人兒時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也就是與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往往充滿波折,使得他們的自尊與自信無法穩固的形成,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過度在意,害怕被他人看穿自己,於是他們靠著說謊來包裝自己,藉此得到安全感。隨著年紀漸長,習慣性說謊便像寫小說一樣,越來越偏離真實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過度依賴說謊的便利性之外,也養成了說謊的習慣。因此,病態說謊者的說謊行為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為了使自己編造出來的故事不被揭穿,他們會習慣性地隱藏自我,否則便會缺乏安全感。 有趣的是,病態說謊者從小時候開始說謊編造出了一個自我來偽裝真實的自己,因此似乎較無法分辨小說與電影中捏造的情節。一般人看小說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察覺小說內容可能是作者編寫出來的虛幻故事。然而病態說謊者比較容易信以為真,這可能跟他們長年編造自我當成現實有關。 然而病態說謊者並未達妄想程度,一旦謊言被揭穿,他們也會承認造假,而不是像妄想症患者一樣,依然堅信不移。有些失智症患者或酒癮患者,因為記性缺損,會有虛談行為(confabulation),也就是信誓旦旦講些不存在的人事物,用來填補記憶空缺。但病態說謊並非記錯亂講,而是有意識地說謊。病態說謊者的謊話內容,如果局限於健康與疾病,可能出現偽病症(factious disorder),也就是把自己裝成重病患者,其實身體無恙。 病態說謊比較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性格特質,要改變並不容易。且病態說謊者的同理能力通常比較薄弱,體會不到別人被唬弄的感覺。 ====== 1.說謊和想像力之間的關係: ====== 研究顯示,當隨便訂定一個主題,然後讓人們根據該主題來編造謊言時,一般人比那些有病態的謊言症的的人們更能發揮想像力,編造出一套荒唐奇怪的謊言來,尤其是在超越現實的主題上(例如:對銀河系另一端的世界的想像)。但這也不代表有病態的謊言症的人完全不具有想像力,而是他們的想像力全部展現在極為現實的事物上,並且以極為現實的樣子出現。他們想像的是我們生活周遭的日常瑣事,只在這些事上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有病態的謊言症的人的特徵是,在他們現實的遐想範圍中,他們會親自登場,將自己幻想為完美的主角。另一個特徵是他們對這些事情不光是想想而已,更會把他們幻想的事當作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手段。例如:一旦幻想自己是大富豪的私生子,就可能會以此為藉口騙別人和他結婚。一般人如果讀了太多小說,可能也會產生諸如此類的幻想,但並不會把這樣的幻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 2.病態的謊言症說謊的原因: ====== #「愈好玩愈好」是最主要的動機。他們總是表現出和藹可親、容易親近的樣子,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至於對較親近的親屬方面,反而是愛理不理、強悍的態度。和別人在一起時,他們總是設法想出一些有趣、可笑的話來自娛娛人。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相當敏感,當與人相處時出現冷場,或是沒有講話的機會而被迫處於沈默的狀態,是他們無法忍受的情境,會讓他們感到受壓迫。此時他們會非常想要打破這樣的局面,因而脫口而出一大堆他們編造的謊言,企圖引起他人的興趣,藉此熱絡場面。一般人和他們的不同處在於:一般人面對冷場的情況時,雖然可能也會感到無法忍受,但不會想到要用編造謊言來熱絡場面。 #「喝采願望」則是另一個使病態謊言症的人們說謊的原因。喝采願望指的是,當他們和別人說話時,如果對方只表現出認真傾聽的模樣,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他們真正希望能得到的是對方的喝采。一般人多少也會有相同的願望,只是病態的謊言症的人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編出一串有趣的話題,無論虛實,只要能讓對方感興趣,並產生對自己的佩服感和尊敬,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事了。此外他們所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樣子則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親和力。 ==== 謊言的種類 ==== ===== 夢中的謊言 ===== ====== 1.佛洛伊德學說 ====== 我們即使在夢中也會說謊。人們無法滿足的慾望、多被抑制在潛意識裡;在我們熟睡的時候,因為意識活動都停止,所以壓制慾望的力量也減弱了,這時候慾望就會在夢中被滿足。這必須是在沒有意識時才會出現的結果,佛洛伊德(1856-1939)也說過:只有夢境才能讓人體驗無意識的狀態。但是無意識的時候所想的事情和平常意識型態下所想的事不盡然相同,因而慾望可能無法以原有的型態被滿足。佛洛伊德也曾經就此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即使是在熟睡狀態下,也不能使抑制力完全消失,因此慾望便以另一種型態出現,以便加以滿足。 夢境乍看之下似乎很荒唐,但一旦理解了上述理由,將能發現其實夢境和現實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在夢境裡,像「桌子就是桌子,不代表任何其他意義」這類的定理並不適用。通常桌子在夢裡已經改成用別種型態來取代,每種東西幾乎都以另一種型態出現在夢境裡。佛洛伊德學派的一位學者分析了一名女士的夢境——她在夢中勒死了一隻小狗。殺狗這樣的事,是她平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有時她為了要做菜而親手殺死鴿子或雞這樣的經驗曾有過,但是對她來說當時的感覺都很不好,所以她總是盡可能提早完成那些事。這位心理學者聽到這裡便突然想到:會不會夢境中殺狗的行為,代表的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殺雞的行為? ====== 2.夢境中的「轉移」 ====== 接著,在詢問那名女士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她坦承說出她非常憎恨她的弟媳。原來她的弟媳介入了她和丈夫之間,「就像一隻惱人的鴿子一樣」。就在她做這個夢的前幾天,兩人才發生過激烈的爭吵。她還追著她弟媳跑到室外:「你給我出去,最好手給狗咬掉算了,永遠不要給我回來」。這位學者此時推測,她憎恨她的弟媳,並且希望她弟媳死了算了,這個慾望可能就是她做這場夢的原因,而那位女士把狗、弟媳、和鴿子全都給混在一起了。特別是她弟媳矮矮的、皮膚白,剛好是夢裡的小狗給人的印象。另外,她還進一步坦白指出了她的想法:「她竟然像隻被寵壞的鴿子一樣,傲慢無禮的擠進來。」如此一來,心理學者便確定了他的想法:她不知不覺中希望她的弟媳可以死去。當然這並不意味她想殺了她弟媳,而是隱藏在她內心深處有詛咒她弟媳的願望。他自己尚未察覺,因為潛意識告訴自己:這是違背道德的想法,所以她就盡量抑制這想法。但無論如何她心中都有這樣的想法,因此這樣的夢境才會出現。她並不是夢到自己直接殺了弟媳,而是夢到自己勒死是之為弟媳的小狗,可見在道德規範下,她等於說了「無意識的謊言」。再有意識的世界裡,弟媳這個字不能代表其他的事物,但在夢境中,弟媳和小狗可以是同一種意思。在這個例子中,女士將對弟媳的怨恨轉移到了小狗身上,這就是所謂的「轉移」。 ====== 3.「膠著」現象 ====== 將不同的「影像」加以連結,使其合而為一的現象,稱為「膠著現象」。例如:有個人夢到了一位朋友,而那位朋友在夢中竟然變成了黑白混血兒,而身體長得像隻猴子。醒來後仔細想了想,想起昨天看見了一位混血兒,以及前幾天看見孩子一時興起模仿猴子的動作這兩件事,而在夢境中她便把這兩個影像合而為一了。 ====== 4.外聯合和迷信 ====== 藉由某些意念的轉換,使事物之間發生關聯,這種現象稱為「外聯合」,在夢境中常常能發現這樣的現象。「外聯合」在現今時代,甚至以迷信這種姿態出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當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常有人認為「四和死發音很像,十分不吉利」,因此即使是現代的大醫院裡或者許多飯店中都沒有四樓或四號病房的存在。在無意識的世界裡,所有的想法和這種「外聯合」的事情,都是以感情加以聯繫,夢中兩種不同的想法,會因為類似感情這樣的理由加以結合,產生微妙的關係,並造成視為同一物這種不可思議的結果。 ======5.抽象觀念的具體化 ====== 將抽象觀念用具體的方式來呈現,是無意識世界的一大特徵。在無意識的世界中,並沒有「抽象觀念」這樣的名詞存在。比如說在現實生活中「親切」這個抽象的概念,在夢中可能會是以被自己視為親切的友人摸摸頭來代表親切的意思。另一個例子:有一名年輕男子正為該和心愛的女子結婚還是聽從身為牧師的父親的意見成為一個牧師而煩惱,在他的夢境中出現了兩條分歧的道路,一條是聽從父親的意見應選擇的道路,另一條則是愛人似乎在不遠處召喚他的道路。夢中就只出現這個景象,後來他才想起夢中的地點正是他以前曾和女孩去過的地方。 ===== 向自己說謊 ===== ====== 1.暗示的功用 ====== 當一個人想把觀點傳達給他人,使人受到其影響的時候,通常會先加以暗示。法國心理學家傑尼(1859-1947)曾說過:「暗示能將觀念轉移。」美國心理學家馬克德卡魯(1871-1938)則為暗示下了一個定義:「並非邏輯性的訂定一個目標,而是將某個想法讓人相信並接受它。」對於身體有病痛的患者來說,適當的暗示是有必要的。雖然不能使症狀消失,但可以健全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有和病魔對抗的信心。稍微製造一點假象,對病患的心理狀態來說是利大於弊。一旦患者相信了這些善意製造出來的假象,將會確信自己的病已經痊癒了,又將擁有健康身體。而當幻想與理智衝突時,幻想通常會取得優勢。 ====== 2.販賣和暗示 ====== 簡而言之,所謂的「暗示」其實就是種自欺欺人的謊言。推銷員在推銷商品時,會先使自己陷入假象當中,使自己確信自家產品相當優良,不買的話將有所損失。經由這樣的自我暗示之後,將使自己對自己賣的商品充滿信心,而且對顧客產生一種迫力。一旦以這種迫力來進行說服工作時,將逐漸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使對方也陷入此假象中。 ===== 歇斯底里和謊言 ===== ====== 1.歇斯底里性格 ====== 事實上,不只女性會有歇斯底里的傾向,很多男性也有此傾向。且歇斯底里並非完全負面之詞,因歇斯底里的症狀或許與人的想像有些差距,或者說,人們對歇斯底里的症狀認識還過於片面。具有歇斯底里症狀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幾項特徵: * 虛榮心極強,往往十分高明地以另一面目出現。 * 好勝剛強,自我中心。 * 善於製造假像。 * 像個孩子似的。 * 意志薄弱。 此種性格的人表面上對流行十分敏感、相當熱情,但實際上卻可能冷漠無情,只是表面上裝成很熱情的樣子來掩飾他們真實的性格。而因為他們善於製造假象,因此容易支配群眾的心理。但如果出現了另一位革命性的人物,他們通常會變得相當盲從。以上所描述的似乎都是較負面的特徵,但若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特徵也使他們在工作表現上十分優秀。其實無論是誰,或多或少都有歇斯底里的幾項特徵。人們通常是後天形成了這些性格上的特徵,乃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需要依賴這些特徵才能在現實中活下去。而有些人的這幾項特徵特別的明顯,這些人就是所謂有「歇斯底里症狀」的人。一般而言,具有歇斯底里症狀的人處於慾望無法獲得滿足、感到不快的狀態下,因此以一些無意識的謊言來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紓解。總之,他們的行為並不是故意諂媚或是傷害別人,也不是刻意的欺騙行為。 ====== 無意識的謊言 ====== 歇斯底里性格的人其實相當聰明機靈,他們能把樣樣稍通,但卻都不精通的技能妥善發揮,原本只有兩、三分實力,卻能讓人產生有五、六分實力的錯覺。此外,他們的依賴心也很強,常會利用技巧操弄人,及對上司和有權的人進行奉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他們為了達成其所遐想的願望所使出的伎倆,但其實這並非他們故意使出的手段。換句話說,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不是另有企圖,他們幾乎是在無意識中說出這些謊言。因為他們意志的不安定,以及過於強烈的喝采願望,促使他們有如此的行為。 ==== 謊言的效用 ==== ===== 善意的謊言與必要的謊言 ===== 不能一概而論將說謊的人都認為是喜歡說謊的人。謊言這個字其實涵蓋的意義相當廣,其中也包含了恭維、奉承的話,以及善意與必要的謊言等等。有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事情的真相,卻故意隱瞞事實或矇騙對方,是因為處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那些善意的謊言反而對事情的發展比較有幫助。比如美國的一位作家歐亨利(O. Henry,1862-1910)著名作品『最後一片常春藤葉』(The Last Leaf)中有著這樣的故事:有位病患每天看著病房窗外的落葉,因寒風的吹襲,一片片掉落下來的景象,心情就變得越來越不好,病情也每況愈下,他猜想自己大概將在樹葉全部落盡時離開人世吧!同情這位患者的老畫家,便在樹後的磚牆上為他畫上了最後一片永遠不會掉下來的葉子,那位患者看到葉子經過大風大雨依然沒有掉下,心情便慢慢的改變了,最後也慢慢痊癒。這便是一種善意的謊言。 ====== 教師的謊言 ====== 老師也會有需要說謊的時候。因為小孩子有時候會無精打采、提不起興趣上課,這時為了要讓孩子們提起精神,最好能找些名目加以誇獎一番等等,使上課的氣氛更加熱絡。另外若是對那些畫圖、音樂等方面十分不在行的孩子加以讚揚、鼓勵一番,說不定能使那些孩子對這些事情燃起興趣,也對自已更有自信,說不定未來也能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這類的謊言也是屬於善意的謊言,由於是善意的,對事情的發展又有幫助,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他是謊言就一味的加以指責或批評,相反的,有時我們也需要肯定這種謊言的價值。 ====== 謙讓的謊言、反語式的謊言 ====== 謙讓的美德也發展出了一種謊言,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到別人家裡拜訪的時候都會帶著禮物前往,然後往往又客氣地說:「這只是一點小東西」,表達謙虛之意。反語式的謊言則是例如在親密的友人之間,有些可能會用「白癡」這樣的字眼,表達彼此之間親愛的友情。 ====== 必須要說謊的時候 ====== 比如說戰爭中被敵方所俘虜,並被問及有關本國的軍事機密時,為了不能使我方陷入不利的狀態,就必須要扯一些謊。此外,外交官也有同樣的情形,即使彼此兩國正處於和平、無戰事的狀態,兩國外交官還是必須運用外交手腕,靠一些謊言來拓展外交關係。而國家重臣對新聞記者所發表的言論,可能也只是一些外交辭令,對一些重要的問題並不能據實回答,只能用一些謊言掩蓋過去<sub>。</sub> 儘管了解到善意的謊言和必要的謊言有很多種類,但是一般人還是很容易拘泥於謊言負面的意思,所以通常會下意識地拒絕思索善意的謊言或必要的謊言背後的種種。其實仔細想想,每個人多少都有在必要的時候撒點小謊的經驗,這樣想就會覺得,其實謊言也不是完全不好,謊言也是有其必要的一面的。 ==== 謊言的生理 ==== ===== 身體不能說謊 ===== ====== 假裝若無其事的說謊 ====== 有些人說,說謊的時候可以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但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到這一點。即使能從嘴裡說出一套天花亂墜的謊言,在生理方面卻必然會露出蛛絲馬跡。就算刻意掩飾,眼神的飄移,嘴角的浮動,雙手插口袋等等容易被發現的緊張的行為都是自然反應。除此之外我們的手掌、腳底、腋下等處遍佈著汗腺細胞,一旦情感有變化時就會激烈反應。這個刺激是源於大腦皮層中掌管運動細胞的區域以及間腦的下視丘,透過交感神經傳遞到汗腺細胞而做出這些反應。當我們受到一些突發事件的驚嚇,全身肌肉會發生收縮,完成行為的準備狀態,此時若稍加留意即可發現自己的手掌和腳底在流汗;同樣的,在感情上發生急遽改變時,也會有一些冷汗流出,以上情形只有當事人會知道,外人通常看不太出來,因此旁觀者才會認為他們可以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 GSR 現象(galvanic skin response)====== 然而,這種微妙的變化還是有方法可以捕捉的,此方法是利用 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膚電反應)現象來測試。首先在手掌及手腕安裝一個電容器板,其中有差不多三福特的直流電流,在電路中間裝一個安培計,然後再電路中加入更大的電流,從二安培到一百安培,受試者不會感受到電流通過。接下來,利用一些突然的聲響、給予痛覺、或趁他不注意時採取的行動,這些令受試者情緒發生改變的行為,會使安培計的讀數發生顫動。比如在受試者面前提到他戀人的名字,此時他可能會有一些情緒反應,此時安培計的讀數也會發生變動,這就是 GSR 方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在讓皮膚通過電流的時候,皮膚內會有電阻,這個電阻會受到皮膚潮濕度等因素影響,當受試者受到刺激、情緒發生改變時,汗腺細胞也會被激發導致皮膚濕度改變,進而影響電阻值(更潮溼而電阻下降),安培計測得的電流直因此會有激增的現象。 ====== 測謊器 ====== 應用 GSR 的方法,就有了所謂「測謊器」的出現。一個簡單的使用 GSR 測謊的實驗就是:將五張撲克牌排在桌子上,請受試者從中隨機挑選一張,然後將那張撲克牌的點數寫在紙片上、裝入信封。當然所選的點數只有受試者知道而實驗者不知道。接著請受智者閉上眼睛,並且告訴他不管聽到什麼都回答「不是」。實驗者接著根據原本桌上五張撲克牌的花色與點數一一詢問受試者剛剛選的是不是那一張,一旦問到他剛剛選的那張撲克牌的花色時便便可以發現電流計的讀數有改變。雖然可能肉眼上根本看不出來他有什麼改變,但是 GSR 方法可以用細微的生理反應察覺謊言的所在。此實驗若能在裝備完善的實驗室裡進行,準確率能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好的問題設計可以有效提高測謊的準確率。編題設計技術是為了有效達到偵側謊言的目的,而必須妥適編製測試問卷的一種學問,以下介紹測謊該使用到的問題類型及意義: 1.主要相關問題(Primary relevant question) 主要相關問題有以下幾點特徵: A.陳述主要案情問題 B.測試是否有直接涉案 C.在問題中只使用一個最主要的具體行為,不會讓受測者誤解的動詞。(如: 你有拿刀「刺」…、你有「偷」…、你有和她「性交」…等等) D.問題措辭要求否定的回答 2.次要相關問題(Secondary relevant question) 次要相關問題是涉及次要案情的問題,但措辭不需要直接問涉案與否,但須觸及到主要問題。編製時的以下特徵和情況: A.證據的關聯問題,如物證的位置(如:你知道那把兇刀在哪裡嗎?…) B.犯罪感問題,如知道歹徒是誰 C.歹徒可能的犯罪動機 D.案情事實及其他情況證據(如:你有協助、參與計畫、或幫助任何人等等…) E. 測試非直接的參與行為(如:你有看到、你確實知道…) 3.犧牲相關問題(Sacrifice relevant question) A.是用來吸收第一次問道相關問題時的心理衝擊。可以降低無辜者對其它相關問題的反應 B.制式問題架構。(例如:你會老實回答我有關本案的每個問題嗎?) C.讓受測人肯定回答。 4.徵兆問題(Symptomatic question) A.瞭解是否有案外問題干擾。 B.明白受測人與施測者彼此之信賴關係程度。 C.制式問題架構與回答。(例如:你會不會擔心我問你沒有討論過的問題?、我已經告訴你,不會問你沒有討論過的問題,你會相信嗎?) 5.無關問題((Irrelevant question) A.測謊測試中第一個被問及的問題。 B.其設計係在於提醒受測人測試已經開始,要求受測人專心聆聽接下來測試之每個問題。 C.中性問題。(例如:你姓徐嗎?、你現在坐著嗎?、你家住臺北嗎?…等等) 為了達到最佳的測謊效果,根據測謊學,以上問題的將會以下列順序出現: 1.無關問題 2.犧牲問題 3.徵兆問題 4.控制問題 5.相關問題 6.控制問題 7.相關問題 8.徵兆問題 9.控制問題 10.相關問題 ===== 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主題統覺測驗) =====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是一種投射性測試,涉及描述模棱兩可的場景。俗稱“圖片解釋技術”,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亨利 A.默里和克里斯蒂娜 D.摩根於 1930 年代在哈佛大學開發的測試。 TAT 包括向人們展示一系列描繪各種模棱兩可的人物(可能包括男人、女人和/或兒童)、場景和情況的圖卡,然後要求他們為每張展示的圖片盡可能地講述一個故事,包括: 1.是什麼導致了所顯示的事件 2.現場發生了什麼 3.人物的思想感情 4.故事的結果 TAT 的完整版本包括 31 張卡片。 Murray 最初建議使用大約 20 張卡片,並選擇描繪與主題相似的人物的卡片。 今天,許多從業者只使用 5 到 12 張卡片,通常選擇這些卡片是因為考官認為場景符合客戶的需求和情況。 ====== 從謊言判斷性格 ====== 如果說測謊是找出人類謊言的裝置,那麼 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主題統覺測驗)則可以說是能從人類的謊言中,知道其個性的試驗。根據羅莎測驗可以大致分析出受試者的性格,但具體的願望、恐懼和情緒等等的內容,則沒辦法做出詳細的分析評斷。而讓受試者觀看一些圖片,並要求他們根據圖片編造一則故事,則能從他們編造的故事內容中具體分析出他們的性格傾向,此即是所謂的 TAT,主題統覺測驗。將 TAT 和羅莎測驗互相輔助,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人們的個性,對解析人類相當有幫助。 將幾幅畫加以搭配組合,讓受試者從中挑選幾幅出來,然後讓他們隨性創造出有關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受試者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通常也會出現在他們創造出的故事情節中,所以通常可以說故事中的主角其實就是受試者的寫照。受試者的想法和情感通常會投射在主角身上,而在日常生活中壓抑的恐懼和慾望,都能在故事中得到紓解。因此我們能藉由分析受試者創造出的故事內容,更深入的觀察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狀態。 不過也不一定受試者和他所創造出的故事中的主角一定是同一個人,而受試者的慾望和情感也不見得一定會出現在她的創作中。他們也常借用一些外來的題材,例如讀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情節,或者是朋友曾經說過的故事等等,都是他們創作時可能使用的參考資料,另外也有將自己過去的一些體驗畫作其中部分情節的情形。當然對那些想像力極為豐富的人來說,更多時候是根據自己對圖畫所自然湧現的想像內容所創作的。不過無論如何,以上的情形或多或少都和受試者本身有所投射,不過在形式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為了要正確讀取創作故事中所投射出的受試者的慾望和感情,首先就必須要仔細推敲受試者在創作故事時的心理狀況,如此方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目前有關 TAT 的解釋法和整理法仍因個人立場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解釋法。 ===== 聯想檢查 ===== 首先向受試者唸出一個個像花、血、海、女等等單字,這些單字大都是能讓他們有好的聯想的單字,然後讓他們就這些單字一一回答他們的感覺。實驗證明,他們回答的方式和答案中的字眼有一定的規則性,一旦發現有偏離規則性的答案,就大致可發現潛在意識裡有病態(心理上的疙瘩)或者是精神疾病等等病例。這是聯想檢查方法主要的目的,和 TAT 的目的不同,但兩者的效果皆很顯著。 紐格(1875-1962)就曾挑選了一百個和日常生活的感情問題有關的單字,然後對一人進行了這樣的實驗。首先讓受試者聽幾個刺激語(例如:花),並且要求他儘可能早點將他腦中浮現的單字說出來(反應語,例如:美麗),然後實驗者分別將受試者聽到刺激語之後到他回答出反應語之間相隔的時間(反應間),以及反應語、反應方法記下來。當實驗順利進行的時候,反應時間大致會呈現一定的狀態,且能讓人容易了解刺激語和反應語之間的關係。但是當刺激語觸及到有關他心理變態的地方時,會破壞這樣的規則性,出現許許多多的特徵。其中最明顯的幾樣特徵是: * 反應時間拉長 * 一下就把問題帶過去 * 沒有反應 * 一再重複刺激語 * 誤解刺激語 * 結巴、嘟囔、無法做出完整答案 * 回答出一個以上的單字 * 出現其他身體舉動 一旦有以上幾項特徵出現,實驗者即可知道已經觸及受試者之病處。如此的聯想檢查法因此可以較容易且迅速的將受試者心理病態的地方診斷出來,所以對心理醫生來說,即便是科學進步的現代,此方法仍是診斷時的一項重要依據。 ===== 身體和感情的謊言(詹姆斯-蘭格學說)===== ====== 學說內容 ====== 1884 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發表了一篇論文『何謂情緒』,正巧和隔年丹麥的生理學家蘭格(Carl Lange,1834-1900)發表的論文極為相似。他們兩人完全不相識,確有如此相似的學說出現,後人便把此兩人之學說整理歸類為「詹姆斯-蘭格學說」。此學說中最有名的代表文句:「我們並不是因悲傷而哭泣,而是因哭泣而悲傷」他們主張:人們身體的種種變化,並不是因為情緒表現在身體機能上(情動)而出現的,而是因某些刺激,才會引起身體的種種變化,而且他們認為,那些所有內在的情緒皆為情動。所以一旦喝酒,就會引起各式各樣身體上的變化:有人醉後喜歡哭,也有些人在喝醉後會怒斥別人,也有一些人在酒醉後會一直傻笑的。他們的說法有這些實際的例證可以證明,另外也有以下的生理現象可以作為他們學說的依據。 我們的神經系統中,有可以依個人意志隨意支配的非自律神經系統,另外內臟的肌肉或者內分泌腺等等,則是意志所不能自由支配的自律神經系統。情動的場合就是自律神經系統作用的時候。例如再盛怒的時候,或者被恐懼所籠罩的時候,自然而然心跳得速度加快、血壓升高、身體各處的肌肉都會得到血液的供給。此外,呼吸的次數會增加,而且會促進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以及肝臟釋放糖分,如此將減低疲勞的程度。 ====== 反對詹姆斯-蘭格學說 ====== 今日,詹姆斯-蘭格學說已被否定。1900 年,英國生理學家謝靈頓(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57-1952)以狗和貓為實驗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為了使自律神經不能將其興奮訊號傳到大腦皮層組織,便在中途切斷神經,但狗和貓不但沒有發生器官上的變化,而且還一樣有情緒的出現。另外即使向人類注射腎上腺素,卻完全沒有憤怒的情緒出現,也許血糖會增加、心臟的跳動會加速,但是並沒有發生情動現象。再者,1927 年,美國生理學家卡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以下列五點理由對詹姆斯-蘭格學說提出批評: * 一旦將數隻貓的交感神經全部抽取,交感神經系統所支配的身體運作功能將全部喪失。例如將無法支配內臟的血管運作、也無法分泌腎上腺素等。此時若使狗來咬這隻貓,貓會馬上發出鳴叫、兩隻耳朵往後拉、露出牙齒、前腳向上抬起做出撲打狀,這和抽取交感神經前貓在憤怒時候的行為並無差異。 * 有時在所有的情動現象都未發生時,同樣的身體變化還是會出現。例如:在生病時可說是完全沒有任何情動現象產生的時候,但卻可能像害怕或憤怒時一樣臉色發青。如此看來,因為完全不同的情動情形可能產生相同的生理變化,所以不能因為某些生理的變化而輕易斷言是何種情動狀況。 * 因為內臟細胞的反應一般都很遲鈍,所以並不會發生什麼激烈的情動現象。 * 心臟以外的內臟器官是由不隨意肌和腺體所構成。不隨意肌的反應速度最快也只能到 250/1000-800/1000 秒的速度,最慢可達 2-4 秒,另外內分泌腺體分泌的速度也很慢,所以一般而言,內臟器官的變化是相當慢的,不太容易看得出來。因此不能將變化如此之慢的內臟器官,認為是引起激烈情動現象的起源所在。 * 激烈的情動狀態才會引起的內部器官的特殊變化,有時是因為人為的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注射腎上腺素時會引起與害怕等強烈的情動狀態時所發生的內臟器官一樣的特殊變化,因此受試者會有心跳加速、甚至全身顫抖等現象,但這些並不是發生了實際的恐懼和悲哀的情動感覺。 ==== 謊言的心理 ==== 謊言是一種高級語言,具工具性與保護性功能。謊言的使用分為無意的及有意的。說謊的主要目的,有的是為了得到利益;有時候是為了減少或避免衝突,讓自己處在比較安全的人際關係環境中;也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壓力時,找藉口來減輕壓力。 有時候,說謊則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而將事實放大、誇張吹牛;這些都是用來緩解因為道德感與行為不一致所引發的情緒壓力。總而言之,謊言能反映出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一種焦慮、不安全感,是一種為了減少人際衝突而出現的退縮表現。 ===== 壓迫 ===== ====== 面臨危機時的舉動 ====== 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充滿了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引發的生理慾望和社會慾望,如果慾望和環境都不太有改變,那麼我們會因習慣而對這個環境適應得很好,我們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每天只需要機械性的生活就可以了。但是事實是我們居住的環境天天在改變。 從小學開始,經歷一連串求學、出社會、戀愛、結婚、生子,其中每個階段的環境都一直在改變。若突然之間環境起了急遽變化的話,那麼先前那種機械式的生活方式,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時必須要培養新的習慣,更要以積極的行動和作為投入新型態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狀態可以稱之為「危機」。當人類面臨危機時,採取的行動可以大致區分為「智慧行動」、「歪曲行動」、「失敗反應」: ====== 智慧行動 ====== 所謂的智慧行動,試用一種全新的行動方式去適應環境;也就是說,在面臨危機的時候,能冷靜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來突破難關。但是人類真能採取智慧行動的人並不多,就算真的能做到,也很難有把握真的有效果。即使我們照自己所認為最合理及完美的方法去做,但有時卻一點也行不通。例如無法滿足的慾望會一直佔據我們的心頭,而且會越來越強烈,要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加以壓制可不是件簡單的是,有可能會越弄越糟,最後生成了「緊張的狀態」。這種緊張的狀態不只會使我們感到不愉快、痛苦,甚至會使我們越來越沒辦法適應外界的一切,終將陷入一片混亂的狀態。因此除了合理的解決之外,我們還要採取各式各樣的「歪曲行動」。 ====== 歪曲行動 ====== 小蟲在碰到有鋼筆間戳他的時候,就會假裝死去,一動也不動,讓攻擊者覺得牠已經死去,不需要再繼續攻擊,小蟲很有機會就可以獲得苟延殘喘的機會,這是種自然界裝死的反射現象,也是歪曲行動的一種。換句話說,藉著「說謊」來適應周遭的環境。人也有可能會有類似的行為,和小蟲一樣的道理,歇斯底里患者也會假裝自己身體不舒服,或假裝得了很多病,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是德國心理學家庫雷契曼的想法。 這種假裝並不是有意識的行為,和本人意志無關,而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發展成的行為;法國學者把它稱為「半假病」。為了要逃避慾望不能被滿足的那種不快和痛苦的感覺,便假裝自己沒有那些慾望,其實是行不通的。把慾望藏在心底深處,想假裝沒這回事,這就是「壓迫」,是擬態的一種。其實一般人也可能會有這種行為,我們會為了某些目的而做出一些與事實不太相符的假裝行為,並不是故意這麼做,而可能只是因為情勢所逼,或是也沒有多餘的時間思考,看到眼前唯一一條本能的路,就是用一些虛假的行為來掩蓋真實。 ====== 被壓迫的慾望 ====== 德國一位解剖學教授,在一次有關鼻腔的授課結束之後,問學生是否真的了解鼻腔的種種,全部的學生都回答:「很清楚。」教授接著說:「那真是奇怪的事,真正對鼻腔有了解的的人,在我們這個住了數十萬人的城鎮來說,以五根手指來算的話,就只能舉出一根手指兒以呢!」佛洛伊德認為那位教授所說的「一根手指頭」等與,含有「真正了解的人只有一位,就是我」這樣的意味。教授平時雖表現出一副謙遜的模樣,其實是將自己的自負心壓抑下來,不讓別人看出。然而當他看見他的學生狂妄地說自己很了解鼻腔,他那被壓抑的自負心又高漲起來,變說出了那些反駁的話,想藉機挫挫他們的銳氣,同時也彰顯自己。教授被壓抑的慾望突然之間活躍起來,擾亂他的思緒,迫不及待地一躍而出,因此他說出了誇張、不實的話,這對身為教授的他其實是不該有的行為。人們可能認為這是他不小心說出的氣話,但其實是因為他一不留神讓一直被壓抑的慾望有機會闖出來,所以才發生言詞和行為都有所誤差的情形。被壓抑的慾望一旦蠢蠢欲動,就可能以不太正常的方式一躍而出,因此人們就會一時衝動,吐露本意、寫出不該寫的東西或做出不該做的事。 ===== 反動形成 ===== ====== 反動形成的形式 ====== 一個人的慾望十分強烈的時候,即使受到壓制,會有想突破壓制、再次展現的傾向,這個傾向可能讓當事者感到恐懼。自知自己的抑制能力快要不管用了,所以有必要以其他夠份量的事情加以抑制。對於抽煙已經上癮的人來說,如果要他們減少抽菸的量,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很多人就因此把菸癮戒掉,認為這樣會比較快樂一點。繼而又想,如果能夠廣而推之,向其他人熱心的述說香菸的害處,並勸導他人戒菸的話,可能會更快樂。殊不知他自己只是一時將抽煙的慾望深深藏在心底,然後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戒掉煙癮。等到他一而再,再而三接觸到種人抽菸的場合,他那壓抑著的慾望就未必還能再繼續壓抑下去,有可能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有了言行不一的舉動出現,說是戒菸,但受不了周遭誘惑,回頭又偷偷繼續抽起菸來—這就是一種稱之為反動形成的謊言。此外,吝嗇小氣又利己主義的人,為了防止他人知道自己那些不良的傾向,就以相當慷慨、大方的慈善家面目出現;生性殘酷喜歡虐待動物的人在人前卻表現出非常愛護動物的樣子;連殺一隻小蟲都不敢的人,卻在人前裝出威風八面、神勇無敵的樣子;腦筋死板、不知變通的人,卻自稱是道德家,對別人的一點小錯都要找碴、生氣,其實是希望自己的反社會行為能得到理解的一種反動形成。 因為壓制只不過是將慾望和情感逐出意識範圍,問題只是暫時解決。被壓制的慾望在無意識的範圍中積壓下來,然後又反動形成,再一次硬壓制下來,人們會天真的以為如此一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因為事實上一旦你一再對慾望進行壓制,我們的內心就會像承受過大壓力的鍋爐一般,終將因為再也承受不了而爆發開來,不但沒壓制住,反而到處橫行,恐怕會引發更多其他的障礙。因此我們應該將被壓制的慾望適度的解放出來,這樣不管是生理上也好,心理上也好,都將有所助益。 ===== 同一化 ===== ====== 投射和吸取 ====== 所謂的「同一化」,是說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會採用自己所尊敬的人或親密的人的做人處事的態度和感情(吸取),而且對他人之中與自己是同一立場的人較有認同感(投射)。一個家庭之內,男孩常自然地採用父親的態度和感情方式,而女孩則會採用母親的,然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人格。在成人的團體中,成員的態度和感情則會自然而然地和他們所尊敬的領導人相似。在封建是的人際關係中,同一化以下面的形式出現:即使客觀的說,自己有著不幸的遭遇,但如果真的看到與自己同一化的對方過著幸福的生活,就會主觀的覺得自己也很幸福。從「只要你能幸福,我就滿足了。」或者「主人的名譽就是我的名譽。」這些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同一化的現象。另外,希特勒所率領的納粹青年團組織中,每個人的心中都抱持著「我願為希特勒」的想法,以及齊聲高喊「希特勒萬歲」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都有同一化的特質。 ====== 一身一體 ====== 沒有鬧過家庭風波、過的是和睦幸福的日子的夫妻倆,他們之間沒有秘密,不管是心理的或身體的秘密都不曾有。他們兩人的關係可說是極為透明,丈夫所受到的侮辱,妻子會感同身受,就好像是自己受到侮辱一樣;丈夫若有什麼成就,妻子也會認為就像是自己的成就似的而感到特別高興。最後妻子的死亡,則讓丈夫感到萬分悲慟。所謂的一身一體,就是指這樣的情形。有位學者說:「我們的父母和妻兒是我們的骨肉至親。如果他們死去的話,就好像失去了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份,感覺非常痛苦。當他們做了某些壞事的時候,我們會為此感到羞愧;而當他們被侮辱時,我們會站在他們的立場,並為此大感憤怒。」像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們將父母親和妻兒視為我們自我的一部分的緣故。有種我們時常聽到的故事,年老後才傑為伴侶的老夫婦,一旦一方先去世的話,另外一個也很快的接著離開人世,這也可說是一身一體的一種例子。 ====== 人類的洋蔥學說 ====== 萊賓為了更易於瞭解這樣的伴侶關係,採取的是圖解的方法。根據這種方法,將人類一層一層的加以分析,而且層和層之間有所間隔。他把這些層次分別稱為中心曾、中間層、周邊層,也就是說,把人類想成一顆像是洋蔥的東西。當我們和陌生人說話的時候,會有警戒心,因為我們無法看見對方的心裡在想些什麼。以「洋蔥學說」來說的話,這是因為人們通常以周邊層最外的一層和對方接觸,其他層則緊緊的關閉,不讓對方進入。但對方如果是朋友的話,我們則會稍加鬆懈,讓對方稍稍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對方也會適度打開心房,讓我們進入。也就是說,我們是以周邊層的內部面貌、或者更進一步的以中間層的外側面貌來與朋友交往,對方也是同樣的情形。至於伴侶間的關係,彼此都拋開層層隔閡,以中心層的面貌坦誠相見,因此若以接觸的層面最深最廣而言,無疑是此種伴侶間的關係。而且正因為彼此都能坦誠相見,所以兩人之間呈現透明狀態,沒有所謂的秘密而彼此之間也不會有所顧忌。若把人類的中心認為是所謂的自我的話,那麼整個中心層可說就是「自我」的意念,於是有了「伴侶是我的自我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在此情況下,彼此的中心層可以說是已經互相重疊。但是若伴侶之間並不交心,彼此並不互相了解的話,他們就不會成為對方自我的一部分,頂多只能說包含在對方的自我中,但並未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所謂的伴侶之愛,其本質就是把對方放在自我的裡面。照此想法引申下去的話,所謂的父母和子女之愛、愛校心、對鄉土之愛、對祖國之愛、對追求學問的熱愛等等都可以說是將其愛慕得對象包含進自我的中心的一種結果。 ===== 退化 ===== 退化也叫退化感情、倒退、迴歸,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指成年人在遇到特殊情況,如巨大的打擊或嚴重焦慮時,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表現出與自己現階段年齡不相符的不恰當行為。目的是通過幼稚的行為讓自己能夠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 戀愛中的撒嬌行為 ====== 當我們戀愛的時候,一旦到了一定的時期,就會出現撒嬌的現象—因為十分的信賴對方,或彼此之間有某種程度的依賴感,導致兩人之間出現像孩子般的舉止行為。這在第三者看來,通常認為這是熱戀中的情侶之間必然會出現的撒嬌行為。一旦戀愛,會將自己的內心全部奉獻給對方,兩人之間有了某種程度的心理接觸之後,開始了另一個期待—期待這段感情有所結果。然而在求好心切的心情以及對未來抱著些許不安的影響下,發生了對應的「退化」狀態。在這個階段也容易出現任性、像個孩子似的問話態度、撒嬌、發牢騷、像孩子般拋開一切責任,只顧遊玩,以及亂發脾氣等等的行為。 ====== 運動爆發 ====== 運動爆發是指人類置身在恐怖氣氛時對應行動的自然行為,表現出像動物或者小孩的舉動,有以下幾項的類似點: # 對外界的刺激所形成的一種本能的、具防衛性的反應。 # 漫無目的、到處亂碰亂撞的舉動。 # 若以精神方面來看的話,並不是熟思的情況下所引發的舉動,而是突然變得緊張的感情狀態所引發的行為。 # 自己的心中存在著含糊不清但強烈的逃脫阻撓自己事物的慾望。 # 運動爆發對動物而言,和歇斯底里症患者一樣,都會設法達成除去障礙的目的。 # 就以上而言,運動爆發是種具有生物學上調整功能的現象。 ====== 裝死反射 ====== 裝死反射也和運動爆發有一樣的功能,在很多危險的場合下,為了防衛自身安全,避免危險的發生,可以就地裝死,如此便可以逃過一劫。歇斯底里症患者在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也會有「全面的昏迷」、「歇斯底里性的聾啞」、「歇斯底里性的語言障礙」、「歇斯底里性的感覺和知覺上的障礙」、「運動神經的障礙」等等情形出現,本能地假裝身體動也不動,或裝成生病的模樣,以逃避危險。這些可以說全部都屬於退化的現象,是為了不受到傷害,身體內的防衛機能自然運作所形成的結果。 ====== 防衛機能 ====== 所謂的「防衛機能」,到底在哪些條件下才會發揮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大約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點: # 全部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狀態下所形成的。 # 全部的行為都是為了不使自己受到傷害所發展成的。 # 防衛機能是始於有逃避的想法,然後根據本能所發展出的種種防衛行為,那些行為彼此之間都所關聯。 這也是屬於退化現象,也可說是一種逃避的行為。有時會變得像個孩子的樣子,就是因為想逃避現實的動機作祟。當無法面對自己即將受到痛苦的現實時,因為本能的激發,會有拯救自我的做法出現,而且這些作為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然而然激發出來的。再者,這種防衛機能是不管身體健康的人,或者精神病患者,都具有的一種本能。但因為防衛機能作用所產生出來的行為,若對本人反而有所不利,表現的方式不太合理、或對社會有所損害的情形時,我們會把這些有此種行為傾向的人稱為是有精神上的疾病,而先前一直提到的歇斯底里症患者也包含在精神疾病的範疇內。這種防衛機能的概念,對於精神醫學方面有極大的影響。此外,在臨床心理學方面若考慮到性格的概念時,防衛機能可說是其中必考慮的一環。 ===== 合理化 ===== ====== 合理化的謊言 ====== 隨便對他人充滿敵意和恨意,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心理狀態會將對方給予的情感自意識中一筆抹煞,常會感覺對方對自己也是一樣的充滿敵意和憎恨。「我沒有特別討厭那個人,但他卻好像很討厭我的樣子。每次都無緣無故跟我發生爭吵,真是受不了。」像這樣把壓抑的情感和慾望轉換到他人身上,就叫做「投射」。像繼母可能會覺得那些非親生的孩子很怨恨自己;保守政黨對革新政黨的敵意投射,會令他們覺得革新政黨說不定明天就會發動暴亂。如此的敵意和恨意加以投射的結果,會使得對方對自己充滿敵意,因此若訴諸於正當的防衛態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此這般為抒發心中的敵意找一個藉口。像這樣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加以認定的行為,除了「投射」這跟原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把自己的行為盡量解釋得「合理化」或「正當化」。例如:即使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才會失敗,卻把原因歸咎於他人的妨礙,以及家裡種種事情的牽絆。如此想來,因為不用承認自己的缺點,也就感到格外的輕鬆愉快。 ====== 自我的擬態 ====== 合理化只是有意識地為自己製造一個藉口,而不說謊騙人。所編出的理由自己也深信不疑,也可以說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己對自己說謊。合理化和投射、反動形成、壓制一樣,可說都是自我的一種擬態現象。總而言之,人類對自已所做的事情總是盡其所能的擤出各種合乎常理的理由,使自己更能理直氣壯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由此看來我們不難了解,其中所賦予的理由將有不少並非真正的理由,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慾望和感情趨向所編造出來的。 ====== 對於睡眠狀態中的行為也要給予合理化的理由 ====== 即使不瞭解真正的原因,人們還是會為自己的行為想法賦予適當的理由。在催眠術的實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這種現象。其實被施以催眠的人,因為其意識作用減弱的原因,才會對催眠的種種指示言聽計從的接受。在催眠術的進行當中,催眠師如果說「蝴蝶」,被催眠者可能把手帕拿起來揮一揮;如果說「好好吃的牛排」,被催眠者可能把鞋底拿起來啃。然而,在催眠術解除以後,被催眠者什麼都不記得了。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催眠術進行之前,催眠師先給予了種種等等要做的事的暗示,所以被催眠者在被催眠之後就會照著剛剛的暗示去做。而在催眠解除後,如果告知被催眠者他剛剛出現了什麼樣的舉動,他並不會知道是因為受到暗示才去做了那些事,而是會為自己找一個理由來解釋剛剛的行為,比如說他可能會說:「我剛剛把手怕拿起來揮可能是因為有隻蟲子在附近飛的緣故吧。」 === 社會階級心理學 === 社會階級心理學是一門以社會學的角度再加上心理學的方法,探討階級如何影響社會生活,並分析階級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種種差異的學問。舉凡社會關係、工作、休閒、生活方式、語言風格、智力、人格、態度、價值,甚至身心健康都是屬於此領域的研究範圍。社會階級展現於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等面相,而社會中存在階級的事實是當前社會學家爭相研究的爭點之一。而社會階級做為一個事實與分類認識社會的標尺,與心理學亦有相關聯性。 ==== 階級的心理 ==== ===== 不同的階級位置如何塑造不同的社會心理? ===== 如前所述,不同的階級位置中的行動者,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能力為根基,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然而,不同的生命經驗代表的不僅是物質與生活上的差距,更重要的事,在不同的生命體驗裡,不同階級位置的社會行動者所擁有的機會與資源並不相同。不同的生活水準與機會,使社會行動者經歷不同的生命考驗,自然逐漸塑造出不同的社會心理。以下將以大眾文本如何具現化不同階級位置中的行動者的社會心理作為範例,並分析大眾文本這樣的呈現方式有何偏誤。 1.富人喜歡投資,窮人更愛消費;2.富人不守本分,窮人甘於現狀;3.富人享受風險,窮人害怕風險;4.富人破陳出新,窮人按部就班;5.富人抓大勢,窮人盯小利;6.富人學管理,窮人學手藝;7.富人利用光陰,窮人消磨時間;8.富人精於工計,窮人善於算計;9.富人交朋友,窮人走親戚;10.富人買保險,窮人買彩票;11.富人散發自信,窮人武裝自信;12.富人做得多,窮人說得多。(擷取自「業務講堂」,2017/03/17) 此篇大眾文本舉出的「區別」,是去脈絡化的檢討窮人的行為模式,忽略其能取得的資源,可能皆不及富人的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與社會網絡的累積。例如「愛消費」、「消磨時間」、「買彩票」,等「錯誤」的理財觀念,不一定是因為窮人比較短視或貪心,而是他們不像富人可以從社會網絡、學校、家庭教育吸收到理財資訊,不知如何透過投資「讓錢生錢」,只能期待透過中彩券脫貧。而「害怕風險」、「盯小利」、「走親戚」、「武裝自信」等「壞習慣」,也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眼界、心胸狹隘。害怕風險是因為生活沒有遭遇風險的餘裕;盯小利是因為不能放過任何機會;走親戚是因為他們的社會位置沒有機會擴展社會網絡,只好珍惜僅有的人脈;而武裝自信是因為感受到社會對窮人的不友善,又對自己的生活處境感到羞恥,無法發展自信、也得不到認同的情況下,當然只能武裝。 簡而言之,「心態造就階級」的說法其實是倒因為果的,「富人」的「不守本分」、「散發自信」、「抓大勢」的心態並不是他們的致富關鍵,而是相反過來,他們的階級位置提供的機會、資源、承擔風險的能力,塑造了他們的心態。窮人亦然,他們並非因為「按部就班」或「甘於現狀」而窮,而是因為窮,因為無法取得資源、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與能力,所以按部就班且擅於算計。 ===== 社會心理如何促成階級的再生產? ===== 所謂再生產理論,是指從 20 世紀 60、70 年代開始,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針對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展開了一系列批判性論述。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猛發展,雖然貧窮、失敗、不平等等社會問題仍舊存在,但在許多人眼中,這些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加以解決,而教育則被視為改革的最佳手段。人們普遍相信,教育是改變階級分裂狀況的有效體制。每個勤奮攻讀的學生都有機會透過教育向上流動,從而使階級社會走向終結。 所有的論述中,影響最大的是薩繆·鮑爾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的'''經濟再生產理論'''和布迪爾(P. Bourdieu)的'''文化再生產理論'''。 在鮑爾斯和金迪斯看來,學校就是一個按照外部勞動分工的要求進行再生產的機構。資本主義經濟要求把人分配到不同的合適的位置上。因此,學校的使命就在於按照勞動分工的要求,授予未來處於不同位置的人以不同的技能,並且傳遞相應的價值、規範、行為方式和性情等等。所以,工人階級的孩子會被教導守時、清潔整齊、尊重權威和服從規矩;而上層階級的孩子則被教導靈活性、思維的開放性、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為使他們以後作為管理者或專家有效地工作所做的預備。通過對學校教育經歷在數量和類型上的分化,學校'''預備了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工作等級之中'''。 建立於此,再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新興中產階級出現後,它們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地位象徵,透過文化資本的累積和財富來將階級之間做出區隔,來自中上階級的父母擁有的權力地位不乏於學校教師,他們可以介入學校教育,影響學校政策並提出有利於其子女的學習方式`,例如,多元入學方案要求子女要有多樣的且富的考試模式也對有時間、有知識的新興中產階級最有利;而勞工階級的父母人脈有限,雖然不同意學校的教育政策,但是仍然會表現出尊敬與配合的態度。這樣的權力關係也為子女所傳承,中產階級的學生在學校中勇於抵抗學校的政策並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就是用自己所擁有的能力來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政策鞏固自己的地位並傳承,而勞工階級的學生則是順從學校的教育政策走向,有此可以發現,父母親的社會階級地位藉由子女的代間傳遞進一步的影響其教育成就。 整體來說社會心理學是以社會學中所謂的衝突論來看待當代的社會階級制度,在這制度中富人、有權勢者因為掌握了資源,所以可以制定出一套對自身有利的制度,並在藉由整個制度來促進階級複製。而這群擁有資源者又以「專家、學者」的身份提出說這整個制度會這樣是因為低社會階級的人自己不努力而導致的結果,並藉此合理化這個對自身有利的權力結構。布迪爾推測,個人在童年時期已經內化出他與各層級之間的社會空間,並指引年輕人朝向他們適當的社會地位、適合於他們的行為、及對其他行為的厭惡。因為文化資本的取得,大多取決於家庭中全面、早期而潛移默化的學習,也因此,審美意向的發展大致上取決於社會出身,而非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的積累資本和經驗。無論是飲食、文化抑或藝術表演的喜好都是階級指標,這些指標會隨著世代承襲下去,強化了固有觀念中各階級的喜好。 布迪爾也將階級之間的資本差異分為以下四種: # '''經濟資本''':對金錢、財產的擁有,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等。 #'''社會資本''':群體上的資源、關係、影響與扶持的網路。布迪爾指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總體和社會資本的獲取,需要靠關係的建立及維持、社交聯誼工作、共同嗜好等。 #'''文化資本''':知識的類型、技能、教育,包括他人對自己高度的期許。父母給孩子的文化資本也包瓜熟悉的教育體系、易於成功的態度及知識。 文化資本又分為三種形式: ##內化的舉止風範,例如台風。 ##客觀的文化資產,例如骨董收藏品。 ##制度的社會性認可,例如學歷。 #'''象徵資本''':個人在信用、名望上有用的資源,是擁有其他三種資本後所附加的權威。 ===== 關於階級社會心理的研究 ===== 在社會階級的研究中,主觀的階級分類跟客觀的階級分類不一定完全契合。主觀的階級分類是社會行動者自認的階級,客觀的階級分類則是透過微薄的職業聲望或是馬克思的聲工具有無做客觀判斷。兩者之間的差異影響了個人如何看待經濟體制,從黃毅志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差異:如勞工要有自我階級意識才有可能起身反抗,先要了解自己的處境才可以知道自己要爭取什麼權益。 另外,糾州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家團隊在二○○九年推測,隨著階級上升,同理心的能力將隨之減弱,因為上層階級從表情判斷他人情緒的能力不如下層階級。紐約大學的迪澤(Pia Dietze)和諾斯(Eric Knowles)則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隨著階級上升,減弱的是注意力而非情緒感知能力。 他們的研究先是包裝成測試 Google Glass,邀請六十一位志願受測者戴上並在接將上走路、請他們將視線焦點放在感興趣的事物上。最後留下自己的年齡、性別、種族、收入、教育水準、他們認定自己屬於何種社會階級等資料。他們發現不同社會階層對陌生人注視的次數沒有差別,但時間長短不同。中上階層的人對他人臉孔的注視時間,平均來說少了五分之一秒。為了更進一步探究,第二場實驗換成展示街景,固定八十二位受測者的頭部來監控他們雙眼的視線焦點,而這次,下層階級觀看臉部的時間又比上層階級多了 1/10 秒。並且,這樣的差異只存在人臉之上。最後一個實驗,他們邀請三百九十七位受試者觀看兩組六張隨機排列的圖片,先是一張臉和五個無生命、接著是同樣圖片但順序不同或抽換一張並改變排序的六張。受試者必須觀察有無被抽換、及調換的順序。這次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在抽換物體圖片時沒有顯著差異,若抽換臉部照片,則下層階級表現較優異。 他們得到的結論是,下層階級比上層階級更注意他人的臉部。原因雖仍不明朗,但他倆推測,上層階級可能認為陌生人無法為他們帶來太多利益所以不會特別注意。 ===== 影響台灣的階級心理 ===== 臺灣的階級研究主要的研究者是許嘉猷、蕭新煌等人,由於台灣特殊的經濟發展經驗(黑手變頭家、中小企業多等)因此跟西方國家的階級認同不太一樣;如英國多數受雇者會認為自己是工人階級,因為當時工會是由下而上的形成,因此形塑了他們下對上的反動能力;美國工會則是因為主要著重於協商薪資,勞資對立較少,工人的階級意識不太明顯。根據許嘉猷(1992)的研究,將階級區分從馬克思的生產工具有無轉換成工會是否有自主權、工作的權威等。得出的研究結果是,台灣的工人階級意識並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相較於馬克思主義的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台灣尚有小資產階級當緩衝,緩和兩者之間的對立,且要工人階級流動到小資產階級的可能性也較高,工人的團體程度自然降低。加上台灣的歷史進程,在戒嚴時期嚴格靜止工會組織的形成,也遏止了工人意識的滋長,在這方面相較於英國社會來說,英國的工會組織發展早,且是由工人自發性組成,因此有 80%的工人知道自己屬於勞工階級,證明沒有組織對於形成勞工的階級意識是困難的。 此外台灣的勞工的階級意識低落或許也可以追根至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日本企業所帶來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相當強調敬老尊賢,也就是說要遵從社會既有的權力結構,縱然整個制度是不合理的也不要去挑戰、反抗。因此也就造就了大多數台灣勞工是相當聽資方的話,像是在 RCA 工殤案的紀錄片「奇蹟背後」就有提到當時美國企業認為台灣勞工在全世界中是素質相對高而且相當聽話的。 #日本企業:日本對於台灣的影響相當深遠,不論是日治時期所留下的企業,或是在戰後日本文化崛起的那段期間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而在台灣社會中經常可以聽到身邊有人是在日本企業中工作。傳統的日本企業是相當重視階級文化的,同時也是相當照顧員工的,但在台灣的企業他們只學日本企業的階級、服從文化而忽略了在那背後一間公司是多尊重、照顧自己的員工,也因此造就了台灣企業慣老闆的出現。 ====種族特徵描述(racial profiling)==== 種族特徵描述又被稱為種族歸納、種族臉譜化、種族貌相判定。意指種族被作為一種基模的基礎,在某些情況中種族被篩選出作為判斷資訊,其他個人的屬性則被忽略。啟動種族基模相當於啟動一套種族化的檔案,這個檔案帶有偏見、歧視與刻板印象。而種族特徵描述亦可以被看作社會中族群邊界和範疇界線的劃定常用的手段便是混為一談(lumping together)和切隔(splitting)創造出群體的類同何差異,形成界線。以美國警察常被詬病對於種族的選擇性執法為例,在美國,警察執法時常以膚色(最顯見的種族特徵)來切隔出亞洲人和白人(較無危險)宇非裔及拉丁裔(犯罪率高),但劃分出兩群體的同時,勢必得將特定群體內的階級、性格等混為一談,這樣的區分可能忽略團體內的異質性或許遠比不同疃體間的差異要來得大。 =====Akai Gurley 槍擊事件===== 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分析,該事件所牽涉到的不只「種族」,更有「階級」和「性別」等因素造成的基膜進而影響行為者的判斷。2014 年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兩名員警在一棟公寓沿著燈光不足的樓梯巡邏,其中一名菜鳥員警彼得・梁(Peter Liang)在經過 7 樓時,被前往公寓拜訪女友的格里給驚嚇,再推開樓梯間的瞬間扣下板機,子彈被牆壁反彈後擊穿了格里的心臟,彼得也因過失殺人罪被起訴。事件發生後引起各種討論,首先,以「階級」的面向來看,雖然近年紐約市的治安有了大幅的改善,但在某些特定的區域,如該事件發生在布魯克林區的貧民區(居民多為中低階層少數族裔),紐約警察工會相關人員也稱事發那棟公寓位於「紐約最危險的住宅區」,可見人們對於該區域的想像是充滿犯罪、危險的。先前所提及,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系統一、二的思考路徑,可以嘗試模擬當時員警彼得在巡邏時,因為知道這裡是犯罪的熱點,而身為菜鳥警察,內心應該是充滿壓力的,在此情況下,認知和行為仰賴效率高但易出錯,靠著「基模」篩選資訊的系統一,受到驚嚇馬上開槍。相似的偏誤也在後續報導被印證,許多人會認為員警在這類犯罪熱點的嚴格執法是合理的。然而,事實是格里雖然有 24 次被捕紀錄,當天他並沒有持有武器,只是前往女友家。 再者,以「性別」面向檢視。員警誤殺民眾的新聞多半受害者是男性,嘗試解釋這類「性別」與「犯罪率」相關基模的產生,以統計數據來說,在 2014 年美國被捕總人數 73%是男性,或許因此有「男性比較犯罪」的印象。而這可能也說明了,在事發當時中槍的是格里而非其女友的原因。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種族」的基模,即前述的「種族貌相」(Racial Profiling)。種族向來是美國最敏感的議題,此次事件發生後,也馬上被和如火如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連接,各地出現多起抗議又一次警察誤殺非裔美國人的事件。更細緻地思考種族貌相本身,會發現它是種族、階層、性別等基模的交織。以格里來說,身為中下階層的非裔男性,在大眾的認知裡很容易就將他和犯罪做連接。至於執法人員在認知和行動策略上,經常遇到需要快速決策的情境,不難想像其在一般大眾的系統一建構,傾向劃定某些特徵是危險的,種族往往和膚色相關,人們最被易於辨識的表徵就被拿來做分類的依據。對於後續看法的不同評論也可發現,某些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言論,會認為像格里這類有犯罪紀錄的非裔,當天不被槍殺之後還是會危害社會,反之,民權運動者則會強調,警察的執法不該因為種族而有所差別對待。 在阿里・格里槍擊案中,除了受害者的種族是一重點,員警彼得・梁的華人身分也在審判時引發爭論。在先前的警察誤殺非裔的事件中,涉案的白人警察不是被輕判,就是無罪釋放。然而,彼得在第一審視卻面臨長達 15 年的刑期。法院對於不同族裔的雙重標準引發大規模的網路串連、遊行和連署等倡議行動。美國在上一世代中的華裔多為一代移民,他們多仍帶有傳統儒家的價值觀,並不重視,或甚至較為壓抑西方社會所強調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爭取自身權益的價值觀。美國仍充斥對於華裔的種族歧視和偏見,但華裔抗爭不若非裔強烈,很可能可以歸因於在 60 年代以降,非裔族群對於民權運動的論述基礎、組織、抗爭策略等都發展的比華裔族群完全。這樣的現象,或多或少成為了大眾對於華裔族群不惹事、安分或軟弱的基模,在多次有關警察種族偏見的執法,選擇對被告為華裔的案件來運作平息群眾怒氣,符合政治正確的殺雞儆猴,後續引發的大規模華裔社群串連,是始料未及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對於事實或情境的理解上,常會因為各種基模而作出不全然客觀的判斷。但另一個危險的現象是,如前述假新聞中提到的「社群直覺模式」,道德的判斷往往是「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在我們因為基模篩選出帶有偏見的事實後,經常又在不自覺中思考如何合理化直覺,而非嘗試推翻它。人的認知模式如此,造成在做出評斷時,只願意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事實,且一步步強化這樣的印象,社會上不平等如種族、階級的偏見也因此一再被強化。 ====種族三角制衡理論(racial triangulation of Asian Americans)==== 該理論由政治學者 Claire Jean Kim 於 1999 年所提出,同時也修補了一直以來由「種族特徵描述」所建構出明晰的黑人、白人間二元分化法。該理論強調對於美國的華裔移民中,除了被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係所牽動之外,自始自終更是被放置在雙軌的種族場域:「美國/外國」、「優等/劣等」的分界上。譬如在十九世紀末,在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加州已無法再透過黑奴勞力滿足當地開發需求,因此轉向當時中國清朝政府,協商引進華裔勞動力以便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藉由運用種族三角制衡的方式,將華裔移工塑造為比黑奴「更優良」卻永遠屬於「外籍」的勞工之餘,卻不提供移駐美國而成為美國人的選項以及與福利。換言之,亞裔與其他種族處於「三角制衡」的狀態,一方面被塑造為比其他有色人種更為優秀的「模範少數」,另一方面則被視為「永恆的異鄉人」,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 而這樣微妙的三角平衡狀態,也同時解釋了為何每次種族問題牽涉到了有關亞裔層面時,問題總是變得相當困難棘手。畢竟除了亞裔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之外(亞裔可能是來自中國、台灣、韓國、越南、日本的移民一代或第二代,本身國族認同早就壁壘分明),多數亞裔人士也很樂於利用文化上的優越性以便獲取在有色人種中相對的優勢,一方面又同時強調本身的種族弱勢與身為美國人的正當性。然而,這樣的操作方式卻往往難以釐清歧視的本源與其訴求,甚至還可能反過來將亞裔定位為排斥其他種族的兇手,因而模糊政治運動上的焦點。 === 情緒勒索(Emotion Blackmail)=== ==== 何謂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是一個由美國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發揚的詞彙,意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情緒。情緒勒索是所有宰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利的形式,身邊周遭的好友與親人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所有勒索的中心就是基本的威脅恐嚇,它會以許多不同的面貌出現。通常情緒勒索者和被情緒勒索者之所以關係能夠成立,是因為彼此間有一定的親密成分為基礎,甚至掌握對方的秘密和弱點,而一但情緒勒索者無法完成某些目的時,便會利用這層親密關係迫使對方讓步。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危害自身的生命,但是卻非常容易奪走「自我完整性」,自我價值和自我評量完全奠基於此項要素,而我們通常也使用自我完整性來辨別是非。情緒勒索最終會使人陷入隱藏情緒、有苦說不出的狀態,會質疑自己有無權利表達感受,而無法充分表達出氣憤與挫折感,所有感受都以痛苦的形式表達,受情緒勒索的壓迫者會轉為以身體和心理的不適,來取代直接說出感受的方式。 ==== 情緒勒索的六項致命特徵:要求、抵擋、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sub>。</sub> ==== 會發生情緒勒索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極端手段——控制。一但不斷受到「控制」手段的支配,使我們對情緒勒索者有求必應,不得不犧牲自我欲求及人格時,就會變成情緒勒索。以下以職場主管要求員工加班舉例: # 要求(Demand):情緒勒索者通常會把自身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而向對方進行要求。ex:主管認為員工應表現出積極認真的態度,因此要求員工應常常加班。 # 抵擋(Resistance):當情緒勒索者開始施壓時,被勒索者開始出現抵擋的行為。ex:員工表現出不情願,想用各種方式婉拒。 # 壓力(Pressure):對被情緒勒索者施壓,情緒勒索者會開始貶低對方、對方的能力及個人價值,再來引發對方的罪惡感。ex:主管說:「沒想到你是一個喜歡偷懶、自私的人,為了自己竟然連加個班都不願意。」 # 威脅(Threat):情緒勒索者會無條件地剝奪對方的安全感,會依此作為對方的把柄,希望以威脅的方式順從。ex:主管說:「我是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 # 順從(Compliance):利用特殊身份或親密關係的優勢觀點,而迫使對方順從自身的想法,若對方無法承受對方的威脅,即會被迫選擇順從。ex:面對著被裁員的風險,員工只好硬著頭皮加班。 # 舊事重演(Repetition):情緒勒索者一旦有一次成功情緒勒索的經驗,便會開始向對方要求更多,讓對方愈來愈沒有自由,最後放棄反抗,而進行下一次的情綠勒索,往往會形成:施加壓力→一方屈服。ex:下次主管就會故技重施,讓員工們加班到更晚。 ==== 勒索的四種型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欲擒故縱者。 ==== 1. 施暴型 : 這類型的『情緒勒索』最易辨識,只要不順從他們,他們就會怒髮衝冠,語帶威脅或是生悶氣。『不聽我的話,就請走人』是他們的格言。其中施暴型又可分成「消極施暴型」與「積極施暴型」。 * 積極施暴者:若不順從,情緒上則會馬上大發雷霆,甚至語帶威脅及不滿。 * 消極施暴者:情緒上的不滿不會直白的表現於外表,而是埋頭生悶氣。 2. 自虐型 : 這類型的人常會操縱別人,傳遞出『如果不照著他的要求去做,他將會很沮喪,甚至無法活下去』的訊息來警告他人。他們常把生活搞得一團亂,甚至會傷害自己,或採取自殺的舉動,而這些以生命來情緒勒索的人則稱其為「終極自虐者」。 3. 悲情者:他們在無法遂其所願時,常會表現出沮喪、沉默,好讓人察覺其苦處,但卻避談真正的原因,表面上好像他們很脆弱,但卻是『沉默的暴君』。 4. 欲擒故縱型:這類型的『情緒勒索』會先釋出正面的訊息,並且允諾關於愛情、親情、友情、錢財或升遷的要求,然後再告訴他人,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便什麼都拿不到。 ==== 情緒勒索的影響 ==== 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危害自身的生命,但是卻非常容易奪走「自我完整性」,自我價值和自我評量完全奠基於此項要素,而我們通常也使用自我完整性來辨別是非。除了會影響被人們視為重要的自我完整性外,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勒索所能影響的範圍為之廣大。 ==== 被情緒勒索的影響 ==== 當我們被情緒勒索,深陷於情緒勒索互動中的我們,或許還會時常體驗到一種煎熬的感受:「即使我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我卻又懷疑,我真的可以不去達到他的要求嗎?這樣的我,會不會如他所說的,我真的不夠好?」<br>許多深陷情緒勒索關係的被勒索者,常具有「在意別人評價」的特質,有著「自省」的能力與習慣。<br>適當的自省,對我們的人生其實是有幫助的,讓我們有機會能使自己的行為做適當地修正,但過度的自省,與「自責」無異。<br>我們明知道對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卻仍焦慮地擔心著,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不好、做不夠。不停地自責與自我懷疑,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 「我不該覺得都是別人的錯,這樣太不負責任了。我大概也有一些問題吧?」然後,自己在這樣的心情中,掙扎、煎熬著。如果我們時常被這種心情綑綁著,覺得痛苦不堪。那麼,試著問問自己:「我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但是,我對得起自己嗎?」那時,或許我們才會看得到,深埋我們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傷痛。 ===== 對自尊層面 ===== * 開始對自己感到失望 * 違反良知行為的惡性循環 * 情緒勒索開始產生正當性、合理性 不斷屈服於情緒勒索者的我們,怎麼描述自己的窘境?軟腳蝦、懦夫、失敗者,或是瘋子?在忍受情緒勒索者布下「迷霧陣」的同時,其實自我判斷也變得模糊不清:「如果我有點骨氣就好了,就不會那麼輕易退讓。」我們會對自己說,「我是不是真的這麼沒用?我到底是怎麼了?」 如果只是在一些小事上讓步的人,大可不必對自我如此嚴厲地批判。大部分人都了解,做出妥協是常有的事,而且即使因為壓力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大多時候也沒那麼嚴重。但是,如果你掉入了這個不斷妥協的模式中,將會對你的自我形象產生傷害。就算是要讓步也該有所謂的底線,超過這個底線就違反了你的原則及信仰。 ===== 對健康的層面 ===== * 心理逐漸不健康、不平衡 * 身體疼痛警訊 「情緒勒索」常讓人陷入有苦說不出的景況。就像佩蒂一樣,雖然她對喬多所怨言—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卻無法充分表達出氣憤和挫折感。因此,大部分受制者都有隱藏不快感受,卻以痛苦形式表現出來的傾向,如沮喪、憂慮、暴飲暴食、頭痛欲裂等。情緒勒索的受制者會轉而以身體和心理的不舒服,來取代直接說出感受的方式。 當凱瑟琳的治療師強迫她去參加另一個團體時,她真的快氣死了,不但氣這個治療師,還氣那位介紹她來的朋友。 很多情緒勒索中的受制者都像凱瑟琳一樣,質疑自己到底有沒有權利表達感受,尤其是氣憤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將情緒內化,轉成沮喪情緒的來源;或者是將狀況合理化,以壓抑自己的憤怒。這一點凱瑟琳就幸運多了。她拋開了所有的沮喪和自我懷疑,成功跳脫出這個讓人不悅的情境。 "我的朋友已經在那個團體了,她也不斷逼我加入。之後,我發現竟然是朗達示意她可以對我施加一點壓力的,我真的很氣她們。但是我不敢直接表達出我的氣憤—事實上,我甚至不知道我有沒有權利生氣,這讓我覺得更沮喪。這整件事實在讓我很痛苦。朗達的確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讓我覺得自己軟弱、不堪一擊,但是感謝老天爺,我還有智慧看清這個事實,並且抽身逃離。" ===== 對親密關係層面 ===== * 關係開始生變 * 感情付出的限制 '''五、情緒勒索的手法''' 勒索者到底是如何進行迷霧陣的呢?在「要求—壓力—屈服」的相處模式中,情緒勒索者又是如何將別人的利益棄之不顧?為撥開此迷霧,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常用的手法。 一. 二分法 情緒勒索者會為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行為動機加上光環,讓他的行為看似十分高貴,而別人的行為卻頻頻受到質疑,甚至被他們視為污穢不堪。這樣的手法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字眼,常使被勒索者的自我評價開始動搖。 二. 病態化 當情緒勒索者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時,他們常會質疑對方愛的能力,認為對方有問題。 三. 聯合陣線 當情緒勒索者「病態化策略」無法奏效時,他們就會改弦易轍,轉而籠絡其他家人或朋友,或是援引更高的權威,好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並讓對手頓感孤獨與挫敗。 四. 負面評比 「為什麼你不能像……..」,情緒勒索者常會拿另一個人作完美的標準,以彰顯對手的紕漏百出。這種負面評比,讓對手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忠實、能力有待加強,因而焦慮與罪惡感也逐漸昇高。 ==== 如何面對情緒勒索 ==== # 先認清情緒勒索出現的情境 #* 俗語說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先了解自己「被情緒勒索」的情境方可對症下藥。我們可以運用五個 W 和一個 H,即 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以及 How(怎麼樣),以日誌或筆記的方式紀錄生活中發生的特定事件。透過記下那時發生什麼事?有哪些深刻的感受?我們可以從一連串的回顧中觀察出自己容易在什麼情況下被情緒勒索的模式,繼而再作出改善。 # 重視自己的感受,雖然我們常會因為對方的身份可能是我們所愛的人,像是:情人、子女、兄弟姊妹,而隱忍他們的情緒勒索行為,但長期下來,這會把雙方的相處狀態逼上高壓模式,任誰都受不了,因此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著重於自己的感受,正視自己被勒索時的情緒和想法。 #* 當下一次再「被情緒勒索」而感到困擾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我現在有什麼感受?我喜歡這樣被對待嗎?對方的需求我願意去配合嗎?遇到「情緒勒索」的時候相信您會感到很不好受,以上的練習可以幫助您去照顧自己的需要與感受,了解自己期望被對待的方式。 # 為親密關係建立情緒界線,藉由明確的情緒來告知情緒勒索者這招對我是沒有用的,我並不是不關心、不愛你所以才不幫助你,而是因為太愛了,所以才無法看著你習慣於藉由情緒勒索來逼迫與妳關係親密的人做出你所希望他所做的事。 #* 心理師周慕姿認為親密關係要擺脫「情緒勒索」的相處模式,「被情緒勒索」可以先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界線,以逐漸改善伴侶雙方的互動。 # 情緒勒索對於勒索人而言,是一種可以得寸進尺的行為,其實人多少都會有利用情感綁架而達成利益交換的概念,像是:小朋友若得不到大人的關注,通常會出現一些比較反常的行為,像是故意發出噪音、故意哭鬧,以獲得大人的關注;小朋友得不到玩具的時候,會透過大哭大鬧,讓爸媽感到心疼,或是透過賴在大賣場的地板上耍賴,讓爸媽感到為難與羞恥,藉此得到買玩具的機會。但這些現象隨著年紀的增長,小朋友的心智年齡略為成熟以後,此現象便會改善。不過,大多數嚴重的情緒勒索是出自已經成熟的大人,在無意之間發現某項很難獲得的情感或金援等事物,能透過情感的綁架而取得,進而一而再、再而三採用同樣的手段去獲得。此時,若是被勒索人選擇隱忍,通常這樣的生活只會不斷重複上演,甚至頻率變多、程度加劇,對勒索人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長期處於被情緒勒索情況下,要懂得求救或自救,透過不同的方法,嘗試解套。 {| class="wikitable" |第一步 |停止對話、轉移情緒、離開現場,目的:為自己製造可以緩衝情緒的空間。 |- |第二步 |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剛剛發生什麼事、喜歡或不喜歡、適應或不適應,目的:練習照顧自己的不舒服感。 |- |第三步 |擬定因應策略、練習應用 目的:了解「情緒勒索」的行為動機,在照顧自己權益與感受的情緒下再次與「情緒勒索者」溝通,才能試圖找出解套的方式。 |} # 資料來源:杜玉蓉(譯)(民 106)。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原作者:Susan Forward&Donna Frazier)。臺北市: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周慕姿(民 106)。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臺北市:寶瓶文化。<br /> === 社會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應用 === 現代社會中,人類與自然的距離逐漸增加,而科技發展也帶來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使得與心理壓力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快速提高,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的高度重視,於是運用了有關理論研究了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 科學研究表明,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預防中,社會心理因素和遺傳、生化、免疫等因素同等重要;換言之,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社會心理的因素會使人產生心理緊張的狀態,從而引起疾病的產生。以下將列舉幾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社會心理因素: # 生活中的挫折:如喪偶、離婚、失去親人、家庭衝突、獨居、遠離家鄉等生活變化都對健康產生影響。 # 緊張的工作:科學的發展將人類帶入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訊息量的急遽生長使人應接不暇,大大提高了工作者緊張情緒。此外,由於自動化程度逐漸提高,在根本改善勞動條件之餘,使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變得單調而緊張,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且許多研究表明,這類工作也讓人容易緊張、焦慮,甚至帶來許多病症。 # 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生活步調的加快使得人類傳統的生活模式被改變,鄰里之間的人際關係逐漸淡薄,這種情況帶給城市居民很大的心理壓力,且相較於農村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許多人從原先寬廣、安靜的區域遷入擁擠、喧鬧的環境,這使人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去適應環境,而較容易產生緊張狀態。 ==== 如何消除緊張狀態 ====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社會因素之所以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大多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了心理緊張,至於要如何減緩這種緊張則是此處想處理的課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通過身體內部狀況與條件的精神控制來進行治療的方式,以下將介紹三種能減緩緊張狀態及其影響的三種技術。 # 生物反饋:我們可以透過生物反饋來改變身體的生理功能。許多電子儀器能夠測量並記錄身體的功能,且可以透過一些容易觀察的信號如閃光或震動來表現身體內部活動的訊息,而當我們能接收到這些訊息時,我們就能夠控制我們身體的內部過程。例如,若心臟以輕鬆的速率跳動時能達到當光的閃爍,我們就能學會如何保持這種心跳速率,減少緊張的時刻。 # 凝神:指將身體與精神完全放鬆後,每天反覆地以固定頻率默念某個單詞,有減輕壓力。研究結果表明,凝神對於生理功能方面有持續性的重要變化,即在凝神期間,身體的能量能重新恢復和儲存,可以抵消緊張狀態的影響。 # 意念:指將意識集中於某個現實或幻想的物體,而在過程中忽視了所有其他的思維和感覺。意念具有鎮靜的效果,能將減緩身體運動過程,不僅夠預防緊張帶來的生理損害,也能用在損害發生後的治療。 === 媒體社會心理學 === ====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要是研究電視對受眾的長期影響。涵化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收看電視時間愈長,愈會傾向相信電視重複呈現的訊息、事件、價值觀跟真實世界相似,即受眾對於現實的感知越接近電視的內容。當時的研究課題,主要圍繞暴力行為,後來延伸到傳統性別角色定型。 喬治·葛本納(G.Gerbner)等人經過對美國電視受眾長達30年的觀察,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條件下,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提出看電視不同時長的受眾對於不同問題的看法。葛本納等人強調,這項研究是建基於美國的電視市場由於商業化運作而產生的內容同質性和重複性的基礎上。在美國,沒有人能完全逃避電視的影響。輕度電視觀眾與重度電視觀眾的差別不是不受涵化和受涵化,而是受涵化的程度不同。 1980年代之後,葛本納重新檢視涵化理論,並加入兩個新概念:主流效果與回響效果,將同樣電視觀看量很多的不同群體之閱聽人在潛化效果上的差異考慮進來。 主流效果 (main streaming effect) 即是當大量看電視導致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趨於同化時,就會發生主流化的後果。例如各階層或不同背景者在接收新聞報導的訊息,而都發展出司法體系弊端很多的類似觀點,被人們內化的社會真實最後將會產生主流傾向效果,雖然這或許不是客觀的真實。特別是對重度收視觀眾來說,電視符號比其他關於世界的資訊或概念來源更具有完全的引導力量。 回響效果(resonance effect) 則是指某些特定背景的人對訊息會有加深的效果。例如觀看電視多者比觀看少者,總是較易對犯罪現象產生恐懼,但觀看電視較多的女性,更易對犯罪現象產生強烈恐懼感,因女性本身較有受害意識(或經驗),這種個人經驗可與電視所描繪的暴力產生某種回響 (共鳴),從而比同等電視觀看程度的男性,產生了更大的潛化效果。 ==== 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 在1970 年代,學界將注意力轉向媒體使用的結果以及媒體滿足的社會和心理需求。1974年,傳播學家傑·布倫姆勒(Jay Blumler) 和 社會學家凱茲(Elihu Katz)共同發表了題為《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的著作,奠定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 使用和滿足理論對於媒體使用者有兩個原則上的假設。首先,媒體使用者在選擇他們所消費與使用的媒體時是「具有主動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並不是被動地使用媒體,而是積極地基於自己的動機選擇媒體的使用。其次,人們了解自己選擇不同媒體的原因,他們根據自己意識到的「自我動機來」做出媒體選擇,以幫助他們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 使用和滿足理論衍生出五個假設: 媒體使用是目標導向的,人們有使用媒體的動機。<br> 媒體的選擇是基於滿足特定需求和期望。<br> 媒體對行為的影響是通過社會和心理因素間接導致。因此,個性和社會背景會影響一個人做出的媒體選擇和一個人對媒體信息的解釋。<br> 一種媒體會與其他形式的媒體競爭以吸引個人的注意力。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選擇就某個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或是觀看有關該問題的紀錄片。<br> 人們通常對媒體有主控權,因此不會被動地受到媒體的影響。 使用和滿足理論又認為人類使用媒體是為了滿足五個大類需求,分別是: 1.情感需求(Affective needs)<br> 2.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s)<br> 3.社會整合需求(Social integrative needs)<br> 4.個人整合需求(Personal integrative needs)<br> 5.壓力紓解需求(Tension free needs) 使用和滿足理論強調個體差異的研究觀點啟發研究人員開啟了許多關於個性如何影響人們使用媒體的動機的研究。例如,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一項2003年發表的研究著眼於神經質(neuroticism)和外向( extroversion)等人格特徵,試圖了解具有不同特徵的人是否會因不同的動機而看電視。 新媒體擁有一些舊媒體不具備的特性,2014年發表在《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雜誌上的一項關於網路使用與滿足的早期研究發現,互聯網的使用有七種滿足(不同於傳統使用與滿足理論對於舊媒體的五類滿足): 1. 信息尋求<br> 2. 審美體驗<br> 3. 金錢補償<br> 4. 轉移注意力<br> 5. 個人狀態更新<br> 6. 關係維護<br> 7. 虛擬社群 其中虛擬社群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型的滿足感,因為它無法利用傳統媒體來達成。 ==== 媒體依賴理論(Media-Dependence Theory) ==== 媒體依賴理論(Media-Dependence Theory)是由馬爾文‧狄弗勒(Melvin L. DeFleur)和珊卓‧博羅奇(Sandra Ball-Rokeach)等人於1976年所提出,主要在探討「為什麼媒體對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影響?」而這影響,又可分成巨觀的社會影響,以及微觀的個人影響。 當今媒體一般而言可分做3種:大眾媒體、小眾媒體、個人媒體。不同的媒體對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 大眾媒體:直接立即的影響效果 將訊息傳播給所有人的媒體,就是大眾媒體。1920年代大眾媒體當道,人們普遍認為大眾媒體對閱聽人的心理有立即且直接的影響效果,甚至有洗腦的作用,稱之為「魔彈效應」(magic bullet effect)。雖然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未必支持魔彈效應,但許多企業還是相信大眾媒體的效果,家長也因而禁止孩子看太多電視。 小眾媒體:符合特定族群需求 針對特定族群而設計訊息的媒體,就是小眾媒體。媒體依賴理論假設,媒體要有影響力,就要針對不同的對象與情境,做出不同的設計。像是在工作與升學壓力下,社交媒體若能滿足宅男宅女的資訊需求(needs),同時符合他們的年齡與人格特質(personality),就會影響他們的心理行為。此外,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是選擇性的。 個人媒體:閱聽者能參與創作 傳統媒體無論是大眾或小眾,閱聽人主要還是處於「閱聽」的角色,自己並不能參與創作。如果個人能主動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就成為個人媒體了。在某些領域裡,個人媒體的影響力或普及率,甚至已經大過主流、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策略在於分析目標族群的需要,設計內容「推」向閱聽人;個人媒體主要是將閱聽人「拉」(吸引)過來。 打譬喻說,老師訓話就像是大眾媒體,同學聽聽就會睡著。同學在聽老師講授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時,比較不會睡著,此時就是一種小眾媒體。但是當老師單獨跟你說話時,大概很難睡著,形成個人媒體了。今天的網際網路,便使個人媒體急速增加,孕育了下面e 世代心理學的出現。 === e 世代心理學 === 網際網路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普遍存於日常中我們所能想像的任何人類活動上,其爆炸性的發展快速造就了一種新環境,對人們造成潛在的影響,在這個環境中,人們的表現與互動既熟悉又相當陌生,有時它的影響似乎相當的正向,但有時我們又可能看到一些不好的影響或在網路上做出在其他環境中絕對不會做的事而反悔;同時網際網路使用者也能夠影響別人或者被他人塑造,進而改變自己的知覺與行為,更挑戰有關自我、關係、社會、文化,甚至意識的舊有思維方式。如前述,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形成一種全新的環境,其中的行為與運作依然十分複雜難以簡而言之,因此實有必要作系統性的分析和了解。以下即為網際網路使用的心理學的相關內容: 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其產生一種依賴性,這當然是一種趨勢,其發展之快速與多變令人著迷又恐慌,正因為其相當新穎又成長快速,研究者在各個領域開始研究網際網路,最初那種認為網際網路是非正式媒體的想法也逐漸改變中。 ==== 網際網路的環境 ==== 研究網際網路中的行為是非常複雜的,它經由電腦、鍵盤等作為媒介。我們有無數的方法能夠探索網際網路、進入網際網路的環境,呈現我們自己,並與他人互動,它是一種經驗的混合,我們需要一些特殊用語,用以畫分網際網路的環境,網際網路的環境也因此分了好幾種。有些環境雖然彼此間有互相重疊之處但是大致而言每一種環境都具備其特殊基本特徵,當我們親自體驗時,就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各種環境間的差異,比如全球資訊網、電子郵件、非同步討論談、同步聊天、MUD、後設世界、結合互動影音等。網路上封閉性討論社群容易使負向行為創造出惡性循環,例如當有人在網路上使用情緒化挑釁語言將使很多人不敢在網路世界表達意見,造成寒蟬效應,網路調查指出在時代雜誌表達意見的作者大多不願意討論特定主題如墮胎、同婚等,因為害怕網路情緒化挑釁文字的攻擊,但加州大學的研究也指出在臉書的使用者如果接收到的是正向行為描述,那麼他就有增加 10%的機會在他臉書後續寫正面資訊。 ===== 網際網路科技的影響與使用者的權利 ===== 思考一下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加以分析,通常這種分析可以歸為下述三個較廣的面向。 # 科技決定論:假定科技影響人類各種型態的活動,科技的改變造成會眾大的改變,每種科技有其特質指導社會的改變。事實上,任一社會都會被當時的科技所定義,科技也有難以相信的力量去塑造人類的行為社會結構。人類的思考方式、行為,以及互動被通訊使用的網路數位科技所控制,科技中的某些字或片語進入我們的語彙中,重塑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極端科技決定論者認為科技已無法控制,人類的科技發明其本身有一任性的、自我決定的特質,在目前科技在其演化中以達到這個點,它在被轉變與進步中,人是無法具有決定性的介入的,而網際網路目前正是如此。科技決定論沒有考慮社會環境,實際上,科技本身假定使用即製造環境。 # 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研究科技發展與使用的意識形態環境,研究者們研究科技時均採這種取向,認為科技不是憑空而降,有其個別的社會與特殊的理由,科技一但被應用,有其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它影響也被所使用的社會、科技,與政治環境所影響。以這種取向來看網際網路,被視為是科技發展歷史中的參與者,而不是一不速之客。 # 人們如何使用科技:分析傳播科技的影響是從使用與滿意方面著手,這種取向常為心理學者所取用,試圖重新介紹人類控制科技世界。使用與滿意是不接受科技依其特性來定義社會,而是採用人們可選擇使用或不使用科技,甚至要適應自己的需求,這種審視科技與社會關係的方式,首先以人類使用否與需要否為探索,然後再看是否滿意。以此觀之,認為這種取向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聲稱科技是一有用的工具,增加人們互動的量與種類。 雖然三方面的分析可能是分開的,我們常常將其合併,特別是當所談的新科技複雜如網際網路。當然科技決定論似乎有它的道理,我們常稱此歷史時期的青少年是處在數位社會的 e 世代;此外正如一開始所談傳播科技歷史與網際網路發展是有其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環境的;再依據學者所言科技進入大眾生活通常分成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選擇使用,第二階段是發展對科技的依賴性,此與第三點科技的影響有相同的意義,人們使用科技,宜從選擇是否使用與滿意度而定。 網路世界的匿名性和化名性、非面對面的溝通、缺乏主導的行為規範促使情緒化的挑釁語言可以隨意的表達,藉此激怒或打擊意見不同的他者,從這樣的過程中得到個人的滿足感並且吸引許多死忠追隨者,也強化擴大同溫層的範圍,使的任何使用者可以組織動員其他人追隨他的言論,當追隨者有百萬、千萬時,個人將可以發揮極大的影響力。黃厚銘(2000)的研究提出網路社會的匿名性,尤其強調化名性,匿名性只是將實體外表和部分舉止藏匿起來不被看到破綻,化名性則使網路使用者更積極地創造出一種符合其他人期待也同時符合自己需要的角色,缺點的隱藏使其能自由自在表現出想表現的自我,因此許多人喜歡使用網路進行社會互動甚至衍伸出成癮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網路的化名性雖可讓使用者感到相對自在,但在匿名討論過程中仍要遵守適當的語言規則。 ==== 電腦網路的上癮 ==== 從 1980 年代起,因應電腦的開始大量使用及網際網路走入日常生活的設立,電腦網路上癮穩提的探討才開始有較學術性的研究進行。<br> 英國學者 Mark Griffiths 以判斷藥癮症狀的四項依據作基礎,提出電腦網路上癮的內涵與之亦有類似的情形。電腦網路使用者會持續性的增加使用次數或上網的時間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點便符合前述藥癮歷程中的耐藥現象。另外,電腦網路使用者也常常出現必須依賴特定的電腦網路或其相關的產品服務,而且無法輕易的終止這種依賴關係,一旦這種關係生變、停止都可能形成不適感受,這和前述藥癮再發的症狀有關。此外,Mark Griffiths 也提到若綜合軟硬體所形成的刺激較強時,使用者較易重複使用乃至上癮症狀出現。有關刺激顯明度與上癮的互動關係,從藥理的常識中應可容易了解到:藥物須達到一定的劑量水準才足以引發個體對藥效所造成上癮慾望的體感。因此,此一上癮特徵對藥物及電腦網路兩項目是相通的。而 Griffiths 所提及的電腦網路使用者的心情改變與負向的衝突,亦是研判上癮與否的重要依據。這兩項特徵就不是心理藥理學基礎研究所著重的主要焦點,但卻是精神醫學或是臨床心理學所較關注探討上癮行為的重要議題。有關心情的改變係指個案本身自主性的感受經驗不定時的出現,而衝突指個案與其周遭環境的人事時地等等均形成無法協調的衝突摩擦。後者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的層面,過度依賴電腦網路的使用者,常常因個案與電腦網路相處時間較長,導致個案與他人的關係變成冷漠或忽略的局面,上述心情改變預付向衝突的特徵,在藥物上癮者也是歷歷可見。一旦藥癮時間拖長後,個案的日常情緒會隨著服藥而改變,其與周遭的人際關係與生活互動當然也就格格不入無法相容。 綜合上述個體服用藥物或使用電腦網路的行為而言,上癮的一些特徵在彼此間是可互通的。另外,再就藥物本身在個體內形成藥效的啟動快慢而言,它是決定這種藥物是否具有上癮性質的先決條件之一,這點似乎也可以用來研判電腦網路的產品本身即所提供的內容是否會讓人形成依賴而上癮。我們也可以這一個觀點來檢視一個重複性或經常性使用電腦網路的個案的上癮歷程是否會發生。任何電腦網路產品隨著版本的更新,其實就是在改變其人機的介面距離。與新版本的產品,愈能夠容易的操作以方便使用者迅速解決其問題或完成其階段性的目標。如此的條件正是前述有關藥效啟動與藥癮的關係寫照,也就是愈易操作的軟硬體或愈快速提供服務的網路資訊當然就愈吸引人們使用,在重複使用的歷程中前述增強的效果便逐漸介入人機當中,當作從依賴使用進而形成過度使用得上癮條件。反之,若一種舊版本的電腦網路產品或服務其不易操作或速度慢的因素當然就不會讓人們去依賴使用之了,更遑論上癮了。另外在電腦網路產品或服務提供快速的使用感受發生在個體之前,這些電腦網路相關產品的及時可用性或是易取性亦與促成上癮與否有相關。 ===== 何人是網路上癮者 ===== 在 1980 年初期當電腦和網路開始普及與興起於各行各業時,就有少數研究在 1980 年後期發現非常態或病態地過度使用電腦者。這些研究大多指出這類上癮的人是男性且屬高科技產業,這點可能與電腦網路在 1980 年代時期使用者的行業或是專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這個限制以及個案性別上的報導,都致使這類個案研究資料較無法達到客觀推論到底電腦網路上癮者是何種人的問題。 隨著電腦網路在 1990 年代後大量興起,使用者擴及全球與年齡層擴大自然使這類研究的受試對象之樣本增加不少,自然的這類上癮或過度依賴的問題也較明顯地浮現在人類社群中,這也導致關於電腦網路上癮的研究在 1990 年後才有用比較科學化的方法探討這類問題的報告出現。首先出現了針對性別的探討,當較大量的樣本被收集分析後,性別在電腦網路上癮就不再占有明顯效果了,即這類上癮者並非屬特定的男或女之性別。由於目前仍缺乏一種足夠客觀診斷上癮問題的問卷,因此採用不同診斷問卷所取得的受試亦會因不同的研究而有所不同,這都會造成在同一類研究為何會有不一致結果的現象。如果再考慮地區及文化的差異因素,這類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就更明顯了。尤其是文化差異本來就是對人格特質的重要影響因素,人格特質又是行為表徵的內在機制之一,因此收集特定地區或文化之環境中電腦網路上癮的資料,將是這類研究未來一種可行之研究方向,對此一些專家已著手進行,待資料建立後,甚至可再進一步做跨國或跨文化的比較,如此應可幫助我們更了解電腦網路上癮者。 假如我們現今已承認電腦網路上癮的事實存在,那到底哪些人或式具有哪一些性格的人有發展成這種個案的傾向?這類的問題未來在心理病理學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這種探討性格導向的研究在很多種心理病理的症狀都受到很廣泛的採用。當然有關電腦網路上癮的這類資料還是很少,但一些澳洲學者指出會對電腦網路形成過度使用或上癮的人,在其分析的性格項目中低自尊及追求感官體驗兩項是明確的。高自尊的個體大都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援,而具較易從現實生活中肯定自我價值或存在的意義;低自尊性格者容易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要求或不愛面對環境的挑戰及人際交往,一但有機會使用電腦網路且具某種熟悉度後,便很容易發展成過度此用或非常態的上癮症候。至於另外一種追求感官體驗的性格,它係指這類個案非常喜好追求新的感官體驗,他們使用電腦網路產品的目的在於藉由操作終將自己處在開拓前所未有的新感受,這種感受很類似上癮藥物引發的快感,或其他一般感受征服了某種不可能的任務所獲得之感受體驗。電腦網路產品隨時都在更新內容,這正提供這類使用者可以經常性去體驗將新產品迅速的操控上手所帶來的愉悅感。這種歷程的愉悅感官體驗成癮者,在其他類似群體中亦可見。通常這類人物的性格也都較具衝動或任性的特質,不論其所上癮的參與活動是何種。 ===== 結語 ===== 就藥物上癮行為觀點來看電腦網路使用行為,從過度依賴使用延伸至病態的上癮者的確是具有一般「癮」的特性。電腦提供人們更有效率的達到各種目標或解決問題,當這種需求在電腦網路使用行為出現候而得到滿足,個體依賴電腦網路使用的傾向就愈來愈明顯,對電腦網路行為上癮的症候就逐漸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受到影響,周遭環境間的互動支援關係便受負面的干擾。但因為人的性格是多樣化的,加以電腦網路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人格會容易發展出對特定的電腦網路使用上癮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網路中的情緒化言論 ===== 在網路中使用情緒化挑釁語言將會造成極嚴重且具體的傷害,因有些言論具有威脅性甚至威脅生命而使其他人害怕,造成許多人越來越不敢在網路上發表意見,形成寒蟬效應。2014 年美國的民意調查指 18 歲到 24 歲的網樂使用者中有 70%的人指出他們曾在網路上有被騷擾的經驗;26%的女性有在網路上被密集跟蹤的經驗。另外一份研究則指出有 5%的網路使用者自己認定自己是網路挑釁者,這些人具有自戀、威權主義、精神疾病症狀、虐待狂等特質,但他們不一定為我們所認知的低階級成員或職業聲望低的成員,在當中有不少人在真實社會中是符合社會期待的人。 而背後的原因可以追究至當代社會因為強調理性、尊重而使得每個人都長時間生活在高度社會化的情境下,但由於現今社會中較以往的社會生活步調更快、距離自然更遠,因此這就造就一部分的人無法適當的釋放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匿名的網路空間便會使得這些人呈現出本我。這也就是為何有些高社經地位的人依舊可能在網路上發表一些不符合他既定印象的內容。 =====同溫層(echo chamber) =====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一書指出,搜尋引擎愈來愈像單向鏡,一方面忠實反映你的興趣,但與此同時躲在鏡子後面的演算法觀察你的行為;也就是說,搜尋引擎的結果愈趨個人化,就像是 Facebook、Instagram 的演算法讓我們看到的動態時報貼文不再是以時間為軸線,而是以「我」作為中心,向外發散我可能會有興趣,或是比較常看常追蹤常按讚的貼文, 依此排序出現在我的動態牆上。進而,形塑出了一個無形的同溫層(文中稱「友善的世界」),一個極度隱晦的同溫層;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建構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以為大家都是這樣想),進而當這個同溫層被戳爆的時候(像是當我們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其實才是少數),我們便會覺得很挫折(例如你發現其實很多人並不反對核能發電);就像是文後所提及有關作者發現自己在臉書上保守派的朋友消失了一樣,我們在網路世界(臉書)愈趨同質化。 當然同溫層效應並不只出現在臉書上,現在網路上的網路媒體越來越多,但讀者每日的時間有限,因此大多數人會去尋找一個自己所信任的網路媒體去閱讀,但任何文章的寫作者都或多或少會將一些個人立場融入在自己的文章中,因此當自己在選擇一個至數個信賴的網路媒體時無形下便造就了自己的同溫層。同時同溫層也出現在年輕人中較為流行的社群媒體——ig,在 ig 上面讀者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追蹤、閱讀,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造就自己的同溫層。 同溫層的建立包含了心理學上的一些效應,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搜尋引擎對同溫層的建立至關重要,為了增加社群黏著度而設計的演算法會不斷重複顯示自己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而這樣的機制會造成單純曝光效應([[w:en:Mere-exposure effect|Mere-exposure effect]])的產生,單純曝光效應指出,人們會傾向喜歡自己經常看到或熟悉的事物,這樣的效應與演算法會形成一種正回饋,造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然而這僅僅解釋了人們是如何依偏好被分群,在不同同溫層之間的高牆則是與迴力鏢效應([[w:en: Boomerang effect (psychology)| Boomerang effect]])有關。迴力鏢效應所指的是因說服行為反而導致反效果的現象,應用在媒體上則造成人們在接收到與自身既有信念相牴觸的訊息時,比起與以查證或了解,反而會更傾向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既定事實。這樣的認知失調情形加深了同溫層間的不流通,人們只會選擇相信自己所想相信的事情而非事實。 ==== 知人知心不知面 談網路人際關係 ==== 自從 1991 年,網際網路開放國際間極高速資訊交通後,大家都預期人類的整個生活型態將發生革命性的改變,包括人際關係。當人類社會從農業生計型態轉向工商生計型態時,也會產生一次人際關係型態的大變動,即所謂都會化的人際疏離與淡漠。資訊革命又會帶來怎麼樣的人際關係變化?這應該是社會心理學家可以大探其貌的新生研究處女地。 當前大學生使用電腦主要從事的項目以網際網路居首。上網最常進行的活動以休閒、交友聊天與通訊等與人際有關的項目為主。學者探討大學生在網路中發展人際親密關係與情感支持的情況,發現「虛擬人際關係」網路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是人際網路的擴大,其過程發展與實際人際情感關係相似,較多與異性交往,也會有自我表白、分享、了解等親密關係與情感互動,但也有想像與期待落差的情形。 在網路世代,和別人交流已從過去的先往來再篩選深交者,轉換到先配對篩選再往來。以當代親密關係為例,異性戀透過網路配對平台尋找伴侶的比例從1995年的0%上升到2009年的22%,在2017的研究中這個數據持續攀升,根據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羅森非德(Michael Rosenfeld)和新墨西哥大學社會學家湯瑪士(Reuben Thomas)的研究(2017),美國有39%的異性戀伴侶透過網路認識而交往,同性戀伴侶更超過60%。其中,在台灣擁有不少使用者的交友軟體「探探」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9年已經完成1億7千萬次以上用戶配對,儘管這些配對不代表一段實質存在的穩定關係,但同年還是有超過2,000人經由探探交往而結婚。這代表雖然經由現實世界生活認識伴侶的人仍佔多數,但占比持續下降。 '''網路人際關係之後的社群媒體平台'''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SPH)分析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Instagram、Snapchat 等 5 大社群媒體,對 1479 位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 14 歲到 24 歲年輕社群媒體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影響。結果顯示,圖文分享平台 Instagram 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造成最不良的影響,讓使用者感到憂鬱、焦慮和孤單且影響睡眠等,只有影音分享平台 YouTube 會對使用者產生積極正向的回饋。 高達 91%的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其中六分之一的年輕人曾感到焦慮和沮喪,過度依賴及使用社群媒體導致年輕人過去 25 年來,感到前述兩種悲傷情緒的比率大增 70%。此外,社群媒體成癮的情況比酒精和藥物濫用更嚴重。台灣衛生福利部日前跟進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但「社群媒體成癮」(social media addiction)目前尚未被視為疾病。儘管如此,已有許多機構和心理醫師開始研究社群成癮問題並提供相關「治療」,協助重度成癮者回歸正常生活。 更有 70%的年輕人表示,曾遭受網路霸凌(cyber bully),其中高達 91%的受害者求助無門,其中又有 37%的人認為自己經常受到網路霸凌(臉書上最常發生,高出其它社群平台的一倍)。霸凌受害者可能感到沮喪、焦慮、受創、孤單,繼而影響學業表現,並改變睡眠及飲食習慣。許多人都有過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漏追蹤朋友動態) 的感受,但對部分難以調適的人會造成情緒上的影響。比 FOMO 更嚴重的是「社會攀比心理」(social comparison),意指對他人貼出的美好生活產生忌妒和比較的心態,但往往忽略這幾張精挑細選的照片背後,或許是近百張失敗或拍醜的照片。 ===== 相貌心理學 ===== 1960 年,美國第一次開放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辯論會。那時是在任的副總統尼克森與未會有國際外交事務經驗的參議員甘迺迪角逐白宮寶座。結果甘迺迪以些微的差距獲勝。根據調查,看電視的民眾,對甘迺迪流出的評價高於尼克森,但是只看新聞轉載內容的民眾卻對尼克森有較好的評價。尼克森的政治閱歷與見識優於政治歷練有限的甘迺迪,文筆之見,言之有物,視野宏觀且析理深入,但是尼克森的平庸形貌與疲老倦容在電視試鏡中,無法與英俊有勁的甘迺迪匹比。亞里斯多德也說:「外表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外在吸引力在人際關係發展的初期所扮演的重要性,一再得到實徵研究的支持。 我們日常的用語美好、醜惡就清楚地反映了人們對外在美(physical atraction)所存有的刻板印象,每當電視新聞畫面出現眉清目秀的犯罪者,不難聽到可惜一表人才的感嘆。美醜是外在的表象,好惡是內在的心理屬性,但是若無進一步的訊息資料,人們往往會根據一個人外在的美與醜而推論他內在的好與惡。 有學者在一實驗研究中,驗證了人們對於外在美的偏好及由美產生的月暈效果(halo-efect)。實驗者將外表看來吸引人與不吸引人的小孩子相片,呈現給一群大學女生看,告訴他們相片中的小孩子做了一些不應該、甚至殘忍的行為。然後要她們描述她們對相片中小孩子的印象。對長得漂亮的小孩,受試者表示懷疑該小孩有惡作劇的不良本性,試圖合理化小孩的不當行為。對長得不漂亮的小孩,受試者傾向於認為他們適應不良、心理異常。這些受試者的判斷,顯示了「美就是好」的月暈效果(halo -effect)。 也有學者安排了一項電腦舞會,規定參與者不能自帶舞伴,由研究者為他們安排舞伴,並在舞會結束後詢問男士們:是否喜歡他們的舞伴與是否願意再和他們的舞伴往來。分析影響男士喜歡與願意繼續與他們的舞伴約會的因素,發現女方的人格特質與智慧並不是他們首要的首要考量,外表是唯一決定的因素。 從前述的研究,可見外貌對第一印象具有相當份量的影響,但是對於長期的人際關係並沒有持久的效用。一方面,長期關係的維持依賴於多種因素,如態度相似與需求互補;另一方面人有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的現象: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美人朝夕相處,久也不見其美了。因此如果只憑外在的吸引力選擇結婚的伴侶,而沒有考慮其他有利於維持長久關係的因素,其婚姻關係協調可想而知。 此外,相貌心理學也與種族議題有關,像是前文中提到的當看到一個眉清目秀的犯罪者會認為真可惜,但看到一個長相醜陋之人便會認為其犯罪也不意外。同樣的道理也可用在不同種族上,當我們在半夜的路上看到一個台灣人時會比較放心,比較不會擔心說會不會被他搶劫之類的,但在深夜的夜晚看到一個勞工裝扮的東南亞移工時,我們卻會不自覺地提高警覺性。 ===== 網路上印象形成的失落線索 ===== 要交信得過的朋友,需要知面、知人又知心,亦即不只知道對方的長相,更需要了解對方的性格,及內在的心理狀態。這種內在性的東西,很大部份透過非語言的訊息而流洩出來,如兩人互動時,視線的角度、眼神的專注、表情的愉悦或嚴肅、身體的張力、手腳的開放或封閉、姿態、音調的高低、說話時咬字的清晰度及速度等等。換句話說,真要了解一個人的性格,需要一段時間的察言觀色。但是透過電腦傳遞過來的訊息,只有語意的內容,而沒有可察的言外之音及可觀的神情氣色姿態,因此無法建構接近全人的實質印象。在訊息不完整的情況下,人的想像力有了發揮的空間,而想像出來的人當然與真人有相當的距離,除非被想像的對象,碰巧有符合美好想像的多項條件。這議題因為可看性很高,因此有數部影視作品是與之相關的,像是<電子情書>的女主角梅格萊恩,在網路上認識了男主角湯姆漢克,視之為知心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她也認識了從事出版業的大財團小開湯姆漢克(她不知道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在真實世界中,她恨透了這個財大勢強的小老闆,覺得他只求事業發展的利潤開拓,根本無視於社區文化精神的維護,是一個不值得尊重的人。在網路上,她向她的網路知心朋友--湯姆漢克,把她討厭的湯姆漢克罵得狗血淋頭。無獨有偶,Netflix 推出的<Sierra Burgess Is a Loser>同樣講述網路交友與愛情的情境下,人的想像與現實的互動如何不斷的對話、修正,並且將虛擬網路的認識與理解帶入現實社會。 ===== 相見不如不見 ===== 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人容易陷進網路情感?成長於資訊時代的人,都有上網的必然性,但現實生活中空虛寂寞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將感情投注在網路上談得來的人。通常會感到空虚寂寞的人,個性比較內向、害羞,他們或不善於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技巧,或只重心靈契合的親密關係,而不重社交性的親合關係。網路的的匿名性與隱蔽性具有助長自我揭露的作用。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手機、電腦上的交友網站都非常多元,例如:OkCupid、愛情公寓、緣圈、Pairs 派愛族⋯⋯,提供這些比較害羞、渴望網路關係的人全新的交往平台,有匿名性的選擇,也有公開透明的可能,他們可能會見面,也可能不會,但正如標題所說,似乎相見不如不見,網路世界僅是提供他們寄託情感的一種方式。 根據自我揭露的研究,人可能對兩種人做深度自我揭露,一是認為不可能再見面的天涯相逢陌生人,一是知己。前者之露在於彼此之間的匿名性,不必擔心他/她會把話傳到自己現實人際網路中的人;知己之露則是基於信任。網路上的交談對象,其匿名性更高於天涯相逢者,而且又加了一層隱蔽性,因此能夠讓人產生更濃厚的信任感,對其做深度自我揭露,進而墜入這樣的情感網,當雙方都能夠很快速且深入地彼此了解,感情加深速度更是可以想像。網路交友的媒介體到目前為止,限於文字,其性質基本上與筆友之交相同,但是比起前網路時代的筆友之交,及只見一次面的萍水相遇,網路溝通具有促進感情的的雙重酵素--速態度與連續性。可以預期,網路交友會是 21 世紀的普遍交友型態之一。 會在網路上放進感情的人,推想有一般人際關係的負面性,如:形貌不佳,或個性內向、害羞、退縮。對這種人來說,透過網路擁有一份知己般的感情,未嘗不是美事一樁。但是切記避免發生紅鬍子效應的見面誘惑。因為網路上的照片不一定真實,網路上的表達不一定符合現實,從網路上想像的情人,雖然模模糊糊,卻幾乎是完美的,有幾個人的真實自我能吻合對方的完美框框呢? 何況雙方都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時,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附諸實際的相見,很可能也是關係結束的時候。關係結束後難免會失望,但推想網路之交的結束,比起實際交往一段時間再結束,不致於產生太大的傷害,到底實際付出的,只是坐在電腦桌前在鍵盤上敲敲打打而已,因此,也比較容易拿得起放得下。 ===== 結論 ===== 前面所述都是針對親密關係而言。兩性之間情到深處而不想與見面,應是少數,但是紅鬍子效應的高度可能性,或許計提醒我們網路並非尋求親密關係的良好媒介。然而,網路卻是獲得知識之交的良好媒介。對人而言,親密感情固然重要,友誼也同等重要,尤其是建立在知識交流上的友誼,既能持久,也能幫助自我成長。 ===== 網路遊戲心理學 ===== 《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提出了幾項心理觀點﹕ (1) 心流 「在這樣高度結構化、自我激勵的艱苦工作中,我們有規律地實現人類幸福的最高形式:緊張、樂觀地投入周遭世界」,而玩遊戲正是這樣的過程,在玩遊戲的時候人們得以拋下煩惱,而又誠如該書指出的,想成為遊戲裡的專業人士,你不必像要成為小提琴家一樣需要花費好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訓練,你只需要幾個月,甚至也不用,便可以在一個遊戲中成為箇中翹楚,而這產生的心流或回報也是挺可觀的。因此,節奏快速又有心流的遊戲,很容易讓人們一頭栽入耽溺其中。 (2) 玩家之悔(Gamer Regret) 「玩家之悔」這個詞,專門用來描述人們透過玩遊戲來獲得滿足,隨後卻又因此感到後悔的矛盾心理現象,他們會苦惱著自己把時間放在玩遊戲真的值得嗎?所以有遊戲業者設計出休息獎勵制度,讓我們暫時休息一下恢復情緒,以便再次進入的時候不會過於疲勞,又可以享受著下一次的心流。 (3) 網路遊戲的其他可能 作者希望可以讓遊戲成為「現實的替代品」、「遊戲可以解決現實生活」、「遊戲提高民主參與度」。舉例來說,魔獸世界的中國伺服器與台服的問題,遊戲並非與現實生活全然毫無連接,而是充滿張力,玩家都是帶著一些既有的知識、既有的意識形態進入遊戲的,沒有人在玩遊戲前是張白紙,而遊戲也提供了玩家一個重新思考、價值觀重整的機會。 === 西方超自然現象與心理學 === ==== 思想控制 ==== 在提及思想控制之前,我們要先看看一個有關一個德國的數學老師在退休生活後所作的有趣表演,那個時候演化論方出現不久,他認為如果可以藉由教育,讓動物與人一樣聰明,那人類與動物就可以互相欣賞彼此的智慧,繼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所以他買了一匹馬,開始訓練他,並且在訓練有成之後開始進行表演,內容是有關於一隻馬在他的教導之下可以回答簡單的數學、樂理問題等等。在中間的過程姑且不論,簡單來說,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這匹馬答題的能力其實是根據周遭的人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所透露出的正確答案來回答,意思就是說,這位天真的德國老師一直以來都沒有教導出一匹懂得算數、懂得樂理的馬匹,而是透過自己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身體語言,讓馬匹回答出自己心中所設想好、本來就知道的答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理學研究常常發生的一般原則,也就是實驗者們常常會無意間透露出自己想要的實驗結果給受試者,繼而讓實驗結果偏向自己的偏好,同樣的現象可以在另外一個心理學家做的實驗中發現,這位心理學家讓老師們先知道哪些學生智商比較高(雖然實際上是隨機選樣),而實驗結果是那些被認定為高智商的學生(雖然實際上是隨機選樣)的確也拿到比較高的分數。而人類這類型的心理現象若是被一些有心人士所利用,那便是我們常常說的催眠,更有甚者,會導致邪教的誕生。而在這裡舉美國的吉姆‧瓊斯(Jim Jones)所創立的邪教「人民聖殿教」作為例子,瓊斯在他自創的宗教作為領袖巔峰時期,帶領信眾前往南美洲的蓋亞那,在那裡建立了一座「瓊斯鎮」,那是一座位在南美洲,號稱實行共產主義而教主瓊斯享有極大特權的小鎮。然而最後他所創立的宗教卻讓信眾們喝下參有氰化物的果汁,釀成了悲慘的集體自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美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以前,史上非天災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悲劇,而其驚世駭俗的程度,甚至和九一一事件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瓊斯為什麼可以讓那麼多人願意為他而死呢?下列有許多他所使用的思想控制上的技巧。 * 得寸進尺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在美國的某一區,一群研究人員假扮成熱心的義工,挨家挨戶的訪問並調查是否住家願意在自家庭院內豎立「小心駕駛」的標語,然而因為那告示既大又粗糙,所以被很多人所拒絕,而這時候,研究人員找上另外一組住家,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在庭院豎立較小的標語,而這被很多人所接受,兩周後,研究人員再度訪問,此時原先的龐大標語的接受度足足有 75%,這就是所謂得寸進尺的技巧,在反社會人格的患者行為中也是常被發現,所以瓊斯一開始先說服信眾小額捐款,隨著時間慢慢增加,要求的尺度越來越大,最後便是進展到慢慢控制信眾的心靈。 * 從眾心態 眾所皆知,人類往往都有從眾心態,儘管一開始可能與自身所期望的不同,但為了不讓自己陷入少數的劣勢而順應他人,人類還是會接受自己不同意的事物。瓊斯鼓勵告密者,若有人對他提出質疑,便會公開羞辱懲罰,他也故意拆開可能會彼此分享資訊的團體,像是家庭、夫妻,而這種排除異議的技巧也在那場集體自殺的悲劇中所留下的錄音帶裡完整呈現,在瓊斯要求大家赴死時,有一位母親主張嬰兒應該活下來,然而瓊斯卻是迅速地宣稱自己的想法,並且鼓吹他人發表有利自己的意見,讓人類的從眾心態發揮效用。 * 行為和信念 瓊斯固然還有使用其他技巧,像是在自導自演的情況下彰顯神蹟,不過那便是屬於騙術的部分,在此暫且不提,在這裡要說的是有關人類「自我辯護」的心理,像是:美國大學的兄弟會,常常有些令人難堪的入會儀式,軍隊裡對於菜鳥往往是不友善的等等,就算這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只要經歷了這個過程,這個團體好像就會真的接納你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對你稱兄道弟,而你獲得了同樣的機會去對待新的加入者,而正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難堪、不合理的,顯得後來的接納是那麼的可貴,與後來同樣對待菜鳥的方式是一種老練、老大哥的權利,所以受到這麼對待的人會說服自己,這個團體是值得加入的,先前受到的委屈都不算什麼,瓊斯也運用相通的伎倆,來實現自己創立邪教的目標。 而除了邪教之外,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有關催眠洗腦的案例,時常出現而又往往沒有成真的便是末日預言了。光是近年來出現過的世界末日預言就不少,我們暫且舉幾個例子來回想一下人們對於世界末日預言的反應,以及後續世界末日並沒有實現後,所做出的行為與應對方式,例如:一位美國牧師哈羅德·康平(Harold Egbert Camping)曾經預言 2011 年 5 月 21 日會發生世上少有的毀滅型大地震,而神會帶領世界上百分之三的的人們進入天堂。並在五個月後,也就是 10 月 21 日,世界會終結,世界末日會到來,但後來,非但 5 月 21 日沒有大地震發生而造成世界毀滅性的災害,也沒有百分之三個人真的上天堂這種事情發生,想當然爾,10 月 21 號世界末日更是沒有實現,哈羅德·康平遂將預言提及的 5 月 21 日解釋為「精神上的最後審判」,說明那並非世界末日,而實際的世界末日日期更改為在 2011 年 10 月 21 日。或許以現在的看法看起來十分荒謬,但其實哈羅德·康平早在這個預言的幾年前,就做過無數相關的世界末日預言,而且一個都沒有實現,反而為他迎來了諾貝爾搞笑獎的得主光環,有些諷刺,但人們真的不會相信嗎? 臺灣就曾經出現過世界末日的預言,是由一位南投的王老師(本名王超弘)提出「五一一世界末日」的說法,並宣傳可以向他購買由貨櫃改裝而成的房屋避難,當時竟然真有人信以為真,跑到南投縣埔里鎮向王老師購買貨櫃屋準備在世界末日避難,後來世界末日當然沒有發生,貨櫃屋也成為沒有人要的廢棄物,令人不勝唏噓。而我們暫且不提末日預言在失敗之前的宣傳手法,倘若我們把焦點放在末日預言失敗後的幾天,可以觀察到奇妙的人類心理。我們都以為在預言落空後,那些被欺瞞的信眾會失望地離開,但其實人類善於自圓其說,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末日預言以後,這群信眾們反而會試圖去說服更多人相信世界末日的真實性,藉由說服別人,來彰顯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這與上述自我辯護的心理不謀而合。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心理現象只需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加入邪教就能輕易避免,但其實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像是直銷人員常常得寸進尺,並且善用人的自我辯護的心理,政治人員善用人的從眾心態等等。若生活中我們能多加注意,注意到人類的這些心理弱點和特性,便可以在其他人有意或者無意的試圖利用這些心理作用時,讓他們的伎倆失效。 ==== 預言 ==== 不論在古今中外,預言都有其歷史,甚至演變成每個文化下的各自習俗。而每個文化都有各自預言的方法,其中算得上共通技巧的便是所謂的「解夢」,像是:懷孕的母親會覺得自己先前做夢夢到孩子是屬於胎夢,夢到充滿粉紅色的畫面代表腹中的孩子是女兒,夢到充滿藍色的畫面則代表腹中胎兒是男孩;很多人認為夢見大樹是代表枝葉繁茂,家運興隆,家族容易發生好事,尤其有關子孫滿堂,能夠添丁添旺。歷史上也有不少案例,表明有些人的夢境確實非常吻合未來發生的事,但人類真的有能力預知未來嗎?這其實只是一種倖存者誤差(survivorship bias),這裡舉例說明之:在二戰時,美軍對於該對機尾還是機翼添加防護這一點有兩派說法,軍方認為因為就統計數字而言,機尾的彈孔較少,所以應該加強機翼,但學者認為應該加強機尾,因為機尾中彈較少只是一種假象,實際上是機尾中彈的戰機較無法安全返航,這便是一種倖存者誤差。倖存者誤差的起因於我們在觀察事情時,往往從看見的片段資訊中拼湊結導致認知誤差,使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倖存者誤差代表只有那些剛好符合現實情節的夢,會恰巧被大眾記得。人類天生比較會做有關負面情節的夢,而其中發生的事無奇不有,諸如:雪崩、恐怖攻擊、火災等等,但這種夢境被記得的情況是稀少的,對於正常人而言,可能只要過了幾天,再恐怖的夢境也會被拋之在腦後——除非在夢境出現後的幾天,現實世界的確又發生了類似,同質性很高的事件。 我們或許曾有一種感覺:某一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場景、對話、事件似曾相識,好像過去曾經發生過一樣,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被稱作「既視感」(也譯為「幻覺記憶」,原自法語「Déjà vu」或「paramnésie」)。有些人甚至會覺得這是人類在潛意識中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然而既視感其實也是一種倖存者誤差。實際上,我們做過的夢多不勝數,且常常被遺忘,而只有那些與現實狀態剛好符合的夢,會在那個時刻被從潛意識中喚醒,使我們對這些夢有深刻的印象。我們要關注的焦點是,為什麼人類具有這種自動聯想的能力呢?其實是因為在我們的祖先還尚未擁有智慧,依然在荒野中生存時,當我們聽到背後的樹叢突然傳來沙沙聲響,無論我們是認為那裏有一隻飢餓的野獸正在準備發起狩獵的攻擊,還是有一個邪厲的魔鬼正準備作祟害人,都會讓我們作出反應,閃避危險,這些結果總比我們輕忽警訊,覺得那只是單純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要好多了。自動聯想的能力使人類在原始社會中明哲保身。其實這種能力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運用著,我們常常會在與他人的對話之中去聯想、思索話語之外隱含的意象,這種能力的確也能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生存,舊調重彈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最需要的是認知到人類有這種自動聯想的能力,繼而避免讓一些有心人士利用它為非作歹,僅此而已。 === 母愛迷思與母愛創傷 === 母愛迷思是指相信只要成為母親就能付出健全的愛,能立刻擁有養育孩子的能力,但實際上,人的心理運作非常複雜,並沒有能夠打開「母親本能」的神奇開關,若沒有這樣的認知,會造成無論是受傷的子女或是其所求助的對象在試圖處理無愛母親議題時面臨強烈批評,甚至造成二次傷害。而這樣的困境更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因為在家庭關係中,母女關係是最為複雜的。許多調查指出,大部分的婦女希望自己的第一胎是女兒,期待女兒能夠成為自己在家中的同志,甚至能夠代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本就會越來越多,然而許多母親會將女兒當作延續自己「未竟的夢想」的工具,帶著對於過去感到「遺憾」的心態,將某些社會期待過度強加在女兒身上。若女兒為了獲得母親的認同,就算母親的期待與自己不相符,為了得到愛、得到稱讚,勉強自己去做不適合自己的事。若故事中的母親是「無愛母親」,則女兒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 小孩從小需要仰賴與母親的緊密關係才能生存,所以,失能的母親會造成子女缺乏安全感且痛苦,並且無法正視自己的困擾,因為必須承認母親「不愛我」會造成強烈的恐懼和羞愧,此外,社會的「母愛迷思」也會增加子女求助的困難。一旦女兒們相信只要自己依循內心感受行動,將無法承擔隨之而來的情緒後果,就只能走上另外一條道路:將扭曲的自我形象及看待母親的方式合理化。 == 書籍影音 == ==== 書籍 ==== #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8755 路西法效應:在善惡的邊緣了解人性]''' 作者:Philip Zimbardo 譯者:孫佩妏、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2007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出版了一書名為:《路西法效應:在善惡的邊緣了解人性》(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以坦率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敘述了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始末、以及不同角色的心情轉折。並且提及「伊拉克監獄虐囚案」對案中美軍獄警虐待囚犯的現象,對以上兩個實驗進行了敏銳細膩的個人探索並對此作出了社會心理學分析。充分讓我們了解到「情境力量」及「團體動力」是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2888 洗腦: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 作者:Dominic Streatfeild 譯者:紀迺良 出版社:麥田出版 簡介:「第一本中譯洗腦演變史!!」本書作者多明尼克透過大量的解密文件,以及訪談英國軍情五處、六處和美國中情局、研究人員、戰俘、受害人、家屬等,撰寫洗腦從冷戰時期的起源,將「洗腦」的所有技術、試驗、效果、後遺症攤在世人面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2347591 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演化心理學家教你如何過更有意義的生活]''' 作者: Kenrick, Douglas T. 原文出版社:Perseus Books Group 簡介:「性和謀殺與生命的意義有什麼關係?一切。」<br>社會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里克揭露了人性自私且具有偏見的動物面,在我們文明的外表下,人類很像嚎叫的鬣狗和吠叫的狒狒,滿腦子都是殺人傾向和性幻想。然而儘管我們的頭腦中充滿了自私及偏見,這些偏見是為了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而進化而來的。肯里克認為,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簡單而自私的心理機制最終導致了如今多方面的社會生活,以及人類最積極的特徵:慷慨、藝術創造力、愛和家庭連結。從這些簡單的機制中會出現社會的所有復雜性,包括國際衝突和全球經濟市場,表現出肯里克所謂的「深層理性」。通過探索社會心理學的細微差別和他自己的研究,肯里克詳細描述了是什麼讓我們充滿愛心、創造力和復雜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28840 收買與出賣的祕密:關於說服的創意、魅惑,及其弔詭]''' 作者: Robert Levine 譯者: 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簡介:勒范恩教授以一種風趣的書寫風格將社會心理學的說服原則與生活技巧結合在一起,以流暢明快的筆觸教導我們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而且舉足輕重的說服力活用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提供了二十一世紀所有想抗拒不必要之影響力的人一本必讀的生存指南。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843 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 作者:Jennifer Freyd、Pamela Birrell 譯者:郭恬君、楊琇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作者透過種種例子,不僅僅是單純地討論「背叛」,還談及了「對背叛視而不見」,也就是目錄提到的「盲視」這件事如何對我們留下深遠的影響。最後提出「知情」帶來的種種結果,包含:受到二度傷害、婚姻危機加重、擴大家人間的嫌隙、失去工作等等。但也是「知情」帶給我們療癒的力量,讓我們能夠敘說自己的故事、表達情感,打破沉默才有機會改變、才能成長並捍衛真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056 漫畫:隨心所欲操控人心的暗黑心理學]''' 作者:齊藤勇譯者:卓惠娟出版社:大牌出版 簡介:本書舉出大量而具體的實例,描寫了眾多人際之間的關係,包括:商場上的談判、職場人際關係、兩性相處,或是個人生涯規劃,詳細地描述面對各種不同情境時,人的情緒和行為將會有何種反應。最後運用心理學原則,使我們能夠了解人類心理的動向並學會運用自如。帶給我們在面對關鍵時刻時有效的應對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371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作者: 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簡介:「台灣第一本由專業的諮商心理師討論「情緒勒索」的專書」。透過各種日常生活裡未被察覺的各種「情緒勒索」例子,作者將一步步帶領我們了解「情緒勒索」的樣貌。最後介紹6道關鍵練習,幫助我們擺脫情緒勒索,重新掌握人生。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92532524139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作者: 岸見一郎 譯者: 葉小燕 簡介:《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一郎 從正面角度直視人生難題,統合了自己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從揭示了人生在世每個階段的痛苦或課題開始,教我們如何放下痛苦、面對年老、病痛與死亡、以及面對自我的「自卑」或「優越」情結,與社會產生良好連結,積極地活在當下--在這看似每個人皆有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之中,相信是最適合引導人們改變困境、走向幸福的寶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2402336 '''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 Claude M. Steele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臉譜 簡介:本書中,作者史提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他針對刻板印象威脅所做的一系列富創造力的實驗及其發展過程。證明在壓力之下負面的刻板印象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所有人,不管背景為何,都能在史提爾教授的一些例子中找到自己。」(Christopher Eisgruber)他透過實驗精闢解釋了「刻板印象」這個問題無所不在的現象,並提出克服它的實用建議。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7595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作者: 謝世忠 出版社:玉山社 簡介:「瞭解原住民社會的必讀入門書」。本書從臺灣的原住民族群結構開始,介紹一些基本的族群關係模式,再到與外來族群的接觸如何直接影響到原住民的認同變遷。並介紹污名化認同的形成因素與運作過程以及「原住民族群運動」的背景、發起與發展,來討論污名化認同如何與原住民族群運動間產生矛盾與衝突的互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0192 失控的正向思考]''' 作者: 芭芭拉.艾倫瑞克 出版社:左岸文化 簡介: 「新型態集體化社會 即將誕生這次 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作者認為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從一種健康的態度變成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這種思想風氣源自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作者強調,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我們應該努力尋找對策、相互幫助、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而非一味寄望於結果。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3988 管理心理學]''' 作者: 鄭芬姬 出版社:新陸書局 簡介:書中分別探討管理心理學之源起與本質、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團隊激勵與領導,期許協助讀者在瞬息萬變和高度競爭的時代下,發掘個人潛能和提升管理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9285?sloc=main 社會心理學]''' 作者: 梁家瑜 出版社:心理 簡介:當前社會心理學快速轉變與發展,本書特地與時事加以連結,提供與時俱進的研究資訊和內容,對於修習社會心理學的學生而言,是一本結合課堂和日常生活的優質教科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6064?sloc=main 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從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行為生態學等角度剖析群聚與反群聚行為]''' 作者: 蜜雪兒.貝德利 譯者: 洪夏天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本書以跨學科的角度為群聚研究提供見解,相當淺顯易懂,作者結合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深入研究人類模仿和逆向操作行為。替讀者揭開意識的神秘面紗,也讓我們看到人類行為背後錯綜複雜的影響力。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153?loc=P_asb_003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譯者: 葉小燕 簡介: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哲學家,同時也住著一個年輕人。或許我們都走過了年輕歲月對人生的疑惑與追尋,最終,我們終於成為我們生命的哲學家。它的內容正是每個人都曾探問過的「人生是什麼?人活著而感受到的痛苦是為什麼?我們的人生究竟在追尋什麼?」等等這些人生問題的智慧對話。 ==== 電影 ==== '''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2%89%E9%BB%98%E7%9A%84%E7%BE%94%E7%BE%8A 沈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6)] 心理學看點:變態心理學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Elephant_Man_(film) 象人 The Elephant Man(1980)]''' 心理學看點:自我認同 '''3. [http://luketsu.pixnet.net/blog/post/27191550-%E4%BA%BA%E6%80%A7%E7%9B%A3%E7%8D%84-%E3%80%88%E5%8F%9B%E7%8D%84%E9%A2%A8%E9%9B%B2%E3%80%89-%EF%BC%88the-experiment%EF%BC%89 叛獄風雲 The Experiment(2010)] 心理學看點:潛意識暴力、權威服從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95%E8%BA%AB%E7%94%B7%E5%A5%B32 單身男女 2(2014)]''' 心理學看點:愛情心理學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9B_(%E9%9B%BB%E5%BD%B1) 愛 Love(2012)]''' 心理學看點:愛情關係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9E%9C%E7%A1%AC%E7%B3%96_(%E7%94%B5%E5%BD%B1) 水果硬糖 Hard Candy(2005)]''' 心理學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3%A1%E9%AD%94%E6%95%99%E5%AE%A4 惡魔教室 The Wave(2008)]''' 心理學看點:路西法效應 '''8.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5%B3%E6%9C%8B%E5%8F%8B%E3%80%82%E7%94%B7%E6%9C%8B%E5%8F%8B 女朋友。男朋友 GF* BF(2012)]''' 心理學看點:愛情關係、社會影響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开眼戒 大開眼戒(1999)]''' 心理學看點:愛情關係、團體迷思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仲夏魘 仲夏魘(2019)]''' 心理學看點:壓力與情緒、團體迷思 ==== 影片 ====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ho_4ejkNw&feature=youtu.be Halo effect 月暈效應—印象]''' 本影片透過以下兩個街頭實驗來探討我們對人所創造的「印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判斷」思考: # 在倫敦車站同樣提著大皮箱上樓梯,但衣著「平凡」與「吸引人」的兩位女士,是誰會先受到路人的幫助呢? # 在紐約街頭衣著相同,但身材「高大」與「矮小」的兩位男士,由路人第一眼來判斷他們的職業或年薪為何?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印象與偏見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ZPw-9sJtQ&feature=youtu.be Doll experiments 克拉克娃娃實驗—偏見]''' 本影片為一高中生仿照克拉克的娃娃實驗:當「黑」與「白」的兩種娃娃放在黑人小孩面前,請他們指出自己偏好或討厭哪一個?或是哪個是好的或壞的娃娃?此實驗主要在探討他們的「選擇」與「種族偏見」或「自我貶低」的關係。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印象與偏見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rGK0yGIDo Cognitive Dissonance 費斯汀格的實驗—認知失調論]'''  已經歷無聊實驗的受試者A,在給予 A 一元或二十元的報酬下,A 被要求告知下一位受試者 B 此為有趣的實驗。本影片在探討當「認知」與「行為」相悖時,究竟是「高」報酬,還是「低」報酬,會導致我們去「扭曲認知」來說服自我呢?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態度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Ih4MkcfJA&feature=youtu.be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 亞許從眾實驗—從眾]''' 在知覺實驗中,當大家輪流講答案且選擇也都相同時,而你知道這是錯誤的,那你會說出不同的答案?還是礙於團體壓力,也選擇同樣的答案呢?透過實驗來探討人在群體中是否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符合「團體的期待」。 *實驗內容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從眾、順從與服從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obqJg-4TE Milgram Obedience Study 米爾葛蘭電擊實驗服從-順從]''' 為何允許牙醫把鑽頭放入我們的嘴裡?為何願意暴露喉嚨讓人拿剃刀替我們刮鬍子呢?還有,難道納粹本身都冷酷無情、不受良知限制嗎?其實這些行為全都基於—「服從」,服從權威者(包括擁有強大全力、專門技術...的人)的要求與指令。 本影片中,Milgram 欲透過電擊實驗來探討:「為何當時的德國士兵能違背自己的道德完全的服從上級的命令?」,而在實驗中發現有 65%的參與者持續服從這殘忍的命令直到最後…… *實驗內容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從眾、順從與服從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gveAqNCIc Love Triangles 愛情三角理論—愛的三元素論]''' 本影片敘述愛很簡單,它是由 Robert J. Sternberg 所提出的一個三角形所組成,也就是所謂的「愛情三角理論」,而三角形的各是由一個成分所構成,而這三個成份的各式組合正決定著我們所經歷的愛。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人際關係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sPfbup0ac 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 本影片在人來人往的倫敦街頭,透過以下三種人 (1)正常穿著的男性(2)正常穿著的女性(3)穿著西裝的男性倒在路邊時,是否會有人伸出援手? 還有,是否只要有一人施予幫助,就會有其他人響應?此實驗主要在探討怎樣的「因素」會影響到「受援助的機會」。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團體與利社會行為 '''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X9b7agT9o Stanford Prisoner Experiment 史丹佛監獄實驗—去個人化]''' 史丹佛大學心理系的 Philip Zimbardo 親自說明此實驗,即將受試者分為兩群,分別扮演「獄卒」與「囚犯」,嘗試去看當把好人放到壞的環境中會發生什麼事?探討人在失去自我認同時,到底是人在扮演角色還是人被角色所操控…… *觀念可參考生活應用的犯罪心理學 == 參考資料 == 1.2.3.為參考之書目、期刊、網頁或其他資料來源 章節摘要 '''核心觀念 一、社會認知、基模、歸因''': # Richard J. Gerrig(2009)。社會心理學(李政賢譯,第一版)。五南圖書。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趙儀珊(2011)。台大開放式課程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講義。民 105 年 5 月,取自: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14/9 # 藍佩嘉(2015)。社會心理學,<認知與基模>講義。 取自: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fe2677/content/%E8%AA%8D%E7%9F%A5%E8%88%87%E5%9F%BA%E6%5. Edu Exam Note,<歸因理論>(2012)。民 105 年 5 月,取自:http://edu-examnote. 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6774.html # 陸洛(無日期)。<社會心理學>講義。民 105 年 5 月, 取自: http://in.ncu.edu.tw/ncu34814/edu/program2/p205/3a.pdf # Robert Rosenthal & Lenore Jacobson(1968)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Urban Review https://www.unimuenster. de/imperia/md/content/psyifp/aeechterhoff/sommersemester2012/schluesselstudiendersozialpsychologiea/ # 王振寰著(2015)。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 Richard J. Gerrig(2015)。Psychology and Life(游恆山譯,第五版)。五南圖書出版。 #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第十三章)。臺大出版中心。 # 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 等著,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等譯,《社會心理學 原書第八版》(臺北市: 揚智出版社,2015 年)。 '''核心觀念 二、印象與偏見''': # Marssi Draw(2014,September 12)。TEDXTaipei,偏見怎麼可能是好事?。May 22,2016 from: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paul_bloom_can_prejudice_ever_be_a_good_thing/ # Zygar, M.(2018). Wha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would have looked like on social media.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nowiki>https://www.ted.com/talks/mikhail_zygar_what_the_russian_revolution_would_have_looked_like_on_social_media#t-272300</nowiki> [Accessed 30 Dec. 2018]. # 王溢嘉(1991)。<人性剖析>。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92370473 偏見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化解? #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05029 心理學如何看歧視與刻板印象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81%8F%E8%AA%A4 認知偏誤 #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288 你歧視的對象,顯示了你的智商 '''核心觀念 三、態度''' # WENDELL.HUANG,〈誰說態度決定一切? 態度三元論(ABC MODEL OF ATTITUDE)與計 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 取自: http://molecular-servicescience. com/2013/08/07/abc-model-of-attitude-and-theory-of-planned-behavior/ # 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Edition Richard J. Gerrig, Stony Brook University(2013)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第十八章社會認知)。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溫世頌著,《心理學》(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第十五章。 # https://econ.ntu.edu.tw/uploads/archive_file_multiple/file/58f4cd7c48b8a101de002549/nash.html 奈許均衡 '''核心觀念 四、從眾、順從與服從:'''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心理出版社。第十三章-社會心理學 第十四章-社會心理學,頁 380。 # 葉浩生著,《心理學理論精粹(第一版)》(中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年 4 月),頁 1996。 # 普通心理學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二)投影片 。取自:lrs7330- ksva.myweb.hinet.net/files/psy013.ppt # 第三節 從眾、順從與服從。取自: https://www.cnepub.com/bookfiles/000/13/26/00/132600/OPS/chapter26.html # 陳舜文:〈社會心理學-07 從眾順從與服從投影片〉。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取自: ocw.nthu.edu.tw/ocw/upload/86/994/07 從眾順從與服從.ppt # 蔡明順的閱讀書架 Richie's bookshelf ,取自:http://richiebook.blogspot.tw/2012/05/blogpost. html # Robert B. Cialdini(譯者:閭佳)(2011/03/02):《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台灣:久石文化出版社 # Richard J. Gerrig , Philip G. 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Chapter17 # 〈102 年高普考心理學試題評析〉。高上公職,取自: http://goldensun.get.com.tw/file/Paper/KP/102/K73.pdf # 張宏偉:《高點心理學講義》。第十三章 #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百科。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 title=%E9%A0%86%E5%BE%9E%E6%8A%80%E8%A1%93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Stephen M.Kosslyn,Robin S.Rosenberg :Introducing Psychology Brain,Person,Group,4th Edition.Chapter11 # 第八章 從眾順從與社會。取自:http://www.sharedocument.info/7652973116/ # Kendra Cherry:What Is Compliance?- The Psychology of Compliance. From:https://www.verywell.com/what-is-compliance-2795888 # What is Compliance in Psychology?.From:http://study.com/academy/lesson/what-iscompliance- in-psychology.html # Compliance.Psychology Glossary,From:http://www.alleydog.com/glossary/definition.php? term=Compliance # 鄭雪著,《社會心理學》(中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第五章-社會影響與社會行為。 # 朱啟臻、張春明著,《社會心理學原理及其應用(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七章-群體心理與社會互。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第十七章-社會影響)。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第一版)。東華書局。 # 百度百科-平庸之惡,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0539304.htm # Ming-Tsu:〈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 f evil)〉。Read for Joy ,取自:http://readforjoy.blogspot.tw/2011/05/banality-of-evil.html # 王淑俐:《教育大辭書》〈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 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630/ # 吳冠緯:〈民主政治中的反民主因子─淺談「權威性人格」〉。菜市場政治學,取 自:http://whogovernstw.org/2014/10/03/kuanweiwu1/ #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第十三章)。臺大出版中心。頁 13.3.1-13.3.3。 # Robert J.Sternberg 著,黎士鳴、蔡宗延編, 《普通心理學(二版)》(臺北市 : 雙葉書廊),頁 342-347。 '''核心觀念 五、人際關係''' # 溫世頌著(2006)。心理學(第十五章)。三民出版社。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高尚仁(1996)。心理學新論(第四篇)。揚智出版社。 # Mael, F.(2005). Single-sex versus coeducational schoo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Washington, D.C.: U.S. Dep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ogram Studies Service. 網址:https://www2.ed.gov/rschstat/eval/other/single-sex/single-sex.pdf # 馮振翼著(2008)。像卡耐基學人際「吸引力法則」。漢語國際文化。 '''核心觀念 六、團體與利社會行為'''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高尚仁(1996)。心理學新論(第四篇)。揚智出版社。 # 溫世頌著(2006)。心理學(第十五章)。三民出版社。 #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498/6/52501106.pdf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助 #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prespective&id=1217 曾志朗 《旁觀者效應蒸發,還紐約清白》 科學人雜誌 2008 年第 77 期 7 月號人行為的相關研究 #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第十三章)。臺大出版中心。 # http://blog.sina.com.tw/cyutsw/article.php?entryid=573847 # Robert J.Sternberg 原著,黎士鳴,蔡宗延編著 《普通心理學》二版(雙葉書廊)p.350-p.353 # 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 Nyle R. Branscombe 原著, 梁家瑜翻譯《社會心理學》第十章 利社會行為:幫助他人 '''疾病汙名化''' # Yi-Chi Chiul, Ting-Shu Wul, Yuan-Ti Lee, Ning-Chi Wang, Wing-Wai Wong, Chun-Eng Liu, Chia-Wen Li, Jien-Wei Liu, Huang-Shen Lin, Yu-Hsiang Hsiao, Yi-Hui Lin, Nan-Yu Chen(2018). ''Voice of the Hidde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 Living with HIV Stigma Index in Taiwan.''台灣愛滋權益促進會。 # 愛滋病大補帖 ( 上 ) - 是什麼 ? 能吃嗎 ? 好多迷思思呀 <nowik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FyczOCrWs</nowiki> # 愛滋病大補帖 ( 下 ) - 「人家跟同性戀的關係絕對不是你們想的釀 ~」<nowik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dpohloDJc</nowiki> # <nowiki>http://stud.adm.ncku.edu.tw/hea/4work/wedu/e2/e222.htm</nowiki> # <nowiki>http://www.as-net.com.tw/tw/index.asp?au_id=7&sub_id=8</nowiki> # 只有同性戀會得愛滋? 感染愛滋病毒=人生是黑白的? 愛滋迷思大破解! | 三分鐘聊醫學 EP19。<nowik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_BXZMbXIs</nowiki> # <nowiki>http://lawdata.com.tw/tw/doi/?doi=10.3966/102673012013092403004</nowiki>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nowiki>https://www.cdc.gov.tw/list.aspx?treeid=1F07E8862BA550CF&nowtreeid=6C5EA6D932836F74</nowiki> # <nowiki>https://praatw.org/news/905</nowiki> # 徐沛然:精神疾患的污名,與以安全為名的暴力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7-opinion-xupeiran-taiwan/ '''生活應用 一、愛情心理學''' # http://psychology.about.com/od/loveandattraction/a/theoriesoflove.htm Theories of Love #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 桑作銀, 汪小容 元華文創, 2015 年 2 月 1 日 - 262 頁 # 30 天精通社交心理學 梁素娟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9 年 1 月 1 日 214 頁 # http://wiki.mbalib.com/zh-tw/%E5%90%8A%E6%A1%A5%E6%95%88%E5%BA%94  MBA 智庫百科-吊橋效應 # http://baike.baidu.com/view/367757.htm 曝光效應-百度百科 # 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cover-story-love/ 愛情,有道理可言 TEDxTaipei # http://www.ted.com/talks/helen_fisher_studies_the_brain_in_love Helen Fisher: The brain in love TED # http://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4/22/19-scientifically-proven-ways-love-affects-ourbodies- like-a-drug/ 19 項科學證明:「愛情」確實會像藥物般影響我們的身體 生活報橘 # http://pansci.asia/archives/27789 《我即我腦 》戀愛是一種臨時的精神錯亂 泛科學 PanSci # http://blog.xuite.net/jt.jane/blog/58614480- %E8%A1%80%E6%B8%85%E7%B4%A0%EF%BC%9A9%E5%80%8B%E5%95%8F%E8%88%87%E7%血清素:9 個問與答 # http://blog.xuite.net/haitaibear/wretch/201940452- %5B%E6%BC%94%E8%AC%9B%E7%AD%86%E8%A8%98%5D+%E6%88%80%E6%84%9B%E7%B3%[演講筆記] 戀愛系大腦科學:為什麼另一半和你/妳想的不一樣? # https://www.google.com.tw/url? 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rja&uact=8&ved=0ahUKEwi36dLN_OPMAhWLvI8KHVUjBP4QFggaMAA&大腦先生戀愛中 # http://pansci.asia/archives/36686 永遠屬於我:催產素讓愛情恆久遠 泛科學 PanSci # 陳文昌,http://drchen1955.pixnet.net/blog/post/307814804- %E3%80%8C%E5%BF%83%E7%A2%8E%E7%97%87%E5%80%99%E7%BE%A4%E3%80%heart-syndrome-)%E3%80%82- 「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 http://depart.femh.org.tw/family/teen/t_21.html 是喜歡還是愛 作者:李雅惠 亞東紀念醫院 青少健康中心 #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73421- %E8%87%A8%E5%BA%8A%E7%A0%94%E7%A9%B6%E7%99%BC%E7%8F%BE%3A%E9%80%8F%臨床研究發現:透過心臟核磁共振造影(MRI)才能確診心碎症候群! 鄭醫師的部落格 # http://www.wtbn.org/825/p825-a6-01.shtm 《醫學寫真》章魚壺心肌症悲傷過度竟然心碎了 - 世界真佛報 # http://news.sohu.com/20111118/n326091762.shtml 研究称女性较男性易患“心碎综合症” 一 生一次 搜狐新 #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30135 # http://whatsinside.cc/archives/116 # http://www.heartwareclinic.com.tw/2012/08/07/1916 心碎症候群:太過傷心或激動真得會讓心 臟出問題! 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生活應用 二、犯罪心理學''' #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3588/5460365.htm 犯罪心理動力的組成結構 #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125 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內在心理策略 #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8/10/2008103121442114.pdf 犯罪心理學的涵蓋範圍 # http://www.baike.com/wiki/%E7%8A%AF%E7%BD%AA%E5%BF%83%E7%90%86%E5%AD%A6 犯罪的原理、人格型態、應用、理論 # Please refer to Criminal Behavior: http://www.ecriminalpsychology. # com/criminal-behavior/https://www.psychologistworld.com/influence-personality/stanford-prison-experiment # 史丹佛監獄實驗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14564182 史丹佛監獄實驗 '''生活應用 四. 工業心理學''' # 林欽榮(1994)。工業心理學。臺北市: 前程企業管理總經銷。 # 鄭伯壎、謝光進(1980)。工業心理學。基隆市: 大洋。 # http://edu-exam-note.blogspot.tw/2012/02/blog-post_24.html 智力理論 # http://wiki.mbalib.com/zhtw/% E5%BC%97%E9%B2%81%E5%A7%86%E7%9A%84%E6%9C%9F%E6%9C%9B%E7%90%86%E8%弗魯姆的期望理論 # http://wiki.mbalib.com/zhtw/% 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85%8B%C2%B7%E8%B5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 周斌(2015)。<消費心理學>(元華文創出版)。 '''生活應用 情緒勒索''' # 杜玉蓉(譯)(民 106)。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原作者:Susan Forward&Donna Frazier)。臺北市: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 周慕姿(民 106)。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臺北市:寶瓶文化。 '''其他應用心理學''' # 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合譯(原作者:Robert S. Weinberg & Daniel Gould)(2008)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禾楓。 # 〈e 世代心理學〉,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9IHGivfQ Social perception - The Just World Hypothesis (Khan Academy)]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the-just-world-phenomenon-2795304 The Just-World Phenomenon Overview and Examples] '''期刊:''' 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Volume 43, Issue 6, pages 532–543, October 2013 # Volume 45, Issue 6, pages 669–677, October 2015 # Volume 44, Issue 3, pages 216–230, April 2014 英國社會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Bad guys suffer less(social pain): Moral status influences judgements of others’ social suffering〉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88-108, March 2016 # 〈Emotional contagion of anger is automatic: An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182-191, March 2016 # 〈When do high and low status group members support confrontation? The role of perceived pervasiveness of prejudice〉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27-43, March 2016 # 〈Reaching across group boundaries: Respect from outgroup members facilitates recategorization as a common group〉 Volume 54, Issue 4, pages 616-628, December 2015 # 〈Identity appropriatenes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109-125, March 2016 '''跨文化研究''' # 周玉慧(2013)。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及其影響。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第五次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 # 李美枝、 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 260-299 # 呂玉瑕, & 周玉慧.(2015). 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 ''臺灣社會'' 學刊'',(58), 95-155.'' # 楊佳羚(2018/11/23)。兩性光譜之間的 Intersex:人類學與女性主義如何理解多元性別?【關鍵評論】。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550 # 郭黎岩(2006/3)。心理學。第 402-404 頁 #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87%AA%E7%A7%81%E5%B9%B4%E9%BD%A1 百科知識,自私年齡 '''書籍影音''' 1.https://wiki.mbalib.com/zh-tw/电影心理学 電影心理學研究與範疇 '''EQ''' 1.https://www.smartlinkin.com.tw/article/3178 成為高 EQ 工作者,謹記這件事:讓心保持彈性 '''博物館相關''' 曾德錦(2005)。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引用''' f9sicwsevul2rl74gcez00jh4yy0zky 175794 175793 2024-04-26T09:31:10Z Keithsamuek123 64934 /* Zick Rubin 的愛情量表(Rubin's Love Scale)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w: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個人行為、性格、動機、如何受到社會刺激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社會的一門科學。它結合社會學與心理學兩個研究領域,並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社會學與心理學之間的空白,本書將偏重於心理學的部分進行討論。 對於社會心理學的描述隨著時代有所變化,過去到現在對此學門曾有以下幾種描述: :* 探討和社會刺激情境有關的個人的經驗與行為之科學研究([[wikipedia:Muzafer Sherif|Sherif]], 1969) :* 探討個人行為如何受社會刺激影響的科學研究([[wikipedia:Julia Shaw|Shaw]] & [[wikipedia:Linda S. Costanzo|Castanzo]], 1970) :* 去了解與解釋個人的思考、感覺、與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想像、與隱含存在的他人所影響([[wikipedia:Gordon Willard Allport|Allport]], 1985) :* 探討社會與認知歷程,對個體知覺他人、影響他人,以及聯繫他人之方式如何作用的科學領域([[wikipedia:May Smith|Smith]] & [[wikipedia:Diane M. Mackie|Mackie]], 2001) 一般認為社會心理學有三個特性: :* 是一門科學。 :* 是以個人為研究或分析的單位。 :* 是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重要性在於,人類相較其餘物種擁有極高的社會化程度,且過著分工精密的團體生活,但不同於其他動物社會(如:社會化哺乳動物狼、海豚、真社會性昆蟲)等多依靠親族關係建立互助合作,現代人類的社會大多不是依靠親族關係構成,而是多由沒有血緣關係的多個個體合作形成社群,進行合作的團體生活。人類維繫大型社會運作的能力,不僅有利於生存與繁衍,也有助於文化傳承,對於人類演化可謂至關重要。然而,人類的社會性並不單純只是利益交換,文獻研究顯示,人類對人際關係的需求是有生物學基礎的(Baumeister & Leary,199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5420847_The_Need_to_Belong_Desire_for_Interpersonal_Attachments_as_a_Fundamental_Human_Motivation],部分學者更進一步認為,人腦的演化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的複雜環境(結構/功能主義中神經生物學派的觀點)。另外,研究顯示當個體被社會排斥或受其威脅時,將引發各種生理與心理層面的不良反應,例如:智力分數下滑(Baumeister, Twenge & Nuss, 200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086437_Effects_of_social_exclusion_on_cognitive_processes_Anticipated_aloneness_reduces_intelligent_thought]、不健康行為(Twenge, Catanese & Baumeister,200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7938685_Social_Exclusion_Impairs_Self-Regulation]和侵犯他人(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 200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597107_If_you_can%27t_join_them_beat_them_Effects_of_social_exclusion_on_aggressive_behavior]等。腦影像研究顯示,社會排擠在實驗中會大幅度地活化前扣帶迴(Eisenberger, 2012; Eisenberger, Lieberman & Williams, 2003),此區域涉及身體疼痛的感受。 社會心理學可以幫助個體認識自己和他人,了解社會和生活的意義。通常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分為以下三種: *'''個體過程:'''主要研究和個體有關的心理和行為,包括成就行為和個體的工作績效、社會態度和態度改變、歸因、認知過程和認知失調、個體知覺和自我意識、個體人格和社會發展,以及應激和情緒問題; *'''人際過程:'''主要研究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侵犯和助人行為、人際吸引力和愛情、從眾和服從、社會交換和社會影響、非言語交流,以及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 *'''群體過程:'''主要以群體和宏觀文化及社會環境的角度研究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和行為,包括跨文化比較、環境心理、團體過程和組織行為、種族偏見和倫理問題,以及健康心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層面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個體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對個體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個體的社會化、自我意識、社會動機、社會認知、態度、態度改變和人際關係等方面; *'''群體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團體成員之間、成員和其他個體之間、團體和其他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際互動、團體凝聚力、從眾和服從等和團體相關的問題; *'''應用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實際運用在理解和解答社會問題的應用學科,可以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三個領域,也可以分為知識建構、利用和干預、改善生活質量三個領域。 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範疇之一,專注於研究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動機、感情、思考如何受群體影響及如何影響著群體。與心理學觀點的社會心理學相比,社會學觀點的社會心理學專注於探討如何從微觀的日常生活與人際(interpersonal)的分析層次來洞察社會的構成與運作。換句話說,即自我、認知、情緒、行為與認同如何受到社會結構與團體互動的影響,更強調社會不平等與權力關係(包括性別、種族、階級與性取向)的作用。簡言之,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分成三大主題:社會認知、社會影響與社會關係,之後在本章中會分別進一步探討,以下簡單說明: *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研究人如何選擇、解釋、保留並使用社會資訊。包括:我們如何決定對他人的印象、我們如何解釋他人的行為、我們的想法如何決定行動等。 * '''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研究他人如何影響個人的思想、感覺與行為。包括:置身於團體中對個人的行為有何影響、人對權威指令有何反應等。例如:阿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80%E7%BD%97%E9%97%A8%C2%B7%E9%98%BF%E5%B8%8C Solomon Eliot Asch])有關遵循(conformity)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8%8C%E4%BB%8E%E4%BC%97%E5%AE%9E%E9%AA%8C 阿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5%9D%A6%E5%88%A9%C2%B7%E7%B1%B3%E5%B0%94%E6%A0%BC%E6%8B%89%E5%A7%86 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又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5%9D%A6%E5%88%A9%C2%B7%E7%B1%B3%E5%B0%94%E6%A0%BC%E6%8B%89%E5%A7%86 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s)。 * '''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關注人群如何進行正面或負面的互動。包括:探討影響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主要因素、社會親和行為(prosocial behavior)與觸發、抑止或學習攻擊行為的情境,可簡化為三個問題:我們為何會排斥或喜歡別人?我們何時會為了甚麼願意伸出援手?我們為何會傷害別人? ==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 社會心理學大體上一直有兩個不同的傳統,一個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而另外一個則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這是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大的學術領域發展出來的,不論是在理論上、方法上乃至實質內容上很不一樣的兩種社會心理學(瞿海源,1989:5-13)。在探究台灣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時,從研究論文題目及摘要,瞿海源發現了另外一個傳統,即教育學的社會心理學。他認為在台灣有為數甚多的教育學者的研究側重社會心理現象的探討,論文的數量甚至超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很多。於是,瞿海源提出社會心理學尚有第三個傳統,就是教育學的社會心理學(educa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 社會心理學形成與發展 === [[File:MessageImage 1641794372588.jpg|center|900px|社會心理學形成圖]] ==== 社會哲學——孕育時期 ==== 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創始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作為一個經過長久發展且有所成果的獨立領域學科,在其誕生之前必然有長久的準備期。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心理學一樣,在正式形成之前都是依附於哲學的母體之下。又因其依附於哲學,我們可以發現哲學中有不少涉及此領域的思想觀點。主要可大致分兩條脈絡: 其一,[[w:苏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 470 年-前 399 年)和[[w:柏拉图|柏拉圖]](公元前 429 年-前 347 年)認為人不只受到生物遺傳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孩童會因為適當的教育而得到對應的塑造。 其二,源自於[[w:亚里士多德|亞里斯多德]](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他認為社會源於人的本性,本性又來自於生物的本能力量,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論部分即受到亞里斯多德的啟發。 而後,美國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家[[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認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是在哲學中建立了社會心理學主題思想的創始人,由此可見他們的重要性。 ==== 社會經驗化——形成時期 ==== 社會心理學可以說是在社會學和心理學分別脫離哲學的母體之後應運而成的一門學科,一方面來自於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源於相關學科在理論上的進展。除了研究歷史上現有的事件,在了解其背後成因後,也可以對未來做出預測,並在類似案例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作出應變處理。例如:透過[[w:米爾格倫實驗|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就社會發展的需求而言,可以回溯到十九世紀初。當時[[w:资本主义|資本主義]]造成了人類社會劇烈的動盪,人類開始用「'''政治數學'''」來考察各類型的新興社會問題,如調查人口、收入、犯罪等,其中不少已經涉及社會心理學的範疇,例如當時曾經運用警方記錄和私人訪談去了解巴黎城內賣淫婦女的想法和生活情況。儘管沒有意識到其調查是有關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調查者也並非社會心理學的學者,這些各式各樣的調查仍被視為這個領域的最初研究。 理論上的進展,可以分為社會學和心理學兩方面來討論。就社會學而言,有關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可以歸併為社會學中的「心理學派」。這種心理學派可以說是源自於法國[[w:实证主义|實證主義]]哲學家[[w:奧古斯特·孔德|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的思考模式。實證主義的思維的體現即是,社會學家開始力圖以生物學中的進化論思維來解釋社會,他們也被認為是「'''有機學派'''」,最後因為這種以生物為本的解釋方法有所缺失,學者逐漸轉向運用心理學的規律來解釋社會,為社會心理學打下了基礎。心理學對於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則與前所言的社會學不同,直接在精神病學、變態心理學的領域中表現出來,反而並沒有直接表現在理論研究上,像是催眠術被認為是解釋心理現象的基礎、精神分裂則被歸因於社會等。由此可見,社會心理學在形成的過程與此二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相互的聯結至今仍未消失。 此外,這門學科的形成還有賴一些重大事件的推動,總體來說,我們大概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直接來源分成以下三個部分: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英國的本能理論。此外工商心理學也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 '''德國的民族心理學(Ethnopsychology)''':是由德國心理學家[[w:威廉·冯特|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創立。民族心理學是研究特定條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動的發生與不同族群或個體的心理特點'''。它以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又以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材料為參照,不僅研究特定民族集團影響下人們的社會行為,還研究他們內在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例如:不同民族成員對於顏色表顯出不同的偏好。 :* '''法國的群眾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 ''':群體心理學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分支,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和活動。'''群眾心理學尤其指出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依從於經濟和政治地位、種族或民族、社區、年齡、性別、職業、血緣、興趣、信仰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與別的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參加群體生活。而且,一個人通常同時會是若干群體的成員。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此學派是根源於民族心理學。 :* '''英國的本能理論 (Instinct Theory)''':本能理論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從本能出發解釋人行為動機的理論。他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利比多'''」(libido),它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同時也代表著生命的原慾。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達那多斯'''」(Thanatos),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內向與外向之分。當衝動指向內部的時候,人們就會限制自己的力量,懲罰折磨自己,變成受虐狂,並在極端的時候毀滅自己;當衝動指向外部的時候,人們就會表現出破壞、損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為。 :*'''工商心理學(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心理學在工商領域的應用方向十分廣泛,且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與時俱進,包括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用戶體驗與產品發展、消費者行為與市場研究皆屬之,故工商心理學與管理學、工業設計、資料與資訊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領域都有許多交流。工商心理學在架構上有兩個重要層面:'''科學與實務''',就像任何一門科學領域一樣,工商心理學家提出假設,使用科學方法來得到答案,努力將研究結果形成有助於解釋行為的有意義型態,並重覆驗證研究以作出實務上的建議。 ==== 社會分析論——確立時期 ==== 在 1920 年代以前,儘管社會心理學已成為有自身研究領域的獨立學科,但仍沒有完全擺脫哲學的母體帶來的思辨和抽象性質。而在 1920 年代以後,伴隨著實證手段的運用,社會心理學發展出重要的轉折——從描述轉為實證、從定性的研究轉向定量的研究、從理論轉為應用、從大群體的分析轉到小群體的研究。這些革命性的轉變都說明了社會心理學這個學科走向成熟,且逐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此時期重要的里程碑為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F. H. Allport, 1890年8月22日-1978年10月15日)的實驗社會心理學,他創立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成果皆具有劃時代意義,可以說是社會心理學在此階段確立的標誌;另外,還有以喬治·米德為首的美國社會學家則是專注於社會學傳統的理論研究,一定程度上補足了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社會行為的侷限性。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及戰後的社會心理學 ==== * '''從戰爭用途走向社會行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尚未發展完全的社會心理學直接使用在戰爭上,進一步刺激美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此一時期,為了戰時安撫人心、聚集民族意識精神、宣傳戰爭資訊給大眾等目的,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社會功能包括:說服、宣傳、消弭偏見等課題。而在納粹政府期間,德國人對於納粹的支持與順從、大眾對於猶太人及其他少數族裔的迫害、以及士兵在集中營內對囚徒的屠殺,促使社會心理學在戰後開始了對於偏見、順從、歧視與敵意的研究。例如阿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1956)、高爾頓·艾爾波特(Gorden Allport)於1954年發表'''The Nature of Prejudice'''。到了五零年代末,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轉而觸及了人際關係、人格特徵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此外小群體的研究也得到較多的發展。從1960 年代開始,社會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達到鼎盛,研究課題更加廣泛,也被應用到醫院、學校、企業、家庭更多場域之中,同時也有了更多理論方面的建設,試圖對社會行為作出新的解釋。但蓬勃的發展與研究也同時引發對於學術倫理的爭辯。如米爾柏格的順從實驗(1974),導致1970年代開始,心理實驗有了嚴格的研究倫理與實驗準則規範。而社會心理學也朝多元主義(Pluralism)發展,從開始轉向對不同文化間的行為差異、社會認知等議題。 *'''認知失調理論([[w:en:Cognitive_dissonance|Cognitive dissonance]])''': <br> :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w:利昂·费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年5月8日-1989年2月11日)在 1957 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它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須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 :-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 :-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 :此理論於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之主要理論,故為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之重要依據。<br> :'''主要來源'''<br> :認知失調理論建構的主要來源於,費斯廷格和他的學生隱身在一群信眾之中,研究他們的認知失調。這些信眾相信在某一日會有大洪水到來,他們的守護者會駕著飛船來解救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此他和他的學生提出一個假設: :假設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並假設他受到信仰的約束,因而採取不可挽回的行動。如此一來,假如在最後他有無法否認的證據顯示自己信仰之錯誤,那麼這個人不會消沉下去,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移的信念。 :而費斯廷格他們的觀察結果也正如之前假設一樣,當預言會有大洪水的日期到來了,沒有飛船也沒有洪水,一些堅定不移的信眾反而更相信這樣的信仰,以此來彌補信仰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費斯廷格之後又和另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梅里爾·卡爾史密斯([[w:en:Merrill_Carlsmith|James Merrill Carlsmith]],1936年4月12日 – 1984年4月19日)進行一項認知失調的實驗,他們要求受試者做一件無趣的工作,結束後告訴他們實驗目的在於“對於工作有趣與否的預期,是否會影響之後的工作效率?”而這些人屬於“無預期組”,並請他們告知下一位受試者這個實驗很有趣,以形成他們的預期。在這些受試者中有些被給予 1 美元,有些給予 20 美元,並被問到這件工作是否有趣? :這個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後所給予的酬金,會不會減少認知失調(一件無趣的工作,卻被要求告訴別人這是有趣的工作)的衝突,而認為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結果出人意料: :得到 1 美元的人之中,較多人認為工作是有趣的。<br> :根據解釋:在那些得到 20 美元的人之中,他們會認為是因為 20 美元,而有合理的藉口說謊;而得到 1 美元的人,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是有趣的,以減少認知失調的情形。 :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費斯廷格歸納出人類在處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戰時,我們的認知系統會進行一些處理。 :'''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br> # 改變認知-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它與另一個一致。 # 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麼失調的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協調認知來減少。 # 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 # 改變行為-認知失調也可通過改變行為來減少,但一般情況下,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 認知失調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在政治行為學中,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為研究一直都是個歷久彌新的議題,畢竟在民主國家中政治權力的歸屬正當,就是投票形式進行確認,然而也催生出兩派選民,簡單化約下可以分類出進步派與保守派,在對保守派投票行為的研究當中,就有一部分人將其歸因於認知失調理論帶來的影響,當新事物之資訊揭露的不夠充分,選民就有可能因為認知失調理論改變。 ===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與現狀 === 社會心理學自20世紀初期以來,經歷了從精神分析到行為主義,再到當代多元理論框架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研究方法的演進,也顯示了社會心理學如何逐漸融合認知、文化、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形成了一個豐富且複雜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理論的轉變:從精神分析到行為主義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深刻地影響了早期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尤其是其對潛意識過程的探討。然而,20世紀初,行為主義的興起,特別是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和B.F.斯金納(B.F. Skinner)的工作,提倡通過可觀察的行為來研究心理現象,從而挑戰了精神分析學說的主觀性和不可量化。 ====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心理學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理論或研究方法。當代社會心理學結合了認知、文化、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 '''社會認知理論''': 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是一個轉折點,它強調了個體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自我效能。班杜拉的鮑勃娃娃實驗展示了兒童如何透過觀察成人的攻擊性行為來學習,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角,也為理解社會化過程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社會神經科學的興起''': 社會神經科學的發展將生物學技術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研究中,開創了探索社會行為如何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新領域。例如,研究發現社會排斥會激活大腦中與體驗身體疼痛相關的前扣帶迴,從而提供了社會排斥感受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興起強調了文化背景對社會行為和認知的影響。喬·亨利希等學者對“WEIRD”社會的研究揭示了心理學研究樣本的文化偏差,促進了對文化差異在社會行為中作用的深入理解。 相較於20世紀初期,當代社會心理學已經從單一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轉向更加多元和複雜的研究範疇。生物學技術的應用、跨文化視角的探索、以及大數據分析的創新,都顯示了社會心理學在理解人類社會行為方面的不斷進步和深化。這些發展不僅豐富了社會心理學的學術內容,也為解決現實世界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 ==== 社會心理學的現狀 ====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在 1970 年代以後發生了危機。當時美國正經歷許多社會危機,也出現各類型的社會運動。然而在面對社會動盪時,儘管人們呼籲社會心理學家走出實驗室解決現實中迫切的問題,社會心理學家卻無法提出適切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這使得這個學科在當時飽受批評。主要可以歸因於下列三個原因: # 理論定向的問題:長久以來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長期以個人為中心,忽略了個人是社會的產物。 # 有關研究方法的問題:實驗方法使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脫離現實也過於抽象。 # 社會期待的問題:由於這門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以至社會對於此學科寄予過度的期待,而造成更大的失望。 ==== 社會心理學研究方向的轉變 ====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美國心理學家拉察魯斯([[wikipedia:Richard_Lazarus|Richard S. Lazarus]], 1922年3月3日 – 2002年11月24日)、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kipedia:Wilhelm_Wundt|Wilhelm Wundt]], 1832年8月16日 – 1920年8月31日)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wikipedia:Gabriel_Tarde|Jean Gabriel Tarde]], 1843年3月12日 – 1904年5月13日)和法國學者勒邦([[wikipedia:Gustave_Le_Bon|Gustave Le Bon]], 1841年5月7日 – 1931年12月13日)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思想直至今日還具有影響力,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下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 自二十世紀 60 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改變最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侷限性,重視現場研究、應用研究並以現場應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強調從現場到實驗室的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迴圈相互論證。同時,電腦的廣泛使用,能更有效率的處理與統計資料,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其他學門的進展及新科技的誕生、社會型態演變,都為社會心理學拓展了研究題材: * '''遺傳與演化觀點''': :-由於「[[w:行為遺傳學|行為遺傳學]]」的進步,現在許多心理學研究整合了生物基礎與心理學原理,探討基因在社會行為上的影響。 :-「[[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則用演化觀點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研究我們的心理現象與行為背後有多少程度是來自我們在演化過程中所面臨的選汰壓力。 * '''神經科學發展''':許多神經科學方法的問世,可以非侵入的方式觀察大腦在某個活動中的影像,提供社會心理學家探討行為背後的生理機制,更清楚的提供科學證據。例如:[[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造影]](PET)、[[w: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關電位]](TMS)、[[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等工具研究大腦反應與情境中個人之思考、情緒反應和行為之間的關聯。 * '''行為經濟學、政治道德問題''':心理學研究主題更延伸到政策、經濟與科技的層面。行為經濟學研究消費選擇背後的心理原理,為傳統「理性消費者模型」補充了不足,和商業發展緊密相關,也和行銷、公衛宣導、政治哲學等有關聯。 * '''新媒體與網路''':新媒體與網際網路的出現成為新興資訊交流平台與人類溝通的媒介。研究這些平台上的資訊交流互動也是對人類社會心理的一大觀察,同時配合大數據分析,可以發展可觀的研究成果。以 FB 為例,藉由給予受試者填寫資料結合其帳號上的活動和偏好能夠使專門機構分析出受試者之投票傾向,進而讓選舉團隊做出修正以及行銷。 === 台灣社會心理學的萌芽 === 一九六三年'''[[w:楊國樞|楊國樞]]'''(1932年12月22日-2018年7月17日)、李本華和余金芳三人在台大心理學系研究報告第五期發表英文論文The Social Distance Attitudes of Chinese Students Towards Twenty- five National and Ethnic Groups,可能是最早的一篇社會心理學研究論文。在文中,研究者編製了一項社會距離的量表,測驗台大學生對二十五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距離。結果發現對德國人的社會距離最遠,對印尼人的社會距離最短。台大心理學系開辦之後,社會心理學就是必修課,創系後第二年,即一九五一年,就開授社會心理學。根據蕭世朗的回憶,是由鄭發育教授開授。可能這門課一直都由鄭先生教,一直到一九六六年,由樊際昌先生教了兩年,又再由鄭先生開社會心理學的課,到一九八二才由黃光國接替。楊國樞教授在一九六九回系後,在一九七○於大學部三、四年級開授實驗社會心理學。之後,就再也未開這門課了。黃光國回國後,在一九七六年在研究所開高等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法,之後不定期在研究所開授社會心理學的課。 '''[[w:楊國樞|楊國樞]]'''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也是台灣心理學專家。他在台灣大學心理系取得學士學位後,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獲得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楊國樞同時是台灣心理學界的先驅之一,對於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人格特質、社會心理等議題上,並致力於將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文化結合,開創了台灣心理學的先河。楊國樞也是台灣心理學會的創辦人之一,對於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心理學研究: 楊國樞教授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開設了社會心理學相關課程,並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他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社會關係、集體主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當時社會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文化心理學研究: 楊國樞教授將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文化結合,探討了中國人的文化特質對心理過程的影響。他的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文化與心理的理解,為文化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3.心理學教育: 楊國樞教授致力於心理學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推動了心理學在台灣的普及和發展。他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對後來台灣心理學界的發展影響深遠。 *4.心理學會貢獻: 楊國樞教授是台灣心理學會的創辦人之一,並曾擔任該會的重要職務。他積極參與心理學會的各項活動,推動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 楊國樞教授在心理學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研究和貢獻為台灣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當代心理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台灣第一篇社會心理學的碩士論文是一九六七年由台大心理研究所的葉啟政所撰寫,由張肖松教授指導,論文題目是「不同文化對不同國家刻板印象看法差異的研究」。 接著,一九七○年,李本華和楊國樞又連名發表「臺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的刻板印象」,七二年兩人再發表「臺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之刻板印象的變遷:1962-1971」。一九七六年黃光國獲得博士學位,台大聘為專任講師,事關台大乃至台灣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因為黃光國後來成為了心理學本土化的主將,大大推動了台灣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者在70-80年代藉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心理學研究所先後獲得六個職缺,不只是在結構上提供了台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空間,更在實質上,促成了後來國內社會心理學的重要成長。 == 核心觀念 == === <big>社會認知、基模、歸因、態度</big> === {{main|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社會認知、基模、歸因、態度|l1=社會心理學|社會認知、基模、歸因、態度}} ====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 當我們試圖了解人的認知如何受到社會影響時,社會認知論([[w:en:Social_cognitive_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是一個我們應該要了解的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和角色理論較為相似,是在研究團體關係時所使用的主要理論。此理論認為影響個體的社會知覺、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體對自己團體成員身份的認同感,西元 1986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w: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12月4日-2021年7月26日)出版了他的名著《認知與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從社會學習理論([[w:en:Social_learning_theory|Social learning theory]])進一步推廣出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論認為'''社會環境、人的認知、行為三者之間會彼此影響、互相決定。'''人們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會對於自己接收到的各種資訊進行整理、記憶、詮釋等處理,進而對該社會情境產生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並且會依照這些認知產生行為,而產生的行為又影響了社會情境。社會認知論反對更早之前認為人的認知與行為單方面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理論,而是認為社會環境、認知、行為是互相決定的。 [[File:MessageImage 1641795332741.jpg|300px|right|社會認知論示意圖]] 然而,在心理學的領域中,我們更在乎的是社會情境如何影響人的認知,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每當人遭遇到一個社會情境時,大腦必須要將其加以處理產生認知,然而由於每個人都是「認知小氣鬼([https://dictionary.apa.org/cognitive-miser cognitive miser])」,在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太複雜的事情下,為了達成認知上的效率,我們必須透過產生「認知結構/框架」來幫助我們聚焦,使我們在遭遇特定社會情境時快速做出反應,節省大腦思考的時間與認知資源。其中一種「認知結構/框架」正是透過社會環境、文化所形成的,我們將之稱為'''社會基模'''(Schema)。'''社會基模'''(Schema):我們對初次見面者的印象,常受其外貌特徵(如膚色、表情、臉型等)影響以及我們對這些特徵解讀的影響。人類知覺總和了從上下達與下上傳兩種訊息處理程序。例如:我們看到笑臉迎人通常構成好印象。<br> 雖然未必絕對正確,但在有限的資訊下,我們傾向用自身經驗預測結果。這些處理社會情境的背景知識來自於社會基模。所謂基模就是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結構性知識,不但協助我們組織過去的經驗,也幫助我們解釋現在的經驗。 '''社會基模'''(Schema):我們對初次見面者的印象,常受其外貌特徵(如膚色、表情、臉型等)影響以及我們對這些特徵解讀的影響。人類知覺總和了從上下達與下上傳兩種訊息處理程序。例如:我們看到笑臉迎人通常構成好印象。<br> 雖然未必絕對正確,但在有限的資訊下,我們傾向用自身經驗預測結果。這些處理社會情境的背景知識來自於社會基模。所謂基模就是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結構性知識,不但協助我們組織過去的經驗,也幫助我們解釋現在的經驗。 一旦社會基模被啟動,它形成的想法與期待就會進一步影響對他人的知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wikipedia:Harold Kelley|Harold Kelley]], 1921年2月16日 – 2003年1月29日)做過一個經典實驗:<br> 他向選修經濟學的學生介紹一位客座講師的特徵。在介紹時,他對其中一群學生使用「溫暖」類的形容詞,但對另一群學生則使用「冷漠」類的形容詞。接著請這位客座講師到課堂帶領 20 分鐘的討論,然後再請學生評價對這位講師的印象。研究結果發現期待講師是溫暖的那群學生,給予講師的評價高於期待講師是冷酷的那群學生。這是因為學生們聽到介紹時所形成的社會基模,影響了他們後續對這位講師的評價(Kelley, 1950)<ref>https://eclass.uowm.gr/modules/document/file.php/NURED262/%CE%A0%CE%A1%CE%A9%CE%A4%CE%9F%CE%A4%CE%A5%CE%A0%CE%91%20%CE%91%CE%A1%CE%98%CE%A1%CE%91/Kelley%20the%20warm-cold%20variable%201950%20JP.pdf</ref>。 社會基模對印象的影像形成也取決於它是否容易從腦海中記取(accessibility),愈容易回憶的社會基模,愈容易在社會判斷中使用。由於過去曾有使用過的經驗,某些基模隨時都是活躍、可使用的;另外,有些基模因為最近使用過而容易記取。換言之,認知心理學中的促發作用(priming)同樣適用於激發社會基模。例如:<br> 剛在課堂上習得酒精上癮的特徵,在回家路上見到步履搖晃的乘客,你或許第一個會想到他可能是喝醉了,也就是課堂中有關酒精上癮的種種敘述啟動了你「酗酒」的基模,所以你直覺地使用它來解釋你的所見所聞。<br> 綜而言之,資訊的易得與否,是啟動社會基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 歸因(Attribution)==== 歸因在心理學中是一個用來描述'''推論行為的造成原因的過程'''的詞彙。人們之所以進行歸因,是因為人總是認為生活中觀察到自我或他人的行為是有目標的,因此想找出導致行為的原因,對其所發生的原因作出解釋和推論。人們透過歸因,不但可以知道觀察所見之行為與事件的發生原因,還能藉此建構並理解、認識自己所身處的世界。因此,歸因的理論與模式就成為相當重要的社會認知基礎。 '''1. 歸因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w:弗里茨·海德|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 提出的[[w:归因理论|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認為人們在某種情境下之所以表現某種行為,可將其區分成內在歸因及外在歸因。內在歸因係屬當事人本身的因素,如性格、態度、價值觀等;而外在歸因則是個人本身以外的因素,如社會規範、氣候變化等。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為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它來解釋、控制和預測相關的環境,以及隨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因而也稱「認知理論」,即通過改變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海德(F. Heider)在其 1958 年出版的《人際關係心理學》中首先提出歸因理論。以後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陸續提出一些新理論,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溫納([[wikipedia:Bernard_Weiner|Bernard Weiner]])、美國心理學家[[w:马丁·赛里格曼|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1942年8月12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w:en:Harold_Kelley|Harold Harding Kelley]], 1921年2月16日 – 2003年1月29日)、瓊斯([[wikipedia:Edward_E._Jones|Edward E. Jones]], 1926年8月11日 – 1993年7月30日)等人。70 年代歸因研究成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 海德(Heider, 1958)<ref>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ttp://dx.doi.org/10.1037/10628-000 </ref>的歸因理論''' *在海德看來,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如果在於環境,則行動者對其行為不負什麼責任;如果在於個人,則行動者就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 *海德關於環境與個人、外因與內因的歸因理論成為後來歸因研究的基礎。 *# '''環境原因'''如他人、獎懲、運氣、工作難易等。 *# '''個人原因'''如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努力等。 *其歸因理論可分為下列兩種: *# '''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外因,將行為發生解釋為情境(環境)因素使然者 *# '''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內因,指個體將行為之發生解釋為自己性格使然 ''' 凱利(Kelley, 1967)<ref> Kelley, H. H. (1967). Attribution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5, 192–238. </ref>的歸因理論''' *提出'''共變模型(Convariation Model)''',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展。凱莉認為人推斷行為的原因依賴三種訊息,分別為「一致性(consistency)」、「共通性(consensus)」與「特異性(distinctiveness)」。 # '''特殊性(Distinctiveness)''':或稱區別性,指的是該行為只在'''特殊情境'''發生還是一般情境下經常發生。<br />舉例:一名今天遲到的學生是否平常就會表現得很散漫,遲到也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其遲到行為的特殊性低,則觀察者(老師)可能會對其行為做內部歸因;反之,若這名學生平常都很守規矩,觀察者則傾向對其行為做外部歸因(例如:公車誤點)。 # '''一致性(Consistency)''':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br />舉例:一名學生並不總是上課分心,這次的分心是一個特例,行為的共同性較低;而如果他經常上課就分心,則說明行為的共同性高。行為的一致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於對其作內部歸因。 # '''共同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共同性。<br />舉例:每位學生都是在數學課時分心→行為的共同性高,歸因於外部,也就是數學課的問題;反之,只有少數幾位學生會在數學課時分心→行為的共同性低,歸因於內部,也就是少數學生自己的問題所導致。 #*當我們認為行為是受到該行動者本身的思想、感受或行為特質所引導時,此即「內在或特質歸因(internal or dispositional sttribution)」。而若行為是由行動者所處環境中的暫行性因素所致,則是「外在或情境歸因(external or situational attribution)」。凱莉指出,將行為推論為內在或外在歸因取決於上述上種訊息的不同組合。如當共通性與特異性低,而一致性高時,我們傾向認為此行為是當事人內在因素所致。 #*人們對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客觀刺激物、行動者、所處關係或情境;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於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係或情境'''屬於外部歸因。 '''溫納(Weiner, 1972)<ref> Weiner, B. (1972). Attribution theory,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2), 203–215. https://doi.org/10.2307/1170017 </ref>的歸因理論''' *溫納歸因論的基礎來自於海德(Heider)與羅特(Rotter),後由其集大成,溫納的歸因論對行為的歸因偏重在對行為結果的成敗的解釋,故又稱'''成敗歸因 ''' *人們對行爲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爲以下六個原因: #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爲 # '''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 '''運氣''':個人自認爲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别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爲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别,溫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别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内: # '''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内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内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 '''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内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内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 '''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隻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爲力 '''2. [[wikipedia:Attribution Biases|歸因偏誤]](Attributional Biases)''': 為一種認知錯誤,人們試圖通過自身或他們的行為找出導致行為的原因,但其推論過程與結論卻不一定正確,此即歸因偏誤,且通常發生在使用自我認知而非客觀事實時。以下為常見的歸因偏誤: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歸因謬誤係指在解釋他人行為時,過於重視內部(個人)因素而忽略外在(環境)因素。<br />舉例:如當社會發生隨機殺人案、失業率上升等社會現象,一般大眾在評判他人行為時,有十分強烈的傾向內在歸因,而社會學則是透過探求背後原因,發現問題,來找出實際上的形成原因,進而提出解方。 #'''當事者——旁觀者效應(actor-observer effect)''':當事者——旁觀者效應指的是人傾向對於自身行為作外在歸因,但對他人同樣行為卻做內在歸因。產生此種歸因偏誤係因人們對於自身行為可以掌握較多外在情境訊息,但卻難以得知他人行為時的情境訊息。<br />舉例:當我們在分析自身的學習狀況時,如有遇到翹課的情形,經常認為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臨時有其他重要的事等,而若發現有一個同學時不時翹課,我們則會認為他不用功、學習態度差。 #'''自利/自保歸因偏誤(self-serving bias attribution)''':自利/自保歸因偏誤係指人傾向對於成果作內在歸因(歸因於個人特質),對於失敗或挫折則作外在歸因(歸因於環境或是他人),並卸責他人。<br />舉例:如學生考試得高分及認為是因為自己準備足夠,在分數上得到應有的回饋;而當拿低分時,則傾向責怪老師出題太難,或是老師沒教好等等。 #'''社會期許性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指人們傾向注意權重社會不期許的行為,有時候不能注意到社會高度期許的行為。<br />舉例:某人在用餐時大聲嚷嚷、發出咀嚼聲,即使發言內容極具深度與啟發性也無法去除缺乏教養的壞印象。 #'''普遍或非普遍效果(common or uncommon effect)''':指人們傾向依據行為效果的普遍性推論為情境歸因,不普遍性推論為個人歸因。<br />舉例:球隊教練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開合跳 30 下,我們傾向歸因此要求為情境因素使然。但如果是文學教授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開合跳 30 下,我們傾向歸因此要求為個人因素使然。 #'''文化影響歸因''': #*研究顯示基本歸因謬誤在東方較西方顯著,如美國人對社會中偏差行為的描述經常歸諸於當事人,而印度人的描述則是專注於影響行為的外在情境因素。此現象受到每個國家的文化及追求的價值而有所不同,如美國崇尚自由及個人主義,東方國家則重視社會連帶、團體表現等。 #*上述所提到的自利/自保歸因偏誤也有文化影響的成分,美加和澳洲人是具有強的自保偏誤,而日本人與印度人則是自保偏誤較低。在集體主義的國家,如中國,人們失敗被作內在歸因較普遍,反映出中華文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概念推崇。 #*如何避免基本歸因謬誤 #**學習同理他人:當我們不假思索評判別人的時候,更容易落入基本歸因謬誤的陷阱,而研究結果顯示,同理心可以減少基本歸因謬誤的發生,也就是當你想要責怪某人時,如果願意設身處地、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態度就會變得比較友善、也比較不容易有成見,當你下一次想把問題歸咎於「他是這種人」而非「他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不妨多點設身處地的同理,應避免只從個人特質出發,需要同時考慮客觀的環境因素。 #**後設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即每個人經由認知思維從事求知活動時,個人自己既能明確了解他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而且也能了解如何進一步支配知識,以解決問題。而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我們在行為的當下無意識地就做了思考、缺乏後設認知,因此需要對歸因的過程和歸因方式進行再歸因,分析、歸納自己常用的歸因方式以及各種歸因方式的利弊,藉以矯正自己的歸因偏差。 '''3.[[wikipedia:self - fulfu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預言]](self - fulfulling prophecy)''': 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威廉·艾薩克·托馬斯([[wikipedia:W._I._Thomas|William Isaac Thomas]], 1863年8月13日 – 1947年12月5日) 於 1928 年提出,他說「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指的是個人起初對事件的演繹會導致相應的結果發生。後來,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w:罗伯特·金·莫顿|羅伯特·金·莫頓]] (Robert King Merton, 1910年-2003年) 首次用到「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個詞彙,並定義其為 「…a belief or expectation, correct or incorrect, could bring about a desired or expected outcome (一種不論是對與錯的信念或期望會最終導致符合期望的結果發生)」。簡單來說,此現象是指當事人最初抱有的期望(expectation)會影響其具體的行動(behavior),使整件事情的結果符合當初的期望,繼而強化(reinforce)了該期望,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期望的真實性。 *例子: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不擅長運動,於是減少了運動頻率,因為缺乏練習造成技巧不佳,進而證實了他不擅長運動的事實。或是對於人際關係來說,當你認為這個人迷人的話,便會用友善的態度與他談話,也因為你的態度,他也展現出良好反應,進而證實了你對他的印象。這項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w:羅伯特·羅森塔爾|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1933年3月2日-)和 Jacobson 博士,他們在一所學校裡隨機抽取一些學生,並告訴老師這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最終他們發現,那些被他們'''設定'''成高智商的學生,比起其他的學生更加優秀。 ==== 態度(attitudes)==== 態度的定義是能被學習的,是一個人、一件物品、一個地方或者事件的整體評估,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動。態度是我們對周遭實體或抽象的人事物與概念會如何想、感受、行動的傾向。產生的態度也可以有很多形式,無論喜歡、討厭、沒有意見都可以是態度的形式。諸如喜歡巧克力雪糕,或贊同特定政黨的價值觀等。 '''態度的成分:''' 態度具有情感、認知、行為三個成分: # 情感成分(affective):反映出態度的情緒反應 # 認知成分(cognitive):反映我們對態度對象的想法與信念 # 行為成分(behavioral):反映出我們對態度對象的所作所為 '''態度的功能''': # 知識功能:態度在我們對外界的知覺與解釋中扮演重要角色,既存的態度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就做決策。 # 工具性:態度可以讓我們有效率地決定追求與逃避的對象,因此對事物形成態度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好。 # 表達價值觀:態度能讓我們反映個人基本價值,如隨身攜帶環保袋、環保餐具及買二手衣物等,反映個人重視環保。 # 自我防衛:態度能讓我們使用否認、反向、投射等防衛機制,如刻意對自己不喜歡的人特別支持或友善。 # 社會適應功能:透過態度表達來建立、維持與促進平順人際交往。 '''態度的形成:''' 人的態度有不同的來源。研究顯示人對宗教與政治的態度受到性格的影響,例如研究顯示「誠摯負責」(conscientiousness)的性格特質與個人宗教性(religiosity)有正相關(Issazadegan, 2012;McCullough,Tsang,& Brion,2003<ref>https://www.baylorisr.org/wp-content/uploads/2019/11/tsang_personality.pdf</ref>)。<br> 除了先天性格,態度也受到日常生活的影響,只要某一人事物重複呈現,就能影響我們對它的態度。我們見到一個對象越多次,就越可能對他產生好感,這個被稱為「'''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喜歡常見刺激的現象可能是因為人透過古典學習產生了愉快與刺激之間的連結。此外,觀察學習也可以改變態度,人們傾向附和重要人士的態度。 '''態度的三大特性:''' # 態度是後天學習造成的。 # 態度往往十分穩定,不容易改變。 # 態度具有評價性(evaluative),帶有好壞,而非中性。 '''關於態度的兩種理論''' :1. '''學習(記憶基礎)論:'''態度是針對各態度對象物持有穩定的記憶,亦即將態度視為一種心理和神經的預備狀態,經由經驗組織起來。 ::此論點可說明個人有矛盾或模糊態度存在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像是對於某政黨或某事件的看法。 ::此外,這也包括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強化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 :2. '''認知(建構)論:'''態度是認知建構的產物,人們會在有需要時對態度對象物產生評價,不需要有穩定的個人傾向。 ::此論點略去態度所有過去的參考根源影響,而關心個體現在的、當下的及時敏銳反應。如現在最想吃哪一道料理?現在最想做的事? ::而態度往往可以促使人們做出特定的行為,因此了解一個人的態度,往往就能夠預測他的行為。 '''態度改變理論''' 態度變化指的是當個體已經擁有特定態度,但是原先態度受到新的環境、訊息或理論影響因爾轉變的過程。態度的改變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態度的方向不變但強度改變,另一則是態度的方向改變。態度的改變理論有以下四類: :1. '''改變態度三程式論:'''也叫態度分階段變化理論,由凱爾曼(Kelman,1958)<ref>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1), 51–60. https://doi.org/10.1177/002200275800200106</ref>通過分析典型的態度變化例證提出,該理論認為態度變化會按照依從、認同和內化三階段發生。<br> :*依從:是表面上的態度變化,亦即為了和他人看起來一致或是達到某種目標而改變外在態度,但內心態度並未改變<br> :*認同:是個體和某個族群具有強烈連結性,因而開始接受某些觀念、習慣等等的過程,因為具有情感連結,所以是一項自願的選擇<br> :*內化:個人獲得新的認知信念,並以這種信念評判自己的價值時所發生的完全的態度改變,此階段個體將獲得新的價值觀,也是態度改變的最終階段。 :2. '''認知失調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范士庭([[wikipedia:Leon Festinger|Leon Festinger]], 1957)<ref>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所提出,該理論當中主要有兩種典型,一是個體經常在決策之後看見其選擇事項的缺點,這時候個體會嘗試改變態度來減少認知失調,另一則是當個體所持認知的信念與表現的行為不一致時,心裡會產生失調,因此需要改變態度來一致化信念及其行為,減少認知失調。 :3. '''認知平衡理論:'''由海德([[wikipedia:Fritz Heider|Fritz Heider]])所提出,該理論強調的三個要素包括「自我」、「他者」、「物體、概念或事件」,分為平衡與不平衡狀態來探討自我對他者、自我與他者對物體、概念或事件的態度,若當中某些態度不一致,將會產生不平衡的狀態,而個體會因而藉由改變態度來回到平衡狀態。 :4. '''參與改變理論:'''由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wikipedia:Kurt Lewin|Kurt Lewin]])提出,認為個體的態度將被群體活動的參與方式所影響,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參與方式。態度往往可以促使人們做出特定的行為,因此了解一個人的態度往往能夠精準預測他的行為。 <br> ===<big>自我(Self)</big>=== {{main|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自我|l1=社會心理學/自我}} 自我是由很多的層面構成,包括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社會自我(social self)、自尊(self-esteem)。<br> ====<big>自我概念</big>==== 自我概念由反映評價、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三部分構成: :*'''反映評價''':從他人所獲取的反饋,意指個體從其他個體那裡所得到的有關自己的信息、評價等。 :*'''社會比較''':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自我感覺''':個體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在某個時刻,脫離對他人反映評價的依賴,選擇開始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這種不依賴他人評價,由自己所決定的方式被稱為自我感覺。<br> ====<big>自我知識</big>==== '''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擁有的資訊,對我當前心智狀態(mental state)的了解,例如:「我感覺到我的膝蓋很痛」。認識自己 一直被視為是一項重要成就,自我知識不只是一種知識而已,還帶有很深遠的倫理蘊含:自我知識和理性、自由、與心理健康等主題均有密切的關連。這裡心智狀態包括我的感覺(sensation)、思想(thought)、信念(belief)、慾望(desire)等。自我知識被認為是自我(self)的構成元素,或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構成元素。<br> ====<big>自尊</big>==== 自尊又稱自我肯定,是指個體藉由自身和外在社會的標準對自身價值的評價,亦即如何看待自己,並由此產生正、負向感受。自尊是一種引人關注的心理學概念,因為它可以預測某些結果,例如學業成績、幸福感、婚姻和人際關係的滿意度以及犯罪行為。 自尊可以應用於特定屬性或全局。心理學家通常將自尊視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徵(自尊特質,英語:trait self-esteem),但也存在正常的短期變化(自尊狀態,英語:state self-esteem)。自尊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包括:自我價值和自我完整性等。<br> ====自尊五感==== 心理學家 Dr Michele Borba 提出了自尊分成不同範疇,合稱為自尊五感(The Five Building Blocks of Self-Esteem)。而其分別是:安全感(security)、獨特感(selfhood)、聯繫感(affiliation)、能力感(competence)、方向感(mission)。 {| class="wikitable" |- | 安全感(Security) || 安全感是有放心、舒適和安全的感覺,我們可以預期會發生的事情而不感到憂慮,能夠信賴別人以及理解規則和限制。要提升安全感,可以嘗試建立正面、可信賴和充滿關愛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另外,訂立合理的規矩並在有需要時執行,也可有助人接受秩序,從而提升安全感。 |- | 獨特感(Selfhood || 包括知道自己是獨特的,且了解自我價值,對自己和影響自己的事情都有準確、現實的理解,也認知到自己在現實中的獨特性、角色等。而正因如此,獨特感高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外貌、能力、喜好、特質等,並認同自己在群體中的不同之處。可以更準確的了解和描述自己以提高獨特感。並努力發掘自己主要的角色、能力、特質,且學習注意和了解這些特質。最後,改善自己辨識和抒發自己情緒的能力,以更好地掌握自我。 |- | 能力感(Competence || 能力感需要人會對自己完成的事情感到自豪,並有成功感,覺得自己有效率及有能力。能力感高的人不但了解自己的強項,也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弱項,因此他們會更傾向去學習新事物及應付挑戰。學習善用不同的機會去提高能力感,不但能加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能記錄和評估自己的成長和進度,並反思如何從錯誤中學習,並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 | 聯繫感(Affiliation || 聯繫感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重要的人際關係中)感到被其他人接納、認同、欣賞及尊重,並對這些自己與所屬的群體有密切的關係和歸屬感。可以先由鼓勵包容和接納不同群體成員,如杜絕內部的欺凌等開始增加聯繫感。並可透過舉行不同活動,幫助大家加深對彼此的了解,促進彼此間的友誼、認同和互相扶持。 |- | 方向感(Mission)|| 方向感指人感到人生有意義、目標及動力,並懂得如何訂下實際、可行的目標,同時為個人決定引致的後果負責。朝著提升方向感的目標進發,便要學會並提升自己下決定、找尋替代方案、認清後果等方面的能力。我們也可透過學習不同訂立目標的技巧,去協助自己實現不同目標和提升方向感。 自尊低不是由單一感較弱所致,而是因為自尊五感之間互相影響而成。因此要提升個人自尊,就需要同時照顧自尊五感。此外,影響自尊的因素包括了自己、身邊的人和環境,我們難以在短時間改變環境,但若深入了解和善用自尊五感,就可以幫助到自己和身邊人改善自尊。 |} ==== 關於自我的三大研究發現 ==== ===== 一、覺得自己容易被關注===== ''' 1. 感知閾值(Perceptual Threshold)'''<br>感知閾值的定義為:讓一個有知覺的生命體,可以意識到特定感覺所需的最低刺激程度。<br>對於有關自己的事物,個人的感知閾值通常較其他事情低。舉例來說:聽到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我們通常會比較敏感,較易產生反應。個體之間也存在不同的感覺閾值差異。當一個人感知閾值較低時,能接受的刺激就愈小,對外在刺激較為敏感,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在1996年提出「高敏感族」一詞。根據艾融博士的描述,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例如,他們待在太多刺激的環境中就想逃離、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很多事感到煩躁、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不喜歡犯錯、容易自責等等。 ''' 2.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br />個人有特別強的偏誤,往往把自己看作中心,高估別人對自身的注意程度。個人時常認為他人無時無刻都在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批判自己尷尬、丟臉的行為,但實際上大家都只關注自己,如同活在自己所造出的聚光燈下一般。<br>舉 Thomas Gilovich 論文中的實驗為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2609065_The_Spotlight_Effect_in_Social_Judgment_An_Egocentric_Bias_in_Estimates_of_the_Salience_of_One%27s_Own_Actions_and_Appearance]:<br>他們請受試者分別穿上可能寫滿髒話、令人尷尬的衣服(embarrassing T-shirt)和正常衣物,並對「會有多少比例的人會注意到你衣服上寫的文字?」作出預測。結果人們都會以為會有一半的人發現我們衣服上的字,但只有兩成發現令人尷尬的衣服。儘管有人發現,但實際上沒有如自己所預測有這麼多人注意。<br>焦點效應也常在銷售上被應用為一種推銷手法,大多數的推銷員一進門就開始介紹產品,但實際上,客戶不見得喜歡聽推銷員絮絮叨叨地說,畢竟沒有人會對於別人的事抱有多大的興趣,特別是對於陌生人,客戶大多不願意花時間去聽別人的事;相反的,大多數的人都會有興趣去談論關於自己的事。這種銷售手法會在與客户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先與客戶談論關於客戶的事情,通常會在進門時就開始觀察像是客戶喜歡的書、擺放的飾品、客戶的衣服等等,若在談到自己產品的時候出現了僵局,再將話題引導到客户身上,如此一來,就能利用將焦點放在客戶自身的手法使其保持專注及抱有興趣。 ''' 3. 透明度錯覺(或被洞悉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br />意指人們高估他人理解我們內心的狀態之傾向,儘管每個人都會避免自己的隱私洩露於外人,也會盡可能客觀的去推測他人探查我們內心活動的程度,人們仍然傾向認為自己言語的掩飾、表情的偽裝和負罪感的逃避能被人看穿,但事實上並非如此。<br>例如:誤以為別人關注自己的表情時,可以清楚洞悉我們內在的狀態。 透明度錯覺在於公開演講的時候尤為顯著,平常我們上台報告時,總是以為同學感覺得出來自己很緊張,但實際上看不太出來。<br> 在此可以連結至皮亞傑(Piaget)針對兒童認知發展所進行的三山實驗(three-mountain experiment)[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ee_mountain_problem]:<br> 實驗中有三座山的模型,山脈的大小不同也有不同的記號(雪、紅十字、小屋),兒童在以 360 度完整觀察該山後,要試圖猜測不同於兒童的娃娃或是試驗者的視角。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較小兒童會以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別人的觀點。相同地,我們對自己有全知性的了解,但別人沒有,我們卻因為「知識的詛咒」而誤以為他人同等的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導致透明度錯覺這個現象產生。 ===== 二、自我感覺良好 ===== 指人們傾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有優越感'''。這種機制可能是為維持心理健康而設置,若長期處在貶低自己的情況,會導致不幸的結果,故要經常自我鼓勵。 '''1. 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10105237549] 烏比岡湖效應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其名稱來源於美國作家蓋瑞森.凱羅爾(Garrison Keillor)1985 年在小說"The Lake Wobegon Virus"中所虛構出的神奇小鎮,形容在那裡「所有女子都強勢、所有男子都英俊、所有兒童都比普通小孩更優秀。」的形容後段("all the children are above average")——多數人也都有認為自己優於平均值的現象。 然而最早在西元 1965 年,一項針對車禍倖存者的研究即無意間發現烏比岡湖效應,調查過程如下:<br> 研究者普瑞斯頓(Preston, C. E.)及哈里斯(Harris, S.)花 6 個月的時間,訪談西雅圖市(Seattle)某家醫院在這段期間收治的車禍傷患,並與另一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全然相仿但未曾經歷過車禍的對照組做比較。兩組受訪者皆需回答有關駕駛能力的測試問題,並在測驗後為自己的駕駛能力打分數。調查結果顯示所有車禍傷患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優於一般人。然而事實上,他們在測驗中得到的分數和對照組並沒有不同。顯然出車禍住院這件事,並未動搖傷患自認是優良駕駛的想法。 當然,考量到身為車禍肇事者或受害者也會對結果造成影響,研究人員也有去釐清誰是案件中的肇事者和被害者,結果發現傷患裡頭的車禍肇事者,也有同樣過度的自信。 '''2. 鄧寧-克魯格效應([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Dunning-Kruger-effect Dunning-Kruger effect])''' 是一種認知偏差,此現象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前便被發現,俗語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響叮噹。」'''意即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然而'''真正優秀的人卻時常低估自己的能力'''。提出此效應的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將其歸咎於'''[[w:後設認知|後設認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他們的研究還表明,非常能幹的人反而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錯誤地假定那些他們自己能夠很容易完成的任務,別人也能夠很容易地完成。'''能力欠佳者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並不比能力較佳者來得高'''。鄧寧和克魯格於1999年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此認識偏差,他們在研究中發現: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鄧寧和克魯格認為這種效應是由於能力欠缺者的'''內在錯覺'''和能幹者'''對外界的錯誤認知''':「無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自我的錯誤認知,而極有才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他人的錯誤認知。」 '''3. 自我歸因(Self-attribution)''' 是一種認知偏誤,意指人們常'''在成功時認為是內在因素所造成(內在歸因),而在失敗時將結果歸咎於外在因素(外在歸因)''',例如:<br> * 學生考試考好時認為是因為自己很聰明、用功等內在因素<br> * 考不好時則是因為老師出題太難、作答時間太短等外在因素。<br> 當然,所有事件的原因可能皆有外在及內在因素,但此現象使某些人在遇到挫敗時會習慣地逃避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歸咎於外在因素,無法在挫折中成長。 '''4. 盲目樂觀''' 盲目樂觀是一種個體的自我認知傾向。個體認為自己一直都會逢凶化吉,面對可能的失敗通常不會採取預防措施。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自負幻想和高估自己取得成功或規避失敗的可能性是導致盲目樂觀的原因之一 盲目樂觀會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以下三個舉例: 在性生活中意外懷孕的女性中,多數是因為她們不認為自己會意外懷孕,所以沒有採取避孕措施; 賭徒、股民和房地產商等高風險群體會認為自己的直覺比對手的直覺更強,高估自己的盈利可能性; 多數的未成年人會認為如果自己成為成年人,將取得更好的成績。 ===== 三、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很合理===== '''1.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制,意指人們'''憑藉著看似理性的推論過程,試圖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或是'''對於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做出理性解釋'''。舉例而言,對他人暴力相向後,解釋為是因為對方挑釁,為對方自找的,藉此減輕自己的罪惡感;亦或是在面試被拒絕後,說服自己「反正那個工作本來就不適合我」。 行為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快思慢想》[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nking,_Fast_and_Slow]中,將大腦運作方式分為兩系統,其中系統一(system 1)指的是直覺性思考。我們可以發現若一個人使用系統一的方式做事時,雖然一開始沒有想太多,但之後就算問該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時,他會說出一個很合理的理由。 '''2. 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對於發生的事件或許原本沒有什麼想法,但在合理化的過程中,以外人般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以推論自己的想法。比如說一整天都在咬指甲,就推論自己這天應該是為某件事心煩——一開始的行為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原因,卻在後來回想時詮釋行為的意義。 '''3.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當人發覺自己的行為與原本的信念有衝突時,會產生「認知失調」的不適感和緊張狀態,促使人想要去除這種不舒服的感受。爲了'''緩解認知失調的壓力與不適,人會努力更改矛盾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調和一致。''' 以減肥與吃蛋糕的認知失調爲例,調和認知的方法包含以下幾種: :(1)改變對自己行爲的認知,如「我並沒有吃很多」。 :(2)增加一致的認知,如「蛋糕很有營養」。 :(3)降低矛盾的重要性,如「人生苦短,我其實並不在意超重什麼的啦」。 :(4)否定兩種認知間的關聯,如「沒有實驗證明那塊蛋糕會導致肥胖」。 :(5)降低對於自身控制的認知,如「是別人請我吃的,如果拒絕等於辜負他的好意」。 :(6)更改自己的思想與態度,如「我不需要也不想減肥」。其中又以最後一種,更改自己的思想與態度最常見。 由此可見,不單是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也會改變態度,態度與行為會有雙向的互動。 以下將舉例,更清楚的說明認知失調: :'''A. Festinger 經典實驗 ''' :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與同事做過一個經典實驗<ref>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2), 203–210. <nowiki>https://doi.org/10.1037/h0041593</nowiki></ref>: :他們要求參與者進行一連串繁瑣且無意義的工作,例如把書翻轉四分之一圈、把湯匙放在盤子上、清空盤子,再將盤子放滿湯匙,如此不斷地重複。這些參與者都非常消極地重覆著這些這些工作。接著他們被要求告訴另一位學生(其實是實驗同謀者)這實驗很有趣,並說服他參加。其中有一半參與者被告知這樣做會得到一元美金,另一半被告知這樣做會得到二十元美金。最後這些學生要評估這個工作到底有多有趣。從酬賞學習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認為拿二十元的參與者有較強的外在動機促使他說謊,評價這個工作是有趣的;拿一元的參與者則否。但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得到一美元的參與者中,較多人認為這個工作是有趣的。這被 Festinger 和 Carlsmith 解釋成為認知失調的證明。 :根據研究者解釋,那些拿二十元的人,會認為自己拿了較多錢而有合理的藉口說謊;相對地,為了區區一元說謊似乎並不值得,因此拿一元的參與者面臨了「沒有足夠動機解釋這種行為」以致於產生「認知失調」的境況。而為了解除認知失調所產生的壓力,當他們被要求對於這些任務說謊,他們只好藉由改變自己的想法以抒發認知失調帶來的緊張不適感,這種過程讓受測者真正地相信這些工作是有趣的。此理論發表後,有許多實驗也證實了這個基本發現:當人被誘導做一些與自己原先態度不一致的行為時,他們的態度可能會因而改變。 :'''B. 美國的兄弟會''': :在美國大學,有些兄弟會會在入會儀式時百般刁難新生,像是在冬天時脫光身子跑操場、灌酒、或是凌晨在雪地裡罰站被訓話等等。這些行為在旁人眼裡普遍是荒謬且毫無意義的,因此這些想入會的新生們不免可能也會思考為何要做如此荒誕的事情,為了調節認知失調,新生可能會因此產生此兄弟會一定很值得參加的想像,又或是認為經歷過這些刁難可以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所以不論如何刁難且不合理的事也會心甘情願地去完成;又可以以投資模式([https://dictionary.apa.org/investment-model investment model])來解釋新生行為,可能其一開始並未覺得此些要求荒謬而無禮,但當中途產生此種質疑時,會因認為已經大幅投資經營此關係,縱令現存關係(需不斷接受不合理的權威)已不甚滿意,但仍會因為覺得投資白費而不會就此放棄;也可以以一種順應技巧——騎虎難下法([https://www.psychologistworld.com/behavior/compliance/strategies/low-ball-technique the low-bell technique])來解釋新生行為——有一實驗用電話邀請學生參與心理學實驗,一半學生的實驗於早上七點開始,在這群學生中只有三分之一願意參與,而且最終只有四分之一真正前來,又另一半學生在一開始被詢問是否願意參與實驗,再答應後才告知他們實驗需再早上七點開始,其中有 56%的人訂下前來日期,而同時有 53%的人真正前來。騎虎難下法會有效的原因大致有三種說法: ::其一,人有言行一致的動機,一旦答應後再退縮會落人口實而被視為不守信用; ::其二,訴諸於不可逆的幻想,人做出一些承諾後往往會認為不能反悔了,而實際上通常並非如此; ::其三,來自於決策後失調,人在做決定後時常會懷疑自己沒做最佳選擇而感到不安,為了降低不安,人們因此會選擇說服自己已經做了最佳的選擇,並繼續堅持到底。此可能便可以解釋為何新生在決定參加兄弟會百般刁難的入會儀式後並沒有選擇退出。 :'''C. 末日倒數''': :此為認知失調的經典例子,在《當預言落空》(When Prophecy Fails)這本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中,一位主婦瑪莉安.基奇(Marion Keech)宣稱自己收到外星人的訊息說世界末日要到了,在 1954/12/21 的午夜,海水會急速上升,地球會因此毀滅,而成為信徒才可以獲得救贖。所以有一群人拋下他們的工作、學業、配偶等等,準備迎接末日的來臨,說一起等世界末日的那一秒被外星人接走,但尷尬的是,當時間到了,事情完全沒有發生,所以他們為了調節認知與行為的不協調,便認為此結果是由於他們眾志成城,全力感動天,正是因為他們的善念所以世界末日沒有到來。 '''3. 過度辯正(over justification)'''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於1971年提出。當一項活動的內在動機很強時,增加外在的誘因,比如給予金錢獎勵,反而會削弱內在報酬。之後如果沒有外在誘因,人自發性的努力也會減少。 在職場上,工作動力同樣受到外在(薪酬)和內在(自我實現)動機驅使。如果是事務性工作,金錢獎勵確實可以讓人更努力;但若希望啟發員工的內在動機,最好的方法是肯定工作者的天份和才華。例如一個喜歡算數學的女孩,若給她 100 元當作寫完數學作業的報酬,她或許會重新考慮他的動機。由於感到過度辯正(喜歡做作業,加 100 元獎勵),他可能覺得自己較不喜歡數學了。事實上,給付報酬可能招致和預期相反的效果,例如她決定只有答應給她 100 元時才要做功課。產生過度辯證的原因,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因為人類在判斷自己行為的情境因素大於內在因素。但亦有學者認為,是因為獎賞改變了行為與歸因的關係。<br /> ====<big>社會對於自我概念的影響</big>==== 社會文化同時也會對自我概念造成影響,有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種面向。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裡,重視獨立自主,強調勇敢與獨特性,較不注重社會性的事物。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發展成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的概念;而在集體主義的社會裡,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密,注重和諧與集體利益,強調人在群體之中的責任與義務。人在此環境下會發展出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個人的目標與利益包含在集體目標與利益之中。 === <big>[[w:社会关系|社會互動]](Social relation)</big> === 社會互動,意指人與人之間持續地傳遞各種訊息或線索,經過互相詮釋後,採取特定的行為。社會互動普遍且持續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社會行動者都必然會經歷。 社會關係的互動通常會在社會大眾共同認可及遵守的行為標準規範下,並且根據個人社會地位及其社會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方式。社會關係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諸方面的各種複雜的關係,它包含親屬關係和人際關係。舉例而言,中文在描述人物的社會關係時,常用來頭、政治背景來說明人物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而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關係為生產關係構成的總和。 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語言及非語言的資訊都非常重要,是互動中不可缺少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 ===== 語言互動 ===== 語言是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具有的特殊能力,透過語言的幫助,人類的互動能夠更複雜且有效率地進行,如果人類沒有語言而只能用動作等非語言互動,將有很多行為無法完成。舉例來說:當一個團體遭遇到危險,在無法說明敵人有多少人、如何分工的情況下勢必無法準確地討論或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彼此間只能透過動作或手勢來猜測對方所要表達的內容,在抵禦敵人的過程中就變得毫無效率。更重要的是若缺少語言就不可能產生文字系統,團體所累積流傳的知識內容及人類歷史將無法有系統地被記錄下來並傳承至下一個世代。 語言除了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也扮演塑造行動者情感上的身分認同及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媒介。 例:母語對個人的影響。 研究者以剛出生一到兩個月的小嬰兒為受試者,在他們吸吮奶瓶時聽牛、狗、古典音樂及母親的聲音,當小嬰兒聽到不熟悉的聲音,吸吮的速度並沒有改變,但當聽到母親的聲音時吸吮的速度漸變的快速,速度非常戲劇性地改變。因為嬰兒在母親懷孕時就有聽覺,因此他們對母親的聲音十分熟悉,這個實驗證明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熟稔母親的聲音。 除此之外,嬰兒出生時的哭聲或發生還無法區辨他們屬於哪個國家,但在他們出生九個月到一年時,聽哭聲就能分辨他們屬於哪個國家,因為在此時期他們已慢慢學會特定語言的音律和語調,例如:華語使以音調高低為主的語言體系,而英法文則是以音律為主的語言體系。 另外文字與符號互動在現今也愈發受重視,在過去文字互動通常被歸類於語言互動下,但伴隨科技進步與網絡的普及,表情符號(emoj)、梗圖等非文字呈現的溝通方式更為熱絡,而且還具有跨越語言溝通能力。像是不同國家卻都對同一梗圖有相同的意境理解,或是在語言不通的情形下,也有許多網路用戶以表情符號作為共通的替代語言,成為科技時代下社會互動的新形態。 =====身體語言的各種姿態=====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 [[w:en:Albert_Mehrabian|Albert Mehrabian]] 指出,人們在傳達情緒感受和態度時,只有 7%透過語詞(words),38%透過語調高低(tones),而有 55%是透過身體語言來傳達。再者,許多人們情緒的真實感受在臉部或身體表現上相對語言是比較難以掩飾的。像是心理學家常透過[[w:肢体语言|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w:微表情|微視表情]](Microexpressions)與臉部動作符碼分析系統([[w:Facial_Action_Coding_System|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來偵測受試者是否有說謊的情形。因為說謊的人必定在壓抑說謊時的情緒感受,而這些感受應該會從這些身體資訊中表現出來,由此可見身體語言和臉部表情等非語詞資訊在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性。 而這章就將探討身體不同姿勢代表的意涵。有時候一個姿勢的個別含意,就如同他人的評估一樣,會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若不能了解一個人一連串整合的姿勢姿態,沒有將前後姿勢作連結,容易犯下斷章取義的錯誤。 ======姿勢的意義====== (一)'''臉部表情''' 在非語言的溝通中,最不易產生分歧及誤解的語言便是臉部表情的展現。例如在一場談判會議中,若有人瞪大眼睛盯著你,緊閉嘴唇,眉角下垂,則可能是個具有攻擊性敵意的對手;相反的,若另一人露出淡淡的笑、輕鬆淡定的樣子,則可能是一位有能力且具競爭性的對手亦或是合作者。 一個英國的研究組織便對臉部表情作了不同的分類。例如三種最普遍見到的笑容:微笑、輕笑、和大笑: :* 微笑大多可在沒有實際參與活動的人臉上見到,為一表達會心的笑容 :* 輕笑多半用在打招呼時 :* 大笑則常見於心情愉悅 此外,笑容的真誠與不真誠、自主與不自主也可以透過臉部不同肌肉的收縮而被觀察出來。人的笑容是由二套肌肉控制的:<br> —第一套肌肉組織是顎骨處的肌肉,可以透過控制此處的肌肉,製造虛假的笑容。<br> —第二套肌肉組織在眼部,這部分肌肉不受人類意識的主動控制,所以若此處的肌肉被調動,通常都是真誠的笑容。<br> 且刻意裝出笑容時,人的嘴角雖然會上揚,但眼睛是不會騙人的!這也是為甚麼常聽說眼睛不會騙人一說。發自內心的笑時,人的眼睛會因喜悅而隨之做出「瞇眼」的動作,而假笑的人眼神相對空洞,也無法維持太長時間。 微視表情可以表現出七種普遍的情緒:討厭(disgust)、憤怒(anger)、恐懼(fear)、悲傷(sadness)、快樂(happiness)、驚喜(surprise)與輕蔑(contempt)。根據以上這些論點,說謊的人必然會壓抑他在說謊時的情緒感受,我們應該有能力從其臉部表情或是身體語言偵測出來。 (二)'''走路姿態''' 走路姿態可能有部分是因身體結構的差異而有不同,但是步法、跨步大小及姿勢等,則是有可能是隨著情緒改變的,也因此我們能透過觀察他人步行姿態來推測他人內心活動。舉例而言,開心時的腳步可能較輕盈;心情低落時則可能走路時雙肩會下垂、步伐緩慢而沉重;走路喜歡手插口袋的人,可能具有神秘感;而拖著步伐且眼神盯著地上,可能是心情沮喪或是沒有信心。 *相關研究 研究者們發現,人的走路姿勢是可以根據其相似性被歸類的。而有著相似走路姿勢的人,不僅能夠更好地互相合作,往往連完成任務的方式也是雷同的。因此,Slowinski 等人認為,相似的走路姿勢很可能反映了人們相似的人格特質。 其實,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就發現,當一個人走路的節奏更輕快、臀部和手部的擺動幅度更大、步伐的頻率更快時,這個人的心態可能更年輕(注意,是心態而非實際年齡);而當一個人走路時的四肢十分拘謹、身體更多地向前傾、走路的速度更慢時,這個人的心態可能更成熟。 (三)'''握手''' 握手早期是由雙手舉起轉變而來,是為了表示沒有攜帶武器。而後則開始出現不同的形態,例如:觸碰對方前臂,或是握手等方式表達問候之意。握手的習慣,在不同國家則有不同的風貌。例如: * 德國人在同一個場合中,每次見面都會握手。 * 法國人則只會握第一次。 * 非洲人則會在握手之後,彈手指發出清脆的聲響。 在握手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政客式握手,也被稱為典型的美國式握手。通常是以一隻手抓住對方的手後,另一隻手再握上去,或是觸碰對方的前臂或肩膀。而這種姿勢通常會被視為不真誠,有奉承阿諛的訊息傳達。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握手時雙方手肘的角度看出端倪:1993年柯林頓出席以巴和談調停,當以國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握手時,可以觀察到拉賓在握手時手軸角度較大,直直的往前伸長,手臂呈現延伸且僵硬的姿態,以手臂的角度拉開雙方之間的距離,此時兩人距離較遠,可以從這樣的細節觀察及推測出不信任及含有敵意的訊息。 (四)'''眼神接觸''' 一般而言,眼神接觸是開啟社會互動的第一步。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眼神接觸佔超過25%;然而根據均衡互補論,眼神接觸會隨著肢體的接觸而逐漸減少。此外,眼神也擔任說話順序的控制媒介以及互動回饋的媒介。 根據 Dietze 與 Knowles 的[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16/10/15/social-attitudes-to-faces 研究](2016),視覺接觸過程和個人社會地位有關。其採取的研究方式為讓受試者盯著街拍影片,並觀察其視線停留在人臉上的時間。結果指出,下層階級的人相較於上層階級的人在眼神接觸上更多。研究者的臆測為,下層階級想要尋求他人幫助,因此會盯著他人看以尋求和他人互動已獲得幫助;上層階級則比較吝嗇,不願與他人建立互動,以避免可能的眼神支出,造成損失。 ======姿態的改變====== 在這個小節將討論姿態群的差別,亦即各種個別姿態的整合。一般而言,人們常常利用非語言的溝通來表達內在的感受,且若身體語言和言詞表達一致,則代表他們可能在內心想法和行為依一致,以下將介紹幾種不同的姿態。 (一)'''開放的姿態''': 此姿態多表示'''真誠、自信且公開'''的一面,相對於接下來會提到較為隱匿的姿態群,是較為誠實的表現。如攤開雙手,或是在他人面前解開外衣的鈕扣,這些開放性的姿態,能夠產生鼓舞他人的感受。 (二)'''防衛的姿態''': 此姿態較為保護自己身體、嘗試隱匿自我,以對抗他人入侵,例如將雙手交叉在胸前,或是手握拳頭,翹腳等等。 (三)'''評估的姿態''': 此姿態多用於處理一些苦惱的問題,例如手撐著臉頰,傾斜頭部,或抓撫下巴等動作。 (四)'''懷疑與秘密行為的姿態''': 此姿態是基於對他人談話有疑慮,卻又想隱藏自己的想法,讓人覺得他在順從他人的意見,就會有例如斜眼瞥視,觸摸鼻子或揉揉眼睛等行為的產生,而最後常做一些與目標相反的行為,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顯現自己真正的想法。 ======姿勢的種類====== (一)'''備戰的姿態''': 備戰姿態有可能具有侵略性的態度,或是不達成目標絕不放棄的實踐精神,亦或是要滿足、實現自我的人。例如雙手叉腰,身體向前移等行為,以表示自己的積極性。 (二)'''尋求信心的姿態''': 這種姿態可能會有雙手交疊,搓大拇指,或是觸碰喉嚨等動作,以尋求信心,像是在向自己保證自我的地位,也可能在傳達內心的焦慮及衝突。 (三)'''合作的姿態''': 坐在椅子邊上,或是一些較開放性的動作如將外套扣子解開,甚至是評估的姿態如手拖著臉頰,皆可能代表對事物有興趣,並願意接納他人的點子,進而達成合作的目的。 (四)'''挫折的姿態''': 挫折的情緒可能伴隨著如呼吸急促,十指交叉緊握,或是握拳,以手掩面等行為,代表了面對挫折時可能產生的防衛式攻擊姿勢,以及抒發內心的低落情緒。 (五)'''表達信心的姿態''': 有信心的人常抬頭挺胸的站直,也時常會正視他人,且會有其他動作,如將雙手指尖合起來,或是將手背後面而抬起下巴等等,展現及傳達了領導性或是優越性的信心。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Amy Cuddy 在研究中指出如果擺出自信的姿勢(身體伸展、抬頭挺胸、兩腳翹在桌上等)兩分鐘,就會讓自己更有自信,進而影響自我的表現。 (六)'''厭煩的姿態''': 如敲桌子跺腳,或是目光空洞無神的樣子,顯示對某些事物感到厭煩,可能已經喪失耐心,甚至是有焦慮的情緒產生。 ===== 社會助長 ===== [[w:社会助长|社會助長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又稱社會促進現象,指的是在簡單任務或熟練任務之情況下,若有觀察者(觀眾效應)或者有競爭者(合作者效應)在場,則會有優於獨處時表現的傾向;反例則是社會抑制,對於複雜任務或不熟練任務的情況,往往會有表現失常之傾向。這類效應在特別關注他人意見者或是有陌生觀眾的情形下特別明顯。 一八九七年,特里普里特([[w:Norman_Triplett|Norman Trip1ett]])在《美國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實驗報告,目的在於考察他人在場和競爭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他讓受試者在三種情況下騎車完成 25 英里的路程。第一種情境是單獨騎、第二種情境是讓一個人跑步伴同、第三種情境是與其他騎車人競賽。 結果表明,在單獨騎時,平均時速為 24 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時,平均時速為 31 英里;在競賽的情況下,平均時速為 32.5 英里。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社會心理學界極大的關注。而後,奧爾波特也在哈佛大學進行了一系列這方面的實驗,結果證實:一群人做同樣工作的效率比單獨一人時來得高出許多。後來更有研究發現,唯有在熟悉且簡單的活動中,群體才有助長作用,否則就是抑制作用。例如他們進行配對單字的兩種實驗。一類是易學的同義片語、另一類是難以學習的無關片語。結果顯示,在容易的工作中,群體會助長明顯的社會助長作用;但在困難的無關單字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群體帶來了抑制的成績。 弗洛伊德·奧爾波特([[w:Floyd_Henry_Allport|Floyd Henry Allport]])試圖解釋產生社會助長作用的原因: # 增強了個人被他人評價的意識,進而提高了個人的興奮水平。 # 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機會和競爭的動機。 # 減少了單調的感覺和孤獨造成的心理疲勞。 俗話「既生瑜,何生亮!」用以感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活動的內容和性質、以及個人的特質來安排環境,避免抑制作用。 ===== [[w:囚徒困境|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囚犯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最早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w:阿尔伯特·塔克|阿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 年所提出。故事內容是講述兩個囚犯同時被抓,並在警察局裡面分開偵訊,警方為了要破案,給了囚犯幾個條件: #雙方都不招供,各坐牢一年(兩人合作) #一方招供,一方不招供,招供者釋放,另一人被關十五年(一人背叛) #雙方都招供,各判十年(兩人背叛) {| class="wikitable" |甲/乙 |乙招供 |乙不招供 |- |甲招供 |十年/十年 |釋放/十五年 |- |甲不招供 |十五年/釋放 |一年/一年 |} 以上的圖表為囚徒困境的情境如下:警察抓到嫌犯甲、乙兩人,並隔離審訊,其中一人如果坦白罪刑、另一人拒絕承認,則自己可以無罪釋放,對方則重判 15 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 10 年(用坦承換取較短刑期)。兩人都不承認罪刑,則各判 1 年(因為犯罪證據明確)。 在此經典的囚徒困境下,對兩人都最有利的最佳策略應該是兩人互相合作,皆不招供而使兩人皆判一年。然而,因為選擇招供有可能因為對方不招供使得自己直接被釋放,即兩人從不招供的策略改成招供的策略,都不會因此使自己被關更久,所以兩人最後都會選擇招供。在社會現實經驗中,往往會發現自己誠心待人時,對方不一定也對自己推心置腹,極端的例子甚至有「壞人有好報,好人不長命」的狀況出現,因此在衡量策略時,人們通常會因害怕被背叛或傷害,選擇不信任對方,甚至進而同樣傷害別人,如同上述的囚徒困境一樣。 不論經濟學和心理學,都發現兩人的決策和兩人間的信任關係有關,像是兩人間有信任感,則會偏向合作,最後達成兩人都只須坐牢一年的最佳策略。而最近的研究資料顯示,當我們在評估對方可不可靠時,社會認知(social perception)會影響我們對對方的信任,我們會使用先前在「性格」單元介紹過的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來預測對方行為。當我們討論兩人賽局互動關係中,我們會發現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有兩個主要維度:個性多溫暖、好(warmth)和能力多強(Competence)。藉這兩個變因去預測對方的行為。同樣的,先前提到我們看待對方的刻板印象,其實就是在評估這兩個值,而此評估會影響我們是否會幫助他、和他合作。 ===== 重複囚犯兩難(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 阿克塞爾羅([[w:en:Robert Axelrod|Robert Axelrod]],《合作的競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的作者)在 1980 年左右,舉行了一系列的電腦競賽,讓不同程式(策略)進行重複囚犯兩難,以了解合作如何產生。結果發現由「模仿貓」(採取以牙還牙策略,即採取合作行動,然後模仿對方玩家在前一行動中所做的一切。)勝出。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一個特性成為得分高低的分水巔︰友善,即永不首先背叛。 競賽結果: 在第一輪競賽中,前 8 名均是「友善」的程式,餘下的則否。而友善的程式當中,得分最低的一個,是最不「寬容」的(一旦被背叛,就會一直背叛對方)。在第二輪競賽中,勝出者仍然是以最簡單的「以牙還牙」方式取得勝利。「友善」的規則仍然較具優勢(前 15 名中僅得第 8 名一個叫做「哈靈頓」(Harrington)的程式「不友善」,最後 15 名則只有一個「友善」程式)。而友善的程式當中,若能夠迅速回應對方的背叛,表現就會較好(《合作的競化》中稱為「可激怒性」)。接著阿克塞爾羅在競賽中加入生態角度,那就像《信任的演化》中的「多次大賽」,每個程式的「後代」數量按得分高低來增減,然後再進行競賽。電腦模擬了上千個「世代」的生態變化,結果「以牙還牙」一直領先。到第 50 代左右,排名為最後三分之一的程式基本上已經消失。由此刻開始,生存下來的程式如何取得高分就變得至關重要︰假如高分來自與其他成功的程式互動,就可以變得更加成功;但如果高分來自利用其他程式,一旦被利用的程式「絕種」,得分就會開始下跌,以致面臨同一命運。阿克塞爾羅特別提到「哈靈頓」這個例子,它是第二輪競賽前 15 位中唯一「不友善」程式,在 200 代次前,「哈靈頓」所佔的「人口比率」一直增加,因為它能夠利用其他程式。但到 200 代左右情況逆轉,當那些「失敗者」都絕種後,它便缺乏「獵物」,到第 1000 代時,「哈靈頓」滅絕。 結論: 阿克塞爾羅認為除了「友善」、「寬容」、「迅速回應背叛」三項特質外,另一個有助其成功的特質是「清晰」。因為任何試圖利用它的程式,下一步就會被背叛,「以牙還牙」不為人所利用,而且這一點很容易辨認到,因此其清晰是一大優勢。阿克塞爾羅又以戰爭時期和生態系統的例子說明,只要條件成熟,即使沒有友誼甚至遠見,合作仍有機會產生。當然,一如《信任的演化》所說,在可能犯錯或引起誤會的世界,「不信任」難以消滅。不過阿克塞爾羅的研究重要之處,在於說明了即使沒有中央管理、參與者以自身利益為目標,合作仍然有可能發展出來。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086/fullpage 參考文章]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而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單次發生的囚犯困境,和多次重複的囚犯困境結果不會一樣。 關於信任,可以參考 Nicky Case 所製作的小遊戲[https://ncase.me/trust/ The Evolution of Trust],也有吳桐、唐鳳所翻譯的中文版[https://audreyt.github.io/trust-zh-TW/ 信任的演化]。 === 印象與偏見 === ==== 印象之形成 ==== 「在印象形成的過程當中,觀察者必須將每一次所得到的零碎資訊加以組合,以便形成整體印象。」當個體首次接觸到某樣人事物時,會根據個人以往經驗對情境中的人/事/物建立印象。多數時候個體並不會在得到事物的所有資訊後才形成形象,而是會根據有限的資訊進行加工整理而形成。例如:一件物品的外觀描述及其用途;一個人的外貌、言行談吐、穿著等等。這或許就是基模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基模可以幫助人們更快速的記憶、並且延伸至推測未知的資訊。 當個體獲得更多關於某一已有印象的事物資訊時,會不停的對其印象進行修正。在印象建立的過程當中,任何負面觀感會有十足影響力,因為我們對陌生人的基模當中,往往不包含他們會有負面的舉動,因此當我們在互動的過程中接收到負面的訊息時便和我們預設的基模有所出入,而人們往往對那些與基模不同的事物印象特別深刻,所以這些負面訊息對於印象建立的影響遠大於正面的訊息。 ==== 第一印象 ==== 第一印象常是資料不足的狀況下所給定的、先入為主的看法。有許多坊間的書籍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麼為何第一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呢?這與認知失調有關。當我們對一個人有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時,心裡就已經形成一個認知的架構。往後發生的事,我們即傾向記憶符合該暨定架構的資訊,而否定不符合該架構的行為。例如:小明上次跟你借錢卻沒有按時還,這次他又來跟你借錢。此時若先前你已對小明產生了「不守信用」的第一印象,那即使他還你錢了,並且跟你說原因:他出車禍,賠錢後就沒錢還你。你仍舊會把他的原因當「藉口」,並且因為不信任而不再借錢給他。若先前的經驗告訴你小明是值得信賴的人,那麼他說的原因你就較可以接受,並且這次可能會再借他錢。 第一印象的整飭手段: : 1.'''社會樂觀論的假設''':假設和你互動或面試的人是喜歡你的,很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他們真的喜歡你。若起始便假設他人不喜歡你,則會容易表現出冷漠、防衛性行為,最終被他人拒絕。 : 2. '''給他們甜頭(drug them)''':接受者品嚐食物的第一時間是對於提供者最為順從、印象最好的時間點;神經學研究者指出只要兩個起司漢堡便可以刺激個人達到最愉快的狀態。 : 3. '''握手''':根據某些行為科學的研究,握手讓互動者感受到接納,而非排斥,逐漸減少負面的感受,強化正面情緒。 : 4. '''正面的自我描述''':對自己的描述最好是正面積極、且不謙虛的。只要自我描述是正向的,則他人便會對行動者產生正面評價,避免負面印象的出現。且正面自我表述可以產生框構(framing effects),使得別人在認知過程中產生好的記憶。 : 5. '''熱情的情緒展現''':盡量表現出對討論的興趣、多問問題。根據研究顯示,從互動者得到回饋的人,會傾向給於他人高評價、樂意參與有他們的討論,並且願意表現出樂意街藝接納他人的行為。 根據研究顯示,相貌決定了大部分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不過由個人外貌所產生的第一印象,與實際情形不一定吻合。這可能和人體感官知覺中視覺得到的資訊量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有關。然而,外表所產生的第一印象只會在一開始產生一些作用,在經過相處並且熟悉後,影響印象最重要的還是內涵,例如一個外表出色但談吐俗不可耐的人,並不會討人喜歡。 ==== 印象形成的捷徑與偏誤 ==== * 初始效應([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60/ Primacy effect]):我們常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過度影響。第一印象形成快速,例如對一個人的評價: # 勤奮、行事衝動、固執、易嫉妒→讀者對此人有好印象 # 易嫉妒、固執、行事衝動、勤奮、聰明→讀者對此人有壞印象 從以上例子可見:評價內容一樣,順序不同便會導致讀者產生不同印象,反映第一印象於閱讀前幾個名詞時已形成。 * 確認偏誤([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firmation_bias Confirmation bias]):第一印象屬於一種假說,我們會先形成假說,再尋找與假說符合的證據,做進一步的確認。因此,在既定印象形成之後,除非找到非常多證據,否則人們常忽略與第一印象不符合的資訊。例如: # 面試時遲到的員工,之後工作只要一遲到(即使非常態),老闆就會聯想到面試時也是如此。 # 面試時守時的員工,之後工作若遲到,老闆也會認為這不是常態而不追究。 * 自證式的預言([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fulfilling_prophecy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最後真的發生。人們根據印象對特定事物有所期待,而他們的行為也會不自覺地為了實現期待而有所改變,最後導致期待真的發生。例如:老師對資質好的學生有所期待,而行為上也會對此類學生較好,最後資質好的學生因為受老師幫助較多而有較好的表現。 * 個人正面偏誤(person-positivity bias):相較於此人所屬的團體,我們常會給予個人更正面的評價。 即使第一印象不一定正確或吻合事實,還是會影響以後的長期印象和彼此互動情形。所以,應徵者讓評審者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相親或赴約會時給對方有美好的第一印象,都可以讓目的成功率大大上升。這是第一印象之所以一直被強調的原因。除了天生的長相外,更要注意儀容整齊清潔和言行舉止端莊合宜,才能得到對方的好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3%BB%E5%88%97%E4%BD%8D%E7%BD%AE%E6%95%88%E5%BA%94 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又稱首因效應)===== 對別人的第一印象有較為學術的名詞[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n-slicing#:~:text=Thin%2Dslicing%20is%20a%20term,or%20narrow%20windows%2C%20of%20experience.&text=Judgments%20based%20on%20thin%2Dslicing%20can%20be%20as%20accurate%2C%20or,based%20on%20much%20more%20information. thin-slicing],我們憑著他的外表去決定,像是你和他人握手,應該要有力的握手,才代表了自信,牙齒的顏色代表了衛生習慣等等。初始效應指的是最先得到的訊息或資訊往往較後來得到的有較大的影響,又稱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作用很強,持續的時間也很長,對事物整體印象產生的作用比以後得到的訊息要大很多。通常不熟悉的人之間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較大。 初始效應的例子: *在一節課開始時所講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被記住,因此有教育心理學者提倡在課堂一開始講授較重要的內容。 *初戀會讓人更印象深刻。 *例如先告知受測者說甲是一個外向的人,後來又讓其獲得另一個資訊說甲是內向的人,71%的受試者還是認為甲是一個外向的人,因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早形成的判斷被認為是甲的本性)。不過當受試者本來就注意到第一印象不一定正確,或者第一份資訊與第二份資訊隔得比較久,那初始效應就不存在。另外,有些人會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因為現在有些公司會用社群網路去判斷要不要錄取求職者。 簡單來說,初始效應可以如下解釋:最先出現的訊息或刺激易被保留。最初的學習材料容易記憶,可能已進入長期記憶(LTM),而便於檢索。 初始效應例子詳見記憶章節,有更多深入介紹。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3%BB%E5%88%97%E4%BD%8D%E7%BD%AE%E6%95%88%E5%BA%94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與初始效應相對的現象為近因現象,又稱新近效應、時近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在近因效應裡,人們更看重最近一次與之交往的經驗,並以此作判斷,而忽略以往印象的參考價值,進而無法客觀看待問題。<br>例如,多年不見的好友,在自己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別離時的場景。<br>相對於首因效應,近因效應通常會影響彼此較熟悉的人,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偏見。例如:某人因做一件有意義的好事,人們就認為他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不好都隨之而去,從此對他另眼相看;某人風評不錯,最近犯了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以往的看法,導致風評下滑。所以,最後的印象往往是人們記憶最深刻的。綜合所謂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呢?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兩個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例如學習,由初始效應可知,對於一個新的章節或是一門新的學問,我們最先接觸到的知識會納入我們大腦的長期記憶區,以利後續的方便檢索,因此,在開始學習一個單元時,不妨先整理表格及大綱,如此,這些看起來相當複雜的資訊就會有個簡易的架構被我們的大腦牢記了,後續進行細部知識的探討時,會更容易將細節知識的藍圖進行聯繫。 而由近因效應可知,「臨時抱佛腳」的成效往往是相當良好的,將相當新穎的學習資料,納入了我們的短期記憶中,也因而導致在考試時,縱使沒有花到太多時間熟讀,我們卻常常感到對這些題目的觀念有所印象,而能夠正確作答。綜合兩個效應,我們也可以得出「中間的學習資料較不重要」的這現象,也因此,面對過於細節的知識,不妨將他排在念書時序的中間,將他輕輕的帶過即可。 =====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068 薄片擷取](thin-slicing)===== 關於「第一印象」有一個較為學術的名稱為「薄片擷取」(thin-slicing),指的是人們在有意無意之間,可以透過呈現在眼前「很少量」的資訊,在「很短的時間」內依據經驗判斷對方的行為形態或是性格。雖然在 thin-slicing 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收到很多關於對方的個人訊息,但過去的研究發現,事實上這樣簡易的判斷和我們在得到夠多資訊量後的判斷結果相符,所以 thin-slicing 的判斷可以是正確的。 Thin-slicing的概念可以套用在閃電約會上(speed dating),Marian L. Houser等學者針對閃電約會中第一印象的研究指出,幾秒鐘的對話就足夠讓參加者推測約會對是否合適。另外,雖然男性與女性在 thin-slicing 的判斷上一樣出色,但從數據可以看出,事實上女性比男性更能夠從對方釋出的少量訊息中,推敲出更為具體的特徵與性格描述。 ===== [[wikipedia:晕轮效应|月暈效應]]([[wikipedia:Halo Effect|Halo Effect]]) ===== 又稱「暈輪效應」、「光環效應」、「光暈效應」,在1920 年為心理學家[[w:愛德華·桑代克|桑代克]]所發現,是一種認知偏差,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當一個人在某些領域表現突出,眾人便以為對方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完美,月暈效應就會發生。 舉例來說,看見帥哥美女,便會認為對方個性一定很好,條件一定很出色,但外貌跟學歷、經歷、個性一點關係都沒有;或者面試官看到候選人跟自己畢業於同一所名校,就認為對方也是菁英,專業、溝通不是問題,最後選錯人。若某人一開始對某事物產生良好的印象,這個人之後便會依據這個良好的印象,傾向對此事物產生正面評價,也會較易注意到此事物其他好的特質,他日若發現這個人不好的特質時,也會因為這個正面的印象,嘗試去找理由否定掉這種發現。具體應用例如: #請名人代言,或是產品包裝和設計精美,都是月暈效應在行銷上的應用。包裝夠美,即使拆開後發現產品不怎麼樣,消費者也會覺得商品還不錯;網站設計太醜,使用者會連帶認為產品、內容不可靠。 #如果消費者對品牌的觀感不錯,在發生負面新聞時,民眾更願意給企業機會解釋。因此,一些公司平時投資企業社會責任、ESG,這些會變成潛在的印象分數,提升公司其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喜歡一個人(特別是長相好看的),會同時認為他具有其他所有好的特質,即使你對他的這些特質一無所知。 #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根據,只憑學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與之相反的刻板印象是'''[[wikipedia:Horn effect|尖角效應]](horn effect,又稱號角效應、喇叭效應)''',為一種認知偏差,讓人僅在單一因素下塑造出對他人的印象,好比長相不佳便會聯想到個性差、壞人。這月暈效應及尖角效應對人帶來的影響,都勝過傳統的刻板印象,像是年齡、種族等。 ===== 如何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 #假設和你互動的人是喜歡自己的:這屬於社會樂觀論的假設,當認為別人是喜歡自己的,第一次社會互動的表情、肢體語言的展現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很可能發生他們真的很喜歡自己的情況;反之若起始是悲觀立場,將會表現出冷漠、防衛性行為,最後導致被別人完全的拒絕。 #給予甜頭(drug them):研究顯示當接受者品嘗食物的第一時間是對於提供者最為順從、印象最好的時間點。神經學研究者指出兩個起司漢堡就可以刺激個人達到最愉快的狀態。 #和初次見面的人握手:根據行為科學的研究,握手讓互動者感到接納而不是排斥,逐漸減少負面的感受、強化正面感受。2010 年美國人力資源調查報告顯示,和他人握手的力度感能夠影響他人對你的第一個印象。 #對自己的描述建立在明確且正面的資訊,不必太謙虛:當陳述者有自信,別人也會給予正面評價,避免別人朝負面印象發展。正面自我表述也可以產生'''框構效應(framing effects)''',使得別人在認知過程中產生好的記憶。 #不要表現冷漠:盡量顯現出興趣並多問問題。根據研究顯示,若能從其他互動者那裡得到回饋,例如點頭或微笑,對對方的評價將會變,並且自己會更樂意參與討論、表現出接納他人的行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BB%E6%9D%BF%E5%8D%B0%E8%B1%A1 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月暈效應是「以偏概全」;那麼刻板印象就是「以全概偏」:'''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指基於對某個「群體」過於籠統、概括性的錯誤認知基模(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來推論「特定個人」的特質。常見的類型有性別、種族、職業的刻板印象,下文會有更多說明。 '''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是一種根據個人經驗所建構的認知訊息處理模型,用以表現個人對於特定概念或刺激的知識。由於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我們在認識新事物時,會啟動認知基模幫助我們快速處理資訊,協助迅速聚焦個人想看的、感知的,進而形成認知判斷。詳見[[w:基模 (心理學)|基模 (心理學)]]。 請注意,偏見所造成的行為是外顯的,但是為了政治正確,有些態度我們會藏在內心裡不說出來。刻板印象影響態度(偏見),進而影響行為。 我們在判斷別人時除了第一印象,還有社會教給我們的刻板印象,但只要我們跟他人的接觸越多,會使我們用更多和他的經驗來做推論。當群體中的個人具有突顯性(salience),受到特定促發(priming),或處於時間壓力、資料過於龐雜的情況下,簡單來說通常當我們無法徹底了解某個人事物時,刻板印象就容易被啟動(activate)。例如,警察因為時常面對時間壓力,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篩選資訊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是極易「產生刻板印象」的職業,例如警察在路上看到一名身穿黑衣、頭戴安全帽、行為古怪的男子,便會上前盤問,因為基於他的印象,有這種特徵的人通常都是犯罪人物。或是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名高大、身穿黑色風衣、帶著墨鏡、全身刺青、還有傷疤,我們就會認為他是黑道人物。關於突顯性與促發的說明可參考上述「基模」的連結。<br> ===== 自動化與控制化歷程(automatic vscontrolled processes)=====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刻板印象屬於自動化歷程,它對行為的影響是無意識的;相反地,控制歷程下的社會行為則來自有意識的企圖,所以我們可以隨時控制該行為,預防錯誤的發生或修正自己所犯的錯誤。刻板印象雖然會無意識地自動發生,但透過控制化歷程的幫助,我們可以防止刻板印象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行為。 ===== 形成刻板印象的認知過程 ===== 刻板印象的形成包含混為一談(lumping)與切隔(splitting),混為一談指的是忽略類別內部的差異,切隔則是誇大不同類別間的差異、突顯團體成員身分的特殊性,而這些機制的形成過程,則可分成下列三種情境: #簡化資訊以降低認知負擔:如上述所說,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因此會選擇以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和吸收資訊。而人在定義一個東西需要劃定界線,分類和認知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連結,人們容易在接收龐大資訊時,將某一分類透過概括、簡化的認知策略快速判斷訊息。 #缺乏資訊:當人們與一團體缺乏互動經驗時,便會將自身與其少數的互動經驗組織成對此團體的印象。往往這樣的認識是缺乏對團體多面項且深入的了解,可能會因以互動觀察而來的特徵、性質直接代表整個團體的屬性,而給團體貼上標籤,甚至在遇到此團體的成員或相關人即會直接貼上自己定義的標籤。 #社會學習:社會上充斥各種喜好和價值觀念,而人們認識世界的眼光必定會受這些既定的觀念影響,因此人們對其他團體或資訊的刻板印象時常從自身生活的環境文化裡習得,例如廣告媒體常常散布男女職業分配的既定角色,如醬油廣告裡負責煮飯的多是女性、母親。<br /> ===== 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人們常講出與內心真實想法背離的想法,而透過這個實驗可以來探究真實想法與實際表達的差距。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某兩個概念有高度相關時,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反之,則會因為兩者在內心的概念不一致而導致衝突,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其原理類似於先前提過的'''叫色實驗 (Stroop /Simon effects)''',對人來說要是有相衝突的資訊,為了解決衝突,會使反應時間變慢。以下舉例實驗為對種族不同是否有內隱態度的調查,首先,研究者會指導受試者看到圖片與文字時該做出的動作,分成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 1:要是看到白人或不好的形容詞按左鍵,看到黑人或好的形容詞則按右鍵。 情況 2:要是看到白人或好的形容詞請按左鍵,看到黑人或不好的形容詞按右鍵。 本測驗的發明者認為,若受試者有對種族間有偏見的[[w:內隱態度|內隱態度]]時,若他看到黑人圖片出來時,可能就會因此帶出內隱連結,像是沒能力、髒亂、貧窮等等,就會造成看到黑人以及好的形容詞時,有按右左鍵的互相衝突產生。要是他有歧視,那他對於情況 1 的反應時間就會比情況 2 久。除種族外,包括性別歧視、政策立場等等都可以應用類似的實驗去了解一個人真正的想法。 IAT 表面上是詞彙分類的作業,所以不像一般自陳量表會容易讓人得知施測目的,加上要求受試者正確且快速的作答,因此除了掩飾作業目的外,快速的反應也讓受試者沒有機會去思考作業目的,所以不像外顯測量般容易受到的意識控制,因此可測量受試者的內隱態度。 ===== 刻板印象之必要性 ===== 刻板印象是一種透過類型與定型化(Categorization)所形成的信念,不需透過深思熟慮,就可將人按照特定特質加以歸類到不同的團體中。但也由於過於簡潔的思考方式,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將過去對於某特質的印象,強加到所有具有此特質的人身上,卻忽略了個體差異。如當我們看到面惡凶煞的人時,不自覺的會想要遠離他們。雖有刻板印象,但也不是那麼具有非難性,因這是生物躲避危險的本能所致,是生物個體為了存活而有的行為。因此,人類的刻板印象並不全然是不好的,因為刻板印象是最快且經由個人經驗做出的判斷,只不過也因為沒經過太多處理,所以容易有錯誤判斷出現。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8%99%E7%B1%A4%E7%90%86%E8%AB%96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定義''' : 為美國社會學家Chambliss在美國的一小鎮觀察兩高中幫派——「the Saints」和「the Roughnecks」而發展出來的。前者的成員常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出身,後者則多是工人階級的小孩。最明顯的差異便在兩團體的成員做出犯法行為時,前者會被認為其偏差行為僅是一時荒唐,以後就會改過自新;然後者則被認為一無是處、毫無教養,因此犯罪時所面臨的下場則是被逮捕。 此理論所指出的問題意識如下 :# 誰定義偏差行為? :# 誰決定偏差行為? :# 誰來挑選哪些團體或個人做出了偏差行為? 著名研究為Rosenhan於Science中發表的一篇論文(1973)。其研究邀請八位正常的成人(三位心理學家、一位精神科醫師、一位小兒科醫師、一位畫家、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心理系研究生)假扮為精神病患。並在前往精神病院初診時,假裝自己有幻聽,然均被收容到精神病院裡,並且平均住了19天。這些實驗者在進入精神病院後就不斷進行田野,但並無任何專業醫療人員懷疑他們,只認為不斷寫字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焦慮症狀表現。然而,在Rosenhan告知有些病人是偽裝的時候,精神疾病的診斷便開始出現誤差。 此研究顯示,精神疾病的整段相當專業,但被當作偏差行為的精神疾病之界定也並不那麼客觀,反而存在一些主觀或情境因素的影響。 *'''刻板印象承諾/正面的自證式預言(stereotype promise)''' :當別人給予個體正面的標籤,同時個體也認同這樣的刻板印象,便會傾向付出更多心力以達成外界刻板印象的預期。此現象又稱為比馬龍效應(英語:Pygmalion effect)或羅森塔爾效應(英語:Rosenthal effect)。高期望會導致特定領域的績效提高。羅森塔爾和萊諾爾·F·雅各布森在他們的書中將這一想法應用於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表現,其背後的應用概念是:提高領導者對追隨者績效的期望將導致更好的追隨者績效。以下將舉幾個例子: ::1.老師給予某同學在特定科目學習能力很強的評價,該同學自信提升、投注更多時間在該科目上,後來真的表現得很好。 ::2.亞裔學生在美國普遍被貼上「數學」很好的標籤,影響亞裔學生在數學方面努力爭取好的成績表現。 *'''自殺式預言(self-defeating prophecy)''' :跟自我實現預言不同的是自殺式預言是對預測的做出反抗行為,也就是說一個預測或是論點被創造之後,個人或群體傾向不讓這件事發生,而最後在個人或群體的努力之下,這個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 ::例如:從小生長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性,有意識地反抗「女性的能力與成就比男性低」的預言,最後在某個領域中達到極高的成就。 ::這是符號互動論傳達的重要訊息,刻板印象確實可能改變接受者的鏡中自我,對他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這是我們要非常小心的地方。至於是什麼機制決定影響的類型?在此認為可能是刻板印象的強弱,因受刻板印象影響者享有資源的多寡等諸多因素皆會造成不同結果。 :要注意的是,結構和社會的影響都不是絕對的,因為中間有很多如歷史因素、個別家庭因素、環境因素隨機的因素要納入考量。 =====刻板印象並不僅限於人===== 刻板印象除了是觀測者對於某些人群過於籠統的認識,而對該類群有相應的印象之外,其實刻板印象也發生在觀測者對於某些事件或知識的建構方式過於籠統的認識,而對該事物產生相應的印象,如“對於歷史的了解”。 關於歷史,在我們的印象之中,歷史都只是被勝利者給記錄下來,而歷史所描述的重點永遠都只注重於那些擁有絕對權力的統治者們,彷彿只有那些人才能決定歷史。然而這種印象無論是直觀上還是理性上,相信在大家的眼中都是如此的覺得“肯定是錯誤的”,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我們卻被這種印象給框架著了。 對於 Russian 的人民來說,在歷史上,從 1917 年的蘇聯革命中,民主已“戰死”於革命的戰爭上,而專制取得了國家擁有權。而如果 Russian 的人民跳出正統歷史的框架,拋開歷史對於印象的塑造,而以新的面向去看待 Russian,他們可以看到,Russian 是最早廢除死刑的國家,Russian 也是最早給予女性參與投票的權利,所以 Russian 的人民是否能擁抱民主與否,還是有一定的希望存在,民主能否再次崛起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而在正常的歷史記載之中,其記載通常都會把那些歷史事件的主角們朔造成“半神”的人類,好像因為他們的出現,歷史才能如此的發生,但是如果通過野史,去看看那些偉人的事跡,其實他們也難免會有過錯或過失,他們的性格與思考方式也與正常人一樣,而並非如同“半神”那般神聖偉大,而不可靠近。 所以如果我們拋開歷史給予的刻板印象,就能得出如此不同的結果。那麼我們是否也嘗試拋開任何我們所學習到的任何事物與知識的刻板印象,如所習得的,看似無法推翻的科學理論。人類進步的關鍵可能就卡在我們既有的對於某些知識的刻板印象之中。所以刻板印象雖然能幫助我們能夠快速的認識我們周遭的事物,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貪圖“方便”而捨棄了我們對於事物了解的熱情,所以刻板印象雖然是一項很好用來省時省事的工具,但其並非萬能,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刻板印象並非僅限於“人”,也適用於“物”。 ==== 偏見與歧視 ==== ===== 偏見(prejudice)===== 指對某特定群體或是某類成員持特定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缺乏充分的事實依據,這種觀點或信念並不一定符合客觀事實或邏輯推論。偏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可以分為正面的偏見或負面的偏見。正面的偏見代表有利於被關照對象的看法;而負面的偏見代表不利於被關照對象的看法。我們時常以為不好的、負面的才叫做偏見,但事實上,以偏見的英文來看(prejudice),代表的是一種預先的判斷,在定義中這個判斷並不具有正負面之分。比如說:媽媽對小美說:「小明很調皮成績又不好,他不值得當你的朋友。」、「小華成績好又會說話,你就應該交些這樣的朋友。」兩句話分別代表了負面與正面的偏見。<br> 一般而言,這種偏見來自個體以往的個人經驗,或因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所造成的影響。學習放棄偏見,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觀察,從各個角度考量一件事或一個人。讓頭腦冷靜,傾聽他人的言論,觀察他人的行為舉止,然後客觀的分析。<br> 一般人往往會帶有偏見,如「小孩子就是調皮愛玩」、「老人就是行動力低下、思想頑固」、「外籍新娘就是要來騙錢、騙國籍的」等,其他身份或是外表也容易成為偏見的焦點:如性別、宗教、膚色等。偏見不只普及,其實也是危險的,極端的偏見可能導致對他人的傷害、甚至是剝奪他人性命,而偏見的對象也將遭受自尊心的減弱。以 2018 年底發生的「越南旅行團逃脫事件」為例,在這事件發生後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於越南旅客產生了偏見,像是外交部暫停發給越南旅行團簽證,這會導致到越南旅客因為台灣對他們的不信任感而感到自尊受到傷害,並可能造成來台觀光人數下降。抑或是台灣新聞、名嘴大肆渲染此事,進而導致台灣人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的偏見加深。 ===== 偏見的根源 ===== 社會學者認為,偏見其實很容易學習,而且孩子傾向於和父母持有相同的偏見。雖然人類可能因為生物的遺傳而行成偏見,但目前對偏見是否為「生物構成」的一部分尚未有定論。 以下我們將討論造成偏見的四個觀點: (一)我們的思考方式:'''社會認知''' 當我們將資訊分類並組合而形成「基模」時,依賴著潛藏卻不正確的判斷法則。所以,社會認知的構面都能引導我們形成負面的刻板印象,進而產生歧視。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br/>偏見的第一步是製造團體,也就是以某些特徵將某些人歸類為一個團體,再將排除在外的其他人歸類為另一個團體,導致「內團體」(in-group)與「外團體」(out-group)的形成。內團體中的團體的成員均有認同與歸屬感,並且不認同或排斥外團體。<br/>至於「內團體偏見」(in-group bias)意指以正面情緒與特別的待遇去對待內團體成員,而以負面情緒與不平等待遇去對待外團體成員,因為人們常經由對特定社會團體的認同以增加個人自尊,於是導致內團體偏見。如同 Tajfel(1974,1979,1982)與其同事在研究中所創造出的最小團體一般,縱使之前互不認識,卻在分為同一組後,比較喜歡同組成員並認為他們比較好相處。另外一個社會分類的結果是「外團體同質性」,內團體成員會認為,比起內團體成員,外團體成員間更具相似性,也就是外團體會以一種「團體」存在,模糊了個體差異。 #'''邏輯的失效'''<br/>如果有與他人辯論的經驗就能知道,要使對手改變心意是很困難的,即使是一個平時通情達裡的人,碰到他們的偏見領域時也會失去理智與忽視邏輯論證。<br/>主要有下列兩個原因:<br/> ::*'''態度的情感面,當認知涉及情緒時,將不受一般邏輯推論的限制。'''<br/> ::*'''態度的認知面,因為人們傾向於以舊的經驗作為架構,來處理標的人物的相關資訊。''' :3.'''激發刻板印象'''<br/> ::偏見在各文化中無處不在,即使你不相信或認同,它們也能影響你對於外團體成員的資訊認知處理。在 Jeff Greenberg & Tom Pyszczynski(1985)的研究中發現:<br/> :*'''過程''':讓參與者看場一個黑人與一個白人的辯論賽,在第一個情況中,黑人辯論者很明顯的居於優勢;而在第二個情況中,白人辯論者則佔上風。最後則要兩位參與者來評論辯論者的技巧,且在其中混雜一位實驗共謀,對種族做了一些批評。<br/> :*'''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忽視種族評斷,他們多認為白人與黑人的辯論技巧差不多;但是當種族性批評活化了參與者心中的種族刻板印象,他們對於黑人辯論者明顯的有較差的評價。 ::而 Devine(1989)研究「刻板印象和偏見如何影響認知處理」已有可觀的成果。 ::他的理論中提出了刻板印象認知處理模式的二階段模式: :*'''自動化處理''':接觸到適當的刺激物時,會引發記憶中對於該團體的刻板印象,是意識察覺不到的。 :*'''控制處理''':經由你的察覺,進而將浮上心頭的刻板訊息加以捨棄或忽視。 :4.'''錯覺相關(illusion correlation)''' ::我們的認知處理還會透過另一種方式來延續刻板印象思考,那就是「錯覺相關現象」。我們強烈傾向於看見那些並不存在的相關性,尤其當事件或人物顯得獨特或醒目時,「錯覺相關現象」特別容易產生。比如說,在都市的小學中,原住民的學童就是一群獨特的團體。 ::在 David Hamilton & Robert Gifford(1976)的研究中就證實了錯覺相關的存在。 ::*'''過程''':安排兩個假設性的團體:A 與 B,提供參與者 A和B 的相關正面與負面資料,然而,雖然A、B的正、負面資料比率相同,但因為有關 A 團體的資料比 B 團體多,所以就總數來說,A 團體的正負面資料是 B 團體的兩倍以上。 ::*'''結果發現''':參與者高估了 B 團體的負面次數行為,因為 B 團體的資訊較少所以突顯,加上負面行為也因較少而突顯,所以兩者之間的錯覺相關因此而產生。 :5.'''修正刻板印象的信念''' ::Renee Webber & Jennifer Crocker(1983)提出修正刻板印象三個可能的模式: :*'''簿記模式''':每一個不一致的資訊均能修正刻板印象。 :*'''轉化模式''':為回應強有力的資訊,刻板印象徹底改變。 :*'''次種類模式''':產生新生的次種類、次分類之刻板印象,以吸納不一致的資訊。 (二)賦予意義的方式:'''歸因性偏見''' :當我們遇到新的人、事、物時,通常會仰賴社會認知的「歸因歷程」,以解釋人們的行為。 :1.'''性情與情境的解釋''' ::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為人類傾向製造性情歸因,也就是將某人的行為歸因於其人格的特點所為,我們將此現象稱之為「根本歸因誤差」。而刻板印象是負面的性情歸因,Thomas Pettigrew(1979)將此稱之為「最終的歸因誤差」。當外團體成員的舉止不符合刻板印象時,我們傾向於對他們製造性情歸因,藉以維持我們的刻板印象。 :2.'''期望與曲解''' ::當外團體成員的行為剛好符合我們所預期時,會肯定甚至增強我們的刻板印象,但是若外團體成員展現預料之外的行為時,我們可能只會陷入一些歸因幻想,卻同時保持性情歸因的刻板印象。原則上,我們能對例外情形做情境歸因,譬如「那個人真的是那個樣子,只不過在這個情況下不是。」,但是卻不會改變刻板印象。 :3.'''責怪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去貶損受害者和外團體成員,認為他們是自作自受或罪有應得。在這裡我們通常給予受害者性情歸因而非情境歸因,事實上,也就是否認這種稀有的隨機事件,認為那是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以讓自己覺得心安。例如,社會常常將過錯歸諸於深夜回家而被色狼尾隨性騷擾的女性,認為是她們自己要晚上獨自回家才遭的罪,而非譴責加害者與其行為。或是日本記者伊藤詩織在公開譴責電視台社長向她下藥性侵之後,反而遭到網路攻擊,其言行也被放大檢視,認為其不符合受害者之形象。 :4.'''自證預言''' ::是一種歸因歷程,我們對待外團體成員的方式,使他們不知不覺地表現出刻板印象式行為,然後我們從中肯定並證實自己的刻板印象是無誤的。 (三)'''分配資源的方式:現實衝突理論''' :競爭是衝突與偏見的最明顯來源。現實衝突理論主張,資源有限會導致團體間產生衝突,造成偏見和歧視。因此,當時局緊張或因彼此的目標不相容而產生衝突時,偏見態度會趨於增加。 :1.'''經濟與政治競爭''' :當經濟蕭條時,弱勢族群是否遭遇到更多的暴力行為? :Carl Hovland & Rober Sears(1940)比較兩組非常不同的資料: :*'''比較''':美國南方各州 1882 年至 1930 年的棉花價格與同一時期南方的非裔美國人所受的私刑數量。 :*'''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是呈現負相關的。也就是說,當棉花價格下跌,私刑的數量就會增加。 :2.'''代罪羔羊的角色''' :「代罪羔羊理論」是指當景氣蕭條或物資不足時,人們傾向於指責與他們直接競爭稀少資源的外團體成員,但是在有些情況中,合乎邏輯的競爭者實際上並不存在。「諉過於人」意指受挫煩悶的人會傾向於攻擊不受歡迎、看得見且相對弱勢的外團體身上,將一切不滿宣洩於外團體之上。 :在 Ronald Rogers & Steven Prentice-Dunn(1981)的實驗研究中: :*'''過程''':一白人學生被指示對另一名學生施行一連串的電擊,而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故意對參與學生友善或無禮,再觀察他們電擊他人的狀況。 :*'''結果發現''':當白人學生處於憤怒狀態時,相較於對待白人,他對黑人同學會有更強的攻擊性。 (四)'''從眾行為:規範壓力''' :社會上有許多勢力會創造且維護偏見,不管是個人或團體,而從眾行為一旦進入偏見的領域,就會變得特別的危險且具有破壞性。 :1.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我們會從同儕、成人和傳播媒體等,學習到文化中的適當規範,包括刻板印象與偏見態度。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充斥刻板印象資訊、歧視行為變成規範的社會,大多數人都會因此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偏見態度與歧視行為,此稱為「制式歧視」(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或者更明確的說法是:「制式種族主義」與「制式女性主義」。 :規範性的從眾行為,往往是因為人們為了從眾,或是配合文化中優勢大眾的觀點,才懷有偏見態度與歧視行為。如同 Thomas Pettigrew(1958,1985)所說的,奴隸式地順從社會規範,是偏見的最大決定因素。 :2.'''現代種族主義''' :是偏見規範的轉變,外表看起來沒有偏見,然而心裡仍然保留他們的刻板印象觀點,以一種微妙、間接的方式來表露。 :'''偏見的起因種類:''' :;* 社會中的不平等 ::偏見因為不同群體在社會中享有的不同社會地位而滋生。社會優勢理論(social dominance theory)認為,在所有社會內,全部群體都處於一個權力體系的框架下,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個群體優越於其他群體。這個優勢群體能夠享用大部分的社會財富,而下層群體卻承受了大多數的社會責任。 ::社會學家 Hacker 曾在 1951 指出,在美國社會中最常見的偏見,是針對女性與黑人這兩種群體的偏見,社會體制則藉由這樣的偏見,促使大眾對女性和黑人相對低下的社經地位習以為常。 ;* 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偏差 ::*內群體,是指一個由具有共同特徵且對團體有歸屬感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外群體則是指內群體以外的人。 ::*內群體對於外群體的人可能會有某些特性的總括知覺,而且常是具有偏差的。 ::*內群體偏見通常係指兩種涵義: :::'''a.'''基本上人們對於自己所屬的群體都是「好的」知覺, :::'''b.'''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其他群體都是「差的」知覺。 ::Brewer 在 1979 年曾研究表示,不管是什麼性質的內群體,人們都會偏袒自己身在其中的團體。(在下面有更多的敘述) ::很多時候我們會分隊,並建立團體的象徵,就算是隨機分派,我們也會把自己當成團體中的一份子,不論是先天血緣或後天相關,人們都顯現出具有強烈的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or ingroup favoritism),我們會對團員比較好,而對團體外的人抱有敵意或減少幫助。而研究發現即便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一樣,縱使宗教時常教導與人為善,卻在助人行為變多之外同樣保有內團體偏私。此時可以理解成一個內團體是自我(self)的延伸,所以人會對自己好,同理地也就會對內團體比較好。 ::偏見的產生常常是因為沒有充分資訊,但是透過接觸與合作可以消彌敵意,透過多多交流可以使偏見趨進於無。因此,有一個實驗以夏令營中的孩童作為測試對象,將受試者分為白黃兩隊。在兩隊接觸前都會有些敵意,所以若問這兩隊間有沒有好朋友之類的問題,會發現這兩隊的隊員對對方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在經歷煮晚餐、搭帳篷等需要合作的活動後,再次調查便發現和另一隊有好朋友的比例增加。由此可知,刻板和第一印象都是很粗糙的預測,因此需要更多的接觸與資訊的暴露(exposure),據實際經驗做的判斷會更加精確。 :3.'''權威性人格與偏見''' :'''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又稱為專制人格''',最早由德國學者 Adorno 提出。權威性人格是上位者常見的特徵,是指一個人對上司百依百順,卻對下屬趾高氣揚,進而衍生為多數民族對少數民族或其他人種的偏見和歧視的社會態度(例如在美國白人對有色人種的偏見)。 :其特點是單一價值觀、較為簡單的認知系統、思考型態簡單化、重視人與人間的上下位身份關係並缺乏更進一步的思考能力。Adorno 在 1950 年提出具有權威性人格者更容易產生對外群體的敵意與偏見。 :4.'''宗教與偏見''' :由 Batson 最先從 1940~1990 中他的 38 個研究中發現,宗教的虔信程度會與偏見程度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可能會有偏見而且更加固執。但是與此同時,西方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大量研究表示,宗教與偏見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係。總結來說,宗教是否產生偏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甚至要取決於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宗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能讓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於生命的終極關懷,讓人得到心理上的安定,然而另一方面,若過於偏執或排他,就會造就偏見甚至是迫害他人。 :5.'''相符(Conformity)'''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偏見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中持續,首要條件是因為人們對偏見及其規範具有從眾性。具體來說,在某一社會內,某一群體一旦對另一群體形成了根深柢固的偏見,伴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就會在那個群體中形成一種社會規範,並不知不覺地使該群體的大多成員都遵守。佔有優勢的群體若同時成為了握有權力者,他們進而制定一系列的社會規範來穩固其既有權力,過程中就會同時會導致弱勢群體所處的情勢更為險峻。 :以男女平權為例:女權運動興起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但早期的女性卻很少挺身反抗,這是因為社會成員(包括女性)從小就接受了這種社會偏見,所以不會去反對這種習以為常的事。而掌握權力的男性也進一步的去鞏固這既有的現象,像是尊夫重道、男主外女主內視為傳統核心價值,如此一來一往便促使父權體制的出現。 :6.'''習俗支持''' :人們時常會忽略支持偏見的習俗,因為早就習慣了這種習俗,而且這些偏見也不會刻意地壓迫某群體,只是平淡地反映一種文化在現在的社會氛圍下如何對某事做出相對應的態度。 :舉例來說,電影和電視,這兩者都能具體表現和強化流行的文化偏見,有研究者曾經對美國在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節目的性別內容做過分析,發現男性地位相對於女性仍然是壓倒性的好且多,而且男性角色比女性角色起碼多出兩倍。但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早已習慣這樣的現象,所以時至今日才有人對這樣的現象做出反應。 ===== 偏見的認知根源 ===== ====== 刻板印象 ====== 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刻板印象有分為正面以及負面的觀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並不能夠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每個人從小教育的觀念以及生長環境也會影響人的觀念,當遇到類似獲相同的事情則會以自己的經歷反映在某件事上,而造成意見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 '''常見的刻板印象''' #'''性別偏見''' #'''性傾向刻板印象''' #'''地區、國家或種族刻板印象''' #'''外表刻板印象''' #'''一些對機器造型的刻板印象''' #'''喜好刻板印象''' #'''政治刻板印象''' #'''年齡刻板印象''' #'''身份或社經地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中,Bargh, Chen, & Burrows(1996)做過以下實驗: · 實驗一、受試者被呈現未進入意識的非裔美國男性照片,之後引起強大敵意 · 實驗二、在實驗一後,讓受試者跟實驗人員進行互動,最後實驗一中產生敵意的人,在活動中呈現極度不配合,且產生更深的敵意 由以上實驗可見,人們的行為可能在未認知的情況下,被刻板印象控制與影響。且這樣的刻板印象,可以在無意識(或下知覺)的狀況下被激發。 ====== 類屬化 ====== 類屬化是我們認知世界最簡便且最有效的途徑。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人分類成各種類,在解釋和回憶他們就能更加容易,可是這種簡化的認知方式卻常常形成偏見。 Tayler 等人在 1978 年曾指出,在美國社會,種族和性別是劃分人們的兩個最有力的指標,例如一個 40 歲的黑人男性地產商,住在紐澳爾良,那麼一般美國人對他所作的最簡單的概括往往是「黑人男性」,而不是「中年人」、「商人」、「南方人」。類屬化本身並非偏見,但它卻是形成偏見的基礎。像是當我們在經歷美國強大的傳播媒體淺移默化之下,縱使我們沒經歷過美國都市某些黑人地區的治安問題,但當我們在台灣遇到一個黑人時仍會出於本能地想要逃避;或是在 NBA 中大多數的球員都是黑人,因此當我們看到黑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他應該很會打球。 ====== 認知原因偏差 ====== 當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的動機時,常常會因為主觀印象的影響而發生偏差。一個最基本的歸因偏差是:我們常常主要把別人的行為視為是內在因素導致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力,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常常過度注意在他人本身,卻忽略他們的行為所在對他們造成的情境影響。 Snyder 在 1976 年曾做過一個研究指出,行為的結果也會導致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產生偏差。在實驗中他邀請一群受試者,他先把受試者分成兩群,其中一些受試者賽跑,另一些受試者則在旁觀看,賽跑結束時,研究者請旁觀的受試者對賽跑者成敗的原因做出解釋,發現他們傾向於把勝利者的勝利歸結為運氣或其他情境因素,卻把失敗者的敗因歸為個人自身因素。 ====== 情緒-代罪羔羊心理 ====== Miller 和 Bugelski 在 1948 年曾進行實驗研究發現:當人們受到重大挫折或是失意時,不會先反省,反而會歸咎於對他們造成不良結果的群體。現實衝突理論則認為偏見為當兩個團體在經爭資源時所產生的副產品,當情況不利於己方時,人們便會將自身的不幸歸咎至他人身上,對他們發怨或產生攻擊,使得在社會結構中無權無勢的群體成為代罪羔羊。例如在台灣社會中,當失業率提高時不乏就會出現怪罪移工搶走工作機會的聲音,當經濟下滑時便抱怨產業淘空,又或者在政治角力中亦可看見代罪羔羊的角色,當一場選舉結束之後,落選的政黨往往出現「抓戰犯」的聲音,要將自身的失意歸咎他人的不盡責之上。又研究顯示,具有權威性格特質者(Altemeyer, 2004)或將特定宗教信仰視為達成晉身之階者(Batson and Ventis, 1982)都傾向對外團體有較高之偏見。 ====== 偏見態度的組成 ====== 偏見是種態度,且是充滿情緒的力量。 # 情感或情緒成分:包含與態度相關的情緒類型(例如悲傷、感動)和情緒強度(例如尷尬、公開敵意)。 # 認知成分:組成態度的信念或想法有關。 # 行為成分:與個人行動有關。因為人們不僅會抱持態度及信念,也會加以付諸行動。 ====== 偏見形成的因素 ====== 1.偏見的形成可能和自尊這個概念有關,如同在自尊的段落中所介紹的,自尊主要是來自於比較,因為人們希望提高自己的自尊,因此經常會試著提高自己的程度或貶低對方的表現以獲得較好的比較結果,而貶低對方的表現這點可能就會以偏見的形式呈現,人們往往會運用偏見和歧視的方法面對其他人或是其他團體,降低對方的程度,藉此感到優越感。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威權性人格特質的人們,由於他們將自己所隸屬的群體和他人的群體劃分的很清楚,也十分重視自己的群體,因此貶低和敵視他人的現象就會比較明顯。 2.偏見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基模(簡單來說,基模就是對某個人事物既定的認知),因為使用基模可以加快自己的思考和認知速度,所以人們往往會建立起基模來認識不同的人事物,然而由於基模可能會過於簡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大量使用基模就可能會提供偏見形成的契機。 3.學得偏見: 從偏見的組成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認知成分和情感的成分,這點和態度(attitude)一樣,因此偏見和態度一樣,可以透過社會互動中的經驗獲得的。學得偏見的歷程有兩種解釋: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認同理論。 * 社會學習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learning_theory social learning theory]):行為的改變是透過社會形式的連結、增強和觀察。例如小男孩聽到他父親用粗俗的話罵弱勢團體、少數族裔,他會認為父親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而加以效仿。 * 社會認同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identity_theory social identity theory]):個體的自尊(自我價值感)有兩個部分: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社會認同是源自於團體隸屬的自尊部分。整個評價過程始於劃分內團體(個體所屬團體)和外團體(對手或其他團體)。一旦劃分了團體身分之後,人們便會形成偏袒自己的團體的態度和行為。 ====== 偏見的特質 ====== 偏見是一種群體間的社會態度,其特點在於不合事實、過分類化、先入為主、不易改變。故這種社會態度具有一些基本特徵: # 它總是在不正確的或不全面的資訊來源基礎上形成的。 # 偏見的看法和預期具有刻板印象的特點,所以偏見常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的特徵。 # 偏見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有過度類化的傾向,即過多地強調某一類對象的共性,而忽略個別差異的多樣性。 # 偏見常受第一印象左右,含有先入為主的感受和判斷,人們往往具有佔有資料和資訊不全就貿然下決斷的傾向,並且在事實的資訊輸入後仍不願意改變原來的態度。 # 偏見與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諸多社會因素有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 常見的偏見特質,基本上可以分為下列三點: # 無實證的揣測:又可稱為預先判斷(Prejudice)。係指一個人在尚未經歷詳細的調查與充分資料的掌握下,只憑自己的刻板印象或是偏見便預先對事情做出了判斷,這個判斷往往並非公正客觀的,而是由個人的喜好或看法所做出的裁決。例:當看到一名女生,便直覺地認為他的體育能力比男生差,或是認定女生應該比較擅長文科,皆屬於無實證的揣測。 # 渲染主觀想法:又可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主要是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透過極為單薄的經驗,或是少數且不具有代表性的事實與體驗,便將其擴大解釋,甚至對整個群體做出了主觀且以偏概全的結論。例:由於少數幾起原住民喝酒鬧事的新聞,輔以自己的主觀判斷,便將其擴大解釋,認定原住民就較沒教養且喜好鬧事。而認知偏誤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 選擇性接受:又可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我們產生了一個想法,即便我們自身知道這樣的想法過於片面且不夠客觀,卻傾向接受對這種想法有利的各項解釋,且排斥、忽略所有與此想法相關的有力證據,甚至對相反的證據與想法進行強力的反對。例:最近同志能否結婚的議題燃燒全臺,許多挺同的人往往會選擇接受與自己意見相同的觀點和想法,反同的陣營也會固執己見,選擇忽視挺同方的想法,這便是「選擇性接受」的實例。 偏見也可能包含對某一團體成員的期待和信念,「刻板印象」即是認為某一團體成員擁有某些相同的特徵和行為。所以刻板印象的一般性說法,就是對某一團體成員所持有的信念,因此,刻板印象是偏見最核心的部份,偏見也包含某種行為表現的傾向。 ====== 偏見與認知能力 ====== 很多人認為會形成偏見的原因,往往肇因於行為人的認知能力過低所致,而過去的心理學也支持這樣的觀點,也就是認為智商較低的人才比較會對他人形成偏見與歧視。然而最近的心理學研究中卻對此種想法提出了不一樣的論點。 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馬克‧勃蘭特(Mark J. Brandt)和新澤西學院(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NCNJ)的心理學家傑若‧克勞福德(Jarret T. Crawford)針對 5,914 位美國人進行實驗,他們在實驗過程中,依照口語表達能力(wordsum 測驗,屬於認知能力中的一種面向),將受試者分為了二十四組,並依序調查他們的心中是否存有偏見及存在著哪些偏見。結果出乎意料的,這次的實驗結果竟然顯示一個人是否具有偏見與他的認知能力並沒有可見的關聯。然而,他們同時也發現了偏見的「主題」與認知能力便有明顯的聯繫。簡單來說,我們無法從人「有沒有偏見」來判斷對方認知能力高低,但卻可以從「抱持偏見的對象」是什麼來判斷對方的認知能力。 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低認知能力者討厭自由主義者(liberalist)與非常規人士,同時他們也容易對並無自主選擇能力的族群產生譏笑與偏見,包括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等較少見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或是穆斯林等他們生活周遭少見的宗教主義,皆常常淪為他們所歧視的對象。反之,高認知能力者歧視的對象,大多是他們認定係經由「自我選擇墮落」而導致者,簡而言之,大概便是「明明可以當個努力上進的人,你卻選擇在此揮霍光陰,所以我鄙視你」的狀態。 綜而觀之,我們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偏見,而這種具有偏見的結果是無法透過提升認知能力而獲得避免的,只是隨著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的高低不同,他所抱持偏見的對象便會有所差異。 ====== 消除偏見的方法與理論 ====== 理性的溝通不一定能消除偏見,因為偏見和態度有些類似(詳見偏見態度的組成),改變態度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中央路線,另一種是感性的周遭路線(詳見慎思可能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某個人對某些人事物產生偏見時,往往代表那些人事物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所以說服他們最好的方法並不是中央路線,而應該是周遭路線(當一件事物對這個人很重要時,這個人就會越理性的思考,但反之則這個人往往會運用情感判斷,詳見慎思可能模型),無論多麼理性的告訴人們正確的知識或是勸導不要歧視都不一定會有效。 要消除偏見主要需要用感性的說服,其中一個理論便是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其中的內容包含: # 增加接觸機會:一旦有可以多接觸的機會,代表著同時可以增加溝通的次數與頻率,有效化減對立與偏見。接觸能減少偏見需具備的六個條件: #* 相互依賴。 #* 擁有平等地位。 #* 友善與非正式的人際接觸。 #* 頻繁的接觸。 #* 平等的社會規範。 #* 追求共同目標。著名研究為薛瑞夫與其同事共同進行的羅伯斯洞穴研究(Robbers Cave Experiment):此實驗對象為十一、十二歲之兒童,實驗內容為帶領這些兒童參與一奧克拉荷馬州的羅伯斯洞穴公園夏令營,並將兒童隨機分成兩組,接著以團康活動、制定兩組各自的組名與組內規章來凝聚兩組個自之向心力,當兩組內兒童都以有強烈的組別認同感與內聚力時便開始進行團體競賽,並強調需爭取優勝,此時組間的衝突與敵意油然而生,各組兒童彼此皆認為對方卑鄙、齷齰,出現各式謾罵與指控,甚至有一組燒了對方的旗幟。接著,研究者為了緩和兩組間的偏見與衝突,便設計了一些需要兩組共同合作才能達成目標的活動,例如找出儲水槽的漏洞並加以修補,經過一系列合作的活動後兩組間的敵意便明顯的降低了(Sherif, Harvey, White, Hood, and Sherif, 1961)。之後也有許多研究證實若能共享高遠的奮鬥目標,有助於降低團體間的敵意、消弭團體之間的界線(Bodenhausen, 1991; Gaertner, Mann, Dovidio, Murrell,and Pomare, 1990)。 # 給予包容:透過教育培養,不斷宣達包容與尊重的意念,可促使人們理智思考,有助化解敵對與偏見。 # 合作與互賴:彼此依賴、彼此尊重、一起學習,並且達成共同的目標。 # 消除團體間的框架:打破既存在但又看不見的藩籬,制定法律以保障弱勢族群權益,以分工讓不同團體間的成員可以互助合作,消弭團體間可能來自年齡、性別、語言、信仰、文化、黨派或價值觀不同等等的隔閡。譬如:透過不同族群的人們通婚,可以擁有共同溝通的語言,增進相互間的了解,減少彼此間的誤會與摩擦。 然而僅僅是增加兩個團體的接觸機會並不一定能夠減少歧視,還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 兩個團體的社經地位要盡量接近。 * 要注重「個人」,唯有團體中的個體真正和其他團體的成員接近相處並互相理解,才能有效的消除歧視。 ===== 歧視(discrimination)===== 由偏見的認識和態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受偏見的目標的那些否定性的消極的行為表現,通常導致不公平地對待團體目標。然而偏見與歧視不全然都是負面的態度或行為,亦有可能是對某群體的正向態度或行為表現,如:正向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即是指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產生同情心並伸手相助。 ===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英語:[[wikipedia:racial discrimination|Racial Discrimination]])是因為膚色、人種或是其他種族原因有關的歧視。受到歧視的人可能會被他人拒絕作生意、拒絕社交互動或分享資源。政府也可能進行種族歧視,可能是不成文的,也可能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的(例如種族隔離的政策),也有可能是法律執行不力或不公平的資源分配。有些司法管轄區有反歧視法,禁止政府或個人因為種族(或其他因素)歧視他人。有些政府或是法律會用肯定性行動試圖補償或克服種族歧視造成的影響。有時只是強化一些代表性不足族群的招募工作,有時則是用種族配額,有專門針對特定族群的名額。有些人反對後者的補償方式,認為是逆向歧視,歧視了在社會上佔大多數的族群。 ===== 偏見(Bias)和歧視(Discrimination)的關係 ===== # 偏見是歧視的根源,偏見這種態度經常引發歧視反應。 # 歧視是偏見的具體化和外顯化。 # 偏見和歧視密切相關,但不盡然完全相同。 # 偏見不一定必然轉化成為歧視,歧視也並非皆由偏見引發。 ===== 偏見的總結 ===== # 偏見來自於不全面或不正確的概念 # 偏見有刻板印象的特點,都是形成之後不易改變 # 偏見有過度分類化的傾向,反而會忽略個體間的差異 # 偏見常常受到第一印象所左右,包含了先入為主的感官和判斷,人們習慣在尚未有完全的資訊就藉由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而且做出判斷之後又不願意做出改變 # 偏見受到宗教、經濟、文化、教育等許許多多的社會因素所影響<br> ===== 偏見同化效果 ===== '''偏見同化理論(Biased Assimilation and Attitude Polarization)'''最早由 Lord, Ross & Lepper(1979)提出,他們主張人們對爭議性議題的'''既存態度''',即其對該議題主要掌握的知識與經驗,會影響其如何解釋、評價與此議題相關訊息。這使得人們很難毫無偏頗地處理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與不一致的訊息:當暴露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的訊息時,人們會放大其證據的強項、忽略其中的劣勢來作解釋或評價,以令人信服;暴露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不一致」的訊息時則相反。 後來,Edwards & Smith(1996)進一步釐清上述的心理歷程,指出涉及爭議性議題的訊息,人們會自動活化與既存態度相關的記憶。若發現訊息的內容與既存態度「不一致」時,會啟動額外但具特定目標的記憶搜尋,以找出能削弱不一致訊息的資料。Jerit & Barabas(2012)也發現,人們會從資訊環境中'''選擇性學習(selective learning)''',記得較多與既存態度一致的知識、較少與既存態度不一致的知識。Dursun & Kabadayi(2013)亦將偏見同化的歷程稱之為'''認知防禦機制(cognitive defense mechanism)''',認為人們會輕信與記住一致訊息,曲解與忽略不一致訊息,以維持既存態度。<br> 偏見同化理論的起源,在解釋為何人們面對爭議性議題、閱讀立場不同的訊息時,不僅沒有如公共審議觀點所認為縮小立場不同者間的差距,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極化,政策或政治方面的爭議性議題尤然。例如,Lord et al.(1979)針對死刑議題招募數量相等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皆閱讀一篇死刑「具」嚇阻效能與一篇死刑「不具」嚇阻效能的虛構文章。結果發現,實驗參與者皆認為與自己立場一致的文章寫得較好、較令人信服。更進一步,暴露於立場不同的訊息後,死刑支持者與反對者對死刑的態度差距更大、更極化,而非趨向一致。McHoskey(1995)在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 30 年後,招募於遇刺後出生的大學生參與實驗,並先調查他們對遇刺案的態度是偏向刺客獨自犯案、還是有其他共謀的陰謀論,接著閱讀支持獨自犯案與陰謀論的證據,結果,這些大學生同樣認為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證據較有說服力、對立場的態度變得更極化。此外,偏見同化理論也被用來探究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極化現象。(取自中華傳播學刊 33 期(2018/06),137-179) ===== 偏見與歧視的實驗 ===== 本實驗是由專門研究人性與道德行為領域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wikipedia:Paul Bloom|Paul Bloom]] 所做,他發現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懂得從別人的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而形成偏見。他們以六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拿分別喜歡豆子和全麥餅乾的兩個玩偶給他們選擇,小嬰兒通常較喜歡和自己有同樣口味的玩偶,而且看到另一組的玩偶被自己喜歡的玩偶欺負時,還會很開心。由此可見,我們從還沒學會說話、走路之前,就已經懂得開始將看到的人事物分為兩國,傾向對自己的同類較友善,而對不同類或陌生的對象較易產生敵意。 另外,關於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種族歧視議題,1999 年 Schulman 做了一個實驗。他請了一堆演員,將他們分成黑人和白人的組別。這些黑人和白人分別對著攝影機錄下一些關於心臟病的描述(每組內容都相同),然後請上百位醫師觀看這些影帶,當然,這些醫師並不知道這些「病患」是演員。然而結果出來,發現明明一樣的病症,醫師對白人的處遇(手術建議)或藥方都遠比對黑人來得好,來得多,而這些醫生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認為自身並沒有種族歧視的問題。這個實驗說明種族印象和文化印象早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 偏見在演化上的角色 ===== 偏見提供了人們一種快速判斷事物的模式,往往能夠幫助我們節省思考時間,使行動更有效率,也是所謂的「捷思」中的一環。假如我們完全沒有偏見的時候,我們便無法快速判斷所需面對的事物,必須等待我們對這些事物蒐集到足夠資訊後,才可以進行判斷與分析。當我們在生活中每每都需如此才能完成事物的判斷,無疑會造成我們思考效率的減緩。 回到遠古時代,人類身處危機四伏的環境裡,假設人類親眼看見一頭獅子吃人,之後便會對獅子產生一種危險的印象,其實這是一種幫助生存的本能。類推到現代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假設有某種特徵的人種經常攻擊自己的社群或是經由傳播媒體得知這種族裔的人是具有攻擊性的,自然而然的,在之後看到有這種特徵的人便會心生警惕,像是有些人會覺得黑人群聚的地區很危險。因此,「偏見」其實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我們不應因為這是自然現象而忽略了身為一個文明人應該尊重人的道理。 === 說服(persuasion)=== 說服(persuasion)意指涉及一個或多個參與活動的人,他們在固定的溝通環境限制下,參與了創造、加強、修改或消除信念、態度、意圖、動機和/或行為的過程。說服可以分為典型說服(pure persuasion)與非典型說服(borderline persuasion,又稱為邊緣型說服)。典型說服是多數人皆同意為明顯屬於說服的行為,如廣告文案、政見發表、國情咨文、預算報告等;非典型說服則是處於邊緣地帶,通常模稜兩可,並非所有人皆會同意屬於說服的行為,如在餐廳時不知道要吃什麼,看到大家都點了某一道餐點後決定也跟著點同一道餐點、發現沒有人上課戴口罩,於是自己也默默將口罩拿下來等。 說服由五大核心要建構成: <br>(1)意圖(intentionality):意圖不一定能從傳播者的訊息中判定其存在與否。 <br>(2)效果(effect):可以簡單分為成功說服與無法成功說服,但說服本身是持續性的、漸進式的過程,有時無法判斷說服的效果是否為單向。 <br>(3)自由意志與清楚意識(free will and conscious awareness):代表接收者是有意識或主動的。但許多成功的說服,便發生在接收者沒有意識到自己被說服的情境中。 <br>(4)符號/象徵行為(symbolic action):著眼於說服的手法(means)。 <br>(5)對象(interpersonal vs. intrapersonal):說服的對象不一定要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 說服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眾多,如: <br>1.語文(verbal) <br>2.非語文(nonverbal) <br>3.文化(context) <br>4.情境(context):決定說服過程的發展,包括: * 時間(同步或非同步) * 媒介(口語或影音) * 社會文化(直接了當或迂迴暗示) * 不同語文線索的比例(圖像多或文字多) * 線性(雙向互動或單向互動) * 目的(自我呈現?關係發展?工具性?) 耶魯大學在 1940 年代晚期大量進行相關研究,探討決定說服效果的溝通者、溝通內容和接收者的特徵<ref>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Hovland et al., 1953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54-05952-000</ref>。研究持續多年,發現許多有趣現象,然而,每一種研究結果似乎都建立在特定條件之上,只衍生出少數通則。從 1980 年代開始,對於兩種認知處理模式自動化與控制模式的興趣推動了分析說服溝通的整合架構(Chen & Chaiken, 1999; Petty & Wegener, 1999)。此外,研究態度的心理學家,將說服的策略分為中央說服路徑和周邊說服路徑<ref>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Petty & Cacioppo, 1986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1-4612-4964-1_1</ref>,大致上分別代表透過內容論述來說服和透過表面線索來說服的差別 。 ===== 訊息來源 ===== 影響訊息來源的品質包含可信度與討人喜歡的程度。訊息的可信度(credibility)越高,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大<ref> Persuasion: Theory and research. O’Keefe, 1990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0-97697-000</ref>,來自所信賴的人物或專家的訊息往往是高可信度的。訊息的討人喜歡程度(likability)越高,越能使人接受<ref>On the orienting value of attitudes: Attitude accessibi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an object's attraction of visual attention. Roskos,Ewoldsen & Fazio, 1992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2-41829-001</ref>,來自所仰慕的人的訊息往往討人喜歡程度是高的。 ===== 訊息內容 ===== 訊息內容的組織、訊息提供順序與訴求方法等,都將對訊息對象的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 ====== 慎思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 心理學家Rechard Petty和John Cacioppo(1979)提出慎思可能性模型(elaborate likelihood model),又稱詳盡可能性模型、精細可能性模型、推敲可能性模型。意謂面對接收資訊時由於「動機」以及「能力」的不同導致不同的慎思、推敲程度,因而對資訊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影響人們思考事情及做決定的態度,也影響人們蒐集資訊及對消息來源評估的程度。 '''途徑理論''' 推敲可能性模型認為信息處理的兩種極端方式為中心途徑(中央路徑、中樞路徑或核心途徑)以及周邊途徑(邊陲路徑、邊緣路徑或外圍路徑) 1.'''中央路徑'''(central route):如果處於高慎思的一端(願意且能夠深入思考),就會依循中央路徑接受說服;中央路徑是——「針對問題本身」,指建立在論理邏輯,著重提供事實和證據,來達成改變對方態度的目的。 2.'''周邊路徑'''(peripheral route):如果處於低慎思的一端(不願意或無法深入思考),就會依循周邊路徑(peripheral route)接受說服,周邊路徑是——「避開問題本質」,指著重情感訴求,而非講述道理或論理邏輯,容易被表觀特徵(如說客的可信度與專業程度)所說服。 '''途徑選擇''':當涉入程度(Involvement)高時,處理資訊時傾向於採用中央路徑的模式,亦即根據資訊的內容,經過審慎思考之後做出決策。因此涉入程度高者因為認知的改變,而產生了信念與態度改變,最後導致行為改變。而當涉入程度低時,則會傾向於根據事物的周邊屬性與外在線索進行資訊處理。因此涉入程度低者信念改變後,先改變了行為,最後才導致態度的轉變。 以商業廣告為例,消費者在看到廣告時,有中央途徑或周邊路徑可以改變對於產品的態度。 1.中央路徑:當消費者對產品的動機或能力都較高或是本身知識水平較高,傾向理性思考時,容易藉由深入了解這項產品或品牌的資訊,因而改變行為模式或是態度,廣告業者可以選擇讓消費者依循中央路徑接受說服。例如:一般人對於買車較不容易衝動消費,消費者本身經濟水平也高,因此大多數的人會主動去搜集不同的車種的資訊,或是上官網了解,這時官網的廣告就容易讓消費者依循中央路徑接受說服。 2.周邊路徑:當消費者本身對產品本身的動機或能力不高,而只是被動的接收關於產品的廣告消息時,廣告業者可以選擇讓消費者依循周邊路徑接受說服。例如,市面上的運動品牌大都會找代言人。由於消費者對於每個品牌不太會主動去比較不同布料、鞋底的差異,就算業者在廣告中揭露這些消息,可能效果都不及請一位人氣球星穿上這些球衣跟球鞋。此時消費者是因自己喜愛的球星而改變對於品牌的態度及消費行為,就是依循周邊路徑被廣告說服。 而影響動機和能力的因素包括消費者對於廣告流程的掌握程度、需求、身處的環境、引發的情緒、知識水平。消費者對於一本型錄或傳單的掌握程度較一則十秒的電視廣告高,此時就更容易依循中央途徑。對於產品的需求越高,改變行為或態度的動機就越強。例如一般人對於高價珠寶的需求極低,改變行為或態度的動機就也很低。身處的環境則決定了消費者容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電影正片放映前的廣告能容易讓觀眾全神投入廣告內容。引發的情緒如果是能讓消費者主動思考的話,就容易引發消費者依循中央路徑被說服。如果廣告的內容具高度專業性或高知識性,那知識水平較低的觀眾則很難理解廣告想要傳達的內容或態度。 ====== 單面論證與雙面論證 ====== 當訊息牽涉到爭議未決的課題時,傳播者可以提供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單面論證(one-side argument),也可以同時呈現關於問題利弊得失的雙面論證(two-side argument)。如果說服者與被說服者的看法一致時,使用單面論證的效果較好,因為能強化對方對於此議題或事項的看法。反之,當說服者與被說服者的看法不一致時,雙面論證對個人態度的影響力大於單面論證(O’Keefe,1990)。因為從與對方相同的看法及角度切入,較有機會瓦解對方對於此議題的武裝,而同時也能避免被說服者有一種說服者只是單純想要改變對方的態度或接受自己的想法的感覺。另外,對於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進行雙面論證的效果比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人進行雙面論證好。而單面論證及雙面論證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行銷、管理、諮商、輔導等多方面。 ====== 初始效應與時近效應 ====== 若傳播者提供雙面論證的訊息,並試圖使正面訊息產生影響,就應該注意提供資料的時間順序,以達成說服的效果。假若正、反面訊息在時間上接連著提供,應該先提供正面訊息後在提供反面訊息,以利於正面資料產生初始效應;假若正、反面訊息提供的時間相隔很長,應先提供反面訊息後在提供正面訊息,以利正面訊息產生時近效應。選擇的自由提供具有選擇的自由的訊息內容,通常較容易被人接受。 ===== 收訊者的個人因素 ===== 收訊者的能力、人格、動機、興趣、態度等之不同,也會影響到傳播訊息內容或傳播方法的有效性,並與訊息來源、訊息內容產生交互作用。個人既存且根深蒂固的態度少有改變的可能(Zuwerink & Devine, 1996);若個人的觀點與訊息格格不入,則個人的信念難以改變(Edwards & Smith, 1996);若個人收到預警訊息,知道有人即將設法改變自己的態度,則將減弱訊息效。 ===== 中央說服路徑(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 意指當人們有動機、也有能力仔細理解訊息時,便較能夠專注於訊息內容的邏輯論述,認真分析論證的有效性與合理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判斷」。當個人可以對說服訊息深思熟慮時,就會遵循說服的中央途徑。許多研究主張,費力思考可以說明中央途徑的說服,在其中一項研究裡,每一位參與者閱讀有關爭議性議題的溝通內容,並且對每一論點寫下一句話,代表自己的反應。 ===== 周邊說服路徑(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則指當人們缺乏動機、或缺乏能力注意訊息內容時,便難以專注理解訊息內容的論述,而容易轉而採用各種表面線索,來決定是否接受訊息的觀點,例如文章或演說的長度、作者的身分、權威程度、甚至外貌的吸引力。如何才能得到更中立客觀的資訊?當閱聽者缺乏了解動機(可能認為該議題沒有切身相關,並不特別感興趣)、或是一時沒有能力注意(可能正在分心思考其他事情),便可能落入周邊說服路徑的影響。此時各種表面線索都可能影響閱聽者對文章可信度的判斷,包括轉貼者是誰、文章的長度和美觀度、甚至回應留言的多寡。可想而知,我們不難想見這樣的情況在使用 Facebook. 時發生,畢竟大部分的人都很可能在上社群網站時一心多用。因此,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對自己在接收資訊上的理性判斷能力深具信心,或許現在是個自我檢視的好時機。」如果你真的有把前面的引述看完,我相信,光是以這個引述的長度,您至少就具有「理性判斷」的態度了。 === 社會影響 === 關於社會心理學,另一主題是別人的存在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人在社會中與其置身的團體有著相互作用,而「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即是個人的認知或行為會受到與自己存在的團體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在這個段落,我們會來討論不同層次的社會影響,依據個體所承受的壓力,其效果可由弱至強分為五個層次:覺醒、接受、從眾、順從、服從。 探討社會性影響的方式有兩種: 一、影響者特質與影響因素觀點(Trait-factor Perspective),旨在探討溝通訊息來源、訊息或溝通管道,與訊息接受者三類因素的社會影響效果。 二、影響的主動力觀點(Dynamic Independence Perspective),如研究溝通、決策、領導、化解矛盾或衝突等事件時,基於所有相關人員都是社會性影響者,也是被影響者,因此著重在為完成目標,而相互影響的過程。被影響者會根據目標的重要性與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衡量被控制資源的價值,如此所形成的知覺或印象,決定社會性影響的大小。由於當事人為合作或共事所付出的有形無形代價,會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變化,雙方的相互影響作用或行為也不斷變化,因此以動力學觀點探討。 ==== 覺醒(arousal) ==== 在心理學中,覺醒指的是生理狀態上清醒和專注的狀態,覺醒主要是受到大腦中的網狀活化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所控制。而 RAS 和我們的覺醒程度會受到許多事物的影響,除了飲食外,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如因為他人的在場改變大腦中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血清素、多巴胺、乙醯膽鹼等等。舉例而言,若解一道題目時,有人在旁邊盯著你寫算式,一般來說可能會有些緊張,而緊張感會增加 RAS 的活動、讓人覺醒。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反而可能會因為他人的在場,而使的腦中一片空白,那便是因為他們覺醒的程度太高,反而導致表現能力下降。 ==== 接受(acceptance)==== 接受,所指的便是對於一件事物或是情況的同意。在社會影響的討論中,主要是著重於對於他人各種明示或暗示的接受。我們可以了解此層級比起單純因為他人在場的覺醒,有更進一步與他人的互動。 個人改變主意並接受別人當面請求的一種社會性影響,如討好行為(Ingratiation)研究指出,適度的討好別人或自我貶抑(Self-deprecation)可增加他人的好感,並接受個人的請求,這種社會影響的效果可能與面子的維持(Impression Management)有關。研究也顯示先提出小要求,等對方接受後再提大要求,可能受第一次同意後的自我知覺影響,對方再接受的可能性較高,這就是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不過如果先提出不可能被接受的要求,等對方拒絕之後,馬上再提小一點的要求,可能基於相互讓步的原則,此類Door-in-the-face Technique也會有很好的社會影響效果。 ==== 從眾(conformity)==== ===== 定義 ===== 從眾是指個人或群體中的少數在想像或者真實存在的群體壓力下,放棄原有態度,改變自己的意見或行為。然而此種改變並不是基於團體或其他人提出的請求,而是個人自動遵循團體內與多數人一致的態度或行為。以聽歌為例,若喜歡歌手周杰倫是因為朋友圈會討論,而不一起討論者會被取笑,那便是從眾效應;反而言之,若只是因為欣賞他的歌,便不是從眾效應。 ===== 從眾的原因 ===== 從眾行為的產生,大致分為三種原因 # 訊息性需求:人皆有知道正確訊息的需求。個人為了免於錯誤的資訊而選擇做出與多數人一致的判斷。 # 規範性需求:被同儕接受的需要。當個體態度與群體不一致時,個體會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此時從眾行為就是一種降低衝突、增加歸屬感的手段。 # 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包含自動化的社會影響與無意識的模仿行為(抖腳、摸臉),屬於 system I。 <ref>藍佩嘉(2018)。社會心理學,<團體歷程(1)>講義。</ref> 簡單介紹原因的話,從眾是一種受到社會或團體規範的壓力影響,人們因為不想違反社會規範所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而社會規範之所以如此具有影響力主要是因為 #我們在人際關係的章節有提到,當兩個人在個性、態度、想法上越接近時,越有可能成為朋友,因此人們往往會希望獲得更多人的認同,這時候社會規範由於是許多人一起遵守的行為守則,為了和大家有較為相似的行為,從眾這個現象便應運而生。 #人們通常會學習到「對」的事就是好的,然而判斷是非的標準卻又是另一個概念,而我們在社會規範的段落會介紹到社會規範像是一種社會上大部分的人的一種價值判斷,由於社會規範是社會上多數人所遵從的,所以往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人們常常參考社會規範作為行為守則。 #從眾也可以讓一個人產生對其所從眾的團體產生歸屬感,在社會學上,規範具有分類各個團體的功能,而遵守一個團體的規範是證明人們屬於某個團體的條件,因此當一個人對某個團體有極強的認同感時,就會去遵循該團體的社會規範,造成從眾的現象。 #當一個人違反社會規範時,往往會受到不利的影響,為了避免這些負面的後果,人們就會盡量從眾。 詳細也可分為下述群體因素、情境因素跟個人因素三大類。 ======群體因素 ====== '''a.團體一致性:''' 當個體與所屬的團體為強聯繫,團員彼此關係緊密,向心力越高,個體感受到的團體壓力也越強烈,因此為了避免被當作特異分子或被群體排除,從眾行為傾向也隨之增加。 當團體成員意見或行為一致性很高時,個體從眾的機率也較大。但若是此時出現了一位異議者,就可以大幅降低其他人所面臨的團體壓力,使其他人敢於與群體對立。而且不論這位異議者的選擇多麼荒謬,或異議者在團體中的地位高低、受不受歡迎以及其他人格特質等,都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b.團體大小:報酬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 凝聚力會隨著團體人數增加而下降,而較不容易表現從眾行為。 在阿希從眾(下方會提及實驗相關內容)的後續實驗改變了團體的大小,團體從兩人到十六人(含真被試本身),分別測試受試者從眾的次數,結果得出:在五人以下的情況,隨著人數增加,受試者平均從眾的次數也會增加。但若繼續增加人數,平均從眾次數卻不會繼續增加。因此亞許認為,在假被試人員(樁腳)為 3~4 人(即團體大小 4~5 人)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從眾。這或許是因為在這種明顯錯誤的情況下,假被試人數過多反而越容易露出破綻,因此增加人數無法增加實驗效果。然而上面結論畢竟不合乎真實生活情境,並且團體也是在非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冒充群體」<ref>(Petarovski,1979;Andeleawa,1980)</ref>,因此米爾葛蘭等人<ref>(Milgaram,et al.,1969)</ref>便提出質疑,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持某意見的人數越多,採取某行動的人數越多,所形成的社會壓力就越大,越容易使個體發生從眾行為。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團體大小對於從眾行為的影響也有「報酬遞減效應(diminishing returns)」,如果將社會行動者當作燈泡,當燈泡從兩個變成四個時,對空間照明的影響明顯可見,但從十個到十二個,效果不像原本明顯。也就是說,社會行動者在人數少的小團體中,若作出不同的決定會受到的壓力和異樣眼光的強度較強,但在大團體裡,即使稍有不同也不一定會被注意到。 ======情境因素與社會網絡 ====== '''a.訊息模糊程度:''' 當情境模糊,個體無法準確判斷何種選擇才是正確時(如下述謝里夫游動錯覺實驗 autokinetic effect),從眾的情形就會大幅提高,這可能是因為當資訊很少時,「周遭眾人的行為反應」這個資訊在人們判斷事情時所考慮的因素之中佔了比較大的比例,導致做出從眾決定的可能性較高,而當資訊較為充足時,「周遭眾人的行為反應」所佔的考慮因素比例比降低,就較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例如:當一群人從火車上的一個車廂往一個方向一直移動,其他的乘客或許就有可能因為擔心前面車廂發生了甚麼危險的事,而跟著一起從眾行動。但若車掌廣播前面的車廂指是停電導致旅客移動,其他的乘客就大概不會有從眾行為的發生。 '''b.對所判斷事物的熟悉度:''' 人們面對自己熟悉的題材時,對自己的選擇判斷有較大的自信心,因此會減低從眾的可能性;而在面臨不熟悉的題材時,對自己判斷較沒有信心,因此傾向從眾。 '''c.行為的公開性:''' 在阿希實驗中,真被試必須公開說出自己的判斷,若其他條件皆不變,但真被試改採私下(或匿名)回答,則此時從眾的比例會大幅降低,這是因為匿名的情境降低了團體壓力,不需要擔心因為選擇與多數人不一致而遭受非議。 '''d.權威人士的影響:''' 人們傾向於聽從權威者的意見,儘管這些威權者只佔整個團體的少數人。因此當權威者在團體內擁有很強的影響力時,就算人們十分堅定於自己的意見,還是有可能發生從眾行為,進而追尋這些權威者。可能是因為權威者多被認為比較優秀,其判斷較容易受人信賴,而這些人又在社會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容易被人重視,也因為少數人的聲音如果真的被大眾所聽見的話,經常會受到許多的檢視和關注,提高這些意見的影響力。不過由於沒有團體大小這個因素的加乘效果,少數影響從眾往往較少出現,而效果可能也不會太強。 '''e.共同經驗(Shared Experience):''' 「你只想去一場人爆多的演唱會。」<br> 人們不一定每次都會選擇自己最愛的。有時出於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經驗,或為了要與團體間有共同話題,你會願意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一部你其實不那麼喜歡的電影。 '''f.焦點(Focal Point):''' 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人們會容易被特別或者突出的徵兆吸引,而做出與個人喜好不相關的選擇。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詢問學生:「在不知道彼此選擇的情況下,假設明天你要在紐約跟一個陌生人見面,你會選擇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結果絕大多數人都回答,「中午在紐約中央車站」。其實也可以約在自己喜歡咖啡廳,不過車站是明顯的地標,能降低找不到人的風險。 ======個人因素 ====== '''a.人格特質:''' 研究顯示智力較低、自信心不足、易焦慮以及需要得到社會讚譽的人有較大的從眾性。 '''b.社會地位:''' 中等社會地位者,比社會地位高或低的人容易表現從眾行為<ref>(Driskell, Mullen, 1990)</ref>。 '''c.文化差異:''' 文化是影響遵循的另一因素。證據顯示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社會化過程,對遵循傾向有重大影響。不同民族、國家的從眾傾向不同,個人主義文化重視獨立自主及強調個人的自我認同,集體主義文化則強調社會共同價值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在集體文化中成長的人高度重視傳統,也在意和別人的關係以及社會的規範與標準<ref>(Hofstede, 2001; Markus & fayama, 1991; Triandis,1995)</ref>,這使得他們更加傾向遵循,因為團體壓力較大。一研究在回顧了一百三十三個模仿艾許研究模式的實驗後,發現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的人們確實比在個人主義社會中者容易遵循大眾<ref>(Bond & Simith,1996)</ref>。當然,遵循的程度會受團體大小的影響。<br> '''d.其他:''' # 問題的重要程度:牽涉到金錢與自尊,例如:答對問題就有錢可拿,因此很在乎答案的正確性而改變答案。自尊部分則是與個人與團體成員間的關係有關,越在意團體對自己的評價,從眾傾向越強。 # 對規範的注意程度(activating norms):例如先以「在校園裡喝酒很酷」的論述觸發(prime)新生,則在活動中他們會喝比平常更多的酒。 # 同伴的關係(pluralistic ignorance)多數人的無知。如果多數人處於唔知,會讓更多人無知。 這些其他因素皆會引響個人的從眾行為。 ===== 從眾的機制 ===== 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人在真實或現象上群體壓力下改變其行為或信念,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在沒有群體壓力時,個體並不會做這個行為。群體的壓力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含糊的,也就是所謂的“真實的”或“想象的”。明確的壓力是指,如果個體不從眾,群體會採取威脅或懲罰等進一步的行為;含糊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指的是,個體認為如果他不從眾的話,群體可能會懲罰他,即使羣體實際上並沒有威脅或懲罰他。 克拉奇菲爾德研究了在行政職位上一些商業者和軍事人員的從眾行為。他發現,一般來説經常從眾的人智力較差,缺乏領導能力,有較高的自卑感;而那些有較多專制獨裁特性的人常常不從眾。克拉奇菲爾德描述從眾者具有較少的自我力量,較少忍耐自己衝動的能力以及忍耐模糊性的能力,不願意接受責任和委託,較少自省,較少創造性,而具有較多的偏見。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有偏見的個體比不具有偏見的個體更容易從眾。 ===== 從眾的表現形式 ===== 既然是在遭受群體壓力下產生的反應,其心理上未必是認同的,因此從眾又可依據深度分為三類: (1)口服心不服的從眾(public conformity):外在、表面的,從眾的深度較淺,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可這樣的行為,但是屈於外界壓力只好表現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但內心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算是一種「順從」。 (2)心服口服的從眾(private acceptance):內在的,又稱為接受,是指個體除了行為上的從眾,還發生了信念上的改變,由衷地認為群體的意見是正確的。即真的改變內心的想法和偏好。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審美觀一直在改變。 (3) 完全隨波逐流從眾(go with flow):無法分辨心不服或口不服,完全跟隨大流,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意識,常見於中學生的吸菸問題上,主要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與責罵。 也有社會心理學家將可能導致從眾的三種力量分為: #資訊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的歷程,即個人希望自己是正確的,而且想要了解在既存情境中適宜的行爲方式。 #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的歷程,即個人希望被他人所喜歡、接納及稱讚。 ===== 從眾行為的實驗研究 ===== ====== 謝里夫(Sherif, 1935)自動運動效果 ====== 謝里夫是最早利用游動錯覺(autokinetic effect)([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autokinetic-effect autokinetic effect])進行從眾研究實驗的人,所謂游動錯覺是指,在黑暗的環境中,人盯著一固定不動的光點看久之後,人眼球會不自主地顫動,因而產生視錯覺,使人誤以為光點在前後左右移動。 謝里夫的實驗讓受試者從暗室中凝視遠處的固定光點,等視錯覺發生後,請受試者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此實驗有兩個基本假設: (1)每個人都會產生游動錯覺。 (2)受試者並不清楚眼球顫動與光點游動距離間之關係,以致無法精準判斷光點游動的距離,只能靠猜測。 實驗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單獨估計距離時,不同人間的判斷差異極大,答案從幾吋到幾呎都有,但是當研究者在人群中置入一實驗助手,當實驗助手以肯定的口吻回答出一個答案之後,經過幾次的循環,所有受試者的答案都變得十分接近。 這是因為在信息模糊的情境下,單獨參與實驗的受試者沒有其他答案可以參考,只好建立自己的判斷系統,而此系統因人而異,不同人間可能差異極大;而當有受試者先建立了判斷系統,其他受試者會由於對自己的判斷沒有把握,害怕自己的答案是錯的,便選擇參考其他人的答案,進而產生了從眾效應。 ====== 阿希(Asch, 1951, 1955)實驗 ====== 上述謝里夫實驗得出在信息不足情境下人們會產生從眾行為,聽起來很合理,那在答案明確的情況下呢?人們是否就能夠堅持自己的判斷?如果你這麼認為,下述阿希從眾實驗的結果或許令你感到訝異。 1951 年時史丹佛大學斯沃斯摩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所羅門·阿希(Solomon Eliot Asch)進行了從眾的實驗,實驗參與對象為三所來自不同大學總計 123 名的男學生。 在阿希的實驗中,共有七名受試者,然而有六名是假被試,而真被試被告知他所參與的是個知覺判斷的實驗,並且總是被安排在倒數第二個回答。實驗內容是要受試者判斷 ABC 三條不同長度的比較線段何者與標準線段等長。 此判斷實驗進行好幾回合,在前幾回合中假被試均做出正確的回答,但自第某一回合開始,前五個假被試皆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實驗結果發現所有受試者中大約有四分之三會發生從眾行為,選擇明顯錯誤的答案,而所有真被試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發生從眾。 後續阿希還嘗試改變實驗變因,像是加入第二位真實受試者、以書面而非直接作答的方式作答、改變群體大小等方式。發現當團體規模改變、團體內部意見不一致時,對於受試者的壓力也會相應減輕,使其從眾性降低。 阿希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於社會壓力會讓步是因為透過附和別人的意見,我們可以得到正面的回饋跟感受,一方面也避免接收到負面的回饋。 在線段實驗中,被問及哪個線段較長時,如果團體其他人都回答很明顯是錯誤的答案,受試者仍可能會從眾也回答錯誤答案;而在團體規模上,Asch 認為 4~5 人是最可能發生從眾的行為;不過,Milgram 指出真實情況下,支持某意見的聲量越大,越可能發生從眾行為才對。這是這個實驗的不同看法的補充。 艾許的實驗使得研究者想要找出眾口鑠金的原因。神經影像的資料顯示「人云亦云」會使得腦部產生較為快樂的反應。有一研究要求參與者判斷一堆臉孔的吸引力,當參與者知道自己的評判和大家不同時,腦中與酬賞有關的兩個神經結構 ——依核(nucleus accumbens)與腹頂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就會變得較不活躍,而與偵測錯誤相關的腦區就有較大的反應。偏離眾人反應,不但使參與者在實驗當時不悅以及感覺自己判斷錯誤,也使他們以後有機會就會改變自己原先對臉孔評價的決定。<br> ====== Janis(Irving Janis)的「團體迷思」概念 ======   Janis 則是透過許多歷史事件的分析提出'''「團體迷思」(Groupthink)'''的概念,在這情況下,成員會努力追求團隊的和諧共識,大家有一股莫名的自信與凝聚力,而內心小警察(她稱之為 mindguard)也會不斷自我審查,團隊因而缺乏客觀的分析與角度。舉例來說,在歷史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家都有個目標一致的外部敵人(e.g. 蘇俄),所以才會服從不人道的制度,這即是 Janis 所稱前置因素中的「外部威脅」,也進而促成團體內部「高度凝聚力」;在這樣情況下,所有原先不被允許的行為都轉而能夠透過「集體合理化」來證成其正當性,也當然就對群體道德不疑有他。此外,當有「異議者」出現時,打破了集體盲思的決策,但眾人卻難以思忖這個制度的缺漏,反而非常有可能將異議者排出於團體之外(維繫制度的正當性與不可質疑性),即「對異議者施加壓力」。大家對這樣的制度深信不疑,也是種團體過分自信的展現。   一般而言,'''邪教(Cult)'''是較為人熟悉的實例。古今中外不乏著名案例,其中最慘烈的當屬「[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8A%E6%96%AF%E9%8E%AE 瓊斯鎮事件]」。「瓊斯鎮事件」是除了911事件之外,'''美國史上第二嚴重的非自然死亡,造成共908人死亡,其中包含了276位兒童。'''   創始人吉姆瓊斯積極從事社會服務,他設置各種福利機構等等,使人民聖殿教廣受市井小民愛戴,其中大多信徒是非裔美國人,他們長期飽受白人不平等的欺壓,而瓊斯這時的救濟行為,也確實讓他們找到了救贖以及強烈的歸屬感。後來,瓊斯透過情報,搶先得知了有媒體將對人民聖殿教進行深入報導,而且報導內容揭露了教會內部的惡行。瓊斯認為報導若出,很有可能引來政府關注,於是瓊斯和南美蓋亞那政府簽訂了叢林深處一片土地的長期租約,將信徒運送過去,並把這座小鎮稱為「瓊斯鎮」。   儘管如此,根據一名倖存者描述瓊斯鎮的生活,她說,「我們會聚在一起,人們會聊天、唱歌。那是個神聖的時光和空間,我們彷彿忘記有另一個世界存在。」另一位年輕人則說「無論怎樣我也不想回到美國。我愛這個地方。」   媒體對人民聖殿教的負面報導,在美國本土引起軒然大波。因此,一名美國國會議員里奧·瑞恩組織了一個調查團前往瓊斯鎮。在那裡,議員陸續找了約許多信徒談話,但聽到的回答都是十分快樂正向的答覆。就在議員感到放心之際,他與同行記者卻陸續收到鎮民以紙條的方式發出求救訊息。瓊斯表面上沒有反對鎮民離開的願望,然而就在議員一行人準備帶著這些鎮民一同搭飛機離開時,瓊斯私下派去的槍手卻在機場射殺了包含議員在內的五人。   隨後,瓊斯要求鎮民服下氰化物自殺,不從者也會被護衛隊持槍脅迫服毒。他把全村自殺的過程全程錄音下來,錄音片段中他對信徒說著:「拜託大家有尊嚴地死去,.........我們不是自殺,我們是以革命式的自殺進行抗議,抗議這個不人道的世界」最終,瓊斯也在自己的辦公室內舉槍自盡。   從上述可以窺見,在瓊斯鎮事件中,吉姆瓊斯亦會塑造外部敵人(美國政府、資本主義等),促進團體內的高凝聚力,信眾即便是被要求付出高額的金錢、甚至是被性侵,都仍深信著教主瓊斯,直至踏上無法挽回的道路。 ===== Milgram 判斷聲音長短的實驗 ===== 在實驗中,受試者會被帶到有六個房間的實驗場所,並安排在第 6 號的房間。房間內有耳機,受試者會透過耳機聽到兩次短暫的聲響,再聽到前五位受試者的答案後被要求判斷哪一聲較長。在三十次的實驗中,受試者會聽到十六次一致錯誤的答案,目的是為了瞭解受試者是否會屈從於社會壓力而給出錯誤答案,而實驗結果也顯示有 62%的受試者會選擇從眾。 即使 Milgram 加上飛行安全的情境,也就是跟受試者說表明他所提供的答案將會成為給設計飛機導航的數據,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舊會有一半的受試者選擇從眾而給出錯誤的答案。 再另一個情境中,受試者可以不用公開說出自己的答案,轉而寫在紙上,透過減少受試者壓力的情境設計探討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決策,雖然結果是給出錯誤答案的比例會降低,但依舊有一定比例會選擇從眾(50%)。Milgram 還設計了另一個「指責情境」,一及在受是者題出和多數人不同的意見時,就會出現指責受試者的聲音,結果顯示約有 75%受試者從眾。 有趣的是,當 Milgram 將自己的實驗轉移到不同的群體(挪威人與法國人),發現在不同的文化特性下,從眾的行為程度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Milgram 發現,法國人的從眾行為在不一樣的情境中都比挪威人來的低,在響鈴情境中(受試者如果不確定的話可以要求再聽一次),有 70% 的法國人會要求再聽一次,遠遠高於挪威人的 25%。在指責情境中(如果受試者提出了跟多數人不一樣的意見後會出現責備),甚至有部分法國人會回嗆。 ===== 明顯錯誤下的從眾行為分類 ===== 在上述阿希實驗結束後,實驗者詢問受試者在答案如此明確的情況下卻仍然選擇多數人的錯誤答案的原因,而後得出在明顯錯誤下的從眾行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a.知覺的歪曲:'''此情形下受試者產生錯誤的觀察,把假被試的答案作為自己判斷的參考,進而選出自己以為是"正確"的答案,而實際上受試者的判斷力早已受到錯誤訊息的干擾。 '''b.判斷的歪曲:'''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知覺到的跟別人不同,但是卻選擇相信多數人,並且認為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一般而言這種情境下的從眾是最常見的。 '''c.行為的歪曲:'''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的判斷與多數人不同,且堅信自己是正確的,錯的是他人,但是卻跟著多數人做出同樣的錯選擇。這實際上是順從的一種。 '''少數人的影響與不從眾行為''' 考慮到優勢團體掌控著資源和資訊,我們並不訝異多數人們會選擇向這些團體靠攏。然而,人們有時候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是如何發生?人們如和何逃避團體的優勢支配?任何新的秩序反規範的事物,如何形成?扶序(反規範的事物)如何形成?是否在若干條件下,弱勢團體將可抗衡優勢團體,進而逆轉情势以創立新的規範? 當美國的研究學者集中探討從眾行為的同時(這部分地是因為從眾與民主的交織關係),有些歐洲的社會心理學家卻強調「少數人改變多數人」的力量。法國的 Serge Moscovici 首先開拓「弱勢團體的影響」的研究。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被要求說出所呈現之布條的颜色,大多數人都正確說出布條的顏色,但混在其中的兩位實驗助手卻一致地把「綠色 」布條說成是「藍色 」。他們一致的少數人的異議並未對多數人造成立即的影響。但是當稍後單獨測試時,有些受試者轉移了他們的判断,他們把藍色與綠色之間的界限稍微移向顏色連續頻譜的藍色這側<ref>(''Moscovici'', 1976)</ref>。 最終,多數人的力量可能被堅定少數人的信念所削弱<ref>(''Moscovici'''',1980,1985'')</ref>。 根據前面提到的「規範性影響」與「資訊性影響」之間的劃分來思考這些效應<ref>(''Crano & Prislin,2006; Wood et al., 1994'')</ref>·弱勢(少數人)團體擁有相對較少的規範性影響力:而優勢(多數人)團的成員通常不特別關心是否受到少數人的喜歡或接納。另一方面,弱勢團體確實擁有資訊性影響力:少數人可以激勵團體成員從多元觀點理解所面對的議題<ref>(''Sinaceur et al., 2010'')</ref>。不幸的是,這種資訊性影響的潛力不是經常能夠奏效,多數人還是試圖跟偏離正軌或低度共識的觀點保持距離,少數人其實不大容易征服多數人這樣的心態(規範性影響力)<ref>(''Wood, 2000'')</ref>。 在社會上,多數人(優勢團體)傾向於是現狀(status quo)的擁護者。一般而言,改革和變動的力量是來自少數人(弱勢團體)的成員,他們可能是對當前制度感到不滿意,要不就是有能力設想新的可能性及開發另一些途徑以處理當前的問題。無論如何,保守的多數人觀點與異議的少數人觀點之間的衝突是革新(innovations)的基本先決條件,將可導致正面的社會變動。 ===== 其他從眾行為 ===== ====== 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 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沉默螺旋模式中呈現出民意動力的來源在於人類有害怕孤立的弱點,但光害怕孤立不至於影響民意的形成,主要是當個人覺察到自己對某論題的意見與環境中的強勢意見一致(或不一致時),害怕孤立這個變項才會產生作用。所以沉默螺旋這個現象與從眾效應息息相關,因為人們認為社會將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那些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對孤立的恐懼不可抗拒,便會隱藏自己的想法,順應大眾多數的聲音,形成從眾效應。 「沉默螺旋」理論,可以解釋大眾傳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導輿論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輿論的形成機制。但是,當網路進入人們的生活後,卻給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帶來了衝擊,也給傳統大眾傳播理論提出了新的課題。網路傳播環境首先給輿論的形成帶來的困難。根據諾依曼(Neumann)的「沉默螺旋」的假設,輿論的形成與大眾傳播媒介營造的意見氣候有直接關係。因為大眾傳播有三個特點: # 由於多數傳播媒介報導內容的類似性產生的共鳴效果 # 同類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重複性產生的累積效果 # 信息到達範圍的廣泛性產生的遍在效果。使大眾傳媒會為公眾營造出一個意見氣候。 但與過去相比,傳播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路的出現,使得訊息能夠對更大範圍的受眾產生更深刻的影響,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對輿論的影響力也由此受到一定削弱。隨之而來的,可能使過去相對明朗的意見氣候變得更錯綜複雜。 另外,在政治溝通上,沈默螺旋理論強調個人的意見表達與意見氛圍之間的關聯,亦即團體中的個人在決定是否對於特定政治事件、人物進行判斷時,會先考慮周遭成員對該議題的看法,而若察覺自己屬於少數時,則傾向不表態。沈默螺旋理論往往被用來解釋潛在民意造成民調和實際選舉結果的差異。 ======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 ====== 原意為「參加者只要跳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也就代表進入主流。人們在做決定時,會傾向於模仿他人的行為,且這種現象在身處不熟悉的環境時會特別明顯,因為陌生、資訊量不足等,讓我們會想要求助周圍的其他人,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或是線索,來獲取安心感,並確保自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股市」中的「你上車了嗎?」許多在股市裡的散戶們,常常聽到最近哪支股票很紅,就一窩蜂的趕著要上車,有時候還會跟身邊的人說「欸,我最近也上車了,你上車了沒?」、「反正這麼多人都在買!不會全部的人都是笨蛋吧?我相信眾人智慧!」確實跟著主流一起買,有時候是正確的,畢竟在股市當中越多人上車,量越大,就越有機會把價格推升起來;不過遺憾的是,這台車未必會一路向前衝。 而在政治溝通上,樂隊花車理論只人民在沒有特定認同時,會傾向支持大多數人所支持的選項。也因此在重大議題上,優勢團體或行動者可能會透過大量宣傳而營造高聲勢的形象,從而影響大眾的判斷。 ====== 從眾性消費行為 ====== 社會證明(Social Proof)是Robert Cialdini在他的著作《影響力》中所創造的詞彙,指的是人們在做決定時,會傾向於模仿他人的行為。放到人們的消費行為中解釋,就是當我們要投入某項消費時,我們經常會把強大的社會認同因素考慮在內。 從眾性消費行為一般有兩種情況: 其一、消費者並不需要也沒有事先了解該商品,他們的購買行為是由其他人引起的,例如,在夜市中,習慣選擇排隊人潮較多的攤販。 其二、消費者需要某類商品並有購買的意圖,但在品牌的選擇上不是經過客觀的分析,而是選擇所在群體成員多數人愛好的品牌。例如,台大同學對Mac的偏愛。 促進從眾性消費行為是一種產品市場推廣的快速、有效手段。從眾性消費的產生,通常是由在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人先使用,進而影響到群體中的其他人。近年來,由於網路社群媒體的發達,不僅僅是電視等較傳統的傳播媒介,在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產品的代言廣告、也會常在Youtube中看到業配影片。許多產品的廣告宣傳會請名人當代言人便是利用大眾的從眾心理,使該名人的粉絲或是認識該名人的大眾也想使用該產品而產生消費。 ==== 順從(compliance)==== ===== 定義 ===== 如前面從眾的定義中第三段裡提到的,口服心不服的從眾是屬於順從的一種,這可以用下面提到的羅伯特‧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六大原則中的社會認同原則(Social validation)去解釋。順從的更詳盡定義是:個體由於他人(群體)直接的要求(或請求),或者他人帶有暗示希望個體可以去做某件事的舉動,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對方期待的現象。但此時個體並不一定真心想做出這樣的行為,而要求者通常也不具備真正的權威。個體會順從常常只是因為群體壓力或者人際交往間的不成文規定(即所謂做人處事的道理),因此要求者通常需要透過某些技巧來提高被要求者順從的可能性。以下我們將介紹使人順從的技巧。 順從與從眾主要的不同是,從眾是遵從內隱的群體規範,而順從通常發生在團體或具體互動關係。像是他人(非權威)對我們提出明確的意見與請求。 ===== 順從的機制 ===== 最為著名的便是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密爾格萊姆(Stanley Milgram)訝異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服從居然可以到如此瘋狂屠殺猶太人的地步,導致他對服從的研究興趣。 密爾格萊姆先在社區中徵求 40 位自願的男性來參加學習與懲罰的實驗,研究參與者來到實驗室後,以抽籤的方式決定他們在這個實驗中擔任「老師」或「學生」,但事實上,裡面的籤都是扮演「老師」,而扮演學生的則是研究者的同謀,一位 47 歲的男性助理。扮演老師的研究者親眼目睹了學生被要求坐在椅子上,手上綁了許多電擊片(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會通電流以懲罰學生),然後老師被帶到另一間房間,裡面有一個電流控制儀。雖然這些儀器設備配合上假學生被電後的叫聲,一切看來幾可亂真,但這只是研究者假造的環境,學生同謀並未受到電擊,而研究者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權威者,要老師對答錯的學生施以電擊處罰,看這些老師對權威的反應如何。在研究設計中,假學生笨笨地常會犯錯,因此,老師必須依照指示在每次錯誤後增加電壓。當進行到 300 伏特時,學生同謀會敲擊隔在兩間房間中的牆,並且以不回答老師的問題來表示抗議,在這個時候,參與者通常會尋求研究者的指示,扮演權威角色的研究者則要老師繼續對這個已經不發言的學生加強電壓,密爾格萊姆想知道這些老師究竟會用到多高的電壓才會反抗權威,不繼續研究。研究結果,有 65%的老師會用到最重度的電擊,儘管他們服從了研究者,而多數的人也會為學生發聲,表達對學生受傷的關心,他們會抗議、抱怨、緊咬雙唇、顫抖、焦躁不安,但是他們仍然繼續加強電擊。這樣的研究結果讓密爾格萊姆發現:服從權威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常發生。 然而此實驗本身受到了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倫理質疑,因為這項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儘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發現意義非凡,但在當今實驗規範中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 羅伯特‧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六大原則(1994)===== '''一、互惠原則(Reciprocation)/略施小惠法(the free gift technique)''': :此乃利用人們「互惠常模」來增加對象順應的機會。先給予免費的小贈禮又或是其他各種形式的恩惠,使受惠者受到「禮尚往來」的想法--即為「互惠常模」--影響而感到壓力便不好意思拒絕施惠者收後提出的正式要求。使受惠者有「我需要回報別人先前恩惠」的想法進而驅使其順從。有一實驗便展現了此「略施小技法」的效用:首先實驗者讓一位不知情的大學生和一位實驗同謀者共同參與一個聚會,在會議中場休息時間時,同謀者藉口買飲料離開。接著在實驗組的情境裡,同謀者回來時會為不知情大學生也買一瓶飲料,但控制組則否,接著會議結束後這名同謀者會向參與者兜售一些慈善彩卷,結果獲得免費飲料的大學生所購的彩卷數是沒有飲料者的兩倍之多。此實驗結果也發現,在獲得小恩惠或贈禮時,受惠者會產生「禮尚往來」想法,引發「互惠模式」因此獲得免費飲料的大學生也就較不好意思拒絕同謀者兜售之彩卷。 '''二、承諾與一致原則(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若先提出的想法或立場與先前人們相符,則人們較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而在現實中常用的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和低價策略法(low-ball technique)也是用此一理論解釋之。像是在市場中有時可以看到有些店家經年性的掛著「出清大拍賣」來吸引顧客,這些商家會先將物品的價格訂於遠高於實際進貨價格,再靠著打折來吸引顧客前來購買。或是在傳統市場中時常可以看到婆婆媽媽們在跟店家殺價,但店家之所以讓他們殺價是因為在訂定價格時早已將殺價的空間納入其中了,並希望藉由消費者在經由殺價所取得的小確幸進一步增加顧客消費的可能性。 '''三、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先以一個較小的要求尋求對方同意,軟化對方態度後繼成功一半了,可以再做出更大的要求。自我覺知理論則提出另一項解釋,他說明當人們同意第一項請求後,會自我認知自己是一個與人為善的合作對象,所以當遇到第二個請求時,他們傾向繼續答應以維持剛建立的合作者形象。 :某實驗室進行過研究(Freedman & Fraser, 1966):他們首先挨家挨戶地說服屋主在前院豎立一個安全駕駛的標示牌,只有 16% 的家戶同意。但如果在這之前,屋主先被要求簽署一份請願書或在窗口貼一張相關標籤,兩個禮拜後才被要求於前院立一個標示牌,則有大約 55% 的屋主同意豎立安全駕駛的標示牌。 :對於得寸何以能進尺,心理學有不同的解釋。最常被提出的一個就是認知失調理論,它的基本假設是人尋求言行一致,否則就會感到壓力。一個人如果答應了第一個請求,就會覺得若是拒絕第二個請求會顯得自己前後態度及行為不一。另一個解釋是自我覺知理論:當人同意了第一個請求後,就認為自己是一個與人為善的合作者,所以當遇到第二個請求時,就會同意以便維護自己剛形成的良好自我印象。 '''四、低價策略/騎虎難下法(low-ball technique)''': :先以低價吸引客戶購買,後續再接露商品的瑕疵或者增加費用,花更多錢買其他配備、耗材,才能將機器功能發揮完整。後續的要求(要求)常被當作是前面低價(小要求)的延伸,故後續的變更客戶常常勉為其難的接受,現實中這樣的手法常被不肖商人拿欺騙消費者。 :有一個實驗(Cialdini, Cacioppo, Bassett & Miller, 1978)用電話邀請學生參與心理學實驗,一半的學生得知實驗早上七點就開始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願意參與,而且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當天真正前來;另一半的學生一開始時僅被告知有實驗並被詢問是否願意參與,在答應後才告知他們實驗時間是早上七點,這群學生中有 56% 的人訂下前來的日期,並有 53%的人真正前來,證實騎虎難下法的效度。 :「騎虎難下」的手法之所以有效有三種說法(Brehm, 1956): :#大多數的人類有言行一致的動機:人類承諾某件事後,會盡力完成,如果沒有達成,會被標籤為不守信用。 :#不可逆的幻覺:人經常會覺得承諾某件事件後,不能反悔,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決策後失調:決定某件事後,懷疑自己做的不是最佳決定而感到不安。為了減少不安的感覺,人類會說服自己做的決定是最佳的。 '''五、退求其次法(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先要求一個不可能達成的事,然後再提出正式(較小)的要求,對方就會容易順從。 :*司雅丁尼(Robert B. Cialdini)和同事對一拳大學生做過實驗:他們先提出陪伴小朋友到動物園玩兩個小時的請求,只有 17% 的大學生答應;但如果先前事先提出要大學生加入一個為期兩年的少年犯輔導計畫,則會有一半的大學生答應陪同小朋友到動物園玩兩個小時(Cialdini et al., 1975)。 :*以生活中的情境為例則是在傳統市場中可以看到有些消費者在殺價時會選擇先提出一個不可能的價格,然後再一步步提高,這樣一來最後所能取得的價格經常會比一開始便說出自己期望的價格來的高。 :*魯迅 1927 年著作的《無聲的中國》:「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亦有和其相關的論述。 :退求其次法有效的關鍵因素:人在爭執時傾向各讓一步,在拒絕了一個大請求後,當要求者已經退讓了,被要求者也傾向以退讓作為回報,所以就會同意較為緩和的要求。 '''六、喜好原則(Friendship and liking)/兩相情願法(the liking technique)''': :相較於不認識的人,我們更願意去接受朋友或我們欣賞的人的要求。例如;直銷保險總是先找自己身邊的人下手推銷,也就是說人們容易順從自己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請求(Cialdini, 2001)。或是當人們在執行一個企劃需要幫忙時不見得會去找整個體制內對此最擅長的人,反而是會去找具有一定技能但與自己又是熟識的人。 :喜歡人的因素:體型、外表吸引力、熟悉度、相似性、可信度……等。Burger JM1, Messian N, Patel S, del Prado A, Anderson C.等人在 2004 年曾做過一項名為「What a coincidence! The effects of incidental similarity on compliance.」的研究:大學生被同學要求評論一篇文章或捐款給慈善單位,結果發現,當要求的人與自己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度(例如生日、同名等),欣然同意的比率或捐款數額會增加一倍。 :順從的理由: #人類想要取悅自己喜歡的人,讓喜歡的人高興,自己也高興。因為過程中自己能使喜歡的人高興,將會提升自我滿足度,且視之為回饋。 #用捷思法(heuristics)決定是否提供協助,其中一種捷思即是幫助自己喜歡的人。因此當自己喜歡的對象提出請求時,人們傾向在尚未實際評估利害關係時忍不住答應。 #權威心理原則(Authority):人對於權威人士總是多一點信任。例如:常看到購物頻道邀請某某某博士來宣傳該商品、藝人代言各式各樣的商品。 ===== 其他誘使人順從的技巧 ===== 除了上述羅伯特‧齊歐迪尼六大原則,還有幾項廣為人知的技巧,包括: '''以退為進法/漫天要價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當人們一開始聽到一個很高的要求並打算拒絕時,往往會更容易接受與之相比較低的要求,儘管第二個要求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並不會接受。這或許是因為有些要求並沒有明確的比較度量衡,因此判斷一個要求究竟麻不麻煩的方法往往是用兩個要求互相比較,所以當人們聽到一個很討厭的要求時,就會覺得第二個要求相較之下比較和藹,更容易令人接受。關鍵在於:人在爭執時各讓一步。但當兩個請求相隔太久或兩個請求是不同人提出時,則無效。因為當兩個要求相隔太久,第二個要求並不會被視為與第一個要求相關聯,此時彼此妥協的想法就不會出現(Cann & Sherman & Elkes, 1975)。另外,若兩個要求是不同人提出,退求其次法也不會生效(Cialdini et al., 1975),因為當事人不會覺得自己拒絕第二項要求會虧欠第二位請求的人。最後一個問題點在於,若第一個請求過度不合理,被要求者可能會認為這項要求毫無誠意並且漫天要價(Schwarzwald & Raz & Zvibel, 1979),從而被要求者會放棄與要求者退讓或彼此示好的想法。 '''非全部策略/不僅如此法/折扣技巧(that's-not-all technique)(Jerry Burger, 1986):''' 當高價出售某項商品,人們可能不會輕易決定購買。但出售商品若在顧客尚未反應時即加上優惠條件、附加贈品等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與吸引力,較可能讓顧客接受並購買。如:店員在叫賣時喊出「高級化妝品只要 1200 元」,然後告訴你現在購買還會附贈面膜。 '''物稀為貴法(the scarcity technique)''' 根據反向理論(reactance Amy Brehm, 1966),人們往往更想要得不到的東西。當我們想到無法擁有某一事物時,對它的嚮往就會加劇。這理論解釋了物以稀為貴的說服手法:物品或機會的稀有性會增加它們的價值。限量或限時發售常常是營造高價搶購的行銷手法。有一個簡單實驗證實了此事(Worchel, Lee, & Adewole, 1975),實驗者要參與者品嚐、評價巧克力餅,同樣的餅從裝十塊餅的玻璃瓶中取出或從裝兩塊餅的玻璃瓶中取出,結果從裝兩塊餅的瓶中取出的餅被評為較美味。 '''正當性(justification)'''(Ellen Langer, 1977)''':''' 將自己的要求合理化、正當化,即使給出的是一個非常薄弱不具說服力的理由也能夠增加消費者順從的可能性。 如:某人被慫恿或要求買某項東西,當原因是「某人需要它」時也能增加消費者消費的可能性。舉個實際點的例子便是當消費者看到兩個價格不同的同樣一個麵包,其中價格較高的麵包是由某知名社會福利團體服務對象所製作的,另一個價格較低的則是由一般麵包店所製作,就經濟學來說消費者理論上應該選擇價格較低的麵包,直到價格較低的麵包都賣完後才可能選擇購買價格較貴者,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會因為購買由社福團體製作的麵包較具有社會責任因而會放棄選購較便宜的。 '''訊息性需求(exchange of information):''' 對正確訊息的需求。例如:對某些事物不瞭解,但又想有個答案<br> 又分為偏見同化(biased assimilation,又稱驗證性偏誤)與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兩種原因。 # 見同化/驗證性偏誤(biased assimilation): 指的是人們對爭議性議題的既存態度,影響其如何解釋、評價與此議題相關的訊息。人們是以自己掌握的知識與經驗處理接收的資訊,而既存態度是對爭議性議題主要掌握的知識與經驗,如此使得人們很難不偏不倚地處理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與不一致的訊息。當暴露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一致」的訊息時,人們會放大其證據的強項,忽略其證據的弱點,評價此訊息品質較佳、令人信服、論據較強;相反地,當暴露 於與自己既存態度「不一致」的訊息時,人們會放大其證據的弱點、忽略其證據的強項,評價此訊息品質較差、不令人信服、論據較弱。簡而言之,就是不斷確認已經相信的東西,忽略挑戰信念的證據。 # 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在無意識、情緒推動的情況下,處理資訊、做出符合特定目的/自己目標的結論,來合理化自身的行為。例如: 當你的晚餐有兩種選擇,一是自己在家料理,二是購買速食,而你內心已經比較想要選擇購買速食時,你會告訴自己在家做晚餐是浪費時間的行為,或是你會告訴自己你想要煮的料理家裡並沒有足夠的食材。 這兩種原因顯示了溝通的困難,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懶惰的思考者,想要 SystemI,即依賴直覺、既存態度的思考模式,以儉省認知資源達到認知上的輕鬆。 像是在婚姻平權議題之中,平權方化約基督徒,反同方化約同志。 '''規範性需求(Reputation concerns):''' 希望能夠遵守規範與某種潛規則,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很突兀,而是能被同儕或附近的人接受的需要。 ==== 服從(obedience)==== ===== 定義 ===== 個體因為外界給予的壓力,而做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這樣的外界壓力有兩方面: 一是來自擁有權力者的命令,若不遵從便很可能受到懲罰,一般生活中對老師、軍官、上司、父母等的服從即是屬於此情況; 二則是有一定組織的群體規範,比如法律、行政命令、組織章程、約定俗成的慣例等。從眾和服從同樣都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行為,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從眾是自發的,外界並沒有強迫或者命令個體必須這麼做 」,個體純粹是為了使自己內心平衡才會有如此作為;而服從卻是被迫的,不管對命令和規範是否理解都必須去做,若是不從就會受到懲罰,沒有任何通融以及選擇的餘地。 心理分析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曾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提到,當人類從傳統社會價值觀、社會習俗牢固的束縛中接放時,個體就需要獨自、自由地面對整個社會。然而,由於社會變遷快速,個體缺乏穩定性,這種自由同時會帶給個體一種焦慮感、疏離感。為了擺脫這種焦慮疏離,人有三種處理方式:專制、毀滅,與服從。其中「服從」意指放棄自主思考,不再需要自己獨自去面對現實社會,以獲得一種安定感。<ref>Fromm, Erich. Escape from Freedom (Fear of Freedom in the UK). Avon Books, New York, 1969.</ref> 比克曼(Leonard Bickman)的研究結果顯示服從權威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規範:當穿著警衛制服的人要求路人付錢給一位陌生人時,大家多半都會照做;但如果他沒穿制服,就較少人會如此(Bickman,1974)。 ===== 研究發展的歷史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其中被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被審判時宣稱,他並非從未感受到良心譴責。他會做出一連串屠殺猶太人的殘忍舉動只是因為服從上級的命令。在場聽審判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因此提出了「平庸的邪惡」的概念,認為納粹德軍只是與你我無異的普通人,而非性格暴戾、殘忍無道之人。這些人之所以會犯下那些罪大惡極的事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思考(即平庸),只會盲目地服從上級命令。此後心理學家們便開始對服從行為產生了興趣,其中最經典的研究莫過於米爾葛蘭(Milgram)的電擊實驗(1963, 1974)。 ===== 米格蘭(Milgram)電擊實驗(1963,1974)===== ====== 實驗內容 ====== 米格蘭(Milgram)召集四十位介於 20-50 歲間的男性受試者,受試者被告知他們參與的是一項「研究懲罰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的實驗。受試者在實驗一開始會和另一位假扮受試者(Mr. Wallace)的實驗協助者一起抽籤決定角色,但實際上受試者都會被分配到老師的角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被一道牆隔開,彼此只能用聲音溝通,此外實驗者將學生綁在椅子上,並且在他的手腕上綁上了電極,而老師所處的房間中則放一台可以施加電擊的儀器。施加電擊的儀器上共有三十個鈕,每個鈕都標示著不同的電壓強度,從 15 伏特開始,依序增加 15 伏特,直到最強的 450 伏特。三十個鈕從 15 伏特到 450 伏特每四個成一組,最後兩個 435 伏特與 450 伏特則被標示上了 XXX 以表示嚴禁使用。 實驗流程如下:扮演老師的人必須朗讀配對的關聯詞,而學生則必須記住這些詞。若是學生記錯了,實驗者會要求老師按下施予電擊的按鈕以懲罰學生,並且隨著學生出錯的次數增加,老師會被要求依序增加電擊的強度。當扮演老師的受試者不願施予學生電擊,或質疑此實驗的安全性時,實驗者便會以權威的身分命令老師繼續執行電擊,並且擔保不管實驗結果如何都會承擔起所有的責任。實際上,那些電擊儀器是假的,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是故意出錯,好讓扮演老師的受試者不得不按下電擊鈕。在老師按下鈕之後學生必須假裝痛苦地大聲哀號。隨著電壓增大,學生的哀號聲要越趨慘烈,並且不斷地告知老師自己身體無法負荷,直到電壓大到某個程度時假裝暈厥。 ====== 實驗結果 ====== 米格蘭(Milgram)邀請四十多位精神科專家共同預測實驗 結果,原本大家預測老師們施加電擊的上限是 135 伏特,超過 150 伏特時大多數人就會拒絕繼續參與實驗,只有大約 4% 的人會施予 300 伏特以上的電擊,而不到 1% 的人會持續到 450 伏特。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有 65% 的受試者持續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最後(施予學生 450 伏特的電壓),即便此時扮演學生的協助實驗者已經假裝暈厥過去。可看出,在權威的命令下,人會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懲罰或虐待一位陌生人。 ===== 影響服從的因素 ===== 命令者和服從者的條件或不同情境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服從行為的表現與程度。此實驗至今仍舊爭議不斷,後續的研究指出參與者的服從程度會受幾個因素影響: # 指令來自合法的權威且就在眼前時,服從程度最高 # 受害學生是否近在咫尺,若受害者與加害者共處一室,則服從電擊指令的意願就會降低。 # 參與者認為自己對學生的權益無須負責 ====== 命令者 ====== '''a. 權威性:'''當命令者的權威越大,服從命令者的比例也會越高。在米爾葛蘭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進行這項實驗的召集者是耶魯大學一位極具名望的心理學家,此時受試者服從的比例相當的高,但是如果換成實驗助手來向受試者解釋流程並發號施令,服從命令而執行到最後的比例只會剩下 20%。然而當這個實驗在不接露實驗者是耶魯大學的研究者,亦在一個普通的建築物進行實驗,總之就是完全不透漏這個實驗和有名的耶魯大學有任何關係,在這個情況,原本有 65% 的人會執行到最後,而在新的條件下則是有 48% 的人用最強力的電擊,雖然人數有所減少,但仍然比原本預期的多,因此米爾葛蘭的結論是儘管權威對於服從確實有所影響,但並不是最重要或是絕對的因素。 '''b. 監督:'''當命令者在場監督被命令者時,被命令者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因此服從的比例也遠高於命令者不在場的情況。米爾葛蘭的電擊實驗中,若命令者是以電話發號施令而非與受試者面對面時,受試者執行到最後的比例降到 25% 以下。此外也有受試者會趁命令者不在場時偷偷降低電擊的強度。 '''c. 逐步提出要求:'''命令者一開始提出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慢慢地提出,以增加服從者的比例。這可用羅伯特‧齊歐迪尼六大原則中的承諾與一致原則來解釋。實際上米爾葛蘭的實驗正是應用此原則中得寸進尺法的好例子。第一次的 15 伏特電擊,扮演老師的受試者認為對學生不會造成太大傷害,通常都會執行。而依序每次慢慢往上增加 15 伏特,傷害的增加也不會太過明顯,直到電極伏特數高到某種程度,受試者開始意識到繼續下去會對學生造成傷害或者發現已經造成傷害,而想退出實驗時,通常情況已經變得很嚴重了(電壓已經很大了)。當受試者越晚意識到自己對學生造成的傷害,要退出實驗就變得更加困難,因為退出實驗就意味著承認自己之前判斷錯誤。若是之前造成的傷害越大內心罪惡感也會越大,因此通常都會持續執行到最後。到了最後幾個伏特數時,受試者已經放棄抵抗命令,只希望能快點完成實驗,離開使他們感到不愉快的情境。 ====== 服從者 ====== '''a. 道德水平:'''當權威者的命令違背了社會上的道德標準時,道德水平越高的人服從的比例就越低。在電擊實驗結束後,米爾葛蘭用柯爾伯格的道德判斷問卷對扮演老師的受試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道德水平處於第五及第六階段(第三個層次)受試者,有 75% 拒絕完成實驗,而處於第三及第四階段(第二個層次)的受試者只有 12.5%拒絕。7 '''b. 人格特質:'''米爾葛蘭在實驗後亦對受試者進行人格測驗,結果發現大部分服從到最後的受試者的人格特質都有偏好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ism,在歧視與偏見段落有詳細的介紹)的傾向。這類人很重視社會規範與傳統,一方面對於權威的命令有著高度的信任與服從性,另一方面又喜歡以權威自居,壓制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c. 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通常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服從行為上會有不同的表現。甚至是同個民族的不同世代,也會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洗禮,而產生不同的表現結果。一般而言,相較於處在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人服從的比例會較高。 ====== 情境因素 ====== '''a. 旁人榜樣:'''前面章節中提過,當團體中出現異議者時,受試者的從眾比例會大幅降低,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米爾葛蘭的服從實驗上。如果在實驗執行時,權威者不是一對一命令扮演老師的受試者,而是有許多受試者一起在同一個房間裡接受命令時,只要有其中一位受試者拒絕服從,其他人的服從比例也會降低。(詳見從眾的段落) '''b. 緩衝:'''當執行命令者(老師)與受害者(學生)的距離相隔很遠,或者執行命令者看不到(或聽不到)受害者的反應時,執行命令者的服從比例會提高。這是因為當執行命令者與受害者距離很遠,或者無法了解受害者情況時,會為執行命令者提供了一個緩衝。他無法立即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心理壓力變小了。在米爾葛蘭的實驗中,若是將學生與老師關在同一個房間,則老師的服從比例會從 65% 降到 40%。此外當執行命令者並非透過自己的行動直接傷害受害者時,服從的比例也會變高,這是因為中間有機器或其他人代理了攻擊的角色,為執行命令者提供了一層良好的緩衝。在米爾葛蘭實驗中,電擊儀器上的操作鈕就是一個緩衝,讓執行命令者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做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動作(按按鈕),並不需要負起太大的責任。但是如果實驗條件改成老師必須把學生的手按在電極上才能施予電擊,則服從的比例會降到 30%,這是因為比起按按鈕的情況,老師(執行命令者)在此情境下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真的在傷害別人,並且這個傷害是由自己直接造成的。 '''c. 反抗者:'''當有 3 個人共同擔任命令者(老師)的情境中,其中兩個人其實是實驗助理,第一個老師會在電擊強度增加到 150 伏特時拒絕服從命令,另一個老師則是在 250 伏特時拒絕電擊,在這樣的情境當中,最後只有 10% 的真正受試者(前兩位是先安排好的)會電擊學習者到 450 伏特。這個實驗讓 Milgram 得到一個結論「當一個人希望反抗權威時,如果他所處的團體有人支持他的立場,他就可以做到最好」 ===== 實驗的問題 ===== 這個實驗引發了許多延伸討論: # 有人認為這個實驗有點不道德,並不是只使用電擊傷害了學習者的角色(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人被電擊),而是對於真正參與實驗的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受試者們,雖然他們並沒有被電擊,然而他們卻在實驗過程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無論受試者們有沒有服從實驗的命令使用超強的電流,實際上這些人在日常都不是甚麼窮凶惡極的人,大部分都不過是溫和的平凡人,而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卻處於要繼續遵從實驗元的指示傷害其他人,還是要放棄繼續進行實驗的兩難處境當中,許多人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因此出現這種實驗設計究竟合不合宜的爭論,而 Milgram 本人則是表示所有的受試者在實驗後都有被告知整個實驗的內容,包含其實電人的處罰是假的,以及和扮演學習者的人進行溝通,以求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也有高達 84% 的受試者表達出他們在實驗中有所收穫。不過現今還是會用比較不具爭議性和危險性的實驗設計。 # 也有人認為這個實驗的無法真正代表人們會盲目的服從,因為受試者可能會由於知道這是一個實驗而改變他對行為的認知和價值判斷,例如受試者可能會認為研究員一定是了解整個狀況或是已經有其他的措施保護學習者的角色才會要求繼續進行實驗,這就會影響他們的判斷而服從指示,因此單單以這個實驗結果主張人們很容易盲目的服從似乎不太適合,但無論如何,這個實驗最重要也最可怕的是,'''''人們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會做出服從不適當的命令而去傷害他人'''''。 ==== 史丹佛監獄實驗(Philip G. Zimbardo, 1971)==== '''實驗內容''' 研究小組找來 24 名史丹佛大學的學生進行模擬監獄的實驗,受試者隨機分派為獄卒及囚犯兩個角色。囚犯在進入「監獄」之前被要求換上囚服並且以一串號碼代替受試者原本的名字,而獄卒則身穿制服且被賦予命令甚至懲罰的權力。監獄模擬的實驗過程中,囚犯不斷被獄卒刁難例如被要求報數直到獄卒滿意為止,或者在深夜被前來輪替的夜班獄卒叫醒點名等等,經過一連串苛刻且不合情理的命令之後,囚犯開始有了抱怨甚至反抗,甚至遊說其他囚犯一起推翻獄卒,然而並不是所有囚犯都主張暴力的反抗行為,加上零星的反抗不斷被獄卒以更殘酷的手段壓制,所以囚犯至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反抗獄卒的暴力。而獄卒雖被限制不能傷害囚犯,但在習慣權力之後便開始有濫用權力的傾向,指示的口吻和壓制的手段日漸暴力。最後因為角色扮演對受試者心理的影響超乎預期使得情況變得不可收拾,故原本預計進行兩週的實驗被迫在第六天中止。 '''實驗結果''' 參與實驗的囚犯和獄卒兩組人馬在實驗開始之前的性格檢測並無明顯的區別,但在接受角色後,兩組人馬的性格和行為明顯地受到「情境力量」而有所改變。例如囚犯的情緒及自我評價都較獄卒負面,而且囚犯之間的談話幾乎都圍繞著監獄及囚犯的身分,而非一般聊天情境中所涉及的話題,而這樣專注於角色的心態則更加強化了情境對個體的影響;而獄卒身為權力的擁有者,則漸漸開始濫用權力,做出不同於平常的暴力情境,無論是言語或是壓制手段都漸趨失控,而零星幾個獄卒就算不使用暴力,卻也未出面緩頰或制止同伴的行為。從此實驗可知,情境力量對個人性格及行為的影響深遠,就算平日的「一般人」甚至和平主義者,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境下誘發出濫用權力甚至殘暴苛刻的行為,而旁觀者也往往受到權威或情境的壓力而選擇沉默。 此實驗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叛獄風雲》 '''路西法效應''' 定義:在特定情境因素下,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會受到環境影響,表現出「惡」的一面,「惡」不單純只受人性影響,更多的是環境使然的結果。 Philip G. Zimbardo 在結束史丹佛監獄實驗後,出版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怎樣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一書,對於「是甚麼影響人類做出邪惡、殘忍的行為,究竟是人格特質的影響或是情境空間的誘發?」的疑問,Zimbardo 配合他在史丹佛監獄實驗的觀察,得出結論。<ref name="Zimbardo, P.G. 2007">{{cite book|author=Zimbardo, P.G. |date=2007|title=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location= New York|publisher= Random House}}</ref> 人性本質的善惡並不能完全被區分,而人格特質在面對不同情境因素,對於行為者有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重要或具決定性。例如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獄卒和囚犯兩組受試者在實驗之前的性格量表或其他特質並沒有太多的差別,但實驗過程受到情境影響,兩組受試者的行為表現卻大競相庭。受試者甚至認為自己與對方(兩種角色)存在不同的特徵(例如囚犯聲稱獄卒的平均身高比較高,但其實兩組受試者平均身高相同)。造成兩組受試者行為和性情的諸多不同的主因需歸咎於環境的誘發,不應將「罪惡」、「殘暴」視為人性本然促成的行為,在譴責罪惡行為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環境背景對個體行為造成的影響。 而此一結論也被用來解釋為何「一般民眾」會參與種族屠殺、虐囚、戰爭時期的暴行等等行為。 '''實驗如何定義情境(define the situation)''' 一開始,不論是獄卒抑或囚犯,皆為「白布一疋」(「每個人都是正常、普通、正常的人,他嗯不曾有反社會行為、犯罪或暴力紀錄」),然而,史丹佛實驗創造出了一個「去個人化」的生態,「情感」消失在這個人造的監獄——彼此壓抑了所有情感之可能,而這個過程助長了鬱卒對囚犯的虐點與破壞(p.292)。誠如 Zimbardo 所言,「要了解情境的重要性,必須先了解身處於其中的人,了解他們如何理解以及詮釋既定的行為環境」(290)。於是,在實驗中可以發現其實只需要說出「我想要中止實驗」,或是在假釋的時候提出這樣的請求,就可以離開實驗了,然而,並沒有人這麼做,所有人都開始認定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是個真正的監獄」,進而,所有人認知到「我就是獄卒/囚犯」,這正是為什麼獄卒成了濫用權位的殘酷加害者,而囚犯服從權威、鮮少反抗的原因之一。 '''實驗中的認知失調''' 當公開扮演與私下信念相反的角色時,會產生認知失調,而人類會竭盡所能地達到某種功能性統一。(p.288)在實驗中,其實獄卒其實是有時間休息的,同樣地,囚犯也有時間與獄卒處於不同的空間(不受直接權威管制)的,然而,獄卒在上班/下班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認知失調,內化了自己的公共角色行為,甚至以自我認知加以合理化,而這也同一時間導致了獨裁與虐待行為的增加。與此同時,囚犯也有類似的現象,在服膺權威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認知失調。 '''實驗中的去個人化''' 我們以電影為例來舉例去個人/人性化。一開始,電影中有個囚犯寫信的時候,最後屬名已經變成自己的囚服號碼,而在去個人/去人性化的過程中(去個人/去人性化可以在特定情境為之,例如透過特殊的對待方式),施為者可能暫時擱置了道德束縛,如同史丹佛實驗中的獄卒一樣,真正地進到了身為「獄卒」的這個位置裡,而同樣地,囚犯也進到了「囚犯」的位置裡,所以才會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只記錄到一次(囚犯之間的)助人事件」(p.266),因為,在「獄卒-囚犯」的權威-服從的關係中,絕對的服從才是該有的表現,而「助人」牴觸的不僅是這樣的關係基礎,更是一種人性化的表現——然而,史丹佛實驗在一開始就去個人/人性化了,自然也不會長會有這樣的情感流露。 比較:史丹佛監獄實驗與電擊實驗有何不同之處? 1. 權威行使形式 在電擊實驗中,權威是外在的,由個人行使。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權威是以相對內在的社會角色呈現,由團體行使。 2. 情境:時間與空間 電擊實驗的時間較短,空間易於離開;而史丹佛監獄實驗持續較長(原本預期兩個禮拜,實際上持續六天),空間難於離開,許多囚犯表示想離開但不被實驗者允許。 3. 互動: 在電擊實驗中的互動是一對一的,扮演老師的受試者對學生行使電擊,有一套特定腳本,且在最經典的實驗中老師跟學生不在同一房間,屬於遠端回饋。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互動是團體的,獄警和囚犯都是一群人,較沒有特定腳本,個人有很大空間決定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且是面對面互動,屬於近端回饋。 4. 去個人化: 史丹佛監獄實驗中有去個人化的道具,像是制服、墨鏡,幫助扮演該角色的受試者進行具體的展演。 ==== 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後續批評與反省==== 史丹福監獄實驗是場騙局嗎?在 2018 年 6 月,相關的謠言與說法喧囂至上,記者 B. Blum 更以「一輩子的謊」(The Lifespan of A Lie)形容史丹佛監獄實驗,比如說,他指出有人進去只是想順便念 GRE,他以為自己可以有很多時間可以坐著然後專心準備考試,孰料實驗方不願意把書給他,也是到那個時候他覺得「那這工作沒戲唱了」(no point to the job),一開始,他假裝自己有肚子痛,後來則是精神崩潰,而且他對記者說,他還挺享受這個過程的。甚至,對於他來說,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最可怕的其實是被告知無論你多想要提早離開這個實驗,你都沒有機會離開。 除了精神崩潰其實是個騙局外(Korpi’s breakdown was a sham.),B. Blum 更指出: # 其中一位職員指出整個實驗有瑕疵且充滿謊言 # 職員教導「警衛」(guard)要故意很「無情」(tough),而這扭曲了個實驗結果 # 其中一位警衛不過是在「演」好他的角色(play-acting his role) # 英國 BBC 想要複製(replicate)整個實驗,但失敗 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 P. Zimbardo 的反擊來思考這樣的實驗究竟有無重製的可能性。Zimbardo 指出 BBC 的實驗中,警衛不殘暴,是被獄者所控制與統治的,也因此警衛開始變得有幻想症、充滿壓力、抱怨被霸凌等,更有警衛離開了實驗。Zimbardo 更指出,在這「實驗」中(他以「實境秀」稱之),其實是沒有符合自然科學重置實驗應有的標準的。他在 2007 年第 127 期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有更深入的批評。 這項實驗發佈的期刊沒有同儕評審(peer review),為的是防止被拒絕刊出, Zimbardo 則指出之所以發佈在紐約時代雜誌,是出自於想要觸及更廣的讀者群(to reach a large national audience),且後來有關的實驗的確是在有同儕評審的期刊上刊登的。除了在審查上的問題,研究方法上亦有些許問題,該實驗的監獄的人口組成以白人為主,而且社經地位、種族、年齡分佈都跟實際的監獄相差許多,這可能間接影響到實驗結果。同時母數不夠龐大而導致實驗結果產生偏差亦值得討論。 在 Psychologist World 中的 Zimbardo's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 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史丹福監獄實驗的結果可能是無效的,因為 Zimbardo 本人沉浸在州長的角色中,這可能會影響實驗。 當 Zimbardo 給監獄看守警棍時,監獄看守將使用武力的可能性相對較大。[6] 在 BBC 中的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ntinues to shock 文章和電影中,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實驗者證明,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思考和感受。 由於監獄的環境,它使監獄看守的行為更加暴力。[7] ==== 小結 ==== 從眾、順從、服從是個體對團體影響三種不同程度上的反應,由上述整理我們可以知道,人們之所以「從眾」、「順從」或「服從」,並不是沒有經過思考單純的盲從,而往往是在團體環境下情緒的煽動或誘發導致的結果,許多時候也是經過一定的理性決策。因此,當我們身為「局外人」去觀察「局內人」各種「從眾」、「順從」或「服從」的反應時,並不能一味的強調他們的行為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而是要關注團體對個人思想、價值、行動上的影響,畢竟人身為群居動物,在生活各方面也一定會受到不同團體的影響,成為某種團體行動的「圈內人」。「從眾」、「順從」和「服從」沒有絕對的褒貶,畢竟這是人出於自然的反應,但受團體影響所做出來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或多元價值則是個人在實際行動時,需要再次反思、注意的面向。 === 反抗 === 反抗的社會心理學 定義:挑戰個人在既定社會系統中處於從屬的位置/被支配的對象(subordinated position)的過程與行動。 ==== 回應史丹佛監獄實驗(SPE)而做的 BBC 監獄實驗(BBC Prison Study, BPS)==== ===== 摘要 ===== 社會心理學界有一種關注壓迫過程而非反抗的一般性趨勢。因此,研究者與評論者開始將宰制、暴政與虐待視為自然或難以避免的。挑戰這個觀點的研究顯示,當低地位群體的成員透過共享的社會身分團結在一起,這可以作為有效領導與組織的基礎,讓他們反抗壓迫、獲取支持、挑戰權威以及促進社會改變,即使是在最極端的狀況中。這個觀點受到重新檢視一些實驗研究—有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和 BBC 監獄實驗—以及在北愛爾蘭、南非和納粹德國對於監獄政權的反抗案例研究。 ===== 前言:驗證性偏誤(Conformity Bias)以及宰制的主流性(the dominance of domination)===== (包含回應與討論史丹佛監獄實驗) 許多評論者發現,就在社會心理學已經發展成一個學科的同時,社會心理學被壓迫的心理學佔據。這當然有很好的理由。其中之一是上個世紀暴政的殘酷系統及壓制留下的創傷,使我們的集體意識深感驚恐。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大屠殺。但是,聚焦於剝削和虐待的過程可能會有忽視與之抗衡的過程的風險。這可能導致將遭受苦難的人去個人化,視為純粹受害者。也許更嚴重的是,否認反抗的可能性,將之從科學想像的領域中移除。如同我們看到的,聚焦於壓迫的過程有忽略反抗與受壓迫者能動性的風險,甚至阻礙人們挑戰壓迫者的政治能力。 關注壓迫而非反抗的過程可被視為 Moscovici(1976)所說的社會心理學中驗證性偏誤(生產僅僅顯示現狀如何被再製的理論和資料)的實例。Moscovici 特別關注的是,關於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的主流模型顯示,社會影響過程唯一可能的結果是社會中既存之權力結構的鞏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創新、創意以及進步永遠不會發生。這很明顯是荒謬的,且 Moscovici 自己對於少數群體能帶來的影響之研究(e.g., Moscovici, Lage & Naffrechoux,1969)就是設計來展現一個團結一致的團體何時與如何能逐漸改變主流的社會信念。與傅科(Foucault,1990)所斷言的一樣,「哪裡有(強制的)權力哪裡就有反抗」(p.94) ,Moscovici 證明了權力與影響不會只流向單一的方向,而是在任何社會系統中的會以複雜的方式分布。 在開始探索反抗的社會心理學之前,起初就知道這個術語描述了非常多樣的行為,因此在社會科學的文獻中有需多不同意義,是很重要的。然而,此研究仿效 Hollander 與 Einwohner(2004)(主要是對於社會學、人類學與政治學)詳盡的評論,在其中將行動(action)與對抗(opposition)視為這個議題的核心元素。此研究更正式地將反抗定義為「挑戰個人在既定社會系統中處於從屬的位置/被支配的對象(subordinated position)的過程與行動」。 首先以史丹佛監獄實驗(SPE)為例,透過檢視驗證性偏誤的本質開始探究這個主題。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之一,對於形塑心理學對於人們為何會以有敵意或壓迫的方式對待他人的瞭解,史丹佛監獄實驗有雙重角色: # 它將對壓迫的分析從個人層次轉移到脈絡/團體層次的影響 # 但同時,這個研究成為對團體負面看法的同義詞,在這個觀點下人們只能盲目地順從集體壓力,而這種壓力幾乎無可避免地導向壓迫。這是 BBC 監獄實驗所反對的觀點。 接下來會呈現來自社會身份傳統之研究的另一個觀點。這個觀點透過關注集體不只可以作為暴政的基礎,也可以作為反抗與社會改變的基礎此一事實,拒絕團體過程與壓迫之間的關聯。接著檢視來自另外一個監獄實驗,BBC 監獄研究(BPS; Reicher &Haslam,2006b),它會為社會身分的取徑提供實驗證據的支持。這指出即使是在像監獄一樣的場景中(可被視為許多機構中不平等的隱喻),囚犯可以反抗甚至推翻獄警的權威。 =====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的權力與反抗===== 在 1971 年 2 月,九位大學生被加州的警察逮補,五位是入室竊盜,四位是武裝搶劫。他們被監禁在一個位於史丹佛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這些囚犯並沒有犯下任何罪行,只是自願成為後來被稱作史丹佛監獄實驗(SPE)的心理學研究的一部分。(Haney, Banks & Zimbardo, 1973; also see Zimbardo, 1971, 2004, 2007) 在最初的六天,五位原本的囚犯因為被獄警(guards)羞辱、侮辱人格與虐待,崩潰而受到釋放。原本實驗預計持續兩個禮拜,但我們在這個時間點為了被監禁者的福祉停止了研究。有意義的是,雖然那些執行邪惡懲罰的獄警就像囚犯一樣,只是「正常」的大學生,都是被隨機分配在研究中要扮演獄警還是囚犯的。 這些發現不止在心理學學生間很有名,在整個世界也廣為人知。Zimbardo 及其同事聲稱,這些研究結果可被理解為分配參與者到擁有特殊角色的不同群體的直接後果。一方面,這個分析認為囚犯的從屬角色使他們變得被動與精神異常,或者,在 Zimbardo 更生動的陳述中,「如同殭屍般屈服於不斷上升的獄警權力」(2007, p.196)。另一方面,這些獄警變得壓迫與殘忍被理解為「一個穿上『獄警』制服以及受到那個角色內部的權力影響的『自然』結果」(Haney, et al., 1973, p.12) 這份關於暴政心理學的分析變得重要是因為,在史丹佛監獄實驗實行後的四十年,它被用於解釋一系列壓迫的真實案例。最值得注意的是,Zimbardo 為解釋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軍事警察於 Abu Ghraib 監獄對伊拉克俘虜的凌虐,援引了 SPE 對於殘暴行為的分析—論證説「兩個案例中基本的心理學動態…是可比較的」(2007, p.378)。此外,對這個分析的擔保讓他在法庭上為其中一個被起訴虐囚的士兵作證,因為這個分析讓他視這些士兵為「很好的年輕男人與女人」(Zimbardo, 2007, p.324),自身只有很少的錯誤或沒有錯誤,只是因為被放入的情境而變得低劣。 很明顯的,這些議題的實際影響使得謹慎的分析與理論的明確性變得極端重要。在設法提供這些的同時,我們並沒有質疑史丹佛監獄實驗對於證明平凡人可以被變成壓迫者的能力(Zimbardo, 2007 稱為「路西法效應」)。我們質疑的是強調服從甚於反抗,以及認為服從是自然且無可避免的,而反抗是不自然且無法想像的相關信念。 史丹佛監獄實驗本身就充滿反抗的例子,我們的立場首先受到這個事實支持。在研究的最初階段,參與者仍在適應其角色的時候,囚犯挑戰獄警,拒絕遵守他們的命令,並嘲弄他們的權威(Zimbardo, 2007, p54)。在研究的剛開始,這意味著這些囚犯正在變得更有權力。 當獄警以嚴厲打擊不遵守命令的行為回應囚犯後,事態逐漸擴大。囚犯變得憤怒與受挫,開始制定反叛的實際計畫。他們從展現不服從的象徵開始—抱怨他們的處境、咒罵獄警並拒絕遵守命令。事態在兩個牢房的居住者去除自己的帽子以及囚犯編號,設路障防護把自己關在牢房裡時達到巔峰。其中一個囚犯對其他囚犯發出群體的口號:「暴力革命的時候到了!」(Zimbardo, 2007, p.61) 這次反叛被擊潰的過程並不清楚。但是,明顯的是在他作為典獄長的角色中,Zimbardo 扮演了關鍵角色,特別是招募其中一個反叛者作為告密者,提供他優惠待遇以交換其他囚犯的訊息。此外,那個反叛者帶著他不可能離開監獄的信念離開與 Zimbardo 的會面。據此,他回到其他囚犯身邊,呼喊道:「你們無法離開這裡!」據 Zimbardo 的回想,這「對囚犯產生了改變性的影響」,擊潰他們的集體意志並且鞏固了獄警的權力。(2007, p.71)。此後,有些囚犯仍然持續反抗獄警,但他們的反抗沒有什麼效果,因為並不是集體的。 然而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的反抗並不限於囚犯。在獄警中,看起來是直接服從角色的人是相對草數。因此雖然「約三分之一」的獄警「在他們專橫使用權力時變得暴虐」(1971. p.154),在剩下的獄警中(大多數人),有些人努力變得「強硬但公平」,其他人努力成為「好獄警」,對囚犯友善並幫他們小忙。然而,在正式的說法中(e.g., Zimbardo, 1989, 2007),被特別討論的是一個殘暴的獄警,一個因為大搖大擺的走路方式還有拉長音調的說話方式,被戲稱為約翰韋恩的個人。但即使是在這個例子裡,很明顯的,獄警也並非一個自動行動的無關緊要的個體(Haslam&Reicher, 2007b)。在研究之後,他與其中一個受害者的互動中(有出現在史丹佛間獄實驗的電影,Quiet Rage 中,Zimbardo, 2007),受害者批評他用那些「有創意」的方式折磨他管轄的人。當「約翰韋恩」詢問囚犯如果他是獄警的話他會做些什麼,囚犯回應道:「我不知道,但我不認為我會那麼善於發明。我不認為我會在我的行動中運用那麼多想像力。」 有鑒於「約翰韋恩」是少數,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其他獄警看起來縱容,或至少沒有挑戰他的行為。再一次,其中一個答案可以透過檢視 Zimbardo 自己的行為提供,畢竟他可以被視為有制定正當化殘暴行為的規範。(Banyard,2007)因此,雖然 Zimbardo(2004, p.39)表示研究的參與者沒有受到任何關於他們角色的訓練,很明顯的是,當為他的獄警進行任務簡介時,他對於獄警應該如何作為提供了相當強烈的指示: 「我們可以在囚犯身上製造無聊的感受,或某種程度的恐懼感,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專橫的信念,讓他們覺得生命完全受到我們、系統、你和我的掌控…他們不會有任何行動的自由,他們不能做任何我們不允許的事或說任何我們不允許的話,我們會用許多方式奪走他們的個人自主性。總體而言,這些將導致無力感。(Zimbardo,2007,p.55) 在有對團體規範的遵守的情況下,很難忽略 Zimbardo 在建立與監督這些規範上的領導角色。此外,這提供了一個額外的理由去質疑「人們『自然地』適應角色需求」的聲稱(Reicher & Haslam, 2006a)。 因此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看起來對於服從與壓迫單方面的強調,對於事件過程只是一個非常偏頗的看法(Krueger & Funder, 2004)。另外,一個將服從描繪成無法避免的理論立場阻止我們更深入地探究,去瞭解何時人們會接受現狀,何時人們會挑戰它。此外,雖然 Zimbardo 的分析將人們降級為暴虐統治者的原因歸咎於他們在社會團體中的成員身分(以及這導致的對角色的順應),史丹佛監獄實驗也提供證據支持,集體對於「挑戰」壓迫和產生壓迫同等重要。 某種程度來說,這其中當然沒有任何特別讓人驚訝的部分,特別是當一個人放眼心理學之外的世界。畢竟,無力者的力量來自他們的團結在許多社會運動中是常見的看法。但這仍然留給我們探討團體行動的前情與後果的需要。因此,接下來我們轉向社會身分理論。 =====理論:社會身分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會身分理論強調我跟他人的動態關係,有兩個理論假設(Tafel&Turner,1979): # 人們可以作為個人或社會團體的成員定義自己與採取行動 # 無論如何定義自己,人們有動機擁有一個正面、獨特的自我概念 將這兩點放在一起,這個理論斷定,當一個社會身分是明顯的(salient),人們會努力將「內團體」視為不同於且優越於其他相關的團體。而所謂的內團體指的具有共同利益、歸屬感的一群人,跟我們常說的「自己人」的概念是一樣的。 但是無論我們多希望定義內團體為優越的,很明顯的是在我們居住的世界裡,許多(可能是大多數)人屬於被定義為較差的團體。女性必須住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世界,黑人住在一個種族主義的世界,同志住在一個恐同的世界,年長者住在對長者不友善的世界,等等。其核心的議題是:人們如何應對現實? 何時他們自行嘗試適應既存的狀況,何時他們會團結行動以改變那些狀況?換句話說,分辨差異的心理過程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Israel&Tajfel, 1972)? 核心問題:居於從屬位置的團體對於不平等如何反應,是適應還是反抗? ======影響從屬團體如何應對自身位置的兩個因素====== 不同於許多說法,社會身分理論最終指向集體行動與社會改變。雖然 Tajfel 在發展這個關注點後不久死亡,因此他的理論不能被視為一個對於改變動態完整的說法,它確實指出兩組對於從屬團體的成員如何應對自身位置的因素(Tajfel,1978; Tajfel&Turner, 1979): # 個人對於改善自身地位的信念,類別界線的可滲透性 # 被觀察到的團體間關係的安全性,由兩個元素組成,包含團體間不平等的正當性,以及其穩定性。當團體間關係被認為不安全,不平等被視為不正當、不穩定,個人可想像關於現狀的認知上的其他選擇(cognitive alternatives),因此可以想像改變現狀的特定方式。 針對第一個因素,認為改善自身地位是可能的信念(因為界線可滲透)會鼓勵個人流動的策略(意即,提升個人身份認同的策略),但是認為這種改善是不可能的信念(因為界線不可滲透)會鼓勵人們將自己視為團體成員,擁有一種共享的「社會身分認同」(Tajfel, 1972),並據此行動。 即使界線被視為不可滲透的,個人會否團結行動以挑戰不平等仍然要視第二個因素而定。據上面第二點所說,預測個人在共享「不平等是不正當、不穩定的」觀點,且這個觀點生產一組想像出來的認知上的其他選擇時,最傾向團結行動。 ======理論模型====== 依據共享社會身分感的高低、團體界線的可滲透性、團體間關係的安全性(正當性與穩定性)、獲取正面社會身份的策略、根據策略產生的行動、偏好的處理策略、策略對高地位外團體還有現狀的意義等因素分類為不同的預期結果。 當群體界線是可穿透的,爭取正面社會身分的策略是追求個人流動,根據此策略採取的行動是嘗試加入高地位的群體,偏好處理策略為高度個體化的躲避,對高地位外團體與現狀的意義是從屬者會接受外團體的優越性以及殖民者高過於我的系統。此時,共享的社會身分感最低。 當團體界線是不能穿透的,依據統治關係的安全性分為兩類。 # 若統治關係有一定的合理性、安全性,爭取正面社會身分的策略是以社會創意性(social creativity)重新定義情況,根據此策略採取的行動為改變(a)身分的意義(b)比較的團體或(c)比較的面向,偏好處理策略為個體或集體的拒絕(denial),對高地位外團體與現狀的意義是從屬者會重新定義但避免直接挑戰外團體的優越性。此時,共享的社會身分感居中。 # 若統治關係缺乏合理性、安全性,爭取正面社會身分的策略是跟統治者處於社會競爭關係(social competition),根據此策略採取的行動為參與衝突、公開的敵意與對抗,偏好處理策略為集體的反抗,對高地位外團體與現狀的意義是從屬者會直接挑戰外團體的優越性。 ======理論架構的意義====== 這個理論架構明顯延伸了受到 SPE 鼓勵的團體層次的對壓迫與衝突的解釋方式(如:Zimbardo,2007)。但是,它以兩種基本的方式背離這個研究的標準解釋。 首先,它挑戰了人們自動、不加思索且無助地接受社會位置的信念。因此,在觀察者或外來者加在參與者上的社會範疇,與參與者用以理解自身的社會「自我範疇」之間(Turner, 1982; Turner, Hogg, Oakes, Reicher, & Wetherell, 1987; Turner, Oakes, Haslam, & McGarty, 1994),存在著關鍵性的差異。例如,標籤一個人為女人(或黑人、天主教或任何別的)是一件事,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性別理解自身與行動,又是相當不同的另一件事。社會身分理論的一個基本野心就是要理解,何時人們會擁有集體身分認同並根據這個認同一起行動。 第二個基本方法上的基本差異是,社會身分理論超越了「人們何時會接受既存的權力關係」的關注,也同時檢視人們如何集體地反抗與挑戰現狀。對於一個對性別有興趣社會身分理論者,可能會檢視女人如何透過共享的身分認同去挑戰性別不平等,而不僅僅只是順應她們從屬的位置。(e.g., Branscombe & Ellemers, 1998; Kelly & Breinlinger, 1996; Schmitt, Branscombe & Postmes, 2003; Schmitt, Ellemers, & Branscombe, 2003) 而在監獄的環境中,研究者可能會對於囚犯如何透過互相的身分認同團結再一起以挑戰獄警的權威,而非屈服於它。以這種方式,而非將團體成員視作情況的奴隸(或是「系統」, Zimbardo, 2007),這個理論檢視了共享的團體成員身分允許人們行使集體能動性,以及透過集體能動性形塑他們自身狀況的方式(Reicher & Haslam, 2006b)。 現在有大量的實證文獻處理並支持社會身分理論的預測。具體而言,這方面的努力證明了滲透性與安全性在(1)影響低地位團體成員間共享的社會身分認同,以及(2)提升他們採取社會競爭與抗議策略以挑戰高地位團體權威的意願之上的重要性(e.g., Ellemers, 1993; Ellemers, van Knippenberg & Wilke, 1990; Ellemers, Wilke & van Knippenberg, 1993; Wright, Taylor & Moghaddam, 1990; see also Branscombe & Ellemers, 1998; Kelly & Breinlinger, 1996; Simon & Klandermans, 2001)。但是,重要的是,—與其他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相似(Haslam & McGarty, 2001; Levine, 2003)—大部分這類研究包含實驗性研究,其中參與者之間只有有限的互動,很少有機會發展一種團體歷史感。因此,雖然這種研究為反抗的過程提供了洞見,以及雖然它確認了一些社會身分分析的特定預設,它缺乏社會心理學經典田野研究的規模與戲劇張力。被研究的結果—對於過往行為與未來意圖的自呈測量—與「約翰韋恩」在 SPE 中羞辱囚犯以及囚犯在挫敗與憤怒中尖叫的影片相比,淡出成為無意義的物事(Baumeister, Vohs, & Funder, 2007)。此外,這是其中一個使我們建議,即使它們有很多問題,在經典研究中提出的概念性論述應該持續被再生產的原因(Haslam, in press)。因此,帶著想要生產同等生動的證據以挑戰這些論述的想法,在 2002 的後期,我們進行了 BBC 監獄研究 (BPS; Reicher & Haslam, 2006a; see also Haslam & Reicher, 2006a; 2007a)。就像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一個實驗性的田野研究,在其中男性被分成監獄與獄警兩組並被放入模擬監獄環境中一段時間。 補充: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英語: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犯罪事件相關人物的行為的科學及犯罪因素。與犯罪相關的人物,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犯罪人,但也包括職司逮捕、偵查、追訴、審判、行刑的各種司法人員;此外也包括證人和被害人。 犯罪學的一個主要重點 - 對犯罪和罪犯的研究 - 是人們犯罪的原因。 犯罪的社會和心理學理論是犯罪活動如何發展的兩個最常見的視角。 根據“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學雜誌”的文獻綜述,犯罪心理學理論在塑造社會對犯罪和違法犯罪的思考方式以及製定與這些問題相關的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犯罪心理學理論研究個體因素,如社會化不足和幼兒經驗不利,可能導致犯罪思維模式。以下是幾種與犯罪心理學相關的理論: 心理動力學理論(Psychodynamic Theory): Psychodynamic 或 psychoanalytic 理論基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工作,他認為三個中心力量塑造了一個人的個性:本我代表本能的需要,自我代表理解社會規範,超我是學習道德推理。 違法行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不平衡引起的。三個人格組成部分之間的衝突迫使個人發展防禦機制以應對沖突。結果來看,可能導致有問題的行為和違法行為。 Erik Erikson 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擴展,將違法行為解釋為由內心動盪造成的「身份危機」。 行為理論: 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是學習的。行為理論也被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動主要取決於生活經歷。 行為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條件反射,它指的是一種涉及刺激和獎勵的學習形式。當一個人的行為通過調節得到加強時,就會學會這種行為。環境也是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 埃德溫·薩瑟蘭(Edwin Sutherland)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犯罪學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介紹了犯罪行為發生在文化衝突中的理論,在這種衝突中,與犯罪份子的關系差異關聯理論後來被擴展到包括如何區別強化異常行為來解釋犯罪行為。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理論基於認知過程處於行為,思想和情感中心的觀點。它主要基於 Albert Ellis 和 Aaron Beck 的工作,強調人們的想法而不是他們的所作所為。 認知理論家提出了可以幫助解釋犯罪和犯罪的認知發展階段。 Lawrence Kohlberg 完善了 Jean Piaget 的工作,提出了三個層面的道德發展。 道德成規前期:在兒童中很常見,並側重於行動可能產生的外部後果。 道德成規期:在青少年和年輕人中很常見,並且關注社會的觀點和期望。 道德成規後期:在 20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很常見,並側重於對人權和道德原則的批判性檢查。 理論家認為,犯罪者未能將其道德判斷能力發展到道德成規期。其他認知理論從生命發展的角度審視犯罪和犯罪。認知模型中每種理論的證據都不盡相同,而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雜誌稱,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這些理論。 =====介入===== 雖然 BBC 監獄實驗的目標是要重新討論 Zimbardo 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所提出來的問題,它並沒有要嘗試重製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因為這份研究包含了與史丹佛監獄實驗中不同的幾個程序上的特色。一方面,作為實驗者,研究者很小心避免採取領導者的角色及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表現。另一方面,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社會身分理論設計了一系列介入,以探討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囚犯會選擇適應或挑戰監獄系統中的不平等。 不同與史丹佛監獄實驗中,研究者的介入並非實驗設計的一部分,BBC 監獄實驗有以下幾個有意識的介入與相應的預設: # 操縱團體界線的可滲透性:一開始囚犯有被提拔成獄警的機會。預期這會使囚犯比較容易不反抗、努力表現良好。 # 正當性:在有人被提拔的三天之後,宣布將囚犯提拔為獄警是不實際的,固定團體的界線。先給希望再拿走,可能會造成更強烈的剝奪感,加上團體界線固定後,預期囚犯比較容易質疑統治的正當性。 # 認知上的其他選擇(cognitive alternatives):加入一個視獄警的政權為不正當與可改變的新囚犯或工會領導者(trade unionist)。這個介入的意義在於,一般人很容易接受現狀,創造認知上的其他選擇,讓人覺得另一種可能性是可能的,比較容易促使改變或反抗發生。 =====研究發現===== 不同於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發現: 首先,獄警部分,沒有證據顯示獄警自然或沒有批判地接受、扮演自己的角色,有幾位對於權威的行使感到困擾或不願意行使權威,缺乏集體身分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也沒有領導者,缺乏可維持秩序的組織。其次,囚犯部分,當團體界線是可滲透的,囚犯傾向採取個人策略應對獄警,例如努力表現良好。而當團體界線不可滲透時,囚犯建立集體身分認同,採取團體的策略應對獄警,團結起來嘲笑、挑戰權威、分化獄警。當工會幹部加入,有領導者的出現,囚犯開始有抗議、佔領的活動,創造一個新的協商結構。 在研究的第一個階段,並沒有暴政的發生。因為(1)獄警並未認同自己的身分(2)缺乏共享的身份認同意味著獄警的位置並沒有得到共識或變得極端(3)研究者方面並沒有提供可能正當化壓迫的領導。相反地,是囚犯佔了上風,因為(1)社會結構的改變使他們以共享的身分認同定義自己(2)他們不服從的位置被以團體為基礎的互動加強(3)正在成長的領導提倡並正當化了挑戰獄警政權的行為,最終使政權潰敗。 (見 Haslam & Reicher, 2007b 以瞭解細節). 這些因素的重要性被獄警政權崩潰後發生的事加以說明。在這個時間點一群原本的囚犯與獄警開始以更專制獨裁的方式重建獄警—囚犯的政權,以一種類似於史丹佛監獄實驗中被看到過的方式。然而,對比於早先獄警的行政,這種專制極權的轉向只發生在(1)事件導致「新警衛」高度認同他們的角色 (2) 新警衛的意志透過社會互動受到激勵(3)新的領導因為在先前一波囚犯反抗中建立的自治「共同體(Commune)」的瓦解變得更強壯(見 Haslam & Reicher 2007b; Reicher & Haslam, 2006a). =====研究展現的意義===== 明顯不同於暴政是一種在人們被分配到擁有凌駕於他者的權力之角色的情境後,所導致的「自然」結果,BBC 監獄研究的發現(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如:Turner,2006),導出非常不同的分析。 首先,個人只有在認同自己的角色時,暴政才會發生。其次,這種正當化的感受需要與其他內團體成員共享並透過團體的互動強化。第三,暴政是透過積極的領導促進的,根基於共享的身分認同。集體認同可以讓我們變成平庸的邪惡,也可以讓我們團結起來去反抗不合理的結構和系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參考資料: S.Alexander Haslam and Stephen D. Reicher,2012, “When Prisoners Take Over the Prison: A Social Psychology of Resist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6(2)154-179 ==== 污名(stigma)==== =====理論背景===== 污名一詞最早源自於古希臘,是一些標示承載者道德地位異常且低下的身體符號。1960 年代,污名一詞在高夫曼(Goffman)的概念性詮釋之下,從外顯的特徵內化成象徵性的抽象概念,指的不是有形的烙印(或屬性),而是互動情境的產物、特定關係,而受污名者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過程是一個符號互動的過程。<ref name="Goffman-1963">{{Cite book|title=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last=Goffman|first=Erving|publisher=[[Prentice Hall]]|year=1963|isbn=0-671-62244-7|location=|pages=|quote=|author-link=Erving Goffman|via=}}</ref> 現今,我們可以將汙名化簡單定義為一個群體將其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動態過程。汙名化為處於較強勢的團體常採用的一種策略,他將該被汙名化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徵刻板印象化,並藉由此特徵來掩蓋該群體的其他特徵,使該特徵成為在本質意義上與該群體特徵對應的指標物,即「貼標籤」。 =====如何發生?===== 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會依其外表透露的有限資訊預期這個人的類別與屬性,將這種預期轉變為對他人的規範性期待,並以此為依據進行社會互動。這些對於「正常社會角色」的期待,就是「虛擬的社會身分(virtual social identity)」。而「真實的社會身分(actual social identity)」則是社會行動者的真正的類別和屬性。(社會身分: 相對於「個人身分」是指一個人獨有的身分,例如:姓名、身份證字號、指紋、個人傳記等,社會身分指的是一個人可能與其他人共享的身分類別,例如:有錢人、女性、異性戀、高個子等) 而當我們對他人有所要求或期待,但對方未達成時(意即不符原本對他身分的特定假設),我們才會察覺到自己對他人是有所期待的。這時候,虛擬社會身分和真實社會身分產生落差,因此我們和他者都需要透過一些策略,才能讓社會互動順利進行下去。 一個污名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受污名者的虛擬社會身分(關於「正常」的規範性期待)和真實社會身分(個人對外展現的特質和隸屬規範)之間產生特定的關係/落差,且這樣的落差被視為比較不好的。 =====污名化的過程===== # 指出差異、負面詮釋 # 衍生讓人感到羞恥的落差 # 區分「我們正常人」和「他們」 # 失去地位、遭遇歧視 # 資源與權力的不均分配 當一個人的虛擬社會身分和真實的社會身分出現不好的落差,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他就從普通正常人降級為受污染且貶低的人。這種落差區分了「我們正常人」跟「受貶抑的他者」,透過這個指認的過程,使他們失去原有的社會地位並且遭到歧視,進一步剝奪他們的資源,使他們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Goffman 在書中強調,污名並不是本質性的,沒有任何一種屬性或社會身份在本質上就是不好的、應該被貶抑的。污名是透過社會互動產生,人們的價值觀——通常是優勢族群的價值觀——劃出「正常」和「缺陷」之間的界線,正常人並且以此界線作為分配資源、社會聲望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時候污名是為優勢族群服務,優勢族群利用他們的話語權與多數決,將弱勢族群的屬性定義為「值得受貶抑的」,利用不公平的分配社會資源,來減少弱勢族群翻轉的動能,維持既有優勢階級的地位及利益。 =====污名的類型===== # 身體:各種生理障礙或差異,例如:身障者、唐氏症患者、先天性水皰症患者 # 個人屬性或狀態:如文盲、同性戀/同志、跨性人、失業、性工作者、精神病患、更生人、吸毒者、酗酒者、無家者 # 群體的:民族、國家、種族、階級、宗教 Erving Goffman 又將受污名者分為明貶者(discredited)和可貶者(discreditable),明貶者指的是其污名身份特徵明顯可見的人,尤其在種族、長相、身材、身體上有缺陷者,例如黑人、肢體障礙者;可貶者則是指污名特徵不可見的人,通常表現在階級、性向等,例如同性戀、文盲、性工作者。相較於明貶者,可貶者由於污名特徵並不直接暴露在外,因此能有較多空間能以印象整飭的手段,巧妙地矇混過關。 必須要指出的是,之所以 Goffman 會將「同性戀」視作污名的一種,乃是因為在他所處的年代,同性戀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也承受著諸多的污名。 ※補充:受汙名者的概念可連結到偏差行為的標籤理論( [[超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六、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標籤理論]]) '''自我實現預言的表現樣態也依受汙名者與標籤的特性有所差異''',以《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The development of deviant identities》此篇對厭食症與貪食症患者的論文研究為例(Mclorg & Taub ,1987)。 厭食症者屬於明貶者,基於厭食的表現(節食、不吃)為持續性、無時無刻都能被觀察到,因此他們以不否認、不故意裝作正常的正面舉動回應自我實現的預言。 爆食症者屬於可貶者,與厭食症者相異之處在於他們並非時時刻刻都在暴飲暴食,可能維持一周數次的頻率,才會反覆出現催吐、吃瀉藥等間接性的異常行為,其他時間就正常飲食,因此他們會「故意展現出正常的樣子」,掩飾資訊不讓別人知道偏差行為者的身分。在沒有做出偏差行為的時候,希望別人不要側目,因此企圖傳達自己在正常飲食時期的作為很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展現出「正常」的樣子,以呈現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藉由故意把廁所的門打開,讓別人能清楚知道自己並沒有在催吐)。 偏差行為者對於自身被賦予之新的主要角色很在意,對別人的異樣眼光特別敏感,同時藉由鏡中自我的解讀強化自身的主要角色。 ===== 汙名的特徵 ===== 1. '''破壞性'''<br> :污名化會使無關群眾平時的風險感知結構被扭曲,進而從根本破壞掉被汙名化的事物、人或者機構的正面形象。當發生嚴重的汙名化現象時,正常的是非標準(如正義、公平等)都會遭到非理性的顛覆。然而,多數人(並非進行汙名化或被汙名化的無關群眾)將只會關注事件的反常性和後果的卑鄙性;這時公眾僅會傾向檢討管理者的危機處理能力,鮮少關注被汙名化的群體本身所遭受的待遇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因而此舉可能會造成社會、經濟、政治秩序的紊亂。 2. '''快速污染性'''<br> :受到污名化的對象將會被賦予同一般群眾不一樣的、令人不愉快的特徵。在汙名化現象十分嚴重的極端情況下,該對象將可能會直接被當作是「十分壞的、危險、邪惡」的代名詞。由於這類特徵具有普遍的令人恥辱且避之唯恐不及的影響(因為它以特定的風險感知為基礎),這樣的資訊所引發的鄰避效應將會使該汙名化資訊在很多涉及其汙名化的危險結果尚未得到證明之前就被快速傳播且接受。且現今時代傳播媒體等科技迅速發展,資訊傳播無遠弗屆,不只使資訊傳遞速度暴增,也逐漸降低大眾對資訊正確性的敏感度、思考能力以及耐心。因此,這種汙名化的危險標籤在現代極度發達的信息傳播網絡作用下,會迅速地“傳染”到相同、類似的事物或者人身上,還會波及到整個行業、產業乃至地區。 3. '''不易消除性'''<br> :由於汙名化所伴隨的標誌通常具有極易識別的特徵,一但此類特殊關係一經形成,就很容易在上述特性的加乘下持續發展,最終成長為文化偏見。而在上文「說服」一章節中亦有提及,已經形成固化的價值觀念,要在短時間內消除或者改變是極為困難的。在社會中建立起來的污名,最終容易轉化成為結構性的文化固著,如果人們對污名對象的關注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終將不會有任何生活領域能擺脫其影響。最終在汙名化形成後,即便是相關機構動用大量的社會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也很難給被污名化的對象“正名”。 ===== 道德生涯(Moral Career)===== 道德生涯是受汙名者的社會化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具有規範性的,並且具有道德上的意涵。 過程:(《污名》p38,p84) # 學習正常人觀點,習得社會的身分信念 # 明白自己的污名身分及其後果(看到別人眼中的我),認識到他自己是不合格的 # 學習應付其他人對待他這種人的方式(1、2 為道德生涯的初始階段) 依受汙名的社會情境,可以分成四種: :(1)'''與生俱來:'''如孤兒、盲人或是啞巴等等,他們在社會中學習他們的污名角色,同時也學習那些他無法符合的社會期待。 :(2)'''初期受家庭保護:'''這類型的受污名者,在家庭的保護下沒意識到家庭外的虛擬社會身分,會根據基本特質(例如:年齡、性別)來建立正常的身分(例如身體缺陷的受污名者)。在進入到沒有家庭保護的場域後,需要重新進行社會化,可能會被霸凌、排擠;或許他們會選擇進入特殊學校就讀,但是一旦他們脫離這種同質性高的環境之後,還是要面對可能受到的負面評價。 :(3)'''生命晚期受污名:'''如犯罪更生人、晚年罹患漸凍人等等。他們的社會化過程相較於天生具有污名身分的人更為困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屬於受污名的族群、一方面也體認到自己不再「正常」的事實。一開始他們可能會選擇進入特殊輔導機構,但是會發生適應不良的情形因此選擇離開,一旦回歸正常社會,又會發現自己無法適應,不停進進出出(入會的反覆循環)。除此之外,生命晚期蒙受污名者也要擔負對自己的譴責,可能在他們是「正常人」的前期生命階段,也會替受污名者貼上標籤、歧視他們,在獲得污名身份之後,不僅清楚知道他的污名身份會使別人如何待他不同,也會譴責自己以前對其他受污名者的歧視。 :(4)'''在異族群中被社會化:'''在異族群中社會化指的是在一般的社會情境下,該種身分較不會受污名影響,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會將他們的身分污名化。如:勞工階級進入到高等法律學院就讀。 受污名者可能會經歷「入會的反覆循環」(affiliation cycles),在期間受污名者逐漸接受參加內團體的特殊機會,但在進入內團體後,可能又拒絕被和他們(受污名者)歸為一類,因此可能在接受他們之後又拒絕,試圖回到正常人的團體。然而,重回正常人團體後又感到無法融入,可能考慮重新進入內團體。受污名者對於自己人團體的性質與正常人的性質,會因為拒絕承認污名身份但又無法變回正常人,因此身份認同的信念會擺盪。這種參與和信念改變,代表受污名者進入道德生涯的中後階段。 ===== 受污名者面對污名的方式 ===== 遭受汙名的人所產生的恥辱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那些受到刻板印象束縛的人往往會開始依照羞辱他們的人所期待的方式行事。這不僅改變了他們的行為,還可能塑造他們的情感和信仰。被污名化的社會群體成員所面臨的偏見經常導致抑鬱與沮喪。這些羞辱會將一個人的社會認同置於像是低自尊的危險境地,也因為如此,身份理論的研究已經被高度重視。身份威脅理論(Identity threat theories)可以與標籤理論齊頭並進。 # 隔離情境修復(能力):如文盲上學獲取識字能力。 矯正(特質):如視覺障礙者配戴眼鏡。 重新詮釋差異: 汙名者可能會告訴自己污名帶來間接收穫、污名是福不是禍。社會很多時候會要求受污名者發展一套論述重新詮釋差異,在 Goffman 的理論中被稱為"給個說法(account)",其手段包含譴責譴責他們的人、訴諸更高的道德、拖別人下水,來中性化、正常化、常態化他們在做的事。 # 混類接觸 : 將人依照是否有污名以及是否接受污名分為四個向度,則就會產生(1)接受貶抑身分的受污者(2)堅定維持不完美身分的人(3)包容的正常人(完全將他們當正常人)(4)不包容的正常人四種角色。這四類的任兩類人接觸皆可稱為混類接觸,但 E.Goffman 多在探討的是接受貶抑身分的受污者與不包容的正常人之間的接觸。受污名者在與正常人面對面互動時,會呈現一種緊張關係,受污名者會覺得地位的不確定性普遍地存在各種社會互動中,期間,受污名者可能會覺得他在演(on),必須維持自我意識並計算並計算他正在營造的形象,到他認為別人不會做到這種地步的程度與範圍。置身於正常人間,受污名者可能會覺得完全暴露於隱私的威脅,可能會以防禦性的畏縮或懷有敵意的虛張聲勢來應對。 例如:高夫曼在書中提到「覺察的無限循環(infinite regress,又稱彼此考量的無限倒退)」,意指當正常人與明貶者面對面互動時,正常人會先覺察到明貶者的受污名特徵,接著該受污名會覺察到自己的受污名特徵被覺察,然後正常人會覺察到對方覺察到自己在覺察對方的受污名特徵,於是裝作不在意,然而受污名者又會覺察到正常人的覺察,也進一步假裝沒事發生,如此無限循環。為了避免或降低緊張關係的發生,受污名者發展出一系列透過訊息控制管理情境的策略。 '''a.矇混過關(passing):'''一種不實表演或偽裝(mispresentation),有意地進行不符合社會身分或角色的表演。包含:隱藏訊息或污名象徵、使用去識別符號(如文盲戴厚重的牛角框眼鏡)、避免某些社會情境、重新定義社會情境、假裝融入他群、避免與我群互動、空間區隔以免於大部分的社會接觸、轉換為其他程度較輕的污名 '''b.掩飾(covering):'''不透露自己的污名資訊,使自己的污名特徵能夠盡量不被注意。例如: 在菁英法律學院的學生為了掩飾自己勞工階級的身分而避免談到家庭或表現出和上層階級學生相同的行為。 '''c.揭露(disclosing):'''主動展現自己的污名身分,公開給他人知道。例如:同性戀者出櫃。 '''d.汙名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 :汙名認同為遭受汙名化的對象面對汙名化的另其中一種方式,較不同於以上三者且擁有一定量系統性研究,故單獨介紹。其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依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如「自我負面標籤」等,但最終統一由污名認同作為該概念的固定術語。「污名認同」一詞最早出現於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中,用於闡析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現象。書中指出由於台灣原住民自台灣進入歷史時代以來(荷治時期,17 世紀),於社會多屬於低下階層並長期身處社會中非主流的邊緣位置,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再加上長年所受統治階層的教育與汙名化下,逐漸令原住民本身也對自己的文化產生厭惡,而改為認同主流社會的對自身的歧視,認為自己的文化落後且卑微,形成對自己文化的排斥,並刻意的迅速向其他文化靠攏。其後「污名認同」一詞亦有應用於其他社群(如妓女)的研究分析之中。「污名認同」是貼標籤和污名化等人身攻擊行為的產物,可被視為一種至極「成功」的汙名化。 在歷史上,污名認同往往作為列強進行文化殖民的手段之一。殖民母國(進行汙名化者)主要透過教育、行政、法律等途徑,利用其優勢地位將殖民者的語言文化塑造為社會的高階文化或者知識份子的表徵,進而令本土文化相對成為落後、低下的符號,使殖民地人民對自身文化產生污名認同,從而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之情,以降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緒,達到殖民目的。然而,由於在殖民地中,來自殖民母國的統治族群的人數比例一般於整個殖民地社會中佔絕對少數,因此汙名認同的做法雖然能令被統治的主流族群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但較難使主流族群(殖民地本土族群)願意放棄自身文明,快速轉向至殖民者的文化。此情況下,被殖民者的文化將能持續維持強大的活力,與殖民者文化分佔不同的社會階層,形成文化分層的現象。例如在印度,英國文化和語言雖然享有較高的聲望,但卻一直只限英國人及少數英國化的印度高尚階層所有,廣大的印度平民雖然亦經常受英國文化影響,也較崇敬英國文化,但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文化。 另一較容易產生汙名認同的情況為「類殖民現象」,意指一個國家內沒有和非主流族群平等的語言和文化權益。例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的若干支系,由於其民族語言沒有通用的文字,不能以自己母語接受中學以上的教育,亦缺乏自己母語的傳媒,加上於當地社會中他們一般處於較低下的社會階層,因此在該地區較為繁榮的縣城等接觸漢文化較多的地方,本土民族的家庭在家裏往往不願意教自己的子女說母語,而寧願用不純正的漢語和子女溝通。 於社會語言學中,對母語的「污名認同」往往是導致社會語言轉換的主因,例如南京人認為南京話不好聽,令南京方言迅速向普通話靠攏。 污名認同往往會帶來嚴重的文化危機。首先在放棄自己母文化向優勢文化靠攏時,由於族群對優勢文化的認知多侷限於顯性文化方面(如語言、衣著、行為),因此在模仿優勢文化只能模仿得表面,而未能學會優勢文化更深入的文學藝術、道德價值、思想哲學,但同時又丟失了本身的文化優秀面,結果使族群文化割裂、精神空虛、道德價值淪喪。另一危機是自我認同的危機,劣勢族群因污名認同向優勢族群靠攏,但優勢族群依然不接納對方為自己的一份子,使劣勢族群產生自卑、自殘的傾向。於兩個族群膚色不同時,此現象尤其明顯。 汙名認同的實例: (1)中國於清末產生對自己文化的排斥,如五四運動提出「全盤西化」或文化大革命提出「破四舊」。 (2)二戰後中華民國對台灣人實行「國語運動」,在校園中汙名化台語及其他方言,說台語者則課罰金、掛狗牌等,使得台灣人對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自卑,甚至認為台語就是低等人、沒水準的語言;另有部分台灣人懷念且推崇日本的殖民統治而走向極端親日,都可視為污名認同的反映,一種汙名台灣文化、反對中國文化、認同日本文化的特殊變體。 ====區分不同層次的認同==== # 虛擬社會身分 Virtual Social Identity # 真實社會身分 Actual Social Identity(1、2 間的落差是污名化) # 個人身分 Personal Identity(2、3 間的落差是污名管理中的訊息控制要處理的) # 自我身分認同 Ego Identity:個人對於其狀況的主觀認知 ===== 污名化實例 ===== 1. '''疾病的污名化''' :首先,我們必須先來分辨疾病和病痛,兩者雖為同一事件,但接觸的客體不同,會有不同的意義與解釋。 ::當客體是醫生-醫生所觀察到的是疾病(disease):是缺少切身體驗的。 ::當客體是病人-病人所感受到的是病痛(illness):是具有切身體驗的。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污名化、偏見、歧視的問題,或許因風俗、環境、習慣、社會狀態的不同,對某些疾病不夠了解,而有了污名化的現象。當因為與多數者不同而受到負面評價,就會產生偏見(prejudice)與歧視(discrimination)。而所謂沒有理由的歧視是指,身處同一社會中的醫師、病人,都對疾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縱然醫師身為專業醫療人員,也常適應了這些偏見,受歧視的病人本身,在社會風向之下,也不會感到異樣。長時間下來,疾病的污名化日漸加深,社會風氣會邊緣病患,使其順理成章地被歸類、標籤,並且排擠這些病患的資源。為使污名化的傷害降低,也讓醫護人員在醫療行為之中舉措得宜,我們應當培養對病患疾病的靈敏度,了解對方受苦的點,也能避免言語或無意間的傷害。像是在鼓勵病人對周遭親友公開病情,以避免緊急時刻無人能助。應先考量病人所處的環境,是否對此疾病友善。 :除了一些種族及宗教信仰被過於簡化而賦予污名,社會對於許多疾病患者也有著相當不友善的污名化現象。包括:對於癲癇、愛滋病患、痲瘋病患(又稱漢生病)而言,社會均往往對他們賦予污名,甚而將他們邊緣化或惡言相向。對此,世界各國的醫療界均進行了相關的正名與權益的維護,而在近年也已漸漸扭轉部分疾病於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 * '''癲癇的汙名化''' *# 污名化的實證-以動物為名的疾病:台語-羊量、豬母癲;中國-羊癲瘋。 *# 歷史上的實證-錯誤連結的源流: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將六畜與癲癇連結,使用羊癲、馬癲、豬癲、牛癲、雞癲、狗癲等詞語來形容疾病,某些用法甚至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可知癲癇患者在社會上是被邊緣化的,且歷史上的污名化會被流傳下來,而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 *# 相關書籍:《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書籍內容描述一位美國的苗族女孩黎亞在對抗癲癇時,所引發的一連串傳統觀念與先進醫療的衝突。 *# 相關事件:2017年台北世大運官網相關網頁,在觀賞開閉式注意事項第12點及觀賞比賽注意事項第10點出現「羊癲瘋」三個字,由於世大運是台灣體育界盛大賽事,因此此舉遭受強烈質疑,且被認為與台灣運動健兒們的努力、用心及好表現形成強烈反差。 * '''愛滋病的汙名化''' *# 新聞事件: *#*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188,&job_id=226988&article_category_id=2372&article_id=139153 國防大學疑似歧視愛滋病學生]:2016 年,國防大學依德行未達標準理由,且逾期申訴為由,將感染愛滋病的學生予以退學處分,引發社會輿論壓力。 *#*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39327323 因愛滋病被解僱的員工]:2017 年,美國一家果汁工廠員工 Chanse Cox,告訴老闆他是 HIV 病毒攜帶者時,即使他自認為不會影響到工作表現,仍被公司以政府針對食品安全和傳染病監管規定為由被解僱。因此多數的員工不敢向雇主坦承自己是愛滋病患,因為他們知道歧視是無法避免的。<br>類似的新聞報導不勝枚舉,可見愛滋病毒感染者無論是在除了要對抗病毒之外,在心理上還承受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巨大壓力。社會整體不友善的氛圍所造成的心理陰影往往是愛滋病感染者認為最痛苦、最難以承受的事,使感染者污名內化,嚴重影響其生活型態、心理健康。 *# 台灣愛滋病汙名化現況:<br>於 2017 年起台灣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發起了 842 位愛滋感染者的污名與歧視調查,於 2018 年 11 月公布的研究報告中顯示(Yi-Chi Chiul et al.,2018): *#* 最多感染者感受到的愛滋污名前三項分別為:「民眾對於愛滋傳染途徑的不了解」(80.8%)、「人們害怕被傳染愛滋病毒」(77.7%)、「人們認為感染愛滋病毒是可恥的」(48.8%)。這項結果顯示出,台灣愛滋教育的不足與不夠普及,以致民眾心生恐懼,讓愛滋病毒的感染者身處於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中,時時承受巨大的心理陰影,擔憂他人對待他們的不友善的眼光。 *#* 除了社會大眾不友善的眼光之外,感染者所承受到來自醫療機構的眼光也不容小覷。從感染者願意向誰坦承他們的病的調查結果中顯示,診所是感染者最不願意透漏的對象之一,只有 1.5%的受試者願意主動向診所,此外小孩、同事及鄰居朋友也是最不想透漏的前幾名。7.3%的感染者在就醫時表明感染狀況有遭遇拒絕的經驗;10.6%的感染者的感染身分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遭醫事人員洩漏。因此顯示,社會對愛滋病患的種種標籤,在面臨與自身關係密切的醫事人員,有六成的感染者擔心自己的隱私是否被洩漏、其中更有三成的感染者確知自己的醫療隱私未被完全保密。這樣的結果除了難以建立醫病間的互信關係,同時可能會他們將來的服藥順從度以及健康狀況。 *#* 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洩漏,使愛滋感染者更受歧視。為未經同意的告知對象,知道後的歧視狀況。由於社會對愛滋病的不了解,感染者在主動告知感染身分時,承受著一定程度遭歧視的風險,未經同意被接露的狀況不只發生在醫療院所,更容易發生在感染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據統計,經未經同意的告知對象,相較於感染者「主動告知」更有可能產生歧視對待。因此,他人的「傳話」隱約中也造成感染者的心理壓力。 *#* 世界各國的比較:台灣愛滋病毒感染者所受到的歧視在 100 多個國家之中,並不算太高,位於中間名次。即便根據污名與歧視指數調查結果,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是「愛滋較友善」國,但是在 842 未受試者中,仍有約 58%的人,在未確診前有從憂慮到真正篩檢間隔五年以上的時間,畏懼篩檢的主要因素,是擔憂不被社會接納,甚至會影響現有的生活。擔心未來可能遭到周遭親友排斥,甚至影響生活狀態。 *# 汙名化形成原因探討:一般民眾大多藉由媒體宣傳、或是一些簡單的衛教知識會知道,愛滋病的傳播主要是由不安全性行為所引起,尤其是沒有固定性伴侶的情況下,有增加得到愛滋病的風險。然而,台灣等亞洲地區國家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就如同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杜思誠表示:「社會對於愛滋的避諱,來自於對『性議題』的避諱。」,不少人會認為「感染愛滋病一定是因為自己私生活不檢點」、「罪有應得」,甚至會認為愛滋病患者應該與世隔絕,不應再「禍延他人」。外加愛滋病又沒有辦法痊癒,龐大的醫療費會「拖垮健保」等負面想法,所以處處對愛滋病患者有所歧視。此外探討愛滋病與同性戀的歧視關聯:這要追溯回愛滋病的爆發歷史,愛滋病第一次正式通報,是在 1981 年 6 月,美國洛杉磯一夕之間發現有一群健康的年輕人罹患罕見的肺囊蟲肺炎,肺囊蟲肺炎通常發生在身體異常衰弱的患者身上,一般只會發生在營養嚴重不良的孩子或是沒有抵抗力的人身上,醫師們毫無頭緒,且短時間內出現眾多案例讓民眾人心惶惶。後來被爆料出,這些感染者都是年輕白人男同性戀,在對於愛滋病還沒有足夠知識的情況下,於是愛滋病是「同性戀癌」的造謠開始漫天起舞,甚至在當時認為是因為濫交、毒品、才會得病,於是這樣負面印象深植人心無法抹滅。除此之外,還有因為愛滋病的傳播主要發生在不安全性行為之下,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截至 2018 為止全國感染愛滋病毒的原因探查,男男同性間的不安全性行為比例最高,為 62.42%,導致民眾光看數據會認為是男同性戀間容易傳播的病。 * '''精神疾病的汙名化''' *# 精神疾病的定義:指一種在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上出現異常,且此異常影響患者之生活功能,需要給予醫療及照顧協助之疾病。精神疾病的範圍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酒癮、藥物成癮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統計下來總共約三百種疾病。 *# 歷史:早期的人認為,精神疾病患者是因為其被邪靈附生或是受到詛咒等因素而導致生病,因此這類的患者往往被視為不潔的象徵,長期以來飽受許多不公平的對待,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為納粹的種族淨化。除此之外,在歐洲早期精神疾病患者被當作罪犯一般,需要被囚禁。 *# 類型:精神疾病汙名化分成公眾汙名、組織汙名、自我汙名三種,公眾汙名為一般民眾對精神障礙人士或其家人的態度,例如:「精神障礙人士就是有暴力傾向」、「精神病患十分危險」;組織汙名為組織抱持負面態度的政策或文化,通常反映於醫療用詞的使用,例如:使用「思覺失調症」的病名取代「精神分裂症」的病名;自我汙名為自己如果相信社會對有精神疾病的人有誤解,即會產生自我汙名,例如:誤解內化後,有可能會導致患者停止尋求社會協助或決定不接受治療。 *# 新聞事件: *#* [[w:政大搖搖哥事件|政大搖搖哥事件]]:2016 年,政大著名的搖搖哥長年在校園附近遊蕩,會不停地做出像是搖動身體、自言自語等動作。根據附近居民與學生的說法,搖搖哥並不曾做出任何傷害行為,卻被學校主警隊以及衛生局人員強行壓制,被送上救護車。過程中搖搖哥試圖告訴員警自己們沒有犯法,並且不願意就醫,但仍遭到強制就醫。事件一發生,社會大眾頓時一片譁然,認為這樣的舉動完全是侵犯了人權,並要求釋放搖搖哥,幸好隔日警方就將人平安釋放,但這次的事件仍引發了廣大的討論。<br>在現行相關法條當中,《精神衛生法》對人民基本的人身自由有明確的保障,其條目中顯示,該名對象除非有傷害他人著舉動,或是有自我傷害的傾向,警方或政府才能該名將疑似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然而在搖搖哥事件當中,台北市政府卻不遵照這條法條進行處理,反而套用與街友相同的處模式,由警方、社工、醫師共同請無自傷或傷人行為者進行就醫處理。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5973 精神病患攻擊超商店員]:2021 年,屏東一名精神病患攻擊超商店員,使店員雙眼受傷。事件發生後,引起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患的恐慌,並出現誇大精神病患「潛在危險性」的現象。 *# 台灣現況:根據統計,現今約有五成的精神疾病患者對周遭的家人、朋友隱瞞自己的身體狀況,其原因包含害怕被他人排斥、擔心影響現在的工作、可能會遭受霸凌等因素,而至今仍有人認為去看精神科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以上種種的原因常使患者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導致其不敢面對自己的疾病,而長期處於這樣子環境之下,反而不利於疾病的治療,造成患者病情的加劇。近幾年台灣發生的社會案件使精神疾病患者處於一個更加不利的處境,像是鄭捷捷運殺人案、小燈泡事件、精神病患攻擊超商店員等,這些事件在媒體廣泛的宣傳下,不僅帶給民眾一種精神疾病患者都十分危險的刻板印象,更因為司法對於患有精神疾病者可減輕刑責,引發部分人不平的情緒。然而,大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是不會產生攻擊行為的,且可以藉由藥物或心理治療得到緩解而不容易發作。 *# 小結:有許多數據都顯示,犯罪行為與精神疾病也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反而與汙名化及標籤化息息相關。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在因為嚴重精神疾病而犯下重大罪刑的犯罪者中進行調查,發現在這些罪犯當中,其罪刑與他們的疾病真的有實際關聯者只有不到 10%,其他更多的因素則是生活中所受到的貧窮、歧視、壓力、就業……等各方面的影響而讓他們產生犯罪行為。社會大眾或許會因為精神疾病患者與平常人的不同,而不願意跟他們進行接觸,人為他們具有危險性,而也很少有雇主不願意聘僱這些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他們窮困潦倒,有些人甚至選擇使用藥物或飲酒來麻痺自己,長期壓力累積之下,他們可能會對周遭的人產生仇視的情緒,進而導致他們盲目的選擇用傷害他人或其他不法的行為對社會進行報復,從而又加深了對於精神疾病負面的刻板印象,形成一個惡性的迴圈。而在這樣情況下所犯下的罪行,就不一定會與其精神疾病有直接關聯。事實上,這些精神疾病患者就如同一般的疾病患者一般,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顧,我們對於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們,常會主動的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社會的認同與去汙名化是尤其重要的。 :我們平時可以減少誤解及偏見,幫助相關病患解除疾病污名化的方式:<br> :* 加強家庭及各級學校教育。<br> :* 改善社會制度。<br> :* 推動社會大眾對疾病的正確認知。<br> :* 鼓勵病人走出陰影、建立信心。<br> :* 每個人要回饋社會、盡社會責任。<br> :* 培養對人類受苦的敏感度:我們藉由閱讀、獨立思考、反思取代反射性回應、同理心、增進溝通技巧、從助人中得到快樂、向典範人物學習等方式,培養對人類受苦的敏感度。 :疾病的污名化基本上肇因於'''對疾病的誤解''',而這種對於現實的曲解實乃社會的問題(Social Misconstruction),故必須由社會的層面加以解決。另外,在教育方面,也應及早教育學童,修正他們對於病人疾病的錯誤看法。同時,也應強調每個人都應肩負著社會責任,透過自己的理性分析與思辯,避免盲從傷害病患,如此,方能由根本上解決疾病汙名化的問題。 2. '''對原住民的汙名化''' :原住民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由於其在大航海時代相對的科技落後以及較早在某地定居的特性,原住民往往成為殖民者汙名化的絕佳對象,將之汙名化為具有「骯髒、落後、暴力、生活習慣差」等特性的族群。隨著歷史推移,原住民逐漸在社會上屬於低下階層並長期身處社會中非主流的邊緣位置,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對此,世界各國原住民均進行了對於相關正名與權益維護的怒吼,許多國家政府也漸有回應,近年已漸漸扭轉部分刻板印象。 :在解決原住民汙名化方面,除了大眾的協助之外,原住民自身的意識覺醒可說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其中進行的面向包括下列幾點: :* 法律條文的修訂:在原住民團體持續奔走下,政府已經制定許多保障原住民權益的法律,如原住民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等等。 :* 社會地位的爭取:其主要針對點在於消除對原住民的歧視,除了消極的去歧異化使原住民,不再是「二等公民」以外,更積極的要求實現社會正義與實質平等,推廣原住民文化,將屬於原住民自古以來的權力歸還之。例如:將狩獵權、土地等還給原住民,實行原住民立委保障名額、考試加分制度、以及對以往的歧視行徑道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1%E5%90%8D%E8%AA%8D%E5%90%8C 汙名認同]''' ::#污名認同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一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中文著作裏最早出現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如「自我負面標籤」等,但沒有產生和「污名認同」一樣的固定術語。 ::#「污名認同」最早用於闡析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現象,指出由於原住民長期身處社會的非主流的邊緣位置,不管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於社會多屬於低下階層,因此令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厭惡,認同主流社會的對自身的歧視,認為自己的文化落後、卑微、老土,結果形成對原住民文化的排斥,並刻意的迅速向漢文化靠攏。其後「污名認同」一詞亦有應用於其他社群(如妓女)的研究分析之中。「污名認同」是貼標籤和污名化等人身攻擊行為的產物。 :在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是現今管理原住民族相關事務的最高機構,其管理的範圍包括原住民族語的保存、訂定相關法律條文、地權的爭議問題、發放原住民助學金、舉辦相關文化活動、提供原住民就業與長照需求……等,除了保障原住民的文化與爭取權利以外,更重要的是藉由各式的文化活動,幫助大家認識原主民的文化,像是舉辦原住民音樂節等活動,藉此消除部分人眼中對於原住民傳統野蠻、未開發的負面形象,而在現今原住民文化已被大多數的人認可並接納。 3. '''對同志族群(LGBT)的汙名化''' :同志族群(LGBT)包含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族群,由於在性傾向上或是性別認同上的差異,普遍經歷污名的社會過程。同志族群所受的污名經驗,導致同志族群面臨身心的傷害,以及教育、工作上的歧視、霸凌與騷擾問題。且進一步造成同志族群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態、較高的貧窮率與流離失所的比率 <ref>Mallory, C., Brown, T. N., Russell, S. T., & Sears, B. (2017). The impact of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LGBT people in Texas. Los Angeles: Williams Institute, UCLA School of Law.</ref>。研究特別指出同志作為少數族群感受到的壓力,以及同志自身對於同志的污名的意識程度,與憂鬱症狀的比例有顯著關聯<ref>Lewis, R. J., Derlega, V. J., Griffin, J. L., & Krowinski, A. C. (2003). Stressors for gay men and lesbians: Life stress, gay-related stress, stigma conscious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2(6), 716-729.</ref> 。近年來,隨著許多歐美國家對婚姻平權的逐漸重視,台灣也逐漸興起了追求同志伴侶婚姻權的社會運動,在同志大遊行當中,參與的不只是同志本身,更多的是異性戀的一般民眾,也能夠看出台灣民眾對同志伴侶追求婚姻權的逐漸重視。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台灣社會也面對婚姻平權、性平教育的辯論,而不了解同志族群的許多論述也會再次強加同志族群的污名。例如護家盟等保守基督教團體,便在動員過程中傳遞了許多強化同志污名,甚至是對於同志不實的敘述,導致同志所受之社會壓力更加強大。不論這些錯誤資訊是否是運動團體或媒體有意為之的結果,錯誤資訊再製了同志的社會污名。 :但是對於性傾向的污名也可以作為受污名者反抗的工具。酷兒理論重新使用了受到污名的 "Queer" (怪胎)一詞來指涉自我。強調由於自身受到污名,遭受了社會排除而處於一個污名的位置,共同受壓迫的位置使得酷兒/同志們可以批判現有的社會規範。海澀愛更指出,不同類型的受污名者由於共同的受壓迫經驗,可能有連線政治,也就是聯合反抗社會壓迫的行動之可能<ref>海澀愛. (2011). 污名的比較: 殘障與性.</ref>。 4.''' 對「宅文化」的汙名化''' :近年來,喜好動漫遊戲產業的「御宅」一詞在日本出現,在文化傳播之下,該詞彙也傳至台灣,逐漸風行起來。在一些犯罪事件發生後,部分嗜血的媒體將加害人的身世詳細挖掘,並將之貼上「宅男」的標籤,將「宅男」的身分解釋為該加害人產生犯罪動機的原因。在極高的點擊率誘惑之下,多家媒體效仿,使宅文化逐漸遭受汙名化。對「宅文化」的污名化基本上肇因於媒體的亂象,而這種亂象源自於民眾的閱聽喜好,實乃社會的問題,故必須由社會的層面加以解決。另外,在教育方面,也應及早教育學童其明辨是非的社會責任,需透過自己的理性分析與思辯而非盲從外界看法,如此方能由根本上解決汙名化的問題。 :事實上,根據 15 到 29 歲日本民眾的嗜好調查結果,無論是高中生、大學生、抑或上班族族群,動漫影視遊戲產業皆是位居前三名的嗜好,也並未有科學研究顯示這樣的特性與犯罪率相關。 :而隨著媒體廣泛的報導,社會大眾對「宅文化」的錯誤認知和汙名化也逐漸不只侷限於動漫、影視、遊戲和犯罪率之間的關聯。不難發現的是社會大眾對於「宅男」的認知常犯以下幾個錯誤: :* 「宅男」只對動漫、影視、遊戲等等方面有所涉略。 :* 「宅男」不善於社交或處理人際關係。 :* 「宅男」的情緒不穩,較具有犯罪的潛在危險性。 5. '''對體態的汙名''' :對體態的汙名以相當多元的樣貌滲透我們的生活。包括高矮胖瘦、膚色、單雙眼皮、鼻樑高度等等,都可能是對體態的一種標籤。現今社會中除了傳統保守的觀點保持對體態要求的論調,傳播媒體也在有意無意的情況下散播對於體態的污名以及審美觀的價值。Netflix 於 2018 上架的《永不滿足》(Insatiable)遭到超過 10 萬網友在網路上連署要求不得上架,原因是因為其內容羞辱肥胖者。根據風傳媒(2018),發起該請願的弗洛朗絲(Florence)寫道:「長期以來,總是有劇情向女性和容易受影響的年輕女孩傳遞這樣的信息:為了受歡迎、有朋友,得到男性的青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要成為有價值的人,都必須得瘦。」也因此造成許多厭食、暴食症的案例。儘管該劇演員表示,劇中的幽默不是要羞辱肥胖,只是採用諷刺的手法來表現主題,但我們仍可窺得傳播媒體如何塑造議題討論、如何操作汙名標籤。除此之外,好萊塢的影集大量使用身材姣好、外貌亮麗的白人女性做為女主角,再次強化了傳統價值觀對於女性、體態與審美的想像。 6.''' 對「約炮」的性污名''' :「約炮」的定義為「非情侶、配偶的兩人以口頭或非口頭示意的方式進行性邀約」,從雙方同意性邀約後至性交的過程皆包含在約炮的範疇中。「約炮」對於許多人而言仍是一個違反道德的行為,為現在台灣社會中一污名身份,我們傾向認為約炮的人是骯髒的、亂的、偏差的。有關約炮是如何污名化以及連帶的污名,可以從2017年初[https://www.nownews.com/news/2574668 清大學生針對創建「約炮清大」的約炮平台]而發起相關問卷調查所引發的輿論,與學生自發的新聞稿加以討論。在輿論方面,有網友說「原來苦讀到清大只為了約炮,這種知識分子都沒知識了國家有個屁希望?」從之可以窺探「性」與「高學歷者」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說,我們預設了一位高學歷者在任何方面都是「正常」的(其他的探討像是台大研所生殺貓事件及其輿論),正因如此,約炮作為偏離正常的性行為,對於這名網友來說,不應是一名高學歷者會有的行為。然而「正常」到底是什麼?其實這與「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誰能言「正常」、誰能定義「正常」、誰能實作「正常」與誰能斬除「不正常」都與權力有相當的交織。因此,所謂的「正常的性行為」基本是建構在性道德與規訓之上,誠如 Foucault(1980)認為當代社會對於「正常性」侷限在合法男女兩人之間,在這樣的基礎上,所有悖離之的都是「不正常的性行為」,約炮也落入「不正常的性行為」的一環,因此,約炮的污名化與性道德及社會對於「性」的壓抑有所關聯。 9.'''「新住民」的汙名化''' :在台灣,普遍把東南亞移工視為社會中的較低層。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工與外籍配偶的加入,對於新住民的污名化議題也更顯重要。或許因為'''新住民沒有投票權''',對於執政者而言,這些族群的權益並不是他們要關注的重點。但在台灣這個標榜著友善的島嶼上,對新住民的污民化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從之前買便當被拒絕的事件,到社會上對新住民的看不起,或許我們對於拔除這樣的污名化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也更應該重視這項議題。 10.'''「台客」的汙名化''' :「台客」一詞最初的意義與今日不完全相同,多半是過去外省族群對本省人的稱呼,也有可能是外來語的音譯-Tike,即鄉巴佬的意思。綜觀其起源,雖然意義可能有所不同,但共通點皆為帶有貶意的成分存在。「台客」已經被當作是一種行為上的失當,比如在正式場合中穿不搭調的衣服、亂吐檳榔汁或製造噪音影響他人的行為,已經普遍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更有被塑造成一種「次文化」趨勢。 :一般普羅大眾聽到「台客文化」一詞,腦中聯想到的不外乎行為粗俗、水準低下、知識淺陋的次水平文化,為什麼我們要將台客文化汙名化呢?簡單來說,就是排除異己的心態,藉由貶低非我族類,進而提升自我的身價。 :許多歌手的大力鼓吹,配合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努力,諸如台客搖滾嘉年華、台客文化論壇等活動陸續舉辦,關於台客文化的研究論文及研討會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家都在為台客文化去汙名化努力,因為所有人都沒有權利為一個文化冠上汙名,我們必須學著尊重,讓台客們充滿自信的走在街上,抬頭挺胸的說出:「我很台,我沒錯」!如同上述歌詞所說,台客文化是我們台灣的流行文化,只要是生在台灣,人人都是台客。 ===== 結論與啟示 ===== Goffman 以關係的方式理解污名,在《污名》一書中他提到:「正常人中絕大多數的幸運兒都可能擁有半隱半現的缺陷,並且每個小缺陷總有個社會場合會讓它被放大,從而在虛擬與真實社會身分之間形成一道羞恥的落差。(P.150)」意即,我們都是「正常的偏差者」,污名不是差異問題,而是關係問題。正常與受污名的不是人,而是觀點,正常與否的分類本身就有很大的盲點。我們不應該只是擁有同情心或同理心,更應該反思「正常」,進行去污名的行動。 ===人際關係=== 人是群居的動物,小寶寶一出生就會將頭轉向有人、有人聲的方向。每個人對於[[w:依附理論|人際依附]](need for affiliation)的需求不盡相同,有時候想要獨處,有時候又想要他人的陪伴。研究者 Shawn O'Connor 和 Lorne Rosenblood 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們請一群大學生雖身攜帶一個計時器,在四天的時限以內,那個計時器每小時會叫一次,提醒受測者記錄下兩件事,一、紀錄當下是否是獨處的狀態,以及二、紀錄當下心裡想要的是獨處還是陪伴。歸納回答結果,研究發現受測者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一和二的回答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受測者一個人的時候剛好心裡也是想要獨處。另外,研究更發現紀錄當下的感覺可以預期下一個小時是否獨處的狀態,如果四點時紀錄想要有人陪伴,那麼五點時的紀錄就是和他人在一起的狀態。從以上實驗可知'''人並不是無時無刻都需要有人在一旁,但是也可以看出人際關係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人際關係可以除了可以帶來情感上的支持,也有[[w:效用|實際效用(utility)]],例如經驗的傳承與學習等。 如果缺乏人際關係,就容易感到孤單寂寞,也就是所謂 social death。也因此,人們總是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想要獲得他人青睞,所以往往用盡時間、金錢將自己呈現的吸引人。有些人過於在意他人眼光,就會罹患[[w: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也就是在大眾場合會感到不舒適、壓力大。輕微的症狀包括在公眾場合演說容易口吃、肢體不協調,嚴重的患者甚至連在公共的餐廳用餐、到便利商店買東西結帳等動作,都無法執行。 人際關係,就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理解成「人緣」或是「人際交往」。由於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在生活中人與人的接觸與相處織岀了綿密的人際關係網絡,人際關係包含了各式各樣身分的人們的相處,例如老師與學生組織的「師生關係」、同儕之間的「同學關係」、老闆與員工間的「雇傭關係」或是夫妻之間的「夫妻關係」等等關係都屬於不同種類的人際關係。本節試圖探討人與人之間如何親近並發展關係,分成一般人際關係與愛情兩個面向介紹。 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為彼此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價值觀、社會文化等等,所以人們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相處模式。人際關係之複雜,我們可以時常從人們口中談論的內容可知,時常會聽到某某某與某某某又怎樣啦,許多的新聞建立在人際關係的變化上,也通常是人們最在意的事。然而,到底當我們在與不同的人們交流時,該如何才能與他人擁有良好的互動?就讓本節先簡介人際吸引須注重的七個面向,再向各位介紹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w:戴尔·卡耐基|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w:人际吸引|人際吸引力法則]]。 ==== 人際吸引 ==== 人際吸引係指人與人彼此注意到對方,進而產生好感,最後彼此接近、建立關係的情感歷程,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肯定形式。磁鐵的「異性相吸」來自於磁場的原理,那麼人際吸引的吸引力是從何而來呢?影響原因主要有以下七點:鄰近性、熟悉性、相近性、互補性、平等、外貌、專挑難追的。在敘述完上述七點後,另提一個研究說明另外一個人際吸引效應。 '''(一)人際吸引的要點''' {| class="wikitable" |要點 |內容 |- |鄰近性(proximity) |鄰近性指的是人與人相處距離的相近程度,雖然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卻是人際吸引一大重要的原則。古有云:「近水樓臺先得月」,道出了鄰近性與人際吸引的正相關,'''物理空間較為接近的人們''',互動交往的機會較多,容易進一步互相吸引。也就是所謂'''接近效果'''(propinquity effect)。 |- |熟悉性(fimiliarity) |單純因為熟悉而吸引的效應稱為'''單純暴露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指出人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有較正面的態度(詳見態度段落)。 |- |相似性(similarity) |相似性指兩人年紀、容貌、興趣、家庭背景、宗教、社會地位、家鄉、共同經歷某些特殊事件所在等各方面的近似程度會讓人產生親近感(Byrne, 1961),甚至能進而增加自己的信心與尊嚴(Suls & Fletcher, 1983)。除了以上所提,相似性還包括信念、價值觀等等。 |- |互補性(complimentary) |兩個人雙方特質不同但並非相反或對抗,而能截長補短、相互滿足,因為覺得對方有的是自己所缺乏的,希望能夠互補,構成吸引人際關係的因素。例如:社會角色的互補、人格特徵的互補、各自需求的互補等等。 |- |平等(equity) |又稱互換(exchange),是基於[[w:公平理论|公平理論]](E. Hatifield & Traupmann, 1981)而生,主動付出也能產生吸引力,也就是 「投桃報李」、「禮尚往來」的相處規則。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視此類的平等,要求雙方互惠 (reciprocity)、有來有往。若彼此平等對待,就能增加互相吸引的可能;反之,缺乏平等的友誼則難以持久。 |- |相貌(physical attractiveness) |外表呈現的第一印象是決定一人是否喜歡對方的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人們傾向認為容貌姣好的人更快樂、開朗及成功 (Eagly & others, 1991; Hatifield & Sprecher, 1986)。好的外貌會給人較好的第一印象。人們也容易會認為外貌優秀的人也具有其他的優秀品質,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 |專挑難追的(hard to get effect) |物以稀為貴,一台手機廠商釋出沒有很多的量,讓想買的人買不到,接著對於此物的渴望便會被提升,原本沒有那麼想買的人可能就會想要買,最後待廠商釋出下一批貨源,就會被迅速搶購。這是"reactance theory",當某個選項被限制住,反而會更想要得到那個東西。 |} '''(二)卡內基人際吸引力法則''' {| class="wikitable" |+ 卡內基人際吸引力法則 |- ! 法則 !! 說明 |- | 法則(i):讓對方以愉快的心情與你交談 || # 真誠的關心對方 # 用微笑擊破對方的戒備 # 稱呼對方的名字 # 傾聽對方的談話 # 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 讓對方感到自己被重視、覺得自己很重要 |- | 法則(ii):努力讓對方客觀的認識事物 || # 讓對方暢所欲言 # 使對方體驗「意外」 # 要學會求同存異 # 給對方反覆暗示 # 引起對方的好奇 |- | 法則(iii):幫助對方改造認識 || # 洞察對方的內心 # 間接指出對方錯誤 # 不要總是責怪對方 # 要保全對方的面子 |} ==== 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是奠基在人際間相互滲透的基礎上去延伸的。我們若將現代社會舉例為一個非個人的大眾社會,就此感到滿足而結束討論的話,這必然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倘若我們在經濟學的範疇中來理解全社會的話,我們必然會認為'''非個人的關係'''是佔有主要優勢的。儘管我們已經接受了「個人」(Einzelnen)的觀點,但是人與人之間多半只能建立起非個人的關係,這點依然是無庸置疑的。根據這樣的觀點來理解,全社會呈現的樣貌的確是非個人的。然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強化他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將許多他人視為是個人隱私的事情告知他人,藉此獲得他人的認可。這樣的可能性無所不在,它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可能性,而且許多人的確也掌握並且實現了這樣的可能性;此外,這樣的可能性是不受限制的,而且也不太需要顧及到其他的關係。這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   相較於古代的社會型態,現代社會在下述這兩方面都有明顯升高的趨勢──它赋予了更多參與在非個人的關係中,並且同時建立起'''更密切個人關係的可能性'''。這種雙重的可能性之所以可以被進一步發展出來,是因為全社會就整體而言已經變得更複雜,而且它可以更完善地規制不同社會關係之間的'''相互依賴性'''。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滲透」的概念具有一種漸進式的特徵。這個概念奠基在這樣一個假設上:所有具體創造出一個人、這個人的記憶以及其行為態度的東西,其整體是他人永遠無法接近的,甚至也是這個人本身所無法接近的。但是,我們當然還是可以「或多或少」去認識並且注意到他人。尤其是在溝通的層面上,人們原則上必須在某些社會關係中去接納他人,並且避免對他人私底下認為重要的、自己卻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即使這牽涉到個人隱私的時候。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滲透實際上可以被持續不斷地提升之時,一旦全社會為此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這樣一種可能性便必然以一種不連續的方式在溝通規則的層面上被固定下來。於是,一種專為親密關係所設計的系統類型被創造出來用來確保個人隱私不會被排除在溝通之外。   這樣的發展一直延續到今日的世界,雖然個體這個老舊的概念已經遭到摒棄,而且這個詞彙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首先,從層級社會到功能社會的分化過程中,這樣的轉變導致了個人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更強烈分化。原因在於:在功能分化的過程中,個人不再能夠被定位在全社會的一個次系統中,反而必須被預設為在社會上是不具固定位置的。這不僅意味著,個人如今是透過更顯著的特徵差異來標示自身,並且也同時意味著,個人系統的「系統/環境」關係,必須為了自身的系統職責進行更激烈的分化。   此一分化的趨勢──從系統理論的觀點看來,是相當容易理解的──對於個人來說,意味著擁有愈來愈多的機會,以自己的方式,來重新詮釋他們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以及時間面向上:差異的歷史與未來),如此「我」便成了他們內在體驗的焦點,而環境也喪失了其絕大部分的輪廓。瞭解自身的有機存在,擁有自己的姓名,以及根據一般性的社會範疇(例如:性別、社會地位等)來定位自身,這些對於個人的自我指認而言,已經不再足以作為個人體驗與行動的基礎。個人反而必須在他們各自的人格系統層面上,也就是說,在他們本身與他們的環境之間的差異中,以及在他們運用這組差異,使其有別於其他差異的方式中獲得肯定。   個人的個體化以及對於私密世界的需求,並不必然是兩個平行發展的過程。它們雖容易相互抵觸,但透過政治或科學方式所固定下來的非個人式總體機制,私密世界為個體留下了更少可供開展的遊戲空間。因此,「個人愈來愈高度的個體化」的概念,事實上並不足以正確地指出個體在現代世界中勢必要克服的問題。再者,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劃分出私密世界(Nahweit)與非私密世界(Fernwelt)的差異,需要一個可以將僅被視為是個人性的經驗、評價、和反應方式,以及透過匿名的方式所構築出來的、對於所有人而言都具有同樣效力的世界之間區隔開來的差異,如此來避免無可估量的複雜性,以及所有可能發生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偶連性。個人必須可以使用此一差異,來疏導他們所接收的資訊流。唯有當他們用來處理最高度個人性質的內在體驗的方式,以及他們的行為習性,都能獲得社會的肯認,而且唯有當這些獲得了社會肯認的形式,也都能經由社會予以認證之時,上述的所有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個人不僅必須能夠在他自身之中,也必須能夠在他所見的事物之中,尋求共鳴。   我們必須以如此複雜的方式來陳述這樣的事態,為的是可以讓人理解到,所有最高度個人相關的溝通,都涉及到了「作自己」(Selbstsein)與「世界藍圖」(Weltentwurf)的雙重面向,而且作為「另一個自我」(alter ego)參與在溝通過程之中的個人,也正是在這樣的雙重意義上,涉入在他自己以及他人的事務之中。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能夠共同分擔他人的世界,因為他本身已經在這個世界之中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角色。思考十八世紀時,關於友誼與孤獨的傷感情緒便可得知──但還是發展出一種共同的溝通媒介,意圖為這兩種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而且,此一溝通媒介所利用的,正是友誼與愛情的語意領域。   這樣一種媒介的分化,在十七世紀的下半葉已經形成了明顯的輪廓。在當時,個體性的固有值已經普遍被承認為事實,而且諸如自我控制與情緒控制等任務,也已經被指派在作為每個個體身上,這些都是支持此一分化進行的事實。<ref name=":0">魯曼(2016)。''愛情作為激情。''台北市:五南。</ref>   =====愛===== 愛,是一種有別於平常人際關係的情感,屬特殊的人際關係。而「愛」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答案,但「愛」(love)絕對不只是強烈的「喜歡」(like)。單從大腦的反應來看,喜歡和愛就會激發不同的腦部活動,而且學者魯賓(Rubin, 1973)曾蒐集人們日常生活中認為分別代表愛與代表喜歡的陳述,並依照這些陳述替兩者編制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喜歡量表的題目包含:對方是否受到他人尊敬與欣賞、是否具備聰明或成熟的特質等。 愛量表的題目則包括:依附對方、關懷對方以及信任對方的感受與程度。 這兩份量表的結果具中等相關性,由此可知,這兩者之間存在程度上的差異。<br> 愛是一種非常複雜且難以參透的身心狀態,人們通常主觀地感受愛,而甚少能客觀看待,近代才以科學方法研究愛的課題。心理學家多透過統整不同理論和觀點詮釋愛情。另外性和愛也一樣被認為是不同的心理感受。以下將介紹愛情與婚姻。 ======愛的類型====== '''1.友誼和愛情''' * 魯賓的態度理論 魯賓(Zick Rubin)將愛和喜歡區分為兩種相異的態度。魯賓的態度理論當中,愛包含三種成分:'''依附(attachment)'''(兩人進入一段關係)、'''親密(intimacy)'''(頻繁且穩定的溝通)、'''關懷(caring)'''(將對方的利益視為優先的事)。而喜歡的特點是有感情的感受(溫暖的情感)及尊敬(對其成就的正面回應),並且認為對方和自己具有許多相似的特點。魯賓建構愛與喜歡兩種態度的量表,並且觀察不同態度會產生之行為,例如:在愛情量表得分較高的受試者,會有較頻繁的眼神接觸以及說話時的距離較近。而對於男性而言,愛情而非喜歡的因素,與性興奮感受有關。 * 柏喜德(Berschied, 1988; Berschied & Walster, 1978)與哈菲德(Hatfield, 1988; Hatfield & Rapson,1993)認為「愛」包含了'''熱情愛與友伴愛''',兩者雖皆屬於愛的一種,但卻是大不相同的情緒感受。熱情愛(passionate love)是強烈且複雜的情緒感受,是急切且短暫的。其強烈在於全心全意地凝聚於對方,並且具有易激發的生理層面性感受。複雜則在於其為溫柔與性慾、狂喜與痛苦、輕鬆與焦慮、利他與嫉妒同時存在的混雜感受(Berschied & Walster, 1947); 相較於熱情愛的高調與激烈,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則是對對方感到信任、溫暖、關懷和容忍等平和的情緒主調。而強烈的情緒感受可能隨相互依賴的時間延續而提升。在一段愛情當中,熱情愛與友伴愛可能並存但也有些不相容之處,而依兩者組成比例的不同將形成相異的情緒感受和互動模式。 '''2.愛的成分''' * '''魯賓的愛量表(Rubin's love scale)''':魯賓假設愛情是可以被獨立測量的,並提出愛有三個基本成分: :1.關懷(caring):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跟自己的一樣重要 :2.依附(attachment):希望可以被關心、被認同和與他人實際接觸 :3.親密(intimacy):互相分享感受與想法 魯賓的分析使得凱莉(Harold Kellex)導出結論,認為愛情有四個成分:關懷、需求、信賴以及包容彼此。而凱利的受試者則指出'''關懷'''和'''需要'''是最重要的成分。 * '''大衛的群集模式(David's cluster model)''': 大衛(Keith David)指出愛和親密的友誼之間存在許多共通點:信賴、陪伴、接納、幫助、尊重、託付、了解、和自在。除了友誼的基礎下,愛多出了兩組經驗:'''激情群集'''(包括迷戀、佔有、以及性慾)以及'''關懷群集'''(無私的付出呵護以及為對方挺身而出)。而許多研究支持關懷群集是最重要的,尤其對於愛情而言,激情往往對於長期關係來說並非最重要的。 * '''愛為情緒的表達(love as emotional expression)''': 愛的其中一種解釋是基於沙契特的情緒二因素理論,而激情的愛涉及三個條件: (1)對象具有相當的特點 (2)有相配的文化背景支持激情愛的經驗 (3)情緒性經驗,包括生理上的激發經驗 例如身在強調愛情的地區,正好邂逅一位各方面都吸引你的人,你就可能產生激發狀態並歸因為自己喜愛著對方。用不浪漫的話說,愛是習得的信念、情緒線索、生理激發後錯誤歸因的產物。 * 史坦柏格(Sternberg, 1986)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三角理論主張: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三元素所組成,唯有三者兼備,才是圓滿的愛情。這三種層面,一共可組成八種愛情類型: {| class="wikitable" |- ! 親密 !! 激情 !! 承諾 !! 愛情類型 |- | X || X || X || 非愛 |- | 有 || X || X || 喜歡 |- | X || 有 || X || 迷戀 |- | X || X || 有 || 空虛的愛 |- | 有 || 有 || X || 浪漫的愛 |- | 有 || X || 有 || 友誼的愛 |- | X || 有 || 有 || 癡情的愛 |- | 有 || 有 || 有 || 圓滿的愛 |} 除了愛的成分,愛可能因愛情與性吸引規律而產生。 克萊爾·哈特是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開設的一門心理學課程專門分析性吸引的規律,並總結出五大主要因素: *1)相近度:你與某人的相近距離,以及你是否能經常見到此人 *2)相似性:你們有多相似?比如,你們是否有相似的興趣或價值觀 *3)相互性:我們更有可能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4)外觀吸引力:他們長得是否令人愉悅 *5)熟悉度:我們喜歡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 她指出人們總是被那些讓自己感到熟悉的人所吸引,因為熟悉可以提供一種安全感和可預測性。 '''3.愛的風格''' 心理學家 John Alan Lee 在 1970 年代發表了一套「愛情顏色理論」,其中將每個人的愛情風格分成六種類型: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dus)、友誼之愛(Storge)、現實之愛(Pragma)、依附之愛(Manic)、利他之愛(Agape)。 * 情慾之愛(Eros):這樣的人充滿了激情與羅曼蒂。可能因外表而一見鍾情,便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這種風格的人注重伴侶外表的吸引力。一旦看到外表吸引自己的對象,便會極盡一切去搏取對方的愛,約會時也會有較明顯的生理反應,比如流汗、心跳加速。也會清楚地記得與對方相處所發生的事情。 * 遊戲之愛(Ludus):這種愛情風格的人,將愛情視作一場遊戲,享受與異性交往的過程卻不想持續發展,不想要負責。藉由不斷的換對象來尋找刺激。不是說這種愛情風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倘若與對象能協調好,也都享受過程,那麼遊戲之愛也是一種選擇。 * 友誼之愛(Storge):通常是由友情開始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晉升為伴侶關係。這種愛情風格的伴侶享有類似的想法與目標,認為彼此間擁有舒適的關係。友誼之愛沒有那麼強烈的激情,但提供更多的安定感,彼此陪伴、相互支持,同時也是最容易持續久遠的愛情風格。 * 現實之愛(Pragma):擁有此愛情風格的人較為現實,像擁有一張購物清單一般,上頭列著各種對伴侶的條件,像是職業、家庭背景、個性等等,並尋找達成這些條件的人,以協助自己完成人生的目標。倘若對方沒有辦法替自己帶來好處,可能就會提出分手。 * 依附之愛(Manic):這種風格的人對於情感有非常大量的需求,對關係較沒有安全感,依賴感與佔有慾強烈。情緒通常較不穩定,且容易產生忌妒的情緒。也就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焦慮依戀。 * 利他之愛(Agape):像聖人一般,無私的貢獻自己而不求回報,容易原諒對方的過錯,且將對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一個人並不一定屬於單一種愛情風格,而是會有各種類型比例不一的混和,並且愛情風格並非天生的,可以(也可能)因個人的經歷或想法而改變。 '''4.愛與性愛'''   如前面提及愛與性是不同面向的心理感受,這小節將深入淺出的介紹性與愛的差異與關聯。而在了解愛與性愛的類型之前,先以符碼和語意的觀點來詮釋愛情與性的結合究竟是如何進展的:   就論題的敘述和官方記錄的愛情語意層面而言,在進入十八世紀的過渡階段中,我們也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的進展,這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是停滯不前的。常態化(Normalisierung)的力量開始形成。它們往兩種不同(但是後來又可以再度結合在一起)的方向上發揮它們的影響力。一方面,「炙烈的愛情」這個語意趨往輕快的、討人喜愛的、瑣碎的、不受約束的方向而去,這種放蕩不羈的思維模式,人們逐漸習以為常。另一方面,人們也參與在許多新的、平淡無奇的綜合之中,這些綜合乃是由情感、德行與宗教背景等要素組合而成。傳統的主流概念,如理性、道德、宗教等等,依然必要,但是它們幾乎已經不再有任何的區分能力。會造成這樣一種進展的原因,在於對個人事務的心理與社會感受力的增強。    沿著'''輕浮'''(Frivolität)的路線前進,'''愛情讓自己從道德控制中解放開來''',沿著'''感受'''(Gefühl)的路線前進,'''愛情則讓自己得以遠離理解的控制'''。輕浮與感受彼此處於完全對立的位置,然而這並沒有妨礙它們行使一種共有的功能:即推動分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似乎採取了兩種可以交替使用的手段,端賴於全社會如何嘗試保有對戀愛者的控制:是透過道德、還是透過理性。不管是被迫採取的輕浮舉動,或是將傷感給理想化,這兩者都沒辦法和與家庭緊密結合的婚姻日常生活締結出一個穩定的關係,並且因此有助於它們的破壞力──不管人們決定採用其中哪一種原則。最後,終於在大約十八世紀中葉興起的自然概念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同時化約如今已經被逐漸論題化的「性」及「激情感受」的公分母。從大約一七六O年開始,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小說,當中的主人翁將他們的激情展現為他們的自然本質,並且以自然之名公然違抗全社會的道德常規。這種「自由的愛情」更進一步轉變成對於全社會的抨擊。它以一種亂倫的形式出現──一開始被認為是良善的,而且只有受制於社會判斷的條件下才會變成卑鄙可恥的。它拒絕婚姻,因為它強迫使人接受時間與形式。它將自己化約為一種完全沈浸在感官性之中的享樂,因為唯有如此,它才可以出現為一種自然。而且,它忽略掉「自然」終究也是一個排除了獨特性(也就是個體性)的限制性概念(Sperrbegriff)這個事實。   這些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或許是最具重要性的變動,全都涉及到了「性」──而且所關乎的,並不完全是兩性交往本身的實踐問題,反而是在愛情的語意中將性視為一種象徵性機制的問題。基督徒與蠻族的勝利(至少就羅素的意見而言)首先已經打破了古代社會的性文化,並且將性生活降低到了動物性的層面上。然而,就在語意持續被貶值和壓抑的同時,從十六世紀開始卻出現更顯著朝向「私人化」與「親密化」發展的傾向。相對應地,溝通則提供了「謹慎克制」與「間接性」;在一位心儀的女士面前,人們或許不被允許提到他對她的好感與善意(faveur),但是卻必然可以提到他所承受的痛苦(douleur)。這因此為以性為基礎的性之符碼化過程,創造出一些先決的條件。   接著進入到十八世紀之後,更擴大的個人的與社會的反身性,卻開始更改性現象分析的立論根基;將其以分析的立論出發點,從主流的宗教與道德政治論題中抽離出來,並且敦促人可以以一種公開的方式來處理這個現象。因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德行,它並不需要其他更多道德性的辯護,即使在共通的語言慣用法中,提到愛情也必然會連帶提到感官性,這似乎已經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因此接受了這樣一個基礎的機制,對於愛情的「頑固」堅持便能因此變得更為穩固。其所造成的結果是「感官性」與「精鍊細緻」的(自我合法化的)結合,它一方面讓自己和純粹的性,另一方面則是和「柏拉圖式 的」戀愛做出區隔。   顯然,在法國的上流階層中性關係的解放,尤其在十八世紀的下半葉,已經進展到太過的階段──所謂的太過,乃是鑑於性與愛情的整合可能性來說。不管怎麼說,其他國家和其他文學都開始以否定的態度,來對法國的典範做出反應。獨具風格且引人注意的是,英國方面也開始發展出對於性的興趣,並且同時開始變得容易侷促不安。就在英雄的模式逐漸變得過時之後,性的問題也比起以前愈來愈明顯在英國成了關注的焦點與核心。在法國,人們可以在一個傳統的語意脈絡中,敦促「性」可以有升值的可能性,在英國,曾經有過這樣的,但是隨即又被壓制下去。這種首先在英國被宣告出來的、愛情與婚姻的結核,或計已經給歐陸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卻在這個關鍵點上被人發現了一個致命的缺點:女性心須為婚姻保有她的童貞。對於愛情而言,則不一定有這方面的要求。從心理和語意的面向看來,愛情與婚姻的整合過程,也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上觸了礁。這是一個不透過偽善就無法被滿足的要求:在婚姻之前陷入熱戀,而且直到進入婚姻之後才開始有性的經驗。假使男性無法被賦予其他學習的可能性、更充分的知識、以及相對應地模擬兩可的道德的話,小說或許甚至根本就無法達到某種程度的不證自明性。   此外,若將法國到此為止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德國文學相比較的話,將會出現很有趣的觀察。在十八世紀時的德國,任何一種對於性的興趣都會被全盤否定。人們依然非常緊密地依附在傳統的概念架構上,區分出兩種戀慕他人的形式(「肉慾的愛情/慈悲的愛情」[amor concupiscentiae/amor benevolentiae],後來則個別形成對於肉慾結合的興趣(及對於人之完美的興趣),並且始終是在一般性的「人類」與「動物」的區分架構中,來表述這個問題意識。這很明顯地是與這樣的事實相關:即,昔日的理性之愛(amor rationalis)中的諸要素,也在後來的「理性的愛情」概念中被繼續留存下來,而且對於理性的強調,乃是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特徵之一。 在德國文學中,不管是「感受力」(Empfindsamkeit)或者甚至是「溫柔體貼」(Zärtlichkeit)等概念,全都涉及到了所愛之人的客觀道德品質。情感(Gefühl)始終是一種用來感受道德品質的器官。「多愁善感」(Sentimentalität)等諸概念,因此仍舊標明了理性對於熱情的控制,而且這些概念始終是與「客體將諸能力給專殊化」的這種古歐洲思維模式脫離不了關係。結果是,除了動物性驅力的領域之外,便再也沒有其他空間可以容得下「性」。這樣的比較讓我們可以看見,性的升值是如何與「愛情」這個特殊語意的分化,以及古歐洲用語逐漸消失的影響力息息相關。   伴隨著性的升值,「愛情」與「友誼」之間的競爭也因此可以被判定是親密關係符碼化的一種基礎公式。愛情在競爭之中獲勝。十八世紀初,兩種公式分別在不同的契機下開始起步。即使是盧梭也沒辦法在其中做出決定──展現愛情的力度,與偏好友誼的選擇相矛盾。友誼具有一個關鍵性的好處,它可以比較容易在時間面向上與社會面向上被一般化。它可以佯裝成恆久不變的,並且也有可能出現在無法或不想踏入性關係之中的兩個人身上。它是唯一一個可以在對現在而言相當必要的個體性層面上,將社會的反身性給實在化的選項,雖然愛情在面對愈來愈高度的個體化要求時,也必然會愈來愈容易導致不悦的產生。而且,日益增強的心理學反思,難道不會也比較傾向於支持友誼,而不是愛情嗎?十八世紀的友誼崇拜似乎一開始是靠著這樣的不證自明,而開始成長茁壯的。尤其是德國文學,顯然相當容易接受這樣的思維模式,並且從這裡出發進一步發展成婚姻的親密化過程,這些其實都不是偶然發生的。相對地,愛情卻從性的升值中獲得了愈來愈多的好處。   友誼與愛情相互競爭的結果,證實了這樣一種理論的有效性:亦即,一種主張共生機制在象徵性一般化溝通媒介的分化過程中所具有之重要性的理論。然而,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斟酌此一命題,並且盡可能準確地把它表達出來。尤其是:此一命題並非在於說明友誼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不太可能發生的,而且它更不是要說明,兩性交往乃是最高度個人化的親密溝通一個無可免除的先決條件。這裡起了關鍵性作用的觀點,乃是一種否定性的觀點,而且這同樣適用在任何其他的媒介與共生機制上。   在浪漫主義之前,人們還可以在上述所有這些情況當中,辨識出一些通往新型綜合發展的趨勢。親密性被視為一種婚姻的幸福,而且它要求將感官性包含在一種靈魂與精神的形式得以相互構成型塑的過程中。法國古典派所掌握到的這種弔詭式的系統性分類法,給人一種印象,彷彿此一取向領域本身便具有一種不證自明的關連性及非任意性。就此功能看來,此一系統性的分類法既不會被取代,也不會被超越。但是它卻允許諸變異的形成,使得「炙烈的愛情」此一論題得以藉此來適應不同的新條件,並且幫助愛情語意找到一個儼然已經成了傳統的新形式,亦即我們熟知的「[[w:浪漫主义|浪漫主義]]」(Romantik)。<ref name=":0" /> 以下為對愛與性相關之類別介紹: * '''性興奮''': 心理分析理論主張唯有當性慾被阻撓且因而必須延宕被疏導的情況下,愛情才有可能發生。而比較被廣泛接受的一項說法是,性興奮是一種常被誤以為是愛的激發狀態。根據人際吸引的增強或酬賞理論,既然性交是種樂趣,對於性伴侶當然會發展出強烈的好感或愉悅之情。 * '''性行為''': 廣義的人類性行為包含自體性行為(自慰)、與他人互動之性行為。整個性行為的過程與種類十分多樣,依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將其大致分為插入式、非插入式與非傳統式性行為。從生理學的角度而言,性行為純粹是因性慾而起、為了享受性高潮而為的一種手段。然而在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性行為本身可能代表家庭制度的鞏固、性別宰制的體現或維持親密關係的一種手段或目的。 * '''性偏好''': 雖然大多數的愛情研究都是針對異性戀受試。目前發現同性戀和異性戀對於想法、感情、行為等模式,並無差異。性偏好以及性取向並未顯著地影響愛情經驗,或是在親密關係中牽扯的親密和溝通的發展。在討論差異的話題下,性別間的差異程度超過同性戀以及異性戀間的差異。 * '''性教育''': 有別於傳統保守的觀念認為性教育就是不能說、不能做,正規專業的性教育內容通常涵蓋了認識生殖器官、生殖器官保健、性行為、性生殖、安全性行為等,近年來更開始有人呼籲應增加探索並認識多元性別氣質、性傾向、接納自身性喜好等課題。「性」在諸多文化中皆被視為禁忌話題(包括儒家文化、天主教文化等),大多數的保守觀念依然以「不接觸」為主要教育方針,但事實證明若使小孩不從正規性教育中認識性將使其透過其他方式接觸性,進而可能因為好奇而自行接觸一些過份渲染錯誤性觀念的影片或文章,進而從中獲得不正確的認知,又或者因為對性的不瞭解使得其在身體權益被受侵害、被性霸凌、性騷擾、性侵害時不知如何保護自我。「不接觸」絕非保護兒童之方法,唯有利用性教育使每人皆正視自身的性別氣質、性傾向、性喜好,社會才有可能尊重每人在性事上的差異,才可能營造出一個友善、且能夠保護每個人免於侵害的社會。 '''5.哲學家的愛''' 從古至今,幸福的議題總是議論紛紛,而在古希臘時期,洽有兩個學派彼此爭論著,到底怎樣愛才會獲得幸福。 一是以[[w:亚里士多德|亞里斯多德]]為首的學派(Aristotelianism),認為人應具備具體化形式觀,講自己所愛的東西納入自我的一部分,但因為將自身以外愛的事務納入自我,即會受到運氣的影響,因此他們將這種親密性關係分成四個象限,分別是安穩的(具高親密性及高自信)、佔有的(具高親密性及低自信)、放棄的(具低親密性及高自信)、可怕的(具低親密性及低自信)。而透過這樣的分類,此派哲學家認為非常深刻的親密關係可以獲得幸福,即便在失去時會悲傷,但若能處在“保守的”和“革命的”觀點之間保持均衡想法,即可以很快的調適,並再次找到幸福,而當然其中調適最快的即是“安穩的”親密關係。 而另一學派是以[[w:苏格拉底|蘇格拉底]]為首的[[w:斯多葛主義|斯多噶學派]](Stoicism),他們主張'''愛是不需要將外物納入自我的形式化自我觀''','''你可以愛人,但不要將他視為自我的一部分,因為自身以外的事物會受運氣影響,表示你的幸福會因此被運氣左右''',這是不合理的,對於這一學派,幸福只受德行影響,也就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也因此對他們而言,過於親密的愛是沒有必要的,這兩學派對於親密關係都各持己見,僵持在規範性的問題,即是對於他們兩派而言,此物值不值得影響自己。但這兩派仍有一項共通看法,那就是想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先有德行,而選擇怎樣的愛,取決於你是否認同外物對你的影響。(Daniel Russell, Happiness for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Chapter 9 & 10) ====== 愛情的其他因素 ====== *'''彼此:'''當兩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後,兩人的想法、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彼此互相影響。 *'''忠誠''':指的是人們依賴和想要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程度,當一個人從一段親密關係獲得更多滿足或付出更多努力,因為其他的感情不一定會獲得一樣多的滿足或是放棄之前的付出太吃虧等等,放棄這段感情的機會成本太高,所以這個人就會較為忠誠;此外當一個人在感情方面的選擇較少時,因為建立新的感情比較困難,也可能會比較忠貞於原本的親密關係。 *'''性別:'''有研究顯示,男生往往較為在乎對象的外表,但女生則較為在意另一半的社經地位和智力,這可能和社會結構有關係,由於女生大致上在社會上比男性要來的弱勢,因此可能會注重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例如收入或是智慧,以求獲得較好的生活,相對較為輕鬆的男性則比較有餘力在乎外貌等和存活無關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男女確實本性上都會比較喜歡外貌好看的人,詳見人際關係段落)。 *'''文化:'''根據調查,歐美國家因為彼此相愛而結婚的比例比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要高,在尼泊爾,男女結婚通常是由雙方父母挑好對象之後,結婚那天第一次見面。可能和文化與經濟有很大的關係,文化因素是指不同國家的人們由於受到不同的風俗民情影響,對於愛的價值觀不完全相同,例如我們可能可以根據調查的結果認為歐美國家認為愛情的價值較高,所以結婚一定要兩人彼此相愛,而印度較低,或許他們在考慮結婚時會考量其他因素,像是宗教,而經濟因素則如同上述,生活無虞的人更有辦法為愛結婚,而不是謹慎考慮財力或社經地位。愛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定義也很不一樣:根據對加拿大不同族裔的調查,亞洲裔的加拿大人,更會注重家庭的規矩來戀愛。在個人主義的社會,彼此相愛就是首要的因素。浪漫的愛似乎只屬於特定的某種文化。 =====關係的發展=====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愛是親密關係的源頭,但愛並非主要的依靠。理論皆強調溝通、維護策略及處理衝突等因素,對於是否要繼續關係、以及如何維護關係,扮演重要的角色。 ======關係的理論====== 1.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ng theory) 根據亞特曼(Irwin Altman)和泰勒(Dalmas Taylor)的理論,親密關係涉及社會滲透的過程,溝通時親密程度會漸加深。溝通涉及自我揭露,亦即向另一個人表露自己的過程。 * 自我揭露的溝通包含兩個層面:'''廣度'''與'''深度'''。廣度是指個體在關係中表白自我層面的程度。例如:談及課業就顯得狹隘,但只要談及家庭、工作等等,則表示廣泛的自我揭露。深度是指自我揭露時親密程度。在安全又膚淺的層次上談論,顯示的是粗淺的模式,透漏個人願望和恐懼才算進入深層的層次。 * 社會滲透的階段 自我揭露是循序漸進的。 2.關聯理論 賴文革(George Levinger)以 ABCODE 模式,涵蓋關係發展過程裡所涉及的事件。 * A 知曉(awareness):一個人認識另一個人,此階段可能無期限地延續。 * B 建立(buildup):兩個人越來越彼此依賴,思考他們之間契合程度。 * C 持續(continuation):關係變得更堅守不渝和穩固。 * D 離異(deterioration):有些關係的例子,伴侶之間關係開始惡化。 * E 結束(ending):因伴侶的離開或死亡而中止。 每個階段都像一個一個的過濾器,只有部分關係從上一階段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然而大多數的關係不會超過階段 A,而經歷 A 階段後常常結束於 B 階段。 ======溝通====== 溝通是發展關係的核心過程,良好的溝通指的就是一種雙向的訊息傳遞,它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態度、事實、信念和想法的過程。成功關係的重要條件為探討自我揭露的過程,以及溝通者如何處理消息和溝通。溝通成功是私人關係成功的關鍵之一,成功的婚姻伴侶會真誠傾聽對方,並肯定對方觀點的價值,較不幸福的婚姻則較少做到如此。其他因素造成伴侶間不良的溝通,包含一方或兩方:1.覺得受傷及被忽視;2.覺得對方沒有重視他(或她)的觀點;3.忽略重要的問題或停留的時間不足以解決此問題;4.常打斷對方;5.將許多無關的話題帶入討論中。性別的差異也造成溝通模式、溝通內容及溝通風格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傾向作更多的自我揭露。 Deborah Tannen (1990)廣泛研究男女對話後認為,男女談話的差異主要是他們對談話目標有不同的理解。男性將世界視為階級式的社會,因此溝通的目的是爲了佔上風、保持獨立及避免失敗,每一位男性溝通時皆試圖居上風並「贏得比賽」;相反的,女性則試圖建立兩方的聯繫,給予支持並認可對方,並透過溝通達成共識。 Tannen 認為,一旦男女雙方更加了解兩性的溝通差異與風格後,才能避免錯誤解讀對方的互動方式,如此,雙方才能達到各自的談話目標與關係目標。 *'''自我揭露''' 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溝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自我揭露」。伴侶隨著互動加深,愈加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瞭解。但自我揭露也應該恰當,如果一個陌生人告訴你他心裡的事,你有可能會覺得被冒犯而不是被吸引。然而伴侶也傾向以相同的進展層次進行自我揭露,此傾向稱為「'''揭露的互相性'''」(disclosure reciprocity)。例如:如果你向朋友表白心事,對方也以相同深度回應你,往往會覺得被認真對待;但如果對方只給你表面上的回應,你會覺得不公平而受挫。 *'''壞消息的溝通''' 當人們的距離拉近時,傳遞的訊息力量更強。例如,摯友對你的批評比點頭之交對你的批評,意義更重大,也更令人痛苦。溝通者要傳達壞消息通常都會感到為難,因為接收者的反應可能是負面的。因此壞消息的持有者通常選擇保持沉默,這種傾向被稱作報'''喜不報憂效應'''(mum effect)。因為傳遞訊息者期待接收者能夠獲得正面反應,因而產生此沉默效應。當傳訊者可以保持匿名時,此沉默效應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溝通的缺點''' 陷入低潮的伴侶會有溝通不良的問題,無論是傳遞或是接受訊息,都不夠精確。 #'''負面情感的交流:'''在衝突期間,不快樂的夫妻溝通方式和快樂的夫妻相異。不快樂的夫妻通常容易進行負面情感交流(negative affect reciprocity),以更惡劣的情感回應惡劣的情感表達。相反地,快樂的夫妻能夠將情感與問題分開,並以正面的方式來回報負面情感,帶出深入討論而非爭論。 #'''關係的察覺:'''一段成功的關係當中,討論「關係本身」的能力是達成良善溝通的重要因素,此稱作關係的察覺(relationship awareness)。此能力能讓伴侶在問題加劇前找出問題。通常在異性戀當中,女性關係的察覺能力優於男性。 ======關係的維護====== 1.'''承諾'''(commitment)在雙人的關係中,承諾是對保持關係、不渝的保證還涉及彼此意願的表達。如果兩人在離別前做了承諾,那麼分離會加強兩人的情感,使感情更為堅貞;如果兩人分別前未有任何承諾,那麼此分離會因想念、安全感不足或是距離太遠無法見面等等的影響,造成兩人漸行漸遠。為了使承諾有實質上的成效,可以由公開契約的方式,將承諾儀式化,例如舉行結婚典禮。而值得一提的是:承諾必須是出自自願,而非強迫,強迫下只是順從,而非承諾。 2.'''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br>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強調人和人相處交流的動機具有重要作用,'''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交換過程'''。他的論點可被認為是把社會學觀點還原為微觀的社會心理研究。他的理論大致上可被認為來自三個方面:[[w:古典经济学|古典政治經濟學]]及[[w: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馬克思的經濟思想]]、文化人類學家的交換思想與 [[w: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的個體主義心理學。霍曼斯在這樣的基礎下進一步提出他的觀點,他把社會看作是個人行動和行為交換的結果,社會結構是個人行為的集合,因而個人行為應成為社會學研究的最高原則。也因此,他的社會學思想被稱為[[w:社会交换论|行為主義交換論]]。 '''公式:''' <big>'''commitment = statisfication + investment - 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big><br><big>(其中 statisfucation = reward - cost - comparison level(CL, 預期滿意度))</big> * 維持關係的三個因素:結果(從關係中所獲得)、比較的層次以及其他選擇。<br>酬賞(rewards,例如:愛情、社會肯定、經濟安全)減去付出的<br>代價(costs,例如:人際摩擦、自由限制、責任加重),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是期望從關係中獲得的東西。其他選擇(comparism level for alternatives)是指一旦放棄目前關係後,可能擁有的其他選擇。這三個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你對此關係的滿意程度以及維持關係的可能性。 * 滿足感:如果從一段感情中獲得的報酬高於比較水準,通常會滿足於現在的這段關係。 * 去留:如果從一段感情中獲得的報酬低於比較水準,就會開始思考是否結束這段關係。這會受當下有沒有其他選擇而定。因此一段不滿意的關係選擇保留,可能只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兩人都只是留在原地等待更適合的人出現。 3.'''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br>公平達成之時,'''自身的收穫 - 付出比(Reward / Costs) = 對方的收穫 - 付出比(Reward / Costs)''',此項為關係穩定的關鍵!注意:公平並非平等,平等所指是個人的付出=收穫。 * 當我們收穫比預期應得的收穫多時,會有不舒適感(uncomfortable)與罪惡感(guilty)。 * 當我們收穫比預期應得的收穫少時,會有不滿足感。 這兩種都是關係破碎化的可能因素。 <br>然而此理論有其限制,它無法解釋 being over-或 under-benefited 的差異。<br>此外另外補充,在異性戀關係底下出現的「七年之癢」、一至兩年的婚姻危機,多是因為兩人關係受到彼此滿意度的改變而改變。同性伴侶則比較少有這樣的問題產生,同性伴侶相對有較為穩定的關係,而即便瓦解也通常是肇因於社會性因素而非對彼此滿意度的改變。 4.'''會心關係'''(communal relationships)<br>當一段關係長久時,很難去計算彼此的付出與拿取是否相同,因此不計較。 5.'''投資模式'''(investment model)(Rusbult,1983)<br>人對關係投入取決於:<br> 1、對目前關係的滿意程度<br> 2、其他選擇的品質<br> 3、對現有關係的投資<br>對一段關係投資很久,就不會因為一時的不滿意而放棄這段關係。縱使其他冠系更加誘人,也不會因此放棄。 ======衝突====== 衝突在關係當中是無可避免的,但衝突並非都是有害而沒有意義的,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建立的必要橋梁。 1.[https://lovecyut.pixnet.net/blog/post/1609012 人際衝突的類型] *單一類型 '''個人衝突''':指個人面對選擇無法做出決定,而使自己無法依據選擇來行動,也導致自己困在某種狀況中。常見的衝突有三種: a.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指個人在兩個都不想要的目標裡挑一個。 b.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個人在兩個都想要的目標中做挑選。 c.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個人面對一個想要的單一目標,因無法排除其負向作用而無法做出決定。 '''組織內的衝突''':指組織裡的人因工作分配、組織結構或權力分配所產生的摩擦(林靈宏譯,1992),可分垂直衝突與水平衝突兩種。 a.垂直衝突指的是上下層級間因角色、任務、目標的不同而引發摩擦、衝突。 b.水平衝突指的是發生於同一層級的衝突,可能因為未能了解對方的目標的緣故所產生的衝突。 *兩人以上之類型 a.人際衝突:指兩個成員之間或更多成員之間衝突情況。此可能因為目標、認知或角色的不同而引發對立。 b.群內衝突:指個人與團體或次級團體與團體間的衝突(林靜茹,1993),可能是因為個人對團體的規範不滿意所引起的。 c.群間衝突:指有兩個群體發生衝突,可能是因為權力地位的不相等、不明確的規範、不信任或溝通障礙而發生衝突。 2.人際衝突的原因 * 關係的發展:溝通、利益的爭奪等等,都可能是衝突的肇因。而其中溝通不良往往是產生衝突的主要原因,因為彼此之間的想法沒有傳達給對方,在沒有去理解對方的需求時反而做出任性的要求甚至不合理的批評,就會釀成衝突。例如:夫妻有各自的興趣和社交,但並未互相分享甚至有所保留,便無法思考共同目標,易於做出自私的決定。 * 規則與家事:衝突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不公平,當付出的心力和收穫的結果不成比例,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時,便是衝突的開端。像是:一位妻子無怨無悔的負擔所有家事,而當她忙於做家事時,丈夫在沙發上不耐煩地伸手要茶,勢必會引燃衝突的導火線。 * 性別差異:雖然某些像是不忠誠、言詞虐待、肢體虐待等會使兩性皆感到不快,然而有些則因性別不同有相異的詮釋。當男性強迫發生性行為而忽略女方意見,或是隱藏自己的情感、酗酒等,女性會比男性更為沮喪;而當女性性冷感或是情緒化時,男性比女性更感到難過。有些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來自性別角色的進化,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此差異是習得的性別角色和異性戀的期待所造成。 * 嫉妒:嫉妒會使人在一段關係中感到威脅。嫉妒是一種習得的行為,受佔有慾、自尊、價值觀等影響。因為關係的排他性,佔有慾被認為是人類文化中最為普遍的。自尊心低的那方在關係中,較易感到嫉妒。而嫉妒也存在著性別差異。當威脅來臨時,男性較易生氣、責備他人(伴侶、威脅者),以競爭的方式或使對方嫉妒的方式來反應;女性則較容易感到沮喪、責備自己,並試圖鞏固關係,對抗威脅。 3.克服衝突 * 友誼:彼此體諒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尊重對方的想法。 * 承諾:重視約定的承諾並努力維持長久的關係。 * 相似性:相同的價值觀、目標、興趣、愛好等有益於穩定彼此之間的關係。 * 正面的情感:雙方在感情中都有獲得報酬且感到快樂,彼此都是幫助另一方成長的良師。 =====關係終止===== 一段關係是有強弱區別的。建立在互相信任的關係,有著強大的韌性和面對衝突時應該有的協調性;反之,建立在不信任、恐懼、或是利用等等負面狀態下的關係,往往在面臨相當程度的衝突時,便會迎來關係的崩毀。 ======破碎之因====== 在分手前兩人之間往往會產生許多衝突,而如何處理衝突時常是這份親密關係是否能繼續維繫的關鍵因素。若將面對衝突時的處理分成「主動/被動(active/passive)」、「建設性/破壞性(constructive/destructive)」兩個向度,排列組合後有以下四種應對方法。主動建設性的應對方法是討論問題(discussing problems);被動建設性是保持忠誠(stay loyal);主動破壞性是傷害或辱罵(hurting/abusing);被動破壞性是無視(ignoring)。其中,主動建設性的應對方法,也就是「理性分析問題」最有機會挽救瀕臨破碎的關係;「保持忠誠」與「無視」則很可能持續著危險的關係,只能暫時性的緩解眼前的危急;「傷害或辱罵」則是最糟的狀態,極有可能造成分手,也更可能造成雙方心理傷害。 另外,在交往期間往往會有 Positive Illusion 的狀況,換句話說人們常常會把另一半想的比事實更好,對於另一半的負面行為常常會作出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正面行為常常會作出內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但分手後這樣的狀況則容易消失。每個關係都或多或少有些衝突,但並非每個衝突都是致命的,有些衝突始於關係的起源,有些則在溝通的過程產生,以下分析三類容易產生衝突的因素。 1.致命的差異:希爾(Charles Hill)、魯賓(Zick Rubin)和普羅(L. Anne Peplau)於 1970 年代進行研究,探討 231 對男女關係發展。其中 103 對已分手的男女,他們在年齡、性格、興趣、智力、目標等擁有較維持關係中情侶低的相似度,而且他們對彼此的涉入程度不均,一方以為另一方更重視此關係。 2.負面的交換:分手的男女處理衝突的能力較仍在關係中的男女不足。相似地,沮喪的夫婦交換更多負面情緒。他們通常比仍在關係中的男女有更多負面的互動和情緒。最後,沮喪的夫妻更可能做出負面的歸因模式,責備關係中帶來的負面經驗,而不是珍惜關係中生成的愉快經驗。 3.對失望的回應:關係的結束通常是感到不滿足的一方能做的唯一選擇。 哈福特(Elaine Hatfield)指出人們處在不公平的處境時,對於不公平地回應的四個可能的反應 * 改變結果:如果獲得的報酬低於付出,他可能會要求增加報酬。 * 改變付出:改變付出的比例,使得付出和收穫程度相符。 * 改變知覺:調整歸因,說服自己付出跟收穫是相符的。 * 離開關係:如果以上三個策略都無法改變時,只剩離開關係這個方法了。 ======分手的過程====== 1.改變親密感 大衛(Murray David)將關係的終止比喻成親密感的死亡。親密感可能是逐漸凋亡,也可能是突然的崩毀。 * 逐漸地失去:隨著時間的前進,雙方的親密感可能逐漸地下降,這基於三項因素:新的親密關係占據一方的情感;分隔在兩地;或是隨著時光逐漸地老化。在這三項因素下,雙方會減少對彼此地依賴感,最後導致分離,不討論關係的終止,也不哀悼關係的失去。 * 突然地暴斃 有三種可能突然結束關係的方式:雙方的曖昧不清,又愛又恨;單方面的退縮,不與對方接觸;或是特定的事件或是行為破壞親密的規範,雙方的關係受到了本質上的破壞。突然地結束關係和變動與互動有關,因此雙方會進行結束前的最後談話,也可能討論離開後雙方的地位定位。 2.杜克的四階段 杜克(Steve Duck)提出了關係瓦解時的四個階段,指出在分手時的想法、情感和行為。 * 內在心理階段:一方對於此關係感到不滿,想到以分手作為結果、考慮分手的代價和利益。 * 雙方對話階段:感到不滿意的一方提出看法,可能導致協調、妥協、甚至分手。 * 社會階段:雙方以及社會網絡中牽扯的人討論分手的決定,並散布此分手決定的原因。 * 療傷階段:回顧追溯性的解釋,分手的伴侶開啟各自新的生活。 ======克服失落感====== 無論是主動離開關係或是被拋棄的一方,失去一段關係無疑都會造成情緒上的傷害。關係瓦解後,雙方各自都會面臨使許多挑戰。 1.婚姻的結束:社會學家衛斯(Robert Weiss)觀察剛分手的伴侶在情感、思緒、行為上的改變。 * 情緒上的後果:分手後最常見的情緒就是失落。一個人變的悲傷、消極,被負面情緒充滿。有些人雖會在分離後體驗短暫的快活感,但大多數的都會經歷社會性的孤單(像是覺得自己不再屬於這個團體)或是情緒上的寂寞(像是想念親密的伴侶)。 * 認知反應:剛經歷關係終止的人會有強迫性回饋(obsessive review),強迫自己認知經歷過的事件和原因。個體也會歸咎出一種說法來解釋關係崩解的原因,以及自己和對方需要複合等責任。 * 行為改變:關係結束後,雙方都會面臨已改變的環境。提出終止關係的一方通常會比被拋棄的一方,更快做好適應的調整。而社經地位、個人性格都會因分離而改變。 2.離婚的影響: * 混合式家庭:大多數經歷分手的人都會再尋求一段新的關係。當離婚後的人再婚,便組成一個混合式家庭(blended families)。混合式家庭面對的挑戰包括大多數的成員都曾經歷過失去重要的東西(死亡或離異的父母)、減少了與離異父母接觸的機會、面對新角色和關係的挑戰。而成功的混合式家庭有幾個幸福的因素:新配偶間的良好關係建立、公平地對待孩子、共享權力和決策的分配、良好的家庭親子關係等等。 ==== 攻擊行為 (Aggressive behavior, or Aggression)==== 我們無法期許人們並非永遠的善待同類﹐在有限的資源底下更是如此。地球上的動物皆有使用攻擊來攫取所需所求的本能。 攻擊的定義為企圖傷害對手的行為。其主要關鍵在於行為者的意圖(intention),意圖加害但未加害,是一種攻擊;無意中造成傷害就不是攻擊。但是這裡所指的攻擊是廣義的攻擊,涵蓋了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過程,然而心理學家一般來說只能對攻擊的行為部分進行較有效的觀測,因此大部分有關攻擊的研究多著重於攻擊行為,探討涉及外顯的行為和造成傷害後果的人身攻擊。以下為攻擊的認知與情感面進行補充說明: ======攻擊的情感(aggressive affect)====== 攻擊的情緒面是明顯的。人們在進行攻擊行為通常是刺激的,然而「冷酷而算計的」無情攻擊亦是存在的。雖然憤怒(攻擊的情緒)並非直接可觀察到,但他卻使人易於投入攻擊的行為。根據自我報告,憤怒是比攻擊行為更普遍的經驗。單單憤怒並不足以產生攻擊。 ======攻擊的認知(aggressive cognition)====== 遭逢嫌惡的事件,會產生負面的情感(negative affect),轉而啟動「攻擊或逃離」的反應。也就是說,負面的感受引發憤怒,接著攻擊,或引發害怕的感覺而逃。負面的感受會產生害怕或憤怒,端視對環境所做的認知衡量。你要決定為什麼心情不好;結論會影響你的行為。例如,你被路人推了一下,他的道歉使你覺得雖不愉快,但能接受而不生氣。但如果你在吵架時被推了一下,你會覺得生氣而想攻擊。 另一有關歸因的認知過程是歸因。人們如果將一使人憤怒行為歸因為帶有敵意的,則便可能以攻擊作為反應。有些人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因為有敵意的,但卻常常是錯的。 =====攻擊行為定義的社會判斷層面===== 然而在攻擊行為的定義上並非如此簡單。著名的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在《Aggression --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一書中,花了許多篇幅探討攻擊行為的定義。其中,除了攻擊者本身的因素(包含身份、意圖等)以外,還牽扯了觀看者(評論者)與被攻擊者的各種因素: * 觀看者:不同人對於不同行為,所認定的攻擊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看見一位母親在路上毆打子女,不同觀看者所認定的攻擊程度會有所不同。將此個人因素尺度放大來看,不同社會文化所定義的攻擊行為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斯蘭的教法中,允許丈夫打妻子,然而在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或許會認為這是一種攻擊行為。 * 被攻擊者 #反應:被攻擊者的反應也會影響大眾判斷此行為是否為攻擊行為的重要因素,若是被攻擊者有強烈的哭鬧與情緒反應,會使觀看者較容易判定此行為是攻擊行為。 #個人背景:被攻擊者的個人背景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之一。例如:觀看者看到一位小女孩被攻擊,與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被攻擊的判斷可能會有所不同。 因此在探討是否為攻擊行為,以及攻擊行為的嚴重程度時,須考慮該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當時的情境。特定時空下所定義的攻擊行為可由社會標籤理論的角度進一步詮釋。而這些因子可以在精緻的實驗設計及變項操弄中看到不同的效果與因果關係,有助於理解攻擊行為的成因、定義與相關議題。 =====[https://www.yuworkstation.com/2020/06/21/%E6%94%BB%E6%93%8A%E8%A1%8C%E7%82%BA%E5%88%86%E9%A1%9E/ 攻擊行為的分類]===== 攻擊行為可分成下列幾種形式: #'''敵意攻擊'''(hostile aggression, or emotional aggression):因為情緒憤怒,而以傷害對方為目的的行為。又可分為直接(direct)與間接(indirect)型。例如:當一個生氣的駕駛因為被跟車跟得太緊,而和後方的車駕駛爆發肢體衝題,這樣的情況就是直接的敵意攻擊。當一個房客因為房東不續租而感到不悅,趁著夜深人靜無人發現的時後,將房東的車輪胎刺破,這樣的狀況屬於間接的敵意攻擊。 #'''工具式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利用傷害對方達成其他目的的行為,即傷害只是達成其他的「工具」。同樣可分為直接(direct)與間接(indirect)型。例如:當銀行搶匪在搶銀行時受到保全的阻攔,因而用槍射傷保全,這樣的行為是直接的工具式攻擊。當一個女人看上了一位男人,且想跟他在一起,就透過自己的閨蜜去跟那位男人講他現任女友的壞話,這就是間接的工具式攻擊。 #'''關係性攻擊''':常出現在女孩團體間的攻擊行為,意指使用不接納對手,將之排除於社會網絡之外,或採取一些會傷害其友誼或其在同儕團體中之地位的手段(如:散佈謠言) 例如:小花放謠言、搞小團體,要大家不跟小香玩。 也有社會心理學家將攻擊行為分為主動型攻擊(proactive aggression)與反應性攻擊(reactive aggression)。如果今天 A 打了 B 一下,那麼 A 是主動型攻擊。如果今天 A 因為先被 B 打了一下,所以也還手回打了 B 一下,那麼這時 A 是反應性攻擊。 另外,也有透過攻擊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利於社會將攻擊行為分類為「'''反社會'''」、「'''利社會'''」、「'''攻擊性'''」三個種類的理論: #反社會的攻擊企圖造成違反社會規範和目標的傷害。例如:搶犯搶東西時襲擊店員,就是反社會的攻擊。 #當攻擊是為了提升社會利益時,則被認為是利社會的攻擊。例如:警員阻止嫌犯時使用攻擊。 #制裁性的攻擊行為既非反社會亦非利社會的。例如:受害者為了防衛而攻擊他人,或教練強制較不聽話的球員去沖水,都屬於制裁性的攻擊。 本節中將會介紹為何人會有攻擊行為,以及何種情況會使攻擊行為更常見。 =====攻擊行為的因素===== 科學實證顯示出'''同卵雙胞胎攻擊行為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此一現象'''暗示著人的攻擊傾向有遺傳基礎'''。人類會透過選擇交配來具有目的性的培育出攻擊力強的動物品系,此一說明出攻擊性基因確實存在,下面的動物行為論將更詳細的介紹。與攻擊有關的神經生物因素包含了:前額葉.性激素與血清素等等。其中前額葉具有調節攻擊行為的作用,然另一方面雄性激素則是會增加攻擊行為的傾向,至於血清素則是會抑制攻擊行為的發生。 性格.性別差異也與攻擊性有著密切的關聯存在。通常來說,敵意高、容易被挑釁刺激與易衝動的人較容易傾向使用攻擊手段。而男性相較於女性容易使用肢體攻擊,女性則更善於運用關係攻擊,如:散布假消息……等。 社會心理學家亦發現引發攻擊的一些情境因素。當人遭受挫折而無法順利達成目標時,特別容易生氣而攻擊行為,此被稱之為[[wikipedia:Frustration–aggression_hypothesis|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遭受他人挑釁'''時人們的攻擊傾向也會增高,除非其後證明是無心或另有解決的因素;'''溫度'''也為一增加攻擊行為的自然因素,一調查顯示當美國氣溫增高時,會有較多暴力行為發生,而一實驗室研究也顯示讓一人身處高溫,甚至只是想像自己處於高溫之治中,也會增加攻擊行為發生之機率;亦有研究報告顯示存在於媒體中的暴力也會增加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攻擊行為的演化基礎====== 1.'''動物行為論(ethological theory)''' 根據[[w:康拉德·洛伦兹|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研究,攻擊是種本能的行為模式,攻擊被釋放是為了促進生存,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是為了保護地盤、促進交配,已確定繁衍。例如,狼的地盤被另一隻狼侵犯,會擺出攻擊的姿態。入侵者會停留下來戰鬥或現出喉嚨表示逃走的意願。在動物行為學理論中,人的攻擊行為通常是基於地域保護、財富爭奪、男女因嫉妒而犯罪、以及國際間的戰事都是地域性的衝突。在此觀點下,攻擊可以被控制但無法消除,因為攻擊的生存價值確保了攻擊行為的傳承性。不過,這個理論也有其問題。如果攻擊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延續基因,那麼親生父母就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攻擊行為,相反的,在領養的家庭中,繼父繼母也會比較常出現打小孩的情形,但是研究結果顯示並不然。另外,若是建立在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行為的假設下,由於演化觀點中攻擊行為能夠增加生物的存活率,這種行為似乎就不必被消除或減弱,無法解釋某些狀況下攻擊行為的停止。因此這個理論也有其限制。 ======攻擊行為的心理基礎====== 1. '''心理動力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每個人在都會逐漸累積攻擊行為的傾向,所以這個傾向是必須被紓解的。而後心理動力學家以佛洛伊德的論點為基礎發展出了'''「心理動力論(psychoanalytic theory)」''',提出啟動行為的兩個潛意識的動力:'''生之本能'''(顯現於性行為)和'''毀滅本能'''(顯現於攻擊行為)。攻擊是人類心理衝突自然又無可避免的結果、只是生之本能常將攻擊推離自我,而傷害他人。根據心理動力論,因為攻擊是潛意識動力的結果,個體攻擊的傾向,一定要藉由釋放或表達此衝動才能減輕。更進一步地說,此理論認為替代性的抒發—如,看別人表現出攻擊行為—能有效地釋放和降低攻擊衝動。釋放情緒的過程,即是宣洩(catharsis)。心理動力論建議將宣洩做為降低攻擊傾向的策略。如果你對家人感到生氣,你可以看暴力電影或做一些報復的幻想,抒發心中的憤怒。如果你將憤怒自心中拿開,就會降低攻擊的可能性。 ======攻擊行為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攻擊行為確實會受到生理差異的影響,影響攻擊行為的生理因子有: * '''基因與遺傳''' :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遺傳基因會影響攻擊行為出現的傾向,不只人類,在很多動物身上也是如此。例如,培養警犬或看門狗時會透過選擇性交配,來培養出具有更強攻擊性的品種。 :至於導致攻擊行為的基因存於人類的基因之中的原因,目前解釋的假說是攻擊行為的存在可以幫助人提升競爭力與存活率。當食物缺乏或需要爭奪配偶時,攻擊性強的個體將會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造成攻擊行為的基因透過物競天擇在人類之中留存下來。而同卵雙胞胎攻擊行為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表示攻擊傾向有遺傳基礎。 * '''大腦功能''' :在大腦功能方面,一般認為[[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w:大脑皮质|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都與攻擊行為的產生有關。研究顯示,當邊緣系統受到傷害時,更容易產生防衛性的攻擊行為(defensive aggresson)。而大腦皮質中尤其是前額葉的部分被認為跟攻擊行為特別有關係。另外,杏仁核(amygdala)若是被活化,人們較易將他人的行為解讀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 *'''身體激素''' :睪固酮(testosterone)與血清素(serotonin)都被認為與攻擊行為很有關聯。其中,睪固酮對攻擊行為的研究顯示,高濃度的睪固酮將會使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甚至胎兒時期暴露在過多睪固酮下的幼兒長大後會表現出更多攻擊行為。而血清素會抑制攻擊行為,因此在含量過低時會使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 :*酒精 ::酒精與其他攻擊線索是兩個促進攻擊的主要因素。酒精會降低人對攻擊的抑制力,也就是降低血清素對攻擊行為的抑制效果,並且同時會損害腦中涉及規劃與控制行為的運作。舉例來說,新聞報導指出有人「酒後鬧事」,其原因可能可歸咎於酒醉使人只感受到明顯而挑釁的刺激,由酒精引起使人'''如近視般對於伴隨刺激而來的細微線索無法察覺''',此效果被稱為「'''酒精近視'''」。例如酒醉後只注意到有人拍你肩膀,卻不知道他其實是想提醒你不要站在馬路中間。而最後,由於「酒精近視」或其他因酒後無法控制自我之元素使得「喝酒」此動作與攻擊或侵略行徑頻繁一起出現,使得兩者產生連結。久而久之酒精變成為攻擊的線索,使得喝酒就會啟動攻擊的傾向,就如同其他攻擊刺激(如槍枝、刀械等)會增加攻擊之可能性一樣。 * '''性別''' :有研究指出,性別會影響攻擊行為的形式,男性較容易使用肢體攻擊,而女性較傾向使用關係攻擊,例如散布流言、轉述八卦、破壞對手名譽或其人際關係。 * '''性格''' :對他人抱有敵意、容易被激怒與容易衝動等易受他人影響而產生情緒波動的人傾向使用攻擊行為。 :例如,易被挑釁的言語激怒而產生攻擊行為之人。此人傾向使用攻擊行為的可能原因有二。 :(1)因幼年時期成長在攻擊行為頻繁出現之環境,使得其透過社會學習,觀察與模仿其他人而習得此一人際互動方式。又因其頻繁的目睹暴力而降低其因暴力事件引起的激動與不安,使得其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易以攻擊行為作為一常態的人際互動方式<br> :(2)本並無高敵意之性格,但在一偶發事件後被群體標籤化為「具攻擊性」之人,使得其在自我應驗預言的作用下,因害怕應證群體加諸於他的負向刻板印象而造成其自身判斷失調,進而增加其採用不穩定、具攻擊行為的方法,來化解令其不安的情境,最終在自我應驗預言的循環下,使其無以擺脫標籤,進而放棄擺脫「具攻擊性」之人的形象,成為一傾向使用攻擊行為之人。 ======攻擊行為的社會基礎====== 基於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學習行為或是社會情境都將有可能影響攻擊行為的產生。 社會學習對於攻擊行為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班杜拉(Bandura)的布布娃娃實驗(Bobo-doll experiment)發現,當大人在小孩面前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時,將會導致小孩透過模仿與學習也對娃娃進行攻擊行為。因此,學習被認為是導致攻擊行為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個現象導致對於暴力電動遊戲是否會導致攻擊行為的爭論。許多研究表示暴力電動確實會使人更容易表現出攻擊行為,甚至使人變得在他人受到攻擊時失去同理心,而且暴力電動的影響更勝於暴力影像的影響,因為暴力電動中還有使玩家實際行動的成分。然而,也有許多研究認為暴力電動的影響遠遠不及現實中的成長環境等現實層面的影響,例如:家庭暴力等。由於很難確切了解暴力電動是否會直接造成攻擊行為,所以這些爭論一直沒有結論。 心理學家認為透過獎勵與懲罰的確可以影響人進行攻擊行為的傾向,當攻擊行為受到獎勵時,人們會更加容易進行攻擊行為,受到懲罰時則的確可以抑制攻擊行為。這個理論也成為了以刑罰規範人的行為的基礎。 另外,文化對攻擊傾向有相當之影響力。例如位於新幾內亞的阿拉配什人(Arapesh)和非洲的俾格米(Pygmies)皆為強調合作生存的部落,在其部落中便極難見得攻擊行為。而相對地,在一些重榮譽文化(Culture of honor)中,在個人受辱時為維護名譽而攻擊對方即為一被認可之反應,例如美國南方數州,有研究顯示美國南方生理男性較其他區域者更易認為自身男性聲譽遭受威脅,進而產生生理激動與對冒犯者的攻擊或強是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Albert Bandura 在《Aggression --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中以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解釋攻擊行為的成因,分為以下幾種: * 透過典範(modeling):此種學習方式包含四個過程,且強調此學習的過程中的學習者為非攻擊者與被攻擊者的第三者。 #注意:觀察者留意到攻擊行為,並加以觀察。 #保留:將此攻擊行為保留於記憶中。 #行為複製:在適當的時機將先前觀察並記憶的行為複製、執行。 #強化:若行為結束後,攻擊者獲得正向結果(例如:情緒獲得發洩、達到攻擊目的等),則此次結果會正向強化習得的攻擊行為,促使學習者做出此攻擊行為以獲得相似的結果;若行為結束後,攻擊者獲得負向結果(例如:受到社會大眾譴責輿論、遭受身心處罰等),則此次結果會負向強化習得的攻擊行為,使學習者知道可能會有的後果。 * 透過練習(practice):學習者自己本身在嘗試、錯誤與結果的強化中學習。 * 在自然發生的情境下(naturally occurring conditions):學習者在日常環境中,接觸到家庭成員、次文化與大眾媒體所呈現的典範,因而習得攻擊行為。 =====促使攻擊行為發生的狀況===== 了解攻擊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我們還需要瞭解什麼樣的狀況特別容易使攻擊行為發生。有很多的狀況都有可能導致攻擊行為,以下將會對下列幾個狀況進行詳細說明: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酒精與攻擊線索 #激發、喚起(arousal) #環境壓力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挫折-攻擊假說最初由約翰・杜拉德(John Dollard)提出,認為當個人的目標受到阻礙時而感到挫折(frustrated)時,無可避免的導致攻擊行為發生。此時攻擊所發洩挫折的對象可能不是本來的挫折來源,攻擊者可能透過替代的攻擊行為(replacement)來發洩挫折,例如:在社會上遭遇挫折的人,或許會將此挫折帶回家中,透過家暴行為發洩挫折。Catharsis 進一步提出 two-step sequence,認為攻擊行為有助於降低挫折所造成的生理反應,而當生理反應降低時,人們也會變得較不具攻擊性。然而此理論有些不完整之處: #事實上,攻擊行為有時候沒有降低人們因挫折所造成的生理反應,反而增加攻擊性,或是使攻擊者變得更生氣 #若是攻擊者從攻擊行為中獲得快感或情緒抒發,反而會再次有攻擊行為的產生 #若是攻擊者仍保有原先的攻擊意圖,冷血式(cold-blooded)的攻擊仍有極高的可能會持續發生 隨後被米勒(N. E. Miller)修正,認為不是所有挫折都會導致攻擊傾向增加。而後雷納德・貝柯維茲(Leonard Berkowitz)補充了挫折攻擊假說,引入情緒喚醒、對攻擊線索的認知等中間變涼,提出認知-新聯想模型(Cognitive Neoassociation Model of aggressive behavior),說明不只挫折,壓力也是導致攻擊行為的主要因素,他認為壓力會產生攻擊行為的預備狀態(readiness of aggression),但是會不會真的產生攻擊行為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不過只要這個攻擊行為的預備狀態存在,就很可能透過其他刺激(如:暴力影像、槍枝武器等)產生攻擊行為。貝柯維茲還提出通常負面感受是導致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 挫折與攻擊之間定量描述: #欲發動攻擊的意識和強度與受挫的程度成正比 #抑制攻擊性活動的作用與預期攻擊活動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成正比 #一般而言,若挫折的強度是常數,則對某一攻擊活動預料的懲罰越重,就越難產生攻擊活動;若預料的受到懲罰的程度是常數,則挫折的強度越大,就越容易引發攻擊性行為。 因此挫折-攻擊假說仍有些不完整之處: #不一定是生理上的反應造成人們的攻擊行為 #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生氣,例如:嫉妒 #在生物學上,若是生物受到外界危險刺激時,會產生打架-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此理論只能解釋打架的部分,沒辦法從意圖上解釋為何人們有時候反而是選擇逃跑 根據挫折-攻擊假說,如果導致攻擊的是挫折,那糾正引起挫折的社會不公正,就可能降低社會暴力。 但研究顯示攻擊和絕對的剝削(absolute deprivation)並無相關,也就是說,攻擊不一定發生於真正貧窮的地方,反而是在剝削與社會不公容易被察覺的文化或地區容易瀰漫著相對性剝削感(relative deprivation),而使攻擊行為容易發生,使攻擊行為在這些地區較可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可惜的是要透過滿足人們被剝削的挫折阻止相對性剝削感形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容易習慣目前的舒適或富裕水準,產生適應水準現象(adaptation-level phenomenon)。例如:要想避免員工不滿薪水而抗議,所以調高薪水,但薪水調高後,員工很快就習慣了,又重新開始對薪水感到不滿足。 ======酒精與攻擊線索====== 研究指出,在某些人身上即使少量的酒精也會造成攻擊行為的傾向大幅增加,這顯示了除了影響大腦功能運作以外,酒精可能還有別的影響。 在一般狀況下,酒精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影響行為的控制。在某些狀況下,酒醉會使人只注意到明顯的刺激,導致人容易忽略他人行為的細微訊息,更容易感到被他人行為妨礙,而使攻擊行為容易發生。例如:只注意到有人撞到你,卻忽略了她被別人推及所致。這種效果稱為-{「}-酒精近視-{」}-。如此一來,在酒精多次與攻擊行為一起出現後,大腦會建立酒精與攻擊行為的關聯,使酒精成為所謂「攻擊的線索」,使之後只要少量的酒也可能啟動攻擊行為。 諸如槍枝、武器等物品也很容易成為攻擊的線索,使攻擊的可能性增加。這種攻擊行為的出現常常是因為武器等外在刺激力量的影響,而非個人經驗導致的現象,被稱作武器效應(weapons effect),例如一位與妻子吵架的丈夫當他看到身邊附近有手槍時,要比看到像湯匙或廚房用具等非攻擊性的物體時,更容易毆打或射殺他妻子。要注意,有時不需要真實的武器也能導致武器效應,甚至玩具槍等只有形體的物品也能導致武器效應,成為攻擊行為的線索。 ======激發、喚起(arousal)====== 當人因為其他活動而變得興奮時,這種興奮就很有可能轉移到其他活動或行為上,導致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這種狀況被稱作興奮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剛結束劇烈運動時,他因為劇烈運動而被「激發」,於是任何一個出現在他面前使他不快的事物都變得比平常更容易引發他的攻擊行為,這就是興奮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的效果。 這個現象很常應用在暴力色情影片與攻擊行為的關係。有研究指出,在某些狀況下,色情影片會使人的攻擊行為增加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環境壓力====== 研究指出,環境壓力很有可能導致攻擊行為增加,諸如高溫、缺乏食物等壓力都有研究證據顯示會增加攻擊行為的傾向。 這部分的影響因子與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有很大的關係。 ==== 親和 ====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大部分的經驗都涉及與他人之互動。尋求與我們同類的人接觸的傾向就是親和。其他生物亦具有親和的傾向,可由聚集、集體行動等傾向看出。研究已經確認了人類親和的許多動機,以及親和的個別差異模式。思考不與他人親和的後果,亦是非常重要的,此情況稱為孤獨。<br>社會親和行為:有利他人的行為,例如:禮讓老弱婦孺、遺失物歸還、濟貧……等。<br>交互常模(norm of reciprocity):「助人者,人恆助之」的期待,具有遺傳演化基礎,具這種期待的人較願意幫助別人,同時也增加其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親和的動機===== 人類親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社會回饋,而有些情況親和與物質的報酬會同時產生。例如,當人大排長龍地排隊進電影院,是種社會性的報酬,因為他證實了我們處在「正確的定位」(像是看一場票房很好的電影) * '''社會交換理論'''<br>假設:為自助而助人,本質是自我中心主義(egoism)。<br>助人的因素:<br>1、相信改天換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人也會幫自己。<br>2、避免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會難過的心情。<br>3、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br>4、可以獲得快樂與滿足。 * 同理心——利他假設(Batson,1991)<br>支持此論點的學者反對社會交換理論,此派學者認為助人是利他行為,當被他人的遭遇激起同理心的時候,就會單純、無利益的去幫助人。 * '''遺傳因子'''<br>遺傳因子會調節子宮收縮素、多巴胺、血清素……等,而這些會影響社會親和行為。(Crockeet,2009;Knafo et al.,2011;Kogan,Saslow,Impett,Oveis,&Keltner,2011;Poulin,Holman,&Buffone,2012) * '''性格與社經地位'''<br>外向性(extraverted)(Krueger,Hicks,&McGue,2001)跟隨和謙讓(agreeable)(Caprara,Alessandri,Di Giunta,Panerai,&Eisenberg,2010)的人比較會幫助別人。<br>貧窮的人比富有的人更具社會親和力也更有同理心。(Piff,Kraus,Cote,Cheng,&Keltner,2010;Stellar,Manzo,Kraus,&Keltner,2012) * '''情境'''<br>心情好(Isen,Clark,&Schwartz,1976)、玩助人的遊戲(Whitaker&Bushman,2012)、看正向電影、影集(Hearold,1986)、聽到利他的歌詞(Greitemeyer,2009),會傾向參加慈善活動。 * 環境<br>小鎮的居民比大城的居民更樂於幫助別人。(Levine,Martinez,Brase,&Sorenson,1994;Steblay,1987)<br>市區超荷假說(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市區的居民受到太多刺激,為了避開這些喧囂,人們選擇獨善其身,不要管別人家的事情。(Milgram,1970)<br>小鎮的居民流動性(residential mobility)較低,因為環境比較安穩,所以比較願意去幫助別人。 ======減少害怕====== 研究證實受苦難或預期會受苦難的人,會傾向於與他人結伴。 * '''沙契特的實驗'''(Schachter’s experiment) 沙契特(Stanley Schachter)於 1959 進行人際親和的實驗。這個實驗有兩個操縱的情境:高恐懼和低恐懼,並詢問受試者偏好的等待實驗方式。高恐懼的情境下,受試者被告知將承受非常痛苦的電擊;而低恐懼的情境下,受試者則被告知電擊僅像搔癢般的程度。雖然事實上沒有要進行電擊,但高恐懼下的受試者偏向與其它受試者亦起等候實驗,然而低恐懼的受試者則偏向獨自等待。結果證實:害怕增加了人們想與他人親和的慾望。就某種程度而言,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實驗,可以降低害怕的程度。和他人一起,可以詢問相關經驗,或使自己從心煩意亂當中分心。分心假設(distraction hypothesis)表示,無論有沒有共同的經驗或是命運,任何善意的人都是有幫助減少害怕的。 ======社會比較====== * '''不確定''':只要我們不確定甚麼是適切的、正常的,就有動機向他人尋求親和。例如,在謠言的散播中,發現問題消息不明確或欠缺,我們會與他人互相討論。這種不確定性使我們想以社會驗證的方式確認自己的結論。 * '''害怕''':當感到害怕時,和他人在一起,有助於我們應對。在這種情況下,他人也處於害怕的狀況。因此悲傷的人不僅喜歡同伴,也喜歡悲傷的同伴。例如,在等待看牙醫時,會希望候診室有其他人在候診,而當預期即將接受痛苦的治療,同時期望他人也將接受通苦的治療。 =====親和的變異===== 並非所有人都有一致的親和需求,無論是一般情況或是受到刺激時。 ======訊息====== 如果欠缺確定性或正確性,會使我們傾向尋求他人為伴,而我們將與那些提供我們最佳訊息的人為伍。人們會想接觸看起來誠實的人,而此偏好暗示:與特別的個體接觸,會受到發覺的個體特性影響。 ======[[超普通心理学/發展心理學#依附理論|依附]]======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一種心理學、演化、動物行為學理論,旨在探討「人際關係」:二或多個個體間的感情紐帶。依附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此理論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所提出。分為: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s)、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關於依附理論的一著名系列動物實驗是哈利·哈洛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此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如饑餓所激發。在這一系列實驗,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從牠們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會趴附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提供食物與否。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為牠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將來,無庸置疑地有重要的影響,研究支持教養會對子女的未來,造成強烈的影響,尤其負面的經驗更會對子女的發展造成影響,而依附理論和教養息息相關。儘管茱蒂·哈里斯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認為,父母教養對子女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一般學界的共識認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都對心理發展有影響,且在後天因素中,父母教養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研究一般認為,不論其他先天與後天的因素,教養本身對子女將來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響。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inal)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 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新的依附的增加,並不一定需要打破先前建立的依附關係。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安思沃(Ainsworth)的實驗理論指出十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母子相處的情境下當陌生人介入時,嬰兒對母親所表現的依附行為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當母親離開時,嬰兒會或者不會哭。但他們哭的原因是因為相比較陌生人,他們更希望母親在場。當他們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停止哭泣。有百分之六十的來自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焦慮依附型(Insecure) 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不會哭,也不會感到焦慮。他們與陌生人的互動甚至和他們的母親一樣多。當他們的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逃避或者遲緩的表現出歡迎的樣子。有百分之十五的來自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衝突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會焦慮,對陌生人會害怕,母親回來時會尖叫踢打,對環境少探索且難以安撫。有百分之10的北美中產階級家庭嬰兒有如此表現。 迷失型(Disorganised / Disoriented Attachment) 嬰兒會對母親的離開又重新回來感到困惑,臉上往往有發懵的表情。比如當母親重新回來抱起他們時,他們會迷惑不解,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有百分之15的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File:依附理論分類示意圖.jpg|thumb|依附理論分類示意圖]] =====寂寞=====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的定義,寂寞的意思即是孤獨冷清。在社會學的角度,寂寞並不全然是缺乏心理上的依附或社會網路上的連帶,而是有太多原因會使得我們羞怯於與他人互動,乃至於與他人建立連結。而社會心理學也將寂寞這種情緒視為一種狀態。並予以分類說明。 ======寂寞的形式====== 寂寞和獨處並不相同,獨處不代表人際關係是不恰當的。而即使與他人相處,仍舊可能感到寂寞。寂寞是種痛苦的經驗,但卻是十分尋常。 * 情境性寂寞(situational loneliness):進入新環境時使我們暫時感到寂寞。是狀態(status)所影響。 * 慢性寂寞(chronic loneliness):對於自身人際關係的質或量感到不滿足。是特質(traits)所影響。 * 社會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當進到新學校和舊朋友分開,又尚未結合新關係的疏離感。 * 情緒性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缺乏特殊的親密關係。像是失去丈夫的女人雖然能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但仍因失去丈夫的親密關係而感到寂寞。 ======影響寂寞的因素====== * 基本特徵 寂寞和年齡有關。年輕的人容易感到寂寞,因為有較高的期望,因而容易失望所致。而窮困的人、未婚的人都可能較容易感到寂寞。女人也比男人較易感到寂寞。 * 人格特質 內向、害羞都和寂寞相關。自尊心低落、社會技巧不佳、惡劣的自我認識和技巧都將導致寂寞。寂寞可能來自自我貶抑的歸因。如果個體將寂寞歸因於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則可能使這種感覺延續。例如,一個學生覺得自己使人感到厭煩是導致寂寞的原因,就等於給自己宣判一個自己無法控制或改變的寂寞。相反地,如果將寂寞歸因於外在的、不穩定的、特定的,則就較能夠改變這種感覺。例如,將寂寞歸因於想念老友,則能夠採取行動:打電話、或拜訪給他們。 * 虛假的共識感(false eonsensus)假定他人所想所做的和自己相同,使他們較難以察覺到其他的認知或行為模式。也容易做出此種危險偏誤的假定:只要和他人一樣,就不必克服害羞或自我檢討以接近他人。不做這些努力使他們註定無法與他人相處。 ======降低寂寞====== * 認知治療:對自己的感受做出有建設性、樂觀的歸因、能減低寂寞。另外,寂寞的人也能修正虛假的比較,成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 社交技巧訓練:談話技巧、處理社會衝突的方法、如何製造良好印象等。 * 認識自己,敞開心門:了解自己是屬於喜歡獨處還是享受人們陪伴。如果屬於享受別人陪伴的人,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敞開心房,主動與他人連結。 === 團體與助人行為 === ==== 團體 ==== =====團體(group)的定義和特性===== * Forsyth(1990):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產生影響。 :1.成員在兩人以上 :2.團隊成員彼此依賴,並在團隊運作過程中相互協調與合作 :3.團隊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共同的目標 :4.團隊成員共同負擔團隊的成敗責任 * Dunbar(1993, 2001):團體的平均人數會受到團體平均的高等認知能力大小所影響(主要涉及大腦的額葉區域) '''團體的意義''' * '''意義''':各派學者雖有不同的定義,但均重視(互動),故定義為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影響。此意義呈現東西方的差異,對於西方人,一個團體結合常常重要的是團體在做些什麼,但是東方卻不然,一個團體團員之間彼此的親疏遠近更被重視。 <br> * '''廣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如群眾、軍隊、家庭等屬之。如果只是一群聚集的人們,而彼此間的連結較少,例如一起聽演唱會的所有觀眾,那麼也可以稱為一個集合(collectives)。 <br> * '''狹義''':指社會集合中,其成員互相依賴,且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影響 '''團體的影響''': * '''互動''':成員之間經由語文、非語文的、身體的、情感的等不同方式的互動,而產生相互影響,是團體最重要的特徵。 * '''結構''':團體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一些組織或結構,團體成員之間亦會發展出一定關係。 * '''目標''':團體通常有一個所有成員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 '''團體感''':團體成員之間通常有一體的團體感。 * '''動態的互賴關係''':團體一般是動態的,每個階段都不斷的在改變。 '''團體的結構''' * '''規範'''(norm)<br> :界定團體成員所該做或不該做的行為的標準。規範是由團體成員互相影響而逐漸形成,但並非是始終不變的。可以分為正式以及非正式的規範。正式的規範多為明文規定,白紙黑字呈現團體規則。非正式的規範則通常是針對瑣碎或是不那麼重要的事,例如什麼樣的玩笑在團體內是可以被接受的。通常,在團體內遵守規範者會被讚賞,違反者遭屏棄。 規範的強弱會受到一國的文化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曾經自然資源比較缺乏並且常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則該國的人口密度通常比較高,且政府、宗教的規範通常比較嚴格,比較不能允許團體成員做出違反團體規則的事情。例如埃及、印尼、摩洛哥等。相反的,經濟比較繁榮且歷史上受到威脅比較少的國家,則會有比較鬆的團體規範,也就是說比較尊重團體成員的主體性,例如比利時、盧森堡等國。 * '''角色'''(role)<br> :團體為了達成共同目標必需分工合作,因此會有不同的角色扮演。 :角色可能是正式的,例如:老師、學生等有確切的稱謂。另外,角色也有可能是非正式的,也許沒有特定的名稱,但是同樣的重要。 :Robert Bales 將角色分為基本的兩種:器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以及情感性角色(expressive role)。從字面上解釋,器具性角色會實質性的幫助一個團體完成一個任務,而情感性角色則是柔性的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並且鼓舞士氣。 :'''角色間衝突''':當一個人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職業婦女在家是媽媽,出來工作是下屬。而被要求不同的行為,當這些要求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角色衝突。 :'''角色內衝突''':扮演某一角色,同時面對不同團盤,成員對他期望不同而產生進退兩難的局面。 :另一個問題是當人們過度投入角色的扮演時,有可能在角色中迷失,而跨越了原本道德的底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使丹佛大學的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社會心理學家 Haney 發現如果在一個模擬的情況下,隨機將受測者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獄卒,另一組則扮演囚犯。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受測者特別是獄卒會因為太投入所扮演的角色,而變得殘暴、狠毒。 * '''向心力'''(cohesiveness)<br> :一個團體的向心力若強,則該團體容易表現好。反過來也成立,如果一個團體的表現很好,他的向心力也會因此變強。團體向心力的強弱可能是針對工作的向心力(task cohesion)也可能是成員彼此之間的向心力(interpersonal cohesion)。 * '''地位'''(status)<br> :一個人的地位決定於他們扮演角色的價值。且角色的獲得方式不同,地位來源也就不同 :l、成就的地位:地位是經由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辛苦而得來的。如白手起家。 :2、賦予的地位:地位不是由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得來,而是因為身世、關係而加諸於個人身上的,如企業的第二代接班人。 :3、地位高低於在團體中產生的影響: ::a、地位高的人享有比較多的特權,我們也比較容易原諒這些人的特異或偏差行為。因他們的貢獻已累積(個人信用),但當個人信用被過度使用則會產生(信用負債)。 ::b、地位高低影響個人的行為,及他人對自己的反應。 ::c、地位高低會決定一個人講話的份量。 =====團體的形成--人為什麼要加入團體===== 根據演化的角度,人們必須要聚集成團體才能執行防禦、生育等功能,以確保永久生存。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就提到人的腦會如此之大就是為了要進行社會互動。另外,[[w:社會認同理論|社會身份學說]](social identity theory) 則是認為人們需要透過團體來達到個人自我價值以及永生的認同,因為比起一個人有限的生命,團體可以長久的留存下去。而心理學上也可以用四個理論來解釋。<br> 1. '''心理動力說''':人們加入團體主要是為了滿足一些在團體外無法獲得的基本生理及心理需求。例如:[[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w: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中的第三階段-愛與歸屬感。<br> 2. '''社會生物說''':人們加入團體是因為人都有親和、群聚的本能,所以喜歡和別人在一起,且因為群居的生活更能幫助其生存,並增加尋找配偶的機會,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因此人會加入團體。<br> 3. '''社會比較說''':為尋求社會比較而加入團體,意即透過與他人的比較,認知自己的能力與行為是否適當。<br> 4. '''社會交換說''':人們加入團體是因為成員希望可以從中交換所需的酬賞,如社會互動的機會,情感方面的支持,吸引人的其他成員,有趣的團體活動,藉此協助個人達成目標。 ===== 團體中的個人:他人的存在如何影響個人行為 ===== 團體中他人的存在會如何影響個人,以下為三個最主要的影響: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 <br> * '''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br> :社會促進效應指的是他人的存在、出現會讓個人做事的表現更好或更差。在從事簡單、熟練的工作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將會使個人擁有優於平常的表現;相反的,如果是面對自己不熟悉或較複雜的情形時,有他人在場反而會使個人的表現較差。 :'''[[w:Norman Triplett|Triplett]] 的腳踏車競賽實驗:'''他安排40位孩童進行比賽,一部分人是自己單獨比賽。而另一部分人是兩兩進行比賽。而Triplett發現,在成對的比賽中,小孩的速度比單一個小孩比賽的速度還要來得快,因此他認為'''將人從單獨的個體中放入團體,可以降低我們的獨特感,並且同時增加自己的能力。''' 雖然 Michael Strube 重新分析了 Triplett 的實驗數據,發現他人的存在與個人表現的關係不如 Triplett 所說的明顯,但後人的研究證實,這樣的關聯的確是會存在的。 社會心理學家 [[w:Robert Zajonc|Robert Zajonc]] 提出一個關於社會如何影響個人的三步驟: #他人的出現會刺激(arouse)到一個人,這一點不只在人類可以觀察到,許多動物也是如此。 #受到刺激後,人體會傾向產生直覺反應(dominant response)。 #根據個人當下在做的事,他人的出現會對事情產生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 因為直覺反應通常對於簡單、熟悉的事情可以比較正確地完成,因此,在那些工作的表現會提升。然而,在複雜困難的作業當中,表現則可能變差。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警察、消防隊員、軍人必須要受到非常嚴格、反覆的訓練,才能確保在有他人存在的緊急情況下可以發揮得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w:Evaluation apprehension model|Evaluation apprehension theory]],要產生社會促進效應,在旁邊的他人並不是只要存在就好,而是要'''讓行為者認為他在關心、評價整個事件。''' <br> * '''[[w:社會性懈怠|社會惰化]](social loafing)'''<br> :社會惰化效應又稱為社會干擾、社會致弱、社會懈怠,是指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時,每一個人的相對表現會變差、貢獻變少,少於單獨工作的總效果。 :[[w:Max Ringelmann|Max Ringelmann]] 發現眾人一起拉繩子時,個人願意出的力會比一個人單獨拉繩子來的小。後來社會心理學家根據這個現象進行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台測量拉力的機器,並且讓受試者單獨去拉這個機器,並將受試者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告知他們是自己單獨在拉繩子;而另一部分則是告訴他們是和一群人一起拉。研究員最後發現,'''相信自己在和別人一起拉的受測者出的力平均比知道自己是單獨在拉的人少了 20%的力量'''。 要減少社會惰化效應有以下可能的辦法: #減小作業的規模。 #減小團體的大小。 #增加團體內成員互評。 #讓每個人都負責一項工作。 根據集體努力模式(collective effort model),社會惰化效應的例外是當參與者非常重視一項作業或是認為自己可以為該項作業帶來很大的利益時,例如:自己的表現能夠被辨認、結果與自己的利益相符,參與者會願意付出更多,改變社會惰化效應。 社會惰化效應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例如,女人比起男人更不易社會惰化,群體主義的亞洲人比起個人主義的西方人也更不會受到此效應的影響,因為這些人相較之下較在意他人的看法。 <br> * '''去個性化([[w:Deindividuation|Deindividuation]])'''<br> :去個性化指的是一個人感覺自己的個人意識與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認同被群體取代,此時的行為不再代表個人,而是「群體的一部分」,甚至違反社會常規產生偏差行為。 :[[w: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 指出因為在'''群體中會有刺激、匿名性、以及減少的責任感,讓誇張的行為容易產生'''。另外還有兩種環境因素讓偏差行為容易產生: *因為不易被發現(accountability cues) *個人的注意力(attentional cues)會從自己身上轉移開,而不會去想到偏差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例如,大學橄欖球競賽過後,贏球隊伍所屬的學校學生往往會有非常瘋狂幾近暴動的行為來慶祝。 此外,根據Diener, Fraser, Beaman 與 Kelem(1976)研究員針對要糖果的孩子進行一項實驗:他們給孩子一盒糖果,並讓他們一人拿一顆,之後研究員就離開觀察孩子是否會多拿。結果發現,'''在團體中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多拿糖果的行為'''。此外,他們也對一些兒童詢問名字並記下,另一些兒童則無,然後安排一個大人不在的情境,觀察在有機會可以多拿額外的糖果時,兒童會不會多拿。結果發現,那些'''曾經被詢問姓名的孩子,即使知道不太可能會被抓到,也極少會多拿'''。 然而去個性化也不是永遠都會發生,也會和一個人當下所屬的群體有關。研究員讓受測者分別穿上激進組織以及護士的服裝,然後讓受測者們選擇是否電擊他人(其他研究員),結果發現,穿上護士服的人會因為群體的守則傾向不電擊。 ===== 團體的凝聚力 ===== 團體凝聚力是團體吸引全體成員的力量總和,主要來自於團體成員間的人際吸引 團體凝聚力與工作表現的關係: #可互為因果 #兩者的正相關在小團體中比大團體明顯 #兩者的正相關在需要互相依賴、互動的工作上較高 #會受到團體規範的影響 凝聚力會增加的情況: #人際吸引:團體成員問的人際吸引。 #團體之工具性目標:團體是否能滿足成員的需求。取決於個人需要及目標與團體之活動及目標符合程度。 #團體有效性和和諧互動的程度 #團體的領導:民主式凝聚力較高 #無其他可以取代的團體或面對外來的威脅時。 凝聚力會減少的情況 #不滿意 #不得不留下 *'''團體凝聚力的測量''' :最常採用的是 Moreno 設計的「社會計量測驗」,此法包括三步驟: #要求每個成員回答有關其他成員的一個或一個以上問題。 #根據受試者們的選擇畫出一個社會圖來說明團體成員之間的關係。 #根據社會圖判斷成員互動的狀況,凝聚力的高低,每位成員的相對聲譽及相互間之關係 ===== 互動團體的工作表現 ===== 團體的表現和個人一樣,在有計畫、目標的情況下,表現會比純粹做到最好、盡其所能(do your best)來的好。Andrew Prestwich(2012)曾經研究一群英國人,他們都想要健身、減重,Andrew 觀察四種不同類型的人們,分別是沒有計劃且獨自健身者、有計劃但獨自健身者、沒有計畫但有夥伴一起健身者、以及有計劃且有夥伴一起健身的人,結果發現,有計劃且有夥伴一起健身的那一組人減少的體重最多也最顯著,可見計畫以及團體的重要性。 *'''歷程增益(process gain)''' :團體的整體表現可能大於團隊中最好的個人,此時稱為歷程增益(process gain)。可能原因包含: #團隊中表現最佳的成員所提出的意見是顯而易見非常好的做法,那麼大家就會集體有效率地遵循,提升團體工作績效。 #團員如果能夠分工合作,將龐大的作業進行拆解,每個小群體負責一部分,那麼效率也能提高。在商業的場域,這樣的歷程增益稱為 synergy。 <br> :一個良好的分工例子是交換式記憶(transactive memory)。這可以幫助團隊比起個人記住更多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一、團體內誰要負責記憶什麼應該受到妥善地分配,而且每一個人都要知道其他人負責記憶的是什麼。二、團隊的成員必須要相信其他成員在該領域的專業性。三、所有成員要妥善的整合團隊的力量才能更順暢有效率的工作。 *'''歷程損失(process loss)''' :團體的行程不只會影響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團體的整體工作表現也會受到牽動。有別於直覺的推斷,有時候團體不但沒有人多力量大的好處,反而有成效不如一個人的情況,這時稱為歷程損失(process loss)。這個狀況在不同的工作類型中都會存在。 :#加成性工作(additive task):工作績效決定於每位成員工作表現之總和。例如:大家一起拍手歡呼。這時候,根據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個人在團體中傾向減少自己的付出,也就是說當大家都在拍手、歡呼時,自己叫小聲一點也不容易被發現,而當團體中每一個人都這樣行事時,團體整體的表現就會下降。<br> :#不連續性工作(disjunctive task):工作績效決定於表現最佳的成員 。例如:團體在密室逃脫時要解開謎題,只要一個人想到解決辦法,那麼整組就會受益,團體表現非常突出,整體可以快速完成密室逃脫。照這個邏輯,團體中的成員越多,有足夠能力解開謎題的人的比例就越高,那麼團體的表現應該要越好才對,不過現實是仍然會經歷歷程損失。原因是,當團體人多時,每個人都提出意見,容易人多嘴雜,難以說服每個人相信自己提出的想法,即便該想法是正確且最有效率的,因此,團隊反而因此停滯不前,無法確定什麼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br> :連續性工作(conjunctive task):工作績效決定於表現最差的成員 。例如:大家一起登山時,因為是一個團體,團體的行動會受到體力最差、爬得最慢的人影響,因此進度容易停滯。所以常常為了等最慢的那一個隊員,團體會經歷歷程損失。 *'''團體使得效益下降的實例: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 :'''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又稱為腦力激盪法,是一種為激發創造力、強化思考力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法。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人進行。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然後再將大家的見解重新分類整理。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多麼可笑、荒謬,其他人都不得打斷和批評,從而產生很多的新觀點和問題解決方法。 :Brainstorming 有四項基本規則。用於減輕成員中的群體抑制力;從而激發設想;並且增強眾人的總體創造力。 :# '''追求數量''':此規則是一種產生多種分歧的方法,旨在遵循量變產生質變的原則來處理論題。假設提出的設想數量越多,越有機會出現高明有效的方法。 :# '''禁止批評''':在腦力激盪活動中,針對新設想的批評應當暫時擱置一邊。相反,參與者要集中努力提出設想、擴展設想,把批評留到後面的批評階段里進行。若壓下評論,與會人員將會無拘無束的提出不同尋常的設想。 :# '''提倡獨特的想法''':要想有多而精的設想,應當提倡與眾不同。這些設想往往出自新觀點中或是被忽略的假設里。這種新式的思考方式將會帶來更好的主意。 :# '''綜合並改善設想''':多個好想法常常能融合成一個更棒的設想,就像"1+1=3"這句格言說得一樣。事實證明綜合的過程可以激發有建設性的設想。 :一般來說,人們相信整個團隊一起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透過提出大量天馬行空的想法並在彼此的想法上進行衍生,讓團體可以產生更好的解決方法,就如同社會心理學家 Alex Osborn 所言。但是後來,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個人(nominal group)自己執行 brainstorm 的過程會比團體更有效率。原因包括如下。<br> :一、想法的中斷(production blocking):因為團提討論時,常常要等其他人提出意見,自己才能發言,可能會造成討論進度緩慢,或是思考中斷的情形。<br> :二、搭便車的心理(free rider effect):因為社會惰性效應(social loafing)的作用,當別人提出許多意見時,自己好像就沒有那麼需要提出貢獻了。<br> :三、評價恐懼理論(evaluation apprehension):因為在團體中會受到他人的指指點點以及評價,為了不要讓自己在大家面前出糗或是顯得奇怪,人們往往不敢提出比較大膽的想法,而比較願意跟著潮流走。<br> :四、相應的表現(performance matching):在團體中,人們會傾向於和他人齊頭並進,因此觀察到其他人投入多少,自己才跟著投入多少。這樣會給予人們維持一個低表現的藉口。<br> 當然,也有許多方法可以減小團體集思廣益的負面效益。例如,頻繁地變換討論模式,讓大家討論十分鐘,然後自己思考十分鐘,如此循環。也可以請一個有經驗的人來領導討論的進行,讓集思廣益更有效率。或是利用網路科技,也就是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這是非常有效的一個辦法,因為可以改善想法的中斷(production blocking)的問題,因為透過網際網路的傳遞,即便他人正在發表的同時,自己也是有辦法傳達想法。也能改善搭便車的心理(free rider effect)的問題,因為電腦與聊天記錄可以追蹤每一個人的貢獻量。評價恐懼理論(evaluation apprehension)也有機會被消除,因為可以選擇匿名發表想法。最後因為大家忙著打自己的內容,也不會花費太多的心力達到相應的表現(performance matching),即便如此,也會因為每個人的表現都好,產生正面的影響。 ===== 團隊的領導 ===== 任務與維持團體功能是團體中解決問題的兩個主要活動。而基本上,這兩組活動是相對抗且互補的,領導的行使就是在支持團體去管理與駕馭這兩組問題解決的活動。(引自-林萬億 民國八十四年 P286)情境論者(situationists)假定團體動力與外在因素是團體行成的目標,而領導便是在指揮團體的組成與達成目標。因此,有好的領導者存在,會提高團體的社會影響力。 '''一、結構''':領導者有一名至數名<br> '''二、正式與非正式領導''':正式的可能是指派或選出,非正式的是具有說服力者。<br> '''三、邁向領導之路''':團體外之人派任,成員選出,自然脫穎而出<br> '''四、領導活動之型態''':工作型、社會型<br> '''五、誰能成為領導'''?<br> *個人特質 :根據 Shelley Kirkpatrick 及 Edwin Locke 在 1991 年所提出的內容,領導可能是天生的,或是後天造就的,領導者應具有以下的個人特質: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強大的動機(inner drive)、激勵他人達成目標(leadership motivation)、專業能力(expertise)、創造力(creativity)、自信(self-confidence)、正直且讓人信賴(integrity)、能屈能伸(flexibility)等等。<br> :另外也有學者 Joseph(2015)提出「一個開心、快樂的領導人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A happy leader is a good leader.") *情境特質 :一個領導者產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情境也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狀況之下會需要不同特質的領導者,且和時代的轉變也密切相關。例如現在科技網路快速發達的現代,許多企業所尋找的領導者已不再是過去那種高高在上的威權行領導者,而是可以比較彈性、和下屬水平溝通的人。社會心理學家 David Winter 於 1987 年發表,觀察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發現,會被選上甚至續任的總統們,其權力、成就、以及整黨關聯,都和美國人民當下所需求的東西有密切相關。 '''六、領導型態''':費德勒 Fred Fiedler(1967)提出權變理論(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br> 權變理論可以從觀察運動校隊、學校、醫院、軍隊等組織模型來進行驗證。領導者的型態以下當下環境的情勢需要有很好的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若有錯誤的配對(mismatch)則不論是領導者或是員工容易產生壓力甚至疾病。 費德勒將領導者分成兩種不同的型態:工作取向(primarily task oriented)以及關係取向(relations oriented)。<br> #工作取向(primarily task oriented):專心致志地集中注意力在完成工作上。<br> #關係取向(relations oriented):照顧到員工的情緒。 此外,權變理論也表示,一個領導者所擁有的控制權力多寡,與何種領導形式較為有效相關。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情境: #不喜歡愛控制(low situational control):當領導者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不好,他擁有的權力相對受到限制,而且他所需要做的工作無法清楚的被定義。 #喜歡愛控制(high situational control):領導者與員工有兩好的互動關係,領導者擁有該職位的所有權力,且大家的分工職務相當明確。 '''七、領導的規範模式'''(normative model of leadership)<br> 此理論由 Victor Vroom and Philip Yetton 於 1973 年提出,表示一個領導者的效能(effectiveness)是取決於該領導者從員工身上獲得了多少回饋與參與度。如果要維繫長期有效的領導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取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因為採納太多會造成效率太差,而採納太少又降低團隊士氣。<br> '''八、交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br> 雖然費德勒的權變理論考量了個人和情境兩項因素,但是社會科學家 Edwin Hollander(1985)批評該理論是從上而下(top-down)的一個領導力,而員工則是被認為較為被動、需要領導者督促的角色。但是,Hollander 認為,領導應該是雙向的一種社會交換(two-way social exchange),而在其中領導者與員工是相互且互利的彼此影響著。所以一個好的交易領導者(transactional leader)應該透過幫助員工制定清楚明確的目標、實質的回饋機制、提供所需協助來獲得員工的服從,使部屬清楚知道,要獲得較好的報酬,就必須先達成上級訂定的目標。讓有士氣的員工多做事,而原先沒士氣的員工對工作產生吸引力。<br> '''九、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br> 是指領導者影響組織成員的態度,使其願意為組織目標承諾與付出。過去有許多偉大的領導者帶領支持者相信一切都有可能,並且站出來改變現狀(status quo 如:南非總統 Robert Mandela 以及 Martin Luther King, Jr.等等。而在科技大爆發的近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以及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 也是非常好的例子。以上都是轉型領導者(transformational leaders)的例子。他們鼓勵在一個成長、變動快速的時代,人們將自己的個人需求轉化成團體共有關心的一個目標,並且藉此呼籲、提倡,讓他變成一個實質的議題讓更多人加入討論。轉型領導者很容易受到大眾的支持與擁戴,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轉型領導者只利用煽動大眾的情緒而非理性,讓追隨者完成他的個人目標而非團體共有的福祉,因此被稱為假的轉型領導(pseudo-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相反的,為了大眾利益並且遵守道德街操得去激勵大眾才是真的轉型領導者,稱為 authentic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br> '''十、婦女與少數族群的領導'''<br> 雖然美國在 2008 年選出第一任黑裔美國人總統,世界許多大企業的高層主管也由女性擔任,但是整體環境對於女性極少數族群所造成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尚未完全解決,而問題嚴重的程度也隨著不同的國家、文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其實女性與少數族群在作為領導人的能力上一點也不遜色。<br> '''十一、與領導能力相關的名言佳句'''。 * 「領導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他所領導的人都能擁有良好的健康福祉。」---聖奧古斯丁<br> "The purpose of all rulers is the well-being of those they rule."---Saint Augustine * 「作為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被大家認為是一個領導者」<br>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In a leader is that of being acknowledged as such."---Andre Maurois * 「一位好的領導者完成了工作,百姓都說這是自然而然完成的。」---老子<br> "When the effective leader is finished with his work, the people say it happened naturally."---Lao Tse ===== 團體中個人的決定:社會困境 ===== 團體是一群人的組成,但是有時候個人的利益與團體的利益不盡相同,個人如果追尋自己想要的利益,則有可能影響到團體。這個現象就是'''社會困境''',又稱'''社會兩難(social dilemma)''',代表著人們可能會在「個人利益最大化」與「道德意識」之間相互衝突,這可能源自於個人的貪婪(greed)(想要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與恐懼(fear)(又害怕會不符合道德規範)。例如:籃球比賽是,球員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證明自己的實力,因此想要霸佔著球自己打,但是這樣一打多反而可能讓團隊輸掉比賽。 一個團體的社會困境解決並不容易,因為比起個人,要信任一個團體更不容易。而且因為團體內有許多個人是可以躲在團體的隱蔽下進行決策的,有其匿名性,因此更加容易追求個人的最大利益。但是社會困境也不是不能解決,可以透過完善的溝通、協商(negotiation)來化解。 *'''團體中個人的協商(Negotiation)''' :有別於直觀的想像,兩個團體的最佳利益並不一定是資源百分之五十與百分之五十對分的情況。而是透過協商,達到雙方獲利都大於五十的雙贏局面,此時稱為整合性同意(integrative agreement)。會有此現象是因為一方要獲利並不代表另一方就必定要受害。例如當A想要吃橘子而B想要橘子皮來做蛋糕時,大家都知道最好的分配方法絕對不是將一顆橘子對切然後一人一半,而是各取所需。因此,才不會發生固定大餅的偏誤(fixed-pie syndrome)。 *'''團體決策''' :團體所做決策的行為模式和個人做決策非常相同。Verlin Hinsz(1997)發現會影響個人決策行為的因素也會影響到團體進行決策,而且這個現象只會加劇該因素對於團體決策的影響。而團體如何做決策(how)會受到團體要做的決策類型(what)所影響。<br> *'''團體的錯誤決策''' :團體中可能會有許多人有不同方面的深入知識,但是團體討論時不一定會讓這些知識發生效用,因而產生不夠好甚至是錯誤的決策。根據 Garold Strasser(1992),會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取樣的偏誤([[w:Sampling bias|biased sampling]]),指的是群體會忽略一些具有關鍵性但是因為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資訊。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 #'''常見的資訊導致思慮不周''':因為被團體中所有成員都知曉,因此容易被接納、記憶、並且信任。且當群體有人要再次引用相關內容時,也會變得比較自信、更常引述。因為其他資訊沒有被成功的傳遞,所以決策時考慮不周而造成災難。 #'''溝通網路(communication network)的不暢通''':溝通網路限制了在一個階層體制中,只有部分成員有直接向長官匯報的權力,因為溝通的不順暢,決策者也常常無法獲得所需的資訊,產生錯誤的決策。 <br> :然而,特別是團體,錯誤的決策不見得容易被改變。根據升高作用(escalating effect),即便知道一個行為會失敗或是是錯的,人們還是會繼續執行這樣的行為,否則就否定先前的投資。 *'''團體極化現象(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 :一般來說,當面對較模糊不清的團體決策時,人們會偏向選擇較中立的立場來避免極端化,但是在心理學上反而得出:'''團體決策容易產生趨向兩極偏移的現象'''。因為團體成員過份誇大團體的原始立場與偏好,導致決策過程向兩極靠近。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情形: #冒險偏移(risk shift):如果團體中較多激進份子,其所做的團體決策可能更傾向比個人做決策時更極端、冒險的結果。 #謹慎偏移(cautions shift):如果團體中有較多保守份子,所做的團體決策可能更傾向比個人做決策時更謹慎、保守的結果。 而團體極化現象的形成原因有五: :a.責任分散:團體中他人的存在使社會行動者降低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感。也就是說,認為團體決策的成敗不是個人責任,因此願意採取極端的決定。但在個人行為時,因為要負全責,故較不敢做極端的決策。 :b.說服理由:團體討論時,聽到別人的觀點勝過自己時,會加重原本傾向冒險或謹慎的極端程度,也就是更冒險或更保守;而若聽到他人的發言支持自己的觀點,也會更肯定自己原本的想法。 :c.團體常模:來自團體中多數人對行為或態度標準的共識。當他人支持自己觀點時,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就會為了獲得更多支持而行動越來越貼近團體常模。訊息來自所尊敬的人時,同意的傾象會較高,甚至比平常更趨向極化。團體決策通常會因為趨向團體常模的特性而變得極化。 :d.社會比較:成員都希望自己比其他人都厲害。當自己的觀點被他人肯定時,會覺得自己比團體中的其他人更厲害,此時厲害的意義會以當時團體的趨向而定。在一個激進的團體中,厲害指的就是更激進一點;然而在一個保守的團體中,厲害則是指更保守一點。在團體的討論過程中,其他成員為了贏過這些人,他們會傾向更為極端的意見,以顯示自己的厲害程度,團體的決定也因此而愈來愈極化。 :e.說服論點理論(persuasive arguments theory):人會受到說服言論的強度高以及頻率高的影響,變得容易被說服。因此當團體成員都集中在討論傾向冒險或謹慎的一方時,因為聽多了,個人也會因此認為大家說得有道理,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被說服。 :'''團體極化的後果''':當團體中出現一個想要走向極端的個人,在經過討論之後發現大家都支持這個決定,會使得他冒險的意願大幅提升,不顧可能存在的風險。主觀上認定這種採取投機高風險的作法是可行的,這是一個透過團體自我合理化的作法,而這很有可能會造成個人決策意見的極化。 *'''團體影響個人決定的例子''' :我們都說喝酒不好,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停不了喝酒呢?可能有以下的原因。<br> :#喝酒已成為商場上的習慣,為了做生意不得不喝。 :#同儕壓力的影響。在同儕團體中,人人必須適應團體的價值與規範。其迫切性源自於青少年對於同儕團體的需求與依賴。 而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等等都驗證了這種團體會影響個人的例子,但除了負面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利用團體極化來使得團體更上一層樓,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用。 ==== 助人行為 ==== =====為什麼我們要助人===== *'''[[w:社會交換論|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由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主要源自於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思想,認為人的互動就像交易一樣,最大化收穫、最小化成本。這個理論主要的假設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關係,是一種理性、會去算計得失的資源交換。「公平分配」、「互惠」是理論的主要論點: :*公平分配:成本與酬償的平衡,即個人所付出的成本或代價應予獲得的酬償相等。 :*互惠:個人在人際互動中所期望幫助別人後所得到的回饋。 社會交換理論亦被拿來應用在組織階層、兩性關係、家庭關係、行銷關係及知識分享等各種領域上。 *'''演化因素(Evolutionary Factors)''' :以演化角度來解釋,該理論科學家會認為人們的助人行為某些原因是因為他們'''想辦法使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因此會出現幫助有血緣關係者的 kin Selection(參見下方社會生物學部分)。此外,互惠原則也是很大的因素,因為如果有所互惠,兩個個體自己的基因都會比較容易獲得生存與延續。其中分為兩個子項: #'''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uism)''':意即兩人之間有直接性的互利產生,A<-->B。 #'''間接互惠行為(indirect reciprocity)''':說明這樣的互惠是涉及超過兩個個體,是由第三位他者的回饋給予個體的利益回饋,A→B→C→A。 *'''收穫(Rewarding)''' :當助人的潛在收穫(potential rewards)相對於潛在代價(potential costs)高很多時,人們會很願意助人,這也是 cost-reward model 的應用之一。(補充說明,幫助他人所需要的機會成本、可能會幫倒忙的機率與其挫折感等等都是潛在代價的例子,意即並非能實際估算出來的代價例如金錢等)。另外,腦造影證據可以支持人們助人之後感覺到的快樂感。但然 Cialdini et. al.,1897 年的研究對於此議題有更深入的思考:這樣的快樂感與滿足感,是因為助人會產生正向感受?還是是因為看到他人需要幫助時的難受使得個體自己難過,進而助人使得自己感到不那麼難過?關於此議題,下段會再深入說明。 ===== 助人的動機衝突(motivation debate)===== 顧名思義,利己動機是希望助人行為能夠提升自己的福祉(welfare);利人動機則是希望助人行為能提升他人的福祉。Baston 認為,某些部分的助人行為動機應該是全然利人的,同理心(empathy)展現是最好的例子。關於同理心的詳細內容下文"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會詳述,在此先行定義同理心與比較其與同情的不同:同理心是以對方觀點進行分析、評估(perspective taking)+同感對方情緒(empathic concern)所組成,而同情心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對方感到難過等情緒。 ===== 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 ===== 助人者因同理到他人的恐懼或痛苦,所以會激發我們想要幫助他人的動機,此時是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他人,也就是完全沒有考慮自我利益。是一種真正的利他反應。 此假說提出一些情況,而且在此情況當中,成本和獎勵並不是決定是否幫助他人的主要原因,此假說更主張人們有可能以利他主義或無私的態度提供幫助,即使此行為需要付出高成本。不過,有一個實驗反而推翻了此假說。 *'''實驗內容:''' :1995 年 Omoto 和 Snyder 兩人在工作量與工作壓力都不小的 AIDS 基金會進行調查與研究,發現該基金會裡的職員包含利己動機與利他動機的兩種參與者,前者來基金會可能是為了有份工作賺錢養家;後者則是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幫助 AIDS 的患者脫離苦難等等。經過數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因為利己動機參與基金會的職員可以持續工作比較久,利他動機的職員則會因為助人之前沒有考慮到自己助人時付出的代價、或者工作後發現社會因為他而變好的比例極低,因此很快就離職走人。這個研究發現又再次牴觸了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 ,也就是得出結論:'''助人行為是利己與利人動機兼具的'''。 *'''假說的限制性與錯誤處''' :首先,就像上文提及的,不是所有的助人行為都是完全利人的,而就上文實驗提過的,利己動機也不見得不好(很可能使助人行為得以持久)。此外,有助人動機(motives)也不見得保證會有助人行為出現(behavior),比如仍會有諸多的現實考量與限制,例如很忙無暇他顧的狀態。第三,利己與利他的界線其實在該假設下設定不清,比如在重視互依我的台灣集體化社會下常常容易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幫助父親」這件事到底是利他還是利己? ===== 關於台北:文化與助人===== Levine et. al. 在 2001 年的調查中發現,幫助盲人的項目中,台北人只有 50%願意出手幫助,是全體調查的倒數第三;不小心掉筆的項目中,台北人只有 65%會幫忙撿起來,是 23 評比國家中的第 15 名;腳受傷需要人幫忙的案例中,台北人只有 62%會去幫忙攙扶,同樣在 23 評比國家中只排上第 15 名。由此見得,台北人真的有想像中的熱心嗎?所謂的「台灣最美的是人」是不是只剩下一句推銷觀光的空話? 不過或許有些說法與解釋方法能夠保住台北的名聲。這樣的調查其實並沒有考慮到 overlapping 的助人狀況,亦即只是單純想要展現自己的優越感,明明對方看起來不需要幫忙還硬要幫。單純含蓄的台北人或許就不會這麼想要居功。另外對於生活在集體化社會的台灣人們,我們往往很會幫助自己的家人,只是對於陌生人比較有親疏遠近之分。或許是這樣的調查形式與類型對我們不吃香而已。 =====心情與助人===== 心情好壞真的會影響助人行為的比例嗎?的確有研究指出,在晴天時(好天氣)人們的確會比較願意幫助人,這就是 '''Good Mood Effect''':當人們心情愉悅時人們會更願意幫忙。而這樣的效果可以用 rewarding experience ,也就是獎賞機制去解釋。然而,好心情和願意當忙的正相關性其實並沒有如此強烈,同時壞心情時也不見得不會願意幫忙。比如在好心情時,當助人行為無法讓自己去做更快樂的事情時,人們就傾向不會出手幫忙。此外,當人們是因為自己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產生壞心情時,人們會傾向幫助他人以想辦法彌補自己當初沒有負起的責任。 壞心情助人相關實驗: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請受試者在其不知情的狀況下幫他拍照,但是由於相機本來就是壞的所以拍照的任務無法順利達成(然而由於受試者不知情,他會以為相機是他弄壞的);與此同時有個對照組是相機沒有壞的。接著受試者會受到另一個實驗者的請求,同樣請他幫忙拍照,結果發現相信相機被弄壞的組別有高達 80%會願意再度幫忙、相機沒壞的對照組則只剩下 40%的人願意再度幫忙。由此可見,當責任歸咎於自身時,人們會願意幫忙以彌補自己方才的疏失。 =====社會規範與助人===== 助人行為有時會是出於「我應該」的感受而做出的行動,這種感受類似於一種社會規範,促使我們產生如「應該把撿到的錢包還給失主」、「應該扶老太太過馬路」、「應該幫助新鄰居」等觀念。社會規範最基本的定義是人們可以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可能基於互惠規範([[w:Norm of reciprocity|recirpocity norm]])或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ty norm)而影響。 1.互惠規範([[w:Norm of reciprocity|recirpocity norm]]): 當別人帶給你好處時,人們會在心中產生想要反饋的心,再進一步則可能產生類似合作相助的概念。 2.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ty norm): 可能為一種道德責任,表示每個人都有義務與群體一同合作,促使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在以上兩點基礎下,又可衍生五點受到社會規範影響,而判斷助人與否的理論因素: '''1.互惠原則(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因為成員之前受惠於群體而覺得心有虧欠,因此決定反饋群體。<br> EX:別人都這麼熱情地幫助我了,我是不是也應該幫助別人呢? '''2.公平原則(norm of equity)''' 為了讓眾人的付出擁有近似的回報,嘗試以幫助他人的方式,減少先天上的差距。<br> EX:有明星認為自己只是因為運氣好、長得好看所以才成為明星,不是因為自己多努力多用心栽培事業,因此他們會更傾向幫助他人,讓自己和他人的 cost/reward 比例盡量趨於一致。 '''3.社會責任原則(nor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基於某種打從內心的責任感驅使,使人不顧回饋地幫助他人。此外,人們更傾向幫助遭到不測的人而非因疏忽或可控制原因而需要幫助的人。<br> EX: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救急不救窮。 '''4.考慮到公平公正性(Concerns about justice or fairness)''' EX: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考慮公平性來決定要不要幫忙。但所謂「公平性」是真公平嗎?這是值得思考的。 '''5.從眾行為(Conformity)''' 並不是想要助人,而是當不助人時很有可能會變成罪人,因此這樣的情境很容易導致非自願性的利他行為(Reluctant Altruism)。<br> EX:冰桶挑戰的旋風。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象徵社會壓力與規範的「他人」不必真實存在,只要有代表外界世界能夠觀看到你的行為的物件(EX:監視攝影機)就能產生社會規範的影響。 ===== 被幫助者的特質===== 助人行為的最後在此討論被幫助者的哪些因素會影響助人行為是否產生。以下分述: '''1.長相(attractiveness)''' 研究指出,某些人們會更傾向幫助具有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的人。在一個研究(Helping Carol study)中,實驗者依據個性量表將受試者分為 high/low empathy 兩大組,每一組再隨機分派為兩小組,一個是有看到很漂亮的求助者,Carol,本人;另一小組是沒有看到 Carol。結果發現,高同理心組在兩個小分組中沒有明顯統計上的差異,都很傾向幫忙;低同理心組的結果則會發現,只有看到 Carol 本人的組別才會比較願意幫忙。也就是說,受幫助者的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對於是否產生助人行為真的會有影響! '''2.吸引力與魅力(Attractiveness and Charisma)''' 一個人的魅力多大會影響到他與和他同樣需要幫忙的群體最後受到多少幫助。研究發現,當 NBA 籃球明星 Magic Johnson 公開承認自己在一次的針頭皮下注射,意外感染成為是愛滋病患者後,社會大眾提供愛滋病患協助的比例在一週內大幅增加(約提升 40%),而這樣的效應持續了將近一季。 '''3.幫助者與求助者的相似性(similarity)''' 人們會傾向幫助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比如:同鄉、性格相似者等等。這或許是個 親屬選擇現象([[w:親屬選擇|kinship selection]])。由演化論可以得知,人們會想辦法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廣義一點來說,那些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們也是和自己基因較為相近的一群人,因此也可以用演化論解釋。然而這樣的效應在種族相似性(racial similarity)是極度不相關的,或許可以用助人的解釋意義(meaning of helping)來說明,比如說:對於老白男也很有可能幫助黑人,因為這樣的模式可以提升他們的種族自尊與優越感,諸如此類的社會結構性因素因此降低了同種族與助人的相關性。 那麼該如何提升自己和他者的相似性以使得自己容易被幫助到?可以將自己和他人列入同一個 common group 中,以避免掉 intergroup bias。比如:從「非家人」的狀態變成「同為台灣人」的共同集合。 '''4.幫助者與求助者的親近性(closeness)''' 人們會傾向幫助和自己越親近的人,比如幫助順序:家人>朋友>陌生人,這點同樣可以用演化論來解釋這一現象,此略。但然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在該事件是 high ego-relevant task 的情況下,相對於幫助朋友,人們會更傾向幫助陌生人。這點可以用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來解釋,原因是因為該幫助者的自尊被威脅了(ego is threatened):人們不想幫助朋友以使得自己產生:覺得自己比朋友不好、不厲害等等自尊貶抑的狀況。換個角度,如果幫助陌生人,此生很少有機會再看到這個陌生人,因此不但會得到住人的喜悅感,更能避免掉自尊貶抑的情況發生。 '''5.性別與助人行為(gender)''' 助人行為和性別的社會角色有極度相關,換言不同類型的助人行為需要不同類型的人來幫忙。常見男性提供幫助的情況是英雄式的(Knight in shining armor),比如車子拋錨或遭遇搶劫;常見女性提供幫助的情況是情感性的(Social support),比如照顧家人、祖父母等老人、病患等。 ===== 總結===== 關於助人行為,以下做出總結: *'''社會文化層面(social level)''' :人群的多寡會影響(crowding):旁觀者效應([[w:Bystander intervention|bystander intervention]])、時間緊迫程度會影響(hurrying):Jerusalem to Jericho 實驗、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w:從眾行為|從眾行為]](conformity)、社會規範(norms and rules):應該幫忙的情境(should help)。 *'''人際關係層面(interpersonal level)''' :幫助者和被幫助的關係與連結會有所影響(relationship)。 *'''個人層面(personal level)''' :同理心(empathy)、道德感與應當性(moral reasoning)、情感與情緒(emotions)、自尊的提升或貶抑(self-esteem)都會有所影響。 ====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由 Lactane 和 Darley 所提出。 是指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負相關。常常發生於情境模糊,需要等其他人做出做為以使得自己清楚應該怎麼做的情況。 個人在面對不確定情境時,通常會假裝沒事,故作鎮定,想要等其他人怎麼反應,則當大家都保持冷靜時,就會形成'''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狀態,團體裡的每個人都被他人影響,以為該情境並不緊急。假設情況很明確,這是個緊急事件,然而個人因為知覺了團體的存在,就把個人本來要參與某件事的行動力減弱了,換句話說,個人本來擁有的責任感,會因團隊的存在而擴散(diffuse)、減弱,最後消失,我們稱之為'''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在結果上,'''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伸出援手的機率越低。''' =====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是一種群體效應(social groups effect),描述减退的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及道德感所引致的反規範(antinormative)及不克制(inhibited)群體行動。此理論主要應用於群體暴力、盲目攻擊及行使私刑等不人道的(uncivilized)行為。 個人在團體中認為自己較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相對於個人時,自己在團體中較不顯著,所以不在意自己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個人價值……等,多少會忽略一些規範。所以隱沒在群體中會易出現偏差行為,例如暴民以集體的方式出現更產生更嚴重的破壞行為。當個人身分感降低且不易辨認,造成責任分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不必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像是現代的網路世界中,由於大多數為匿名的情況,大家都躲在自己的營幕後面,使言論越來越偏激、不負責任,甚至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的事。 去個人化的特徵: # '''個體違規行為增加''':去個人化好像披上了隱形斗篷,個體往往無所顧忌地釋放內心各種衝動,使得違規行為激增。 # '''個體羞辱感淡化''':在個體去個人化狀態下,個體的羞辱感普遍淡化,個體不再忌諱論及涉己的各種違犯行為,要錯也是整體一起錯。 # '''個體自我評價降低''':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將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看作是個人的自覺行為,因而有較高的自我評價。去個人化下,會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 '''個體自控能力降低''':正常情況下,個體總是逐漸從受到外部規範的約束轉向自我控制。然而去個人化後往往使得個體幹出在現實社會中通常不會作出的事情。 這個概念最早由利昂·費斯廷格等人提出。在 Mullen,1986 年,和 Leader、Mullen、Abrams,2007 年的實驗中,發現暴民和被害者的比例越懸殊,集體屠殺的行為就越殘忍。文化人類學家R. I. Watson亦為此現象進行了搜集資料及整合分析。 他發現在23個社會文化當中,其中15個會在戰爭前為其士兵於臉上塗上迷彩,或是戴上面具使他人難以單憑外表辨認個體。這做法相比起其餘 8 個沒有為士兵改變容貌的社會文化,可使他們的軍隊做出更具破壞力及毀滅性的行動。 ===== 社會案件實例——三十八位目擊者 ===== 關於旁觀者效應,各大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常舉一個美國的謀殺案為例子。1964 年 3 月,一位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二十八歲女子是紐約酒吧的調酒師,深夜自酒吧下班回家時步行在奧斯汀街(Austin Street)的路上(註:該街人行道被很多樹遮住),一位男子於背後襲擊攻擊並強暴她,過程中吉諾維斯曾高聲尖叫,然而當時目擊此事件的 38 位目擊者,沒有人報警。當時的確有鄰居開窗乎探頭大聲斥罵叫歹徒不要傷害她,尾隨者原本以為別人看到了侵犯的事件,因此暫時遠離凱蒂.吉諾維斯,然而後來尾隨者發現其實沒有人真正看到情況如何,因此再次尾隨,45 分鐘後,Genovese 死亡。 以上為根據謀殺案發生的兩星期後,紐約時報記者的報導內容,當時,記者在頭版頭條下了「三十八人目擊謀殺發生卻沒有報警,皇后區女性被殺事件反映的冷漠無情,震驚警界!」的聳動標題,後來,紐約時報的一名編輯更根據這樣的報導寫了一本書,叫做《三十八位目擊者》。由於吉諾維斯凶殺案發生於甘迺迪總統被刺案的幾個月後,這件事情喧騰一時。後續許多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也針對這種社會冷漠的旁觀者效應進行研究。當時的紐約記者與紐約心理學家嘗試解釋這一個現象,他們認為:紐約人太過冷酷無情、末故關心、個人主義太重,以至於他們不想關心其他鄰居,而這樣的個性很可能是大都市所訓練出來的結果。 然而,2008 年,三位英國社會心理學研究者針對這件案件進行調查發現「三十八位目擊者無人報警」一事不是真的,三位研究者抽絲剝繭的去對照此案的警方記錄,發現此報導內容為紐約時報記者杜撰的「創作」。首先,根本就沒有那 38 位目擊者,因為兩次追殺行兇的地點,都在比較晦暗而看不太見的街後角,也沒有那麼多有燈光的房間可以數得出一共有 38 位站在窗前的目擊者;此外,並非無人報警,是有人打了電話到警察局,但接電話的警員不以為意,再者,當晚警察趕到時,凱蒂.吉諾維斯還沒死,只是重傷,還被送到醫院去急救,最後傷重不治。 2008 年的新解釋方式是,首先 Bystander effect 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其中包含 pluralistic ignorance 和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此外很有可能都市人太過忙碌時間不足,以使得他們完全沒有來得及認知到「這個人需要幫忙」。 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曾志朗於 2008 年科學人雜誌中針對此事件詳細剖析,他認為:「有時候我們在質疑某一個發現或某一科學家的不正常運作,卻又一直壓抑著要去「爆料」的衝動,這是否也是一種旁觀者效應的作用呢?心裡總是想著總有別人會出頭吧!也許另一個四十年,可以告訴我們更多的真相。」也許,對於身為讀者的我們,整整經過 40 年而無人對這樣的不實報導反思,或許也是一種旁觀者效應的冷漠現象。最後,曾志朗表示:「總之,我們確實欠紐約一個公道,城市未必冷漠,那裡其實也有很多善良的人,「集體」在做幫助別人的事情。社會心理學家應走出旁觀者效應的陰影,努力去發現「團隊」如何增強「個人」的善意行動,才是正途!」 ===== 相關實驗 ===== *'''Bystander intervention ''' :實驗者將受試者分為三組,第一組是一個受試者單獨受試;第二組是三個受試者一起受試;第三組是一個受試者加兩個實驗同謀一起受試。實驗進行時,受試者被欺騙以為是要做某項實驗,他們在進到實驗室後就被研究者告知請他們要在實驗室稍等一下。接著他們會意外的發現,實驗室和隔壁實驗室連接的門縫中,開始跑出白煙接著是黑煙,製造隔壁實驗室起火的假象。結果發現到第四分鐘時,第一組的回報失火率已達 70%;第二組則是到第四分鐘才會開始有成長的回報率,在第六分鐘時達到 40%;第三組則會因為實驗同謀都不為所動,因而自始自終都維持著 10%的回報率。由此可證實 bystander effect,群體的人數越多,他們就越不可能出手幫忙。 *'''模糊的情境(ambiguious situations)下,人們會不會出手幫忙?''' :前面提及,旁觀者效應非常容易出現在模糊情境下,當人們對於模糊情境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出否相助,則會緩一緩藉由觀看他人的作為來決定自己是否相助。那麼又應該如何打破旁觀者效應呢?相關實驗如下: :1975 年 Moriarty 做了兩個 The helping role 實驗,海灘實驗與洗衣店實驗。海灘實驗裡,受試者是 Jones Beach 正在做日光浴的人們,實驗者則也是假裝是去海灘做日光浴的人之一,他把收音機打開、把毯子鋪在自己身體底下以確保大家都知道他是要來做日光浴的。作為對照組,他向其他人借打火機,只有 20%的人會願意出手相助。接著他離開他的位子並請旁邊一起做日光浴的人幫忙看顧他的收音機,離開後實驗同謀就走近拿走了他的收音機。結果發現有超過 90%的受試者會出聲幫忙顧實驗者的收音機,即便他們其實對於這樣的情境是有模糊空間與質疑的,比如說拿走收音機的實驗同謀會不會或許是實驗者的朋友,只是來幫忙拿個東西? :接著 Moriarty 在洗衣店繼續進行了相同的實驗。借打火機作為對照組時,只有 16%的人願意出借幫忙;但是當他們被要求看顧一下實驗者的行李箱時,當行李箱被實驗同謀拉走 100%的受試者都會出聲詢問或制止。 :由此可知,如果有拜託身邊的人幫忙看顧東西時,需要幫忙的情境不模糊,旁觀者效應將不會出現。 *'''時間不足時,人們會不會出手幫忙?''' :時間的充足與否,也是決定是否出手相助的關鍵因素之一。於是 Darly 和 Baston 就在 1973 年對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 40 名學生進行實驗。情境的設計是,這 40 個學生要去參加演講,在移動去演講廳的路上他們會遇到一名實驗同謀,扮演地很虛弱,躺在路邊需要幫忙。 :實驗者將整個大實驗分成兩組,一組是比較演講講題對於出手相助與否的影響:講題分別為:Vocational careers of seminary students 和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40 名學生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到兩個不同的演講主題。實驗發現要聽後者講題的學生(53%)相對於聽前者講題(27%)會比較願意停下來幫忙。這或許可以用 priming 的概念進行說明,因為有聽到演講主題是關於樂於助人的好塞馬利亞人,因此學生更會想辦法讓自己也趨近成為樂於助人的樣態。 :另一組是發現需要幫忙時離演講所剩的時間區分趕時間程度(degree of hurry),分成 low, intermediate, high 三組,其中 low 所指是完全不趕著去聽演講、intermediate 是有點小趕,快走可以來得及到演講會場、high 是完全大遲到了,全部演講廳的人正在等他抵達才會開始演講。研究發現 low 組有 62%的人願意停下來幫忙、intermediate 組有 45%的人願意停下來幫忙、high 組只有 10%的人願意幫忙。由此可知:自己時間的充裕程度很大程度會影響是否停下來幫忙的意願,或許這就能說明為什麼都市人不太會願意停下來進行助人行為了。 ==== 社會閒蕩 ==== 團體工作時,隨著人數增加,各成員工作的努力程度會相對降低,這就稱為'''社會閒蕩(social loafing)''',又稱'''社會性懈怠'''。與旁觀者效應相似,人一多,責任自然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便可能造成「搭便車(free rider)」的行為。此現象較常發生於任務類型為累加性的團體,完成任務需要每個成員共同協助出力,而成果是所有成員付出的累積,而非由個人表現主宰,例如拔河。<br> 但社會閒蕩並不是團體工作的必然現象,而是可以改善。常見影響因素有: #成員熟悉度、工作重要程度:當成員之間彼此熟悉,或工作具有重要性或意義,團隊的向心力、成員的責任心也會比較重。<br> #文化差異:在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文化中,人們傾向將團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人們在意與他人的關係,社會閒蕩較不明顯;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文化中,人們傾向將個人利益與福祉置於團體利益之上,因此獨自作業時更為努力。<br> 另外,社會閒蕩也被用來解釋去個人化後種種為所欲為與對社會規範懈怠之行為,當個別身分隱匿於團體中時,人們比較不傾向自省,不再思索應有的標準、價值、道德規範,因此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 =====社會閒蕩的相關實驗===== #William K. Gabrenya 的論文中,原先作者認為美國屬於較個人主義式的文化,會有社會閒蕩的現象發生,而台灣屬於較集體主義式的文化,社會閒蕩較不會發生。然而實驗觀察發現在台灣學生被要求鼓掌和吼叫來製造聲音時,竟然與美國學生出現了同等程度的社會閒蕩行為。作者的後續討論,他認為這未必就代表原本的假設是錯誤的,而有可能是拍手與吼叫製造音量的這個任務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也不是其他成員會做不好的任務,因此社會閒蕩的現象才沒有跨文化的差異。此結論可以套用Williams 與 Karau(1991)提出的'''社會彌補(social compensation)'''的理論來解釋。Williams 與 Karau 認為,當成員認為任務具有挑戰性並預期其他成員會表現不佳時,會更努力為團體付出,較獨自工作時更加努力,更不會有社會閒蕩的狀況發生。確實在William K. Gabrenya 的研究中,拍手製造聲音的行為既不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亦不是其他成員會做不好的任務,因此社會閒蕩的現象儘管在台灣這個較偏向集體主義的國家中仍然會發生,因而看不出跨文化差異。<ref>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022002183014003009</ref><ref>Social Loafing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hinese in Taiwan William K. Gabrenya, Jr., Bibb Latane, Yue-Eng Wang September 1, 1983</ref> #經典實驗:Ingham levinger graves & peckham (1974)要求參與者單獨一人或和其他數人一起全力拉扯同一繩索,發現參與者單獨一人拉扯時會比加入一群人時還來得多,而且加入人數越多,個人出的力量就越小。 ==== 利社會行為 ==== '''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s)'''廣義上指對社會有積極影響、被讚許的行為,狹義則是指能夠增進團體或他人利益的行為,如合作、助人、慈善捐贈、分享、支持、慷慨、同情、安慰及利他行為等。由動機來看,利社會行為強調行動者的理由,其原始意圖是否有利於他人或整個團體,純以關心別人或社會出發,而非為私人利益而做。但行事者的動機不易被看到,所以一般利社會行為的研究大多以行為表現來界定。 與利社會行為概念類似的名詞有'''利他行為''',指在不期待回報及沒有考慮個人利益,自發性或有意圖地幫助他人行為,其中包括援助、救濟、安慰、同情等。 大多數學者將利社會行為與利他行為當作相同主題來研究,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有些不同:利社會行為有利於別人、也可能合理的有利於自己,但是利他行為則僅有利於別人,對自己可能並無利益。如合作、分享屬於利社會行為,但並不是利他行為。 '''對緊急事件的回應:旁觀者會幫忙嗎?''' 當一個緊急事件發生時,經常能聽到某人對一個陌生人提供協助、或漠視的故事。能解釋這種行為上戲劇性差異的是什麼?在回答之前,我們提出一些例子,範圔從英雄式的行動到無動於衷的反應都有。 '''當陌生人正在受苦時:英雄主義或冷漠無情? 英雄主義(heroism)一詞經常被誤用,指稱那些順利地完成艱鉅任務的人,而那可能是傳出一記好球,使得全隊達陣獲勝的橄欖球英雄;或是及時從沉船中逃出,避免溺斃的英勇嘗試。如 Becker 和 Eagly(2004)所指出的,英雄主義(heroism)實際上指的是在達到一社會所看重的目標時,勇敢冒險的行動,這包含兩方面:為了好玩而從事冒險行為的人並不是英雄,而援救某個人自己的性命可能意義重大卻不英勇。一個從事照護之類社會所稱許的工作的人,會因選擇了一個對社會有益的職業被祝賀,但不是因為他是個英雄一個正面的行動是小心地與刻意地,或是衝動地與不可控制地發生並不重要;不管怎樣,該行為都會得到道德上的稱許(Pizarro, Uhlmann, & Salovey, 2003)。 英雄行為的例子包含了每年卡內基英雄獎章的獲獎者。他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或試圖拯救他人性命的普通公民,從 1904 年開始,典型的獲獎者是那些拯救被動物或罪犯攻擊、在火災中受威脅、溺水、觸電,或是其他可能因危險而致命的人(Wooster, 2000)。同樣戯劇性的是,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善心人士在歐洲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在納粹威脅之下的猶太人(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03)。Becker 和 Eagly(2004)還將英雄一詞用在那些以較不危險亦較不戲劇性的方式冒險的個人身上,像是捐腎給一個需要接受移植的人、參與和平部隊,或是志願和世界醫生聯盟(Doctors of the World)到海外工作,對這些願意冒險去幫助他人的個人的理解暗示了,許多人的利社會與無私令人欽佩。他們可說是正義、勇敢與關懷的人(Walker & Hennig, 2004)。 遣憾的是,也有對緊急事件無動於衷的例孒,暗示了自私、不關心與冷漠。心理學對利社會行為的興趣,開始於某個事件引發的火花,即旁觀者沒有去幫助不幸的陌生人。該事件是 1960 年代中期發生在紐約市的一場謀殺。酒吧經理 Catherine(Kitty)Genovese 下班後回家,在穿越馬路走向她居住的公寓大樓時,一個男人持刀靠近她。Genovese 小姐逃跑,但那男人一路追她,直到近 到可以刺殺她的距離。她大喊救命,那一區附近許多公寓的燈都亮了,許多住戶探頭觀看,試著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就在這時候,攻擊者打算離去,但當他發現沒有人出來幫助受害者時,他又回到現場殺了她。事後,調查人員發現,這場持續了四十五分鐘的攻擊行為,共有三十八名住在那棟公寓裡的居民親眼目睹,但沒有一個人冒險出來幫忙或打電話報警(Rosenthal, 1964)。 '''決定幫或不幫的五個關鍵階段''' 隨著對利社會行為的研究延伸超過一開始對旁觀者人數的關切, Darley 和 Latané(1970)提出,一個人進行利社會行動的可能性,取決於由看到一個緊急事件的人必須快速做出的一系列決定。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坐在舒服的椅子裡,並且立刻想出旁觀者該怎麼做。看到刺殺攻擊的目擊者應該立刻報警、或者透過對攻擊者大喊、或是集體一起停止攻擊行動來介入。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很明顯,在受劫持的飛機裡的乘客集體做出回應,因此讓恐怖份子無法完成他們讓飛機墜毀在美國首都的目標。當你突然無預警地遇見一個實際的緊急事件,你必須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該怎麼做,如果可能的話,在決策過程的每個步驟裡,許多因素的邏作使得助人行為或多或少較有可能發生。 '''步驟一''':注意或沒注意到不尋常的事情發生<br> 一個太忙而無法注意自身周遭環境的人,很有可能連很明顯的緊急事件都會忽視。在這些狀況下,沒有得到太多的幫助,是因為可能的幫助者沒有意識到緊急事件的存在。 '''步驟二''':將一事件正確地詮釋為緊急事件<br> 在我們注意到一個事件之後,我們對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所擁有的訊息是有限而不充分的,大部分時間裡,引起我們注意的事,結果都不是什麼緊急件,而且不關我們的事。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潛在的幫助者不確定發生了甚麼事,他們就傾向按兵不動,等待更進一步的訊息。對於一個人目擊的是個嚴重的問題或無後果可言的小事的資訊模糊,大部分人傾司接受一個令人安心、要求不高、而經常準確的詮釋,指出採取行動並不必要(Wilson & Petrus Ka, 1984).這暗示了許多目擊者的在場可能限制了助人行為,不只是因為責任分散,還可能也因為錯誤詮釋情境並採取不合宜的行動,會令人感到困窘。在陌生人面前犯這樣嚴重的錯誤,可能會讓他們得出反應過度的結論。 '''步驟三''':判斷提供援助是你的責任<br> 在許多狀況下,責任是很清楚的。消防員應該要處理火舌亂竄的建築物,負責撞車事件,而醫療人員處理傷害與疾病,要是責任不清楚,人們會假設任何扮演領導角色的人該負責:成人對小孩、教授對大學生等等(Baumeister et al., 1988)。一如我們先前提出的,只有一個旁觀者時,那個人經常會承擔責任,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 '''步驟四''':判斷你有足夠的知識和(或)技巧能採取行動<br> 就算一個旁觀者向前進展到步驟三,並且假設自己有責任,一個利社會的回應還是不會出現,除非那個人知道怎樣能幫得上忙,某些緊急事件很容易,幾乎每個人都有可以幫忙的技術。如果某人在冰上滑倒了,幾乎任何旁觀者都幫得上忙。另一方面,如果你看到某人把車停在路邊,正在檢查引擎,你沒辦法直接幫上忙,除非你對汽車有點了解。你能做的頂多就是找人幫忙。 當緊急事件需要特殊技巧來解決時,通常在旁觀者中,只有一個人能提供協助。例如,只有游泳健將能幫助溺水的人。在醫療緊急事件裡,一個有執照的護士比一個歷史教授更有可能幫得上忙(Cramer et al, 1988)。 '''步驟五''':做出提供援助的最終判斷<br> 一旦旁觀者在判斷處理上走過前四個步驟,還是不會發生援助,除非他做出一個進行助人行為的決定。在這個最後關頭的幫助,可能會被對於可能的負面後果的恐懼(這經常是實際的)所限制。實際上 人們據稱經常進行「認知代數」,權衡助人的正面與負面兩方的利弊得失(Fritzsche, Finkelstein, & Penner, 2000)。幫助行為的奬賞主要是由助人者的情緒與信念所提供,但也有許多種不同種類的潛在成本。例如,如果你介入了 Kitty Genovese 的攻擊事件,你自己可能遇刺。你可能在幫助個在冰上滑倒的人的時候跌跤。一個人尋求協助,也可能只是個幌子,引人到被搶劫或是更糟的處境(R. L. Byrne, 2001)。 雖然假設沒有提供幫助的人都有性格缺陷,是很簡單的論點,但跳到這種結論卻是不公平的。旁觀者有些很好的理由迴避做出利社會回應。 '''對助人行為的外在與內在影響 ''' 如你已見到的,利社會行為的興趣,是由一個事件的旁觀者為何有時會幫忙、有時卻什麼都不做的問題所引起。一開始被指認出來的因素是外在的,即旁觀者的人數。在五步骤過程裡,則有好幾個內在因素被顯示為重要,我們現在轉向會産生影響的情境的其他方面,再轉向幾個同樣在利社會回應裡扮演重要角色的内在因素。 '''加強或約束助人行為的情境因素''' 在影響助人行為的可能性的角色中,決定吸引力(attraction)的是受害者的特徵,指出該問題是否是受害者的責任的是該情境的細節,以及當下的情境或旁觀者過去的經驗中是否接觸過利社會模範(prosocial models)。 '''一、幫助你喜歡的人'''<br> 大部分研究興趣的核心都是在陌生人提供幫助之上,因為很明顯地,人們幫助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的可能性很高。如果一個很親密的朋友被殺人犯所攻擊,或是你的兄弟在研究中受到驚嚇,你可能會採取行動嗎?你當然會這麼做。 想想一個較不明顯的情境,受害者是個陌生人,但比起受害者比你年長很多或屬於不同種族的時候,你會不會因為受害者和你在年齡或種族上相似,就比較可能去幫助他或她?答案是「會」,與自己相似的受害者比較可能會得到幫助(Hayden, Jackson, & Guydish, 1984; Shaw, Borough & Fink, 1994)。事實上,任何影響吸引力的特質也會增加利社會回應的可能性(Clark et al., 1987)。外表會影響利社會行為,而外表具吸引力的受害者會比不吸引人的受害者得到更多幫助(Benson, Karabenick, & Lerner, 1976) 男性很可能會為危難中的女性提供幫助(Piliavin & Unger, 1985),這也許是因為在特定技能方面的性別差異(例如換輪胎),也許是基於性吸引力(Przybyła, 1985),又或許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願意尋求幫助(Nadler, 1991)。 '''二、幫助模仿我們的人'''<br> 利社會行為的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決定因素是模仿(mimicry),即一種模仿與我們互動的人的行為的傾向。人類已被發現會模仿身邊的人的腔調、音調以及語速。他們還會模仿他人的姿勢、癖性以及情緒(Chartrand & Bargh, 1999; van Baaren et al., 2004)。這種傾向似乎是自動、無意識而天生的,並且對被模仿的人有正面的效應。模仿會增進喜歡、同情與關係的密切;因而它在社會互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hartrand, Maddux, & Lakin, 2004)。 在刻意(deliberate)模仿的例子之一裡,研究參加者和模仿或不模仿其姿勢、身體方向、手腳姿勢的實驗者互動六分鐘,然後,實驗者「意外地」掉了幾支筆在地上。所有被模仿過的研究參加者都幫忙把筆撿起來,但只有三分之一沒被模仿的研究參加者做同樣的事,因為模仿增強了吸引力,這個發現可能是種吸引力的效應,而不表示模仿扮演了獨特的角色。為了研究這個可能性,其他的實驗條件被設計出來。 在這些新的實驗裡,學生再次在和實驗者的互動中被模仿或不被模仿。在一個條件下,另一個人進入房間,他的筆掉在地上。在另一個條件下,在互動之後,每個學生都得到兩歐元的報酬,而後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留下這些,一是將部分或全部的錢匿名捐給幫助兒童就醫的慈善機構。在以上三個實驗條件中,都是被模仿的人比沒被模仿的人更有可能幫助別人。 模仿為何有這種效應呢?有些研究者提出,模仿在求生存與繁衍上扮演某種角色,因為它增強了動物群體的凝聚力與安全性(Dijksterhuis, Bargh, & Miedema, 2000),也因為模仿是學習與同化過程的重要面向(de Waal, 2002)。不管怎樣,模仿都可以包括在影響助人行為的情境因素內。 '''三、幫助對其問題毫無責任的人'''<br> 如果你某天早辰走在人行道上,看到一個不省人事的人躺在地上,你會幫他嗎?你知道助人行為會受我們所討論過的所有因素影響,從另一個旁觀者的在場到人際互動皆然。但還有另一個考量。這個人為什麼會躺在這裡?如果他的衣服骯臟破舊,身旁還有一個空酒瓶,你會怎麼假設?你可能會判斷他是個醉倒的酒鬼。相反的,如果他穿著名貴的西裝,額頭上有嚴東的刀傷呢?這些線索可能引導你判斷這是個遭到搶劫的人。基於你對一個人可能失去意識躺在人行道上的理由所做的歸因,比起那個額頭上有刀傷的人,你可能比較不會去幫忙那個身旁有空酒瓶的陌生人。一般而言,要是我們相信受害者對自己的處境該負責任的話,我們比較可能不採取行動(Higgins & Shaw, 1999; Weiner,1980)。 '''四、接觸到利社會模範會增加利社會行'''<br> 你出門買東西,遇到一個慈善組織的代表在募款,你是否會決定要透過捐款來提供協助?做這個決定的、個重要因素是,你是否看到其他人捐款。如果其他人給錢了,你就比較可能也會這麼做(Macauley, 1970)。就算只是看到硬幣和紙鈔(假設是當日稍早的捐款)也會鼓勵你去回應。慈善募款牽涉到許多和乞討或推銷産品相同的心理歷程。<br> 在一個緊急事件中,我們知道不回應的旁觀者會限制助人行為。然而,助人的旁觀者能提供有力的社會模範(social model),而這會在剩下的旁觀者之間導致助人行為的增加 ,在一個提供例證的實地研究中,一個汽車爆胎的年輕女性(研究者的助手)把車停在路邊,其他的駕駛人如果先前經過了一個安排 好的場景,有另一個車子拋錨的女性被看到且得到幫助,那他們就更傾向停車去幫忙(Bryan & Test, 1967)。<br> 在媒體中助人的利社會模範,也有助於創造鼓勵利社會行為的社會規範。在一個對電視節目的力量的研究中, Sprafkin , Liebert 和 Poulous(1975)有能力增加六歲孩童的利社會回應 ,他們給某些孩童看一集有救人場景的「靈犬萊西」。另一組孩童看另一集焦點不放在利社會主題上的「靈犬莱西」。第三組孩童看的是一集幽默的「脱線家族」,同樣沒有利社會的內容。看完節目之後, 孩子們玩個遊戲,獲勝者有奬,在遊戲時,某個孩童都被安排遇到一群哀號、飢餓的小狗。在這時候,孩子們面臨一個選擇:要停下來幫助這些小狗(因而失去獲獎的機會),還是為了繼續遊戲而忽略這些小狗。孩子們很明顯地受到他們所看過的電視節目的影響。那些看過「靈犬萊西」救人那集的小孩停了失去獲獎的機會),還是為了繼續遊戲而忽略這些小狗。孩子們很明顯地 他們所看過的電視節目的影響。那些看過靈犬萊西」救人那集的小孩停了下來,並且比看過另外兩個電視節目的小孩花更多時間試圖安撫小狗,一如預期,在電視上看到利社會行為,增加了在真實生活中利社會行為的發生機率。<br> 其他實驗已經證實了正面電視模範的影響。收看「芝麻街」、「小兔邦妮」或「六人行」之類的利社會節目的學齡前兒童,比不看這類節目的孩童,以利社會的方式回應的傾向高得多(Forge & Phemister, 1987)。當然,與媒體的接觸也可能有負面的效應。例如 ,玩暴力的電動遊戲的研究參加者,隨後會減少利社會行為(Anderson & Bushman, 2001)。 <big>'''情緒與利社會行為'''</big>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是由內在與外在因素所決定。<br> 在任何一天,一個人的情緖可以是快樂或傷心、憤怒或鍾愛,以及其他許多的可能。情緒經常分為兩個主要類別:正面與負面。看來似乎是心情好會增加幫助他人的傾向,而心情不好會妨礙助人行為。有許多證據支持這種普遍的假設(Forgas, 1998)。然而,研究指出,情緒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比我們所預期的可能還要複雜得多(Salovey, Mayer, & Rosenhan, 1991)。 '''一、正面情緒與利社會行為'''<br> 兒童似乎很快就能學到一個觀念,即在父母(或老師)心情好的時候提出要求,比較容易得到應允。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對的,而這個效應會擴及利社會行動。研究指出,人們在聽過一個脫口秀演員表演(Wilson, 1981)、撿到點小錢(Isen & Levin, 1972),或僅只是在天氣好的日子裡在戶外消磨一會兒(Cunningham, 1979),而情緒得到振奮之後,會更願意去幫忙。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一個正面的情緒可能會減少以利社會的方式 回應的可能性(lsen, 1984)。一個情緒非常正面的旁觀者在遇到一個情況不明朗的緊急事件時,可能會將該情境詮釋為非緊急事件。就算很清楚存在一緊急事件,如果這得要他做某些困難而令人不快的事,心情好的人還是傾向不施以援手(Rosenhan, Salovey, & Hargis, 1981)。看來一個好的情緒給我們獨立的感覺,而這包含了轉身不看那些有需要的人的權力。 '''二、負面情緒與利社會行為'''<br> 再次提到,普遍的假設是處於負面情緒的人較不可能會幫助別人,而同樣真實的是一個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問題上而不快樂的人,比較不可能會去進行利社會行動(Amato,1986)。然而,和正面情緒一樣,特定的情況可能會改變這種一般的趨勢。如果幫助他人的行動包含了讓你感到更好的行為,那一個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比一個心情普通的人更有可能去做利社會行為(Cialdini, Kenrick, & Bauman, 1982)。如果負面的感受不是太激烈、如果一緊急事件顯而易見、假使助人的行為有趣且令人滿足,而不是無聊又無報酬的,這時候負面情緒最常對利社會行為有正面的效應(Cunningham et al., 1990)。 <big>'''參與助人行為相關的同理心及其他人格性情'''</big> 我們已經描繪過各種情境與情緒的因素會如何影響利社會行為,但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情境或處於相同的情緒狀態,卻不會以相同的方式回應。有些人比他人更樂於助人。這類行為上的個人差異,據假設,是基於人格性情(personality dispositions),即個人獨有的行為傾向。人格性情乃是基於基因組合、學習經驗,或是這兩者的組合。這類性情隨著時間傾向變得相對穩固。例如,在童年早期利社會的孩童,在青少年時會以相似的方式行動(Caprara et al., 2000; Eisenberg et al., 2002) '''一、同理心:基本的要求'''<br> 對個人在助人行為的差異的研究興趣,核心大多在於同理心(empathy)(Clary & Orenstein, 1991; Schlenker & Britt, 2001)。同理心是由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情感與認知回應所構成,包含了同情、解決問題的欲望,以及對他人觀點的採納(Batson et al., 2003)。一個同理的人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並理解那個人為何如此感受(Azar, 1997; Darley, 1993: Duan, 2000)。 情感要素對同理心而言是關鍵的,而十二個月大的嬰兒似乎就會對他人的苦痛以苦痛的感受回應(Brothers, 1990)。相同的特性也可以在其他靈長類動物(Ungerer et al., 1990),以及可能在狗與海豚身上(Azar, 1997)觀察到。演化心理學家提出,同理心的情感要素包含了同情的感受,不只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還包含了表達關切與試圖解除痛苦。這樣的發現與利社會行為有其生物學 基礎的觀念相符。<br> 同理心的認知要素似乎是人類的特質,在嬰兒期之後發展出來。這類的認 知包含了考慮他人觀點的能力,這有時被稱為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即「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的能力。社會心理學家已經辨識出三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取替(Batson, Early, & Salvarani, 1997) 1.你能想像他人如何理解某一事件,以及結果他或她一定會有何感受,即換到「想像的他人」的觀點,採用這種觀點的人會體驗到相對純粹的同理,這會激發利他的行為。 2.你能想像如果你在該情境下,你會如何感受,即換到「想像的自我」的觀點。這麼做的人會體驗到同理,但激發他們的可能是自我利益,這有時會妨礙利他行為。 3.第三種角色取替的類型,需要認同一虛構角色,即同理故事中的某人(或某個創造物)。在這種例子裡,存在的是對某一角色的快樂、悲傷以及恐懼等情緒反應。許多孩子(及成人)可能會在小鹿班比發現她的母親被射殺時哭泣,或是當邪惡的西方女巫威脅桃樂西和「你的小狗」時,害怕得蜷縮起來。 '''二、同理心如何發展?'''<br> 人們在如何回應他人情緒的苦痛上彼此不同,其中一個極端,是那些願意冒生命危險幫助他人的人,在另一個極端,昰那些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人。和大部分性情特質一樣,答案似乎在於生理差異與經驗差異的組合之中。<br> Davis、Luce 和 Kraus(1994)研究了基因因素,他們檢視了八百個以上的同卵與異卵雙胞胎,並發現遺傳構成了同理心的兩個情感面向(個人痛苦與同情的關懷),但並不構成認知的同理。生物學上的差異說明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們在情感同理上的變異。據假設,其他的因素能解釋認知上的同理以及另外三分之二的情感同理。心理學家 Janet Strayer(quoted in Azar, 1997)暗示,我們生來都有同理的生物學能力,但我們的特定經驗會決定這種天生的潛能是否會變成我們的自我的一個有活力的部分,或是變得無法被展現出來。許多學齡前的孩童能夠區別對他人同理或自私的行為,而那些理解這種差異的孩子會以較為利社會的方式行動(Ginsburg et al., 2003)。 哪種經驗可能會增強或限制同理心的發展呢?安全的依附模式會促進對他人需求的同理的回應(Mikulincer et al., 2001)。先前,我們描述過的研究指出,短暫接觸到利社會的電視模範對同理心的正面效應。看來,延長與這類模範的接觸會有更大的價值。研究者相信,父母親作為模範的影響力可能比媒體的影響大得多。精神科醫師 Robert Coles(1997)在著作《孩童的道德智能》(The 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中,強調母親與父親在形塑這類行為上的重要性。他指出,重點是要教孩子要「善良」與「親和」,並為他人著想,而非只想到自己。好孩子不自我中心,他們更有可能會對他人的需求給予回應。道德智能並不建立在記憶規矩和規則或抽象定義的學習之上。相反地,孩童透過觀察雙親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來學習, Coles 相信,小學那幾年是孩童 良知發展與否的關鍵時刻。<br> 在青少年早期,雙親與教師的正面影響會被同儕的負面影響所取代(Ma et al., 2002)。沒有合適的模範與經驗,孩子很容易長成自私又粗魯的青少年,然後變成同樣令人討厭的成人, Coles 聲明,學到要待人和善的孩子,對於幫助他人有強烈的承諾,而不是傷害他人。如果孩童的母親是個溫暖的人,或是雙親都強調他人會如何被傷害性的行為所影響,以及家庭能夠在支持性的氣氛討論情緒,同理心最有可能得到發展。使用怒氣作為主要控制孩子的手段的父母,會限制同理心的發展(Azar, 1997; Carpenter, 2001)。 不論是因為基因差異或社會化經驗的差異,女性表現出比男性程度更高的同理心(Trobst, Collins, & Embree, 1994)。與此發現相符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協助營救猶太人逃離納粹的女性人数比男性多出一倍的事實(Anderson, 1993)。<br> 一個同埋心的特殊例子,是對諸如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像是 2001 年對世貿大樓的攻擊行動,或是 2004 年馬德里的火車爆炸事件,人們的回應為何。大部分人深感同情,還常在物質上提供協助。如果受害者與你自己相似,又如果你經驗過同種災害的話,似乎會較有同理心(Batson, Sager, et al., 1997; den Ouden & Russell, 1997; Sattler, Adams, & Watts, 1995)。<br> '''三、其他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的人格變項'''<br> 人格的許多面向舆利社會行為有關的事實,讓某些研究者主張,相關因素的某種組合構成了所謂的利他性格(altruistic personality)。一個利他的人在五個向度上得分很高,這在那些在緊急情況中進行利社會行為的人身上已被發現(Bierhoff, Klein, & Kramp, 1991)。相同的五種人格特質也在那些 1940 年代在歐洲主動幫助猶太人的人身上發現得到,這些性情因素如下: 1. '''同理心'''。如你可能預期的,那些助人者被發現同理程度較高。最利他的人描繪他們自己是負責任、社會化、安慰人、寬容、自制,並且被激勵要給人留下好印象的人。 2. '''正義世界信念'''。助人的個人將世界理解為一個公平且可預測的地方,在其中,好的行為會得到獎賞,而不好的行将會被懲罰。這種信念會引導出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是當為之事的結論,以及助人的人會因其善行而獲益的期待。 3. '''社會責任'''。最樂於助人的個人表現出某種信念,即每個人都有責任盡己所能地去協助任何需晏幫助的人。 4. '''內控性格'''(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一個人能選擇以將好的結果最大化以及不好的結果最小化的方式行動,沒伸出援手的人,傾向於有種外控性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他們的行為亦不重要,因為結果是由運氣、命運以及其他不可控制的因素所掌控。 5. '''低自我中心'''。利他的人不傾向於關注在自我身上,競爭意識也不強。利社會行為被發現會被情境的許多方面、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同理心,以其他部分基於基因差異與童年經驗的人格性情,以正面或負面的方式所影響。 '''對利社會行為的長期投入,以及得到幫助所造成的影響''' 除了對一個緊急情況的回應之外,利社會行為還有許多其他的形式。包含把筆撿起來、安撫小狗、保護受害者,以及捐款給慈善團體等等。還有一個較為不同的利他行為的例子,反映在志願進行某一有價值目標的工作當中,而且經常是長時間的參與。在所有種類的利社會行為當中,在決定行動與否中會浮現出道德議題,而個人必須在自我利益與道德正直之間做平衡,而不進行道德偽善。在另一個利社會行為的面向,則是在被幫助的人身上的助人效應(effect of helping)。我們在下面的章節裡處理上述這些主题。 '''志願服務 當有需求的人有長期的、持續性的困難,需要在一特別長的時段裡接受幫助的時候,就需要一種特別類型的利社會行為(Williamson & Schulz, 1995)。一個志願在這種背景下提供幫助的人一定要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數個星期、數個月,甚至更久。在美國,幾乎有一億個成人每年志願服務二百零五億個小時,平均每週 4.2 小時的利社會活動(Moore, 1993)。 在 2003 年,在四十五歲以上的人當中,令人驚奇地有 87%的人志願投入時間或金錢。可以很合理地假設,在全世界,人們付出了數量龐大的時間進行志願助人的行動。先前描述過的對一緊急事件回應的五個步驟,也適用於志願服務。例如,為了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你一定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精確地詮釋這個問題、假設個人提供幫助的責任、決定一套你可能做到的行動,然後實際進行該行為。 是什麼激勵人們放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去幫助他人呢?答案之一是,一個人必須被說服某個既定需求的重要性;有價值的目標當然有很多,而沒有人可以全部幫上忙。當志願投入時間與金錢的人被以種族或族群來辨識時,就會出現其他的關切(what gives?, 2004)。 在美國,白人大多數的幫助給了動物、環境以及緊急事故人員,像是警官與消防員。非裔美國人更可能去幫助那些無家可歸或饑餓的人、為少數群體權益奮戰的團體以及宗教機構。亞裔美國人偏好協助博物館及其他藝術與文化企業。西班牙裔則為移民和其他國家的人提供協助。看來不同背景的人會被其群體的特定關切所刺激, Clary 和 Snyder(1999)指出六種作為志工的基本功能,分別為價值、理解、提升、事業、社會、保護。 '''因受命令、利他主義或是傳承而來的志願服務''' 一個産生志願服務的方法是命令,譬如某些高中或大學要求,學生要畢業的話,得花一定的時間在志願服務上。雖然這種做法確實產生了大量的「志工」,但被迫進行這類工作的感受減少了許多學生未來從事志願活動的興趣(Stukas, Snyder, & Clary, 1999)。這些計畫已經受到批評,因為「如果這是被要求的,就別以志願服務名之;如果這是志願的,就不該是被強迫的」(Yuval, 2004, p. A22)。 志願者是否表現出和進行其他利他行為的人一樣的人格特質呢?答案是「是的」,因為志願者在假設上傾向內控性格(Guagnano, 1995)及高度的同理心(Penner & Finkelstein, 1998),特别是在同理心的關懷及角色取替等方面(Unger & Thumuluri, 1997)。 McAdams 和他的同事(1997)則描繪了志願服務另一個不同的特徵。他們定義傳承(generativity)是成人在未來世代之中的興趣,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那些傳承度高的人的興趣與承諾,表現在成為父母、教導年輕人以及進行對其生命時光有正面影響的活動。 '''自我利益、道德正直與道德偽善 很少有人在面對某個受傷、受驚嚇、迷路、飢餓等的人的時候,會是有意識地冷淡或無情的。然而,大部分人卻可以被輕輕地推向這個方向,透過說服自己並沒有理由要提供幫助(Bersoff, 1999)。例如,「這不是我的責任」或「這是她自己的錯」。只要有足夠的藉口,我們就能駁回或解除道德標準(Bandura, 1999)。 我們傾向高估我們道德行為的頻率,並相信我們比大多数人更有可能進行無私與慈善的行動:一種「比你更神聖」的自我評估(Epley & Dunning, 2000)。事實上,對於在其他方面謹守道德的人,找到一個在各種(從一緊急事故中一個陌生人需要幫助、慈善團體需要幫助,以及需要志工的組織等)情境下,不依循道德行動的理由是很容易的。我們在下面的章節將描繪某些道德行為底下的動機。 '''動機與道德''' Batson 和 Thompson(2001)<ref>Batson, & Thompson, E. R. (2001). Why don’t moral people act morally? Motivational consider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0''(2), 54–57. <nowiki>https://doi.org/10.1111/1467-8721.00114</nowiki></ref>主張,當一個人面對道德兩難時,有三個至關重要的主要動機:自我利益、道德正直與道德偽善。 依據人們認為哪種動機對其而言是最主要的可將其加以分類。 # 自我利益:大部分人,至少在某部分上,都受自我利益〔self-interest ,有時被稱為利己主義(egoism)〕所刺激,我們許多的行為都是基於追求任何能提供我們最大滿足的東西;我們追求獎賞,並試圖迴避懲罰。主要動機是自我利益的人並不關切對與錯,或公正與否的問題,他們只是做對他們最好的事情。 # 道德正直:部分人會強烈地受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所驅使,他們在行動時在乎諸如善良與公正之類的問題,並經常同意犧牲自己某些利益,才能「為所應為」。對一個主要受道德所激勵的人而言,在自我利益與道德正直之間的衝突,會由做出道德選擇來解決。這種有時令人痛苦的抉擇同時具有內在與外在的支持。例如,一個道德抉擇會因反映了個人的價值觀或是被他人提醒這些價值觀所加強。當然,有時候,道德正直會被自我利益所淹沒,而其結果則是有問題的行為與罪惡感。 # 道德偽善:這是由那些想要看來有道德卻同時迴避真的執行道德的成本的人所構成。個體的行為是由道德偽善(moral hypocrisy)所激發,受自我利益所驅使,但卻在乎其外在的形象。對他們而言,看起來什麼是正確該做的事似乎很重要,但事實上他們的行動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為了探討這些基本的動機,Batson等人 (1997) 執行了一個道德兩難的研究<ref>Batson, C. D., Kobrynowicz, D., Dinnerstein, J. L., Kampf, H. C., & Wilson, A. D. (1997). In a very different voice: Unmasking moral hypocri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335–1348. <nowiki>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2.6.1335</nowiki></ref>,此研究設計了一個實驗室情境,在其中大學生的參與者會面對一個道德兩難議題,每個人都被賦予權力,可以在兩個實驗任務中擇其一:較令人喜歡的任務包括一個贏得奬券的機會,較不令人喜歡的任務則被描繪為單調而無聊的(而且沒有獎券)。大部分研究參加者(超過 90%)都同意,將單調的任務指派給自己是件有道德的事,也是個有教養的選擇,他們接受了「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就該如此待人」的觀念。然而,儘管有這些觀點,大部分人(70%以上)做的卻相反。在這個簡單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做了一個基於自我利益之上的選擇。只有少部分人(20%到 30%)以他們指出合乎道德的方式去行事。 '''被幫助的感覺如何? 如果你需要幫助,而某個人過來提供協助,看來似乎很明顯地,你會帶著感激之情給予正面的回應,然而,人們的反應經常完全不是這樣。 '''一、被幫助可能令人感到不悦'''<br> 一個接受幫助的人可能會以不舒服甚至憤怒來回應。例如,某些有肢體損傷的人可能需要幫助,但在得到幫助時卻仍多少感到抑鬱(Newsom, 1999)。要求幫助是個人身體問題的提示,而接受幫助是另一個人更幸運的證據,因為他或她身體並沒有損傷。提供協助的人對這類反應的可能性必須敏感一些。 一般的問題是,當你接受幫助時,你的自尊會受挫,特別是幫助你的人是朋友或是某個在年齡、教育程度或是其他特質上與你相似的人的時候,更是如此(DePaulo et al., 1981; Nadler, Fisher, & Itzhak, 1983)。當一個年輕人在公車讓座給一年長者,這種提議很可能會被感激地接受。然而,如果這個提議是由另一個年長者所提出的話,卻會被拒絕,因為提供幫助的人可能會被理解為在表現某種優越感。「我身體比你好,所以請坐吧。」 較低的自尊會導致負面的情感及討厭的感覺。與此相似,當一個被污名化群體的成員(例如一個非裔美國學生)未經要求便得到一個未被污名化的群體的成員(例如個白人學生)的幫助,那回應就可能會是負面的,因為這種幫助會被理解為一種施恩似的侮辱(Schneider et al., 1996)。因為同樣的理由,手足所提供的幫助也可能讓人感到不快,特別是由弟弟所提供的幫助(Searcy & Eisenberg, 1992),但由另個人而來的相同程度的幫助似乎不那麼具威脅性(Cook & Pelfrey, 1985)。 助人者最被喜歡的情況,是當接受幫助者相信這個協助之所以被提供,是因為對有所需要的人的正面感情的時候(Ames, Flynn, & Weber, 2004)。這種幫助會引起互惠規範(reciprocity norm),而被幫助的人則會被激發在未來以一善行回報。當助人行為是基於助人者的角色時(例如警察幫助迷路的孩子),或是基於助人者的成本利益分析時(例如,助人者決定幫忙,因為他在這行為中得到的會比失去的多),對助人者的吸引力,以及互惠的渴望會較不強烈。 '''二、當幫助令人不悦時,會激發自助行為'''<br> 不論何時,當一個人對於接受幫助感到不悅時,其中有個不明顯的正面面向。當被幫助的不悅足夠強烈時,他或她會被激發要在未來自助,以避免這樣的情境(Fisher, Nadler, & Whitcher-Alagna, 1982; Lehman et al., 1995)。沒人想要顯得無助或無能,而自助能減少依賴的感覺(Daubman, 1995)。我(Donn Byrne)在這些年來學到很多關於使用電腦的新奇事物,因為我不想每次當我要複製一個檔案到磁碟機上、尋找一個網站,或是在電子郵件裡附加檔案的時候,就得依賴我的女兒。相反地,當我從一個電腦專家那得到幫助時,我就一點也沒有透過學習那個人的技巧以便幫助自己的動機。 '''進行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 人們為何會幫忙?很明顯地,影響個人是否可能進行利社會行為的因素有很多。情境的許多面向、旁觀者對情境的認知評估、自身的情緒狀態,以及其他性情變項都會造成幫助是否會發生的可能性。現在我們轉向另一種問題,關於利社會回應(prosocial responses),這不是探究在什麼情況下誰會幫忙,而是為什麼一個人會被激發去進行利社會行為。 已有幾個理論被提出,但大部分都是基於相似的假設,即人們傾向將奬賞極大化,並將懲罰極小化。如果這個假設是對的,那問題就變成了「助人為何能得到獎賞?」。 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人們傾向將其助人行為歸因於無私的動機,像是「那是應該做的事」或「上帝讓我在這裡是有道理的」。而在被問到為何另外一個人會進行這樣的行為時,答案被均分為無私的動機,像是「她是個英雌」,和自私的動機,像是「她只是想讓自己的名字被印在報紙上」(Doherty, Weigold, & Schlenker, 1990)。 就算那些窮其一生試圖解決像是全球暖化或癌症之類的大問題的人,也經常被認為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而行動(J. Baron,1997)。這種歸因的終極例子,就是指稱這些對他人施以幫助的人之所以這麼做,只是為了能被奬賞在天堂度過永生的盼望。結果,就可能可以將所有的利社會行為解釋為至終是自私與自我中心的,但也許更合理的,是主張這類行為某部分是基於自私與無私的動機。 我們現在轉向三個主要的心理學理論,每個都試圖解釋利社會行為。然後我們討論人們為何助人的生物學觀點。 '''同理心—利他:幫助他人感覺很好 對於利社會行為,在某些程度上最不自私,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最自私的解釋就是:同理的人之所以幫助他人,是因為「做好事感覺很好」。作為人們之所以助人的解釋, Batson 和他的同事(1981)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他們提出,至少有某些利社會行為是僅受到幫助有需求的人的渴望所驅使的(Batson & Oleson, 1991)。這樣的動機夠強烈,讓助人者願意進行令人不悅的、危險的、甚至對生命造成威脅的活動(Batson, Batson, et al., 1995)。 對有需求的人的憐憫超越了所有其他的考量(Batson, Klein, et al., 1995)。為了檢測這個助人行為的利他主義觀點,Batson 和他的同事設計了一個實驗程序,在其中他們透過將一個受害者描繪為與旁觀者非常相似的方式,激起他或她的同理。另一個研究參加者告知的則是受害者與他的不相似之處,因此同理心並未被激起。然後旁觀者被給予一個助人的機會(Batson et al., 1983; Toi & Batson, 1982)。研究參加者被賦予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透過電視監視器看一個「同學」在執行任務時選(據稱)接受電擊。這個受害者事實上是研究同謀,影片也是事先錄好的。任務開始進行之後,同謀表示很痛苦,並透露她在兒時有被電流傷害的經驗,雖然她同意如果有需要就繼續下去,實驗者還是問觀察者是否願意與她交換位置,或是實驗應該就此停止。 在同理程度低的時候(受害者與研究參加者不相似),研究參加者偏好結束實驗,而非進行一痛苦的利社會行動。當同理程度高的時候(受害者與研究參加者相似),研究參加者較有可能和受害者交換位置,據假設,這是因為對受害者的同理心所激發。 因為同理心的刺激很強,人們傾向不要接受會激起同理心的訊息(Shaw, Batson, & Todd, 1994)。面對一個需妥幫助的受害者,研究參加者只有在助人成本低的時候,才會願意同理,包括受害者的各方面。當助人的成本高的時候,研究參加者偏好迴避關於受害者的詳細訊息。 當有好幾個受害者需要幫助的時候,同理的感受也會使事情變得複雜。 當你知道有許多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怎麼反應?一封從奧克拉荷馬市的世界反飢餓組織(Feed the Children organization)寄出的信提到,「每個月,有一千兩百萬個美國孩童在饑餓中掙扎求生」。對一千兩百萬個孩童産生同理心是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的,就算你感到強烈的同理,你也不能幫助所有的人。如果你只是對這個群體之中的一個成員同理的話,你會不會更願意提供幫助?慈善組織鼓勵了這樣的回應。只要一張只有一個小孩的照片,讓她悲傷地要求對她和她家人的幫助,你很可能會以選擇性利他行為(selective altruism)回應,幫助那個個人,就算你非得持續忽略剩下的上百萬人(Batson, Ahmed, et al., 1999)。 為了反對對利社會行為的同理心—利他觀點的論點, Cialdini 和他的同事(1997)同意同理會導致利他行為,但指出這只有在當研究參加者理解到自我與他人之間有所重疊時才會發生。他們進行研究以論證,在沒有「同一性」的感受時,助人行為就不會發生。同理的關切自身並不會增加助人行為。Batson 和他的同事後續的研究則指出相反的觀點,即「同一性」並非必要。很明顯地,這個議題尚未被解決(Batson et al., 1997)。 '''負面狀態的解除:助人讓你覺得不那麼糟糕 除了因為利他行為會導致正面情緒之外,有沒有可能因為覺察到一個人有所需求讓你感覺很糟,因此你為了減輕你的負面情緒而幫忙?對利社會行為的這種解釋被稱為負面狀態解除模式(negative-state relief model)(Cialdini, Baumann, & Kenrick, 1981)。為檢驗此假說而設計的研究指出,負面感受增加了助人行為的發生,研究者證實了這個主張,他們還發現,旁觀者的不快樂狀態,究竟是由與緊急事故不相關的某件事還是由緊急事故本身所引起,都與此無關。你可能是因為得到很差的成績而難過,也可能是看到一個受傷的陌生人而難過。 在任一個情況下,你都可能會進行一利社會行為,主要是作為改善你自己負面情緒的方法(Dietrich & Berkowitz, 1997; Fultz, Schaller, & Cialdini, 1988)。這類研究指出,不快樂會導致利社會行為,而同理心則不是必要的因素(Cialdini et al., 1987)。 '''同理心愉悅:助人作為一種成就 一般而言,對他人有正面影響的感覺很好,這是真的。施比受更有福幾乎完全正確。助人因此可從同理心愉悅假說(empathic joy hypothesis)的基礎來解釋。一個助人者回應一個有所需要的受害者,這是因為他或她想完成某件事,而人際間的成就是有報酬的。 這個主張中的一個重要意涵是,對助人者而言,知道他或她的行動有正面的影響是很要緊的。有人論稱,如果助人行為完全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礎上,那其效應的回饋就無關緊要了。 為了檢測同理心愉悅假說的這個方面, Smith、Keating 和 Stotland(1989)要求研究參加者看一卷錄影帶,在其中有個女學生說她可能會從大學退學,因為她感到被孤立而憂傷。據描述,她可能和研究參加者相似(同理程度高)或是不相似(同理程度低)。在研究參加者看過錄影帶之後,他們得到一個給予有助益建議的機會。其中有些人被告知他們將得知他們建議的效果的回饋,其他人則被告知他們不會知道這個學生最後如何決定。研究發現,單是同理心並不足以引起利社會回應。 相反地,只有在研究參加者同理程度高並且對其建言的影響能得到回饋時,研究參加者才會提供幫助。 注意,在這三個關於進行利社會行動的理論中,採取行動的個人的情感狀態都是關鍵。三個公式都依賴進行助人行為的人是因為那感覺不錯或這讓他們感覺較不糟糕的假設上。而且,這三個公式在特定的條件下,都能預測利社會行為。在其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確立,利社會行為可以被自我利益所激發。這包含了由被幫助者而來的報答的期待,以及各種世上的(尊敬、名譽、感謝,以及有時候是物質的利益)和來世的獎賞。也許確實不存在純粹的利他行為,或至少是非常稀少。在我們轉向利社會行為作為一情感與獎賞的功能之前,讓我們看看第四個模式。 '''基因決定論:助人作為一種適應性的回應''' 基因決定模式(genetic determinism model)是基於一般的生物學觀點(Pinker, 1998)。據假設,人們對於被基因要素所引導的意識並不比灰雁強,而很多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因為我們「受造如此」(Rushton, 1989)。人類大部分身體特徵的遺傳根源是建構完善的,許多行為特徵也有其基因基礎。我們人類的特徵在演化中被「揀選」,單純是在他們與繁衍成功的相關的基礎上。因此 任何促進繁衍的身體的或行為的特徵,就比其他要不是干擾繁衍的成功或僅只是與之無關的特徵,更有可能在未來的世代裡重現。 對各種物種的研究指出,兩個個別有機體之間的基因相似性越高,在其中一個需要幫助的時候,另一個就更有可能會幫忙(Ridley & Dawkins, 1981)。演化理論家還創造了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一詞來描繪這種現象。個體 A 與個體 B 越是相似,他們就可能有越多相似的基因。果真如此,當 A 幫助 B 的時候,某部分 A 的基因就更有可能在未來的世代中會重現,因為兩個個體之間有基因上的重合(Rushton, Russell, & Wells, 1984)。 從這個觀點來看,利他行為未必會為助人的個體帶來好處,但它卻具有適應性,因為適應不只限於個體及其繁衍適應程度,還受限於整體適宜性(inclusive fitness);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對所有與我們共享基因的人有好處的行為(Hamilton, 1964; McAndrew, 2002)。 縱然冒生命危險去營救另一個人,看起來並不具適應性,但如果被救的人在基因上相似的話,就具有適應性(Burnstein, Crandall, & Kitayama, 1994)。最適合去救人的人很明顯是夠年輕且可以繁衍的親屬,這個面向的整體適宜性便引出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一詞, Burnstein 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在一個緊急事件中你會選擇營救誰的假設性決定的研究。 正如基於基因相似性的預測,研究参加者更有可能幫助一個近親甚於一個遠親或非親屬,而且,正如基於繁衍能力的預測,幫助年輕親屬的可能性較大。若是得在一個夠年輕、足以生育的女性親屬與另一個過了更年期的女性親屬之間選擇,他們會幫助年輕的那位。 看來我們會彼此幫助,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千百年來的適應性,讓我們被設計去以這種方式行動,並為此感覺良好。在本章概述的各種社會心理學概念,在指認增強或限制在個人的情境、認知以及情感回應的細節下隱含的基因傾向,都是有效的(e.g., Manner et al., 2002)。 ==== 社會感染(Social Contagion)==== 感染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影響方式,在許多場合下,情緒體驗更活潑、更深刻,感染有積極的作用。如教育他人、治療某些疾病、使人適應環境、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等。感染也會產生消極作用,如利用感染進行煽動,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等。透過社會學習,我們會自動而非刻意地去模仿社會中其他分子的行為、情緒或思想。比如:青少年抽菸喝酒(Rodgers,2007)以及都會傳說就是明顯的例子,因為都會傳說可以滿足人的好奇心,即使並非真實的故事,經過眾人們口耳相傳,最後就被大家認為是真實的事件。(Gilovich,1991;Heath&Heath,2007) 引起社會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個人特點'''(2)'''認同感'''(3)'''欲求滿足'''。 社會感染包括個體之間的感染、大群體之間的感染和文藝作品的感染三種類型: 1.'''個體間的感染''':發生在兩個人或者直接接觸的小群體成員之間的感染。這是一種常見的、主要的感染現象。如丈夫受到嘉獎產生的愉快情緒,引起妻子及其他家人為之興高采烈。 2.'''文藝作品或大眾傳媒感染''':指廣播、電影、電視、報刊、文藝作品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個體情緒的影響。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閒暇時間越來越多,這種感染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 3.'''大型開放群體的感染''':發生在處於同一物理空間但其成員又不能人人都接觸到的大型群體內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迴圈反應,個體的情緒可引發他人產生的相同情緒,而他人的情緒反過來加重原有情緒。這種感染中情緒反覆激蕩,易於爆發,導致人群的非理性行為發生。 ==== 反社會行為 ==== 反社會行為([[w:Anti-social behaviour|antisocial brhavior]]):與利社會行為相反,是對整體社會有害、無法增進社會福祉且被社會成員所責難的行為,可觸及之範圍廣泛,可涉及殺人、強姦、故意傷害他人、虐待動物。在精神病學上,持續性的反社會行為可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則將其定義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普遍被公認為危害社會的行為有兩類:偏見與侵略。 ===== 偏見(prejudice)===== 偏見是針對一個「團體」的態度,並非針對「個人」的態度,但是針對團體的反對態度常常延伸到團體內的所有成員,因為人們常常習慣扁平化一個族群的特性,並忽略其中的個別差異。 如:有大量的證據顯示某一幫派犯下多起殺人案,則我們對這個幫派的負面觀點並非偏見,但當我們直接假設幫派內的「所有成員」都是殺人犯,則此觀點並不正確。 *''' 對於偏見的社會認知:''' :[[w:Patricia Devine|Patrica Devine]] 及其同事的觀點認為'''偏見是一種可以被矯正的壞習慣''',另一項觀點則表示'''偏見是了解他人的途徑'''。 *'''形成因素:''' :1.社會性歸類(social categorization):將人類歸類的傾向,依據一般歸因將有共同特質的人分類,一般歸因如:性別、年齡、職業、種族、階級。<br> :2.[[w: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種知覺的典型範本,此範本描繪出某一種社會分類的典型特性,而刻板印象通常假設典型範本代表了此社會中的所有個體(如前述的將群體扁平化的現象)。在跨文化的研究中顯示,孩童在童年期間學習與使用愈來愈多的性別刻板印象(Neto,Williams,&Widner,1991)。 *'''型塑社會性歸類與刻板印象的利弊:''' :利:幫助組織我們對別人的知覺,有大量資訊的可及性,尤其在面對不甚熟悉的人時,依然可以依據其群體特質與預期行為而在短期接觸中快速地做出適當的反應與行為。 :弊:相對來說,這些預期性的社會認知也造成了錯誤解讀我們不熟悉的語言與行為。 :一名社會心理學家 [[w:Claude Steele|Claude Steele]](1990)曾警告,使用刻板印象會造成對弱勢群體中成員的傷害(例如女性與黑人),在「刻板印象受害性」(stereotype vulnerability)中,一個人查覺到他所屬類別的負面刻板印象,其表現會比為覺知的表現還差,這也是[[w:自證預言|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應用:當人們收到負面標籤後,反而會發生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轉變,從而接受了負面標籤,形塑成新的角色認同,更進一步將自己的行為推向更符合標籤的描述,以達成這項標籤被賦予的社會期待,過程中完成自我實現預言。依照 Claiude Steele 的理論,當行為的情境提醒一個團體的成員負面的刻板印象時,團體成員的表現會下降,如果沒有這項訊息提醒,團體成員的表現會提升。另外,情境的線索也會影響我們運用刻板印象的可能性,在一項研究中(Eagly,Makhijani,&Klonsky,1992)發現,受試者評估女性領導者與男性領導者不同時,會在下列情境使用更多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 #領導風格為男性化的情境(例如直接、作業與技術導向) #女性擔任傳統男性職位的情境(例如司機、運動教練)。 此外,研究發現男性相較於女性更容易有對女性的負面評價。 *'''消除偏見''' :偏見是抗拒改變的,有些人認為當少數團體的人數增加,偏見便會減少,事實上是,'''對少數群體的偏見是基於他們較低的社經地位,而非人數多寡'''。(Ott,1989) '''接觸假說([[w:Contact hypothesis|Contact hypothesis]])''':團體間的直接接觸會降低彼此的偏見(Allport,1954),但以廢除種族隔離的學校與國家機構來講,會發現僅憑實際的直接接觸並無法有效消除偏見(N.Miller&Brewer,1984)。必須包含四個條件: (1)互動雙方地位必須平等<br> (2)接觸必須包含個別團體的個人接觸<br> (3)團體間有合作進行<br> (4)社會多數必須對降低偏見樂見其成<br> 接觸假說的論證是有效的,依據一位長期推動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活動的臨床心理師黎士鳴的說法,透過接觸假說的驗證,發現與精神病患接觸的頻率愈高,對於精神病患的偏見就愈低。在長期的活動推展下,可以發現透過大學生與精神病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對於精神病患的負面印象。在其他應用上(例如愛滋病感染者)也有同樣顯著效果。 *'''強盜窟研究 ''' :1954 年,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強盜窟州立公園(the Robber's Cave State Park),[[w:Muzafer Sherif|Muzafer Sherif]] 進行一個關於偏見的經典研究。 '''實驗內容:'''受試者是兩組 11 歲的中產階級白人男孩,且他們在之前並不認識。第一週他們進行了典型的露營活動(如游泳、遠足),每一組各自選了一個名稱並將團體名稱印在帽子或衣服上。經過一週後,這兩組男孩發現了對方,並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團體運動競賽,經過多次激烈競爭,衝突的氛圍升起並延伸到比賽之外,很快的,兩組互生敵意並開始向對方團體打劫、偷竊、打鬥。 '''實驗結果:'''明顯地,研究者透過競爭成功製造了雙方的偏見。後續的作法則為矯正並消除偏見,研究人員製造出一些兩方必須相互合作才能解決的危機。其中一個危機中,營區的水供給因為水管漏洞而不足,男孩們被要求組成跨組的團隊負責檢查與修復水管。在另一個危機中,載送男孩去營區的卡車陷入泥淖,兩組男孩必須協力將卡車抬出來。最後結果是兩組男孩在多次合作中關係變得親密,顯示'''透過強迫合作可以消除偏見。''' *'''群外同質偏誤(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是指人們有「外團體都具有相同特質,而內團體性質較多元化」的偏見,然而事實為該族群內的人皆有個別差異。因此群外同質偏誤經常造成其他族群之負面刻板印象。 '''侵略(aggression)''' 當偏見情緒以更激進的方式展現,可能會演變成暴力行動(例如在 1860 年到 1960 年間,美國境內因種族問題發生多次的私刑)這是一種侵略性行為,意圖對另一人或另一群人造成傷害。 人們內在的侵略性相似度很高,生理作用的部分研究者確認過大腦內部的相關組織(例如[[w:下視丘|下視丘]]與[[w:杏仁核|杏仁核]])和荷爾蒙(例如雄性激素)兩者與侵略行為有關。跨文化(鼓勵表現侵略的文化)、個體差異、環境因素(不安、挫敗)也會影響侵略性。 *'''敵意性侵略 ''' :敵意性侵略(hostile aggression):情緒性、衝動性,通常由壓力、傷痛引發,在過程中會降低理性判斷。目的在傷害別人,保護自己。此行為通常不會讓侵略者得到好處,甚至反而造成自身的損失。 例如:一名女性從後撞擊路上超她車子的車輛,此時即是敵意行侵略,由於她在過程中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會因這項行動而遭受損失,必須支付自身與對方的財物損失,也要面對法律糾紛。 *'''工具性侵略(Instrumental Aggression)''' :工具性侵略是由於競爭或挫折的緣故而出現的反應,目的不在於直接造成傷害,而是以侵略為手段來間接達成其他目的(如獲得金錢、地位)。另外,此行為不具衝動性,通常是有計畫與組織的,有時會意外對他人造成生理傷害,但多是無心之過,是侵略者試圖奪取有價之物時衍生的副產品。如拳擊手勝利時可以獲得獎金,則拳擊時所侵略對方的行為即屬於工具性侵略。而工具性侵略也可再分為扭曲性工具性侵略及反應性工具性侵略。<br> :#'''扭曲性工具侵略者'''通常是強烈的自我中心者,支配心很強,其侵略行為是為了證明自我的存在,所以絲毫不顧別人的情緒感受。<br> :#'''反應性工具侵略者'''通常基於別人對自己看法或評價的知覺敏感性,進行侵略以獲得別人的接納,或為了在同儕間維持強勢形象。 *'''社會學習與敏感遞減化''' :幾乎所有心理學家都會同意'''社會學習強烈決定侵略的表現方式'''(Bandura,1973,1977b;R.A.Baron&Richardson,1992),人們透過觀察學習到侵略行為,因此模式會隨環境而不同。 :例如:個人主義比集體主義的人更有可能表現侵略行為(Oatley,1993),個人主義的人比集體主義對侵略的接受度與鼓勵度也有差別。(DeAngelis,1992;Montagu,1976) :孩童觀看暴力節目的數量與孩童的侵略性之間有顯著相關(Huesmann,Lagerspertz,&Eron,1984),這個高度相關並不代表有因果關聯,因為較具侵略性的孩子可能會較想觀看暴力性節目。 :觀看暴力影像對侵略行為的學習可能不只提供角色模式也激發了暴力傾向,過度觀看暴力影像也會造成敏感遞減化([[w:Desensitization (psychology)|desensitization]]),這表示我們對暴力刺激感到麻痺、冷漠,漸漸缺乏意識的思考、回應出更少的情緒、生理激發與認知反應,可能會使我們變得較無責任感。 ==== 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 ====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在其《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將持續的反社會行為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其特徵是普遍和持續地無視道德、社會規範以及他人的權利和感情以及不負責任。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通常對剝削他人以謀取自己的利益或快樂而感到自負,也會表現出傲慢、消極應對他人的評價、對自己的有害行為缺乏悔意等態度。患者也因此容易有人際關係問題,很難維持一段友誼或是無法融入人群。然而,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看起來往往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會顯得有魅力而吸引人。反社會人格障礙症患者大約從 15 歲開始,會呈現一種廣泛「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或思考模式;需在 18 歲以後才可確診。根據統計,國外一般人群中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症的患病率在 0.2%到 3.7%之間。而目前對此人格障礙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大多使用鎮定劑,抗焦慮劑等藥物治療。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七種診斷準則如下,而患者至少有其中三種以上: #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或法律 # 為個人私利或樂趣而詐欺,例如經常說謊、哄騙他人。 # 衝動,無法做長遠打算。 # 容易發脾氣,而且具攻擊性。常常與人起肢體衝突。 # 魯莽,不在意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 經常地不負責任,例如無法維持工作,或是亂開支票。 # 不知悔恨、少內疚感,常常以無動於衷或合理化的方式,看待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虐待或偷竊。 *反社會人格相關的影視作品: # 《壞種》(1956):一個9歲的小女孩,用天使的臉龐、迷人的笑容、冷靜的舉止、縝密的思維,殘忍的手段,試圖矇騙所有人的眼睛。‍‍電影中的艾瑪連續殺害了幾個人,甚至包括親生父親,令人感到驚悚、脊背發涼。‍ #《沉默的羔羊》(1991):漢尼拔因從小經歷二戰戰亂,造成心理創傷,後來逐漸變成冷酷無情的食人魔。不過除此之外,漢尼拔天資聰穎,年紀輕輕便被 John Hopkins 大學醫學院錄取,對藝術、烹飪都有獨特的品味,也懂得人際交往禮儀,後來從事心理醫生的工作,外表看來是有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的紳士。 #《追殺夏娃》(2018):此戲劇中的第二女主 Villanelle 是冷酷無情的殺手,卻看起來天真迷人又風趣,往往能透過偽裝接近他人。她透過觀察模仿學習人際關係互動,卻並非出於真心,她也靠著模仿來的人際交往技巧成功完成很多暗殺任務。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2020):女主角高文英是個「反社會人格」的作家,外表看來她自私冷漠,脾氣古怪,行事莽撞,寫著略顯陰鬱的童話故事,但其實這些黑暗童話都暗藏著溫馨寓意,就如她本人一樣,內心依舊渴望著愛。 ====社會相關理論==== ===== 社會交換理論 =====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以布勞(Blau, P. M.)為代表,他認為每件事物均有代價,而人際關係便是給付和回收達成均衡的交換行為。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人們仔細衡量進行交換的代價和後果,而理性選擇最具吸引力的事物。 社會交換理論具有互惠性(reciprocity)的特質,當 A 對 B 付出恩惠或幫助,A 會期待 B 未來能夠回報,這種相互回饋機制是讓社會交換繼續進行下去的關鍵。在交換雙方地位、資源等因素不對等的狀況下,要讓社會交換持續下去,根據 Blau 的觀點,需要透過許多努力,但雙方付出的程度不同,例如:A 幫助 B,但 B 沒有東西可以回報,因此若 B 要得到 A 的幫助,B 只能服從 A 的要求,因而 A 獲得指揮 B 的權力,也就是說社會交換在希望達到互惠性的同時造成、強化社會中權力的不平等。齊美爾(Georg Simme)提出兩個人的社會交換所形成的權力關係在加入第三人時將變得相當複雜,一種情況是 C 支持 A 而加強 A 的權力,另一種情況則是 C 支持 B 而使的反抗 A 的力量增加,第三種情況則是 C 作為調解者緩和 A 和 B 的不對等關係。 社會交換理論強調進行交換時必須有「標的物」作為媒介。標的物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如金錢、珠寶等。標的物也可以是無形的事物,如權力、聲望、面子以及人情關係等,亦可做為標的物使用。這些標的物可以在任何合理的交換情境中以商品模式出現,個人因而達成交換目的。 社會交換理論預設個人是自我中心,因此交換行為呈現自我中心和利己思維。換言之,個人對於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報酬必先進行評估。如果交換雙方各自不能得到滿足的報酬,社會交換便不會發生。 社會交換理論雖然從利益與報酬的角度分析人際之間的互動;但在現實社會裡,許多的交換關係是透過社會規範加以制度化,個人因此無法自由選擇。例如,父母與子女在家庭內的社會交換,就是一種制度化的道德規範。主張幫助別人是對未來也能從別人得到幫助的投資,就是所謂的互利的基準(norm of reciprocity):人們是為了自主而助人,其行為其實是追求自身利益,本質是自我中心主義。人們幫助他人時,可能是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在未來會有回報。個人的善良行為奠基於童年,主要被家庭氛圍所影響,爾後受學校教育的薰陶,逐漸養成助人的品格。若個人行善助人的結果沒有獲得好報,就可能減弱其未來助人的意願。 助人的因素有: 1.相信他日遇到困難時會有人伸出援手。<br> 2.想避免看到別人痛苦時,自己也產生悲傷的情緒。<br> 3.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例如:讚賞,得到讚賞的同時,自己也會產生滿足感。<br> 4.人們在潛意識中知道助人行為使我們感到快樂,因而不斷的去做助人的行為來滿足自己得到快樂。<br> 心理學家將這些有利他人的行為稱為'''社會親和行為'''。<br> ===== 心理動力說 ===== 動力心理學的動機原則是由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最完整地發展起來的。此理論認為,人們加入團體主要為了滿足團體外無法獲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安全感、認同感、歸屬感、控制欲......等。 根據動力心理學的觀點,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這種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而且試圖解決個人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衝突。剝奪狀態、生理喚起以及衝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給蒸汽機車提供燃料一樣。在這個模型中,當機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它的驅動力降低時,他就停止反應。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緊張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每一個內在都一個成長性的內趨力促使。這個內趨力包括心理層面:成長各階段的自我完善;身體層面:身體機能發育中的自我訴求。 ===== 社會比較說 ===== 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大眾心理現象。第一個系統地提出社會比較理論的是費斯廷格。其理論基本觀點是:人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想要瞭解自己的地位、能力、水平如何,而一個人只有透過與他人比較,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和他人。 一般認為,構成社會比較傾向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1.人人具有想要清楚地評價自己的意義和能力的動機<br> 2.如果有物理的、客觀的方法可以評價自己的意義和能力,就首先使用這種手段;若否,便會透過與他人比較<br> 3.與自己類似的人因為有助於了解自己的評價與能力,所以容易被選作比較對象。<br> 實例:小珍在補習班打工,負責櫃臺接電話的工作,若逢老師請假也會幫忙代課,這一年當中,小珍的時薪為九十五元。後來經由小珍的介紹,好友小雯也進入補習班打工,可是小雯的時薪卻是一百元,雖然小珍的時薪也同時提升為一百元,卻讓小珍心中產生了疙瘩: 她認為自己盡責工作,主任卻從未予以加薪,唯一的調薪還是在一個新來的加入之後,竟拿著跟她一樣的薪水。 在小珍介紹朋友進入之前,小珍工作地很愉快,也沒有想過時薪的問題,卻在他人加入之後有了比較,才對此心生不滿,與上述所言,唯有透過與他人比較方能知道自己的高低相符。 公正世界謬誤 The just-world hypothesis '''公正世界謬誤'''指的是人們的認知偏誤,認為世界是公平的,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反過來思考,當某人發生好事時,代表他是好人,或做了一些好的事情;某人遭遇不幸,則是他做了壞事。 這樣思考的方式可以讓人們合理化的解釋結果,或是讓人們能夠對未來有更高的掌控性,像是如果我努力就會得到好成果。然而世界並不是這麼運作的。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也不一定會遭受懲罰。這也會讓我們在面對貧窮者時,將他們的處境怪罪於個人的原因,認為他們不夠努力,而不去考慮整體社會結構的面向,如國家的政策、勞動的體制等。或是譴責被性騷擾的受害者,認為是他們太不小心或穿著暴露而造成的。 ===== 影響社會親和行為的因素 ===== 1.'''遺傳因子''':遺傳因子調節子宮收縮素、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素的運作,間接影響利他行為。舉例來說:有研究發現,人在心情好時較容易助人,這可能與多巴胺負責傳遞開心及愉悅的情緒有關,當一個人不開心時,只會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不會在意旁人發生什麼事。<br> 2.'''性格''':性格外向與隨和的人較會助人,因為外向的人擅長與他人交談、建立關係,面對陌生人,他們不害怕或擔心可能會被拒絕、惹人厭煩或其他可發生的情況,所以想對內向害羞的人,他們較容易有助人行為。 3.'''社經背景''':與同理心有關,在相同處遇、背景或情境下,人們更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例如:貧困的人比富人更容易產生同理心去幫助別人,因為他們有較大的機率也感受過類似的遭遇。<br> 就先前旁觀者效應的理論來看,在場人數也會影響到助人行為的產生。當圍觀者眾多時,每個人都覺得會有人出面幫忙,自己不需要出風頭,因此大家趨向等待。同理,遵循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當不知該如何是好時,人們傾向藉由觀察身旁的人的行動來決定。因此當大家都選擇等待時,便會跟從群眾的行為,一起等待。舉例來說:當車禍發生時,許多人在旁圍觀,有的拍照錄影、有的上前幫忙,最常見的是有人喊著趕快打電話叫救護車,卻遲遲沒有人行動,因為大家都覺得反正有人會打,所以自己不需要打。 *'''城市過度負荷假說(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 :「城市過度負荷假說」(urban-overload hypothesis)由 Milgram 提出,他發現當居住地區平均人口越多,助人行為的比例就越低,於是以此來做解釋。該假說認為居住、生活環境也可能影響社會上的利他行為,人們可能因為生活在城市中,需要接收大量的訊息,例如:住家附近什麼店新開幕、什麼店倒閉或搬走,或是偶像明星的演唱會,又或是學校課業壓力、職場工作壓力等等各種龐雜的事物,所以傾向選擇先處理自己較關心、在乎的事情,而忽視了他人的狀況。 =====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會認同指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理論使得團體內成員對團體內外的人有不同的態度: '''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指人由內團體定位自己。為了達到正面的社會形象、滿足高自尊的心理需求,人們常常較信任與偏袒內團體成員,認為他們較有價值,以致對外人不公。 '''外團體偏惡'''(out-group bias):指人對待團體外成員較對待團體內成員差,較容易給予團體外成員負面評價。由此概念衍伸,也可解釋為何不同社會身分的人之間容易產生歧視與偏見,尤其是與自身團體社會距離越遠者。 相關實驗: 一實驗欲測試 3 至 8 歲的小朋友會如何與他人分享糖果。實驗發現當小朋友手上有糖果可以分給其他人,他們會分享給好朋友的機率會比分享給陌生人的機率來得高,而且男孩做出這樣內團偏私行為的比例比女孩更高。<ref>Fehr, Ernst et al., 2008.(Aug.).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 Nature 454:1079-1083</ref> ====集體行為 (collective behaviour) 的社會心理學解釋==== ===== 傳染理論 (Contagion Theory) ===== 傳染理論是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邦 (Gustave Le Bon) 在他1895年的著作《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中所發表的。勒邦關注的是社會秩序的破裂,這種破裂是在18世纪的法國大革命中開始,並貫穿整個19世紀。那時歐洲和美國城市經常出現暴力事件,而生活在相對富裕環境中的知識分子對這種暴力感到十分不安。他們認為這些非理性行為的根源,原因是參與其中的人受到其他暴徒的感染和強烈情緒的過度影響。 勒邦的書及其傳染理論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信念。勒邦認為,當個人獨立時,他們的行為是合理的,但當他們在人群中時,他們會受到近乎催眠的影響,並且在非理性和情感上行事。他們不再能夠控制自己的無意識本能,變得暴力甚至野蠻。 簡而言之,傳染理論認為,集體行為是不合理的,是個人受到群體傳染性影響所造成。傳染理論的觀點在20世紀本是很流行,但有學者們開始相信集體行為比勒邦所想的更為理性,而且個人並不像人們估計的那樣容易受到人群影響。 ===== 趨同理論 (Convergence Theory) ===== 趨同理論是解釋集體行為的新理論之一。該學說認為人群行為不是人群的產物,而是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的產物。[[w:Floyd Henry Allport|艾爾波特(F. Allport)]]稱:「人群中的每個人的行為就像他獨自一個人的行為一樣,只會表現得更多。」趨同理論認為,人群是由相貌相似的人形成的,人群的行為隨後得到了人群的強化和增強。 簡單來說,是個體影響人群,而不是人群影響個體。 例如同性戀欺凌便可以看到趨同理論的應用 —— 組成這個群體的人是討厭同性戀和討厭同性戀者的人,所以他們所犯的團體暴力便反映了這些信念。 ===== 緊急規範理論 (Emergent Norm Theory) ===== 在20世紀中葉後,拉爾夫‧特納(Ralph H. Turner) 和劉易斯‧基利安 (Lewis M. Killian)提出了集體行為的緊急規範理論,它淡化了前幾十年勒邦和其他知識分子所強調的非理性。特納和基利安認為,當人們開始在集體行為中進行互動時,他們最初並不確定他們應該如何表現。當他們討論他們的潛在行為和其他相關事項時,管理他們行為的規範便會出現,進而成為新的社會秩序和理性指導行為。 緊急規範理論在傳染理論和趨同理論之間取得了中間平衡。 一方面,緊急規範理論相比起傳染理論,認為集體行為是更為理性。另一方面,它也認為集體行為不如趨同理論那麼可預測,因為緊急規範理論假設人們在加入人群之前並不一定已經分享了信念和意圖。 ===== 價值累積理論 (Value-Added Theory) ===== 尼爾‧施梅爾瑟 (Neil Smelser) 的價值累積理論認為,社會運動和其他集體行為只會在下列條件存在之下才會發生。 1.結構性誘因(structural conduciveness):社會環境中存在特定的條件,提供了社會運動出現的機會。這可能包括政治不穩定、經濟不平等或文化變遷等因素,為不滿情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結構性壓力(structural strain):社會運動往往是作為對現有社會結構中感知到的不公或不平等的回應而出現的。當社會目標與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之間存在不一致時,就會出現壓力。 3.普遍的信念(generalized beliefs):在感受到壓力的個體之間必須形成共享的理解或信仰體系。這種信念體系為解釋他們的經歷並為集體行動提供了框架。 4.促成集體行為的促發因素或突發事(precipitating factors):特定的事件或催化劑可以觸發個體參與集體行動。這些事件通常有助於凝聚不滿情緒,並激發對運動的支持。 5.動員能力(mobilization for action):社會運動需要個體的積極參與,他們願意採取集體行動來解決感知到的不滿。動員工作可能包括招募、組織以及信息和資源的傳播。 6.缺乏社會控制(failure of social control):現有的制度和當局可能會對社會運動的出現做出反應,試圖壓制或收編其活動。社會控制的動態可以影響運動的軌跡和結果。 ===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 '''一、前言''' 偏差行為指的是不符合主流社會規範的行為,那些被歸類為偏差行為者的社會行動者因為不符合社會期待而被貼上標籤。然而,根據研究顯示,偏差者其實接受主流價值,只是在制度內找不到手段達成目標時,才會採取偏差行為。他們接受別人對於他們是偏差者的視線,於是他們不斷重複外界對他們的想像。一方面,他們形成部分偏差行為、形成一個次文化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這些價值觀卻仍接受部分主流價值觀,也就是在主流價值中衍生出相關但是另外一套的價值體系,如:非裔美國人對於追求自由的堅持及結構的改變。這些偏差者其實追求主流價值,但是在體制內難以達成其目標,於是只能做出偏差行為,最終被視為偏差,故一旦偏差者接受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就很難被改變,因為他們的自我認同已經被設定為所謂的「偏差行為者」。 '''二、甚麼是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是被視為違反一些社會共同享有的道德價值或規範的任何社會行為。而當某些規範將那些偏差行為明定於法律後,偏差行為就變成犯罪行為。<br>偏差行為有幾個基本觀念: '''1.偏差行為的定義和文化價值有關:''' 當一個社會的主流規範改變時,偏差行為的定義方式就隨著改變。因此偏差行為是相對的,將同一行為放在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2.偏差行為是經由社會定義的:''' 沒有一種行為是天生偏差,而是被社會或人們所共同定義,所以當「主流」形成之後,所謂「偏差」才會被定義出來。 '''3.偏差行為是由一群人來定義另外的一群人:''' 通常是擁有權力地位的團體來定義那些沒有權力地位的團體,或是文化上主流優勢的團體去定義文化上處於劣勢的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牽涉到權力支配。不同群體的人犯的錯誤行為被視為是偏差或犯罪行為的情況也不同。 '''4.一個行為被視為偏差是一個長久持續的社會建構過程:''' 行為被視為偏差是經過很長的社會互動才形成共識,偏差行為的定義常常會因為時空而有所變動,但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理念是很難被動搖的。如放足在清朝會被認為是卑賤而低下的,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放足如今已經成為社會主流。 一個社會指認出偏差行為主要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的運作,因此必須給予這些偏差者處分,讓他們不會再表現出這些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恰當行為,或者讓他們進行再社會化(例如:將他們隔離在監獄或精神病院),期許他們恢復正常後,以正常人的身份回到這個社會。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當社會在維護秩序時,有可能忽略了是社會本身不平等的結構造就了偏差行為,是有權力的人刻意去定義、支配出來的。<br> '''三、偏差行為的正面功能與負面功能''' 正面功能: 1.'''釐清社會規範''':權力機構可以對偏差行為者執行法規,藉此告訴社會人民觸法的界線。 2.'''強化社會秩序''':權力機構會擴大警察或是公權力的使用來加強維護社會秩序。 3.'''偏差行為認定''':社會大眾可以藉由偏差行為在社會中的發生,更釐清並加強認同偏差行為的定義。 4.'''引發社會變遷''':若某偏差行為因為受到外在環境或價值觀的變遷,而成為社會中普遍的行為,就會引發社會變遷。因此偏差行為成為一種常態,不再是偏差行為的一種。例如:女子纏足在中國的清朝是社會的常態,但在經過了許多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與動盪之後,放足取代纏足成為新的普世價值。 負面影響: 1.'''破壞社會安定''':一定程度使社會造成人心惶惶、動盪不安。(亦要視偏差行為的強度與影響而定) 2.'''影響社會秩序''':破窗效應,可能會導致社會中潛在的偏差行為理念者出來行動。 3.'''衝擊現有的社會規範''':偏差行為很明顯是違反國家法律的,因而衝擊法律規範。 4.'''造成社會解組''':若當前社會中,偏差行為無法有效地被政府解決,而人民相續引發動亂的話,可能導致一整個的社會規範的瓦解。通常此狀況的發生是源於人民對政府長久以來所累積的不滿,因此加以爆發。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發生。 '''四、偏差行為理論''' '''1.遺傳說(生物決定論)''' :認為偏差行為者的偏差行為是由基因缺陷所造成,因此偏差行為不能被矯正。 '''2.結構緊張論''' :由 [[w:羅伯特·金·莫頓|Merton]] 所提出,其取用了源自 Durkheim「迷亂」(anomie)的概念,偏差行為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個人的社會期望和文化目標與達成這些期望的機會不高或是達到文化目標的手段不明確或不存在。 ::(1)接受社會的期望也有能力利用社會可接受的手段達成目標:順從者(conformity),這類型的人幾乎不會有偏 差行為出現。 ::(2)接受社會的期望但是沒有辦法用合理的手段達成目標:創新者(innovation),此個體仍認同原有目標,但透過原先合理的手段難以達成,因此此類型的人以偏差(社會主流較不能認同)的方式來適應、達到文化目標。例:大學生認為要有錢才是成功,因此休學參與直銷工作。 ::(3)不認可這個社會的預期目標但是依舊會遵照社會規範行動:儀式行為者(ritualism),此類型的人或許內心已經失去文化目標,但仍使用著追求先前目標的手段,例如:部分已「例行公事化」的公務員。 ::(4)不認可目標也不採取社會認可的手段:退縮者(retreatism),此類型的人放棄原先社會認可的手段和社會對成功目標的追求,退縮到社會的一角,讓自身在社會中被邊緣化,例如酗酒者、毒癮者。 ::(5)全面否定現有的文化目標以及其達成手段,重新定義目標與手段:革命者(rebellion),若此反叛成功,則能建立新的文化價值或社會結構。 :影響選擇手段的因素: ::(1)成本效益的理性考量(成功機率大而成本低) ::(2)持續性無法達成目標的挫折(如相對剝奪感或挫折攻擊) ::(3)若個人所屬的團體支持篇查行為的進行,那偏差行為就會發生(與差別結合論類似) :→對於偏差行為的解釋從偏差行為本身尋求答案是不足的,必須去分析整個社會結構(但是沒有去分析每個人在不同性別、階級獲得手段的機率不一致) :→結構緊張是預設矛盾衝突之後再回復到平衡穩定的狀態 :→多數偏差者對於社會可接受的目標是認同的,只是沒有手段可以達成(沒有對應的工具) '''3.衝突/權力控制論''' :偏差行為建立在社會權力分配不平等的基礎上,有權勢的人和沒有權勢的人是相互衝突的,制定規範的人為了維護個人的既有利益而定義出偏差行為,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基本上偏差行為者是那些屬於非主流價值,或是阻礙優勢團體利益者。一般認為,權力控制論是來自美國學者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NwtMj2wAAAAJ&hl=en|Robert M. O'Brien] 於 1991 年整合「性別比例論」(Sex Ratio Thesis)和「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提出的「權力控制理論」(The Power-Control Theory),企圖解釋女性犯罪與被害現象。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可以認知偏差行為其實建立在這個社會上既有的不平等框架。 '''4.秩序迷亂論''' :偏差行為功能論的觀點,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且中心思想的動物,因此必須得依靠社會規範的制約,方可維護集體意識,用以達維護與整合社會穩定的目標。 '''5.社會鍵理論''' :由秩序迷亂論衍伸而成,又稱為社會控制論,同樣以功能論的觀點,提出影響個人順從社會的四個社會鍵(social bonding)包括:依附(attachment)、參與(involvement)、抱負(commitment)、信念(belief)。 ::(1)依附 ::當個體與團體產生連結,會因為情感上的因素,為了不要被排擠孤立等原因,而去服從社會規範,以符合社會期待。 ::(2)參與 ::一個社會行動者如果投注較多時間在一項活動上,將不會有多餘的時間或精力去從事偏差行為。 ::(3)抱負 ::抱負是指個人投資或努力於自己所設立的目標。一個人是否從事偏差行為將由其所評估從事此項活動可能產生的風險來決定。 ::(4)信念 ::信念是對於法律或是社會規範的遵守;當社會行動者對於社會規範沒有信念,將會產生偏差行為。 '''6.文化衝突論''' :又稱作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Theory of Lower Class Culture Conflict),由[[w:en:Walter B. Miller|米勒]]提出,又稱為低階層次文化理論(Devince Subculture Theory)。此理論並不認為犯罪是心理異常或生理異常的一種結果,而是低階層文化對環境自然反應的結果。低階層文化本身即含有犯罪要素,犯罪行為也是低階層文化價值觀及態度的具體表現。與其他文化偏差理論之觀點相同,他認為這種文化價值觀和態度可以世代延續傳承下去。低階層文化中有許多「焦點關心」,使其易於犯罪。這些焦點關心並非是對中產階級的反抗,但卻逐漸發展出來以適應貧民區的特殊生活。 :焦點關心的內容如下: ::(1)惹麻煩:經常惹麻煩,又想要免去麻煩是低階層文化的特色之一。麻煩包括:打架、喝酒、不正常的性行為等。 ::(2)強悍:低階層男孩希望別人讚許他們身體上的強壯和精神上的強硬態度。他們拒絕軟弱,熱愛身體強壯、打架能力和運動技巧。 ::(3)小聰明:低階層文化並不崇拜象牙塔智慧,耍小聰明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求生技能,例如賭博、詐欺和鑽法律漏洞等。 ::(4)刺激:低階層文化的特性是尋找興奮和刺激,以活潑化枯燥的生活。對興奮的尋找可能導致賭博、打架、酒醉和性的追求等。 ::(5)宿命論:相信命運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認為幸運、財富和發財都遠離他們,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改變其命運。 ::(6)自主:低階層者喜好自由和自主,認為受制於權威(父母、師長、警察等)是一種軟弱,因此,經常和外在環境起衝突。 :米勒認為低階層者若遵守這些文化焦點關心,便會經常冒犯法律,從事犯罪行為,例如:為了證明自己的強悍便不斷打架生事;為了耍耍小聰明,便去詐欺他人等。因此,犯罪是遵守低階層文化要求的結果,非對社會挫折或疏離的結果。 '''7.標籤理論''' :(1)背景與流變 ::<ref>[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sysId=0005456234 淺談貝克[Howard Becker<nowiki>]</nowiki>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鄭世仁,1994。]</ref>20 世紀上半葉從美國社會學界開始討論,最早由譚能邦(Frank Tannenbaum)於 1938 年出版的《犯罪與社會》一書中提及;1951 年,林默德(Edwin Lemert)於其書《社會病理學》(Social Pathology)中奠定該理論的雛型;後來由符號互動論者的[[w:en:Howard S. Becker|貝克(Howard Becker)]]於 1963 年出版的《局外人》(The Outsides)中做系統性地闡述,標籤理論才受到矚目、開始被重視。(鄭世仁,1994) :(2)理論內容 ::針對偏差行為的成因進行探討,將偏差行為細分為初級偏差行為(primary deviance)與次級偏差行為(secondary deviance),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概念還包含角色吸納(rule engulfment)與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貝克(1963)在《局外人》一書中如此寫道:'''「社會團體制定了規則,並把破壞規則之人界定為偏差行為者(deviant),然後再以標籤將他們標示為『局外人』。」''' ◎偏差行為的形成與循環 社會行動者開始做錯一件事(此時還未被認定為偏差) →形成初級偏差: 人們依據主流價值觀認定該行為與道德或法律有違,是偏差的,並對他做出處分(道德上譴責、施以輿論壓力或異樣眼光等,不一定涉及法律責任) →角色轉換過程: 社會行動者'''接受別人所貼上的標籤'''(認定他的行為屬於偏差行為),並將其他社會身分經由'''角色吸納'''的過程逐漸淡化,以新的偏差行為者身分做為自己的'''主要角色'''(master status) →形成次級偏差: 認為社會期待他做出符合主要角色的行為,於是主動地不斷表現出偏差行為,此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自證預言)。 *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為美國社會學家 [[w:羅伯特·金·莫頓|Robert King Merton]] 所提出。人們有一個信念,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錯誤或正確,這個信念將影響著人們,而他們的行為最終會應證這個信念(預言)。舉例來說,小明其實智商一般,並無特別突出,但是現在跟小明周遭的人說他智商 180,結果小明在之後的課業表現確實特別出色。在這其中,我們得了解自我形象(self image)常常是別人對自己人造成的,所以或許小明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周圍的人的讚賞,累積了自己很優秀的信念。關於此理論也有相關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fect)。但是我們得注意是,之後的研究者其實難以重現自証預言的現象,而一個科學理論究竟可不可以再現(reproduce)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於此類的理論也是有許多質疑,像是 Wineberg 特別寫了一篇論文 ''The Self-Fulfillment of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1987)來攻擊 Merton 說會發現自證預言的現象是因為自己。所以這個效應究竟有沒有存在呢?其實在 1970 年代時,西方心理學經歷了一場「危機」,當時對於心理學研究有相當大的批判,認為心理學中其實有超過一半的現象是不存在的,而此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是最為嚴重的。其實在我們在一個臨床試驗中,若發現其方法對一半的人有效、另一半人沒效,為判定他的真實效果,科學家會為其做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來討論這個效應是否存在。他們會將把這個方法帶來的效應平均下來,整體上看起來,假如不同的研究中,都在虛線上(無影響的標準)左右振盪的話,我們便能得知假如有正或負的結果可能只是統計上的誤差,並認爲此效應是不存在的。而在某些情況下,不是單純做左右震盪,也是有可能某個因素沒被控制到。研究者將此方法應用在社會心理學上,他們發現雖然自證預言有爭議,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見其存在。 ◎初級偏差與次級偏差的差異 初級偏差是先有因才有果(社會對於偏差行為所給予的負面標籤或處分);次級偏差呈現行為者對於被貼上標籤的反應與態度,先有果才有因,為了符合社會給予的角色與期待,同時行動者也接受這樣的期待(可以用顧里鏡中自我的觀點來說明),因此不斷反覆表現出偏差行為。初級偏差和次級偏差兩者次序相反,但是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比較完整地說明偏差行為的發生。 ◎次級偏差與自我實現的預言之關係 自我實現的預言,不一定要用在偏差行為,也不一定有初級偏差才會有自我實現的預言。 重點在次級偏差行為是因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所產生,並且不斷循環的,又基於行動者本身對新的偏差行為者產生身分認同,因此'''偏差行為非常難以根除'''。 '''例證 a.''' 標籤理論提供我們重新檢視偏差行為的觀點,從美國社會學家 Chambliss 對美國密蘇里州小鎮兩個高中生幫派的觀察中可以獲得印證: 聖徒幫(the Saints)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硬頸幫(the Roughnecks)則來自低下階層家庭,兩者皆從事偷竊、酗酒、飆車、損毀他人物品等行為,但聖徒幫兩年內幾乎沒有被警察逮捕過,硬頸幫則不斷被逮捕,且延續至成年。 Chambliss 解釋居民認為中上階層的聖徒幫孩子只是正值叛逆期、一時做錯事,只要過了這段時期就會回到正軌,在學業與事業上做出好表現;低下階層的硬頸幫孩子則一無是處、家庭教育失敗導致他們惹事生非。 造成對兩者偏差行為的處分與態度有所差異的原因在於「'''社會對於不同身分背景的社會成員抱持不同程度的期待''',因此對他們偏差行為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與解釋空間。」因此社會一旦產生期待,尤其是具有影響力與公權力的社會團體、輿論或司法機關等在年齡、族群、地位有優勢的群體,這些社會成員就被貼上標籤。 從標籤論的觀點來看,法律或規範的破壞本身不是構成偏差或犯罪行為的充分條件,只有當這些客觀的動作被貼上偏差的標籤時,這才成為偏差行為。至於會不會被貼標籤,則是反應了社會一定的偏見,尤其是'''弱勢團體特別容易被貼標籤'''。(偏差行為講義,陳東升,2018) '''例證 b.''' 自我實現預言的表現樣態也依受汙名者與標籤的特性有所差異,以《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The development of deviant identities》此篇對厭食症與貪食症患者的論文研究為例(Mclorg & Taub ,1987): '''◎家庭背景''' 根據此篇研究,厭食症或貪食症大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14.5-18 歲),以白人年輕女性為主。這些患者罹病前在家中通常被認為是「模範小孩」,對於他人寄予的期待有使命感。他們的父母強調服從與成就的重要、並且努力避免衝突發生,為維持「優良美國人」的家庭印象。患者與父母之間具有親近、明顯的情感連結,但此連結有時過於強烈以至於個人行為受到壓制、無法抽離家庭的影響。 '''◎主流價值觀的影響''' 主流群體利用「媒體」影響人們價值觀,例如:在報章雜誌、電視等傳媒中出現的模特兒一致性的纖瘦;產品包裝與標語利用傾向於纖瘦的價值觀營利;餐飲業的銷售也利用宣傳低熱量、不易胖等訴求吸引客群,並且強化「肥胖沒有吸引力」的觀念。 '''◎貪食症與厭食症狀出現的原因''' 基於當代社會利用媒體傳遞主流價值觀或者家庭等重要他人的因素影響,加上這些患者通常都是社會秩序規範的忠實服從者,他們將「追求纖瘦」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視其為目標並且有野心地追尋。 另一方面,相較於男人,女人更容易受影響,因為傳統社會很重視女人的外貌條件。要求纖瘦的規範與其伴隨之狹義的對於美的標準更加重了女性被物化的可能性,女人因此潛移默化地屈從於結構壓力之下,視自己為可被物化的個體,並且認為讓自己對於異性來說具有吸引力是身為女性的責任與義務,導致對於自己外貌的過度要求與嚴格控管。 '''◎標籤理論的適用''' 纖瘦的身材帶給行動者更多自信,同時伴隨一種相對於未能成功減重者的優越感,因而他們會追求不斷的瘦身。有些行動者認知到他們的家人期待他們繼續瘦身,因而更加努力的採取激烈手段減輕體重,並認為這是他們個人的自主選擇。基於對原先身材的厭惡或自卑感,行動者在成功瘦身後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對於自我掌握能力的提升,因此拒絕承認他們是厭食症或貪食症的受汙名角色。[初級偏差] 當行動者的家人或朋友發現貪食症者的催吐、厭食症者異常的節食等行為並非偶發而是經常發生時,對患者給予厭食症或貪食症標籤,而後不斷地指責,並要求他們改正這些行為,回到正常狀態。 這些患者藉由他人的反應逐漸認知到行為的異常性,慢慢接受他們患病的事實,並以貪食症或厭食症患者的身分作為他們的主要角色,即便身邊的人以異樣眼光對待他們,行動者仍然在知道他們是厭食症者或貪食症者的人面前充滿自信,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期望他們表現出厭食或貪食的行為。 [次級偏差↔自我實現的預言] 若周遭的人基於行動者飲食失調的行為來與他們有大量的互動,會更加強化行動者厭食與貪食的行為。行動者認為,被冠上厭食或貪食的污名比起被認為肥胖更好,但實際上,這些受汙名者與他人仍然無法自然進行正常互動。 行動者在感覺到自己遭受排擠後,會趨於尋求 BANISH(專門為厭食者與貪食者創立之機構)的協助,在該機構獲得同伴的同情、支持理解與認同感,但這些飲食失調行為也會因為處於該機構的安定感而更加嚴重。 偏差行為者對於自身被賦予之新的主要角色很在意,對別人的異樣眼光特別敏感,同時藉由鏡中自我的解讀強化自身的主要角色。 '''8.犯罪文化次理論''' (1)屬結構論:強調一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影響他們的行為。社會行動者在其所處的社會結構中所屬的團體形成的次文化會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而這個偏差行為的產生通常與大的社會結構下的規範不互相衝突。 (2)重心:解釋低產階級的犯罪行為。其理論貧民區的犯罪,他們信奉的次文化跟主流中產階級的規範相衝突 (3)主張(特徵): :(a)、偏差行為是次文化的社會化,而這些次文化鼓勵或原諒偏差行為 :(b)、主張犯罪 :(c)、主張犯罪流傳於低階層人士內 :(d)、生活方式中強調反權威、裝酷、教育無用論等價值與犯罪有密切關係 :(e)、代代相傳 (4)犯罪次文化理論用來反省迷亂理論: :(a)、因迷亂理論認為犯罪人是迷亂的受害者,是被迫從事犯罪行為。 :(b)、但次文化理論認為迷亂者拒絕接受社會價值,自行發展屬於自己的偏差次文化,追求自以為是的成功。 (5)特色:人是不會犯罪的動物,只是遵循一套所依靠的團體規範,而該團體規範卻與大社會的規範不符而發生衝突,人幾乎是一無意志、無思考的消極性動物。 '''9.中性化理論''' :通常用來解釋青少年的犯罪,屬於結構論;理論主要是在說當青少年學會如何透過辯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學會中性技術,將有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包括: :(1)責任否定 (2)傷害否定(3)被害者否定(4)譴責譴責他們的人(5)訴諸高度忠誠 '''10.例行行動論''' :當一項行為對一個社會行動者而言成為「例行」且不符合社會期待,將會產生偏差行為。 '''11.社會化理論''' :(1)心理分析論:超我的形成與否來解釋偏差行為的出現。 :(2)社會學習論:偏差行為和正常行為的社會化過程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所學習對象的行為或社會化主導者的價值觀是什麼。 :(3)差別結合論:偏差行為是學來。偏差行為者和其他同類的偏差行為者構成緊密的社會連帶關係,進而強化他們的偏差行為規範與價值,形成偏差行為次文化,而誰會進入那個團體就屬於差別結合的過程。一個人會傾向選擇出現再自己已經從事過那個行為的團體,參加認同或是接受他行為的團體。 ::(a)偏差行為和正常行為都是學來的 ::(b)學習的過程中溝通與社會互動是非常關鍵的 ::(c)學習主要是透過人際間的互動(面對面實際互動) ::(d)當他對於這個團體的聯繫緊密與認同感很高的時候,更傾向於從事團體所接受的行為 ::(e)行動者會不會從事偏差行為取決於他接觸到甚麼樣的團體。例如:從事吸毒(偏差行為)要與某些團體有所連結。 ::主張差別結合論的人認為,將犯罪者關進監獄無法矯正其偏差行為,因為在監獄中無法與正向團體產生連結,反而是讓偏差行為者在隔離的環境中自成一個社群,互相影響且逐漸沉淪。 ===黑羊效應=== ====定義==== 指的是在一個群體中,一些「本質不壞」的人會自發性地對某一個成員進行「無形」的攻擊,而其他成員卻坐視不管的現象,這種群體霸凌事件稱為「黑羊效應」。 ====黑羊效應中的角色==== 1. 無助的黑羊 : 受害者,經常什麼事都沒做,就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2. 持刀的屠夫 : 加害者,通常沒有特定動機,只是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義的或很有趣,和大家一起霸凌受害者。 3. 冷漠的白羊 : 旁觀者,親眼看著受害者被欺負的部分或全部過程,卻僅旁觀,未採取任何有效行動。 ====黑羊效應發生的背景==== 「黑羊效應」形成的原因在於人們身處於一個焦慮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汲汲營營想要讓自己優秀的特質展露出來。在這個緊張的狀態下,「黑羊」的存在讓「屠夫」覺得自己的地位備受威脅,屠夫有了心理壓力以後,覺得內心不太平衡,會想盡辦法找到「黑羊」的缺點來平復心態,在無形之中,屠夫便會在言行舉止當中下意識的展現敵意。當屠夫時有時無的展現出敵意時,「黑羊」通常會感受到,但內心也不確定,就會自行主動向「屠夫」示好、示出善意,然而「黑羊」這種示弱的行為反而會讓「屠夫」加重感受到內心的罪惡感,唯一能讓「屠夫」感到心理平復的只有繼續尋找「黑羊」的汙點,以證明對方的善意是「偽善」,來為自己的暴力行徑找藉口並且合理化。另外,在同時間,「屠夫」也會不斷向他人遊說,使他人同意自己的觀點,使別人也掉入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如此「屠夫」才能逃過內心良心的譴責。而這群人為了自救,還會再說服更多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就像骨牌效應,讓其他人掉入相同的心理陷阱,如此一來,最終所有人都掉到相同的心理陷阱,一個群體便產生了。這個群體有了共同話題,也就是撻伐「黑羊」,彼此間的關係變的更加熟悉,開始了其他話題的交流,也就是開始發展良性關係,開始各自發展友誼,也不怕會不會被其他人討厭。 ====屠夫歷程==== 1. 認知行為失調理論 : 個體在心理上即將出現新的理解與舊的信念相互產生衝突的情況,為了消除這種因為不一致而造成緊張的不舒服感,個體在心理上會傾向採取兩種方式來進行自我調適,其中一種是否認新的認知,另一種方式是找尋更多新認知的資訊,以提高新認知的可信度,來徹底的取代舊的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此理論在性質上是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因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 認知被定義為認知結構中的「要素」,一個要素就是一個認知,是一個人意識到的所有,可以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心理狀態或人格特徵的認識,亦可以是對於外部客觀事物之認識。總而言之,認知可以是事實、信仰、見解或別的一切事物。如果某種事實就算存在,不過個體卻沒有意識到的話,那就不能成為一個人的認知。 任何兩種認知可能是一致的,可能是不一致的,也可能是都不相關的。只有在兩者又相關又不一致的情況下,才會導致失調的現象。在個體的認知結構中,要素之間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都是由個體的心理意義決定的。也就是說,認知是否一致並非取決於是不是符合客觀的邏輯,而是取決於個體的心理邏輯。以個體來說,若是由一個認知可以推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那麼由此可知,兩個認知是不協調的。實際上,這兩個認知在邏輯上並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為個體依照自己的心理邏輯才體驗到了兩種認知的差異,從而產生了失調。 認知失調的理論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w:費斯廷格|費斯廷格]]、[[w:en:Henry Riecken|Henry Riecken]] 與 [[w:en: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 在他們 1956 年的著作《當預言失靈》中提出。這三位心理學家秘密加入並觀察了一個名為「探索者」的小型幽浮末日宗教。該宗教認爲世界會在 1954 年 12 月 21 日毀滅,只有信徒會被外星人救走。但最後這並沒有發生。作為理由,他告訴信徒,因為你們的虔誠,世界被拯救了,外星人決定寬恕世人的罪孽,不再毀滅地球。大部分信徒都相信了這個牽強的解釋。在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後,預期落空增加了認知間的失調,結果使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的信徒,爲了減緩認知失調帶來的心理壓力與不適,轉而接受新的預言。 認知失調的其他作用案例包括時薪過低勞累而相信自己熱愛工作,被眾人指責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內心感到愧疚不願承認而故作輕鬆,對遭嚴酷考驗而進入的團體更有歸屬感等。 2. 集體意識與從眾行為 「大家都這樣做,所以我這樣做不會錯。」這樣的念頭牽涉到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w:責任分散|「責任分散效應」]],當人們無意識中成為屠夫時,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要加害黑羊的意思,但是他們的團體意識已經逐漸取代他們的個人意識,因此屠夫們會覺得欺負黑羊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就算他們有意識到錯誤所在,他們也不會因此改變他們的行為,因為責任分散效應分散了每個屠夫應該承擔的責任。 集體意識定義為成員對集體的認同態度是整個社會的成員平均所擁有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 在組織當中,集體意識有兩個層次,其中一個是組織內個別成員的集體意識,另一個是組織成員群體的集體意識。由發展過程來看,前者是後者形成的和發展的基礎,後者是前者進一步培養的結果。集體意識在現實生活當中,通常是經過長時間潛移默化後對某些行為認同接受的結果,最普遍的表現是自然而然、毫無反抗掙扎的遵從和無條件的接受。集體認同的概念來自於遠古時期人類集體生活的經驗,古時候惡劣的自然環境逼迫人們要集體行動和生活,如果離開群體就代表個體的死亡和滅亡。而這種生活經驗深根蒂固於人腦中,最終演變成人腦潛意識的一部分,屬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集體意識的性質包括「普遍性和特定性」與「遺傳性」。「普遍性和特定性」說明集體意識為社會全體成員在長久的日常社交活動當中,透過合作、溝通所形成的,集體意識一定要變成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感情總和,還要內化到每個人的意識裡面。普遍性產生的根源是生存環境或整體環境的同質性,當所有人的印象融合起來,即形成集體印象,如果集體印象有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對象,那麼集體意識就有了確切的特徵,而這就是集體意識的特定性。「集體意識的遺傳性」則是指集體意識通常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產物,為對於某時期的個體意識之綜合,不過集體意識於發展歷程中仍有一定的歷史遺傳性。 集體意識之所以可以產生此種力量,不僅因為它在這一代人的心目中是完全一致的,更在於它的絕大多數都是前幾代人的遺產,集體意識的形成和完善為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想形成普遍化的行為模式與規範要經過幾代人的長期發展累積,同時要想破除這些行為模式和規範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社會成員的代際傳遞中,上一代一定會把他接受的或是他認為的集體意識傳承並灌輸給下一代,儘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閱歷可能令其對集體意識產生懷疑,但傳統社會中的習俗權威讓老者也不敢輕易地選擇變革,受制於年齡權威,下一代只能亦步亦趨地成為集體意識的繼承者。從眾行為,為一種信念、態度跟隨社會群體規範的行為模式。其中,規範是內在、不明文規定,從眾的趨勢是可以從小群體到整個社會的其他人甚至是所有人,有可能會產生自己都沒有發覺的微妙影響,也有可能是非常直接、顯而易見的社會壓力。 3. 團體動力模式: 根據 [[w:南希·卡特萊特 (哲學家)|Cartwright]] 和 Zander(1968)年對於團體動力歸納了三個定義: :(1)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著重於如何組織和操弄團體 :(2)一套技巧,著重於團體歷程的觀察與回饋、團體決策、各式各樣團體互動技巧 :(3)一種探討團體性質、如何發展之法則、還有團體和個人或和其他團體的交互關係之知識領域。 團體動力有幾個特徵,強調理論價值的實徵研究、注重團體現象的動力和相互依存的關係、著重於科技整合研究,包含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許多跨領域研究、強調研究結果實際運用。 團體動力有兩大要素,第一是社會互動或人際關係,在社會互動體系中,個人身處小團體的互動會受到個人因素和環境背景因素而交互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包含特質和人格、性格等;第二是環境因素,可以分成大環境因素,包含社會、國家,以及小環境因素,包含家庭、同儕,環境的特質會對個人的角色認定與角色扮演有所影響,個人會把此種認定的角色特質帶入團體當中,進而影響社會互動,再影響團體動力。 ====到底誰是受害者?==== 表面上看起來受害者只有莫名奇妙被霸凌的「黑羊」,但實際上效應的形成正是因為大家都處於一個極度焦慮的團體當中,在這麼焦慮的團體當中,大家都會覺得心裡有種非常壓抑的感覺,以實際狀況來描述,就是大家對彼此都十分客氣、有禮貌,但是卻都不交心,我們的每個舉動都需要經過再三思考,才不會讓人看不順眼,而這就是典型的團體動力病變,人和人處於這樣的團體當中時時都會有警戒之心,情感並沒有正常的宣洩管道,因此流言、臆測便會一直不斷出現,人群之間自然就會形成割據與對立。因此「黑羊」、「屠夫」、「白羊」都是受害者,因為大家內心都受到團體動力病變的壓迫。 ====什麼是團體動力病變?==== 1. 溝通管道地下化:人和人之間的意見交換是以私下秘密流動的方式進行,並非完全透明公開,在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一片和樂,互相恭維的,但實質上卻並非如此。 2. 謠言有變多的趨勢:謠言的出現起源於對一件是憑空想像出的較合理的可能性解釋,因此遇到群眾有疑惑的狀況,而真相又無從得知時,謠言就會不斷浮出。 3. 分組討論結黨營私:當一個團體當中統一的感覺瓦解時,每個小團體之間的訊息內容就不會公開透明化,開始出現結黨營私、製造小圈圈的狀況,在大團體當中尋找小團體的利益。 4. 人和人之間過度討好:過度的禮貌其實是內心敵意的倒影。 ====黑羊如何自救?==== 1. 認知自身處境:這種情況是特殊情況而並非常態,這個社會並非完全的不公不義,朋友也並非如此無情,置「黑羊」於死地卻見死不救,他們只是掉進了相同的心理陷阱,也就是難以脫身的「黑羊效應」當中。 2. 不要反擊:造成「黑羊」心裡痛苦的原因就是集體意識,集體意識是無法反擊成功的噩夢,千萬不可有想要反擊的行為,因為不但無法戰勝,甚至會造成無謂的犧牲。 3. 不需討好霸凌的人:因為任何討好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羞辱,而且群體中的人們會在此時變得非常冷酷無情,因此不必自取其辱。 4. 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產生黑羊效應的場所以外,找回自己的朋友、多陪伴家人、參與更多活動,將比較小的時間比例放在「黑羊場所」。但也不需要思考是否要離開「黑羊場所」,也不要和朋友討論「黑羊場所」,因為這樣的話,「黑羊」不會將朋友的溫暖帶入群體當中,反而是「黑羊」把「黑羊場所」帶出來。 5. 保持低調:黑羊在「黑羊場所」裡面保持低調的姿態,有可能會有機會結束自己成為「黑羊」的角色。例如: :(1)有新人出現:成為新的「黑羊」。 :(2)緊急事件發生:例如是傳出有財務危機或有高層來訪。 :(3)威脅事件的發生:就是可能威脅原有的這個團體的新團體或決策發生。 :(4)組織變動:「黑羊場所」自行發生內鬥。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健康涉及了身體適應、心理以及行為功能,在許多方面,保持健康以及承受病痛是社會心理的過程,受到文化、信念和情感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影響。健康與行為間的關聯包括疾病的認知因素、自我毀滅的行為模式,以及壓力的經驗。 ====疾病的認知因素==== 健康和病痛都可能來自我們的思想,而疾病的出現與嚴重的程度和歸因以及個人控制有關。 =====歸因模式===== 歸因每個事件存有許多不同的變數,有些個體發展的歸因模式都是屬於內在的,例如,解釋事件是穩定、一成不變的情況。 1.悲觀(pessimism)相信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每況愈下。不論所見為何,都認為事件的本質是醜陋的、邪惡的。 '''悲觀的歸因模式(pessimistic attributional style)'''有內在的(歸因為自己的錯)、穩定的(歸因事前為無法改變的情況)、全面的(歸因事件會影響所有的事)等特色。而事件的悲觀模式較容易引發疾病 2.樂觀(optimism)這個詞源自拉丁語的 optimum(意為最好的),它是一種精神態度,反映出的是擁有一種期待未來會向著最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念。 '''樂觀的歸因模式(optimistic attributional style)''',樂觀的人會將疾病歸因為外在的、可改變的以及影響有限的。他們比較不容易生病,也比較容易康復。 '''不實際的樂觀主義(unrealistically optimistic)''',他們對自己的病情抱持著錯誤且不切實際的看法,認為自己是無法擊潰的,否定自己得病的可能,以至於無法及時診療。 =====控制===== 對於影響自己的事件以及自己本身,具有不同的控制感覺。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A7%E5%88%B6%E7%82%B9 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 當人們知覺到'''內在控制(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表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經驗和結果。這種內控者自己的努力會改變一切,使所有都變得截然不同,並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著。相反的,知覺到'''外在控制(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人,相信因為外在力量,使得他們無法做任何改變,這些外控者習慣聽天由命。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希林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出悲觀的歸因模式會導致'''習得的無助'''。由於過去挫敗的經驗無法抹去,而使得自身一蹶不振,拒絕做出因應困境的任何行為。例如一個受虐兒童相信自己因為做壞事而受到懲罰(內在歸因),她或她受懲都無法改變她受虐的情況(穩定的歸因),而且每個人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她(全面的歸因)。最終會導致她學得無助,不逃避受虐的環境也不尋求他人協助。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E6%95%88%E8%83%BD 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 概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 1977 年由心理學家 Bandura 所提出,在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到個體的行為是由認知、行為與環境不斷地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個體行為不只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認知所影響,其中自我效能則是影響人類行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自我效能是個體認知的核心信念,是由行為發生前的認知歷程所觸發而來,包含效能期待(efficacy expectations)和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ies)。 前者指個體可以成功地執行特定行為,並且產生特定結果的信念,屬於動機因素,而後者指個體認為特定行為會導致特定結果之評估和判斷,兩者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是個別信念高低的綜合結果。Bandura 也強調兩者之不同,當個人確信此行為會產生確定的結果時,並不代表一定會有自信與動機去從事這個行為。 自我效能和過度自信不同。自我效能奠基於相信自身的努力會產生一定的成果,故而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過度自信則是毫無根據的認為自己不論如何都能夠達成目標,即使不用付出相應的努力。 一.測量評估 Bandura 認為瞭解個體在面對事情的自我效能,並非只測量單一面向,而是應包含以下三個面向: 1.層級(magnitude) 指個體認為自己能達成任務的困難等級。當個體的自我效能越強時,而他就能感覺自己能完成的難度越高。 2.強度(strength) 指個體評斷自己在從事某特定情境或情境範圍時信心的程度。若其自我效能的強度越低,則他遇到較困難或較模糊的處境就越容易放棄;反之則較能堅持。 3.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 指個體的效能適用於不同行為的程度。若其評估的普遍性越廣泛,則其自我效能能適應於其他情境的可能性越高。 二.影響因素 1.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個體憑藉著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形成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經驗能為個體建立較高的自我效能,反之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個人的成就表現是影響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個體透過不斷的成功經驗可以強化其自我效能,在偶爾遇到失敗時也不會影響此效能之維持。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人們並非把直接經驗當作唯一的自我效能來源,也可以透過替代性之學習而來,藉由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及其結果產生類推到己身的效果。主要的模仿對象為自己周遭的親朋好友,若模仿對象的行為能帶給個人正向的鼓勵,則個體的自我效能將得以提升,反之則可能會降低。一般而言,個體會尋找與自己情境相似的對象,並且觀察別人執行的方式與結果,藉此建立自己的信心。如果模仿對象的條件、背景及情境與自己越相近,其成功之經驗更能說服自己,進而增強自我效能。 3.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 言語及口頭勸說是簡單且快速並為最常使用於影響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個體透過他人之正面或負面之評論,而對自我效能之高低產生增加或減少的效果,個體亦會依據對他人之信任程度來判定他人對自己意見的認同及能力肯定的看法;不只是他人的評論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個體對於自己的評價(如:替自己加油打氣)也會提升或降低自我效能感。然而,由於言語勸說無法提供個體對於經驗之真實感受,因此經由此種方式所引發的自我效能與預期相對較微弱。 4.情緒/生理激勵(emotional/physiological arousal) 生理激勵與自我效能是負向的關係。個體會依賴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來評估其自信程度。當個體處於壓力的狀態,會容易引發生理或情緒的反應, 而這些反應會影響對效能的判斷。所以個體在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下,自我效能會因此被減弱。反之,當生理與情緒狀態處於平穩的狀態下,自我效能感就會提升,也較能持續執行任務,最後達到成功的目標。 三.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調節和控制行為,並通過行為調控進而影響行為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影響個體對活動的選擇以及堅持性: 自我效能高者傾向於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遇到困難仍堅持自己的行為,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而自我效能低者則相反。 2.影響個體面對困難的因應態度: 自我效能高者勇於面對逆境,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難;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在面對困難時容易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選擇逃避。 3.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的行為的表現: 自我效能高者在遇到困難時,會強化運用其已習得之技能,並且願意學習新的技能,以解決面前之問題;則自我效能低者反之。 4.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緒飽滿;而自我效能低者充滿恐懼和焦慮。 5.影響個體的歸因方式: 自我效能高者向於將行爲的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而自我效能低者傾向於將行爲的歸因於能力的缺乏。 ====自我毀滅==== 自我毁滅是指一系列歸因於心理創傷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對行為者造成身體、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也可能對個人誠信構成風險。自我毀滅和自我傷害不同,自我傷害屬於自我毀滅的一項行為,自我毀滅是可以有意、有計畫的由冲動驅使,或者作為習慣培養並自動進行。行為類型包括自殺自傷行為、成癮行為、符合行為(即甘願作傀儡)等。 ''' 自殺自傷行為 ''' 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 <span class="s1"></span>貧血 - 由個人悲劇造成,例如,親人的死亡; # <span class="s1"></span>利他主義 - 是為了某種利益而做的,例如,以免成為別人的負擔; # <span class="s1"></span>自我主義 - 不是由社會規範和要求的感知造成的。 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家庭中的問題,精神疾病,多情的失望,酒精和毒品問題,對社會無用的感覺,無奈或是低自尊等等。 '''成癮行為''' 一般而言,對藥物或化學物質(含:菸、酒精等)形成上癮的症狀或特性包括: # <span class="s1"></span>耐藥性:指個體對於重複使用藥物欲達特定的藥效反映水準的劑量,會隨著重複使用藥物次數的增加而遞減,通常對特定藥物已上癮的個體都需要藉由增加每次使用的藥物劑量來感受到藥物對其個體形成的藥效反應。 # <span class="s1"></span>依賴性:係指個體重複使用藥物後,會形成持續性的尋藥行為,因為個體的心理及生理層面已經有服用藥物的經驗,所以不得不依賴它(可參考下一點)。 # <span class="s1"></span>戒斷症狀:指個體持續的依賴服用特定藥物一段時日後,若因某種因素無法維持服藥的習慣,即出現停止用藥的狀況時,這時候個體在心理和生理層面均會出現很不舒服的症狀,此即戒斷藥物所導致的一些「負面」症狀,可以說是與該藥物一開始被服用時所引發的「正面」藥效完全一體兩面的相反。由於這種戒斷的症狀會對個體的身心均有極大的不適感衝擊,所以個體經歷較長的服用藥物歷史後,其對藥物上癮行為可說是混合了依賴及戒斷兩個因素,因為該個體除了想要不斷地獲得藥物本身的「正面」藥校外,也要持續的用藥來避免因停藥所導致「負面」的戒斷症狀。 # <span class="s1"></span>復發:指藥物上癮的個體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未再服用該藥(甚至經過醫療單位治療處理過),仍然會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中,由於「癮」的感受再現而導致不當的服藥行為復發。這個現象也是具有心理和生理層面的因素,是目前藥癮治療最難以克服的特性。 以上這四項傳統的藥癮行為症狀,已經是很廣泛的被一般臨床治療單位作為診斷之依據,它的信度效度等客觀性的研究證據已經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許多合法的物質上癮(如香菸、酒精、甚至是一般的食物)比濫用非法物質更難控制,因為這些合法物質不只易於取得,更有許多行銷手法來鼓吹。 1. 香菸 多數人只要一接觸菸,由於尼古丁的緣故,就會產生菸癮,而抽菸也被視為是嬰兒早夭還有殘障的主因之一。由於抽菸者幾乎都是在青年時就學會抽菸而開始抽菸的原因有同儕慫恿、家庭影響和學習電視、電影、崇拜明星等原因,所以禁菸應由學校兒童開始宣導抽菸行為受到個人態度、社會影響(如說服或同儕壓力)、自我呈現(希望在參考團體內更有吸引力)等影響。然而態度形成和社會影響理論,被運用來降低青少年抽菸的情況—糾正認知上的錯誤(像是抽菸是大人的表現)且抽煙是成熟且成長的表現。 2.酒精 酗酒是大學生、成年人健康問題的主要危機之一,也與家暴、犯罪、車禍、嬰兒殘障等有關。依賴酒精的人會將酗酒的行為合理化例如酒精是用來紓解壓力、克服焦慮和度過憂鬱等。對於改善酗酒情況所做的解釋非常重要,如果視酗酒為漸進的疾病,則她們就有藉口來推託;若是視酗酒是個自己所選擇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則酗酒者就能做出內在的、可控制的歸因,所以總歸來說,想要好好治療酗酒就應該把酗酒貴納進可控制的因素,進而改善酗酒問題。 3.飲食過量 體重超重、身材過胖的人常常都會接受嘲笑,還得背負醜陋、不管理外貌的刻板印象。他們必須承受的痛苦不只是低度的自尊、被嘲笑的外表,還有心臟病、高血壓、憂鬱等疾病的風險。將食物和社會讚許做連結的想法(像是能吃便是福),就會使個體難以改善飲食過量等不良的飲食習慣。而研究顯示普遍的信念(如大多數人都吃的比所需還多)的影響力遠不及個體做決定時所依循的信念(如:我如果要變好看,就要認真貫徹減肥計畫)這時應該跟該族群傳授健康的飲食觀念,告訴他們適量飲食是為了讓自己的健康,這時的改變動樂會遠大於單純為了改變外貌,進而變得更加健康。 '''符合行為''' 有人表示,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觀點,因此適應有權力的人的意見。 這些人不了解他們的個性,他們以社會的原則生活。 符合者是所謂的“傀儡”,由他人控制。 這樣的人認為他們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所以他們把命運交給別人。 為了擺脫所有這些問題,一個人需要親屬和親屬的支持,以及專家的幫助。 擺脫這種依賴是困難的,但這是可能的。 <br /> ===社會心理學與政治=== 隨著方法論的革新,在約莫[[w:九一一襲擊事件|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關於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與[[w:國家安全|非傳統安全]]的關注提升,使政治學家開始注重政治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動機、試圖要以更理性的解釋方式處理傳統研究範疇較無法解釋的非理性行為(如恐怖攻擊、非傳統外交等)。 ====[[w:en:Prosocial behavior|親社會性]]==== '''親社會性'''(prosociality)是影響個體在社會中行為很重要的準則之一。政治學家透過觀察國家內的人民如何在社會中感知不平等,來探討有哪些變因會影響人民認知所得重分配(income redistribution)政策的偏好。 學者 Judith Niehues 曾在[https://www.relooney.com/NS3040/000_New_1519.pdf 2014 年發表的論文]中做出不同國家間人民對於認知/實際社會所得分配結構的差異比較,其欲探討一個國家的社會透明度(visibility)是否會改變國民的親社會性、進而願意接受更大程度的重分配政策。理性上我們猜測當人越來越富有的時候,會越願意分享他們的財富;但當人們越來越富有,同時也將代表他們越不了解底層人民的處境、並且會越注重自身的發展。[https://www.nytimes.com/2000/03/19/magazine/the-invisible-poor.html] =====實驗設計===== 每次實驗共有四名個體,並且被給予 120 元能自由貢獻給社會的資金(屆時會透過重分配政策重得部分貢獻的資金),共進行 15 次的重分配。在這之中,操作方式依據社會頭明度的不同被分做兩種: *'''已知(known; visible)身分''':實驗對象''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 *'''未知(unknown; invisible)身分''':實驗對象''不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 而每組實驗對象也依據社會地位組合被分做兩種: *'''金字塔型(pyramid)''':1 名富者+3 名窮困者 *'''花瓶型(vase)''':3 名富者+1 名窮困者 =====實驗結論===== *富者比窮困者貢獻更多資金。 *當面對關於不公平的社會結構時,實驗對象傾向降低貢獻資金於社會的意願;此效果在富者與窮困者的行為都觀察的到。 *當面對關於不公平的社會結構時,若存在不確定性與資訊不足(亦即處在未知身分組別),會創造制動效果(dampening effect),使實驗對象降低不願意貢獻資金於社會的意願。 ===社會心理學與經濟=== 人都是非常注重金錢的。自古以來,金錢一直在社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不僅會影響人的情緒、思考甚至會促進或抑制人的行為。根據 Google 搜尋的結果,在 2012 年金錢這兩個字被使用的比例非常高,甚至高過於快樂二字。 ==== 金錢的象徵權力 ==== 有錢人與一般人的差別並不只是在是否擁有那白花花的鈔票,因為金錢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一個人。在一連串的實驗室研究當中,社會心理學家 Kathleen Vohs(2006)發現當大學生只有在思考金錢的相關問題時,他們會變得更自我滿足(self-sufficient)、更自動自發(autonomous)、但是和其他個人的社會互動較少。在這些實驗中,研究者用不同的、隱晦的方式讓參與者想到錢,例如:讓他們閱讀關於金錢的文章、給他們看與金錢有關的短句子、給他們數一大疊大富翁遊戲的遊戲紙錢、或是讓他們坐在一台使用漂浮的鈔票作為銀幕保護程式的電腦螢幕前。結果發現,如果有受到金錢暗示的受測者,測試出來會顯得比較獨立自主。也就是說,在社會作為場景的情況下,這些受過金錢暗示的受測者比起團隊合作會比較喜歡單獨工作、他們會在自己和其他團隊成員之間預留更多的空間、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們也較不傾向向他人尋求協助。根據這些研究結果,Vohs 認為金錢會非常核心、基本的改變一個人,擁有金錢讓人感到與他人的連結較少而更加自主。反之,擁有較少金錢則常常會需要依賴他人。<br> 那麼如果金錢讓我們變得更自我足夠,金錢是不是也會減少我們對於肯定的渴望並且讓我們在受到拒絕時不會感到那麼的痛苦呢?如果會的話,我們在這樣的拒絕過後,我們對於金錢的連結與依賴會不會更強烈呢?在中國有一個實驗,Xinyue Zhou(2009)聚集了一大群大學生,讓他們彼此進行自我介紹與破冰的對話。之後,這些學生就被一一分開,並且請他們從剛剛團體當中選擇一個人來進行合作。接著,所有學生都被告知必須要從這個實驗離開,原因是隨機分配的,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都選擇與他合作,也就是 social acceptance 的情形,也有可能是因為都沒有人選擇他一起合作,這是 social rejection 的狀況。最後,他們又請這些學生完成一些金錢相關的任務。例如,他們讓受測者用紙筆憑印象畫出一個中國銅板,歸納結果發現,剛剛在說明時被歸類為拒絕的人所畫的錢幣都比較大。這些人甚至說他們願意放棄未來所有的美好例如巧克力、日光、沙灘等,然後換取高達 140 萬元的金錢。可見一個人受到拒絕會增加他們主觀認為金錢的價值。<br> 在 Xinyue Zhou 的一個接續的研究當中,同一群大學生被隨機分配,有些人要用手指計算 80 張白紙,有些人要計算 80 張百元大鈔。接著這些大學生要玩一個電腦的線上投球遊戲,並且有三個其他實驗同謀現場一起玩。這個遊戲是受到控制的,正常情況下,遊戲持續進行,沒有任何事件發生。但是也產生了另外一個拒絕的情況,實驗同謀會開始將受測者排除在外,不讓他丟球。最後詢問受測者對於該遊戲進行評價,結果一開始數白紙且受到拒絕加入遊戲的受試者比起一開始數紙鈔的人感到不愉悅。也就是說,金錢在這個情況下,就好像一個緩衝劑一樣,減少了受到排除對於一個人的衝擊。<br> 根據在全球 18 個國家、165 個研究的發現,金錢對於人有兩個主要的影響。首先,人們會變得比較不需要人際之間的鍵結羈絆、變的更不參與社會互動、變得更不在意或關心他人、變得更不需要依靠別人。其次,受到前的刺激的人往往會開始更加注意價格、交易、經濟環境等等,也會開始認同開放自由市場的價值。他們對於工作的熱情會被激發、投入更多心力於解決困難度很高的問題、相對的也更加容易成功。 ==== 社會因素對於股票市場的影響 ==== 人們究竟是怎麼做出經濟決定的呢?透過深入觀察股票市場,我們或許能窺得一二,因其運作原理淺顯且交易(抉擇)自由度高,還擁有數量龐大的參與者,使得研究數據能更具參考價值。<br> 許多人認為在股市獲利的可能性比在吃餃子老虎賭博機還高,但事實上選擇股票標的的行為也是一種賭博。經濟學家 [[w:波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2007)就曾發現,一組由專家們經過長時間的分析討論才得出來的股票,表現還不見得比一組隨機湊成的股票還要好。所以,在數年前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中,專家就曾提到:「妳讓猴子隨機扔飛標到一個寫滿股票的輪盤上,他所選到的股票表現不見得比較差...,說不定反而更好!」<br> 除了單純的經濟學,社會心理學也深深影響著人們在股市中的投資決策。舉例來說,1987 年十月,美國股票市場大崩盤,總共損失約有五千億美元之多,但是事情發生不久之後,諾貝爾經濟學得主 [[w:勞勃·席勒|Robert Shiller]] 對一群非常投入於股票市場的民眾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向他們詢問究竟什麼是造成這次股市危機的決定性因素。根據那 1000 多位投資人的回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關於股票市場的相關新聞,因為當天早上充滿了股市下跌的報導。也就是說,股價的波動不只是受到客觀的經濟資訊影響,其本身的波動也能影響交易者的操作,進一步加劇了波動的震幅。研究「社會比較」以及「服從」的學者提出,當人們無法明確地感覺、量化自己的想法時,他們會向他人尋求建議和支持。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投資人往往在行情不穩定時,更容易受到市場新聞以及投資建議的影響。<br> 值得一提的是,[[w:en: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1987)曾進行了一個實驗,他給一群大學生觀看最近三週的股票價格記錄,預測之後究竟會上漲、平盤整理,還是下跌,並進行操作。雖然傳統的經濟學原則是,在低點買進、在高點賣出,但是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學生們傾向購買「正在漲價中的股票」並且賣出「正在下跌中的股票」(就是所謂追高殺低),即便是頗有學識基礎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生,得到的研究結果也是大同小異。<br> 但是[[w:保羅·薩繆森|Paul Anderson]](1987)認為人們的決定和其既得資訊有非常正向的關係。如果人們無法對目前市場上的趨勢反轉明確解釋的話,操作結果可能不同。Anderson 創造並且使用了一個假設的模型,在電腦上模擬一個股票市場,他發現如果沒有相關的新聞故事可以解釋市場的動盪,受測人員通常能避免被原先趨勢影響心態,他們敢於在低點買入,並且在高點賣出。反而,其他一群有接受到華爾街相關資訊,為當下的經濟情況進行解釋的話,他們會傾向選擇利益較少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選擇購買「正在漲價的股票」並且賣出「正在下跌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上漲中的股票就會順著這個趨勢繼續上漲,而下跌中的也是同樣的概念。<br> 即便是尚未發表的謠言也會有這樣的現像。Nicholas DiFonozo 和 Prashant Bordia 從事了一個股票市場的模擬,讓有些受測者接收些許關於特定商業公司的假消息。有趣的是,雖然參與者都說他們覺得消息來源不可靠,所以不會去相信謠言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選擇。但是最後他們在模擬股票市場的行動結果顯示,他們內心仍然將這些假消息視為是真的病在不知不覺下改變了自己的選擇。<br> 不難發現,心理、感情上的因素有時候可以讓我們偏離正軌,作出與理性相反的選擇,研究發現人們常常受到[https://wiki.mbalib.com/zh-tw/%E6%8B%A5%E6%9C%89%E6%95%88%E5%BA%94 擁有效應](endowment effect)的影響。擁有效應(endowment effect)指人們常常將自己所擁有東西、物品、勞務的價值更加無限放大,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它了。曾經有一個研究發現,人們對於自己持有的咖啡杯,會用更高的價值去看待,也認為應該用更高的錢才能買到該物品。但是面對不屬於自己,且品質和外型相似的東西,他們往往低估、不認同其真確價值。另外還有第二個研究,研究者觀察在澳洲的股票市場上,投資人是如何進行經濟投資,長期觀測發現,賣方總認為自己的股票價值應該要比買方認為的還要高,不論其當下的市場價值是多少。<br> 在投資市場中,人們容易受到[https://wiki.mbalib.com/zh-tw/%E5%A4%84%E7%BD%AE%E6%95%88%E5%BA%94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會習慣過早售出上漲中的股票,並守著不斷下跌的股票不賣。[[w:en:Hersh Shefrin|Shefrin]] 與 Statman(1985)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概念,如果人們曾經花費許多金錢、心力在某東西上面,人們會更重視它。因此,若以我們入場的價格當作基準點,我們更容易冒風險來規避可能的損失,而不是想盡辦法獲得最大的利益。 * 參考書目:暢銷小說 Michael Lewis's (2015) Flash Boys,Shiller(2009)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 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接續上述,許多觀察和研究中顯示人們往往無法等到股票獲利頗豐時才將它賣掉,卻常常在股票已經下跌很久時守著它不肯放棄,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社會心理學家 Shefrin(2006)所說,後者的行為現象被稱為 Get-Evenitis(扳平症),即是人們「厭惡損失」心理所造成。在一本書「曾經投入太多了以至於無法放棄(Too Much Invested to Quit)」中,作者 Allan Teger(1980)描述了一個類似情境,想像你正在一個拍賣會場,有一個拍賣者告訴你一張一塊錢的紙鈔即將要被售出。根據典型的拍賣的辦法,出價最高者會得到這個標的,也就是會買到這一張一元美金紙鈔。但是這個情況不一樣,作者假設出價第二高的人也必須要支付他所喊出的價錢,然而他卻不會獲得任何東西。另外,你和其他參與者被規定無法進行溝通。最低的起標價是五毛錢,你們被給予了一定量額的金錢,可以自由選擇參與競標或是不參與並帶著錢直接離開。結果顯示,人們的喊價以五美金的價值一直上漲著,比起當初研究員所提供的金錢價值還要高,有些情境下甚至飆升到了 25 美元,就只為了買一張美金一元的鈔票。這就是一個簡易的經濟行為陷阱,最初參與者是受個體收益驅使而去參與競標;但隨着競標的持續進行,參與者更關心贏得這場「比賽」以挽回面子,儘量減少損失,並給他的對手懲罰。這種逐步落入陷阱的情況最容易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情境下發生--也就是股票市場,因此這種“落入陷阱行為”經常發生在股民和投資經理身上。入市者最初購入某些股票是以利益作為行動準則;但經過多空雙方的多輪較量後,他們漸漸忘記自己的最初目標,而只關注如何贏得這場搏鬥,不要丟面子並教訓對方一頓。若投資者想克服上述行為陷阱,可以在每次作買賣決策之前,慎重考慮自己行動的事後退出成本。<br> 回歸正題,我們可以從市場或上述實驗中發現,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決策已經導致了負面結果時,他們不會去停止或改變行為,反而繼續合理化自己先前的所作所為,導致損失不斷升級。這是因為個人和群體都容易被自己最初的承諾(選擇)所限制,他們會想盡辦法透徹完成自己的承諾,以減少認知上的落差。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在行為金融學中屬於非理性決策,因為決策者並未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進行客觀決定,而是在各項心理因素影響下非理性的堅持不正確的作法。綜合承諾升級、厭惡損失心理等因素後便容易使人落入前述的經濟陷阱。<br> 為什麼一個主管推薦某個新人而被公司錄用後,那個上司傾向於過度正向評價那個員工在職場的表現?為什麼NBA的籃球隊持續選擇被大家看好的球員,即便他們過去的客觀數據資料好像沒有那麼的好?這都是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現象。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們會持續接受失敗的投資以規避損失(厭惡心理),但是卻反而累積了更多的損失。 ===社會心理學研究設計===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採用發展良好的一組方法來回答社會行為的問題。這種方法可以分為三準類型:觀察法、相關法、實驗法。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探討具體的研究問題,但是其方法都各有優、缺點。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創造力部分來自選擇正確方法,盡力提高其優點,減少其缺點。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描述社會行為。==== 想要成為敏銳的人類行為觀察者,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如果目標是描述一群人或抹一類行為,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非常有效用。這種技術讓研究者可以觀察和記錄行為指標或印象。則觀察法的形式有非常多種,取決於研究者所尋求的內容、是否涉入或跳出所觀察者,以及他們是否將結果量化。 實例 * 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者嘗試從內部觀察某一團體或文化,而不施加任何既有概念。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著主要方法,也就是探討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研究,當社會心理學家將焦點拓展到不同文化的社會行為,可運用民族誌來描述不同文化,以及產生有關心理原則的假說。採用民族誌的關鍵在於避免強加自己自己既有的觀念於團體,而嘗試了解被研究對象的觀點,研究者有時想要運用觀察法來驗證特定假說,但是在這樣的研究裡,建立評分者間信度(interjudge reliability)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由兩個人以上獨立進行觀察和編碼資料所得到的一致性,當兩位以上獨立評分者得到相同的觀察結果,研究者就可以確保觀察並非某個人的主觀、扭曲印象。 * 檔案分析(archival analysis)。觀察法形式之一,研究者檢驗某一文化當中已經累積的文件或檔案(例如:日記、小說、雜誌、新聞),能讓研究者描述該文化當中的檔案內容。例如,有一位研究者探討報攤和一般書店販賣之成人版平裝小說的色情內容(Smith,1976)。另一位研究者分析網頁上張貼的照片(Mehta,2001)。研究顯示許多色情書刊參雜男性使用暴力(肢體、心理或黑函),強迫女性從事不情願的性行為。對女性的攻擊是部分(並非全部)色情書刊的主題。以檔案分析為主的觀察研究能夠讓我們了解社會大眾心理的價值觀和信念。 =====觀察法的限制===== 觀察法存在某些限制。某些行為難以進行觀察,因為他們很少發生或者在私底下才會發生。例如,Latané和 Darley 如果選擇採用觀察法來探討旁觀者人數對於助人意願的影響,可能仍沒有答案,因為緊急事件很少發生,預測它們何時發生又很困難。相反地,Latané和 Darley 可能運用檔案分析——例如檢驗犯罪案件的新聞報導,計算旁觀者人數及幫助受害者的人數。然而研究者很快就會遇見新的問題:每位新聞記者都提到在場的旁觀者人數嗎?數目是否正確?新聞報導是否涵蓋所有幫助的形式?由此可見,資料非常雜亂,研究者在進行檔案分析時,需要仰賴原始素材編輯者的善意,但是新聞記者撰寫報導的目的與研究者不同,可能並未包含研究者需要的所有訊息。或許更重要的是,社會心理學家不僅想要描述行為,也想要預測和解釋其行為。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預測社會行為。==== 相關法意旨有系統地測量兩個變項,並且評估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從抹一變項預測另一變項。研究者計算相關係數(correlational coefficient)以檢視變相之間的關係,這種統計係數可以評估從某一變項預測另一變項的程度——例如根據人們體重是否可預測身高。正相關表示某一項數值增加,則另一個變項數值也增加。身高和體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負相關表示某一變項的數值增加,則另一個數值減少。兩個變項之間也可能完全無關,所以研究者無法從某一遍相中來預測另一變項。 實例 * 調查(survey)。相關法通常運用於調查(survey),也就是研究者要求代表性樣本當中的個人(通常匿名)回答有關其態度或行為之問題的研究。調查是測量態度的簡便方式;例如,人們可以經由電話回答他們最近選舉當中支持的候選人,或者回答對各種社會議題的感受。研究者通常將相關法運用於調查結果,根據人們回答某些問題的答案來預測其他反應,心理學家通常運用調查來了解社會行為及態度。調查的另一項優點是能夠取得母群的代表性樣本,調查結果應能反映出一般人的反應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實際參與調查者〔稱為樣本(sample)〕的反應。調查研究者不遺餘力確保參與者具有代表性。他們選擇的樣本在研究問題的重要特徵(如年齡、教育背景、宗教、性別、收入程度)上可以代表母群。研究者也使用了隨機抽樣(random selection),由母群中選擇參與者,這是確保樣本可以代表母群的方法,母群當中每個人被選擇成為樣本的機率相等,只要經由隨機抽樣來選擇樣本,就可以確保其反應大致符合全體母群。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回答因果關係。==== 實驗法為唯一可以確定因果關係的實驗方法。研究者有系統地安排事件,讓人們產生特定的經驗(例如與其他目擊者一起或單獨目睹意外事件)。實驗法式社會心理學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因為它能讓實驗者作出因果關係的推論。實驗法必然包含研究者直接介入,研究者謹慎地改變情境的某一層面(例如團體大小),檢視此一層面是不是待探討行為(例如人們在緊急事件時的助人行為)的原因。 實例 * 自變項與依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dependent variable)。目擊緊急事件的人數是 Latané和 Darley(1968)研究當中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由研究者改變,以檢視對其他變相之效果的變項。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所測量,用以檢視是否受到自變項所影響的變項。研究者假定依變項取決於自變向的程度高低,換言之,依變項取決於自變項。Latane 和 Darley 發現,自變項(旁觀者人數)確實對依變項(旁觀者是否助人)造成影響。當其他參與者相信其他四人發病時,只有 31%提供協助;當參與者相信只又另外一人知道有人發病,助人行為提高到 62%;當參與者相信自己是唯一聽到發病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會提供協助(85%)。這些結果顯示,旁觀者人數強烈地影響助人比例,然而,這並不表示團體人數是影響人們助人決定的唯一因素。當參與者認為只有自己是目擊者,仍有某些人未提供協助。顯然,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助人行為——旁觀者性格、先前目擊緊急經驗世間的經驗。但是 Latané和 Darley 仍成功地找出影響助人行為的重要因素:人們認為在場的旁觀者人數。 * 實驗的內效度(internal validity)。除了自變項之外維持其他的實驗條件相同,稱為「內效度(internal validity)」。Latané和 Darley 謹慎地維持很高的的內效度,確保每個人目擊相同的緊急事件,他們預先錄製其他參與者與受害者的談話,然後經由對講機播放錄音帶。在實驗裡,除了旁觀者人數之外,還有一項關鍵差異:各組的參與者並非同一群人,或許助人行為的差異出自於參與者特徵,而非自變項。屬於唯一目擊者狀況的人可能跟其他組別參與者有所差別,因此他們較可能助人。如果任何一項可能性為真,我們就難以下結論說,旁觀者的人數導致助人行為的差異,而非參與者的背景變項。所幸,有一種技術能夠讓實驗者縮小參與者之間的差異避免影響結果: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 to condition),讓所有參與者參與任何實驗組別的機率皆相等;經由隨機分派,研究者可以確認,參與者的性格或背景變相平均地分佈於不同組別。進行資料分析時必須考慮機率水準(probability level,p-value),也就是根據統計技術所計算出,實驗結果純粹出於機率,而非自變項的可能性小於 5%,則表示結果達到顯著水準(值得信任)。綜合來說,良好實驗的關鍵在於維持很高的內效度(internal validity),其定義為確保自變項影響依變項,且為唯一影響之因素。如果內效度很高,表示實驗者可以判定自變項是否影響依變項。 * 實驗的外效度(external validity) 實驗法雖然有這些優點,但也有一些缺點。為了控制情境而將人們隨機分派,以及排除外在變項的效果,使得實驗情境多少有些人為做作,不符合真實生活之處。例如,有人可能認為 Latané和 Darley 根本偏離原本的研究靈感來源,也就是 Kitty Genovese 謀殺案。在大學建築裡參與實驗研究時目擊有人發病,跟都會人口密集社區裡的殘忍謀殺案有何關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跟其他人透過對講機討論嗎?參與者知道自己參加心理學實驗,這一點是否影響他們的行為?這些重要問題跟外效度(external validity)有關,也就是研究結果可以類推到其他情境和其他人的程度。請注意我們所討論的是兩種可類推性,我們可以從實驗者建構的情境類推到真實生活情境的程度(跨越情境的可類推性),以及我們可以從參與實驗者類推到一般人的程度(跨越人群的可類推性)。針對跨越情境的可類推性,社會心理學研究有時被批評在人為情境當中進行,無法類推到真實生活——例如,大學裡的心理實驗。社會心理學家相當重視這個問題嘗試要提高結果的可類推性,因此盡可能讓研究具有真實性。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裡較少處於實驗室情境,就像 Latané和 Darley 經由對講機進行私人問題的團體討論。相反地,心理學家希望擴大研究的心理真實性(psychology realism),也就是實驗引發的心理歷程類似於日常生活之心理歷程的程度<ref>(Aronson, Wilson, & Brewer, 1998)</ref>。如果人們涉入真實事件,可以強化實驗的心理真實性。為達到此一目的,實驗者通常告訴參與者表面故事(cover story)——經過掩飾的研究目標。例如,Latané和 Darley 告訴人們:他們所參與的是大學生個人問題的討論,然後演出一場緊急事件。如果告訴人們下列說法其實更容易:「瞧,我們所感興趣的是人們對緊急事件的反應,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會演出一場意外,然後看看你的如何反應。」你一定會同意,上述程序的心理真實性很低。在真實生活裡,我們從不知道緊急事件何時發生,也沒有時間規劃自己的反應。如果參與者知道緊急事件即將發生,所引發的心理歷程跟真實緊急事件必然極為不同,因此降低心理真實性。為確保實驗結果代表一般母群的唯一方式,是從母群隨機抽樣。理想上,實驗的樣本應該得自隨機抽樣,就像調查一樣。社會心理學家逐漸採用多元母群和文化的對象進行研究,有些來自網際網路<ref>(例如 Lane, Banaji, & Nosek, 2007)</ref>。 * 實地研究 增加外效度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進行實地實驗(field experiments)。在實地實驗裡,研究者在實驗室以外的自然情境裡探討行為。如同實驗室實驗一樣,研究者控制自變項的發生(例如團體大小),以檢視它對依變項(例如助人行為)的效果,而且將參與者隨機分派至不同狀況,故實地實驗的設計與實驗室實驗相同,不同的只是在真實生活情境進行,而不是實驗室的人為情境。此外,實地實驗的參與者並不知道自己所遭遇的事件其實是實驗。上述實驗的外效度很高,因為它發生在真實世界,以真實人群為對象,通常比大學生樣本更加多元化。 * 重複驗證及後設分析(replications & meta-analysis) 重複驗證(replications)是實驗外效度的最終驗證。只有藉由不同情境﹑不同母群進行研究,才能夠決定結果的可類推性。針對同一問題進行多次研究。結果通常有些變化。例如,有些研究可能發現旁觀者對助人行為有所影響,有些研究則否。我們如何理解此一現象?旁觀者人數究竟是否有效果?所幸,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統計技術可以計算兩個以上研究的平均結果,以檢視自變項的效果是否可靠。 * 基礎研究 vs.應用研究(basic research vs. applied research)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的目的在於找到人們行為動機的最佳解答,且純粹出於求知好奇的理由。研究者並不想解決特定的社會或心理學問題。相對地,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的動力在於解決特定社會問題。此時,建立行為理論只是次要目標,它主要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像是緩和種族歧視﹑減少性暴力,或者阻止愛滋病蔓延。 參考資料: 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 著,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 譯(2015). 社會心理學 原書第八版。 臺北市: 揚智出版社. == 最新研究 == 本章以下節次將透過社會心理學期刊的最新研究來探討個人的社會認知與其對行為的影響。 === 人際關係——幽默感與社交 === 幽默以及它帶來的笑聲在我們每日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大部分的幽默產生於人際互動 中。2013 年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一篇〈I. 探索幽默的應用在最初的人際互動中產生的人際 關係影響〉,便是探討幽默感與社交情境的關係。 幽默感能促進社交,增加好感,這是當然之理。然而,研究者發現其實幽默感與好感是交互 作用的,除了幽默感能增進好感以外,與有好感之人相處也會讓人更加幽默。 為了研究幽默感與社交的關係,設計了以下實驗:實驗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雙方(不 認識、初次見面的)受試者被要求向對方完成自我揭露的任務,之後為對方評分,而其中包 含幽默度。第二部分是在兩個異性受試者一同參與任務,而任務分為幽默或不幽默的情境作 為對照。 兩個結果均證實,幽默感與人際互動具正相關,因為對方幽默感的表現會使自己得到被喜 愛、肯定的訊號,而享受彼此間的互動,因而有雙方互動上正面的影響。幽默感也會使得原 先不熟識的人之間較容易產生親近感,而這些結果在性別間並無差異,顯示幽默感的這個效 應與異性互相吸引的效應無關。<ref>I. Stanislav1 Treger,Susan Sprecher,Ralph Erber(2013).Laughing and liking: Exploring the 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humor use in initial social interac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Oct2013, Vol. 43 Issue 6, p532-543. 12p. 2 Diagrams, 3 Charts.</ref> === 社會影響 === 社會提供多種環境刺激,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揭露人們如何感知這些社會刺激並做出反應。 根據《英國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於 2016 年 3 月的〈II.壞人更少受社會痛苦所苦:道德狀態影響他人對社會痛苦的判斷〉一文,人們在社會環境中時常會目睹他人遭受社會性或生理性的痛苦,而對此採取行動的第一步便是偵測他人受苦的程度深淺。目前已知觀察者及受苦者的多種特性,諸如種族、性別及政治觀點等,都會影響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而其研究旨在探討被觀察者之道德狀態如何影響人們對其痛苦的判斷,進行了四項實驗,並指出觀察者的若干特點會影響人們對他人痛苦的同理心。有鑒於道德之於社會判斷所扮演的關鍵重要角色,此項研究調查了人們對他人的社會及生理上痛苦感受的判斷,是否如函數般隨著道德狀態而改變。研究一中,實驗控制了未知第三人的道德特質,並發現受試者對於那些被描述為缺乏道德狀態的第三人,較少呈現社會性痛苦。研究二中,增加了一項控制變因,在沒有提供被觀察者道德品質資訊的情況下,結果顯示出道德對判斷社會痛苦的影響,大大的受到被觀察者缺乏道德特質的描述影響。研究三揭露道德的具體角色,當作為另一個評量面向(如能力)的資訊時,其對痛苦的判斷沒有影響。研究四則顯示被感知為缺乏道德品質的社會目標,相較於被感知為高道德者;因為他們被觀察者感知到較少的人性,所以被視為經歷較少社會痛苦。結果顯示,對於(被認為是)道德狀態較低落者,人們對於他們感受到的社會性痛苦,也就 是人們對他們的同理心,是較少的。 II. Paolo Riva, Marco Brambilla,Jeroen Vaes(2016).Bad guys suffer less(social pain): Moral status influences judgements of others' social sufferingBritish.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March 2016, 55(1):88-108 ====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社會規範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影響,指的是社會要求人們在某種特定的場合下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的規則,包含法律、道德、習俗等等,人類通常以學習的方式來了解社會規範,以下舉出實際例子: * 我們不會在教室裡大聲講話,通常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就被老師或是父母告誡不能在教室裡做的事,我們便從父母和師長學習到了教室裡的社會規範 * 當我們搭捷運時,看到了捷運車廂內的宣導影片,知道原來捷運站和車廂內不能飲食或嚼食口香糖,我們就是從影片中學習到了搭捷運的社會規範 我們透過學習來熟悉社會規範可以想像成我們透過各種媒介學習到社會文化對於某件事的價值觀,就如同我們對人事物的信念、價值觀是運用學習的方式獲得一樣,我們也需要藉由他人的教導和自身的觀察來習得社會對於不同情境下對於我們的期待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習得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際規範,另一類為禁令規範。 * 實際規範(descriptive norms)指的是大多數人在某個情況下會做的事。在特定情境做特定行為時,人們往往會形成一個認知基模,當多數人都具有這個認知基模時,不只是這些人會遵循自己的基模而做這些事,其他不服從的人也會因為和大部分人的基模不同而受到負面的影響,而為了避免這些負面的影響,人們只好遵守共同規則,所以就有更多人會在特定的情境下做某種特定的事,進而讓更多人們學習到更深刻的認知基模,而其他人們就更不敢違背這個規則,不斷循環,最終形成社會規範。例如:當大部分的人在同學生日的時候會祝福對方生日快樂時,就會形成一個社會規範,要求人們在同學生日的這個情境下應該要恭喜她,若有一個人不遵守相關的社會規範,就會被其他人認為他是不重視朋友的人,這便是不遵守這個社會規範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 禁令規範(injunctinve norms)則是指有被明確指出來的的社會規範,除了明確的法律以外,會給人帶來明確壓力或制裁的社會規範都會被列在禁令規範的範疇中。例如:當你幾個要好的朋友們都跟你說上課應該要認真,這時候就可能會對你造成一種壓力讓你乖乖學習,若你不遵守朋友可能就會因為你上課睡覺而認為你和他差異太大而不和你做朋友(詳見人際關係段落有關相似性的介紹),因此令人們會遵守這些規則,而我們於實際規範中介紹的原因也是可能的理由之一。 一個明顯的社會規範就是回饋(reciprocity),指當一個人受到他人正面的對待時,往往會正面的回應對方,例如當店員在帳單上附贈一顆糖果,他平均會獲得更多的小費,這個現象在各個文化當中都很常見,或許是因為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下,當受到正面回應時以正面的態度回饋對方都有助於建立起友善的關係,而這有助於社會的穩定,因此社會會認為回饋具有較高的價值,使的回饋便成很重要的社會規範,而人們便透過學習習得了這個基模,另一種解釋可能是當我們對某人比較好時,他的心情便會比較開心,因此對我們的態度就會比較好,於是有較為正面的回應(態度會受到情緒和周遭環境的影響,詳見態度段落)。 不同文化下的往往會具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因為不同的文化會具有不一樣的信念、價值觀和態度,自然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規範,例如華人可能有清明節要掃墓的習慣,但西方國家的人不一定有,而信奉基督教人口較多的國家可能會過聖誕節,但可能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地區就不那麼重視。 因為社會規範經常是人們處裡社會資訊的基模,加上社會規範具有強制力使遵守的人很多,使的這個基模準確率非常高,因為大部分人都會遵循,這使得社會規範具有分析和預測的效果,進而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例如:當走在路上或是在上課時,由於我可以預測在我周遭的人不會傷害我,因此我才能放心的散步和聽講。 當一個人對某個團體的歸屬感十分強烈時,就被稱作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這時這個人會強烈的遵守這個團體自身所訂定的社會規範,例如當一位學生他的好朋友們全部翹課時,他就很可能會一起逃課,因為這位學生比起受到違反一般社會規範(要專心上課)的處罰(可能被老師責罵),更不願意承擔違反自己所在意的朋友圈的社會規範(一起翹課)的後果(被討厭等等),這個例子便顯示了當人們處於去個人化的狀態下,可能會因為受到該團體的社會規範影響而做出違反其他規範的行為,像是當全班都在特別霸凌某位同學時,你可能也會覺得沒差,甚至一起欺負他,而且當一個人越不容易被認出時,這種現象會越明顯,或許和這會使人們更容易規避責任或是更沒有自覺自己的獨立性導致去個人化更加嚴重,例如在匿名的網路世界,言語霸凌可能會更嚴重。 ==== 社會神經科學 ==== 社會心理學關心人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或想像他人所影響,大多數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範疇只有想法、感受和行為。然而,人類是有機生物,社會心力學家逐漸對生物歷程和社會行為的關聯產生興趣,其中包括賀爾蒙與行為、免疫系統、人類腦部之神經歷程的研究。為了探討腦以及它與行為的關聯,心理學使用精緻複雜的技術,包括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將電極貼在頭皮上用以測量腦波的活動;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影(fu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將人們置於掃瞄器內,測量腦部血流變化。社會心理學家要求參與者思考和處理社會訊息,同時進行測量,找出腦部不同種類活動跟社會訊息 r 處理之間的關聯。這類研究開啟了腦與行為的鹹恩探索領域。(Chiao et al.,2010;Harmon-Jones & Winkielman,2007;Lieberman,2007)。 資料來源: 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2015)。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 譯。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 如何減少自我中心主義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5146/ 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指得是人類在嬰幼兒時期,自我觀念尚未成熟,無法分辨「自我」與「外界」的差異。然而在現代社會非常常見,成人仍有自我中心主義的情況,人們常以為自己於他人眼中很特別。自我中心或利己主義亦指一種人格特徵或思考的類型,可能出現於青年時期之後。自我中心者只關心自己的需要與利益,完全忽略別人的這類狀況。其人格特質傾向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人際關係疏淡,易與別人發生衝突,而產生社會適應不良現象。有關 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有許多,例如有關注其原因者,認為其肇因於失敗的定錨(anchoring)與自我調整。儘管深知現實世界跟自己眼中的世界不同,人們仍然失敗於自我調整,以第一人稱視角看世界,因此造就自我中心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中心並不等同於自私,有研究認為自我中心者在判斷事情時,其「認知」是封閉的,他們的「信任情感」發展的不夠完善,無法確定對方的真實想法,只好自行腦補,而過度解釋就擅自行動的結果,便容易給人霸道、冷酷的感覺,同時,唯有用自我中心的觀點看待世界,他們才會有掌握一切的把握。 然而,關於如何減少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並不多。2015 年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一篇〈IV.觀察中的自我:透過專注冥想減緩自我中心主義〉,指出透過以第三人稱視角來看自己,能夠減緩自我中心主義,而專注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又譯正念冥想或內觀冥想,然而原文用心感知、專注於某件事物,故翻專注冥想)能幫助人轉換視角(vantage-point shift),以第三人稱視角看自己,故為有效方法。實驗比較三組人冥想、專注冥想(告訴他要專注於呼吸,盡量不要有別的念頭)、不冥想後,看見特定衣服所見的想像(有些人看見鏡中穿該衣服的自己、有些人以自己眼睛視角故其實看不到穿該衣服的自己、有些人看見他人穿著該衣服),來觀察受試者視角的變化。結 果顯示,經過專注冥想的人確實比較能夠以第三人稱視角看自己,對減緩自我中心主義有幫助。除了減少自我中心主義以外,專注冥想還有其他好處。有研究指出專注冥想能幫助認知與行 為表現,而且能減緩如憂鬱、焦慮等等問題。所以靜下心來專注冥想是有益身心的活動。 或者也可以重新思考自己是如何接納和解釋對方的訊息,試著向對方多探詢一些他們的想法,別急著過度解釋;此外,也可以回顧過去對「信任」的經驗,試著辨明當時的情緒和想法。 資料出處: Marius Golubickis,Lucy B.G. Tan,Johanna K. Falben, C. Neil macrae(2015). '''IV. The observing self: Diminishing egocentrism through 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ne 2016, Vol. 46 Issue 4, p521, 7 p. === 暴露在性別歧視下可以降低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 === 「性別」,是現今鬧得沸沸揚揚的議題,而「性別刻板印象」,在當今仍舊影響著社會。根據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於 2015 年 9 月的一篇〈VI. 暴露在性別歧視下可以降低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中揭示:個人對性別角色的看法,不只受到生長環境的左右,更與生理性別相關。 論文中進行兩個實驗以驗證作者的猜想: * 實驗一表示,無論是暴露在親善型或敵意型性別歧視下,女性都會表現出較弱的性別刻板印象(相對於暴露在無性別歧視環境者)。但對男性則無影響。 * 實驗二的設計概念為:性別歧視環境如何減少女性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透過強化女性和能力的關係,或弱化女性與溫暖事物的連結(如:玩偶),抑或兩者皆是。結果指出: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的女性對女性化的名字、能力反應較快;反之,沒有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的女性則對男性化的名字、能力反應較快,但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的女性對於同時含女性化、男性化的名詞反應一樣快。因此,結論為兩者皆是。 整個研究的結論如下: * 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並不會增加對刻板印象的聯想,反而會增加 3 準確性定向控制過程(accuracy-oriented control process),並改變女性反應的傾向 * 若最近無暴露在性別歧視環境下,女性較不會對抗性別刻板印象;若長期遭受性別歧視,女性則會更有動力的駁斥性別刻板印象 * 女性利用改變當其被視為次等(能力差)而不是優勢(溫柔、溫暖)的反應,來減少固有刻板印象,這也會影響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將女性放在好的位置來反對性別刻板印象) * 男性對性別歧視反應不明顯的原因:通常為優勢族群的他們,常常被視為是有偏見的,因此他們逐漸學會控制在各種情境下對偏見的反應 * 人們很難反抗親善型性別歧視(相對於敵意型性別歧視) * 暴露在親善型性別歧視下仍然會減少女性的自信心,也可能損害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因此女性也可能會積極地爭論善意的性別歧視。 資料來源: Miguel R.Ramos,Manuela Barreto,Naomi Ellemers,Miguel Moya,Lúcia Ferreira,Jimmy Calanchini(2016). '''VI. Exposure to sexism can decrease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e bia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ne 2016, Vol. 46 Issue 4, p455, 12 p. 補充: * 親善型性別歧視則傾向於幫助女性,在主觀上對女性抱持正面情感,但仍是以性別刻板印象及固定角色來看待女性,表面上看起來是愛護女性,但其根源卻是男性主導的傳統信念,其結果對女性也會構成傷害。 * 敵意型性別歧視與偏見之概念雷同,它是一組貶抑女性的信念、態度或刻板印象,同時伴隨敵意的情緒,即女性若違反傳統性別角色,則抨擊且懲罰之。 * 即面對負面事物時有正向的思考,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 === 社會認同促進生活福利因為他們滿足全面性心理的需求 === 出自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於 2016 年 4 月的<VII. 社會認同促進生活福利因為他們滿足全面性心理的需求>VII. Katharine H. Greenaway,Tegan Cruwys,S. Alexander Haslam,Jolanda Jetten(2016).Social identities promote well-being because they satisfy global psychological need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Apr2016, Vol. 46 Issue 3, p294-307. 14p. '''實驗一''' *過程 ::測試我們對就讀心理系最後一年且正在寫畢業論文學生的 4 縱向比較假設,當他們正在壓力最大的一年,也正是學生最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的時期。我們調查了在學期初的學生和寫了七個月的畢業論文的學生,若社會認同作為給予滿足需求的來源,那麼獲得這種資源的人某種程度上應該會有正向的幸福結果出現。 *結果 ::實驗結果支持我們對社會認同的獲得滿足全面性心理需求的假設,並且這個過程與降低沮喪感相關,這些影響不僅僅侷限在一個特定的需求。更特別的是,我們發現隨著人們獲得一個重要的社會認同,全面性心理需求的滿足也跟著增加,並且這樣的需要滿足更調解了獲得認同在減低沮喪感的影響。 '''實驗二''' *過程 ::用兩種方式評估認同的獲得和失去,第一個是藉由引進框架操作讓參與者思考關於認同感移轉的觀念,從獲得一個新認同或失去一個舊有認同的概念來轉移;第二個則是使用一些比較分離性的方法去評估獲得認同與失去認同。這些方法讓我們可以評估這些需求滿足與生活福利在架構上獨立的影響。 *結果 ::實驗結果提供了一些證據支持認同感的獲得與失去對全面性心理需求有著相反影響的假設,並且也影響著沮喪感。 '''結論''' 社會認同會促進生活福利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在歸屬感、自尊心、控制欲、有意義的存在上。一個 5 縱貫性研究顯示,認同感強度的獲得與需求滿足的增加相關;另一個 6 橫斷面研究顯示,社會認同的獲得與失去預測了個別對需求滿足的增加與減 少;最後,一個實驗表示,與控制因素相對,社會認同的獲得增加了需求滿足,而社會認同感的失去則減少它。 ---- 註 4: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型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 註 5:縱貫性研究是指對一群研究對象進行長時間觀察或蒐集資料的研究方式,主要為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目前已越來越普遍用於測量變化及解釋因果等研究。可以觀察事件發生時間的順序,探討隨時間變化的變項,有助於掌握社會變化。 註 6:橫斷面研究指在同一段時間內,觀察或實驗比較同一個年齡層或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之心理或生理發展狀況,能夠較快速且全面地瞭解特定事件或群體的特徵、現象與各層面的狀況,亦能進行比較。 === 越好的家庭認同---非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結---成就越好的健康 === 有非常多來自各學門的研究證明,參加並參與社群團體(如家庭、部落、運動團體)對於人類的經驗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社群團體在近乎所有人的生活中佔了中心的角色,隨著多數研究員著重於社會取向的存在所提供的關鍵性演化效益,這樣社交上的獲益開始在每天生活中被看見。許多與心理學、精神病學、藥學上的研究現在提出,有統整的社會性生活提供無數與健康相關的好處,比如更能抵抗病毒或是不容易憂鬱。 '''實驗''' *過程 ::在 the University of Valencia 尋找了 200 個大一的學生和 6 個大三的學生(Mage = 21.02 years,SD =2.09, range = 18–25),完成調查問卷兩次,分別是九月中(T1)和隔年的五月中(T2),中間間隔八個月。家庭認同是使用 four-item Group Identification Scale 來評估(比如:我感受到家庭的羈絆,1=我完全不認同,7=我完全認同)。家庭聯繫則是由三個問題來評估: ::(1)家庭成員中平均有幾個人是每天都會面對面談話 ::(2)家庭成員中平均有幾個人是每天都會電話談話 ::(3)平均一個月與家庭相關活動(如晚餐、旅遊)的數量。 *結論 ::團體是人生存在的中心,人們一出生就是特定團體的成員,並且在一生中持續屬於這些團體。研究顯示主觀的團體認同是此團體相互吸引和相互支持的前提。除此之外,家庭認同在健康上有正向的影響,並且這樣的影響並不會因為與其他家庭成員人際關係的交流而減少。 === 團體成員間最恰當的溝通頻率 === 團體(group)v.s.團隊(team) 團體與團隊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存在綜效(positive synergy),意即一群人聚在一起,是否有發揮 1+1 大於 2 的效果。一群聚在一起無所事事的人只能被稱為團體而不能被稱為團隊。如何才能使團體發揮綜效,成為一個團隊? * 訊息交換的頻率要適當 Ethan Bernstein, Jesse Shore and David Lazer 在 2018 年發布了一個實驗研究的結果。他們使用旅行推銷員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TSP)作為團體要出的任務,這種問題是要找到推銷員在各個城市之間推銷所要走的最短、最佳路徑。他們將參與實驗者分成三種型態進行這樣的任務,並進行 17 個解題回合。(1)一個團體(三個人組成)中的個人獨立工作,團體成員間無任何訊息交流,彼此間沒有鏈結(No ties,NT 組);(2)團體中的成員(三個人組成)在每個解任務的階段就提出自己的進展,讓其他人參考,團體成員間頻繁溝通,鏈結緊密(Constant ties,CT 組);(3)團體成員(三個人組成)只是間歇性(Intermittent ties,IT 組)的(在第 4、7、10、13、16 回合)取得其他團體成員有關這個任務的想法和成果。研究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單獨工作(NT)相較於密切合作(CT)的方式(2 的方式)比較常找到最佳路線安排的解方(100 個出任務的團體中 44.1% vs 33.3%),但是平均的表現是比較差的。第三種團體合作方式,也就是間歇性的溝通(IT)是表現最好的,他們找到最佳解的次數和單獨作業的方式一樣(48.3%),但是平均表現最佳。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團體成員有機會聽到不同的意見、不同的做法,促使他們可以思考改善他們自己方案的方向,看見自己的限制,即便其他成員提出的建議是不好的或不成熟的意見都是有幫助的。作者認為在團體合作時,積極密切互動、公開透過所有資訊並不是最好的。應該先讓每個人個別發揮自己的才華,有時間自己想清楚問題,然後有一些機會間歇性討論,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限制,才能夠產生集體最大智慧。實驗連結:http://www.pnas.org/content/115/35/8734 === 情緒商數對工作績效的影響 === 一份研究發現策略與決策管理任務中表現最好的學生更可能會在過程中透過管理自己的情緒。<ref>R. Gilkey, R. Caceda, and C. Kilts, "When Emotional Reasoning Trumps IQ,"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2010, 27.</ref>另一份相似的研究發現越能夠分辨、理解他人的情緒者,越能夠做出有效益的投資。<ref>M.Seo and L. F. Barrett, "Being Emational During Decision Making--Good ar Ba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 no. 4(2007):923--40. </ref>還有一份有趣的研究,分析了 11 位美國總統,發現情緒商數相關的能力是使他們表現得較成功或較失敗的關鍵。<ref>F.I.Greenstein, 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Leadership Style from FDR to Clinton(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ref> 然而,在我們知道情緒商數和工作績效之間的關聯之後,想必很多人會產生疑問:那就是我們究竟該如何提升我們的情緒商數呢?而 Daniel.Goleman 先生(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將情緒智力分為五個層面,而五個層面分別為「自我察覺」、「自我規範」、「動機」、「社交技巧」和「同理心」。由於這五個層面在職場上分別有著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所以領導發展公司的創辦人—Marcel.Schwantes 先生,針對其中四個層面(除了動機以外的四個),提出它們之所以值得學習和精進的原因,以協助人們在職場上的發展和進步。 1.自我察覺: 換句話說就是了解自我的情緒狀態。根據 Daniel.Goleman 在《EQ》一書裡面提出的看法和他的理論,自我察覺是一個人建構自身情緒智力金字塔的第一項條件,我們應該要了解自身情緒之所以生成的原因,知道自己所能夠承受的極限、能夠意識到自我的需求,這兩項都是在職場上很重要的事項。 許多人在職場上常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盡量避免表達自身真實的負面想法,然而,過度的壓抑負面情緒可能會產生無法預期的負面結果,因此在遇到無法負荷或超出自身極限的不合理命令時,懂得如何適時且理性的捍衛自己的權利,是每個人在職場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2.自我規範: 換句話說就是保持自我的理性,不被負面情緒所控制。Marcel.Schwantes 先生認為:正常情況下,情緒管理以及自我規範可以減少同伴、合作者之間多餘的紛爭,讓團隊維持正常的運作並繼續理性的溝通、合作。然而,有的人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其影響只局限於讓會議或是工作維持持續的運作,並保持團隊中溝通的流暢性,並不表示團隊中的成員或整個團隊能夠藉由此方式來獲得更好的主意或想法。 然而,根據情緒智力金字塔的顯示,具有高度情緒管理和自我規範能力者,較容易創造並維持友善且公平的工作環境,而且能夠降低發生無法預期的變化之可能性,使得不論整個團隊或個人的生產力皆於無形之中提升,間接地影響其他工作夥伴,甚至擴及整個工作團隊,因此有助整體發展,並確實可以為團隊帶來正面的效果。 3.社會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在遇到無法預期的變化時,如何處變不驚,並讓情緒保持彈性。理所當然的,在職場上總是充滿許多未知且無法預期的變化,而為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我們必須要具備能迅速地調整狀態和情緒的能力,讓自己能夠適應職場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以及不可預測性,而這種能力正是情緒智力金字塔中關於社會技巧的展現。 具備高度社會技巧者,他們不但懂得如何改變自身的外在行為,使自己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轉變,更可以適當的調適自己的心境、情緒,具有面對變化的高強度彈性與適應力。 而在調適心境方面,具備高度社會技巧者更可以著眼於當下,能夠盡己所能、決定好優先順序、處理此時此刻發生的變化,而且較不容易被過去曾經發生的失敗所束縛,反而能夠以此經驗作為借鑒,學習並警惕,避免自己重蹈覆轍,較有能力消除妨礙自己前進的問題、阻礙。 4.同理心 換句話說就是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能力。由於同理心可增加團隊中人與人情感的連結和交流,進而使團隊合作更加緊密且穩定,因此具有同理心的人,較具有維持良好工作關係的能力,由此進而較能維持團隊穩定的運作,而根據研究顯示,同理心正是讓組織表現能力提高的最重要因素。 富有同理心之人也更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理解對方所遭遇到的情況或挑戰。如此一來,當對方受到挫折時,富有同理心之人較能夠理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擁有的情緒,而這些能力讓富有同理心之人比較有機會協助遭遇困難之人提出更精闢到位的見解或想法,不但可以藉由此行為來提升個人間和團隊整體的氛圍及默契,除此之外,也能夠間接地促使工作團隊更有效率地朝目標前進。 === 復仇行為 === 人類有一種適應性問題(adaptive problem),會傾向減低自己對別人作出的犧牲。為了面對這種問題,人們會對挑釁者(aggressor)施加報復性的舉動,令該挑釁者降低對傷害自己的期望。這種報仇系統,主要用來避免受到更多的挑釁。關於復仇行為的解釋與理論分為兩個假說,分別是相對痛苦假設(comparative suffering hypothesis)和理解假設(understanding hypothesis)。前者認為,只要加害者有受到懲罰,不論那樣的懲罰是否真的是復仇,即便是命運天意(fate)只要加害者有痛苦到就能滿足受害者的復仇心。後者認為,受害者需要讓加害者知道這樣的痛苦是肇因於之前他對受害者的不好而導致,這樣受害者才能有復仇的感覺。本篇論文就在研究哪個理論是正確的。 實驗設計如下:受試者會和一名電腦上的實驗同謀一起進行遊戲,最終他們都會拿到 10 歐元的獎勵。接著他們會各自說明自己想要分配獎金的方法,研究者會留下願意 5/5 分帳的受試者,但實驗同謀會選擇 9/1 分帳,因此最終受試者大致就只能拿到 2.5 歐元(1/4 的總額)。接著實驗者會詢問受試者要不要進行復仇,並依此分為 non-revenge 組和 revenge 組。同時,要求受試者填寫一份 LDT 測驗,其中分為三項文字:aggression-related words / nonaggression-related words / not a word,測試受試者的三個分項反應時間。而後,開放原本無法溝通的受試者與實驗同謀進行雲端電腦連繫,此時會隨機分派出兩組,一組為 non-understanding 組,一組為 understanding 組。到目前就有 12 組不同的組別。non-understanding 組會收到實驗同謀的訊息說明「他們還要額外無償的進行 30 分鐘的噁心實驗,天知道為什麼他們這麼可悲要做這種奇怪的實驗」;understanding 組會收到實驗同謀的訊息說明「他們還要額外無償的進行 30 分鐘的噁心實驗,一定是我剛剛對你太差了,這是一種現世報」。也就是說,understanding 組會知道加害者(實驗同謀)有知道這樣的悲劇事件產生是因為之前做錯事。之後再次進行一次 LDT 測驗。 研究發現:整個研究只有在第二次 LDT 測驗, understanding 的情況下 revenge 組跟 fate 組的 interaction 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組別。其他的 interaction 或 main effect 在統計上都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了:代表相對 fate 時有 revenge 而且對方 understand 的時候會有效果,而這也就支持 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資料出處: Mario Gollwitzer, Markus Denzler(2008). '''What makes revenge sweet: Seeing the offender suffer or delivering a mess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社交孤立與健康的關係 === 社會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缺乏積極的社會關係是廣泛發病和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與工業化國家的慢性病相關的醫療保健成本的增加,這些社會關係的性質以及這種關聯背後的機制越來越受到關注。個體在社交世界中感到孤立的程度若增加,會增強對社會威脅的敏感性,並促進了社會關係的更新,但也可能對睡眠、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甚至改變其遺傳(表關遺傳)。 美國研究中,調查了大於 50 歲的成年人的樣本,同時透過許多數據分析的方式過濾其他因子的影響,發現孤獨感與 6 年內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且這種關聯不能由客觀社會關係特徵(如婚姻狀況)或健康行為所解釋的。另外孤獨感也和抑鬱症狀、自評健康及身體功能限制有關。孤獨感也被發現是許多生理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血管阻力和血壓升高、代謝綜合症、片段化睡眠、腎上腺皮質活動增加、改變基因表達、發炎控制的降低和糖皮質激素不敏感性增加、免疫力下降、對衝動的控制減少。 演化相關的研究認為對於孤獨的厭惡感和生理不適有其演化背景。身為一個社群物種,在演化早期(甚至一直到現在都是)我們需要和其他個體建立社會互動關係,彼此合作。因此處在社會邊緣是危險的,因此大腦需要判斷並對這種危險信息做出反應的機制。這種危險信息會帶給我們厭惡感,就像身體疼痛作為吸引注意力和對身體的威脅或損害做出反應的信號一樣。孤獨感可以作為一種形象信號來吸引住意力並激發對一個人社會身體的威脅或損害的反應。厭惡的孤獨感促使我們重新建立起所需的關係,以確保生存,促進社會信任,凝聚力和集體行動。演化的看法可以解釋部分孤獨造成的生理問題。例如孤獨代表夜晚缺乏人群保護,因此保持大腦警醒以防備野獸入侵,然而這樣無意識的機制會導致個體淺眠、易醒、睡眠破碎與睡眠障礙。許多症狀也是身體處在壓力之下會有的反應,顯示孤獨與生存壓力是緊密相連的。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不僅在人類身上可以看得到,許多動物,特別是社群性動物,遭受孤立時也表現出較差的生理狀態、對疾病較差的抵抗力和復原率。社會隔離已被證明可以減少果蠅的壽命、促進老鼠肥胖和第 2 型糖尿病的發展、降低老鼠對誘發之心肌梗塞或水腫的修復率和存活率、降低跑步對大鼠成年神經發生的積極影響、增加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對大鼠急性應激反應的激活、降低豬的減少野外活動,增加基礎皮質醇濃度,並減少豬的淋巴細胞增殖等等。 研究結論:社交孤立的感覺活化神經生物機制,引發人體壓力反應,長期壓力導致血管阻力增加、壓力激素濃度上升、睡眠不穩定等等,這是大腦對社會威脅的過度警覺的後果。其可能在短期內促進自我保護,但長期對健康和福祉造成損害。 資料出處: John T. Cacioppo and Stephanie Cacioppo (201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The Toxic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Soc Personal Psychol Compass. 2014 Feb 1; 8(2): 58–72. Published online 2014 Feb 4. doi: 10.1111/spc3.12087 === 中/西「信任」差異 === 在最新一期的《本土心理學研究》中,南京大學陳雲龍教授拋出了「關係信任」的概念,來試圖釐清傳統中/西不同的人際信任實踐邏輯;首先,他採用翟學偉的關係分類框架,這樣的框架以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將社會關係去文化化,進而發展出四向度的關係面貌:約定關係、固定關係、鬆散關係與友愛關係,由此出發,陳雲龍將關係套換成信任,使用兩個軸線(時間/選擇)形成:保證信任、放心信任、高險信任與可靠信任四類。首先,以放心信任為依歸的社會會造成『很多涉及個人誠信(比如偷盜)和法律原則的嚴重問題,就會被存在於固定關係中的「情—面—權」機制不斷模糊化、柔軟化,因而很快會(至少在表面上)被替換、原諒和化解』(p.186);可靠信任則是一可寬可窄的信任地帶,蘊含著一種「關係或關聯化」的思維,在這樣的信任之下,可靠信任係一種「介乎前反思和反思之間的信任狀態。它需要個人不時根據已有的信息和經驗加以理性判斷,並做出下一步的信任決策。」(p.190);保證信任則是短期、低選擇性的信任關係,陳雲龍指出,保證信任與「中國人的職業開展、公共生活以及各類抽象主體(群體、組織、制度、民族、國家、文化等)的常規運行愈來愈全面地相關聯」(p.193);最後,在高險信任中,關係是複雜化的,首先關係的邊界與對陌生人的警戒存在於心中,但關係邊界的伸縮卻也使得普遍信任成為可能,但是這樣建立的信任卻是高險的,極易再次潰散。總的來說,陳雲龍認為「關係信任」建築了中國人的行為心理與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一套內嵌的共同文化心理。 ===== 互助的道德關發展歷程===== 一群瑞士的社會科學家<ref>Fehr, Ernst et al., 2008. (Aug.).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 Nature 454:1079-1083.</ref>設計了關於分糖果的實驗,用於探討三歲至八歲的小朋友對於互惠觀的認知與發展。 在這個實驗中分成三個階段: '''順從社會規範''' 在這個遊戲中,小朋友可以決定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與他人都可以個拿到一個糖果﹝1,1﹞,還是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可以拿到一個糖果,而另一個人沒有﹝1,0﹞。 在這個遊戲中,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獲得一顆糖果,所以是要檢驗小朋友願不願意考慮他人的福祉,實驗者假定選擇﹝1,1﹞的小朋友比較順從社會規範,會考慮到他人的利益,正是一種強互惠的展現。 '''忌妒遊戲''' 這個遊戲之中,小朋友可以決定 # <span class="s1"></span> 要讓自己與他人都各有一顆糖果﹝1,2﹞,還是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有一顆糖果但是另一個人有兩顆糖﹝1,2﹞。 在這個情境中,小朋友一樣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獲得一顆糖,但是選擇﹝1,1﹞的人雖然平等,卻不希望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更好;至於選擇﹝1,2﹞的小朋友對於替別人追求福祉有更積極的態度,展現更強的強互惠。 '''分享遊戲''' 最後一個階段裡,小朋友可以決定 # <span class="s1"></span> 自己跟他人各得一顆糖果﹝1,1﹞,還是 # <span class="s1"></span>自己可以獨享兩顆而另一個人無法得到糖果﹝2,0﹞。 在這個階段中,可以看出選擇﹝1,1﹞的小朋友即使犧牲自己的權益﹝兩顆糖果﹞也願意去保障他人的利益,在明白維護他人權益自己有可能付出一定代價的前提下還願意去保障他人,這裡展現了最強的強互惠。 根據研究顯示,三到四歲的小朋友最為自私,顯現出利己傾向;而七至八歲兒童則有完全不同的表現,七八歲兒童選擇平等或是利他分配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其原因可以推究為社會文化影響下的結果,透過社會塑造一個自私與慷慨的差別是有可能的,而非完全是依據先天的遺傳。 == 跨文化研究 == 此部分資料來源為大學學報或期刊,提供了我們從自身社群出發、有別於西方研究的主題和觀點。研究有三,首先是臺灣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探討,主要分析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的變遷,再進一步檢視親子關係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實驗結果也回應了臺灣社會長期的迷思。第二個研究是關於臺灣的性別議題,探討了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專業選擇的關係與影響性別角色之發展因素。最後,我們亦引用了香港的研究,從更大的範圍來檢視,主題是華人社會的人際關係認知。 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亦指出,在不同文化社群中的人們,會有不同的文化基膜,因為不同社群文化中所共享或認同的邊界(boundary)、範疇不同。此外,各文化社群乘載的歷史記憶、族群認同和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因此會形不同的文化基膜。舉例來說,人類學家愛德華・哈爾(Edward T . Hall)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提出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的概念,在高情境文化中,人際關係是重要的,很多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資訊留待互動情境脈絡做解釋;反之,在低情境文化中,是較為個人主義的,人與人在交流表達上會比較直接。一般認為屬於高情境文化的國家有美國、歐洲或澳洲等西方國家,而大多數亞洲國家多半為低情境文化國家,也呼應了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東亞的「差序格局」人際關係導向。除此之外,在其他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是重要的研究典範和傳統,例如「罪惡感(guilt)/羞恥感(shame)」、「普遍規則/特殊規範」等因為不同社群文化所衍生出的差異。 然而,對於文化心理學的一種批評是「WEIRD」產物,即西方的(western)、受過教育的(educated)、工業化的(industrialized)、富有的(rich)、民主的(Democratic)。 === 青少年親子關係 === 從出生開始,我們經歷學習模仿,接著進入社會化的過程。青少年時期,我們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特質,體驗人生經歷。而成年後的個性通常是青少年的延續,並不會有過多的改變。所以我們由青少年時期與親子關係的融洽程度,推測出對於成年之後的影響。研究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及其影響。研究目的根據以下理論 #家庭生命階段發展論(Bengtson & Allen, 1993; Elder, 1984): 家庭成員間存在相互依賴性,且家人互動形式會隨著生命階段而呈現連續性與變化性。 #家庭發展雙動態模型(dual dynamic of family development, Elder 1984): 家人關係會因應家庭成員個人發展狀態而改變,同時,變動的家人互動形式也會型塑個人的生命經驗。 隨著個人成長,親子關係可能出現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社會化理論: 強調先前經驗的延續性,故著重親子關係的連續性 #父母期望論(Parental expectancies theory, Collins & Russell, 1991; Collins, 1992)與青少年個體化理論(adolescent individuation theory, Grotevant & Cooper, 1986): 解釋親子關係的不連續性。探討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親子關係特色,分辨階段親子關係的變遷類型以及影響變遷的原因,再進一步檢測親子關係類型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 研究方法 樣本為台灣青少年,計畫始於 2000 年(青少年此時是國三),第一階段到 2009,共蒐集九波資 料,2011 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成年時期的後續資料。主要變項之測量有:親子關係、心理健 康、個人與家庭因素、成長生命經驗。 研究結果 親子關係及心理健康之變化趨勢 1.支持隨著成長時期增加,衝突則是呈現波動,高中>國中、大學>成年初期。 2.國中、大學時期憂鬱程度高於高中,成年初期的憂鬱程度最低。 ====親子關係之類型與變遷類型==== ===== 原先類型 =====     a. 矛盾型:支持與衝突皆高<br>     b. 支持型:支持高,低衝突<br>     c. 衝突型:低支持,衝突高<br>     d. 疏遠型:低支持,低衝突 ===== 變遷類型 =====     a. 長期矛盾型:穩定地支持和衝突皆高<br>     b. 穩定支持型:穩定地支持高,低衝突<br>     c. 持續衝突型:穩定地低支持,衝突高<br>     d. 疏遠轉衝突型:低支持與低衝突轉往低支持,衝突高 ====親子關係變遷類型與影響因素==== {| class="wikitable" |- | || 持續衝突型 || 長期矛盾型|| 穩定支持型 |- | 持續衝突型 || || 遭遇到較多的生活事件 || 遭遇到較多的生活事件 |- | 長期矛盾型 || 擁有較高的家庭凝聚,受訪者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明顯較高 || || |- | 穩定支持型 || 擁有較高的家庭凝聚,受訪者的父母有偶者明顯較多 || || |} 性別、父母年齡、家庭收入、手足數等變項,影響並不顯著。 ====研究結論==== ;*長期矛盾型:長期親子關係相當一致具連續性,親子關係持續不佳。 ;*穩定支持型:長期親子關係相當一致具連續性,親子關係保持穩定良好。 ;*持續衝突型:原本或矛盾或疏遠的親子關係,進入成年後大部份轉為衝突, 意味青少年期間若無法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進入成年初期就可能每下愈況,難以期待 親子關係轉佳。 ;*疏遠轉衝突型:原本或矛盾或疏遠的親子關係,進入成年後大部份轉為衝突,意味青少年期間若無法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進入成年初期就可能每下愈況,難以期待親子關係轉佳。 憂鬱隨時期呈線性下降,自尊隨時期既呈線性上升亦呈倒 U 形曲線變化。<br> 以上結果證實,親子間互動關係的長期變遷類型會影響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長期心理健 康。 周玉慧(2015)進一步 探究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發現各時期親子關係均可分為「矛盾型」、「支持型」、 「衝突型」及「疏遠型」,且在不同時期的類型比例會產生變動。 所以當下次別人再說「那些人長大後變這樣,就是因為小時候,家裡大人沒有教!」的時 候,你會用這份研究怎麼跟對方解釋呢? 另外,關於羞恥感與罪惡感教化的分別無疑是青少年與家庭之間廣為討論的一重要課題。羞恥感教化一直是東方社會慣用的一種手法。本研究透過實地的觀察與探訪將羞恥事件的輪廓描繪得更加細緻,讓東方家庭教育的模式有更清晰地呈現。研究表示,家長們以多元化的口語及非口語之溝通管道,企圖讓幼兒對自己的行為覺得羞愧、不好意思。同時研究者觀察到這些羞恥事件絕大多數是因為幼兒現場犯錯而引起的(原型),而也不乏家長透過在外人面前覆述孩子過去的犯錯行為而產生的複型羞恥事件。 對於兒童的成長而言,任何一種管教方式實難有可證偽的效果,即使是同樣的教化方式與生長環境也能有個性截然不同的養成。然而羞恥事件無疑在東方世界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透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與「知恥近乎勇」的想法交織,羞恥事件更像是從「不知羞恥」到「明白事理」的管教過程。 作者在結尾處為這樣的教養方式下了註解,他認為家長的策略是以羞(disgrace-shame)教恥(discretion-shame),透過這樣的模式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省能力,因此穩固了知恥—自省—改過的文化意涵。而無論這樣的管教方式是否妥當,仍然在華人世界廣為應用。 馮涵棣、陳倩慧(2002)。《情緒、文化與道德社教化:以羞恥感為例的探討》。 === 青少年與師長間的關係 === 此乃透過教師的指導態度與行為特質劃分為6種: #'''民主型''':師生間以平等開放的態度互享理解與交流。在這種關係中教師打破傳統師生間的權力結構,視自己為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透過與學生共同討論來提供自己的意見,並使學生勇於表達自我。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參與地相當活躍,並附有自信與創造力。 #'''慈愛型''':師生關係以真摯和親密為主。在此種關係中,教師具有極高的責任心並對學生表達出大量的體諒與包容,這使得學生更易親近老師並投入自己的情感,經常向老師吐露心聲與煩惱。 #'''管理型''':管理型的師生關係即是以紀律和規範做為鋼要。在此種關係中,教師自我表現出認真負責的態度,並嚴格要求學生的外在表現須要服從規範,這樣的管理手段較為簡單明確,教師也透過協議的方式,來使雙方有妥協的餘地。 #'''專制型''':在這裡教師如同管理型般的重視紀律和服從,但教師本人將自己視為學生的領導者,因此通常行事上較為專斷,同時也不易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和指教,雖然教師本人具有極高的責任心,但常因此對學生個體的真實情況不甚了解。 #'''放任型''':在這類型的師生關係中,教師並不具有太大的責任感,也不會參與學生的各項集體活動,面對學生的需求與問題時,有時會充耳不聞,但其對學生本身也無要求,一切順其自然。 #'''冷漠型''':冷漠型的教師不同於放任型,他通常是嚴肅起說教的,在這種關係中,教師極度重視尊師重道,在講堂上單方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下課後便認為工作完成,並且迅速離去。 高明書(1999):教師心理學。第 151-153 頁 周國韜(1998):教師心理學。第 45-49 頁 ===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 ==== Sex&Gender 的差異 ==== ===== Sex ===== 即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生物性狀態,指生理上的性別特徵,受染色體、基因型態與表現、性激素、環境荷爾蒙等等因素的影響,可分為女性、男性、雙性人等。 ===== Gender ===== 社會運用某些非生物性特徵,譬如:穿著、儀態、言行、興趣、嗜好、工作、人格特質、在家庭中的角色等等,將人們清楚明確地劃分成男性、女性等,並且規範了這各種性別應有的模樣。 根據 Webster 字典的定義,gender: the behavioral, cultural, or psychological trait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one sex,亦說明 gender 是心理上或社會上的區別。 ====== Gender Identity ====== 性別認同,又稱心理性別,指在心理上如何認定、察覺自己的性別並表現出符合自己性的動機、價值和行為的一致性之發展歷程,及性別形成的歷程。也就是說個體心理上覺得自己是男或是女,認定自己是屬於那種性別,而展現出該有的舉止及態度。性別認同可能與生理性別相同、也可能不同,其形成同時受到生物性與社會性因素的影響。綜合過去心理學者的研究,性別認同的發展可粗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性別認同期(basic gender identity): Thompson 的研究發現,二歲左右的孩子,可根據髮型、衣服來判定圖片人物的性別,也對自己的性別還不太確定。要等到二歲半、三歲時,才能正確地說出自己的生理性別,不過仍不清楚生理性別固定而不能改變。 * 第二性別穩定期(gender stability):四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就具備有性別穩定的理解,知道小男孩以後會變成男人、小女孩變女人。但此時通常還是認為可經由改變外在來改變性別。 * 第三性別恆定期(gender constancy):六、七歲左右,孩子的性別認同才算完全。他們知道生理性別不會因外型或穿著或活動,而變成另一個性別。 * 第四性別有生殖器基礎: 七歲以後的幼兒會因為生理結構之差異認知道和異性在性別上有所差別,同時對生殖器相同的同性產生性別認同,並影響與性別有關的行為。 ====== 性別角色(Gender Role) ====== 性別角色,又稱社會性別。指社會對於不同特定性別所賦予的社會角色與行為準則,規範何謂可接受的、合適的及被期望的行徑與形象。性別角色的存在可能出於部分先天性的生理差異,再透過社會文化的構築而強化與定型,也因此在不同文化當中,不同性別所被賦予的意涵與責任也不盡相同。現今人類社會多數的主流文化將性別角色區分為「男性」和「女性」,但部分少數族群的社會中具備三種甚至以上不同的性別角色。 在行為科學領域中,有三種以社會化觀點為基礎所衍生的理論: * [[w: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孩子認同(identify)同性父母而形成的。 佛洛依德(Freud)認為,小男孩有所謂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因為愛戀自己的母親而擔心父親懲罰他、有被閹割的恐懼,所以必須藉由認同父親來解決問題;而小女孩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認為母親和自己競爭父親的愛,因此同樣需要經由認同母親來解決。與小男孩不同的是,小女孩因為沒有被閹割的恐懼,所以性別認同的壓力較小、性別分化情形較晚才完成。Freud 以性慾作為驅力的基礎,將同性的父親或母親之一方面的人格特徵(包括性別角色的認知過程)融合進他的理論中。 * [[w:亞伯特·班度拉|班都拉(Albert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此派學者認為孩子的性別角色是經由直接獎賞和懲罰,以及觀察和模仿等二個過程,而學習到的。 *# 直接獎賞、懲罰:Fagot 觀察 24 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互動,發現父母會讚賞子女玩適性的活動,例如:女兒玩娃娃、兒子玩卡車,玩不適性的活動也會懲罰。父母甚至也會提供孩子符合其性別社會期待的玩具和訓練,例如:買刀、槍給男孩,買娃娃給女孩、要求女兒幫母親料理家內事務。在學校裡,老師也鼓勵男孩子從事運動、數學、科學等方面的活動、鼓勵女孩子發展語文或體操方面的能力。 *# 觀察、模仿:Bandura 認為孩子會經由觀察和模仿同樣性別的人,來學到很多性別特性。在家裡,女孩模仿母親,男孩模仿父親;在學校,女孩模仿家事老師,男孩模仿體育老師,而同學們也互相模仿應該玩甚麼遊戲、買甚麼玩具、穿甚麼衣服。大眾媒體同時間也提供許多的楷模讓孩子模仿。孩子會模仿同性他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被鼓勵、獎賞去模仿。因此社會學習論者,認為孩子們經由模仿與獎懲二個過程的交互作用而學到性別角色。 * [[w:勞倫斯·柯爾伯格|高爾伯(Lawrence Kohlberg)]] 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Kohlberg 認為孩子的性別認同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判斷,因此性別概念的形成受到認知發展程度的影響。 二歲的孩子利用外表來對人做粗略分類,因此如果一個女生穿長褲、留短髮,孩子就會認為他已經變成男生了,即使利用獎賞也很難改變他們的信念。而當小孩六、七歲時,就會知道(生理)性別是不變的,穿長褲留短髮的女人,她仍然是女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當小孩發展到性別恆定階段,即小孩知道自己永遠是男生或女生後,就會主動地表現出符合性別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獎賞!當然,他們也會尋找同性楷模來模仿他們的舉止,以學到適性的行為模式。所以,小孩是先有性別認同,而後自然獲得性別角色。 <br /> 這三種理論都是來解釋社會因素如何塑造我們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感覺。心理分析理論重視性慾取向,認為基本的機制在於「認同」。社會學習理論重視性別角色,認為是模仿與自己同性的雙親而成。認知發展理論重視性別認同對社會化的影響,認為「認同」的發生,是在孩子已經習得「性別認同」之後,才有可能。<ref>http://www2.kuas.edu.tw/prof/lolita/96109514/gender_role_content.html</ref> 即使到現在,男人與女人普遍還是在關注著性别角色是如何塑造和约束自己的行為。許多人把從男女個體間所觀察到的差異,粗淺地對於男女性別角色進行簡單的二分;在這樣的分類下,男性一般被描述成是理性、自信、決策果斷,相對地女性則被描述成是感性、容易害怕、易受外界之干擾。在心理上,男性也被認為求新、求異,行為上敢於冒險,富有主見;女性則表現於求美、時髦、炫耀、求貪小便宜,在行為上比較趨於保守,易受他人所左右。這種傳統上對性別分類是粗糙的,容易導致性別偏見或性別歧視。而性別刻板印象(sex-role-stereotype)的可能原因,大多來自父母、師長、同儕及大眾媒體。當孩子一出生後,父母即因其性別不同給予不同的穿著打扮、玩具及管教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於性別角色認同即產生了刻板印象;加上與同儕相處或身處的環境,同儕的認同或環境的影響,而使自己對於自身的性別角色不自覺地有了性別刻板印象。 其實,歐洲的心理學家 [[w:卡爾·榮格|Carl Jung]](1875-1961)早就認為,不管男性化的男人多麼不願意承認,他的內心深處都有女性的那一面,這是女性原始意象(anima);同樣地,每個女性化的婦女,在內心深處都有男性化的那一面,這是男性原始意象(animus)。在人的原始意象中,無論男女,都有反性別的一面。因此,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各自的生理性別之外,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終將形成各自的(性別)角色,並自動地按照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方式來認識、思考與行動。 到底什麼是性別角色,這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一套與自己性別相適應的行為模式。Gilbert <ref>Gilbert IA,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A Comment on Caddy, Glass and Amkoff. J Consulting Pyschol, 1985, 32,163-6</ref> 認為性別角色是指存在於特定歷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對兩性分工的規範性期望和社會互動中與性別相關的規則。 早期的性別角色觀念認為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是位於性別角色行為光譜上的兩端;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認為是對立的,個體愈趨向於某一端,也就會更遠離另一端。197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 Sandra Lipsitz Bem <ref>Bem Sex-Role Inventory. Bem, Sandra L. US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1</ref> 是首先提出了雙性化 Androgyny 概念的人。她反對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同處於一個連續光譜的對立面,認為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相對獨立的特質,適應最好的人是同時具備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人。並稱之為雙性化。Bem 認為人類天生具備男、女兩種特質,因此應該根據情境,有彈性地表現工作特質及情緒特質。 雙性化人格強調:彈性(flexibility)與整合性(integration);剛柔並濟,該表現男性特質的時候即表現之,該表現女性特質時則不避諱。 許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具有雙性化性格的人其心理較為健康,對壓力有較大的承受力;比較有能力形成及維持親密關係,在婚姻中有較大的滿足;而且較易感覺到別人對他們的關心與愛意。 對雙性化概念研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人們發現男性優越只是一種迷思,雙性化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是適應最好的。Bem 認為雙性化的人具有高適應性,是因為他們沒有性別基模(gender aschematic),因此可以從性別限制中解放出來,發揮個人最大的潛力。此種論點顯示,去除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每個人都可以不再畫地自限,而能有最大的自由來表現。<ref>https://blog.xuite.net/rainingsky/wretch/120583152-%E6%80%A7%E5%88%A5%E8%A7%92%E8%89%B2</ref> <br /> ===== Sex/Gender ===== 有論者認為 sex 與 gender 的概念在社會心理學的範疇難以區分討論,應予以「連用」。楊佳羚(2018)亦主張在文化人類學或性別社會學當中,sex 與 gender 乃至於性傾向的理解都是鑲嵌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脈絡當中,即使是光譜的認知也難以建構我們對於一個人性別認同的理解。 ==== 台灣地區之性別議題研究 ==== 七零年代以前的台灣性別研究,因傳統因素而主張個人的性別角色與生理性別須相符合,兩者的吻合與否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這種研究側重「男性化性格」與「女性化性格」的二元差異,認為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分布位於連續性光譜的兩端。國內出現較多的性別角色研究,是從李美枝女士於 1981 年依據國外學者 Bem(1974)的性別角色量表(BSRI)編定性別特質量表後,陸續才有更多研究者投入性別角色這項領域。 目前國內對於性別角色的分類或測量方式大概有三種。    <br> (1)平衡模式(balance model):以同一受試者的男性化分數和女性化分數的差異大小與方向決定受試者的性別角色,又稱 t 考驗法。 <br> (2)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Spence 主張四種性別角色(兩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類型的認定,是由此人的男、女特質在統計中數上的位置判定,譬如:兩性化者代表此人的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都在統計中數之上。自 Spence 提出相加模式後,多數性別角色研究都用此模式處理性別分類的問題。 <br> (3)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此項模式的出現,源於相加模式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因為它會讓採取不同量表統計的研究成果難以互相比較。為了避免相加模式的缺點,交互模式改採用多元迴歸的方式進行研究。以男性化分數、女性化分數、及男性化 X 女性化分數為預測變相、其他行為特徵為效標變項作迴歸分析,研究性別角色與行為變相的關聯。國內性別與性別角色研究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各種研究者感興趣或設想得到的變相上差異比較」為大宗,主要受美國研究方向影響。 <br> ====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 ==== 研究人們對於男性/女性特質的想像(譬如:男兒有淚不輕彈、女生就該溫柔賢慧等),並且探究這些想像是如何影響男性/女性角色在社會中的行為模式。研究方法為列舉數個特質,請受試者判斷哪些形容詞較符合心中「成年男性」或「成年女性」的標準。實驗結果中,被判斷為符合男性特質的形容詞多與完成工作相關,而被判斷為符合女性特質的描述則多為善與人和平相處。前者被稱為工具性特質,後者被稱為情感表達性特質。國外研究指出上述的性別刻板印象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除此之外,李美枝針在「男女大學生對吸引異性的特質」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於哪些特質能吸引異性的看法,是依循著性別刻板印象而來。(認為具工具性特質的男性較受女性歡迎,具情感性特質的女性則較受男性歡迎)不過,國內對於廣告的研究則指出,男女的刻板印象雖然還是存在,但有隨著教育普及、生活水準提升、或社會觀念的開放等等而開始有所鬆動。譬如:高社經人士所閱讀的雜誌廣告較不具性別刻板印象、廣告中出現女性的專業工作形象,或是女性的衣著從保守變成性感暴露。 ==== 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及探討 ==== ===== 家庭 ===== 子女的性別角色形成會受同性別之家長影響,而對於男生的影響又遠不及女生來的大。母親若為職業婦女,子女在性別觀念的發展上會較為平等,除此之外,女兒也較有可能發展出與傳統相異的性別角色。而家庭更是一個人形塑其性別角色概念的第一個場所,任何人都是由家庭來產生對於性別角色的第一個概念,輔以所謂的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對於一個概念的最初認識較容易被大腦納入長期記憶,並且成為後續參考的標準與圭臬,因此,於家庭中學習到的性別角色認識對於一個人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當出生的家庭概念較為傳統且保守,由這個家庭中長大的小孩便容易形塑出較為傳統的性別角色概念;反之,若其出生的家庭概念較為開放多元,此人往往會具有較為自由開放的性別角色認同。 ===== 同儕 ===== 於青少年時期影響最為顯著。男孩被社會期望表現成就、追求生涯目標、以及發展心智能力。女孩則處在追求成就以及既定性別角色的衝突中,不被鼓勵心智與生理潛能的發揮。這種現象也是造成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形塑的一大來源。同時也因為在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尚未發展成熟經常會抓不準人際相處中的界線在哪,所以會以不恰當的行為表現去壓迫到他人。再加上在青春期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與他人一樣,不要當異類,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人便會服從於既有的規則,造就傳統中一些不合理的性別刻板印象一直被留下來。 ===== 學校教育 ===== 學校高階行政人員中長期的比例懸殊間接加深學生對於男性決策者權威的印象。教科書內容、團體生活中也存在性別差異。但在學者對男女分校的研究中指出,學生的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學校環境並非單一變因。此外在實務面上也經可以看到強調傳統所謂男性特質的職位,像是教官、學務主任大多也是由男性擔任居多。 關於學校環境,在臺灣,採取同一性別之學校基本上是認為「同一性別學生在一起能互相進取」、「減少異性交流帶來的感情干擾」,除了眾所週知的軍校之外,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各個不同教育階段,皆有許多學校至今仍採取單性別教育模式(gender-isolated education)。單一性別的教育對於學生在性別角色的學習有其影響,且 2005 年的美國的一項系統總述<ref>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ogram Studies Service, Single-Sex Versus Secondary Schoo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Washington, D.C., 2005.</ref>中也提到性別認同外,其他單性別教育模式的影響,例如學業表現等。 關於教科書內容,我們必須先行釐清,課本的內容未必客觀且正確的,因教科書的編寫本身容易帶有有編者的文化背景,如對性別的想像。J. L. Trecker(1971)分析美國高中歷史教科書發現,女性在教科書中基本上是以配角形式出現的,如軍人的家屬、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受傷的難民等。這些形象恰恰好顯示,女性在歷史上的貢獻顯然完全被忽視,歷史上的故事,女性儼然如男性的附庸,唯有需要弱勢或是平民去凸顯男性英雄時,女性才可以在歷史課本上以毫無重要性的樣貌出現。然而吾人回首綜觀歷史,縱然是最為強調傳統男性陽剛氣息的場合,也就是「軍事」,歷史上也從未缺少過驍勇善戰的女性將軍,將軍婦好、穆桂英、抗戰英雄秋瑾、劉胡蘭等,然每每談至軍事,便僅有男性出場的機會,更甚者,女性不僅被作為配角,更被視為「罪人」。商朝妲己烽火臺上戲諸侯,甚至被冠上使得商朝覆滅的罪名,然而根據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考察<ref>研之有物 別再說她是狐狸精!主持祭祀、帶兵作戰,上古惡女妲己的歷史轉型正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ancient-china-shang-woman-daji/</ref>,商朝皇后手持重權,在軍事和祭祀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從後續周朝對妲己種種汙名的行為,都可測其可能如同婦好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然現今教育不僅未將其還原,甚至持續重造其禍害國家之形象,可見教科書上性別刻板印象固著之深。 此外有研究顯示一名女性學生在女校所能取得的學業成就、人格發展會叫一個在混校就學的女學生來得好。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在混校中女性大多還是會受到他人期望其呈現一個女性應有的特質,但在女校當中因為男性是少數,也因此既有的權力結構被破壞、女性便能在相較至下限制較少的環境中發展自我,而不會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這或許也是為何在女校中出櫃的比例會較男女合校、男校來得高的原因之一。{{citation needed}} ==== 性別角色的態度形成與變遷 ==== 本研究試圖探討這一代的青少年的性別意識的發展軌跡,探討原生家庭的社會化、成長過程的學校教育、以及生活社區處境對其性別意識發展的影響。同時,亦將青少年步入成年的生命歷程中,原生家庭的社會化背景是否仍持續影響其性別角色態度(以下簡稱 GRA,Gender-Role Attitudes)的變遷納入討論。 = ==== 影響因素 ==== ::;1. 家庭社會化的影響 : 根據社會化理論,本研究預期父母親的 GRA、原生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包括父母親的職業地位及家庭收入)、父母的宗教信仰、婚姻狀態、家務分工以及家庭的文化資本會影響青少年的 GRA。 ::;2. 生活處境的影響 : 研究中將生活處境的影響區分為「學校及社區」以及「成人階段生活經驗的影響」。 ::;3. 學校及社區 : 本研究預期學校環境可能影響青少年的 GRA。因此透過分析在校成績表現、班級男女比例、教育分流(高中、高職)等對 GRA 的影響來探討。 ::;4. 成人階段生活經驗的影響 : 本研究預期個人生命歷程的經驗會影響 GRA 的變遷。因此透過檢視青少年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長短(學歷到高中?大學?或更後續的深造)、就業經驗、宗教信仰以及婚姻、成為父母等角色改變帶來的影響,來探討生命歷程對 GRA 的影響。 ::;5. 家庭社會化因素的持續影響 : 象徵互動理論的學者指出兒童在原生家庭的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及家人的特質及其互動所表達出性別的意涵,會被概念化為一種潛在的性別展演符碼(gender markers)(Goffman 1977; West and Zimmerman1987; Greenstein 1996),對於個人的性別展現(包括性別化、性別意識、GRA)有長遠的影響。本研究將利用縱貫資料及成長曲線分析模型探究在青少年進入成人的生命歷程中,父母親(譬如 GRA、角色分工、宗教信仰)以及原生家庭背景(譬如社經地位、文化資本等)以及所處環境脈絡對於其 GRA 影響力的持續性。 ===== 研究架構及方法 ===== 建構青少年於國三(15 歲)到成年初期(26 歲)的 GRA 發展及變遷之成長模型。第一階段的調查實施期間自 2000 年至 2009 年,蒐集了九波資料,第二階段於 2011 年開始進入成年階段的後續追蹤。整體計畫重點在了解臺灣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並試圖由家庭、學校和社區等三個重要社會制度的交互影響切入,探討青少年不同的成長歷程以及影響不同成長模式的可能因素。 ===== 結論 ===== 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早期的家庭背景、學校生活及成人後的生活經驗都可以相當程度解釋青少年在生命成長歷程的 GRA 的形成及變遷,即社會化理論及處境論皆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除此之外,將研究結果整理後,會發現家庭背景、學校、社區等生命歷程因素對於青少年 GRA 的形成及變遷有性別差異。以初始期的態度而言,影響女性 GRA 的有父母本身的 GRA、母親就業及家庭文化資本,影響男性的包括父母 GRA、父母婚姻狀態及父母家務分工。可以說影響青少年男女初始期態度的因素都是父母的角色示範相關的因素,且女性的初始態度還受到家庭文化價值的影響。以家庭社會化對於成長階段的 GRA 的持續影響而言,影響 GRA 變遷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價值的因素(就業方面,因為調查只做到 26 歲,所以可能還沒有那麼明顯);女性包括家庭文化資本及個人的基督教信仰,男性則包括母親教育及家庭所接觸的階層文化(社經地位)。 ===== 其他途徑:做性別(doing gender) ===== Candace West 與 Don Zimmerman 提出了「做性別(doing gender)」這樣的概念,透過詮釋標籤的意義,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去「做」出符合這樣標籤意義的行為,進而強化了性別不平等,人在這樣的過程中似乎 有著能動性的可能,卻仍常常會在前台服膺於性別展演。例如,結構論認為性別不平等可以藉由翻轉男、女結構條件之差異加以改善,但在實務面來看,許多「成功」的女性仍然擔負相當重的再生產勞動,這就是一種做性別——社會仍然認為生理女性有擔負家務的必要。 ==== 國外與台灣的相關性別研究比較 ==== 國外對於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已有發展完整的七套理論。分別是生物學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性別基模理論、社會角色理論、自我表現理論。除精神分析理論外,皆有實際研究支持。台灣對此議題大多採取「抓變項相關」的方式,利用相關研究法,而非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台灣在性別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上也因仿效美國研究導致本土色彩淡薄,是未來研究可補充之面向。 資料來源: 1. 李美枝, & 鐘秋玉.(1996). 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 本土心理學研究,(6), 260-299 2.呂玉瑕, & 周玉慧.(2015). 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 ''臺灣社會學刊'', (58), 95-155. === 親職化 === === 什麼是親職化 === *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由 Minuchin 等人(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所提出,指孩子承擔父母應負的經濟和社會責任,例如:負擔家計、照顧家人與承擔家人情緒等。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認為親職化是不適當的跨代家庭動力,家中的兒童或青少年被指定擔負起父母應當扮演的 家庭角色與任務(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譯,2012)。 === 親職化的種類 ===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認為親職化通常具下列兩種角色任務: * 功能型 ** 個體主要的任務是擔負家中經濟、照顧手足生活起居、協助手足 完成課業、協助家事 ** 較容易被定義和可觀察的顯性行為 * 情感型 ** 個體主要是供給情緒上的支持與照顧 ** 滿足家庭成員情緒上的需求,成為調解者、拯救者、父母的知己/朋友 ** 當父母情緒不好時,成為支持父母或聆聽父母心事的角色,或緩解父母間緊張的衝突 Jurkovic 的理論則把親職化分為以下兩種: * 適應性親職化 ** 指親職化行為是為了因應家庭中突發狀況,而出現的角色任務 ** 暫時性的,個體不會因長時間 扮演而沉溺於照顧者角色 * 破壞性親職化 ** 指個體過度的使自己成為工具上或情緒上的照顧角色,且將自我認同與自己對家庭的付出劃上等號 === 親職化的可能成因 === 其主要形成原因為以下三種: * 心理動力:多源於「多世代之間親子界線混淆的發展過程」。意指父母將童年期未能獲得滿足的需求,在配偶與小孩身上尋求滿足,且親職化通常是因為親子間的付出與獲得之間的不對等、不平衡,與孩子過度負荷家庭的責任所致。 * 父母婚姻問題:父母間未解決的焦慮可能會以親子三角關係的方式呈現。此外,Brotherton (1989)也認為當父母想要減緩夫妻間的焦慮時,即使孩子尚未成熟到能負擔家人的情緒需求, 父母仍會尋找線索來證明這個孩子是有能力擔負這些責任的而造成孩子的親職化。 * 家庭結構:工作狂、單親與酗酒家庭的孩子呈現出顯著的親職化表現, 因為父母常將家中過多的事務性或情感性的事務交由孩子處理。 === 相關理論概念 === ==== Minuchin 結構家庭治療理論 ==== Minuchin 提出父母化兒童(parent child)的概念:於貧民窟中的孩子,因父母經常在外工作,故在家的孩子承接了父母的角色任務,擔起照顧手足的責任。 從結構家庭學派的觀點來解釋親職化之概念,即是在不穩定的社會、家庭環境下造成父母(夫妻)次系統的失功能,使得家中孩子遞補了父親或母親其中的一個位置, 由於孩子從手足次系統躍升至父母次系統,接下父母親的任務,成為家中經濟來源或 情緒支持對象,使得權力和責任增加,比同系統中的手足大,與父親、母親權力倒置,界限開始模糊不清,家庭結構也開始崩解。孩子也從親職化的過程中感到混亂,當他坐上父母親的位置卻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會難以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將對個體身心健康造成妨害(莊慧美,2012) ==== 脈絡治療理論 ==== Boszormenyi-Nagy 認為親職化是錯誤的跨代家庭動力而形成的,意即家庭中的青少年或孩子承擔了父母應提供的責任義務。 親職化是世世代代的遺訓,多世代家庭造成的問題,卻由這代孩子償還的家庭帳務(family ledger),孩子被牽扯進家庭總帳裡,有意識、無意識地承接了父母有 形或無形的期待,而在執行這些帳務時,若個體對於父母的關心和行為感到不公平或 失去信任時,個體會期待有一天可獲得賠償,但若家庭遲遲無法滿足個體的需求或未 得到應得的賠償,家庭會失去平衡開始出現問題(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譯,2012)。 為了達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孩童可能失去自我發展的權利,而這樣一再地付出,會記載在家庭帳本中世代的傳遞下去(溫乘瑄,2011)。 ==== Bowen 家庭系統治療 ==== Bowen(1978)提出三角關係之理論概念,認為三角關係是維持情緒系統穩定的最小單位,通常指的是父-母-孩子,當夫妻兩人的情緒系統面臨壓力時,無形中會將第三者拉進系統內,減緩兩人原本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使家庭系統可以再度獲得穩定。 Kerr 與 Bowen(1988)認為親職化是子女非常積極且主動的介入父母親的爭執當中,期許自己能減少父母的爭執,父母為了維持舒適的距離,也默許子女處於父母中間,或讓子女地位與自己同高,甚至比自己更高。父母會找尋子女可以擔負責任的線索,像要求子女承擔照顧父母或手足的親職化外顯行為,或提供情緒上支持、關心或調停等內在心理支持。 父母和子女的位置倒逆,使子女過於早熟,阻礙其追求真實的自我感(Brotherton, 1989)。 === 國內外親職化概念量表 === * Goodsall & Jurkovic(1995):親職化問卷-青少年版 (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Youth,P Q-Y)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10-17 歲青少年 * Jurkovic & Thirkield(2000):親職化問卷(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 FRS-A) ** 量表向度:(過去和現在)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18 歲以上成人 * 蔡縈娟(2005):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角色職責;職責時間與界限;內化程度;超齡行為;價值觀與協助對象;擔憂對象 ** 研究對象:大學生 * 石芳萌(2007):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高中職生 * 侯季吟(2008):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守護手足;承擔父母的情緒;內化親職角色;類化照顧行為 **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高年級和國中生 * 謝喆瑋(2008):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 ** 研究對象:大學生 * 王家琦(2009):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 ** 研究對象:國中生 * Joseph, Becker & Regel(2009):多向度照顧活動評估 檢核表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aring Activities Checklist ,MACA-YC18) ** 量表向度:個人照顧;手足照顧;家事照顧;情緒照顧;家務照顧;財務或生活協助 ** 研究對象:兒童至成年早期 * 簡匯育(2011):親職化量表 ** 量表向度:非特定家庭責任;父母的配偶;手足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不公平感;羞愧感;罪疚感 ** 研究對象:高中職生 === 親職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 * 生理與行為:親職化的孩童在臨床實驗上會出現體化症、幼稚化、無法克制的反叛。部份研究更指出親職化子女經常具有強迫照顧性格,凡事過到以他人為焦點的特質(Well,Jones,1996)。 * 人格傾向:影響孩童的個體化、自主權、缺乏自我覺察等,也容易對於難以接觸真實自我而感到沮喪挫折。 * 心理與情緒:親職化小孩也常受苦於憂鬱、 想自殺、低自尊、羞愧、過度的罪惡感、無法鬆懈的擔心、社會疏離與其他的內在症狀,例如:例如:行為失常。 * 關係建立:個體在極度順從、過度付出和控制 的愛情關係中,會逐漸失衡,而使關係失敗(吳端靜,2012)。 === 社會影響 === * 華人社會中,親職化的行為被解讀為「孝道」,這是社會強調和重視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親職行為能受到父母與長輩的肯定、稱讚,也會增加與父母間的親密程度。有些政府更會每年公開舉辦孝行獎選拔,公開表揚對家庭盡心盡力之孝行者。 == 生活應用 == 社會心理學是一種科學研究,探討人類的思考、感覺行為如何受其他真實或想像之人的影響,此部分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的一系列子項目,分別為愛情心理、犯罪心理、運動心理、工業心理、感情心理、行為心理、媒體心理,旨在讓讀者更加了解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上的應用。在這個段落,我們會嘗試理解愛情這種情緒是如何發生的、人為什麼會犯罪、運動者的心理歷程與行為、以及經濟活動裡的人類行為。 === 愛情心理學 Psychology of Love ===   愛情是人們生活中經常煩惱的課題之一。往往人們都認為愛是瘋狂沒有邏輯,即使如此,許多的心理學家還是想要理解這種情緒如何發生的。 ==== 喜歡 vs.愛 like vs. love ==== 心理學家海德認為愛是強烈的喜歡,喜歡與愛是量的差別而非質的差別。另外,心理學家魯賓仔細分析喜歡與愛的內涵,發現喜歡應該包含「讚賞」、「尊敬」和「與自己相似」。而愛則包含「關懷」、「依附」與「親密」。所以,喜歡跟愛應該是不一樣的,可以喜歡一個人而不愛他,也可以愛他而不喜歡他。如果要發展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那能既愛他又喜歡他會是最好的選擇。 ===== [http://www.cexinli.com/xinxi/xinliliangbiao/2014-06-22/35.html Zick Rubin 的愛情量表(Rubin's Love Scale)] =====   喜歡還是愛許多人常常分不清楚,心理學家們也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喜歡和愛的不同,通常喜歡偏向友情,彼此雖然互相吸引,樂於分享,但不會有強烈的依附關係註[15],Rubin 認為喜歡與愛兩者是不同的情感,他認為愛的成分有 3 種註[1]: </br> * 關懷(caring):這是一種情感和行為,意味著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給予重視,並將它們視為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等重要。當一個人關心他人時,他們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狀態、需求和挑戰,並願意採取行動以支持和幫助他們。這種關懷可以表現為情感上的支持、實際的幫助、或只是傾聽和理解。 </br> * 依附(attachment):這是一種基本的人類需求,包括希望被他人關心、被接納和被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的渴望。人們通常希望與他人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這種連結提供了安全感和支持,並使他們感到自己是被接納和重要的一部分。這種依附可能表現為親密的友誼、家庭關係、或者其他形式的密切關係,其中人們感到被他人接納和理解。 </br> * 親密(intimacy):這是建立在互相信任、開放和共享的基礎上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人們會彼此分享他們的感受、想法和經歷,而不懼怕被拒絕或批評。親密的關係有助於建立深層次的情感聯繫,並促進個人成長和幸福感。透過親密,人們能夠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和被接納的感覺,並享受與他人分享生活的樂趣和挑戰的機會 </br> 喜歡的成分也有 3 種: * 對對方有正面的評價(admiration):這指的是對他人的特質、能力或成就持有積極的看法和感受。當我們欣賞某人時,我們可能因為他們的品格、技能、成就或其他方面而對他們感到佩服和欣賞。這種欣賞可以是對某人的勇氣、智慧、善良、創造力或其他特質的認可,並且它有助於建立積極的情感連結和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尊敬(respect): 這是對他人價值和尊嚴的承認和尊重。尊敬包括對他人的觀點、感受和權利的尊重,並對他們的獨特性和專業知識表示欽佩。當我們尊重某人時,我們承認他們的重要性和價值,並且對他們抱有一種積極的態度。這種尊重是關係中建立信任和共享的基礎,並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 對方與自己的相似度(similarity): 這指的是個人與他人在各種方面的相似性和共同點。當人們認為自己與他人有共同的價值觀、興趣、目標或經歷時,他們往往會感到更親近和相互吸引。相似性有助於建立共鳴和理解,並創造了共享經驗和互動的機會。這種相似性可以在各種層面上存在,包括個性特質、價值觀念、興趣愛好、文化背景等,並且可以促進個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聯繫。 根據以上這些成分,Rubin 設計了愛情量表,想測試自己對某人的情感如何嗎?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回答吧!(點連結做測試) ===== 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由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J. Sternberg 所提出,認為愛情是由三種成分所組成分別是: #激情(Passion):對性的激情和慾望(動機層次)。在愛情關係中導致浪漫、身體吸引、性結合等等的驅力主要是性的需求也包括其他需求:尋求自尊、和別人發生關聯、支配他人、臣屬他人,以及自我實現, 同時激情也像一種上癮的物質, 一開始未必需要, 但嘗試後會產生強烈愉悅感, 會更渴望追求這種感覺, 以防止停用後的不良反應。</br> #親密(Intimacy):坦誠以對和了解(情緒層次)。屬於愛情關係中的親近感、關係感、以及一體感,以及在愛情關係中創造出一種溫暖的經驗。同事這也是最難以察覺的元素。</br> #承諾(Commitment):忠誠和犧牲以及長期維持關係(認知層次)。包含短期和長期兩個部分。通常決定會先於承諾,但兩者並不一定會一起出現。而激情正是開展一段短期關係的決定因素。</br> :短期:決定自己愛上某個人。</br> :長期:承諾維持愛情關係。</br> 這三種元素彼此間互相配合產生了 7 種愛的模式 {| class="wikitable" |+ 愛情三角理論 |- ! 愛的模式 !! 元素 !! 說明 |- | 喜愛(Liking/friendship) || 親密 || 指的是類似人際關係上單純的朋友或熟人之間的喜歡 |- | 空洞之愛(Empty love) || 承諾 || 僅僅是理性上「決定」愛(或是陪伴)上一個人 |- | 迷戀(Infatuated love) || 激情 || 例如一見鍾情,尚未發展出親密或承諾便喜歡上對方 |- | 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 || 親密+承諾 || 比較平和的愛,彼此很在意對方的感受、想法和幸福 |- | 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 親密+激情 || 與學者柏喜德(Berschied, 1988; Berschied & Walster, 1978)與哈菲德(Hatfield, 1988; Hatfield & Rapson,1993)提出的熱情愛較為類似 |- | 愚昧之愛(Fatuous love) || 承諾+激情 || 在發展出緊密的親密關係前的愛,例如:閃婚,交往不久就決定結婚的人們 |- | 全愛(Consummate love) || 親密+激情+承諾 || 這個理論中最全面最完整的愛情,被認為能夠帶給人們最多的滿足和幸福 |} Sternberg 認為當愛情三角的面積越大時愛情會越豐富,且只有具備三元素的全愛才能算是真正的愛情,但是就跟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全愛是個非常理想的狀態。而且每個人對愛的要求不一樣,sternberg 認為當愛的三元素比例和每個人理想的愛情故事越接近時,愛情關係便會越穩定。<br> 愛情元素含量隨時間改變:<br> 三個愛情元素的存在比例會因為認識的時間與關係的進階而有所改變,關係初期激情會迅速提升到高點,並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降回相對低點;而親密與承諾則相反,關係初期比例較低,隨著時間會經類似 sigma 曲線的變換提升並維持在相對高點。 ===== 是迷戀還是愛? ===== 迷戀上一個人的感覺迅速而激烈,這通常發生在一段感情剛開始的時期。而愛上一個人則是更加長久平和的,這個過程會使我們慢慢接觸到自己的真實內心。許多人在調侃自己和伴侶是「老夫老妻」的時候,描述的便是一種屬於愛情安靜又幸福的狀態。 那麼,迷戀和愛情是否分屬於感情的不同階段呢? 心理學的研究似乎證明了這一點,曾經有人測量了熱戀不到 8 個月的人,和超過 8 個月的人看到自己的伴侶時被激發的腦部區域。結果發現,那些熱戀時間較短的人看到愛人時,大腦中與「渴望」和「強烈的愛」相關的區域會被啟動。而那些熱戀時間較長的人見到對方時,除了這些區域,「依戀感」相關的區域也會被開啟。除了大腦中對應的區域,身體中分泌的激素因迷戀和愛情而有所不同。 多巴胺、去腎上腺素和苯乙胺(PEA)是產生迷戀感的主要來源,能使人興奮和愉悅。但人體對於苯乙胺的耐受性會提升,兩三年後這種迷戀感便會慢慢消失。這時,內啡肽激素會帶來「安全和依戀」,它會更加持續而長期地維持著伴侶之間的感情。 所以一般情況下,迷戀往往發生在一段感情剛剛開始的時候。隨著時間推移,激情消失,這便可能意味著一段迷戀的結束,也可能預示著更加深刻而長久的愛情的開始。 ===== 影響吸引力的因素 ===== ::歸納學術與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以下幾種影響吸引力的因素。可參考上方章節[[3.8.1 一、人際吸引]] :*'''單純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 ::人們對於越熟悉、越接近的事物容易產生好感,心理學家 Robert Zajonc 曾經試過讓受試者看一本畢業紀念冊(受試者並不認識上面的人),然後再讓他們看一些人的照片,而照片中人出現的次數並不一樣。之後請他們評價對照片的看法,結果發現出現次數越多的人,獲得的好感度越高,而出現次數少的人好感度相對較低。這就是曝光效應,當一個人事物越常出現在面前,就越有可能對他(它)有好感 註[5]。從演化觀點來看,生物的存活困難重重,因此要小心選擇交流的對象。所以當重複接觸同一對象之後,會產生熟悉感,也比較容易放下戒心,因此產生正向評價。 ::'''限制條件:''' ::首先,若重複曝光之物品,對受試者而言一開始就反感的話,無法產生曝光效應,討厭的人事物看多了,只會增加厭惡感 ::再者,亦有實驗研究指出,曝光效應並非曝光越久或越多次就會有越正面的影響。曝光時間太長或太頻繁,可能會有反效果。 ::有許多實驗在研究曝光效應帶來的效用,例如 Kail&Frccmen(1973)的研究之中,就有發現次數在 1~9 次之間,曝光效應呈現遞增,反之在 9~243 次之間,呈現遞減。 ::而 Zajonc 等人(1972)的研究中,則表示在 0~10 次之間呈現遞增,10 次以後達到高原期,不會衰退。 ::而時間的長度,Bornstein(1989)的實驗中,也指出曝光時間的增加,曝光效應會有減弱的現象。 ::最後,初始效應對曝光效應影響很大,如果第一印象不好的話,曝光效應反而會增強負面印象。 :*'''MIT 宿舍安排研究(MIT housing study)''' ::人們容易和常常遇見的人成為朋友。Festinger、Schachter 和 Back 於 1950 年在每棟十戶的宿舍中,隨機將 MIT 學生分配住進其中十七棟公寓。一段時間之後,請被分配的學生們列出個別最要好的三位朋友。結果發現,有 60%的住戶提到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棟的人,有 41%的住戶提到的朋友是隔壁鄰居,22%提到的是同一層但是隔兩、三家的鄰居,還有 10%提到的對象是住在兩端的住戶。歸納發現,住在樓梯口以及郵筒附近的住戶,比起同樓層的其他住戶,擁有更多其他樓層的朋友。 ::不過從實驗中也可發現接近因素的效果不只受到物理距離的影響,心理距離以及功能距離同樣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意指兩種生理激發的反應太過類似,以至於大腦誤將該反應歸因於另一種原因所造成。在這裡特指吊橋效應。在吊橋效應實驗裡,測試者容易將因恐懼而有的生理反應,誤認為是喜歡吊橋對面的美女所造成。 ::[https://zh.wikibooks.org/wiki/%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8B%95%E6%A9%9F%E8%88%87%E6%83%85%E7%B7%92 詳見動機與情緒章節] :*'''荷爾蒙影響'''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 ::女性更喜歡具有低糖皮質激素的男性,尤其是在最有可能懷孕的時候,對低皮質醇臉部的選擇偏好更加強烈。在荷爾蒙對感知優勢和健康的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皮質醇含量低的男性面孔會被認為比皮質醇含量高的更具優勢和健康,而這個觀察結果也與其他物種的研究結果一致。 ::''壓力和身體狀況'' : 壓力對性信號的影響與條件並一致。在某些情況下,像是當生存受到威脅時,壓力會導致生物體將能量和資源從長期目標轉向短期優先事項(如交配)。相反地,壓力也可能降低身體狀況,那麼正在經歷壓力的個體就不太可能負擔得起將能量和代謝資源分配給性信號的能力。 ::''壓力與行為'' : 長期升高的壓力或急遽升高的糖皮質激素,會透過降低性慾、求偶行為和生育能力來抑制個體繁殖。因此,女性可能會注意高壓力的行為跡象,或者壓力依賴性性信號提供生殖功能或提供後代的能力,避開目前正處於高壓的個體,以嘗試減少與生殖功能或提供後代能力下降的異性交配的機會,從而使女性能夠最大化其生殖成功率。 ::'''月經週期(Menstrual cycle):''' ::女性對男性臉型第二性徵的偏好會隨著整個月經週期的受孕概率而變化。女性在月經週期的高受孕期,喜歡更男性化的面孔,其中又以有伴侶女性的變化較為劇烈。由於男性化外表可以傳遞免疫能力良好的訊號,因此這個偏好不僅有益子代,也能減少女方投資父親的成本。不過就整個月經週期而言,女性的長期偏好是較為柔性的男性外表,可能跟希望男方一同照顧子代有關。[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21557 (Menstrual cycle alters face preference, I. S. Penton-Voak et al, 1999)] ::'''小結:'''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糖皮質激素與配偶選擇和性選擇有關,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女性會表達這些偏好,因為目前尚不清楚低糖皮質激素的暗示會發出哪些特徵訊號。有文獻中表示,壓力會降低身體狀況或抑制免疫系統,從而降低個體尋求吸引異性成員的程度。然而,有的證據並不始終支持這些理論;有人提出是睾固酮和糖皮質激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 其性質取決於物種、種群,很可能還取決於當前的社會生態條件。顯而易見的是,現有的證據皆表明性選擇中的確存在壓力。期望未來能展開跨文化和跨物種比較,幫助我們理解壓力反應的維度與低糖皮質激素所表明的特徵之間精確的作用和功能。 ==== 戀愛中的生理反應 ==== ===== 腦區運動 =====   人類學家 Helen Fisher 曾做過研究。他找了 32 名民眾來做研究,17 人是處於熱戀中狀態, 15 人是剛剛被另一半給拒絕(失戀狀態)。Helen Fisher 對這 32 個人進行腦部 MRI 掃描,在進行 掃描時,她會給受試者看戀人的照片,中間穿插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活動,用來觀察腦袋高 度運轉和休息時的一些差異註[6]。   她發現 17 個熱戀中的人的腦部有個小地方在活動,該處叫做腹側蓋區(VTA),VTA 區是腦 部回饋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較深層的位置,跟慾望、動機、專注與渴望相關,那裡有可 以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細胞,並且將它輸送到許多腦區,有趣的是,這個區域在古柯鹼毒 癮發作時,也會有一樣的反應,當我們談戀愛時往往會無法自拔、喪失自我,強烈地渴望能 夠和對方在一起註[6]。   而在另外 15 名失戀中的人的腦袋裡有 3 個腦區活動,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個腦區居然就 是 VTA 區,證明雖然處於失戀之中,我們非但不會放棄反而陷得更深,這個回饋系統,在我 們無法如願時反而更加活躍,促使我們盡全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註[6]。   第二個腦區是計算得失的區域,失戀中的人會無法控制地想著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失 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當我們願意冒很大的險去得到巨大的報償或損失時,這個腦區也會 運作註[6]。   第三個腦區與對他人的深度依戀有關,當我們遭到拒絕時,還是會對對方產生深度的依 戀,而這個腦區的回饋系統會讓人積極且專注地用盡一切手段,去得到他所想要的註[6]。   Helen Fisher 認為愛是種來自本能的需求,愛與性慾不同,愛讓我們可以專注在一個人身 上,愛跟成癮其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們會無法克制地去想著一個人,不斷地想跟他親 近,就算以為戒掉了,哪天突然想起時,這份情感又會再次復發註[7]。   但是愛情不是光靠本能就能夠持久,等到剛開始的熱戀期過去,無論是皮質醇或是睪固 酮等化學物質的分泌都會回復正常,此時大腦皮質會介入,開始認真的評斷這個人是不是適 合一起繁衍後代的對象註[9]。 ===== 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心碎症後群正式名稱為「壓力心肌症」,又稱「章魚壺心肌症」,由日本的心臟科醫師發現並命名,原因是當病發時患者的左心室會像個抓章魚用的壺註。 '''疾病原因:''' 常導因於壓力事件,如情緒極度失落、驚嚇、疼痛或處在巨大壓力等重大變化。患者中有近6成在發病近期曾遭逢人生劇變,又以喪失至親至愛者佔多數。研究認為,心碎症候群是由於腦內邊緣系統的異常,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釋放太多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突然讓人心跳與呼吸速率過快,升高血壓,導致心臟負荷瞬間變大,使原本健康的人出現類似心臟病的症狀,左心室會不正常的收縮。 一般認為女性發生的機率較高,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可能跟男性的心臟細胞比女性有更多腎上腺素受體有關,代表男性比較擅長處理壓力。常導因於壓力事件,如情緒極度失落、驚嚇、疼痛或處在巨大壓力等生活重大變化。患者中有近6成在發病近期曾遭逢人生劇變,又以喪失至親至愛者佔多數。 當人處於緊張或情緒激動時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會增加,這兩種激素也是壓力荷爾蒙之一,「心碎症候群的病患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濃度是其他心肌梗塞病患的七到三十四倍而體內壓力荷爾蒙過高時,對心臟產生毒性,而會造成傷害。」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疾病並不常見,當情緒的平復之後,心臟的功能會恢復正常,且不容易復發。 臨床上,心碎症候群可能導致心臟打出的血液不足以提供全身所需,造成暫時的低血壓或休克,不過只要及時治療,大多數有機會恢復;但也有少數誘發肺水腫、低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嚴重也可能致命。 ==== 戀愛關係中的依附理論 ==== =====愛情是童年依附行為的再現===== 1985 年英國精神病學家 Bowlby 提出了依附理論,說明嬰兒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嬰兒會透過訊號行為(signaling behavior)以及親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來推動與依附對象的互動,透過不斷互動的調整與校正、形成自己的依附型態。早期與依附對象的互動經驗,形成個人內在的依附運作模式,而當個體逐漸成熟脫離主要照護者,依附運作的對象便會漸漸轉向身旁的朋友,或是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於是我們稱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需求連結為「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r),而個體對朋友或伴侶追求親近接觸的人格特質傾向則曾為「依附風格」(attachment style)或「依附型態」。因此依附理論除了可應用於探討成長後的人際關係,也可以運用於解釋戀愛關係中的角色困境。 1987 年,社會心理學家 Hazan 和 Shaver 首次將依附理論延伸應用於成人時期的親密關係,戀愛關係中雙方給予彼此支持與信賴並互相需要,就如同嬰兒學習信賴、需要照顧者的過程,於是我們可以將戀愛視為一種「特殊的依附過程」。依附風格影響從嬰兒時期開始發展的人際親密傾向,因此嬰兒時期所發展出的依附行為,在個體成年後發展親密關係時,因戀愛關係的建立與嬰兒時期的依附現象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引發類似的依附風格產生,內在的依附運作模式影響了個體在戀愛關係中的角色。對於各種價值的解讀,對於自己與伴侶的角色期望、認知價值、歸因理解方式因而產生豐富的個體差異,這也與嬰兒與照顧者間無數種的依附關係類似。於是我們將依附理論應用於戀愛關係,提供愛情困境的一些解方。 =====戀愛關係中的依附動態歷程===== 成人時期的戀愛關係雖與傳統的依附現象可遙相呼應,然而終究與嬰兒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有所不同,最簡單的不同點即是兩者的互動基礎。嬰兒與其照顧者的關係是單向的需求基礎,嬰兒需要照顧者的支持與關愛,照顧者/依附對象卻不需要嬰兒提供相同的回饋與支持。反之,在戀愛關係中的互動基礎則是雙向的,兩人學習照顧支持彼此、也都產生安全感的需求。 在戀愛關係中,雙向依附的互動基礎造成依附行為會更容易趨向循環動態。對方的行為會造成個體內在依附運作模式啟動,而個體的反應也會因而影響了對方的依附系統。因而在戀愛關係中,依附的行為模式產生一動態歷程,解讀預測對方的反應所轉譯出的自我意義,對於個體如何回應對方並促成依附關係上的異動是很重要的一環。也因此,透過認知行為的些微改變,可能改善伴侶間因依附型態不同所造成的溝通困難,也就帶給了人們一絲愛情可透過心理學獲得幫助的曙光。 =====成人戀愛關係中的三種依附風格===== 成人戀愛關係中的依附風格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1. 安全型依附風格(secure style) 2. 逃避型依附風格(avoidant style) 3. 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anxious∕ambivalent style) 而逃避型依附風格與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又可統稱為「不安全型依附風格」。 1987 年,Hazan 和 Shaver 的研究中顯示,這三種不同戀愛關係的依附風格在成人中的比例約為:安全型依附風格 56%,逃避型依附風格 25%,而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 19%。其中以安全型依附風格最多,以往認為安全型依附風格應佔有 50%以上的人口。然而近期在亞洲國家的研究則指出,亞洲地區的安全型依附風格人數不到 50%,擁有更多的不安全型依附人口,這可能與當代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疏離,再加上 3C 產品的盛行以及雙薪家庭變多,導致兒童時期父母提供給小孩的照顧不再像以往充足,也因此導致到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數下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社會風俗與養育方式的差異下,會影響不同的依戀風格在人口中的比例。 ====== 安全型依附風格(secure style)====== 安全依附風格的人在幼兒時期,當需要照顧者提供協助時,可以立即的得到回饋與幫助,根據這樣的經驗出發,安全型依附者對於人有較高程度的信任。他們通常與父母的關係和諧、對於自身的處境感到安全、無後顧之憂,相信家人為永遠的避風港,因而能勇敢的向前。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對人際關係持較正面的看法,在關係中感到安全感、滿意程度高,因此疑神疑鬼的情況比較少,願意信任對方、支持對方,通常和這種安全依附風格的人相處,壓力會比較小,可以得到較多精神支持,也可以感受到足夠的愛和信任感,相處起來很舒服。以下列舉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在關係中常見的狀態與表現: 1. 對親密關係有較多的信任,相信對方是可以依靠的,也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不會被突然拋棄。 2. 認為彼此有深刻的連結但各自獨立,保有彼此自由發展與追夢的權力。 3. 認為浪漫關係是快樂的、友善的,無須對親密感到恐懼。 4. 在關係中,願意自我揭露,也願意接受伴侶的自我揭露,對於坦誠的溝通感到舒服,讓關係傾向彈性的、互相的、同理的傾聽與溝通。 5. 願意給予對方承諾,也相信對方的承諾。 6. 較能接納伴侶、並在其焦慮時給予支持。 7. 能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關係中的衝突,願意理性溝通合作。 8. 願意對伴侶表達關愛的情感。 ====== 逃避型依附風格(avoidant style)====== 逃避型依附風格的人在幼兒時期,常遭到照顧者的忽視。當孩童向照顧者尋求關心與支持時,可能一再的被忽略,由於一直「得不到關愛」,孩童會有「不要去依附、就不會受傷害」的觀念。因此,逃避型依附的幼童傾向不主動尋求照顧者的協助,在受到照顧者的協助後,也比較不會主動表達開心或感謝,而實際上逃避型依附者的內心仍是需要照顧與關心的。然而,逃避型依附風格也可能因為父母的「過度掌控/保護」造成,因為長期活在父母監控與懲罰的陰影下,而恐懼親密關係。逃避型依附風格的人對於關係持有較負面的看法,不善表達情感並且害怕親密,在關係中感到不安全感、低滿意度。以下列舉逃避型依附風格的人在關係中常見的狀態與表現: 1. 喜歡自己一個人勝過與他人相處。 2. 無法相信他人、難以讓自己依賴他人。 3. 習慣將自己的情緒抽離,即使在很情緒化的場面也依舊異常冷靜。 4. 不善於自我揭露,也不善接納他人的自我揭露,常覺得很緊張也不舒服。 5. 追求獨立,但並非不想追求親密關係,而是對後者的恐懼使其退卻。 6. 對伴侶的關愛表現少、甚至呈現漫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 7. 習於否定愛人的重要性,彷彿可以抽離感情。 8. 不敢與所愛之人太過親近,認為保持距離才可保護彼此。 9. 當關係中的把逃避型的人抓得越緊,他反而逃得越快。 10. 不願意給出承諾,對關係看法悲觀,認為愛只是短暫的,不會持續。 11. 藉由逃避與他人親近同時也保護自己免於失望。 ====== 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anxious∕ambivalent style)====== 焦慮依附風格的人童年可能因父母的婚姻關係或情緒不穩定、對孩子態度忽冷忽熱,或者父母控制欲太強,養成這群孩子極端善於察言觀色,容易隱藏真實的自我,並以討好父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焦慮型依附的孩子,會繼續向照顧者索要關懷與照顧,但在得到關懷與照顧後,卻不像安全型依附者會表現出開心與感激的情緒。 在戀愛關係裡,焦慮型依附人格,出於不安全感及察言觀色的習慣,願意並擅長關懷對方、付出心力和時間確保關係穩定。然而這樣積極的付出,常常是一種情感綁架,會造成對方極大的壓力,如此非但不能獲取更多的愛與信任感,反而使對方感到不自由與受到控制,因此使對象想要分手;焦慮型依附者會因此受傷,使得進入到下一段關係時,容易付出更多來保全新的感情,但這只會讓對方感到壓力而離開。 除非遇到可以包容這樣性格的人,否則依附型人格者,容易不斷在感情中受傷,然後又一次次的加劇依附,變成惡性循環,使人不敢靠近。在最糟的情況,這樣的人可能陷入長期憂鬱,造成精神疾病。此外,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人可能會採取比一般人更激烈的手段來留下對象,例如:用情緒勒索來確保關係的完整性,而且手段會一次比一次更嚴重。我們可以把這類行為解釋為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自我防禦,為了不讓悲劇重演,而採用無所不用其極的防衛手法。但由於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人,行為模式源自於幼童時與照顧者的相處經驗,伴侶關係對於減緩其焦慮/矛盾型依附的行為改善有限。<br> 以下列舉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人在關係中常見的狀態與表現: 1. 總是願意付出愛,卻擔心對方沒有相應的愛自己。 2. 沒有信心、沒有安全感,經常擔心對方會突然拋棄自己。 3. 不相信承諾,認為承諾會破滅,但其實是要求對方再三保證以舒緩自己的不安全感。 4. 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不信任關係。 5. 即使對方表達了關愛,卻經常出現情緒空洞,認為還是不夠,總是渴求更多保障與愛、並期望對方能「拯救/完整」自己。 6. 極度渴望佔有對方。 ====有毒關係(Toxic relationship)==== 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中,一切都是正常的。當然,你們可能有時會無法達成共識、或遇到其他困難,但你們通常會一起做決定,公開討論目前出現的任何問題,並真誠地享受彼此的陪伴。<br> 但''有毒''的關係卻是另一回事。在一段有毒關係中,與伴侶共度親密時光後,你可能會一直感到筋疲力盡或不開心。如果有這種情緒出現,可能就表示有些事情需要被改變 - 也許這段關係不再讓人感到愉快,儘管你仍然愛你的伴侶;你們似乎總是以錯誤的方式互相溝通,或者無法停止為小問題爭吵;你甚至可能害怕看到另一半,而不像過去那樣期待每一次見面。不過當你處於一段有毒的關係中時,你可能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注意到一些的危險信號。<br> :'''有毒關係的跡象是什麼?''' :*不再快樂: 你們相處的時光不再帶給你支持與鼓勵。這個人不能接住你,給你穩定,給你希望。你們可能會開始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和興趣。 :*靠著過去的甜蜜安慰自己 :*有毒的交流: 你們大部分談話都充滿了諷刺、批評與蔑視,而不是友善和相互尊重。 :*嫉妒: 嫉妒是一種自然的人類情感,時不時地感到一點嫉妒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嫉妒使你無法積極思考伴侶的成功,或者當它導致持續的懷疑和不信任時,嫉妒很快就會開始侵蝕你們的關係。 :*控制慾: 你的伴侶是否總是問你在哪裡?當不立即回覆,他們通常會開始生氣。 :*忽視你的需求: 你的伴侶違背了你的意願或舒適度,依然堅持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 :*只想讓對方開心: 你的幸福應該也要是他的幸福,開心應該是互相的,而非一廂情願。 :'''有可能修復有毒關係嗎?''' :有時候有毒關係只是個錯誤的組合,是剛好不合適的雙方碰在一起的結果。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正處在一段有毒的關係,不但已經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甚至感到有實質的危險,那麼請不要猶豫地離開吧! ====科技時代下的愛情==== 現在科技發達,網路改變了很多愛情發展的模式,如:接近性、相似性。 Lindsay Taylor 等人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了在交友網站上被主動傳訊息的人。他們發現,越是受異性歡迎的使用者,越有可能和同樣受歡迎的異性接觸。結論是,人就算在網路上也會選擇和自己吸引力程度差不多的人。所以,相似性在網路上仍然是適用的。 根據 Finkel 等人在 2012 所做的調查,高達 37%的單身網路使用者,透過網路在約會;2007 至 2009 年間,網路交友是結識約會對象比例最高的。但網路交友能夠修成正果的比例還有待觀察。 根據 Catalina Toma 和 Jeffery Hancock 的研究,他們對八十四位有在用線上交友網站的人訪問,並提供自己的資料。但 81%的受訪者提供的資料和自己在交友網站上提供的資料不同,而且不管男女都有在約會網站上謊報資料,最常被謊報的就是體重。他們也分析了受訪者在約會網站上提供的照片,和他們受訪時所提供的照片有 32%會被認為是欺騙或誤導。尤其女性的照片更容易有這個現象。 ==== 愛情心理學小結 ====   以上的理論和實驗讓我們能夠更加理解愛情心理學的運作,但有關愛情心理學的研究目前所列只是冰山一角,礙於篇幅只能介紹到這裡。愛是種本能,每個人戀愛的方式也不同,恐怕很難找出普世皆可套用的公式,不過有疑問的時候,依然可以參考相關研究,協助理解愛情在人類心理學的運作。 =====紀登斯的理論預測與台灣社會===== 紀登斯的理論框架幾乎是和台灣社會吻合的。首先,以〈性經驗與大學生親密關係相關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為例,有性經驗和親密關係能力呈現正相關。在紀登斯的論述中,性革命作為浪漫愛導向匯流愛的驅力,因此性開放觀念對於品質良好的親密關係是有助益的,和本研究相符。 再者,〈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也和紀登斯書中第六章〈共生依附的社會學意義〉有其相似處,在紀登斯的脈絡中,「共依附」有著負面的意涵,他認為是一種上癮的愛,是不良好的親密關係(或有別於純粹關係),在其書中特別探討的是花花公子和某些女性的「拯救情節」。其論述和該研究的吻合處在於,兩者都認為共依附關係傾向高會導致情緒表達能力低,進而使親密關係品質低落,而女性普遍擁有更強的親密關係建立能力,紀登斯以此觀點認為女性是親密關係在現代轉變的主導者。 另外,〈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三章談及親密關係,作者在書中即引用《親密關係的轉變》中的概念,此外對於性暴力的研究,也和紀登斯所認為「多數的親密關係暴力來自男性」相同。而〈悖愛:從兩性暢銷書看親密關係的轉變〉裡,台灣社會第三個時期的女性婚姻腳本和策略,如同紀登斯「民主化的親密關係」,是要靠高度反身性的溝通來達成。 最後,〈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即是親密關係重新被「政治化」的案例,同性戀現身(coming out)在公領域,打破舊有親密關係的異性戀想像,也是具有民主化的意涵。除了心理學的觀點外,Giddens 作為社會學大家提供了對於親密關係(或說愛情)的新的理解取徑,亦可以作為誇文化比較研究的參照。 === 謊言心理學 === ====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144852 為何人們要說謊] ==== 謊言的目的有很多種,例如:為獲得利益、減少或避免與他人衝突、避免傷害到他人、減輕自己的壓力、滿足自身虛榮心等,因而衍生出了所謂的惡意及善意的謊言。一般來說「謊言」這個詞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好的,但即使是沒什麼毛病的普通人也不免有說謊的行為出現,為了探討人們說謊背後的心理因素,首先需要了解了何謂病態的謊言症。 =====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93800 病態的謊言症] ===== 一開口就說謊,不管有沒有必要。缺乏特定動機而為的撒謊行為,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病態,稱為「執性撒謊」(CompulsiveLyingSymptom),簡稱 CL。因此,善意的謊言、道德上有明顯錯誤的謊言都不能算是病態謊言,因其皆有特定目的。 得到病態謊言症的人,即使知道不會得到任何好處,依然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編造的謊言,這點即是得到謊言症的人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們的想像力其實並不豐富,雖然不是完全沒有,但比起一般人來說要差得多。 一般來說,病態說謊者,從小時候就開始習慣性的說謊。這些人兒時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也就是與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往往充滿波折,使得他們的自尊與自信無法穩固的形成,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過度在意,害怕被他人看穿自己,於是他們靠著說謊來包裝自己,藉此得到安全感。隨著年紀漸長,習慣性說謊便像寫小說一樣,越來越偏離真實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過度依賴說謊的便利性之外,也養成了說謊的習慣。因此,病態說謊者的說謊行為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為了使自己編造出來的故事不被揭穿,他們會習慣性地隱藏自我,否則便會缺乏安全感。 有趣的是,病態說謊者從小時候開始說謊編造出了一個自我來偽裝真實的自己,因此似乎較無法分辨小說與電影中捏造的情節。一般人看小說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察覺小說內容可能是作者編寫出來的虛幻故事。然而病態說謊者比較容易信以為真,這可能跟他們長年編造自我當成現實有關。 然而病態說謊者並未達妄想程度,一旦謊言被揭穿,他們也會承認造假,而不是像妄想症患者一樣,依然堅信不移。有些失智症患者或酒癮患者,因為記性缺損,會有虛談行為(confabulation),也就是信誓旦旦講些不存在的人事物,用來填補記憶空缺。但病態說謊並非記錯亂講,而是有意識地說謊。病態說謊者的謊話內容,如果局限於健康與疾病,可能出現偽病症(factious disorder),也就是把自己裝成重病患者,其實身體無恙。 病態說謊比較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性格特質,要改變並不容易。且病態說謊者的同理能力通常比較薄弱,體會不到別人被唬弄的感覺。 ====== 1.說謊和想像力之間的關係: ====== 研究顯示,當隨便訂定一個主題,然後讓人們根據該主題來編造謊言時,一般人比那些有病態的謊言症的的人們更能發揮想像力,編造出一套荒唐奇怪的謊言來,尤其是在超越現實的主題上(例如:對銀河系另一端的世界的想像)。但這也不代表有病態的謊言症的人完全不具有想像力,而是他們的想像力全部展現在極為現實的事物上,並且以極為現實的樣子出現。他們想像的是我們生活周遭的日常瑣事,只在這些事上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有病態的謊言症的人的特徵是,在他們現實的遐想範圍中,他們會親自登場,將自己幻想為完美的主角。另一個特徵是他們對這些事情不光是想想而已,更會把他們幻想的事當作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手段。例如:一旦幻想自己是大富豪的私生子,就可能會以此為藉口騙別人和他結婚。一般人如果讀了太多小說,可能也會產生諸如此類的幻想,但並不會把這樣的幻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 2.病態的謊言症說謊的原因: ====== #「愈好玩愈好」是最主要的動機。他們總是表現出和藹可親、容易親近的樣子,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至於對較親近的親屬方面,反而是愛理不理、強悍的態度。和別人在一起時,他們總是設法想出一些有趣、可笑的話來自娛娛人。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相當敏感,當與人相處時出現冷場,或是沒有講話的機會而被迫處於沈默的狀態,是他們無法忍受的情境,會讓他們感到受壓迫。此時他們會非常想要打破這樣的局面,因而脫口而出一大堆他們編造的謊言,企圖引起他人的興趣,藉此熱絡場面。一般人和他們的不同處在於:一般人面對冷場的情況時,雖然可能也會感到無法忍受,但不會想到要用編造謊言來熱絡場面。 #「喝采願望」則是另一個使病態謊言症的人們說謊的原因。喝采願望指的是,當他們和別人說話時,如果對方只表現出認真傾聽的模樣,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他們真正希望能得到的是對方的喝采。一般人多少也會有相同的願望,只是病態的謊言症的人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編出一串有趣的話題,無論虛實,只要能讓對方感興趣,並產生對自己的佩服感和尊敬,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事了。此外他們所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樣子則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親和力。 ==== 謊言的種類 ==== ===== 夢中的謊言 ===== ====== 1.佛洛伊德學說 ====== 我們即使在夢中也會說謊。人們無法滿足的慾望、多被抑制在潛意識裡;在我們熟睡的時候,因為意識活動都停止,所以壓制慾望的力量也減弱了,這時候慾望就會在夢中被滿足。這必須是在沒有意識時才會出現的結果,佛洛伊德(1856-1939)也說過:只有夢境才能讓人體驗無意識的狀態。但是無意識的時候所想的事情和平常意識型態下所想的事不盡然相同,因而慾望可能無法以原有的型態被滿足。佛洛伊德也曾經就此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即使是在熟睡狀態下,也不能使抑制力完全消失,因此慾望便以另一種型態出現,以便加以滿足。 夢境乍看之下似乎很荒唐,但一旦理解了上述理由,將能發現其實夢境和現實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在夢境裡,像「桌子就是桌子,不代表任何其他意義」這類的定理並不適用。通常桌子在夢裡已經改成用別種型態來取代,每種東西幾乎都以另一種型態出現在夢境裡。佛洛伊德學派的一位學者分析了一名女士的夢境——她在夢中勒死了一隻小狗。殺狗這樣的事,是她平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有時她為了要做菜而親手殺死鴿子或雞這樣的經驗曾有過,但是對她來說當時的感覺都很不好,所以她總是盡可能提早完成那些事。這位心理學者聽到這裡便突然想到:會不會夢境中殺狗的行為,代表的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殺雞的行為? ====== 2.夢境中的「轉移」 ====== 接著,在詢問那名女士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她坦承說出她非常憎恨她的弟媳。原來她的弟媳介入了她和丈夫之間,「就像一隻惱人的鴿子一樣」。就在她做這個夢的前幾天,兩人才發生過激烈的爭吵。她還追著她弟媳跑到室外:「你給我出去,最好手給狗咬掉算了,永遠不要給我回來」。這位學者此時推測,她憎恨她的弟媳,並且希望她弟媳死了算了,這個慾望可能就是她做這場夢的原因,而那位女士把狗、弟媳、和鴿子全都給混在一起了。特別是她弟媳矮矮的、皮膚白,剛好是夢裡的小狗給人的印象。另外,她還進一步坦白指出了她的想法:「她竟然像隻被寵壞的鴿子一樣,傲慢無禮的擠進來。」如此一來,心理學者便確定了他的想法:她不知不覺中希望她的弟媳可以死去。當然這並不意味她想殺了她弟媳,而是隱藏在她內心深處有詛咒她弟媳的願望。他自己尚未察覺,因為潛意識告訴自己:這是違背道德的想法,所以她就盡量抑制這想法。但無論如何她心中都有這樣的想法,因此這樣的夢境才會出現。她並不是夢到自己直接殺了弟媳,而是夢到自己勒死是之為弟媳的小狗,可見在道德規範下,她等於說了「無意識的謊言」。再有意識的世界裡,弟媳這個字不能代表其他的事物,但在夢境中,弟媳和小狗可以是同一種意思。在這個例子中,女士將對弟媳的怨恨轉移到了小狗身上,這就是所謂的「轉移」。 ====== 3.「膠著」現象 ====== 將不同的「影像」加以連結,使其合而為一的現象,稱為「膠著現象」。例如:有個人夢到了一位朋友,而那位朋友在夢中竟然變成了黑白混血兒,而身體長得像隻猴子。醒來後仔細想了想,想起昨天看見了一位混血兒,以及前幾天看見孩子一時興起模仿猴子的動作這兩件事,而在夢境中她便把這兩個影像合而為一了。 ====== 4.外聯合和迷信 ====== 藉由某些意念的轉換,使事物之間發生關聯,這種現象稱為「外聯合」,在夢境中常常能發現這樣的現象。「外聯合」在現今時代,甚至以迷信這種姿態出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當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常有人認為「四和死發音很像,十分不吉利」,因此即使是現代的大醫院裡或者許多飯店中都沒有四樓或四號病房的存在。在無意識的世界裡,所有的想法和這種「外聯合」的事情,都是以感情加以聯繫,夢中兩種不同的想法,會因為類似感情這樣的理由加以結合,產生微妙的關係,並造成視為同一物這種不可思議的結果。 ======5.抽象觀念的具體化 ====== 將抽象觀念用具體的方式來呈現,是無意識世界的一大特徵。在無意識的世界中,並沒有「抽象觀念」這樣的名詞存在。比如說在現實生活中「親切」這個抽象的概念,在夢中可能會是以被自己視為親切的友人摸摸頭來代表親切的意思。另一個例子:有一名年輕男子正為該和心愛的女子結婚還是聽從身為牧師的父親的意見成為一個牧師而煩惱,在他的夢境中出現了兩條分歧的道路,一條是聽從父親的意見應選擇的道路,另一條則是愛人似乎在不遠處召喚他的道路。夢中就只出現這個景象,後來他才想起夢中的地點正是他以前曾和女孩去過的地方。 ===== 向自己說謊 ===== ====== 1.暗示的功用 ====== 當一個人想把觀點傳達給他人,使人受到其影響的時候,通常會先加以暗示。法國心理學家傑尼(1859-1947)曾說過:「暗示能將觀念轉移。」美國心理學家馬克德卡魯(1871-1938)則為暗示下了一個定義:「並非邏輯性的訂定一個目標,而是將某個想法讓人相信並接受它。」對於身體有病痛的患者來說,適當的暗示是有必要的。雖然不能使症狀消失,但可以健全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有和病魔對抗的信心。稍微製造一點假象,對病患的心理狀態來說是利大於弊。一旦患者相信了這些善意製造出來的假象,將會確信自己的病已經痊癒了,又將擁有健康身體。而當幻想與理智衝突時,幻想通常會取得優勢。 ====== 2.販賣和暗示 ====== 簡而言之,所謂的「暗示」其實就是種自欺欺人的謊言。推銷員在推銷商品時,會先使自己陷入假象當中,使自己確信自家產品相當優良,不買的話將有所損失。經由這樣的自我暗示之後,將使自己對自己賣的商品充滿信心,而且對顧客產生一種迫力。一旦以這種迫力來進行說服工作時,將逐漸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使對方也陷入此假象中。 ===== 歇斯底里和謊言 ===== ====== 1.歇斯底里性格 ====== 事實上,不只女性會有歇斯底里的傾向,很多男性也有此傾向。且歇斯底里並非完全負面之詞,因歇斯底里的症狀或許與人的想像有些差距,或者說,人們對歇斯底里的症狀認識還過於片面。具有歇斯底里症狀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幾項特徵: * 虛榮心極強,往往十分高明地以另一面目出現。 * 好勝剛強,自我中心。 * 善於製造假像。 * 像個孩子似的。 * 意志薄弱。 此種性格的人表面上對流行十分敏感、相當熱情,但實際上卻可能冷漠無情,只是表面上裝成很熱情的樣子來掩飾他們真實的性格。而因為他們善於製造假象,因此容易支配群眾的心理。但如果出現了另一位革命性的人物,他們通常會變得相當盲從。以上所描述的似乎都是較負面的特徵,但若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特徵也使他們在工作表現上十分優秀。其實無論是誰,或多或少都有歇斯底里的幾項特徵。人們通常是後天形成了這些性格上的特徵,乃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需要依賴這些特徵才能在現實中活下去。而有些人的這幾項特徵特別的明顯,這些人就是所謂有「歇斯底里症狀」的人。一般而言,具有歇斯底里症狀的人處於慾望無法獲得滿足、感到不快的狀態下,因此以一些無意識的謊言來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紓解。總之,他們的行為並不是故意諂媚或是傷害別人,也不是刻意的欺騙行為。 ====== 無意識的謊言 ====== 歇斯底里性格的人其實相當聰明機靈,他們能把樣樣稍通,但卻都不精通的技能妥善發揮,原本只有兩、三分實力,卻能讓人產生有五、六分實力的錯覺。此外,他們的依賴心也很強,常會利用技巧操弄人,及對上司和有權的人進行奉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他們為了達成其所遐想的願望所使出的伎倆,但其實這並非他們故意使出的手段。換句話說,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不是另有企圖,他們幾乎是在無意識中說出這些謊言。因為他們意志的不安定,以及過於強烈的喝采願望,促使他們有如此的行為。 ==== 謊言的效用 ==== ===== 善意的謊言與必要的謊言 ===== 不能一概而論將說謊的人都認為是喜歡說謊的人。謊言這個字其實涵蓋的意義相當廣,其中也包含了恭維、奉承的話,以及善意與必要的謊言等等。有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事情的真相,卻故意隱瞞事實或矇騙對方,是因為處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那些善意的謊言反而對事情的發展比較有幫助。比如美國的一位作家歐亨利(O. Henry,1862-1910)著名作品『最後一片常春藤葉』(The Last Leaf)中有著這樣的故事:有位病患每天看著病房窗外的落葉,因寒風的吹襲,一片片掉落下來的景象,心情就變得越來越不好,病情也每況愈下,他猜想自己大概將在樹葉全部落盡時離開人世吧!同情這位患者的老畫家,便在樹後的磚牆上為他畫上了最後一片永遠不會掉下來的葉子,那位患者看到葉子經過大風大雨依然沒有掉下,心情便慢慢的改變了,最後也慢慢痊癒。這便是一種善意的謊言。 ====== 教師的謊言 ====== 老師也會有需要說謊的時候。因為小孩子有時候會無精打采、提不起興趣上課,這時為了要讓孩子們提起精神,最好能找些名目加以誇獎一番等等,使上課的氣氛更加熱絡。另外若是對那些畫圖、音樂等方面十分不在行的孩子加以讚揚、鼓勵一番,說不定能使那些孩子對這些事情燃起興趣,也對自已更有自信,說不定未來也能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這類的謊言也是屬於善意的謊言,由於是善意的,對事情的發展又有幫助,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他是謊言就一味的加以指責或批評,相反的,有時我們也需要肯定這種謊言的價值。 ====== 謙讓的謊言、反語式的謊言 ====== 謙讓的美德也發展出了一種謊言,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到別人家裡拜訪的時候都會帶著禮物前往,然後往往又客氣地說:「這只是一點小東西」,表達謙虛之意。反語式的謊言則是例如在親密的友人之間,有些可能會用「白癡」這樣的字眼,表達彼此之間親愛的友情。 ====== 必須要說謊的時候 ====== 比如說戰爭中被敵方所俘虜,並被問及有關本國的軍事機密時,為了不能使我方陷入不利的狀態,就必須要扯一些謊。此外,外交官也有同樣的情形,即使彼此兩國正處於和平、無戰事的狀態,兩國外交官還是必須運用外交手腕,靠一些謊言來拓展外交關係。而國家重臣對新聞記者所發表的言論,可能也只是一些外交辭令,對一些重要的問題並不能據實回答,只能用一些謊言掩蓋過去<sub>。</sub> 儘管了解到善意的謊言和必要的謊言有很多種類,但是一般人還是很容易拘泥於謊言負面的意思,所以通常會下意識地拒絕思索善意的謊言或必要的謊言背後的種種。其實仔細想想,每個人多少都有在必要的時候撒點小謊的經驗,這樣想就會覺得,其實謊言也不是完全不好,謊言也是有其必要的一面的。 ==== 謊言的生理 ==== ===== 身體不能說謊 ===== ====== 假裝若無其事的說謊 ====== 有些人說,說謊的時候可以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但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到這一點。即使能從嘴裡說出一套天花亂墜的謊言,在生理方面卻必然會露出蛛絲馬跡。就算刻意掩飾,眼神的飄移,嘴角的浮動,雙手插口袋等等容易被發現的緊張的行為都是自然反應。除此之外我們的手掌、腳底、腋下等處遍佈著汗腺細胞,一旦情感有變化時就會激烈反應。這個刺激是源於大腦皮層中掌管運動細胞的區域以及間腦的下視丘,透過交感神經傳遞到汗腺細胞而做出這些反應。當我們受到一些突發事件的驚嚇,全身肌肉會發生收縮,完成行為的準備狀態,此時若稍加留意即可發現自己的手掌和腳底在流汗;同樣的,在感情上發生急遽改變時,也會有一些冷汗流出,以上情形只有當事人會知道,外人通常看不太出來,因此旁觀者才會認為他們可以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 GSR 現象(galvanic skin response)====== 然而,這種微妙的變化還是有方法可以捕捉的,此方法是利用 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膚電反應)現象來測試。首先在手掌及手腕安裝一個電容器板,其中有差不多三福特的直流電流,在電路中間裝一個安培計,然後再電路中加入更大的電流,從二安培到一百安培,受試者不會感受到電流通過。接下來,利用一些突然的聲響、給予痛覺、或趁他不注意時採取的行動,這些令受試者情緒發生改變的行為,會使安培計的讀數發生顫動。比如在受試者面前提到他戀人的名字,此時他可能會有一些情緒反應,此時安培計的讀數也會發生變動,這就是 GSR 方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在讓皮膚通過電流的時候,皮膚內會有電阻,這個電阻會受到皮膚潮濕度等因素影響,當受試者受到刺激、情緒發生改變時,汗腺細胞也會被激發導致皮膚濕度改變,進而影響電阻值(更潮溼而電阻下降),安培計測得的電流直因此會有激增的現象。 ====== 測謊器 ====== 應用 GSR 的方法,就有了所謂「測謊器」的出現。一個簡單的使用 GSR 測謊的實驗就是:將五張撲克牌排在桌子上,請受試者從中隨機挑選一張,然後將那張撲克牌的點數寫在紙片上、裝入信封。當然所選的點數只有受試者知道而實驗者不知道。接著請受智者閉上眼睛,並且告訴他不管聽到什麼都回答「不是」。實驗者接著根據原本桌上五張撲克牌的花色與點數一一詢問受試者剛剛選的是不是那一張,一旦問到他剛剛選的那張撲克牌的花色時便便可以發現電流計的讀數有改變。雖然可能肉眼上根本看不出來他有什麼改變,但是 GSR 方法可以用細微的生理反應察覺謊言的所在。此實驗若能在裝備完善的實驗室裡進行,準確率能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好的問題設計可以有效提高測謊的準確率。編題設計技術是為了有效達到偵側謊言的目的,而必須妥適編製測試問卷的一種學問,以下介紹測謊該使用到的問題類型及意義: 1.主要相關問題(Primary relevant question) 主要相關問題有以下幾點特徵: A.陳述主要案情問題 B.測試是否有直接涉案 C.在問題中只使用一個最主要的具體行為,不會讓受測者誤解的動詞。(如: 你有拿刀「刺」…、你有「偷」…、你有和她「性交」…等等) D.問題措辭要求否定的回答 2.次要相關問題(Secondary relevant question) 次要相關問題是涉及次要案情的問題,但措辭不需要直接問涉案與否,但須觸及到主要問題。編製時的以下特徵和情況: A.證據的關聯問題,如物證的位置(如:你知道那把兇刀在哪裡嗎?…) B.犯罪感問題,如知道歹徒是誰 C.歹徒可能的犯罪動機 D.案情事實及其他情況證據(如:你有協助、參與計畫、或幫助任何人等等…) E. 測試非直接的參與行為(如:你有看到、你確實知道…) 3.犧牲相關問題(Sacrifice relevant question) A.是用來吸收第一次問道相關問題時的心理衝擊。可以降低無辜者對其它相關問題的反應 B.制式問題架構。(例如:你會老實回答我有關本案的每個問題嗎?) C.讓受測人肯定回答。 4.徵兆問題(Symptomatic question) A.瞭解是否有案外問題干擾。 B.明白受測人與施測者彼此之信賴關係程度。 C.制式問題架構與回答。(例如:你會不會擔心我問你沒有討論過的問題?、我已經告訴你,不會問你沒有討論過的問題,你會相信嗎?) 5.無關問題((Irrelevant question) A.測謊測試中第一個被問及的問題。 B.其設計係在於提醒受測人測試已經開始,要求受測人專心聆聽接下來測試之每個問題。 C.中性問題。(例如:你姓徐嗎?、你現在坐著嗎?、你家住臺北嗎?…等等) 為了達到最佳的測謊效果,根據測謊學,以上問題的將會以下列順序出現: 1.無關問題 2.犧牲問題 3.徵兆問題 4.控制問題 5.相關問題 6.控制問題 7.相關問題 8.徵兆問題 9.控制問題 10.相關問題 ===== 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主題統覺測驗) =====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是一種投射性測試,涉及描述模棱兩可的場景。俗稱“圖片解釋技術”,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亨利 A.默里和克里斯蒂娜 D.摩根於 1930 年代在哈佛大學開發的測試。 TAT 包括向人們展示一系列描繪各種模棱兩可的人物(可能包括男人、女人和/或兒童)、場景和情況的圖卡,然後要求他們為每張展示的圖片盡可能地講述一個故事,包括: 1.是什麼導致了所顯示的事件 2.現場發生了什麼 3.人物的思想感情 4.故事的結果 TAT 的完整版本包括 31 張卡片。 Murray 最初建議使用大約 20 張卡片,並選擇描繪與主題相似的人物的卡片。 今天,許多從業者只使用 5 到 12 張卡片,通常選擇這些卡片是因為考官認為場景符合客戶的需求和情況。 ====== 從謊言判斷性格 ====== 如果說測謊是找出人類謊言的裝置,那麼 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主題統覺測驗)則可以說是能從人類的謊言中,知道其個性的試驗。根據羅莎測驗可以大致分析出受試者的性格,但具體的願望、恐懼和情緒等等的內容,則沒辦法做出詳細的分析評斷。而讓受試者觀看一些圖片,並要求他們根據圖片編造一則故事,則能從他們編造的故事內容中具體分析出他們的性格傾向,此即是所謂的 TAT,主題統覺測驗。將 TAT 和羅莎測驗互相輔助,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人們的個性,對解析人類相當有幫助。 將幾幅畫加以搭配組合,讓受試者從中挑選幾幅出來,然後讓他們隨性創造出有關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受試者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通常也會出現在他們創造出的故事情節中,所以通常可以說故事中的主角其實就是受試者的寫照。受試者的想法和情感通常會投射在主角身上,而在日常生活中壓抑的恐懼和慾望,都能在故事中得到紓解。因此我們能藉由分析受試者創造出的故事內容,更深入的觀察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狀態。 不過也不一定受試者和他所創造出的故事中的主角一定是同一個人,而受試者的慾望和情感也不見得一定會出現在她的創作中。他們也常借用一些外來的題材,例如讀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情節,或者是朋友曾經說過的故事等等,都是他們創作時可能使用的參考資料,另外也有將自己過去的一些體驗畫作其中部分情節的情形。當然對那些想像力極為豐富的人來說,更多時候是根據自己對圖畫所自然湧現的想像內容所創作的。不過無論如何,以上的情形或多或少都和受試者本身有所投射,不過在形式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為了要正確讀取創作故事中所投射出的受試者的慾望和感情,首先就必須要仔細推敲受試者在創作故事時的心理狀況,如此方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目前有關 TAT 的解釋法和整理法仍因個人立場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解釋法。 ===== 聯想檢查 ===== 首先向受試者唸出一個個像花、血、海、女等等單字,這些單字大都是能讓他們有好的聯想的單字,然後讓他們就這些單字一一回答他們的感覺。實驗證明,他們回答的方式和答案中的字眼有一定的規則性,一旦發現有偏離規則性的答案,就大致可發現潛在意識裡有病態(心理上的疙瘩)或者是精神疾病等等病例。這是聯想檢查方法主要的目的,和 TAT 的目的不同,但兩者的效果皆很顯著。 紐格(1875-1962)就曾挑選了一百個和日常生活的感情問題有關的單字,然後對一人進行了這樣的實驗。首先讓受試者聽幾個刺激語(例如:花),並且要求他儘可能早點將他腦中浮現的單字說出來(反應語,例如:美麗),然後實驗者分別將受試者聽到刺激語之後到他回答出反應語之間相隔的時間(反應間),以及反應語、反應方法記下來。當實驗順利進行的時候,反應時間大致會呈現一定的狀態,且能讓人容易了解刺激語和反應語之間的關係。但是當刺激語觸及到有關他心理變態的地方時,會破壞這樣的規則性,出現許許多多的特徵。其中最明顯的幾樣特徵是: * 反應時間拉長 * 一下就把問題帶過去 * 沒有反應 * 一再重複刺激語 * 誤解刺激語 * 結巴、嘟囔、無法做出完整答案 * 回答出一個以上的單字 * 出現其他身體舉動 一旦有以上幾項特徵出現,實驗者即可知道已經觸及受試者之病處。如此的聯想檢查法因此可以較容易且迅速的將受試者心理病態的地方診斷出來,所以對心理醫生來說,即便是科學進步的現代,此方法仍是診斷時的一項重要依據。 ===== 身體和感情的謊言(詹姆斯-蘭格學說)===== ====== 學說內容 ====== 1884 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發表了一篇論文『何謂情緒』,正巧和隔年丹麥的生理學家蘭格(Carl Lange,1834-1900)發表的論文極為相似。他們兩人完全不相識,確有如此相似的學說出現,後人便把此兩人之學說整理歸類為「詹姆斯-蘭格學說」。此學說中最有名的代表文句:「我們並不是因悲傷而哭泣,而是因哭泣而悲傷」他們主張:人們身體的種種變化,並不是因為情緒表現在身體機能上(情動)而出現的,而是因某些刺激,才會引起身體的種種變化,而且他們認為,那些所有內在的情緒皆為情動。所以一旦喝酒,就會引起各式各樣身體上的變化:有人醉後喜歡哭,也有些人在喝醉後會怒斥別人,也有一些人在酒醉後會一直傻笑的。他們的說法有這些實際的例證可以證明,另外也有以下的生理現象可以作為他們學說的依據。 我們的神經系統中,有可以依個人意志隨意支配的非自律神經系統,另外內臟的肌肉或者內分泌腺等等,則是意志所不能自由支配的自律神經系統。情動的場合就是自律神經系統作用的時候。例如再盛怒的時候,或者被恐懼所籠罩的時候,自然而然心跳得速度加快、血壓升高、身體各處的肌肉都會得到血液的供給。此外,呼吸的次數會增加,而且會促進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以及肝臟釋放糖分,如此將減低疲勞的程度。 ====== 反對詹姆斯-蘭格學說 ====== 今日,詹姆斯-蘭格學說已被否定。1900 年,英國生理學家謝靈頓(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57-1952)以狗和貓為實驗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為了使自律神經不能將其興奮訊號傳到大腦皮層組織,便在中途切斷神經,但狗和貓不但沒有發生器官上的變化,而且還一樣有情緒的出現。另外即使向人類注射腎上腺素,卻完全沒有憤怒的情緒出現,也許血糖會增加、心臟的跳動會加速,但是並沒有發生情動現象。再者,1927 年,美國生理學家卡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以下列五點理由對詹姆斯-蘭格學說提出批評: * 一旦將數隻貓的交感神經全部抽取,交感神經系統所支配的身體運作功能將全部喪失。例如將無法支配內臟的血管運作、也無法分泌腎上腺素等。此時若使狗來咬這隻貓,貓會馬上發出鳴叫、兩隻耳朵往後拉、露出牙齒、前腳向上抬起做出撲打狀,這和抽取交感神經前貓在憤怒時候的行為並無差異。 * 有時在所有的情動現象都未發生時,同樣的身體變化還是會出現。例如:在生病時可說是完全沒有任何情動現象產生的時候,但卻可能像害怕或憤怒時一樣臉色發青。如此看來,因為完全不同的情動情形可能產生相同的生理變化,所以不能因為某些生理的變化而輕易斷言是何種情動狀況。 * 因為內臟細胞的反應一般都很遲鈍,所以並不會發生什麼激烈的情動現象。 * 心臟以外的內臟器官是由不隨意肌和腺體所構成。不隨意肌的反應速度最快也只能到 250/1000-800/1000 秒的速度,最慢可達 2-4 秒,另外內分泌腺體分泌的速度也很慢,所以一般而言,內臟器官的變化是相當慢的,不太容易看得出來。因此不能將變化如此之慢的內臟器官,認為是引起激烈情動現象的起源所在。 * 激烈的情動狀態才會引起的內部器官的特殊變化,有時是因為人為的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注射腎上腺素時會引起與害怕等強烈的情動狀態時所發生的內臟器官一樣的特殊變化,因此受試者會有心跳加速、甚至全身顫抖等現象,但這些並不是發生了實際的恐懼和悲哀的情動感覺。 ==== 謊言的心理 ==== 謊言是一種高級語言,具工具性與保護性功能。謊言的使用分為無意的及有意的。說謊的主要目的,有的是為了得到利益;有時候是為了減少或避免衝突,讓自己處在比較安全的人際關係環境中;也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壓力時,找藉口來減輕壓力。 有時候,說謊則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而將事實放大、誇張吹牛;這些都是用來緩解因為道德感與行為不一致所引發的情緒壓力。總而言之,謊言能反映出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一種焦慮、不安全感,是一種為了減少人際衝突而出現的退縮表現。 ===== 壓迫 ===== ====== 面臨危機時的舉動 ====== 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充滿了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引發的生理慾望和社會慾望,如果慾望和環境都不太有改變,那麼我們會因習慣而對這個環境適應得很好,我們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每天只需要機械性的生活就可以了。但是事實是我們居住的環境天天在改變。 從小學開始,經歷一連串求學、出社會、戀愛、結婚、生子,其中每個階段的環境都一直在改變。若突然之間環境起了急遽變化的話,那麼先前那種機械式的生活方式,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時必須要培養新的習慣,更要以積極的行動和作為投入新型態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狀態可以稱之為「危機」。當人類面臨危機時,採取的行動可以大致區分為「智慧行動」、「歪曲行動」、「失敗反應」: ====== 智慧行動 ====== 所謂的智慧行動,試用一種全新的行動方式去適應環境;也就是說,在面臨危機的時候,能冷靜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來突破難關。但是人類真能採取智慧行動的人並不多,就算真的能做到,也很難有把握真的有效果。即使我們照自己所認為最合理及完美的方法去做,但有時卻一點也行不通。例如無法滿足的慾望會一直佔據我們的心頭,而且會越來越強烈,要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加以壓制可不是件簡單的是,有可能會越弄越糟,最後生成了「緊張的狀態」。這種緊張的狀態不只會使我們感到不愉快、痛苦,甚至會使我們越來越沒辦法適應外界的一切,終將陷入一片混亂的狀態。因此除了合理的解決之外,我們還要採取各式各樣的「歪曲行動」。 ====== 歪曲行動 ====== 小蟲在碰到有鋼筆間戳他的時候,就會假裝死去,一動也不動,讓攻擊者覺得牠已經死去,不需要再繼續攻擊,小蟲很有機會就可以獲得苟延殘喘的機會,這是種自然界裝死的反射現象,也是歪曲行動的一種。換句話說,藉著「說謊」來適應周遭的環境。人也有可能會有類似的行為,和小蟲一樣的道理,歇斯底里患者也會假裝自己身體不舒服,或假裝得了很多病,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是德國心理學家庫雷契曼的想法。 這種假裝並不是有意識的行為,和本人意志無關,而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發展成的行為;法國學者把它稱為「半假病」。為了要逃避慾望不能被滿足的那種不快和痛苦的感覺,便假裝自己沒有那些慾望,其實是行不通的。把慾望藏在心底深處,想假裝沒這回事,這就是「壓迫」,是擬態的一種。其實一般人也可能會有這種行為,我們會為了某些目的而做出一些與事實不太相符的假裝行為,並不是故意這麼做,而可能只是因為情勢所逼,或是也沒有多餘的時間思考,看到眼前唯一一條本能的路,就是用一些虛假的行為來掩蓋真實。 ====== 被壓迫的慾望 ====== 德國一位解剖學教授,在一次有關鼻腔的授課結束之後,問學生是否真的了解鼻腔的種種,全部的學生都回答:「很清楚。」教授接著說:「那真是奇怪的事,真正對鼻腔有了解的的人,在我們這個住了數十萬人的城鎮來說,以五根手指來算的話,就只能舉出一根手指兒以呢!」佛洛伊德認為那位教授所說的「一根手指頭」等與,含有「真正了解的人只有一位,就是我」這樣的意味。教授平時雖表現出一副謙遜的模樣,其實是將自己的自負心壓抑下來,不讓別人看出。然而當他看見他的學生狂妄地說自己很了解鼻腔,他那被壓抑的自負心又高漲起來,變說出了那些反駁的話,想藉機挫挫他們的銳氣,同時也彰顯自己。教授被壓抑的慾望突然之間活躍起來,擾亂他的思緒,迫不及待地一躍而出,因此他說出了誇張、不實的話,這對身為教授的他其實是不該有的行為。人們可能認為這是他不小心說出的氣話,但其實是因為他一不留神讓一直被壓抑的慾望有機會闖出來,所以才發生言詞和行為都有所誤差的情形。被壓抑的慾望一旦蠢蠢欲動,就可能以不太正常的方式一躍而出,因此人們就會一時衝動,吐露本意、寫出不該寫的東西或做出不該做的事。 ===== 反動形成 ===== ====== 反動形成的形式 ====== 一個人的慾望十分強烈的時候,即使受到壓制,會有想突破壓制、再次展現的傾向,這個傾向可能讓當事者感到恐懼。自知自己的抑制能力快要不管用了,所以有必要以其他夠份量的事情加以抑制。對於抽煙已經上癮的人來說,如果要他們減少抽菸的量,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很多人就因此把菸癮戒掉,認為這樣會比較快樂一點。繼而又想,如果能夠廣而推之,向其他人熱心的述說香菸的害處,並勸導他人戒菸的話,可能會更快樂。殊不知他自己只是一時將抽煙的慾望深深藏在心底,然後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戒掉煙癮。等到他一而再,再而三接觸到種人抽菸的場合,他那壓抑著的慾望就未必還能再繼續壓抑下去,有可能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有了言行不一的舉動出現,說是戒菸,但受不了周遭誘惑,回頭又偷偷繼續抽起菸來—這就是一種稱之為反動形成的謊言。此外,吝嗇小氣又利己主義的人,為了防止他人知道自己那些不良的傾向,就以相當慷慨、大方的慈善家面目出現;生性殘酷喜歡虐待動物的人在人前卻表現出非常愛護動物的樣子;連殺一隻小蟲都不敢的人,卻在人前裝出威風八面、神勇無敵的樣子;腦筋死板、不知變通的人,卻自稱是道德家,對別人的一點小錯都要找碴、生氣,其實是希望自己的反社會行為能得到理解的一種反動形成。 因為壓制只不過是將慾望和情感逐出意識範圍,問題只是暫時解決。被壓制的慾望在無意識的範圍中積壓下來,然後又反動形成,再一次硬壓制下來,人們會天真的以為如此一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因為事實上一旦你一再對慾望進行壓制,我們的內心就會像承受過大壓力的鍋爐一般,終將因為再也承受不了而爆發開來,不但沒壓制住,反而到處橫行,恐怕會引發更多其他的障礙。因此我們應該將被壓制的慾望適度的解放出來,這樣不管是生理上也好,心理上也好,都將有所助益。 ===== 同一化 ===== ====== 投射和吸取 ====== 所謂的「同一化」,是說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會採用自己所尊敬的人或親密的人的做人處事的態度和感情(吸取),而且對他人之中與自己是同一立場的人較有認同感(投射)。一個家庭之內,男孩常自然地採用父親的態度和感情方式,而女孩則會採用母親的,然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人格。在成人的團體中,成員的態度和感情則會自然而然地和他們所尊敬的領導人相似。在封建是的人際關係中,同一化以下面的形式出現:即使客觀的說,自己有著不幸的遭遇,但如果真的看到與自己同一化的對方過著幸福的生活,就會主觀的覺得自己也很幸福。從「只要你能幸福,我就滿足了。」或者「主人的名譽就是我的名譽。」這些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同一化的現象。另外,希特勒所率領的納粹青年團組織中,每個人的心中都抱持著「我願為希特勒」的想法,以及齊聲高喊「希特勒萬歲」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都有同一化的特質。 ====== 一身一體 ====== 沒有鬧過家庭風波、過的是和睦幸福的日子的夫妻倆,他們之間沒有秘密,不管是心理的或身體的秘密都不曾有。他們兩人的關係可說是極為透明,丈夫所受到的侮辱,妻子會感同身受,就好像是自己受到侮辱一樣;丈夫若有什麼成就,妻子也會認為就像是自己的成就似的而感到特別高興。最後妻子的死亡,則讓丈夫感到萬分悲慟。所謂的一身一體,就是指這樣的情形。有位學者說:「我們的父母和妻兒是我們的骨肉至親。如果他們死去的話,就好像失去了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份,感覺非常痛苦。當他們做了某些壞事的時候,我們會為此感到羞愧;而當他們被侮辱時,我們會站在他們的立場,並為此大感憤怒。」像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們將父母親和妻兒視為我們自我的一部分的緣故。有種我們時常聽到的故事,年老後才傑為伴侶的老夫婦,一旦一方先去世的話,另外一個也很快的接著離開人世,這也可說是一身一體的一種例子。 ====== 人類的洋蔥學說 ====== 萊賓為了更易於瞭解這樣的伴侶關係,採取的是圖解的方法。根據這種方法,將人類一層一層的加以分析,而且層和層之間有所間隔。他把這些層次分別稱為中心曾、中間層、周邊層,也就是說,把人類想成一顆像是洋蔥的東西。當我們和陌生人說話的時候,會有警戒心,因為我們無法看見對方的心裡在想些什麼。以「洋蔥學說」來說的話,這是因為人們通常以周邊層最外的一層和對方接觸,其他層則緊緊的關閉,不讓對方進入。但對方如果是朋友的話,我們則會稍加鬆懈,讓對方稍稍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對方也會適度打開心房,讓我們進入。也就是說,我們是以周邊層的內部面貌、或者更進一步的以中間層的外側面貌來與朋友交往,對方也是同樣的情形。至於伴侶間的關係,彼此都拋開層層隔閡,以中心層的面貌坦誠相見,因此若以接觸的層面最深最廣而言,無疑是此種伴侶間的關係。而且正因為彼此都能坦誠相見,所以兩人之間呈現透明狀態,沒有所謂的秘密而彼此之間也不會有所顧忌。若把人類的中心認為是所謂的自我的話,那麼整個中心層可說就是「自我」的意念,於是有了「伴侶是我的自我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在此情況下,彼此的中心層可以說是已經互相重疊。但是若伴侶之間並不交心,彼此並不互相了解的話,他們就不會成為對方自我的一部分,頂多只能說包含在對方的自我中,但並未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所謂的伴侶之愛,其本質就是把對方放在自我的裡面。照此想法引申下去的話,所謂的父母和子女之愛、愛校心、對鄉土之愛、對祖國之愛、對追求學問的熱愛等等都可以說是將其愛慕得對象包含進自我的中心的一種結果。 ===== 退化 ===== 退化也叫退化感情、倒退、迴歸,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指成年人在遇到特殊情況,如巨大的打擊或嚴重焦慮時,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表現出與自己現階段年齡不相符的不恰當行為。目的是通過幼稚的行為讓自己能夠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 戀愛中的撒嬌行為 ====== 當我們戀愛的時候,一旦到了一定的時期,就會出現撒嬌的現象—因為十分的信賴對方,或彼此之間有某種程度的依賴感,導致兩人之間出現像孩子般的舉止行為。這在第三者看來,通常認為這是熱戀中的情侶之間必然會出現的撒嬌行為。一旦戀愛,會將自己的內心全部奉獻給對方,兩人之間有了某種程度的心理接觸之後,開始了另一個期待—期待這段感情有所結果。然而在求好心切的心情以及對未來抱著些許不安的影響下,發生了對應的「退化」狀態。在這個階段也容易出現任性、像個孩子似的問話態度、撒嬌、發牢騷、像孩子般拋開一切責任,只顧遊玩,以及亂發脾氣等等的行為。 ====== 運動爆發 ====== 運動爆發是指人類置身在恐怖氣氛時對應行動的自然行為,表現出像動物或者小孩的舉動,有以下幾項的類似點: # 對外界的刺激所形成的一種本能的、具防衛性的反應。 # 漫無目的、到處亂碰亂撞的舉動。 # 若以精神方面來看的話,並不是熟思的情況下所引發的舉動,而是突然變得緊張的感情狀態所引發的行為。 # 自己的心中存在著含糊不清但強烈的逃脫阻撓自己事物的慾望。 # 運動爆發對動物而言,和歇斯底里症患者一樣,都會設法達成除去障礙的目的。 # 就以上而言,運動爆發是種具有生物學上調整功能的現象。 ====== 裝死反射 ====== 裝死反射也和運動爆發有一樣的功能,在很多危險的場合下,為了防衛自身安全,避免危險的發生,可以就地裝死,如此便可以逃過一劫。歇斯底里症患者在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也會有「全面的昏迷」、「歇斯底里性的聾啞」、「歇斯底里性的語言障礙」、「歇斯底里性的感覺和知覺上的障礙」、「運動神經的障礙」等等情形出現,本能地假裝身體動也不動,或裝成生病的模樣,以逃避危險。這些可以說全部都屬於退化的現象,是為了不受到傷害,身體內的防衛機能自然運作所形成的結果。 ====== 防衛機能 ====== 所謂的「防衛機能」,到底在哪些條件下才會發揮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大約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點: # 全部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狀態下所形成的。 # 全部的行為都是為了不使自己受到傷害所發展成的。 # 防衛機能是始於有逃避的想法,然後根據本能所發展出的種種防衛行為,那些行為彼此之間都所關聯。 這也是屬於退化現象,也可說是一種逃避的行為。有時會變得像個孩子的樣子,就是因為想逃避現實的動機作祟。當無法面對自己即將受到痛苦的現實時,因為本能的激發,會有拯救自我的做法出現,而且這些作為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然而然激發出來的。再者,這種防衛機能是不管身體健康的人,或者精神病患者,都具有的一種本能。但因為防衛機能作用所產生出來的行為,若對本人反而有所不利,表現的方式不太合理、或對社會有所損害的情形時,我們會把這些有此種行為傾向的人稱為是有精神上的疾病,而先前一直提到的歇斯底里症患者也包含在精神疾病的範疇內。這種防衛機能的概念,對於精神醫學方面有極大的影響。此外,在臨床心理學方面若考慮到性格的概念時,防衛機能可說是其中必考慮的一環。 ===== 合理化 ===== ====== 合理化的謊言 ====== 隨便對他人充滿敵意和恨意,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心理狀態會將對方給予的情感自意識中一筆抹煞,常會感覺對方對自己也是一樣的充滿敵意和憎恨。「我沒有特別討厭那個人,但他卻好像很討厭我的樣子。每次都無緣無故跟我發生爭吵,真是受不了。」像這樣把壓抑的情感和慾望轉換到他人身上,就叫做「投射」。像繼母可能會覺得那些非親生的孩子很怨恨自己;保守政黨對革新政黨的敵意投射,會令他們覺得革新政黨說不定明天就會發動暴亂。如此的敵意和恨意加以投射的結果,會使得對方對自己充滿敵意,因此若訴諸於正當的防衛態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此這般為抒發心中的敵意找一個藉口。像這樣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加以認定的行為,除了「投射」這跟原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把自己的行為盡量解釋得「合理化」或「正當化」。例如:即使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才會失敗,卻把原因歸咎於他人的妨礙,以及家裡種種事情的牽絆。如此想來,因為不用承認自己的缺點,也就感到格外的輕鬆愉快。 ====== 自我的擬態 ====== 合理化只是有意識地為自己製造一個藉口,而不說謊騙人。所編出的理由自己也深信不疑,也可以說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己對自己說謊。合理化和投射、反動形成、壓制一樣,可說都是自我的一種擬態現象。總而言之,人類對自已所做的事情總是盡其所能的擤出各種合乎常理的理由,使自己更能理直氣壯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由此看來我們不難了解,其中所賦予的理由將有不少並非真正的理由,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慾望和感情趨向所編造出來的。 ====== 對於睡眠狀態中的行為也要給予合理化的理由 ====== 即使不瞭解真正的原因,人們還是會為自己的行為想法賦予適當的理由。在催眠術的實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這種現象。其實被施以催眠的人,因為其意識作用減弱的原因,才會對催眠的種種指示言聽計從的接受。在催眠術的進行當中,催眠師如果說「蝴蝶」,被催眠者可能把手帕拿起來揮一揮;如果說「好好吃的牛排」,被催眠者可能把鞋底拿起來啃。然而,在催眠術解除以後,被催眠者什麼都不記得了。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催眠術進行之前,催眠師先給予了種種等等要做的事的暗示,所以被催眠者在被催眠之後就會照著剛剛的暗示去做。而在催眠解除後,如果告知被催眠者他剛剛出現了什麼樣的舉動,他並不會知道是因為受到暗示才去做了那些事,而是會為自己找一個理由來解釋剛剛的行為,比如說他可能會說:「我剛剛把手怕拿起來揮可能是因為有隻蟲子在附近飛的緣故吧。」 === 社會階級心理學 === 社會階級心理學是一門以社會學的角度再加上心理學的方法,探討階級如何影響社會生活,並分析階級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種種差異的學問。舉凡社會關係、工作、休閒、生活方式、語言風格、智力、人格、態度、價值,甚至身心健康都是屬於此領域的研究範圍。社會階級展現於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等面相,而社會中存在階級的事實是當前社會學家爭相研究的爭點之一。而社會階級做為一個事實與分類認識社會的標尺,與心理學亦有相關聯性。 ==== 階級的心理 ==== ===== 不同的階級位置如何塑造不同的社會心理? ===== 如前所述,不同的階級位置中的行動者,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能力為根基,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然而,不同的生命經驗代表的不僅是物質與生活上的差距,更重要的事,在不同的生命體驗裡,不同階級位置的社會行動者所擁有的機會與資源並不相同。不同的生活水準與機會,使社會行動者經歷不同的生命考驗,自然逐漸塑造出不同的社會心理。以下將以大眾文本如何具現化不同階級位置中的行動者的社會心理作為範例,並分析大眾文本這樣的呈現方式有何偏誤。 1.富人喜歡投資,窮人更愛消費;2.富人不守本分,窮人甘於現狀;3.富人享受風險,窮人害怕風險;4.富人破陳出新,窮人按部就班;5.富人抓大勢,窮人盯小利;6.富人學管理,窮人學手藝;7.富人利用光陰,窮人消磨時間;8.富人精於工計,窮人善於算計;9.富人交朋友,窮人走親戚;10.富人買保險,窮人買彩票;11.富人散發自信,窮人武裝自信;12.富人做得多,窮人說得多。(擷取自「業務講堂」,2017/03/17) 此篇大眾文本舉出的「區別」,是去脈絡化的檢討窮人的行為模式,忽略其能取得的資源,可能皆不及富人的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與社會網絡的累積。例如「愛消費」、「消磨時間」、「買彩票」,等「錯誤」的理財觀念,不一定是因為窮人比較短視或貪心,而是他們不像富人可以從社會網絡、學校、家庭教育吸收到理財資訊,不知如何透過投資「讓錢生錢」,只能期待透過中彩券脫貧。而「害怕風險」、「盯小利」、「走親戚」、「武裝自信」等「壞習慣」,也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眼界、心胸狹隘。害怕風險是因為生活沒有遭遇風險的餘裕;盯小利是因為不能放過任何機會;走親戚是因為他們的社會位置沒有機會擴展社會網絡,只好珍惜僅有的人脈;而武裝自信是因為感受到社會對窮人的不友善,又對自己的生活處境感到羞恥,無法發展自信、也得不到認同的情況下,當然只能武裝。 簡而言之,「心態造就階級」的說法其實是倒因為果的,「富人」的「不守本分」、「散發自信」、「抓大勢」的心態並不是他們的致富關鍵,而是相反過來,他們的階級位置提供的機會、資源、承擔風險的能力,塑造了他們的心態。窮人亦然,他們並非因為「按部就班」或「甘於現狀」而窮,而是因為窮,因為無法取得資源、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與能力,所以按部就班且擅於算計。 ===== 社會心理如何促成階級的再生產? ===== 所謂再生產理論,是指從 20 世紀 60、70 年代開始,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針對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展開了一系列批判性論述。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猛發展,雖然貧窮、失敗、不平等等社會問題仍舊存在,但在許多人眼中,這些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加以解決,而教育則被視為改革的最佳手段。人們普遍相信,教育是改變階級分裂狀況的有效體制。每個勤奮攻讀的學生都有機會透過教育向上流動,從而使階級社會走向終結。 所有的論述中,影響最大的是薩繆·鮑爾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的'''經濟再生產理論'''和布迪爾(P. Bourdieu)的'''文化再生產理論'''。 在鮑爾斯和金迪斯看來,學校就是一個按照外部勞動分工的要求進行再生產的機構。資本主義經濟要求把人分配到不同的合適的位置上。因此,學校的使命就在於按照勞動分工的要求,授予未來處於不同位置的人以不同的技能,並且傳遞相應的價值、規範、行為方式和性情等等。所以,工人階級的孩子會被教導守時、清潔整齊、尊重權威和服從規矩;而上層階級的孩子則被教導靈活性、思維的開放性、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為使他們以後作為管理者或專家有效地工作所做的預備。通過對學校教育經歷在數量和類型上的分化,學校'''預備了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工作等級之中'''。 建立於此,再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新興中產階級出現後,它們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地位象徵,透過文化資本的累積和財富來將階級之間做出區隔,來自中上階級的父母擁有的權力地位不乏於學校教師,他們可以介入學校教育,影響學校政策並提出有利於其子女的學習方式`,例如,多元入學方案要求子女要有多樣的且富的考試模式也對有時間、有知識的新興中產階級最有利;而勞工階級的父母人脈有限,雖然不同意學校的教育政策,但是仍然會表現出尊敬與配合的態度。這樣的權力關係也為子女所傳承,中產階級的學生在學校中勇於抵抗學校的政策並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就是用自己所擁有的能力來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政策鞏固自己的地位並傳承,而勞工階級的學生則是順從學校的教育政策走向,有此可以發現,父母親的社會階級地位藉由子女的代間傳遞進一步的影響其教育成就。 整體來說社會心理學是以社會學中所謂的衝突論來看待當代的社會階級制度,在這制度中富人、有權勢者因為掌握了資源,所以可以制定出一套對自身有利的制度,並在藉由整個制度來促進階級複製。而這群擁有資源者又以「專家、學者」的身份提出說這整個制度會這樣是因為低社會階級的人自己不努力而導致的結果,並藉此合理化這個對自身有利的權力結構。布迪爾推測,個人在童年時期已經內化出他與各層級之間的社會空間,並指引年輕人朝向他們適當的社會地位、適合於他們的行為、及對其他行為的厭惡。因為文化資本的取得,大多取決於家庭中全面、早期而潛移默化的學習,也因此,審美意向的發展大致上取決於社會出身,而非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的積累資本和經驗。無論是飲食、文化抑或藝術表演的喜好都是階級指標,這些指標會隨著世代承襲下去,強化了固有觀念中各階級的喜好。 布迪爾也將階級之間的資本差異分為以下四種: # '''經濟資本''':對金錢、財產的擁有,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等。 #'''社會資本''':群體上的資源、關係、影響與扶持的網路。布迪爾指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總體和社會資本的獲取,需要靠關係的建立及維持、社交聯誼工作、共同嗜好等。 #'''文化資本''':知識的類型、技能、教育,包括他人對自己高度的期許。父母給孩子的文化資本也包瓜熟悉的教育體系、易於成功的態度及知識。 文化資本又分為三種形式: ##內化的舉止風範,例如台風。 ##客觀的文化資產,例如骨董收藏品。 ##制度的社會性認可,例如學歷。 #'''象徵資本''':個人在信用、名望上有用的資源,是擁有其他三種資本後所附加的權威。 ===== 關於階級社會心理的研究 ===== 在社會階級的研究中,主觀的階級分類跟客觀的階級分類不一定完全契合。主觀的階級分類是社會行動者自認的階級,客觀的階級分類則是透過微薄的職業聲望或是馬克思的聲工具有無做客觀判斷。兩者之間的差異影響了個人如何看待經濟體制,從黃毅志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差異:如勞工要有自我階級意識才有可能起身反抗,先要了解自己的處境才可以知道自己要爭取什麼權益。 另外,糾州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家團隊在二○○九年推測,隨著階級上升,同理心的能力將隨之減弱,因為上層階級從表情判斷他人情緒的能力不如下層階級。紐約大學的迪澤(Pia Dietze)和諾斯(Eric Knowles)則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隨著階級上升,減弱的是注意力而非情緒感知能力。 他們的研究先是包裝成測試 Google Glass,邀請六十一位志願受測者戴上並在接將上走路、請他們將視線焦點放在感興趣的事物上。最後留下自己的年齡、性別、種族、收入、教育水準、他們認定自己屬於何種社會階級等資料。他們發現不同社會階層對陌生人注視的次數沒有差別,但時間長短不同。中上階層的人對他人臉孔的注視時間,平均來說少了五分之一秒。為了更進一步探究,第二場實驗換成展示街景,固定八十二位受測者的頭部來監控他們雙眼的視線焦點,而這次,下層階級觀看臉部的時間又比上層階級多了 1/10 秒。並且,這樣的差異只存在人臉之上。最後一個實驗,他們邀請三百九十七位受試者觀看兩組六張隨機排列的圖片,先是一張臉和五個無生命、接著是同樣圖片但順序不同或抽換一張並改變排序的六張。受試者必須觀察有無被抽換、及調換的順序。這次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在抽換物體圖片時沒有顯著差異,若抽換臉部照片,則下層階級表現較優異。 他們得到的結論是,下層階級比上層階級更注意他人的臉部。原因雖仍不明朗,但他倆推測,上層階級可能認為陌生人無法為他們帶來太多利益所以不會特別注意。 ===== 影響台灣的階級心理 ===== 臺灣的階級研究主要的研究者是許嘉猷、蕭新煌等人,由於台灣特殊的經濟發展經驗(黑手變頭家、中小企業多等)因此跟西方國家的階級認同不太一樣;如英國多數受雇者會認為自己是工人階級,因為當時工會是由下而上的形成,因此形塑了他們下對上的反動能力;美國工會則是因為主要著重於協商薪資,勞資對立較少,工人的階級意識不太明顯。根據許嘉猷(1992)的研究,將階級區分從馬克思的生產工具有無轉換成工會是否有自主權、工作的權威等。得出的研究結果是,台灣的工人階級意識並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相較於馬克思主義的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台灣尚有小資產階級當緩衝,緩和兩者之間的對立,且要工人階級流動到小資產階級的可能性也較高,工人的團體程度自然降低。加上台灣的歷史進程,在戒嚴時期嚴格靜止工會組織的形成,也遏止了工人意識的滋長,在這方面相較於英國社會來說,英國的工會組織發展早,且是由工人自發性組成,因此有 80%的工人知道自己屬於勞工階級,證明沒有組織對於形成勞工的階級意識是困難的。 此外台灣的勞工的階級意識低落或許也可以追根至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日本企業所帶來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相當強調敬老尊賢,也就是說要遵從社會既有的權力結構,縱然整個制度是不合理的也不要去挑戰、反抗。因此也就造就了大多數台灣勞工是相當聽資方的話,像是在 RCA 工殤案的紀錄片「奇蹟背後」就有提到當時美國企業認為台灣勞工在全世界中是素質相對高而且相當聽話的。 #日本企業:日本對於台灣的影響相當深遠,不論是日治時期所留下的企業,或是在戰後日本文化崛起的那段期間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而在台灣社會中經常可以聽到身邊有人是在日本企業中工作。傳統的日本企業是相當重視階級文化的,同時也是相當照顧員工的,但在台灣的企業他們只學日本企業的階級、服從文化而忽略了在那背後一間公司是多尊重、照顧自己的員工,也因此造就了台灣企業慣老闆的出現。 ====種族特徵描述(racial profiling)==== 種族特徵描述又被稱為種族歸納、種族臉譜化、種族貌相判定。意指種族被作為一種基模的基礎,在某些情況中種族被篩選出作為判斷資訊,其他個人的屬性則被忽略。啟動種族基模相當於啟動一套種族化的檔案,這個檔案帶有偏見、歧視與刻板印象。而種族特徵描述亦可以被看作社會中族群邊界和範疇界線的劃定常用的手段便是混為一談(lumping together)和切隔(splitting)創造出群體的類同何差異,形成界線。以美國警察常被詬病對於種族的選擇性執法為例,在美國,警察執法時常以膚色(最顯見的種族特徵)來切隔出亞洲人和白人(較無危險)宇非裔及拉丁裔(犯罪率高),但劃分出兩群體的同時,勢必得將特定群體內的階級、性格等混為一談,這樣的區分可能忽略團體內的異質性或許遠比不同疃體間的差異要來得大。 =====Akai Gurley 槍擊事件===== 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分析,該事件所牽涉到的不只「種族」,更有「階級」和「性別」等因素造成的基膜進而影響行為者的判斷。2014 年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兩名員警在一棟公寓沿著燈光不足的樓梯巡邏,其中一名菜鳥員警彼得・梁(Peter Liang)在經過 7 樓時,被前往公寓拜訪女友的格里給驚嚇,再推開樓梯間的瞬間扣下板機,子彈被牆壁反彈後擊穿了格里的心臟,彼得也因過失殺人罪被起訴。事件發生後引起各種討論,首先,以「階級」的面向來看,雖然近年紐約市的治安有了大幅的改善,但在某些特定的區域,如該事件發生在布魯克林區的貧民區(居民多為中低階層少數族裔),紐約警察工會相關人員也稱事發那棟公寓位於「紐約最危險的住宅區」,可見人們對於該區域的想像是充滿犯罪、危險的。先前所提及,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系統一、二的思考路徑,可以嘗試模擬當時員警彼得在巡邏時,因為知道這裡是犯罪的熱點,而身為菜鳥警察,內心應該是充滿壓力的,在此情況下,認知和行為仰賴效率高但易出錯,靠著「基模」篩選資訊的系統一,受到驚嚇馬上開槍。相似的偏誤也在後續報導被印證,許多人會認為員警在這類犯罪熱點的嚴格執法是合理的。然而,事實是格里雖然有 24 次被捕紀錄,當天他並沒有持有武器,只是前往女友家。 再者,以「性別」面向檢視。員警誤殺民眾的新聞多半受害者是男性,嘗試解釋這類「性別」與「犯罪率」相關基模的產生,以統計數據來說,在 2014 年美國被捕總人數 73%是男性,或許因此有「男性比較犯罪」的印象。而這可能也說明了,在事發當時中槍的是格里而非其女友的原因。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種族」的基模,即前述的「種族貌相」(Racial Profiling)。種族向來是美國最敏感的議題,此次事件發生後,也馬上被和如火如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連接,各地出現多起抗議又一次警察誤殺非裔美國人的事件。更細緻地思考種族貌相本身,會發現它是種族、階層、性別等基模的交織。以格里來說,身為中下階層的非裔男性,在大眾的認知裡很容易就將他和犯罪做連接。至於執法人員在認知和行動策略上,經常遇到需要快速決策的情境,不難想像其在一般大眾的系統一建構,傾向劃定某些特徵是危險的,種族往往和膚色相關,人們最被易於辨識的表徵就被拿來做分類的依據。對於後續看法的不同評論也可發現,某些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言論,會認為像格里這類有犯罪紀錄的非裔,當天不被槍殺之後還是會危害社會,反之,民權運動者則會強調,警察的執法不該因為種族而有所差別對待。 在阿里・格里槍擊案中,除了受害者的種族是一重點,員警彼得・梁的華人身分也在審判時引發爭論。在先前的警察誤殺非裔的事件中,涉案的白人警察不是被輕判,就是無罪釋放。然而,彼得在第一審視卻面臨長達 15 年的刑期。法院對於不同族裔的雙重標準引發大規模的網路串連、遊行和連署等倡議行動。美國在上一世代中的華裔多為一代移民,他們多仍帶有傳統儒家的價值觀,並不重視,或甚至較為壓抑西方社會所強調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爭取自身權益的價值觀。美國仍充斥對於華裔的種族歧視和偏見,但華裔抗爭不若非裔強烈,很可能可以歸因於在 60 年代以降,非裔族群對於民權運動的論述基礎、組織、抗爭策略等都發展的比華裔族群完全。這樣的現象,或多或少成為了大眾對於華裔族群不惹事、安分或軟弱的基模,在多次有關警察種族偏見的執法,選擇對被告為華裔的案件來運作平息群眾怒氣,符合政治正確的殺雞儆猴,後續引發的大規模華裔社群串連,是始料未及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對於事實或情境的理解上,常會因為各種基模而作出不全然客觀的判斷。但另一個危險的現象是,如前述假新聞中提到的「社群直覺模式」,道德的判斷往往是「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在我們因為基模篩選出帶有偏見的事實後,經常又在不自覺中思考如何合理化直覺,而非嘗試推翻它。人的認知模式如此,造成在做出評斷時,只願意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事實,且一步步強化這樣的印象,社會上不平等如種族、階級的偏見也因此一再被強化。 ====種族三角制衡理論(racial triangulation of Asian Americans)==== 該理論由政治學者 Claire Jean Kim 於 1999 年所提出,同時也修補了一直以來由「種族特徵描述」所建構出明晰的黑人、白人間二元分化法。該理論強調對於美國的華裔移民中,除了被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係所牽動之外,自始自終更是被放置在雙軌的種族場域:「美國/外國」、「優等/劣等」的分界上。譬如在十九世紀末,在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加州已無法再透過黑奴勞力滿足當地開發需求,因此轉向當時中國清朝政府,協商引進華裔勞動力以便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藉由運用種族三角制衡的方式,將華裔移工塑造為比黑奴「更優良」卻永遠屬於「外籍」的勞工之餘,卻不提供移駐美國而成為美國人的選項以及與福利。換言之,亞裔與其他種族處於「三角制衡」的狀態,一方面被塑造為比其他有色人種更為優秀的「模範少數」,另一方面則被視為「永恆的異鄉人」,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 而這樣微妙的三角平衡狀態,也同時解釋了為何每次種族問題牽涉到了有關亞裔層面時,問題總是變得相當困難棘手。畢竟除了亞裔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之外(亞裔可能是來自中國、台灣、韓國、越南、日本的移民一代或第二代,本身國族認同早就壁壘分明),多數亞裔人士也很樂於利用文化上的優越性以便獲取在有色人種中相對的優勢,一方面又同時強調本身的種族弱勢與身為美國人的正當性。然而,這樣的操作方式卻往往難以釐清歧視的本源與其訴求,甚至還可能反過來將亞裔定位為排斥其他種族的兇手,因而模糊政治運動上的焦點。 === 情緒勒索(Emotion Blackmail)=== ==== 何謂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是一個由美國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發揚的詞彙,意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情緒。情緒勒索是所有宰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利的形式,身邊周遭的好友與親人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所有勒索的中心就是基本的威脅恐嚇,它會以許多不同的面貌出現。通常情緒勒索者和被情緒勒索者之所以關係能夠成立,是因為彼此間有一定的親密成分為基礎,甚至掌握對方的秘密和弱點,而一但情緒勒索者無法完成某些目的時,便會利用這層親密關係迫使對方讓步。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危害自身的生命,但是卻非常容易奪走「自我完整性」,自我價值和自我評量完全奠基於此項要素,而我們通常也使用自我完整性來辨別是非。情緒勒索最終會使人陷入隱藏情緒、有苦說不出的狀態,會質疑自己有無權利表達感受,而無法充分表達出氣憤與挫折感,所有感受都以痛苦的形式表達,受情緒勒索的壓迫者會轉為以身體和心理的不適,來取代直接說出感受的方式。 ==== 情緒勒索的六項致命特徵:要求、抵擋、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sub>。</sub> ==== 會發生情緒勒索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極端手段——控制。一但不斷受到「控制」手段的支配,使我們對情緒勒索者有求必應,不得不犧牲自我欲求及人格時,就會變成情緒勒索。以下以職場主管要求員工加班舉例: # 要求(Demand):情緒勒索者通常會把自身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而向對方進行要求。ex:主管認為員工應表現出積極認真的態度,因此要求員工應常常加班。 # 抵擋(Resistance):當情緒勒索者開始施壓時,被勒索者開始出現抵擋的行為。ex:員工表現出不情願,想用各種方式婉拒。 # 壓力(Pressure):對被情緒勒索者施壓,情緒勒索者會開始貶低對方、對方的能力及個人價值,再來引發對方的罪惡感。ex:主管說:「沒想到你是一個喜歡偷懶、自私的人,為了自己竟然連加個班都不願意。」 # 威脅(Threat):情緒勒索者會無條件地剝奪對方的安全感,會依此作為對方的把柄,希望以威脅的方式順從。ex:主管說:「我是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 # 順從(Compliance):利用特殊身份或親密關係的優勢觀點,而迫使對方順從自身的想法,若對方無法承受對方的威脅,即會被迫選擇順從。ex:面對著被裁員的風險,員工只好硬著頭皮加班。 # 舊事重演(Repetition):情緒勒索者一旦有一次成功情緒勒索的經驗,便會開始向對方要求更多,讓對方愈來愈沒有自由,最後放棄反抗,而進行下一次的情綠勒索,往往會形成:施加壓力→一方屈服。ex:下次主管就會故技重施,讓員工們加班到更晚。 ==== 勒索的四種型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欲擒故縱者。 ==== 1. 施暴型 : 這類型的『情緒勒索』最易辨識,只要不順從他們,他們就會怒髮衝冠,語帶威脅或是生悶氣。『不聽我的話,就請走人』是他們的格言。其中施暴型又可分成「消極施暴型」與「積極施暴型」。 * 積極施暴者:若不順從,情緒上則會馬上大發雷霆,甚至語帶威脅及不滿。 * 消極施暴者:情緒上的不滿不會直白的表現於外表,而是埋頭生悶氣。 2. 自虐型 : 這類型的人常會操縱別人,傳遞出『如果不照著他的要求去做,他將會很沮喪,甚至無法活下去』的訊息來警告他人。他們常把生活搞得一團亂,甚至會傷害自己,或採取自殺的舉動,而這些以生命來情緒勒索的人則稱其為「終極自虐者」。 3. 悲情者:他們在無法遂其所願時,常會表現出沮喪、沉默,好讓人察覺其苦處,但卻避談真正的原因,表面上好像他們很脆弱,但卻是『沉默的暴君』。 4. 欲擒故縱型:這類型的『情緒勒索』會先釋出正面的訊息,並且允諾關於愛情、親情、友情、錢財或升遷的要求,然後再告訴他人,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便什麼都拿不到。 ==== 情緒勒索的影響 ==== 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危害自身的生命,但是卻非常容易奪走「自我完整性」,自我價值和自我評量完全奠基於此項要素,而我們通常也使用自我完整性來辨別是非。除了會影響被人們視為重要的自我完整性外,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勒索所能影響的範圍為之廣大。 ==== 被情緒勒索的影響 ==== 當我們被情緒勒索,深陷於情緒勒索互動中的我們,或許還會時常體驗到一種煎熬的感受:「即使我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我卻又懷疑,我真的可以不去達到他的要求嗎?這樣的我,會不會如他所說的,我真的不夠好?」<br>許多深陷情緒勒索關係的被勒索者,常具有「在意別人評價」的特質,有著「自省」的能力與習慣。<br>適當的自省,對我們的人生其實是有幫助的,讓我們有機會能使自己的行為做適當地修正,但過度的自省,與「自責」無異。<br>我們明知道對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卻仍焦慮地擔心著,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不好、做不夠。不停地自責與自我懷疑,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 「我不該覺得都是別人的錯,這樣太不負責任了。我大概也有一些問題吧?」然後,自己在這樣的心情中,掙扎、煎熬著。如果我們時常被這種心情綑綁著,覺得痛苦不堪。那麼,試著問問自己:「我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但是,我對得起自己嗎?」那時,或許我們才會看得到,深埋我們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傷痛。 ===== 對自尊層面 ===== * 開始對自己感到失望 * 違反良知行為的惡性循環 * 情緒勒索開始產生正當性、合理性 不斷屈服於情緒勒索者的我們,怎麼描述自己的窘境?軟腳蝦、懦夫、失敗者,或是瘋子?在忍受情緒勒索者布下「迷霧陣」的同時,其實自我判斷也變得模糊不清:「如果我有點骨氣就好了,就不會那麼輕易退讓。」我們會對自己說,「我是不是真的這麼沒用?我到底是怎麼了?」 如果只是在一些小事上讓步的人,大可不必對自我如此嚴厲地批判。大部分人都了解,做出妥協是常有的事,而且即使因為壓力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大多時候也沒那麼嚴重。但是,如果你掉入了這個不斷妥協的模式中,將會對你的自我形象產生傷害。就算是要讓步也該有所謂的底線,超過這個底線就違反了你的原則及信仰。 ===== 對健康的層面 ===== * 心理逐漸不健康、不平衡 * 身體疼痛警訊 「情緒勒索」常讓人陷入有苦說不出的景況。就像佩蒂一樣,雖然她對喬多所怨言—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卻無法充分表達出氣憤和挫折感。因此,大部分受制者都有隱藏不快感受,卻以痛苦形式表現出來的傾向,如沮喪、憂慮、暴飲暴食、頭痛欲裂等。情緒勒索的受制者會轉而以身體和心理的不舒服,來取代直接說出感受的方式。 當凱瑟琳的治療師強迫她去參加另一個團體時,她真的快氣死了,不但氣這個治療師,還氣那位介紹她來的朋友。 很多情緒勒索中的受制者都像凱瑟琳一樣,質疑自己到底有沒有權利表達感受,尤其是氣憤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將情緒內化,轉成沮喪情緒的來源;或者是將狀況合理化,以壓抑自己的憤怒。這一點凱瑟琳就幸運多了。她拋開了所有的沮喪和自我懷疑,成功跳脫出這個讓人不悅的情境。 "我的朋友已經在那個團體了,她也不斷逼我加入。之後,我發現竟然是朗達示意她可以對我施加一點壓力的,我真的很氣她們。但是我不敢直接表達出我的氣憤—事實上,我甚至不知道我有沒有權利生氣,這讓我覺得更沮喪。這整件事實在讓我很痛苦。朗達的確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讓我覺得自己軟弱、不堪一擊,但是感謝老天爺,我還有智慧看清這個事實,並且抽身逃離。" ===== 對親密關係層面 ===== * 關係開始生變 * 感情付出的限制 '''五、情緒勒索的手法''' 勒索者到底是如何進行迷霧陣的呢?在「要求—壓力—屈服」的相處模式中,情緒勒索者又是如何將別人的利益棄之不顧?為撥開此迷霧,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常用的手法。 一. 二分法 情緒勒索者會為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行為動機加上光環,讓他的行為看似十分高貴,而別人的行為卻頻頻受到質疑,甚至被他們視為污穢不堪。這樣的手法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字眼,常使被勒索者的自我評價開始動搖。 二. 病態化 當情緒勒索者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時,他們常會質疑對方愛的能力,認為對方有問題。 三. 聯合陣線 當情緒勒索者「病態化策略」無法奏效時,他們就會改弦易轍,轉而籠絡其他家人或朋友,或是援引更高的權威,好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並讓對手頓感孤獨與挫敗。 四. 負面評比 「為什麼你不能像……..」,情緒勒索者常會拿另一個人作完美的標準,以彰顯對手的紕漏百出。這種負面評比,讓對手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忠實、能力有待加強,因而焦慮與罪惡感也逐漸昇高。 ==== 如何面對情緒勒索 ==== # 先認清情緒勒索出現的情境 #* 俗語說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先了解自己「被情緒勒索」的情境方可對症下藥。我們可以運用五個 W 和一個 H,即 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以及 How(怎麼樣),以日誌或筆記的方式紀錄生活中發生的特定事件。透過記下那時發生什麼事?有哪些深刻的感受?我們可以從一連串的回顧中觀察出自己容易在什麼情況下被情緒勒索的模式,繼而再作出改善。 # 重視自己的感受,雖然我們常會因為對方的身份可能是我們所愛的人,像是:情人、子女、兄弟姊妹,而隱忍他們的情緒勒索行為,但長期下來,這會把雙方的相處狀態逼上高壓模式,任誰都受不了,因此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著重於自己的感受,正視自己被勒索時的情緒和想法。 #* 當下一次再「被情緒勒索」而感到困擾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我現在有什麼感受?我喜歡這樣被對待嗎?對方的需求我願意去配合嗎?遇到「情緒勒索」的時候相信您會感到很不好受,以上的練習可以幫助您去照顧自己的需要與感受,了解自己期望被對待的方式。 # 為親密關係建立情緒界線,藉由明確的情緒來告知情緒勒索者這招對我是沒有用的,我並不是不關心、不愛你所以才不幫助你,而是因為太愛了,所以才無法看著你習慣於藉由情緒勒索來逼迫與妳關係親密的人做出你所希望他所做的事。 #* 心理師周慕姿認為親密關係要擺脫「情緒勒索」的相處模式,「被情緒勒索」可以先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界線,以逐漸改善伴侶雙方的互動。 # 情緒勒索對於勒索人而言,是一種可以得寸進尺的行為,其實人多少都會有利用情感綁架而達成利益交換的概念,像是:小朋友若得不到大人的關注,通常會出現一些比較反常的行為,像是故意發出噪音、故意哭鬧,以獲得大人的關注;小朋友得不到玩具的時候,會透過大哭大鬧,讓爸媽感到心疼,或是透過賴在大賣場的地板上耍賴,讓爸媽感到為難與羞恥,藉此得到買玩具的機會。但這些現象隨著年紀的增長,小朋友的心智年齡略為成熟以後,此現象便會改善。不過,大多數嚴重的情緒勒索是出自已經成熟的大人,在無意之間發現某項很難獲得的情感或金援等事物,能透過情感的綁架而取得,進而一而再、再而三採用同樣的手段去獲得。此時,若是被勒索人選擇隱忍,通常這樣的生活只會不斷重複上演,甚至頻率變多、程度加劇,對勒索人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長期處於被情緒勒索情況下,要懂得求救或自救,透過不同的方法,嘗試解套。 {| class="wikitable" |第一步 |停止對話、轉移情緒、離開現場,目的:為自己製造可以緩衝情緒的空間。 |- |第二步 |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剛剛發生什麼事、喜歡或不喜歡、適應或不適應,目的:練習照顧自己的不舒服感。 |- |第三步 |擬定因應策略、練習應用 目的:了解「情緒勒索」的行為動機,在照顧自己權益與感受的情緒下再次與「情緒勒索者」溝通,才能試圖找出解套的方式。 |} # 資料來源:杜玉蓉(譯)(民 106)。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原作者:Susan Forward&Donna Frazier)。臺北市: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周慕姿(民 106)。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臺北市:寶瓶文化。<br /> === 社會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應用 === 現代社會中,人類與自然的距離逐漸增加,而科技發展也帶來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使得與心理壓力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快速提高,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的高度重視,於是運用了有關理論研究了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 科學研究表明,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預防中,社會心理因素和遺傳、生化、免疫等因素同等重要;換言之,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社會心理的因素會使人產生心理緊張的狀態,從而引起疾病的產生。以下將列舉幾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社會心理因素: # 生活中的挫折:如喪偶、離婚、失去親人、家庭衝突、獨居、遠離家鄉等生活變化都對健康產生影響。 # 緊張的工作:科學的發展將人類帶入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訊息量的急遽生長使人應接不暇,大大提高了工作者緊張情緒。此外,由於自動化程度逐漸提高,在根本改善勞動條件之餘,使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變得單調而緊張,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且許多研究表明,這類工作也讓人容易緊張、焦慮,甚至帶來許多病症。 # 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生活步調的加快使得人類傳統的生活模式被改變,鄰里之間的人際關係逐漸淡薄,這種情況帶給城市居民很大的心理壓力,且相較於農村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許多人從原先寬廣、安靜的區域遷入擁擠、喧鬧的環境,這使人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去適應環境,而較容易產生緊張狀態。 ==== 如何消除緊張狀態 ====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社會因素之所以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大多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了心理緊張,至於要如何減緩這種緊張則是此處想處理的課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通過身體內部狀況與條件的精神控制來進行治療的方式,以下將介紹三種能減緩緊張狀態及其影響的三種技術。 # 生物反饋:我們可以透過生物反饋來改變身體的生理功能。許多電子儀器能夠測量並記錄身體的功能,且可以透過一些容易觀察的信號如閃光或震動來表現身體內部活動的訊息,而當我們能接收到這些訊息時,我們就能夠控制我們身體的內部過程。例如,若心臟以輕鬆的速率跳動時能達到當光的閃爍,我們就能學會如何保持這種心跳速率,減少緊張的時刻。 # 凝神:指將身體與精神完全放鬆後,每天反覆地以固定頻率默念某個單詞,有減輕壓力。研究結果表明,凝神對於生理功能方面有持續性的重要變化,即在凝神期間,身體的能量能重新恢復和儲存,可以抵消緊張狀態的影響。 # 意念:指將意識集中於某個現實或幻想的物體,而在過程中忽視了所有其他的思維和感覺。意念具有鎮靜的效果,能將減緩身體運動過程,不僅夠預防緊張帶來的生理損害,也能用在損害發生後的治療。 === 媒體社會心理學 === ====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要是研究電視對受眾的長期影響。涵化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收看電視時間愈長,愈會傾向相信電視重複呈現的訊息、事件、價值觀跟真實世界相似,即受眾對於現實的感知越接近電視的內容。當時的研究課題,主要圍繞暴力行為,後來延伸到傳統性別角色定型。 喬治·葛本納(G.Gerbner)等人經過對美國電視受眾長達30年的觀察,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條件下,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提出看電視不同時長的受眾對於不同問題的看法。葛本納等人強調,這項研究是建基於美國的電視市場由於商業化運作而產生的內容同質性和重複性的基礎上。在美國,沒有人能完全逃避電視的影響。輕度電視觀眾與重度電視觀眾的差別不是不受涵化和受涵化,而是受涵化的程度不同。 1980年代之後,葛本納重新檢視涵化理論,並加入兩個新概念:主流效果與回響效果,將同樣電視觀看量很多的不同群體之閱聽人在潛化效果上的差異考慮進來。 主流效果 (main streaming effect) 即是當大量看電視導致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趨於同化時,就會發生主流化的後果。例如各階層或不同背景者在接收新聞報導的訊息,而都發展出司法體系弊端很多的類似觀點,被人們內化的社會真實最後將會產生主流傾向效果,雖然這或許不是客觀的真實。特別是對重度收視觀眾來說,電視符號比其他關於世界的資訊或概念來源更具有完全的引導力量。 回響效果(resonance effect) 則是指某些特定背景的人對訊息會有加深的效果。例如觀看電視多者比觀看少者,總是較易對犯罪現象產生恐懼,但觀看電視較多的女性,更易對犯罪現象產生強烈恐懼感,因女性本身較有受害意識(或經驗),這種個人經驗可與電視所描繪的暴力產生某種回響 (共鳴),從而比同等電視觀看程度的男性,產生了更大的潛化效果。 ==== 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 在1970 年代,學界將注意力轉向媒體使用的結果以及媒體滿足的社會和心理需求。1974年,傳播學家傑·布倫姆勒(Jay Blumler) 和 社會學家凱茲(Elihu Katz)共同發表了題為《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的著作,奠定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 使用和滿足理論對於媒體使用者有兩個原則上的假設。首先,媒體使用者在選擇他們所消費與使用的媒體時是「具有主動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並不是被動地使用媒體,而是積極地基於自己的動機選擇媒體的使用。其次,人們了解自己選擇不同媒體的原因,他們根據自己意識到的「自我動機來」做出媒體選擇,以幫助他們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 使用和滿足理論衍生出五個假設: 媒體使用是目標導向的,人們有使用媒體的動機。<br> 媒體的選擇是基於滿足特定需求和期望。<br> 媒體對行為的影響是通過社會和心理因素間接導致。因此,個性和社會背景會影響一個人做出的媒體選擇和一個人對媒體信息的解釋。<br> 一種媒體會與其他形式的媒體競爭以吸引個人的注意力。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選擇就某個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或是觀看有關該問題的紀錄片。<br> 人們通常對媒體有主控權,因此不會被動地受到媒體的影響。 使用和滿足理論又認為人類使用媒體是為了滿足五個大類需求,分別是: 1.情感需求(Affective needs)<br> 2.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s)<br> 3.社會整合需求(Social integrative needs)<br> 4.個人整合需求(Personal integrative needs)<br> 5.壓力紓解需求(Tension free needs) 使用和滿足理論強調個體差異的研究觀點啟發研究人員開啟了許多關於個性如何影響人們使用媒體的動機的研究。例如,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一項2003年發表的研究著眼於神經質(neuroticism)和外向( extroversion)等人格特徵,試圖了解具有不同特徵的人是否會因不同的動機而看電視。 新媒體擁有一些舊媒體不具備的特性,2014年發表在《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雜誌上的一項關於網路使用與滿足的早期研究發現,互聯網的使用有七種滿足(不同於傳統使用與滿足理論對於舊媒體的五類滿足): 1. 信息尋求<br> 2. 審美體驗<br> 3. 金錢補償<br> 4. 轉移注意力<br> 5. 個人狀態更新<br> 6. 關係維護<br> 7. 虛擬社群 其中虛擬社群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型的滿足感,因為它無法利用傳統媒體來達成。 ==== 媒體依賴理論(Media-Dependence Theory) ==== 媒體依賴理論(Media-Dependence Theory)是由馬爾文‧狄弗勒(Melvin L. DeFleur)和珊卓‧博羅奇(Sandra Ball-Rokeach)等人於1976年所提出,主要在探討「為什麼媒體對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影響?」而這影響,又可分成巨觀的社會影響,以及微觀的個人影響。 當今媒體一般而言可分做3種:大眾媒體、小眾媒體、個人媒體。不同的媒體對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 大眾媒體:直接立即的影響效果 將訊息傳播給所有人的媒體,就是大眾媒體。1920年代大眾媒體當道,人們普遍認為大眾媒體對閱聽人的心理有立即且直接的影響效果,甚至有洗腦的作用,稱之為「魔彈效應」(magic bullet effect)。雖然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未必支持魔彈效應,但許多企業還是相信大眾媒體的效果,家長也因而禁止孩子看太多電視。 小眾媒體:符合特定族群需求 針對特定族群而設計訊息的媒體,就是小眾媒體。媒體依賴理論假設,媒體要有影響力,就要針對不同的對象與情境,做出不同的設計。像是在工作與升學壓力下,社交媒體若能滿足宅男宅女的資訊需求(needs),同時符合他們的年齡與人格特質(personality),就會影響他們的心理行為。此外,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是選擇性的。 個人媒體:閱聽者能參與創作 傳統媒體無論是大眾或小眾,閱聽人主要還是處於「閱聽」的角色,自己並不能參與創作。如果個人能主動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就成為個人媒體了。在某些領域裡,個人媒體的影響力或普及率,甚至已經大過主流、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策略在於分析目標族群的需要,設計內容「推」向閱聽人;個人媒體主要是將閱聽人「拉」(吸引)過來。 打譬喻說,老師訓話就像是大眾媒體,同學聽聽就會睡著。同學在聽老師講授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時,比較不會睡著,此時就是一種小眾媒體。但是當老師單獨跟你說話時,大概很難睡著,形成個人媒體了。今天的網際網路,便使個人媒體急速增加,孕育了下面e 世代心理學的出現。 === e 世代心理學 === 網際網路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普遍存於日常中我們所能想像的任何人類活動上,其爆炸性的發展快速造就了一種新環境,對人們造成潛在的影響,在這個環境中,人們的表現與互動既熟悉又相當陌生,有時它的影響似乎相當的正向,但有時我們又可能看到一些不好的影響或在網路上做出在其他環境中絕對不會做的事而反悔;同時網際網路使用者也能夠影響別人或者被他人塑造,進而改變自己的知覺與行為,更挑戰有關自我、關係、社會、文化,甚至意識的舊有思維方式。如前述,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形成一種全新的環境,其中的行為與運作依然十分複雜難以簡而言之,因此實有必要作系統性的分析和了解。以下即為網際網路使用的心理學的相關內容: 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其產生一種依賴性,這當然是一種趨勢,其發展之快速與多變令人著迷又恐慌,正因為其相當新穎又成長快速,研究者在各個領域開始研究網際網路,最初那種認為網際網路是非正式媒體的想法也逐漸改變中。 ==== 網際網路的環境 ==== 研究網際網路中的行為是非常複雜的,它經由電腦、鍵盤等作為媒介。我們有無數的方法能夠探索網際網路、進入網際網路的環境,呈現我們自己,並與他人互動,它是一種經驗的混合,我們需要一些特殊用語,用以畫分網際網路的環境,網際網路的環境也因此分了好幾種。有些環境雖然彼此間有互相重疊之處但是大致而言每一種環境都具備其特殊基本特徵,當我們親自體驗時,就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各種環境間的差異,比如全球資訊網、電子郵件、非同步討論談、同步聊天、MUD、後設世界、結合互動影音等。網路上封閉性討論社群容易使負向行為創造出惡性循環,例如當有人在網路上使用情緒化挑釁語言將使很多人不敢在網路世界表達意見,造成寒蟬效應,網路調查指出在時代雜誌表達意見的作者大多不願意討論特定主題如墮胎、同婚等,因為害怕網路情緒化挑釁文字的攻擊,但加州大學的研究也指出在臉書的使用者如果接收到的是正向行為描述,那麼他就有增加 10%的機會在他臉書後續寫正面資訊。 ===== 網際網路科技的影響與使用者的權利 ===== 思考一下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加以分析,通常這種分析可以歸為下述三個較廣的面向。 # 科技決定論:假定科技影響人類各種型態的活動,科技的改變造成會眾大的改變,每種科技有其特質指導社會的改變。事實上,任一社會都會被當時的科技所定義,科技也有難以相信的力量去塑造人類的行為社會結構。人類的思考方式、行為,以及互動被通訊使用的網路數位科技所控制,科技中的某些字或片語進入我們的語彙中,重塑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極端科技決定論者認為科技已無法控制,人類的科技發明其本身有一任性的、自我決定的特質,在目前科技在其演化中以達到這個點,它在被轉變與進步中,人是無法具有決定性的介入的,而網際網路目前正是如此。科技決定論沒有考慮社會環境,實際上,科技本身假定使用即製造環境。 # 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研究科技發展與使用的意識形態環境,研究者們研究科技時均採這種取向,認為科技不是憑空而降,有其個別的社會與特殊的理由,科技一但被應用,有其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它影響也被所使用的社會、科技,與政治環境所影響。以這種取向來看網際網路,被視為是科技發展歷史中的參與者,而不是一不速之客。 # 人們如何使用科技:分析傳播科技的影響是從使用與滿意方面著手,這種取向常為心理學者所取用,試圖重新介紹人類控制科技世界。使用與滿意是不接受科技依其特性來定義社會,而是採用人們可選擇使用或不使用科技,甚至要適應自己的需求,這種審視科技與社會關係的方式,首先以人類使用否與需要否為探索,然後再看是否滿意。以此觀之,認為這種取向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聲稱科技是一有用的工具,增加人們互動的量與種類。 雖然三方面的分析可能是分開的,我們常常將其合併,特別是當所談的新科技複雜如網際網路。當然科技決定論似乎有它的道理,我們常稱此歷史時期的青少年是處在數位社會的 e 世代;此外正如一開始所談傳播科技歷史與網際網路發展是有其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環境的;再依據學者所言科技進入大眾生活通常分成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選擇使用,第二階段是發展對科技的依賴性,此與第三點科技的影響有相同的意義,人們使用科技,宜從選擇是否使用與滿意度而定。 網路世界的匿名性和化名性、非面對面的溝通、缺乏主導的行為規範促使情緒化的挑釁語言可以隨意的表達,藉此激怒或打擊意見不同的他者,從這樣的過程中得到個人的滿足感並且吸引許多死忠追隨者,也強化擴大同溫層的範圍,使的任何使用者可以組織動員其他人追隨他的言論,當追隨者有百萬、千萬時,個人將可以發揮極大的影響力。黃厚銘(2000)的研究提出網路社會的匿名性,尤其強調化名性,匿名性只是將實體外表和部分舉止藏匿起來不被看到破綻,化名性則使網路使用者更積極地創造出一種符合其他人期待也同時符合自己需要的角色,缺點的隱藏使其能自由自在表現出想表現的自我,因此許多人喜歡使用網路進行社會互動甚至衍伸出成癮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網路的化名性雖可讓使用者感到相對自在,但在匿名討論過程中仍要遵守適當的語言規則。 ==== 電腦網路的上癮 ==== 從 1980 年代起,因應電腦的開始大量使用及網際網路走入日常生活的設立,電腦網路上癮穩提的探討才開始有較學術性的研究進行。<br> 英國學者 Mark Griffiths 以判斷藥癮症狀的四項依據作基礎,提出電腦網路上癮的內涵與之亦有類似的情形。電腦網路使用者會持續性的增加使用次數或上網的時間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點便符合前述藥癮歷程中的耐藥現象。另外,電腦網路使用者也常常出現必須依賴特定的電腦網路或其相關的產品服務,而且無法輕易的終止這種依賴關係,一旦這種關係生變、停止都可能形成不適感受,這和前述藥癮再發的症狀有關。此外,Mark Griffiths 也提到若綜合軟硬體所形成的刺激較強時,使用者較易重複使用乃至上癮症狀出現。有關刺激顯明度與上癮的互動關係,從藥理的常識中應可容易了解到:藥物須達到一定的劑量水準才足以引發個體對藥效所造成上癮慾望的體感。因此,此一上癮特徵對藥物及電腦網路兩項目是相通的。而 Griffiths 所提及的電腦網路使用者的心情改變與負向的衝突,亦是研判上癮與否的重要依據。這兩項特徵就不是心理藥理學基礎研究所著重的主要焦點,但卻是精神醫學或是臨床心理學所較關注探討上癮行為的重要議題。有關心情的改變係指個案本身自主性的感受經驗不定時的出現,而衝突指個案與其周遭環境的人事時地等等均形成無法協調的衝突摩擦。後者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的層面,過度依賴電腦網路的使用者,常常因個案與電腦網路相處時間較長,導致個案與他人的關係變成冷漠或忽略的局面,上述心情改變預付向衝突的特徵,在藥物上癮者也是歷歷可見。一旦藥癮時間拖長後,個案的日常情緒會隨著服藥而改變,其與周遭的人際關係與生活互動當然也就格格不入無法相容。 綜合上述個體服用藥物或使用電腦網路的行為而言,上癮的一些特徵在彼此間是可互通的。另外,再就藥物本身在個體內形成藥效的啟動快慢而言,它是決定這種藥物是否具有上癮性質的先決條件之一,這點似乎也可以用來研判電腦網路的產品本身即所提供的內容是否會讓人形成依賴而上癮。我們也可以這一個觀點來檢視一個重複性或經常性使用電腦網路的個案的上癮歷程是否會發生。任何電腦網路產品隨著版本的更新,其實就是在改變其人機的介面距離。與新版本的產品,愈能夠容易的操作以方便使用者迅速解決其問題或完成其階段性的目標。如此的條件正是前述有關藥效啟動與藥癮的關係寫照,也就是愈易操作的軟硬體或愈快速提供服務的網路資訊當然就愈吸引人們使用,在重複使用的歷程中前述增強的效果便逐漸介入人機當中,當作從依賴使用進而形成過度使用得上癮條件。反之,若一種舊版本的電腦網路產品或服務其不易操作或速度慢的因素當然就不會讓人們去依賴使用之了,更遑論上癮了。另外在電腦網路產品或服務提供快速的使用感受發生在個體之前,這些電腦網路相關產品的及時可用性或是易取性亦與促成上癮與否有相關。 ===== 何人是網路上癮者 ===== 在 1980 年初期當電腦和網路開始普及與興起於各行各業時,就有少數研究在 1980 年後期發現非常態或病態地過度使用電腦者。這些研究大多指出這類上癮的人是男性且屬高科技產業,這點可能與電腦網路在 1980 年代時期使用者的行業或是專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這個限制以及個案性別上的報導,都致使這類個案研究資料較無法達到客觀推論到底電腦網路上癮者是何種人的問題。 隨著電腦網路在 1990 年代後大量興起,使用者擴及全球與年齡層擴大自然使這類研究的受試對象之樣本增加不少,自然的這類上癮或過度依賴的問題也較明顯地浮現在人類社群中,這也導致關於電腦網路上癮的研究在 1990 年後才有用比較科學化的方法探討這類問題的報告出現。首先出現了針對性別的探討,當較大量的樣本被收集分析後,性別在電腦網路上癮就不再占有明顯效果了,即這類上癮者並非屬特定的男或女之性別。由於目前仍缺乏一種足夠客觀診斷上癮問題的問卷,因此採用不同診斷問卷所取得的受試亦會因不同的研究而有所不同,這都會造成在同一類研究為何會有不一致結果的現象。如果再考慮地區及文化的差異因素,這類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就更明顯了。尤其是文化差異本來就是對人格特質的重要影響因素,人格特質又是行為表徵的內在機制之一,因此收集特定地區或文化之環境中電腦網路上癮的資料,將是這類研究未來一種可行之研究方向,對此一些專家已著手進行,待資料建立後,甚至可再進一步做跨國或跨文化的比較,如此應可幫助我們更了解電腦網路上癮者。 假如我們現今已承認電腦網路上癮的事實存在,那到底哪些人或式具有哪一些性格的人有發展成這種個案的傾向?這類的問題未來在心理病理學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這種探討性格導向的研究在很多種心理病理的症狀都受到很廣泛的採用。當然有關電腦網路上癮的這類資料還是很少,但一些澳洲學者指出會對電腦網路形成過度使用或上癮的人,在其分析的性格項目中低自尊及追求感官體驗兩項是明確的。高自尊的個體大都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援,而具較易從現實生活中肯定自我價值或存在的意義;低自尊性格者容易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要求或不愛面對環境的挑戰及人際交往,一但有機會使用電腦網路且具某種熟悉度後,便很容易發展成過度此用或非常態的上癮症候。至於另外一種追求感官體驗的性格,它係指這類個案非常喜好追求新的感官體驗,他們使用電腦網路產品的目的在於藉由操作終將自己處在開拓前所未有的新感受,這種感受很類似上癮藥物引發的快感,或其他一般感受征服了某種不可能的任務所獲得之感受體驗。電腦網路產品隨時都在更新內容,這正提供這類使用者可以經常性去體驗將新產品迅速的操控上手所帶來的愉悅感。這種歷程的愉悅感官體驗成癮者,在其他類似群體中亦可見。通常這類人物的性格也都較具衝動或任性的特質,不論其所上癮的參與活動是何種。 ===== 結語 ===== 就藥物上癮行為觀點來看電腦網路使用行為,從過度依賴使用延伸至病態的上癮者的確是具有一般「癮」的特性。電腦提供人們更有效率的達到各種目標或解決問題,當這種需求在電腦網路使用行為出現候而得到滿足,個體依賴電腦網路使用的傾向就愈來愈明顯,對電腦網路行為上癮的症候就逐漸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受到影響,周遭環境間的互動支援關係便受負面的干擾。但因為人的性格是多樣化的,加以電腦網路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人格會容易發展出對特定的電腦網路使用上癮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網路中的情緒化言論 ===== 在網路中使用情緒化挑釁語言將會造成極嚴重且具體的傷害,因有些言論具有威脅性甚至威脅生命而使其他人害怕,造成許多人越來越不敢在網路上發表意見,形成寒蟬效應。2014 年美國的民意調查指 18 歲到 24 歲的網樂使用者中有 70%的人指出他們曾在網路上有被騷擾的經驗;26%的女性有在網路上被密集跟蹤的經驗。另外一份研究則指出有 5%的網路使用者自己認定自己是網路挑釁者,這些人具有自戀、威權主義、精神疾病症狀、虐待狂等特質,但他們不一定為我們所認知的低階級成員或職業聲望低的成員,在當中有不少人在真實社會中是符合社會期待的人。 而背後的原因可以追究至當代社會因為強調理性、尊重而使得每個人都長時間生活在高度社會化的情境下,但由於現今社會中較以往的社會生活步調更快、距離自然更遠,因此這就造就一部分的人無法適當的釋放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匿名的網路空間便會使得這些人呈現出本我。這也就是為何有些高社經地位的人依舊可能在網路上發表一些不符合他既定印象的內容。 =====同溫層(echo chamber) =====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一書指出,搜尋引擎愈來愈像單向鏡,一方面忠實反映你的興趣,但與此同時躲在鏡子後面的演算法觀察你的行為;也就是說,搜尋引擎的結果愈趨個人化,就像是 Facebook、Instagram 的演算法讓我們看到的動態時報貼文不再是以時間為軸線,而是以「我」作為中心,向外發散我可能會有興趣,或是比較常看常追蹤常按讚的貼文, 依此排序出現在我的動態牆上。進而,形塑出了一個無形的同溫層(文中稱「友善的世界」),一個極度隱晦的同溫層;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建構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以為大家都是這樣想),進而當這個同溫層被戳爆的時候(像是當我們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其實才是少數),我們便會覺得很挫折(例如你發現其實很多人並不反對核能發電);就像是文後所提及有關作者發現自己在臉書上保守派的朋友消失了一樣,我們在網路世界(臉書)愈趨同質化。 當然同溫層效應並不只出現在臉書上,現在網路上的網路媒體越來越多,但讀者每日的時間有限,因此大多數人會去尋找一個自己所信任的網路媒體去閱讀,但任何文章的寫作者都或多或少會將一些個人立場融入在自己的文章中,因此當自己在選擇一個至數個信賴的網路媒體時無形下便造就了自己的同溫層。同時同溫層也出現在年輕人中較為流行的社群媒體——ig,在 ig 上面讀者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追蹤、閱讀,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造就自己的同溫層。 同溫層的建立包含了心理學上的一些效應,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搜尋引擎對同溫層的建立至關重要,為了增加社群黏著度而設計的演算法會不斷重複顯示自己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而這樣的機制會造成單純曝光效應([[w:en:Mere-exposure effect|Mere-exposure effect]])的產生,單純曝光效應指出,人們會傾向喜歡自己經常看到或熟悉的事物,這樣的效應與演算法會形成一種正回饋,造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然而這僅僅解釋了人們是如何依偏好被分群,在不同同溫層之間的高牆則是與迴力鏢效應([[w:en: Boomerang effect (psychology)| Boomerang effect]])有關。迴力鏢效應所指的是因說服行為反而導致反效果的現象,應用在媒體上則造成人們在接收到與自身既有信念相牴觸的訊息時,比起與以查證或了解,反而會更傾向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既定事實。這樣的認知失調情形加深了同溫層間的不流通,人們只會選擇相信自己所想相信的事情而非事實。 ==== 知人知心不知面 談網路人際關係 ==== 自從 1991 年,網際網路開放國際間極高速資訊交通後,大家都預期人類的整個生活型態將發生革命性的改變,包括人際關係。當人類社會從農業生計型態轉向工商生計型態時,也會產生一次人際關係型態的大變動,即所謂都會化的人際疏離與淡漠。資訊革命又會帶來怎麼樣的人際關係變化?這應該是社會心理學家可以大探其貌的新生研究處女地。 當前大學生使用電腦主要從事的項目以網際網路居首。上網最常進行的活動以休閒、交友聊天與通訊等與人際有關的項目為主。學者探討大學生在網路中發展人際親密關係與情感支持的情況,發現「虛擬人際關係」網路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是人際網路的擴大,其過程發展與實際人際情感關係相似,較多與異性交往,也會有自我表白、分享、了解等親密關係與情感互動,但也有想像與期待落差的情形。 在網路世代,和別人交流已從過去的先往來再篩選深交者,轉換到先配對篩選再往來。以當代親密關係為例,異性戀透過網路配對平台尋找伴侶的比例從1995年的0%上升到2009年的22%,在2017的研究中這個數據持續攀升,根據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羅森非德(Michael Rosenfeld)和新墨西哥大學社會學家湯瑪士(Reuben Thomas)的研究(2017),美國有39%的異性戀伴侶透過網路認識而交往,同性戀伴侶更超過60%。其中,在台灣擁有不少使用者的交友軟體「探探」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9年已經完成1億7千萬次以上用戶配對,儘管這些配對不代表一段實質存在的穩定關係,但同年還是有超過2,000人經由探探交往而結婚。這代表雖然經由現實世界生活認識伴侶的人仍佔多數,但占比持續下降。 '''網路人際關係之後的社群媒體平台'''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SPH)分析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Instagram、Snapchat 等 5 大社群媒體,對 1479 位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 14 歲到 24 歲年輕社群媒體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影響。結果顯示,圖文分享平台 Instagram 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造成最不良的影響,讓使用者感到憂鬱、焦慮和孤單且影響睡眠等,只有影音分享平台 YouTube 會對使用者產生積極正向的回饋。 高達 91%的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其中六分之一的年輕人曾感到焦慮和沮喪,過度依賴及使用社群媒體導致年輕人過去 25 年來,感到前述兩種悲傷情緒的比率大增 70%。此外,社群媒體成癮的情況比酒精和藥物濫用更嚴重。台灣衛生福利部日前跟進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但「社群媒體成癮」(social media addiction)目前尚未被視為疾病。儘管如此,已有許多機構和心理醫師開始研究社群成癮問題並提供相關「治療」,協助重度成癮者回歸正常生活。 更有 70%的年輕人表示,曾遭受網路霸凌(cyber bully),其中高達 91%的受害者求助無門,其中又有 37%的人認為自己經常受到網路霸凌(臉書上最常發生,高出其它社群平台的一倍)。霸凌受害者可能感到沮喪、焦慮、受創、孤單,繼而影響學業表現,並改變睡眠及飲食習慣。許多人都有過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漏追蹤朋友動態) 的感受,但對部分難以調適的人會造成情緒上的影響。比 FOMO 更嚴重的是「社會攀比心理」(social comparison),意指對他人貼出的美好生活產生忌妒和比較的心態,但往往忽略這幾張精挑細選的照片背後,或許是近百張失敗或拍醜的照片。 ===== 相貌心理學 ===== 1960 年,美國第一次開放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辯論會。那時是在任的副總統尼克森與未會有國際外交事務經驗的參議員甘迺迪角逐白宮寶座。結果甘迺迪以些微的差距獲勝。根據調查,看電視的民眾,對甘迺迪流出的評價高於尼克森,但是只看新聞轉載內容的民眾卻對尼克森有較好的評價。尼克森的政治閱歷與見識優於政治歷練有限的甘迺迪,文筆之見,言之有物,視野宏觀且析理深入,但是尼克森的平庸形貌與疲老倦容在電視試鏡中,無法與英俊有勁的甘迺迪匹比。亞里斯多德也說:「外表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外在吸引力在人際關係發展的初期所扮演的重要性,一再得到實徵研究的支持。 我們日常的用語美好、醜惡就清楚地反映了人們對外在美(physical atraction)所存有的刻板印象,每當電視新聞畫面出現眉清目秀的犯罪者,不難聽到可惜一表人才的感嘆。美醜是外在的表象,好惡是內在的心理屬性,但是若無進一步的訊息資料,人們往往會根據一個人外在的美與醜而推論他內在的好與惡。 有學者在一實驗研究中,驗證了人們對於外在美的偏好及由美產生的月暈效果(halo-efect)。實驗者將外表看來吸引人與不吸引人的小孩子相片,呈現給一群大學女生看,告訴他們相片中的小孩子做了一些不應該、甚至殘忍的行為。然後要她們描述她們對相片中小孩子的印象。對長得漂亮的小孩,受試者表示懷疑該小孩有惡作劇的不良本性,試圖合理化小孩的不當行為。對長得不漂亮的小孩,受試者傾向於認為他們適應不良、心理異常。這些受試者的判斷,顯示了「美就是好」的月暈效果(halo -effect)。 也有學者安排了一項電腦舞會,規定參與者不能自帶舞伴,由研究者為他們安排舞伴,並在舞會結束後詢問男士們:是否喜歡他們的舞伴與是否願意再和他們的舞伴往來。分析影響男士喜歡與願意繼續與他們的舞伴約會的因素,發現女方的人格特質與智慧並不是他們首要的首要考量,外表是唯一決定的因素。 從前述的研究,可見外貌對第一印象具有相當份量的影響,但是對於長期的人際關係並沒有持久的效用。一方面,長期關係的維持依賴於多種因素,如態度相似與需求互補;另一方面人有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的現象: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美人朝夕相處,久也不見其美了。因此如果只憑外在的吸引力選擇結婚的伴侶,而沒有考慮其他有利於維持長久關係的因素,其婚姻關係協調可想而知。 此外,相貌心理學也與種族議題有關,像是前文中提到的當看到一個眉清目秀的犯罪者會認為真可惜,但看到一個長相醜陋之人便會認為其犯罪也不意外。同樣的道理也可用在不同種族上,當我們在半夜的路上看到一個台灣人時會比較放心,比較不會擔心說會不會被他搶劫之類的,但在深夜的夜晚看到一個勞工裝扮的東南亞移工時,我們卻會不自覺地提高警覺性。 ===== 網路上印象形成的失落線索 ===== 要交信得過的朋友,需要知面、知人又知心,亦即不只知道對方的長相,更需要了解對方的性格,及內在的心理狀態。這種內在性的東西,很大部份透過非語言的訊息而流洩出來,如兩人互動時,視線的角度、眼神的專注、表情的愉悦或嚴肅、身體的張力、手腳的開放或封閉、姿態、音調的高低、說話時咬字的清晰度及速度等等。換句話說,真要了解一個人的性格,需要一段時間的察言觀色。但是透過電腦傳遞過來的訊息,只有語意的內容,而沒有可察的言外之音及可觀的神情氣色姿態,因此無法建構接近全人的實質印象。在訊息不完整的情況下,人的想像力有了發揮的空間,而想像出來的人當然與真人有相當的距離,除非被想像的對象,碰巧有符合美好想像的多項條件。這議題因為可看性很高,因此有數部影視作品是與之相關的,像是<電子情書>的女主角梅格萊恩,在網路上認識了男主角湯姆漢克,視之為知心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她也認識了從事出版業的大財團小開湯姆漢克(她不知道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在真實世界中,她恨透了這個財大勢強的小老闆,覺得他只求事業發展的利潤開拓,根本無視於社區文化精神的維護,是一個不值得尊重的人。在網路上,她向她的網路知心朋友--湯姆漢克,把她討厭的湯姆漢克罵得狗血淋頭。無獨有偶,Netflix 推出的<Sierra Burgess Is a Loser>同樣講述網路交友與愛情的情境下,人的想像與現實的互動如何不斷的對話、修正,並且將虛擬網路的認識與理解帶入現實社會。 ===== 相見不如不見 ===== 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人容易陷進網路情感?成長於資訊時代的人,都有上網的必然性,但現實生活中空虛寂寞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將感情投注在網路上談得來的人。通常會感到空虚寂寞的人,個性比較內向、害羞,他們或不善於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技巧,或只重心靈契合的親密關係,而不重社交性的親合關係。網路的的匿名性與隱蔽性具有助長自我揭露的作用。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手機、電腦上的交友網站都非常多元,例如:OkCupid、愛情公寓、緣圈、Pairs 派愛族⋯⋯,提供這些比較害羞、渴望網路關係的人全新的交往平台,有匿名性的選擇,也有公開透明的可能,他們可能會見面,也可能不會,但正如標題所說,似乎相見不如不見,網路世界僅是提供他們寄託情感的一種方式。 根據自我揭露的研究,人可能對兩種人做深度自我揭露,一是認為不可能再見面的天涯相逢陌生人,一是知己。前者之露在於彼此之間的匿名性,不必擔心他/她會把話傳到自己現實人際網路中的人;知己之露則是基於信任。網路上的交談對象,其匿名性更高於天涯相逢者,而且又加了一層隱蔽性,因此能夠讓人產生更濃厚的信任感,對其做深度自我揭露,進而墜入這樣的情感網,當雙方都能夠很快速且深入地彼此了解,感情加深速度更是可以想像。網路交友的媒介體到目前為止,限於文字,其性質基本上與筆友之交相同,但是比起前網路時代的筆友之交,及只見一次面的萍水相遇,網路溝通具有促進感情的的雙重酵素--速態度與連續性。可以預期,網路交友會是 21 世紀的普遍交友型態之一。 會在網路上放進感情的人,推想有一般人際關係的負面性,如:形貌不佳,或個性內向、害羞、退縮。對這種人來說,透過網路擁有一份知己般的感情,未嘗不是美事一樁。但是切記避免發生紅鬍子效應的見面誘惑。因為網路上的照片不一定真實,網路上的表達不一定符合現實,從網路上想像的情人,雖然模模糊糊,卻幾乎是完美的,有幾個人的真實自我能吻合對方的完美框框呢? 何況雙方都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時,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附諸實際的相見,很可能也是關係結束的時候。關係結束後難免會失望,但推想網路之交的結束,比起實際交往一段時間再結束,不致於產生太大的傷害,到底實際付出的,只是坐在電腦桌前在鍵盤上敲敲打打而已,因此,也比較容易拿得起放得下。 ===== 結論 ===== 前面所述都是針對親密關係而言。兩性之間情到深處而不想與見面,應是少數,但是紅鬍子效應的高度可能性,或許計提醒我們網路並非尋求親密關係的良好媒介。然而,網路卻是獲得知識之交的良好媒介。對人而言,親密感情固然重要,友誼也同等重要,尤其是建立在知識交流上的友誼,既能持久,也能幫助自我成長。 ===== 網路遊戲心理學 ===== 《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提出了幾項心理觀點﹕ (1) 心流 「在這樣高度結構化、自我激勵的艱苦工作中,我們有規律地實現人類幸福的最高形式:緊張、樂觀地投入周遭世界」,而玩遊戲正是這樣的過程,在玩遊戲的時候人們得以拋下煩惱,而又誠如該書指出的,想成為遊戲裡的專業人士,你不必像要成為小提琴家一樣需要花費好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訓練,你只需要幾個月,甚至也不用,便可以在一個遊戲中成為箇中翹楚,而這產生的心流或回報也是挺可觀的。因此,節奏快速又有心流的遊戲,很容易讓人們一頭栽入耽溺其中。 (2) 玩家之悔(Gamer Regret) 「玩家之悔」這個詞,專門用來描述人們透過玩遊戲來獲得滿足,隨後卻又因此感到後悔的矛盾心理現象,他們會苦惱著自己把時間放在玩遊戲真的值得嗎?所以有遊戲業者設計出休息獎勵制度,讓我們暫時休息一下恢復情緒,以便再次進入的時候不會過於疲勞,又可以享受著下一次的心流。 (3) 網路遊戲的其他可能 作者希望可以讓遊戲成為「現實的替代品」、「遊戲可以解決現實生活」、「遊戲提高民主參與度」。舉例來說,魔獸世界的中國伺服器與台服的問題,遊戲並非與現實生活全然毫無連接,而是充滿張力,玩家都是帶著一些既有的知識、既有的意識形態進入遊戲的,沒有人在玩遊戲前是張白紙,而遊戲也提供了玩家一個重新思考、價值觀重整的機會。 === 西方超自然現象與心理學 === ==== 思想控制 ==== 在提及思想控制之前,我們要先看看一個有關一個德國的數學老師在退休生活後所作的有趣表演,那個時候演化論方出現不久,他認為如果可以藉由教育,讓動物與人一樣聰明,那人類與動物就可以互相欣賞彼此的智慧,繼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所以他買了一匹馬,開始訓練他,並且在訓練有成之後開始進行表演,內容是有關於一隻馬在他的教導之下可以回答簡單的數學、樂理問題等等。在中間的過程姑且不論,簡單來說,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這匹馬答題的能力其實是根據周遭的人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所透露出的正確答案來回答,意思就是說,這位天真的德國老師一直以來都沒有教導出一匹懂得算數、懂得樂理的馬匹,而是透過自己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身體語言,讓馬匹回答出自己心中所設想好、本來就知道的答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理學研究常常發生的一般原則,也就是實驗者們常常會無意間透露出自己想要的實驗結果給受試者,繼而讓實驗結果偏向自己的偏好,同樣的現象可以在另外一個心理學家做的實驗中發現,這位心理學家讓老師們先知道哪些學生智商比較高(雖然實際上是隨機選樣),而實驗結果是那些被認定為高智商的學生(雖然實際上是隨機選樣)的確也拿到比較高的分數。而人類這類型的心理現象若是被一些有心人士所利用,那便是我們常常說的催眠,更有甚者,會導致邪教的誕生。而在這裡舉美國的吉姆‧瓊斯(Jim Jones)所創立的邪教「人民聖殿教」作為例子,瓊斯在他自創的宗教作為領袖巔峰時期,帶領信眾前往南美洲的蓋亞那,在那裡建立了一座「瓊斯鎮」,那是一座位在南美洲,號稱實行共產主義而教主瓊斯享有極大特權的小鎮。然而最後他所創立的宗教卻讓信眾們喝下參有氰化物的果汁,釀成了悲慘的集體自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美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以前,史上非天災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悲劇,而其驚世駭俗的程度,甚至和九一一事件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瓊斯為什麼可以讓那麼多人願意為他而死呢?下列有許多他所使用的思想控制上的技巧。 * 得寸進尺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在美國的某一區,一群研究人員假扮成熱心的義工,挨家挨戶的訪問並調查是否住家願意在自家庭院內豎立「小心駕駛」的標語,然而因為那告示既大又粗糙,所以被很多人所拒絕,而這時候,研究人員找上另外一組住家,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在庭院豎立較小的標語,而這被很多人所接受,兩周後,研究人員再度訪問,此時原先的龐大標語的接受度足足有 75%,這就是所謂得寸進尺的技巧,在反社會人格的患者行為中也是常被發現,所以瓊斯一開始先說服信眾小額捐款,隨著時間慢慢增加,要求的尺度越來越大,最後便是進展到慢慢控制信眾的心靈。 * 從眾心態 眾所皆知,人類往往都有從眾心態,儘管一開始可能與自身所期望的不同,但為了不讓自己陷入少數的劣勢而順應他人,人類還是會接受自己不同意的事物。瓊斯鼓勵告密者,若有人對他提出質疑,便會公開羞辱懲罰,他也故意拆開可能會彼此分享資訊的團體,像是家庭、夫妻,而這種排除異議的技巧也在那場集體自殺的悲劇中所留下的錄音帶裡完整呈現,在瓊斯要求大家赴死時,有一位母親主張嬰兒應該活下來,然而瓊斯卻是迅速地宣稱自己的想法,並且鼓吹他人發表有利自己的意見,讓人類的從眾心態發揮效用。 * 行為和信念 瓊斯固然還有使用其他技巧,像是在自導自演的情況下彰顯神蹟,不過那便是屬於騙術的部分,在此暫且不提,在這裡要說的是有關人類「自我辯護」的心理,像是:美國大學的兄弟會,常常有些令人難堪的入會儀式,軍隊裡對於菜鳥往往是不友善的等等,就算這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只要經歷了這個過程,這個團體好像就會真的接納你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對你稱兄道弟,而你獲得了同樣的機會去對待新的加入者,而正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難堪、不合理的,顯得後來的接納是那麼的可貴,與後來同樣對待菜鳥的方式是一種老練、老大哥的權利,所以受到這麼對待的人會說服自己,這個團體是值得加入的,先前受到的委屈都不算什麼,瓊斯也運用相通的伎倆,來實現自己創立邪教的目標。 而除了邪教之外,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有關催眠洗腦的案例,時常出現而又往往沒有成真的便是末日預言了。光是近年來出現過的世界末日預言就不少,我們暫且舉幾個例子來回想一下人們對於世界末日預言的反應,以及後續世界末日並沒有實現後,所做出的行為與應對方式,例如:一位美國牧師哈羅德·康平(Harold Egbert Camping)曾經預言 2011 年 5 月 21 日會發生世上少有的毀滅型大地震,而神會帶領世界上百分之三的的人們進入天堂。並在五個月後,也就是 10 月 21 日,世界會終結,世界末日會到來,但後來,非但 5 月 21 日沒有大地震發生而造成世界毀滅性的災害,也沒有百分之三個人真的上天堂這種事情發生,想當然爾,10 月 21 號世界末日更是沒有實現,哈羅德·康平遂將預言提及的 5 月 21 日解釋為「精神上的最後審判」,說明那並非世界末日,而實際的世界末日日期更改為在 2011 年 10 月 21 日。或許以現在的看法看起來十分荒謬,但其實哈羅德·康平早在這個預言的幾年前,就做過無數相關的世界末日預言,而且一個都沒有實現,反而為他迎來了諾貝爾搞笑獎的得主光環,有些諷刺,但人們真的不會相信嗎? 臺灣就曾經出現過世界末日的預言,是由一位南投的王老師(本名王超弘)提出「五一一世界末日」的說法,並宣傳可以向他購買由貨櫃改裝而成的房屋避難,當時竟然真有人信以為真,跑到南投縣埔里鎮向王老師購買貨櫃屋準備在世界末日避難,後來世界末日當然沒有發生,貨櫃屋也成為沒有人要的廢棄物,令人不勝唏噓。而我們暫且不提末日預言在失敗之前的宣傳手法,倘若我們把焦點放在末日預言失敗後的幾天,可以觀察到奇妙的人類心理。我們都以為在預言落空後,那些被欺瞞的信眾會失望地離開,但其實人類善於自圓其說,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末日預言以後,這群信眾們反而會試圖去說服更多人相信世界末日的真實性,藉由說服別人,來彰顯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這與上述自我辯護的心理不謀而合。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心理現象只需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加入邪教就能輕易避免,但其實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像是直銷人員常常得寸進尺,並且善用人的自我辯護的心理,政治人員善用人的從眾心態等等。若生活中我們能多加注意,注意到人類的這些心理弱點和特性,便可以在其他人有意或者無意的試圖利用這些心理作用時,讓他們的伎倆失效。 ==== 預言 ==== 不論在古今中外,預言都有其歷史,甚至演變成每個文化下的各自習俗。而每個文化都有各自預言的方法,其中算得上共通技巧的便是所謂的「解夢」,像是:懷孕的母親會覺得自己先前做夢夢到孩子是屬於胎夢,夢到充滿粉紅色的畫面代表腹中的孩子是女兒,夢到充滿藍色的畫面則代表腹中胎兒是男孩;很多人認為夢見大樹是代表枝葉繁茂,家運興隆,家族容易發生好事,尤其有關子孫滿堂,能夠添丁添旺。歷史上也有不少案例,表明有些人的夢境確實非常吻合未來發生的事,但人類真的有能力預知未來嗎?這其實只是一種倖存者誤差(survivorship bias),這裡舉例說明之:在二戰時,美軍對於該對機尾還是機翼添加防護這一點有兩派說法,軍方認為因為就統計數字而言,機尾的彈孔較少,所以應該加強機翼,但學者認為應該加強機尾,因為機尾中彈較少只是一種假象,實際上是機尾中彈的戰機較無法安全返航,這便是一種倖存者誤差。倖存者誤差的起因於我們在觀察事情時,往往從看見的片段資訊中拼湊結導致認知誤差,使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倖存者誤差代表只有那些剛好符合現實情節的夢,會恰巧被大眾記得。人類天生比較會做有關負面情節的夢,而其中發生的事無奇不有,諸如:雪崩、恐怖攻擊、火災等等,但這種夢境被記得的情況是稀少的,對於正常人而言,可能只要過了幾天,再恐怖的夢境也會被拋之在腦後——除非在夢境出現後的幾天,現實世界的確又發生了類似,同質性很高的事件。 我們或許曾有一種感覺:某一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場景、對話、事件似曾相識,好像過去曾經發生過一樣,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被稱作「既視感」(也譯為「幻覺記憶」,原自法語「Déjà vu」或「paramnésie」)。有些人甚至會覺得這是人類在潛意識中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然而既視感其實也是一種倖存者誤差。實際上,我們做過的夢多不勝數,且常常被遺忘,而只有那些與現實狀態剛好符合的夢,會在那個時刻被從潛意識中喚醒,使我們對這些夢有深刻的印象。我們要關注的焦點是,為什麼人類具有這種自動聯想的能力呢?其實是因為在我們的祖先還尚未擁有智慧,依然在荒野中生存時,當我們聽到背後的樹叢突然傳來沙沙聲響,無論我們是認為那裏有一隻飢餓的野獸正在準備發起狩獵的攻擊,還是有一個邪厲的魔鬼正準備作祟害人,都會讓我們作出反應,閃避危險,這些結果總比我們輕忽警訊,覺得那只是單純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要好多了。自動聯想的能力使人類在原始社會中明哲保身。其實這種能力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運用著,我們常常會在與他人的對話之中去聯想、思索話語之外隱含的意象,這種能力的確也能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生存,舊調重彈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最需要的是認知到人類有這種自動聯想的能力,繼而避免讓一些有心人士利用它為非作歹,僅此而已。 === 母愛迷思與母愛創傷 === 母愛迷思是指相信只要成為母親就能付出健全的愛,能立刻擁有養育孩子的能力,但實際上,人的心理運作非常複雜,並沒有能夠打開「母親本能」的神奇開關,若沒有這樣的認知,會造成無論是受傷的子女或是其所求助的對象在試圖處理無愛母親議題時面臨強烈批評,甚至造成二次傷害。而這樣的困境更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因為在家庭關係中,母女關係是最為複雜的。許多調查指出,大部分的婦女希望自己的第一胎是女兒,期待女兒能夠成為自己在家中的同志,甚至能夠代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本就會越來越多,然而許多母親會將女兒當作延續自己「未竟的夢想」的工具,帶著對於過去感到「遺憾」的心態,將某些社會期待過度強加在女兒身上。若女兒為了獲得母親的認同,就算母親的期待與自己不相符,為了得到愛、得到稱讚,勉強自己去做不適合自己的事。若故事中的母親是「無愛母親」,則女兒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 小孩從小需要仰賴與母親的緊密關係才能生存,所以,失能的母親會造成子女缺乏安全感且痛苦,並且無法正視自己的困擾,因為必須承認母親「不愛我」會造成強烈的恐懼和羞愧,此外,社會的「母愛迷思」也會增加子女求助的困難。一旦女兒們相信只要自己依循內心感受行動,將無法承擔隨之而來的情緒後果,就只能走上另外一條道路:將扭曲的自我形象及看待母親的方式合理化。 == 書籍影音 == ==== 書籍 ==== #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8755 路西法效應:在善惡的邊緣了解人性]''' 作者:Philip Zimbardo 譯者:孫佩妏、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2007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出版了一書名為:《路西法效應:在善惡的邊緣了解人性》(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以坦率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敘述了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始末、以及不同角色的心情轉折。並且提及「伊拉克監獄虐囚案」對案中美軍獄警虐待囚犯的現象,對以上兩個實驗進行了敏銳細膩的個人探索並對此作出了社會心理學分析。充分讓我們了解到「情境力量」及「團體動力」是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2888 洗腦: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 作者:Dominic Streatfeild 譯者:紀迺良 出版社:麥田出版 簡介:「第一本中譯洗腦演變史!!」本書作者多明尼克透過大量的解密文件,以及訪談英國軍情五處、六處和美國中情局、研究人員、戰俘、受害人、家屬等,撰寫洗腦從冷戰時期的起源,將「洗腦」的所有技術、試驗、效果、後遺症攤在世人面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2347591 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演化心理學家教你如何過更有意義的生活]''' 作者: Kenrick, Douglas T. 原文出版社:Perseus Books Group 簡介:「性和謀殺與生命的意義有什麼關係?一切。」<br>社會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里克揭露了人性自私且具有偏見的動物面,在我們文明的外表下,人類很像嚎叫的鬣狗和吠叫的狒狒,滿腦子都是殺人傾向和性幻想。然而儘管我們的頭腦中充滿了自私及偏見,這些偏見是為了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而進化而來的。肯里克認為,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簡單而自私的心理機制最終導致了如今多方面的社會生活,以及人類最積極的特徵:慷慨、藝術創造力、愛和家庭連結。從這些簡單的機制中會出現社會的所有復雜性,包括國際衝突和全球經濟市場,表現出肯里克所謂的「深層理性」。通過探索社會心理學的細微差別和他自己的研究,肯里克詳細描述了是什麼讓我們充滿愛心、創造力和復雜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28840 收買與出賣的祕密:關於說服的創意、魅惑,及其弔詭]''' 作者: Robert Levine 譯者: 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簡介:勒范恩教授以一種風趣的書寫風格將社會心理學的說服原則與生活技巧結合在一起,以流暢明快的筆觸教導我們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而且舉足輕重的說服力活用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提供了二十一世紀所有想抗拒不必要之影響力的人一本必讀的生存指南。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843 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 作者:Jennifer Freyd、Pamela Birrell 譯者:郭恬君、楊琇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作者透過種種例子,不僅僅是單純地討論「背叛」,還談及了「對背叛視而不見」,也就是目錄提到的「盲視」這件事如何對我們留下深遠的影響。最後提出「知情」帶來的種種結果,包含:受到二度傷害、婚姻危機加重、擴大家人間的嫌隙、失去工作等等。但也是「知情」帶給我們療癒的力量,讓我們能夠敘說自己的故事、表達情感,打破沉默才有機會改變、才能成長並捍衛真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056 漫畫:隨心所欲操控人心的暗黑心理學]''' 作者:齊藤勇譯者:卓惠娟出版社:大牌出版 簡介:本書舉出大量而具體的實例,描寫了眾多人際之間的關係,包括:商場上的談判、職場人際關係、兩性相處,或是個人生涯規劃,詳細地描述面對各種不同情境時,人的情緒和行為將會有何種反應。最後運用心理學原則,使我們能夠了解人類心理的動向並學會運用自如。帶給我們在面對關鍵時刻時有效的應對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371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作者: 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簡介:「台灣第一本由專業的諮商心理師討論「情緒勒索」的專書」。透過各種日常生活裡未被察覺的各種「情緒勒索」例子,作者將一步步帶領我們了解「情緒勒索」的樣貌。最後介紹6道關鍵練習,幫助我們擺脫情緒勒索,重新掌握人生。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92532524139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作者: 岸見一郎 譯者: 葉小燕 簡介:《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一郎 從正面角度直視人生難題,統合了自己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從揭示了人生在世每個階段的痛苦或課題開始,教我們如何放下痛苦、面對年老、病痛與死亡、以及面對自我的「自卑」或「優越」情結,與社會產生良好連結,積極地活在當下--在這看似每個人皆有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之中,相信是最適合引導人們改變困境、走向幸福的寶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2402336 '''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 Claude M. Steele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臉譜 簡介:本書中,作者史提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他針對刻板印象威脅所做的一系列富創造力的實驗及其發展過程。證明在壓力之下負面的刻板印象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所有人,不管背景為何,都能在史提爾教授的一些例子中找到自己。」(Christopher Eisgruber)他透過實驗精闢解釋了「刻板印象」這個問題無所不在的現象,並提出克服它的實用建議。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7595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作者: 謝世忠 出版社:玉山社 簡介:「瞭解原住民社會的必讀入門書」。本書從臺灣的原住民族群結構開始,介紹一些基本的族群關係模式,再到與外來族群的接觸如何直接影響到原住民的認同變遷。並介紹污名化認同的形成因素與運作過程以及「原住民族群運動」的背景、發起與發展,來討論污名化認同如何與原住民族群運動間產生矛盾與衝突的互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0192 失控的正向思考]''' 作者: 芭芭拉.艾倫瑞克 出版社:左岸文化 簡介: 「新型態集體化社會 即將誕生這次 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作者認為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從一種健康的態度變成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這種思想風氣源自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作者強調,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我們應該努力尋找對策、相互幫助、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而非一味寄望於結果。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3988 管理心理學]''' 作者: 鄭芬姬 出版社:新陸書局 簡介:書中分別探討管理心理學之源起與本質、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團隊激勵與領導,期許協助讀者在瞬息萬變和高度競爭的時代下,發掘個人潛能和提升管理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9285?sloc=main 社會心理學]''' 作者: 梁家瑜 出版社:心理 簡介:當前社會心理學快速轉變與發展,本書特地與時事加以連結,提供與時俱進的研究資訊和內容,對於修習社會心理學的學生而言,是一本結合課堂和日常生活的優質教科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6064?sloc=main 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從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行為生態學等角度剖析群聚與反群聚行為]''' 作者: 蜜雪兒.貝德利 譯者: 洪夏天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本書以跨學科的角度為群聚研究提供見解,相當淺顯易懂,作者結合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深入研究人類模仿和逆向操作行為。替讀者揭開意識的神秘面紗,也讓我們看到人類行為背後錯綜複雜的影響力。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153?loc=P_asb_003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譯者: 葉小燕 簡介: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哲學家,同時也住著一個年輕人。或許我們都走過了年輕歲月對人生的疑惑與追尋,最終,我們終於成為我們生命的哲學家。它的內容正是每個人都曾探問過的「人生是什麼?人活著而感受到的痛苦是為什麼?我們的人生究竟在追尋什麼?」等等這些人生問題的智慧對話。 ==== 電影 ==== '''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2%89%E9%BB%98%E7%9A%84%E7%BE%94%E7%BE%8A 沈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6)] 心理學看點:變態心理學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Elephant_Man_(film) 象人 The Elephant Man(1980)]''' 心理學看點:自我認同 '''3. [http://luketsu.pixnet.net/blog/post/27191550-%E4%BA%BA%E6%80%A7%E7%9B%A3%E7%8D%84-%E3%80%88%E5%8F%9B%E7%8D%84%E9%A2%A8%E9%9B%B2%E3%80%89-%EF%BC%88the-experiment%EF%BC%89 叛獄風雲 The Experiment(2010)] 心理學看點:潛意識暴力、權威服從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95%E8%BA%AB%E7%94%B7%E5%A5%B32 單身男女 2(2014)]''' 心理學看點:愛情心理學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9B_(%E9%9B%BB%E5%BD%B1) 愛 Love(2012)]''' 心理學看點:愛情關係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9E%9C%E7%A1%AC%E7%B3%96_(%E7%94%B5%E5%BD%B1) 水果硬糖 Hard Candy(2005)]''' 心理學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3%A1%E9%AD%94%E6%95%99%E5%AE%A4 惡魔教室 The Wave(2008)]''' 心理學看點:路西法效應 '''8.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5%B3%E6%9C%8B%E5%8F%8B%E3%80%82%E7%94%B7%E6%9C%8B%E5%8F%8B 女朋友。男朋友 GF* BF(2012)]''' 心理學看點:愛情關係、社會影響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开眼戒 大開眼戒(1999)]''' 心理學看點:愛情關係、團體迷思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仲夏魘 仲夏魘(2019)]''' 心理學看點:壓力與情緒、團體迷思 ==== 影片 ====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ho_4ejkNw&feature=youtu.be Halo effect 月暈效應—印象]''' 本影片透過以下兩個街頭實驗來探討我們對人所創造的「印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判斷」思考: # 在倫敦車站同樣提著大皮箱上樓梯,但衣著「平凡」與「吸引人」的兩位女士,是誰會先受到路人的幫助呢? # 在紐約街頭衣著相同,但身材「高大」與「矮小」的兩位男士,由路人第一眼來判斷他們的職業或年薪為何?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印象與偏見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ZPw-9sJtQ&feature=youtu.be Doll experiments 克拉克娃娃實驗—偏見]''' 本影片為一高中生仿照克拉克的娃娃實驗:當「黑」與「白」的兩種娃娃放在黑人小孩面前,請他們指出自己偏好或討厭哪一個?或是哪個是好的或壞的娃娃?此實驗主要在探討他們的「選擇」與「種族偏見」或「自我貶低」的關係。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印象與偏見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rGK0yGIDo Cognitive Dissonance 費斯汀格的實驗—認知失調論]'''  已經歷無聊實驗的受試者A,在給予 A 一元或二十元的報酬下,A 被要求告知下一位受試者 B 此為有趣的實驗。本影片在探討當「認知」與「行為」相悖時,究竟是「高」報酬,還是「低」報酬,會導致我們去「扭曲認知」來說服自我呢?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態度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Ih4MkcfJA&feature=youtu.be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 亞許從眾實驗—從眾]''' 在知覺實驗中,當大家輪流講答案且選擇也都相同時,而你知道這是錯誤的,那你會說出不同的答案?還是礙於團體壓力,也選擇同樣的答案呢?透過實驗來探討人在群體中是否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符合「團體的期待」。 *實驗內容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從眾、順從與服從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obqJg-4TE Milgram Obedience Study 米爾葛蘭電擊實驗服從-順從]''' 為何允許牙醫把鑽頭放入我們的嘴裡?為何願意暴露喉嚨讓人拿剃刀替我們刮鬍子呢?還有,難道納粹本身都冷酷無情、不受良知限制嗎?其實這些行為全都基於—「服從」,服從權威者(包括擁有強大全力、專門技術...的人)的要求與指令。 本影片中,Milgram 欲透過電擊實驗來探討:「為何當時的德國士兵能違背自己的道德完全的服從上級的命令?」,而在實驗中發現有 65%的參與者持續服從這殘忍的命令直到最後…… *實驗內容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從眾、順從與服從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gveAqNCIc Love Triangles 愛情三角理論—愛的三元素論]''' 本影片敘述愛很簡單,它是由 Robert J. Sternberg 所提出的一個三角形所組成,也就是所謂的「愛情三角理論」,而三角形的各是由一個成分所構成,而這三個成份的各式組合正決定著我們所經歷的愛。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人際關係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sPfbup0ac 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 本影片在人來人往的倫敦街頭,透過以下三種人 (1)正常穿著的男性(2)正常穿著的女性(3)穿著西裝的男性倒在路邊時,是否會有人伸出援手? 還有,是否只要有一人施予幫助,就會有其他人響應?此實驗主要在探討怎樣的「因素」會影響到「受援助的機會」。 *觀念可參考核心觀念的 團體與利社會行為 '''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X9b7agT9o Stanford Prisoner Experiment 史丹佛監獄實驗—去個人化]''' 史丹佛大學心理系的 Philip Zimbardo 親自說明此實驗,即將受試者分為兩群,分別扮演「獄卒」與「囚犯」,嘗試去看當把好人放到壞的環境中會發生什麼事?探討人在失去自我認同時,到底是人在扮演角色還是人被角色所操控…… *觀念可參考生活應用的犯罪心理學 == 參考資料 == 1.2.3.為參考之書目、期刊、網頁或其他資料來源 章節摘要 '''核心觀念 一、社會認知、基模、歸因''': # Richard J. Gerrig(2009)。社會心理學(李政賢譯,第一版)。五南圖書。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趙儀珊(2011)。台大開放式課程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講義。民 105 年 5 月,取自: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14/9 # 藍佩嘉(2015)。社會心理學,<認知與基模>講義。 取自: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fe2677/content/%E8%AA%8D%E7%9F%A5%E8%88%87%E5%9F%BA%E6%5. Edu Exam Note,<歸因理論>(2012)。民 105 年 5 月,取自:http://edu-examnote. 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6774.html # 陸洛(無日期)。<社會心理學>講義。民 105 年 5 月, 取自: http://in.ncu.edu.tw/ncu34814/edu/program2/p205/3a.pdf # Robert Rosenthal & Lenore Jacobson(1968)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Urban Review https://www.unimuenster. de/imperia/md/content/psyifp/aeechterhoff/sommersemester2012/schluesselstudiendersozialpsychologiea/ # 王振寰著(2015)。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 Richard J. Gerrig(2015)。Psychology and Life(游恆山譯,第五版)。五南圖書出版。 #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第十三章)。臺大出版中心。 # 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 等著,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等譯,《社會心理學 原書第八版》(臺北市: 揚智出版社,2015 年)。 '''核心觀念 二、印象與偏見''': # Marssi Draw(2014,September 12)。TEDXTaipei,偏見怎麼可能是好事?。May 22,2016 from: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paul_bloom_can_prejudice_ever_be_a_good_thing/ # Zygar, M.(2018). Wha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would have looked like on social media.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nowiki>https://www.ted.com/talks/mikhail_zygar_what_the_russian_revolution_would_have_looked_like_on_social_media#t-272300</nowiki> [Accessed 30 Dec. 2018]. # 王溢嘉(1991)。<人性剖析>。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92370473 偏見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化解? #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05029 心理學如何看歧視與刻板印象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81%8F%E8%AA%A4 認知偏誤 #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288 你歧視的對象,顯示了你的智商 '''核心觀念 三、態度''' # WENDELL.HUANG,〈誰說態度決定一切? 態度三元論(ABC MODEL OF ATTITUDE)與計 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 取自: http://molecular-servicescience. com/2013/08/07/abc-model-of-attitude-and-theory-of-planned-behavior/ # 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Edition Richard J. Gerrig, Stony Brook University(2013)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第十八章社會認知)。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溫世頌著,《心理學》(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第十五章。 # https://econ.ntu.edu.tw/uploads/archive_file_multiple/file/58f4cd7c48b8a101de002549/nash.html 奈許均衡 '''核心觀念 四、從眾、順從與服從:'''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心理出版社。第十三章-社會心理學 第十四章-社會心理學,頁 380。 # 葉浩生著,《心理學理論精粹(第一版)》(中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年 4 月),頁 1996。 # 普通心理學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二)投影片 。取自:lrs7330- ksva.myweb.hinet.net/files/psy013.ppt # 第三節 從眾、順從與服從。取自: https://www.cnepub.com/bookfiles/000/13/26/00/132600/OPS/chapter26.html # 陳舜文:〈社會心理學-07 從眾順從與服從投影片〉。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取自: ocw.nthu.edu.tw/ocw/upload/86/994/07 從眾順從與服從.ppt # 蔡明順的閱讀書架 Richie's bookshelf ,取自:http://richiebook.blogspot.tw/2012/05/blogpost. html # Robert B. Cialdini(譯者:閭佳)(2011/03/02):《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台灣:久石文化出版社 # Richard J. Gerrig , Philip G. 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Chapter17 # 〈102 年高普考心理學試題評析〉。高上公職,取自: http://goldensun.get.com.tw/file/Paper/KP/102/K73.pdf # 張宏偉:《高點心理學講義》。第十三章 #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百科。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 title=%E9%A0%86%E5%BE%9E%E6%8A%80%E8%A1%93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Stephen M.Kosslyn,Robin S.Rosenberg :Introducing Psychology Brain,Person,Group,4th Edition.Chapter11 # 第八章 從眾順從與社會。取自:http://www.sharedocument.info/7652973116/ # Kendra Cherry:What Is Compliance?- The Psychology of Compliance. From:https://www.verywell.com/what-is-compliance-2795888 # What is Compliance in Psychology?.From:http://study.com/academy/lesson/what-iscompliance- in-psychology.html # Compliance.Psychology Glossary,From:http://www.alleydog.com/glossary/definition.php? term=Compliance # 鄭雪著,《社會心理學》(中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第五章-社會影響與社會行為。 # 朱啟臻、張春明著,《社會心理學原理及其應用(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七章-群體心理與社會互。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第十七章-社會影響)。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第一版)。東華書局。 # 百度百科-平庸之惡,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0539304.htm # Ming-Tsu:〈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 f evil)〉。Read for Joy ,取自:http://readforjoy.blogspot.tw/2011/05/banality-of-evil.html # 王淑俐:《教育大辭書》〈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 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630/ # 吳冠緯:〈民主政治中的反民主因子─淺談「權威性人格」〉。菜市場政治學,取 自:http://whogovernstw.org/2014/10/03/kuanweiwu1/ #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第十三章)。臺大出版中心。頁 13.3.1-13.3.3。 # Robert J.Sternberg 著,黎士鳴、蔡宗延編, 《普通心理學(二版)》(臺北市 : 雙葉書廊),頁 342-347。 '''核心觀念 五、人際關係''' # 溫世頌著(2006)。心理學(第十五章)。三民出版社。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高尚仁(1996)。心理學新論(第四篇)。揚智出版社。 # Mael, F.(2005). Single-sex versus coeducational schoo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Washington, D.C.: U.S. Dep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ogram Studies Service. 網址:https://www2.ed.gov/rschstat/eval/other/single-sex/single-sex.pdf # 馮振翼著(2008)。像卡耐基學人際「吸引力法則」。漢語國際文化。 '''核心觀念 六、團體與利社會行為''' #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第十四章)。雙葉書廊。 # 高尚仁(1996)。心理學新論(第四篇)。揚智出版社。 # 溫世頌著(2006)。心理學(第十五章)。三民出版社。 #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498/6/52501106.pdf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助 #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prespective&id=1217 曾志朗 《旁觀者效應蒸發,還紐約清白》 科學人雜誌 2008 年第 77 期 7 月號人行為的相關研究 #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第十三章)。臺大出版中心。 # http://blog.sina.com.tw/cyutsw/article.php?entryid=573847 # Robert J.Sternberg 原著,黎士鳴,蔡宗延編著 《普通心理學》二版(雙葉書廊)p.350-p.353 # 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 Nyle R. Branscombe 原著, 梁家瑜翻譯《社會心理學》第十章 利社會行為:幫助他人 '''疾病汙名化''' # Yi-Chi Chiul, Ting-Shu Wul, Yuan-Ti Lee, Ning-Chi Wang, Wing-Wai Wong, Chun-Eng Liu, Chia-Wen Li, Jien-Wei Liu, Huang-Shen Lin, Yu-Hsiang Hsiao, Yi-Hui Lin, Nan-Yu Chen(2018). ''Voice of the Hidde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 Living with HIV Stigma Index in Taiwan.''台灣愛滋權益促進會。 # 愛滋病大補帖 ( 上 ) - 是什麼 ? 能吃嗎 ? 好多迷思思呀 <nowik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FyczOCrWs</nowiki> # 愛滋病大補帖 ( 下 ) - 「人家跟同性戀的關係絕對不是你們想的釀 ~」<nowik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dpohloDJc</nowiki> # <nowiki>http://stud.adm.ncku.edu.tw/hea/4work/wedu/e2/e222.htm</nowiki> # <nowiki>http://www.as-net.com.tw/tw/index.asp?au_id=7&sub_id=8</nowiki> # 只有同性戀會得愛滋? 感染愛滋病毒=人生是黑白的? 愛滋迷思大破解! | 三分鐘聊醫學 EP19。<nowik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_BXZMbXIs</nowiki> # <nowiki>http://lawdata.com.tw/tw/doi/?doi=10.3966/102673012013092403004</nowiki>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nowiki>https://www.cdc.gov.tw/list.aspx?treeid=1F07E8862BA550CF&nowtreeid=6C5EA6D932836F74</nowiki> # <nowiki>https://praatw.org/news/905</nowiki> # 徐沛然:精神疾患的污名,與以安全為名的暴力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7-opinion-xupeiran-taiwan/ '''生活應用 一、愛情心理學''' # http://psychology.about.com/od/loveandattraction/a/theoriesoflove.htm Theories of Love #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 桑作銀, 汪小容 元華文創, 2015 年 2 月 1 日 - 262 頁 # 30 天精通社交心理學 梁素娟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9 年 1 月 1 日 214 頁 # http://wiki.mbalib.com/zh-tw/%E5%90%8A%E6%A1%A5%E6%95%88%E5%BA%94  MBA 智庫百科-吊橋效應 # http://baike.baidu.com/view/367757.htm 曝光效應-百度百科 # 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cover-story-love/ 愛情,有道理可言 TEDxTaipei # http://www.ted.com/talks/helen_fisher_studies_the_brain_in_love Helen Fisher: The brain in love TED # http://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4/22/19-scientifically-proven-ways-love-affects-ourbodies- like-a-drug/ 19 項科學證明:「愛情」確實會像藥物般影響我們的身體 生活報橘 # http://pansci.asia/archives/27789 《我即我腦 》戀愛是一種臨時的精神錯亂 泛科學 PanSci # http://blog.xuite.net/jt.jane/blog/58614480- %E8%A1%80%E6%B8%85%E7%B4%A0%EF%BC%9A9%E5%80%8B%E5%95%8F%E8%88%87%E7%血清素:9 個問與答 # http://blog.xuite.net/haitaibear/wretch/201940452- %5B%E6%BC%94%E8%AC%9B%E7%AD%86%E8%A8%98%5D+%E6%88%80%E6%84%9B%E7%B3%[演講筆記] 戀愛系大腦科學:為什麼另一半和你/妳想的不一樣? # https://www.google.com.tw/url? 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rja&uact=8&ved=0ahUKEwi36dLN_OPMAhWLvI8KHVUjBP4QFggaMAA&大腦先生戀愛中 # http://pansci.asia/archives/36686 永遠屬於我:催產素讓愛情恆久遠 泛科學 PanSci # 陳文昌,http://drchen1955.pixnet.net/blog/post/307814804- %E3%80%8C%E5%BF%83%E7%A2%8E%E7%97%87%E5%80%99%E7%BE%A4%E3%80%heart-syndrome-)%E3%80%82- 「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 http://depart.femh.org.tw/family/teen/t_21.html 是喜歡還是愛 作者:李雅惠 亞東紀念醫院 青少健康中心 #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73421- %E8%87%A8%E5%BA%8A%E7%A0%94%E7%A9%B6%E7%99%BC%E7%8F%BE%3A%E9%80%8F%臨床研究發現:透過心臟核磁共振造影(MRI)才能確診心碎症候群! 鄭醫師的部落格 # http://www.wtbn.org/825/p825-a6-01.shtm 《醫學寫真》章魚壺心肌症悲傷過度竟然心碎了 - 世界真佛報 # http://news.sohu.com/20111118/n326091762.shtml 研究称女性较男性易患“心碎综合症” 一 生一次 搜狐新 #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30135 # http://whatsinside.cc/archives/116 # http://www.heartwareclinic.com.tw/2012/08/07/1916 心碎症候群:太過傷心或激動真得會讓心 臟出問題! 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生活應用 二、犯罪心理學''' #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3588/5460365.htm 犯罪心理動力的組成結構 #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125 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內在心理策略 #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8/10/2008103121442114.pdf 犯罪心理學的涵蓋範圍 # http://www.baike.com/wiki/%E7%8A%AF%E7%BD%AA%E5%BF%83%E7%90%86%E5%AD%A6 犯罪的原理、人格型態、應用、理論 # Please refer to Criminal Behavior: http://www.ecriminalpsychology. # com/criminal-behavior/https://www.psychologistworld.com/influence-personality/stanford-prison-experiment # 史丹佛監獄實驗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14564182 史丹佛監獄實驗 '''生活應用 四. 工業心理學''' # 林欽榮(1994)。工業心理學。臺北市: 前程企業管理總經銷。 # 鄭伯壎、謝光進(1980)。工業心理學。基隆市: 大洋。 # http://edu-exam-note.blogspot.tw/2012/02/blog-post_24.html 智力理論 # http://wiki.mbalib.com/zhtw/% E5%BC%97%E9%B2%81%E5%A7%86%E7%9A%84%E6%9C%9F%E6%9C%9B%E7%90%86%E8%弗魯姆的期望理論 # http://wiki.mbalib.com/zhtw/% 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85%8B%C2%B7%E8%B5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 周斌(2015)。<消費心理學>(元華文創出版)。 '''生活應用 情緒勒索''' # 杜玉蓉(譯)(民 106)。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原作者:Susan Forward&Donna Frazier)。臺北市: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 周慕姿(民 106)。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臺北市:寶瓶文化。 '''其他應用心理學''' # 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合譯(原作者:Robert S. Weinberg & Daniel Gould)(2008)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禾楓。 # 〈e 世代心理學〉,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9IHGivfQ Social perception - The Just World Hypothesis (Khan Academy)]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the-just-world-phenomenon-2795304 The Just-World Phenomenon Overview and Examples] '''期刊:''' 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Volume 43, Issue 6, pages 532–543, October 2013 # Volume 45, Issue 6, pages 669–677, October 2015 # Volume 44, Issue 3, pages 216–230, April 2014 英國社會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Bad guys suffer less(social pain): Moral status influences judgements of others’ social suffering〉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88-108, March 2016 # 〈Emotional contagion of anger is automatic: An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182-191, March 2016 # 〈When do high and low status group members support confrontation? The role of perceived pervasiveness of prejudice〉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27-43, March 2016 # 〈Reaching across group boundaries: Respect from outgroup members facilitates recategorization as a common group〉 Volume 54, Issue 4, pages 616-628, December 2015 # 〈Identity appropriatenes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109-125, March 2016 '''跨文化研究''' # 周玉慧(2013)。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及其影響。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第五次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 # 李美枝、 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 260-299 # 呂玉瑕, & 周玉慧.(2015). 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 ''臺灣社會'' 學刊'',(58), 95-155.'' # 楊佳羚(2018/11/23)。兩性光譜之間的 Intersex:人類學與女性主義如何理解多元性別?【關鍵評論】。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550 # 郭黎岩(2006/3)。心理學。第 402-404 頁 #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87%AA%E7%A7%81%E5%B9%B4%E9%BD%A1 百科知識,自私年齡 '''書籍影音''' 1.https://wiki.mbalib.com/zh-tw/电影心理学 電影心理學研究與範疇 '''EQ''' 1.https://www.smartlinkin.com.tw/article/3178 成為高 EQ 工作者,謹記這件事:讓心保持彈性 '''博物館相關''' 曾德錦(2005)。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引用''' sl1i7xv62aj11e0euv9cd5cejae7mj9 超普通心理学/發展心理學 0 26177 175775 175751 2024-04-26T01:58:04Z B12402027 64969 /* 青少年期(adolescence)之研究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核心觀念== ====定義==== 發展心理學的主要課題是'''研究人類不同年齡時的心理轉變''',意指從胎兒階段到年老死亡為止所發生的有系統性之變化。包括了兒童與成人心理的差異、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以及當兒童產生心理障礙時應如何處理、治療。 「發展」是指個體自受胎至死亡的一生期間,其行為產生連續性與擴展性改變的歷程。在此階段中,個體行為會不斷充實,由簡單至複雜、由粗略至精細、由分立至調和、由分化至統整。因為年齡與經驗的增加,生理、行為、認知和社會變化所發生有規律層次的行為變化,'''由遺傳傾向(自然)'''和'''環境影響(培育)'''引導。 本章的目標是研究'''人類發展的過程''',我們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幼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及中老年期''',分別探討各個階段的生理、認知及社會情緒的發展。 ====背景==== 由於過去學者認為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後就不再改變,因此當時大部分的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學等同於發展心理學;但後來心理學家逐漸發現'''成年人心理狀況亦會持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便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地發表。從此之後,許多人開始以整體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便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wikipedia:Erik_Erikson|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一種生命發展模型,為思考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變化提供有用的指導:'''每個生命階段都有一個獨特的挑戰''',這個挑戰是到達此階段的人所必須面對的。這個階段是藉由年齡來區分,但不同於佛洛伊德的早期發展論,艾瑞克森認為人的發展是終生的,且同時須考慮到人與物理環境互動的影響。 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成功的發展代表'''以積極的方式處理和解決每個生命階段的目標和要求'''。相對來說,培養也很重要,即使在子宮內,人類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這些影響仍然存在。而且前一階段的發展危機如果並未解決,未來也可能在其他階段彌補,因此危機在艾瑞克森的發展模型中是形塑人不同發展方式的轉機,並不代表發展階段上的失敗。 我們將看到自己在塑造自己的生活中積極發揮作用。我們所採取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學習的方式和內容、人們如何回應我們、以及我們如何作為個體發展。 ====摘要==== 本章介紹成長行為轉變的過程如何造就今日的發展心理學和其中的重要理論。人類發展的事實不僅呈現在體積或形貌上顯著的改變,同時,由於身體、機能的成長變化與成熟,也導致了心理特質的改變。像是認知、情緒及社會行為等各方面質與量的變化。 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舊的行為特徵逐漸消失外,新的行為特徵也陸續出現,使人類能具備更複雜的行為模式。不僅能夠產生更有效的學習、生產活動,也得以適應更複雜的環境,更使個人更能夠充分的表現自我的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時期 !! 年齡 !! 特徵 |- | '''幼年期'''|| 產前期(受精至出生)<br /> 嬰兒期(0-2 歲)<br /> 兒童前期(3-5 歲)<br /> 兒童後期(6-12 歲)<br /> | :* 個體生理成長快速 :* '''認知發展受先天與後天因素的交互影響''' :*理論:[[w:讓 ・皮亞傑|尚 ・皮亞傑]](Jean Piaget)的幼兒認知發展理論([[w: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w:愛利克 ・艾瑞克森|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w: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 '''青少年期'''|| 12-20 歲 | :* 個體認知處於一種「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也被稱為「狂飆期」或「成長陡增期」 :*'''第二性徵的成熟''' :* 容易產生[[w: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 :* 艾瑞克森認為,該階段的發展目標為'''「自我認同」與「角色統整」''' |- | '''成年期'''|| 成年初期(12-20 歲)<br /> 成年中期(20-40 歲)<br /> 成年晚期(40-65 歲)<br /> | :* 身體機能到達顛峰,而後由盛轉衰 :* '''心智發展已經完整,具有獨立的價值觀''' :* 對於友情與愛情等情感關係的建立與維繫趨於成熟 |- | '''中老年期'''|| 中年期(40-60 歲)<br /> 老年期(60 歲以上)<br /> | :* 身體機能下降,記憶力的衰退 :* 更年期焦慮,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停滯頹廢 :* 老年期的疾病與將至的死亡 |} ===發展心理學家的目標=== 描述、解釋及促進健全的發展。為了能正確的描述發展的過程,須著重: # 行為改變的典型形式('''常態性發展''')。行為改變的原因,集中於個體本身的常模的改變,與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 # 個別差異('''個別性發展''')。 ===發展的本質=== 心理學家對於發展的本質有不同的觀點,主要分為下列 6 個面向: #連續/階段 #主動/被動 #整體 #全人生發展觀 #可塑性 #歷史/文化背景 以下將逐步細說 6 個面向: '''1.連續/階段''' :*連續發展觀 ::發展為一連續不斷、細水長流的過程。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行為發展的變化是採逐步且漸進的方式來進行,每一個發展的時期,都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人類發展是連續性與累積性的過程''',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的變化,對於一個人的未來都有重大的影響。 :*階段發展觀 ::發展是以階段方式呈現,每個階段的'''順序固定''',且每個階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使命。近代最有名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就是著名的階段發展觀者,他認為,每一個兒童所經歷的發展階段相同,順序固定不可改變,我們也將在以下章節中探討皮亞傑提出的理論。 '''2.主動/被動''' :*主動發展觀 ::其認為兒童在自身的發展是扮演'''主動的角色'''。 :*被動發展觀 ::兒童是一個被動的個體,行為的表現是由其'''環境中種種條件、經驗世界而定'''。意即,個體'''發展的歷程受制於環境''',環境會形塑個體發展的情形,不同的環境會塑造出不同個體行為的表現。認為兒童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並由後天環境為其發展塗上不同的顏色。 '''3.整體''' :過去,心理學家在研究人的發展時,會將各領域細分,分為'''情緒發展'''、'''認知發展'''、'''社會發展'''等領域,而後就將各分類,分別仔細檢視。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 = 3 | 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font-weight:bold;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13em | col3width=16em | 陣營 | 研究內容 | 例子 | 第一陣營 | 研究身體的成長與發展 | 身體變化、動作技能的發展順序 | 第二陣營 | 研究認知的發展 | 知覺、語言、學習與思考 | 第三陣營 | 研究社會發展 | 情緒、人格以及人際關係 }} :整體發展觀者認為,上述領域發展是相互連接影響的,不可被分割或解釋,因為若切割過於片面性,有礙對於個體發展的理解。因此,整體發展觀主張應將作為研究對象的個人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4.全人生發展觀''' :全人生發展觀的出現,是經由對早期發展心理學家重視成年前發展歷程的反思而產生。全人生發展觀認為,'''人的發展並不會終止於青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都尚具有成長、發展的潛能,強調了整個人生的發展過程。本章的架構也是從此發展觀所發跡。 '''5.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人類面對正負面生活經驗時,調整反應的最大能力,'''若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重大改變,將會導致發展過程的遽然變化。 '''6.歷史/文化背景''' :在任何文化、社會階層、種類、倫理團體中,個體發展的歷程不盡相同,唯有採納歷史與文化的觀點,我們才能體驗到人類發展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發展的階段=== 人的一生可以按照生理年齡,分為嬰兒期(0-2 歲)、兒童期(3-12 歲)、青少年期(13-18 歲)和成年期。但是發展心理學家更加精確地描述了心理發展的過程,按照「心理表徵或處理特徵」,將發展分成發展階段。 「階段」表示在'''同一年齡範圍內的心理表徵及運作方式相似''',但與先前或後續階段的表徵及運作在性質上截然不同,而且所有兒童的階段順序相同。與此概念密切相關的是發展「'''關鍵期'''」,意指「'''某一特定行為的學習,只能在特定的年紀進行'''」;如果個體未在此年紀範圍內學習,則無論日後環境有多豐富,個體也無法學習此一特定的行為。 許多行為發展的關鍵期並不明確,但依然有所謂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意指在''特定年齡範圍內是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機'';如果在敏感期內未能接觸適當的環境,則無法充分學習特定行為。例如,學齡前是母語學習的重要時期(DeHart et al., 2000)<ref>DeHart, G. B., Sroufe, L. A., & Cooper, R. G. (2000). Child development: Its nature and course (4th ed.). McGraw-Hill.</ref>。如果兒童在 6 或 7 歲前未能從環境中接觸足夠語言刺激,可能完全無法掌握語言特徵([[wikipedia:Susan_Goldin-Meadow|Goldin-Meadow]], 1982)<ref>Angiolillo, C., & Goldin-Meadow, S. (1982).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gent–patient categories in child languag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9(3), 627-643. doi:10.1017/S0305000900004943</ref>。一個關於領養時間點與成長的相關性實驗曾證實敏感期的重要:在羅馬尼亞領養機構成長的 13 歲兒童,其生理系統對心理壓力事件的反應比較遲鈍。但是 2 歲前就被領養到有利環境者,其生理系統對壓力的反應卻無異於一般兒童(McLaughlin et al., 2015)<ref>Caus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 on stress reactivity Katie A. McLaughlin, Margaret A. Sheridan, Florin Tibu, Nathan A. Fox, Charles H. Zeanah, Charles A. Nels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y 2015, 112 (18) 5637-5642; DOI: 10.1073/pnas.1423363112</ref>。 然而,'''並非所有心理學家都認同「階段性」發展這一看法'''。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發展是個「連續」過程,而無法切割成階段。例如從訊息處理論的角度來說,十歲小學生和成年大學生的記憶系統中都有短期記憶,兒童的短期記憶容量低於大學生,但是西洋棋高手級的小學生對於「棋子空間」短期記憶的表現卻優於新手級的大學生。因此,訊息處理論認為記憶的發展並沒有明顯的「階段」,而是「連續」的變化。 而在過去,依照不同階段的發展理論,學者曾將兒童心理學視同於發展心理學,根據約翰·桑托洛克(John W. Santrock)的理論(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Santrock, 2004)[https://www.scirp.org/(S(czeh2tfqyw2orz553k1w0r45))/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2243054],在當時的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以後就不再改變,所以,當時的發展心理學只著重兒童的心理發展;不過後來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人類在成年以後,心理狀況亦會繼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發表。之後,不少人開始以整全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可見「階段」是可以用以切分心理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嬰兒能力之研究=== 由於嬰兒的動作能力有限,也尚未有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心理學家必須透過實驗設計來探索嬰兒的心理特徵。這些研究顯示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就具備良好的感覺系統,讓他們能接受刺激並發展出新的行為。 *視覺:嬰兒在出生前無法接受光的刺激,其視覺在缺乏經驗下,無法有效發展,故嬰兒的視覺一開始是模糊的,但他們能區分和模仿臉部表情。在嬰兒研究中的偏好注視法(Preferential Looking)中發現,嬰兒會對新奇或奇怪的事物注視更久。推斷其背後機制,應是使人們能即時警覺到特殊的人事物,而能更好地生存。這個研究法能確認年齡邊界,看嬰兒何時開始得以區分不同的圖形。 *聽覺:音量強弱的劇烈變化會使二十六到二十八週大的胎兒產生胎動,顯示其已有聽覺。嬰兒出生不久後便可以區辨各種聲音,且有明顯的定向反射(orienting reflex),會轉頭朝向音源。但其偏好人類的聲音,特別是母親的聲音。 *味覺:嬰兒出生不久後即可區辨各種味道,但偏好甜味。他們對喜歡與討厭的味道顯現出不同的臉部反應。如:酸味液體使他們產生噘嘴和皺鼻頭的反應;苦味讓他們張開嘴、嘴角向下、吐出舌頭。 *嗅覺:新生兒偏好香甜的氣味,而他們的嗅覺偏好也受到成長經驗的影響,他們會更接受在成長經驗中有接觸過的氣味。分辨不同氣味的能力顯然具有生存適應的演化價值,它幫助嬰兒避開有毒物質,提高存活機會。 *學習與記憶:嬰兒已經出現動作程序的內隱長期記憶,例如嬰兒可以發現當自己的腳踢玩具時,可以牽引玩具,這即是程序記憶。不過,此程序記憶在不同環境中,對嬰兒提取記憶的程度有不同的影響。 *行動:嬰兒動作能力的發展有固定的次序。約3.2個月大時學會爬行翻滾、11.5月大時可以獨自站立,到16.8個月大時可以自己爬樓梯。 ====維高斯基(Vygotsky, Lev. Semenovich)的兒童語言發展階段<ref>表格整理參考自網路資源:https://cbenpu.pixnet.net/blog/post/18099343</ref>====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cope="col" width="170px" |階段 ! scope="col" width="500px" |特徵 ! scope="col" width="260px" |意義 |- |心智前階段(0-2 歲) | # 發出有意義的聲音 # 哭 # 將語言作為表達個人需求、情緒、感受的方式 |此期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而非思考的工具''' |- |心智的階段(約 2 歲時) | # 開始理解語言的重要性,並認為需要語言。 # 開始組織世界,透過語言引導他人的注意力,能將物體自環境中區隔出來,並組織視覺領域。 # 能運用正確的文法結構,但未必能掌握他們的真義。 |'''此期語言有指標的功能'''<br/>(藉由問「這是什麼?」來學習與物體相聯結的符號) |- |外在符號主宰階段 | # 運用外在符號以幫助解決內在問題(如:數手指) # 剛開始語言只是伴隨行動出現,爾後逐漸將語言納入問題解決歷程,並成為行動的前導。接下來語言被用於整合事件,並計畫如何解決問題。 # 能夠運用語言以組織自身行為,即「自我中心語言的運用」 |'''此期透過語言來調和思維與行動''' |- |內化階段 | # 開始在腦袋中運算,並運用邏輯性記憶,亦即操弄內在的符號 # 自我中心式的語言成為內在的語言 |'''此期能以語言表達思考/概念、以語言的形式來思考並解決問題''' |} ====佛洛伊德的[[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 '''性心理發展階段模型'''是佛洛伊德在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提出的概念,同時也是心理學序論中的核心概念。性心理發展階段模型源自佛洛伊德人格結構的理論:佛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且這三種人格結構的交互作用支配了人的行為,並強調內在驅動力的力量、潛意識,和幼年早期經驗對人格與行為的影響力,以其解釋本我、自我、超我的形成,以及自我是如何成為協調者的角色。 ===== 一、[[w:本我|本我]](Id)===== 本我是在無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它是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libido)等;此字為佛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 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easure_principle_(psychology) '''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快樂原則」為滿足生理和心理對快樂需求和避免痛苦的本能追求,進而不關心社會的規則,只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或不愉快。它不能忍受任何挫折,就像一個被溺愛的小孩子,想要什麼就要什麼。佛洛伊德認為,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本我沒有對錯判斷力,也有想自我破壞的慾望。 ===== 二、[[w:自我|自我]](Ego) ===== 自我是從本我的基礎上分化出的人格結構,是'''本我與外部世界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人格,也是人格結構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因此,自我可說是現實化的本我,一方面努力幫助本我滿足慾望以維持個體的生存、另一方面正視現實環境的條件,管制不為外部所接受的衝動。 心理學上的自我是許多心理學學派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同樣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自我用[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ality_principle '''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暫時中止了本我的快樂原則。因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如延遲享樂,而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方法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上學。 =====三、[[w:超我|超我]](Superego) =====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或稱'''理想原則'''支配,想要完美,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經過道德化的自我,在人格結構中處於管制地位、監督其他人格。超我以自我理想、良心作為尺度,使個人努力達成完美。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同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而令「自我」左右為難。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ration_anxiety castration anxiety], 該理論認為,孩子害怕父母殘害他們的生殖器。而人們在3至5歲之間會出現閹割焦慮,這一階段也被稱為陰莖發育階段。),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人格,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可以從中得到合理的解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人格發展逐漸成熟,從本我中逐漸發展出自我與超我。佛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時就已形成了。因此,性心理發展階段即是用來解釋兒童人格發展階段的理論之一。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本我、自我、超我 |- ! !! 本我 !! 自我 !! 超我 |- | 人格結構 || 原始本能 || 本我與外部世界交互作用 || 道德 |- | 原則 || 快樂原則 || 現實原則 || 道德原則 |- | 運作 || 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 || 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調和本我與超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 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 [[File:性格結構示意圖.jpg|thumb|性格結構示意圖]]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230px" | 階段 ! scope="col" width="190px" | 滿足需求的方式 ! scope="col" width="140px" | 性感帶 ! scope="col" width="290px" | 階段特色 ! scope="col" width="350px" | 固著現象 |- |[[w:zh:口欲期|口腔期]](0-1 歲) |口腔活動<br/>(吸吮、吞嚥) |口腔 |本我表現在原始需求上 |放任:慷慨、浪費 嚴格:自卑、依賴、悲觀 |- |[[w:zh:肛欲期|肛門期]](1-3 歲) |肛門控制的能力 |腸和膀胱排泄 |訓練大小便時期 |放任:浪費、邋遢、粗心、挑釁、紊亂 嚴格:固執、小氣、吝嗇 |- |性器期、[[w:zh:性蕾期|性蕾期]](3-6 歲) |玩弄性器 |生殖器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關鍵期 |性別認同障礙(男性具有[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ration_anxiety 閹割焦慮](也有人認為此現象亦發生與女性上)、女性具有[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is_envy 陽具妒羨])、戀父/戀母情結 |- |[[w:zh:潛伏期_(性心理發展)|潛伏期]](6-12 歲) |注意力放在同性同儕 |性慾休眠 |發展超我、出現自我意識 |面對異性無所適從 |- |兩性期、[[w:zh:生殖期|生殖期]](12 歲後) |追求性慾的滿足 |性成熟 |對兩性有重新的認識與互動、目的是繁衍後代和追求穩定關係 |不適當的性觀念、性行為 |} '''固著現象'''如果某一階段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卡在那個階段,無法進入下一個時期。 拉康的人格发展论 重要概念: 1. 拉康人格結構 2.三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3. 需求、请求和欲求 4. 鏡像階段 5. 大他者 '''拉康與“回到弗洛伊德”''' “拉康口口声声说要“回到弗洛伊德”,他也将自己的学术人生说成是“弗洛伊德的事业”,可是我们却发现,在回归弗洛伊德中,拉康同样时时处处颠覆着弗洛伊德。有的论者认为,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实质上是回到青年弗洛伊德,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我”并不存在,只是概念而已。所以,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加强‘自我’,并由‘自我’来主导,或大部分主导潜意识”这一理论,拉康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是没有办法取代潜意识的,并且也无法完全揭示、控制潜意识。因为潜意识是所有(意识)的核心。或者说,三元论把主谓颠倒了—潜意识才是基础所在。所以,潜意识其实是一种自然语言,或者干脆可以说潜意识并非我们自己,而是“别的什么”。这个“别的什么”,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潜意识。」《人人都能梦的解析》高铭 本我 “然而,这个在弗洛伊德全部人格系统中担任基础角色的本我,在拉康那里,却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如果它是本能,那就是动物的生物性属性,而如果作为人的本真基始性,拉康对它就是彻底否定的。拉康认为,如果有本我,也只能是一个空无。”《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自我 “到了拉康那里,弗洛伊德的自我被完全证伪了。一是自我丧失了与本我的连续体关系,因为本我是无。二是自我之发生缘起于镜像和各种小他者的反射关系。所以,以拉康的眼光来看,弗洛伊德的心理自我不过是一种想象中的虚假建构物。拉康著名的《超越“现实原则”》一文,主旨就是要推倒本我—自我的逻辑。”《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超我 “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在拉康哲学中被撕裂成许多质性碎片。在拉康的“父亲之名”“大写的他者”“被斜线划着的主体”($)等概念中,都分有了超我的复杂语境。”《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三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拉康放棄了佛洛伊德的人格三元論,建立了三界拓撲學做為理論的架構 “拉康在这里没有直接使用概念(名词),而是将形容词特指性使用,后来又将其简称为RSI。这是人生命活动中的三种力量,分别是意象(imago)、能指(signifier)和不可能之真(impossible Réel),实际上三者是交织和混杂的,但各有自己的活动轨迹,对此,拉康特地用活动中的构序(ordre)来进行标注。于是,就有了想象域/意象序、象征域/能指序和真实域/真实序之逻辑分列”《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在這里只簡單說一下拉康的三个发展阶段與三界關係: 1)最原始的婴儿需求 此時嬰兒與母親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還沒有語言,也不需要語言。嬰兒期的实在界中沒有"丧失、缺乏和缺席",完全"园满、需求和满足"。实在界是超越於语言的,因為語言本身代表了客體的不在場,但在脫離嬰兒期後,實在界成了不可能之真(impossible Réel)、一種原初創傷。实在界的需求阶段从出生起持续到6到18个月间,在沒有自我意識婴儿開始能區分主體和客體时,婴儿便从需求转換成请求。 2)镜像階段 “婴儿则从需求转移到请求—因区分而请求—正因如此,这个“请求体”慢慢地理解到了自己不同于“被请求体”,也正是“自我”开始产生的时刻(不过对于这种“自我”产生,拉康认为不是一下子就完善了,所以他曾说过:“婴儿在最初阶段,对于自我的认知是断断续续的。”而我们可以把这点理解为:穿梭游走于现实界与想象界交界)。”《人人都能梦的解析》高铭 拉康的"鏡子"並非指現實中的鏡子,而是指幼兒通過"想像"他者的"凝視"來反映出自我的形象,而這個形象必然是扭曲的。 “拉康的先行性指的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且是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来加以认同的。结果,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人通過"鏡子"產生了"誤認"與"異化",形成了假我,而真我還沒有出現便因"誤認"與"異化"死在鏡中了。 3)象征界阶段 三界并非有嚴格的出現順序關係,而是"相互扭结并且自始至终共同作用于主体"。幼兒所請求的母亲不單純是想象界的,母亲此時已被卷進了象征界作为"父之名"的一部分,先於父親成為大他者。 拉康說:“象征界是被语言所主导的,它是秩序的、是语言自身的结构,我们必须进入象征界才能成为‘表述’的主体,才能用‘我’来指称我们自己。” 象徵界就是大他者,是符號、規範、次序、法律、社會等的綜合體。 拉康说:"人的慾望是大他者的慾望"與"無意識是大他者話語" ==== [[w:zh: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社會自我理論 ==== 米德提出「主我」及「客我」的概念,強調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並指出人會透過兩個我(主我、客我)不斷的對話及互動,發展出平衡的「自我」。 * 主我:生物的本能反應,是主觀的、未社會化的、有創造力的,是思想與行動的原動力的我(與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相似)。 * 客我:是客觀的、已被社會化的、遵守社會規範的(與佛洛伊德所提出的超我相似)。而米德更進一步提出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兩個管道,分別為「重要他人」與「概括化他人」。 ------------------------- * [[w:zh:重要他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在個人的人格成長過程中有重要地位的人,且具體存在,如父母、老師、偶像、同儕等等。 * [[w:zh:概括化他人|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在社會中的抽象規範或是社群之中的要求,促使個人成長,如法律、社會規範等等。 米德提出的「重要他人」與「概括化他人」用以說明個人社會化的發展情形,強調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的發展應追溯至嬰兒與母親的互動:當兒童小時候即認識他人,特別是母親使他感到舒適,這時他人的行為便會對該兒童產生重要影響。換言之,米德主張人的心靈(Mind)與自我是經由兒童時期學習他人的角色,以及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逐漸發展出來的。而自我的發展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模仿階段Imitative Stage('''2-3歲):受「重要他人」影響。會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舉止,但不了解其意義。例如:模仿父母手提公事包上班。 #'''遊戲玩耍階段Play Stage('''4-8歲):會扮演數種身邊熟悉的大人角色,多方學習。例如:同時扮演父母親、小孩。 #'''團體遊戲階段Game Stage('''8歲以後):受「概括化他人」影響。注意他人的角色和看法,學習由他人的角度看自己,整合大眾期待並內化。例如:參與球賽時希望獲得他人對自己表現的肯定。 ====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1950年代,愛利克·艾瑞克森創立這個理論,作為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改進。艾瑞克森接受佛洛伊德理論的觀念(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幼兒性慾),但是反對佛洛伊德試圖單純以性慾為基礎來描述人格。艾瑞克森相信童年對於人格發展非常重要,與佛洛伊德不同,認為人格在 5 歲以後還會繼續發展。艾瑞克森將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在各個階段都會面臨需要去克服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前面階段挑戰的完成的基礎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面對。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8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10em | col2width=7em | col3width=10em | col5style=13em | 階段 | 年齡 | 自我品質 | 重要關係 | 社會心理危機 | 中心任務 | 發展順利者特徵 | 發展障礙者特徵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0-2歲)|嬰兒期]] | 0-2歲 | 希望 | 母親 | 信任 vs 不信任 | 接受照料 | 信任樂觀 | 焦慮不安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幼年(2-3歲)|幼年]] | 2-3歲 | 意志 | 父母 | 自主<br>vs<br>羞怯懷疑 | 模仿 | 自我控制 |懷疑、缺乏信心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學齡前期(3-6歲)|學齡前期]] | 3-6歲 | 目的 | 家庭 | 主動 vs 內疚感 | 認同 | 有自信心、進取心 | 被動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學齡期(6-12歲)|學齡期]] | 6-12歲 | 能力 | 學校 | 勤勉 vs 自卑 | 教育 |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 | 失敗感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青春期(13-19歲)|青春期]] | 13-19歲 | 忠誠 | 同輩群體 | 自我認同<br>vs<br>角色混淆 | 自我統整 |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br>為將來準備計劃 | 角色混亂、生活無目的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成人早期(20-39歲)|成人早期]] | 20-39歲 | 愛 | 配偶<br>朋友 | 親密 vs 孤獨 | 關心 | 組成密切關係<br>和他人分享 | 疏離社會、寂寞孤獨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成人中期(40-64歲)|成人中期]] | 40-64歲 | 關懷 | 家庭成員<br>工作夥伴 | 創造 vs 停滯 | 提升創造力<br>養育輔導下一代 | 成功的個人事業<br>悉心關懷與培養下一代 | 自我中心<br>不關心後代福祉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老年期(65歲-死亡)|老年期]] | 65歲-死亡 | 智慧 | 人類 | 自我實現<br>vs<br>自我失望 | 反省並接受人生 | 對一生感到滿意 | 悔恨、絕望 }} 表格 adapted from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ref>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Norton (p. 202)</ref> ====發展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發展的連續論:'''是指發展的進程是平順而「連續」的,非先天性的因素導致,而是基於學習。如兒童在技能慢慢增進時,受到生活經驗、環境因素等影響。其傾向於主張:假如給予兒童適當的經驗和教育,在相當早的年齡,兒童就能夠像成人一般地思考和動作。 *'''發展不連續論:'''在解釋個體在時間上的改變時強調「先天因素」的階段論,不是環境因素導致,而是基於成熟。該理論強調發展的階段性或不連續性,認為發展變化要經歷若干充滿質的變化的跳躍性階段,即在一個時間點看到一個變化,在另一個時間點又看到另一個變化,一段一段地變。其中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即該階段的心理年齡特徵);發展階段是有順序的,與兒童的年齡直接有關;兒童發展按順序依次經歷各階段,不能跳越其中任何一階段,即使每個人進入新的階段速度有所不同,但他們進入的順序、習得技能的順序都相同——就像不會坐,就不會爬;不會爬,就不會站。階段是往前走且不可逆的,以前面的基礎往後發展。強調內部結構、生物學因素對發展階段出現的制約作用。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和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發展理論即為該理論的典型代表。現在的發展心理學以階段論為主流。 ====心理發展與領域==== 領域有一般性與特別性之分: *領域的一般性:多個領域一起學,表現出全面性的改變。 *領域的特別性:一個個領域接著學,一次只改變一項。 實驗結果顯示人的心理發展較接近全面性的改變,領域一般性(domain generality)發展的呈現 結果顯示,發展應是不連續的。新的思考方式會同時出現,而非一項接一項出現,並且是以思考的自我中心發展,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而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是一個思考不成熟的階段,然而成年以後就會脫離只以自我中心思考的階段。知識會經過重組,隨著年齡增加,會把所接收到的資訊重組成新的知識,不只是簡單的加法。改變也有著一定的順序,不能夠顛倒。階段論者如:皮亞傑、維高斯基,都認為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被清楚辨認及描述,然而他們提出的階段數目和細節則各自有所不同。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為 2 類: {| class="wikitable" ! 方法 !! 人 !! 時間點 !! 優點 !! 缺點 !! 舉例 |- | '''橫斷式'''(cross-sectional)|| 不同年齡層的不同人 || 同時間 | 能夠較快速且全面地瞭解特定事件或群體的特徵、現象與各層面的狀況,亦能進行比較。 | 會受到更多變因干擾,如環境、世代效應等 | 不同年齡層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 | '''縱貫式'''(longitudinal)|| 同一群人 || 不同時間 | 混淆因素的影響較少,獲得的結果相對可信。 | 耗時,可能受練習效應或世代效應影響 | 找二十個天才兒童,追蹤二十年的時間,看他們未來的成就跟智力普通的兒童有什麼差異。 |} * '''世代效應''':指測驗受當代科技、經濟、教育水平的影響造成的變化。 * '''練習效應''':重複施測可能會因為多次練習而更高分。 發展研究偏好縱貫設計,比較不會有太多變因混淆。 實務上,發展心理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計有五種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 方法 !! 說明 |- | 自我報告法 || 發展心理學家收集資料和考驗假設時,最常用的方法為晤談法、問卷法和診斷法。結構性的晤談法和問卷法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且有用的資料,是研究兒童性別知覺的最好方法。臨床診斷法則與晤談法非常相似,最大優點是具有彈性。 |- | 觀察法 || 有些研究者會直接前往兒童日常生活情境中觀察他們的行為,稱為自然觀察法。最大優點是讓我們得以認識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最適用於嬰兒與學步兒。 |- | 個案研究法 || 結構性晤談法、問卷法、診斷法和行為觀察法所得到的資料都可以用個案研究法。此結果不能做過度推論,因為少數人為受試者所下的結論並不一定是用於大多數的人。 |- | 民族誌 || 一種長時間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料、紀錄,並詳細地、情境化地描繪,經常使用於人類學。近年來,此方法主要應用於文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可以在一個多樣性文化並存的社會中,了解少數民族兒童和青少年所面對的挑戰和文化衝突,並詳細地描述文化或次文化特質。 |- | 心理生理學方法 || 測量生理反應和行為關係的方法。用於探索兒童知覺、認知和情緒反應的生物基礎,特別適用於研究嬰兒或學步兒的心理和情緒。例如:心跳速度是一種非意志控制的生理反應,但是他對人的心理經驗非常敏感;腦部功能的測量也是測量心理狀態的有效方法。 |} ===研究人類發展之倫理考量=== 倫理原則是指: * 研究者必須公平、原則地對待兒童並避免他們受到傷害。 * 研究者須在研究進行前獲得負責兒童照顧及確保其在環境中安全的成人告知同意書,但可以不讓幼兒知道他們正在被研究。 * 注意保密及避免兒童受到傷害。 ===遺傳與環境=== 神經系統的發展,同時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影響。隨著年齡增加,神經細胞會經過修剪,讓身體利用比較少的神經細胞去控制肌肉。為了達到一樣的肌肉控制效果,減少後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會越來越強,因而在神經系統上,就能夠用比較少的細胞、更強的連結去應對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在此神經系統便會後續的影響心理的發展,將會詳述於後。 遺傳或環境(即先天之於後天),何者對發展更重要?這是個亙古的爭議,在教育史上也以「遺傳與環境孰為重要」而爭論不休。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70px"|重視面向 |width="830px"|例子 |- |重視先天 || #東方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們天生就具備良善的特質,而後天環境只是決定這個良善特質能否順利成長的沃土。 #遺傳決定論者認為遺傳因素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及學習過程的決定性因素。 #近代的[[w:演化|達爾文演化論]](Darwin,1859)強調人類行為有其演化淵源,傾向先天論的觀點。 |- |重視後天 || #16 世紀的清教徒認為兒童天生具有「邪惡」特性(與東方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應),因此後天的環境必須提供嚴格的紀律才能讓兒童發展出良善的特質。 #17 世紀的英國哲學家[[w:约翰·洛克|洛克]]認為新生兒的心靈是片空白的泥板,是經歷後天的循循善誘,才讓兒童發展出良善的特質。 #環境決定論者則認為環境條件是兒童心理發展及學習過程的決定性因素,只要適度改變環境,人類本性應可加以改變,「教育萬能說」即可視為環境決定論的一種。 #功能主義雖承襲演化論適者生存的觀點,但卻著眼於心智活動能提供適應環境的功能。 # 行為主義學家華生(Watson, 1930)曾表示:「給我一打健康、外型健全的嬰兒,並由我所設計的環境扶養,我可以保證把這批嬰兒訓練成任何一種專業人士——醫師、律師、藝術家、商人,甚至乞丐和竊賊,無論其祖先的天賦、嗜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為何。」 #二十世紀中期盛行的行為主義,極端強調環境的影響。他們主張心智發展是完全由環境所塑造:不論兒童的遺傳特徵有何差異,任何的兒童經過特定的訓練,都可獲得某一類型的成就。<br/> |} 到了當代,遺傳與環境的爭議,大致上又經過了三個階段: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 |width="110px"|時間 |width="770px"|階段 |- |二十世紀初期 || 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例如在二十世紀興起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將心理現象化為行為的外在動作,行為主義者的教育主張特重養育而非天性,認為只要給他們健康的嬰孩,他們就能在控制的環境中,進行養育,訓練兒童成為各種行業的人,不論其天性如何。 |- |二十世紀中期 || 開始注意到遺傳與環境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條件,因而開始研究分析各自的功能。 |- |近年來的研究|| 注重深入探討遺傳與環境兩者的關係及其如何發生作用的過程。大體上,一般學者均認為,遺傳為兒童學習及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實現了此種可能性。 |} 實證研究的資料顯示,'''先天與後天因素在發展上都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比較持平的說法是,發展是立足在先天的基礎之上,而後天的環境則是引導發展方向。發展順序的時間表由基因所決定,但是環境事件仍有影響。基因決定生理系統成熟的順序,不受特定環境的影響。 從動作發展來看,基因設定的成熟順序相同,而環境主要影響成長的速率。幾乎所有兒童的肢體發展都遵循一定的順序:坐起、爬行、站立、然後行走,且出現的年紀相似,所以諺語說「七(個月)坐八(個月)爬」,這稱為發展的里程碑。不過,練習肢體動作或提供嬰兒額外刺激,可以加速動作行為的出現。以嬰兒獨立行走的發展歷程為例,在某些文化中(像是肯亞的 Kipsigis 族),雙親會教導嬰兒坐、站立和行走。例如,母親把還不會自己坐的 5 個月大嬰兒放進一個覆蓋著毯子的洞,這樣可以支撐嬰兒的背部。所以嬰兒在標準化動作測驗中,達成坐、站和走這些發展里程碑的年紀會比美國嬰兒提早 1 個月(Super, 1976)。相反地,巴拉圭東部有一游牧民族(Ache),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裡,環境周遭有許多可能傷害嬰兒的動物,母親經常背著嬰兒,很少讓嬰兒坐在地上。而且兒童三歲以前很少離開母親超過 1 公尺,因此這些兒童比美國嬰兒延遲 1 年才開始行走(Hillard & Heather, 1987),故後天經驗會影響先天基因設定的發展時程。 語言發展的過程也顯示先天特徵與後天經驗的交互作用。除了少數例外,六個月大以前的嬰兒在知覺上能夠分辨外語的語音差異;而受到母語的影響,周歲大的嬰兒通常較不容易區分外語語音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從語言發展的例子來看,環境只會影響兒童基本語言技能的發展速率,並非這項基本能力的出現與否。 以古典制約為例,非制約反應(UR)不須經學習,由基因決定(先天),制約反應(CR)則是透過學習得來,為受環境影響產生(後天)。兩者同樣重要。(詳情請見「學習」章節的[https://zh.wikibooks.org/wiki/超普通心理学/學習#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篇]) ==心理發展階段== ===<big>幼年發展</big>===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在 1920 年代便透過研究孩童的智力發展來判斷孩童正確的邏輯,他發現孩童的認知也有發展的歷程,如同嬰兒必須先學會爬才會走。儘管其理論有許多細節受到挑戰,特別是認知運作上的改變。不過,以兒童認知發展而言,[[w:認知發展論|皮亞傑理論]]仍然是研究必要的基礎。 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有三個核心概念: #'''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與基模''' 個體出生不久,即開始主動運用一些本能的行為模式對於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可以視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這個會輔助個體對於外界事物意義的形成(概念建立),用來核對、處理外界訊息,確認新訊息與過往訊息的關聯、以產生訊息回饋的認知結構,就是'''[[基模 (心理學)|基模(Schema)]]''',又稱為認知基模或圖式。 #'''組織與適應''' ##組織:指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務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無論是在發展的任何階段,這種功能都會在個體的認知活動中展現出來。 ##適應: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受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兩種互補的心理: ###同化:個體運用既有基模解決問題後,將新的經驗納入基模,此經驗即被同化。 ###調適:當既有基模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個體主動修改既有基模以適應這種變化,進而達到目的的歷程。 #'''失衡與平衡''' ##失衡:個體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即會感到失衡。會產生驅使個體改變基模。 ##平衡:個體能夠同化新的經驗時,便會感到平衡。分為以下三種: ###同化與順化的聯繫 ###個體基模中子系統的平衡 ###個體部分與整體知識之間的平衡 {| class = "wikitable" |+皮亞傑理論的主要特色 |- |'''主要特色'''||'''說明''' |- |'''關聯性'''||所有認知成長都與現存知識有關聯性,新資訊的獲取建構於舊有的基模上 |- |'''功能性'''||「適應」與「組織」的功能,「適應」為個體不斷從外界得到更多的訊息,而「組織」則幫助個體減少事務的複雜性。無論如何,建立有功能的外界心理表徵,須有適切的(亦即可以適應的)和可用的(亦即有組織)知識 |- |'''辯證性'''||適應包含兩種功能,一為同化,另為調適,使同化與適應相平衡的節制歷程稱為平衡化,而太多的同化會產生認知與真實世界不符合,太多的適應會導致外在世界缺乏連貫、意義和方向的結果 |- |'''平衡性'''||對於人類的「認識」採取了「發生」的觀點,認為認識是一種經過主客體相互作用後發生的結果,具有動態的結構,最終為取得平衡 |- |'''內發性'''||認知成長的動機源自個人內部 |- |'''階段性'''||人們之認知發展階段順序不變,但發展速率因人而異 |} ;研究方法: :  皮亞傑以自己的女兒作為研究對象,不追隨當時的流行——實驗組,以及多人實驗並將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研究方式——而是重質不重量,在自然情況下對研究對象做出長年,且著重於細節的觀察,'''紀錄個別兒童對於事物處理能力隨著年齡有何不同的變化'''。皮亞傑的這種研究方式,現在廣為流行,受當代的兒童心理學家所效仿採用。 ;研究結果: :  皮亞傑認為,兒童發展高度受個體與環境主動的互動影響。意即兒童不單只是被動的學習、完全受本能影響或受制於環境,而是藉由自己的方式來建構並理解這個世界,屬於「知識的建構主義」。兒童先天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他們對於世界的假設,也就是'''基模(Schema)'''。他們使用既有的基模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稱之為'''「同化」''',而當他們發現現有基模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就會進行'''「調適」'''。但隨著年齡的發展,當他們累積了一定的經驗,發現了許多現有基模無法解釋的現象,並且身體也到達一定的成熟度時,他們就會重新組織對於世界的假設。因此,兒童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的建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 {{Center|'''發現一個現象→建立假設→修正、調適假設→建立新的假設'''}} :  皮亞傑認為兒童並非對世界認知較少的"小大人",而是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及表達模式。皮亞傑發現每個年齡層相近的小孩往往會做同樣事情,因此在認知發展理論中,他提出兒童智力或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四個明顯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新的能力和新的訊息處理方式出現,所有兒童都依照此發展程序,前一階段順利完成,才能進入下一階段。這個理論隱含發展取決於先天生物性因素(實際→抽象)。研究問世後,'''其認知發展理論著重先天與後天的交互作用,並將認知發展區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 class="wikitable"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之概念整理表<br>(下表的年齡為平均值,實際年齡可能隨著智力、文化背景和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兒童的進步順序都相同) ! 階段 !! 年齡!! 認知特徵 |- | style="width:90px" align="center"|感覺動作期 || style="width:85px" align="center"|出生到 2 歲 | * 區分自我與其他物體。 * '''確認自我'''是行動主體,開始有意的行動,憑感覺與動作來探索世界,發揮基模的功能(組織資訊的功能)。例如,拉緞帶來移動吊飾或搖鈴來發出聲音。 * 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曾經看過的物體,即使現在看不到、聽不見,仍然是存在的。例如:媽媽不在身邊時,他也了解媽媽一定在別的地方,而不是消失不見了。 |- | align="center"|前運思期 || align="center"|2-7 歲 | * 又分為運思前期(2-4 歲)及直覺期(4-7 歲) * 能夠將具體事物轉化為'''抽象的符號''',學習使用'''語言''',以及運用影像和單詞來代表物品。 * 思考依然'''自我中心''':難以考慮他人觀點。 *只根據單一特徵來分類物品,例如:將所有紅色積木歸為一類,不論形狀;或將所有方型積木分成一類,不論顏色。 * 具有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單一向度上,像是無法理解物體的可逆性與守恆。例如: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較瘦長的新容器,他會認為新容器裡的水比較多(因為裡面的液體比較高)。 |- | align="center"|具體運思期 || align="center"|7-11 歲 | * 可以對事物進行邏輯思考,但只能針對「具體」的情境。因此還無法以假設為前提來思考問題。例如:給定假設「用一支羽毛丟玻璃,玻璃會碎掉」,若問他用十支羽毛丟玻璃的結果,他仍回答玻璃不會碎掉。 * 能'''「去集中化」思考''':較不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問題。 * 具備數字、質量、物體可逆性及守恆的觀念。 * 能根據多項特徵分類物品,並可依照同一角度排列順序。 |- | align="center"|形式運思期 || align="center"|11 歲以後 | * 脫離對具像化思考的依賴,'''可以進行抽象命題的邏輯思考''',並有系統地驗證假說。 * 開始關心假設性、未來、意識形態的問題。 |}<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前兩個階段,兒童主要是通過模仿和遊戲來進行學習,因為他們通過內部化的活動來建構符號意象。''' '''一、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2 歲):''' :  兒童發展最早的階段,此階段的核心是形成各種物體的概念,找出自己的行動跟行動結果之間的關係,發展出感覺和動作協調的能力。嬰幼兒僅依靠對外界刺激的感覺,藉由協調感覺經驗(如五感)與身體的肌肉運動來探索他們的世界,但刺激消失時,相對應的動作即會消失,這是認知發展的基礎。 :  此階段是語言與符號產生前的階段,由許多反射動作構成,例如嬰兒吸吮不同奶瓶會引起不同吸吮動作;而嬰兒的認知活動建立在感官與動作的經驗上,所以他們傾向用嘴巴咬、用手抓東西來了解周圍環境與事物,另外,嬰兒也逐漸發現達成目的的新方法,例如他們開始學會繞過桌子來拿喜歡的玩具,而不只是直接從桌底鑽過去。 :  此期的嬰兒很快地學會使用反射動作來產生一些更能反映其意向的行為,最初這樣的學習是由於意外產生,'''透過嘗試錯誤來學習'''。皮亞傑認為,在感覺動作期末期,幼兒能從較早的嘗試錯誤取向進展到較有計劃的解決問題取向,也就是在生命史上第一次對物體和事件能形成心理表徵,在這階段末期,我們稱為「思考」的行為漸漸出現在幼兒身上,這是一項關鍵性的進展。 :*[[w:物體恆存|物體恆存性]](Object permanence)(又稱物質不滅或物體恆存): ::  皮亞傑認為在此階段的發展目標是形成心智表徵,而此概念便是出現表徵的指標之一。物體恆存性是指能夠理解先前出現在眼前的物體,雖然現在看不見,但它仍舊存在,即知道物體在物理上具有穩定性。在剛出生時,嬰兒對於世界的理解是以物體為核心,非要物體直接被他們看見,否則他們會認為物體不存在,舉例而言,如果我們使用毛巾覆蓋奶瓶,幼兒可能不會有動手將毛巾拿開的想法與動作,因為他認為奶瓶已經不在了;相對地,大一點的孩子會開始暸解到物體即使看不見,它依然存在,於是便伸手想將毛巾移開,這代表他開始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通常大概'''八個月'''大時,兒童對於物體恆存才有所認知,此外,假設當兒童在看到成人把奶瓶從 A 點移至 B 點,但他仍到 A 點尋找奶瓶的話,這種現象稱為「AB 搜尋誤判」([[w:A-not-B_error|A-not-B search error]])。當兒童具有這樣的概念時,他會在心中使用符號來代表事物,以便思考。 :*延宕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  為兒童具有記號功能的一種行為模式。指兒童能透過表徵形式,來模仿相隔一段時間未出現的物體或事件,意即不需楷模在場即能做出學習到的能力。嬰兒在三個月大時,就會試著模仿可看得見的別人所表現的行為;但要到大約'''16 到 24 個月'''時,嬰兒才有可能真正具有心理表徵形式的模仿,形成延宕模仿。舉例來說,如果兒童在模仿以前與父母在一起做蛋糕的情形,自己玩做蛋糕,即表示他正在進行延宕模仿。 延宕模仿的重要性在於,兒童已發展出心理上能代替記憶所模仿的行為;如未具有表徵,將無法從事模仿。由於兒童想準確複製以前的行為,因此模仿基本上可說是一種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 :  感覺動作期又可再細分為以下'''六個子階段''': {| class="wikitable" !子階段 !月齡 !描述 |- |簡單反射(Simple reflexes) |style="width:90px"|出生-6 週 |通過與生俱來的反射行為,如脊髓反射、腦感反射、膝跳反射等,來協調感覺及行為。皮亞傑在這裡一共描述了三種基本的反射:嘴吮吸物體、眼睛掃視或是直視一個物體、當某物接近手時,會伸手抓握(達爾文反射)。直到出生六週後,這些反射行為會轉變為具有意識的動作,如:達爾文反射,成為了有意識的抓握,嬰兒就知道如何抓握了。 |- |第一習慣和初級循環反應階段(First habits and 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s phase) |6 週-4 個月 |'''協調感覺和兩種類型的圖式(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兒童理解世界的心理系統):反射動作和初級循環反應(嬰兒重複做最初偶然發生的事件)。'''反應的主要焦點仍集中於嬰兒自身的身體。例如:嬰孩會重複的用手在他們的臉前揮動。 |- |次級循環反應階段(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s phase) |4-8 個月 |此階段為習慣的發展階段。嬰兒從原先的關注自身,轉變為關注身邊的事物。不斷重複那些有趣的或是會讓人開心的行為。在這個階段中,主要發展抓握和視覺之間的視、動協調。<br>次級循環反映階段一共會出現三項新的能力:<br>1.能夠有意識地抓取他們所需要的物體。2. 次級循環反應。3.能夠分化出目的及手段的不同。 |- |次級循環反映的協調階段(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s stages) |8-12 個月 |此階段發展出視覺和觸覺:手、眼協調,圖式與意向的協調。<br>「這一子階段,主要是發展目的和手段之間的協調能力。」擁有了皮亞傑所說的'''第一次真正的智力'''。除此之外,這一階段的嬰兒會開始發展出目標取向的行為,會開始有計畫性地按照一定的步驟來完成他們的目標。 |- |三級循環反應階段、新穎性,和好奇心(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 novelty, and curiosity) |12-18 個月 |皮亞傑形容此階段的嬰兒就如同「年輕的科學家」,開始能夠使用物體做出很多事情,也因此對物體的性質感到非常好奇。此階段的兒童會開始嘗試新的行為,發揮想像力,發展出新的方法來達成目標。 |- |圖式的內化(Internalization of schemas) |18-24 個月 |嬰兒發展出使用符號的能力,而能夠形成持久表達能力。<br>此階段的嬰兒出現頓悟,以及真正的創造力。如:把東西藏在他們不知道的地方,他們會盡可能地把所有有可能藏東西的地方都找過一遍,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的認知發展階段,開始產生了運算的能力。 |} '''二、前運思期(Pre-Operations Stage,2-7 歲):''' :  皮亞傑認為「運思(Operation)」是指以邏輯方式組合、區分或轉換心智表徵的運作程序。在這個階段,他認為孩童開始懂得用語言思考更抽象的事物,然而他們的理解較為原始又缺少推理化,頭腦可運作但動作不可逆,所以稱此時期為前運思期。 :  在前運思期,兒童比以往更具備思考能力,而且能運用「符號(Symbolic representation)」來表徵物體,開始以語言或符號進行思考與表達,例如木塊代表汽車、用口語的「語彙」來代表物體等。他們的語言和概念能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能運用符號來預測或思考物理世界的因果關係,但是大部分的思考方式仍屬原始,因此他們無法完全地以邏輯方式去組織、運作心理表徵,也就是說有運思上的困難。 :  象徵性的代表開始會觸發小孩模仿實際物體之動作,但這是每個小孩自己的規則,所以每個小孩的動作不盡相同,而比較形狀或符號這類的象徵就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定,並且這時期小孩每次僅看一個面向,故難以溝通(需要在不同面向間轉移),也不能顯示理解物體守恆的觀念,常常物體一改變外貌就會以為物體和原本的物體不同。 :  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在心理發展此階段也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兒童把無生命物體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認識傾向,主要表現在認識對象和解釋因果關係兩方面。皮亞傑認為,前運算期的兒童處於主觀世界與物質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缺乏必要的知識,對事物之間的物理因果關係和邏輯因果關係一無所知,所以思維常是泛靈論的。而隨著年齡增長,泛靈觀念的範圍會逐漸縮小。4-6 歲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遊戲,交談;6-8 歲兒童把有生命的範圍限制在能活動的事物;8 歲以後開始把有生命的範圍限於自己能活動的東西;更晚些時候才將動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  前運思期的孩童有以下特點: * 缺乏守恆概念: :皮亞傑認為,前運思階段的兒童不能理解原來的形式改變後,物體的質量,體積和數量仍維持不變,以下是兩個主要解釋: # 專注現象:前運思期兒童思考的特性之一為專注、集中化,指注意到情境、物質的某一方面特性而忽略掉其他性質,這也稱為「知覺片見」(Perceptual centration)。舉例來說,當我們將牛奶倒入高而窄的杯子和淺而寬的盤子時,即便兩者容量相同,們此階段的兒童仍會相信高而窄的杯子具有較多的牛奶; 兩塊相同的黏土,形狀不同,孩童會傾向認為較長的黏土較多;同樣地,前運思期的兒童容易認為三明治切成四份時比沒有切的時候多。 # 不可逆性:前運思期兒童只能從一個方向去思考,無法進行逆向思考,並尚未擁有邏輯推理的能力,例如此時期兒童會數數、了解數目、操弄數目,但兒童無法理解 4 + 6 = 10 和 10 - 6 = 4 是一樣的概念。 * 集中注意於「狀態」(集中偏向): :前運思期的兒童會注意到物體的狀態,但卻不會注意到過程,就像是在看一系列靜止的畫面,而不像成人能夠看到過程及理解到其變化。 * 自我中心: :前運思期的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主義,認為自己主觀喜歡的東西就是好的,覺得別人看見的面向及所具備觀念都和他的一樣。他們無法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只能完全以自己的觀點來解釋事件。例如:皮亞傑曾經做過著名的三山實驗(The Three Mountain Task),讓兒童坐在三個山的模型的一邊,在模型的另一邊有洋娃娃,當問兒童從洋娃娃的角度會看到什麼情景時,前運思期的兒童會認為洋娃娃所看到的情景和自己所看到的一樣。 * 擬人化思維:前運思期的兒童覺得萬物皆有生命,會賦予無生命的物體如人一般的想法、目標與感受。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孩童會跟玩具說話。 {| class="wikitable" !子階段 !年齡 !描述 |- |style="width:75px"|符號功能(Symbolic function substage) |style="width:50px"|2-4 歲 |兒童能夠闡明不在現場之物體的形象,能運用其心智能力,例子如語言和角色扮演遊戲。雖然在過程中有進步,但是仍然有諸如「自我中心」和「擬人化思維」的限制,上述已詳細介紹。 |- |直覺思維(Intuitive thought substage) |4-7 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變得非常好奇,能開始使用原始的推理,會出現對推理的興趣,並想知道事物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皮亞傑將其稱為直覺思維子階段,因為兒童擁有關於許多事物和現象的知識,然而並不知道這些事物和現象背後的原理。前運思思維涉及到「集中偏向」和「缺乏守恆概念」。兒童此時不具有數量,長度,體積,面積等方面守恆的概念。例如,給孩子看 7 隻狗和 3 隻貓的圖片,問他們狗是否比貓多,孩子們會回答「是」。但是當被問貓是否比狗多,孩子將再次回答「是」。這樣在邏輯上基本的錯誤,顯示兒童在解決問題時處於直覺和真正的邏輯推理之間的過渡期,兒童在幾年後才會習得真正的邏輯推理。 |} '''三、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 歲):''' :  具體運思期已能將具體的經驗或事例進行邏輯的思考,具備時間及空間的概念,思考較有彈性,不再只會注意事物的單一屬性,對同一個問題也能從不同角度切入、接受不同觀點。然而,他們的思考還沒有能力理解假設性問題,思考受到這個世界的具體事物所支配,很難進行抽象思考,只執著於眼前直接看得見、能直接接觸並推測得到的事物。此階段的兒童能形成概念、暸解關係、解決問題,但必須要是他們熟悉的事物和情境。 :  具體運思期的兒童能把脈絡中其他事物的意義列入考慮,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兒童看一輛紅色汽車,然後在兒童注視下,用綠色玻璃把紅色汽車遮起來,使其看起來像一輛黑色汽車。接著,分別詢問前運思期及具體運思期的兒童這部汽車實際上是什麼顏色。結果發現,前運思期的兒童會回答「黑色」,而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則是回答「紅色」。 :  以下為其階段孩童的特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100"|克服自我中心||從前運思期的自我中心改而關注他人看法,開始具備多方面理解問題的能力,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 |具有守恆概念||開始具備保留觀念(物體守恆),意即可以理解數量或長度,不一定與物體的排列或外觀有關,例如能了解同樣多的黏土不會因為形狀不同而影響大小,或著不會再被兩杯水杯的高度不同給騙了。 |- |序列化||具體運思期兒童能具備重要能力之一是序列化,亦即利用邏輯的方式排列事物、了解序列關係,能夠根據不同的面向,對於一系列的物體做出有規則的排列的能力,例如能將木棒從最小到最大依序排列。 |- |遞移能力||如果孩童具有了上述序列化的能力,便能以邏輯的方式排列事物,而在為了排列物體的過程中,孩童必須依據某項標準將物體加以處理,因此他們也能同時獲得了遞移能力,這是指孩童能根據甲乙兩物分別與第三物的關係,來推論甲乙兩物之間應該存在何種關係。(例如:A > B,B > C,可以知道 A > C)。 |- |層級分類||可以透過兩個以上的面向,例如根據大小、或者是高度、長度等等不同的特徵,結合其他分類能力,可以同時整合兩個以上觀念。例如男孩女孩都是兒童,然後兒童又屬於人類層級。 |- |因果關係||開始了解一些物理上的原理以及生物方面的機轉過程,而不只是單純用擬人化的思維來看事情。 |- |可逆性||理解數字、以及物體在改變之後,可以回到原來的狀態。例如:4 + 6 = 10,並且可以理解前運思期不能理解的 10 - 6 = 4。 |} '''四、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 歲以上):''' :  認知上開始進入抽象運思期,不再受具體經驗或現實事物限制,可以抽象的思考而呈現普遍性。最大的特點是能以純粹的符號、文字、圖形或數字進行思考和推理,脫離具體,更可依假設–演繹的過程進行,並且在面對問題時考慮其所有的可能性。相較於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只能在相關具體事物存在時解決問題,此期的兒童能夠考慮假設;若假設為真,就能從中推演出結果,亦即推理往往忽視「內容」,卻能遵循推理與「形式」,因此稱為「形式」運思,所以形式運思期的兒童可以科學法則解決命題(即符號操作)和使用系統化的實驗來解決問題。 :  舉例來說,問兒童現在有小新、大雄、健太三個人,小新比大雄黑,小新比健太白,則此三人誰最黑,誰最白?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可以直接回答問題,但具體運思期的兒童需要這三個人實際站在面前才有辦法回答問題。年紀較小的具體運思期兒童會在「大於」、「小於」的混合關係中迷失而無法得出結論,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對此類問題的不同關係也會感到混淆,但他們能想像到正確關係解出來為止,這代表著一項重要的能力: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能監控或思考自己的思考。從所得到的訊息想出抽象的關係,然後將這些關係加以比較,這是形式運思期青少年所具備的一種關鍵能力。形式運思的思考特徵通常在 11 到 15 歲之間出現,但也有許多人永遠沒達到這個階段。大部分的人傾向於只在某些情境使用形式運思思考,而在其他情境則否,一直到成人期都是如此。 :  然而,以更精緻的方法來檢驗兒童的心智功能,就會發現皮亞傑低估兒童的能力。有其他實驗發現兒童的心智能力發展早於皮亞傑所預期,例如將兩組玩具士兵一對一排成兩列,兒童會覺得士兵一樣多,當把其中一列的間距加大,兒童會與先前提到的實驗一樣認為另外一列的士兵較多,但若是問兒童誰的「軍隊」比較多,兒童會認為是一樣多的。因此可以說是,當兒童認為排列的物體屬於集合體,而不是個別項目時,他們的判斷較不會受到無關的知覺變化所影響。 * 皮亞傑的這四個幼兒發展階段'''具有以下的特色''': :# 發展順序前後不會改變,但會'''因為個體的不同有所差異'''。 :# 具有'''普遍性''',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都適用。 :# 各個發展階段在邏輯上都是有組織的。 :# 每個發展階段順序,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也就是每個成功的發展階段都會與前面順序的發展階段合作,會融合前一個階段的元素,逐漸讓發展愈加完整。 :# 每個發展階段的不同,會顯現在思維模式上質的表現,而不會僅僅是量的差異而已。 ====智力的成長==== :  皮亞傑認為智力的主要功能是在協助個體適應環境,智力活動的主要目標則在建立個體的思考歷程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環境中種種新奇的刺激,如不能為兒童所理解,可能形成兒童與環境之間的不平衡,因而促使兒童調節自己的心理結構,以適應環境。皮亞傑採用個體與環境互動觀點,當個體與環境不平衡時,能夠激發認知活動,使智力成長。 *'''智力的成分''' :皮亞傑認為智力可以分為三項相互關聯的部分,即智力的內容、結構及功能。 #'''智力的內容:'''<br>智力的內容是兒童思考的內容,例如四到六歲幼兒的萬物有靈論([[w:Animism|Animism]]),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皮亞傑在早期研究智力內容之後,發現智力的內容,並無法解釋決定兒童思考方式的因素與心智發展現象,後來於是轉變他研究的方向,注重智力的結構與功能。 #'''智力的結構:'''<br>皮亞傑認為組成智力結構的基本單位是[[w:基模 (心理學)|基模]](Schema),基模乃是有組織的思考模式與行為,用以解釋我們的經驗與適應環境,新生兒從出生之後,對於現實世界並無任何理解,僅靠著若干反射的動作來適應環境,這些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能夠隨著經驗作迅速的修正,成為嬰兒的'''行為基模'''(Behavior schemata),如凝視、抓握、吸吮等。自從第二年之後,嬰兒逐漸能夠使用符號、利用符號從事思考,於是'''符號基模'''(Symbolic schemata)開始出現。當兒童七歲左右,能夠以'''操作基模'''(Operational schemata)即以內在的心智操作思考與解決問題。 #'''智力的功能:'''<br>皮亞傑認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心智功能為組織(Organization)與適應(Adaption)。 ::'''組織:'''指兒童將已有的基模或知識組織成密合系統的傾向,組織功能是一種自動與持續的歷程,換句話說,兒童會不斷地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以形成新而較為複雜的認知結構,使他能夠更有效地適應環境。 ::'''適應:'''此為兒童調節自己以適應環境要求的傾向,皮亞傑認為適應是透過同化與調適兩種歷程來進行的。同化(Assimilation)是兒童吸取外界新經驗以併入本身認知結構的歷程,而調適(Accommodation)則是兒童改變其認知結構的歷程。同化與調適歷程是同時並進相輔相成的,兒童一方面同化新的經驗,另一方面也同時調適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的新要求,透過此兩種歷程,兒童增進對於世界的了解,其認知的結構也朝著更高層次發展。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  道德判斷的發展:皮亞傑認為小朋友的道德發展是經過無道德原則(無律)、客觀道德原則(他律)到主觀道德原則(自律),也認為兒童的整體'''認知發展水準會決定其道德判斷'''。 :  '''客觀道德原則是來自於權威、成人或是社會群體的要求''',所有犯錯的人皆是以行為結果為基礎、並按比例處罰,完全不必考慮他的動機。有錯就採取報復性或是賠償性處罰,為一種單向的(unliteral)道德觀。 :  '''主觀道德原則則是來自和相同年齡、經驗的同儕互動,透過同理心或是暸解他人角色所發展的''';換言之,年齡較大的小孩會試著去了解他人的犯罪理由、動機以及造成他犯錯的社會結構因素,並給予其適當的處罰或是改正的機會。此種道德觀原則是一種從個人責任或義務出發的道德觀,行動者對於自己要不要遵守則是來自內省的標準(和Douglas的罪惡感相似、也和Kohlberg的良知原則、康德的理性倫理學原則類似)。 :  對皮亞傑而言,客觀道德(他律)強調行為結果,如六歲以下的小孩採取客觀原則,比較重視自我的利益。年齡越大則越有能力考量他人的狀況,如分配物品時採取平分的平等(equality)的立場。 :  下表將詳述'''無律(all‑or‑none law)、他律(Heteronomy psychology)、自律(Autonomy)'''三個階段,並提供實例。 {| class="wikitable" ! !名稱 !內容 !接受規範的原因 !說明 |- | rowspan="2" | 第一階段 | style="width:105px"|無律階段<br>(4、5 歲前) | rowspan="2" | 自我中心強,因此缺乏服從規則之意識,此時小孩還不明白規範的意思,行為尚未出現道德價制的規範。 *道德意識尚未開始發展 *行為尚未出現道德價值的規範 | rowspan="2" | 無 | rowspan="2" | 小時候看到喜歡的玩具,雖然不是自己的,卻會隨手拿起來玩。 |- |道德意識尚未開始發展 |- | rowspan="2" | 第二階段 |他律階段<br>(4-8 歲) | rowspan="2" | 小孩逐漸了解父母權威、社會規範的不可挑戰,同時也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 *道德觀念開始萌芽 *被動遵守規範,尚無法獨立自主判斷是否違反道德 | rowspan="2" | 兒童在判斷行為道德性時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並非取決於主觀動機,並且深信違反規則、權威的行為會自動帶來懲罰。 | rowspan="2" | 經過老師或父母的告誡,了解到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行為 |- |道德觀念開始萌芽 |- | rowspan="2" | 第三階段 |自律階段<br>(8、9 歲) | rowspan="2" | 小孩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依據及價值觀,對行為善惡有自己的判斷。開始了解規範的抽象原理,不會盲從權威,會考慮動機,而非只看行為後所帶來的物質後果,逐步進入道德成熟階段。 *道德意識逐漸發展成熟 *對行為善惡有自己的判斷 | rowspan="2" | 此年齡的兒童暸解規則的存在是為了給出一定方向,並減少參與者間的爭議,他們知道規則是每個人同意的結果,假使每個人都同意改變規則,那規則的變動也是合理的。而對自己行為的判斷建立在行為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 | rowspan="2" | 長大後了解拿別人東西應該先經過別人的同意,也就是不偷竊的道德堅持。 |- |道德意識逐漸發展成熟 |} ====皮亞傑理論的評價==== :  目前的研究顯示,當能以更精緻及降低作業難度的實驗法,檢驗嬰兒和學齡前兒童的認知功能,就會發現皮亞傑所使用的作業低估了兒童的表現。核心知識論學者報告中顯示,四個月大的嬰兒存在物體恆存概念。這個概念在皮亞傑的理論中在嬰兒十個月大時出現,較核心知識論學者報告的結果更晚。 :  此外,其他認知階段的發展也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形式運思期的運作同樣受環境影響,例如文科學生較理科學生能辨別文體差異,一如理科學生較文科學生更容易理解物理原理。因此,認知建構的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 =====對皮亞傑理論的批判===== 皮亞傑理論的重要原則之一是發展先於學習,認知建構論採取兒童主動學習的觀點,改變了兒童在認知發展上是被動接受環境刺激的看法。皮亞傑主張:發展階段基本上是固定的,而諸如守恆等概念是不能經由教導學會的。但是許多研究顯示,皮亞傑式的作業如果能在較早的發展階段教導給兒童,或者只要將此作業改為較為簡單的形式,幼兒也能在未達到正常階段前成功完成作業。 後續的發展研究結果也對於皮亞傑的理論有所質疑,他們對於認知發展的程序與階段看法不同: * 低估:他們認為小孩其實在更早的階段就能達到皮亞傑所歸類的的各種思考運作。例如:三個月大就有物體永存的概念、三歲就知道質量不變定律。 * 物理的規律性:用較新穎的測試方法發現小孩其實知道時間是連續的、東西無法飄在空中、實質物體不能穿越、被擋住東西是連續的,而且很早就有算數與加減的概念。例如:兩堆一樣多的球,在其中一堆加入兩粒,另外一堆則是改成長條狀排列但數量不變,小孩會認為前者較多。 * 心意揣度:小孩不似皮亞傑所想的那麼自我中心,他們瞭解行為背後是有意圖的,能從行為揣摩別人心中信念、企圖、感覺。像是成人用相同動作去拿不同物體,比用不同動作拿同一物體更能引起六個月大嬰兒的注意,顯示其瞭解不同東西具有不同用途。或是一個 13 個月大的小孩看卡通時就會因對主角(毛毛蟲)的瞭解而改變注意所在。心意揣度能力可能源於母親與小孩互動時,母親能說中小孩的心事使小孩感受此能力。通常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好,心意揣度能力也強。 總而言之,兒童的心智能力應該比皮亞傑原先所認為的還要高。近年皮亞傑理論備受批評的另一地方是關於「階段」這個核心論點,有很多學者質疑是否可以分出「發展階段」,並且在不同階段所有認知表現都不同。他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樣式因作業而異,同時,兒童的經驗對發展速度也有重大影響。 事實上,小孩從一歲開始就像是一個小科學家一樣會去組織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且判斷物體是否相屬,學習構思假設和瞭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另外,有很多小孩很晚才進入形式運作期,甚至有些小孩永遠進不了形式運作期。所以人類的認知發展似乎不全如皮亞傑所設想的直線階段式的進行。依類別不同和皮亞傑的理論做比較: * 訊息處理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es):此主張的研究者認為認知發展是各種不同「訊息處理技能」(蒐集和分析來自環境的訊息)的獲得,而皮亞傑作業無法區分訊息處理以及該作業原本要評估的技能。然而,認知發展究竟是一連串性質不同的階段,或是連續變化的過程,這些支持此主張的研究者仍無共識。 * 知識獲得取向(Knowledge-acquisition approaches):兒童與成人的認知歷程和能力在本質上相同,主要差異在於成人擁有較廣泛的知識基礎。他們認為「知識」並非事實的集合,而是深入了解某一範疇的事實如何組織。西格勒(Seigler)提出認知發展的「'''重疊波理論'''」即是知識獲得取向的一個例子,此理論建構在三個基礎上。 # 兒童在解決給定的問題時會使用多種思維策略和方式,而非單一一種。 # 不同的思維策略和方式長時間並存,並非僅是短期間的過渡。 # 經驗將改變原有的思維策略和方式並使兒童獲得更先進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因此,他認為兒童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間都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隨著年紀和經驗的增長,有些策略會變得更常使用,有些則會越來越少。 * 社會文化取向(Sociocultural approaches):皮亞傑只注意到立即的物理環境,而忽略社會文化脈絡方面的影響;這些提出社會文化取向的學者認為,兒童的學習並不像一位科學家專注於找尋真理,而是一個新手嘗試透過當地文化的視角觀察社會現實,並由此融入當地。「文化」會對兒童產生的實際影響: # 提供特定活動的學習機會:兒童藉由觀察,體驗,或是經由聽覺接收到的的訊息來學習,例如:沙漠的兒童不太可能有機會了解水的容積保留概念;住在城市中的兒童也不太可能學會如何尋找能儲水的植物。 # 決定特定活動的頻率:傳統舞蹈很重要的文化中,他們的兒童長大都成為厲害的舞者;住在挪威的小孩則成為滑雪專家。 # 建立不同活動的關聯:重視製陶的文化中,捏黏土經常與親子互動或市場貿易連結在一起。 # 控制兒童在活動當中的角色:大多數的文化中,肉品可以從市場取得,兒童不須扮演打獵的角色;但在某些文化中,兒童從小就要學習打獵和處理獵物。 :上述觀點可追溯至蘇聯學者 Lev Vygotsky 的研究,Vygotsky 的發展理論更加重視社會環境對學習與發展的影響。以下是'''Vygotsky 理論'''的部分重點: # 認知與專業知識主要來自見習,也就是由更博學的成人引導,以了解更多知識、發展新技能。 # 必須了解某一位兒童的實際和潛在發展水準,才能充分理解其認知發展水準並提供適當指導。 # 將「語言發展」視為認知發展的核心,當成人和同儕協助兒童掌控新技能時,彼此溝通成為兒童思考的一部分。 另外,關於形式運思期是否為認知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有相關爭議。以皮亞傑的理論而言,形式運思期是最後的認知發展階段;然而,有些學者(Kramer,Labouvie-Vief,Riegel, Santrock,Sinnott)認為個體在形式運思期後還會有另一個階段的認知成長。他們認為,形式運思期的個體不明白現實情況下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對事情的態度也往往過於理想化。在思考問題時總是檢閱相關的變項,以邏輯推論的形式衍生出各種假設,並逐一檢定這些假設。但是過了形式運思期後,個體在思考上更進一步。這時個體會認清現實的狀況,體認當時情境下條件的限制,以最有效率的方法來形成最可能的假設,並檢驗假設,而不是逐一審閱各種可能的假設。(Labouvie Vief.Santrock) =====新皮亞傑學派的發展觀===== 新皮亞傑學派也稱「後皮亞傑學派」,即把信息加工觀點和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結合起來的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心理學流派,是近年來對皮亞傑理論的修正。新皮亞傑學派繼承了皮亞傑的三大假設,分別為: # 兒童的認知發展呈階段性,有三個或四個不同的結構階段 # 高級的組織結構包括低級的組織結構以及在適當的環境中 # 對認知結構的獲得有年齡差異 並進一步指出: # 兒童在某一階段的運思能力,受到作業性質的影響 # 訓練和經驗(包括社會互動)可能加速兒童認知發展 # 文化對兒童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新派的理論以特定的作業類型來看認知發展,而非限制在從整體階段來看,例如皮亞傑理論中的許多作業事實上出現在很不相同的年齡裡。同時,此新學派也提出了形式運思之上更高的發展階段,例如「問題發現」(Problem finding)階段,在此階段成人能指出何者是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另外,也有學者提出「辨證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這是指「能暸解到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並無單一解決辦法」的能力。 ======心智理論====== 新皮亞傑學派也克服了皮亞傑只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結構的普遍性和一般規律的局限,著重探討兒童認知發展中的非普遍性特徵或個別差異的問題。'''強調差別心理學的研究''',對教育學和臨床心理學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扭轉認知發展認識論的研究取向,進一步轉向智慧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軌道。從研究「認識的主體」或「理論的主體」到「心理的主體」或「現實的主體」,無疑是皮亞傑逝世後研究工作重點的一個重要轉移。 認知能力的發展,除了展現在兒童推論與理解物理世界的運作規則外,也展現在理解和預測他人的心理世界。例如,當五歲的弟弟嘗試要將自己的玩具車藏好,以免會被七歲的哥哥拿去玩時,若弟弟將玩具車藏在哥哥平常收玩具的箱子裡,那麼哥哥就會很容易找到玩具車;因此,弟弟需要揣測哥哥尋找玩具的策略,才能藏好自己心愛的玩具。所以,兒童需要具備「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欲求,解釋並預測他人行為。心智理論研究者探討兒童對於基本心智狀態的認識,像是欲求、意圖、信念、知識、思考及感受。以下的「錯誤信念作業(False-belief task)」是測試心智理論的典型範例,可呈現其發展趨勢(Flavell,1999)。實驗者向五歲兒童展示一盒糖果和一隻小猴子玩偶,然後告訴兒童:小猴子要離開去上廁所,所以牠將糖果藏在黑色盒子裡;然後在小猴子上廁所時,牠的媽媽將糖果移到藍色盒子裡。實驗者接著問五歲兒童,小猴子從廁所回來後,會到哪個盒子找糖果?兒童會回答「黑色盒子」。若依照相同程序詢問三歲兒童,他們會回答「藍色盒子」。對於上述結果的解釋是,學齡前兒童尚未充分理解人的行動是受到其本身對物體「信念」(belief)的指引,而非物體的實際現況。因此當他人對於物體目前位置的信念跟現實狀況不同時,三歲兒童會根據實際狀況反應,而不會想到當事人其實不知道糖果已被移走。換言之,他們無法設身處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心智理論如何發展?研究者認為,其過程分為三個步驟(Wellman et al。,2011)。首先,大約二歲時,兒童瞭解人們有欲求和意圖,並且知道他人的欲求有別於自身。其次,大約在三歲時,兒童開始談到信念,也能夠區分不同對象的信念。但是他們仍然認為行動的基礎是欲求,而不是信念。最後,大約四歲時,兒童開始瞭解:驅動行為的動力是思考與信念,但是信念未必符合現實;也就是人們有時會有「錯誤信念」,並且會按照這錯誤信念行動。 *從心智理論看自閉症兒童 心智理論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欲望、假裝與知識等。此理論一開始的測試對象並非人類,而是靈長類的大猩猩,牠們被認為可能具備簡單的心智理論能力,但這個概念在各學者間仍存在諸多爭議。兒童會針對心理和物理世界發展出不同的推理方式,這可以由「自閉症」(autism)兒童的研究來說明。自閉症兒童除了重複的行為和有限的興趣之外,在社會互動上有明顯的缺陷。雖然他們具有和一般兒童相似的空間與數學能力,但在「心智理論」的成長上相對落後,使他們比較難理解他人的感受和信念。因此,對自閉症兒童而言,比較容易理解規則清晰易見的物理世界,但較難瞭解規則相對模糊的心理世界。因此「心智理論」缺陷是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困難的心理機制之一(姜忠信與宋維村,2001)。 =====柯爾伯格([[w:en: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1927-1986)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將皮雅傑道德發展之成果延伸至成年(Kohlberg,1966; 1969)。柯爾伯格分析受試者的理由,提出道德發展的六個階段,並區分為三個層次:前成規期(preconventional stage),成規期(conventional stage)和後成規期(postconventional stage)。 *柯爾伯格的道德買藥實驗 如同皮亞傑相信兒童的認知是透過階段性的成長,柯爾伯格(1984)也相信道德的發展是透過一連串的階段性進展而慢慢成熟,而非透過主動思考與推理去了解倫理價值。為了方便研究道德發展理論,柯爾伯格更準備了許多難題給孩童、青少年、成人判斷,以下為著名的漢斯買藥道德兩難: 有一名叫漢斯的男子,其妻臥病在床,若再不治療將會病死──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某種藥物。這種藥只有在街上的一家藥局才有販售,但是藥局的老闆卻要漢斯以 100 萬元購買藥物;漢斯雖四處籌錢但仍不夠,即使低聲下氣地拜託老闆「能否再便宜一點」、「能否分期付款」,老闆仍是不為所動。妻子的身體日益虛弱,時日無多,情急之下,漢斯只好潛入藥局偷走了藥物。 主張先生應該偷藥的理由是:「如果你的妻子死去,就沒有人照顧你」;不同意先生偷藥的理由是:「如果你偷藥,就會被關進監獄」。在這兩個例子當中,評估對錯的理由都基於賞罰,均被歸類為前成規期道德。兒童直至十歲,才開始按照社會規範判斷道德行為,進入成規期。柯爾伯格也像皮雅傑一樣,主張形式運思期的兒童才能進行後成規道德的抽象思考,以倫理原則來評估行動是否合乎道德。他指出,在成人參與者當中,只有不到10%的人表現出階段六的思考方式。不同文化的證據顯示,包括美國,墨西哥,臺灣和土耳其,都支持了柯爾伯格的發展階段序列(Nisan&Kohlberg,1982)。 根據受試者不同的理由,加以分類,可將道德發展分為 3 個層次,6 個階段: '''第一層次:成規前層次(前習俗道德期)''' 大多依據行為後所產生的快樂後果,或是行為所產生的直接後果與自己利益、利害的關係來發展道德認知。例如:獎懲、利益交換;或根據規則制定者的權威,來解釋文化規則與是非善惡的標準,例如有些同學不作弊是因為逃避懲罰或服從師長權威。此階段的兒童對於好壞、對錯的判斷,多視大人的反應或事情的後果決定。此外,位於此階層者具有皮亞傑理論中「具體運思期」的思維,故其邏輯推理局限於具體直覺,只能在實際觀察和經驗中學習。此層次可以細分為避罰服從取向階段,與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為了避免處罰而遵守規則。 :類似於皮亞傑理論的「他律」階段,此時期的兒童缺乏是非善惡的認知,個體僅因恐懼自身行為導致的懲罰,而無條件服從權威者,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因此施行「好的行為」是為了避免來自有權力者的懲罰。在此階段,個體僅具自我中心式的世界觀,而無法考慮到不同行動者在利益與視角方面的差異。這個階段也可以稱為權威主義階段。 :套用到前面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漢斯會因此被捕入獄,意味著漢斯變成壞人。<br> :*應該偷藥:漢斯曾經提出願意付錢,而且他又沒有偷其他東西。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Naive hedonistic and instrumental orientation):順從以獲得酬賞,得到人情回報。 :在第二階段,兒童自我的需求和願望變得很重要,但仍然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只依照行為結果是否能帶來自我需求上的滿足,來決定是否進行該行為。此時的兒童會將正確的行為定義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認為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的比付出的多。第二階段的觀點常被視為和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相關。此時期的兒童能考量到自我、他人的利益,但會把自我利益擺在第一順位,且此時的個體知道每個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觀,因此容易產生衝突,而人們必須進行利益調適。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監獄太可怕,坐監會比喪妻更難受。<br> :*應該偷藥:救活妻子但要入獄會比失去妻子更快樂。 '''第二層次:成規層次(習俗道德期)''' 漸漸擺脫僅重視個人利益的價值觀,會表現出符合家庭、學校、社會所期待的行為,重視社會期望與人際關係,認為團體所期待的行為就有價值,會服從、積極參與團體,開始注意到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道德標準來自社會上的是非對錯。例如:同學考試不作弊是為了獲得家長或老師的讚賞,或是認為這是學生應有的態度。柯爾伯格認為兒童直到 10 歲才開始評估他人意見,進入此層次。此層次可以細分為尋求認可取向階段,與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Good Boy-Good Girl" morality):順從以避免他人討厭。 :以社會的觀點與期望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尋求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認可與讚賞。亦即開始進入社會、扮演社會角色,並認為取悅他人、幫助他人,只要是能得到他人認可的行為便是好行為。這階段的人對一個行為是否道德的判斷在於「該行為是否能夠符合社會的期待」。此階段的個體已經開始意識到他所屬於的群體, 並可以站在別人立場考慮問題。個體於此階段已能放棄自己的利益以求得到與所屬群體共享的利益。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漢斯已經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竭盡所能,漢斯亦不是罪犯。<br> :*應該偷藥:漢斯妻子盼望漢斯能得到藥,而他亦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丈夫。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Law and authority maintain morality):維護法律和社會規則,以避免權威的譴責,和未善盡義務的罪惡感。 :此階段的核心觀念著重於是非對錯的規定,例如:法律、社會習俗等。會遵守、服從、尊重團體及社會的規範,並知道以法條作為是非善惡判斷的依據,認為社會的要求勝過個人的要求。此階段的個體已開始能夠跳脫自己朋友和同伴的小圈圈,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個人之間的關係被放在整個社會體系中理解。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法律禁止偷竊,偷藥是非法行為。<br> :*應該偷藥:漢斯的妻子將受益,同時漢斯應為行為負責,也應受罰,並在稍後支付未付的藥錢。 '''第三層次:成規後層次(後習俗道德期)''' 此層次的人已能夠進行抽象的邏輯推理,趨向理性思考,尊重社會整體的道德規範和抽象價值,並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則,且以自己的觀點對社會規範進行檢討,進而建立自我道德價值。例如考試不作弊是因為這是對大多數人公平的行為,並符合社會期待。此層次可以細分為社會契約取向階段,與個人良知取向階段。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Morality of contract and individual rights):開始尊重法治,相信法律及社會公益。 :會開始認為個體應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同時也認為社會大眾一同擬定的社會契約可以凝聚共識,亦可被改變,而那些不能提升總體社會福利的社會契約(法律)應該修改,以達到「給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的利益」之目的。此階段的人會注意到人的各種基本權力,並意識到在社會中應人人平等。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發明藥的科學家有權得到公平的回報,即使漢斯的妻子生病,也不能證明漢斯的行為是正確的。<br> :*應該偷藥:無論法律如何規定,每個人都有選擇生存的權利。 *'''第六階段:倫理原則取向'''(Morality of individual principles of conscience):行動受到自己選擇的倫理原則所引導,通常強調正義、尊嚴及平等,支持原則以避免自我譴責。 :認為道德有一致性、普遍性,並開始能夠以個人的良知作為判斷道德與價值的依據。此階段的個體認為,合乎道德的行為就是符合普遍性原則(道德、價值)的行為,且這些普遍性的原則是法律的根據,一旦法律違反了這些原則,人們就必須偏離、對抗法律。個體已經是從人性和理性此種較為全面、普遍的角度來看待社會關係。 :套用到前面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其他人也有可能急需這種藥,所以也應考慮他們生命的價值。 :*應該偷藥:拯救生命的價值遠高於尊重他人的私有產權。 *三種層次比例隨年齡之變化 綜觀三種層次,10 歲前的道德觀由第一層次主導,其地位會漸漸由第二層次所取代。而第三層次也在十歲左右漸漸提升影響比例,約在 13 歲左右超越第一層次的影響,但 10 歲之後影響最大的還是第二層次。 '''柯爾伯格道德推理發展階段概念整理表''' {| class="wikitable" |- ! 層次一 !! 前成規道德(仰賴外界回應) |- | 階段一 || 懲罰取向(為了避免處罰而遵守規則)。 |- | 階段二 || 酬賞取向(順從以獲得酬賞,得到人情回報)。 |} {| class="wikitable" |- ! 層次二 !! 成規道德(已有是非於心) |- | 階段三 || 好孩子取向(順從以避免他人討厭)。 |- | 階段四 || 權威取向(維護法律和社會規則,以避免權威的譴責,和未盡到義務的罪惡感)。 |} {| class="wikitable" |- ! 層次三 !! 後成規道德(知道規範的意義何在) |- | 階段五 || 社會契約取向(行動由眾人同意的原則所引導,其本質是公共福祉,支持原則以得到同儕和自我尊重)。 |- | 階段六 || 倫理原則取向(行動受到自己選擇的倫理原則所引導,通常強調正義、尊嚴和平等,支持原則以避免自我譴責)。 |} 柯爾伯格的道德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兒童發展的道德推理,而非實際的行為,這或許是此理論的限制之一。研究發現許多人雖被歸類在不同的道德推理階段,但卻表現出相同的道德行為,而也可能出現相同階段的人卻表現出不同的道德行為。而這樣的道德發展過程所呈現出的是:從自我中心到對他人的考量、從被動到主動、從外控到內控。 柯爾伯格的道德理論之另一項限制是研究的對象以男孩為主,因為此理論是源自於追蹤72個男孩對於道德兩難的行為問題。有研究發現女孩的道德推理方式可能與柯爾伯格發現的相異。舉例而言,在柯爾伯格以男孩為主的研究中,會發現以正義為中心的道德推理,然而女孩的道德推理可能會較著重於關懷與責任的問題。若將實驗的結果依照生理性別區分,男性大多落在第四階段,女性則在第三階段。有趣的是,之後澳洲有學者嘗試將道德兩難題目的性別顛倒過來,實驗的結果發現男性大部分的理由從第四階段改為第三階段,而女性則維持原樣為第三階段。 [[w:en:Carol Gilligan|Carol Gilligan]](美國心理學家)認為男性的道德推理著重於個人權利,而女性的道德推理著重於責任。他批評這樣的道德發展論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論調,忽略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道德發展取向是以人群關係為中心,較注重人際連帶的社會責任,而非以抽象、冷冰冰的道德原則為中心。 另外,學者認為幼童對道德的推理,通常比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階段論所提出的更為複雜:在前述皮亞傑理論中,幼童在評價行為時,會認為行為「後果」比「意圖」重要,但也有研究發現 3、4 歲的幼兒也會使用意圖來判斷他人的行為。而處於他律期的兒童也能區別哪些規則是被大人視為正當而去規定和執行,哪些則是個人或同儕有權去改變的。 <nowiki>* </nowiki>'''有關道德的其他討論:''' ;'''電車難題''':認知 vs. 情感<br> [[File:Trolley problem.png|thumb|要拉下操縱桿,讓電車轉向另一條軌道嗎?]] 是一個倫理學的思想實驗。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w:en:Philippa Foot|(Philippa Ruth Foot)]],在 1967 年中首次提出這個問題:假設一輛無法使其停下來的有軌電車,除非你改變軌道將火車導向備用軌道,否則將撞上前方軌道上的五個檢修工人。但備用軌道上也站著一個人,那麼是否應該通過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個人?如果備用軌道上的人是自己的伴侶呢?<br> 從 2001 年開始,列車問題已廣泛用於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列車問題也已成為熱門書籍的主題。<br> 這個思想實驗主要想探討功利主義與源自康德主義的道德義務論,同時也涉及了人在群體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取捨。此難題亦可以變化,如軌道上不同人數對利益取捨的關係,或是軌道上人的不同身分對於行為是否會產生影響。舉例而言,備用軌道上的一個人是非常有名的學者,其未發表的理論能夠拯救數以萬計的人,但另一軌道的五個人則是不學無術的小混混等。 從功利主義角度看,為追求對最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大效益,應該犧牲少數人來拯救多數人。因此,在上述幾個版本的思想實驗中,若不考慮軌道上人物的身分,都應該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從康德義務主義[[w:en:Kantianism|(Kantianism)]]角度看,道德應該建立在必要的義務責任上。如果不可以殺人是一種道德義務,就不可以在上述兩個版本的思想實驗中動手讓一個人犧牲,即使這個行為的後果是犧牲五個人。<br> 電車難題也對自動駕駛汽車軟體造成影響:當不可避免致命性碰撞時,汽車軟體做出的選擇(例如撞向誰或撞到什麼東西)會影響到後果。此時,該軟體應該優先評估乘車者的安全,抑或是其他車輛或行人。<br> ;'''定時炸彈'''<br> 定時炸彈(Ticking time bomb scenario)是一個倫理學的思想實驗,多用於討論酷刑是否公平。其大致內容是:一枚大規模殺傷性的定時炸彈隱藏在你的居住地並即將爆炸,知情者已被羈押,是否應該使用酷刑來審訊。這是一個道德上的兩難問題。問題的升級版是:酷刑後知情者緘口不言,是否應當對其家人採取酷刑逼供。問題最初在 1960 年代由法國作家[[w:en:Jean Lartéguy|Jean Lartéguy]] 在其小說《Les Centurions》中提出。通過不同理論支持者的論點可以更好地理解該場景:後果論者的論點是,即使是那些在法律上禁止酷刑的國家,如果被押的恐怖分子掌握關鍵資訊,例如定時炸彈或將要觸發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位置,這種情況下使用酷刑是正當的;很多反對該論點的人,通常會先揭露某些假設,這些假設往往會掩蓋最初的情形,也就是說,反對者往往會注重於「現實生活」中允許酷刑的真實成本——例如,在這問題的假設中這個人,確實是一名恐怖分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無法確定此人是否真的是恐怖分子,以及他是否擁有有用的信息 ——並且反對者會依據法律、哲學/道德和經驗基礎來重申折磨的非必要性。此外酷刑的有效度也存在不確定性,許多反對酷刑是基於它無效的事實,而不是任何道德問題。以及如何應用(甚至允許)酷刑的決定,無論官方是否真的存在這樣做的過程,都可能會出現在問題制定者的博弈理論收益矩陣中。<br> ;'''社會兩難''':自己 vs.群體<br> 當自己駕駛的車即將撞上前面的人,但如果轉彎的話便會撞牆而犧牲自己,以下三種狀況要如何選擇? # 前面有一群人,另外一個方向的牆前面站著一個人,轉彎即可犧牲自己與那個人但拯救一群人 # 前面有一群人,轉彎即可犧牲自己但拯救一群人 # 前面有一個人,轉彎即可犧牲自己但拯救那個人 {| |- |[[File:狀況一.png|thumb|140px|社會兩難:狀況一]] |[[File:狀況二.png|thumb|140px|社會兩難:狀況二]] |[[File:狀況三.png|thumb|140px|社會兩難:狀況三]] |} →牽涉到自己與社會利益的衡量 '''對柯爾柏格理論的挑戰:''' 1.'''具文化偏見:'''其最高階段的道德發展反映出西方社會個體主義下之正義價值觀念,但若放至東方集體主義下並不一定適用,因其強調整體和諧的文化。 2.'''過於強調道德推理:'''忽略道德情感與行為,使其理論缺乏完整性。 3.'''低估幼兒的道德發展:'''將高階段的道德發展聚焦於法律的訂定,低估尚缺乏法律概念之幼兒的道德推理能力。例如:小學生知道考試不能作弊。 =====皮亞傑與柯爾伯格道德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異同===== '''皮亞傑觀點:''' 認為道德是規則體系構成的,道德的實質或成熟的道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兒童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識 #兒童對人類關係中平等、互惠之關心,此為公道的基礎。 而他的理論將道德發展定義為三階段:由'''「無律期」'''開始,而後進入'''「他律期」''',最後轉為'''「自律期」'''。 '''柯爾伯格道德觀點:''' 將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延伸至成年。以道德兩難的故事,詢問受試者道德判斷的理由,並將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三期('''成規前層次'''、'''成規層次'''、'''成規後層次'''),各期包含兩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並認為邏輯與道德發展能貫穿各建構的階段。經過實驗,柯爾柏格發現在參與實驗的成人當中,僅有不到 10% 的人表現出階段六(個人良知取向)的思考。雖然有不同文化(包括美國、墨西哥、台灣和土耳其)的證據都支持這樣的發展階段序列;但仍有另一些證據指出,人們所使用的規則會隨著情境而改變,並未完全按照階段序列進行。此外,道德標準也可能受文化影響,如東方社會認為不奉養父母是違反社會規範的不道德行為,在台灣甚至違反法律,然而在西方社會,這僅是屬於個人選擇而非社會規範。 * 相同處: # 認為兒童及青少年都受傾向服從,皆'''先他律而後自律'''。然而皮亞傑認為服從是對權威的尊重,柯爾柏格則認為服從是畏懼權威、避免懲罰,並渴望得到獎勵的表現。 # 認為'''道德發展具有階段性''',道德發展需循序漸進,不可加速來達成,因此強調在教育上要遵循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年齡特點。 # 認為'''認知水準與道德水準有關'''。認知水準高,不代表其道德水準一定高;但是道德水準高,其認知水準必在一定水準之上。 * 相異處: # 兩人對於道德發展階段'''分期不同''':皮亞傑將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三期,柯柏格則分為三期六階段。 # '''分期標準不同''':皮亞傑以「年齡」分期,柯爾伯格以「道德判斷」分期。 =====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 維高斯基([[w:en:Lev Vygotsky|Lev Vygotsky]])是俄羅斯心理學家。他對皮亞傑理論的諸多批評,在今日仍是非常劃時代的見解。維高斯基與皮亞傑最大的不同在於,他認為認知發展和周遭其他人的影響有密不可分的關聯。社會中的成人會有意的且多少是以有系統的方式,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因此提到他的理論時,會以社會文化觀點([[w:en: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稱之,有兩個主要觀念: # 智力的發展須透過兒童所處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來了解。 # 發展受到生長環境中的「符號系統([[w:en:Sign system|Sign system]])」所影響,包括文化所創造的文字系統、語言、計算系統等,被這些因素塑造了人們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 發展是如何產生的 :維高斯基認為「學習早於發展」,意即幼兒在學習的歷程中從其他人身上來獲得各種符號,而在發展的歷程中漸漸內化這些符號,進而能在沒有其他人的狀況下思考及解決問題。 :兒童了解到特定聲音能與特定意義結合,進而在日後的練習中精熟它,最後能用語言來思考及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兒童便將這個符號系統內化。 * 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每個文化會傳下去許多實體及認知的工具,使日常生活過得更有產能、更有效率。成人與兒童的互動傳授了能夠幫助兒童處理各種常碰上的事務與問題的工具。有些工具是實在的物體如:剪刀、縫紉機、電腦;有的是符號與實體二者兼具,例如書寫系統、地圖、試算表;有的則可能不具實體基礎,例如研讀教課書的策略、心算買東西付錢時如何找零。維高斯基認為,擁有在性質上至少部分是符號或心智的認知工具,大幅提升了兒童的思考能力。 * 私自話語(Private speech) :維高斯基非常強調私自話語。他主張兒童會先吸收他人的語言,然後在將其內化後用於自身關心的事物上。私自話語是指與自己的對話,我們經常看見幼兒在對自己說話,尤其是在處理較困難的事物時。在長大後,私自話語漸漸從有聲成為無聲,演變為內在言語(Inner speech),但它仍舊有很大的影響︰研究曾發現,時常在處理複雜作業使用私自話語的孩童會比其他孩童更有效率<ref>(Al-Namlah, Fernyhough & Meins, 2006; Emerson & Miyake, 2003; Schneider, 2002)</ref>,因此,維高斯基的觀點和上述皮亞傑的自我中心言語是大相徑庭的。 :{| class="wikitable" |+ |- ! !! 皮亞傑:自我中心言語([[w:en:Egocentrism|Egocentric speech]])!! 維高斯基:私自言語([[w:en:Private speech|Private speech]]) |- | 發展特徵 || 無法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並進行相互交流 || 以自我引導為目的與自我溝通 |- | 發展進程 || 隨年齡下降 || 在年輕時增加,隨後逐漸無聲內化為言語思想 |- | 社會言語的關係 || 負面:社會認知上不成熟的孩子較容易出現自我中心言語 || 正面:私自言語強化與社會他人的互動 |- | 環境的情境脈絡 || - || 自我引導效果有助於應付任務中更複雜、困難的狀況 |} *'''近側發展區'''([[w:en: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維高斯基認為,人的發展分成兩個層次,包括實際發展層次及潛在發展層次。處於潛在發展層次的能力是尚未習得的,而在這個層次中,若有某項作業是孩童無法獨立完成,但在能力更高的他人協助下就能完成,我們稱其處於近側發展區。當兒童在近側發展區工作時,他們會學習,將來能夠學會;以教育法來說,這個狀態稱為「可教導時刻」(A "Teachable moment")。 :簡而言之,實際發展水準(Actually development level)- 潛在發展水準(Level of potential)= 近側發展區。 * '''鷹架構築/鷹架作用'''([[w:en: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Scaffolding]])與'''引導下的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 :最初孩童需要在成人或能力較強之同儕的支持下學習,透過提供足夠的支援,讓學生從已知事物類比新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而當孩童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社會支持就應該逐漸減少,而將學習的責任漸漸轉移到孩童自己身上,如同房子蓋好後,要把鷹架逐漸移開。有一個觀念叫作認知見習([[w:en:Cognitive apprenticeship|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其歷程包括楷模學習、教練式教導、搭鷹架和評量。我們常常可以在一對一的教學看到這個歷程,這在馬可吐溫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一書中有完整的描繪。在有經驗的駕駛員教他駕船時,一開始會提醒他所有彎道的位置,而在日後漸漸讓他自己做判斷,不出聲,只有在船快要觸礁、擱淺時才會出手干預。 :幾乎所有文化都會給兒童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參與成人的活動。兒童剛開始的經驗是發生在活動的邊緣,而他們的參與有時稱為引導下的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是受到介入影響下的學習經驗(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有鷹架協助,也有人監督。依維高斯基的觀點,兒童逐步參加成人的活動,使他們有機會去從事他們近側發展區之內的行為表現與思考技能。這也幫助兒童將剛學會的技巧和思考能力與特定情境連結起來,以待日後使用。當兒童的能力漸增,他們會逐漸在某個活動中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直到最後成為正式參與者。 :鷹架作用的教學方式要依照學生程度個別化調整,因為每個學生已知與未知的事物不同,引導的方式也會不一樣。因此當學生數量多,就會很有挑戰性。[http://www.learningpaths.org/papers/papersupport.htm Mariani (1997)]指出最有效的學習是在高挑戰、高支持的學習環境。此時最有機會應用鷹架理論,且學生最有機會在近側發展區學習。當在高挑戰、低支持的環境時,學生容易感到挫折;在低挑戰、高支持的學習環境時,學生彷彿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學習成效有限;在低挑戰、低支持的環境,學生容易感到無聊。 * '''合作學習''' :維高斯基的理論十分支持同儕一起學習。為同儕的能力大約在彼此的近側發展區內,他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楷模,互相切磋進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可以接觸到其他人的個人思維並了解他的思考歷程,尤其是聽到他人的「放聲思考(Thinking out loud)」最能使兒童受益。 ====幼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是研究社會情緒發展相當重要的理論之一,他定義社會情緒包括:人際關係、情緒、氣質及人格等。氣質是指嬰兒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包括嬰兒的活動量、睡覺的規律性以及情緒等。有的嬰兒生來正向的情緒就比較多,負向的情緒就比較少,有的剛好相反。 以新生兒的氣質為例,氣質會因為跟父母互動的方式不同而產生差異,當嬰兒哭時很容易被父母哄好,會使父母產生強烈的親職勝任感,嬰兒與父母間也容易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相反,若父母想盡各種辦法嬰兒都不停止哭泣會使父母產生無力感,也就不容易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氣質還可以進一步做拆解,有研究者將新生兒所表現的氣質分為三個向度。 #-{「}-易養育的氣質-{」}-(easy temperatment):溫順隨和、情緒愉快、性格開朗、活潑可愛,喜歡和人互動,對陌生刺激的反應良好。表現出很高的規律性,按時喝奶睡覺;多正向的情緒,不吵不鬧,能接受安撫,比較聽話,為俗稱的天使寶寶。但是也有小缺點,例如活動水平不高,運動能力不強;不太有自己的主見,自主性不強;做事欲望和動力不足;沒有戒備心,容易相信陌生人,容易被欺騙和拐走等。 #-{「}-難養育氣質-{」}-(difficult temperament):很好動,精力特別旺盛;愛哭鬧,不易安撫;吃喝拉撒睡缺乏規律性;對新刺激表現畏縮,很難接受環境的變化;由於家人的撫愛經常得不到寶寶的積極回應,使養育者失去耐心,親子關係不容易建立好;難以與人相處,可能不受老師和小夥伴的歡迎。為俗稱的高需求寶寶。 #-{「}-慢熱氣質-{」}-(slow to warm-up temperament):在陌生環境中,需要較多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性情冷靜,比較安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遲鈍,表現出比別的孩子「慢一拍」的特點,但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會對新事物慢慢產生興趣,活躍起來。慢熱氣質的嬰兒比較膽小,進入陌生環境時容易退縮,因此父母需要很大的耐心,不能操之過急。 而氣質也可能具有遺傳基礎,例如,同卵雙胞胎氣質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將出生到兒童期的社會情緒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嬰兒期(0-1 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trust vs. mistrust) :因為這階段中嬰兒開始認識他人,所以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例如,當嬰兒哭或餓時,父母的出現會使嬰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藉此發展出對人的信任,成為往後發展的基礎;反之,如果嬰兒得不到充分的關愛,長大以後就可能會發展出對人的不信任感。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希望」的品質,有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兒童期(1-3 歲):自主獨立(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衝突(autonomy vs. shame/doubt) :這一時期,兒童開始掌握大量的技能,並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例如:學會爬行、行走、說話等,同時讓他們得以選擇何時開始以及何時停止此行為。 :這時候父母將面對與子女激烈的衝突,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在這時期,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透過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或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產生自主意識,他們會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並不容易。 :面對兒童反抗外界控制的行為,父母的應對方式尤其重要。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絕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管教孩子的「度」,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 ;學齡初期(3-5 歲):主動與內疚(罪惡感)衝突(initiative vs. guilt) :在這一時期的獎懲行為對日後的社會情緒形成尤其重要。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也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反之,若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 ;學齡期(6-12 歲):勤奮與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以建立自信。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並受到讚美與鼓勵,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缺乏自我價值感。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 class="wikitable" |+ 出生到兒童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 ! 年齡 !! 重要關係 !! 發展任務與危機 !! 正面結果 !! 發展障礙 |- | 嬰兒期(0-1 歲)|| 父母 || 信任與不信任 || 信任、樂觀 || 焦慮、不安 |- | 兒童期(1-3 歲)|| 父母 || 自主獨立對羞怯懷疑 || 能依照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自我控制 || 懷疑、缺乏信心 |- | 學齡初期(3-5 歲)|| 家庭 || 主動對內疚 || 主動好奇,有方向地行動、有責任感、具有自信心、進取心 || 缺乏主動及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 學齡期(6-12 歲)|| 學校 || 勤奮對自卑 ||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待人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依附理論[[w:en:Attachment theory|Attachment theory]]===== 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有分為先天的“氣質”(temperament)與後天造成的“依附形態”(依附關係 attachment): * '''先天氣質''' :氣質一詞即是指與心情相關的性格特徵,其差異顯現於生命初期,這個差異挑戰了一傳統觀點,即所有嬰兒行為都受環境塑造。先天氣質又對其早年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分為三種,分別在規律性、對新事物的適應性、接納或退縮,及情緒等方面展現出差異,並與照顧者(caregiver)的互動方式互相影響,例如:作息規律的孩子比較討喜,相對的難養育的孩子常常容易讓父母不滿或失去耐性。研究者認為,氣質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取決於兒童的基因型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照顧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其他環境壓力也會影響甚至改變孩童的氣質,尤其在其情緒表達能力(intensity)方面。 {| class="wikitable" |+ 先天三種氣質類型比較 |- ! 類型 !! 規律性!! 適應性 !! 退縮 !! 情緒 !! 反應強度 |- | 易養育型 Easy Child || 高 || 高 || X || 正向 || 高 |- | 難養育型 Difficult Child || 低 || 低 || O || 負向 || 高 |- | 慢熱型 Slow-to-warm-up Child || 活動量低 || 低 || O || 負向 || 低 |} * '''後天依附型態''' :後天影響的兒童氣質以及照顧者的發展理論為依附關係(attachment),健康的依附關係應為幼兒被照顧且有安全感。 :安沃斯([[w:en: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陌生情境」實驗([[wikipedia:Strange_situation|strange situation]]),一種被廣泛用來衡量依附關係的實驗方法。 :實驗中的組成人員有母親、嬰兒及一位實驗者(對嬰兒來說是陌生人),並按照以下八個步驟進行,每個階段約持續三分鐘: :# 母親、幼兒與實驗者(陌生人)進入一個很多玩具的陌生空間 :# 陌生人離開,母親坐下,讓幼兒自由探索 :# 陌生人進入此房間,先和母親談話再和幼兒互動 :# 母親離開房間,留下幼兒跟陌生人在此房間,此時幼兒可能因分離而焦慮哭鬧 :# 母親回來,跟幼兒互動並安撫,接著陌生人離開 :# 母親再度離開,讓幼兒獨處 :# 陌生人回來,嘗試安撫幼兒 :# 陌生人離開,母親回來 :實驗人員觀察嬰兒在各個階段與母親及陌生人的互動狀態,說明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根據嬰兒的反應,歸類出以下四種依附關係。 {| class="wikitable" |+ 四種依附關係表格 |- ! 特徵 !! 對應的依附關係!! 實驗情形!! 來源說明!! 互動影響 |- | 安全 || 安全型依附([[w:en:Secure attachment|Secure attachment]]) || 當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在場時,嬰兒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與母親維持一定距離下,偶爾的靠近、眼神注視,便足以讓他有安全感、自在地玩耍;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的情緒反應較其他類型平穩(會有些不安和哭泣,但程度不嚴重)。但當主要照顧者回後來,幼兒便會主動要求,並接受主要照顧者的安撫,然後快樂地繼續探索遊戲。|| 這一類型幼兒在實驗中約占 70%。通常能建立起安全型依附仰賴主要照顧者對於嬰兒行為的回應,例如:在嬰兒哭鬧時立刻(或很快)的到他/他身邊安撫、解決使其哭鬧的原因。在這種長期而穩定的關心之下,大多可以建立起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者與母親有正面的情緒與互動,成年後會較為快樂、有自信。比較願意去相信他人、與他人親近,也較容易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各種關係。 |- | 忽視 || 不安全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不把主要照顧者當作安全基地,對於陌生環境不會表現出不安痛苦亦不會主動去探索。在陌生環境中、或和陌生人互動時,主要照顧者的離開與否並不會造成嬰兒行為以及情緒上的太大波動,且在照顧者返回時不會主動主動尋求,甚至表現出忽視的態度。若幼兒出現焦慮不安,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都可以安撫,其對於主要照顧者的離開或是回來沒有表露出差異,且會將想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的注意力轉移到玩具或其他物體上,但卻無法自在地遊戲。|| 此類型的幼兒約占 15%。逃避型依附的產生通常是因為主要照顧者對嬰兒行為的不回應或負面反應,例如:在嬰兒哭鬧時,責罵、毆打他/她或是漠不關心,任其哭鬧,拒絕嬰兒的接近,尤其是肢體接觸。嬰兒在長期得不到回應(或是只得到負面回應)時,自然會形成逃避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孤僻、不喜與人群來往、難以相信他人、害怕親密關係的建立(會逃避親密關係),甚至會缺乏學習的動機以及對生活欠缺熱情、悲觀等等,後果極其重大。 |- | 反抗或有矛盾情緒|| 不安全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即使主要照顧者在身旁,嬰兒處於陌生環境中,仍然較警惕,不會有太多的探索在陌生人互動時也會焦慮不安。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會變得十分沮喪、焦慮甚至哭泣,表現出強烈的痛苦。但當主要照顧者回歸時,嬰兒雖然接受主要照顧者的安撫與接觸,卻無法立即安定下來,甚至推開、攻擊主要照顧者,彷彿在責備他的離開,表現得十分矛盾,想要跟照顧者親近卻又充滿憤怒和不安。|| 這樣的幼兒約占 15%。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依附關係通常來源於主要照顧者對於嬰兒行為回應的矛盾性,例如:在嬰兒哭鬧時,時而很快的關心他/她的狀況,時而卻又對其不耐煩、責罵或是漠不關心,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讓嬰兒經常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下。|| 矛盾型依附會讓小孩在長大後在對於人際關係經常性的不安、焦慮,甚至可能會演變成咄咄逼人的狀況(質問、哭鬧...),進而難以發展出長期而穩定的親密關係。 |- | 混亂或迷惑 || 無組織(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或迴避。|| 小孩經歷過受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受到雙親虐待而接受心理治療的嬰兒可能落入此一類型。|| |} 另外,又有人將依附理論的不同種類依據焦慮性和逃避性兩個指標的強弱組合分成四個種類,以下為示意圖: [[File:依附理論示意圖.png|缩略图|依附理論示意圖]] 「依附」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互動的型態。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假設會產生依附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依附對象提供依附者(嬰兒)最需要的食物,但是在 Holow 的實驗中,推翻了這個假設,在這個實驗中,把小猴從母猴身旁分離,改以人工的母親陪伴,一個是胸口有奶瓶的,另一個是身上蓋有絨布的,研究結果發現小猴大部分時間會待在蓋有絨布的人工媽媽身上,只有在肚子餓時才會去另一個人工媽媽那邊。 <br>我們會從我們和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學習,漸漸地形成對自我和對他人的印象。因此,依附不只是影響小孩子和母親互動的關係,而是終其一生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包含未來與家人、朋友、甚至伴侶的互動關係。 <br>'''依附理論及戀愛關係的應用''' 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兩位心理學家將依附理論拓展至戀愛關係中<ref>Hazan,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nowiki>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2.3.511</nowiki></ref>。在愛情中與伴侶建立的親密關係,與依附理論有高度的相似。 在愛情中建立的高度親密關係,涉及信任、承諾、及安全感等。從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中也可似嬰兒時期的依附理論般,分成上述的四種依附關係,只是依附的對象從嬰兒時期的母親轉變為戀愛親密關係中的伴侶。而兩人的研究中也指出,我們從小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有一定機率形塑我們成人後於親密關係中的依附類型。 心理學家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和倫納德.霍洛維茨(Leonard M. Horowitz)以依附理論為基礎,將成人在感情關係中的依附情況,以正面/負面的自我意象與正面/負面他人意象為向度,分成四種類型<ref>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nowiki>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1.2.226</nowiki></ref>。 {| class="wikitable" |+ 人際依附模式 |- 內在他人意象 ! !!正向 !! 負向 |- | 正向 || 安全依附型態 || 焦慮依附型態 |- | 負向 || 排除依附型態 || 逃避依附型態 |} #'''安全依附型態'''(securer attachment):在感情中擁有滿滿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對伴侶及彼此關係的滿意度較高。 #'''焦慮依附型態'''(preoccupied attachment):對自己抱有負面評價,容易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雖然會繼續尋求親密關係,但時常有被拋棄的焦慮感,因此在親密關係中時常過度付出和有情感勒索的情形。舉例而言,在戀愛中的其中一方會為了另一方付出許多,甚至是付出所有,此事他就會認為對方也必須同等地付出,否則便會產生對方是不是不愛我了這種焦慮感。 #'''排除依附型態'''(dismissing attachment):對自身帶著正面的看法,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感受,但不信任他人,因此即使沒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不介意,甚至會逃避。比起與他人相處,更喜歡一個人獨處。 #'''逃避依附型態'''(fearful attachment):對自己或他人,都有負面的評價,在一段關係中,雖然渴望獲得親密感,卻害怕被傷害,當另一半關心他時,他反而可能逃得更遠。這類型的人表現較矛盾,在感情中會採取抽離、不在乎的態度,但是當愛的人離去時,又感到心痛。 在所有的伴侶關係的配對中,最穩定的關係是兩者都是安全型依附型,此情形的關係滿意度最高,然而,焦慮型依附者於情感關係的熱烈追求與逃避型依附者情感表現矛盾及抽離的狀況,常衍伸出焦慮型依付者-逃避型依附者的伴侶關係(俗稱焦逃配)。在這種關係中,焦慮型依付者會因為不斷的尋求關係的穩定感到焦慮,逃避型依附者則會繼續從採取疏遠的關係尋求掌控感。這樣的相處會形成雙方長期你追我跑的不良相處模式。 此外,一個人的依附類型並非固定不變,也可能會因所相處的對象而有所不同,面對同一對象的依附型態也可能因生活的經歷而產生轉變。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依附的重要性=====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心理學教授[[w:zh:哈里·哈洛|哈里·哈洛]](Harry F.Harlow)不認同當時美國社會風氣認為母愛對嬰幼兒的發育是不必要的,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決定用[[w:zh:普通獼猴|恆河猴]](Macaca mulatta)進行一系列的研究。 '''實驗內容:'''將幼猴與母猴分離,並將幼猴關在分為兩區的鐵籠中,第一區放置鐵絲做成的母猴以及奶瓶供給食物,第二區則放置用絨布做成的母猴但沒有奶瓶。一開始幼猴驚慌的縮在鐵籠角落不斷驚慌嘶叫,但在接受此狀況後,幼猴持續待在絨毛做的母猴旁,只有肚子餓時才回到第一區以獲得食物,並在喝完奶後馬上回到絨布母猴身上,甚至還會在吸吮奶瓶時緊抓著絨布母猴。 '''實驗結果的推論:'''此這實驗證明除了生存必須品(食物)之外,柔軟、溫暖的觸感對幼猴同樣具有重要性。但儘管哈洛宣稱幼猴對絨毛母猴的愛與對親生母親的愛相同,這些幼猴離開鐵籠回到猴群後卻無法融入族群,甚至有異常的行為出現,在性成熟期也不願與異性求歡、交配,甚至雌猴在產下子代後產生對幼猴置之不理、甚至是傷害幼猴的行為。由此我們可知親情、母愛對嬰幼兒的發育是必須的,這種依附不論是對於研究中的猴子或者是人類的嬰孩都十分重要。此外,哈洛又設計了會動且發出聲響的機器人,並試圖驚嚇猴子。結果猴子立刻飛跳到絨布母猴的身上尋求保護。 '''後續實驗:'''之後,哈洛更進一步的在絨布母猴上安置會對幼猴攻擊的機關,像是噴出強勁的氣流、射出冰冷的水柱,更甚至是會伸出鐵釘刺傷幼猴。然而,受到驚嚇跳開的幼猴卻仍再三投入設有攻擊機關的絨布母猴懷抱,不會轉而選擇鐵絲母猴。這樣的行為也無法用行為主義的理論來解釋。而當這些幼猴離開籠子,回到猴群後,成長卻極不順利,不但無法融入群體,甚至有攻擊同伴或自殘的行為。 '''孤兒院研究:'''從以上的實驗得知,早期的依附與社會經驗對於恆河猴來說非常重要。但是,這樣的動物實驗無法到直接解釋人類早期若缺乏親情與關懷的是否也會發展出類似的反應。由於人道因素,我們無法直接針對幼童進行實驗,但孤兒院兒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 1940 年代,心理學家觀察部分孤兒院的嬰兒。這些孤兒院的人手不足,一個護士被分配到 20 餘個嬰兒,因此除了餵食之外,嬰兒鮮少與護士有互動。嬰兒所生活的地方,四周被白帳環繞,是一個缺乏刺激的環境。實驗發現頭六個月嬰兒上有正常反應,他們會以哭的方式表達需求,也會微笑或發聲、被抱起來的時候會調整自己的姿勢。但是六個月後,他們的行為發生驟變,哭與發聲的行為大大減少,姿勢也變得僵硬,神情茫然,缺乏社會接觸的興趣,語言能力也些微落後。葛發波(Goldfarb)追蹤這些嬰兒,結果顯示居住三年的孤兒,比起只居住了一年的孤兒,無論在智力測驗得分,還是語言的發展上皆落後許多。而在人格特質上,他們較具依賴性,性格暴躁,活動量過高,攻擊性較強,表現較多的偏差行為,不受同伴的歡迎。 =====嬰兒社會依附的發展===== 沙弗爾與愛默生([[w:Heinz_Rudolph_Schaffer|Schaffer]] & Emerson, 1964)研究蘇格蘭的嬰兒,從嬰兒出生開始至 18 個月大,每月訪問嬰兒母親一次,詢問嬰兒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以及對於照顧者離去的反應。而他們的研究顯示嬰兒與人的依附關係有四個階段。 {| class="wikitable" |+ |- | 階段一 || 無社會性階段 (Asocial) || 0~6週 || 此階段的嬰兒沒有社會性,對凡事皆有興趣,無論非社會性或社會性的刺激都會引起同樣的反應。此階段結束後,嬰兒才會開始顯示出選擇的傾向,社會性的刺激才比較容易引起嬰兒微笑的反應。 |- | 階段二 || 無區別性的依附關係階段 (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s) || 6週~7個月 || 此階段的嬰兒明顯表現出樂於與他人親近的傾向,但是並無任何區別性,陌生人和熟人會受到同樣的歡迎程度。不論是誰離他而去或將他放下,嬰兒都會表現出抗議的行為。三個月後,嬰兒對母親的微笑反應才會逐漸超過對陌生人的。 |- | 階段三 || 特殊依附關係階段 (Specific Attachment) || 7~9個月 || 大約在六、七個月時,嬰兒才開始有分辨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此時嬰兒會開始與特定的對象(通常是母親、父親或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此階段的嬰兒不但會主動地親近特定對象和注意特定對象的活動,也開始會懼怕陌生人。因此,薛佛和依陌生認為嬰兒在此階段對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已經建立。 |- | 階段四 || 多重依附關係階段 (Multiple Attachment) || 10個月後 || 嬰兒與一個特殊對象建立依附關係後,很迅速地便擴展至家庭中的其他人。18個月大時,嬰兒至少會與三個人以上建立依附關係。不同的依附關係各有其特殊功能,例如:當嬰兒感到不舒服或不愉快時,較喜歡接近母親;父親則常為兒時的玩伴。 |} 從以上的分類可得知,嬰兒在第三階段開始與主要照顧者這個特定對象形成依附關係。 ===== 嬰幼兒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 個人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稱為「自我概念」。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概念,尚無法辨別自己是獨立於環境中其他客體的個體。小嬰兒時常著迷於自己手腳的長相、味道,但其實對於小嬰兒來說手腳僅是玩具,他們還不知道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自我概念會在兩歲左右發展出來,此時的幼兒可以辨識自我的存在。依據理威斯(M.Lewis) 等人的研究,將嬰兒的鼻子上塗上口紅,再將嬰兒放在鏡子前,結果: {| class="wikitable" |+ |- ! 年齡 !! 反應 !! 自我認識 |- | 9-14個月 || 將鏡中影像視為他人 || 無 |- | 15-17個月 || 少部分會觸摸自己的鼻子 || 少部分有 |- | 18-25個月 || 大部分會觸摸自己的鼻子,知道自己臉上有紅點 || 有 |} 故18個月-2歲的期間是人類發展出自我認識能力、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時期,也是往後社會情緒發展的基石。 自我概念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建立,而父母在嬰幼兒自我概念建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2歲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大多來自父母或照顧者對他的看法,因此家人對孩子的看法,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受歡迎的,或者是沒有能力的。 ======自尊(self-estee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5%B0%8A 自尊],或稱自我肯定,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價值以及情緒狀態。心理學家通常將自尊視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徵(自尊特質,英語:trait self-esteem),但也存在正常的短期變化(自尊狀態,英語:state self-esteem)。有許多早期的理論表明,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或動機。 自尊如何發展主要受個人生活經歷影響,不同的成長階段也都有不同的評估、判斷標準。兒童經由與其他個體互動的過程而產生便是自我的概念。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父母對其自尊有重大影響,被認為是孩子擁有積極和消極經歷的主要來源,父母無條件的愛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被關心和尊重的感覺。隨著孩子長大,這些感覺會轉化為對自尊的後續影響,包括學業成績、人際關係、生活水平、經濟能力、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等。並且,依據不同的自尊心狀態進而引發不同的行為。 由社會學家莫里斯·羅森伯格所開發的'''羅森伯格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縮寫作RSES)是一種用於測量自尊程度高低的量表,目前已被翻譯成多種樣本並被廣泛用於社會和心理科學的研究,被認為是一種可靠且有效的自尊評估量化工具。 ====== 性別認同與性別分類 ====== 性別認同[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感知與主觀意識認定''',這些想法通常是在小時候孩子開始發展溝通時發展起來的,已知18個月~兩歲多的兒童已具有-{「}-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的概念,知道自己是男生或女生。通常是藉由不同性別的外觀差異、生理特徵來判斷而成,因此對性別還沒有正確的概念,有些幼兒以為只要改變一個人的外觀,他的性別就會跟著改變。在三歲以後,許多孩子的性別認同就趨於穩定,大約在六至七歲,孩童能夠理解其性別是不會改變的,若嘗試改變性別認同會導致性別不安。雖然目前對性別認同的形成尚未完全理解,但已提出許多因素被認爲影響其發展。特別是'''社會化'''(環境因素)與'''先天'''(生物)因素決定性別認同的程度是心理學中持續存在的爭論,被稱為「先天與後天」。這兩個因素都被認為對性別認同起了影響。影響個體性別認同的生物因素包括產前和產後激素水平。雖然基因的構成也會影響性別認同,但它並不會對其產生一成不變的影響。 成長過程中,兒童也會學習做-{「}-性別分類-{」}-(sex typing / gender typing),知道什麼行為會與什麼性別有關,最常見的兒童性別分類形成的原因源自於家長,或是社會的傳統普世價值所認為不同性別應該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例如,女兒應該穿粉色系的衣服、應該穿裙子、應該玩洋娃娃;而兒子應該玩汽車或積木、個性要剛硬不懦弱或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等。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別分類標準。 事實上,除了後天的影響外,許多行為與偏好也是天生的。英國倫敦市大學心理學教授海恩茲(Melissa Hines)對 2 百名左右的 2 歲以下孩童進行測驗,發現小孩對顏色的偏好並無不同,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偏好粉紅色,其原因可能與這是母親的顏色有關( 粉紅色代表母親 ),但在玩具的選擇上卻呈現出差異。12 個月大的男孩偏好會移動的玩具,如汽車或球;女孩則偏好洋娃娃。有趣的地方在於,這項發現對非人類的動物也能成立:北印度的公恆河猴喜歡玩球及玩具車,母猴則會被洋娃娃給吸引。但須注意的是,並非男性女性對玩具種類的偏好皆為天生且具概括性,女生也會喜歡玩車、男生也會喜歡玩洋娃娃,對於孩童偏好影響更大的仍是'''後天學習與模仿後產生的性別分類標準'''。 另一種解釋兒童性別認同發展的想法是柯伯格的性別分類發展論,柯伯格認為:兒童的性別認同是性別分類的基礎,意即兒童表現符合性別的行為是受自身性別概念驅使的結果。 許多證據支持柯伯格的性別認同發展序列,但對性別認同在性別恆常性出現後便漸趨穩定的觀點則有一些討論。根據'''性別基模理論''',兒童之所以發展性別分類,是因為文化中經常以性別做為區分活動的面向,因此若文化中性別分類的情況較少,兒童自我概念中性別的差異也不會太顯著。性別基模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例如,老師讓男女生輪流擔任班長,兒童就會認知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性。而性別基模的作用會讓兒童將性別基模應用在自己身上。 此外,多元性別觀念在現代社會中已成趨勢,並非只有男、女之二元區分。例如:一個生理性別為女生、社會性別認同傾向男生的學齡兒童,很可能經常與一群男生同伴在一起,玩著追逐打鬧的遊戲;同樣地,有些男生不喜歡傳統上較陽剛的活動。在孩童面臨性別不一致(生理與認同性別不一致)的不安時,若家長及社會對性別的觀感太過刻板,就會很難理解這些孩童,造成其巨大的心理壓力,更甚,在團體中因為性別行為表現遭受同儕團體孤立、排斥、歧視或霸凌。例如: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悲劇。 ====青少年期後的社會情緒發展====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將青少年期到老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亦分為四個階段: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青春期(13-19歲) !! 成人早期(20-39歲) !! 成人中期(40-64歲) !! 老年期(65歲-死亡) |- ! 社會心理危機 | 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 || 親密對孤獨 ||創造對停滯 || 自我完善對失望 |- ! 中心任務 | 同輩群體 || 關心 || 獲得創造力,養育與輔導 || 反省並接受人生 |- ! 正面後果 |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劃 || 組成密切關係,和他人分享 || 成功的個人事業和悉心關懷與培養下一代 || 對一生感到滿意 |- ! 發展障礙 | 角色混亂、生活無目的 || 疏離社會、寂寞孤獨 || 自我關注、不關心後代福祉 || 恨、絕望 |- ! 自我品質 | 忠誠 || 相互關懷,同甘共苦 || 關懷 || 智慧 |- ! 重要關係 | 同輩群體 || 配偶、朋友 || 工作場所 - 社區與家庭 || 人類 |} ===青少年期的發展=== 在過去較早婚的時代(約 20 歲出頭就結婚),青少年期(adolescence)為期不到 10 年,然而今日由於晚婚等因素,青少年的發展變緩、愈晚搬離家、也愈晚不再依靠父母。 青少年期即為幼年至成年之過渡期,約從 12 歲開始到 18 歲。而進入青春期的時間(及其結束的時間)都會受到遺傳因子、飲食、運動習慣等影響,而上述因子可能也會促使早熟和晚熟等情況出現。此階段由於體內激素濃度的改變,身心發展比較急速,改變也比較顯著。由於性的成熟,慾望誘因增多,在社會中得到刺激也比較多,使青少年情緒比較不穩定。除此之外,青春期也是尋求自我、認識自我並建立個人認同的重要時期。此階段,'''社會比較'''成為了青少年們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他們也十分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可以說,他們透過第三者的反饋來認識自己,同伴的評價對青少年而言甚至會比長輩們的評價來的更加影響力。相較於兒童,青少年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的個性,由此可知,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人格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青少年期的身體發展==== *'''身體機能''' :[[w:zh: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即兒童轉變成生理成熟、有生育能力之成人的性成熟時期,是人體重要的發展階段。此時外顯骨骼、內顯性徵都在急遽成長中。其中最明顯的是第二性徵的展現:男性聲音變得低沉,喉結變大;女性乳房和臀部的發育等。在此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w:zh: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其引發的反應使歷經青春期的男女體內的激素濃度改變至接近成人的水平。男性的睪丸分泌出[[w:zh:睪酮|睪酮]](Testosterone)(雄激素),而女性的卵巢則分泌[[w:zh:雌激素|雌激素]],這些激素會造成一連串連鎖反應,且分泌量會逐漸增加,使得男、女性的性腺被激化,直到性成熟為止。而青少年時期的男女,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他們開始對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和渴望。 :青春期始於青少年期生長陡增(adolescent growth spurt),大約持續 3 到 4 年,不過每個人開始時間和發展速率皆不相同。平均而言,男性(約 10~17 歲),比起女性晚了 2 年(約 9~14 歲)。在此時期,性器官的發育是最為顯著的生理現象,此種改變主要分為主性特徵以及副性特徵: :*'''主性特徵''':生殖器官的成長與成熟。 :*'''副性特徵''':生殖器官以外的兩性身體差異,例如女性發育乳房,男性長鬍鬚、長喉結、聲音變低沉,以及兩性都出現陰毛等等。 :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在此時期也會受到影響,青少年心肺皆會增大,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 *'''大腦''' :剛踏入青春期的人,腦部尚處於未完全發展的狀態,人的腦部大小於 6 歲時已達成年的90%,因此青少年的腦部並不會有太顯著的大小改變,但在青少年晚期以前,大腦皺褶仍會變得更多且更複雜。此時'''大腦中腦區的連結會持續增加'''(經由突觸修飾)。 :青春期大腦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根據環境來修正大腦中的溝通網絡。最先被修飾的是初級功能的區域,如運動、感覺區;後期則是相對高級的區域,如負責控制認知和決策的前額葉皮層。這種特殊的變動能力,又稱為'''發展彈性''',能夠幫助青少年在思考和社交上大步前進,但是不斷改變的本質也讓他們容易做出危險行為或發展出精神疾病。 :現已知有三種神經遞質會對青少年的腦部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分別為[[w:zh:麩胺酸|穀氨酸]](Glutamic acid)、[[w:zh: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以及[[w:zh:血清素|血清素]](Serotonin)。 # '''穀氨酸''':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多數青少年時期被修飾的神經連接上有穀氨酸等興奮性神經遞質的受體。 # '''多巴胺''':與愉悅感及決策過程中的環境協調有關。在青少年時期,邊緣系統以及前額葉皮質所接收的多巴胺水平會增加。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神經遞質的不平衡以及多巴胺活性增加,皆可能使青少年容易感到無聊,且容易採取冒險行為。 # '''血清素''':一種參與情緒和行為調節的神經遞質。其主要參與邊緣系統的活動,對於獎懲決定、情感體驗及社會信息的處理有著重要的功能。邊緣系統中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水平變化,使青少年更為情緒化(增加青少年的脆弱性),並對獎勵和壓力有著更大的反應。血清素發揮作用的地方亦不僅限於邊緣系統,例如:青少年時期,血清素受體的基因表達會發生顯著變化,尤其在人類的額葉與前額葉皮質中。 :而青少年期高度危險的行為起因於'''大腦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的成熟時間不一致'''。青少年初期,[[w:zh:杏仁核|杏仁核]]和腹側紋狀體等掌管情緒、酬賞與動機的腦區域(也就是邊緣系統),會逐漸強化,此變化與賀爾蒙的變化可以解釋青少年情緒較為極端與易波動。而額葉區掌管衝動與理智判斷的認知控制,會較晚(成年初期)才發展,因此青少年在管理其情緒、慾望和衝動時常會較無法掌控,暴力、帶有風險的性行為、自殺和意外事故等在青少年期會急遽增加。 :'''心理變化''' :強烈表現出獨立及求知慾強、想擺脫父母的監管,爭取團體的認同感,情緒容易不穩定。在性心理上,青春早期會表現出困惑、不安、害羞,對異性疏遠和反感,青春中期後則對異性轉為好感,喜歡與異性朋友交往。 :在這時候,青少年會非常且特別留意自我形象,心理會出現反叛情緒。一些青少年會對性幻想或性行為等「性」的各方面產生好奇,或渴望愛情。 :'''思想變化''' :會逐漸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或信念及一個實際的目標⋯等,都會在青春期的階段出現,而自己可能不會察覺這微小的變化,同時,在這段期間,價值觀及信念和目標都可能因為各個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包括:家庭、同學、書籍、本身想法⋯等,這時,也需要正確的指導,以避免因社會經驗不足,而有錯誤的價值觀和信念。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由於額葉皮質快速發展 (Goldberg, 2001),青少年認知正在上演一段奇妙的變化。根據皮亞傑的發展理論,青少年已經進入'''形式運思期'''一段時間,開始能夠處理抽象而複雜的問題,以及具備運用演算法的能力,推導出符合邏輯的結論,同時也漸漸學會如何去處理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如愛情、人存在的普世價值等,可對制度提出質疑。 而青少年時期的大腦不僅僅只是強化及增加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他還會透過去除不必要的神經突觸等讓神經系統更加成熟。其中男性的發展會晚於女性,因此女性通常較男性在思想上來得快成熟。 青少年認知發展中亦有一重要特徵,也就是容易產生[[w:zh: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其中可分為四大特性: * '''想像觀眾'''[[w:en:Imaginary audience|(imaginary audience)]]:<br> :艾爾楷[[w:en:David Elkind|(Elkind)]]認為「想像的觀眾」部分是由於青少年初期過高的「自我意識」所造成的。青少年因為發展出自我意識,將把注意力專注於自身,而當他們把「關注、在意自己」此想法加諸在別人的思考上,會以為他人同樣在關注、在意著自己,進而將他人想像為關注自己的「觀眾」,覺得自己是全場注目的焦點,殊不知其它人和自己相同,也只關注著自身。此效應將導致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對自身的看法與評價,期待獲得他人肯定,也容易產生羞恥感。舉例來說,若青少年長了青春痘,他便認為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他的青春痘,而感到丟臉、產生自卑感;因為新髮型沒有剪好,認為所有人都會注意到並嘲笑,但其實大家根本沒發現──這也是外表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理由,青少年往往因為「想像的觀眾」而特別在意自身的形象。 * '''個人神話謬誤'''[[w:en:Personal fable|(Personal fable)]]:<br> :此謬誤為想象觀眾的延續,青少年以為他人皆時時刻刻關注自己,便認為一定是因為自己的獨特性而導致,進而以為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僅為自己獨有,是非常獨特的經驗,殊不知這些個人的思想與情感可能是他人共有的體驗。正因為認為自己內心想法獨一無二,青少年便進而將自己視為英雄一般的無敵,例如認為打球一定是自己最後絕殺進球、選班長認為自己最有資格、考試覺得自己會是唯一寫對的人等。 * '''無敵謬誤'''[[w:en:Invincible ignorance fallacy|(invincibility fallacy)]]:<br> :青少年可能認為災難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而有膽量去從事一些危險的行為,例如偷騎車、不戴安全帽、到禁止戲水的溪流游泳、翹課翻牆、認為不會被抓到便離開學校等,都是青少年莫名的自信而形成的無敵謬誤。 * '''明顯的偽善'''[[w:en:apparent hypocrisy|(apparent hypocrisy)]]:<br> :青少年因為正處於心智發展階段,當剛開始發展出新的想法、問題意識時,可能尚未發展出「將該想法套用到實際行為」的能力,進而做出與內心想法、價值觀違背的「明顯偽善」行為,例如:擁有環保意識,認為保護環境是公民應盡的責任,卻邊走邊製造垃圾,無法將「環保意識」此抽象想法與「不應亂丟垃圾」此實際行爲做連結。 除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現象以外,個體在生長過程還有其他三種自我中心現象:<br> #'''感覺動作期的自我中心'''(sensori-motor egocentrism) #'''運思前期的自我中心'''(pre-operational egocentrism) #'''具體運思期的自我中心'''(Concrete operational egocentrism)<br> 後三種自我中心現象分別源自當階段認知思考能力,而會在下個階段的認知思考能力生成時結束。青少年雖然已進入具體運思期的思考模式,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然而他們往往把自己關心的內容和別人關心的內容混為一談,誤以為自己關心的焦點也是別人注意的方向。他們以為自己的體型外表是別人關注的焦點,殊不知別人也只會關心自己而不會去理會他人的體型和外表。經過人際互動之後,青少年們漸漸會發現,自己關心的點別人往往不在意。於是,青少念自我中心的現象逐漸降低。<br> 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其他三個階段自我中心的消失有重大的區別,前者是'''與人交換意見的場合變多發現的''',後者是在'''進入下一層思維階段時消失'''。<br> 青少年期對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認知發展會有重大變化: * [[w:zh:性別認同|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認為自己的性別屬於何類的「認知」。 * [[w:zh:性取向|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想與之發生性關係的性別偏好。 ====青少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在情緒辨識上,相較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較多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這個情緒處理歷程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紋狀體)運作有關(Blakemore & Robbins,2012)<ref>Blackmore, S.J.& T.W. Robbins. (2012). Decision-making in the adolescent brain.Nat Neurosci 15(9), 1184-1191.doi: 10.1038/nn.3177.</ref>。 青少年生理變化時機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 * 早熟男孩相較未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對自己的體格外貌更加滿意。但較缺乏自我控制(Williams & Dunlop,1999)。 * 晚熟男孩在十二歲時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發展較為健康(Petersen,1989)。 * 早熟女孩比較容易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對自己的外觀較不滿意(Caspi & Moffitt,1991)。 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若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反之若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青少年時期社會情緒發展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在於自我概念的發展以及擁有新的依附者(attachment),由倚賴父母改為相信同儕朋友。 ====認同發展==== [[w:zh:爱利克·埃里克森|愛利克·艾瑞克森]](E.H.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認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為發展出自我認同(self identification),透過嘗試扮演不同角色,或思考這個選擇是否為能力所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看法等,來了解「我是誰」和「我要往哪裡去」──也就是自我角色的統整。青少年會把同儕、老師及父母的評價做一致性的整合,若出現一致的價值觀,找尋認同的過程會較為容易,若父母和同儕等重要人物的價值觀有明顯的差異時,將很有可能造成衝突,而出現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無法將他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化為一個自我。艾瑞克森認為在理想上,認同危機應當在青春期結束時得到解決,使人得以前進到下一個階段。未能成功處理認同危機的結果是認同混淆(identity confusion)。 學者馬西亞(James Marcia)又延伸了艾瑞森的概念進而歸納出四種青年的認同狀態: {| class="wikitable" |+ 四種青年的認同狀態 |- ! 認同狀態 !! 說明 !! 例子 |- | 定向型認同(identity achievement) || 已解決認同危機且有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 擁有自身價值觀,清楚自身目標和未來志向的青少年 |- | 早閉型認同(foreclosure identity) || 處在一種假認同的狀態,雖然他們對於未來有計劃,但是沒有察覺到認同危機。他們過早建立認同,而且完全接受家人或權威性人物的建議而未有自己的想法。若在未來面臨與自己價值觀差異巨大的事件,這類型的青少年會迷失自我,無法自行解決危機 || 從小被親人期望從事某種職業,也以為自己想從事相關的工作的青少年,直到真正接觸才發現與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不符 |- | 未定型認同(moratorium identity) || 這狀態的青少年已察覺到認同危機,也會主動尋求答案,但是仍無法解決自我興趣和家人意見之間的衝突。他們可能會表達出強烈價值觀,且敏感、心胸開放。他們通常會迎合主流價值,但是內心同時也充滿焦慮和自傲。另外,這類型的青少年通常精力充沛,會想從別人那裡尋找親密感,他們的認同感通常是在經歷了掙扎後才會定性 || 受到父母要求學習某些專長,但自己清楚與價值觀等衝突的青少年,有些會在大學後,甚至出社會才毅然轉而從事自己想要的工作 |- | 迷失型認同(identity diffusion) || 這狀態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感受和自身價值觀,對未來也沒有計劃,未來將面臨許多人生挑戰 || 沒有主見與理想的青少年,對之後想學的專長沒有任何想法 |} 另一項自我認同的關鍵是'''自尊(self-esteem)''',指對自我價值的感受<ref>(Harter,1998)</ref>,在青春期到成年期比較是自尊發展與形成的關鍵。青春期,生理變化受荷爾蒙的影響,呈現明顯的個體差異性,這種早熟與晚熟的差距也深深影響青少年對外觀及身體意向的滿意度,甚至自尊心。 找尋自我認同有很多種方式,某些人在長時間的嘗試後,做出了人生目標並朝之前進;而某些人的自我認同危機(self-identity crisis)可能根本沒出現過,這些青少年接受了父母的價值觀,他們的自我認同很早就已經形成了;也有某些人採取了偏差的自我認同,成為與家人或社會的價值觀不符的角色;還有部分青少年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自我認同混淆(self-identity confusion),且很難找尋到自我,有些人甚至到成年時,也一直未曾擁有強烈的自我認定。 依據 Steinberg 和 Morris 的說法,大部分青少年只在初期與家人衝突增加,只要父母能夠採取開放、尊重的教養方式,以及建立清晰、明確的規定,之後便能進入較穩定的親子關係,少有長期的叛逆問題。相對而言,若是父母對待青少年的方式過於嚴苛而很少表現溫暖、讚美,抑或是過度放縱,則青少年不但容易與父母變得生疏,甚至還會產生情緒及行為問題。<ref>(Baumrind,1980)</ref> =====強認同實驗===== 波蘭社會心理學家Henri Tajfel曾做過一個有趣實驗,佐證人類產生團體認同有多容易,且多快時間會對異團體產生仇恨。<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B%BD%E8%AE%A4%E5%90%8C</ref> *第一階段:他從英國布里斯托市找來16名十四歲到十六歲青少年,分成八人一組的兩組,播放電視上一團團小黑點,之後要他們估算黑點數量寫在紙上。之後告知他們有人喜歡高估而有人喜歡低估。 *第二階段:實驗者假裝批改答案紙後將少年一次一個帶入房間單獨說話,告知每一個人被分為高估組或低估組,然而實際上這分配是隨機的,根本無人去仔細查閱答案紙,也根本無人算過電視上黑點,一切僅為裝模作樣。但這單獨談話安排有一條件:每一少年並不知道別人被分為哪一組。 *第三階段:實驗正式開始。少年被要求完成一張答案卷,上頭有三道問題: #認為此次實驗自己該拿多少錢,通常有10個從低到高的等級可選,例如5元、8元、10元⋯⋯以此類推。 #給予另一個匿名實驗者的代碼,但後面加註該人屬於高估組。例如:「第7號實驗者-高估組」,並要求回答該給此人多少錢,同時告知這一題不會影響自己拿到的錢。 #與上雷同,只是改加註該人屬於低估組。 實驗結論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會選給自己同一組的人遠高於敵對組的人錢數。人性如此容易被操作分為敵方和我方,並產生必須幫助我方的想法;即使分組的基礎是瞎編的也從未考證,甚至完全不知自己的「我方者」是誰,只看到題目上一個代號與加註為(不)同組之共性,人就產生敵我意識和團體認同感。 ====成人主義與青少年心理發展==== 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當中,社會所給予的空間也對其發展具有影響力:該文化對青少年的態度,會影響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模式與自我認知。自從 1928 年《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出版,學界就開始意識到「青少年」一概念並非所有文化皆適用。過去西方心理學家會認為,西方青少年表現出來的特質,是生物性所必然導致;然而此書卻提出,許多特質可能是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延後進入職場所致。而在相對小的年紀就負擔各種工作的薩摩亞青少年,其身心發展狀況與西方青少年截然不同。這個觀點在 20 世紀逐漸轉變,認為是特有文化與個體發展兩者間的「互動」所形塑。 「成人主義」一概念出現於 1978 年,由社會心理學家 Flasher 所提出。他認為社會對未成年人有過度管理、不尊重其想法的狀況,對青少年的發展相當有害。他進而將社會的這種偏見稱為「成人主義」,並做出批判。青少年有分離/個體化的發展需求,這個時期也會期望能替社會貢獻心力,建立自我認同與價值觀。然而身邊的成年人往往不重視這些需求,不給予其自主決定或有效發聲的機會,這對青少年是有害的。成年人可能運用權威、賄賂、情緒勒索等方式,讓青少年不得不順從。然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這些做法都只會干擾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嚴重時可能造成青少年對社會失去信任,產生偏差行為。成人主義的青少年視角,較傾向建議成年的照顧者「先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們經歷努力、回報與挫折,他們才會了解責任感」。<ref name="Flasher1978">{{Cite journal | last1 = Flasher | first1 = J. | year = 1978 | title = Adultism | url = | journal = Adolescence | volume = 13 | issue = 51| pages = 517–523 | pmid = 735921 }}</ref> ===成年期的發展=== :過去並沒有刻意區分青春期至死亡中間的各個階段,然而現在的心理學家意識到人的身體、認知和情緒反應在整個生命中會不斷發展,因此 1970 年代,心理學家正式將成年期視為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成年期又可分為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三個階段,依年齡作為區分,並試圖去達成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生命中此階段的挑戰:懂得去愛與被愛,建立長期的關係與成為父母來引導下一代。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w:黛安娜·鮑姆林德|黛安娜·鮑姆林德]]([[Wikipedia:Diana Baumrind|Diana Blumberg Baumrind]])根據需求(demandingness,父母對兒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和反應性(responsiveness,指父母回應兒童情感或發展需求的程度)兩種維度,分類出四種不同的育兒方式: :{| class="wikitable" |- !width=20%| !! 說明 !! 影響 |- | 獨裁型父母<br>(Authoritarian parents) || 這類父母立下許多限制和對兒女的期望,父母嚴格執行,兒女唯命是從 || 研究顯示雖有助於能力表現和行為控制,但情緒管理就容易出現偏差 |- | 放任型父母<br>(Permissive parents) || 這類父母對孩子行為上的約束力非常有限,父母態度是隨和的、可溝通的,但本身卻不具備任何的權威 || 小孩常表現出任性、有侵略性 |- | 袖手旁觀型父母<br>(Uninvolved parents) || 這類父母對兒女不抱任何的期望和要求,同時對於兒女的請求也表現出懶得理會或回應;少部份的父母更表現出忽略、疏忽,甚至拒絕承擔父母的角色 || 小孩常表現出不守規矩、自制力薄弱、沒有長期目標等問題 |- | 威信型父母<br>(Authoritative parents) || 制定家規,但相較獨裁型父母更有彈性;父母不僅主動向兒女解釋制定家規的原因,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兒女們不僅能瞭解到「限制」是出於「愛護」,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家庭的溫暖,且這樣的方式又比「威權型父母」更客觀、更有效率,因此小孩也更願意服從父母的權威 || 小孩較能展現肯合作、自律、有活力、友善和肯上進 |} ====成年期的身體發展==== *'''身體機能''' :成年人的身體機能在此到達顛峰,也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100"|'''視力'''||scope="col" width="900"|大約從 25-30 歲就開始退化,尤其在 50 歲過後,視力功能顯著下降。夜間視力降低,觀看近物變得困難,較難分辨紫藍色光。 |- |'''聽力'''||60 歲以後大部分的人能感受到聽力下降,特別是高頻的聲音。 |- |'''肌肉和骨骼'''||在更年期開始時衰退。 |- |'''其他感官'''||味覺、嗅覺、觸覺、痛覺等,直到 40-50 歲才開始有退化的跡象。 |- |'''性慾和性能力'''||被視為成年人的一大特徵,它始於青春期,結束於更年期。一般而言,性激素的變化對女性的生活影響遠超男性,無論是月經期間或更年期。在月經來臨或更年期的到來,女性都經常要面對許多症狀,例如:頭痛、焦慮、疲倦、手腳冰冷等。相較於女性,男性性能力的喪失是漸進式的,過程中通常沒有重大事件發生。 |} *'''大腦''' :大腦的神經元從 20 歲開始就有減無增。因此大腦在 20 歲時就開始退化,'''50~70 歲時將會明顯的感覺記憶力變差、更難運用新知識、平衡感和方向感變差、手腳不協調等'''。然而,過去所學的技巧和知識仍然能夠運用自如,也就是說只有流動智力會隨著年齡而有明顯的退化。另外,人們在各個領域的智力測驗(特別指無關反應時間者)中,結果往往與受試者的年齡無關,而是他們是否在生活中經歷過相關的經驗,或曾學習過相關的知識。所以'''年齡並不是大腦退化的主因,荒廢不用才是。''' :人類的大腦在成年期前會不斷精簡、創造新連結,當人成年後,大腦的重塑過程開始放緩,然而大腦的額葉,在 30 歲時依然有新的連結在形成。隨著大腦結構改變,其活動運作也會跟著改變。在兒童的大腦中,相鄰區域往往會共同合作,而成年後,相隔較遠的區域也會參與合作。神經科學家推測,這種遠距離的合作讓成年人大腦更有效地運作,並處理更多複雜的資訊。 ==== 成年期的認知發展 ==== =====成人的意義===== 成人不僅是身體發育成熟的人,更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有「自己是成人」的自覺。成熟的概念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心理、情緒、社會行為等均達一定穩定與固定的程度。 =====自尊===== 一般而言,社會對於成年人的期待遠高於其他人(特別相較於兒童和老人),這使成年人有一種優越感。正面來說,成年人會明顯感受到社會對於他們的期望,並努力完成社會給予他們的責任義務;另一方面,成年人也較有高機率的可能會歧視其他年紀的人,例如:認為兒童吵鬧而沒有自主行為能力、青少年只是處於發情期,罹患中二病的小屁孩、老年人只剩下不多的時間,只能混吃等死等。 為因應成年人的高自尊心,在成人教育方面,應儘量營造開放而平等的氣氛,教師引導學生們討論,而非傳統的教師,以權威為背景單方面地傳授「絕對正確」的知識。而對家長而言,面對即將邁入成年的兒女,要逐漸轉變相處的方式,相信兒女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例如仍然有許多家長,對成年兒女長時間噓寒問暖,過問很多生活細節,雖然是關心的一種表現,但是對於他們而言,卻可能是一種傷害自尊,不信任其有自主行動能力的行為。 =====分化===== 分化是用以了解成人的一個普遍而切實的概念。亦即個體到了成年時,其能力、興趣、態度等呈現分歧與多樣化的現象。 分化的現象在成年期之前即已開始。最早是胚胎和胎兒結構性分化,繼續發展到嬰兒、兒童到青少年,歷經由全體到部份的發展程序,一直到成年時成為一個穩定而確切的實體。而嗜好、興趣、態度、能力均呈現差異,主要是肇因於經驗和學習。例如一個兒童通常什麼食物都吃;但成人,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成人,對食物就有相當的偏好,如對運動、音樂和政治方面的愛好,年輕人通常較具全盤性,但成人則會因過去固有的經驗去分化,可說是對自己偏好更加了解,但也可以說是不易接收新知或跨足新領域。 =====經驗===== 成人與兒童另一項重大的不同在於經驗。成人具有豐富而多樣化的經驗;而兒童只具較少的經驗。兒童由於經驗的欠缺,在傳統教育學上從不強調經驗。經驗也成為成人教育學與兒童教育學的重要分界。除了經驗的累積,對於經驗的運用成年人較兒童成熟。在'''需要創意的測試中,兒童與成年人的差異不明顯;但在需要舉一反三以及需要先前解題經驗的題目時,成年人的表現明顯較兒童成熟。''' 經驗基本上可以代表每一個成年個體心理的所思所想,每個個體依其生活經驗而分化。因此在討論成人心理學時,建議要依族群、社會地位、性別等差異進行分別討論。一般而言,藉由大數據統計而來的資料可信度是有待商榷的。 =====時間知覺===== 對成人而言,時間是影響成人生涯計畫或行為表現的重要因素。成人與兒童或青少年對時間的觀念亦不同。兒童或青少年往往採「累積」的觀念;而一個成人,則改採「剩餘」的觀念,即兒童或青少年對時間的看法,皆從生命的起始點開始。例如兒童會說:「我已經十歲了,還不能出去看電影。」這是一種累積的觀點;而成人則往往從生命的終點向前推移自己還有多久時間。 對於同一時間單位而言,兒童與成人的知覺亦有不同:兒童覺得相當漫長遙遠的時間長度,對於成人則有立即到來的感覺。舉例來說,兒童認為一年極其漫長,企盼過年但似乎久候不至;成人則覺得一年飛馳即逝,且一年快過一年。 [[w:en:C. Wade McClusky|McClusky]](1964: 161-162)說:「對於一個六歲的兒童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知道時間的六分之一;對於一個十六歲的青少年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瞭解時間的十六分之一;對於一個四十歲的成人而言,一年就是其生活期間的四十分之一;對於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生活年代的七十分之一。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一時間單位(如一年)在已知時間總數裡就成為一個逐漸遞減的數字」。再加上生命的逐漸減少,使成人對未來的態度有重要的轉變。 ====成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成年期又分為成年初期(20-40 歲)、成年中期(40-65 歲)、成年晚期-老年期(65 歲以上)三個階段,在各個時期各有其不同的發展任務及特質。依照 Havighurt 的發展任務理論,各階段任務為: {| class="wikitable" ! 時期 !! 發展任務 |- | 成年初期(adolescence)|| # 性別歸類(sex typing),指學習該文化認為符合個人性別之行為和特徵。 # 為步入職場做身心準備 # 開始負社會責任 # 養成價值觀、個人道德與意識形態。 |- | 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 # 選擇伴侶、準備步入婚姻並組織家庭 # 學習和諧的婚姻/家庭生活 # 學習養育/教養兒女 # 選擇一份穩定的事業 # 擔起公民的責任 # 尋找並加入同好會或職業工會 |- | 成年晚期(late adulthood)|| # 協助青少年責任心的發展並幫助其轉為快樂的成人 # 達到與維持個人社會經濟地位 # 擁有個人穩定及規律的休閒活動 # 能給予配偶及異性一定的尊重 # 接受與調整身理的改變及老化 # 照顧及學習與年老的父母相處 |} Havighurt 的發展任務理論又可和 Erikson 的發展理論互相對應、參照。根據 Erikson 的理論成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主要有五大特質、方向: ;建立親密關係 親密感是指做出完整許諾的能力。建立親密關係,必須要在自身喜好做出讓步,扛起責任並放棄一部分的個人自由,但是同樣會獲得很大的回報。Erikson 的觀點認為,做出許諾之前,必須先建立自身明確的認同感(亦即解決青春期危機),才會準備好對一份愛情做出許諾,並攜手度過一生。然而現代社會普遍的趨勢是在訂立婚約前先進行同居,並盡量延緩做出婚約的許諾。而且在建立親密關係時,也必須考慮職業等認同議題上取得共識,相較於艾瑞克森所生活的時代,具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傳承 傳承是指對家庭、事業或社會做出有意義而影響深遠的貢獻。許多三、四十歲成年人由關心自身轉變為關心下一代,無論是自己的子女或是社會上年輕的下一代。此外,他們會開始審視自己對社會的影響,例如:是否樹立一個好榜樣,有沒有遺留下好方法、好想法給後人,甚至考慮到身後名的問題。 ;壓力 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普遍認為老年人是最不快樂的族群,因為他們要面對身體機能的退化、孤獨的生活和死亡的到來。但許多研究顯示,人的一生的快樂指數大致呈現 U 型曲線。也就是說,成年人反而是最憂鬱的族群。 在職場方面,成人要考慮就業或就學、升遷和退場;人際關係需要考慮事業、家庭和朋友間的平衡。面對各種挑戰,和角色的頻繁轉變,是使得成年人成為最不快樂的族群的主要原因。成年期也是自我實現的時期,當個體的自我實現不太順利時,在中年時期就可能會引發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 由美國人格心理學家高德(R. Gould)及李文遜(D.J. Levinson)提出。中年危機是指個人到了中年期時,因檢討過去的生活而導致的一種人格和心理的困擾,造成心理調適上的危機,一般出現於四十多歲。中年危機影響的範圍廣闊,包含職業生涯、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等。人到中年最明顯的特徵是會「自我評估」,審視以往成就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然而,大部分人的評估結果是失敗、或對自己不滿意,而覺得懊惱不已,導致情緒開始低落。不過這種負面情緒不會持續太久,大部份的中年人都會降低自己的標準,對現實生活做出妥協。男女兩性在進入中年後,由於老化的跡象漸顯,都有相似的心理困擾。女性因停經和空巢(empty nest)而衍生另一種激烈的恐慌和沮喪;男性在廣大的社會壓力下則倍感徬徨,而作強烈的內心掙扎。在職業生涯方面,不滿足與憤怒是中年期常有的負面情緒。大部分人都想改變工作環境,但也都會顧慮技能與體力能否克服改變,或者經濟壓力能否承載個人理想的實現,瞻前顧後考慮太多,使得行動力折於現實。 家庭狀況也是中年人所煩惱的。有一派說法是:若孩子是婚姻的潤滑劑,中年的夫妻關係難免疏離。有些夫妻年輕時相安無事,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一旦孩子長大離家,只剩下夫妻兩個人,一有衝突就可能導致離婚,所以中年是離婚的高峰期。另外,面對孩子長大離開父母生活,許多中年人表示生活頓失重心,一旦夫妻感情不好,便得忍受下半輩子的孤獨的生活。另一派學術研究指出:不是每個人都有中年危機,只有 15%到 20%的中年人才會產生危機感,而其多半是因為在年輕時就有過類似現象,只是在人生的中年階段,負面症狀會更加明顯。 中年危機是否出現,會因人而異,而且出現的長短亦各有不同,可能持續幾年,也可能相當的短暫。簡單來說,中年危機潛藏在家庭、工作、體力衰退、自我價值等各層面。但事實上,各年齡層都可能產生類似心態,差別只在於面對它的態度以及能否安然度過。 ===== 空巢期 ===== 在1970年代就有學者定義的「空巢期」為子女長大後全部離家,家中只剩父母的階段,就像幼鳥長大,可以自行飛行覓食,不再與父母同住一窩,巢中只剩老鳥的情形一樣。許多成年子女的父母經歷的這種空巢期並不算是一種疾病,它反映了一個正常生活過渡期的矛盾情緒心理。雖然人們經常關注在消極的情緒,但在有些人的生活中,空巢期甚至可能為新的人生可能性打開大門。在沒有了照顧和撫養他人的眾多義務之後,人們有可能可以藉此機會來重新定義自己,決定自己的餘生想要做些什麼,將精力重新投入到自己的職業或感興趣的領域上,並重新定義婚姻關係,父母還可以享受與成年子女建立更成熟的聯繫,有可能讓所有被影響的人感到滿意。 空巢期大多出現在中年,而這時也常是女性進入更年期的關口,除了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老化,同時也要承受子女離開家庭而獨立的事實。國內有學者認為這個時期的成人會面臨個人、家庭及社會三方面的適應問題,學者楊錦登亦認為生活適應良好是個人對環境周遭人事物及個人在心理、情緒的行為皆能處在良好的狀態中,並能增進自我能力、滿足感與自我實現,達成個人與環境之間和諧的關係。 <br> 有文獻認為若調適良好,則此階段的父母可以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多關注自己的身體,維持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也可以讓自己有一些學習及成長。在家庭關係中,可與配偶多培養感情,其他還有提升工作成就及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向外擴展人際關係等。 ====== 空巢期帶來的風險 ====== 當孩子離開家裡,面對空巢期,如果家長自身沒有體認到孩子的成長,進而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生活重心,在面對空巢期的到來時,便容易出現適應上的障礙。其中有四種變化最容易讓父母感到難以承受。若未有效排解、轉換心態,便可能使之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不適症狀: *變化1/自我實現的醒悟: 有不少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而將過去未完成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孩子我這一生的榮耀就只有你,我這輩子都靠你了)事實上,必須要認知到孩子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於是,當孩子開始展現自我意志,或是礙於現實因素必須離家。抱持這類想法的家長所產生的失落感與衝擊感就好比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不見了,進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並產生不安感。 *變化2/現實距離的增加: 聚少離多,遠距離要維繫感情並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孩子正要面臨成熟、轉大人的任務,有許多社會化、個體化過程會佔據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此時的重心轉移可能到了朋友、工作、情感上面。於是原先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與聯繫的重要性排位,便可能因此下降,進而讓父母感到孤單和寂寞。 *變化3/互動方式的調整: 從父母對子女的互動關係,逐漸轉為成人對成人的互動關係。如果父母習慣為孩子操心,要念,要管,或者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開始不再受父母控制,彼此不論在心理上的距離,還是現實上距離的拉大,往往也會讓父母親感到無力、焦慮。 *變化4/人生中老年的轉變: 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人生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在此時容易受到挑戰,若是沒有之前不斷地更新或是再確認,容易突然感到錯誤、後悔,或是空虛。再加上,身體機能開始有走下坡的趨勢,舉凡皮膚變皺、體力變弱、視力變差等,自然容易加深焦慮感的浮現。 ====== 空巢期的醫療協助 ====== 精神疾病的發生及預後,通常與生物、心理與社會等因子息息相關,因此在空巢期的婦女不僅要小心是否會因為調適不良而引發精神疾病,也要注意是否會因為更年期的情緒症狀或潛在的精神疾病惡化而造成調適更加困難。  女性到了中年以後,生理方面較為顯著的變化就是更年期,由於卵巢功能慢慢退化,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出現熱潮紅、盜汗等身體不適,甚至會有情緒困擾,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症候群。萬一察覺自己每天都在擔憂孩子的食衣住行,無法專注於其他方面,並且被這樣的心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提不起勁,對過去感興趣的事情失去熱情,睡眠食慾也變得不好,就要小心是否有了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最好能及時尋求身心醫療的協助。 ====== 如何應對 ====== *實務上:提早做好小孩長大離家的心理準備,例如教導小孩獨立的能力免得自己擔心,並與孩子建立聯絡模式。 *生活上:提早檢視規劃自己的生活,免得照顧孩子的工作突然減少而一下子無所適從。 *心態上:小孩離家後,只剩另一半與自己長相廝守,若能與配偶建立好的溝通聯結,互相扶持,夫妻關係會更為緊密,所以此時可將空巢期的危機視為轉機,重啟過去因為必須照顧孩子而暫停的規劃,穩健地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 ;其他發展理論-成年階段 成年階段早期:成人充分運用智力來成就家庭、事業以及社會貢獻上的目標,在此階段必須面對重大的決策,密切關乎著未來,屬達成階段。 成年階段中期:主要在個人觀點上,保護及養育家庭、配偶以及事業,屬責任階段,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進入更寬闊觀點屬執行階段,保護及養育的對象不再只是生活相關的人,而是更大的社會公共事務上。 成年階段晚期:注重於個人有意義的事情上,不再專注於增加可用知識,而是針對個人有興趣議題深入涉獵,屬再統合階段。 {| class="wikitable" |+ 後形式思維觀點表格 |- ! 學者 !! 觀點說明 |- | 史凱 || 發展心理學家史凱延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認為成人思考發展依循數個階段在進行,與皮亞傑理論不同的地方是史凱強調成人如何『運用』所獲得的知識。 |- | 拉布維 || 認為成年早期階段思考的品質是會改變的。他指出只達到形式運思期並不足以應付社會帶給年輕成人的負擔及要求。而這些不僅需要邏輯的思考更需要實際的經驗與道德判斷。後形式思維不僅基於邏輯思考,還認知了成人的尷尬處境,必須在現實下考量解決方式。 |- | 辛諾 || 當試圖解決問題時,能考量真實情境且能在抽象的理想解決之道及現實限制下反覆思考。 |- | 裴利 || 對大學生智力與道德上的成長進行研究,學生剛進入學校時運用『雙面向思維(dualistic thinking)』看待世界,如:事情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黑就是白、不是贊同就是反對。當學生在學校與老師學習及與其他同學接觸後,便會了解一件事情具有很多面向,逐漸形成後形式思維。 |} ===中老年期的發展=== 中年期約為 40 至 60 歲,人的身體機能大約在 30 歲時到達顛峰,40 歲開始走下坡。而老年期的年齡層為 60 歲以上。 <big></big> ;身體機能--介紹更年期<br> 更年期又稱絕經期,是指'''女性在生命中不會再有月經的時期''',同時也'''永久失去生育能力'''。成年早期和中期的階段生育率將逐漸下降, 特別是女性更為明顯,最終將經歷更年期。通常會發生在 45 到 52 歲的婦女。更年期的發生是因為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酮的產生逐漸減少,減緩卵子的產生釋放到子宮,導致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且出血量不穩定,最後連續 12 個月停經,而這段到完全停經的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多數人都會順利度過,但因為女性賀爾蒙分泌不足,約有三成女性會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衛福部,2018)。 更年期在演化上其實有它的好處,主因是女性生育率的下降,對兒童的撫育有所助益,母親更年輕,有更多的精力來照顧他們,則嬰兒有更好的生存機會,此外老年婦女也可以藉由幫助撫養孫子女來對家庭群體產生效益。反之,男人通常不會完全失去生育能力,但睾酮素水平、精子數、勃起和射精的速度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br> *'''中年階段'''<br> :女性約在 40 至 50 歲會面臨更年期及其所帶來的在生理方面的不適,還有心理方面會遇到的抑鬱及煩躁不安,而男性雖然不像女性有顯著的更年期,但在約 50 至 60 歲時,荷爾蒙也會緩慢下降,出現精力下降的問題。 :除了男女個別遇到的情況外,就身體外觀看來會有因為膠原蛋白流失而產生的皮膚皺紋及凹陷,另外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三大健康問題為'''心臟病'''、'''癌症'''及'''肥胖'''等,需好好注意。<br> *'''老年階段'''<br> :處於老年期的人身體變化會更加明顯,除了皺紋及老人斑等外貌改變之外,也易有視力下降、失聰、行動遲緩、感覺遲鈍、骨質疏鬆等問題產生,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骨質疏鬆較男性更為廣泛,因為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所以 70 歲以上的老人意外發生機率也提高很多。<br> ;大腦<br> *'''中年期'''<br> :難以避免的會在短期記憶、注意力、靈活度方面有所下降,然而還是有其優勢。例如空間想像力、邏輯推理等更高級的功能不會輸給年輕人,只不過是因為記的知識較多,提取得慢些罷了,也就是指結晶智力不會隨年齡的增長有明顯的退化。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人文領域研究員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在 2016 剛出版的著作《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裡指出中年人在面對問題與處理挫折上會比年輕時更有智慧,也更有實踐人生的能力。人類的腦袋在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學習後,站在半百之年的他們腦袋其實更為靈光,站在過去累積的經驗、知識之上,更有開創未來的能力。 *'''老年期'''<br> :維持平衡的本體位置感減退,因此常會失去身體重心而跌倒。大腦顳葉、額葉的神經元減少,甚至消失,導致溝通認知能力受影響;大腦中樞與神經系統的突觸、神經元的樹突消失,使得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遞變慢,對外在反應刺激、學習都受到影響。<br> :老年期除了身體方面的退化以外,[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失智症 老年痴呆症](dementia)、[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w:亨丁頓舞蹈症|杭丁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及[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疾病也是常見的老年疾病。<br> :其中,阿茲海默症的特徵為記憶、推理、語言能力及身體功能會逐漸惡化,最終致命,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妥善的治療方法,但若早期發現是能夠有效減緩發病速度。隨著人們老去,腦室周圍細胞漸漸凋零,導致腦室的體積增加、腦溝變寬。老年期腦部重量與腦部體積的減少,可能是細胞的流失所導致。而且大腦皮質會隨著人的年紀增大而有許多區域縮小,同時髓質也會跟著退化,使前、後腦間的聯繫因此而減少。所以,年輕人腦部各區域可以維持同步,但是老年人大多沒辦法。<br> :杭丁頓氏症則是一種會造成腦細胞死亡的遺傳疾病,發病原因是基因異常導致蛋白質不正常增生,影響大腦深處的紋狀體。該疾病通常在患者40歲左右時發作。一開始的症狀包含情緒上的問題,接著步伐開始不穩,動作也逐漸不協調,到末期則會失去語言能力。不少患者的死因都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為心肺功能受到影響,或者因肢體不協調而跌倒等相關原因。此外,也有將近一成的患者自殺身亡。研究顯示患者的死亡多發生在發病食物至二十年後。杭丁頓氏症目前無法治癒,但已有在臨床試驗階段的治療法;藉由攝入反義核苷酸藥物,可改變特定基因的表現,並且抑制會造成腦損傷的蛋白質的產生。<br>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此外,可能伴隨失智症、重性抑鬱障礙、焦慮症及知覺、睡眠、情緒等問題。其成因目前不確定,但普遍認為和遺傳與環境因子相關。典型的帕金森氏症主要靠症狀診斷,神經成像也能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br> 大腦功能上的改變,除了上述影響與疾病外,最主要的就是'''記憶力減退'''。此外,因為睡眠中 acetylcholine (ACH)的分泌量減少,使第三、四期的熟睡期縮短,不易入睡,或者易受干擾而醒過來。<br> ;'''血液循環系統'''<br> 老年人的動脈,因為彈性蛋白減少,非常容易發生動脈血管壁增厚、鈣化,導致血壓升高,也因此高血壓、血栓等等常見於老人病患。老年人的靜脈也不像年輕人般富彈性,因此血液回流變差,較容易產生靜脈曲張、或靜脈血栓的情形,最常見的結果為末梢血液循環變差,如大腦的末梢血管、視網膜的小血管、下肢血管等易發生病變,加上膽固醇的長期累積在血管壁,可能引起貧血、自律神經失調、動脈硬化等症狀。 ;'''免疫系統'''<br> 在免疫系統功能上,因為老年人的牙齒咀嚼、吞嚥、消化等能力變差,致使吸收養分不平衡,容易產生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而因為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終生的壓力累積等因素,也都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功能降低。2021 年 Science 3 月的期刊有新研究結果顯示,老人身體中的免疫細胞與年輕人相比缺乏協調性,使得免疫細胞集體的效能降低,且在基因表達上表現出更多的可變性,因此解釋為何免疫系統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而免疫力低下除了易感染疾病外,也可能帶來手腳麻木、畏寒、久病不癒等症狀。 ====中老年期的認知發展==== 依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老年人處於第四期的形式運思期,個體透過與環境之間的適應來建構對外界的認知,在適應環境當中,個體將整理其過去經驗,以重要的經驗與觀察,配合自己的思考、觀點與想法做出整理、連結,採用同化(assimilation)及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來調整其認知結構。 在認知發展方面,一般而言人類的記憶思考能力約在 20 歲時抵達顛峰,語文、空間知覺、歸納推理等能力則在約 40 歲時抵達顛峰,而這些能力要到 60 歲左右才會開始顯著下降,但有些人則到 80 歲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雖然能力下降,不過老年人在思考力、判斷力及智力上,仍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經驗的增加,變得更加寬廣精密,只是成長幅度有差異,其中的差別和其健康情形有關。另外,在某些方面,男女也有優劣之差。例如,在數字及空間方面,男性普遍優於女性,但在語文及記憶方面則是女性較好。 針對認知發展有兩名著名學者曾分別針對橫斷面及縱貫面做過相關研究。 ;橫斷性方面 認知心理學家約翰·L·霍恩 ([[wikipedia:John_L._Horn|John L. Horn]] ) 將智力分為二種: #流體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空間及抽象推理能力 #結晶智力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經驗累積的資訊及口語技巧 根據其研究結果顯示,結晶智力是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到老年期逐漸趨緩,流體智力則是一樣穩定上升,但到成年期早期達到頂點後開始穩定下降<ref>Horn, J. L. (1980). Concepts of intellect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Norwood)'', ''4''(4), 285–317. <nowiki>https://doi.org/10.1016/0160-2896(80)90025-2</nowiki></ref>。 ;縱貫性方面 心理學家 [[w:en:K. Warner Schaie|K. Warner Schaie]]針對成年期所做的研究,將智能分為六種,並得出以下結果: #語言記憶:呈穩定上升,約在 40 歲左右會逐漸趨緩然後穩定無太大變動 #語言能力:呈穩定上升,約在 40 歲左右會逐漸趨緩然後穩定無太大變動 #推理能力:成年初期有顯著上升,在中年期達到顛峰,然後於老年期下降 #空間能力:成年初期有顯著上升,在中年期達到顛峰,然後於老年期下降 #數字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在成年初期是穩定不變的,但在步入中年期後開始下降 #知覺速度:呈現下降趨勢,於 25 歲達顛峰,然後以顯著趨勢下降 根據這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到了中老年期的確會有一些智力是減弱的,但也有些智力是慢慢累積,到老年期才達到頂點。對於老年人在其認知方面的衰退雖可藉由運動或教育訓練來延緩,但其效果終究有限。 隨著衰老,一般的心智與身體功能會退化。老年人的短期記憶功能降低,而長期記憶功能不受影響。短期記憶又稱為立即性記憶;而長期記憶則指個體將生活經驗的歷程,非刻意的儲存於腦部的長期記憶區內。 ====中老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根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理論,在中老年期分別有以下的發展危機: *中年期:'''創造(Generativity) vs. 停滯(Stagnation)''' :成年期的婚姻及事業成就會影響到中年期的發展,進而影響中年期會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年危機,或稱中年意識更為恰當。中年危機在前一小節已詳細介紹過,因此在這就講述中年期會遇到的其他社會情緒。一般而言,到了中年期的人在事業上多有著固定的收入及社經地位,可謂人生全盛時期,但也必須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處於這個階段的中年人大多都是上有父母要侍奉,下有子女要養育,在這般壓力之下有些人無法適應,再加上事業無成就或是扛不住這般巨大壓力就容易陷入中年危機。 :人們會在此階段感受到需要創造長遠價值的需求,其發展任務包括教養、提攜後代,或者是創造對社會具價值之建設性活動。當達成任務時能認同個人的生產價值並獲得成就感,失敗則會導致停滯,產生與社群缺乏連結、生產力低落的感受。 *老年期:'''自我統整(Ego integrity) vs. 絕望(Despair)''' :老年期會遇上的最大問題為退休後的生活及面對死亡。而老年期的人格發展危機即在於能否自我統整(ego integrity),以對抗絕望的心理狀態。退休後的生活如何安排與晚年生活的品質及身體發展等息息相關,而在面對死亡時,人都會回顧一生,是圓滿的過完這一生抑或是對這人生充滿悲觀及絕望,這都是每個人會遇到的最後課題。 :大多數人都會在 55 至 65 間從職場上退休,邁入人生的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多數人會因為少了職場和子女不在身邊,生活頓失重心而手足無措,但事先對退休生活做過規劃的人很快就能適應,並找到新的重心,重回群體之中,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相反的有些人則因為毫無規畫而整日將自己關在家中,被空虛和面對日漸老化的不安整垮。一般而言,退休後的老年人健康狀況會逐漸下降,此時若是少了社交生活,沒有周遭人的關心,甚至失去伴侶都會讓老年人陷入情緒低潮,產生厭世情緒而自暴自棄甚至自殺,因此面對老年人,作為子女應該多給予關心鼓勵,面對失去老伴的父母也可支持他們另尋新伴侶,陪伴他走完最後的階段。 ====中老年社會化(Socialization for the Middle and Later Years) ==== 發展至中老年期,人們雖有部分定型的生活、行為型態以及價值觀念,然而生理上的變化及制度性的措施仍會改變中老年人的社會地位、社會參與方式以及家庭作用,進而重新適應社會身份並再次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中老年人會自願或非自願的喪失部分既有角色同時獲得新身份,例如在我國勞動基準法的規範下年紀至65歲即必須要屆齡退休,工作身份被強制性的剝奪,伴侶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需要重新學習;面對生理機能的衰退,中老年人則需要從養護角色轉換至被照顧的角色,過去基於社會角色建立的個人認同面臨劇烈的挑戰,如何調整內在價值以及接受角色的更替變化則會成為社會適應的重要面向,而其社會適應的型態則會因應過去的社會化經驗及個人特質而有所不同。 Havighurst的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即是在說明個體於老年階段應保持心理及體力上的活動,主張老年人可從保留活動實踐及社交範圍中穩定身份認同、接受其撤退的角色,替代的角色越多元則越能「成功的老化」。此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為(一)調適體力與身理、健康的變化(二)調整失去工作與收入來源(退休)的心態與作息(三)從伴侶的死亡中調適(四)與同齡人士交流等。 老年人是逆向發展的,退休、收入、身理上的健康都是不斷在失去,因此心理上對多方面的調適是必要的,影響老人適應生活的因素有很多,簡單分為以下: # 早期的經驗及需要的滿足程度:有一些老年人,由於年輕時許多需求沒有被滿足過,這些期望依舊耿耿於懷,無法面對健康和環境壓力所逼迫的變化,可能會造成適應不良。 # 安全感:在經濟上有保障、居住的地方愜意、健康狀況良好等,都可以使老年人有安全感,有比較好的適應。 # 社會上對老年人的態度 # 健康狀況及衰弱的速度:一般而言,年紀愈大健康狀況愈差。但衰退速度的快慢,會增加老年人適應的狀況。如果是漸進式的衰退,在心理上比較可以承擔這樣的變化,而且比較有時間來調適自己,適應力相對比較好。 面對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個課題,也是老年人最終要面對的難題,大體來說,在人生各階段都發展良好的人會較能坦然接受生命要走到終點的事實,因為覺得自己的這一生是有價值、是圓滿的,反之,回想自己一生走來階高不成低不就,累積許多遺憾,無奈生命已接近終點,此時容易產生絕望。若是能有著精神上的寄託,老年人就能較容易接受死亡。 ;守寡效應([[w:Widowhood_effect|Widowhood Effect]]):<br> 失去長期配偶在心理上會導致抑鬱、焦慮和內疚感等症狀,隨著身體變得更容易受到情緒和環境壓力因素的影響,身體疾病也可能發生,健康管理往往會下降。與喪親的最後六個月相比,喪親的前六個月喪親配偶的死亡率更高。一項針對大量人口樣本的研究表明,失去配偶後的前三個月死亡率幾乎翻了一倍,此後迅速下降。在這幾個月裡,悲傷的配偶更容易受到傷害,不僅在健康方面,在社交和身體方面也有影響。而且在喪親之痛的早期階段,配偶往往對自己的健康和外表不太感興趣,也不太關心繼續服用藥物或適應健康的行為。因此,他們更有可能進行冒險行為並自殺。另一方面,女性更有可能就此事尋求社會支持,例如朋友、家人或支持團體。 這種影響似乎在年長已婚夫婦中比在年輕已婚夫婦中更為普遍,可能原因之一是因年長的已婚夫婦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度過,作為夫妻一起成長並經歷許多磨難,使他們更加的親近,這使他們配偶的死亡更加困難去克服。經過多年來進行的研究,發現守寡效應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死亡率,這也取決於他們的性別和宗教。 == 死亡 == 早在一九五零年代開始,心理學就已將死亡作為一個主題,並從中衍伸出了許多研究。在步入死亡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必須要經過一連串的思想衝擊與心境變化,逐漸調整我們原先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在這個階段,有一個頗為知名的理論,那就是由康米(E. Cumming)和亨利(W.E. Henry)在一九六一年所提出的「撤退論(Disengagement Theory)」或譯「解離論」。 ===撤退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撤退論認為,在年老、生命即將步入結束時,會有一種「不可避免的、雙向的撤出或解離(dissociation),最終導致與其社會當中的其他成員的互動減少」(「an inevitable, mutual withdrawal or disengagement,resulting in de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ing person and others in the social system he belongs to」)。撤退論是由康米和亨利於1961年在"Growing Old"中提出,為第一個關於老化相關研究的理論。康米和亨利在其研究中追蹤了一群 50 到 90 歲的中老年人,並長期追蹤他們的社交活動,他們發現這群人與社會的互動的確在持續的減少,這種減少是由他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數量、與生活周遭的人們相處的時間和他們自身對於生活的反應來測量出來的。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康米和亨利在當時提出了一些'''假說''':<br> #所有人都知道死亡將會到來,在那之前一個人的能力會漸漸地變差,並導致自身與社會脫節。 #人際互動會創造出一種社會當中的規範(norms),當一個人與社會之間擁有的互動多樣性減少時,便比較不容易受到這樣規範的束縛,並擁有一部份的自由,於是這樣的程序會一直持續下去,使人循環性地、永動性地從社會當中解離。 #在美國社會裡,男性往往扮演著功能型、目的型的角色;女性則常常是社會型的、情感性的角色。因此,撤退論或解離論在男性與女性上有所不同。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自我認知上的改變(ego change)所組成的,對於老化來說,這樣的自我認知帶來知識和技術上的退化。然而,在現代的工業化社會當中,知識與技術是生存必須的東西,因此在年齡上,年輕人往往因為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而能夠在社會當中掌權,而老年人則在失去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術之前退休。「長江後浪推前浪」,這種形式所造成的解離便是由自我認知改變和社會組織需求的雙重因素下所驅動的。 #當個體與社會都已經準備好接受個體從社會當中解離時,完全的解離通常會發生,當然當兩者皆否時則不會。至於當個體已經準備好而社會尚未準備好時,雖然兩者之間對未來的想法是不同的,但是通常個體仍會持續參與其中。相反地,當個體還沒準備好而社會已經準備好時,最終的結果則往往仍然是解離。 #誠如假說三所說,男性在社會當中的主要角色是工作,而女性則是參與家庭和婚姻。若個體拋棄了他們原先在社會當中的主要角色,他們生活當中的社交活動將會大幅減少,危機將會出現,並且喪失道德感,除非他們能在解離後獲得一個不同的社會角色。 #這條假說有兩個部分: ## 當一個人準備好面對解離的時候,就代表他已經: ##* 了解人生苦短,光陰寶貴 ##* 意識到生活空間縮小 ##* 少了自我意識的能量(ego energy) ##一個社會階層能夠接受個體從之解離是因為: ##* 社會的工作體系是需要理性且合乎規範的 ##* 核心家庭有其價值 ##* 死亡率的變動(differential death rate) #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如果擁有較少互動,且從其中心角色解離的話,也會帶動個體其他角色上的改變。於是,從各種關係中得到的獎賞變得多樣化,而來自垂直關係的支持力量也會漸漸的轉化為水平的支持力量。 #解離理論是獨立於文化而存在的,不受文化差異性影響;然而,解離理論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會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人在面對死亡的五個階段===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在 1969 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中,提出了「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 5 個獨立階段。 庫伯勒-羅絲模型的五個階段又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其中包括: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情緒 !! 具體描述 !! 舉例 |- | 第一階段|| 否認 || 拒絕相信、無法接受既定事實 || 「會不會是診斷有誤?不可能是真的。」 |- | 第二階段 || 憤怒 || 對於理想與實際的落差感到忿忿不平 || 「為什麼是我(的家人)?這沒有天理啊!」 |- | 第三階段 || 討價還價 || 將希望寄託於神祇或過往,祈求既定事實改變 || 「要是我沒染上菸癮,是不是就能多活幾年了?」 |- | 第四階段 || 抑鬱 || 因無法改變既定事實而感到無力、愧疚 || 「我無能為力、好沒用,什麼事都做不了......」 |- | 第五階段 || 接受 || 坦然接納既定事實 || 「好吧,我就是剩下不多的時間。該來規劃後事了」 |} </center> 庫伯勒-羅絲把該模型應用到所有災難性的個人損失上(工作、收入、自由),也包括家人的逝去,甚至離婚。 她也提出,人們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這些階段也不一定會按特定順序發生。人們有可能會經歴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然後直接跳到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也有可能歴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然後直接跳到第五階段。但是她認為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而階段可以以不同的,間歇的順序發生。 不過,庫伯勒-羅絲的悲傷階段模型是存在許多爭議的。首先,概念上來說,此模型並非基於實證或系統性的調查,它基本上是「與臨終病人對話形式的案例研究集合」,也就是收集病人的軼事(anecdote)創建的模型,並不源於良好的證據。後來的一些研究也無法支持悲傷階段理論的存在,也就是面對傷痛的人不會依據五個悲傷階段最終走出傷痛。 然而,儘管缺乏證據支持,庫伯勒-羅絲的悲傷階段模型仍被廣泛、大量的應用在各種情境。這可能引發一些問題:假設某人面對傷痛經歷與這五個階段很好地吻合,他就會感覺到他正在以「正確的方式」管理悲傷;反之,若某人的反應並不遵循這五個階段,他會認為自己是不是正以「錯誤的方式」面對傷痛。在接受死亡,或面對傷痛的過程中並不存在必須經歷的情緒模式;將他們的經歷與一個沒有實際證據的模型相比較,可能會對這些人造成嚴重傷害。 總而言之,像悲傷的五階段這樣的敘述可以在面對傷痛時為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方向和安慰。出現憤怒,甚至接受等情緒可能會讓人感覺不合適,而庫伯勒-羅絲模型這樣的外部力量可以肯定和驗證你的情緒,幫助應對自己的感受。但我們也必須知道,悲傷有無數種形式、有無數種體驗方式,並且不可能用簡單的五階段模型來解釋。當我們將這種敘述推向普遍時,我們也間接傷害了那些不適用這種敘述的人,只會在他們已經痛苦的時期給他們帶來更多痛苦。 ===死亡概念=== 人類的死亡概念主要是由一連串對死亡這事情產生不同想法所組成的: <br> 1.分離(separation):幼兒會常將與主要照顧者的離別而當成死亡。 <br> 2.不可移動(immobility):兒童會以人或物能不能移動來判斷其死亡。 <br> 3.擬人化(personification):兒童把死亡這件事當作人或物,相信只要能夠打敗它,就可以永遠不死。 <br> 4.致因(causality):經描述所存在的內在因素(如疾病)或外在因素(如車禍)而導致死亡。 <br> 5.不可避免(inevitable):凡是生物就無法逃避死亡。 <br> 6.生命的一部份(a part of life):所有存活的生物最終將老化與死亡,所以視死亡為生命的一部份。 <br> 7.外觀(appearance):死者與活者的外觀有所不同。 <br> 8.無功能(nonfunctionality):死亡時身體的生理、感覺都變無功能。 <br> 9.真實(realization):死亡是真實的存在,和活著時的不同。 <br> 10.不可逆(irreversibility):死亡是生命的永久終結而且是不可逆的。 <br> 11.普遍(universality):死亡是全宇宙普遍發生的一個過程。 <br> 12.無感覺(insensativity):死者是沒有感官與知覺。 ===死亡概念的發展階段=== 個體形成死亡概念是源自於嬰幼兒與親人分離。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時期 !! 死亡概念 |- | 3~5 歲 || 認為死亡是到遠處旅行,對死亡的概念是擬人化的。 |- | 5~9 歲 || 兒童開始瞭解他人會死,並逐漸發展出類似成人的死亡概念。 |- | 9~12 歲 || 兒童真正認知到死亡是不可逆的,是死亡概念成熟的重要時期。 |- | 青春期 || 開始會思索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的終極意義,對生命抱持浪漫的態度。 |- | 成年期 || 落實生命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 |- | 中年人 || 體力衰退與健康走下坡,隨著經歷親人的死亡,將關注焦點由「活著的意義」轉為「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 |- | 老年期 || 死亡是既定與必然的事實,對死亡的關注變成具體行動,開始籌畫財產分配、身邊事物處置以及回顧生平事蹟等。 |} </center> ===死亡焦慮=== 「死亡恐懼」定義為:當個人想到死後會發生的場景、瀕臨死亡的過程,或生命的結束時,所產生的害怕、恐懼或者焦慮的感覺。一般「死亡」的定義是指生物學或社會學上的生命結束狀況。緩和醫療的對象為末期病人,其生命期少於六個月。末期病人在身體方面的特徵為各器官系統衰竭造成的痛苦;心理產生焦慮、不安、害怕、憂鬱、恐懼等各種負面情緒。面對生命的結束,病人身心痛苦的機轉來自病情的惡化,無法處理,喪失治癒、控制能力,此時更需要家人、親屬、團隊的關心支持。但如果家屬或病人將罹患疾病一事視為恥辱,或者是業報,不能接受、面對死亡,就會產生逃避行為,甚至自我放棄。死亡恐懼的現象,來自於身心社會的生存法則無法克服死亡所帶來的各種靈性照顧的課題。 病人死亡恐懼臨床表現,可以歸納出: ::(1)失去勇氣去面對的作為:有逃避、轉移死亡議題、希望奇蹟出現、無安全感等。 ::(2)失去努力方向的心理症狀:有焦慮、憂鬱(無助無望)、幻想、害怕黑暗等。 ::(3)無名(無法形容)的害怕表現:𠕇呼吸困難、四肢僵硬、臉色蒼白、失禁、語無倫次、有如驚弓之鳥(疑神疑鬼)等。 ::(4)自殺的意念與企圖:自卑、自疚、自責、自行了斷的衝動等。 ::(5)害怕下地獄的行為表現:如罪惡感、惡夢連連等。 死亡焦慮是由死亡想法引起的焦慮。 其一將死亡焦慮定義為當一個人想到死亡的過程,或者停止「存在」時,死亡焦慮被定義為「恐懼、憂慮或焦慮的感覺」。其二為死亡恐懼症(死亡恐怖症),不同於死亡恐懼,死亡恐懼症是對死亡或垂死的人和/或事物的特殊恐懼,是害怕他人的死亡或瀕死,而死亡恐懼是擔憂自己的死亡或瀕死。 此外,這種近期死亡相關的思想內容所引起的焦慮,會被精神科臨床醫師歸類為病態和/或異常的,其焦慮的程度干擾了日常功能且持續存在。較低的自我整合,更多的身體問題和心理問題預示著接近死亡的老年人死亡焦慮水平會更高。 死亡焦慮會導致一個人對於討論與死亡有關的事情的態度變得極為膽怯。 ==最新研究== ===幼兒期(early infancy)之研究=== Joav Merrick 在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over the lifespan 中提到: ====兒童健康研究==== =====議題介紹===== 有很多因素促使人們繼續鑽研關於兒童健康的研究,但是現階段僅能夠做一點長期人生追蹤的研究:懷孕期間與早年兒童健康對於成年和老年健康與福利的影響。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近期也展開了大規模針對人一生的研究,他們追蹤了十萬名孩童從學齡直到他們 21 歲,專注於研究環境與基因對於人的成長、人的發展與兒童的健康。像這種關於兒童健康與人類一生發展的世代研究對於理解生活品質與福利和照護品質有很大的幫助。 =====成長與發展===== 一個健康的兒童發展開始於母親受孕之前,也就是父母的健康狀況與精子、卵子的基因組合,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孩童出生之後,還會面對許多問題,例如:哺喂母乳、新生兒篩檢、醫療預約與接種疫苗。發展為孩童在新生時期與嬰兒早期搭建了一個橋樑,不知不覺地孩童很快地就會進入青少年與成年階段,在這段期間,兒童、家長和整個家庭都需要面對許多的挑戰。 其中,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依附關係'''是影響人際表現的一個重要事項。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w:約翰·鮑比|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而在具體的實驗(陌生情境實驗)中,嬰兒(12-18 個月大)表現出的行為大致分成以下四種類型(Attachment Style)。詳請請見[[#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從上述理論中可以看出,主要照顧者(亦或是家庭),對於孩子在長大後能否與他人親近、信賴他人、在社會人際上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各種關係有著重大影響,父母須審慎對待之。 =====現階段的議題===== 為了追蹤未來的情況,密西根州立大學的 CS 馬特孩童醫院與 Knowledge Networks 合作做了一個全國性的兒童健康調查,隨機找了 2000 對有兒女/無兒女的夫婦作為美國人口的代表。這份研究要求這些夫婦列出他們認為對於兒童健康有嚴重影響的各類傷害,其中前 5 名為肥胖(38%)、毒品成癮(30%)、菸害(29%)、網路安全(25%)、壓力(24%)。<br/> 除了父母本身的看法外,一個來自葡萄牙的機構也利用創意發想繪畫針對 130 名小學三四年級的小朋友進行調查,而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於健康的食物、戶外運動、心理健康、避免有毒食物的攝入,以及環境健康較為重視。 =====結論===== 隨著醫療知識與科技的進步、圖像技術的更新、醫療手術技術的發展、以及藥學產品的精進,至少在已開發國家中,現在的醫療可以幫助病童們活得更久甚至逼近一般人的平均壽命。 ====3-4 歲的幼兒,是否會相信任何有關食物的資訊?==== =====議題介紹===== 3 到 4 歲的幼兒,仍不具備判斷一個食物能吃或不吃的能力。因此,幼兒從其他人接受有關食物的資訊,不幸的是,並非所有的資訊來源都值得信任。比如有些電視廣告會利用卡通人物來介紹零食,掩蓋零食其實是垃圾食物的真相,或是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吃下某些食物,會用各種理由來哄騙孩子,像是這個很好吃,吃這個會對妳身體好等等。這時候,幼兒究竟是要相信或懷疑別人提供的資訊呢?當幼兒選擇相信這些資訊的提供者時,是否代表幼兒信任他們? 論文中提到,研究人員最近認為兒童藉由對食物資訊的認知,引導出社會學習,這是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領域。 =====結果===== 因為現在的幼兒容易接觸電視廣告,但廣告常常透過卡通人物的宣傳,掩蓋了垃圾食物的真相,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3 歲的孩子很容易相信他人的訊息,將不健康的食物當成健康的。然而,4 歲的孩童會對這些廣告產生懷疑。在美國,2 到 5 歲的孩童大約有四分之一太胖,因此,研究如何增加孩子對不可靠的訊息產生警覺,以及理解詐欺性的銷售手段,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這項研究有助於闡明幼兒如何發展出對訊息的認知。 ====嬰兒社會依附類型與文化間的比較==== =====議題介紹===== 美國心理學家對於嬰兒與母親之間的社會依附關係已有三十年歷史,累積了豐碩成果。近年來,格洛曼(Grossman et al,1981),麥牙其(Miyake et al ,1981,1982),藍波(Lamb,1983)以及沙基(Sagi,1983)等其他國家的學者分別研究西德、日本、瑞典等國家嬰兒的社會依附類型,結果發現嬰兒與母親之間社會依附關係的品質,與社會文化關係密切。 =====結果===== {| class="wikitable" |- ! 國家別!! 受試人數 !! 安全型 !! 逃避型 !! 抗拒型!!出處 |- | 美國 || - || 62.0 || 23.0 || 15.0 ||Ainsworth(1978) |- | 德國 || 49 || 32.7 || 49.0 ||12.2 ||Grossman,et al(1981) |- | 瑞典 || 51 || 74.5 || 21.6 || 3.9 ||Lamb,et al(1982) |- | 以色列|| 56 || 37.5 || 12.5 || 50.0 || Sagi,et al(1983) |- | 日本 || 25 || 72 || 0.0 || 28.0 || Miyake,et al (1982) |- | 中華民國 || 62 || 75.8 || 17.7 || 6.5 || 蘇建文等 (79) |} 根據圖片,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文化中,安全依附型態的嬰兒比例普遍最高.但是各文化嬰兒的依附類型還是有差異.例如:大多數德國嬰兒屬於不安全逃避依附,而日本和以色列的不安全抗拒型嬰兒的比例高於美國.從以上結果可以獲得推論,孩子的依附關係類型或許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造成的。不同文化由於有不同的教養形式,因此產生嬰兒在依附類型比例的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結果的差異也有可能源自陌生情境未能充分反映個別文化的親子連結方式.例如日本嬰兒不常和媽媽分開,可能較容易過度驚嚇,故被歸類為不安全抗拒,相反的,德國兒童早早就被鼓勵要獨立,所以在陌生情境作業的反應被歸類為不安全逃避行依附. ===青少年期(adolescence)之研究=== =====三個發展議題===== 接下來將說明三個發展議題: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認定形成。 ;1.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Blos(1967)提出青少年是個體化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與家庭分離的過程,發展出新的人際關係,以及開始發展自己的人格特質,然而現今的青少年常常在家庭關係中與父母親發生衝突。Shaeffer(2014)認為現代青少年的互動不應該侷限於同儕,與成人、甚至是治療師的互動都十分重要。然而在現今社會中,要在獨立跟依賴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進的溝通方式使得現在的青少年更加獨立,但同時與父母的連結卻也增加。因為大學生每天會與父母傳送好幾則簡訊,或是在各自的臉書上留言;而外出旅行的父母也可以透過視訊軟體與小孩見面聊天,縱使實際上分隔兩地,卻如同在身旁一樣親近。 當然,現在科技也可能對於青少年造成一些負面的發展,例如太早與父母親分離(premature separation)或是過度依賴(extended dependence)。 ;2.情緒調節(Affect management) 由於這些科技的出現,現在的青少年相對於老一輩年輕時來說,可能具有更佳的口條或者是較豐富的交際經驗。然而,雖然現代青少年具有較佳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ilgence, Goleman, 2009),但這樣的能力並不全然是好的,可能反而是造成發展限制的原因。因為人的大腦必須要到 25 歲,才能正常發展出邏輯判斷以及決策的能力。Seigel(2013)將現代青少年發生的問題稱為「情緒混淆」(emotional confusion),同時他認為是屬於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情緒失讀症(Alexithymia)是一種無法以文字表達出內心情緒的心理障礙。Muller(2000)指出罹患這種疾病的病患不具有"從經驗中了解自身情緒"以及"找到適當的詞彙表達"的能力。然而,這個領域的實驗卻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在 Kross et al.(2013)的實驗中發現到,臉書的使用會讓使用者的孤獨感更加強烈,即使在使用過程中經歷很多的支持以及他人的連結。但同時在 Koutamanis el al.(2013)的實驗結果卻是完全相反,他認為使用簡訊或是其他線上聊天軟體的青少年,可以藉由使用科技的過程,加強與同儕真實的面對面聊天互動。 而其他心理學家認為對於使用科技通訊的青少年來說,上述的情緒失讀症屬於情緒混淆的情形,是青少年正常的發展過程。當青少年面對到這方面的問題時,需要正面的成人藉由分享心裡的情緒感受、給予正向的目標等方式,陪著他們度過這個時期。也就是說,大人們或是治療師必須引導青少年在面對現今科技進步的時代時,如何扮演一個具有智慧的人,培養出自我警覺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才不會讓青少能迷失在虛擬的世界中。 ;3.自我認定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對於分離個體化(seperate-individuation)跟情感調節(affect regulation)的態度上轉變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身分發展這件事。如果有個人很注重健康依附(healthy attachment)對於個體化以及管理不可管理的情緒的青少年,這樣的青少年需要更多來自成人的關心及協助,但去很困難的。然而,龐大的文化壓力提供的空間以及親自介入遠多於青少年的需要,對於健康發展以及成人身分。這樣情況使得即使青少年需要父母的關愛,仍然必須表現的堅強獨立。根據 Pew 的研究(2013)結果,發現年輕人喜愛透過網路分享自己的訊息,但同時又希望這些網路上的訊息能夠對父母親保密,造成父母親與小孩不親近或是不清楚小孩發生的事情。 ;疫情下的青少年 Hu & Qian (2021) 研究英國境內 886 名 10~16 歲的青少年於疫情期間的心理影響<ref>Hu, & Qian, Y. (2021). COVID-19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69''(1), 26–32.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jadohealth.2021.04.005</nowiki></ref>。研究結果顯示,疫情前心理狀態健康的青少年,經過一年疫情封鎖後,出現明顯情緒和行為問題,包括過動、和同儕間溝通交往能力下降等,並對關懷、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activities) 也出現明顯下降趨勢;相反的,疫情前心理狀態較不穩定的青少年,疫情期間情緒和行為反而較穩定,打架、霸凌及爭吵行為大幅降低,研究團隊認為也許與在家隔離期間,與家長相處時間增加有關。<br> 研究也指出,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對青少年面對疫情期間的情緒變化也有較大的影響。單親家庭且獨生的青少年,在疫情期間的心理負面影響程度最大,感受孤獨的比例也最高。而收入較高的家庭,青少年的過動或行為問題程度小於收入較低的家庭。 ====青少年時期的被霸凌者,和成年時的精神病症狀是否有關連?==== =====議題介紹=====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有關霸凌對青少年短期或長期的影響,有些研究人員特別關注霸凌受害者和精神病症狀之間的關聯。雖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兩者間的關聯性,但這些文獻存在一些爭議,像是被霸凌者和精神症狀的前瞻性措施的必要性,或是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的研究成果,長時間研究將能更好的反映精神病症狀的發展和變化。因此,這篇文章用收集了 35 年的縱向研究(the Christchurch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y; CHDS)的數據,審視兩者間的聯繫,包括兒童行為問題和早期精神病的症狀。 =====結論===== 青少年時期的霸凌確與成年時有精神性疾病的風險呈正相關,而被霸凌的人中,更有可能有下列的經歷或性質:男性、智商比較低、家庭經濟較差、曾經有兒童性虐待等等原因。除此之外,許多被霸凌的人,在 7~9 歲時,就有更高比例的焦慮/退縮行為和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以及較高比例的精神症狀和偏執。 研究結果說明了少年時期霸凌和成年時的精神病症狀的關聯,更有可能的是,在被霸凌時,青少年就已經有不尋常的行為或症狀,而這些行為或症狀,已被證實更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因此,成年時的精神病症狀,更有可能是青少年時期就存在的行為問題,累積而逐漸形成的,而不是因為有被霸凌的經驗而直接形成精神性疾病。最後,雖然研究結果顯示霸凌並非造成成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但霸凌仍然會讓人有較高的機率擁有精神疾病。 ====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ref>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https://doi.org/10.6472/JFEC.200906.0093 </ref>==== 網路過度使用而出現上痣的行為,亦稱為網路沉迷,這種情況在現今社會電腦普及的情況下日益最重,過度的上綱可能會形成無法自律之上癮行爲,導致綱路成癮的症狀。在此之前就有研究指出網路成癮的少年具有高度的神經與精神病症症狀及說謊行爲,此外也出現顯著的情緒丶品性及過動現象。因此些個研究從家庭觀點切入,探究其可能因家庭因素造成網路成癮現象。 研究結果皆表示青少年的家庭環境具有高度預測青少年的綱路成癮現象。親子關係不融洽以及與雙親衝突等家庭互動問題常是造成青少年成癮行爲的重要因素。如有一篇研究<ref>Park, S. K., Kim, J. Y., & Cho, C. B. (2008) .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 895-909. </ref>以南韓青少年爲硏究對象,以了解家庭因素與其網路成癮的關聯,結果發現父母教養態度、家庭溝通、家庭凝聚力及家庭衝突與青少年網路成癮有關聯。另一篇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的青少年研究<ref>彭陽、周世杰(2007)。青少年網路成癮與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之關係。中國臨床心理 學雜誌,15,418-419。</ref>的結果顯示,綱路成癮組所知覺父母情感溫暖的分數顯著低於一般正常組。而也有一篇研究<ref>谢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張化師大数育學報,6,29-62。</ref>分析了青少年綱路成癮程度和生活壓力之關係,亦發現家庭互動方面的壓力對於綱路成癮有最佳的預測力。因此家庭互動即成爲青少年成癮行爲的一項重要環境因子。 ===中老年期之研究=== ====(一)不同年齡層解決問題的差異性==== 研究不同年紀在處理因己所產生的家庭問題時,會使用何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和情緒上的變化。受試者皆被問到如何解決問題以及如何控管情緒。研究者將他們分類為三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分別是:借助外物、主動控管、被動控管三種。 得出的結論大致上呈現:中年較老年易使用主動控管,同時老年在情緒控管上較中年被動。 '''<big>研究結果</big>'''<br> # Problem-Solving Response:高度情緒波動跟運用策略呈現正相關,同時低情緒波動跟不運用策略呈現正相關性。不管哪個年齡層,都傾向借外物去解決問題而非主動或被動借決問題。 # Emotion-Regulation Response:在解決自己造成的問題當中,年齡並無差異,但性別有差:女性需要更有方法的去調整自己的情緒。 # 年齡相關部分:中年時期會相對於老年人傾向使用借助外物和主動解決問題,此外老年人較年輕人傾向使用被動解決問題。<br> ====(二)成年人面對職涯危機的調適行為==== 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社會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讓成年人二度就業、延長就業年限皆是解決此問題的適當方法。然而,這些中年人延長就業年限,往往都是迫於經濟壓力,一方面是為養兒育女,另一方面須照顧年邁的父母,造成其工作動機低落,呈現被動的心態。透過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能判斷在中年遇到職涯危機者的心理轉變歷程、造成此危機的本質,最後探討該以何種態度與方式,調整身心狀態。<ref> 陳相如(Hsiang-Ju Chen) ; 陳鏡如(Chingju Grace Chen) <成人期職涯危機調適行動探索 Career Crisis and Adaptation in Middle Adulthood> 中華心理學刊; 60 卷 2 期 (2018 / 06 / 01) , P125 – 149 </ref> '''<big>研究結論</big>'''<br> # 成人期職涯發展的心理轉變具有類似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現象。 ## 職涯心理發展初期,受重要他人(如:父母)影響甚遠。 ## 職涯心理發展前期,受同儕影響最大,互相模仿學習。 ## 學齡期的階段,孩童開始將自己的能力與職涯進行連結,開始懂得比較,看出自己較突出的能力。 ## 職涯的青少年時期,開始注重自我認同對於職涯的影響。 ## 成年期前期,從自我認同中漸漸發展出自我意識,共同展現「願意付出私人時間與金錢精進專業能力、瞭解產業趨勢,使個人擁有優於職場同儕的優勢能力」、「與產業同儕建立工作以外的關係,使個人擁有優於同儕的人脈資源。」<ref>陳相如、陳鏡如<成人期職涯危機調適行動探索></ref> 類型的特質。 ## 在成年後期,開始思考如何回饋產業。 # 職涯危機現象類似於心理社會發展的危機, 因此在每個發展階段皆可能出現對應的危機。 ## 職涯心理發展初期,動力不足是最大的危機,因為在決定職涯時,並不是按照自己的自主選擇。 ## 職涯心理發展前期,個體具有主動力,但缺乏勤勉的特質,以製造自己相較他人更突出的能力。 ## 青少年的職涯發展期前,容易缺乏對於職業的認同。 ## 青少年期,可能遇到的危機是尋找自己與產業的鏈結。 ## 成年期,已經獲得了與產業的連結,但開始迷惘自己所擁有的位階、權力、能力是否能夠讓自己達到產業的傳承。 ## 最後在老年期,便是這段職涯對於人生的意義,開始考量退休後的生活安排。 # 探討哪些行為對於職涯階段的邁進有助益 ## 基於失去後,重新選擇。例如:轉換工作。 ## 調整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職涯環境最適。例如:學習。 ## 補償策略,例如:職業諮詢,尋求協助。<br> === (三)從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探討高齡者的人生四道 === <big>研究背景與目的</big> 在艾瑞克森(Erikson, H. E.)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中提到,若無法在老年期做到自我統整,便會陷入悲觀絕望;相反地,能夠做到自我統整的老年人往往能擁有平安喜樂的晚年,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刻。人生四道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起源於安寧照護系統,希望藉由人生四道達到「善終、善別、善生」的結果。然而,並不是只有臨終前才能夠實踐人生四道,平時其實就能練習,避免留下遺憾,也讓自己隨時保持心理愉悅、無負擔。 * 道愛:向自己的摯愛表達關愛 * 道謝:感謝他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 道歉:互相原諒彼此的過錯 * 道別:將彼此放在心上,互相珍重告別,並再次感謝。 <big>研究方法</big> 藉由訪談的方式,詢問受訪者想要「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對象分別為何,受訪者為條件略同但歲數不同的對象,以了解不同年紀對於人生四道的想法。在這次的研究中,完整的完成所有問題的有三位女性,在研究中也有男性的受訪者,但是男性較為不願意將心裡的話出來,或者是不知道要對誰說,因此沒有男性的結果。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經分析資料之後,得到以下結果: # 道愛的對象都是自己的另一半:也許是跟民族性有關,對受訪者來說,他們都會羞於說出自己的答案。 # 道謝的對象是對自己有重大幫助的貴人:高齡者想要到謝的對象幾乎都是在自己生命的轉折處出現的貴人。 # 道歉的對象都是自己的親人或是手足:這個問題是最困難的,受訪者總是深思很久,才能緩緩道出。 # 道別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至親:在分別來臨時,最想陪伴在身邊的通常都是至親。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得知,不同的年齡對於人生四道的看法差不多,四道的表達對象通常都是至親。不過由於此研究只針對女性長者做訪談,並沒有男性受訪者的答案,所以有其限制性。 ==跨文化研究== ===家庭環境對發展的影響=== ==== 孩童的社會化 ==== 家庭是最早出現的社會化機構,而且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子女在家庭中如何與家長互動,是形成日後孩童如何和社會互動主要的推手。 ===== 嚴酷教養 ===== 學者吳齊殷挑出在華人傳統社會可能是最普遍的嚴酷教養方式當成研究重點,探討父母親教養子女是不是受到上一代教養方式的影響。據研究顯示,受嚴酷或暴力教育的子女,長大後有很高的機會採取同樣的模式教養他們子女,台灣的資料顯示是五倍的機會。 ====孩童的語言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異文化家庭(Different culture family)的現象愈來愈普遍,而孩童在異文化家庭中的發展也逐漸變成一個獨特且顯著的研究課題。因此在孩童階段我們針對在不同文化家庭中的發展情形來進行討論。 ;語言 語言為異文化家庭對孩童影響最大的部分。孩童不必然學會外籍親人所使用的母語。若父親為非本國語言者,能學會「聽」或「說」父親使用之母語的孩童約佔百分之八十,母親則為百分之五十左右,然而卻僅有極少數能進一步學會「讀」或「寫」,且大多數集中於父親為外籍的兒童。在課業學習上,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在學校各學科項目的表現不遜於一般家庭的兒童;不過在鄉土語言方面表現較差,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家長並非均熟悉鄉土方面之語言,無法給孩童更多支援。但也有外籍子女之學習狀況與一般學生並無顯著差異,甚至表現更加優秀。 ;身份認同 在身份認同上,認同父親文化的孩童較認同母親文化的孩童來得多。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異文化之孩童大多是以母親為外籍者為大多數,外加現今多為父系社會。不過更多孩童是同時認同兩種文化,而會雙語的孩童尤是如此,也容易發展出多元的價值觀。我們應鼓勵並幫助異文化家庭的家長教導子女使用非中文之母語,不僅能增加親子溝通的層次,也是協助社會國際化的基石。 若我們把範圍略為縮小,檢視國內的情況,許多時候選擇外籍配偶的台灣人大多數為社經地位較低的民眾。如此一來導致在文化,語言,資源上,異文化之家庭所能給予其子女的支援較一般家庭來的要低。特別在父系社會,語言上熟悉本國語言的父親必須外出工作,而由不熟悉華語的母親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在此情況下,異文化家庭之子女在本土語言學習上會較一般家庭來得緩慢,學習成效較低。除此之外,在交談與情緒表達上亦有較多的困難。若師長、家人無妥善協助矯正,語言的障礙可能會導致與同儕的關係不好,受到冷落或嘲笑等等,對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父母的教育程度及社會地位 個別家庭中父母之教育程度、社經地位、資源豐富程度之差異對孩童學習也有顯著影響,此部分與一般家庭之孩童是相似的。若師長、家長或政府針對異文化家庭之子女在語言上有更多的輔導與加強,會對於其學習以及同儕發展有正向之影響。 ====個人特質的形塑==== 就流行病學的研究,隨著社會變遷與多元化,台灣地區酒精濫用與依賴的盛行率快速增加,此現象不僅關係個體健康、個人生活,同時也可能影響家庭成員的個人特質。在〈大學生成長於酗酒家庭經驗之初探:數量、個人特質及世代傳遞〉(2006)研究中,以我國一般(非臨床)大學生為對象,調查家庭酗酒及暴力的情形與個人特質的影響,以及酗酒世代傳遞的現象。 調查樣本中,來自於酗酒家庭的大學生的比例與美國的數據相仿,發現酗酒家庭與家庭暴力兩者之間有顯著關聯,而'''成長於酗酒家庭者較容易具有害怕失去控制、固執、拘謹、低自我價值等特質'''。儘管酗酒的世代傳遞現象並未得到確證,受訪者也指出,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可能是影響學生特質、個人飲酒的重要因素。 ====文化資本的影響====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由皮耶・布爾迪厄([[wikipedia:Pierre Bourdieu|Pierre Bourdieu]])在《資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中所提出,是孩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從家庭繼承而來。文化資本是畫分階級的標誌,由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風格、品味與知識能力(而不僅是教育程度)所區分出來。<br> 布爾迪厄提出了「秀異」(distinction)的概念,意指企圖藉由區分自己與大眾品味有所差異,且自認為品味優異者。並指出擁有相似文化資本的人會以消費獨特的文化活動,維持自身的階級獨特性。此外,在消費過程中對外團體的排斥性以及對內團體中人脈關係的建立,都有利優勢團體複製、鞏固他們的地位,並構成合作關係或交換資源。這些維持自身「秀異」的手段絕大部分亦會經由世代傳承來延續下去。一部分的兒童若繼承了所謂菁英文化,這些孩童會享有豐富的額外資源,學習上流社會的社交方式、語言拓展。另一些人則繼承了所謂較低層次的文化。而所學習到的皆是承繼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文化資本通常具有'''世代相傳'''的特性,在孩童擁有相同智能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而這種資本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並可以教育資歷的形式予以制度化。<br> 在〈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的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結論得出,其實農村小孩跟一般的城市小孩無異,但在資本缺少的情況之下,會造成很大的差距。 ===社會觀念對發展的影響=== 關於較實務的層面的討論,如個人所持有的孝道責任(Filial obligation),即以子女角度出發,對父母在經濟及情感上的支持對子女日常生活的影響等等,在過往研究中是較缺乏的。這類的影響包括「孝道能力焦慮」即子女對自身能力是否足以奉養父母的焦慮,以及「孝道情感焦慮」,即面臨父母年老的狀況,子女對其生活福祉上的擔憂與關心兩方面。 孝道焦慮的概念最早由Cicirelli提出,這套理論以依附系統為解釋基礎,描述成年子女面對孝親時所經驗的壓力感受,並未與儒家孝道文化掛勾。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深受儒家孝道文化(Filial culture)影響,恪盡孝道被視為是基本的倫常與親子角色規範的核心,因此近來也越來越多學者從華人孝道倫理與依附系統並行探討孝道焦慮運作機制的實徵研究。 另一方面,對孝道的實踐、家庭內關係的和諧,也可能對家人的心理與情緒產生影響。為使研究的範圍除抽象觀念探討外,能深入另一層面描繪出更貼近本土的家庭面貌,相關的研究如下: (1)〈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ref>卓馨怡、利翠珊(2008)。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ref> 關注現代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及孝道焦慮(Filial anxiety)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親子關係滿意度在其間的作用。 此研究假設: # 成年子女會因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的不同,在孝道責任與孝道焦慮上有所差異。 # 成年子女所知覺之孝道責任愈高,孝道焦慮愈高。 # 親子關係滿意度對孝道責任與焦慮具有調節作用。 並以新北市、台北市及桃園市年齡為 30 歲至 40 歲之已婚成年子女(平均為 34.81 歲),且父母至少一方仍健在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問卷正式施測前及正式施測兩階段。 研究結果中,顯示幾點值得關注的現象: # 在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所帶來之差異方面,子女性別對於孝道責任、孝道能力焦慮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孝道情感焦慮方面,女性則高於男性。 # 手足數量的多寡對子女的孝道責任、孝道能力及情感焦慮並沒有顯著影響。 # 只和子女同住者,子女的孝道責任是比較高的。 (2)〈成年早期子女的孝道價值觀、孝道焦慮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ref>許哲翊(2019)。成年早期子女的孝道價值觀、孝道焦慮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ref> 探討成年早期子女的孝道價值觀、孝道焦慮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且進一步探究孝道焦慮是否影響孝道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主要分析結果如下: # 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情感焦慮於不同婚姻狀態及性別有顯著差異。 # 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情感焦慮於不同年齡組及教育程度 有顯著差異。 # 身為長子/長女的整體孝道價值觀高於其他出生序之子女。 # 父母不同健康現況及經濟資源於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能力焦慮有顯著差異。 # 與父母不同相處次數於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焦慮各構念 有顯著差異。 # 孝道價值觀各構念與孝道能力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與孝道情感焦慮存在顯著正相關;孝道價值觀各構念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相關;與孝道焦慮各構念存在顯著正相關。 # 孝道情感焦慮對關注尊敬孝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具有調節效果,高知覺孝道情感焦慮者,更認同關注尊敬孝道,有助於降低心理健康風險。 # 孝道能力焦慮對關注尊敬孝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具有中介效果,成年早期子女愈認同對父母的情緒性照顧,愈感受到孝道能力焦慮的影響,增加心理健康的風險。 ===參考資料及連結=== eiwnc8wqxddoxdbbemuf3kpb305gmi0 175788 175775 2024-04-26T04:15:54Z Hiytgodown 65385 /* 皮亞傑與柯爾伯格道德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異同 */ 內容擴充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核心觀念== ====定義==== 發展心理學的主要課題是'''研究人類不同年齡時的心理轉變''',意指從胎兒階段到年老死亡為止所發生的有系統性之變化。包括了兒童與成人心理的差異、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以及當兒童產生心理障礙時應如何處理、治療。 「發展」是指個體自受胎至死亡的一生期間,其行為產生連續性與擴展性改變的歷程。在此階段中,個體行為會不斷充實,由簡單至複雜、由粗略至精細、由分立至調和、由分化至統整。因為年齡與經驗的增加,生理、行為、認知和社會變化所發生有規律層次的行為變化,'''由遺傳傾向(自然)'''和'''環境影響(培育)'''引導。 本章的目標是研究'''人類發展的過程''',我們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幼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及中老年期''',分別探討各個階段的生理、認知及社會情緒的發展。 ====背景==== 由於過去學者認為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後就不再改變,因此當時大部分的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學等同於發展心理學;但後來心理學家逐漸發現'''成年人心理狀況亦會持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便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地發表。從此之後,許多人開始以整體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便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wikipedia:Erik_Erikson|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一種生命發展模型,為思考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變化提供有用的指導:'''每個生命階段都有一個獨特的挑戰''',這個挑戰是到達此階段的人所必須面對的。這個階段是藉由年齡來區分,但不同於佛洛伊德的早期發展論,艾瑞克森認為人的發展是終生的,且同時須考慮到人與物理環境互動的影響。 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成功的發展代表'''以積極的方式處理和解決每個生命階段的目標和要求'''。相對來說,培養也很重要,即使在子宮內,人類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這些影響仍然存在。而且前一階段的發展危機如果並未解決,未來也可能在其他階段彌補,因此危機在艾瑞克森的發展模型中是形塑人不同發展方式的轉機,並不代表發展階段上的失敗。 我們將看到自己在塑造自己的生活中積極發揮作用。我們所採取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學習的方式和內容、人們如何回應我們、以及我們如何作為個體發展。 ====摘要==== 本章介紹成長行為轉變的過程如何造就今日的發展心理學和其中的重要理論。人類發展的事實不僅呈現在體積或形貌上顯著的改變,同時,由於身體、機能的成長變化與成熟,也導致了心理特質的改變。像是認知、情緒及社會行為等各方面質與量的變化。 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舊的行為特徵逐漸消失外,新的行為特徵也陸續出現,使人類能具備更複雜的行為模式。不僅能夠產生更有效的學習、生產活動,也得以適應更複雜的環境,更使個人更能夠充分的表現自我的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時期 !! 年齡 !! 特徵 |- | '''幼年期'''|| 產前期(受精至出生)<br /> 嬰兒期(0-2 歲)<br /> 兒童前期(3-5 歲)<br /> 兒童後期(6-12 歲)<br /> | :* 個體生理成長快速 :* '''認知發展受先天與後天因素的交互影響''' :*理論:[[w:讓 ・皮亞傑|尚 ・皮亞傑]](Jean Piaget)的幼兒認知發展理論([[w: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w:愛利克 ・艾瑞克森|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w: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 '''青少年期'''|| 12-20 歲 | :* 個體認知處於一種「模稜兩可的混沌狀態」,也被稱為「狂飆期」或「成長陡增期」 :*'''第二性徵的成熟''' :* 容易產生[[w: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 :* 艾瑞克森認為,該階段的發展目標為'''「自我認同」與「角色統整」''' |- | '''成年期'''|| 成年初期(12-20 歲)<br /> 成年中期(20-40 歲)<br /> 成年晚期(40-65 歲)<br /> | :* 身體機能到達顛峰,而後由盛轉衰 :* '''心智發展已經完整,具有獨立的價值觀''' :* 對於友情與愛情等情感關係的建立與維繫趨於成熟 |- | '''中老年期'''|| 中年期(40-60 歲)<br /> 老年期(60 歲以上)<br /> | :* 身體機能下降,記憶力的衰退 :* 更年期焦慮,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停滯頹廢 :* 老年期的疾病與將至的死亡 |} ===發展心理學家的目標=== 描述、解釋及促進健全的發展。為了能正確的描述發展的過程,須著重: # 行為改變的典型形式('''常態性發展''')。行為改變的原因,集中於個體本身的常模的改變,與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 # 個別差異('''個別性發展''')。 ===發展的本質=== 心理學家對於發展的本質有不同的觀點,主要分為下列 6 個面向: #連續/階段 #主動/被動 #整體 #全人生發展觀 #可塑性 #歷史/文化背景 以下將逐步細說 6 個面向: '''1.連續/階段''' :*連續發展觀 ::發展為一連續不斷、細水長流的過程。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行為發展的變化是採逐步且漸進的方式來進行,每一個發展的時期,都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人類發展是連續性與累積性的過程''',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的變化,對於一個人的未來都有重大的影響。 :*階段發展觀 ::發展是以階段方式呈現,每個階段的'''順序固定''',且每個階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使命。近代最有名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就是著名的階段發展觀者,他認為,每一個兒童所經歷的發展階段相同,順序固定不可改變,我們也將在以下章節中探討皮亞傑提出的理論。 '''2.主動/被動''' :*主動發展觀 ::其認為兒童在自身的發展是扮演'''主動的角色'''。 :*被動發展觀 ::兒童是一個被動的個體,行為的表現是由其'''環境中種種條件、經驗世界而定'''。意即,個體'''發展的歷程受制於環境''',環境會形塑個體發展的情形,不同的環境會塑造出不同個體行為的表現。認為兒童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並由後天環境為其發展塗上不同的顏色。 '''3.整體''' :過去,心理學家在研究人的發展時,會將各領域細分,分為'''情緒發展'''、'''認知發展'''、'''社會發展'''等領域,而後就將各分類,分別仔細檢視。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 = 3 | 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font-weight:bold;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13em | col3width=16em | 陣營 | 研究內容 | 例子 | 第一陣營 | 研究身體的成長與發展 | 身體變化、動作技能的發展順序 | 第二陣營 | 研究認知的發展 | 知覺、語言、學習與思考 | 第三陣營 | 研究社會發展 | 情緒、人格以及人際關係 }} :整體發展觀者認為,上述領域發展是相互連接影響的,不可被分割或解釋,因為若切割過於片面性,有礙對於個體發展的理解。因此,整體發展觀主張應將作為研究對象的個人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4.全人生發展觀''' :全人生發展觀的出現,是經由對早期發展心理學家重視成年前發展歷程的反思而產生。全人生發展觀認為,'''人的發展並不會終止於青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都尚具有成長、發展的潛能,強調了整個人生的發展過程。本章的架構也是從此發展觀所發跡。 '''5.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人類面對正負面生活經驗時,調整反應的最大能力,'''若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重大改變,將會導致發展過程的遽然變化。 '''6.歷史/文化背景''' :在任何文化、社會階層、種類、倫理團體中,個體發展的歷程不盡相同,唯有採納歷史與文化的觀點,我們才能體驗到人類發展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發展的階段=== 人的一生可以按照生理年齡,分為嬰兒期(0-2 歲)、兒童期(3-12 歲)、青少年期(13-18 歲)和成年期。但是發展心理學家更加精確地描述了心理發展的過程,按照「心理表徵或處理特徵」,將發展分成發展階段。 「階段」表示在'''同一年齡範圍內的心理表徵及運作方式相似''',但與先前或後續階段的表徵及運作在性質上截然不同,而且所有兒童的階段順序相同。與此概念密切相關的是發展「'''關鍵期'''」,意指「'''某一特定行為的學習,只能在特定的年紀進行'''」;如果個體未在此年紀範圍內學習,則無論日後環境有多豐富,個體也無法學習此一特定的行為。 許多行為發展的關鍵期並不明確,但依然有所謂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意指在''特定年齡範圍內是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機'';如果在敏感期內未能接觸適當的環境,則無法充分學習特定行為。例如,學齡前是母語學習的重要時期(DeHart et al., 2000)<ref>DeHart, G. B., Sroufe, L. A., & Cooper, R. G. (2000). Child development: Its nature and course (4th ed.). McGraw-Hill.</ref>。如果兒童在 6 或 7 歲前未能從環境中接觸足夠語言刺激,可能完全無法掌握語言特徵([[wikipedia:Susan_Goldin-Meadow|Goldin-Meadow]], 1982)<ref>Angiolillo, C., & Goldin-Meadow, S. (1982).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gent–patient categories in child languag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9(3), 627-643. doi:10.1017/S0305000900004943</ref>。一個關於領養時間點與成長的相關性實驗曾證實敏感期的重要:在羅馬尼亞領養機構成長的 13 歲兒童,其生理系統對心理壓力事件的反應比較遲鈍。但是 2 歲前就被領養到有利環境者,其生理系統對壓力的反應卻無異於一般兒童(McLaughlin et al., 2015)<ref>Caus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 on stress reactivity Katie A. McLaughlin, Margaret A. Sheridan, Florin Tibu, Nathan A. Fox, Charles H. Zeanah, Charles A. Nels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y 2015, 112 (18) 5637-5642; DOI: 10.1073/pnas.1423363112</ref>。 然而,'''並非所有心理學家都認同「階段性」發展這一看法'''。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發展是個「連續」過程,而無法切割成階段。例如從訊息處理論的角度來說,十歲小學生和成年大學生的記憶系統中都有短期記憶,兒童的短期記憶容量低於大學生,但是西洋棋高手級的小學生對於「棋子空間」短期記憶的表現卻優於新手級的大學生。因此,訊息處理論認為記憶的發展並沒有明顯的「階段」,而是「連續」的變化。 而在過去,依照不同階段的發展理論,學者曾將兒童心理學視同於發展心理學,根據約翰·桑托洛克(John W. Santrock)的理論(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Santrock, 2004)[https://www.scirp.org/(S(czeh2tfqyw2orz553k1w0r45))/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2243054],在當時的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以後就不再改變,所以,當時的發展心理學只著重兒童的心理發展;不過後來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人類在成年以後,心理狀況亦會繼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發表。之後,不少人開始以整全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可見「階段」是可以用以切分心理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嬰兒能力之研究=== 由於嬰兒的動作能力有限,也尚未有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心理學家必須透過實驗設計來探索嬰兒的心理特徵。這些研究顯示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就具備良好的感覺系統,讓他們能接受刺激並發展出新的行為。 *視覺:嬰兒在出生前無法接受光的刺激,其視覺在缺乏經驗下,無法有效發展,故嬰兒的視覺一開始是模糊的,但他們能區分和模仿臉部表情。在嬰兒研究中的偏好注視法(Preferential Looking)中發現,嬰兒會對新奇或奇怪的事物注視更久。推斷其背後機制,應是使人們能即時警覺到特殊的人事物,而能更好地生存。這個研究法能確認年齡邊界,看嬰兒何時開始得以區分不同的圖形。 *聽覺:音量強弱的劇烈變化會使二十六到二十八週大的胎兒產生胎動,顯示其已有聽覺。嬰兒出生不久後便可以區辨各種聲音,且有明顯的定向反射(orienting reflex),會轉頭朝向音源。但其偏好人類的聲音,特別是母親的聲音。 *味覺:嬰兒出生不久後即可區辨各種味道,但偏好甜味。他們對喜歡與討厭的味道顯現出不同的臉部反應。如:酸味液體使他們產生噘嘴和皺鼻頭的反應;苦味讓他們張開嘴、嘴角向下、吐出舌頭。 *嗅覺:新生兒偏好香甜的氣味,而他們的嗅覺偏好也受到成長經驗的影響,他們會更接受在成長經驗中有接觸過的氣味。分辨不同氣味的能力顯然具有生存適應的演化價值,它幫助嬰兒避開有毒物質,提高存活機會。 *學習與記憶:嬰兒已經出現動作程序的內隱長期記憶,例如嬰兒可以發現當自己的腳踢玩具時,可以牽引玩具,這即是程序記憶。不過,此程序記憶在不同環境中,對嬰兒提取記憶的程度有不同的影響。 *行動:嬰兒動作能力的發展有固定的次序。約3.2個月大時學會爬行翻滾、11.5月大時可以獨自站立,到16.8個月大時可以自己爬樓梯。 ====維高斯基(Vygotsky, Lev. Semenovich)的兒童語言發展階段<ref>表格整理參考自網路資源:https://cbenpu.pixnet.net/blog/post/18099343</ref>====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cope="col" width="170px" |階段 ! scope="col" width="500px" |特徵 ! scope="col" width="260px" |意義 |- |心智前階段(0-2 歲) | # 發出有意義的聲音 # 哭 # 將語言作為表達個人需求、情緒、感受的方式 |此期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而非思考的工具''' |- |心智的階段(約 2 歲時) | # 開始理解語言的重要性,並認為需要語言。 # 開始組織世界,透過語言引導他人的注意力,能將物體自環境中區隔出來,並組織視覺領域。 # 能運用正確的文法結構,但未必能掌握他們的真義。 |'''此期語言有指標的功能'''<br/>(藉由問「這是什麼?」來學習與物體相聯結的符號) |- |外在符號主宰階段 | # 運用外在符號以幫助解決內在問題(如:數手指) # 剛開始語言只是伴隨行動出現,爾後逐漸將語言納入問題解決歷程,並成為行動的前導。接下來語言被用於整合事件,並計畫如何解決問題。 # 能夠運用語言以組織自身行為,即「自我中心語言的運用」 |'''此期透過語言來調和思維與行動''' |- |內化階段 | # 開始在腦袋中運算,並運用邏輯性記憶,亦即操弄內在的符號 # 自我中心式的語言成為內在的語言 |'''此期能以語言表達思考/概念、以語言的形式來思考並解決問題''' |} ====佛洛伊德的[[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 '''性心理發展階段模型'''是佛洛伊德在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提出的概念,同時也是心理學序論中的核心概念。性心理發展階段模型源自佛洛伊德人格結構的理論:佛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且這三種人格結構的交互作用支配了人的行為,並強調內在驅動力的力量、潛意識,和幼年早期經驗對人格與行為的影響力,以其解釋本我、自我、超我的形成,以及自我是如何成為協調者的角色。 ===== 一、[[w:本我|本我]](Id)===== 本我是在無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它是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libido)等;此字為佛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 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easure_principle_(psychology) '''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快樂原則」為滿足生理和心理對快樂需求和避免痛苦的本能追求,進而不關心社會的規則,只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或不愉快。它不能忍受任何挫折,就像一個被溺愛的小孩子,想要什麼就要什麼。佛洛伊德認為,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本我沒有對錯判斷力,也有想自我破壞的慾望。 ===== 二、[[w:自我|自我]](Ego) ===== 自我是從本我的基礎上分化出的人格結構,是'''本我與外部世界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人格,也是人格結構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因此,自我可說是現實化的本我,一方面努力幫助本我滿足慾望以維持個體的生存、另一方面正視現實環境的條件,管制不為外部所接受的衝動。 心理學上的自我是許多心理學學派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同樣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自我用[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ality_principle '''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暫時中止了本我的快樂原則。因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如延遲享樂,而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方法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上學。 =====三、[[w:超我|超我]](Superego) =====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或稱'''理想原則'''支配,想要完美,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經過道德化的自我,在人格結構中處於管制地位、監督其他人格。超我以自我理想、良心作為尺度,使個人努力達成完美。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同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而令「自我」左右為難。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ration_anxiety castration anxiety], 該理論認為,孩子害怕父母殘害他們的生殖器。而人們在3至5歲之間會出現閹割焦慮,這一階段也被稱為陰莖發育階段。),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人格,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可以從中得到合理的解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人格發展逐漸成熟,從本我中逐漸發展出自我與超我。佛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時就已形成了。因此,性心理發展階段即是用來解釋兒童人格發展階段的理論之一。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本我、自我、超我 |- ! !! 本我 !! 自我 !! 超我 |- | 人格結構 || 原始本能 || 本我與外部世界交互作用 || 道德 |- | 原則 || 快樂原則 || 現實原則 || 道德原則 |- | 運作 || 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 || 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調和本我與超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 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 [[File:性格結構示意圖.jpg|thumb|性格結構示意圖]]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230px" | 階段 ! scope="col" width="190px" | 滿足需求的方式 ! scope="col" width="140px" | 性感帶 ! scope="col" width="290px" | 階段特色 ! scope="col" width="350px" | 固著現象 |- |[[w:zh:口欲期|口腔期]](0-1 歲) |口腔活動<br/>(吸吮、吞嚥) |口腔 |本我表現在原始需求上 |放任:慷慨、浪費 嚴格:自卑、依賴、悲觀 |- |[[w:zh:肛欲期|肛門期]](1-3 歲) |肛門控制的能力 |腸和膀胱排泄 |訓練大小便時期 |放任:浪費、邋遢、粗心、挑釁、紊亂 嚴格:固執、小氣、吝嗇 |- |性器期、[[w:zh:性蕾期|性蕾期]](3-6 歲) |玩弄性器 |生殖器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關鍵期 |性別認同障礙(男性具有[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ration_anxiety 閹割焦慮](也有人認為此現象亦發生與女性上)、女性具有[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is_envy 陽具妒羨])、戀父/戀母情結 |- |[[w:zh:潛伏期_(性心理發展)|潛伏期]](6-12 歲) |注意力放在同性同儕 |性慾休眠 |發展超我、出現自我意識 |面對異性無所適從 |- |兩性期、[[w:zh:生殖期|生殖期]](12 歲後) |追求性慾的滿足 |性成熟 |對兩性有重新的認識與互動、目的是繁衍後代和追求穩定關係 |不適當的性觀念、性行為 |} '''固著現象'''如果某一階段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卡在那個階段,無法進入下一個時期。 拉康的人格发展论 重要概念: 1. 拉康人格結構 2.三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3. 需求、请求和欲求 4. 鏡像階段 5. 大他者 '''拉康與“回到弗洛伊德”''' “拉康口口声声说要“回到弗洛伊德”,他也将自己的学术人生说成是“弗洛伊德的事业”,可是我们却发现,在回归弗洛伊德中,拉康同样时时处处颠覆着弗洛伊德。有的论者认为,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实质上是回到青年弗洛伊德,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我”并不存在,只是概念而已。所以,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加强‘自我’,并由‘自我’来主导,或大部分主导潜意识”这一理论,拉康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是没有办法取代潜意识的,并且也无法完全揭示、控制潜意识。因为潜意识是所有(意识)的核心。或者说,三元论把主谓颠倒了—潜意识才是基础所在。所以,潜意识其实是一种自然语言,或者干脆可以说潜意识并非我们自己,而是“别的什么”。这个“别的什么”,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潜意识。」《人人都能梦的解析》高铭 本我 “然而,这个在弗洛伊德全部人格系统中担任基础角色的本我,在拉康那里,却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如果它是本能,那就是动物的生物性属性,而如果作为人的本真基始性,拉康对它就是彻底否定的。拉康认为,如果有本我,也只能是一个空无。”《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自我 “到了拉康那里,弗洛伊德的自我被完全证伪了。一是自我丧失了与本我的连续体关系,因为本我是无。二是自我之发生缘起于镜像和各种小他者的反射关系。所以,以拉康的眼光来看,弗洛伊德的心理自我不过是一种想象中的虚假建构物。拉康著名的《超越“现实原则”》一文,主旨就是要推倒本我—自我的逻辑。”《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超我 “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在拉康哲学中被撕裂成许多质性碎片。在拉康的“父亲之名”“大写的他者”“被斜线划着的主体”($)等概念中,都分有了超我的复杂语境。”《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三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拉康放棄了佛洛伊德的人格三元論,建立了三界拓撲學做為理論的架構 “拉康在这里没有直接使用概念(名词),而是将形容词特指性使用,后来又将其简称为RSI。这是人生命活动中的三种力量,分别是意象(imago)、能指(signifier)和不可能之真(impossible Réel),实际上三者是交织和混杂的,但各有自己的活动轨迹,对此,拉康特地用活动中的构序(ordre)来进行标注。于是,就有了想象域/意象序、象征域/能指序和真实域/真实序之逻辑分列”《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在這里只簡單說一下拉康的三个发展阶段與三界關係: 1)最原始的婴儿需求 此時嬰兒與母親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還沒有語言,也不需要語言。嬰兒期的实在界中沒有"丧失、缺乏和缺席",完全"园满、需求和满足"。实在界是超越於语言的,因為語言本身代表了客體的不在場,但在脫離嬰兒期後,實在界成了不可能之真(impossible Réel)、一種原初創傷。实在界的需求阶段从出生起持续到6到18个月间,在沒有自我意識婴儿開始能區分主體和客體时,婴儿便从需求转換成请求。 2)镜像階段 “婴儿则从需求转移到请求—因区分而请求—正因如此,这个“请求体”慢慢地理解到了自己不同于“被请求体”,也正是“自我”开始产生的时刻(不过对于这种“自我”产生,拉康认为不是一下子就完善了,所以他曾说过:“婴儿在最初阶段,对于自我的认知是断断续续的。”而我们可以把这点理解为:穿梭游走于现实界与想象界交界)。”《人人都能梦的解析》高铭 拉康的"鏡子"並非指現實中的鏡子,而是指幼兒通過"想像"他者的"凝視"來反映出自我的形象,而這個形象必然是扭曲的。 “拉康的先行性指的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且是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来加以认同的。结果,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 人通過"鏡子"產生了"誤認"與"異化",形成了假我,而真我還沒有出現便因"誤認"與"異化"死在鏡中了。 3)象征界阶段 三界并非有嚴格的出現順序關係,而是"相互扭结并且自始至终共同作用于主体"。幼兒所請求的母亲不單純是想象界的,母亲此時已被卷進了象征界作为"父之名"的一部分,先於父親成為大他者。 拉康說:“象征界是被语言所主导的,它是秩序的、是语言自身的结构,我们必须进入象征界才能成为‘表述’的主体,才能用‘我’来指称我们自己。” 象徵界就是大他者,是符號、規範、次序、法律、社會等的綜合體。 拉康说:"人的慾望是大他者的慾望"與"無意識是大他者話語" ==== [[w:zh: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社會自我理論 ==== 米德提出「主我」及「客我」的概念,強調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並指出人會透過兩個我(主我、客我)不斷的對話及互動,發展出平衡的「自我」。 * 主我:生物的本能反應,是主觀的、未社會化的、有創造力的,是思想與行動的原動力的我(與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相似)。 * 客我:是客觀的、已被社會化的、遵守社會規範的(與佛洛伊德所提出的超我相似)。而米德更進一步提出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兩個管道,分別為「重要他人」與「概括化他人」。 ------------------------- * [[w:zh:重要他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在個人的人格成長過程中有重要地位的人,且具體存在,如父母、老師、偶像、同儕等等。 * [[w:zh:概括化他人|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在社會中的抽象規範或是社群之中的要求,促使個人成長,如法律、社會規範等等。 米德提出的「重要他人」與「概括化他人」用以說明個人社會化的發展情形,強調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的發展應追溯至嬰兒與母親的互動:當兒童小時候即認識他人,特別是母親使他感到舒適,這時他人的行為便會對該兒童產生重要影響。換言之,米德主張人的心靈(Mind)與自我是經由兒童時期學習他人的角色,以及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逐漸發展出來的。而自我的發展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模仿階段Imitative Stage('''2-3歲):受「重要他人」影響。會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舉止,但不了解其意義。例如:模仿父母手提公事包上班。 #'''遊戲玩耍階段Play Stage('''4-8歲):會扮演數種身邊熟悉的大人角色,多方學習。例如:同時扮演父母親、小孩。 #'''團體遊戲階段Game Stage('''8歲以後):受「概括化他人」影響。注意他人的角色和看法,學習由他人的角度看自己,整合大眾期待並內化。例如:參與球賽時希望獲得他人對自己表現的肯定。 ====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1950年代,愛利克·艾瑞克森創立這個理論,作為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改進。艾瑞克森接受佛洛伊德理論的觀念(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幼兒性慾),但是反對佛洛伊德試圖單純以性慾為基礎來描述人格。艾瑞克森相信童年對於人格發展非常重要,與佛洛伊德不同,認為人格在 5 歲以後還會繼續發展。艾瑞克森將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在各個階段都會面臨需要去克服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前面階段挑戰的完成的基礎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面對。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s=8 | row1style=background:#b0e0e6 | style=text-align:center | row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1width=10em | col2width=7em | col3width=10em | col5style=13em | 階段 | 年齡 | 自我品質 | 重要關係 | 社會心理危機 | 中心任務 | 發展順利者特徵 | 發展障礙者特徵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0-2歲)|嬰兒期]] | 0-2歲 | 希望 | 母親 | 信任 vs 不信任 | 接受照料 | 信任樂觀 | 焦慮不安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幼年(2-3歲)|幼年]] | 2-3歲 | 意志 | 父母 | 自主<br>vs<br>羞怯懷疑 | 模仿 | 自我控制 |懷疑、缺乏信心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學齡前期(3-6歲)|學齡前期]] | 3-6歲 | 目的 | 家庭 | 主動 vs 內疚感 | 認同 | 有自信心、進取心 | 被動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學齡期(6-12歲)|學齡期]] | 6-12歲 | 能力 | 學校 | 勤勉 vs 自卑 | 教育 |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 | 失敗感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青春期(13-19歲)|青春期]] | 13-19歲 | 忠誠 | 同輩群體 | 自我認同<br>vs<br>角色混淆 | 自我統整 |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br>為將來準備計劃 | 角色混亂、生活無目的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成人早期(20-39歲)|成人早期]] | 20-39歲 | 愛 | 配偶<br>朋友 | 親密 vs 孤獨 | 關心 | 組成密切關係<br>和他人分享 | 疏離社會、寂寞孤獨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成人中期(40-64歲)|成人中期]] | 40-64歲 | 關懷 | 家庭成員<br>工作夥伴 | 創造 vs 停滯 | 提升創造力<br>養育輔導下一代 | 成功的個人事業<br>悉心關懷與培養下一代 | 自我中心<br>不關心後代福祉 | [[w:zh: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老年期(65歲-死亡)|老年期]] | 65歲-死亡 | 智慧 | 人類 | 自我實現<br>vs<br>自我失望 | 反省並接受人生 | 對一生感到滿意 | 悔恨、絕望 }} 表格 adapted from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ref>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Norton (p. 202)</ref> ====發展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發展的連續論:'''是指發展的進程是平順而「連續」的,非先天性的因素導致,而是基於學習。如兒童在技能慢慢增進時,受到生活經驗、環境因素等影響。其傾向於主張:假如給予兒童適當的經驗和教育,在相當早的年齡,兒童就能夠像成人一般地思考和動作。 *'''發展不連續論:'''在解釋個體在時間上的改變時強調「先天因素」的階段論,不是環境因素導致,而是基於成熟。該理論強調發展的階段性或不連續性,認為發展變化要經歷若干充滿質的變化的跳躍性階段,即在一個時間點看到一個變化,在另一個時間點又看到另一個變化,一段一段地變。其中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即該階段的心理年齡特徵);發展階段是有順序的,與兒童的年齡直接有關;兒童發展按順序依次經歷各階段,不能跳越其中任何一階段,即使每個人進入新的階段速度有所不同,但他們進入的順序、習得技能的順序都相同——就像不會坐,就不會爬;不會爬,就不會站。階段是往前走且不可逆的,以前面的基礎往後發展。強調內部結構、生物學因素對發展階段出現的制約作用。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和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發展理論即為該理論的典型代表。現在的發展心理學以階段論為主流。 ====心理發展與領域==== 領域有一般性與特別性之分: *領域的一般性:多個領域一起學,表現出全面性的改變。 *領域的特別性:一個個領域接著學,一次只改變一項。 實驗結果顯示人的心理發展較接近全面性的改變,領域一般性(domain generality)發展的呈現 結果顯示,發展應是不連續的。新的思考方式會同時出現,而非一項接一項出現,並且是以思考的自我中心發展,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而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是一個思考不成熟的階段,然而成年以後就會脫離只以自我中心思考的階段。知識會經過重組,隨著年齡增加,會把所接收到的資訊重組成新的知識,不只是簡單的加法。改變也有著一定的順序,不能夠顛倒。階段論者如:皮亞傑、維高斯基,都認為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被清楚辨認及描述,然而他們提出的階段數目和細節則各自有所不同。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為 2 類: {| class="wikitable" ! 方法 !! 人 !! 時間點 !! 優點 !! 缺點 !! 舉例 |- | '''橫斷式'''(cross-sectional)|| 不同年齡層的不同人 || 同時間 | 能夠較快速且全面地瞭解特定事件或群體的特徵、現象與各層面的狀況,亦能進行比較。 | 會受到更多變因干擾,如環境、世代效應等 | 不同年齡層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 | '''縱貫式'''(longitudinal)|| 同一群人 || 不同時間 | 混淆因素的影響較少,獲得的結果相對可信。 | 耗時,可能受練習效應或世代效應影響 | 找二十個天才兒童,追蹤二十年的時間,看他們未來的成就跟智力普通的兒童有什麼差異。 |} * '''世代效應''':指測驗受當代科技、經濟、教育水平的影響造成的變化。 * '''練習效應''':重複施測可能會因為多次練習而更高分。 發展研究偏好縱貫設計,比較不會有太多變因混淆。 實務上,發展心理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計有五種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 方法 !! 說明 |- | 自我報告法 || 發展心理學家收集資料和考驗假設時,最常用的方法為晤談法、問卷法和診斷法。結構性的晤談法和問卷法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且有用的資料,是研究兒童性別知覺的最好方法。臨床診斷法則與晤談法非常相似,最大優點是具有彈性。 |- | 觀察法 || 有些研究者會直接前往兒童日常生活情境中觀察他們的行為,稱為自然觀察法。最大優點是讓我們得以認識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最適用於嬰兒與學步兒。 |- | 個案研究法 || 結構性晤談法、問卷法、診斷法和行為觀察法所得到的資料都可以用個案研究法。此結果不能做過度推論,因為少數人為受試者所下的結論並不一定是用於大多數的人。 |- | 民族誌 || 一種長時間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料、紀錄,並詳細地、情境化地描繪,經常使用於人類學。近年來,此方法主要應用於文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可以在一個多樣性文化並存的社會中,了解少數民族兒童和青少年所面對的挑戰和文化衝突,並詳細地描述文化或次文化特質。 |- | 心理生理學方法 || 測量生理反應和行為關係的方法。用於探索兒童知覺、認知和情緒反應的生物基礎,特別適用於研究嬰兒或學步兒的心理和情緒。例如:心跳速度是一種非意志控制的生理反應,但是他對人的心理經驗非常敏感;腦部功能的測量也是測量心理狀態的有效方法。 |} ===研究人類發展之倫理考量=== 倫理原則是指: * 研究者必須公平、原則地對待兒童並避免他們受到傷害。 * 研究者須在研究進行前獲得負責兒童照顧及確保其在環境中安全的成人告知同意書,但可以不讓幼兒知道他們正在被研究。 * 注意保密及避免兒童受到傷害。 ===遺傳與環境=== 神經系統的發展,同時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影響。隨著年齡增加,神經細胞會經過修剪,讓身體利用比較少的神經細胞去控制肌肉。為了達到一樣的肌肉控制效果,減少後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會越來越強,因而在神經系統上,就能夠用比較少的細胞、更強的連結去應對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在此神經系統便會後續的影響心理的發展,將會詳述於後。 遺傳或環境(即先天之於後天),何者對發展更重要?這是個亙古的爭議,在教育史上也以「遺傳與環境孰為重要」而爭論不休。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70px"|重視面向 |width="830px"|例子 |- |重視先天 || #東方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們天生就具備良善的特質,而後天環境只是決定這個良善特質能否順利成長的沃土。 #遺傳決定論者認為遺傳因素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及學習過程的決定性因素。 #近代的[[w:演化|達爾文演化論]](Darwin,1859)強調人類行為有其演化淵源,傾向先天論的觀點。 |- |重視後天 || #16 世紀的清教徒認為兒童天生具有「邪惡」特性(與東方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應),因此後天的環境必須提供嚴格的紀律才能讓兒童發展出良善的特質。 #17 世紀的英國哲學家[[w:约翰·洛克|洛克]]認為新生兒的心靈是片空白的泥板,是經歷後天的循循善誘,才讓兒童發展出良善的特質。 #環境決定論者則認為環境條件是兒童心理發展及學習過程的決定性因素,只要適度改變環境,人類本性應可加以改變,「教育萬能說」即可視為環境決定論的一種。 #功能主義雖承襲演化論適者生存的觀點,但卻著眼於心智活動能提供適應環境的功能。 # 行為主義學家華生(Watson, 1930)曾表示:「給我一打健康、外型健全的嬰兒,並由我所設計的環境扶養,我可以保證把這批嬰兒訓練成任何一種專業人士——醫師、律師、藝術家、商人,甚至乞丐和竊賊,無論其祖先的天賦、嗜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為何。」 #二十世紀中期盛行的行為主義,極端強調環境的影響。他們主張心智發展是完全由環境所塑造:不論兒童的遺傳特徵有何差異,任何的兒童經過特定的訓練,都可獲得某一類型的成就。<br/> |} 到了當代,遺傳與環境的爭議,大致上又經過了三個階段: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 |width="110px"|時間 |width="770px"|階段 |- |二十世紀初期 || 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例如在二十世紀興起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將心理現象化為行為的外在動作,行為主義者的教育主張特重養育而非天性,認為只要給他們健康的嬰孩,他們就能在控制的環境中,進行養育,訓練兒童成為各種行業的人,不論其天性如何。 |- |二十世紀中期 || 開始注意到遺傳與環境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條件,因而開始研究分析各自的功能。 |- |近年來的研究|| 注重深入探討遺傳與環境兩者的關係及其如何發生作用的過程。大體上,一般學者均認為,遺傳為兒童學習及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實現了此種可能性。 |} 實證研究的資料顯示,'''先天與後天因素在發展上都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比較持平的說法是,發展是立足在先天的基礎之上,而後天的環境則是引導發展方向。發展順序的時間表由基因所決定,但是環境事件仍有影響。基因決定生理系統成熟的順序,不受特定環境的影響。 從動作發展來看,基因設定的成熟順序相同,而環境主要影響成長的速率。幾乎所有兒童的肢體發展都遵循一定的順序:坐起、爬行、站立、然後行走,且出現的年紀相似,所以諺語說「七(個月)坐八(個月)爬」,這稱為發展的里程碑。不過,練習肢體動作或提供嬰兒額外刺激,可以加速動作行為的出現。以嬰兒獨立行走的發展歷程為例,在某些文化中(像是肯亞的 Kipsigis 族),雙親會教導嬰兒坐、站立和行走。例如,母親把還不會自己坐的 5 個月大嬰兒放進一個覆蓋著毯子的洞,這樣可以支撐嬰兒的背部。所以嬰兒在標準化動作測驗中,達成坐、站和走這些發展里程碑的年紀會比美國嬰兒提早 1 個月(Super, 1976)。相反地,巴拉圭東部有一游牧民族(Ache),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裡,環境周遭有許多可能傷害嬰兒的動物,母親經常背著嬰兒,很少讓嬰兒坐在地上。而且兒童三歲以前很少離開母親超過 1 公尺,因此這些兒童比美國嬰兒延遲 1 年才開始行走(Hillard & Heather, 1987),故後天經驗會影響先天基因設定的發展時程。 語言發展的過程也顯示先天特徵與後天經驗的交互作用。除了少數例外,六個月大以前的嬰兒在知覺上能夠分辨外語的語音差異;而受到母語的影響,周歲大的嬰兒通常較不容易區分外語語音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從語言發展的例子來看,環境只會影響兒童基本語言技能的發展速率,並非這項基本能力的出現與否。 以古典制約為例,非制約反應(UR)不須經學習,由基因決定(先天),制約反應(CR)則是透過學習得來,為受環境影響產生(後天)。兩者同樣重要。(詳情請見「學習」章節的[https://zh.wikibooks.org/wiki/超普通心理学/學習#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篇]) ==心理發展階段== ===<big>幼年發展</big>===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在 1920 年代便透過研究孩童的智力發展來判斷孩童正確的邏輯,他發現孩童的認知也有發展的歷程,如同嬰兒必須先學會爬才會走。儘管其理論有許多細節受到挑戰,特別是認知運作上的改變。不過,以兒童認知發展而言,[[w:認知發展論|皮亞傑理論]]仍然是研究必要的基礎。 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有三個核心概念: #'''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與基模''' 個體出生不久,即開始主動運用一些本能的行為模式對於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可以視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這個會輔助個體對於外界事物意義的形成(概念建立),用來核對、處理外界訊息,確認新訊息與過往訊息的關聯、以產生訊息回饋的認知結構,就是'''[[基模 (心理學)|基模(Schema)]]''',又稱為認知基模或圖式。 #'''組織與適應''' ##組織:指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務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無論是在發展的任何階段,這種功能都會在個體的認知活動中展現出來。 ##適應: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受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兩種互補的心理: ###同化:個體運用既有基模解決問題後,將新的經驗納入基模,此經驗即被同化。 ###調適:當既有基模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個體主動修改既有基模以適應這種變化,進而達到目的的歷程。 #'''失衡與平衡''' ##失衡:個體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即會感到失衡。會產生驅使個體改變基模。 ##平衡:個體能夠同化新的經驗時,便會感到平衡。分為以下三種: ###同化與順化的聯繫 ###個體基模中子系統的平衡 ###個體部分與整體知識之間的平衡 {| class = "wikitable" |+皮亞傑理論的主要特色 |- |'''主要特色'''||'''說明''' |- |'''關聯性'''||所有認知成長都與現存知識有關聯性,新資訊的獲取建構於舊有的基模上 |- |'''功能性'''||「適應」與「組織」的功能,「適應」為個體不斷從外界得到更多的訊息,而「組織」則幫助個體減少事務的複雜性。無論如何,建立有功能的外界心理表徵,須有適切的(亦即可以適應的)和可用的(亦即有組織)知識 |- |'''辯證性'''||適應包含兩種功能,一為同化,另為調適,使同化與適應相平衡的節制歷程稱為平衡化,而太多的同化會產生認知與真實世界不符合,太多的適應會導致外在世界缺乏連貫、意義和方向的結果 |- |'''平衡性'''||對於人類的「認識」採取了「發生」的觀點,認為認識是一種經過主客體相互作用後發生的結果,具有動態的結構,最終為取得平衡 |- |'''內發性'''||認知成長的動機源自個人內部 |- |'''階段性'''||人們之認知發展階段順序不變,但發展速率因人而異 |} ;研究方法: :  皮亞傑以自己的女兒作為研究對象,不追隨當時的流行——實驗組,以及多人實驗並將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研究方式——而是重質不重量,在自然情況下對研究對象做出長年,且著重於細節的觀察,'''紀錄個別兒童對於事物處理能力隨著年齡有何不同的變化'''。皮亞傑的這種研究方式,現在廣為流行,受當代的兒童心理學家所效仿採用。 ;研究結果: :  皮亞傑認為,兒童發展高度受個體與環境主動的互動影響。意即兒童不單只是被動的學習、完全受本能影響或受制於環境,而是藉由自己的方式來建構並理解這個世界,屬於「知識的建構主義」。兒童先天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他們對於世界的假設,也就是'''基模(Schema)'''。他們使用既有的基模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稱之為'''「同化」''',而當他們發現現有基模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就會進行'''「調適」'''。但隨著年齡的發展,當他們累積了一定的經驗,發現了許多現有基模無法解釋的現象,並且身體也到達一定的成熟度時,他們就會重新組織對於世界的假設。因此,兒童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的建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 {{Center|'''發現一個現象→建立假設→修正、調適假設→建立新的假設'''}} :  皮亞傑認為兒童並非對世界認知較少的"小大人",而是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及表達模式。皮亞傑發現每個年齡層相近的小孩往往會做同樣事情,因此在認知發展理論中,他提出兒童智力或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四個明顯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新的能力和新的訊息處理方式出現,所有兒童都依照此發展程序,前一階段順利完成,才能進入下一階段。這個理論隱含發展取決於先天生物性因素(實際→抽象)。研究問世後,'''其認知發展理論著重先天與後天的交互作用,並將認知發展區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 class="wikitable"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之概念整理表<br>(下表的年齡為平均值,實際年齡可能隨著智力、文化背景和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兒童的進步順序都相同) ! 階段 !! 年齡!! 認知特徵 |- | style="width:90px" align="center"|感覺動作期 || style="width:85px" align="center"|出生到 2 歲 | * 區分自我與其他物體。 * '''確認自我'''是行動主體,開始有意的行動,憑感覺與動作來探索世界,發揮基模的功能(組織資訊的功能)。例如,拉緞帶來移動吊飾或搖鈴來發出聲音。 * 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曾經看過的物體,即使現在看不到、聽不見,仍然是存在的。例如:媽媽不在身邊時,他也了解媽媽一定在別的地方,而不是消失不見了。 |- | align="center"|前運思期 || align="center"|2-7 歲 | * 又分為運思前期(2-4 歲)及直覺期(4-7 歲) * 能夠將具體事物轉化為'''抽象的符號''',學習使用'''語言''',以及運用影像和單詞來代表物品。 * 思考依然'''自我中心''':難以考慮他人觀點。 *只根據單一特徵來分類物品,例如:將所有紅色積木歸為一類,不論形狀;或將所有方型積木分成一類,不論顏色。 * 具有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單一向度上,像是無法理解物體的可逆性與守恆。例如: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較瘦長的新容器,他會認為新容器裡的水比較多(因為裡面的液體比較高)。 |- | align="center"|具體運思期 || align="center"|7-11 歲 | * 可以對事物進行邏輯思考,但只能針對「具體」的情境。因此還無法以假設為前提來思考問題。例如:給定假設「用一支羽毛丟玻璃,玻璃會碎掉」,若問他用十支羽毛丟玻璃的結果,他仍回答玻璃不會碎掉。 * 能'''「去集中化」思考''':較不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問題。 * 具備數字、質量、物體可逆性及守恆的觀念。 * 能根據多項特徵分類物品,並可依照同一角度排列順序。 |- | align="center"|形式運思期 || align="center"|11 歲以後 | * 脫離對具像化思考的依賴,'''可以進行抽象命題的邏輯思考''',並有系統地驗證假說。 * 開始關心假設性、未來、意識形態的問題。 |}<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前兩個階段,兒童主要是通過模仿和遊戲來進行學習,因為他們通過內部化的活動來建構符號意象。''' '''一、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2 歲):''' :  兒童發展最早的階段,此階段的核心是形成各種物體的概念,找出自己的行動跟行動結果之間的關係,發展出感覺和動作協調的能力。嬰幼兒僅依靠對外界刺激的感覺,藉由協調感覺經驗(如五感)與身體的肌肉運動來探索他們的世界,但刺激消失時,相對應的動作即會消失,這是認知發展的基礎。 :  此階段是語言與符號產生前的階段,由許多反射動作構成,例如嬰兒吸吮不同奶瓶會引起不同吸吮動作;而嬰兒的認知活動建立在感官與動作的經驗上,所以他們傾向用嘴巴咬、用手抓東西來了解周圍環境與事物,另外,嬰兒也逐漸發現達成目的的新方法,例如他們開始學會繞過桌子來拿喜歡的玩具,而不只是直接從桌底鑽過去。 :  此期的嬰兒很快地學會使用反射動作來產生一些更能反映其意向的行為,最初這樣的學習是由於意外產生,'''透過嘗試錯誤來學習'''。皮亞傑認為,在感覺動作期末期,幼兒能從較早的嘗試錯誤取向進展到較有計劃的解決問題取向,也就是在生命史上第一次對物體和事件能形成心理表徵,在這階段末期,我們稱為「思考」的行為漸漸出現在幼兒身上,這是一項關鍵性的進展。 :*[[w:物體恆存|物體恆存性]](Object permanence)(又稱物質不滅或物體恆存): ::  皮亞傑認為在此階段的發展目標是形成心智表徵,而此概念便是出現表徵的指標之一。物體恆存性是指能夠理解先前出現在眼前的物體,雖然現在看不見,但它仍舊存在,即知道物體在物理上具有穩定性。在剛出生時,嬰兒對於世界的理解是以物體為核心,非要物體直接被他們看見,否則他們會認為物體不存在,舉例而言,如果我們使用毛巾覆蓋奶瓶,幼兒可能不會有動手將毛巾拿開的想法與動作,因為他認為奶瓶已經不在了;相對地,大一點的孩子會開始暸解到物體即使看不見,它依然存在,於是便伸手想將毛巾移開,這代表他開始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通常大概'''八個月'''大時,兒童對於物體恆存才有所認知,此外,假設當兒童在看到成人把奶瓶從 A 點移至 B 點,但他仍到 A 點尋找奶瓶的話,這種現象稱為「AB 搜尋誤判」([[w:A-not-B_error|A-not-B search error]])。當兒童具有這樣的概念時,他會在心中使用符號來代表事物,以便思考。 :*延宕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  為兒童具有記號功能的一種行為模式。指兒童能透過表徵形式,來模仿相隔一段時間未出現的物體或事件,意即不需楷模在場即能做出學習到的能力。嬰兒在三個月大時,就會試著模仿可看得見的別人所表現的行為;但要到大約'''16 到 24 個月'''時,嬰兒才有可能真正具有心理表徵形式的模仿,形成延宕模仿。舉例來說,如果兒童在模仿以前與父母在一起做蛋糕的情形,自己玩做蛋糕,即表示他正在進行延宕模仿。 延宕模仿的重要性在於,兒童已發展出心理上能代替記憶所模仿的行為;如未具有表徵,將無法從事模仿。由於兒童想準確複製以前的行為,因此模仿基本上可說是一種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 :  感覺動作期又可再細分為以下'''六個子階段''': {| class="wikitable" !子階段 !月齡 !描述 |- |簡單反射(Simple reflexes) |style="width:90px"|出生-6 週 |通過與生俱來的反射行為,如脊髓反射、腦感反射、膝跳反射等,來協調感覺及行為。皮亞傑在這裡一共描述了三種基本的反射:嘴吮吸物體、眼睛掃視或是直視一個物體、當某物接近手時,會伸手抓握(達爾文反射)。直到出生六週後,這些反射行為會轉變為具有意識的動作,如:達爾文反射,成為了有意識的抓握,嬰兒就知道如何抓握了。 |- |第一習慣和初級循環反應階段(First habits and 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s phase) |6 週-4 個月 |'''協調感覺和兩種類型的圖式(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兒童理解世界的心理系統):反射動作和初級循環反應(嬰兒重複做最初偶然發生的事件)。'''反應的主要焦點仍集中於嬰兒自身的身體。例如:嬰孩會重複的用手在他們的臉前揮動。 |- |次級循環反應階段(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s phase) |4-8 個月 |此階段為習慣的發展階段。嬰兒從原先的關注自身,轉變為關注身邊的事物。不斷重複那些有趣的或是會讓人開心的行為。在這個階段中,主要發展抓握和視覺之間的視、動協調。<br>次級循環反映階段一共會出現三項新的能力:<br>1.能夠有意識地抓取他們所需要的物體。2. 次級循環反應。3.能夠分化出目的及手段的不同。 |- |次級循環反映的協調階段(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s stages) |8-12 個月 |此階段發展出視覺和觸覺:手、眼協調,圖式與意向的協調。<br>「這一子階段,主要是發展目的和手段之間的協調能力。」擁有了皮亞傑所說的'''第一次真正的智力'''。除此之外,這一階段的嬰兒會開始發展出目標取向的行為,會開始有計畫性地按照一定的步驟來完成他們的目標。 |- |三級循環反應階段、新穎性,和好奇心(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 novelty, and curiosity) |12-18 個月 |皮亞傑形容此階段的嬰兒就如同「年輕的科學家」,開始能夠使用物體做出很多事情,也因此對物體的性質感到非常好奇。此階段的兒童會開始嘗試新的行為,發揮想像力,發展出新的方法來達成目標。 |- |圖式的內化(Internalization of schemas) |18-24 個月 |嬰兒發展出使用符號的能力,而能夠形成持久表達能力。<br>此階段的嬰兒出現頓悟,以及真正的創造力。如:把東西藏在他們不知道的地方,他們會盡可能地把所有有可能藏東西的地方都找過一遍,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的認知發展階段,開始產生了運算的能力。 |} '''二、前運思期(Pre-Operations Stage,2-7 歲):''' :  皮亞傑認為「運思(Operation)」是指以邏輯方式組合、區分或轉換心智表徵的運作程序。在這個階段,他認為孩童開始懂得用語言思考更抽象的事物,然而他們的理解較為原始又缺少推理化,頭腦可運作但動作不可逆,所以稱此時期為前運思期。 :  在前運思期,兒童比以往更具備思考能力,而且能運用「符號(Symbolic representation)」來表徵物體,開始以語言或符號進行思考與表達,例如木塊代表汽車、用口語的「語彙」來代表物體等。他們的語言和概念能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能運用符號來預測或思考物理世界的因果關係,但是大部分的思考方式仍屬原始,因此他們無法完全地以邏輯方式去組織、運作心理表徵,也就是說有運思上的困難。 :  象徵性的代表開始會觸發小孩模仿實際物體之動作,但這是每個小孩自己的規則,所以每個小孩的動作不盡相同,而比較形狀或符號這類的象徵就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定,並且這時期小孩每次僅看一個面向,故難以溝通(需要在不同面向間轉移),也不能顯示理解物體守恆的觀念,常常物體一改變外貌就會以為物體和原本的物體不同。 :  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在心理發展此階段也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兒童把無生命物體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認識傾向,主要表現在認識對象和解釋因果關係兩方面。皮亞傑認為,前運算期的兒童處於主觀世界與物質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缺乏必要的知識,對事物之間的物理因果關係和邏輯因果關係一無所知,所以思維常是泛靈論的。而隨著年齡增長,泛靈觀念的範圍會逐漸縮小。4-6 歲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遊戲,交談;6-8 歲兒童把有生命的範圍限制在能活動的事物;8 歲以後開始把有生命的範圍限於自己能活動的東西;更晚些時候才將動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  前運思期的孩童有以下特點: * 缺乏守恆概念: :皮亞傑認為,前運思階段的兒童不能理解原來的形式改變後,物體的質量,體積和數量仍維持不變,以下是兩個主要解釋: # 專注現象:前運思期兒童思考的特性之一為專注、集中化,指注意到情境、物質的某一方面特性而忽略掉其他性質,這也稱為「知覺片見」(Perceptual centration)。舉例來說,當我們將牛奶倒入高而窄的杯子和淺而寬的盤子時,即便兩者容量相同,們此階段的兒童仍會相信高而窄的杯子具有較多的牛奶; 兩塊相同的黏土,形狀不同,孩童會傾向認為較長的黏土較多;同樣地,前運思期的兒童容易認為三明治切成四份時比沒有切的時候多。 # 不可逆性:前運思期兒童只能從一個方向去思考,無法進行逆向思考,並尚未擁有邏輯推理的能力,例如此時期兒童會數數、了解數目、操弄數目,但兒童無法理解 4 + 6 = 10 和 10 - 6 = 4 是一樣的概念。 * 集中注意於「狀態」(集中偏向): :前運思期的兒童會注意到物體的狀態,但卻不會注意到過程,就像是在看一系列靜止的畫面,而不像成人能夠看到過程及理解到其變化。 * 自我中心: :前運思期的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主義,認為自己主觀喜歡的東西就是好的,覺得別人看見的面向及所具備觀念都和他的一樣。他們無法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只能完全以自己的觀點來解釋事件。例如:皮亞傑曾經做過著名的三山實驗(The Three Mountain Task),讓兒童坐在三個山的模型的一邊,在模型的另一邊有洋娃娃,當問兒童從洋娃娃的角度會看到什麼情景時,前運思期的兒童會認為洋娃娃所看到的情景和自己所看到的一樣。 * 擬人化思維:前運思期的兒童覺得萬物皆有生命,會賦予無生命的物體如人一般的想法、目標與感受。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孩童會跟玩具說話。 {| class="wikitable" !子階段 !年齡 !描述 |- |style="width:75px"|符號功能(Symbolic function substage) |style="width:50px"|2-4 歲 |兒童能夠闡明不在現場之物體的形象,能運用其心智能力,例子如語言和角色扮演遊戲。雖然在過程中有進步,但是仍然有諸如「自我中心」和「擬人化思維」的限制,上述已詳細介紹。 |- |直覺思維(Intuitive thought substage) |4-7 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變得非常好奇,能開始使用原始的推理,會出現對推理的興趣,並想知道事物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皮亞傑將其稱為直覺思維子階段,因為兒童擁有關於許多事物和現象的知識,然而並不知道這些事物和現象背後的原理。前運思思維涉及到「集中偏向」和「缺乏守恆概念」。兒童此時不具有數量,長度,體積,面積等方面守恆的概念。例如,給孩子看 7 隻狗和 3 隻貓的圖片,問他們狗是否比貓多,孩子們會回答「是」。但是當被問貓是否比狗多,孩子將再次回答「是」。這樣在邏輯上基本的錯誤,顯示兒童在解決問題時處於直覺和真正的邏輯推理之間的過渡期,兒童在幾年後才會習得真正的邏輯推理。 |} '''三、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 歲):''' :  具體運思期已能將具體的經驗或事例進行邏輯的思考,具備時間及空間的概念,思考較有彈性,不再只會注意事物的單一屬性,對同一個問題也能從不同角度切入、接受不同觀點。然而,他們的思考還沒有能力理解假設性問題,思考受到這個世界的具體事物所支配,很難進行抽象思考,只執著於眼前直接看得見、能直接接觸並推測得到的事物。此階段的兒童能形成概念、暸解關係、解決問題,但必須要是他們熟悉的事物和情境。 :  具體運思期的兒童能把脈絡中其他事物的意義列入考慮,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兒童看一輛紅色汽車,然後在兒童注視下,用綠色玻璃把紅色汽車遮起來,使其看起來像一輛黑色汽車。接著,分別詢問前運思期及具體運思期的兒童這部汽車實際上是什麼顏色。結果發現,前運思期的兒童會回答「黑色」,而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則是回答「紅色」。 :  以下為其階段孩童的特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100"|克服自我中心||從前運思期的自我中心改而關注他人看法,開始具備多方面理解問題的能力,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 |具有守恆概念||開始具備保留觀念(物體守恆),意即可以理解數量或長度,不一定與物體的排列或外觀有關,例如能了解同樣多的黏土不會因為形狀不同而影響大小,或著不會再被兩杯水杯的高度不同給騙了。 |- |序列化||具體運思期兒童能具備重要能力之一是序列化,亦即利用邏輯的方式排列事物、了解序列關係,能夠根據不同的面向,對於一系列的物體做出有規則的排列的能力,例如能將木棒從最小到最大依序排列。 |- |遞移能力||如果孩童具有了上述序列化的能力,便能以邏輯的方式排列事物,而在為了排列物體的過程中,孩童必須依據某項標準將物體加以處理,因此他們也能同時獲得了遞移能力,這是指孩童能根據甲乙兩物分別與第三物的關係,來推論甲乙兩物之間應該存在何種關係。(例如:A > B,B > C,可以知道 A > C)。 |- |層級分類||可以透過兩個以上的面向,例如根據大小、或者是高度、長度等等不同的特徵,結合其他分類能力,可以同時整合兩個以上觀念。例如男孩女孩都是兒童,然後兒童又屬於人類層級。 |- |因果關係||開始了解一些物理上的原理以及生物方面的機轉過程,而不只是單純用擬人化的思維來看事情。 |- |可逆性||理解數字、以及物體在改變之後,可以回到原來的狀態。例如:4 + 6 = 10,並且可以理解前運思期不能理解的 10 - 6 = 4。 |} '''四、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 歲以上):''' :  認知上開始進入抽象運思期,不再受具體經驗或現實事物限制,可以抽象的思考而呈現普遍性。最大的特點是能以純粹的符號、文字、圖形或數字進行思考和推理,脫離具體,更可依假設–演繹的過程進行,並且在面對問題時考慮其所有的可能性。相較於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只能在相關具體事物存在時解決問題,此期的兒童能夠考慮假設;若假設為真,就能從中推演出結果,亦即推理往往忽視「內容」,卻能遵循推理與「形式」,因此稱為「形式」運思,所以形式運思期的兒童可以科學法則解決命題(即符號操作)和使用系統化的實驗來解決問題。 :  舉例來說,問兒童現在有小新、大雄、健太三個人,小新比大雄黑,小新比健太白,則此三人誰最黑,誰最白?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可以直接回答問題,但具體運思期的兒童需要這三個人實際站在面前才有辦法回答問題。年紀較小的具體運思期兒童會在「大於」、「小於」的混合關係中迷失而無法得出結論,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對此類問題的不同關係也會感到混淆,但他們能想像到正確關係解出來為止,這代表著一項重要的能力: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能監控或思考自己的思考。從所得到的訊息想出抽象的關係,然後將這些關係加以比較,這是形式運思期青少年所具備的一種關鍵能力。形式運思的思考特徵通常在 11 到 15 歲之間出現,但也有許多人永遠沒達到這個階段。大部分的人傾向於只在某些情境使用形式運思思考,而在其他情境則否,一直到成人期都是如此。 :  然而,以更精緻的方法來檢驗兒童的心智功能,就會發現皮亞傑低估兒童的能力。有其他實驗發現兒童的心智能力發展早於皮亞傑所預期,例如將兩組玩具士兵一對一排成兩列,兒童會覺得士兵一樣多,當把其中一列的間距加大,兒童會與先前提到的實驗一樣認為另外一列的士兵較多,但若是問兒童誰的「軍隊」比較多,兒童會認為是一樣多的。因此可以說是,當兒童認為排列的物體屬於集合體,而不是個別項目時,他們的判斷較不會受到無關的知覺變化所影響。 * 皮亞傑的這四個幼兒發展階段'''具有以下的特色''': :# 發展順序前後不會改變,但會'''因為個體的不同有所差異'''。 :# 具有'''普遍性''',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都適用。 :# 各個發展階段在邏輯上都是有組織的。 :# 每個發展階段順序,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也就是每個成功的發展階段都會與前面順序的發展階段合作,會融合前一個階段的元素,逐漸讓發展愈加完整。 :# 每個發展階段的不同,會顯現在思維模式上質的表現,而不會僅僅是量的差異而已。 ====智力的成長==== :  皮亞傑認為智力的主要功能是在協助個體適應環境,智力活動的主要目標則在建立個體的思考歷程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環境中種種新奇的刺激,如不能為兒童所理解,可能形成兒童與環境之間的不平衡,因而促使兒童調節自己的心理結構,以適應環境。皮亞傑採用個體與環境互動觀點,當個體與環境不平衡時,能夠激發認知活動,使智力成長。 *'''智力的成分''' :皮亞傑認為智力可以分為三項相互關聯的部分,即智力的內容、結構及功能。 #'''智力的內容:'''<br>智力的內容是兒童思考的內容,例如四到六歲幼兒的萬物有靈論([[w:Animism|Animism]]),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皮亞傑在早期研究智力內容之後,發現智力的內容,並無法解釋決定兒童思考方式的因素與心智發展現象,後來於是轉變他研究的方向,注重智力的結構與功能。 #'''智力的結構:'''<br>皮亞傑認為組成智力結構的基本單位是[[w:基模 (心理學)|基模]](Schema),基模乃是有組織的思考模式與行為,用以解釋我們的經驗與適應環境,新生兒從出生之後,對於現實世界並無任何理解,僅靠著若干反射的動作來適應環境,這些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能夠隨著經驗作迅速的修正,成為嬰兒的'''行為基模'''(Behavior schemata),如凝視、抓握、吸吮等。自從第二年之後,嬰兒逐漸能夠使用符號、利用符號從事思考,於是'''符號基模'''(Symbolic schemata)開始出現。當兒童七歲左右,能夠以'''操作基模'''(Operational schemata)即以內在的心智操作思考與解決問題。 #'''智力的功能:'''<br>皮亞傑認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心智功能為組織(Organization)與適應(Adaption)。 ::'''組織:'''指兒童將已有的基模或知識組織成密合系統的傾向,組織功能是一種自動與持續的歷程,換句話說,兒童會不斷地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以形成新而較為複雜的認知結構,使他能夠更有效地適應環境。 ::'''適應:'''此為兒童調節自己以適應環境要求的傾向,皮亞傑認為適應是透過同化與調適兩種歷程來進行的。同化(Assimilation)是兒童吸取外界新經驗以併入本身認知結構的歷程,而調適(Accommodation)則是兒童改變其認知結構的歷程。同化與調適歷程是同時並進相輔相成的,兒童一方面同化新的經驗,另一方面也同時調適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的新要求,透過此兩種歷程,兒童增進對於世界的了解,其認知的結構也朝著更高層次發展。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  道德判斷的發展:皮亞傑認為小朋友的道德發展是經過無道德原則(無律)、客觀道德原則(他律)到主觀道德原則(自律),也認為兒童的整體'''認知發展水準會決定其道德判斷'''。 :  '''客觀道德原則是來自於權威、成人或是社會群體的要求''',所有犯錯的人皆是以行為結果為基礎、並按比例處罰,完全不必考慮他的動機。有錯就採取報復性或是賠償性處罰,為一種單向的(unliteral)道德觀。 :  '''主觀道德原則則是來自和相同年齡、經驗的同儕互動,透過同理心或是暸解他人角色所發展的''';換言之,年齡較大的小孩會試著去了解他人的犯罪理由、動機以及造成他犯錯的社會結構因素,並給予其適當的處罰或是改正的機會。此種道德觀原則是一種從個人責任或義務出發的道德觀,行動者對於自己要不要遵守則是來自內省的標準(和Douglas的罪惡感相似、也和Kohlberg的良知原則、康德的理性倫理學原則類似)。 :  對皮亞傑而言,客觀道德(他律)強調行為結果,如六歲以下的小孩採取客觀原則,比較重視自我的利益。年齡越大則越有能力考量他人的狀況,如分配物品時採取平分的平等(equality)的立場。 :  下表將詳述'''無律(all‑or‑none law)、他律(Heteronomy psychology)、自律(Autonomy)'''三個階段,並提供實例。 {| class="wikitable" ! !名稱 !內容 !接受規範的原因 !說明 |- | rowspan="2" | 第一階段 | style="width:105px"|無律階段<br>(4、5 歲前) | rowspan="2" | 自我中心強,因此缺乏服從規則之意識,此時小孩還不明白規範的意思,行為尚未出現道德價制的規範。 *道德意識尚未開始發展 *行為尚未出現道德價值的規範 | rowspan="2" | 無 | rowspan="2" | 小時候看到喜歡的玩具,雖然不是自己的,卻會隨手拿起來玩。 |- |道德意識尚未開始發展 |- | rowspan="2" | 第二階段 |他律階段<br>(4-8 歲) | rowspan="2" | 小孩逐漸了解父母權威、社會規範的不可挑戰,同時也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 *道德觀念開始萌芽 *被動遵守規範,尚無法獨立自主判斷是否違反道德 | rowspan="2" | 兒童在判斷行為道德性時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並非取決於主觀動機,並且深信違反規則、權威的行為會自動帶來懲罰。 | rowspan="2" | 經過老師或父母的告誡,了解到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行為 |- |道德觀念開始萌芽 |- | rowspan="2" | 第三階段 |自律階段<br>(8、9 歲) | rowspan="2" | 小孩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依據及價值觀,對行為善惡有自己的判斷。開始了解規範的抽象原理,不會盲從權威,會考慮動機,而非只看行為後所帶來的物質後果,逐步進入道德成熟階段。 *道德意識逐漸發展成熟 *對行為善惡有自己的判斷 | rowspan="2" | 此年齡的兒童暸解規則的存在是為了給出一定方向,並減少參與者間的爭議,他們知道規則是每個人同意的結果,假使每個人都同意改變規則,那規則的變動也是合理的。而對自己行為的判斷建立在行為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 | rowspan="2" | 長大後了解拿別人東西應該先經過別人的同意,也就是不偷竊的道德堅持。 |- |道德意識逐漸發展成熟 |} ====皮亞傑理論的評價==== :  目前的研究顯示,當能以更精緻及降低作業難度的實驗法,檢驗嬰兒和學齡前兒童的認知功能,就會發現皮亞傑所使用的作業低估了兒童的表現。核心知識論學者報告中顯示,四個月大的嬰兒存在物體恆存概念。這個概念在皮亞傑的理論中在嬰兒十個月大時出現,較核心知識論學者報告的結果更晚。 :  此外,其他認知階段的發展也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形式運思期的運作同樣受環境影響,例如文科學生較理科學生能辨別文體差異,一如理科學生較文科學生更容易理解物理原理。因此,認知建構的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 =====對皮亞傑理論的批判===== 皮亞傑理論的重要原則之一是發展先於學習,認知建構論採取兒童主動學習的觀點,改變了兒童在認知發展上是被動接受環境刺激的看法。皮亞傑主張:發展階段基本上是固定的,而諸如守恆等概念是不能經由教導學會的。但是許多研究顯示,皮亞傑式的作業如果能在較早的發展階段教導給兒童,或者只要將此作業改為較為簡單的形式,幼兒也能在未達到正常階段前成功完成作業。 後續的發展研究結果也對於皮亞傑的理論有所質疑,他們對於認知發展的程序與階段看法不同: * 低估:他們認為小孩其實在更早的階段就能達到皮亞傑所歸類的的各種思考運作。例如:三個月大就有物體永存的概念、三歲就知道質量不變定律。 * 物理的規律性:用較新穎的測試方法發現小孩其實知道時間是連續的、東西無法飄在空中、實質物體不能穿越、被擋住東西是連續的,而且很早就有算數與加減的概念。例如:兩堆一樣多的球,在其中一堆加入兩粒,另外一堆則是改成長條狀排列但數量不變,小孩會認為前者較多。 * 心意揣度:小孩不似皮亞傑所想的那麼自我中心,他們瞭解行為背後是有意圖的,能從行為揣摩別人心中信念、企圖、感覺。像是成人用相同動作去拿不同物體,比用不同動作拿同一物體更能引起六個月大嬰兒的注意,顯示其瞭解不同東西具有不同用途。或是一個 13 個月大的小孩看卡通時就會因對主角(毛毛蟲)的瞭解而改變注意所在。心意揣度能力可能源於母親與小孩互動時,母親能說中小孩的心事使小孩感受此能力。通常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好,心意揣度能力也強。 總而言之,兒童的心智能力應該比皮亞傑原先所認為的還要高。近年皮亞傑理論備受批評的另一地方是關於「階段」這個核心論點,有很多學者質疑是否可以分出「發展階段」,並且在不同階段所有認知表現都不同。他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樣式因作業而異,同時,兒童的經驗對發展速度也有重大影響。 事實上,小孩從一歲開始就像是一個小科學家一樣會去組織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且判斷物體是否相屬,學習構思假設和瞭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另外,有很多小孩很晚才進入形式運作期,甚至有些小孩永遠進不了形式運作期。所以人類的認知發展似乎不全如皮亞傑所設想的直線階段式的進行。依類別不同和皮亞傑的理論做比較: * 訊息處理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es):此主張的研究者認為認知發展是各種不同「訊息處理技能」(蒐集和分析來自環境的訊息)的獲得,而皮亞傑作業無法區分訊息處理以及該作業原本要評估的技能。然而,認知發展究竟是一連串性質不同的階段,或是連續變化的過程,這些支持此主張的研究者仍無共識。 * 知識獲得取向(Knowledge-acquisition approaches):兒童與成人的認知歷程和能力在本質上相同,主要差異在於成人擁有較廣泛的知識基礎。他們認為「知識」並非事實的集合,而是深入了解某一範疇的事實如何組織。西格勒(Seigler)提出認知發展的「'''重疊波理論'''」即是知識獲得取向的一個例子,此理論建構在三個基礎上。 # 兒童在解決給定的問題時會使用多種思維策略和方式,而非單一一種。 # 不同的思維策略和方式長時間並存,並非僅是短期間的過渡。 # 經驗將改變原有的思維策略和方式並使兒童獲得更先進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因此,他認為兒童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間都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隨著年紀和經驗的增長,有些策略會變得更常使用,有些則會越來越少。 * 社會文化取向(Sociocultural approaches):皮亞傑只注意到立即的物理環境,而忽略社會文化脈絡方面的影響;這些提出社會文化取向的學者認為,兒童的學習並不像一位科學家專注於找尋真理,而是一個新手嘗試透過當地文化的視角觀察社會現實,並由此融入當地。「文化」會對兒童產生的實際影響: # 提供特定活動的學習機會:兒童藉由觀察,體驗,或是經由聽覺接收到的的訊息來學習,例如:沙漠的兒童不太可能有機會了解水的容積保留概念;住在城市中的兒童也不太可能學會如何尋找能儲水的植物。 # 決定特定活動的頻率:傳統舞蹈很重要的文化中,他們的兒童長大都成為厲害的舞者;住在挪威的小孩則成為滑雪專家。 # 建立不同活動的關聯:重視製陶的文化中,捏黏土經常與親子互動或市場貿易連結在一起。 # 控制兒童在活動當中的角色:大多數的文化中,肉品可以從市場取得,兒童不須扮演打獵的角色;但在某些文化中,兒童從小就要學習打獵和處理獵物。 :上述觀點可追溯至蘇聯學者 Lev Vygotsky 的研究,Vygotsky 的發展理論更加重視社會環境對學習與發展的影響。以下是'''Vygotsky 理論'''的部分重點: # 認知與專業知識主要來自見習,也就是由更博學的成人引導,以了解更多知識、發展新技能。 # 必須了解某一位兒童的實際和潛在發展水準,才能充分理解其認知發展水準並提供適當指導。 # 將「語言發展」視為認知發展的核心,當成人和同儕協助兒童掌控新技能時,彼此溝通成為兒童思考的一部分。 另外,關於形式運思期是否為認知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有相關爭議。以皮亞傑的理論而言,形式運思期是最後的認知發展階段;然而,有些學者(Kramer,Labouvie-Vief,Riegel, Santrock,Sinnott)認為個體在形式運思期後還會有另一個階段的認知成長。他們認為,形式運思期的個體不明白現實情況下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對事情的態度也往往過於理想化。在思考問題時總是檢閱相關的變項,以邏輯推論的形式衍生出各種假設,並逐一檢定這些假設。但是過了形式運思期後,個體在思考上更進一步。這時個體會認清現實的狀況,體認當時情境下條件的限制,以最有效率的方法來形成最可能的假設,並檢驗假設,而不是逐一審閱各種可能的假設。(Labouvie Vief.Santrock) =====新皮亞傑學派的發展觀===== 新皮亞傑學派也稱「後皮亞傑學派」,即把信息加工觀點和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結合起來的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心理學流派,是近年來對皮亞傑理論的修正。新皮亞傑學派繼承了皮亞傑的三大假設,分別為: # 兒童的認知發展呈階段性,有三個或四個不同的結構階段 # 高級的組織結構包括低級的組織結構以及在適當的環境中 # 對認知結構的獲得有年齡差異 並進一步指出: # 兒童在某一階段的運思能力,受到作業性質的影響 # 訓練和經驗(包括社會互動)可能加速兒童認知發展 # 文化對兒童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新派的理論以特定的作業類型來看認知發展,而非限制在從整體階段來看,例如皮亞傑理論中的許多作業事實上出現在很不相同的年齡裡。同時,此新學派也提出了形式運思之上更高的發展階段,例如「問題發現」(Problem finding)階段,在此階段成人能指出何者是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另外,也有學者提出「辨證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這是指「能暸解到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並無單一解決辦法」的能力。 ======心智理論====== 新皮亞傑學派也克服了皮亞傑只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結構的普遍性和一般規律的局限,著重探討兒童認知發展中的非普遍性特徵或個別差異的問題。'''強調差別心理學的研究''',對教育學和臨床心理學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扭轉認知發展認識論的研究取向,進一步轉向智慧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軌道。從研究「認識的主體」或「理論的主體」到「心理的主體」或「現實的主體」,無疑是皮亞傑逝世後研究工作重點的一個重要轉移。 認知能力的發展,除了展現在兒童推論與理解物理世界的運作規則外,也展現在理解和預測他人的心理世界。例如,當五歲的弟弟嘗試要將自己的玩具車藏好,以免會被七歲的哥哥拿去玩時,若弟弟將玩具車藏在哥哥平常收玩具的箱子裡,那麼哥哥就會很容易找到玩具車;因此,弟弟需要揣測哥哥尋找玩具的策略,才能藏好自己心愛的玩具。所以,兒童需要具備「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欲求,解釋並預測他人行為。心智理論研究者探討兒童對於基本心智狀態的認識,像是欲求、意圖、信念、知識、思考及感受。以下的「錯誤信念作業(False-belief task)」是測試心智理論的典型範例,可呈現其發展趨勢(Flavell,1999)。實驗者向五歲兒童展示一盒糖果和一隻小猴子玩偶,然後告訴兒童:小猴子要離開去上廁所,所以牠將糖果藏在黑色盒子裡;然後在小猴子上廁所時,牠的媽媽將糖果移到藍色盒子裡。實驗者接著問五歲兒童,小猴子從廁所回來後,會到哪個盒子找糖果?兒童會回答「黑色盒子」。若依照相同程序詢問三歲兒童,他們會回答「藍色盒子」。對於上述結果的解釋是,學齡前兒童尚未充分理解人的行動是受到其本身對物體「信念」(belief)的指引,而非物體的實際現況。因此當他人對於物體目前位置的信念跟現實狀況不同時,三歲兒童會根據實際狀況反應,而不會想到當事人其實不知道糖果已被移走。換言之,他們無法設身處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心智理論如何發展?研究者認為,其過程分為三個步驟(Wellman et al。,2011)。首先,大約二歲時,兒童瞭解人們有欲求和意圖,並且知道他人的欲求有別於自身。其次,大約在三歲時,兒童開始談到信念,也能夠區分不同對象的信念。但是他們仍然認為行動的基礎是欲求,而不是信念。最後,大約四歲時,兒童開始瞭解:驅動行為的動力是思考與信念,但是信念未必符合現實;也就是人們有時會有「錯誤信念」,並且會按照這錯誤信念行動。 *從心智理論看自閉症兒童 心智理論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欲望、假裝與知識等。此理論一開始的測試對象並非人類,而是靈長類的大猩猩,牠們被認為可能具備簡單的心智理論能力,但這個概念在各學者間仍存在諸多爭議。兒童會針對心理和物理世界發展出不同的推理方式,這可以由「自閉症」(autism)兒童的研究來說明。自閉症兒童除了重複的行為和有限的興趣之外,在社會互動上有明顯的缺陷。雖然他們具有和一般兒童相似的空間與數學能力,但在「心智理論」的成長上相對落後,使他們比較難理解他人的感受和信念。因此,對自閉症兒童而言,比較容易理解規則清晰易見的物理世界,但較難瞭解規則相對模糊的心理世界。因此「心智理論」缺陷是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困難的心理機制之一(姜忠信與宋維村,2001)。 =====柯爾伯格([[w:en: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1927-1986)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將皮雅傑道德發展之成果延伸至成年(Kohlberg,1966; 1969)。柯爾伯格分析受試者的理由,提出道德發展的六個階段,並區分為三個層次:前成規期(preconventional stage),成規期(conventional stage)和後成規期(postconventional stage)。 *柯爾伯格的道德買藥實驗 如同皮亞傑相信兒童的認知是透過階段性的成長,柯爾伯格(1984)也相信道德的發展是透過一連串的階段性進展而慢慢成熟,而非透過主動思考與推理去了解倫理價值。為了方便研究道德發展理論,柯爾伯格更準備了許多難題給孩童、青少年、成人判斷,以下為著名的漢斯買藥道德兩難: 有一名叫漢斯的男子,其妻臥病在床,若再不治療將會病死──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某種藥物。這種藥只有在街上的一家藥局才有販售,但是藥局的老闆卻要漢斯以 100 萬元購買藥物;漢斯雖四處籌錢但仍不夠,即使低聲下氣地拜託老闆「能否再便宜一點」、「能否分期付款」,老闆仍是不為所動。妻子的身體日益虛弱,時日無多,情急之下,漢斯只好潛入藥局偷走了藥物。 主張先生應該偷藥的理由是:「如果你的妻子死去,就沒有人照顧你」;不同意先生偷藥的理由是:「如果你偷藥,就會被關進監獄」。在這兩個例子當中,評估對錯的理由都基於賞罰,均被歸類為前成規期道德。兒童直至十歲,才開始按照社會規範判斷道德行為,進入成規期。柯爾伯格也像皮雅傑一樣,主張形式運思期的兒童才能進行後成規道德的抽象思考,以倫理原則來評估行動是否合乎道德。他指出,在成人參與者當中,只有不到10%的人表現出階段六的思考方式。不同文化的證據顯示,包括美國,墨西哥,臺灣和土耳其,都支持了柯爾伯格的發展階段序列(Nisan&Kohlberg,1982)。 根據受試者不同的理由,加以分類,可將道德發展分為 3 個層次,6 個階段: '''第一層次:成規前層次(前習俗道德期)''' 大多依據行為後所產生的快樂後果,或是行為所產生的直接後果與自己利益、利害的關係來發展道德認知。例如:獎懲、利益交換;或根據規則制定者的權威,來解釋文化規則與是非善惡的標準,例如有些同學不作弊是因為逃避懲罰或服從師長權威。此階段的兒童對於好壞、對錯的判斷,多視大人的反應或事情的後果決定。此外,位於此階層者具有皮亞傑理論中「具體運思期」的思維,故其邏輯推理局限於具體直覺,只能在實際觀察和經驗中學習。此層次可以細分為避罰服從取向階段,與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為了避免處罰而遵守規則。 :類似於皮亞傑理論的「他律」階段,此時期的兒童缺乏是非善惡的認知,個體僅因恐懼自身行為導致的懲罰,而無條件服從權威者,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因此施行「好的行為」是為了避免來自有權力者的懲罰。在此階段,個體僅具自我中心式的世界觀,而無法考慮到不同行動者在利益與視角方面的差異。這個階段也可以稱為權威主義階段。 :套用到前面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漢斯會因此被捕入獄,意味著漢斯變成壞人。<br> :*應該偷藥:漢斯曾經提出願意付錢,而且他又沒有偷其他東西。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Naive hedonistic and instrumental orientation):順從以獲得酬賞,得到人情回報。 :在第二階段,兒童自我的需求和願望變得很重要,但仍然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只依照行為結果是否能帶來自我需求上的滿足,來決定是否進行該行為。此時的兒童會將正確的行為定義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認為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的比付出的多。第二階段的觀點常被視為和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相關。此時期的兒童能考量到自我、他人的利益,但會把自我利益擺在第一順位,且此時的個體知道每個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觀,因此容易產生衝突,而人們必須進行利益調適。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監獄太可怕,坐監會比喪妻更難受。<br> :*應該偷藥:救活妻子但要入獄會比失去妻子更快樂。 '''第二層次:成規層次(習俗道德期)''' 漸漸擺脫僅重視個人利益的價值觀,會表現出符合家庭、學校、社會所期待的行為,重視社會期望與人際關係,認為團體所期待的行為就有價值,會服從、積極參與團體,開始注意到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道德標準來自社會上的是非對錯。例如:同學考試不作弊是為了獲得家長或老師的讚賞,或是認為這是學生應有的態度。柯爾伯格認為兒童直到 10 歲才開始評估他人意見,進入此層次。此層次可以細分為尋求認可取向階段,與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Good Boy-Good Girl" morality):順從以避免他人討厭。 :以社會的觀點與期望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尋求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認可與讚賞。亦即開始進入社會、扮演社會角色,並認為取悅他人、幫助他人,只要是能得到他人認可的行為便是好行為。這階段的人對一個行為是否道德的判斷在於「該行為是否能夠符合社會的期待」。此階段的個體已經開始意識到他所屬於的群體, 並可以站在別人立場考慮問題。個體於此階段已能放棄自己的利益以求得到與所屬群體共享的利益。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漢斯已經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竭盡所能,漢斯亦不是罪犯。<br> :*應該偷藥:漢斯妻子盼望漢斯能得到藥,而他亦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丈夫。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Law and authority maintain morality):維護法律和社會規則,以避免權威的譴責,和未善盡義務的罪惡感。 :此階段的核心觀念著重於是非對錯的規定,例如:法律、社會習俗等。會遵守、服從、尊重團體及社會的規範,並知道以法條作為是非善惡判斷的依據,認為社會的要求勝過個人的要求。此階段的個體已開始能夠跳脫自己朋友和同伴的小圈圈,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個人之間的關係被放在整個社會體系中理解。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法律禁止偷竊,偷藥是非法行為。<br> :*應該偷藥:漢斯的妻子將受益,同時漢斯應為行為負責,也應受罰,並在稍後支付未付的藥錢。 '''第三層次:成規後層次(後習俗道德期)''' 此層次的人已能夠進行抽象的邏輯推理,趨向理性思考,尊重社會整體的道德規範和抽象價值,並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則,且以自己的觀點對社會規範進行檢討,進而建立自我道德價值。例如考試不作弊是因為這是對大多數人公平的行為,並符合社會期待。此層次可以細分為社會契約取向階段,與個人良知取向階段。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Morality of contract and individual rights):開始尊重法治,相信法律及社會公益。 :會開始認為個體應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同時也認為社會大眾一同擬定的社會契約可以凝聚共識,亦可被改變,而那些不能提升總體社會福利的社會契約(法律)應該修改,以達到「給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的利益」之目的。此階段的人會注意到人的各種基本權力,並意識到在社會中應人人平等。 :套用到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發明藥的科學家有權得到公平的回報,即使漢斯的妻子生病,也不能證明漢斯的行為是正確的。<br> :*應該偷藥:無論法律如何規定,每個人都有選擇生存的權利。 *'''第六階段:倫理原則取向'''(Morality of individual principles of conscience):行動受到自己選擇的倫理原則所引導,通常強調正義、尊嚴及平等,支持原則以避免自我譴責。 :認為道德有一致性、普遍性,並開始能夠以個人的良知作為判斷道德與價值的依據。此階段的個體認為,合乎道德的行為就是符合普遍性原則(道德、價值)的行為,且這些普遍性的原則是法律的根據,一旦法律違反了這些原則,人們就必須偏離、對抗法律。個體已經是從人性和理性此種較為全面、普遍的角度來看待社會關係。 :套用到前面漢斯偷藥的例子中:<br> :*不應偷藥:其他人也有可能急需這種藥,所以也應考慮他們生命的價值。 :*應該偷藥:拯救生命的價值遠高於尊重他人的私有產權。 *三種層次比例隨年齡之變化 綜觀三種層次,10 歲前的道德觀由第一層次主導,其地位會漸漸由第二層次所取代。而第三層次也在十歲左右漸漸提升影響比例,約在 13 歲左右超越第一層次的影響,但 10 歲之後影響最大的還是第二層次。 '''柯爾伯格道德推理發展階段概念整理表''' {| class="wikitable" |- ! 層次一 !! 前成規道德(仰賴外界回應) |- | 階段一 || 懲罰取向(為了避免處罰而遵守規則)。 |- | 階段二 || 酬賞取向(順從以獲得酬賞,得到人情回報)。 |} {| class="wikitable" |- ! 層次二 !! 成規道德(已有是非於心) |- | 階段三 || 好孩子取向(順從以避免他人討厭)。 |- | 階段四 || 權威取向(維護法律和社會規則,以避免權威的譴責,和未盡到義務的罪惡感)。 |} {| class="wikitable" |- ! 層次三 !! 後成規道德(知道規範的意義何在) |- | 階段五 || 社會契約取向(行動由眾人同意的原則所引導,其本質是公共福祉,支持原則以得到同儕和自我尊重)。 |- | 階段六 || 倫理原則取向(行動受到自己選擇的倫理原則所引導,通常強調正義、尊嚴和平等,支持原則以避免自我譴責)。 |} 柯爾伯格的道德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兒童發展的道德推理,而非實際的行為,這或許是此理論的限制之一。研究發現許多人雖被歸類在不同的道德推理階段,但卻表現出相同的道德行為,而也可能出現相同階段的人卻表現出不同的道德行為。而這樣的道德發展過程所呈現出的是:從自我中心到對他人的考量、從被動到主動、從外控到內控。 柯爾伯格的道德理論之另一項限制是研究的對象以男孩為主,因為此理論是源自於追蹤72個男孩對於道德兩難的行為問題。有研究發現女孩的道德推理方式可能與柯爾伯格發現的相異。舉例而言,在柯爾伯格以男孩為主的研究中,會發現以正義為中心的道德推理,然而女孩的道德推理可能會較著重於關懷與責任的問題。若將實驗的結果依照生理性別區分,男性大多落在第四階段,女性則在第三階段。有趣的是,之後澳洲有學者嘗試將道德兩難題目的性別顛倒過來,實驗的結果發現男性大部分的理由從第四階段改為第三階段,而女性則維持原樣為第三階段。 [[w:en:Carol Gilligan|Carol Gilligan]](美國心理學家)認為男性的道德推理著重於個人權利,而女性的道德推理著重於責任。他批評這樣的道德發展論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論調,忽略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道德發展取向是以人群關係為中心,較注重人際連帶的社會責任,而非以抽象、冷冰冰的道德原則為中心。 另外,學者認為幼童對道德的推理,通常比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階段論所提出的更為複雜:在前述皮亞傑理論中,幼童在評價行為時,會認為行為「後果」比「意圖」重要,但也有研究發現 3、4 歲的幼兒也會使用意圖來判斷他人的行為。而處於他律期的兒童也能區別哪些規則是被大人視為正當而去規定和執行,哪些則是個人或同儕有權去改變的。 <nowiki>* </nowiki>'''有關道德的其他討論:''' ;'''電車難題''':認知 vs. 情感<br> [[File:Trolley problem.png|thumb|要拉下操縱桿,讓電車轉向另一條軌道嗎?]] 是一個倫理學的思想實驗。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w:en:Philippa Foot|(Philippa Ruth Foot)]],在 1967 年中首次提出這個問題:假設一輛無法使其停下來的有軌電車,除非你改變軌道將火車導向備用軌道,否則將撞上前方軌道上的五個檢修工人。但備用軌道上也站著一個人,那麼是否應該通過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個人?如果備用軌道上的人是自己的伴侶呢?<br> 從 2001 年開始,列車問題已廣泛用於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列車問題也已成為熱門書籍的主題。<br> 這個思想實驗主要想探討功利主義與源自康德主義的道德義務論,同時也涉及了人在群體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取捨。此難題亦可以變化,如軌道上不同人數對利益取捨的關係,或是軌道上人的不同身分對於行為是否會產生影響。舉例而言,備用軌道上的一個人是非常有名的學者,其未發表的理論能夠拯救數以萬計的人,但另一軌道的五個人則是不學無術的小混混等。 從功利主義角度看,為追求對最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大效益,應該犧牲少數人來拯救多數人。因此,在上述幾個版本的思想實驗中,若不考慮軌道上人物的身分,都應該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從康德義務主義[[w:en:Kantianism|(Kantianism)]]角度看,道德應該建立在必要的義務責任上。如果不可以殺人是一種道德義務,就不可以在上述兩個版本的思想實驗中動手讓一個人犧牲,即使這個行為的後果是犧牲五個人。<br> 電車難題也對自動駕駛汽車軟體造成影響:當不可避免致命性碰撞時,汽車軟體做出的選擇(例如撞向誰或撞到什麼東西)會影響到後果。此時,該軟體應該優先評估乘車者的安全,抑或是其他車輛或行人。<br> ;'''定時炸彈'''<br> 定時炸彈(Ticking time bomb scenario)是一個倫理學的思想實驗,多用於討論酷刑是否公平。其大致內容是:一枚大規模殺傷性的定時炸彈隱藏在你的居住地並即將爆炸,知情者已被羈押,是否應該使用酷刑來審訊。這是一個道德上的兩難問題。問題的升級版是:酷刑後知情者緘口不言,是否應當對其家人採取酷刑逼供。問題最初在 1960 年代由法國作家[[w:en:Jean Lartéguy|Jean Lartéguy]] 在其小說《Les Centurions》中提出。通過不同理論支持者的論點可以更好地理解該場景:後果論者的論點是,即使是那些在法律上禁止酷刑的國家,如果被押的恐怖分子掌握關鍵資訊,例如定時炸彈或將要觸發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位置,這種情況下使用酷刑是正當的;很多反對該論點的人,通常會先揭露某些假設,這些假設往往會掩蓋最初的情形,也就是說,反對者往往會注重於「現實生活」中允許酷刑的真實成本——例如,在這問題的假設中這個人,確實是一名恐怖分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無法確定此人是否真的是恐怖分子,以及他是否擁有有用的信息 ——並且反對者會依據法律、哲學/道德和經驗基礎來重申折磨的非必要性。此外酷刑的有效度也存在不確定性,許多反對酷刑是基於它無效的事實,而不是任何道德問題。以及如何應用(甚至允許)酷刑的決定,無論官方是否真的存在這樣做的過程,都可能會出現在問題制定者的博弈理論收益矩陣中。<br> ;'''社會兩難''':自己 vs.群體<br> 當自己駕駛的車即將撞上前面的人,但如果轉彎的話便會撞牆而犧牲自己,以下三種狀況要如何選擇? # 前面有一群人,另外一個方向的牆前面站著一個人,轉彎即可犧牲自己與那個人但拯救一群人 # 前面有一群人,轉彎即可犧牲自己但拯救一群人 # 前面有一個人,轉彎即可犧牲自己但拯救那個人 {| |- |[[File:狀況一.png|thumb|140px|社會兩難:狀況一]] |[[File:狀況二.png|thumb|140px|社會兩難:狀況二]] |[[File:狀況三.png|thumb|140px|社會兩難:狀況三]] |} →牽涉到自己與社會利益的衡量 '''對柯爾柏格理論的挑戰:''' 1.'''具文化偏見:'''其最高階段的道德發展反映出西方社會個體主義下之正義價值觀念,但若放至東方集體主義下並不一定適用,因其強調整體和諧的文化。 2.'''過於強調道德推理:'''忽略道德情感與行為,使其理論缺乏完整性。 3.'''低估幼兒的道德發展:'''將高階段的道德發展聚焦於法律的訂定,低估尚缺乏法律概念之幼兒的道德推理能力。例如:小學生知道考試不能作弊。 =====皮亞傑與柯爾伯格道德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異同===== '''皮亞傑觀點:''' 認為道德是規則體系構成的,道德的實質或成熟的道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兒童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識 #兒童對人類關係中平等、互惠之關心,此為公道的基礎。 而他的理論將道德發展定義為三階段: #'''「無律期」''':此階段不具思辨能力,要建立其道德價值觀,需要多一些約束與引導。 #'''「他律期」''':此時期孩子會受到行為之後的結果影響,如果某個行為之後結果是好的,就會認為自己做對;反之,就會否定行為。 #'''「自律期」''':此階段的孩子已經逐步發展出抽象思考能力,因此會針對道德規範進行思辨,屬於知而後行。 '''柯爾伯格道德觀點:''' 將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延伸至成年。以道德兩難的故事,詢問受試者道德判斷的理由,並將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三期('''成規前層次'''、'''成規層次'''、'''成規後層次'''),各期包含兩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並認為邏輯與道德發展能貫穿各建構的階段。經過實驗,柯爾柏格發現在參與實驗的成人當中,僅有不到 10% 的人表現出階段六(個人良知取向)的思考。雖然有不同文化(包括美國、墨西哥、台灣和土耳其)的證據都支持這樣的發展階段序列;但仍有另一些證據指出,人們所使用的規則會隨著情境而改變,並未完全按照階段序列進行。此外,道德標準也可能受文化影響,如東方社會認為不奉養父母是違反社會規範的不道德行為,在台灣甚至違反法律,然而在西方社會,這僅是屬於個人選擇而非社會規範。 * 相同處: # 認為兒童及青少年都受傾向服從,皆'''先他律而後自律'''。然而皮亞傑認為服從是對權威的尊重,柯爾柏格則認為服從是畏懼權威、避免懲罰,並渴望得到獎勵的表現。 # 認為'''道德發展具有階段性''',道德發展需循序漸進,不可加速來達成,因此強調在教育上要遵循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年齡特點。 # 認為'''認知水準與道德水準有關'''。認知水準高,不代表其道德水準一定高;但是道德水準高,其認知水準必在一定水準之上。 * 相異處: # 兩人對於道德發展階段'''分期不同''':皮亞傑將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三期,柯柏格則分為三期六階段。 # '''分期標準不同''':皮亞傑以「年齡」分期,柯爾伯格以「道德判斷」分期。 =====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 維高斯基([[w:en:Lev Vygotsky|Lev Vygotsky]])是俄羅斯心理學家。他對皮亞傑理論的諸多批評,在今日仍是非常劃時代的見解。維高斯基與皮亞傑最大的不同在於,他認為認知發展和周遭其他人的影響有密不可分的關聯。社會中的成人會有意的且多少是以有系統的方式,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因此提到他的理論時,會以社會文化觀點([[w:en: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稱之,有兩個主要觀念: # 智力的發展須透過兒童所處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來了解。 # 發展受到生長環境中的「符號系統([[w:en:Sign system|Sign system]])」所影響,包括文化所創造的文字系統、語言、計算系統等,被這些因素塑造了人們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 發展是如何產生的 :維高斯基認為「學習早於發展」,意即幼兒在學習的歷程中從其他人身上來獲得各種符號,而在發展的歷程中漸漸內化這些符號,進而能在沒有其他人的狀況下思考及解決問題。 :兒童了解到特定聲音能與特定意義結合,進而在日後的練習中精熟它,最後能用語言來思考及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兒童便將這個符號系統內化。 * 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每個文化會傳下去許多實體及認知的工具,使日常生活過得更有產能、更有效率。成人與兒童的互動傳授了能夠幫助兒童處理各種常碰上的事務與問題的工具。有些工具是實在的物體如:剪刀、縫紉機、電腦;有的是符號與實體二者兼具,例如書寫系統、地圖、試算表;有的則可能不具實體基礎,例如研讀教課書的策略、心算買東西付錢時如何找零。維高斯基認為,擁有在性質上至少部分是符號或心智的認知工具,大幅提升了兒童的思考能力。 * 私自話語(Private speech) :維高斯基非常強調私自話語。他主張兒童會先吸收他人的語言,然後在將其內化後用於自身關心的事物上。私自話語是指與自己的對話,我們經常看見幼兒在對自己說話,尤其是在處理較困難的事物時。在長大後,私自話語漸漸從有聲成為無聲,演變為內在言語(Inner speech),但它仍舊有很大的影響︰研究曾發現,時常在處理複雜作業使用私自話語的孩童會比其他孩童更有效率<ref>(Al-Namlah, Fernyhough & Meins, 2006; Emerson & Miyake, 2003; Schneider, 2002)</ref>,因此,維高斯基的觀點和上述皮亞傑的自我中心言語是大相徑庭的。 :{| class="wikitable" |+ |- ! !! 皮亞傑:自我中心言語([[w:en:Egocentrism|Egocentric speech]])!! 維高斯基:私自言語([[w:en:Private speech|Private speech]]) |- | 發展特徵 || 無法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並進行相互交流 || 以自我引導為目的與自我溝通 |- | 發展進程 || 隨年齡下降 || 在年輕時增加,隨後逐漸無聲內化為言語思想 |- | 社會言語的關係 || 負面:社會認知上不成熟的孩子較容易出現自我中心言語 || 正面:私自言語強化與社會他人的互動 |- | 環境的情境脈絡 || - || 自我引導效果有助於應付任務中更複雜、困難的狀況 |} *'''近側發展區'''([[w:en: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維高斯基認為,人的發展分成兩個層次,包括實際發展層次及潛在發展層次。處於潛在發展層次的能力是尚未習得的,而在這個層次中,若有某項作業是孩童無法獨立完成,但在能力更高的他人協助下就能完成,我們稱其處於近側發展區。當兒童在近側發展區工作時,他們會學習,將來能夠學會;以教育法來說,這個狀態稱為「可教導時刻」(A "Teachable moment")。 :簡而言之,實際發展水準(Actually development level)- 潛在發展水準(Level of potential)= 近側發展區。 * '''鷹架構築/鷹架作用'''([[w:en: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Scaffolding]])與'''引導下的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 :最初孩童需要在成人或能力較強之同儕的支持下學習,透過提供足夠的支援,讓學生從已知事物類比新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而當孩童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社會支持就應該逐漸減少,而將學習的責任漸漸轉移到孩童自己身上,如同房子蓋好後,要把鷹架逐漸移開。有一個觀念叫作認知見習([[w:en:Cognitive apprenticeship|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其歷程包括楷模學習、教練式教導、搭鷹架和評量。我們常常可以在一對一的教學看到這個歷程,這在馬可吐溫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一書中有完整的描繪。在有經驗的駕駛員教他駕船時,一開始會提醒他所有彎道的位置,而在日後漸漸讓他自己做判斷,不出聲,只有在船快要觸礁、擱淺時才會出手干預。 :幾乎所有文化都會給兒童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參與成人的活動。兒童剛開始的經驗是發生在活動的邊緣,而他們的參與有時稱為引導下的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是受到介入影響下的學習經驗(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有鷹架協助,也有人監督。依維高斯基的觀點,兒童逐步參加成人的活動,使他們有機會去從事他們近側發展區之內的行為表現與思考技能。這也幫助兒童將剛學會的技巧和思考能力與特定情境連結起來,以待日後使用。當兒童的能力漸增,他們會逐漸在某個活動中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直到最後成為正式參與者。 :鷹架作用的教學方式要依照學生程度個別化調整,因為每個學生已知與未知的事物不同,引導的方式也會不一樣。因此當學生數量多,就會很有挑戰性。[http://www.learningpaths.org/papers/papersupport.htm Mariani (1997)]指出最有效的學習是在高挑戰、高支持的學習環境。此時最有機會應用鷹架理論,且學生最有機會在近側發展區學習。當在高挑戰、低支持的環境時,學生容易感到挫折;在低挑戰、高支持的學習環境時,學生彷彿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學習成效有限;在低挑戰、低支持的環境,學生容易感到無聊。 * '''合作學習''' :維高斯基的理論十分支持同儕一起學習。為同儕的能力大約在彼此的近側發展區內,他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楷模,互相切磋進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可以接觸到其他人的個人思維並了解他的思考歷程,尤其是聽到他人的「放聲思考(Thinking out loud)」最能使兒童受益。 ====幼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是研究社會情緒發展相當重要的理論之一,他定義社會情緒包括:人際關係、情緒、氣質及人格等。氣質是指嬰兒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包括嬰兒的活動量、睡覺的規律性以及情緒等。有的嬰兒生來正向的情緒就比較多,負向的情緒就比較少,有的剛好相反。 以新生兒的氣質為例,氣質會因為跟父母互動的方式不同而產生差異,當嬰兒哭時很容易被父母哄好,會使父母產生強烈的親職勝任感,嬰兒與父母間也容易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相反,若父母想盡各種辦法嬰兒都不停止哭泣會使父母產生無力感,也就不容易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氣質還可以進一步做拆解,有研究者將新生兒所表現的氣質分為三個向度。 #-{「}-易養育的氣質-{」}-(easy temperatment):溫順隨和、情緒愉快、性格開朗、活潑可愛,喜歡和人互動,對陌生刺激的反應良好。表現出很高的規律性,按時喝奶睡覺;多正向的情緒,不吵不鬧,能接受安撫,比較聽話,為俗稱的天使寶寶。但是也有小缺點,例如活動水平不高,運動能力不強;不太有自己的主見,自主性不強;做事欲望和動力不足;沒有戒備心,容易相信陌生人,容易被欺騙和拐走等。 #-{「}-難養育氣質-{」}-(difficult temperament):很好動,精力特別旺盛;愛哭鬧,不易安撫;吃喝拉撒睡缺乏規律性;對新刺激表現畏縮,很難接受環境的變化;由於家人的撫愛經常得不到寶寶的積極回應,使養育者失去耐心,親子關係不容易建立好;難以與人相處,可能不受老師和小夥伴的歡迎。為俗稱的高需求寶寶。 #-{「}-慢熱氣質-{」}-(slow to warm-up temperament):在陌生環境中,需要較多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性情冷靜,比較安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遲鈍,表現出比別的孩子「慢一拍」的特點,但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會對新事物慢慢產生興趣,活躍起來。慢熱氣質的嬰兒比較膽小,進入陌生環境時容易退縮,因此父母需要很大的耐心,不能操之過急。 而氣質也可能具有遺傳基礎,例如,同卵雙胞胎氣質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將出生到兒童期的社會情緒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嬰兒期(0-1 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trust vs. mistrust) :因為這階段中嬰兒開始認識他人,所以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例如,當嬰兒哭或餓時,父母的出現會使嬰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藉此發展出對人的信任,成為往後發展的基礎;反之,如果嬰兒得不到充分的關愛,長大以後就可能會發展出對人的不信任感。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希望」的品質,有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兒童期(1-3 歲):自主獨立(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衝突(autonomy vs. shame/doubt) :這一時期,兒童開始掌握大量的技能,並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例如:學會爬行、行走、說話等,同時讓他們得以選擇何時開始以及何時停止此行為。 :這時候父母將面對與子女激烈的衝突,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在這時期,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透過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或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產生自主意識,他們會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並不容易。 :面對兒童反抗外界控制的行為,父母的應對方式尤其重要。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絕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管教孩子的「度」,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 ;學齡初期(3-5 歲):主動與內疚(罪惡感)衝突(initiative vs. guilt) :在這一時期的獎懲行為對日後的社會情緒形成尤其重要。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也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反之,若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 ;學齡期(6-12 歲):勤奮與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以建立自信。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並受到讚美與鼓勵,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缺乏自我價值感。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 class="wikitable" |+ 出生到兒童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 ! 年齡 !! 重要關係 !! 發展任務與危機 !! 正面結果 !! 發展障礙 |- | 嬰兒期(0-1 歲)|| 父母 || 信任與不信任 || 信任、樂觀 || 焦慮、不安 |- | 兒童期(1-3 歲)|| 父母 || 自主獨立對羞怯懷疑 || 能依照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自我控制 || 懷疑、缺乏信心 |- | 學齡初期(3-5 歲)|| 家庭 || 主動對內疚 || 主動好奇,有方向地行動、有責任感、具有自信心、進取心 || 缺乏主動及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 學齡期(6-12 歲)|| 學校 || 勤奮對自卑 ||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待人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依附理論[[w:en:Attachment theory|Attachment theory]]===== 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有分為先天的“氣質”(temperament)與後天造成的“依附形態”(依附關係 attachment): * '''先天氣質''' :氣質一詞即是指與心情相關的性格特徵,其差異顯現於生命初期,這個差異挑戰了一傳統觀點,即所有嬰兒行為都受環境塑造。先天氣質又對其早年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分為三種,分別在規律性、對新事物的適應性、接納或退縮,及情緒等方面展現出差異,並與照顧者(caregiver)的互動方式互相影響,例如:作息規律的孩子比較討喜,相對的難養育的孩子常常容易讓父母不滿或失去耐性。研究者認為,氣質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取決於兒童的基因型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照顧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其他環境壓力也會影響甚至改變孩童的氣質,尤其在其情緒表達能力(intensity)方面。 {| class="wikitable" |+ 先天三種氣質類型比較 |- ! 類型 !! 規律性!! 適應性 !! 退縮 !! 情緒 !! 反應強度 |- | 易養育型 Easy Child || 高 || 高 || X || 正向 || 高 |- | 難養育型 Difficult Child || 低 || 低 || O || 負向 || 高 |- | 慢熱型 Slow-to-warm-up Child || 活動量低 || 低 || O || 負向 || 低 |} * '''後天依附型態''' :後天影響的兒童氣質以及照顧者的發展理論為依附關係(attachment),健康的依附關係應為幼兒被照顧且有安全感。 :安沃斯([[w:en: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陌生情境」實驗([[wikipedia:Strange_situation|strange situation]]),一種被廣泛用來衡量依附關係的實驗方法。 :實驗中的組成人員有母親、嬰兒及一位實驗者(對嬰兒來說是陌生人),並按照以下八個步驟進行,每個階段約持續三分鐘: :# 母親、幼兒與實驗者(陌生人)進入一個很多玩具的陌生空間 :# 陌生人離開,母親坐下,讓幼兒自由探索 :# 陌生人進入此房間,先和母親談話再和幼兒互動 :# 母親離開房間,留下幼兒跟陌生人在此房間,此時幼兒可能因分離而焦慮哭鬧 :# 母親回來,跟幼兒互動並安撫,接著陌生人離開 :# 母親再度離開,讓幼兒獨處 :# 陌生人回來,嘗試安撫幼兒 :# 陌生人離開,母親回來 :實驗人員觀察嬰兒在各個階段與母親及陌生人的互動狀態,說明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根據嬰兒的反應,歸類出以下四種依附關係。 {| class="wikitable" |+ 四種依附關係表格 |- ! 特徵 !! 對應的依附關係!! 實驗情形!! 來源說明!! 互動影響 |- | 安全 || 安全型依附([[w:en:Secure attachment|Secure attachment]]) || 當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在場時,嬰兒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與母親維持一定距離下,偶爾的靠近、眼神注視,便足以讓他有安全感、自在地玩耍;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的情緒反應較其他類型平穩(會有些不安和哭泣,但程度不嚴重)。但當主要照顧者回後來,幼兒便會主動要求,並接受主要照顧者的安撫,然後快樂地繼續探索遊戲。|| 這一類型幼兒在實驗中約占 70%。通常能建立起安全型依附仰賴主要照顧者對於嬰兒行為的回應,例如:在嬰兒哭鬧時立刻(或很快)的到他/他身邊安撫、解決使其哭鬧的原因。在這種長期而穩定的關心之下,大多可以建立起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者與母親有正面的情緒與互動,成年後會較為快樂、有自信。比較願意去相信他人、與他人親近,也較容易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各種關係。 |- | 忽視 || 不安全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不把主要照顧者當作安全基地,對於陌生環境不會表現出不安痛苦亦不會主動去探索。在陌生環境中、或和陌生人互動時,主要照顧者的離開與否並不會造成嬰兒行為以及情緒上的太大波動,且在照顧者返回時不會主動主動尋求,甚至表現出忽視的態度。若幼兒出現焦慮不安,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都可以安撫,其對於主要照顧者的離開或是回來沒有表露出差異,且會將想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的注意力轉移到玩具或其他物體上,但卻無法自在地遊戲。|| 此類型的幼兒約占 15%。逃避型依附的產生通常是因為主要照顧者對嬰兒行為的不回應或負面反應,例如:在嬰兒哭鬧時,責罵、毆打他/她或是漠不關心,任其哭鬧,拒絕嬰兒的接近,尤其是肢體接觸。嬰兒在長期得不到回應(或是只得到負面回應)時,自然會形成逃避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孤僻、不喜與人群來往、難以相信他人、害怕親密關係的建立(會逃避親密關係),甚至會缺乏學習的動機以及對生活欠缺熱情、悲觀等等,後果極其重大。 |- | 反抗或有矛盾情緒|| 不安全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即使主要照顧者在身旁,嬰兒處於陌生環境中,仍然較警惕,不會有太多的探索在陌生人互動時也會焦慮不安。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會變得十分沮喪、焦慮甚至哭泣,表現出強烈的痛苦。但當主要照顧者回歸時,嬰兒雖然接受主要照顧者的安撫與接觸,卻無法立即安定下來,甚至推開、攻擊主要照顧者,彷彿在責備他的離開,表現得十分矛盾,想要跟照顧者親近卻又充滿憤怒和不安。|| 這樣的幼兒約占 15%。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依附關係通常來源於主要照顧者對於嬰兒行為回應的矛盾性,例如:在嬰兒哭鬧時,時而很快的關心他/她的狀況,時而卻又對其不耐煩、責罵或是漠不關心,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讓嬰兒經常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下。|| 矛盾型依附會讓小孩在長大後在對於人際關係經常性的不安、焦慮,甚至可能會演變成咄咄逼人的狀況(質問、哭鬧...),進而難以發展出長期而穩定的親密關係。 |- | 混亂或迷惑 || 無組織(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或迴避。|| 小孩經歷過受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受到雙親虐待而接受心理治療的嬰兒可能落入此一類型。|| |} 另外,又有人將依附理論的不同種類依據焦慮性和逃避性兩個指標的強弱組合分成四個種類,以下為示意圖: [[File:依附理論示意圖.png|缩略图|依附理論示意圖]] 「依附」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互動的型態。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假設會產生依附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依附對象提供依附者(嬰兒)最需要的食物,但是在 Holow 的實驗中,推翻了這個假設,在這個實驗中,把小猴從母猴身旁分離,改以人工的母親陪伴,一個是胸口有奶瓶的,另一個是身上蓋有絨布的,研究結果發現小猴大部分時間會待在蓋有絨布的人工媽媽身上,只有在肚子餓時才會去另一個人工媽媽那邊。 <br>我們會從我們和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學習,漸漸地形成對自我和對他人的印象。因此,依附不只是影響小孩子和母親互動的關係,而是終其一生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包含未來與家人、朋友、甚至伴侶的互動關係。 <br>'''依附理論及戀愛關係的應用''' 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兩位心理學家將依附理論拓展至戀愛關係中<ref>Hazan,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nowiki>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2.3.511</nowiki></ref>。在愛情中與伴侶建立的親密關係,與依附理論有高度的相似。 在愛情中建立的高度親密關係,涉及信任、承諾、及安全感等。從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中也可似嬰兒時期的依附理論般,分成上述的四種依附關係,只是依附的對象從嬰兒時期的母親轉變為戀愛親密關係中的伴侶。而兩人的研究中也指出,我們從小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有一定機率形塑我們成人後於親密關係中的依附類型。 心理學家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和倫納德.霍洛維茨(Leonard M. Horowitz)以依附理論為基礎,將成人在感情關係中的依附情況,以正面/負面的自我意象與正面/負面他人意象為向度,分成四種類型<ref>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nowiki>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1.2.226</nowiki></ref>。 {| class="wikitable" |+ 人際依附模式 |- 內在他人意象 ! !!正向 !! 負向 |- | 正向 || 安全依附型態 || 焦慮依附型態 |- | 負向 || 排除依附型態 || 逃避依附型態 |} #'''安全依附型態'''(securer attachment):在感情中擁有滿滿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對伴侶及彼此關係的滿意度較高。 #'''焦慮依附型態'''(preoccupied attachment):對自己抱有負面評價,容易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雖然會繼續尋求親密關係,但時常有被拋棄的焦慮感,因此在親密關係中時常過度付出和有情感勒索的情形。舉例而言,在戀愛中的其中一方會為了另一方付出許多,甚至是付出所有,此事他就會認為對方也必須同等地付出,否則便會產生對方是不是不愛我了這種焦慮感。 #'''排除依附型態'''(dismissing attachment):對自身帶著正面的看法,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感受,但不信任他人,因此即使沒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不介意,甚至會逃避。比起與他人相處,更喜歡一個人獨處。 #'''逃避依附型態'''(fearful attachment):對自己或他人,都有負面的評價,在一段關係中,雖然渴望獲得親密感,卻害怕被傷害,當另一半關心他時,他反而可能逃得更遠。這類型的人表現較矛盾,在感情中會採取抽離、不在乎的態度,但是當愛的人離去時,又感到心痛。 在所有的伴侶關係的配對中,最穩定的關係是兩者都是安全型依附型,此情形的關係滿意度最高,然而,焦慮型依附者於情感關係的熱烈追求與逃避型依附者情感表現矛盾及抽離的狀況,常衍伸出焦慮型依付者-逃避型依附者的伴侶關係(俗稱焦逃配)。在這種關係中,焦慮型依付者會因為不斷的尋求關係的穩定感到焦慮,逃避型依附者則會繼續從採取疏遠的關係尋求掌控感。這樣的相處會形成雙方長期你追我跑的不良相處模式。 此外,一個人的依附類型並非固定不變,也可能會因所相處的對象而有所不同,面對同一對象的依附型態也可能因生活的經歷而產生轉變。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依附的重要性=====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心理學教授[[w:zh:哈里·哈洛|哈里·哈洛]](Harry F.Harlow)不認同當時美國社會風氣認為母愛對嬰幼兒的發育是不必要的,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決定用[[w:zh:普通獼猴|恆河猴]](Macaca mulatta)進行一系列的研究。 '''實驗內容:'''將幼猴與母猴分離,並將幼猴關在分為兩區的鐵籠中,第一區放置鐵絲做成的母猴以及奶瓶供給食物,第二區則放置用絨布做成的母猴但沒有奶瓶。一開始幼猴驚慌的縮在鐵籠角落不斷驚慌嘶叫,但在接受此狀況後,幼猴持續待在絨毛做的母猴旁,只有肚子餓時才回到第一區以獲得食物,並在喝完奶後馬上回到絨布母猴身上,甚至還會在吸吮奶瓶時緊抓著絨布母猴。 '''實驗結果的推論:'''此這實驗證明除了生存必須品(食物)之外,柔軟、溫暖的觸感對幼猴同樣具有重要性。但儘管哈洛宣稱幼猴對絨毛母猴的愛與對親生母親的愛相同,這些幼猴離開鐵籠回到猴群後卻無法融入族群,甚至有異常的行為出現,在性成熟期也不願與異性求歡、交配,甚至雌猴在產下子代後產生對幼猴置之不理、甚至是傷害幼猴的行為。由此我們可知親情、母愛對嬰幼兒的發育是必須的,這種依附不論是對於研究中的猴子或者是人類的嬰孩都十分重要。此外,哈洛又設計了會動且發出聲響的機器人,並試圖驚嚇猴子。結果猴子立刻飛跳到絨布母猴的身上尋求保護。 '''後續實驗:'''之後,哈洛更進一步的在絨布母猴上安置會對幼猴攻擊的機關,像是噴出強勁的氣流、射出冰冷的水柱,更甚至是會伸出鐵釘刺傷幼猴。然而,受到驚嚇跳開的幼猴卻仍再三投入設有攻擊機關的絨布母猴懷抱,不會轉而選擇鐵絲母猴。這樣的行為也無法用行為主義的理論來解釋。而當這些幼猴離開籠子,回到猴群後,成長卻極不順利,不但無法融入群體,甚至有攻擊同伴或自殘的行為。 '''孤兒院研究:'''從以上的實驗得知,早期的依附與社會經驗對於恆河猴來說非常重要。但是,這樣的動物實驗無法到直接解釋人類早期若缺乏親情與關懷的是否也會發展出類似的反應。由於人道因素,我們無法直接針對幼童進行實驗,但孤兒院兒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 1940 年代,心理學家觀察部分孤兒院的嬰兒。這些孤兒院的人手不足,一個護士被分配到 20 餘個嬰兒,因此除了餵食之外,嬰兒鮮少與護士有互動。嬰兒所生活的地方,四周被白帳環繞,是一個缺乏刺激的環境。實驗發現頭六個月嬰兒上有正常反應,他們會以哭的方式表達需求,也會微笑或發聲、被抱起來的時候會調整自己的姿勢。但是六個月後,他們的行為發生驟變,哭與發聲的行為大大減少,姿勢也變得僵硬,神情茫然,缺乏社會接觸的興趣,語言能力也些微落後。葛發波(Goldfarb)追蹤這些嬰兒,結果顯示居住三年的孤兒,比起只居住了一年的孤兒,無論在智力測驗得分,還是語言的發展上皆落後許多。而在人格特質上,他們較具依賴性,性格暴躁,活動量過高,攻擊性較強,表現較多的偏差行為,不受同伴的歡迎。 =====嬰兒社會依附的發展===== 沙弗爾與愛默生([[w:Heinz_Rudolph_Schaffer|Schaffer]] & Emerson, 1964)研究蘇格蘭的嬰兒,從嬰兒出生開始至 18 個月大,每月訪問嬰兒母親一次,詢問嬰兒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以及對於照顧者離去的反應。而他們的研究顯示嬰兒與人的依附關係有四個階段。 {| class="wikitable" |+ |- | 階段一 || 無社會性階段 (Asocial) || 0~6週 || 此階段的嬰兒沒有社會性,對凡事皆有興趣,無論非社會性或社會性的刺激都會引起同樣的反應。此階段結束後,嬰兒才會開始顯示出選擇的傾向,社會性的刺激才比較容易引起嬰兒微笑的反應。 |- | 階段二 || 無區別性的依附關係階段 (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s) || 6週~7個月 || 此階段的嬰兒明顯表現出樂於與他人親近的傾向,但是並無任何區別性,陌生人和熟人會受到同樣的歡迎程度。不論是誰離他而去或將他放下,嬰兒都會表現出抗議的行為。三個月後,嬰兒對母親的微笑反應才會逐漸超過對陌生人的。 |- | 階段三 || 特殊依附關係階段 (Specific Attachment) || 7~9個月 || 大約在六、七個月時,嬰兒才開始有分辨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此時嬰兒會開始與特定的對象(通常是母親、父親或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此階段的嬰兒不但會主動地親近特定對象和注意特定對象的活動,也開始會懼怕陌生人。因此,薛佛和依陌生認為嬰兒在此階段對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已經建立。 |- | 階段四 || 多重依附關係階段 (Multiple Attachment) || 10個月後 || 嬰兒與一個特殊對象建立依附關係後,很迅速地便擴展至家庭中的其他人。18個月大時,嬰兒至少會與三個人以上建立依附關係。不同的依附關係各有其特殊功能,例如:當嬰兒感到不舒服或不愉快時,較喜歡接近母親;父親則常為兒時的玩伴。 |} 從以上的分類可得知,嬰兒在第三階段開始與主要照顧者這個特定對象形成依附關係。 ===== 嬰幼兒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 個人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稱為「自我概念」。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概念,尚無法辨別自己是獨立於環境中其他客體的個體。小嬰兒時常著迷於自己手腳的長相、味道,但其實對於小嬰兒來說手腳僅是玩具,他們還不知道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自我概念會在兩歲左右發展出來,此時的幼兒可以辨識自我的存在。依據理威斯(M.Lewis) 等人的研究,將嬰兒的鼻子上塗上口紅,再將嬰兒放在鏡子前,結果: {| class="wikitable" |+ |- ! 年齡 !! 反應 !! 自我認識 |- | 9-14個月 || 將鏡中影像視為他人 || 無 |- | 15-17個月 || 少部分會觸摸自己的鼻子 || 少部分有 |- | 18-25個月 || 大部分會觸摸自己的鼻子,知道自己臉上有紅點 || 有 |} 故18個月-2歲的期間是人類發展出自我認識能力、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時期,也是往後社會情緒發展的基石。 自我概念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建立,而父母在嬰幼兒自我概念建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2歲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大多來自父母或照顧者對他的看法,因此家人對孩子的看法,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受歡迎的,或者是沒有能力的。 ======自尊(self-estee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5%B0%8A 自尊],或稱自我肯定,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價值以及情緒狀態。心理學家通常將自尊視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徵(自尊特質,英語:trait self-esteem),但也存在正常的短期變化(自尊狀態,英語:state self-esteem)。有許多早期的理論表明,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或動機。 自尊如何發展主要受個人生活經歷影響,不同的成長階段也都有不同的評估、判斷標準。兒童經由與其他個體互動的過程而產生便是自我的概念。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父母對其自尊有重大影響,被認為是孩子擁有積極和消極經歷的主要來源,父母無條件的愛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被關心和尊重的感覺。隨著孩子長大,這些感覺會轉化為對自尊的後續影響,包括學業成績、人際關係、生活水平、經濟能力、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等。並且,依據不同的自尊心狀態進而引發不同的行為。 由社會學家莫里斯·羅森伯格所開發的'''羅森伯格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縮寫作RSES)是一種用於測量自尊程度高低的量表,目前已被翻譯成多種樣本並被廣泛用於社會和心理科學的研究,被認為是一種可靠且有效的自尊評估量化工具。 ====== 性別認同與性別分類 ====== 性別認同[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感知與主觀意識認定''',這些想法通常是在小時候孩子開始發展溝通時發展起來的,已知18個月~兩歲多的兒童已具有-{「}-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的概念,知道自己是男生或女生。通常是藉由不同性別的外觀差異、生理特徵來判斷而成,因此對性別還沒有正確的概念,有些幼兒以為只要改變一個人的外觀,他的性別就會跟著改變。在三歲以後,許多孩子的性別認同就趨於穩定,大約在六至七歲,孩童能夠理解其性別是不會改變的,若嘗試改變性別認同會導致性別不安。雖然目前對性別認同的形成尚未完全理解,但已提出許多因素被認爲影響其發展。特別是'''社會化'''(環境因素)與'''先天'''(生物)因素決定性別認同的程度是心理學中持續存在的爭論,被稱為「先天與後天」。這兩個因素都被認為對性別認同起了影響。影響個體性別認同的生物因素包括產前和產後激素水平。雖然基因的構成也會影響性別認同,但它並不會對其產生一成不變的影響。 成長過程中,兒童也會學習做-{「}-性別分類-{」}-(sex typing / gender typing),知道什麼行為會與什麼性別有關,最常見的兒童性別分類形成的原因源自於家長,或是社會的傳統普世價值所認為不同性別應該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例如,女兒應該穿粉色系的衣服、應該穿裙子、應該玩洋娃娃;而兒子應該玩汽車或積木、個性要剛硬不懦弱或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等。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別分類標準。 事實上,除了後天的影響外,許多行為與偏好也是天生的。英國倫敦市大學心理學教授海恩茲(Melissa Hines)對 2 百名左右的 2 歲以下孩童進行測驗,發現小孩對顏色的偏好並無不同,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偏好粉紅色,其原因可能與這是母親的顏色有關( 粉紅色代表母親 ),但在玩具的選擇上卻呈現出差異。12 個月大的男孩偏好會移動的玩具,如汽車或球;女孩則偏好洋娃娃。有趣的地方在於,這項發現對非人類的動物也能成立:北印度的公恆河猴喜歡玩球及玩具車,母猴則會被洋娃娃給吸引。但須注意的是,並非男性女性對玩具種類的偏好皆為天生且具概括性,女生也會喜歡玩車、男生也會喜歡玩洋娃娃,對於孩童偏好影響更大的仍是'''後天學習與模仿後產生的性別分類標準'''。 另一種解釋兒童性別認同發展的想法是柯伯格的性別分類發展論,柯伯格認為:兒童的性別認同是性別分類的基礎,意即兒童表現符合性別的行為是受自身性別概念驅使的結果。 許多證據支持柯伯格的性別認同發展序列,但對性別認同在性別恆常性出現後便漸趨穩定的觀點則有一些討論。根據'''性別基模理論''',兒童之所以發展性別分類,是因為文化中經常以性別做為區分活動的面向,因此若文化中性別分類的情況較少,兒童自我概念中性別的差異也不會太顯著。性別基模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例如,老師讓男女生輪流擔任班長,兒童就會認知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性。而性別基模的作用會讓兒童將性別基模應用在自己身上。 此外,多元性別觀念在現代社會中已成趨勢,並非只有男、女之二元區分。例如:一個生理性別為女生、社會性別認同傾向男生的學齡兒童,很可能經常與一群男生同伴在一起,玩著追逐打鬧的遊戲;同樣地,有些男生不喜歡傳統上較陽剛的活動。在孩童面臨性別不一致(生理與認同性別不一致)的不安時,若家長及社會對性別的觀感太過刻板,就會很難理解這些孩童,造成其巨大的心理壓力,更甚,在團體中因為性別行為表現遭受同儕團體孤立、排斥、歧視或霸凌。例如: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悲劇。 ====青少年期後的社會情緒發展====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將青少年期到老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亦分為四個階段: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青春期(13-19歲) !! 成人早期(20-39歲) !! 成人中期(40-64歲) !! 老年期(65歲-死亡) |- ! 社會心理危機 | 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 || 親密對孤獨 ||創造對停滯 || 自我完善對失望 |- ! 中心任務 | 同輩群體 || 關心 || 獲得創造力,養育與輔導 || 反省並接受人生 |- ! 正面後果 |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劃 || 組成密切關係,和他人分享 || 成功的個人事業和悉心關懷與培養下一代 || 對一生感到滿意 |- ! 發展障礙 | 角色混亂、生活無目的 || 疏離社會、寂寞孤獨 || 自我關注、不關心後代福祉 || 恨、絕望 |- ! 自我品質 | 忠誠 || 相互關懷,同甘共苦 || 關懷 || 智慧 |- ! 重要關係 | 同輩群體 || 配偶、朋友 || 工作場所 - 社區與家庭 || 人類 |} ===青少年期的發展=== 在過去較早婚的時代(約 20 歲出頭就結婚),青少年期(adolescence)為期不到 10 年,然而今日由於晚婚等因素,青少年的發展變緩、愈晚搬離家、也愈晚不再依靠父母。 青少年期即為幼年至成年之過渡期,約從 12 歲開始到 18 歲。而進入青春期的時間(及其結束的時間)都會受到遺傳因子、飲食、運動習慣等影響,而上述因子可能也會促使早熟和晚熟等情況出現。此階段由於體內激素濃度的改變,身心發展比較急速,改變也比較顯著。由於性的成熟,慾望誘因增多,在社會中得到刺激也比較多,使青少年情緒比較不穩定。除此之外,青春期也是尋求自我、認識自我並建立個人認同的重要時期。此階段,'''社會比較'''成為了青少年們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他們也十分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可以說,他們透過第三者的反饋來認識自己,同伴的評價對青少年而言甚至會比長輩們的評價來的更加影響力。相較於兒童,青少年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的個性,由此可知,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人格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青少年期的身體發展==== *'''身體機能''' :[[w:zh: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即兒童轉變成生理成熟、有生育能力之成人的性成熟時期,是人體重要的發展階段。此時外顯骨骼、內顯性徵都在急遽成長中。其中最明顯的是第二性徵的展現:男性聲音變得低沉,喉結變大;女性乳房和臀部的發育等。在此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w:zh: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其引發的反應使歷經青春期的男女體內的激素濃度改變至接近成人的水平。男性的睪丸分泌出[[w:zh:睪酮|睪酮]](Testosterone)(雄激素),而女性的卵巢則分泌[[w:zh:雌激素|雌激素]],這些激素會造成一連串連鎖反應,且分泌量會逐漸增加,使得男、女性的性腺被激化,直到性成熟為止。而青少年時期的男女,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他們開始對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和渴望。 :青春期始於青少年期生長陡增(adolescent growth spurt),大約持續 3 到 4 年,不過每個人開始時間和發展速率皆不相同。平均而言,男性(約 10~17 歲),比起女性晚了 2 年(約 9~14 歲)。在此時期,性器官的發育是最為顯著的生理現象,此種改變主要分為主性特徵以及副性特徵: :*'''主性特徵''':生殖器官的成長與成熟。 :*'''副性特徵''':生殖器官以外的兩性身體差異,例如女性發育乳房,男性長鬍鬚、長喉結、聲音變低沉,以及兩性都出現陰毛等等。 :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在此時期也會受到影響,青少年心肺皆會增大,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 *'''大腦''' :剛踏入青春期的人,腦部尚處於未完全發展的狀態,人的腦部大小於 6 歲時已達成年的90%,因此青少年的腦部並不會有太顯著的大小改變,但在青少年晚期以前,大腦皺褶仍會變得更多且更複雜。此時'''大腦中腦區的連結會持續增加'''(經由突觸修飾)。 :青春期大腦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根據環境來修正大腦中的溝通網絡。最先被修飾的是初級功能的區域,如運動、感覺區;後期則是相對高級的區域,如負責控制認知和決策的前額葉皮層。這種特殊的變動能力,又稱為'''發展彈性''',能夠幫助青少年在思考和社交上大步前進,但是不斷改變的本質也讓他們容易做出危險行為或發展出精神疾病。 :現已知有三種神經遞質會對青少年的腦部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分別為[[w:zh:麩胺酸|穀氨酸]](Glutamic acid)、[[w:zh: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以及[[w:zh:血清素|血清素]](Serotonin)。 # '''穀氨酸''':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多數青少年時期被修飾的神經連接上有穀氨酸等興奮性神經遞質的受體。 # '''多巴胺''':與愉悅感及決策過程中的環境協調有關。在青少年時期,邊緣系統以及前額葉皮質所接收的多巴胺水平會增加。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神經遞質的不平衡以及多巴胺活性增加,皆可能使青少年容易感到無聊,且容易採取冒險行為。 # '''血清素''':一種參與情緒和行為調節的神經遞質。其主要參與邊緣系統的活動,對於獎懲決定、情感體驗及社會信息的處理有著重要的功能。邊緣系統中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水平變化,使青少年更為情緒化(增加青少年的脆弱性),並對獎勵和壓力有著更大的反應。血清素發揮作用的地方亦不僅限於邊緣系統,例如:青少年時期,血清素受體的基因表達會發生顯著變化,尤其在人類的額葉與前額葉皮質中。 :而青少年期高度危險的行為起因於'''大腦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的成熟時間不一致'''。青少年初期,[[w:zh:杏仁核|杏仁核]]和腹側紋狀體等掌管情緒、酬賞與動機的腦區域(也就是邊緣系統),會逐漸強化,此變化與賀爾蒙的變化可以解釋青少年情緒較為極端與易波動。而額葉區掌管衝動與理智判斷的認知控制,會較晚(成年初期)才發展,因此青少年在管理其情緒、慾望和衝動時常會較無法掌控,暴力、帶有風險的性行為、自殺和意外事故等在青少年期會急遽增加。 :'''心理變化''' :強烈表現出獨立及求知慾強、想擺脫父母的監管,爭取團體的認同感,情緒容易不穩定。在性心理上,青春早期會表現出困惑、不安、害羞,對異性疏遠和反感,青春中期後則對異性轉為好感,喜歡與異性朋友交往。 :在這時候,青少年會非常且特別留意自我形象,心理會出現反叛情緒。一些青少年會對性幻想或性行為等「性」的各方面產生好奇,或渴望愛情。 :'''思想變化''' :會逐漸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或信念及一個實際的目標⋯等,都會在青春期的階段出現,而自己可能不會察覺這微小的變化,同時,在這段期間,價值觀及信念和目標都可能因為各個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包括:家庭、同學、書籍、本身想法⋯等,這時,也需要正確的指導,以避免因社會經驗不足,而有錯誤的價值觀和信念。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由於額葉皮質快速發展 (Goldberg, 2001),青少年認知正在上演一段奇妙的變化。根據皮亞傑的發展理論,青少年已經進入'''形式運思期'''一段時間,開始能夠處理抽象而複雜的問題,以及具備運用演算法的能力,推導出符合邏輯的結論,同時也漸漸學會如何去處理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如愛情、人存在的普世價值等,可對制度提出質疑。 而青少年時期的大腦不僅僅只是強化及增加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他還會透過去除不必要的神經突觸等讓神經系統更加成熟。其中男性的發展會晚於女性,因此女性通常較男性在思想上來得快成熟。 青少年認知發展中亦有一重要特徵,也就是容易產生[[w:zh: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其中可分為四大特性: * '''想像觀眾'''[[w:en:Imaginary audience|(imaginary audience)]]:<br> :艾爾楷[[w:en:David Elkind|(Elkind)]]認為「想像的觀眾」部分是由於青少年初期過高的「自我意識」所造成的。青少年因為發展出自我意識,將把注意力專注於自身,而當他們把「關注、在意自己」此想法加諸在別人的思考上,會以為他人同樣在關注、在意著自己,進而將他人想像為關注自己的「觀眾」,覺得自己是全場注目的焦點,殊不知其它人和自己相同,也只關注著自身。此效應將導致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對自身的看法與評價,期待獲得他人肯定,也容易產生羞恥感。舉例來說,若青少年長了青春痘,他便認為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他的青春痘,而感到丟臉、產生自卑感;因為新髮型沒有剪好,認為所有人都會注意到並嘲笑,但其實大家根本沒發現──這也是外表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理由,青少年往往因為「想像的觀眾」而特別在意自身的形象。 * '''個人神話謬誤'''[[w:en:Personal fable|(Personal fable)]]:<br> :此謬誤為想象觀眾的延續,青少年以為他人皆時時刻刻關注自己,便認為一定是因為自己的獨特性而導致,進而以為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僅為自己獨有,是非常獨特的經驗,殊不知這些個人的思想與情感可能是他人共有的體驗。正因為認為自己內心想法獨一無二,青少年便進而將自己視為英雄一般的無敵,例如認為打球一定是自己最後絕殺進球、選班長認為自己最有資格、考試覺得自己會是唯一寫對的人等。 * '''無敵謬誤'''[[w:en:Invincible ignorance fallacy|(invincibility fallacy)]]:<br> :青少年可能認為災難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而有膽量去從事一些危險的行為,例如偷騎車、不戴安全帽、到禁止戲水的溪流游泳、翹課翻牆、認為不會被抓到便離開學校等,都是青少年莫名的自信而形成的無敵謬誤。 * '''明顯的偽善'''[[w:en:apparent hypocrisy|(apparent hypocrisy)]]:<br> :青少年因為正處於心智發展階段,當剛開始發展出新的想法、問題意識時,可能尚未發展出「將該想法套用到實際行為」的能力,進而做出與內心想法、價值觀違背的「明顯偽善」行為,例如:擁有環保意識,認為保護環境是公民應盡的責任,卻邊走邊製造垃圾,無法將「環保意識」此抽象想法與「不應亂丟垃圾」此實際行爲做連結。 除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現象以外,個體在生長過程還有其他三種自我中心現象:<br> #'''感覺動作期的自我中心'''(sensori-motor egocentrism) #'''運思前期的自我中心'''(pre-operational egocentrism) #'''具體運思期的自我中心'''(Concrete operational egocentrism)<br> 後三種自我中心現象分別源自當階段認知思考能力,而會在下個階段的認知思考能力生成時結束。青少年雖然已進入具體運思期的思考模式,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然而他們往往把自己關心的內容和別人關心的內容混為一談,誤以為自己關心的焦點也是別人注意的方向。他們以為自己的體型外表是別人關注的焦點,殊不知別人也只會關心自己而不會去理會他人的體型和外表。經過人際互動之後,青少年們漸漸會發現,自己關心的點別人往往不在意。於是,青少念自我中心的現象逐漸降低。<br> 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其他三個階段自我中心的消失有重大的區別,前者是'''與人交換意見的場合變多發現的''',後者是在'''進入下一層思維階段時消失'''。<br> 青少年期對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認知發展會有重大變化: * [[w:zh:性別認同|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認為自己的性別屬於何類的「認知」。 * [[w:zh:性取向|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想與之發生性關係的性別偏好。 ====青少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在情緒辨識上,相較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較多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這個情緒處理歷程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紋狀體)運作有關(Blakemore & Robbins,2012)<ref>Blackmore, S.J.& T.W. Robbins. (2012). Decision-making in the adolescent brain.Nat Neurosci 15(9), 1184-1191.doi: 10.1038/nn.3177.</ref>。 青少年生理變化時機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 * 早熟男孩相較未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對自己的體格外貌更加滿意。但較缺乏自我控制(Williams & Dunlop,1999)。 * 晚熟男孩在十二歲時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發展較為健康(Petersen,1989)。 * 早熟女孩比較容易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對自己的外觀較不滿意(Caspi & Moffitt,1991)。 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若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反之若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青少年時期社會情緒發展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在於自我概念的發展以及擁有新的依附者(attachment),由倚賴父母改為相信同儕朋友。 ====認同發展==== [[w:zh:爱利克·埃里克森|愛利克·艾瑞克森]](E.H.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認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為發展出自我認同(self identification),透過嘗試扮演不同角色,或思考這個選擇是否為能力所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看法等,來了解「我是誰」和「我要往哪裡去」──也就是自我角色的統整。青少年會把同儕、老師及父母的評價做一致性的整合,若出現一致的價值觀,找尋認同的過程會較為容易,若父母和同儕等重要人物的價值觀有明顯的差異時,將很有可能造成衝突,而出現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無法將他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化為一個自我。艾瑞克森認為在理想上,認同危機應當在青春期結束時得到解決,使人得以前進到下一個階段。未能成功處理認同危機的結果是認同混淆(identity confusion)。 學者馬西亞(James Marcia)又延伸了艾瑞森的概念進而歸納出四種青年的認同狀態: {| class="wikitable" |+ 四種青年的認同狀態 |- ! 認同狀態 !! 說明 !! 例子 |- | 定向型認同(identity achievement) || 已解決認同危機且有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 擁有自身價值觀,清楚自身目標和未來志向的青少年 |- | 早閉型認同(foreclosure identity) || 處在一種假認同的狀態,雖然他們對於未來有計劃,但是沒有察覺到認同危機。他們過早建立認同,而且完全接受家人或權威性人物的建議而未有自己的想法。若在未來面臨與自己價值觀差異巨大的事件,這類型的青少年會迷失自我,無法自行解決危機 || 從小被親人期望從事某種職業,也以為自己想從事相關的工作的青少年,直到真正接觸才發現與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不符 |- | 未定型認同(moratorium identity) || 這狀態的青少年已察覺到認同危機,也會主動尋求答案,但是仍無法解決自我興趣和家人意見之間的衝突。他們可能會表達出強烈價值觀,且敏感、心胸開放。他們通常會迎合主流價值,但是內心同時也充滿焦慮和自傲。另外,這類型的青少年通常精力充沛,會想從別人那裡尋找親密感,他們的認同感通常是在經歷了掙扎後才會定性 || 受到父母要求學習某些專長,但自己清楚與價值觀等衝突的青少年,有些會在大學後,甚至出社會才毅然轉而從事自己想要的工作 |- | 迷失型認同(identity diffusion) || 這狀態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感受和自身價值觀,對未來也沒有計劃,未來將面臨許多人生挑戰 || 沒有主見與理想的青少年,對之後想學的專長沒有任何想法 |} 另一項自我認同的關鍵是'''自尊(self-esteem)''',指對自我價值的感受<ref>(Harter,1998)</ref>,在青春期到成年期比較是自尊發展與形成的關鍵。青春期,生理變化受荷爾蒙的影響,呈現明顯的個體差異性,這種早熟與晚熟的差距也深深影響青少年對外觀及身體意向的滿意度,甚至自尊心。 找尋自我認同有很多種方式,某些人在長時間的嘗試後,做出了人生目標並朝之前進;而某些人的自我認同危機(self-identity crisis)可能根本沒出現過,這些青少年接受了父母的價值觀,他們的自我認同很早就已經形成了;也有某些人採取了偏差的自我認同,成為與家人或社會的價值觀不符的角色;還有部分青少年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自我認同混淆(self-identity confusion),且很難找尋到自我,有些人甚至到成年時,也一直未曾擁有強烈的自我認定。 依據 Steinberg 和 Morris 的說法,大部分青少年只在初期與家人衝突增加,只要父母能夠採取開放、尊重的教養方式,以及建立清晰、明確的規定,之後便能進入較穩定的親子關係,少有長期的叛逆問題。相對而言,若是父母對待青少年的方式過於嚴苛而很少表現溫暖、讚美,抑或是過度放縱,則青少年不但容易與父母變得生疏,甚至還會產生情緒及行為問題。<ref>(Baumrind,1980)</ref> =====強認同實驗===== 波蘭社會心理學家Henri Tajfel曾做過一個有趣實驗,佐證人類產生團體認同有多容易,且多快時間會對異團體產生仇恨。<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B%BD%E8%AE%A4%E5%90%8C</ref> *第一階段:他從英國布里斯托市找來16名十四歲到十六歲青少年,分成八人一組的兩組,播放電視上一團團小黑點,之後要他們估算黑點數量寫在紙上。之後告知他們有人喜歡高估而有人喜歡低估。 *第二階段:實驗者假裝批改答案紙後將少年一次一個帶入房間單獨說話,告知每一個人被分為高估組或低估組,然而實際上這分配是隨機的,根本無人去仔細查閱答案紙,也根本無人算過電視上黑點,一切僅為裝模作樣。但這單獨談話安排有一條件:每一少年並不知道別人被分為哪一組。 *第三階段:實驗正式開始。少年被要求完成一張答案卷,上頭有三道問題: #認為此次實驗自己該拿多少錢,通常有10個從低到高的等級可選,例如5元、8元、10元⋯⋯以此類推。 #給予另一個匿名實驗者的代碼,但後面加註該人屬於高估組。例如:「第7號實驗者-高估組」,並要求回答該給此人多少錢,同時告知這一題不會影響自己拿到的錢。 #與上雷同,只是改加註該人屬於低估組。 實驗結論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會選給自己同一組的人遠高於敵對組的人錢數。人性如此容易被操作分為敵方和我方,並產生必須幫助我方的想法;即使分組的基礎是瞎編的也從未考證,甚至完全不知自己的「我方者」是誰,只看到題目上一個代號與加註為(不)同組之共性,人就產生敵我意識和團體認同感。 ====成人主義與青少年心理發展==== 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當中,社會所給予的空間也對其發展具有影響力:該文化對青少年的態度,會影響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模式與自我認知。自從 1928 年《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出版,學界就開始意識到「青少年」一概念並非所有文化皆適用。過去西方心理學家會認為,西方青少年表現出來的特質,是生物性所必然導致;然而此書卻提出,許多特質可能是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延後進入職場所致。而在相對小的年紀就負擔各種工作的薩摩亞青少年,其身心發展狀況與西方青少年截然不同。這個觀點在 20 世紀逐漸轉變,認為是特有文化與個體發展兩者間的「互動」所形塑。 「成人主義」一概念出現於 1978 年,由社會心理學家 Flasher 所提出。他認為社會對未成年人有過度管理、不尊重其想法的狀況,對青少年的發展相當有害。他進而將社會的這種偏見稱為「成人主義」,並做出批判。青少年有分離/個體化的發展需求,這個時期也會期望能替社會貢獻心力,建立自我認同與價值觀。然而身邊的成年人往往不重視這些需求,不給予其自主決定或有效發聲的機會,這對青少年是有害的。成年人可能運用權威、賄賂、情緒勒索等方式,讓青少年不得不順從。然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這些做法都只會干擾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嚴重時可能造成青少年對社會失去信任,產生偏差行為。成人主義的青少年視角,較傾向建議成年的照顧者「先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們經歷努力、回報與挫折,他們才會了解責任感」。<ref name="Flasher1978">{{Cite journal | last1 = Flasher | first1 = J. | year = 1978 | title = Adultism | url = | journal = Adolescence | volume = 13 | issue = 51| pages = 517–523 | pmid = 735921 }}</ref> ===成年期的發展=== :過去並沒有刻意區分青春期至死亡中間的各個階段,然而現在的心理學家意識到人的身體、認知和情緒反應在整個生命中會不斷發展,因此 1970 年代,心理學家正式將成年期視為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成年期又可分為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三個階段,依年齡作為區分,並試圖去達成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生命中此階段的挑戰:懂得去愛與被愛,建立長期的關係與成為父母來引導下一代。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w:黛安娜·鮑姆林德|黛安娜·鮑姆林德]]([[Wikipedia:Diana Baumrind|Diana Blumberg Baumrind]])根據需求(demandingness,父母對兒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和反應性(responsiveness,指父母回應兒童情感或發展需求的程度)兩種維度,分類出四種不同的育兒方式: :{| class="wikitable" |- !width=20%| !! 說明 !! 影響 |- | 獨裁型父母<br>(Authoritarian parents) || 這類父母立下許多限制和對兒女的期望,父母嚴格執行,兒女唯命是從 || 研究顯示雖有助於能力表現和行為控制,但情緒管理就容易出現偏差 |- | 放任型父母<br>(Permissive parents) || 這類父母對孩子行為上的約束力非常有限,父母態度是隨和的、可溝通的,但本身卻不具備任何的權威 || 小孩常表現出任性、有侵略性 |- | 袖手旁觀型父母<br>(Uninvolved parents) || 這類父母對兒女不抱任何的期望和要求,同時對於兒女的請求也表現出懶得理會或回應;少部份的父母更表現出忽略、疏忽,甚至拒絕承擔父母的角色 || 小孩常表現出不守規矩、自制力薄弱、沒有長期目標等問題 |- | 威信型父母<br>(Authoritative parents) || 制定家規,但相較獨裁型父母更有彈性;父母不僅主動向兒女解釋制定家規的原因,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兒女們不僅能瞭解到「限制」是出於「愛護」,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家庭的溫暖,且這樣的方式又比「威權型父母」更客觀、更有效率,因此小孩也更願意服從父母的權威 || 小孩較能展現肯合作、自律、有活力、友善和肯上進 |} ====成年期的身體發展==== *'''身體機能''' :成年人的身體機能在此到達顛峰,也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100"|'''視力'''||scope="col" width="900"|大約從 25-30 歲就開始退化,尤其在 50 歲過後,視力功能顯著下降。夜間視力降低,觀看近物變得困難,較難分辨紫藍色光。 |- |'''聽力'''||60 歲以後大部分的人能感受到聽力下降,特別是高頻的聲音。 |- |'''肌肉和骨骼'''||在更年期開始時衰退。 |- |'''其他感官'''||味覺、嗅覺、觸覺、痛覺等,直到 40-50 歲才開始有退化的跡象。 |- |'''性慾和性能力'''||被視為成年人的一大特徵,它始於青春期,結束於更年期。一般而言,性激素的變化對女性的生活影響遠超男性,無論是月經期間或更年期。在月經來臨或更年期的到來,女性都經常要面對許多症狀,例如:頭痛、焦慮、疲倦、手腳冰冷等。相較於女性,男性性能力的喪失是漸進式的,過程中通常沒有重大事件發生。 |} *'''大腦''' :大腦的神經元從 20 歲開始就有減無增。因此大腦在 20 歲時就開始退化,'''50~70 歲時將會明顯的感覺記憶力變差、更難運用新知識、平衡感和方向感變差、手腳不協調等'''。然而,過去所學的技巧和知識仍然能夠運用自如,也就是說只有流動智力會隨著年齡而有明顯的退化。另外,人們在各個領域的智力測驗(特別指無關反應時間者)中,結果往往與受試者的年齡無關,而是他們是否在生活中經歷過相關的經驗,或曾學習過相關的知識。所以'''年齡並不是大腦退化的主因,荒廢不用才是。''' :人類的大腦在成年期前會不斷精簡、創造新連結,當人成年後,大腦的重塑過程開始放緩,然而大腦的額葉,在 30 歲時依然有新的連結在形成。隨著大腦結構改變,其活動運作也會跟著改變。在兒童的大腦中,相鄰區域往往會共同合作,而成年後,相隔較遠的區域也會參與合作。神經科學家推測,這種遠距離的合作讓成年人大腦更有效地運作,並處理更多複雜的資訊。 ==== 成年期的認知發展 ==== =====成人的意義===== 成人不僅是身體發育成熟的人,更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有「自己是成人」的自覺。成熟的概念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心理、情緒、社會行為等均達一定穩定與固定的程度。 =====自尊===== 一般而言,社會對於成年人的期待遠高於其他人(特別相較於兒童和老人),這使成年人有一種優越感。正面來說,成年人會明顯感受到社會對於他們的期望,並努力完成社會給予他們的責任義務;另一方面,成年人也較有高機率的可能會歧視其他年紀的人,例如:認為兒童吵鬧而沒有自主行為能力、青少年只是處於發情期,罹患中二病的小屁孩、老年人只剩下不多的時間,只能混吃等死等。 為因應成年人的高自尊心,在成人教育方面,應儘量營造開放而平等的氣氛,教師引導學生們討論,而非傳統的教師,以權威為背景單方面地傳授「絕對正確」的知識。而對家長而言,面對即將邁入成年的兒女,要逐漸轉變相處的方式,相信兒女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例如仍然有許多家長,對成年兒女長時間噓寒問暖,過問很多生活細節,雖然是關心的一種表現,但是對於他們而言,卻可能是一種傷害自尊,不信任其有自主行動能力的行為。 =====分化===== 分化是用以了解成人的一個普遍而切實的概念。亦即個體到了成年時,其能力、興趣、態度等呈現分歧與多樣化的現象。 分化的現象在成年期之前即已開始。最早是胚胎和胎兒結構性分化,繼續發展到嬰兒、兒童到青少年,歷經由全體到部份的發展程序,一直到成年時成為一個穩定而確切的實體。而嗜好、興趣、態度、能力均呈現差異,主要是肇因於經驗和學習。例如一個兒童通常什麼食物都吃;但成人,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成人,對食物就有相當的偏好,如對運動、音樂和政治方面的愛好,年輕人通常較具全盤性,但成人則會因過去固有的經驗去分化,可說是對自己偏好更加了解,但也可以說是不易接收新知或跨足新領域。 =====經驗===== 成人與兒童另一項重大的不同在於經驗。成人具有豐富而多樣化的經驗;而兒童只具較少的經驗。兒童由於經驗的欠缺,在傳統教育學上從不強調經驗。經驗也成為成人教育學與兒童教育學的重要分界。除了經驗的累積,對於經驗的運用成年人較兒童成熟。在'''需要創意的測試中,兒童與成年人的差異不明顯;但在需要舉一反三以及需要先前解題經驗的題目時,成年人的表現明顯較兒童成熟。''' 經驗基本上可以代表每一個成年個體心理的所思所想,每個個體依其生活經驗而分化。因此在討論成人心理學時,建議要依族群、社會地位、性別等差異進行分別討論。一般而言,藉由大數據統計而來的資料可信度是有待商榷的。 =====時間知覺===== 對成人而言,時間是影響成人生涯計畫或行為表現的重要因素。成人與兒童或青少年對時間的觀念亦不同。兒童或青少年往往採「累積」的觀念;而一個成人,則改採「剩餘」的觀念,即兒童或青少年對時間的看法,皆從生命的起始點開始。例如兒童會說:「我已經十歲了,還不能出去看電影。」這是一種累積的觀點;而成人則往往從生命的終點向前推移自己還有多久時間。 對於同一時間單位而言,兒童與成人的知覺亦有不同:兒童覺得相當漫長遙遠的時間長度,對於成人則有立即到來的感覺。舉例來說,兒童認為一年極其漫長,企盼過年但似乎久候不至;成人則覺得一年飛馳即逝,且一年快過一年。 [[w:en:C. Wade McClusky|McClusky]](1964: 161-162)說:「對於一個六歲的兒童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知道時間的六分之一;對於一個十六歲的青少年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瞭解時間的十六分之一;對於一個四十歲的成人而言,一年就是其生活期間的四十分之一;對於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生活年代的七十分之一。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一時間單位(如一年)在已知時間總數裡就成為一個逐漸遞減的數字」。再加上生命的逐漸減少,使成人對未來的態度有重要的轉變。 ====成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成年期又分為成年初期(20-40 歲)、成年中期(40-65 歲)、成年晚期-老年期(65 歲以上)三個階段,在各個時期各有其不同的發展任務及特質。依照 Havighurt 的發展任務理論,各階段任務為: {| class="wikitable" ! 時期 !! 發展任務 |- | 成年初期(adolescence)|| # 性別歸類(sex typing),指學習該文化認為符合個人性別之行為和特徵。 # 為步入職場做身心準備 # 開始負社會責任 # 養成價值觀、個人道德與意識形態。 |- | 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 # 選擇伴侶、準備步入婚姻並組織家庭 # 學習和諧的婚姻/家庭生活 # 學習養育/教養兒女 # 選擇一份穩定的事業 # 擔起公民的責任 # 尋找並加入同好會或職業工會 |- | 成年晚期(late adulthood)|| # 協助青少年責任心的發展並幫助其轉為快樂的成人 # 達到與維持個人社會經濟地位 # 擁有個人穩定及規律的休閒活動 # 能給予配偶及異性一定的尊重 # 接受與調整身理的改變及老化 # 照顧及學習與年老的父母相處 |} Havighurt 的發展任務理論又可和 Erikson 的發展理論互相對應、參照。根據 Erikson 的理論成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主要有五大特質、方向: ;建立親密關係 親密感是指做出完整許諾的能力。建立親密關係,必須要在自身喜好做出讓步,扛起責任並放棄一部分的個人自由,但是同樣會獲得很大的回報。Erikson 的觀點認為,做出許諾之前,必須先建立自身明確的認同感(亦即解決青春期危機),才會準備好對一份愛情做出許諾,並攜手度過一生。然而現代社會普遍的趨勢是在訂立婚約前先進行同居,並盡量延緩做出婚約的許諾。而且在建立親密關係時,也必須考慮職業等認同議題上取得共識,相較於艾瑞克森所生活的時代,具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傳承 傳承是指對家庭、事業或社會做出有意義而影響深遠的貢獻。許多三、四十歲成年人由關心自身轉變為關心下一代,無論是自己的子女或是社會上年輕的下一代。此外,他們會開始審視自己對社會的影響,例如:是否樹立一個好榜樣,有沒有遺留下好方法、好想法給後人,甚至考慮到身後名的問題。 ;壓力 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普遍認為老年人是最不快樂的族群,因為他們要面對身體機能的退化、孤獨的生活和死亡的到來。但許多研究顯示,人的一生的快樂指數大致呈現 U 型曲線。也就是說,成年人反而是最憂鬱的族群。 在職場方面,成人要考慮就業或就學、升遷和退場;人際關係需要考慮事業、家庭和朋友間的平衡。面對各種挑戰,和角色的頻繁轉變,是使得成年人成為最不快樂的族群的主要原因。成年期也是自我實現的時期,當個體的自我實現不太順利時,在中年時期就可能會引發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 由美國人格心理學家高德(R. Gould)及李文遜(D.J. Levinson)提出。中年危機是指個人到了中年期時,因檢討過去的生活而導致的一種人格和心理的困擾,造成心理調適上的危機,一般出現於四十多歲。中年危機影響的範圍廣闊,包含職業生涯、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等。人到中年最明顯的特徵是會「自我評估」,審視以往成就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然而,大部分人的評估結果是失敗、或對自己不滿意,而覺得懊惱不已,導致情緒開始低落。不過這種負面情緒不會持續太久,大部份的中年人都會降低自己的標準,對現實生活做出妥協。男女兩性在進入中年後,由於老化的跡象漸顯,都有相似的心理困擾。女性因停經和空巢(empty nest)而衍生另一種激烈的恐慌和沮喪;男性在廣大的社會壓力下則倍感徬徨,而作強烈的內心掙扎。在職業生涯方面,不滿足與憤怒是中年期常有的負面情緒。大部分人都想改變工作環境,但也都會顧慮技能與體力能否克服改變,或者經濟壓力能否承載個人理想的實現,瞻前顧後考慮太多,使得行動力折於現實。 家庭狀況也是中年人所煩惱的。有一派說法是:若孩子是婚姻的潤滑劑,中年的夫妻關係難免疏離。有些夫妻年輕時相安無事,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一旦孩子長大離家,只剩下夫妻兩個人,一有衝突就可能導致離婚,所以中年是離婚的高峰期。另外,面對孩子長大離開父母生活,許多中年人表示生活頓失重心,一旦夫妻感情不好,便得忍受下半輩子的孤獨的生活。另一派學術研究指出:不是每個人都有中年危機,只有 15%到 20%的中年人才會產生危機感,而其多半是因為在年輕時就有過類似現象,只是在人生的中年階段,負面症狀會更加明顯。 中年危機是否出現,會因人而異,而且出現的長短亦各有不同,可能持續幾年,也可能相當的短暫。簡單來說,中年危機潛藏在家庭、工作、體力衰退、自我價值等各層面。但事實上,各年齡層都可能產生類似心態,差別只在於面對它的態度以及能否安然度過。 ===== 空巢期 ===== 在1970年代就有學者定義的「空巢期」為子女長大後全部離家,家中只剩父母的階段,就像幼鳥長大,可以自行飛行覓食,不再與父母同住一窩,巢中只剩老鳥的情形一樣。許多成年子女的父母經歷的這種空巢期並不算是一種疾病,它反映了一個正常生活過渡期的矛盾情緒心理。雖然人們經常關注在消極的情緒,但在有些人的生活中,空巢期甚至可能為新的人生可能性打開大門。在沒有了照顧和撫養他人的眾多義務之後,人們有可能可以藉此機會來重新定義自己,決定自己的餘生想要做些什麼,將精力重新投入到自己的職業或感興趣的領域上,並重新定義婚姻關係,父母還可以享受與成年子女建立更成熟的聯繫,有可能讓所有被影響的人感到滿意。 空巢期大多出現在中年,而這時也常是女性進入更年期的關口,除了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老化,同時也要承受子女離開家庭而獨立的事實。國內有學者認為這個時期的成人會面臨個人、家庭及社會三方面的適應問題,學者楊錦登亦認為生活適應良好是個人對環境周遭人事物及個人在心理、情緒的行為皆能處在良好的狀態中,並能增進自我能力、滿足感與自我實現,達成個人與環境之間和諧的關係。 <br> 有文獻認為若調適良好,則此階段的父母可以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多關注自己的身體,維持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也可以讓自己有一些學習及成長。在家庭關係中,可與配偶多培養感情,其他還有提升工作成就及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向外擴展人際關係等。 ====== 空巢期帶來的風險 ====== 當孩子離開家裡,面對空巢期,如果家長自身沒有體認到孩子的成長,進而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生活重心,在面對空巢期的到來時,便容易出現適應上的障礙。其中有四種變化最容易讓父母感到難以承受。若未有效排解、轉換心態,便可能使之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不適症狀: *變化1/自我實現的醒悟: 有不少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而將過去未完成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孩子我這一生的榮耀就只有你,我這輩子都靠你了)事實上,必須要認知到孩子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於是,當孩子開始展現自我意志,或是礙於現實因素必須離家。抱持這類想法的家長所產生的失落感與衝擊感就好比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不見了,進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並產生不安感。 *變化2/現實距離的增加: 聚少離多,遠距離要維繫感情並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孩子正要面臨成熟、轉大人的任務,有許多社會化、個體化過程會佔據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此時的重心轉移可能到了朋友、工作、情感上面。於是原先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與聯繫的重要性排位,便可能因此下降,進而讓父母感到孤單和寂寞。 *變化3/互動方式的調整: 從父母對子女的互動關係,逐漸轉為成人對成人的互動關係。如果父母習慣為孩子操心,要念,要管,或者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開始不再受父母控制,彼此不論在心理上的距離,還是現實上距離的拉大,往往也會讓父母親感到無力、焦慮。 *變化4/人生中老年的轉變: 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人生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在此時容易受到挑戰,若是沒有之前不斷地更新或是再確認,容易突然感到錯誤、後悔,或是空虛。再加上,身體機能開始有走下坡的趨勢,舉凡皮膚變皺、體力變弱、視力變差等,自然容易加深焦慮感的浮現。 ====== 空巢期的醫療協助 ====== 精神疾病的發生及預後,通常與生物、心理與社會等因子息息相關,因此在空巢期的婦女不僅要小心是否會因為調適不良而引發精神疾病,也要注意是否會因為更年期的情緒症狀或潛在的精神疾病惡化而造成調適更加困難。  女性到了中年以後,生理方面較為顯著的變化就是更年期,由於卵巢功能慢慢退化,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出現熱潮紅、盜汗等身體不適,甚至會有情緒困擾,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症候群。萬一察覺自己每天都在擔憂孩子的食衣住行,無法專注於其他方面,並且被這樣的心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提不起勁,對過去感興趣的事情失去熱情,睡眠食慾也變得不好,就要小心是否有了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最好能及時尋求身心醫療的協助。 ====== 如何應對 ====== *實務上:提早做好小孩長大離家的心理準備,例如教導小孩獨立的能力免得自己擔心,並與孩子建立聯絡模式。 *生活上:提早檢視規劃自己的生活,免得照顧孩子的工作突然減少而一下子無所適從。 *心態上:小孩離家後,只剩另一半與自己長相廝守,若能與配偶建立好的溝通聯結,互相扶持,夫妻關係會更為緊密,所以此時可將空巢期的危機視為轉機,重啟過去因為必須照顧孩子而暫停的規劃,穩健地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 ;其他發展理論-成年階段 成年階段早期:成人充分運用智力來成就家庭、事業以及社會貢獻上的目標,在此階段必須面對重大的決策,密切關乎著未來,屬達成階段。 成年階段中期:主要在個人觀點上,保護及養育家庭、配偶以及事業,屬責任階段,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進入更寬闊觀點屬執行階段,保護及養育的對象不再只是生活相關的人,而是更大的社會公共事務上。 成年階段晚期:注重於個人有意義的事情上,不再專注於增加可用知識,而是針對個人有興趣議題深入涉獵,屬再統合階段。 {| class="wikitable" |+ 後形式思維觀點表格 |- ! 學者 !! 觀點說明 |- | 史凱 || 發展心理學家史凱延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認為成人思考發展依循數個階段在進行,與皮亞傑理論不同的地方是史凱強調成人如何『運用』所獲得的知識。 |- | 拉布維 || 認為成年早期階段思考的品質是會改變的。他指出只達到形式運思期並不足以應付社會帶給年輕成人的負擔及要求。而這些不僅需要邏輯的思考更需要實際的經驗與道德判斷。後形式思維不僅基於邏輯思考,還認知了成人的尷尬處境,必須在現實下考量解決方式。 |- | 辛諾 || 當試圖解決問題時,能考量真實情境且能在抽象的理想解決之道及現實限制下反覆思考。 |- | 裴利 || 對大學生智力與道德上的成長進行研究,學生剛進入學校時運用『雙面向思維(dualistic thinking)』看待世界,如:事情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黑就是白、不是贊同就是反對。當學生在學校與老師學習及與其他同學接觸後,便會了解一件事情具有很多面向,逐漸形成後形式思維。 |} ===中老年期的發展=== 中年期約為 40 至 60 歲,人的身體機能大約在 30 歲時到達顛峰,40 歲開始走下坡。而老年期的年齡層為 60 歲以上。 <big></big> ;身體機能--介紹更年期<br> 更年期又稱絕經期,是指'''女性在生命中不會再有月經的時期''',同時也'''永久失去生育能力'''。成年早期和中期的階段生育率將逐漸下降, 特別是女性更為明顯,最終將經歷更年期。通常會發生在 45 到 52 歲的婦女。更年期的發生是因為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酮的產生逐漸減少,減緩卵子的產生釋放到子宮,導致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且出血量不穩定,最後連續 12 個月停經,而這段到完全停經的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多數人都會順利度過,但因為女性賀爾蒙分泌不足,約有三成女性會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衛福部,2018)。 更年期在演化上其實有它的好處,主因是女性生育率的下降,對兒童的撫育有所助益,母親更年輕,有更多的精力來照顧他們,則嬰兒有更好的生存機會,此外老年婦女也可以藉由幫助撫養孫子女來對家庭群體產生效益。反之,男人通常不會完全失去生育能力,但睾酮素水平、精子數、勃起和射精的速度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br> *'''中年階段'''<br> :女性約在 40 至 50 歲會面臨更年期及其所帶來的在生理方面的不適,還有心理方面會遇到的抑鬱及煩躁不安,而男性雖然不像女性有顯著的更年期,但在約 50 至 60 歲時,荷爾蒙也會緩慢下降,出現精力下降的問題。 :除了男女個別遇到的情況外,就身體外觀看來會有因為膠原蛋白流失而產生的皮膚皺紋及凹陷,另外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三大健康問題為'''心臟病'''、'''癌症'''及'''肥胖'''等,需好好注意。<br> *'''老年階段'''<br> :處於老年期的人身體變化會更加明顯,除了皺紋及老人斑等外貌改變之外,也易有視力下降、失聰、行動遲緩、感覺遲鈍、骨質疏鬆等問題產生,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骨質疏鬆較男性更為廣泛,因為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所以 70 歲以上的老人意外發生機率也提高很多。<br> ;大腦<br> *'''中年期'''<br> :難以避免的會在短期記憶、注意力、靈活度方面有所下降,然而還是有其優勢。例如空間想像力、邏輯推理等更高級的功能不會輸給年輕人,只不過是因為記的知識較多,提取得慢些罷了,也就是指結晶智力不會隨年齡的增長有明顯的退化。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人文領域研究員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在 2016 剛出版的著作《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裡指出中年人在面對問題與處理挫折上會比年輕時更有智慧,也更有實踐人生的能力。人類的腦袋在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學習後,站在半百之年的他們腦袋其實更為靈光,站在過去累積的經驗、知識之上,更有開創未來的能力。 *'''老年期'''<br> :維持平衡的本體位置感減退,因此常會失去身體重心而跌倒。大腦顳葉、額葉的神經元減少,甚至消失,導致溝通認知能力受影響;大腦中樞與神經系統的突觸、神經元的樹突消失,使得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遞變慢,對外在反應刺激、學習都受到影響。<br> :老年期除了身體方面的退化以外,[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失智症 老年痴呆症](dementia)、[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w:亨丁頓舞蹈症|杭丁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及[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疾病也是常見的老年疾病。<br> :其中,阿茲海默症的特徵為記憶、推理、語言能力及身體功能會逐漸惡化,最終致命,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妥善的治療方法,但若早期發現是能夠有效減緩發病速度。隨著人們老去,腦室周圍細胞漸漸凋零,導致腦室的體積增加、腦溝變寬。老年期腦部重量與腦部體積的減少,可能是細胞的流失所導致。而且大腦皮質會隨著人的年紀增大而有許多區域縮小,同時髓質也會跟著退化,使前、後腦間的聯繫因此而減少。所以,年輕人腦部各區域可以維持同步,但是老年人大多沒辦法。<br> :杭丁頓氏症則是一種會造成腦細胞死亡的遺傳疾病,發病原因是基因異常導致蛋白質不正常增生,影響大腦深處的紋狀體。該疾病通常在患者40歲左右時發作。一開始的症狀包含情緒上的問題,接著步伐開始不穩,動作也逐漸不協調,到末期則會失去語言能力。不少患者的死因都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為心肺功能受到影響,或者因肢體不協調而跌倒等相關原因。此外,也有將近一成的患者自殺身亡。研究顯示患者的死亡多發生在發病食物至二十年後。杭丁頓氏症目前無法治癒,但已有在臨床試驗階段的治療法;藉由攝入反義核苷酸藥物,可改變特定基因的表現,並且抑制會造成腦損傷的蛋白質的產生。<br>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此外,可能伴隨失智症、重性抑鬱障礙、焦慮症及知覺、睡眠、情緒等問題。其成因目前不確定,但普遍認為和遺傳與環境因子相關。典型的帕金森氏症主要靠症狀診斷,神經成像也能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br> 大腦功能上的改變,除了上述影響與疾病外,最主要的就是'''記憶力減退'''。此外,因為睡眠中 acetylcholine (ACH)的分泌量減少,使第三、四期的熟睡期縮短,不易入睡,或者易受干擾而醒過來。<br> ;'''血液循環系統'''<br> 老年人的動脈,因為彈性蛋白減少,非常容易發生動脈血管壁增厚、鈣化,導致血壓升高,也因此高血壓、血栓等等常見於老人病患。老年人的靜脈也不像年輕人般富彈性,因此血液回流變差,較容易產生靜脈曲張、或靜脈血栓的情形,最常見的結果為末梢血液循環變差,如大腦的末梢血管、視網膜的小血管、下肢血管等易發生病變,加上膽固醇的長期累積在血管壁,可能引起貧血、自律神經失調、動脈硬化等症狀。 ;'''免疫系統'''<br> 在免疫系統功能上,因為老年人的牙齒咀嚼、吞嚥、消化等能力變差,致使吸收養分不平衡,容易產生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而因為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終生的壓力累積等因素,也都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功能降低。2021 年 Science 3 月的期刊有新研究結果顯示,老人身體中的免疫細胞與年輕人相比缺乏協調性,使得免疫細胞集體的效能降低,且在基因表達上表現出更多的可變性,因此解釋為何免疫系統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而免疫力低下除了易感染疾病外,也可能帶來手腳麻木、畏寒、久病不癒等症狀。 ====中老年期的認知發展==== 依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老年人處於第四期的形式運思期,個體透過與環境之間的適應來建構對外界的認知,在適應環境當中,個體將整理其過去經驗,以重要的經驗與觀察,配合自己的思考、觀點與想法做出整理、連結,採用同化(assimilation)及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來調整其認知結構。 在認知發展方面,一般而言人類的記憶思考能力約在 20 歲時抵達顛峰,語文、空間知覺、歸納推理等能力則在約 40 歲時抵達顛峰,而這些能力要到 60 歲左右才會開始顯著下降,但有些人則到 80 歲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雖然能力下降,不過老年人在思考力、判斷力及智力上,仍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經驗的增加,變得更加寬廣精密,只是成長幅度有差異,其中的差別和其健康情形有關。另外,在某些方面,男女也有優劣之差。例如,在數字及空間方面,男性普遍優於女性,但在語文及記憶方面則是女性較好。 針對認知發展有兩名著名學者曾分別針對橫斷面及縱貫面做過相關研究。 ;橫斷性方面 認知心理學家約翰·L·霍恩 ([[wikipedia:John_L._Horn|John L. Horn]] ) 將智力分為二種: #流體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空間及抽象推理能力 #結晶智力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經驗累積的資訊及口語技巧 根據其研究結果顯示,結晶智力是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到老年期逐漸趨緩,流體智力則是一樣穩定上升,但到成年期早期達到頂點後開始穩定下降<ref>Horn, J. L. (1980). Concepts of intellect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Norwood)'', ''4''(4), 285–317. <nowiki>https://doi.org/10.1016/0160-2896(80)90025-2</nowiki></ref>。 ;縱貫性方面 心理學家 [[w:en:K. Warner Schaie|K. Warner Schaie]]針對成年期所做的研究,將智能分為六種,並得出以下結果: #語言記憶:呈穩定上升,約在 40 歲左右會逐漸趨緩然後穩定無太大變動 #語言能力:呈穩定上升,約在 40 歲左右會逐漸趨緩然後穩定無太大變動 #推理能力:成年初期有顯著上升,在中年期達到顛峰,然後於老年期下降 #空間能力:成年初期有顯著上升,在中年期達到顛峰,然後於老年期下降 #數字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在成年初期是穩定不變的,但在步入中年期後開始下降 #知覺速度:呈現下降趨勢,於 25 歲達顛峰,然後以顯著趨勢下降 根據這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到了中老年期的確會有一些智力是減弱的,但也有些智力是慢慢累積,到老年期才達到頂點。對於老年人在其認知方面的衰退雖可藉由運動或教育訓練來延緩,但其效果終究有限。 隨著衰老,一般的心智與身體功能會退化。老年人的短期記憶功能降低,而長期記憶功能不受影響。短期記憶又稱為立即性記憶;而長期記憶則指個體將生活經驗的歷程,非刻意的儲存於腦部的長期記憶區內。 ====中老年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根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理論,在中老年期分別有以下的發展危機: *中年期:'''創造(Generativity) vs. 停滯(Stagnation)''' :成年期的婚姻及事業成就會影響到中年期的發展,進而影響中年期會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年危機,或稱中年意識更為恰當。中年危機在前一小節已詳細介紹過,因此在這就講述中年期會遇到的其他社會情緒。一般而言,到了中年期的人在事業上多有著固定的收入及社經地位,可謂人生全盛時期,但也必須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處於這個階段的中年人大多都是上有父母要侍奉,下有子女要養育,在這般壓力之下有些人無法適應,再加上事業無成就或是扛不住這般巨大壓力就容易陷入中年危機。 :人們會在此階段感受到需要創造長遠價值的需求,其發展任務包括教養、提攜後代,或者是創造對社會具價值之建設性活動。當達成任務時能認同個人的生產價值並獲得成就感,失敗則會導致停滯,產生與社群缺乏連結、生產力低落的感受。 *老年期:'''自我統整(Ego integrity) vs. 絕望(Despair)''' :老年期會遇上的最大問題為退休後的生活及面對死亡。而老年期的人格發展危機即在於能否自我統整(ego integrity),以對抗絕望的心理狀態。退休後的生活如何安排與晚年生活的品質及身體發展等息息相關,而在面對死亡時,人都會回顧一生,是圓滿的過完這一生抑或是對這人生充滿悲觀及絕望,這都是每個人會遇到的最後課題。 :大多數人都會在 55 至 65 間從職場上退休,邁入人生的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多數人會因為少了職場和子女不在身邊,生活頓失重心而手足無措,但事先對退休生活做過規劃的人很快就能適應,並找到新的重心,重回群體之中,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相反的有些人則因為毫無規畫而整日將自己關在家中,被空虛和面對日漸老化的不安整垮。一般而言,退休後的老年人健康狀況會逐漸下降,此時若是少了社交生活,沒有周遭人的關心,甚至失去伴侶都會讓老年人陷入情緒低潮,產生厭世情緒而自暴自棄甚至自殺,因此面對老年人,作為子女應該多給予關心鼓勵,面對失去老伴的父母也可支持他們另尋新伴侶,陪伴他走完最後的階段。 ====中老年社會化(Socialization for the Middle and Later Years) ==== 發展至中老年期,人們雖有部分定型的生活、行為型態以及價值觀念,然而生理上的變化及制度性的措施仍會改變中老年人的社會地位、社會參與方式以及家庭作用,進而重新適應社會身份並再次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中老年人會自願或非自願的喪失部分既有角色同時獲得新身份,例如在我國勞動基準法的規範下年紀至65歲即必須要屆齡退休,工作身份被強制性的剝奪,伴侶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需要重新學習;面對生理機能的衰退,中老年人則需要從養護角色轉換至被照顧的角色,過去基於社會角色建立的個人認同面臨劇烈的挑戰,如何調整內在價值以及接受角色的更替變化則會成為社會適應的重要面向,而其社會適應的型態則會因應過去的社會化經驗及個人特質而有所不同。 Havighurst的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即是在說明個體於老年階段應保持心理及體力上的活動,主張老年人可從保留活動實踐及社交範圍中穩定身份認同、接受其撤退的角色,替代的角色越多元則越能「成功的老化」。此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為(一)調適體力與身理、健康的變化(二)調整失去工作與收入來源(退休)的心態與作息(三)從伴侶的死亡中調適(四)與同齡人士交流等。 老年人是逆向發展的,退休、收入、身理上的健康都是不斷在失去,因此心理上對多方面的調適是必要的,影響老人適應生活的因素有很多,簡單分為以下: # 早期的經驗及需要的滿足程度:有一些老年人,由於年輕時許多需求沒有被滿足過,這些期望依舊耿耿於懷,無法面對健康和環境壓力所逼迫的變化,可能會造成適應不良。 # 安全感:在經濟上有保障、居住的地方愜意、健康狀況良好等,都可以使老年人有安全感,有比較好的適應。 # 社會上對老年人的態度 # 健康狀況及衰弱的速度:一般而言,年紀愈大健康狀況愈差。但衰退速度的快慢,會增加老年人適應的狀況。如果是漸進式的衰退,在心理上比較可以承擔這樣的變化,而且比較有時間來調適自己,適應力相對比較好。 面對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個課題,也是老年人最終要面對的難題,大體來說,在人生各階段都發展良好的人會較能坦然接受生命要走到終點的事實,因為覺得自己的這一生是有價值、是圓滿的,反之,回想自己一生走來階高不成低不就,累積許多遺憾,無奈生命已接近終點,此時容易產生絕望。若是能有著精神上的寄託,老年人就能較容易接受死亡。 ;守寡效應([[w:Widowhood_effect|Widowhood Effect]]):<br> 失去長期配偶在心理上會導致抑鬱、焦慮和內疚感等症狀,隨著身體變得更容易受到情緒和環境壓力因素的影響,身體疾病也可能發生,健康管理往往會下降。與喪親的最後六個月相比,喪親的前六個月喪親配偶的死亡率更高。一項針對大量人口樣本的研究表明,失去配偶後的前三個月死亡率幾乎翻了一倍,此後迅速下降。在這幾個月裡,悲傷的配偶更容易受到傷害,不僅在健康方面,在社交和身體方面也有影響。而且在喪親之痛的早期階段,配偶往往對自己的健康和外表不太感興趣,也不太關心繼續服用藥物或適應健康的行為。因此,他們更有可能進行冒險行為並自殺。另一方面,女性更有可能就此事尋求社會支持,例如朋友、家人或支持團體。 這種影響似乎在年長已婚夫婦中比在年輕已婚夫婦中更為普遍,可能原因之一是因年長的已婚夫婦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度過,作為夫妻一起成長並經歷許多磨難,使他們更加的親近,這使他們配偶的死亡更加困難去克服。經過多年來進行的研究,發現守寡效應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死亡率,這也取決於他們的性別和宗教。 == 死亡 == 早在一九五零年代開始,心理學就已將死亡作為一個主題,並從中衍伸出了許多研究。在步入死亡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必須要經過一連串的思想衝擊與心境變化,逐漸調整我們原先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在這個階段,有一個頗為知名的理論,那就是由康米(E. Cumming)和亨利(W.E. Henry)在一九六一年所提出的「撤退論(Disengagement Theory)」或譯「解離論」。 ===撤退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撤退論認為,在年老、生命即將步入結束時,會有一種「不可避免的、雙向的撤出或解離(dissociation),最終導致與其社會當中的其他成員的互動減少」(「an inevitable, mutual withdrawal or disengagement,resulting in de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ing person and others in the social system he belongs to」)。撤退論是由康米和亨利於1961年在"Growing Old"中提出,為第一個關於老化相關研究的理論。康米和亨利在其研究中追蹤了一群 50 到 90 歲的中老年人,並長期追蹤他們的社交活動,他們發現這群人與社會的互動的確在持續的減少,這種減少是由他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數量、與生活周遭的人們相處的時間和他們自身對於生活的反應來測量出來的。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康米和亨利在當時提出了一些'''假說''':<br> #所有人都知道死亡將會到來,在那之前一個人的能力會漸漸地變差,並導致自身與社會脫節。 #人際互動會創造出一種社會當中的規範(norms),當一個人與社會之間擁有的互動多樣性減少時,便比較不容易受到這樣規範的束縛,並擁有一部份的自由,於是這樣的程序會一直持續下去,使人循環性地、永動性地從社會當中解離。 #在美國社會裡,男性往往扮演著功能型、目的型的角色;女性則常常是社會型的、情感性的角色。因此,撤退論或解離論在男性與女性上有所不同。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自我認知上的改變(ego change)所組成的,對於老化來說,這樣的自我認知帶來知識和技術上的退化。然而,在現代的工業化社會當中,知識與技術是生存必須的東西,因此在年齡上,年輕人往往因為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而能夠在社會當中掌權,而老年人則在失去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術之前退休。「長江後浪推前浪」,這種形式所造成的解離便是由自我認知改變和社會組織需求的雙重因素下所驅動的。 #當個體與社會都已經準備好接受個體從社會當中解離時,完全的解離通常會發生,當然當兩者皆否時則不會。至於當個體已經準備好而社會尚未準備好時,雖然兩者之間對未來的想法是不同的,但是通常個體仍會持續參與其中。相反地,當個體還沒準備好而社會已經準備好時,最終的結果則往往仍然是解離。 #誠如假說三所說,男性在社會當中的主要角色是工作,而女性則是參與家庭和婚姻。若個體拋棄了他們原先在社會當中的主要角色,他們生活當中的社交活動將會大幅減少,危機將會出現,並且喪失道德感,除非他們能在解離後獲得一個不同的社會角色。 #這條假說有兩個部分: ## 當一個人準備好面對解離的時候,就代表他已經: ##* 了解人生苦短,光陰寶貴 ##* 意識到生活空間縮小 ##* 少了自我意識的能量(ego energy) ##一個社會階層能夠接受個體從之解離是因為: ##* 社會的工作體系是需要理性且合乎規範的 ##* 核心家庭有其價值 ##* 死亡率的變動(differential death rate) #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如果擁有較少互動,且從其中心角色解離的話,也會帶動個體其他角色上的改變。於是,從各種關係中得到的獎賞變得多樣化,而來自垂直關係的支持力量也會漸漸的轉化為水平的支持力量。 #解離理論是獨立於文化而存在的,不受文化差異性影響;然而,解離理論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會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人在面對死亡的五個階段===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在 1969 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中,提出了「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 5 個獨立階段。 庫伯勒-羅絲模型的五個階段又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其中包括: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情緒 !! 具體描述 !! 舉例 |- | 第一階段|| 否認 || 拒絕相信、無法接受既定事實 || 「會不會是診斷有誤?不可能是真的。」 |- | 第二階段 || 憤怒 || 對於理想與實際的落差感到忿忿不平 || 「為什麼是我(的家人)?這沒有天理啊!」 |- | 第三階段 || 討價還價 || 將希望寄託於神祇或過往,祈求既定事實改變 || 「要是我沒染上菸癮,是不是就能多活幾年了?」 |- | 第四階段 || 抑鬱 || 因無法改變既定事實而感到無力、愧疚 || 「我無能為力、好沒用,什麼事都做不了......」 |- | 第五階段 || 接受 || 坦然接納既定事實 || 「好吧,我就是剩下不多的時間。該來規劃後事了」 |} </center> 庫伯勒-羅絲把該模型應用到所有災難性的個人損失上(工作、收入、自由),也包括家人的逝去,甚至離婚。 她也提出,人們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這些階段也不一定會按特定順序發生。人們有可能會經歴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然後直接跳到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也有可能歴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然後直接跳到第五階段。但是她認為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而階段可以以不同的,間歇的順序發生。 不過,庫伯勒-羅絲的悲傷階段模型是存在許多爭議的。首先,概念上來說,此模型並非基於實證或系統性的調查,它基本上是「與臨終病人對話形式的案例研究集合」,也就是收集病人的軼事(anecdote)創建的模型,並不源於良好的證據。後來的一些研究也無法支持悲傷階段理論的存在,也就是面對傷痛的人不會依據五個悲傷階段最終走出傷痛。 然而,儘管缺乏證據支持,庫伯勒-羅絲的悲傷階段模型仍被廣泛、大量的應用在各種情境。這可能引發一些問題:假設某人面對傷痛經歷與這五個階段很好地吻合,他就會感覺到他正在以「正確的方式」管理悲傷;反之,若某人的反應並不遵循這五個階段,他會認為自己是不是正以「錯誤的方式」面對傷痛。在接受死亡,或面對傷痛的過程中並不存在必須經歷的情緒模式;將他們的經歷與一個沒有實際證據的模型相比較,可能會對這些人造成嚴重傷害。 總而言之,像悲傷的五階段這樣的敘述可以在面對傷痛時為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方向和安慰。出現憤怒,甚至接受等情緒可能會讓人感覺不合適,而庫伯勒-羅絲模型這樣的外部力量可以肯定和驗證你的情緒,幫助應對自己的感受。但我們也必須知道,悲傷有無數種形式、有無數種體驗方式,並且不可能用簡單的五階段模型來解釋。當我們將這種敘述推向普遍時,我們也間接傷害了那些不適用這種敘述的人,只會在他們已經痛苦的時期給他們帶來更多痛苦。 ===死亡概念=== 人類的死亡概念主要是由一連串對死亡這事情產生不同想法所組成的: <br> 1.分離(separation):幼兒會常將與主要照顧者的離別而當成死亡。 <br> 2.不可移動(immobility):兒童會以人或物能不能移動來判斷其死亡。 <br> 3.擬人化(personification):兒童把死亡這件事當作人或物,相信只要能夠打敗它,就可以永遠不死。 <br> 4.致因(causality):經描述所存在的內在因素(如疾病)或外在因素(如車禍)而導致死亡。 <br> 5.不可避免(inevitable):凡是生物就無法逃避死亡。 <br> 6.生命的一部份(a part of life):所有存活的生物最終將老化與死亡,所以視死亡為生命的一部份。 <br> 7.外觀(appearance):死者與活者的外觀有所不同。 <br> 8.無功能(nonfunctionality):死亡時身體的生理、感覺都變無功能。 <br> 9.真實(realization):死亡是真實的存在,和活著時的不同。 <br> 10.不可逆(irreversibility):死亡是生命的永久終結而且是不可逆的。 <br> 11.普遍(universality):死亡是全宇宙普遍發生的一個過程。 <br> 12.無感覺(insensativity):死者是沒有感官與知覺。 ===死亡概念的發展階段=== 個體形成死亡概念是源自於嬰幼兒與親人分離。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 時期 !! 死亡概念 |- | 3~5 歲 || 認為死亡是到遠處旅行,對死亡的概念是擬人化的。 |- | 5~9 歲 || 兒童開始瞭解他人會死,並逐漸發展出類似成人的死亡概念。 |- | 9~12 歲 || 兒童真正認知到死亡是不可逆的,是死亡概念成熟的重要時期。 |- | 青春期 || 開始會思索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的終極意義,對生命抱持浪漫的態度。 |- | 成年期 || 落實生命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 |- | 中年人 || 體力衰退與健康走下坡,隨著經歷親人的死亡,將關注焦點由「活著的意義」轉為「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 |- | 老年期 || 死亡是既定與必然的事實,對死亡的關注變成具體行動,開始籌畫財產分配、身邊事物處置以及回顧生平事蹟等。 |} </center> ===死亡焦慮=== 「死亡恐懼」定義為:當個人想到死後會發生的場景、瀕臨死亡的過程,或生命的結束時,所產生的害怕、恐懼或者焦慮的感覺。一般「死亡」的定義是指生物學或社會學上的生命結束狀況。緩和醫療的對象為末期病人,其生命期少於六個月。末期病人在身體方面的特徵為各器官系統衰竭造成的痛苦;心理產生焦慮、不安、害怕、憂鬱、恐懼等各種負面情緒。面對生命的結束,病人身心痛苦的機轉來自病情的惡化,無法處理,喪失治癒、控制能力,此時更需要家人、親屬、團隊的關心支持。但如果家屬或病人將罹患疾病一事視為恥辱,或者是業報,不能接受、面對死亡,就會產生逃避行為,甚至自我放棄。死亡恐懼的現象,來自於身心社會的生存法則無法克服死亡所帶來的各種靈性照顧的課題。 病人死亡恐懼臨床表現,可以歸納出: ::(1)失去勇氣去面對的作為:有逃避、轉移死亡議題、希望奇蹟出現、無安全感等。 ::(2)失去努力方向的心理症狀:有焦慮、憂鬱(無助無望)、幻想、害怕黑暗等。 ::(3)無名(無法形容)的害怕表現:𠕇呼吸困難、四肢僵硬、臉色蒼白、失禁、語無倫次、有如驚弓之鳥(疑神疑鬼)等。 ::(4)自殺的意念與企圖:自卑、自疚、自責、自行了斷的衝動等。 ::(5)害怕下地獄的行為表現:如罪惡感、惡夢連連等。 死亡焦慮是由死亡想法引起的焦慮。 其一將死亡焦慮定義為當一個人想到死亡的過程,或者停止「存在」時,死亡焦慮被定義為「恐懼、憂慮或焦慮的感覺」。其二為死亡恐懼症(死亡恐怖症),不同於死亡恐懼,死亡恐懼症是對死亡或垂死的人和/或事物的特殊恐懼,是害怕他人的死亡或瀕死,而死亡恐懼是擔憂自己的死亡或瀕死。 此外,這種近期死亡相關的思想內容所引起的焦慮,會被精神科臨床醫師歸類為病態和/或異常的,其焦慮的程度干擾了日常功能且持續存在。較低的自我整合,更多的身體問題和心理問題預示著接近死亡的老年人死亡焦慮水平會更高。 死亡焦慮會導致一個人對於討論與死亡有關的事情的態度變得極為膽怯。 ==最新研究== ===幼兒期(early infancy)之研究=== Joav Merrick 在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over the lifespan 中提到: ====兒童健康研究==== =====議題介紹===== 有很多因素促使人們繼續鑽研關於兒童健康的研究,但是現階段僅能夠做一點長期人生追蹤的研究:懷孕期間與早年兒童健康對於成年和老年健康與福利的影響。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近期也展開了大規模針對人一生的研究,他們追蹤了十萬名孩童從學齡直到他們 21 歲,專注於研究環境與基因對於人的成長、人的發展與兒童的健康。像這種關於兒童健康與人類一生發展的世代研究對於理解生活品質與福利和照護品質有很大的幫助。 =====成長與發展===== 一個健康的兒童發展開始於母親受孕之前,也就是父母的健康狀況與精子、卵子的基因組合,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孩童出生之後,還會面對許多問題,例如:哺喂母乳、新生兒篩檢、醫療預約與接種疫苗。發展為孩童在新生時期與嬰兒早期搭建了一個橋樑,不知不覺地孩童很快地就會進入青少年與成年階段,在這段期間,兒童、家長和整個家庭都需要面對許多的挑戰。 其中,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依附關係'''是影響人際表現的一個重要事項。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w:約翰·鮑比|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而在具體的實驗(陌生情境實驗)中,嬰兒(12-18 個月大)表現出的行為大致分成以下四種類型(Attachment Style)。詳請請見[[#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從上述理論中可以看出,主要照顧者(亦或是家庭),對於孩子在長大後能否與他人親近、信賴他人、在社會人際上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各種關係有著重大影響,父母須審慎對待之。 =====現階段的議題===== 為了追蹤未來的情況,密西根州立大學的 CS 馬特孩童醫院與 Knowledge Networks 合作做了一個全國性的兒童健康調查,隨機找了 2000 對有兒女/無兒女的夫婦作為美國人口的代表。這份研究要求這些夫婦列出他們認為對於兒童健康有嚴重影響的各類傷害,其中前 5 名為肥胖(38%)、毒品成癮(30%)、菸害(29%)、網路安全(25%)、壓力(24%)。<br/> 除了父母本身的看法外,一個來自葡萄牙的機構也利用創意發想繪畫針對 130 名小學三四年級的小朋友進行調查,而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於健康的食物、戶外運動、心理健康、避免有毒食物的攝入,以及環境健康較為重視。 =====結論===== 隨著醫療知識與科技的進步、圖像技術的更新、醫療手術技術的發展、以及藥學產品的精進,至少在已開發國家中,現在的醫療可以幫助病童們活得更久甚至逼近一般人的平均壽命。 ====3-4 歲的幼兒,是否會相信任何有關食物的資訊?==== =====議題介紹===== 3 到 4 歲的幼兒,仍不具備判斷一個食物能吃或不吃的能力。因此,幼兒從其他人接受有關食物的資訊,不幸的是,並非所有的資訊來源都值得信任。比如有些電視廣告會利用卡通人物來介紹零食,掩蓋零食其實是垃圾食物的真相,或是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吃下某些食物,會用各種理由來哄騙孩子,像是這個很好吃,吃這個會對妳身體好等等。這時候,幼兒究竟是要相信或懷疑別人提供的資訊呢?當幼兒選擇相信這些資訊的提供者時,是否代表幼兒信任他們? 論文中提到,研究人員最近認為兒童藉由對食物資訊的認知,引導出社會學習,這是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領域。 =====結果===== 因為現在的幼兒容易接觸電視廣告,但廣告常常透過卡通人物的宣傳,掩蓋了垃圾食物的真相,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3 歲的孩子很容易相信他人的訊息,將不健康的食物當成健康的。然而,4 歲的孩童會對這些廣告產生懷疑。在美國,2 到 5 歲的孩童大約有四分之一太胖,因此,研究如何增加孩子對不可靠的訊息產生警覺,以及理解詐欺性的銷售手段,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這項研究有助於闡明幼兒如何發展出對訊息的認知。 ====嬰兒社會依附類型與文化間的比較==== =====議題介紹===== 美國心理學家對於嬰兒與母親之間的社會依附關係已有三十年歷史,累積了豐碩成果。近年來,格洛曼(Grossman et al,1981),麥牙其(Miyake et al ,1981,1982),藍波(Lamb,1983)以及沙基(Sagi,1983)等其他國家的學者分別研究西德、日本、瑞典等國家嬰兒的社會依附類型,結果發現嬰兒與母親之間社會依附關係的品質,與社會文化關係密切。 =====結果===== {| class="wikitable" |- ! 國家別!! 受試人數 !! 安全型 !! 逃避型 !! 抗拒型!!出處 |- | 美國 || - || 62.0 || 23.0 || 15.0 ||Ainsworth(1978) |- | 德國 || 49 || 32.7 || 49.0 ||12.2 ||Grossman,et al(1981) |- | 瑞典 || 51 || 74.5 || 21.6 || 3.9 ||Lamb,et al(1982) |- | 以色列|| 56 || 37.5 || 12.5 || 50.0 || Sagi,et al(1983) |- | 日本 || 25 || 72 || 0.0 || 28.0 || Miyake,et al (1982) |- | 中華民國 || 62 || 75.8 || 17.7 || 6.5 || 蘇建文等 (79) |} 根據圖片,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文化中,安全依附型態的嬰兒比例普遍最高.但是各文化嬰兒的依附類型還是有差異.例如:大多數德國嬰兒屬於不安全逃避依附,而日本和以色列的不安全抗拒型嬰兒的比例高於美國.從以上結果可以獲得推論,孩子的依附關係類型或許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造成的。不同文化由於有不同的教養形式,因此產生嬰兒在依附類型比例的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結果的差異也有可能源自陌生情境未能充分反映個別文化的親子連結方式.例如日本嬰兒不常和媽媽分開,可能較容易過度驚嚇,故被歸類為不安全抗拒,相反的,德國兒童早早就被鼓勵要獨立,所以在陌生情境作業的反應被歸類為不安全逃避行依附. ===青少年期(adolescence)之研究=== =====三個發展議題===== 接下來將說明三個發展議題: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認定形成。 ;1.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Blos(1967)提出青少年是個體化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與家庭分離的過程,發展出新的人際關係,以及開始發展自己的人格特質,然而現今的青少年常常在家庭關係中與父母親發生衝突。Shaeffer(2014)認為現代青少年的互動不應該侷限於同儕,與成人、甚至是治療師的互動都十分重要。然而在現今社會中,要在獨立跟依賴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進的溝通方式使得現在的青少年更加獨立,但同時與父母的連結卻也增加。因為大學生每天會與父母傳送好幾則簡訊,或是在各自的臉書上留言;而外出旅行的父母也可以透過視訊軟體與小孩見面聊天,縱使實際上分隔兩地,卻如同在身旁一樣親近。 當然,現在科技也可能對於青少年造成一些負面的發展,例如太早與父母親分離(premature separation)或是過度依賴(extended dependence)。 ;2.情緒調節(Affect management) 由於這些科技的出現,現在的青少年相對於老一輩年輕時來說,可能具有更佳的口條或者是較豐富的交際經驗。然而,雖然現代青少年具有較佳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ilgence, Goleman, 2009),但這樣的能力並不全然是好的,可能反而是造成發展限制的原因。因為人的大腦必須要到 25 歲,才能正常發展出邏輯判斷以及決策的能力。Seigel(2013)將現代青少年發生的問題稱為「情緒混淆」(emotional confusion),同時他認為是屬於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情緒失讀症(Alexithymia)是一種無法以文字表達出內心情緒的心理障礙。Muller(2000)指出罹患這種疾病的病患不具有"從經驗中了解自身情緒"以及"找到適當的詞彙表達"的能力。然而,這個領域的實驗卻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在 Kross et al.(2013)的實驗中發現到,臉書的使用會讓使用者的孤獨感更加強烈,即使在使用過程中經歷很多的支持以及他人的連結。但同時在 Koutamanis el al.(2013)的實驗結果卻是完全相反,他認為使用簡訊或是其他線上聊天軟體的青少年,可以藉由使用科技的過程,加強與同儕真實的面對面聊天互動。 而其他心理學家認為對於使用科技通訊的青少年來說,上述的情緒失讀症屬於情緒混淆的情形,是青少年正常的發展過程。當青少年面對到這方面的問題時,需要正面的成人藉由分享心裡的情緒感受、給予正向的目標等方式,陪著他們度過這個時期。也就是說,大人們或是治療師必須引導青少年在面對現今科技進步的時代時,如何扮演一個具有智慧的人,培養出自我警覺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才不會讓青少能迷失在虛擬的世界中。 ;3.自我認定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對於分離個體化(seperate-individuation)跟情感調節(affect regulation)的態度上轉變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身分發展這件事。如果有個人很注重健康依附(healthy attachment)對於個體化以及管理不可管理的情緒的青少年,這樣的青少年需要更多來自成人的關心及協助,但去很困難的。然而,龐大的文化壓力提供的空間以及親自介入遠多於青少年的需要,對於健康發展以及成人身分。這樣情況使得即使青少年需要父母的關愛,仍然必須表現的堅強獨立。根據 Pew 的研究(2013)結果,發現年輕人喜愛透過網路分享自己的訊息,但同時又希望這些網路上的訊息能夠對父母親保密,造成父母親與小孩不親近或是不清楚小孩發生的事情。 ;疫情下的青少年 Hu & Qian (2021) 研究英國境內 886 名 10~16 歲的青少年於疫情期間的心理影響<ref>Hu, & Qian, Y. (2021). COVID-19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69''(1), 26–32.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jadohealth.2021.04.005</nowiki></ref>。研究結果顯示,疫情前心理狀態健康的青少年,經過一年疫情封鎖後,出現明顯情緒和行為問題,包括過動、和同儕間溝通交往能力下降等,並對關懷、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activities) 也出現明顯下降趨勢;相反的,疫情前心理狀態較不穩定的青少年,疫情期間情緒和行為反而較穩定,打架、霸凌及爭吵行為大幅降低,研究團隊認為也許與在家隔離期間,與家長相處時間增加有關。<br> 研究也指出,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對青少年面對疫情期間的情緒變化也有較大的影響。單親家庭且獨生的青少年,在疫情期間的心理負面影響程度最大,感受孤獨的比例也最高。而收入較高的家庭,青少年的過動或行為問題程度小於收入較低的家庭。 ====青少年時期的被霸凌者,和成年時的精神病症狀是否有關連?==== =====議題介紹=====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有關霸凌對青少年短期或長期的影響,有些研究人員特別關注霸凌受害者和精神病症狀之間的關聯。雖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兩者間的關聯性,但這些文獻存在一些爭議,像是被霸凌者和精神症狀的前瞻性措施的必要性,或是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的研究成果,長時間研究將能更好的反映精神病症狀的發展和變化。因此,這篇文章用收集了 35 年的縱向研究(the Christchurch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y; CHDS)的數據,審視兩者間的聯繫,包括兒童行為問題和早期精神病的症狀。 =====結論===== 青少年時期的霸凌確與成年時有精神性疾病的風險呈正相關,而被霸凌的人中,更有可能有下列的經歷或性質:男性、智商比較低、家庭經濟較差、曾經有兒童性虐待等等原因。除此之外,許多被霸凌的人,在 7~9 歲時,就有更高比例的焦慮/退縮行為和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以及較高比例的精神症狀和偏執。 研究結果說明了少年時期霸凌和成年時的精神病症狀的關聯,更有可能的是,在被霸凌時,青少年就已經有不尋常的行為或症狀,而這些行為或症狀,已被證實更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因此,成年時的精神病症狀,更有可能是青少年時期就存在的行為問題,累積而逐漸形成的,而不是因為有被霸凌的經驗而直接形成精神性疾病。最後,雖然研究結果顯示霸凌並非造成成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但霸凌仍然會讓人有較高的機率擁有精神疾病。 ====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ref>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https://doi.org/10.6472/JFEC.200906.0093 </ref>==== 網路過度使用而出現上痣的行為,亦稱為網路沉迷,這種情況在現今社會電腦普及的情況下日益最重,過度的上綱可能會形成無法自律之上癮行爲,導致綱路成癮的症狀。在此之前就有研究指出網路成癮的少年具有高度的神經與精神病症症狀及說謊行爲,此外也出現顯著的情緒丶品性及過動現象。因此些個研究從家庭觀點切入,探究其可能因家庭因素造成網路成癮現象。 研究結果皆表示青少年的家庭環境具有高度預測青少年的綱路成癮現象。親子關係不融洽以及與雙親衝突等家庭互動問題常是造成青少年成癮行爲的重要因素。如有一篇研究<ref>Park, S. K., Kim, J. Y., & Cho, C. B. (2008) .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 895-909. </ref>以南韓青少年爲硏究對象,以了解家庭因素與其網路成癮的關聯,結果發現父母教養態度、家庭溝通、家庭凝聚力及家庭衝突與青少年網路成癮有關聯。另一篇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的青少年研究<ref>彭陽、周世杰(2007)。青少年網路成癮與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之關係。中國臨床心理 學雜誌,15,418-419。</ref>的結果顯示,綱路成癮組所知覺父母情感溫暖的分數顯著低於一般正常組。而也有一篇研究<ref>谢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張化師大数育學報,6,29-62。</ref>分析了青少年綱路成癮程度和生活壓力之關係,亦發現家庭互動方面的壓力對於綱路成癮有最佳的預測力。因此家庭互動即成爲青少年成癮行爲的一項重要環境因子。 ===中老年期之研究=== ====(一)不同年齡層解決問題的差異性==== 研究不同年紀在處理因己所產生的家庭問題時,會使用何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和情緒上的變化。受試者皆被問到如何解決問題以及如何控管情緒。研究者將他們分類為三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分別是:借助外物、主動控管、被動控管三種。 得出的結論大致上呈現:中年較老年易使用主動控管,同時老年在情緒控管上較中年被動。 '''<big>研究結果</big>'''<br> # Problem-Solving Response:高度情緒波動跟運用策略呈現正相關,同時低情緒波動跟不運用策略呈現正相關性。不管哪個年齡層,都傾向借外物去解決問題而非主動或被動借決問題。 # Emotion-Regulation Response:在解決自己造成的問題當中,年齡並無差異,但性別有差:女性需要更有方法的去調整自己的情緒。 # 年齡相關部分:中年時期會相對於老年人傾向使用借助外物和主動解決問題,此外老年人較年輕人傾向使用被動解決問題。<br> ====(二)成年人面對職涯危機的調適行為==== 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社會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讓成年人二度就業、延長就業年限皆是解決此問題的適當方法。然而,這些中年人延長就業年限,往往都是迫於經濟壓力,一方面是為養兒育女,另一方面須照顧年邁的父母,造成其工作動機低落,呈現被動的心態。透過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能判斷在中年遇到職涯危機者的心理轉變歷程、造成此危機的本質,最後探討該以何種態度與方式,調整身心狀態。<ref> 陳相如(Hsiang-Ju Chen) ; 陳鏡如(Chingju Grace Chen) <成人期職涯危機調適行動探索 Career Crisis and Adaptation in Middle Adulthood> 中華心理學刊; 60 卷 2 期 (2018 / 06 / 01) , P125 – 149 </ref> '''<big>研究結論</big>'''<br> # 成人期職涯發展的心理轉變具有類似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現象。 ## 職涯心理發展初期,受重要他人(如:父母)影響甚遠。 ## 職涯心理發展前期,受同儕影響最大,互相模仿學習。 ## 學齡期的階段,孩童開始將自己的能力與職涯進行連結,開始懂得比較,看出自己較突出的能力。 ## 職涯的青少年時期,開始注重自我認同對於職涯的影響。 ## 成年期前期,從自我認同中漸漸發展出自我意識,共同展現「願意付出私人時間與金錢精進專業能力、瞭解產業趨勢,使個人擁有優於職場同儕的優勢能力」、「與產業同儕建立工作以外的關係,使個人擁有優於同儕的人脈資源。」<ref>陳相如、陳鏡如<成人期職涯危機調適行動探索></ref> 類型的特質。 ## 在成年後期,開始思考如何回饋產業。 # 職涯危機現象類似於心理社會發展的危機, 因此在每個發展階段皆可能出現對應的危機。 ## 職涯心理發展初期,動力不足是最大的危機,因為在決定職涯時,並不是按照自己的自主選擇。 ## 職涯心理發展前期,個體具有主動力,但缺乏勤勉的特質,以製造自己相較他人更突出的能力。 ## 青少年的職涯發展期前,容易缺乏對於職業的認同。 ## 青少年期,可能遇到的危機是尋找自己與產業的鏈結。 ## 成年期,已經獲得了與產業的連結,但開始迷惘自己所擁有的位階、權力、能力是否能夠讓自己達到產業的傳承。 ## 最後在老年期,便是這段職涯對於人生的意義,開始考量退休後的生活安排。 # 探討哪些行為對於職涯階段的邁進有助益 ## 基於失去後,重新選擇。例如:轉換工作。 ## 調整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職涯環境最適。例如:學習。 ## 補償策略,例如:職業諮詢,尋求協助。<br> === (三)從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探討高齡者的人生四道 === <big>研究背景與目的</big> 在艾瑞克森(Erikson, H. E.)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中提到,若無法在老年期做到自我統整,便會陷入悲觀絕望;相反地,能夠做到自我統整的老年人往往能擁有平安喜樂的晚年,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刻。人生四道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起源於安寧照護系統,希望藉由人生四道達到「善終、善別、善生」的結果。然而,並不是只有臨終前才能夠實踐人生四道,平時其實就能練習,避免留下遺憾,也讓自己隨時保持心理愉悅、無負擔。 * 道愛:向自己的摯愛表達關愛 * 道謝:感謝他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 道歉:互相原諒彼此的過錯 * 道別:將彼此放在心上,互相珍重告別,並再次感謝。 <big>研究方法</big> 藉由訪談的方式,詢問受訪者想要「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對象分別為何,受訪者為條件略同但歲數不同的對象,以了解不同年紀對於人生四道的想法。在這次的研究中,完整的完成所有問題的有三位女性,在研究中也有男性的受訪者,但是男性較為不願意將心裡的話出來,或者是不知道要對誰說,因此沒有男性的結果。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經分析資料之後,得到以下結果: # 道愛的對象都是自己的另一半:也許是跟民族性有關,對受訪者來說,他們都會羞於說出自己的答案。 # 道謝的對象是對自己有重大幫助的貴人:高齡者想要到謝的對象幾乎都是在自己生命的轉折處出現的貴人。 # 道歉的對象都是自己的親人或是手足:這個問題是最困難的,受訪者總是深思很久,才能緩緩道出。 # 道別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至親:在分別來臨時,最想陪伴在身邊的通常都是至親。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得知,不同的年齡對於人生四道的看法差不多,四道的表達對象通常都是至親。不過由於此研究只針對女性長者做訪談,並沒有男性受訪者的答案,所以有其限制性。 ==跨文化研究== ===家庭環境對發展的影響=== ==== 孩童的社會化 ==== 家庭是最早出現的社會化機構,而且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子女在家庭中如何與家長互動,是形成日後孩童如何和社會互動主要的推手。 ===== 嚴酷教養 ===== 學者吳齊殷挑出在華人傳統社會可能是最普遍的嚴酷教養方式當成研究重點,探討父母親教養子女是不是受到上一代教養方式的影響。據研究顯示,受嚴酷或暴力教育的子女,長大後有很高的機會採取同樣的模式教養他們子女,台灣的資料顯示是五倍的機會。 ====孩童的語言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異文化家庭(Different culture family)的現象愈來愈普遍,而孩童在異文化家庭中的發展也逐漸變成一個獨特且顯著的研究課題。因此在孩童階段我們針對在不同文化家庭中的發展情形來進行討論。 ;語言 語言為異文化家庭對孩童影響最大的部分。孩童不必然學會外籍親人所使用的母語。若父親為非本國語言者,能學會「聽」或「說」父親使用之母語的孩童約佔百分之八十,母親則為百分之五十左右,然而卻僅有極少數能進一步學會「讀」或「寫」,且大多數集中於父親為外籍的兒童。在課業學習上,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在學校各學科項目的表現不遜於一般家庭的兒童;不過在鄉土語言方面表現較差,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家長並非均熟悉鄉土方面之語言,無法給孩童更多支援。但也有外籍子女之學習狀況與一般學生並無顯著差異,甚至表現更加優秀。 ;身份認同 在身份認同上,認同父親文化的孩童較認同母親文化的孩童來得多。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異文化之孩童大多是以母親為外籍者為大多數,外加現今多為父系社會。不過更多孩童是同時認同兩種文化,而會雙語的孩童尤是如此,也容易發展出多元的價值觀。我們應鼓勵並幫助異文化家庭的家長教導子女使用非中文之母語,不僅能增加親子溝通的層次,也是協助社會國際化的基石。 若我們把範圍略為縮小,檢視國內的情況,許多時候選擇外籍配偶的台灣人大多數為社經地位較低的民眾。如此一來導致在文化,語言,資源上,異文化之家庭所能給予其子女的支援較一般家庭來的要低。特別在父系社會,語言上熟悉本國語言的父親必須外出工作,而由不熟悉華語的母親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在此情況下,異文化家庭之子女在本土語言學習上會較一般家庭來得緩慢,學習成效較低。除此之外,在交談與情緒表達上亦有較多的困難。若師長、家人無妥善協助矯正,語言的障礙可能會導致與同儕的關係不好,受到冷落或嘲笑等等,對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父母的教育程度及社會地位 個別家庭中父母之教育程度、社經地位、資源豐富程度之差異對孩童學習也有顯著影響,此部分與一般家庭之孩童是相似的。若師長、家長或政府針對異文化家庭之子女在語言上有更多的輔導與加強,會對於其學習以及同儕發展有正向之影響。 ====個人特質的形塑==== 就流行病學的研究,隨著社會變遷與多元化,台灣地區酒精濫用與依賴的盛行率快速增加,此現象不僅關係個體健康、個人生活,同時也可能影響家庭成員的個人特質。在〈大學生成長於酗酒家庭經驗之初探:數量、個人特質及世代傳遞〉(2006)研究中,以我國一般(非臨床)大學生為對象,調查家庭酗酒及暴力的情形與個人特質的影響,以及酗酒世代傳遞的現象。 調查樣本中,來自於酗酒家庭的大學生的比例與美國的數據相仿,發現酗酒家庭與家庭暴力兩者之間有顯著關聯,而'''成長於酗酒家庭者較容易具有害怕失去控制、固執、拘謹、低自我價值等特質'''。儘管酗酒的世代傳遞現象並未得到確證,受訪者也指出,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可能是影響學生特質、個人飲酒的重要因素。 ====文化資本的影響====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由皮耶・布爾迪厄([[wikipedia:Pierre Bourdieu|Pierre Bourdieu]])在《資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中所提出,是孩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從家庭繼承而來。文化資本是畫分階級的標誌,由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風格、品味與知識能力(而不僅是教育程度)所區分出來。<br> 布爾迪厄提出了「秀異」(distinction)的概念,意指企圖藉由區分自己與大眾品味有所差異,且自認為品味優異者。並指出擁有相似文化資本的人會以消費獨特的文化活動,維持自身的階級獨特性。此外,在消費過程中對外團體的排斥性以及對內團體中人脈關係的建立,都有利優勢團體複製、鞏固他們的地位,並構成合作關係或交換資源。這些維持自身「秀異」的手段絕大部分亦會經由世代傳承來延續下去。一部分的兒童若繼承了所謂菁英文化,這些孩童會享有豐富的額外資源,學習上流社會的社交方式、語言拓展。另一些人則繼承了所謂較低層次的文化。而所學習到的皆是承繼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文化資本通常具有'''世代相傳'''的特性,在孩童擁有相同智能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而這種資本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並可以教育資歷的形式予以制度化。<br> 在〈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的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結論得出,其實農村小孩跟一般的城市小孩無異,但在資本缺少的情況之下,會造成很大的差距。 ===社會觀念對發展的影響=== 關於較實務的層面的討論,如個人所持有的孝道責任(Filial obligation),即以子女角度出發,對父母在經濟及情感上的支持對子女日常生活的影響等等,在過往研究中是較缺乏的。這類的影響包括「孝道能力焦慮」即子女對自身能力是否足以奉養父母的焦慮,以及「孝道情感焦慮」,即面臨父母年老的狀況,子女對其生活福祉上的擔憂與關心兩方面。 孝道焦慮的概念最早由Cicirelli提出,這套理論以依附系統為解釋基礎,描述成年子女面對孝親時所經驗的壓力感受,並未與儒家孝道文化掛勾。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深受儒家孝道文化(Filial culture)影響,恪盡孝道被視為是基本的倫常與親子角色規範的核心,因此近來也越來越多學者從華人孝道倫理與依附系統並行探討孝道焦慮運作機制的實徵研究。 另一方面,對孝道的實踐、家庭內關係的和諧,也可能對家人的心理與情緒產生影響。為使研究的範圍除抽象觀念探討外,能深入另一層面描繪出更貼近本土的家庭面貌,相關的研究如下: (1)〈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ref>卓馨怡、利翠珊(2008)。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ref> 關注現代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及孝道焦慮(Filial anxiety)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親子關係滿意度在其間的作用。 此研究假設: # 成年子女會因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的不同,在孝道責任與孝道焦慮上有所差異。 # 成年子女所知覺之孝道責任愈高,孝道焦慮愈高。 # 親子關係滿意度對孝道責任與焦慮具有調節作用。 並以新北市、台北市及桃園市年齡為 30 歲至 40 歲之已婚成年子女(平均為 34.81 歲),且父母至少一方仍健在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問卷正式施測前及正式施測兩階段。 研究結果中,顯示幾點值得關注的現象: # 在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所帶來之差異方面,子女性別對於孝道責任、孝道能力焦慮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孝道情感焦慮方面,女性則高於男性。 # 手足數量的多寡對子女的孝道責任、孝道能力及情感焦慮並沒有顯著影響。 # 只和子女同住者,子女的孝道責任是比較高的。 (2)〈成年早期子女的孝道價值觀、孝道焦慮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ref>許哲翊(2019)。成年早期子女的孝道價值觀、孝道焦慮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ref> 探討成年早期子女的孝道價值觀、孝道焦慮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且進一步探究孝道焦慮是否影響孝道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主要分析結果如下: # 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情感焦慮於不同婚姻狀態及性別有顯著差異。 # 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情感焦慮於不同年齡組及教育程度 有顯著差異。 # 身為長子/長女的整體孝道價值觀高於其他出生序之子女。 # 父母不同健康現況及經濟資源於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能力焦慮有顯著差異。 # 與父母不同相處次數於孝道價值觀各構念、孝道焦慮各構念 有顯著差異。 # 孝道價值觀各構念與孝道能力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與孝道情感焦慮存在顯著正相關;孝道價值觀各構念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相關;與孝道焦慮各構念存在顯著正相關。 # 孝道情感焦慮對關注尊敬孝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具有調節效果,高知覺孝道情感焦慮者,更認同關注尊敬孝道,有助於降低心理健康風險。 # 孝道能力焦慮對關注尊敬孝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具有中介效果,成年早期子女愈認同對父母的情緒性照顧,愈感受到孝道能力焦慮的影響,增加心理健康的風險。 ===參考資料及連結=== gxkjk6eqrn5a25plb1ycqb52s2wqysv 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 0 26266 175767 175760 2024-04-25T15:36:05Z B12605006 65154 /* 攝食外在誘因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本章節「動機與情緒」探討在外在行為表現之前,決定行為的內在心理過程。 == 動機(Motivation) == === 定義 === [[w:動機|動機]]是指使個體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進行的內在心理歷程([[w:zh:張春興|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動機可以促使個體產生行為,並將行為導向一個非隨機的目標。動機亦指能夠引導與刺激個體行動的因素,並且使行為持續到目標達成為止。而不論動機是來自內在或外在,它都是一種驅動力,並涉及了行為的開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負責'''引起並維持活動直到該活動達成目標為止'''。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主要是指'''激發動機'''的心理過程,此心理過程為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目標前進的過程,而此目標不為盲目的或隨機的。在此過程中,動機通常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應當注意的是,動機會激發行為,行為也會反饋而產生新的動機。''' ===== 動機的分類 ===== 動機可依生成原因可分為生理/生存、心理,而心理動機又分為個人性心理及社會性心理,差異如下: {| class="wikitable" |+ 動機分類:依照生成原因 |- ! 分類 !! 產生方式 !! 範例 |- | 生理/生存 || 人類生理需求 || 睡覺、飢餓、性行為 |- | 個人性心理 || 個體的性格、想法、意念、能力不同 || 新奇/好奇、樂趣/精熟、成就/習慣 |- | 社會性心理 || 與他人、群體或外界的互動 || 親和/歸屬、認同、權力 |} 依據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在動機([[w:en:intrinsic motivation|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w:en:ex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包含為驅力(drive)和本能以及特定學習行為。驅力是源自於滿足生物的需求(need)。當生物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產生驅力,而驅力促使生物產生行為來滿足需求,使其能夠生存。 {| class="wikitable" |+ 動機分類:依照來源 |- ! 分類 !! 來源 !! 範例 |- | 內在動機 || 需要(興趣、信念、世界觀) || 因為肚子餓了想吃飯 |- | 外在動機 || 誘因(目標、壓力、責任、義務) || 因為餐廳促銷想吃飯 |} ===== 動機的特徵 ===== 動機屬於一種驅動力,過程可視為:need→drive/motive→behavior 需求若沒有被滿足,就會產生驅動力;驅動力會使人們產生相應的行為,直到達到目標,又抑或是在理性衡量後,目標達到成本已成為無法負荷。 # 不論動機是來自於內在或外在因素,它皆是一種引發與驅策行為的動力。與驅力相關的理論有驅力驟降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ive_reduction_theory_(learning_theory) drive reduction])、馬斯洛([[w:en:Abraham Maslow|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耶克斯.道森法則([[w:en: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動機並不盲目或隨機,具有明確的目標跟方向性。 # 目標未達成前,行動將維持,不會消失。 :<br> 一般而言,心理學家對於下列五種情況,可以應用「動機」的概念: * 建立行為與生物活動行為的關聯 * 說明行為的變異性 * 詮釋一些反常的行為現象 * 瞭解公開行動與內心狀態的關聯 * 解析在強大外力介入時作出的行動 :<br> ===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指來自個體內在的需求或刺激,包括好奇心、成就、認同感與互惠感。研究顯示即使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許多動物本來就會因好奇心而參與有趣的活動。內在動機是源自對於獲取知識、尋求新事物和新挑戰的渴望,是一種天生的動機傾向,是身體、認知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驅動它的力量源自於我們'''對於事物本身的興趣或是享受''',而不考慮外部給予的壓力(壓力可以是正向獎賞、負面懲罰或其他形式,將在後續的篇章內討論)。 內在動機的現象最初在動物行為實驗的研究中被發現,自1970年代初以來,開始出現大量針對內在動機的研究。內在動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自我決定'''和'''感知能力的提高'''。簡而言之,個人必須發自內心驅動行為,而產生行為的個人也必須對任務有所認知,才會從行為中得到報償,例如能力的提升或其他形式的益處。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更願意參與任務,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學生將學習成果歸因於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預期目標、因為興趣而掌握一個主題,而不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可能激發更多學習的內在動力。以上內容可歸類為兩點: * 將學習結果歸因於自己控制的因素,稱為'''內部控制點''',例如:得到高分是因為自己努力地念書,因此提升念書的動機。 * 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達到預期目標,稱作'''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例如:認為進到台大的自己有能力競爭系上排名,因此提升念書的動機。 各種內在動機的範例: * 因為想要了解計算機用戶如何與計算機網絡交互運作,故設定目標成為 IT 專業人員(好奇心)。 * 「為藝術而藝術(法語:l'art pour l'art,英語:Art for art's sake)」,此為 19 世紀法國早期的運動口號,認定藝術唯一且真正的價值,在於藝術作品與藝術行為的價值,而不受外在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影響(自我對藝術的認同)。 ====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 來自個體外在的刺激或誘因,意指個體行為非受行為本身導致的後果所影響,而是受行為以外的因素或獎懲所影響。根據心理學家 [[w:en:Tim Kasser|Tim Kasser]] 和 Ryan 的理論,外在動機的產生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活動所帶來的結果,通常與追求名利、物質的擁有、地位、財富、形象等有關,是受安全感和自衛的心理需要所驅使。假使行為帶來的獎賞消失了,活動本身也即時失去了其魅力:缺乏獎賞,學生不再用功讀書,僱員不再勤力工作。因此,外在動機不應被視為理想的誘因和推動力,其自發性和持續性發展成疑。換言之,當一個人的行為係因獲得獎賞或避免處罰而產生時,該行為即受到外在動機的影響,例如:競爭屬於一種外在動機,因為它鼓勵人們勝過其他人,而非享受行為內在的回報。 * 1973 年,[[w:en:Mark Lepper|雷波]](M.R. Lepper)及格林尼(D. Greene)曾對三組喜歡繪畫的 3-5 歲兒童進行實驗<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74-10497-001</ref>,紀錄他們空閒時在繪畫所花的時間長度,並將兒童分為三組,分別為預期獎賞組、不預期獎賞組、沒有獎賞組,說明如下。 #預期獎賞組:研究人員向小朋友說明,只要畫畫,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 #不預期獎賞組:研究人員只要求小朋友畫畫,並沒有提及任何獎品。但若小朋友畫畫,就可得到一份和第一組相同的獎品 #沒有獎賞組:孩子畫畫後,並不會得到任何酬賞 :在實驗後的兩星期,研究人員再次紀錄他們空閒時的繪畫時長時,實驗結果顯示預期獎賞組的兒童,繪畫時間較其他兩組有明顯的下降。此時,對繪畫的興趣已經不是驅使他們繪畫的原因,此現象又稱為'''動機偏移'''([[w:en:Overjustification effect|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即因外在回報而產生行為,造成內在動機被削弱。<ref>然而,此現象在學界仍是富有爭議的。研究者多認為其違反了行為心理學中的「強化」([https://en.m.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作用,有些認為原先受試者對於該事情的動機本就不一,更有些認為該實驗有許多條件不符合現實狀況(如獎勵通常不會被武斷的移去),此外,更有研究表明,獎勵對於那些動機本身不高的受試者,具有提高興趣的效果,這與此現象的結果儼然相反( [http://www.behavior.org/resources/331.pdf Judy Cameron, Katherine M. Banko, and W. David Pierce ,2001])。因此改效應是否能夠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有待研究的。參見[https://en.m.wikipedia.org/wiki/Overjustification_effect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controversy]</ref> * 克魯格蘭斯基([[w:en:Arie W. Kruglanski|A.W. Kruglanski]])從歸因的觀點來解釋外在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是受內在動機或是外在動機所促動,主要看他將行為當作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或是當作目的本身而定。 * 狄西([[w:en:Edward L. Deci|E.L. Deci]])的認知評價理論([[w:en:Cognitive_evaluation_theory|Cognition Evaluation Theory]])也同意外在的獎賞具有控制人的行為之功能,亦即當一個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某種獎賞時,就會被此獎賞所牽引。但若因表現好而獲得不曾預期的獎賞時,獎賞就有了提供訊息的功能,而會提高其工作興趣。克魯格蘭斯基還進一步指出,若一個人的行為受到外在動機影響時,可能會採取極小極大策略(minimax strategy),即是會試圖只做最小的努力而想獲得最大的報酬。 傳統上,研究人員認為使用計算機系統(Computing System)的動機,主要是由錢財、名聲等外在因素驅動。然而,許多現代系統的使用,反而是由內在動機驅動。此類系統主要用於滿足用戶內在動機的例子包括:線上遊戲、虛擬世界、網路購物、教育學習、線上約會、數位音樂儲存庫、社交網絡、網路色情等。甚至傳統的管理訊息系統(例如:[[w:企业资源计划|ERP]]、[[w:客户关系管理|CRM]])也被「遊戲化」,可見內在動機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 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動機並非絕對不可改變,有些行為的動機原先是內在的,而在行為者接受獎賞並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偏移為外在動機,進而成為行為的主要動機,如前述之兒童分組繪畫實驗。而對行為給予處罰亦可能使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例如作弊)。此外,不夠強度的獎賞或懲罰,會使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互相轉換,並可能造成反效果。比如說原本沒有作弊的想法,被提醒之後就覺得作弊可行。 :幾乎每一個人(如僱主、監督者、父母、老師)偶爾都會希望能激勵他人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或者爲自身的利益採取一些特定的行動。有時你可能需要利用一些外來刺激物(如金錢或讚美)做開始。接着才能使對方將此事變成內在動機。Edward Deci(1991)和其他研究者(R.Ross, 1975; Swann & Pittman, 1977)提供幾個方式可以激勵某人將外在動機轉變爲內在動機。 #幫助此個體感覺是有能力的,並感覺與他人有社會的關聯,避免使用降低勝任感或降低歸屬感的策略。 #在激勵此行爲時,盡可能提供較多的選擇,包含材料、子作業、工作的組織與安排。 #避免以懲罰作爲恐嚇的手段。 #使用獎賞時,避免使用會讓人感覺到強烈欲望的實體物(譬如錢、獎品)。給予非實體的獎賞會更好,例如微笑或讚美,這些對於內在酬賞的傷害性較小。 #使用獎賞時,不要刻意強調它,或許可以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無論如何,都不要以這個獎賞作爲外在控制的工具。 #不要強調外在控制,如競爭或設定期限。 #接受此人對工作的感覺,即使他的感覺是負面的。 #使用的語言要能夠顯示你了解或欣賞他的獨立及能力,而不要使用類似「應該」或「必須」等字眼。 *'''不夠強度的獎賞或懲罰'''<br> :美國知名的經濟學家 [[w:en:Aldo Rustichini|Aldo Rustichini]] 曾在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發表一篇名為 A Fine is a Price 的文章中提到,他在以色列的一家育兒中心做了一個為期 20 周的實驗,因育兒中心素來有放學時間家長應來接回孩子卻遲到的問題,因而其提出「家長遲到就罰三美金」的規定,觀察此規定是否能減少家長遲到的情形,沒想到此規定一出,家長遲到的比例竟顯著上升,罰款不但無法遏止遲到,反倒造成了家長更加心安理得的遲到的反效果。他認為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罰款太低,並沒有影響家長外在動機的效果,反而使家長能合理化原先「不遲到」的內在動機,即無故麻煩老師的罪惡感。換句話說,罰款在家長眼中變成「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家長多付一點罰款,使老師照顧孩子久一點是正當的,使原本的罰款成了合理的代價。(Uri Gneezy &Aldo Rustichini(2001))<ref>Gneezy, Uri and Rustichini, Aldo. (2000). A Fine Is a Price.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9(1), 1-17. https://doi.org/10.1086/468061 </ref>。 :反之亦然,強度不足的獎賞會造成外部動機和內在動機互相轉換,反而造成反效果。捐血也是一例,為了救人而捐血者,若給予新台幣 50 元的獎勵,可能會使捐血者的捐血意願降低。因金錢的出現使得人的焦點轉向外部動機而忽略了自己原先的內在動機(救人一命的高貴情操)。但大部分的人不會願意為了 50 元去扎針受苦,也就是在獎勵強度不足的情況下,不但外部動機不足,更使原本足夠的內在動機被忽略,造成反效果。 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ume 63, September 2020, 105905中,Cherie Metcalf試圖重現此實驗,然而結果並未重現 Gneezy 和 Rustichini 的「A Fine is a Price」效應,但類似的軼事表明這種效應可能仍然存在於該領域。雖然其結果表明大多數人不會打算這樣做,而且他們不太可能這樣做,因為罰款的簡單存在取代了社會控制,但可能需要許多研究方法來充分解釋這種行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4818819302741 == 動機理論(Theories of Motivation) == 有許多理論嘗試解釋動機來源、功用、歷程等所扮演的角色。有些是一般性理論,有些則主要探討動物或人類的動機。本章節將會討論動機的幾種理論。 === 本能論[[w:en:Instinct|(Instinct Theory)]] === 本能論是'''最早被提出的一個動機理論,'''是經典比較行為研究一個整體概念,人們經由這種理論,就可以用統一的觀點去觀察動物可觀察得到的和所謂的先天的行為方式。通過這種總的概念,人們可以將從實驗中所得的結果聯繫起來,進而揭示不同的現象間可能有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人們可以依據這種理論作出一些預測和判斷,從而推動人們作進一步的實驗和提出新的問題。自1930年代,本能理論成果豐碩,並為社會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開闢了道路。一個全面的理論帶來一個好處就是,人們可以通過它會建立一些直觀的模型。經典比較行為研究的結果和理論就是藉助這些模型而取得成功並進入教材。 動物生來便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傾向」,這些傾向是他們'''維持生存'''所需的,並可提供動機力量來引導行為。有些本能論的研究者認為,這種生物性的力量是機制性的,激發的行為並沒有特定的目的,並且個體是無法支配這種動機的。但另有其他學者認為本能容許動物在不同行動方向上有一些選擇權利。像是小孩第一次爬行,小松鼠打開第一顆核桃,小嬰兒第一次哭、笑都是本能的行為。 ==== 動物本能(animal instinct) ==== [[w:en:Animal spirits (Keynes)|動物本能]]是動物們從事一種有規律的循環活動,為同族群內'''不必經過學習'''的行為,使種族得以生存延續。例如鮭魚逆游而上,回到當初孵化的上游,存活下來並求偶、交配、產卵;住在巴西外海的田綠龜,在繁殖期遷移 1400 英里,回到當初孵化的海灘上產卵;生活於溫帶的蛙及蛇等,會在天氣嚴寒的冬季進行冬眠;黑面琵鷺及其他候鳥會隨著季節改變而集體遷移等等都屬於循環運動之範疇。 上述都是本能的例子。這樣的行為有時是針對外界特殊刺激的反應,即這些行為是被引發出來的,出自於內在分泌(如[[w:zh:激素|荷爾蒙]])和外在刺激(如氣味)的共同作用。這種會引出某些動物特殊反應型態的環境線索,稱為[[w:zh:釋放因子|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當動物發展到特定階段,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特定刺激,本能的行為將會顯現出來。儘管這樣的行為缺乏學習或訓練,但在第一次被引發後就會有適宜的展現。 趨性(taxis),或稱為趨向性是一生物天生的行為反應,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後(通常具有方向性),而會有趨進(正趨性)或遠離(負趨性)刺激的行為。例如:大多數昆蟲在夜間會有趨向光源反應的正趨光性,蟑螂、渦蟲及蚯蚓遇光則出現背離光源躲避的負趨光性。 而許多社會行為皆為先天行為,不需經過後天學習。蜜蜂以跳舞的姿勢告訴同伴食物在何處,螞蟻則以輕拍同伴觸角或釋放化學物質、完成訊息的溝通。 19 世紀,一些學者主張有些動機會直覺地表現出趨向其誘因目標,換句話說,動機是一種本能,一種先天的行為或特殊的傾向。從 1950 年代起,就將動物的行為本能概念融入心理學。以動物行為學的意義,一個可以稱為本能的行為會有以下特色: :* '''物種特有的''':不論生長的環境如何且無須特意學習,物種的所有個體皆會擁有此種動機、行為模式。 :* '''固定的行動模式''':有非常刻板化與可預測的組織形態。 :* '''受到某些刺激原因後而自然引發''':當個體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刺激時,能輕鬆自然地完成該行為。 ==== 人類本能(human instinct) ==== 早期神學家認為只有動物是受到本能引導,他們相信上帝給予人類行動的理由、行動的自由意志以及行動的責任。但在 1859 年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後,上述想法才轉變成人類的動機也受到本能的支配。[[w:zh: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在1890年說過:「人類行為甚至比低等動物還依賴更多的本能;除了與動物一樣有生物性本能之外,人類還有其他『社會性本能』,如同情、謙遜、社交、性和愛等。」[[w:zh:威廉·麦独孤|威廉.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在 1908 年將詹姆斯的觀點加以擴展,他將本能定義為天生的傾向,包含'''三個構成要素:能量、行動、目標導引'''。[[w:zh: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本能沒有意識上的目的,也沒有既定的方向,'''許多滿足本能的方法都是「可被學到的」'''。佛洛伊德相信本能驅力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因此本能會製造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會驅使我們朝向一些減少緊張的活動或目標(類似驅力減緩說)進行發展。根據佛洛依德的說法,'''人類本質中最根本的是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之間的衝突'''。生的本能(eros,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是在維持生命和繁殖;死的本能(thanatos,希臘神話中的死神)是一種負向力量,所有生物會因病老而逝去。從這個觀點來看,所有毀滅的行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都是死亡本能所激發的。 ==== 本能論面對的質疑 ==== 1920 年以前,心理學家所蒐集的人類本能已超過 10000 種。但同時,懷疑和指責本能論的聲音也逐漸產生<ref>理查•葛雷(2014)。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游恒山譯)。臺北市:五南。</ref>。在本能論的全盛時期,幾乎人類的每一項行動,都能被認定是由本能所激發(甚至包含皺眉或者吐口水)。但他們並不是真正在解釋原由,很多時候這種解釋甚至是一種'''[[w:en:Circular reasoning|循環論證]]'''(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本能論者並不曾提出歷程、機制或架構說明所觀察的行為,而僅僅以「命名」的方式提供便利的標籤。例如「攻擊的本能」被用來解釋人類為什麼會有攻擊的行為,然而攻擊行為又被視為「攻擊的本能」的證據。 在此時,人類學家 [[w:zh:鲁思·本尼迪克特|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 [[w:瑪格麗特·米德|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等人發現不同的文化間有很大的行為差異。行為型態被認為是人類本質的普遍性表現,但現在卻被發現是可變的,也就是說行為型態會反應特殊的文化經驗與價值。 此外,行為主義學者也從實驗中證實了一些重要的行為是透過學習而得來的,並非天生。從 [[w:en:John_B._Watson|華生]](John B. Watson) 開始,不斷有行為學家提出「行為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實證」。漸漸地,因為天生本能的模糊概念無法進行實證研究,開始被一些注重精確分析的理論所取代。今日的心理學界有一個普遍認知:動物行動上的複雜性通常受到外在與內在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響,也就是'''受到生物機制以及學習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 === <span id = "驅力減緩說">驅力減緩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 === [[w:en:Drive reduction theory (learning theory)|'''驅力減緩說''']]最早由心理學家[[w:zh:克拉克·L·赫爾|霍爾]](Clark L. Hull,1943)提出,是解釋人類求生動機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該學說主張,人及動物有強烈的傾向保持內在的平衡狀態,當他們的狀況有所偏離時,便會感到不適,從而驅使個體做出有利於回復內在平衡的行為。這種讓身體緊張不適而驅動行為的力量稱作「驅力」(drive),任何會減少驅力的行為會被人以及動物反覆進行,因為驅力的減弱會被當成這種行為的'''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相對於「本能是間接不特定」的本能說,驅力引起的反應是直接而特定的。 例如:人為恆溫動物,體溫必須維持在攝氏 36 至 37 度方能正常代謝,人類下視丘就有特定區域負責偵測及保持體溫的恆定。當你身在超強的冷氣房之中,一面吃著冰棒、喝冰水,下視丘很快就會檢測出你的體溫低於平衡範圍,這時除了會引起發抖、毛細孔收縮等自動性的生理反應以外,身體發冷的感覺會驅使你添加衣物、調高冷氣以試圖讓自身的體溫恢復正常,消除這種讓身體感到不舒適的驅力。 [[File:MessageImage 1642238656671.jpg|800px|center|驅力緩解說模式]] ==== 緣起 ==== 霍爾在耶魯大學工作時開始發展驅力減緩理論。其理論是建立在早期有關動機(motivation)方面的理論上。他的立論基礎是'''恆定性(homeostasis)''',並相信個體是為了要達成一個恆定的狀態或平衡才有某行為。驅力減緩理論後來在 1940 年代被霍爾的同行[[w:en:Kenneth_Spence|史賓塞]](Kenneth Spence)更深入發展,成為重要的動機理論。 ==== 理論論述 ====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驅力」是身體內在的一股力量,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激勵性和緊張感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被個體的生理或是心理需求所觸發。因為人類的生命有賴於某些事物保持恆常,如飽足、充足水分、適當溫度等,驅力會使個體做出行為來滿足這些需求,減輕這些需求所帶來的緊張感或者是解決這些需求以維持生理的平衡。理論中,霍爾表明驅力是個體動機的來源,他主張個體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會處在一個需求的狀態。當一個人的驅力出現,他會處在一個不愉快、充滿緊張感的狀態,接著他會產生一些行為,試圖減輕這種不適,使個體回到平衡的狀態。當生理需求滿足後,驅力會逐漸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驅力減降(drive reduction)'''。由此可知,許多動機直接幫助人體維持內在平衡穩定,使人類得以在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生存的生理條件。 === [[w:en:Optimal arousal theory|最適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theory)]]=== 最適激發水準說,亦被稱為「適當程度理論」。 有研究者曾訓練公鼠跑T型迷宮,一邊終點是空的,另一邊則有一隻發情的母鼠。當公鼠找到母鼠時,便會與之交配,但研究者總是在公鼠射精前將他們分開。以驅力減緩論來看,公鼠應會處於極不舒服的高驅力狀態,但經過多次實驗,公鼠即便獲得這樣的經驗,仍樂此不疲的往有母鼠的那邊前進。 此理論說明了驅力減低並非個體行為的唯一目標,個體也可能有尋求將驅力維持在某個最佳水準的傾向。而激發(或稱刺激)指的是生理上產生警覺、專注的狀態,我們會傾向將刺激維持在最佳的程度。例如:在無聊時,我們可能會從事一些比較刺激的活動,像是社交;如果接受過多刺激的話,我們可能會進行一些能夠舒緩內心的活動,像是睡覺、閱讀。因此不全然如驅力減緩說所言,單一的以降低驅力為目標。 相反地,有時甚至會喜歡追求不平衡的激動狀態,例如:喜歡看驚悚電影、喜歡坐雲霄飛車,使自己處於緊張不安的驅力狀態。也有證據顯示,許多人會盡量延長達到性高潮的前戲時間。 1950 年代的感覺剝奪([[wikipedia:sensory deprivation|sensory deprivation]])實驗研究,發現人類對環境刺激皆有其獨特「激發之適度水準」(optimal level of arousal,OLA),且個體對刺激所做的反應強度因人而異。多數人會避免過多的環境刺激和內在壓力,或尋求較少的刺激經驗,以減少不愉快反應,並藉此獲得適宜的刺激。簡言之,個體唯有在適度刺激的環境下才能感到愉快、自在。 總結而言,最適激發水準說是解釋刺激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生活中的刺激影響人類很多面向,例如:決策行為、情緒、工作表現以及人格特徵的形成。 ===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論源於 21 世紀初的[[w:zh:格式塔学派|完形心理學]][[w:en: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 Psychology)]],重視知覺的整體性、環境中眾多刺激之間的關係。認知論者不同意聯結論所說「單憑刺激反應的重覆練習即可產生學習」的看法。個體如對所學事物不知其關係,不理解其意義,縱有多次練習,亦無從產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是屬於先知而後學的。認知論認為動機是人們思考與預期的產物,亦即動機是個人認知的結果。舉例來說,公司提供巨額獎金以激勵員工提出具創意且能大量生產的設計,雖然獎金是相當具有價值的誘因,但並非每位員工都會積極地爭取,因為當個人思考衡量自己的創意、能力之後,發現這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便不會激發其動機;反之,如果有這方面能力的員工,可能就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相當具有動力。 認知論進一步將動機區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也就是本章節動機的區分及定義,該理論也認為內在動機較外在動機更能促使個人維持努力程度,產生高品質的成果。特別的是,該理論有研究指出,當人們從事自身感興趣(內在動機高)的任務,如果給予太多的外在獎賞(提高外在動機),反而可能降低其內在動機。而對行為給予獎賞可使內在動機轉為外在動機,反之對行為給予處罰可以讓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更多可參見[[#內在與外在的轉換|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認知論主張個體面對一個學習情境時,能否產生學習效果,需參考兩個條件: * '''新情境與舊經驗符合的程度''':個體面對的學習情境中,通常包括熟悉的與生疏的兩類刺激。熟悉的刺激較多時,即表示學習情境較符合個體已有的經驗架構,這種情境中個體較容易認知、了解,故學習的效果較佳。如果閱讀資料中生字、新詞、專業術語超過了個人的能力和經驗時,無論怎樣努力熟讀強記,都很難學習到書本中真正的意義。 * '''新舊經驗的結合並重組''':學習並非是零碎經驗的增加,而是以舊經驗為基礎在學習情境中吸收新經驗,並將兩種經驗結合重組成為經驗的整體,因此認知論者不重視被動的知識注入,而強調主動的吸收。 === [[w:en:incentive theory|誘因理論(incentive theory)]] === 誘因理論於 1940、50 年代提出,建立在 Clark Hull 等心理學家建立的[[#驅力減緩說|驅力減緩說]]上。所謂誘因指的是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此理論不聚焦於內在動機,而是認為人們會趨向做出最終產生獎賞的行為,而不做導致負面結果的行為。動機既非來自外界誘因,也不是來自內在驅力,而是源自人對現實的主觀預期及認知解釋。產生需求後(如肚子餓),受到外在刺激(如看到香蕉),進而獲得誘因動機,產生意識欲求(如想要香蕉)、行為吸引(伸手拿香蕉)、意識愉悅(香蕉很好吃)。 誘因理論認為,在相同情境下不同的兩個人會依據當下不同種類的刺激做出不同行為,同時也強調了外部刺激引起動機的重要作用,認為動機可以喚起並指導行為。人們所接觸的事物若對自己有吸引力,就會激發個人產生動機。例如為了得到異性的芳心而投入運動、關注時尚、注重打扮和整潔。行為後的有形或無形獎勵,能夠使行為再次發生。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收到立即性的獎勵或懲罰,改變行為再次發生頻率的效果會更大,並且隨著延遲的延長而減少。重複的'''刺激 x 獎勵'''組合可以使刺激成為一種習慣。它有助於激勵在公司中的員工、在學中的學生,鼓勵他們做更多的事情來提升在不同方面的表現。 ==== 特色 ==== * '''大多數誘因都是透過後天學習得到的''':例如金錢。金錢對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吸引力,但人透過後天學習了解金錢的重要,金錢因此成為人努力工作的有效誘因。 * '''有些誘因由天生的生物層面決定''':例如人的性慾會因為他人體味中的費洛蒙而增強。 * '''人們是受外在誘因而產生行動的''':誘因理論跟其他認為「行為由內在驅動」而產生的理論不同(例如驅力減緩說、喚醒理論、本能理論),而與[[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相似。在操作制約中,行為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強化或是避開懲罰而生,而誘因理論較傾向認為行為是為了獲得獎勵而產生。諸如「成績」、「他人的尊重」、「師長的讚美」等等,這些外在獎賞可以刺激我們,使我們去做原本不想去做的事。 * '''誘因可用於停止執行特定動作''':誘因雖然可以引誘人們做出特定行為,但只有在個體認為獎賞具一定重要性且要是能夠得到的(obtainable)情況下,誘因才能構成足夠強大的動機。例如作業難度超出學生能力,那麼即使學生對成績的渴望非常強烈,也不會受誘因而行動,因為此獎勵(好成績)在現實上是無法達成的。 簡而言之,動機通常是行為朝向一個能產生愉快或減少不快狀態的特殊誘因。例如:食物、飲料、性等等。而快樂趨向能使生物走向好的結果,即增加生物與後代的生存力。而痛苦與挫折的結果如:身體的傷害、生病或失去資源則與打擊我們的生存有關。也就是說,行動的酬賞結果通常反應了行動是否值得重複,快樂、痛苦可以化為記憶存於大腦,在將來能夠導引我們選擇表現更好的方法。 ==== 實驗 ==== ===== 1.赫洛克實驗──正誘因與負誘因 ===== 利用獎勵與譴責兩種誘因,測試其對受試者之工作表現造成的影響。實驗開始前,赫洛克將受試者分為四組<ref>Hurlock, E. B. (1925). An Evaluation of Certain Incentives Used in School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3), 145–159. https://doi.org/10.1037/h0067716</ref>,每一組在每天工作結束後,給予誘因並觀察其表現,整理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text-align:center" |- ! 組別 !! 誘因 !! 表現 |- | 第一組 || 給予讚美及鼓勵 || 表現持續進步。 |- | 第二組 || 進行懲罰與訓斥 || 最初兩天有進步的趨勢,但隨後不但沒有繼續進步,反而逐漸下降。 |- | 第三組 || 旁聽前兩組的表揚以及懲戒 || 表現也有略微的提升。 |- | 第四組 || 無(且看不到其他組的表揚及懲戒) || 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其最後的表現平庸,沒有任何進步。 |} 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可以說明無論是正誘因(獎勵)或是負誘因(懲罰)對於他人的行為表現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正誘因之效用又大於負誘因'''。 ===== 2.孟爾實驗──正誘因與負誘因 ===== 此為對大專學生的綜合研究,孟爾運用多種誘因進行實驗,包括公開讚揚、私下訓斥、公開申斥、私下嘲笑、公開嘲笑、私下挖苦以及公開挖苦,最後比對哪一項誘因對受試者學習成效的提升有最大的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對受試者的努力表達讚揚成效優於其他方式的斥責,學生的進步效果明顯。而在其他種斥責的方式當中,以私下進行會比公開進行的效果來得好,公開申斥反而容易導致學生自信心受挫,起到負面的作用。公開的嘲笑或是挖苦學生則最傷害學生的自我需求,其非但不會使受試者有所進步,反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果。簡而言之,此項實驗顯示了'''正誘因的成效會高於負誘因造成的結果'''。 ===== 3.馬勒實驗<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29-10223-001</ref>──獎勵 ===== 心理學家馬勒(Maller.J.B)對於競爭的誘因方面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先選擇了一所小學作為實驗地點,接著向所有的孩童宣布他們即將要參與一場數學能力測驗,以檢驗每位孩童的加法運算能力。接著馬勒將學生分成三組,詳細整理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 ! 組別 !! 對測驗的解說 !! 成績表現 |- | 第一組競賽組 || 這場測驗是一個競賽,誰作答的速度最快、正確率越高,他將會獲得一份精美的獎品並接受頒獎 || 最好 |- | 第二組合作組 || 這是一場合作的競賽,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得分為全班的平均分數,表現最好的班級可獲得禮物與頒獎 || 其次 |- | 第三組控制組 || 這個測驗只是一場練習,就算贏了也不會有任何獎品,但希望每個人盡力去準備 || 最差 |} 實驗結果顯示,在誘因的成效方面:團體間的競爭不如個人間的競爭來的有效,這個結果可能是因為'''個人的身分需求得不到直接的滿足''',例如,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儘管自己努力學習,對全班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或者,有些人會貪圖他人努力的結果,而自己不想付出精力去準備,這些都可能是影響最後結果的原因。 ==== 為何有些誘因較其他種類更吸引人呢? ==== 誘因對於不同個體而言都不是等價的,因為大家的價值觀都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誘因的強弱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極具誘惑力的獎賞在其他人眼裡不一定具有吸引力,因此不足以驅使他人投入行動。在這種差異當中,心理、社會和認知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心理學家 Stephen L. Franzoi 曾在他的教科書《心理學:一趟發現的經驗》(Psychology: A Journey of Discovery)中提過:「誘因對個體的價值在不同情況或經時間過去可能有所改變。」舉例來說,得到父母的讚賞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對你是一個正向的誘因,但在某些情境下則否。例如只有家人在家時,得到讚賞是件好事,但當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家長的讚賞可能會讓你被同學揶揄。 === 雙因素理論([[w:en:two-factor theory|two-factor theory]]) === 又被稱作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w:zh: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於 1950 年代末提出,試圖解釋為何有些激勵方式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績效與動機,而有些不行,赫茨伯格(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和[[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w:David McClelland|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一樣,重點在於試圖說服員工重視某些與工作績效有關的原因。它是目前最具爭論性的激勵理論之一,也許這是因為它具有兩個獨特的特點。首先,這個理論強調一些工作因素能導致滿足感,而另外一些則只能防止產生不滿足感;其次,對工作的滿足感和不滿足感並非存在於單一的連續體中,該理論將工作因素分為兩類,分別是「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 * 激勵因素(motivating factor):這些因素涉及對工作的積極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內容有關,對職位本身皆有「正面效果」。它能使產量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因此稱其為激勵因素。又因其能帶來職位上的滿足,如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事業成長和升遷發展,故亦稱為滿足因素。激勵因素若存在,便會引起成員的滿足感,但當這些因素不存在時,並不一定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極因素,也與工作的氛圍和環境有關,如果欠缺或不滿意,將造成企業員工的不滿。但此類因素本身並沒有激勵作用,亦無法提高工作效率,僅能預防不滿與因工作自限產量所造成的績效損失,即防止「負激勵」的狀況發生。例如金錢報酬、工作地位、工作保障、工作環境、督導方式、公司政策、人際關係等。保健因素如不存在時,便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但當這些因素存在時,則不一定會引起滿足感。 該理論認為:滿意的對立面不是不滿意,而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不是滿意,而是沒有不滿意。 和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不同,赫茨伯格認為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並不會產生激勵效果,相反,其只會導致不滿意感的消失。 雙因子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品質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非完全線性。有些品質只要做到不差的水準(保健),有些品質則要做到優異(激勵),所以能在成本預算限制下,做更有效的資源分配。赫茨伯格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不能持久的,要影響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錄用,各得其所,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給人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這種內在激勵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不過此理論也被某些西方行為學家質疑,像是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試驗,被一些行為科學家批評為是他們採用方法本身的產物:人們總是把好的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結果歸罪於客觀條件或他人身上,問卷沒有考慮這種一般的心理狀態。另外,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也不夠,赫茨怕格的實驗樣本僅有203人,數量並不龐大,而且實驗對象多是工程師、會計師等,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相較一般工職來得高的職業,然而事實上,不同職業和不同階層的人,對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並不能將其混為一談。 === [[w:需求層次理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jpg|右|300x300像素]] 人本心理學家[[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需求階層的動機理論,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這些層次構成一個金字塔型的架構以說明人類動機的範圍。而這五個層次的需求是循序漸進的,在滿足下方需求之後才能向上追求更高的需求,但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無法到達最高層次。此外,需求是一種先天的傾向,且可以受到經驗、教育等因素被影響而改變。 {| class="wikitable" |+ 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 |- ! 需求層次 !! 說明 !! 範例 |-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 是最高層次的需求。這層的自我實現需求促使個人本身的潛能得以發揮,成為自我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型,為了這個理想即使犧牲很多也在所不惜。自我實現可以理解成人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古希臘眾多哲學家的理論中也能窺知一二。||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德行與幸福。 |- | '''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s)''' || 又分為內部尊重與外部尊重。內部尊重也就是所謂的自尊,希望擁有個人價值、自我肯定;外部尊重則是希望自己有成就、有信心、受到社會他人的認可與重視。多數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這個層次。||高收入、優秀的高薪職位、名聲。 |- | '''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對於關心與愛(親情、友情、愛情)的需求,明確希望被接納成為團體的一份子。同時也可以被理解成情感上的需求。||交際與朋友圈、職場人際關係。 |-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免於身體的威脅、傷害以及心理上的恐懼、混亂的需求,多數人在乎的面向從過去的生理安全轉為現今的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財產的保障。 |-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維持個體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需求||呼吸、睡眠、飢餓、性欲。 |}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已被應用於許多領域、行業和社會議題。以下是一些例子: '''教育'''教育專家有時使用需求層次理論來幫助孩子發揮其學習潛能。 例如,在2020年,教育科學研究所應用了這一理論,對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在家接受教育的兒童進行研究<ref>https://ies.ed.gov/ncee/edlabs/infographics/pdf/REL_SW_Supporting_young_childrens_learning_and_wellbeing_at_home.pdf</ref>。 處於這種情況下的兒童面臨獨特的挑戰,可能因周圍發生的變化而感到不安全。作者解釋了照顧者如何在困難情況下滿足他們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個人成長需求。 '''醫療保健''' 在一項較舊的2014年研究中<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18660/</ref>,研究人員主張將馬斯洛的理論應用於重症監護室(ICU)中的患者護理可能具有好處。 ICU中的患者往往被過度鎮靜和固定。作者認為,儘管這些措施對少數患者是必要的,但對於大多數患者並非必要。事實上,這可能對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作者建議改變ICU護理方式,將整體生活質量納入考慮,而不僅僅是身體康復。他們主張盡可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並促進患者活動<ref>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maslows-hierarchy-of-needs#unmet-needs</ref>。 ====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批評 ==== M·A·沃赫拜(M. A. Wahba)與L·G·布里德韋爾(L. G. Bridwell)曾針對馬斯洛的理論進行廣泛回顧,並沒有發現到任何證據顯示存有馬斯洛所定義的需求層次<ref>{{Cite journal |author=Wahba, M. A |author2=Bridwell, L. G.|title=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 |journal=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year=1976 |volume=15 |issue=2 |pages=212-240 }}</ref>。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則批評這種需求層次的排列(例如自我實現為最高需求)已經成為一種種族優越的表現<ref>{{Cite journal |author=Hofstede, G. | title=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year=1984 |volume=9 |issue=3 |pages=389-398 }}</ref>。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無法進一步描述社會與思想的需求,在個人主義社會與集體主義社會中是否有差異性。個人主義社會的需求,比起集體主義社會更偏向個人中心取向,常聚焦於自我改善、自我實現與極致地自我完善。在集體主義社會當中,認可與社群的需求會高過自由與個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馬斯洛僅研究了他所謂的模範人物,包含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珍·亞當斯、愛蓮娜·羅斯福與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但沒有研究有精神病或神經症的人,其表示「對於殘廢、發育不良、不成熟與不健康的個案研究,將只會產生一種殘缺的心理學與哲學。在實際研究中,馬斯洛也僅研究了大學學生人口中前1%的最健康個案<ref>{{Cite journal |author=Mittelman, W. | title=Maslow's study of self-actualization: A reinterpretation|journal=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year=1991 |volume=31 |issue=1 |pages=114-135 }}</ref>。由此可見,馬斯洛的理論有其侷限性。 === ERG理論 === Alderfer的ERG理論和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似,ERG理論同樣將人類需要由至高分為三類,分別為生存需要(Existence)、關係需要(Relatedness)以及成長需要(Growth)。 #生存需要(Needs of Existence, E):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生理、安全需要。 #關係需要(Needs of Relatedness, R):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愛與歸屬需要。 #成長需要(Needs of Growth, G):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自尊、自我實現需要。 ERG理論強調人不會單單專注在一方面的追求,而是同時尋找能滿足生存、關係和成長的方法。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具體包括食物、水、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相關的資源,換轉到Maslow的需求金字塔,亦即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關係需求指的是和他人交流、從關係中獲得支持、尊重的需求,和Maslow的社交需求和尊嚴需求的概念相似。成長需求則是人在個人成長和發展中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的需求,涵蓋了Maslow的尊嚴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ERG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並不是在需求上的分類,而是需求之間的關係和人在滿足需求時的過程。ERG理論中有三個過程︰滿足—進級(satisfaction-progression)、挫敗—退級(frustration-regression)、滿足—強化(satisfaction-strengthening)。 其內涵除上述外,亦包含以下論點: #滿足—進級:「滿足—進級」指的是人需要先「滿足」基本層次的需要,才可以「進級」到高層次的需要。Maslow在需求層次理論中十分強調「滿足—進級」的過程,認為只要人滿足了下層的需求,注意力就會自動轉移到更高的價值追永;然而在ERG理論中,滿足—進級並不是一個必然過程,ERG更加重視「挫敗—退級」和「滿足—強化」兩個過程,不再將人類追求形容一個線性的過程。 #挫敗—退級:在Maslow的理論中,人如果無法滿足某層次的需求,追求就會停留在該層次中。ERG理論則指出人若在嘗試滿足需求時遇到「挫敗」,就會放棄該範疇的需要,退而求其次「退級」到較低級的追求。當員工認為工作未能為他們帶來認同感,對他們個人以言沒有意義時(無法滿足成長需求),他們就會要求更高的薪金或者將更多時間投放在和同事建立關係上,由追求個人成長改為追求更理想的生活環境或者人際關係。 #滿足—強化:在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達到自我實現彷彿就是人生的終點,再沒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推動到已經實現自我的人。ERG理論認為當一個需要被「滿足」到後,這個需要會被「強化」。當員工發現工作能讓他挑戰自己,過程使他得到滿足感(滿足成長需求),該員工的成長需求會不減反增,反而更希望繼續在這份工作中尋找能夠挑戰自己的地方。 === 成就動機理論[[w:成就動機理論|Expectancy Value Theory of Motivation]] === 又稱成就需要理論、三種需要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w:en:David_McClelland|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和他的同事所提出。麥克萊蘭根據[[w:en:Henry_Murray|亨利·默里]](Henry Murray)早期人格研究中使用的一長串動機和明顯需求延伸發展了他自己的理論。這個需求理論與學習理論密切相關,動機與需求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們相信需求是通過人們在環境和文化中經歷的各種事件來學習或獲得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歸屬感的需求,並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 class="wikitable"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希望做得最好、爭取成功的需要。 |- |'''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不受他人控制、影響或控制他人的需要。 |- |'''歸屬感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要。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喜歡解決問題,並透過困難的任務來挑戰自己。目標與任務導向的一群人,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並希望獲得所有的讚美。受到成就和晉昇機會的激勵、強烈渴望完成複雜的任務、創造記錄或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喜歡定期收到反饋、不喜歡成就感或超出控制範圍的任務。成就需求低的成員往往會避免任何可能失敗的情況。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 有權力需求的人會希望能對環境有控制力和影響力,並渴望成為在群體中有影響力的人,可能誇大自己的能力,想要控制一切。會想要對他人負責、享受勝利和競爭、享受地位和激勵他人。權力需求較低的成員會是附屬和依賴。 '''歸屬感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有歸屬感需求的人會想被他人接受,並渴望在工作場所中與他人有互動和合作關係,可能會盲目的忠誠,不能容忍任何分歧。喜歡被人喜歡、遵守組織的社會規範,以免被拒絕(討厭、排擠)、喜歡合作但太不喜歡競爭的環境、避免暴露在高風險和低風險情況。歸屬感需求低的成員往往是孤獨的人、內向的人,在工作中沒有強烈的社交慾望。 ===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 [[w:zh:歸因理論|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來自於有些心理學家們認為,動機既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誘因,也不是來自於內在的驅力,而是源自於人對於現實的主觀預期以及認知解釋。以維納([[w:en:Bernard_Weiner|B. Weiner]])的認知動機理論為代表,內容表示一個人通常會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找適當的解釋理由,也是對某件事或某個行為成因的知覺,針對行為結果解釋「為什麼如此」。也就是說歸因(attribution)是對事件或行為的起因做出推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找適當的解釋理由。歸因的基本假定是:個人會主動了解產生行為的原因,原因可能有多個,但多歸納成一個方向,一種歸因的取向使未來的行為受過去取向的影響。歸因歷程開始於個人所根據的內在信念,然後產生情感反應,進而影響對後續行為的預期。我們每天都會歸因,但有時會意識不到更深層的過程中,偏見是如何影響最終的歸因。 舉例來說,當考試考差,可能以為自己不用功(努力因素),並希望下一次成績能進步(未來結果的預期),乃下決心要用功讀書(後續行為);也可能會怪老師講課講得太差(外在因素),而不是檢討自己不夠認真學習(內在因素),導致不想聽老師講課;甚至也可能覺得考題太偏、自己一時失誤(情境因素,situation forces);自己資質駑鈍、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性格因素,dispositional forces)。而過去成功的次數、社會楷模、別人的表現方式、工作時間等都影響歸因,但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整個程序為:知覺到原因、歸因、情緒反應、預期未來、及未來的行為傾向。儘管結果不同,但是我們可因此得知,內在驅力及外在誘因雖然會指引個體的行動方向,但訴諸的情境歸因不同。我們在特定情況下會使用不同種類的歸因,而心智偏見常扮演重要角色,致使同時進行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透過改變對事件的認知詮釋調節原始的行為動力,導引出不同行為。典型的行為成因是:能力、努力、工作難度和時機或運氣,其性質又分為:內在與外在、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穩定與不穩定等三種。若長期將失敗歸因於不可控制的因素,容易對眼前的事情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 class="wikitable" |+ 典型的行為成因與性質 |- ! 成因 !! 內在與外在 !! 可控制與不可控制 !! 穩定與不穩定 |- | 能力 || 內在 || 不可控制 || 穩定 |- | 努力 || 內在 || 可控制 || 不穩定 |- | 工作難度 || 外在 || 不可控制 || 穩定 |- | 運氣 || 外在 || 不可控制 || 不穩定 |} ==== 種類 ==== *'''人際關係歸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 當跟朋友講故事時,我們通常會傾向以最美化自己的主觀方式陳述故事,因為自己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會影響到該段人際關係中的自身形象。我們會希望藉由故事美化自己在對方面前的樣子,因此調整說法。舉例來說,當與室友因為生活觀念不合吵架,在跟閨蜜敘述這段衝突時,可能會傾向抱怨室友的生活習慣不佳,強化自己做對的部分,掩蓋自己失誤的部分,藉此維持在閨蜜眼中的好形象,同時獲得同情和認同。 *'''預知型歸因(Predictive Attribution)''' : 為了做出預期而產生歸因。舉例來說,當我們去開車時發現車窗被刮花了,我們可能會認為是停車地點的問題,因此未來會避開在相同的地方停車,以免車子又被破壞。儘管刮花車子的人可能只是剛好經過的隨機行為,我們未來依然會避免將車子停在該地點,因為我們對於此處已經有了不祥的預知。 *'''解釋型歸因(Explanatory Attribution)''' : 解釋型歸因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當看到一段事實時,人們會想出一套合理的解釋去貼合事實,並讓自己相信。舉例來說,有些人對特定的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樂觀想法,而有些人持悲觀態度。樂觀者將好的事情歸咎於穩定、內在和總體性的因素,而將壞事歸咎於不穩定、外在和特定因素;悲觀者則相反。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解釋事物的方式,這與性格、生長背景、周遭環境甚至宗教等都有關係,而這套解釋事物的方式,會造成不同人對於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影響人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樣貌。 ====歸因方式==== #'''穩定性''':一致<br>成敗經驗的感受,會影響個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而不同的期望會影響歸因於不同穩定性的因素,所以成功經驗與穩定性有關。例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工作難度(穩定),因此在同樣難度的情境下,成功與否也會與經驗一致;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不穩定),也就是說成功與否與經驗不一定會一致。 #'''控制性''':自信<br>而成功與經驗的一致與否,是否是可以被自己掌握的?這與個人個性是有關的。如果個性偏向有自信,將會把成敗歸因為可控制的因素;但如果個性偏向沒有自信的,將會把成敗歸因為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努力(可控制),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可控制)。 #'''內外性''':動力<br>內外性的歸因,也會影響到個性。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外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消極且沒動力;而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內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積極且有動力。如:成敗歸因於努力(內在性)者,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在努力上;而將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者,並不會促進人去努力。 ;補充:<br> :在歸因因素與性質上,實際上區分並不一定是二分的,例如:身心上,某種程度是可以透過自我調節或是他人幫助,來控制與穩定身心的狀態。還有各個歸因性質也是會互相影響的,穩定性、控制性與內外性三者都會彼此流動,這也回應到歸因的性質其實像是光譜一樣會變動,且這三道光譜並不是單獨存在且發生,而是相依且互相影響的事件關係。 ==== 常見的歸因錯誤 ==== *''' [[w:zh:自利性偏差|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 bias attribution)'''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在成功的時候歸因於自己,而在失敗的時候歸因於他人。 *'''[[w:zh:基本歸因謬誤|基本歸因謬誤]](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個人特質,但卻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w:zh:樂觀偏誤|樂觀者偏誤]]([[w:en:Optimism bias|optimism bias]])''' :對於自身的處境相當樂觀,認為自己不會遭遇不幸的事件。 *'''[[w:zh:公正世界理論|公平世界謬誤]]([[w:en:Just-world hypothesis|just-world hypothesis]])''' :假設人們視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個體皆是得所應得,使得受害者受到輕視。 *'''行動者-觀察者偏見([[w:en:Actor–observer_asymmetry|The Actor-Observer Bias]])''' : 當解釋自身行為時,我們會傾向歸因於外在因素,而解釋他人行為時則歸因於內在因素,此現象稱為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產生這種偏見的可能原因在於我們對情報的了解程度。當自己是「行為者」(Actor),在解釋自身行為時,我們能充分瞭解自己當下的外在情境,因此能綜合內在個人因素、外在情境因素,做出更全面性的判斷。例如:自己作業缺交時,知道是因為昨天身體不舒服,無法寫作業所導致(外在因素),而不會歸因於自己個性懶惰(內在因素);解釋他人行為時,我們身為「觀察者」(Observer),無法得知影響當事人行為的各種外在情境因素,因此可能只根據片面的內在因素作出判斷,例如:因為不知道他人缺交作業時背後的情境,所以推論出對方是個懶惰的人(內在因素)。 : 另一種常見產生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的例子發生在媒體識讀。身為「觀察者」的閱聽人在閱覽媒體的時候,只能根據媒體守門過後所提供的片面資訊來對他人行為做歸因,卻無法充分理解當事人的情境因素,因而傾向將對方行為做內在歸因,做出偏頗的判斷。然而,針對熟識的人則不會產生這種偏見,因為瞭解的程度較高,因此較能理解對方所陷的情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並考慮到他們的行為在特定外在因素下導致的結果。 :<br> *'''低估一致性信息''' : 在凱利的方差分析模型中,強調一致性信息作為進行歸因推斷的證據,理論上來看是很合理。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個體會忽視一致性信息,導致人們的預測偏離歸因理論。 : 例如,對員工的評估過程中,如果員工無法達成工作的目標,主管會先認為是員工本身的問題,是不是工作能力差或者是不夠積極等推斷。管理者應考量的是:「其他員工是不是也能順利完成呢?」如果不是的話,就代表工作本身目標的制定有問題;反之,如果大部分員工都能達成,這時再進行個人歸因也不算太晚。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社會生物學 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 === 社會生物學認為個體的行為動機源於幫助個體或族群的基因擴散和繁衍、確保生存,人類的行為也是確保生存。例如為何男性在擇偶時傾向選擇豐滿的女性呢?社會生物學認為在演化的歷程中,胸部豐滿的女性能提供足夠的母乳,而臀部豐滿的女性能順利生產。動物科學研究中發現,許多動物在交配季節時,雄性動物會有打鬥行為,使戰勝者能夠獲得交配的優先權,這也是因為在打鬥下,雌性動物能選擇出較為「強壯、健康」的對象來交配出下一代,產下可能較為健康、能夠忍受環境變動的子嗣,使得該基因有被傳承下去的機會。有這樣能力的雄性動物會有較多的子嗣,使其基因易於流傳散佈。 至於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社會性動機,例如:象群會聯合保護該群體內某一母象的幼象,人類產生社會結構各司其職地付出、合作,使女性有更多時間能照顧幼童,看似與個體的利益相悖,但事實上是幫助大我的行為,也有助於小我的基因擴散。個體與族群間常共享高比率的基因,故若該社會性行為對整個族群的生存有益,則幫助大我也等於有機會讓小我的基因擴散,使得該群體有機會繁衍下去。反之,若無人肯犧牲奉獻,則整個群體可能面臨滅絕危機。正如若是無人願意成為軍人保衛國家戰鬥,則很有可能會使該民族被滅絕而失去繁衍生存的機會,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正是這個道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道森法則](Yerkes–Dodson law) === 耶基斯-道森法則描述 刺激-表現 之間的關係,表現會與精神或生理方面的刺激(即動機)呈正相關,但當刺激達到高峰後,表現便會隨著刺激的增加而下降。這種刺激-表現關係常被繪製成圖表,可在圖表中看見一鐘形曲線。這條曲線說明了適當的動機能使人表現得更好,然而如果動機過強,表現反而會下降。例如些許的壓力可以促使學生讀書得到較好的成績,但是當壓力太大時可能會造成情緒崩潰等負面影響,使結果較差。 耶基斯–道森法則最初由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Robert M. Yerkes)和約翰.迪靈漢.道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於 1908 年發現<ref>Yerkes, R.M., & Dodson, J.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 Psychology, 18, 459–482. https://doi.org/10.1002/cne.920180503</ref>。 [[File:YerkesDodsonLawGraph.png|centre|耶基斯–道森法則圖]] ==== 緣起 ==== 耶基斯與道森最初的研究是關於迷宮中的老鼠。迷宮中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老鼠若是走到錯誤的道路就會被電擊。他們兩位要尋找最適當的處罰使老鼠最快學會走對路徑。當他們把電壓調升時,老鼠們的表現(學習速度)確實有所提升,但是當電壓的值超過一定臨界點時,老鼠們的表現(學習速度)卻變差了。有些老鼠開始變慢、僵住以及撤退而不願意去冒險嘗試那些電擊,甚至開始忘記哪邊是安全的、哪邊是危險的。實驗結果指出透過增加壓力所帶來的激勵效果只能到某個點,過了臨界點後,個體便會開始把專注力擺在處理遭受的壓力而非眼前的任務,此時提升其緊張程度,牠對眼前任務的專注度也隨之降低。 ==== 刺激程度 ==== 研究者發現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刺激程度以達到最佳表現。比方說對於較困難或是需要專注力的任務可能就會需要比較少的刺激(用來幫助專注力),而一些需要體力或是耐力的任務就會需要比較高度的刺激(用來增加動機)。 由於任務種類的多元性,耶基森-道森曲線的樣貌也十分多元。對於簡單任務來說,曲線通常呈現 S 型函數(sigmoidal),隨著刺激程度增加表現也會增加,但會漸趨飽和。而對於複雜、不熟悉或是困難的任務來說,曲線通常呈現倒 U 字形,也就是初期表現會隨著刺激程度上升而增加,倒了某個點之後,表現會隨著刺激程度增加而下降。 曲線的上升與下降可以用對於表現的正面及負面效果來解釋。上升的曲線代表刺激對於表現有激勵的作用,而下降的曲線則代表削弱表現的作用。 ==== 三種程度指標 ==== * 低度刺激(Low arousal level){{pb}}即倒 U 字形曲線的上升段。此狀態通常與睡眠不足、動機不足、疲勞、體溫偏低……等等有關。在此狀態下,個體沒有預期要做任何複雜的任務,因此專注機制不是那麼地活躍。 * 最適刺激(Optimum arousal level){{pb}}即曲線中的頂點。在這個狀態下個體處在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沒有過高或是過低的刺激。因此對該個體來說,簡單或是複雜的任務都能夠有最佳表現。 * 高度刺激(High arousal level){{pb}}即曲線中的下降段。個體在該狀態下的刺激程度超越最適平衡,通常與緊張、焦慮、專注力低下、身體緊繃、失去決策能力、過度反應‧‧‧等等有關。個體會因為緊張程度上升而對於周遭所有事物的專注力下降,導致表現變差,被壓力擊潰。 ==== 情境案例 ==== * 案例一{{pb}}能夠驗證耶基森-道森法則的一個良好範例就是在考試中所經歷的焦慮。倘若焦慮程度適中,我們會發現透過適當壓力督促學習可以增進考試表現。然而,倘若過度焦慮緊張,則會影響到原先為了考試所記憶的資訊。 * 案例二{{pb}}另一個良好範例可以應用在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上。一位正在比賽最後時刻執行罰踢的美式足球員,可以想見其壓力有多大。如果他的壓力程度適中,他便會感到鎮定然後成功踢進那一球。然而,若他壓力太大,他可能會太晚踢到球,或是連門柱都沒摸到。 * 案例三{{pb}}另一個相似的案例可以是面對考試、求職。例如在面試過程中,求職者可能會面臨各種程度的壓力和焦慮。當壓力適中時,求職者可能能夠表現得自信、冷靜和思維敏捷,使他們能夠清晰地回答問題,展示出自己的技能和經驗。然而,如果壓力過大,求職者可能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導致思緒混亂、口幹舌燥,甚至忘記自己原本準備好的答案。這可能會影響到求職者在面試中的表現,進而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夠獲得心儀的工作機會。 ==== 四種影響因子 ==== {| class="wikitable" |+上述的倒 U 字形曲線是為了方便解釋這套理論所使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個體與個體之間會有些許的差異導致曲線長的不太一樣。以下介紹四種主要的影響因子。 |- ! 影響因子 !! 描述 |- | '''技術能力''' || 個體的表現會受到其技術能力的影響。受過高度訓練的個體會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便能夠在高度壓力下有比較好的適應力去仰賴長期訓練所獲得的成果。 |- | '''人格特質''' ||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他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心理學家認為外向的人較內向的人善於處理壓力,而內向的人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會較好。 |- | '''特質焦慮''' || 一個人的自信很顯然地影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他的自信十足,他就不會反覆地質疑自己的能力而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沉著。 |- | '''任務複雜度''' || 如前所述,當任務難度越高,個體所需要的專注力就越高。比方說,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仍然可以進行洗澡等相對難度低的動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任務複雜度的感覺會隨著不同個體而有所不同。 |} === 覺醒-需求理論 (Awakening - Seeking Theory )=== '''該理論最早由伯萊茵(Berlyne)提出,其觀點經埃利斯(Allis)進一步發展和修正,奠定了該派理論的基礎,併成為覺醒理論的基本觀點。''' '''覺醒-尋求理論的基本觀點為:環境刺激是覺醒的重要源泉,機體具有維持體內平衡過程的自我調節機制。''' *理論基礎('''內驅力理論''') :內驅力理論屬於'''行為主義理論'''。內驅力是由機體的需要狀態引起的,其功能在於引起或激起行為,或給予行為以動力。分為原始內驅力 ( 如飢、渴、睡眠、性等基本生理需要 ) 和習得內驅力 ( 即以習得反應如懼怕等為中介的原始內驅力 ) 。內驅力理論以人的生理需要即原始內驅力為基礎來解釋人的行為。它認為,學習是由刺激—反應聯結而產生的結果,而這些反應因滿足了機體的生物需要而降低了這些基本的驅力。在傳統的內驅力理論中,一般講到的只是與食物、水、空氣、體温調節等生理需要密切聯繫的原始內驅力 ( 或稱生物內驅力 ) 。這些內驅力經過自然選擇而進化,成為有機體生存所必需的機能。 *理論內容 :基本觀點 “覺醒”一詞是該理論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或機體的一種驅力狀態。覺醒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因素是外部刺激或環境刺激,另一個因素是機體的內部平衡機制。覺醒理論主要包含兩個基本觀點 #環境刺激是覺醒的重要源泉。新異刺激,除了對學習提供不可缺少的線索作用之外,還可能激活機體,改變機體的驅力狀態。 #機體具有維持體內平衡過程的自動調節機制。中樞神經系統能夠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來自動調節覺醒水平,使之維持最佳水平。 '''覺醒-尋求理論作為一種新的遊戲理論,對學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作有重要作用。它將研究延伸到了遊戲的生理機制這樣的一個微觀領域,同時,對與生理心理學的術語的運用,使得遊戲過程的描述更為精確和嚴謹。'''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與糖皮質醇的關係 ==== 皮質醇: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在藥理學,人工合成的皮質醇稱作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除了補充皮質醇不足外,也會用作治療過敏症和發炎。最初被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皮質醇被稱作 Compound E(化合物E)。血液中皮質醇含量在日中會變化,早上的水平最高,下降至午夜時最低。剛出生嬰孩的皮質醇日中含量變化並非跟隨上述規律;相關規律成形於兩周至九個月大。有關晝夜節律的訊息,被認為是由視網膜傳送至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所影響。研究發現,特定的皮質醇水平變化與失常的促腎上腺皮質素水平、憂鬱症、壓力有關,也與血糖過低、疾病、發熱、創傷、恐懼、痛楚和極端溫度等會引起因壓力而來之生理反應的事件有關。 2007 年針對壓力激素(糖皮質激素,GC)和人類認知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記憶能力與糖皮質激素循環水平的關係呈現倒 U 曲線,作者指出這與 Yerkes-Dodson 曲線相似。例如,當糖皮質激素水平輕度升高時,長期增強作用 (LTP)(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是最佳的,而在腎上腺切除術(低 GC 狀態)或外源性糖皮質激素給藥(高 GC 狀態)後觀察到 LTP 顯著降低。這點符合前述所討論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內容,即人受到壓力時,糖皮質激素的濃度會升高,進而造成部分能力的提升;但在壓力過高的環境下可能會造成其他生理機能或能力的減低,因此壓力造成糖皮質激素的增加進而造成能力的提升並非無上限提升的絕對正相關。 此研究也表明要產生壓力反應,必須滿足「新的情況、不可預期性、不可控制性、與社會價值觀相衝突」此四種情形的一種或以上。 ==== 壓力這把雙面刃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 2008年時芝加哥大學的[[w:Sian_Beilock|席安·貝洛克(Sian Beilock)]]讓學生解數學題目,接著從中挑選出一組算數能力一樣好的人,要他們對自己做算數的緊張程度進行評估 <ref> Beilock, S.L.(2008).Math Performance in Stressful Situ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5), 339–343.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8.00602.x</ref>。她發現有些人雖然數學很好,但卻會對做算術題目這件事感到非常緊張。貝洛克要求這群學生在觀眾面前做心算,不僅檢視他們的表現,也同時測量學生在實驗前後的皮質醇。對於做數學題感到緊張的那組學生,當他們感受到的壓力越大,在測驗中的表現就會越糟;對於做數學題不會感到緊張的那個組別,他們的數學能力並不會比做數學題會感到緊張的另一個組別還要好,然而這組學生讓人驚訝的情況在於,體內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濃度越高,他們的表現就會越好。壓力是一把雙面刃,如果你太過於擔心或質疑自己的能力,就會產生反效果,反之,則如同Kelly McGonigal在2013年的TED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GyVTAoXEU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中提出的,只要以正面的心態看待壓力,壓力不僅不會成為敵人,還可以影響生理,讓人有更好的表現。 ==== 自我毀壞([[w:en: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 自我毀壞廣泛來說是一種'''對執行者有害或可能有害的行為''',最早在1895年由佛洛伊德與費倫齊所研究。 自我破壞與人類行為有很大關係。美國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的臨床和法醫神經心理學家、心理學副教授朱迪·何(Judy Ho)博士認為,自我毀壞的傾向已經根植於我們的神經生物學中,並且已經深入到我們人類的本質中。她解釋到,「自我毀壞的根源是我們祖先進化適應的一部分,這使得我們能夠作為一個物種一直延續下去。為了理解自我毀壞是如何與我們人類的存在聯繫在一起的,我們需要看看研究一下驅動我們生存的兩個簡單原則:獲得獎勵和避免威脅。」有時候自我毀壞是一種應對的選項,特別是當事態超出執行時所能預期或控制的程度時,比起面對眼前的情況,會傾向以酗酒等自我毀壞的方式去逃避。而這樣的情況也與耶基斯–道森法則相符,壓力可以使人們在要完成的事項有更好的表現,但當壓力超出負荷時,表現會開始下降,甚至走向自毀的道路。《大飛躍:征服你隱藏的恐懼,讓生活更上一層樓》一書的作者蓋伊·亨德里克斯(Gay Hendricks)博士在他的書中解釋道,「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動調溫器,它決定了我們允許自己享受多少愛、多少成功和多少創造力。當我們超出了內部恆溫器的設定時,我們經常會做一些自己破壞的事情,進而使自己回到以前熟悉的安全區域。」而同樣,自我毀壞的發生與否也與上述提及的四個因子有關,例如需完成事項的能力高低與人格特質等等,具有良性自信的人們比較不容易發生自我毀壞的情形。想要避免或是脫離這種情況,可以先從較小的事項完成,不但可以培養自信心,也是幫助自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當對於自己預期的能力與實際能力相符時,才會具有良好的刺激與表現。 === 吸引基礎論 === 大部分能夠吸引人的事物,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的,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六點: ==== 1. 與人有關 ==== 舉例而言,所有能夠吸引人的電影,都是和「人」或是將動物、物體「擬人化」有關。例如:在電影[[w:腦筋急轉彎 (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將各種情緒用不同的顏色、性格的角色來呈現,藉用情緒的擬人化來發揮創意。而在藝術作品中,大多數能夠吸引人的畫作也是包含人物的,像是《蒙娜麗莎》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從上述可知,只要一件事物與人有關,通常就會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此外,這個特點也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相較於機械性、系統性的解釋,人們會比較傾向於關注「與人有關」的說法。 另一個例子是陰謀論的形成。陰謀論會對人產生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通常涉及「人」與「秘密」,最常出現的劇本就是,某個政府高層秘密策劃了某些計畫、或是刻意偽造或隱瞞某些秘密欺騙社會大眾。這種由人策劃的陰謀論遠比單純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更具有戲劇性及吸引力。因為先相信再找證據,比先用證據證明再相信要簡單得多,因此諸如陰謀論這種缺乏證據的說法才會如此吸睛。 ==== 2. 恐懼與希望 ==== 恐懼源自於對生存的威脅,和演化過程是會相互影響的,甚至會影響人們的判斷、決策能力。例如:人們的恐懼來源大多是懼怕一些較為原始、或演化過程中對人具有威脅性的事物,像是懼高症、幽閉恐懼症、怕毒蛇等等,但就不會怕手機、電腦等現代科技不具威脅性的產物。而只要是牽扯到最原始的恐懼,像是飢餓、疾病、老化、死亡等,人們就會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於是各種迷信、偏方、偽科學便層出不窮。而與恐懼相反的希望則是源自於更有利生存、更為富足的生存條件,有藝術家做過統計,在風景畫當中,人們偏好有水、有動物、有花草樹木的創作,這些畫作看起來通常較為賞心悅目,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它所營造出的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在恐懼與希望這兩種極端情況,人們會給予較多的注意力,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人們通常會因為它沒什麼有趣的點而不太關注,即便它更貼近現實。 在商業行銷上,較常見的操作手法為先拋出一個會讓你恐懼的事物,再提出帶來希望的解決辦法,常見於廣告中。例如:先顯示「肥胖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的標語,然後再趁機推銷為減肥帶來希望的減肥藥;還有美國戒煙廣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WB4dLYChM CDC: Tips From Former Smokers - Terrie H.’s Tip Ad])中以會引起恐懼的視覺,聽覺模式來讓人們藉此害怕吸煙以達到勸人戒煙的目的。 ==== 3. 具有固定模式 ==== 常見於音樂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流行音樂。特徵是會讓人產生聽上癮、甚至是被洗腦的感覺。產生吸引力的大部分是「重複的模式」,像是:重複某段旋律的副歌,或是有押韻的句子等等。我們可以發現,近期很多說唱節目受到大眾歡迎,就是因為連續的押韻,具有節奏感且音韻重複性很高,會使人有動力繼續聽下去。或是我們可以觀察到最近非常火紅的「抖音」軟體,就是運用一些人們能快速接受的音樂、輕鬆易懂的手勢,吸引大眾的目光,在各大串流平台上,可以見到素人爭相模仿,都是所謂「重複的模式」之應用範疇。 而發現模式也是人類演化出來,有利於生存的特質,因為它可以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則。例如:一些基礎的物理規則,像是:看到有烏雲,代表等會兒可能會下雨;或是樹上成熟的蘋果會往下掉等等。有時候也會無意間為隨機事件強加解釋。例如:古代祈雨儀式,若一次、兩次成功,那人們就會相信第三次之後也是可行的,即便前兩次只是巧合。如果第三次失敗,人們不會反思前兩次是巧合,也不會認為祈雨儀式是不合理的,反而會解釋成激怒了神明而需要獻祭以安撫之,這也成了許多宗教儀式產生的原因。這些現在看來普通的例子,都可能是「模式辨認機制過於活躍」的產物。 ==== 4. 不協調與矛盾 ==== 不協調與秩序就如同天秤的兩個極端,它們會帶來張力並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當事物看似不協調,但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得出事物其實是遵循著某種特定模式時,就會非常具有吸引力。舉例而言,賭博電玩中的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拉霸),每次拉下一個拉桿之後,出現的圖樣都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不協調,但若此連線卻又差一點就中獎時,就會讓人感覺似乎內含一些規則,尤其是差一個就中獎時,就會有下一次一定會連線成功的心理。 另外,流行音樂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因此常會在歌曲中聽到一些不協調感。就像是歌連續唱了好多次以後,最後要進入副歌(chorus)的前副歌(pre-chorus)尾音會突然上揚,或是直接在副歌中做出變化,像是轉調等技巧,以及夾雜在副歌中的 bridge,以完全與副歌不同的編排,這就能創造一個剛剛好的不協調感,同時維持整個樂曲編排、和弦架構的規則。 ==== 5. 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 ==== 現代人常見的思考偏誤——重複曝光,是我們幾乎很難抵抗的演化特性。人通常會有一個傾向,當一件相同的事物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就會將它視為是重要的、可信的。舉例而言,若遠古時代的人們每次在進入一個洞穴時,旁邊的樹叢就會有毒蛇出現,即便後來毒蛇已經離去,人們還是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而很少出現在生活當中的事物,只要他不影響我們的生存,就會被視為無關緊要。 回到現代,現代的新聞媒體常常會利用這種手法來把原本無關緊要的事放大,變得像是緊急且重要的事。像是:在新聞中報導的事,其實內容和自己生活相關性沒有很高,但我們在觀看的當下往往會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有種被吸引住的感覺,其背後原因可能只是因為這則新聞不斷被報導,重複地曝光而已。 2001年的論文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ref>http://www.communicationcache.com/uploads/1/0/8/8/10887248/mere_exposure_gate_way_to_the_subliminal.pdf</ref>針對偏好對於穩定和變化的重要性,探討重複曝光導致偏好形成的影响。該研究著重於在曝光期間缺乏懲罰後果是如何起作用作為無條件刺激,通過一種形式的條件作用導致偏好的形成。該研究探討了重複曝光如何增強積極情感,並導致偏好的形成,而無需認知樞紐的參與。論文結論是重複曝光對生物體在與即時的有機和無機環境(immediate animate and inanimate environment)的關係中有益。它們使生物體能夠區分安全的對象和棲息地與不安全的對象和棲息地,並且它們是社會依附的最原始基礎。重複曝露效應為形成偏好和情感傾向提供了一種較靈活的方法,只需投入極少的精力,甚至在曝光的條件無法被意識到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此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仍然是對保障人們得以生存這一條件是有利的。 另外,人類還有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就是「傳染心理作用」,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物(無論好壞),往往會連帶影響到它周遭的人事物。例如:發生一件熱心助人的好事,人們便會覺得這樣的事會讓周遭的人們覺得暖心,也會讓其他人變得熱心,讓整個社會充滿愛;相反地,若發生搶劫案,大家可能就會覺得這個社區不再安全,而且壞事會持續發生、壞人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提高警覺。 ==== 6. 公正世界理論 ==== 有許多宗教或是道德理論都會主張:好人有好報、惡人會受到懲罰,死後可以上天堂、下地獄,或是來生會有報應等等,心理學家稱之為公正世界理論可以解釋將受害者視為他們正義應得的接受者的需要。根據該假設,人們有強烈的信念或需要相信世界是一個有序的、可預測的且公正的地方,人們在那裡能夠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人們也常將這類型主張視為原因。因此若性侵事件的受害人明明是個好人,卻遭受強暴,就會違背公正世界的原則,當人們堅信的原則受到挑戰時,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就必須找個理由來調節「認知失調」所帶來的恐慌。因此人們常常會反過來指責受害者,認為一定是他/她做了什麼壞事,才會遭受到這種對待。舉例來說:在「[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3891468 房思琪事件]」中,社會大眾一開始皆積極地譴責並控訴加害者,後來卻漸漸轉而指責受害者,將此認定為單純的婚外情事件。另外許多影視作品,特別是那些被設定成要來討好大眾的創作也是運用這樣的原則,好人到最後的結局應該都不差,壞人最後則會受到一些懲罰,或許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英雄系列的電影會深受大家的歡迎了。 {| class="wikitable" |- ! 吸引人之共通處 !! 舉例說明 !! 原因 |- | '''與人有關''' || 所有能夠吸引人的電影,都是和「人」或是將動物、物體「擬人化」有關在藝術作品中;大多數能夠吸引人的畫作也是包含人物的,像是《蒙娜麗莎》。 || 只要一件事物與人有關,通常就會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此外,這個特點也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相較於機械性、系統性的解釋,人們會比較傾向於關注「與人有關」的說法。 |- | '''恐懼與希望''' || 人們的恐懼來源大多是懼怕一些較為原始、或演化過程中對人具有威脅性的事物。而只要是牽扯到最原始的恐懼,像是飢餓、疾病、老化、死亡等,人們就會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 希望則是源自於更有利生存、更為富足的生存條件,在風景畫當中,人們偏好有水、有動物、有花草樹木的創作,這些畫作看起來通常較為賞心悅目,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它所營造出的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 || 在恐懼與希望這兩種極端情況,人們會給予較多的注意力,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人們通常會因為它沒什麼有趣的點而不太關注,即便它更貼近現實。 |- | '''具有固定模式''' || 常見於音樂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流行音樂。特徵是會讓人產生聽上癮、甚至是被洗腦的感覺。連續的押韻,具有節奏感且音韻重複性很高,會使人有動力繼續聽下去。 || 產生吸引力的大部分是「重複的模式」 |- | '''不協調與矛盾''' || 1. 賭博電玩中的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拉霸),每次拉下一個拉桿之後,出現的圖樣都不一樣,但若此連線卻又差一點就中獎時,就會讓人感覺似乎內含一些規則。 2. 流行音樂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因此常會在歌曲中聽到一些不協調感。 || 不協調與秩序就如同天秤的兩個極端,它們會帶來張力並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當事物看似不協調,但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得出事物其實是遵循著某種特定模式時,就會非常具有吸引力。 |- | '''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 || 若遠古時代的人們每次在進入一個洞穴時,旁邊的樹叢就會有毒蛇出現,即便後來毒蛇已經離去,人們還是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 || 人通常會有一個傾向,當一件相同的事物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就會將它視為是重要的、可信的。 |- | '''公正世界理論''' || 影視作品中,好人到最後的結局應該都不差,壞人最後則會受到一些懲罰。 || 可以解釋將受害者視為他們正義應得的接受者的需要。 |} == 生理動機(Survival motive)== 生理動機是指個體與生俱來以生理為基礎的動機,其行為的激發因素來自於生理因素,這類動機通常與'''本能和生存有關''',通常為個體因生理喪失而產生需求時,為了恢復均衡、補足需求,由內在促動力量,迫使個體有所活動。心理學家習慣稱生理動機為驅力,例如:口渴動機、飢餓動機、性動機、母性的行為,如告子曾説:「食色,性也」(吃飯與色慾都是人的本性)等。 === 攝食動機 === '''攝食'''是維繫生命的重要行為,在生理機制作用下產生飢餓感時就會有進行攝食的慾望。然而,即使身體沒有發出飢餓的訊號,人們仍會想要吃東西,由此可見,誘因也是攝食動機的來源,例如時間、味覺與文化都會影響攝食行為。 引發飢餓感覺的機制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人的肝臟及下視丘均有檢測葡萄糖濃度的受器,當葡萄糖濃度過低時,他便會使肝臟釋放出葡萄糖,一併引發飢餓的感覺。 我們通常會持續進食到接收腸胃和其他消化系統飽足的訊號,表示我們已經攝取足量食物才停止。在進食一開始,我們是否要進食特定食物主要是取決於食物的味道,在進食過程中,改變我們所正在進食的食物類型將會持續促進我們的食慾,而食物的滋味和我們對此食物的想法將會影響胰島素的釋放並且引起更多的飢餓感。我們過去對特定食物的想法(如這一類食物是否曾經歷自己作嘔),以及食物的外型、形狀等皆會影響它的吸引力與美味程度。 人類攝食的動機也會受環境影響,例如即使體內葡萄糖濃度還很高,但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廣告仍然會讓我們食指大動。此外,進食時間到了,不少人也會自然產生飢餓的感覺。同樣有趣的是,當有人與我們爭食時,因為我們受到此類競爭的'''環境'''影響,所以胃口也會變得特別好。事實上,許多原本無關飢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刺激,都可以透過古典條件連結而成為進食與飽足的條件刺激,例如當我們在喜宴中看到甜點與水果時,便很容易覺得酒足飯飽。從上述說明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環境對於人類攝食的影響力佔有一定分量。 飢餓的控制與口渴的恆定有著相似概念。然而,攝食歷程與攝食動機的誘發機制遠遠比飲水來的複雜許多。 * '''生理飢餓線索''' :飢餓時,胃可能會發出聲響,這是胃壁的肌肉在收縮,其內容物產生氣泡運動所致。人類感到飢餓、胃裡空空如也時,胃的收縮最為頻繁。胃收縮與飢餓感受的連結,導致早期的研究者假定﹕胃的壓力受器偵測到胃的排空程度會同時引發收縮和飢餓的心理。後來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才知道這純粹是巧合,'''胃收縮的感受並非飢餓的真正原因''',事實上,做過胃切除手術的患者仍有強烈的飢餓感受(Inglefinger, 1944)<ref>Ingelfinger, Franz J. (1944). The Late Effects of Total and Subtotal Gastrectom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31(9). 321-327. https://doi.org/10.1056/NEJM194408312310904</ref>。胃的受器確實可以偵測飢餓變化,但主要是依據化學受器,而且與飽足感的關聯比較密切。他們由胃裡的糖份和其他營養素所活化,並將神經訊號傳遞至大腦。 :飢餓的生理訊號與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的熱量來源有關,如:體內的葡萄糖和其他營養素。腦本身就是熱量不足的偵測受器,腦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腦幹與下視丘的神經細胞又對葡萄糖濃度特別敏感,因此當葡萄糖濃度太低,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會受到干擾,進而發出訊號到其他腦部位,產生飢餓感。 * '''飢餓和飲食的生理觀點''' :如果動物暫時被剝奪食物,牠們通常會在此之後吃更多的食物,使身體恢復原來的體重。如果替動物強制餵食額外的食物,牠們便會減少接下來的進食量。這些觀察顯示動物會嘗試維持一個恆定的熱量或體重。換句話說,動物的攝食行為似乎有一個內部的「食慾中樞 appestat」,用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即便有自由供應、自由獲取的食物來源,動物通常仍只需食用適量,即可滿足其需要,保持體重大致不變。這裡的「適量」不是指每單位食物體積,而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熱量以及它可以提供的代謝能量。多年前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大鼠的食物中添加非營養性纖維素,藉此降低大鼠食物的熱量水平。研究發現,食物的熱量水平越稀釋,老鼠吃的越多,其總卡路里攝入量大致保持不變<ref>Adolph, E. F. (1947). Urges to eat and drink in ra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51(1), 110–125. https://doi.org/10.1152/ajplegacy.1947.151.1.110</ref>。類似的理論也適用於人類,研究數據顯示,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目標體重。然而,這個設定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調節的,而一個人體重的逐漸變化似乎改變了被保護的重量<ref>Pinel, J. P., Assanand, S., & Lehman, D. R. (2000). Hunger, eating, and ill health.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0), 1105–111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0.1105</ref><ref>Ruderman, A. J. (1986). Dietary restraint: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2), 247–26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99.2.247</ref>。 :人體固定點的存在有許多證據。舉例而言,崩潰性節食者在節食結束、開始恢復飲食後,很快就會回到起始體重。此外,節食者體重的減幅遠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多,因為雖然攝入的熱量減少了,他們的身體卻也燃燒更少的熱量;可能是因為身體通過降低其代謝率來補償熱量損失(Guesbeck 等,2001)<ref>Guesbeck, Nicole R. and Hickey, Matthew S. and MacDonald, Kenneth G. and Pories, Walter J. and Harper, Inge and Ravussin, Eric and Dohm, G. Lynis and Houmard, Joseph A. (2001). Substrate utilization during exercise in formerly morbidly obese wo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0(3). 1007-1012. https://doi.org/10.1152/jappl.2001.90.3.1007</ref>。換言之,當身體獲得較少的食物時,它通過燃燒更少的卡路里來響應,以維持設定點的重量。這樣的特性讓少吃沒有辦法變輕。 * '''攝食與腦部機制''' :透過老鼠實驗可得知,動物的攝食行為主要由下視丘的側核(LH)和內核(VMH)所拮抗控制。當老鼠的下視丘側核(Lateral hypothalamic nuclei,LH)被破壞時,老鼠便會拒絕進食,注射營養液兩週才會恢復進食,這稱為''側下視丘症候群''(LH syndrome;Teitelbaum & Epstein,1962)。若破壞的是下視丘腹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i,VMH),則老鼠在前兩個月會瘋狂進食,體重增加為正常的三至四倍重,然後才恢復正常進食,但體重仍在超重的範圍,這稱為''腹內下視丘症候群''(the VMH syndrome;Teitelbaum & Epstein,1962)。此結果導致下列主張,下視丘的側核及腹內核共同作用決定個體體重的穩定水準:若腹內核受損,水準會提高,引發攝食行為直到達新體重水平為止;反之,若側核受損會降低該水準,使個體減少攝食。若同時破壞這兩個區域,則作用互相抵銷,體重不受影響<ref>Teitelbaum, P., & Epstein, A. N. (1962). The lateral hypothalamic syndrome: Recovery of feeding and drinking after lateral hypothalamic les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2), 74–90. https://doi.org/10.1037/h0039285</ref>。 * '''肥胖''' :與飢餓相對立的另一現象即為肥胖,根據行政院衛福部的定義<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737</ref>,當18歲以上成年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D%93%E8%B4%A8%E9%87%8F%E6%8C%87%E6%95%B0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kg)/身高(m²))大於 24 時,代表體重過重;大於 27 時,即為肥胖。研究顯示,BMI 達 24 以上時,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即明顯增加,而過高的 BMI 將大幅提高機率罹患如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關節炎、糖尿病(Diabetes)、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導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從環境因素的觀點分析,如果環境中存在多種導致肥胖的因素,例如:鼓勵大量飲食、食物過於精緻化且高脂高糖、缺乏運動等,就可能產生肥胖的結果。若從心理動力觀點分析,當人們處於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將進食作為一種緩解壓力的防衛機制,尤其是肥胖者,在面對壓力時更可能大量進食。然而,對此觀點的研究證據分歧,有些人在壓力下的確會透過進食來降低焦慮,有些人卻反而會抑制食慾。此外,研究發現肥胖者對外在誘因的反應強度明顯超過正常人,但對內在訊號卻較不敏感。例如:肥胖者不會因為進食時間到了而感到飢餓,想反地,當食物好吃時會吃得比正常人多,但當不好吃時則會吃得比正常人少。<ref>Schachter, S. (1971). Some extraordinary facts about obese humans and ra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6(2), 129–144.</ref> * '''體重控制''' :過量飲食會導致體重的快速增加,而且這些增加的重量是很難減去的。當然,體重取決於很多影響新陳代謝和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原本的體重基數、活動類型、所處的環境、情緒狀態等。大腦的決策系統有時會超越下視丘的影響能力,使人們在沒有飢餓感時進食。 :研究發現節食是既痛苦又缺乏成效的體重控制方法,因為在節食狀態下,個體為了應付食物減少的現狀,會降低個體的代謝率,而使得節食的效果大受影響。更嚴重的是,節食會讓大腦誤以為食物不足,故而驅使個體提高進食的量,所以一但節食者忍耐不住,便可能會吃得比以前還多。許多採取節食策略減肥之人,經常因節食過久、過當而產生後續病症,如厭食症、暴食症等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因此減肥並不需要節食,多運動增加代謝率以及改吃低卡路里的食物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此外,採取長期抑制飲食(chronic restrained eating,CRE)也是一種有效控制體重的方法,長期抑制飲食是一種生活哲學,指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對於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要保持高度警覺,例如:事先計畫三餐內容、只在肚子餓的時候進食、不沉迷於甜食與其他高脂肪食物。 * '''其他用於控制進食的信號''' :肝臟只是身體內進食調節系統的一部分。除了肝臟系統以外,腦部下視丘中有些細胞能偵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這些葡萄糖受體被破壞,就會導致貪食(Gluttony)。其他信號來自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胃壁含有受體,能偵測到溶解在消化液中的營養素。當這些受體發出信號,向大腦預告了即將到來的營養供應,生物就會停止進食。還有其他信號來自脂肪組織本身。由於生物無法預測下次需要能量時是否能順利取得食物,因此必須先攝取足夠的食物,不只滿足當前的需要,也儲存營養物質。這個長期儲存機制有賴於身體各處所分布的脂肪分子或脂肪細胞。這些細胞吸收肝臟產生的脂肪酸,並在此過程中膨脹,使細胞能長期容納營養,隨時待命,以防動物的肝醣供應耗盡。一旦肝醣供應殆盡,脂肪酸會從脂肪細胞排出到血液中,並轉化為葡萄糖。 :過去的學界始終相信,脂肪組織只具備儲存功能,但我們現在知道它在控制飢餓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脂肪細胞在脂肪多時會將一種化學物質:瘦素([[wikipedia:Leptin|Leptin]])分泌到血液中,經過血液循環,被身體各處的的受體偵測到,如大腦、下視丘等。瘦素增加時意味著身體儲存有大量的物質,不需要再吸收更多熱量,因此瘦素可能是長期控制生物體食物攝入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瘦素似乎也能抑制幾種其他神經化學物質,例如神經肽 Y([[wikipedia:Neuropeptide_Y|Neuropeptide Y, NPY]])。NPY 在下視丘和腸道中製造,目前已證明它是一種強大的食慾興奮劑。因此脂肪細胞的瘦素分泌似乎可以藉由負回饋,調控 NPY 的含量。 {| class="wikitable" |- ! !! 說明 |- | '''生理飢餓線索''' || 飢餓時,胃可能會發出聲響,這是胃壁的肌肉在收縮,其內容物產生氣泡運動所致。 |- | '''飢餓和飲食的生理觀點''' || 動物會嘗試維持一個恆定的熱量或體重。換句話說,動物的攝食行為似乎有一個內部的「食慾中樞 appestat」,用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 |- | '''攝食與腦部機制''' || 下視丘的側核及腹內核共同作用決定個體體重的穩定水準:若腹內核受損,水準會提高,引發攝食行為直到達新體重水平為止;反之,若側核受損會降低該水準,使個體減少攝食。若同時破壞這兩個區域,則作用互相抵銷,體重不受影響。 |- | '''肥胖''' || 當18歲以上成年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D%93%E8%B4%A8%E9%87%8F%E6%8C%87%E6%95%B0 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24 時,代表體重過重;大於 27 時,即為肥胖。研究發現肥胖者對外在誘因的反應強度明顯超過正常人,但對內在訊號卻較不敏感。 |- | '''體重控制''' || 體重取決於很多影響新陳代謝和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原本的體重基數、活動類型、所處的環境、情緒狀態等。大腦的決策系統有時會超越下視丘的影響能力,使人們在沒有飢餓感時進食。 |- | '''其他用於控制進食的信號''' || 除了肝臟系統以外,'''腦部下視丘'''中有些細胞能偵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這些葡萄糖受體被破壞,就會導致貪食(Gluttony)。其他信號來自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胃壁含有受體''',能偵測到溶解在消化液中的營養素。當這些受體發出信號,向大腦預告了即將到來的營養供應,生物就會停止進食。還有其他信號來自脂肪組織本身。由於生物無法預測下次需要能量時是否能順利取得食物,因此必須先攝取足夠的食物,不只滿足當前的需要,也儲存營養物質。 |} ==== 攝食內在驅力 ==== 生理上有十分繁複的機制,告訴我們現在的身體狀態到底是飢餓還是飽足,這些機制包含以下四大要素: # 生理對於食物需求的狀態 # 喚起並啟動進食行為 # 確認所攝取的食物營養、數量等等符合生理需求 # 在已經攝取適量食物時停止攝取行為 * 攝食的原因包含維持恆定的驅力——恆定作用所驅使。 :食物提供身體細胞和腦部細胞足夠養分產生能量,以維持能量的恆定。身體內的細胞運用攝取的營養產生三磷酸腺苷(ATP),燃燒這些養分產生能量,使細胞能夠執行功能。身體各種活動都不斷地促使細胞燃燒能量,以滿足新陳代謝需求,即便只是坐著不動也一樣。當燃料不夠時,身體會自動挪用其他能量儲存形式的燃料,例如脂肪。當我們閱讀的時候,腦部的腦細胞也都在不斷燃燒養分,以滿足生理新陳代謝的需求,確保神經細胞能順利地產生電衝動、製造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而葡萄糖是腦部細胞燃燒的主要燃料,如果沒有葡萄糖,身經細胞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執行功能。 :水果和其他的食物都儲存了葡萄糖,人體內也有肝臟等器官,可以藉由合成其他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產生葡萄糖,稱為'''糖質新生作用'''。當我們攝取足量食物,食物中的葡萄糖被消化並且進入血液循環中,而其他的葡萄糖則經由肝臟作用轉換成其他營養素形式儲存使用。飢餓的產生來源可能源自燃燒的養分不夠,然而,儘管為了維持體內恆定是產生飢餓衝動的驅力因素,但是誘因也同樣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是攝取食物的動機同時來自於需要這麼做、以及想要這麼做。因此飢餓的原因來自於恆定和誘因的交互作用影響。(Lowe and Butryn,2007)<ref>Lowe, M.R. & M.L. Butryn. (2007).Hedonic hunger: a new dimension of appetite? Physiol Behav, 91(4), 432-439.doi: 10.1016/j.physbeh.2007.04.006.</ref> * 肝臟的作用 :保持某人的體重在其設定點需涉及許多內部信號,包括反映血液中葡萄糖可用性的信號。如果身體中的葡萄糖供過於求,以便多餘的可以轉化為肝醣(Glycogen)和各種脂肪酸並儲存時,肝臟會發出飽腹感信號,動物停止進食。如果身體對葡萄糖的需求超過供應,正在使用能量儲備,那肝臟便會產生飢餓信號,使動物進食,以讓葡萄糖濃度大幅增加。這個轉換過程由肝臟控制,肝臟讓其他器官知道代謝作用的方向,從葡萄糖到肝醣,反之亦然。<ref>Friedman, M. I., & Stricker, E. M. (1976).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of hunger: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review, 83(6), 409–431.</ref> 。 :這個恆定系統必須可以「預測」動物的需求。當葡萄糖供應已經很低時,肝臟只能告訴動物去進食。因為經常需要時間來尋找食物、吃及消化它,因此在肝臟發出「需要葡萄糖」信號的時刻與葡萄糖最終到達的時間之間可能已經過數小時,營養供應將耗盡,動物可能會死亡,因此生物體有一個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災難。當一個生物體暫時沒有吃東西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開始下降,在水平下降太多之前,肝臟採取行動,從儲存中抽取一些肝醣並將其轉化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反彈回正常。這一系列事件的結果是一個易於識別的模式:血糖逐漸下降,通常持續數分鐘,然後由於肝臟的負回饋作用而迅速上升。這種緩慢下降、快速上升的模式意味著有機體正在利用其儲備,這表明需要更多的葡萄糖。當這種血糖模式在大鼠中發生時,動物開始進食<ref>Campfield, L. A., & Smith, F. J. (1990). Transient declines in blood glucose signal meal init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4 Suppl 3, 15–34.</ref>。 :[[w:en: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 和 Kessen 在 1952 年做了一項實驗<ref>Miller, N. E., & Kessen, M. L. (1952). Reward effects of food via stomach fistula compared with those of food via mout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5(6), 555–564. https://doi.org/10.1037/h0060113</ref>,此實驗主要是在探討恆定力消除以及食物口味和其他的誘因刺激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這些實驗者訓練老師在通過一段通道後,可以得到牛奶的酬賞。其中一組,研究者讓這組老鼠在順利經過通道後自己喝下牛奶,而另外一組則是用胃部注射的方式注入牛奶,其中,兩組牛奶的量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這兩組老鼠獲取了同樣分量的營養,獲取一樣的燃料來源。然而,實驗結果可以發現,直接喝下牛奶的那一組的學習效果,較注入等量牛奶的那些老鼠要來的良好。這樣的結果顯示,老鼠並不是只要降低飢餓狀態便可以獲得滿足,他必須擁有足夠的動機,同時品嘗到酬賞和滿足飢餓狀態。 除了 Miller 和 Kessen 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研究者做出各式各樣的實驗研究,而他們都在在顯示了口腔誘因與驅力降低之間具有特定的交互作用。 '''I. 血糖濃度(Blood sugar concentration)''' 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低時,會促進胰島素([[wikipedia:Insulin|Insulin]])的釋放,而胰島素一方面會去活化磷酸二酯酶([[wikipedia:Phosphodiesterase|Phosphodiesterase]]),促進 cAMP 被水解為 5'-AMP,進而阻斷[[wikipedia:Protein_kinase_A|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及接下來的一連串反應,造成血糖濃度的回升,同時也會刺激腦中的飽食中樞,刺激人體產生進食的慾望,以便同時由身體內部水解肝醣及外界攝取糖分這兩條路徑,達成血糖濃度的回升。 '''II. 中樞神經(Neural Processes)''' 下視丘([[wikipedia:Hypothalamus|Hypothalamus]])是主要影響攝食的大腦結構,負責整合、抑制與刺激進食的訊息、監控葡萄糖的濃度並控制攝食相關的行為,若下視丘受傷,會對進食行為將產生嚴重後果。攝食的調控被視為是「雙中樞模式」: * 下視丘的腹內側區(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簡稱 VMH)是飽食中樞,負責傳達飽足的訊息而停止進食,如果 VMH 遭受破壞,則個體無法停止進食,稱過食症(Hyperphagia),這種過度飲食的結果即是導致肥胖。 * 下視丘的外側區(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 LH)是飢餓中樞,會傳遞進食訊息,若此部位受傷會無法傳遞訊息,個體將缺乏進食動機,稱吞嚥不能症(Aphagia),此時須強制餵食,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不過,更進階的研究指出,如此的理論是過於簡化、並非完整的。當老鼠的 VMH 遭受破壞,他們只會過度進食在他們認知中是「美味、好吃」的東西,但是卻會避開對他們而言不美味的食物。因此可以推論,VMH 不會單單只有傳送和調控「多加進食、停止進食」等的訊號,而是會另外加上食物的類型一併處理。研究人員指出,VMH 的損毀有可能誇大普通對於食物的感知,一般而言,對於美味的食物老鼠會加以攝食,但是當 VMH 損傷時,便會過度進食;相反的當面對反胃等不甚美味的食物時,誇大化後的反應會使老鼠從不太喜愛進食變成完全地拒絕攝食。 其他的大腦結構亦會影響進食行為,例如: * 下視丘的另外兩區域:[[w:弓狀核|弓狀核]]([[wikipedia:Arcuate_nucleus|Arcuate nucleus, ARC]])和室周神經核([[wikipedia:Paraventricular_nucleus_of_hypothalamus|Paraventicular]], PVN)有輔佐 VMH 和 LH 的功能,會協同調節進食 * 前額葉皮質([[wikipedia:Prefrontal_cortex|Prefrontal cortex]])處理味覺訊息,如甜、鹹等,這些訊息會顯示對特定食物的回饋性質(The reward properties of food),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作用會使人看到這些特定的食物時,被激發進食的渴望。邊緣系統或右額葉(Right frontal lobes)的損壞有時會造成美食家症候群(Gourmand syndrome),病患會著迷於精緻且多樣化的食物,亦會在意料理的製作方式,但他們卻不必然會因此過度進食,他們只會專注於精緻的食物 。 '''III. 體內知覺的作用(Internal Sensations)''' 胃收縮理論(Stomach contraction theory)提到<ref>Cannon, W.B., & Washburn, A.L. (1912). An explanation of hung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9, 441–454.</ref>,胃部的痙攣收縮是產生飢餓的起因,但後來的研究證明胃部的收縮不全然是造成飢餓的原因,有些胃切除的人仍會感受到飢餓<ref>Janowitz, H. D., & Grossman, M. I. (1949).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od intake of normal dogs and dogs with esophagostomy and gastric fistul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59, 143–148.</ref>。因此,來自於胃部的感覺可能在產生飢餓感上扮演一部份的角色,但這並不足以充分解釋身體如何偵查到對食物的需求,以及被刺激去進食。此外,前述的 VMA 和 LM 用來調節攝食的最主要訊息是來自於血液。新陳代謝中主要的能量來自於血糖與脂肪,因此當體內的受起測量到能量被耗盡,也就是血糖與脂肪量低於恆定標準時,會促動 LH 而啟動攝食。反之,當血液中已有高度葡萄糖含量或高度脂肪酸含量時,這樣的訊號會被 VMS 用來中止攝食行為<ref>大衛班德爾(David A. Bender)(2007)。營養與代謝(黃士懿 、許青雲 、賴明宏 、趙哲毅 、賴慶隆 、王彥懿 、黃啟彰 、蕭千祐 、蕭文譯)。臺北市:五南。</ref>。 胃收縮理論:Cannon 的學生 A.L. Washburn 訓練自己吞下一個未充氣的氣球到胃裡,透過外界儀器把汽球充滿,測量氣球中的壓力變化,胃部收縮時,氣球中的空氣被擠壓出來,當 Washburn 報告飢餓時,都是他胃部收縮的時候,因此他們認為胃部的痙攣收縮是產生飢餓的起因。 '''IV. 荷爾蒙的作用''' [[w:瘦蛋白|瘦體素]]([[w:en:Leptin|Leptin]])是調節脂肪儲存、加快生物的新陳代謝、抑制食慾控制體重的蛋白質荷爾蒙。部分證據指出,瘦體素可能影響對食物的獎勵價值回饋,使得食物變得不怎麼吸引人,進而抑制進食動機。此外 Leptin 主要由脂肪組織合成和分泌,所以瘦的人脂肪較少,相對地 Leptin 較少,因此較容易產生食慾。由於瘦體素的作用速度緩慢,因此相較於短時間的飲食控制,瘦體素對於長時間的脂肪代謝影響較為重要。若動物缺少製造瘦體素的基因,會造成嚴重的肥胖,但只要注射瘦體素,就能有效且快速地降低其體脂肪<ref>Johnson, J., & Vickers, Z. (1993). Effects of flavor and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of food servings on liking, hunger and subsequent intake. Appetite, 21(1), 25–39. https://doi.org/10.1006/appe.1993.1034</ref>。另一種影響人的胖瘦的賀爾蒙是由胃製造的飢餓素(Ghrelin),其主要功用則是促進食慾及調節能量恆定,引發脂肪囤積進而導致肥胖,除此之外,亦可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功能。當人的體重下降,飢餓素的分泌會增加,以促進進食。 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賀爾蒙影響著人的胖瘦,尚有許多研究正在嘗試藉由賀爾蒙的控制,來預防與治療肥胖的問題。 '''物質對進食動機的影響:'''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血糖、蛋白質、脂肪 |降低。 | 胰島素 |降低。 | 升糖素 |升高。 | 瘦體素 |降低。 | 膽囊收縮素 |降低。 | 黑色素細胞刺激激素 |降低。 | 食前激素 |升高。 | 神經胜肽Y |升高。 | 下丘泌素 |升高。 }} ==== 攝食外在誘因 ==== '''飲食時間'''<br> 每個人的基礎代謝不同,早餐吃的量不同,體內長期儲存的能量也不同。若依照生理機制決定是否吃飯。每個人進食的時間都不相同。但通常人們感到飢餓,是因為到了「吃飯時間」。進食受時間影響是受到「古典制約」<ref>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xford Univ. Press.</ref>而產生的行為,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就類似於鈴聲對狗的作用。鈴聲與食物產生了連結,而吃飯時間與進食產生連結。<br> '''多樣食物的提供'''<br> 當多樣不同的食物同時呈現,會延緩我們產生飽足感的時間,使我們的進食量增加。例如,吃到飽餐廳的顧客容易有吃得過量的感受。<br> '''食物價格'''<br> 食物價格愈貴,人們通常會覺得食物愈好吃。原因可能有下列三種: * 認知偏差: 指人們在評價物品價值時,會受到價格的影響。當人們看到某物的價格較高時,他們傾向於認為這個物品比價格較低的物品更有價值,進而提升了對其品質的期待。當人們期待一件事情的品質更高時,他們更容易感到滿足和享受。 * 社會象徵: 高價格的食物常常被視為奢華或高檔品質的象徵。人們對於奢侈品或高檔品質的食物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期待和情感。因此當人們品嚐到高價格的食物時,他們可能會將其視為一種社會象徵進而影響他們對食物味道的感知。 * 自我感覺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受可以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物品的價格。當人們購買高價格的食物時,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品味高雅、追求品質的人,從而提升了自我價值感受。 '''味覺與嗅覺'''<br> 味道包含口味與氣味,是建立起味覺偏好的基本因素。不過相較於氣味,口味在演化上佔有的地位更加的至關重要。<br> *'''演化觀點:先天偏好'''<br> :人類及哺乳類動物在出生時,便已經決定了會喜歡、或是討厭某些特定的口味。例如:剛出生的嬰兒喜歡甜味<ref>Steiner J. E. (1979). Human facial expressions in response to taste and smell stimulation.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13, 257–295. https://doi.org/10.1016/s0065-2407(08)60349-3.</ref>,討厭苦味。<br> :演化心理學家表示,演化上使我們喜歡甜味多於苦味,是因為遠古時期,人類認為甜味代表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分,是養分的來源。而逃避苦味的天性是因為許多天然有毒的植物、蕈菇野菜類帶有苦味,因此避免吃帶有苦味的食物,能夠減少中毒的風險<ref>Rozin, P., Haidt, J., & McCauley, C. R. (2000). Disgust.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pp. 637-653).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ref>。 *'''後天偏好'''<br> :不過,我們也可能喜歡上原本排斥的味道。當生理或是心理上的正向結果,和某種食物產生連結,將會使我們的偏好性有所轉變。例如:某些人可能不喜歡咖啡具有的苦味,但是因為咖啡裡的咖啡因刺激他們的大腦,使他們清醒的完成更多工作,那麼他們可能在長期飲用咖啡,並長期獲得正向結果的歷程當中,轉變他們的偏好性。相對來說,類似概念卻結果相反的經驗,可能會使我們從原本喜歡某種特定食物的味道,轉而討厭逃避。這種結果稱之為'''嫌惡制約'''([[w:en: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onditioned aversion]])。 : :挑食也是一個由後天偏好所產生的現象,包括父母造成或是孩童心理因素所導致之挑食。父母造成的挑食是父母過度期許孩子能更健康成長,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讓他反而不喜歡吃。 :而孩童心理因素所導致之挑食,主要來自於孩子敏感的知覺,例如:孩童因食物特定的口味、溫度、顏色、外觀等,而失去嘗試食物的興趣。像是苦瓜、青椒、香菜、紅蘿蔔、香菇等食物有特殊氣味,而孩童不喜歡;也有可能是同儕、朋友或是媒體渲染而導致挑食。 *'''特定感覺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 :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的礦物質等等成分,均衡飲食以維持健康,於是大腦演化出偏好性使我們選擇所需要的食物,並避免我們攝入有毒物質,這樣的偏好包括從出生就與生俱來的基本味覺偏好、經由後天學習而來的學習偏好,以及在出生、成長過程中慢慢建立起的厭惡特定味道、口味的機制。Barbara J. Rolls 提出了「特定感覺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一詞,描述當進食相同的食物時,獲得的滿足感會逐漸降低,因此相較於單一的食物,多樣化的食物更能促進攝食。這種對特定食物喜愛的降低可能是身體調節食物攝取的方式之一,從演化上來看,多樣化的食物攝取使人類能獲得更多的營養,有利於生存。所以當人們有機會進食不同風味且多樣化的食物時,比起只吃單樣的食物,人們往往吃的比平時還多,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在食物多樣化時,不知不覺地吃下大量的食物。且對於具高卡路里與高蛋白質的食物而言,它比低卡路里與低蛋白質的食物製造較大的滿足感<ref>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2010)。 動機, 單純的力量(席玉蘋譯)。台北市:大塊文化。</ref>。 *'''應用---right cup''' :The Right Cup 是一個能讓水喝起來像果汁的杯子,這款杯子的創辦人,原先因為被診斷出糖尿病而不得不遠離含糖飲料,於是有了這個神奇塑膠杯的構想,七種顏色代表了七種口味。舌頭雖然能感受酸、甜、苦、辣、鹹五味,但嗅覺才是負責 80% 風味體驗的掌權者,以此利用人類味覺和嗅覺相連的特殊性,在水杯中加入置入直接聞到的「水果香味」,告訴負責味覺感官的舌頭要反映出「甜味」,因此你的大腦被誤導相信你喝下美味的含糖飲料,但是實際上你喝的是天然、純粹的飲水。The Right Cup 採用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核可的水果芳香風味劑,這也是一般飲料會有的添加物,但是是將其設計在杯子的設計裡,六個月之後就會逐漸失效。 '''視覺'''<br> *'''容器大小 ''' :Pudel 和 Oetting 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直接喝湯;一組使用吸管喝湯,並且看不到湯的總量。實驗結果發現利用吸管喝湯的那組,在看不到湯的總量的情況下,會喝得比較少<ref>Pudel, V. E., & Oetting, M. (1977). Eating in the laboratory: behavioural aspects of the positive energy bal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4), 369–386.</ref>。<br>[[w:en:Brian Wansink|Brian Wansink]] 也認為視覺上的刺激會讓受試者的攝食行為受到影響,所以在 2001 年跟 Sea Park 設計了一項實驗來測試包裝跟容器的大小是否會影響人們攝入爆米花的量。結果發現那些被認定為相對好吃的爆米花與相對難吃的爆米花被吃掉的量只有微小差距,反而當容器較大時顯示出了比小容器多了約二分之一的攝入量。 :接著的第二個在 2005 年的實驗,Brian Wansink 的實驗器材使用了一個可以自動裝滿的碗,在受試者進食的同時,透過碗底下的管子緩緩地注入湯,使得受試者不會注意到湯有比較多。在實驗進行之前,他設定了兩個假說: :# 湯碗會自動裝滿的受試者會喝比較多湯 :# 湯碗會自動裝滿的受試者不會察覺到喝到比較多湯,也不會比較有飽足感 :實驗結果驗證了兩個假說,湯碗自動裝滿的受試者不僅會比對照組多喝了 73%的湯,同時這些受試者並不覺得喝了比較多湯或是比較滿足;而且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性別或 BMI 的不同而有顯著的變動。另外,有 61%的受試者強烈同意在吃飯時會將盤上或碗中的食物清空為止。這些都表明了視覺上的刺激會在心理層面上影響到我們的攝食行為,這是因為飽足感的準確度並不高,因此我們多會依靠過往經驗,以及最重要的視覺訊號來決定我們的預估攝食量<ref>Wansink, B., & Cheney, M. M. (2005). Super Bowls: serving bowl size and food consumption. JAMA, 293(14), 1727–1728. https://doi.org/10.1001/jama.293.14.1727 (Retraction published JAMA. 2018 Oct 23;320(16):1648)</ref>。有趣的是,這項實驗也因為其幽默的實驗設計,獲得了 2007 年的[[w:搞笑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 : :<del>坊間流傳著一個減肥法,其方式為把食物放在較小的盤子上,如此能騙過大腦說看見的食物感覺會比較多,而讓你吃一樣的量卻感覺吃到了更多,變相的降低攝食動機。此外,全世界最大的三個健康網站 WebMD、NIH、MedicineNet 也都建議可以將餐具換成小一號的尺寸來降低食物攝取。</del>(請注意,此段論述提及的減肥法僅為坊間流傳,目前並未有明確研究支持,故將其畫上刪除號以避免誤導。) :對於這個現象或許可以用在 1865 年 Delboeuf 提出的視覺錯覺([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lboeuf_illusion 德勃夫錯覺])來解釋: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圓分別被一大一小的圓圍繞時,人們會覺得被大圓圍繞的圓看起來比較小。Brian Wansink 也做出了數篇相關的研究說明盤子大小與攝入食物量的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 Wansink |first1=Brian |last2=van Ittersum |first2=K. |year=2013 |title=Portion size me: plate-size induced consumption norms and win-win solutions for reducing food intake and waste. |journal=J Exp Psychol Appl. |volume=19 |issue=4 |pages=320-32 |doi=10.1037/a0035053 |access-date=2018-12-24 }}</ref>,然而,現今也出現了持反對意見的研究:<br> :1. Aylin Ayaz 在 2016 年讓 37 位女性受試者在實驗的日子裡使用直徑 19 公分、23 公分、28 公分的盤子吃自助餐直到肚子覺得舒服的飽了,但發現使用大中小盤子的實驗者她們所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受到盤子大小影響(實驗者未受到德勃夫錯覺影響)。(P > 0.05)。<ref>{{cite journal |last1=Aylin |first1=Ayaz et al. |date=2 Aug 2016 |title=Effect of plate size on meal energy intake in normal weight women |journal-Nutr Res Pract |volume=10 |issue=5 |pages=524-529 |doi=10.4162/nrp.2016.10.5.524 |access date=2018-12-24}}</ref><br>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8300011?via%3Dihub "Food deprivation reduc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size-contrast illusions"]這篇論文也發現人們在用餐前一個小時來參與研究(快要餓的時候),他們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受到盤子大小影響(實驗者未受到德勃夫錯覺影響)。<br> :總結來說,現今'''盤子大小造成的視覺錯覺(德勃夫錯覺)對攝食動機是否造成影響還尚未有定論。'''<br> *'''色彩'''<br> :在自然界中,能發現果實會利用顏色的變化來提示動物果實的成熟狀態,如紅色可能代表成熟、黑色代表已腐爛或發霉,這或許是顏色影響動物攝食動機的最初起源。Schutz 在 1954 年就發表透過在果汁中添加顏色,就提升了受試者對果汁風味的評價。不過 Sungeun Choetal。讓 62 位男性在白光、黃光、藍光下食用早餐,結果發現藍光組的食量明顯下降,而暖色光組別的食量會上升。<ref>Cho, S., Han, A., Taylor, M. H., Huck, A. C., Mishler, A. M., Mattal, K. L., Barker, C. A., & Seo, H. S. (2015). Blue lighting decreases the amount of food consumed in men, but not in women. Appetite, 85, 111–117.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14.11.020</ref> '''文化'''<br> 各地區的飲食習慣皆不同,例如多數美國人會在下午6點吃飯,但英國人可能會在下午茶時間吃。因此我們的飲食模式及食量,很大程度是由環境塑造的。 在不同地區,會有對飲食及身材有不同的理想。例如,17世紀的畫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5%BE%97%C2%B7%E4%BF%9D%E7%BD%97%C2%B7%E9%B2%81%E6%9C%AC%E6%96%AF Rubens],及19世紀的畫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Matisse]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5%9F%83%E5%B0%94-%E5%A5%A5%E5%8F%A4%E6%96%AF%E7%89%B9%C2%B7%E9%9B%B7%E8%AF%BA%E9%98%BF Renoir]所畫的豐腴女性被認為是當時的理想,這三位藝術家可能會覺得現今的超級模特沒有吸引力。 文化因素為我們的思考、期望和感知提供了一個恆定的背景,我們也受到特定情況的影響。Bayer 在 1929 年的研究發現,如果還有其他想吃東西的母雞加入雞舍,那麼已經吃完穀物的母雞會急切地恢復用餐,在人類社會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效果。對飲食控制的另一個因素是記憶。臨床證明,患有健忘症的患者會忘記有沒有吃午餐,因此很常連續吃了幾頓午餐。若午餐時間過長,病人也會忘記了他們已經吃過東西,導致他們繼續進食。 通常熟悉的食物較會引起攝食動機,因此會偏好面對自身文化中常見的食物。與實用甜食的原因相似,因為熟悉的食物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減少攝取不熟悉的食物能夠降低吃到有毒食物的機率,而能降低死亡率<ref>Galef, B. G., Jr, & Whiskin, E. E. (2000). Demonstration of a socially transmitted flavor aversion in rats? Kuan and Colwill (1997) revisited.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7(4), 631–635. https://doi.org/10.3758/bf03213000</ref>。著名的 Pepsi theory 為例,儘管大部分人蒙著眼睛比較百事可樂及可口可樂時都偏好百事可樂,但人們在購買或喝碳酸飲料時還是偏好選擇可口可樂,大眾較為熟悉的紅色流線型瓶身和無數看過的廣告都可能影響了他們的抉擇。同樣的原因,家人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一人對於不同食物的偏好。文化能夠塑造對於不同食物的接受度,進而影響攝食動機。例如,生長在東南亞的民族較能接受以昆蟲作為食物來源。然而對於從未以昆蟲為食的族群來說,即使知道昆蟲有良好的營養,在面臨缺乏食物的情況時,許多人仍會拒絕進食昆蟲。宗教或理念,如素食主義,也是影響攝食的文化原因,當面對禁止食用的食物時,即使飢餓,也不會進食。 === 性動機(Sexual motivation)=== 攝食是個體生存所必須,「性」卻不然。以個體來說,有些動物和人類一樣可以終生保持獨身狀態,且不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但另一方面以種族的延續性來說,「性」的確有其必要性。此時便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鼓勵動物去從事這種「利他的」行動,使種族得以繁衍下去?」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因為「性」會導致能量耗損,給個體帶來不小的壓力。而大自然的因應方式是使個體的性刺激具有強烈的愉悅感,性高潮(Climactic orgasm)就是作為這項行為的最大強化物。 一般來說,性動機有以下特點: *並非個體生存必須的,但是對於種族延續是不可或缺。 *性興奮不受情境剝奪而影響。 *個體會主動尋求性興奮,因其可以消除緊張。 *性會激發相當廣泛範圍的行為型態和心理歷程 *幾乎任何刺激都可能會引起性興奮,從生殖器的接觸到戀物癖,甚至憑空的幻想。 因為長期以來的禁忌,對於性興奮和性行為的研究一直是以低等動物為對象。佛洛伊德一再強調研究「性」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心理學家深入探討,這是因為當時流行的是緊張剪除的動機理論(參見[[#驅力減緩說(drive_reduction_theory)|驅力減緩說]])。而性似乎是在增加緊張,並不是用驅力減緩的模型。 性吸引力會導致性渴望、性興奮、性激發以及相關可能的性表現,包含完全地性激發、高潮的抵達以及隨後性器官的回覆。賀爾蒙是扮演性慾發展與調節性行為動機的重要角色,而性賀爾蒙的波動會影響認知與情緒。至於交配的偏好可能受到進化特徵的影響,但並非取決與此。相關證據顯示出以下身份其大腦結構皆不一致:男性同性戀對上男性異性戀以及其特定神經系統(包含聽力)的運作、女性同性戀與雙性戀對上女性異性戀。這些生理上的差異和同性戀傾向本身大致上是來自基因或子宮,又或是這些因素的組合的影響。 ==== 動物的性行為==== 人類以外的動物,性興奮主要由生理歷程所決定。雄性腦下垂體會持續分泌間質細胞刺激素,促進睪丸分泌睪固酮雄性激素。睪固酮會促進雄性性徵的發育以及啟動性慾,因此雄性動物幾乎任何時間在激素方面都準備好進行交配。而雌性的腦下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及黃體生成素,這些分泌是週期性的,週期約為二十八天,它們影響雌性素與助孕激素的分泌,因此是根據規律性的週期或季節性變化而釋放。 動物的性行為主要的動機是生殖,也就是繁衍後代,對於用性來作為生殖手段的物種而言,進化一般提供了兩種性別,即雌性及雄性。雄性製造精子,而精子具有能動性;雌性製造相對較大的卵子,而其中可提供胚胎初步成長所需要的能量。在這兩種性別同步化其活動的情況下,精子跟卵子可以在適合的條件下相遇而結合成受精卵,進而發育成胚胎。 ==== 人類的性反應模式(Human sexual response pattern)==== 性反應指人類對性行為之生理、心理的反應過程,是一個變異性很高、相當個別化的身體、情緒和心智變化的過程。 {| class="wikitable" |- |style="white-space:nowrap"|'''興奮期(Excitement phase)''' || 興奮期是人類性反應周期中的'''首階段''',心理性刺激是由親吻、愛撫、觀看色情圖片等行為所導致的。當事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會'''為性行為作好準備''',最終導致持續期的出現。可能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此時期骨盤部位的血液容量急遽變化,主要特徵為'''生殖器會充血、血液流速變快''',此外女性陰道會濕潤,血管會充血,使得女性的小陰唇、陰蒂和陰道腫脹。期間陰道口周圍的肌肉變得緊蹦、子宮升高且增大而陰道壁開始產生潤滑液。同時乳房的大小會略有增加、乳頭變硬變直。而男生則會開始勃起,睾丸會提高至接近會陰的位置,以遷就勃起的陰莖。而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產生泛紅現象,即所謂的'''性暈紅'''。性暈紅通常會在性高潮發生不久後消失,但也有些例子是經歷 2 個小時後才會完全消失,有時性暈紅會伴隨強烈的出汗反應。 |- |style="white-space:nowrap"| '''持續期(Plateau phase)''' || 興奮期繼續刺激,陰莖勃起及陰道濕潤會達到'''最完全的狀態''',繼續刺激會達到高潮。個人達到'''極高的興奮水平''':心跳、血壓、呼吸頻率都急遽升高,腺體分泌量大增,全身隨意肌與不隨意肌的張力增強,而女性乳房膨脹。處於這階段的男女可能會不自覺地發出聲息。人可能在長時間處於持續期而不踏入高潮期的情況下感到不滿。男性為防止逆行射精以及尿液與精液混合,其尿道括約肌會在此階段中收縮,而陰莖根部的肌肉亦開始有節律地收縮。男性可能會於持續期中開始排出尿道球腺液和精液,睪丸會提高至比較靠近身體的地方。女性的持續期基本上是興奮期的延續。 |- |style="white-space:nowrap"| '''高潮期(Orgasm phase)''' || 持續約數秒至十數秒,反應包括'''神經和肌肉的劇烈收縮''',以及強烈的'''愉快感''',而這種愉快感是源自於從性緊張狀態中的突然解放。高潮的特徵是發生一種有節奏的收縮,而性器官部位大約每五分之四秒收縮一次,且男女的血壓和呼吸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其心跳速率約為平常的兩倍以上。在女性身上的高潮源自於兩種狀態:一是對陰道壁的有效刺激,二是對陰蒂的有效刺激。而對男性來說,律動性的收縮將會導致射精,射精即是精液的爆發狀態。女性在一個週期中可能會有數個高潮或者沒有高潮,而男性只會有一個高潮,但亦有少數特例<ref>Whipple, B.; B. Myers; B. Komisaruk. Male Multiple Ejaculatory Orgasm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99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14576.1998.11074222</ref>。一般而言,男性若射精則必定有性高潮期的產生,而女性在性行為中卻不一定會產生性高潮。性高潮障礙是一種性功能障礙,即一個人儘管受到足夠多的刺激,但仍無法性高潮。性高潮障礙常常會引起性挫折。性高潮障礙在女性中的發生率(4.6%)遠遠高於男性,特別是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出現性高潮障礙。相反,性高潮障礙在年輕男性中則較為罕見。<ref name="Nolen-Hoeksema 2014 368">{{Cite book|last=Nolen-Hoeksema|first=Susan|title=Abnormal Psychology Sixth Edition|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1308211503|year=2014|publisher=McGraw-Hill Education|location=New York, NY|isbn=978-0-07-803538-8|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1308211503/page/368 368]}}</ref> |- |style="white-space:nowrap"| '''恢復期(Resolution phase)''' || 又稱為'''消退期''','''血管恢復到正常狀態''',性器官系統會恢復到其未受刺激的狀態,此期可能會花好幾個小時,視種種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女性性反應模式的變異較男性為大。此時男性會進入'''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 又稱作反挫期),俗稱「聖人模式」。在不反應期中男性的陰莖不能充分勃起,因此不會有另一次高潮。持續時間隨年齡上升而增加,可能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女性則相反,並未有很明顯的消退期,只要得到足夠的刺激,即可在很短時間內再次達到高潮。 |} ==='''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 是指動物並非隨機選擇他們的交配對象。牠們可以辨識並且拒絕和那些已經交配過的對象再交配。此效應在豬、鼠、雞、羊等許多哺乳類動物身上都會發現。而人類男性在性交射精之後會經歷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在射精之後一段時間無法再度勃起,因此無法和同一位女性再次發生性行為。但是根據眾多研究顯示,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柯立芝效應,即如果可以和不同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則射精之後的不反應期會縮短甚至徹底消失。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對於柯立芝效應越顯著的個體,其基因得到延續的機會就越多,在演化上更具有優勢,因此柯立芝效應的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相關研究 ==== 最初用大白鼠進行的實驗程式如下:把一隻公鼠和4、5隻處在發情期的母鼠一起放到一個封閉的盒子裡。公鼠馬上會和所有的母鼠開始交配直至最終精疲力竭。雖然母鼠會繼續觸碰和舌舔向公鼠求歡,但公鼠不會有回響。然而,如果新的母鼠放入了盒中,公鼠又會變得警醒,再次煥發能力與新的母鼠交配。這一現象並不局限於溝鼠(rattus norvegicus)。有人把這一現象歸因於多巴胺水平的增加和隨後它對邊緣系統的作用。 雖然柯立芝效應通常表現在雄性身上——也就是說,雄性在和新異的雌性在一起時會表現出重新煥發的興奮——有研究者建立了一個模型來考察柯立芝效應在雌性身上是否會出現。他們的實驗採用倉鼠而非大白鼠,結果發現在雌性也會表現出此效應,只不過程度不及雄性。 綜合而言,性反應的滿意度與協調在個體間差異性很大,除個體生理先天的差異外,多數是可經由性行為雙方不斷學習與溝通而逐漸達成。 隨後兩位研究者 Master&Johnson 又觀察並紀錄人類各種性行為的生理模式,發現四個現象: #男女生的性反應週期(sexual response cycle)型態相似。 #女生的性反應時間較慢但性興奮期較長。 #女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經歷多次性高潮,而男生則少有此現象。 #生殖器官的尺寸會影響男生的自信心但跟性表現沒有直接關聯。 ==== 性腳本 ==== 性腳本(Sexual scripts)腳本就像一個藍圖,對某類活動中的任務、內容、時間、地點以及原因做出了規定,但它只給出了大致方向,而不規定每個細節(如:女性基於矜持心裡,會適度抗拒進一步的性行為要求,儘管她們原本就打算同意。性腳本含有各式各樣的規範(Social norms),以指示個人的行為,例如:情侶間約會、擁抱、親吻。然而偏差的性劇本,易導致性暴力或男女間的性糾紛)。儘管如此,腳本的重要性卻往往超出具體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性腳本是在不同社會文化、不同歷史時代下規定人們性行為的規則。這種規則不是具體而微的,也可能不是書面記載的,但卻潛移默化著我們的生活。 '''不同文化中的性腳本'''<br> 性觀念和性行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身處其間的文化的影響,因此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性腳本,這是文化和歷史傳承造成的。 *在玻里尼西亞的曼迦亞,社會上根本沒有求偶及與此相關的社會與心理機制,青年男女隨便性交,與台灣社會對於性的概念大相逕庭。在曼迦亞,裸體在年輕人中很常見,大多數男性經常手淫,可以與約好的女孩性交,而女孩的家長則客氣的不加干涉。孩子們很小就能獲取大量的性知識,在12到14歲間,男孩要舉行青春期的降臨儀式。男孩割掉包皮,接受性指導。在儀式之後,男孩就進入了可以隨意性交的行列。在這個社會中,男子和女子把性當做一種社交的方式,女子會將男子的性能力作為談資,這使得性變得非常的社會化。 *在艾尼斯比格,島民屬於羅馬天主教徒。在這個地方,有關性的知識受到嚴格的控制,婦女對於月經的知識,通常只到事情發生後才有所了解;男人則篤信性行為會極大的損耗身體的精力。夫妻間的性生活都是儘快完事,女人被告知要忍受性行為。其實這種保守的性腳本有其歷史關聯。這是和歷史上土地所有形式有關,這是對個人的財產的保護,但卻限制了只有當一個人繼承了財產時,他才可以結婚,那時他已經使40歲了。 ==== 關於性劇本的相關討論 ==== 台灣婦女運動先驅之一的何春蕤在 1994 年 9 月出版《豪爽女人》一書,探討在我們的文化架構下,男人和女人的情欲與性解放。她曾提到﹕ ''「在性的世界中,我們不該把把情慾模式只用性別二分法去看:一切的情慾不是男的就是女的。對大說數人來說,性的主導權在男人身上,是男人得利的事,女人要有涉足就一定倒楣、痛苦傷心。這樣的概念,即是賺賠邏輯。」''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賺賠理論產生的原因: (參考「[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839 賺賠邏輯」的後果:男人從性得到力量,女人因性得到污名]) #'''人們對於性的貶抑及所謂貞操觀的維持:''' 這種觀念認為,女性就應該忠貞、從屬於某個男人,因此女性不能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慾——即女人沒有自己的情慾,情慾是屬於別人的;女性沒有權利決定要與誰、如何發生親密關係;女性的性與身體,也不是女性自己能任意提及的事。在這樣的觀念下,女性的任務似乎只有一個:保持自己身體的「完整性」,不能任由其他男性觸碰,更應保持純潔形象,以滿足某些男性的「處女情結」。 #'''父權制度對於這種「貞操觀」及「處女情結」的掩飾:'''父權制度下創造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觀念:「女性的身體是珍貴的」,來讓女性產生自我意識,使她們強化「保持身體完整」的觀念,並使女性認知到:只要「給出身體」,就是一件「代價極高昂」的事,以便使女性的身體盡量能「忠貞於」男方。 ==== 性行為內在驅力(drive) ==== 性慾(Libido)是指驅使人們參與性行為,接近性對象的動機或興趣。性欲的同意詞有性衝動、性吸引、情欲。性慾是人类的性的面向之一,它的強弱高低因人和時間而異,性慾是由我們的中腦邊緣系統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所主宰,其中腦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性慾可以是自發或被動、積極或消極的。它是一種本能上的慾望,對於繁殖下一代有利。性慾([[w:libido|libido]])一詞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其當時主張此為潛意識中本我的一股慾望,與飢餓一樣,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有人認為性慾不是性反應的生理階段,就如男性在高潮後射精會有段不反應期,然而性慾卻仍然存在。 * '''性荷爾蒙''': :荷爾蒙(hormone),在希臘文原意為“興奮活動”。荷爾蒙是指體內的某一細胞、腺體或者器官所產生的可以影響機體內其他細胞活動的化學物質。僅需很小劑量的激素便可以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可以說激素是一種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的化學信使。由腦下垂體所控制,也是刺激性行為的重要驅力。下視丘刺激腦下垂體,繼而釋放賀爾蒙。男性賀爾蒙(androgens)與雌激素(estrogens)是兩種主要的性荷爾蒙(在不同性別中,兩種性賀爾蒙都是存在的)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較高,男性的雄性荷爾蒙濃度較高,在這些賀爾蒙的刺激下,在青春期開始人體開始有第二性徵的表現,也會使人開始有性慾,若是沒有這些性賀爾蒙的存在,則人便不會有性慾的產生。 * '''大腦中的下視丘''': :掌管性的中樞,透過刺激下視丘可以讓女性達到高潮、讓男性射精;而切除下視丘中性相關區域則會造成性抑制。除了下視丘之外,腦部有關性的區域也連結到了外部皮質,如顳葉皮質具有選擇適當性對象的功能,顳葉皮質損傷的人會試圖與任何東西交配。 * '''其他知覺''': :舉嗅覺層面為例,香水以及許多動物發情期尿液中的費洛蒙,都是透過嗅覺來增加性吸引力。 ==== 性行為外在誘因 ==== * '''心理影響''': :生理上也許只是為了繁衍後代,但對許多物種而言,心理上的歡愉感以及對關係親密的渴望也是引發性行為的因素之一,此外,生物還會因為對象的改變、心理感受的轉變而改變對性活動的認知與感受,因此,性除了生理上的運動外,也是心理上的互動。 * '''文化影響''': :性行為其實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就像在傳統社會與基督教文化中,一般認為要婚後才可以有性行為。但是不同的文化環境會有不同的思想,例如在愛爾蘭的一個名 Inis Beag 的小島上,人們認為性行為有害健康,因此性行為進行的時間很短,且著衣進行;但在南太平洋的部落中,性行為卻是開放的,男孩成年禮時還會有年長的女性引導他們。由此可以得知,生長的文化環境也是影響性動機的一大因素。 ==== [[w:性取向|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取向,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人們認為異性、同性或兩性具有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恆久特定模式。通常,性取向被歸為五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50px"|性傾向 |width="300px"|意義 |- | [[w:異性戀|異性戀]](Heterosexuality) || 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同性戀|同性戀]](Homosexuality) || 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雙性戀|雙性戀]](Bisexuality) || 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無性戀|無性戀]](Asexuality) || 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 |- | [[w:智性戀|智性戀]](sapiosexual) || 對高智識的人類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我們也可以將同性及異性戀視為一個連續光譜的兩個端點來看,其中一端為完全異性戀;另一端則為完全同性戀,其餘的人落在兩者之間。從生物學的論點來看,同性戀並不符合生理繁衍動機,甚至曾被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是一種疾病。不過根據[[w:Evelyn Hooker|Evelyn Hooker]](1993)的研究,發現同性戀和生理失調及精神病之間並無關連<ref>Hooker, E. (1993). Reflections of a 40-year exploration: A scientific view on homosex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4), 450–453.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8.4.450</ref>。 美國心理學會表示,性取向也指「一種身份意識,一種基於這些吸引力、相關行為、及身為這些相關社群一員而形成的身份意識」。除了上述所提,性傾向的分類還可再作延伸,人們會用到其他標籤來形容自己的性取向,譬如泛性戀、多性戀、「沒有標籤能代表自身」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同性戀」在19世紀末從宗教層面的「罪惡」被改為定義作精神上的異常。例如維也納的精神科醫師、性偏好異常行為的研究先驅Richard von Krafft-Ebing (1845-1902),他在其著作《性精神病理學》(Psychopathia Sexualis, 1886)中認為:性變態、同性戀等行為,可以歸類為體質退化的異常。在1950年代同性戀首被列在美國精神疾病統計診斷手冊(DSM-II)社會病態人格疾患。最後,在1973年與1990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除病化,而「跨性別」也在202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從國際疾病分類表中除名。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50px"|性傾向 |width="700px"|意義 |- |- | [[w:泛性戀|泛性戀]](Pansexuality) || 無論對象的生理性別或性別認同為何,皆可能對其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的性傾向<br/>(認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是自己對他人產生戀愛感情或性吸引力的決定因素) |- | [[w:多性戀|多性戀]]((多性向,Polysexual)|| 對任多種性別皆可能產生身體吸引及愛慕情緒 |} 至於同性戀、異性戀與雙性戀是如何發生的,有些人認為'''性傾向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反應'''<ref>Balthazart, J. (2012). Sex differences suggest homosexuality is an endocrine phenomenon. The biology of homosex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來自於遺傳基因,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是同性戀者,另一人為同性戀者的可能性顯著較高<ref>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Hu, N., & Pattatucci, A. M. (1993).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261(5119), 321–32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8332896</ref>。大腦影像顯示,具同性戀傾向者擁有較大的右半腦<ref>Savic, I., & Lindström, P. (2008). PET and MRI show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asymmetr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homo- and heterosexual sub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27):9403-9408. https://doi.org/10.1073/pnas.0801566105</ref>後續研究提供除了生物因素以外的其他觀點,認為也有受到後天因素影響,社會對同性戀的敵意亦為一顯著的環境影響因素,或許也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最大不同之處<ref>Herek, G. M. (Ed.). (1998). 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 Understanding prejudice against lesbians, gay men, and bisexuals. Sage Publications, Inc.</ref>。 基本上,性傾向乃根源於自身選擇性慾的對象,受到外在與內在的雙重影響。可能受到先天基因影響,或者後天遇人不淑,所以不想再跟某個性別的人交往。大部分的性傾向不是個人的選擇,幾乎不能改變。同性戀並不一定是男性認為自己是女性、女性認為自己是男性那麼簡單。有可能是生理男性有男性的性別認同,而且自己喜歡男性;抑或是他有女性的自我認同,且喜歡男性。或生理女性有男性的自我認同,而且喜歡女性;又或者是她有女性的性別認同,但喜歡女性,上述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同性戀」。 但也有可能是生理男性有男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女性;或他有女性的自我認同,但喜歡女性。生理女性也可能有女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男性;或他有男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男性。這些狀況在外表上看起來是「異性戀」,但實際上真實情況卻很難武斷地去分類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而是非常複雜且難以分類的。性別光譜是連續不間斷的,因此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天長,先天即注定為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或兩者兼具,但精神上的認同及相關的腦部機制卻會有多種狀況出現。 泛性戀本身可能被視為一種性取向或雙性戀的一個分支,因為泛性戀者願意與不嚴格定義為男性或女性的人建立關係,因此泛性戀不受性別二元性的限制,也因此有人認為它比雙性戀更具包容性。 ==== [[w:浪漫取向|浪漫取向]](Romantic Orientation/Affectional Orientation)==== 又稱戀愛取向或情感取向。浪漫取向意指一個人傾向於與何種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的人建立浪漫關係或墜入愛河,與「性」不一定直接相關,像是一位泛性戀的人能產生性吸引的對象是無論性別(生理或社會)的,但他卻有可能只與女性發展浪漫關係,浪漫吸引與性吸引是相關的概念,卻不是必然的。 常見的分類有以下幾種。<ref name="Richards and Barker">{{cite book|first1=Christina|last1= Richards|first2= Meg|last2= Barker|title=Sexuality and Gender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 Practical Guide|isbn=978-1-4462-9313-3|publisher=SAGE|year=2013|pages=124–127|access-date=2021-12-26|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SiXAgAAQBAJ&pg=PT124}}</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nromantic|title=Is Being Panromantic The Same Thing As Being Pansexual?|website=Healthline|access-date=2021-12-26}}</ref>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 |width="350px"|浪漫取向 |width="750px"|意義 |- |'''無浪漫取向'''(Aromantic)|| 對任何人均不感到浪漫吸引以及產生愛情 |- |'''異性浪漫取向'''(Heteroromantic)|| 對異性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同性浪漫取向'''(Homoromantic)|| 對同性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雙性浪漫取向'''(Biromantic)|| 對兩種生理性別或更多的社會性別者均能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br/>(後者的情況等同於泛性浪漫傾向) |- |'''泛性浪漫取向'''(Panromantic)|| 無論生理和社會性別,均能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多性浪漫取向'''(Polyromantic)|| 對多種性別能感到浪漫吸引,但並不是所有的性別 |- |'''半浪漫取向'''(Demiromantic)|| 相比性別因素,只有在與對方建立堅實的情感紐帶之後才會對對方感覺到浪漫吸引 |- |'''灰色浪漫取向'''(Greyromantic)|| 很少感到浪漫吸引或是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 |- |'''波動的浪漫取向'''(Aroflux)|| 在浪漫及無浪漫傾向間波動,但總是回到無浪漫傾向/波動於浪漫與無浪漫傾向之間<ref>{{Cite web|url=https://lgbta.fandom.com/wiki/Aroflux|title=Aroflux|website=LGBTA Wiki|access-date=2021-12-26}}</ref> |} ====無浪漫傾向譜系意識週(Aromantic Spectrum Awareness Week)==== 無浪漫傾向譜系意識週(ASAW),這個發起於2014年11月的年度國際性節日,自2015年起設定於每年情人節後第一個週日開始的一整週,旨在提醒人們意識到無浪漫傾向者(aromantics,簡稱aro)和無浪漫傾向(aromanticism)的存在。ASAW意在拓開更開闊的空間來面對和理解人的情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理解和對浪漫關係的想像,受到了怎樣的塑造與限制—在愛情之外,我們還能如何理解人的情感,如何重新想像和定義人與人的關係。 ==== 性傾向的形成原因 ==== 人們發展出某種特定性取向的實際原因尚是不明。迄今為止,已有很多研究去確定基因、激素活動、發育動力、社會文化會否影響人的性取向——這讓很多研究者認為生物和環境因子在其形成過程中扮演了相當複雜的角色。同性戀在過去一度認為是因心理發展不健全所致——比如過去不少人認為童年的性虐待經驗會使人發展出同性戀取向。此一說法主要建基於偏見和錯誤資訊之上。 ====生物學==== 目前研究已發現好幾種生物性因子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這包括基因、產前激素、腦部結構。硏究者尚未發現性取向形成的主因;他們亦不斷進行大大小小的研究,以望為這道問題找到答案。 儘管大多研究者相信性取向的形成並不只取決於單一因子,而是基因、激素、環境的共同作用所促成,但他們仍偏向支持有生物性基礎(比如基因、宮內環境)的理論。與社會性因子相比,生物性因子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持,對於男性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科學家並不認為它是一種選擇,他們有一些甚至認為性取向在受孕時便已成定局。目前的科學調查大多都聚焦於在生物層面上找出特定性取向的成因。科學研究已發現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生物結構有著不少統計上的差異。 * 基因 基因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儘管2001年的一項雙生子研究顯示,基因並不是性取向的主要成因,但另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雙生子研究則顯示,同性戀取向的形成跟基因和環境兩者有關。不過現存雙生子研究的設計使得研究者難以對結果下一個準確的解釋。 2012年,幾個獨立研究小組為男性性取向進行了一項大型而又全面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發現同性戀跟染色體Xq28和8號染色體近著絲點上的基因有著顯著關係。著者們總結道:「我們的研究結果如同前人的般,同樣顯示這些區域的遺傳變異在男性性取向這一重要心理特徵的發展上,扮演著一定角色」。它是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同性戀基因關聯研究。 * 激素 激素理論認為,激素會影響胎兒長大成人後的性取向,其機制就像接觸某些激素會影響胎兒的性別分化般。其支持者可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人在胎內接觸的激素為其日後形成某種性取向的主因,另一派則認為它需跟基因、環境社會條件配合,才能使人顯現出某種特定性取向。 在大多情況下,人類女性會擁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則擁有X/Y染色體各一條。人類胎兒預設向女性方向發展,而Y染色體則會誘導胎兒向男性方向發展。此一分化過程主要由像睪酮和雙氫睪酮般的雄激素所主導。於胎兒體內形成的睪丸會分泌雄激素,進一步推動性別分化;此一過程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整個過程最終使得男女在身體構造上存有差異。一些科學家會以各種方式控制哺乳類動物在胎內或早年時所接觸的雄激素總量,藉此研究雄激素對實驗動物的影響。 * 出生順序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的可能性跟親兄的數量成正比,此一現象稱為「出生順序」效應。科學家們把產前生物機制視為此一現象的成因。他們更把探討焦點落在「對男性胎兒的母體免疫反應」上,因為這種效應只存於有親兄的男性當中。這個稱為「母體免疫假說」的過程會在男性胎兒的細胞進入母體血液循環時開始。該些細胞攜有Y蛋白(Y-proteins),該些蛋白質在胎兒的腦部男性化當中扮演著一定角色。母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對抗Y蛋白的抗體。該些抗體及後會向男性胎兒釋出,令其男性化過程受干擾。最終使得腦部中負責性取向的區域向「預設」方向(女性)發展,繼令受影響的男性更偏好於男性。研究者在2017年發現了支持此一假說的生物化學證據——與兒子為異性戀者的母親相比,兒子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具有顯著較高水平的NLGN4Y(Y蛋白),此一情況在生下了多名兒子的母親當中尤其突出。 在連續懷上男嬰的情況下,此一效應會變得更為顯著。這會使下一個兒子是同性戀的機會增加38-48%。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產下幾個男嬰後,再產下的男嬰很大機會是同性戀。反之,在產下首胎時,日後產下男同性戀者的機會會增加至2%,第二胎為4%,第三胎則為6%,如此類推。 科學家估計,15%至29%的男同性戀個案可以歸因於此一效應,但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因為他們的母親可能曾在之前流產,或曾經終止懷孕——這些都可能使得其母親接觸過跟Y蛋白有關的抗原。出生順序效應並不適用於首胎嬰兒發展成為同性戀者的情況;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性取向可歸因於基因、產前激素、其他母體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也會影響腦部發育。如果當事男子是左撇子,那麽此一效果就不會適用於其身上。雷·布蘭查德和安東尼·博格特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了這一效應,布蘭查德將其描述為「性取向研究中……的可靠流行學變量」。J.麥可·貝利和雅克·巴爾薩扎特表示,性取向如同出生順序效應所顯示的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產前生物機制的影響,而不是社會化過程中的某些不明朗因素。 * 演化以及性行為的觀點:「性偏好」在研究中顯示出是會受遺傳因子所影響的。例如在同卵雙胞胎(MZ twins,有同樣的基因)中,性向的一致率就比異卵雙胞胎(DZ twins,基因大約有 50%的相似度)高出許多,甚至可以說同卵雙胞胎的基本上就擁有相同的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此研究強烈的指出,性慾(Sexuality)、或者是性取向是受到遺傳因子所決定的。 * [[w: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和[[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掃描(PET)]]:經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稱自旋成像(pin imaging)和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掃描大腦,比對腦部的容量以及形狀後,研究者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者之間存在著一些'''腦部構造上的差異'''。譬如在男性異性戀與女性同性戀中,大腦的右半球皆會稍大些;而女性異性戀和男性同性戀的大腦則是有對稱的兩半球。 * 生物因素會影響性偏好: Daryl Bem 則提出了除了生物因素會影響性偏好<ref>Bem, D. J. (1996). Exotic becomes erotic: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sex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320–33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3.2.320</ref>,幼時所接觸的環境、活動等等都可以透過影響幼童的氣質和思想而對其性往後傾向產生間接的效應。Bem 的理論提出,幼童是否有從事社會上所認知符合或不符合性別的活動,此將會影響性向,因為幼童會從這些活動中感受到他們自己同性/異性玩伴的不同。這些「不相似」的感受是後續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的基礎,長期下來會漸漸地轉換成「情慾吸引力」,這便是所謂的「異樣感受變得情慾化(Exotic becomes Erotic)」。例如:若有一小女孩因為不想從事典型女孩的活動,而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女孩的分別,長期以來此類的情緒刺激將很有可能會轉變為同性戀情感。簡而言之,Bem 相信「同性戀和異性戀起源於同樣的因子」,皆是在兒童時期察覺到自己的性別定位,然後在往後長期的時間中漸漸的變得情慾化,最後影響性向。 === 攻擊動機(Agression motivation)=== 在佛洛依德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為「死亡本能」([[w:en:Death drive|Death drive]]),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攻擊是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攻擊依目的可分為兩類: #工具式攻擊:傷害人只是以攻擊為手段以'''達成某種目的'''。如果攻擊者有更好的方式便不會攻擊,其目的在於從中獲得利益,例如去除障礙或得到注意。 #情緒性攻擊:攻擊的對象即是目標,目的就是為了'''傷害攻擊對象'''。此類攻擊常伴隨著強烈的憤怒還有敵意。例如:出賽兩隊的球迷互相叫囂鬥毆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除了肢體或語言等外顯攻擊外,有時也會有較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例如:威脅中斷友誼,背後散布不實謠言中傷他人等. 攻擊性行為主要受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攻擊與暴力行為比例較高。此外研究也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連性,血清素含量低者,攻擊程度高。但是睪固酮與血清素雖會調節攻擊行為,卻未必是起因,可能也還存在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行為生態學者及諾貝爾獎得主羅倫茲([[w:en:Konrad Lorenz|Konard Z. Lorenz]])一樣認為攻擊是種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會被地位較高的男性吸引,攻擊可以使男性獲得與維護地位。 研究也發現,男性與女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比起男性表現出更多肢體攻擊,女性攻擊時較會避免親身涉險。也就是女性較傾向間接、較不危險的方式攻擊,而非外顯、肢體攻擊。不過女性在捍衛子女也可能進行肢體攻擊。探討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也指出,男生傾向較多外顯攻擊,女性則較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 === 母性驅力(Maternal drive)=== 是指母親表現愛護子女行為的內在動力。對許多物種來說,照顧下一代是強而有力的行為決定因素,甚至比飢餓、渴或性的力量更大。假使小老鼠被誤放到巢外時,母老鼠會重新把小老鼠放到巢裡去。當把母老鼠和小老鼠分開時,母老鼠會衝破各種障礙,克服各種痛苦,抵達小老鼠在的地方。母老鼠穿過通電的鐵棚,把小老鼠重新抓回巢裡的次數,比饑餓時找尋食物、渴時攝取水分的次數要多。雖然人類並不總是像母鼠那樣始終作為負責任的父母,但就「照顯下一代」而言,此動機仍是人類基本動機之一。 * '''生物的決定因素''' '''荷爾蒙在某些動物的母性行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對靈長類則較不顯著'''。未性交過的老鼠被交付以剛出生的幼鼠時,將會開始築巢、舐身、保護牠們,並以照顧者的態度面對幼鼠。如果將剛生育母鼠的血漿注射進未性交過的雌鼠體內,則牠在一天之內即會表現出母性行為<ref>Terkel, J., & Rosenblatt, J. S. (1972). Humoral factors underlying maternal behavior at parturition: Cross transfusion between freely moving ra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80(3), 365–371. https://doi.org/10.1037/h0032965</ref>。母性行為模式似乎在老鼠腦中天生就已設計好,而荷爾蒙的作用即在增進這些神經機制的興奮活動。荷爾蒙效應須依賴兩種因素間的平衡,一是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一是位於腦下垂體前部所分泌的泌乳激素(Prolactin),它可刺激乳汁的分泌。由泌乳激素所產生的母愛驅力,遠大於雌性荷爾蒙的影響力。 雖然賀爾蒙對於人類以及靈長類的母性行為的影響不如其對其他動物如老鼠大,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忽略生物決定力。動物行為學家(Ethologist,即在自然環境中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會指出某些在人類母性(或父性)行為中可能有的生物決定因素。其中的一項可能性是嬰孩獨特的、可愛的特徵,如大頭、大眼睛、朝天鼻、豐潤的臉頰等,這些均可作為家長對其嬰兒之情感和行為的'''先天引發物'''(innate releaser)。換言之,人類(其他物種亦是)的進化中包括嬰孩獨特的可愛特徵,以誘發成人的母性(或父性)情感。另外,同樣的,嬰孩的微笑也是天賦特徵,似乎亦是母性行為的誘發因素。 * '''環境的決定因素''' 靈長類裡的母性行為主要受經驗與學習的影響。如果雌猴是在隔離狀態中長大,當牠們變成母親將不會表現出正常的性行為。對於幼猴,牠們顯得沒有多少的關愛,一般來說是忽略了幼猴,但當牠們注意到幼猴時,有時會殘暴地虐待牠們。母猴可能試圖毆打幼猴的頭部,且在極端的例子中, 牠們甚至歐打幼猴致死(Saomi, Harlow, & Mckinney,1972)。完全被隔離成長的母猴所表現出來對幼猴的可怕教養方式,和被不適任家長所教養的人們對其小孩的虐待,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些受不當教養而長大的家長,似乎會將其小時候受過的教育和對待方式複製到他們的後代身上,可見靈長類的母性行為受到環境教育的影響,是從他人的母性行為當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非與生俱來。 * '''本能與母性行為''' 對於行為的研究中,本能(Instinct)的概念已有一段長久的歷史。二十世紀初期,心理學家相當依賴本能概念,試圖用以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ref>McDougall, W. (190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Methuen. </ref>。在 1920 年代,本能的概念已較為不受重視,部分因為有許多行動被名實不符地標識為「本能的」,部分則因這個概念並不適合當時興起的行為論的理論(Stellar & Stellar,1985)。但晚近自 1950 年代開始,一群歐洲的動物行為學家將本能的研究置於科學的探索中,並再度注意這個概念。他們認為,行為之所以被標識為「本能」,它必須是先天已被決定的,且只有某些種屬才具有的行為,同時為其種屬成員共同具有的表現形式。因此,'''先天性'''(innateness)、'''種屬特有'''(species-specificity)以及'''固定行動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等均是對本能行為的研究依據。 在一些物種裡(狗、綿羊、天竺鼠),都能發現到「銘記」的現象,但鳥類的發展更為清晰。鳥類在出生後不久就能走路及游水(此時,其他許多動物還待在巢中)。這種天生的機制,使得幼鳥能夠跟在母鳥(照理應該是第一次看到的運動體)後面,亦步亦趨,以免漫遊在危險的世界裡面。對野鴨的研究發現:在鳥類的銘記上,刺激是很重要的;同時,這種現象開始很早,甚至在出生以前就發生了。在小鴨破殼而出前的一個星期,小鴨在卵內就會發出聲音來。針對著這個聲音,野鴨媽媽會有所反應,並咯咯地叫, 隨著小鴨孵化時間的接近,叫的次數增加得越多。孵化前後的聽覺刺激,再加上出生後在巢裡的觸覺刺激,使得小鴨完全把出現在巢裡的母鴨銘記起來。如果未孵化的小鴨聽到的是人的錄音:「來,來,來」,而不是鴨媽媽的聲音, 則在孵化以後,小鴨會銘記發出「來,來,來」聲音的引誘物,這與銘記發出和母鴨聲音相同的引誘物是一樣容易的。然而,在孵化以前聽到母野鴨叫的小鴨,較可能銘記和母鴨叫聲一樣的引發物(Hess,1972)。另外由動物行為學家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引發物'''(releaser)的觀念。所謂引發物是指促使某種行為特性表現出來的特殊環境刺激。因此,在海鷗媽媽嘴旁的紅點或黃點是引發物,引起小海鷗的啄食反應,促使母海鷗將食物反芻起來給小海鷗吃。我們可以使用各種紙板模型,上面點的顏色及形狀不同,觀察小海鷗啄食的情形,以決定誘起鳥類反應的引發物的特性為何。 '''種屬發生的層次愈高,特殊性的種屬行為愈少,而由學習決定行動,以滿足需求的可能性愈大。'''但即使如此,我們總是有著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例如,人類嬰孩的基本反射(rooting reflex):新生兒的臉頓觸到母親的奶頭時,他的頭會翻轉過來(上下晃動或轉動),同時張開嘴巴。假使嘴巴接觸到奶頭,則他會開起嘴巴,並開始吸吮。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動自發的,即使嬰兒睡著時也會發生。在六個月左右,基本反射會消失,自主性的動機行為取而代之;標準六個月大的嬰孩,看到瓶子時,手會伸出去,並想把瓶子塞到嘴裡。 == 心理動機 ==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see also|#內在動機(Intrinsic_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_Motivation)|#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當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獎賞或報酬時,若動機是來自外在的刺激(Drive)或誘因(Incentive),則是被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所推動;相反地,若純粹是覺得好奇或有趣,動機來自內在的需求或刺激,則是被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所推動。內在與外在動機會產生變化,且通常內在動機會比外在動機持久且具影響力,因此教學或訓練最終的目的,即是讓外在獎賞轉化成為有興趣、使命感的內在動機。 當一個人對某行為本來就具有內在動機,若在行為之前再給予額外獎賞作為外在動機,反而會使其動機減弱。心理學家曾針對此問題做過實驗<ref>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https://doi.org/10.1037/h0035519</ref>,他們將小朋友分成三組: #預期獎賞組:實驗者事先與小朋友約定好,每當他畫出一些圖畫後就可以用來交換一些獎賞。 #無預期獎賞組:不事先與小朋友作約定,但當他們畫出來時,仍會給予相同的獎品。 #無獎賞組:不給予任何獎品。 一至兩個星期後,實驗者回學校觀察這三組小朋友將自由活動時間用在作畫時間的百分比。結果發現,預期獎賞組的繪畫時間明顯地低於另外兩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預期獎賞組與其他兩組的小朋友,對其行為有不同的解釋所致。預期獎賞組會認為自己之所以作畫是為了要交換獎品,「欲交換獎品」的外在動機取代了「本來就喜歡畫畫」的內在動機,因而低估了自己作畫的興趣;反之,其他兩組的小朋友,則會將其作畫行為解釋為他們喜歡作畫的內在動機,而由於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持久、具影響力,這兩組小朋友比預期獎賞組花更多時間繪畫。Lepper 等人據此認為:'''如果對個體原本就有興趣參與的活動給予獎賞的,反而會減低其參與該行為的內在動機''',他們稱此為遊戲工作化(Turning play into work)。這個研究結果後續得到很多的支持。例如:有你給實驗參與者金錢後要求他助人,那麼他在之後能自由選擇時,助人的比率就會下降。 結論:'''對行為給予外在的獎勵或處罰可能使內在動機轉成外在動機,進而削弱動機的強度。''' === 自我調節動機(Self-Regulation) === 意志力(Volition)是指個人在執行作業或是面對挑戰時,能夠自覺地確定目的,並依據該目的決定個人投注的心力與克服各項困難的意願。意志力這詞源於哲學領域,當代心理學家偏好藉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或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來研究意志力。 在 1970 年代,班篤若(Bandura)嘗試用社會認知的觀點解釋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並堅持到底,他認為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動機。如果動機夠強,決策與行為便會持之以恆;如果動機不足,則容易放棄或是想辦法逃避。班篤若認為人會透過當下的觀察與過去經驗進行判斷並藉此修正自我的行為,因此自我調節會受到個人、行為及環境三者彼此之交互作用。影響自我調節動機有兩個主要因素:對行為的效能以及結果好壞之預期。如果個人覺得自己在執行特定行為時,有完成的可能性,且行為完成後會獲得好的結果,則個人便會有強烈的自我調節動機,在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行為,以達到更好的結果;相反地,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行為完成後也不會有好的成效,動機便很微弱。這一個包含兩種因素的預期架構,即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ref>Bandura, A.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359-373.</ref>。 影響自我效能高低的原因有四: {| class="wikitable" |- | 作為成效(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 個人完成行為後所獲得的正向或負向結果,會影響個人決定自我效能的高低。如果過去常有成功經驗,則形成高度的自我效能;如果過去多是失敗經驗,則會減弱自我效能。 |- | 周遭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 藉由觀察周遭對象(例如:朋友、同儕等)的行為方式與結果,決定自我效能的高低。如果對方的情況或背景與自己愈相似時,則有愈大的影響力。 |- | 言語規勉(Verbal persuasion) || 個人會根據他人的意見而形成對自我能力的判斷。經由他人鼓勵、讚美及關心,使人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件行為。 |- | 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 心理及生理狀能會影響自我效能的評估。當人處於負向的情緒狀態(例如:沮喪、焦慮、緊張等),其自我效能便會減低。 |} ===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 亨利・謬瑞(Henry Murray)在 1938 年提出了成就需要([[w:en:Need_for_achievement|Need for achievement]])的概念,認為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成就需求,且會影響個人追求成功的動力,並左右其對自我表現的評價。隨後成就動機理論<ref>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ref>認為,個體在進行某項行為時,會同時產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相對的目標,若個體追求成功的動機強於避免失敗,則個體會表現出積極的作為;相反地,若個體避免失敗的動機較強,則會表現出退縮、逃避的現象,而這兩種力量相互抵消之後所剩餘的內在動力,即為一個人的成就動機。 後續研究者進一步依照個人執行作業時不同的目標取向(Goal orientation),將成就動機分為精熟取向(Mastery approach)與表現取向(Performance approach)<ref>Ames, C. (1992).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classroom motivational climate. In D. H. Schunk & J. L. Meece (Eds.), 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pp. 327–348).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ref>。前者是指個人追求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內涵,有效地習得技能(包含知識與技術),因此在作業表現上,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以自我要求的標準進行檢驗。相對地,表現取向多出了「與他人比較」的社會因素,指個人追求自我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好結果以勝過其他人的表現,例如:考試成績在班上獨占鰲頭。這兩種取向後來更細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類別,前者是追求比現在更進步或比別人更好,消極是追求不要比現在退步或比別人更差。這兩種不同向度,可以將成就目標區分為四種類型: {| class="wikitable" |- ! 分類 !! 定義 |- | 進取精熟(Mastery Approach) || 目標旨在為了個人成長而學習。 |- | 退縮精熟(Mastery Avoidance) || 目標在於避免對所學的事物不夠精熟,或失去已習得的知識。 |- | 進取表現(Performance Approach) || 藉由與他人不斷地比較,彰顯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 | 退縮表現(Performance Avoidance) || 著重在如何避免失敗的情境,以免展現出自己的無能。 |} 採用不同的成就動機,除了影響一個人內在動力及外在表現外,也會影響個人的情緒。 成就動機同時也具有文化差異。如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色彩較強,會將成就歸於自己的努力;東方則更重視群體,認為成就來自於眾人的協助。 ==== 內在驅力 ==== Henry Murray 認為人有追求成功的需求<ref>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Oxford Univ. Press.</ref>,然而每個人對於追求成就的需求都不同,是造成追求成功的動力不同的原因之一。通常成就需求較高的人有較高的機率達到較好的目標與成就。 {| class = "wikitable" |+活化內在的三大條件 |- |'''條件'''||'''說明''' |- |'''自主性(Autonomy)'''||給予個體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個體對自己「如何工作」有一定的主導權,這能激發個體更多地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人類似乎對「被他人控制」感到反感,因此其實每個人都有掌控自身行為與命運的欲望 |- |'''專精(Mastery)'''||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成長所帶來的喜悅,且喜歡成長而不喜歡退步的。讓個體體會到自己在做的事是具有挑戰性與成長空間的,而不是一成不變、一無所獲的,才能夠讓其投入到行為裡,從而產生心流 |- |'''目標(Purpose)'''||設立一個目標能夠促使人們擁有動力去設法達到目標。對自身的內在目標有多清晰、多堅定,將決定他能調動多少自身的積極性,且滿足不僅僅取決於目標,目標的正確性亦是關鍵 |} ==== 外在誘因 ==== 人對於結果的經驗與預測會影響動機,若是認為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目標,並帶來成功,他便會增加追求此目標的動機。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 Vroom)、愛德華.勞勒(Edward E. Lawler)和萊曼.波特(Lyman W. Porter)先後提出預期理論(Expectancy theory),認為有三大因素影響動機。 {| class ="wikitable" |+三大因素 |- |'''因素'''||'''說明''' |- |'''期待性(Expectancy)'''||為努力後能成功的可能性 |- |'''手段性(Instrumentality)'''||為行為者認為將會產生何種後果 |- |'''吸引力(Valence)'''||為行為者對於此結果所判定的價值 |} *若公式化三者與動機的關係,三者的乘積為動機的多寡,因此當一個人認為欲追求的目標缺少其中一個因素,個體便不會產生追求此目標的動機。 除了預期理論,Albert Bandura 也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為人們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之程度或強度。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往往能設下適合的目標,並導致成功,然而自我效能低或是過高的人通常會設下過於簡單或困難的不理想目標,進而影響成就。 另外,由亞當斯(J. Stacy Adams)提出的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提到人經常利用經驗,做出調整下次嘗試的行為,認為人會追求公平性,預期得到與投入相對應的產出,且量化自己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與他人的比較,例如:當自己的投入多於他人,產出卻比他人少,便會進行自我調整,使兩人投入與產出的比值相同。此外,也可能因為覺得能力不足,而減少之後的投入動機;反之,當投入的程度相同,但是獲得較多產出時,可能認為自己不用付出太多,便可以得到相同結果,因此將減少下次的投入。 應用上,預期理論和公平理論同為管理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幫助預期及控制部屬的工作表現。從上述的兩個理論中可知,經驗的解讀往往對於成就動機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解釋個體對於產生結果之原因的詮釋,以及預期下次結果的關係,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歸因,將其分為內在與外在(internal v.s. external)、穩定與非穩定(stability v.s. instability)及特定與廣泛(specific v.s. global)。 ==== 成就動機之歸因 ==== ===== 內在與外在 ===== 在生活中,影響人們追求成功的動機很多,也往往取決於每個人的「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又稱為控制信念),意指一個人的行動主要根據外在環境因素(外控取向,Ex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或自己本身的行為與思考(內控取向,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這些「歸因(Attribution)」是融合上述內控與外控取向所判斷出影響事情的結果之因素。 *內在歸因:傾向把原因歸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或特質造成該結果。 *外在歸因:傾向認為結果是肇因於外在環境的影響。 舉例來說:有一天工作效率不佳,內在歸因的人可能認為是因為自己生性懶散,而外在歸因的人則可能認為是受同事頻繁的打擾所影響。 然而,控制觀雖是許多事物的動機和歸因,卻不是唯一影響的因素,「穩不穩定(Stability vs. Instability)」以及「廣泛和特定(Global vs. Specific)」分別說明了時間和空間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 穩定與非穩定 ===== 若一人認為某個結果是穩定的,則將認為長期以來都將會是這樣的狀況,即使努力也不會有所改變;若認為是非穩定的,則將認為某種結果是暫時的現象。 ===== 特定與廣泛 ===== 若一個人認為結果是特定的,他往往認為結果是針對自己,或在某個情況下才會發生;若認為結果是廣泛的,則較可能推測此結果在許多情況下都會發生。 我們能將控制觀與「穩定」結合,也就是在面對不理想成績時,兩種控制觀(內控、外控)分別在穩定和不穩定的背景下,便會出現不同的歸因解釋。穩定狀況若配上內控思想時,當事者可能將不理想的成績歸因到能力問題,而在不穩定狀態下,內控思想者傾向認為這是因為努力不足所造成。穩定狀況下,外控因子可能會是作業以及考試難度,不穩定環境下的外控原因則可能是運氣。 在長期的累積中,這些對於事件的不同解釋方式,可能將演變出一套習慣性的「歸因風格(Attributional styles)」,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樂觀或悲觀、積極性或消極性,以及冒險或保守的特質。以樂觀者為例,對於失敗的事件,樂觀者經常認為外在環境是失敗的主因,故傾向相信情況存在轉機;面對成功時,則認為成功是肇因於內在因素。悲觀者恰好相反,面對失敗時容易歸因於內,成功時則歸因於外。因此,通常樂觀的歸因能使人產生成就動機,而悲觀的歸因則容易讓人覺得努力沒有結果、註定會失敗,所以容易放棄。 === 求知動機([[w:en:Epistemic Motivation|Epistemic Motivation]]) === 求知動機和求知需欲,是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動機層次論(Motivational hierarchy theory)」的主張,他認為人類本身具有了解外在環境的內在力量,亦是人類擴大生活經驗的原動力,且求知動機屬於動機發展層次的最上端。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層次分為五層,由最下端至最上端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並對於需求層次提出兩個論點:[[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thumb|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 人類有積極努力、追求向上生長的傾向,每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因目的達成而獲得滿足時,一個全新且較高層次的需求便會隨之出現。 * 需求層次越低者,普遍性越大,且變化、個別差異越小,而需求層次越高者,變化越多,個別差異也越大。 舉例而言,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普遍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尤其前者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少。相對地,愛與隸屬需求是追求個人在團體中的信心與價值,而自我實現需求追求適合自己的能力、性向、興趣等條件的生活方式,求知需求則希望擴大生活經驗,追求臻至完美的最高境界,上述高層次的需求往往在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學習上,馬斯洛的理論有下述的應用價值: * 上層需求須建立在下層需求的滿足上 :假如一名老師想要使學生為追求自我實現而努力,並提高其求知的動機,便須先了解並設法滿足學生較低層次的動機與需求。此外,當老師發現學生情緒不穩定,沒有求知慾且不肯努力,從而影響了學業,便須從最下層的需求開始考察,一層一層往上推,才可能發現癥結所在,好比家庭不和睦、經濟狀況的困難等,因為這些看似與求知欲無關的因素,其實都相互影響著。找到問題所在後,再設法調適或改善學生的環境,幫助其度過難關、恢復信心,求知欲也會隨之提升。 * 考量到較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與求知需求,變化往往較多,個體差異也大,因此應用時須參照實際測驗的結果,包括智力、成就、性向與興趣等測驗,進一步了解其行為的真正意義後,才能分別給予協助,以有效提高其學習動機,使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不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收到一些質疑和批評。首先,馬斯洛的研究結論並未基於任何可信的實證研究。雖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常被引用於各種學術文獻中,並且是許多學術課程的一部分,但科學界對其有效性的證據很少或幾乎沒有。馬斯洛的理論表明,我們的需求是按優先順序排列的,這意味著最低的需求在未滿足時會產生最強的影響。他寫道:「對於一個極度飢餓的人來說,除了食物之外沒有其他興趣。他夢想著食物,他記得食物,他思考食物,他只對食物產生情緒,他只感知食物,他只想要食物。」然而,有許多明顯的例子表明,個人的主要興趣超出了其他基本需求實現了。馬斯洛在他的研究中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基本需求,甚至是基本水平之外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沒有得到滿足。滿足這些需求的順序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影響不大。換句話說,即使較低層次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自主性、社會支持和被尊重的感覺等較高層次的需求仍然很重要。 因此,有關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仍需討論,這套理論也可能因為東方與西方國家的文化而有所差異。 === 好奇動機 === 早期的心理學家相信,已經滿足生物需求的有機體能夠處在安靜的狀態,但這種說法現已被證實是錯誤的。人類和動物都有尋求刺激、主動探索環境的動機,縱然這些活動並無法滿足身體的需求。因而,底下我們將簡明扼要地探討動機的另一種型式——好奇。 根據[[w:尚·皮亞傑|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心理學,人本身有一種認識外界的傾向。當人遇到新事物,而又無法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處理,內心便會產生一種認知上的不平衡,而這會使人設法去同化和調適。這種認知上的不平衡令學生產生好奇心。 而好奇動機正是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因素,當人們擁有好奇心後會去創新與挑戰,文明與社會也因此有了進展。 根據天體物理學家、作家馬里奧·利維奧之研究,好奇心可分為兩種。 #知覺性好奇:當有些事情令我們感到驚奇,或者有些事情並不符合我們的認知的,我們就會產生這種好奇心。這是一種令人不悅的狀態,如處逆境。就像身上哪裡感覺癢,必須得撓一下。所以我們必須去找到答案,才能緩解心中的好奇。這種知覺性好奇被滿足的時候,對大腦產生的感受是類似於吃了一頓美食,喝了一杯好酒。另外實驗還發現,知覺性好奇得到滿足,會加強人們的次要記憶。那些你不用特地去記,但是能印在腦海裡面的記憶,就叫次要記憶。 #知識性好奇:這是一種愉快的狀態,帶著對獎賞的期待。這是我們在知識層面的好奇心,也是一些科學研究背後的驅動因素。它推動了藝術品的誕生,推動著教育的發展,以及等等此類事物。引發知識性好奇的是跟獎勵機制相關的腦部區域,給人帶來的是愉悅、快樂的感覺。比如說大腦兩邊的前額皮質。換句話說,對於知識和信息的渴望,會在大腦中引發一種獎勵或者回報狀態,就是知識性好奇。 ==== 探索與操弄 ==== 人類探索(Exploration)和操弄(Manipulation)某些對象的驅力似乎與生俱來。以下是一種探索的形式:假使置身於 T 形迷宮的老鼠第一次向右轉,則第二次老鼠在十字路口向左轉的概率很高,且當下老鼠既不餓,也不渴,同時目的箱裡也沒有獎賞物。探索的另一種形式是'''操弄'''或研究事物,當我們給嬰孩嘎嘎作響的玩具,他們會表現出操弄的行為,而不存在其他動機(張背松、楊國樞,民 49,民 50)。此外,猴子也有同樣的行為表現(Monkey 作動詞是玩弄的意思),假使把不同的機械設備放在檔欄裡,猴子便會把它拆開來,而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技巧更高明。然而,除了操弄本身的滿足之外,猴子沒有獲得任何獎賞<ref>Harlow, H. F., Harlow, M. K., & Meyer, D. R. (1950). Learning motivated by a manipulation dr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0(2), 228–234. https://doi.org/10.1037/h0056906</ref>;反之,如果每次猴子把謎題解開後就餵食牠,其行為則會發生改變——為了馬上獲得食物,牠的操弄興趣會降低。 有時操弄具有研究(Investigation)的性質,皮亞傑([[w:讓•皮亞傑|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1896-1980)便曾以人類嬰兒為對象,觀察其早期的反應。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裡,嬰孩學會拉扯線,使懸掛著的鳴響器喀拉作響,這種操弄行為往往會使嬰孩手舞足蹈。在五至七個月,嬰孩會把蒙在臉龐上的布拿下來,玩躲貓貓的遊戲。在八至十個月,嬰孩開始注意到隱藏在其他事物後面或底下的東西。十一個月左右,會把事物放在不同的地方或位置,做做「實驗」<ref>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M. Cook, Trans.). W W Norton & Co. https://doi.org/10.1037/11494-000</ref>。這種好追究及研究的行為,是成長中孩子的典型行為,也許可以將之稱為好奇心,或發展勝任環境能力的需求。不過,這種動機的發展似乎是和有機體的各種生理需求無關。 ==== 感覺剝奪的研究(Sensory deprivation) ==== 探索及操弄能夠為有機體輸入新奇、有變化的感覺,已有研究證實了這種感覺的輸入之必要性。如果幼年期感覺受到剝奪,將帶給長大後的行為戲劇化之影響。同樣地,當成人正常的感覺刺激量遭受剝奪時,亦會有極大的改變。這方面的研究由加拿大的馬克基爾(McGill)大學首開先河,研究者讓大學生身處光線充足、具備隔音效果的房間裡,並躺在一張臥床上。他們戴著半透明的遮塵眼鏡,因此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線,而無法看清物體的形狀及模樣,同時,帶上手套及紙做成的袖子,以減低觸覺刺激,空間中僅有抽氣機及冷氣機的聲音造成的輕微噪音。過程中,允許受試者有短暫的進食及方便的時間,但攝食與方便的地點之刺激也較正常者少。在兩、三天之後,大部分受試者都拒絕繼續再做實驗,因為情境實在太難受了<ref>Heron, W., Doane, B. K., & Scott, T. H. (1956). Visual disturbances after prolonged perceptual isol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10(1), 13–18. https://doi.org/10.1037/h0083650</ref>。 受試者在接受上述處理之後,開始產生幻視,由光線閃爍不定、產生幾何圖形,到仿佛置身夢境,不一而足。他們變得缺乏時空觀念,無法清晰思考及集中精神,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降低。簡言之,感覺剝奪對個人機能有不良的影響,其症狀和精神病患的經驗頗為類似。在其他類似的研究中,受試者自頸部以下都被浸入盛裝溫水的桶子裡,並浸了數天,以進一步剝奪感覺刺激。研究結果雖因過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所有受試者都討厭感覺剝奪的狀況,他們覺得厭煩、無法安靜、容易激怒以及情緒困擾。顯然地,人們需要刺激有所變化,而對刺激缺乏的狀況產生敵意的反應(Zubek,1969)<ref>Zubek, J. P., Bayer, L., Milstein, S., & Shephard, J. M. (1969).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prolonged immobilization plus perceptual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4(2), 230–236. https://doi.org/10.1037/h0027147</ref>。 ==== 尋求刺激的個別差異 ==== 正如同人們在本章所討論的動機上有著程度上的不同,好奇動機的個別差異似乎更為特別而明顯。朱克曼(Zuckerman,1979)為了測量其間的差異,發展出一套名為'''感覺探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的評量工具,這量表包含一欄設計好的題目,以評估個體參與冒險活動、尋求新的感覺經驗型式、享受社會刺激的興奮以及避免無聊等慾求的程度<ref>Zuckerman, M., & Neeb, M. (1979). Sensation seeking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iatry Research, 1(3), 255-264. https://doi.org/10.1016/0165-1781(79)90007-6</ref>。 運用 SSS 的研究顯示出在尋求刺激方面的高度個別差異 <ref>Carrol, E. N., Zuckerman, M., & Vogel, W. H. (1982). A test of the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theory of sens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3), 572–57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42.3.572</ref>。進而言之,感覺探求是與情境變化相一致的特質,那些喜歡在生活中享受新經驗者,在其他領域上,也常描述自己是一位冒險者。心理學家發現 SSS 的分數高者,和許多行為特徵有關聯:如參與高危險性的運動、職業或嗜好(跳傘、飆車及潛水等);尋求性和藥物經驗的多樣化,對一般人視為恐怖的情境也絲毫不感害怕(如黑暗及蛇等),在賭博時孤注一擲,以及喜好新奇的食物等等。縱使被問及描述其正常的駕駛習慣時,高感覺尋求者所報告的駕駛速度也較低感覺尋求者還要快。 感覺探求的變化會影響個體對不同感覺探求者的反應。高感覺探求者認為較低感覺探求者令人厭倦,並過著處處受拘束的生活;相反地,低感覺尋求者則認為感覺探求較高者是在進行有害無益且有勇無謀的活動。這類態度在選擇結婚對象時顯得極為重要,研究顯示丈夫與妻子之間的 SSS 分數有著其特殊意義的相關:高感覺探求者傾向於嫁娶志同道合的伴侶,而低感覺探求者亦然。這項特徵的適配性似可作為婚姻圓滿與否的預測指標(Fisher 等人,1981; Farley,1986)。如果說夫妻中有一方是非常高 SSS 分數者,而另一半是非常低 SSS 分數者,那麼婚姻不協調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 ===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1/life.html 玩樂動機] === 以下介紹 Volkswagen 跟瑞典政府單位所提出的樂趣理論,以及遊戲化的定義。 *'''樂趣理論(The Fun Theory):'''人們與生俱來就有玩樂的天性,遊戲對人們具有強烈吸引力,將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新奇」會讓事情變有趣。當某件事是新奇且有趣時,它便具有固有的獎勵性質,讓我們喜歡做那件事。此外,這個效應還能持續很久,因為當人們覺得某件事很有趣時,他們不只是享受當下的愉悅,之後他們也會想再嘗試。「樂趣」是會讓人上癮而且強大的東西。 *'''遊戲化(Gamification):'''將遊戲設計的元素和原則放入非遊戲的內容中,也就是把現實中的社會活動包裝成遊戲,可以運用電腦,也可以是裝置。因為人有玩樂的天性,所以如果將正面但缺少吸引力去做的事包裝成遊戲,那麼想玩樂的動機就會輕易的大過於不想做事。 :遊戲化改變動機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 # 成就感:現今社群媒體風氣盛行,許多人在其中得到成就感,這其實也是遊戲化的一環。例如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讚數越來越高,朋友開始在自己的貼文留言,這其實是使用了遊戲化中「成就徽章」的元素。使用的同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我們感受到成就感,這也使我們願意不停地使用社群軟體來發文。 # 使命感:在網路如此興盛的時代,很容易有許多不重要或不正確的資訊被加入維基百科裡。在公司裡,沒人想做的查核工作,通常都是交給入門的實習生或是員工,以薪水或工作機會作為代價。然而,維基上的查核員工基本上是「無償的」,在修正這些資料時,他們拿不到任何實質的好處。更驚人的發現是,相較於不編輯維基百科的那些人,致力於編輯維基百科的人所捐款比例高出九倍(3% vs. 28%)!因為這一些人他們認為自己並不只是在修改資料,而是在致力於「保護人類的知識」。'''如果正在完成的一件事能帶來使命,比起獲得,他們願意付出的更多。''' # 不確定性:遊戲化大師周郁凱曾說過:「我們對不確定與機會性經驗著迷,是動力的主要來源。」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的說法,就是放入直覺思考的系統中,讓我們願意撥出珍貴的注意力,去處理我們過去未曾處理過的新資訊。換言之,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們的好奇心,同時也讓我們更有動力。 *'''應用'''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便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集點卡、紅利點數,透過消費或累積點數讓大家願意不停地使用店家的服務。或是當你下載一部電影、一款遊戲、甚至一個應用軟體,總是會有一個進度條嗎?特別是當進度到 99% 時,恨不得他馬上完成。進度條引領你內心的期待,讓你知道現在已經完成多少百分比。下列為幾項較為特殊的將「遊戲化」應用的實例: #The speed camera lottery:為了讓測速照相機不是那麼的擾人,我們想讓它遊戲化,讓它可以使駕駛者遵守速限。透過測速相機將每台經過的車子都記錄了起來,只要有乖乖遵守限速的駕駛,就有機會獲得超速駕駛們的罰金。 #Plant Nanny:將原本一種本能的喝水動作,變成養花的過程,讓它變得有趣起來。也因為這種有趣,Plant Nanny 讓人更加願意去喝水 —— 儘管本來的目標不光是增加飲水量,而是為了種植小植物。 #Color Run:把「跑 5 公里」的目標,換成「以最炫的色彩衝過終點線」,同時提供了顏料包這種道具,讓跑者相互互動,而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大家甚至可以自發組織起遊戲,讓整個過程變得有趣。 #the deepest bin:公園裡常常看到地上有垃圾,垃圾破壞了原本想要提供美美綠地讓大家休息的本意,但為什麼明明都有設置垃圾桶,還是有人亂丟垃圾呢?因為他們沒有誘因及動機走去垃圾桶旁邊,把手伸進髒髒的垃圾桶丟垃圾。於是,這個神奇的垃圾桶就誕生了,當我們把東西丟進去時,垃圾桶會發出像是把東西丟進很深很深的洞的聲響,咻咻的聲音激起了大家玩樂的心態,於是他們願意為了這個有趣的音效,跑過來丟垃圾到垃圾桶,甚至撿地上別人亂丟的垃圾起來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Xh2n0aPyw Piano Staircases]): 這是一個體現「樂趣理論」的經典例子。從地面要到地下的地鐵時或是從地下的地鐵上地面時,由於走樓梯比較消耗體力,人們一般喜歡搭手扶梯勝過走樓梯。但若是發揮一些創意,將地鐵樓梯彩繪成鋼琴的黑白鍵,再搭配採下時會發出的鋼琴聲音,便會大幅增加走樓梯的樂趣,進而讓更多人往來地面和地鐵時願意走樓梯。影片中的實驗顯示,將地鐵樓梯模擬成鋼琴後,願意走樓梯的人數比模擬成鋼琴之前多了66%。由此可見,「樂趣」會改變人們做事情的意願。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E6%B1%BA%E5%AE%9A%E8%AB%96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自我決定理論由Deci與Ryan(1985, 2000)提出,是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發展與功能的宏觀理論,考量到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資質與心理需求。其主旨在於探討人發自內心的動機,排除外在誘因與影響,其中又把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認為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是重要的動機來源。 自我決定理論假設所有人都試圖滿足與生俱來的需求,包含: # '''自主性(Autonomy)''':對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和目標的需求。 # '''能力感(Competence)''':對於成長以及成果掌握的需求。 # '''歸屬感(Relatedness)''':與他人互動、建立聯繫並關懷他人的需求。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雖然人們會基於多樣動機從事各種行為,但基於內在動機從事某種活動是最理想的狀態,會提供個人最強烈的行為動力。不同的動機型態從低自我決定到高自我決定水準,依序為無動機(a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到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動機內化,就是個體把透過外在酬賞等動機增強物所表現的良好學習行為或成果,變成內在的動機行為或行為特質。 當個人愈是傾向內在動機從事某種活動時,由於具有強烈內在滿足、刺激與成就感,愈可能引發個體的投入參與,個體也愈能持久從事該項活動;同時,因為個體的投入與努力,也將使個人在該項活動上有較好的成就。 == 社會動機(Social Motivation) == 人們除了生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驅動(生理性動機)以外,也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動機。社會動機是指由他人的刺激引起(環境性動機),也因由他人的對待而滿足的動機,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因此社會性動機是學習來的,其表現的形式與社會文化有關<ref>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臺北:東華書局。</ref> ,例如:親和/歸屬、侵犯/利他、社會讚許與權力動機。 *社會動機的功能 #'''激活''' :動機激發個體行為,使個體處於活動狀態,屬推動行為。 #'''指向''' :個體行為指向同一目標,因為具有目的性,在達成前不會停止。 #'''調節''' :個體行為在達成目標前,動機起維持作用,即使行為受阻,只要動機還在,就可行使調節作用。 === 親和動機(Affiliation Motive)=== 親合動機是指個體與人建立友好關係並和他人親近親密的需求,被馬斯洛歸類在需求階層的愛與歸屬需求,因此渴望他人的關心、認可、支持、讚賞,抑或需要友情、愛情、親情,以及期望與他人有所互動、交往,皆是親和動機的範疇。 高親和動機的人往往較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也較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相反地,低親和動機的人不喜歡與太多人接觸,傾向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的親和需求被滿足時,他會感到心情愉悅;反之,若個體的親和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便會產生失望、難過、氣憤等情緒。親和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渴求,亦是物理生存之必須,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即證明了人們若與社會隔離,將發生焦慮失眠、情緒不穩定的症狀<ref>Schachter, S (1959) 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 魏斯([[w:en:Robert_Weiss_(therapist)|Robert Weiss]],1974)分析親和動機由以下幾種元素組成<ref>Weiss, R.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ubin, Z., Ed., Doing unto Other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7-26.</ref>: * '''依附''':由親密的重要他人得到信任以及安全感,如:小孩與父母間、朋友間、伴侶間等,換言之,嬰兒對於父母或照顧自己的依附行為,以及長大後從朋友或伴侶的關係上獲得的依附經驗,會使人感到滿足。 * '''社會整合''':在社會團體中與他人交流、合作,由於經驗共享,因此獲得團體歸屬感,乃至於與社會連結的感受,如:班上同學一起參加啦啦隊比賽,在每個同學都有一個位置進行演出的前提下,所有人為了最後完美的演出而付出時間與心力,因而建構出每個人對班上的歸屬感,大隊接力亦是如此,讓大家有被納入團體的滿足感。 * '''價值保證''':當個體獲得他人的稱讚、肯定時,會得到自我價值肯定的滿足感,如:學生在全班面前受到老師表揚,他便會對於自己的表現有所肯定,並增強信心。 * '''可靠同盟''':藉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找到可以信賴並倚靠的夥伴,生活碰到困難時,便不會求助無門而感到焦慮恐懼,如:在戰場上遇到敵軍,在同盟軍隊的相互協助下,順利克服敵軍攻勢。 * '''獲得指導''':得到相關個體提供的幫助和教導,使自己順利解決難題,並獲取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如:老師對學生進行教學,並為其解惑,使其在學習上有所了解,進而感到滿足。 * '''教養機會''':當個體有能力去教導他人,並傳承自身經驗時,可以從中獲得被重視和需要的感覺,如:社團學長姐進行分享經驗時,從中獲得被重視與被需要的感受。 影響人們親和動機的情況<ref>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ref><ref>Schachter, S (1959) 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 * '''接觸原則''':接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依附感,強化親和動機。 * '''自我開示''':源自「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且一個人自我開示往往也能獲得對方同等的坦誠信任,強化對方的親和動機。 * '''恐懼''':當人們越覺恐懼,越會尋求依附的對象,以分散其注意力。Sarnoff H. Zimbarbo(1961)的實驗<ref>Sarnoff, I., & Zimbardo, P. G. (1961). Anxiety, fear, and social isol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2), 356–363. https://doi.org/10.1037/h0046506</ref>曾研究恐懼和親和傾向的關係,結果發現高恐懼者的親和動機較強。 * '''出生序''':由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提出,通常長子、長女與獨生子的親和動機較強烈,這可能與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照料更多,使其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有關。 * '''情緒''':興奮或失意時,人們的親和需求往往會趨於強烈,例如:遭受壓力或挫折時,許多人會打電話找親友訴苦。 * '''焦慮感''':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在一項實驗中,透過操縱不同的焦慮程度,以測量焦慮感與親和動機的關係。結果發現,高焦慮者傾向有他人的陪伴,低焦慮者則較不傾向。當個體處於陌生或不熟悉的情境,而不知如何是好時,便會尋求與自己境遇相似者之幫助,希望藉此得到一些資訊,讓自己應對目前碰到的狀況和問題。 === 攻擊動機(Aggression Motive) === 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是「死亡本能」,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而攻擊意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自己或物體的行為。<br>攻擊行為根據目的可分為工具式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與情緒性攻擊(emotional aggression)。 #工具式攻擊:傷害他人是為了獲得利益、清除障礙,自衛傷人都屬於此類。但若攻擊者有更簡便的方式能夠達成目標,便不會展開攻擊。 #情緒性攻擊:最終目標即是要傷害對方,且往往伴隨著憤怒、輕視、敵意。例如在體育賽事中,在長期支持不同球隊的球迷之間,由於對於自己支持的球隊與對手間長年的敵對關係,而往往會有互相叫囂、鬥毆、彼此攻擊的情況。 此外,除了肢體或語言攻擊外,還存在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的種類,能夠破壞對方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例如絕交、散播謠言等。 攻擊行為受到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有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其肢體攻擊、暴力行為的比例通常較高'''<ref>Archer, J. (2006). Testosterone and human agg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 hypothe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3), 319-45.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04.12.007.</ref><ref>van Bokhoven, I., van Goozen, S. H., van Engeland, H., Schaal, B., Arseneault, L., Séguin, J. R., Assaad, J. M., Nagin, D. S., Vitaro, F., & Tremblay, R. E. (2006). Salivary testosterone and aggression, delinquency, and social dominance in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mal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50(1), 118–125. https://doi.org/10.1016/j.yhbeh.2006.02.002</ref>,另有研究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血清素含量低的人,其攻擊程度較高''',而刺激血清素作用的藥物能減弱攻擊、衝動及社會偏差行為<ref>Duke, A.A., Bègue,L., Bell,R., & Eisenlohr-Moul, T. (2013). Revisiting the serotonin-aggression relation in humans: a meta-analysis. Psychol Bull, 139(5), 1148-1172. https://doi.org/10.1037/a0031544</ref>。 同為行為生態學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羅倫茲(Konard Z. Lorenz),和佛洛依德一樣認為'''攻擊是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生物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源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易被地位高的男性吸引,且攻擊常是男性獲得並維護地位的傳統方法。此外,演化的結果也能抑制人類攻擊有血緣關係者的傾向。 有研究發現,雖然女性與男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女性比較不會以攻擊的方式表達。不過,女性會為了捍衛子女而攻擊,目的是保護下一代,而攻擊時會避免親身涉險,此現象說明了為何女性傾向選擇間接、較不危險的攻擊方式,而非使用外顯、肢體的攻擊。探討男女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指出,男生傾向表現出較多外顯攻擊,女生則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據此推論,女性一般比男性更關心人際及親密關係,因此認為造成他人社會方面的傷害較能達到效果。 === 權力動機(Power Motive) === ====權力的定義==== 權力的定義可分為三類(Fiske & Berdahl, 2007)。第一類定義將一方(後文簡稱為高權力者) 控制另一方(後文簡稱為低權力者)重視的結果稱為 權力(Thibaut & Kelley, 1959)。舉例來說,較具異性 緣者在異性戀關係中較具權力,因為他們有較多可能 交往的對象,可以決定是否與對方發展關係。第二類定義將權力視為實際影響力差異,以一段關係中雙方對彼此影響力的作用結果定義權力,如Dahl(1957)提及高權力者使低權力者做出 其原本不會做出的行徑。第三類定義則將權力視為潛 在影響力的差異,一段關係中高權力者對低權力者的 潛在影響力較大(French & Raven, 1959)。例如,一 段交往關係中若女方影響男方的可能性較高(如較可 能說服男方去看自己想看的一部電影),則女方較具 權力。 ====權力動機==== 權力動機指的是個人擁有一種影響別人或支配別人的慾望。溫特(D.G. Winter, 1973)認為權力動機可分為<ref>Winter, D. G. (1973). The power motive. Free Press.</ref>: * '''消極的權力動機''':通常表現為「害怕失去權力」,時時為了自身聲望擔憂。消極的權力動機也可以稱作是對無能的恐懼,無能會讓人處於不利地位,會引起自卑感,自卑感又會促使個體設法去獲得補償,而對補償的訴求往往走向偏執,導致個體對極端權力和地位的追求。 * '''積極的權力動機''':時常表現出盡全力去爭取領導職位或在組織社會中的權力的行為。個體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控制水平越高,個體的優勢越大,而社會生活中的優勢地位會使個體具有安全感,能讓他們取得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的資源。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對於社會事物具有濃厚興趣,並且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他人者,通常都具有強烈的權力動機,其可依照目的分為以下兩種: *''' 個人化權力動機(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或利益。個人化權力動機強的人喜歡參與社會活動,善於表現自己,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以樹立個人威望或滿足某種私慾。他們也熱衷於追求權力地位,重視物質享受,以優厚的物質財富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和控制社會的目的。 * '''社會化權力動機(Soci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他人。行為上表現為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以個人的知識、觀念等方式影響他人,或以自己的作品或精神產品去影響他人。社會化權力動機強的人雖然也熱衷於公共事物,試圖影響他人,但其真正的動機卻是希望對公眾有益、改善社會。例如:教師、作家、新聞記者和文藝工作者等。另外像是醫生、警察、軍人等則是以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 ==情緒== ===情緒的定義=== 情緒為「感覺、特定的想法、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相關的行為傾向。」情緒的涵蓋範圍廣泛,包含內在感受及外在行為。<br> 從上述的定義可知,人的情緒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這些事物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與人發生了各式各樣的聯繫,使人產生了不同的主觀體驗,這些主觀體驗就是所謂的情緒。情緒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應,只不過它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第一,它不是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第二,引起人的情緒體驗,是以需要為媒介的,並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緒體驗。另外,人的各種情緒和狀態也成為人們的需要是否滿足的一個指標,同時是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矛盾統一關係的指標之一。總而言之,'''情緒心理學主要在探討情緒的內涵與特性、情緒發生的因素與過程、情緒的表現方式與情緒行為的評量'''。 我們一般講到的情緒,是包含著兩種概念:先天產生的「情緒反應」與經由後天學習的「情緒表達」。 '''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on)''':指我們受到外界刺激後,心裡會產生的感覺,如快樂、害怕、驕傲等。分為「基本情緒」與「高階/混合情緒」兩種: * '''基本情緒''':如正向(高興)、負面(傷心、、噁心、害怕生氣)或中性情緒(驚訝),基本情緒在幾乎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類似。 * '''高階/混合情緒''':是因文化與個體差異,在不同社會中可能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如「羞恥」的情緒在東西方的產生契機會有所差別。)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舉例來說,正面的話有:驕傲、感激;負面的話有:羞恥。 '''情緒表達(emotional response)''':指我們透過語言或肢體等方式,將這些感受表達出來讓他人知道,分為有意識的表情、言語,以及無意識的為表情、肢體語言等。 一九二〇年代以後,對情緒的研究除了延續詹姆斯以來,對於情緒作用之生理控制中心的研究之外,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分析學派及行為主義學派都提出各自對情緒的見解。前者如[[w:威廉•麥獨孤|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w: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後者如[[w:約翰•布羅德斯•華生|華生]](J.B. Watson, 1878~1958)及[[w:哈里•哈洛|哈洛]](H.F. Harlow, 1905~1981)等。 * '''麥獨孤''':強調'''人的本能活動,認為情緒和本能相連,均為滿足個人某些生物性或生理欲望的需求而發。'''如:恐懼中含有逃跑的本能,憤怒中含有攻擊的本能,仁慈中含有母性的本能,懷疑中含有好奇的本能等。有些情緒可能同時含有多項本能傾向,如:感激、怨恨、羞愧等。 * '''佛洛依德''':秉持其一貫重視本能的觀點,視'''情緒為「本能的心理能量釋放或滿足的過程」'''。但是心理能量不能過度釋放,須加以控制;其式是「壓抑」,或應用「防衛機制」。後來凱勒曼(H. Kellerlman)於一九七七及一九八○年時加以衍生出八種控制基本情緒的防衛機制,即:「接納與否認」、「悲傷與補償」、「厭惡與投射」、「喜悅與反向」、「期待與理性」、「憤怒與替代」、「害怕與壓抑」、「驚訝與退卻」。    * '''華生''':則是行為主義學派對情緒研究的濫觴,說'''情緒是一種刺激與反應類型'''。據對嬰兒的觀察,發現人類至少有三種基本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 * '''哈洛''':依據華生之學說中「制約」的觀點,發現除了四種基本感覺愉快、不愉快、興奮、抑鬱之外,'''其他的情緒,均依社會情境的制約而定''',如恐懼及憤怒即由威脅性之社會情境而生。    一九五○年代以後,情緒心理學的發展,除了延續並加深對情緒之生理方面,情緒與本能的關係,以及情緒之刺激反應的制約之外,情緒的認知論及情緒的社會互動與社會結構論者也日見增加。也就是使情緒研究的重心,由注重先天遺傳、生物方面的生理基礎,轉向後天環境、社會和心理基礎方面。 從心理學對情緒的研究開始,到近來發現情緒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際關係、工作或學習成效等各方面都密切相關,故'''情緒研究已與心理衛生及教育接合,致力於指導人們控制及調節情緒,以培養健全的人格''',而達到「情緒成熟」的境地。所以情緒研究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情境中,由研究情緒狀態,進而探討情緒的變化。情緒存在有許多後天可改變的部分。透過教育及心理衛生的工作,人可以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作用。使情緒之消極、混亂、破壞性減少,成為積極、有組織、且有建設性的表現。 ===情緒的成分=== 動機行為的能量常源於相伴產生的情緒,情緒是動態且多層次的概念,為個體身心總動員的複雜組合,情緒至少包含六個元素:'''認知評估、生理反應、表情動作、主觀經驗、思考和行動、情緒反應'''。情緒依其持續的時間又可分成狀態,心情及特質傾向:狀態為針對清楚刺激的當下感受,具體而短暫,一般稱為情緒狀態;若持續時間較長,達二週以上,且造成之原因較模糊則稱為'''心情'''(mood);一旦成為長時間的特性且影響其一般性的行為傾向,則為'''特質傾向'''。 :'''1.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 ::個體面臨'''外界刺激'''時,會有意無意地對刺激進行一系列的評估(appraisal),分析,解釋與演繹刺激的意義,這種評估過程被認為是情緒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會引發後續一連串和其他情緒成分有關的反應。而當我們有意識地去評估時,會遵守特地的法則進而去決定情緒的向度和強度。在向度方面,有助於我們達成目標或動機的刺激,便可產生正向情緒例如:快樂、愛,相反地,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的刺激則會產生負面情緒如:恐懼、悲傷。 ::舉例:當你聽到別人對你的讚賞時,你會去分析對方是真心地讚美還是諷刺來做出不同的回應。情緒評估有時是無意識的,因為有些是先天因素。 ::舉例:當我們聽到巨大聲響會感到害怕。 ::許多原本中性的刺激,一旦與先天會引起情緒反應的刺激聯結後,就會引發情緒反應,這稱為條件化情緒反應(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條件化情緒反應所涉及的評估歷程,常是個體難以意識到的。而評估歷程也並不全然都無意識進行,有些時候我們會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解釋及推論的歷程,這些意識中的評估遵循特定法則來決定情緒的向度與強度。就情緒的向度而言,凡是被判斷為有助於個體達成動機,信念或目標之刺激或環境者,便會產生正向情緒反應,反之,若刺激或環境會阻礙或違背個人遂行動機,信念或目標者,便會引發負向的情緒反應。1989 年時,Wyer 和 Srull 整理出公式,以推論正向及負向情緒的強度: ::*成功時所生成的正向情緒強度 = 潛在動機的強度 ×(1-達成目標的主觀機率) ::*失敗時產生負向情緒強度 = 潛在動機強度 ×(投入的心血-與成功的距離) :'''2.生理反應(Internal Bodily Changes):''' ::為'''內部身體變化''',尤其指的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與變化,控制心臟和其他平滑肌的周圍神經系統的分支。當害怕,緊張,生氣等情緒出現時,個體必須準備抵抗或逃避危險,因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4%E6%84%9F%E7%A5%9E%E7%BB%8F 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es)]活動增加,動員身體能量準備應付危機。反之,在放鬆,安靜或舒服的情緒下,代表環境是安全的,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AF%E4%BA%A4%E6%84%9F%E7%A5%9E%E7%BB%8F 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s)]活動增加,使個體開始保存能量,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生理活動是情緒的必然反應,生理反應的強度與情緒激發程度密切相關。 ::舉例:測謊器便是利用生理多項記錄儀(polygraph)同時記錄個體幾種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諸如:心跳,血壓,呼吸頻率與膚電反應等,以得知被測者是否有說謊之可能性。 ::舉例:當我們生氣或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口乾舌燥,發抖,相反地,在放鬆的情況下,則是由副交感神經負責,所產生的反應和上述相反。 :'''3.表情反應(Facial Muscle Movements):''' ::即'''面部肌肉運動''',即以特定方式移動面部的肌肉動作,這些方式產生通常成為面部表情的東西。包含'''臉部和四肢的反應''',當我們生氣時,眼睛睜大,握緊拳頭,當我們開心時,面露微笑,展開雙臂擁抱他人,情緒表達的時機深受文化影響,不同的文化會以不同的社會規範以展現情緒表達,稱之為展示規則,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展現的時機或對象,這種展示規則是後天學習及自我克制的結果。 ::'''雖然情緒經驗的表達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但情緒表達的時機以及強度則深受文化影響'''。一個文化會建立起各種社會規範,以節制展現某種情緒的時機與身分(Lutz&Abu-Lughod,1990)<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0-98151-000</ref>。這種調節情緒表達的規範稱之為'''展示規則'''(display rules),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展示的時機,對象與程度。 ::舉例:當你感到噁心時,你可能會皺眉,同時抬起你的上唇並部分關閉上眼睛,彷彿要將令人感到不是的物理屏除在視線和嗅覺之外。 ::舉例:當參與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影時,美國人與日本人的表情反應相當接近;然而,若參與者在觀看電影時,旁邊站著一位穿著白袍,很有威嚴的主試者時,日本參與者就表現得比較有禮貌,也較常微笑,且情緒的表達也比美國參與者來得溫和。 :'''4.主觀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 ::即'''情緒帶來的情感狀態或感受''',此為我們最常識別的組成部分。主觀情緒係指'''個體能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某種情緒''',情緒經驗的產生又分為三種不同的觀點: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學者郎格(Carl Lange)和詹姆士(William James)主張人類的情緒經驗來自於生理反應 ::*'''侃巴二氏情緒理論'''——美國生理學家侃濃(Walter B.Cannon)與巴得(Philip Brand)主張生理反應與情緒經驗是同時進行,因為人體反應較較情緒變化緩慢,而且身體的反應無法完全解釋人類的各種情緒。 ::*'''夏辛二氏情緒理論'''——夏赫特(Schachter)和辛格(Singer)認為情緒經驗是融合生理反應與認知評估,相互影響而形成的。 :'''5.思考和行動傾向(Thought-action Tendencies):''' ::和情緒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即特定思想行動傾向-以某種方式思考和行動的衝動。 ::舉例:當某些東西激發你的興趣時,你希望探索並了解它的更多信息。當有人激怒你時,你可能會產生肢體或口語的攻擊行為。 :'''6.對情緒的反應(Responses to emotion):''' ::意味著人們'''如何應對或回應自己的情緒或引發情緒的情況'''。 以上這六個組成部分必須同時出現才能構成情緒,且沒有任何一個組件是簡單的或一維結構的。事實上,每個情緒成分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以創造情感。將情感視為涉及多個組成部分的複雜系統有助於將情緒(emotions)與緊密相關的狀態,如心情(moods)區分開來。 *情緒與心情的不同: '''情緒(emotions)'''在多種方面與'''心情(moods)'''截然不同。首先,情緒通常有'''明確的原因'''。其二,情緒通常是'''短暫的''',只持續幾秒或幾分鐘,但心情持續時間較長,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第三個區別是情緒通常暗示前面描述的多組分系統,但心情可能僅在主觀體驗水平上顯著。最後,情緒通常被概念化為抽象、離散的類別,如恐懼,憤怒,快樂和興趣。相比之下,心情通常被概念化為沿著愉悅和覺醒水平的變化。然而,最後一點仍然存有爭議。 *情緒智商的定義: #情緒智商是一種察覺、表現、瞭解、運用,以及管理情緒,以促進個人健康的能力。 #更精確的說法,情緒智商是一種準確地察覺、評估、表現情緒的能力。 #情緒智商是一種接受並產生情緒以加強認知活動的能力;一種能覺察情緒滿溢(affect-laden)訊息,並適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一種管理自身與他人情緒以提升情緒與智能健康,並增強社會適應性的能力。 '''[[w:情緒商數|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 情緒商數,簡稱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wikipedia:Peter Salovey|Peter Salovey]])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但也有人質疑情商是否是一種智力能力的擴展表現。跟智商不一樣,情緒商數可以經過指導而有改善。丹尼爾·高爾曼([[wikipedia:Daniel Goleman|Daniel Goleman]])和其他幾個研究者,發展了情緒商數的概念並聲稱它至少像更傳統的智商一樣重要,並將其分為五個向度: # '''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精準的情緒自我察覺(emotion 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是情緒商數的基礎。有時候我們是無法在意識層面所覺察到感覺,例如:當呈現蛇的圖片給害怕蛇的人看時,此時皮膚上的感應器有偵測出冒汗,而這是有焦慮感的徵象,即使是如此,此人仍表示不感到害怕。如果人沒有能力去認清自己的感覺,將能夠做適當評估,然後去改變它。 # '''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積極、適當地控制和表達情緒自我情緒。情緒的表達是可控的,不會「情緒失控」。衝動控制是延宕衝動的能力,是重要成功特質。會衝動控制的人們是善於社交能力、自我肯定及更能夠應付生活上的挫折。由後天教導是能發展出這種能力的。 # '''情緒管理:'''調動情緒,達成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完成目標情緒管理主要是去平衡生活中壞的和好的情緒。根據研究指出,憤怒似乎是最困難管理的。一般最常聽說,發洩出來將會讓你感覺好一點,但事實上,研究者發現這是最糟的策略之一。「換個角度」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這是讓人們意識地重新解釋情況,讓情況變得更正面。而換個角度重新來看、分散注意力、深呼吸及沉思這些方法,都可以對抗像憂鬱、焦慮和憤怒的壞心情。 #'''自我動機:'''(Motivation)積極動機可以帶領人們渡過做乏味的例行性工作,而且積極動機對於成就表現是重要的。假如員工在工作上有積極動機,他們將會長久地在公司工作。雖然個人看事情觀點正反面的特質是天生的,但後天教養仍可產生影響。 # '''同理心:'''(Empathy)共情能力強,通過細微的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很好的「聆聽者」,當別人在傾訴時,能巧妙地回應,表達理解、尊重對方的訴求。善於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幫助別人表達情緒。在社會生活中,能體會別人的感覺是重要的,即使擁有高智力,仍必須在人際關係中更加敏感及有良好的交際手腕,而具高情緒商數的人將能夠表現出眾。 # '''現實檢驗能力:'''(Social Skills)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reality testing)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面對現實能保持樂觀主義積極地接受變化,綜合各種資源靈活應對多變的環境和壓力,成功地解決問題而不失控。 *補充: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所提出的情緒智商,即包括: #如何激勵自己越挫越勇 #如何克制衝動延遲滿足 #如何調適情緒,避免因過度沮喪影響思考能力 #如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對未來永遠懷抱希望 *情緒的差異: 上述關於情緒的討論都著重在相似之處,但是在特定情況下,會隨個體的個性、社會化過程和性別不同而有差別。 #'''性別差異:'''刻板印象中,女性通常擁有較多的情緒,而除了「憤怒」、「自尊心」外,男性則不會表現太多的情緒。許多研究發現,這些既定的印象會影響個體對於情緒的表達,例如:在照片中,女生展現開心的笑容普遍被認為較有吸引力,男性則要展現自信才會顯得有吸引力;相較於男性,女性在表達「憤怒」情緒會比較更不自在。 #'''文化差異:'''心理學家在探討這個議題時會由集體主義(collectiüism)和個體主義(indiüidualism)兩個面向來探討。在集體主義中,個體會因想要融入社會,或是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相反的,在個體主義中,每個人被視為分開的個體,展現自己獨特情緒。在不同的文化中,人會因為不同的習慣而在相似的情境下展現不同的情緒。例如:同樣都是朋友約會遲到,義大利人會展現集體主義,而有難過的情緒;加拿大人則會展現個體主義,而有憤怒的情緒。 ===情緒的種類 === {{main|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情緒的種類|l1=動機與情緒/情緒的種類}} [[File:Plutchik-wheel.svg|thumb|right|250x250 像素|Plutchik 的情緒輪]] 許多研究都會定出一個「情緒模型」用以分類情緒。每個學者所歸類出的基本情緒模型不盡相同,模型依性質會分為離散向度和連續向度兩種。其中,離散向度有 Plutchik 的情緒輪理論,主張人類情緒是由 8 種基本情緒組合而成。連續向度則有 Russell 的環形理論,他主張情緒能以兩個基本向度:愉悅與否與激發程度(arousal)的強弱,在二維平面上形成 360 度的情緒環列模型。 ===== Plutchik 的情緒輪理論 ===== 情緒的分類與向度觀點,並非完全獨立。如普拉契克的觀點就結合了分類及向度兩種取向。他分析大量情緒字彙的評比,得出8種基本的情緒,分別為:喜悅及悲傷、害怕及憤怒、驚訝及期待、接納及厭惡等四雙對立的情緒,每雙情緒互相對立,亦即情緒具有兩極性。除了相鄰的情緒容易混和之外,遠距的情亦可以混和。例如: '''第一級對子(相鄰情緒的混和)''' * 快樂+接受=友誼 * 恐懼+驚訝=警覺 '''第二級對子(相隔一格情緒的混和)''' * 快樂+害怕=罪惡感 * 悲哀+憤怒=鬱悶 '''第三級對子(相隔三格情緒的混和)''' * 快樂+驚訝=愉悅 * 預期+恐懼=焦慮 ===== Russell 的情緒環形理論 ===== 此理論認為情緒可由兩個獨立的向度進行表示:愉悅與否(pleasant-unpleasant)與激發高低(high arousal-low arousal),形成一個二維平面。共計有二十八個情緒字在此平面上被分類,其中包含愉快的(pleasant,0°)、興奮的(exciting,45°)、激發的(arousing,90°)、悲傷的(distressing,135°)、不愉快的(unpleasant,180°)、沮喪的(gloomy,215°)、睏倦的(sleepy,270°)、放鬆的(relaxing,315°)。 ===情緒的向度理論=== 情緒的向度理論(dimensional emotion theory),有學者認為人類情緒是座落在不同向度中的獨立節點,羅素曾提出情緒由'''激發程度'''、'''愉悅程度'''、以及'''自主性'''三個向度所組成。他也提出兩個基本向度所構成的情緒環列模型,經所有情緒依據愉悅與否與激發高低兩個向度進行分類。前者表示接受刺激後人類感覺到舒適或不舒適的程度;後者則指人們接受刺激所帶來的情緒感受有多強烈。 最著名的則是羅素的'''情緒環列圖''',越高位置的情緒越激揚,越低位置的情緒越不活潑。越左方的情緒越負面,越右方的情緒越正面。其中,「愉快、輕鬆、厭煩、驚恐」是這四個基本區域的典型代表情緒。 除此之外,亦有學者認為情緒的向度應該有三個,例如可藉由對語義區辨分析將情緒的向度分為三個:情緒價性、激發水準、以及自主性。此三向度分別用於評估愉悅與否、激動程度、以及支配程度。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情緒向度應該還包含第四個向度不可預測性。 ===常見的負向情緒 === 以下將常見負面情緒分為憤怒、恐懼、憂鬱、悲傷、緊張加以說明: =====憤怒 ===== 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狀態,涉及對感知到的挑釁、傷害或威脅的強烈不舒適和不合作的反應。一個經驗到憤怒情緒的人,通常也會體驗到相應的身體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準升高。 有些人將憤怒視為一種情緒,它會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當一個人有意識地選擇採取行動,以立即停止另一種外部力量的威脅行為時,憤怒就會成為行為、認知和生理上的主要感覺。 當人的身體或心靈受到不公義的傷害時,就容易產生'''憤怒''',而預期這樣的傷害即將或再度到來時,就會產生'''恐懼'''。憤怒最危險的特徵之一,就是會引發對方同等的反應,造成惡性循環。'''憤怒很少單獨出現,在發怒之前或之後,常伴隨著恐懼''',包括恐懼對方的反應、自己脾氣的失控、或造成其他傷害等等。憤怒的人很可能對起因有所誤解,因為憤怒會導致'''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能力和客觀觀察能力的喪失。有些人憤怒時會同時討厭對方,或是討厭自己無法控制脾氣;有些人則會感到內疚或羞愧。憤努之人通常出現相對應的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並引發下一步行為,如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 而憤怒帶來攻擊的傾向,也就是有意的以語言或肢體傷害他人或破壞財物。學者曾對憤怒產生攻擊提出以下理論。 '''挫折-攻擊假說''':達到目標的努力受到阻礙時,會引起個體的攻擊驅動力,進而做出傷害引起挫折對象的行為。 '''認知新連結主義''':憤怒與攻擊行為是由不愉快或令人厭惡的情境或事件所引起,即使沒有明確的攻擊對象,但是聞到臭味、感覺高熱、擁擠、疼痛,同樣能引發憤怒感。 憤怒的行為與語言通常會短暫甚或永久的破壞人際關係,而常常引起對方的反擊。有時候即使沒有憤怒的言語或行為,對方也能透過表情或語調知道自己在生氣,如果對方也因此生氣或表現不屑一顧,都可能使自己難以自制而爆發更激烈的情緒。因此,生氣的小孩會失去同儕的認同,憤怒的大人同樣不受歡迎而令周遭的人敬而遠之。但憤怒也有正面的意義,他讓我們能有勇氣阻止或改變令人生氣的事情,通常要讓冒犯者停止行動,需讓對方了解自己的不高興。當然,憤怒也可能激發對方同樣的反應,若能以不表現憤怒或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避免用言語或行為攻擊令自己憤怒的對象,則會得到較好的結果,但最困難的點就是憤怒的情緒不只是心理,也有心律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覺察到自己憤怒的感受,能幫助個體調整、壓抑與控制自己的反應。此時暫時放鬆或是轉移注意力,較能重新評估當時的情境,想到避免憤怒言語或衝動行為的方法。 =====恐懼===== 嚴格來說,研究時接觸到的恐懼,其實不能算一種情緒。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是在一般文獻中提到的情緒,貌似都指的是比較長時間維持的一類;文獻中的恐懼,則常常是讓人觀看恐怖圖片所引發相對短暫的「狀態」。'''恐懼能讓人辨識、逃離危險,進而增加生存機率''',如有人作勢要殺你,依照人類的基本反應就是逃跑。雖然恐懼有轉瞬即逝的性質,卻與人、動物的生存有著強烈的關係。既然有著與生存相關的特性,想必會讓人聯想到的即是大腦裡面相對古老的結構——'''杏仁核'''。近年的文獻<ref group=期刊>Adolphs, R.(2013). The biology of fear. Current Biology, 23(2), R79-R93.</ref> <ref group=期刊>Johansen, J. P., Cain, C. K., Ostroff, L. E., & LeDoux, J. E.(2011).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ear learning and memory. Cell, 147(3), 509-524. </ref><ref group=期刊> Duvarci, S., & Pare, D.(2014). Amygdala microcircuits controlling learned fear. Neuron, 82(5), 966-980.</ref>中,不只提到杏仁核與恐懼的學習、記憶有關係,也有提到其中的分子互動機制。 另外,恐懼也和痛覺有關係。這就必須提到<ref group=期刊>Kelley, N. J., & Schmeichel, B. J.(2014).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s on sensory perception: fear but not anger decreases tactile sensi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ref>的實驗,他們讓人觀看恐怖圖片,然後對手指等末梢之處做觸覺實驗。結果發現,在恐懼的狀態下,受測者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較低,他們所提出比較偏向生理上的解釋是,恐懼使流往四肢的血液減少,因此,觸覺變得比較不敏銳;也或許是演化使然,畢竟人在面對恐懼的時候,感受疼痛不比逃跑或其他求生功能優先,才得到這個結果。 有一種觀點認為,突然的響聲、可怕的場面等容易引起心率改變,心動過速會引起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例如中醫有「心動過速者,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之說),心動過慢或早搏則會引起心懸空、心下沉等心悸感。一般的人在白天清醒時心動過速、過慢通常只引起兩種不同的心悸感,很少會引起恐懼感;而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心功能不正常的人、心臟病患者或在睡眠中的人發生心動過速、過慢就會引起恐懼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惡夢。 此外,'''恐懼是一種本能''',為了能更靈敏地感知環境,'''生物也能透過後天學習「恐懼」'''。1920 年進行的「小艾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 experiment)片面證實了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讓人類嬰兒對其本來不懼怕的物體產生恐懼感,類似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讓人對動物、高層建築、花、雲等事物產生恐懼感。在實驗對象感到恐懼時,觀察到大腦邊緣的活動加強,這些研究為「恐懼來自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提供了依據。儘管如此,人類對未知的恐懼目前仍未因社會的進步、價值觀的發展而改變,例如從古至今人類對「疫病」的恐懼:從中世紀的鼠疫、近代的天花、近現代的流行性感冒、2002-2003 年的 SARS、一直到 2019 開始爆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皆是如此。 :'''人類對恐懼所產生的反應''' :人在感到恐懼後的正常反應是: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身體進入應急狀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深加快;肌肉(尤其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以供逃跑或抵抗;瞳孔擴大、眼睛大張,以接收更多光線;大腦釋放多巴胺類物質,精神高度集中,以供迅速判斷形勢。人在恐懼時胃粘膜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消極的情緒常引起肌肉收縮甚至引發痙攣疼痛。現代醫學研究已知不良情緒與癌症、糖尿病、風濕病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危害人生命的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人類及類人猿等動物感到恐懼時常會發出尖叫聲。對動物的觀察表明,群居動物的某一個體看到天敵而發出尖叫後,其同類能根據尖叫的示警迅速逃跑。 :'''心理學定義''' :在心理學中,恐懼與焦慮及敵視被譽為心理學的重要元素,亦是神經症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恐懼與焦慮都是對危險的情感反映,並都伴隨着生理上的感覺,但兩者雖然接近卻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關於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參考卡倫霍尼的解釋 :"前面我會把焦虑作为恐惧的同义词使用,由此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事实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危险境况做出的情绪反应,都可能伴随种种生理感觉,如颤抖、出冷汗、剧烈的心跳等。这些生理变化可能非常强烈,以致产生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恐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尽管如此,焦虑与恐惧之间仍有不同之处。 当母亲仅仅因为自己的子女身上出了一点丘疹或患了轻微的感冒,就害怕自己的子女会死去的时候,我们把这叫作焦虑;但如果子女确实患了严重疾病,母亲因此而感到害怕时,我们则把她这种反应叫作恐惧。如果有人一站在高处就感到害怕,或者每当他必须就一个他知道得十分清楚的专题与人讨论就感到害怕时,我们把他的这种反应叫作焦虑;而如果他感到害怕是因为他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际迷失于深山老林之中,我们则把他这种害怕叫作恐惧。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区分:恐惧乃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做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不相称的反应,或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 DSM-IV-TR定義了兩類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和特殊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社交焦慮症患者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且會對可被他人觀察到的公眾場合感到持久而非理性的恐懼,這些恐懼可能是由他人的感知或實際審查引發的,並會導致其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造成相當大的痛苦和功能受損。社交恐懼症的主要診斷標準是害怕成為關注的焦點,或害怕做出令人尷尬或羞辱的行為,以及迴避和焦慮症狀。其身體症狀經常包括過度臉紅、出汗過多、顫抖、心悸和噁心,也可能會出現口吃以及快速的言語。一些患者可能會使用酒精或其他藥物來減少社交活動中的恐懼和壓抑。 *#特殊恐懼症(specific phobia):患者對若干特殊類型的物體或情境感到恐懼,當接觸到這些物體和場景時,便會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懼。DSM-IV-TR根據患者所害怕物體的來源將特殊恐懼症分為如下幾類:血和注射、情景(如飛機、電梯)的幽閉恐懼症,動物和自然環境(如高處、水)的恐懼症。一些特殊恐懼症,如動物恐懼、血恐懼、鬼恐懼、黑暗恐懼和牙齒恐懼可以追溯到兒童期。大部分兒童都會經歷某一恐懼,比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害怕死亡和虛幻的物體等,但是它們大多都能自行消散。其他一些恐懼症,如吞咽恐懼症可能由吞咽食物時引發的創傷性事件所致。 特殊恐懼症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取決於恐懼性刺激是否經常出現在個體的生活中,例如有些事物較其他事物容易避開,但是當人們所害怕的是狗、昆蟲或水這些常見的事物時,想要避開就要煞費苦心,而且可能大大地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特殊恐懼症有時也和其他心理障礙相伴出現。例如,2/3伴有廣場恐懼症的恐懼障礙患者也會遭遇某一特殊恐懼症,如情景恐懼症、牙齒恐懼症等。 =====憂鬱===== 根據 Marco Hermesdorf 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ref>Hermesdorf, M., Berger, K., Baune, B. T., Wellmann, J., Ruscheweyh, R., & Wersching, H. (2016). Pa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fferential Effect of Pain Sensitivity Measures, Somatic Cofactors,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pain, 17(5), 606–616. https://doi.org/10.1016/j.jpain.2016.01.474</ref>,'''負面情緒和生理病痛大多都呈現正相關''',其中通過統計發現憂鬱症的相關程度是最高的。巧合的是,這段的憂鬱也和前一段落的恐懼一樣,和痛覺有些許關連。只不過不同的地方是,憂鬱會讓痛覺的程度放大。他們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對痛覺的敏感度比非憂鬱症患者來得高,並且對於痛的產生的門檻值也比較低。 儘管憂鬱症由許多情況如疑病症和焦慮而加重,它通常具有五組特徵: # 一種悲哀的、冷漠的心境。 # 一種消極的自我概念,含有自我譴責、自我責備等等。 # 一種迴避他人的期望。 # 一種睡眠、食慾和性慾的喪失。 # 一種活動水準上的變化,它經常具有激動的形式,但更經常的 是包含著嗜睡症。 在這些典型的分類之外,已經做了進一步劃分的嘗試。例如:精神病的抑鬱症和神經症的抑鬱症一般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精神病的抑鬱症 vs 神經症的抑鬱症'''的一般區分 |- ! 分類 !! 精神病的抑鬱症 !! 神經症的抑鬱症 |- | 程度 || 較劇烈且有妄想特徵 || 較不劇烈 |- | 內外源性 || 被認為由生理故障引起 || 因環境引起 |} 要使這個區分具有任何可信性往往是困難的。實際上,一般的抑鬱症診斷問題很棘手。例如有是一個死了妻子的男人,如果他立即顯示出上述特徵,會被認作是正常 的悲傷;如果兩年以後他仍有這種特徵,那麼就是抑鬱症。如前面論述的一樣,這裡仍舊有分界線劃在哪裡的問題。<br> 門德爾處理了某些是否把抑鬱診斷為變態的問題。他指出在生活事件和抑鬱之間所報告的聯繫不可能提供出因果關係,而只能是'''相互關聯'''的。典型地說,'''抑鬱被看作疾病或能力下降的結果'''。與其說存在是直接的因果性解釋,不如說環境壓力與潛在的心理傾向可能在相互作用。所以從門德爾以來,內源和外源抑鬱症的術語已運用於不同的反應模式。通常認爲,內源抑鬱症比外源的更為劇烈,它特別表現出減幅的運動反應、極深的抑鬱、缺乏反應性、一般興趣喪失、午夜失眠和缺乏自我憐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由於社群媒體的廣泛流行,「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態讓我們花費大把時間在社群媒體上,深怕漏掉甚麼消息,但它卻也帶給使用者不少負面情緒,例如當我們在Instagram上看到朋友們出遊、派對的歡樂照片,可能會產生「除了我以外,大家的生活都很美好」的錯覺,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可能會造成比較、自卑、忌妒的心態,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但使用者必須知道的是,社群媒體並非生活的全貌,許多人選擇只展現生活美好的一面,而隱藏了辛苦的部分,就如同在下方述「動機-社群網路」部分所說明,人們為了得到他人「按讚」的肯定,會有動機在社群媒體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使用者應有正確的認知,而非一味地讓社群媒體綁架自己,影響情緒和生活。 =====悲傷===== 悲傷是一種感覺到「喪失」的情緒反應,個體失去自己渴望、想要的人、事、物。引起悲傷的事件是不愉快且常導因於非當事人所能控制的外部客觀因素(Kalat&Shiota,2011)。讓人最悲傷的是不可挽回的喪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換回自己所失去的東西(Lazarus,1991)。 :'''悲傷時的生理反應''' ::悲傷時,人的體溫會降低,對於寒冷的敏感度增高;舌頭上的味覺(尤其是甜味)受體減少,令人吃東西覺得食之無味;免疫力下降,罹病機率大增。當你感到悲傷時,你會覺得你的大腦不會活躍。其實在悲傷時期,你的大腦反而會更努力工作:超過70個不同區域被觸發,特別是海馬迴和前額葉會異常活躍。這會導致大腦對葡萄糖的需求增加。 ::除了上述的生理反應,我們常將悲傷時生理的疼痛稱為心痛,雖然悲傷的確會造成生理的疼痛,但不一定是指心在痛。人們從情緒轉為生理的痛主因是,大腦的 ACC 區域會活躍,當感到壓力或疼痛時,ACC 區域會增加迷走神經的活動,迷走神經分布從腦幹到胸部、頸部甚至腹部,所以神經活動接受大量刺激時,會引發疼痛或想吐的感覺,這解釋了為什麼心痛的情緒會引發身理的疼痛。 ::而有一些相關實驗去驗證人際受挫與生理反應的關係,發現人際受挫的感覺(包含失戀)可能是所有情緒中最能引發身體痛苦的,以下實驗舉例: ::在2003,神經學家 Naomi Eisenberger 和 Mattew Lieberman 就做了一個實驗。第一個測試是讓受試者觀看前任的照片並回想分手經歷,再請他們觀看朋友的照片,並回想最近一次相處的美好經驗來做比較。第二個與身體疼痛相關,受試者左前臂受到熱刺激,有熱到會痛的刺激,也有溫暖的刺激。 ::在兩個測試中,研究人員會利用 fMRI 偵測受試著的大腦,藉由比較腦中活躍區域的變化,來觀察社交挫折與身體疼痛的關聯,結果發現人際受挫與熱刺激引起的痛苦相似,顯現人際受挫(心痛的情緒)與身體疼痛神經迴路有重疊性。 :'''有關悲傷的假說''' ::為何人類要演化出悲傷的功能,以下有三種假說:<br> : '''1.悲傷的疼痛假說:''' ::悲傷是個體面對高度壓力事件的一種心理反應。 : '''2.悲傷的迴避假說:''' :: 悲傷具有迴避社會聯繫的功能。當個體被社會團體排擠時,發現自己不受到歡迎時會感到悲傷,而它能幫助你迴避這些社會聯繫,不與他人來往,過一段時間等本身狀態好轉或改進後,再重回社交圈。(N.B.Allen&Badcock,2003)<br> :'''3.悲傷的求助假說:''' :: 悲傷具有求助功能,可以提高社會注意。悲傷的情緒和表現能引起他人注意到自己所面臨的壓力與事件,讓個體顯得無助,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並增加受到幫助的機會。若悲傷是暫時的,朋友或家人會來幫助你;但若悲傷持續太久而成為了憂鬱,若入不斷地要求再保證中,則親友會轉而迴避你。(Nettle,2004) 生活中,悲傷的情緒是難以避免的,但至少可以不被悲傷給擊倒,甚至悲傷過頭演變為憂鬱。對付悲傷的方法與應付壓力的方法相仿,個體可以對悲傷事件重新詮釋,強調該事件的正面意義;此外,失眠與憂鬱有密切關聯,個體能透過維持固定的睡眠作息,降低憂鬱的風險 (Wehr et al.,1998);規律的運動習慣抑能抵抗輕微的憂鬱 (Leppamaki,Partonen&Lonnqvist,2002)。<br> =====緊張=====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好的變化,如結婚、生子;壞的如離婚、待業,日久都會使人緊張。緊張的程度常與生活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緊張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頭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普通的緊張都是暫時性的。突發性的緊張是一種恐懼感。 :'''緊張示例''' :1.精神處於高度準備狀態,興奮不安。例如: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緊張。 :2.激烈或緊迫,使人精神緊張。例如:緊張的勞動/緊張動人的情節/球賽已經進入緊張階段/工作緊張。 :3.供應不足,難於應付。 :4.考試時情緒過度焦慮。 :'''消除緊張的方式'''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若長期、反覆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急躁、激動、惱怒,嚴重者會導致大腦神經功能紊亂,有損於身體健康。因此,要克服緊張的心理,設法把自己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有效消除緊張心理,從根本上來說一是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如果十分爭強好勝,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爭先,自然就會經常感覺到時間緊迫,匆匆忙忙(心理學家稱之為「A型性格」)。而如果能夠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對於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和整體考慮,不過分在乎一時地的得失,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二是要學會調整節奏,有勞有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整好節奏。工作學習時要思想集中,玩時要痛快。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安排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當一個人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情緒反應時,該怎麼調適呢?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常常會勸慰當事人:「別緊張!」「有什麼大不了的!」而當事人自己也通常會這欄告誡自己:「別緊張!」「有什麼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這種辦法幾乎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這會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為這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給你製造更大的緊張。正如有句話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 :當緊張的情緒反應已經出現時,有效的調適方法應該是: 第一,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緊張。第二,做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一些常見的作法例如:活動身體、深呼吸、靜坐、轉移注意力等。 ===補充=== 對負向情緒的看法、負向情緒與健康的關聯。綜上所述,「正面情緒帶來正面影響,負面情緒帶來負面影響」或許可以是個好總結;然而,「情緒被壓抑會對身體健康、記憶產生負面影響」也是項重要的論點。負面情緒的產生其實正是情緒能被抒發的關鍵,同時抒發過程中,也能讓旁人明白自己需要幫助、讓自己得到關心與鼓勵。由此來看,負面情緒本身的存在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而生活節奏、壓力、習慣、環境造成的情緒壓抑,使負面情緒堵塞在心中所造成的身心失調,才是我們應該正視的問題。 對於各種負面情緒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壓抑情緒的壞處分別在近年的文獻<ref>Song, Y., Lu, H., Hu, S., Xu, M., Li, X., & Liu, J. (2015). Regulating emotion to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the amygdala.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4), 523–530. https://doi.org/10.1093/scan/nsu083</ref> <ref>Binder, J., Dominique, J. F., Friese, M., Luechinger, R., Boesiger, P., & Rasch, B.(2012). Emotion suppression reduces hippocampal activity during successful memory encoding. Neuroimage, 63(1), 525-532.</ref>被證實。在 Song, Y.等人提出的這篇文獻中,他們用問卷的方式去獲知身體健康程度與情緒管理的能力,結果發現,情緒管理越好的受測者大多是比較健康的;這個團隊所給出的解釋是,情緒管理相對差的人,或許比較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例如:暴飲暴食、抽煙等。而在這篇<ref group=期刊> Binder, J., Dominique, J. F., Friese, M., Luechinger, R., Boesiger, P., & Rasch, B.(2012). Emotion suppression reduces hippocampal activity during successful memory encoding. Neuroimage, 63(1), 525-532.</ref>則是以 fMRI 去觀察腦部活動,發現人在壓抑情緒的時候,海馬迴幫記憶做編碼的功能會受到干擾,進而使記憶效果降低。 ===表情反應=== 表情反應(expression),包含面部以及肢體的反應。 給予一個情境假設:當人類感到憤怒的時候,其面部可能產生眉頭緊皺、雙眼不自覺睜大、嘴唇緊閉甚至咬牙切齒等徵狀。我們通過這些表情反應,來溝通或傳達警示,若對方能夠因此察覺有不適當的情況,並及時予以道歉,就可免於爭執。 情緒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社會溝通工具,使他人能夠在觀察另一人的表情反應後,做出不同的溝通方式來應對。無論是正向或負向情緒,這都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且不需要經過很多程序或機制來理解,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或年長者,抑或是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能透過這種溝通的機制傳達出心中所想,並且闡釋、理解他人的心思,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情緒表達比起語言文字更為強大,因為其反應更容易被其他個體察覺,透過觀察面部的表情及行為反應,便能偵測出他人的心理狀態;相對的,面部情緒較不容易隱藏及欺騙大眾目光。舉例來說,一個手足無措或頻頻眨眼的人,很有可能正試圖掩藏其內心的想法或事情,因此在賭場上,老練的賭徒常會藉由墨鏡或口罩等偽裝來隱藏自己的信息,或刻意擺出面無表情的臉色以防洩漏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以及他手中撲克牌的好壞。 事實上,相較於語言,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往往透露出更多訊息,而學習解讀這類訊息,可以運用在非常廣泛的領域:心理治療師可以透過這些訊息,了解病人自己都沒有察覺的的真實感受;心思細密的探員甚至可以利用這樣的技巧偵訊犯人和查案。 ====臉的功能==== 一張臉讓我們認識擁有者的獨特身分。在許多情況下,臉被用來判斷吸引力的指標,一張吸引人的臉通常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報償。 除此之外,我們更能從他人的面部表情讀出其內心的感覺,不只作為讀出(read-out)的展示工具,人臉也可以是讀入(read-in)情緒啟動的工具和讀逾(read-across)的社會工具。心理學家施卓克(Fritz strack)等人要求實驗參與者將一支筆以不同的方式含在嘴中,其一是以上嘴唇含住,另一是以牙齒咬著。結果發現以牙齒咬著的參賽者報告出較正向的情緒經驗,他們在看卡通漫畫時,也表現出較多的歡笑反應。這是因為以牙齒咬住的情境,與「露齒微笑」相同,故而有促進正向情緒的效果;反之,以唇含住筆的臉部表情則像是「嘟嘴討厭」的表情。因此,一個人的臉部表情可以影響個人的情緒經驗,例如快樂的面孔可帶來回饋,使人覺得更快樂;而對於擁有負面情緒的人而言,即使是假裝出來的微笑,也能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快樂賀爾蒙)、多巴胺(快樂物質)、腦內啡(腦內麻藥)三種物質,進而使心情變得開朗。近年來,亦有相關研究證實微笑能有效對抗產後憂鬱症,使人走向正面積極。同時,臉也會影響「社會情境」中的其他人,使他們模仿表情產生相關情緒。 透過面部表情是情緒溝通有效的模式之一,動物行為學家提出證據顯示,除了人之外,靈長類動物使用面部表情作為建立優越階層關係的工具。心理學家也顯示在很多社會情境,面部表情是人類溝通的重要管道。 ====姿勢與情緒(肢體反應)==== 情緒是如何影響身體的議題在心理學裡已被廣泛的研究,然而如果我們這時候反問:「那身體姿勢的改變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情緒呢?」這在心理學界便引起了各方不同的觀點,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論。 ===== 支持方 ===== 在 S. Stepper et al. 1993 年的實驗裡,他先讓受試者進行一項能力測驗,然後要求受試者擺出平時的工作姿勢以及擺出端正(抬頭挺胸)或駝背的姿勢。接著告訴他們在剛剛的測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分析受試者的反應後發現,端正姿勢及平時姿勢的受試者回報的反應比駝背姿勢的人感到更加驕傲、開心<ref>Stepper, S., & Strack, F. (1993). Proprioceptive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feel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2), 211–22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4.2.211</ref>。 在 F. Strack 1998 年的研究也提到,他讓一些受試者觀賞一部卡通並為其好笑程度評分。在觀賞的同時,一組受試者被要求咬著一支筆,這將使受試者在不知不覺中露出微笑;另一組被要求用嘴唇含住筆,進而達到防止他們笑的效果。結果顯示,咬著筆的那組認為卡通的好笑程度高過含住筆的那組,也更容易了解卡通中的笑點<ref>Strack, F., Martin, L. 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5), 768–77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4.5.768</ref>。 在所有 TED talk 中名列第二受歡迎的影片《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ref>{{cite web|url=https://www.ted.com/talks/amy_cuddy_your_body_language_shapes_who_you_are?|title=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last=Amy|first=Cuddy|date=2012-06|website=TED|access date=2018-12-18}}</ref><ref>Carney, D. R., Cuddy, A. J., & Yap, A. J. (2010). 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 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0), 1363–1368.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0383437</ref>中更是表明,他們將 42 人帶入實驗室做了個實驗,他們對受試者聲稱實驗目的為心電圖電極的擺放位置是否影響數據收集。實驗裡先讓受試者朝試管裡吐口口水,再擺出有權勢的姿態,如雙手放頭後兩腳伸直、雙手張開靠桌身體著站著微微趨前等姿勢,或無力的姿態如雙手抱肚子或站或坐,保持這些姿勢兩分鐘後詢問:「現在你覺得自己多有力量?」 受試者接著會有一個博奕的機會,然後再取一次唾液樣本。結果發現到本次實驗中用賭博來衡量的風險承擔能力,擺出有權勢姿勢的人有 86%會選擇賭博;而擺低權勢姿態的人只有 60%選擇會賭。將採樣的口水分析後發現,從受試者踏進實驗室的那一刻起,擺出高權勢姿態的人睪固酮會上升 20%、腎上腺皮質醇下降 25%;擺低權勢姿態的人則是睪固酮下降了 10%、腎上腺皮質醇上升 15%。其中睪固酮代表著支配性,而腎上腺皮質素又名「壓力賀爾蒙」,在壓力環境下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強勢的領袖也擁有大量的睪固酮與較低的腎上腺皮質醇。 這樣的實驗結果暗示著透過僅僅兩分鐘的姿勢改變,將造成個人生理與心理上預期接下來的困境挑戰並作出心理、生理及行為上的改變。這或許可以應用在面試、公開演說、風險投資等狀況下增加自我信心及表現,即使一個人因實力不足或在群體間地位低落而感到無力時,或許也能透過這種方式先建立起自信的外殼,漸漸提升表現直到成功為止。 ===== 反對方 ===== Eva Ranehill et al.在 2015 年嘗試重複前述 Dana Carney et al.的實驗,並把實驗人數拉高至 200 人,且遵照原始實驗方法,除了一些差異:如將擺每個姿勢的時間提升到 3 分鐘、在實驗前簡述實驗將調查姿勢是否影響荷爾蒙濃度與行為等。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回報其高權勢感受確實有提升,然而在風險承擔能力、睪固酮濃度與腎上腺皮質醇濃度上卻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作者推測實驗無法複製的原因在於原始實驗的樣本數過少,或者本實驗在實驗前就已經透露出一些實驗的目的<ref>Ranehill, E., Dreber, A., Johannesson, M., Leiberg, S., Sul, S., & Weber, R. A. (2015). 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power posing: No effect on hormones and risk tolerance in a large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5), 653–65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4553946 </ref>。 除此之外,更有數篇發表在 Comprehensive Results in Social Psychology 上的論文表示他們也無法成功複製實驗。 ==== 自身情緒經驗的誘發 ==== 表情不僅止於情緒的產品,他更是可以反饋我們腦中對於過去自身情緒經驗的管道。心理學家施卓克(Fritz Strack)等人曾經據此做過一項實驗: 他們要求實驗參與者將一支筆以不同的方式含於口中,例如放置於鼻子與嘴唇上方用肌肉與面部表情將其夾住,或是以牙齒咬住。結果顯示,牙齒咬住的參與者所做出的報告較多正向的情緒經驗反映,他們在看卡通漫畫時也會表現出更多歡笑的反應。這是為甚麼呢?因為牙齒咬住的情境與我們平時露齒微笑的表狀態幾近相同,固有促進正向情緒的效果。反之,以嘴唇含住筆的嘟嘴表情像是討厭的表情。由此可見,'''外在的表情也會對情緒的引發產生促進及抑制的效果'''。這也告訴著我們,要隨時保持笑容,對於個人的情緒管理也是極為重要的策略。 ==== 展示規則 ==== '''情緒經驗的表達可能跟共同的遺傳基礎具有相當的關連性,但情緒表達的時機以及強度則深受文化的影響'''。每一個文化會建立起各種不同的社會規範用以對人民產生具有相同思維與習俗,概念性的規制效力,用以節制某中情緒得時機與身分(Lutz& Abu-Lughod, 1990)。我們將這種情緒這種調節情緒的表查機制或者我們所認為的無形規範稱為「'''展示規則'''」。 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應該要表現的時機,所應當予以表現的對象與需要表達出的程度。艾克曼(Paul Ekman)認為說這些展示規則都是後天所養成的,歷經後天社會化過程的學習以及強力自我克制基本情緒表達的結果。他曾經在一項研究中,默默記錄下日本及美國受試者同時觀看一部情感極為豐富的電影時,他們面部表情上的變化(Ekman,1972)。結果顯示出,當參與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影時,美國人和日本人所表現出的反應相當接近,都會因著電影情節而出現大笑或悲傷落淚的情狀;然而,假如受試者觀賞電影的房間中多了一位穿著白袍,看似十分威嚴解嚴肅的主試者陪同,日本參與者的表想就會明顯比較有禮貌,也較常微笑,情緒表達上面也會比美國參與者來的更加溫和,與此同時也不太會對於電影情節的大喜大悲而跟著轉換。 有趣且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本的參與者在看到情緒非常強烈的電影情節時,若有主試者在一旁陪同,他會先因應情緒而極短暫的表現出強烈的情緒表情變化,但是瞬間消弭於無形,並且會用微笑的表情來遮掩上一個強烈的情緒表情。 ====情緒表現規則(Display Rules)==== 如果情緒的表達方式在不同文化間有一定的相似性,代表情緒的表達並不只受到後天文化培養的影響,還會受到先天性的影響。除了文化以外,情緒表達也有物種間的差異:比如黑猩猩的笑容和人類不一樣,並不代表開心,反而代表恐懼。 ====臉部說謊==== 雖然臉部表達是重要的溝通管道,提供一個人對環境解釋、反應的許多訊息,但不會是絕對正確的訊息來源。當我們不希望在人前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感受時,我們能夠抑制或改變自發性的表情,做出另一種表情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感受。人們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以符合個人的或文化的表現規則—應該在什麼情況下有何種情緒表現。這些表現規則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差異很大,這也是為何不同文化的成員用不同的臉部表情傳達相同的情緒,或是對同樣的情境反應卻不同。因為有能力控制臉部的表情,所以我們的臉常常不會表露真正的情感。這並不減低面部表情作為溝通的有用程度,事實上,有能力控制表情可能賦予臉部活動必須的彈性,以促進幫助社會行為。 ==== [[wikipedia:Microexpression|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 * '''發現與基本界義''' :學者 Haggard 和 Isaacs(1966)率先發現微表情,認為微表情與自我(ego)防禦機制有關,表達了被壓抑的情緒。他們的研究當時並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視。而另外兩外 Ekman 和 Friesen(1969)也獨立地發現了微表情。他們受一位精神病學家的委託,對一段抑鬱症患者撒謊以掩蓋其自殺意圖的錄影進行檢測。然而,Ekman 和 Friesen 起初並未從這段視頻中發現該患者有任何異常表現:該患者顯得很樂觀,笑得很多,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任何企圖自殺的跡象。但當對該錄影進行慢速播放並逐幀進行檢查時,他們發現:在回答醫生提出的關於未來計劃的問題時,該患者出現了一個強烈的痛苦的表情。在整段影片中,這個表情只佔據了兩幀的畫面,持續時間僅為 1/12 秒。Ekman 和 Friesen 稱之為'''微表情'''。<br>微表情與普通表情有所不同,Ekman 等(Ekman,2003,2009;Ekman&Sullivan,2006)認為: :# 是一種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續時間僅為 1/25 秒至 1/5 秒,因此,大多數人往往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 :# 可能包含做出普通表情所需的全部肌肉動作,也可能只包含臉部肌肉動作的一部分。 :# 往往在人撒謊時出現,表達了人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 :# 是一種自發性的表情動作, 表達了六大基本表情:'''快樂'''、'''傷心'''、'''害怕'''、'''生氣'''、'''驚訝'''、與'''憎惡'''。 :微表情具有的上述性質,使它可能成為我們瞭解人類真實情感和內在情緒加工過程的一個窗口。而Ekman也於1978年出版了「臉部動作識別系統」(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簡稱FACS),對臉部表情與肌肉運動的關係建立完整的編碼分類,至今仍在測量臉部表情的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然而,目前人們對微表情的機理還知之甚少,只是對控制面部肌肉運動的兩條通路具有共識:一條是皮質運動通路,控制隨意的面部肌肉運動;另一條是皮質椎體外系通路,控制自發的面部肌肉運動。但還沒有研究者對此假設進行過檢驗。微表情的心理和神經機制是微表情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識別能力研究''' :Ekman 和 Friesen(1969)發現,當在慢速播放條件下看見了微表情後,即使再以正常速度重新播放這段影片, 他們也可以直接看見影片中的微表情。於是,他們決定將這段影片給一些臨床心理學家看,結果發現其中一些人可以不借助慢速播放技術就覺察到微表情的存在。據此,Ekman 和 Friesen 推斷,能很好識別微表情的人,也能很好地判斷人是否在撒謊。於是,Ekman 的 研究團隊開始製作測量微表情識別能力的工具,同時考察微表情識別能力與謊言識別準確性之間的關係。 :然而,早期研製的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以快速呈現表情圖片的方式來測量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方法缺乏生態學效度。在這種測驗中,「微表情」是孤立出現的;但在現實中,微表情的出現前後卻伴隨著其他表情。另外,快速呈現表情圖像還存在圖像後效問題,而這將延長被試對刺激的知覺加工時間。因此,後來Ekman又研製了「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詳情請見下表。 {| class="wikitable" |年度 |研製測驗者 |測驗名稱 |測驗內容 |測驗結果:微表情識別能力和謊言識別準確性的關係 |- |1974 |Ekman、Friesen |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 |施測者向被試快速呈現一些表情圖片,每張圖片僅呈現 1/25 秒。 |Ekman 和 Sullivan(1991) 研究結果表明,呈顯著正相關(r = 0.27,p < 0.02)。 |- |1997 |Ekman、Frank |類似 BART 的新測驗 |測試程序與 BART 完全相同, 但使用了一套新的表情圖片,而這套表情圖片具有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 |支持早期的研究發現:呈顯著正相關(相關係數為 0.34, p < 0.04)。 |- |2002 |Ekman |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 |施測者首先會向被試呈現一張某人的中性表情的圖片,然後快速呈現該人一張帶有表情的圖片,呈現時間為 1/15 秒;之後再緊跟著呈現一張中性表情的圖片,以消除圖像後效的影響。 |Frank 於 2002 年,分別以美國人和澳洲人作為受試對象進行研究,而結果均呈顯著正相關(r = 0.19,r = 0.30,p < 0.05)。 |} :隨著微表情識別能力測驗的完善,研究者也開始用這些工具探究微表情識別能力的個體差異。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人格特點的人,或許也有不同的微表情識別能力。 {| class="wikitable" |年度 |研究者 |測驗名稱 |測驗內容 |測驗結果:微表情識別能力與人格的關係 |- |2000 |Matsumoto 等人 |JACBART 的未完全版 |包含 56 個項目,擁有三個版本,微表情呈現時間分別為 1/15s、2/15s、1/5s |受試者在 JACBART 上的得分與他們在大五人格量表開放性(openness)維度上的得分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外傾性(extraversion)維度上的得分呈顯著正相關 |} *'''謊言識別''' :在謊言識別研究領域,Warren、Schertler 和 Bull(2009)探究了謊言識別時哪些線索是可利用的有效線索這個問題,結果發現,被試判別情緒性謊言(emotional lies)的成績與他們在弱表情訓練工具(subtle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SETT)上的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與他們在微表情訓練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上的成績無關。該研究結果提示,判別情緒性謊言時,弱表情可能是比微表情更有效的線索。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只進行了 METT 前測,並未進行 METT 後測,被試在 METT 上的成績是未經 METT 訓練的前測成績。因此,該研究可能存在微表情識別能力測試的地板效應,而這有可能導致其 METT 成績與謊言識別成績相關不顯著這種結果。 *'''微表情表達研究''' :Porter 和 Ten Brinke(2008)率先公開發表了他們對微表情表達進行實證研究的報告。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選自國際情感圖片庫(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見 Lang,Bradley & Cuthbert,1999;Lang,Greenwald,Bradley & Hamm,1993)的圖片,並要求受試者作出真實或者虛假的表情,同時記錄受試者的面部表情。結果發現, 所有的受試者均出現了暴露真實感情的面部表情線索, 但大多數表情線索的持續時間都長於 1 秒, 比目前定義的微表情的持續時間(1/25~1/5s)更長。結果還發現,只有 21.95%的受試者出現了符合定義的微表情,這些微表情在受試者出現的全部表情中僅佔 2%,而且很多微表情是在要求受試者真實地表達自身情感時出現的。因此,Porter 和 Ten Brinke(2008)對基於微表情進行謊言識別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吳奇,申尋兵,傅小蘭(2010),微表情研究及其應用) *'''相關影視作品''' :近年許多影視作品以微表情、心理學為題材,[[w:謊言終結者|謊言終結者]]是一部心理學的美國電視劇。在片中,主角利用[[w:en: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分析被觀察者的肢體語言和微表情,進而向他們的客戶(包括FBI等美國執法機構或聯邦機構)提供被觀測者是否撒謊等分析報告。片中的主要故事情節,便是來自美國心理學專家[[w:保羅·艾克曼|保羅·艾克曼博士]]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面部表情的辨識、情緒分析與人際欺騙等。 ====關於面部情緒的本土研究==== 過往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面部情緒資料庫都是以歐美面孔為主,亞洲面孔較少。但其實人們對於判斷不同種族的面孔所展現的情緒的精準性是較低的,且可能因為文化相異而有不同的判準。例如卓淑玲等人<ref>卓淑玲、葉怡玉、連怡甄、徐詠琪(2005,12月): 〈華人臉孔表情資料庫建立初探〉,輔仁大學醫學 院第三屆學術研究成果壁報展,輔仁大學,台北。</ref>的研究就發現,台灣民眾在看到有的北美民眾一致認為是展現厭惡情緒的影像時,則傾向判斷該影像展現的是生氣。 因此,建立本土的資料庫是十分重要的。陳建中、卓淑玲、曾榮瑜建立了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專業表演者臉部表情常模資料庫<ref>陳建中, 卓淑玲, & 曾榮瑜. (2013). 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 專業表演者臉部表情常模資料. 中華心理學刊, 55(4), 439-454.</ref>。該資料庫收集了29位台灣表演者的臉部表情資料庫,以及建立了台灣觀察者針對資料庫中的照片進行的情緒評定常模。此資料庫包含 12, 393 有效影像檔案,表演者以表演的方式表現七種情緒的表情,分別為快樂、生氣、悲傷、厭惡、害怕、驚訝及平靜,且由不同角度進行攝影。 此研究發現,評定者對於快樂的評定強度最強,且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對於驚訝的情緒。而對於害怕的臉則辨識度較低。此研究的貢獻在於表演者與評定者皆為台灣人背景,因此此表情資料庫可以作為台灣脈絡下有關文化議題之情緒研究之資料。不過利用此資料庫的已出版研究仍然不多,台灣文化中的面部情緒展演仍是有待探討的議題。 =====嬰兒情緒發展===== 嬰兒常常依照母親的面容,以幫助自己解釋和應對模糊的情境。當嬰兒在不確定情境時(context of uncertainty),嬰兒會依據母親面部的情緒訊息,作為進取或躲避行為的指引,這種找尋情緒訊息作為行為控制者的過程稱為「社會參考(social referencing)」。 Sorce 等人在 1985 年,研究把小孩放在視覺懸崖(visual cliff)<ref>視覺懸崖其設計為:在具有顯著深度不同的平面之上,覆蓋透明的厚玻璃,並且其平面被製作成棋盤的型式,以製造成一種深度的錯覺。實驗最初設計為研究小嬰兒深度知覺,並認為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證明人類自小就有對深度有所警覺,這樣的能力有助於物種生存。 在上面實驗中,Sorce 等人將此做為實驗方法,以測量母親的面部情緒與嬰兒行為的關係。</ref>,母親情緒訊號對一歲大嬰兒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母親的負面情緒會凍結小孩的前進與好奇心,讓大部分的小孩退縮的角落的安全處。而母親的情緒若為高興,則會讓小孩覺得情境式安全的,而將之視為探勘的訊號。若當視覺懸崖的環境去除,那麼情境就非不確定,小孩就不會參考母親的表親。 備註: * 嬰兒情緒發展里程碑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月數 !! 描述 |- | align=center | 0-2 個月 || 挫折、滿足、漸漸有笑意與好奇心,開始會自我安撫——如吸吮奶嘴 |- | align=center | 3-4 個月 || 主動笑,漸漸會因為不如願而生氣,好奇心增強而互動增多 |- | align=center | 5-7 個月 || 快樂、悲傷、生氣、好奇、厭惡、害怕都越來越明顯,開始對陌生人焦慮 |- | align=center | 8-9 個月 || 以上情緒強度加大,焦慮感也加大,開始有分離焦慮,好惡變得更明顯 |- | align=center | 10-12 個月 || 害怕的事物增多、開始會拒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挫折加重、開始主動尋求快樂 |- | align=center | 12-18 個月 || 分離焦慮明顯,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樂興奮、幽默感漸生、主動尋求快樂 |- | align=center | 18-24 個月 || 上述情緒明顯加劇,自我意識明顯、成功時感到驕傲、失敗時感到羞愧、羞恥、羨慕等 |- | align=center | 24-36 個月 || 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都越發明顯、好惡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情緒 |} </center> =====面部表情的政治學===== Lanzetta 等人在 1985 年,組成內部有心理學家和政治學家的研究小組,專門調查電視上表情對觀看者態度的影響。此研究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觀看者依據政客的面部表情,會影響他們對政客的態度,尤其是當目標是觀眾不認識或並無強烈態度時,這種面部效果最明顯。而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新聞播報員在電視上談論政客時的表情似乎會影響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態度,甚至是選票。 {| class="wikitable" |- ! 實驗 !! 實驗內容 |- | 第一部分 || 三組大學生看同樣一組(20 張)有關雷根總統的剪輯影片,並測量學生對雷根總統前後態度的差別。每部剪輯過的雷根的影片在背景中出現,然後由記者描述這個故事。對這三組而言,有 10 部影片他們看到都是相同的,但另外 10 部,在快樂組,受試者看到雷根快樂而安心的表情;中性組看到中性的表情;生氣組看到雷根生氣、威脅的表情。這些表情的差異對研究前就極力支持或反對雷根的人沒有影響,但對態度中性者,影響卻很明顯。當他們看到雷根快樂而安心的表情後,對他有較多正向的態度;看到中性或生氣,則會對他產生負面態度。 |- | 第二部分 || 研究者從三位播報員在電視上談論政客時的表情,來觀察播報員的表情對於選民的影響。CBS 電台的 Dan Rather 以及 NBC 電台的 Tom Brokaw 在報導雷根或者其民主黨對手孟代爾時,都同樣是愉快的表情,所以沒有偏差證據。然而 ABC 電台的 Peter Jennings 對雷根有強烈的表情偏差,他的表情在報導雷根的新聞時,明顯比孟代爾或其他主題時愉悅。選舉過後,研究者在全國各地做了調查,評估「Jennings 微笑」的效果。他們隨機選取常看新聞,且在這次選舉曾投票的人。他們發現常看 ABC 電台的人,比常看 NBC 或 CBS 電台的人,較容易把票投給雷根。雖然這個現象的解釋可能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最可能的主因是 Peter Jennings 的表情影響選民的態度與選票。此外,因為 ABC 電台支持雷根的故事較其他兩家少,所以可以消除一個可能的解釋:ABC 電台對雷根有一般性的偏好,所以支持雷根的選民會選擇 ABC 電台看新聞。 |} 這些研究代表了我們上述提到的:表情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臉部表情是重要的社會訊息的資源,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態度。 ===心理學家解釋情緒的取向===   心理學家在探討情緒的心理學時,主要從四個取向下手:演化論取向、跨文化取向、心理生理學取向與認知取向。而又從心理生理學取向與認知取向之理論綜合出了情緒之綜合理論。 ==== 情緒的演化論取向====   情緒何以存留在所有人身上?從演化觀點而言,可見情緒的存在,對於人類生存具有不可或缺的理由。情緒能觸發與激起人類做出生理行為。例如:父母親對小孩的愛,雙方的互動,能為彼此帶來幸福的感受,此出現的結果有利於兩方生命的延續;當身處危險的情境,人會感受到緊張以及畏懼,此時情緒會使人具備警覺心,以便在危急中及時做出適當反應。 情緒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接觸事物,身體都會做出情緒反應,想趨近(就是喜歡)或遠離(就是不喜歡)眼前的狀況,大腦會記錄每次的情緒判斷並儲存,形成一種身體不自主地反映,例如:有個朋友每次和他聊天,他都會做出攻擊性的言論,大腦便會記錄與他相處時不舒服的感覺,並製造相關的情緒意象,當下次再遇到這位朋友時,自身就會產生保護機制,只與他基本的打招呼而不作過多的交談,這並非刻意的,而是大腦的情緒意象在發揮作用,使自身產生“抵觸”“拒絕”的反應,不容許自己對這位朋友敞開心胸。即便是隨著社會化,人們可能為了眼前的利益或維持表面上的和諧,我們可以刻意隱藏不舒服的情緒、否認身體的情緒知覺,但是大腦仍然會記錄身體最真實的反應,因此每次接觸到不喜歡的事物時,自身仍會不自覺的比平時更為拘謹。 ==== 情緒的跨文化取向====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笑時,可能會覺得他現在應該相當開心,而看到一個人皺眉頭時,可能覺得他心情沒很好。情緒表達讓我們能溝通情感,讓我們可以與其他人溝通。可以影響他人對我們的回應,例如母親以嬰兒的表情,回應嬰兒 。可以透過情緒表達作社交互動,例如對人微笑可以打破沉默尷尬。可以鼓勵社會行為,例如我們可以用臉部表情,影響他人情緒。但情緒與表情的表達的一致性,真的在所有人類都一樣嗎?表達是社會性的,是要給受眾看的,並且關乎到訊息的傳達。情緒反應的前因、事件解讀、評估,以及生理反應模式等各種面向,都深受個人的文化背景所影響。然而,跨文化上的差異,例如:日本人在困惑或生氣時也會笑,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各國人在尷尬時都會笑,特別是在臉部表情與口語情緒上,能看見共通的基本情緒有不少相仿的地方。 * '''文化模型中的情緒''' 由「情緒的跨文化取向」的角度,我們發現情緒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情緒是受到社會和文化意義影響的。當然人類在接觸文化影響之前,存在著我們上一章節講述的「基本情緒」,而就就文化模型的觀點而言,這種「普世」而「直覺」性的情緒我們可以稱之為「初級情緒」(primary emotion)。而經由社會文化習得的情緒,是在人們表現情緒的過程對基本情緒做出的「再反應」,是經過較複雜的認知、在個體意識的處理之後做出的情緒,例如:雖然生氣(初級情緒)但為了維持禮貌而隱藏怒氣改以陪笑(次級情緒),又或者為了保護自尊而選擇在傷心難過(初級情緒)時以大聲怒罵(次級情緒)隱藏原本的情緒。而這些初級情緒道次及情緒的轉換時常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價值可能會造成個人對基本情緒的「再反應」做出不同選擇。下文 Ekman 的實驗則是對此「文化模型」的證實。 * '''情緒相似性的辨認'''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保罗·艾克曼|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1975)發現,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相當準確地辨認出喜、怒、哀、樂、厭惡與驚恐的臉部表情。新幾內亞的 Fore 部落裡的族人能相當準確地指認出美國人的臉部表情,儘管這個部落並沒有與西方人接觸過,但他們的臉部表情與辨認表情的能力卻和美國人相似。而在所有表情中,高興的表情辨識率最高,恐懼則最低。 * '''情緒判斷''' 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情緒判斷時著重的面相有些不同,例如日本人做情緒判斷時會關注在眼睛的眼神、眉毛;美國人則會注意嘴巴的動作變化。<br> 查爾斯·勞勃·達爾文([[wikipedia:Charles Darwin|Charles Robert Darwin]])在 1872 年時,曾出版過一本《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內容提及了六種基本的情緒狀態,包含快樂、驚訝、恐懼、厭惡、憤怒與悲傷,透過觀察及推論,人類面部表情如果是透過後天學習,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到最後各個族群的面相表達應該會有很大的差異,但依他當時的觀察並沒有這樣的現象,因此推論人類的面部表情是遺傳基因的一部分。為了驗證達爾文的理論,近代心理學家 Rachael Jack 與同事運用計算機程序製作了 4800 個帶有表情的面孔,其中一半是西方白人的面孔,另外一半為東亞人的面孔,請東亞移民與西方白人辨認這些面孔的情緒,結果顯示,白人所做出的辨認符合達爾文的研究,但東亞人卻部分不符合。笑容在此測試中,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但東亞人在分辨驚訝、恐懼、厭惡與憤怒幾項情緒對應的面孔中,無法準確辨別,因此由實驗結果推論,每種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情緒組合,所對應的臉部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研究團隊還進一步推測,東亞人的基本情緒種類可能包含了慚愧、驕傲和負疚等等。 ==== 情緒的心理生理學取向==== 該取向主要是以生物學(生理反應)的觀點解釋情緒的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許多大腦的區域控制情緒的產生和記憶相關經驗所連結的情緒。而在自律神經系統,其掌管了生理現象的改變所引起的情緒。<br> (一)大腦系統的機轉:分成三大原理<br> :'''1.[[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br> ::主要發生在邊緣系統的[[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為情緒中樞。杏仁核為[[w:基底核|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上方,又稱扁桃核、扁桃體、杏仁體,具有調節內臟或產生情緒的功能。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瑟夫‧雷杜克斯([[wikipedia:Joseph E. LeDoux|Joseph E. LeDoux]])的研究指出,感覺受器接收到的訊息,會經由兩條獨立的路徑送達神經中樞處理,第一種為直接傳送至大腦皮質處,再經由數條迴路進行分析後,才會產生合理反應,此種路徑佔絕大部分;第二種途徑是經由[[w:間腦|間腦]],直接傳達至杏仁核,相較第一種路徑快速許多,然而此途徑無法精準處理資訊。此外,杏仁核也操控著「恐懼」此種情緒,當一個人發生意外事故,杏仁核內的特定區域會學習並產生記憶,當下次遇到或聽到類似事件時,恐懼與不安的情緒便會產生。<ref>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365822</ref>正常情況下功能有學習情緒聯想、辨別情緒的表達、感測個人相關資訊和感知帶有情緒的字眼。舉例來說,杏仁核不幸失去功能的病人無法光靠觀看他人的表情就知道此人的心情狀態。<br> :'''2.情緒造成表情和非情緒造成表情的控制'''<br> ::面部的表情控制總共有兩個系統。第一個是 pyramidal motor system ,此一系統包含 motor cortex 是控制自主的(有意的)面部表情,例如:迎合他人的假笑。第二個系統是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 ,此一系統的中樞是在 motor cortex 下方的區域,是調控非自主(與情緒有關)的面部表情,例如:開懷大笑。腦部的損傷有可能造成任一個系統的傷害,pyramidal motor system 受到傷害的病人,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卻無法讓他們假笑,反觀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 受到傷害的病人,雖然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擺出任何表情,但當他們感到喜悅時卻只能板著一張臉。<br> :'''3.大腦的兩大半球([[w:大腦皮質|大腦皮層]])'''<br> ::大腦的第三個重要角色,可以由許多大腦半球差異的研究得知。<br> :::#在右腦受到損傷後,病人將無法因為笑話而開懷大笑,即使他們了解笑話中的文字、笑話邏輯和梗。 :::#當受測者被要求判斷圖中人臉表情所代表的情緒,此研究結果顯示人在此一情況下的右腦的血液量會比左腦多。 :::#受正向情緒而開懷大笑時,左腦的活躍程度較右腦高。 :::#當左腦的某區域被刺激後,受測者開始微笑甚至是大笑。 :::#當球迷在看球時,支持的球隊若贏球此球迷的左半腦的活躍程度較高,支持球隊若輸球則是右半腦的活躍程度較高。 :::#生氣和抑鬱此類負面情緒的產生和右半腦較有關係。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出兩大半球涉及不同的接收和表現情緒反應:經歷負面情緒、對臉部表情的情緒認知、臉部表情的情緒表達都與右半腦較有關聯,而正面情緒則與左半腦較有關聯。<br> (二)自律神經系統的機轉: :自律神經系統( The [[wikipedia: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根據情緒的改變引發生理的改變。例如:當你因為緊張而使手掌冰冷、黏濕,這是因為自律神經調節,增加汗腺汗水的排出,並收縮血管減少血液的流入。此系統控管著大腦和許多器官(心臟、血管、消化器官)的連結,每一個器官的運作是獨立的,但是來自自律神經的訊息會調控(增加或減少此器官的活性)。如此一來,自律神經能夠使器官的功能達到身體所需要的最大效益也可以快速因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例如,當你為了趕校車,你需要更多葡萄糖來當作能量使用,這時自律神經會刺激葡萄糖生成激素的分泌和提升到肌肉的血流量,讓肌肉可以使用能量。 :而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 :'''1.[[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br> ::交感神經的軸突通常會釋放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到目標器官,造成一些與保護、滋養、成長的相關反應。當一部分的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其他交感神經亦會開始反應,造成[[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反應(fight-flight reaction)]],心跳頻率上升、血壓上升、急促而無規律的呼吸、瞳孔放大、流汗、口乾舌燥、血糖上升還有其他能幫助你對抗壓力的生理反應。<br> :'''2.[[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br>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軸突通常會釋放不一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作用基本上與交感神經為拮抗。 :有學者提出理論表示自律神經系統與情緒相關,如下所示。 :*'''[[w: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情緒理論(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ies,1890): ''' ::由 [[wikipedia:William James|William James]]和 [[wikipedia:Carl Lange|Carl Lange]] 兩位學者提出,他們主張情緒源於生理變化,其途徑是由刺激事件引發生理變化,我們察覺到生理變化並加以解釋,形成情緒感受。此理論認為生理反應先於情緒反應,我們會因應環境事件而產生特定生理變化,因而引發情緒經驗。但是單憑對生理反應的覺知,並不能判斷自己的情緒,因為許多情緒發生時的生理變化都是相近的,人們並無法從少數能夠覺知的生理變化而推論到多樣複雜的情緒狀態。所以可以推論,情緒經驗的產生不一定發生在生理變化之後。 <br> ::*相關實驗: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Tomkin,1962) :::人感受到的情緒會部份地受到臉部肌肉位置之影響。實驗者先請受測者做出一個特定的表情(如嘴角上揚),受測者必須維持這個表情並為自己的心情做出評分,結果顯示:做出較接近正面情緒表情的受測者,對自己的心情評分會比做出負面情緒表情者來的正向。 :*'''Cannon-Bard 情緒理論(坎巴二氏情緒論)([[w:en:Cannon–Bard theory|Cannon-Bard theory]],1929): ''' ::由 [[wikipedia:Walter Bradford Cannon|Walter Bradford Cannon]] 和 Philip Bard 提出,反對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ies),認為人類的行為與生理變化因為較於緩慢,無法解釋迅速的情緒變化,並且生理反應的樣式不足以解釋情緒的多樣性,再者,人體器官並沒有提供可辨別不同情緒的資訊。他們主張生理激發和情緒經驗同時產生。<br> ::Joseph LeDoux 發現,人接受到刺激事件之後,會先激發大腦中的視丘,而視丘一方面傳送訊號到自律神經系統以產生生理變化,另一方面也同時傳送訊號到大腦皮質,處理其經驗到的情緒之性質,也就是說不同情緒並不會有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只要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訊號能夠辨別是何種情緒即可 。而他的理論可以被推廣到許多不同的動作(action)、情緒(emotion)與生理反應(body reaction),在如何詮釋「認知對情緒的『產生』和『調節』」有很大的影響。其中,調節代表著對一件事情可經過「評估」與「再評估」而對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br> ::*相關實驗:參見[[/情緒的種類#恐懼與杏仁核 |恐懼與杏仁核]] :::在該小節中,我們提到了杏仁核處理危險資訊產生恐懼時,資訊會快速地由丘腦傳送到杏仁核,並伴隨著恐懼情緒的產生,而同時,杏仁核也會接續地傳遞資訊到下視丘,產生心跳加速、肌肉僵直等生理變化,因此對於恐懼這種情緒的產生來說,Cannon-Bard 之理論是可以有相當完美的解釋的。<br> (三)中樞神經系統([[wikipedia:Central Nervous System|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中樞系統其中的[[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w:下丘脑|下視丘]](Hypothalamus)所扮演的角色最突出。 :'''1.[[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位於中腦附近,多數研究者認為它是控制情緒的中心,利用毀壞法(Lesion Method)的研究發現邊緣系統中某些部分被破壞時,會改變動物的情緒反應。舉例:毀壞杏仁體(Amygdala)可使兇猛的野獸變溫馴;而中隔區(Septal Area)被破壞的動物則變兇暴。如果用電刺激法刺激上述部位,則會產生反效果。 :'''2.[[w:下丘脑|下視丘]]''':位於乳頭體附近,其作用與情緒有關,刺激可以使之產生暴力行為。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下視丘是專司動機與情緒的結構,而邊緣系統則間接地藉由影響下視丘影響情緒反應。 (四)基因對情緒的影響 : '''1. 基因對情緒影響可能性''' ::哈佛大學的凱根(Jerome Kagan)是氣質天生機制方面研究的開始祖師,他長期觀察十幾名被認為有行為抑制的孩童(從幼兒期觀察到成年為止),發現基因也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型態。凱根請父母描述他們的孩子,在一份行為抑制量表進行評分,然後親自觀察他們,並進行大腦造影。報告顯示那些小時候被分類為強烈行為抑制組的孩子,其杏仁核活動的程度比幼兒時分類為非抑制組者來的多。杏仁核的高活化反映出他們的一個重要特性——過度警覺並不停尋找可能的威脅和危險來源,且這類人會被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聲音嚇到。凱根的研究發現行為抑制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特質,害羞的八歲孩子變成害羞的十六歲少年,最後變成害羞的成人。由於凱根發現行為抑制似乎與杏仁核的高度活動有關,所以在八零與九零年代,行為抑制的不變性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一九八零年代後期,科學家研究一個荷蘭的家族,這個家族有十四名男性都犯了衝動型攻擊性犯罪。科學家發現這十四人的染色體上都有相同基因的突變,導致一種 MAMO 的酵素的活性缺失。正常的基因會製作很多的 MAMO,不正常的(短的)基因則只會製造很少量的 MAMO,而大腦中 MAMO 越多,神經傳導物質被分解的越快。或許當 MAMO 在大腦中不足時,大腦只好想辦法增多,從而引發了攻擊性的行為。而動物的研究證實短的 MAMO 跟攻擊性的關係,有短的 MAMO 基因型態的動物面對危險會有毛髮豎立等激烈反應,牠們看到憤怒的臉時,恐懼中心的杏仁核就會被大量活化,這可能足以解釋上述家庭男性成員的暴力反應。 ::但後來紐西蘭科學家對 422 名男性進行篩檢,檢驗他們身上是否帶有異常的基因,並從犯罪案件與公共紀錄比對他們是否有反社會或犯罪行為,也同時作心理測驗,結果發現驚人的事實—— MAMO 基因與反社會行為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影響。研究發現一個有不正常 MAMO 基因的人小時候如果被虐待,那麼以後就有很高機會展現反社會行為;而那些有著相同基因卻來自溫暖家庭,在關愛的滋養下長大的孩子,則沒有做出比擁有正常 MAMO 的人更多的反社會行為。也就是說基因本身無法增加犯罪的機率,尚需要一個壞的環境配合以助紂為虐。 ::基因雖作為基礎,並非無法進行改變,因為基因必須被啟動才能夠表現特質。有基因基礎的害羞、攻擊性或違法行為並不見得會展現出來,要端看個人的生活經驗而定,有某個基因卻不代表它所連接的特質必然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人類和實驗動物之研究已顯示生活經驗可以控制基因的表現。 : '''2. 如何觸發基因''' ::那麼我們的生活經驗是如何達到細胞的層次,造成基因的開啟或關閉呢? ::一九九零年代,生物學家明尼(Michael Meaney)發現他養的老鼠其中有一些表現非常焦慮,只要放到陌生的環境,一點聲音就會使牠們受到驚嚇,甚至使牠們動彈不得。焦慮的母鼠甚至太緊張以致無法履行他的母職,不去舔舐和清理自己的孩子。這些神經質老鼠對壓力經驗的反應出自於荷爾蒙醣皮質素,這種激素會使心跳加快、肌肉緊張,並隨時啟動 fight or flight(戰或逃) 反應。相較之下,其他老鼠被放到陌生環境則會好奇地到處探索,以沉著應變來處理新環境的壓力,而且這類老鼠遭到電擊時,也只會分泌少量的醣皮質素。而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大腦海馬迴中醣皮質素受體的數量不同。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中葉,明尼發現某些老鼠有較多醣皮質素受體的原因。原來是牠們小的時候有被鼠媽媽充分舔舐、清洗,這個感受到母愛的經驗造成這些老鼠們一生的差別,將牠們大腦的軟體設定為可以坦然面對挫折,且不害怕陌生環境。相較之下,那些備受忽視的鼠寶寶們,長大後變的非常焦慮害怕,容易過度緊張,碰到任何陌生或預料之外的事會僵住並無法動彈。明尼發現這個受體的基因會受到生命初期經驗而改變。在散發母愛的媽媽扶養下的小鼠,這個基因的活動力比對照組(冷漠對待)增加兩倍。如果母親是冷漠的,這個基因會被關掉。這個實驗顯示生活經驗可以深入到DNA層次,影響其開關。 ::真正的 DNA 序列並沒有改變,而是基因的表現與否。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卵雙胞胎一個有思覺失調症,一個沒有。2005 年有一個研究顯示經驗對基因的重要性,研究發現擁有相似生活型態、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比起有不同生活型態,不常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有著更相似的基因因果關係。到五十歲時,在不同環境長大的同卵雙胞胎,比他們在三歲時的差異多達四倍以上。這說明了環境為什麼可以把相同基因體轉譯成完全不相同的人。 :'''3. 害羞怎麼變大膽的''' ::一個大膽的幼兒要如何變成一個害羞的青少年?害羞的幼兒又有機會變成大膽的青少年嗎? ::研究者曾對 368 位孩子進行從小到大的觀察與實驗,透過孩子玩玩具、面對陌生人或機器人等表現,把孩子放入依照內向到外向所形成的性格光譜。他們對這些三歲寶寶中挑出七十名作長期追蹤,有一些是非常害羞的孩子,一些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也有許多是落在平均值附近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七歲、九歲時會各回來進行觀察一次。為了確定對行為測驗的準確性,研究者也分析了孩子大腦前額葉的腦波型態,發現左右的不對稱性與害羞或大膽有高度的正相關:大膽、沒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左前額葉皮質的活化都比右前額葉皮質厲害;害羞、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則右前額葉皮質活化的比較強。而在比對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情形時發現,三歲時的大腦與行為不能預測孩子到九歲時的情形,最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的分類類別產生變化。一名在三歲很大膽的孩子,到九歲時有同樣的機率是害羞、大膽或居於兩者之間。三歲時很大膽的孩子,十年後的氣質與當時的關係就像擲銅板一般,是無法絕對肯定而隨機的。研究者也分析了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的資料,結果顯示有些孩子三歲態與九歲相像,但是整體來說三歲時 EEG 的型態與九歲時的型態相關性少於 0.1。 ::這個資料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直到研究當時,兒童發展的流行模式都宣稱,假如一個寶寶生下來落在害羞或焦慮的那一端,那麼他以後會變成焦慮的孩子,未來是焦慮的症候群。然而,在本研究發現氣質改變者比穩定不動者多。這與長大後有比較好的社交技巧,比較能跟陌生人說話沒有關係,而是在於他們不再是焦慮的孩子。舊的模式宣稱,他們躲在學習和社交技術的披風下,表面上看起來很大方,其實內心仍然是害羞與焦慮,但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發現他們大腦也跟著改變了。 ::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例子: ::威爾,是個曾經一恐懼就僵住的寶寶,但是有個很外向的姐姐,也幸運的有個肯花時間教導他如何與人交際的老師,雖然在九歲時並沒有變成一個外向的孩子,但是很穩當的移到中間組去了。相較之下,山姆的爸爸罹患了癌症,在山姆五歲與七歲時兩次住院治療,這個打擊無疑地對他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山姆從非常大膽移到了中間組。 ::雖然威爾和山姆都沒有移到另一個極端,但是他們都從極端移到了中間;也有將近一半的孩子從中間移到兩個極端,也有孩子從一極端移至另一個:尚恩是最沒被抑制的孩子,他三歲時直接走到機器人的旁邊,對他微笑並開始說話。但是當他八歲時,父親因癌症過世。他九歲時,已經完全改變,陌生人一進來他立刻僵住,不敢玩房間中的任何玩具。他變成我們研究中最膽小、最受抑制的孩子。 ::這個兒童研究對大腦可塑性的了解意義深遠。在發展過程當中,一些大腦最有特性的特質,例如額葉皮質 EEG 的活動,可以產生巨大的改變。這些關於情緒型態主要面向可塑性的發現,提供了父母與老師找出孩子情緒型態並塑造的基礎。這對其它有基因機制的人格特質也可應用,即使一個孩子天性傾向焦慮,但若在一個放鬆且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也可以減少基因對人格特質的影響。同樣的,一個天生害羞的孩子也可以發展成有社交性的青少年和大人,但前提是父母不要過度的限縮社交空間與過度寵愛,並讓孩子多與同儕互動。環境不只塑造孩子的行為或大腦的功能,還會影響基因的開關,因此,環境可以說是展現遺傳的人格特質的來至關重要因素。 ==== 情緒的認知取向==== * 吊橋效應(又稱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wikipedia: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 實驗背景 ::[https://doi.org/10.1037/h0037031 Donald Dutton 和 Arther Aron] 將實驗組別分成了兩組,請了一位女子分別在離地 70 公尺、搖晃危險的吊橋(會令人產生恐懼)和離地 3 公尺、堅固寬敞的木橋(不會令人產生恐懼)之尾端等候。並請許多的男性穿越該橋,而A女會請他們做主題統覺實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在該測驗中,會提供他們一些圖片,並要求這些受試者編造故事。雖然這些圖片並不包含有關性的內容,但被編造的故事會被分析有無關性之內容。這位女子在最後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和名字給予受試的男性們,並跟他們說若是有問題可以打電話給她。最後他們讓該女子在兩種狀況下對這些男子進行調查: ::# 在穿過一百四十米的橋後便立即接受測試。 ::# 在穿過一百四十米的橋後,有足夠的休息後,再做測試。 :* 實驗結果 ::在穿橋後便立即接受測試的男性,有較高的比例會打給該女性,而這被認為是他們「覺醒錯誤」的原因。他們誤將自己走吊橋害怕的情緒,理解為因該女子而被刺激的情緒。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男性因為過橋而感到較為焦慮時,會認為女性更有吸引力。反觀他們第一個進行 TAT 的測試中,不同的橋所進行的實驗並沒有顯著差異。 :* 影響 ::身體的訊號會讓大腦做出詮釋,像是在班上與同學聊天時,和特定同學聊天會支支吾吾,經過幾次的溝通後你可能會將這些狀況解釋為戀愛的表現。在此理論中認為,大腦會試著去詮釋身體上的訊號,這樣的吊橋效應讓早期情緒的研究者認為,我們是透過詮釋身體上的訊號去了解情緒。因此吊橋效應便是人們可能把造成某些生理變化的情形,歸咎於錯誤的原因,而對我們的情緒和心理造成影響。 :* 理論解析 ::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例如,根據這種理論,在情緒體驗的過程中,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現與以往有所不同,如,覺得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手有點抖,接下來,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此時自己的生理表現。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然而,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釋,有的時候,人們會很難確定自己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由於難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現的真正原因,人們會對產生對情緒的錯誤認識。在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 爭議 ::吊橋效應實驗仍有其問題,主要的批評有:後續研究試圖複製遠使實驗時遇到困難,引發再現性的問題以及原始實驗設計可能無法完全排除其他變數的干擾,例如個體差異和特定情境的其他元素。 * Schachter-Singer 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斯辛二氏情緒論、情緒二因論): :[https://doi.org/10.1037/h0046234 由 Stanley Schachter 和 Jerome Everett Singer 提出],主張引發情緒的刺激事件會導致生理反應,生理反應則會促使個體觀察外在環境,作為辨識情緒的線索,(此外,人們會將此生理激發做上標記,成為日後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情緒跟生理反應與認知評估有重大相關,只要觀念轉變,就會在短時間內對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很大的改變)。 :實驗中,參與者皆被注入刺激物(如腎上腺素 adrenaline),但第一階段參與者分為是否被告知刺激物對其生理影響的資訊。而第二階段,參與者分別進入兩種的外部環境:環境裡設定存在欣喜愉悅的旁人與憤怒急躁的旁人。而四種不同情境下的參與者,分別有以下不同情緒反應: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的資訊以及置入愉悅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欣喜,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的作用。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的資訊以及置入急躁環境的參與者,不感到憤怒,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的作用。 # 不被告知相應的生理反應並置入愉悅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欣喜,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外部環境作用。 # 不被告知相應的生理反應並置入急躁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憤怒,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外部環境作用。 :{| class="wikitable" |- !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 !! 未告知相應生理反應 |- | 愉悅環境 || 感到欣喜將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作用 || 感到欣喜將情緒反應,歸於環境作用 |- | 急躁環境 || 不感到憤怒,將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作用 || 感到憤怒,將情緒反應,歸於環境作用 |} {| class="wikitable" |- ! 理論 !! 理論說明 |- |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6.4.352 Lazarus 情緒理論(Lazarus theory of emotion)] || 認知(根據評估產生的思考)先於情緒出現。在情緒發生之前,人會先評估事件的情境,並在認知中找尋對事件適合的解釋,再反應出相對的情緒。 |-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8-07091-013 Zajonc 情緒理論(Zajonc theory of emotion)] || 認知與情緒是分開進行的。情緒的發生是基本是自然的,並不會因為認知上的評估與思考,而影響情緒反應。 |}   由實驗結果,心理學家發現,不被告知相關訊息的參與者們有相同反應模式,同樣因外部環境而做出認知評估,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因此推論出,情緒激發的推手是由個人對事件的評估,形塑了人們的情緒反應。       ==== 情緒的綜合理論==== 在我們遇到危險刺激事件時,我們會心跳加速、呼吸頻率升高、口乾舌燥、肌肉緊繃等等。這些都是由[[w: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發出的訊號,使身體能預備好產生情緒反應。自律神經系統引發許多與情緒相關的生理變化。例如:你的手在緊張時感到濕冷,那是因為自律神經系統增加了汗水並減少了手中的血液流量。 自律神經系統在大腦和大多數身體器官之間傳遞信息,幫助獨立運作的器官促進或抑制它的活動。如此一來,自律神經系統協調這些器官的功能來滿足身體的一般需求,並使身體得以適應環境變化。假如你在運動會中參加拔河比賽,你就會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來給予肌肉能量。自律神經系統藉由增加能夠產生葡萄糖的激素的分泌量來讓身體獲取所需的能量並同時促進血液循環。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以下兩部分: '''1.[[w: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系統]]'''(拉丁語:Sympathicus;英語: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一般控制與'''興奮相關的行為,即戰鬥或逃跑反應。'''<br>'''2.[[w: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英語:Parasympathetic system)主要負責'''身體休息時的「休息和消化」或「進食和繁殖」等活動''',包括性喚起,流涎,流淚,排尿,消化和排便。<br> 大部分器官共同受到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影響,且兩者之間是互相拮抗的,因而可以實現對該器官的精細調節,實現內環境的穩態。情緒可以活化任何一者,且此二者神經系統皆有軸突纖維遍布身體的每個器官。來自'''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軸突將神經遞質-[[w:乙醯膽鹼|乙醯膽鹼]]釋放到目標器官,'''使器官產生與保護、養分吸收以及身體生長相關的活動。'''從'''交感神經系統'''釋放出一種不同的神經遞質-[[w: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進入目標器官,'''幫助身體獲取能量'''。當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被刺激時,其他部分也會被激活,產生 fight-or-flight 反應,其症狀包括心率和血壓的升高、呼吸頻率上升、瞳孔擴大、雞皮疙瘩以及其他有助於身體對抗或逃避威脅的生理變化。 此外,兩者不可同存:一旦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就不會同時反應;反之亦然。可以想像成「吞嚥」和「呼吸」,兩者不可在同一時間進行。 我們無法有意識地改變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能直接控制血壓;但是,我們卻可以'''執行對自律神經系統有間接影響的行動'''。例如,為了使性器官產生反應,我們可能會想像一個色情畫面來撩起性慾。我們也可以藉由屏住呼吸或拉傷肌肉來提升血壓。相反地,我們可以躺下並且放鬆身體來降低血壓。 透過交感以及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在平靜和強烈刺激之間達到平衡。在生理層面上,當我們遇到恐懼或憤怒這些強烈情緒時,身體會自動啟動緊急反應系統(emergency reaction system),使我們能自主地讓身體調適到能應付潛在危險的狀態。這個反應由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掌控,如腎上腺素等可以促進血糖釋放、血壓升高的激素會被釋放;然而,當事件過去身體需要轉向平靜時,副交感神經便會作用、抑制這些活化性激素的釋放。 上述是周圍神經系統的調控,在中樞神經之中,激素和神經兩層面的調控和整合是由下視丘(hypothalamus)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兩者一同負責。此兩區域可以說是情緒的控制系統,可以調整人體的狀態使我們做出攻擊、防衛、逃離等等行為。而在神經解剖學中,杏仁核(amygdala)是研究的重點。杏仁核座落於大腦皮質顳葉的基部,由一群神經核組成,是連結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周圍神經系統的一個重要的轉運站。正如在恐懼時,視丘傳送訊息到杏仁核,便進一步快速產生了恐懼之情緒,以便我們快速反應危急情況,但是接著視丘會在循著感覺皮質區那條較慢的路徑,讓我們的大腦去評估確認我們遭遇到的威脅。杏仁核扮演一負責為負面情緒加上意義的角色,他是「威脅偵測器」,可以提醒我們是否處於危險的環境中。而最後,處理情緒的中樞神經:大腦皮質(cortex),則是透過聯想、記憶等等把心理體驗和生理反應整合起來。<br> 在了解情緒的生理歷程之後,我們可以進一部探討「情緒理論」。情緒之綜合理論整理了 James-Lange 理論、Cannon-Bard 理論還有其他之認知理論。 '''(1) [[w: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理論(詹郎二氏情緒論)]]:''' 在此理論被提出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情緒會居先於反映發生,例如在憤怒時,是因為生氣才會對他人大吼大叫。然而,[[w: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主張這個順序應該是相反的,身體應該會先有反應、我們才會感知到情緒。[[w:Carl Lange (physician)|Carl Lange]]也同時提出類似觀念,說明'''「情緒起源於身體的回饋」。'''因此這種認為由某些特定刺激所引起的自律系統調控的身體作用,會導致特定情緒體驗的情緒論,被稱之為詹郎二氏情緒論。這種理論是被視為一種「周邊(peripheralist)」理論,因為他們是以自律神經系統和內臟、肌肉等非中樞神經的反應作為情緒鏈鎖反應上最重要的角色。 '''(2)[[w:Cannon–Bard theory|Cannon-Bard 理論]](坎巴二氏情緒論, Cannon-Bard theory):''' [[w:Walter Bradford Cannon|Walter Bradford Cannon]](1927)反對上述所提的「周邊理論」,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才是關靜性的作用角色。'''他認為內臟反應等與情緒無十分強烈、直接的關聯性,他的實驗指出,即使當內臟與 CNS 的連結被切斷,實驗室的動物仍然會表現出情緒反應。他進一步指出, ANS 的反應通常是緩慢的,他的速度並不足以瞬間的引發情緒來源,因此情緒扮演著在大腦接收刺激和輸出反應之間仲裁者的角色。同時間,Philip Bard 也認為這些周圍性的反應並不是在情緒生成上的重要角色。Bard 認為,誘發情緒的刺激主要是產生兩種效應:一者是透過交感神經引起身體的周圍反應,二者是經由大腦皮質引起個人的主觀性情緒體驗。綜合兩人的理論,他們預測身體反應和心理反應之間的獨立性。 '''(3) [[w:Two-factor_theory_of_emotion|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此理論由[[w: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 所提出,他認為'''情緒體驗是由生理激發(physiological arousal)如心率加快、出汗等,和認知評價(congnitive appraisal)兩者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情緒生成必須先經由生理激發後,再經由我們評價這些生理激發所感受到的事務,找到最合適的情緒標籤,即情緒是由認知過程、環境、生理狀態在大腦整合後的結果。 應用舉例-吊橋效應:因自我的知覺歸因錯誤,導致認知在特殊情境下混亂,例如:因為恐懼產生的生理反應,卻誤認為是喜歡身邊的人。因為兩種情況的生理反應都十分類似。 '''(4) [[w:認知-評價理論|情緒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f emotion)''' 此理論由[[w:Richard Lazarus|Richard Lazarus]]所提出,他主張「情緒體驗是產生於當事人與被評價的環境之間的,它並不能單單從發生在當事人上的事件或他大腦中所思所的事情上加以理解。」簡而言之,即'''只有當當事人認為此一刺激具有個人意義時,才會產生情緒的反應。'''同時,情緒的反應並不需要是理性上有意識地思考,它可能與過去的情境有所連結,因此很難從環境中尋找出生理激發的直接原因。 可是[[w:Robert Zajonc|Robert Zajonc]]對此理論卻提出批評,他表示:人們可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不知道為什麼就會產生偏好(preference)。 在一系列被稱之為「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的實驗中,實驗人員以螢幕瞬間呈現一些刺激(如數字、陌生臉孔等)給受試者,時間短暫到會讓受試者無法從意識上加以辨認圖樣。但是當受試者被要求指出對於特定刺激的喜好程度時,他們會傾向於對於舊有項目較高的評定(所謂的舊有的刺激是指一些曾在意識的閾值下閃現的)。因此 Zajonc 認為,'''受試者會在意識上不自覺的受一些舊有因素影響,情緒並不一定要從評價歷程中衍生出。''' 最後我們可以綜合了解,認知評價可以是建立情緒的一個重要歷程,但他並非唯一;某些情況下,人們會下意識的不自覺去由環境中尋找,嘗試解讀自己的情緒反應;而在某些情況下,情緒則會受到先天連結所支配,這將會不需要任何的解釋,也無法有任何的解釋。這種種達成情緒的不同途徑,說明了情緒的多源性、以及他所具有的多方面功能。 ===情緒形態論 === ==== 性質 ==== (1)情緒形態是個體對生命經驗的一致性反應,受到大腦某些特定神經迴路的影響,可以用客觀的方式測量。 (2)情緒形態影響我們感受某種特定情緒狀態、特質和心情的可能性,因為情緒形態比情緒狀態更靠近大腦情緒的系統,可視為情緒生活的基礎單位。 (3)人格特質在神經機制上是既非基本的,也非必要的指認工具;是一組高層次的情緒特質和情緒狀態的組合。 (4)情緒狀態可以追蹤到大腦的某些特性上,是獨特的大腦標記。 (5)情緒狀態的六個向度,反映出大腦的特性與組形,是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的發現。 '''特徵''' 一、指向性:正性情緒是指需要得到滿足,負性情緒指的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人類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等等。如果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産生負性情緒。 二、兩級性:情緒有高興、愉快,也會有憤怒和悲傷。 三、動力性:情緒對行為和認知是具有動力性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孩子被表揚之後動力十足,幹什麼都特別有幹勁,這是情緒的動力性在起作用,甚至我們高興的時候痛的感覺都會下降。 四、宣泄性:情緒可以通過生理方式表達,也可以通過心理方式表達。心理表達方式主要是將情緒遷怒于別人,跟別人發脾氣,這種一種心理表達。生理表達是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把這個表達出來,壓抑在心裏,就會以身體症狀表示,比如生氣的時候胃脹吃不下東西。 五、過程性:無論是多麼高興或者悲傷的情緒,經歷一個過程就會衰減下來。 六、非理性:我們一直認為理智會戰勝情感,但生活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戰勝情感,實際上經常有理智被情感衝破的現象,比如聽信謠傳等。 七、轉換性:情緒之間可以互相轉換,情緒和行為之間也可以進行轉換。比如平常講的成語裏的喜極而泣,破涕為笑就是情緒轉換的特徵。當你有高興的事情,就更容易對別人友善,也更容易答應別人的要求,你有一些不高興的事情,更容易遷怒于別人,衝別人發脾氣。 ==== 六大向度 ==== 情緒活動不只發生在腦幹、邊緣系統等所謂「原始」的腦區,反而更和前額葉皮質區有密切關聯。前額葉皮質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所在處、思想和智慧的中心,更是區辨人類與低等動物認知功能的關鍵所在。以 Richard J. Davidson 為首的精神科學家提出情緒形態(emotional style)理論,將情緒概分為六大向度,包含回彈力(resilience)、展望(outlook)、社會直覺(social intuition)、自我覺識(self-awareness)、情境敏感度(sensitivity to context)和注意力(attention),Davidson 等人主張這六大向度有大腦活動的實質基礎,並是依穩固的大腦活動形態所建立的。 ===== 回彈力向度(Resilience)===== 回彈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遇失去、挫敗或其他的不順利事件後,是否能輕易從憤怒、悲傷或其他的負面情緒中復原'''。回彈力過高或過低都不好:一個極端快速回彈的人容易缺乏克服挑戰的動機,會聳聳肩接受每一個挫折,他會抱持著「不要擔心,快樂就好」的態度;相反的,回彈太慢的態度會在挫折發生後停滯不前,執著於一件已經過去、無法挽回的事。 我們可以定義事件的「正常回復時間」為回復正常情緒所需的平均時間。從小小的倒楣事(如被販賣機吃錢),到巨大的失落(如配偶死亡)各有其正常回復時間。在親人過世後,回復到正常情緒的時間遠大於沒拿到飲料的。情緒的回復,有一部份是自動化的,但令人訝異的是,情緒回復時間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 在典型的實驗中,研究員會給受試者看大部分人會感到悲傷、厭惡或其他負面情緒的圖片,如葬禮上寡婦帶著年幼的孩子哭泣、可怕的車禍現場等;或是給受試者引發生理痛苦的刺激,如用很燙的水碰觸受試者的皮膚(不到會燙傷的程度)。接著,檢查受試者的「恢復期」(recovery period),即負面情緒或疼痛感消失的時間。例如,測量眨眼反射行為(eye blink reflex),或用皮膚上的電極測量眨眼時肌肉收縮的強度,此兩種測量可以了解該受試者從打擊中回復的狀況,並量化該數據。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回彈力向度: * 當我和好友或配偶發生家事分工等不愉快的小事、小摩擦,我會因而長達數小時甚至整天都不高興。 * 當我開車時,有駕駛人違反交通規則,從路肩插到我前面,我不會因而生很久的氣。 * 當我經驗到強烈的悲傷,比如親密的人離世,它會讓我長達好幾個月的做事能力都被干擾。 * 當在職場上犯錯而被責罵,我能放下它,當作長了經驗。 * 當我去試吃新的餐廳,結果很難吃,服務態度又差,我整晚都會不高興。 * 當我開車時遇到前方有車禍,因此被卡在車陣中,終於順利開走之後,我會猛踩油門揚長而去,藉此發洩,但內心還是不舒服。 * 當家裡的熱水器壞掉,我會知道花點錢請人來修就好了,不會因而生氣。 * 當我遇到有好感的對象,問對方願不願意再跟我見面,結果被婉拒了,會讓我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都心情不好。 * 當我被提名參加重要的專業比賽,或老闆考慮給我升遷,最後卻輸給我覺得條件更差的人,我能很快放下這件事繼續努力。 * 當我在聚會場合跟有趣的陌生人說到話,結果他問到我個人的事情時,我太緊張而答不出來,事後我會反反覆覆在腦中重溫這段對話,練習怎麼答得更得體,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 ===== 展望向度(Outlook)===== 展望向度與回彈力向度相對,回彈力向度是指人在負面打擊中快速回復的速度,而展望向度描述人'''維持快樂的能力,或者稱做「保持樂觀」的能力、「樂天」傾向''',神經科學家 Richard J. Davidson 形容為"find a silver lining in every cloud"(在每一片烏雲當中找出金光)。在展望向度極端的人們,能對生活當中的每件事找到快樂,並且抱持這樣的信念生活下去。在生活中,也許他們並沒有看清事情的全面,又或者忽略事物壞處是他們的本能,使得我們必須提醒他們別被自己的信念沖昏頭。 展望光譜正向極端的人,往往對於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不夠敏感,置他們自身於險境。相反的,展望光譜負向極端的人們對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有悲觀的傾向,在他們的眼中,所有的快樂都只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深怕背後潛藏的危險。這些悲觀者在生活中往往厭世、焦慮、杞人憂天,不過相對於樂天派,他們往往能夠一葉知秋。 在實驗室當中,測量展望向度的方法是讓受試者觀看一些能夠促進腦部正向情緒迴路的圖片,例如抱著嬰兒的母親或者在布施受眾的虔誠宗教信仰者,然後測量他們腦部迴路的持久度,另外除了測量腦部快樂迴路的持久度,也可以測量與微笑臉部肌肉的持久程度,在這兩者維持越久,展望向度上越正向。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展望向度: * 當我受邀去見自己不熟的人,我會很期待和他們成為朋友,而不是當作一件不得不做的義務,覺得這些人不值得認識。 * 當我評價一名職場的同事,我會聚焦在他待改進之處,而不是整體的正面表現。 * 我覺得接下來的十年會更好,至少會比上一個十年更好。 * 當我要搬家到陌生的新城市,我感覺很恐懼,彷彿要踏入未知的領域。 * 當我遇到意料之外的好事,譬如跟陌生人聊得很開心,這個正面的感覺幾分鐘內就會消失。 * 當我到了聚會場合,只要一開始很順利,我整晚就都會感到很順利。 * 美麗的風景對我的吸引力很短暫,很快就會顯得無聊。 * 當我一早醒來,我滿腦子都是今天計畫要做的開心事,這個念頭讓我心情整天都很好。 * 當我參觀博物館或聽音樂會,就算前幾分鐘都很喜歡,但很快就感到冷淡乏味。 * 當我忙碌時,可以一做完某件事就馬上接著做下一件事,不會覺得累。 ===== 社會直覺向度(Social Intuition)=====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導演運用了極度細節的鏡頭來描述一個故事:例如:兩隻眼睛的視線飄忽、前傾變成後仰、腳尖指向九十度的方位,又或者,在角色含淚、欲言又止的畫面嘎然而止,我們卻清楚接下來將是一段傷心的哭喊——我們了解人際之間潛藏的訊息,端賴我們的社會直覺向度。社會直覺向度指的是我們能夠'''在人與人交流之間挖掘出臺面底下的情緒和想法,換句話說,有沒有辦法懂得「弦外之音」'''。 社會直覺向度中處於正向極端的人,能藉由眼神、臉部肌肉的抽動窺知對方藏在心裡的話語,他們可以懂得剛失戀的朋友需要的是長時間的陪伴傾聽,或者是注意力的轉移,這樣的敏感天賦使得他們能夠相對容易了解另一個人的心意,並據此做出反應;相對的,在社會直覺向度上處於負向極端的那一群人往往不懂對方的真實想法,當另一方甩門走人時,還在思考剛剛發生了甚麼事,他們沒有辦法分清楚,在對方詢問「我是不是很可悲」的時候,想要的到底是單純的關愛還是中立理性的分析。這種人往往會把較為表面的關係弄得難以維持,搞的另一方需要卸下社交武裝來表明心意。不過相對來說,在親密關係當中,過度要求一個人的敏感度也是有其負面的效果,當雙方已經對對方的反應機制撩若指掌後,再要求對方必須敏感可能有些不合時宜,對某些人來說,在信任的人面前暢所欲言是非常好的抒壓管道。 在實驗室中,我們可以藉由測量一個人行為上與大腦的反應來觀察一個人在社會直覺向度上的落點在哪。我們可以讓受試者觀看一張人臉照片,並用偵測眼睛視線方向的雷射技術來觀察受試者的眼睛看向照片的哪個方位,視線看向照片人物眼睛的受試者,在社會直覺向度上位於較為正向的落點,而視線看向照片人物的嘴巴,或是根本沒對在人物的受試者在社會直覺向度上擁有較負向的落點。在做這個實驗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用 fMRI 來觀察受試者腦部的神經活動,觀察視覺皮質當中的梭狀迴(fusiform gyrus)與邊緣系統當中的杏仁核(amygdala)是否被活化,這兩個部位在接收並認知社交訊息的功能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看著另一個人的臉部,特別是眼睛時,兩個腦部當中的區域會高度的活化。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社會直覺向度: * 當我跟他人對話時,我能注意到對方細微的情緒線索,譬如不悅或憤怒,甚至在他本人發現之前就察覺了。 * 我常注意他人臉部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 對我來說,當面交談跟透過電話交談差不多,因為即使面對面交談,我也得不到比電話上更多的資訊。 * 我常覺得,自己比他人更了解他真正的感受。 * 跟我交談的人常沒來由地開始生氣,讓我感到驚愕。 * 當我和別人在餐廳一起用餐,我喜歡坐在對方旁邊而不是對面,因為這樣就不用盯著對方的臉。 * 我常根據他人的緊張或不舒服做出反應,並且是基於直覺,就算對方沒有表達出口我也知道。 * 當我在公共場合時,喜歡觀察他人來消磨時間。 * 我常用看的就知道一個人是否心事重重。 ===== 自我覺識向度(Self-awareness)===== 自我覺識向度指的是一個人'''判斷自身情緒訊號的能力'''。自我覺識力較高的人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極為敏銳,時時刻刻都會留意到身體正對自己釋出哪些訊號,譬如他們對某人發怒時,會立刻知道自己並不是對其生氣,而是因為其他外來壓力而遷怒於對方;另一方面,自我覺識力低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內在訊號則不敏感,也時常為自己的各種情緒反應感到困惑。這類人鮮少反省自己,在經歷焦慮/嫉妒/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時,往往不會自覺,而要等身邊親密的人關切他們為何焦慮/嫉妒/憤怒/厭煩,才會驚覺自己的情緒。他們並不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而是真的沒發覺身體有這些情緒的跡象出現。自我覺識的能力讓人能強烈感受到情緒狀態的身體層面,有助於體會別人的感受,對同理心的形成至關重要;然而也因為如此,對自己的感覺和情緒都很敏感的人,也會對別人的痛苦、焦慮等情緒感同身受。當他們目睹別人遭受痛苦時,自己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也會上升許多,導致心跳加速、血壓飆高。 心理學家常藉由觀察一個受測者有多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心跳,來測量他對自己身體內在訊號的敏感度。研究人員先讓受測者放鬆、休息,測量他的心跳,然後用電腦模擬出他的心跳聲,也就是每心跳一次,電腦就產生一組聲音。接著,研究人員將該組聲音調到心臟跳動時間點之前或之後,產生出另一組模擬心音。最後,研究人員透過耳機,播放這兩組心音,請受測者選出和他本人心跳聲一致的那組。經過大約一百次隨機播放測試後,即可得知受測者對自己身體訊號的敏感度;自我意識較強的人在心跳測試中的正確率,大約都落在前二十五個百分點內。 若想了解自己對身體訊號的敏感度,可以進行下列測試。請一名外人測量你的脈搏在三十秒內跳了多少次;與此同時,你要在不碰觸自己的手腕或其他動脈的情況下,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體的內在活動上,盡可能感受並數算自己的心跳。重複四次三十秒測試後,和協助你的人比對你們計算的心跳次數,數字越接近,則你的自我覺識能力可能越高。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自我覺識向度: * 當別人問我為什麼悲傷或憤怒,我的反應或心裡想法常是「我沒有悲傷/憤怒啊」。 * 當親密的人,譬如伴侶或朋友,問我為什麼對某人很失禮或態度很差,我常常不承認。 * 我常(一個月兩次或以上)發現自己莫名地脈搏、心跳很快。 * 當我看到他人身陷痛苦時,我在情緒和身體上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 * 我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用文字表達我的情緒。 * 有時我感到疼痛,但不知道為什麼。 * 我喜歡安靜、放鬆地獨處,感受自己內心在想什麼。 * 我覺得自己的身心是合一的,且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在。 * 我對外在環境很敏感,卻很少注意到本身身體的狀況。 * 當我在運動時,我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哪些改變。 ===== 情境敏感度向度(Sensitivity to Context)===== 日常生活、人際互動中,有許多潛藏的訊息、規則,好比我們不會在喪禮上暢談最近的趣事、或是在嚴肅的場合開黃色笑話。情境敏感度便是指'''一個人對於周遭環境、社交場合中潛藏的規則或規則等的敏感程度'''。 情境敏感度高的人能夠較容易了解他人的情緒、面面俱到,也比較「會看臉色」、不容易得罪人;然而相對的,這樣的人可能需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能量來進行社交,因為他們放更多的注意力在他人身上、接收更多訊息、經過更多思考才予以回應。 相反的,情境敏感度低的人較無法參透表面下的情緒、潛規則等等,因此往往容易說出不合時宜的話、被形容很「白目」;相對的,這樣的人沒有那麼多的考慮、應和、牽絆,因此可能可以過得更自得其樂、忠於自己。 要測量情緒敏感度向度,我們會將受試者放在不同的環境下並觀察他們的反應。例如,理論上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會保持較高的警覺性,因此,如果我們把幼兒置於陌生的環境中,但是幼兒卻表現得十分輕鬆,我們便推測他的情緒敏感度較低。而對成人的測試中,受試者會被置於兩個氣氛截然不同的房間,從他的反應推測他的情境敏感度。此外,神經學上,海馬迴與理解外界的訊息有關,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磁振造影來觀察一個人的海馬迴結構與活躍程度,來推測其情境敏感度。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情境敏感度向度: * 親密的朋友認為我對別人的感覺很敏感。 * 偶爾有人會說我在某社交場合的舉止不恰當,我則會驚訝地覺得自己沒有這樣。 * 我有時工作不太順利,因為我拿捏不好對上司的態度,得罪他們;有些朋友不再跟我來往,因為我在他們難過時表現得太開心。 * 當我和人們交談,他們有時會後退一步,站得離我遠一點。 * 我說話前會先確認過自己要說出口的話,以免這句話不恰當。 * 當我在餐廳等公共場所時,會特別控制自己說話的音量。 * 當我在公共場所時,常被提醒不要提到某人的名字,以免他剛好經過。 * 我能意識到自己去過的地方,就連很多年前開車經過的某條路也是。 * 當有人的舉止不識相,譬如在工作場所不夠莊重,我會注意到。 * 親密的朋友常說我在新環境和陌生人應對很合宜。 ===== 注意力向度(Attention)===== 注意力指的是排除外在干擾,保持專注的能力。'''注意力向度的光譜上,趨向高端的人能夠持續聚焦在特定事物上;趨向低端的人,則容易受環境中任何微小的刺激所吸引,因而轉移注意力,並感覺對自己的注意力難以掌控。'''而之所以把注意力向度納入情緒形態之中,是因為不只聲音和影像會干擾注意力,帶有'''情緒成分'''的外物更會對注意力造成很大的干擾。 情緒跟注意力關係密切,因為情緒性刺激很大程度上掌管著我們的注意力。過濾掉情緒干擾的能力,是我們情緒生活的基石,因此注意力對其他的情緒向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例如:自我覺識能力需要注意自己身體的訊號,社會直覺則要能注意各種社交線索。 心理學研究上,根據各種不同種類的注意力,每種都有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其中一種稱為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也就是在充斥各種刺激的感官汪洋中,能專注在單一一件事情上。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我們所接收的訊息其實多得驚人,就連在你閱讀超普通心理學的同時,你的周邊視覺(peripheral vision)都會看見你的手捧著電腦或手機、你的耳朵接收到各種聲音。即使平常有許多感官刺激彼此競爭我們的注意力,但我們通常會忽略絕大部分的事情,只能同時注意一件事;若非如此,我們就會迷失在感官刺激的汪洋裡了。我們的身體主要靠兩個方法,才能維持這種專注: #依我們想注意的訊息來自哪個輸入管道,就強化該管道所輸入的訊息 #抑制來自其他管道的訊息。 還有另一種注意力,它和選擇性注意力相反,是開放的,不加判斷;有了這種能力,你才能對思想、眼睛、耳朵、感覺等各種刺激,全都保持接收狀態。例如,某人正要趕往一場重要會議,眼看快遲到了,電梯卻故障不能搭。即使某人明確知道自己很焦慮、壓力很大,卻沒有驚慌,還能用眼神搜索可以上樓的樓梯。如果某人做得到,代表他擁有這種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 這種人常得到的形容詞是「處變不驚」、「有種安定的磁場」,他們能在各種不相干的事件之中保持專注。他們時常會覺得情緒平衡,並感到滿足、鎮定自若,在多方雜訊下也不會情緒起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不只影響我們對環境周遭的敏感度,對我們自身的思想和情緒也同樣重要。 心理學實驗中,如果要測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則研究人員會善用注意力的特徵:當一個刺激霸佔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就很難注意到其他短暫又突然、只出現零點多秒的刺激。這種現象叫「注意力眨眼」(attentional blink),意即我們注意到一個刺激後,對下一個刺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研究人員的作法是讓英文字母在電腦螢幕上閃現,每秒閃出十個字母,譬如 C、P、Q、D、K、L、T、B、X、V,但是偶爾會有阿拉伯數字夾雜在這堆字母中出現,譬如 C、P、Q、D、3、K、L、7、T、B、X、V;受試者的任務就是注意閃動消失的文字,並說出這些混雜的阿拉伯數字。 研究發現,假如在第一個數字出現之後,第二個數字不到五百毫秒就緊接著出現,那麼受試者就很容易忽略第二個出現的數字。以上述序列為例,即受試者會說出 3,但是沒有說到 7,換句話說,他們的注意力「眨眼」了。這種現象背後的生理機制是因為相對於英文字母,數字很少出現,且它又是受試者尋找的目標。 所以當數字出現時,會在受試者腦中引起興奮的脈衝,大腦需要一點時間來恢復原來刺激前的狀態,才能繼續鎖定它的目標。注意力眨眼的時間越長。在一個數字閃現後,需要間隔越長的時間,才看得見下一個閃現的數字,表示該受試者的大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注意到下一個刺激。換言之,該受試者會遺漏掉更多的環境訊息,注意力比較不集中。 研究第二階段中,受試者要注意的目標刺激不是單純的符號,而是情緒性的刺激,此時注意力眨眼的時間普遍更長。此階段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任務並不是從字母堆中辨認出數字,而是從連續的風景照中,找到其中夾雜的孩童哭泣圖片。根據測驗結果,受試者在看到第一張哭泣的圖片之後,需要更長的時間間隔,才能注意到第二張孩童哭泣圖。這表示注意力的高低和情緒有關;更精確地說,'''情緒影響注意力'''。 心理學家用字母中夾數字,或者用大自然景象中混入情緒性圖片,來測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至於「選擇性注意力」,則用下述方法來測量。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戴上耳機,聽不同頻率的簡單音效,分別是高頻和低頻。最簡單的階段中,受試者要注意頻率的變化,只要一出現高頻率的聲音就立刻按下按鈕,聽到低頻率的聲音時則不按。 為了提高注意力的門檻,研究人員刻意增加任務的難度,把聲音安排在左耳或右耳的不同聲道,一秒播一次,左耳、右耳、左耳、右耳輪流播音。受試者按鈕正確的次數減去錯誤的次數,而他的成績就是他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在此之上,研究人員甚至又將實驗調整得更困難:他們要求一部分受試者,只有高頻率/低頻率在左聲道/右聲道(任一種排列組合)播出時,才能按按鈕。結果發現,當正確頻率的音出現在錯誤的聲道(即受試者應該忽略的那隻耳朵)時,受試者最容易犯錯,明明不該按卻按了鈕;這表示他的注意力太廣,不夠聚焦。更有些時候,受試者來不及聽見正確頻率的聲音。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注意力向度: * 在吵雜的環境下,我也能專注。 * 只要我安靜地坐下,就算只是一下子,也會突然冒出一堆雜念,並且常被這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思緒拉走。 * 當我做事被意外事件給打斷,我能把注意力重新拉回本來的事上。 * 在還算安靜的環境裡,例如公車、火車,或超市結帳的隊伍裡,我會注意到周遭的很多事。 * 我的注意力常被周遭的刺激或事件給吸引,而且一旦被吸走就拉不太回來。 * 在吵雜的環境下,例如晚會上,或在辦公室的隔間裡跟人交談時,我能輕易隔絕別的聲音,但只要我夠專注,也能猜到旁人在說什麼。換言之,我可以一心多用,一邊跟某人說話,同時知道周遭他人在說什麼。 * 當我置身吵雜、很多感官刺激、或很多事同時發生的環境,我能專注在自己心裡在想的事上,不會分神。 * 當我決定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幾乎每次都做得到。 * 當我需要全心全力完成一件重要的專案時,會盡可能找最安靜的地方來做事。 * 當我在家想做正事時,很容易被電視、說話等聲音給干擾。 ===情緒具有的生理性差異=== ==== 情緒氣質(Temperament) ==== 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情緒行為反應傾向'''。從嬰兒的情緒反應可以觀察到,有些嬰兒安靜,有些嬰兒好動。嬰兒氣質無好壞之分,卻關係著養育的難易程度,一般分類有三: #安樂型:這類兒童平時活動比較悠閑輕鬆,適應性強,心情愉快,對於新的事物也很快就能夠適應接受,對周遭的人常表示友善; 到了學齡階段之後,這類兒童也能較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慢吞吞型:對於陌生的人事物較容易表現退縮內向的一面。對於初次接觸的事物,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養育困難型:活動力強,反應較激烈,對於新奇事物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兩極化,需要一些時間調適,經常堅持度高,會堅持自己所想要的。 ==== 反應強度(Response intensity)==== 是指情緒表現的力度。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強度不同,有些人情緒強烈,有些人相對微弱。以憤怒而言,由弱到強,可以由比較弱的「不悅」到最強烈的「憤怒」。 ==== 反應閾(Response threshold)==== 是指引發情緒的最小刺激量。有人在極為微小的挫折情境,即可以引發出情緒,有人卻要比較大的挫折情境才會引發情緒。反應閾有些源於生理基礎,例如痛點滴、笑點滴、哭點滴…等等。也有些跟後天學習經驗影響有關,例如有人期末總成績得超高過95分才覺得滿意,但有些人期末總成績得60分就很滿意,因為有驚無險、低分飛過;也有人得78分,覺得傷心哭泣,因為這是他這學期最低分的一科。這都涉及對分數的主觀認知差異。 ===情緒與認知=== 雖然有一些情境可能直接連結大腦生理反應和情緒狀態,但是認知仍是最重要的連結因素,認知在決定情緒狀態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某些人害怕的生理反應是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緊繃和血壓升高,而有趣的是,這些徵狀與興奮所伴隨而來的生理變化相似。換句話說,假如一個正有一股強烈情緒的人,當人們試圖去測量他的生理狀況,可能難以理解他是因害怕而顫抖或是因興奮而顫抖。 認知心理學家亦認為,造成情緒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判斷(認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奧運會上獲得銅牌的選手比獲得銀牌的選手更高興,前者慶幸自己獲得獎牌,後者則遺憾沒有拿到第一。瑪格達·阿諾(Magda Arnold)在60年代最先提出:在外界事件發生後,大腦的邊緣系統會自動判斷這件事對我們是好是壞,而根據事件定性,我們會下意識地決定是喜歡還是厭惡這件事,因此產生情緒。情緒成為我們的動機,使我們接近或是避免剛剛發生的事件。 而討論到情緒與認知的關係,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人類是否是唯一具有意識能力的生物?根據劍橋大學學者所提出的[http://fcmconference.org/img/CambridgeDeclarationOnConsciousness.pdf 《劍橋宣言:關於意識》],他們聲明非人類動物——主要為哺乳類、鳥類,及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擁有意識,且找到相當有力的證據。 劍橋宣言的最後一段宣稱:「缺乏大腦新皮層似乎不表示生物沒有經歷情感狀態變化的能力。各類證據皆不約而同地指出:非人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以及有能力展示帶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充份表明人類並非唯一擁有產生意識之神經基礎物質的生物。非人動物,包括所有哺乳類及鳥類、以及其他生物,包括章魚,也擁有這些神經基礎物質。」 而他們提出的證據有以下: :1.構成情緒反應的基礎神經物質並不局限於大腦皮層內。人類進入情感狀態時,一些大腦皮層下區域的神經網絡也會被激活起來。在動物身上,這些皮層下神經網絡是產生情緒行為的關鍵。對人和非人動物腦部同樣區域作出人為激活,均能引起相應的行為及感受狀態。非人動物一旦引發本能上的情緒行為,不少隨之而來的行為都和動物經歷的感受狀態相一致,在人腦上刺激這些神經系統也能得出類似的情感狀態。皮層下區域的同源神經結構擁有密集的情感相關系統,而年輕人類和缺乏新皮層的動物皆保留這些腦部心智功能。另外,早在無脊椎動物發生輻射演化時,已出現了一些神經迴路去支援專注力、睡眠及抉擇等行為或電生理狀態。這些證據可見於昆蟲以及頭足綱軟體動物。 :2.鳥類在行為上、神經生理上、神經結構上都展示了意識的平行演化,例如從非洲灰鸚鵡可觀察到接近人類水平的意識。新研究發現哺乳類和鳥類的情緒網絡及微型認知回路似乎比以前所想的更為同源。某些鳥類物種甚至展示了和哺乳類相似的睡眠神經模式,比如快速眼動(REM)睡眠。斑胸草雀(Zebra finch) 也展示了一些從前被認為需要哺乳類新皮層的神經生理模式。而在自我辨識的鏡像研究中,一些鳥類比如喜鵲就表現出跟人類、猩猩、海豚和大象類似的結果。 :3.神經藥理研究指出,能干涉人腦而影響意識行為的藥物,用在非人動物上能造成類似的行為干擾。情緒感受產生自人類和非人動物皆有的同源大腦皮層下網絡,因此有強烈證據相信兩者於演化上共享原始情感感質(Primal affective qualia)。 這些證據皆指出,只要生物具有認知能力,便可能會有情緒的產生。 ===情緒的相關實驗 === ==== 狗的妒忌心理實驗 ==== 心理學家哈里斯設計一項實驗測試狗狗是否對受到自己主人寵愛的其他狗會產生妒忌,研究對象是 36 隻狗和牠們的飼主,試驗要求飼主與 1 隻按了開關會汪汪叫和搖尾巴的玩具狗一同玩耍,並把它當作真狗看待。當飼主跟玩具狗玩時,約 80%狗兒會推或碰觸飼主,而玩具狗汪汪叫與搖尾巴時,有些狗甚至會攻擊它。實驗結論為狗亦會產生妒忌並想要切斷主人和其他狗的關係,使人重新思考是否只有人才擁有妒忌這類所謂複雜的情緒。 ==== 延遲滿足實驗 ==== [[w: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ref>Mischel, W. Preference for delayed reinforce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ultural observ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 56 (1): 57 [2021-12-02]. doi:10.1037/h00418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透過APA PsycNet.</ref>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份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而得到兩份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延遲滿足實驗通常會設定出以下兩種條件:「利益較小但可較快得到」與「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研究發現,即使人知道再等一段時間後的報酬高於當下獲得的,仍偏向選擇利益較小但當下能獲得的選項;選擇「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選項的受侍者被認為較有「自制力」或「能夠壓抑慾望」兩項可能導致成功的要素。影響人做出此種選擇牽涉到多種情緒因素,更有神經心裡學的研究指出兩類人在決策時,前額頁皮質活動方式不同。 然而此實驗的缺失是:實驗的評估標準可能受到質疑,一個 SAT 分數優異、人際關係活躍的學生,難以判定必定比分數略低、人際交往較少的學生更加優秀。側重感知的人群比起側重規劃、改變的人群,通常更善於理解事物,因此顯性標準(事業成就等)可能難以體現這一差異。且在2018年5月,紐約大學的心理學者泰勒·瓦特在心理學頂尖期刊《心理科學》發表了一篇[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8761661?casa_token=c-sBlzB1F78AAAAA%3AjgGHJkG22K3X2cuWr4J75Tcj4znovAftuAfImL_k09jW-7q4xu4bPDTexZIYfL_vzADXi_fJ5EVy8Rw 研究],推翻了使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使這個經典受到挑戰。研究團隊擴大了原本實驗的樣本數量,調查了超過900位來自不同家庭社會背景的孩童,發現那些成功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延遲滿足的能力強,而是因為來自於較優異的家庭背景。在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裡,子女可以得到的資源較多,當面臨誘惑時,較容易忍耐;與之相反的是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在他們眼裡的資源轉瞬即逝,如果不馬上奪取就會消失,抵抗誘惑的能力因此降低。也就是說,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其實是更為宏觀的因素:家庭條件與可以接觸到的各式資本,而非孩童自身的心理素質。 除了上述對於棉花糖實驗受試者篩選的質疑外,一些學者更近一步地探討是否有其他影響孩子決策的因素。Kid et al.(20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12001849?casa_token=abFJMwGPK3oAAAAA:hYbqNCfSpD7akYUmuv9ECNL7ugiWgTkvOr_EixxTAYwLUvmfM_0sSN_Lkfo4N9MOYtDnCufOqJw]發表了一篇關於孩童決策能力會受到環境的可靠度(reliability)研究。該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受試孩童會得到一組杯子以及用過的蠟筆,並被實驗員告知等待一段時間後,會有更好的彩繪工具。結果顯示:所有的孩子都願意等待,但只有被分到實驗員可靠的那組,會得到先前承諾的彩繪工具。另一組的實驗原則食言。後續也用了貼重複做了一次,讓受試的孩子更加確信實驗員的可靠/不可靠度。在第二階段時,研究人員以此為基礎,開始進行了棉花糖實驗。而最終的結果顯示:相較於被分配到不可靠的實驗員那組的孩子,分配到可靠實驗員的孩子在抗拒誘惑上有更良好的表現。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意味著除了受試孩子自己的克制力外,對於未來獎賞的不確定性對於孩子決策(decison-making)也有很大的影響。 ==== 動物之情緒實驗 ====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羔羊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衝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ref>https://kknews.cc/psychology/qoaxj4y.html</ref> === 情緒化 === 根據日本人際關係療法權威水島廣子醫師所提出的解釋,'''情緒是人類最自然的防衛反應,本身沒有對錯''',無論生氣、焦慮或不安,每一種情緒都代表真實的自己,坦然面對並給予理解和撫慰。而「情緒化」也可以稱為「情緒化思考」,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尋常的應對。為了要避免陷入情緒化思考,了解並重視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策略,並非強迫自己要「正面思考」或是「勉強自己接受」。 *情緒化的成因 人類會利用過去的經驗累積作為基模,拓展對於環境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是透過自己至今為止所累積、建立的「資料庫」,解讀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若經驗累積中,因受關注或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容易造成自我肯定感低落,而這樣的人通常會因而戴上「不會有人聽說我說話」的濾鏡與人互動並且不敢正視自己的情緒,便容易讓自己陷入「情緒化思考」的困境,會經常執著於如何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正確」,藉此達到「受肯定」的需求,然而,對於「正確」的堅持有時是一種暴力,畢竟每個人心中的「正確」都不一樣,與其消耗能量與「對錯」拔河,還不如努力去培養自己的自我肯定感。 ===學習與情緒=== 心理學者近年來多已承認人是帶有情感的動物,其行為多受情緒所左右。過去,人們總認為學習純屬心理活動,然而,情緒在學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學生往往因為課業壓力引起焦慮不安的情緒,其中又以考試最為普遍,而由此引起的緊張感常使學習者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反應與水準,與其相關的心理疾病有懼書症(book phobia)、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考試焦慮症(test anxiety)等。有的學生在考試前一天會緊張嘔吐,有的看到書本時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或者去學校之前會覺得身體不適,這些都是類似的例子,由此可見,學習與情緒息息相關。前述這些與焦慮相關的現象,不全然帶來負面的影響,給予適度的壓力能激發學習的動機,進而增加學習的成效。像是在完全沒有考試的情況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較弱,學習成效低落;但如果每兩個禮拜安排一場小考,便能刺激學習。過度或長期的刺激可能會限制學習者的心智活動,降低其創造力、阻礙思路,或對其生理與心理造成傷害。 ==動機與情緒的關係 == '''動機與情緒是兩個交互影響的元素''',並且可互為因果,動機導致情緒,而情緒亦會導致動機。'''動機被阻礙時可能產生負面情緒,而動機被滿足時可能產生正向情緒。'''例如,當你飢腸轆轆想吃東西時,若有人搶走你的食物,你必然會大怒,而這個憤怒的情緒又會使你很想打人;而你打人完後,則會有舒服的情緒。由上可知,最後的情緒乃因後來的動機所致,不是一開始「想吃東西」造成的。故情緒與動機經常相互影響,不是絕對的直線關係。兩者的關係簡略來說可用這個式子表達: '''情緒強度 = 動機的強度 × 超乎預期的程度''' 當做一件事的動機越強(像是投入很多時間或花費很多金錢等)、超乎預期的程度越大(比預料中好很多/壞很多),則產生的情緒強度越高。舉例來說: A同學花一天讀普通心理學期末考,最後40分被當→ 只花一天讀書,成績基本上不會太高,因此動機強度低、超乎預期的程度也低(意料中的事)→情緒強度低 B同學花一個月讀普通心理學期末考,最後40分被當→ 花一個月讀書,成績基本上不應該太低,因此動機強度高、超乎預期的程度也高(意料之外的事)→情緒強度高 === 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 又稱正負衝突,指對於同一目標有趨近跟逃避的心理衝突,同一個目標可以滿足需求但又構成威脅,既有吸引又有排斥從而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例如: {{exampleH}} 當老鼠看到眼前的食物,牠會感到欣喜(正面的情緒)便想趨近它;但同時,老鼠害怕遭遇電擊,對此刺激卻又產生恐懼(負面的情緒),就會想遠離它。 {{exampleF}} 當逃避的傾斜度大於接近的傾斜度時,便會引發老鼠避開的動機。 以下舉兩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exampleH}} 參加社團可以獲得許多經驗、增加人脈;但會占用許多時間、影響課業。 {{exampleF}} {{exampleH}} 當小湯哥發現吃了甜點會使心情變好(產生正面情緒),便會一直趨向去吃甜點這個行為;相反的,當小湯哥吃到壞掉的甜點而拉肚子,產生痛苦的情緒(負面情緒),可能下次就不會想要再去吃甜點,而產生躲避的行為。 {{exampleF}} === 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s) === 指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無法同時兼顧,所形成的心理困擾狀況。雙趨衝突是個體如對兩個並存的目標都期望達到,但限於情勢,必須有所取捨,不能兼得而生的心理上難以取捨的心理困境。例如: {{exampleH}} 年輕人想繼續進修以增加學識,又想工作以擴展經驗。 {{exampleF}} 二者都是自己想要的,卻不能同時得到,即是雙趨衝突。 又例如: {{exampleH}} 既想要去看電影又想去準備下週的考試,但時間有限,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擇一。 {{exampleF}} {{exampleH}} 同時收到兩項具有同等吸引力的工作邀請,對其中一項的選擇意味著對另一項的拒絕。 {{exampleF}} ==== 解決 ==== 雙趨衝突的特點在於這種衝突的平衡是不穩定的。當某人向一目標移動時,便出現一種目標梯度效應,這時,較近目標的吸引力增強,而遠離目標的吸引力下降,兩種吸引力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因此會迅速被吸引到較近的目標。 理性的決策者往往希望決策方案能夠一舉兩得或一舉多得,但客觀條件又常常使之難以實現。決策活動所面對的資源條件往往是有限的,決策者在決定如何利用資源時就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想做的事情很多,可資金條件只允許擇一而行,雙趨衝突就會產生。 要解決這樣的衝突,必須放棄一個目標,或者同時放棄兩個目標而追求另一折衷的目標。如果一個人認為,魚和熊掌雖然都很好吃,但熊掌屬於珍奇佳餚,對他更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兩樣目標的吸引力就有了大小差別,那麼衝突就比較容易解決。 === 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s) === 又稱負負衝突/ 避避衝突,指兩種或以上目標都是人所想要迴避的,而只能迴避其中一個目標時的心理衝突。這是一種回避型衝突,即「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例如: {{exampleH}} 一個小孩長了智齒,感到非常痛,但他又不肯就醫,因為他害怕治療所帶來的痛苦。 {{exampleF}} 此時,牙痛和治療帶來的痛苦都是想要迴避的目標,但是又不能同時迴避。要解決這種衝突,只有接受其中一種痛苦程度較輕的目標。 又例如: {{exampleH}} 明天有兩個科目要期中考,但時間有限,只能完整的準備完一個科目,因此只能在兩者擇其一執行(即便心中並不真的那麼想念書)。 {{exampleF}} ==== 解決 ==== 雙避衝突是在一個人要在兩項負值對象之間(即兩個有害無益的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心理衝突。在這種衝突中,兩種排斥力的平衡也是趨向穩定的,使受害者繼續為猶豫不決所折磨。假如某人移向一種選擇,負債排斥力就會增強,於是他被推向另一種選擇;但當他趨近另一種選擇時,後者的負債力又會增強;這樣他就要擺來擺去而接近中間位置。這一類的衝突解決可以是兩害中取其輕。 解決要點:有明確行動目的,評估威脅對象,從而作出決策,再作評估。 === 動機與情緒的相異點 === {| class="wikitable" |- ! !! 動機 !! 情緒 |- | 循環性 || 有部份的循環性(如飢餓)|| 鮮少具循環性 |- | 反應的可見性 || 引起動機的刺激(如飢餓),通常無法被觀察 || 引起的反應通常是可見的 |- | 引發的行為 || 動機引發的行動通常是主動積極的 || 情緒引起的行為大致是被動的 |- | 反應的發源 || 與外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反應 || 內在活動產生的反應(如個體內在的生理或認知活動) |- | 對後續行為的影響 || 引導、激發行為的繼續(如飢餓會引起食物的尋求)|| 可能妨礙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傷心導致了沮喪)或導致行動的改變(如感到恐懼而引起逃避行為) |} ==疾病== 本章節將簡略說明一部分與情緒相關的疾病,若需要更詳細的內容,可以閱讀本書的「心理異常」章節,或參考維基百科的特定條目。 {{main|超普通心理学/心理異常|l1=心理異常}} ===[[w:躁鬱症|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這種情緒波動因起伏較正常人大,持續時間亦長,因而會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活適應功能和人際、學業、工作等能力. '''症狀''' {| class="wikitable" |- ! 躁期症狀 !! 鬱期症狀 |- | 情緒過度興奮、愉悅 || 情緒低落,表情愁苦 |- | 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 || 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 |- | 精力充沛、睡眠需求減少、性活動不節制 || 失眠或者嗜睡 |- | 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 || 食慾減少、體重減輕或增加、性趣減退 |- | 膨脹的自尊心或自大狂妄 || 絕望、有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 | 多話 || 反應遲鈍、動作減少 |- | 意念飛躍、 點子多、 注意力不集中 || 疲累感、注意力或思考力減退 |} 在躁期,患者會產生極度愉悅的情緒,在'''輕躁'''時,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許多病患會留戀處於輕躁期的感覺,'''躁狂'''則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可能產生幻覺,從而妄想及認知扭曲等。而在鬱期,患者會感到憂鬱,行為視輕重程度而定,輕則不想講話,重則有自殺念頭。 ==== 成因 ==== 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或腦神經細胞膜上之離子運送的失衡有很大,但躁鬱症發生的原因因人而異,目前還無法明確斷定。可以確定的是,其成因與遺傳以及壓力都有關係。極少量樣本的雙生子(雙胞胎)研究顯示,此種疾病的成因的確存在可能的遺傳因素,環境影響較大。 2018 年六月,《科學》期刊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初步發現,躁鬱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許多共同的可能致病基因。<ref>The Brainstorm Consortium; Anttila, Verneri; Bulik-Sullivan, Brendan; Finucane, Hilary K; 等.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p8757 Analysis of shared heritability in common disorders of the brain. Science.] 2018-06-22, 360 (6395) [2018-07-28].</ref> ==== 分類 ==== 躁鬱症分成'''第一型躁鬱症'''、'''第二型躁鬱症'''、'''環性心境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與'''青少年躁鬱症''',其症狀大致相同,但表現形式差異較大。 {| class="wikitable" |- | '''一型雙向情感障礙''' || 患者會在狂躁期、輕造其以及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 |- | '''二型雙向情感障礙''' || 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不會出現狂躁期。 |- | '''環形心境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 || 主要表現為長時間的心境不穩定,期間有若干抑鬱和輕躁狂的周期,且沒有一種抑鬱或躁狂的表現的嚴重度和持續時間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鬱發作(中/重度)的標準,可伴有正常心境間歇期。 |- | '''青少年躁鬱症''' || 多是從一種輕微情緒交替違常引起。簡單來說,情緒違常跟躁鬱症一樣具有「情緒愉悅、亢奮」與「情緒低落」兩種狀態交替的特徵,但強度不及躁鬱症的標準。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情緒病徵的兒童,在青春期會轉變成躁鬱症。同樣的,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請參閱 DSM。 |} ==== 治療 ==== :根據至今為止的研究表明,躁鬱症無法單靠一種治療方法根治,需透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輔相成。 *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鋰鹽為主,但是對於多數患者常需合併其它的精神科藥物如 BENZODIAZEPINE 及抗精神病藥物為輔。鋰鹽本身能夠增進細胞之穩定度,減低神經傳導速率,具有安定情緒之作用。一般認為使用鋰鹽可達百分之七十左右預防發病效果。 * '''心理治療''':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心理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周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就一個兩度住院的患者而言,正常而穩定地服藥與生活作息與否,直接影響病情的穩定及發展,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積極的病識感,依樣能夠期待患者豐富又多樣的生活。 如果認為病人的風險和情況有住院治療必要,在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鑑定後可以強制病人住院接受治療(在離島時鑑定流程則可以由一位專科醫師完成)。嚴重的行為問題在急性期可以用苯二氮平類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處理。若病人有服用抗憂鬱藥物,在躁狂期建議應停藥,若不停藥則應該加上情緒穩定劑,對於其他治療手段反應都不佳且症狀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對電痙攣療法有反應。 至於躁鬱症病人的交友與婚姻,宜採自然的態度,給予關懷及正確的指引。 常與病人溝通,了解目前交友的情形,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發現病人對異性的興趣過於濃厚,或兩性的關係變得隨便時,應多加注意,或請精神科醫護人員協助。 結交異性朋友之初,不必急著告訴對方病情,應將對方當作是普通朋友交往,以培養社交能力及自信。 ===[[w:憂鬱性疾患|抑鬱症]](Depression)=== 抑鬱症是一種導致情緒失調的疾病,以心情低落為主要特徵。目前沒有可用於診斷重度抑鬱症的血液檢查、X 光檢查或其他的實驗室檢查。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抑鬱症,其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同。患有抑鬱症的人常感到焦慮,甚至有扭曲的思維、劇烈的情緒變化和許多其他症狀,以上種種會讓他們對自己及其當前和未來情況,產生極端負面看法,嚴重的話會影響患者的社會和日常生活,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社交生活的喪失,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抑鬱的人,患上抑鬱症和失去社交網絡會導致惡性循環。 '''病徵''' {| class="wikitable" |- |最核心的病徵是「持續的、複雜的情緒低落」,包括傷心、憤怒,有時還包括感到羞恥及罪過,不同於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傷心、煩惱。 |- |強烈的自責感或感到自己毫無存在價值。 |- |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甚至常常認為死去比活著更好,因而興起自殺的念頭。 |- |抑鬱情緒於全日大部份時間都會困擾著患者,並持續超過兩個星期。 |- |失去生活的動力──經常感到疲倦、食慾顯著下降使他們的體重下跌、難以熟睡使他們很早起床。但有些患者會有非典型的病徵,包括嗜睡及食慾暴增。 |- |身心遲滯、認知功能下降──難以思考或集中精神、記憶力差、對生活中各事猶豫不決。嚴重的甚至會有幻覺及妄想。 |} *'''成因''' :*生理成因 ::*若一個人的腦部先天生理功能上較脆弱,在面對外來壓力(如失去工作或和伴侶分手)到他的腦部不能承受的程度時,抑鬱症即發生。 ::*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的功能衰減。此為麩胺酸鹽(Glutamate)受體,主要控制突觸的可塑性與記憶功能。NMDAR 大量受損會進一步導致認知與情緒障礙。 :*後天誘因 ::*童年創傷 ::*人際關係問題,如社會孤立或相對剝奪感 ::*重大的生活變化,如搬家、畢業、換工作、退休 ::*特定醫療狀況,如癌症或甲狀腺功能減退、類固醇的使用 ::*其他外來的壓力 *'''治療方法''' :* '''抗抑鬱藥''' ::在腦部區域中,有數種化學物質在維持腦部正常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及「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or-epinephrine)等,但在受損的腦部區域中,血清素的傳送受阻,使患者的腦部不能正常運作。抗抑鬱藥以兩種途徑治療抑鬱症: ::*直接加強各個腦細胞之間的血清素傳送,例如氟西汀(Prozac) 、西酞普蘭(Celexa) ::*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BDNF」 的腦神經生長因子,從而使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壓力荷爾蒙阻礙了「BDNF」這種因子的產生,結果使腦細胞如缺水的植物根部一般逐漸枯萎。 :* '''D-serine 治療''' ::D-serine是NMDAR 的強效協同激動劑(co-agonist),而在抑鬱症患者腦中,NMDAR 的表現量較平均值低。實驗中發現,針對至少三個月未接受抑鬱症藥物治療且沒有treatment-resistance的患者,服用D-serine 確實能幫助恢復NMDAR 活性,進而產生抗抑鬱作用。此治療方法的相關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做成上市的藥物(D-Serine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New Advances, Raphael J. Braga, 2014) :* '''心理治療''' ::醫學研究已證明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治療抑鬱症,其中尤以「認知行為治療」最為有效。抑鬱症患者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沒有樂趣的每一天使他們對每事的看法都是「一面倒」負面。「心理治療」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累積生活中正面的經驗,從而推倒負面思維,減低精神壓力,舒緩抑鬱情緒。 :* '''改變生活方式''' ::*'''飲食變化''' :::健康的食物選擇有益於心理健康。可以多攝取含有omega-3脂肪酸,如鮭魚;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豆類和全穀物;多從堅果或優酪乳中補充鎂離子。 ::*避免飲酒和某些加工食品 :::避免飲酒是有益的,因為酒精是是一種神經系統抑製劑,會使抑鬱症狀惡化 ::*'''多運動''' :::即使只是在戶外溫和的陽光下散步,也可以幫助提升正向情緒 :* 在 III 期GEMINI 試驗中,一種研究性 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受體拮抗劑可有效治療重度抑鬱症 === 季節性憂鬱症 === 季節性憂鬱症的學名為季節性情緒失調(英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或 SAD)也叫做「冬季憂鬱症」(英語:Winter depression)。大多數的 SAD 患者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有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冬季或者秋季會感到憂鬱的症狀。在熱帶,SAD 即便存在也很少見。但在北緯 30 度以北或者南緯 30 度以南,SAD 顯著存在。SAD 尤其在居住高緯度地區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中很普遍,據估算大約有 20%的瑞典人受其影響。 可能產生的病徵如下 * 經常感到疲憊、總是睡過頭,覺得嗜睡 * 暴飲暴食,增加對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渴望,尤其是甜食和澱粉類食物 * 體重增加 * 社交退縮,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避免社交接觸 *失去對生活上探索的興趣 *因為情緒低落而體溫下降、手腳感到冰冷 專家認為,季節性的情緒波動為陽光的強弱所影響,而非溫度。日照會影響腦內血清素分泌,也會影響褪黑激素、日夜節律等,進而影響心情。故 SAD 在中緯度、具有溫和冬季的地域也普遍存在,比如西雅圖和溫哥華。居住在北極圈內的人,由於極夜的緣故,特別容易受其影響。 關於它的病因有多種說法。一說 SAD 和 血清素的缺乏有關,並且全光譜的人造光可以通過刺激血清素的產生而改善狀況,但關於這個理論尚有爭議。另一理論認為松果體產生的褪黑素才是主要原因,因為松果體和視網膜之間有聯繫,儘管有些研究顯示 SAD 患者的褪黑素水平和沒有患 SAD 的人相比,並無差別,但是,不能合成褪黑素的老鼠確實表現出「類似沮喪」的行為。 此症狀可以通過泡熱水澡、食療或戶外活動來來減輕或者消除。尤其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戶外活動帶來更多的日光接觸。 ===[[w:自閉症|自閉症]]([[w:Autism|autism]])===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自閉症的定義為: * 在任何情境下,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損,不考慮一般性的發展遲緩 * 在社交-情緒的互動(reciprocity)功能上有缺損—嚴重程度從社交互動異常,無法維持雙向的對談,在溝通上較少回應,也較少興趣、情緒、情感的分享,到無法起始社交的互動。 * 在社會互動上,非語言溝通行為的缺損—嚴重程度從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較差,眼神注視及肢體語言功能的異常,理解及使用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缺損,完全缺乏臉部表情及手勢。 * 發展及維持人際關係的缺損—嚴重程度從無法做出符合情境的適當行為,在分享想像性遊戲及交朋友方面有困難,到對人完全缺乏興趣。<br> *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 * 固著或重複性的言語,動作及使用物品 * 過度堅持常規,儀式化的使用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極度抗拒改變 * 非常侷限及固定的興趣,對於興趣極度的專注 * 對於感覺刺激的輸入過度反應及過度反應不足、對於環境中的感覺刺激有異常 * 症狀必須在童年早期出現(但症狀可能不會完全顯現,直到環境或情境中的社交要求超出小朋友的能力) * 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雖然目前自閉症的成因還未成定論,但造成自閉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ref>自閉症是什麼? 3 分鐘了解自閉症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2018)。桃園振雄診所。https://zhenhsiung.com/%E8%87%AA%E9%96%89%E7%97%87/</ref>: * 腦損傷:在懷孕期間的孕婦由於窘迫性流產等因素,可能出現早產、難產等情形或使嬰兒的大腦發育不完全,都可能會增加造成自閉症的機會。 * 新陳代謝失調:由於人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處理失誤或數值異常等情形而造成新陳代謝失常,可能會增加自閉症的機會。 * 病毒感染:在懷孕期間的孕婦,若遭受流行性感冒、德國麻疹等病毒感染,可能會增加小孩罹患自閉症的機會。 * 先天的基因因素:研究顯示,當一個孩童其家族當中有人有自閉症的症狀,其也是自閉症患者的機率也會變高。其他環境上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影響,例如家庭對其關愛與否、是否經常性接觸心理治療師等都會影響一位自閉症患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症狀的嚴重度有無變化。統計上顯示,撇除基因的影響,會增加罹患自閉症機率,或者加重自閉症症狀的因素有:較高的懷孕年齡、較短的生育間隔、多胞胎、以及一些例如早產、出生體重過低等生育的症狀;能夠減少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或者減輕自閉症嚴重性的因素有:懷孕時葉酸等維他命攝取量充足、盡早進入自閉症照護計畫等。在某些自閉症罹患者的例子裡面,在經由照護計畫的幫助後,患者是有可能與常人無異的。 有幾種理論試圖解釋自閉症或自閉症的特徵。在 Baron-Cohen 及其同事(1995 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向正常和自閉症兒童贈送了漫畫,每張照片的中央都有一個笑臉,每個角落都有四個不同的糖果(見下圖)。此時有個小孩名叫查理,正凝視著其中一個糖果。孩子們被問到:「查理想要哪種巧克力?」正常的孩子很容易從查理的凝視方向推斷查理的慾望,而自閉症兒童則不會猜測答案。 來自其他實驗的其他證據表明,自閉症患者無法使用眼睛注視信息來解釋人們的慾望並預測他們的行為,這對於社交互動至關重要。 另一個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建議表明,自閉症患者缺乏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描述。 '''亞斯伯格症([[w:Asperger_syndrome|Asperger syndrome, AS]])''' 是屬於[[w: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一種是[[w:廣泛性發育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PDD)中的一種症候群。其患者通常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社交障礙,同時擁有非常特定的興趣及重複特定行為。相較於其他自閉症譜系,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只是在表達方面會出現挑戰、肢體較為笨拙。通常在一歲至兩歲被診斷出並終生伴隨。 亞斯伯格症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推測的遺傳以及環境因素都還未有研究能夠確切找到關聯。 其症狀有以下: *社交困難或出現障礙,難以理解他人情緒並做出合適的反應 *固執、興趣狹隘、重複特定行為,患者通常對於特定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執著,而在該部分患者會在該領域展現出極高的天賦 *語言交流較為反常,即便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患者使用的語言交流通常是較不典型的,說話時異常快速或大聲等使得語句不連貫,也較無法理解幽默、諷刺等 '''治療''' 治療方法可分為兩大類:教育干預和醫療管理。事實上,社會培訓和支持,也提供給那些有自閉症的家庭。 * 教育干預:教育干預主要的醫療方向著重於行為心理治療,早期研究已經注意到行為矯正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重點放於課程教學,以治療自閉症童幫助學習學科,提高溝通和自發性,增強社交能力。 :: 具體的教育方案舉例包括:<br> ::* 家庭參與:包括父母的培訓<br> ::* 知識結構架設,其中包括預測的常規和清晰的物理邊界,以減少分心<br> ::* 高強度的干預,每週至少 25 小時,每年 12 個月。<br> ::* 與同齡人典型的神經互動:盡量令自閉症兒童能明白對他的要求,令他對環境產生興趣,覺得參與有意義,因此我們目的是要製造一個穩定、一致的治療結構,以及要主動的幫助他們參與,幫助他學習其他較好的行為去代替這些行為。 * 醫療管理  經研究已發現自閉症'''不是由於父母的養育態度'''所導致,它的成因目前醫學上並無定論,但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腦部不同地方的傷害以及一定的遺傳基因病變可能是此疾病的病因來源。 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殊的預防方法可以預防自閉症,所以目前的一般性預防主要是預防腦傷,譬如重視產前檢查,母親在懷孕前應對德國麻疹等已具備免疫能力,在生產的過程應避免腦傷、生產之後也應避免造成腦傷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現自閉症的機會。 * 自閉症相關影音書籍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A8%E4%BA%BA 雨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87%E5%85%89%E5%90%8C%E8%A1%8C 與光同行] :* [http://www.cncgp.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SA002 五線譜上的星星] :* [https://ntoshi.pixnet.net/blog/post/224394500 星星的孩子]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B4%8B%E5%A4%A9%E5%A0%82 海洋天堂]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D%E9%86%AB%E7%94%9F_(%E7%BE%8E%E5%9C%8B%E9%9B%BB%E8%A6%96%E5%8A%87) 良醫墨非] ===[[w:精神疾患|精神病與社交病]](psychopath and sociopath)=== 精神病患者(psychopath)和社交病患者(sociopath)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是兩種常被討論的人格障礙,它們都被劃分在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範疇之下,但關於它們應被視為獨立的障礙還是其他類型人格障礙的一部分(如自閉症等)的方面,仍然存在爭議。 ====成因與症狀==== 儘管這兩種障礙在行為表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反復違反社會和道德規則,但它們在成因、表現形式和對策上存在顯著差異。 *'''精神病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精神病)'''特徵表現為目標導向的攻擊性行為,冷靜且有計劃,通常沒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動機。根據Blair於1995年的研究,這種類型的精神病可能無法感知或處理他人表達的痛苦和恐懼,從而在他們的行為中顯得缺乏同理心。他們通常能夠感受到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刺激,但對其他非威脅性的情感表達卻顯得麻木。 *'''社會病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社交病)'''可能由於早期的腦部損傷或發育問題,尤其是在眶額葉區域,被認為是未能使用情緒線索和社會知識的喪失。相較於精神病型,社交病型的患者在情緒上更不穩定,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對當時情緒狀態的直接反應,而不是經過計劃的。 這兩種疾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對社會規則的認知和情感反應:精神病型患者可能對社會規範抱有認識,但道德判斷上存在缺陷;社交病型患者則是無法以社會適當的方式控制和規劃他們的行為。 ====治療方法==== 目前對於對於這些患者的療法仍處於探索階段。這些障礙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可能包括大腦前額葉和顳葉間的功能連接異常,這影響了情感處理和決策制定。治療通常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旨在幫助個體認識和改變其對社會規範的認知和反應模式,以及管理他們的衝動行為。對於由腦損傷引起的社交病型障礙,神經康復和行為管理訓練也可能有助於改善功能。 ===[[w: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Psychosis)=== 思覺失調症(拉丁語:Schizophrenia,舊譯: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據世衛組織估計,全世界有 2100 多萬人患有思覺失調症,在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具有遺傳的關聯性。思覺失調症常隨著其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重度憂鬱症、抑鬱症或藥物濫用障礙等。思覺失調症的初始症狀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前期逐漸地出現,並在往後生命中重複發生。這些初始症狀經常遭到誤診,因為它們在青春期常被誤認為其他精神疾病,或是傳統信仰中相信的超自然影響。 在男性中,最初的症狀出現在 15-30 歲。在女性中,症狀通常會影響 25-30 歲的年齡組。常見的症狀包括不易瞭解或混亂的思維、妄想、幻覺、幻聽、社會參與和情緒表達的程度減少以及缺乏動機等。思覺失調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br>目前致病成因尚不清楚,其中比較廣為討論的是有多巴胺(Dopamine)假說,描述腦內多巴胺濃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讓人產生思覺失調。另外也有麩胺酸(Glutamate)假說,實驗中觀察到NMDAR(glutamate 受體) 拮抗劑-苯環利定(PCP) 或氯胺酮,會誘發健康個體的出現思覺失調的行為症狀或加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現有症狀。 ==== 症狀 ==== 思覺失調症一般可分為前驅、正性、負性與混亂症狀,而患者在急性期常會有下列的症狀:如思想紊亂(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而且時常欠缺邏輯性。覺得思想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人放入腦中,也會有思想離開的感覺,久而久之,病人會覺得大家都知道他的想法,沒有隱私可言)、妄想(會有一些被周遭的人認為荒謬的想法,但是他們堅信不移,常常急性期結束之後像是做了一場歷時很久的夢)、幻覺(感受到一些其他人不會感受到的東西,有幻聽、幻視、幻觸等,而且感受非常的真實)、認知功能障礙(會影響: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口語敘述記憶、語意處理過程、情節記憶 、注意力 、學習能力)說話交流困難、具有古怪站姿或坐姿和具有轉變非常快的情緒。 急性期的發病時長通常在兩周到六個月之間,之後精神狀況會較為穩定,或是轉為行為動機缺乏、社會參與度低的慢性期。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正性症狀為多數人不會發生的症狀,但存在於思覺失調症中,包含思想紊亂及妄想等。精神藥物對於正性性狀的十分有效,能改善患者的情況。負性症狀則代表其症狀也會出現在正常情緒反應或思維過程中,但行為反應更強更久。包括缺乏情感或情緒淡然(Reduced affect display)、貧語症(Alogia)、享樂不能(Anhedonia,快樂不起來)、無社會性(Asociality)和動機缺乏(Avolition)。藥物對於陰性性狀的藥效有限,且對於家人、周圍朋友的負擔較大。以下分為早期、正性與負性症狀重點整理。 ===== 早期症狀:病徵會逐漸顯現,常見的有傻笑、社交恐懼、奇怪想法開始出現、自我照顧能力出現問題等。有時症狀較輕微,容易被忽略。 ===== * 傾向於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 * 容易生氣和沮喪 * 睡眠模式出現變化 * 缺乏專注力和動力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簡單分為兩類,即正性和負性。 正性症狀是指健康個體中未見的行為,通常患者會在某方面喪失現實感。包括: * 幻覺:幻覺是一種具有真實感的感覺,與夢境類似但病患於此時是清醒的。例如聽到指責、批評責罵患者,實際上卻不存在的聲音會被感覺到,可是實際上這些感覺只存在於患者的想像中,外界並沒有給予任何聽覺上的刺激,其他人也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 情緒不適切:在某些場合中表現出不合時宜的情緒,例如在葬禮時大笑。 * 妄想:開始出現與現實脫節、怪異的想法。相信一些沒有根據的事情,比如自己受到監視,即使有相反的證據,病患也無法放棄、修正對原想法的懷疑與猜忌。 * 思考邏輯問題:患者的思考會出現跳接、無邏輯、敘述表達散亂無章的情況 * 特別的肢體動作 * 自我照護的退化:因患者的腦功能退化,因此行為能力也有可能同時變差,連帶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負性症狀 ===== 「負性」意指一般人也會出現的情緒與行為,然而病患卻因爲腦部混亂的神經訊號釋放造成腦功能的退化,導致缺乏一些一般人應該具有的特質。包括: * 情緒僵化:腦功能退化之後連帶影響的對外在刺激反應不佳,情緒反應減少:例如笑得少、哭得也少。 * 思考空泛:患者可以思考、計算的能力退化 * 活動量減少:慢性期的病患可能長時間坐著不動發呆放空 * 動力消失:因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不佳,做出反應的動機也連帶減少。 *動機消失:在計畫執行上會有困難,就算是簡單的事情例如洗澡、換衣服等家事,也需要被提醒才會去做。 *缺乏興趣:可能連過去覺得有趣的事也逐漸顯得乏味。 思覺失調症在死刑存廢上所引起之討論:由於思覺失調症在發病時帶有幻覺等症狀,因此常導致具有一定之攻擊性,甚至是對其親密照護者具有威脅,在許多社會案件中(如:弒母案)都針對思覺失調症的病患,在處遇措施上是否應減刑、維持與正常人一般的刑罰又抑或是施以更強力之行為(如:強制性精神治療等)有過相關討論,而政府也舉辦一系列之工作坊、講座降低如同此類情況對精神病患者所產生的社會汙名化效應。 ====治療與處理方法==== 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與疾病持續期,發生的症狀不盡相同,因此使用的藥物以及方向也不太一樣。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會進行藥物治療,目標是降低疾病症狀對於個案行為與睡眠的影響。等到症狀被控制下來後,治療的目標就會轉為降低復發機率,並且協助患者回復社交與工作的能力。目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第一代(又稱為傳統型)藥物,與第二代(又稱為非典型)藥物,都能對疾病症狀有所改善,但各自有優缺點。 * 第一代藥物:多巴胺受體拮抗劑(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主要是為了抑制多巴胺的活性,來達到治療效果。副作用是可能出現手腳顫抖、肌肉僵硬、疲倦等症狀。 * 第二代藥物:為非典型藥物,種類較第一代多,作用機制也較多元,較不易引起錐體外症候群,且對於改善負性症狀及情緒症狀有加成作用。副作用是較易出現代謝症候群 思覺失調症個案被診斷之後,通常會需要接受後續的治療。但藥物治療不是唯一的做法,通常我們會希望個案能夠配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介入,並且在社會的支持,以及復健治療的協助下,完整地得到幫助,這樣對思覺失調症的個案,才會是比較好的狀況。 === [[w: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簡稱為C-PTSD, 可能在個人很少或沒有機會逃脫的情況下,因長期反覆的人際創傷經歷而形成。C-PTSD與精神障礙的創傷模型有關,也和長期持續的性、心理與自戀型(兒童)虐待和身體虐待或忽視、長期親密伴侶暴力、長期的職場或校園霸凌的受害者、綁架和人質情況的受害者、契約奴隸、奴隸制和人口販運的受害者、血汗工廠工人、戰俘、集中營倖存者、住宿學校倖存者、以及邪教組織或類似邪教組織的脫離者有關聯。涉及被囚禁/誘騙的情況(缺乏為受害者提供可望成功的逃生路線或逃生感的一種情況)可能導致類似C-PTSD的徵狀,其中包括長期的恐懼感,無價值感,無助感以及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感受的變形。 '''症狀''' * 依戀-「存在關係界線的問題、缺乏信任、社會孤立、難以感知和回應他人的情緒狀態」 * 生物學-「感覺-運動發育障礙、感覺統合困難、身體化症和醫療問題增加」 * 情感或情緒自我調節-「情緒調節不良、難以識別、表達情緒與內在狀態、難以溝通需求、慾望和願望」 * 解離-「失憶、人格解體、分離獨立的意識與分離獨立的記憶、情緒、功能,以及基於情緒的事件記憶受損」 * 行為控制-「有衝動控制、侵略性問題、病理性自慰問題和睡眠疾患」 * 認知-「難以集中註意力;各種『執行功能』的問題,如:計劃、判斷、任務啟動力、使用物品、自我監控;難以處理新訊息;難以集中精力和完成任務;物體恆定感差;難以思考因果關係;以及語言發展問題,例如接受訊息與表達的溝通能力間的差距」 * 自我概念-「自傳體敘事斷斷續續,身體形象混亂,自尊心低落,羞恥感過強以及自我的負面內在運作模式」 '''治療方法''' <br> 1. 改善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 <br> 2. 改善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 <br> 3. 協助個案回到正常的工作、社交功能 *心理治療 - 支持性心理治療:醫師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但不批判也不介入個案想法,反而給予肯定、正向鼓勵。這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個案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支持性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醫師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特殊治療 -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少[1]。 ==補充網站 == <references responsive="" /> # [https://wiki.mbalib.com/zh-tw/诱因理论 誘因理論] #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驅力減低說%28drive_reduction_theory)最佳激發水準說%28Optimal_arousal_level_theory)&search=驅力減低說%28drive_reduction_theory)最佳激發水準說%28Optimal_arousal_level_theory) 最適激發水準說] # [https://www.medpartner.club/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躁鬱症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與預防?醫師圖文說明] # [https://www.kln.mohw.gov.tw/?aid=509&pid=62&page_name=detail&iid=776 認識躁鬱症] # [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3_03_chi.asp 認識抑鬱症] # [http://cht.a-hospital.com/w/%E7%B4%A7%E5%BC%A0 緊張]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responsive="" /> sjy20dt4omrpak87a8e5s6qxv63k3gi 175777 175767 2024-04-26T02:48:11Z B12402027 64969 /* 思覺失調症(Psychosis)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本章節「動機與情緒」探討在外在行為表現之前,決定行為的內在心理過程。 == 動機(Motivation) == === 定義 === [[w:動機|動機]]是指使個體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進行的內在心理歷程([[w:zh:張春興|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動機可以促使個體產生行為,並將行為導向一個非隨機的目標。動機亦指能夠引導與刺激個體行動的因素,並且使行為持續到目標達成為止。而不論動機是來自內在或外在,它都是一種驅動力,並涉及了行為的開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負責'''引起並維持活動直到該活動達成目標為止'''。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主要是指'''激發動機'''的心理過程,此心理過程為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目標前進的過程,而此目標不為盲目的或隨機的。在此過程中,動機通常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應當注意的是,動機會激發行為,行為也會反饋而產生新的動機。''' ===== 動機的分類 ===== 動機可依生成原因可分為生理/生存、心理,而心理動機又分為個人性心理及社會性心理,差異如下: {| class="wikitable" |+ 動機分類:依照生成原因 |- ! 分類 !! 產生方式 !! 範例 |- | 生理/生存 || 人類生理需求 || 睡覺、飢餓、性行為 |- | 個人性心理 || 個體的性格、想法、意念、能力不同 || 新奇/好奇、樂趣/精熟、成就/習慣 |- | 社會性心理 || 與他人、群體或外界的互動 || 親和/歸屬、認同、權力 |} 依據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在動機([[w:en:intrinsic motivation|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w:en:ex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包含為驅力(drive)和本能以及特定學習行為。驅力是源自於滿足生物的需求(need)。當生物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產生驅力,而驅力促使生物產生行為來滿足需求,使其能夠生存。 {| class="wikitable" |+ 動機分類:依照來源 |- ! 分類 !! 來源 !! 範例 |- | 內在動機 || 需要(興趣、信念、世界觀) || 因為肚子餓了想吃飯 |- | 外在動機 || 誘因(目標、壓力、責任、義務) || 因為餐廳促銷想吃飯 |} ===== 動機的特徵 ===== 動機屬於一種驅動力,過程可視為:need→drive/motive→behavior 需求若沒有被滿足,就會產生驅動力;驅動力會使人們產生相應的行為,直到達到目標,又抑或是在理性衡量後,目標達到成本已成為無法負荷。 # 不論動機是來自於內在或外在因素,它皆是一種引發與驅策行為的動力。與驅力相關的理論有驅力驟降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ive_reduction_theory_(learning_theory) drive reduction])、馬斯洛([[w:en:Abraham Maslow|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耶克斯.道森法則([[w:en: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動機並不盲目或隨機,具有明確的目標跟方向性。 # 目標未達成前,行動將維持,不會消失。 :<br> 一般而言,心理學家對於下列五種情況,可以應用「動機」的概念: * 建立行為與生物活動行為的關聯 * 說明行為的變異性 * 詮釋一些反常的行為現象 * 瞭解公開行動與內心狀態的關聯 * 解析在強大外力介入時作出的行動 :<br> ===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指來自個體內在的需求或刺激,包括好奇心、成就、認同感與互惠感。研究顯示即使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許多動物本來就會因好奇心而參與有趣的活動。內在動機是源自對於獲取知識、尋求新事物和新挑戰的渴望,是一種天生的動機傾向,是身體、認知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驅動它的力量源自於我們'''對於事物本身的興趣或是享受''',而不考慮外部給予的壓力(壓力可以是正向獎賞、負面懲罰或其他形式,將在後續的篇章內討論)。 內在動機的現象最初在動物行為實驗的研究中被發現,自1970年代初以來,開始出現大量針對內在動機的研究。內在動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自我決定'''和'''感知能力的提高'''。簡而言之,個人必須發自內心驅動行為,而產生行為的個人也必須對任務有所認知,才會從行為中得到報償,例如能力的提升或其他形式的益處。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更願意參與任務,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學生將學習成果歸因於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預期目標、因為興趣而掌握一個主題,而不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可能激發更多學習的內在動力。以上內容可歸類為兩點: * 將學習結果歸因於自己控制的因素,稱為'''內部控制點''',例如:得到高分是因為自己努力地念書,因此提升念書的動機。 * 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達到預期目標,稱作'''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例如:認為進到台大的自己有能力競爭系上排名,因此提升念書的動機。 各種內在動機的範例: * 因為想要了解計算機用戶如何與計算機網絡交互運作,故設定目標成為 IT 專業人員(好奇心)。 * 「為藝術而藝術(法語:l'art pour l'art,英語:Art for art's sake)」,此為 19 世紀法國早期的運動口號,認定藝術唯一且真正的價值,在於藝術作品與藝術行為的價值,而不受外在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影響(自我對藝術的認同)。 ====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 來自個體外在的刺激或誘因,意指個體行為非受行為本身導致的後果所影響,而是受行為以外的因素或獎懲所影響。根據心理學家 [[w:en:Tim Kasser|Tim Kasser]] 和 Ryan 的理論,外在動機的產生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活動所帶來的結果,通常與追求名利、物質的擁有、地位、財富、形象等有關,是受安全感和自衛的心理需要所驅使。假使行為帶來的獎賞消失了,活動本身也即時失去了其魅力:缺乏獎賞,學生不再用功讀書,僱員不再勤力工作。因此,外在動機不應被視為理想的誘因和推動力,其自發性和持續性發展成疑。換言之,當一個人的行為係因獲得獎賞或避免處罰而產生時,該行為即受到外在動機的影響,例如:競爭屬於一種外在動機,因為它鼓勵人們勝過其他人,而非享受行為內在的回報。 * 1973 年,[[w:en:Mark Lepper|雷波]](M.R. Lepper)及格林尼(D. Greene)曾對三組喜歡繪畫的 3-5 歲兒童進行實驗<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74-10497-001</ref>,紀錄他們空閒時在繪畫所花的時間長度,並將兒童分為三組,分別為預期獎賞組、不預期獎賞組、沒有獎賞組,說明如下。 #預期獎賞組:研究人員向小朋友說明,只要畫畫,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 #不預期獎賞組:研究人員只要求小朋友畫畫,並沒有提及任何獎品。但若小朋友畫畫,就可得到一份和第一組相同的獎品 #沒有獎賞組:孩子畫畫後,並不會得到任何酬賞 :在實驗後的兩星期,研究人員再次紀錄他們空閒時的繪畫時長時,實驗結果顯示預期獎賞組的兒童,繪畫時間較其他兩組有明顯的下降。此時,對繪畫的興趣已經不是驅使他們繪畫的原因,此現象又稱為'''動機偏移'''([[w:en:Overjustification effect|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即因外在回報而產生行為,造成內在動機被削弱。<ref>然而,此現象在學界仍是富有爭議的。研究者多認為其違反了行為心理學中的「強化」([https://en.m.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作用,有些認為原先受試者對於該事情的動機本就不一,更有些認為該實驗有許多條件不符合現實狀況(如獎勵通常不會被武斷的移去),此外,更有研究表明,獎勵對於那些動機本身不高的受試者,具有提高興趣的效果,這與此現象的結果儼然相反( [http://www.behavior.org/resources/331.pdf Judy Cameron, Katherine M. Banko, and W. David Pierce ,2001])。因此改效應是否能夠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有待研究的。參見[https://en.m.wikipedia.org/wiki/Overjustification_effect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controversy]</ref> * 克魯格蘭斯基([[w:en:Arie W. Kruglanski|A.W. Kruglanski]])從歸因的觀點來解釋外在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是受內在動機或是外在動機所促動,主要看他將行為當作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或是當作目的本身而定。 * 狄西([[w:en:Edward L. Deci|E.L. Deci]])的認知評價理論([[w:en:Cognitive_evaluation_theory|Cognition Evaluation Theory]])也同意外在的獎賞具有控制人的行為之功能,亦即當一個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某種獎賞時,就會被此獎賞所牽引。但若因表現好而獲得不曾預期的獎賞時,獎賞就有了提供訊息的功能,而會提高其工作興趣。克魯格蘭斯基還進一步指出,若一個人的行為受到外在動機影響時,可能會採取極小極大策略(minimax strategy),即是會試圖只做最小的努力而想獲得最大的報酬。 傳統上,研究人員認為使用計算機系統(Computing System)的動機,主要是由錢財、名聲等外在因素驅動。然而,許多現代系統的使用,反而是由內在動機驅動。此類系統主要用於滿足用戶內在動機的例子包括:線上遊戲、虛擬世界、網路購物、教育學習、線上約會、數位音樂儲存庫、社交網絡、網路色情等。甚至傳統的管理訊息系統(例如:[[w:企业资源计划|ERP]]、[[w:客户关系管理|CRM]])也被「遊戲化」,可見內在動機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 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動機並非絕對不可改變,有些行為的動機原先是內在的,而在行為者接受獎賞並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偏移為外在動機,進而成為行為的主要動機,如前述之兒童分組繪畫實驗。而對行為給予處罰亦可能使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例如作弊)。此外,不夠強度的獎賞或懲罰,會使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互相轉換,並可能造成反效果。比如說原本沒有作弊的想法,被提醒之後就覺得作弊可行。 :幾乎每一個人(如僱主、監督者、父母、老師)偶爾都會希望能激勵他人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或者爲自身的利益採取一些特定的行動。有時你可能需要利用一些外來刺激物(如金錢或讚美)做開始。接着才能使對方將此事變成內在動機。Edward Deci(1991)和其他研究者(R.Ross, 1975; Swann & Pittman, 1977)提供幾個方式可以激勵某人將外在動機轉變爲內在動機。 #幫助此個體感覺是有能力的,並感覺與他人有社會的關聯,避免使用降低勝任感或降低歸屬感的策略。 #在激勵此行爲時,盡可能提供較多的選擇,包含材料、子作業、工作的組織與安排。 #避免以懲罰作爲恐嚇的手段。 #使用獎賞時,避免使用會讓人感覺到強烈欲望的實體物(譬如錢、獎品)。給予非實體的獎賞會更好,例如微笑或讚美,這些對於內在酬賞的傷害性較小。 #使用獎賞時,不要刻意強調它,或許可以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無論如何,都不要以這個獎賞作爲外在控制的工具。 #不要強調外在控制,如競爭或設定期限。 #接受此人對工作的感覺,即使他的感覺是負面的。 #使用的語言要能夠顯示你了解或欣賞他的獨立及能力,而不要使用類似「應該」或「必須」等字眼。 *'''不夠強度的獎賞或懲罰'''<br> :美國知名的經濟學家 [[w:en:Aldo Rustichini|Aldo Rustichini]] 曾在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發表一篇名為 A Fine is a Price 的文章中提到,他在以色列的一家育兒中心做了一個為期 20 周的實驗,因育兒中心素來有放學時間家長應來接回孩子卻遲到的問題,因而其提出「家長遲到就罰三美金」的規定,觀察此規定是否能減少家長遲到的情形,沒想到此規定一出,家長遲到的比例竟顯著上升,罰款不但無法遏止遲到,反倒造成了家長更加心安理得的遲到的反效果。他認為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罰款太低,並沒有影響家長外在動機的效果,反而使家長能合理化原先「不遲到」的內在動機,即無故麻煩老師的罪惡感。換句話說,罰款在家長眼中變成「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家長多付一點罰款,使老師照顧孩子久一點是正當的,使原本的罰款成了合理的代價。(Uri Gneezy &Aldo Rustichini(2001))<ref>Gneezy, Uri and Rustichini, Aldo. (2000). A Fine Is a Price.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9(1), 1-17. https://doi.org/10.1086/468061 </ref>。 :反之亦然,強度不足的獎賞會造成外部動機和內在動機互相轉換,反而造成反效果。捐血也是一例,為了救人而捐血者,若給予新台幣 50 元的獎勵,可能會使捐血者的捐血意願降低。因金錢的出現使得人的焦點轉向外部動機而忽略了自己原先的內在動機(救人一命的高貴情操)。但大部分的人不會願意為了 50 元去扎針受苦,也就是在獎勵強度不足的情況下,不但外部動機不足,更使原本足夠的內在動機被忽略,造成反效果。 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ume 63, September 2020, 105905中,Cherie Metcalf試圖重現此實驗,然而結果並未重現 Gneezy 和 Rustichini 的「A Fine is a Price」效應,但類似的軼事表明這種效應可能仍然存在於該領域。雖然其結果表明大多數人不會打算這樣做,而且他們不太可能這樣做,因為罰款的簡單存在取代了社會控制,但可能需要許多研究方法來充分解釋這種行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4818819302741 == 動機理論(Theories of Motivation) == 有許多理論嘗試解釋動機來源、功用、歷程等所扮演的角色。有些是一般性理論,有些則主要探討動物或人類的動機。本章節將會討論動機的幾種理論。 === 本能論[[w:en:Instinct|(Instinct Theory)]] === 本能論是'''最早被提出的一個動機理論,'''是經典比較行為研究一個整體概念,人們經由這種理論,就可以用統一的觀點去觀察動物可觀察得到的和所謂的先天的行為方式。通過這種總的概念,人們可以將從實驗中所得的結果聯繫起來,進而揭示不同的現象間可能有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人們可以依據這種理論作出一些預測和判斷,從而推動人們作進一步的實驗和提出新的問題。自1930年代,本能理論成果豐碩,並為社會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開闢了道路。一個全面的理論帶來一個好處就是,人們可以通過它會建立一些直觀的模型。經典比較行為研究的結果和理論就是藉助這些模型而取得成功並進入教材。 動物生來便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傾向」,這些傾向是他們'''維持生存'''所需的,並可提供動機力量來引導行為。有些本能論的研究者認為,這種生物性的力量是機制性的,激發的行為並沒有特定的目的,並且個體是無法支配這種動機的。但另有其他學者認為本能容許動物在不同行動方向上有一些選擇權利。像是小孩第一次爬行,小松鼠打開第一顆核桃,小嬰兒第一次哭、笑都是本能的行為。 ==== 動物本能(animal instinct) ==== [[w:en:Animal spirits (Keynes)|動物本能]]是動物們從事一種有規律的循環活動,為同族群內'''不必經過學習'''的行為,使種族得以生存延續。例如鮭魚逆游而上,回到當初孵化的上游,存活下來並求偶、交配、產卵;住在巴西外海的田綠龜,在繁殖期遷移 1400 英里,回到當初孵化的海灘上產卵;生活於溫帶的蛙及蛇等,會在天氣嚴寒的冬季進行冬眠;黑面琵鷺及其他候鳥會隨著季節改變而集體遷移等等都屬於循環運動之範疇。 上述都是本能的例子。這樣的行為有時是針對外界特殊刺激的反應,即這些行為是被引發出來的,出自於內在分泌(如[[w:zh:激素|荷爾蒙]])和外在刺激(如氣味)的共同作用。這種會引出某些動物特殊反應型態的環境線索,稱為[[w:zh:釋放因子|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當動物發展到特定階段,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特定刺激,本能的行為將會顯現出來。儘管這樣的行為缺乏學習或訓練,但在第一次被引發後就會有適宜的展現。 趨性(taxis),或稱為趨向性是一生物天生的行為反應,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後(通常具有方向性),而會有趨進(正趨性)或遠離(負趨性)刺激的行為。例如:大多數昆蟲在夜間會有趨向光源反應的正趨光性,蟑螂、渦蟲及蚯蚓遇光則出現背離光源躲避的負趨光性。 而許多社會行為皆為先天行為,不需經過後天學習。蜜蜂以跳舞的姿勢告訴同伴食物在何處,螞蟻則以輕拍同伴觸角或釋放化學物質、完成訊息的溝通。 19 世紀,一些學者主張有些動機會直覺地表現出趨向其誘因目標,換句話說,動機是一種本能,一種先天的行為或特殊的傾向。從 1950 年代起,就將動物的行為本能概念融入心理學。以動物行為學的意義,一個可以稱為本能的行為會有以下特色: :* '''物種特有的''':不論生長的環境如何且無須特意學習,物種的所有個體皆會擁有此種動機、行為模式。 :* '''固定的行動模式''':有非常刻板化與可預測的組織形態。 :* '''受到某些刺激原因後而自然引發''':當個體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刺激時,能輕鬆自然地完成該行為。 ==== 人類本能(human instinct) ==== 早期神學家認為只有動物是受到本能引導,他們相信上帝給予人類行動的理由、行動的自由意志以及行動的責任。但在 1859 年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後,上述想法才轉變成人類的動機也受到本能的支配。[[w:zh: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在1890年說過:「人類行為甚至比低等動物還依賴更多的本能;除了與動物一樣有生物性本能之外,人類還有其他『社會性本能』,如同情、謙遜、社交、性和愛等。」[[w:zh:威廉·麦独孤|威廉.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在 1908 年將詹姆斯的觀點加以擴展,他將本能定義為天生的傾向,包含'''三個構成要素:能量、行動、目標導引'''。[[w:zh: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本能沒有意識上的目的,也沒有既定的方向,'''許多滿足本能的方法都是「可被學到的」'''。佛洛伊德相信本能驅力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因此本能會製造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會驅使我們朝向一些減少緊張的活動或目標(類似驅力減緩說)進行發展。根據佛洛依德的說法,'''人類本質中最根本的是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之間的衝突'''。生的本能(eros,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是在維持生命和繁殖;死的本能(thanatos,希臘神話中的死神)是一種負向力量,所有生物會因病老而逝去。從這個觀點來看,所有毀滅的行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都是死亡本能所激發的。 ==== 本能論面對的質疑 ==== 1920 年以前,心理學家所蒐集的人類本能已超過 10000 種。但同時,懷疑和指責本能論的聲音也逐漸產生<ref>理查•葛雷(2014)。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游恒山譯)。臺北市:五南。</ref>。在本能論的全盛時期,幾乎人類的每一項行動,都能被認定是由本能所激發(甚至包含皺眉或者吐口水)。但他們並不是真正在解釋原由,很多時候這種解釋甚至是一種'''[[w:en:Circular reasoning|循環論證]]'''(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本能論者並不曾提出歷程、機制或架構說明所觀察的行為,而僅僅以「命名」的方式提供便利的標籤。例如「攻擊的本能」被用來解釋人類為什麼會有攻擊的行為,然而攻擊行為又被視為「攻擊的本能」的證據。 在此時,人類學家 [[w:zh:鲁思·本尼迪克特|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 [[w:瑪格麗特·米德|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等人發現不同的文化間有很大的行為差異。行為型態被認為是人類本質的普遍性表現,但現在卻被發現是可變的,也就是說行為型態會反應特殊的文化經驗與價值。 此外,行為主義學者也從實驗中證實了一些重要的行為是透過學習而得來的,並非天生。從 [[w:en:John_B._Watson|華生]](John B. Watson) 開始,不斷有行為學家提出「行為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實證」。漸漸地,因為天生本能的模糊概念無法進行實證研究,開始被一些注重精確分析的理論所取代。今日的心理學界有一個普遍認知:動物行動上的複雜性通常受到外在與內在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響,也就是'''受到生物機制以及學習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 === <span id = "驅力減緩說">驅力減緩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 === [[w:en:Drive reduction theory (learning theory)|'''驅力減緩說''']]最早由心理學家[[w:zh:克拉克·L·赫爾|霍爾]](Clark L. Hull,1943)提出,是解釋人類求生動機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該學說主張,人及動物有強烈的傾向保持內在的平衡狀態,當他們的狀況有所偏離時,便會感到不適,從而驅使個體做出有利於回復內在平衡的行為。這種讓身體緊張不適而驅動行為的力量稱作「驅力」(drive),任何會減少驅力的行為會被人以及動物反覆進行,因為驅力的減弱會被當成這種行為的'''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相對於「本能是間接不特定」的本能說,驅力引起的反應是直接而特定的。 例如:人為恆溫動物,體溫必須維持在攝氏 36 至 37 度方能正常代謝,人類下視丘就有特定區域負責偵測及保持體溫的恆定。當你身在超強的冷氣房之中,一面吃著冰棒、喝冰水,下視丘很快就會檢測出你的體溫低於平衡範圍,這時除了會引起發抖、毛細孔收縮等自動性的生理反應以外,身體發冷的感覺會驅使你添加衣物、調高冷氣以試圖讓自身的體溫恢復正常,消除這種讓身體感到不舒適的驅力。 [[File:MessageImage 1642238656671.jpg|800px|center|驅力緩解說模式]] ==== 緣起 ==== 霍爾在耶魯大學工作時開始發展驅力減緩理論。其理論是建立在早期有關動機(motivation)方面的理論上。他的立論基礎是'''恆定性(homeostasis)''',並相信個體是為了要達成一個恆定的狀態或平衡才有某行為。驅力減緩理論後來在 1940 年代被霍爾的同行[[w:en:Kenneth_Spence|史賓塞]](Kenneth Spence)更深入發展,成為重要的動機理論。 ==== 理論論述 ====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驅力」是身體內在的一股力量,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激勵性和緊張感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被個體的生理或是心理需求所觸發。因為人類的生命有賴於某些事物保持恆常,如飽足、充足水分、適當溫度等,驅力會使個體做出行為來滿足這些需求,減輕這些需求所帶來的緊張感或者是解決這些需求以維持生理的平衡。理論中,霍爾表明驅力是個體動機的來源,他主張個體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會處在一個需求的狀態。當一個人的驅力出現,他會處在一個不愉快、充滿緊張感的狀態,接著他會產生一些行為,試圖減輕這種不適,使個體回到平衡的狀態。當生理需求滿足後,驅力會逐漸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驅力減降(drive reduction)'''。由此可知,許多動機直接幫助人體維持內在平衡穩定,使人類得以在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生存的生理條件。 === [[w:en:Optimal arousal theory|最適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theory)]]=== 最適激發水準說,亦被稱為「適當程度理論」。 有研究者曾訓練公鼠跑T型迷宮,一邊終點是空的,另一邊則有一隻發情的母鼠。當公鼠找到母鼠時,便會與之交配,但研究者總是在公鼠射精前將他們分開。以驅力減緩論來看,公鼠應會處於極不舒服的高驅力狀態,但經過多次實驗,公鼠即便獲得這樣的經驗,仍樂此不疲的往有母鼠的那邊前進。 此理論說明了驅力減低並非個體行為的唯一目標,個體也可能有尋求將驅力維持在某個最佳水準的傾向。而激發(或稱刺激)指的是生理上產生警覺、專注的狀態,我們會傾向將刺激維持在最佳的程度。例如:在無聊時,我們可能會從事一些比較刺激的活動,像是社交;如果接受過多刺激的話,我們可能會進行一些能夠舒緩內心的活動,像是睡覺、閱讀。因此不全然如驅力減緩說所言,單一的以降低驅力為目標。 相反地,有時甚至會喜歡追求不平衡的激動狀態,例如:喜歡看驚悚電影、喜歡坐雲霄飛車,使自己處於緊張不安的驅力狀態。也有證據顯示,許多人會盡量延長達到性高潮的前戲時間。 1950 年代的感覺剝奪([[wikipedia:sensory deprivation|sensory deprivation]])實驗研究,發現人類對環境刺激皆有其獨特「激發之適度水準」(optimal level of arousal,OLA),且個體對刺激所做的反應強度因人而異。多數人會避免過多的環境刺激和內在壓力,或尋求較少的刺激經驗,以減少不愉快反應,並藉此獲得適宜的刺激。簡言之,個體唯有在適度刺激的環境下才能感到愉快、自在。 總結而言,最適激發水準說是解釋刺激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生活中的刺激影響人類很多面向,例如:決策行為、情緒、工作表現以及人格特徵的形成。 ===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論源於 21 世紀初的[[w:zh:格式塔学派|完形心理學]][[w:en: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 Psychology)]],重視知覺的整體性、環境中眾多刺激之間的關係。認知論者不同意聯結論所說「單憑刺激反應的重覆練習即可產生學習」的看法。個體如對所學事物不知其關係,不理解其意義,縱有多次練習,亦無從產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是屬於先知而後學的。認知論認為動機是人們思考與預期的產物,亦即動機是個人認知的結果。舉例來說,公司提供巨額獎金以激勵員工提出具創意且能大量生產的設計,雖然獎金是相當具有價值的誘因,但並非每位員工都會積極地爭取,因為當個人思考衡量自己的創意、能力之後,發現這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便不會激發其動機;反之,如果有這方面能力的員工,可能就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相當具有動力。 認知論進一步將動機區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也就是本章節動機的區分及定義,該理論也認為內在動機較外在動機更能促使個人維持努力程度,產生高品質的成果。特別的是,該理論有研究指出,當人們從事自身感興趣(內在動機高)的任務,如果給予太多的外在獎賞(提高外在動機),反而可能降低其內在動機。而對行為給予獎賞可使內在動機轉為外在動機,反之對行為給予處罰可以讓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更多可參見[[#內在與外在的轉換|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認知論主張個體面對一個學習情境時,能否產生學習效果,需參考兩個條件: * '''新情境與舊經驗符合的程度''':個體面對的學習情境中,通常包括熟悉的與生疏的兩類刺激。熟悉的刺激較多時,即表示學習情境較符合個體已有的經驗架構,這種情境中個體較容易認知、了解,故學習的效果較佳。如果閱讀資料中生字、新詞、專業術語超過了個人的能力和經驗時,無論怎樣努力熟讀強記,都很難學習到書本中真正的意義。 * '''新舊經驗的結合並重組''':學習並非是零碎經驗的增加,而是以舊經驗為基礎在學習情境中吸收新經驗,並將兩種經驗結合重組成為經驗的整體,因此認知論者不重視被動的知識注入,而強調主動的吸收。 === [[w:en:incentive theory|誘因理論(incentive theory)]] === 誘因理論於 1940、50 年代提出,建立在 Clark Hull 等心理學家建立的[[#驅力減緩說|驅力減緩說]]上。所謂誘因指的是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此理論不聚焦於內在動機,而是認為人們會趨向做出最終產生獎賞的行為,而不做導致負面結果的行為。動機既非來自外界誘因,也不是來自內在驅力,而是源自人對現實的主觀預期及認知解釋。產生需求後(如肚子餓),受到外在刺激(如看到香蕉),進而獲得誘因動機,產生意識欲求(如想要香蕉)、行為吸引(伸手拿香蕉)、意識愉悅(香蕉很好吃)。 誘因理論認為,在相同情境下不同的兩個人會依據當下不同種類的刺激做出不同行為,同時也強調了外部刺激引起動機的重要作用,認為動機可以喚起並指導行為。人們所接觸的事物若對自己有吸引力,就會激發個人產生動機。例如為了得到異性的芳心而投入運動、關注時尚、注重打扮和整潔。行為後的有形或無形獎勵,能夠使行為再次發生。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收到立即性的獎勵或懲罰,改變行為再次發生頻率的效果會更大,並且隨著延遲的延長而減少。重複的'''刺激 x 獎勵'''組合可以使刺激成為一種習慣。它有助於激勵在公司中的員工、在學中的學生,鼓勵他們做更多的事情來提升在不同方面的表現。 ==== 特色 ==== * '''大多數誘因都是透過後天學習得到的''':例如金錢。金錢對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吸引力,但人透過後天學習了解金錢的重要,金錢因此成為人努力工作的有效誘因。 * '''有些誘因由天生的生物層面決定''':例如人的性慾會因為他人體味中的費洛蒙而增強。 * '''人們是受外在誘因而產生行動的''':誘因理論跟其他認為「行為由內在驅動」而產生的理論不同(例如驅力減緩說、喚醒理論、本能理論),而與[[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相似。在操作制約中,行為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強化或是避開懲罰而生,而誘因理論較傾向認為行為是為了獲得獎勵而產生。諸如「成績」、「他人的尊重」、「師長的讚美」等等,這些外在獎賞可以刺激我們,使我們去做原本不想去做的事。 * '''誘因可用於停止執行特定動作''':誘因雖然可以引誘人們做出特定行為,但只有在個體認為獎賞具一定重要性且要是能夠得到的(obtainable)情況下,誘因才能構成足夠強大的動機。例如作業難度超出學生能力,那麼即使學生對成績的渴望非常強烈,也不會受誘因而行動,因為此獎勵(好成績)在現實上是無法達成的。 簡而言之,動機通常是行為朝向一個能產生愉快或減少不快狀態的特殊誘因。例如:食物、飲料、性等等。而快樂趨向能使生物走向好的結果,即增加生物與後代的生存力。而痛苦與挫折的結果如:身體的傷害、生病或失去資源則與打擊我們的生存有關。也就是說,行動的酬賞結果通常反應了行動是否值得重複,快樂、痛苦可以化為記憶存於大腦,在將來能夠導引我們選擇表現更好的方法。 ==== 實驗 ==== ===== 1.赫洛克實驗──正誘因與負誘因 ===== 利用獎勵與譴責兩種誘因,測試其對受試者之工作表現造成的影響。實驗開始前,赫洛克將受試者分為四組<ref>Hurlock, E. B. (1925). An Evaluation of Certain Incentives Used in School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3), 145–159. https://doi.org/10.1037/h0067716</ref>,每一組在每天工作結束後,給予誘因並觀察其表現,整理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text-align:center" |- ! 組別 !! 誘因 !! 表現 |- | 第一組 || 給予讚美及鼓勵 || 表現持續進步。 |- | 第二組 || 進行懲罰與訓斥 || 最初兩天有進步的趨勢,但隨後不但沒有繼續進步,反而逐漸下降。 |- | 第三組 || 旁聽前兩組的表揚以及懲戒 || 表現也有略微的提升。 |- | 第四組 || 無(且看不到其他組的表揚及懲戒) || 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其最後的表現平庸,沒有任何進步。 |} 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可以說明無論是正誘因(獎勵)或是負誘因(懲罰)對於他人的行為表現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正誘因之效用又大於負誘因'''。 ===== 2.孟爾實驗──正誘因與負誘因 ===== 此為對大專學生的綜合研究,孟爾運用多種誘因進行實驗,包括公開讚揚、私下訓斥、公開申斥、私下嘲笑、公開嘲笑、私下挖苦以及公開挖苦,最後比對哪一項誘因對受試者學習成效的提升有最大的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對受試者的努力表達讚揚成效優於其他方式的斥責,學生的進步效果明顯。而在其他種斥責的方式當中,以私下進行會比公開進行的效果來得好,公開申斥反而容易導致學生自信心受挫,起到負面的作用。公開的嘲笑或是挖苦學生則最傷害學生的自我需求,其非但不會使受試者有所進步,反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果。簡而言之,此項實驗顯示了'''正誘因的成效會高於負誘因造成的結果'''。 ===== 3.馬勒實驗<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29-10223-001</ref>──獎勵 ===== 心理學家馬勒(Maller.J.B)對於競爭的誘因方面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先選擇了一所小學作為實驗地點,接著向所有的孩童宣布他們即將要參與一場數學能力測驗,以檢驗每位孩童的加法運算能力。接著馬勒將學生分成三組,詳細整理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 ! 組別 !! 對測驗的解說 !! 成績表現 |- | 第一組競賽組 || 這場測驗是一個競賽,誰作答的速度最快、正確率越高,他將會獲得一份精美的獎品並接受頒獎 || 最好 |- | 第二組合作組 || 這是一場合作的競賽,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得分為全班的平均分數,表現最好的班級可獲得禮物與頒獎 || 其次 |- | 第三組控制組 || 這個測驗只是一場練習,就算贏了也不會有任何獎品,但希望每個人盡力去準備 || 最差 |} 實驗結果顯示,在誘因的成效方面:團體間的競爭不如個人間的競爭來的有效,這個結果可能是因為'''個人的身分需求得不到直接的滿足''',例如,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儘管自己努力學習,對全班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或者,有些人會貪圖他人努力的結果,而自己不想付出精力去準備,這些都可能是影響最後結果的原因。 ==== 為何有些誘因較其他種類更吸引人呢? ==== 誘因對於不同個體而言都不是等價的,因為大家的價值觀都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誘因的強弱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極具誘惑力的獎賞在其他人眼裡不一定具有吸引力,因此不足以驅使他人投入行動。在這種差異當中,心理、社會和認知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心理學家 Stephen L. Franzoi 曾在他的教科書《心理學:一趟發現的經驗》(Psychology: A Journey of Discovery)中提過:「誘因對個體的價值在不同情況或經時間過去可能有所改變。」舉例來說,得到父母的讚賞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對你是一個正向的誘因,但在某些情境下則否。例如只有家人在家時,得到讚賞是件好事,但當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家長的讚賞可能會讓你被同學揶揄。 === 雙因素理論([[w:en:two-factor theory|two-factor theory]]) === 又被稱作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w:zh: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於 1950 年代末提出,試圖解釋為何有些激勵方式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績效與動機,而有些不行,赫茨伯格(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和[[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w:David McClelland|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一樣,重點在於試圖說服員工重視某些與工作績效有關的原因。它是目前最具爭論性的激勵理論之一,也許這是因為它具有兩個獨特的特點。首先,這個理論強調一些工作因素能導致滿足感,而另外一些則只能防止產生不滿足感;其次,對工作的滿足感和不滿足感並非存在於單一的連續體中,該理論將工作因素分為兩類,分別是「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 * 激勵因素(motivating factor):這些因素涉及對工作的積極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內容有關,對職位本身皆有「正面效果」。它能使產量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因此稱其為激勵因素。又因其能帶來職位上的滿足,如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事業成長和升遷發展,故亦稱為滿足因素。激勵因素若存在,便會引起成員的滿足感,但當這些因素不存在時,並不一定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極因素,也與工作的氛圍和環境有關,如果欠缺或不滿意,將造成企業員工的不滿。但此類因素本身並沒有激勵作用,亦無法提高工作效率,僅能預防不滿與因工作自限產量所造成的績效損失,即防止「負激勵」的狀況發生。例如金錢報酬、工作地位、工作保障、工作環境、督導方式、公司政策、人際關係等。保健因素如不存在時,便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但當這些因素存在時,則不一定會引起滿足感。 該理論認為:滿意的對立面不是不滿意,而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不是滿意,而是沒有不滿意。 和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不同,赫茨伯格認為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並不會產生激勵效果,相反,其只會導致不滿意感的消失。 雙因子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品質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非完全線性。有些品質只要做到不差的水準(保健),有些品質則要做到優異(激勵),所以能在成本預算限制下,做更有效的資源分配。赫茨伯格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不能持久的,要影響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錄用,各得其所,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給人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這種內在激勵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不過此理論也被某些西方行為學家質疑,像是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試驗,被一些行為科學家批評為是他們採用方法本身的產物:人們總是把好的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結果歸罪於客觀條件或他人身上,問卷沒有考慮這種一般的心理狀態。另外,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也不夠,赫茨怕格的實驗樣本僅有203人,數量並不龐大,而且實驗對象多是工程師、會計師等,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相較一般工職來得高的職業,然而事實上,不同職業和不同階層的人,對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並不能將其混為一談。 === [[w:需求層次理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jpg|右|300x300像素]] 人本心理學家[[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需求階層的動機理論,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這些層次構成一個金字塔型的架構以說明人類動機的範圍。而這五個層次的需求是循序漸進的,在滿足下方需求之後才能向上追求更高的需求,但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無法到達最高層次。此外,需求是一種先天的傾向,且可以受到經驗、教育等因素被影響而改變。 {| class="wikitable" |+ 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 |- ! 需求層次 !! 說明 !! 範例 |-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 是最高層次的需求。這層的自我實現需求促使個人本身的潛能得以發揮,成為自我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型,為了這個理想即使犧牲很多也在所不惜。自我實現可以理解成人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古希臘眾多哲學家的理論中也能窺知一二。||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德行與幸福。 |- | '''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s)''' || 又分為內部尊重與外部尊重。內部尊重也就是所謂的自尊,希望擁有個人價值、自我肯定;外部尊重則是希望自己有成就、有信心、受到社會他人的認可與重視。多數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這個層次。||高收入、優秀的高薪職位、名聲。 |- | '''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對於關心與愛(親情、友情、愛情)的需求,明確希望被接納成為團體的一份子。同時也可以被理解成情感上的需求。||交際與朋友圈、職場人際關係。 |-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免於身體的威脅、傷害以及心理上的恐懼、混亂的需求,多數人在乎的面向從過去的生理安全轉為現今的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財產的保障。 |-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維持個體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需求||呼吸、睡眠、飢餓、性欲。 |}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已被應用於許多領域、行業和社會議題。以下是一些例子: '''教育'''教育專家有時使用需求層次理論來幫助孩子發揮其學習潛能。 例如,在2020年,教育科學研究所應用了這一理論,對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在家接受教育的兒童進行研究<ref>https://ies.ed.gov/ncee/edlabs/infographics/pdf/REL_SW_Supporting_young_childrens_learning_and_wellbeing_at_home.pdf</ref>。 處於這種情況下的兒童面臨獨特的挑戰,可能因周圍發生的變化而感到不安全。作者解釋了照顧者如何在困難情況下滿足他們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個人成長需求。 '''醫療保健''' 在一項較舊的2014年研究中<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18660/</ref>,研究人員主張將馬斯洛的理論應用於重症監護室(ICU)中的患者護理可能具有好處。 ICU中的患者往往被過度鎮靜和固定。作者認為,儘管這些措施對少數患者是必要的,但對於大多數患者並非必要。事實上,這可能對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作者建議改變ICU護理方式,將整體生活質量納入考慮,而不僅僅是身體康復。他們主張盡可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並促進患者活動<ref>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maslows-hierarchy-of-needs#unmet-needs</ref>。 ====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批評 ==== M·A·沃赫拜(M. A. Wahba)與L·G·布里德韋爾(L. G. Bridwell)曾針對馬斯洛的理論進行廣泛回顧,並沒有發現到任何證據顯示存有馬斯洛所定義的需求層次<ref>{{Cite journal |author=Wahba, M. A |author2=Bridwell, L. G.|title=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 |journal=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year=1976 |volume=15 |issue=2 |pages=212-240 }}</ref>。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則批評這種需求層次的排列(例如自我實現為最高需求)已經成為一種種族優越的表現<ref>{{Cite journal |author=Hofstede, G. | title=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year=1984 |volume=9 |issue=3 |pages=389-398 }}</ref>。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無法進一步描述社會與思想的需求,在個人主義社會與集體主義社會中是否有差異性。個人主義社會的需求,比起集體主義社會更偏向個人中心取向,常聚焦於自我改善、自我實現與極致地自我完善。在集體主義社會當中,認可與社群的需求會高過自由與個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馬斯洛僅研究了他所謂的模範人物,包含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珍·亞當斯、愛蓮娜·羅斯福與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但沒有研究有精神病或神經症的人,其表示「對於殘廢、發育不良、不成熟與不健康的個案研究,將只會產生一種殘缺的心理學與哲學。在實際研究中,馬斯洛也僅研究了大學學生人口中前1%的最健康個案<ref>{{Cite journal |author=Mittelman, W. | title=Maslow's study of self-actualization: A reinterpretation|journal=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year=1991 |volume=31 |issue=1 |pages=114-135 }}</ref>。由此可見,馬斯洛的理論有其侷限性。 === ERG理論 === Alderfer的ERG理論和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似,ERG理論同樣將人類需要由至高分為三類,分別為生存需要(Existence)、關係需要(Relatedness)以及成長需要(Growth)。 #生存需要(Needs of Existence, E):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生理、安全需要。 #關係需要(Needs of Relatedness, R):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愛與歸屬需要。 #成長需要(Needs of Growth, G):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自尊、自我實現需要。 ERG理論強調人不會單單專注在一方面的追求,而是同時尋找能滿足生存、關係和成長的方法。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具體包括食物、水、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相關的資源,換轉到Maslow的需求金字塔,亦即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關係需求指的是和他人交流、從關係中獲得支持、尊重的需求,和Maslow的社交需求和尊嚴需求的概念相似。成長需求則是人在個人成長和發展中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的需求,涵蓋了Maslow的尊嚴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ERG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並不是在需求上的分類,而是需求之間的關係和人在滿足需求時的過程。ERG理論中有三個過程︰滿足—進級(satisfaction-progression)、挫敗—退級(frustration-regression)、滿足—強化(satisfaction-strengthening)。 其內涵除上述外,亦包含以下論點: #滿足—進級:「滿足—進級」指的是人需要先「滿足」基本層次的需要,才可以「進級」到高層次的需要。Maslow在需求層次理論中十分強調「滿足—進級」的過程,認為只要人滿足了下層的需求,注意力就會自動轉移到更高的價值追永;然而在ERG理論中,滿足—進級並不是一個必然過程,ERG更加重視「挫敗—退級」和「滿足—強化」兩個過程,不再將人類追求形容一個線性的過程。 #挫敗—退級:在Maslow的理論中,人如果無法滿足某層次的需求,追求就會停留在該層次中。ERG理論則指出人若在嘗試滿足需求時遇到「挫敗」,就會放棄該範疇的需要,退而求其次「退級」到較低級的追求。當員工認為工作未能為他們帶來認同感,對他們個人以言沒有意義時(無法滿足成長需求),他們就會要求更高的薪金或者將更多時間投放在和同事建立關係上,由追求個人成長改為追求更理想的生活環境或者人際關係。 #滿足—強化:在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達到自我實現彷彿就是人生的終點,再沒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推動到已經實現自我的人。ERG理論認為當一個需要被「滿足」到後,這個需要會被「強化」。當員工發現工作能讓他挑戰自己,過程使他得到滿足感(滿足成長需求),該員工的成長需求會不減反增,反而更希望繼續在這份工作中尋找能夠挑戰自己的地方。 === 成就動機理論[[w:成就動機理論|Expectancy Value Theory of Motivation]] === 又稱成就需要理論、三種需要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w:en:David_McClelland|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和他的同事所提出。麥克萊蘭根據[[w:en:Henry_Murray|亨利·默里]](Henry Murray)早期人格研究中使用的一長串動機和明顯需求延伸發展了他自己的理論。這個需求理論與學習理論密切相關,動機與需求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們相信需求是通過人們在環境和文化中經歷的各種事件來學習或獲得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歸屬感的需求,並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 class="wikitable"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希望做得最好、爭取成功的需要。 |- |'''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不受他人控制、影響或控制他人的需要。 |- |'''歸屬感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要。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喜歡解決問題,並透過困難的任務來挑戰自己。目標與任務導向的一群人,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並希望獲得所有的讚美。受到成就和晉昇機會的激勵、強烈渴望完成複雜的任務、創造記錄或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喜歡定期收到反饋、不喜歡成就感或超出控制範圍的任務。成就需求低的成員往往會避免任何可能失敗的情況。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 有權力需求的人會希望能對環境有控制力和影響力,並渴望成為在群體中有影響力的人,可能誇大自己的能力,想要控制一切。會想要對他人負責、享受勝利和競爭、享受地位和激勵他人。權力需求較低的成員會是附屬和依賴。 '''歸屬感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有歸屬感需求的人會想被他人接受,並渴望在工作場所中與他人有互動和合作關係,可能會盲目的忠誠,不能容忍任何分歧。喜歡被人喜歡、遵守組織的社會規範,以免被拒絕(討厭、排擠)、喜歡合作但太不喜歡競爭的環境、避免暴露在高風險和低風險情況。歸屬感需求低的成員往往是孤獨的人、內向的人,在工作中沒有強烈的社交慾望。 ===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 [[w:zh:歸因理論|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來自於有些心理學家們認為,動機既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誘因,也不是來自於內在的驅力,而是源自於人對於現實的主觀預期以及認知解釋。以維納([[w:en:Bernard_Weiner|B. Weiner]])的認知動機理論為代表,內容表示一個人通常會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找適當的解釋理由,也是對某件事或某個行為成因的知覺,針對行為結果解釋「為什麼如此」。也就是說歸因(attribution)是對事件或行為的起因做出推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找適當的解釋理由。歸因的基本假定是:個人會主動了解產生行為的原因,原因可能有多個,但多歸納成一個方向,一種歸因的取向使未來的行為受過去取向的影響。歸因歷程開始於個人所根據的內在信念,然後產生情感反應,進而影響對後續行為的預期。我們每天都會歸因,但有時會意識不到更深層的過程中,偏見是如何影響最終的歸因。 舉例來說,當考試考差,可能以為自己不用功(努力因素),並希望下一次成績能進步(未來結果的預期),乃下決心要用功讀書(後續行為);也可能會怪老師講課講得太差(外在因素),而不是檢討自己不夠認真學習(內在因素),導致不想聽老師講課;甚至也可能覺得考題太偏、自己一時失誤(情境因素,situation forces);自己資質駑鈍、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性格因素,dispositional forces)。而過去成功的次數、社會楷模、別人的表現方式、工作時間等都影響歸因,但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整個程序為:知覺到原因、歸因、情緒反應、預期未來、及未來的行為傾向。儘管結果不同,但是我們可因此得知,內在驅力及外在誘因雖然會指引個體的行動方向,但訴諸的情境歸因不同。我們在特定情況下會使用不同種類的歸因,而心智偏見常扮演重要角色,致使同時進行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透過改變對事件的認知詮釋調節原始的行為動力,導引出不同行為。典型的行為成因是:能力、努力、工作難度和時機或運氣,其性質又分為:內在與外在、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穩定與不穩定等三種。若長期將失敗歸因於不可控制的因素,容易對眼前的事情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 class="wikitable" |+ 典型的行為成因與性質 |- ! 成因 !! 內在與外在 !! 可控制與不可控制 !! 穩定與不穩定 |- | 能力 || 內在 || 不可控制 || 穩定 |- | 努力 || 內在 || 可控制 || 不穩定 |- | 工作難度 || 外在 || 不可控制 || 穩定 |- | 運氣 || 外在 || 不可控制 || 不穩定 |} ==== 種類 ==== *'''人際關係歸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 當跟朋友講故事時,我們通常會傾向以最美化自己的主觀方式陳述故事,因為自己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會影響到該段人際關係中的自身形象。我們會希望藉由故事美化自己在對方面前的樣子,因此調整說法。舉例來說,當與室友因為生活觀念不合吵架,在跟閨蜜敘述這段衝突時,可能會傾向抱怨室友的生活習慣不佳,強化自己做對的部分,掩蓋自己失誤的部分,藉此維持在閨蜜眼中的好形象,同時獲得同情和認同。 *'''預知型歸因(Predictive Attribution)''' : 為了做出預期而產生歸因。舉例來說,當我們去開車時發現車窗被刮花了,我們可能會認為是停車地點的問題,因此未來會避開在相同的地方停車,以免車子又被破壞。儘管刮花車子的人可能只是剛好經過的隨機行為,我們未來依然會避免將車子停在該地點,因為我們對於此處已經有了不祥的預知。 *'''解釋型歸因(Explanatory Attribution)''' : 解釋型歸因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當看到一段事實時,人們會想出一套合理的解釋去貼合事實,並讓自己相信。舉例來說,有些人對特定的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樂觀想法,而有些人持悲觀態度。樂觀者將好的事情歸咎於穩定、內在和總體性的因素,而將壞事歸咎於不穩定、外在和特定因素;悲觀者則相反。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解釋事物的方式,這與性格、生長背景、周遭環境甚至宗教等都有關係,而這套解釋事物的方式,會造成不同人對於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影響人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樣貌。 ====歸因方式==== #'''穩定性''':一致<br>成敗經驗的感受,會影響個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而不同的期望會影響歸因於不同穩定性的因素,所以成功經驗與穩定性有關。例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工作難度(穩定),因此在同樣難度的情境下,成功與否也會與經驗一致;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不穩定),也就是說成功與否與經驗不一定會一致。 #'''控制性''':自信<br>而成功與經驗的一致與否,是否是可以被自己掌握的?這與個人個性是有關的。如果個性偏向有自信,將會把成敗歸因為可控制的因素;但如果個性偏向沒有自信的,將會把成敗歸因為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努力(可控制),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可控制)。 #'''內外性''':動力<br>內外性的歸因,也會影響到個性。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外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消極且沒動力;而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內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積極且有動力。如:成敗歸因於努力(內在性)者,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在努力上;而將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者,並不會促進人去努力。 ;補充:<br> :在歸因因素與性質上,實際上區分並不一定是二分的,例如:身心上,某種程度是可以透過自我調節或是他人幫助,來控制與穩定身心的狀態。還有各個歸因性質也是會互相影響的,穩定性、控制性與內外性三者都會彼此流動,這也回應到歸因的性質其實像是光譜一樣會變動,且這三道光譜並不是單獨存在且發生,而是相依且互相影響的事件關係。 ==== 常見的歸因錯誤 ==== *''' [[w:zh:自利性偏差|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 bias attribution)'''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在成功的時候歸因於自己,而在失敗的時候歸因於他人。 *'''[[w:zh:基本歸因謬誤|基本歸因謬誤]](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個人特質,但卻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w:zh:樂觀偏誤|樂觀者偏誤]]([[w:en:Optimism bias|optimism bias]])''' :對於自身的處境相當樂觀,認為自己不會遭遇不幸的事件。 *'''[[w:zh:公正世界理論|公平世界謬誤]]([[w:en:Just-world hypothesis|just-world hypothesis]])''' :假設人們視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個體皆是得所應得,使得受害者受到輕視。 *'''行動者-觀察者偏見([[w:en:Actor–observer_asymmetry|The Actor-Observer Bias]])''' : 當解釋自身行為時,我們會傾向歸因於外在因素,而解釋他人行為時則歸因於內在因素,此現象稱為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產生這種偏見的可能原因在於我們對情報的了解程度。當自己是「行為者」(Actor),在解釋自身行為時,我們能充分瞭解自己當下的外在情境,因此能綜合內在個人因素、外在情境因素,做出更全面性的判斷。例如:自己作業缺交時,知道是因為昨天身體不舒服,無法寫作業所導致(外在因素),而不會歸因於自己個性懶惰(內在因素);解釋他人行為時,我們身為「觀察者」(Observer),無法得知影響當事人行為的各種外在情境因素,因此可能只根據片面的內在因素作出判斷,例如:因為不知道他人缺交作業時背後的情境,所以推論出對方是個懶惰的人(內在因素)。 : 另一種常見產生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的例子發生在媒體識讀。身為「觀察者」的閱聽人在閱覽媒體的時候,只能根據媒體守門過後所提供的片面資訊來對他人行為做歸因,卻無法充分理解當事人的情境因素,因而傾向將對方行為做內在歸因,做出偏頗的判斷。然而,針對熟識的人則不會產生這種偏見,因為瞭解的程度較高,因此較能理解對方所陷的情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並考慮到他們的行為在特定外在因素下導致的結果。 :<br> *'''低估一致性信息''' : 在凱利的方差分析模型中,強調一致性信息作為進行歸因推斷的證據,理論上來看是很合理。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個體會忽視一致性信息,導致人們的預測偏離歸因理論。 : 例如,對員工的評估過程中,如果員工無法達成工作的目標,主管會先認為是員工本身的問題,是不是工作能力差或者是不夠積極等推斷。管理者應考量的是:「其他員工是不是也能順利完成呢?」如果不是的話,就代表工作本身目標的制定有問題;反之,如果大部分員工都能達成,這時再進行個人歸因也不算太晚。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社會生物學 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 === 社會生物學認為個體的行為動機源於幫助個體或族群的基因擴散和繁衍、確保生存,人類的行為也是確保生存。例如為何男性在擇偶時傾向選擇豐滿的女性呢?社會生物學認為在演化的歷程中,胸部豐滿的女性能提供足夠的母乳,而臀部豐滿的女性能順利生產。動物科學研究中發現,許多動物在交配季節時,雄性動物會有打鬥行為,使戰勝者能夠獲得交配的優先權,這也是因為在打鬥下,雌性動物能選擇出較為「強壯、健康」的對象來交配出下一代,產下可能較為健康、能夠忍受環境變動的子嗣,使得該基因有被傳承下去的機會。有這樣能力的雄性動物會有較多的子嗣,使其基因易於流傳散佈。 至於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社會性動機,例如:象群會聯合保護該群體內某一母象的幼象,人類產生社會結構各司其職地付出、合作,使女性有更多時間能照顧幼童,看似與個體的利益相悖,但事實上是幫助大我的行為,也有助於小我的基因擴散。個體與族群間常共享高比率的基因,故若該社會性行為對整個族群的生存有益,則幫助大我也等於有機會讓小我的基因擴散,使得該群體有機會繁衍下去。反之,若無人肯犧牲奉獻,則整個群體可能面臨滅絕危機。正如若是無人願意成為軍人保衛國家戰鬥,則很有可能會使該民族被滅絕而失去繁衍生存的機會,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正是這個道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道森法則](Yerkes–Dodson law) === 耶基斯-道森法則描述 刺激-表現 之間的關係,表現會與精神或生理方面的刺激(即動機)呈正相關,但當刺激達到高峰後,表現便會隨著刺激的增加而下降。這種刺激-表現關係常被繪製成圖表,可在圖表中看見一鐘形曲線。這條曲線說明了適當的動機能使人表現得更好,然而如果動機過強,表現反而會下降。例如些許的壓力可以促使學生讀書得到較好的成績,但是當壓力太大時可能會造成情緒崩潰等負面影響,使結果較差。 耶基斯–道森法則最初由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Robert M. Yerkes)和約翰.迪靈漢.道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於 1908 年發現<ref>Yerkes, R.M., & Dodson, J.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 Psychology, 18, 459–482. https://doi.org/10.1002/cne.920180503</ref>。 [[File:YerkesDodsonLawGraph.png|centre|耶基斯–道森法則圖]] ==== 緣起 ==== 耶基斯與道森最初的研究是關於迷宮中的老鼠。迷宮中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老鼠若是走到錯誤的道路就會被電擊。他們兩位要尋找最適當的處罰使老鼠最快學會走對路徑。當他們把電壓調升時,老鼠們的表現(學習速度)確實有所提升,但是當電壓的值超過一定臨界點時,老鼠們的表現(學習速度)卻變差了。有些老鼠開始變慢、僵住以及撤退而不願意去冒險嘗試那些電擊,甚至開始忘記哪邊是安全的、哪邊是危險的。實驗結果指出透過增加壓力所帶來的激勵效果只能到某個點,過了臨界點後,個體便會開始把專注力擺在處理遭受的壓力而非眼前的任務,此時提升其緊張程度,牠對眼前任務的專注度也隨之降低。 ==== 刺激程度 ==== 研究者發現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刺激程度以達到最佳表現。比方說對於較困難或是需要專注力的任務可能就會需要比較少的刺激(用來幫助專注力),而一些需要體力或是耐力的任務就會需要比較高度的刺激(用來增加動機)。 由於任務種類的多元性,耶基森-道森曲線的樣貌也十分多元。對於簡單任務來說,曲線通常呈現 S 型函數(sigmoidal),隨著刺激程度增加表現也會增加,但會漸趨飽和。而對於複雜、不熟悉或是困難的任務來說,曲線通常呈現倒 U 字形,也就是初期表現會隨著刺激程度上升而增加,倒了某個點之後,表現會隨著刺激程度增加而下降。 曲線的上升與下降可以用對於表現的正面及負面效果來解釋。上升的曲線代表刺激對於表現有激勵的作用,而下降的曲線則代表削弱表現的作用。 ==== 三種程度指標 ==== * 低度刺激(Low arousal level){{pb}}即倒 U 字形曲線的上升段。此狀態通常與睡眠不足、動機不足、疲勞、體溫偏低……等等有關。在此狀態下,個體沒有預期要做任何複雜的任務,因此專注機制不是那麼地活躍。 * 最適刺激(Optimum arousal level){{pb}}即曲線中的頂點。在這個狀態下個體處在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沒有過高或是過低的刺激。因此對該個體來說,簡單或是複雜的任務都能夠有最佳表現。 * 高度刺激(High arousal level){{pb}}即曲線中的下降段。個體在該狀態下的刺激程度超越最適平衡,通常與緊張、焦慮、專注力低下、身體緊繃、失去決策能力、過度反應‧‧‧等等有關。個體會因為緊張程度上升而對於周遭所有事物的專注力下降,導致表現變差,被壓力擊潰。 ==== 情境案例 ==== * 案例一{{pb}}能夠驗證耶基森-道森法則的一個良好範例就是在考試中所經歷的焦慮。倘若焦慮程度適中,我們會發現透過適當壓力督促學習可以增進考試表現。然而,倘若過度焦慮緊張,則會影響到原先為了考試所記憶的資訊。 * 案例二{{pb}}另一個良好範例可以應用在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上。一位正在比賽最後時刻執行罰踢的美式足球員,可以想見其壓力有多大。如果他的壓力程度適中,他便會感到鎮定然後成功踢進那一球。然而,若他壓力太大,他可能會太晚踢到球,或是連門柱都沒摸到。 * 案例三{{pb}}另一個相似的案例可以是面對考試、求職。例如在面試過程中,求職者可能會面臨各種程度的壓力和焦慮。當壓力適中時,求職者可能能夠表現得自信、冷靜和思維敏捷,使他們能夠清晰地回答問題,展示出自己的技能和經驗。然而,如果壓力過大,求職者可能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導致思緒混亂、口幹舌燥,甚至忘記自己原本準備好的答案。這可能會影響到求職者在面試中的表現,進而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夠獲得心儀的工作機會。 ==== 四種影響因子 ==== {| class="wikitable" |+上述的倒 U 字形曲線是為了方便解釋這套理論所使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個體與個體之間會有些許的差異導致曲線長的不太一樣。以下介紹四種主要的影響因子。 |- ! 影響因子 !! 描述 |- | '''技術能力''' || 個體的表現會受到其技術能力的影響。受過高度訓練的個體會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便能夠在高度壓力下有比較好的適應力去仰賴長期訓練所獲得的成果。 |- | '''人格特質''' ||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他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心理學家認為外向的人較內向的人善於處理壓力,而內向的人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會較好。 |- | '''特質焦慮''' || 一個人的自信很顯然地影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他的自信十足,他就不會反覆地質疑自己的能力而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沉著。 |- | '''任務複雜度''' || 如前所述,當任務難度越高,個體所需要的專注力就越高。比方說,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仍然可以進行洗澡等相對難度低的動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任務複雜度的感覺會隨著不同個體而有所不同。 |} === 覺醒-需求理論 (Awakening - Seeking Theory )=== '''該理論最早由伯萊茵(Berlyne)提出,其觀點經埃利斯(Allis)進一步發展和修正,奠定了該派理論的基礎,併成為覺醒理論的基本觀點。''' '''覺醒-尋求理論的基本觀點為:環境刺激是覺醒的重要源泉,機體具有維持體內平衡過程的自我調節機制。''' *理論基礎('''內驅力理論''') :內驅力理論屬於'''行為主義理論'''。內驅力是由機體的需要狀態引起的,其功能在於引起或激起行為,或給予行為以動力。分為原始內驅力 ( 如飢、渴、睡眠、性等基本生理需要 ) 和習得內驅力 ( 即以習得反應如懼怕等為中介的原始內驅力 ) 。內驅力理論以人的生理需要即原始內驅力為基礎來解釋人的行為。它認為,學習是由刺激—反應聯結而產生的結果,而這些反應因滿足了機體的生物需要而降低了這些基本的驅力。在傳統的內驅力理論中,一般講到的只是與食物、水、空氣、體温調節等生理需要密切聯繫的原始內驅力 ( 或稱生物內驅力 ) 。這些內驅力經過自然選擇而進化,成為有機體生存所必需的機能。 *理論內容 :基本觀點 “覺醒”一詞是該理論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或機體的一種驅力狀態。覺醒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因素是外部刺激或環境刺激,另一個因素是機體的內部平衡機制。覺醒理論主要包含兩個基本觀點 #環境刺激是覺醒的重要源泉。新異刺激,除了對學習提供不可缺少的線索作用之外,還可能激活機體,改變機體的驅力狀態。 #機體具有維持體內平衡過程的自動調節機制。中樞神經系統能夠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來自動調節覺醒水平,使之維持最佳水平。 '''覺醒-尋求理論作為一種新的遊戲理論,對學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作有重要作用。它將研究延伸到了遊戲的生理機制這樣的一個微觀領域,同時,對與生理心理學的術語的運用,使得遊戲過程的描述更為精確和嚴謹。'''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與糖皮質醇的關係 ==== 皮質醇: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在藥理學,人工合成的皮質醇稱作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除了補充皮質醇不足外,也會用作治療過敏症和發炎。最初被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皮質醇被稱作 Compound E(化合物E)。血液中皮質醇含量在日中會變化,早上的水平最高,下降至午夜時最低。剛出生嬰孩的皮質醇日中含量變化並非跟隨上述規律;相關規律成形於兩周至九個月大。有關晝夜節律的訊息,被認為是由視網膜傳送至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所影響。研究發現,特定的皮質醇水平變化與失常的促腎上腺皮質素水平、憂鬱症、壓力有關,也與血糖過低、疾病、發熱、創傷、恐懼、痛楚和極端溫度等會引起因壓力而來之生理反應的事件有關。 2007 年針對壓力激素(糖皮質激素,GC)和人類認知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記憶能力與糖皮質激素循環水平的關係呈現倒 U 曲線,作者指出這與 Yerkes-Dodson 曲線相似。例如,當糖皮質激素水平輕度升高時,長期增強作用 (LTP)(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是最佳的,而在腎上腺切除術(低 GC 狀態)或外源性糖皮質激素給藥(高 GC 狀態)後觀察到 LTP 顯著降低。這點符合前述所討論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內容,即人受到壓力時,糖皮質激素的濃度會升高,進而造成部分能力的提升;但在壓力過高的環境下可能會造成其他生理機能或能力的減低,因此壓力造成糖皮質激素的增加進而造成能力的提升並非無上限提升的絕對正相關。 此研究也表明要產生壓力反應,必須滿足「新的情況、不可預期性、不可控制性、與社會價值觀相衝突」此四種情形的一種或以上。 ==== 壓力這把雙面刃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 2008年時芝加哥大學的[[w:Sian_Beilock|席安·貝洛克(Sian Beilock)]]讓學生解數學題目,接著從中挑選出一組算數能力一樣好的人,要他們對自己做算數的緊張程度進行評估 <ref> Beilock, S.L.(2008).Math Performance in Stressful Situ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5), 339–343.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8.00602.x</ref>。她發現有些人雖然數學很好,但卻會對做算術題目這件事感到非常緊張。貝洛克要求這群學生在觀眾面前做心算,不僅檢視他們的表現,也同時測量學生在實驗前後的皮質醇。對於做數學題感到緊張的那組學生,當他們感受到的壓力越大,在測驗中的表現就會越糟;對於做數學題不會感到緊張的那個組別,他們的數學能力並不會比做數學題會感到緊張的另一個組別還要好,然而這組學生讓人驚訝的情況在於,體內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濃度越高,他們的表現就會越好。壓力是一把雙面刃,如果你太過於擔心或質疑自己的能力,就會產生反效果,反之,則如同Kelly McGonigal在2013年的TED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GyVTAoXEU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中提出的,只要以正面的心態看待壓力,壓力不僅不會成為敵人,還可以影響生理,讓人有更好的表現。 ==== 自我毀壞([[w:en: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 自我毀壞廣泛來說是一種'''對執行者有害或可能有害的行為''',最早在1895年由佛洛伊德與費倫齊所研究。 自我破壞與人類行為有很大關係。美國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的臨床和法醫神經心理學家、心理學副教授朱迪·何(Judy Ho)博士認為,自我毀壞的傾向已經根植於我們的神經生物學中,並且已經深入到我們人類的本質中。她解釋到,「自我毀壞的根源是我們祖先進化適應的一部分,這使得我們能夠作為一個物種一直延續下去。為了理解自我毀壞是如何與我們人類的存在聯繫在一起的,我們需要看看研究一下驅動我們生存的兩個簡單原則:獲得獎勵和避免威脅。」有時候自我毀壞是一種應對的選項,特別是當事態超出執行時所能預期或控制的程度時,比起面對眼前的情況,會傾向以酗酒等自我毀壞的方式去逃避。而這樣的情況也與耶基斯–道森法則相符,壓力可以使人們在要完成的事項有更好的表現,但當壓力超出負荷時,表現會開始下降,甚至走向自毀的道路。《大飛躍:征服你隱藏的恐懼,讓生活更上一層樓》一書的作者蓋伊·亨德里克斯(Gay Hendricks)博士在他的書中解釋道,「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動調溫器,它決定了我們允許自己享受多少愛、多少成功和多少創造力。當我們超出了內部恆溫器的設定時,我們經常會做一些自己破壞的事情,進而使自己回到以前熟悉的安全區域。」而同樣,自我毀壞的發生與否也與上述提及的四個因子有關,例如需完成事項的能力高低與人格特質等等,具有良性自信的人們比較不容易發生自我毀壞的情形。想要避免或是脫離這種情況,可以先從較小的事項完成,不但可以培養自信心,也是幫助自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當對於自己預期的能力與實際能力相符時,才會具有良好的刺激與表現。 === 吸引基礎論 === 大部分能夠吸引人的事物,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的,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六點: ==== 1. 與人有關 ==== 舉例而言,所有能夠吸引人的電影,都是和「人」或是將動物、物體「擬人化」有關。例如:在電影[[w:腦筋急轉彎 (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將各種情緒用不同的顏色、性格的角色來呈現,藉用情緒的擬人化來發揮創意。而在藝術作品中,大多數能夠吸引人的畫作也是包含人物的,像是《蒙娜麗莎》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從上述可知,只要一件事物與人有關,通常就會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此外,這個特點也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相較於機械性、系統性的解釋,人們會比較傾向於關注「與人有關」的說法。 另一個例子是陰謀論的形成。陰謀論會對人產生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通常涉及「人」與「秘密」,最常出現的劇本就是,某個政府高層秘密策劃了某些計畫、或是刻意偽造或隱瞞某些秘密欺騙社會大眾。這種由人策劃的陰謀論遠比單純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更具有戲劇性及吸引力。因為先相信再找證據,比先用證據證明再相信要簡單得多,因此諸如陰謀論這種缺乏證據的說法才會如此吸睛。 ==== 2. 恐懼與希望 ==== 恐懼源自於對生存的威脅,和演化過程是會相互影響的,甚至會影響人們的判斷、決策能力。例如:人們的恐懼來源大多是懼怕一些較為原始、或演化過程中對人具有威脅性的事物,像是懼高症、幽閉恐懼症、怕毒蛇等等,但就不會怕手機、電腦等現代科技不具威脅性的產物。而只要是牽扯到最原始的恐懼,像是飢餓、疾病、老化、死亡等,人們就會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於是各種迷信、偏方、偽科學便層出不窮。而與恐懼相反的希望則是源自於更有利生存、更為富足的生存條件,有藝術家做過統計,在風景畫當中,人們偏好有水、有動物、有花草樹木的創作,這些畫作看起來通常較為賞心悅目,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它所營造出的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在恐懼與希望這兩種極端情況,人們會給予較多的注意力,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人們通常會因為它沒什麼有趣的點而不太關注,即便它更貼近現實。 在商業行銷上,較常見的操作手法為先拋出一個會讓你恐懼的事物,再提出帶來希望的解決辦法,常見於廣告中。例如:先顯示「肥胖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的標語,然後再趁機推銷為減肥帶來希望的減肥藥;還有美國戒煙廣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WB4dLYChM CDC: Tips From Former Smokers - Terrie H.’s Tip Ad])中以會引起恐懼的視覺,聽覺模式來讓人們藉此害怕吸煙以達到勸人戒煙的目的。 ==== 3. 具有固定模式 ==== 常見於音樂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流行音樂。特徵是會讓人產生聽上癮、甚至是被洗腦的感覺。產生吸引力的大部分是「重複的模式」,像是:重複某段旋律的副歌,或是有押韻的句子等等。我們可以發現,近期很多說唱節目受到大眾歡迎,就是因為連續的押韻,具有節奏感且音韻重複性很高,會使人有動力繼續聽下去。或是我們可以觀察到最近非常火紅的「抖音」軟體,就是運用一些人們能快速接受的音樂、輕鬆易懂的手勢,吸引大眾的目光,在各大串流平台上,可以見到素人爭相模仿,都是所謂「重複的模式」之應用範疇。 而發現模式也是人類演化出來,有利於生存的特質,因為它可以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則。例如:一些基礎的物理規則,像是:看到有烏雲,代表等會兒可能會下雨;或是樹上成熟的蘋果會往下掉等等。有時候也會無意間為隨機事件強加解釋。例如:古代祈雨儀式,若一次、兩次成功,那人們就會相信第三次之後也是可行的,即便前兩次只是巧合。如果第三次失敗,人們不會反思前兩次是巧合,也不會認為祈雨儀式是不合理的,反而會解釋成激怒了神明而需要獻祭以安撫之,這也成了許多宗教儀式產生的原因。這些現在看來普通的例子,都可能是「模式辨認機制過於活躍」的產物。 ==== 4. 不協調與矛盾 ==== 不協調與秩序就如同天秤的兩個極端,它們會帶來張力並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當事物看似不協調,但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得出事物其實是遵循著某種特定模式時,就會非常具有吸引力。舉例而言,賭博電玩中的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拉霸),每次拉下一個拉桿之後,出現的圖樣都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不協調,但若此連線卻又差一點就中獎時,就會讓人感覺似乎內含一些規則,尤其是差一個就中獎時,就會有下一次一定會連線成功的心理。 另外,流行音樂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因此常會在歌曲中聽到一些不協調感。就像是歌連續唱了好多次以後,最後要進入副歌(chorus)的前副歌(pre-chorus)尾音會突然上揚,或是直接在副歌中做出變化,像是轉調等技巧,以及夾雜在副歌中的 bridge,以完全與副歌不同的編排,這就能創造一個剛剛好的不協調感,同時維持整個樂曲編排、和弦架構的規則。 ==== 5. 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 ==== 現代人常見的思考偏誤——重複曝光,是我們幾乎很難抵抗的演化特性。人通常會有一個傾向,當一件相同的事物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就會將它視為是重要的、可信的。舉例而言,若遠古時代的人們每次在進入一個洞穴時,旁邊的樹叢就會有毒蛇出現,即便後來毒蛇已經離去,人們還是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而很少出現在生活當中的事物,只要他不影響我們的生存,就會被視為無關緊要。 回到現代,現代的新聞媒體常常會利用這種手法來把原本無關緊要的事放大,變得像是緊急且重要的事。像是:在新聞中報導的事,其實內容和自己生活相關性沒有很高,但我們在觀看的當下往往會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有種被吸引住的感覺,其背後原因可能只是因為這則新聞不斷被報導,重複地曝光而已。 2001年的論文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ref>http://www.communicationcache.com/uploads/1/0/8/8/10887248/mere_exposure_gate_way_to_the_subliminal.pdf</ref>針對偏好對於穩定和變化的重要性,探討重複曝光導致偏好形成的影响。該研究著重於在曝光期間缺乏懲罰後果是如何起作用作為無條件刺激,通過一種形式的條件作用導致偏好的形成。該研究探討了重複曝光如何增強積極情感,並導致偏好的形成,而無需認知樞紐的參與。論文結論是重複曝光對生物體在與即時的有機和無機環境(immediate animate and inanimate environment)的關係中有益。它們使生物體能夠區分安全的對象和棲息地與不安全的對象和棲息地,並且它們是社會依附的最原始基礎。重複曝露效應為形成偏好和情感傾向提供了一種較靈活的方法,只需投入極少的精力,甚至在曝光的條件無法被意識到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此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仍然是對保障人們得以生存這一條件是有利的。 另外,人類還有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就是「傳染心理作用」,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物(無論好壞),往往會連帶影響到它周遭的人事物。例如:發生一件熱心助人的好事,人們便會覺得這樣的事會讓周遭的人們覺得暖心,也會讓其他人變得熱心,讓整個社會充滿愛;相反地,若發生搶劫案,大家可能就會覺得這個社區不再安全,而且壞事會持續發生、壞人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提高警覺。 ==== 6. 公正世界理論 ==== 有許多宗教或是道德理論都會主張:好人有好報、惡人會受到懲罰,死後可以上天堂、下地獄,或是來生會有報應等等,心理學家稱之為公正世界理論可以解釋將受害者視為他們正義應得的接受者的需要。根據該假設,人們有強烈的信念或需要相信世界是一個有序的、可預測的且公正的地方,人們在那裡能夠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人們也常將這類型主張視為原因。因此若性侵事件的受害人明明是個好人,卻遭受強暴,就會違背公正世界的原則,當人們堅信的原則受到挑戰時,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就必須找個理由來調節「認知失調」所帶來的恐慌。因此人們常常會反過來指責受害者,認為一定是他/她做了什麼壞事,才會遭受到這種對待。舉例來說:在「[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3891468 房思琪事件]」中,社會大眾一開始皆積極地譴責並控訴加害者,後來卻漸漸轉而指責受害者,將此認定為單純的婚外情事件。另外許多影視作品,特別是那些被設定成要來討好大眾的創作也是運用這樣的原則,好人到最後的結局應該都不差,壞人最後則會受到一些懲罰,或許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英雄系列的電影會深受大家的歡迎了。 {| class="wikitable" |- ! 吸引人之共通處 !! 舉例說明 !! 原因 |- | '''與人有關''' || 所有能夠吸引人的電影,都是和「人」或是將動物、物體「擬人化」有關在藝術作品中;大多數能夠吸引人的畫作也是包含人物的,像是《蒙娜麗莎》。 || 只要一件事物與人有關,通常就會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此外,這個特點也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相較於機械性、系統性的解釋,人們會比較傾向於關注「與人有關」的說法。 |- | '''恐懼與希望''' || 人們的恐懼來源大多是懼怕一些較為原始、或演化過程中對人具有威脅性的事物。而只要是牽扯到最原始的恐懼,像是飢餓、疾病、老化、死亡等,人們就會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 希望則是源自於更有利生存、更為富足的生存條件,在風景畫當中,人們偏好有水、有動物、有花草樹木的創作,這些畫作看起來通常較為賞心悅目,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它所營造出的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 || 在恐懼與希望這兩種極端情況,人們會給予較多的注意力,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人們通常會因為它沒什麼有趣的點而不太關注,即便它更貼近現實。 |- | '''具有固定模式''' || 常見於音樂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流行音樂。特徵是會讓人產生聽上癮、甚至是被洗腦的感覺。連續的押韻,具有節奏感且音韻重複性很高,會使人有動力繼續聽下去。 || 產生吸引力的大部分是「重複的模式」 |- | '''不協調與矛盾''' || 1. 賭博電玩中的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拉霸),每次拉下一個拉桿之後,出現的圖樣都不一樣,但若此連線卻又差一點就中獎時,就會讓人感覺似乎內含一些規則。 2. 流行音樂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因此常會在歌曲中聽到一些不協調感。 || 不協調與秩序就如同天秤的兩個極端,它們會帶來張力並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當事物看似不協調,但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得出事物其實是遵循著某種特定模式時,就會非常具有吸引力。 |- | '''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 || 若遠古時代的人們每次在進入一個洞穴時,旁邊的樹叢就會有毒蛇出現,即便後來毒蛇已經離去,人們還是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 || 人通常會有一個傾向,當一件相同的事物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就會將它視為是重要的、可信的。 |- | '''公正世界理論''' || 影視作品中,好人到最後的結局應該都不差,壞人最後則會受到一些懲罰。 || 可以解釋將受害者視為他們正義應得的接受者的需要。 |} == 生理動機(Survival motive)== 生理動機是指個體與生俱來以生理為基礎的動機,其行為的激發因素來自於生理因素,這類動機通常與'''本能和生存有關''',通常為個體因生理喪失而產生需求時,為了恢復均衡、補足需求,由內在促動力量,迫使個體有所活動。心理學家習慣稱生理動機為驅力,例如:口渴動機、飢餓動機、性動機、母性的行為,如告子曾説:「食色,性也」(吃飯與色慾都是人的本性)等。 === 攝食動機 === '''攝食'''是維繫生命的重要行為,在生理機制作用下產生飢餓感時就會有進行攝食的慾望。然而,即使身體沒有發出飢餓的訊號,人們仍會想要吃東西,由此可見,誘因也是攝食動機的來源,例如時間、味覺與文化都會影響攝食行為。 引發飢餓感覺的機制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人的肝臟及下視丘均有檢測葡萄糖濃度的受器,當葡萄糖濃度過低時,他便會使肝臟釋放出葡萄糖,一併引發飢餓的感覺。 我們通常會持續進食到接收腸胃和其他消化系統飽足的訊號,表示我們已經攝取足量食物才停止。在進食一開始,我們是否要進食特定食物主要是取決於食物的味道,在進食過程中,改變我們所正在進食的食物類型將會持續促進我們的食慾,而食物的滋味和我們對此食物的想法將會影響胰島素的釋放並且引起更多的飢餓感。我們過去對特定食物的想法(如這一類食物是否曾經歷自己作嘔),以及食物的外型、形狀等皆會影響它的吸引力與美味程度。 人類攝食的動機也會受環境影響,例如即使體內葡萄糖濃度還很高,但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廣告仍然會讓我們食指大動。此外,進食時間到了,不少人也會自然產生飢餓的感覺。同樣有趣的是,當有人與我們爭食時,因為我們受到此類競爭的'''環境'''影響,所以胃口也會變得特別好。事實上,許多原本無關飢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刺激,都可以透過古典條件連結而成為進食與飽足的條件刺激,例如當我們在喜宴中看到甜點與水果時,便很容易覺得酒足飯飽。從上述說明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環境對於人類攝食的影響力佔有一定分量。 飢餓的控制與口渴的恆定有著相似概念。然而,攝食歷程與攝食動機的誘發機制遠遠比飲水來的複雜許多。 * '''生理飢餓線索''' :飢餓時,胃可能會發出聲響,這是胃壁的肌肉在收縮,其內容物產生氣泡運動所致。人類感到飢餓、胃裡空空如也時,胃的收縮最為頻繁。胃收縮與飢餓感受的連結,導致早期的研究者假定﹕胃的壓力受器偵測到胃的排空程度會同時引發收縮和飢餓的心理。後來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才知道這純粹是巧合,'''胃收縮的感受並非飢餓的真正原因''',事實上,做過胃切除手術的患者仍有強烈的飢餓感受(Inglefinger, 1944)<ref>Ingelfinger, Franz J. (1944). The Late Effects of Total and Subtotal Gastrectom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31(9). 321-327. https://doi.org/10.1056/NEJM194408312310904</ref>。胃的受器確實可以偵測飢餓變化,但主要是依據化學受器,而且與飽足感的關聯比較密切。他們由胃裡的糖份和其他營養素所活化,並將神經訊號傳遞至大腦。 :飢餓的生理訊號與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的熱量來源有關,如:體內的葡萄糖和其他營養素。腦本身就是熱量不足的偵測受器,腦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腦幹與下視丘的神經細胞又對葡萄糖濃度特別敏感,因此當葡萄糖濃度太低,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會受到干擾,進而發出訊號到其他腦部位,產生飢餓感。 * '''飢餓和飲食的生理觀點''' :如果動物暫時被剝奪食物,牠們通常會在此之後吃更多的食物,使身體恢復原來的體重。如果替動物強制餵食額外的食物,牠們便會減少接下來的進食量。這些觀察顯示動物會嘗試維持一個恆定的熱量或體重。換句話說,動物的攝食行為似乎有一個內部的「食慾中樞 appestat」,用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即便有自由供應、自由獲取的食物來源,動物通常仍只需食用適量,即可滿足其需要,保持體重大致不變。這裡的「適量」不是指每單位食物體積,而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熱量以及它可以提供的代謝能量。多年前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大鼠的食物中添加非營養性纖維素,藉此降低大鼠食物的熱量水平。研究發現,食物的熱量水平越稀釋,老鼠吃的越多,其總卡路里攝入量大致保持不變<ref>Adolph, E. F. (1947). Urges to eat and drink in ra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51(1), 110–125. https://doi.org/10.1152/ajplegacy.1947.151.1.110</ref>。類似的理論也適用於人類,研究數據顯示,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目標體重。然而,這個設定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調節的,而一個人體重的逐漸變化似乎改變了被保護的重量<ref>Pinel, J. P., Assanand, S., & Lehman, D. R. (2000). Hunger, eating, and ill health.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0), 1105–111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0.1105</ref><ref>Ruderman, A. J. (1986). Dietary restraint: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2), 247–26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99.2.247</ref>。 :人體固定點的存在有許多證據。舉例而言,崩潰性節食者在節食結束、開始恢復飲食後,很快就會回到起始體重。此外,節食者體重的減幅遠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多,因為雖然攝入的熱量減少了,他們的身體卻也燃燒更少的熱量;可能是因為身體通過降低其代謝率來補償熱量損失(Guesbeck 等,2001)<ref>Guesbeck, Nicole R. and Hickey, Matthew S. and MacDonald, Kenneth G. and Pories, Walter J. and Harper, Inge and Ravussin, Eric and Dohm, G. Lynis and Houmard, Joseph A. (2001). Substrate utilization during exercise in formerly morbidly obese wo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0(3). 1007-1012. https://doi.org/10.1152/jappl.2001.90.3.1007</ref>。換言之,當身體獲得較少的食物時,它通過燃燒更少的卡路里來響應,以維持設定點的重量。這樣的特性讓少吃沒有辦法變輕。 * '''攝食與腦部機制''' :透過老鼠實驗可得知,動物的攝食行為主要由下視丘的側核(LH)和內核(VMH)所拮抗控制。當老鼠的下視丘側核(Lateral hypothalamic nuclei,LH)被破壞時,老鼠便會拒絕進食,注射營養液兩週才會恢復進食,這稱為''側下視丘症候群''(LH syndrome;Teitelbaum & Epstein,1962)。若破壞的是下視丘腹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i,VMH),則老鼠在前兩個月會瘋狂進食,體重增加為正常的三至四倍重,然後才恢復正常進食,但體重仍在超重的範圍,這稱為''腹內下視丘症候群''(the VMH syndrome;Teitelbaum & Epstein,1962)。此結果導致下列主張,下視丘的側核及腹內核共同作用決定個體體重的穩定水準:若腹內核受損,水準會提高,引發攝食行為直到達新體重水平為止;反之,若側核受損會降低該水準,使個體減少攝食。若同時破壞這兩個區域,則作用互相抵銷,體重不受影響<ref>Teitelbaum, P., & Epstein, A. N. (1962). The lateral hypothalamic syndrome: Recovery of feeding and drinking after lateral hypothalamic les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2), 74–90. https://doi.org/10.1037/h0039285</ref>。 * '''肥胖''' :與飢餓相對立的另一現象即為肥胖,根據行政院衛福部的定義<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737</ref>,當18歲以上成年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D%93%E8%B4%A8%E9%87%8F%E6%8C%87%E6%95%B0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kg)/身高(m²))大於 24 時,代表體重過重;大於 27 時,即為肥胖。研究顯示,BMI 達 24 以上時,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即明顯增加,而過高的 BMI 將大幅提高機率罹患如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關節炎、糖尿病(Diabetes)、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導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從環境因素的觀點分析,如果環境中存在多種導致肥胖的因素,例如:鼓勵大量飲食、食物過於精緻化且高脂高糖、缺乏運動等,就可能產生肥胖的結果。若從心理動力觀點分析,當人們處於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將進食作為一種緩解壓力的防衛機制,尤其是肥胖者,在面對壓力時更可能大量進食。然而,對此觀點的研究證據分歧,有些人在壓力下的確會透過進食來降低焦慮,有些人卻反而會抑制食慾。此外,研究發現肥胖者對外在誘因的反應強度明顯超過正常人,但對內在訊號卻較不敏感。例如:肥胖者不會因為進食時間到了而感到飢餓,想反地,當食物好吃時會吃得比正常人多,但當不好吃時則會吃得比正常人少。<ref>Schachter, S. (1971). Some extraordinary facts about obese humans and ra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6(2), 129–144.</ref> * '''體重控制''' :過量飲食會導致體重的快速增加,而且這些增加的重量是很難減去的。當然,體重取決於很多影響新陳代謝和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原本的體重基數、活動類型、所處的環境、情緒狀態等。大腦的決策系統有時會超越下視丘的影響能力,使人們在沒有飢餓感時進食。 :研究發現節食是既痛苦又缺乏成效的體重控制方法,因為在節食狀態下,個體為了應付食物減少的現狀,會降低個體的代謝率,而使得節食的效果大受影響。更嚴重的是,節食會讓大腦誤以為食物不足,故而驅使個體提高進食的量,所以一但節食者忍耐不住,便可能會吃得比以前還多。許多採取節食策略減肥之人,經常因節食過久、過當而產生後續病症,如厭食症、暴食症等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因此減肥並不需要節食,多運動增加代謝率以及改吃低卡路里的食物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此外,採取長期抑制飲食(chronic restrained eating,CRE)也是一種有效控制體重的方法,長期抑制飲食是一種生活哲學,指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對於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要保持高度警覺,例如:事先計畫三餐內容、只在肚子餓的時候進食、不沉迷於甜食與其他高脂肪食物。 * '''其他用於控制進食的信號''' :肝臟只是身體內進食調節系統的一部分。除了肝臟系統以外,腦部下視丘中有些細胞能偵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這些葡萄糖受體被破壞,就會導致貪食(Gluttony)。其他信號來自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胃壁含有受體,能偵測到溶解在消化液中的營養素。當這些受體發出信號,向大腦預告了即將到來的營養供應,生物就會停止進食。還有其他信號來自脂肪組織本身。由於生物無法預測下次需要能量時是否能順利取得食物,因此必須先攝取足夠的食物,不只滿足當前的需要,也儲存營養物質。這個長期儲存機制有賴於身體各處所分布的脂肪分子或脂肪細胞。這些細胞吸收肝臟產生的脂肪酸,並在此過程中膨脹,使細胞能長期容納營養,隨時待命,以防動物的肝醣供應耗盡。一旦肝醣供應殆盡,脂肪酸會從脂肪細胞排出到血液中,並轉化為葡萄糖。 :過去的學界始終相信,脂肪組織只具備儲存功能,但我們現在知道它在控制飢餓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脂肪細胞在脂肪多時會將一種化學物質:瘦素([[wikipedia:Leptin|Leptin]])分泌到血液中,經過血液循環,被身體各處的的受體偵測到,如大腦、下視丘等。瘦素增加時意味著身體儲存有大量的物質,不需要再吸收更多熱量,因此瘦素可能是長期控制生物體食物攝入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瘦素似乎也能抑制幾種其他神經化學物質,例如神經肽 Y([[wikipedia:Neuropeptide_Y|Neuropeptide Y, NPY]])。NPY 在下視丘和腸道中製造,目前已證明它是一種強大的食慾興奮劑。因此脂肪細胞的瘦素分泌似乎可以藉由負回饋,調控 NPY 的含量。 {| class="wikitable" |- ! !! 說明 |- | '''生理飢餓線索''' || 飢餓時,胃可能會發出聲響,這是胃壁的肌肉在收縮,其內容物產生氣泡運動所致。 |- | '''飢餓和飲食的生理觀點''' || 動物會嘗試維持一個恆定的熱量或體重。換句話說,動物的攝食行為似乎有一個內部的「食慾中樞 appestat」,用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 |- | '''攝食與腦部機制''' || 下視丘的側核及腹內核共同作用決定個體體重的穩定水準:若腹內核受損,水準會提高,引發攝食行為直到達新體重水平為止;反之,若側核受損會降低該水準,使個體減少攝食。若同時破壞這兩個區域,則作用互相抵銷,體重不受影響。 |- | '''肥胖''' || 當18歲以上成年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D%93%E8%B4%A8%E9%87%8F%E6%8C%87%E6%95%B0 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24 時,代表體重過重;大於 27 時,即為肥胖。研究發現肥胖者對外在誘因的反應強度明顯超過正常人,但對內在訊號卻較不敏感。 |- | '''體重控制''' || 體重取決於很多影響新陳代謝和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原本的體重基數、活動類型、所處的環境、情緒狀態等。大腦的決策系統有時會超越下視丘的影響能力,使人們在沒有飢餓感時進食。 |- | '''其他用於控制進食的信號''' || 除了肝臟系統以外,'''腦部下視丘'''中有些細胞能偵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這些葡萄糖受體被破壞,就會導致貪食(Gluttony)。其他信號來自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胃壁含有受體''',能偵測到溶解在消化液中的營養素。當這些受體發出信號,向大腦預告了即將到來的營養供應,生物就會停止進食。還有其他信號來自脂肪組織本身。由於生物無法預測下次需要能量時是否能順利取得食物,因此必須先攝取足夠的食物,不只滿足當前的需要,也儲存營養物質。 |} ==== 攝食內在驅力 ==== 生理上有十分繁複的機制,告訴我們現在的身體狀態到底是飢餓還是飽足,這些機制包含以下四大要素: # 生理對於食物需求的狀態 # 喚起並啟動進食行為 # 確認所攝取的食物營養、數量等等符合生理需求 # 在已經攝取適量食物時停止攝取行為 * 攝食的原因包含維持恆定的驅力——恆定作用所驅使。 :食物提供身體細胞和腦部細胞足夠養分產生能量,以維持能量的恆定。身體內的細胞運用攝取的營養產生三磷酸腺苷(ATP),燃燒這些養分產生能量,使細胞能夠執行功能。身體各種活動都不斷地促使細胞燃燒能量,以滿足新陳代謝需求,即便只是坐著不動也一樣。當燃料不夠時,身體會自動挪用其他能量儲存形式的燃料,例如脂肪。當我們閱讀的時候,腦部的腦細胞也都在不斷燃燒養分,以滿足生理新陳代謝的需求,確保神經細胞能順利地產生電衝動、製造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而葡萄糖是腦部細胞燃燒的主要燃料,如果沒有葡萄糖,身經細胞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執行功能。 :水果和其他的食物都儲存了葡萄糖,人體內也有肝臟等器官,可以藉由合成其他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產生葡萄糖,稱為'''糖質新生作用'''。當我們攝取足量食物,食物中的葡萄糖被消化並且進入血液循環中,而其他的葡萄糖則經由肝臟作用轉換成其他營養素形式儲存使用。飢餓的產生來源可能源自燃燒的養分不夠,然而,儘管為了維持體內恆定是產生飢餓衝動的驅力因素,但是誘因也同樣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是攝取食物的動機同時來自於需要這麼做、以及想要這麼做。因此飢餓的原因來自於恆定和誘因的交互作用影響。(Lowe and Butryn,2007)<ref>Lowe, M.R. & M.L. Butryn. (2007).Hedonic hunger: a new dimension of appetite? Physiol Behav, 91(4), 432-439.doi: 10.1016/j.physbeh.2007.04.006.</ref> * 肝臟的作用 :保持某人的體重在其設定點需涉及許多內部信號,包括反映血液中葡萄糖可用性的信號。如果身體中的葡萄糖供過於求,以便多餘的可以轉化為肝醣(Glycogen)和各種脂肪酸並儲存時,肝臟會發出飽腹感信號,動物停止進食。如果身體對葡萄糖的需求超過供應,正在使用能量儲備,那肝臟便會產生飢餓信號,使動物進食,以讓葡萄糖濃度大幅增加。這個轉換過程由肝臟控制,肝臟讓其他器官知道代謝作用的方向,從葡萄糖到肝醣,反之亦然。<ref>Friedman, M. I., & Stricker, E. M. (1976).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of hunger: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review, 83(6), 409–431.</ref> 。 :這個恆定系統必須可以「預測」動物的需求。當葡萄糖供應已經很低時,肝臟只能告訴動物去進食。因為經常需要時間來尋找食物、吃及消化它,因此在肝臟發出「需要葡萄糖」信號的時刻與葡萄糖最終到達的時間之間可能已經過數小時,營養供應將耗盡,動物可能會死亡,因此生物體有一個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災難。當一個生物體暫時沒有吃東西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開始下降,在水平下降太多之前,肝臟採取行動,從儲存中抽取一些肝醣並將其轉化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反彈回正常。這一系列事件的結果是一個易於識別的模式:血糖逐漸下降,通常持續數分鐘,然後由於肝臟的負回饋作用而迅速上升。這種緩慢下降、快速上升的模式意味著有機體正在利用其儲備,這表明需要更多的葡萄糖。當這種血糖模式在大鼠中發生時,動物開始進食<ref>Campfield, L. A., & Smith, F. J. (1990). Transient declines in blood glucose signal meal init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4 Suppl 3, 15–34.</ref>。 :[[w:en: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 和 Kessen 在 1952 年做了一項實驗<ref>Miller, N. E., & Kessen, M. L. (1952). Reward effects of food via stomach fistula compared with those of food via mout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5(6), 555–564. https://doi.org/10.1037/h0060113</ref>,此實驗主要是在探討恆定力消除以及食物口味和其他的誘因刺激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這些實驗者訓練老師在通過一段通道後,可以得到牛奶的酬賞。其中一組,研究者讓這組老鼠在順利經過通道後自己喝下牛奶,而另外一組則是用胃部注射的方式注入牛奶,其中,兩組牛奶的量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這兩組老鼠獲取了同樣分量的營養,獲取一樣的燃料來源。然而,實驗結果可以發現,直接喝下牛奶的那一組的學習效果,較注入等量牛奶的那些老鼠要來的良好。這樣的結果顯示,老鼠並不是只要降低飢餓狀態便可以獲得滿足,他必須擁有足夠的動機,同時品嘗到酬賞和滿足飢餓狀態。 除了 Miller 和 Kessen 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研究者做出各式各樣的實驗研究,而他們都在在顯示了口腔誘因與驅力降低之間具有特定的交互作用。 '''I. 血糖濃度(Blood sugar concentration)''' 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低時,會促進胰島素([[wikipedia:Insulin|Insulin]])的釋放,而胰島素一方面會去活化磷酸二酯酶([[wikipedia:Phosphodiesterase|Phosphodiesterase]]),促進 cAMP 被水解為 5'-AMP,進而阻斷[[wikipedia:Protein_kinase_A|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及接下來的一連串反應,造成血糖濃度的回升,同時也會刺激腦中的飽食中樞,刺激人體產生進食的慾望,以便同時由身體內部水解肝醣及外界攝取糖分這兩條路徑,達成血糖濃度的回升。 '''II. 中樞神經(Neural Processes)''' 下視丘([[wikipedia:Hypothalamus|Hypothalamus]])是主要影響攝食的大腦結構,負責整合、抑制與刺激進食的訊息、監控葡萄糖的濃度並控制攝食相關的行為,若下視丘受傷,會對進食行為將產生嚴重後果。攝食的調控被視為是「雙中樞模式」: * 下視丘的腹內側區(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簡稱 VMH)是飽食中樞,負責傳達飽足的訊息而停止進食,如果 VMH 遭受破壞,則個體無法停止進食,稱過食症(Hyperphagia),這種過度飲食的結果即是導致肥胖。 * 下視丘的外側區(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 LH)是飢餓中樞,會傳遞進食訊息,若此部位受傷會無法傳遞訊息,個體將缺乏進食動機,稱吞嚥不能症(Aphagia),此時須強制餵食,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不過,更進階的研究指出,如此的理論是過於簡化、並非完整的。當老鼠的 VMH 遭受破壞,他們只會過度進食在他們認知中是「美味、好吃」的東西,但是卻會避開對他們而言不美味的食物。因此可以推論,VMH 不會單單只有傳送和調控「多加進食、停止進食」等的訊號,而是會另外加上食物的類型一併處理。研究人員指出,VMH 的損毀有可能誇大普通對於食物的感知,一般而言,對於美味的食物老鼠會加以攝食,但是當 VMH 損傷時,便會過度進食;相反的當面對反胃等不甚美味的食物時,誇大化後的反應會使老鼠從不太喜愛進食變成完全地拒絕攝食。 其他的大腦結構亦會影響進食行為,例如: * 下視丘的另外兩區域:[[w:弓狀核|弓狀核]]([[wikipedia:Arcuate_nucleus|Arcuate nucleus, ARC]])和室周神經核([[wikipedia:Paraventricular_nucleus_of_hypothalamus|Paraventicular]], PVN)有輔佐 VMH 和 LH 的功能,會協同調節進食 * 前額葉皮質([[wikipedia:Prefrontal_cortex|Prefrontal cortex]])處理味覺訊息,如甜、鹹等,這些訊息會顯示對特定食物的回饋性質(The reward properties of food),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作用會使人看到這些特定的食物時,被激發進食的渴望。邊緣系統或右額葉(Right frontal lobes)的損壞有時會造成美食家症候群(Gourmand syndrome),病患會著迷於精緻且多樣化的食物,亦會在意料理的製作方式,但他們卻不必然會因此過度進食,他們只會專注於精緻的食物 。 '''III. 體內知覺的作用(Internal Sensations)''' 胃收縮理論(Stomach contraction theory)提到<ref>Cannon, W.B., & Washburn, A.L. (1912). An explanation of hung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9, 441–454.</ref>,胃部的痙攣收縮是產生飢餓的起因,但後來的研究證明胃部的收縮不全然是造成飢餓的原因,有些胃切除的人仍會感受到飢餓<ref>Janowitz, H. D., & Grossman, M. I. (1949).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od intake of normal dogs and dogs with esophagostomy and gastric fistul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59, 143–148.</ref>。因此,來自於胃部的感覺可能在產生飢餓感上扮演一部份的角色,但這並不足以充分解釋身體如何偵查到對食物的需求,以及被刺激去進食。此外,前述的 VMA 和 LM 用來調節攝食的最主要訊息是來自於血液。新陳代謝中主要的能量來自於血糖與脂肪,因此當體內的受起測量到能量被耗盡,也就是血糖與脂肪量低於恆定標準時,會促動 LH 而啟動攝食。反之,當血液中已有高度葡萄糖含量或高度脂肪酸含量時,這樣的訊號會被 VMS 用來中止攝食行為<ref>大衛班德爾(David A. Bender)(2007)。營養與代謝(黃士懿 、許青雲 、賴明宏 、趙哲毅 、賴慶隆 、王彥懿 、黃啟彰 、蕭千祐 、蕭文譯)。臺北市:五南。</ref>。 胃收縮理論:Cannon 的學生 A.L. Washburn 訓練自己吞下一個未充氣的氣球到胃裡,透過外界儀器把汽球充滿,測量氣球中的壓力變化,胃部收縮時,氣球中的空氣被擠壓出來,當 Washburn 報告飢餓時,都是他胃部收縮的時候,因此他們認為胃部的痙攣收縮是產生飢餓的起因。 '''IV. 荷爾蒙的作用''' [[w:瘦蛋白|瘦體素]]([[w:en:Leptin|Leptin]])是調節脂肪儲存、加快生物的新陳代謝、抑制食慾控制體重的蛋白質荷爾蒙。部分證據指出,瘦體素可能影響對食物的獎勵價值回饋,使得食物變得不怎麼吸引人,進而抑制進食動機。此外 Leptin 主要由脂肪組織合成和分泌,所以瘦的人脂肪較少,相對地 Leptin 較少,因此較容易產生食慾。由於瘦體素的作用速度緩慢,因此相較於短時間的飲食控制,瘦體素對於長時間的脂肪代謝影響較為重要。若動物缺少製造瘦體素的基因,會造成嚴重的肥胖,但只要注射瘦體素,就能有效且快速地降低其體脂肪<ref>Johnson, J., & Vickers, Z. (1993). Effects of flavor and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of food servings on liking, hunger and subsequent intake. Appetite, 21(1), 25–39. https://doi.org/10.1006/appe.1993.1034</ref>。另一種影響人的胖瘦的賀爾蒙是由胃製造的飢餓素(Ghrelin),其主要功用則是促進食慾及調節能量恆定,引發脂肪囤積進而導致肥胖,除此之外,亦可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功能。當人的體重下降,飢餓素的分泌會增加,以促進進食。 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賀爾蒙影響著人的胖瘦,尚有許多研究正在嘗試藉由賀爾蒙的控制,來預防與治療肥胖的問題。 '''物質對進食動機的影響:'''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血糖、蛋白質、脂肪 |降低。 | 胰島素 |降低。 | 升糖素 |升高。 | 瘦體素 |降低。 | 膽囊收縮素 |降低。 | 黑色素細胞刺激激素 |降低。 | 食前激素 |升高。 | 神經胜肽Y |升高。 | 下丘泌素 |升高。 }} ==== 攝食外在誘因 ==== '''飲食時間'''<br> 每個人的基礎代謝不同,早餐吃的量不同,體內長期儲存的能量也不同。若依照生理機制決定是否吃飯。每個人進食的時間都不相同。但通常人們感到飢餓,是因為到了「吃飯時間」。進食受時間影響是受到「古典制約」<ref>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xford Univ. Press.</ref>而產生的行為,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就類似於鈴聲對狗的作用。鈴聲與食物產生了連結,而吃飯時間與進食產生連結。<br> '''多樣食物的提供'''<br> 當多樣不同的食物同時呈現,會延緩我們產生飽足感的時間,使我們的進食量增加。例如,吃到飽餐廳的顧客容易有吃得過量的感受。<br> '''食物價格'''<br> 食物價格愈貴,人們通常會覺得食物愈好吃。原因可能有下列三種: * 認知偏差: 指人們在評價物品價值時,會受到價格的影響。當人們看到某物的價格較高時,他們傾向於認為這個物品比價格較低的物品更有價值,進而提升了對其品質的期待。當人們期待一件事情的品質更高時,他們更容易感到滿足和享受。 * 社會象徵: 高價格的食物常常被視為奢華或高檔品質的象徵。人們對於奢侈品或高檔品質的食物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期待和情感。因此當人們品嚐到高價格的食物時,他們可能會將其視為一種社會象徵進而影響他們對食物味道的感知。 * 自我感覺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受可以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物品的價格。當人們購買高價格的食物時,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品味高雅、追求品質的人,從而提升了自我價值感受。 '''味覺與嗅覺'''<br> 味道包含口味與氣味,是建立起味覺偏好的基本因素。不過相較於氣味,口味在演化上佔有的地位更加的至關重要。<br> *'''演化觀點:先天偏好'''<br> :人類及哺乳類動物在出生時,便已經決定了會喜歡、或是討厭某些特定的口味。例如:剛出生的嬰兒喜歡甜味<ref>Steiner J. E. (1979). Human facial expressions in response to taste and smell stimulation.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13, 257–295. https://doi.org/10.1016/s0065-2407(08)60349-3.</ref>,討厭苦味。<br> :演化心理學家表示,演化上使我們喜歡甜味多於苦味,是因為遠古時期,人類認為甜味代表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分,是養分的來源。而逃避苦味的天性是因為許多天然有毒的植物、蕈菇野菜類帶有苦味,因此避免吃帶有苦味的食物,能夠減少中毒的風險<ref>Rozin, P., Haidt, J., & McCauley, C. R. (2000). Disgust.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pp. 637-653).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ref>。 *'''後天偏好'''<br> :不過,我們也可能喜歡上原本排斥的味道。當生理或是心理上的正向結果,和某種食物產生連結,將會使我們的偏好性有所轉變。例如:某些人可能不喜歡咖啡具有的苦味,但是因為咖啡裡的咖啡因刺激他們的大腦,使他們清醒的完成更多工作,那麼他們可能在長期飲用咖啡,並長期獲得正向結果的歷程當中,轉變他們的偏好性。相對來說,類似概念卻結果相反的經驗,可能會使我們從原本喜歡某種特定食物的味道,轉而討厭逃避。這種結果稱之為'''嫌惡制約'''([[w:en: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onditioned aversion]])。 : :挑食也是一個由後天偏好所產生的現象,包括父母造成或是孩童心理因素所導致之挑食。父母造成的挑食是父母過度期許孩子能更健康成長,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讓他反而不喜歡吃。 :而孩童心理因素所導致之挑食,主要來自於孩子敏感的知覺,例如:孩童因食物特定的口味、溫度、顏色、外觀等,而失去嘗試食物的興趣。像是苦瓜、青椒、香菜、紅蘿蔔、香菇等食物有特殊氣味,而孩童不喜歡;也有可能是同儕、朋友或是媒體渲染而導致挑食。 *'''特定感覺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 :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的礦物質等等成分,均衡飲食以維持健康,於是大腦演化出偏好性使我們選擇所需要的食物,並避免我們攝入有毒物質,這樣的偏好包括從出生就與生俱來的基本味覺偏好、經由後天學習而來的學習偏好,以及在出生、成長過程中慢慢建立起的厭惡特定味道、口味的機制。Barbara J. Rolls 提出了「特定感覺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一詞,描述當進食相同的食物時,獲得的滿足感會逐漸降低,因此相較於單一的食物,多樣化的食物更能促進攝食。這種對特定食物喜愛的降低可能是身體調節食物攝取的方式之一,從演化上來看,多樣化的食物攝取使人類能獲得更多的營養,有利於生存。所以當人們有機會進食不同風味且多樣化的食物時,比起只吃單樣的食物,人們往往吃的比平時還多,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在食物多樣化時,不知不覺地吃下大量的食物。且對於具高卡路里與高蛋白質的食物而言,它比低卡路里與低蛋白質的食物製造較大的滿足感<ref>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2010)。 動機, 單純的力量(席玉蘋譯)。台北市:大塊文化。</ref>。 *'''應用---right cup''' :The Right Cup 是一個能讓水喝起來像果汁的杯子,這款杯子的創辦人,原先因為被診斷出糖尿病而不得不遠離含糖飲料,於是有了這個神奇塑膠杯的構想,七種顏色代表了七種口味。舌頭雖然能感受酸、甜、苦、辣、鹹五味,但嗅覺才是負責 80% 風味體驗的掌權者,以此利用人類味覺和嗅覺相連的特殊性,在水杯中加入置入直接聞到的「水果香味」,告訴負責味覺感官的舌頭要反映出「甜味」,因此你的大腦被誤導相信你喝下美味的含糖飲料,但是實際上你喝的是天然、純粹的飲水。The Right Cup 採用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核可的水果芳香風味劑,這也是一般飲料會有的添加物,但是是將其設計在杯子的設計裡,六個月之後就會逐漸失效。 '''視覺'''<br> *'''容器大小 ''' :Pudel 和 Oetting 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直接喝湯;一組使用吸管喝湯,並且看不到湯的總量。實驗結果發現利用吸管喝湯的那組,在看不到湯的總量的情況下,會喝得比較少<ref>Pudel, V. E., & Oetting, M. (1977). Eating in the laboratory: behavioural aspects of the positive energy bal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4), 369–386.</ref>。<br>[[w:en:Brian Wansink|Brian Wansink]] 也認為視覺上的刺激會讓受試者的攝食行為受到影響,所以在 2001 年跟 Sea Park 設計了一項實驗來測試包裝跟容器的大小是否會影響人們攝入爆米花的量。結果發現那些被認定為相對好吃的爆米花與相對難吃的爆米花被吃掉的量只有微小差距,反而當容器較大時顯示出了比小容器多了約二分之一的攝入量。 :接著的第二個在 2005 年的實驗,Brian Wansink 的實驗器材使用了一個可以自動裝滿的碗,在受試者進食的同時,透過碗底下的管子緩緩地注入湯,使得受試者不會注意到湯有比較多。在實驗進行之前,他設定了兩個假說: :# 湯碗會自動裝滿的受試者會喝比較多湯 :# 湯碗會自動裝滿的受試者不會察覺到喝到比較多湯,也不會比較有飽足感 :實驗結果驗證了兩個假說,湯碗自動裝滿的受試者不僅會比對照組多喝了 73%的湯,同時這些受試者並不覺得喝了比較多湯或是比較滿足;而且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性別或 BMI 的不同而有顯著的變動。另外,有 61%的受試者強烈同意在吃飯時會將盤上或碗中的食物清空為止。這些都表明了視覺上的刺激會在心理層面上影響到我們的攝食行為,這是因為飽足感的準確度並不高,因此我們多會依靠過往經驗,以及最重要的視覺訊號來決定我們的預估攝食量<ref>Wansink, B., & Cheney, M. M. (2005). Super Bowls: serving bowl size and food consumption. JAMA, 293(14), 1727–1728. https://doi.org/10.1001/jama.293.14.1727 (Retraction published JAMA. 2018 Oct 23;320(16):1648)</ref>。有趣的是,這項實驗也因為其幽默的實驗設計,獲得了 2007 年的[[w:搞笑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 : :<del>坊間流傳著一個減肥法,其方式為把食物放在較小的盤子上,如此能騙過大腦說看見的食物感覺會比較多,而讓你吃一樣的量卻感覺吃到了更多,變相的降低攝食動機。此外,全世界最大的三個健康網站 WebMD、NIH、MedicineNet 也都建議可以將餐具換成小一號的尺寸來降低食物攝取。</del>(請注意,此段論述提及的減肥法僅為坊間流傳,目前並未有明確研究支持,故將其畫上刪除號以避免誤導。) :對於這個現象或許可以用在 1865 年 Delboeuf 提出的視覺錯覺([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lboeuf_illusion 德勃夫錯覺])來解釋: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圓分別被一大一小的圓圍繞時,人們會覺得被大圓圍繞的圓看起來比較小。Brian Wansink 也做出了數篇相關的研究說明盤子大小與攝入食物量的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 Wansink |first1=Brian |last2=van Ittersum |first2=K. |year=2013 |title=Portion size me: plate-size induced consumption norms and win-win solutions for reducing food intake and waste. |journal=J Exp Psychol Appl. |volume=19 |issue=4 |pages=320-32 |doi=10.1037/a0035053 |access-date=2018-12-24 }}</ref>,然而,現今也出現了持反對意見的研究:<br> :1. Aylin Ayaz 在 2016 年讓 37 位女性受試者在實驗的日子裡使用直徑 19 公分、23 公分、28 公分的盤子吃自助餐直到肚子覺得舒服的飽了,但發現使用大中小盤子的實驗者她們所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受到盤子大小影響(實驗者未受到德勃夫錯覺影響)。(P > 0.05)。<ref>{{cite journal |last1=Aylin |first1=Ayaz et al. |date=2 Aug 2016 |title=Effect of plate size on meal energy intake in normal weight women |journal-Nutr Res Pract |volume=10 |issue=5 |pages=524-529 |doi=10.4162/nrp.2016.10.5.524 |access date=2018-12-24}}</ref><br>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8300011?via%3Dihub "Food deprivation reduc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size-contrast illusions"]這篇論文也發現人們在用餐前一個小時來參與研究(快要餓的時候),他們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受到盤子大小影響(實驗者未受到德勃夫錯覺影響)。<br> :總結來說,現今'''盤子大小造成的視覺錯覺(德勃夫錯覺)對攝食動機是否造成影響還尚未有定論。'''<br> *'''色彩'''<br> :在自然界中,能發現果實會利用顏色的變化來提示動物果實的成熟狀態,如紅色可能代表成熟、黑色代表已腐爛或發霉,這或許是顏色影響動物攝食動機的最初起源。Schutz 在 1954 年就發表透過在果汁中添加顏色,就提升了受試者對果汁風味的評價。不過 Sungeun Choetal。讓 62 位男性在白光、黃光、藍光下食用早餐,結果發現藍光組的食量明顯下降,而暖色光組別的食量會上升。<ref>Cho, S., Han, A., Taylor, M. H., Huck, A. C., Mishler, A. M., Mattal, K. L., Barker, C. A., & Seo, H. S. (2015). Blue lighting decreases the amount of food consumed in men, but not in women. Appetite, 85, 111–117.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14.11.020</ref> '''文化'''<br> 各地區的飲食習慣皆不同,例如多數美國人會在下午6點吃飯,但英國人可能會在下午茶時間吃。因此我們的飲食模式及食量,很大程度是由環境塑造的。 在不同地區,會有對飲食及身材有不同的理想。例如,17世紀的畫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5%BE%97%C2%B7%E4%BF%9D%E7%BD%97%C2%B7%E9%B2%81%E6%9C%AC%E6%96%AF Rubens],及19世紀的畫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Matisse]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5%9F%83%E5%B0%94-%E5%A5%A5%E5%8F%A4%E6%96%AF%E7%89%B9%C2%B7%E9%9B%B7%E8%AF%BA%E9%98%BF Renoir]所畫的豐腴女性被認為是當時的理想,這三位藝術家可能會覺得現今的超級模特沒有吸引力。 文化因素為我們的思考、期望和感知提供了一個恆定的背景,我們也受到特定情況的影響。Bayer 在 1929 年的研究發現,如果還有其他想吃東西的母雞加入雞舍,那麼已經吃完穀物的母雞會急切地恢復用餐,在人類社會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效果。對飲食控制的另一個因素是記憶。臨床證明,患有健忘症的患者會忘記有沒有吃午餐,因此很常連續吃了幾頓午餐。若午餐時間過長,病人也會忘記了他們已經吃過東西,導致他們繼續進食。 通常熟悉的食物較會引起攝食動機,因此會偏好面對自身文化中常見的食物。與實用甜食的原因相似,因為熟悉的食物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減少攝取不熟悉的食物能夠降低吃到有毒食物的機率,而能降低死亡率<ref>Galef, B. G., Jr, & Whiskin, E. E. (2000). Demonstration of a socially transmitted flavor aversion in rats? Kuan and Colwill (1997) revisited.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7(4), 631–635. https://doi.org/10.3758/bf03213000</ref>。著名的 Pepsi theory 為例,儘管大部分人蒙著眼睛比較百事可樂及可口可樂時都偏好百事可樂,但人們在購買或喝碳酸飲料時還是偏好選擇可口可樂,大眾較為熟悉的紅色流線型瓶身和無數看過的廣告都可能影響了他們的抉擇。同樣的原因,家人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一人對於不同食物的偏好。文化能夠塑造對於不同食物的接受度,進而影響攝食動機。例如,生長在東南亞的民族較能接受以昆蟲作為食物來源。然而對於從未以昆蟲為食的族群來說,即使知道昆蟲有良好的營養,在面臨缺乏食物的情況時,許多人仍會拒絕進食昆蟲。宗教或理念,如素食主義,也是影響攝食的文化原因,當面對禁止食用的食物時,即使飢餓,也不會進食。 === 性動機(Sexual motivation)=== 攝食是個體生存所必須,「性」卻不然。以個體來說,有些動物和人類一樣可以終生保持獨身狀態,且不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但另一方面以種族的延續性來說,「性」的確有其必要性。此時便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鼓勵動物去從事這種「利他的」行動,使種族得以繁衍下去?」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因為「性」會導致能量耗損,給個體帶來不小的壓力。而大自然的因應方式是使個體的性刺激具有強烈的愉悅感,性高潮(Climactic orgasm)就是作為這項行為的最大強化物。 一般來說,性動機有以下特點: *並非個體生存必須的,但是對於種族延續是不可或缺。 *性興奮不受情境剝奪而影響。 *個體會主動尋求性興奮,因其可以消除緊張。 *性會激發相當廣泛範圍的行為型態和心理歷程 *幾乎任何刺激都可能會引起性興奮,從生殖器的接觸到戀物癖,甚至憑空的幻想。 因為長期以來的禁忌,對於性興奮和性行為的研究一直是以低等動物為對象。佛洛伊德一再強調研究「性」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心理學家深入探討,這是因為當時流行的是緊張剪除的動機理論(參見[[#驅力減緩說(drive_reduction_theory)|驅力減緩說]])。而性似乎是在增加緊張,並不是用驅力減緩的模型。 性吸引力會導致性渴望、性興奮、性激發以及相關可能的性表現,包含完全地性激發、高潮的抵達以及隨後性器官的回覆。賀爾蒙是扮演性慾發展與調節性行為動機的重要角色,而性賀爾蒙的波動會影響認知與情緒。至於交配的偏好可能受到進化特徵的影響,但並非取決與此。相關證據顯示出以下身份其大腦結構皆不一致:男性同性戀對上男性異性戀以及其特定神經系統(包含聽力)的運作、女性同性戀與雙性戀對上女性異性戀。這些生理上的差異和同性戀傾向本身大致上是來自基因或子宮,又或是這些因素的組合的影響。 ==== 動物的性行為==== 人類以外的動物,性興奮主要由生理歷程所決定。雄性腦下垂體會持續分泌間質細胞刺激素,促進睪丸分泌睪固酮雄性激素。睪固酮會促進雄性性徵的發育以及啟動性慾,因此雄性動物幾乎任何時間在激素方面都準備好進行交配。而雌性的腦下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及黃體生成素,這些分泌是週期性的,週期約為二十八天,它們影響雌性素與助孕激素的分泌,因此是根據規律性的週期或季節性變化而釋放。 動物的性行為主要的動機是生殖,也就是繁衍後代,對於用性來作為生殖手段的物種而言,進化一般提供了兩種性別,即雌性及雄性。雄性製造精子,而精子具有能動性;雌性製造相對較大的卵子,而其中可提供胚胎初步成長所需要的能量。在這兩種性別同步化其活動的情況下,精子跟卵子可以在適合的條件下相遇而結合成受精卵,進而發育成胚胎。 ==== 人類的性反應模式(Human sexual response pattern)==== 性反應指人類對性行為之生理、心理的反應過程,是一個變異性很高、相當個別化的身體、情緒和心智變化的過程。 {| class="wikitable" |- |style="white-space:nowrap"|'''興奮期(Excitement phase)''' || 興奮期是人類性反應周期中的'''首階段''',心理性刺激是由親吻、愛撫、觀看色情圖片等行為所導致的。當事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會'''為性行為作好準備''',最終導致持續期的出現。可能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此時期骨盤部位的血液容量急遽變化,主要特徵為'''生殖器會充血、血液流速變快''',此外女性陰道會濕潤,血管會充血,使得女性的小陰唇、陰蒂和陰道腫脹。期間陰道口周圍的肌肉變得緊蹦、子宮升高且增大而陰道壁開始產生潤滑液。同時乳房的大小會略有增加、乳頭變硬變直。而男生則會開始勃起,睾丸會提高至接近會陰的位置,以遷就勃起的陰莖。而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產生泛紅現象,即所謂的'''性暈紅'''。性暈紅通常會在性高潮發生不久後消失,但也有些例子是經歷 2 個小時後才會完全消失,有時性暈紅會伴隨強烈的出汗反應。 |- |style="white-space:nowrap"| '''持續期(Plateau phase)''' || 興奮期繼續刺激,陰莖勃起及陰道濕潤會達到'''最完全的狀態''',繼續刺激會達到高潮。個人達到'''極高的興奮水平''':心跳、血壓、呼吸頻率都急遽升高,腺體分泌量大增,全身隨意肌與不隨意肌的張力增強,而女性乳房膨脹。處於這階段的男女可能會不自覺地發出聲息。人可能在長時間處於持續期而不踏入高潮期的情況下感到不滿。男性為防止逆行射精以及尿液與精液混合,其尿道括約肌會在此階段中收縮,而陰莖根部的肌肉亦開始有節律地收縮。男性可能會於持續期中開始排出尿道球腺液和精液,睪丸會提高至比較靠近身體的地方。女性的持續期基本上是興奮期的延續。 |- |style="white-space:nowrap"| '''高潮期(Orgasm phase)''' || 持續約數秒至十數秒,反應包括'''神經和肌肉的劇烈收縮''',以及強烈的'''愉快感''',而這種愉快感是源自於從性緊張狀態中的突然解放。高潮的特徵是發生一種有節奏的收縮,而性器官部位大約每五分之四秒收縮一次,且男女的血壓和呼吸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其心跳速率約為平常的兩倍以上。在女性身上的高潮源自於兩種狀態:一是對陰道壁的有效刺激,二是對陰蒂的有效刺激。而對男性來說,律動性的收縮將會導致射精,射精即是精液的爆發狀態。女性在一個週期中可能會有數個高潮或者沒有高潮,而男性只會有一個高潮,但亦有少數特例<ref>Whipple, B.; B. Myers; B. Komisaruk. Male Multiple Ejaculatory Orgasm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99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14576.1998.11074222</ref>。一般而言,男性若射精則必定有性高潮期的產生,而女性在性行為中卻不一定會產生性高潮。性高潮障礙是一種性功能障礙,即一個人儘管受到足夠多的刺激,但仍無法性高潮。性高潮障礙常常會引起性挫折。性高潮障礙在女性中的發生率(4.6%)遠遠高於男性,特別是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出現性高潮障礙。相反,性高潮障礙在年輕男性中則較為罕見。<ref name="Nolen-Hoeksema 2014 368">{{Cite book|last=Nolen-Hoeksema|first=Susan|title=Abnormal Psychology Sixth Edition|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1308211503|year=2014|publisher=McGraw-Hill Education|location=New York, NY|isbn=978-0-07-803538-8|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1308211503/page/368 368]}}</ref> |- |style="white-space:nowrap"| '''恢復期(Resolution phase)''' || 又稱為'''消退期''','''血管恢復到正常狀態''',性器官系統會恢復到其未受刺激的狀態,此期可能會花好幾個小時,視種種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女性性反應模式的變異較男性為大。此時男性會進入'''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 又稱作反挫期),俗稱「聖人模式」。在不反應期中男性的陰莖不能充分勃起,因此不會有另一次高潮。持續時間隨年齡上升而增加,可能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女性則相反,並未有很明顯的消退期,只要得到足夠的刺激,即可在很短時間內再次達到高潮。 |} ==='''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 是指動物並非隨機選擇他們的交配對象。牠們可以辨識並且拒絕和那些已經交配過的對象再交配。此效應在豬、鼠、雞、羊等許多哺乳類動物身上都會發現。而人類男性在性交射精之後會經歷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在射精之後一段時間無法再度勃起,因此無法和同一位女性再次發生性行為。但是根據眾多研究顯示,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柯立芝效應,即如果可以和不同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則射精之後的不反應期會縮短甚至徹底消失。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對於柯立芝效應越顯著的個體,其基因得到延續的機會就越多,在演化上更具有優勢,因此柯立芝效應的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相關研究 ==== 最初用大白鼠進行的實驗程式如下:把一隻公鼠和4、5隻處在發情期的母鼠一起放到一個封閉的盒子裡。公鼠馬上會和所有的母鼠開始交配直至最終精疲力竭。雖然母鼠會繼續觸碰和舌舔向公鼠求歡,但公鼠不會有回響。然而,如果新的母鼠放入了盒中,公鼠又會變得警醒,再次煥發能力與新的母鼠交配。這一現象並不局限於溝鼠(rattus norvegicus)。有人把這一現象歸因於多巴胺水平的增加和隨後它對邊緣系統的作用。 雖然柯立芝效應通常表現在雄性身上——也就是說,雄性在和新異的雌性在一起時會表現出重新煥發的興奮——有研究者建立了一個模型來考察柯立芝效應在雌性身上是否會出現。他們的實驗採用倉鼠而非大白鼠,結果發現在雌性也會表現出此效應,只不過程度不及雄性。 綜合而言,性反應的滿意度與協調在個體間差異性很大,除個體生理先天的差異外,多數是可經由性行為雙方不斷學習與溝通而逐漸達成。 隨後兩位研究者 Master&Johnson 又觀察並紀錄人類各種性行為的生理模式,發現四個現象: #男女生的性反應週期(sexual response cycle)型態相似。 #女生的性反應時間較慢但性興奮期較長。 #女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經歷多次性高潮,而男生則少有此現象。 #生殖器官的尺寸會影響男生的自信心但跟性表現沒有直接關聯。 ==== 性腳本 ==== 性腳本(Sexual scripts)腳本就像一個藍圖,對某類活動中的任務、內容、時間、地點以及原因做出了規定,但它只給出了大致方向,而不規定每個細節(如:女性基於矜持心裡,會適度抗拒進一步的性行為要求,儘管她們原本就打算同意。性腳本含有各式各樣的規範(Social norms),以指示個人的行為,例如:情侶間約會、擁抱、親吻。然而偏差的性劇本,易導致性暴力或男女間的性糾紛)。儘管如此,腳本的重要性卻往往超出具體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性腳本是在不同社會文化、不同歷史時代下規定人們性行為的規則。這種規則不是具體而微的,也可能不是書面記載的,但卻潛移默化著我們的生活。 '''不同文化中的性腳本'''<br> 性觀念和性行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身處其間的文化的影響,因此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性腳本,這是文化和歷史傳承造成的。 *在玻里尼西亞的曼迦亞,社會上根本沒有求偶及與此相關的社會與心理機制,青年男女隨便性交,與台灣社會對於性的概念大相逕庭。在曼迦亞,裸體在年輕人中很常見,大多數男性經常手淫,可以與約好的女孩性交,而女孩的家長則客氣的不加干涉。孩子們很小就能獲取大量的性知識,在12到14歲間,男孩要舉行青春期的降臨儀式。男孩割掉包皮,接受性指導。在儀式之後,男孩就進入了可以隨意性交的行列。在這個社會中,男子和女子把性當做一種社交的方式,女子會將男子的性能力作為談資,這使得性變得非常的社會化。 *在艾尼斯比格,島民屬於羅馬天主教徒。在這個地方,有關性的知識受到嚴格的控制,婦女對於月經的知識,通常只到事情發生後才有所了解;男人則篤信性行為會極大的損耗身體的精力。夫妻間的性生活都是儘快完事,女人被告知要忍受性行為。其實這種保守的性腳本有其歷史關聯。這是和歷史上土地所有形式有關,這是對個人的財產的保護,但卻限制了只有當一個人繼承了財產時,他才可以結婚,那時他已經使40歲了。 ==== 關於性劇本的相關討論 ==== 台灣婦女運動先驅之一的何春蕤在 1994 年 9 月出版《豪爽女人》一書,探討在我們的文化架構下,男人和女人的情欲與性解放。她曾提到﹕ ''「在性的世界中,我們不該把把情慾模式只用性別二分法去看:一切的情慾不是男的就是女的。對大說數人來說,性的主導權在男人身上,是男人得利的事,女人要有涉足就一定倒楣、痛苦傷心。這樣的概念,即是賺賠邏輯。」''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賺賠理論產生的原因: (參考「[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839 賺賠邏輯」的後果:男人從性得到力量,女人因性得到污名]) #'''人們對於性的貶抑及所謂貞操觀的維持:''' 這種觀念認為,女性就應該忠貞、從屬於某個男人,因此女性不能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慾——即女人沒有自己的情慾,情慾是屬於別人的;女性沒有權利決定要與誰、如何發生親密關係;女性的性與身體,也不是女性自己能任意提及的事。在這樣的觀念下,女性的任務似乎只有一個:保持自己身體的「完整性」,不能任由其他男性觸碰,更應保持純潔形象,以滿足某些男性的「處女情結」。 #'''父權制度對於這種「貞操觀」及「處女情結」的掩飾:'''父權制度下創造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觀念:「女性的身體是珍貴的」,來讓女性產生自我意識,使她們強化「保持身體完整」的觀念,並使女性認知到:只要「給出身體」,就是一件「代價極高昂」的事,以便使女性的身體盡量能「忠貞於」男方。 ==== 性行為內在驅力(drive) ==== 性慾(Libido)是指驅使人們參與性行為,接近性對象的動機或興趣。性欲的同意詞有性衝動、性吸引、情欲。性慾是人类的性的面向之一,它的強弱高低因人和時間而異,性慾是由我們的中腦邊緣系統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所主宰,其中腦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性慾可以是自發或被動、積極或消極的。它是一種本能上的慾望,對於繁殖下一代有利。性慾([[w:libido|libido]])一詞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其當時主張此為潛意識中本我的一股慾望,與飢餓一樣,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有人認為性慾不是性反應的生理階段,就如男性在高潮後射精會有段不反應期,然而性慾卻仍然存在。 * '''性荷爾蒙''': :荷爾蒙(hormone),在希臘文原意為“興奮活動”。荷爾蒙是指體內的某一細胞、腺體或者器官所產生的可以影響機體內其他細胞活動的化學物質。僅需很小劑量的激素便可以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可以說激素是一種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的化學信使。由腦下垂體所控制,也是刺激性行為的重要驅力。下視丘刺激腦下垂體,繼而釋放賀爾蒙。男性賀爾蒙(androgens)與雌激素(estrogens)是兩種主要的性荷爾蒙(在不同性別中,兩種性賀爾蒙都是存在的)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較高,男性的雄性荷爾蒙濃度較高,在這些賀爾蒙的刺激下,在青春期開始人體開始有第二性徵的表現,也會使人開始有性慾,若是沒有這些性賀爾蒙的存在,則人便不會有性慾的產生。 * '''大腦中的下視丘''': :掌管性的中樞,透過刺激下視丘可以讓女性達到高潮、讓男性射精;而切除下視丘中性相關區域則會造成性抑制。除了下視丘之外,腦部有關性的區域也連結到了外部皮質,如顳葉皮質具有選擇適當性對象的功能,顳葉皮質損傷的人會試圖與任何東西交配。 * '''其他知覺''': :舉嗅覺層面為例,香水以及許多動物發情期尿液中的費洛蒙,都是透過嗅覺來增加性吸引力。 ==== 性行為外在誘因 ==== * '''心理影響''': :生理上也許只是為了繁衍後代,但對許多物種而言,心理上的歡愉感以及對關係親密的渴望也是引發性行為的因素之一,此外,生物還會因為對象的改變、心理感受的轉變而改變對性活動的認知與感受,因此,性除了生理上的運動外,也是心理上的互動。 * '''文化影響''': :性行為其實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就像在傳統社會與基督教文化中,一般認為要婚後才可以有性行為。但是不同的文化環境會有不同的思想,例如在愛爾蘭的一個名 Inis Beag 的小島上,人們認為性行為有害健康,因此性行為進行的時間很短,且著衣進行;但在南太平洋的部落中,性行為卻是開放的,男孩成年禮時還會有年長的女性引導他們。由此可以得知,生長的文化環境也是影響性動機的一大因素。 ==== [[w:性取向|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取向,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人們認為異性、同性或兩性具有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恆久特定模式。通常,性取向被歸為五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50px"|性傾向 |width="300px"|意義 |- | [[w:異性戀|異性戀]](Heterosexuality) || 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同性戀|同性戀]](Homosexuality) || 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雙性戀|雙性戀]](Bisexuality) || 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無性戀|無性戀]](Asexuality) || 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 |- | [[w:智性戀|智性戀]](sapiosexual) || 對高智識的人類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我們也可以將同性及異性戀視為一個連續光譜的兩個端點來看,其中一端為完全異性戀;另一端則為完全同性戀,其餘的人落在兩者之間。從生物學的論點來看,同性戀並不符合生理繁衍動機,甚至曾被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是一種疾病。不過根據[[w:Evelyn Hooker|Evelyn Hooker]](1993)的研究,發現同性戀和生理失調及精神病之間並無關連<ref>Hooker, E. (1993). Reflections of a 40-year exploration: A scientific view on homosex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4), 450–453.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8.4.450</ref>。 美國心理學會表示,性取向也指「一種身份意識,一種基於這些吸引力、相關行為、及身為這些相關社群一員而形成的身份意識」。除了上述所提,性傾向的分類還可再作延伸,人們會用到其他標籤來形容自己的性取向,譬如泛性戀、多性戀、「沒有標籤能代表自身」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同性戀」在19世紀末從宗教層面的「罪惡」被改為定義作精神上的異常。例如維也納的精神科醫師、性偏好異常行為的研究先驅Richard von Krafft-Ebing (1845-1902),他在其著作《性精神病理學》(Psychopathia Sexualis, 1886)中認為:性變態、同性戀等行為,可以歸類為體質退化的異常。在1950年代同性戀首被列在美國精神疾病統計診斷手冊(DSM-II)社會病態人格疾患。最後,在1973年與1990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除病化,而「跨性別」也在202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從國際疾病分類表中除名。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50px"|性傾向 |width="700px"|意義 |- |- | [[w:泛性戀|泛性戀]](Pansexuality) || 無論對象的生理性別或性別認同為何,皆可能對其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的性傾向<br/>(認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是自己對他人產生戀愛感情或性吸引力的決定因素) |- | [[w:多性戀|多性戀]]((多性向,Polysexual)|| 對任多種性別皆可能產生身體吸引及愛慕情緒 |} 至於同性戀、異性戀與雙性戀是如何發生的,有些人認為'''性傾向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反應'''<ref>Balthazart, J. (2012). Sex differences suggest homosexuality is an endocrine phenomenon. The biology of homosex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來自於遺傳基因,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是同性戀者,另一人為同性戀者的可能性顯著較高<ref>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Hu, N., & Pattatucci, A. M. (1993).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261(5119), 321–32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8332896</ref>。大腦影像顯示,具同性戀傾向者擁有較大的右半腦<ref>Savic, I., & Lindström, P. (2008). PET and MRI show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asymmetr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homo- and heterosexual sub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27):9403-9408. https://doi.org/10.1073/pnas.0801566105</ref>後續研究提供除了生物因素以外的其他觀點,認為也有受到後天因素影響,社會對同性戀的敵意亦為一顯著的環境影響因素,或許也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最大不同之處<ref>Herek, G. M. (Ed.). (1998). 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 Understanding prejudice against lesbians, gay men, and bisexuals. Sage Publications, Inc.</ref>。 基本上,性傾向乃根源於自身選擇性慾的對象,受到外在與內在的雙重影響。可能受到先天基因影響,或者後天遇人不淑,所以不想再跟某個性別的人交往。大部分的性傾向不是個人的選擇,幾乎不能改變。同性戀並不一定是男性認為自己是女性、女性認為自己是男性那麼簡單。有可能是生理男性有男性的性別認同,而且自己喜歡男性;抑或是他有女性的自我認同,且喜歡男性。或生理女性有男性的自我認同,而且喜歡女性;又或者是她有女性的性別認同,但喜歡女性,上述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同性戀」。 但也有可能是生理男性有男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女性;或他有女性的自我認同,但喜歡女性。生理女性也可能有女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男性;或他有男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男性。這些狀況在外表上看起來是「異性戀」,但實際上真實情況卻很難武斷地去分類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而是非常複雜且難以分類的。性別光譜是連續不間斷的,因此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天長,先天即注定為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或兩者兼具,但精神上的認同及相關的腦部機制卻會有多種狀況出現。 泛性戀本身可能被視為一種性取向或雙性戀的一個分支,因為泛性戀者願意與不嚴格定義為男性或女性的人建立關係,因此泛性戀不受性別二元性的限制,也因此有人認為它比雙性戀更具包容性。 ==== [[w:浪漫取向|浪漫取向]](Romantic Orientation/Affectional Orientation)==== 又稱戀愛取向或情感取向。浪漫取向意指一個人傾向於與何種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的人建立浪漫關係或墜入愛河,與「性」不一定直接相關,像是一位泛性戀的人能產生性吸引的對象是無論性別(生理或社會)的,但他卻有可能只與女性發展浪漫關係,浪漫吸引與性吸引是相關的概念,卻不是必然的。 常見的分類有以下幾種。<ref name="Richards and Barker">{{cite book|first1=Christina|last1= Richards|first2= Meg|last2= Barker|title=Sexuality and Gender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 Practical Guide|isbn=978-1-4462-9313-3|publisher=SAGE|year=2013|pages=124–127|access-date=2021-12-26|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SiXAgAAQBAJ&pg=PT124}}</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nromantic|title=Is Being Panromantic The Same Thing As Being Pansexual?|website=Healthline|access-date=2021-12-26}}</ref>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 |width="350px"|浪漫取向 |width="750px"|意義 |- |'''無浪漫取向'''(Aromantic)|| 對任何人均不感到浪漫吸引以及產生愛情 |- |'''異性浪漫取向'''(Heteroromantic)|| 對異性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同性浪漫取向'''(Homoromantic)|| 對同性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雙性浪漫取向'''(Biromantic)|| 對兩種生理性別或更多的社會性別者均能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br/>(後者的情況等同於泛性浪漫傾向) |- |'''泛性浪漫取向'''(Panromantic)|| 無論生理和社會性別,均能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多性浪漫取向'''(Polyromantic)|| 對多種性別能感到浪漫吸引,但並不是所有的性別 |- |'''半浪漫取向'''(Demiromantic)|| 相比性別因素,只有在與對方建立堅實的情感紐帶之後才會對對方感覺到浪漫吸引 |- |'''灰色浪漫取向'''(Greyromantic)|| 很少感到浪漫吸引或是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 |- |'''波動的浪漫取向'''(Aroflux)|| 在浪漫及無浪漫傾向間波動,但總是回到無浪漫傾向/波動於浪漫與無浪漫傾向之間<ref>{{Cite web|url=https://lgbta.fandom.com/wiki/Aroflux|title=Aroflux|website=LGBTA Wiki|access-date=2021-12-26}}</ref> |} ====無浪漫傾向譜系意識週(Aromantic Spectrum Awareness Week)==== 無浪漫傾向譜系意識週(ASAW),這個發起於2014年11月的年度國際性節日,自2015年起設定於每年情人節後第一個週日開始的一整週,旨在提醒人們意識到無浪漫傾向者(aromantics,簡稱aro)和無浪漫傾向(aromanticism)的存在。ASAW意在拓開更開闊的空間來面對和理解人的情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理解和對浪漫關係的想像,受到了怎樣的塑造與限制—在愛情之外,我們還能如何理解人的情感,如何重新想像和定義人與人的關係。 ==== 性傾向的形成原因 ==== 人們發展出某種特定性取向的實際原因尚是不明。迄今為止,已有很多研究去確定基因、激素活動、發育動力、社會文化會否影響人的性取向——這讓很多研究者認為生物和環境因子在其形成過程中扮演了相當複雜的角色。同性戀在過去一度認為是因心理發展不健全所致——比如過去不少人認為童年的性虐待經驗會使人發展出同性戀取向。此一說法主要建基於偏見和錯誤資訊之上。 ====生物學==== 目前研究已發現好幾種生物性因子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這包括基因、產前激素、腦部結構。硏究者尚未發現性取向形成的主因;他們亦不斷進行大大小小的研究,以望為這道問題找到答案。 儘管大多研究者相信性取向的形成並不只取決於單一因子,而是基因、激素、環境的共同作用所促成,但他們仍偏向支持有生物性基礎(比如基因、宮內環境)的理論。與社會性因子相比,生物性因子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持,對於男性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科學家並不認為它是一種選擇,他們有一些甚至認為性取向在受孕時便已成定局。目前的科學調查大多都聚焦於在生物層面上找出特定性取向的成因。科學研究已發現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生物結構有著不少統計上的差異。 * 基因 基因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儘管2001年的一項雙生子研究顯示,基因並不是性取向的主要成因,但另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雙生子研究則顯示,同性戀取向的形成跟基因和環境兩者有關。不過現存雙生子研究的設計使得研究者難以對結果下一個準確的解釋。 2012年,幾個獨立研究小組為男性性取向進行了一項大型而又全面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發現同性戀跟染色體Xq28和8號染色體近著絲點上的基因有著顯著關係。著者們總結道:「我們的研究結果如同前人的般,同樣顯示這些區域的遺傳變異在男性性取向這一重要心理特徵的發展上,扮演著一定角色」。它是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同性戀基因關聯研究。 * 激素 激素理論認為,激素會影響胎兒長大成人後的性取向,其機制就像接觸某些激素會影響胎兒的性別分化般。其支持者可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人在胎內接觸的激素為其日後形成某種性取向的主因,另一派則認為它需跟基因、環境社會條件配合,才能使人顯現出某種特定性取向。 在大多情況下,人類女性會擁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則擁有X/Y染色體各一條。人類胎兒預設向女性方向發展,而Y染色體則會誘導胎兒向男性方向發展。此一分化過程主要由像睪酮和雙氫睪酮般的雄激素所主導。於胎兒體內形成的睪丸會分泌雄激素,進一步推動性別分化;此一過程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整個過程最終使得男女在身體構造上存有差異。一些科學家會以各種方式控制哺乳類動物在胎內或早年時所接觸的雄激素總量,藉此研究雄激素對實驗動物的影響。 * 出生順序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的可能性跟親兄的數量成正比,此一現象稱為「出生順序」效應。科學家們把產前生物機制視為此一現象的成因。他們更把探討焦點落在「對男性胎兒的母體免疫反應」上,因為這種效應只存於有親兄的男性當中。這個稱為「母體免疫假說」的過程會在男性胎兒的細胞進入母體血液循環時開始。該些細胞攜有Y蛋白(Y-proteins),該些蛋白質在胎兒的腦部男性化當中扮演著一定角色。母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對抗Y蛋白的抗體。該些抗體及後會向男性胎兒釋出,令其男性化過程受干擾。最終使得腦部中負責性取向的區域向「預設」方向(女性)發展,繼令受影響的男性更偏好於男性。研究者在2017年發現了支持此一假說的生物化學證據——與兒子為異性戀者的母親相比,兒子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具有顯著較高水平的NLGN4Y(Y蛋白),此一情況在生下了多名兒子的母親當中尤其突出。 在連續懷上男嬰的情況下,此一效應會變得更為顯著。這會使下一個兒子是同性戀的機會增加38-48%。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產下幾個男嬰後,再產下的男嬰很大機會是同性戀。反之,在產下首胎時,日後產下男同性戀者的機會會增加至2%,第二胎為4%,第三胎則為6%,如此類推。 科學家估計,15%至29%的男同性戀個案可以歸因於此一效應,但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因為他們的母親可能曾在之前流產,或曾經終止懷孕——這些都可能使得其母親接觸過跟Y蛋白有關的抗原。出生順序效應並不適用於首胎嬰兒發展成為同性戀者的情況;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性取向可歸因於基因、產前激素、其他母體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也會影響腦部發育。如果當事男子是左撇子,那麽此一效果就不會適用於其身上。雷·布蘭查德和安東尼·博格特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了這一效應,布蘭查德將其描述為「性取向研究中……的可靠流行學變量」。J.麥可·貝利和雅克·巴爾薩扎特表示,性取向如同出生順序效應所顯示的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產前生物機制的影響,而不是社會化過程中的某些不明朗因素。 * 演化以及性行為的觀點:「性偏好」在研究中顯示出是會受遺傳因子所影響的。例如在同卵雙胞胎(MZ twins,有同樣的基因)中,性向的一致率就比異卵雙胞胎(DZ twins,基因大約有 50%的相似度)高出許多,甚至可以說同卵雙胞胎的基本上就擁有相同的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此研究強烈的指出,性慾(Sexuality)、或者是性取向是受到遺傳因子所決定的。 * [[w: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和[[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掃描(PET)]]:經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稱自旋成像(pin imaging)和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掃描大腦,比對腦部的容量以及形狀後,研究者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者之間存在著一些'''腦部構造上的差異'''。譬如在男性異性戀與女性同性戀中,大腦的右半球皆會稍大些;而女性異性戀和男性同性戀的大腦則是有對稱的兩半球。 * 生物因素會影響性偏好: Daryl Bem 則提出了除了生物因素會影響性偏好<ref>Bem, D. J. (1996). Exotic becomes erotic: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sex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320–33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3.2.320</ref>,幼時所接觸的環境、活動等等都可以透過影響幼童的氣質和思想而對其性往後傾向產生間接的效應。Bem 的理論提出,幼童是否有從事社會上所認知符合或不符合性別的活動,此將會影響性向,因為幼童會從這些活動中感受到他們自己同性/異性玩伴的不同。這些「不相似」的感受是後續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的基礎,長期下來會漸漸地轉換成「情慾吸引力」,這便是所謂的「異樣感受變得情慾化(Exotic becomes Erotic)」。例如:若有一小女孩因為不想從事典型女孩的活動,而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女孩的分別,長期以來此類的情緒刺激將很有可能會轉變為同性戀情感。簡而言之,Bem 相信「同性戀和異性戀起源於同樣的因子」,皆是在兒童時期察覺到自己的性別定位,然後在往後長期的時間中漸漸的變得情慾化,最後影響性向。 === 攻擊動機(Agression motivation)=== 在佛洛依德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為「死亡本能」([[w:en:Death drive|Death drive]]),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攻擊是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攻擊依目的可分為兩類: #工具式攻擊:傷害人只是以攻擊為手段以'''達成某種目的'''。如果攻擊者有更好的方式便不會攻擊,其目的在於從中獲得利益,例如去除障礙或得到注意。 #情緒性攻擊:攻擊的對象即是目標,目的就是為了'''傷害攻擊對象'''。此類攻擊常伴隨著強烈的憤怒還有敵意。例如:出賽兩隊的球迷互相叫囂鬥毆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除了肢體或語言等外顯攻擊外,有時也會有較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例如:威脅中斷友誼,背後散布不實謠言中傷他人等. 攻擊性行為主要受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攻擊與暴力行為比例較高。此外研究也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連性,血清素含量低者,攻擊程度高。但是睪固酮與血清素雖會調節攻擊行為,卻未必是起因,可能也還存在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行為生態學者及諾貝爾獎得主羅倫茲([[w:en:Konrad Lorenz|Konard Z. Lorenz]])一樣認為攻擊是種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會被地位較高的男性吸引,攻擊可以使男性獲得與維護地位。 研究也發現,男性與女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比起男性表現出更多肢體攻擊,女性攻擊時較會避免親身涉險。也就是女性較傾向間接、較不危險的方式攻擊,而非外顯、肢體攻擊。不過女性在捍衛子女也可能進行肢體攻擊。探討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也指出,男生傾向較多外顯攻擊,女性則較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 === 母性驅力(Maternal drive)=== 是指母親表現愛護子女行為的內在動力。對許多物種來說,照顧下一代是強而有力的行為決定因素,甚至比飢餓、渴或性的力量更大。假使小老鼠被誤放到巢外時,母老鼠會重新把小老鼠放到巢裡去。當把母老鼠和小老鼠分開時,母老鼠會衝破各種障礙,克服各種痛苦,抵達小老鼠在的地方。母老鼠穿過通電的鐵棚,把小老鼠重新抓回巢裡的次數,比饑餓時找尋食物、渴時攝取水分的次數要多。雖然人類並不總是像母鼠那樣始終作為負責任的父母,但就「照顯下一代」而言,此動機仍是人類基本動機之一。 * '''生物的決定因素''' '''荷爾蒙在某些動物的母性行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對靈長類則較不顯著'''。未性交過的老鼠被交付以剛出生的幼鼠時,將會開始築巢、舐身、保護牠們,並以照顧者的態度面對幼鼠。如果將剛生育母鼠的血漿注射進未性交過的雌鼠體內,則牠在一天之內即會表現出母性行為<ref>Terkel, J., & Rosenblatt, J. S. (1972). Humoral factors underlying maternal behavior at parturition: Cross transfusion between freely moving ra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80(3), 365–371. https://doi.org/10.1037/h0032965</ref>。母性行為模式似乎在老鼠腦中天生就已設計好,而荷爾蒙的作用即在增進這些神經機制的興奮活動。荷爾蒙效應須依賴兩種因素間的平衡,一是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一是位於腦下垂體前部所分泌的泌乳激素(Prolactin),它可刺激乳汁的分泌。由泌乳激素所產生的母愛驅力,遠大於雌性荷爾蒙的影響力。 雖然賀爾蒙對於人類以及靈長類的母性行為的影響不如其對其他動物如老鼠大,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忽略生物決定力。動物行為學家(Ethologist,即在自然環境中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會指出某些在人類母性(或父性)行為中可能有的生物決定因素。其中的一項可能性是嬰孩獨特的、可愛的特徵,如大頭、大眼睛、朝天鼻、豐潤的臉頰等,這些均可作為家長對其嬰兒之情感和行為的'''先天引發物'''(innate releaser)。換言之,人類(其他物種亦是)的進化中包括嬰孩獨特的可愛特徵,以誘發成人的母性(或父性)情感。另外,同樣的,嬰孩的微笑也是天賦特徵,似乎亦是母性行為的誘發因素。 * '''環境的決定因素''' 靈長類裡的母性行為主要受經驗與學習的影響。如果雌猴是在隔離狀態中長大,當牠們變成母親將不會表現出正常的性行為。對於幼猴,牠們顯得沒有多少的關愛,一般來說是忽略了幼猴,但當牠們注意到幼猴時,有時會殘暴地虐待牠們。母猴可能試圖毆打幼猴的頭部,且在極端的例子中, 牠們甚至歐打幼猴致死(Saomi, Harlow, & Mckinney,1972)。完全被隔離成長的母猴所表現出來對幼猴的可怕教養方式,和被不適任家長所教養的人們對其小孩的虐待,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些受不當教養而長大的家長,似乎會將其小時候受過的教育和對待方式複製到他們的後代身上,可見靈長類的母性行為受到環境教育的影響,是從他人的母性行為當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非與生俱來。 * '''本能與母性行為''' 對於行為的研究中,本能(Instinct)的概念已有一段長久的歷史。二十世紀初期,心理學家相當依賴本能概念,試圖用以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ref>McDougall, W. (190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Methuen. </ref>。在 1920 年代,本能的概念已較為不受重視,部分因為有許多行動被名實不符地標識為「本能的」,部分則因這個概念並不適合當時興起的行為論的理論(Stellar & Stellar,1985)。但晚近自 1950 年代開始,一群歐洲的動物行為學家將本能的研究置於科學的探索中,並再度注意這個概念。他們認為,行為之所以被標識為「本能」,它必須是先天已被決定的,且只有某些種屬才具有的行為,同時為其種屬成員共同具有的表現形式。因此,'''先天性'''(innateness)、'''種屬特有'''(species-specificity)以及'''固定行動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等均是對本能行為的研究依據。 在一些物種裡(狗、綿羊、天竺鼠),都能發現到「銘記」的現象,但鳥類的發展更為清晰。鳥類在出生後不久就能走路及游水(此時,其他許多動物還待在巢中)。這種天生的機制,使得幼鳥能夠跟在母鳥(照理應該是第一次看到的運動體)後面,亦步亦趨,以免漫遊在危險的世界裡面。對野鴨的研究發現:在鳥類的銘記上,刺激是很重要的;同時,這種現象開始很早,甚至在出生以前就發生了。在小鴨破殼而出前的一個星期,小鴨在卵內就會發出聲音來。針對著這個聲音,野鴨媽媽會有所反應,並咯咯地叫, 隨著小鴨孵化時間的接近,叫的次數增加得越多。孵化前後的聽覺刺激,再加上出生後在巢裡的觸覺刺激,使得小鴨完全把出現在巢裡的母鴨銘記起來。如果未孵化的小鴨聽到的是人的錄音:「來,來,來」,而不是鴨媽媽的聲音, 則在孵化以後,小鴨會銘記發出「來,來,來」聲音的引誘物,這與銘記發出和母鴨聲音相同的引誘物是一樣容易的。然而,在孵化以前聽到母野鴨叫的小鴨,較可能銘記和母鴨叫聲一樣的引發物(Hess,1972)。另外由動物行為學家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引發物'''(releaser)的觀念。所謂引發物是指促使某種行為特性表現出來的特殊環境刺激。因此,在海鷗媽媽嘴旁的紅點或黃點是引發物,引起小海鷗的啄食反應,促使母海鷗將食物反芻起來給小海鷗吃。我們可以使用各種紙板模型,上面點的顏色及形狀不同,觀察小海鷗啄食的情形,以決定誘起鳥類反應的引發物的特性為何。 '''種屬發生的層次愈高,特殊性的種屬行為愈少,而由學習決定行動,以滿足需求的可能性愈大。'''但即使如此,我們總是有著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例如,人類嬰孩的基本反射(rooting reflex):新生兒的臉頓觸到母親的奶頭時,他的頭會翻轉過來(上下晃動或轉動),同時張開嘴巴。假使嘴巴接觸到奶頭,則他會開起嘴巴,並開始吸吮。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動自發的,即使嬰兒睡著時也會發生。在六個月左右,基本反射會消失,自主性的動機行為取而代之;標準六個月大的嬰孩,看到瓶子時,手會伸出去,並想把瓶子塞到嘴裡。 == 心理動機 ==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see also|#內在動機(Intrinsic_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_Motivation)|#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當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獎賞或報酬時,若動機是來自外在的刺激(Drive)或誘因(Incentive),則是被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所推動;相反地,若純粹是覺得好奇或有趣,動機來自內在的需求或刺激,則是被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所推動。內在與外在動機會產生變化,且通常內在動機會比外在動機持久且具影響力,因此教學或訓練最終的目的,即是讓外在獎賞轉化成為有興趣、使命感的內在動機。 當一個人對某行為本來就具有內在動機,若在行為之前再給予額外獎賞作為外在動機,反而會使其動機減弱。心理學家曾針對此問題做過實驗<ref>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https://doi.org/10.1037/h0035519</ref>,他們將小朋友分成三組: #預期獎賞組:實驗者事先與小朋友約定好,每當他畫出一些圖畫後就可以用來交換一些獎賞。 #無預期獎賞組:不事先與小朋友作約定,但當他們畫出來時,仍會給予相同的獎品。 #無獎賞組:不給予任何獎品。 一至兩個星期後,實驗者回學校觀察這三組小朋友將自由活動時間用在作畫時間的百分比。結果發現,預期獎賞組的繪畫時間明顯地低於另外兩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預期獎賞組與其他兩組的小朋友,對其行為有不同的解釋所致。預期獎賞組會認為自己之所以作畫是為了要交換獎品,「欲交換獎品」的外在動機取代了「本來就喜歡畫畫」的內在動機,因而低估了自己作畫的興趣;反之,其他兩組的小朋友,則會將其作畫行為解釋為他們喜歡作畫的內在動機,而由於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持久、具影響力,這兩組小朋友比預期獎賞組花更多時間繪畫。Lepper 等人據此認為:'''如果對個體原本就有興趣參與的活動給予獎賞的,反而會減低其參與該行為的內在動機''',他們稱此為遊戲工作化(Turning play into work)。這個研究結果後續得到很多的支持。例如:有你給實驗參與者金錢後要求他助人,那麼他在之後能自由選擇時,助人的比率就會下降。 結論:'''對行為給予外在的獎勵或處罰可能使內在動機轉成外在動機,進而削弱動機的強度。''' === 自我調節動機(Self-Regulation) === 意志力(Volition)是指個人在執行作業或是面對挑戰時,能夠自覺地確定目的,並依據該目的決定個人投注的心力與克服各項困難的意願。意志力這詞源於哲學領域,當代心理學家偏好藉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或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來研究意志力。 在 1970 年代,班篤若(Bandura)嘗試用社會認知的觀點解釋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並堅持到底,他認為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動機。如果動機夠強,決策與行為便會持之以恆;如果動機不足,則容易放棄或是想辦法逃避。班篤若認為人會透過當下的觀察與過去經驗進行判斷並藉此修正自我的行為,因此自我調節會受到個人、行為及環境三者彼此之交互作用。影響自我調節動機有兩個主要因素:對行為的效能以及結果好壞之預期。如果個人覺得自己在執行特定行為時,有完成的可能性,且行為完成後會獲得好的結果,則個人便會有強烈的自我調節動機,在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行為,以達到更好的結果;相反地,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行為完成後也不會有好的成效,動機便很微弱。這一個包含兩種因素的預期架構,即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ref>Bandura, A.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359-373.</ref>。 影響自我效能高低的原因有四: {| class="wikitable" |- | 作為成效(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 個人完成行為後所獲得的正向或負向結果,會影響個人決定自我效能的高低。如果過去常有成功經驗,則形成高度的自我效能;如果過去多是失敗經驗,則會減弱自我效能。 |- | 周遭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 藉由觀察周遭對象(例如:朋友、同儕等)的行為方式與結果,決定自我效能的高低。如果對方的情況或背景與自己愈相似時,則有愈大的影響力。 |- | 言語規勉(Verbal persuasion) || 個人會根據他人的意見而形成對自我能力的判斷。經由他人鼓勵、讚美及關心,使人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件行為。 |- | 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 心理及生理狀能會影響自我效能的評估。當人處於負向的情緒狀態(例如:沮喪、焦慮、緊張等),其自我效能便會減低。 |} ===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 亨利・謬瑞(Henry Murray)在 1938 年提出了成就需要([[w:en:Need_for_achievement|Need for achievement]])的概念,認為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成就需求,且會影響個人追求成功的動力,並左右其對自我表現的評價。隨後成就動機理論<ref>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ref>認為,個體在進行某項行為時,會同時產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相對的目標,若個體追求成功的動機強於避免失敗,則個體會表現出積極的作為;相反地,若個體避免失敗的動機較強,則會表現出退縮、逃避的現象,而這兩種力量相互抵消之後所剩餘的內在動力,即為一個人的成就動機。 後續研究者進一步依照個人執行作業時不同的目標取向(Goal orientation),將成就動機分為精熟取向(Mastery approach)與表現取向(Performance approach)<ref>Ames, C. (1992).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classroom motivational climate. In D. H. Schunk & J. L. Meece (Eds.), 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pp. 327–348).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ref>。前者是指個人追求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內涵,有效地習得技能(包含知識與技術),因此在作業表現上,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以自我要求的標準進行檢驗。相對地,表現取向多出了「與他人比較」的社會因素,指個人追求自我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好結果以勝過其他人的表現,例如:考試成績在班上獨占鰲頭。這兩種取向後來更細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類別,前者是追求比現在更進步或比別人更好,消極是追求不要比現在退步或比別人更差。這兩種不同向度,可以將成就目標區分為四種類型: {| class="wikitable" |- ! 分類 !! 定義 |- | 進取精熟(Mastery Approach) || 目標旨在為了個人成長而學習。 |- | 退縮精熟(Mastery Avoidance) || 目標在於避免對所學的事物不夠精熟,或失去已習得的知識。 |- | 進取表現(Performance Approach) || 藉由與他人不斷地比較,彰顯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 | 退縮表現(Performance Avoidance) || 著重在如何避免失敗的情境,以免展現出自己的無能。 |} 採用不同的成就動機,除了影響一個人內在動力及外在表現外,也會影響個人的情緒。 成就動機同時也具有文化差異。如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色彩較強,會將成就歸於自己的努力;東方則更重視群體,認為成就來自於眾人的協助。 ==== 內在驅力 ==== Henry Murray 認為人有追求成功的需求<ref>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Oxford Univ. Press.</ref>,然而每個人對於追求成就的需求都不同,是造成追求成功的動力不同的原因之一。通常成就需求較高的人有較高的機率達到較好的目標與成就。 {| class = "wikitable" |+活化內在的三大條件 |- |'''條件'''||'''說明''' |- |'''自主性(Autonomy)'''||給予個體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個體對自己「如何工作」有一定的主導權,這能激發個體更多地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人類似乎對「被他人控制」感到反感,因此其實每個人都有掌控自身行為與命運的欲望 |- |'''專精(Mastery)'''||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成長所帶來的喜悅,且喜歡成長而不喜歡退步的。讓個體體會到自己在做的事是具有挑戰性與成長空間的,而不是一成不變、一無所獲的,才能夠讓其投入到行為裡,從而產生心流 |- |'''目標(Purpose)'''||設立一個目標能夠促使人們擁有動力去設法達到目標。對自身的內在目標有多清晰、多堅定,將決定他能調動多少自身的積極性,且滿足不僅僅取決於目標,目標的正確性亦是關鍵 |} ==== 外在誘因 ==== 人對於結果的經驗與預測會影響動機,若是認為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目標,並帶來成功,他便會增加追求此目標的動機。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 Vroom)、愛德華.勞勒(Edward E. Lawler)和萊曼.波特(Lyman W. Porter)先後提出預期理論(Expectancy theory),認為有三大因素影響動機。 {| class ="wikitable" |+三大因素 |- |'''因素'''||'''說明''' |- |'''期待性(Expectancy)'''||為努力後能成功的可能性 |- |'''手段性(Instrumentality)'''||為行為者認為將會產生何種後果 |- |'''吸引力(Valence)'''||為行為者對於此結果所判定的價值 |} *若公式化三者與動機的關係,三者的乘積為動機的多寡,因此當一個人認為欲追求的目標缺少其中一個因素,個體便不會產生追求此目標的動機。 除了預期理論,Albert Bandura 也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為人們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之程度或強度。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往往能設下適合的目標,並導致成功,然而自我效能低或是過高的人通常會設下過於簡單或困難的不理想目標,進而影響成就。 另外,由亞當斯(J. Stacy Adams)提出的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提到人經常利用經驗,做出調整下次嘗試的行為,認為人會追求公平性,預期得到與投入相對應的產出,且量化自己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與他人的比較,例如:當自己的投入多於他人,產出卻比他人少,便會進行自我調整,使兩人投入與產出的比值相同。此外,也可能因為覺得能力不足,而減少之後的投入動機;反之,當投入的程度相同,但是獲得較多產出時,可能認為自己不用付出太多,便可以得到相同結果,因此將減少下次的投入。 應用上,預期理論和公平理論同為管理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幫助預期及控制部屬的工作表現。從上述的兩個理論中可知,經驗的解讀往往對於成就動機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解釋個體對於產生結果之原因的詮釋,以及預期下次結果的關係,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歸因,將其分為內在與外在(internal v.s. external)、穩定與非穩定(stability v.s. instability)及特定與廣泛(specific v.s. global)。 ==== 成就動機之歸因 ==== ===== 內在與外在 ===== 在生活中,影響人們追求成功的動機很多,也往往取決於每個人的「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又稱為控制信念),意指一個人的行動主要根據外在環境因素(外控取向,Ex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或自己本身的行為與思考(內控取向,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這些「歸因(Attribution)」是融合上述內控與外控取向所判斷出影響事情的結果之因素。 *內在歸因:傾向把原因歸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或特質造成該結果。 *外在歸因:傾向認為結果是肇因於外在環境的影響。 舉例來說:有一天工作效率不佳,內在歸因的人可能認為是因為自己生性懶散,而外在歸因的人則可能認為是受同事頻繁的打擾所影響。 然而,控制觀雖是許多事物的動機和歸因,卻不是唯一影響的因素,「穩不穩定(Stability vs. Instability)」以及「廣泛和特定(Global vs. Specific)」分別說明了時間和空間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 穩定與非穩定 ===== 若一人認為某個結果是穩定的,則將認為長期以來都將會是這樣的狀況,即使努力也不會有所改變;若認為是非穩定的,則將認為某種結果是暫時的現象。 ===== 特定與廣泛 ===== 若一個人認為結果是特定的,他往往認為結果是針對自己,或在某個情況下才會發生;若認為結果是廣泛的,則較可能推測此結果在許多情況下都會發生。 我們能將控制觀與「穩定」結合,也就是在面對不理想成績時,兩種控制觀(內控、外控)分別在穩定和不穩定的背景下,便會出現不同的歸因解釋。穩定狀況若配上內控思想時,當事者可能將不理想的成績歸因到能力問題,而在不穩定狀態下,內控思想者傾向認為這是因為努力不足所造成。穩定狀況下,外控因子可能會是作業以及考試難度,不穩定環境下的外控原因則可能是運氣。 在長期的累積中,這些對於事件的不同解釋方式,可能將演變出一套習慣性的「歸因風格(Attributional styles)」,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樂觀或悲觀、積極性或消極性,以及冒險或保守的特質。以樂觀者為例,對於失敗的事件,樂觀者經常認為外在環境是失敗的主因,故傾向相信情況存在轉機;面對成功時,則認為成功是肇因於內在因素。悲觀者恰好相反,面對失敗時容易歸因於內,成功時則歸因於外。因此,通常樂觀的歸因能使人產生成就動機,而悲觀的歸因則容易讓人覺得努力沒有結果、註定會失敗,所以容易放棄。 === 求知動機([[w:en:Epistemic Motivation|Epistemic Motivation]]) === 求知動機和求知需欲,是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動機層次論(Motivational hierarchy theory)」的主張,他認為人類本身具有了解外在環境的內在力量,亦是人類擴大生活經驗的原動力,且求知動機屬於動機發展層次的最上端。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層次分為五層,由最下端至最上端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並對於需求層次提出兩個論點:[[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thumb|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 人類有積極努力、追求向上生長的傾向,每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因目的達成而獲得滿足時,一個全新且較高層次的需求便會隨之出現。 * 需求層次越低者,普遍性越大,且變化、個別差異越小,而需求層次越高者,變化越多,個別差異也越大。 舉例而言,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普遍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尤其前者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少。相對地,愛與隸屬需求是追求個人在團體中的信心與價值,而自我實現需求追求適合自己的能力、性向、興趣等條件的生活方式,求知需求則希望擴大生活經驗,追求臻至完美的最高境界,上述高層次的需求往往在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學習上,馬斯洛的理論有下述的應用價值: * 上層需求須建立在下層需求的滿足上 :假如一名老師想要使學生為追求自我實現而努力,並提高其求知的動機,便須先了解並設法滿足學生較低層次的動機與需求。此外,當老師發現學生情緒不穩定,沒有求知慾且不肯努力,從而影響了學業,便須從最下層的需求開始考察,一層一層往上推,才可能發現癥結所在,好比家庭不和睦、經濟狀況的困難等,因為這些看似與求知欲無關的因素,其實都相互影響著。找到問題所在後,再設法調適或改善學生的環境,幫助其度過難關、恢復信心,求知欲也會隨之提升。 * 考量到較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與求知需求,變化往往較多,個體差異也大,因此應用時須參照實際測驗的結果,包括智力、成就、性向與興趣等測驗,進一步了解其行為的真正意義後,才能分別給予協助,以有效提高其學習動機,使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不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收到一些質疑和批評。首先,馬斯洛的研究結論並未基於任何可信的實證研究。雖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常被引用於各種學術文獻中,並且是許多學術課程的一部分,但科學界對其有效性的證據很少或幾乎沒有。馬斯洛的理論表明,我們的需求是按優先順序排列的,這意味著最低的需求在未滿足時會產生最強的影響。他寫道:「對於一個極度飢餓的人來說,除了食物之外沒有其他興趣。他夢想著食物,他記得食物,他思考食物,他只對食物產生情緒,他只感知食物,他只想要食物。」然而,有許多明顯的例子表明,個人的主要興趣超出了其他基本需求實現了。馬斯洛在他的研究中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基本需求,甚至是基本水平之外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沒有得到滿足。滿足這些需求的順序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影響不大。換句話說,即使較低層次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自主性、社會支持和被尊重的感覺等較高層次的需求仍然很重要。 因此,有關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仍需討論,這套理論也可能因為東方與西方國家的文化而有所差異。 === 好奇動機 === 早期的心理學家相信,已經滿足生物需求的有機體能夠處在安靜的狀態,但這種說法現已被證實是錯誤的。人類和動物都有尋求刺激、主動探索環境的動機,縱然這些活動並無法滿足身體的需求。因而,底下我們將簡明扼要地探討動機的另一種型式——好奇。 根據[[w:尚·皮亞傑|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心理學,人本身有一種認識外界的傾向。當人遇到新事物,而又無法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處理,內心便會產生一種認知上的不平衡,而這會使人設法去同化和調適。這種認知上的不平衡令學生產生好奇心。 而好奇動機正是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因素,當人們擁有好奇心後會去創新與挑戰,文明與社會也因此有了進展。 根據天體物理學家、作家馬里奧·利維奧之研究,好奇心可分為兩種。 #知覺性好奇:當有些事情令我們感到驚奇,或者有些事情並不符合我們的認知的,我們就會產生這種好奇心。這是一種令人不悅的狀態,如處逆境。就像身上哪裡感覺癢,必須得撓一下。所以我們必須去找到答案,才能緩解心中的好奇。這種知覺性好奇被滿足的時候,對大腦產生的感受是類似於吃了一頓美食,喝了一杯好酒。另外實驗還發現,知覺性好奇得到滿足,會加強人們的次要記憶。那些你不用特地去記,但是能印在腦海裡面的記憶,就叫次要記憶。 #知識性好奇:這是一種愉快的狀態,帶著對獎賞的期待。這是我們在知識層面的好奇心,也是一些科學研究背後的驅動因素。它推動了藝術品的誕生,推動著教育的發展,以及等等此類事物。引發知識性好奇的是跟獎勵機制相關的腦部區域,給人帶來的是愉悅、快樂的感覺。比如說大腦兩邊的前額皮質。換句話說,對於知識和信息的渴望,會在大腦中引發一種獎勵或者回報狀態,就是知識性好奇。 ==== 探索與操弄 ==== 人類探索(Exploration)和操弄(Manipulation)某些對象的驅力似乎與生俱來。以下是一種探索的形式:假使置身於 T 形迷宮的老鼠第一次向右轉,則第二次老鼠在十字路口向左轉的概率很高,且當下老鼠既不餓,也不渴,同時目的箱裡也沒有獎賞物。探索的另一種形式是'''操弄'''或研究事物,當我們給嬰孩嘎嘎作響的玩具,他們會表現出操弄的行為,而不存在其他動機(張背松、楊國樞,民 49,民 50)。此外,猴子也有同樣的行為表現(Monkey 作動詞是玩弄的意思),假使把不同的機械設備放在檔欄裡,猴子便會把它拆開來,而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技巧更高明。然而,除了操弄本身的滿足之外,猴子沒有獲得任何獎賞<ref>Harlow, H. F., Harlow, M. K., & Meyer, D. R. (1950). Learning motivated by a manipulation dr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0(2), 228–234. https://doi.org/10.1037/h0056906</ref>;反之,如果每次猴子把謎題解開後就餵食牠,其行為則會發生改變——為了馬上獲得食物,牠的操弄興趣會降低。 有時操弄具有研究(Investigation)的性質,皮亞傑([[w:讓•皮亞傑|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1896-1980)便曾以人類嬰兒為對象,觀察其早期的反應。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裡,嬰孩學會拉扯線,使懸掛著的鳴響器喀拉作響,這種操弄行為往往會使嬰孩手舞足蹈。在五至七個月,嬰孩會把蒙在臉龐上的布拿下來,玩躲貓貓的遊戲。在八至十個月,嬰孩開始注意到隱藏在其他事物後面或底下的東西。十一個月左右,會把事物放在不同的地方或位置,做做「實驗」<ref>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M. Cook, Trans.). W W Norton & Co. https://doi.org/10.1037/11494-000</ref>。這種好追究及研究的行為,是成長中孩子的典型行為,也許可以將之稱為好奇心,或發展勝任環境能力的需求。不過,這種動機的發展似乎是和有機體的各種生理需求無關。 ==== 感覺剝奪的研究(Sensory deprivation) ==== 探索及操弄能夠為有機體輸入新奇、有變化的感覺,已有研究證實了這種感覺的輸入之必要性。如果幼年期感覺受到剝奪,將帶給長大後的行為戲劇化之影響。同樣地,當成人正常的感覺刺激量遭受剝奪時,亦會有極大的改變。這方面的研究由加拿大的馬克基爾(McGill)大學首開先河,研究者讓大學生身處光線充足、具備隔音效果的房間裡,並躺在一張臥床上。他們戴著半透明的遮塵眼鏡,因此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線,而無法看清物體的形狀及模樣,同時,帶上手套及紙做成的袖子,以減低觸覺刺激,空間中僅有抽氣機及冷氣機的聲音造成的輕微噪音。過程中,允許受試者有短暫的進食及方便的時間,但攝食與方便的地點之刺激也較正常者少。在兩、三天之後,大部分受試者都拒絕繼續再做實驗,因為情境實在太難受了<ref>Heron, W., Doane, B. K., & Scott, T. H. (1956). Visual disturbances after prolonged perceptual isol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10(1), 13–18. https://doi.org/10.1037/h0083650</ref>。 受試者在接受上述處理之後,開始產生幻視,由光線閃爍不定、產生幾何圖形,到仿佛置身夢境,不一而足。他們變得缺乏時空觀念,無法清晰思考及集中精神,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降低。簡言之,感覺剝奪對個人機能有不良的影響,其症狀和精神病患的經驗頗為類似。在其他類似的研究中,受試者自頸部以下都被浸入盛裝溫水的桶子裡,並浸了數天,以進一步剝奪感覺刺激。研究結果雖因過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所有受試者都討厭感覺剝奪的狀況,他們覺得厭煩、無法安靜、容易激怒以及情緒困擾。顯然地,人們需要刺激有所變化,而對刺激缺乏的狀況產生敵意的反應(Zubek,1969)<ref>Zubek, J. P., Bayer, L., Milstein, S., & Shephard, J. M. (1969).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prolonged immobilization plus perceptual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4(2), 230–236. https://doi.org/10.1037/h0027147</ref>。 ==== 尋求刺激的個別差異 ==== 正如同人們在本章所討論的動機上有著程度上的不同,好奇動機的個別差異似乎更為特別而明顯。朱克曼(Zuckerman,1979)為了測量其間的差異,發展出一套名為'''感覺探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的評量工具,這量表包含一欄設計好的題目,以評估個體參與冒險活動、尋求新的感覺經驗型式、享受社會刺激的興奮以及避免無聊等慾求的程度<ref>Zuckerman, M., & Neeb, M. (1979). Sensation seeking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iatry Research, 1(3), 255-264. https://doi.org/10.1016/0165-1781(79)90007-6</ref>。 運用 SSS 的研究顯示出在尋求刺激方面的高度個別差異 <ref>Carrol, E. N., Zuckerman, M., & Vogel, W. H. (1982). A test of the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theory of sens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3), 572–57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42.3.572</ref>。進而言之,感覺探求是與情境變化相一致的特質,那些喜歡在生活中享受新經驗者,在其他領域上,也常描述自己是一位冒險者。心理學家發現 SSS 的分數高者,和許多行為特徵有關聯:如參與高危險性的運動、職業或嗜好(跳傘、飆車及潛水等);尋求性和藥物經驗的多樣化,對一般人視為恐怖的情境也絲毫不感害怕(如黑暗及蛇等),在賭博時孤注一擲,以及喜好新奇的食物等等。縱使被問及描述其正常的駕駛習慣時,高感覺尋求者所報告的駕駛速度也較低感覺尋求者還要快。 感覺探求的變化會影響個體對不同感覺探求者的反應。高感覺探求者認為較低感覺探求者令人厭倦,並過著處處受拘束的生活;相反地,低感覺尋求者則認為感覺探求較高者是在進行有害無益且有勇無謀的活動。這類態度在選擇結婚對象時顯得極為重要,研究顯示丈夫與妻子之間的 SSS 分數有著其特殊意義的相關:高感覺探求者傾向於嫁娶志同道合的伴侶,而低感覺探求者亦然。這項特徵的適配性似可作為婚姻圓滿與否的預測指標(Fisher 等人,1981; Farley,1986)。如果說夫妻中有一方是非常高 SSS 分數者,而另一半是非常低 SSS 分數者,那麼婚姻不協調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 ===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1/life.html 玩樂動機] === 以下介紹 Volkswagen 跟瑞典政府單位所提出的樂趣理論,以及遊戲化的定義。 *'''樂趣理論(The Fun Theory):'''人們與生俱來就有玩樂的天性,遊戲對人們具有強烈吸引力,將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新奇」會讓事情變有趣。當某件事是新奇且有趣時,它便具有固有的獎勵性質,讓我們喜歡做那件事。此外,這個效應還能持續很久,因為當人們覺得某件事很有趣時,他們不只是享受當下的愉悅,之後他們也會想再嘗試。「樂趣」是會讓人上癮而且強大的東西。 *'''遊戲化(Gamification):'''將遊戲設計的元素和原則放入非遊戲的內容中,也就是把現實中的社會活動包裝成遊戲,可以運用電腦,也可以是裝置。因為人有玩樂的天性,所以如果將正面但缺少吸引力去做的事包裝成遊戲,那麼想玩樂的動機就會輕易的大過於不想做事。 :遊戲化改變動機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 # 成就感:現今社群媒體風氣盛行,許多人在其中得到成就感,這其實也是遊戲化的一環。例如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讚數越來越高,朋友開始在自己的貼文留言,這其實是使用了遊戲化中「成就徽章」的元素。使用的同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我們感受到成就感,這也使我們願意不停地使用社群軟體來發文。 # 使命感:在網路如此興盛的時代,很容易有許多不重要或不正確的資訊被加入維基百科裡。在公司裡,沒人想做的查核工作,通常都是交給入門的實習生或是員工,以薪水或工作機會作為代價。然而,維基上的查核員工基本上是「無償的」,在修正這些資料時,他們拿不到任何實質的好處。更驚人的發現是,相較於不編輯維基百科的那些人,致力於編輯維基百科的人所捐款比例高出九倍(3% vs. 28%)!因為這一些人他們認為自己並不只是在修改資料,而是在致力於「保護人類的知識」。'''如果正在完成的一件事能帶來使命,比起獲得,他們願意付出的更多。''' # 不確定性:遊戲化大師周郁凱曾說過:「我們對不確定與機會性經驗著迷,是動力的主要來源。」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的說法,就是放入直覺思考的系統中,讓我們願意撥出珍貴的注意力,去處理我們過去未曾處理過的新資訊。換言之,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們的好奇心,同時也讓我們更有動力。 *'''應用'''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便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集點卡、紅利點數,透過消費或累積點數讓大家願意不停地使用店家的服務。或是當你下載一部電影、一款遊戲、甚至一個應用軟體,總是會有一個進度條嗎?特別是當進度到 99% 時,恨不得他馬上完成。進度條引領你內心的期待,讓你知道現在已經完成多少百分比。下列為幾項較為特殊的將「遊戲化」應用的實例: #The speed camera lottery:為了讓測速照相機不是那麼的擾人,我們想讓它遊戲化,讓它可以使駕駛者遵守速限。透過測速相機將每台經過的車子都記錄了起來,只要有乖乖遵守限速的駕駛,就有機會獲得超速駕駛們的罰金。 #Plant Nanny:將原本一種本能的喝水動作,變成養花的過程,讓它變得有趣起來。也因為這種有趣,Plant Nanny 讓人更加願意去喝水 —— 儘管本來的目標不光是增加飲水量,而是為了種植小植物。 #Color Run:把「跑 5 公里」的目標,換成「以最炫的色彩衝過終點線」,同時提供了顏料包這種道具,讓跑者相互互動,而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大家甚至可以自發組織起遊戲,讓整個過程變得有趣。 #the deepest bin:公園裡常常看到地上有垃圾,垃圾破壞了原本想要提供美美綠地讓大家休息的本意,但為什麼明明都有設置垃圾桶,還是有人亂丟垃圾呢?因為他們沒有誘因及動機走去垃圾桶旁邊,把手伸進髒髒的垃圾桶丟垃圾。於是,這個神奇的垃圾桶就誕生了,當我們把東西丟進去時,垃圾桶會發出像是把東西丟進很深很深的洞的聲響,咻咻的聲音激起了大家玩樂的心態,於是他們願意為了這個有趣的音效,跑過來丟垃圾到垃圾桶,甚至撿地上別人亂丟的垃圾起來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Xh2n0aPyw Piano Staircases]): 這是一個體現「樂趣理論」的經典例子。從地面要到地下的地鐵時或是從地下的地鐵上地面時,由於走樓梯比較消耗體力,人們一般喜歡搭手扶梯勝過走樓梯。但若是發揮一些創意,將地鐵樓梯彩繪成鋼琴的黑白鍵,再搭配採下時會發出的鋼琴聲音,便會大幅增加走樓梯的樂趣,進而讓更多人往來地面和地鐵時願意走樓梯。影片中的實驗顯示,將地鐵樓梯模擬成鋼琴後,願意走樓梯的人數比模擬成鋼琴之前多了66%。由此可見,「樂趣」會改變人們做事情的意願。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E6%B1%BA%E5%AE%9A%E8%AB%96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自我決定理論由Deci與Ryan(1985, 2000)提出,是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發展與功能的宏觀理論,考量到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資質與心理需求。其主旨在於探討人發自內心的動機,排除外在誘因與影響,其中又把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認為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是重要的動機來源。 自我決定理論假設所有人都試圖滿足與生俱來的需求,包含: # '''自主性(Autonomy)''':對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和目標的需求。 # '''能力感(Competence)''':對於成長以及成果掌握的需求。 # '''歸屬感(Relatedness)''':與他人互動、建立聯繫並關懷他人的需求。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雖然人們會基於多樣動機從事各種行為,但基於內在動機從事某種活動是最理想的狀態,會提供個人最強烈的行為動力。不同的動機型態從低自我決定到高自我決定水準,依序為無動機(a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到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動機內化,就是個體把透過外在酬賞等動機增強物所表現的良好學習行為或成果,變成內在的動機行為或行為特質。 當個人愈是傾向內在動機從事某種活動時,由於具有強烈內在滿足、刺激與成就感,愈可能引發個體的投入參與,個體也愈能持久從事該項活動;同時,因為個體的投入與努力,也將使個人在該項活動上有較好的成就。 == 社會動機(Social Motivation) == 人們除了生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驅動(生理性動機)以外,也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動機。社會動機是指由他人的刺激引起(環境性動機),也因由他人的對待而滿足的動機,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因此社會性動機是學習來的,其表現的形式與社會文化有關<ref>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臺北:東華書局。</ref> ,例如:親和/歸屬、侵犯/利他、社會讚許與權力動機。 *社會動機的功能 #'''激活''' :動機激發個體行為,使個體處於活動狀態,屬推動行為。 #'''指向''' :個體行為指向同一目標,因為具有目的性,在達成前不會停止。 #'''調節''' :個體行為在達成目標前,動機起維持作用,即使行為受阻,只要動機還在,就可行使調節作用。 === 親和動機(Affiliation Motive)=== 親合動機是指個體與人建立友好關係並和他人親近親密的需求,被馬斯洛歸類在需求階層的愛與歸屬需求,因此渴望他人的關心、認可、支持、讚賞,抑或需要友情、愛情、親情,以及期望與他人有所互動、交往,皆是親和動機的範疇。 高親和動機的人往往較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也較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相反地,低親和動機的人不喜歡與太多人接觸,傾向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的親和需求被滿足時,他會感到心情愉悅;反之,若個體的親和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便會產生失望、難過、氣憤等情緒。親和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渴求,亦是物理生存之必須,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即證明了人們若與社會隔離,將發生焦慮失眠、情緒不穩定的症狀<ref>Schachter, S (1959) 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 魏斯([[w:en:Robert_Weiss_(therapist)|Robert Weiss]],1974)分析親和動機由以下幾種元素組成<ref>Weiss, R.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ubin, Z., Ed., Doing unto Other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7-26.</ref>: * '''依附''':由親密的重要他人得到信任以及安全感,如:小孩與父母間、朋友間、伴侶間等,換言之,嬰兒對於父母或照顧自己的依附行為,以及長大後從朋友或伴侶的關係上獲得的依附經驗,會使人感到滿足。 * '''社會整合''':在社會團體中與他人交流、合作,由於經驗共享,因此獲得團體歸屬感,乃至於與社會連結的感受,如:班上同學一起參加啦啦隊比賽,在每個同學都有一個位置進行演出的前提下,所有人為了最後完美的演出而付出時間與心力,因而建構出每個人對班上的歸屬感,大隊接力亦是如此,讓大家有被納入團體的滿足感。 * '''價值保證''':當個體獲得他人的稱讚、肯定時,會得到自我價值肯定的滿足感,如:學生在全班面前受到老師表揚,他便會對於自己的表現有所肯定,並增強信心。 * '''可靠同盟''':藉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找到可以信賴並倚靠的夥伴,生活碰到困難時,便不會求助無門而感到焦慮恐懼,如:在戰場上遇到敵軍,在同盟軍隊的相互協助下,順利克服敵軍攻勢。 * '''獲得指導''':得到相關個體提供的幫助和教導,使自己順利解決難題,並獲取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如:老師對學生進行教學,並為其解惑,使其在學習上有所了解,進而感到滿足。 * '''教養機會''':當個體有能力去教導他人,並傳承自身經驗時,可以從中獲得被重視和需要的感覺,如:社團學長姐進行分享經驗時,從中獲得被重視與被需要的感受。 影響人們親和動機的情況<ref>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ref><ref>Schachter, S (1959) 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 * '''接觸原則''':接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依附感,強化親和動機。 * '''自我開示''':源自「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且一個人自我開示往往也能獲得對方同等的坦誠信任,強化對方的親和動機。 * '''恐懼''':當人們越覺恐懼,越會尋求依附的對象,以分散其注意力。Sarnoff H. Zimbarbo(1961)的實驗<ref>Sarnoff, I., & Zimbardo, P. G. (1961). Anxiety, fear, and social isol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2), 356–363. https://doi.org/10.1037/h0046506</ref>曾研究恐懼和親和傾向的關係,結果發現高恐懼者的親和動機較強。 * '''出生序''':由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提出,通常長子、長女與獨生子的親和動機較強烈,這可能與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照料更多,使其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有關。 * '''情緒''':興奮或失意時,人們的親和需求往往會趨於強烈,例如:遭受壓力或挫折時,許多人會打電話找親友訴苦。 * '''焦慮感''':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在一項實驗中,透過操縱不同的焦慮程度,以測量焦慮感與親和動機的關係。結果發現,高焦慮者傾向有他人的陪伴,低焦慮者則較不傾向。當個體處於陌生或不熟悉的情境,而不知如何是好時,便會尋求與自己境遇相似者之幫助,希望藉此得到一些資訊,讓自己應對目前碰到的狀況和問題。 === 攻擊動機(Aggression Motive) === 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是「死亡本能」,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而攻擊意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自己或物體的行為。<br>攻擊行為根據目的可分為工具式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與情緒性攻擊(emotional aggression)。 #工具式攻擊:傷害他人是為了獲得利益、清除障礙,自衛傷人都屬於此類。但若攻擊者有更簡便的方式能夠達成目標,便不會展開攻擊。 #情緒性攻擊:最終目標即是要傷害對方,且往往伴隨著憤怒、輕視、敵意。例如在體育賽事中,在長期支持不同球隊的球迷之間,由於對於自己支持的球隊與對手間長年的敵對關係,而往往會有互相叫囂、鬥毆、彼此攻擊的情況。 此外,除了肢體或語言攻擊外,還存在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的種類,能夠破壞對方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例如絕交、散播謠言等。 攻擊行為受到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有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其肢體攻擊、暴力行為的比例通常較高'''<ref>Archer, J. (2006). Testosterone and human agg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 hypothe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3), 319-45.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04.12.007.</ref><ref>van Bokhoven, I., van Goozen, S. H., van Engeland, H., Schaal, B., Arseneault, L., Séguin, J. R., Assaad, J. M., Nagin, D. S., Vitaro, F., & Tremblay, R. E. (2006). Salivary testosterone and aggression, delinquency, and social dominance in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mal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50(1), 118–125. https://doi.org/10.1016/j.yhbeh.2006.02.002</ref>,另有研究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血清素含量低的人,其攻擊程度較高''',而刺激血清素作用的藥物能減弱攻擊、衝動及社會偏差行為<ref>Duke, A.A., Bègue,L., Bell,R., & Eisenlohr-Moul, T. (2013). Revisiting the serotonin-aggression relation in humans: a meta-analysis. Psychol Bull, 139(5), 1148-1172. https://doi.org/10.1037/a0031544</ref>。 同為行為生態學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羅倫茲(Konard Z. Lorenz),和佛洛依德一樣認為'''攻擊是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生物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源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易被地位高的男性吸引,且攻擊常是男性獲得並維護地位的傳統方法。此外,演化的結果也能抑制人類攻擊有血緣關係者的傾向。 有研究發現,雖然女性與男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女性比較不會以攻擊的方式表達。不過,女性會為了捍衛子女而攻擊,目的是保護下一代,而攻擊時會避免親身涉險,此現象說明了為何女性傾向選擇間接、較不危險的攻擊方式,而非使用外顯、肢體的攻擊。探討男女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指出,男生傾向表現出較多外顯攻擊,女生則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據此推論,女性一般比男性更關心人際及親密關係,因此認為造成他人社會方面的傷害較能達到效果。 === 權力動機(Power Motive) === ====權力的定義==== 權力的定義可分為三類(Fiske & Berdahl, 2007)。第一類定義將一方(後文簡稱為高權力者) 控制另一方(後文簡稱為低權力者)重視的結果稱為 權力(Thibaut & Kelley, 1959)。舉例來說,較具異性 緣者在異性戀關係中較具權力,因為他們有較多可能 交往的對象,可以決定是否與對方發展關係。第二類定義將權力視為實際影響力差異,以一段關係中雙方對彼此影響力的作用結果定義權力,如Dahl(1957)提及高權力者使低權力者做出 其原本不會做出的行徑。第三類定義則將權力視為潛 在影響力的差異,一段關係中高權力者對低權力者的 潛在影響力較大(French & Raven, 1959)。例如,一 段交往關係中若女方影響男方的可能性較高(如較可 能說服男方去看自己想看的一部電影),則女方較具 權力。 ====權力動機==== 權力動機指的是個人擁有一種影響別人或支配別人的慾望。溫特(D.G. Winter, 1973)認為權力動機可分為<ref>Winter, D. G. (1973). The power motive. Free Press.</ref>: * '''消極的權力動機''':通常表現為「害怕失去權力」,時時為了自身聲望擔憂。消極的權力動機也可以稱作是對無能的恐懼,無能會讓人處於不利地位,會引起自卑感,自卑感又會促使個體設法去獲得補償,而對補償的訴求往往走向偏執,導致個體對極端權力和地位的追求。 * '''積極的權力動機''':時常表現出盡全力去爭取領導職位或在組織社會中的權力的行為。個體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控制水平越高,個體的優勢越大,而社會生活中的優勢地位會使個體具有安全感,能讓他們取得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的資源。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對於社會事物具有濃厚興趣,並且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他人者,通常都具有強烈的權力動機,其可依照目的分為以下兩種: *''' 個人化權力動機(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或利益。個人化權力動機強的人喜歡參與社會活動,善於表現自己,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以樹立個人威望或滿足某種私慾。他們也熱衷於追求權力地位,重視物質享受,以優厚的物質財富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和控制社會的目的。 * '''社會化權力動機(Soci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他人。行為上表現為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以個人的知識、觀念等方式影響他人,或以自己的作品或精神產品去影響他人。社會化權力動機強的人雖然也熱衷於公共事物,試圖影響他人,但其真正的動機卻是希望對公眾有益、改善社會。例如:教師、作家、新聞記者和文藝工作者等。另外像是醫生、警察、軍人等則是以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 ==情緒== ===情緒的定義=== 情緒為「感覺、特定的想法、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相關的行為傾向。」情緒的涵蓋範圍廣泛,包含內在感受及外在行為。<br> 從上述的定義可知,人的情緒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這些事物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與人發生了各式各樣的聯繫,使人產生了不同的主觀體驗,這些主觀體驗就是所謂的情緒。情緒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應,只不過它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第一,它不是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第二,引起人的情緒體驗,是以需要為媒介的,並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緒體驗。另外,人的各種情緒和狀態也成為人們的需要是否滿足的一個指標,同時是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矛盾統一關係的指標之一。總而言之,'''情緒心理學主要在探討情緒的內涵與特性、情緒發生的因素與過程、情緒的表現方式與情緒行為的評量'''。 我們一般講到的情緒,是包含著兩種概念:先天產生的「情緒反應」與經由後天學習的「情緒表達」。 '''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on)''':指我們受到外界刺激後,心裡會產生的感覺,如快樂、害怕、驕傲等。分為「基本情緒」與「高階/混合情緒」兩種: * '''基本情緒''':如正向(高興)、負面(傷心、、噁心、害怕生氣)或中性情緒(驚訝),基本情緒在幾乎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類似。 * '''高階/混合情緒''':是因文化與個體差異,在不同社會中可能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如「羞恥」的情緒在東西方的產生契機會有所差別。)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舉例來說,正面的話有:驕傲、感激;負面的話有:羞恥。 '''情緒表達(emotional response)''':指我們透過語言或肢體等方式,將這些感受表達出來讓他人知道,分為有意識的表情、言語,以及無意識的為表情、肢體語言等。 一九二〇年代以後,對情緒的研究除了延續詹姆斯以來,對於情緒作用之生理控制中心的研究之外,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分析學派及行為主義學派都提出各自對情緒的見解。前者如[[w:威廉•麥獨孤|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w: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後者如[[w:約翰•布羅德斯•華生|華生]](J.B. Watson, 1878~1958)及[[w:哈里•哈洛|哈洛]](H.F. Harlow, 1905~1981)等。 * '''麥獨孤''':強調'''人的本能活動,認為情緒和本能相連,均為滿足個人某些生物性或生理欲望的需求而發。'''如:恐懼中含有逃跑的本能,憤怒中含有攻擊的本能,仁慈中含有母性的本能,懷疑中含有好奇的本能等。有些情緒可能同時含有多項本能傾向,如:感激、怨恨、羞愧等。 * '''佛洛依德''':秉持其一貫重視本能的觀點,視'''情緒為「本能的心理能量釋放或滿足的過程」'''。但是心理能量不能過度釋放,須加以控制;其式是「壓抑」,或應用「防衛機制」。後來凱勒曼(H. Kellerlman)於一九七七及一九八○年時加以衍生出八種控制基本情緒的防衛機制,即:「接納與否認」、「悲傷與補償」、「厭惡與投射」、「喜悅與反向」、「期待與理性」、「憤怒與替代」、「害怕與壓抑」、「驚訝與退卻」。    * '''華生''':則是行為主義學派對情緒研究的濫觴,說'''情緒是一種刺激與反應類型'''。據對嬰兒的觀察,發現人類至少有三種基本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 * '''哈洛''':依據華生之學說中「制約」的觀點,發現除了四種基本感覺愉快、不愉快、興奮、抑鬱之外,'''其他的情緒,均依社會情境的制約而定''',如恐懼及憤怒即由威脅性之社會情境而生。    一九五○年代以後,情緒心理學的發展,除了延續並加深對情緒之生理方面,情緒與本能的關係,以及情緒之刺激反應的制約之外,情緒的認知論及情緒的社會互動與社會結構論者也日見增加。也就是使情緒研究的重心,由注重先天遺傳、生物方面的生理基礎,轉向後天環境、社會和心理基礎方面。 從心理學對情緒的研究開始,到近來發現情緒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際關係、工作或學習成效等各方面都密切相關,故'''情緒研究已與心理衛生及教育接合,致力於指導人們控制及調節情緒,以培養健全的人格''',而達到「情緒成熟」的境地。所以情緒研究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情境中,由研究情緒狀態,進而探討情緒的變化。情緒存在有許多後天可改變的部分。透過教育及心理衛生的工作,人可以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作用。使情緒之消極、混亂、破壞性減少,成為積極、有組織、且有建設性的表現。 ===情緒的成分=== 動機行為的能量常源於相伴產生的情緒,情緒是動態且多層次的概念,為個體身心總動員的複雜組合,情緒至少包含六個元素:'''認知評估、生理反應、表情動作、主觀經驗、思考和行動、情緒反應'''。情緒依其持續的時間又可分成狀態,心情及特質傾向:狀態為針對清楚刺激的當下感受,具體而短暫,一般稱為情緒狀態;若持續時間較長,達二週以上,且造成之原因較模糊則稱為'''心情'''(mood);一旦成為長時間的特性且影響其一般性的行為傾向,則為'''特質傾向'''。 :'''1.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 ::個體面臨'''外界刺激'''時,會有意無意地對刺激進行一系列的評估(appraisal),分析,解釋與演繹刺激的意義,這種評估過程被認為是情緒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會引發後續一連串和其他情緒成分有關的反應。而當我們有意識地去評估時,會遵守特地的法則進而去決定情緒的向度和強度。在向度方面,有助於我們達成目標或動機的刺激,便可產生正向情緒例如:快樂、愛,相反地,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的刺激則會產生負面情緒如:恐懼、悲傷。 ::舉例:當你聽到別人對你的讚賞時,你會去分析對方是真心地讚美還是諷刺來做出不同的回應。情緒評估有時是無意識的,因為有些是先天因素。 ::舉例:當我們聽到巨大聲響會感到害怕。 ::許多原本中性的刺激,一旦與先天會引起情緒反應的刺激聯結後,就會引發情緒反應,這稱為條件化情緒反應(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條件化情緒反應所涉及的評估歷程,常是個體難以意識到的。而評估歷程也並不全然都無意識進行,有些時候我們會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解釋及推論的歷程,這些意識中的評估遵循特定法則來決定情緒的向度與強度。就情緒的向度而言,凡是被判斷為有助於個體達成動機,信念或目標之刺激或環境者,便會產生正向情緒反應,反之,若刺激或環境會阻礙或違背個人遂行動機,信念或目標者,便會引發負向的情緒反應。1989 年時,Wyer 和 Srull 整理出公式,以推論正向及負向情緒的強度: ::*成功時所生成的正向情緒強度 = 潛在動機的強度 ×(1-達成目標的主觀機率) ::*失敗時產生負向情緒強度 = 潛在動機強度 ×(投入的心血-與成功的距離) :'''2.生理反應(Internal Bodily Changes):''' ::為'''內部身體變化''',尤其指的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與變化,控制心臟和其他平滑肌的周圍神經系統的分支。當害怕,緊張,生氣等情緒出現時,個體必須準備抵抗或逃避危險,因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4%E6%84%9F%E7%A5%9E%E7%BB%8F 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es)]活動增加,動員身體能量準備應付危機。反之,在放鬆,安靜或舒服的情緒下,代表環境是安全的,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AF%E4%BA%A4%E6%84%9F%E7%A5%9E%E7%BB%8F 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s)]活動增加,使個體開始保存能量,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生理活動是情緒的必然反應,生理反應的強度與情緒激發程度密切相關。 ::舉例:測謊器便是利用生理多項記錄儀(polygraph)同時記錄個體幾種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諸如:心跳,血壓,呼吸頻率與膚電反應等,以得知被測者是否有說謊之可能性。 ::舉例:當我們生氣或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口乾舌燥,發抖,相反地,在放鬆的情況下,則是由副交感神經負責,所產生的反應和上述相反。 :'''3.表情反應(Facial Muscle Movements):''' ::即'''面部肌肉運動''',即以特定方式移動面部的肌肉動作,這些方式產生通常成為面部表情的東西。包含'''臉部和四肢的反應''',當我們生氣時,眼睛睜大,握緊拳頭,當我們開心時,面露微笑,展開雙臂擁抱他人,情緒表達的時機深受文化影響,不同的文化會以不同的社會規範以展現情緒表達,稱之為展示規則,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展現的時機或對象,這種展示規則是後天學習及自我克制的結果。 ::'''雖然情緒經驗的表達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但情緒表達的時機以及強度則深受文化影響'''。一個文化會建立起各種社會規範,以節制展現某種情緒的時機與身分(Lutz&Abu-Lughod,1990)<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0-98151-000</ref>。這種調節情緒表達的規範稱之為'''展示規則'''(display rules),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展示的時機,對象與程度。 ::舉例:當你感到噁心時,你可能會皺眉,同時抬起你的上唇並部分關閉上眼睛,彷彿要將令人感到不是的物理屏除在視線和嗅覺之外。 ::舉例:當參與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影時,美國人與日本人的表情反應相當接近;然而,若參與者在觀看電影時,旁邊站著一位穿著白袍,很有威嚴的主試者時,日本參與者就表現得比較有禮貌,也較常微笑,且情緒的表達也比美國參與者來得溫和。 :'''4.主觀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 ::即'''情緒帶來的情感狀態或感受''',此為我們最常識別的組成部分。主觀情緒係指'''個體能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某種情緒''',情緒經驗的產生又分為三種不同的觀點: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學者郎格(Carl Lange)和詹姆士(William James)主張人類的情緒經驗來自於生理反應 ::*'''侃巴二氏情緒理論'''——美國生理學家侃濃(Walter B.Cannon)與巴得(Philip Brand)主張生理反應與情緒經驗是同時進行,因為人體反應較較情緒變化緩慢,而且身體的反應無法完全解釋人類的各種情緒。 ::*'''夏辛二氏情緒理論'''——夏赫特(Schachter)和辛格(Singer)認為情緒經驗是融合生理反應與認知評估,相互影響而形成的。 :'''5.思考和行動傾向(Thought-action Tendencies):''' ::和情緒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即特定思想行動傾向-以某種方式思考和行動的衝動。 ::舉例:當某些東西激發你的興趣時,你希望探索並了解它的更多信息。當有人激怒你時,你可能會產生肢體或口語的攻擊行為。 :'''6.對情緒的反應(Responses to emotion):''' ::意味著人們'''如何應對或回應自己的情緒或引發情緒的情況'''。 以上這六個組成部分必須同時出現才能構成情緒,且沒有任何一個組件是簡單的或一維結構的。事實上,每個情緒成分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以創造情感。將情感視為涉及多個組成部分的複雜系統有助於將情緒(emotions)與緊密相關的狀態,如心情(moods)區分開來。 *情緒與心情的不同: '''情緒(emotions)'''在多種方面與'''心情(moods)'''截然不同。首先,情緒通常有'''明確的原因'''。其二,情緒通常是'''短暫的''',只持續幾秒或幾分鐘,但心情持續時間較長,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第三個區別是情緒通常暗示前面描述的多組分系統,但心情可能僅在主觀體驗水平上顯著。最後,情緒通常被概念化為抽象、離散的類別,如恐懼,憤怒,快樂和興趣。相比之下,心情通常被概念化為沿著愉悅和覺醒水平的變化。然而,最後一點仍然存有爭議。 *情緒智商的定義: #情緒智商是一種察覺、表現、瞭解、運用,以及管理情緒,以促進個人健康的能力。 #更精確的說法,情緒智商是一種準確地察覺、評估、表現情緒的能力。 #情緒智商是一種接受並產生情緒以加強認知活動的能力;一種能覺察情緒滿溢(affect-laden)訊息,並適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一種管理自身與他人情緒以提升情緒與智能健康,並增強社會適應性的能力。 '''[[w:情緒商數|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 情緒商數,簡稱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wikipedia:Peter Salovey|Peter Salovey]])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但也有人質疑情商是否是一種智力能力的擴展表現。跟智商不一樣,情緒商數可以經過指導而有改善。丹尼爾·高爾曼([[wikipedia:Daniel Goleman|Daniel Goleman]])和其他幾個研究者,發展了情緒商數的概念並聲稱它至少像更傳統的智商一樣重要,並將其分為五個向度: # '''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精準的情緒自我察覺(emotion 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是情緒商數的基礎。有時候我們是無法在意識層面所覺察到感覺,例如:當呈現蛇的圖片給害怕蛇的人看時,此時皮膚上的感應器有偵測出冒汗,而這是有焦慮感的徵象,即使是如此,此人仍表示不感到害怕。如果人沒有能力去認清自己的感覺,將能夠做適當評估,然後去改變它。 # '''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積極、適當地控制和表達情緒自我情緒。情緒的表達是可控的,不會「情緒失控」。衝動控制是延宕衝動的能力,是重要成功特質。會衝動控制的人們是善於社交能力、自我肯定及更能夠應付生活上的挫折。由後天教導是能發展出這種能力的。 # '''情緒管理:'''調動情緒,達成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完成目標情緒管理主要是去平衡生活中壞的和好的情緒。根據研究指出,憤怒似乎是最困難管理的。一般最常聽說,發洩出來將會讓你感覺好一點,但事實上,研究者發現這是最糟的策略之一。「換個角度」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這是讓人們意識地重新解釋情況,讓情況變得更正面。而換個角度重新來看、分散注意力、深呼吸及沉思這些方法,都可以對抗像憂鬱、焦慮和憤怒的壞心情。 #'''自我動機:'''(Motivation)積極動機可以帶領人們渡過做乏味的例行性工作,而且積極動機對於成就表現是重要的。假如員工在工作上有積極動機,他們將會長久地在公司工作。雖然個人看事情觀點正反面的特質是天生的,但後天教養仍可產生影響。 # '''同理心:'''(Empathy)共情能力強,通過細微的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很好的「聆聽者」,當別人在傾訴時,能巧妙地回應,表達理解、尊重對方的訴求。善於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幫助別人表達情緒。在社會生活中,能體會別人的感覺是重要的,即使擁有高智力,仍必須在人際關係中更加敏感及有良好的交際手腕,而具高情緒商數的人將能夠表現出眾。 # '''現實檢驗能力:'''(Social Skills)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reality testing)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面對現實能保持樂觀主義積極地接受變化,綜合各種資源靈活應對多變的環境和壓力,成功地解決問題而不失控。 *補充: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所提出的情緒智商,即包括: #如何激勵自己越挫越勇 #如何克制衝動延遲滿足 #如何調適情緒,避免因過度沮喪影響思考能力 #如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對未來永遠懷抱希望 *情緒的差異: 上述關於情緒的討論都著重在相似之處,但是在特定情況下,會隨個體的個性、社會化過程和性別不同而有差別。 #'''性別差異:'''刻板印象中,女性通常擁有較多的情緒,而除了「憤怒」、「自尊心」外,男性則不會表現太多的情緒。許多研究發現,這些既定的印象會影響個體對於情緒的表達,例如:在照片中,女生展現開心的笑容普遍被認為較有吸引力,男性則要展現自信才會顯得有吸引力;相較於男性,女性在表達「憤怒」情緒會比較更不自在。 #'''文化差異:'''心理學家在探討這個議題時會由集體主義(collectiüism)和個體主義(indiüidualism)兩個面向來探討。在集體主義中,個體會因想要融入社會,或是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相反的,在個體主義中,每個人被視為分開的個體,展現自己獨特情緒。在不同的文化中,人會因為不同的習慣而在相似的情境下展現不同的情緒。例如:同樣都是朋友約會遲到,義大利人會展現集體主義,而有難過的情緒;加拿大人則會展現個體主義,而有憤怒的情緒。 ===情緒的種類 === {{main|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情緒的種類|l1=動機與情緒/情緒的種類}} [[File:Plutchik-wheel.svg|thumb|right|250x250 像素|Plutchik 的情緒輪]] 許多研究都會定出一個「情緒模型」用以分類情緒。每個學者所歸類出的基本情緒模型不盡相同,模型依性質會分為離散向度和連續向度兩種。其中,離散向度有 Plutchik 的情緒輪理論,主張人類情緒是由 8 種基本情緒組合而成。連續向度則有 Russell 的環形理論,他主張情緒能以兩個基本向度:愉悅與否與激發程度(arousal)的強弱,在二維平面上形成 360 度的情緒環列模型。 ===== Plutchik 的情緒輪理論 ===== 情緒的分類與向度觀點,並非完全獨立。如普拉契克的觀點就結合了分類及向度兩種取向。他分析大量情緒字彙的評比,得出8種基本的情緒,分別為:喜悅及悲傷、害怕及憤怒、驚訝及期待、接納及厭惡等四雙對立的情緒,每雙情緒互相對立,亦即情緒具有兩極性。除了相鄰的情緒容易混和之外,遠距的情亦可以混和。例如: '''第一級對子(相鄰情緒的混和)''' * 快樂+接受=友誼 * 恐懼+驚訝=警覺 '''第二級對子(相隔一格情緒的混和)''' * 快樂+害怕=罪惡感 * 悲哀+憤怒=鬱悶 '''第三級對子(相隔三格情緒的混和)''' * 快樂+驚訝=愉悅 * 預期+恐懼=焦慮 ===== Russell 的情緒環形理論 ===== 此理論認為情緒可由兩個獨立的向度進行表示:愉悅與否(pleasant-unpleasant)與激發高低(high arousal-low arousal),形成一個二維平面。共計有二十八個情緒字在此平面上被分類,其中包含愉快的(pleasant,0°)、興奮的(exciting,45°)、激發的(arousing,90°)、悲傷的(distressing,135°)、不愉快的(unpleasant,180°)、沮喪的(gloomy,215°)、睏倦的(sleepy,270°)、放鬆的(relaxing,315°)。 ===情緒的向度理論=== 情緒的向度理論(dimensional emotion theory),有學者認為人類情緒是座落在不同向度中的獨立節點,羅素曾提出情緒由'''激發程度'''、'''愉悅程度'''、以及'''自主性'''三個向度所組成。他也提出兩個基本向度所構成的情緒環列模型,經所有情緒依據愉悅與否與激發高低兩個向度進行分類。前者表示接受刺激後人類感覺到舒適或不舒適的程度;後者則指人們接受刺激所帶來的情緒感受有多強烈。 最著名的則是羅素的'''情緒環列圖''',越高位置的情緒越激揚,越低位置的情緒越不活潑。越左方的情緒越負面,越右方的情緒越正面。其中,「愉快、輕鬆、厭煩、驚恐」是這四個基本區域的典型代表情緒。 除此之外,亦有學者認為情緒的向度應該有三個,例如可藉由對語義區辨分析將情緒的向度分為三個:情緒價性、激發水準、以及自主性。此三向度分別用於評估愉悅與否、激動程度、以及支配程度。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情緒向度應該還包含第四個向度不可預測性。 ===常見的負向情緒 === 以下將常見負面情緒分為憤怒、恐懼、憂鬱、悲傷、緊張加以說明: =====憤怒 ===== 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狀態,涉及對感知到的挑釁、傷害或威脅的強烈不舒適和不合作的反應。一個經驗到憤怒情緒的人,通常也會體驗到相應的身體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準升高。 有些人將憤怒視為一種情緒,它會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當一個人有意識地選擇採取行動,以立即停止另一種外部力量的威脅行為時,憤怒就會成為行為、認知和生理上的主要感覺。 當人的身體或心靈受到不公義的傷害時,就容易產生'''憤怒''',而預期這樣的傷害即將或再度到來時,就會產生'''恐懼'''。憤怒最危險的特徵之一,就是會引發對方同等的反應,造成惡性循環。'''憤怒很少單獨出現,在發怒之前或之後,常伴隨著恐懼''',包括恐懼對方的反應、自己脾氣的失控、或造成其他傷害等等。憤怒的人很可能對起因有所誤解,因為憤怒會導致'''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能力和客觀觀察能力的喪失。有些人憤怒時會同時討厭對方,或是討厭自己無法控制脾氣;有些人則會感到內疚或羞愧。憤努之人通常出現相對應的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並引發下一步行為,如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 而憤怒帶來攻擊的傾向,也就是有意的以語言或肢體傷害他人或破壞財物。學者曾對憤怒產生攻擊提出以下理論。 '''挫折-攻擊假說''':達到目標的努力受到阻礙時,會引起個體的攻擊驅動力,進而做出傷害引起挫折對象的行為。 '''認知新連結主義''':憤怒與攻擊行為是由不愉快或令人厭惡的情境或事件所引起,即使沒有明確的攻擊對象,但是聞到臭味、感覺高熱、擁擠、疼痛,同樣能引發憤怒感。 憤怒的行為與語言通常會短暫甚或永久的破壞人際關係,而常常引起對方的反擊。有時候即使沒有憤怒的言語或行為,對方也能透過表情或語調知道自己在生氣,如果對方也因此生氣或表現不屑一顧,都可能使自己難以自制而爆發更激烈的情緒。因此,生氣的小孩會失去同儕的認同,憤怒的大人同樣不受歡迎而令周遭的人敬而遠之。但憤怒也有正面的意義,他讓我們能有勇氣阻止或改變令人生氣的事情,通常要讓冒犯者停止行動,需讓對方了解自己的不高興。當然,憤怒也可能激發對方同樣的反應,若能以不表現憤怒或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避免用言語或行為攻擊令自己憤怒的對象,則會得到較好的結果,但最困難的點就是憤怒的情緒不只是心理,也有心律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覺察到自己憤怒的感受,能幫助個體調整、壓抑與控制自己的反應。此時暫時放鬆或是轉移注意力,較能重新評估當時的情境,想到避免憤怒言語或衝動行為的方法。 =====恐懼===== 嚴格來說,研究時接觸到的恐懼,其實不能算一種情緒。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是在一般文獻中提到的情緒,貌似都指的是比較長時間維持的一類;文獻中的恐懼,則常常是讓人觀看恐怖圖片所引發相對短暫的「狀態」。'''恐懼能讓人辨識、逃離危險,進而增加生存機率''',如有人作勢要殺你,依照人類的基本反應就是逃跑。雖然恐懼有轉瞬即逝的性質,卻與人、動物的生存有著強烈的關係。既然有著與生存相關的特性,想必會讓人聯想到的即是大腦裡面相對古老的結構——'''杏仁核'''。近年的文獻<ref group=期刊>Adolphs, R.(2013). The biology of fear. Current Biology, 23(2), R79-R93.</ref> <ref group=期刊>Johansen, J. P., Cain, C. K., Ostroff, L. E., & LeDoux, J. E.(2011).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ear learning and memory. Cell, 147(3), 509-524. </ref><ref group=期刊> Duvarci, S., & Pare, D.(2014). Amygdala microcircuits controlling learned fear. Neuron, 82(5), 966-980.</ref>中,不只提到杏仁核與恐懼的學習、記憶有關係,也有提到其中的分子互動機制。 另外,恐懼也和痛覺有關係。這就必須提到<ref group=期刊>Kelley, N. J., & Schmeichel, B. J.(2014).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s on sensory perception: fear but not anger decreases tactile sensi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ref>的實驗,他們讓人觀看恐怖圖片,然後對手指等末梢之處做觸覺實驗。結果發現,在恐懼的狀態下,受測者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較低,他們所提出比較偏向生理上的解釋是,恐懼使流往四肢的血液減少,因此,觸覺變得比較不敏銳;也或許是演化使然,畢竟人在面對恐懼的時候,感受疼痛不比逃跑或其他求生功能優先,才得到這個結果。 有一種觀點認為,突然的響聲、可怕的場面等容易引起心率改變,心動過速會引起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例如中醫有「心動過速者,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之說),心動過慢或早搏則會引起心懸空、心下沉等心悸感。一般的人在白天清醒時心動過速、過慢通常只引起兩種不同的心悸感,很少會引起恐懼感;而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心功能不正常的人、心臟病患者或在睡眠中的人發生心動過速、過慢就會引起恐懼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惡夢。 此外,'''恐懼是一種本能''',為了能更靈敏地感知環境,'''生物也能透過後天學習「恐懼」'''。1920 年進行的「小艾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 experiment)片面證實了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讓人類嬰兒對其本來不懼怕的物體產生恐懼感,類似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讓人對動物、高層建築、花、雲等事物產生恐懼感。在實驗對象感到恐懼時,觀察到大腦邊緣的活動加強,這些研究為「恐懼來自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提供了依據。儘管如此,人類對未知的恐懼目前仍未因社會的進步、價值觀的發展而改變,例如從古至今人類對「疫病」的恐懼:從中世紀的鼠疫、近代的天花、近現代的流行性感冒、2002-2003 年的 SARS、一直到 2019 開始爆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皆是如此。 :'''人類對恐懼所產生的反應''' :人在感到恐懼後的正常反應是: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身體進入應急狀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深加快;肌肉(尤其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以供逃跑或抵抗;瞳孔擴大、眼睛大張,以接收更多光線;大腦釋放多巴胺類物質,精神高度集中,以供迅速判斷形勢。人在恐懼時胃粘膜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消極的情緒常引起肌肉收縮甚至引發痙攣疼痛。現代醫學研究已知不良情緒與癌症、糖尿病、風濕病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危害人生命的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人類及類人猿等動物感到恐懼時常會發出尖叫聲。對動物的觀察表明,群居動物的某一個體看到天敵而發出尖叫後,其同類能根據尖叫的示警迅速逃跑。 :'''心理學定義''' :在心理學中,恐懼與焦慮及敵視被譽為心理學的重要元素,亦是神經症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恐懼與焦慮都是對危險的情感反映,並都伴隨着生理上的感覺,但兩者雖然接近卻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關於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參考卡倫霍尼的解釋 :"前面我會把焦虑作为恐惧的同义词使用,由此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事实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危险境况做出的情绪反应,都可能伴随种种生理感觉,如颤抖、出冷汗、剧烈的心跳等。这些生理变化可能非常强烈,以致产生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恐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尽管如此,焦虑与恐惧之间仍有不同之处。 当母亲仅仅因为自己的子女身上出了一点丘疹或患了轻微的感冒,就害怕自己的子女会死去的时候,我们把这叫作焦虑;但如果子女确实患了严重疾病,母亲因此而感到害怕时,我们则把她这种反应叫作恐惧。如果有人一站在高处就感到害怕,或者每当他必须就一个他知道得十分清楚的专题与人讨论就感到害怕时,我们把他的这种反应叫作焦虑;而如果他感到害怕是因为他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际迷失于深山老林之中,我们则把他这种害怕叫作恐惧。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区分:恐惧乃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做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不相称的反应,或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 DSM-IV-TR定義了兩類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和特殊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社交焦慮症患者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且會對可被他人觀察到的公眾場合感到持久而非理性的恐懼,這些恐懼可能是由他人的感知或實際審查引發的,並會導致其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造成相當大的痛苦和功能受損。社交恐懼症的主要診斷標準是害怕成為關注的焦點,或害怕做出令人尷尬或羞辱的行為,以及迴避和焦慮症狀。其身體症狀經常包括過度臉紅、出汗過多、顫抖、心悸和噁心,也可能會出現口吃以及快速的言語。一些患者可能會使用酒精或其他藥物來減少社交活動中的恐懼和壓抑。 *#特殊恐懼症(specific phobia):患者對若干特殊類型的物體或情境感到恐懼,當接觸到這些物體和場景時,便會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懼。DSM-IV-TR根據患者所害怕物體的來源將特殊恐懼症分為如下幾類:血和注射、情景(如飛機、電梯)的幽閉恐懼症,動物和自然環境(如高處、水)的恐懼症。一些特殊恐懼症,如動物恐懼、血恐懼、鬼恐懼、黑暗恐懼和牙齒恐懼可以追溯到兒童期。大部分兒童都會經歷某一恐懼,比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害怕死亡和虛幻的物體等,但是它們大多都能自行消散。其他一些恐懼症,如吞咽恐懼症可能由吞咽食物時引發的創傷性事件所致。 特殊恐懼症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取決於恐懼性刺激是否經常出現在個體的生活中,例如有些事物較其他事物容易避開,但是當人們所害怕的是狗、昆蟲或水這些常見的事物時,想要避開就要煞費苦心,而且可能大大地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特殊恐懼症有時也和其他心理障礙相伴出現。例如,2/3伴有廣場恐懼症的恐懼障礙患者也會遭遇某一特殊恐懼症,如情景恐懼症、牙齒恐懼症等。 =====憂鬱===== 根據 Marco Hermesdorf 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ref>Hermesdorf, M., Berger, K., Baune, B. T., Wellmann, J., Ruscheweyh, R., & Wersching, H. (2016). Pa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fferential Effect of Pain Sensitivity Measures, Somatic Cofactors,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pain, 17(5), 606–616. https://doi.org/10.1016/j.jpain.2016.01.474</ref>,'''負面情緒和生理病痛大多都呈現正相關''',其中通過統計發現憂鬱症的相關程度是最高的。巧合的是,這段的憂鬱也和前一段落的恐懼一樣,和痛覺有些許關連。只不過不同的地方是,憂鬱會讓痛覺的程度放大。他們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對痛覺的敏感度比非憂鬱症患者來得高,並且對於痛的產生的門檻值也比較低。 儘管憂鬱症由許多情況如疑病症和焦慮而加重,它通常具有五組特徵: # 一種悲哀的、冷漠的心境。 # 一種消極的自我概念,含有自我譴責、自我責備等等。 # 一種迴避他人的期望。 # 一種睡眠、食慾和性慾的喪失。 # 一種活動水準上的變化,它經常具有激動的形式,但更經常的 是包含著嗜睡症。 在這些典型的分類之外,已經做了進一步劃分的嘗試。例如:精神病的抑鬱症和神經症的抑鬱症一般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精神病的抑鬱症 vs 神經症的抑鬱症'''的一般區分 |- ! 分類 !! 精神病的抑鬱症 !! 神經症的抑鬱症 |- | 程度 || 較劇烈且有妄想特徵 || 較不劇烈 |- | 內外源性 || 被認為由生理故障引起 || 因環境引起 |} 要使這個區分具有任何可信性往往是困難的。實際上,一般的抑鬱症診斷問題很棘手。例如有是一個死了妻子的男人,如果他立即顯示出上述特徵,會被認作是正常 的悲傷;如果兩年以後他仍有這種特徵,那麼就是抑鬱症。如前面論述的一樣,這裡仍舊有分界線劃在哪裡的問題。<br> 門德爾處理了某些是否把抑鬱診斷為變態的問題。他指出在生活事件和抑鬱之間所報告的聯繫不可能提供出因果關係,而只能是'''相互關聯'''的。典型地說,'''抑鬱被看作疾病或能力下降的結果'''。與其說存在是直接的因果性解釋,不如說環境壓力與潛在的心理傾向可能在相互作用。所以從門德爾以來,內源和外源抑鬱症的術語已運用於不同的反應模式。通常認爲,內源抑鬱症比外源的更為劇烈,它特別表現出減幅的運動反應、極深的抑鬱、缺乏反應性、一般興趣喪失、午夜失眠和缺乏自我憐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由於社群媒體的廣泛流行,「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態讓我們花費大把時間在社群媒體上,深怕漏掉甚麼消息,但它卻也帶給使用者不少負面情緒,例如當我們在Instagram上看到朋友們出遊、派對的歡樂照片,可能會產生「除了我以外,大家的生活都很美好」的錯覺,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可能會造成比較、自卑、忌妒的心態,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但使用者必須知道的是,社群媒體並非生活的全貌,許多人選擇只展現生活美好的一面,而隱藏了辛苦的部分,就如同在下方述「動機-社群網路」部分所說明,人們為了得到他人「按讚」的肯定,會有動機在社群媒體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使用者應有正確的認知,而非一味地讓社群媒體綁架自己,影響情緒和生活。 =====悲傷===== 悲傷是一種感覺到「喪失」的情緒反應,個體失去自己渴望、想要的人、事、物。引起悲傷的事件是不愉快且常導因於非當事人所能控制的外部客觀因素(Kalat&Shiota,2011)。讓人最悲傷的是不可挽回的喪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換回自己所失去的東西(Lazarus,1991)。 :'''悲傷時的生理反應''' ::悲傷時,人的體溫會降低,對於寒冷的敏感度增高;舌頭上的味覺(尤其是甜味)受體減少,令人吃東西覺得食之無味;免疫力下降,罹病機率大增。當你感到悲傷時,你會覺得你的大腦不會活躍。其實在悲傷時期,你的大腦反而會更努力工作:超過70個不同區域被觸發,特別是海馬迴和前額葉會異常活躍。這會導致大腦對葡萄糖的需求增加。 ::除了上述的生理反應,我們常將悲傷時生理的疼痛稱為心痛,雖然悲傷的確會造成生理的疼痛,但不一定是指心在痛。人們從情緒轉為生理的痛主因是,大腦的 ACC 區域會活躍,當感到壓力或疼痛時,ACC 區域會增加迷走神經的活動,迷走神經分布從腦幹到胸部、頸部甚至腹部,所以神經活動接受大量刺激時,會引發疼痛或想吐的感覺,這解釋了為什麼心痛的情緒會引發身理的疼痛。 ::而有一些相關實驗去驗證人際受挫與生理反應的關係,發現人際受挫的感覺(包含失戀)可能是所有情緒中最能引發身體痛苦的,以下實驗舉例: ::在2003,神經學家 Naomi Eisenberger 和 Mattew Lieberman 就做了一個實驗。第一個測試是讓受試者觀看前任的照片並回想分手經歷,再請他們觀看朋友的照片,並回想最近一次相處的美好經驗來做比較。第二個與身體疼痛相關,受試者左前臂受到熱刺激,有熱到會痛的刺激,也有溫暖的刺激。 ::在兩個測試中,研究人員會利用 fMRI 偵測受試著的大腦,藉由比較腦中活躍區域的變化,來觀察社交挫折與身體疼痛的關聯,結果發現人際受挫與熱刺激引起的痛苦相似,顯現人際受挫(心痛的情緒)與身體疼痛神經迴路有重疊性。 :'''有關悲傷的假說''' ::為何人類要演化出悲傷的功能,以下有三種假說:<br> : '''1.悲傷的疼痛假說:''' ::悲傷是個體面對高度壓力事件的一種心理反應。 : '''2.悲傷的迴避假說:''' :: 悲傷具有迴避社會聯繫的功能。當個體被社會團體排擠時,發現自己不受到歡迎時會感到悲傷,而它能幫助你迴避這些社會聯繫,不與他人來往,過一段時間等本身狀態好轉或改進後,再重回社交圈。(N.B.Allen&Badcock,2003)<br> :'''3.悲傷的求助假說:''' :: 悲傷具有求助功能,可以提高社會注意。悲傷的情緒和表現能引起他人注意到自己所面臨的壓力與事件,讓個體顯得無助,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並增加受到幫助的機會。若悲傷是暫時的,朋友或家人會來幫助你;但若悲傷持續太久而成為了憂鬱,若入不斷地要求再保證中,則親友會轉而迴避你。(Nettle,2004) 生活中,悲傷的情緒是難以避免的,但至少可以不被悲傷給擊倒,甚至悲傷過頭演變為憂鬱。對付悲傷的方法與應付壓力的方法相仿,個體可以對悲傷事件重新詮釋,強調該事件的正面意義;此外,失眠與憂鬱有密切關聯,個體能透過維持固定的睡眠作息,降低憂鬱的風險 (Wehr et al.,1998);規律的運動習慣抑能抵抗輕微的憂鬱 (Leppamaki,Partonen&Lonnqvist,2002)。<br> =====緊張=====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好的變化,如結婚、生子;壞的如離婚、待業,日久都會使人緊張。緊張的程度常與生活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緊張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頭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普通的緊張都是暫時性的。突發性的緊張是一種恐懼感。 :'''緊張示例''' :1.精神處於高度準備狀態,興奮不安。例如: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緊張。 :2.激烈或緊迫,使人精神緊張。例如:緊張的勞動/緊張動人的情節/球賽已經進入緊張階段/工作緊張。 :3.供應不足,難於應付。 :4.考試時情緒過度焦慮。 :'''消除緊張的方式'''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若長期、反覆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急躁、激動、惱怒,嚴重者會導致大腦神經功能紊亂,有損於身體健康。因此,要克服緊張的心理,設法把自己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有效消除緊張心理,從根本上來說一是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如果十分爭強好勝,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爭先,自然就會經常感覺到時間緊迫,匆匆忙忙(心理學家稱之為「A型性格」)。而如果能夠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對於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和整體考慮,不過分在乎一時地的得失,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二是要學會調整節奏,有勞有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整好節奏。工作學習時要思想集中,玩時要痛快。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安排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當一個人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情緒反應時,該怎麼調適呢?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常常會勸慰當事人:「別緊張!」「有什麼大不了的!」而當事人自己也通常會這欄告誡自己:「別緊張!」「有什麼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這種辦法幾乎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這會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為這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給你製造更大的緊張。正如有句話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 :當緊張的情緒反應已經出現時,有效的調適方法應該是: 第一,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緊張。第二,做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一些常見的作法例如:活動身體、深呼吸、靜坐、轉移注意力等。 ===補充=== 對負向情緒的看法、負向情緒與健康的關聯。綜上所述,「正面情緒帶來正面影響,負面情緒帶來負面影響」或許可以是個好總結;然而,「情緒被壓抑會對身體健康、記憶產生負面影響」也是項重要的論點。負面情緒的產生其實正是情緒能被抒發的關鍵,同時抒發過程中,也能讓旁人明白自己需要幫助、讓自己得到關心與鼓勵。由此來看,負面情緒本身的存在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而生活節奏、壓力、習慣、環境造成的情緒壓抑,使負面情緒堵塞在心中所造成的身心失調,才是我們應該正視的問題。 對於各種負面情緒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壓抑情緒的壞處分別在近年的文獻<ref>Song, Y., Lu, H., Hu, S., Xu, M., Li, X., & Liu, J. (2015). Regulating emotion to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the amygdala.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4), 523–530. https://doi.org/10.1093/scan/nsu083</ref> <ref>Binder, J., Dominique, J. F., Friese, M., Luechinger, R., Boesiger, P., & Rasch, B.(2012). Emotion suppression reduces hippocampal activity during successful memory encoding. Neuroimage, 63(1), 525-532.</ref>被證實。在 Song, Y.等人提出的這篇文獻中,他們用問卷的方式去獲知身體健康程度與情緒管理的能力,結果發現,情緒管理越好的受測者大多是比較健康的;這個團隊所給出的解釋是,情緒管理相對差的人,或許比較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例如:暴飲暴食、抽煙等。而在這篇<ref group=期刊> Binder, J., Dominique, J. F., Friese, M., Luechinger, R., Boesiger, P., & Rasch, B.(2012). Emotion suppression reduces hippocampal activity during successful memory encoding. Neuroimage, 63(1), 525-532.</ref>則是以 fMRI 去觀察腦部活動,發現人在壓抑情緒的時候,海馬迴幫記憶做編碼的功能會受到干擾,進而使記憶效果降低。 ===表情反應=== 表情反應(expression),包含面部以及肢體的反應。 給予一個情境假設:當人類感到憤怒的時候,其面部可能產生眉頭緊皺、雙眼不自覺睜大、嘴唇緊閉甚至咬牙切齒等徵狀。我們通過這些表情反應,來溝通或傳達警示,若對方能夠因此察覺有不適當的情況,並及時予以道歉,就可免於爭執。 情緒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社會溝通工具,使他人能夠在觀察另一人的表情反應後,做出不同的溝通方式來應對。無論是正向或負向情緒,這都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且不需要經過很多程序或機制來理解,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或年長者,抑或是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能透過這種溝通的機制傳達出心中所想,並且闡釋、理解他人的心思,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情緒表達比起語言文字更為強大,因為其反應更容易被其他個體察覺,透過觀察面部的表情及行為反應,便能偵測出他人的心理狀態;相對的,面部情緒較不容易隱藏及欺騙大眾目光。舉例來說,一個手足無措或頻頻眨眼的人,很有可能正試圖掩藏其內心的想法或事情,因此在賭場上,老練的賭徒常會藉由墨鏡或口罩等偽裝來隱藏自己的信息,或刻意擺出面無表情的臉色以防洩漏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以及他手中撲克牌的好壞。 事實上,相較於語言,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往往透露出更多訊息,而學習解讀這類訊息,可以運用在非常廣泛的領域:心理治療師可以透過這些訊息,了解病人自己都沒有察覺的的真實感受;心思細密的探員甚至可以利用這樣的技巧偵訊犯人和查案。 ====臉的功能==== 一張臉讓我們認識擁有者的獨特身分。在許多情況下,臉被用來判斷吸引力的指標,一張吸引人的臉通常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報償。 除此之外,我們更能從他人的面部表情讀出其內心的感覺,不只作為讀出(read-out)的展示工具,人臉也可以是讀入(read-in)情緒啟動的工具和讀逾(read-across)的社會工具。心理學家施卓克(Fritz strack)等人要求實驗參與者將一支筆以不同的方式含在嘴中,其一是以上嘴唇含住,另一是以牙齒咬著。結果發現以牙齒咬著的參賽者報告出較正向的情緒經驗,他們在看卡通漫畫時,也表現出較多的歡笑反應。這是因為以牙齒咬住的情境,與「露齒微笑」相同,故而有促進正向情緒的效果;反之,以唇含住筆的臉部表情則像是「嘟嘴討厭」的表情。因此,一個人的臉部表情可以影響個人的情緒經驗,例如快樂的面孔可帶來回饋,使人覺得更快樂;而對於擁有負面情緒的人而言,即使是假裝出來的微笑,也能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快樂賀爾蒙)、多巴胺(快樂物質)、腦內啡(腦內麻藥)三種物質,進而使心情變得開朗。近年來,亦有相關研究證實微笑能有效對抗產後憂鬱症,使人走向正面積極。同時,臉也會影響「社會情境」中的其他人,使他們模仿表情產生相關情緒。 透過面部表情是情緒溝通有效的模式之一,動物行為學家提出證據顯示,除了人之外,靈長類動物使用面部表情作為建立優越階層關係的工具。心理學家也顯示在很多社會情境,面部表情是人類溝通的重要管道。 ====姿勢與情緒(肢體反應)==== 情緒是如何影響身體的議題在心理學裡已被廣泛的研究,然而如果我們這時候反問:「那身體姿勢的改變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情緒呢?」這在心理學界便引起了各方不同的觀點,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論。 ===== 支持方 ===== 在 S. Stepper et al. 1993 年的實驗裡,他先讓受試者進行一項能力測驗,然後要求受試者擺出平時的工作姿勢以及擺出端正(抬頭挺胸)或駝背的姿勢。接著告訴他們在剛剛的測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分析受試者的反應後發現,端正姿勢及平時姿勢的受試者回報的反應比駝背姿勢的人感到更加驕傲、開心<ref>Stepper, S., & Strack, F. (1993). Proprioceptive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feel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2), 211–22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4.2.211</ref>。 在 F. Strack 1998 年的研究也提到,他讓一些受試者觀賞一部卡通並為其好笑程度評分。在觀賞的同時,一組受試者被要求咬著一支筆,這將使受試者在不知不覺中露出微笑;另一組被要求用嘴唇含住筆,進而達到防止他們笑的效果。結果顯示,咬著筆的那組認為卡通的好笑程度高過含住筆的那組,也更容易了解卡通中的笑點<ref>Strack, F., Martin, L. 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5), 768–77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4.5.768</ref>。 在所有 TED talk 中名列第二受歡迎的影片《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ref>{{cite web|url=https://www.ted.com/talks/amy_cuddy_your_body_language_shapes_who_you_are?|title=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last=Amy|first=Cuddy|date=2012-06|website=TED|access date=2018-12-18}}</ref><ref>Carney, D. R., Cuddy, A. J., & Yap, A. J. (2010). 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 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0), 1363–1368.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0383437</ref>中更是表明,他們將 42 人帶入實驗室做了個實驗,他們對受試者聲稱實驗目的為心電圖電極的擺放位置是否影響數據收集。實驗裡先讓受試者朝試管裡吐口口水,再擺出有權勢的姿態,如雙手放頭後兩腳伸直、雙手張開靠桌身體著站著微微趨前等姿勢,或無力的姿態如雙手抱肚子或站或坐,保持這些姿勢兩分鐘後詢問:「現在你覺得自己多有力量?」 受試者接著會有一個博奕的機會,然後再取一次唾液樣本。結果發現到本次實驗中用賭博來衡量的風險承擔能力,擺出有權勢姿勢的人有 86%會選擇賭博;而擺低權勢姿態的人只有 60%選擇會賭。將採樣的口水分析後發現,從受試者踏進實驗室的那一刻起,擺出高權勢姿態的人睪固酮會上升 20%、腎上腺皮質醇下降 25%;擺低權勢姿態的人則是睪固酮下降了 10%、腎上腺皮質醇上升 15%。其中睪固酮代表著支配性,而腎上腺皮質素又名「壓力賀爾蒙」,在壓力環境下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強勢的領袖也擁有大量的睪固酮與較低的腎上腺皮質醇。 這樣的實驗結果暗示著透過僅僅兩分鐘的姿勢改變,將造成個人生理與心理上預期接下來的困境挑戰並作出心理、生理及行為上的改變。這或許可以應用在面試、公開演說、風險投資等狀況下增加自我信心及表現,即使一個人因實力不足或在群體間地位低落而感到無力時,或許也能透過這種方式先建立起自信的外殼,漸漸提升表現直到成功為止。 ===== 反對方 ===== Eva Ranehill et al.在 2015 年嘗試重複前述 Dana Carney et al.的實驗,並把實驗人數拉高至 200 人,且遵照原始實驗方法,除了一些差異:如將擺每個姿勢的時間提升到 3 分鐘、在實驗前簡述實驗將調查姿勢是否影響荷爾蒙濃度與行為等。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回報其高權勢感受確實有提升,然而在風險承擔能力、睪固酮濃度與腎上腺皮質醇濃度上卻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作者推測實驗無法複製的原因在於原始實驗的樣本數過少,或者本實驗在實驗前就已經透露出一些實驗的目的<ref>Ranehill, E., Dreber, A., Johannesson, M., Leiberg, S., Sul, S., & Weber, R. A. (2015). 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power posing: No effect on hormones and risk tolerance in a large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5), 653–65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4553946 </ref>。 除此之外,更有數篇發表在 Comprehensive Results in Social Psychology 上的論文表示他們也無法成功複製實驗。 ==== 自身情緒經驗的誘發 ==== 表情不僅止於情緒的產品,他更是可以反饋我們腦中對於過去自身情緒經驗的管道。心理學家施卓克(Fritz Strack)等人曾經據此做過一項實驗: 他們要求實驗參與者將一支筆以不同的方式含於口中,例如放置於鼻子與嘴唇上方用肌肉與面部表情將其夾住,或是以牙齒咬住。結果顯示,牙齒咬住的參與者所做出的報告較多正向的情緒經驗反映,他們在看卡通漫畫時也會表現出更多歡笑的反應。這是為甚麼呢?因為牙齒咬住的情境與我們平時露齒微笑的表狀態幾近相同,固有促進正向情緒的效果。反之,以嘴唇含住筆的嘟嘴表情像是討厭的表情。由此可見,'''外在的表情也會對情緒的引發產生促進及抑制的效果'''。這也告訴著我們,要隨時保持笑容,對於個人的情緒管理也是極為重要的策略。 ==== 展示規則 ==== '''情緒經驗的表達可能跟共同的遺傳基礎具有相當的關連性,但情緒表達的時機以及強度則深受文化的影響'''。每一個文化會建立起各種不同的社會規範用以對人民產生具有相同思維與習俗,概念性的規制效力,用以節制某中情緒得時機與身分(Lutz& Abu-Lughod, 1990)。我們將這種情緒這種調節情緒的表查機制或者我們所認為的無形規範稱為「'''展示規則'''」。 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應該要表現的時機,所應當予以表現的對象與需要表達出的程度。艾克曼(Paul Ekman)認為說這些展示規則都是後天所養成的,歷經後天社會化過程的學習以及強力自我克制基本情緒表達的結果。他曾經在一項研究中,默默記錄下日本及美國受試者同時觀看一部情感極為豐富的電影時,他們面部表情上的變化(Ekman,1972)。結果顯示出,當參與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影時,美國人和日本人所表現出的反應相當接近,都會因著電影情節而出現大笑或悲傷落淚的情狀;然而,假如受試者觀賞電影的房間中多了一位穿著白袍,看似十分威嚴解嚴肅的主試者陪同,日本參與者的表想就會明顯比較有禮貌,也較常微笑,情緒表達上面也會比美國參與者來的更加溫和,與此同時也不太會對於電影情節的大喜大悲而跟著轉換。 有趣且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本的參與者在看到情緒非常強烈的電影情節時,若有主試者在一旁陪同,他會先因應情緒而極短暫的表現出強烈的情緒表情變化,但是瞬間消弭於無形,並且會用微笑的表情來遮掩上一個強烈的情緒表情。 ====情緒表現規則(Display Rules)==== 如果情緒的表達方式在不同文化間有一定的相似性,代表情緒的表達並不只受到後天文化培養的影響,還會受到先天性的影響。除了文化以外,情緒表達也有物種間的差異:比如黑猩猩的笑容和人類不一樣,並不代表開心,反而代表恐懼。 ====臉部說謊==== 雖然臉部表達是重要的溝通管道,提供一個人對環境解釋、反應的許多訊息,但不會是絕對正確的訊息來源。當我們不希望在人前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感受時,我們能夠抑制或改變自發性的表情,做出另一種表情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感受。人們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以符合個人的或文化的表現規則—應該在什麼情況下有何種情緒表現。這些表現規則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差異很大,這也是為何不同文化的成員用不同的臉部表情傳達相同的情緒,或是對同樣的情境反應卻不同。因為有能力控制臉部的表情,所以我們的臉常常不會表露真正的情感。這並不減低面部表情作為溝通的有用程度,事實上,有能力控制表情可能賦予臉部活動必須的彈性,以促進幫助社會行為。 ==== [[wikipedia:Microexpression|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 * '''發現與基本界義''' :學者 Haggard 和 Isaacs(1966)率先發現微表情,認為微表情與自我(ego)防禦機制有關,表達了被壓抑的情緒。他們的研究當時並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視。而另外兩外 Ekman 和 Friesen(1969)也獨立地發現了微表情。他們受一位精神病學家的委託,對一段抑鬱症患者撒謊以掩蓋其自殺意圖的錄影進行檢測。然而,Ekman 和 Friesen 起初並未從這段視頻中發現該患者有任何異常表現:該患者顯得很樂觀,笑得很多,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任何企圖自殺的跡象。但當對該錄影進行慢速播放並逐幀進行檢查時,他們發現:在回答醫生提出的關於未來計劃的問題時,該患者出現了一個強烈的痛苦的表情。在整段影片中,這個表情只佔據了兩幀的畫面,持續時間僅為 1/12 秒。Ekman 和 Friesen 稱之為'''微表情'''。<br>微表情與普通表情有所不同,Ekman 等(Ekman,2003,2009;Ekman&Sullivan,2006)認為: :# 是一種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續時間僅為 1/25 秒至 1/5 秒,因此,大多數人往往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 :# 可能包含做出普通表情所需的全部肌肉動作,也可能只包含臉部肌肉動作的一部分。 :# 往往在人撒謊時出現,表達了人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 :# 是一種自發性的表情動作, 表達了六大基本表情:'''快樂'''、'''傷心'''、'''害怕'''、'''生氣'''、'''驚訝'''、與'''憎惡'''。 :微表情具有的上述性質,使它可能成為我們瞭解人類真實情感和內在情緒加工過程的一個窗口。而Ekman也於1978年出版了「臉部動作識別系統」(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簡稱FACS),對臉部表情與肌肉運動的關係建立完整的編碼分類,至今仍在測量臉部表情的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然而,目前人們對微表情的機理還知之甚少,只是對控制面部肌肉運動的兩條通路具有共識:一條是皮質運動通路,控制隨意的面部肌肉運動;另一條是皮質椎體外系通路,控制自發的面部肌肉運動。但還沒有研究者對此假設進行過檢驗。微表情的心理和神經機制是微表情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識別能力研究''' :Ekman 和 Friesen(1969)發現,當在慢速播放條件下看見了微表情後,即使再以正常速度重新播放這段影片, 他們也可以直接看見影片中的微表情。於是,他們決定將這段影片給一些臨床心理學家看,結果發現其中一些人可以不借助慢速播放技術就覺察到微表情的存在。據此,Ekman 和 Friesen 推斷,能很好識別微表情的人,也能很好地判斷人是否在撒謊。於是,Ekman 的 研究團隊開始製作測量微表情識別能力的工具,同時考察微表情識別能力與謊言識別準確性之間的關係。 :然而,早期研製的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以快速呈現表情圖片的方式來測量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方法缺乏生態學效度。在這種測驗中,「微表情」是孤立出現的;但在現實中,微表情的出現前後卻伴隨著其他表情。另外,快速呈現表情圖像還存在圖像後效問題,而這將延長被試對刺激的知覺加工時間。因此,後來Ekman又研製了「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詳情請見下表。 {| class="wikitable" |年度 |研製測驗者 |測驗名稱 |測驗內容 |測驗結果:微表情識別能力和謊言識別準確性的關係 |- |1974 |Ekman、Friesen |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 |施測者向被試快速呈現一些表情圖片,每張圖片僅呈現 1/25 秒。 |Ekman 和 Sullivan(1991) 研究結果表明,呈顯著正相關(r = 0.27,p < 0.02)。 |- |1997 |Ekman、Frank |類似 BART 的新測驗 |測試程序與 BART 完全相同, 但使用了一套新的表情圖片,而這套表情圖片具有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 |支持早期的研究發現:呈顯著正相關(相關係數為 0.34, p < 0.04)。 |- |2002 |Ekman |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 |施測者首先會向被試呈現一張某人的中性表情的圖片,然後快速呈現該人一張帶有表情的圖片,呈現時間為 1/15 秒;之後再緊跟著呈現一張中性表情的圖片,以消除圖像後效的影響。 |Frank 於 2002 年,分別以美國人和澳洲人作為受試對象進行研究,而結果均呈顯著正相關(r = 0.19,r = 0.30,p < 0.05)。 |} :隨著微表情識別能力測驗的完善,研究者也開始用這些工具探究微表情識別能力的個體差異。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人格特點的人,或許也有不同的微表情識別能力。 {| class="wikitable" |年度 |研究者 |測驗名稱 |測驗內容 |測驗結果:微表情識別能力與人格的關係 |- |2000 |Matsumoto 等人 |JACBART 的未完全版 |包含 56 個項目,擁有三個版本,微表情呈現時間分別為 1/15s、2/15s、1/5s |受試者在 JACBART 上的得分與他們在大五人格量表開放性(openness)維度上的得分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外傾性(extraversion)維度上的得分呈顯著正相關 |} *'''謊言識別''' :在謊言識別研究領域,Warren、Schertler 和 Bull(2009)探究了謊言識別時哪些線索是可利用的有效線索這個問題,結果發現,被試判別情緒性謊言(emotional lies)的成績與他們在弱表情訓練工具(subtle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SETT)上的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與他們在微表情訓練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上的成績無關。該研究結果提示,判別情緒性謊言時,弱表情可能是比微表情更有效的線索。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只進行了 METT 前測,並未進行 METT 後測,被試在 METT 上的成績是未經 METT 訓練的前測成績。因此,該研究可能存在微表情識別能力測試的地板效應,而這有可能導致其 METT 成績與謊言識別成績相關不顯著這種結果。 *'''微表情表達研究''' :Porter 和 Ten Brinke(2008)率先公開發表了他們對微表情表達進行實證研究的報告。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選自國際情感圖片庫(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見 Lang,Bradley & Cuthbert,1999;Lang,Greenwald,Bradley & Hamm,1993)的圖片,並要求受試者作出真實或者虛假的表情,同時記錄受試者的面部表情。結果發現, 所有的受試者均出現了暴露真實感情的面部表情線索, 但大多數表情線索的持續時間都長於 1 秒, 比目前定義的微表情的持續時間(1/25~1/5s)更長。結果還發現,只有 21.95%的受試者出現了符合定義的微表情,這些微表情在受試者出現的全部表情中僅佔 2%,而且很多微表情是在要求受試者真實地表達自身情感時出現的。因此,Porter 和 Ten Brinke(2008)對基於微表情進行謊言識別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吳奇,申尋兵,傅小蘭(2010),微表情研究及其應用) *'''相關影視作品''' :近年許多影視作品以微表情、心理學為題材,[[w:謊言終結者|謊言終結者]]是一部心理學的美國電視劇。在片中,主角利用[[w:en: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分析被觀察者的肢體語言和微表情,進而向他們的客戶(包括FBI等美國執法機構或聯邦機構)提供被觀測者是否撒謊等分析報告。片中的主要故事情節,便是來自美國心理學專家[[w:保羅·艾克曼|保羅·艾克曼博士]]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面部表情的辨識、情緒分析與人際欺騙等。 ====關於面部情緒的本土研究==== 過往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面部情緒資料庫都是以歐美面孔為主,亞洲面孔較少。但其實人們對於判斷不同種族的面孔所展現的情緒的精準性是較低的,且可能因為文化相異而有不同的判準。例如卓淑玲等人<ref>卓淑玲、葉怡玉、連怡甄、徐詠琪(2005,12月): 〈華人臉孔表情資料庫建立初探〉,輔仁大學醫學 院第三屆學術研究成果壁報展,輔仁大學,台北。</ref>的研究就發現,台灣民眾在看到有的北美民眾一致認為是展現厭惡情緒的影像時,則傾向判斷該影像展現的是生氣。 因此,建立本土的資料庫是十分重要的。陳建中、卓淑玲、曾榮瑜建立了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專業表演者臉部表情常模資料庫<ref>陳建中, 卓淑玲, & 曾榮瑜. (2013). 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 專業表演者臉部表情常模資料. 中華心理學刊, 55(4), 439-454.</ref>。該資料庫收集了29位台灣表演者的臉部表情資料庫,以及建立了台灣觀察者針對資料庫中的照片進行的情緒評定常模。此資料庫包含 12, 393 有效影像檔案,表演者以表演的方式表現七種情緒的表情,分別為快樂、生氣、悲傷、厭惡、害怕、驚訝及平靜,且由不同角度進行攝影。 此研究發現,評定者對於快樂的評定強度最強,且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對於驚訝的情緒。而對於害怕的臉則辨識度較低。此研究的貢獻在於表演者與評定者皆為台灣人背景,因此此表情資料庫可以作為台灣脈絡下有關文化議題之情緒研究之資料。不過利用此資料庫的已出版研究仍然不多,台灣文化中的面部情緒展演仍是有待探討的議題。 =====嬰兒情緒發展===== 嬰兒常常依照母親的面容,以幫助自己解釋和應對模糊的情境。當嬰兒在不確定情境時(context of uncertainty),嬰兒會依據母親面部的情緒訊息,作為進取或躲避行為的指引,這種找尋情緒訊息作為行為控制者的過程稱為「社會參考(social referencing)」。 Sorce 等人在 1985 年,研究把小孩放在視覺懸崖(visual cliff)<ref>視覺懸崖其設計為:在具有顯著深度不同的平面之上,覆蓋透明的厚玻璃,並且其平面被製作成棋盤的型式,以製造成一種深度的錯覺。實驗最初設計為研究小嬰兒深度知覺,並認為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證明人類自小就有對深度有所警覺,這樣的能力有助於物種生存。 在上面實驗中,Sorce 等人將此做為實驗方法,以測量母親的面部情緒與嬰兒行為的關係。</ref>,母親情緒訊號對一歲大嬰兒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母親的負面情緒會凍結小孩的前進與好奇心,讓大部分的小孩退縮的角落的安全處。而母親的情緒若為高興,則會讓小孩覺得情境式安全的,而將之視為探勘的訊號。若當視覺懸崖的環境去除,那麼情境就非不確定,小孩就不會參考母親的表親。 備註: * 嬰兒情緒發展里程碑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月數 !! 描述 |- | align=center | 0-2 個月 || 挫折、滿足、漸漸有笑意與好奇心,開始會自我安撫——如吸吮奶嘴 |- | align=center | 3-4 個月 || 主動笑,漸漸會因為不如願而生氣,好奇心增強而互動增多 |- | align=center | 5-7 個月 || 快樂、悲傷、生氣、好奇、厭惡、害怕都越來越明顯,開始對陌生人焦慮 |- | align=center | 8-9 個月 || 以上情緒強度加大,焦慮感也加大,開始有分離焦慮,好惡變得更明顯 |- | align=center | 10-12 個月 || 害怕的事物增多、開始會拒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挫折加重、開始主動尋求快樂 |- | align=center | 12-18 個月 || 分離焦慮明顯,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樂興奮、幽默感漸生、主動尋求快樂 |- | align=center | 18-24 個月 || 上述情緒明顯加劇,自我意識明顯、成功時感到驕傲、失敗時感到羞愧、羞恥、羨慕等 |- | align=center | 24-36 個月 || 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都越發明顯、好惡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情緒 |} </center> =====面部表情的政治學===== Lanzetta 等人在 1985 年,組成內部有心理學家和政治學家的研究小組,專門調查電視上表情對觀看者態度的影響。此研究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觀看者依據政客的面部表情,會影響他們對政客的態度,尤其是當目標是觀眾不認識或並無強烈態度時,這種面部效果最明顯。而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新聞播報員在電視上談論政客時的表情似乎會影響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態度,甚至是選票。 {| class="wikitable" |- ! 實驗 !! 實驗內容 |- | 第一部分 || 三組大學生看同樣一組(20 張)有關雷根總統的剪輯影片,並測量學生對雷根總統前後態度的差別。每部剪輯過的雷根的影片在背景中出現,然後由記者描述這個故事。對這三組而言,有 10 部影片他們看到都是相同的,但另外 10 部,在快樂組,受試者看到雷根快樂而安心的表情;中性組看到中性的表情;生氣組看到雷根生氣、威脅的表情。這些表情的差異對研究前就極力支持或反對雷根的人沒有影響,但對態度中性者,影響卻很明顯。當他們看到雷根快樂而安心的表情後,對他有較多正向的態度;看到中性或生氣,則會對他產生負面態度。 |- | 第二部分 || 研究者從三位播報員在電視上談論政客時的表情,來觀察播報員的表情對於選民的影響。CBS 電台的 Dan Rather 以及 NBC 電台的 Tom Brokaw 在報導雷根或者其民主黨對手孟代爾時,都同樣是愉快的表情,所以沒有偏差證據。然而 ABC 電台的 Peter Jennings 對雷根有強烈的表情偏差,他的表情在報導雷根的新聞時,明顯比孟代爾或其他主題時愉悅。選舉過後,研究者在全國各地做了調查,評估「Jennings 微笑」的效果。他們隨機選取常看新聞,且在這次選舉曾投票的人。他們發現常看 ABC 電台的人,比常看 NBC 或 CBS 電台的人,較容易把票投給雷根。雖然這個現象的解釋可能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最可能的主因是 Peter Jennings 的表情影響選民的態度與選票。此外,因為 ABC 電台支持雷根的故事較其他兩家少,所以可以消除一個可能的解釋:ABC 電台對雷根有一般性的偏好,所以支持雷根的選民會選擇 ABC 電台看新聞。 |} 這些研究代表了我們上述提到的:表情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臉部表情是重要的社會訊息的資源,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態度。 ===心理學家解釋情緒的取向===   心理學家在探討情緒的心理學時,主要從四個取向下手:演化論取向、跨文化取向、心理生理學取向與認知取向。而又從心理生理學取向與認知取向之理論綜合出了情緒之綜合理論。 ==== 情緒的演化論取向====   情緒何以存留在所有人身上?從演化觀點而言,可見情緒的存在,對於人類生存具有不可或缺的理由。情緒能觸發與激起人類做出生理行為。例如:父母親對小孩的愛,雙方的互動,能為彼此帶來幸福的感受,此出現的結果有利於兩方生命的延續;當身處危險的情境,人會感受到緊張以及畏懼,此時情緒會使人具備警覺心,以便在危急中及時做出適當反應。 情緒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接觸事物,身體都會做出情緒反應,想趨近(就是喜歡)或遠離(就是不喜歡)眼前的狀況,大腦會記錄每次的情緒判斷並儲存,形成一種身體不自主地反映,例如:有個朋友每次和他聊天,他都會做出攻擊性的言論,大腦便會記錄與他相處時不舒服的感覺,並製造相關的情緒意象,當下次再遇到這位朋友時,自身就會產生保護機制,只與他基本的打招呼而不作過多的交談,這並非刻意的,而是大腦的情緒意象在發揮作用,使自身產生“抵觸”“拒絕”的反應,不容許自己對這位朋友敞開心胸。即便是隨著社會化,人們可能為了眼前的利益或維持表面上的和諧,我們可以刻意隱藏不舒服的情緒、否認身體的情緒知覺,但是大腦仍然會記錄身體最真實的反應,因此每次接觸到不喜歡的事物時,自身仍會不自覺的比平時更為拘謹。 ==== 情緒的跨文化取向====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笑時,可能會覺得他現在應該相當開心,而看到一個人皺眉頭時,可能覺得他心情沒很好。情緒表達讓我們能溝通情感,讓我們可以與其他人溝通。可以影響他人對我們的回應,例如母親以嬰兒的表情,回應嬰兒 。可以透過情緒表達作社交互動,例如對人微笑可以打破沉默尷尬。可以鼓勵社會行為,例如我們可以用臉部表情,影響他人情緒。但情緒與表情的表達的一致性,真的在所有人類都一樣嗎?表達是社會性的,是要給受眾看的,並且關乎到訊息的傳達。情緒反應的前因、事件解讀、評估,以及生理反應模式等各種面向,都深受個人的文化背景所影響。然而,跨文化上的差異,例如:日本人在困惑或生氣時也會笑,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各國人在尷尬時都會笑,特別是在臉部表情與口語情緒上,能看見共通的基本情緒有不少相仿的地方。 * '''文化模型中的情緒''' 由「情緒的跨文化取向」的角度,我們發現情緒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情緒是受到社會和文化意義影響的。當然人類在接觸文化影響之前,存在著我們上一章節講述的「基本情緒」,而就就文化模型的觀點而言,這種「普世」而「直覺」性的情緒我們可以稱之為「初級情緒」(primary emotion)。而經由社會文化習得的情緒,是在人們表現情緒的過程對基本情緒做出的「再反應」,是經過較複雜的認知、在個體意識的處理之後做出的情緒,例如:雖然生氣(初級情緒)但為了維持禮貌而隱藏怒氣改以陪笑(次級情緒),又或者為了保護自尊而選擇在傷心難過(初級情緒)時以大聲怒罵(次級情緒)隱藏原本的情緒。而這些初級情緒道次及情緒的轉換時常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價值可能會造成個人對基本情緒的「再反應」做出不同選擇。下文 Ekman 的實驗則是對此「文化模型」的證實。 * '''情緒相似性的辨認'''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保罗·艾克曼|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1975)發現,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相當準確地辨認出喜、怒、哀、樂、厭惡與驚恐的臉部表情。新幾內亞的 Fore 部落裡的族人能相當準確地指認出美國人的臉部表情,儘管這個部落並沒有與西方人接觸過,但他們的臉部表情與辨認表情的能力卻和美國人相似。而在所有表情中,高興的表情辨識率最高,恐懼則最低。 * '''情緒判斷''' 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情緒判斷時著重的面相有些不同,例如日本人做情緒判斷時會關注在眼睛的眼神、眉毛;美國人則會注意嘴巴的動作變化。<br> 查爾斯·勞勃·達爾文([[wikipedia:Charles Darwin|Charles Robert Darwin]])在 1872 年時,曾出版過一本《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內容提及了六種基本的情緒狀態,包含快樂、驚訝、恐懼、厭惡、憤怒與悲傷,透過觀察及推論,人類面部表情如果是透過後天學習,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到最後各個族群的面相表達應該會有很大的差異,但依他當時的觀察並沒有這樣的現象,因此推論人類的面部表情是遺傳基因的一部分。為了驗證達爾文的理論,近代心理學家 Rachael Jack 與同事運用計算機程序製作了 4800 個帶有表情的面孔,其中一半是西方白人的面孔,另外一半為東亞人的面孔,請東亞移民與西方白人辨認這些面孔的情緒,結果顯示,白人所做出的辨認符合達爾文的研究,但東亞人卻部分不符合。笑容在此測試中,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但東亞人在分辨驚訝、恐懼、厭惡與憤怒幾項情緒對應的面孔中,無法準確辨別,因此由實驗結果推論,每種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情緒組合,所對應的臉部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研究團隊還進一步推測,東亞人的基本情緒種類可能包含了慚愧、驕傲和負疚等等。 ==== 情緒的心理生理學取向==== 該取向主要是以生物學(生理反應)的觀點解釋情緒的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許多大腦的區域控制情緒的產生和記憶相關經驗所連結的情緒。而在自律神經系統,其掌管了生理現象的改變所引起的情緒。<br> (一)大腦系統的機轉:分成三大原理<br> :'''1.[[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br> ::主要發生在邊緣系統的[[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為情緒中樞。杏仁核為[[w:基底核|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上方,又稱扁桃核、扁桃體、杏仁體,具有調節內臟或產生情緒的功能。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瑟夫‧雷杜克斯([[wikipedia:Joseph E. LeDoux|Joseph E. LeDoux]])的研究指出,感覺受器接收到的訊息,會經由兩條獨立的路徑送達神經中樞處理,第一種為直接傳送至大腦皮質處,再經由數條迴路進行分析後,才會產生合理反應,此種路徑佔絕大部分;第二種途徑是經由[[w:間腦|間腦]],直接傳達至杏仁核,相較第一種路徑快速許多,然而此途徑無法精準處理資訊。此外,杏仁核也操控著「恐懼」此種情緒,當一個人發生意外事故,杏仁核內的特定區域會學習並產生記憶,當下次遇到或聽到類似事件時,恐懼與不安的情緒便會產生。<ref>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365822</ref>正常情況下功能有學習情緒聯想、辨別情緒的表達、感測個人相關資訊和感知帶有情緒的字眼。舉例來說,杏仁核不幸失去功能的病人無法光靠觀看他人的表情就知道此人的心情狀態。<br> :'''2.情緒造成表情和非情緒造成表情的控制'''<br> ::面部的表情控制總共有兩個系統。第一個是 pyramidal motor system ,此一系統包含 motor cortex 是控制自主的(有意的)面部表情,例如:迎合他人的假笑。第二個系統是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 ,此一系統的中樞是在 motor cortex 下方的區域,是調控非自主(與情緒有關)的面部表情,例如:開懷大笑。腦部的損傷有可能造成任一個系統的傷害,pyramidal motor system 受到傷害的病人,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卻無法讓他們假笑,反觀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 受到傷害的病人,雖然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擺出任何表情,但當他們感到喜悅時卻只能板著一張臉。<br> :'''3.大腦的兩大半球([[w:大腦皮質|大腦皮層]])'''<br> ::大腦的第三個重要角色,可以由許多大腦半球差異的研究得知。<br> :::#在右腦受到損傷後,病人將無法因為笑話而開懷大笑,即使他們了解笑話中的文字、笑話邏輯和梗。 :::#當受測者被要求判斷圖中人臉表情所代表的情緒,此研究結果顯示人在此一情況下的右腦的血液量會比左腦多。 :::#受正向情緒而開懷大笑時,左腦的活躍程度較右腦高。 :::#當左腦的某區域被刺激後,受測者開始微笑甚至是大笑。 :::#當球迷在看球時,支持的球隊若贏球此球迷的左半腦的活躍程度較高,支持球隊若輸球則是右半腦的活躍程度較高。 :::#生氣和抑鬱此類負面情緒的產生和右半腦較有關係。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出兩大半球涉及不同的接收和表現情緒反應:經歷負面情緒、對臉部表情的情緒認知、臉部表情的情緒表達都與右半腦較有關聯,而正面情緒則與左半腦較有關聯。<br> (二)自律神經系統的機轉: :自律神經系統( The [[wikipedia: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根據情緒的改變引發生理的改變。例如:當你因為緊張而使手掌冰冷、黏濕,這是因為自律神經調節,增加汗腺汗水的排出,並收縮血管減少血液的流入。此系統控管著大腦和許多器官(心臟、血管、消化器官)的連結,每一個器官的運作是獨立的,但是來自自律神經的訊息會調控(增加或減少此器官的活性)。如此一來,自律神經能夠使器官的功能達到身體所需要的最大效益也可以快速因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例如,當你為了趕校車,你需要更多葡萄糖來當作能量使用,這時自律神經會刺激葡萄糖生成激素的分泌和提升到肌肉的血流量,讓肌肉可以使用能量。 :而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 :'''1.[[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br> ::交感神經的軸突通常會釋放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到目標器官,造成一些與保護、滋養、成長的相關反應。當一部分的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其他交感神經亦會開始反應,造成[[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反應(fight-flight reaction)]],心跳頻率上升、血壓上升、急促而無規律的呼吸、瞳孔放大、流汗、口乾舌燥、血糖上升還有其他能幫助你對抗壓力的生理反應。<br> :'''2.[[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br>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軸突通常會釋放不一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作用基本上與交感神經為拮抗。 :有學者提出理論表示自律神經系統與情緒相關,如下所示。 :*'''[[w: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情緒理論(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ies,1890): ''' ::由 [[wikipedia:William James|William James]]和 [[wikipedia:Carl Lange|Carl Lange]] 兩位學者提出,他們主張情緒源於生理變化,其途徑是由刺激事件引發生理變化,我們察覺到生理變化並加以解釋,形成情緒感受。此理論認為生理反應先於情緒反應,我們會因應環境事件而產生特定生理變化,因而引發情緒經驗。但是單憑對生理反應的覺知,並不能判斷自己的情緒,因為許多情緒發生時的生理變化都是相近的,人們並無法從少數能夠覺知的生理變化而推論到多樣複雜的情緒狀態。所以可以推論,情緒經驗的產生不一定發生在生理變化之後。 <br> ::*相關實驗: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Tomkin,1962) :::人感受到的情緒會部份地受到臉部肌肉位置之影響。實驗者先請受測者做出一個特定的表情(如嘴角上揚),受測者必須維持這個表情並為自己的心情做出評分,結果顯示:做出較接近正面情緒表情的受測者,對自己的心情評分會比做出負面情緒表情者來的正向。 :*'''Cannon-Bard 情緒理論(坎巴二氏情緒論)([[w:en:Cannon–Bard theory|Cannon-Bard theory]],1929): ''' ::由 [[wikipedia:Walter Bradford Cannon|Walter Bradford Cannon]] 和 Philip Bard 提出,反對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ies),認為人類的行為與生理變化因為較於緩慢,無法解釋迅速的情緒變化,並且生理反應的樣式不足以解釋情緒的多樣性,再者,人體器官並沒有提供可辨別不同情緒的資訊。他們主張生理激發和情緒經驗同時產生。<br> ::Joseph LeDoux 發現,人接受到刺激事件之後,會先激發大腦中的視丘,而視丘一方面傳送訊號到自律神經系統以產生生理變化,另一方面也同時傳送訊號到大腦皮質,處理其經驗到的情緒之性質,也就是說不同情緒並不會有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只要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訊號能夠辨別是何種情緒即可 。而他的理論可以被推廣到許多不同的動作(action)、情緒(emotion)與生理反應(body reaction),在如何詮釋「認知對情緒的『產生』和『調節』」有很大的影響。其中,調節代表著對一件事情可經過「評估」與「再評估」而對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br> ::*相關實驗:參見[[/情緒的種類#恐懼與杏仁核 |恐懼與杏仁核]] :::在該小節中,我們提到了杏仁核處理危險資訊產生恐懼時,資訊會快速地由丘腦傳送到杏仁核,並伴隨著恐懼情緒的產生,而同時,杏仁核也會接續地傳遞資訊到下視丘,產生心跳加速、肌肉僵直等生理變化,因此對於恐懼這種情緒的產生來說,Cannon-Bard 之理論是可以有相當完美的解釋的。<br> (三)中樞神經系統([[wikipedia:Central Nervous System|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中樞系統其中的[[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w:下丘脑|下視丘]](Hypothalamus)所扮演的角色最突出。 :'''1.[[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位於中腦附近,多數研究者認為它是控制情緒的中心,利用毀壞法(Lesion Method)的研究發現邊緣系統中某些部分被破壞時,會改變動物的情緒反應。舉例:毀壞杏仁體(Amygdala)可使兇猛的野獸變溫馴;而中隔區(Septal Area)被破壞的動物則變兇暴。如果用電刺激法刺激上述部位,則會產生反效果。 :'''2.[[w:下丘脑|下視丘]]''':位於乳頭體附近,其作用與情緒有關,刺激可以使之產生暴力行為。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下視丘是專司動機與情緒的結構,而邊緣系統則間接地藉由影響下視丘影響情緒反應。 (四)基因對情緒的影響 : '''1. 基因對情緒影響可能性''' ::哈佛大學的凱根(Jerome Kagan)是氣質天生機制方面研究的開始祖師,他長期觀察十幾名被認為有行為抑制的孩童(從幼兒期觀察到成年為止),發現基因也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型態。凱根請父母描述他們的孩子,在一份行為抑制量表進行評分,然後親自觀察他們,並進行大腦造影。報告顯示那些小時候被分類為強烈行為抑制組的孩子,其杏仁核活動的程度比幼兒時分類為非抑制組者來的多。杏仁核的高活化反映出他們的一個重要特性——過度警覺並不停尋找可能的威脅和危險來源,且這類人會被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聲音嚇到。凱根的研究發現行為抑制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特質,害羞的八歲孩子變成害羞的十六歲少年,最後變成害羞的成人。由於凱根發現行為抑制似乎與杏仁核的高度活動有關,所以在八零與九零年代,行為抑制的不變性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一九八零年代後期,科學家研究一個荷蘭的家族,這個家族有十四名男性都犯了衝動型攻擊性犯罪。科學家發現這十四人的染色體上都有相同基因的突變,導致一種 MAMO 的酵素的活性缺失。正常的基因會製作很多的 MAMO,不正常的(短的)基因則只會製造很少量的 MAMO,而大腦中 MAMO 越多,神經傳導物質被分解的越快。或許當 MAMO 在大腦中不足時,大腦只好想辦法增多,從而引發了攻擊性的行為。而動物的研究證實短的 MAMO 跟攻擊性的關係,有短的 MAMO 基因型態的動物面對危險會有毛髮豎立等激烈反應,牠們看到憤怒的臉時,恐懼中心的杏仁核就會被大量活化,這可能足以解釋上述家庭男性成員的暴力反應。 ::但後來紐西蘭科學家對 422 名男性進行篩檢,檢驗他們身上是否帶有異常的基因,並從犯罪案件與公共紀錄比對他們是否有反社會或犯罪行為,也同時作心理測驗,結果發現驚人的事實—— MAMO 基因與反社會行為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影響。研究發現一個有不正常 MAMO 基因的人小時候如果被虐待,那麼以後就有很高機會展現反社會行為;而那些有著相同基因卻來自溫暖家庭,在關愛的滋養下長大的孩子,則沒有做出比擁有正常 MAMO 的人更多的反社會行為。也就是說基因本身無法增加犯罪的機率,尚需要一個壞的環境配合以助紂為虐。 ::基因雖作為基礎,並非無法進行改變,因為基因必須被啟動才能夠表現特質。有基因基礎的害羞、攻擊性或違法行為並不見得會展現出來,要端看個人的生活經驗而定,有某個基因卻不代表它所連接的特質必然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人類和實驗動物之研究已顯示生活經驗可以控制基因的表現。 : '''2. 如何觸發基因''' ::那麼我們的生活經驗是如何達到細胞的層次,造成基因的開啟或關閉呢? ::一九九零年代,生物學家明尼(Michael Meaney)發現他養的老鼠其中有一些表現非常焦慮,只要放到陌生的環境,一點聲音就會使牠們受到驚嚇,甚至使牠們動彈不得。焦慮的母鼠甚至太緊張以致無法履行他的母職,不去舔舐和清理自己的孩子。這些神經質老鼠對壓力經驗的反應出自於荷爾蒙醣皮質素,這種激素會使心跳加快、肌肉緊張,並隨時啟動 fight or flight(戰或逃) 反應。相較之下,其他老鼠被放到陌生環境則會好奇地到處探索,以沉著應變來處理新環境的壓力,而且這類老鼠遭到電擊時,也只會分泌少量的醣皮質素。而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大腦海馬迴中醣皮質素受體的數量不同。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中葉,明尼發現某些老鼠有較多醣皮質素受體的原因。原來是牠們小的時候有被鼠媽媽充分舔舐、清洗,這個感受到母愛的經驗造成這些老鼠們一生的差別,將牠們大腦的軟體設定為可以坦然面對挫折,且不害怕陌生環境。相較之下,那些備受忽視的鼠寶寶們,長大後變的非常焦慮害怕,容易過度緊張,碰到任何陌生或預料之外的事會僵住並無法動彈。明尼發現這個受體的基因會受到生命初期經驗而改變。在散發母愛的媽媽扶養下的小鼠,這個基因的活動力比對照組(冷漠對待)增加兩倍。如果母親是冷漠的,這個基因會被關掉。這個實驗顯示生活經驗可以深入到DNA層次,影響其開關。 ::真正的 DNA 序列並沒有改變,而是基因的表現與否。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卵雙胞胎一個有思覺失調症,一個沒有。2005 年有一個研究顯示經驗對基因的重要性,研究發現擁有相似生活型態、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比起有不同生活型態,不常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有著更相似的基因因果關係。到五十歲時,在不同環境長大的同卵雙胞胎,比他們在三歲時的差異多達四倍以上。這說明了環境為什麼可以把相同基因體轉譯成完全不相同的人。 :'''3. 害羞怎麼變大膽的''' ::一個大膽的幼兒要如何變成一個害羞的青少年?害羞的幼兒又有機會變成大膽的青少年嗎? ::研究者曾對 368 位孩子進行從小到大的觀察與實驗,透過孩子玩玩具、面對陌生人或機器人等表現,把孩子放入依照內向到外向所形成的性格光譜。他們對這些三歲寶寶中挑出七十名作長期追蹤,有一些是非常害羞的孩子,一些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也有許多是落在平均值附近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七歲、九歲時會各回來進行觀察一次。為了確定對行為測驗的準確性,研究者也分析了孩子大腦前額葉的腦波型態,發現左右的不對稱性與害羞或大膽有高度的正相關:大膽、沒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左前額葉皮質的活化都比右前額葉皮質厲害;害羞、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則右前額葉皮質活化的比較強。而在比對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情形時發現,三歲時的大腦與行為不能預測孩子到九歲時的情形,最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的分類類別產生變化。一名在三歲很大膽的孩子,到九歲時有同樣的機率是害羞、大膽或居於兩者之間。三歲時很大膽的孩子,十年後的氣質與當時的關係就像擲銅板一般,是無法絕對肯定而隨機的。研究者也分析了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的資料,結果顯示有些孩子三歲態與九歲相像,但是整體來說三歲時 EEG 的型態與九歲時的型態相關性少於 0.1。 ::這個資料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直到研究當時,兒童發展的流行模式都宣稱,假如一個寶寶生下來落在害羞或焦慮的那一端,那麼他以後會變成焦慮的孩子,未來是焦慮的症候群。然而,在本研究發現氣質改變者比穩定不動者多。這與長大後有比較好的社交技巧,比較能跟陌生人說話沒有關係,而是在於他們不再是焦慮的孩子。舊的模式宣稱,他們躲在學習和社交技術的披風下,表面上看起來很大方,其實內心仍然是害羞與焦慮,但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發現他們大腦也跟著改變了。 ::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例子: ::威爾,是個曾經一恐懼就僵住的寶寶,但是有個很外向的姐姐,也幸運的有個肯花時間教導他如何與人交際的老師,雖然在九歲時並沒有變成一個外向的孩子,但是很穩當的移到中間組去了。相較之下,山姆的爸爸罹患了癌症,在山姆五歲與七歲時兩次住院治療,這個打擊無疑地對他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山姆從非常大膽移到了中間組。 ::雖然威爾和山姆都沒有移到另一個極端,但是他們都從極端移到了中間;也有將近一半的孩子從中間移到兩個極端,也有孩子從一極端移至另一個:尚恩是最沒被抑制的孩子,他三歲時直接走到機器人的旁邊,對他微笑並開始說話。但是當他八歲時,父親因癌症過世。他九歲時,已經完全改變,陌生人一進來他立刻僵住,不敢玩房間中的任何玩具。他變成我們研究中最膽小、最受抑制的孩子。 ::這個兒童研究對大腦可塑性的了解意義深遠。在發展過程當中,一些大腦最有特性的特質,例如額葉皮質 EEG 的活動,可以產生巨大的改變。這些關於情緒型態主要面向可塑性的發現,提供了父母與老師找出孩子情緒型態並塑造的基礎。這對其它有基因機制的人格特質也可應用,即使一個孩子天性傾向焦慮,但若在一個放鬆且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也可以減少基因對人格特質的影響。同樣的,一個天生害羞的孩子也可以發展成有社交性的青少年和大人,但前提是父母不要過度的限縮社交空間與過度寵愛,並讓孩子多與同儕互動。環境不只塑造孩子的行為或大腦的功能,還會影響基因的開關,因此,環境可以說是展現遺傳的人格特質的來至關重要因素。 ==== 情緒的認知取向==== * 吊橋效應(又稱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wikipedia: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 實驗背景 ::[https://doi.org/10.1037/h0037031 Donald Dutton 和 Arther Aron] 將實驗組別分成了兩組,請了一位女子分別在離地 70 公尺、搖晃危險的吊橋(會令人產生恐懼)和離地 3 公尺、堅固寬敞的木橋(不會令人產生恐懼)之尾端等候。並請許多的男性穿越該橋,而A女會請他們做主題統覺實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在該測驗中,會提供他們一些圖片,並要求這些受試者編造故事。雖然這些圖片並不包含有關性的內容,但被編造的故事會被分析有無關性之內容。這位女子在最後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和名字給予受試的男性們,並跟他們說若是有問題可以打電話給她。最後他們讓該女子在兩種狀況下對這些男子進行調查: ::# 在穿過一百四十米的橋後便立即接受測試。 ::# 在穿過一百四十米的橋後,有足夠的休息後,再做測試。 :* 實驗結果 ::在穿橋後便立即接受測試的男性,有較高的比例會打給該女性,而這被認為是他們「覺醒錯誤」的原因。他們誤將自己走吊橋害怕的情緒,理解為因該女子而被刺激的情緒。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男性因為過橋而感到較為焦慮時,會認為女性更有吸引力。反觀他們第一個進行 TAT 的測試中,不同的橋所進行的實驗並沒有顯著差異。 :* 影響 ::身體的訊號會讓大腦做出詮釋,像是在班上與同學聊天時,和特定同學聊天會支支吾吾,經過幾次的溝通後你可能會將這些狀況解釋為戀愛的表現。在此理論中認為,大腦會試著去詮釋身體上的訊號,這樣的吊橋效應讓早期情緒的研究者認為,我們是透過詮釋身體上的訊號去了解情緒。因此吊橋效應便是人們可能把造成某些生理變化的情形,歸咎於錯誤的原因,而對我們的情緒和心理造成影響。 :* 理論解析 ::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例如,根據這種理論,在情緒體驗的過程中,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現與以往有所不同,如,覺得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手有點抖,接下來,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此時自己的生理表現。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然而,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釋,有的時候,人們會很難確定自己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由於難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現的真正原因,人們會對產生對情緒的錯誤認識。在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 爭議 ::吊橋效應實驗仍有其問題,主要的批評有:後續研究試圖複製遠使實驗時遇到困難,引發再現性的問題以及原始實驗設計可能無法完全排除其他變數的干擾,例如個體差異和特定情境的其他元素。 * Schachter-Singer 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斯辛二氏情緒論、情緒二因論): :[https://doi.org/10.1037/h0046234 由 Stanley Schachter 和 Jerome Everett Singer 提出],主張引發情緒的刺激事件會導致生理反應,生理反應則會促使個體觀察外在環境,作為辨識情緒的線索,(此外,人們會將此生理激發做上標記,成為日後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情緒跟生理反應與認知評估有重大相關,只要觀念轉變,就會在短時間內對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很大的改變)。 :實驗中,參與者皆被注入刺激物(如腎上腺素 adrenaline),但第一階段參與者分為是否被告知刺激物對其生理影響的資訊。而第二階段,參與者分別進入兩種的外部環境:環境裡設定存在欣喜愉悅的旁人與憤怒急躁的旁人。而四種不同情境下的參與者,分別有以下不同情緒反應: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的資訊以及置入愉悅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欣喜,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的作用。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的資訊以及置入急躁環境的參與者,不感到憤怒,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的作用。 # 不被告知相應的生理反應並置入愉悅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欣喜,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外部環境作用。 # 不被告知相應的生理反應並置入急躁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憤怒,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外部環境作用。 :{| class="wikitable" |- !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 !! 未告知相應生理反應 |- | 愉悅環境 || 感到欣喜將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作用 || 感到欣喜將情緒反應,歸於環境作用 |- | 急躁環境 || 不感到憤怒,將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作用 || 感到憤怒,將情緒反應,歸於環境作用 |} {| class="wikitable" |- ! 理論 !! 理論說明 |- |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6.4.352 Lazarus 情緒理論(Lazarus theory of emotion)] || 認知(根據評估產生的思考)先於情緒出現。在情緒發生之前,人會先評估事件的情境,並在認知中找尋對事件適合的解釋,再反應出相對的情緒。 |-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8-07091-013 Zajonc 情緒理論(Zajonc theory of emotion)] || 認知與情緒是分開進行的。情緒的發生是基本是自然的,並不會因為認知上的評估與思考,而影響情緒反應。 |}   由實驗結果,心理學家發現,不被告知相關訊息的參與者們有相同反應模式,同樣因外部環境而做出認知評估,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因此推論出,情緒激發的推手是由個人對事件的評估,形塑了人們的情緒反應。       ==== 情緒的綜合理論==== 在我們遇到危險刺激事件時,我們會心跳加速、呼吸頻率升高、口乾舌燥、肌肉緊繃等等。這些都是由[[w: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發出的訊號,使身體能預備好產生情緒反應。自律神經系統引發許多與情緒相關的生理變化。例如:你的手在緊張時感到濕冷,那是因為自律神經系統增加了汗水並減少了手中的血液流量。 自律神經系統在大腦和大多數身體器官之間傳遞信息,幫助獨立運作的器官促進或抑制它的活動。如此一來,自律神經系統協調這些器官的功能來滿足身體的一般需求,並使身體得以適應環境變化。假如你在運動會中參加拔河比賽,你就會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來給予肌肉能量。自律神經系統藉由增加能夠產生葡萄糖的激素的分泌量來讓身體獲取所需的能量並同時促進血液循環。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以下兩部分: '''1.[[w: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系統]]'''(拉丁語:Sympathicus;英語: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一般控制與'''興奮相關的行為,即戰鬥或逃跑反應。'''<br>'''2.[[w: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英語:Parasympathetic system)主要負責'''身體休息時的「休息和消化」或「進食和繁殖」等活動''',包括性喚起,流涎,流淚,排尿,消化和排便。<br> 大部分器官共同受到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影響,且兩者之間是互相拮抗的,因而可以實現對該器官的精細調節,實現內環境的穩態。情緒可以活化任何一者,且此二者神經系統皆有軸突纖維遍布身體的每個器官。來自'''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軸突將神經遞質-[[w:乙醯膽鹼|乙醯膽鹼]]釋放到目標器官,'''使器官產生與保護、養分吸收以及身體生長相關的活動。'''從'''交感神經系統'''釋放出一種不同的神經遞質-[[w: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進入目標器官,'''幫助身體獲取能量'''。當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被刺激時,其他部分也會被激活,產生 fight-or-flight 反應,其症狀包括心率和血壓的升高、呼吸頻率上升、瞳孔擴大、雞皮疙瘩以及其他有助於身體對抗或逃避威脅的生理變化。 此外,兩者不可同存:一旦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就不會同時反應;反之亦然。可以想像成「吞嚥」和「呼吸」,兩者不可在同一時間進行。 我們無法有意識地改變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能直接控制血壓;但是,我們卻可以'''執行對自律神經系統有間接影響的行動'''。例如,為了使性器官產生反應,我們可能會想像一個色情畫面來撩起性慾。我們也可以藉由屏住呼吸或拉傷肌肉來提升血壓。相反地,我們可以躺下並且放鬆身體來降低血壓。 透過交感以及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在平靜和強烈刺激之間達到平衡。在生理層面上,當我們遇到恐懼或憤怒這些強烈情緒時,身體會自動啟動緊急反應系統(emergency reaction system),使我們能自主地讓身體調適到能應付潛在危險的狀態。這個反應由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掌控,如腎上腺素等可以促進血糖釋放、血壓升高的激素會被釋放;然而,當事件過去身體需要轉向平靜時,副交感神經便會作用、抑制這些活化性激素的釋放。 上述是周圍神經系統的調控,在中樞神經之中,激素和神經兩層面的調控和整合是由下視丘(hypothalamus)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兩者一同負責。此兩區域可以說是情緒的控制系統,可以調整人體的狀態使我們做出攻擊、防衛、逃離等等行為。而在神經解剖學中,杏仁核(amygdala)是研究的重點。杏仁核座落於大腦皮質顳葉的基部,由一群神經核組成,是連結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周圍神經系統的一個重要的轉運站。正如在恐懼時,視丘傳送訊息到杏仁核,便進一步快速產生了恐懼之情緒,以便我們快速反應危急情況,但是接著視丘會在循著感覺皮質區那條較慢的路徑,讓我們的大腦去評估確認我們遭遇到的威脅。杏仁核扮演一負責為負面情緒加上意義的角色,他是「威脅偵測器」,可以提醒我們是否處於危險的環境中。而最後,處理情緒的中樞神經:大腦皮質(cortex),則是透過聯想、記憶等等把心理體驗和生理反應整合起來。<br> 在了解情緒的生理歷程之後,我們可以進一部探討「情緒理論」。情緒之綜合理論整理了 James-Lange 理論、Cannon-Bard 理論還有其他之認知理論。 '''(1) [[w: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理論(詹郎二氏情緒論)]]:''' 在此理論被提出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情緒會居先於反映發生,例如在憤怒時,是因為生氣才會對他人大吼大叫。然而,[[w: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主張這個順序應該是相反的,身體應該會先有反應、我們才會感知到情緒。[[w:Carl Lange (physician)|Carl Lange]]也同時提出類似觀念,說明'''「情緒起源於身體的回饋」。'''因此這種認為由某些特定刺激所引起的自律系統調控的身體作用,會導致特定情緒體驗的情緒論,被稱之為詹郎二氏情緒論。這種理論是被視為一種「周邊(peripheralist)」理論,因為他們是以自律神經系統和內臟、肌肉等非中樞神經的反應作為情緒鏈鎖反應上最重要的角色。 '''(2)[[w:Cannon–Bard theory|Cannon-Bard 理論]](坎巴二氏情緒論, Cannon-Bard theory):''' [[w:Walter Bradford Cannon|Walter Bradford Cannon]](1927)反對上述所提的「周邊理論」,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才是關靜性的作用角色。'''他認為內臟反應等與情緒無十分強烈、直接的關聯性,他的實驗指出,即使當內臟與 CNS 的連結被切斷,實驗室的動物仍然會表現出情緒反應。他進一步指出, ANS 的反應通常是緩慢的,他的速度並不足以瞬間的引發情緒來源,因此情緒扮演著在大腦接收刺激和輸出反應之間仲裁者的角色。同時間,Philip Bard 也認為這些周圍性的反應並不是在情緒生成上的重要角色。Bard 認為,誘發情緒的刺激主要是產生兩種效應:一者是透過交感神經引起身體的周圍反應,二者是經由大腦皮質引起個人的主觀性情緒體驗。綜合兩人的理論,他們預測身體反應和心理反應之間的獨立性。 '''(3) [[w:Two-factor_theory_of_emotion|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此理論由[[w: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 所提出,他認為'''情緒體驗是由生理激發(physiological arousal)如心率加快、出汗等,和認知評價(congnitive appraisal)兩者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情緒生成必須先經由生理激發後,再經由我們評價這些生理激發所感受到的事務,找到最合適的情緒標籤,即情緒是由認知過程、環境、生理狀態在大腦整合後的結果。 應用舉例-吊橋效應:因自我的知覺歸因錯誤,導致認知在特殊情境下混亂,例如:因為恐懼產生的生理反應,卻誤認為是喜歡身邊的人。因為兩種情況的生理反應都十分類似。 '''(4) [[w:認知-評價理論|情緒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f emotion)''' 此理論由[[w:Richard Lazarus|Richard Lazarus]]所提出,他主張「情緒體驗是產生於當事人與被評價的環境之間的,它並不能單單從發生在當事人上的事件或他大腦中所思所的事情上加以理解。」簡而言之,即'''只有當當事人認為此一刺激具有個人意義時,才會產生情緒的反應。'''同時,情緒的反應並不需要是理性上有意識地思考,它可能與過去的情境有所連結,因此很難從環境中尋找出生理激發的直接原因。 可是[[w:Robert Zajonc|Robert Zajonc]]對此理論卻提出批評,他表示:人們可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不知道為什麼就會產生偏好(preference)。 在一系列被稱之為「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的實驗中,實驗人員以螢幕瞬間呈現一些刺激(如數字、陌生臉孔等)給受試者,時間短暫到會讓受試者無法從意識上加以辨認圖樣。但是當受試者被要求指出對於特定刺激的喜好程度時,他們會傾向於對於舊有項目較高的評定(所謂的舊有的刺激是指一些曾在意識的閾值下閃現的)。因此 Zajonc 認為,'''受試者會在意識上不自覺的受一些舊有因素影響,情緒並不一定要從評價歷程中衍生出。''' 最後我們可以綜合了解,認知評價可以是建立情緒的一個重要歷程,但他並非唯一;某些情況下,人們會下意識的不自覺去由環境中尋找,嘗試解讀自己的情緒反應;而在某些情況下,情緒則會受到先天連結所支配,這將會不需要任何的解釋,也無法有任何的解釋。這種種達成情緒的不同途徑,說明了情緒的多源性、以及他所具有的多方面功能。 ===情緒形態論 === ==== 性質 ==== (1)情緒形態是個體對生命經驗的一致性反應,受到大腦某些特定神經迴路的影響,可以用客觀的方式測量。 (2)情緒形態影響我們感受某種特定情緒狀態、特質和心情的可能性,因為情緒形態比情緒狀態更靠近大腦情緒的系統,可視為情緒生活的基礎單位。 (3)人格特質在神經機制上是既非基本的,也非必要的指認工具;是一組高層次的情緒特質和情緒狀態的組合。 (4)情緒狀態可以追蹤到大腦的某些特性上,是獨特的大腦標記。 (5)情緒狀態的六個向度,反映出大腦的特性與組形,是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的發現。 '''特徵''' 一、指向性:正性情緒是指需要得到滿足,負性情緒指的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人類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等等。如果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産生負性情緒。 二、兩級性:情緒有高興、愉快,也會有憤怒和悲傷。 三、動力性:情緒對行為和認知是具有動力性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孩子被表揚之後動力十足,幹什麼都特別有幹勁,這是情緒的動力性在起作用,甚至我們高興的時候痛的感覺都會下降。 四、宣泄性:情緒可以通過生理方式表達,也可以通過心理方式表達。心理表達方式主要是將情緒遷怒于別人,跟別人發脾氣,這種一種心理表達。生理表達是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把這個表達出來,壓抑在心裏,就會以身體症狀表示,比如生氣的時候胃脹吃不下東西。 五、過程性:無論是多麼高興或者悲傷的情緒,經歷一個過程就會衰減下來。 六、非理性:我們一直認為理智會戰勝情感,但生活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戰勝情感,實際上經常有理智被情感衝破的現象,比如聽信謠傳等。 七、轉換性:情緒之間可以互相轉換,情緒和行為之間也可以進行轉換。比如平常講的成語裏的喜極而泣,破涕為笑就是情緒轉換的特徵。當你有高興的事情,就更容易對別人友善,也更容易答應別人的要求,你有一些不高興的事情,更容易遷怒于別人,衝別人發脾氣。 ==== 六大向度 ==== 情緒活動不只發生在腦幹、邊緣系統等所謂「原始」的腦區,反而更和前額葉皮質區有密切關聯。前額葉皮質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所在處、思想和智慧的中心,更是區辨人類與低等動物認知功能的關鍵所在。以 Richard J. Davidson 為首的精神科學家提出情緒形態(emotional style)理論,將情緒概分為六大向度,包含回彈力(resilience)、展望(outlook)、社會直覺(social intuition)、自我覺識(self-awareness)、情境敏感度(sensitivity to context)和注意力(attention),Davidson 等人主張這六大向度有大腦活動的實質基礎,並是依穩固的大腦活動形態所建立的。 ===== 回彈力向度(Resilience)===== 回彈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遇失去、挫敗或其他的不順利事件後,是否能輕易從憤怒、悲傷或其他的負面情緒中復原'''。回彈力過高或過低都不好:一個極端快速回彈的人容易缺乏克服挑戰的動機,會聳聳肩接受每一個挫折,他會抱持著「不要擔心,快樂就好」的態度;相反的,回彈太慢的態度會在挫折發生後停滯不前,執著於一件已經過去、無法挽回的事。 我們可以定義事件的「正常回復時間」為回復正常情緒所需的平均時間。從小小的倒楣事(如被販賣機吃錢),到巨大的失落(如配偶死亡)各有其正常回復時間。在親人過世後,回復到正常情緒的時間遠大於沒拿到飲料的。情緒的回復,有一部份是自動化的,但令人訝異的是,情緒回復時間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 在典型的實驗中,研究員會給受試者看大部分人會感到悲傷、厭惡或其他負面情緒的圖片,如葬禮上寡婦帶著年幼的孩子哭泣、可怕的車禍現場等;或是給受試者引發生理痛苦的刺激,如用很燙的水碰觸受試者的皮膚(不到會燙傷的程度)。接著,檢查受試者的「恢復期」(recovery period),即負面情緒或疼痛感消失的時間。例如,測量眨眼反射行為(eye blink reflex),或用皮膚上的電極測量眨眼時肌肉收縮的強度,此兩種測量可以了解該受試者從打擊中回復的狀況,並量化該數據。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回彈力向度: * 當我和好友或配偶發生家事分工等不愉快的小事、小摩擦,我會因而長達數小時甚至整天都不高興。 * 當我開車時,有駕駛人違反交通規則,從路肩插到我前面,我不會因而生很久的氣。 * 當我經驗到強烈的悲傷,比如親密的人離世,它會讓我長達好幾個月的做事能力都被干擾。 * 當在職場上犯錯而被責罵,我能放下它,當作長了經驗。 * 當我去試吃新的餐廳,結果很難吃,服務態度又差,我整晚都會不高興。 * 當我開車時遇到前方有車禍,因此被卡在車陣中,終於順利開走之後,我會猛踩油門揚長而去,藉此發洩,但內心還是不舒服。 * 當家裡的熱水器壞掉,我會知道花點錢請人來修就好了,不會因而生氣。 * 當我遇到有好感的對象,問對方願不願意再跟我見面,結果被婉拒了,會讓我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都心情不好。 * 當我被提名參加重要的專業比賽,或老闆考慮給我升遷,最後卻輸給我覺得條件更差的人,我能很快放下這件事繼續努力。 * 當我在聚會場合跟有趣的陌生人說到話,結果他問到我個人的事情時,我太緊張而答不出來,事後我會反反覆覆在腦中重溫這段對話,練習怎麼答得更得體,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 ===== 展望向度(Outlook)===== 展望向度與回彈力向度相對,回彈力向度是指人在負面打擊中快速回復的速度,而展望向度描述人'''維持快樂的能力,或者稱做「保持樂觀」的能力、「樂天」傾向''',神經科學家 Richard J. Davidson 形容為"find a silver lining in every cloud"(在每一片烏雲當中找出金光)。在展望向度極端的人們,能對生活當中的每件事找到快樂,並且抱持這樣的信念生活下去。在生活中,也許他們並沒有看清事情的全面,又或者忽略事物壞處是他們的本能,使得我們必須提醒他們別被自己的信念沖昏頭。 展望光譜正向極端的人,往往對於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不夠敏感,置他們自身於險境。相反的,展望光譜負向極端的人們對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有悲觀的傾向,在他們的眼中,所有的快樂都只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深怕背後潛藏的危險。這些悲觀者在生活中往往厭世、焦慮、杞人憂天,不過相對於樂天派,他們往往能夠一葉知秋。 在實驗室當中,測量展望向度的方法是讓受試者觀看一些能夠促進腦部正向情緒迴路的圖片,例如抱著嬰兒的母親或者在布施受眾的虔誠宗教信仰者,然後測量他們腦部迴路的持久度,另外除了測量腦部快樂迴路的持久度,也可以測量與微笑臉部肌肉的持久程度,在這兩者維持越久,展望向度上越正向。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展望向度: * 當我受邀去見自己不熟的人,我會很期待和他們成為朋友,而不是當作一件不得不做的義務,覺得這些人不值得認識。 * 當我評價一名職場的同事,我會聚焦在他待改進之處,而不是整體的正面表現。 * 我覺得接下來的十年會更好,至少會比上一個十年更好。 * 當我要搬家到陌生的新城市,我感覺很恐懼,彷彿要踏入未知的領域。 * 當我遇到意料之外的好事,譬如跟陌生人聊得很開心,這個正面的感覺幾分鐘內就會消失。 * 當我到了聚會場合,只要一開始很順利,我整晚就都會感到很順利。 * 美麗的風景對我的吸引力很短暫,很快就會顯得無聊。 * 當我一早醒來,我滿腦子都是今天計畫要做的開心事,這個念頭讓我心情整天都很好。 * 當我參觀博物館或聽音樂會,就算前幾分鐘都很喜歡,但很快就感到冷淡乏味。 * 當我忙碌時,可以一做完某件事就馬上接著做下一件事,不會覺得累。 ===== 社會直覺向度(Social Intuition)=====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導演運用了極度細節的鏡頭來描述一個故事:例如:兩隻眼睛的視線飄忽、前傾變成後仰、腳尖指向九十度的方位,又或者,在角色含淚、欲言又止的畫面嘎然而止,我們卻清楚接下來將是一段傷心的哭喊——我們了解人際之間潛藏的訊息,端賴我們的社會直覺向度。社會直覺向度指的是我們能夠'''在人與人交流之間挖掘出臺面底下的情緒和想法,換句話說,有沒有辦法懂得「弦外之音」'''。 社會直覺向度中處於正向極端的人,能藉由眼神、臉部肌肉的抽動窺知對方藏在心裡的話語,他們可以懂得剛失戀的朋友需要的是長時間的陪伴傾聽,或者是注意力的轉移,這樣的敏感天賦使得他們能夠相對容易了解另一個人的心意,並據此做出反應;相對的,在社會直覺向度上處於負向極端的那一群人往往不懂對方的真實想法,當另一方甩門走人時,還在思考剛剛發生了甚麼事,他們沒有辦法分清楚,在對方詢問「我是不是很可悲」的時候,想要的到底是單純的關愛還是中立理性的分析。這種人往往會把較為表面的關係弄得難以維持,搞的另一方需要卸下社交武裝來表明心意。不過相對來說,在親密關係當中,過度要求一個人的敏感度也是有其負面的效果,當雙方已經對對方的反應機制撩若指掌後,再要求對方必須敏感可能有些不合時宜,對某些人來說,在信任的人面前暢所欲言是非常好的抒壓管道。 在實驗室中,我們可以藉由測量一個人行為上與大腦的反應來觀察一個人在社會直覺向度上的落點在哪。我們可以讓受試者觀看一張人臉照片,並用偵測眼睛視線方向的雷射技術來觀察受試者的眼睛看向照片的哪個方位,視線看向照片人物眼睛的受試者,在社會直覺向度上位於較為正向的落點,而視線看向照片人物的嘴巴,或是根本沒對在人物的受試者在社會直覺向度上擁有較負向的落點。在做這個實驗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用 fMRI 來觀察受試者腦部的神經活動,觀察視覺皮質當中的梭狀迴(fusiform gyrus)與邊緣系統當中的杏仁核(amygdala)是否被活化,這兩個部位在接收並認知社交訊息的功能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看著另一個人的臉部,特別是眼睛時,兩個腦部當中的區域會高度的活化。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社會直覺向度: * 當我跟他人對話時,我能注意到對方細微的情緒線索,譬如不悅或憤怒,甚至在他本人發現之前就察覺了。 * 我常注意他人臉部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 對我來說,當面交談跟透過電話交談差不多,因為即使面對面交談,我也得不到比電話上更多的資訊。 * 我常覺得,自己比他人更了解他真正的感受。 * 跟我交談的人常沒來由地開始生氣,讓我感到驚愕。 * 當我和別人在餐廳一起用餐,我喜歡坐在對方旁邊而不是對面,因為這樣就不用盯著對方的臉。 * 我常根據他人的緊張或不舒服做出反應,並且是基於直覺,就算對方沒有表達出口我也知道。 * 當我在公共場合時,喜歡觀察他人來消磨時間。 * 我常用看的就知道一個人是否心事重重。 ===== 自我覺識向度(Self-awareness)===== 自我覺識向度指的是一個人'''判斷自身情緒訊號的能力'''。自我覺識力較高的人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極為敏銳,時時刻刻都會留意到身體正對自己釋出哪些訊號,譬如他們對某人發怒時,會立刻知道自己並不是對其生氣,而是因為其他外來壓力而遷怒於對方;另一方面,自我覺識力低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內在訊號則不敏感,也時常為自己的各種情緒反應感到困惑。這類人鮮少反省自己,在經歷焦慮/嫉妒/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時,往往不會自覺,而要等身邊親密的人關切他們為何焦慮/嫉妒/憤怒/厭煩,才會驚覺自己的情緒。他們並不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而是真的沒發覺身體有這些情緒的跡象出現。自我覺識的能力讓人能強烈感受到情緒狀態的身體層面,有助於體會別人的感受,對同理心的形成至關重要;然而也因為如此,對自己的感覺和情緒都很敏感的人,也會對別人的痛苦、焦慮等情緒感同身受。當他們目睹別人遭受痛苦時,自己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也會上升許多,導致心跳加速、血壓飆高。 心理學家常藉由觀察一個受測者有多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心跳,來測量他對自己身體內在訊號的敏感度。研究人員先讓受測者放鬆、休息,測量他的心跳,然後用電腦模擬出他的心跳聲,也就是每心跳一次,電腦就產生一組聲音。接著,研究人員將該組聲音調到心臟跳動時間點之前或之後,產生出另一組模擬心音。最後,研究人員透過耳機,播放這兩組心音,請受測者選出和他本人心跳聲一致的那組。經過大約一百次隨機播放測試後,即可得知受測者對自己身體訊號的敏感度;自我意識較強的人在心跳測試中的正確率,大約都落在前二十五個百分點內。 若想了解自己對身體訊號的敏感度,可以進行下列測試。請一名外人測量你的脈搏在三十秒內跳了多少次;與此同時,你要在不碰觸自己的手腕或其他動脈的情況下,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體的內在活動上,盡可能感受並數算自己的心跳。重複四次三十秒測試後,和協助你的人比對你們計算的心跳次數,數字越接近,則你的自我覺識能力可能越高。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自我覺識向度: * 當別人問我為什麼悲傷或憤怒,我的反應或心裡想法常是「我沒有悲傷/憤怒啊」。 * 當親密的人,譬如伴侶或朋友,問我為什麼對某人很失禮或態度很差,我常常不承認。 * 我常(一個月兩次或以上)發現自己莫名地脈搏、心跳很快。 * 當我看到他人身陷痛苦時,我在情緒和身體上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 * 我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用文字表達我的情緒。 * 有時我感到疼痛,但不知道為什麼。 * 我喜歡安靜、放鬆地獨處,感受自己內心在想什麼。 * 我覺得自己的身心是合一的,且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在。 * 我對外在環境很敏感,卻很少注意到本身身體的狀況。 * 當我在運動時,我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哪些改變。 ===== 情境敏感度向度(Sensitivity to Context)===== 日常生活、人際互動中,有許多潛藏的訊息、規則,好比我們不會在喪禮上暢談最近的趣事、或是在嚴肅的場合開黃色笑話。情境敏感度便是指'''一個人對於周遭環境、社交場合中潛藏的規則或規則等的敏感程度'''。 情境敏感度高的人能夠較容易了解他人的情緒、面面俱到,也比較「會看臉色」、不容易得罪人;然而相對的,這樣的人可能需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能量來進行社交,因為他們放更多的注意力在他人身上、接收更多訊息、經過更多思考才予以回應。 相反的,情境敏感度低的人較無法參透表面下的情緒、潛規則等等,因此往往容易說出不合時宜的話、被形容很「白目」;相對的,這樣的人沒有那麼多的考慮、應和、牽絆,因此可能可以過得更自得其樂、忠於自己。 要測量情緒敏感度向度,我們會將受試者放在不同的環境下並觀察他們的反應。例如,理論上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會保持較高的警覺性,因此,如果我們把幼兒置於陌生的環境中,但是幼兒卻表現得十分輕鬆,我們便推測他的情緒敏感度較低。而對成人的測試中,受試者會被置於兩個氣氛截然不同的房間,從他的反應推測他的情境敏感度。此外,神經學上,海馬迴與理解外界的訊息有關,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磁振造影來觀察一個人的海馬迴結構與活躍程度,來推測其情境敏感度。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情境敏感度向度: * 親密的朋友認為我對別人的感覺很敏感。 * 偶爾有人會說我在某社交場合的舉止不恰當,我則會驚訝地覺得自己沒有這樣。 * 我有時工作不太順利,因為我拿捏不好對上司的態度,得罪他們;有些朋友不再跟我來往,因為我在他們難過時表現得太開心。 * 當我和人們交談,他們有時會後退一步,站得離我遠一點。 * 我說話前會先確認過自己要說出口的話,以免這句話不恰當。 * 當我在餐廳等公共場所時,會特別控制自己說話的音量。 * 當我在公共場所時,常被提醒不要提到某人的名字,以免他剛好經過。 * 我能意識到自己去過的地方,就連很多年前開車經過的某條路也是。 * 當有人的舉止不識相,譬如在工作場所不夠莊重,我會注意到。 * 親密的朋友常說我在新環境和陌生人應對很合宜。 ===== 注意力向度(Attention)===== 注意力指的是排除外在干擾,保持專注的能力。'''注意力向度的光譜上,趨向高端的人能夠持續聚焦在特定事物上;趨向低端的人,則容易受環境中任何微小的刺激所吸引,因而轉移注意力,並感覺對自己的注意力難以掌控。'''而之所以把注意力向度納入情緒形態之中,是因為不只聲音和影像會干擾注意力,帶有'''情緒成分'''的外物更會對注意力造成很大的干擾。 情緒跟注意力關係密切,因為情緒性刺激很大程度上掌管著我們的注意力。過濾掉情緒干擾的能力,是我們情緒生活的基石,因此注意力對其他的情緒向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例如:自我覺識能力需要注意自己身體的訊號,社會直覺則要能注意各種社交線索。 心理學研究上,根據各種不同種類的注意力,每種都有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其中一種稱為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也就是在充斥各種刺激的感官汪洋中,能專注在單一一件事情上。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我們所接收的訊息其實多得驚人,就連在你閱讀超普通心理學的同時,你的周邊視覺(peripheral vision)都會看見你的手捧著電腦或手機、你的耳朵接收到各種聲音。即使平常有許多感官刺激彼此競爭我們的注意力,但我們通常會忽略絕大部分的事情,只能同時注意一件事;若非如此,我們就會迷失在感官刺激的汪洋裡了。我們的身體主要靠兩個方法,才能維持這種專注: #依我們想注意的訊息來自哪個輸入管道,就強化該管道所輸入的訊息 #抑制來自其他管道的訊息。 還有另一種注意力,它和選擇性注意力相反,是開放的,不加判斷;有了這種能力,你才能對思想、眼睛、耳朵、感覺等各種刺激,全都保持接收狀態。例如,某人正要趕往一場重要會議,眼看快遲到了,電梯卻故障不能搭。即使某人明確知道自己很焦慮、壓力很大,卻沒有驚慌,還能用眼神搜索可以上樓的樓梯。如果某人做得到,代表他擁有這種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 這種人常得到的形容詞是「處變不驚」、「有種安定的磁場」,他們能在各種不相干的事件之中保持專注。他們時常會覺得情緒平衡,並感到滿足、鎮定自若,在多方雜訊下也不會情緒起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不只影響我們對環境周遭的敏感度,對我們自身的思想和情緒也同樣重要。 心理學實驗中,如果要測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則研究人員會善用注意力的特徵:當一個刺激霸佔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就很難注意到其他短暫又突然、只出現零點多秒的刺激。這種現象叫「注意力眨眼」(attentional blink),意即我們注意到一個刺激後,對下一個刺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研究人員的作法是讓英文字母在電腦螢幕上閃現,每秒閃出十個字母,譬如 C、P、Q、D、K、L、T、B、X、V,但是偶爾會有阿拉伯數字夾雜在這堆字母中出現,譬如 C、P、Q、D、3、K、L、7、T、B、X、V;受試者的任務就是注意閃動消失的文字,並說出這些混雜的阿拉伯數字。 研究發現,假如在第一個數字出現之後,第二個數字不到五百毫秒就緊接著出現,那麼受試者就很容易忽略第二個出現的數字。以上述序列為例,即受試者會說出 3,但是沒有說到 7,換句話說,他們的注意力「眨眼」了。這種現象背後的生理機制是因為相對於英文字母,數字很少出現,且它又是受試者尋找的目標。 所以當數字出現時,會在受試者腦中引起興奮的脈衝,大腦需要一點時間來恢復原來刺激前的狀態,才能繼續鎖定它的目標。注意力眨眼的時間越長。在一個數字閃現後,需要間隔越長的時間,才看得見下一個閃現的數字,表示該受試者的大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注意到下一個刺激。換言之,該受試者會遺漏掉更多的環境訊息,注意力比較不集中。 研究第二階段中,受試者要注意的目標刺激不是單純的符號,而是情緒性的刺激,此時注意力眨眼的時間普遍更長。此階段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任務並不是從字母堆中辨認出數字,而是從連續的風景照中,找到其中夾雜的孩童哭泣圖片。根據測驗結果,受試者在看到第一張哭泣的圖片之後,需要更長的時間間隔,才能注意到第二張孩童哭泣圖。這表示注意力的高低和情緒有關;更精確地說,'''情緒影響注意力'''。 心理學家用字母中夾數字,或者用大自然景象中混入情緒性圖片,來測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至於「選擇性注意力」,則用下述方法來測量。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戴上耳機,聽不同頻率的簡單音效,分別是高頻和低頻。最簡單的階段中,受試者要注意頻率的變化,只要一出現高頻率的聲音就立刻按下按鈕,聽到低頻率的聲音時則不按。 為了提高注意力的門檻,研究人員刻意增加任務的難度,把聲音安排在左耳或右耳的不同聲道,一秒播一次,左耳、右耳、左耳、右耳輪流播音。受試者按鈕正確的次數減去錯誤的次數,而他的成績就是他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在此之上,研究人員甚至又將實驗調整得更困難:他們要求一部分受試者,只有高頻率/低頻率在左聲道/右聲道(任一種排列組合)播出時,才能按按鈕。結果發現,當正確頻率的音出現在錯誤的聲道(即受試者應該忽略的那隻耳朵)時,受試者最容易犯錯,明明不該按卻按了鈕;這表示他的注意力太廣,不夠聚焦。更有些時候,受試者來不及聽見正確頻率的聲音。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注意力向度: * 在吵雜的環境下,我也能專注。 * 只要我安靜地坐下,就算只是一下子,也會突然冒出一堆雜念,並且常被這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思緒拉走。 * 當我做事被意外事件給打斷,我能把注意力重新拉回本來的事上。 * 在還算安靜的環境裡,例如公車、火車,或超市結帳的隊伍裡,我會注意到周遭的很多事。 * 我的注意力常被周遭的刺激或事件給吸引,而且一旦被吸走就拉不太回來。 * 在吵雜的環境下,例如晚會上,或在辦公室的隔間裡跟人交談時,我能輕易隔絕別的聲音,但只要我夠專注,也能猜到旁人在說什麼。換言之,我可以一心多用,一邊跟某人說話,同時知道周遭他人在說什麼。 * 當我置身吵雜、很多感官刺激、或很多事同時發生的環境,我能專注在自己心裡在想的事上,不會分神。 * 當我決定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幾乎每次都做得到。 * 當我需要全心全力完成一件重要的專案時,會盡可能找最安靜的地方來做事。 * 當我在家想做正事時,很容易被電視、說話等聲音給干擾。 ===情緒具有的生理性差異=== ==== 情緒氣質(Temperament) ==== 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情緒行為反應傾向'''。從嬰兒的情緒反應可以觀察到,有些嬰兒安靜,有些嬰兒好動。嬰兒氣質無好壞之分,卻關係著養育的難易程度,一般分類有三: #安樂型:這類兒童平時活動比較悠閑輕鬆,適應性強,心情愉快,對於新的事物也很快就能夠適應接受,對周遭的人常表示友善; 到了學齡階段之後,這類兒童也能較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慢吞吞型:對於陌生的人事物較容易表現退縮內向的一面。對於初次接觸的事物,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養育困難型:活動力強,反應較激烈,對於新奇事物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兩極化,需要一些時間調適,經常堅持度高,會堅持自己所想要的。 ==== 反應強度(Response intensity)==== 是指情緒表現的力度。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強度不同,有些人情緒強烈,有些人相對微弱。以憤怒而言,由弱到強,可以由比較弱的「不悅」到最強烈的「憤怒」。 ==== 反應閾(Response threshold)==== 是指引發情緒的最小刺激量。有人在極為微小的挫折情境,即可以引發出情緒,有人卻要比較大的挫折情境才會引發情緒。反應閾有些源於生理基礎,例如痛點滴、笑點滴、哭點滴…等等。也有些跟後天學習經驗影響有關,例如有人期末總成績得超高過95分才覺得滿意,但有些人期末總成績得60分就很滿意,因為有驚無險、低分飛過;也有人得78分,覺得傷心哭泣,因為這是他這學期最低分的一科。這都涉及對分數的主觀認知差異。 ===情緒與認知=== 雖然有一些情境可能直接連結大腦生理反應和情緒狀態,但是認知仍是最重要的連結因素,認知在決定情緒狀態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某些人害怕的生理反應是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緊繃和血壓升高,而有趣的是,這些徵狀與興奮所伴隨而來的生理變化相似。換句話說,假如一個正有一股強烈情緒的人,當人們試圖去測量他的生理狀況,可能難以理解他是因害怕而顫抖或是因興奮而顫抖。 認知心理學家亦認為,造成情緒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判斷(認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奧運會上獲得銅牌的選手比獲得銀牌的選手更高興,前者慶幸自己獲得獎牌,後者則遺憾沒有拿到第一。瑪格達·阿諾(Magda Arnold)在60年代最先提出:在外界事件發生後,大腦的邊緣系統會自動判斷這件事對我們是好是壞,而根據事件定性,我們會下意識地決定是喜歡還是厭惡這件事,因此產生情緒。情緒成為我們的動機,使我們接近或是避免剛剛發生的事件。 而討論到情緒與認知的關係,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人類是否是唯一具有意識能力的生物?根據劍橋大學學者所提出的[http://fcmconference.org/img/CambridgeDeclarationOnConsciousness.pdf 《劍橋宣言:關於意識》],他們聲明非人類動物——主要為哺乳類、鳥類,及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擁有意識,且找到相當有力的證據。 劍橋宣言的最後一段宣稱:「缺乏大腦新皮層似乎不表示生物沒有經歷情感狀態變化的能力。各類證據皆不約而同地指出:非人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以及有能力展示帶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充份表明人類並非唯一擁有產生意識之神經基礎物質的生物。非人動物,包括所有哺乳類及鳥類、以及其他生物,包括章魚,也擁有這些神經基礎物質。」 而他們提出的證據有以下: :1.構成情緒反應的基礎神經物質並不局限於大腦皮層內。人類進入情感狀態時,一些大腦皮層下區域的神經網絡也會被激活起來。在動物身上,這些皮層下神經網絡是產生情緒行為的關鍵。對人和非人動物腦部同樣區域作出人為激活,均能引起相應的行為及感受狀態。非人動物一旦引發本能上的情緒行為,不少隨之而來的行為都和動物經歷的感受狀態相一致,在人腦上刺激這些神經系統也能得出類似的情感狀態。皮層下區域的同源神經結構擁有密集的情感相關系統,而年輕人類和缺乏新皮層的動物皆保留這些腦部心智功能。另外,早在無脊椎動物發生輻射演化時,已出現了一些神經迴路去支援專注力、睡眠及抉擇等行為或電生理狀態。這些證據可見於昆蟲以及頭足綱軟體動物。 :2.鳥類在行為上、神經生理上、神經結構上都展示了意識的平行演化,例如從非洲灰鸚鵡可觀察到接近人類水平的意識。新研究發現哺乳類和鳥類的情緒網絡及微型認知回路似乎比以前所想的更為同源。某些鳥類物種甚至展示了和哺乳類相似的睡眠神經模式,比如快速眼動(REM)睡眠。斑胸草雀(Zebra finch) 也展示了一些從前被認為需要哺乳類新皮層的神經生理模式。而在自我辨識的鏡像研究中,一些鳥類比如喜鵲就表現出跟人類、猩猩、海豚和大象類似的結果。 :3.神經藥理研究指出,能干涉人腦而影響意識行為的藥物,用在非人動物上能造成類似的行為干擾。情緒感受產生自人類和非人動物皆有的同源大腦皮層下網絡,因此有強烈證據相信兩者於演化上共享原始情感感質(Primal affective qualia)。 這些證據皆指出,只要生物具有認知能力,便可能會有情緒的產生。 ===情緒的相關實驗 === ==== 狗的妒忌心理實驗 ==== 心理學家哈里斯設計一項實驗測試狗狗是否對受到自己主人寵愛的其他狗會產生妒忌,研究對象是 36 隻狗和牠們的飼主,試驗要求飼主與 1 隻按了開關會汪汪叫和搖尾巴的玩具狗一同玩耍,並把它當作真狗看待。當飼主跟玩具狗玩時,約 80%狗兒會推或碰觸飼主,而玩具狗汪汪叫與搖尾巴時,有些狗甚至會攻擊它。實驗結論為狗亦會產生妒忌並想要切斷主人和其他狗的關係,使人重新思考是否只有人才擁有妒忌這類所謂複雜的情緒。 ==== 延遲滿足實驗 ==== [[w: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ref>Mischel, W. Preference for delayed reinforce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ultural observ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 56 (1): 57 [2021-12-02]. doi:10.1037/h00418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透過APA PsycNet.</ref>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份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而得到兩份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延遲滿足實驗通常會設定出以下兩種條件:「利益較小但可較快得到」與「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研究發現,即使人知道再等一段時間後的報酬高於當下獲得的,仍偏向選擇利益較小但當下能獲得的選項;選擇「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選項的受侍者被認為較有「自制力」或「能夠壓抑慾望」兩項可能導致成功的要素。影響人做出此種選擇牽涉到多種情緒因素,更有神經心裡學的研究指出兩類人在決策時,前額頁皮質活動方式不同。 然而此實驗的缺失是:實驗的評估標準可能受到質疑,一個 SAT 分數優異、人際關係活躍的學生,難以判定必定比分數略低、人際交往較少的學生更加優秀。側重感知的人群比起側重規劃、改變的人群,通常更善於理解事物,因此顯性標準(事業成就等)可能難以體現這一差異。且在2018年5月,紐約大學的心理學者泰勒·瓦特在心理學頂尖期刊《心理科學》發表了一篇[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8761661?casa_token=c-sBlzB1F78AAAAA%3AjgGHJkG22K3X2cuWr4J75Tcj4znovAftuAfImL_k09jW-7q4xu4bPDTexZIYfL_vzADXi_fJ5EVy8Rw 研究],推翻了使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使這個經典受到挑戰。研究團隊擴大了原本實驗的樣本數量,調查了超過900位來自不同家庭社會背景的孩童,發現那些成功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延遲滿足的能力強,而是因為來自於較優異的家庭背景。在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裡,子女可以得到的資源較多,當面臨誘惑時,較容易忍耐;與之相反的是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在他們眼裡的資源轉瞬即逝,如果不馬上奪取就會消失,抵抗誘惑的能力因此降低。也就是說,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其實是更為宏觀的因素:家庭條件與可以接觸到的各式資本,而非孩童自身的心理素質。 除了上述對於棉花糖實驗受試者篩選的質疑外,一些學者更近一步地探討是否有其他影響孩子決策的因素。Kid et al.(20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12001849?casa_token=abFJMwGPK3oAAAAA:hYbqNCfSpD7akYUmuv9ECNL7ugiWgTkvOr_EixxTAYwLUvmfM_0sSN_Lkfo4N9MOYtDnCufOqJw]發表了一篇關於孩童決策能力會受到環境的可靠度(reliability)研究。該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受試孩童會得到一組杯子以及用過的蠟筆,並被實驗員告知等待一段時間後,會有更好的彩繪工具。結果顯示:所有的孩子都願意等待,但只有被分到實驗員可靠的那組,會得到先前承諾的彩繪工具。另一組的實驗原則食言。後續也用了貼重複做了一次,讓受試的孩子更加確信實驗員的可靠/不可靠度。在第二階段時,研究人員以此為基礎,開始進行了棉花糖實驗。而最終的結果顯示:相較於被分配到不可靠的實驗員那組的孩子,分配到可靠實驗員的孩子在抗拒誘惑上有更良好的表現。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意味著除了受試孩子自己的克制力外,對於未來獎賞的不確定性對於孩子決策(decison-making)也有很大的影響。 ==== 動物之情緒實驗 ====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羔羊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衝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ref>https://kknews.cc/psychology/qoaxj4y.html</ref> === 情緒化 === 根據日本人際關係療法權威水島廣子醫師所提出的解釋,'''情緒是人類最自然的防衛反應,本身沒有對錯''',無論生氣、焦慮或不安,每一種情緒都代表真實的自己,坦然面對並給予理解和撫慰。而「情緒化」也可以稱為「情緒化思考」,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尋常的應對。為了要避免陷入情緒化思考,了解並重視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策略,並非強迫自己要「正面思考」或是「勉強自己接受」。 *情緒化的成因 人類會利用過去的經驗累積作為基模,拓展對於環境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是透過自己至今為止所累積、建立的「資料庫」,解讀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若經驗累積中,因受關注或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容易造成自我肯定感低落,而這樣的人通常會因而戴上「不會有人聽說我說話」的濾鏡與人互動並且不敢正視自己的情緒,便容易讓自己陷入「情緒化思考」的困境,會經常執著於如何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正確」,藉此達到「受肯定」的需求,然而,對於「正確」的堅持有時是一種暴力,畢竟每個人心中的「正確」都不一樣,與其消耗能量與「對錯」拔河,還不如努力去培養自己的自我肯定感。 ===學習與情緒=== 心理學者近年來多已承認人是帶有情感的動物,其行為多受情緒所左右。過去,人們總認為學習純屬心理活動,然而,情緒在學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學生往往因為課業壓力引起焦慮不安的情緒,其中又以考試最為普遍,而由此引起的緊張感常使學習者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反應與水準,與其相關的心理疾病有懼書症(book phobia)、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考試焦慮症(test anxiety)等。有的學生在考試前一天會緊張嘔吐,有的看到書本時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或者去學校之前會覺得身體不適,這些都是類似的例子,由此可見,學習與情緒息息相關。前述這些與焦慮相關的現象,不全然帶來負面的影響,給予適度的壓力能激發學習的動機,進而增加學習的成效。像是在完全沒有考試的情況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較弱,學習成效低落;但如果每兩個禮拜安排一場小考,便能刺激學習。過度或長期的刺激可能會限制學習者的心智活動,降低其創造力、阻礙思路,或對其生理與心理造成傷害。 ==動機與情緒的關係 == '''動機與情緒是兩個交互影響的元素''',並且可互為因果,動機導致情緒,而情緒亦會導致動機。'''動機被阻礙時可能產生負面情緒,而動機被滿足時可能產生正向情緒。'''例如,當你飢腸轆轆想吃東西時,若有人搶走你的食物,你必然會大怒,而這個憤怒的情緒又會使你很想打人;而你打人完後,則會有舒服的情緒。由上可知,最後的情緒乃因後來的動機所致,不是一開始「想吃東西」造成的。故情緒與動機經常相互影響,不是絕對的直線關係。兩者的關係簡略來說可用這個式子表達: '''情緒強度 = 動機的強度 × 超乎預期的程度''' 當做一件事的動機越強(像是投入很多時間或花費很多金錢等)、超乎預期的程度越大(比預料中好很多/壞很多),則產生的情緒強度越高。舉例來說: A同學花一天讀普通心理學期末考,最後40分被當→ 只花一天讀書,成績基本上不會太高,因此動機強度低、超乎預期的程度也低(意料中的事)→情緒強度低 B同學花一個月讀普通心理學期末考,最後40分被當→ 花一個月讀書,成績基本上不應該太低,因此動機強度高、超乎預期的程度也高(意料之外的事)→情緒強度高 === 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 又稱正負衝突,指對於同一目標有趨近跟逃避的心理衝突,同一個目標可以滿足需求但又構成威脅,既有吸引又有排斥從而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例如: {{exampleH}} 當老鼠看到眼前的食物,牠會感到欣喜(正面的情緒)便想趨近它;但同時,老鼠害怕遭遇電擊,對此刺激卻又產生恐懼(負面的情緒),就會想遠離它。 {{exampleF}} 當逃避的傾斜度大於接近的傾斜度時,便會引發老鼠避開的動機。 以下舉兩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exampleH}} 參加社團可以獲得許多經驗、增加人脈;但會占用許多時間、影響課業。 {{exampleF}} {{exampleH}} 當小湯哥發現吃了甜點會使心情變好(產生正面情緒),便會一直趨向去吃甜點這個行為;相反的,當小湯哥吃到壞掉的甜點而拉肚子,產生痛苦的情緒(負面情緒),可能下次就不會想要再去吃甜點,而產生躲避的行為。 {{exampleF}} === 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s) === 指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無法同時兼顧,所形成的心理困擾狀況。雙趨衝突是個體如對兩個並存的目標都期望達到,但限於情勢,必須有所取捨,不能兼得而生的心理上難以取捨的心理困境。例如: {{exampleH}} 年輕人想繼續進修以增加學識,又想工作以擴展經驗。 {{exampleF}} 二者都是自己想要的,卻不能同時得到,即是雙趨衝突。 又例如: {{exampleH}} 既想要去看電影又想去準備下週的考試,但時間有限,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擇一。 {{exampleF}} {{exampleH}} 同時收到兩項具有同等吸引力的工作邀請,對其中一項的選擇意味著對另一項的拒絕。 {{exampleF}} ==== 解決 ==== 雙趨衝突的特點在於這種衝突的平衡是不穩定的。當某人向一目標移動時,便出現一種目標梯度效應,這時,較近目標的吸引力增強,而遠離目標的吸引力下降,兩種吸引力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因此會迅速被吸引到較近的目標。 理性的決策者往往希望決策方案能夠一舉兩得或一舉多得,但客觀條件又常常使之難以實現。決策活動所面對的資源條件往往是有限的,決策者在決定如何利用資源時就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想做的事情很多,可資金條件只允許擇一而行,雙趨衝突就會產生。 要解決這樣的衝突,必須放棄一個目標,或者同時放棄兩個目標而追求另一折衷的目標。如果一個人認為,魚和熊掌雖然都很好吃,但熊掌屬於珍奇佳餚,對他更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兩樣目標的吸引力就有了大小差別,那麼衝突就比較容易解決。 === 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s) === 又稱負負衝突/ 避避衝突,指兩種或以上目標都是人所想要迴避的,而只能迴避其中一個目標時的心理衝突。這是一種回避型衝突,即「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例如: {{exampleH}} 一個小孩長了智齒,感到非常痛,但他又不肯就醫,因為他害怕治療所帶來的痛苦。 {{exampleF}} 此時,牙痛和治療帶來的痛苦都是想要迴避的目標,但是又不能同時迴避。要解決這種衝突,只有接受其中一種痛苦程度較輕的目標。 又例如: {{exampleH}} 明天有兩個科目要期中考,但時間有限,只能完整的準備完一個科目,因此只能在兩者擇其一執行(即便心中並不真的那麼想念書)。 {{exampleF}} ==== 解決 ==== 雙避衝突是在一個人要在兩項負值對象之間(即兩個有害無益的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心理衝突。在這種衝突中,兩種排斥力的平衡也是趨向穩定的,使受害者繼續為猶豫不決所折磨。假如某人移向一種選擇,負債排斥力就會增強,於是他被推向另一種選擇;但當他趨近另一種選擇時,後者的負債力又會增強;這樣他就要擺來擺去而接近中間位置。這一類的衝突解決可以是兩害中取其輕。 解決要點:有明確行動目的,評估威脅對象,從而作出決策,再作評估。 === 動機與情緒的相異點 === {| class="wikitable" |- ! !! 動機 !! 情緒 |- | 循環性 || 有部份的循環性(如飢餓)|| 鮮少具循環性 |- | 反應的可見性 || 引起動機的刺激(如飢餓),通常無法被觀察 || 引起的反應通常是可見的 |- | 引發的行為 || 動機引發的行動通常是主動積極的 || 情緒引起的行為大致是被動的 |- | 反應的發源 || 與外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反應 || 內在活動產生的反應(如個體內在的生理或認知活動) |- | 對後續行為的影響 || 引導、激發行為的繼續(如飢餓會引起食物的尋求)|| 可能妨礙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傷心導致了沮喪)或導致行動的改變(如感到恐懼而引起逃避行為) |} ==疾病== 本章節將簡略說明一部分與情緒相關的疾病,若需要更詳細的內容,可以閱讀本書的「心理異常」章節,或參考維基百科的特定條目。 {{main|超普通心理学/心理異常|l1=心理異常}} ===[[w:躁鬱症|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這種情緒波動因起伏較正常人大,持續時間亦長,因而會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活適應功能和人際、學業、工作等能力. '''症狀''' {| class="wikitable" |- ! 躁期症狀 !! 鬱期症狀 |- | 情緒過度興奮、愉悅 || 情緒低落,表情愁苦 |- | 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 || 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 |- | 精力充沛、睡眠需求減少、性活動不節制 || 失眠或者嗜睡 |- | 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 || 食慾減少、體重減輕或增加、性趣減退 |- | 膨脹的自尊心或自大狂妄 || 絕望、有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 | 多話 || 反應遲鈍、動作減少 |- | 意念飛躍、 點子多、 注意力不集中 || 疲累感、注意力或思考力減退 |} 在躁期,患者會產生極度愉悅的情緒,在'''輕躁'''時,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許多病患會留戀處於輕躁期的感覺,'''躁狂'''則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可能產生幻覺,從而妄想及認知扭曲等。而在鬱期,患者會感到憂鬱,行為視輕重程度而定,輕則不想講話,重則有自殺念頭。 ==== 成因 ==== 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或腦神經細胞膜上之離子運送的失衡有很大,但躁鬱症發生的原因因人而異,目前還無法明確斷定。可以確定的是,其成因與遺傳以及壓力都有關係。極少量樣本的雙生子(雙胞胎)研究顯示,此種疾病的成因的確存在可能的遺傳因素,環境影響較大。 2018 年六月,《科學》期刊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初步發現,躁鬱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許多共同的可能致病基因。<ref>The Brainstorm Consortium; Anttila, Verneri; Bulik-Sullivan, Brendan; Finucane, Hilary K; 等.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p8757 Analysis of shared heritability in common disorders of the brain. Science.] 2018-06-22, 360 (6395) [2018-07-28].</ref> ==== 分類 ==== 躁鬱症分成'''第一型躁鬱症'''、'''第二型躁鬱症'''、'''環性心境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與'''青少年躁鬱症''',其症狀大致相同,但表現形式差異較大。 {| class="wikitable" |- | '''一型雙向情感障礙''' || 患者會在狂躁期、輕造其以及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 |- | '''二型雙向情感障礙''' || 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不會出現狂躁期。 |- | '''環形心境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 || 主要表現為長時間的心境不穩定,期間有若干抑鬱和輕躁狂的周期,且沒有一種抑鬱或躁狂的表現的嚴重度和持續時間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鬱發作(中/重度)的標準,可伴有正常心境間歇期。 |- | '''青少年躁鬱症''' || 多是從一種輕微情緒交替違常引起。簡單來說,情緒違常跟躁鬱症一樣具有「情緒愉悅、亢奮」與「情緒低落」兩種狀態交替的特徵,但強度不及躁鬱症的標準。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情緒病徵的兒童,在青春期會轉變成躁鬱症。同樣的,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請參閱 DSM。 |} ==== 治療 ==== :根據至今為止的研究表明,躁鬱症無法單靠一種治療方法根治,需透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輔相成。 *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鋰鹽為主,但是對於多數患者常需合併其它的精神科藥物如 BENZODIAZEPINE 及抗精神病藥物為輔。鋰鹽本身能夠增進細胞之穩定度,減低神經傳導速率,具有安定情緒之作用。一般認為使用鋰鹽可達百分之七十左右預防發病效果。 * '''心理治療''':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心理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周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就一個兩度住院的患者而言,正常而穩定地服藥與生活作息與否,直接影響病情的穩定及發展,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積極的病識感,依樣能夠期待患者豐富又多樣的生活。 如果認為病人的風險和情況有住院治療必要,在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鑑定後可以強制病人住院接受治療(在離島時鑑定流程則可以由一位專科醫師完成)。嚴重的行為問題在急性期可以用苯二氮平類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處理。若病人有服用抗憂鬱藥物,在躁狂期建議應停藥,若不停藥則應該加上情緒穩定劑,對於其他治療手段反應都不佳且症狀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對電痙攣療法有反應。 至於躁鬱症病人的交友與婚姻,宜採自然的態度,給予關懷及正確的指引。 常與病人溝通,了解目前交友的情形,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發現病人對異性的興趣過於濃厚,或兩性的關係變得隨便時,應多加注意,或請精神科醫護人員協助。 結交異性朋友之初,不必急著告訴對方病情,應將對方當作是普通朋友交往,以培養社交能力及自信。 ===[[w:憂鬱性疾患|抑鬱症]](Depression)=== 抑鬱症是一種導致情緒失調的疾病,以心情低落為主要特徵。目前沒有可用於診斷重度抑鬱症的血液檢查、X 光檢查或其他的實驗室檢查。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抑鬱症,其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同。患有抑鬱症的人常感到焦慮,甚至有扭曲的思維、劇烈的情緒變化和許多其他症狀,以上種種會讓他們對自己及其當前和未來情況,產生極端負面看法,嚴重的話會影響患者的社會和日常生活,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社交生活的喪失,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抑鬱的人,患上抑鬱症和失去社交網絡會導致惡性循環。 '''病徵''' {| class="wikitable" |- |最核心的病徵是「持續的、複雜的情緒低落」,包括傷心、憤怒,有時還包括感到羞恥及罪過,不同於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傷心、煩惱。 |- |強烈的自責感或感到自己毫無存在價值。 |- |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甚至常常認為死去比活著更好,因而興起自殺的念頭。 |- |抑鬱情緒於全日大部份時間都會困擾著患者,並持續超過兩個星期。 |- |失去生活的動力──經常感到疲倦、食慾顯著下降使他們的體重下跌、難以熟睡使他們很早起床。但有些患者會有非典型的病徵,包括嗜睡及食慾暴增。 |- |身心遲滯、認知功能下降──難以思考或集中精神、記憶力差、對生活中各事猶豫不決。嚴重的甚至會有幻覺及妄想。 |} *'''成因''' :*生理成因 ::*若一個人的腦部先天生理功能上較脆弱,在面對外來壓力(如失去工作或和伴侶分手)到他的腦部不能承受的程度時,抑鬱症即發生。 ::*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的功能衰減。此為麩胺酸鹽(Glutamate)受體,主要控制突觸的可塑性與記憶功能。NMDAR 大量受損會進一步導致認知與情緒障礙。 :*後天誘因 ::*童年創傷 ::*人際關係問題,如社會孤立或相對剝奪感 ::*重大的生活變化,如搬家、畢業、換工作、退休 ::*特定醫療狀況,如癌症或甲狀腺功能減退、類固醇的使用 ::*其他外來的壓力 *'''治療方法''' :* '''抗抑鬱藥''' ::在腦部區域中,有數種化學物質在維持腦部正常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及「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or-epinephrine)等,但在受損的腦部區域中,血清素的傳送受阻,使患者的腦部不能正常運作。抗抑鬱藥以兩種途徑治療抑鬱症: ::*直接加強各個腦細胞之間的血清素傳送,例如氟西汀(Prozac) 、西酞普蘭(Celexa) ::*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BDNF」 的腦神經生長因子,從而使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壓力荷爾蒙阻礙了「BDNF」這種因子的產生,結果使腦細胞如缺水的植物根部一般逐漸枯萎。 :* '''D-serine 治療''' ::D-serine是NMDAR 的強效協同激動劑(co-agonist),而在抑鬱症患者腦中,NMDAR 的表現量較平均值低。實驗中發現,針對至少三個月未接受抑鬱症藥物治療且沒有treatment-resistance的患者,服用D-serine 確實能幫助恢復NMDAR 活性,進而產生抗抑鬱作用。此治療方法的相關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做成上市的藥物(D-Serine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New Advances, Raphael J. Braga, 2014) :* '''心理治療''' ::醫學研究已證明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治療抑鬱症,其中尤以「認知行為治療」最為有效。抑鬱症患者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沒有樂趣的每一天使他們對每事的看法都是「一面倒」負面。「心理治療」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累積生活中正面的經驗,從而推倒負面思維,減低精神壓力,舒緩抑鬱情緒。 :* '''改變生活方式''' ::*'''飲食變化''' :::健康的食物選擇有益於心理健康。可以多攝取含有omega-3脂肪酸,如鮭魚;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豆類和全穀物;多從堅果或優酪乳中補充鎂離子。 ::*避免飲酒和某些加工食品 :::避免飲酒是有益的,因為酒精是是一種神經系統抑製劑,會使抑鬱症狀惡化 ::*'''多運動''' :::即使只是在戶外溫和的陽光下散步,也可以幫助提升正向情緒 :* 在 III 期GEMINI 試驗中,一種研究性 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受體拮抗劑可有效治療重度抑鬱症 === 季節性憂鬱症 === 季節性憂鬱症的學名為季節性情緒失調(英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或 SAD)也叫做「冬季憂鬱症」(英語:Winter depression)。大多數的 SAD 患者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有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冬季或者秋季會感到憂鬱的症狀。在熱帶,SAD 即便存在也很少見。但在北緯 30 度以北或者南緯 30 度以南,SAD 顯著存在。SAD 尤其在居住高緯度地區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中很普遍,據估算大約有 20%的瑞典人受其影響。 可能產生的病徵如下 * 經常感到疲憊、總是睡過頭,覺得嗜睡 * 暴飲暴食,增加對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渴望,尤其是甜食和澱粉類食物 * 體重增加 * 社交退縮,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避免社交接觸 *失去對生活上探索的興趣 *因為情緒低落而體溫下降、手腳感到冰冷 專家認為,季節性的情緒波動為陽光的強弱所影響,而非溫度。日照會影響腦內血清素分泌,也會影響褪黑激素、日夜節律等,進而影響心情。故 SAD 在中緯度、具有溫和冬季的地域也普遍存在,比如西雅圖和溫哥華。居住在北極圈內的人,由於極夜的緣故,特別容易受其影響。 關於它的病因有多種說法。一說 SAD 和 血清素的缺乏有關,並且全光譜的人造光可以通過刺激血清素的產生而改善狀況,但關於這個理論尚有爭議。另一理論認為松果體產生的褪黑素才是主要原因,因為松果體和視網膜之間有聯繫,儘管有些研究顯示 SAD 患者的褪黑素水平和沒有患 SAD 的人相比,並無差別,但是,不能合成褪黑素的老鼠確實表現出「類似沮喪」的行為。 此症狀可以通過泡熱水澡、食療或戶外活動來來減輕或者消除。尤其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戶外活動帶來更多的日光接觸。 ===[[w:自閉症|自閉症]]([[w:Autism|autism]])===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自閉症的定義為: * 在任何情境下,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損,不考慮一般性的發展遲緩 * 在社交-情緒的互動(reciprocity)功能上有缺損—嚴重程度從社交互動異常,無法維持雙向的對談,在溝通上較少回應,也較少興趣、情緒、情感的分享,到無法起始社交的互動。 * 在社會互動上,非語言溝通行為的缺損—嚴重程度從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較差,眼神注視及肢體語言功能的異常,理解及使用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缺損,完全缺乏臉部表情及手勢。 * 發展及維持人際關係的缺損—嚴重程度從無法做出符合情境的適當行為,在分享想像性遊戲及交朋友方面有困難,到對人完全缺乏興趣。<br> *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 * 固著或重複性的言語,動作及使用物品 * 過度堅持常規,儀式化的使用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極度抗拒改變 * 非常侷限及固定的興趣,對於興趣極度的專注 * 對於感覺刺激的輸入過度反應及過度反應不足、對於環境中的感覺刺激有異常 * 症狀必須在童年早期出現(但症狀可能不會完全顯現,直到環境或情境中的社交要求超出小朋友的能力) * 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雖然目前自閉症的成因還未成定論,但造成自閉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ref>自閉症是什麼? 3 分鐘了解自閉症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2018)。桃園振雄診所。https://zhenhsiung.com/%E8%87%AA%E9%96%89%E7%97%87/</ref>: * 腦損傷:在懷孕期間的孕婦由於窘迫性流產等因素,可能出現早產、難產等情形或使嬰兒的大腦發育不完全,都可能會增加造成自閉症的機會。 * 新陳代謝失調:由於人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處理失誤或數值異常等情形而造成新陳代謝失常,可能會增加自閉症的機會。 * 病毒感染:在懷孕期間的孕婦,若遭受流行性感冒、德國麻疹等病毒感染,可能會增加小孩罹患自閉症的機會。 * 先天的基因因素:研究顯示,當一個孩童其家族當中有人有自閉症的症狀,其也是自閉症患者的機率也會變高。其他環境上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影響,例如家庭對其關愛與否、是否經常性接觸心理治療師等都會影響一位自閉症患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症狀的嚴重度有無變化。統計上顯示,撇除基因的影響,會增加罹患自閉症機率,或者加重自閉症症狀的因素有:較高的懷孕年齡、較短的生育間隔、多胞胎、以及一些例如早產、出生體重過低等生育的症狀;能夠減少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或者減輕自閉症嚴重性的因素有:懷孕時葉酸等維他命攝取量充足、盡早進入自閉症照護計畫等。在某些自閉症罹患者的例子裡面,在經由照護計畫的幫助後,患者是有可能與常人無異的。 有幾種理論試圖解釋自閉症或自閉症的特徵。在 Baron-Cohen 及其同事(1995 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向正常和自閉症兒童贈送了漫畫,每張照片的中央都有一個笑臉,每個角落都有四個不同的糖果(見下圖)。此時有個小孩名叫查理,正凝視著其中一個糖果。孩子們被問到:「查理想要哪種巧克力?」正常的孩子很容易從查理的凝視方向推斷查理的慾望,而自閉症兒童則不會猜測答案。 來自其他實驗的其他證據表明,自閉症患者無法使用眼睛注視信息來解釋人們的慾望並預測他們的行為,這對於社交互動至關重要。 另一個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建議表明,自閉症患者缺乏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描述。 '''亞斯伯格症([[w:Asperger_syndrome|Asperger syndrome, AS]])''' 是屬於[[w: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一種是[[w:廣泛性發育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PDD)中的一種症候群。其患者通常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社交障礙,同時擁有非常特定的興趣及重複特定行為。相較於其他自閉症譜系,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只是在表達方面會出現挑戰、肢體較為笨拙。通常在一歲至兩歲被診斷出並終生伴隨。 亞斯伯格症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推測的遺傳以及環境因素都還未有研究能夠確切找到關聯。 其症狀有以下: *社交困難或出現障礙,難以理解他人情緒並做出合適的反應 *固執、興趣狹隘、重複特定行為,患者通常對於特定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執著,而在該部分患者會在該領域展現出極高的天賦 *語言交流較為反常,即便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患者使用的語言交流通常是較不典型的,說話時異常快速或大聲等使得語句不連貫,也較無法理解幽默、諷刺等 '''治療''' 治療方法可分為兩大類:教育干預和醫療管理。事實上,社會培訓和支持,也提供給那些有自閉症的家庭。 * 教育干預:教育干預主要的醫療方向著重於行為心理治療,早期研究已經注意到行為矯正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重點放於課程教學,以治療自閉症童幫助學習學科,提高溝通和自發性,增強社交能力。 :: 具體的教育方案舉例包括:<br> ::* 家庭參與:包括父母的培訓<br> ::* 知識結構架設,其中包括預測的常規和清晰的物理邊界,以減少分心<br> ::* 高強度的干預,每週至少 25 小時,每年 12 個月。<br> ::* 與同齡人典型的神經互動:盡量令自閉症兒童能明白對他的要求,令他對環境產生興趣,覺得參與有意義,因此我們目的是要製造一個穩定、一致的治療結構,以及要主動的幫助他們參與,幫助他學習其他較好的行為去代替這些行為。 * 醫療管理  經研究已發現自閉症'''不是由於父母的養育態度'''所導致,它的成因目前醫學上並無定論,但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腦部不同地方的傷害以及一定的遺傳基因病變可能是此疾病的病因來源。 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殊的預防方法可以預防自閉症,所以目前的一般性預防主要是預防腦傷,譬如重視產前檢查,母親在懷孕前應對德國麻疹等已具備免疫能力,在生產的過程應避免腦傷、生產之後也應避免造成腦傷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現自閉症的機會。 * 自閉症相關影音書籍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A8%E4%BA%BA 雨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87%E5%85%89%E5%90%8C%E8%A1%8C 與光同行] :* [http://www.cncgp.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SA002 五線譜上的星星] :* [https://ntoshi.pixnet.net/blog/post/224394500 星星的孩子]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B4%8B%E5%A4%A9%E5%A0%82 海洋天堂]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D%E9%86%AB%E7%94%9F_(%E7%BE%8E%E5%9C%8B%E9%9B%BB%E8%A6%96%E5%8A%87) 良醫墨非] ===[[w:精神疾患|精神病與社交病]](psychopath and sociopath)=== 精神病患者(psychopath)和社交病患者(sociopath)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是兩種常被討論的人格障礙,它們都被劃分在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範疇之下,但關於它們應被視為獨立的障礙還是其他類型人格障礙的一部分(如自閉症等)的方面,仍然存在爭議。 ====成因與症狀==== 儘管這兩種障礙在行為表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反復違反社會和道德規則,但它們在成因、表現形式和對策上存在顯著差異。 *'''精神病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精神病)'''特徵表現為目標導向的攻擊性行為,冷靜且有計劃,通常沒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動機。根據Blair於1995年的研究,這種類型的精神病可能無法感知或處理他人表達的痛苦和恐懼,從而在他們的行為中顯得缺乏同理心。他們通常能夠感受到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刺激,但對其他非威脅性的情感表達卻顯得麻木。 *'''社會病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社交病)'''可能由於早期的腦部損傷或發育問題,尤其是在眶額葉區域,被認為是未能使用情緒線索和社會知識的喪失。相較於精神病型,社交病型的患者在情緒上更不穩定,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對當時情緒狀態的直接反應,而不是經過計劃的。 這兩種疾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對社會規則的認知和情感反應:精神病型患者可能對社會規範抱有認識,但道德判斷上存在缺陷;社交病型患者則是無法以社會適當的方式控制和規劃他們的行為。 ====治療方法==== 目前對於對於這些患者的療法仍處於探索階段。這些障礙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可能包括大腦前額葉和顳葉間的功能連接異常,這影響了情感處理和決策制定。治療通常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旨在幫助個體認識和改變其對社會規範的認知和反應模式,以及管理他們的衝動行為。對於由腦損傷引起的社交病型障礙,神經康復和行為管理訓練也可能有助於改善功能。 ===[[w: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Psychosis)=== 思覺失調症(拉丁語:Schizophrenia,舊譯: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據世衛組織估計,全世界有 2100 多萬人患有思覺失調症,在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具有遺傳的關聯性。思覺失調症常隨著其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重度憂鬱症、抑鬱症或藥物濫用障礙等。思覺失調症的初始症狀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前期逐漸地出現,並在往後生命中重複發生。這些初始症狀經常遭到誤診,因為它們在青春期常被誤認為其他精神疾病,或是傳統信仰中相信的超自然影響。 在男性中,最初的症狀出現在 15-30 歲。在女性中,症狀通常會影響 25-30 歲的年齡組。常見的症狀包括不易瞭解或混亂的思維、妄想、幻覺、幻聽、社會參與和情緒表達的程度減少以及缺乏動機等。思覺失調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br>目前致病成因尚不清楚,其中比較廣為討論的是有多巴胺(Dopamine)假說,描述腦內多巴胺濃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讓人產生思覺失調。另外也有麩胺酸(Glutamate)假說,實驗中觀察到NMDAR(glutamate 受體) 拮抗劑-苯環利定(PCP) 或氯胺酮,會誘發健康個體的出現思覺失調的行為症狀或加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現有症狀。 ==== 症狀 ==== 思覺失調症一般可分為前驅、正性、負性與混亂症狀,而患者在急性期常會有下列的症狀:如思想紊亂(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而且時常欠缺邏輯性。覺得思想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人放入腦中,也會有思想離開的感覺,久而久之,病人會覺得大家都知道他的想法,沒有隱私可言)、妄想(會有一些被周遭的人認為荒謬的想法,但是他們堅信不移,常常急性期結束之後像是做了一場歷時很久的夢)、幻覺(感受到一些其他人不會感受到的東西,有幻聽、幻視、幻觸等,而且感受非常的真實)、認知功能障礙(會影響: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口語敘述記憶、語意處理過程、情節記憶 、注意力 、學習能力)說話交流困難、具有古怪站姿或坐姿和具有轉變非常快的情緒。 急性期的發病時長通常在兩周到六個月之間,之後精神狀況會較為穩定,或是轉為行為動機缺乏、社會參與度低的慢性期。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正性症狀為多數人不會發生的症狀,但存在於思覺失調症中,包含思想紊亂及妄想等。精神藥物對於正性性狀的十分有效,能改善患者的情況。負性症狀則代表其症狀也會出現在正常情緒反應或思維過程中,但行為反應更強更久。包括缺乏情感或情緒淡然(Reduced affect display)、貧語症(Alogia)、享樂不能(Anhedonia,快樂不起來)、無社會性(Asociality)和動機缺乏(Avolition)。藥物對於陰性性狀的藥效有限,且對於家人、周圍朋友的負擔較大。以下分為早期、正性與負性症狀重點整理。 ===== 早期症狀:病徵會逐漸顯現,常見的有傻笑、社交恐懼、奇怪想法開始出現、自我照顧能力出現問題等。有時症狀較輕微,容易被忽略。 ===== * 傾向於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 * 容易生氣和沮喪 * 睡眠模式出現變化 * 缺乏專注力和動力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簡單分為兩類,即正性和負性。 正性症狀是指健康個體中未見的行為,通常患者會在某方面喪失現實感。包括: * 幻覺:幻覺是一種具有真實感的感覺,與夢境類似但病患於此時是清醒的。例如聽到指責、批評責罵患者,實際上卻不存在的聲音會被感覺到,可是實際上這些感覺只存在於患者的想像中,外界並沒有給予任何聽覺上的刺激,其他人也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 情緒不適切:在某些場合中表現出不合時宜的情緒,例如在葬禮時大笑。 * 妄想:開始出現與現實脫節、怪異的想法。相信一些沒有根據的事情,比如自己受到監視,即使有相反的證據,病患也無法放棄、修正對原想法的懷疑與猜忌。 * 思考邏輯問題:患者的思考會出現跳接、無邏輯、敘述表達散亂無章的情況 * 特別的肢體動作 * 自我照護的退化:因患者的腦功能退化,因此行為能力也有可能同時變差,連帶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負性症狀 ===== 「負性」意指一般人也會出現的情緒與行為,然而病患卻因爲腦部混亂的神經訊號釋放造成腦功能的退化,導致缺乏一些一般人應該具有的特質。包括: * 情緒僵化:腦功能退化之後連帶影響的對外在刺激反應不佳,情緒反應減少:例如笑得少、哭得也少。 * 思考空泛:患者可以思考、計算的能力退化 * 活動量減少:慢性期的病患可能長時間坐著不動發呆放空 * 動力消失:因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不佳,做出反應的動機也連帶減少。 *動機消失:在計畫執行上會有困難,就算是簡單的事情例如洗澡、換衣服等家事,也需要被提醒才會去做。 *缺乏興趣:可能連過去覺得有趣的事也逐漸顯得乏味。 思覺失調症在死刑存廢上所引起之討論:由於思覺失調症在發病時帶有幻覺等症狀,因此常導致具有一定之攻擊性,甚至是對其親密照護者具有威脅,在許多社會案件中(如:弒母案)都針對思覺失調症的病患,在處遇措施上是否應減刑、維持與正常人一般的刑罰又抑或是施以更強力之行為(如:強制性精神治療等)有過相關討論,而政府也舉辦一系列之工作坊、講座降低如同此類情況對精神病患者所產生的社會汙名化效應。 ====治療與處理方法==== 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與疾病持續期,發生的症狀不盡相同,因此使用的藥物以及方向也不太一樣。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會進行藥物治療,目標是降低疾病症狀對於個案行為與睡眠的影響。等到症狀被控制下來後,治療的目標就會轉為降低復發機率,並且協助患者回復社交與工作的能力。目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第一代(又稱為傳統型)藥物,與第二代(又稱為非典型)藥物,都能對疾病症狀有所改善,但各自有優缺點。 * 第一代藥物:多巴胺受體拮抗劑(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主要是為了抑制多巴胺的活性,來達到治療效果。副作用是可能出現手腳顫抖、肌肉僵硬、疲倦等症狀。 * 第二代藥物:為非典型藥物,種類較第一代多,作用機制也較多元,較不易引起錐體外症候群,且對於改善負性症狀及情緒症狀有加成作用。副作用是較易出現代謝症候群 思覺失調症個案被診斷之後,通常會需要接受後續的治療。但藥物治療不是唯一的做法,通常我們會希望個案能夠配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介入,並且在社會的支持,以及復健治療的協助下,完整地得到幫助,這樣對思覺失調症的個案,才會是比較好的狀況。 ====與環境的關連==== 在過去的研究已有發現綠地結構可能與健康有關,因此有一篇2022年的研究<ref>張皓庭、吳治達等(2022)。綠地結構與思覺失調症之關聯。航測及遙測學刊,27(2),79-99。https://doi.org/10.6574/JPRS.202206_27(2).0002 </ref>探討了綠地結構與思覺失調症之關聯。以臺灣本島作為研究材料,結果顯示暴露的綠地面積愈大、綠地之間的連接性愈高 、綠地彼此 之間愈鄰近,以及接觸的綠地愈綠,這些都與較低的思覺失調症發生率有關。 不同綠地結構降低思覺失調症發生率風險的原因可能與三個理論有關,分別為壓力恢復理論(Stress Recovery Theory, SRT) ,強調自然綠地環境緩解生理壓力中的作用 <ref>Ulrich, R.S., 1983.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respons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ltman, I., Wohlwill, J.F.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vol 6, Springer, Boston, MA, pp. 85-125.</ref><ref>Ulrich et al, 1991. 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1: 201-230.</ref>; 注意力恢復理論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則強調自然綠地環境緩解精神疲勞中的作用 <ref>Kaplan, R., and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ref><ref>Kaplan, S., and Talbot, J.F., 1983.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 wilderness experience, In: Altman, I., Wohlwill, J.F.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vol 6, Springer, Boston, MA, pp. 163-203.</ref><ref>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169-182.</ref>;Prospect-refugee 理論,於 1975 年由英國地理學家[[w:en:Jay Appleton|Jay Appleton]]提出,指人類在空間尋求心理安全時,會傾向挑選隱蔽的空間,滿足心理需求,其可能原因為生物生存時,捕食者傾向處於能夠獵物,然而自身不被發現的環境<ref>Appleton, J., 1996.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Chichester: Wiley.</ref> 基於上述人類可能從綠地獲得心理健康效益的理由,當暴露不同綠地指標的綠地後,可能降低思覺失調症的新發風險,進而節省因新發生思覺失調症而產生的終身醫療費用。 === [[w: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簡稱為C-PTSD, 可能在個人很少或沒有機會逃脫的情況下,因長期反覆的人際創傷經歷而形成。C-PTSD與精神障礙的創傷模型有關,也和長期持續的性、心理與自戀型(兒童)虐待和身體虐待或忽視、長期親密伴侶暴力、長期的職場或校園霸凌的受害者、綁架和人質情況的受害者、契約奴隸、奴隸制和人口販運的受害者、血汗工廠工人、戰俘、集中營倖存者、住宿學校倖存者、以及邪教組織或類似邪教組織的脫離者有關聯。涉及被囚禁/誘騙的情況(缺乏為受害者提供可望成功的逃生路線或逃生感的一種情況)可能導致類似C-PTSD的徵狀,其中包括長期的恐懼感,無價值感,無助感以及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感受的變形。 '''症狀''' * 依戀-「存在關係界線的問題、缺乏信任、社會孤立、難以感知和回應他人的情緒狀態」 * 生物學-「感覺-運動發育障礙、感覺統合困難、身體化症和醫療問題增加」 * 情感或情緒自我調節-「情緒調節不良、難以識別、表達情緒與內在狀態、難以溝通需求、慾望和願望」 * 解離-「失憶、人格解體、分離獨立的意識與分離獨立的記憶、情緒、功能,以及基於情緒的事件記憶受損」 * 行為控制-「有衝動控制、侵略性問題、病理性自慰問題和睡眠疾患」 * 認知-「難以集中註意力;各種『執行功能』的問題,如:計劃、判斷、任務啟動力、使用物品、自我監控;難以處理新訊息;難以集中精力和完成任務;物體恆定感差;難以思考因果關係;以及語言發展問題,例如接受訊息與表達的溝通能力間的差距」 * 自我概念-「自傳體敘事斷斷續續,身體形象混亂,自尊心低落,羞恥感過強以及自我的負面內在運作模式」 '''治療方法''' <br> 1. 改善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 <br> 2. 改善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 <br> 3. 協助個案回到正常的工作、社交功能 *心理治療 - 支持性心理治療:醫師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但不批判也不介入個案想法,反而給予肯定、正向鼓勵。這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個案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支持性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醫師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特殊治療 -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少[1]。 ==補充網站 == <references responsive="" /> # [https://wiki.mbalib.com/zh-tw/诱因理论 誘因理論] #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驅力減低說%28drive_reduction_theory)最佳激發水準說%28Optimal_arousal_level_theory)&search=驅力減低說%28drive_reduction_theory)最佳激發水準說%28Optimal_arousal_level_theory) 最適激發水準說] # [https://www.medpartner.club/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躁鬱症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與預防?醫師圖文說明] # [https://www.kln.mohw.gov.tw/?aid=509&pid=62&page_name=detail&iid=776 認識躁鬱症] # [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3_03_chi.asp 認識抑鬱症] # [http://cht.a-hospital.com/w/%E7%B4%A7%E5%BC%A0 緊張]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responsive="" /> kpet5ibs2tvoorqi3dzkk6nkvfs1j4x 175787 175777 2024-04-26T04:07:55Z Karinouyang 65034 /* 情緒的種類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本章節「動機與情緒」探討在外在行為表現之前,決定行為的內在心理過程。 == 動機(Motivation) == === 定義 === [[w:動機|動機]]是指使個體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進行的內在心理歷程([[w:zh:張春興|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動機可以促使個體產生行為,並將行為導向一個非隨機的目標。動機亦指能夠引導與刺激個體行動的因素,並且使行為持續到目標達成為止。而不論動機是來自內在或外在,它都是一種驅動力,並涉及了行為的開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負責'''引起並維持活動直到該活動達成目標為止'''。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主要是指'''激發動機'''的心理過程,此心理過程為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目標前進的過程,而此目標不為盲目的或隨機的。在此過程中,動機通常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應當注意的是,動機會激發行為,行為也會反饋而產生新的動機。''' ===== 動機的分類 ===== 動機可依生成原因可分為生理/生存、心理,而心理動機又分為個人性心理及社會性心理,差異如下: {| class="wikitable" |+ 動機分類:依照生成原因 |- ! 分類 !! 產生方式 !! 範例 |- | 生理/生存 || 人類生理需求 || 睡覺、飢餓、性行為 |- | 個人性心理 || 個體的性格、想法、意念、能力不同 || 新奇/好奇、樂趣/精熟、成就/習慣 |- | 社會性心理 || 與他人、群體或外界的互動 || 親和/歸屬、認同、權力 |} 依據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在動機([[w:en:intrinsic motivation|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w:en:ex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包含為驅力(drive)和本能以及特定學習行為。驅力是源自於滿足生物的需求(need)。當生物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產生驅力,而驅力促使生物產生行為來滿足需求,使其能夠生存。 {| class="wikitable" |+ 動機分類:依照來源 |- ! 分類 !! 來源 !! 範例 |- | 內在動機 || 需要(興趣、信念、世界觀) || 因為肚子餓了想吃飯 |- | 外在動機 || 誘因(目標、壓力、責任、義務) || 因為餐廳促銷想吃飯 |} ===== 動機的特徵 ===== 動機屬於一種驅動力,過程可視為:need→drive/motive→behavior 需求若沒有被滿足,就會產生驅動力;驅動力會使人們產生相應的行為,直到達到目標,又抑或是在理性衡量後,目標達到成本已成為無法負荷。 # 不論動機是來自於內在或外在因素,它皆是一種引發與驅策行為的動力。與驅力相關的理論有驅力驟降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ive_reduction_theory_(learning_theory) drive reduction])、馬斯洛([[w:en:Abraham Maslow|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耶克斯.道森法則([[w:en:Yerkes-Dodson law|Yerkes-Dodson law]])。 # 動機並不盲目或隨機,具有明確的目標跟方向性。 # 目標未達成前,行動將維持,不會消失。 :<br> 一般而言,心理學家對於下列五種情況,可以應用「動機」的概念: * 建立行為與生物活動行為的關聯 * 說明行為的變異性 * 詮釋一些反常的行為現象 * 瞭解公開行動與內心狀態的關聯 * 解析在強大外力介入時作出的行動 :<br> ===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指來自個體內在的需求或刺激,包括好奇心、成就、認同感與互惠感。研究顯示即使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許多動物本來就會因好奇心而參與有趣的活動。內在動機是源自對於獲取知識、尋求新事物和新挑戰的渴望,是一種天生的動機傾向,是身體、認知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驅動它的力量源自於我們'''對於事物本身的興趣或是享受''',而不考慮外部給予的壓力(壓力可以是正向獎賞、負面懲罰或其他形式,將在後續的篇章內討論)。 內在動機的現象最初在動物行為實驗的研究中被發現,自1970年代初以來,開始出現大量針對內在動機的研究。內在動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自我決定'''和'''感知能力的提高'''。簡而言之,個人必須發自內心驅動行為,而產生行為的個人也必須對任務有所認知,才會從行為中得到報償,例如能力的提升或其他形式的益處。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更願意參與任務,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學生將學習成果歸因於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預期目標、因為興趣而掌握一個主題,而不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可能激發更多學習的內在動力。以上內容可歸類為兩點: * 將學習結果歸因於自己控制的因素,稱為'''內部控制點''',例如:得到高分是因為自己努力地念書,因此提升念書的動機。 * 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達到預期目標,稱作'''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例如:認為進到台大的自己有能力競爭系上排名,因此提升念書的動機。 各種內在動機的範例: * 因為想要了解計算機用戶如何與計算機網絡交互運作,故設定目標成為 IT 專業人員(好奇心)。 * 「為藝術而藝術(法語:l'art pour l'art,英語:Art for art's sake)」,此為 19 世紀法國早期的運動口號,認定藝術唯一且真正的價值,在於藝術作品與藝術行為的價值,而不受外在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影響(自我對藝術的認同)。 ====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 來自個體外在的刺激或誘因,意指個體行為非受行為本身導致的後果所影響,而是受行為以外的因素或獎懲所影響。根據心理學家 [[w:en:Tim Kasser|Tim Kasser]] 和 Ryan 的理論,外在動機的產生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活動所帶來的結果,通常與追求名利、物質的擁有、地位、財富、形象等有關,是受安全感和自衛的心理需要所驅使。假使行為帶來的獎賞消失了,活動本身也即時失去了其魅力:缺乏獎賞,學生不再用功讀書,僱員不再勤力工作。因此,外在動機不應被視為理想的誘因和推動力,其自發性和持續性發展成疑。換言之,當一個人的行為係因獲得獎賞或避免處罰而產生時,該行為即受到外在動機的影響,例如:競爭屬於一種外在動機,因為它鼓勵人們勝過其他人,而非享受行為內在的回報。 * 1973 年,[[w:en:Mark Lepper|雷波]](M.R. Lepper)及格林尼(D. Greene)曾對三組喜歡繪畫的 3-5 歲兒童進行實驗<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74-10497-001</ref>,紀錄他們空閒時在繪畫所花的時間長度,並將兒童分為三組,分別為預期獎賞組、不預期獎賞組、沒有獎賞組,說明如下。 #預期獎賞組:研究人員向小朋友說明,只要畫畫,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 #不預期獎賞組:研究人員只要求小朋友畫畫,並沒有提及任何獎品。但若小朋友畫畫,就可得到一份和第一組相同的獎品 #沒有獎賞組:孩子畫畫後,並不會得到任何酬賞 :在實驗後的兩星期,研究人員再次紀錄他們空閒時的繪畫時長時,實驗結果顯示預期獎賞組的兒童,繪畫時間較其他兩組有明顯的下降。此時,對繪畫的興趣已經不是驅使他們繪畫的原因,此現象又稱為'''動機偏移'''([[w:en:Overjustification effect|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即因外在回報而產生行為,造成內在動機被削弱。<ref>然而,此現象在學界仍是富有爭議的。研究者多認為其違反了行為心理學中的「強化」([https://en.m.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作用,有些認為原先受試者對於該事情的動機本就不一,更有些認為該實驗有許多條件不符合現實狀況(如獎勵通常不會被武斷的移去),此外,更有研究表明,獎勵對於那些動機本身不高的受試者,具有提高興趣的效果,這與此現象的結果儼然相反( [http://www.behavior.org/resources/331.pdf Judy Cameron, Katherine M. Banko, and W. David Pierce ,2001])。因此改效應是否能夠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有待研究的。參見[https://en.m.wikipedia.org/wiki/Overjustification_effect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controversy]</ref> * 克魯格蘭斯基([[w:en:Arie W. Kruglanski|A.W. Kruglanski]])從歸因的觀點來解釋外在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是受內在動機或是外在動機所促動,主要看他將行為當作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或是當作目的本身而定。 * 狄西([[w:en:Edward L. Deci|E.L. Deci]])的認知評價理論([[w:en:Cognitive_evaluation_theory|Cognition Evaluation Theory]])也同意外在的獎賞具有控制人的行為之功能,亦即當一個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某種獎賞時,就會被此獎賞所牽引。但若因表現好而獲得不曾預期的獎賞時,獎賞就有了提供訊息的功能,而會提高其工作興趣。克魯格蘭斯基還進一步指出,若一個人的行為受到外在動機影響時,可能會採取極小極大策略(minimax strategy),即是會試圖只做最小的努力而想獲得最大的報酬。 傳統上,研究人員認為使用計算機系統(Computing System)的動機,主要是由錢財、名聲等外在因素驅動。然而,許多現代系統的使用,反而是由內在動機驅動。此類系統主要用於滿足用戶內在動機的例子包括:線上遊戲、虛擬世界、網路購物、教育學習、線上約會、數位音樂儲存庫、社交網絡、網路色情等。甚至傳統的管理訊息系統(例如:[[w:企业资源计划|ERP]]、[[w:客户关系管理|CRM]])也被「遊戲化」,可見內在動機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 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動機並非絕對不可改變,有些行為的動機原先是內在的,而在行為者接受獎賞並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偏移為外在動機,進而成為行為的主要動機,如前述之兒童分組繪畫實驗。而對行為給予處罰亦可能使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例如作弊)。此外,不夠強度的獎賞或懲罰,會使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互相轉換,並可能造成反效果。比如說原本沒有作弊的想法,被提醒之後就覺得作弊可行。 :幾乎每一個人(如僱主、監督者、父母、老師)偶爾都會希望能激勵他人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或者爲自身的利益採取一些特定的行動。有時你可能需要利用一些外來刺激物(如金錢或讚美)做開始。接着才能使對方將此事變成內在動機。Edward Deci(1991)和其他研究者(R.Ross, 1975; Swann & Pittman, 1977)提供幾個方式可以激勵某人將外在動機轉變爲內在動機。 #幫助此個體感覺是有能力的,並感覺與他人有社會的關聯,避免使用降低勝任感或降低歸屬感的策略。 #在激勵此行爲時,盡可能提供較多的選擇,包含材料、子作業、工作的組織與安排。 #避免以懲罰作爲恐嚇的手段。 #使用獎賞時,避免使用會讓人感覺到強烈欲望的實體物(譬如錢、獎品)。給予非實體的獎賞會更好,例如微笑或讚美,這些對於內在酬賞的傷害性較小。 #使用獎賞時,不要刻意強調它,或許可以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無論如何,都不要以這個獎賞作爲外在控制的工具。 #不要強調外在控制,如競爭或設定期限。 #接受此人對工作的感覺,即使他的感覺是負面的。 #使用的語言要能夠顯示你了解或欣賞他的獨立及能力,而不要使用類似「應該」或「必須」等字眼。 *'''不夠強度的獎賞或懲罰'''<br> :美國知名的經濟學家 [[w:en:Aldo Rustichini|Aldo Rustichini]] 曾在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發表一篇名為 A Fine is a Price 的文章中提到,他在以色列的一家育兒中心做了一個為期 20 周的實驗,因育兒中心素來有放學時間家長應來接回孩子卻遲到的問題,因而其提出「家長遲到就罰三美金」的規定,觀察此規定是否能減少家長遲到的情形,沒想到此規定一出,家長遲到的比例竟顯著上升,罰款不但無法遏止遲到,反倒造成了家長更加心安理得的遲到的反效果。他認為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罰款太低,並沒有影響家長外在動機的效果,反而使家長能合理化原先「不遲到」的內在動機,即無故麻煩老師的罪惡感。換句話說,罰款在家長眼中變成「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家長多付一點罰款,使老師照顧孩子久一點是正當的,使原本的罰款成了合理的代價。(Uri Gneezy &Aldo Rustichini(2001))<ref>Gneezy, Uri and Rustichini, Aldo. (2000). A Fine Is a Price.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9(1), 1-17. https://doi.org/10.1086/468061 </ref>。 :反之亦然,強度不足的獎賞會造成外部動機和內在動機互相轉換,反而造成反效果。捐血也是一例,為了救人而捐血者,若給予新台幣 50 元的獎勵,可能會使捐血者的捐血意願降低。因金錢的出現使得人的焦點轉向外部動機而忽略了自己原先的內在動機(救人一命的高貴情操)。但大部分的人不會願意為了 50 元去扎針受苦,也就是在獎勵強度不足的情況下,不但外部動機不足,更使原本足夠的內在動機被忽略,造成反效果。 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ume 63, September 2020, 105905中,Cherie Metcalf試圖重現此實驗,然而結果並未重現 Gneezy 和 Rustichini 的「A Fine is a Price」效應,但類似的軼事表明這種效應可能仍然存在於該領域。雖然其結果表明大多數人不會打算這樣做,而且他們不太可能這樣做,因為罰款的簡單存在取代了社會控制,但可能需要許多研究方法來充分解釋這種行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4818819302741 == 動機理論(Theories of Motivation) == 有許多理論嘗試解釋動機來源、功用、歷程等所扮演的角色。有些是一般性理論,有些則主要探討動物或人類的動機。本章節將會討論動機的幾種理論。 === 本能論[[w:en:Instinct|(Instinct Theory)]] === 本能論是'''最早被提出的一個動機理論,'''是經典比較行為研究一個整體概念,人們經由這種理論,就可以用統一的觀點去觀察動物可觀察得到的和所謂的先天的行為方式。通過這種總的概念,人們可以將從實驗中所得的結果聯繫起來,進而揭示不同的現象間可能有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人們可以依據這種理論作出一些預測和判斷,從而推動人們作進一步的實驗和提出新的問題。自1930年代,本能理論成果豐碩,並為社會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開闢了道路。一個全面的理論帶來一個好處就是,人們可以通過它會建立一些直觀的模型。經典比較行為研究的結果和理論就是藉助這些模型而取得成功並進入教材。 動物生來便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傾向」,這些傾向是他們'''維持生存'''所需的,並可提供動機力量來引導行為。有些本能論的研究者認為,這種生物性的力量是機制性的,激發的行為並沒有特定的目的,並且個體是無法支配這種動機的。但另有其他學者認為本能容許動物在不同行動方向上有一些選擇權利。像是小孩第一次爬行,小松鼠打開第一顆核桃,小嬰兒第一次哭、笑都是本能的行為。 ==== 動物本能(animal instinct) ==== [[w:en:Animal spirits (Keynes)|動物本能]]是動物們從事一種有規律的循環活動,為同族群內'''不必經過學習'''的行為,使種族得以生存延續。例如鮭魚逆游而上,回到當初孵化的上游,存活下來並求偶、交配、產卵;住在巴西外海的田綠龜,在繁殖期遷移 1400 英里,回到當初孵化的海灘上產卵;生活於溫帶的蛙及蛇等,會在天氣嚴寒的冬季進行冬眠;黑面琵鷺及其他候鳥會隨著季節改變而集體遷移等等都屬於循環運動之範疇。 上述都是本能的例子。這樣的行為有時是針對外界特殊刺激的反應,即這些行為是被引發出來的,出自於內在分泌(如[[w:zh:激素|荷爾蒙]])和外在刺激(如氣味)的共同作用。這種會引出某些動物特殊反應型態的環境線索,稱為[[w:zh:釋放因子|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當動物發展到特定階段,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特定刺激,本能的行為將會顯現出來。儘管這樣的行為缺乏學習或訓練,但在第一次被引發後就會有適宜的展現。 趨性(taxis),或稱為趨向性是一生物天生的行為反應,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後(通常具有方向性),而會有趨進(正趨性)或遠離(負趨性)刺激的行為。例如:大多數昆蟲在夜間會有趨向光源反應的正趨光性,蟑螂、渦蟲及蚯蚓遇光則出現背離光源躲避的負趨光性。 而許多社會行為皆為先天行為,不需經過後天學習。蜜蜂以跳舞的姿勢告訴同伴食物在何處,螞蟻則以輕拍同伴觸角或釋放化學物質、完成訊息的溝通。 19 世紀,一些學者主張有些動機會直覺地表現出趨向其誘因目標,換句話說,動機是一種本能,一種先天的行為或特殊的傾向。從 1950 年代起,就將動物的行為本能概念融入心理學。以動物行為學的意義,一個可以稱為本能的行為會有以下特色: :* '''物種特有的''':不論生長的環境如何且無須特意學習,物種的所有個體皆會擁有此種動機、行為模式。 :* '''固定的行動模式''':有非常刻板化與可預測的組織形態。 :* '''受到某些刺激原因後而自然引發''':當個體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刺激時,能輕鬆自然地完成該行為。 ==== 人類本能(human instinct) ==== 早期神學家認為只有動物是受到本能引導,他們相信上帝給予人類行動的理由、行動的自由意志以及行動的責任。但在 1859 年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後,上述想法才轉變成人類的動機也受到本能的支配。[[w:zh: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在1890年說過:「人類行為甚至比低等動物還依賴更多的本能;除了與動物一樣有生物性本能之外,人類還有其他『社會性本能』,如同情、謙遜、社交、性和愛等。」[[w:zh:威廉·麦独孤|威廉.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在 1908 年將詹姆斯的觀點加以擴展,他將本能定義為天生的傾向,包含'''三個構成要素:能量、行動、目標導引'''。[[w:zh: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本能沒有意識上的目的,也沒有既定的方向,'''許多滿足本能的方法都是「可被學到的」'''。佛洛伊德相信本能驅力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因此本能會製造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會驅使我們朝向一些減少緊張的活動或目標(類似驅力減緩說)進行發展。根據佛洛依德的說法,'''人類本質中最根本的是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之間的衝突'''。生的本能(eros,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是在維持生命和繁殖;死的本能(thanatos,希臘神話中的死神)是一種負向力量,所有生物會因病老而逝去。從這個觀點來看,所有毀滅的行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都是死亡本能所激發的。 ==== 本能論面對的質疑 ==== 1920 年以前,心理學家所蒐集的人類本能已超過 10000 種。但同時,懷疑和指責本能論的聲音也逐漸產生<ref>理查•葛雷(2014)。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游恒山譯)。臺北市:五南。</ref>。在本能論的全盛時期,幾乎人類的每一項行動,都能被認定是由本能所激發(甚至包含皺眉或者吐口水)。但他們並不是真正在解釋原由,很多時候這種解釋甚至是一種'''[[w:en:Circular reasoning|循環論證]]'''(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本能論者並不曾提出歷程、機制或架構說明所觀察的行為,而僅僅以「命名」的方式提供便利的標籤。例如「攻擊的本能」被用來解釋人類為什麼會有攻擊的行為,然而攻擊行為又被視為「攻擊的本能」的證據。 在此時,人類學家 [[w:zh:鲁思·本尼迪克特|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 [[w:瑪格麗特·米德|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等人發現不同的文化間有很大的行為差異。行為型態被認為是人類本質的普遍性表現,但現在卻被發現是可變的,也就是說行為型態會反應特殊的文化經驗與價值。 此外,行為主義學者也從實驗中證實了一些重要的行為是透過學習而得來的,並非天生。從 [[w:en:John_B._Watson|華生]](John B. Watson) 開始,不斷有行為學家提出「行為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實證」。漸漸地,因為天生本能的模糊概念無法進行實證研究,開始被一些注重精確分析的理論所取代。今日的心理學界有一個普遍認知:動物行動上的複雜性通常受到外在與內在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響,也就是'''受到生物機制以及學習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 === <span id = "驅力減緩說">驅力減緩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 === [[w:en:Drive reduction theory (learning theory)|'''驅力減緩說''']]最早由心理學家[[w:zh:克拉克·L·赫爾|霍爾]](Clark L. Hull,1943)提出,是解釋人類求生動機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該學說主張,人及動物有強烈的傾向保持內在的平衡狀態,當他們的狀況有所偏離時,便會感到不適,從而驅使個體做出有利於回復內在平衡的行為。這種讓身體緊張不適而驅動行為的力量稱作「驅力」(drive),任何會減少驅力的行為會被人以及動物反覆進行,因為驅力的減弱會被當成這種行為的'''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相對於「本能是間接不特定」的本能說,驅力引起的反應是直接而特定的。 例如:人為恆溫動物,體溫必須維持在攝氏 36 至 37 度方能正常代謝,人類下視丘就有特定區域負責偵測及保持體溫的恆定。當你身在超強的冷氣房之中,一面吃著冰棒、喝冰水,下視丘很快就會檢測出你的體溫低於平衡範圍,這時除了會引起發抖、毛細孔收縮等自動性的生理反應以外,身體發冷的感覺會驅使你添加衣物、調高冷氣以試圖讓自身的體溫恢復正常,消除這種讓身體感到不舒適的驅力。 [[File:MessageImage 1642238656671.jpg|800px|center|驅力緩解說模式]] ==== 緣起 ==== 霍爾在耶魯大學工作時開始發展驅力減緩理論。其理論是建立在早期有關動機(motivation)方面的理論上。他的立論基礎是'''恆定性(homeostasis)''',並相信個體是為了要達成一個恆定的狀態或平衡才有某行為。驅力減緩理論後來在 1940 年代被霍爾的同行[[w:en:Kenneth_Spence|史賓塞]](Kenneth Spence)更深入發展,成為重要的動機理論。 ==== 理論論述 ====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驅力」是身體內在的一股力量,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激勵性和緊張感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被個體的生理或是心理需求所觸發。因為人類的生命有賴於某些事物保持恆常,如飽足、充足水分、適當溫度等,驅力會使個體做出行為來滿足這些需求,減輕這些需求所帶來的緊張感或者是解決這些需求以維持生理的平衡。理論中,霍爾表明驅力是個體動機的來源,他主張個體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會處在一個需求的狀態。當一個人的驅力出現,他會處在一個不愉快、充滿緊張感的狀態,接著他會產生一些行為,試圖減輕這種不適,使個體回到平衡的狀態。當生理需求滿足後,驅力會逐漸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驅力減降(drive reduction)'''。由此可知,許多動機直接幫助人體維持內在平衡穩定,使人類得以在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生存的生理條件。 === [[w:en:Optimal arousal theory|最適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theory)]]=== 最適激發水準說,亦被稱為「適當程度理論」。 有研究者曾訓練公鼠跑T型迷宮,一邊終點是空的,另一邊則有一隻發情的母鼠。當公鼠找到母鼠時,便會與之交配,但研究者總是在公鼠射精前將他們分開。以驅力減緩論來看,公鼠應會處於極不舒服的高驅力狀態,但經過多次實驗,公鼠即便獲得這樣的經驗,仍樂此不疲的往有母鼠的那邊前進。 此理論說明了驅力減低並非個體行為的唯一目標,個體也可能有尋求將驅力維持在某個最佳水準的傾向。而激發(或稱刺激)指的是生理上產生警覺、專注的狀態,我們會傾向將刺激維持在最佳的程度。例如:在無聊時,我們可能會從事一些比較刺激的活動,像是社交;如果接受過多刺激的話,我們可能會進行一些能夠舒緩內心的活動,像是睡覺、閱讀。因此不全然如驅力減緩說所言,單一的以降低驅力為目標。 相反地,有時甚至會喜歡追求不平衡的激動狀態,例如:喜歡看驚悚電影、喜歡坐雲霄飛車,使自己處於緊張不安的驅力狀態。也有證據顯示,許多人會盡量延長達到性高潮的前戲時間。 1950 年代的感覺剝奪([[wikipedia:sensory deprivation|sensory deprivation]])實驗研究,發現人類對環境刺激皆有其獨特「激發之適度水準」(optimal level of arousal,OLA),且個體對刺激所做的反應強度因人而異。多數人會避免過多的環境刺激和內在壓力,或尋求較少的刺激經驗,以減少不愉快反應,並藉此獲得適宜的刺激。簡言之,個體唯有在適度刺激的環境下才能感到愉快、自在。 總結而言,最適激發水準說是解釋刺激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生活中的刺激影響人類很多面向,例如:決策行為、情緒、工作表現以及人格特徵的形成。 ===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論源於 21 世紀初的[[w:zh:格式塔学派|完形心理學]][[w:en: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 Psychology)]],重視知覺的整體性、環境中眾多刺激之間的關係。認知論者不同意聯結論所說「單憑刺激反應的重覆練習即可產生學習」的看法。個體如對所學事物不知其關係,不理解其意義,縱有多次練習,亦無從產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是屬於先知而後學的。認知論認為動機是人們思考與預期的產物,亦即動機是個人認知的結果。舉例來說,公司提供巨額獎金以激勵員工提出具創意且能大量生產的設計,雖然獎金是相當具有價值的誘因,但並非每位員工都會積極地爭取,因為當個人思考衡量自己的創意、能力之後,發現這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便不會激發其動機;反之,如果有這方面能力的員工,可能就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相當具有動力。 認知論進一步將動機區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也就是本章節動機的區分及定義,該理論也認為內在動機較外在動機更能促使個人維持努力程度,產生高品質的成果。特別的是,該理論有研究指出,當人們從事自身感興趣(內在動機高)的任務,如果給予太多的外在獎賞(提高外在動機),反而可能降低其內在動機。而對行為給予獎賞可使內在動機轉為外在動機,反之對行為給予處罰可以讓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更多可參見[[#內在與外在的轉換|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認知論主張個體面對一個學習情境時,能否產生學習效果,需參考兩個條件: * '''新情境與舊經驗符合的程度''':個體面對的學習情境中,通常包括熟悉的與生疏的兩類刺激。熟悉的刺激較多時,即表示學習情境較符合個體已有的經驗架構,這種情境中個體較容易認知、了解,故學習的效果較佳。如果閱讀資料中生字、新詞、專業術語超過了個人的能力和經驗時,無論怎樣努力熟讀強記,都很難學習到書本中真正的意義。 * '''新舊經驗的結合並重組''':學習並非是零碎經驗的增加,而是以舊經驗為基礎在學習情境中吸收新經驗,並將兩種經驗結合重組成為經驗的整體,因此認知論者不重視被動的知識注入,而強調主動的吸收。 === [[w:en:incentive theory|誘因理論(incentive theory)]] === 誘因理論於 1940、50 年代提出,建立在 Clark Hull 等心理學家建立的[[#驅力減緩說|驅力減緩說]]上。所謂誘因指的是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此理論不聚焦於內在動機,而是認為人們會趨向做出最終產生獎賞的行為,而不做導致負面結果的行為。動機既非來自外界誘因,也不是來自內在驅力,而是源自人對現實的主觀預期及認知解釋。產生需求後(如肚子餓),受到外在刺激(如看到香蕉),進而獲得誘因動機,產生意識欲求(如想要香蕉)、行為吸引(伸手拿香蕉)、意識愉悅(香蕉很好吃)。 誘因理論認為,在相同情境下不同的兩個人會依據當下不同種類的刺激做出不同行為,同時也強調了外部刺激引起動機的重要作用,認為動機可以喚起並指導行為。人們所接觸的事物若對自己有吸引力,就會激發個人產生動機。例如為了得到異性的芳心而投入運動、關注時尚、注重打扮和整潔。行為後的有形或無形獎勵,能夠使行為再次發生。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收到立即性的獎勵或懲罰,改變行為再次發生頻率的效果會更大,並且隨著延遲的延長而減少。重複的'''刺激 x 獎勵'''組合可以使刺激成為一種習慣。它有助於激勵在公司中的員工、在學中的學生,鼓勵他們做更多的事情來提升在不同方面的表現。 ==== 特色 ==== * '''大多數誘因都是透過後天學習得到的''':例如金錢。金錢對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吸引力,但人透過後天學習了解金錢的重要,金錢因此成為人努力工作的有效誘因。 * '''有些誘因由天生的生物層面決定''':例如人的性慾會因為他人體味中的費洛蒙而增強。 * '''人們是受外在誘因而產生行動的''':誘因理論跟其他認為「行為由內在驅動」而產生的理論不同(例如驅力減緩說、喚醒理論、本能理論),而與[[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相似。在操作制約中,行為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強化或是避開懲罰而生,而誘因理論較傾向認為行為是為了獲得獎勵而產生。諸如「成績」、「他人的尊重」、「師長的讚美」等等,這些外在獎賞可以刺激我們,使我們去做原本不想去做的事。 * '''誘因可用於停止執行特定動作''':誘因雖然可以引誘人們做出特定行為,但只有在個體認為獎賞具一定重要性且要是能夠得到的(obtainable)情況下,誘因才能構成足夠強大的動機。例如作業難度超出學生能力,那麼即使學生對成績的渴望非常強烈,也不會受誘因而行動,因為此獎勵(好成績)在現實上是無法達成的。 簡而言之,動機通常是行為朝向一個能產生愉快或減少不快狀態的特殊誘因。例如:食物、飲料、性等等。而快樂趨向能使生物走向好的結果,即增加生物與後代的生存力。而痛苦與挫折的結果如:身體的傷害、生病或失去資源則與打擊我們的生存有關。也就是說,行動的酬賞結果通常反應了行動是否值得重複,快樂、痛苦可以化為記憶存於大腦,在將來能夠導引我們選擇表現更好的方法。 ==== 實驗 ==== ===== 1.赫洛克實驗──正誘因與負誘因 ===== 利用獎勵與譴責兩種誘因,測試其對受試者之工作表現造成的影響。實驗開始前,赫洛克將受試者分為四組<ref>Hurlock, E. B. (1925). An Evaluation of Certain Incentives Used in School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3), 145–159. https://doi.org/10.1037/h0067716</ref>,每一組在每天工作結束後,給予誘因並觀察其表現,整理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text-align:center" |- ! 組別 !! 誘因 !! 表現 |- | 第一組 || 給予讚美及鼓勵 || 表現持續進步。 |- | 第二組 || 進行懲罰與訓斥 || 最初兩天有進步的趨勢,但隨後不但沒有繼續進步,反而逐漸下降。 |- | 第三組 || 旁聽前兩組的表揚以及懲戒 || 表現也有略微的提升。 |- | 第四組 || 無(且看不到其他組的表揚及懲戒) || 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其最後的表現平庸,沒有任何進步。 |} 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可以說明無論是正誘因(獎勵)或是負誘因(懲罰)對於他人的行為表現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正誘因之效用又大於負誘因'''。 ===== 2.孟爾實驗──正誘因與負誘因 ===== 此為對大專學生的綜合研究,孟爾運用多種誘因進行實驗,包括公開讚揚、私下訓斥、公開申斥、私下嘲笑、公開嘲笑、私下挖苦以及公開挖苦,最後比對哪一項誘因對受試者學習成效的提升有最大的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對受試者的努力表達讚揚成效優於其他方式的斥責,學生的進步效果明顯。而在其他種斥責的方式當中,以私下進行會比公開進行的效果來得好,公開申斥反而容易導致學生自信心受挫,起到負面的作用。公開的嘲笑或是挖苦學生則最傷害學生的自我需求,其非但不會使受試者有所進步,反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果。簡而言之,此項實驗顯示了'''正誘因的成效會高於負誘因造成的結果'''。 ===== 3.馬勒實驗<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29-10223-001</ref>──獎勵 ===== 心理學家馬勒(Maller.J.B)對於競爭的誘因方面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先選擇了一所小學作為實驗地點,接著向所有的孩童宣布他們即將要參與一場數學能力測驗,以檢驗每位孩童的加法運算能力。接著馬勒將學生分成三組,詳細整理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 ! 組別 !! 對測驗的解說 !! 成績表現 |- | 第一組競賽組 || 這場測驗是一個競賽,誰作答的速度最快、正確率越高,他將會獲得一份精美的獎品並接受頒獎 || 最好 |- | 第二組合作組 || 這是一場合作的競賽,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得分為全班的平均分數,表現最好的班級可獲得禮物與頒獎 || 其次 |- | 第三組控制組 || 這個測驗只是一場練習,就算贏了也不會有任何獎品,但希望每個人盡力去準備 || 最差 |} 實驗結果顯示,在誘因的成效方面:團體間的競爭不如個人間的競爭來的有效,這個結果可能是因為'''個人的身分需求得不到直接的滿足''',例如,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儘管自己努力學習,對全班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或者,有些人會貪圖他人努力的結果,而自己不想付出精力去準備,這些都可能是影響最後結果的原因。 ==== 為何有些誘因較其他種類更吸引人呢? ==== 誘因對於不同個體而言都不是等價的,因為大家的價值觀都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誘因的強弱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極具誘惑力的獎賞在其他人眼裡不一定具有吸引力,因此不足以驅使他人投入行動。在這種差異當中,心理、社會和認知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心理學家 Stephen L. Franzoi 曾在他的教科書《心理學:一趟發現的經驗》(Psychology: A Journey of Discovery)中提過:「誘因對個體的價值在不同情況或經時間過去可能有所改變。」舉例來說,得到父母的讚賞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對你是一個正向的誘因,但在某些情境下則否。例如只有家人在家時,得到讚賞是件好事,但當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家長的讚賞可能會讓你被同學揶揄。 === 雙因素理論([[w:en:two-factor theory|two-factor theory]]) === 又被稱作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w:zh: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於 1950 年代末提出,試圖解釋為何有些激勵方式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績效與動機,而有些不行,赫茨伯格(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和[[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w:David McClelland|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一樣,重點在於試圖說服員工重視某些與工作績效有關的原因。它是目前最具爭論性的激勵理論之一,也許這是因為它具有兩個獨特的特點。首先,這個理論強調一些工作因素能導致滿足感,而另外一些則只能防止產生不滿足感;其次,對工作的滿足感和不滿足感並非存在於單一的連續體中,該理論將工作因素分為兩類,分別是「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 * 激勵因素(motivating factor):這些因素涉及對工作的積極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內容有關,對職位本身皆有「正面效果」。它能使產量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因此稱其為激勵因素。又因其能帶來職位上的滿足,如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事業成長和升遷發展,故亦稱為滿足因素。激勵因素若存在,便會引起成員的滿足感,但當這些因素不存在時,並不一定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極因素,也與工作的氛圍和環境有關,如果欠缺或不滿意,將造成企業員工的不滿。但此類因素本身並沒有激勵作用,亦無法提高工作效率,僅能預防不滿與因工作自限產量所造成的績效損失,即防止「負激勵」的狀況發生。例如金錢報酬、工作地位、工作保障、工作環境、督導方式、公司政策、人際關係等。保健因素如不存在時,便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但當這些因素存在時,則不一定會引起滿足感。 該理論認為:滿意的對立面不是不滿意,而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不是滿意,而是沒有不滿意。 和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不同,赫茨伯格認為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並不會產生激勵效果,相反,其只會導致不滿意感的消失。 雙因子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品質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非完全線性。有些品質只要做到不差的水準(保健),有些品質則要做到優異(激勵),所以能在成本預算限制下,做更有效的資源分配。赫茨伯格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不能持久的,要影響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錄用,各得其所,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給人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這種內在激勵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不過此理論也被某些西方行為學家質疑,像是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試驗,被一些行為科學家批評為是他們採用方法本身的產物:人們總是把好的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結果歸罪於客觀條件或他人身上,問卷沒有考慮這種一般的心理狀態。另外,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也不夠,赫茨怕格的實驗樣本僅有203人,數量並不龐大,而且實驗對象多是工程師、會計師等,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相較一般工職來得高的職業,然而事實上,不同職業和不同階層的人,對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並不能將其混為一談。 === [[w:需求層次理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jpg|右|300x300像素]] 人本心理學家[[w: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需求階層的動機理論,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這些層次構成一個金字塔型的架構以說明人類動機的範圍。而這五個層次的需求是循序漸進的,在滿足下方需求之後才能向上追求更高的需求,但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無法到達最高層次。此外,需求是一種先天的傾向,且可以受到經驗、教育等因素被影響而改變。 {| class="wikitable" |+ 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 |- ! 需求層次 !! 說明 !! 範例 |-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 是最高層次的需求。這層的自我實現需求促使個人本身的潛能得以發揮,成為自我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型,為了這個理想即使犧牲很多也在所不惜。自我實現可以理解成人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古希臘眾多哲學家的理論中也能窺知一二。||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德行與幸福。 |- | '''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s)''' || 又分為內部尊重與外部尊重。內部尊重也就是所謂的自尊,希望擁有個人價值、自我肯定;外部尊重則是希望自己有成就、有信心、受到社會他人的認可與重視。多數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這個層次。||高收入、優秀的高薪職位、名聲。 |- | '''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對於關心與愛(親情、友情、愛情)的需求,明確希望被接納成為團體的一份子。同時也可以被理解成情感上的需求。||交際與朋友圈、職場人際關係。 |-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免於身體的威脅、傷害以及心理上的恐懼、混亂的需求,多數人在乎的面向從過去的生理安全轉為現今的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財產的保障。 |-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維持個體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需求||呼吸、睡眠、飢餓、性欲。 |}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已被應用於許多領域、行業和社會議題。以下是一些例子: '''教育'''教育專家有時使用需求層次理論來幫助孩子發揮其學習潛能。 例如,在2020年,教育科學研究所應用了這一理論,對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在家接受教育的兒童進行研究<ref>https://ies.ed.gov/ncee/edlabs/infographics/pdf/REL_SW_Supporting_young_childrens_learning_and_wellbeing_at_home.pdf</ref>。 處於這種情況下的兒童面臨獨特的挑戰,可能因周圍發生的變化而感到不安全。作者解釋了照顧者如何在困難情況下滿足他們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個人成長需求。 '''醫療保健''' 在一項較舊的2014年研究中<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18660/</ref>,研究人員主張將馬斯洛的理論應用於重症監護室(ICU)中的患者護理可能具有好處。 ICU中的患者往往被過度鎮靜和固定。作者認為,儘管這些措施對少數患者是必要的,但對於大多數患者並非必要。事實上,這可能對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作者建議改變ICU護理方式,將整體生活質量納入考慮,而不僅僅是身體康復。他們主張盡可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並促進患者活動<ref>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maslows-hierarchy-of-needs#unmet-needs</ref>。 ====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批評 ==== M·A·沃赫拜(M. A. Wahba)與L·G·布里德韋爾(L. G. Bridwell)曾針對馬斯洛的理論進行廣泛回顧,並沒有發現到任何證據顯示存有馬斯洛所定義的需求層次<ref>{{Cite journal |author=Wahba, M. A |author2=Bridwell, L. G.|title=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 |journal=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year=1976 |volume=15 |issue=2 |pages=212-240 }}</ref>。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則批評這種需求層次的排列(例如自我實現為最高需求)已經成為一種種族優越的表現<ref>{{Cite journal |author=Hofstede, G. | title=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year=1984 |volume=9 |issue=3 |pages=389-398 }}</ref>。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無法進一步描述社會與思想的需求,在個人主義社會與集體主義社會中是否有差異性。個人主義社會的需求,比起集體主義社會更偏向個人中心取向,常聚焦於自我改善、自我實現與極致地自我完善。在集體主義社會當中,認可與社群的需求會高過自由與個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馬斯洛僅研究了他所謂的模範人物,包含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珍·亞當斯、愛蓮娜·羅斯福與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但沒有研究有精神病或神經症的人,其表示「對於殘廢、發育不良、不成熟與不健康的個案研究,將只會產生一種殘缺的心理學與哲學。在實際研究中,馬斯洛也僅研究了大學學生人口中前1%的最健康個案<ref>{{Cite journal |author=Mittelman, W. | title=Maslow's study of self-actualization: A reinterpretation|journal=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year=1991 |volume=31 |issue=1 |pages=114-135 }}</ref>。由此可見,馬斯洛的理論有其侷限性。 === ERG理論 === Alderfer的ERG理論和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似,ERG理論同樣將人類需要由至高分為三類,分別為生存需要(Existence)、關係需要(Relatedness)以及成長需要(Growth)。 #生存需要(Needs of Existence, E):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生理、安全需要。 #關係需要(Needs of Relatedness, R):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愛與歸屬需要。 #成長需要(Needs of Growth, G):相當於馬斯洛(Maslow)的自尊、自我實現需要。 ERG理論強調人不會單單專注在一方面的追求,而是同時尋找能滿足生存、關係和成長的方法。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具體包括食物、水、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相關的資源,換轉到Maslow的需求金字塔,亦即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關係需求指的是和他人交流、從關係中獲得支持、尊重的需求,和Maslow的社交需求和尊嚴需求的概念相似。成長需求則是人在個人成長和發展中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的需求,涵蓋了Maslow的尊嚴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ERG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並不是在需求上的分類,而是需求之間的關係和人在滿足需求時的過程。ERG理論中有三個過程︰滿足—進級(satisfaction-progression)、挫敗—退級(frustration-regression)、滿足—強化(satisfaction-strengthening)。 其內涵除上述外,亦包含以下論點: #滿足—進級:「滿足—進級」指的是人需要先「滿足」基本層次的需要,才可以「進級」到高層次的需要。Maslow在需求層次理論中十分強調「滿足—進級」的過程,認為只要人滿足了下層的需求,注意力就會自動轉移到更高的價值追永;然而在ERG理論中,滿足—進級並不是一個必然過程,ERG更加重視「挫敗—退級」和「滿足—強化」兩個過程,不再將人類追求形容一個線性的過程。 #挫敗—退級:在Maslow的理論中,人如果無法滿足某層次的需求,追求就會停留在該層次中。ERG理論則指出人若在嘗試滿足需求時遇到「挫敗」,就會放棄該範疇的需要,退而求其次「退級」到較低級的追求。當員工認為工作未能為他們帶來認同感,對他們個人以言沒有意義時(無法滿足成長需求),他們就會要求更高的薪金或者將更多時間投放在和同事建立關係上,由追求個人成長改為追求更理想的生活環境或者人際關係。 #滿足—強化:在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達到自我實現彷彿就是人生的終點,再沒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推動到已經實現自我的人。ERG理論認為當一個需要被「滿足」到後,這個需要會被「強化」。當員工發現工作能讓他挑戰自己,過程使他得到滿足感(滿足成長需求),該員工的成長需求會不減反增,反而更希望繼續在這份工作中尋找能夠挑戰自己的地方。 === 成就動機理論[[w:成就動機理論|Expectancy Value Theory of Motivation]] === 又稱成就需要理論、三種需要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w:en:David_McClelland|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和他的同事所提出。麥克萊蘭根據[[w:en:Henry_Murray|亨利·默里]](Henry Murray)早期人格研究中使用的一長串動機和明顯需求延伸發展了他自己的理論。這個需求理論與學習理論密切相關,動機與需求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們相信需求是通過人們在環境和文化中經歷的各種事件來學習或獲得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歸屬感的需求,並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 class="wikitable"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希望做得最好、爭取成功的需要。 |- |'''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不受他人控制、影響或控制他人的需要。 |- |'''歸屬感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要。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喜歡解決問題,並透過困難的任務來挑戰自己。目標與任務導向的一群人,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並希望獲得所有的讚美。受到成就和晉昇機會的激勵、強烈渴望完成複雜的任務、創造記錄或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喜歡定期收到反饋、不喜歡成就感或超出控制範圍的任務。成就需求低的成員往往會避免任何可能失敗的情況。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 有權力需求的人會希望能對環境有控制力和影響力,並渴望成為在群體中有影響力的人,可能誇大自己的能力,想要控制一切。會想要對他人負責、享受勝利和競爭、享受地位和激勵他人。權力需求較低的成員會是附屬和依賴。 '''歸屬感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有歸屬感需求的人會想被他人接受,並渴望在工作場所中與他人有互動和合作關係,可能會盲目的忠誠,不能容忍任何分歧。喜歡被人喜歡、遵守組織的社會規範,以免被拒絕(討厭、排擠)、喜歡合作但太不喜歡競爭的環境、避免暴露在高風險和低風險情況。歸屬感需求低的成員往往是孤獨的人、內向的人,在工作中沒有強烈的社交慾望。 ===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 [[w:zh:歸因理論|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來自於有些心理學家們認為,動機既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誘因,也不是來自於內在的驅力,而是源自於人對於現實的主觀預期以及認知解釋。以維納([[w:en:Bernard_Weiner|B. Weiner]])的認知動機理論為代表,內容表示一個人通常會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找適當的解釋理由,也是對某件事或某個行為成因的知覺,針對行為結果解釋「為什麼如此」。也就是說歸因(attribution)是對事件或行為的起因做出推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找適當的解釋理由。歸因的基本假定是:個人會主動了解產生行為的原因,原因可能有多個,但多歸納成一個方向,一種歸因的取向使未來的行為受過去取向的影響。歸因歷程開始於個人所根據的內在信念,然後產生情感反應,進而影響對後續行為的預期。我們每天都會歸因,但有時會意識不到更深層的過程中,偏見是如何影響最終的歸因。 舉例來說,當考試考差,可能以為自己不用功(努力因素),並希望下一次成績能進步(未來結果的預期),乃下決心要用功讀書(後續行為);也可能會怪老師講課講得太差(外在因素),而不是檢討自己不夠認真學習(內在因素),導致不想聽老師講課;甚至也可能覺得考題太偏、自己一時失誤(情境因素,situation forces);自己資質駑鈍、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性格因素,dispositional forces)。而過去成功的次數、社會楷模、別人的表現方式、工作時間等都影響歸因,但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整個程序為:知覺到原因、歸因、情緒反應、預期未來、及未來的行為傾向。儘管結果不同,但是我們可因此得知,內在驅力及外在誘因雖然會指引個體的行動方向,但訴諸的情境歸因不同。我們在特定情況下會使用不同種類的歸因,而心智偏見常扮演重要角色,致使同時進行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透過改變對事件的認知詮釋調節原始的行為動力,導引出不同行為。典型的行為成因是:能力、努力、工作難度和時機或運氣,其性質又分為:內在與外在、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穩定與不穩定等三種。若長期將失敗歸因於不可控制的因素,容易對眼前的事情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 class="wikitable" |+ 典型的行為成因與性質 |- ! 成因 !! 內在與外在 !! 可控制與不可控制 !! 穩定與不穩定 |- | 能力 || 內在 || 不可控制 || 穩定 |- | 努力 || 內在 || 可控制 || 不穩定 |- | 工作難度 || 外在 || 不可控制 || 穩定 |- | 運氣 || 外在 || 不可控制 || 不穩定 |} ==== 種類 ==== *'''人際關係歸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 當跟朋友講故事時,我們通常會傾向以最美化自己的主觀方式陳述故事,因為自己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會影響到該段人際關係中的自身形象。我們會希望藉由故事美化自己在對方面前的樣子,因此調整說法。舉例來說,當與室友因為生活觀念不合吵架,在跟閨蜜敘述這段衝突時,可能會傾向抱怨室友的生活習慣不佳,強化自己做對的部分,掩蓋自己失誤的部分,藉此維持在閨蜜眼中的好形象,同時獲得同情和認同。 *'''預知型歸因(Predictive Attribution)''' : 為了做出預期而產生歸因。舉例來說,當我們去開車時發現車窗被刮花了,我們可能會認為是停車地點的問題,因此未來會避開在相同的地方停車,以免車子又被破壞。儘管刮花車子的人可能只是剛好經過的隨機行為,我們未來依然會避免將車子停在該地點,因為我們對於此處已經有了不祥的預知。 *'''解釋型歸因(Explanatory Attribution)''' : 解釋型歸因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當看到一段事實時,人們會想出一套合理的解釋去貼合事實,並讓自己相信。舉例來說,有些人對特定的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樂觀想法,而有些人持悲觀態度。樂觀者將好的事情歸咎於穩定、內在和總體性的因素,而將壞事歸咎於不穩定、外在和特定因素;悲觀者則相反。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解釋事物的方式,這與性格、生長背景、周遭環境甚至宗教等都有關係,而這套解釋事物的方式,會造成不同人對於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影響人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樣貌。 ====歸因方式==== #'''穩定性''':一致<br>成敗經驗的感受,會影響個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而不同的期望會影響歸因於不同穩定性的因素,所以成功經驗與穩定性有關。例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工作難度(穩定),因此在同樣難度的情境下,成功與否也會與經驗一致;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不穩定),也就是說成功與否與經驗不一定會一致。 #'''控制性''':自信<br>而成功與經驗的一致與否,是否是可以被自己掌握的?這與個人個性是有關的。如果個性偏向有自信,將會把成敗歸因為可控制的因素;但如果個性偏向沒有自信的,將會把成敗歸因為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努力(可控制),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可控制)。 #'''內外性''':動力<br>內外性的歸因,也會影響到個性。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外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消極且沒動力;而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內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積極且有動力。如:成敗歸因於努力(內在性)者,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在努力上;而將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者,並不會促進人去努力。 ;補充:<br> :在歸因因素與性質上,實際上區分並不一定是二分的,例如:身心上,某種程度是可以透過自我調節或是他人幫助,來控制與穩定身心的狀態。還有各個歸因性質也是會互相影響的,穩定性、控制性與內外性三者都會彼此流動,這也回應到歸因的性質其實像是光譜一樣會變動,且這三道光譜並不是單獨存在且發生,而是相依且互相影響的事件關係。 ==== 常見的歸因錯誤 ==== *''' [[w:zh:自利性偏差|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 bias attribution)'''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在成功的時候歸因於自己,而在失敗的時候歸因於他人。 *'''[[w:zh:基本歸因謬誤|基本歸因謬誤]](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社會心理學}} :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個人特質,但卻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w:zh:樂觀偏誤|樂觀者偏誤]]([[w:en:Optimism bias|optimism bias]])''' :對於自身的處境相當樂觀,認為自己不會遭遇不幸的事件。 *'''[[w:zh:公正世界理論|公平世界謬誤]]([[w:en:Just-world hypothesis|just-world hypothesis]])''' :假設人們視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個體皆是得所應得,使得受害者受到輕視。 *'''行動者-觀察者偏見([[w:en:Actor–observer_asymmetry|The Actor-Observer Bias]])''' : 當解釋自身行為時,我們會傾向歸因於外在因素,而解釋他人行為時則歸因於內在因素,此現象稱為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產生這種偏見的可能原因在於我們對情報的了解程度。當自己是「行為者」(Actor),在解釋自身行為時,我們能充分瞭解自己當下的外在情境,因此能綜合內在個人因素、外在情境因素,做出更全面性的判斷。例如:自己作業缺交時,知道是因為昨天身體不舒服,無法寫作業所導致(外在因素),而不會歸因於自己個性懶惰(內在因素);解釋他人行為時,我們身為「觀察者」(Observer),無法得知影響當事人行為的各種外在情境因素,因此可能只根據片面的內在因素作出判斷,例如:因為不知道他人缺交作業時背後的情境,所以推論出對方是個懶惰的人(內在因素)。 : 另一種常見產生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的例子發生在媒體識讀。身為「觀察者」的閱聽人在閱覽媒體的時候,只能根據媒體守門過後所提供的片面資訊來對他人行為做歸因,卻無法充分理解當事人的情境因素,因而傾向將對方行為做內在歸因,做出偏頗的判斷。然而,針對熟識的人則不會產生這種偏見,因為瞭解的程度較高,因此較能理解對方所陷的情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並考慮到他們的行為在特定外在因素下導致的結果。 :<br> *'''低估一致性信息''' : 在凱利的方差分析模型中,強調一致性信息作為進行歸因推斷的證據,理論上來看是很合理。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個體會忽視一致性信息,導致人們的預測偏離歸因理論。 : 例如,對員工的評估過程中,如果員工無法達成工作的目標,主管會先認為是員工本身的問題,是不是工作能力差或者是不夠積極等推斷。管理者應考量的是:「其他員工是不是也能順利完成呢?」如果不是的話,就代表工作本身目標的制定有問題;反之,如果大部分員工都能達成,這時再進行個人歸因也不算太晚。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社會生物學 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 === 社會生物學認為個體的行為動機源於幫助個體或族群的基因擴散和繁衍、確保生存,人類的行為也是確保生存。例如為何男性在擇偶時傾向選擇豐滿的女性呢?社會生物學認為在演化的歷程中,胸部豐滿的女性能提供足夠的母乳,而臀部豐滿的女性能順利生產。動物科學研究中發現,許多動物在交配季節時,雄性動物會有打鬥行為,使戰勝者能夠獲得交配的優先權,這也是因為在打鬥下,雌性動物能選擇出較為「強壯、健康」的對象來交配出下一代,產下可能較為健康、能夠忍受環境變動的子嗣,使得該基因有被傳承下去的機會。有這樣能力的雄性動物會有較多的子嗣,使其基因易於流傳散佈。 至於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社會性動機,例如:象群會聯合保護該群體內某一母象的幼象,人類產生社會結構各司其職地付出、合作,使女性有更多時間能照顧幼童,看似與個體的利益相悖,但事實上是幫助大我的行為,也有助於小我的基因擴散。個體與族群間常共享高比率的基因,故若該社會性行為對整個族群的生存有益,則幫助大我也等於有機會讓小我的基因擴散,使得該群體有機會繁衍下去。反之,若無人肯犧牲奉獻,則整個群體可能面臨滅絕危機。正如若是無人願意成為軍人保衛國家戰鬥,則很有可能會使該民族被滅絕而失去繁衍生存的機會,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正是這個道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道森法則](Yerkes–Dodson law) === 耶基斯-道森法則描述 刺激-表現 之間的關係,表現會與精神或生理方面的刺激(即動機)呈正相關,但當刺激達到高峰後,表現便會隨著刺激的增加而下降。這種刺激-表現關係常被繪製成圖表,可在圖表中看見一鐘形曲線。這條曲線說明了適當的動機能使人表現得更好,然而如果動機過強,表現反而會下降。例如些許的壓力可以促使學生讀書得到較好的成績,但是當壓力太大時可能會造成情緒崩潰等負面影響,使結果較差。 耶基斯–道森法則最初由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Robert M. Yerkes)和約翰.迪靈漢.道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於 1908 年發現<ref>Yerkes, R.M., & Dodson, J.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 Psychology, 18, 459–482. https://doi.org/10.1002/cne.920180503</ref>。 [[File:YerkesDodsonLawGraph.png|centre|耶基斯–道森法則圖]] ==== 緣起 ==== 耶基斯與道森最初的研究是關於迷宮中的老鼠。迷宮中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老鼠若是走到錯誤的道路就會被電擊。他們兩位要尋找最適當的處罰使老鼠最快學會走對路徑。當他們把電壓調升時,老鼠們的表現(學習速度)確實有所提升,但是當電壓的值超過一定臨界點時,老鼠們的表現(學習速度)卻變差了。有些老鼠開始變慢、僵住以及撤退而不願意去冒險嘗試那些電擊,甚至開始忘記哪邊是安全的、哪邊是危險的。實驗結果指出透過增加壓力所帶來的激勵效果只能到某個點,過了臨界點後,個體便會開始把專注力擺在處理遭受的壓力而非眼前的任務,此時提升其緊張程度,牠對眼前任務的專注度也隨之降低。 ==== 刺激程度 ==== 研究者發現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刺激程度以達到最佳表現。比方說對於較困難或是需要專注力的任務可能就會需要比較少的刺激(用來幫助專注力),而一些需要體力或是耐力的任務就會需要比較高度的刺激(用來增加動機)。 由於任務種類的多元性,耶基森-道森曲線的樣貌也十分多元。對於簡單任務來說,曲線通常呈現 S 型函數(sigmoidal),隨著刺激程度增加表現也會增加,但會漸趨飽和。而對於複雜、不熟悉或是困難的任務來說,曲線通常呈現倒 U 字形,也就是初期表現會隨著刺激程度上升而增加,倒了某個點之後,表現會隨著刺激程度增加而下降。 曲線的上升與下降可以用對於表現的正面及負面效果來解釋。上升的曲線代表刺激對於表現有激勵的作用,而下降的曲線則代表削弱表現的作用。 ==== 三種程度指標 ==== * 低度刺激(Low arousal level){{pb}}即倒 U 字形曲線的上升段。此狀態通常與睡眠不足、動機不足、疲勞、體溫偏低……等等有關。在此狀態下,個體沒有預期要做任何複雜的任務,因此專注機制不是那麼地活躍。 * 最適刺激(Optimum arousal level){{pb}}即曲線中的頂點。在這個狀態下個體處在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沒有過高或是過低的刺激。因此對該個體來說,簡單或是複雜的任務都能夠有最佳表現。 * 高度刺激(High arousal level){{pb}}即曲線中的下降段。個體在該狀態下的刺激程度超越最適平衡,通常與緊張、焦慮、專注力低下、身體緊繃、失去決策能力、過度反應‧‧‧等等有關。個體會因為緊張程度上升而對於周遭所有事物的專注力下降,導致表現變差,被壓力擊潰。 ==== 情境案例 ==== * 案例一{{pb}}能夠驗證耶基森-道森法則的一個良好範例就是在考試中所經歷的焦慮。倘若焦慮程度適中,我們會發現透過適當壓力督促學習可以增進考試表現。然而,倘若過度焦慮緊張,則會影響到原先為了考試所記憶的資訊。 * 案例二{{pb}}另一個良好範例可以應用在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上。一位正在比賽最後時刻執行罰踢的美式足球員,可以想見其壓力有多大。如果他的壓力程度適中,他便會感到鎮定然後成功踢進那一球。然而,若他壓力太大,他可能會太晚踢到球,或是連門柱都沒摸到。 * 案例三{{pb}}另一個相似的案例可以是面對考試、求職。例如在面試過程中,求職者可能會面臨各種程度的壓力和焦慮。當壓力適中時,求職者可能能夠表現得自信、冷靜和思維敏捷,使他們能夠清晰地回答問題,展示出自己的技能和經驗。然而,如果壓力過大,求職者可能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導致思緒混亂、口幹舌燥,甚至忘記自己原本準備好的答案。這可能會影響到求職者在面試中的表現,進而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夠獲得心儀的工作機會。 ==== 四種影響因子 ==== {| class="wikitable" |+上述的倒 U 字形曲線是為了方便解釋這套理論所使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個體與個體之間會有些許的差異導致曲線長的不太一樣。以下介紹四種主要的影響因子。 |- ! 影響因子 !! 描述 |- | '''技術能力''' || 個體的表現會受到其技術能力的影響。受過高度訓練的個體會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便能夠在高度壓力下有比較好的適應力去仰賴長期訓練所獲得的成果。 |- | '''人格特質''' ||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他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心理學家認為外向的人較內向的人善於處理壓力,而內向的人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會較好。 |- | '''特質焦慮''' || 一個人的自信很顯然地影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他的自信十足,他就不會反覆地質疑自己的能力而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沉著。 |- | '''任務複雜度''' || 如前所述,當任務難度越高,個體所需要的專注力就越高。比方說,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仍然可以進行洗澡等相對難度低的動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任務複雜度的感覺會隨著不同個體而有所不同。 |} === 覺醒-需求理論 (Awakening - Seeking Theory )=== '''該理論最早由伯萊茵(Berlyne)提出,其觀點經埃利斯(Allis)進一步發展和修正,奠定了該派理論的基礎,併成為覺醒理論的基本觀點。''' '''覺醒-尋求理論的基本觀點為:環境刺激是覺醒的重要源泉,機體具有維持體內平衡過程的自我調節機制。''' *理論基礎('''內驅力理論''') :內驅力理論屬於'''行為主義理論'''。內驅力是由機體的需要狀態引起的,其功能在於引起或激起行為,或給予行為以動力。分為原始內驅力 ( 如飢、渴、睡眠、性等基本生理需要 ) 和習得內驅力 ( 即以習得反應如懼怕等為中介的原始內驅力 ) 。內驅力理論以人的生理需要即原始內驅力為基礎來解釋人的行為。它認為,學習是由刺激—反應聯結而產生的結果,而這些反應因滿足了機體的生物需要而降低了這些基本的驅力。在傳統的內驅力理論中,一般講到的只是與食物、水、空氣、體温調節等生理需要密切聯繫的原始內驅力 ( 或稱生物內驅力 ) 。這些內驅力經過自然選擇而進化,成為有機體生存所必需的機能。 *理論內容 :基本觀點 “覺醒”一詞是該理論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或機體的一種驅力狀態。覺醒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因素是外部刺激或環境刺激,另一個因素是機體的內部平衡機制。覺醒理論主要包含兩個基本觀點 #環境刺激是覺醒的重要源泉。新異刺激,除了對學習提供不可缺少的線索作用之外,還可能激活機體,改變機體的驅力狀態。 #機體具有維持體內平衡過程的自動調節機制。中樞神經系統能夠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來自動調節覺醒水平,使之維持最佳水平。 '''覺醒-尋求理論作為一種新的遊戲理論,對學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作有重要作用。它將研究延伸到了遊戲的生理機制這樣的一個微觀領域,同時,對與生理心理學的術語的運用,使得遊戲過程的描述更為精確和嚴謹。'''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與糖皮質醇的關係 ==== 皮質醇: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在藥理學,人工合成的皮質醇稱作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除了補充皮質醇不足外,也會用作治療過敏症和發炎。最初被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皮質醇被稱作 Compound E(化合物E)。血液中皮質醇含量在日中會變化,早上的水平最高,下降至午夜時最低。剛出生嬰孩的皮質醇日中含量變化並非跟隨上述規律;相關規律成形於兩周至九個月大。有關晝夜節律的訊息,被認為是由視網膜傳送至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所影響。研究發現,特定的皮質醇水平變化與失常的促腎上腺皮質素水平、憂鬱症、壓力有關,也與血糖過低、疾病、發熱、創傷、恐懼、痛楚和極端溫度等會引起因壓力而來之生理反應的事件有關。 2007 年針對壓力激素(糖皮質激素,GC)和人類認知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記憶能力與糖皮質激素循環水平的關係呈現倒 U 曲線,作者指出這與 Yerkes-Dodson 曲線相似。例如,當糖皮質激素水平輕度升高時,長期增強作用 (LTP)(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是最佳的,而在腎上腺切除術(低 GC 狀態)或外源性糖皮質激素給藥(高 GC 狀態)後觀察到 LTP 顯著降低。這點符合前述所討論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內容,即人受到壓力時,糖皮質激素的濃度會升高,進而造成部分能力的提升;但在壓力過高的環境下可能會造成其他生理機能或能力的減低,因此壓力造成糖皮質激素的增加進而造成能力的提升並非無上限提升的絕對正相關。 此研究也表明要產生壓力反應,必須滿足「新的情況、不可預期性、不可控制性、與社會價值觀相衝突」此四種情形的一種或以上。 ==== 壓力這把雙面刃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 2008年時芝加哥大學的[[w:Sian_Beilock|席安·貝洛克(Sian Beilock)]]讓學生解數學題目,接著從中挑選出一組算數能力一樣好的人,要他們對自己做算數的緊張程度進行評估 <ref> Beilock, S.L.(2008).Math Performance in Stressful Situ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5), 339–343.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8.00602.x</ref>。她發現有些人雖然數學很好,但卻會對做算術題目這件事感到非常緊張。貝洛克要求這群學生在觀眾面前做心算,不僅檢視他們的表現,也同時測量學生在實驗前後的皮質醇。對於做數學題感到緊張的那組學生,當他們感受到的壓力越大,在測驗中的表現就會越糟;對於做數學題不會感到緊張的那個組別,他們的數學能力並不會比做數學題會感到緊張的另一個組別還要好,然而這組學生讓人驚訝的情況在於,體內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濃度越高,他們的表現就會越好。壓力是一把雙面刃,如果你太過於擔心或質疑自己的能力,就會產生反效果,反之,則如同Kelly McGonigal在2013年的TED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GyVTAoXEU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中提出的,只要以正面的心態看待壓力,壓力不僅不會成為敵人,還可以影響生理,讓人有更好的表現。 ==== 自我毀壞([[w:en: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 自我毀壞廣泛來說是一種'''對執行者有害或可能有害的行為''',最早在1895年由佛洛伊德與費倫齊所研究。 自我破壞與人類行為有很大關係。美國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的臨床和法醫神經心理學家、心理學副教授朱迪·何(Judy Ho)博士認為,自我毀壞的傾向已經根植於我們的神經生物學中,並且已經深入到我們人類的本質中。她解釋到,「自我毀壞的根源是我們祖先進化適應的一部分,這使得我們能夠作為一個物種一直延續下去。為了理解自我毀壞是如何與我們人類的存在聯繫在一起的,我們需要看看研究一下驅動我們生存的兩個簡單原則:獲得獎勵和避免威脅。」有時候自我毀壞是一種應對的選項,特別是當事態超出執行時所能預期或控制的程度時,比起面對眼前的情況,會傾向以酗酒等自我毀壞的方式去逃避。而這樣的情況也與耶基斯–道森法則相符,壓力可以使人們在要完成的事項有更好的表現,但當壓力超出負荷時,表現會開始下降,甚至走向自毀的道路。《大飛躍:征服你隱藏的恐懼,讓生活更上一層樓》一書的作者蓋伊·亨德里克斯(Gay Hendricks)博士在他的書中解釋道,「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動調溫器,它決定了我們允許自己享受多少愛、多少成功和多少創造力。當我們超出了內部恆溫器的設定時,我們經常會做一些自己破壞的事情,進而使自己回到以前熟悉的安全區域。」而同樣,自我毀壞的發生與否也與上述提及的四個因子有關,例如需完成事項的能力高低與人格特質等等,具有良性自信的人們比較不容易發生自我毀壞的情形。想要避免或是脫離這種情況,可以先從較小的事項完成,不但可以培養自信心,也是幫助自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當對於自己預期的能力與實際能力相符時,才會具有良好的刺激與表現。 === 吸引基礎論 === 大部分能夠吸引人的事物,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的,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六點: ==== 1. 與人有關 ==== 舉例而言,所有能夠吸引人的電影,都是和「人」或是將動物、物體「擬人化」有關。例如:在電影[[w:腦筋急轉彎 (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將各種情緒用不同的顏色、性格的角色來呈現,藉用情緒的擬人化來發揮創意。而在藝術作品中,大多數能夠吸引人的畫作也是包含人物的,像是《蒙娜麗莎》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從上述可知,只要一件事物與人有關,通常就會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此外,這個特點也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相較於機械性、系統性的解釋,人們會比較傾向於關注「與人有關」的說法。 另一個例子是陰謀論的形成。陰謀論會對人產生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通常涉及「人」與「秘密」,最常出現的劇本就是,某個政府高層秘密策劃了某些計畫、或是刻意偽造或隱瞞某些秘密欺騙社會大眾。這種由人策劃的陰謀論遠比單純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更具有戲劇性及吸引力。因為先相信再找證據,比先用證據證明再相信要簡單得多,因此諸如陰謀論這種缺乏證據的說法才會如此吸睛。 ==== 2. 恐懼與希望 ==== 恐懼源自於對生存的威脅,和演化過程是會相互影響的,甚至會影響人們的判斷、決策能力。例如:人們的恐懼來源大多是懼怕一些較為原始、或演化過程中對人具有威脅性的事物,像是懼高症、幽閉恐懼症、怕毒蛇等等,但就不會怕手機、電腦等現代科技不具威脅性的產物。而只要是牽扯到最原始的恐懼,像是飢餓、疾病、老化、死亡等,人們就會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於是各種迷信、偏方、偽科學便層出不窮。而與恐懼相反的希望則是源自於更有利生存、更為富足的生存條件,有藝術家做過統計,在風景畫當中,人們偏好有水、有動物、有花草樹木的創作,這些畫作看起來通常較為賞心悅目,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它所營造出的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在恐懼與希望這兩種極端情況,人們會給予較多的注意力,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人們通常會因為它沒什麼有趣的點而不太關注,即便它更貼近現實。 在商業行銷上,較常見的操作手法為先拋出一個會讓你恐懼的事物,再提出帶來希望的解決辦法,常見於廣告中。例如:先顯示「肥胖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的標語,然後再趁機推銷為減肥帶來希望的減肥藥;還有美國戒煙廣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WB4dLYChM CDC: Tips From Former Smokers - Terrie H.’s Tip Ad])中以會引起恐懼的視覺,聽覺模式來讓人們藉此害怕吸煙以達到勸人戒煙的目的。 ==== 3. 具有固定模式 ==== 常見於音樂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流行音樂。特徵是會讓人產生聽上癮、甚至是被洗腦的感覺。產生吸引力的大部分是「重複的模式」,像是:重複某段旋律的副歌,或是有押韻的句子等等。我們可以發現,近期很多說唱節目受到大眾歡迎,就是因為連續的押韻,具有節奏感且音韻重複性很高,會使人有動力繼續聽下去。或是我們可以觀察到最近非常火紅的「抖音」軟體,就是運用一些人們能快速接受的音樂、輕鬆易懂的手勢,吸引大眾的目光,在各大串流平台上,可以見到素人爭相模仿,都是所謂「重複的模式」之應用範疇。 而發現模式也是人類演化出來,有利於生存的特質,因為它可以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則。例如:一些基礎的物理規則,像是:看到有烏雲,代表等會兒可能會下雨;或是樹上成熟的蘋果會往下掉等等。有時候也會無意間為隨機事件強加解釋。例如:古代祈雨儀式,若一次、兩次成功,那人們就會相信第三次之後也是可行的,即便前兩次只是巧合。如果第三次失敗,人們不會反思前兩次是巧合,也不會認為祈雨儀式是不合理的,反而會解釋成激怒了神明而需要獻祭以安撫之,這也成了許多宗教儀式產生的原因。這些現在看來普通的例子,都可能是「模式辨認機制過於活躍」的產物。 ==== 4. 不協調與矛盾 ==== 不協調與秩序就如同天秤的兩個極端,它們會帶來張力並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當事物看似不協調,但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得出事物其實是遵循著某種特定模式時,就會非常具有吸引力。舉例而言,賭博電玩中的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拉霸),每次拉下一個拉桿之後,出現的圖樣都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不協調,但若此連線卻又差一點就中獎時,就會讓人感覺似乎內含一些規則,尤其是差一個就中獎時,就會有下一次一定會連線成功的心理。 另外,流行音樂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因此常會在歌曲中聽到一些不協調感。就像是歌連續唱了好多次以後,最後要進入副歌(chorus)的前副歌(pre-chorus)尾音會突然上揚,或是直接在副歌中做出變化,像是轉調等技巧,以及夾雜在副歌中的 bridge,以完全與副歌不同的編排,這就能創造一個剛剛好的不協調感,同時維持整個樂曲編排、和弦架構的規則。 ==== 5. 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 ==== 現代人常見的思考偏誤——重複曝光,是我們幾乎很難抵抗的演化特性。人通常會有一個傾向,當一件相同的事物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就會將它視為是重要的、可信的。舉例而言,若遠古時代的人們每次在進入一個洞穴時,旁邊的樹叢就會有毒蛇出現,即便後來毒蛇已經離去,人們還是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而很少出現在生活當中的事物,只要他不影響我們的生存,就會被視為無關緊要。 回到現代,現代的新聞媒體常常會利用這種手法來把原本無關緊要的事放大,變得像是緊急且重要的事。像是:在新聞中報導的事,其實內容和自己生活相關性沒有很高,但我們在觀看的當下往往會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有種被吸引住的感覺,其背後原因可能只是因為這則新聞不斷被報導,重複地曝光而已。 2001年的論文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ref>http://www.communicationcache.com/uploads/1/0/8/8/10887248/mere_exposure_gate_way_to_the_subliminal.pdf</ref>針對偏好對於穩定和變化的重要性,探討重複曝光導致偏好形成的影响。該研究著重於在曝光期間缺乏懲罰後果是如何起作用作為無條件刺激,通過一種形式的條件作用導致偏好的形成。該研究探討了重複曝光如何增強積極情感,並導致偏好的形成,而無需認知樞紐的參與。論文結論是重複曝光對生物體在與即時的有機和無機環境(immediate animate and inanimate environment)的關係中有益。它們使生物體能夠區分安全的對象和棲息地與不安全的對象和棲息地,並且它們是社會依附的最原始基礎。重複曝露效應為形成偏好和情感傾向提供了一種較靈活的方法,只需投入極少的精力,甚至在曝光的條件無法被意識到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此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仍然是對保障人們得以生存這一條件是有利的。 另外,人類還有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就是「傳染心理作用」,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物(無論好壞),往往會連帶影響到它周遭的人事物。例如:發生一件熱心助人的好事,人們便會覺得這樣的事會讓周遭的人們覺得暖心,也會讓其他人變得熱心,讓整個社會充滿愛;相反地,若發生搶劫案,大家可能就會覺得這個社區不再安全,而且壞事會持續發生、壞人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提高警覺。 ==== 6. 公正世界理論 ==== 有許多宗教或是道德理論都會主張:好人有好報、惡人會受到懲罰,死後可以上天堂、下地獄,或是來生會有報應等等,心理學家稱之為公正世界理論可以解釋將受害者視為他們正義應得的接受者的需要。根據該假設,人們有強烈的信念或需要相信世界是一個有序的、可預測的且公正的地方,人們在那裡能夠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人們也常將這類型主張視為原因。因此若性侵事件的受害人明明是個好人,卻遭受強暴,就會違背公正世界的原則,當人們堅信的原則受到挑戰時,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就必須找個理由來調節「認知失調」所帶來的恐慌。因此人們常常會反過來指責受害者,認為一定是他/她做了什麼壞事,才會遭受到這種對待。舉例來說:在「[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3891468 房思琪事件]」中,社會大眾一開始皆積極地譴責並控訴加害者,後來卻漸漸轉而指責受害者,將此認定為單純的婚外情事件。另外許多影視作品,特別是那些被設定成要來討好大眾的創作也是運用這樣的原則,好人到最後的結局應該都不差,壞人最後則會受到一些懲罰,或許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英雄系列的電影會深受大家的歡迎了。 {| class="wikitable" |- ! 吸引人之共通處 !! 舉例說明 !! 原因 |- | '''與人有關''' || 所有能夠吸引人的電影,都是和「人」或是將動物、物體「擬人化」有關在藝術作品中;大多數能夠吸引人的畫作也是包含人物的,像是《蒙娜麗莎》。 || 只要一件事物與人有關,通常就會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此外,這個特點也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方式:相較於機械性、系統性的解釋,人們會比較傾向於關注「與人有關」的說法。 |- | '''恐懼與希望''' || 人們的恐懼來源大多是懼怕一些較為原始、或演化過程中對人具有威脅性的事物。而只要是牽扯到最原始的恐懼,像是飢餓、疾病、老化、死亡等,人們就會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 希望則是源自於更有利生存、更為富足的生存條件,在風景畫當中,人們偏好有水、有動物、有花草樹木的創作,這些畫作看起來通常較為賞心悅目,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它所營造出的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 || 在恐懼與希望這兩種極端情況,人們會給予較多的注意力,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人們通常會因為它沒什麼有趣的點而不太關注,即便它更貼近現實。 |- | '''具有固定模式''' || 常見於音樂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流行音樂。特徵是會讓人產生聽上癮、甚至是被洗腦的感覺。連續的押韻,具有節奏感且音韻重複性很高,會使人有動力繼續聽下去。 || 產生吸引力的大部分是「重複的模式」 |- | '''不協調與矛盾''' || 1. 賭博電玩中的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拉霸),每次拉下一個拉桿之後,出現的圖樣都不一樣,但若此連線卻又差一點就中獎時,就會讓人感覺似乎內含一些規則。 2. 流行音樂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因此常會在歌曲中聽到一些不協調感。 || 不協調與秩序就如同天秤的兩個極端,它們會帶來張力並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當事物看似不協調,但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得出事物其實是遵循著某種特定模式時,就會非常具有吸引力。 |- | '''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 || 若遠古時代的人們每次在進入一個洞穴時,旁邊的樹叢就會有毒蛇出現,即便後來毒蛇已經離去,人們還是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 || 人通常會有一個傾向,當一件相同的事物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就會將它視為是重要的、可信的。 |- | '''公正世界理論''' || 影視作品中,好人到最後的結局應該都不差,壞人最後則會受到一些懲罰。 || 可以解釋將受害者視為他們正義應得的接受者的需要。 |} == 生理動機(Survival motive)== 生理動機是指個體與生俱來以生理為基礎的動機,其行為的激發因素來自於生理因素,這類動機通常與'''本能和生存有關''',通常為個體因生理喪失而產生需求時,為了恢復均衡、補足需求,由內在促動力量,迫使個體有所活動。心理學家習慣稱生理動機為驅力,例如:口渴動機、飢餓動機、性動機、母性的行為,如告子曾説:「食色,性也」(吃飯與色慾都是人的本性)等。 === 攝食動機 === '''攝食'''是維繫生命的重要行為,在生理機制作用下產生飢餓感時就會有進行攝食的慾望。然而,即使身體沒有發出飢餓的訊號,人們仍會想要吃東西,由此可見,誘因也是攝食動機的來源,例如時間、味覺與文化都會影響攝食行為。 引發飢餓感覺的機制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人的肝臟及下視丘均有檢測葡萄糖濃度的受器,當葡萄糖濃度過低時,他便會使肝臟釋放出葡萄糖,一併引發飢餓的感覺。 我們通常會持續進食到接收腸胃和其他消化系統飽足的訊號,表示我們已經攝取足量食物才停止。在進食一開始,我們是否要進食特定食物主要是取決於食物的味道,在進食過程中,改變我們所正在進食的食物類型將會持續促進我們的食慾,而食物的滋味和我們對此食物的想法將會影響胰島素的釋放並且引起更多的飢餓感。我們過去對特定食物的想法(如這一類食物是否曾經歷自己作嘔),以及食物的外型、形狀等皆會影響它的吸引力與美味程度。 人類攝食的動機也會受環境影響,例如即使體內葡萄糖濃度還很高,但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廣告仍然會讓我們食指大動。此外,進食時間到了,不少人也會自然產生飢餓的感覺。同樣有趣的是,當有人與我們爭食時,因為我們受到此類競爭的'''環境'''影響,所以胃口也會變得特別好。事實上,許多原本無關飢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刺激,都可以透過古典條件連結而成為進食與飽足的條件刺激,例如當我們在喜宴中看到甜點與水果時,便很容易覺得酒足飯飽。從上述說明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環境對於人類攝食的影響力佔有一定分量。 飢餓的控制與口渴的恆定有著相似概念。然而,攝食歷程與攝食動機的誘發機制遠遠比飲水來的複雜許多。 * '''生理飢餓線索''' :飢餓時,胃可能會發出聲響,這是胃壁的肌肉在收縮,其內容物產生氣泡運動所致。人類感到飢餓、胃裡空空如也時,胃的收縮最為頻繁。胃收縮與飢餓感受的連結,導致早期的研究者假定﹕胃的壓力受器偵測到胃的排空程度會同時引發收縮和飢餓的心理。後來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才知道這純粹是巧合,'''胃收縮的感受並非飢餓的真正原因''',事實上,做過胃切除手術的患者仍有強烈的飢餓感受(Inglefinger, 1944)<ref>Ingelfinger, Franz J. (1944). The Late Effects of Total and Subtotal Gastrectom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31(9). 321-327. https://doi.org/10.1056/NEJM194408312310904</ref>。胃的受器確實可以偵測飢餓變化,但主要是依據化學受器,而且與飽足感的關聯比較密切。他們由胃裡的糖份和其他營養素所活化,並將神經訊號傳遞至大腦。 :飢餓的生理訊號與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的熱量來源有關,如:體內的葡萄糖和其他營養素。腦本身就是熱量不足的偵測受器,腦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腦幹與下視丘的神經細胞又對葡萄糖濃度特別敏感,因此當葡萄糖濃度太低,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會受到干擾,進而發出訊號到其他腦部位,產生飢餓感。 * '''飢餓和飲食的生理觀點''' :如果動物暫時被剝奪食物,牠們通常會在此之後吃更多的食物,使身體恢復原來的體重。如果替動物強制餵食額外的食物,牠們便會減少接下來的進食量。這些觀察顯示動物會嘗試維持一個恆定的熱量或體重。換句話說,動物的攝食行為似乎有一個內部的「食慾中樞 appestat」,用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即便有自由供應、自由獲取的食物來源,動物通常仍只需食用適量,即可滿足其需要,保持體重大致不變。這裡的「適量」不是指每單位食物體積,而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熱量以及它可以提供的代謝能量。多年前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大鼠的食物中添加非營養性纖維素,藉此降低大鼠食物的熱量水平。研究發現,食物的熱量水平越稀釋,老鼠吃的越多,其總卡路里攝入量大致保持不變<ref>Adolph, E. F. (1947). Urges to eat and drink in ra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51(1), 110–125. https://doi.org/10.1152/ajplegacy.1947.151.1.110</ref>。類似的理論也適用於人類,研究數據顯示,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目標體重。然而,這個設定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調節的,而一個人體重的逐漸變化似乎改變了被保護的重量<ref>Pinel, J. P., Assanand, S., & Lehman, D. R. (2000). Hunger, eating, and ill health.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0), 1105–111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0.1105</ref><ref>Ruderman, A. J. (1986). Dietary restraint: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2), 247–26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99.2.247</ref>。 :人體固定點的存在有許多證據。舉例而言,崩潰性節食者在節食結束、開始恢復飲食後,很快就會回到起始體重。此外,節食者體重的減幅遠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多,因為雖然攝入的熱量減少了,他們的身體卻也燃燒更少的熱量;可能是因為身體通過降低其代謝率來補償熱量損失(Guesbeck 等,2001)<ref>Guesbeck, Nicole R. and Hickey, Matthew S. and MacDonald, Kenneth G. and Pories, Walter J. and Harper, Inge and Ravussin, Eric and Dohm, G. Lynis and Houmard, Joseph A. (2001). Substrate utilization during exercise in formerly morbidly obese wo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0(3). 1007-1012. https://doi.org/10.1152/jappl.2001.90.3.1007</ref>。換言之,當身體獲得較少的食物時,它通過燃燒更少的卡路里來響應,以維持設定點的重量。這樣的特性讓少吃沒有辦法變輕。 * '''攝食與腦部機制''' :透過老鼠實驗可得知,動物的攝食行為主要由下視丘的側核(LH)和內核(VMH)所拮抗控制。當老鼠的下視丘側核(Lateral hypothalamic nuclei,LH)被破壞時,老鼠便會拒絕進食,注射營養液兩週才會恢復進食,這稱為''側下視丘症候群''(LH syndrome;Teitelbaum & Epstein,1962)。若破壞的是下視丘腹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i,VMH),則老鼠在前兩個月會瘋狂進食,體重增加為正常的三至四倍重,然後才恢復正常進食,但體重仍在超重的範圍,這稱為''腹內下視丘症候群''(the VMH syndrome;Teitelbaum & Epstein,1962)。此結果導致下列主張,下視丘的側核及腹內核共同作用決定個體體重的穩定水準:若腹內核受損,水準會提高,引發攝食行為直到達新體重水平為止;反之,若側核受損會降低該水準,使個體減少攝食。若同時破壞這兩個區域,則作用互相抵銷,體重不受影響<ref>Teitelbaum, P., & Epstein, A. N. (1962). The lateral hypothalamic syndrome: Recovery of feeding and drinking after lateral hypothalamic les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2), 74–90. https://doi.org/10.1037/h0039285</ref>。 * '''肥胖''' :與飢餓相對立的另一現象即為肥胖,根據行政院衛福部的定義<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737</ref>,當18歲以上成年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D%93%E8%B4%A8%E9%87%8F%E6%8C%87%E6%95%B0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kg)/身高(m²))大於 24 時,代表體重過重;大於 27 時,即為肥胖。研究顯示,BMI 達 24 以上時,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即明顯增加,而過高的 BMI 將大幅提高機率罹患如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關節炎、糖尿病(Diabetes)、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導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從環境因素的觀點分析,如果環境中存在多種導致肥胖的因素,例如:鼓勵大量飲食、食物過於精緻化且高脂高糖、缺乏運動等,就可能產生肥胖的結果。若從心理動力觀點分析,當人們處於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將進食作為一種緩解壓力的防衛機制,尤其是肥胖者,在面對壓力時更可能大量進食。然而,對此觀點的研究證據分歧,有些人在壓力下的確會透過進食來降低焦慮,有些人卻反而會抑制食慾。此外,研究發現肥胖者對外在誘因的反應強度明顯超過正常人,但對內在訊號卻較不敏感。例如:肥胖者不會因為進食時間到了而感到飢餓,想反地,當食物好吃時會吃得比正常人多,但當不好吃時則會吃得比正常人少。<ref>Schachter, S. (1971). Some extraordinary facts about obese humans and ra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6(2), 129–144.</ref> * '''體重控制''' :過量飲食會導致體重的快速增加,而且這些增加的重量是很難減去的。當然,體重取決於很多影響新陳代謝和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原本的體重基數、活動類型、所處的環境、情緒狀態等。大腦的決策系統有時會超越下視丘的影響能力,使人們在沒有飢餓感時進食。 :研究發現節食是既痛苦又缺乏成效的體重控制方法,因為在節食狀態下,個體為了應付食物減少的現狀,會降低個體的代謝率,而使得節食的效果大受影響。更嚴重的是,節食會讓大腦誤以為食物不足,故而驅使個體提高進食的量,所以一但節食者忍耐不住,便可能會吃得比以前還多。許多採取節食策略減肥之人,經常因節食過久、過當而產生後續病症,如厭食症、暴食症等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因此減肥並不需要節食,多運動增加代謝率以及改吃低卡路里的食物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此外,採取長期抑制飲食(chronic restrained eating,CRE)也是一種有效控制體重的方法,長期抑制飲食是一種生活哲學,指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對於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要保持高度警覺,例如:事先計畫三餐內容、只在肚子餓的時候進食、不沉迷於甜食與其他高脂肪食物。 * '''其他用於控制進食的信號''' :肝臟只是身體內進食調節系統的一部分。除了肝臟系統以外,腦部下視丘中有些細胞能偵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這些葡萄糖受體被破壞,就會導致貪食(Gluttony)。其他信號來自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胃壁含有受體,能偵測到溶解在消化液中的營養素。當這些受體發出信號,向大腦預告了即將到來的營養供應,生物就會停止進食。還有其他信號來自脂肪組織本身。由於生物無法預測下次需要能量時是否能順利取得食物,因此必須先攝取足夠的食物,不只滿足當前的需要,也儲存營養物質。這個長期儲存機制有賴於身體各處所分布的脂肪分子或脂肪細胞。這些細胞吸收肝臟產生的脂肪酸,並在此過程中膨脹,使細胞能長期容納營養,隨時待命,以防動物的肝醣供應耗盡。一旦肝醣供應殆盡,脂肪酸會從脂肪細胞排出到血液中,並轉化為葡萄糖。 :過去的學界始終相信,脂肪組織只具備儲存功能,但我們現在知道它在控制飢餓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脂肪細胞在脂肪多時會將一種化學物質:瘦素([[wikipedia:Leptin|Leptin]])分泌到血液中,經過血液循環,被身體各處的的受體偵測到,如大腦、下視丘等。瘦素增加時意味著身體儲存有大量的物質,不需要再吸收更多熱量,因此瘦素可能是長期控制生物體食物攝入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瘦素似乎也能抑制幾種其他神經化學物質,例如神經肽 Y([[wikipedia:Neuropeptide_Y|Neuropeptide Y, NPY]])。NPY 在下視丘和腸道中製造,目前已證明它是一種強大的食慾興奮劑。因此脂肪細胞的瘦素分泌似乎可以藉由負回饋,調控 NPY 的含量。 {| class="wikitable" |- ! !! 說明 |- | '''生理飢餓線索''' || 飢餓時,胃可能會發出聲響,這是胃壁的肌肉在收縮,其內容物產生氣泡運動所致。 |- | '''飢餓和飲食的生理觀點''' || 動物會嘗試維持一個恆定的熱量或體重。換句話說,動物的攝食行為似乎有一個內部的「食慾中樞 appestat」,用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 |- | '''攝食與腦部機制''' || 下視丘的側核及腹內核共同作用決定個體體重的穩定水準:若腹內核受損,水準會提高,引發攝食行為直到達新體重水平為止;反之,若側核受損會降低該水準,使個體減少攝食。若同時破壞這兩個區域,則作用互相抵銷,體重不受影響。 |- | '''肥胖''' || 當18歲以上成年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4%BD%93%E8%B4%A8%E9%87%8F%E6%8C%87%E6%95%B0 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24 時,代表體重過重;大於 27 時,即為肥胖。研究發現肥胖者對外在誘因的反應強度明顯超過正常人,但對內在訊號卻較不敏感。 |- | '''體重控制''' || 體重取決於很多影響新陳代謝和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原本的體重基數、活動類型、所處的環境、情緒狀態等。大腦的決策系統有時會超越下視丘的影響能力,使人們在沒有飢餓感時進食。 |- | '''其他用於控制進食的信號''' || 除了肝臟系統以外,'''腦部下視丘'''中有些細胞能偵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這些葡萄糖受體被破壞,就會導致貪食(Gluttony)。其他信號來自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胃壁含有受體''',能偵測到溶解在消化液中的營養素。當這些受體發出信號,向大腦預告了即將到來的營養供應,生物就會停止進食。還有其他信號來自脂肪組織本身。由於生物無法預測下次需要能量時是否能順利取得食物,因此必須先攝取足夠的食物,不只滿足當前的需要,也儲存營養物質。 |} ==== 攝食內在驅力 ==== 生理上有十分繁複的機制,告訴我們現在的身體狀態到底是飢餓還是飽足,這些機制包含以下四大要素: # 生理對於食物需求的狀態 # 喚起並啟動進食行為 # 確認所攝取的食物營養、數量等等符合生理需求 # 在已經攝取適量食物時停止攝取行為 * 攝食的原因包含維持恆定的驅力——恆定作用所驅使。 :食物提供身體細胞和腦部細胞足夠養分產生能量,以維持能量的恆定。身體內的細胞運用攝取的營養產生三磷酸腺苷(ATP),燃燒這些養分產生能量,使細胞能夠執行功能。身體各種活動都不斷地促使細胞燃燒能量,以滿足新陳代謝需求,即便只是坐著不動也一樣。當燃料不夠時,身體會自動挪用其他能量儲存形式的燃料,例如脂肪。當我們閱讀的時候,腦部的腦細胞也都在不斷燃燒養分,以滿足生理新陳代謝的需求,確保神經細胞能順利地產生電衝動、製造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而葡萄糖是腦部細胞燃燒的主要燃料,如果沒有葡萄糖,身經細胞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執行功能。 :水果和其他的食物都儲存了葡萄糖,人體內也有肝臟等器官,可以藉由合成其他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產生葡萄糖,稱為'''糖質新生作用'''。當我們攝取足量食物,食物中的葡萄糖被消化並且進入血液循環中,而其他的葡萄糖則經由肝臟作用轉換成其他營養素形式儲存使用。飢餓的產生來源可能源自燃燒的養分不夠,然而,儘管為了維持體內恆定是產生飢餓衝動的驅力因素,但是誘因也同樣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是攝取食物的動機同時來自於需要這麼做、以及想要這麼做。因此飢餓的原因來自於恆定和誘因的交互作用影響。(Lowe and Butryn,2007)<ref>Lowe, M.R. & M.L. Butryn. (2007).Hedonic hunger: a new dimension of appetite? Physiol Behav, 91(4), 432-439.doi: 10.1016/j.physbeh.2007.04.006.</ref> * 肝臟的作用 :保持某人的體重在其設定點需涉及許多內部信號,包括反映血液中葡萄糖可用性的信號。如果身體中的葡萄糖供過於求,以便多餘的可以轉化為肝醣(Glycogen)和各種脂肪酸並儲存時,肝臟會發出飽腹感信號,動物停止進食。如果身體對葡萄糖的需求超過供應,正在使用能量儲備,那肝臟便會產生飢餓信號,使動物進食,以讓葡萄糖濃度大幅增加。這個轉換過程由肝臟控制,肝臟讓其他器官知道代謝作用的方向,從葡萄糖到肝醣,反之亦然。<ref>Friedman, M. I., & Stricker, E. M. (1976).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of hunger: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review, 83(6), 409–431.</ref> 。 :這個恆定系統必須可以「預測」動物的需求。當葡萄糖供應已經很低時,肝臟只能告訴動物去進食。因為經常需要時間來尋找食物、吃及消化它,因此在肝臟發出「需要葡萄糖」信號的時刻與葡萄糖最終到達的時間之間可能已經過數小時,營養供應將耗盡,動物可能會死亡,因此生物體有一個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災難。當一個生物體暫時沒有吃東西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開始下降,在水平下降太多之前,肝臟採取行動,從儲存中抽取一些肝醣並將其轉化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反彈回正常。這一系列事件的結果是一個易於識別的模式:血糖逐漸下降,通常持續數分鐘,然後由於肝臟的負回饋作用而迅速上升。這種緩慢下降、快速上升的模式意味著有機體正在利用其儲備,這表明需要更多的葡萄糖。當這種血糖模式在大鼠中發生時,動物開始進食<ref>Campfield, L. A., & Smith, F. J. (1990). Transient declines in blood glucose signal meal init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4 Suppl 3, 15–34.</ref>。 :[[w:en:Neal E. Miller|Neal E. Miller]] 和 Kessen 在 1952 年做了一項實驗<ref>Miller, N. E., & Kessen, M. L. (1952). Reward effects of food via stomach fistula compared with those of food via mout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5(6), 555–564. https://doi.org/10.1037/h0060113</ref>,此實驗主要是在探討恆定力消除以及食物口味和其他的誘因刺激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這些實驗者訓練老師在通過一段通道後,可以得到牛奶的酬賞。其中一組,研究者讓這組老鼠在順利經過通道後自己喝下牛奶,而另外一組則是用胃部注射的方式注入牛奶,其中,兩組牛奶的量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這兩組老鼠獲取了同樣分量的營養,獲取一樣的燃料來源。然而,實驗結果可以發現,直接喝下牛奶的那一組的學習效果,較注入等量牛奶的那些老鼠要來的良好。這樣的結果顯示,老鼠並不是只要降低飢餓狀態便可以獲得滿足,他必須擁有足夠的動機,同時品嘗到酬賞和滿足飢餓狀態。 除了 Miller 和 Kessen 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研究者做出各式各樣的實驗研究,而他們都在在顯示了口腔誘因與驅力降低之間具有特定的交互作用。 '''I. 血糖濃度(Blood sugar concentration)''' 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低時,會促進胰島素([[wikipedia:Insulin|Insulin]])的釋放,而胰島素一方面會去活化磷酸二酯酶([[wikipedia:Phosphodiesterase|Phosphodiesterase]]),促進 cAMP 被水解為 5'-AMP,進而阻斷[[wikipedia:Protein_kinase_A|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及接下來的一連串反應,造成血糖濃度的回升,同時也會刺激腦中的飽食中樞,刺激人體產生進食的慾望,以便同時由身體內部水解肝醣及外界攝取糖分這兩條路徑,達成血糖濃度的回升。 '''II. 中樞神經(Neural Processes)''' 下視丘([[wikipedia:Hypothalamus|Hypothalamus]])是主要影響攝食的大腦結構,負責整合、抑制與刺激進食的訊息、監控葡萄糖的濃度並控制攝食相關的行為,若下視丘受傷,會對進食行為將產生嚴重後果。攝食的調控被視為是「雙中樞模式」: * 下視丘的腹內側區(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簡稱 VMH)是飽食中樞,負責傳達飽足的訊息而停止進食,如果 VMH 遭受破壞,則個體無法停止進食,稱過食症(Hyperphagia),這種過度飲食的結果即是導致肥胖。 * 下視丘的外側區(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 LH)是飢餓中樞,會傳遞進食訊息,若此部位受傷會無法傳遞訊息,個體將缺乏進食動機,稱吞嚥不能症(Aphagia),此時須強制餵食,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不過,更進階的研究指出,如此的理論是過於簡化、並非完整的。當老鼠的 VMH 遭受破壞,他們只會過度進食在他們認知中是「美味、好吃」的東西,但是卻會避開對他們而言不美味的食物。因此可以推論,VMH 不會單單只有傳送和調控「多加進食、停止進食」等的訊號,而是會另外加上食物的類型一併處理。研究人員指出,VMH 的損毀有可能誇大普通對於食物的感知,一般而言,對於美味的食物老鼠會加以攝食,但是當 VMH 損傷時,便會過度進食;相反的當面對反胃等不甚美味的食物時,誇大化後的反應會使老鼠從不太喜愛進食變成完全地拒絕攝食。 其他的大腦結構亦會影響進食行為,例如: * 下視丘的另外兩區域:[[w:弓狀核|弓狀核]]([[wikipedia:Arcuate_nucleus|Arcuate nucleus, ARC]])和室周神經核([[wikipedia:Paraventricular_nucleus_of_hypothalamus|Paraventicular]], PVN)有輔佐 VMH 和 LH 的功能,會協同調節進食 * 前額葉皮質([[wikipedia:Prefrontal_cortex|Prefrontal cortex]])處理味覺訊息,如甜、鹹等,這些訊息會顯示對特定食物的回饋性質(The reward properties of food),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作用會使人看到這些特定的食物時,被激發進食的渴望。邊緣系統或右額葉(Right frontal lobes)的損壞有時會造成美食家症候群(Gourmand syndrome),病患會著迷於精緻且多樣化的食物,亦會在意料理的製作方式,但他們卻不必然會因此過度進食,他們只會專注於精緻的食物 。 '''III. 體內知覺的作用(Internal Sensations)''' 胃收縮理論(Stomach contraction theory)提到<ref>Cannon, W.B., & Washburn, A.L. (1912). An explanation of hung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9, 441–454.</ref>,胃部的痙攣收縮是產生飢餓的起因,但後來的研究證明胃部的收縮不全然是造成飢餓的原因,有些胃切除的人仍會感受到飢餓<ref>Janowitz, H. D., & Grossman, M. I. (1949).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od intake of normal dogs and dogs with esophagostomy and gastric fistul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59, 143–148.</ref>。因此,來自於胃部的感覺可能在產生飢餓感上扮演一部份的角色,但這並不足以充分解釋身體如何偵查到對食物的需求,以及被刺激去進食。此外,前述的 VMA 和 LM 用來調節攝食的最主要訊息是來自於血液。新陳代謝中主要的能量來自於血糖與脂肪,因此當體內的受起測量到能量被耗盡,也就是血糖與脂肪量低於恆定標準時,會促動 LH 而啟動攝食。反之,當血液中已有高度葡萄糖含量或高度脂肪酸含量時,這樣的訊號會被 VMS 用來中止攝食行為<ref>大衛班德爾(David A. Bender)(2007)。營養與代謝(黃士懿 、許青雲 、賴明宏 、趙哲毅 、賴慶隆 、王彥懿 、黃啟彰 、蕭千祐 、蕭文譯)。臺北市:五南。</ref>。 胃收縮理論:Cannon 的學生 A.L. Washburn 訓練自己吞下一個未充氣的氣球到胃裡,透過外界儀器把汽球充滿,測量氣球中的壓力變化,胃部收縮時,氣球中的空氣被擠壓出來,當 Washburn 報告飢餓時,都是他胃部收縮的時候,因此他們認為胃部的痙攣收縮是產生飢餓的起因。 '''IV. 荷爾蒙的作用''' [[w:瘦蛋白|瘦體素]]([[w:en:Leptin|Leptin]])是調節脂肪儲存、加快生物的新陳代謝、抑制食慾控制體重的蛋白質荷爾蒙。部分證據指出,瘦體素可能影響對食物的獎勵價值回饋,使得食物變得不怎麼吸引人,進而抑制進食動機。此外 Leptin 主要由脂肪組織合成和分泌,所以瘦的人脂肪較少,相對地 Leptin 較少,因此較容易產生食慾。由於瘦體素的作用速度緩慢,因此相較於短時間的飲食控制,瘦體素對於長時間的脂肪代謝影響較為重要。若動物缺少製造瘦體素的基因,會造成嚴重的肥胖,但只要注射瘦體素,就能有效且快速地降低其體脂肪<ref>Johnson, J., & Vickers, Z. (1993). Effects of flavor and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of food servings on liking, hunger and subsequent intake. Appetite, 21(1), 25–39. https://doi.org/10.1006/appe.1993.1034</ref>。另一種影響人的胖瘦的賀爾蒙是由胃製造的飢餓素(Ghrelin),其主要功用則是促進食慾及調節能量恆定,引發脂肪囤積進而導致肥胖,除此之外,亦可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功能。當人的體重下降,飢餓素的分泌會增加,以促進進食。 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賀爾蒙影響著人的胖瘦,尚有許多研究正在嘗試藉由賀爾蒙的控制,來預防與治療肥胖的問題。 '''物質對進食動機的影響:'''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血糖、蛋白質、脂肪 |降低。 | 胰島素 |降低。 | 升糖素 |升高。 | 瘦體素 |降低。 | 膽囊收縮素 |降低。 | 黑色素細胞刺激激素 |降低。 | 食前激素 |升高。 | 神經胜肽Y |升高。 | 下丘泌素 |升高。 }} ==== 攝食外在誘因 ==== '''飲食時間'''<br> 每個人的基礎代謝不同,早餐吃的量不同,體內長期儲存的能量也不同。若依照生理機制決定是否吃飯。每個人進食的時間都不相同。但通常人們感到飢餓,是因為到了「吃飯時間」。進食受時間影響是受到「古典制約」<ref>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xford Univ. Press.</ref>而產生的行為,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就類似於鈴聲對狗的作用。鈴聲與食物產生了連結,而吃飯時間與進食產生連結。<br> '''多樣食物的提供'''<br> 當多樣不同的食物同時呈現,會延緩我們產生飽足感的時間,使我們的進食量增加。例如,吃到飽餐廳的顧客容易有吃得過量的感受。<br> '''食物價格'''<br> 食物價格愈貴,人們通常會覺得食物愈好吃。原因可能有下列三種: * 認知偏差: 指人們在評價物品價值時,會受到價格的影響。當人們看到某物的價格較高時,他們傾向於認為這個物品比價格較低的物品更有價值,進而提升了對其品質的期待。當人們期待一件事情的品質更高時,他們更容易感到滿足和享受。 * 社會象徵: 高價格的食物常常被視為奢華或高檔品質的象徵。人們對於奢侈品或高檔品質的食物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期待和情感。因此當人們品嚐到高價格的食物時,他們可能會將其視為一種社會象徵進而影響他們對食物味道的感知。 * 自我感覺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受可以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物品的價格。當人們購買高價格的食物時,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品味高雅、追求品質的人,從而提升了自我價值感受。 '''味覺與嗅覺'''<br> 味道包含口味與氣味,是建立起味覺偏好的基本因素。不過相較於氣味,口味在演化上佔有的地位更加的至關重要。<br> *'''演化觀點:先天偏好'''<br> :人類及哺乳類動物在出生時,便已經決定了會喜歡、或是討厭某些特定的口味。例如:剛出生的嬰兒喜歡甜味<ref>Steiner J. E. (1979). Human facial expressions in response to taste and smell stimulation.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13, 257–295. https://doi.org/10.1016/s0065-2407(08)60349-3.</ref>,討厭苦味。<br> :演化心理學家表示,演化上使我們喜歡甜味多於苦味,是因為遠古時期,人類認為甜味代表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分,是養分的來源。而逃避苦味的天性是因為許多天然有毒的植物、蕈菇野菜類帶有苦味,因此避免吃帶有苦味的食物,能夠減少中毒的風險<ref>Rozin, P., Haidt, J., & McCauley, C. R. (2000). Disgust.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pp. 637-653).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ref>。 *'''後天偏好'''<br> :不過,我們也可能喜歡上原本排斥的味道。當生理或是心理上的正向結果,和某種食物產生連結,將會使我們的偏好性有所轉變。例如:某些人可能不喜歡咖啡具有的苦味,但是因為咖啡裡的咖啡因刺激他們的大腦,使他們清醒的完成更多工作,那麼他們可能在長期飲用咖啡,並長期獲得正向結果的歷程當中,轉變他們的偏好性。相對來說,類似概念卻結果相反的經驗,可能會使我們從原本喜歡某種特定食物的味道,轉而討厭逃避。這種結果稱之為'''嫌惡制約'''([[w:en: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onditioned aversion]])。 : :挑食也是一個由後天偏好所產生的現象,包括父母造成或是孩童心理因素所導致之挑食。父母造成的挑食是父母過度期許孩子能更健康成長,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讓他反而不喜歡吃。 :而孩童心理因素所導致之挑食,主要來自於孩子敏感的知覺,例如:孩童因食物特定的口味、溫度、顏色、外觀等,而失去嘗試食物的興趣。像是苦瓜、青椒、香菜、紅蘿蔔、香菇等食物有特殊氣味,而孩童不喜歡;也有可能是同儕、朋友或是媒體渲染而導致挑食。 *'''特定感覺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 :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的礦物質等等成分,均衡飲食以維持健康,於是大腦演化出偏好性使我們選擇所需要的食物,並避免我們攝入有毒物質,這樣的偏好包括從出生就與生俱來的基本味覺偏好、經由後天學習而來的學習偏好,以及在出生、成長過程中慢慢建立起的厭惡特定味道、口味的機制。Barbara J. Rolls 提出了「特定感覺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一詞,描述當進食相同的食物時,獲得的滿足感會逐漸降低,因此相較於單一的食物,多樣化的食物更能促進攝食。這種對特定食物喜愛的降低可能是身體調節食物攝取的方式之一,從演化上來看,多樣化的食物攝取使人類能獲得更多的營養,有利於生存。所以當人們有機會進食不同風味且多樣化的食物時,比起只吃單樣的食物,人們往往吃的比平時還多,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在食物多樣化時,不知不覺地吃下大量的食物。且對於具高卡路里與高蛋白質的食物而言,它比低卡路里與低蛋白質的食物製造較大的滿足感<ref>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2010)。 動機, 單純的力量(席玉蘋譯)。台北市:大塊文化。</ref>。 *'''應用---right cup''' :The Right Cup 是一個能讓水喝起來像果汁的杯子,這款杯子的創辦人,原先因為被診斷出糖尿病而不得不遠離含糖飲料,於是有了這個神奇塑膠杯的構想,七種顏色代表了七種口味。舌頭雖然能感受酸、甜、苦、辣、鹹五味,但嗅覺才是負責 80% 風味體驗的掌權者,以此利用人類味覺和嗅覺相連的特殊性,在水杯中加入置入直接聞到的「水果香味」,告訴負責味覺感官的舌頭要反映出「甜味」,因此你的大腦被誤導相信你喝下美味的含糖飲料,但是實際上你喝的是天然、純粹的飲水。The Right Cup 採用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核可的水果芳香風味劑,這也是一般飲料會有的添加物,但是是將其設計在杯子的設計裡,六個月之後就會逐漸失效。 '''視覺'''<br> *'''容器大小 ''' :Pudel 和 Oetting 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直接喝湯;一組使用吸管喝湯,並且看不到湯的總量。實驗結果發現利用吸管喝湯的那組,在看不到湯的總量的情況下,會喝得比較少<ref>Pudel, V. E., & Oetting, M. (1977). Eating in the laboratory: behavioural aspects of the positive energy bal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4), 369–386.</ref>。<br>[[w:en:Brian Wansink|Brian Wansink]] 也認為視覺上的刺激會讓受試者的攝食行為受到影響,所以在 2001 年跟 Sea Park 設計了一項實驗來測試包裝跟容器的大小是否會影響人們攝入爆米花的量。結果發現那些被認定為相對好吃的爆米花與相對難吃的爆米花被吃掉的量只有微小差距,反而當容器較大時顯示出了比小容器多了約二分之一的攝入量。 :接著的第二個在 2005 年的實驗,Brian Wansink 的實驗器材使用了一個可以自動裝滿的碗,在受試者進食的同時,透過碗底下的管子緩緩地注入湯,使得受試者不會注意到湯有比較多。在實驗進行之前,他設定了兩個假說: :# 湯碗會自動裝滿的受試者會喝比較多湯 :# 湯碗會自動裝滿的受試者不會察覺到喝到比較多湯,也不會比較有飽足感 :實驗結果驗證了兩個假說,湯碗自動裝滿的受試者不僅會比對照組多喝了 73%的湯,同時這些受試者並不覺得喝了比較多湯或是比較滿足;而且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性別或 BMI 的不同而有顯著的變動。另外,有 61%的受試者強烈同意在吃飯時會將盤上或碗中的食物清空為止。這些都表明了視覺上的刺激會在心理層面上影響到我們的攝食行為,這是因為飽足感的準確度並不高,因此我們多會依靠過往經驗,以及最重要的視覺訊號來決定我們的預估攝食量<ref>Wansink, B., & Cheney, M. M. (2005). Super Bowls: serving bowl size and food consumption. JAMA, 293(14), 1727–1728. https://doi.org/10.1001/jama.293.14.1727 (Retraction published JAMA. 2018 Oct 23;320(16):1648)</ref>。有趣的是,這項實驗也因為其幽默的實驗設計,獲得了 2007 年的[[w:搞笑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 : :<del>坊間流傳著一個減肥法,其方式為把食物放在較小的盤子上,如此能騙過大腦說看見的食物感覺會比較多,而讓你吃一樣的量卻感覺吃到了更多,變相的降低攝食動機。此外,全世界最大的三個健康網站 WebMD、NIH、MedicineNet 也都建議可以將餐具換成小一號的尺寸來降低食物攝取。</del>(請注意,此段論述提及的減肥法僅為坊間流傳,目前並未有明確研究支持,故將其畫上刪除號以避免誤導。) :對於這個現象或許可以用在 1865 年 Delboeuf 提出的視覺錯覺([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lboeuf_illusion 德勃夫錯覺])來解釋: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圓分別被一大一小的圓圍繞時,人們會覺得被大圓圍繞的圓看起來比較小。Brian Wansink 也做出了數篇相關的研究說明盤子大小與攝入食物量的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 Wansink |first1=Brian |last2=van Ittersum |first2=K. |year=2013 |title=Portion size me: plate-size induced consumption norms and win-win solutions for reducing food intake and waste. |journal=J Exp Psychol Appl. |volume=19 |issue=4 |pages=320-32 |doi=10.1037/a0035053 |access-date=2018-12-24 }}</ref>,然而,現今也出現了持反對意見的研究:<br> :1. Aylin Ayaz 在 2016 年讓 37 位女性受試者在實驗的日子裡使用直徑 19 公分、23 公分、28 公分的盤子吃自助餐直到肚子覺得舒服的飽了,但發現使用大中小盤子的實驗者她們所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受到盤子大小影響(實驗者未受到德勃夫錯覺影響)。(P > 0.05)。<ref>{{cite journal |last1=Aylin |first1=Ayaz et al. |date=2 Aug 2016 |title=Effect of plate size on meal energy intake in normal weight women |journal-Nutr Res Pract |volume=10 |issue=5 |pages=524-529 |doi=10.4162/nrp.2016.10.5.524 |access date=2018-12-24}}</ref><br>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8300011?via%3Dihub "Food deprivation reduc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size-contrast illusions"]這篇論文也發現人們在用餐前一個小時來參與研究(快要餓的時候),他們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受到盤子大小影響(實驗者未受到德勃夫錯覺影響)。<br> :總結來說,現今'''盤子大小造成的視覺錯覺(德勃夫錯覺)對攝食動機是否造成影響還尚未有定論。'''<br> *'''色彩'''<br> :在自然界中,能發現果實會利用顏色的變化來提示動物果實的成熟狀態,如紅色可能代表成熟、黑色代表已腐爛或發霉,這或許是顏色影響動物攝食動機的最初起源。Schutz 在 1954 年就發表透過在果汁中添加顏色,就提升了受試者對果汁風味的評價。不過 Sungeun Choetal。讓 62 位男性在白光、黃光、藍光下食用早餐,結果發現藍光組的食量明顯下降,而暖色光組別的食量會上升。<ref>Cho, S., Han, A., Taylor, M. H., Huck, A. C., Mishler, A. M., Mattal, K. L., Barker, C. A., & Seo, H. S. (2015). Blue lighting decreases the amount of food consumed in men, but not in women. Appetite, 85, 111–117.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14.11.020</ref> '''文化'''<br> 各地區的飲食習慣皆不同,例如多數美國人會在下午6點吃飯,但英國人可能會在下午茶時間吃。因此我們的飲食模式及食量,很大程度是由環境塑造的。 在不同地區,會有對飲食及身材有不同的理想。例如,17世紀的畫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5%BE%97%C2%B7%E4%BF%9D%E7%BD%97%C2%B7%E9%B2%81%E6%9C%AC%E6%96%AF Rubens],及19世紀的畫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Matisse]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5%9F%83%E5%B0%94-%E5%A5%A5%E5%8F%A4%E6%96%AF%E7%89%B9%C2%B7%E9%9B%B7%E8%AF%BA%E9%98%BF Renoir]所畫的豐腴女性被認為是當時的理想,這三位藝術家可能會覺得現今的超級模特沒有吸引力。 文化因素為我們的思考、期望和感知提供了一個恆定的背景,我們也受到特定情況的影響。Bayer 在 1929 年的研究發現,如果還有其他想吃東西的母雞加入雞舍,那麼已經吃完穀物的母雞會急切地恢復用餐,在人類社會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效果。對飲食控制的另一個因素是記憶。臨床證明,患有健忘症的患者會忘記有沒有吃午餐,因此很常連續吃了幾頓午餐。若午餐時間過長,病人也會忘記了他們已經吃過東西,導致他們繼續進食。 通常熟悉的食物較會引起攝食動機,因此會偏好面對自身文化中常見的食物。與實用甜食的原因相似,因為熟悉的食物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減少攝取不熟悉的食物能夠降低吃到有毒食物的機率,而能降低死亡率<ref>Galef, B. G., Jr, & Whiskin, E. E. (2000). Demonstration of a socially transmitted flavor aversion in rats? Kuan and Colwill (1997) revisited.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7(4), 631–635. https://doi.org/10.3758/bf03213000</ref>。著名的 Pepsi theory 為例,儘管大部分人蒙著眼睛比較百事可樂及可口可樂時都偏好百事可樂,但人們在購買或喝碳酸飲料時還是偏好選擇可口可樂,大眾較為熟悉的紅色流線型瓶身和無數看過的廣告都可能影響了他們的抉擇。同樣的原因,家人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一人對於不同食物的偏好。文化能夠塑造對於不同食物的接受度,進而影響攝食動機。例如,生長在東南亞的民族較能接受以昆蟲作為食物來源。然而對於從未以昆蟲為食的族群來說,即使知道昆蟲有良好的營養,在面臨缺乏食物的情況時,許多人仍會拒絕進食昆蟲。宗教或理念,如素食主義,也是影響攝食的文化原因,當面對禁止食用的食物時,即使飢餓,也不會進食。 === 性動機(Sexual motivation)=== 攝食是個體生存所必須,「性」卻不然。以個體來說,有些動物和人類一樣可以終生保持獨身狀態,且不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但另一方面以種族的延續性來說,「性」的確有其必要性。此時便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鼓勵動物去從事這種「利他的」行動,使種族得以繁衍下去?」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因為「性」會導致能量耗損,給個體帶來不小的壓力。而大自然的因應方式是使個體的性刺激具有強烈的愉悅感,性高潮(Climactic orgasm)就是作為這項行為的最大強化物。 一般來說,性動機有以下特點: *並非個體生存必須的,但是對於種族延續是不可或缺。 *性興奮不受情境剝奪而影響。 *個體會主動尋求性興奮,因其可以消除緊張。 *性會激發相當廣泛範圍的行為型態和心理歷程 *幾乎任何刺激都可能會引起性興奮,從生殖器的接觸到戀物癖,甚至憑空的幻想。 因為長期以來的禁忌,對於性興奮和性行為的研究一直是以低等動物為對象。佛洛伊德一再強調研究「性」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心理學家深入探討,這是因為當時流行的是緊張剪除的動機理論(參見[[#驅力減緩說(drive_reduction_theory)|驅力減緩說]])。而性似乎是在增加緊張,並不是用驅力減緩的模型。 性吸引力會導致性渴望、性興奮、性激發以及相關可能的性表現,包含完全地性激發、高潮的抵達以及隨後性器官的回覆。賀爾蒙是扮演性慾發展與調節性行為動機的重要角色,而性賀爾蒙的波動會影響認知與情緒。至於交配的偏好可能受到進化特徵的影響,但並非取決與此。相關證據顯示出以下身份其大腦結構皆不一致:男性同性戀對上男性異性戀以及其特定神經系統(包含聽力)的運作、女性同性戀與雙性戀對上女性異性戀。這些生理上的差異和同性戀傾向本身大致上是來自基因或子宮,又或是這些因素的組合的影響。 ==== 動物的性行為==== 人類以外的動物,性興奮主要由生理歷程所決定。雄性腦下垂體會持續分泌間質細胞刺激素,促進睪丸分泌睪固酮雄性激素。睪固酮會促進雄性性徵的發育以及啟動性慾,因此雄性動物幾乎任何時間在激素方面都準備好進行交配。而雌性的腦下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及黃體生成素,這些分泌是週期性的,週期約為二十八天,它們影響雌性素與助孕激素的分泌,因此是根據規律性的週期或季節性變化而釋放。 動物的性行為主要的動機是生殖,也就是繁衍後代,對於用性來作為生殖手段的物種而言,進化一般提供了兩種性別,即雌性及雄性。雄性製造精子,而精子具有能動性;雌性製造相對較大的卵子,而其中可提供胚胎初步成長所需要的能量。在這兩種性別同步化其活動的情況下,精子跟卵子可以在適合的條件下相遇而結合成受精卵,進而發育成胚胎。 ==== 人類的性反應模式(Human sexual response pattern)==== 性反應指人類對性行為之生理、心理的反應過程,是一個變異性很高、相當個別化的身體、情緒和心智變化的過程。 {| class="wikitable" |- |style="white-space:nowrap"|'''興奮期(Excitement phase)''' || 興奮期是人類性反應周期中的'''首階段''',心理性刺激是由親吻、愛撫、觀看色情圖片等行為所導致的。當事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會'''為性行為作好準備''',最終導致持續期的出現。可能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此時期骨盤部位的血液容量急遽變化,主要特徵為'''生殖器會充血、血液流速變快''',此外女性陰道會濕潤,血管會充血,使得女性的小陰唇、陰蒂和陰道腫脹。期間陰道口周圍的肌肉變得緊蹦、子宮升高且增大而陰道壁開始產生潤滑液。同時乳房的大小會略有增加、乳頭變硬變直。而男生則會開始勃起,睾丸會提高至接近會陰的位置,以遷就勃起的陰莖。而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產生泛紅現象,即所謂的'''性暈紅'''。性暈紅通常會在性高潮發生不久後消失,但也有些例子是經歷 2 個小時後才會完全消失,有時性暈紅會伴隨強烈的出汗反應。 |- |style="white-space:nowrap"| '''持續期(Plateau phase)''' || 興奮期繼續刺激,陰莖勃起及陰道濕潤會達到'''最完全的狀態''',繼續刺激會達到高潮。個人達到'''極高的興奮水平''':心跳、血壓、呼吸頻率都急遽升高,腺體分泌量大增,全身隨意肌與不隨意肌的張力增強,而女性乳房膨脹。處於這階段的男女可能會不自覺地發出聲息。人可能在長時間處於持續期而不踏入高潮期的情況下感到不滿。男性為防止逆行射精以及尿液與精液混合,其尿道括約肌會在此階段中收縮,而陰莖根部的肌肉亦開始有節律地收縮。男性可能會於持續期中開始排出尿道球腺液和精液,睪丸會提高至比較靠近身體的地方。女性的持續期基本上是興奮期的延續。 |- |style="white-space:nowrap"| '''高潮期(Orgasm phase)''' || 持續約數秒至十數秒,反應包括'''神經和肌肉的劇烈收縮''',以及強烈的'''愉快感''',而這種愉快感是源自於從性緊張狀態中的突然解放。高潮的特徵是發生一種有節奏的收縮,而性器官部位大約每五分之四秒收縮一次,且男女的血壓和呼吸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其心跳速率約為平常的兩倍以上。在女性身上的高潮源自於兩種狀態:一是對陰道壁的有效刺激,二是對陰蒂的有效刺激。而對男性來說,律動性的收縮將會導致射精,射精即是精液的爆發狀態。女性在一個週期中可能會有數個高潮或者沒有高潮,而男性只會有一個高潮,但亦有少數特例<ref>Whipple, B.; B. Myers; B. Komisaruk. Male Multiple Ejaculatory Orgasm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99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14576.1998.11074222</ref>。一般而言,男性若射精則必定有性高潮期的產生,而女性在性行為中卻不一定會產生性高潮。性高潮障礙是一種性功能障礙,即一個人儘管受到足夠多的刺激,但仍無法性高潮。性高潮障礙常常會引起性挫折。性高潮障礙在女性中的發生率(4.6%)遠遠高於男性,特別是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出現性高潮障礙。相反,性高潮障礙在年輕男性中則較為罕見。<ref name="Nolen-Hoeksema 2014 368">{{Cite book|last=Nolen-Hoeksema|first=Susan|title=Abnormal Psychology Sixth Edition|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1308211503|year=2014|publisher=McGraw-Hill Education|location=New York, NY|isbn=978-0-07-803538-8|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1308211503/page/368 368]}}</ref> |- |style="white-space:nowrap"| '''恢復期(Resolution phase)''' || 又稱為'''消退期''','''血管恢復到正常狀態''',性器官系統會恢復到其未受刺激的狀態,此期可能會花好幾個小時,視種種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女性性反應模式的變異較男性為大。此時男性會進入'''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 又稱作反挫期),俗稱「聖人模式」。在不反應期中男性的陰莖不能充分勃起,因此不會有另一次高潮。持續時間隨年齡上升而增加,可能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女性則相反,並未有很明顯的消退期,只要得到足夠的刺激,即可在很短時間內再次達到高潮。 |} ==='''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 是指動物並非隨機選擇他們的交配對象。牠們可以辨識並且拒絕和那些已經交配過的對象再交配。此效應在豬、鼠、雞、羊等許多哺乳類動物身上都會發現。而人類男性在性交射精之後會經歷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在射精之後一段時間無法再度勃起,因此無法和同一位女性再次發生性行為。但是根據眾多研究顯示,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柯立芝效應,即如果可以和不同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則射精之後的不反應期會縮短甚至徹底消失。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對於柯立芝效應越顯著的個體,其基因得到延續的機會就越多,在演化上更具有優勢,因此柯立芝效應的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相關研究 ==== 最初用大白鼠進行的實驗程式如下:把一隻公鼠和4、5隻處在發情期的母鼠一起放到一個封閉的盒子裡。公鼠馬上會和所有的母鼠開始交配直至最終精疲力竭。雖然母鼠會繼續觸碰和舌舔向公鼠求歡,但公鼠不會有回響。然而,如果新的母鼠放入了盒中,公鼠又會變得警醒,再次煥發能力與新的母鼠交配。這一現象並不局限於溝鼠(rattus norvegicus)。有人把這一現象歸因於多巴胺水平的增加和隨後它對邊緣系統的作用。 雖然柯立芝效應通常表現在雄性身上——也就是說,雄性在和新異的雌性在一起時會表現出重新煥發的興奮——有研究者建立了一個模型來考察柯立芝效應在雌性身上是否會出現。他們的實驗採用倉鼠而非大白鼠,結果發現在雌性也會表現出此效應,只不過程度不及雄性。 綜合而言,性反應的滿意度與協調在個體間差異性很大,除個體生理先天的差異外,多數是可經由性行為雙方不斷學習與溝通而逐漸達成。 隨後兩位研究者 Master&Johnson 又觀察並紀錄人類各種性行為的生理模式,發現四個現象: #男女生的性反應週期(sexual response cycle)型態相似。 #女生的性反應時間較慢但性興奮期較長。 #女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經歷多次性高潮,而男生則少有此現象。 #生殖器官的尺寸會影響男生的自信心但跟性表現沒有直接關聯。 ==== 性腳本 ==== 性腳本(Sexual scripts)腳本就像一個藍圖,對某類活動中的任務、內容、時間、地點以及原因做出了規定,但它只給出了大致方向,而不規定每個細節(如:女性基於矜持心裡,會適度抗拒進一步的性行為要求,儘管她們原本就打算同意。性腳本含有各式各樣的規範(Social norms),以指示個人的行為,例如:情侶間約會、擁抱、親吻。然而偏差的性劇本,易導致性暴力或男女間的性糾紛)。儘管如此,腳本的重要性卻往往超出具體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性腳本是在不同社會文化、不同歷史時代下規定人們性行為的規則。這種規則不是具體而微的,也可能不是書面記載的,但卻潛移默化著我們的生活。 '''不同文化中的性腳本'''<br> 性觀念和性行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身處其間的文化的影響,因此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性腳本,這是文化和歷史傳承造成的。 *在玻里尼西亞的曼迦亞,社會上根本沒有求偶及與此相關的社會與心理機制,青年男女隨便性交,與台灣社會對於性的概念大相逕庭。在曼迦亞,裸體在年輕人中很常見,大多數男性經常手淫,可以與約好的女孩性交,而女孩的家長則客氣的不加干涉。孩子們很小就能獲取大量的性知識,在12到14歲間,男孩要舉行青春期的降臨儀式。男孩割掉包皮,接受性指導。在儀式之後,男孩就進入了可以隨意性交的行列。在這個社會中,男子和女子把性當做一種社交的方式,女子會將男子的性能力作為談資,這使得性變得非常的社會化。 *在艾尼斯比格,島民屬於羅馬天主教徒。在這個地方,有關性的知識受到嚴格的控制,婦女對於月經的知識,通常只到事情發生後才有所了解;男人則篤信性行為會極大的損耗身體的精力。夫妻間的性生活都是儘快完事,女人被告知要忍受性行為。其實這種保守的性腳本有其歷史關聯。這是和歷史上土地所有形式有關,這是對個人的財產的保護,但卻限制了只有當一個人繼承了財產時,他才可以結婚,那時他已經使40歲了。 ==== 關於性劇本的相關討論 ==== 台灣婦女運動先驅之一的何春蕤在 1994 年 9 月出版《豪爽女人》一書,探討在我們的文化架構下,男人和女人的情欲與性解放。她曾提到﹕ ''「在性的世界中,我們不該把把情慾模式只用性別二分法去看:一切的情慾不是男的就是女的。對大說數人來說,性的主導權在男人身上,是男人得利的事,女人要有涉足就一定倒楣、痛苦傷心。這樣的概念,即是賺賠邏輯。」''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賺賠理論產生的原因: (參考「[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839 賺賠邏輯」的後果:男人從性得到力量,女人因性得到污名]) #'''人們對於性的貶抑及所謂貞操觀的維持:''' 這種觀念認為,女性就應該忠貞、從屬於某個男人,因此女性不能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慾——即女人沒有自己的情慾,情慾是屬於別人的;女性沒有權利決定要與誰、如何發生親密關係;女性的性與身體,也不是女性自己能任意提及的事。在這樣的觀念下,女性的任務似乎只有一個:保持自己身體的「完整性」,不能任由其他男性觸碰,更應保持純潔形象,以滿足某些男性的「處女情結」。 #'''父權制度對於這種「貞操觀」及「處女情結」的掩飾:'''父權制度下創造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觀念:「女性的身體是珍貴的」,來讓女性產生自我意識,使她們強化「保持身體完整」的觀念,並使女性認知到:只要「給出身體」,就是一件「代價極高昂」的事,以便使女性的身體盡量能「忠貞於」男方。 ==== 性行為內在驅力(drive) ==== 性慾(Libido)是指驅使人們參與性行為,接近性對象的動機或興趣。性欲的同意詞有性衝動、性吸引、情欲。性慾是人类的性的面向之一,它的強弱高低因人和時間而異,性慾是由我們的中腦邊緣系統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所主宰,其中腦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性慾可以是自發或被動、積極或消極的。它是一種本能上的慾望,對於繁殖下一代有利。性慾([[w:libido|libido]])一詞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其當時主張此為潛意識中本我的一股慾望,與飢餓一樣,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有人認為性慾不是性反應的生理階段,就如男性在高潮後射精會有段不反應期,然而性慾卻仍然存在。 * '''性荷爾蒙''': :荷爾蒙(hormone),在希臘文原意為“興奮活動”。荷爾蒙是指體內的某一細胞、腺體或者器官所產生的可以影響機體內其他細胞活動的化學物質。僅需很小劑量的激素便可以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可以說激素是一種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的化學信使。由腦下垂體所控制,也是刺激性行為的重要驅力。下視丘刺激腦下垂體,繼而釋放賀爾蒙。男性賀爾蒙(androgens)與雌激素(estrogens)是兩種主要的性荷爾蒙(在不同性別中,兩種性賀爾蒙都是存在的)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較高,男性的雄性荷爾蒙濃度較高,在這些賀爾蒙的刺激下,在青春期開始人體開始有第二性徵的表現,也會使人開始有性慾,若是沒有這些性賀爾蒙的存在,則人便不會有性慾的產生。 * '''大腦中的下視丘''': :掌管性的中樞,透過刺激下視丘可以讓女性達到高潮、讓男性射精;而切除下視丘中性相關區域則會造成性抑制。除了下視丘之外,腦部有關性的區域也連結到了外部皮質,如顳葉皮質具有選擇適當性對象的功能,顳葉皮質損傷的人會試圖與任何東西交配。 * '''其他知覺''': :舉嗅覺層面為例,香水以及許多動物發情期尿液中的費洛蒙,都是透過嗅覺來增加性吸引力。 ==== 性行為外在誘因 ==== * '''心理影響''': :生理上也許只是為了繁衍後代,但對許多物種而言,心理上的歡愉感以及對關係親密的渴望也是引發性行為的因素之一,此外,生物還會因為對象的改變、心理感受的轉變而改變對性活動的認知與感受,因此,性除了生理上的運動外,也是心理上的互動。 * '''文化影響''': :性行為其實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就像在傳統社會與基督教文化中,一般認為要婚後才可以有性行為。但是不同的文化環境會有不同的思想,例如在愛爾蘭的一個名 Inis Beag 的小島上,人們認為性行為有害健康,因此性行為進行的時間很短,且著衣進行;但在南太平洋的部落中,性行為卻是開放的,男孩成年禮時還會有年長的女性引導他們。由此可以得知,生長的文化環境也是影響性動機的一大因素。 ==== [[w:性取向|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取向,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人們認為異性、同性或兩性具有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恆久特定模式。通常,性取向被歸為五類: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50px"|性傾向 |width="300px"|意義 |- | [[w:異性戀|異性戀]](Heterosexuality) || 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同性戀|同性戀]](Homosexuality) || 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雙性戀|雙性戀]](Bisexuality) || 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 [[w:無性戀|無性戀]](Asexuality) || 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 |- | [[w:智性戀|智性戀]](sapiosexual) || 對高智識的人類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 |} 我們也可以將同性及異性戀視為一個連續光譜的兩個端點來看,其中一端為完全異性戀;另一端則為完全同性戀,其餘的人落在兩者之間。從生物學的論點來看,同性戀並不符合生理繁衍動機,甚至曾被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是一種疾病。不過根據[[w:Evelyn Hooker|Evelyn Hooker]](1993)的研究,發現同性戀和生理失調及精神病之間並無關連<ref>Hooker, E. (1993). Reflections of a 40-year exploration: A scientific view on homosex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4), 450–453.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8.4.450</ref>。 美國心理學會表示,性取向也指「一種身份意識,一種基於這些吸引力、相關行為、及身為這些相關社群一員而形成的身份意識」。除了上述所提,性傾向的分類還可再作延伸,人們會用到其他標籤來形容自己的性取向,譬如泛性戀、多性戀、「沒有標籤能代表自身」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同性戀」在19世紀末從宗教層面的「罪惡」被改為定義作精神上的異常。例如維也納的精神科醫師、性偏好異常行為的研究先驅Richard von Krafft-Ebing (1845-1902),他在其著作《性精神病理學》(Psychopathia Sexualis, 1886)中認為:性變態、同性戀等行為,可以歸類為體質退化的異常。在1950年代同性戀首被列在美國精神疾病統計診斷手冊(DSM-II)社會病態人格疾患。最後,在1973年與1990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除病化,而「跨性別」也在202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從國際疾病分類表中除名。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width="250px"|性傾向 |width="700px"|意義 |- |- | [[w:泛性戀|泛性戀]](Pansexuality) || 無論對象的生理性別或性別認同為何,皆可能對其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的性傾向<br/>(認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是自己對他人產生戀愛感情或性吸引力的決定因素) |- | [[w:多性戀|多性戀]]((多性向,Polysexual)|| 對任多種性別皆可能產生身體吸引及愛慕情緒 |} 至於同性戀、異性戀與雙性戀是如何發生的,有些人認為'''性傾向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反應'''<ref>Balthazart, J. (2012). Sex differences suggest homosexuality is an endocrine phenomenon. The biology of homosex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來自於遺傳基因,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是同性戀者,另一人為同性戀者的可能性顯著較高<ref>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Hu, N., & Pattatucci, A. M. (1993).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261(5119), 321–32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8332896</ref>。大腦影像顯示,具同性戀傾向者擁有較大的右半腦<ref>Savic, I., & Lindström, P. (2008). PET and MRI show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asymmetr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homo- and heterosexual sub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27):9403-9408. https://doi.org/10.1073/pnas.0801566105</ref>後續研究提供除了生物因素以外的其他觀點,認為也有受到後天因素影響,社會對同性戀的敵意亦為一顯著的環境影響因素,或許也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最大不同之處<ref>Herek, G. M. (Ed.). (1998). 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 Understanding prejudice against lesbians, gay men, and bisexuals. Sage Publications, Inc.</ref>。 基本上,性傾向乃根源於自身選擇性慾的對象,受到外在與內在的雙重影響。可能受到先天基因影響,或者後天遇人不淑,所以不想再跟某個性別的人交往。大部分的性傾向不是個人的選擇,幾乎不能改變。同性戀並不一定是男性認為自己是女性、女性認為自己是男性那麼簡單。有可能是生理男性有男性的性別認同,而且自己喜歡男性;抑或是他有女性的自我認同,且喜歡男性。或生理女性有男性的自我認同,而且喜歡女性;又或者是她有女性的性別認同,但喜歡女性,上述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同性戀」。 但也有可能是生理男性有男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女性;或他有女性的自我認同,但喜歡女性。生理女性也可能有女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男性;或他有男性的性別認同,且喜歡男性。這些狀況在外表上看起來是「異性戀」,但實際上真實情況卻很難武斷地去分類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而是非常複雜且難以分類的。性別光譜是連續不間斷的,因此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天長,先天即注定為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或兩者兼具,但精神上的認同及相關的腦部機制卻會有多種狀況出現。 泛性戀本身可能被視為一種性取向或雙性戀的一個分支,因為泛性戀者願意與不嚴格定義為男性或女性的人建立關係,因此泛性戀不受性別二元性的限制,也因此有人認為它比雙性戀更具包容性。 ==== [[w:浪漫取向|浪漫取向]](Romantic Orientation/Affectional Orientation)==== 又稱戀愛取向或情感取向。浪漫取向意指一個人傾向於與何種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的人建立浪漫關係或墜入愛河,與「性」不一定直接相關,像是一位泛性戀的人能產生性吸引的對象是無論性別(生理或社會)的,但他卻有可能只與女性發展浪漫關係,浪漫吸引與性吸引是相關的概念,卻不是必然的。 常見的分類有以下幾種。<ref name="Richards and Barker">{{cite book|first1=Christina|last1= Richards|first2= Meg|last2= Barker|title=Sexuality and Gender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 Practical Guide|isbn=978-1-4462-9313-3|publisher=SAGE|year=2013|pages=124–127|access-date=2021-12-26|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SiXAgAAQBAJ&pg=PT124}}</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nromantic|title=Is Being Panromantic The Same Thing As Being Pansexual?|website=Healthline|access-date=2021-12-26}}</ref>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 |width="350px"|浪漫取向 |width="750px"|意義 |- |'''無浪漫取向'''(Aromantic)|| 對任何人均不感到浪漫吸引以及產生愛情 |- |'''異性浪漫取向'''(Heteroromantic)|| 對異性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同性浪漫取向'''(Homoromantic)|| 對同性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雙性浪漫取向'''(Biromantic)|| 對兩種生理性別或更多的社會性別者均能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br/>(後者的情況等同於泛性浪漫傾向) |- |'''泛性浪漫取向'''(Panromantic)|| 無論生理和社會性別,均能感到浪漫吸引並產生愛情 |- |'''多性浪漫取向'''(Polyromantic)|| 對多種性別能感到浪漫吸引,但並不是所有的性別 |- |'''半浪漫取向'''(Demiromantic)|| 相比性別因素,只有在與對方建立堅實的情感紐帶之後才會對對方感覺到浪漫吸引 |- |'''灰色浪漫取向'''(Greyromantic)|| 很少感到浪漫吸引或是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 |- |'''波動的浪漫取向'''(Aroflux)|| 在浪漫及無浪漫傾向間波動,但總是回到無浪漫傾向/波動於浪漫與無浪漫傾向之間<ref>{{Cite web|url=https://lgbta.fandom.com/wiki/Aroflux|title=Aroflux|website=LGBTA Wiki|access-date=2021-12-26}}</ref> |} ====無浪漫傾向譜系意識週(Aromantic Spectrum Awareness Week)==== 無浪漫傾向譜系意識週(ASAW),這個發起於2014年11月的年度國際性節日,自2015年起設定於每年情人節後第一個週日開始的一整週,旨在提醒人們意識到無浪漫傾向者(aromantics,簡稱aro)和無浪漫傾向(aromanticism)的存在。ASAW意在拓開更開闊的空間來面對和理解人的情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理解和對浪漫關係的想像,受到了怎樣的塑造與限制—在愛情之外,我們還能如何理解人的情感,如何重新想像和定義人與人的關係。 ==== 性傾向的形成原因 ==== 人們發展出某種特定性取向的實際原因尚是不明。迄今為止,已有很多研究去確定基因、激素活動、發育動力、社會文化會否影響人的性取向——這讓很多研究者認為生物和環境因子在其形成過程中扮演了相當複雜的角色。同性戀在過去一度認為是因心理發展不健全所致——比如過去不少人認為童年的性虐待經驗會使人發展出同性戀取向。此一說法主要建基於偏見和錯誤資訊之上。 ====生物學==== 目前研究已發現好幾種生物性因子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這包括基因、產前激素、腦部結構。硏究者尚未發現性取向形成的主因;他們亦不斷進行大大小小的研究,以望為這道問題找到答案。 儘管大多研究者相信性取向的形成並不只取決於單一因子,而是基因、激素、環境的共同作用所促成,但他們仍偏向支持有生物性基礎(比如基因、宮內環境)的理論。與社會性因子相比,生物性因子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持,對於男性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科學家並不認為它是一種選擇,他們有一些甚至認為性取向在受孕時便已成定局。目前的科學調查大多都聚焦於在生物層面上找出特定性取向的成因。科學研究已發現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生物結構有著不少統計上的差異。 * 基因 基因可能跟性取向的發展有關。儘管2001年的一項雙生子研究顯示,基因並不是性取向的主要成因,但另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雙生子研究則顯示,同性戀取向的形成跟基因和環境兩者有關。不過現存雙生子研究的設計使得研究者難以對結果下一個準確的解釋。 2012年,幾個獨立研究小組為男性性取向進行了一項大型而又全面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發現同性戀跟染色體Xq28和8號染色體近著絲點上的基因有著顯著關係。著者們總結道:「我們的研究結果如同前人的般,同樣顯示這些區域的遺傳變異在男性性取向這一重要心理特徵的發展上,扮演著一定角色」。它是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同性戀基因關聯研究。 * 激素 激素理論認為,激素會影響胎兒長大成人後的性取向,其機制就像接觸某些激素會影響胎兒的性別分化般。其支持者可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人在胎內接觸的激素為其日後形成某種性取向的主因,另一派則認為它需跟基因、環境社會條件配合,才能使人顯現出某種特定性取向。 在大多情況下,人類女性會擁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則擁有X/Y染色體各一條。人類胎兒預設向女性方向發展,而Y染色體則會誘導胎兒向男性方向發展。此一分化過程主要由像睪酮和雙氫睪酮般的雄激素所主導。於胎兒體內形成的睪丸會分泌雄激素,進一步推動性別分化;此一過程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整個過程最終使得男女在身體構造上存有差異。一些科學家會以各種方式控制哺乳類動物在胎內或早年時所接觸的雄激素總量,藉此研究雄激素對實驗動物的影響。 * 出生順序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的可能性跟親兄的數量成正比,此一現象稱為「出生順序」效應。科學家們把產前生物機制視為此一現象的成因。他們更把探討焦點落在「對男性胎兒的母體免疫反應」上,因為這種效應只存於有親兄的男性當中。這個稱為「母體免疫假說」的過程會在男性胎兒的細胞進入母體血液循環時開始。該些細胞攜有Y蛋白(Y-proteins),該些蛋白質在胎兒的腦部男性化當中扮演著一定角色。母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對抗Y蛋白的抗體。該些抗體及後會向男性胎兒釋出,令其男性化過程受干擾。最終使得腦部中負責性取向的區域向「預設」方向(女性)發展,繼令受影響的男性更偏好於男性。研究者在2017年發現了支持此一假說的生物化學證據——與兒子為異性戀者的母親相比,兒子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具有顯著較高水平的NLGN4Y(Y蛋白),此一情況在生下了多名兒子的母親當中尤其突出。 在連續懷上男嬰的情況下,此一效應會變得更為顯著。這會使下一個兒子是同性戀的機會增加38-48%。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產下幾個男嬰後,再產下的男嬰很大機會是同性戀。反之,在產下首胎時,日後產下男同性戀者的機會會增加至2%,第二胎為4%,第三胎則為6%,如此類推。 科學家估計,15%至29%的男同性戀個案可以歸因於此一效應,但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因為他們的母親可能曾在之前流產,或曾經終止懷孕——這些都可能使得其母親接觸過跟Y蛋白有關的抗原。出生順序效應並不適用於首胎嬰兒發展成為同性戀者的情況;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性取向可歸因於基因、產前激素、其他母體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也會影響腦部發育。如果當事男子是左撇子,那麽此一效果就不會適用於其身上。雷·布蘭查德和安東尼·博格特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了這一效應,布蘭查德將其描述為「性取向研究中……的可靠流行學變量」。J.麥可·貝利和雅克·巴爾薩扎特表示,性取向如同出生順序效應所顯示的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產前生物機制的影響,而不是社會化過程中的某些不明朗因素。 * 演化以及性行為的觀點:「性偏好」在研究中顯示出是會受遺傳因子所影響的。例如在同卵雙胞胎(MZ twins,有同樣的基因)中,性向的一致率就比異卵雙胞胎(DZ twins,基因大約有 50%的相似度)高出許多,甚至可以說同卵雙胞胎的基本上就擁有相同的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此研究強烈的指出,性慾(Sexuality)、或者是性取向是受到遺傳因子所決定的。 * [[w: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和[[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掃描(PET)]]:經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稱自旋成像(pin imaging)和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掃描大腦,比對腦部的容量以及形狀後,研究者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者之間存在著一些'''腦部構造上的差異'''。譬如在男性異性戀與女性同性戀中,大腦的右半球皆會稍大些;而女性異性戀和男性同性戀的大腦則是有對稱的兩半球。 * 生物因素會影響性偏好: Daryl Bem 則提出了除了生物因素會影響性偏好<ref>Bem, D. J. (1996). Exotic becomes erotic: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sex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320–33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3.2.320</ref>,幼時所接觸的環境、活動等等都可以透過影響幼童的氣質和思想而對其性往後傾向產生間接的效應。Bem 的理論提出,幼童是否有從事社會上所認知符合或不符合性別的活動,此將會影響性向,因為幼童會從這些活動中感受到他們自己同性/異性玩伴的不同。這些「不相似」的感受是後續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的基礎,長期下來會漸漸地轉換成「情慾吸引力」,這便是所謂的「異樣感受變得情慾化(Exotic becomes Erotic)」。例如:若有一小女孩因為不想從事典型女孩的活動,而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女孩的分別,長期以來此類的情緒刺激將很有可能會轉變為同性戀情感。簡而言之,Bem 相信「同性戀和異性戀起源於同樣的因子」,皆是在兒童時期察覺到自己的性別定位,然後在往後長期的時間中漸漸的變得情慾化,最後影響性向。 === 攻擊動機(Agression motivation)=== 在佛洛依德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為「死亡本能」([[w:en:Death drive|Death drive]]),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攻擊是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攻擊依目的可分為兩類: #工具式攻擊:傷害人只是以攻擊為手段以'''達成某種目的'''。如果攻擊者有更好的方式便不會攻擊,其目的在於從中獲得利益,例如去除障礙或得到注意。 #情緒性攻擊:攻擊的對象即是目標,目的就是為了'''傷害攻擊對象'''。此類攻擊常伴隨著強烈的憤怒還有敵意。例如:出賽兩隊的球迷互相叫囂鬥毆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除了肢體或語言等外顯攻擊外,有時也會有較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例如:威脅中斷友誼,背後散布不實謠言中傷他人等. 攻擊性行為主要受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攻擊與暴力行為比例較高。此外研究也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連性,血清素含量低者,攻擊程度高。但是睪固酮與血清素雖會調節攻擊行為,卻未必是起因,可能也還存在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行為生態學者及諾貝爾獎得主羅倫茲([[w:en:Konrad Lorenz|Konard Z. Lorenz]])一樣認為攻擊是種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會被地位較高的男性吸引,攻擊可以使男性獲得與維護地位。 研究也發現,男性與女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比起男性表現出更多肢體攻擊,女性攻擊時較會避免親身涉險。也就是女性較傾向間接、較不危險的方式攻擊,而非外顯、肢體攻擊。不過女性在捍衛子女也可能進行肢體攻擊。探討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也指出,男生傾向較多外顯攻擊,女性則較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 === 母性驅力(Maternal drive)=== 是指母親表現愛護子女行為的內在動力。對許多物種來說,照顧下一代是強而有力的行為決定因素,甚至比飢餓、渴或性的力量更大。假使小老鼠被誤放到巢外時,母老鼠會重新把小老鼠放到巢裡去。當把母老鼠和小老鼠分開時,母老鼠會衝破各種障礙,克服各種痛苦,抵達小老鼠在的地方。母老鼠穿過通電的鐵棚,把小老鼠重新抓回巢裡的次數,比饑餓時找尋食物、渴時攝取水分的次數要多。雖然人類並不總是像母鼠那樣始終作為負責任的父母,但就「照顯下一代」而言,此動機仍是人類基本動機之一。 * '''生物的決定因素''' '''荷爾蒙在某些動物的母性行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對靈長類則較不顯著'''。未性交過的老鼠被交付以剛出生的幼鼠時,將會開始築巢、舐身、保護牠們,並以照顧者的態度面對幼鼠。如果將剛生育母鼠的血漿注射進未性交過的雌鼠體內,則牠在一天之內即會表現出母性行為<ref>Terkel, J., & Rosenblatt, J. S. (1972). Humoral factors underlying maternal behavior at parturition: Cross transfusion between freely moving ra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80(3), 365–371. https://doi.org/10.1037/h0032965</ref>。母性行為模式似乎在老鼠腦中天生就已設計好,而荷爾蒙的作用即在增進這些神經機制的興奮活動。荷爾蒙效應須依賴兩種因素間的平衡,一是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一是位於腦下垂體前部所分泌的泌乳激素(Prolactin),它可刺激乳汁的分泌。由泌乳激素所產生的母愛驅力,遠大於雌性荷爾蒙的影響力。 雖然賀爾蒙對於人類以及靈長類的母性行為的影響不如其對其他動物如老鼠大,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忽略生物決定力。動物行為學家(Ethologist,即在自然環境中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會指出某些在人類母性(或父性)行為中可能有的生物決定因素。其中的一項可能性是嬰孩獨特的、可愛的特徵,如大頭、大眼睛、朝天鼻、豐潤的臉頰等,這些均可作為家長對其嬰兒之情感和行為的'''先天引發物'''(innate releaser)。換言之,人類(其他物種亦是)的進化中包括嬰孩獨特的可愛特徵,以誘發成人的母性(或父性)情感。另外,同樣的,嬰孩的微笑也是天賦特徵,似乎亦是母性行為的誘發因素。 * '''環境的決定因素''' 靈長類裡的母性行為主要受經驗與學習的影響。如果雌猴是在隔離狀態中長大,當牠們變成母親將不會表現出正常的性行為。對於幼猴,牠們顯得沒有多少的關愛,一般來說是忽略了幼猴,但當牠們注意到幼猴時,有時會殘暴地虐待牠們。母猴可能試圖毆打幼猴的頭部,且在極端的例子中, 牠們甚至歐打幼猴致死(Saomi, Harlow, & Mckinney,1972)。完全被隔離成長的母猴所表現出來對幼猴的可怕教養方式,和被不適任家長所教養的人們對其小孩的虐待,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些受不當教養而長大的家長,似乎會將其小時候受過的教育和對待方式複製到他們的後代身上,可見靈長類的母性行為受到環境教育的影響,是從他人的母性行為當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非與生俱來。 * '''本能與母性行為''' 對於行為的研究中,本能(Instinct)的概念已有一段長久的歷史。二十世紀初期,心理學家相當依賴本能概念,試圖用以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ref>McDougall, W. (190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Methuen. </ref>。在 1920 年代,本能的概念已較為不受重視,部分因為有許多行動被名實不符地標識為「本能的」,部分則因這個概念並不適合當時興起的行為論的理論(Stellar & Stellar,1985)。但晚近自 1950 年代開始,一群歐洲的動物行為學家將本能的研究置於科學的探索中,並再度注意這個概念。他們認為,行為之所以被標識為「本能」,它必須是先天已被決定的,且只有某些種屬才具有的行為,同時為其種屬成員共同具有的表現形式。因此,'''先天性'''(innateness)、'''種屬特有'''(species-specificity)以及'''固定行動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等均是對本能行為的研究依據。 在一些物種裡(狗、綿羊、天竺鼠),都能發現到「銘記」的現象,但鳥類的發展更為清晰。鳥類在出生後不久就能走路及游水(此時,其他許多動物還待在巢中)。這種天生的機制,使得幼鳥能夠跟在母鳥(照理應該是第一次看到的運動體)後面,亦步亦趨,以免漫遊在危險的世界裡面。對野鴨的研究發現:在鳥類的銘記上,刺激是很重要的;同時,這種現象開始很早,甚至在出生以前就發生了。在小鴨破殼而出前的一個星期,小鴨在卵內就會發出聲音來。針對著這個聲音,野鴨媽媽會有所反應,並咯咯地叫, 隨著小鴨孵化時間的接近,叫的次數增加得越多。孵化前後的聽覺刺激,再加上出生後在巢裡的觸覺刺激,使得小鴨完全把出現在巢裡的母鴨銘記起來。如果未孵化的小鴨聽到的是人的錄音:「來,來,來」,而不是鴨媽媽的聲音, 則在孵化以後,小鴨會銘記發出「來,來,來」聲音的引誘物,這與銘記發出和母鴨聲音相同的引誘物是一樣容易的。然而,在孵化以前聽到母野鴨叫的小鴨,較可能銘記和母鴨叫聲一樣的引發物(Hess,1972)。另外由動物行為學家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引發物'''(releaser)的觀念。所謂引發物是指促使某種行為特性表現出來的特殊環境刺激。因此,在海鷗媽媽嘴旁的紅點或黃點是引發物,引起小海鷗的啄食反應,促使母海鷗將食物反芻起來給小海鷗吃。我們可以使用各種紙板模型,上面點的顏色及形狀不同,觀察小海鷗啄食的情形,以決定誘起鳥類反應的引發物的特性為何。 '''種屬發生的層次愈高,特殊性的種屬行為愈少,而由學習決定行動,以滿足需求的可能性愈大。'''但即使如此,我們總是有著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例如,人類嬰孩的基本反射(rooting reflex):新生兒的臉頓觸到母親的奶頭時,他的頭會翻轉過來(上下晃動或轉動),同時張開嘴巴。假使嘴巴接觸到奶頭,則他會開起嘴巴,並開始吸吮。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動自發的,即使嬰兒睡著時也會發生。在六個月左右,基本反射會消失,自主性的動機行為取而代之;標準六個月大的嬰孩,看到瓶子時,手會伸出去,並想把瓶子塞到嘴裡。 == 心理動機 ==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see also|#內在動機(Intrinsic_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_Motivation)|#內在與外在的轉換}} 當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獎賞或報酬時,若動機是來自外在的刺激(Drive)或誘因(Incentive),則是被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所推動;相反地,若純粹是覺得好奇或有趣,動機來自內在的需求或刺激,則是被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所推動。內在與外在動機會產生變化,且通常內在動機會比外在動機持久且具影響力,因此教學或訓練最終的目的,即是讓外在獎賞轉化成為有興趣、使命感的內在動機。 當一個人對某行為本來就具有內在動機,若在行為之前再給予額外獎賞作為外在動機,反而會使其動機減弱。心理學家曾針對此問題做過實驗<ref>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https://doi.org/10.1037/h0035519</ref>,他們將小朋友分成三組: #預期獎賞組:實驗者事先與小朋友約定好,每當他畫出一些圖畫後就可以用來交換一些獎賞。 #無預期獎賞組:不事先與小朋友作約定,但當他們畫出來時,仍會給予相同的獎品。 #無獎賞組:不給予任何獎品。 一至兩個星期後,實驗者回學校觀察這三組小朋友將自由活動時間用在作畫時間的百分比。結果發現,預期獎賞組的繪畫時間明顯地低於另外兩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預期獎賞組與其他兩組的小朋友,對其行為有不同的解釋所致。預期獎賞組會認為自己之所以作畫是為了要交換獎品,「欲交換獎品」的外在動機取代了「本來就喜歡畫畫」的內在動機,因而低估了自己作畫的興趣;反之,其他兩組的小朋友,則會將其作畫行為解釋為他們喜歡作畫的內在動機,而由於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持久、具影響力,這兩組小朋友比預期獎賞組花更多時間繪畫。Lepper 等人據此認為:'''如果對個體原本就有興趣參與的活動給予獎賞的,反而會減低其參與該行為的內在動機''',他們稱此為遊戲工作化(Turning play into work)。這個研究結果後續得到很多的支持。例如:有你給實驗參與者金錢後要求他助人,那麼他在之後能自由選擇時,助人的比率就會下降。 結論:'''對行為給予外在的獎勵或處罰可能使內在動機轉成外在動機,進而削弱動機的強度。''' === 自我調節動機(Self-Regulation) === 意志力(Volition)是指個人在執行作業或是面對挑戰時,能夠自覺地確定目的,並依據該目的決定個人投注的心力與克服各項困難的意願。意志力這詞源於哲學領域,當代心理學家偏好藉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或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來研究意志力。 在 1970 年代,班篤若(Bandura)嘗試用社會認知的觀點解釋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並堅持到底,他認為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動機。如果動機夠強,決策與行為便會持之以恆;如果動機不足,則容易放棄或是想辦法逃避。班篤若認為人會透過當下的觀察與過去經驗進行判斷並藉此修正自我的行為,因此自我調節會受到個人、行為及環境三者彼此之交互作用。影響自我調節動機有兩個主要因素:對行為的效能以及結果好壞之預期。如果個人覺得自己在執行特定行為時,有完成的可能性,且行為完成後會獲得好的結果,則個人便會有強烈的自我調節動機,在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行為,以達到更好的結果;相反地,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行為完成後也不會有好的成效,動機便很微弱。這一個包含兩種因素的預期架構,即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ref>Bandura, A.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359-373.</ref>。 影響自我效能高低的原因有四: {| class="wikitable" |- | 作為成效(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 個人完成行為後所獲得的正向或負向結果,會影響個人決定自我效能的高低。如果過去常有成功經驗,則形成高度的自我效能;如果過去多是失敗經驗,則會減弱自我效能。 |- | 周遭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 藉由觀察周遭對象(例如:朋友、同儕等)的行為方式與結果,決定自我效能的高低。如果對方的情況或背景與自己愈相似時,則有愈大的影響力。 |- | 言語規勉(Verbal persuasion) || 個人會根據他人的意見而形成對自我能力的判斷。經由他人鼓勵、讚美及關心,使人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件行為。 |- | 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 心理及生理狀能會影響自我效能的評估。當人處於負向的情緒狀態(例如:沮喪、焦慮、緊張等),其自我效能便會減低。 |} ===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 亨利・謬瑞(Henry Murray)在 1938 年提出了成就需要([[w:en:Need_for_achievement|Need for achievement]])的概念,認為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成就需求,且會影響個人追求成功的動力,並左右其對自我表現的評價。隨後成就動機理論<ref>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ref>認為,個體在進行某項行為時,會同時產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相對的目標,若個體追求成功的動機強於避免失敗,則個體會表現出積極的作為;相反地,若個體避免失敗的動機較強,則會表現出退縮、逃避的現象,而這兩種力量相互抵消之後所剩餘的內在動力,即為一個人的成就動機。 後續研究者進一步依照個人執行作業時不同的目標取向(Goal orientation),將成就動機分為精熟取向(Mastery approach)與表現取向(Performance approach)<ref>Ames, C. (1992).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classroom motivational climate. In D. H. Schunk & J. L. Meece (Eds.), 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pp. 327–348).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ref>。前者是指個人追求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內涵,有效地習得技能(包含知識與技術),因此在作業表現上,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以自我要求的標準進行檢驗。相對地,表現取向多出了「與他人比較」的社會因素,指個人追求自我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好結果以勝過其他人的表現,例如:考試成績在班上獨占鰲頭。這兩種取向後來更細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類別,前者是追求比現在更進步或比別人更好,消極是追求不要比現在退步或比別人更差。這兩種不同向度,可以將成就目標區分為四種類型: {| class="wikitable" |- ! 分類 !! 定義 |- | 進取精熟(Mastery Approach) || 目標旨在為了個人成長而學習。 |- | 退縮精熟(Mastery Avoidance) || 目標在於避免對所學的事物不夠精熟,或失去已習得的知識。 |- | 進取表現(Performance Approach) || 藉由與他人不斷地比較,彰顯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 | 退縮表現(Performance Avoidance) || 著重在如何避免失敗的情境,以免展現出自己的無能。 |} 採用不同的成就動機,除了影響一個人內在動力及外在表現外,也會影響個人的情緒。 成就動機同時也具有文化差異。如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色彩較強,會將成就歸於自己的努力;東方則更重視群體,認為成就來自於眾人的協助。 ==== 內在驅力 ==== Henry Murray 認為人有追求成功的需求<ref>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Oxford Univ. Press.</ref>,然而每個人對於追求成就的需求都不同,是造成追求成功的動力不同的原因之一。通常成就需求較高的人有較高的機率達到較好的目標與成就。 {| class = "wikitable" |+活化內在的三大條件 |- |'''條件'''||'''說明''' |- |'''自主性(Autonomy)'''||給予個體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個體對自己「如何工作」有一定的主導權,這能激發個體更多地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人類似乎對「被他人控制」感到反感,因此其實每個人都有掌控自身行為與命運的欲望 |- |'''專精(Mastery)'''||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成長所帶來的喜悅,且喜歡成長而不喜歡退步的。讓個體體會到自己在做的事是具有挑戰性與成長空間的,而不是一成不變、一無所獲的,才能夠讓其投入到行為裡,從而產生心流 |- |'''目標(Purpose)'''||設立一個目標能夠促使人們擁有動力去設法達到目標。對自身的內在目標有多清晰、多堅定,將決定他能調動多少自身的積極性,且滿足不僅僅取決於目標,目標的正確性亦是關鍵 |} ==== 外在誘因 ==== 人對於結果的經驗與預測會影響動機,若是認為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目標,並帶來成功,他便會增加追求此目標的動機。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 Vroom)、愛德華.勞勒(Edward E. Lawler)和萊曼.波特(Lyman W. Porter)先後提出預期理論(Expectancy theory),認為有三大因素影響動機。 {| class ="wikitable" |+三大因素 |- |'''因素'''||'''說明''' |- |'''期待性(Expectancy)'''||為努力後能成功的可能性 |- |'''手段性(Instrumentality)'''||為行為者認為將會產生何種後果 |- |'''吸引力(Valence)'''||為行為者對於此結果所判定的價值 |} *若公式化三者與動機的關係,三者的乘積為動機的多寡,因此當一個人認為欲追求的目標缺少其中一個因素,個體便不會產生追求此目標的動機。 除了預期理論,Albert Bandura 也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為人們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之程度或強度。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往往能設下適合的目標,並導致成功,然而自我效能低或是過高的人通常會設下過於簡單或困難的不理想目標,進而影響成就。 另外,由亞當斯(J. Stacy Adams)提出的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提到人經常利用經驗,做出調整下次嘗試的行為,認為人會追求公平性,預期得到與投入相對應的產出,且量化自己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與他人的比較,例如:當自己的投入多於他人,產出卻比他人少,便會進行自我調整,使兩人投入與產出的比值相同。此外,也可能因為覺得能力不足,而減少之後的投入動機;反之,當投入的程度相同,但是獲得較多產出時,可能認為自己不用付出太多,便可以得到相同結果,因此將減少下次的投入。 應用上,預期理論和公平理論同為管理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幫助預期及控制部屬的工作表現。從上述的兩個理論中可知,經驗的解讀往往對於成就動機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解釋個體對於產生結果之原因的詮釋,以及預期下次結果的關係,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歸因,將其分為內在與外在(internal v.s. external)、穩定與非穩定(stability v.s. instability)及特定與廣泛(specific v.s. global)。 ==== 成就動機之歸因 ==== ===== 內在與外在 ===== 在生活中,影響人們追求成功的動機很多,也往往取決於每個人的「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又稱為控制信念),意指一個人的行動主要根據外在環境因素(外控取向,Ex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或自己本身的行為與思考(內控取向,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這些「歸因(Attribution)」是融合上述內控與外控取向所判斷出影響事情的結果之因素。 *內在歸因:傾向把原因歸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或特質造成該結果。 *外在歸因:傾向認為結果是肇因於外在環境的影響。 舉例來說:有一天工作效率不佳,內在歸因的人可能認為是因為自己生性懶散,而外在歸因的人則可能認為是受同事頻繁的打擾所影響。 然而,控制觀雖是許多事物的動機和歸因,卻不是唯一影響的因素,「穩不穩定(Stability vs. Instability)」以及「廣泛和特定(Global vs. Specific)」分別說明了時間和空間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 穩定與非穩定 ===== 若一人認為某個結果是穩定的,則將認為長期以來都將會是這樣的狀況,即使努力也不會有所改變;若認為是非穩定的,則將認為某種結果是暫時的現象。 ===== 特定與廣泛 ===== 若一個人認為結果是特定的,他往往認為結果是針對自己,或在某個情況下才會發生;若認為結果是廣泛的,則較可能推測此結果在許多情況下都會發生。 我們能將控制觀與「穩定」結合,也就是在面對不理想成績時,兩種控制觀(內控、外控)分別在穩定和不穩定的背景下,便會出現不同的歸因解釋。穩定狀況若配上內控思想時,當事者可能將不理想的成績歸因到能力問題,而在不穩定狀態下,內控思想者傾向認為這是因為努力不足所造成。穩定狀況下,外控因子可能會是作業以及考試難度,不穩定環境下的外控原因則可能是運氣。 在長期的累積中,這些對於事件的不同解釋方式,可能將演變出一套習慣性的「歸因風格(Attributional styles)」,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樂觀或悲觀、積極性或消極性,以及冒險或保守的特質。以樂觀者為例,對於失敗的事件,樂觀者經常認為外在環境是失敗的主因,故傾向相信情況存在轉機;面對成功時,則認為成功是肇因於內在因素。悲觀者恰好相反,面對失敗時容易歸因於內,成功時則歸因於外。因此,通常樂觀的歸因能使人產生成就動機,而悲觀的歸因則容易讓人覺得努力沒有結果、註定會失敗,所以容易放棄。 === 求知動機([[w:en:Epistemic Motivation|Epistemic Motivation]]) === 求知動機和求知需欲,是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動機層次論(Motivational hierarchy theory)」的主張,他認為人類本身具有了解外在環境的內在力量,亦是人類擴大生活經驗的原動力,且求知動機屬於動機發展層次的最上端。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層次分為五層,由最下端至最上端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並對於需求層次提出兩個論點:[[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thumb|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 人類有積極努力、追求向上生長的傾向,每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因目的達成而獲得滿足時,一個全新且較高層次的需求便會隨之出現。 * 需求層次越低者,普遍性越大,且變化、個別差異越小,而需求層次越高者,變化越多,個別差異也越大。 舉例而言,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普遍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尤其前者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少。相對地,愛與隸屬需求是追求個人在團體中的信心與價值,而自我實現需求追求適合自己的能力、性向、興趣等條件的生活方式,求知需求則希望擴大生活經驗,追求臻至完美的最高境界,上述高層次的需求往往在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學習上,馬斯洛的理論有下述的應用價值: * 上層需求須建立在下層需求的滿足上 :假如一名老師想要使學生為追求自我實現而努力,並提高其求知的動機,便須先了解並設法滿足學生較低層次的動機與需求。此外,當老師發現學生情緒不穩定,沒有求知慾且不肯努力,從而影響了學業,便須從最下層的需求開始考察,一層一層往上推,才可能發現癥結所在,好比家庭不和睦、經濟狀況的困難等,因為這些看似與求知欲無關的因素,其實都相互影響著。找到問題所在後,再設法調適或改善學生的環境,幫助其度過難關、恢復信心,求知欲也會隨之提升。 * 考量到較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與求知需求,變化往往較多,個體差異也大,因此應用時須參照實際測驗的結果,包括智力、成就、性向與興趣等測驗,進一步了解其行為的真正意義後,才能分別給予協助,以有效提高其學習動機,使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不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收到一些質疑和批評。首先,馬斯洛的研究結論並未基於任何可信的實證研究。雖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常被引用於各種學術文獻中,並且是許多學術課程的一部分,但科學界對其有效性的證據很少或幾乎沒有。馬斯洛的理論表明,我們的需求是按優先順序排列的,這意味著最低的需求在未滿足時會產生最強的影響。他寫道:「對於一個極度飢餓的人來說,除了食物之外沒有其他興趣。他夢想著食物,他記得食物,他思考食物,他只對食物產生情緒,他只感知食物,他只想要食物。」然而,有許多明顯的例子表明,個人的主要興趣超出了其他基本需求實現了。馬斯洛在他的研究中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基本需求,甚至是基本水平之外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沒有得到滿足。滿足這些需求的順序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影響不大。換句話說,即使較低層次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自主性、社會支持和被尊重的感覺等較高層次的需求仍然很重要。 因此,有關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仍需討論,這套理論也可能因為東方與西方國家的文化而有所差異。 === 好奇動機 === 早期的心理學家相信,已經滿足生物需求的有機體能夠處在安靜的狀態,但這種說法現已被證實是錯誤的。人類和動物都有尋求刺激、主動探索環境的動機,縱然這些活動並無法滿足身體的需求。因而,底下我們將簡明扼要地探討動機的另一種型式——好奇。 根據[[w:尚·皮亞傑|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心理學,人本身有一種認識外界的傾向。當人遇到新事物,而又無法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處理,內心便會產生一種認知上的不平衡,而這會使人設法去同化和調適。這種認知上的不平衡令學生產生好奇心。 而好奇動機正是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因素,當人們擁有好奇心後會去創新與挑戰,文明與社會也因此有了進展。 根據天體物理學家、作家馬里奧·利維奧之研究,好奇心可分為兩種。 #知覺性好奇:當有些事情令我們感到驚奇,或者有些事情並不符合我們的認知的,我們就會產生這種好奇心。這是一種令人不悅的狀態,如處逆境。就像身上哪裡感覺癢,必須得撓一下。所以我們必須去找到答案,才能緩解心中的好奇。這種知覺性好奇被滿足的時候,對大腦產生的感受是類似於吃了一頓美食,喝了一杯好酒。另外實驗還發現,知覺性好奇得到滿足,會加強人們的次要記憶。那些你不用特地去記,但是能印在腦海裡面的記憶,就叫次要記憶。 #知識性好奇:這是一種愉快的狀態,帶著對獎賞的期待。這是我們在知識層面的好奇心,也是一些科學研究背後的驅動因素。它推動了藝術品的誕生,推動著教育的發展,以及等等此類事物。引發知識性好奇的是跟獎勵機制相關的腦部區域,給人帶來的是愉悅、快樂的感覺。比如說大腦兩邊的前額皮質。換句話說,對於知識和信息的渴望,會在大腦中引發一種獎勵或者回報狀態,就是知識性好奇。 ==== 探索與操弄 ==== 人類探索(Exploration)和操弄(Manipulation)某些對象的驅力似乎與生俱來。以下是一種探索的形式:假使置身於 T 形迷宮的老鼠第一次向右轉,則第二次老鼠在十字路口向左轉的概率很高,且當下老鼠既不餓,也不渴,同時目的箱裡也沒有獎賞物。探索的另一種形式是'''操弄'''或研究事物,當我們給嬰孩嘎嘎作響的玩具,他們會表現出操弄的行為,而不存在其他動機(張背松、楊國樞,民 49,民 50)。此外,猴子也有同樣的行為表現(Monkey 作動詞是玩弄的意思),假使把不同的機械設備放在檔欄裡,猴子便會把它拆開來,而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技巧更高明。然而,除了操弄本身的滿足之外,猴子沒有獲得任何獎賞<ref>Harlow, H. F., Harlow, M. K., & Meyer, D. R. (1950). Learning motivated by a manipulation dr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0(2), 228–234. https://doi.org/10.1037/h0056906</ref>;反之,如果每次猴子把謎題解開後就餵食牠,其行為則會發生改變——為了馬上獲得食物,牠的操弄興趣會降低。 有時操弄具有研究(Investigation)的性質,皮亞傑([[w:讓•皮亞傑|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1896-1980)便曾以人類嬰兒為對象,觀察其早期的反應。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裡,嬰孩學會拉扯線,使懸掛著的鳴響器喀拉作響,這種操弄行為往往會使嬰孩手舞足蹈。在五至七個月,嬰孩會把蒙在臉龐上的布拿下來,玩躲貓貓的遊戲。在八至十個月,嬰孩開始注意到隱藏在其他事物後面或底下的東西。十一個月左右,會把事物放在不同的地方或位置,做做「實驗」<ref>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M. Cook, Trans.). W W Norton & Co. https://doi.org/10.1037/11494-000</ref>。這種好追究及研究的行為,是成長中孩子的典型行為,也許可以將之稱為好奇心,或發展勝任環境能力的需求。不過,這種動機的發展似乎是和有機體的各種生理需求無關。 ==== 感覺剝奪的研究(Sensory deprivation) ==== 探索及操弄能夠為有機體輸入新奇、有變化的感覺,已有研究證實了這種感覺的輸入之必要性。如果幼年期感覺受到剝奪,將帶給長大後的行為戲劇化之影響。同樣地,當成人正常的感覺刺激量遭受剝奪時,亦會有極大的改變。這方面的研究由加拿大的馬克基爾(McGill)大學首開先河,研究者讓大學生身處光線充足、具備隔音效果的房間裡,並躺在一張臥床上。他們戴著半透明的遮塵眼鏡,因此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線,而無法看清物體的形狀及模樣,同時,帶上手套及紙做成的袖子,以減低觸覺刺激,空間中僅有抽氣機及冷氣機的聲音造成的輕微噪音。過程中,允許受試者有短暫的進食及方便的時間,但攝食與方便的地點之刺激也較正常者少。在兩、三天之後,大部分受試者都拒絕繼續再做實驗,因為情境實在太難受了<ref>Heron, W., Doane, B. K., & Scott, T. H. (1956). Visual disturbances after prolonged perceptual isol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10(1), 13–18. https://doi.org/10.1037/h0083650</ref>。 受試者在接受上述處理之後,開始產生幻視,由光線閃爍不定、產生幾何圖形,到仿佛置身夢境,不一而足。他們變得缺乏時空觀念,無法清晰思考及集中精神,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降低。簡言之,感覺剝奪對個人機能有不良的影響,其症狀和精神病患的經驗頗為類似。在其他類似的研究中,受試者自頸部以下都被浸入盛裝溫水的桶子裡,並浸了數天,以進一步剝奪感覺刺激。研究結果雖因過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所有受試者都討厭感覺剝奪的狀況,他們覺得厭煩、無法安靜、容易激怒以及情緒困擾。顯然地,人們需要刺激有所變化,而對刺激缺乏的狀況產生敵意的反應(Zubek,1969)<ref>Zubek, J. P., Bayer, L., Milstein, S., & Shephard, J. M. (1969).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prolonged immobilization plus perceptual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4(2), 230–236. https://doi.org/10.1037/h0027147</ref>。 ==== 尋求刺激的個別差異 ==== 正如同人們在本章所討論的動機上有著程度上的不同,好奇動機的個別差異似乎更為特別而明顯。朱克曼(Zuckerman,1979)為了測量其間的差異,發展出一套名為'''感覺探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的評量工具,這量表包含一欄設計好的題目,以評估個體參與冒險活動、尋求新的感覺經驗型式、享受社會刺激的興奮以及避免無聊等慾求的程度<ref>Zuckerman, M., & Neeb, M. (1979). Sensation seeking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iatry Research, 1(3), 255-264. https://doi.org/10.1016/0165-1781(79)90007-6</ref>。 運用 SSS 的研究顯示出在尋求刺激方面的高度個別差異 <ref>Carrol, E. N., Zuckerman, M., & Vogel, W. H. (1982). A test of the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theory of sens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3), 572–57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42.3.572</ref>。進而言之,感覺探求是與情境變化相一致的特質,那些喜歡在生活中享受新經驗者,在其他領域上,也常描述自己是一位冒險者。心理學家發現 SSS 的分數高者,和許多行為特徵有關聯:如參與高危險性的運動、職業或嗜好(跳傘、飆車及潛水等);尋求性和藥物經驗的多樣化,對一般人視為恐怖的情境也絲毫不感害怕(如黑暗及蛇等),在賭博時孤注一擲,以及喜好新奇的食物等等。縱使被問及描述其正常的駕駛習慣時,高感覺尋求者所報告的駕駛速度也較低感覺尋求者還要快。 感覺探求的變化會影響個體對不同感覺探求者的反應。高感覺探求者認為較低感覺探求者令人厭倦,並過著處處受拘束的生活;相反地,低感覺尋求者則認為感覺探求較高者是在進行有害無益且有勇無謀的活動。這類態度在選擇結婚對象時顯得極為重要,研究顯示丈夫與妻子之間的 SSS 分數有著其特殊意義的相關:高感覺探求者傾向於嫁娶志同道合的伴侶,而低感覺探求者亦然。這項特徵的適配性似可作為婚姻圓滿與否的預測指標(Fisher 等人,1981; Farley,1986)。如果說夫妻中有一方是非常高 SSS 分數者,而另一半是非常低 SSS 分數者,那麼婚姻不協調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 ===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1/life.html 玩樂動機] === 以下介紹 Volkswagen 跟瑞典政府單位所提出的樂趣理論,以及遊戲化的定義。 *'''樂趣理論(The Fun Theory):'''人們與生俱來就有玩樂的天性,遊戲對人們具有強烈吸引力,將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新奇」會讓事情變有趣。當某件事是新奇且有趣時,它便具有固有的獎勵性質,讓我們喜歡做那件事。此外,這個效應還能持續很久,因為當人們覺得某件事很有趣時,他們不只是享受當下的愉悅,之後他們也會想再嘗試。「樂趣」是會讓人上癮而且強大的東西。 *'''遊戲化(Gamification):'''將遊戲設計的元素和原則放入非遊戲的內容中,也就是把現實中的社會活動包裝成遊戲,可以運用電腦,也可以是裝置。因為人有玩樂的天性,所以如果將正面但缺少吸引力去做的事包裝成遊戲,那麼想玩樂的動機就會輕易的大過於不想做事。 :遊戲化改變動機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 # 成就感:現今社群媒體風氣盛行,許多人在其中得到成就感,這其實也是遊戲化的一環。例如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讚數越來越高,朋友開始在自己的貼文留言,這其實是使用了遊戲化中「成就徽章」的元素。使用的同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我們感受到成就感,這也使我們願意不停地使用社群軟體來發文。 # 使命感:在網路如此興盛的時代,很容易有許多不重要或不正確的資訊被加入維基百科裡。在公司裡,沒人想做的查核工作,通常都是交給入門的實習生或是員工,以薪水或工作機會作為代價。然而,維基上的查核員工基本上是「無償的」,在修正這些資料時,他們拿不到任何實質的好處。更驚人的發現是,相較於不編輯維基百科的那些人,致力於編輯維基百科的人所捐款比例高出九倍(3% vs. 28%)!因為這一些人他們認為自己並不只是在修改資料,而是在致力於「保護人類的知識」。'''如果正在完成的一件事能帶來使命,比起獲得,他們願意付出的更多。''' # 不確定性:遊戲化大師周郁凱曾說過:「我們對不確定與機會性經驗著迷,是動力的主要來源。」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的說法,就是放入直覺思考的系統中,讓我們願意撥出珍貴的注意力,去處理我們過去未曾處理過的新資訊。換言之,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們的好奇心,同時也讓我們更有動力。 *'''應用'''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便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集點卡、紅利點數,透過消費或累積點數讓大家願意不停地使用店家的服務。或是當你下載一部電影、一款遊戲、甚至一個應用軟體,總是會有一個進度條嗎?特別是當進度到 99% 時,恨不得他馬上完成。進度條引領你內心的期待,讓你知道現在已經完成多少百分比。下列為幾項較為特殊的將「遊戲化」應用的實例: #The speed camera lottery:為了讓測速照相機不是那麼的擾人,我們想讓它遊戲化,讓它可以使駕駛者遵守速限。透過測速相機將每台經過的車子都記錄了起來,只要有乖乖遵守限速的駕駛,就有機會獲得超速駕駛們的罰金。 #Plant Nanny:將原本一種本能的喝水動作,變成養花的過程,讓它變得有趣起來。也因為這種有趣,Plant Nanny 讓人更加願意去喝水 —— 儘管本來的目標不光是增加飲水量,而是為了種植小植物。 #Color Run:把「跑 5 公里」的目標,換成「以最炫的色彩衝過終點線」,同時提供了顏料包這種道具,讓跑者相互互動,而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大家甚至可以自發組織起遊戲,讓整個過程變得有趣。 #the deepest bin:公園裡常常看到地上有垃圾,垃圾破壞了原本想要提供美美綠地讓大家休息的本意,但為什麼明明都有設置垃圾桶,還是有人亂丟垃圾呢?因為他們沒有誘因及動機走去垃圾桶旁邊,把手伸進髒髒的垃圾桶丟垃圾。於是,這個神奇的垃圾桶就誕生了,當我們把東西丟進去時,垃圾桶會發出像是把東西丟進很深很深的洞的聲響,咻咻的聲音激起了大家玩樂的心態,於是他們願意為了這個有趣的音效,跑過來丟垃圾到垃圾桶,甚至撿地上別人亂丟的垃圾起來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Xh2n0aPyw Piano Staircases]): 這是一個體現「樂趣理論」的經典例子。從地面要到地下的地鐵時或是從地下的地鐵上地面時,由於走樓梯比較消耗體力,人們一般喜歡搭手扶梯勝過走樓梯。但若是發揮一些創意,將地鐵樓梯彩繪成鋼琴的黑白鍵,再搭配採下時會發出的鋼琴聲音,便會大幅增加走樓梯的樂趣,進而讓更多人往來地面和地鐵時願意走樓梯。影片中的實驗顯示,將地鐵樓梯模擬成鋼琴後,願意走樓梯的人數比模擬成鋼琴之前多了66%。由此可見,「樂趣」會改變人們做事情的意願。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E6%B1%BA%E5%AE%9A%E8%AB%96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自我決定理論由Deci與Ryan(1985, 2000)提出,是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發展與功能的宏觀理論,考量到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資質與心理需求。其主旨在於探討人發自內心的動機,排除外在誘因與影響,其中又把重點聚焦在個人激發與自我決定,認為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是重要的動機來源。 自我決定理論假設所有人都試圖滿足與生俱來的需求,包含: # '''自主性(Autonomy)''':對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和目標的需求。 # '''能力感(Competence)''':對於成長以及成果掌握的需求。 # '''歸屬感(Relatedness)''':與他人互動、建立聯繫並關懷他人的需求。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雖然人們會基於多樣動機從事各種行為,但基於內在動機從事某種活動是最理想的狀態,會提供個人最強烈的行為動力。不同的動機型態從低自我決定到高自我決定水準,依序為無動機(a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到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動機內化,就是個體把透過外在酬賞等動機增強物所表現的良好學習行為或成果,變成內在的動機行為或行為特質。 當個人愈是傾向內在動機從事某種活動時,由於具有強烈內在滿足、刺激與成就感,愈可能引發個體的投入參與,個體也愈能持久從事該項活動;同時,因為個體的投入與努力,也將使個人在該項活動上有較好的成就。 == 社會動機(Social Motivation) == 人們除了生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驅動(生理性動機)以外,也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動機。社會動機是指由他人的刺激引起(環境性動機),也因由他人的對待而滿足的動機,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因此社會性動機是學習來的,其表現的形式與社會文化有關<ref>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臺北:東華書局。</ref> ,例如:親和/歸屬、侵犯/利他、社會讚許與權力動機。 *社會動機的功能 #'''激活''' :動機激發個體行為,使個體處於活動狀態,屬推動行為。 #'''指向''' :個體行為指向同一目標,因為具有目的性,在達成前不會停止。 #'''調節''' :個體行為在達成目標前,動機起維持作用,即使行為受阻,只要動機還在,就可行使調節作用。 === 親和動機(Affiliation Motive)=== 親合動機是指個體與人建立友好關係並和他人親近親密的需求,被馬斯洛歸類在需求階層的愛與歸屬需求,因此渴望他人的關心、認可、支持、讚賞,抑或需要友情、愛情、親情,以及期望與他人有所互動、交往,皆是親和動機的範疇。 高親和動機的人往往較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也較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相反地,低親和動機的人不喜歡與太多人接觸,傾向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的親和需求被滿足時,他會感到心情愉悅;反之,若個體的親和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便會產生失望、難過、氣憤等情緒。親和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渴求,亦是物理生存之必須,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即證明了人們若與社會隔離,將發生焦慮失眠、情緒不穩定的症狀<ref>Schachter, S (1959) 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 魏斯([[w:en:Robert_Weiss_(therapist)|Robert Weiss]],1974)分析親和動機由以下幾種元素組成<ref>Weiss, R.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ubin, Z., Ed., Doing unto Other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7-26.</ref>: * '''依附''':由親密的重要他人得到信任以及安全感,如:小孩與父母間、朋友間、伴侶間等,換言之,嬰兒對於父母或照顧自己的依附行為,以及長大後從朋友或伴侶的關係上獲得的依附經驗,會使人感到滿足。 * '''社會整合''':在社會團體中與他人交流、合作,由於經驗共享,因此獲得團體歸屬感,乃至於與社會連結的感受,如:班上同學一起參加啦啦隊比賽,在每個同學都有一個位置進行演出的前提下,所有人為了最後完美的演出而付出時間與心力,因而建構出每個人對班上的歸屬感,大隊接力亦是如此,讓大家有被納入團體的滿足感。 * '''價值保證''':當個體獲得他人的稱讚、肯定時,會得到自我價值肯定的滿足感,如:學生在全班面前受到老師表揚,他便會對於自己的表現有所肯定,並增強信心。 * '''可靠同盟''':藉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找到可以信賴並倚靠的夥伴,生活碰到困難時,便不會求助無門而感到焦慮恐懼,如:在戰場上遇到敵軍,在同盟軍隊的相互協助下,順利克服敵軍攻勢。 * '''獲得指導''':得到相關個體提供的幫助和教導,使自己順利解決難題,並獲取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如:老師對學生進行教學,並為其解惑,使其在學習上有所了解,進而感到滿足。 * '''教養機會''':當個體有能力去教導他人,並傳承自身經驗時,可以從中獲得被重視和需要的感覺,如:社團學長姐進行分享經驗時,從中獲得被重視與被需要的感受。 影響人們親和動機的情況<ref>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ref><ref>Schachter, S (1959) 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f>: * '''接觸原則''':接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依附感,強化親和動機。 * '''自我開示''':源自「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且一個人自我開示往往也能獲得對方同等的坦誠信任,強化對方的親和動機。 * '''恐懼''':當人們越覺恐懼,越會尋求依附的對象,以分散其注意力。Sarnoff H. Zimbarbo(1961)的實驗<ref>Sarnoff, I., & Zimbardo, P. G. (1961). Anxiety, fear, and social isol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2), 356–363. https://doi.org/10.1037/h0046506</ref>曾研究恐懼和親和傾向的關係,結果發現高恐懼者的親和動機較強。 * '''出生序''':由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提出,通常長子、長女與獨生子的親和動機較強烈,這可能與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照料更多,使其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有關。 * '''情緒''':興奮或失意時,人們的親和需求往往會趨於強烈,例如:遭受壓力或挫折時,許多人會打電話找親友訴苦。 * '''焦慮感''':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在一項實驗中,透過操縱不同的焦慮程度,以測量焦慮感與親和動機的關係。結果發現,高焦慮者傾向有他人的陪伴,低焦慮者則較不傾向。當個體處於陌生或不熟悉的情境,而不知如何是好時,便會尋求與自己境遇相似者之幫助,希望藉此得到一些資訊,讓自己應對目前碰到的狀況和問題。 === 攻擊動機(Aggression Motive) === 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是「死亡本能」,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而攻擊意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自己或物體的行為。<br>攻擊行為根據目的可分為工具式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與情緒性攻擊(emotional aggression)。 #工具式攻擊:傷害他人是為了獲得利益、清除障礙,自衛傷人都屬於此類。但若攻擊者有更簡便的方式能夠達成目標,便不會展開攻擊。 #情緒性攻擊:最終目標即是要傷害對方,且往往伴隨著憤怒、輕視、敵意。例如在體育賽事中,在長期支持不同球隊的球迷之間,由於對於自己支持的球隊與對手間長年的敵對關係,而往往會有互相叫囂、鬥毆、彼此攻擊的情況。 此外,除了肢體或語言攻擊外,還存在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的種類,能夠破壞對方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例如絕交、散播謠言等。 攻擊行為受到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有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其肢體攻擊、暴力行為的比例通常較高'''<ref>Archer, J. (2006). Testosterone and human agg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 hypothe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3), 319-45.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04.12.007.</ref><ref>van Bokhoven, I., van Goozen, S. H., van Engeland, H., Schaal, B., Arseneault, L., Séguin, J. R., Assaad, J. M., Nagin, D. S., Vitaro, F., & Tremblay, R. E. (2006). Salivary testosterone and aggression, delinquency, and social dominance in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mal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50(1), 118–125. https://doi.org/10.1016/j.yhbeh.2006.02.002</ref>,另有研究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血清素含量低的人,其攻擊程度較高''',而刺激血清素作用的藥物能減弱攻擊、衝動及社會偏差行為<ref>Duke, A.A., Bègue,L., Bell,R., & Eisenlohr-Moul, T. (2013). Revisiting the serotonin-aggression relation in humans: a meta-analysis. Psychol Bull, 139(5), 1148-1172. https://doi.org/10.1037/a0031544</ref>。 同為行為生態學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羅倫茲(Konard Z. Lorenz),和佛洛依德一樣認為'''攻擊是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生物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源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易被地位高的男性吸引,且攻擊常是男性獲得並維護地位的傳統方法。此外,演化的結果也能抑制人類攻擊有血緣關係者的傾向。 有研究發現,雖然女性與男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女性比較不會以攻擊的方式表達。不過,女性會為了捍衛子女而攻擊,目的是保護下一代,而攻擊時會避免親身涉險,此現象說明了為何女性傾向選擇間接、較不危險的攻擊方式,而非使用外顯、肢體的攻擊。探討男女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指出,男生傾向表現出較多外顯攻擊,女生則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據此推論,女性一般比男性更關心人際及親密關係,因此認為造成他人社會方面的傷害較能達到效果。 === 權力動機(Power Motive) === ====權力的定義==== 權力的定義可分為三類(Fiske & Berdahl, 2007)。第一類定義將一方(後文簡稱為高權力者) 控制另一方(後文簡稱為低權力者)重視的結果稱為 權力(Thibaut & Kelley, 1959)。舉例來說,較具異性 緣者在異性戀關係中較具權力,因為他們有較多可能 交往的對象,可以決定是否與對方發展關係。第二類定義將權力視為實際影響力差異,以一段關係中雙方對彼此影響力的作用結果定義權力,如Dahl(1957)提及高權力者使低權力者做出 其原本不會做出的行徑。第三類定義則將權力視為潛 在影響力的差異,一段關係中高權力者對低權力者的 潛在影響力較大(French & Raven, 1959)。例如,一 段交往關係中若女方影響男方的可能性較高(如較可 能說服男方去看自己想看的一部電影),則女方較具 權力。 ====權力動機==== 權力動機指的是個人擁有一種影響別人或支配別人的慾望。溫特(D.G. Winter, 1973)認為權力動機可分為<ref>Winter, D. G. (1973). The power motive. Free Press.</ref>: * '''消極的權力動機''':通常表現為「害怕失去權力」,時時為了自身聲望擔憂。消極的權力動機也可以稱作是對無能的恐懼,無能會讓人處於不利地位,會引起自卑感,自卑感又會促使個體設法去獲得補償,而對補償的訴求往往走向偏執,導致個體對極端權力和地位的追求。 * '''積極的權力動機''':時常表現出盡全力去爭取領導職位或在組織社會中的權力的行為。個體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控制水平越高,個體的優勢越大,而社會生活中的優勢地位會使個體具有安全感,能讓他們取得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的資源。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對於社會事物具有濃厚興趣,並且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他人者,通常都具有強烈的權力動機,其可依照目的分為以下兩種: *''' 個人化權力動機(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或利益。個人化權力動機強的人喜歡參與社會活動,善於表現自己,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以樹立個人威望或滿足某種私慾。他們也熱衷於追求權力地位,重視物質享受,以優厚的物質財富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和控制社會的目的。 * '''社會化權力動機(Soci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他人。行為上表現為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以個人的知識、觀念等方式影響他人,或以自己的作品或精神產品去影響他人。社會化權力動機強的人雖然也熱衷於公共事物,試圖影響他人,但其真正的動機卻是希望對公眾有益、改善社會。例如:教師、作家、新聞記者和文藝工作者等。另外像是醫生、警察、軍人等則是以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 ==情緒== ===情緒的定義=== 情緒為「感覺、特定的想法、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相關的行為傾向。」情緒的涵蓋範圍廣泛,包含內在感受及外在行為。<br> 從上述的定義可知,人的情緒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這些事物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與人發生了各式各樣的聯繫,使人產生了不同的主觀體驗,這些主觀體驗就是所謂的情緒。情緒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應,只不過它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第一,它不是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第二,引起人的情緒體驗,是以需要為媒介的,並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緒體驗。另外,人的各種情緒和狀態也成為人們的需要是否滿足的一個指標,同時是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矛盾統一關係的指標之一。總而言之,'''情緒心理學主要在探討情緒的內涵與特性、情緒發生的因素與過程、情緒的表現方式與情緒行為的評量'''。 我們一般講到的情緒,是包含著兩種概念:先天產生的「情緒反應」與經由後天學習的「情緒表達」。 '''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on)''':指我們受到外界刺激後,心裡會產生的感覺,如快樂、害怕、驕傲等。分為「基本情緒」與「高階/混合情緒」兩種: * '''基本情緒''':如正向(高興)、負面(傷心、、噁心、害怕生氣)或中性情緒(驚訝),基本情緒在幾乎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類似。 * '''高階/混合情緒''':是因文化與個體差異,在不同社會中可能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如「羞恥」的情緒在東西方的產生契機會有所差別。)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舉例來說,正面的話有:驕傲、感激;負面的話有:羞恥。 '''情緒表達(emotional response)''':指我們透過語言或肢體等方式,將這些感受表達出來讓他人知道,分為有意識的表情、言語,以及無意識的為表情、肢體語言等。 一九二〇年代以後,對情緒的研究除了延續詹姆斯以來,對於情緒作用之生理控制中心的研究之外,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分析學派及行為主義學派都提出各自對情緒的見解。前者如[[w:威廉•麥獨孤|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w: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後者如[[w:約翰•布羅德斯•華生|華生]](J.B. Watson, 1878~1958)及[[w:哈里•哈洛|哈洛]](H.F. Harlow, 1905~1981)等。 * '''麥獨孤''':強調'''人的本能活動,認為情緒和本能相連,均為滿足個人某些生物性或生理欲望的需求而發。'''如:恐懼中含有逃跑的本能,憤怒中含有攻擊的本能,仁慈中含有母性的本能,懷疑中含有好奇的本能等。有些情緒可能同時含有多項本能傾向,如:感激、怨恨、羞愧等。 * '''佛洛依德''':秉持其一貫重視本能的觀點,視'''情緒為「本能的心理能量釋放或滿足的過程」'''。但是心理能量不能過度釋放,須加以控制;其式是「壓抑」,或應用「防衛機制」。後來凱勒曼(H. Kellerlman)於一九七七及一九八○年時加以衍生出八種控制基本情緒的防衛機制,即:「接納與否認」、「悲傷與補償」、「厭惡與投射」、「喜悅與反向」、「期待與理性」、「憤怒與替代」、「害怕與壓抑」、「驚訝與退卻」。    * '''華生''':則是行為主義學派對情緒研究的濫觴,說'''情緒是一種刺激與反應類型'''。據對嬰兒的觀察,發現人類至少有三種基本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 * '''哈洛''':依據華生之學說中「制約」的觀點,發現除了四種基本感覺愉快、不愉快、興奮、抑鬱之外,'''其他的情緒,均依社會情境的制約而定''',如恐懼及憤怒即由威脅性之社會情境而生。    一九五○年代以後,情緒心理學的發展,除了延續並加深對情緒之生理方面,情緒與本能的關係,以及情緒之刺激反應的制約之外,情緒的認知論及情緒的社會互動與社會結構論者也日見增加。也就是使情緒研究的重心,由注重先天遺傳、生物方面的生理基礎,轉向後天環境、社會和心理基礎方面。 從心理學對情緒的研究開始,到近來發現情緒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際關係、工作或學習成效等各方面都密切相關,故'''情緒研究已與心理衛生及教育接合,致力於指導人們控制及調節情緒,以培養健全的人格''',而達到「情緒成熟」的境地。所以情緒研究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情境中,由研究情緒狀態,進而探討情緒的變化。情緒存在有許多後天可改變的部分。透過教育及心理衛生的工作,人可以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作用。使情緒之消極、混亂、破壞性減少,成為積極、有組織、且有建設性的表現。 ===情緒的成分=== 動機行為的能量常源於相伴產生的情緒,情緒是動態且多層次的概念,為個體身心總動員的複雜組合,情緒至少包含六個元素:'''認知評估、生理反應、表情動作、主觀經驗、思考和行動、情緒反應'''。情緒依其持續的時間又可分成狀態,心情及特質傾向:狀態為針對清楚刺激的當下感受,具體而短暫,一般稱為情緒狀態;若持續時間較長,達二週以上,且造成之原因較模糊則稱為'''心情'''(mood);一旦成為長時間的特性且影響其一般性的行為傾向,則為'''特質傾向'''。 :'''1.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 ::個體面臨'''外界刺激'''時,會有意無意地對刺激進行一系列的評估(appraisal),分析,解釋與演繹刺激的意義,這種評估過程被認為是情緒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會引發後續一連串和其他情緒成分有關的反應。而當我們有意識地去評估時,會遵守特地的法則進而去決定情緒的向度和強度。在向度方面,有助於我們達成目標或動機的刺激,便可產生正向情緒例如:快樂、愛,相反地,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的刺激則會產生負面情緒如:恐懼、悲傷。 ::舉例:當你聽到別人對你的讚賞時,你會去分析對方是真心地讚美還是諷刺來做出不同的回應。情緒評估有時是無意識的,因為有些是先天因素。 ::舉例:當我們聽到巨大聲響會感到害怕。 ::許多原本中性的刺激,一旦與先天會引起情緒反應的刺激聯結後,就會引發情緒反應,這稱為條件化情緒反應(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條件化情緒反應所涉及的評估歷程,常是個體難以意識到的。而評估歷程也並不全然都無意識進行,有些時候我們會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解釋及推論的歷程,這些意識中的評估遵循特定法則來決定情緒的向度與強度。就情緒的向度而言,凡是被判斷為有助於個體達成動機,信念或目標之刺激或環境者,便會產生正向情緒反應,反之,若刺激或環境會阻礙或違背個人遂行動機,信念或目標者,便會引發負向的情緒反應。1989 年時,Wyer 和 Srull 整理出公式,以推論正向及負向情緒的強度: ::*成功時所生成的正向情緒強度 = 潛在動機的強度 ×(1-達成目標的主觀機率) ::*失敗時產生負向情緒強度 = 潛在動機強度 ×(投入的心血-與成功的距離) :'''2.生理反應(Internal Bodily Changes):''' ::為'''內部身體變化''',尤其指的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與變化,控制心臟和其他平滑肌的周圍神經系統的分支。當害怕,緊張,生氣等情緒出現時,個體必須準備抵抗或逃避危險,因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4%E6%84%9F%E7%A5%9E%E7%BB%8F 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es)]活動增加,動員身體能量準備應付危機。反之,在放鬆,安靜或舒服的情緒下,代表環境是安全的,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AF%E4%BA%A4%E6%84%9F%E7%A5%9E%E7%BB%8F 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s)]活動增加,使個體開始保存能量,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生理活動是情緒的必然反應,生理反應的強度與情緒激發程度密切相關。 ::舉例:測謊器便是利用生理多項記錄儀(polygraph)同時記錄個體幾種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諸如:心跳,血壓,呼吸頻率與膚電反應等,以得知被測者是否有說謊之可能性。 ::舉例:當我們生氣或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口乾舌燥,發抖,相反地,在放鬆的情況下,則是由副交感神經負責,所產生的反應和上述相反。 :'''3.表情反應(Facial Muscle Movements):''' ::即'''面部肌肉運動''',即以特定方式移動面部的肌肉動作,這些方式產生通常成為面部表情的東西。包含'''臉部和四肢的反應''',當我們生氣時,眼睛睜大,握緊拳頭,當我們開心時,面露微笑,展開雙臂擁抱他人,情緒表達的時機深受文化影響,不同的文化會以不同的社會規範以展現情緒表達,稱之為展示規則,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展現的時機或對象,這種展示規則是後天學習及自我克制的結果。 ::'''雖然情緒經驗的表達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但情緒表達的時機以及強度則深受文化影響'''。一個文化會建立起各種社會規範,以節制展現某種情緒的時機與身分(Lutz&Abu-Lughod,1990)<ref>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0-98151-000</ref>。這種調節情緒表達的規範稱之為'''展示規則'''(display rules),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展示的時機,對象與程度。 ::舉例:當你感到噁心時,你可能會皺眉,同時抬起你的上唇並部分關閉上眼睛,彷彿要將令人感到不是的物理屏除在視線和嗅覺之外。 ::舉例:當參與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影時,美國人與日本人的表情反應相當接近;然而,若參與者在觀看電影時,旁邊站著一位穿著白袍,很有威嚴的主試者時,日本參與者就表現得比較有禮貌,也較常微笑,且情緒的表達也比美國參與者來得溫和。 :'''4.主觀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 ::即'''情緒帶來的情感狀態或感受''',此為我們最常識別的組成部分。主觀情緒係指'''個體能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某種情緒''',情緒經驗的產生又分為三種不同的觀點: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學者郎格(Carl Lange)和詹姆士(William James)主張人類的情緒經驗來自於生理反應 ::*'''侃巴二氏情緒理論'''——美國生理學家侃濃(Walter B.Cannon)與巴得(Philip Brand)主張生理反應與情緒經驗是同時進行,因為人體反應較較情緒變化緩慢,而且身體的反應無法完全解釋人類的各種情緒。 ::*'''夏辛二氏情緒理論'''——夏赫特(Schachter)和辛格(Singer)認為情緒經驗是融合生理反應與認知評估,相互影響而形成的。 :'''5.思考和行動傾向(Thought-action Tendencies):''' ::和情緒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即特定思想行動傾向-以某種方式思考和行動的衝動。 ::舉例:當某些東西激發你的興趣時,你希望探索並了解它的更多信息。當有人激怒你時,你可能會產生肢體或口語的攻擊行為。 :'''6.對情緒的反應(Responses to emotion):''' ::意味著人們'''如何應對或回應自己的情緒或引發情緒的情況'''。 以上這六個組成部分必須同時出現才能構成情緒,且沒有任何一個組件是簡單的或一維結構的。事實上,每個情緒成分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以創造情感。將情感視為涉及多個組成部分的複雜系統有助於將情緒(emotions)與緊密相關的狀態,如心情(moods)區分開來。 *情緒與心情的不同: '''情緒(emotions)'''在多種方面與'''心情(moods)'''截然不同。首先,情緒通常有'''明確的原因'''。其二,情緒通常是'''短暫的''',只持續幾秒或幾分鐘,但心情持續時間較長,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第三個區別是情緒通常暗示前面描述的多組分系統,但心情可能僅在主觀體驗水平上顯著。最後,情緒通常被概念化為抽象、離散的類別,如恐懼,憤怒,快樂和興趣。相比之下,心情通常被概念化為沿著愉悅和覺醒水平的變化。然而,最後一點仍然存有爭議。 *情緒智商的定義: #情緒智商是一種察覺、表現、瞭解、運用,以及管理情緒,以促進個人健康的能力。 #更精確的說法,情緒智商是一種準確地察覺、評估、表現情緒的能力。 #情緒智商是一種接受並產生情緒以加強認知活動的能力;一種能覺察情緒滿溢(affect-laden)訊息,並適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一種管理自身與他人情緒以提升情緒與智能健康,並增強社會適應性的能力。 '''[[w:情緒商數|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 情緒商數,簡稱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wikipedia:Peter Salovey|Peter Salovey]])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但也有人質疑情商是否是一種智力能力的擴展表現。跟智商不一樣,情緒商數可以經過指導而有改善。丹尼爾·高爾曼([[wikipedia:Daniel Goleman|Daniel Goleman]])和其他幾個研究者,發展了情緒商數的概念並聲稱它至少像更傳統的智商一樣重要,並將其分為五個向度: # '''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精準的情緒自我察覺(emotion 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是情緒商數的基礎。有時候我們是無法在意識層面所覺察到感覺,例如:當呈現蛇的圖片給害怕蛇的人看時,此時皮膚上的感應器有偵測出冒汗,而這是有焦慮感的徵象,即使是如此,此人仍表示不感到害怕。如果人沒有能力去認清自己的感覺,將能夠做適當評估,然後去改變它。 # '''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積極、適當地控制和表達情緒自我情緒。情緒的表達是可控的,不會「情緒失控」。衝動控制是延宕衝動的能力,是重要成功特質。會衝動控制的人們是善於社交能力、自我肯定及更能夠應付生活上的挫折。由後天教導是能發展出這種能力的。 # '''情緒管理:'''調動情緒,達成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完成目標情緒管理主要是去平衡生活中壞的和好的情緒。根據研究指出,憤怒似乎是最困難管理的。一般最常聽說,發洩出來將會讓你感覺好一點,但事實上,研究者發現這是最糟的策略之一。「換個角度」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這是讓人們意識地重新解釋情況,讓情況變得更正面。而換個角度重新來看、分散注意力、深呼吸及沉思這些方法,都可以對抗像憂鬱、焦慮和憤怒的壞心情。 #'''自我動機:'''(Motivation)積極動機可以帶領人們渡過做乏味的例行性工作,而且積極動機對於成就表現是重要的。假如員工在工作上有積極動機,他們將會長久地在公司工作。雖然個人看事情觀點正反面的特質是天生的,但後天教養仍可產生影響。 # '''同理心:'''(Empathy)共情能力強,通過細微的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很好的「聆聽者」,當別人在傾訴時,能巧妙地回應,表達理解、尊重對方的訴求。善於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幫助別人表達情緒。在社會生活中,能體會別人的感覺是重要的,即使擁有高智力,仍必須在人際關係中更加敏感及有良好的交際手腕,而具高情緒商數的人將能夠表現出眾。 # '''現實檢驗能力:'''(Social Skills)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reality testing)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面對現實能保持樂觀主義積極地接受變化,綜合各種資源靈活應對多變的環境和壓力,成功地解決問題而不失控。 *補充: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所提出的情緒智商,即包括: #如何激勵自己越挫越勇 #如何克制衝動延遲滿足 #如何調適情緒,避免因過度沮喪影響思考能力 #如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對未來永遠懷抱希望 *情緒的差異: 上述關於情緒的討論都著重在相似之處,但是在特定情況下,會隨個體的個性、社會化過程和性別不同而有差別。 #'''性別差異:'''刻板印象中,女性通常擁有較多的情緒,而除了「憤怒」、「自尊心」外,男性則不會表現太多的情緒。許多研究發現,這些既定的印象會影響個體對於情緒的表達,例如:在照片中,女生展現開心的笑容普遍被認為較有吸引力,男性則要展現自信才會顯得有吸引力;相較於男性,女性在表達「憤怒」情緒會比較更不自在。 #'''文化差異:'''心理學家在探討這個議題時會由集體主義(collectiüism)和個體主義(indiüidualism)兩個面向來探討。在集體主義中,個體會因想要融入社會,或是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相反的,在個體主義中,每個人被視為分開的個體,展現自己獨特情緒。在不同的文化中,人會因為不同的習慣而在相似的情境下展現不同的情緒。例如:同樣都是朋友約會遲到,義大利人會展現集體主義,而有難過的情緒;加拿大人則會展現個體主義,而有憤怒的情緒。 ===情緒的種類 === {{main|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情緒的種類|l1=動機與情緒/情緒的種類}} [[File:Plutchik-wheel.svg|thumb|right|250x250 像素|羅伯特·普拉奇克的情緒輪]] 許多研究都會定出一個「情緒模型」用以分類情緒。每個學者所歸類出的基本情緒模型不盡相同,模型依性質會分為離散向度和連續向度兩種。其中,離散向度有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的情緒輪理論,主張人類情緒是由 8 種基本情緒組合而成。連續向度則有羅素(Russell)的環形理論,他主張情緒能以兩個基本向度:愉悅與否與激發程度(arousal)的強弱,在二維平面上形成 360 度的情緒環列模型。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E%85%E4%BC%AF%E7%89%B9%C2%B7%E6%99%AE%E6%8B%89%E5%A5%87%E5%85%8B 羅伯特·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的情緒輪理論 ===== 情緒的分類與向度觀點,並非完全獨立。如普拉奇克的觀點就結合了分類及向度兩種取向。他分析大量情緒字彙的評比,得出8種基本的情緒,分別為:喜悅及悲傷、害怕及憤怒、驚訝及期待、接納及厭惡等四雙對立的情緒,每雙情緒互相對立,亦即情緒具有兩極性。除了相鄰的情緒容易混和之外,遠距的情亦可以混和。例如: '''第一級對子(相鄰情緒的混和)''' * 快樂+接受=友誼 * 恐懼+驚訝=警覺 '''第二級對子(相隔一格情緒的混和)''' * 快樂+害怕=罪惡感 * 悲哀+憤怒=鬱悶 '''第三級對子(相隔三格情緒的混和)''' * 快樂+驚訝=愉悅 * 預期+恐懼=焦慮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C%AF%E7%89%B9%E5%85%B0%C2%B7%E7%BD%97%E7%B4%A0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情緒環形理論 ===== 此理論認為情緒可由兩個獨立的向度進行表示:愉悅與否(pleasant-unpleasant)與激發高低(high arousal-low arousal),形成一個二維平面。共計有二十八個情緒字在此平面上被分類,其中包含愉快的(pleasant,0°)、興奮的(exciting,45°)、激發的(arousing,90°)、悲傷的(distressing,135°)、不愉快的(unpleasant,180°)、沮喪的(gloomy,215°)、睏倦的(sleepy,270°)、放鬆的(relaxing,315°)。 ===情緒的向度理論=== 情緒的向度理論(dimensional emotion theory),有學者認為人類情緒是座落在不同向度中的獨立節點,羅素曾提出情緒由'''激發程度'''、'''愉悅程度'''、以及'''自主性'''三個向度所組成。他也提出兩個基本向度所構成的情緒環列模型,經所有情緒依據愉悅與否與激發高低兩個向度進行分類。前者表示接受刺激後人類感覺到舒適或不舒適的程度;後者則指人們接受刺激所帶來的情緒感受有多強烈。 最著名的則是羅素的'''情緒環列圖''',越高位置的情緒越激揚,越低位置的情緒越不活潑。越左方的情緒越負面,越右方的情緒越正面。其中,「愉快、輕鬆、厭煩、驚恐」是這四個基本區域的典型代表情緒。 除此之外,亦有學者認為情緒的向度應該有三個,例如可藉由對語義區辨分析將情緒的向度分為三個:情緒價性、激發水準、以及自主性。此三向度分別用於評估愉悅與否、激動程度、以及支配程度。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情緒向度應該還包含第四個向度不可預測性。 ===常見的負向情緒 === 以下將常見負面情緒分為憤怒、恐懼、憂鬱、悲傷、緊張加以說明: =====憤怒 ===== 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狀態,涉及對感知到的挑釁、傷害或威脅的強烈不舒適和不合作的反應。一個經驗到憤怒情緒的人,通常也會體驗到相應的身體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準升高。 有些人將憤怒視為一種情緒,它會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當一個人有意識地選擇採取行動,以立即停止另一種外部力量的威脅行為時,憤怒就會成為行為、認知和生理上的主要感覺。 當人的身體或心靈受到不公義的傷害時,就容易產生'''憤怒''',而預期這樣的傷害即將或再度到來時,就會產生'''恐懼'''。憤怒最危險的特徵之一,就是會引發對方同等的反應,造成惡性循環。'''憤怒很少單獨出現,在發怒之前或之後,常伴隨著恐懼''',包括恐懼對方的反應、自己脾氣的失控、或造成其他傷害等等。憤怒的人很可能對起因有所誤解,因為憤怒會導致'''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能力和客觀觀察能力的喪失。有些人憤怒時會同時討厭對方,或是討厭自己無法控制脾氣;有些人則會感到內疚或羞愧。憤努之人通常出現相對應的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並引發下一步行為,如觸發部分戰鬥或逃跑反應。 而憤怒帶來攻擊的傾向,也就是有意的以語言或肢體傷害他人或破壞財物。學者曾對憤怒產生攻擊提出以下理論。 '''挫折-攻擊假說''':達到目標的努力受到阻礙時,會引起個體的攻擊驅動力,進而做出傷害引起挫折對象的行為。 '''認知新連結主義''':憤怒與攻擊行為是由不愉快或令人厭惡的情境或事件所引起,即使沒有明確的攻擊對象,但是聞到臭味、感覺高熱、擁擠、疼痛,同樣能引發憤怒感。 憤怒的行為與語言通常會短暫甚或永久的破壞人際關係,而常常引起對方的反擊。有時候即使沒有憤怒的言語或行為,對方也能透過表情或語調知道自己在生氣,如果對方也因此生氣或表現不屑一顧,都可能使自己難以自制而爆發更激烈的情緒。因此,生氣的小孩會失去同儕的認同,憤怒的大人同樣不受歡迎而令周遭的人敬而遠之。但憤怒也有正面的意義,他讓我們能有勇氣阻止或改變令人生氣的事情,通常要讓冒犯者停止行動,需讓對方了解自己的不高興。當然,憤怒也可能激發對方同樣的反應,若能以不表現憤怒或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避免用言語或行為攻擊令自己憤怒的對象,則會得到較好的結果,但最困難的點就是憤怒的情緒不只是心理,也有心律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覺察到自己憤怒的感受,能幫助個體調整、壓抑與控制自己的反應。此時暫時放鬆或是轉移注意力,較能重新評估當時的情境,想到避免憤怒言語或衝動行為的方法。 =====恐懼===== 嚴格來說,研究時接觸到的恐懼,其實不能算一種情緒。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是在一般文獻中提到的情緒,貌似都指的是比較長時間維持的一類;文獻中的恐懼,則常常是讓人觀看恐怖圖片所引發相對短暫的「狀態」。'''恐懼能讓人辨識、逃離危險,進而增加生存機率''',如有人作勢要殺你,依照人類的基本反應就是逃跑。雖然恐懼有轉瞬即逝的性質,卻與人、動物的生存有著強烈的關係。既然有著與生存相關的特性,想必會讓人聯想到的即是大腦裡面相對古老的結構——'''杏仁核'''。近年的文獻<ref group=期刊>Adolphs, R.(2013). The biology of fear. Current Biology, 23(2), R79-R93.</ref> <ref group=期刊>Johansen, J. P., Cain, C. K., Ostroff, L. E., & LeDoux, J. E.(2011).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ear learning and memory. Cell, 147(3), 509-524. </ref><ref group=期刊> Duvarci, S., & Pare, D.(2014). Amygdala microcircuits controlling learned fear. Neuron, 82(5), 966-980.</ref>中,不只提到杏仁核與恐懼的學習、記憶有關係,也有提到其中的分子互動機制。 另外,恐懼也和痛覺有關係。這就必須提到<ref group=期刊>Kelley, N. J., & Schmeichel, B. J.(2014).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s on sensory perception: fear but not anger decreases tactile sensi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ref>的實驗,他們讓人觀看恐怖圖片,然後對手指等末梢之處做觸覺實驗。結果發現,在恐懼的狀態下,受測者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較低,他們所提出比較偏向生理上的解釋是,恐懼使流往四肢的血液減少,因此,觸覺變得比較不敏銳;也或許是演化使然,畢竟人在面對恐懼的時候,感受疼痛不比逃跑或其他求生功能優先,才得到這個結果。 有一種觀點認為,突然的響聲、可怕的場面等容易引起心率改變,心動過速會引起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例如中醫有「心動過速者,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之說),心動過慢或早搏則會引起心懸空、心下沉等心悸感。一般的人在白天清醒時心動過速、過慢通常只引起兩種不同的心悸感,很少會引起恐懼感;而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心功能不正常的人、心臟病患者或在睡眠中的人發生心動過速、過慢就會引起恐懼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惡夢。 此外,'''恐懼是一種本能''',為了能更靈敏地感知環境,'''生物也能透過後天學習「恐懼」'''。1920 年進行的「小艾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 experiment)片面證實了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讓人類嬰兒對其本來不懼怕的物體產生恐懼感,類似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讓人對動物、高層建築、花、雲等事物產生恐懼感。在實驗對象感到恐懼時,觀察到大腦邊緣的活動加強,這些研究為「恐懼來自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提供了依據。儘管如此,人類對未知的恐懼目前仍未因社會的進步、價值觀的發展而改變,例如從古至今人類對「疫病」的恐懼:從中世紀的鼠疫、近代的天花、近現代的流行性感冒、2002-2003 年的 SARS、一直到 2019 開始爆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皆是如此。 :'''人類對恐懼所產生的反應''' :人在感到恐懼後的正常反應是: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身體進入應急狀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深加快;肌肉(尤其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以供逃跑或抵抗;瞳孔擴大、眼睛大張,以接收更多光線;大腦釋放多巴胺類物質,精神高度集中,以供迅速判斷形勢。人在恐懼時胃粘膜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消極的情緒常引起肌肉收縮甚至引發痙攣疼痛。現代醫學研究已知不良情緒與癌症、糖尿病、風濕病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危害人生命的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人類及類人猿等動物感到恐懼時常會發出尖叫聲。對動物的觀察表明,群居動物的某一個體看到天敵而發出尖叫後,其同類能根據尖叫的示警迅速逃跑。 :'''心理學定義''' :在心理學中,恐懼與焦慮及敵視被譽為心理學的重要元素,亦是神經症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恐懼與焦慮都是對危險的情感反映,並都伴隨着生理上的感覺,但兩者雖然接近卻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關於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參考卡倫霍尼的解釋 :"前面我會把焦虑作为恐惧的同义词使用,由此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事实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危险境况做出的情绪反应,都可能伴随种种生理感觉,如颤抖、出冷汗、剧烈的心跳等。这些生理变化可能非常强烈,以致产生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恐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尽管如此,焦虑与恐惧之间仍有不同之处。 当母亲仅仅因为自己的子女身上出了一点丘疹或患了轻微的感冒,就害怕自己的子女会死去的时候,我们把这叫作焦虑;但如果子女确实患了严重疾病,母亲因此而感到害怕时,我们则把她这种反应叫作恐惧。如果有人一站在高处就感到害怕,或者每当他必须就一个他知道得十分清楚的专题与人讨论就感到害怕时,我们把他的这种反应叫作焦虑;而如果他感到害怕是因为他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际迷失于深山老林之中,我们则把他这种害怕叫作恐惧。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区分:恐惧乃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做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不相称的反应,或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 DSM-IV-TR定義了兩類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和特殊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社交焦慮症患者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且會對可被他人觀察到的公眾場合感到持久而非理性的恐懼,這些恐懼可能是由他人的感知或實際審查引發的,並會導致其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造成相當大的痛苦和功能受損。社交恐懼症的主要診斷標準是害怕成為關注的焦點,或害怕做出令人尷尬或羞辱的行為,以及迴避和焦慮症狀。其身體症狀經常包括過度臉紅、出汗過多、顫抖、心悸和噁心,也可能會出現口吃以及快速的言語。一些患者可能會使用酒精或其他藥物來減少社交活動中的恐懼和壓抑。 *#特殊恐懼症(specific phobia):患者對若干特殊類型的物體或情境感到恐懼,當接觸到這些物體和場景時,便會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懼。DSM-IV-TR根據患者所害怕物體的來源將特殊恐懼症分為如下幾類:血和注射、情景(如飛機、電梯)的幽閉恐懼症,動物和自然環境(如高處、水)的恐懼症。一些特殊恐懼症,如動物恐懼、血恐懼、鬼恐懼、黑暗恐懼和牙齒恐懼可以追溯到兒童期。大部分兒童都會經歷某一恐懼,比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害怕死亡和虛幻的物體等,但是它們大多都能自行消散。其他一些恐懼症,如吞咽恐懼症可能由吞咽食物時引發的創傷性事件所致。 特殊恐懼症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取決於恐懼性刺激是否經常出現在個體的生活中,例如有些事物較其他事物容易避開,但是當人們所害怕的是狗、昆蟲或水這些常見的事物時,想要避開就要煞費苦心,而且可能大大地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特殊恐懼症有時也和其他心理障礙相伴出現。例如,2/3伴有廣場恐懼症的恐懼障礙患者也會遭遇某一特殊恐懼症,如情景恐懼症、牙齒恐懼症等。 =====憂鬱===== 根據 Marco Hermesdorf 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ref>Hermesdorf, M., Berger, K., Baune, B. T., Wellmann, J., Ruscheweyh, R., & Wersching, H. (2016). Pa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fferential Effect of Pain Sensitivity Measures, Somatic Cofactors,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pain, 17(5), 606–616. https://doi.org/10.1016/j.jpain.2016.01.474</ref>,'''負面情緒和生理病痛大多都呈現正相關''',其中通過統計發現憂鬱症的相關程度是最高的。巧合的是,這段的憂鬱也和前一段落的恐懼一樣,和痛覺有些許關連。只不過不同的地方是,憂鬱會讓痛覺的程度放大。他們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對痛覺的敏感度比非憂鬱症患者來得高,並且對於痛的產生的門檻值也比較低。 儘管憂鬱症由許多情況如疑病症和焦慮而加重,它通常具有五組特徵: # 一種悲哀的、冷漠的心境。 # 一種消極的自我概念,含有自我譴責、自我責備等等。 # 一種迴避他人的期望。 # 一種睡眠、食慾和性慾的喪失。 # 一種活動水準上的變化,它經常具有激動的形式,但更經常的 是包含著嗜睡症。 在這些典型的分類之外,已經做了進一步劃分的嘗試。例如:精神病的抑鬱症和神經症的抑鬱症一般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精神病的抑鬱症 vs 神經症的抑鬱症'''的一般區分 |- ! 分類 !! 精神病的抑鬱症 !! 神經症的抑鬱症 |- | 程度 || 較劇烈且有妄想特徵 || 較不劇烈 |- | 內外源性 || 被認為由生理故障引起 || 因環境引起 |} 要使這個區分具有任何可信性往往是困難的。實際上,一般的抑鬱症診斷問題很棘手。例如有是一個死了妻子的男人,如果他立即顯示出上述特徵,會被認作是正常 的悲傷;如果兩年以後他仍有這種特徵,那麼就是抑鬱症。如前面論述的一樣,這裡仍舊有分界線劃在哪裡的問題。<br> 門德爾處理了某些是否把抑鬱診斷為變態的問題。他指出在生活事件和抑鬱之間所報告的聯繫不可能提供出因果關係,而只能是'''相互關聯'''的。典型地說,'''抑鬱被看作疾病或能力下降的結果'''。與其說存在是直接的因果性解釋,不如說環境壓力與潛在的心理傾向可能在相互作用。所以從門德爾以來,內源和外源抑鬱症的術語已運用於不同的反應模式。通常認爲,內源抑鬱症比外源的更為劇烈,它特別表現出減幅的運動反應、極深的抑鬱、缺乏反應性、一般興趣喪失、午夜失眠和缺乏自我憐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由於社群媒體的廣泛流行,「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態讓我們花費大把時間在社群媒體上,深怕漏掉甚麼消息,但它卻也帶給使用者不少負面情緒,例如當我們在Instagram上看到朋友們出遊、派對的歡樂照片,可能會產生「除了我以外,大家的生活都很美好」的錯覺,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可能會造成比較、自卑、忌妒的心態,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但使用者必須知道的是,社群媒體並非生活的全貌,許多人選擇只展現生活美好的一面,而隱藏了辛苦的部分,就如同在下方述「動機-社群網路」部分所說明,人們為了得到他人「按讚」的肯定,會有動機在社群媒體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使用者應有正確的認知,而非一味地讓社群媒體綁架自己,影響情緒和生活。 =====悲傷===== 悲傷是一種感覺到「喪失」的情緒反應,個體失去自己渴望、想要的人、事、物。引起悲傷的事件是不愉快且常導因於非當事人所能控制的外部客觀因素(Kalat&Shiota,2011)。讓人最悲傷的是不可挽回的喪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換回自己所失去的東西(Lazarus,1991)。 :'''悲傷時的生理反應''' ::悲傷時,人的體溫會降低,對於寒冷的敏感度增高;舌頭上的味覺(尤其是甜味)受體減少,令人吃東西覺得食之無味;免疫力下降,罹病機率大增。當你感到悲傷時,你會覺得你的大腦不會活躍。其實在悲傷時期,你的大腦反而會更努力工作:超過70個不同區域被觸發,特別是海馬迴和前額葉會異常活躍。這會導致大腦對葡萄糖的需求增加。 ::除了上述的生理反應,我們常將悲傷時生理的疼痛稱為心痛,雖然悲傷的確會造成生理的疼痛,但不一定是指心在痛。人們從情緒轉為生理的痛主因是,大腦的 ACC 區域會活躍,當感到壓力或疼痛時,ACC 區域會增加迷走神經的活動,迷走神經分布從腦幹到胸部、頸部甚至腹部,所以神經活動接受大量刺激時,會引發疼痛或想吐的感覺,這解釋了為什麼心痛的情緒會引發身理的疼痛。 ::而有一些相關實驗去驗證人際受挫與生理反應的關係,發現人際受挫的感覺(包含失戀)可能是所有情緒中最能引發身體痛苦的,以下實驗舉例: ::在2003,神經學家 Naomi Eisenberger 和 Mattew Lieberman 就做了一個實驗。第一個測試是讓受試者觀看前任的照片並回想分手經歷,再請他們觀看朋友的照片,並回想最近一次相處的美好經驗來做比較。第二個與身體疼痛相關,受試者左前臂受到熱刺激,有熱到會痛的刺激,也有溫暖的刺激。 ::在兩個測試中,研究人員會利用 fMRI 偵測受試著的大腦,藉由比較腦中活躍區域的變化,來觀察社交挫折與身體疼痛的關聯,結果發現人際受挫與熱刺激引起的痛苦相似,顯現人際受挫(心痛的情緒)與身體疼痛神經迴路有重疊性。 :'''有關悲傷的假說''' ::為何人類要演化出悲傷的功能,以下有三種假說:<br> : '''1.悲傷的疼痛假說:''' ::悲傷是個體面對高度壓力事件的一種心理反應。 : '''2.悲傷的迴避假說:''' :: 悲傷具有迴避社會聯繫的功能。當個體被社會團體排擠時,發現自己不受到歡迎時會感到悲傷,而它能幫助你迴避這些社會聯繫,不與他人來往,過一段時間等本身狀態好轉或改進後,再重回社交圈。(N.B.Allen&Badcock,2003)<br> :'''3.悲傷的求助假說:''' :: 悲傷具有求助功能,可以提高社會注意。悲傷的情緒和表現能引起他人注意到自己所面臨的壓力與事件,讓個體顯得無助,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並增加受到幫助的機會。若悲傷是暫時的,朋友或家人會來幫助你;但若悲傷持續太久而成為了憂鬱,若入不斷地要求再保證中,則親友會轉而迴避你。(Nettle,2004) 生活中,悲傷的情緒是難以避免的,但至少可以不被悲傷給擊倒,甚至悲傷過頭演變為憂鬱。對付悲傷的方法與應付壓力的方法相仿,個體可以對悲傷事件重新詮釋,強調該事件的正面意義;此外,失眠與憂鬱有密切關聯,個體能透過維持固定的睡眠作息,降低憂鬱的風險 (Wehr et al.,1998);規律的運動習慣抑能抵抗輕微的憂鬱 (Leppamaki,Partonen&Lonnqvist,2002)。<br> =====緊張=====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好的變化,如結婚、生子;壞的如離婚、待業,日久都會使人緊張。緊張的程度常與生活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緊張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頭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普通的緊張都是暫時性的。突發性的緊張是一種恐懼感。 :'''緊張示例''' :1.精神處於高度準備狀態,興奮不安。例如: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緊張。 :2.激烈或緊迫,使人精神緊張。例如:緊張的勞動/緊張動人的情節/球賽已經進入緊張階段/工作緊張。 :3.供應不足,難於應付。 :4.考試時情緒過度焦慮。 :'''消除緊張的方式'''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若長期、反覆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急躁、激動、惱怒,嚴重者會導致大腦神經功能紊亂,有損於身體健康。因此,要克服緊張的心理,設法把自己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有效消除緊張心理,從根本上來說一是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如果十分爭強好勝,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爭先,自然就會經常感覺到時間緊迫,匆匆忙忙(心理學家稱之為「A型性格」)。而如果能夠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對於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和整體考慮,不過分在乎一時地的得失,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二是要學會調整節奏,有勞有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整好節奏。工作學習時要思想集中,玩時要痛快。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安排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當一個人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情緒反應時,該怎麼調適呢?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常常會勸慰當事人:「別緊張!」「有什麼大不了的!」而當事人自己也通常會這欄告誡自己:「別緊張!」「有什麼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這種辦法幾乎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這會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為這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給你製造更大的緊張。正如有句話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 :當緊張的情緒反應已經出現時,有效的調適方法應該是: 第一,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緊張。第二,做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一些常見的作法例如:活動身體、深呼吸、靜坐、轉移注意力等。 ===補充=== 對負向情緒的看法、負向情緒與健康的關聯。綜上所述,「正面情緒帶來正面影響,負面情緒帶來負面影響」或許可以是個好總結;然而,「情緒被壓抑會對身體健康、記憶產生負面影響」也是項重要的論點。負面情緒的產生其實正是情緒能被抒發的關鍵,同時抒發過程中,也能讓旁人明白自己需要幫助、讓自己得到關心與鼓勵。由此來看,負面情緒本身的存在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而生活節奏、壓力、習慣、環境造成的情緒壓抑,使負面情緒堵塞在心中所造成的身心失調,才是我們應該正視的問題。 對於各種負面情緒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壓抑情緒的壞處分別在近年的文獻<ref>Song, Y., Lu, H., Hu, S., Xu, M., Li, X., & Liu, J. (2015). Regulating emotion to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the amygdala.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4), 523–530. https://doi.org/10.1093/scan/nsu083</ref> <ref>Binder, J., Dominique, J. F., Friese, M., Luechinger, R., Boesiger, P., & Rasch, B.(2012). Emotion suppression reduces hippocampal activity during successful memory encoding. Neuroimage, 63(1), 525-532.</ref>被證實。在 Song, Y.等人提出的這篇文獻中,他們用問卷的方式去獲知身體健康程度與情緒管理的能力,結果發現,情緒管理越好的受測者大多是比較健康的;這個團隊所給出的解釋是,情緒管理相對差的人,或許比較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例如:暴飲暴食、抽煙等。而在這篇<ref group=期刊> Binder, J., Dominique, J. F., Friese, M., Luechinger, R., Boesiger, P., & Rasch, B.(2012). Emotion suppression reduces hippocampal activity during successful memory encoding. Neuroimage, 63(1), 525-532.</ref>則是以 fMRI 去觀察腦部活動,發現人在壓抑情緒的時候,海馬迴幫記憶做編碼的功能會受到干擾,進而使記憶效果降低。 ===表情反應=== 表情反應(expression),包含面部以及肢體的反應。 給予一個情境假設:當人類感到憤怒的時候,其面部可能產生眉頭緊皺、雙眼不自覺睜大、嘴唇緊閉甚至咬牙切齒等徵狀。我們通過這些表情反應,來溝通或傳達警示,若對方能夠因此察覺有不適當的情況,並及時予以道歉,就可免於爭執。 情緒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社會溝通工具,使他人能夠在觀察另一人的表情反應後,做出不同的溝通方式來應對。無論是正向或負向情緒,這都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且不需要經過很多程序或機制來理解,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或年長者,抑或是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能透過這種溝通的機制傳達出心中所想,並且闡釋、理解他人的心思,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情緒表達比起語言文字更為強大,因為其反應更容易被其他個體察覺,透過觀察面部的表情及行為反應,便能偵測出他人的心理狀態;相對的,面部情緒較不容易隱藏及欺騙大眾目光。舉例來說,一個手足無措或頻頻眨眼的人,很有可能正試圖掩藏其內心的想法或事情,因此在賭場上,老練的賭徒常會藉由墨鏡或口罩等偽裝來隱藏自己的信息,或刻意擺出面無表情的臉色以防洩漏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以及他手中撲克牌的好壞。 事實上,相較於語言,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往往透露出更多訊息,而學習解讀這類訊息,可以運用在非常廣泛的領域:心理治療師可以透過這些訊息,了解病人自己都沒有察覺的的真實感受;心思細密的探員甚至可以利用這樣的技巧偵訊犯人和查案。 ====臉的功能==== 一張臉讓我們認識擁有者的獨特身分。在許多情況下,臉被用來判斷吸引力的指標,一張吸引人的臉通常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報償。 除此之外,我們更能從他人的面部表情讀出其內心的感覺,不只作為讀出(read-out)的展示工具,人臉也可以是讀入(read-in)情緒啟動的工具和讀逾(read-across)的社會工具。心理學家施卓克(Fritz strack)等人要求實驗參與者將一支筆以不同的方式含在嘴中,其一是以上嘴唇含住,另一是以牙齒咬著。結果發現以牙齒咬著的參賽者報告出較正向的情緒經驗,他們在看卡通漫畫時,也表現出較多的歡笑反應。這是因為以牙齒咬住的情境,與「露齒微笑」相同,故而有促進正向情緒的效果;反之,以唇含住筆的臉部表情則像是「嘟嘴討厭」的表情。因此,一個人的臉部表情可以影響個人的情緒經驗,例如快樂的面孔可帶來回饋,使人覺得更快樂;而對於擁有負面情緒的人而言,即使是假裝出來的微笑,也能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快樂賀爾蒙)、多巴胺(快樂物質)、腦內啡(腦內麻藥)三種物質,進而使心情變得開朗。近年來,亦有相關研究證實微笑能有效對抗產後憂鬱症,使人走向正面積極。同時,臉也會影響「社會情境」中的其他人,使他們模仿表情產生相關情緒。 透過面部表情是情緒溝通有效的模式之一,動物行為學家提出證據顯示,除了人之外,靈長類動物使用面部表情作為建立優越階層關係的工具。心理學家也顯示在很多社會情境,面部表情是人類溝通的重要管道。 ====姿勢與情緒(肢體反應)==== 情緒是如何影響身體的議題在心理學裡已被廣泛的研究,然而如果我們這時候反問:「那身體姿勢的改變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情緒呢?」這在心理學界便引起了各方不同的觀點,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論。 ===== 支持方 ===== 在 S. Stepper et al. 1993 年的實驗裡,他先讓受試者進行一項能力測驗,然後要求受試者擺出平時的工作姿勢以及擺出端正(抬頭挺胸)或駝背的姿勢。接著告訴他們在剛剛的測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分析受試者的反應後發現,端正姿勢及平時姿勢的受試者回報的反應比駝背姿勢的人感到更加驕傲、開心<ref>Stepper, S., & Strack, F. (1993). Proprioceptive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feel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2), 211–22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4.2.211</ref>。 在 F. Strack 1998 年的研究也提到,他讓一些受試者觀賞一部卡通並為其好笑程度評分。在觀賞的同時,一組受試者被要求咬著一支筆,這將使受試者在不知不覺中露出微笑;另一組被要求用嘴唇含住筆,進而達到防止他們笑的效果。結果顯示,咬著筆的那組認為卡通的好笑程度高過含住筆的那組,也更容易了解卡通中的笑點<ref>Strack, F., Martin, L. 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5), 768–77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4.5.768</ref>。 在所有 TED talk 中名列第二受歡迎的影片《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ref>{{cite web|url=https://www.ted.com/talks/amy_cuddy_your_body_language_shapes_who_you_are?|title=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last=Amy|first=Cuddy|date=2012-06|website=TED|access date=2018-12-18}}</ref><ref>Carney, D. R., Cuddy, A. J., & Yap, A. J. (2010). 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 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0), 1363–1368.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0383437</ref>中更是表明,他們將 42 人帶入實驗室做了個實驗,他們對受試者聲稱實驗目的為心電圖電極的擺放位置是否影響數據收集。實驗裡先讓受試者朝試管裡吐口口水,再擺出有權勢的姿態,如雙手放頭後兩腳伸直、雙手張開靠桌身體著站著微微趨前等姿勢,或無力的姿態如雙手抱肚子或站或坐,保持這些姿勢兩分鐘後詢問:「現在你覺得自己多有力量?」 受試者接著會有一個博奕的機會,然後再取一次唾液樣本。結果發現到本次實驗中用賭博來衡量的風險承擔能力,擺出有權勢姿勢的人有 86%會選擇賭博;而擺低權勢姿態的人只有 60%選擇會賭。將採樣的口水分析後發現,從受試者踏進實驗室的那一刻起,擺出高權勢姿態的人睪固酮會上升 20%、腎上腺皮質醇下降 25%;擺低權勢姿態的人則是睪固酮下降了 10%、腎上腺皮質醇上升 15%。其中睪固酮代表著支配性,而腎上腺皮質素又名「壓力賀爾蒙」,在壓力環境下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強勢的領袖也擁有大量的睪固酮與較低的腎上腺皮質醇。 這樣的實驗結果暗示著透過僅僅兩分鐘的姿勢改變,將造成個人生理與心理上預期接下來的困境挑戰並作出心理、生理及行為上的改變。這或許可以應用在面試、公開演說、風險投資等狀況下增加自我信心及表現,即使一個人因實力不足或在群體間地位低落而感到無力時,或許也能透過這種方式先建立起自信的外殼,漸漸提升表現直到成功為止。 ===== 反對方 ===== Eva Ranehill et al.在 2015 年嘗試重複前述 Dana Carney et al.的實驗,並把實驗人數拉高至 200 人,且遵照原始實驗方法,除了一些差異:如將擺每個姿勢的時間提升到 3 分鐘、在實驗前簡述實驗將調查姿勢是否影響荷爾蒙濃度與行為等。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回報其高權勢感受確實有提升,然而在風險承擔能力、睪固酮濃度與腎上腺皮質醇濃度上卻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作者推測實驗無法複製的原因在於原始實驗的樣本數過少,或者本實驗在實驗前就已經透露出一些實驗的目的<ref>Ranehill, E., Dreber, A., Johannesson, M., Leiberg, S., Sul, S., & Weber, R. A. (2015). 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power posing: No effect on hormones and risk tolerance in a large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5), 653–65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4553946 </ref>。 除此之外,更有數篇發表在 Comprehensive Results in Social Psychology 上的論文表示他們也無法成功複製實驗。 ==== 自身情緒經驗的誘發 ==== 表情不僅止於情緒的產品,他更是可以反饋我們腦中對於過去自身情緒經驗的管道。心理學家施卓克(Fritz Strack)等人曾經據此做過一項實驗: 他們要求實驗參與者將一支筆以不同的方式含於口中,例如放置於鼻子與嘴唇上方用肌肉與面部表情將其夾住,或是以牙齒咬住。結果顯示,牙齒咬住的參與者所做出的報告較多正向的情緒經驗反映,他們在看卡通漫畫時也會表現出更多歡笑的反應。這是為甚麼呢?因為牙齒咬住的情境與我們平時露齒微笑的表狀態幾近相同,固有促進正向情緒的效果。反之,以嘴唇含住筆的嘟嘴表情像是討厭的表情。由此可見,'''外在的表情也會對情緒的引發產生促進及抑制的效果'''。這也告訴著我們,要隨時保持笑容,對於個人的情緒管理也是極為重要的策略。 ==== 展示規則 ==== '''情緒經驗的表達可能跟共同的遺傳基礎具有相當的關連性,但情緒表達的時機以及強度則深受文化的影響'''。每一個文化會建立起各種不同的社會規範用以對人民產生具有相同思維與習俗,概念性的規制效力,用以節制某中情緒得時機與身分(Lutz& Abu-Lughod, 1990)。我們將這種情緒這種調節情緒的表查機制或者我們所認為的無形規範稱為「'''展示規則'''」。 展示規則界定了情緒應該要表現的時機,所應當予以表現的對象與需要表達出的程度。艾克曼(Paul Ekman)認為說這些展示規則都是後天所養成的,歷經後天社會化過程的學習以及強力自我克制基本情緒表達的結果。他曾經在一項研究中,默默記錄下日本及美國受試者同時觀看一部情感極為豐富的電影時,他們面部表情上的變化(Ekman,1972)。結果顯示出,當參與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影時,美國人和日本人所表現出的反應相當接近,都會因著電影情節而出現大笑或悲傷落淚的情狀;然而,假如受試者觀賞電影的房間中多了一位穿著白袍,看似十分威嚴解嚴肅的主試者陪同,日本參與者的表想就會明顯比較有禮貌,也較常微笑,情緒表達上面也會比美國參與者來的更加溫和,與此同時也不太會對於電影情節的大喜大悲而跟著轉換。 有趣且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本的參與者在看到情緒非常強烈的電影情節時,若有主試者在一旁陪同,他會先因應情緒而極短暫的表現出強烈的情緒表情變化,但是瞬間消弭於無形,並且會用微笑的表情來遮掩上一個強烈的情緒表情。 ====情緒表現規則(Display Rules)==== 如果情緒的表達方式在不同文化間有一定的相似性,代表情緒的表達並不只受到後天文化培養的影響,還會受到先天性的影響。除了文化以外,情緒表達也有物種間的差異:比如黑猩猩的笑容和人類不一樣,並不代表開心,反而代表恐懼。 ====臉部說謊==== 雖然臉部表達是重要的溝通管道,提供一個人對環境解釋、反應的許多訊息,但不會是絕對正確的訊息來源。當我們不希望在人前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感受時,我們能夠抑制或改變自發性的表情,做出另一種表情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感受。人們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以符合個人的或文化的表現規則—應該在什麼情況下有何種情緒表現。這些表現規則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差異很大,這也是為何不同文化的成員用不同的臉部表情傳達相同的情緒,或是對同樣的情境反應卻不同。因為有能力控制臉部的表情,所以我們的臉常常不會表露真正的情感。這並不減低面部表情作為溝通的有用程度,事實上,有能力控制表情可能賦予臉部活動必須的彈性,以促進幫助社會行為。 ==== [[wikipedia:Microexpression|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 * '''發現與基本界義''' :學者 Haggard 和 Isaacs(1966)率先發現微表情,認為微表情與自我(ego)防禦機制有關,表達了被壓抑的情緒。他們的研究當時並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視。而另外兩外 Ekman 和 Friesen(1969)也獨立地發現了微表情。他們受一位精神病學家的委託,對一段抑鬱症患者撒謊以掩蓋其自殺意圖的錄影進行檢測。然而,Ekman 和 Friesen 起初並未從這段視頻中發現該患者有任何異常表現:該患者顯得很樂觀,笑得很多,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任何企圖自殺的跡象。但當對該錄影進行慢速播放並逐幀進行檢查時,他們發現:在回答醫生提出的關於未來計劃的問題時,該患者出現了一個強烈的痛苦的表情。在整段影片中,這個表情只佔據了兩幀的畫面,持續時間僅為 1/12 秒。Ekman 和 Friesen 稱之為'''微表情'''。<br>微表情與普通表情有所不同,Ekman 等(Ekman,2003,2009;Ekman&Sullivan,2006)認為: :# 是一種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續時間僅為 1/25 秒至 1/5 秒,因此,大多數人往往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 :# 可能包含做出普通表情所需的全部肌肉動作,也可能只包含臉部肌肉動作的一部分。 :# 往往在人撒謊時出現,表達了人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 :# 是一種自發性的表情動作, 表達了六大基本表情:'''快樂'''、'''傷心'''、'''害怕'''、'''生氣'''、'''驚訝'''、與'''憎惡'''。 :微表情具有的上述性質,使它可能成為我們瞭解人類真實情感和內在情緒加工過程的一個窗口。而Ekman也於1978年出版了「臉部動作識別系統」(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簡稱FACS),對臉部表情與肌肉運動的關係建立完整的編碼分類,至今仍在測量臉部表情的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然而,目前人們對微表情的機理還知之甚少,只是對控制面部肌肉運動的兩條通路具有共識:一條是皮質運動通路,控制隨意的面部肌肉運動;另一條是皮質椎體外系通路,控制自發的面部肌肉運動。但還沒有研究者對此假設進行過檢驗。微表情的心理和神經機制是微表情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識別能力研究''' :Ekman 和 Friesen(1969)發現,當在慢速播放條件下看見了微表情後,即使再以正常速度重新播放這段影片, 他們也可以直接看見影片中的微表情。於是,他們決定將這段影片給一些臨床心理學家看,結果發現其中一些人可以不借助慢速播放技術就覺察到微表情的存在。據此,Ekman 和 Friesen 推斷,能很好識別微表情的人,也能很好地判斷人是否在撒謊。於是,Ekman 的 研究團隊開始製作測量微表情識別能力的工具,同時考察微表情識別能力與謊言識別準確性之間的關係。 :然而,早期研製的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以快速呈現表情圖片的方式來測量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方法缺乏生態學效度。在這種測驗中,「微表情」是孤立出現的;但在現實中,微表情的出現前後卻伴隨著其他表情。另外,快速呈現表情圖像還存在圖像後效問題,而這將延長被試對刺激的知覺加工時間。因此,後來Ekman又研製了「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詳情請見下表。 {| class="wikitable" |年度 |研製測驗者 |測驗名稱 |測驗內容 |測驗結果:微表情識別能力和謊言識別準確性的關係 |- |1974 |Ekman、Friesen |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 |施測者向被試快速呈現一些表情圖片,每張圖片僅呈現 1/25 秒。 |Ekman 和 Sullivan(1991) 研究結果表明,呈顯著正相關(r = 0.27,p < 0.02)。 |- |1997 |Ekman、Frank |類似 BART 的新測驗 |測試程序與 BART 完全相同, 但使用了一套新的表情圖片,而這套表情圖片具有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 |支持早期的研究發現:呈顯著正相關(相關係數為 0.34, p < 0.04)。 |- |2002 |Ekman |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 |施測者首先會向被試呈現一張某人的中性表情的圖片,然後快速呈現該人一張帶有表情的圖片,呈現時間為 1/15 秒;之後再緊跟著呈現一張中性表情的圖片,以消除圖像後效的影響。 |Frank 於 2002 年,分別以美國人和澳洲人作為受試對象進行研究,而結果均呈顯著正相關(r = 0.19,r = 0.30,p < 0.05)。 |} :隨著微表情識別能力測驗的完善,研究者也開始用這些工具探究微表情識別能力的個體差異。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人格特點的人,或許也有不同的微表情識別能力。 {| class="wikitable" |年度 |研究者 |測驗名稱 |測驗內容 |測驗結果:微表情識別能力與人格的關係 |- |2000 |Matsumoto 等人 |JACBART 的未完全版 |包含 56 個項目,擁有三個版本,微表情呈現時間分別為 1/15s、2/15s、1/5s |受試者在 JACBART 上的得分與他們在大五人格量表開放性(openness)維度上的得分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外傾性(extraversion)維度上的得分呈顯著正相關 |} *'''謊言識別''' :在謊言識別研究領域,Warren、Schertler 和 Bull(2009)探究了謊言識別時哪些線索是可利用的有效線索這個問題,結果發現,被試判別情緒性謊言(emotional lies)的成績與他們在弱表情訓練工具(subtle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SETT)上的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與他們在微表情訓練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上的成績無關。該研究結果提示,判別情緒性謊言時,弱表情可能是比微表情更有效的線索。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只進行了 METT 前測,並未進行 METT 後測,被試在 METT 上的成績是未經 METT 訓練的前測成績。因此,該研究可能存在微表情識別能力測試的地板效應,而這有可能導致其 METT 成績與謊言識別成績相關不顯著這種結果。 *'''微表情表達研究''' :Porter 和 Ten Brinke(2008)率先公開發表了他們對微表情表達進行實證研究的報告。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選自國際情感圖片庫(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見 Lang,Bradley & Cuthbert,1999;Lang,Greenwald,Bradley & Hamm,1993)的圖片,並要求受試者作出真實或者虛假的表情,同時記錄受試者的面部表情。結果發現, 所有的受試者均出現了暴露真實感情的面部表情線索, 但大多數表情線索的持續時間都長於 1 秒, 比目前定義的微表情的持續時間(1/25~1/5s)更長。結果還發現,只有 21.95%的受試者出現了符合定義的微表情,這些微表情在受試者出現的全部表情中僅佔 2%,而且很多微表情是在要求受試者真實地表達自身情感時出現的。因此,Porter 和 Ten Brinke(2008)對基於微表情進行謊言識別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吳奇,申尋兵,傅小蘭(2010),微表情研究及其應用) *'''相關影視作品''' :近年許多影視作品以微表情、心理學為題材,[[w:謊言終結者|謊言終結者]]是一部心理學的美國電視劇。在片中,主角利用[[w:en: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分析被觀察者的肢體語言和微表情,進而向他們的客戶(包括FBI等美國執法機構或聯邦機構)提供被觀測者是否撒謊等分析報告。片中的主要故事情節,便是來自美國心理學專家[[w:保羅·艾克曼|保羅·艾克曼博士]]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面部表情的辨識、情緒分析與人際欺騙等。 ====關於面部情緒的本土研究==== 過往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面部情緒資料庫都是以歐美面孔為主,亞洲面孔較少。但其實人們對於判斷不同種族的面孔所展現的情緒的精準性是較低的,且可能因為文化相異而有不同的判準。例如卓淑玲等人<ref>卓淑玲、葉怡玉、連怡甄、徐詠琪(2005,12月): 〈華人臉孔表情資料庫建立初探〉,輔仁大學醫學 院第三屆學術研究成果壁報展,輔仁大學,台北。</ref>的研究就發現,台灣民眾在看到有的北美民眾一致認為是展現厭惡情緒的影像時,則傾向判斷該影像展現的是生氣。 因此,建立本土的資料庫是十分重要的。陳建中、卓淑玲、曾榮瑜建立了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專業表演者臉部表情常模資料庫<ref>陳建中, 卓淑玲, & 曾榮瑜. (2013). 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 專業表演者臉部表情常模資料. 中華心理學刊, 55(4), 439-454.</ref>。該資料庫收集了29位台灣表演者的臉部表情資料庫,以及建立了台灣觀察者針對資料庫中的照片進行的情緒評定常模。此資料庫包含 12, 393 有效影像檔案,表演者以表演的方式表現七種情緒的表情,分別為快樂、生氣、悲傷、厭惡、害怕、驚訝及平靜,且由不同角度進行攝影。 此研究發現,評定者對於快樂的評定強度最強,且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對於驚訝的情緒。而對於害怕的臉則辨識度較低。此研究的貢獻在於表演者與評定者皆為台灣人背景,因此此表情資料庫可以作為台灣脈絡下有關文化議題之情緒研究之資料。不過利用此資料庫的已出版研究仍然不多,台灣文化中的面部情緒展演仍是有待探討的議題。 =====嬰兒情緒發展===== 嬰兒常常依照母親的面容,以幫助自己解釋和應對模糊的情境。當嬰兒在不確定情境時(context of uncertainty),嬰兒會依據母親面部的情緒訊息,作為進取或躲避行為的指引,這種找尋情緒訊息作為行為控制者的過程稱為「社會參考(social referencing)」。 Sorce 等人在 1985 年,研究把小孩放在視覺懸崖(visual cliff)<ref>視覺懸崖其設計為:在具有顯著深度不同的平面之上,覆蓋透明的厚玻璃,並且其平面被製作成棋盤的型式,以製造成一種深度的錯覺。實驗最初設計為研究小嬰兒深度知覺,並認為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證明人類自小就有對深度有所警覺,這樣的能力有助於物種生存。 在上面實驗中,Sorce 等人將此做為實驗方法,以測量母親的面部情緒與嬰兒行為的關係。</ref>,母親情緒訊號對一歲大嬰兒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母親的負面情緒會凍結小孩的前進與好奇心,讓大部分的小孩退縮的角落的安全處。而母親的情緒若為高興,則會讓小孩覺得情境式安全的,而將之視為探勘的訊號。若當視覺懸崖的環境去除,那麼情境就非不確定,小孩就不會參考母親的表親。 備註: * 嬰兒情緒發展里程碑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月數 !! 描述 |- | align=center | 0-2 個月 || 挫折、滿足、漸漸有笑意與好奇心,開始會自我安撫——如吸吮奶嘴 |- | align=center | 3-4 個月 || 主動笑,漸漸會因為不如願而生氣,好奇心增強而互動增多 |- | align=center | 5-7 個月 || 快樂、悲傷、生氣、好奇、厭惡、害怕都越來越明顯,開始對陌生人焦慮 |- | align=center | 8-9 個月 || 以上情緒強度加大,焦慮感也加大,開始有分離焦慮,好惡變得更明顯 |- | align=center | 10-12 個月 || 害怕的事物增多、開始會拒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挫折加重、開始主動尋求快樂 |- | align=center | 12-18 個月 || 分離焦慮明顯,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樂興奮、幽默感漸生、主動尋求快樂 |- | align=center | 18-24 個月 || 上述情緒明顯加劇,自我意識明顯、成功時感到驕傲、失敗時感到羞愧、羞恥、羨慕等 |- | align=center | 24-36 個月 || 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都越發明顯、好惡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情緒 |} </center> =====面部表情的政治學===== Lanzetta 等人在 1985 年,組成內部有心理學家和政治學家的研究小組,專門調查電視上表情對觀看者態度的影響。此研究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觀看者依據政客的面部表情,會影響他們對政客的態度,尤其是當目標是觀眾不認識或並無強烈態度時,這種面部效果最明顯。而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新聞播報員在電視上談論政客時的表情似乎會影響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態度,甚至是選票。 {| class="wikitable" |- ! 實驗 !! 實驗內容 |- | 第一部分 || 三組大學生看同樣一組(20 張)有關雷根總統的剪輯影片,並測量學生對雷根總統前後態度的差別。每部剪輯過的雷根的影片在背景中出現,然後由記者描述這個故事。對這三組而言,有 10 部影片他們看到都是相同的,但另外 10 部,在快樂組,受試者看到雷根快樂而安心的表情;中性組看到中性的表情;生氣組看到雷根生氣、威脅的表情。這些表情的差異對研究前就極力支持或反對雷根的人沒有影響,但對態度中性者,影響卻很明顯。當他們看到雷根快樂而安心的表情後,對他有較多正向的態度;看到中性或生氣,則會對他產生負面態度。 |- | 第二部分 || 研究者從三位播報員在電視上談論政客時的表情,來觀察播報員的表情對於選民的影響。CBS 電台的 Dan Rather 以及 NBC 電台的 Tom Brokaw 在報導雷根或者其民主黨對手孟代爾時,都同樣是愉快的表情,所以沒有偏差證據。然而 ABC 電台的 Peter Jennings 對雷根有強烈的表情偏差,他的表情在報導雷根的新聞時,明顯比孟代爾或其他主題時愉悅。選舉過後,研究者在全國各地做了調查,評估「Jennings 微笑」的效果。他們隨機選取常看新聞,且在這次選舉曾投票的人。他們發現常看 ABC 電台的人,比常看 NBC 或 CBS 電台的人,較容易把票投給雷根。雖然這個現象的解釋可能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最可能的主因是 Peter Jennings 的表情影響選民的態度與選票。此外,因為 ABC 電台支持雷根的故事較其他兩家少,所以可以消除一個可能的解釋:ABC 電台對雷根有一般性的偏好,所以支持雷根的選民會選擇 ABC 電台看新聞。 |} 這些研究代表了我們上述提到的:表情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臉部表情是重要的社會訊息的資源,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態度。 ===心理學家解釋情緒的取向===   心理學家在探討情緒的心理學時,主要從四個取向下手:演化論取向、跨文化取向、心理生理學取向與認知取向。而又從心理生理學取向與認知取向之理論綜合出了情緒之綜合理論。 ==== 情緒的演化論取向====   情緒何以存留在所有人身上?從演化觀點而言,可見情緒的存在,對於人類生存具有不可或缺的理由。情緒能觸發與激起人類做出生理行為。例如:父母親對小孩的愛,雙方的互動,能為彼此帶來幸福的感受,此出現的結果有利於兩方生命的延續;當身處危險的情境,人會感受到緊張以及畏懼,此時情緒會使人具備警覺心,以便在危急中及時做出適當反應。 情緒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接觸事物,身體都會做出情緒反應,想趨近(就是喜歡)或遠離(就是不喜歡)眼前的狀況,大腦會記錄每次的情緒判斷並儲存,形成一種身體不自主地反映,例如:有個朋友每次和他聊天,他都會做出攻擊性的言論,大腦便會記錄與他相處時不舒服的感覺,並製造相關的情緒意象,當下次再遇到這位朋友時,自身就會產生保護機制,只與他基本的打招呼而不作過多的交談,這並非刻意的,而是大腦的情緒意象在發揮作用,使自身產生“抵觸”“拒絕”的反應,不容許自己對這位朋友敞開心胸。即便是隨著社會化,人們可能為了眼前的利益或維持表面上的和諧,我們可以刻意隱藏不舒服的情緒、否認身體的情緒知覺,但是大腦仍然會記錄身體最真實的反應,因此每次接觸到不喜歡的事物時,自身仍會不自覺的比平時更為拘謹。 ==== 情緒的跨文化取向====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笑時,可能會覺得他現在應該相當開心,而看到一個人皺眉頭時,可能覺得他心情沒很好。情緒表達讓我們能溝通情感,讓我們可以與其他人溝通。可以影響他人對我們的回應,例如母親以嬰兒的表情,回應嬰兒 。可以透過情緒表達作社交互動,例如對人微笑可以打破沉默尷尬。可以鼓勵社會行為,例如我們可以用臉部表情,影響他人情緒。但情緒與表情的表達的一致性,真的在所有人類都一樣嗎?表達是社會性的,是要給受眾看的,並且關乎到訊息的傳達。情緒反應的前因、事件解讀、評估,以及生理反應模式等各種面向,都深受個人的文化背景所影響。然而,跨文化上的差異,例如:日本人在困惑或生氣時也會笑,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各國人在尷尬時都會笑,特別是在臉部表情與口語情緒上,能看見共通的基本情緒有不少相仿的地方。 * '''文化模型中的情緒''' 由「情緒的跨文化取向」的角度,我們發現情緒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情緒是受到社會和文化意義影響的。當然人類在接觸文化影響之前,存在著我們上一章節講述的「基本情緒」,而就就文化模型的觀點而言,這種「普世」而「直覺」性的情緒我們可以稱之為「初級情緒」(primary emotion)。而經由社會文化習得的情緒,是在人們表現情緒的過程對基本情緒做出的「再反應」,是經過較複雜的認知、在個體意識的處理之後做出的情緒,例如:雖然生氣(初級情緒)但為了維持禮貌而隱藏怒氣改以陪笑(次級情緒),又或者為了保護自尊而選擇在傷心難過(初級情緒)時以大聲怒罵(次級情緒)隱藏原本的情緒。而這些初級情緒道次及情緒的轉換時常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價值可能會造成個人對基本情緒的「再反應」做出不同選擇。下文 Ekman 的實驗則是對此「文化模型」的證實。 * '''情緒相似性的辨認'''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保罗·艾克曼|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1975)發現,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相當準確地辨認出喜、怒、哀、樂、厭惡與驚恐的臉部表情。新幾內亞的 Fore 部落裡的族人能相當準確地指認出美國人的臉部表情,儘管這個部落並沒有與西方人接觸過,但他們的臉部表情與辨認表情的能力卻和美國人相似。而在所有表情中,高興的表情辨識率最高,恐懼則最低。 * '''情緒判斷''' 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情緒判斷時著重的面相有些不同,例如日本人做情緒判斷時會關注在眼睛的眼神、眉毛;美國人則會注意嘴巴的動作變化。<br> 查爾斯·勞勃·達爾文([[wikipedia:Charles Darwin|Charles Robert Darwin]])在 1872 年時,曾出版過一本《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內容提及了六種基本的情緒狀態,包含快樂、驚訝、恐懼、厭惡、憤怒與悲傷,透過觀察及推論,人類面部表情如果是透過後天學習,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到最後各個族群的面相表達應該會有很大的差異,但依他當時的觀察並沒有這樣的現象,因此推論人類的面部表情是遺傳基因的一部分。為了驗證達爾文的理論,近代心理學家 Rachael Jack 與同事運用計算機程序製作了 4800 個帶有表情的面孔,其中一半是西方白人的面孔,另外一半為東亞人的面孔,請東亞移民與西方白人辨認這些面孔的情緒,結果顯示,白人所做出的辨認符合達爾文的研究,但東亞人卻部分不符合。笑容在此測試中,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但東亞人在分辨驚訝、恐懼、厭惡與憤怒幾項情緒對應的面孔中,無法準確辨別,因此由實驗結果推論,每種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情緒組合,所對應的臉部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研究團隊還進一步推測,東亞人的基本情緒種類可能包含了慚愧、驕傲和負疚等等。 ==== 情緒的心理生理學取向==== 該取向主要是以生物學(生理反應)的觀點解釋情緒的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許多大腦的區域控制情緒的產生和記憶相關經驗所連結的情緒。而在自律神經系統,其掌管了生理現象的改變所引起的情緒。<br> (一)大腦系統的機轉:分成三大原理<br> :'''1.[[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br> ::主要發生在邊緣系統的[[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為情緒中樞。杏仁核為[[w:基底核|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上方,又稱扁桃核、扁桃體、杏仁體,具有調節內臟或產生情緒的功能。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瑟夫‧雷杜克斯([[wikipedia:Joseph E. LeDoux|Joseph E. LeDoux]])的研究指出,感覺受器接收到的訊息,會經由兩條獨立的路徑送達神經中樞處理,第一種為直接傳送至大腦皮質處,再經由數條迴路進行分析後,才會產生合理反應,此種路徑佔絕大部分;第二種途徑是經由[[w:間腦|間腦]],直接傳達至杏仁核,相較第一種路徑快速許多,然而此途徑無法精準處理資訊。此外,杏仁核也操控著「恐懼」此種情緒,當一個人發生意外事故,杏仁核內的特定區域會學習並產生記憶,當下次遇到或聽到類似事件時,恐懼與不安的情緒便會產生。<ref>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365822</ref>正常情況下功能有學習情緒聯想、辨別情緒的表達、感測個人相關資訊和感知帶有情緒的字眼。舉例來說,杏仁核不幸失去功能的病人無法光靠觀看他人的表情就知道此人的心情狀態。<br> :'''2.情緒造成表情和非情緒造成表情的控制'''<br> ::面部的表情控制總共有兩個系統。第一個是 pyramidal motor system ,此一系統包含 motor cortex 是控制自主的(有意的)面部表情,例如:迎合他人的假笑。第二個系統是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 ,此一系統的中樞是在 motor cortex 下方的區域,是調控非自主(與情緒有關)的面部表情,例如:開懷大笑。腦部的損傷有可能造成任一個系統的傷害,pyramidal motor system 受到傷害的病人,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卻無法讓他們假笑,反觀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 受到傷害的病人,雖然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擺出任何表情,但當他們感到喜悅時卻只能板著一張臉。<br> :'''3.大腦的兩大半球([[w:大腦皮質|大腦皮層]])'''<br> ::大腦的第三個重要角色,可以由許多大腦半球差異的研究得知。<br> :::#在右腦受到損傷後,病人將無法因為笑話而開懷大笑,即使他們了解笑話中的文字、笑話邏輯和梗。 :::#當受測者被要求判斷圖中人臉表情所代表的情緒,此研究結果顯示人在此一情況下的右腦的血液量會比左腦多。 :::#受正向情緒而開懷大笑時,左腦的活躍程度較右腦高。 :::#當左腦的某區域被刺激後,受測者開始微笑甚至是大笑。 :::#當球迷在看球時,支持的球隊若贏球此球迷的左半腦的活躍程度較高,支持球隊若輸球則是右半腦的活躍程度較高。 :::#生氣和抑鬱此類負面情緒的產生和右半腦較有關係。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出兩大半球涉及不同的接收和表現情緒反應:經歷負面情緒、對臉部表情的情緒認知、臉部表情的情緒表達都與右半腦較有關聯,而正面情緒則與左半腦較有關聯。<br> (二)自律神經系統的機轉: :自律神經系統( The [[wikipedia: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根據情緒的改變引發生理的改變。例如:當你因為緊張而使手掌冰冷、黏濕,這是因為自律神經調節,增加汗腺汗水的排出,並收縮血管減少血液的流入。此系統控管著大腦和許多器官(心臟、血管、消化器官)的連結,每一個器官的運作是獨立的,但是來自自律神經的訊息會調控(增加或減少此器官的活性)。如此一來,自律神經能夠使器官的功能達到身體所需要的最大效益也可以快速因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例如,當你為了趕校車,你需要更多葡萄糖來當作能量使用,這時自律神經會刺激葡萄糖生成激素的分泌和提升到肌肉的血流量,讓肌肉可以使用能量。 :而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 :'''1.[[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系統]]'''<br> ::交感神經的軸突通常會釋放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到目標器官,造成一些與保護、滋養、成長的相關反應。當一部分的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其他交感神經亦會開始反應,造成[[w:战斗或逃跑反应|戰或逃反應(fight-flight reaction)]],心跳頻率上升、血壓上升、急促而無規律的呼吸、瞳孔放大、流汗、口乾舌燥、血糖上升還有其他能幫助你對抗壓力的生理反應。<br> :'''2.[[w: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經系統]]'''<br>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軸突通常會釋放不一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作用基本上與交感神經為拮抗。 :有學者提出理論表示自律神經系統與情緒相關,如下所示。 :*'''[[w: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情緒理論(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ies,1890): ''' ::由 [[wikipedia:William James|William James]]和 [[wikipedia:Carl Lange|Carl Lange]] 兩位學者提出,他們主張情緒源於生理變化,其途徑是由刺激事件引發生理變化,我們察覺到生理變化並加以解釋,形成情緒感受。此理論認為生理反應先於情緒反應,我們會因應環境事件而產生特定生理變化,因而引發情緒經驗。但是單憑對生理反應的覺知,並不能判斷自己的情緒,因為許多情緒發生時的生理變化都是相近的,人們並無法從少數能夠覺知的生理變化而推論到多樣複雜的情緒狀態。所以可以推論,情緒經驗的產生不一定發生在生理變化之後。 <br> ::*相關實驗: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Tomkin,1962) :::人感受到的情緒會部份地受到臉部肌肉位置之影響。實驗者先請受測者做出一個特定的表情(如嘴角上揚),受測者必須維持這個表情並為自己的心情做出評分,結果顯示:做出較接近正面情緒表情的受測者,對自己的心情評分會比做出負面情緒表情者來的正向。 :*'''Cannon-Bard 情緒理論(坎巴二氏情緒論)([[w:en:Cannon–Bard theory|Cannon-Bard theory]],1929): ''' ::由 [[wikipedia:Walter Bradford Cannon|Walter Bradford Cannon]] 和 Philip Bard 提出,反對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ies),認為人類的行為與生理變化因為較於緩慢,無法解釋迅速的情緒變化,並且生理反應的樣式不足以解釋情緒的多樣性,再者,人體器官並沒有提供可辨別不同情緒的資訊。他們主張生理激發和情緒經驗同時產生。<br> ::Joseph LeDoux 發現,人接受到刺激事件之後,會先激發大腦中的視丘,而視丘一方面傳送訊號到自律神經系統以產生生理變化,另一方面也同時傳送訊號到大腦皮質,處理其經驗到的情緒之性質,也就是說不同情緒並不會有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只要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訊號能夠辨別是何種情緒即可 。而他的理論可以被推廣到許多不同的動作(action)、情緒(emotion)與生理反應(body reaction),在如何詮釋「認知對情緒的『產生』和『調節』」有很大的影響。其中,調節代表著對一件事情可經過「評估」與「再評估」而對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br> ::*相關實驗:參見[[/情緒的種類#恐懼與杏仁核 |恐懼與杏仁核]] :::在該小節中,我們提到了杏仁核處理危險資訊產生恐懼時,資訊會快速地由丘腦傳送到杏仁核,並伴隨著恐懼情緒的產生,而同時,杏仁核也會接續地傳遞資訊到下視丘,產生心跳加速、肌肉僵直等生理變化,因此對於恐懼這種情緒的產生來說,Cannon-Bard 之理論是可以有相當完美的解釋的。<br> (三)中樞神經系統([[wikipedia:Central Nervous System|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中樞系統其中的[[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w:下丘脑|下視丘]](Hypothalamus)所扮演的角色最突出。 :'''1.[[w:边缘系统|邊緣系統]]''':位於中腦附近,多數研究者認為它是控制情緒的中心,利用毀壞法(Lesion Method)的研究發現邊緣系統中某些部分被破壞時,會改變動物的情緒反應。舉例:毀壞杏仁體(Amygdala)可使兇猛的野獸變溫馴;而中隔區(Septal Area)被破壞的動物則變兇暴。如果用電刺激法刺激上述部位,則會產生反效果。 :'''2.[[w:下丘脑|下視丘]]''':位於乳頭體附近,其作用與情緒有關,刺激可以使之產生暴力行為。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下視丘是專司動機與情緒的結構,而邊緣系統則間接地藉由影響下視丘影響情緒反應。 (四)基因對情緒的影響 : '''1. 基因對情緒影響可能性''' ::哈佛大學的凱根(Jerome Kagan)是氣質天生機制方面研究的開始祖師,他長期觀察十幾名被認為有行為抑制的孩童(從幼兒期觀察到成年為止),發現基因也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型態。凱根請父母描述他們的孩子,在一份行為抑制量表進行評分,然後親自觀察他們,並進行大腦造影。報告顯示那些小時候被分類為強烈行為抑制組的孩子,其杏仁核活動的程度比幼兒時分類為非抑制組者來的多。杏仁核的高活化反映出他們的一個重要特性——過度警覺並不停尋找可能的威脅和危險來源,且這類人會被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聲音嚇到。凱根的研究發現行為抑制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特質,害羞的八歲孩子變成害羞的十六歲少年,最後變成害羞的成人。由於凱根發現行為抑制似乎與杏仁核的高度活動有關,所以在八零與九零年代,行為抑制的不變性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一九八零年代後期,科學家研究一個荷蘭的家族,這個家族有十四名男性都犯了衝動型攻擊性犯罪。科學家發現這十四人的染色體上都有相同基因的突變,導致一種 MAMO 的酵素的活性缺失。正常的基因會製作很多的 MAMO,不正常的(短的)基因則只會製造很少量的 MAMO,而大腦中 MAMO 越多,神經傳導物質被分解的越快。或許當 MAMO 在大腦中不足時,大腦只好想辦法增多,從而引發了攻擊性的行為。而動物的研究證實短的 MAMO 跟攻擊性的關係,有短的 MAMO 基因型態的動物面對危險會有毛髮豎立等激烈反應,牠們看到憤怒的臉時,恐懼中心的杏仁核就會被大量活化,這可能足以解釋上述家庭男性成員的暴力反應。 ::但後來紐西蘭科學家對 422 名男性進行篩檢,檢驗他們身上是否帶有異常的基因,並從犯罪案件與公共紀錄比對他們是否有反社會或犯罪行為,也同時作心理測驗,結果發現驚人的事實—— MAMO 基因與反社會行為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影響。研究發現一個有不正常 MAMO 基因的人小時候如果被虐待,那麼以後就有很高機會展現反社會行為;而那些有著相同基因卻來自溫暖家庭,在關愛的滋養下長大的孩子,則沒有做出比擁有正常 MAMO 的人更多的反社會行為。也就是說基因本身無法增加犯罪的機率,尚需要一個壞的環境配合以助紂為虐。 ::基因雖作為基礎,並非無法進行改變,因為基因必須被啟動才能夠表現特質。有基因基礎的害羞、攻擊性或違法行為並不見得會展現出來,要端看個人的生活經驗而定,有某個基因卻不代表它所連接的特質必然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人類和實驗動物之研究已顯示生活經驗可以控制基因的表現。 : '''2. 如何觸發基因''' ::那麼我們的生活經驗是如何達到細胞的層次,造成基因的開啟或關閉呢? ::一九九零年代,生物學家明尼(Michael Meaney)發現他養的老鼠其中有一些表現非常焦慮,只要放到陌生的環境,一點聲音就會使牠們受到驚嚇,甚至使牠們動彈不得。焦慮的母鼠甚至太緊張以致無法履行他的母職,不去舔舐和清理自己的孩子。這些神經質老鼠對壓力經驗的反應出自於荷爾蒙醣皮質素,這種激素會使心跳加快、肌肉緊張,並隨時啟動 fight or flight(戰或逃) 反應。相較之下,其他老鼠被放到陌生環境則會好奇地到處探索,以沉著應變來處理新環境的壓力,而且這類老鼠遭到電擊時,也只會分泌少量的醣皮質素。而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大腦海馬迴中醣皮質素受體的數量不同。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中葉,明尼發現某些老鼠有較多醣皮質素受體的原因。原來是牠們小的時候有被鼠媽媽充分舔舐、清洗,這個感受到母愛的經驗造成這些老鼠們一生的差別,將牠們大腦的軟體設定為可以坦然面對挫折,且不害怕陌生環境。相較之下,那些備受忽視的鼠寶寶們,長大後變的非常焦慮害怕,容易過度緊張,碰到任何陌生或預料之外的事會僵住並無法動彈。明尼發現這個受體的基因會受到生命初期經驗而改變。在散發母愛的媽媽扶養下的小鼠,這個基因的活動力比對照組(冷漠對待)增加兩倍。如果母親是冷漠的,這個基因會被關掉。這個實驗顯示生活經驗可以深入到DNA層次,影響其開關。 ::真正的 DNA 序列並沒有改變,而是基因的表現與否。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卵雙胞胎一個有思覺失調症,一個沒有。2005 年有一個研究顯示經驗對基因的重要性,研究發現擁有相似生活型態、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比起有不同生活型態,不常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有著更相似的基因因果關係。到五十歲時,在不同環境長大的同卵雙胞胎,比他們在三歲時的差異多達四倍以上。這說明了環境為什麼可以把相同基因體轉譯成完全不相同的人。 :'''3. 害羞怎麼變大膽的''' ::一個大膽的幼兒要如何變成一個害羞的青少年?害羞的幼兒又有機會變成大膽的青少年嗎? ::研究者曾對 368 位孩子進行從小到大的觀察與實驗,透過孩子玩玩具、面對陌生人或機器人等表現,把孩子放入依照內向到外向所形成的性格光譜。他們對這些三歲寶寶中挑出七十名作長期追蹤,有一些是非常害羞的孩子,一些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也有許多是落在平均值附近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七歲、九歲時會各回來進行觀察一次。為了確定對行為測驗的準確性,研究者也分析了孩子大腦前額葉的腦波型態,發現左右的不對稱性與害羞或大膽有高度的正相關:大膽、沒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左前額葉皮質的活化都比右前額葉皮質厲害;害羞、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則右前額葉皮質活化的比較強。而在比對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情形時發現,三歲時的大腦與行為不能預測孩子到九歲時的情形,最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的分類類別產生變化。一名在三歲很大膽的孩子,到九歲時有同樣的機率是害羞、大膽或居於兩者之間。三歲時很大膽的孩子,十年後的氣質與當時的關係就像擲銅板一般,是無法絕對肯定而隨機的。研究者也分析了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的資料,結果顯示有些孩子三歲態與九歲相像,但是整體來說三歲時 EEG 的型態與九歲時的型態相關性少於 0.1。 ::這個資料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直到研究當時,兒童發展的流行模式都宣稱,假如一個寶寶生下來落在害羞或焦慮的那一端,那麼他以後會變成焦慮的孩子,未來是焦慮的症候群。然而,在本研究發現氣質改變者比穩定不動者多。這與長大後有比較好的社交技巧,比較能跟陌生人說話沒有關係,而是在於他們不再是焦慮的孩子。舊的模式宣稱,他們躲在學習和社交技術的披風下,表面上看起來很大方,其實內心仍然是害羞與焦慮,但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發現他們大腦也跟著改變了。 ::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例子: ::威爾,是個曾經一恐懼就僵住的寶寶,但是有個很外向的姐姐,也幸運的有個肯花時間教導他如何與人交際的老師,雖然在九歲時並沒有變成一個外向的孩子,但是很穩當的移到中間組去了。相較之下,山姆的爸爸罹患了癌症,在山姆五歲與七歲時兩次住院治療,這個打擊無疑地對他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山姆從非常大膽移到了中間組。 ::雖然威爾和山姆都沒有移到另一個極端,但是他們都從極端移到了中間;也有將近一半的孩子從中間移到兩個極端,也有孩子從一極端移至另一個:尚恩是最沒被抑制的孩子,他三歲時直接走到機器人的旁邊,對他微笑並開始說話。但是當他八歲時,父親因癌症過世。他九歲時,已經完全改變,陌生人一進來他立刻僵住,不敢玩房間中的任何玩具。他變成我們研究中最膽小、最受抑制的孩子。 ::這個兒童研究對大腦可塑性的了解意義深遠。在發展過程當中,一些大腦最有特性的特質,例如額葉皮質 EEG 的活動,可以產生巨大的改變。這些關於情緒型態主要面向可塑性的發現,提供了父母與老師找出孩子情緒型態並塑造的基礎。這對其它有基因機制的人格特質也可應用,即使一個孩子天性傾向焦慮,但若在一個放鬆且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也可以減少基因對人格特質的影響。同樣的,一個天生害羞的孩子也可以發展成有社交性的青少年和大人,但前提是父母不要過度的限縮社交空間與過度寵愛,並讓孩子多與同儕互動。環境不只塑造孩子的行為或大腦的功能,還會影響基因的開關,因此,環境可以說是展現遺傳的人格特質的來至關重要因素。 ==== 情緒的認知取向==== * 吊橋效應(又稱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wikipedia: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 實驗背景 ::[https://doi.org/10.1037/h0037031 Donald Dutton 和 Arther Aron] 將實驗組別分成了兩組,請了一位女子分別在離地 70 公尺、搖晃危險的吊橋(會令人產生恐懼)和離地 3 公尺、堅固寬敞的木橋(不會令人產生恐懼)之尾端等候。並請許多的男性穿越該橋,而A女會請他們做主題統覺實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在該測驗中,會提供他們一些圖片,並要求這些受試者編造故事。雖然這些圖片並不包含有關性的內容,但被編造的故事會被分析有無關性之內容。這位女子在最後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和名字給予受試的男性們,並跟他們說若是有問題可以打電話給她。最後他們讓該女子在兩種狀況下對這些男子進行調查: ::# 在穿過一百四十米的橋後便立即接受測試。 ::# 在穿過一百四十米的橋後,有足夠的休息後,再做測試。 :* 實驗結果 ::在穿橋後便立即接受測試的男性,有較高的比例會打給該女性,而這被認為是他們「覺醒錯誤」的原因。他們誤將自己走吊橋害怕的情緒,理解為因該女子而被刺激的情緒。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男性因為過橋而感到較為焦慮時,會認為女性更有吸引力。反觀他們第一個進行 TAT 的測試中,不同的橋所進行的實驗並沒有顯著差異。 :* 影響 ::身體的訊號會讓大腦做出詮釋,像是在班上與同學聊天時,和特定同學聊天會支支吾吾,經過幾次的溝通後你可能會將這些狀況解釋為戀愛的表現。在此理論中認為,大腦會試著去詮釋身體上的訊號,這樣的吊橋效應讓早期情緒的研究者認為,我們是透過詮釋身體上的訊號去了解情緒。因此吊橋效應便是人們可能把造成某些生理變化的情形,歸咎於錯誤的原因,而對我們的情緒和心理造成影響。 :* 理論解析 ::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例如,根據這種理論,在情緒體驗的過程中,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現與以往有所不同,如,覺得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手有點抖,接下來,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此時自己的生理表現。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然而,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釋,有的時候,人們會很難確定自己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由於難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現的真正原因,人們會對產生對情緒的錯誤認識。在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 爭議 ::吊橋效應實驗仍有其問題,主要的批評有:後續研究試圖複製遠使實驗時遇到困難,引發再現性的問題以及原始實驗設計可能無法完全排除其他變數的干擾,例如個體差異和特定情境的其他元素。 * Schachter-Singer 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斯辛二氏情緒論、情緒二因論): :[https://doi.org/10.1037/h0046234 由 Stanley Schachter 和 Jerome Everett Singer 提出],主張引發情緒的刺激事件會導致生理反應,生理反應則會促使個體觀察外在環境,作為辨識情緒的線索,(此外,人們會將此生理激發做上標記,成為日後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情緒跟生理反應與認知評估有重大相關,只要觀念轉變,就會在短時間內對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很大的改變)。 :實驗中,參與者皆被注入刺激物(如腎上腺素 adrenaline),但第一階段參與者分為是否被告知刺激物對其生理影響的資訊。而第二階段,參與者分別進入兩種的外部環境:環境裡設定存在欣喜愉悅的旁人與憤怒急躁的旁人。而四種不同情境下的參與者,分別有以下不同情緒反應: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的資訊以及置入愉悅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欣喜,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的作用。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的資訊以及置入急躁環境的參與者,不感到憤怒,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的作用。 # 不被告知相應的生理反應並置入愉悅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欣喜,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外部環境作用。 # 不被告知相應的生理反應並置入急躁環境的參與者,感到憤怒,並將自身的情緒反應,歸於外部環境作用。 :{| class="wikitable" |- ! !! 被告知相應生理反應 !! 未告知相應生理反應 |- | 愉悅環境 || 感到欣喜將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作用 || 感到欣喜將情緒反應,歸於環境作用 |- | 急躁環境 || 不感到憤怒,將情緒反應,歸於刺激物作用 || 感到憤怒,將情緒反應,歸於環境作用 |} {| class="wikitable" |- ! 理論 !! 理論說明 |- |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6.4.352 Lazarus 情緒理論(Lazarus theory of emotion)] || 認知(根據評估產生的思考)先於情緒出現。在情緒發生之前,人會先評估事件的情境,並在認知中找尋對事件適合的解釋,再反應出相對的情緒。 |-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8-07091-013 Zajonc 情緒理論(Zajonc theory of emotion)] || 認知與情緒是分開進行的。情緒的發生是基本是自然的,並不會因為認知上的評估與思考,而影響情緒反應。 |}   由實驗結果,心理學家發現,不被告知相關訊息的參與者們有相同反應模式,同樣因外部環境而做出認知評估,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因此推論出,情緒激發的推手是由個人對事件的評估,形塑了人們的情緒反應。       ==== 情緒的綜合理論==== 在我們遇到危險刺激事件時,我們會心跳加速、呼吸頻率升高、口乾舌燥、肌肉緊繃等等。這些都是由[[w: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發出的訊號,使身體能預備好產生情緒反應。自律神經系統引發許多與情緒相關的生理變化。例如:你的手在緊張時感到濕冷,那是因為自律神經系統增加了汗水並減少了手中的血液流量。 自律神經系統在大腦和大多數身體器官之間傳遞信息,幫助獨立運作的器官促進或抑制它的活動。如此一來,自律神經系統協調這些器官的功能來滿足身體的一般需求,並使身體得以適應環境變化。假如你在運動會中參加拔河比賽,你就會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來給予肌肉能量。自律神經系統藉由增加能夠產生葡萄糖的激素的分泌量來讓身體獲取所需的能量並同時促進血液循環。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以下兩部分: '''1.[[w: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系統]]'''(拉丁語:Sympathicus;英語: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一般控制與'''興奮相關的行為,即戰鬥或逃跑反應。'''<br>'''2.[[w: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英語:Parasympathetic system)主要負責'''身體休息時的「休息和消化」或「進食和繁殖」等活動''',包括性喚起,流涎,流淚,排尿,消化和排便。<br> 大部分器官共同受到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影響,且兩者之間是互相拮抗的,因而可以實現對該器官的精細調節,實現內環境的穩態。情緒可以活化任何一者,且此二者神經系統皆有軸突纖維遍布身體的每個器官。來自'''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軸突將神經遞質-[[w:乙醯膽鹼|乙醯膽鹼]]釋放到目標器官,'''使器官產生與保護、養分吸收以及身體生長相關的活動。'''從'''交感神經系統'''釋放出一種不同的神經遞質-[[w: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進入目標器官,'''幫助身體獲取能量'''。當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被刺激時,其他部分也會被激活,產生 fight-or-flight 反應,其症狀包括心率和血壓的升高、呼吸頻率上升、瞳孔擴大、雞皮疙瘩以及其他有助於身體對抗或逃避威脅的生理變化。 此外,兩者不可同存:一旦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就不會同時反應;反之亦然。可以想像成「吞嚥」和「呼吸」,兩者不可在同一時間進行。 我們無法有意識地改變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能直接控制血壓;但是,我們卻可以'''執行對自律神經系統有間接影響的行動'''。例如,為了使性器官產生反應,我們可能會想像一個色情畫面來撩起性慾。我們也可以藉由屏住呼吸或拉傷肌肉來提升血壓。相反地,我們可以躺下並且放鬆身體來降低血壓。 透過交感以及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在平靜和強烈刺激之間達到平衡。在生理層面上,當我們遇到恐懼或憤怒這些強烈情緒時,身體會自動啟動緊急反應系統(emergency reaction system),使我們能自主地讓身體調適到能應付潛在危險的狀態。這個反應由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掌控,如腎上腺素等可以促進血糖釋放、血壓升高的激素會被釋放;然而,當事件過去身體需要轉向平靜時,副交感神經便會作用、抑制這些活化性激素的釋放。 上述是周圍神經系統的調控,在中樞神經之中,激素和神經兩層面的調控和整合是由下視丘(hypothalamus)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兩者一同負責。此兩區域可以說是情緒的控制系統,可以調整人體的狀態使我們做出攻擊、防衛、逃離等等行為。而在神經解剖學中,杏仁核(amygdala)是研究的重點。杏仁核座落於大腦皮質顳葉的基部,由一群神經核組成,是連結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周圍神經系統的一個重要的轉運站。正如在恐懼時,視丘傳送訊息到杏仁核,便進一步快速產生了恐懼之情緒,以便我們快速反應危急情況,但是接著視丘會在循著感覺皮質區那條較慢的路徑,讓我們的大腦去評估確認我們遭遇到的威脅。杏仁核扮演一負責為負面情緒加上意義的角色,他是「威脅偵測器」,可以提醒我們是否處於危險的環境中。而最後,處理情緒的中樞神經:大腦皮質(cortex),則是透過聯想、記憶等等把心理體驗和生理反應整合起來。<br> 在了解情緒的生理歷程之後,我們可以進一部探討「情緒理論」。情緒之綜合理論整理了 James-Lange 理論、Cannon-Bard 理論還有其他之認知理論。 '''(1) [[w: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理論(詹郎二氏情緒論)]]:''' 在此理論被提出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情緒會居先於反映發生,例如在憤怒時,是因為生氣才會對他人大吼大叫。然而,[[w: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主張這個順序應該是相反的,身體應該會先有反應、我們才會感知到情緒。[[w:Carl Lange (physician)|Carl Lange]]也同時提出類似觀念,說明'''「情緒起源於身體的回饋」。'''因此這種認為由某些特定刺激所引起的自律系統調控的身體作用,會導致特定情緒體驗的情緒論,被稱之為詹郎二氏情緒論。這種理論是被視為一種「周邊(peripheralist)」理論,因為他們是以自律神經系統和內臟、肌肉等非中樞神經的反應作為情緒鏈鎖反應上最重要的角色。 '''(2)[[w:Cannon–Bard theory|Cannon-Bard 理論]](坎巴二氏情緒論, Cannon-Bard theory):''' [[w:Walter Bradford Cannon|Walter Bradford Cannon]](1927)反對上述所提的「周邊理論」,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才是關靜性的作用角色。'''他認為內臟反應等與情緒無十分強烈、直接的關聯性,他的實驗指出,即使當內臟與 CNS 的連結被切斷,實驗室的動物仍然會表現出情緒反應。他進一步指出, ANS 的反應通常是緩慢的,他的速度並不足以瞬間的引發情緒來源,因此情緒扮演著在大腦接收刺激和輸出反應之間仲裁者的角色。同時間,Philip Bard 也認為這些周圍性的反應並不是在情緒生成上的重要角色。Bard 認為,誘發情緒的刺激主要是產生兩種效應:一者是透過交感神經引起身體的周圍反應,二者是經由大腦皮質引起個人的主觀性情緒體驗。綜合兩人的理論,他們預測身體反應和心理反應之間的獨立性。 '''(3) [[w:Two-factor_theory_of_emotion|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此理論由[[w:Stanley Schachter|Stanley Schachter]] 所提出,他認為'''情緒體驗是由生理激發(physiological arousal)如心率加快、出汗等,和認知評價(congnitive appraisal)兩者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情緒生成必須先經由生理激發後,再經由我們評價這些生理激發所感受到的事務,找到最合適的情緒標籤,即情緒是由認知過程、環境、生理狀態在大腦整合後的結果。 應用舉例-吊橋效應:因自我的知覺歸因錯誤,導致認知在特殊情境下混亂,例如:因為恐懼產生的生理反應,卻誤認為是喜歡身邊的人。因為兩種情況的生理反應都十分類似。 '''(4) [[w:認知-評價理論|情緒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f emotion)''' 此理論由[[w:Richard Lazarus|Richard Lazarus]]所提出,他主張「情緒體驗是產生於當事人與被評價的環境之間的,它並不能單單從發生在當事人上的事件或他大腦中所思所的事情上加以理解。」簡而言之,即'''只有當當事人認為此一刺激具有個人意義時,才會產生情緒的反應。'''同時,情緒的反應並不需要是理性上有意識地思考,它可能與過去的情境有所連結,因此很難從環境中尋找出生理激發的直接原因。 可是[[w:Robert Zajonc|Robert Zajonc]]對此理論卻提出批評,他表示:人們可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不知道為什麼就會產生偏好(preference)。 在一系列被稱之為「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的實驗中,實驗人員以螢幕瞬間呈現一些刺激(如數字、陌生臉孔等)給受試者,時間短暫到會讓受試者無法從意識上加以辨認圖樣。但是當受試者被要求指出對於特定刺激的喜好程度時,他們會傾向於對於舊有項目較高的評定(所謂的舊有的刺激是指一些曾在意識的閾值下閃現的)。因此 Zajonc 認為,'''受試者會在意識上不自覺的受一些舊有因素影響,情緒並不一定要從評價歷程中衍生出。''' 最後我們可以綜合了解,認知評價可以是建立情緒的一個重要歷程,但他並非唯一;某些情況下,人們會下意識的不自覺去由環境中尋找,嘗試解讀自己的情緒反應;而在某些情況下,情緒則會受到先天連結所支配,這將會不需要任何的解釋,也無法有任何的解釋。這種種達成情緒的不同途徑,說明了情緒的多源性、以及他所具有的多方面功能。 ===情緒形態論 === ==== 性質 ==== (1)情緒形態是個體對生命經驗的一致性反應,受到大腦某些特定神經迴路的影響,可以用客觀的方式測量。 (2)情緒形態影響我們感受某種特定情緒狀態、特質和心情的可能性,因為情緒形態比情緒狀態更靠近大腦情緒的系統,可視為情緒生活的基礎單位。 (3)人格特質在神經機制上是既非基本的,也非必要的指認工具;是一組高層次的情緒特質和情緒狀態的組合。 (4)情緒狀態可以追蹤到大腦的某些特性上,是獨特的大腦標記。 (5)情緒狀態的六個向度,反映出大腦的特性與組形,是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的發現。 '''特徵''' 一、指向性:正性情緒是指需要得到滿足,負性情緒指的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人類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等等。如果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産生負性情緒。 二、兩級性:情緒有高興、愉快,也會有憤怒和悲傷。 三、動力性:情緒對行為和認知是具有動力性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孩子被表揚之後動力十足,幹什麼都特別有幹勁,這是情緒的動力性在起作用,甚至我們高興的時候痛的感覺都會下降。 四、宣泄性:情緒可以通過生理方式表達,也可以通過心理方式表達。心理表達方式主要是將情緒遷怒于別人,跟別人發脾氣,這種一種心理表達。生理表達是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把這個表達出來,壓抑在心裏,就會以身體症狀表示,比如生氣的時候胃脹吃不下東西。 五、過程性:無論是多麼高興或者悲傷的情緒,經歷一個過程就會衰減下來。 六、非理性:我們一直認為理智會戰勝情感,但生活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戰勝情感,實際上經常有理智被情感衝破的現象,比如聽信謠傳等。 七、轉換性:情緒之間可以互相轉換,情緒和行為之間也可以進行轉換。比如平常講的成語裏的喜極而泣,破涕為笑就是情緒轉換的特徵。當你有高興的事情,就更容易對別人友善,也更容易答應別人的要求,你有一些不高興的事情,更容易遷怒于別人,衝別人發脾氣。 ==== 六大向度 ==== 情緒活動不只發生在腦幹、邊緣系統等所謂「原始」的腦區,反而更和前額葉皮質區有密切關聯。前額葉皮質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所在處、思想和智慧的中心,更是區辨人類與低等動物認知功能的關鍵所在。以 Richard J. Davidson 為首的精神科學家提出情緒形態(emotional style)理論,將情緒概分為六大向度,包含回彈力(resilience)、展望(outlook)、社會直覺(social intuition)、自我覺識(self-awareness)、情境敏感度(sensitivity to context)和注意力(attention),Davidson 等人主張這六大向度有大腦活動的實質基礎,並是依穩固的大腦活動形態所建立的。 ===== 回彈力向度(Resilience)===== 回彈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遇失去、挫敗或其他的不順利事件後,是否能輕易從憤怒、悲傷或其他的負面情緒中復原'''。回彈力過高或過低都不好:一個極端快速回彈的人容易缺乏克服挑戰的動機,會聳聳肩接受每一個挫折,他會抱持著「不要擔心,快樂就好」的態度;相反的,回彈太慢的態度會在挫折發生後停滯不前,執著於一件已經過去、無法挽回的事。 我們可以定義事件的「正常回復時間」為回復正常情緒所需的平均時間。從小小的倒楣事(如被販賣機吃錢),到巨大的失落(如配偶死亡)各有其正常回復時間。在親人過世後,回復到正常情緒的時間遠大於沒拿到飲料的。情緒的回復,有一部份是自動化的,但令人訝異的是,情緒回復時間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 在典型的實驗中,研究員會給受試者看大部分人會感到悲傷、厭惡或其他負面情緒的圖片,如葬禮上寡婦帶著年幼的孩子哭泣、可怕的車禍現場等;或是給受試者引發生理痛苦的刺激,如用很燙的水碰觸受試者的皮膚(不到會燙傷的程度)。接著,檢查受試者的「恢復期」(recovery period),即負面情緒或疼痛感消失的時間。例如,測量眨眼反射行為(eye blink reflex),或用皮膚上的電極測量眨眼時肌肉收縮的強度,此兩種測量可以了解該受試者從打擊中回復的狀況,並量化該數據。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回彈力向度: * 當我和好友或配偶發生家事分工等不愉快的小事、小摩擦,我會因而長達數小時甚至整天都不高興。 * 當我開車時,有駕駛人違反交通規則,從路肩插到我前面,我不會因而生很久的氣。 * 當我經驗到強烈的悲傷,比如親密的人離世,它會讓我長達好幾個月的做事能力都被干擾。 * 當在職場上犯錯而被責罵,我能放下它,當作長了經驗。 * 當我去試吃新的餐廳,結果很難吃,服務態度又差,我整晚都會不高興。 * 當我開車時遇到前方有車禍,因此被卡在車陣中,終於順利開走之後,我會猛踩油門揚長而去,藉此發洩,但內心還是不舒服。 * 當家裡的熱水器壞掉,我會知道花點錢請人來修就好了,不會因而生氣。 * 當我遇到有好感的對象,問對方願不願意再跟我見面,結果被婉拒了,會讓我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都心情不好。 * 當我被提名參加重要的專業比賽,或老闆考慮給我升遷,最後卻輸給我覺得條件更差的人,我能很快放下這件事繼續努力。 * 當我在聚會場合跟有趣的陌生人說到話,結果他問到我個人的事情時,我太緊張而答不出來,事後我會反反覆覆在腦中重溫這段對話,練習怎麼答得更得體,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 ===== 展望向度(Outlook)===== 展望向度與回彈力向度相對,回彈力向度是指人在負面打擊中快速回復的速度,而展望向度描述人'''維持快樂的能力,或者稱做「保持樂觀」的能力、「樂天」傾向''',神經科學家 Richard J. Davidson 形容為"find a silver lining in every cloud"(在每一片烏雲當中找出金光)。在展望向度極端的人們,能對生活當中的每件事找到快樂,並且抱持這樣的信念生活下去。在生活中,也許他們並沒有看清事情的全面,又或者忽略事物壞處是他們的本能,使得我們必須提醒他們別被自己的信念沖昏頭。 展望光譜正向極端的人,往往對於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不夠敏感,置他們自身於險境。相反的,展望光譜負向極端的人們對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有悲觀的傾向,在他們的眼中,所有的快樂都只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深怕背後潛藏的危險。這些悲觀者在生活中往往厭世、焦慮、杞人憂天,不過相對於樂天派,他們往往能夠一葉知秋。 在實驗室當中,測量展望向度的方法是讓受試者觀看一些能夠促進腦部正向情緒迴路的圖片,例如抱著嬰兒的母親或者在布施受眾的虔誠宗教信仰者,然後測量他們腦部迴路的持久度,另外除了測量腦部快樂迴路的持久度,也可以測量與微笑臉部肌肉的持久程度,在這兩者維持越久,展望向度上越正向。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展望向度: * 當我受邀去見自己不熟的人,我會很期待和他們成為朋友,而不是當作一件不得不做的義務,覺得這些人不值得認識。 * 當我評價一名職場的同事,我會聚焦在他待改進之處,而不是整體的正面表現。 * 我覺得接下來的十年會更好,至少會比上一個十年更好。 * 當我要搬家到陌生的新城市,我感覺很恐懼,彷彿要踏入未知的領域。 * 當我遇到意料之外的好事,譬如跟陌生人聊得很開心,這個正面的感覺幾分鐘內就會消失。 * 當我到了聚會場合,只要一開始很順利,我整晚就都會感到很順利。 * 美麗的風景對我的吸引力很短暫,很快就會顯得無聊。 * 當我一早醒來,我滿腦子都是今天計畫要做的開心事,這個念頭讓我心情整天都很好。 * 當我參觀博物館或聽音樂會,就算前幾分鐘都很喜歡,但很快就感到冷淡乏味。 * 當我忙碌時,可以一做完某件事就馬上接著做下一件事,不會覺得累。 ===== 社會直覺向度(Social Intuition)=====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導演運用了極度細節的鏡頭來描述一個故事:例如:兩隻眼睛的視線飄忽、前傾變成後仰、腳尖指向九十度的方位,又或者,在角色含淚、欲言又止的畫面嘎然而止,我們卻清楚接下來將是一段傷心的哭喊——我們了解人際之間潛藏的訊息,端賴我們的社會直覺向度。社會直覺向度指的是我們能夠'''在人與人交流之間挖掘出臺面底下的情緒和想法,換句話說,有沒有辦法懂得「弦外之音」'''。 社會直覺向度中處於正向極端的人,能藉由眼神、臉部肌肉的抽動窺知對方藏在心裡的話語,他們可以懂得剛失戀的朋友需要的是長時間的陪伴傾聽,或者是注意力的轉移,這樣的敏感天賦使得他們能夠相對容易了解另一個人的心意,並據此做出反應;相對的,在社會直覺向度上處於負向極端的那一群人往往不懂對方的真實想法,當另一方甩門走人時,還在思考剛剛發生了甚麼事,他們沒有辦法分清楚,在對方詢問「我是不是很可悲」的時候,想要的到底是單純的關愛還是中立理性的分析。這種人往往會把較為表面的關係弄得難以維持,搞的另一方需要卸下社交武裝來表明心意。不過相對來說,在親密關係當中,過度要求一個人的敏感度也是有其負面的效果,當雙方已經對對方的反應機制撩若指掌後,再要求對方必須敏感可能有些不合時宜,對某些人來說,在信任的人面前暢所欲言是非常好的抒壓管道。 在實驗室中,我們可以藉由測量一個人行為上與大腦的反應來觀察一個人在社會直覺向度上的落點在哪。我們可以讓受試者觀看一張人臉照片,並用偵測眼睛視線方向的雷射技術來觀察受試者的眼睛看向照片的哪個方位,視線看向照片人物眼睛的受試者,在社會直覺向度上位於較為正向的落點,而視線看向照片人物的嘴巴,或是根本沒對在人物的受試者在社會直覺向度上擁有較負向的落點。在做這個實驗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用 fMRI 來觀察受試者腦部的神經活動,觀察視覺皮質當中的梭狀迴(fusiform gyrus)與邊緣系統當中的杏仁核(amygdala)是否被活化,這兩個部位在接收並認知社交訊息的功能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看著另一個人的臉部,特別是眼睛時,兩個腦部當中的區域會高度的活化。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社會直覺向度: * 當我跟他人對話時,我能注意到對方細微的情緒線索,譬如不悅或憤怒,甚至在他本人發現之前就察覺了。 * 我常注意他人臉部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 對我來說,當面交談跟透過電話交談差不多,因為即使面對面交談,我也得不到比電話上更多的資訊。 * 我常覺得,自己比他人更了解他真正的感受。 * 跟我交談的人常沒來由地開始生氣,讓我感到驚愕。 * 當我和別人在餐廳一起用餐,我喜歡坐在對方旁邊而不是對面,因為這樣就不用盯著對方的臉。 * 我常根據他人的緊張或不舒服做出反應,並且是基於直覺,就算對方沒有表達出口我也知道。 * 當我在公共場合時,喜歡觀察他人來消磨時間。 * 我常用看的就知道一個人是否心事重重。 ===== 自我覺識向度(Self-awareness)===== 自我覺識向度指的是一個人'''判斷自身情緒訊號的能力'''。自我覺識力較高的人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極為敏銳,時時刻刻都會留意到身體正對自己釋出哪些訊號,譬如他們對某人發怒時,會立刻知道自己並不是對其生氣,而是因為其他外來壓力而遷怒於對方;另一方面,自我覺識力低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內在訊號則不敏感,也時常為自己的各種情緒反應感到困惑。這類人鮮少反省自己,在經歷焦慮/嫉妒/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時,往往不會自覺,而要等身邊親密的人關切他們為何焦慮/嫉妒/憤怒/厭煩,才會驚覺自己的情緒。他們並不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而是真的沒發覺身體有這些情緒的跡象出現。自我覺識的能力讓人能強烈感受到情緒狀態的身體層面,有助於體會別人的感受,對同理心的形成至關重要;然而也因為如此,對自己的感覺和情緒都很敏感的人,也會對別人的痛苦、焦慮等情緒感同身受。當他們目睹別人遭受痛苦時,自己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也會上升許多,導致心跳加速、血壓飆高。 心理學家常藉由觀察一個受測者有多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心跳,來測量他對自己身體內在訊號的敏感度。研究人員先讓受測者放鬆、休息,測量他的心跳,然後用電腦模擬出他的心跳聲,也就是每心跳一次,電腦就產生一組聲音。接著,研究人員將該組聲音調到心臟跳動時間點之前或之後,產生出另一組模擬心音。最後,研究人員透過耳機,播放這兩組心音,請受測者選出和他本人心跳聲一致的那組。經過大約一百次隨機播放測試後,即可得知受測者對自己身體訊號的敏感度;自我意識較強的人在心跳測試中的正確率,大約都落在前二十五個百分點內。 若想了解自己對身體訊號的敏感度,可以進行下列測試。請一名外人測量你的脈搏在三十秒內跳了多少次;與此同時,你要在不碰觸自己的手腕或其他動脈的情況下,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體的內在活動上,盡可能感受並數算自己的心跳。重複四次三十秒測試後,和協助你的人比對你們計算的心跳次數,數字越接近,則你的自我覺識能力可能越高。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自我覺識向度: * 當別人問我為什麼悲傷或憤怒,我的反應或心裡想法常是「我沒有悲傷/憤怒啊」。 * 當親密的人,譬如伴侶或朋友,問我為什麼對某人很失禮或態度很差,我常常不承認。 * 我常(一個月兩次或以上)發現自己莫名地脈搏、心跳很快。 * 當我看到他人身陷痛苦時,我在情緒和身體上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 * 我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用文字表達我的情緒。 * 有時我感到疼痛,但不知道為什麼。 * 我喜歡安靜、放鬆地獨處,感受自己內心在想什麼。 * 我覺得自己的身心是合一的,且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在。 * 我對外在環境很敏感,卻很少注意到本身身體的狀況。 * 當我在運動時,我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哪些改變。 ===== 情境敏感度向度(Sensitivity to Context)===== 日常生活、人際互動中,有許多潛藏的訊息、規則,好比我們不會在喪禮上暢談最近的趣事、或是在嚴肅的場合開黃色笑話。情境敏感度便是指'''一個人對於周遭環境、社交場合中潛藏的規則或規則等的敏感程度'''。 情境敏感度高的人能夠較容易了解他人的情緒、面面俱到,也比較「會看臉色」、不容易得罪人;然而相對的,這樣的人可能需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能量來進行社交,因為他們放更多的注意力在他人身上、接收更多訊息、經過更多思考才予以回應。 相反的,情境敏感度低的人較無法參透表面下的情緒、潛規則等等,因此往往容易說出不合時宜的話、被形容很「白目」;相對的,這樣的人沒有那麼多的考慮、應和、牽絆,因此可能可以過得更自得其樂、忠於自己。 要測量情緒敏感度向度,我們會將受試者放在不同的環境下並觀察他們的反應。例如,理論上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會保持較高的警覺性,因此,如果我們把幼兒置於陌生的環境中,但是幼兒卻表現得十分輕鬆,我們便推測他的情緒敏感度較低。而對成人的測試中,受試者會被置於兩個氣氛截然不同的房間,從他的反應推測他的情境敏感度。此外,神經學上,海馬迴與理解外界的訊息有關,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磁振造影來觀察一個人的海馬迴結構與活躍程度,來推測其情境敏感度。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情境敏感度向度: * 親密的朋友認為我對別人的感覺很敏感。 * 偶爾有人會說我在某社交場合的舉止不恰當,我則會驚訝地覺得自己沒有這樣。 * 我有時工作不太順利,因為我拿捏不好對上司的態度,得罪他們;有些朋友不再跟我來往,因為我在他們難過時表現得太開心。 * 當我和人們交談,他們有時會後退一步,站得離我遠一點。 * 我說話前會先確認過自己要說出口的話,以免這句話不恰當。 * 當我在餐廳等公共場所時,會特別控制自己說話的音量。 * 當我在公共場所時,常被提醒不要提到某人的名字,以免他剛好經過。 * 我能意識到自己去過的地方,就連很多年前開車經過的某條路也是。 * 當有人的舉止不識相,譬如在工作場所不夠莊重,我會注意到。 * 親密的朋友常說我在新環境和陌生人應對很合宜。 ===== 注意力向度(Attention)===== 注意力指的是排除外在干擾,保持專注的能力。'''注意力向度的光譜上,趨向高端的人能夠持續聚焦在特定事物上;趨向低端的人,則容易受環境中任何微小的刺激所吸引,因而轉移注意力,並感覺對自己的注意力難以掌控。'''而之所以把注意力向度納入情緒形態之中,是因為不只聲音和影像會干擾注意力,帶有'''情緒成分'''的外物更會對注意力造成很大的干擾。 情緒跟注意力關係密切,因為情緒性刺激很大程度上掌管著我們的注意力。過濾掉情緒干擾的能力,是我們情緒生活的基石,因此注意力對其他的情緒向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例如:自我覺識能力需要注意自己身體的訊號,社會直覺則要能注意各種社交線索。 心理學研究上,根據各種不同種類的注意力,每種都有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其中一種稱為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也就是在充斥各種刺激的感官汪洋中,能專注在單一一件事情上。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我們所接收的訊息其實多得驚人,就連在你閱讀超普通心理學的同時,你的周邊視覺(peripheral vision)都會看見你的手捧著電腦或手機、你的耳朵接收到各種聲音。即使平常有許多感官刺激彼此競爭我們的注意力,但我們通常會忽略絕大部分的事情,只能同時注意一件事;若非如此,我們就會迷失在感官刺激的汪洋裡了。我們的身體主要靠兩個方法,才能維持這種專注: #依我們想注意的訊息來自哪個輸入管道,就強化該管道所輸入的訊息 #抑制來自其他管道的訊息。 還有另一種注意力,它和選擇性注意力相反,是開放的,不加判斷;有了這種能力,你才能對思想、眼睛、耳朵、感覺等各種刺激,全都保持接收狀態。例如,某人正要趕往一場重要會議,眼看快遲到了,電梯卻故障不能搭。即使某人明確知道自己很焦慮、壓力很大,卻沒有驚慌,還能用眼神搜索可以上樓的樓梯。如果某人做得到,代表他擁有這種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 這種人常得到的形容詞是「處變不驚」、「有種安定的磁場」,他們能在各種不相干的事件之中保持專注。他們時常會覺得情緒平衡,並感到滿足、鎮定自若,在多方雜訊下也不會情緒起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不只影響我們對環境周遭的敏感度,對我們自身的思想和情緒也同樣重要。 心理學實驗中,如果要測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則研究人員會善用注意力的特徵:當一個刺激霸佔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就很難注意到其他短暫又突然、只出現零點多秒的刺激。這種現象叫「注意力眨眼」(attentional blink),意即我們注意到一個刺激後,對下一個刺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研究人員的作法是讓英文字母在電腦螢幕上閃現,每秒閃出十個字母,譬如 C、P、Q、D、K、L、T、B、X、V,但是偶爾會有阿拉伯數字夾雜在這堆字母中出現,譬如 C、P、Q、D、3、K、L、7、T、B、X、V;受試者的任務就是注意閃動消失的文字,並說出這些混雜的阿拉伯數字。 研究發現,假如在第一個數字出現之後,第二個數字不到五百毫秒就緊接著出現,那麼受試者就很容易忽略第二個出現的數字。以上述序列為例,即受試者會說出 3,但是沒有說到 7,換句話說,他們的注意力「眨眼」了。這種現象背後的生理機制是因為相對於英文字母,數字很少出現,且它又是受試者尋找的目標。 所以當數字出現時,會在受試者腦中引起興奮的脈衝,大腦需要一點時間來恢復原來刺激前的狀態,才能繼續鎖定它的目標。注意力眨眼的時間越長。在一個數字閃現後,需要間隔越長的時間,才看得見下一個閃現的數字,表示該受試者的大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注意到下一個刺激。換言之,該受試者會遺漏掉更多的環境訊息,注意力比較不集中。 研究第二階段中,受試者要注意的目標刺激不是單純的符號,而是情緒性的刺激,此時注意力眨眼的時間普遍更長。此階段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任務並不是從字母堆中辨認出數字,而是從連續的風景照中,找到其中夾雜的孩童哭泣圖片。根據測驗結果,受試者在看到第一張哭泣的圖片之後,需要更長的時間間隔,才能注意到第二張孩童哭泣圖。這表示注意力的高低和情緒有關;更精確地說,'''情緒影響注意力'''。 心理學家用字母中夾數字,或者用大自然景象中混入情緒性圖片,來測量開放、不加判斷的注意力;至於「選擇性注意力」,則用下述方法來測量。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戴上耳機,聽不同頻率的簡單音效,分別是高頻和低頻。最簡單的階段中,受試者要注意頻率的變化,只要一出現高頻率的聲音就立刻按下按鈕,聽到低頻率的聲音時則不按。 為了提高注意力的門檻,研究人員刻意增加任務的難度,把聲音安排在左耳或右耳的不同聲道,一秒播一次,左耳、右耳、左耳、右耳輪流播音。受試者按鈕正確的次數減去錯誤的次數,而他的成績就是他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在此之上,研究人員甚至又將實驗調整得更困難:他們要求一部分受試者,只有高頻率/低頻率在左聲道/右聲道(任一種排列組合)播出時,才能按按鈕。結果發現,當正確頻率的音出現在錯誤的聲道(即受試者應該忽略的那隻耳朵)時,受試者最容易犯錯,明明不該按卻按了鈕;這表示他的注意力太廣,不夠聚焦。更有些時候,受試者來不及聽見正確頻率的聲音。 研究人員通常用下列假設性情境,判斷受測者的注意力向度: * 在吵雜的環境下,我也能專注。 * 只要我安靜地坐下,就算只是一下子,也會突然冒出一堆雜念,並且常被這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思緒拉走。 * 當我做事被意外事件給打斷,我能把注意力重新拉回本來的事上。 * 在還算安靜的環境裡,例如公車、火車,或超市結帳的隊伍裡,我會注意到周遭的很多事。 * 我的注意力常被周遭的刺激或事件給吸引,而且一旦被吸走就拉不太回來。 * 在吵雜的環境下,例如晚會上,或在辦公室的隔間裡跟人交談時,我能輕易隔絕別的聲音,但只要我夠專注,也能猜到旁人在說什麼。換言之,我可以一心多用,一邊跟某人說話,同時知道周遭他人在說什麼。 * 當我置身吵雜、很多感官刺激、或很多事同時發生的環境,我能專注在自己心裡在想的事上,不會分神。 * 當我決定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幾乎每次都做得到。 * 當我需要全心全力完成一件重要的專案時,會盡可能找最安靜的地方來做事。 * 當我在家想做正事時,很容易被電視、說話等聲音給干擾。 ===情緒具有的生理性差異=== ==== 情緒氣質(Temperament) ==== 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情緒行為反應傾向'''。從嬰兒的情緒反應可以觀察到,有些嬰兒安靜,有些嬰兒好動。嬰兒氣質無好壞之分,卻關係著養育的難易程度,一般分類有三: #安樂型:這類兒童平時活動比較悠閑輕鬆,適應性強,心情愉快,對於新的事物也很快就能夠適應接受,對周遭的人常表示友善; 到了學齡階段之後,這類兒童也能較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慢吞吞型:對於陌生的人事物較容易表現退縮內向的一面。對於初次接觸的事物,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養育困難型:活動力強,反應較激烈,對於新奇事物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兩極化,需要一些時間調適,經常堅持度高,會堅持自己所想要的。 ==== 反應強度(Response intensity)==== 是指情緒表現的力度。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強度不同,有些人情緒強烈,有些人相對微弱。以憤怒而言,由弱到強,可以由比較弱的「不悅」到最強烈的「憤怒」。 ==== 反應閾(Response threshold)==== 是指引發情緒的最小刺激量。有人在極為微小的挫折情境,即可以引發出情緒,有人卻要比較大的挫折情境才會引發情緒。反應閾有些源於生理基礎,例如痛點滴、笑點滴、哭點滴…等等。也有些跟後天學習經驗影響有關,例如有人期末總成績得超高過95分才覺得滿意,但有些人期末總成績得60分就很滿意,因為有驚無險、低分飛過;也有人得78分,覺得傷心哭泣,因為這是他這學期最低分的一科。這都涉及對分數的主觀認知差異。 ===情緒與認知=== 雖然有一些情境可能直接連結大腦生理反應和情緒狀態,但是認知仍是最重要的連結因素,認知在決定情緒狀態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某些人害怕的生理反應是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緊繃和血壓升高,而有趣的是,這些徵狀與興奮所伴隨而來的生理變化相似。換句話說,假如一個正有一股強烈情緒的人,當人們試圖去測量他的生理狀況,可能難以理解他是因害怕而顫抖或是因興奮而顫抖。 認知心理學家亦認為,造成情緒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判斷(認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奧運會上獲得銅牌的選手比獲得銀牌的選手更高興,前者慶幸自己獲得獎牌,後者則遺憾沒有拿到第一。瑪格達·阿諾(Magda Arnold)在60年代最先提出:在外界事件發生後,大腦的邊緣系統會自動判斷這件事對我們是好是壞,而根據事件定性,我們會下意識地決定是喜歡還是厭惡這件事,因此產生情緒。情緒成為我們的動機,使我們接近或是避免剛剛發生的事件。 而討論到情緒與認知的關係,我們也不得不去思考人類是否是唯一具有意識能力的生物?根據劍橋大學學者所提出的[http://fcmconference.org/img/CambridgeDeclarationOnConsciousness.pdf 《劍橋宣言:關於意識》],他們聲明非人類動物——主要為哺乳類、鳥類,及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擁有意識,且找到相當有力的證據。 劍橋宣言的最後一段宣稱:「缺乏大腦新皮層似乎不表示生物沒有經歷情感狀態變化的能力。各類證據皆不約而同地指出:非人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以及有能力展示帶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充份表明人類並非唯一擁有產生意識之神經基礎物質的生物。非人動物,包括所有哺乳類及鳥類、以及其他生物,包括章魚,也擁有這些神經基礎物質。」 而他們提出的證據有以下: :1.構成情緒反應的基礎神經物質並不局限於大腦皮層內。人類進入情感狀態時,一些大腦皮層下區域的神經網絡也會被激活起來。在動物身上,這些皮層下神經網絡是產生情緒行為的關鍵。對人和非人動物腦部同樣區域作出人為激活,均能引起相應的行為及感受狀態。非人動物一旦引發本能上的情緒行為,不少隨之而來的行為都和動物經歷的感受狀態相一致,在人腦上刺激這些神經系統也能得出類似的情感狀態。皮層下區域的同源神經結構擁有密集的情感相關系統,而年輕人類和缺乏新皮層的動物皆保留這些腦部心智功能。另外,早在無脊椎動物發生輻射演化時,已出現了一些神經迴路去支援專注力、睡眠及抉擇等行為或電生理狀態。這些證據可見於昆蟲以及頭足綱軟體動物。 :2.鳥類在行為上、神經生理上、神經結構上都展示了意識的平行演化,例如從非洲灰鸚鵡可觀察到接近人類水平的意識。新研究發現哺乳類和鳥類的情緒網絡及微型認知回路似乎比以前所想的更為同源。某些鳥類物種甚至展示了和哺乳類相似的睡眠神經模式,比如快速眼動(REM)睡眠。斑胸草雀(Zebra finch) 也展示了一些從前被認為需要哺乳類新皮層的神經生理模式。而在自我辨識的鏡像研究中,一些鳥類比如喜鵲就表現出跟人類、猩猩、海豚和大象類似的結果。 :3.神經藥理研究指出,能干涉人腦而影響意識行為的藥物,用在非人動物上能造成類似的行為干擾。情緒感受產生自人類和非人動物皆有的同源大腦皮層下網絡,因此有強烈證據相信兩者於演化上共享原始情感感質(Primal affective qualia)。 這些證據皆指出,只要生物具有認知能力,便可能會有情緒的產生。 ===情緒的相關實驗 === ==== 狗的妒忌心理實驗 ==== 心理學家哈里斯設計一項實驗測試狗狗是否對受到自己主人寵愛的其他狗會產生妒忌,研究對象是 36 隻狗和牠們的飼主,試驗要求飼主與 1 隻按了開關會汪汪叫和搖尾巴的玩具狗一同玩耍,並把它當作真狗看待。當飼主跟玩具狗玩時,約 80%狗兒會推或碰觸飼主,而玩具狗汪汪叫與搖尾巴時,有些狗甚至會攻擊它。實驗結論為狗亦會產生妒忌並想要切斷主人和其他狗的關係,使人重新思考是否只有人才擁有妒忌這類所謂複雜的情緒。 ==== 延遲滿足實驗 ==== [[w: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ref>Mischel, W. Preference for delayed reinforce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ultural observ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 56 (1): 57 [2021-12-02]. doi:10.1037/h00418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透過APA PsycNet.</ref>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份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而得到兩份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延遲滿足實驗通常會設定出以下兩種條件:「利益較小但可較快得到」與「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研究發現,即使人知道再等一段時間後的報酬高於當下獲得的,仍偏向選擇利益較小但當下能獲得的選項;選擇「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選項的受侍者被認為較有「自制力」或「能夠壓抑慾望」兩項可能導致成功的要素。影響人做出此種選擇牽涉到多種情緒因素,更有神經心裡學的研究指出兩類人在決策時,前額頁皮質活動方式不同。 然而此實驗的缺失是:實驗的評估標準可能受到質疑,一個 SAT 分數優異、人際關係活躍的學生,難以判定必定比分數略低、人際交往較少的學生更加優秀。側重感知的人群比起側重規劃、改變的人群,通常更善於理解事物,因此顯性標準(事業成就等)可能難以體現這一差異。且在2018年5月,紐約大學的心理學者泰勒·瓦特在心理學頂尖期刊《心理科學》發表了一篇[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8761661?casa_token=c-sBlzB1F78AAAAA%3AjgGHJkG22K3X2cuWr4J75Tcj4znovAftuAfImL_k09jW-7q4xu4bPDTexZIYfL_vzADXi_fJ5EVy8Rw 研究],推翻了使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使這個經典受到挑戰。研究團隊擴大了原本實驗的樣本數量,調查了超過900位來自不同家庭社會背景的孩童,發現那些成功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延遲滿足的能力強,而是因為來自於較優異的家庭背景。在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裡,子女可以得到的資源較多,當面臨誘惑時,較容易忍耐;與之相反的是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在他們眼裡的資源轉瞬即逝,如果不馬上奪取就會消失,抵抗誘惑的能力因此降低。也就是說,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其實是更為宏觀的因素:家庭條件與可以接觸到的各式資本,而非孩童自身的心理素質。 除了上述對於棉花糖實驗受試者篩選的質疑外,一些學者更近一步地探討是否有其他影響孩子決策的因素。Kid et al.(20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12001849?casa_token=abFJMwGPK3oAAAAA:hYbqNCfSpD7akYUmuv9ECNL7ugiWgTkvOr_EixxTAYwLUvmfM_0sSN_Lkfo4N9MOYtDnCufOqJw]發表了一篇關於孩童決策能力會受到環境的可靠度(reliability)研究。該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受試孩童會得到一組杯子以及用過的蠟筆,並被實驗員告知等待一段時間後,會有更好的彩繪工具。結果顯示:所有的孩子都願意等待,但只有被分到實驗員可靠的那組,會得到先前承諾的彩繪工具。另一組的實驗原則食言。後續也用了貼重複做了一次,讓受試的孩子更加確信實驗員的可靠/不可靠度。在第二階段時,研究人員以此為基礎,開始進行了棉花糖實驗。而最終的結果顯示:相較於被分配到不可靠的實驗員那組的孩子,分配到可靠實驗員的孩子在抗拒誘惑上有更良好的表現。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意味著除了受試孩子自己的克制力外,對於未來獎賞的不確定性對於孩子決策(decison-making)也有很大的影響。 ==== 動物之情緒實驗 ====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羔羊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衝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ref>https://kknews.cc/psychology/qoaxj4y.html</ref> === 情緒化 === 根據日本人際關係療法權威水島廣子醫師所提出的解釋,'''情緒是人類最自然的防衛反應,本身沒有對錯''',無論生氣、焦慮或不安,每一種情緒都代表真實的自己,坦然面對並給予理解和撫慰。而「情緒化」也可以稱為「情緒化思考」,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尋常的應對。為了要避免陷入情緒化思考,了解並重視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策略,並非強迫自己要「正面思考」或是「勉強自己接受」。 *情緒化的成因 人類會利用過去的經驗累積作為基模,拓展對於環境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是透過自己至今為止所累積、建立的「資料庫」,解讀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若經驗累積中,因受關注或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容易造成自我肯定感低落,而這樣的人通常會因而戴上「不會有人聽說我說話」的濾鏡與人互動並且不敢正視自己的情緒,便容易讓自己陷入「情緒化思考」的困境,會經常執著於如何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正確」,藉此達到「受肯定」的需求,然而,對於「正確」的堅持有時是一種暴力,畢竟每個人心中的「正確」都不一樣,與其消耗能量與「對錯」拔河,還不如努力去培養自己的自我肯定感。 ===學習與情緒=== 心理學者近年來多已承認人是帶有情感的動物,其行為多受情緒所左右。過去,人們總認為學習純屬心理活動,然而,情緒在學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學生往往因為課業壓力引起焦慮不安的情緒,其中又以考試最為普遍,而由此引起的緊張感常使學習者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反應與水準,與其相關的心理疾病有懼書症(book phobia)、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考試焦慮症(test anxiety)等。有的學生在考試前一天會緊張嘔吐,有的看到書本時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或者去學校之前會覺得身體不適,這些都是類似的例子,由此可見,學習與情緒息息相關。前述這些與焦慮相關的現象,不全然帶來負面的影響,給予適度的壓力能激發學習的動機,進而增加學習的成效。像是在完全沒有考試的情況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較弱,學習成效低落;但如果每兩個禮拜安排一場小考,便能刺激學習。過度或長期的刺激可能會限制學習者的心智活動,降低其創造力、阻礙思路,或對其生理與心理造成傷害。 ==動機與情緒的關係 == '''動機與情緒是兩個交互影響的元素''',並且可互為因果,動機導致情緒,而情緒亦會導致動機。'''動機被阻礙時可能產生負面情緒,而動機被滿足時可能產生正向情緒。'''例如,當你飢腸轆轆想吃東西時,若有人搶走你的食物,你必然會大怒,而這個憤怒的情緒又會使你很想打人;而你打人完後,則會有舒服的情緒。由上可知,最後的情緒乃因後來的動機所致,不是一開始「想吃東西」造成的。故情緒與動機經常相互影響,不是絕對的直線關係。兩者的關係簡略來說可用這個式子表達: '''情緒強度 = 動機的強度 × 超乎預期的程度''' 當做一件事的動機越強(像是投入很多時間或花費很多金錢等)、超乎預期的程度越大(比預料中好很多/壞很多),則產生的情緒強度越高。舉例來說: A同學花一天讀普通心理學期末考,最後40分被當→ 只花一天讀書,成績基本上不會太高,因此動機強度低、超乎預期的程度也低(意料中的事)→情緒強度低 B同學花一個月讀普通心理學期末考,最後40分被當→ 花一個月讀書,成績基本上不應該太低,因此動機強度高、超乎預期的程度也高(意料之外的事)→情緒強度高 === 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 又稱正負衝突,指對於同一目標有趨近跟逃避的心理衝突,同一個目標可以滿足需求但又構成威脅,既有吸引又有排斥從而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例如: {{exampleH}} 當老鼠看到眼前的食物,牠會感到欣喜(正面的情緒)便想趨近它;但同時,老鼠害怕遭遇電擊,對此刺激卻又產生恐懼(負面的情緒),就會想遠離它。 {{exampleF}} 當逃避的傾斜度大於接近的傾斜度時,便會引發老鼠避開的動機。 以下舉兩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exampleH}} 參加社團可以獲得許多經驗、增加人脈;但會占用許多時間、影響課業。 {{exampleF}} {{exampleH}} 當小湯哥發現吃了甜點會使心情變好(產生正面情緒),便會一直趨向去吃甜點這個行為;相反的,當小湯哥吃到壞掉的甜點而拉肚子,產生痛苦的情緒(負面情緒),可能下次就不會想要再去吃甜點,而產生躲避的行為。 {{exampleF}} === 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s) === 指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無法同時兼顧,所形成的心理困擾狀況。雙趨衝突是個體如對兩個並存的目標都期望達到,但限於情勢,必須有所取捨,不能兼得而生的心理上難以取捨的心理困境。例如: {{exampleH}} 年輕人想繼續進修以增加學識,又想工作以擴展經驗。 {{exampleF}} 二者都是自己想要的,卻不能同時得到,即是雙趨衝突。 又例如: {{exampleH}} 既想要去看電影又想去準備下週的考試,但時間有限,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擇一。 {{exampleF}} {{exampleH}} 同時收到兩項具有同等吸引力的工作邀請,對其中一項的選擇意味著對另一項的拒絕。 {{exampleF}} ==== 解決 ==== 雙趨衝突的特點在於這種衝突的平衡是不穩定的。當某人向一目標移動時,便出現一種目標梯度效應,這時,較近目標的吸引力增強,而遠離目標的吸引力下降,兩種吸引力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因此會迅速被吸引到較近的目標。 理性的決策者往往希望決策方案能夠一舉兩得或一舉多得,但客觀條件又常常使之難以實現。決策活動所面對的資源條件往往是有限的,決策者在決定如何利用資源時就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想做的事情很多,可資金條件只允許擇一而行,雙趨衝突就會產生。 要解決這樣的衝突,必須放棄一個目標,或者同時放棄兩個目標而追求另一折衷的目標。如果一個人認為,魚和熊掌雖然都很好吃,但熊掌屬於珍奇佳餚,對他更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兩樣目標的吸引力就有了大小差別,那麼衝突就比較容易解決。 === 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s) === 又稱負負衝突/ 避避衝突,指兩種或以上目標都是人所想要迴避的,而只能迴避其中一個目標時的心理衝突。這是一種回避型衝突,即「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例如: {{exampleH}} 一個小孩長了智齒,感到非常痛,但他又不肯就醫,因為他害怕治療所帶來的痛苦。 {{exampleF}} 此時,牙痛和治療帶來的痛苦都是想要迴避的目標,但是又不能同時迴避。要解決這種衝突,只有接受其中一種痛苦程度較輕的目標。 又例如: {{exampleH}} 明天有兩個科目要期中考,但時間有限,只能完整的準備完一個科目,因此只能在兩者擇其一執行(即便心中並不真的那麼想念書)。 {{exampleF}} ==== 解決 ==== 雙避衝突是在一個人要在兩項負值對象之間(即兩個有害無益的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心理衝突。在這種衝突中,兩種排斥力的平衡也是趨向穩定的,使受害者繼續為猶豫不決所折磨。假如某人移向一種選擇,負債排斥力就會增強,於是他被推向另一種選擇;但當他趨近另一種選擇時,後者的負債力又會增強;這樣他就要擺來擺去而接近中間位置。這一類的衝突解決可以是兩害中取其輕。 解決要點:有明確行動目的,評估威脅對象,從而作出決策,再作評估。 === 動機與情緒的相異點 === {| class="wikitable" |- ! !! 動機 !! 情緒 |- | 循環性 || 有部份的循環性(如飢餓)|| 鮮少具循環性 |- | 反應的可見性 || 引起動機的刺激(如飢餓),通常無法被觀察 || 引起的反應通常是可見的 |- | 引發的行為 || 動機引發的行動通常是主動積極的 || 情緒引起的行為大致是被動的 |- | 反應的發源 || 與外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反應 || 內在活動產生的反應(如個體內在的生理或認知活動) |- | 對後續行為的影響 || 引導、激發行為的繼續(如飢餓會引起食物的尋求)|| 可能妨礙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傷心導致了沮喪)或導致行動的改變(如感到恐懼而引起逃避行為) |} ==疾病== 本章節將簡略說明一部分與情緒相關的疾病,若需要更詳細的內容,可以閱讀本書的「心理異常」章節,或參考維基百科的特定條目。 {{main|超普通心理学/心理異常|l1=心理異常}} ===[[w:躁鬱症|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這種情緒波動因起伏較正常人大,持續時間亦長,因而會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活適應功能和人際、學業、工作等能力. '''症狀''' {| class="wikitable" |- ! 躁期症狀 !! 鬱期症狀 |- | 情緒過度興奮、愉悅 || 情緒低落,表情愁苦 |- | 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 || 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 |- | 精力充沛、睡眠需求減少、性活動不節制 || 失眠或者嗜睡 |- | 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 || 食慾減少、體重減輕或增加、性趣減退 |- | 膨脹的自尊心或自大狂妄 || 絕望、有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 | 多話 || 反應遲鈍、動作減少 |- | 意念飛躍、 點子多、 注意力不集中 || 疲累感、注意力或思考力減退 |} 在躁期,患者會產生極度愉悅的情緒,在'''輕躁'''時,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許多病患會留戀處於輕躁期的感覺,'''躁狂'''則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可能產生幻覺,從而妄想及認知扭曲等。而在鬱期,患者會感到憂鬱,行為視輕重程度而定,輕則不想講話,重則有自殺念頭。 ==== 成因 ==== 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或腦神經細胞膜上之離子運送的失衡有很大,但躁鬱症發生的原因因人而異,目前還無法明確斷定。可以確定的是,其成因與遺傳以及壓力都有關係。極少量樣本的雙生子(雙胞胎)研究顯示,此種疾病的成因的確存在可能的遺傳因素,環境影響較大。 2018 年六月,《科學》期刊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初步發現,躁鬱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許多共同的可能致病基因。<ref>The Brainstorm Consortium; Anttila, Verneri; Bulik-Sullivan, Brendan; Finucane, Hilary K; 等.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p8757 Analysis of shared heritability in common disorders of the brain. Science.] 2018-06-22, 360 (6395) [2018-07-28].</ref> ==== 分類 ==== 躁鬱症分成'''第一型躁鬱症'''、'''第二型躁鬱症'''、'''環性心境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與'''青少年躁鬱症''',其症狀大致相同,但表現形式差異較大。 {| class="wikitable" |- | '''一型雙向情感障礙''' || 患者會在狂躁期、輕造其以及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 |- | '''二型雙向情感障礙''' || 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不會出現狂躁期。 |- | '''環形心境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 || 主要表現為長時間的心境不穩定,期間有若干抑鬱和輕躁狂的周期,且沒有一種抑鬱或躁狂的表現的嚴重度和持續時間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鬱發作(中/重度)的標準,可伴有正常心境間歇期。 |- | '''青少年躁鬱症''' || 多是從一種輕微情緒交替違常引起。簡單來說,情緒違常跟躁鬱症一樣具有「情緒愉悅、亢奮」與「情緒低落」兩種狀態交替的特徵,但強度不及躁鬱症的標準。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情緒病徵的兒童,在青春期會轉變成躁鬱症。同樣的,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請參閱 DSM。 |} ==== 治療 ==== :根據至今為止的研究表明,躁鬱症無法單靠一種治療方法根治,需透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輔相成。 *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鋰鹽為主,但是對於多數患者常需合併其它的精神科藥物如 BENZODIAZEPINE 及抗精神病藥物為輔。鋰鹽本身能夠增進細胞之穩定度,減低神經傳導速率,具有安定情緒之作用。一般認為使用鋰鹽可達百分之七十左右預防發病效果。 * '''心理治療''':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心理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周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就一個兩度住院的患者而言,正常而穩定地服藥與生活作息與否,直接影響病情的穩定及發展,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積極的病識感,依樣能夠期待患者豐富又多樣的生活。 如果認為病人的風險和情況有住院治療必要,在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鑑定後可以強制病人住院接受治療(在離島時鑑定流程則可以由一位專科醫師完成)。嚴重的行為問題在急性期可以用苯二氮平類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處理。若病人有服用抗憂鬱藥物,在躁狂期建議應停藥,若不停藥則應該加上情緒穩定劑,對於其他治療手段反應都不佳且症狀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對電痙攣療法有反應。 至於躁鬱症病人的交友與婚姻,宜採自然的態度,給予關懷及正確的指引。 常與病人溝通,了解目前交友的情形,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發現病人對異性的興趣過於濃厚,或兩性的關係變得隨便時,應多加注意,或請精神科醫護人員協助。 結交異性朋友之初,不必急著告訴對方病情,應將對方當作是普通朋友交往,以培養社交能力及自信。 ===[[w:憂鬱性疾患|抑鬱症]](Depression)=== 抑鬱症是一種導致情緒失調的疾病,以心情低落為主要特徵。目前沒有可用於診斷重度抑鬱症的血液檢查、X 光檢查或其他的實驗室檢查。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抑鬱症,其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同。患有抑鬱症的人常感到焦慮,甚至有扭曲的思維、劇烈的情緒變化和許多其他症狀,以上種種會讓他們對自己及其當前和未來情況,產生極端負面看法,嚴重的話會影響患者的社會和日常生活,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社交生活的喪失,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抑鬱的人,患上抑鬱症和失去社交網絡會導致惡性循環。 '''病徵''' {| class="wikitable" |- |最核心的病徵是「持續的、複雜的情緒低落」,包括傷心、憤怒,有時還包括感到羞恥及罪過,不同於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傷心、煩惱。 |- |強烈的自責感或感到自己毫無存在價值。 |- |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甚至常常認為死去比活著更好,因而興起自殺的念頭。 |- |抑鬱情緒於全日大部份時間都會困擾著患者,並持續超過兩個星期。 |- |失去生活的動力──經常感到疲倦、食慾顯著下降使他們的體重下跌、難以熟睡使他們很早起床。但有些患者會有非典型的病徵,包括嗜睡及食慾暴增。 |- |身心遲滯、認知功能下降──難以思考或集中精神、記憶力差、對生活中各事猶豫不決。嚴重的甚至會有幻覺及妄想。 |} *'''成因''' :*生理成因 ::*若一個人的腦部先天生理功能上較脆弱,在面對外來壓力(如失去工作或和伴侶分手)到他的腦部不能承受的程度時,抑鬱症即發生。 ::*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的功能衰減。此為麩胺酸鹽(Glutamate)受體,主要控制突觸的可塑性與記憶功能。NMDAR 大量受損會進一步導致認知與情緒障礙。 :*後天誘因 ::*童年創傷 ::*人際關係問題,如社會孤立或相對剝奪感 ::*重大的生活變化,如搬家、畢業、換工作、退休 ::*特定醫療狀況,如癌症或甲狀腺功能減退、類固醇的使用 ::*其他外來的壓力 *'''治療方法''' :* '''抗抑鬱藥''' ::在腦部區域中,有數種化學物質在維持腦部正常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及「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or-epinephrine)等,但在受損的腦部區域中,血清素的傳送受阻,使患者的腦部不能正常運作。抗抑鬱藥以兩種途徑治療抑鬱症: ::*直接加強各個腦細胞之間的血清素傳送,例如氟西汀(Prozac) 、西酞普蘭(Celexa) ::*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BDNF」 的腦神經生長因子,從而使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壓力荷爾蒙阻礙了「BDNF」這種因子的產生,結果使腦細胞如缺水的植物根部一般逐漸枯萎。 :* '''D-serine 治療''' ::D-serine是NMDAR 的強效協同激動劑(co-agonist),而在抑鬱症患者腦中,NMDAR 的表現量較平均值低。實驗中發現,針對至少三個月未接受抑鬱症藥物治療且沒有treatment-resistance的患者,服用D-serine 確實能幫助恢復NMDAR 活性,進而產生抗抑鬱作用。此治療方法的相關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做成上市的藥物(D-Serine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New Advances, Raphael J. Braga, 2014) :* '''心理治療''' ::醫學研究已證明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治療抑鬱症,其中尤以「認知行為治療」最為有效。抑鬱症患者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沒有樂趣的每一天使他們對每事的看法都是「一面倒」負面。「心理治療」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累積生活中正面的經驗,從而推倒負面思維,減低精神壓力,舒緩抑鬱情緒。 :* '''改變生活方式''' ::*'''飲食變化''' :::健康的食物選擇有益於心理健康。可以多攝取含有omega-3脂肪酸,如鮭魚;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豆類和全穀物;多從堅果或優酪乳中補充鎂離子。 ::*避免飲酒和某些加工食品 :::避免飲酒是有益的,因為酒精是是一種神經系統抑製劑,會使抑鬱症狀惡化 ::*'''多運動''' :::即使只是在戶外溫和的陽光下散步,也可以幫助提升正向情緒 :* 在 III 期GEMINI 試驗中,一種研究性 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受體拮抗劑可有效治療重度抑鬱症 === 季節性憂鬱症 === 季節性憂鬱症的學名為季節性情緒失調(英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或 SAD)也叫做「冬季憂鬱症」(英語:Winter depression)。大多數的 SAD 患者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有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冬季或者秋季會感到憂鬱的症狀。在熱帶,SAD 即便存在也很少見。但在北緯 30 度以北或者南緯 30 度以南,SAD 顯著存在。SAD 尤其在居住高緯度地區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中很普遍,據估算大約有 20%的瑞典人受其影響。 可能產生的病徵如下 * 經常感到疲憊、總是睡過頭,覺得嗜睡 * 暴飲暴食,增加對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渴望,尤其是甜食和澱粉類食物 * 體重增加 * 社交退縮,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避免社交接觸 *失去對生活上探索的興趣 *因為情緒低落而體溫下降、手腳感到冰冷 專家認為,季節性的情緒波動為陽光的強弱所影響,而非溫度。日照會影響腦內血清素分泌,也會影響褪黑激素、日夜節律等,進而影響心情。故 SAD 在中緯度、具有溫和冬季的地域也普遍存在,比如西雅圖和溫哥華。居住在北極圈內的人,由於極夜的緣故,特別容易受其影響。 關於它的病因有多種說法。一說 SAD 和 血清素的缺乏有關,並且全光譜的人造光可以通過刺激血清素的產生而改善狀況,但關於這個理論尚有爭議。另一理論認為松果體產生的褪黑素才是主要原因,因為松果體和視網膜之間有聯繫,儘管有些研究顯示 SAD 患者的褪黑素水平和沒有患 SAD 的人相比,並無差別,但是,不能合成褪黑素的老鼠確實表現出「類似沮喪」的行為。 此症狀可以通過泡熱水澡、食療或戶外活動來來減輕或者消除。尤其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戶外活動帶來更多的日光接觸。 ===[[w:自閉症|自閉症]]([[w:Autism|autism]])===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自閉症的定義為: * 在任何情境下,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損,不考慮一般性的發展遲緩 * 在社交-情緒的互動(reciprocity)功能上有缺損—嚴重程度從社交互動異常,無法維持雙向的對談,在溝通上較少回應,也較少興趣、情緒、情感的分享,到無法起始社交的互動。 * 在社會互動上,非語言溝通行為的缺損—嚴重程度從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較差,眼神注視及肢體語言功能的異常,理解及使用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缺損,完全缺乏臉部表情及手勢。 * 發展及維持人際關係的缺損—嚴重程度從無法做出符合情境的適當行為,在分享想像性遊戲及交朋友方面有困難,到對人完全缺乏興趣。<br> *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 * 固著或重複性的言語,動作及使用物品 * 過度堅持常規,儀式化的使用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極度抗拒改變 * 非常侷限及固定的興趣,對於興趣極度的專注 * 對於感覺刺激的輸入過度反應及過度反應不足、對於環境中的感覺刺激有異常 * 症狀必須在童年早期出現(但症狀可能不會完全顯現,直到環境或情境中的社交要求超出小朋友的能力) * 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雖然目前自閉症的成因還未成定論,但造成自閉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ref>自閉症是什麼? 3 分鐘了解自閉症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2018)。桃園振雄診所。https://zhenhsiung.com/%E8%87%AA%E9%96%89%E7%97%87/</ref>: * 腦損傷:在懷孕期間的孕婦由於窘迫性流產等因素,可能出現早產、難產等情形或使嬰兒的大腦發育不完全,都可能會增加造成自閉症的機會。 * 新陳代謝失調:由於人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處理失誤或數值異常等情形而造成新陳代謝失常,可能會增加自閉症的機會。 * 病毒感染:在懷孕期間的孕婦,若遭受流行性感冒、德國麻疹等病毒感染,可能會增加小孩罹患自閉症的機會。 * 先天的基因因素:研究顯示,當一個孩童其家族當中有人有自閉症的症狀,其也是自閉症患者的機率也會變高。其他環境上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影響,例如家庭對其關愛與否、是否經常性接觸心理治療師等都會影響一位自閉症患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症狀的嚴重度有無變化。統計上顯示,撇除基因的影響,會增加罹患自閉症機率,或者加重自閉症症狀的因素有:較高的懷孕年齡、較短的生育間隔、多胞胎、以及一些例如早產、出生體重過低等生育的症狀;能夠減少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或者減輕自閉症嚴重性的因素有:懷孕時葉酸等維他命攝取量充足、盡早進入自閉症照護計畫等。在某些自閉症罹患者的例子裡面,在經由照護計畫的幫助後,患者是有可能與常人無異的。 有幾種理論試圖解釋自閉症或自閉症的特徵。在 Baron-Cohen 及其同事(1995 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向正常和自閉症兒童贈送了漫畫,每張照片的中央都有一個笑臉,每個角落都有四個不同的糖果(見下圖)。此時有個小孩名叫查理,正凝視著其中一個糖果。孩子們被問到:「查理想要哪種巧克力?」正常的孩子很容易從查理的凝視方向推斷查理的慾望,而自閉症兒童則不會猜測答案。 來自其他實驗的其他證據表明,自閉症患者無法使用眼睛注視信息來解釋人們的慾望並預測他們的行為,這對於社交互動至關重要。 另一個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建議表明,自閉症患者缺乏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描述。 '''亞斯伯格症([[w:Asperger_syndrome|Asperger syndrome, AS]])''' 是屬於[[w: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一種是[[w:廣泛性發育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PDD)中的一種症候群。其患者通常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社交障礙,同時擁有非常特定的興趣及重複特定行為。相較於其他自閉症譜系,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只是在表達方面會出現挑戰、肢體較為笨拙。通常在一歲至兩歲被診斷出並終生伴隨。 亞斯伯格症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推測的遺傳以及環境因素都還未有研究能夠確切找到關聯。 其症狀有以下: *社交困難或出現障礙,難以理解他人情緒並做出合適的反應 *固執、興趣狹隘、重複特定行為,患者通常對於特定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執著,而在該部分患者會在該領域展現出極高的天賦 *語言交流較為反常,即便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患者使用的語言交流通常是較不典型的,說話時異常快速或大聲等使得語句不連貫,也較無法理解幽默、諷刺等 '''治療''' 治療方法可分為兩大類:教育干預和醫療管理。事實上,社會培訓和支持,也提供給那些有自閉症的家庭。 * 教育干預:教育干預主要的醫療方向著重於行為心理治療,早期研究已經注意到行為矯正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重點放於課程教學,以治療自閉症童幫助學習學科,提高溝通和自發性,增強社交能力。 :: 具體的教育方案舉例包括:<br> ::* 家庭參與:包括父母的培訓<br> ::* 知識結構架設,其中包括預測的常規和清晰的物理邊界,以減少分心<br> ::* 高強度的干預,每週至少 25 小時,每年 12 個月。<br> ::* 與同齡人典型的神經互動:盡量令自閉症兒童能明白對他的要求,令他對環境產生興趣,覺得參與有意義,因此我們目的是要製造一個穩定、一致的治療結構,以及要主動的幫助他們參與,幫助他學習其他較好的行為去代替這些行為。 * 醫療管理  經研究已發現自閉症'''不是由於父母的養育態度'''所導致,它的成因目前醫學上並無定論,但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腦部不同地方的傷害以及一定的遺傳基因病變可能是此疾病的病因來源。 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殊的預防方法可以預防自閉症,所以目前的一般性預防主要是預防腦傷,譬如重視產前檢查,母親在懷孕前應對德國麻疹等已具備免疫能力,在生產的過程應避免腦傷、生產之後也應避免造成腦傷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現自閉症的機會。 * 自閉症相關影音書籍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A8%E4%BA%BA 雨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87%E5%85%89%E5%90%8C%E8%A1%8C 與光同行] :* [http://www.cncgp.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SA002 五線譜上的星星] :* [https://ntoshi.pixnet.net/blog/post/224394500 星星的孩子]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B4%8B%E5%A4%A9%E5%A0%82 海洋天堂]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D%E9%86%AB%E7%94%9F_(%E7%BE%8E%E5%9C%8B%E9%9B%BB%E8%A6%96%E5%8A%87) 良醫墨非] ===[[w:精神疾患|精神病與社交病]](psychopath and sociopath)=== 精神病患者(psychopath)和社交病患者(sociopath)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是兩種常被討論的人格障礙,它們都被劃分在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範疇之下,但關於它們應被視為獨立的障礙還是其他類型人格障礙的一部分(如自閉症等)的方面,仍然存在爭議。 ====成因與症狀==== 儘管這兩種障礙在行為表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反復違反社會和道德規則,但它們在成因、表現形式和對策上存在顯著差異。 *'''精神病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精神病)'''特徵表現為目標導向的攻擊性行為,冷靜且有計劃,通常沒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動機。根據Blair於1995年的研究,這種類型的精神病可能無法感知或處理他人表達的痛苦和恐懼,從而在他們的行為中顯得缺乏同理心。他們通常能夠感受到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刺激,但對其他非威脅性的情感表達卻顯得麻木。 *'''社會病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社交病)'''可能由於早期的腦部損傷或發育問題,尤其是在眶額葉區域,被認為是未能使用情緒線索和社會知識的喪失。相較於精神病型,社交病型的患者在情緒上更不穩定,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對當時情緒狀態的直接反應,而不是經過計劃的。 這兩種疾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對社會規則的認知和情感反應:精神病型患者可能對社會規範抱有認識,但道德判斷上存在缺陷;社交病型患者則是無法以社會適當的方式控制和規劃他們的行為。 ====治療方法==== 目前對於對於這些患者的療法仍處於探索階段。這些障礙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可能包括大腦前額葉和顳葉間的功能連接異常,這影響了情感處理和決策制定。治療通常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旨在幫助個體認識和改變其對社會規範的認知和反應模式,以及管理他們的衝動行為。對於由腦損傷引起的社交病型障礙,神經康復和行為管理訓練也可能有助於改善功能。 ===[[w: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Psychosis)=== 思覺失調症(拉丁語:Schizophrenia,舊譯: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據世衛組織估計,全世界有 2100 多萬人患有思覺失調症,在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具有遺傳的關聯性。思覺失調症常隨著其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重度憂鬱症、抑鬱症或藥物濫用障礙等。思覺失調症的初始症狀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前期逐漸地出現,並在往後生命中重複發生。這些初始症狀經常遭到誤診,因為它們在青春期常被誤認為其他精神疾病,或是傳統信仰中相信的超自然影響。 在男性中,最初的症狀出現在 15-30 歲。在女性中,症狀通常會影響 25-30 歲的年齡組。常見的症狀包括不易瞭解或混亂的思維、妄想、幻覺、幻聽、社會參與和情緒表達的程度減少以及缺乏動機等。思覺失調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br>目前致病成因尚不清楚,其中比較廣為討論的是有多巴胺(Dopamine)假說,描述腦內多巴胺濃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讓人產生思覺失調。另外也有麩胺酸(Glutamate)假說,實驗中觀察到NMDAR(glutamate 受體) 拮抗劑-苯環利定(PCP) 或氯胺酮,會誘發健康個體的出現思覺失調的行為症狀或加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現有症狀。 ==== 症狀 ==== 思覺失調症一般可分為前驅、正性、負性與混亂症狀,而患者在急性期常會有下列的症狀:如思想紊亂(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而且時常欠缺邏輯性。覺得思想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人放入腦中,也會有思想離開的感覺,久而久之,病人會覺得大家都知道他的想法,沒有隱私可言)、妄想(會有一些被周遭的人認為荒謬的想法,但是他們堅信不移,常常急性期結束之後像是做了一場歷時很久的夢)、幻覺(感受到一些其他人不會感受到的東西,有幻聽、幻視、幻觸等,而且感受非常的真實)、認知功能障礙(會影響: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口語敘述記憶、語意處理過程、情節記憶 、注意力 、學習能力)說話交流困難、具有古怪站姿或坐姿和具有轉變非常快的情緒。 急性期的發病時長通常在兩周到六個月之間,之後精神狀況會較為穩定,或是轉為行為動機缺乏、社會參與度低的慢性期。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正性症狀為多數人不會發生的症狀,但存在於思覺失調症中,包含思想紊亂及妄想等。精神藥物對於正性性狀的十分有效,能改善患者的情況。負性症狀則代表其症狀也會出現在正常情緒反應或思維過程中,但行為反應更強更久。包括缺乏情感或情緒淡然(Reduced affect display)、貧語症(Alogia)、享樂不能(Anhedonia,快樂不起來)、無社會性(Asociality)和動機缺乏(Avolition)。藥物對於陰性性狀的藥效有限,且對於家人、周圍朋友的負擔較大。以下分為早期、正性與負性症狀重點整理。 ===== 早期症狀:病徵會逐漸顯現,常見的有傻笑、社交恐懼、奇怪想法開始出現、自我照顧能力出現問題等。有時症狀較輕微,容易被忽略。 ===== * 傾向於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 * 容易生氣和沮喪 * 睡眠模式出現變化 * 缺乏專注力和動力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簡單分為兩類,即正性和負性。 正性症狀是指健康個體中未見的行為,通常患者會在某方面喪失現實感。包括: * 幻覺:幻覺是一種具有真實感的感覺,與夢境類似但病患於此時是清醒的。例如聽到指責、批評責罵患者,實際上卻不存在的聲音會被感覺到,可是實際上這些感覺只存在於患者的想像中,外界並沒有給予任何聽覺上的刺激,其他人也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 情緒不適切:在某些場合中表現出不合時宜的情緒,例如在葬禮時大笑。 * 妄想:開始出現與現實脫節、怪異的想法。相信一些沒有根據的事情,比如自己受到監視,即使有相反的證據,病患也無法放棄、修正對原想法的懷疑與猜忌。 * 思考邏輯問題:患者的思考會出現跳接、無邏輯、敘述表達散亂無章的情況 * 特別的肢體動作 * 自我照護的退化:因患者的腦功能退化,因此行為能力也有可能同時變差,連帶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負性症狀 ===== 「負性」意指一般人也會出現的情緒與行為,然而病患卻因爲腦部混亂的神經訊號釋放造成腦功能的退化,導致缺乏一些一般人應該具有的特質。包括: * 情緒僵化:腦功能退化之後連帶影響的對外在刺激反應不佳,情緒反應減少:例如笑得少、哭得也少。 * 思考空泛:患者可以思考、計算的能力退化 * 活動量減少:慢性期的病患可能長時間坐著不動發呆放空 * 動力消失:因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不佳,做出反應的動機也連帶減少。 *動機消失:在計畫執行上會有困難,就算是簡單的事情例如洗澡、換衣服等家事,也需要被提醒才會去做。 *缺乏興趣:可能連過去覺得有趣的事也逐漸顯得乏味。 思覺失調症在死刑存廢上所引起之討論:由於思覺失調症在發病時帶有幻覺等症狀,因此常導致具有一定之攻擊性,甚至是對其親密照護者具有威脅,在許多社會案件中(如:弒母案)都針對思覺失調症的病患,在處遇措施上是否應減刑、維持與正常人一般的刑罰又抑或是施以更強力之行為(如:強制性精神治療等)有過相關討論,而政府也舉辦一系列之工作坊、講座降低如同此類情況對精神病患者所產生的社會汙名化效應。 ====治療與處理方法==== 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與疾病持續期,發生的症狀不盡相同,因此使用的藥物以及方向也不太一樣。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會進行藥物治療,目標是降低疾病症狀對於個案行為與睡眠的影響。等到症狀被控制下來後,治療的目標就會轉為降低復發機率,並且協助患者回復社交與工作的能力。目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第一代(又稱為傳統型)藥物,與第二代(又稱為非典型)藥物,都能對疾病症狀有所改善,但各自有優缺點。 * 第一代藥物:多巴胺受體拮抗劑(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主要是為了抑制多巴胺的活性,來達到治療效果。副作用是可能出現手腳顫抖、肌肉僵硬、疲倦等症狀。 * 第二代藥物:為非典型藥物,種類較第一代多,作用機制也較多元,較不易引起錐體外症候群,且對於改善負性症狀及情緒症狀有加成作用。副作用是較易出現代謝症候群 思覺失調症個案被診斷之後,通常會需要接受後續的治療。但藥物治療不是唯一的做法,通常我們會希望個案能夠配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介入,並且在社會的支持,以及復健治療的協助下,完整地得到幫助,這樣對思覺失調症的個案,才會是比較好的狀況。 ====與環境的關連==== 在過去的研究已有發現綠地結構可能與健康有關,因此有一篇2022年的研究<ref>張皓庭、吳治達等(2022)。綠地結構與思覺失調症之關聯。航測及遙測學刊,27(2),79-99。https://doi.org/10.6574/JPRS.202206_27(2).0002 </ref>探討了綠地結構與思覺失調症之關聯。以臺灣本島作為研究材料,結果顯示暴露的綠地面積愈大、綠地之間的連接性愈高 、綠地彼此 之間愈鄰近,以及接觸的綠地愈綠,這些都與較低的思覺失調症發生率有關。 不同綠地結構降低思覺失調症發生率風險的原因可能與三個理論有關,分別為壓力恢復理論(Stress Recovery Theory, SRT) ,強調自然綠地環境緩解生理壓力中的作用 <ref>Ulrich, R.S., 1983.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respons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ltman, I., Wohlwill, J.F.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vol 6, Springer, Boston, MA, pp. 85-125.</ref><ref>Ulrich et al, 1991. 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1: 201-230.</ref>; 注意力恢復理論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則強調自然綠地環境緩解精神疲勞中的作用 <ref>Kaplan, R., and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ref><ref>Kaplan, S., and Talbot, J.F., 1983.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 wilderness experience, In: Altman, I., Wohlwill, J.F.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vol 6, Springer, Boston, MA, pp. 163-203.</ref><ref>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169-182.</ref>;Prospect-refugee 理論,於 1975 年由英國地理學家[[w:en:Jay Appleton|Jay Appleton]]提出,指人類在空間尋求心理安全時,會傾向挑選隱蔽的空間,滿足心理需求,其可能原因為生物生存時,捕食者傾向處於能夠獵物,然而自身不被發現的環境<ref>Appleton, J., 1996.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Chichester: Wiley.</ref> 基於上述人類可能從綠地獲得心理健康效益的理由,當暴露不同綠地指標的綠地後,可能降低思覺失調症的新發風險,進而節省因新發生思覺失調症而產生的終身醫療費用。 === [[w: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簡稱為C-PTSD, 可能在個人很少或沒有機會逃脫的情況下,因長期反覆的人際創傷經歷而形成。C-PTSD與精神障礙的創傷模型有關,也和長期持續的性、心理與自戀型(兒童)虐待和身體虐待或忽視、長期親密伴侶暴力、長期的職場或校園霸凌的受害者、綁架和人質情況的受害者、契約奴隸、奴隸制和人口販運的受害者、血汗工廠工人、戰俘、集中營倖存者、住宿學校倖存者、以及邪教組織或類似邪教組織的脫離者有關聯。涉及被囚禁/誘騙的情況(缺乏為受害者提供可望成功的逃生路線或逃生感的一種情況)可能導致類似C-PTSD的徵狀,其中包括長期的恐懼感,無價值感,無助感以及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感受的變形。 '''症狀''' * 依戀-「存在關係界線的問題、缺乏信任、社會孤立、難以感知和回應他人的情緒狀態」 * 生物學-「感覺-運動發育障礙、感覺統合困難、身體化症和醫療問題增加」 * 情感或情緒自我調節-「情緒調節不良、難以識別、表達情緒與內在狀態、難以溝通需求、慾望和願望」 * 解離-「失憶、人格解體、分離獨立的意識與分離獨立的記憶、情緒、功能,以及基於情緒的事件記憶受損」 * 行為控制-「有衝動控制、侵略性問題、病理性自慰問題和睡眠疾患」 * 認知-「難以集中註意力;各種『執行功能』的問題,如:計劃、判斷、任務啟動力、使用物品、自我監控;難以處理新訊息;難以集中精力和完成任務;物體恆定感差;難以思考因果關係;以及語言發展問題,例如接受訊息與表達的溝通能力間的差距」 * 自我概念-「自傳體敘事斷斷續續,身體形象混亂,自尊心低落,羞恥感過強以及自我的負面內在運作模式」 '''治療方法''' <br> 1. 改善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 <br> 2. 改善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 <br> 3. 協助個案回到正常的工作、社交功能 *心理治療 - 支持性心理治療:醫師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但不批判也不介入個案想法,反而給予肯定、正向鼓勵。這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個案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支持性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 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醫師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特殊治療 -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少[1]。 ==補充網站 == <references responsive="" /> # [https://wiki.mbalib.com/zh-tw/诱因理论 誘因理論] #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驅力減低說%28drive_reduction_theory)最佳激發水準說%28Optimal_arousal_level_theory)&search=驅力減低說%28drive_reduction_theory)最佳激發水準說%28Optimal_arousal_level_theory) 最適激發水準說] # [https://www.medpartner.club/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躁鬱症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與預防?醫師圖文說明] # [https://www.kln.mohw.gov.tw/?aid=509&pid=62&page_name=detail&iid=776 認識躁鬱症] # [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3_03_chi.asp 認識抑鬱症] # [http://cht.a-hospital.com/w/%E7%B4%A7%E5%BC%A0 緊張]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responsive="" /> l2556ghxdheglragkqutwhd0irrxzym 超普通心理学/智力 0 26269 175784 175729 2024-04-26T03:45:56Z 鄭至亞 65048 /* 智力 VS 能力 VS 智能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探討過人的[[../行為的生理基礎|行為]]、[[../感覺與知覺|感覺與知覺]]、[[../意識|意識]]、[[../學習|學習]]和[[../記憶|記憶]],本章將聚焦於另一綜合性問題——'''智力(intelligence''')。 我們將從坊間的普心教科書出發,綜合性地闡明智力的核心概念與定義,並透過爬梳智力測驗的發展史,分析學者如何建構對智力的認識、觀念及分析方法。同時我們也將介紹不同的智力理論,分析各種不同面向的智力——像是天才與智能障礙,以及可能會影響人們智力的因素。 * 智力研究 本土研究的學術成果多選自大學學報或期刊,內容包括[[#多重智力|多重智力]]、[[#小結:影響IQ的因素|影響智力的因素]]、智力之於[[#學業成績|學業]]和領導力的關聯等面向。此外,本文將更深入地介紹情緒智商、探討情緒智商與幽默感之間的關係,並統計不同科系大學生的情緒智商指數,希望藉由近年臺灣心理學界的嶄新研究,延伸前一節核心概念未盡的討論。在國際前沿研究的部分,主要援引國外期刊的研究,詳細探討智力與地域(亞洲或歐洲)、人種(黑人或白人)、心理性別(即性別角色)以及教育程度之間的關聯。除此之外,文章也將在本節的最後,重新省思智力之於個人社經地位的意義,以及對整體社會經濟的影響究竟為何。 * [[#生活應用|生活應用]] 主要關注智力在生活或社會心理學中的實際應用。本節將聚焦於智力測驗,以各方的研究與統計結果深入挖掘智力在實際應用方面的成效,包含:智力測驗的整體探討、智力在職場與教育上的關係、優生學在政策上的應用以及在人類範圍之外,廣泛探索動植物是否有智力應用的可能。藉由整理、介紹上述這些議題並整合智力與日常生活,使智力研究能在學術研究之外開枝散葉,進一步拓展大眾對自我、他者和這個世界的認識。 * [[#書籍影音|科普內容]] 介紹與智力概念相關的書籍、影片和影視作品,比較智力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面向。 == 核心觀念 == 前幾章節,文章多探討個人的心理現象,而本章則跳脫個人層次,'''從智力來探討個體間行為與表現上的差異'''。 在深度探討智力這個領域之前,回首過去學者們對智力的定義眾說紛紜,甚至越來越分歧。原因之一是,心理學者常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智力:包括<u>心理計量取向</u>、<u>認知神經取向以及社會實用取向</u>。每種取向蘊含了不同的概念結構、研究方法與實證發現,不容易相互比較進而取得一致。 不同的定義能反映出不同理論的觀點。有人認為'''智力乃智力測驗的結果,而並非實體'''。亦有理論家認為'''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組合''',包含了經驗學習的能力、抽象思考及有效處理環境的能力。然而,介紹智力理論,必須從智力測驗開始,因為智力測驗被廣泛實行後,智力理論才開始被陸續提出。 心理計量取向是'''從智力相關測驗入手,探討智力結構與智力成分間的關係'''。認知神經取向以及社會實用取向認為智力是某種認知表現,影響表現的因素除了認知能力之外,還須納入某些人格特質,換言之其對智力的界定是不同於傳統智力測驗所測量的。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有些心理學家強調認知活動與大腦之間的關係。雖然各家對於智力的觀點不同,但'''「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一直是智力的核心概念。 === 智力的歷史 === * 1855 年,英國[[w:zh:赫伯特·斯宾塞|赫伯特.史賓賽]]([[wikipedia:Herbert_Spencer|Herbert Spencer]])提出智力(intelligence)的觀念。[[File:MessageImage 1642237555667.jpg|right|500px|你好啊這啥]] * 1883 年,英國[[w:zh:法蘭西斯·高爾頓|法蘭西斯.高爾頓]]([[wikipedia:Francis_Galton|Francis Galton]])探討智力的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講述遺傳基礎造成的個別差異,以及人與人的不同。競爭也是其探討內容,類似[[w:達爾文主義|達爾文演化論]]([[wikipedia:Darwinism|Darwinism]]):物種為生存競爭,人與人亦有競爭。 * 1904 年,[[w:en:Charles_Spearman|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 提出「[https://wiki.mbalib.com/zh-tw/%E6%99%BA%E5%8A%9B%E4%BA%8C%E5%9B%A0%E8%AE%BA 智力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認為智力包含一個 G 因素(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以及多個 S 因素(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 * 1920 年代,英國人以測量個別差異來定義智力,但早期智力測驗無法說明智商高究竟優勢為何。 * 1960 年代,出現[[w:zh: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wikipedia:Cognitive_psychology|cognitive psychology]]),認為智力要對大腦分析結構,測量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及知識的整合能力。 * 1975 年代,1920 年代對智力的定義被推翻。 * 1983 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zh:霍华德·加德纳|霍華德.加德納]]([[wikipedia:Howard_Gardner|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了「[[w: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wikipedia:Theory_of_multiple_intelligences|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認為過去的智力理論無法正確顯示出一個人的智力,並表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八個範疇,分別是邏輯、語言文字、空間、音樂、肢體運作、內省、自然探索。 * 1985 年,[[w:羅伯特·史坦伯格|羅伯特.傑弗里.史坦伯格]]([[wikipedia:Robert_Sternberg|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wikipedia:Triarchic_theory_of_intelligence|「智力三元理論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認為智力包括:組合分析能力、經驗與創新能力及過去較少提及的情境與實用能力<ref>《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P52 </ref>。羅伯特亦提供了當代智力的定義:朝向有目的的適應、選擇和塑造日常生活環境的心智活動(mental 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purposive adaptation to, selection and shaping of, real-world environments relevant to one's life)。 * 1986 年,智力研究以長期記憶、對知識的整合為主。 * 1995 年,[[w:丹尼爾·高爾曼|丹尼爾·高爾曼]]([[wikipedia:Daniel_Goleman|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能,探討人們對自我與他人、覺察與管理兩個組合,4*4種之能力。 === 智力的面向 === 智力有兩個面向: * [[w:en:Functionalism_(philosophy_of_mind)|功能主義學]]([[w:en:Functionalism_(philosophy_of_mind)|Functionalism]]):智力是'''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可'''藉由「教育」增加能力''' * [[w:zh:達爾文演化論|達爾文演化論]]([[w:en:Darwinism|Darwinism]]):強調'''智力和個體適應環境的歷程''',不像結構論一樣只探討心智的結構 '''功能主義''' * 廣義的功能主義: 包括西歐的功能主義和美國具有功能主義傾向的心理學。西歐的功能主義主張心理學必須研究心理活動及心理機能,反對[[w:威廉·冯特|馮特]]([[w:en:Wilhelm_Wundt|Wilhelm Wundt]])等人的要素分析心理學,以[[w:弗朗兹·布倫塔诺|布倫塔諾(F. Brentano)]]、司坦普(C. Stumpf)等人為代表。而後來的美國功能主義具有下列的共通點:反對結構論將意識分析為要素;注意心智的作用,重視心理學的應用;如[[w:高爾顿·威拉德·奥爾波特|阿爾波特(G.W. Allport)]]、[[w:斯坦利·霍爾|霍爾(G.S. Hall)]]等,代表心理學中的生物學傾向,但又不限於生理學。他們同時要求擴大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認為心理學的領域不應只限於成人心理的研究,而應包括兒童心理學、動物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1900 年時,美國功能主義心理學已經取代了歐洲的內省心理學,而以行為描述、問卷、心理測驗、生理實驗等方法,代替了內省法,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課題。<br> * 狹義的功能主義: 出現於美國,主要是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反對結構論,而以[[w:zh: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大學]](Chicago University)為根據的心理學說。它受達爾文與實用主義的影響,主張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具有適應性的心智活動,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有機體需要與環境之間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反對將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強調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如[[w:约翰·杜威|杜威]]、安傑爾、卡爾([[w:en:Harvey_A._Carr|Harvey A. Carr]])等人之見解。由於功能主義者認為心理學說應同時採用內省法與客觀觀察法,並主張實驗法才是最理想的方法,影響所及,使得心理學者對於心理的研究逐漸從主觀方面(心理、意識)擴大至對心理客觀方面(外顯行為)的研究,為後來的行為主義([[w:en:Behaviorism|Behaviorism]])奠定基礎。在功能主義的影響下,個別差異心理學、各種心理測驗、學習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等也都有長足的發展。 === 智力的定義 === * '''概念性定義''' '''(conceptual definition)''':通常是用文學或字典的字眼來下定義,因此是抽象的。隨思考觀點不同分為三派解釋: :{| class="wikitable" |- | '''理性哲學'''||個體表現在想像、判斷、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 |'''教育學'''||一種學習能力 |- |'''生物學'''||個人有目的的行動、合理思考和有效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 |} * '''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設後,須對研究變項或名詞提出一種可以測量、量化、具體、可重複試驗的基本說明與解釋,亦即'''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下為操作定義的益處: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體而且清晰 **可以防止所使用的概念或變項的數目過度擴充,因為只有在操作程序有顯著不同時才增加新概念或新變項 **可以增加研究者間互相溝通的正確性 **使這個領域可以採用實徵的方法從事科學研究。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可以'''精準估計自己的能力'''、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學習的能力。 * '''文化人假設:'''智力受文化影響。 == 智力的性質和比較 == === 智力 VS 能力 VS 智能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智力(Intelligence) | 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如推理、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學習等。 | 能力(Ability) | 在活動中直接影響效率,並使活動完成的心理特性綜合體,如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等。 | 智能(Mental Ability) | 在實際環境中使用智力和能力來解決問題和適應變化的能力,以及獲取知識或技能的能力。 }} '''[[w:智力|智力]]'''(Intelligence) 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也可解釋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此能力包括推理、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語言和學習的能力等。 儘管智力的定義與重要性存在爭論,但研究者們還是能在不少相關的問題上持有共識。智力測驗被經常用作確定人的智力。一些研究者已經開始對累積智能進行研究,這種智力來自於人們的協作。如計算機科學促進了對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旨在尋求如何使計算機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運算。 '''能力'''([[w:en:Ability|ability]]) 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心理特性的綜合體''',亦即完成活動任務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條件。例如:學習能力、繪畫能力、數學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等等。'''能力與活動是多對多的關係,''' 由於人具備某些能力就能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因此人們總是以從事的效率來考察和了解一個人的能力,並且以活動效率的高低來區分能力的強弱或差異。 '''智能''' 又稱為'''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y)''',它可以被'''視為能力的一種''',一般心智能力容易被拿來和生理能力比較,生理能力是指個體調節供需以供維持生命的能力,心智能力則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領'''。 智能的<u>「智」為人對事物的'''認識能力'''</u>,或說智力,是'''認知活動的範疇''';而<u>「能」為人的'''行動能力'''</u>,是'''實際活動的範疇''',亦即人們富有成效地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能力。人類的認知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進行,一旦脫離活動,認知本身可能就不存在。 正因為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是統一的,所以智力和能力實際上也是密切聯繫,息息相關。 [[w:en:Howard_Gardner|Howard Gardner]] 將智力分成八種智能: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語言智能 | 閱讀書籍、寫報告、溝通。 | 邏輯、數理智能 | 解數學問題、邏輯推理、數學證明。 | 空間智能 | 閱讀地圖、收納物品。 | 音樂智能 | 編曲、欣賞樂曲的結構。 | 運動智能 | 跳舞、打球、田徑。 | 人際智能 (知人) | 了解他人的行為、情緒和動機。 | 自我了解智能 (知己) | 了解自己能力、志向、興趣。 | 自然智能 (知天) | 了解自然世界的運作模式。 }}由此可知,智能就是一種對於認知和行動的結合。 === 智力測驗 === 智力測試也稱為智力或認知評估或智商測試,是性向測驗中的'''一般性向測驗''',測量總體的心智能力。測試可能是個人智力測驗、團體智力測驗、特殊人口專用的智力測驗(幼兒、智力落後者、言語障礙者)與學習能力測驗等。 智力測試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想法和抽象思維,並了解受試者如何使用邏輯推理來解決不同問題、又如何從反饋和經驗中學習以及使用不同方式(例如視覺或聽覺)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智商是評估過程的結果。 '''智力測驗的發展史與重要人物''' {| class="wikitable" |+ |- ! 人物 !! 貢獻 |- | [[w:法蘭西斯·高爾頓|法蘭西斯·高爾頓]]([[w:en:Francis_Galton|Francis Galton]]) || 最早以量化方式測量人類智力的學者,強調遺傳影響智力的心理學家1869年,英國的心理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認為智力是優越的感覺與知覺技能,個人知覺構造越是敏感而正確,其智力越高。同時,人的智商高低決定於遺傳因素,是可以自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他深信進化論,認為智力是優越的感覺與知覺技能,個人知覺構造越是敏感而正確,其智力越高。他提出的許多概念及研究方法對於後續研究影響,例如:以客觀量化的方式進行智力評估,或從訊息處理的觀點來了解智力,都是近來研究的方向。 |- | [[w:阿爾弗雷德·比奈|阿爾弗雷德·比奈]]([[w:en:Alfred_Binet|Alfred Binet]]) ||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研究者便假設認知能力,如語文推理、工作記憶和視覺空間技能,能反映出能力背後的一般智能或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第一個近似現代檢測手法的智力測驗,是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於19世紀末期,基於教育目的所設計出來的。有別於高爾頓的觀點,比奈等人認為智力包含不同能力,但與學業表現為不同心理建構,因此無法以學業作為評比項目。智力測驗應含推理及問題解決等一般能力,而非知覺與動作的技能,並提出心智年齡的概念,聰明兒童的心智年齡(mental age,MA)高於生理年齡(chronological age,CA)。當時比奈受法國教育部之請提供幫助智能不足的小學生學習的方法,他認為若欲協助智能不足的學生,必須先判斷有哪些人是真的智能不足。學者比奈探討人類頭顱大小、手相、字跡與智力的關係,認為智力包含語文理解、注意力、記憶、解決問題及判斷能力。他提出'''心智年齡'''的概念,意即聰慧兒童的表現會有超齡的表現,近似較年長的兒童;遲鈍兒童的表現則會近似較年幼的兒童。例如:當 6 歲的兒童表現出 9 歲小孩的能力時,他的心智年齡就是 9 歲。 |- | [[w:弗朗兹·约瑟夫·加尔|弗朗茲.約瑟夫.加爾]]([[w:en:Franz_Joseph_Gall|Franz Joseph Gall]]) || 加爾注意到人類的頭型常和某些智能特色有關,例如眼睛凸出者記憶力通常很好。在他成為醫師之後,繼續研究這個理論,發展出[[w:颅相学|顱相學(phrenology)]]。 顱相學是一種認為人的心理與特質能夠根據頭顱形狀確定的假說:人的頭骨各有不相同,反映出人腦的大小和形狀。因此仔細觀察人類頭骨的長相,就能了解其心靈智能的優劣及特質。但因由於顱相學缺乏實質證據,因此在現代被判定為偽科學。 |} ==== 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羅伯特.傑弗里.史坦伯格([[w:en:Robert_Sternberg|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w:zh:智力三元理論|智力三元理論]] ([[w:en:Triarchic_theory_of_intelligence|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認為智力包括三個部分——成分、經驗和情境。 {| class="wikitable"cellpadding="2" |- ! scope="col" width="280"| 智力三元理論 ! 敘述 |- | '''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 說明'''個體智力'''與其'''內在活動'''的關係,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所依賴的心理過程,主要處理個體內部的心理問題,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或符號的內部表徵進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過程。 |- |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 說明'''個體智力'''與'''經驗'''的關係,指人們在兩種極端情況下處理問題的能力:「新異」或「常規」。從經驗中得到啟發與領悟,從而形成個人的創造性能力。 |- |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 說明'''個體智力'''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反映於對日常事物的處理。亦即因應環境需要而隨機應變的能力。情境因應智力高的人,在生活適應時既能改變自己適合環境要求,也能改變環境條件從而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 |} '''智商([[w:en:Intelligence_quotient|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 智商由德國心理學家史登([[w:en:William_Stern_(psychologist)| William Stern]])於1912年首先提出,其簡稱即為我們熟知的IQ。而[[w:zh: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史比量表]]([[w:en:Stanford–Binet_Intelligence_Scales|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首度採用智商表示智力分數,而其計算方法如下: :: '''IQ=(心智年齡÷實足年齡)×100%''' '''近代論點''' 由於智力的定義依各派理論而有不同,因此智力的測量方式亦有不同,智力測驗的內容也有差別。上述提到,比奈與西蒙所創的比西量表是以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的換算方式,以智力商數表示智力;而魏氏智力量表亦以離差智商代表智力。惟這些用來測量「智力」的測驗,因為智力意義的分歧,易被誤解為測量先天的能力。所以近些年來,有愈來愈少使用「智力測驗」這個名稱的趨勢。通常以「心理能力測驗」、「學術性向測驗」、或 「普通能力測驗」等名稱取代。 ==== 信度、效度與標準化 ==== [[File:信度效度.png|缩略图|替代=信度與效度|信度與效度簡易示意圖]] 一份好的測驗,應同時具備足夠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與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 [[w:zh:信度|信度]](Reliability)===== 信度是指測量工具如問卷與測驗所衡量出來的測驗結果在時間上及內容上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如果測驗或衡鑑方法具良好信度,就會產生可複製、一致的結果。 :{| class="wikitable" |- ! 信度 !! 說明 |- | '''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 用同一個測驗但不同時間點測試同一群受試者,若彼此的相關或穩定性差,則代表沒有再測信度。 |- | '''內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 同一個測驗中不同子項目是否一致。測驗內部一致性的方法可使用'''折半信度''',折半信度又可稱為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即將測驗分成奇數題及偶數題,再從中求得其相關係數的方法。 |- | '''複本信度'''(inter-method reliability) || 用不同但相似的工具來量度同一個項目。例如:在研究發展心理學時會偏好縱貫性的研究,但重複測驗可能會有練習效應,因此希望有不同版本的測驗,且不同版本的測驗需有可比較性。 |- | '''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 || 由於個人因素的影響(如情緒、既有觀念),有些測驗不能以客觀的方法進行鑑定,分數通常受評分者的主觀感受而受到影響,因此要由 2 人或以上各自根據標準評分,再求大家分數是否大致相同。例如:作文評分。 |} ===== [[w:效度|效度]](Validity)===== 指使用的測量工具能否正確且如實衡量出研究者所欲瞭解的特質。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但非充要條件,一份測驗若無信度,其效度必然堪慮;但一份測驗結果可能具有信度,卻不是有效的測驗。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 scope="col" width="250px"|效度 ! 說明 |- |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 || 指受測者與測驗結果的使用者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該測驗的試題和形式等所做的主觀判斷,判斷此一測驗能否達成其所宣稱的目的。若測驗沒有表面效度,會導致回收到的問卷品質不好。 |- |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 效度研究之宗,指某工具是否真的量度所測之物,如用作文來考人的數學運算能力。文化公平性亦會影響建構校度。 |- | 內容效度、邏輯效度<br>(Content validity、Logical validity) || 分析測驗內容的代表性和取樣的適切性。例如:若普心考試的題目不夠全面性,只包含幾個章節,沒有完全的代表性,則是缺乏內容效度。 |- | 效標關聯效度 <br>(Criterion validity、concrete validity) || 與其他量度工具的關係,即測驗和外在效標的相關(一個測驗方法多大程度的與某件事的結果相關)。效標效度常被分為同時效度和預測效度。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兩個量度工具能否給類似結果。例如:若用另一個比較簡單的測驗,結果可以和魏氏智力測驗有高度相關,則有同時效度。 *'''預測效度 (Predictive validity)''':在一個已有的測驗結果能否可以用來估計其他相關測驗,例如用托福的成績來估計雅思的英文掌握等級。 |- | 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 會否影響變量間的關係,例如學校一開始精英班或普通班,再用新的教學法「隨機分配」在精英班,測試學生的成績變化。 |- | 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 能否將一個實驗的結果套在其他地方上,例如某間富人的小學能否代表整個國家的小學情況。 *'''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外部效度的一種,指樣本推論至其他母體的程度。,指情境的可推論性,亦即根據研究情境的研究結果能否推論到不同情境的信心程度。 *'''母體效度(Population validity)''':外部效度的一種,樣本推論至所代表母體的程度。 |- | 區辨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 量度工具能否有效分出不同的情況,如有病與健康。 |} ===== [[w:標準化|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標準化是指建立技術標準的過程。技術標準可以是標準技術規範、標準測試方法、標準定義、標準操作規程等等。而在心理學上,則是指所有測驗者的施測情境是否相同。例如,測驗時間、測驗環境。若所有情境皆相同,則稱此測驗具標準化。 ===各式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Ratio IQ)===== 早期智力測驗的目的,是篩選出發展或學習遲緩的兒童,並對其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先以[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6%AF%94%E8%A5%BF%E9%87%8F%E8%A1%A8&search=%E6%AF%94%E8%A5%BF%E9%87%8F%E8%A1%A8 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測量,後經改良修訂,多用[[w: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史比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由於兒童的心智發展較成人迅速許多,一歲的差距便可造成明顯的發展程度不同,且量表內容依賴語言,因此比率智商的計算方法'''適用於 3 到 13 歲的孩童''',而不適合測量成人智商。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3360/?index=7 比西智力量表]:史上第一個為學術社群所認可的正式智力測驗''' : 第一個近似現代檢測手法的智力測驗,是法國心理學家[[w:zh:阿爾弗雷德·比奈|阿爾弗雷德.比奈]]所設計出來的。有別於高爾頓的觀點,比奈等人認為智力包含不同能力,與學業表現為不同心理建構,因此無法以學業作為評比項目。他認為智力測驗應含推理及問題解決等一般能力,而非知覺與動作的技能。 :* '''心智年齡([[w:en:Mental_age|mental age]])'''的概念是比奈測量方法區分受試者智力的關鍵,將心智年齡和生理年齡互相比較。比奈等人假設智力會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因此他們請不同年齡層的正常兒童作預先設計的 30 題測驗題目,統計出哪些題目為某一年齡層,以此資料庫做為測驗基準。若受試者能答對五歲年齡層的題目,卻答錯大部分六歲年齡層的題目,進而推論受試者的心智年齡便為五歲。若某兒童的心智年齡與其實際年齡相同,則為一般程度的智力;若他的心智年齡低於實際年齡,則為智能不足,反之則為智能優異。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內容 !! 測驗目標 !! 舉例 |- | 語文推理 || 檢測知覺、口語話、口述、觀察、語文概念等能力 || 詞彙、理解、謬誤、語文 |- | 數量推理 || 檢測數量、邏輯、數字關係組合等能力 || 數量、數列、等式 |- | 抽象/視覺推理 || 檢測視覺空間協調、空間概念、圖形再認等能力 || 圖形分析、仿造仿會、填圖、摺紙剪紙 |- | 短期記憶 || 檢測專注力、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和理解、短期記憶等能力 || 珠子、語句、數字、物品記憶 |} :* '''缺點''' :# 樣本不足:當初建立量表時,僅根據約五十名兒童的測量結果,量表缺少標準單位與支持測驗效果的證據。 :# 助長歧視與不平等:會被有缺陷的意識形態利用。例如: ::* 一戰時,美國使用智力測驗將招募的新兵分類,同時錯誤的與優生學結合,產生了錯誤的人種智力階層,甚至影響政策。 ::* 1924 年,維吉尼亞州制定了一項政策,允許對智商分數低的人進行強制絕育——美國最高法庭還支持這項決策。 ::* 在納粹德國,政府授權謀殺智商低的孩童。 * '''[[w:zh: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史比量表]]([[w:en:Stanford–Binet_Intelligence_Scales|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比西量表的修訂版''' : 路易斯.特曼([[w:en:Lewis_Terman|Lewis Terman]])發表了比西測驗的史丹佛修訂版,以'''智商'''作為智力比較的衡量基準,以適用於美國學童。特曼將測驗施測程序標準化,對數千位年齡不同的兒童施測,建立年齡常模。特曼保留比奈的心智年齡概念,裡頭的每個題目根據大多數答對兒童的年齡被分為不同年齡組,並將兒童答對每一年齡組的題目相加,而得到心智年齡。不過,因為心智年齡在比較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智力程度時能提供的訊息較少,因此史比量表採用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w:en:William_Stern_(psychologist)|Louis William Stern]])提出的比率智商概念計量,亦採斯特恩所提之簡便智力指標,即智商,得公式為 <div class="center"> '''智商 IQ<math>=(</math>心智年齡 MA<math>\div</math>實際年齡 CA<math>)\times100</math>''' </div> </blockquote> : 此指標由史比智力測驗首次引入,爾後的智力測驗雖亦保留智商概念,然已不再使用上述方程式。因為愈年老,實足年齡會規律地增加,但心智年齡增長至成人會趨緩,會造成智商下降的錯誤結果。 : 1960 年又再次修訂史比量表,以標準年齡分數來取代智商分數。由於比率智商在計算成人的智力時有不合理之處,因此改採用'''離差智商'''(deviation IQ)。離差智商將測驗分數轉換成標準分數,與常態分配的各年齡層智力比較,由此得到某人智力在同年齡層的相對位置,此為現代智力測驗主要採用的評量方式。目前的史比量表為第五版,根據 CHC 理論([[w:en: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適用年齡從 2 至 85 歲''',不同年齡所使用的題目也不同。內容包含流體推理、知識、數量推理、視覺空間處理以及工作記憶等。第五版設計了語文與非語文排程測驗以找出受測者在語文與非語文各分測驗的起始題。第一版的測驗以語文內容為主,逐漸加入非語文內容。到了第五版,語文與非語文達到平衡。一共測量流體推理,知識,數量推理,視覺空間推理以及工作記憶等五個因素。每一因素皆有語文與非語文分測驗,故共有 10 個分測驗。測驗結果可以得到語文智商以及非量表智商。 : 1986 年版史比智力量表 6 到 8 歲題目的範例: : '''語文推理'''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例題演示 |- | 詞彙 || 界定單詞 || 什麼是「美元」和「信封」 |- | 理解 || 回答問題 || 「人們到何處去買食物?」和「為何人們要梳頭髮?」 |- | 謬誤 || 找出圖片當中「好笑」的部分 || 女孩在湖上騎腳踏車或者光頭的男人在梳頭 |- | 語文關係 || 說出一系列項目當中,前三項的相同處以及它們與第四項的相異處 || 肩、領帶、園中、圓領運動衫 |} : '''數量推理'''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例題演示 |- | 數量 || 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 || 4+6=10 |- | 數列 || 找出序列的下兩個數字 || 完成數列 20,16,12,?,? |- | 等式 || 用下列符號組成等式 || 235+=(其中一個答案是 2+3=5) |} : '''抽象/視覺推理'''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 圖形分析 || 以立方塊複製簡單的設計 |- | 仿造仿繪 || 複製主試者所展示的幾何圖形 |} : '''[[wikipedia:短期記憶|短期記憶]]'''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 珠子記憶 || 展示不同形狀的珠子堆在棍子上的圖片,根據記憶重新將珠子排列在棍子上 |- | 語句記憶 || 跟著主試者重複句子 |- | 數字記憶 || 跟著主試者重複一系列數字,包括順向與逆向 |- | 物品記憶 || 展示個別物體的圖畫,每次展示一張圖畫,並從另一張包含額外物體的圖畫中找出物體出現的正確順序 |} =====離差智商(Deviation IQ)===== 相較於比率智商,現代的智力測驗可擴展性較高,能用來預測成人的職場能力。離差智商的計算概念是將受測者的分數與該年齡的平均分數比較,而最後呈現常態分佈。計算方式則是將得到原始分數轉換為平均智商 <math>= 100</math>,標準差 <math>= 15</math> 的資料。它是運用統計學的概念,來推估受試者的智力在同齡人中所處在的位置,它假定所有同齡人的智力是常態分布。 <blockquote><div class="center">'''<math>((</math>測驗分數<math>-</math>該年齡的平均測驗分數<math>)\div</math>該年齡的測驗分數標準差<math>)\times15+100</math>'''</div></blockquote> * '''[[w:zh: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en:Wechsler_Adult_Intelligence_Scale|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首創測量成人智力的量表''' : 魏氏智力量表是根據大衛.魏克斯勒([[w:en:David_Wechsler|David Wechsler]])對智力的定義所設立,其定義為:「'''一個人做出適當反應、理性思考、與環境共處的全面能力'''」。除此之外,魏克斯勒也認為智力由一些特定的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可以被個別定義、分離、並測量出來,然而,在智力的發展和組成當中,這些因素將會相互影響彼此。魏克斯勒實施這項測驗是因為他認為史比智力量表過於依賴語言能力,並不適用於成人。 : 魏氏智力量表與當時代的智力測量權威比西量表有很大的不同,當 1937 年新一代經過大量改革的比西量表出版時,魏克斯勒提出了諸多批評: :* 在量表施測時,有很多非智力的因素未被考慮進去,例如受試者自身沒有自信、害怕失敗、施測時的態度等。 :* 單一的智力測驗分數無法反映智力的多元面向。 :* 出現在比西量表當中的事物皆為兒童所挑選,無法反映成人受試者的智力。 :* 比西量表中答題時間是有限制的,對於較年長的成人來說較不合適。 :* 「心理年齡」的概念,無法被應用到成人上。 :* 比西量表沒有考慮到人年老時智力也會跟著衰退。 : 魏氏'''幼兒'''智力量表(6 歲至 16 歲 11 月)包含十四個分測驗,其中十個為核心分測驗。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分測驗名稱!! 實施方式 !! 目的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類同測驗|類同測驗(Similarities, SI)]] || 由主試者口述兩個詞後,讓受試者說出兩個詞所指東西之屬性或概念有何相同之處。 || 本測驗主要在測量語文推理和概念形成;它也涉及聽覺理解力、記憶力、區辨必要和非必要屬性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詞彙測驗|詞彙測驗(Vocabulary, VC)]] || 有兩類試題;施測圖畫題時,受試者要說出刺激卡片冊上所呈現的圖畫名稱;施測語文題時,受試者要說出主試者口述之詞彙意義 || 測量受試者的詞彙知識和口語概念的形成;它也測量受試者知識的儲藏、學習能力、長期記憶,和語言發展程度。另外,受試者可能使用到其他能力,包括聽知覺和理解力、口語概念化、抽象思考,和口語表達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理解測驗|理解測驗(Comprehension, CO)]] || 請受試者根據他對一般規範及社會情境的瞭解來回答一些問題|| 測量語文推理和概念形成、語文理解和表達、評價和使用過去經驗之能力,以及論證實務資訊的能力。它也涉及行為常規標準的知識、社會判斷和成熟,以及一般常識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常識測驗|常識測驗(Information, IN)]] || 請受試者逐題回答一些廣泛的常識題目|| 測量受試者獲得、保留,和提取一般知識的能力。它也涉及晶體性智力、長期記憶,以及保留和提取從學校和周遭環境所學得知識的能力。其他可能使用的技巧還包括聽知覺和理解,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圖形設計|圖形設計(Block Design, BD)]] || 請受試者一邊看示範圖樣或是刺激卡片冊上的設計圖,一邊使用有紅白色的方塊,在規定時限內照樣拼成指定的設計圖|| 測量分析和綜合抽象視覺刺激的能力。也涉及非語文概念形成、視知覺和組織、同步處力、視-動協調、學習,以及分離視覺刺激圖形和背景的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圖畫概念測驗|圖畫概念測驗(Picture Concepts, PCn)]] || 請受試者從主試者所呈現的 2 列或 3 列圖畫中,各列選出 1 個具有共同特性的圖畫|| 測量受試者的抽象、類別的推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矩陣推理測驗|矩陣推理測驗(Matrix Reasoning, MR)]] || 請受試者注意看一個不完整的矩陣圖,然後從五個答案選項中,選出一個能填補該矩陣圖所缺少部分的圖形。題目共有四種類型— 連續和分離的花樣填補、歸類、類歸和系列推理|| 測量受試者處理視覺訊息和抽象推理技巧;它也涉及流體性智力的測量;此外,本項測驗相對地較具文化公平和不受語言限制的特性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w:圖畫補充測驗| 圖畫補充測驗(Picture Completion, PCm)]] || 請受試者看一張圖片,並在規定的時限內,指出或說出圖片中所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 測量受試者使知覺和組織、專注力以及物體必要部分的視覺辨認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記憶廣度測驗| 記憶廣度測驗(Digit Span, DS)]] || 分兩類試題;施測順序背誦題時,受試者要照著主試者所唸數字依序覆誦;施測逆序背誦題時,受試者則要逆序覆誦主試者所唸數系|| 主要測量聽覺的短期記憶、排序技能、注意力,以及專注力。順序背誦工作涉及機械性學習和記憶、注意力、編碼,以及聽覺處理;逆序背誦則涉及工作記憶、訊息轉換、心智操作,以及視空間想像力。從順序背誦變換到逆序背誦,則需要認知適應性和心智靈活度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數-字序列測驗| 數-字序列測驗(Letter-Number Sequencing, LN)]] || 主試者唸一組含有數字和動物名稱的序列,讓受試者聽完並重組後,先背誦由小到大的數字,然後依序背誦十二生肖的動物名稱|| 測量排序、心智操作、注意力、聽覺的短期記憶、視空間想像力,以及處理速度等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算術測驗| 算術測驗(Arithmetic, AR)]] || 請受試者在規定的時限內,運用心算解答一系列由主試者口述的算術題|| 測量受試者心智操作、專注力、注意力、短期和長期記憶、數量推理能力,以及心智靈活度。它也涉及排序、流體推理,以及邏輯推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符號替代測驗| 符號替代測驗(Coding, CD)]] || 請受試者仿繪簡單幾何圖形或數字的配對符號。亦即在規定時限內,尋找與範例符合的配對,在對應的圖形或方格內畫上正確的符號|| 除處理速度外,也測量短期記憶、學習能力、視知覺、視-動協調、視覺掃瞄能力、認知適應性、注意力,以及動機。它也涉及視覺和序列之處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符號尋找測驗| 符號尋找測驗(Symbol Search, SS)]] || 讓受試者在規定時限內,逐題掃描目標組與尋找組的符號,並選答目標組的符號有沒有出現在尋找組|| 除處理速度外,也測量短期記憶、視覺記憶、視-動協調、認知適應性、視覺區辨力,以及專注力。它也涉及聽覺理解、知覺組織,以及計畫和學習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刪除動物測驗| 刪除動物測驗(Cancellation, CA)]] || 請受試者在規定的時限內,分批掃視兩大張印製隨機排列和結構性排列的許多圖畫測驗卷,並從其中逐一畫記(刪除)特定的目標圖畫(動物)|| 主要測量處理速度、視覺的選擇性注意力、警覺性,以及視覺的忽略 |}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16 歲至 90 歲)包含十五個分測驗,其中十個為核心分測驗。第四版測驗可提供的分數有全量表智力(full-scale IQ),四種組合分數分別為:[[w:en: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語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VCI)]]、[[w:en: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知覺推理(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PRI)]]、[[w:en:Working Memory Index|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Index,WMI)]]以及[[w:en:Processing Speed Index|處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 Index,PSI)]],各組合分數是由其中二至三個核心分測驗所組成。 :魏式智力量表範例: :'''語文量表''' {| class="wikitable" |- ! '''類別''' !! '''目標''' !! '''範例''' |- |常識||探討範圍廣泛的訊息問題。||「義大利首都在哪裡?」 |- |理解||測試實用訊息和評估過去經驗的能力。||「寄信為何要貼郵票?」 |- |算術||測驗算術推理的語文問題。 || 「雞與兔子共 9 隻,腳數共 26 隻,那麼雞的數目有幾隻?」 |- |類同||評量抽象思考。||詢問兩件物品或概念的對應關係,如「食譜和地圖的共同點為何?」 |- |記憶廣度||評量注意和背誦能力。 ||以聽覺方式呈現一系列數字(例如 7-5-6-8),依照順向或逆向複誦。 |- |詞彙||評量語言知識。||詞彙卡上顯示「蘋果」,則受試者須回答「ㄆㄧㄥˊㄍㄨㄛˇ」與「可食用的紅色/黃綠色圓形果實。」 |- |數字一字母序列||評量工作記憶。||主試者混合說出字母和數字,受試者必須重新排列順序並且複誦,首先由小而大說出數字,其次依照順序說出字母。 |} :'''作業量表''' {| class="wikitable" |- !'''類別''' !! '''目標''' !! '''範例''' |- |數字符號替代||評量學習和書寫速度。||計時的編碼作業,將數字改成各種形狀的符號。 |- |圖畫補充||評量視覺警覺性、视覺記憶和知覺組織。||找出且命名不完整圖畫所缺少的部分。 |- |圖形設計||評量知覺和分析圖形的能力。||以立方塊複製圖形設計。 |- |圖畫排列||評量對社會情境的了解。||以適當順序排列一連串連環圖畫。 |- |矩陣推理||評量知覺組織。||從一組可能選項當中選出與樣本形狀類似的幾何形狀。 |- |圖形配置||評量部分一整體關係的處理能力。||將拼圖組合成完整的物體。 |- |符號尋找||評量知覺處理速度。||呈現一系列符號配對,包括 2 個符號組成的目標組和搜尋組。檢查目標符號是否出現於搜尋組。 |} ===== [[w:en: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w:en:Raven%27s_Progressive_Matrices|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又稱為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是由英國心理學家[[w:en:John_C._Raven|John Carlyle Raven]]在 1938 年所編製的非語文智力測驗,其通常被用於測驗受試者的圖形推理能力。由於該測試的適用年齡範圍廣,因此成為目前最常被使用的智力測試之一。一次標準的測驗會由 60 道選擇題組成,並隨題目順序而逐漸增加難度。在每個測試題目中,受試者將被要求識別並在 6~8 個選項中選出最能符合題目完整模式的缺失部分。由於題目多是以 <math>6\times6</math>、<math>4\times4</math>、<math>3\times3</math> 或 <math>2\times2</math> 矩陣的形式呈現,測驗英文名中的 Matrices 正是由此而來。該測驗隨受試者的年齡及身心情況不同分為了 Color、Standard、Advance 等 3 種版本,其中只有前者是以彩色墨水印刷,以增強目標受試者(5 至 11 歲的兒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人士)的視覺刺激。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內容 !! 受試者 |- | Raven's Colord Matrices (CPM) || 供國小低年級幼童、長者或腦功能障礙患者使用。 |- |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SPM) || 供一般兒童使用。 |- | Raven's 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 (APM) || 供一般成人使用。 |} 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最初是為了研究認知能力的遺傳和環境起源而開發的, John Carlyle Raven 認為當時普遍使用的測試管理繁瑣且難以詮釋測試結果,因此他著手開發了此測驗來測量綜合智力因素中的兩個主要部分--演繹能力(eductive ability)和再現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雖然這些測試最初是為研究目的而開發的,但由於它們的語言和讀寫能力的獨立性,以及它們的使用和解釋的簡單性,它們很快便得到了廣泛的實際應用。 ===== [[w:en:Woodcock–Johnson Tests of Cognitive Abilities|伍德考克-約翰遜認知能力測驗]]([[w:en:Woodcock–Johnson_Tests_of_Cognitive_Abilities|Woodcock–Johnson Tests of Cognitive Abilities]])===== 此智力測試是由[[w:en:Richard_Woodcock|Richard Woodcock]] 和 Mary E. Banner Johnson所設計,其測驗題目共由 35 種題型所組成,這些題型的設計是用於分別測試受試者的流動智力、視覺空間思維、知覺處理速度、長期記憶提取、聽覺處理、短期記憶、後天所得知識等七個基於 [[w:en: 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 |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 理論的層次能力。在結合各項的測試結果後,可對認知能力進行相當詳細的分析。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伍德考克-約翰遜認知能力測試項目 |- ! 測試 !! Broad Ability !! Narrow Ability !! 測試說明 |- | 數值推理 || 流體智力 || 定量推理 || 受試者必須分辨數字序列並二維數值規律 |- | 概念建構 || 流體智力 || 歸納 || 受試者必須在接觸幾何概念後識別構成幾何圖形的規則。 |- | 綜合分析 || 流體智力 || 一般程序推理 || 受試者必須分析一個不完整的邏輯謎題的結構並補齊缺失的部分 |- | 物體旋轉 || 視覺空間能力 || 心像旋轉、視覺化 || 受試者必須選擇以物理旋轉到不同位置的另一個與測驗所設計相匹配的幾何物體。 |- | 空間關係 || 視覺空間能力 || 空間關係 || 受試者必須選擇能組成測驗中物體造型的元件 |- | 圖像識別 || 視覺空間能力 || 視覺記憶 || 受試者必須研究五個圖像,記住它們並在大量混亂排列的圖像中識別它們。 |- | 視覺匹配 || 處理速度 || 知覺速度 || 受試者必須在 3 分鐘內快速找到並圈出一排六個數列中的兩個相同數字。 |- | 決策速度 || 處理速度 || 心理比較速度 || 受試者必須快速分析一列圖像,並在 3 分鐘內標記出最密切相關的兩張圖像。 |- | 消去 || 處理速度 || 感知與測試速度 || 受試者必須標記與以下相同的圖畫 3 分鐘內第一張圖。 |- | 快速圖像辨別 || 處理速度 || 命名工具 || 受試者必須快速辨識並說出一系列圖片的內容。 |- | 檢索流暢度 || 長期檢索 || 思考流暢 || 受試者必須從指定的單詞中說出盡可能多的單詞 1 分鐘內盡可能分類。 |- | 視覺聽覺學習: 延遲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回憶和重新學習(在 30 分鐘到 8 天的延遲)中出現的符號視聽學習。 |- | 視覺聽覺學習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在獲得視覺符號後進行翻譯與他們相關的口頭表達的詞。 |- | 記憶名字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記住一組數量越來越多的小說卡通人物名字。 |- | 記憶名字:延遲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回憶和重新學習(在 30 分鐘到 8 天的延遲)小說卡通人物的名字。 |- | 聲音混合 || 聽覺處理 || 語音編碼合成 || 受試者必須聽一系列單獨的音節、單獨的音素,或兩者構成的單詞並說出該單詞。 |- | 不完整的詞 || 聽覺處理 || 音韻編碼分析 || 受試者必須聆聽缺少一個或多個音素的單詞並說出完整的單詞。 |- | 聲音規律 || 聽覺處理 || 語音辨識 || 受試者必須指出複雜的聲音規律對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這些聲音規律可能在音高、節奏或聲音內上有所不同。 |- | 聽覺工作記憶 || 短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受試者必須聽一系列混合的單詞和數字,然後重新排列它們,首先按順序說出單詞,然後說出數字。 |- | 數字顛倒 || 短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受試者必須以倒序方式說出一系列隨機數。 |- | 單詞記憶 || 短期記憶 || 記憶廣度 || 受試者必須以正確的順序重複不相關的單詞列表。 |- | 句子記憶 || 短期記憶 || 記憶廣度 || 受試者必須重複完整的句子。 |- | 圖片詞彙 || 結晶智力 || 詞彙知識 || 受試者必須說出圖片中熟悉和不熟悉的物件單詞 |- | 言語理解 || 結晶智力 || 語言發展與詞彙知識 || 受試者必須說出圖片中熟悉和不熟悉的物件單詞,然後說出與其含義相似的單詞,說出與其含義相反的單詞。 |- | 一般信息 || 結晶智力 || 一般信息 || 受試者必須通過回答問題來提供對象的特徵,例如「你會在哪裡找到……?」 和「你會用……?」。 |- | 學術知識 || 結晶智力 || 一般信息 || 受試者必須回答有關生物和物理科學、歷史、地理、政府、經濟、藝術、音樂和文學的問題 |- | 口語理解 || 結晶智力 || 聽力能力 || 受試者必須聽一段短文,並在文末口頭補充短文中缺少的單詞。 |- | 故事回憶 || 結晶智力 || 聽力能力 || 受試者必須聽一段短文,並描述該短文內包含的細節。 |} ===== [[w:en: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w:en:Kaufman_Assessment_Battery_for_Children|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該測驗是由 [[w:en:Alan S. Kaufman|Alan S. Kaufman]] 和 [[w:en:Nadeen L. Kaufman|Nadeen L. Kaufman ]]於 1983 年開發,並於 2004 年修訂。該測驗的架構是以神經心理學理論為主,並結合心理學和統計方法學的幾個最新研究及發展,是一種用於評估認知發展的心理診斷測試。此測驗特別關注某些新出現的測試需求,例如與殘障群體一起使用、應用於學習障礙問題以及對文化和語言少數群體的適用性。此測驗有助於識別個人在認知能力和心理處理方面的優勢和劣勢,並成為受試者之後臨床和教育計劃、治療計劃和安置決策的參考。 此測驗適用於兩歲半到十二歲半兒童的智力。在發行的四年內,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就有超過一百萬個兒童使用過。這個測驗值得注意的原因有: :1.與史比量表第五版一樣,測驗根據良好的智力理論來設計,該理論奠基於神經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研究。 :2.測驗刻意設計讓存在於許多智力測驗的文化差異最小化。 :3.測驗企圖區分流體與晶體智力,且提供診斷訊息,以幫助了解兒童不同作業表現的差異原因。 最新版的測驗由 18 個子部分所組成。在測試之前,審查員決定此次測驗要使用 Luria 還是 CHC 模型。根據選擇的不同,子測試會分為 4 或 5 個量表。Luria 的模型由四個量表組成:順序處理量尺、同時處理量尺、學習能力和計劃能力。CHC 模型則將這些重新命名為:短期記憶 (Gsm)、視覺處理(Gv)、長期存儲和檢索(Glr)和流體推理(Gf)以及額外的第 5 級後天能力(Gc)。隨受試者年齡的不同,Luria 模型的測驗需要花費 25-60 分鐘完成,而 CHC 模型則要花費 30-75 分鐘完成。 ====== 測驗內容 ====== 包含各種不同訊息處理作業的非語文題目,需要兒童去操作各種訊息處理的工作。可分為兩大部分: 1. 智力:測量流體智力的心智處理。智力處理測驗又可分為兩大主要訊息處理型態: (1) '''順序處理''':按步驟解決問題,類似於魏氏成人智力測驗的數字廣度和日常數學問題。 (2) '''同時處理''':將多項訊息組織和統整以解決問題的思考,例如瑞文氏推理測驗和文意理解測驗皆為此種思考。 2. 成就:測量晶體智力或獲得的知識。測量字彙、閱讀理解、一般知識或數學運算等能力。 考夫曼兒童測驗是由十六個分測驗所構成,包括動作背誦、數字背誦、系列記憶、圖型辨識、人物辨識、完形測驗、圖形組合、圖形類推、位置記憶、照片系列、語彙表達、人地辨識、數字運用、物件猜謎、閱讀發音、閱讀理解。 ====== 施測過程 ====== 施測過程是有彈性的,因此對所有兒童能公平且正確的評估。智力測驗的前三題目可以拿來當成作業教學,當受試者答錯前三題中任何一題時,主試者會引導並和受試者溝通,以達成作業期待。 如同史比量表,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也針對兒童的發展階段進行部分適性施測。給與不同年齡的兒童不同數量的分測驗,或是將某些簡單的分測驗留給學前兒童,而涉及閱讀的測驗只給五歲以上兒童。對較年幼的兒童,整體施測時間是40到45分;較年長的兒童則是75到85分。 測驗中的十六個分測驗,以100為平均數,15為標準差,轉換成五個整體量表的標準分數,包括順序處理、同時處理、成就、智力、非語文等五個分數。 ====== 評價 ====== 測驗分數顯示具有高水準的信度,分測驗的內部一致性平均接近.80,五個整體測驗分數的信度高於.90。而智力分數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且與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總測驗智商相關平均為.70。 ==== 智力測驗的功用 ==== {| class="wikitable" |+ |- ! 功用 !! 說明 |- | 區別程度與能力分組 || 依測驗結果讓程度相似的個體共同學習進步,老師可以比較容易掌控教材和教學效果。能力分組被安排到中下班級的學生,可能會產生程度不如人的感覺而減少學習熱忱,不過若僅是分組而不明示其分組,仍然有效果。 |- | 特殊能力或其他的判斷 || 二十世紀初,智力測驗被用以篩選移民,被判定為智能不足者可能被送進收容所或甚至被強迫施行絕育手術。另外,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方需要能夠快速鑑別新兵,因此將原本僅用於特殊教育、一對一實施的智力測驗改為針對一般人集體進行。經過戰爭全面性的推廣,接納智力測驗的社會環境已經成熟,除了能用於找出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也能用來挑選資優生以積極栽培。 |- | 學習怠惰的測量 || 一個人的成就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靠努力,百分之一是靠天份。前者須依照智力年齡和商數加以判斷,後者則可藉由智力測驗進行評估。 |} ==== 智力測驗的問題 ==== *'''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弗林效應」指的是智商測試的結果逐年增加的現象。以James R. Flynn命名,但最早提出此效應的人是Richard Lynn,他在1982年的一期《自然》內,提出美國人智力測驗的成績越來越好。James Flynn在1984年和1987年指出,這個現象具長期性、明顯、在不少已開發國家也有。 另外,根據2018年6月20日BBC NEWS報導的《智商測試:人類真的越來越笨了嗎?》指出,人類發展到21世紀,科技飛速發達,但是,智商卻出現下降的趨勢,尤其是197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智商(IQ)平均得分要比其父輩低。文章也提及,世界人口智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顯著上升,並且在其後的60-70年中呈現穩固上升階段。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這一現象稱為弗林效應(Flynn effect),亦即智商測試的結果逐年上升;但是,目前年輕人的智商平均得分卻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一些專家已經開始稱之為《反弗林效應》。 至於1975年以後出生的人,智商何以開始下降呢?研究人員認為,其中原因包括環境因素,例如教育系統的改變、數碼時代人們花更多的時間瀏覽互聯網、閲讀量減少等,也就是說,《傳統智商測試》早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 文化公平性 ''' :人的智力發展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後天環境也會造成影響。在施測同一份智力測驗時,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試者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無法擁有相等的作答條件,如此便是違反了文化公平性。 :例如:在適應性測驗中可能產生的文化公平性問題是:對於電腦不普及地區的受試者而言,他們不熟悉上機考試的操作,因此分數比其他地區的受試者更低。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智力真的較低,只是測驗上的文化公平性問題所導致。 :因此,文化公平性影響的是「[[w:建構效度|建構效度]]」,在上述例子中,我們便無法達成測驗目的。除了對電腦熟悉度的差異,使用的語言也會導致文化公平性的問題,而 Raven 測驗可以稍微解決這個問題,它是以圖案、圖形的排列等,來測驗歸納、類比與推理的能力,由於不使用文字,因而可對不識字者進行測驗。 *'''考古題效應''' :許多人聲稱多做智力測驗的題目,有助於提高最後正式量測所得的智商。事實上智力測驗的數值提高有可能只是因為經歷大量的題海訓練,而讓受試者面對類似的題目時更容易答對。這種「考古題效應」造成的高分並不能歸因爲「智力提升」,因此「考古題效應」也是造成智力測驗不準確的問題之一。 承上所述,我們會發現智力測驗其實並不能以一個人的作答結果單純量化其智商,需與其他受試者的作答結果進行比較,方可得出此人做此測驗所量測出來的智商。也就是說,若一個人重複進行兩次的智力測驗,縱使他兩次的作答結果完全一樣,也會因測驗參與者的不同,而使這個人的智商產生變化。'''智力並不是一個存在於自然界中,可以被量測出來的絕對數值''',要斷定智力的高低,並不是只需要讓一個受試者做一個完全標準化的測驗,便可得到一個精確的智力值,必要的條件與正確步驟如下: 1.其他足夠大量的受試者共同參與該次的智力測驗(所需的樣本應該要具備統計學上的合理性) 2.所有人在完全一樣的受試環境下完成該次測驗 3.將所有人的測驗結果量化並平均,將此數值經由標準化程序定為所謂的「智商為一百」。 因此,當測出你的 IQ 是 130,這絕對不代表你在全體人類當中的智力高達前百分之二點五,僅僅代表你在這次的智力測驗受試者當中,具有前百分之二點五的智力值。 === 智力理論 === ==== 心理計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 ==== 心理計量取向是'''透過人們在智力測驗的表現,探討智力的潛在結構。'''學者利用統計方法企圖找出影響各種智力測驗表現的潛在特質,最常使用的統計技術為「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的目的,是從一群有相互關係的變數,例如用來測量智力的各種測驗,萃取並簡化出少數幾個無法直接測量的潛在因素,用來解釋該群變數間的變異;然後透過檢視變數與因素之間的關係,推論這些潛在因素的意義。 心理計量取向學者透過分析智力測驗的資料,探討兩個主要議題:<br> *智力是單一能力還是多種能力?各種智力測量因素分析後會得到一個共同因素還是數個獨立因素? *若是多種能力,哪些能力是構成智力的組成要素?這些能力呈現什麼樣的結構關係?是否有階層關係? 這些認知能力的結構關係,隨著研究資料的累積,逐漸有了共識。以下簡介心理計量取向的幾個重要理論。 {| class="wikitable" ! 理論 !! 提出者 !! 內容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G_factor_(psychometrics)|G因素理論]](general ability, g factor) || [[w:en:Charles_Spearman|史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 || 斯皮爾曼主張心智的運作由[[w:en:Two-factor_theory_of_intelligence|兩大因素]]左右: *普通因素(G因素):為個人的普通能力(General Intelligence)。 *特殊因素(S因素):為個人的特殊能力(Specific Ability)。 G因素智力最早由史皮爾曼所提出。他主張人們在所有智力測驗的表現深受普通因素影響,雖然他也承認每個測驗的表現也會受到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的影響。<br> g因素理論來自於智力二因論(two factor theory),人的G因素為先天遺傳,主要表現在一般性生活活動上,從而顯示個人能力的高低。而S因素只與少數生活活動有關,是個人在某方面表現異於別人的能力。二因論最早在智力領域中應用了因素分析,對後續的理論影響很大。他發現個體在不同智力測驗上的成績高度相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存在普通因素(G因素),是所有智力操作的基礎,而與特殊智力相關聯的因素就是特殊因素(S因素)。 <br> 透過一項觀察人們不同任務完成度之間關連性的研究,查爾斯發現當人們在某些任務有出色表現時,在其他任務中通常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現,他將此能力歸類為人的G因素。查爾斯認為,人完成任何一種作業的過程都是由G和S兩種因素共同決定的,G因素為固定的,而S因素會因不同事件而有所變動,例如,一個人完成算術推理測驗是由G+Sa來實現,而完成言語測驗是G+Sb來實現的。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共同基礎。雖然人們都有這種智力,但每個人具有這種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各種智力測驗的目的就是通過廣泛的試驗及取樣來求得G因素。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J._P._Guilford#Structure_of_Intellect_theory|智力結構論—多因說]](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 [[w:en:Edward_Thorndike|桑帶克]](L.L.Thorndike) || 桑代克將智力分成三種能力: *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運用符號表徵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機械智力(Concrete Intelligence):運用肢體感官進行操作的能力。 *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人際互動的能力。 桑帶克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論,並在其論文中猜想人類的智力應該由抽象智力,具體智力,社會智力三者構成。多因論在智力理論所扮演的角色,是理論家而非實踐者。此理論對智力層次理論(hierarchical theory)頗具啟發性,但實際應用此理論編製量表者並不多。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智力結構論—群因說]](Multiple-Factor Theory) || [[w:en:Louis_Leon_Thurstone|薛斯頓]](L.L.Thurstone) || 受[[w:en:Edward_Thorndike|桑帶克]](L.L.Thorndike)的理論所啟發,[[w:en:Louis_Leon_Thurstone|薛斯頓]](L.L.Thurstone)則反對[[w:en:Charles_Spearman|史皮爾曼]]的智力觀點,他認為智力是由七種基本能力所組成的(Thurstone,1938),分別為詞句理解、語詞流暢、數字能力、空間關係、記憶能力、知覺速度、推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theory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f-gc) || [[w:zh:雷蒙德·卡特尔|雷孟德·柯鐵爾]](Raymond B. Cattell) || 以G因素理論為基礎,主張應有兩種G因素: *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7553/]:為個人能夠解決新奇問題的基本能力。受先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下降。 *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e)[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1280/?index=1]:為個人經學習後擁有以及使用知識的能力。受後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智力測驗中的詞彙及理解測驗是在測量晶體智力。 這個理論後來經柯鐵爾的學生[[w:en:John_L._Horn|杭恩]](John L. Horn)不斷修正,自1960年代起已經不是兩因素的理論,但至今仍沿用原有名稱(Cattell,1943; Horn&Cattell,1966)。[[w:en:John_L._Horn|杭恩]]於1990年代將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擴展到包含九至十個廣泛能力:流體智力,結晶智力,量化知識,短期記憶,視覺處理,聽覺處理,長期提取,處理速度,決策速度,讀寫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Three-stratum_theory|C智力三層次理論]](Three-stratum model) || [[w:en:John_Bissell_Carroll|卡羅]](John B. Carroll) || 他認為智力的結構像個金字塔,塔頂是一般的G因素;中間層由八個廣泛能力組成,如同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之廣泛能力;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六十九個特定能力,如拼字能力(Carroll,1993)。智力三層次理論具有三層次結構,但廣泛能力的種類並不相同。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和智力三層次理論皆為階層性智力理論。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CHC理論]](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 || [[w:en:Kevin_McGrew|墨格魯]](Kevin S. McGrew)、符列拿根(Dawn P. Flanagan) || CHC理論傾向認為單一廣泛性因素更能代表智力。在廣泛能力層次,CHC理論除了採取流體與結晶理論的觀點(共有十項能力)外,[[w:en:Kevin_McGrew|墨格魯]]又加入了領域特定知識,心理動作能力,心理動作速度,以及與感覺相關的三項能力:觸覺,動覺和嗅覺,總計十六項能力。儘管CHC理論針對能力結構以及數量的爭論尚待解決,但它整合了過去相關的心理計量取向研究,並且幫助我們理解智力概念中所包含的能力。它也是目前最多智力測驗採用的智力理論。在實務上,根據CHC理論,可選取不同智力測驗的分量表加以組合,以適切反映CHC理論中所定義的廣泛能力。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智能結構論(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theory)[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1309/] || [[w:zh:乔伊·保罗·吉尔福特|基爾福]]((J.P. Guilford)) || 基爾福強調個體的心理歷程,以思考為中心,提出智力結構的動態運作觀點,它主張心智是內容的運作而產生成果,從這三個變項中共產生5*5*6=180種因素: '''思考的內容''':指能引起思考的刺激原 A.視覺  B.聽覺  C.符號  D.文字意義  E.行動 '''思考的運作''':指思考的運作歷程 A.認知  B.短期記憶  C.長期記憶  D.擴散思考  E.聚歛思考  F.評價 '''思考的產物''':指思考結果的運用 A.單位  B.類別  C.關係  D.系統  E.轉化  F.應用 基爾福─智能結構論的意義: *強調智力包含心靈的運作。 *強調智力包含擴散性思考,為創造力的發展開啟研究。 *強調感官、社會能力的教育。 |} ==== 認知神經取向 ==== 認知神經取向神經心理學是近年來人類認知研究的焦點之一。這個領域關心大腦與行為間的關係,探討大腦失能對行為表現的影響。本節將介紹此領域所發展出來的兩個智力理論。 {| class="wikitable" ! 理論 !! 提出者 !! 內容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PASS理論(Planning,Attention-Arousal,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w:亚历山大·鲁利亚|盧力雅]](Aleksandr R. Luria)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智力PASS模型 PASS理論]對智力抱持獨特的觀點,不僅擴大智力測驗測量能力的範疇,而且<u>特別重視基礎的腦區功能分析</u>。PASS理論依據俄國神經醫學大師盧力推(Aleksandr R.Luria)的腦區功能分析,以及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來定義認知歷程。該理論可從四個基本認知歷程來了解智力,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四個認知歷程是由三個獨立,但彼此相關的大腦系統(功能單位)構成,每一功能單位對應特定的大腦區域: 1. 注意認知歷程(Attention-Arous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負責<u>警醒與注意調節</u>,讓個體選擇性地注意或忽略某些刺激。 2. 同時處理與連續處理歷程(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 of intelligence): 進行<u>訊息的編輯、轉換或保留</u>。讓個體在同一時間處理相互關 聯的訊息並加以整合;連續處理則是讓個體以一種特定的序列將刺激整合。 3. 計畫(Planning theory of intelligence):負責策略發展的使用以及認知活動的自我監控。 認知歷程必須在個人知識的脈絡下運作,不過在評估智力時應該區隔知識與認知歷程兩者。 例如台灣學生閱讀中文沒有問題,閱讀英文時卻有困難,這是知識缺陷,而非認知歷程缺陷。以PASS理論為基礎發展的認知評量系統常用於分析學童在四大認知歷以及學業成就表現的一致性與落差,以鑑定學童的學習障礙。當學童某一認知歷程呈現顯著弱勢時,必須進一步檢視其學業成就。若學業成就與優勢認知歷程有顯著落差,而與弱勢認知歷程的表現一致,則推論學童有某方面的認知歷程缺陷,符合學習障礙的診斷。這個理論在智力測量以及教育介入的成效上有相當大的貢獻。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頂——額整合理論(parieto-frontal integration theory) || [[w:en:Rex_Jung|榮格]]與[[w:en:Richard_J._Haier|海爾]](Rex E. Jung&Richard J. Haier) || 主張智力運作是由位於[[w:颞叶|顳葉]]和[[w:枕叶|枕葉]]的腦區先分別處理聽覺與視覺資訊,再交由[[w:顶叶|頂葉]]進行資訊的整合和抽象化;然後透過頂葉與額葉腦區互動,評估問題;決定解決方法後,由前扣帶迴負責反應的選擇並抑制相關競爭反應。每個人智力的差異取決於腦的運作效率,聰明的人腦皮質間網絡的運作較為正確與迅速,而對<u>智力表現具關鍵影響力的是額葉和頂葉腦區間網絡訊息的傳輸效率</u>(Jung&Haier,2007)。頂額整合理論指出智力並不存在單一特定腦區,而是在各腦區連結而成的網絡,而且智力與訊息處理效率有關。 |} ==== 社會實用取向 ==== 相對於東方較廣泛性的智力定義,西方的智力研究到了1980年代,心理學者對智力的理論從數理邏輯,語文,空間,記憶等逐漸地擴充到社會的實用性。以下介紹的三個理論的共同特點是認為傳統智力測驗所測的智力過於狹隘,欠缺預測成功以及社會適應所必要的智力元素。 {| class="wikitable" ! 理論 !! 提出者 !! 內容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 || [[w:霍华德·加德纳|加德納]](Howard E. Gardner) || 把多數文化重視的各項能力納入智力的理論,將智力定義為「某一文化所重視的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現今多元智力理論增為八種智力: (1)'''語文智能''':運用口語及書面文字的能力。如詩人。 (2)'''邏輯'''—數學智能:運用數字和抽象推理的能力。如數學家、科學家。 (3)'''空間智能''':知覺視覺或空間訊息加以轉換、重現的能力。如航海家。 (4)'''音樂智能''':能創作、溝通並理解聲音的意義,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敏感。 (5)'''身體'''—運動智能: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的創造或改變事物。如演員、舞者。 (6)'''人際智能''':能察覺和區辨他人的感受、信念和意圖。如政治領袖、心理諮商師。 (7)'''自我瞭解智能''':能區分自己的感受、意圖和動機。如:牧師。 (8)'''自然觀察智能''':善於辨識和區分動植物以及自然現象的理解。如:生物學者 從上述的定義可以發現語文、邏輯-數學和空間是傳統智力測驗評量的內容,其餘的智能則是在傳統學校教育脈絡下常被忽視的智能。加德納的理論對教育領域有深遠的影響,批評者則是認為加德納忽略了工作記憶以及歸納推理這類認知能力對智力的影響(Lohman,2001)。此外雖然目前已經發展出測量八種智力的評量工具,然其信度與效度的證據仍受到質疑(Visser, Ashton,&Vernon,2006 )。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智力三元論|多智力三元論]] || [[w:羅伯特·史坦伯格|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 他認為有三類相當獨立運作的智力:分析,實用與創意智力。 *'''分析智力:'''幫助個人評估,判斷訊息,類似傳統智力測驗力。 *'''實用智力:'''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的獲得與使用。實用智力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實現或執行計畫的能內隱知識是在某一環境中成功所必備的知識,它是從經驗中淬鍊出來而非正式教導習得的。一些研究指出這種實用智力不同於以往智力測驗所測量的能力。例如,巴西的孩童上街叫賣時,能夠使用複雜的數學策略,但在課堂上他們卻無法解出類似的題目(Carraher et al,1985; Sternberg&Kaufman,1998)。 *'''創意智力:'''指個人因應新奇問題的能力。成功的智力是指透過此三種智力運作,截長福短,適應,形塑和選擇環境,在個人的社會文化情境下達成個人的生活目標。 對智力三元論的批評包含了以下二點: (1)史坦伯格選擇這三種智力不是科學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是個人偏好。 (2)三元論主張傳統智力無法包含實用智力,但事實上傳統智力測驗具有預測效度;智力分數較高者在未來的確有較高機率成功。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情緒智力 || [[w:en:Peter_Salovey|沙樂偉]](Peter Salovey)與[[w:約翰·梅爾_(心理學家)|麥爾]](John D. Mayer) ||指「能監控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情緒,區辨它們,並利用這些訊息來引導個人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情緒智力包含從五個面向的能力 ( 1 )'''認識自身情緒''':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慾望和基本的價值取向等,並以此做為行動的依據。 ( 2 )'''妥善管理自身情緒''':指對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能夠自我認識。 ( 3 )'''自我激勵''':指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維持自己的高度辦事效率。 ( 4 )'''認識他人情緒''':指對他人的情緒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直覺判斷。在人際交往中,常能重對方的一舉一動得知情緒情感的信息。 ( 5 )'''人際互動的管理''':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易使群裡走向共同目標。 |} === 遺傳、環境、性別與智力 === ==== 遺傳與智力 ==== 科學家常以一群人在某一特質或能力上的差異來計算團體的分數變異。研究人員想找出不同原因導致的變異比例,在特質變異中可歸因於基因差異的百分比稱為該特質的遺傳率(Heritability,<math>H^2</math>)。此外,由於人類特徵大多由許多基因所影響,因此每個基因實質發揮的影響相對來說很小。 <br> 測驗得出的表現型(<math>P</math>)=基因型(<math>G</math>)+環境(<math>E</math>)<br> 性狀的表現型方差(P),是下列效應之和:<math>Var(P)=Var(G)+Var(E)+2Cov(G,E)</math>,在設計的研究中,可以將 Cov(G,E) 控制為 0,因此此時,遺傳度的定義為:<br> <math>H^2 =\frac{Var(G)}{Var(P)}</math><br> 例如:若該表現的<math>H^2=1.0</math>,則代表該心智上的表現,完全可以用基因的變化來解釋。 遺傳率的估計有數種方式,其一為比較'''[[w:zh:雙胞胎#同卵雙生(identical_twins)|同卵雙胞胎]](Monozygotic, MZ)'''與'''[[w:zh:雙胞胎#異卵雙生(non-identical_twins)|異卵雙胞胎]](Dizygotic, DZ)'''的相關,即若同卵的雙胞胎比異卵更相似,則該特質可能具有基因成分;或者是透過與遺傳上擁有不同重疊程度的親人(例如兄弟、父母和子女)的智力進行比較來了解遺傳對於智力的影響,例如:從同卵雙胞胎到異卵雙胞胎再到親兄弟最後到領養的兄弟等等。另一種方式是'''比較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的相似性''',若兩個間具相似性,則可以歸因於共同基因。遺傳率通常應用在個別間的差異,而非把個人特質歸因於基因的程度;且若環境的不同所導致的變異幅度改變,遺傳率也可能會跟著變動;遺傳率可以代表團體內變異的來源是來自於遺傳還是環境;遺傳率也可以解釋環境變化是否可以改變某群體中的特質平均水準。[19] '''普羅明(Robert Plomin)'''與'''佩利爾(Perill)'''於 1977 年整理家族成員之間智力相關性的研究,發現親屬間基因相似性愈高,智力相似性也愈高。例如無論是一起扶養或是分開扶養,同卵雙胞胎智力的相關程度皆大於異卵雙胞胎,因此遺傳因素對於智力扮演重要角色。2001 年,'''湯普遜(Thompson)'''等人則試著從生理上尋找智力的遺傳證據,他們發現大腦額葉[[w:zh:灰質|灰質]](Gray matter)的多寡與智力有關。2005 年,'''迪爾利(Deary)'''等人則找出基因的對應,他們的研究顯示具有 HapB 這種基因的人,其語言推理能力較高。目前學界欲在特定基因上做出辨識,並已取得一些成果。[20] '''遺傳率估計值'''(Heritability estimate)是探討遺傳與環境對智力影響的指標。此方式藉由分析某個母群體中,先計算出所有測驗分數中的的變異量(Variation),再計算出總變異量(Total variance)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基因解釋。<br> 藉由比較遺傳上有不同相似程度的人,研究者發現在大部分的情形裡,智力的遺傳率介於 4%至 8%之間。遺傳率與父母社經地位、種族與年齡等因素皆有關係。過去以美國為樣本的研究顯示,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所估得的遺傳性,較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來得小。而在歐洲國家及成人樣本中,卻並未得到相似的結果。在歐洲國家反而是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所估得的遺傳性較小。<br> 同時,研究顯示成人智力遺傳性高於孩童者,在嬰兒時期遺傳性約為 2%,到成年早期則升高到 6%,到了晚年遺傳性高達 8%。這個結果違反了大眾平常了解的常理。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應該會受較大的環境影響,而非遺傳。因此研究學者們認為,應該是由於一些基礎的遺傳因子,漸漸讓人們傾向於前往會凸顯遺傳特色的環境。然而由於遺傳率為群體的平均,其數值高低對於單一個體並無太大意義,研究也顯示學校或是家庭若能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刺激,對於兒童的智力發展有很大幫助。<br> 遺傳與智力長期以來有個極大的爭議:「智力優劣說」,即指稱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測驗分數上的差距。此一差距長期以來已經漸漸縮小,說明環境仍有部份的影響力,但由於仍有殘存的差距存在,因此還是有人主張'''「種族間難以超越的遺傳差異」'''。智力雖有高度遺傳性,但由於目前沒有確切證據指出種族間的遺傳導致智力差異,不代表黑人遺傳基因較低劣。Neisser 等人<ref>Neisser, U., Boodoo, G., Bouchard Jr, T. J., Boykin, A. W., Brody, N., Ceci, S. J., ... & Urbina, S. (1996). 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2), 77.</ref>的研究指出: 主流與非主流社會族群平均智商會有差異,此現象在同一種族內也會存在,因此可能是社會結構所造成的,而不是種族間的遺傳差異。他也指出我們區分黑人、白人是根據直觀的刻板印象去區辨,而不是從基因區分。既然我們不太了解種族間的基因差異,因此不能推論基因造成智力差異。 [[W:zh:阿爾伯特·爱因斯坦|愛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 的腦 為了探究天才的大腦結構是否與大眾不同,在愛因斯坦死後,其大腦就迅速地在未經遺族同意下被取走,並被分隔為數塊,製作成了標本,分給許多病理學家。 就解剖上來看,愛因斯坦的大腦中有較常人寬大的[[w:zh:外侧沟|外側溝]] ( Sylvian Fissure ),而在前額葉腦迴區 ( [[wikipedia:Inferior_frontal_gyrus|inferior frontal gyrus]] ) 的側島蓋 ( Parietal operculum ) 區域是沒有神經元的。加拿大麥瑪士達大學 ( McMaster University ) 的學者珊卓.威特森 [[w:Sandra Witelson|( Sandra Witelson )]] 認為,這樣的空間,讓跨外側溝的神經元有更好的溝通,也正是如此讓愛因斯坦能夠做到如此高超的思考。 另外,也有其大腦組成的相關分析,柏克萊大學的瑪莉安.戴蒙博士 ( Marian Diamond ) 在 1980 年代發現,愛因斯坦腦中的[[w:zh:膠細胞|膠細胞]] ( Glial cell ) 比起同齡的男性,顯著地多上許多。其中,膠細胞作為神經元的協助者,能夠提供神經元養分、能量,也在神經傳訊上扮演重要角色,被認為可透過外界的刺激而增加,並得以幫助愛因斯坦達成有效的思考。然而,這項研究的'''可信度仍待考證''',畢竟研究中用到的對照組大腦來源比較雜亂,也沒有智商的相關數值,較難比較。 此外,作為記憶重要產生器的[[w:zh:海馬迴|海馬迴]] ( Hippocampus ) 也成為研究主題,加州大學的達利亞教授 ( Dahlia Zaidel ) 在 2001 年發現,愛因斯坦左側海馬迴較右側海馬迴大了許多,同時也比一般人的大。此結果顯示,愛因斯坦的左腦,在其腦的新皮質層和海馬迴間可能有著更佳的連結,而這新皮質層,正是和細緻、邏輯、分析、創新的思考相關聯的區域。最後則是左右腦的連結能力,這是較新的研究解果,出爐於 2013 年,並發表在 Brainy 雜誌上,分析的是[[w:zh:胼胝體|胼胝體]] ( Corpus Callosum ),不論比起較年輕或者是年長的控制組,都在其腦中發現更多的神經聯繫。 '''研究批評:'''有些人認為在選擇對照組上的偏誤可能導致不正確的結果,研究者在知道何者是愛因斯坦的大腦下做出的觀察結果,可能導致觀察的不客觀性;也有學者認為,每個人的腦都是特別的,刻意將某些腦的特殊形態和一個人的天才做連結,是不智的,要達到廣泛的大腦結構和智商的關係,也許觀察一大批有成的科學家的大腦,並加以比較,會是一個較佳的方式。 ===== 遺傳缺陷造成的智力障礙疾病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1width=11em | col1align=center | 威廉氏症候群<br>(Williams Syndrome) | :又稱[[w:zh:威廉氏症候群|雞尾酒會症候群]] :*'''疾病成因:'''7 號染色體上的基因有所缺失,造成患者神經發育異常。 :*'''疾病症狀:'''患者通常有輕微至中度的智能障礙,較不擅長讀寫及計算,但是他們的缺陷只限在這些領域,譬如在群體中,他們傾向於多話健談及擁有好交際的能力。威廉氏症候群的人的臉具有明顯的特徵,例如人中長、鼻樑扁平及厚嘴唇等。 :*'''治療方式:'''特殊教育、職能、物理、心智科(部分併發有自閉症)復健(手功能差、精細動作差、認知障礙、本體覺差、視知覺問題、關節緊、肌肉張力低、脊椎側彎等) | [[w:zh:唐氏综合征|唐氏症]]<br>(Down Syndrome) | :*'''疾病成因:'''病患比正常人多出部分至一條的第 21 對染色體造成的遺傳性疾病,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染色體缺陷造成的疾病。唐氏症也稱 21-三體症、先天愚型。大部分唐氏症患者皆有輕度至中度的智能障礙,在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上均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遲緩。而生理上也會因為染色體異變而導至健康及外表特徵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健康上有較大機會患有心臟病、弱視、弱聽、甲狀腺偏低、扁平足等現象。外表身材較為矮小,肌肉張力偏低、眼睛上斜等現象。部分唐氏症患者在青年期以後可能因為賀爾蒙而患有抑鬱症等情緒疾病。在台灣,平均每 800 名新生兒,就有 1 名具有唐氏症。 :*'''疾病症狀:'''常見症狀有發育遲緩、特殊面部特徵以及輕度到中度的智能障礙。成年的唐氏症患者僅有 8-9 歲的心智年齡,但隨個體差異而異,他們在語言理解上表現的比語言表達來得好。 :*'''治療方式:'''目前唐氏症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能透過生活照護及教育來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唐氏症患者常需要財政及法務協助,若能受到妥當的照護,一般預期壽命大約在 50 至 60 歲間。 | [[w:zh:科恩綜合症|科恩綜合症]]<br>(Cohen Syndrome) | :*'''疾病成因:'''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此症是因為在第 8 對染色體上的 VPS13B 基因有缺陷而造成的。發病的患者是由父、母雙方各遺傳一條突變的基因。目前在美國約有一半之患者為阿米甚人,其他人種的發生率仍在評估中。 :*'''疾病症狀:'''常伴有嬰幼兒時期發育遲緩、低肌張力發展遲緩、重度到極重度智能障礙、小頭畸形(一歲大)、中度到重度神經運動遲緩、高度近視等症狀。 :*'''治療方式:'''此一疾病目前無法根治,只能以症狀治療方式來照顧患者,需要注意反覆性感染的問題。每年需做視力、屈光矯正以及視網膜受損狀況的評估,以進行視力的矯正,及依視力嚴重的程度評估是否需接受視力方面的輔助治療。另外需抽血監控血液中的中性白血球含量,若有中性白血球低下的症狀,可以考慮給予白血球生成素(G-CSF)促進生成中性白血球。其他治療依據症狀評估是否需進行早期預防、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 | [[w:zh:X染色體易裂症|X染色體易裂症]]<br>(Fragile X Syndrome) | :*'''疾病成因:'''X 染色體脆折症為常見的性聯遺傳疾病,由於患者 X 染色體長臂末端有個脆弱的斷點,呈現斷裂現象而命名。根據統計,X 染色體脆折症在男性的發生率為 1/3600,女性為 1/4000~1/6000,且正常女性帶因率為 1/350,男性帶因率為 1/800。致病原因在於 X 染色體上的 FMR-1 基因突變而引起,FMR-1 基因片段發生 CGG 重複次數異常增加,導致無法正常生成 FMRP 基因產物,而 FMRP 蛋白質為重要的腦部神經傳遞物質,缺乏時會出現認知異常及影響智力發展。 :*'''疾病症狀:'''患者幼兒時期外觀並無異常,平均約三歲時才會出現症狀,如額頭高、有較長的臉及下巴、招風耳、青春期後睪丸較大。患者會出現行為和認知上的問題如智能障礙、過動及自閉等。此外,患者可能會對噪音、肢體碰觸或擁擠等感官刺激較敏感,容易因此感受到害怕及焦慮感,男性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或產生攻擊性,女性則通常極為害羞。大部分男性患者的語言能力發展比較遲緩,通常會有話速快、無法清楚說話等情況。 :*'''治療方式:'''目前沒有治癒的藥物。 由於患者多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因此長期療育是重要的,包括:早期療育、職能治療、語言治療、情緒治療。 有家族史的家庭或家族成員中有智能障礙或自閉行為者,建議可進行帶因者的確認。(參考資料:台灣基康 GeneHealth) }} <ref>張千慧(彙整)、陳彥心(翻譯)。科恩綜合症 Cohen Syndrome。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http://web.tfrd.org.tw/genehelp/article.html?articleID=Cohen%2520Syndrome&submenuIndex=0</ref> ==== 環境與智力 ==== 由於智力的遺傳率低於 1.0(即智力並非 100%受遺傳因子調控),代表環境必定會影響智力。可環境是個複雜的變因,包含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文化的環境,影響智力的環境因素近年來受到重視的方向有:餵哺母乳、社經地位、共有環境、教育、運動、認知活動等<ref>Nisbett, R. E., Aronson, J., Blair, C., Dickens, W., Flynn, J., Halpern, D. F., & Turkheimer, E. (2012). 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30–159. https://doi.org/10.1037/a0026699</ref><ref>Nisbett, R. E., Aronson, J., Blair, C., Dickens, W., Flynn, J., Halpern, D. F., & Turkheimer, E. (2012). "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Correction to Nisbett et al. (2012).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29. https://doi.org/10.1037/a0027240</ref>。 * 餵哺母乳 有關環境對智力發展的影響在社會案例上是十分常見的,如懷孕婦女飲酒過度或吸毒、暴露於鉛含量過高的環境以及兒童時期嚴重的營養不良。早年的研究顯示餵哺母乳可能提升新生兒之智力六到八分<ref>Anderson, J. W., Johnstone, B. M., & Remley, D. T. (1999). Breast-feed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0(4), 525–535. https://doi.org/10.1093/ajcn/70.4.525</ref>,然而母乳哺育與嬰兒智力的關係也可能反映的是母親社經地位以及智力的影響<ref>Der, G., Batty, G. D., & Deary, I. J. (2006). Effect of breast feeding on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prospective study, sibling pairs analysis, and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33(7575), 945. https://doi.org/10.1136/bmj.38978.699583.55</ref>,因為社經地位較高的母親可能較不需要工作或從事勞動,有較充裕的時間哺乳,而較高的社經地位可能同時使兒童受到較好的培養,故研究結果呈現呈現其智力較高,亦或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母親智力存在個體差異,所以透過遺傳直接反映在研究結果上。 * 智力優劣說 根據研究,異卵雙胞胎智力的相關程度高於一般手足,而在同種關係中,一起扶養者智力相關皆大於分開扶養者,因此環境對智力也有顯著的影響。回歸上述所討論到的「智力優劣說」,研究指出,若將來自貧窮家庭的黑人兒童交給中產階級的白人收養,他們的智力表現並不遜色於白人小孩;甚至對越早進入富有知識性刺激環境中的兒童,他們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會越好。因此,造成智力差距的並非種族本身,而是社會中因為種族歧視等因子而造成的教育資源、經濟、概念想法上的差異所致。也就是人種是沒有優劣的,其中一派擁護者遵循聖經中創世界章節的觀點,認為上帝在創造亞當和夏娃時,人類就是同根同源的,也就是說,人類作為一種物種,是伊甸園墮落的產物,而後代以白種人退化的少,黑人退化的最多,來塑造出種族歧視的現象。 * 教育 在各種環境因素中,學校是影響智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教育程度與智力表現兩者互為因果.教育程度能夠預測智力分數.同時,孩童的智力分數也是預測個人受教育年數最佳的指標。一般而言,智力高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得到較多的正面經驗,他們比較不可能中斷學業。在學校的時間越長,他們得到愈多的知識,學到解決問題和其他一般能力,他們的智力分數也因而提升。不過,教學品質也是關鍵因素。教學品質不佳的學校對智力的發展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 性別與智力 ====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決定男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腦灰質,而決定女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腦白質。儘管男女兩性的這兩種物質在大腦中的數量差異懸殊,但他們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男性大腦中決定智力的灰質總量是女性大腦的 6.5 倍,而女性大腦中決定智力的白質總量是男性的 10 倍。一般來說,灰質好比是大腦中的一個個信息處理單元,而白質是聯繫這些信息處理單元的網絡。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男性更容易在集中處理信息的領域(如數學等)上取得成就,而女性更適合分布式處理信息的領域,比如語言能力等等'''。參與研究的雷克斯·榮說,測驗中男女兩性表現出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表明兩性的智力是「殊途同歸」,不同的大腦「設計思路」可以達到同樣的智力水平。 然而,隨著兩性認知能力差異研究結果的累積,學者逐漸意識到無法將某些變項歸類為生物或社會的變因。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無法清楚視之為先天或後天的因素。 *'''本土研究'''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以下簡稱 TASA)於 2007 年學生問卷中,對學生性別做了調查。本研究試圖了解,以 TASA 資料庫資料而言,高二男、女生在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學習成就表現中是否存在差異,產生差異的情況是否與性別邏輯觀念「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相吻合。TASA 抽樣方式採分層隨機抽樣,樣本來自於全國 22 縣市。 根據 2007 年 TASA 學生問卷的填答反應,結合高二學生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學習成就表現。研究發現,2007 年高二學生在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受測資料中,男、女生正式受測人數差距為 100~200 人,樣本數比大約為 1:1,而平均量尺分數比較上,經過統計上之顯著性檢定,數學科與自然科為男生明顯較高,國語文、英語文及社會科的整體表現比較上,則為女生平均量尺分數較高,英語文差距甚至達到 20 分,也就是 0.4 個標準差。 因此,針對 2007 年 TASA 高二學生資料而言,男、女生在五科的學習成就表現上確實存在差異,國語文、英語文及社會的學習成就表現為女生優於男生,而數學及自然則是男生的學習成就表現優於女生,因此性別邏輯問題中「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這個學習成就表現現象確實存在。 而「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是社會上性別邏輯的問題,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兩性觀念的提升與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其實現存許多性別邏輯上的迷思往往可能只是傳統觀念的束縛或資訊不發達所導致,或許男女生生理上的限制會造成部分差異的存在,但心理上的性格養成常常跟文化差異、後天社會學習及家庭教育有關。 *'''國外研究''' 1)研究者勞森在1987年在對1000多名男孩兒和1000多名女孩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後發現,智力的性別差異並沒有表現在一般智力上,而是表現在特殊智力上,比如男性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比較強,對數理問題的組織,理解能力更好,而女性在語言學習中能力更好。綜上所述,男女至少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認知活動中的表現沒有差異),而在具體的認知領域,比如數學,或者語言學習上,可能存在性別差異。 #在智商平均數上,男女沒有明顯的區別,但在分項分數上有時候有區別,比如女性的語言分數比男性高,男性的空間感知分數比女性高; #女性的智力分布更加集中於平均數附近,而男性的智力分布範圍更寬。也就是說,男性中智商最低一檔(低於70)與最高一檔(高於130)的人數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天才更多,白痴也更多。 2)在劍橋大學,研究自閉症的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 ( [[wikipedia:Simon_Baron-Cohen|Simon Baron-Cohen]] ) 提出全新的性別差異理論:[[wikipedia:Empathising–systemising_theory|Empathising–Systemising (E-S) theory]]。此理論奠基於同理思考(Empathic thinking)和系統化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兩種思維傾向將人分類;前者的 E 代表情感共鳴,是個體感知他人感覺且能給予合適回應的能力,可運用情緒商數(Empathy Quotient, EQ)進行量化,而 S 代表是一種基於規則或分析的思維,意即個體能掌握規律並分析建構出理解模式,量化評測方式為系統化商數(Systemising Quotient, SQ) 。 3)根據西蒙·巴倫·科恩等學者的研究指出,大多女性擁有 E 型大腦,而男性擁有 S 型大腦,且發現自閉症患者具嚴重的語言交流和親近他人障礙,以此得出結論:自閉症是最極端狀態下的男性邏輯<ref>Baron-Cohen, S. Knickmeyer, R. C., & Belmonte, M. K. (2005). Sex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for explaining autism. ''Science'', ''310''(5749), 819–823. <nowiki>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15455</nowiki></ref>。 4)在核磁共振儀中,科學家發現男性與女性大腦有許多不同。舉例來說,科學家讓躺在核磁共振儀中的男女進行數學運算,結果發現他們在計算時激活的大腦區域不同。雖然得出的結果相同,不過思維路徑是相異的。 5)而在大腦的物理差異上,平均來說,女性的大腦比男性輕 150 克。一般來說,女性的胼胝體較男性大,但這是否代表著重要意義,仍存在爭議。另外在男性與女性的腦中,下視丘也存在著肉眼可見的差異,男性的下視丘明顯較大。如今專家認為,自閉症患者的缺陷部分是由睪丸激素的災難性效果引發的。<br> 6)據《華人健康網》報導,刊登在《Intelligence》(智力)期刊上的一份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研究指出,平均而言,性別可能是大腦生理構造和功能上的差異因素。實驗發現,男性智商較高,女性則是在記憶測試(memory tests)上表現較出色。 *'''刻板印象威脅''' 由環境影響的層面來看,外界賦予的刻板印象對於人們的智力表現會造成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威脅'''([[w:en:Stereotype threat|Stereotype threat]])。例如:一名女性暴露在認為「女性的數學能力比較差」的刻板印象環境中,那麼她對於數學這方面的能力就更可能表現不好,心理學者稱這個現象為性別的刻板印象威脅。刻板印象威脅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族群,例如老人(老人會忘東忘西)、黑人(黑人智力比白人差)等狀況。 對過去研究所做的整合性分析研究指出,當學生察覺到刻板印象威脅時,測驗表現會低估其能力(Walton & Spencer, 2009)。一些學者透過教育介入,希望減少刻板印象威脅,例如教導學生智力是可以改變的,學習會讓你更聰明,成功提升了女生在數學成就上的表現。 *''' 社會經驗 ''' 心理學者從生物性、社會性以及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嘗試解釋兩性認知差異,特別是高齡婦女的語言記憶;反之睪固酮濃度較低的老年男性有更好的語言流暢度。睪固酮濃度和空間能力在男性呈負相關,在女性則呈正相關。且從腦造影顯示兩性從事某些認知工作時,即使腦中活動型態不同,卻有相似的智力表現。由於生活經驗也可能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如: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結構異於常人),因此大腦的性別差異也可能來自男性和女性社會中不同的經驗所致。 大腦極端依賴資源,故我們大多數的智力,都投入到社會性智力中,去猜測別人想要從我們這裡得到什麼、他們希望我們做什麼。如果這些不起作用,資源就會釋出應用在數學或者空間定向方面。 ==== 出生與智力 ==== 出生的很多相關信息都被認為跟孩童的智力相關,例如出生季節、出生體重、出生先後順序等,甚至有研究顯示在疫情出生的孩子智力會相較非疫情期間低下許多。 出生的順序(長子與么子)可能影響智力發展,根據研究指出,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智力普遍比自己的弟弟妹妹還要高,推估與父母投入的心力有關。 近期美國醫學網站「MedRxiv」11 日刊登的美國最新分析結果指出,疫情期間出生的幼兒孩童智商較低,而且整體認知表現也明顯較低,這與孩童所接觸到的外界刺激有所關聯。研究也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的前 10 年裡,3 個月大到 3 歲大的孩童平均智商為 100 左右,但疫情期間出生的兒童平均智商則是 78。 在有關出生月份影響智力的說法上,真正的關鍵應是季節。研究指出,秋冬生的小孩傾向有更重的體重,也似乎更加聰明。首先,若孩子是在秋冬出生,則表示母親懷孕時大約是春季,是一個氣溫回暖並且有充足日照的時期,且適當的環境有助於胎兒發育。此外,在天氣較清涼時母親產生母乳的能力較佳,這時出生的嬰兒較易有充足的母乳。最後,在九月份後左右後出生的孩子會成為該屆年紀較大的,因此在學習表現上比較出色。 出生體重的部分中,據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數據發現:新生兒出生時的體重數值代表着大腦發育程度,體重越接近6.5斤,説明孩子的大腦發育相對更正常。如果新生兒的體重超過8斤,說明新生兒可能過於肥胖,導致腦部發展遲緩,智力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較為低下。 ===== [https://link.springer.com/referenceworkentry/10.1007%2F978-3-319-28099-8_1617-1 群集理論] ===== 1975年,Robert B. Zajonc與G. B. Markus在《Psychological Review》發表了一個理論,解釋為何長子女比在家庭中排序較後的子女的智力較高。這個理論到今日仍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理論,稱之為群集理論(confluence model)。<br> 根據這個理論的論點,出生順序影響智商是因為在家庭內,長子女在他們早年的成長時期只有成年人與他們相伴,因此他們的日常生活都經常與智力水平較高的人相處。而另一方面,出生排序較後的子女有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資源,所以家庭的資源被稀釋,所以其在學業成就的表現不如長子女或獨生子女。而這個現象不獨在西方社會出現,即使在東亞地區亦一樣。<br> 不過,這個理論仍有一個弱點,就是有些出生排序較低的子女,研究發現他們所得到的資源不比長子女差。通常這些子女的兄弟姊妹都比他們年長至少五年。因此,他們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照顧,較年長的兄弟姊妹亦能夠領導這些弟妹。這一類出現與長子女相近智力水平的弟妹,被稱為“功能長子女”(functional firstborns)。 ======理論及矛盾====== 在心理學,出生次序是否對性格的發展造成影響,仍然是一個具爭議的議題。雖然大眾普遍相信出生次序對性格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反對者對這個理論提出了不少批評與質疑。首先,出生次序並非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而是出生次序會影響父母或是兄弟姊妹對待孩子的方式,並且藉此影響孩子的智力,因此出生次序本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且針對出生次序對性格影響的實驗本身就難以維持實驗的控制變因,家庭大小、出生間隔、性別、父母性格以及社會因素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同時上述理論均呈現家中子女互相競爭的情境,然而實際的生活情境卻可能是兄弟姊妹互相扶持幫助影響的,這也導致實驗結果可能是扭曲的。 ====智力發展==== 根據研究的發現,人類個體在出生後,智力測驗的分數在14歲以前是呈現直線上升的,此後便開始趨緩,大約在26歲左右停止增長,26-36歲間基本上保持不變,稱為智力的高原期。從智力測驗的角度説,測驗分數不再隨年齡增長的時期則為智力發展的成熟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其一生當中智力的發展速度與方向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對於智力的發展,心理學家們曾提出過很多假説,早在30年代,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繪製過學習能力與年齡的關係曲線,他指出:學習能力到23歲左右達到最高峯,一直到45歲,學習能力並不低於17~18歲的學生,但45歲以後,學習能力就顯著下降。 布盧姆(B·S·Bloom)1964年根據自己對1000名被試的跟蹤研究,所提出的智力發展假説,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並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重視幼兒早期教育的熱潮。他認為,如果把一個人的智力,以17歲的水平作為100%,那麼,5歲之前就可達到50%,5~8歲又增長30%,剩餘的20%是8~17歲獲得的。 而智力的衰退象和智力增長一樣,不同性質的智力衰退速度也是不均衡的。如手眼協調,動手操作以及技術能力一般從33歲開始表現出衰退現象,到60歲衰退速度加快,而寫作能力約65歲之後才開始出現衰退現象。 ==== 弗林效應研究結果 ==== # 研究人員發現智力測驗裡升高的智商分數,幾乎都是因為受試者在特定領域的表現大幅上升。原先預期受試者經由後天經驗(學校教育)獲得的結晶智力([[w:en: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有所提升,不過實際並非如此,算術和詞彙能力的成績並沒有隨時間改變太多。分數主要提高的是「測驗抽象的推理能力」。一是測驗「類同」能力的問題,例如:「蘋果和柳丁有何相似處?」低分的答案是「兩者都可以食用」,高分的答案是「兩者都是水果」,後者的答案超越單純的物理性質,同時也涵蓋更小的範圍。二是受試者必須找出一些幾何圖案之間的某種抽象關聯。 # 弗林效應研究也顯示,某些環境因子確實對全世界族群智力測驗上都有相當的影響,這與原先計畫中假定與文化無關的智力測驗相斥。用來測量完全不受語言和文化影響的能力的智力測驗稱為流體智力([[w:en: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fluid intelligence]]),為對「非語文性訊息能夠洞察和推理的思考能力」,屬於先天能力。進一步的研究為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密契姆(Ainsley Mitchum)和福克斯(Mark Fox)所做的不同世代智力測驗差異的研究。此研究指出抽象思考能力可能和人腦能有彈性地感知外界物體有關。因此,多位研究人員認為上升的智商分數代表的是人類心智的「現代化」,因為要真正生存在現代世界或是掌握現代生活技能,人們必須要擁有分類抽象事物和準確運用推理的能力,即「使我們能夠準確辨識抽象的類別並建立起相關性的能力。」 #* 案例 1:長輩對於電子設備的不熟悉,如電腦視窗裡的「開始」按鈕,他們可能會直接拿滑鼠敲電腦螢幕上的「按鈕」。這些長輩們並非不聰明,只不過他們生長在「按鈕」就真的是實體按鈕(並非虛擬)的時代。 #* 案例 2:蘇聯的心理學家盧瑞亞([[w:en:Alexander Luria|Alexander Luria]])對俄羅斯鄉下的農夫做的訪談。訪談問:「如果有個地方不停下雪,那麼該地的熊永遠是白色的。北極總是下著雪,請問那裡的熊是什麼顏色?」農夫會說他們只看過棕色的熊。他們不會把假設的問題當成有意義的問題。但其實農夫並不笨,只是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並不需要回答這種假設類推的問題。 # 也許有人會誤用弗林效應,例如:把智商對時間當作是一線性函數,根據時間回推,發現 1900 年的英國人平均智商只有 70 分。這顯然很荒謬。弗林效應的真正精隨在於'''「因社會改變而造成的心智的改變」'''。弗林相信,這是工業革命造成的,工作型態由原本可能不需要那麼多「現代智力」的農業相關工作型態,轉變成技術和管理導向,促成教育普及。例如:工程師、電工技術員、工業設計師,這些需要掌握抽象原則(相對於過去的不同原則)的新職業類別。這是一種「正回饋」,即越多改變造成我們智力不斷上升,進而造成更多「現代化」的改變,令我們的智力呈現穩定持續的上升。 # 至於智力上升是特定皆受過良好教育的資優生?還是在鐘形曲線最末端的那些不識字人口?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魏(Jonathan Wai)和普塔拉茲(Martha Putallaz)以及相關研究<ref>Wai, J., Putallaz, M., & Makel, M. C. (2012). Studying intellectual outliers: Are there sex differences, and are the smart getting smarte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382–390.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2455052 </ref>指出,不管分布在鐘形曲線哪裡,整體智力指數皆有上升趨勢,也直接證明了智力成績增加背後的文化因素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應該是一致的。 ==== 小結:影響 IQ 的因素 ==== {| class="wikitable" ! 影響的來源 !! scope="col" width="800"|描述 !!scope="col" width="800"| 例子(證據)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基因遺傳 || 不同基因的人在做智力測驗的時候的結果有巨大的差異。 || 兄弟之間雖然生長在不同環境仍然與智力有正相關。而且同卵相生的雙胞胎會比異卵相生的雙胞胎有更高的智力關聯。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環境影響 || 後天環境影響基因的表達。除此之外,營養狀況、醫療照護、刺激感官的因子、學歷及教育環境、人際互動,和個人動力都會對智力造成影響。 || 小孩移居到優良的環境後智力有所提升。居住在一起的同卵相生雙胞胎會比分居的同卵相生雙胞胎的關聯性高。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性別影響 || 性別的生理構造差異造成不同性別在不同面向的智力差異。||普遍上女性語言能力較好而男性視覺空間能力較好 |} === 天才論 === ==== 天才的特質 ==== 學者經常以天才為主題進行實驗,十五世紀時,許多心理學者便開始揣測天才的特質,在這裡特曼(L.M.Terman),阿伯拉漢(W.Abroham)和海爾督尼絲(G.Heldreth)各自對天才進行了以下描述: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 特曼(L.M.Terman) !! 阿伯拉漢(W.Abroham) !! 海爾督尼絲(G.Heldreth) |- | # 天才兒童在身體方面優於一般兒童 # 學校成績優異,常跳級 # 興趣廣泛,且對閱讀和社會現象感到興趣 # 通常具有自信與領導力 # 家庭環境較為優渥 || # 天才兒童較為誠實 # 情緒較為穩定 # 在社交場合中容易被接納 || # 面臨困難的耐力 # 較為機警 # 對問題富有興趣 # 廣博的心智能量(Great Mental Energy) # 較有幽默感 # 注意力較為集中 # 語言表達較為熟練 |} 近代以來,天才的特質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其他有關天才的特質如下: *''' 專注力高而忽略周遭環境:'''天才腦海中常充斥著豐富的想像力,無論是在學習、工作等方面,會將其注意力全心投入在當前所正在從事的活動中,甚至廢寢忘食,而忽略周遭的人事物等環境。 *'''大量閱讀:'''天才對於文字知識的渴求與常人不同,對教科書中的內容、漫畫、學術研究論文等,都能夠花費許多時間閱讀、吸收、整理,直到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以解答其心中的疑惑。 *'''對周遭的事物感到好奇:'''天才對所見的每一件事物都會感到好奇,而試圖透過詢問他人、自身觀察、查資料等方式,以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 *'''追究問題的細節:'''天才的求學過程與其他學生不同,可能不會將所有心力投注在追求成績中,但天才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求,能夠體現在追究問題的細節中。如有時若教師在講述課程內容並未非常詳細時,天才學生會發覺其知識網絡所缺乏的部分,而試圖在課餘時間詢問師長或查資料,以求建構起一個完整、緊密而又環環相扣的知識系統。 *'''喜歡與成人作伴:'''普通的兒童或青少年喜歡與年齡相仿的伙伴相處,然而天才卻更喜歡且擅長與年齡較長的成人作伴。這現象反映出天才希望透過與成人為伴,以獲得一些從同齡人身上無法獲得的知識與人生經驗。 *'''自動發起項目:'''普通學生將作業視為是其義務,完成後即可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但天才會在完成本分後,自行發起能夠深入專研,或投注時間的活動,例如自己動手操作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等學習型的行為。 *'''高度自我批判:'''天才對於自我的要求較普通人高出許多,對於自己做得不盡完美之處,傾向在事後檢討自我,以期在下一次從事相同活動時能夠更為進步突出。 *'''對別人的意見沒什麼興趣:'''「聽不進去別人的話」乍聽好像是缺點。但對天才們來說,一直聽各方意見會阻礙他們前進的腳步,而且他們更喜歡專注於自己的節奏,對別人的評價不太感興趣,因此人際關係可能會不協調。 *'''提出別人想不到的新想法:'''天才具有創造新事物的天賦,擁有從多個角度看事情的能力,和一般人所看到的不太一樣,而有很特別的新想法。 *'''有挑戰的精神:'''天才提出不尋常的創意或想法後會執行到底,即使週遭人都認為不可能,他們也不受影響,會將常人眼中像是幻夢的事情實現。 *'''理解事物速度異常地快:'''除了原有的才能外,他們還輸入了大量的知識,因此通常能夠快速理解其擅長領域的事物,而理解事物的速度越快,能夠吸取訊息的速度也就越快,因而有良好的循環。 * '''特曼與他的「特曼人」''' :特曼專精於研究「天才」,他從 1921 年開始,在加州的小學挑選「智商最高」的一群人,追蹤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與長大後的成就表現。他挑選「最聰明的人」的方法,是請老師挑選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再進行三輪測試,最終挑出智商高於 130 的 25 萬名「特曼人」。原先特曼預期,這些最聰明的人會有與一般人不同的成就水準,然而研究結果讓他失望了:大部分的特曼人過得平平庸庸,也沒有任何人得到諾貝爾獎,反觀有兩位當時被特曼淘汰的孩子在長大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特曼所著《[[w:en: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天才基因的研究]]》中,他更失望地寫道:「智力與成就並沒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樣的結果也再度告訴我們,智力測驗僅是一種將智能化為數字的方式,它有許多限制與影響因素,測驗分數更可能隨著年齡而逐漸增加,真正能參考並掌握的,並不是那二位或三位數字,而是自身的努力、信念與紀律,來達成更高的成就。 ==== 高智商學會 ==== [[w:高智商學會|高智商學會]](High IQ society)是指成員的加入必須依據智商測驗分數為條件的組織。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且最知名的是門薩國際,在此列舉一些高智商學會: {| class="wikitable" |高智商學會 |會員數 |年費 |條件 |- |'''[[w:高智商學會|國際高智商學會]]'''(IHIQS, The International High IQ Society) |大約 190,200 人(2017 五月) |16 美元 |前 5% 的高智商人群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7%A8%E8%90%A8%E5%9B%BD%E9%99%85 '''門薩國際'''](Mensa International) |大約 134,000 人(2017),分佈於一百多個國家 |美國門薩的年費為 79 美元(不同國家會費不同)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2% |- |[[wikipedia:Intertel|'''Intertel''']] |大約 1,300-1,400 左右(2014 一月) |年費為 39 美元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1%(在前述定義下為 IQ 135) |- |'''三九學會'''(Triple Nine Society) |大約 1,800+(2017 十一月)分佈於 46 個國家; |年費 10 美元,終身會費 183 美元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0.1% |- |'''普羅米修斯學會'''(Prometheus Society) |大約 120 人(2014 一月) |年費為 10 美元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0.003% |- |'''百萬學會'''(Mega Society) |26 人(2014 一月) |略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0.0001% |} === 智能障礙([[w:en:Intellectual_disability|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何謂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的症狀包括溝通、自我照顧、生活自理、人際技巧……等方面有困難,且此困難已對生活、學業、工作造成重大影響。 智力功能一般使用的智力測驗來評估。而智力功能低於一般水準則是智商分數低於70,個人在日常生活或學科學習上較同齡人來的緩慢或有缺陷便是智能障礙的特徵。 發生成因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先天智能障礙通常和染色體異常有關,而後天則可能是因為腦部受損,或是受外在環境事物的刺激所發生。 ====法律上的定義==== 台灣的鑑定基準是參照美國智力和發育障礙協會([[w:en:American_Association_on_Intellectual_and_Developmental_Disabilities|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AIDD)的定義,簡言之,智能障礙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標準化智力測驗(例如:魏氏兒童智力測驗)分數低於 70。 2.在日常生活或是學校生活有嚴重適應困難。 3.必須發生在 18 歲以前(意即:正常來說,不會有智力正常的成年人突然變成智能障礙者,除非在後天發生意外令腦部受損)。 根據 2007 年 7 月 11 日修正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智能障礙屬於身心障礙的其中一種。其認定的標準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中有所規定,必須是智能發展比同年齡之人相較明顯遲緩,或在日常生活、學校生活的適應上有嚴重困難,才會被認定為智能障礙,但必要時仍須經由所在地區的衛生主管機關(如衛生局)邀集醫生、臨床心理人員、社工人員、特殊教育人員等進行鑑定。也可由當事人或其代理人自行申請鑑定。鑑定後確認者在法律中受到就業、醫療、教育等的補助和保護。 ====成因==== 根據醫學及其他學科研究,至少有 200 種以上因素,以下將舉出一些例子。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width="100px"|時間 !width="650px"|例子 |- |rowspan=4|先天 || 智障及退化性神經系統家族史 |- |母體有特殊性的病毒感染(如水痘、德國麻疹) |- |孕母營養不良、酗酒、服用不當藥物或毒品 |- |胎兒在子宮內發展遲緩、染色體異常、嚴重先天性異常、先天性代謝異常、腦部發展異常等 |- |rowspan=3|後天 || 生產過程缺氧、低血糖、電解質異常、顱內出血 |- |核黃疸、腦膜炎、腦炎、腦部腫瘤、頭部外傷、癲癇、營養不良、中毒、新陳代謝疾病等 |- |因社經地位造成的貧窮及剝奪 |} ====鑑定標準==== #美國 1975 年 94--142 公法(PL94-142)--適應行為、智力為鑑定標準。 #1973 年美國智能障礙學會(AAMR)—MR 是指在發展時期一般能力呈現低下,而且有適應行為缺陷的狀態。 #1992 年 AAMR 定義--MR 指個人某些能力的缺陷,同時在下列領域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缺陷:溝通能力、自我照顧、居家生活、社交技巧、社區資源使用、自我指導、健康與安全、實用性學業、生活自理、休閒娛樂,且發生於 18 歲之前。 #2002 年 AAMR 定義—MR 係指在智力功能和適應行為上存有顯著限制而表現出的一種障礙,所謂適應行為指的是概念(Conceptual)、社會(Social)和應用(Practical)三方面的技能,發生於 18 歲之前。 ====分類==== 以下以表格整理智能障礙分級: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分類 !心智狀態 !生活自理能力 |- |輕度|| 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二個標準差至三個標準差(含)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九歲至未滿十二歲之間 || 在特殊教育下可部份自理生活,及從事半技術性或簡單技術性工作的輕度智能不足者。 |- |中度|| 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三個標準差至四個標準差(含)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六歲至未滿九歲之間 || 於他人監護指導下僅可部份自理簡單生活,於他人庇護下可從事非技術性的工作,但無獨立謀生能力的中度智能不足者 |- |重度|| 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四個標準差至五個標準差(含)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在三歲以上至未滿六歲之間 || 無法獨立自我照顧,亦無謀生能力,須賴人長期養護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 |極重度|| 智商未達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五個標準差,或成年心理年齡未滿三歲 || 無自我照顧能力,亦無謀生能力,須賴人長期養護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 智商鑑定若採用魏氏兒童或成人智力測驗時,智商範圍極重度為二十四以下,重度為二十五至三十九,中度為四十至五十四,輕度為五十五至六十九。若無法施測智力測驗時,可參考兒童發展適應行為量表評估。 ====<big>傾向與徵兆</big>==== *'''幼兒期''' :無法順利和同年齡的幼兒溝通或相處交流,在許多場合當中有說話遲緩的情形。若是先天的染色體異常引起,通常能夠及早發現,但有些人在幼兒期可能僅表現出輕微的徵兆(IQ 60-70)而遭忽略,在學齡期才被診斷出來。 *'''學齡期(6 - 15 歲)''' :判斷力和記憶力出現問題,一般的學習出現困難,無法順利進行規則較複雜的遊戲或活動。由於在學齡期才顯露出的症狀可能是由於壓力或其他後天障礙造成而並非先天智能障礙所致,因此通常無法利用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直接判斷是否為智能障礙,仍須考量其他因素(例如學習障礙或是單純的行為問題),還得經過更進一步的判斷以確認是否為智能障礙。 *'''成年期(18 歲以上)''' :在一般職場上的就業門檻較高,但如果本人的能力可與環境配合就不會有問題。若在一般職場上有就業或工作的困難,也有許多相關障礙者保護團體開設的庇護工作場所。此外,智能障礙者可能難以對日常所碰到的各種事物(例如高額的契約簽約)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因此容易被惡意欺騙。然而這些智能障礙者可以透過學習來改善,許多輕度智能障礙者在長大成人時已能獨立生活,他們在其他人眼中可能僅是「較緩慢」而不會被認為是「智能障礙」。 以下徵兆可能發生在智能障礙者身上: :#言語表達有困難 :#變得難以記住事物 :#難以了解社會規則 :#難以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 :#無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思考上的邏輯有困難 ====智能障礙者之特徵==== {| class="wikitable" |+ |- ! 方面 !! 例子 |- | 學習能力 || 反應慢、學習遷移及類化困難、學習動機差。學科學習成就低落、難以進行抽象思考、缺乏想像力、創造力。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持久。概念、組織能力、推理能力差。 |- | 人格特徵 || 缺乏彈性,分化度低。常將成敗歸因於外在因素。自我概念差,不喜歡自己,因常失敗而感覺自己無能、自卑。表現享樂主義方式,希望立即獲得滿足。 |- | 生活適應及行為 || 生活自理能力、事務處理能力、時間觀念較同齡兒童差。缺乏臨機應變力。語言理解表達力差,較難參與有規則之遊戲.表情和行為較呆滯、笨拙。體能與健康情況較差。 重度智障者有時會發生 # 自我刺激行為(舔手、踢腿、手淫、搖擺等) # 自我傷害行為(撞牆、拔頭髮、咬手指等) # 侵犯或破壞行為(打人、吐口水等)。 |- | 職業適應 ||動機薄弱、人際困難 |} ====<big>智能障礙的語言特徵</big>==== 1. 說話表現會比較幼稚,常常使用娃娃語。 2. 常常使用一個語詞表達不同的事物或概念。 3. 使用語彙多屬具體性的名詞或動詞,對抽象概念理解較慢。很少使用形容詞、助詞、連接詞,最常使用名詞。 4. 平均句子長度較短,大約維持在一個至兩個詞的長度。 5. 使用的句子結構簡單、缺少變化,以簡單句居多。常出現不完整句、非句型的口語表達現象。 6. 聽覺理解較差,單詞尚可,比較無法了解含抽象概念的複雜句子。 7. 高達50%以上的智能障礙者有構音異常的問題: (1)數個特定語音異常, (2)整體性構音異常,整體語音的清晰度降低, (3)完全缺乏語音的發出。 8. 約有20%左右的智障兒童會有聲音異常,聲音粗啞,缺乏抑揚頓挫、單調不悅耳的現象。 9. 語言發展較一般孩子落後,其落後程度與智能障礙的嚴重度成正比,無論在語言理解或是語言表達上均發生困難。 ====復健訓練目的目的及方向==== 早期療育希望透過治療及教育,提高及發揮智能障礙者的智能與潛力,'''提升其獨立生活能力、自我照顧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智能不足的孩子在早期發育上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因此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便能提早教育、訓練孩子的適應能力。另外,經由長期的訓練較能改善適應的問題,但智商則較為穩定難以改變。 希望透過教育與訓練照顧者,學會如何去處理或適應併發行為及造成之功能障礙。內容包含: # 居家照顧 # 正常化生活及教育 # 家庭問題,包括:遺傳諮商、婚姻、行為困擾及處置。 # 情緒壓力:憂慮、罪咎、忿怒、羞恥等處理。 長期處置:學習、工作、婚姻、安養及財力來源或支持等。 ====復健訓練==== 臨床上早期療育,希望透過處理及教育照顧者,如何去處理或適應併發行為及造成之功能障礙,協助擬定處理計劃、提供諮詢。復健訓練依照不同年齡、不同智力水準有不同的訓練目標,大致可分為個人適應功能及團體適應功能的提升。 個人適應功能主要包含自我照顧、生活自理及動作技巧能力。 * 自我照顧包括:是否能自行飲食、如廁、盥洗、儀容整理…等方面;生活自理包括:是否能協助家事、清潔用品、使用電話、了解時間、購物…等方面。 * 動作技巧方面包括:大肢體動作及手部精細動作的技巧,包括:跑、跳、騎腳踏車、開關門、運筆、使用剪刀、扣鈕扣、使用筷子…等方面。 團體適應功能主要包含溝通及社交技巧能力。 * 溝通技巧包括口語的理解、口語表達及讀寫能力。 * 社交技巧包括與他人一起遊戲、互動及應對進退、處理人際情境的能力。 ====復健諮商==== 復健諮商的目的在於讓個案了解自己的潛能與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再透過充分的利用資源與協助,協助個案生活能力的自主性、幫助個案尋找適合的工作並安排適合工作流程等。來幫助就業以及在社會上有能力的獨立生活。其實際的應用包含生涯規劃及職業轉銜。 * 生涯規劃:透過測驗及諮商,讓個案了解生活的歷程與自我的概念,了解成長與在社會上的獨立性。並以此為基石,去選擇有興趣學習或者是想從事的事。而工作會在人生中歷時很長,也是確保人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職涯規劃是生涯規劃內的一個重要項目 * 職業轉銜:在整個生涯當中,會經歷最久的就是職涯。職業轉銜的目的就是協助這些人選擇工作、並在進入新職場後能夠順利銜接,因為在開始新的工作是否順利會連帶影響後續的工作情況。轉銜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對象獲得適應新工作的能力,但當遇到要進入支持性就業的個案時,也會幫助個案訓練職前技巧、工作技能訓練等。 ===教育方式=== ===== 早期療育 ===== 「早期療育」是指'''為發展遲緩或有可能發展遲緩的兒童,提供的連續性及整體性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復健、家庭支持及社會資源等,'''使孩子能發揮最大的潛能發展,降低障礙的程度'''。 一般來說,兒童發展潛能最佳的時機是 0~6 歲,這個階段腦部以及各方面的生活學習能力與經驗都不斷在擴展,尤其是 3 歲以前更是重要的黃金期,'''在學齡前接受早期療育是促進孩子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無論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若此時期能有機會接觸到早期療育的服務,對於兒童本身往後的學習成長有所幫助外,也對於家人的教養經驗與情感互動關係有正面的影響。 接受服務的兒童及其家庭都會有一份經過專業人員的需求評估後所擬定的服務內容(含括家庭心理情緒支持、福利服務諮詢、醫療復健、親職教育等),進而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IFSP)採跨專業整合性的服務,並考量全人整體性發展的概念,由社政、教育及衛生三大主管機關共同統籌合作提供服務。 早期療育服務有其一定的流程,以台灣為例,依序為:初篩、通報、轉介、評估、療育及家庭支持 # 初篩:透過產前檢查、新生兒代謝篩檢、兒童健康檢查、衛生與親職教育等方式評估兒童的發展狀況是否正常。 # 通報:依據法規,遲緩兒童通報採責任通報制。「從事與兒童業務有關之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師、臨床心理師、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福利業務人員、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與縣(市)主管機關」。 # 轉介:通報轉介中心社工員對於接案之遲緩兒童,應先做個案建檔管理,並根據兒童之發展狀況,將其轉介至評估、療育單位,使其盡快獲得所需之服務。 # 評估:透過專業團隊診斷兒童之全面發展狀況,了解其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以作為後續療育服務提供之參考,各縣市「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提供專業團隊之聯合或特別門診方式進行評估,亦可減少家長往返醫院、不同科別掛號與等待的時間。 # 療育與家庭支持:協助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結合醫療、教育與社會等方面的服務措施,改善兒童本身的發展,減少往後生活上產生障礙的機會。 ===== 特殊教育 ===== 「特殊教育」即是為了滿足有特殊學習需要者的教育需求,而專門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對特殊學習需要者所進行的達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養目標的教育。特殊學習需要者主要分為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兩大類,大部分時候都會指身心障礙這一類,但資賦優異這一類也是特殊教育重要的一環。身心障礙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形式:腦力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智能障礙、言語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障礙、身體病弱障礙、情緒管理功能障礙、學習功能障礙、多重功能障礙、自閉障礙、發展遲緩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其他障礙等。 在身心障礙學生接受特殊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單位必須依據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將學生安排在適合的班級或學校;老師必須在瞭解學生的優勢與限制能力後,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提供學生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及各項教育支持,讓學生能學到和同儕一樣的知識、知能或生活技能,協助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效能。而分配班級也有以下幾種分類: #集中式特教班:由特教老師全部擔任所有的教學、學童互動的工作。 #合作制班:大部分的時間都由特教老師進行教學工作,少部分時間參加普通班,與正常學習的同學互動。 #資源教室: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普通班接受教學,但有少時間需要特教資源的時候可以來資源教室獲取相關管道。 或是針對某些特別的學生(例如:有嚴重疾病而無法離開家、病床的孩童),到其家中進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協助其課業發展。 對於智能障礙者的教育課程設計,首先應考慮課程本身是否符合智障者的需求與發展,智障者年齡越大應越重視實用性及職業性課程,使其走入社會時能良好地適應。課程內容設計尤應配合個別差異與需要,避免讓學生一接觸就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對於資賦優異的課程設計,跟身心障礙的概念相同,應先考慮資賦優異學生之性向及優勢能力,設計相關適性課程,或是提早選修更高等的課程。 '''提供無障礙學習環境''' 考量生理及心理上的因素,應視情況提供所適合的學習環境,如安排同儕協助其學習、調整教學模式與策略、避免特殊學習需要者遭受異樣眼光看待等。目前可能的採取的方式有三種: #融合教育:基於機會均等與公平主義立場,論者認為障礙學生應在普通班與正常學生一起接受教育並藉此經歷人際互動的學習刺激,但仍需提供障礙學生特殊教育的服務。 #分別教育:透過獨立的學習環境給予智能障礙的學生個別化的教育,並藉此改善其學習上的問題。舉凡特殊班、資源教室、啟智學校等均屬之。惟此種教育型態最為被詬病的地方是會減少智能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互動的機會。 #在家自行教育:若是智能障礙學生在行動或是情緒上具有極大的障礙而無法在學校進行學習,則必須在家加以照護,此類學生多為重度智能障礙,家長若要採取此種教育方式需要申請,且政府亦會定期派人巡視並與家長討論教育的方法。 ====易混淆疾病==== # [[w:en:Autism spectrum |自閉症類群障礙]]或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兒童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但主要特徵是情緒,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作有明顯的興趣。 # 兒童[[w: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大都於 7、8 歲後起病,有思維不連貫、妄想、幻覺、感情淡漠等,除衰退期外,一般智力缺陷不明顯。 # 器質性精神病(Organic [[w:思覺失調|psychosis]]):有感染、中毒、外傷等病史或神經系統體徵,雖伴有智能缺陷,但不像精神發育遲滯那樣全面性缺陷,在生活技能等方面障礙較輕。   === 智力研究中的爭議 === 人類智力方面的研究與學者經常面臨了許多輿論或挑戰—甚至比起其他研究主題,這些挑戰多到無可忍受的地步。 一些備受爭議的內容包括: 1. 從心智量度理論以及以常理方式看待這個主題的差異 2. 智力在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類智力的影響 4. 不同種族及性別的智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的來源和意義 其中第1, 3, 4點皆有在前述內容探討。 === 小結:關於智力的迷思 === ==== 智力測驗的限制 ==== 觀察智力測驗演進的歷史,可以發現學者不停地改善舊版智力測驗的缺點,並嘗試開創出全新的測驗方法。然而,目前多數的智力測驗還是檢測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和資訊處理能力,而沒有顧及其他層面,如社會智力、學習能力與反省能力等。 在社會智力方面,做智力測驗多半是面對紙筆或電腦。但若想正確了解一個人的智力,必定不能永遠從相同情境判斷,而是根據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不同反應,得知受試者在其他場合下如何處理事務、危機應變。總體而言,單純以題目測驗難以得到成果。 由於智力測驗能測出的,多半是受試者本身已知的知識,受試者的學習速度快慢、學習能力優劣等等,往往無法從測驗中得知。除此之外,考慮到測驗項目的獨立性,智力測驗的設計本來就會避免讓受試者從作答過程中學習到題目的內容,會希望受試者以自身的能力作答。儘管有部分學者將學習能力歸類為智力表現之一,但目前的智力測驗仍然無法檢測出受試者的學習能力。 另外,智力測驗測量的是受試者快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短時間的測驗無法得知那些長時間反思、規劃、檢討等自我意識的表現力,必須透過深入瞭解某人的想法及觀念才能得知。由此可見,智力測驗的結果雖能快速判斷個人能力,卻仍有一些面向是無法顧及的,所以仍必須配合其他心理相關測驗,才能得知一個人的各項資訊與能力<ref>盧欽銘(1993)。城市與鄉村國中生智力測驗的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75-84。</ref>。 ==== 遺傳(先天)與環境(後天)影響的爭議 ==== 智力究竟是受先天還是後天影響的爭議始終存在,問題大多是對於遺傳率存有誤解。例如,遺傳率針對的是群體統計的結果,而非一個人的特質受影響的百分比,因此 70%的遺傳率並不代表七成來自遺傳、三成來自環境,而是根據群體中的差異,大約有 70%可歸因為基因。 環境與遺傳可能相互影響,例如同卵雙胞胎共同創造出的微環境將使他們的智力相關性更加明顯。微環境是指當事人各方面特質與行為所創造出的環境,因為同卵雙胞胎長相及個性相似,外界對待他們的方式與期待可能雷同。另外也可能會因能力、興趣相似的緣故,選擇類似的環境,因此環境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子。 遺傳率本身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而變動,通常遺傳率的數值代表的是某個時間點統計得到的結果,當外在環境發生改變,遺傳率也會隨之變動。例如上述提到的弗林效應,當教育普及化後,每個人受教的機會變得相等,智力變異的遺傳率數值就會因此降低。也就是說,當環境因素的影響提升,遺傳所影響的百分比便會降低。這兩項因素擁有持續變動且相依的關係。 然而,也有某些人的特質受到遺傳的影響較大,稱為'''高遺傳率特質''',像是心智年齡。這點通常無法藉由改變環境來降低遺傳率。綜合以上論述,我們不能完全將智力表現完全歸因於單一遺傳因素或環境影響,因為兩者本就會或多或少互相影響、共同左右個人的智力水平。 ==== 不同文化的智力觀 ==== 每個文化所關注的智力不同,因此若單憑個人獲得的智力成績來判斷對方的智商高低是以偏概全的,必須發展出更多元的智能理論來涵蓋更多能力。像是生活在東南亞以捕魚為生、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巴瑤族,有優異於常人的潛水能力,且不須地圖、羅盤就能知道方向;東非原始土著民族,驍勇善獵的馬賽人,在嚴峻的生活環境下具備極佳視力,能一眼看見好幾公尺外的獵物,奔跑與跳躍能力更是鶴立雞群。也就是說,若用同一套標準去測驗、衡量一個人的智力,不僅有失文化公平性,也代表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異文化的人,做出狹隘而不精準的評價。 ====文化差異與智力測驗==== 一戰時期的美國,出現了宣稱智力與人種相關的多篇研究。這時期的許多研究宣稱「白人智商分數較黑人高」,雖說是進行標準化的智力測驗,實際上卻忽略了文化等成長背景的差異,而得出具有偏差的結論。而在 1960年代出現了以黑人文化及語言為基準設計的智力測驗[[w:en:Chitling Test|Chitling Test]], 這項「智力測驗」的結果則指向黑人平均分數比白人高。<br>澳洲的學者曾對城市及原住民部落的孩子進行記住物體位置的研究,他發現當物體為橡皮擦、迴紋針等工業化大量生產的物品時,城市的孩子們得到較高的分數。但若將物體換成不同顏色的石頭、不同的天然物質時,原住民孩子們則有較好的表現。<br>由此可知,所謂的「聰明」、「理解」等皆與'''文化及成長背景'''有關,在談到智力及「智力測驗」時,應考量文化背景,具備文化敏感度。 在此背景下,現已衍生出'''泛文化測驗'''的概念,旨在避免受試者因文化差異影響測驗的結果,故又稱為無文化影響測驗(culture free test)、跨次文化測驗(cross-subculture test)或文化公平測驗 (culture-fair test)。為免除或減少文化差異對智力測驗結果的影響,測驗編製者通常會選取非文字題目,以符號和圖形來測量受試者的認知能力,分析其推理、訊息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測驗設計或測驗運用等兩方面來避免受試者因文化差異的影響。 #測驗設計方面:泛文化測驗的重點在評量非語文的關係、了解與推理能力,而傳統智力測驗的重點則在評量經由學習與經驗累積的各項能力。測驗編製者秉持著「任何智力測驗難以擺脫文化影響,僅能在測驗設計上努力尋求適合於多種文化的內容或施測方式」的態度,盡量將存在於單一文化的特殊影響因素減到最低。 #泛文化測驗的特色: ##測驗形式大多為紙筆或實作的非文字題目 ##測驗內容大多以各種圖形推理、問題解決為主 ##測驗指導語翻譯成數種主要語言。例如:卡泰爾(R. Cattell)<文化公平智力測驗>的三個量表均為紙筆測驗,題目類型均為選擇題,量表的指導語翻譯成數種主要語言,供不同國家的受試者使用。 #測驗運用方面:泛文化測驗不僅會建立不同文化或次文化的常模,供不同文化或次文化受試者參照、比較其結果,亦會分析不同文化或次文化受試者施測的典型反應,如受試動機、反應類型、反應心向或價值觀取向,以此分析結果作為選擇、預測、安置或其他重要決定的重要依據。解釋測驗結果會根據其文化或次文化特色予以適切解釋。 ====智力測驗結果並非不變==== 很多人在國小或國中測過智力測驗後就認定了自己的能力,間接影響了他們未來的能力發展。但其實智力測驗是會隨者年齡改變的,且是一個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影響的事情,分數低不代表不擅長或比較愚笨。只能代表說在這方面有許多不熟悉的細節或只是第一次接觸而不熟悉。很多父母會把孩子們的智力測驗當作唯一判別他們是否聰明、在往後的人生是否會成功的依據。但都忽略了這些數字是會變動的。小時候的 IQ 高只能代表他智力發展得較早、接觸的環境給他較多資源。<br> 但其實智力測驗的結果都不是不變的,這些數字不過就是一個參考,而非人生是否成功的定論。 === 智力與演化 === ==== 社會智能假說([[w:en:Social_intelligence#Hypothesis|social-intelligence hypothesis]]) ==== 社會智能假說由英國心理學家[[w:尼古拉斯·汉弗莱|尼古拉斯‧亨佛瑞]](Nicholas Humphrey,1943-)提出。亨佛瑞認為人類智力的演化源自於'''面對社交生活的需要''',因而提出此假說。<br> 過去一般認為智力對於人類生存的優勢與運用工具或武器有關,帶給人類在搜尋糧食、避免掠食者和探索獵場的優勢。但亨佛瑞在山中觀察大猩猩數個月之後,認為那些行為對於原始人類或森林裡的動物都是很容易的,而智力持續演化必有其他用途。亨佛瑞在 1976 年提出了社會智能假說:「靈長類之所以發展出智力,為的是在群體生活的複雜社交需求中取得生存優勢。」<ref>Whiten, A. (2018). Brainpower boost for birds in large groups. Nature, 554,303-304.</ref> 許多靈長類動物學家被亨佛瑞此理論觸發靈感,而後在猴子與人猿身上觀察到複雜的交際、政治手腕,然而這並不能夠直接證明亨佛瑞的假說,因為智力可以展現在這些複雜的社交場合,在非社交場合(例如蒐集食物、使用工具等)也會派上用場,而社交行為中同時也由許多不比衡量智力更複雜的原因所組成,例如認知、情緒、表情、感官等。 ===== 假說檢驗案例 ===== 1995 年英國的靈長類專家羅賓‧丹巴爾提出了一個可能可以成功驗證這個假說的指標。他將'''「群體的大小」'''當作社交複雜度的指標,然後以'''「大腦的大小」'''作為智力的判別標準。在當時有許許多多與靈長類有關的研究顯示這兩個指標擁有正向關係。<br> 後續的研究則修正了單純以大腦大小來判別智力的指標,改為對於新皮質區域大小的比較與判斷標準。<br> 當然這個假說之所以還是假說必然有其缺陷之處,例如在澳洲西澳大學演化生物學中心的班傑明‧艾許頓(Benjamin Ashton)與他的同事便發現,雖然亨佛瑞的理論看似在上述的研究裡獲得支持,但當透過大型資料庫進行跨物種分析比較時,通常會得到相反的結論。<ref>Pérez-Barbería, F. J., Shultz, S., & Dunbar, R. I. (2007). Evidence for coevolution of sociality and relative brain size in three orders of mammals.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 61(12), 2811–2821. https://doi.org/10.1111/j.1558-5646.2007.00229.x</ref> 而這樣的缺陷也可能是因為人類對於跨物種的比較標的無法拿捏,且對於部分物種的資訊不夠充足所導致的結果。也因此艾許頓進行了同物種之間的比較,透過不同群體大小的澳洲喜鵲來進行實驗,並且以認知能力來作為衡量智力高低的標準,實驗結果顯示群體較大的喜鵲平均而言認知能力較強;但這個實驗也未必準確,因為群體作為衡量社交複雜度的指標這件事並不準確,群體越大並不代表群體內的社交越複雜。 ===== 後天性反社會人格(acquired sociopathy) ===== '''權力運作起來,似乎就像一種使你對別人無感情的麻醉劑。大量研究顯示,權力的一個效應,就是讓你用負面眼光看其他人。如果你權力大,你就更有可能覺得多數人又懶又不可靠。(本文摘自《人慈》一書,作者為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1998年,克特納與研究團隊請每組3名志願者的小組陸續來到實驗室。實驗會隨機把其中一人指派為團體領袖,而他們都會拿到一項必須完成的枯燥工作。沒多久,有個助理會帶一盤共五片的餅乾來給團體分。所有的小組都會留一片在盤子上(這是禮儀的金科玉律),但幾乎在每個案例中,第四片餅乾都會被領袖吃掉。此外,克特納的一名博士生還注意到,領袖看起來似乎也是吃相比較難看的人。重放影帶之後,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些「餅乾怪獸」都比較常開著嘴嚼餅乾,吃的時候比較吵,而且在襯衫上掉的餅乾屑也比較多。 ::起初,此實驗結果並未引起共鳴,但近年世界各地發表了眾多類似的研究結果。克特納和研究團隊也再度進行了觀察,這次是觀察昂貴車輛的心理效應。這一次,第一組受試對象得開一輛破爛的三菱或者福特平托(Pinto)車,接著要他們開向某條斑馬線;此時正好有行人步出人行道,踏上斑馬線。所有的駕駛都依法停車。 ::但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受試對象可以開拉風的賓士車。這次,有45%的人沒有停車禮讓行人。事實上,車子愈貴,行車態度就愈沒禮貌。「BMW駕駛最糟糕。」另一名研究者跟《紐約時報》這麼表示。(本研究現在已經被複製進行了兩次,並得到類似的結果。) ::觀察了駕駛行為後,克特納終於發覺到這讓他想起什麼。醫學名詞叫作「後天性反社會人格」(acquired sociopathy):一種非遺傳的反社會人格障礙,心理學家於19世紀首度診斷出這種症狀。它出現在頭部受重擊導致腦部關鍵區域損害之後,可以把最善良的人變成最糟糕的那種馬基維利信徒。 '''後來人們發現掌權者也會展現同一種傾向。這種人真的就會表現得好像腦部損傷的人。他們不只比一般人更衝動、更自我中心、更魯莽大意、更傲慢無禮,他們也更有可能會背著伴侶偷吃、更不會關心他人,也對他人的觀點更沒有興趣。他們也比較無恥,常常無法展現那個使人類在靈長類中獨一無二的面部現象。''' ==== 近年相關研究 ==== 在 2018 年 2 月份 Nature 期刊中,艾許頓與他的同事以澳洲野生喜鵲為研究對象,改採取「同物種之間」(intraspecies)的比較模式,嘗試對亨佛瑞的「社會-智能假說」提出支持的證據。 澳洲喜鵲生活在固定區域,且為群居的鳥類。艾許頓研究團隊在研究中,研究了來自 14 個的地理區域的 56 隻喜鵲,群體大小從 3 到 12 隻不等,以腳環來進行追蹤與辨識。在智力評估的部分,他們不測量大腦尺寸,而是採取認知能力測驗的方式,以三個不同的裝置進行以下四種技能測試:'''[[w:抑制控制|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聯想學習'''(associate learning)、'''逆轉學習'''(reversal learning,進行與前次訓練相反的任務),以及'''[[w:空間記憶|空間記憶]]'''。讓喜鵲在木頭或塑膠的裝置上,進行問題解決技巧的測驗,成功解決的喜鵲可以獲得起司獎賞。 研究結果發現,喜鵲群體的大小與牠們的認知能力表現有正向的相關性。整體而言,在大群體裡的喜鵲,在任一個測驗的表現都優於小群體裡的喜鵲。當然在判斷個別時,仍有部分小群體裏的喜鵲個體大於大群體裏的喜鵲個體。研究團隊進一步記錄雌喜鵲每年平均孵化的卵數,結果也發現,認知能力表現較佳的雌喜鵲,有較成功的繁殖優勢。 雖然艾許頓的研究成果無法直接驗證亨佛瑞的假說(智力是因應社交生活複雜化而演化出來的),但他們成功在鳥類成長週期的前期(200 天大),觀察到群體大小與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這說明了'''善於社交與認知能力的關係''',確實可能受到天擇作用的影響(例如:認知能力佳者社交表現也較佳,而善於社交則提高其群體的生存機會)。 ==跨文化研究== 在本土研究這一部分,我們試圖補充教科書方面的不足。一提到智力,大家普遍只會想到智商(IQ),所以在此補充了「多重智力」和「情緒智力」兩大分項。在情緒智力方面,我們又以年齡來分成五個階段:小學生、國中生、大學生、工作者和親子關係,分別探討不同年齡層的情緒智力和其相關影響。最後再回到智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和學習障礙,並討論影響智商的因素,希望這些補充能使讀者對於智力有更廣的了解。 === 多重智力 === 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是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BA%E5%8A%9B%E4%B8%89%E5%85%83%E7%90%86%E8%AB%96 Sternberg 三元智力理論]為基礎,再使用'''心理計量學'''及'''認知取向智力理論'''所形成的一套統整性智力理論。這個理論強調智力有三個層面的差異,包括'''內在'''、'''中介'''、'''外在'''三層,而每層又有不同成分的智力,這也代表智力的分布是有階層關係的。 研究中探討了這種統整性的智力理論,並利用這種多重智力的理論來產出新的、並且有變化的智力測驗。而從認知過程的角度探討研究智力的本質,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 本研究認為智力的本質在於「內在能力與學習潛能」、「面對外在環境的解決能力」和「中介的經驗能力」,認為多重智力理論除了強調智力本質多重化外,更注重認知過程的關係。另外,多重智力理論也注重社會生活環境對智力的影響,顯示出其對於智力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的智力是可以透過文化衝擊而改變的,主張「智力是動態化的且可改變的」。此研究也發現領悟力的差異會影響積極的價值取向,解決問題的智慧、工作態度及興趣的廣泛程度,並且證明領悟力與創造行為關係密切,因為具有高領悟力的人會將過往習得的知識與現在面對的情況加以連結,所以會具有較高的創造能力,並且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比較高,實際上的應變能力也較好。 最終,也得到了幾個結論: # 智力本質可以從認知反應時間和認知的成分(領悟程度、創造經歷等)來探討。 # 智力的發展是複雜的認知歷程,因此可以從對事物的認知方面來探討智力的本質。 '''三元智力理論''' 參見本章:[[#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情緒智力 === '''定義''' :[[w:情緒商數|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 Saloüe 與新罕布希爾大學的 Mayer 所提出的。情緒智力是指一個人管理情緒的能力,一個人對於理解、利用以及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都算是其中的一環,同樣地,對於其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也是其中一環。此外,情緒智力可以經過指導及學習而有所改善。 '''理論''' 目前情緒智力的理論主要有三種代表性架構: # Mayer & Salovey:偏重認知能力取向的情緒智力。包括瞭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使用語言文字表達情緒的概念,能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進一步使用情緒解決問題或做決定。 # Goleman:以 Mayer & Salovey 的情緒智力理論為基礎,並與行動理論、工作表現相連結。認為利用基於情緒智力的學習能力,可使工作產生傑出的表現。 # Bar-on:將情緒智力建立在人格理論上,形成一種心理健康或自適(well-being)的模式。<br> 這些理論中包含五個主要領域:(以下為<u>情緒致力問卷的十五個分量表</u>) {| class="wikitable" |+ |- | 內省技巧 || 自尊、情緒的自我覺察、自我主張、獨立、自我實現 |- | 人際技巧 || 同理心、社會責任、人際關係 |- | 壓力管理 || 壓力容忍度、衝動控制 |- | 適應力 || 現實考驗、彈性、問題解決 |- | 普遍情緒 || 樂觀、快樂 |} ==== 情緒智力的五種能力 ==== 情緒智力指的是<u>能監控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情緒,區辨它們,並利用這些訊息來引導個人思考與行動的能力</u>。 提出者Salovey & Mayer (1990)認為情緒智力包含從低階到高階的五個方面 : :1. '''正確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欲望、基本的價值取向等,並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br> :2. '''妥善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能夠認識、協調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 :例如:自我安慰、主動擺脫焦慮、不安情緒。當自己情緒不佳時,可用以下方法幫助調整情緒: ::(1)正確釐清使自己心煩的問題 ::(2)找出此問題的原因 ::(3)進行一些建設性引動 :3. '''自我激勵''':面對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專注和自制,提高辦事效率。<br> :4. '''認識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欲望等感受,懂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且快速地進行直覺判斷,作出適度的反應。 :在人際交往中,能透過對方的語言、語調、語氣,以及表情、手勢、姿勢等透露情感的細節,協助判斷。重點常是這些關鍵信息,而非僅是對方「說什麼」。 :5. '''人際關係的管理''':是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而個體的人緣、人際和諧程度都和這項能力有關。 :深諳人際關係者,容易認識人,也善於透過他人的表情、了解其內心感受、體察 其動機想法,與人相處的氣氛因此愉悅自在。這類型的人往往能充任集體感情的代言人,引導 群體走向共同目標。 ==== 正確解讀情緒智力 ==== # 情緒智力不存在性別差異,在情緒智力表現上兩性皆有其長處和不足之處,因此情緒智力並沒有與性別相關的特定趨勢。 # 非由遺傳決定:情緒智力的水平並非由先天決定,也不是在兒童早期階段便已發展定型。EQ在人的一生中會透過不斷學習而提高,隨個體成長,我們越來越善於控制,並且更加嫻熟於共情能力與社交技巧。 ==== 情緒智力的重要性==== 情緒涉及情緒的察覺、了解、推理、判斷、表達、調整、激勵、反省等能力,這些能力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情緒智力高的人,心理較為健康,其生理健康也有類似的正面作用,同時對其人生成就也有不少助益。 #心理與身體健康:具有較佳情緒智力的人可以察覺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對於內在經驗的正向和負向均保持開放的態度,因此可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引導出有效的情緒調整,有助於人生幸福。<br> #人生成就:美國心理學家[[w:丹尼爾·高爾曼|Goleman]] 認為情緒智力對於人生成就非常重要。人生成就 20%可歸諸於一般智力,而其餘 80%則受到情緒智力、社會階層、運氣等因素影響,而情緒智力的影響尤為重要。具有高情緒智力的人在人生各個領域都較佔優勢,成功的機會也較多;同時情緒智力對於職場與專業工作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智力若能配合認知能力,將更易獲致人生成就。 #領導力和情商:領導者對工作環境的文化有直接的影響 - 高EQ有助於發現人才,並相應地分配每個人的工作角色,友好地解決衝突。 ===學業成績 === 研究透過智力測驗與創造力測驗探討'''[[w:智力|智力]]'''、'''[[w:創造力|創造力]]'''與'''學業成績'''三者間的關係,並藉由分析求得智力和創造力兩測驗項目的相關性。其中[[w:智商|智力測驗]]包含語文、數字和圖形三個大題;創造力測驗則可得到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九個面向之分數。由研究結論可得知智力和學業成績是明顯的正相關,但創造力卻與學業成績相關性極低,所以可推論智力與創造力有較小的關聯性,抑或可以說是關係不明確。另外,雖然智力對於課業上有著較大的助力,但未來在職場,具有創造力的人可能更具獨特性,並受到青睞<ref>盧祈銘(2015)。智力、創造力各成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2hcvr</ref>。 關於情緒智力與學業成績的研究: 小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尚未成熟,這部分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有所成長。而情緒管理方面,在國小階段,女生會比男生更加成熟。此外,所處的地域文化不同,亦會造成情緒智力的差別。而家庭氣氛良好的小孩子在情緒的管控上也會較佳,情緒智力亦越高。此外,情緒智力也與課業表現有正相關,因此如果能夠改善學生的情緒管控,就能連帶增加學業上的進步。 === [[w:學習障礙|學習障礙]] === 又稱為'''特殊學習需要''',是指沒有發展遲緩及智商問題,卻在不同方面的特定領域之學習上(如聽力、表達、閱讀、寫作等能力)出現明顯問題而導致吸收困難。不同學界對學習障礙有不同的定義,目前科學家沒有找出學習障礙產生的原因,只能推測與心理學及醫學等有關。有可能是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和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不過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對學習障礙常有的迷思:==== #'''學習障礙不是智慧障礙''':學習障礙者的''智力在正常程度或以上'',亦即其學習困難不是因為智力低下所致,而是'''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導致個體在注意、記憶、理解、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能力上有顯著的差異。 #'''學習障礙是一個差異性大的群體,不是單一類型的障礙''':學習障礙分成各種次類型。其中為數不少的人屬於<u>[[w:失讀症|閱讀障礙]]</u>,例如:湯姆克魯斯、李光耀等,或併有書寫障礙,例如:安徒生;這些人的讀寫能力低於同年齡的閱讀水準許多,閱讀十分吃力和緩慢。另外,有些學習障礙是算數方面的障礙,即便是簡單的數數或加減,都得用數手指頭的方式幫助運算。除此之外,還有一小部份的學習障礙者面臨的是非學科領域的障礙,像是空間、知覺、動作協調等,例如:左右不分、沒有空間觀念而常迷路,或是對社交人際互動的察覺力很低,不清楚別人情緒的變化。 #'''學習障礙者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 ## 與視覺、智能,或肢體障礙者相較,學習障礙者可說是一種十分隱微的障礙,一般人很難從外觀看出,可是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他們有不少難以理解的矛盾現象,這些即表現在他們內在能力的顯著差異。 ## 「內在能力顯著差異」的意義,包括個人間的能力差異或能力與成就間的差異(洪儷瑜,民88)。例如:有的學習障礙者操作能力明顯優於語文能力,讓他動手做會比說的好﹔有些學習障礙者的語文能力和數學能力差了十萬八千里;有些則是在聽題目作答與紙筆測驗的結果,顯示懸殊的差異,紙筆測驗時多為空白或是錯誤連連,好像什麼都不懂,可是同樣的試卷,若是唸題目讓他作答,又能答得頭頭是道,也正因為如此難以理解的顯著差異,讓學習障礙者常遭受不白之冤。 #'''學習障礙要考慮「排除條款」和「特殊教育需求」''':如上所述,學習障礙者的困難並不是由於感官、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直接造成,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換言之,如學生有視力或聽力的障礙;長期請假沒上課;一直缺乏安定、有秩序的學習環境,或學習動機低落(不想學,不是學不會),這些學生可能跟不上同儕的學習速度,但不能就此判定他是學習障礙者,還得仔細評估其受教的環境,以瞭解普通教育的學習輔導是否無效。 ====關於學習障礙的研究:==== 國內一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ref>洪儷瑜、陳淑麗、陳心怡(2003),〈學習障礙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 師大學報:教育類》 ,48(2),215-238。</ref>將中學生分為三組,分別為「學障組」、「一般兒童組」以及「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一般兒童組」為智商 70 以上的兒童,「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則為性別、年齡、全量表智商等背景接近「全部學障組」的學生。研究分析三組的智力分佈,以及「Bannatyne 組型」、「ACID 組型」、「ACIDS 組型」、「SCAD 組型」及「POI/SCAD 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研究主要發現有以下四點: # 學障學生的智商大多在 85~99,智力整體較一般人偏低。 # 學障組智力出現內在差異或在「Bannatyne、ACID、ACIDS、SCAD 以及 POI/SCAD 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均高於一般兒童。 # 四種學障類型中,認字困難組出現各種特殊組型的比率最高,橫式困難組的比率最低。 # 在五種特殊組型中,以「POI/SCAD 差異分數」組型對學障學生的鑑別度最佳。 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篇研究<ref>邱素梅,〈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1期( 2016年 6月),頁85-96。</ref>探討學習障礙學生在校適應的問題,分析了各種影響因素,並提出了應對策略。以四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質性訪談的方式來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研究發現,影響這些學生學校適應的主要因素包括學業困難、人際互動悖難、自我形象問題、以及學校支援服務的出奇表現。這些元素在學生的每日學校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指出,這些學生往往能透過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來提升自我概念。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表現出色,能夠獲得肯定,進而提高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接受度。此外,學校對於學習障礙學生提供的各項支援服務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然而,學者對現行的教育制度提出質疑,認為這個體制並未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來分離學習以外的需求,因此對於如何進行教學,以及學校應當提供哪些支援服務,都是應該被進一步討論的重要主題。此外,研究還將焦點放在了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適應、常規適應、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以及學校支援系統等方面,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學習障礙的類型==== 根據Kirk, S. & Gallagher, J.(1989)的分類,學習障礙可分「發展性學習障礙」及「學業性學習障礙」。 「發展性學習障礙」指''個人學習的基本能力障礙,在學生入學前就存在'',只是在入學前較難被發現,除非困難程度嚴重;在入學之後,發展性學習障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表現在學業上,形成「學業性學習障礙」。茲分述如下(孟瑛如,民91): '''(一)發展性學習障礙''' '''1.注意力方面''' *注意力能分成四種方面: #注意力渙散:容易受小事干擾而分心,思想衝動且健忘,厭惡認知學習上需要持續專心的活動,常會伴隨過動現象。 #注意力缺乏:做事速度緩慢,常需花很長時間去完成一件很簡單的事,常會伴隨退縮和行動遲緩現象。 #注意力短暫:做一件事常需分多次完成,易過度注重小細節,以致常被過多不必要的細節誤導,常會伴隨疲累與分心現象。 #注意力固著: #*會在上課或做功課時,只專注自己固執行為(玩衣領、亂塗鴉),以致未能如期完成工作。 #*常在考試時不由自主的重複唸同一個字或句子,浪費許多作答時間,會因某一題答不出而「卡」住,留一大堆未作答的空白題。 *有注意力渙散、缺乏、短暫問題的學生,可能較為活潑或退縮致無法集中注意力。當外界干擾太多,有時會無法集中或維持注意力,因此做作業速度很慢、甚至難以獨立完成作業,常需要有人在旁協助。 *有過動情況的學生,可能較難保持安靜、會隨意走動、或在座位上不停敲打文具、分心,或缺乏耐心等待;而注意力過度的學生,往往不能注意重要的部分,反而過分注重小細節,甚至有固著行為,即自動而非自主的持續性行為,例如在口語閱讀時,會重複唸同一個字或句子好幾次;在考試時常常會因為小事而分心,而其過動的傾向也使其無法固定坐著一段時間,而無法正常完成考試。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通常具有注意力不能集中、過動、及衝動三種症狀;依三種症狀出現之有無與多寡情況,可分為注意力不良型、過動-衝動型、或複合型。 * 注意力不良型:獨自一人難以完成任務、注意細節、遵循指示或對話。這類型的患者容易分心或忘記日常生活的細節。 * 過動-衝動型:坐立不安且話多,很難長時間安靜地坐著(例如吃飯或做作業時)。較小的孩子可能會不斷地跑、跳或攀爬。衝動型的患者可能會經常打斷別人,搶別人的東西,或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這類型的人也較沒有耐心,不願聽從指示等。 * 複合型:上述兩種類型的症狀在人身上同時存在。 由於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屬於哪種型的病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2.知覺能力和知動能力方面''' * 知覺障礙可分為'''視知覺和聽知覺'''兩面。 * 視知覺障礙者:這類障礙者往往無法很快地確認字或其他視覺刺激。他們經常揉眼睛或斜視,明顯歪著頭,常常抱怨頭痛或昏眩,或在閱讀時,書太靠眼睛或遠離眼睛、容易混淆字或符號,(例如:ㄉ ㄌ;上 下)、閱讀或抄寫有困難、寫字難成一直線、無法快速推估或計算數目等學業性問題。考試時,看題目的時間比其他學生長,或會因為混淆字或符號而理解錯誤等。 * 聽知覺障礙者:這類障礙者對聲音的分析、再認聲音的能力或聽覺記憶比較差,他們通常喜歡獨自思考,不注意他人說話,有時會答非所問,或要求重複說明。聽知覺障礙也常導致其語言發展遲緩,而語言發展遲緩也會導致學障學生對聽覺或視覺訊息處理的時間和效率,對其溝通能力也產生影響,此種影響對於考試,例如聽寫、聽力測驗,尤其不利。 * 知動障礙者:這類障礙者可能出現空間或時間定向能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動作協調不良,身體動作緩慢、動作統整能力較不好、細動作發展有問題、不會跑跳、不會繫鞋帶、寫字困難等。 '''3.記憶力方面''' *常有短期記憶的編碼分類和長期記憶檢索資料的困難,例如忘記帶作業、經常把作業放錯地方、忘記攜帶東西上學或回家等,且因為在視覺、聽覺方面有記憶力的困難,使其無法記憶學過的東西,甚至難以複誦剛聽到的數字、字詞、對話,或因為難以確認或表達字詞、圖形的符號,而影響考試的表現。 '''4.思考與推理能力方面''' *可能在'''形成概念、組織與統整方面'''有困難,而表現出思考缺乏組織或連貫性、'''無法了解抽象的概念'''、思考過於重視細節而忽略重點、無法理解因果關係、選擇困難等問題。例如在做數學應用題時,學生可能匆忙看完題目後就衝動作答,而無法使用正確的解題策略或理解關鍵字,如「共多少」、「差多少」等。 *算術方面,在以文字呈現問題的情境下,也有判斷選用四則運算符號或程序的困難。 '''5.語言能力方面''' * 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語音、語形、語法、語意、語用等方面,此類學生會表現出缺乏音韻辨識、語言發展遲緩、文法句型錯誤、學習字彙困難、口語理解差等問題,進而影響其溝通技巧、社交技巧、閱讀、書寫等。 '''6.社交能力方面''' * 包括:社交技巧不足及情緒問題,而'''情緒問題是因學障所引起,並非學障的成因'''。 * 除了經常做白日夢、緊張、焦慮、暴怒、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有挫折感、易於放棄、難以控制情緒、缺乏自信心等特徵之外,也可能有過分依賴大人、不易接受常規的改變、難以建立友誼、畏縮害羞、拒絕責任、很少完成作業等社會適應方面的特徵。 ::* 考試方面,則可能出現無法獨立完成考試準備或檢討的情形,解題時也會過分依賴他人提示等。 '''(二)學業性學習障礙''' '''1.閱讀方面''' #讀字正確度(word reading accuracy) #閱讀速度或流暢度(reading rate or fluency) #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失讀症'''(英語:Dyslexia、reading disorder、alexia):又稱閱讀障礙,是描述在智力無缺損的狀況下,對於閱讀和書寫文字具有困難的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具體症狀包括難以拼出單字、快速朗讀字詞,或無法專注閱讀、連續書寫、言說腦中的字彙,或是無法理解閱讀的內容。然而這些讀寫上的困難,並不代表失讀症患者對學習不抱希望。 '''2.拼字方面''' #屬於語言方面的學業性問題,具體情況可能是無法辨識音韻、口語聽覺理解不佳、聲音的辨別有困難等問題造成,因而影響其語言方面的學習。 '''3.書寫表達方面''' #包括詞彙、語句和文章的書寫等等的問題。此類學生在書寫時只用有限詞彙和很短的句子,可能內容貧乏、不完整,或有說得出答案卻寫不出來的情況。包含以下: ##拼字(spelling)正確度 ##文法和標點符號(grammar and punctuation)正確度 ##書寫文字表達清晰度或是組織性(clarity or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expression) '''4.書寫方面''' #包括空間知覺、視動協調、肌肉控制的能力等,造成學障學生的書寫在字體不易辨識或空間安排不佳,其表現特徵為:寫字速度較慢、標點符號混用、字寫顛倒等情況。這類學生也無法檢查出自己書寫上的錯誤。 '''5.算術方面''' #指無法學習數學的概念和運算,可能的原因有:符號閱讀困難、空間序列順序等概念困難、語文閱讀困難、缺失數學學習策略、知覺或記憶問題等。這類學生可能對時間較無概念,有時會不小心遲到;此外,這類學生'''空間定向的概念也不好''',可能會經常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且對於大小、遠近、輕重關係判斷時會出現與現實較大的差距,難以區分方向或左右等。包含以下: ##數感(number sense) ##算術運算法則的記憶能力 ##無法做出流暢的計算(calculation) ##無法做出正確的數學推理(math reasoning)。 #計算障礙(Dyscalculia)也是指此種學習障礙類別,但須註明數學推理或文字推理的正確度有問題。這類困難也使學生在考試時,無法掌握考試時間,也常有數學符號辨識、運算、公式的記憶和運用,以及問題解決方面的困難,或是由於無法未充分了解題意或不熟悉「基本事實」的運算意義,使學生在加、乘法之題目上,都有列式的困難,而不能確定要用哪一種運算方法來列式來計算。 ====學習障礙治療==== 目前並沒有一套準則可以根治學習障礙。理想上,有學習障礙的孩童需要從小開始進行全面性的的介入,以增進他們學習生活中重要基本技能的能力。曾有研究顯示,這些介入在短期內可以使孩童學習能力進步,但如果沒有長期持續治療,成效會隨著時間慢慢衰退。介入方法包含以下: #'''行為介入:'''此方法可以幫助有學習障礙的人,學習從正確辨認顏色到習得職業技能等許多新技能。介入者可透過獎勵的方式引導患者一步一步接近理想中的行為。此外,行為策略也能夠幫助患者減少一些自殘、適應不良的行為。 #'''藥物介入:'''許多有學習障礙的人,都伴隨有'''癲癇'''的症狀,因此可透過藥物控制來降低發生的頻率。此外,抗憂鬱藥物可以緩解低落的情緒、改善睡眠等等,幫助心理創傷個體控制自殘行為,進而改善學習障礙。 總結這些治療行為,不管是人際互動的訓練或是心理諮商,其實最主要的重點就是需要特殊教育的介入,才能陪伴學障者度過困難。 #'''職能治療提供學習障礙者的服務:''' ##視知覺評估:評估是否有視知覺或視動整合問題,造成學習困難。 ##感覺統合及大小動作訓練:改善生活獨立自理技巧,減輕好動情形,提高自我之約束力,增進動作協調能力。改善握筆姿勢,訓練寫字技巧等。 ##學習策略的訓練及代償方法建議:包括部件教學,用螢光筆或沿著尺讀或伸出手指讀出聲來避免跳漏字,教導閱讀從左上到右下等。 ##知動類型學障的學障鑑定:可利用動作方面的標準化評估,鑑別診斷是否為知動型學障,給予鑑定安置會議委員決定個案是否需延長考試時間或給予相關的幫忙。 == 最新研究 == 一個人的智力是生下來就註定的,抑或後天影響?智力對於生活的影響僅止於學歷跟考試成績嗎?在這一節中,我們將透過近幾年的研究,探討何種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力,以及智力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影響力。 === 智力 vs 區域及人種 === 本小節將引用兩篇期刊文章,比較世界各地的人的智力發展,和在白人和黑人之中哪一種人普遍擁有比較高的「能力傾向」。 ==== 智力與區域差異 ==== Leóna(2015)<ref>Burga-León,A.& León, F. R. (2015).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complex cognitive ability. Intelligence,50,221-227. doi: 10.1016/j.intell.2015.04.011</ref>在此文章中探討了地理因素──尤其是「經緯度」,對人類複雜認知能力的影響。所謂「認知能力」指的是腦部神經網絡控制我們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並做出行為的能力。我們可藉由這篇文章初步了解造成世界各地人們智力差異的原因。 ===== 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 ===== 已開發國家幾乎都位於高緯度地區,該地的人們被認為比低緯度地區的人擁有更高的複雜認知能力,造成這個現象有四個原因: # 高緯地區的嚴寒冬天會刺激人類的生存本能,進而使認知能力進步。 # 緯度愈高,紫外線輻射量就越低,維他命 D3 也越低。 # 在家庭規模縮小及教育影響下使孩子的複雜認知能力較為進步。 # 緯度越高的地區光照越少,人類的眼睛必須進化得越來越大。他們的大腦也需要變大,以處理新增的視覺輸入量。 然而,這樣的假定經實驗證明「不可考」,因地理對於複雜認知能力的影響絕對不是穩定不變的,其中包含極其多元的影響因素。 ==== 智力與人種差異 ==== =====白人與黑人===== Coyle 在 2016 年發表的研究<ref>Coyle, T.R. (2016). Ability tilt for whites and blacks: Support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ment theories. Intelligence, 56, 28-34.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6.02.002</ref>中提出白人與黑人族群在「'''能力傾向'''(Ability Tilt)」上的差異,並藉此結果來支持分化理論與投資理論。此處的「'''傾向'''」被定義是在三種性向測驗(SAT、ACT、PSAT)中數學與語言成績的個體差異,數學成績高於語言成績者擁有「數學傾向」,語言成績高於數學成績者則擁有「語言傾向」,且兩成績差異越大代表該傾向越強烈。該實驗取樣的黑白族群間存在智力差異,取樣的白人平均智力是高於黑人的。<br> * 研究說明 前提:在 Jelte Wicherts 等早期學者的研究中指出,在早期的智力測驗中黑人普遍表現得比白人差,並被當成是加強當時種族主義者合理化種族歧視的證據。但是這樣的設計完全是經過人為的設計,因為其中的題目多對受試者中的白人較有利。Laundra<ref> Laundra, K., & Sutton, T. (2008). You Think You Know Ghetto? Contemporizing the Dove “Black IQ Test”. Teaching sociology, 36(4), 366-37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092055x0803600406?casa_token=IjVKCHTYln4AAAAA:tKaamL91EOPn6uCQEqm-fWW8dpJpbcnnoTVKaMsbanA6NE_OVYng0q0OSeq8X9F8pdF36ykCvm7Wtw </ref>等人指出智力測驗的設計其實是非常以白人、中產階級經驗為中心的。第一個面向是,早期的智力測驗受試者多為白人、中產孩童,因此由此畫出的智力分佈鐘型曲線並不包含黑人與其他少數族裔,因此整體曲線很可能不是代表整體人口的智力分佈。另一方面,測驗中的許多問題是以白人的生活經驗為主,而貧窮的黑人經驗、語彙則不被收錄。因此即使有同等智力的黑人與白人孩童,白人孩童更可能因為文化熟悉度而達到較高的分數。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兩個人種的學童擁有類似的成長、學習環境,則他們產生的測驗結果會十分相近,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在我們採信智力測驗的結果之前,必須先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及測驗內容。<br> 分化理論與投資理論:在能力傾向的主題上,「'''分化理論'''」主張高能力的個體會有高程度的能力傾向;「'''投資理論'''」則主張能力傾向對其相反性質能力之傾向有負面影響。<br> * 研究結果 #白人的數學傾向大於黑人,在語文傾向上兩者差異不大。 #白人的整體能力傾向比黑人更為強烈。 #擁有數學傾向者擁有較高的數學能力,反之亦然。 #白人的特定能力傾向與就讀該能力相關科系有更高的關聯度。<br> 研究結果的1. 2. 首先證實了「'''分化理論'''」的主張,由於該實驗中白人的智力是高於黑人的,白人也因此顯示了更高程度的能力傾向,這也表示在數學方面的認知專業化在較高智力層級會加劇。研究者同時也對白人的數學傾向狀況作出解釋,該研究者認為白人比起黑人有更強烈的數學偏好,故白人會花較多時間去上數學課程或從事任何能幫助他們產生數學傾向的行為。3. 4. 則證實了「'''投資理論'''」的主張,當一個人花更多時間在數學上時,雖然能夠使其擁有較高數學能力並產生數學傾向,但同時也剝奪了花在語文上的時間,進而降低了語文能力。另外,傾向、能力與科系之間的關聯則是源於人們會希望選擇與自己的興趣或專長相關聯的事務,這就包括選擇就讀自己擅長的科系或是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聽感興趣的課外演講。特定活動的傾向會形塑出行為與經驗,因此當一個人在中小學獲得較出色的數理成績時,他會比擁有出色語文成績的學生更有意願去就讀數理相關科系。綜上所述,可以知道為何該研究會產生如4. 的結論,當白人比黑人擁有更強烈的數學偏好,這種強烈偏好便會大大增加他們就讀數理科系的意願,並因此產生白人的傾向與就讀科系間的關聯高於黑人的結果。 * 餘論 同樣的研究在過去也曾被放在兩性之間做討論,結果如同眾人所熟知,男性擁有較大的數學傾向,女性則擁有較大的語文傾向。然而因為兩性的能力差異極其細微,我們在兩性的能力傾向研究上便難以證實如分化理論之類的結果。 最後,需要被強調的是,'''無論是數學傾向或語文傾向都「與智力無關」''',他們也因此與受試者 SAT 的總成績無關,因為該總成績是與智力高度相關的。能力傾向反映的只是受試者的「'''特定能力'''」比另一能力出色,以及與該特定能力同性質的學業與職業成就。由於能力傾向實驗同時取樣天才與庸才,智力並不會對能力傾向產生影響。 =====西方人與東方人===== 美國媒體透過各種數據,統計出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8270 全球 10 大「最聰明國家」],前 4 名都被亞洲國家拿下。據排行榜顯示,新加坡位居第 4 名,台灣第 3 名,日本拿下第 2 名,冠軍則是由南韓奪下,主要是因為南韓的嚴格教育出了名,甚至採取「學歷至上」主義,不管是在學校甚至職場的競爭都相當激烈,學生們普遍會學習各種才藝,中學情況更是嚴重,每天睡覺時間都不到 3 小時。 其實 IQ 除了遺傳外,環境因素影響更大,不過因各國教育體制與測量智商的方式都不相同,因此所謂的「最聰明」也很難量化,不過這項調查也能顯示出亞洲人的教育的確是較容易教出「高智商孩子」。然而世界上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傑出科學家、百大企業家等多數仍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等西方人,也應證了特曼實驗的智力並不與成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 智力 vs 教育 === 教育被認為是智力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小節將探討其對於智力的真實影響為何。 許多研究及著作支持學生智力和其在學校的成績表現呈現正相關<ref>Bartels, M., Rietveld, M. J., Van Baal, G. C., & Boomsma, D. I. (2002).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Behavior genetics, 32(4), 237–249. https://doi.org/10.1023/a:1019772628912</ref><ref>Brody, N. (1992). Intelligence (2nd ed.). Cambridge, MA: Academic Press.</ref><ref>Neisser, U., Boodoo, G., Bouchard, T. J., Jr., Boykin, A. W., Brody, N., Ceci, S. J., Halpern, D. F., Loehlin, J. C., Perloff, R., Sternberg, R. J., & Urbina, S. (1996). 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2), 77–101.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1.2.77</ref>,然而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關係。對學校成績而言智力是一個強力的預測指標<ref>Roth, B., Becker, N., Romeyke, S., Schäfer, S., Domnick, F., & Spinath, F. M. (2015). Intelligence and school grades: A meta-analysis. Intelligence, 53, 118–137.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9.002</ref>,而且在越複雜的環境中,智力扮演的角色也越重要。著名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9E%97%E6%95%88%E5%BA%94 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提出人類智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高,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便是 20 世紀教育的普及<ref>Baker, D. P., Eslinger, P. J., Benavides, M., Peters, E., Dieckmann, N. F., & Leon, J. (2015). The cognitive impact of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A possible cause of the Flynn Effect on population IQ. Intelligence, 49, 144–158.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1.003</ref>。整體來說,教育提升總體平均的智力表現,但不代表所有個體的智力都有所提升,因此透過教育是否能增加智力仍然有爭議。 另一方面,智力越高的人,所受的教育通常也會越多,因此在部分議題上的態度,和所受教育較相對少者有所不同。已有不少研究證明,相較於普羅大眾,美國學術界中,自由派(liberal)或民主黨(Democrat)的人比較多,而且在特定的議題上,例如同性戀、傳統性別角色,其所持態度都比較開放<ref>Carl, N. (2019). “Can intelligence explain the overrepresentation of liberals and leftists in American academia?”: Corrigendum. Intelligence, 76, Article 101379.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9.101379</ref>。在健康議題上亦是如此,智力常常被認為是能直接增加壽命的因素之一,因為智力較好和受過教育者往往能夠了解更好地信息、因果關係和風險,也能控制、預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後果,對於健康相關的任務中,更有較高比例會運用他們的知識和見解。舉例來說,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增加和愛滋病的盛行率呈現負相關,此趨勢在 15 歲以上的女性族群中尤其明顯(通常 0 到 14 歲感染愛滋病是透過遺傳而非不安全性行為)。<ref>Kodila-Tedika,O., & Asongu, S.A. (2015). Intelligence, human capital and HIV/AIDS: fresh exploration. Intelligence, 53, 154-159. doi:10.1016/j.intell.2015.10.005</ref> === 智力 vs 經濟 === 在本小節中,我們將重新檢視 1994 年赫恩斯坦和莫里所著的暢銷書「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中所提到的問題,藉由引用最新研究來探討智力對於個人社經地位,以及整體社會經濟的影響為何。 1994 年哈佛大學教授理察‧赫恩斯坦([[wikipedia:Richard Herrnstein|Richard J. Herrnstein]] (1930~1994))和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學者查爾斯‧默里([[wikipedia:Charles Murray (political scientist)|Charles Murray]])出版了一本著名的著作「[[w: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The Bell Curve)]]」<ref>Herrnstein, R. J., & Murray, C. (1994). The bell curve. Washington, D.C.: Free Press.</ref>,強調智力對於個人社經地位有極大關聯。 若將智力對於個人層級的影響提升到社會層面來思考,美國經濟學家[[w:約翰·加爾布雷斯|加爾布雷思]]([[w:John Kenneth Galbraith|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於 1969 年首次提到[[w: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概念,而美國學者托馬斯·斯圖爾特([[w:Thomas A. Stewart|Thomas A.Stewart]] (1948~))在美國期刊財富上定義了智力資本的 “ H—S—C ” 結構。為了觀察基於智力資本概念的經濟模式,1996 年世界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發表了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https://www.oecd.org/officialdocuments/publicdisplaydocumentpdf/?cote=OCDE/GD%2896%29102&docLanguage=E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的報告,該報告提出「[[w: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定義:「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一般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然而,「知識經濟」並非單純智力或知識的聚集,而是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互相激盪的產物。 ==== 智力與個人社經地位差異 ==== 智力與個人社經地位影響為正相關,但這兩個變項是否為直接相關或絕對相關還有待證實。有許多的解釋方式可以破除絕對的正相關,例如,有可能因為社經地位的高低差異導致空閒時間的不同等其他第三因素,在智力測驗的「用心程度」上有所差異,進而影響智力的表現。 ==== 智力與整體社會經濟 ==== 《智商與國民財富》(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是一本有爭議的2002年出版的書,作者為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理察·林恩(英語:Richard Lynn)和芬蘭坦佩雷坦佩雷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塔圖·萬哈寧(英語:Tatu Vanhanen)<ref> {{Cite book | author = Lynn, R. and Vanhanen, T. | title = 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 location = Westport | date = 2002 | ISBN = ISBN 0-275-97510-X| accessdate = 2021.01.16 }} </ref>。這本書認為,不同國家的收入(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表格裏)與其國家的平均智商有關。作者解釋道這種關聯性顯示智商不同國家的財富和經濟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它不是這些不同的唯一決定因素。這本書中包括作者的對81個國家國民平均智力的估算,基於他們公開報告的統計。報告中包含他們的觀察:智商與國民生產總值關係是每人0.82,並且在經濟上從1950年到1990年的增長率是0.64。 《智商和全球不平等》(英語:IQ and Global Inequality)則是兩位教授於2006年出版的續作<ref> {{Cite book | author = Lynn, R. and Vanhanen, T. | title = IQ and Global Inequality | location = Augusta | publisher = Washington Summit Publishers | date = 2006 | ISBN = ISBN 1-59368-025-2 | accessdate = 2021.01.16 }} </ref>。此書回復了讀者對《智商與國民財富》的批評,增添了國別智商測試數據,也更新了一些國家的測試數據。作者在此書中把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本地生産總值、收入平等程度、高等教育入學率、出生時預期壽命、民主化程度五項指標歸入「生活條件質量(Quality of Human Condition, QHC)」,認爲平均智商和生活條件的品質密切相關。 Carl(2016)在 Intelligence 的研究<ref>C,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UK. Intelligence, 55, 90-94.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6.02.001</ref>比較了英國 404 個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與智力的關聯。首先區域平均 IQ 由“Understanding Society”在 2011 年至 2013 年進行的一項面對面調查,由多項測試項目包括長期記憶、短期記憶、算數、語言流暢度等組成的認知能力評估。再根據英國政府統計部門的資料,得到社會經濟變數。比較兩者關聯,發現有以下關係:<br> :*地區平均 IQ 直方圖,約成常態分佈。 Noah (2016) :*社會經濟與 IQ 關係圖,Noah (2016) :*社會經濟與 IQ 呈現正相關。Carl(2015)的研究<ref>Carl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regions of the UK.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48(3), 406–417. https://doi.org/10.1017/S002193201500019X</ref>同樣針對英國區域差異與 IQ 的關係也有類似的發現。 * Hafer(2015)的論文<ref>Hafer, R. W. (2015).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IQ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55, 7-13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12.008</ref>[20]可以很好的承接本小節與上一小節想討論的問題。 Hafer 由其他研究論文歸納出兩個心得: :* 微觀:IQ 較高的個人傾向有更多的儲蓄。 :* 宏觀:平均 IQ 較高的國家國庫擁有更多存款。 接著他做出一項假設:這些平均較高的國家是否基於較多存款而也有較好的經濟發展?透過大量的取樣並用多種研究方法衡量經濟發展,仍發現結論與先前相仿,IQ 對經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 2017 年的研究延伸早些年 IQ 和國家總體經濟顯著正相關的研究,研究者使用了新的社會福利指數來探討,發現 IQ 在統計上和社會福利顯著(5%或是更高)相關,並且是用來判斷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上的指標。平均而言,一個國家的 IQ 增加一個百分點,相關的社會福利成長會增加四個百分點。這個研究也支持了 IQ 是重要的國家間經濟活動與福利指標的論點。 === 智力 vs 成就 === 此小節將介紹智力與成就的相關性,並介紹研究此議題的單位:特曼資優研究。 [[W:天才的遺傳研究|特曼資優研究]]為[[w:Lewis Terman|Lewis Terman]]從 1921 年開始並延續至今的探討追蹤天才的研究,直至最後一名參與者退出或去世才會終止研究。為<u>目前世界上現存持續時間最長的追蹤研究</u>。 ==== 研究流程 ==== 特曼在加利福尼亞的公立學校,以「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國民智力測驗」、「陸軍甲種測驗」選出了 1444 個資優兒童。隨著時間延續,參與人數也漸漸增加,到了 1928 年,研究對象增加到 1528 人(其中男生 856 人,女生 672 人)研究對象出生於 1900 年至 1925 年間,生活在加利福尼亞,90%為白人,大部分來自中上階層。最後當研究成果出來時,人數已到達 250000 人,其中有 1470 名學生的智商在 140 至 200 之間,這些<u>天才兒童被稱為「特曼人」</u>。此研究的資優兒童為層層篩選出來的,具體篩選過程為學校的老師首先從班級挑選出最聰明的一些學生,然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試,測試成績排在前面 10 %的學生進入下一輪的智力測試,下一輪測試成績達到 130 以上的學生接著進行第三輪測試。最後,特曼根據最終測試的結果挑選出在這 250000 人中最聰明最厲害的學生,並且從疾病、心理狀態、職場表現到婚姻等等完整的紀錄,並觀察、分析他們的人生。 ==== 研究結果 ==== 研究原目的是為了推翻資優兒童是病態的、不善交際、發展片面等刻板印象,所以特曼研究了兒受試者的家庭狀況、學業進度、特殊才能、興趣、玩耍、個性、種族和民族文化。研究結果發現,資優兒童相對同齡普通兒童沒有額外的健康問題,除了近視率低於平均值,大多會有更多社交活動、適應能力良好,學習成績更優秀,身高也高於平均值,然而他們的平均創造力卻沒有優於平常人。特曼的研究開啟了資優研究的先河,做法至今廣泛應用於資優教育。 特曼生前嚴謹規畫了研究程序(在 1928 年、1936 年、1940 年、1945 年、1950 年、和 1955 年收集數據),這也使特曼的研究在他過世後得已繼續、甚至支持別的研究,並由梅麗塔·奧登(Melita Oden)、[[w: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羅伯特·理查森·希爾斯]]等人接手。那些資優兒童長大後,研究的面相演變為入伍服役、大學教育、婚姻狀況、工作、退休、撫養後代和其他生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有兩項研究(哥倫比亞大學的羅賓·希爾斯和邁阿密大學的麥可·麥卡洛)利用了特曼實驗的數據指出:60%的特曼人受到過「嚴格的」或「相當的」宗教訓練,但是他們成年後都不如一般人那麼信仰宗教。另外,特曼資優研究後續在職業方面有重要發現。一些特曼人在其職業領域取得相當不錯的成就,包括:高級法院的法官、政府官員、書籍學術文章出版人、商業家。著名人物則有:《[[w:我爱露茜|我愛露西]]》的編劇[[wikipedia:Jess_Oppenheimer|傑絲·奧本海]]、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教育心理學家[[w:李·克隆巴赫|李·克隆巴赫]]、營養學家[[w:安塞尔·凯斯|安塞爾·基斯]]等。但令特曼極度失望的是,他發現大部分特曼人最後只是「普通人」,甚至還有人住進精神病院,他們從事的領域包括:警察、海員、打字員、檔案員等似乎沒那麼「超凡」的職業。但令人意外卻有趣的是,他淘汰的那些兒童當中,誕生了兩個諾貝爾獎得主,而「特曼人」當中並無諾貝爾獎得主。所以結論是智力與成就不一定成正相關,甚至可說是相當遙遠。 ==== 批評 ==== 此研究最廣為批評的一點為樣本<u>沒有廣泛代表性</u>。且特曼干涉了研究對象的生活,為他們求職和入學寫推薦信。社會學家[[w:皮特林·索罗金|皮特林·索羅金]]在其著作《現代社會學及其相關科學中的流行與怪誕》(Fads and foibles in modern sociology and related sciences)(p. 70-76)對這項研究予以批評,認為特曼選取的高智商兒童,與隨機選的同樣家庭背景出身的兒童,表現幾乎沒有不同。這項研究也具有難以去除時代影響的缺點,例如因為大蕭條及二戰而未能進入大學等。但儘管有這些缺點,該研究的數據還是經常用於相關研究,因為除此以外沒有如此長時間追蹤的樣本數據。 === 智力 vs 情境 === 情境主義者(contextualist)相信每個文化有其自己獨特的智力觀點,以滿足兩個目的 : #界定行為適應的本質 #解釋為何某些人在相同的作業中表現得比其他人好。 情境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智力如何與情境互動。 [[w:Michael Cole (psychologist)|Michael Cole]] 與其同事曾做過一個有趣的跨文化智力研究:研究者請非洲的 [[w:Kpelle people|Kpelle 人]]將字彙分類 (如分類水果或蔬菜名)。在西方文化中,較聰明的人一般會依物件的等級做分類,再依其屬性區分層次。如果以此法來分類水果與蔬菜,人們會將不同種類的水果名稱放在一起,並標示為「水果」,而蔬菜的部分也是同理;較不聰明的人則會以功能來分類,像是物品的使用方式。若是以此法來分類,人們會將「水果」與「吃」分在一起,因爲我們吃水果。Kpelle 人是以物品的功能來分類詞彙,儘管研究者嘗試了各種方法促使他們以等級來分類詞彙,但都無效。最後當實驗者要求一位 Kpelle 人以較不聰明的方式分類時,他馬上毫無困難地分類出詞彙。在西方,人們學習到如何站在測驗內容的角度進行思考,然而 Kpelle 人沒有經歷過西方教育,也沒有曝露在西方的測驗環境,不過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西方成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方式其實相同,並非以測驗中所需的認知能力來處理。 Kpelle 人的例子挑戰了西方的智力觀。 ==== 結論 ==== 要做出一個完全文化公平(culture-fair)的測驗幾乎是不可能的。文化公平的測驗,是指測驗內容對每一位來自不同文化的受試者而言,都是適當且公平的,如果受測驗者來自不同的文化,對智力有不同定義,則幾乎無法找出公平的測驗題目。例如,美國人通常對反應迅速有正面的評價,但其他文化可能更偏好謹慎、深思熟慮的決策模式,反而認爲匆促的決定是不明智的。 有些心理學家批評情境取向觀點沒有將「情境」做清楚的定義,而且也沒有具體說明情境如何影響智力。智力的內部取向觀點也許過於強調腦袋中發生的事情,而情境取向觀點則對心智中所發生的描述得太少,因此一些理論家試圖找出一個較完整的方式,來研究大腦內部與外部對智力的影響。 === 智力 vs 腦袋大小 === :  19 世紀的顱相學家對此進行了多次闡述,即高額頭(大腦較大)與智力之間的密切對應關係。但是,更大的大腦真的會讓你更聰明?這題的答案是,「是的,有點。」 :  普遍的經驗法則認為,動物體型越大,大腦就越大。畢竟,一個更大的生物就有更多的皮膚需要神經支配、有更多的肌肉需要控制,所以需要一個更大的大腦來掌控他的身體。因此,在研究大腦大小時,控制整體大小是有意義的。透過這個衡量標準,'''人類的大腦相對身體質量約為 2%''',那麼大型哺乳動物——大象、海豚和鯨魚呢?他們的腦遠遠大過人腦,對於一些鯨魚來說,甚至可以高達 10 公斤。不過,考慮到他們的體重,從雄性非洲象(7,000 公斤)到藍鯨(180,000 公斤),它們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不到1%。以比例來看,相對於人的大小,人腦比這些生物的大腦要大上許多──可惜人類無法以此自鳴得意,因為類似鼴鼠的哺乳動物,他們的大腦約佔全身質量的 10%。 :  那麼,我們和史前人類比起來又如何呢?,穴居人「尼安德塔人」的顱骨容量比現代人類大150 至 200 立方公分。然而,儘管擁有更大的大腦,尼安德塔人仍在 35,000 到 40,000 年前就滅絕了。 :  實際上,平均而言,更大的大腦與更高的智力有關;皮層的頂葉、顳葉和額葉區域以及這些區域的厚度與智力也有相關,但同樣也只是適度相關。因此,大腦大是否會導致高智商,或者兩者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仍然未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在'''新皮質(neocortex)中的神經細胞''',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種(如類人猿,鯨魚、海豚和大象的額葉皮層)都來的多,無論他們的大腦有多大。 :  也許區分智力的不是大腦的大小、相對大腦大小或神經元的絕對數量,而是我們的神經迴路變得更加精簡、新陳代謝效率提高,以及突觸連結變的更加複雜,讓我們能擁有更優秀的智力。 :  總的來說,或許正如達爾文所推測的那樣,'''智力高低很可能是許多不同因素的組合''',並且在逐漸的進化過程中,這些組合使我們與其他物種區分開來。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物種亦是如此,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應對方式。 '''腦的演化 - 逐漸變小的人腦''' :  事實上,每個有現代人類祖先居住的大陸的骨骼證據皆指出,我們的大腦在過去1萬到2萬年中確實變小不少。直觀的猜測是,大腦尺寸縮小是體型減小的副產物,或是自我馴化或轉向農業飲食的結果(因為在遠古時代,人類的飲食多需要大量咀嚼,如馬類、野兔、馴鹿以及狐狸,因此需要較大的頭顱;而隨著時間的演近,人類的食物變的簡單易食,因此頭顱逐漸縮小)。以下提供不同的猜測與簡介: *'''氣候變遷假說''' ::  科學家發現,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後的1萬年內地球上的溫暖氣候條件,可能是導致人腦尺寸變小的原因之一,因為較冷的條件有利於體積較大的物體更好地保存熱量;隨著現代人類已經適應了溫暖的溫度,我們的生活方式通常也變得對體力要求降低,這總體上有助於減輕體重。 *'''高耗能組織假說([https://www.jstor.org/stable/2744104 The Expensive-Tissue Hypothesis])''' ::  尺寸縮小的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高耗能組織假說中提到,大腦的能量非常昂貴,除非有必要,否則不會保持更大的尺寸。更新世時期,大腦的擴張源自於社會挑戰、生態壓力,以及飲食的品質和多樣性;一旦他們受益於增強的群體認知能力與更高的文化智力,又可以藉由反饋迴路來加速大腦擴張。不過到了全新世,人類的大腦尺寸開始逐漸縮小,情況與馴養動物的相似──這說明了人類可能是透過故意從繁殖種群中移除高度攻擊性的個體,來進行自我馴化。 *'''神經能量成本假說''' ::  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人類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D._Hawks 霍克斯(John Hawks)]則表示,腦容量縮小代表我們越來越聰明;因為大腦事實上消耗了我們20%的總能量,因此腦容量越大也就消耗更多能量,也需要更多時間發展。霍克斯指出,2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人口激增促使了這項不尋常現象的產生,人類的腦袋變的更精簡化且有效率。 *'''集體智慧假說''' ::  如果智力是社會而不是個人的屬性,則腦容量的減小可能不會損害認知能力。[[w:法蘭西斯·高爾頓|Galton]](1907)首先描述了人類群體決策的準確性,可能超過任何單個群體成員的準確性。如果大腦的生產、維護和運營成本在代謝上很重要,那麼集體智慧便可以減少對神經組織的能量需求,以支持個人的認知能力。 ::  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群體逐漸擴大、社交互動變得更頻繁、社交網絡也隨之複雜化。社會文化複雜性的上升,並不是因為特定的個體變得更加聰明和文化熟練,而是因為人類的相互聯繫不斷增長,不斷交流的群體才有了集體智慧的出現。雖然動態且極其複雜的社會環境的互動導致對大腦的需求增加,社交網絡規模和大腦的代謝需求的反饋迴路之間,卻可能存在相互限制的情況。如果群體決策產生的適應性群體反應,超過了個體決策的認知準確性和速度,並產生了有益的後果,那麼人類大腦的大小便很可能因此減小,以節省代謝成本。 === 智力 vs 年齡 === 本小節將探討智力和年齡的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論上一個人所學習、接觸到的事物也會增加,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也應該會隨著時間提升。係愛丁堡大學的一群想要知道年齡與智力關心理學家在1932年開始了一場[[w:Lothian_birth-cohort_studies|Lothian birth-cohort study]]的實驗。 ==== 實驗方式 ==== 他們找到了大量11歲受試者並對他們進行Morray House Test(MHT,智力測驗的一種),爾後在1999年找到了數名受試者年齡分布在11到79歲的受試者再次進行MHT,其中79歲的550人皆是1932年做過MHT測驗的人,並且每隔2-3年就重新做一次智力測驗,總共進行了四波實驗,最後一次是在受試者平均年齡90歲時,目的是為了尋找年齡與認知、智力的關聯,和智力的穩定性。 ==== 實驗結果==== 在剩餘的129實驗對象中(有些退出、失聯、死亡)有106人是同時擁有兒時MHT智力測驗成績和第四波實驗測驗成績的的,而90歲的成績明顯比11歲時的成績更好,不過90歲時的成績相較於79歲到87歲之間的成績卻分布的更加平均,分數也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幼時的智力與年老時的智力有極強的關聯性,而這也證明了智力是一項極為穩定的特質<ref>Deary, Ian J.; Pattie, Alison; Starr, John M. (December 2013). "The 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From Age 11 to Age 90 Years: The Lothian Birth Cohort of 1921".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12): 2361–2368.</ref>不過結果也顯示,79歲到87歲之間,智力的變動與幼年的智力無關,幼時擁有較高的智力並不代表在年老時不會衰退。 === 學者症候群 === ==== 簡介 ==== 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又稱專家症候群,是指人在某高度專門化的特定領域有超出常人的表現,但卻廣泛地在其他方面有明顯的心智障礙的現象。突出表現有多種不同形式,包括演奏樂器、繪畫、記憶、心算、日曆運算能力等。<ref>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D%B8%E8%80%85%E7%97%87%E5%80%99%E7%BE%A4</ref>根據統計,高達 75%的學者症候群患者都有自閉相關症狀。這項統計雖然顯示出學者症候群與自閉症的高度相關,但仍不能推斷兩者有絕對的關係。學者症候群的相關症狀並未正式納入精神疾病的診斷,因為這些症狀多半可被歸類為其他疾病。統計指出,男性罹患學者症候群的機率高出女性4~6倍,除了是因為自閉症患者也都以男性居多外,有說法提出男性胎兒若體內循環的睪固酮(Testosterone)過高,可能會產生毒性,對大腦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 成因 ==== 一部分患者是天生的,即在成年前就表現出學者症候群的天賦,這樣的患者通常伴隨著另一項「平常」能力的失去,且一部分患者會在成年後失去他們過人的天賦;另一部分患者則是經過創傷,特別是腦傷或罹患腦部疾病,天賦才突然被激發。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學者症候群是因為大腦某些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減弱,伴隨著某些腦區的神經元活動增強所致。它涉及了腦傷(通常是左半腦受傷,跟米勒的額顳葉失智案例類似)後的三種階段: # 「動員」,也就是未受傷的腦區(通常是右半腦)的神經元活動增強; # 透過「重組」來鞏固先前不存在的新的神經連結; # 最後,新連結的腦區活動增強,並「釋放」潛藏的天賦能力<ref>Treffert, D. A. (1989). Extraordinary people: Understanding "idiot savants".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ref>。 * 另一派學者認為,大腦在 25 歲前都一直在發育。在十多歲時沒有用到的大腦迴路,在之後將永遠失去效用。青春期的情緒變化和青少年不斷發展的大腦相關,他必須建立或者關閉正在增加的神經迴路。首先人體會生成過多的腦細胞和神經連接,因為顱腔中有足夠的空間,還有足夠多的營養物質和生長因素。過量的生成後,第二步是競爭性淘汰,它們為生存而戰,有時候,這被稱為「神經達爾文主義」:腦細胞和神經連接的適者生存。對於那些學者症候群患者,在過量生成之後可能是與眾不同的連接保留下來,於是擁有了與眾不同的技能,但代價是可能會失去社交、語言能力等相關的連接。另外,也有學者主張人人皆有「專家」般的能力,但大多數人因為使用高科技環境所倚重的抽象思考和推理能力,而抑制了「專家」般的能力<ref>Lopez, S. J., & Snyder, C. R. (Eds.). (2009).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也就是說,可能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專家的能力,但不夠明顯,或是因為環境影響甚巨,而被其他因素掩蓋。 * 另外根據最近澳洲雪梨大學心智中心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大腦的神經變化可能就是獲得「學者能力」的原因。實驗中,讓受試者接受跨顱直流電刺激(tDCS),以在其身上誘發出類似的「學者能力」,最後要求實驗組與對照組解開一道困難的「九點謎」(Nine-dot puzzle)。研究結果發現,在接受 tDCS 刺激前,沒有人找到解法,而其中 29 名受試者接受了「假刺激」(電極沒有放電,以測試是否存在安慰劑效應)之後,也仍然找不到解法。然而,真正接受 tDCS 刺激的受試者,約有 40%(33 名中有 14 名)成功提出答案<ref>Chi, R. P., & Snyder, A. W. (2012). Brain stimulation enables the solution of an inherently difficult problem. Neuroscience letters, 515(2), 121–124. https://doi.org/10.1016/j.neulet.2012.03.012</ref>。 ==== 特徵 ==== * '''記憶''' :按照過去頭腦中曾經見過的景象,創造世界的模式,這稱為「意象」,人類往往通過意象看世界,把問題簡單化。如果生活中只有少許變化,人類會為了提升腦部效率而自動忽略。相對地,學者症候群患者沒有這些模式,他們看世界的模式不同於一般人:普遍人通常依賴認知記憶(又稱為語意記憶),它非常寬泛但不深入,因此人會忘記非常多事物;學者症候群患者則運用習慣記憶(又稱為程序記憶),其往往侷限在狹小的領域內,但非常專精深入,幾乎是沒有極限的。 :專家利用核磁共振,比較數學天才呂迪格與一般人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大腦活躍區域有何不同。他們發現,呂迪格在做簡單運算時,大腦活躍區域與一般人幾乎相同;不過在進行更高階的運算時,呂迪格的大腦激活了一般人已經棄用的區域,這部分通常與數學無關,但是他利用這部分儲存了至少 25 萬個中間數據,以便在進行複雜計算時取用。這部分通常與面部辨認有關,人類一開始就是面部辨認的專家,所以如果我們發展了特殊技能,此特定區域便會被激活,並用以儲存專門的知識。 :為了應對時刻變化的路況,人們學會了換檔、煞車、機械地轉方向盤,這樣開車的時候就不會出錯,此情況下的大腦是在無意識記憶的層面上工作,這時思維順暢,運轉迅速,儘管死板,但不會出現問題。神經生物學家認為,學者症候群患者也運用此記憶區來處理事實性知識。此外,一種理論認為,許多學者症候群患者的大腦皮層,和皮層下邊緣系統之間的複雜迴路有缺陷,而我們的選擇性感知和事實記憶通常由這些迴路控制。 * '''創造力''' :創造力,主要是大腦前部神經元網絡的一種功能,這些網絡強烈依賴一種名為多巴胺(Dopamine)的興奮劑。前額皮質網絡中的多巴胺濃度越高,人的創造力就越強。因為此網絡能調用我們的長期記憶,而這部分記憶位於大腦的後部,所以先前毫不相關的思想或意念,現在受刺激下集合在一起,造成此時想到的主意是先前不曾想到的。 :有專家認為,學者症候群患者忽略信息過濾的機制,是形成非凡創造力的關鍵。 :科學家研究愛因斯坦大腦時發現,額外的腦細胞使他擁有更強大的數字處理能力,也是他有如此的創造力之原因之一。愛因斯坦曾說他自己總是保持著童心,他總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此他總是能看清細節。 ==== 影響 ==== 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的研究結果,促使心理學者重新審視智力理論,尤其是 G 因素和特定能力理論、一般智能和模組智能的論戰。加德納就認為學者症候群的出現,說明了智力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但是學者症候群的特殊表現受限於一般智能的研究,隱含著特殊能力與一般智能的並存(Gardner, 1983)。因此,這兩種智能如何互相影響,進而展現出人類多元複雜的智力表現,是智力理論研究未來必須回答的問題。 {| class="wikitable" |+ 學者症候群 |- | 成因 || 大腦某些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減弱,某些區域的神經元活動增強 |- | 記憶 || 狹小且深入 |- | 創造力 || 高,忽略信息過濾機制 |} ====學者症候群的治療==== 學者症候群本身並不算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為大腦受損,而產生的表現狀態,因此就如同自閉症(Autism)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一樣,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克服學者症候群所帶來的障礙,而非將該症狀「治癒」。對於學者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曾有兩派說法,一派學者認為不應該加強患者所擁有的傑出技能,才能讓患者回歸正常;另一派學者則建議,患者本身所擁有的傑出能力可以作為其與他人溝通的橋樑,透過專業的治療,在訓練和發揮患者的「特長」時,也增進了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互動,並同時學習如何獨立過日常生活。 舉例來說,一位學者症候群患者在接受加強語言的訓練並且正常上學之後,便丟失了原有的藝術技能。雖然這只是一項個案,但是我們仍可以發現,如果想強化其他領域,並且試圖讓其進入一般人的教學環境,可能導致一種「權衡現象」,即為了加強其他弱勢領域,使得原本的擅長領域也跟著變弱,從這點看來,'''加強學者症候群患者的擅長技能,並且接受特殊教育''',可能會是較為有效的幫助。 ==== 學者症候群的著名個案 ==== 學者症候群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 * '''記憶力''' (Memory) :金·匹克([[w:Kim Peek|Kim Peek]], 1951 年 11 月 11 日-2009 年 12 月 19 日):生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為美國電影《雨人》(Rain Man)的原型。金·匹克出生時因巨頭畸形,導致小腦受損、胼胝體發育不完全,但腦部的異常卻帶給他數字計算和記憶力方面的超凡天賦。金能夠記得他出生後 16 至 20 個月的事情,也能背誦上 12000 本書,且每頁只需要約 10 秒鐘,便可以將讀到的東西清楚地記下來,而書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包含歷史、文學、地理、數字、體育、音樂和年代。在心理學測驗中,匹克的智商低於平均值,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測試中他的測試值卻遠高於一般人。然而,這些腦傷也導致了其嚴重自閉症的認知和行為障礙,且因為小腦的損傷影響了運動協調、精確度和準確的時機控制,他不僅在繫扣子等細微動作上有障礙,他四歲時才會走路,且一生為止都是橫向走路的。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學者症候群的技能有許多是很冷門的項目或是較為瑣碎的技巧,例如:熟記門牌號碼或是辨識機器馬達的聲音等。 * '''音樂能力''' (Music) :萊斯理·蘭姆克:是一位腦性麻痺兼重度智能障礙的盲人,沒學過鋼琴。他在 14 年那年,第一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過了幾個小時他就能將曲子流暢無物的彈奏出來。他能演奏及演唱的曲子多達數千首;也能即興演奏及創作樂曲。 :Tony DeBlois:失明,但能記住大約 8000 首樂曲。 :Derek Paravicini:失明,但 9 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br /> * '''語言能力'''(Language) :Christopher Taylor:是個自閉症患者,在出生後六週時大腦即受損,但同時開始展露過人的語言學習能力。他三歲就能讀法文書,並靠讀外文書自學語言,總共會 20 多種不同語言。 * '''算數能力''' (Arithmetic) :Thomas Fuller:他在1710年時生於非洲,是個重度的心智障礙者,不過自從他在童年時代學會數數到100後,就開始展現他驚人的計算能力。有人曾出了三題計算題對Fuller進行測試,第一題是「一年半總共有多少秒?」他只花了兩分鐘就算出答案是47,304,000秒;第二題是「有一個人活了70歲17天又12小時,他活了幾秒?」Fuller一樣只花了90秒就算出答案是2,210,500,800秒,而且把閏年也算進去了;第三題是「假如有一個農夫養了6條母豬,第一年各生了6頭小豬,如果接下來8年都按照這樣的比例生小豬的話,這個農夫會有多少頭豬?」Fuller只花了10分鐘依然正確的算出答案是34,588,806頭。Fuller終其一生都不會寫字,但在計算方面的能力,卻是讓所有人望塵莫及。 :丹尼爾·譚米特:在其自傳《星期三是藍色的》中,提及自己驚人的計算能力(利用特有的圖形法)及背誦圓周率至小數點後第 22514 位。 * '''視覺藝術能力''' (Art) :克雷蒙:克雷蒙在嬰兒時期學習能力極佳,但大約三歲時因為意外摔落,導致腦部受到嚴重的創傷,造成認知發展急遽減緩,以及嚴重的智能損害,包括詞彙和語言方面的障礙。然而,他開始發展出超凡的雕塑天賦,只需要看一眼雜誌上馬的照片後,就能在半小時內雕塑出栩栩如生、包含肌肉和肌腱等細節的立體馬兒。 :山本吉彥(Yoshihiko Yamamoto):山本吉彥是一名重度智能障礙的水腦症兒童,同時有嚴重的聽力損失和語言障礙。被安置在啟聰學校的他,學校裡的老師曾試圖想辦法幫他提升語言能力但都未果。後來老師開始鼓勵他用畫圖的方法來和人溝通,結果反而激發了他的潛能,他的繪畫作品受到大家的注意與肯定,也在許多比賽中獲獎(Morishima, 1974)。 * '''日曆運算'''(Calendrical calculations) :西瑞爾:十歲的某一天,西瑞爾被棒球擊中後昏迷,當他從腦傷恢復後,發現自己有能力進行複雜的曆法計算,並能夠記得每一天大部份的生活細節,甚至當天的天氣。 :赫寧: 1985年,中國大陸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神經生理室主任陳時興,在上海虹口發現赫寧,他的智商雖然低於33,但是能夠說出1975年到1989年間的日期、農曆節氣,也能不看手錶就能正確地說出現在是幾點幾分,且誤差值在五分鐘之內 *'''機械操作能力'''(Mechanical operation ability) :Hoffman 和 Reevesy(1979)所描述的個案(姓名未透漏),可以修理各種電器用品,如時鐘、洗碗機或是替電燈泡接電路。 :Phillips(1930)的個案也有類似的情形(姓名未透漏),這個個案有智力及語言障礙,到了11歲還在讀小學二年級。但是他能在沒有任何協助下竟然能夠把自己的時鐘拆掉,再組裝成一台風車,他在機械方面的優異能力讓人震驚。<br /> *'''其他能力'''(others) :有些學者有特殊的地理能力,能夠閱讀地圖、記憶方位;也有少數的學者症候群是在肢體動作(如精準的罰球線投籃)、敏銳的感官知覺(如辨認各種味道)、或是巨大的語言記憶方面。一般人認為智能不足的人最不可能有的天賦在學者症候群身上都有可能出現。 ==== 延伸探討 ==== '''為何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容易在智力測驗獲得低分?''' :學者症候群的患者,較容易在智力測驗獲得低分,使其測驗結果的「智商低於平均值」。這是因為測驗透過許多不同層面的認知能力來判斷,患者很可能在計算能力、記憶能力、空間概念上獲得傑出的分數,但是在其他領域的測驗中錯得一塌糊塗,且智力測驗中所包含的口語能力,對於多有自閉症狀的學者症候群患者們,往往是一大挑戰。 == 生活應用 == 目前「智力」在生活上主要應用於智力測驗,透過實際數據量化人們的智慧,並作為生育、教育和就職等議題的參考基準。然而,要完整量化智力並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並非易事,因為大腦中包含廣泛的思考能力,且智力衡量混合著邏輯判斷、思考討論、抽象概念及複雜理解等諸多不同維度的能力,使其中仍存在大量爭議。 === 特定商品能讓嬰兒變得更聰明嗎 === 市面上各種打著讓嬰兒變得更聰明的產品琳琅滿目,從繪本、益智遊戲、電玩、電腦軟體到課程活動等等。這些產品或明示或暗示其有效性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但這些產品真的有效嗎? 一項研究將 117 位九到十八個月大的嬰兒隨機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使用賣得最好的嬰兒閱讀媒體產品(含DVD、詞彙、圖片顯示卡、繪本)為期七個月的時間。此產品宣稱每天使用,經過三到六個月,嬰兒可學會閱讀。研究者利用眼動技術和標準化工具測量嬰兒閱讀能力的發展,結果發現使用這些產品的嬰兒(實驗組)並沒有學會閱讀。有趣的是,他們的家長相信產品是有效的(Neuman et al., 2014)。其他研究也顯示,'''成人與嬰幼兒的對話,對嬰兒語言的發展遠超過被動地聽錄音故事或看電視。 也有研究證據顯示父母某些作為更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能力,像是餵母乳、適當的睡眠與午休、有氧運動、有趣的遊戲、多與孩子說話、給孩子家庭外的學習經驗(如拜訪友人、參觀博物館)、溫暖的親子關係、培養其自我調整能力(如自律、延宕滿足、自我控制等),以及讓孩子了解智力的可變性,甚至於胎兒時期播放古典樂。嬰幼兒產品除了設計與使用上要能符合以上這些重要原則,其有效性也須經過嚴謹的實驗加以檢驗。 === 幼兒智力測驗:發現遲緩兒、給予協助 === 智力測驗創始於法國實驗心理學家比奈([[wikipedia:Alfred Binet|Alfred Binet]]),與西蒙([[wikipedia:Théodore Simon|Theodore Simon]])一同創造了測量智力的方法,編成了《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從此開啟了現代智力測驗運動。 ==== 幼兒智力測驗的意義 ==== 「智力」很難定義,但為了教育、科學研究或實際需求,專家們用「智力測驗」將抽象的智能具體化、量化,其測所得的分數,就是所謂的智商或 IQ。但智力只代表部分學習能力,無法測量人類全部的能力。在成長的過程中,兒童的各項能力會逐步發展成熟,包括:語言表達、環境辨識、理解對話、情緒掌控等。為了瞭解孩子是否在發展上需要特別的協助,才有了幼兒心理、學習能力測驗等的出現。 ==== 施行幼兒智力測驗==== 施行智力測驗的機構多在大醫院中的兒童評估中心,目前常用的是「[http://www.mytest.com.tw/Infant_page.aspx?title=I_WPPSI_IV 魏氏幼兒智力測驗]」(適用三~七歲)和「[http://www.mytest.com.tw/All_page.aspx?title=I_WISCIV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適用六~十七歲)。(連結至測驗網頁) # '''魏氏幼兒智力測驗(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br>作業量表測量兒童處理視覺訊息和操作、圖形設計、物型配置等能力。語文量表評估孩子的字彙量、語文邏輯思考和理解、常識、算術能力。 #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III)''':<br>作業題材測驗孩子對圖畫概念的了解、符號替代與尋找等能力。語文題材測驗孩子的詞彙、記憶廣度、數字序列之記憶排列等。能力測驗的同時,施測之專業人士會觀察兒童的行為以補足、加強智商評估的準確性。例如:受測時的專心程度、聽從指令的能力、情緒穩定度、挫折忍受力等,這些資訊可增強智力測驗的準確度。 ==== 分數的解讀 ==== 以先前資料畫出與受試者同年紀孩子智商之鐘形曲線,以受試者之得分與常態分布進行比較:<br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8em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分數 | 智商評價 | 130 以上 | 非常優秀 | 129~120 | 優秀 | 119~110 | 中上 | 109~90 | 中等 | 89~90 | 中下 | 79~70 | 接近智能不足 | 69 以下 | 智能不足 }} 平均孩子智商為 100,智商分數在常態分佈的左端(70 以下)和右端(130 以上)最敏銳,對於智商在中間的孩子測驗結果並不一定準確表現其智力程度。智商 130 以上和 70 以下的孩子各佔總數之 2.27%,魏氏幼兒及兒童智力測驗之結果對於這些兒童才最有意義。然而智商分數並不是絕對,得出的分數除了和孩子的資質相關外,也受到情緒穩定度或專注度等影響,也因此智力測驗並非「一試定終生」。 === 智力於教育上的應用 === ====智力測驗與成就測驗==== 智力測驗的功能,著重於'''預測教育、訓練及工作中可能的表現''',多使用在教育或訓練之前,且測驗的多為'''一般性、較為廣泛的能力'''。成就測驗與智力測驗施測的時間點與目的雖不盡相同,然測驗的內容多具備語文、數理等測定項目,兩者間難以明確區分。<br/> 由路君約教授研發的「學校能力測驗(水準四)」,以過去學習成果的展現(成就測驗功能),預測未來在學習工作上可能有的表現(智力測驗功能)。主要施測對象為高中、高職、五專水準之學生。測驗內容側重直接測量在學校所學得的能力(school-learned abilities),包含了「語文類推測驗」、「數學理解測驗」、「空間關係測驗」,摒除了常見的「抽象智力」、「抽象心理能力」或「高級心理能力」的測驗。路教授認為'''執著於智力「數值上」的高低沒有意義''',不僅無法表現學習成就,也無法預測未來成就的高低,智商的概念應予以屏棄。 '''展望''' 智力測驗,是用來發掘人們的優勢及劣勢能力,讓我們更能發揮所長、填補弱勢。在教育應用上,應是協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向,而不是成為「階級劃分」的工具。因此除了數值化以外,或許可以運用其他呈現方式,例如各人各項能力的相對優劣程度去評比,才能夠扭轉這種以總分數區分優劣的刻板印象。並且通識教育的概念若能普遍落實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裡,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上更加了解自己,選擇更合適的發展與出路,才會有助於社會健康的發展。期盼臺灣社會更重視多元發展,教育內容的設計著重多元智能的概念,方能給予莘莘學子更正確合適的學習方向、環境,打造多元人才。 ==== 嘉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 {|class="wikitable" |+ 嘉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八大能力 ! 名稱 !! 能力 !! 舉例 |- | 邏輯數學 || 邏輯思辨或數理方面的敏感力、處理一連串推理 || 科學家、工程師 |- | 語文 || 對文字的意義或語言的不同功能的敏感力 || 律師、作家、記者 |- | 音樂 || 產生和鑑賞節奏、音的高低及音色 || 歌手、作曲家 |- | 自然觀察 || 對自然物體(如植物、動物)敏感、能透過感官做細微的區別 || 氣象專家、天文學者 |- | 空間視覺 || 精確察覺視覺與空間、對最初的知覺能夠予以轉換 || 建築師、攝影師 |- | 肢體動覺 || 善於控制自己身體運動、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 || 運動員、演員、醫生 |- | 人際 || 敏銳辨別和反應出他人情緒、意圖、動機和慾望,並做出適當反應 || 領導者、外交官、委員 |- | 內省 || 能察覺並區別自己情感變化,且能利用它們來引導自己的行為,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 心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 多元智力理論的提出,旨在提醒教育家'''用多元的管道找出真正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只靠智力'''測驗界定人類的能力。 '''Wallach Eff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Wallach Otto Wallach]是19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然而Wallach並非從小就對化學有興趣。歷經學習文學科、繪畫藝術等領域的挫敗,後來是Wallach的化學老師看中他一絲不苟的性格,認定他具備修讀化學的必要條件後,Wallach才轉向化學領域研讀,這才發現原來他對化學領域有極高的才智。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Wallach最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也許我們像過去的Wallach一樣,被別人視為“蠢才”。但是當潛能被發掘後,你也許可以扭轉命運,取得驚人的成就。這是Wallach Effect告訴我們的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才能。 === 聰明藥 === 聰明藥,又被稱為學習藥物或記憶增強劑,是以學習為目的,能夠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的處方藥。在美國大學生中使用「學習藥物」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流行,許多學生在寫一篇重要論文或準備參加重大考試的時候,會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使用學習藥物。他們相信處方興奮劑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和提升學習效率,常見藥物包含Adderall、Ritalin、Focalin 和 Concerta等。學者認為,雖然聰明藥可能會暫時增加記憶力,增加對已完成工作、精力和動力的感知,但實際認知能力是保持不變的;就長期而言,必然會對健康產生不利的負面影響,例如睡眠剝奪、藥物成癮、頭痛、頭暈、失眠、口乾、食慾不振、腹瀉、中毒性精神病、焦慮、睡眠障礙和心臟問題,嚴重則會導致猝死。 臺灣的食藥署表示坊間最常誤傳為「聰明藥」的是一種叫做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的藥品,派醋甲酯用於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動症」。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為醫師處方用藥,列為第三級管制藥品加強管理,須經由醫師詳細診斷後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再由領受人憑身分證明簽名領受。 <br> === 動物的智力應用 === ==== 動物的智力 ==== 智力的觀念是由人類提出,而人類的智力也一直被認為是所有生物中最頂尖的。除了有各式各樣針對人類的智力測試外,歷史上一直有科學家嘗試去測試動物的智力,證明牠們的行為是有經過大腦判斷而作出。甚至透過不同實驗去分析和鑑定牠們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估計不同動物的智力程度。 早在 1925 年,[[w:沃尔夫冈·苛勒|沃夫岡·科勒 ( Wolfgang Kohler,1887-1967 )]] 便利用香蕉研究黑猩猩的智力。在實驗中,將香蕉放在黑猩猩拿不到的地方,像是高處或籠子裡。起初,猩猩只是坐在地上,經過一陣子後,牠開始嘗試用箱子、木棒等工具協助拿取香蕉,最後也成功拿到食物。經過一連串實驗證明,黑猩猩具備思考解題的過程,也會「使用工具去達成目的」,這是動物界中較少見的能力。 不僅黑猩猩這種跟人類較相近的靈長類動物,被發現具有解題能力,鳥類亦曾經在類似實驗中展示了智力。科學家(Bird & Emery,2009)曾找來四隻秃鼻鴉,分別在牠們面前放置大小不同的石頭,以及一支裝了半滿的水的試管,而水面上飄浮著秃鼻鴉愛吃的小蟲。由於試管太窄太深,秃鼻鴉的喙伸到一半便被卡住了,吃不到小蟲。然而過了不久,秃鼻鴉開始將石頭投進試管裡,直至水位上升至牠的喙能輕易伸進去的地方,再把小蟲吃掉。經過幾次反覆的試驗後,秃鼻鴉察覺到投下較大的石頭會令水位升得更快,繼而轉投大石頭。由此可見,秃鼻鴉同樣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且能進一步強化學習。以上實驗皆說明了,有些動物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聰明得多,他們有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就如同人類一樣,因此動物的智力絕對不容小覷。 === 政府優生政策=== *'''社會達爾文主義:人類自己決定演化方向'''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要避免「不適」人群的過量繁殖以及「適應」人群的不足繁殖。他們不樂見社會福利和瘋人院之類的社會機構允許「劣等」人生存並且讓他們的增長水平超過了社會中的「優等」人,這樣社會將被「劣等」人所充斥。因此,他們主張對於'''智力不足者應予以絕育''',才不會使智障基因廣泛流傳於後世,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優生染色體檢查方法''': ::檢測的方法分為「胚胎植入前遺傳篩選」和「生殖細胞基因療法」 :::「胚胎植入前遺傳篩選」配合試管嬰兒使用,該技術能篩查胚胎的潛在疾病基因,將有問題的胚胎提早銷毀,只留下無問題的,達成人口優生化。 :::「生殖細胞基因療法」分為兩種:「種系基因治療」和「體壁基因治療」,是'''改變人體生殖細胞的方法''',最有希望大幅改善遺傳基因、同時也引起最大的爭議。 :::其中,「種系基因治療」是指'''生殖細胞基因依據功能被修改、整合進入基因組中''',也就是在受精卵、精子或卵子插入新的基因,從而'''永久性改變'''後代基因遺傳。這種方法'''對基因性疾病和遺傳性疾病的對抗非常有效'''。如果這些方法操作成功,確實可以用來控制人體身高、智力和胸圍。但是,要是失敗,意味遭到破壞的基因,也會傳給所有後代。 *'''智力優生學歷史與各國現況''': **美國: 優生運動始於19世紀末。1907年3月9日,印第安納州率先制定了絕育法,對慣犯、強姦犯、白痴、弱智等推行強制性絕育。之後內華達、華盛頓、愛荷華、康乃狄格、加利福尼亞、紐約等州相繼制定了絕育法。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已有24個州制定了絕育法。 **德國: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立即效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法,制定了《遺傳病子孫防止法》,採取了對精神分裂症病人、智力低下者、低能者而不限於弱智者採取絕育斷種措施的做法。種族優生是納粹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們統治期間,這個領域變成德國醫療界的首要哲學,納粹在一體化期間將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醫療專業變成由納粹指派領導的僵硬階級組織。種族優生者是大屠殺,清洗歐洲猶太人、共產黨員、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政治異議者、智障和精障者的關鍵角色。戰後,這些行為普遍被痛斥為殘酷、暴虐,且其背後的種族優越理念是非科學和偽科學。 **日本: 1948年,制定《優生保護法》,簡化申報程序。《優生保護法》不僅允許以優生為理由進行絕育,也允許以優生為理由進行墮胎。於2019年4月24日,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發表公開道歉聲明,針對迫害超過1萬多名男女的《優生保護法》,表示會「誠摯反省」,同時將撥款126億日元給目前仍在世的受害者,每人可拿到320萬日元,作為「救助金」(非賠償金)。 **南非: 1975年《墮胎絕育法》中規定「嚴重智力低下的婦女可以在國立醫院進行絕育手術。」 **中國:1988年11月23日,甘肅省通過了《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關於禁止癡呆傻人生育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的優生立法。《規定》第1條指出其立法目的在於「提高人口素質,減輕社會及癡呆傻人家庭負擔」;第3條明確規定:「禁止癡呆傻人生育……癡呆傻人必須施行絕育手術後方准結婚」;第5條規定:「對已經懷孕的癡呆傻婦女,必須施行中止妊娠和絕育手術」。<br>1990年1月13日,遼寧省通過了《遼寧省防止劣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根據《條例》第2條的規定,所謂防止劣生,「是指採取具體衛生保健措施,防止先天缺陷兒出生,生育健康的後代。」《條例》第1條指出其立法目的在於「促進民族興旺,提高人口素質」;第8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有生育能力的,婚後禁止生育;其中患病一方必須在婚前施行絕育手術;有生育能力的已婚者,患病一方也必須施行絕育手術:(1)雙方有重性精神病史的;(2)雙方為中度癡呆傻或一方為重度癡呆傻的;(3)一方患有軟骨發育不全、成骨不全、馬凡氏綜合症、視網膜色素變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面肩肱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4)雙方患有地方性克汀病的。」《條例》雖然於1995年11月25日被廢止,但基本內容卻為《遼寧省母嬰保健條例》所繼承。 **英國: 根據《2005年精神健全法令》,保護法庭可以代替那些醫學上被認為缺乏心智能力的人員做出決定。這些人群會被要求接受外科手術、人流、強制避孕、甚至終結生命。 **澳洲: 出現關於智障女童手術的案例。北領地高等法院認為對先天智障女童瑪里恩實施絕育手術符合瑪里恩的最佳利益,法庭允許其父母作為瑪里恩醫療決定的代理人,給瑪里恩實施子宮和卵巢切除術。 **比利時: 首都布魯塞爾的政府慈善機構中,年齡在18-46歲智障女性中22.2%已經施行了絕育術,比整個比利時的女性絕育術的比例要高出7%。 == 書籍影音 == === 科普書籍 ===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84751890878 智力測驗的歷史-決定天才或低能兒的合法] #* 作者:史蒂芬‧穆達克(Tephen Murdoch) #* 譯者:周春塘 #* 出版社:博雅書屋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2009 #* 出版日期:2009-9-22 #* 簡介:此書剖析智力研究的成果,也檢討其錯誤,強調別因為智力測驗的結果來區分高下,斷定一切。 #* 附註:此書已絕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4388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 作者:七田真 #* 出版社:世茂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2000 #* 出版日期:2014-05-02 #* 簡介:父母親的教育與行為也會深深影響幼兒的發展,本書將幼兒出生到六歲以前,提供各個階段刺激幼兒智力的方法。 #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6%99%BA%E5%8A%9B%E8%B3%87%E6%9C%AC%E5%8F%8A%E5%85%B6%E7%AE%A1%E7%90%86%E7%A0%94%E7%A9%B6 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 #* 作者:張小紅 #*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 年代:2008 #* 出版日期:2008-01-01 #* 簡介:本書以管理學和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研究智力資本的發展與管理。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481609 論智力:智力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 #* 作者:塞西(s J cecI)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1996 #* 出版日期:2009-3-1 #* 簡介:作者提出智力是一種複雜多資源的系統、並非由基因或者環境單獨決定,而是交互作用的結果。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7497 太聰明所以不幸福?] #* 作者:讓娜‧西奧-法金/譯者:梅濤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7-03-30 #* 簡介:以臨床心理的視角說明如何處理因「資優」帶來的種種困擾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776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 作者: 麥爾坎.葛拉威爾/譯者: 廖月娟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8/11 #* 簡介:以研究擁有傑出成就者的個案,來分析天賦、努力、機運、文化是如何一個人的成就。 === 網路影音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eNghZXtMo 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Machine Learning)?] #* 描述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學習過程以及與人類之間未來互動的可能。 #* 內容概述: #** 人工智慧已經有長達六十年的歷史,當時一群電腦科技研究人員想試試看,機器是否能夠像小孩一樣,透過測試和修正錯誤去發展一套分析方法。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正,雖然是文字建構成的,但他們有想像力、創造力,另外,雖然它讀取資料和語言產出都可以直接透過人類語言,不需要使用程式語言來跟他溝通;另一方面則是電腦學習,它們會記憶並隨著時間漸漸變聰明,但不同於人類,他們不會有短期記憶遺忘、資訊量過大、睡眠剝奪、分心等等困擾。 #** 人工智慧透過經驗累積來學習,分析數以萬計的資料結論出一種演算法則,再透過不斷測試去驗證這個演算法對的正確性,漸漸就變聰明了;有些甚至模仿人類腦部的結構,幫助人類、機器去解決問題。世代都在想像人工智慧未來的可能分歧、想像一個被機器復仇、混亂的社會,但更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應該是,它會如何影響你的工作?若與人工智慧合作,它能幫助我們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Tz3QjcloI Controversy of Intelligence: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 23] #* 發佈者:CrashCourse 於 youtube #* 探討是否有一種影響智力的 G 因素(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以及對於各式智力量化的測驗和其衍生出的優生學進行道德反思。本片有中文字幕(YouTube 內建翻譯)。 #* 內容概要: #** G 因素:人完成任何一種作業的過程都是由 G 因素和 S 因素(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共同決定的。例如,一個人完成算術推理測驗作業是由 G 因素和 S 因素之一的 Sa 因素來實現的,完成言語測驗作業是 G 因素和 S 因素之一的 Sb 因素來實現的。G 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共同基礎。雖然人們都有這種智力,但每個人具有這種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S 因素是個人完成各種特殊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智力。一個人具有完成這種活動的 S 因素,不一定具備完成他種活動的 S 因素。G 因素是智力結構的基礎和關鍵,它代表一般的心理能量,相當於生理能量,各種智力測驗的目的就是通過廣泛的取樣來求得 G 因素。 #** 優生學:影片中簡單的提到優生學起的起源。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將這一新的領域命名為優生學。優生學基於達爾文理論,因此許多優生學家擔心藥物和社會福利等現代制度會在人類中造成生物退化。為緩解生存競爭,現代社會允許“低等物種”繁殖。而優生學的目的卻與這一退化趨勢相反,因此人類能夠促進進化過程。 #** 智商測試:本影片敘述智力測驗的發展歷史,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在 1903 年發表了「智力實驗研究」,1905 年受法國巴黎教育局委託,與西蒙(Simon)合作發明了一個測量智力的工具-『比西量表』, 發展測驗把一些需要特殊説明的學生區別開來。到了 1908 及 1911 年,他們對量表作了修正;至此,智力測驗就在世界各國盛行起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uAF79KPbo&ab_channel=AbrahamFeinberg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03]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uGabceq4&ab_channel=RussCurtis%2CPh.D.%2CProfessorofCounsel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Yuoeqmzs4&ab_channel=AbrahamFeinberg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03 -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08mgzcfyI&ab_channel=Mod%E2%80%A2U%3APowerfulConceptsinSocialScience What is Inter-Rater Reliability?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WAU_I0SjmY&ab_channel=NatalieLarsen Face Valid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tEqAvenA&ab_channel=CurtisAtkisson Research summary - Construct valid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nPrhGygg0&ab_channel=DanielStorage Forms of Validity i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Gnyaa5E5g&ab_channel=WirelessPhilosophy CRITICAL THINKING ] === 電影 === # [[w:人工智能 (电影)|A.I. 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上映年份:2001 年 #*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史丹利·庫柏力克 #* 簡介:本影片探討 AI 是否能有感情?若是有的話他們跟真人的差別又在哪? # [[w:雲端情人|雲端情人]](Her) #* 上映年份:2013 年(美國)、2014 年(臺灣、新加坡) #* 導演:史派克·瓊斯 #* 簡介:本影片探討人工智慧是否能取代戀人的位置,以及情感是否能用程式語言寫出。 # [[w:机械姬|人造意識]](Ex Machina)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導演:亞力克斯·嘉蘭 #* 簡介:本影片探討人工智慧會不會有好奇心與求生欲,會不會背叛創造她的人類呢? # [[w:天才的禮物|天賦的禮物]](Gifted) #* 上映年份:2017 年 #* 導演:馬克·偉柏 #* 簡介:主要在探討讓天才兒童跳過童年和朋友玩耍的階段,直接接受專業訓練真的是好事嗎?這個社會是否太看重天才的頭腦而忽略他們身為人的心情。 # [[w:露西_(電影)|露西]] (Lucy) #* 上映年份:2014 年(美國、台灣) #* 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 #* 簡介:描述一名住在台灣的年輕女子露西,被迫幫黑幫王老大工作,成為運毒工具。但她某次無意中吸入大量的實驗藥物,反而強化了她的腦部功能,讓她擁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力,甚至沒有疼痛感,這樣的突變則引來張老大與幫派追殺,她藉助神經科學家與巴黎警察幫忙,躲避幫派追殺。本影片探討人腦智力的極限到底在哪,又能發展出什麼功能? # [[w:雨人|雨人]](Rain Man) #* 上映年份:1988 年 #* 導演:巴瑞·萊文森 #* 簡介:本影片介紹了學者症候群,這些患者中,有些同時也患有自閉症,但他們天生就擁有優異的智能或藝術天賦。 # [[w:全面進化|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 #* 上映年份:西元 2014 年 #* 國家:美國、英國、中國 導演:瓦力.費思特 #* 簡介:以不久的未來為背景,敘述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正全力打造一種有意識的高端人工智慧,它結合史上所有知識的智慧總和,還具有豐沛完整的人類情感。這種極具爭議性的實驗令他聲名大噪,卻也讓反科技激進組織將他視為頭號目標,企圖不擇手段阻止他的研究。探討將意識傳輸至電腦中,使人類永生不死的科幻電影。 # [[w:银翼杀手|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 上映年份:1982 年 #* 導演:雷利·史考特 #* 簡介:此片主要是在探討複製人是否有人性與情感。 # [[w:机器管家|機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 #* 上映年份:1999 #* 導演:克里斯·哥倫布 #* 簡介:一個家事機器人與一家四代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並展現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排斥到逐漸接納,最後甚至成為精神支柱的過程。 # [[w:機械公敵 (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 #* 上映年份:2004 年 #* 導演:亞歷士·普羅亞斯 #* 簡介:在未來機器人普及的社會,一位因過去經歷排斥機器人的警察受託調查怪異的自殺案件,並發現機器公司的人工智慧陰謀,最終藉由一名產生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桑尼)解開心結,而社會受事件影響重新檢視人與機器人之互動倫理。此片旨在探討具有人工智慧的系統能否妥善的考慮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像是生命、自由、情感? # [[w:en:Vitus_(film)|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 上映年份:2006 年 #* 導演:弗蘭迪-M.米偌 #* 簡介:此片主要在探討,高智商真的是天賦?還是阻礙人生的絆腳石?透過此片可以了解天才在生活上的諸多不便! # [[w:墊底辣妹|墊底辣妹]](学年ビリのギャルが 1 年で偏差値を 40 上げて慶應大学に現役合格した話)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原作者:坪田信貴 #* 導演:土井裕泰 #* 簡介:此片主要在講述女主角智力不低,但卻終日玩樂打扮疏忽課業。一次契機遇到了精通心理學的一對一補習班老師坪田,便開始了奮發向上的奮鬥史。在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下,不知不覺中,這位曾經成績墊底的小辣妹距離她的目標越來越近…… # [[w:Temple Grandi|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 #* 上映年份:2010 年 #* 原作者:格蘭丁的回憶錄《在圖畫中出現和思考》所改編 #* 導演:米克·傑克遜(Mick Jackson) #* 簡介:此片主要在講述一個自閉症的女生,由於行為呆滯刻板、無法用言語和別人正常交流,所以他一直被視為白痴,但他其實非常擅長圖像記憶,在上大學他遇到了非常照顧和願意栽培他的教授,於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徹底改變了人道對待牛牧場和屠宰場牲畜的做法。 # [[w:天才無限家|天才無限家]](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原作者:勞勃·卡尼格爾所著書籍《天才無限家》所改編 #* 導演:馬修·布朗(Matthew Brown) #* 簡介:敘述印度數學天才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傳奇的一生。在印度馬德拉斯成長,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劍橋大學,獲得數學教授G·H·哈代的賞識,兩人互相扶持,在數學界締造許多成就。 # [[w:心靈捕手|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 上映年份:1997 年 #*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 簡介:此片是在講述男主角是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卻在高等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的叛逆天才。之後在教授和朋友的幫助下,主角打開心房,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的故事。 === 遊戲 === # [[w:底特律:變人|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 #* 發行商:Quantic Dream #* 發行日期:2018 年 5 月 25 日 #* 簡介:人工智慧一向是娛樂文化中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這款遊戲講述的是未來仿生機器人普遍成為社會勞動力後,三名「機器人」在覺醒獨立意識後的行動及不同的行動會導致的結果。遊戲整體由龐大的選擇向劇情,與多樣人物線感情培養系統組成,玩家所做的劇情選擇、人物好感度均會影響遊戲進行。三名機器人分別屬於「機器人公司(以及政府警方)」、「民用」及「革命軍」陣營,三者的行動會互相影響,導致最終會出現數量眾多的結局分支。雖然表面上只是劇情設計豐富多彩的遊戲,但實際上探討的是人類對於人工智慧應該採取的態度、道德論理上的考量,以及為玩家呈現未來機器人普及下的社會可能性。 === 電視影集 === # [[w:生活大爆炸|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 #* 發行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 發行日期:2007 年 9 月 24 日至今 #* 簡介:這是一部故事背景發生於美國加州,描述三位加州理工學院天才和一位麻省理工學院高智商工程師,日常生活相處時發生的各個趣事。 # [[w:少年謝爾頓|少年謝爾頓]](Young Sheldon) #* 發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 發行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至今 #* 簡介:這個影集是上述的《生活大爆炸》衍生的番外前傳,主要講述童年時期的謝爾頓·庫珀跟家人一同在德克薩斯州生活的故事。因為少年謝爾頓智力過人,從小的在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總會發生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螢幕外的觀眾除了能夠一窺謝爾頓成長的故事外,也能更了解高智商孩子生活在「一般」社會裡的艱辛。 # [[w:黑鏡|黑鏡]](Black Mirror) #* 發行商:Channel 4&Netflix #* 發行日期:2011 年 12 月 4 日至今 #* 簡介:查理·布魯克製作和編劇的一部獨立單元劇,議題皆在討論科技與人性之間複雜的關係。布魯克曾言,本劇的內容和結構是「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員、不同的背景,甚至一個不同的現實。但都是關於我們當今的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如果人們一直幹蠢事,十分鐘之後一切就會變成劇中的模樣。」 # [[w:西部世界|西方極樂園]](Westworld) #* 發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 發行日期:2016 年 10 月 2 日至今 #* 簡介: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一座充滿了模擬真人的機器人的成人主題公園,真人遊客們在這裡得以盡情放縱暴力與性慾,享受殺戮與性帶來的生理、心理上的歡愉,然而於此同時,有部分的機器人已自我覺醒,想擺脫樂園對自己的控制,甚至計畫反撲人類,雙方的故事就此展開。 # [[w:疑犯追踪|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 #* 發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 發行日期:2011 年 9 月 22 日至 2016 年 6 月 21 日 #* 簡介:故事主角為一位億萬富翁,他運用超級電腦以及大數據分析,替政府開發出一套能夠預防犯罪的監視系統與 AI 的使用,但在政府運用不當後,主角決定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財富與力量來拯救可能的被害人們。本劇跳脫過去探討是否該發展 AI 的爭辯與說教,而是聚焦在人們應該如何面對智慧AI下的生活 。 # [[w:天蠍行動|天蠍行動]](Scorpion) #* 發行商:CB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 發行時間:2014 年 9 月 22 日-2018 年 4 月 16 日 #* 簡介:《天蠍》是由真人靈感改編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智商 197 的電腦天才華特·歐布萊恩招募了另外三名各有擅長領域的天才開設了『天蠍公司』(Scorpion Company),但公司營運卻陷入困境,後來應美國國土安全局探員凱柏·加洛之邀成為新智庫,幫助美國政府應付各種高科技高智慧犯罪和防止恐怖攻擊,因為天才們和一般人的思考邏輯非常不同,為了天蠍團隊能無礙的和一般人溝通,華特·歐布萊恩邀請了佩姬·迪寧加入團隊,同時也幫助她更加了解自己的天才兒子拉爾夫。 === 動畫 === # [[w:大英雄天團|大英雄天團(英語:Big Hero 6)]] #* 導演:唐·霍爾、克里斯‧威廉斯 #* 上映日期:2014 年 #* 簡介:原本只是醫療用機器人的杯麵,經由天才少年阿廣的設計,升級為可以飛翔、打鬥的超級機器人,為現代人展示了未來機器人的無限可能,並展示機器人與人類的相處情誼。 # [[w:瓦力_(電影)|瓦力(英語:WALL-E)]] #* 導演:安德魯·史丹頓 #* 上映日期:2008 年 #* 簡介:未來機器人可能會擁有自我意識,並提醒現代人應該在科技開發之餘正視環保,否則地球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一片荒蕪。 == 參考資料 == === 專書 === # 塞西(1996)。論智力:智力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9787561764947。 #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心理學(第二版)。台北市:學富文化。ISBN 9789866624094。 # 張小紅(2008)。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北京市: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 9787802334649。 # Stephen Murdoch(2009)。智力測驗的歷史──決定「天才」或「低能兒」的合法劊子手(周春塘譯)。台北市:博雅書屋。ISBN 9789866614361。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2010)。心理學導論(二版)(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等譯)。台北市:雙葉書廊。ISBN 9789866637865。 # 七田真(2014)。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王蘊潔譯)。台北:世茂。ISBN 9789865779337。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2 版)。臺北市:華杏出版社。ISBN 9789861943770。 #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 版)。臺北市:雙葉書廊。ISBN 9789865668259。 === 期刊 === # León, F. R., & Burga-León, A. (2015).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complex cognitive ability. Intelligence, 50, 221–227.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4.011 # Reilly, D., Neumann, D. L. & Andrews, G. (2016) Sex and sex-role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 Intelligence 54 147-158 doi:10.1 016/j.intell.2015.12.0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5001701 # Lv, Z. & Ting Xu, T. (2016). Does intelligence affect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Evidence from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Intelligence 55, 86-89.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368 # Carl,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UK.Intelligence 55, 90-94. doi: 10.1016/j.intell.2016.02.0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411 # Webster, G. D. & Duffy, R. D. Duffy (2016) Losing faith in the intelligence–religiosity link: New evidence for a decline effect, 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diation by education and life quality. Intelligence 55, 15-27.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000027 # Grigoriev, A., Lapteva, E. & Lynn, R. (2016)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infant mortality, stature and fertility in European Russia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telligence 55, 34-37.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150 # Frenken, H., Papageorgiou, K. A., Tikhomirova, T., Malykh, S., Tosto, M. G. & Kovas, Y. (2016) Siblings’ sex is linked to mental rotation performance in males but not females. Intelligence 55, 38-43.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174 # Zagorsky, J. L. (2007) Do you have to be smart to be rich? The impact of IQ on wealth, incom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Intelligence 35(5), 489-501. doi: 10.1016/j.intell.2007.02.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07000219 # Hafer, R.W. (2016)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IQ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55, 7-13. doi: 10.1016/j.intell.2015.12.00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5001877 # Coyle, T. R. (2016). Ability tilt for whites and blacks: Support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ment theories. Intelligence, 56, 28-34. doi: 10.1016/j.intell.2016.02.00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447 # Irwing, P. & Lynn, R. (2006)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IQ and Income in Middle 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31(2) 191-196.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83.1926&rep=rep1&type=pdf # 盧雪梅(1988)。智力結構模式與其應用。特殊教育季刊,(28),8-14。 https://special.moe.gov.tw/periodical-info.php?guid=BF41000F-ABD2-4834-AC98-1A12816528B6&paid=1005&_g=59AD1B00-FD5F-42FF-BF27-F886501633D3&_p=38&token= # 陳李綢、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4),31-66。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A4%9A%E9%87%8D%E6%99%BA%E5%8A%9B%E7%90%86%E8%AB%96%E6%A8%A1%E5%BC%8F%E7%9A%84%E9%A9%97%E8%AD%89%E8%88%87%E6%87%89%E7%94%A8 # 盧欽銘(1993)。城市與鄉村國中生智力測驗的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75-84。http://epbulletin.epc.ntnu.edu.tw/upload/journal/prog/bd5801f9_20171208.pdf # 洪儷瑜、陳淑麗、陳心怡(2003)。學習障礙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2),215-238。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AD%B8%E7%BF%92%E9%9A%9C%E7%A4%99%E5%9C%8B%E4%B8%AD%E5%AD%B8%E7%94%9F%E7%9A%84%E6%99%BA%E5%8A%9B%E7%89%B9%E8%B3%AA%E4%B9%8B%E7%A0%94%E7%A9%B6 # 王映學、米加德(2007)。智力與智力測驗的歷史流變。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5(6),137-141。http://www.cqvip.com/qk/85140a/200706/26042476.html # 李長虹、謝笑岳(2009)。影響智力測驗公正性的情境因素分析。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5),65-68。 #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 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9C%8B%E4%B8%AD%E7%94%9F%E5%B9%BD%E9%BB%98%E9%A2%A8%E6%A0%BC%E8%88%87%E8%87%AA%E5%B0%8A%E5%8F%8A%E6%83%85%E7%B7%92%E6%99%BA%E5%8A%9B%E4%B9%8B%E7%9B%B8%E9%97%9C%E7%A0%94%E7%A9%B6 # 簡吟文、謝佳燕、孟瑛如(2014)。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 (WISC-IV)表現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7(4),220-255。http://www.aci-taiwan.org.tw/pdf/17-4/c6_c.pdf # 蔡明富(2014)。國小 4 到 6 年級團體智力測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3),47-7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20111002-201406-201409110009-201409110009-47-76 === 學位論文 === #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zff577 #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5se3a # 滿莉芳(2002)。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之研究-以情緒智力與工作特性為干擾。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8g73w5 # 周美麗(2004)。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h48z6z # 王佳玲(2004)。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x3ysmg # 吳佳恬(2010)。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 G0097152008 # 高振耀(2012)。探索斯騰伯格智力三元能力測驗、一般智力測驗以及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6),71-88。doi:10.6457/BSER.201206.0071 # 林畊奇(2014)。人際關係、情緒智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nkx6us # 吳偲嫄(2015)。父母情緒智力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7hckg # 盧祈銘(2015)。智力、創造力各成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2hcvr # 陳李綢、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4,31-66。 #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 === 網路資源 === # Pascale Michelon. (2006, December 18).[http://sharpbrains.com/blog/2006/12/18/what-are-cognitive-abilities/ What ar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Skills, and How to Boost Them? ] # Bryan Johnson. (2009, March 30).[http://www.toptenz.net/top-10-smartest-animals.php Top 10 Smartest Animals] # Hybrid Librarian. (2013, June 3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Cc40RmQKs#t=5m39s World's 15 Most Intelligent Animals ] # CrashCourse. (2014, July 2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Tz3QjcloI Controversy of Intelligence: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 23] # Study.com. (Date Unknown).[http://study.com/academy/lesson/history-of-intelligence-testing.html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ing ] === 引用 === pja79k6ae71ory2lcvaf3ystbomvfjk 175786 175784 2024-04-26T04:05:59Z 鄭至亞 65048 /* 離差智商(Deviation IQ)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探討過人的[[../行為的生理基礎|行為]]、[[../感覺與知覺|感覺與知覺]]、[[../意識|意識]]、[[../學習|學習]]和[[../記憶|記憶]],本章將聚焦於另一綜合性問題——'''智力(intelligence''')。 我們將從坊間的普心教科書出發,綜合性地闡明智力的核心概念與定義,並透過爬梳智力測驗的發展史,分析學者如何建構對智力的認識、觀念及分析方法。同時我們也將介紹不同的智力理論,分析各種不同面向的智力——像是天才與智能障礙,以及可能會影響人們智力的因素。 * 智力研究 本土研究的學術成果多選自大學學報或期刊,內容包括[[#多重智力|多重智力]]、[[#小結:影響IQ的因素|影響智力的因素]]、智力之於[[#學業成績|學業]]和領導力的關聯等面向。此外,本文將更深入地介紹情緒智商、探討情緒智商與幽默感之間的關係,並統計不同科系大學生的情緒智商指數,希望藉由近年臺灣心理學界的嶄新研究,延伸前一節核心概念未盡的討論。在國際前沿研究的部分,主要援引國外期刊的研究,詳細探討智力與地域(亞洲或歐洲)、人種(黑人或白人)、心理性別(即性別角色)以及教育程度之間的關聯。除此之外,文章也將在本節的最後,重新省思智力之於個人社經地位的意義,以及對整體社會經濟的影響究竟為何。 * [[#生活應用|生活應用]] 主要關注智力在生活或社會心理學中的實際應用。本節將聚焦於智力測驗,以各方的研究與統計結果深入挖掘智力在實際應用方面的成效,包含:智力測驗的整體探討、智力在職場與教育上的關係、優生學在政策上的應用以及在人類範圍之外,廣泛探索動植物是否有智力應用的可能。藉由整理、介紹上述這些議題並整合智力與日常生活,使智力研究能在學術研究之外開枝散葉,進一步拓展大眾對自我、他者和這個世界的認識。 * [[#書籍影音|科普內容]] 介紹與智力概念相關的書籍、影片和影視作品,比較智力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面向。 == 核心觀念 == 前幾章節,文章多探討個人的心理現象,而本章則跳脫個人層次,'''從智力來探討個體間行為與表現上的差異'''。 在深度探討智力這個領域之前,回首過去學者們對智力的定義眾說紛紜,甚至越來越分歧。原因之一是,心理學者常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智力:包括<u>心理計量取向</u>、<u>認知神經取向以及社會實用取向</u>。每種取向蘊含了不同的概念結構、研究方法與實證發現,不容易相互比較進而取得一致。 不同的定義能反映出不同理論的觀點。有人認為'''智力乃智力測驗的結果,而並非實體'''。亦有理論家認為'''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組合''',包含了經驗學習的能力、抽象思考及有效處理環境的能力。然而,介紹智力理論,必須從智力測驗開始,因為智力測驗被廣泛實行後,智力理論才開始被陸續提出。 心理計量取向是'''從智力相關測驗入手,探討智力結構與智力成分間的關係'''。認知神經取向以及社會實用取向認為智力是某種認知表現,影響表現的因素除了認知能力之外,還須納入某些人格特質,換言之其對智力的界定是不同於傳統智力測驗所測量的。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有些心理學家強調認知活動與大腦之間的關係。雖然各家對於智力的觀點不同,但'''「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一直是智力的核心概念。 === 智力的歷史 === * 1855 年,英國[[w:zh:赫伯特·斯宾塞|赫伯特.史賓賽]]([[wikipedia:Herbert_Spencer|Herbert Spencer]])提出智力(intelligence)的觀念。[[File:MessageImage 1642237555667.jpg|right|500px|你好啊這啥]] * 1883 年,英國[[w:zh:法蘭西斯·高爾頓|法蘭西斯.高爾頓]]([[wikipedia:Francis_Galton|Francis Galton]])探討智力的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講述遺傳基礎造成的個別差異,以及人與人的不同。競爭也是其探討內容,類似[[w:達爾文主義|達爾文演化論]]([[wikipedia:Darwinism|Darwinism]]):物種為生存競爭,人與人亦有競爭。 * 1904 年,[[w:en:Charles_Spearman|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 提出「[https://wiki.mbalib.com/zh-tw/%E6%99%BA%E5%8A%9B%E4%BA%8C%E5%9B%A0%E8%AE%BA 智力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認為智力包含一個 G 因素(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以及多個 S 因素(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 * 1920 年代,英國人以測量個別差異來定義智力,但早期智力測驗無法說明智商高究竟優勢為何。 * 1960 年代,出現[[w:zh: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wikipedia:Cognitive_psychology|cognitive psychology]]),認為智力要對大腦分析結構,測量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及知識的整合能力。 * 1975 年代,1920 年代對智力的定義被推翻。 * 1983 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zh:霍华德·加德纳|霍華德.加德納]]([[wikipedia:Howard_Gardner|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了「[[w: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wikipedia:Theory_of_multiple_intelligences|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認為過去的智力理論無法正確顯示出一個人的智力,並表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八個範疇,分別是邏輯、語言文字、空間、音樂、肢體運作、內省、自然探索。 * 1985 年,[[w:羅伯特·史坦伯格|羅伯特.傑弗里.史坦伯格]]([[wikipedia:Robert_Sternberg|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wikipedia:Triarchic_theory_of_intelligence|「智力三元理論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認為智力包括:組合分析能力、經驗與創新能力及過去較少提及的情境與實用能力<ref>《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P52 </ref>。羅伯特亦提供了當代智力的定義:朝向有目的的適應、選擇和塑造日常生活環境的心智活動(mental 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purposive adaptation to, selection and shaping of, real-world environments relevant to one's life)。 * 1986 年,智力研究以長期記憶、對知識的整合為主。 * 1995 年,[[w:丹尼爾·高爾曼|丹尼爾·高爾曼]]([[wikipedia:Daniel_Goleman|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能,探討人們對自我與他人、覺察與管理兩個組合,4*4種之能力。 === 智力的面向 === 智力有兩個面向: * [[w:en:Functionalism_(philosophy_of_mind)|功能主義學]]([[w:en:Functionalism_(philosophy_of_mind)|Functionalism]]):智力是'''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可'''藉由「教育」增加能力''' * [[w:zh:達爾文演化論|達爾文演化論]]([[w:en:Darwinism|Darwinism]]):強調'''智力和個體適應環境的歷程''',不像結構論一樣只探討心智的結構 '''功能主義''' * 廣義的功能主義: 包括西歐的功能主義和美國具有功能主義傾向的心理學。西歐的功能主義主張心理學必須研究心理活動及心理機能,反對[[w:威廉·冯特|馮特]]([[w:en:Wilhelm_Wundt|Wilhelm Wundt]])等人的要素分析心理學,以[[w:弗朗兹·布倫塔诺|布倫塔諾(F. Brentano)]]、司坦普(C. Stumpf)等人為代表。而後來的美國功能主義具有下列的共通點:反對結構論將意識分析為要素;注意心智的作用,重視心理學的應用;如[[w:高爾顿·威拉德·奥爾波特|阿爾波特(G.W. Allport)]]、[[w:斯坦利·霍爾|霍爾(G.S. Hall)]]等,代表心理學中的生物學傾向,但又不限於生理學。他們同時要求擴大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認為心理學的領域不應只限於成人心理的研究,而應包括兒童心理學、動物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1900 年時,美國功能主義心理學已經取代了歐洲的內省心理學,而以行為描述、問卷、心理測驗、生理實驗等方法,代替了內省法,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課題。<br> * 狹義的功能主義: 出現於美國,主要是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反對結構論,而以[[w:zh: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大學]](Chicago University)為根據的心理學說。它受達爾文與實用主義的影響,主張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具有適應性的心智活動,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有機體需要與環境之間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反對將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強調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如[[w:约翰·杜威|杜威]]、安傑爾、卡爾([[w:en:Harvey_A._Carr|Harvey A. Carr]])等人之見解。由於功能主義者認為心理學說應同時採用內省法與客觀觀察法,並主張實驗法才是最理想的方法,影響所及,使得心理學者對於心理的研究逐漸從主觀方面(心理、意識)擴大至對心理客觀方面(外顯行為)的研究,為後來的行為主義([[w:en:Behaviorism|Behaviorism]])奠定基礎。在功能主義的影響下,個別差異心理學、各種心理測驗、學習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等也都有長足的發展。 === 智力的定義 === * '''概念性定義''' '''(conceptual definition)''':通常是用文學或字典的字眼來下定義,因此是抽象的。隨思考觀點不同分為三派解釋: :{| class="wikitable" |- | '''理性哲學'''||個體表現在想像、判斷、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 |'''教育學'''||一種學習能力 |- |'''生物學'''||個人有目的的行動、合理思考和有效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 |} * '''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設後,須對研究變項或名詞提出一種可以測量、量化、具體、可重複試驗的基本說明與解釋,亦即'''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下為操作定義的益處: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體而且清晰 **可以防止所使用的概念或變項的數目過度擴充,因為只有在操作程序有顯著不同時才增加新概念或新變項 **可以增加研究者間互相溝通的正確性 **使這個領域可以採用實徵的方法從事科學研究。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可以'''精準估計自己的能力'''、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學習的能力。 * '''文化人假設:'''智力受文化影響。 == 智力的性質和比較 == === 智力 VS 能力 VS 智能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智力(Intelligence) | 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如推理、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學習等。 | 能力(Ability) | 在活動中直接影響效率,並使活動完成的心理特性綜合體,如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等。 | 智能(Mental Ability) | 在實際環境中使用智力和能力來解決問題和適應變化的能力,以及獲取知識或技能的能力。 }} '''[[w:智力|智力]]'''(Intelligence) 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也可解釋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此能力包括推理、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語言和學習的能力等。 儘管智力的定義與重要性存在爭論,但研究者們還是能在不少相關的問題上持有共識。智力測驗被經常用作確定人的智力。一些研究者已經開始對累積智能進行研究,這種智力來自於人們的協作。如計算機科學促進了對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旨在尋求如何使計算機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運算。 '''能力'''([[w:en:Ability|ability]]) 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心理特性的綜合體''',亦即完成活動任務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條件。例如:學習能力、繪畫能力、數學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等等。'''能力與活動是多對多的關係,''' 由於人具備某些能力就能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因此人們總是以從事的效率來考察和了解一個人的能力,並且以活動效率的高低來區分能力的強弱或差異。 '''智能''' 又稱為'''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y)''',它可以被'''視為能力的一種''',一般心智能力容易被拿來和生理能力比較,生理能力是指個體調節供需以供維持生命的能力,心智能力則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領'''。 智能的<u>「智」為人對事物的'''認識能力'''</u>,或說智力,是'''認知活動的範疇''';而<u>「能」為人的'''行動能力'''</u>,是'''實際活動的範疇''',亦即人們富有成效地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能力。人類的認知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進行,一旦脫離活動,認知本身可能就不存在。 正因為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是統一的,所以智力和能力實際上也是密切聯繫,息息相關。 [[w:en:Howard_Gardner|Howard Gardner]] 將智力分成八種智能: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1width=auto | col2width = auto | 語言智能 | 閱讀書籍、寫報告、溝通。 | 邏輯、數理智能 | 解數學問題、邏輯推理、數學證明。 | 空間智能 | 閱讀地圖、收納物品。 | 音樂智能 | 編曲、欣賞樂曲的結構。 | 運動智能 | 跳舞、打球、田徑。 | 人際智能 (知人) | 了解他人的行為、情緒和動機。 | 自我了解智能 (知己) | 了解自己能力、志向、興趣。 | 自然智能 (知天) | 了解自然世界的運作模式。 }}由此可知,智能就是一種對於認知和行動的結合。 === 智力測驗 === 智力測試也稱為智力或認知評估或智商測試,是性向測驗中的'''一般性向測驗''',測量總體的心智能力。測試可能是個人智力測驗、團體智力測驗、特殊人口專用的智力測驗(幼兒、智力落後者、言語障礙者)與學習能力測驗等。 智力測試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想法和抽象思維,並了解受試者如何使用邏輯推理來解決不同問題、又如何從反饋和經驗中學習以及使用不同方式(例如視覺或聽覺)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智商是評估過程的結果。 '''智力測驗的發展史與重要人物''' {| class="wikitable" |+ |- ! 人物 !! 貢獻 |- | [[w:法蘭西斯·高爾頓|法蘭西斯·高爾頓]]([[w:en:Francis_Galton|Francis Galton]]) || 最早以量化方式測量人類智力的學者,強調遺傳影響智力的心理學家1869年,英國的心理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認為智力是優越的感覺與知覺技能,個人知覺構造越是敏感而正確,其智力越高。同時,人的智商高低決定於遺傳因素,是可以自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他深信進化論,認為智力是優越的感覺與知覺技能,個人知覺構造越是敏感而正確,其智力越高。他提出的許多概念及研究方法對於後續研究影響,例如:以客觀量化的方式進行智力評估,或從訊息處理的觀點來了解智力,都是近來研究的方向。 |- | [[w:阿爾弗雷德·比奈|阿爾弗雷德·比奈]]([[w:en:Alfred_Binet|Alfred Binet]]) ||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研究者便假設認知能力,如語文推理、工作記憶和視覺空間技能,能反映出能力背後的一般智能或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第一個近似現代檢測手法的智力測驗,是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於19世紀末期,基於教育目的所設計出來的。有別於高爾頓的觀點,比奈等人認為智力包含不同能力,但與學業表現為不同心理建構,因此無法以學業作為評比項目。智力測驗應含推理及問題解決等一般能力,而非知覺與動作的技能,並提出心智年齡的概念,聰明兒童的心智年齡(mental age,MA)高於生理年齡(chronological age,CA)。當時比奈受法國教育部之請提供幫助智能不足的小學生學習的方法,他認為若欲協助智能不足的學生,必須先判斷有哪些人是真的智能不足。學者比奈探討人類頭顱大小、手相、字跡與智力的關係,認為智力包含語文理解、注意力、記憶、解決問題及判斷能力。他提出'''心智年齡'''的概念,意即聰慧兒童的表現會有超齡的表現,近似較年長的兒童;遲鈍兒童的表現則會近似較年幼的兒童。例如:當 6 歲的兒童表現出 9 歲小孩的能力時,他的心智年齡就是 9 歲。 |- | [[w:弗朗兹·约瑟夫·加尔|弗朗茲.約瑟夫.加爾]]([[w:en:Franz_Joseph_Gall|Franz Joseph Gall]]) || 加爾注意到人類的頭型常和某些智能特色有關,例如眼睛凸出者記憶力通常很好。在他成為醫師之後,繼續研究這個理論,發展出[[w:颅相学|顱相學(phrenology)]]。 顱相學是一種認為人的心理與特質能夠根據頭顱形狀確定的假說:人的頭骨各有不相同,反映出人腦的大小和形狀。因此仔細觀察人類頭骨的長相,就能了解其心靈智能的優劣及特質。但因由於顱相學缺乏實質證據,因此在現代被判定為偽科學。 |} ==== 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羅伯特.傑弗里.史坦伯格([[w:en:Robert_Sternberg|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w:zh:智力三元理論|智力三元理論]] ([[w:en:Triarchic_theory_of_intelligence|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認為智力包括三個部分——成分、經驗和情境。 {| class="wikitable"cellpadding="2" |- ! scope="col" width="280"| 智力三元理論 ! 敘述 |- | '''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 說明'''個體智力'''與其'''內在活動'''的關係,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所依賴的心理過程,主要處理個體內部的心理問題,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或符號的內部表徵進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過程。 |- |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 說明'''個體智力'''與'''經驗'''的關係,指人們在兩種極端情況下處理問題的能力:「新異」或「常規」。從經驗中得到啟發與領悟,從而形成個人的創造性能力。 |- |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 說明'''個體智力'''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反映於對日常事物的處理。亦即因應環境需要而隨機應變的能力。情境因應智力高的人,在生活適應時既能改變自己適合環境要求,也能改變環境條件從而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 |} '''智商([[w:en:Intelligence_quotient|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 智商由德國心理學家史登([[w:en:William_Stern_(psychologist)| William Stern]])於1912年首先提出,其簡稱即為我們熟知的IQ。而[[w:zh: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史比量表]]([[w:en:Stanford–Binet_Intelligence_Scales|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首度採用智商表示智力分數,而其計算方法如下: :: '''IQ=(心智年齡÷實足年齡)×100%''' '''近代論點''' 由於智力的定義依各派理論而有不同,因此智力的測量方式亦有不同,智力測驗的內容也有差別。上述提到,比奈與西蒙所創的比西量表是以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的換算方式,以智力商數表示智力;而魏氏智力量表亦以離差智商代表智力。惟這些用來測量「智力」的測驗,因為智力意義的分歧,易被誤解為測量先天的能力。所以近些年來,有愈來愈少使用「智力測驗」這個名稱的趨勢。通常以「心理能力測驗」、「學術性向測驗」、或 「普通能力測驗」等名稱取代。 ==== 信度、效度與標準化 ==== [[File:信度效度.png|缩略图|替代=信度與效度|信度與效度簡易示意圖]] 一份好的測驗,應同時具備足夠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與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 [[w:zh:信度|信度]](Reliability)===== 信度是指測量工具如問卷與測驗所衡量出來的測驗結果在時間上及內容上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如果測驗或衡鑑方法具良好信度,就會產生可複製、一致的結果。 :{| class="wikitable" |- ! 信度 !! 說明 |- | '''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 用同一個測驗但不同時間點測試同一群受試者,若彼此的相關或穩定性差,則代表沒有再測信度。 |- | '''內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 同一個測驗中不同子項目是否一致。測驗內部一致性的方法可使用'''折半信度''',折半信度又可稱為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即將測驗分成奇數題及偶數題,再從中求得其相關係數的方法。 |- | '''複本信度'''(inter-method reliability) || 用不同但相似的工具來量度同一個項目。例如:在研究發展心理學時會偏好縱貫性的研究,但重複測驗可能會有練習效應,因此希望有不同版本的測驗,且不同版本的測驗需有可比較性。 |- | '''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 || 由於個人因素的影響(如情緒、既有觀念),有些測驗不能以客觀的方法進行鑑定,分數通常受評分者的主觀感受而受到影響,因此要由 2 人或以上各自根據標準評分,再求大家分數是否大致相同。例如:作文評分。 |} ===== [[w:效度|效度]](Validity)===== 指使用的測量工具能否正確且如實衡量出研究者所欲瞭解的特質。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但非充要條件,一份測驗若無信度,其效度必然堪慮;但一份測驗結果可能具有信度,卻不是有效的測驗。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 scope="col" width="250px"|效度 ! 說明 |- |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 || 指受測者與測驗結果的使用者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該測驗的試題和形式等所做的主觀判斷,判斷此一測驗能否達成其所宣稱的目的。若測驗沒有表面效度,會導致回收到的問卷品質不好。 |- |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 效度研究之宗,指某工具是否真的量度所測之物,如用作文來考人的數學運算能力。文化公平性亦會影響建構校度。 |- | 內容效度、邏輯效度<br>(Content validity、Logical validity) || 分析測驗內容的代表性和取樣的適切性。例如:若普心考試的題目不夠全面性,只包含幾個章節,沒有完全的代表性,則是缺乏內容效度。 |- | 效標關聯效度 <br>(Criterion validity、concrete validity) || 與其他量度工具的關係,即測驗和外在效標的相關(一個測驗方法多大程度的與某件事的結果相關)。效標效度常被分為同時效度和預測效度。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兩個量度工具能否給類似結果。例如:若用另一個比較簡單的測驗,結果可以和魏氏智力測驗有高度相關,則有同時效度。 *'''預測效度 (Predictive validity)''':在一個已有的測驗結果能否可以用來估計其他相關測驗,例如用托福的成績來估計雅思的英文掌握等級。 |- | 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 會否影響變量間的關係,例如學校一開始精英班或普通班,再用新的教學法「隨機分配」在精英班,測試學生的成績變化。 |- | 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 能否將一個實驗的結果套在其他地方上,例如某間富人的小學能否代表整個國家的小學情況。 *'''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外部效度的一種,指樣本推論至其他母體的程度。,指情境的可推論性,亦即根據研究情境的研究結果能否推論到不同情境的信心程度。 *'''母體效度(Population validity)''':外部效度的一種,樣本推論至所代表母體的程度。 |- | 區辨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 量度工具能否有效分出不同的情況,如有病與健康。 |} ===== [[w:標準化|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標準化是指建立技術標準的過程。技術標準可以是標準技術規範、標準測試方法、標準定義、標準操作規程等等。而在心理學上,則是指所有測驗者的施測情境是否相同。例如,測驗時間、測驗環境。若所有情境皆相同,則稱此測驗具標準化。 ===各式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Ratio IQ)===== 早期智力測驗的目的,是篩選出發展或學習遲緩的兒童,並對其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先以[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6%AF%94%E8%A5%BF%E9%87%8F%E8%A1%A8&search=%E6%AF%94%E8%A5%BF%E9%87%8F%E8%A1%A8 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測量,後經改良修訂,多用[[w: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史比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由於兒童的心智發展較成人迅速許多,一歲的差距便可造成明顯的發展程度不同,且量表內容依賴語言,因此比率智商的計算方法'''適用於 3 到 13 歲的孩童''',而不適合測量成人智商。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3360/?index=7 比西智力量表]:史上第一個為學術社群所認可的正式智力測驗''' : 第一個近似現代檢測手法的智力測驗,是法國心理學家[[w:zh:阿爾弗雷德·比奈|阿爾弗雷德.比奈]]所設計出來的。有別於高爾頓的觀點,比奈等人認為智力包含不同能力,與學業表現為不同心理建構,因此無法以學業作為評比項目。他認為智力測驗應含推理及問題解決等一般能力,而非知覺與動作的技能。 :* '''心智年齡([[w:en:Mental_age|mental age]])'''的概念是比奈測量方法區分受試者智力的關鍵,將心智年齡和生理年齡互相比較。比奈等人假設智力會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因此他們請不同年齡層的正常兒童作預先設計的 30 題測驗題目,統計出哪些題目為某一年齡層,以此資料庫做為測驗基準。若受試者能答對五歲年齡層的題目,卻答錯大部分六歲年齡層的題目,進而推論受試者的心智年齡便為五歲。若某兒童的心智年齡與其實際年齡相同,則為一般程度的智力;若他的心智年齡低於實際年齡,則為智能不足,反之則為智能優異。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內容 !! 測驗目標 !! 舉例 |- | 語文推理 || 檢測知覺、口語話、口述、觀察、語文概念等能力 || 詞彙、理解、謬誤、語文 |- | 數量推理 || 檢測數量、邏輯、數字關係組合等能力 || 數量、數列、等式 |- | 抽象/視覺推理 || 檢測視覺空間協調、空間概念、圖形再認等能力 || 圖形分析、仿造仿會、填圖、摺紙剪紙 |- | 短期記憶 || 檢測專注力、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和理解、短期記憶等能力 || 珠子、語句、數字、物品記憶 |} :* '''缺點''' :# 樣本不足:當初建立量表時,僅根據約五十名兒童的測量結果,量表缺少標準單位與支持測驗效果的證據。 :# 助長歧視與不平等:會被有缺陷的意識形態利用。例如: ::* 一戰時,美國使用智力測驗將招募的新兵分類,同時錯誤的與優生學結合,產生了錯誤的人種智力階層,甚至影響政策。 ::* 1924 年,維吉尼亞州制定了一項政策,允許對智商分數低的人進行強制絕育——美國最高法庭還支持這項決策。 ::* 在納粹德國,政府授權謀殺智商低的孩童。 * '''[[w:zh: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史比量表]]([[w:en:Stanford–Binet_Intelligence_Scales|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比西量表的修訂版''' : 路易斯.特曼([[w:en:Lewis_Terman|Lewis Terman]])發表了比西測驗的史丹佛修訂版,以'''智商'''作為智力比較的衡量基準,以適用於美國學童。特曼將測驗施測程序標準化,對數千位年齡不同的兒童施測,建立年齡常模。特曼保留比奈的心智年齡概念,裡頭的每個題目根據大多數答對兒童的年齡被分為不同年齡組,並將兒童答對每一年齡組的題目相加,而得到心智年齡。不過,因為心智年齡在比較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智力程度時能提供的訊息較少,因此史比量表採用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w:en:William_Stern_(psychologist)|Louis William Stern]])提出的比率智商概念計量,亦採斯特恩所提之簡便智力指標,即智商,得公式為 <div class="center"> '''智商 IQ<math>=(</math>心智年齡 MA<math>\div</math>實際年齡 CA<math>)\times100</math>''' </div> </blockquote> : 此指標由史比智力測驗首次引入,爾後的智力測驗雖亦保留智商概念,然已不再使用上述方程式。因為愈年老,實足年齡會規律地增加,但心智年齡增長至成人會趨緩,會造成智商下降的錯誤結果。 : 1960 年又再次修訂史比量表,以標準年齡分數來取代智商分數。由於比率智商在計算成人的智力時有不合理之處,因此改採用'''離差智商'''(deviation IQ)。離差智商將測驗分數轉換成標準分數,與常態分配的各年齡層智力比較,由此得到某人智力在同年齡層的相對位置,此為現代智力測驗主要採用的評量方式。目前的史比量表為第五版,根據 CHC 理論([[w:en: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適用年齡從 2 至 85 歲''',不同年齡所使用的題目也不同。內容包含流體推理、知識、數量推理、視覺空間處理以及工作記憶等。第五版設計了語文與非語文排程測驗以找出受測者在語文與非語文各分測驗的起始題。第一版的測驗以語文內容為主,逐漸加入非語文內容。到了第五版,語文與非語文達到平衡。一共測量流體推理,知識,數量推理,視覺空間推理以及工作記憶等五個因素。每一因素皆有語文與非語文分測驗,故共有 10 個分測驗。測驗結果可以得到語文智商以及非量表智商。 : 1986 年版史比智力量表 6 到 8 歲題目的範例: : '''語文推理'''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例題演示 |- | 詞彙 || 界定單詞 || 什麼是「美元」和「信封」 |- | 理解 || 回答問題 || 「人們到何處去買食物?」和「為何人們要梳頭髮?」 |- | 謬誤 || 找出圖片當中「好笑」的部分 || 女孩在湖上騎腳踏車或者光頭的男人在梳頭 |- | 語文關係 || 說出一系列項目當中,前三項的相同處以及它們與第四項的相異處 || 肩、領帶、園中、圓領運動衫 |} : '''數量推理'''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例題演示 |- | 數量 || 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 || 4+6=10 |- | 數列 || 找出序列的下兩個數字 || 完成數列 20,16,12,?,? |- | 等式 || 用下列符號組成等式 || 235+=(其中一個答案是 2+3=5) |} : '''抽象/視覺推理'''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 圖形分析 || 以立方塊複製簡單的設計 |- | 仿造仿繪 || 複製主試者所展示的幾何圖形 |} : '''[[wikipedia:短期記憶|短期記憶]]''' :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項目 !! 測驗主題及目標 |- | 珠子記憶 || 展示不同形狀的珠子堆在棍子上的圖片,根據記憶重新將珠子排列在棍子上 |- | 語句記憶 || 跟著主試者重複句子 |- | 數字記憶 || 跟著主試者重複一系列數字,包括順向與逆向 |- | 物品記憶 || 展示個別物體的圖畫,每次展示一張圖畫,並從另一張包含額外物體的圖畫中找出物體出現的正確順序 |} =====離差智商(Deviation IQ)===== 相較於比率智商,現代的智力測驗可擴展性較高,能用來預測成人的職場能力。離差智商的計算概念是將受測者的分數與該年齡的平均分數比較,而最後呈現常態分佈。計算方式則是將得到原始分數轉換為平均智商 <math>= 100</math>,標準差 <math>= 15</math> 的資料。它是運用統計學的概念,來推估受試者的智力在同齡人中所處在的位置,它假定所有同齡人的智力是常態分布。 <blockquote><div class="center">'''<math>((</math>測驗分數<math>-</math>該年齡的平均測驗分數<math>)\div</math>該年齡的測驗分數標準差<math>)\times15+100</math>'''</div></blockquote> * '''[[w:zh: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en:Wechsler_Adult_Intelligence_Scale|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首創測量成人智力的量表''' : 魏氏智力量表是根據大衛.魏克斯勒([[w:en:David_Wechsler|David Wechsler]])對智力的定義所設立,其定義為:「'''一個人做出適當反應、理性思考、與環境共處的全面能力'''」。除此之外,魏克斯勒也認為智力由一些特定的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可以被個別定義、分離、並測量出來,然而,在智力的發展和組成當中,這些因素將會相互影響彼此。魏克斯勒實施這項測驗是因為他認為史比智力量表過於依賴語言能力,並不適用於成人。 : 魏氏智力量表與當時代的智力測量權威比西量表有很大的不同,當 1937 年新一代經過大量改革的比西量表出版時,魏克斯勒提出了諸多批評: :* 在量表施測時,有很多非智力的因素未被考慮進去,例如受試者自身沒有自信、害怕失敗、施測時的態度等。 :* 單一的智力測驗分數無法反映智力的多元面向。 :* 出現在比西量表當中的事物皆為兒童所挑選,無法反映成人受試者的智力。 :* 比西量表中答題時間是有限制的,對於較年長的成人來說較不合適。 :* 「心理年齡」的概念,無法被應用到成人上。 :* 比西量表沒有考慮到人年老時智力也會跟著衰退。 : 魏氏'''幼兒'''智力量表(6 歲至 16 歲 11 月)包含十四個分測驗,其中十個為核心分測驗。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分測驗名稱!! 實施方式 !! 目的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類同測驗|類同測驗(Similarities, SI)]] || 由主試者口述兩個詞後,讓受試者說出兩個詞所指東西之屬性或概念有何相同之處。 || 本測驗主要在測量語文推理和概念形成;它也涉及聽覺理解力、記憶力、區辨必要和非必要屬性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詞彙測驗|詞彙測驗(Vocabulary, VC)]] || 有兩類試題;施測圖畫題時,受試者要說出刺激卡片冊上所呈現的圖畫名稱;施測語文題時,受試者要說出主試者口述之詞彙意義 || 測量受試者的詞彙知識和口語概念的形成;它也測量受試者知識的儲藏、學習能力、長期記憶,和語言發展程度。另外,受試者可能使用到其他能力,包括聽知覺和理解力、口語概念化、抽象思考,和口語表達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理解測驗|理解測驗(Comprehension, CO)]] || 請受試者根據他對一般規範及社會情境的瞭解來回答一些問題|| 測量語文推理和概念形成、語文理解和表達、評價和使用過去經驗之能力,以及論證實務資訊的能力。它也涉及行為常規標準的知識、社會判斷和成熟,以及一般常識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常識測驗|常識測驗(Information, IN)]] || 請受試者逐題回答一些廣泛的常識題目|| 測量受試者獲得、保留,和提取一般知識的能力。它也涉及晶體性智力、長期記憶,以及保留和提取從學校和周遭環境所學得知識的能力。其他可能使用的技巧還包括聽知覺和理解,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圖形設計|圖形設計(Block Design, BD)]] || 請受試者一邊看示範圖樣或是刺激卡片冊上的設計圖,一邊使用有紅白色的方塊,在規定時限內照樣拼成指定的設計圖|| 測量分析和綜合抽象視覺刺激的能力。也涉及非語文概念形成、視知覺和組織、同步處力、視-動協調、學習,以及分離視覺刺激圖形和背景的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圖畫概念測驗|圖畫概念測驗(Picture Concepts, PCn)]] || 請受試者從主試者所呈現的 2 列或 3 列圖畫中,各列選出 1 個具有共同特性的圖畫|| 測量受試者的抽象、類別的推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矩陣推理測驗|矩陣推理測驗(Matrix Reasoning, MR)]] || 請受試者注意看一個不完整的矩陣圖,然後從五個答案選項中,選出一個能填補該矩陣圖所缺少部分的圖形。題目共有四種類型— 連續和分離的花樣填補、歸類、類歸和系列推理|| 測量受試者處理視覺訊息和抽象推理技巧;它也涉及流體性智力的測量;此外,本項測驗相對地較具文化公平和不受語言限制的特性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w:圖畫補充測驗| 圖畫補充測驗(Picture Completion, PCm)]] || 請受試者看一張圖片,並在規定的時限內,指出或說出圖片中所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 測量受試者使知覺和組織、專注力以及物體必要部分的視覺辨認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記憶廣度測驗| 記憶廣度測驗(Digit Span, DS)]] || 分兩類試題;施測順序背誦題時,受試者要照著主試者所唸數字依序覆誦;施測逆序背誦題時,受試者則要逆序覆誦主試者所唸數系|| 主要測量聽覺的短期記憶、排序技能、注意力,以及專注力。順序背誦工作涉及機械性學習和記憶、注意力、編碼,以及聽覺處理;逆序背誦則涉及工作記憶、訊息轉換、心智操作,以及視空間想像力。從順序背誦變換到逆序背誦,則需要認知適應性和心智靈活度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數-字序列測驗| 數-字序列測驗(Letter-Number Sequencing, LN)]] || 主試者唸一組含有數字和動物名稱的序列,讓受試者聽完並重組後,先背誦由小到大的數字,然後依序背誦十二生肖的動物名稱|| 測量排序、心智操作、注意力、聽覺的短期記憶、視空間想像力,以及處理速度等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算術測驗| 算術測驗(Arithmetic, AR)]] || 請受試者在規定的時限內,運用心算解答一系列由主試者口述的算術題|| 測量受試者心智操作、專注力、注意力、短期和長期記憶、數量推理能力,以及心智靈活度。它也涉及排序、流體推理,以及邏輯推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符號替代測驗| 符號替代測驗(Coding, CD)]] || 請受試者仿繪簡單幾何圖形或數字的配對符號。亦即在規定時限內,尋找與範例符合的配對,在對應的圖形或方格內畫上正確的符號|| 除處理速度外,也測量短期記憶、學習能力、視知覺、視-動協調、視覺掃瞄能力、認知適應性、注意力,以及動機。它也涉及視覺和序列之處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符號尋找測驗| 符號尋找測驗(Symbol Search, SS)]] || 讓受試者在規定時限內,逐題掃描目標組與尋找組的符號,並選答目標組的符號有沒有出現在尋找組|| 除處理速度外,也測量短期記憶、視覺記憶、視-動協調、認知適應性、視覺區辨力,以及專注力。它也涉及聽覺理解、知覺組織,以及計畫和學習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刪除動物測驗| 刪除動物測驗(Cancellation, CA)]] || 請受試者在規定的時限內,分批掃視兩大張印製隨機排列和結構性排列的許多圖畫測驗卷,並從其中逐一畫記(刪除)特定的目標圖畫(動物)|| 主要測量處理速度、視覺的選擇性注意力、警覺性,以及視覺的忽略 |}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16 歲至 90 歲)包含十五個分測驗,其中十個為核心分測驗。第四版測驗可提供的分數有全量表智力(full-scale IQ),四種組合分數分別為:[[w:en: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語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VCI)]]、[[w:en: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知覺推理(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PRI)]]、[[w:en:Working Memory Index|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Index,WMI)]]以及[[w:en:Processing Speed Index|處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 Index,PSI)]],各組合分數是由其中二至三個核心分測驗所組成。 :魏式智力量表範例: :'''語文量表''' {| class="wikitable" |- ! '''類別''' !! '''目標''' !! '''範例''' |- |常識||探討範圍廣泛的訊息問題。||「義大利首都在哪裡?」 |- |理解||測試對實用訊息的理解和評估過去經驗的能力。||「寄信為何要貼郵票?」 |- |算術||測驗數學推理和基本運算的語文問題。 || 「雞與兔子共 9 隻,腳數共 26 隻,那麼雞的數目有幾隻?」 |- |類同||評量抽象思考與類比推理。||詢問兩件物品或概念的對應關係,如「食譜和地圖的共同點為何?」 |- |記憶廣度||評量注意力和短期記憶能力。 ||以聽覺方式呈現一系列數字(例如 7-5-6-8),依照順向或逆向複誦。 |- |詞彙||評量語言知識和詞彙使用能力。||詞彙卡上顯示「蘋果」,則受試者須回答「ㄆㄧㄥˊㄍㄨㄛˇ」與「可食用的紅色/黃綠色圓形果實。」 |- |數字一字母序列||評量工作記憶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主試者混合說出字母和數字,受試者必須重新排列順序並且複誦,首先由小而大說出數字,其次依照順序說出字母。 |} :'''作業量表''' {| class="wikitable" |- !'''類別''' !! '''目標''' !! '''範例''' |- |數字符號替代||評量學習和書寫速度。||計時的編碼作業,將數字改成各種形狀的符號。 |- |圖畫補充||評量視覺警覺性、视覺記憶和知覺組織。||找出且命名不完整圖畫所缺少的部分。 |- |圖形設計||評量知覺和分析圖形的能力。||以立方塊複製圖形設計。 |- |圖畫排列||評量對社會情境的了解。||以適當順序排列一連串連環圖畫。 |- |矩陣推理||評量知覺組織。||從一組可能選項當中選出與樣本形狀類似的幾何形狀。 |- |圖形配置||評量部分一整體關係的處理能力。||將拼圖組合成完整的物體。 |- |符號尋找||評量知覺處理速度。||呈現一系列符號配對,包括 2 個符號組成的目標組和搜尋組。檢查目標符號是否出現於搜尋組。 |} ===== [[w:en: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w:en:Raven%27s_Progressive_Matrices|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又稱為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是由英國心理學家[[w:en:John_C._Raven|John Carlyle Raven]]在 1938 年所編製的非語文智力測驗,其通常被用於測驗受試者的圖形推理能力。由於該測試的適用年齡範圍廣,因此成為目前最常被使用的智力測試之一。一次標準的測驗會由 60 道選擇題組成,並隨題目順序而逐漸增加難度。在每個測試題目中,受試者將被要求識別並在 6~8 個選項中選出最能符合題目完整模式的缺失部分。由於題目多是以 <math>6\times6</math>、<math>4\times4</math>、<math>3\times3</math> 或 <math>2\times2</math> 矩陣的形式呈現,測驗英文名中的 Matrices 正是由此而來。該測驗隨受試者的年齡及身心情況不同分為了 Color、Standard、Advance 等 3 種版本,其中只有前者是以彩色墨水印刷,以增強目標受試者(5 至 11 歲的兒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人士)的視覺刺激。 {| class="wikitable" |+ |- ! 測驗內容 !! 受試者 |- | Raven's Colord Matrices (CPM) || 供國小低年級幼童、長者或腦功能障礙患者使用。 |- |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SPM) || 供一般兒童使用。 |- | Raven's 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 (APM) || 供一般成人使用。 |} 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最初是為了研究認知能力的遺傳和環境起源而開發的, John Carlyle Raven 認為當時普遍使用的測試管理繁瑣且難以詮釋測試結果,因此他著手開發了此測驗來測量綜合智力因素中的兩個主要部分--演繹能力(eductive ability)和再現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雖然這些測試最初是為研究目的而開發的,但由於它們的語言和讀寫能力的獨立性,以及它們的使用和解釋的簡單性,它們很快便得到了廣泛的實際應用。 ===== [[w:en:Woodcock–Johnson Tests of Cognitive Abilities|伍德考克-約翰遜認知能力測驗]]([[w:en:Woodcock–Johnson_Tests_of_Cognitive_Abilities|Woodcock–Johnson Tests of Cognitive Abilities]])===== 此智力測試是由[[w:en:Richard_Woodcock|Richard Woodcock]] 和 Mary E. Banner Johnson所設計,其測驗題目共由 35 種題型所組成,這些題型的設計是用於分別測試受試者的流動智力、視覺空間思維、知覺處理速度、長期記憶提取、聽覺處理、短期記憶、後天所得知識等七個基於 [[w:en: 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 |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 理論的層次能力。在結合各項的測試結果後,可對認知能力進行相當詳細的分析。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伍德考克-約翰遜認知能力測試項目 |- ! 測試 !! Broad Ability !! Narrow Ability !! 測試說明 |- | 數值推理 || 流體智力 || 定量推理 || 受試者必須分辨數字序列並二維數值規律 |- | 概念建構 || 流體智力 || 歸納 || 受試者必須在接觸幾何概念後識別構成幾何圖形的規則。 |- | 綜合分析 || 流體智力 || 一般程序推理 || 受試者必須分析一個不完整的邏輯謎題的結構並補齊缺失的部分 |- | 物體旋轉 || 視覺空間能力 || 心像旋轉、視覺化 || 受試者必須選擇以物理旋轉到不同位置的另一個與測驗所設計相匹配的幾何物體。 |- | 空間關係 || 視覺空間能力 || 空間關係 || 受試者必須選擇能組成測驗中物體造型的元件 |- | 圖像識別 || 視覺空間能力 || 視覺記憶 || 受試者必須研究五個圖像,記住它們並在大量混亂排列的圖像中識別它們。 |- | 視覺匹配 || 處理速度 || 知覺速度 || 受試者必須在 3 分鐘內快速找到並圈出一排六個數列中的兩個相同數字。 |- | 決策速度 || 處理速度 || 心理比較速度 || 受試者必須快速分析一列圖像,並在 3 分鐘內標記出最密切相關的兩張圖像。 |- | 消去 || 處理速度 || 感知與測試速度 || 受試者必須標記與以下相同的圖畫 3 分鐘內第一張圖。 |- | 快速圖像辨別 || 處理速度 || 命名工具 || 受試者必須快速辨識並說出一系列圖片的內容。 |- | 檢索流暢度 || 長期檢索 || 思考流暢 || 受試者必須從指定的單詞中說出盡可能多的單詞 1 分鐘內盡可能分類。 |- | 視覺聽覺學習: 延遲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回憶和重新學習(在 30 分鐘到 8 天的延遲)中出現的符號視聽學習。 |- | 視覺聽覺學習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在獲得視覺符號後進行翻譯與他們相關的口頭表達的詞。 |- | 記憶名字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記住一組數量越來越多的小說卡通人物名字。 |- | 記憶名字:延遲 || 長期檢索 || 聯想記憶 || 受試者必須回憶和重新學習(在 30 分鐘到 8 天的延遲)小說卡通人物的名字。 |- | 聲音混合 || 聽覺處理 || 語音編碼合成 || 受試者必須聽一系列單獨的音節、單獨的音素,或兩者構成的單詞並說出該單詞。 |- | 不完整的詞 || 聽覺處理 || 音韻編碼分析 || 受試者必須聆聽缺少一個或多個音素的單詞並說出完整的單詞。 |- | 聲音規律 || 聽覺處理 || 語音辨識 || 受試者必須指出複雜的聲音規律對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這些聲音規律可能在音高、節奏或聲音內上有所不同。 |- | 聽覺工作記憶 || 短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受試者必須聽一系列混合的單詞和數字,然後重新排列它們,首先按順序說出單詞,然後說出數字。 |- | 數字顛倒 || 短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受試者必須以倒序方式說出一系列隨機數。 |- | 單詞記憶 || 短期記憶 || 記憶廣度 || 受試者必須以正確的順序重複不相關的單詞列表。 |- | 句子記憶 || 短期記憶 || 記憶廣度 || 受試者必須重複完整的句子。 |- | 圖片詞彙 || 結晶智力 || 詞彙知識 || 受試者必須說出圖片中熟悉和不熟悉的物件單詞 |- | 言語理解 || 結晶智力 || 語言發展與詞彙知識 || 受試者必須說出圖片中熟悉和不熟悉的物件單詞,然後說出與其含義相似的單詞,說出與其含義相反的單詞。 |- | 一般信息 || 結晶智力 || 一般信息 || 受試者必須通過回答問題來提供對象的特徵,例如「你會在哪裡找到……?」 和「你會用……?」。 |- | 學術知識 || 結晶智力 || 一般信息 || 受試者必須回答有關生物和物理科學、歷史、地理、政府、經濟、藝術、音樂和文學的問題 |- | 口語理解 || 結晶智力 || 聽力能力 || 受試者必須聽一段短文,並在文末口頭補充短文中缺少的單詞。 |- | 故事回憶 || 結晶智力 || 聽力能力 || 受試者必須聽一段短文,並描述該短文內包含的細節。 |} ===== [[w:en: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w:en:Kaufman_Assessment_Battery_for_Children|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該測驗是由 [[w:en:Alan S. Kaufman|Alan S. Kaufman]] 和 [[w:en:Nadeen L. Kaufman|Nadeen L. Kaufman ]]於 1983 年開發,並於 2004 年修訂。該測驗的架構是以神經心理學理論為主,並結合心理學和統計方法學的幾個最新研究及發展,是一種用於評估認知發展的心理診斷測試。此測驗特別關注某些新出現的測試需求,例如與殘障群體一起使用、應用於學習障礙問題以及對文化和語言少數群體的適用性。此測驗有助於識別個人在認知能力和心理處理方面的優勢和劣勢,並成為受試者之後臨床和教育計劃、治療計劃和安置決策的參考。 此測驗適用於兩歲半到十二歲半兒童的智力。在發行的四年內,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就有超過一百萬個兒童使用過。這個測驗值得注意的原因有: :1.與史比量表第五版一樣,測驗根據良好的智力理論來設計,該理論奠基於神經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研究。 :2.測驗刻意設計讓存在於許多智力測驗的文化差異最小化。 :3.測驗企圖區分流體與晶體智力,且提供診斷訊息,以幫助了解兒童不同作業表現的差異原因。 最新版的測驗由 18 個子部分所組成。在測試之前,審查員決定此次測驗要使用 Luria 還是 CHC 模型。根據選擇的不同,子測試會分為 4 或 5 個量表。Luria 的模型由四個量表組成:順序處理量尺、同時處理量尺、學習能力和計劃能力。CHC 模型則將這些重新命名為:短期記憶 (Gsm)、視覺處理(Gv)、長期存儲和檢索(Glr)和流體推理(Gf)以及額外的第 5 級後天能力(Gc)。隨受試者年齡的不同,Luria 模型的測驗需要花費 25-60 分鐘完成,而 CHC 模型則要花費 30-75 分鐘完成。 ====== 測驗內容 ====== 包含各種不同訊息處理作業的非語文題目,需要兒童去操作各種訊息處理的工作。可分為兩大部分: 1. 智力:測量流體智力的心智處理。智力處理測驗又可分為兩大主要訊息處理型態: (1) '''順序處理''':按步驟解決問題,類似於魏氏成人智力測驗的數字廣度和日常數學問題。 (2) '''同時處理''':將多項訊息組織和統整以解決問題的思考,例如瑞文氏推理測驗和文意理解測驗皆為此種思考。 2. 成就:測量晶體智力或獲得的知識。測量字彙、閱讀理解、一般知識或數學運算等能力。 考夫曼兒童測驗是由十六個分測驗所構成,包括動作背誦、數字背誦、系列記憶、圖型辨識、人物辨識、完形測驗、圖形組合、圖形類推、位置記憶、照片系列、語彙表達、人地辨識、數字運用、物件猜謎、閱讀發音、閱讀理解。 ====== 施測過程 ====== 施測過程是有彈性的,因此對所有兒童能公平且正確的評估。智力測驗的前三題目可以拿來當成作業教學,當受試者答錯前三題中任何一題時,主試者會引導並和受試者溝通,以達成作業期待。 如同史比量表,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也針對兒童的發展階段進行部分適性施測。給與不同年齡的兒童不同數量的分測驗,或是將某些簡單的分測驗留給學前兒童,而涉及閱讀的測驗只給五歲以上兒童。對較年幼的兒童,整體施測時間是40到45分;較年長的兒童則是75到85分。 測驗中的十六個分測驗,以100為平均數,15為標準差,轉換成五個整體量表的標準分數,包括順序處理、同時處理、成就、智力、非語文等五個分數。 ====== 評價 ====== 測驗分數顯示具有高水準的信度,分測驗的內部一致性平均接近.80,五個整體測驗分數的信度高於.90。而智力分數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且與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總測驗智商相關平均為.70。 ==== 智力測驗的功用 ==== {| class="wikitable" |+ |- ! 功用 !! 說明 |- | 區別程度與能力分組 || 依測驗結果讓程度相似的個體共同學習進步,老師可以比較容易掌控教材和教學效果。能力分組被安排到中下班級的學生,可能會產生程度不如人的感覺而減少學習熱忱,不過若僅是分組而不明示其分組,仍然有效果。 |- | 特殊能力或其他的判斷 || 二十世紀初,智力測驗被用以篩選移民,被判定為智能不足者可能被送進收容所或甚至被強迫施行絕育手術。另外,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方需要能夠快速鑑別新兵,因此將原本僅用於特殊教育、一對一實施的智力測驗改為針對一般人集體進行。經過戰爭全面性的推廣,接納智力測驗的社會環境已經成熟,除了能用於找出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也能用來挑選資優生以積極栽培。 |- | 學習怠惰的測量 || 一個人的成就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靠努力,百分之一是靠天份。前者須依照智力年齡和商數加以判斷,後者則可藉由智力測驗進行評估。 |} ==== 智力測驗的問題 ==== *'''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弗林效應」指的是智商測試的結果逐年增加的現象。以James R. Flynn命名,但最早提出此效應的人是Richard Lynn,他在1982年的一期《自然》內,提出美國人智力測驗的成績越來越好。James Flynn在1984年和1987年指出,這個現象具長期性、明顯、在不少已開發國家也有。 另外,根據2018年6月20日BBC NEWS報導的《智商測試:人類真的越來越笨了嗎?》指出,人類發展到21世紀,科技飛速發達,但是,智商卻出現下降的趨勢,尤其是197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智商(IQ)平均得分要比其父輩低。文章也提及,世界人口智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顯著上升,並且在其後的60-70年中呈現穩固上升階段。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這一現象稱為弗林效應(Flynn effect),亦即智商測試的結果逐年上升;但是,目前年輕人的智商平均得分卻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一些專家已經開始稱之為《反弗林效應》。 至於1975年以後出生的人,智商何以開始下降呢?研究人員認為,其中原因包括環境因素,例如教育系統的改變、數碼時代人們花更多的時間瀏覽互聯網、閲讀量減少等,也就是說,《傳統智商測試》早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 文化公平性 ''' :人的智力發展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後天環境也會造成影響。在施測同一份智力測驗時,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試者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無法擁有相等的作答條件,如此便是違反了文化公平性。 :例如:在適應性測驗中可能產生的文化公平性問題是:對於電腦不普及地區的受試者而言,他們不熟悉上機考試的操作,因此分數比其他地區的受試者更低。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智力真的較低,只是測驗上的文化公平性問題所導致。 :因此,文化公平性影響的是「[[w:建構效度|建構效度]]」,在上述例子中,我們便無法達成測驗目的。除了對電腦熟悉度的差異,使用的語言也會導致文化公平性的問題,而 Raven 測驗可以稍微解決這個問題,它是以圖案、圖形的排列等,來測驗歸納、類比與推理的能力,由於不使用文字,因而可對不識字者進行測驗。 *'''考古題效應''' :許多人聲稱多做智力測驗的題目,有助於提高最後正式量測所得的智商。事實上智力測驗的數值提高有可能只是因為經歷大量的題海訓練,而讓受試者面對類似的題目時更容易答對。這種「考古題效應」造成的高分並不能歸因爲「智力提升」,因此「考古題效應」也是造成智力測驗不準確的問題之一。 承上所述,我們會發現智力測驗其實並不能以一個人的作答結果單純量化其智商,需與其他受試者的作答結果進行比較,方可得出此人做此測驗所量測出來的智商。也就是說,若一個人重複進行兩次的智力測驗,縱使他兩次的作答結果完全一樣,也會因測驗參與者的不同,而使這個人的智商產生變化。'''智力並不是一個存在於自然界中,可以被量測出來的絕對數值''',要斷定智力的高低,並不是只需要讓一個受試者做一個完全標準化的測驗,便可得到一個精確的智力值,必要的條件與正確步驟如下: 1.其他足夠大量的受試者共同參與該次的智力測驗(所需的樣本應該要具備統計學上的合理性) 2.所有人在完全一樣的受試環境下完成該次測驗 3.將所有人的測驗結果量化並平均,將此數值經由標準化程序定為所謂的「智商為一百」。 因此,當測出你的 IQ 是 130,這絕對不代表你在全體人類當中的智力高達前百分之二點五,僅僅代表你在這次的智力測驗受試者當中,具有前百分之二點五的智力值。 === 智力理論 === ==== 心理計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 ==== 心理計量取向是'''透過人們在智力測驗的表現,探討智力的潛在結構。'''學者利用統計方法企圖找出影響各種智力測驗表現的潛在特質,最常使用的統計技術為「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的目的,是從一群有相互關係的變數,例如用來測量智力的各種測驗,萃取並簡化出少數幾個無法直接測量的潛在因素,用來解釋該群變數間的變異;然後透過檢視變數與因素之間的關係,推論這些潛在因素的意義。 心理計量取向學者透過分析智力測驗的資料,探討兩個主要議題:<br> *智力是單一能力還是多種能力?各種智力測量因素分析後會得到一個共同因素還是數個獨立因素? *若是多種能力,哪些能力是構成智力的組成要素?這些能力呈現什麼樣的結構關係?是否有階層關係? 這些認知能力的結構關係,隨著研究資料的累積,逐漸有了共識。以下簡介心理計量取向的幾個重要理論。 {| class="wikitable" ! 理論 !! 提出者 !! 內容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G_factor_(psychometrics)|G因素理論]](general ability, g factor) || [[w:en:Charles_Spearman|史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 || 斯皮爾曼主張心智的運作由[[w:en:Two-factor_theory_of_intelligence|兩大因素]]左右: *普通因素(G因素):為個人的普通能力(General Intelligence)。 *特殊因素(S因素):為個人的特殊能力(Specific Ability)。 G因素智力最早由史皮爾曼所提出。他主張人們在所有智力測驗的表現深受普通因素影響,雖然他也承認每個測驗的表現也會受到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的影響。<br> g因素理論來自於智力二因論(two factor theory),人的G因素為先天遺傳,主要表現在一般性生活活動上,從而顯示個人能力的高低。而S因素只與少數生活活動有關,是個人在某方面表現異於別人的能力。二因論最早在智力領域中應用了因素分析,對後續的理論影響很大。他發現個體在不同智力測驗上的成績高度相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存在普通因素(G因素),是所有智力操作的基礎,而與特殊智力相關聯的因素就是特殊因素(S因素)。 <br> 透過一項觀察人們不同任務完成度之間關連性的研究,查爾斯發現當人們在某些任務有出色表現時,在其他任務中通常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現,他將此能力歸類為人的G因素。查爾斯認為,人完成任何一種作業的過程都是由G和S兩種因素共同決定的,G因素為固定的,而S因素會因不同事件而有所變動,例如,一個人完成算術推理測驗是由G+Sa來實現,而完成言語測驗是G+Sb來實現的。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共同基礎。雖然人們都有這種智力,但每個人具有這種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各種智力測驗的目的就是通過廣泛的試驗及取樣來求得G因素。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J._P._Guilford#Structure_of_Intellect_theory|智力結構論—多因說]](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 [[w:en:Edward_Thorndike|桑帶克]](L.L.Thorndike) || 桑代克將智力分成三種能力: *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運用符號表徵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機械智力(Concrete Intelligence):運用肢體感官進行操作的能力。 *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人際互動的能力。 桑帶克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論,並在其論文中猜想人類的智力應該由抽象智力,具體智力,社會智力三者構成。多因論在智力理論所扮演的角色,是理論家而非實踐者。此理論對智力層次理論(hierarchical theory)頗具啟發性,但實際應用此理論編製量表者並不多。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智力結構論—群因說]](Multiple-Factor Theory) || [[w:en:Louis_Leon_Thurstone|薛斯頓]](L.L.Thurstone) || 受[[w:en:Edward_Thorndike|桑帶克]](L.L.Thorndike)的理論所啟發,[[w:en:Louis_Leon_Thurstone|薛斯頓]](L.L.Thurstone)則反對[[w:en:Charles_Spearman|史皮爾曼]]的智力觀點,他認為智力是由七種基本能力所組成的(Thurstone,1938),分別為詞句理解、語詞流暢、數字能力、空間關係、記憶能力、知覺速度、推理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theory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f-gc) || [[w:zh:雷蒙德·卡特尔|雷孟德·柯鐵爾]](Raymond B. Cattell) || 以G因素理論為基礎,主張應有兩種G因素: *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7553/]:為個人能夠解決新奇問題的基本能力。受先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下降。 *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e)[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1280/?index=1]:為個人經學習後擁有以及使用知識的能力。受後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智力測驗中的詞彙及理解測驗是在測量晶體智力。 這個理論後來經柯鐵爾的學生[[w:en:John_L._Horn|杭恩]](John L. Horn)不斷修正,自1960年代起已經不是兩因素的理論,但至今仍沿用原有名稱(Cattell,1943; Horn&Cattell,1966)。[[w:en:John_L._Horn|杭恩]]於1990年代將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擴展到包含九至十個廣泛能力:流體智力,結晶智力,量化知識,短期記憶,視覺處理,聽覺處理,長期提取,處理速度,決策速度,讀寫能力。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Three-stratum_theory|C智力三層次理論]](Three-stratum model) || [[w:en:John_Bissell_Carroll|卡羅]](John B. Carroll) || 他認為智力的結構像個金字塔,塔頂是一般的G因素;中間層由八個廣泛能力組成,如同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之廣泛能力;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六十九個特定能力,如拼字能力(Carroll,1993)。智力三層次理論具有三層次結構,但廣泛能力的種類並不相同。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和智力三層次理論皆為階層性智力理論。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en: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CHC理論]](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 || [[w:en:Kevin_McGrew|墨格魯]](Kevin S. McGrew)、符列拿根(Dawn P. Flanagan) || CHC理論傾向認為單一廣泛性因素更能代表智力。在廣泛能力層次,CHC理論除了採取流體與結晶理論的觀點(共有十項能力)外,[[w:en:Kevin_McGrew|墨格魯]]又加入了領域特定知識,心理動作能力,心理動作速度,以及與感覺相關的三項能力:觸覺,動覺和嗅覺,總計十六項能力。儘管CHC理論針對能力結構以及數量的爭論尚待解決,但它整合了過去相關的心理計量取向研究,並且幫助我們理解智力概念中所包含的能力。它也是目前最多智力測驗採用的智力理論。在實務上,根據CHC理論,可選取不同智力測驗的分量表加以組合,以適切反映CHC理論中所定義的廣泛能力。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智能結構論(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theory)[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1309/] || [[w:zh:乔伊·保罗·吉尔福特|基爾福]]((J.P. Guilford)) || 基爾福強調個體的心理歷程,以思考為中心,提出智力結構的動態運作觀點,它主張心智是內容的運作而產生成果,從這三個變項中共產生5*5*6=180種因素: '''思考的內容''':指能引起思考的刺激原 A.視覺  B.聽覺  C.符號  D.文字意義  E.行動 '''思考的運作''':指思考的運作歷程 A.認知  B.短期記憶  C.長期記憶  D.擴散思考  E.聚歛思考  F.評價 '''思考的產物''':指思考結果的運用 A.單位  B.類別  C.關係  D.系統  E.轉化  F.應用 基爾福─智能結構論的意義: *強調智力包含心靈的運作。 *強調智力包含擴散性思考,為創造力的發展開啟研究。 *強調感官、社會能力的教育。 |} ==== 認知神經取向 ==== 認知神經取向神經心理學是近年來人類認知研究的焦點之一。這個領域關心大腦與行為間的關係,探討大腦失能對行為表現的影響。本節將介紹此領域所發展出來的兩個智力理論。 {| class="wikitable" ! 理論 !! 提出者 !! 內容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PASS理論(Planning,Attention-Arousal,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w:亚历山大·鲁利亚|盧力雅]](Aleksandr R. Luria)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智力PASS模型 PASS理論]對智力抱持獨特的觀點,不僅擴大智力測驗測量能力的範疇,而且<u>特別重視基礎的腦區功能分析</u>。PASS理論依據俄國神經醫學大師盧力推(Aleksandr R.Luria)的腦區功能分析,以及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來定義認知歷程。該理論可從四個基本認知歷程來了解智力,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四個認知歷程是由三個獨立,但彼此相關的大腦系統(功能單位)構成,每一功能單位對應特定的大腦區域: 1. 注意認知歷程(Attention-Arous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負責<u>警醒與注意調節</u>,讓個體選擇性地注意或忽略某些刺激。 2. 同時處理與連續處理歷程(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 of intelligence): 進行<u>訊息的編輯、轉換或保留</u>。讓個體在同一時間處理相互關 聯的訊息並加以整合;連續處理則是讓個體以一種特定的序列將刺激整合。 3. 計畫(Planning theory of intelligence):負責策略發展的使用以及認知活動的自我監控。 認知歷程必須在個人知識的脈絡下運作,不過在評估智力時應該區隔知識與認知歷程兩者。 例如台灣學生閱讀中文沒有問題,閱讀英文時卻有困難,這是知識缺陷,而非認知歷程缺陷。以PASS理論為基礎發展的認知評量系統常用於分析學童在四大認知歷以及學業成就表現的一致性與落差,以鑑定學童的學習障礙。當學童某一認知歷程呈現顯著弱勢時,必須進一步檢視其學業成就。若學業成就與優勢認知歷程有顯著落差,而與弱勢認知歷程的表現一致,則推論學童有某方面的認知歷程缺陷,符合學習障礙的診斷。這個理論在智力測量以及教育介入的成效上有相當大的貢獻。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頂——額整合理論(parieto-frontal integration theory) || [[w:en:Rex_Jung|榮格]]與[[w:en:Richard_J._Haier|海爾]](Rex E. Jung&Richard J. Haier) || 主張智力運作是由位於[[w:颞叶|顳葉]]和[[w:枕叶|枕葉]]的腦區先分別處理聽覺與視覺資訊,再交由[[w:顶叶|頂葉]]進行資訊的整合和抽象化;然後透過頂葉與額葉腦區互動,評估問題;決定解決方法後,由前扣帶迴負責反應的選擇並抑制相關競爭反應。每個人智力的差異取決於腦的運作效率,聰明的人腦皮質間網絡的運作較為正確與迅速,而對<u>智力表現具關鍵影響力的是額葉和頂葉腦區間網絡訊息的傳輸效率</u>(Jung&Haier,2007)。頂額整合理論指出智力並不存在單一特定腦區,而是在各腦區連結而成的網絡,而且智力與訊息處理效率有關。 |} ==== 社會實用取向 ==== 相對於東方較廣泛性的智力定義,西方的智力研究到了1980年代,心理學者對智力的理論從數理邏輯,語文,空間,記憶等逐漸地擴充到社會的實用性。以下介紹的三個理論的共同特點是認為傳統智力測驗所測的智力過於狹隘,欠缺預測成功以及社會適應所必要的智力元素。 {| class="wikitable" ! 理論 !! 提出者 !! 內容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 || [[w:霍华德·加德纳|加德納]](Howard E. Gardner) || 把多數文化重視的各項能力納入智力的理論,將智力定義為「某一文化所重視的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現今多元智力理論增為八種智力: (1)'''語文智能''':運用口語及書面文字的能力。如詩人。 (2)'''邏輯'''—數學智能:運用數字和抽象推理的能力。如數學家、科學家。 (3)'''空間智能''':知覺視覺或空間訊息加以轉換、重現的能力。如航海家。 (4)'''音樂智能''':能創作、溝通並理解聲音的意義,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敏感。 (5)'''身體'''—運動智能: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的創造或改變事物。如演員、舞者。 (6)'''人際智能''':能察覺和區辨他人的感受、信念和意圖。如政治領袖、心理諮商師。 (7)'''自我瞭解智能''':能區分自己的感受、意圖和動機。如:牧師。 (8)'''自然觀察智能''':善於辨識和區分動植物以及自然現象的理解。如:生物學者 從上述的定義可以發現語文、邏輯-數學和空間是傳統智力測驗評量的內容,其餘的智能則是在傳統學校教育脈絡下常被忽視的智能。加德納的理論對教育領域有深遠的影響,批評者則是認為加德納忽略了工作記憶以及歸納推理這類認知能力對智力的影響(Lohman,2001)。此外雖然目前已經發展出測量八種智力的評量工具,然其信度與效度的證據仍受到質疑(Visser, Ashton,&Vernon,2006 )。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w:智力三元論|多智力三元論]] || [[w:羅伯特·史坦伯格|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 他認為有三類相當獨立運作的智力:分析,實用與創意智力。 *'''分析智力:'''幫助個人評估,判斷訊息,類似傳統智力測驗力。 *'''實用智力:'''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的獲得與使用。實用智力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實現或執行計畫的能內隱知識是在某一環境中成功所必備的知識,它是從經驗中淬鍊出來而非正式教導習得的。一些研究指出這種實用智力不同於以往智力測驗所測量的能力。例如,巴西的孩童上街叫賣時,能夠使用複雜的數學策略,但在課堂上他們卻無法解出類似的題目(Carraher et al,1985; Sternberg&Kaufman,1998)。 *'''創意智力:'''指個人因應新奇問題的能力。成功的智力是指透過此三種智力運作,截長福短,適應,形塑和選擇環境,在個人的社會文化情境下達成個人的生活目標。 對智力三元論的批評包含了以下二點: (1)史坦伯格選擇這三種智力不是科學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是個人偏好。 (2)三元論主張傳統智力無法包含實用智力,但事實上傳統智力測驗具有預測效度;智力分數較高者在未來的確有較高機率成功。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情緒智力 || [[w:en:Peter_Salovey|沙樂偉]](Peter Salovey)與[[w:約翰·梅爾_(心理學家)|麥爾]](John D. Mayer) ||指「能監控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情緒,區辨它們,並利用這些訊息來引導個人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情緒智力包含從五個面向的能力 ( 1 )'''認識自身情緒''':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慾望和基本的價值取向等,並以此做為行動的依據。 ( 2 )'''妥善管理自身情緒''':指對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能夠自我認識。 ( 3 )'''自我激勵''':指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維持自己的高度辦事效率。 ( 4 )'''認識他人情緒''':指對他人的情緒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直覺判斷。在人際交往中,常能重對方的一舉一動得知情緒情感的信息。 ( 5 )'''人際互動的管理''':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易使群裡走向共同目標。 |} === 遺傳、環境、性別與智力 === ==== 遺傳與智力 ==== 科學家常以一群人在某一特質或能力上的差異來計算團體的分數變異。研究人員想找出不同原因導致的變異比例,在特質變異中可歸因於基因差異的百分比稱為該特質的遺傳率(Heritability,<math>H^2</math>)。此外,由於人類特徵大多由許多基因所影響,因此每個基因實質發揮的影響相對來說很小。 <br> 測驗得出的表現型(<math>P</math>)=基因型(<math>G</math>)+環境(<math>E</math>)<br> 性狀的表現型方差(P),是下列效應之和:<math>Var(P)=Var(G)+Var(E)+2Cov(G,E)</math>,在設計的研究中,可以將 Cov(G,E) 控制為 0,因此此時,遺傳度的定義為:<br> <math>H^2 =\frac{Var(G)}{Var(P)}</math><br> 例如:若該表現的<math>H^2=1.0</math>,則代表該心智上的表現,完全可以用基因的變化來解釋。 遺傳率的估計有數種方式,其一為比較'''[[w:zh:雙胞胎#同卵雙生(identical_twins)|同卵雙胞胎]](Monozygotic, MZ)'''與'''[[w:zh:雙胞胎#異卵雙生(non-identical_twins)|異卵雙胞胎]](Dizygotic, DZ)'''的相關,即若同卵的雙胞胎比異卵更相似,則該特質可能具有基因成分;或者是透過與遺傳上擁有不同重疊程度的親人(例如兄弟、父母和子女)的智力進行比較來了解遺傳對於智力的影響,例如:從同卵雙胞胎到異卵雙胞胎再到親兄弟最後到領養的兄弟等等。另一種方式是'''比較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的相似性''',若兩個間具相似性,則可以歸因於共同基因。遺傳率通常應用在個別間的差異,而非把個人特質歸因於基因的程度;且若環境的不同所導致的變異幅度改變,遺傳率也可能會跟著變動;遺傳率可以代表團體內變異的來源是來自於遺傳還是環境;遺傳率也可以解釋環境變化是否可以改變某群體中的特質平均水準。[19] '''普羅明(Robert Plomin)'''與'''佩利爾(Perill)'''於 1977 年整理家族成員之間智力相關性的研究,發現親屬間基因相似性愈高,智力相似性也愈高。例如無論是一起扶養或是分開扶養,同卵雙胞胎智力的相關程度皆大於異卵雙胞胎,因此遺傳因素對於智力扮演重要角色。2001 年,'''湯普遜(Thompson)'''等人則試著從生理上尋找智力的遺傳證據,他們發現大腦額葉[[w:zh:灰質|灰質]](Gray matter)的多寡與智力有關。2005 年,'''迪爾利(Deary)'''等人則找出基因的對應,他們的研究顯示具有 HapB 這種基因的人,其語言推理能力較高。目前學界欲在特定基因上做出辨識,並已取得一些成果。[20] '''遺傳率估計值'''(Heritability estimate)是探討遺傳與環境對智力影響的指標。此方式藉由分析某個母群體中,先計算出所有測驗分數中的的變異量(Variation),再計算出總變異量(Total variance)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基因解釋。<br> 藉由比較遺傳上有不同相似程度的人,研究者發現在大部分的情形裡,智力的遺傳率介於 4%至 8%之間。遺傳率與父母社經地位、種族與年齡等因素皆有關係。過去以美國為樣本的研究顯示,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所估得的遺傳性,較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來得小。而在歐洲國家及成人樣本中,卻並未得到相似的結果。在歐洲國家反而是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所估得的遺傳性較小。<br> 同時,研究顯示成人智力遺傳性高於孩童者,在嬰兒時期遺傳性約為 2%,到成年早期則升高到 6%,到了晚年遺傳性高達 8%。這個結果違反了大眾平常了解的常理。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應該會受較大的環境影響,而非遺傳。因此研究學者們認為,應該是由於一些基礎的遺傳因子,漸漸讓人們傾向於前往會凸顯遺傳特色的環境。然而由於遺傳率為群體的平均,其數值高低對於單一個體並無太大意義,研究也顯示學校或是家庭若能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刺激,對於兒童的智力發展有很大幫助。<br> 遺傳與智力長期以來有個極大的爭議:「智力優劣說」,即指稱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測驗分數上的差距。此一差距長期以來已經漸漸縮小,說明環境仍有部份的影響力,但由於仍有殘存的差距存在,因此還是有人主張'''「種族間難以超越的遺傳差異」'''。智力雖有高度遺傳性,但由於目前沒有確切證據指出種族間的遺傳導致智力差異,不代表黑人遺傳基因較低劣。Neisser 等人<ref>Neisser, U., Boodoo, G., Bouchard Jr, T. J., Boykin, A. W., Brody, N., Ceci, S. J., ... & Urbina, S. (1996). 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2), 77.</ref>的研究指出: 主流與非主流社會族群平均智商會有差異,此現象在同一種族內也會存在,因此可能是社會結構所造成的,而不是種族間的遺傳差異。他也指出我們區分黑人、白人是根據直觀的刻板印象去區辨,而不是從基因區分。既然我們不太了解種族間的基因差異,因此不能推論基因造成智力差異。 [[W:zh:阿爾伯特·爱因斯坦|愛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 的腦 為了探究天才的大腦結構是否與大眾不同,在愛因斯坦死後,其大腦就迅速地在未經遺族同意下被取走,並被分隔為數塊,製作成了標本,分給許多病理學家。 就解剖上來看,愛因斯坦的大腦中有較常人寬大的[[w:zh:外侧沟|外側溝]] ( Sylvian Fissure ),而在前額葉腦迴區 ( [[wikipedia:Inferior_frontal_gyrus|inferior frontal gyrus]] ) 的側島蓋 ( Parietal operculum ) 區域是沒有神經元的。加拿大麥瑪士達大學 ( McMaster University ) 的學者珊卓.威特森 [[w:Sandra Witelson|( Sandra Witelson )]] 認為,這樣的空間,讓跨外側溝的神經元有更好的溝通,也正是如此讓愛因斯坦能夠做到如此高超的思考。 另外,也有其大腦組成的相關分析,柏克萊大學的瑪莉安.戴蒙博士 ( Marian Diamond ) 在 1980 年代發現,愛因斯坦腦中的[[w:zh:膠細胞|膠細胞]] ( Glial cell ) 比起同齡的男性,顯著地多上許多。其中,膠細胞作為神經元的協助者,能夠提供神經元養分、能量,也在神經傳訊上扮演重要角色,被認為可透過外界的刺激而增加,並得以幫助愛因斯坦達成有效的思考。然而,這項研究的'''可信度仍待考證''',畢竟研究中用到的對照組大腦來源比較雜亂,也沒有智商的相關數值,較難比較。 此外,作為記憶重要產生器的[[w:zh:海馬迴|海馬迴]] ( Hippocampus ) 也成為研究主題,加州大學的達利亞教授 ( Dahlia Zaidel ) 在 2001 年發現,愛因斯坦左側海馬迴較右側海馬迴大了許多,同時也比一般人的大。此結果顯示,愛因斯坦的左腦,在其腦的新皮質層和海馬迴間可能有著更佳的連結,而這新皮質層,正是和細緻、邏輯、分析、創新的思考相關聯的區域。最後則是左右腦的連結能力,這是較新的研究解果,出爐於 2013 年,並發表在 Brainy 雜誌上,分析的是[[w:zh:胼胝體|胼胝體]] ( Corpus Callosum ),不論比起較年輕或者是年長的控制組,都在其腦中發現更多的神經聯繫。 '''研究批評:'''有些人認為在選擇對照組上的偏誤可能導致不正確的結果,研究者在知道何者是愛因斯坦的大腦下做出的觀察結果,可能導致觀察的不客觀性;也有學者認為,每個人的腦都是特別的,刻意將某些腦的特殊形態和一個人的天才做連結,是不智的,要達到廣泛的大腦結構和智商的關係,也許觀察一大批有成的科學家的大腦,並加以比較,會是一個較佳的方式。 ===== 遺傳缺陷造成的智力障礙疾病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col1width=11em | col1align=center | 威廉氏症候群<br>(Williams Syndrome) | :又稱[[w:zh:威廉氏症候群|雞尾酒會症候群]] :*'''疾病成因:'''7 號染色體上的基因有所缺失,造成患者神經發育異常。 :*'''疾病症狀:'''患者通常有輕微至中度的智能障礙,較不擅長讀寫及計算,但是他們的缺陷只限在這些領域,譬如在群體中,他們傾向於多話健談及擁有好交際的能力。威廉氏症候群的人的臉具有明顯的特徵,例如人中長、鼻樑扁平及厚嘴唇等。 :*'''治療方式:'''特殊教育、職能、物理、心智科(部分併發有自閉症)復健(手功能差、精細動作差、認知障礙、本體覺差、視知覺問題、關節緊、肌肉張力低、脊椎側彎等) | [[w:zh:唐氏综合征|唐氏症]]<br>(Down Syndrome) | :*'''疾病成因:'''病患比正常人多出部分至一條的第 21 對染色體造成的遺傳性疾病,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染色體缺陷造成的疾病。唐氏症也稱 21-三體症、先天愚型。大部分唐氏症患者皆有輕度至中度的智能障礙,在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上均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遲緩。而生理上也會因為染色體異變而導至健康及外表特徵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健康上有較大機會患有心臟病、弱視、弱聽、甲狀腺偏低、扁平足等現象。外表身材較為矮小,肌肉張力偏低、眼睛上斜等現象。部分唐氏症患者在青年期以後可能因為賀爾蒙而患有抑鬱症等情緒疾病。在台灣,平均每 800 名新生兒,就有 1 名具有唐氏症。 :*'''疾病症狀:'''常見症狀有發育遲緩、特殊面部特徵以及輕度到中度的智能障礙。成年的唐氏症患者僅有 8-9 歲的心智年齡,但隨個體差異而異,他們在語言理解上表現的比語言表達來得好。 :*'''治療方式:'''目前唐氏症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能透過生活照護及教育來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唐氏症患者常需要財政及法務協助,若能受到妥當的照護,一般預期壽命大約在 50 至 60 歲間。 | [[w:zh:科恩綜合症|科恩綜合症]]<br>(Cohen Syndrome) | :*'''疾病成因:'''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此症是因為在第 8 對染色體上的 VPS13B 基因有缺陷而造成的。發病的患者是由父、母雙方各遺傳一條突變的基因。目前在美國約有一半之患者為阿米甚人,其他人種的發生率仍在評估中。 :*'''疾病症狀:'''常伴有嬰幼兒時期發育遲緩、低肌張力發展遲緩、重度到極重度智能障礙、小頭畸形(一歲大)、中度到重度神經運動遲緩、高度近視等症狀。 :*'''治療方式:'''此一疾病目前無法根治,只能以症狀治療方式來照顧患者,需要注意反覆性感染的問題。每年需做視力、屈光矯正以及視網膜受損狀況的評估,以進行視力的矯正,及依視力嚴重的程度評估是否需接受視力方面的輔助治療。另外需抽血監控血液中的中性白血球含量,若有中性白血球低下的症狀,可以考慮給予白血球生成素(G-CSF)促進生成中性白血球。其他治療依據症狀評估是否需進行早期預防、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 | [[w:zh:X染色體易裂症|X染色體易裂症]]<br>(Fragile X Syndrome) | :*'''疾病成因:'''X 染色體脆折症為常見的性聯遺傳疾病,由於患者 X 染色體長臂末端有個脆弱的斷點,呈現斷裂現象而命名。根據統計,X 染色體脆折症在男性的發生率為 1/3600,女性為 1/4000~1/6000,且正常女性帶因率為 1/350,男性帶因率為 1/800。致病原因在於 X 染色體上的 FMR-1 基因突變而引起,FMR-1 基因片段發生 CGG 重複次數異常增加,導致無法正常生成 FMRP 基因產物,而 FMRP 蛋白質為重要的腦部神經傳遞物質,缺乏時會出現認知異常及影響智力發展。 :*'''疾病症狀:'''患者幼兒時期外觀並無異常,平均約三歲時才會出現症狀,如額頭高、有較長的臉及下巴、招風耳、青春期後睪丸較大。患者會出現行為和認知上的問題如智能障礙、過動及自閉等。此外,患者可能會對噪音、肢體碰觸或擁擠等感官刺激較敏感,容易因此感受到害怕及焦慮感,男性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或產生攻擊性,女性則通常極為害羞。大部分男性患者的語言能力發展比較遲緩,通常會有話速快、無法清楚說話等情況。 :*'''治療方式:'''目前沒有治癒的藥物。 由於患者多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因此長期療育是重要的,包括:早期療育、職能治療、語言治療、情緒治療。 有家族史的家庭或家族成員中有智能障礙或自閉行為者,建議可進行帶因者的確認。(參考資料:台灣基康 GeneHealth) }} <ref>張千慧(彙整)、陳彥心(翻譯)。科恩綜合症 Cohen Syndrome。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http://web.tfrd.org.tw/genehelp/article.html?articleID=Cohen%2520Syndrome&submenuIndex=0</ref> ==== 環境與智力 ==== 由於智力的遺傳率低於 1.0(即智力並非 100%受遺傳因子調控),代表環境必定會影響智力。可環境是個複雜的變因,包含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文化的環境,影響智力的環境因素近年來受到重視的方向有:餵哺母乳、社經地位、共有環境、教育、運動、認知活動等<ref>Nisbett, R. E., Aronson, J., Blair, C., Dickens, W., Flynn, J., Halpern, D. F., & Turkheimer, E. (2012). 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30–159. https://doi.org/10.1037/a0026699</ref><ref>Nisbett, R. E., Aronson, J., Blair, C., Dickens, W., Flynn, J., Halpern, D. F., & Turkheimer, E. (2012). "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Correction to Nisbett et al. (2012).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29. https://doi.org/10.1037/a0027240</ref>。 * 餵哺母乳 有關環境對智力發展的影響在社會案例上是十分常見的,如懷孕婦女飲酒過度或吸毒、暴露於鉛含量過高的環境以及兒童時期嚴重的營養不良。早年的研究顯示餵哺母乳可能提升新生兒之智力六到八分<ref>Anderson, J. W., Johnstone, B. M., & Remley, D. T. (1999). Breast-feed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0(4), 525–535. https://doi.org/10.1093/ajcn/70.4.525</ref>,然而母乳哺育與嬰兒智力的關係也可能反映的是母親社經地位以及智力的影響<ref>Der, G., Batty, G. D., & Deary, I. J. (2006). Effect of breast feeding on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prospective study, sibling pairs analysis, and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33(7575), 945. https://doi.org/10.1136/bmj.38978.699583.55</ref>,因為社經地位較高的母親可能較不需要工作或從事勞動,有較充裕的時間哺乳,而較高的社經地位可能同時使兒童受到較好的培養,故研究結果呈現呈現其智力較高,亦或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母親智力存在個體差異,所以透過遺傳直接反映在研究結果上。 * 智力優劣說 根據研究,異卵雙胞胎智力的相關程度高於一般手足,而在同種關係中,一起扶養者智力相關皆大於分開扶養者,因此環境對智力也有顯著的影響。回歸上述所討論到的「智力優劣說」,研究指出,若將來自貧窮家庭的黑人兒童交給中產階級的白人收養,他們的智力表現並不遜色於白人小孩;甚至對越早進入富有知識性刺激環境中的兒童,他們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會越好。因此,造成智力差距的並非種族本身,而是社會中因為種族歧視等因子而造成的教育資源、經濟、概念想法上的差異所致。也就是人種是沒有優劣的,其中一派擁護者遵循聖經中創世界章節的觀點,認為上帝在創造亞當和夏娃時,人類就是同根同源的,也就是說,人類作為一種物種,是伊甸園墮落的產物,而後代以白種人退化的少,黑人退化的最多,來塑造出種族歧視的現象。 * 教育 在各種環境因素中,學校是影響智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教育程度與智力表現兩者互為因果.教育程度能夠預測智力分數.同時,孩童的智力分數也是預測個人受教育年數最佳的指標。一般而言,智力高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得到較多的正面經驗,他們比較不可能中斷學業。在學校的時間越長,他們得到愈多的知識,學到解決問題和其他一般能力,他們的智力分數也因而提升。不過,教學品質也是關鍵因素。教學品質不佳的學校對智力的發展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 性別與智力 ====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決定男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腦灰質,而決定女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腦白質。儘管男女兩性的這兩種物質在大腦中的數量差異懸殊,但他們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男性大腦中決定智力的灰質總量是女性大腦的 6.5 倍,而女性大腦中決定智力的白質總量是男性的 10 倍。一般來說,灰質好比是大腦中的一個個信息處理單元,而白質是聯繫這些信息處理單元的網絡。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男性更容易在集中處理信息的領域(如數學等)上取得成就,而女性更適合分布式處理信息的領域,比如語言能力等等'''。參與研究的雷克斯·榮說,測驗中男女兩性表現出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表明兩性的智力是「殊途同歸」,不同的大腦「設計思路」可以達到同樣的智力水平。 然而,隨著兩性認知能力差異研究結果的累積,學者逐漸意識到無法將某些變項歸類為生物或社會的變因。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無法清楚視之為先天或後天的因素。 *'''本土研究'''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以下簡稱 TASA)於 2007 年學生問卷中,對學生性別做了調查。本研究試圖了解,以 TASA 資料庫資料而言,高二男、女生在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學習成就表現中是否存在差異,產生差異的情況是否與性別邏輯觀念「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相吻合。TASA 抽樣方式採分層隨機抽樣,樣本來自於全國 22 縣市。 根據 2007 年 TASA 學生問卷的填答反應,結合高二學生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學習成就表現。研究發現,2007 年高二學生在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受測資料中,男、女生正式受測人數差距為 100~200 人,樣本數比大約為 1:1,而平均量尺分數比較上,經過統計上之顯著性檢定,數學科與自然科為男生明顯較高,國語文、英語文及社會科的整體表現比較上,則為女生平均量尺分數較高,英語文差距甚至達到 20 分,也就是 0.4 個標準差。 因此,針對 2007 年 TASA 高二學生資料而言,男、女生在五科的學習成就表現上確實存在差異,國語文、英語文及社會的學習成就表現為女生優於男生,而數學及自然則是男生的學習成就表現優於女生,因此性別邏輯問題中「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這個學習成就表現現象確實存在。 而「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是社會上性別邏輯的問題,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兩性觀念的提升與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其實現存許多性別邏輯上的迷思往往可能只是傳統觀念的束縛或資訊不發達所導致,或許男女生生理上的限制會造成部分差異的存在,但心理上的性格養成常常跟文化差異、後天社會學習及家庭教育有關。 *'''國外研究''' 1)研究者勞森在1987年在對1000多名男孩兒和1000多名女孩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後發現,智力的性別差異並沒有表現在一般智力上,而是表現在特殊智力上,比如男性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比較強,對數理問題的組織,理解能力更好,而女性在語言學習中能力更好。綜上所述,男女至少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認知活動中的表現沒有差異),而在具體的認知領域,比如數學,或者語言學習上,可能存在性別差異。 #在智商平均數上,男女沒有明顯的區別,但在分項分數上有時候有區別,比如女性的語言分數比男性高,男性的空間感知分數比女性高; #女性的智力分布更加集中於平均數附近,而男性的智力分布範圍更寬。也就是說,男性中智商最低一檔(低於70)與最高一檔(高於130)的人數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天才更多,白痴也更多。 2)在劍橋大學,研究自閉症的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 ( [[wikipedia:Simon_Baron-Cohen|Simon Baron-Cohen]] ) 提出全新的性別差異理論:[[wikipedia:Empathising–systemising_theory|Empathising–Systemising (E-S) theory]]。此理論奠基於同理思考(Empathic thinking)和系統化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兩種思維傾向將人分類;前者的 E 代表情感共鳴,是個體感知他人感覺且能給予合適回應的能力,可運用情緒商數(Empathy Quotient, EQ)進行量化,而 S 代表是一種基於規則或分析的思維,意即個體能掌握規律並分析建構出理解模式,量化評測方式為系統化商數(Systemising Quotient, SQ) 。 3)根據西蒙·巴倫·科恩等學者的研究指出,大多女性擁有 E 型大腦,而男性擁有 S 型大腦,且發現自閉症患者具嚴重的語言交流和親近他人障礙,以此得出結論:自閉症是最極端狀態下的男性邏輯<ref>Baron-Cohen, S. Knickmeyer, R. C., & Belmonte, M. K. (2005). Sex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for explaining autism. ''Science'', ''310''(5749), 819–823. <nowiki>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15455</nowiki></ref>。 4)在核磁共振儀中,科學家發現男性與女性大腦有許多不同。舉例來說,科學家讓躺在核磁共振儀中的男女進行數學運算,結果發現他們在計算時激活的大腦區域不同。雖然得出的結果相同,不過思維路徑是相異的。 5)而在大腦的物理差異上,平均來說,女性的大腦比男性輕 150 克。一般來說,女性的胼胝體較男性大,但這是否代表著重要意義,仍存在爭議。另外在男性與女性的腦中,下視丘也存在著肉眼可見的差異,男性的下視丘明顯較大。如今專家認為,自閉症患者的缺陷部分是由睪丸激素的災難性效果引發的。<br> 6)據《華人健康網》報導,刊登在《Intelligence》(智力)期刊上的一份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研究指出,平均而言,性別可能是大腦生理構造和功能上的差異因素。實驗發現,男性智商較高,女性則是在記憶測試(memory tests)上表現較出色。 *'''刻板印象威脅''' 由環境影響的層面來看,外界賦予的刻板印象對於人們的智力表現會造成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威脅'''([[w:en:Stereotype threat|Stereotype threat]])。例如:一名女性暴露在認為「女性的數學能力比較差」的刻板印象環境中,那麼她對於數學這方面的能力就更可能表現不好,心理學者稱這個現象為性別的刻板印象威脅。刻板印象威脅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族群,例如老人(老人會忘東忘西)、黑人(黑人智力比白人差)等狀況。 對過去研究所做的整合性分析研究指出,當學生察覺到刻板印象威脅時,測驗表現會低估其能力(Walton & Spencer, 2009)。一些學者透過教育介入,希望減少刻板印象威脅,例如教導學生智力是可以改變的,學習會讓你更聰明,成功提升了女生在數學成就上的表現。 *''' 社會經驗 ''' 心理學者從生物性、社會性以及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嘗試解釋兩性認知差異,特別是高齡婦女的語言記憶;反之睪固酮濃度較低的老年男性有更好的語言流暢度。睪固酮濃度和空間能力在男性呈負相關,在女性則呈正相關。且從腦造影顯示兩性從事某些認知工作時,即使腦中活動型態不同,卻有相似的智力表現。由於生活經驗也可能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如: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結構異於常人),因此大腦的性別差異也可能來自男性和女性社會中不同的經驗所致。 大腦極端依賴資源,故我們大多數的智力,都投入到社會性智力中,去猜測別人想要從我們這裡得到什麼、他們希望我們做什麼。如果這些不起作用,資源就會釋出應用在數學或者空間定向方面。 ==== 出生與智力 ==== 出生的很多相關信息都被認為跟孩童的智力相關,例如出生季節、出生體重、出生先後順序等,甚至有研究顯示在疫情出生的孩子智力會相較非疫情期間低下許多。 出生的順序(長子與么子)可能影響智力發展,根據研究指出,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智力普遍比自己的弟弟妹妹還要高,推估與父母投入的心力有關。 近期美國醫學網站「MedRxiv」11 日刊登的美國最新分析結果指出,疫情期間出生的幼兒孩童智商較低,而且整體認知表現也明顯較低,這與孩童所接觸到的外界刺激有所關聯。研究也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的前 10 年裡,3 個月大到 3 歲大的孩童平均智商為 100 左右,但疫情期間出生的兒童平均智商則是 78。 在有關出生月份影響智力的說法上,真正的關鍵應是季節。研究指出,秋冬生的小孩傾向有更重的體重,也似乎更加聰明。首先,若孩子是在秋冬出生,則表示母親懷孕時大約是春季,是一個氣溫回暖並且有充足日照的時期,且適當的環境有助於胎兒發育。此外,在天氣較清涼時母親產生母乳的能力較佳,這時出生的嬰兒較易有充足的母乳。最後,在九月份後左右後出生的孩子會成為該屆年紀較大的,因此在學習表現上比較出色。 出生體重的部分中,據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數據發現:新生兒出生時的體重數值代表着大腦發育程度,體重越接近6.5斤,説明孩子的大腦發育相對更正常。如果新生兒的體重超過8斤,說明新生兒可能過於肥胖,導致腦部發展遲緩,智力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較為低下。 ===== [https://link.springer.com/referenceworkentry/10.1007%2F978-3-319-28099-8_1617-1 群集理論] ===== 1975年,Robert B. Zajonc與G. B. Markus在《Psychological Review》發表了一個理論,解釋為何長子女比在家庭中排序較後的子女的智力較高。這個理論到今日仍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理論,稱之為群集理論(confluence model)。<br> 根據這個理論的論點,出生順序影響智商是因為在家庭內,長子女在他們早年的成長時期只有成年人與他們相伴,因此他們的日常生活都經常與智力水平較高的人相處。而另一方面,出生排序較後的子女有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資源,所以家庭的資源被稀釋,所以其在學業成就的表現不如長子女或獨生子女。而這個現象不獨在西方社會出現,即使在東亞地區亦一樣。<br> 不過,這個理論仍有一個弱點,就是有些出生排序較低的子女,研究發現他們所得到的資源不比長子女差。通常這些子女的兄弟姊妹都比他們年長至少五年。因此,他們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照顧,較年長的兄弟姊妹亦能夠領導這些弟妹。這一類出現與長子女相近智力水平的弟妹,被稱為“功能長子女”(functional firstborns)。 ======理論及矛盾====== 在心理學,出生次序是否對性格的發展造成影響,仍然是一個具爭議的議題。雖然大眾普遍相信出生次序對性格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反對者對這個理論提出了不少批評與質疑。首先,出生次序並非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而是出生次序會影響父母或是兄弟姊妹對待孩子的方式,並且藉此影響孩子的智力,因此出生次序本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且針對出生次序對性格影響的實驗本身就難以維持實驗的控制變因,家庭大小、出生間隔、性別、父母性格以及社會因素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同時上述理論均呈現家中子女互相競爭的情境,然而實際的生活情境卻可能是兄弟姊妹互相扶持幫助影響的,這也導致實驗結果可能是扭曲的。 ====智力發展==== 根據研究的發現,人類個體在出生後,智力測驗的分數在14歲以前是呈現直線上升的,此後便開始趨緩,大約在26歲左右停止增長,26-36歲間基本上保持不變,稱為智力的高原期。從智力測驗的角度説,測驗分數不再隨年齡增長的時期則為智力發展的成熟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其一生當中智力的發展速度與方向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對於智力的發展,心理學家們曾提出過很多假説,早在30年代,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繪製過學習能力與年齡的關係曲線,他指出:學習能力到23歲左右達到最高峯,一直到45歲,學習能力並不低於17~18歲的學生,但45歲以後,學習能力就顯著下降。 布盧姆(B·S·Bloom)1964年根據自己對1000名被試的跟蹤研究,所提出的智力發展假説,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並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重視幼兒早期教育的熱潮。他認為,如果把一個人的智力,以17歲的水平作為100%,那麼,5歲之前就可達到50%,5~8歲又增長30%,剩餘的20%是8~17歲獲得的。 而智力的衰退象和智力增長一樣,不同性質的智力衰退速度也是不均衡的。如手眼協調,動手操作以及技術能力一般從33歲開始表現出衰退現象,到60歲衰退速度加快,而寫作能力約65歲之後才開始出現衰退現象。 ==== 弗林效應研究結果 ==== # 研究人員發現智力測驗裡升高的智商分數,幾乎都是因為受試者在特定領域的表現大幅上升。原先預期受試者經由後天經驗(學校教育)獲得的結晶智力([[w:en: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有所提升,不過實際並非如此,算術和詞彙能力的成績並沒有隨時間改變太多。分數主要提高的是「測驗抽象的推理能力」。一是測驗「類同」能力的問題,例如:「蘋果和柳丁有何相似處?」低分的答案是「兩者都可以食用」,高分的答案是「兩者都是水果」,後者的答案超越單純的物理性質,同時也涵蓋更小的範圍。二是受試者必須找出一些幾何圖案之間的某種抽象關聯。 # 弗林效應研究也顯示,某些環境因子確實對全世界族群智力測驗上都有相當的影響,這與原先計畫中假定與文化無關的智力測驗相斥。用來測量完全不受語言和文化影響的能力的智力測驗稱為流體智力([[w:en: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fluid intelligence]]),為對「非語文性訊息能夠洞察和推理的思考能力」,屬於先天能力。進一步的研究為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密契姆(Ainsley Mitchum)和福克斯(Mark Fox)所做的不同世代智力測驗差異的研究。此研究指出抽象思考能力可能和人腦能有彈性地感知外界物體有關。因此,多位研究人員認為上升的智商分數代表的是人類心智的「現代化」,因為要真正生存在現代世界或是掌握現代生活技能,人們必須要擁有分類抽象事物和準確運用推理的能力,即「使我們能夠準確辨識抽象的類別並建立起相關性的能力。」 #* 案例 1:長輩對於電子設備的不熟悉,如電腦視窗裡的「開始」按鈕,他們可能會直接拿滑鼠敲電腦螢幕上的「按鈕」。這些長輩們並非不聰明,只不過他們生長在「按鈕」就真的是實體按鈕(並非虛擬)的時代。 #* 案例 2:蘇聯的心理學家盧瑞亞([[w:en:Alexander Luria|Alexander Luria]])對俄羅斯鄉下的農夫做的訪談。訪談問:「如果有個地方不停下雪,那麼該地的熊永遠是白色的。北極總是下著雪,請問那裡的熊是什麼顏色?」農夫會說他們只看過棕色的熊。他們不會把假設的問題當成有意義的問題。但其實農夫並不笨,只是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並不需要回答這種假設類推的問題。 # 也許有人會誤用弗林效應,例如:把智商對時間當作是一線性函數,根據時間回推,發現 1900 年的英國人平均智商只有 70 分。這顯然很荒謬。弗林效應的真正精隨在於'''「因社會改變而造成的心智的改變」'''。弗林相信,這是工業革命造成的,工作型態由原本可能不需要那麼多「現代智力」的農業相關工作型態,轉變成技術和管理導向,促成教育普及。例如:工程師、電工技術員、工業設計師,這些需要掌握抽象原則(相對於過去的不同原則)的新職業類別。這是一種「正回饋」,即越多改變造成我們智力不斷上升,進而造成更多「現代化」的改變,令我們的智力呈現穩定持續的上升。 # 至於智力上升是特定皆受過良好教育的資優生?還是在鐘形曲線最末端的那些不識字人口?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魏(Jonathan Wai)和普塔拉茲(Martha Putallaz)以及相關研究<ref>Wai, J., Putallaz, M., & Makel, M. C. (2012). Studying intellectual outliers: Are there sex differences, and are the smart getting smarte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382–390.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2455052 </ref>指出,不管分布在鐘形曲線哪裡,整體智力指數皆有上升趨勢,也直接證明了智力成績增加背後的文化因素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應該是一致的。 ==== 小結:影響 IQ 的因素 ==== {| class="wikitable" ! 影響的來源 !! scope="col" width="800"|描述 !!scope="col" width="800"| 例子(證據)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基因遺傳 || 不同基因的人在做智力測驗的時候的結果有巨大的差異。 || 兄弟之間雖然生長在不同環境仍然與智力有正相關。而且同卵相生的雙胞胎會比異卵相生的雙胞胎有更高的智力關聯。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環境影響 || 後天環境影響基因的表達。除此之外,營養狀況、醫療照護、刺激感官的因子、學歷及教育環境、人際互動,和個人動力都會對智力造成影響。 || 小孩移居到優良的環境後智力有所提升。居住在一起的同卵相生雙胞胎會比分居的同卵相生雙胞胎的關聯性高。 |- | align="center" width="100px" | 性別影響 || 性別的生理構造差異造成不同性別在不同面向的智力差異。||普遍上女性語言能力較好而男性視覺空間能力較好 |} === 天才論 === ==== 天才的特質 ==== 學者經常以天才為主題進行實驗,十五世紀時,許多心理學者便開始揣測天才的特質,在這裡特曼(L.M.Terman),阿伯拉漢(W.Abroham)和海爾督尼絲(G.Heldreth)各自對天才進行了以下描述: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 特曼(L.M.Terman) !! 阿伯拉漢(W.Abroham) !! 海爾督尼絲(G.Heldreth) |- | # 天才兒童在身體方面優於一般兒童 # 學校成績優異,常跳級 # 興趣廣泛,且對閱讀和社會現象感到興趣 # 通常具有自信與領導力 # 家庭環境較為優渥 || # 天才兒童較為誠實 # 情緒較為穩定 # 在社交場合中容易被接納 || # 面臨困難的耐力 # 較為機警 # 對問題富有興趣 # 廣博的心智能量(Great Mental Energy) # 較有幽默感 # 注意力較為集中 # 語言表達較為熟練 |} 近代以來,天才的特質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其他有關天才的特質如下: *''' 專注力高而忽略周遭環境:'''天才腦海中常充斥著豐富的想像力,無論是在學習、工作等方面,會將其注意力全心投入在當前所正在從事的活動中,甚至廢寢忘食,而忽略周遭的人事物等環境。 *'''大量閱讀:'''天才對於文字知識的渴求與常人不同,對教科書中的內容、漫畫、學術研究論文等,都能夠花費許多時間閱讀、吸收、整理,直到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以解答其心中的疑惑。 *'''對周遭的事物感到好奇:'''天才對所見的每一件事物都會感到好奇,而試圖透過詢問他人、自身觀察、查資料等方式,以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 *'''追究問題的細節:'''天才的求學過程與其他學生不同,可能不會將所有心力投注在追求成績中,但天才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求,能夠體現在追究問題的細節中。如有時若教師在講述課程內容並未非常詳細時,天才學生會發覺其知識網絡所缺乏的部分,而試圖在課餘時間詢問師長或查資料,以求建構起一個完整、緊密而又環環相扣的知識系統。 *'''喜歡與成人作伴:'''普通的兒童或青少年喜歡與年齡相仿的伙伴相處,然而天才卻更喜歡且擅長與年齡較長的成人作伴。這現象反映出天才希望透過與成人為伴,以獲得一些從同齡人身上無法獲得的知識與人生經驗。 *'''自動發起項目:'''普通學生將作業視為是其義務,完成後即可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但天才會在完成本分後,自行發起能夠深入專研,或投注時間的活動,例如自己動手操作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等學習型的行為。 *'''高度自我批判:'''天才對於自我的要求較普通人高出許多,對於自己做得不盡完美之處,傾向在事後檢討自我,以期在下一次從事相同活動時能夠更為進步突出。 *'''對別人的意見沒什麼興趣:'''「聽不進去別人的話」乍聽好像是缺點。但對天才們來說,一直聽各方意見會阻礙他們前進的腳步,而且他們更喜歡專注於自己的節奏,對別人的評價不太感興趣,因此人際關係可能會不協調。 *'''提出別人想不到的新想法:'''天才具有創造新事物的天賦,擁有從多個角度看事情的能力,和一般人所看到的不太一樣,而有很特別的新想法。 *'''有挑戰的精神:'''天才提出不尋常的創意或想法後會執行到底,即使週遭人都認為不可能,他們也不受影響,會將常人眼中像是幻夢的事情實現。 *'''理解事物速度異常地快:'''除了原有的才能外,他們還輸入了大量的知識,因此通常能夠快速理解其擅長領域的事物,而理解事物的速度越快,能夠吸取訊息的速度也就越快,因而有良好的循環。 * '''特曼與他的「特曼人」''' :特曼專精於研究「天才」,他從 1921 年開始,在加州的小學挑選「智商最高」的一群人,追蹤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與長大後的成就表現。他挑選「最聰明的人」的方法,是請老師挑選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再進行三輪測試,最終挑出智商高於 130 的 25 萬名「特曼人」。原先特曼預期,這些最聰明的人會有與一般人不同的成就水準,然而研究結果讓他失望了:大部分的特曼人過得平平庸庸,也沒有任何人得到諾貝爾獎,反觀有兩位當時被特曼淘汰的孩子在長大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特曼所著《[[w:en: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天才基因的研究]]》中,他更失望地寫道:「智力與成就並沒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樣的結果也再度告訴我們,智力測驗僅是一種將智能化為數字的方式,它有許多限制與影響因素,測驗分數更可能隨著年齡而逐漸增加,真正能參考並掌握的,並不是那二位或三位數字,而是自身的努力、信念與紀律,來達成更高的成就。 ==== 高智商學會 ==== [[w:高智商學會|高智商學會]](High IQ society)是指成員的加入必須依據智商測驗分數為條件的組織。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且最知名的是門薩國際,在此列舉一些高智商學會: {| class="wikitable" |高智商學會 |會員數 |年費 |條件 |- |'''[[w:高智商學會|國際高智商學會]]'''(IHIQS, The International High IQ Society) |大約 190,200 人(2017 五月) |16 美元 |前 5% 的高智商人群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7%A8%E8%90%A8%E5%9B%BD%E9%99%85 '''門薩國際'''](Mensa International) |大約 134,000 人(2017),分佈於一百多個國家 |美國門薩的年費為 79 美元(不同國家會費不同)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2% |- |[[wikipedia:Intertel|'''Intertel''']] |大約 1,300-1,400 左右(2014 一月) |年費為 39 美元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1%(在前述定義下為 IQ 135) |- |'''三九學會'''(Triple Nine Society) |大約 1,800+(2017 十一月)分佈於 46 個國家; |年費 10 美元,終身會費 183 美元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0.1% |- |'''普羅米修斯學會'''(Prometheus Society) |大約 120 人(2014 一月) |年費為 10 美元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0.003% |- |'''百萬學會'''(Mega Society) |26 人(2014 一月) |略 |智力在總人口數前 0.0001% |} === 智能障礙([[w:en:Intellectual_disability|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何謂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的症狀包括溝通、自我照顧、生活自理、人際技巧……等方面有困難,且此困難已對生活、學業、工作造成重大影響。 智力功能一般使用的智力測驗來評估。而智力功能低於一般水準則是智商分數低於70,個人在日常生活或學科學習上較同齡人來的緩慢或有缺陷便是智能障礙的特徵。 發生成因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先天智能障礙通常和染色體異常有關,而後天則可能是因為腦部受損,或是受外在環境事物的刺激所發生。 ====法律上的定義==== 台灣的鑑定基準是參照美國智力和發育障礙協會([[w:en:American_Association_on_Intellectual_and_Developmental_Disabilities|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AIDD)的定義,簡言之,智能障礙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標準化智力測驗(例如:魏氏兒童智力測驗)分數低於 70。 2.在日常生活或是學校生活有嚴重適應困難。 3.必須發生在 18 歲以前(意即:正常來說,不會有智力正常的成年人突然變成智能障礙者,除非在後天發生意外令腦部受損)。 根據 2007 年 7 月 11 日修正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智能障礙屬於身心障礙的其中一種。其認定的標準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中有所規定,必須是智能發展比同年齡之人相較明顯遲緩,或在日常生活、學校生活的適應上有嚴重困難,才會被認定為智能障礙,但必要時仍須經由所在地區的衛生主管機關(如衛生局)邀集醫生、臨床心理人員、社工人員、特殊教育人員等進行鑑定。也可由當事人或其代理人自行申請鑑定。鑑定後確認者在法律中受到就業、醫療、教育等的補助和保護。 ====成因==== 根據醫學及其他學科研究,至少有 200 種以上因素,以下將舉出一些例子。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width="100px"|時間 !width="650px"|例子 |- |rowspan=4|先天 || 智障及退化性神經系統家族史 |- |母體有特殊性的病毒感染(如水痘、德國麻疹) |- |孕母營養不良、酗酒、服用不當藥物或毒品 |- |胎兒在子宮內發展遲緩、染色體異常、嚴重先天性異常、先天性代謝異常、腦部發展異常等 |- |rowspan=3|後天 || 生產過程缺氧、低血糖、電解質異常、顱內出血 |- |核黃疸、腦膜炎、腦炎、腦部腫瘤、頭部外傷、癲癇、營養不良、中毒、新陳代謝疾病等 |- |因社經地位造成的貧窮及剝奪 |} ====鑑定標準==== #美國 1975 年 94--142 公法(PL94-142)--適應行為、智力為鑑定標準。 #1973 年美國智能障礙學會(AAMR)—MR 是指在發展時期一般能力呈現低下,而且有適應行為缺陷的狀態。 #1992 年 AAMR 定義--MR 指個人某些能力的缺陷,同時在下列領域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缺陷:溝通能力、自我照顧、居家生活、社交技巧、社區資源使用、自我指導、健康與安全、實用性學業、生活自理、休閒娛樂,且發生於 18 歲之前。 #2002 年 AAMR 定義—MR 係指在智力功能和適應行為上存有顯著限制而表現出的一種障礙,所謂適應行為指的是概念(Conceptual)、社會(Social)和應用(Practical)三方面的技能,發生於 18 歲之前。 ====分類==== 以下以表格整理智能障礙分級: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B0E0E6;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分類 !心智狀態 !生活自理能力 |- |輕度|| 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二個標準差至三個標準差(含)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九歲至未滿十二歲之間 || 在特殊教育下可部份自理生活,及從事半技術性或簡單技術性工作的輕度智能不足者。 |- |中度|| 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三個標準差至四個標準差(含)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六歲至未滿九歲之間 || 於他人監護指導下僅可部份自理簡單生活,於他人庇護下可從事非技術性的工作,但無獨立謀生能力的中度智能不足者 |- |重度|| 智商介於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四個標準差至五個標準差(含)之間,或成年後心理年齡在三歲以上至未滿六歲之間 || 無法獨立自我照顧,亦無謀生能力,須賴人長期養護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 |極重度|| 智商未達該智力測驗的平均值以下五個標準差,或成年心理年齡未滿三歲 || 無自我照顧能力,亦無謀生能力,須賴人長期養護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 智商鑑定若採用魏氏兒童或成人智力測驗時,智商範圍極重度為二十四以下,重度為二十五至三十九,中度為四十至五十四,輕度為五十五至六十九。若無法施測智力測驗時,可參考兒童發展適應行為量表評估。 ====<big>傾向與徵兆</big>==== *'''幼兒期''' :無法順利和同年齡的幼兒溝通或相處交流,在許多場合當中有說話遲緩的情形。若是先天的染色體異常引起,通常能夠及早發現,但有些人在幼兒期可能僅表現出輕微的徵兆(IQ 60-70)而遭忽略,在學齡期才被診斷出來。 *'''學齡期(6 - 15 歲)''' :判斷力和記憶力出現問題,一般的學習出現困難,無法順利進行規則較複雜的遊戲或活動。由於在學齡期才顯露出的症狀可能是由於壓力或其他後天障礙造成而並非先天智能障礙所致,因此通常無法利用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直接判斷是否為智能障礙,仍須考量其他因素(例如學習障礙或是單純的行為問題),還得經過更進一步的判斷以確認是否為智能障礙。 *'''成年期(18 歲以上)''' :在一般職場上的就業門檻較高,但如果本人的能力可與環境配合就不會有問題。若在一般職場上有就業或工作的困難,也有許多相關障礙者保護團體開設的庇護工作場所。此外,智能障礙者可能難以對日常所碰到的各種事物(例如高額的契約簽約)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因此容易被惡意欺騙。然而這些智能障礙者可以透過學習來改善,許多輕度智能障礙者在長大成人時已能獨立生活,他們在其他人眼中可能僅是「較緩慢」而不會被認為是「智能障礙」。 以下徵兆可能發生在智能障礙者身上: :#言語表達有困難 :#變得難以記住事物 :#難以了解社會規則 :#難以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 :#無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思考上的邏輯有困難 ====智能障礙者之特徵==== {| class="wikitable" |+ |- ! 方面 !! 例子 |- | 學習能力 || 反應慢、學習遷移及類化困難、學習動機差。學科學習成就低落、難以進行抽象思考、缺乏想像力、創造力。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持久。概念、組織能力、推理能力差。 |- | 人格特徵 || 缺乏彈性,分化度低。常將成敗歸因於外在因素。自我概念差,不喜歡自己,因常失敗而感覺自己無能、自卑。表現享樂主義方式,希望立即獲得滿足。 |- | 生活適應及行為 || 生活自理能力、事務處理能力、時間觀念較同齡兒童差。缺乏臨機應變力。語言理解表達力差,較難參與有規則之遊戲.表情和行為較呆滯、笨拙。體能與健康情況較差。 重度智障者有時會發生 # 自我刺激行為(舔手、踢腿、手淫、搖擺等) # 自我傷害行為(撞牆、拔頭髮、咬手指等) # 侵犯或破壞行為(打人、吐口水等)。 |- | 職業適應 ||動機薄弱、人際困難 |} ====<big>智能障礙的語言特徵</big>==== 1. 說話表現會比較幼稚,常常使用娃娃語。 2. 常常使用一個語詞表達不同的事物或概念。 3. 使用語彙多屬具體性的名詞或動詞,對抽象概念理解較慢。很少使用形容詞、助詞、連接詞,最常使用名詞。 4. 平均句子長度較短,大約維持在一個至兩個詞的長度。 5. 使用的句子結構簡單、缺少變化,以簡單句居多。常出現不完整句、非句型的口語表達現象。 6. 聽覺理解較差,單詞尚可,比較無法了解含抽象概念的複雜句子。 7. 高達50%以上的智能障礙者有構音異常的問題: (1)數個特定語音異常, (2)整體性構音異常,整體語音的清晰度降低, (3)完全缺乏語音的發出。 8. 約有20%左右的智障兒童會有聲音異常,聲音粗啞,缺乏抑揚頓挫、單調不悅耳的現象。 9. 語言發展較一般孩子落後,其落後程度與智能障礙的嚴重度成正比,無論在語言理解或是語言表達上均發生困難。 ====復健訓練目的目的及方向==== 早期療育希望透過治療及教育,提高及發揮智能障礙者的智能與潛力,'''提升其獨立生活能力、自我照顧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智能不足的孩子在早期發育上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因此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便能提早教育、訓練孩子的適應能力。另外,經由長期的訓練較能改善適應的問題,但智商則較為穩定難以改變。 希望透過教育與訓練照顧者,學會如何去處理或適應併發行為及造成之功能障礙。內容包含: # 居家照顧 # 正常化生活及教育 # 家庭問題,包括:遺傳諮商、婚姻、行為困擾及處置。 # 情緒壓力:憂慮、罪咎、忿怒、羞恥等處理。 長期處置:學習、工作、婚姻、安養及財力來源或支持等。 ====復健訓練==== 臨床上早期療育,希望透過處理及教育照顧者,如何去處理或適應併發行為及造成之功能障礙,協助擬定處理計劃、提供諮詢。復健訓練依照不同年齡、不同智力水準有不同的訓練目標,大致可分為個人適應功能及團體適應功能的提升。 個人適應功能主要包含自我照顧、生活自理及動作技巧能力。 * 自我照顧包括:是否能自行飲食、如廁、盥洗、儀容整理…等方面;生活自理包括:是否能協助家事、清潔用品、使用電話、了解時間、購物…等方面。 * 動作技巧方面包括:大肢體動作及手部精細動作的技巧,包括:跑、跳、騎腳踏車、開關門、運筆、使用剪刀、扣鈕扣、使用筷子…等方面。 團體適應功能主要包含溝通及社交技巧能力。 * 溝通技巧包括口語的理解、口語表達及讀寫能力。 * 社交技巧包括與他人一起遊戲、互動及應對進退、處理人際情境的能力。 ====復健諮商==== 復健諮商的目的在於讓個案了解自己的潛能與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再透過充分的利用資源與協助,協助個案生活能力的自主性、幫助個案尋找適合的工作並安排適合工作流程等。來幫助就業以及在社會上有能力的獨立生活。其實際的應用包含生涯規劃及職業轉銜。 * 生涯規劃:透過測驗及諮商,讓個案了解生活的歷程與自我的概念,了解成長與在社會上的獨立性。並以此為基石,去選擇有興趣學習或者是想從事的事。而工作會在人生中歷時很長,也是確保人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職涯規劃是生涯規劃內的一個重要項目 * 職業轉銜:在整個生涯當中,會經歷最久的就是職涯。職業轉銜的目的就是協助這些人選擇工作、並在進入新職場後能夠順利銜接,因為在開始新的工作是否順利會連帶影響後續的工作情況。轉銜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對象獲得適應新工作的能力,但當遇到要進入支持性就業的個案時,也會幫助個案訓練職前技巧、工作技能訓練等。 ===教育方式=== ===== 早期療育 ===== 「早期療育」是指'''為發展遲緩或有可能發展遲緩的兒童,提供的連續性及整體性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復健、家庭支持及社會資源等,'''使孩子能發揮最大的潛能發展,降低障礙的程度'''。 一般來說,兒童發展潛能最佳的時機是 0~6 歲,這個階段腦部以及各方面的生活學習能力與經驗都不斷在擴展,尤其是 3 歲以前更是重要的黃金期,'''在學齡前接受早期療育是促進孩子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無論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若此時期能有機會接觸到早期療育的服務,對於兒童本身往後的學習成長有所幫助外,也對於家人的教養經驗與情感互動關係有正面的影響。 接受服務的兒童及其家庭都會有一份經過專業人員的需求評估後所擬定的服務內容(含括家庭心理情緒支持、福利服務諮詢、醫療復健、親職教育等),進而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IFSP)採跨專業整合性的服務,並考量全人整體性發展的概念,由社政、教育及衛生三大主管機關共同統籌合作提供服務。 早期療育服務有其一定的流程,以台灣為例,依序為:初篩、通報、轉介、評估、療育及家庭支持 # 初篩:透過產前檢查、新生兒代謝篩檢、兒童健康檢查、衛生與親職教育等方式評估兒童的發展狀況是否正常。 # 通報:依據法規,遲緩兒童通報採責任通報制。「從事與兒童業務有關之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師、臨床心理師、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福利業務人員、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與縣(市)主管機關」。 # 轉介:通報轉介中心社工員對於接案之遲緩兒童,應先做個案建檔管理,並根據兒童之發展狀況,將其轉介至評估、療育單位,使其盡快獲得所需之服務。 # 評估:透過專業團隊診斷兒童之全面發展狀況,了解其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以作為後續療育服務提供之參考,各縣市「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提供專業團隊之聯合或特別門診方式進行評估,亦可減少家長往返醫院、不同科別掛號與等待的時間。 # 療育與家庭支持:協助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結合醫療、教育與社會等方面的服務措施,改善兒童本身的發展,減少往後生活上產生障礙的機會。 ===== 特殊教育 ===== 「特殊教育」即是為了滿足有特殊學習需要者的教育需求,而專門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對特殊學習需要者所進行的達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養目標的教育。特殊學習需要者主要分為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兩大類,大部分時候都會指身心障礙這一類,但資賦優異這一類也是特殊教育重要的一環。身心障礙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形式:腦力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智能障礙、言語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障礙、身體病弱障礙、情緒管理功能障礙、學習功能障礙、多重功能障礙、自閉障礙、發展遲緩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其他障礙等。 在身心障礙學生接受特殊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單位必須依據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將學生安排在適合的班級或學校;老師必須在瞭解學生的優勢與限制能力後,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提供學生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及各項教育支持,讓學生能學到和同儕一樣的知識、知能或生活技能,協助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效能。而分配班級也有以下幾種分類: #集中式特教班:由特教老師全部擔任所有的教學、學童互動的工作。 #合作制班:大部分的時間都由特教老師進行教學工作,少部分時間參加普通班,與正常學習的同學互動。 #資源教室: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普通班接受教學,但有少時間需要特教資源的時候可以來資源教室獲取相關管道。 或是針對某些特別的學生(例如:有嚴重疾病而無法離開家、病床的孩童),到其家中進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協助其課業發展。 對於智能障礙者的教育課程設計,首先應考慮課程本身是否符合智障者的需求與發展,智障者年齡越大應越重視實用性及職業性課程,使其走入社會時能良好地適應。課程內容設計尤應配合個別差異與需要,避免讓學生一接觸就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對於資賦優異的課程設計,跟身心障礙的概念相同,應先考慮資賦優異學生之性向及優勢能力,設計相關適性課程,或是提早選修更高等的課程。 '''提供無障礙學習環境''' 考量生理及心理上的因素,應視情況提供所適合的學習環境,如安排同儕協助其學習、調整教學模式與策略、避免特殊學習需要者遭受異樣眼光看待等。目前可能的採取的方式有三種: #融合教育:基於機會均等與公平主義立場,論者認為障礙學生應在普通班與正常學生一起接受教育並藉此經歷人際互動的學習刺激,但仍需提供障礙學生特殊教育的服務。 #分別教育:透過獨立的學習環境給予智能障礙的學生個別化的教育,並藉此改善其學習上的問題。舉凡特殊班、資源教室、啟智學校等均屬之。惟此種教育型態最為被詬病的地方是會減少智能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互動的機會。 #在家自行教育:若是智能障礙學生在行動或是情緒上具有極大的障礙而無法在學校進行學習,則必須在家加以照護,此類學生多為重度智能障礙,家長若要採取此種教育方式需要申請,且政府亦會定期派人巡視並與家長討論教育的方法。 ====易混淆疾病==== # [[w:en:Autism spectrum |自閉症類群障礙]]或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兒童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但主要特徵是情緒,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作有明顯的興趣。 # 兒童[[w: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大都於 7、8 歲後起病,有思維不連貫、妄想、幻覺、感情淡漠等,除衰退期外,一般智力缺陷不明顯。 # 器質性精神病(Organic [[w:思覺失調|psychosis]]):有感染、中毒、外傷等病史或神經系統體徵,雖伴有智能缺陷,但不像精神發育遲滯那樣全面性缺陷,在生活技能等方面障礙較輕。   === 智力研究中的爭議 === 人類智力方面的研究與學者經常面臨了許多輿論或挑戰—甚至比起其他研究主題,這些挑戰多到無可忍受的地步。 一些備受爭議的內容包括: 1. 從心智量度理論以及以常理方式看待這個主題的差異 2. 智力在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類智力的影響 4. 不同種族及性別的智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的來源和意義 其中第1, 3, 4點皆有在前述內容探討。 === 小結:關於智力的迷思 === ==== 智力測驗的限制 ==== 觀察智力測驗演進的歷史,可以發現學者不停地改善舊版智力測驗的缺點,並嘗試開創出全新的測驗方法。然而,目前多數的智力測驗還是檢測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和資訊處理能力,而沒有顧及其他層面,如社會智力、學習能力與反省能力等。 在社會智力方面,做智力測驗多半是面對紙筆或電腦。但若想正確了解一個人的智力,必定不能永遠從相同情境判斷,而是根據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不同反應,得知受試者在其他場合下如何處理事務、危機應變。總體而言,單純以題目測驗難以得到成果。 由於智力測驗能測出的,多半是受試者本身已知的知識,受試者的學習速度快慢、學習能力優劣等等,往往無法從測驗中得知。除此之外,考慮到測驗項目的獨立性,智力測驗的設計本來就會避免讓受試者從作答過程中學習到題目的內容,會希望受試者以自身的能力作答。儘管有部分學者將學習能力歸類為智力表現之一,但目前的智力測驗仍然無法檢測出受試者的學習能力。 另外,智力測驗測量的是受試者快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短時間的測驗無法得知那些長時間反思、規劃、檢討等自我意識的表現力,必須透過深入瞭解某人的想法及觀念才能得知。由此可見,智力測驗的結果雖能快速判斷個人能力,卻仍有一些面向是無法顧及的,所以仍必須配合其他心理相關測驗,才能得知一個人的各項資訊與能力<ref>盧欽銘(1993)。城市與鄉村國中生智力測驗的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75-84。</ref>。 ==== 遺傳(先天)與環境(後天)影響的爭議 ==== 智力究竟是受先天還是後天影響的爭議始終存在,問題大多是對於遺傳率存有誤解。例如,遺傳率針對的是群體統計的結果,而非一個人的特質受影響的百分比,因此 70%的遺傳率並不代表七成來自遺傳、三成來自環境,而是根據群體中的差異,大約有 70%可歸因為基因。 環境與遺傳可能相互影響,例如同卵雙胞胎共同創造出的微環境將使他們的智力相關性更加明顯。微環境是指當事人各方面特質與行為所創造出的環境,因為同卵雙胞胎長相及個性相似,外界對待他們的方式與期待可能雷同。另外也可能會因能力、興趣相似的緣故,選擇類似的環境,因此環境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子。 遺傳率本身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而變動,通常遺傳率的數值代表的是某個時間點統計得到的結果,當外在環境發生改變,遺傳率也會隨之變動。例如上述提到的弗林效應,當教育普及化後,每個人受教的機會變得相等,智力變異的遺傳率數值就會因此降低。也就是說,當環境因素的影響提升,遺傳所影響的百分比便會降低。這兩項因素擁有持續變動且相依的關係。 然而,也有某些人的特質受到遺傳的影響較大,稱為'''高遺傳率特質''',像是心智年齡。這點通常無法藉由改變環境來降低遺傳率。綜合以上論述,我們不能完全將智力表現完全歸因於單一遺傳因素或環境影響,因為兩者本就會或多或少互相影響、共同左右個人的智力水平。 ==== 不同文化的智力觀 ==== 每個文化所關注的智力不同,因此若單憑個人獲得的智力成績來判斷對方的智商高低是以偏概全的,必須發展出更多元的智能理論來涵蓋更多能力。像是生活在東南亞以捕魚為生、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巴瑤族,有優異於常人的潛水能力,且不須地圖、羅盤就能知道方向;東非原始土著民族,驍勇善獵的馬賽人,在嚴峻的生活環境下具備極佳視力,能一眼看見好幾公尺外的獵物,奔跑與跳躍能力更是鶴立雞群。也就是說,若用同一套標準去測驗、衡量一個人的智力,不僅有失文化公平性,也代表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異文化的人,做出狹隘而不精準的評價。 ====文化差異與智力測驗==== 一戰時期的美國,出現了宣稱智力與人種相關的多篇研究。這時期的許多研究宣稱「白人智商分數較黑人高」,雖說是進行標準化的智力測驗,實際上卻忽略了文化等成長背景的差異,而得出具有偏差的結論。而在 1960年代出現了以黑人文化及語言為基準設計的智力測驗[[w:en:Chitling Test|Chitling Test]], 這項「智力測驗」的結果則指向黑人平均分數比白人高。<br>澳洲的學者曾對城市及原住民部落的孩子進行記住物體位置的研究,他發現當物體為橡皮擦、迴紋針等工業化大量生產的物品時,城市的孩子們得到較高的分數。但若將物體換成不同顏色的石頭、不同的天然物質時,原住民孩子們則有較好的表現。<br>由此可知,所謂的「聰明」、「理解」等皆與'''文化及成長背景'''有關,在談到智力及「智力測驗」時,應考量文化背景,具備文化敏感度。 在此背景下,現已衍生出'''泛文化測驗'''的概念,旨在避免受試者因文化差異影響測驗的結果,故又稱為無文化影響測驗(culture free test)、跨次文化測驗(cross-subculture test)或文化公平測驗 (culture-fair test)。為免除或減少文化差異對智力測驗結果的影響,測驗編製者通常會選取非文字題目,以符號和圖形來測量受試者的認知能力,分析其推理、訊息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測驗設計或測驗運用等兩方面來避免受試者因文化差異的影響。 #測驗設計方面:泛文化測驗的重點在評量非語文的關係、了解與推理能力,而傳統智力測驗的重點則在評量經由學習與經驗累積的各項能力。測驗編製者秉持著「任何智力測驗難以擺脫文化影響,僅能在測驗設計上努力尋求適合於多種文化的內容或施測方式」的態度,盡量將存在於單一文化的特殊影響因素減到最低。 #泛文化測驗的特色: ##測驗形式大多為紙筆或實作的非文字題目 ##測驗內容大多以各種圖形推理、問題解決為主 ##測驗指導語翻譯成數種主要語言。例如:卡泰爾(R. Cattell)<文化公平智力測驗>的三個量表均為紙筆測驗,題目類型均為選擇題,量表的指導語翻譯成數種主要語言,供不同國家的受試者使用。 #測驗運用方面:泛文化測驗不僅會建立不同文化或次文化的常模,供不同文化或次文化受試者參照、比較其結果,亦會分析不同文化或次文化受試者施測的典型反應,如受試動機、反應類型、反應心向或價值觀取向,以此分析結果作為選擇、預測、安置或其他重要決定的重要依據。解釋測驗結果會根據其文化或次文化特色予以適切解釋。 ====智力測驗結果並非不變==== 很多人在國小或國中測過智力測驗後就認定了自己的能力,間接影響了他們未來的能力發展。但其實智力測驗是會隨者年齡改變的,且是一個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影響的事情,分數低不代表不擅長或比較愚笨。只能代表說在這方面有許多不熟悉的細節或只是第一次接觸而不熟悉。很多父母會把孩子們的智力測驗當作唯一判別他們是否聰明、在往後的人生是否會成功的依據。但都忽略了這些數字是會變動的。小時候的 IQ 高只能代表他智力發展得較早、接觸的環境給他較多資源。<br> 但其實智力測驗的結果都不是不變的,這些數字不過就是一個參考,而非人生是否成功的定論。 === 智力與演化 === ==== 社會智能假說([[w:en:Social_intelligence#Hypothesis|social-intelligence hypothesis]]) ==== 社會智能假說由英國心理學家[[w:尼古拉斯·汉弗莱|尼古拉斯‧亨佛瑞]](Nicholas Humphrey,1943-)提出。亨佛瑞認為人類智力的演化源自於'''面對社交生活的需要''',因而提出此假說。<br> 過去一般認為智力對於人類生存的優勢與運用工具或武器有關,帶給人類在搜尋糧食、避免掠食者和探索獵場的優勢。但亨佛瑞在山中觀察大猩猩數個月之後,認為那些行為對於原始人類或森林裡的動物都是很容易的,而智力持續演化必有其他用途。亨佛瑞在 1976 年提出了社會智能假說:「靈長類之所以發展出智力,為的是在群體生活的複雜社交需求中取得生存優勢。」<ref>Whiten, A. (2018). Brainpower boost for birds in large groups. Nature, 554,303-304.</ref> 許多靈長類動物學家被亨佛瑞此理論觸發靈感,而後在猴子與人猿身上觀察到複雜的交際、政治手腕,然而這並不能夠直接證明亨佛瑞的假說,因為智力可以展現在這些複雜的社交場合,在非社交場合(例如蒐集食物、使用工具等)也會派上用場,而社交行為中同時也由許多不比衡量智力更複雜的原因所組成,例如認知、情緒、表情、感官等。 ===== 假說檢驗案例 ===== 1995 年英國的靈長類專家羅賓‧丹巴爾提出了一個可能可以成功驗證這個假說的指標。他將'''「群體的大小」'''當作社交複雜度的指標,然後以'''「大腦的大小」'''作為智力的判別標準。在當時有許許多多與靈長類有關的研究顯示這兩個指標擁有正向關係。<br> 後續的研究則修正了單純以大腦大小來判別智力的指標,改為對於新皮質區域大小的比較與判斷標準。<br> 當然這個假說之所以還是假說必然有其缺陷之處,例如在澳洲西澳大學演化生物學中心的班傑明‧艾許頓(Benjamin Ashton)與他的同事便發現,雖然亨佛瑞的理論看似在上述的研究裡獲得支持,但當透過大型資料庫進行跨物種分析比較時,通常會得到相反的結論。<ref>Pérez-Barbería, F. J., Shultz, S., & Dunbar, R. I. (2007). Evidence for coevolution of sociality and relative brain size in three orders of mammals.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 61(12), 2811–2821. https://doi.org/10.1111/j.1558-5646.2007.00229.x</ref> 而這樣的缺陷也可能是因為人類對於跨物種的比較標的無法拿捏,且對於部分物種的資訊不夠充足所導致的結果。也因此艾許頓進行了同物種之間的比較,透過不同群體大小的澳洲喜鵲來進行實驗,並且以認知能力來作為衡量智力高低的標準,實驗結果顯示群體較大的喜鵲平均而言認知能力較強;但這個實驗也未必準確,因為群體作為衡量社交複雜度的指標這件事並不準確,群體越大並不代表群體內的社交越複雜。 ===== 後天性反社會人格(acquired sociopathy) ===== '''權力運作起來,似乎就像一種使你對別人無感情的麻醉劑。大量研究顯示,權力的一個效應,就是讓你用負面眼光看其他人。如果你權力大,你就更有可能覺得多數人又懶又不可靠。(本文摘自《人慈》一書,作者為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1998年,克特納與研究團隊請每組3名志願者的小組陸續來到實驗室。實驗會隨機把其中一人指派為團體領袖,而他們都會拿到一項必須完成的枯燥工作。沒多久,有個助理會帶一盤共五片的餅乾來給團體分。所有的小組都會留一片在盤子上(這是禮儀的金科玉律),但幾乎在每個案例中,第四片餅乾都會被領袖吃掉。此外,克特納的一名博士生還注意到,領袖看起來似乎也是吃相比較難看的人。重放影帶之後,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些「餅乾怪獸」都比較常開著嘴嚼餅乾,吃的時候比較吵,而且在襯衫上掉的餅乾屑也比較多。 ::起初,此實驗結果並未引起共鳴,但近年世界各地發表了眾多類似的研究結果。克特納和研究團隊也再度進行了觀察,這次是觀察昂貴車輛的心理效應。這一次,第一組受試對象得開一輛破爛的三菱或者福特平托(Pinto)車,接著要他們開向某條斑馬線;此時正好有行人步出人行道,踏上斑馬線。所有的駕駛都依法停車。 ::但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受試對象可以開拉風的賓士車。這次,有45%的人沒有停車禮讓行人。事實上,車子愈貴,行車態度就愈沒禮貌。「BMW駕駛最糟糕。」另一名研究者跟《紐約時報》這麼表示。(本研究現在已經被複製進行了兩次,並得到類似的結果。) ::觀察了駕駛行為後,克特納終於發覺到這讓他想起什麼。醫學名詞叫作「後天性反社會人格」(acquired sociopathy):一種非遺傳的反社會人格障礙,心理學家於19世紀首度診斷出這種症狀。它出現在頭部受重擊導致腦部關鍵區域損害之後,可以把最善良的人變成最糟糕的那種馬基維利信徒。 '''後來人們發現掌權者也會展現同一種傾向。這種人真的就會表現得好像腦部損傷的人。他們不只比一般人更衝動、更自我中心、更魯莽大意、更傲慢無禮,他們也更有可能會背著伴侶偷吃、更不會關心他人,也對他人的觀點更沒有興趣。他們也比較無恥,常常無法展現那個使人類在靈長類中獨一無二的面部現象。''' ==== 近年相關研究 ==== 在 2018 年 2 月份 Nature 期刊中,艾許頓與他的同事以澳洲野生喜鵲為研究對象,改採取「同物種之間」(intraspecies)的比較模式,嘗試對亨佛瑞的「社會-智能假說」提出支持的證據。 澳洲喜鵲生活在固定區域,且為群居的鳥類。艾許頓研究團隊在研究中,研究了來自 14 個的地理區域的 56 隻喜鵲,群體大小從 3 到 12 隻不等,以腳環來進行追蹤與辨識。在智力評估的部分,他們不測量大腦尺寸,而是採取認知能力測驗的方式,以三個不同的裝置進行以下四種技能測試:'''[[w:抑制控制|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聯想學習'''(associate learning)、'''逆轉學習'''(reversal learning,進行與前次訓練相反的任務),以及'''[[w:空間記憶|空間記憶]]'''。讓喜鵲在木頭或塑膠的裝置上,進行問題解決技巧的測驗,成功解決的喜鵲可以獲得起司獎賞。 研究結果發現,喜鵲群體的大小與牠們的認知能力表現有正向的相關性。整體而言,在大群體裡的喜鵲,在任一個測驗的表現都優於小群體裡的喜鵲。當然在判斷個別時,仍有部分小群體裏的喜鵲個體大於大群體裏的喜鵲個體。研究團隊進一步記錄雌喜鵲每年平均孵化的卵數,結果也發現,認知能力表現較佳的雌喜鵲,有較成功的繁殖優勢。 雖然艾許頓的研究成果無法直接驗證亨佛瑞的假說(智力是因應社交生活複雜化而演化出來的),但他們成功在鳥類成長週期的前期(200 天大),觀察到群體大小與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這說明了'''善於社交與認知能力的關係''',確實可能受到天擇作用的影響(例如:認知能力佳者社交表現也較佳,而善於社交則提高其群體的生存機會)。 ==跨文化研究== 在本土研究這一部分,我們試圖補充教科書方面的不足。一提到智力,大家普遍只會想到智商(IQ),所以在此補充了「多重智力」和「情緒智力」兩大分項。在情緒智力方面,我們又以年齡來分成五個階段:小學生、國中生、大學生、工作者和親子關係,分別探討不同年齡層的情緒智力和其相關影響。最後再回到智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和學習障礙,並討論影響智商的因素,希望這些補充能使讀者對於智力有更廣的了解。 === 多重智力 === 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是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BA%E5%8A%9B%E4%B8%89%E5%85%83%E7%90%86%E8%AB%96 Sternberg 三元智力理論]為基礎,再使用'''心理計量學'''及'''認知取向智力理論'''所形成的一套統整性智力理論。這個理論強調智力有三個層面的差異,包括'''內在'''、'''中介'''、'''外在'''三層,而每層又有不同成分的智力,這也代表智力的分布是有階層關係的。 研究中探討了這種統整性的智力理論,並利用這種多重智力的理論來產出新的、並且有變化的智力測驗。而從認知過程的角度探討研究智力的本質,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 本研究認為智力的本質在於「內在能力與學習潛能」、「面對外在環境的解決能力」和「中介的經驗能力」,認為多重智力理論除了強調智力本質多重化外,更注重認知過程的關係。另外,多重智力理論也注重社會生活環境對智力的影響,顯示出其對於智力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的智力是可以透過文化衝擊而改變的,主張「智力是動態化的且可改變的」。此研究也發現領悟力的差異會影響積極的價值取向,解決問題的智慧、工作態度及興趣的廣泛程度,並且證明領悟力與創造行為關係密切,因為具有高領悟力的人會將過往習得的知識與現在面對的情況加以連結,所以會具有較高的創造能力,並且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比較高,實際上的應變能力也較好。 最終,也得到了幾個結論: # 智力本質可以從認知反應時間和認知的成分(領悟程度、創造經歷等)來探討。 # 智力的發展是複雜的認知歷程,因此可以從對事物的認知方面來探討智力的本質。 '''三元智力理論''' 參見本章:[[#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情緒智力 === '''定義''' :[[w:情緒商數|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 Saloüe 與新罕布希爾大學的 Mayer 所提出的。情緒智力是指一個人管理情緒的能力,一個人對於理解、利用以及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都算是其中的一環,同樣地,對於其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也是其中一環。此外,情緒智力可以經過指導及學習而有所改善。 '''理論''' 目前情緒智力的理論主要有三種代表性架構: # Mayer & Salovey:偏重認知能力取向的情緒智力。包括瞭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使用語言文字表達情緒的概念,能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進一步使用情緒解決問題或做決定。 # Goleman:以 Mayer & Salovey 的情緒智力理論為基礎,並與行動理論、工作表現相連結。認為利用基於情緒智力的學習能力,可使工作產生傑出的表現。 # Bar-on:將情緒智力建立在人格理論上,形成一種心理健康或自適(well-being)的模式。<br> 這些理論中包含五個主要領域:(以下為<u>情緒致力問卷的十五個分量表</u>) {| class="wikitable" |+ |- | 內省技巧 || 自尊、情緒的自我覺察、自我主張、獨立、自我實現 |- | 人際技巧 || 同理心、社會責任、人際關係 |- | 壓力管理 || 壓力容忍度、衝動控制 |- | 適應力 || 現實考驗、彈性、問題解決 |- | 普遍情緒 || 樂觀、快樂 |} ==== 情緒智力的五種能力 ==== 情緒智力指的是<u>能監控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情緒,區辨它們,並利用這些訊息來引導個人思考與行動的能力</u>。 提出者Salovey & Mayer (1990)認為情緒智力包含從低階到高階的五個方面 : :1. '''正確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欲望、基本的價值取向等,並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br> :2. '''妥善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能夠認識、協調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 :例如:自我安慰、主動擺脫焦慮、不安情緒。當自己情緒不佳時,可用以下方法幫助調整情緒: ::(1)正確釐清使自己心煩的問題 ::(2)找出此問題的原因 ::(3)進行一些建設性引動 :3. '''自我激勵''':面對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專注和自制,提高辦事效率。<br> :4. '''認識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欲望等感受,懂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且快速地進行直覺判斷,作出適度的反應。 :在人際交往中,能透過對方的語言、語調、語氣,以及表情、手勢、姿勢等透露情感的細節,協助判斷。重點常是這些關鍵信息,而非僅是對方「說什麼」。 :5. '''人際關係的管理''':是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而個體的人緣、人際和諧程度都和這項能力有關。 :深諳人際關係者,容易認識人,也善於透過他人的表情、了解其內心感受、體察 其動機想法,與人相處的氣氛因此愉悅自在。這類型的人往往能充任集體感情的代言人,引導 群體走向共同目標。 ==== 正確解讀情緒智力 ==== # 情緒智力不存在性別差異,在情緒智力表現上兩性皆有其長處和不足之處,因此情緒智力並沒有與性別相關的特定趨勢。 # 非由遺傳決定:情緒智力的水平並非由先天決定,也不是在兒童早期階段便已發展定型。EQ在人的一生中會透過不斷學習而提高,隨個體成長,我們越來越善於控制,並且更加嫻熟於共情能力與社交技巧。 ==== 情緒智力的重要性==== 情緒涉及情緒的察覺、了解、推理、判斷、表達、調整、激勵、反省等能力,這些能力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情緒智力高的人,心理較為健康,其生理健康也有類似的正面作用,同時對其人生成就也有不少助益。 #心理與身體健康:具有較佳情緒智力的人可以察覺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對於內在經驗的正向和負向均保持開放的態度,因此可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引導出有效的情緒調整,有助於人生幸福。<br> #人生成就:美國心理學家[[w:丹尼爾·高爾曼|Goleman]] 認為情緒智力對於人生成就非常重要。人生成就 20%可歸諸於一般智力,而其餘 80%則受到情緒智力、社會階層、運氣等因素影響,而情緒智力的影響尤為重要。具有高情緒智力的人在人生各個領域都較佔優勢,成功的機會也較多;同時情緒智力對於職場與專業工作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智力若能配合認知能力,將更易獲致人生成就。 #領導力和情商:領導者對工作環境的文化有直接的影響 - 高EQ有助於發現人才,並相應地分配每個人的工作角色,友好地解決衝突。 ===學業成績 === 研究透過智力測驗與創造力測驗探討'''[[w:智力|智力]]'''、'''[[w:創造力|創造力]]'''與'''學業成績'''三者間的關係,並藉由分析求得智力和創造力兩測驗項目的相關性。其中[[w:智商|智力測驗]]包含語文、數字和圖形三個大題;創造力測驗則可得到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九個面向之分數。由研究結論可得知智力和學業成績是明顯的正相關,但創造力卻與學業成績相關性極低,所以可推論智力與創造力有較小的關聯性,抑或可以說是關係不明確。另外,雖然智力對於課業上有著較大的助力,但未來在職場,具有創造力的人可能更具獨特性,並受到青睞<ref>盧祈銘(2015)。智力、創造力各成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2hcvr</ref>。 關於情緒智力與學業成績的研究: 小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尚未成熟,這部分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有所成長。而情緒管理方面,在國小階段,女生會比男生更加成熟。此外,所處的地域文化不同,亦會造成情緒智力的差別。而家庭氣氛良好的小孩子在情緒的管控上也會較佳,情緒智力亦越高。此外,情緒智力也與課業表現有正相關,因此如果能夠改善學生的情緒管控,就能連帶增加學業上的進步。 === [[w:學習障礙|學習障礙]] === 又稱為'''特殊學習需要''',是指沒有發展遲緩及智商問題,卻在不同方面的特定領域之學習上(如聽力、表達、閱讀、寫作等能力)出現明顯問題而導致吸收困難。不同學界對學習障礙有不同的定義,目前科學家沒有找出學習障礙產生的原因,只能推測與心理學及醫學等有關。有可能是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和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不過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對學習障礙常有的迷思:==== #'''學習障礙不是智慧障礙''':學習障礙者的''智力在正常程度或以上'',亦即其學習困難不是因為智力低下所致,而是'''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導致個體在注意、記憶、理解、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能力上有顯著的差異。 #'''學習障礙是一個差異性大的群體,不是單一類型的障礙''':學習障礙分成各種次類型。其中為數不少的人屬於<u>[[w:失讀症|閱讀障礙]]</u>,例如:湯姆克魯斯、李光耀等,或併有書寫障礙,例如:安徒生;這些人的讀寫能力低於同年齡的閱讀水準許多,閱讀十分吃力和緩慢。另外,有些學習障礙是算數方面的障礙,即便是簡單的數數或加減,都得用數手指頭的方式幫助運算。除此之外,還有一小部份的學習障礙者面臨的是非學科領域的障礙,像是空間、知覺、動作協調等,例如:左右不分、沒有空間觀念而常迷路,或是對社交人際互動的察覺力很低,不清楚別人情緒的變化。 #'''學習障礙者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 ## 與視覺、智能,或肢體障礙者相較,學習障礙者可說是一種十分隱微的障礙,一般人很難從外觀看出,可是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他們有不少難以理解的矛盾現象,這些即表現在他們內在能力的顯著差異。 ## 「內在能力顯著差異」的意義,包括個人間的能力差異或能力與成就間的差異(洪儷瑜,民88)。例如:有的學習障礙者操作能力明顯優於語文能力,讓他動手做會比說的好﹔有些學習障礙者的語文能力和數學能力差了十萬八千里;有些則是在聽題目作答與紙筆測驗的結果,顯示懸殊的差異,紙筆測驗時多為空白或是錯誤連連,好像什麼都不懂,可是同樣的試卷,若是唸題目讓他作答,又能答得頭頭是道,也正因為如此難以理解的顯著差異,讓學習障礙者常遭受不白之冤。 #'''學習障礙要考慮「排除條款」和「特殊教育需求」''':如上所述,學習障礙者的困難並不是由於感官、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直接造成,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換言之,如學生有視力或聽力的障礙;長期請假沒上課;一直缺乏安定、有秩序的學習環境,或學習動機低落(不想學,不是學不會),這些學生可能跟不上同儕的學習速度,但不能就此判定他是學習障礙者,還得仔細評估其受教的環境,以瞭解普通教育的學習輔導是否無效。 ====關於學習障礙的研究:==== 國內一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ref>洪儷瑜、陳淑麗、陳心怡(2003),〈學習障礙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 師大學報:教育類》 ,48(2),215-238。</ref>將中學生分為三組,分別為「學障組」、「一般兒童組」以及「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一般兒童組」為智商 70 以上的兒童,「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則為性別、年齡、全量表智商等背景接近「全部學障組」的學生。研究分析三組的智力分佈,以及「Bannatyne 組型」、「ACID 組型」、「ACIDS 組型」、「SCAD 組型」及「POI/SCAD 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研究主要發現有以下四點: # 學障學生的智商大多在 85~99,智力整體較一般人偏低。 # 學障組智力出現內在差異或在「Bannatyne、ACID、ACIDS、SCAD 以及 POI/SCAD 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均高於一般兒童。 # 四種學障類型中,認字困難組出現各種特殊組型的比率最高,橫式困難組的比率最低。 # 在五種特殊組型中,以「POI/SCAD 差異分數」組型對學障學生的鑑別度最佳。 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篇研究<ref>邱素梅,〈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1期( 2016年 6月),頁85-96。</ref>探討學習障礙學生在校適應的問題,分析了各種影響因素,並提出了應對策略。以四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質性訪談的方式來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研究發現,影響這些學生學校適應的主要因素包括學業困難、人際互動悖難、自我形象問題、以及學校支援服務的出奇表現。這些元素在學生的每日學校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指出,這些學生往往能透過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來提升自我概念。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表現出色,能夠獲得肯定,進而提高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接受度。此外,學校對於學習障礙學生提供的各項支援服務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然而,學者對現行的教育制度提出質疑,認為這個體制並未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來分離學習以外的需求,因此對於如何進行教學,以及學校應當提供哪些支援服務,都是應該被進一步討論的重要主題。此外,研究還將焦點放在了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適應、常規適應、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以及學校支援系統等方面,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學習障礙的類型==== 根據Kirk, S. & Gallagher, J.(1989)的分類,學習障礙可分「發展性學習障礙」及「學業性學習障礙」。 「發展性學習障礙」指''個人學習的基本能力障礙,在學生入學前就存在'',只是在入學前較難被發現,除非困難程度嚴重;在入學之後,發展性學習障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表現在學業上,形成「學業性學習障礙」。茲分述如下(孟瑛如,民91): '''(一)發展性學習障礙''' '''1.注意力方面''' *注意力能分成四種方面: #注意力渙散:容易受小事干擾而分心,思想衝動且健忘,厭惡認知學習上需要持續專心的活動,常會伴隨過動現象。 #注意力缺乏:做事速度緩慢,常需花很長時間去完成一件很簡單的事,常會伴隨退縮和行動遲緩現象。 #注意力短暫:做一件事常需分多次完成,易過度注重小細節,以致常被過多不必要的細節誤導,常會伴隨疲累與分心現象。 #注意力固著: #*會在上課或做功課時,只專注自己固執行為(玩衣領、亂塗鴉),以致未能如期完成工作。 #*常在考試時不由自主的重複唸同一個字或句子,浪費許多作答時間,會因某一題答不出而「卡」住,留一大堆未作答的空白題。 *有注意力渙散、缺乏、短暫問題的學生,可能較為活潑或退縮致無法集中注意力。當外界干擾太多,有時會無法集中或維持注意力,因此做作業速度很慢、甚至難以獨立完成作業,常需要有人在旁協助。 *有過動情況的學生,可能較難保持安靜、會隨意走動、或在座位上不停敲打文具、分心,或缺乏耐心等待;而注意力過度的學生,往往不能注意重要的部分,反而過分注重小細節,甚至有固著行為,即自動而非自主的持續性行為,例如在口語閱讀時,會重複唸同一個字或句子好幾次;在考試時常常會因為小事而分心,而其過動的傾向也使其無法固定坐著一段時間,而無法正常完成考試。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通常具有注意力不能集中、過動、及衝動三種症狀;依三種症狀出現之有無與多寡情況,可分為注意力不良型、過動-衝動型、或複合型。 * 注意力不良型:獨自一人難以完成任務、注意細節、遵循指示或對話。這類型的患者容易分心或忘記日常生活的細節。 * 過動-衝動型:坐立不安且話多,很難長時間安靜地坐著(例如吃飯或做作業時)。較小的孩子可能會不斷地跑、跳或攀爬。衝動型的患者可能會經常打斷別人,搶別人的東西,或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這類型的人也較沒有耐心,不願聽從指示等。 * 複合型:上述兩種類型的症狀在人身上同時存在。 由於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屬於哪種型的病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2.知覺能力和知動能力方面''' * 知覺障礙可分為'''視知覺和聽知覺'''兩面。 * 視知覺障礙者:這類障礙者往往無法很快地確認字或其他視覺刺激。他們經常揉眼睛或斜視,明顯歪著頭,常常抱怨頭痛或昏眩,或在閱讀時,書太靠眼睛或遠離眼睛、容易混淆字或符號,(例如:ㄉ ㄌ;上 下)、閱讀或抄寫有困難、寫字難成一直線、無法快速推估或計算數目等學業性問題。考試時,看題目的時間比其他學生長,或會因為混淆字或符號而理解錯誤等。 * 聽知覺障礙者:這類障礙者對聲音的分析、再認聲音的能力或聽覺記憶比較差,他們通常喜歡獨自思考,不注意他人說話,有時會答非所問,或要求重複說明。聽知覺障礙也常導致其語言發展遲緩,而語言發展遲緩也會導致學障學生對聽覺或視覺訊息處理的時間和效率,對其溝通能力也產生影響,此種影響對於考試,例如聽寫、聽力測驗,尤其不利。 * 知動障礙者:這類障礙者可能出現空間或時間定向能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動作協調不良,身體動作緩慢、動作統整能力較不好、細動作發展有問題、不會跑跳、不會繫鞋帶、寫字困難等。 '''3.記憶力方面''' *常有短期記憶的編碼分類和長期記憶檢索資料的困難,例如忘記帶作業、經常把作業放錯地方、忘記攜帶東西上學或回家等,且因為在視覺、聽覺方面有記憶力的困難,使其無法記憶學過的東西,甚至難以複誦剛聽到的數字、字詞、對話,或因為難以確認或表達字詞、圖形的符號,而影響考試的表現。 '''4.思考與推理能力方面''' *可能在'''形成概念、組織與統整方面'''有困難,而表現出思考缺乏組織或連貫性、'''無法了解抽象的概念'''、思考過於重視細節而忽略重點、無法理解因果關係、選擇困難等問題。例如在做數學應用題時,學生可能匆忙看完題目後就衝動作答,而無法使用正確的解題策略或理解關鍵字,如「共多少」、「差多少」等。 *算術方面,在以文字呈現問題的情境下,也有判斷選用四則運算符號或程序的困難。 '''5.語言能力方面''' * 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語音、語形、語法、語意、語用等方面,此類學生會表現出缺乏音韻辨識、語言發展遲緩、文法句型錯誤、學習字彙困難、口語理解差等問題,進而影響其溝通技巧、社交技巧、閱讀、書寫等。 '''6.社交能力方面''' * 包括:社交技巧不足及情緒問題,而'''情緒問題是因學障所引起,並非學障的成因'''。 * 除了經常做白日夢、緊張、焦慮、暴怒、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有挫折感、易於放棄、難以控制情緒、缺乏自信心等特徵之外,也可能有過分依賴大人、不易接受常規的改變、難以建立友誼、畏縮害羞、拒絕責任、很少完成作業等社會適應方面的特徵。 ::* 考試方面,則可能出現無法獨立完成考試準備或檢討的情形,解題時也會過分依賴他人提示等。 '''(二)學業性學習障礙''' '''1.閱讀方面''' #讀字正確度(word reading accuracy) #閱讀速度或流暢度(reading rate or fluency) #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失讀症'''(英語:Dyslexia、reading disorder、alexia):又稱閱讀障礙,是描述在智力無缺損的狀況下,對於閱讀和書寫文字具有困難的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具體症狀包括難以拼出單字、快速朗讀字詞,或無法專注閱讀、連續書寫、言說腦中的字彙,或是無法理解閱讀的內容。然而這些讀寫上的困難,並不代表失讀症患者對學習不抱希望。 '''2.拼字方面''' #屬於語言方面的學業性問題,具體情況可能是無法辨識音韻、口語聽覺理解不佳、聲音的辨別有困難等問題造成,因而影響其語言方面的學習。 '''3.書寫表達方面''' #包括詞彙、語句和文章的書寫等等的問題。此類學生在書寫時只用有限詞彙和很短的句子,可能內容貧乏、不完整,或有說得出答案卻寫不出來的情況。包含以下: ##拼字(spelling)正確度 ##文法和標點符號(grammar and punctuation)正確度 ##書寫文字表達清晰度或是組織性(clarity or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expression) '''4.書寫方面''' #包括空間知覺、視動協調、肌肉控制的能力等,造成學障學生的書寫在字體不易辨識或空間安排不佳,其表現特徵為:寫字速度較慢、標點符號混用、字寫顛倒等情況。這類學生也無法檢查出自己書寫上的錯誤。 '''5.算術方面''' #指無法學習數學的概念和運算,可能的原因有:符號閱讀困難、空間序列順序等概念困難、語文閱讀困難、缺失數學學習策略、知覺或記憶問題等。這類學生可能對時間較無概念,有時會不小心遲到;此外,這類學生'''空間定向的概念也不好''',可能會經常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且對於大小、遠近、輕重關係判斷時會出現與現實較大的差距,難以區分方向或左右等。包含以下: ##數感(number sense) ##算術運算法則的記憶能力 ##無法做出流暢的計算(calculation) ##無法做出正確的數學推理(math reasoning)。 #計算障礙(Dyscalculia)也是指此種學習障礙類別,但須註明數學推理或文字推理的正確度有問題。這類困難也使學生在考試時,無法掌握考試時間,也常有數學符號辨識、運算、公式的記憶和運用,以及問題解決方面的困難,或是由於無法未充分了解題意或不熟悉「基本事實」的運算意義,使學生在加、乘法之題目上,都有列式的困難,而不能確定要用哪一種運算方法來列式來計算。 ====學習障礙治療==== 目前並沒有一套準則可以根治學習障礙。理想上,有學習障礙的孩童需要從小開始進行全面性的的介入,以增進他們學習生活中重要基本技能的能力。曾有研究顯示,這些介入在短期內可以使孩童學習能力進步,但如果沒有長期持續治療,成效會隨著時間慢慢衰退。介入方法包含以下: #'''行為介入:'''此方法可以幫助有學習障礙的人,學習從正確辨認顏色到習得職業技能等許多新技能。介入者可透過獎勵的方式引導患者一步一步接近理想中的行為。此外,行為策略也能夠幫助患者減少一些自殘、適應不良的行為。 #'''藥物介入:'''許多有學習障礙的人,都伴隨有'''癲癇'''的症狀,因此可透過藥物控制來降低發生的頻率。此外,抗憂鬱藥物可以緩解低落的情緒、改善睡眠等等,幫助心理創傷個體控制自殘行為,進而改善學習障礙。 總結這些治療行為,不管是人際互動的訓練或是心理諮商,其實最主要的重點就是需要特殊教育的介入,才能陪伴學障者度過困難。 #'''職能治療提供學習障礙者的服務:''' ##視知覺評估:評估是否有視知覺或視動整合問題,造成學習困難。 ##感覺統合及大小動作訓練:改善生活獨立自理技巧,減輕好動情形,提高自我之約束力,增進動作協調能力。改善握筆姿勢,訓練寫字技巧等。 ##學習策略的訓練及代償方法建議:包括部件教學,用螢光筆或沿著尺讀或伸出手指讀出聲來避免跳漏字,教導閱讀從左上到右下等。 ##知動類型學障的學障鑑定:可利用動作方面的標準化評估,鑑別診斷是否為知動型學障,給予鑑定安置會議委員決定個案是否需延長考試時間或給予相關的幫忙。 == 最新研究 == 一個人的智力是生下來就註定的,抑或後天影響?智力對於生活的影響僅止於學歷跟考試成績嗎?在這一節中,我們將透過近幾年的研究,探討何種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力,以及智力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影響力。 === 智力 vs 區域及人種 === 本小節將引用兩篇期刊文章,比較世界各地的人的智力發展,和在白人和黑人之中哪一種人普遍擁有比較高的「能力傾向」。 ==== 智力與區域差異 ==== Leóna(2015)<ref>Burga-León,A.& León, F. R. (2015).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complex cognitive ability. Intelligence,50,221-227. doi: 10.1016/j.intell.2015.04.011</ref>在此文章中探討了地理因素──尤其是「經緯度」,對人類複雜認知能力的影響。所謂「認知能力」指的是腦部神經網絡控制我們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並做出行為的能力。我們可藉由這篇文章初步了解造成世界各地人們智力差異的原因。 ===== 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 ===== 已開發國家幾乎都位於高緯度地區,該地的人們被認為比低緯度地區的人擁有更高的複雜認知能力,造成這個現象有四個原因: # 高緯地區的嚴寒冬天會刺激人類的生存本能,進而使認知能力進步。 # 緯度愈高,紫外線輻射量就越低,維他命 D3 也越低。 # 在家庭規模縮小及教育影響下使孩子的複雜認知能力較為進步。 # 緯度越高的地區光照越少,人類的眼睛必須進化得越來越大。他們的大腦也需要變大,以處理新增的視覺輸入量。 然而,這樣的假定經實驗證明「不可考」,因地理對於複雜認知能力的影響絕對不是穩定不變的,其中包含極其多元的影響因素。 ==== 智力與人種差異 ==== =====白人與黑人===== Coyle 在 2016 年發表的研究<ref>Coyle, T.R. (2016). Ability tilt for whites and blacks: Support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ment theories. Intelligence, 56, 28-34.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6.02.002</ref>中提出白人與黑人族群在「'''能力傾向'''(Ability Tilt)」上的差異,並藉此結果來支持分化理論與投資理論。此處的「'''傾向'''」被定義是在三種性向測驗(SAT、ACT、PSAT)中數學與語言成績的個體差異,數學成績高於語言成績者擁有「數學傾向」,語言成績高於數學成績者則擁有「語言傾向」,且兩成績差異越大代表該傾向越強烈。該實驗取樣的黑白族群間存在智力差異,取樣的白人平均智力是高於黑人的。<br> * 研究說明 前提:在 Jelte Wicherts 等早期學者的研究中指出,在早期的智力測驗中黑人普遍表現得比白人差,並被當成是加強當時種族主義者合理化種族歧視的證據。但是這樣的設計完全是經過人為的設計,因為其中的題目多對受試者中的白人較有利。Laundra<ref> Laundra, K., & Sutton, T. (2008). You Think You Know Ghetto? Contemporizing the Dove “Black IQ Test”. Teaching sociology, 36(4), 366-37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092055x0803600406?casa_token=IjVKCHTYln4AAAAA:tKaamL91EOPn6uCQEqm-fWW8dpJpbcnnoTVKaMsbanA6NE_OVYng0q0OSeq8X9F8pdF36ykCvm7Wtw </ref>等人指出智力測驗的設計其實是非常以白人、中產階級經驗為中心的。第一個面向是,早期的智力測驗受試者多為白人、中產孩童,因此由此畫出的智力分佈鐘型曲線並不包含黑人與其他少數族裔,因此整體曲線很可能不是代表整體人口的智力分佈。另一方面,測驗中的許多問題是以白人的生活經驗為主,而貧窮的黑人經驗、語彙則不被收錄。因此即使有同等智力的黑人與白人孩童,白人孩童更可能因為文化熟悉度而達到較高的分數。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兩個人種的學童擁有類似的成長、學習環境,則他們產生的測驗結果會十分相近,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在我們採信智力測驗的結果之前,必須先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及測驗內容。<br> 分化理論與投資理論:在能力傾向的主題上,「'''分化理論'''」主張高能力的個體會有高程度的能力傾向;「'''投資理論'''」則主張能力傾向對其相反性質能力之傾向有負面影響。<br> * 研究結果 #白人的數學傾向大於黑人,在語文傾向上兩者差異不大。 #白人的整體能力傾向比黑人更為強烈。 #擁有數學傾向者擁有較高的數學能力,反之亦然。 #白人的特定能力傾向與就讀該能力相關科系有更高的關聯度。<br> 研究結果的1. 2. 首先證實了「'''分化理論'''」的主張,由於該實驗中白人的智力是高於黑人的,白人也因此顯示了更高程度的能力傾向,這也表示在數學方面的認知專業化在較高智力層級會加劇。研究者同時也對白人的數學傾向狀況作出解釋,該研究者認為白人比起黑人有更強烈的數學偏好,故白人會花較多時間去上數學課程或從事任何能幫助他們產生數學傾向的行為。3. 4. 則證實了「'''投資理論'''」的主張,當一個人花更多時間在數學上時,雖然能夠使其擁有較高數學能力並產生數學傾向,但同時也剝奪了花在語文上的時間,進而降低了語文能力。另外,傾向、能力與科系之間的關聯則是源於人們會希望選擇與自己的興趣或專長相關聯的事務,這就包括選擇就讀自己擅長的科系或是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聽感興趣的課外演講。特定活動的傾向會形塑出行為與經驗,因此當一個人在中小學獲得較出色的數理成績時,他會比擁有出色語文成績的學生更有意願去就讀數理相關科系。綜上所述,可以知道為何該研究會產生如4. 的結論,當白人比黑人擁有更強烈的數學偏好,這種強烈偏好便會大大增加他們就讀數理科系的意願,並因此產生白人的傾向與就讀科系間的關聯高於黑人的結果。 * 餘論 同樣的研究在過去也曾被放在兩性之間做討論,結果如同眾人所熟知,男性擁有較大的數學傾向,女性則擁有較大的語文傾向。然而因為兩性的能力差異極其細微,我們在兩性的能力傾向研究上便難以證實如分化理論之類的結果。 最後,需要被強調的是,'''無論是數學傾向或語文傾向都「與智力無關」''',他們也因此與受試者 SAT 的總成績無關,因為該總成績是與智力高度相關的。能力傾向反映的只是受試者的「'''特定能力'''」比另一能力出色,以及與該特定能力同性質的學業與職業成就。由於能力傾向實驗同時取樣天才與庸才,智力並不會對能力傾向產生影響。 =====西方人與東方人===== 美國媒體透過各種數據,統計出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8270 全球 10 大「最聰明國家」],前 4 名都被亞洲國家拿下。據排行榜顯示,新加坡位居第 4 名,台灣第 3 名,日本拿下第 2 名,冠軍則是由南韓奪下,主要是因為南韓的嚴格教育出了名,甚至採取「學歷至上」主義,不管是在學校甚至職場的競爭都相當激烈,學生們普遍會學習各種才藝,中學情況更是嚴重,每天睡覺時間都不到 3 小時。 其實 IQ 除了遺傳外,環境因素影響更大,不過因各國教育體制與測量智商的方式都不相同,因此所謂的「最聰明」也很難量化,不過這項調查也能顯示出亞洲人的教育的確是較容易教出「高智商孩子」。然而世界上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傑出科學家、百大企業家等多數仍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等西方人,也應證了特曼實驗的智力並不與成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 智力 vs 教育 === 教育被認為是智力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小節將探討其對於智力的真實影響為何。 許多研究及著作支持學生智力和其在學校的成績表現呈現正相關<ref>Bartels, M., Rietveld, M. J., Van Baal, G. C., & Boomsma, D. I. (2002).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Behavior genetics, 32(4), 237–249. https://doi.org/10.1023/a:1019772628912</ref><ref>Brody, N. (1992). Intelligence (2nd ed.). Cambridge, MA: Academic Press.</ref><ref>Neisser, U., Boodoo, G., Bouchard, T. J., Jr., Boykin, A. W., Brody, N., Ceci, S. J., Halpern, D. F., Loehlin, J. C., Perloff, R., Sternberg, R. J., & Urbina, S. (1996). 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2), 77–101.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1.2.77</ref>,然而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關係。對學校成績而言智力是一個強力的預測指標<ref>Roth, B., Becker, N., Romeyke, S., Schäfer, S., Domnick, F., & Spinath, F. M. (2015). Intelligence and school grades: A meta-analysis. Intelligence, 53, 118–137.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9.002</ref>,而且在越複雜的環境中,智力扮演的角色也越重要。著名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9E%97%E6%95%88%E5%BA%94 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提出人類智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高,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便是 20 世紀教育的普及<ref>Baker, D. P., Eslinger, P. J., Benavides, M., Peters, E., Dieckmann, N. F., & Leon, J. (2015). The cognitive impact of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A possible cause of the Flynn Effect on population IQ. Intelligence, 49, 144–158.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1.003</ref>。整體來說,教育提升總體平均的智力表現,但不代表所有個體的智力都有所提升,因此透過教育是否能增加智力仍然有爭議。 另一方面,智力越高的人,所受的教育通常也會越多,因此在部分議題上的態度,和所受教育較相對少者有所不同。已有不少研究證明,相較於普羅大眾,美國學術界中,自由派(liberal)或民主黨(Democrat)的人比較多,而且在特定的議題上,例如同性戀、傳統性別角色,其所持態度都比較開放<ref>Carl, N. (2019). “Can intelligence explain the overrepresentation of liberals and leftists in American academia?”: Corrigendum. Intelligence, 76, Article 101379.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9.101379</ref>。在健康議題上亦是如此,智力常常被認為是能直接增加壽命的因素之一,因為智力較好和受過教育者往往能夠了解更好地信息、因果關係和風險,也能控制、預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後果,對於健康相關的任務中,更有較高比例會運用他們的知識和見解。舉例來說,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增加和愛滋病的盛行率呈現負相關,此趨勢在 15 歲以上的女性族群中尤其明顯(通常 0 到 14 歲感染愛滋病是透過遺傳而非不安全性行為)。<ref>Kodila-Tedika,O., & Asongu, S.A. (2015). Intelligence, human capital and HIV/AIDS: fresh exploration. Intelligence, 53, 154-159. doi:10.1016/j.intell.2015.10.005</ref> === 智力 vs 經濟 === 在本小節中,我們將重新檢視 1994 年赫恩斯坦和莫里所著的暢銷書「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中所提到的問題,藉由引用最新研究來探討智力對於個人社經地位,以及整體社會經濟的影響為何。 1994 年哈佛大學教授理察‧赫恩斯坦([[wikipedia:Richard Herrnstein|Richard J. Herrnstein]] (1930~1994))和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學者查爾斯‧默里([[wikipedia:Charles Murray (political scientist)|Charles Murray]])出版了一本著名的著作「[[w: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The Bell Curve)]]」<ref>Herrnstein, R. J., & Murray, C. (1994). The bell curve. Washington, D.C.: Free Press.</ref>,強調智力對於個人社經地位有極大關聯。 若將智力對於個人層級的影響提升到社會層面來思考,美國經濟學家[[w:約翰·加爾布雷斯|加爾布雷思]]([[w:John Kenneth Galbraith|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於 1969 年首次提到[[w: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概念,而美國學者托馬斯·斯圖爾特([[w:Thomas A. Stewart|Thomas A.Stewart]] (1948~))在美國期刊財富上定義了智力資本的 “ H—S—C ” 結構。為了觀察基於智力資本概念的經濟模式,1996 年世界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發表了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https://www.oecd.org/officialdocuments/publicdisplaydocumentpdf/?cote=OCDE/GD%2896%29102&docLanguage=E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的報告,該報告提出「[[w: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定義:「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一般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然而,「知識經濟」並非單純智力或知識的聚集,而是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互相激盪的產物。 ==== 智力與個人社經地位差異 ==== 智力與個人社經地位影響為正相關,但這兩個變項是否為直接相關或絕對相關還有待證實。有許多的解釋方式可以破除絕對的正相關,例如,有可能因為社經地位的高低差異導致空閒時間的不同等其他第三因素,在智力測驗的「用心程度」上有所差異,進而影響智力的表現。 ==== 智力與整體社會經濟 ==== 《智商與國民財富》(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是一本有爭議的2002年出版的書,作者為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理察·林恩(英語:Richard Lynn)和芬蘭坦佩雷坦佩雷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塔圖·萬哈寧(英語:Tatu Vanhanen)<ref> {{Cite book | author = Lynn, R. and Vanhanen, T. | title = 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 location = Westport | date = 2002 | ISBN = ISBN 0-275-97510-X| accessdate = 2021.01.16 }} </ref>。這本書認為,不同國家的收入(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表格裏)與其國家的平均智商有關。作者解釋道這種關聯性顯示智商不同國家的財富和經濟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它不是這些不同的唯一決定因素。這本書中包括作者的對81個國家國民平均智力的估算,基於他們公開報告的統計。報告中包含他們的觀察:智商與國民生產總值關係是每人0.82,並且在經濟上從1950年到1990年的增長率是0.64。 《智商和全球不平等》(英語:IQ and Global Inequality)則是兩位教授於2006年出版的續作<ref> {{Cite book | author = Lynn, R. and Vanhanen, T. | title = IQ and Global Inequality | location = Augusta | publisher = Washington Summit Publishers | date = 2006 | ISBN = ISBN 1-59368-025-2 | accessdate = 2021.01.16 }} </ref>。此書回復了讀者對《智商與國民財富》的批評,增添了國別智商測試數據,也更新了一些國家的測試數據。作者在此書中把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本地生産總值、收入平等程度、高等教育入學率、出生時預期壽命、民主化程度五項指標歸入「生活條件質量(Quality of Human Condition, QHC)」,認爲平均智商和生活條件的品質密切相關。 Carl(2016)在 Intelligence 的研究<ref>C,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UK. Intelligence, 55, 90-94.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6.02.001</ref>比較了英國 404 個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與智力的關聯。首先區域平均 IQ 由“Understanding Society”在 2011 年至 2013 年進行的一項面對面調查,由多項測試項目包括長期記憶、短期記憶、算數、語言流暢度等組成的認知能力評估。再根據英國政府統計部門的資料,得到社會經濟變數。比較兩者關聯,發現有以下關係:<br> :*地區平均 IQ 直方圖,約成常態分佈。 Noah (2016) :*社會經濟與 IQ 關係圖,Noah (2016) :*社會經濟與 IQ 呈現正相關。Carl(2015)的研究<ref>Carl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regions of the UK.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48(3), 406–417. https://doi.org/10.1017/S002193201500019X</ref>同樣針對英國區域差異與 IQ 的關係也有類似的發現。 * Hafer(2015)的論文<ref>Hafer, R. W. (2015).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IQ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55, 7-13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12.008</ref>[20]可以很好的承接本小節與上一小節想討論的問題。 Hafer 由其他研究論文歸納出兩個心得: :* 微觀:IQ 較高的個人傾向有更多的儲蓄。 :* 宏觀:平均 IQ 較高的國家國庫擁有更多存款。 接著他做出一項假設:這些平均較高的國家是否基於較多存款而也有較好的經濟發展?透過大量的取樣並用多種研究方法衡量經濟發展,仍發現結論與先前相仿,IQ 對經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 2017 年的研究延伸早些年 IQ 和國家總體經濟顯著正相關的研究,研究者使用了新的社會福利指數來探討,發現 IQ 在統計上和社會福利顯著(5%或是更高)相關,並且是用來判斷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上的指標。平均而言,一個國家的 IQ 增加一個百分點,相關的社會福利成長會增加四個百分點。這個研究也支持了 IQ 是重要的國家間經濟活動與福利指標的論點。 === 智力 vs 成就 === 此小節將介紹智力與成就的相關性,並介紹研究此議題的單位:特曼資優研究。 [[W:天才的遺傳研究|特曼資優研究]]為[[w:Lewis Terman|Lewis Terman]]從 1921 年開始並延續至今的探討追蹤天才的研究,直至最後一名參與者退出或去世才會終止研究。為<u>目前世界上現存持續時間最長的追蹤研究</u>。 ==== 研究流程 ==== 特曼在加利福尼亞的公立學校,以「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國民智力測驗」、「陸軍甲種測驗」選出了 1444 個資優兒童。隨著時間延續,參與人數也漸漸增加,到了 1928 年,研究對象增加到 1528 人(其中男生 856 人,女生 672 人)研究對象出生於 1900 年至 1925 年間,生活在加利福尼亞,90%為白人,大部分來自中上階層。最後當研究成果出來時,人數已到達 250000 人,其中有 1470 名學生的智商在 140 至 200 之間,這些<u>天才兒童被稱為「特曼人」</u>。此研究的資優兒童為層層篩選出來的,具體篩選過程為學校的老師首先從班級挑選出最聰明的一些學生,然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試,測試成績排在前面 10 %的學生進入下一輪的智力測試,下一輪測試成績達到 130 以上的學生接著進行第三輪測試。最後,特曼根據最終測試的結果挑選出在這 250000 人中最聰明最厲害的學生,並且從疾病、心理狀態、職場表現到婚姻等等完整的紀錄,並觀察、分析他們的人生。 ==== 研究結果 ==== 研究原目的是為了推翻資優兒童是病態的、不善交際、發展片面等刻板印象,所以特曼研究了兒受試者的家庭狀況、學業進度、特殊才能、興趣、玩耍、個性、種族和民族文化。研究結果發現,資優兒童相對同齡普通兒童沒有額外的健康問題,除了近視率低於平均值,大多會有更多社交活動、適應能力良好,學習成績更優秀,身高也高於平均值,然而他們的平均創造力卻沒有優於平常人。特曼的研究開啟了資優研究的先河,做法至今廣泛應用於資優教育。 特曼生前嚴謹規畫了研究程序(在 1928 年、1936 年、1940 年、1945 年、1950 年、和 1955 年收集數據),這也使特曼的研究在他過世後得已繼續、甚至支持別的研究,並由梅麗塔·奧登(Melita Oden)、[[w: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羅伯特·理查森·希爾斯]]等人接手。那些資優兒童長大後,研究的面相演變為入伍服役、大學教育、婚姻狀況、工作、退休、撫養後代和其他生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有兩項研究(哥倫比亞大學的羅賓·希爾斯和邁阿密大學的麥可·麥卡洛)利用了特曼實驗的數據指出:60%的特曼人受到過「嚴格的」或「相當的」宗教訓練,但是他們成年後都不如一般人那麼信仰宗教。另外,特曼資優研究後續在職業方面有重要發現。一些特曼人在其職業領域取得相當不錯的成就,包括:高級法院的法官、政府官員、書籍學術文章出版人、商業家。著名人物則有:《[[w:我爱露茜|我愛露西]]》的編劇[[wikipedia:Jess_Oppenheimer|傑絲·奧本海]]、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教育心理學家[[w:李·克隆巴赫|李·克隆巴赫]]、營養學家[[w:安塞尔·凯斯|安塞爾·基斯]]等。但令特曼極度失望的是,他發現大部分特曼人最後只是「普通人」,甚至還有人住進精神病院,他們從事的領域包括:警察、海員、打字員、檔案員等似乎沒那麼「超凡」的職業。但令人意外卻有趣的是,他淘汰的那些兒童當中,誕生了兩個諾貝爾獎得主,而「特曼人」當中並無諾貝爾獎得主。所以結論是智力與成就不一定成正相關,甚至可說是相當遙遠。 ==== 批評 ==== 此研究最廣為批評的一點為樣本<u>沒有廣泛代表性</u>。且特曼干涉了研究對象的生活,為他們求職和入學寫推薦信。社會學家[[w:皮特林·索罗金|皮特林·索羅金]]在其著作《現代社會學及其相關科學中的流行與怪誕》(Fads and foibles in modern sociology and related sciences)(p. 70-76)對這項研究予以批評,認為特曼選取的高智商兒童,與隨機選的同樣家庭背景出身的兒童,表現幾乎沒有不同。這項研究也具有難以去除時代影響的缺點,例如因為大蕭條及二戰而未能進入大學等。但儘管有這些缺點,該研究的數據還是經常用於相關研究,因為除此以外沒有如此長時間追蹤的樣本數據。 === 智力 vs 情境 === 情境主義者(contextualist)相信每個文化有其自己獨特的智力觀點,以滿足兩個目的 : #界定行為適應的本質 #解釋為何某些人在相同的作業中表現得比其他人好。 情境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智力如何與情境互動。 [[w:Michael Cole (psychologist)|Michael Cole]] 與其同事曾做過一個有趣的跨文化智力研究:研究者請非洲的 [[w:Kpelle people|Kpelle 人]]將字彙分類 (如分類水果或蔬菜名)。在西方文化中,較聰明的人一般會依物件的等級做分類,再依其屬性區分層次。如果以此法來分類水果與蔬菜,人們會將不同種類的水果名稱放在一起,並標示為「水果」,而蔬菜的部分也是同理;較不聰明的人則會以功能來分類,像是物品的使用方式。若是以此法來分類,人們會將「水果」與「吃」分在一起,因爲我們吃水果。Kpelle 人是以物品的功能來分類詞彙,儘管研究者嘗試了各種方法促使他們以等級來分類詞彙,但都無效。最後當實驗者要求一位 Kpelle 人以較不聰明的方式分類時,他馬上毫無困難地分類出詞彙。在西方,人們學習到如何站在測驗內容的角度進行思考,然而 Kpelle 人沒有經歷過西方教育,也沒有曝露在西方的測驗環境,不過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西方成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方式其實相同,並非以測驗中所需的認知能力來處理。 Kpelle 人的例子挑戰了西方的智力觀。 ==== 結論 ==== 要做出一個完全文化公平(culture-fair)的測驗幾乎是不可能的。文化公平的測驗,是指測驗內容對每一位來自不同文化的受試者而言,都是適當且公平的,如果受測驗者來自不同的文化,對智力有不同定義,則幾乎無法找出公平的測驗題目。例如,美國人通常對反應迅速有正面的評價,但其他文化可能更偏好謹慎、深思熟慮的決策模式,反而認爲匆促的決定是不明智的。 有些心理學家批評情境取向觀點沒有將「情境」做清楚的定義,而且也沒有具體說明情境如何影響智力。智力的內部取向觀點也許過於強調腦袋中發生的事情,而情境取向觀點則對心智中所發生的描述得太少,因此一些理論家試圖找出一個較完整的方式,來研究大腦內部與外部對智力的影響。 === 智力 vs 腦袋大小 === :  19 世紀的顱相學家對此進行了多次闡述,即高額頭(大腦較大)與智力之間的密切對應關係。但是,更大的大腦真的會讓你更聰明?這題的答案是,「是的,有點。」 :  普遍的經驗法則認為,動物體型越大,大腦就越大。畢竟,一個更大的生物就有更多的皮膚需要神經支配、有更多的肌肉需要控制,所以需要一個更大的大腦來掌控他的身體。因此,在研究大腦大小時,控制整體大小是有意義的。透過這個衡量標準,'''人類的大腦相對身體質量約為 2%''',那麼大型哺乳動物——大象、海豚和鯨魚呢?他們的腦遠遠大過人腦,對於一些鯨魚來說,甚至可以高達 10 公斤。不過,考慮到他們的體重,從雄性非洲象(7,000 公斤)到藍鯨(180,000 公斤),它們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不到1%。以比例來看,相對於人的大小,人腦比這些生物的大腦要大上許多──可惜人類無法以此自鳴得意,因為類似鼴鼠的哺乳動物,他們的大腦約佔全身質量的 10%。 :  那麼,我們和史前人類比起來又如何呢?,穴居人「尼安德塔人」的顱骨容量比現代人類大150 至 200 立方公分。然而,儘管擁有更大的大腦,尼安德塔人仍在 35,000 到 40,000 年前就滅絕了。 :  實際上,平均而言,更大的大腦與更高的智力有關;皮層的頂葉、顳葉和額葉區域以及這些區域的厚度與智力也有相關,但同樣也只是適度相關。因此,大腦大是否會導致高智商,或者兩者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仍然未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在'''新皮質(neocortex)中的神經細胞''',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種(如類人猿,鯨魚、海豚和大象的額葉皮層)都來的多,無論他們的大腦有多大。 :  也許區分智力的不是大腦的大小、相對大腦大小或神經元的絕對數量,而是我們的神經迴路變得更加精簡、新陳代謝效率提高,以及突觸連結變的更加複雜,讓我們能擁有更優秀的智力。 :  總的來說,或許正如達爾文所推測的那樣,'''智力高低很可能是許多不同因素的組合''',並且在逐漸的進化過程中,這些組合使我們與其他物種區分開來。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物種亦是如此,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應對方式。 '''腦的演化 - 逐漸變小的人腦''' :  事實上,每個有現代人類祖先居住的大陸的骨骼證據皆指出,我們的大腦在過去1萬到2萬年中確實變小不少。直觀的猜測是,大腦尺寸縮小是體型減小的副產物,或是自我馴化或轉向農業飲食的結果(因為在遠古時代,人類的飲食多需要大量咀嚼,如馬類、野兔、馴鹿以及狐狸,因此需要較大的頭顱;而隨著時間的演近,人類的食物變的簡單易食,因此頭顱逐漸縮小)。以下提供不同的猜測與簡介: *'''氣候變遷假說''' ::  科學家發現,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後的1萬年內地球上的溫暖氣候條件,可能是導致人腦尺寸變小的原因之一,因為較冷的條件有利於體積較大的物體更好地保存熱量;隨著現代人類已經適應了溫暖的溫度,我們的生活方式通常也變得對體力要求降低,這總體上有助於減輕體重。 *'''高耗能組織假說([https://www.jstor.org/stable/2744104 The Expensive-Tissue Hypothesis])''' ::  尺寸縮小的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高耗能組織假說中提到,大腦的能量非常昂貴,除非有必要,否則不會保持更大的尺寸。更新世時期,大腦的擴張源自於社會挑戰、生態壓力,以及飲食的品質和多樣性;一旦他們受益於增強的群體認知能力與更高的文化智力,又可以藉由反饋迴路來加速大腦擴張。不過到了全新世,人類的大腦尺寸開始逐漸縮小,情況與馴養動物的相似──這說明了人類可能是透過故意從繁殖種群中移除高度攻擊性的個體,來進行自我馴化。 *'''神經能量成本假說''' ::  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人類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D._Hawks 霍克斯(John Hawks)]則表示,腦容量縮小代表我們越來越聰明;因為大腦事實上消耗了我們20%的總能量,因此腦容量越大也就消耗更多能量,也需要更多時間發展。霍克斯指出,2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人口激增促使了這項不尋常現象的產生,人類的腦袋變的更精簡化且有效率。 *'''集體智慧假說''' ::  如果智力是社會而不是個人的屬性,則腦容量的減小可能不會損害認知能力。[[w:法蘭西斯·高爾頓|Galton]](1907)首先描述了人類群體決策的準確性,可能超過任何單個群體成員的準確性。如果大腦的生產、維護和運營成本在代謝上很重要,那麼集體智慧便可以減少對神經組織的能量需求,以支持個人的認知能力。 ::  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群體逐漸擴大、社交互動變得更頻繁、社交網絡也隨之複雜化。社會文化複雜性的上升,並不是因為特定的個體變得更加聰明和文化熟練,而是因為人類的相互聯繫不斷增長,不斷交流的群體才有了集體智慧的出現。雖然動態且極其複雜的社會環境的互動導致對大腦的需求增加,社交網絡規模和大腦的代謝需求的反饋迴路之間,卻可能存在相互限制的情況。如果群體決策產生的適應性群體反應,超過了個體決策的認知準確性和速度,並產生了有益的後果,那麼人類大腦的大小便很可能因此減小,以節省代謝成本。 === 智力 vs 年齡 === 本小節將探討智力和年齡的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論上一個人所學習、接觸到的事物也會增加,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也應該會隨著時間提升。係愛丁堡大學的一群想要知道年齡與智力關心理學家在1932年開始了一場[[w:Lothian_birth-cohort_studies|Lothian birth-cohort study]]的實驗。 ==== 實驗方式 ==== 他們找到了大量11歲受試者並對他們進行Morray House Test(MHT,智力測驗的一種),爾後在1999年找到了數名受試者年齡分布在11到79歲的受試者再次進行MHT,其中79歲的550人皆是1932年做過MHT測驗的人,並且每隔2-3年就重新做一次智力測驗,總共進行了四波實驗,最後一次是在受試者平均年齡90歲時,目的是為了尋找年齡與認知、智力的關聯,和智力的穩定性。 ==== 實驗結果==== 在剩餘的129實驗對象中(有些退出、失聯、死亡)有106人是同時擁有兒時MHT智力測驗成績和第四波實驗測驗成績的的,而90歲的成績明顯比11歲時的成績更好,不過90歲時的成績相較於79歲到87歲之間的成績卻分布的更加平均,分數也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幼時的智力與年老時的智力有極強的關聯性,而這也證明了智力是一項極為穩定的特質<ref>Deary, Ian J.; Pattie, Alison; Starr, John M. (December 2013). "The 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From Age 11 to Age 90 Years: The Lothian Birth Cohort of 1921".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12): 2361–2368.</ref>不過結果也顯示,79歲到87歲之間,智力的變動與幼年的智力無關,幼時擁有較高的智力並不代表在年老時不會衰退。 === 學者症候群 === ==== 簡介 ==== 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又稱專家症候群,是指人在某高度專門化的特定領域有超出常人的表現,但卻廣泛地在其他方面有明顯的心智障礙的現象。突出表現有多種不同形式,包括演奏樂器、繪畫、記憶、心算、日曆運算能力等。<ref>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D%B8%E8%80%85%E7%97%87%E5%80%99%E7%BE%A4</ref>根據統計,高達 75%的學者症候群患者都有自閉相關症狀。這項統計雖然顯示出學者症候群與自閉症的高度相關,但仍不能推斷兩者有絕對的關係。學者症候群的相關症狀並未正式納入精神疾病的診斷,因為這些症狀多半可被歸類為其他疾病。統計指出,男性罹患學者症候群的機率高出女性4~6倍,除了是因為自閉症患者也都以男性居多外,有說法提出男性胎兒若體內循環的睪固酮(Testosterone)過高,可能會產生毒性,對大腦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 成因 ==== 一部分患者是天生的,即在成年前就表現出學者症候群的天賦,這樣的患者通常伴隨著另一項「平常」能力的失去,且一部分患者會在成年後失去他們過人的天賦;另一部分患者則是經過創傷,特別是腦傷或罹患腦部疾病,天賦才突然被激發。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學者症候群是因為大腦某些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減弱,伴隨著某些腦區的神經元活動增強所致。它涉及了腦傷(通常是左半腦受傷,跟米勒的額顳葉失智案例類似)後的三種階段: # 「動員」,也就是未受傷的腦區(通常是右半腦)的神經元活動增強; # 透過「重組」來鞏固先前不存在的新的神經連結; # 最後,新連結的腦區活動增強,並「釋放」潛藏的天賦能力<ref>Treffert, D. A. (1989). Extraordinary people: Understanding "idiot savants".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ref>。 * 另一派學者認為,大腦在 25 歲前都一直在發育。在十多歲時沒有用到的大腦迴路,在之後將永遠失去效用。青春期的情緒變化和青少年不斷發展的大腦相關,他必須建立或者關閉正在增加的神經迴路。首先人體會生成過多的腦細胞和神經連接,因為顱腔中有足夠的空間,還有足夠多的營養物質和生長因素。過量的生成後,第二步是競爭性淘汰,它們為生存而戰,有時候,這被稱為「神經達爾文主義」:腦細胞和神經連接的適者生存。對於那些學者症候群患者,在過量生成之後可能是與眾不同的連接保留下來,於是擁有了與眾不同的技能,但代價是可能會失去社交、語言能力等相關的連接。另外,也有學者主張人人皆有「專家」般的能力,但大多數人因為使用高科技環境所倚重的抽象思考和推理能力,而抑制了「專家」般的能力<ref>Lopez, S. J., & Snyder, C. R. (Eds.). (2009).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也就是說,可能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專家的能力,但不夠明顯,或是因為環境影響甚巨,而被其他因素掩蓋。 * 另外根據最近澳洲雪梨大學心智中心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大腦的神經變化可能就是獲得「學者能力」的原因。實驗中,讓受試者接受跨顱直流電刺激(tDCS),以在其身上誘發出類似的「學者能力」,最後要求實驗組與對照組解開一道困難的「九點謎」(Nine-dot puzzle)。研究結果發現,在接受 tDCS 刺激前,沒有人找到解法,而其中 29 名受試者接受了「假刺激」(電極沒有放電,以測試是否存在安慰劑效應)之後,也仍然找不到解法。然而,真正接受 tDCS 刺激的受試者,約有 40%(33 名中有 14 名)成功提出答案<ref>Chi, R. P., & Snyder, A. W. (2012). Brain stimulation enables the solution of an inherently difficult problem. Neuroscience letters, 515(2), 121–124. https://doi.org/10.1016/j.neulet.2012.03.012</ref>。 ==== 特徵 ==== * '''記憶''' :按照過去頭腦中曾經見過的景象,創造世界的模式,這稱為「意象」,人類往往通過意象看世界,把問題簡單化。如果生活中只有少許變化,人類會為了提升腦部效率而自動忽略。相對地,學者症候群患者沒有這些模式,他們看世界的模式不同於一般人:普遍人通常依賴認知記憶(又稱為語意記憶),它非常寬泛但不深入,因此人會忘記非常多事物;學者症候群患者則運用習慣記憶(又稱為程序記憶),其往往侷限在狹小的領域內,但非常專精深入,幾乎是沒有極限的。 :專家利用核磁共振,比較數學天才呂迪格與一般人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大腦活躍區域有何不同。他們發現,呂迪格在做簡單運算時,大腦活躍區域與一般人幾乎相同;不過在進行更高階的運算時,呂迪格的大腦激活了一般人已經棄用的區域,這部分通常與數學無關,但是他利用這部分儲存了至少 25 萬個中間數據,以便在進行複雜計算時取用。這部分通常與面部辨認有關,人類一開始就是面部辨認的專家,所以如果我們發展了特殊技能,此特定區域便會被激活,並用以儲存專門的知識。 :為了應對時刻變化的路況,人們學會了換檔、煞車、機械地轉方向盤,這樣開車的時候就不會出錯,此情況下的大腦是在無意識記憶的層面上工作,這時思維順暢,運轉迅速,儘管死板,但不會出現問題。神經生物學家認為,學者症候群患者也運用此記憶區來處理事實性知識。此外,一種理論認為,許多學者症候群患者的大腦皮層,和皮層下邊緣系統之間的複雜迴路有缺陷,而我們的選擇性感知和事實記憶通常由這些迴路控制。 * '''創造力''' :創造力,主要是大腦前部神經元網絡的一種功能,這些網絡強烈依賴一種名為多巴胺(Dopamine)的興奮劑。前額皮質網絡中的多巴胺濃度越高,人的創造力就越強。因為此網絡能調用我們的長期記憶,而這部分記憶位於大腦的後部,所以先前毫不相關的思想或意念,現在受刺激下集合在一起,造成此時想到的主意是先前不曾想到的。 :有專家認為,學者症候群患者忽略信息過濾的機制,是形成非凡創造力的關鍵。 :科學家研究愛因斯坦大腦時發現,額外的腦細胞使他擁有更強大的數字處理能力,也是他有如此的創造力之原因之一。愛因斯坦曾說他自己總是保持著童心,他總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此他總是能看清細節。 ==== 影響 ==== 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的研究結果,促使心理學者重新審視智力理論,尤其是 G 因素和特定能力理論、一般智能和模組智能的論戰。加德納就認為學者症候群的出現,說明了智力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但是學者症候群的特殊表現受限於一般智能的研究,隱含著特殊能力與一般智能的並存(Gardner, 1983)。因此,這兩種智能如何互相影響,進而展現出人類多元複雜的智力表現,是智力理論研究未來必須回答的問題。 {| class="wikitable" |+ 學者症候群 |- | 成因 || 大腦某些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減弱,某些區域的神經元活動增強 |- | 記憶 || 狹小且深入 |- | 創造力 || 高,忽略信息過濾機制 |} ====學者症候群的治療==== 學者症候群本身並不算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為大腦受損,而產生的表現狀態,因此就如同自閉症(Autism)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一樣,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克服學者症候群所帶來的障礙,而非將該症狀「治癒」。對於學者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曾有兩派說法,一派學者認為不應該加強患者所擁有的傑出技能,才能讓患者回歸正常;另一派學者則建議,患者本身所擁有的傑出能力可以作為其與他人溝通的橋樑,透過專業的治療,在訓練和發揮患者的「特長」時,也增進了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互動,並同時學習如何獨立過日常生活。 舉例來說,一位學者症候群患者在接受加強語言的訓練並且正常上學之後,便丟失了原有的藝術技能。雖然這只是一項個案,但是我們仍可以發現,如果想強化其他領域,並且試圖讓其進入一般人的教學環境,可能導致一種「權衡現象」,即為了加強其他弱勢領域,使得原本的擅長領域也跟著變弱,從這點看來,'''加強學者症候群患者的擅長技能,並且接受特殊教育''',可能會是較為有效的幫助。 ==== 學者症候群的著名個案 ==== 學者症候群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 * '''記憶力''' (Memory) :金·匹克([[w:Kim Peek|Kim Peek]], 1951 年 11 月 11 日-2009 年 12 月 19 日):生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為美國電影《雨人》(Rain Man)的原型。金·匹克出生時因巨頭畸形,導致小腦受損、胼胝體發育不完全,但腦部的異常卻帶給他數字計算和記憶力方面的超凡天賦。金能夠記得他出生後 16 至 20 個月的事情,也能背誦上 12000 本書,且每頁只需要約 10 秒鐘,便可以將讀到的東西清楚地記下來,而書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包含歷史、文學、地理、數字、體育、音樂和年代。在心理學測驗中,匹克的智商低於平均值,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測試中他的測試值卻遠高於一般人。然而,這些腦傷也導致了其嚴重自閉症的認知和行為障礙,且因為小腦的損傷影響了運動協調、精確度和準確的時機控制,他不僅在繫扣子等細微動作上有障礙,他四歲時才會走路,且一生為止都是橫向走路的。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學者症候群的技能有許多是很冷門的項目或是較為瑣碎的技巧,例如:熟記門牌號碼或是辨識機器馬達的聲音等。 * '''音樂能力''' (Music) :萊斯理·蘭姆克:是一位腦性麻痺兼重度智能障礙的盲人,沒學過鋼琴。他在 14 年那年,第一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過了幾個小時他就能將曲子流暢無物的彈奏出來。他能演奏及演唱的曲子多達數千首;也能即興演奏及創作樂曲。 :Tony DeBlois:失明,但能記住大約 8000 首樂曲。 :Derek Paravicini:失明,但 9 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br /> * '''語言能力'''(Language) :Christopher Taylor:是個自閉症患者,在出生後六週時大腦即受損,但同時開始展露過人的語言學習能力。他三歲就能讀法文書,並靠讀外文書自學語言,總共會 20 多種不同語言。 * '''算數能力''' (Arithmetic) :Thomas Fuller:他在1710年時生於非洲,是個重度的心智障礙者,不過自從他在童年時代學會數數到100後,就開始展現他驚人的計算能力。有人曾出了三題計算題對Fuller進行測試,第一題是「一年半總共有多少秒?」他只花了兩分鐘就算出答案是47,304,000秒;第二題是「有一個人活了70歲17天又12小時,他活了幾秒?」Fuller一樣只花了90秒就算出答案是2,210,500,800秒,而且把閏年也算進去了;第三題是「假如有一個農夫養了6條母豬,第一年各生了6頭小豬,如果接下來8年都按照這樣的比例生小豬的話,這個農夫會有多少頭豬?」Fuller只花了10分鐘依然正確的算出答案是34,588,806頭。Fuller終其一生都不會寫字,但在計算方面的能力,卻是讓所有人望塵莫及。 :丹尼爾·譚米特:在其自傳《星期三是藍色的》中,提及自己驚人的計算能力(利用特有的圖形法)及背誦圓周率至小數點後第 22514 位。 * '''視覺藝術能力''' (Art) :克雷蒙:克雷蒙在嬰兒時期學習能力極佳,但大約三歲時因為意外摔落,導致腦部受到嚴重的創傷,造成認知發展急遽減緩,以及嚴重的智能損害,包括詞彙和語言方面的障礙。然而,他開始發展出超凡的雕塑天賦,只需要看一眼雜誌上馬的照片後,就能在半小時內雕塑出栩栩如生、包含肌肉和肌腱等細節的立體馬兒。 :山本吉彥(Yoshihiko Yamamoto):山本吉彥是一名重度智能障礙的水腦症兒童,同時有嚴重的聽力損失和語言障礙。被安置在啟聰學校的他,學校裡的老師曾試圖想辦法幫他提升語言能力但都未果。後來老師開始鼓勵他用畫圖的方法來和人溝通,結果反而激發了他的潛能,他的繪畫作品受到大家的注意與肯定,也在許多比賽中獲獎(Morishima, 1974)。 * '''日曆運算'''(Calendrical calculations) :西瑞爾:十歲的某一天,西瑞爾被棒球擊中後昏迷,當他從腦傷恢復後,發現自己有能力進行複雜的曆法計算,並能夠記得每一天大部份的生活細節,甚至當天的天氣。 :赫寧: 1985年,中國大陸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神經生理室主任陳時興,在上海虹口發現赫寧,他的智商雖然低於33,但是能夠說出1975年到1989年間的日期、農曆節氣,也能不看手錶就能正確地說出現在是幾點幾分,且誤差值在五分鐘之內 *'''機械操作能力'''(Mechanical operation ability) :Hoffman 和 Reevesy(1979)所描述的個案(姓名未透漏),可以修理各種電器用品,如時鐘、洗碗機或是替電燈泡接電路。 :Phillips(1930)的個案也有類似的情形(姓名未透漏),這個個案有智力及語言障礙,到了11歲還在讀小學二年級。但是他能在沒有任何協助下竟然能夠把自己的時鐘拆掉,再組裝成一台風車,他在機械方面的優異能力讓人震驚。<br /> *'''其他能力'''(others) :有些學者有特殊的地理能力,能夠閱讀地圖、記憶方位;也有少數的學者症候群是在肢體動作(如精準的罰球線投籃)、敏銳的感官知覺(如辨認各種味道)、或是巨大的語言記憶方面。一般人認為智能不足的人最不可能有的天賦在學者症候群身上都有可能出現。 ==== 延伸探討 ==== '''為何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容易在智力測驗獲得低分?''' :學者症候群的患者,較容易在智力測驗獲得低分,使其測驗結果的「智商低於平均值」。這是因為測驗透過許多不同層面的認知能力來判斷,患者很可能在計算能力、記憶能力、空間概念上獲得傑出的分數,但是在其他領域的測驗中錯得一塌糊塗,且智力測驗中所包含的口語能力,對於多有自閉症狀的學者症候群患者們,往往是一大挑戰。 == 生活應用 == 目前「智力」在生活上主要應用於智力測驗,透過實際數據量化人們的智慧,並作為生育、教育和就職等議題的參考基準。然而,要完整量化智力並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並非易事,因為大腦中包含廣泛的思考能力,且智力衡量混合著邏輯判斷、思考討論、抽象概念及複雜理解等諸多不同維度的能力,使其中仍存在大量爭議。 === 特定商品能讓嬰兒變得更聰明嗎 === 市面上各種打著讓嬰兒變得更聰明的產品琳琅滿目,從繪本、益智遊戲、電玩、電腦軟體到課程活動等等。這些產品或明示或暗示其有效性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但這些產品真的有效嗎? 一項研究將 117 位九到十八個月大的嬰兒隨機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使用賣得最好的嬰兒閱讀媒體產品(含DVD、詞彙、圖片顯示卡、繪本)為期七個月的時間。此產品宣稱每天使用,經過三到六個月,嬰兒可學會閱讀。研究者利用眼動技術和標準化工具測量嬰兒閱讀能力的發展,結果發現使用這些產品的嬰兒(實驗組)並沒有學會閱讀。有趣的是,他們的家長相信產品是有效的(Neuman et al., 2014)。其他研究也顯示,'''成人與嬰幼兒的對話,對嬰兒語言的發展遠超過被動地聽錄音故事或看電視。 也有研究證據顯示父母某些作為更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能力,像是餵母乳、適當的睡眠與午休、有氧運動、有趣的遊戲、多與孩子說話、給孩子家庭外的學習經驗(如拜訪友人、參觀博物館)、溫暖的親子關係、培養其自我調整能力(如自律、延宕滿足、自我控制等),以及讓孩子了解智力的可變性,甚至於胎兒時期播放古典樂。嬰幼兒產品除了設計與使用上要能符合以上這些重要原則,其有效性也須經過嚴謹的實驗加以檢驗。 === 幼兒智力測驗:發現遲緩兒、給予協助 === 智力測驗創始於法國實驗心理學家比奈([[wikipedia:Alfred Binet|Alfred Binet]]),與西蒙([[wikipedia:Théodore Simon|Theodore Simon]])一同創造了測量智力的方法,編成了《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從此開啟了現代智力測驗運動。 ==== 幼兒智力測驗的意義 ==== 「智力」很難定義,但為了教育、科學研究或實際需求,專家們用「智力測驗」將抽象的智能具體化、量化,其測所得的分數,就是所謂的智商或 IQ。但智力只代表部分學習能力,無法測量人類全部的能力。在成長的過程中,兒童的各項能力會逐步發展成熟,包括:語言表達、環境辨識、理解對話、情緒掌控等。為了瞭解孩子是否在發展上需要特別的協助,才有了幼兒心理、學習能力測驗等的出現。 ==== 施行幼兒智力測驗==== 施行智力測驗的機構多在大醫院中的兒童評估中心,目前常用的是「[http://www.mytest.com.tw/Infant_page.aspx?title=I_WPPSI_IV 魏氏幼兒智力測驗]」(適用三~七歲)和「[http://www.mytest.com.tw/All_page.aspx?title=I_WISCIV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適用六~十七歲)。(連結至測驗網頁) # '''魏氏幼兒智力測驗(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br>作業量表測量兒童處理視覺訊息和操作、圖形設計、物型配置等能力。語文量表評估孩子的字彙量、語文邏輯思考和理解、常識、算術能力。 #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III)''':<br>作業題材測驗孩子對圖畫概念的了解、符號替代與尋找等能力。語文題材測驗孩子的詞彙、記憶廣度、數字序列之記憶排列等。能力測驗的同時,施測之專業人士會觀察兒童的行為以補足、加強智商評估的準確性。例如:受測時的專心程度、聽從指令的能力、情緒穩定度、挫折忍受力等,這些資訊可增強智力測驗的準確度。 ==== 分數的解讀 ==== 以先前資料畫出與受試者同年紀孩子智商之鐘形曲線,以受試者之得分與常態分布進行比較:<br /> {{Aligned table | class=wikitable | row1header=on | col1width=6em | col2width=8em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分數 | 智商評價 | 130 以上 | 非常優秀 | 129~120 | 優秀 | 119~110 | 中上 | 109~90 | 中等 | 89~90 | 中下 | 79~70 | 接近智能不足 | 69 以下 | 智能不足 }} 平均孩子智商為 100,智商分數在常態分佈的左端(70 以下)和右端(130 以上)最敏銳,對於智商在中間的孩子測驗結果並不一定準確表現其智力程度。智商 130 以上和 70 以下的孩子各佔總數之 2.27%,魏氏幼兒及兒童智力測驗之結果對於這些兒童才最有意義。然而智商分數並不是絕對,得出的分數除了和孩子的資質相關外,也受到情緒穩定度或專注度等影響,也因此智力測驗並非「一試定終生」。 === 智力於教育上的應用 === ====智力測驗與成就測驗==== 智力測驗的功能,著重於'''預測教育、訓練及工作中可能的表現''',多使用在教育或訓練之前,且測驗的多為'''一般性、較為廣泛的能力'''。成就測驗與智力測驗施測的時間點與目的雖不盡相同,然測驗的內容多具備語文、數理等測定項目,兩者間難以明確區分。<br/> 由路君約教授研發的「學校能力測驗(水準四)」,以過去學習成果的展現(成就測驗功能),預測未來在學習工作上可能有的表現(智力測驗功能)。主要施測對象為高中、高職、五專水準之學生。測驗內容側重直接測量在學校所學得的能力(school-learned abilities),包含了「語文類推測驗」、「數學理解測驗」、「空間關係測驗」,摒除了常見的「抽象智力」、「抽象心理能力」或「高級心理能力」的測驗。路教授認為'''執著於智力「數值上」的高低沒有意義''',不僅無法表現學習成就,也無法預測未來成就的高低,智商的概念應予以屏棄。 '''展望''' 智力測驗,是用來發掘人們的優勢及劣勢能力,讓我們更能發揮所長、填補弱勢。在教育應用上,應是協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向,而不是成為「階級劃分」的工具。因此除了數值化以外,或許可以運用其他呈現方式,例如各人各項能力的相對優劣程度去評比,才能夠扭轉這種以總分數區分優劣的刻板印象。並且通識教育的概念若能普遍落實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裡,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上更加了解自己,選擇更合適的發展與出路,才會有助於社會健康的發展。期盼臺灣社會更重視多元發展,教育內容的設計著重多元智能的概念,方能給予莘莘學子更正確合適的學習方向、環境,打造多元人才。 ==== 嘉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 {|class="wikitable" |+ 嘉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八大能力 ! 名稱 !! 能力 !! 舉例 |- | 邏輯數學 || 邏輯思辨或數理方面的敏感力、處理一連串推理 || 科學家、工程師 |- | 語文 || 對文字的意義或語言的不同功能的敏感力 || 律師、作家、記者 |- | 音樂 || 產生和鑑賞節奏、音的高低及音色 || 歌手、作曲家 |- | 自然觀察 || 對自然物體(如植物、動物)敏感、能透過感官做細微的區別 || 氣象專家、天文學者 |- | 空間視覺 || 精確察覺視覺與空間、對最初的知覺能夠予以轉換 || 建築師、攝影師 |- | 肢體動覺 || 善於控制自己身體運動、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 || 運動員、演員、醫生 |- | 人際 || 敏銳辨別和反應出他人情緒、意圖、動機和慾望,並做出適當反應 || 領導者、外交官、委員 |- | 內省 || 能察覺並區別自己情感變化,且能利用它們來引導自己的行為,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 心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 多元智力理論的提出,旨在提醒教育家'''用多元的管道找出真正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只靠智力'''測驗界定人類的能力。 '''Wallach Eff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Wallach Otto Wallach]是19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然而Wallach並非從小就對化學有興趣。歷經學習文學科、繪畫藝術等領域的挫敗,後來是Wallach的化學老師看中他一絲不苟的性格,認定他具備修讀化學的必要條件後,Wallach才轉向化學領域研讀,這才發現原來他對化學領域有極高的才智。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Wallach最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也許我們像過去的Wallach一樣,被別人視為“蠢才”。但是當潛能被發掘後,你也許可以扭轉命運,取得驚人的成就。這是Wallach Effect告訴我們的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才能。 === 聰明藥 === 聰明藥,又被稱為學習藥物或記憶增強劑,是以學習為目的,能夠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的處方藥。在美國大學生中使用「學習藥物」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流行,許多學生在寫一篇重要論文或準備參加重大考試的時候,會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使用學習藥物。他們相信處方興奮劑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和提升學習效率,常見藥物包含Adderall、Ritalin、Focalin 和 Concerta等。學者認為,雖然聰明藥可能會暫時增加記憶力,增加對已完成工作、精力和動力的感知,但實際認知能力是保持不變的;就長期而言,必然會對健康產生不利的負面影響,例如睡眠剝奪、藥物成癮、頭痛、頭暈、失眠、口乾、食慾不振、腹瀉、中毒性精神病、焦慮、睡眠障礙和心臟問題,嚴重則會導致猝死。 臺灣的食藥署表示坊間最常誤傳為「聰明藥」的是一種叫做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的藥品,派醋甲酯用於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動症」。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為醫師處方用藥,列為第三級管制藥品加強管理,須經由醫師詳細診斷後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再由領受人憑身分證明簽名領受。 <br> === 動物的智力應用 === ==== 動物的智力 ==== 智力的觀念是由人類提出,而人類的智力也一直被認為是所有生物中最頂尖的。除了有各式各樣針對人類的智力測試外,歷史上一直有科學家嘗試去測試動物的智力,證明牠們的行為是有經過大腦判斷而作出。甚至透過不同實驗去分析和鑑定牠們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估計不同動物的智力程度。 早在 1925 年,[[w:沃尔夫冈·苛勒|沃夫岡·科勒 ( Wolfgang Kohler,1887-1967 )]] 便利用香蕉研究黑猩猩的智力。在實驗中,將香蕉放在黑猩猩拿不到的地方,像是高處或籠子裡。起初,猩猩只是坐在地上,經過一陣子後,牠開始嘗試用箱子、木棒等工具協助拿取香蕉,最後也成功拿到食物。經過一連串實驗證明,黑猩猩具備思考解題的過程,也會「使用工具去達成目的」,這是動物界中較少見的能力。 不僅黑猩猩這種跟人類較相近的靈長類動物,被發現具有解題能力,鳥類亦曾經在類似實驗中展示了智力。科學家(Bird & Emery,2009)曾找來四隻秃鼻鴉,分別在牠們面前放置大小不同的石頭,以及一支裝了半滿的水的試管,而水面上飄浮著秃鼻鴉愛吃的小蟲。由於試管太窄太深,秃鼻鴉的喙伸到一半便被卡住了,吃不到小蟲。然而過了不久,秃鼻鴉開始將石頭投進試管裡,直至水位上升至牠的喙能輕易伸進去的地方,再把小蟲吃掉。經過幾次反覆的試驗後,秃鼻鴉察覺到投下較大的石頭會令水位升得更快,繼而轉投大石頭。由此可見,秃鼻鴉同樣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且能進一步強化學習。以上實驗皆說明了,有些動物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聰明得多,他們有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就如同人類一樣,因此動物的智力絕對不容小覷。 === 政府優生政策=== *'''社會達爾文主義:人類自己決定演化方向'''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要避免「不適」人群的過量繁殖以及「適應」人群的不足繁殖。他們不樂見社會福利和瘋人院之類的社會機構允許「劣等」人生存並且讓他們的增長水平超過了社會中的「優等」人,這樣社會將被「劣等」人所充斥。因此,他們主張對於'''智力不足者應予以絕育''',才不會使智障基因廣泛流傳於後世,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優生染色體檢查方法''': ::檢測的方法分為「胚胎植入前遺傳篩選」和「生殖細胞基因療法」 :::「胚胎植入前遺傳篩選」配合試管嬰兒使用,該技術能篩查胚胎的潛在疾病基因,將有問題的胚胎提早銷毀,只留下無問題的,達成人口優生化。 :::「生殖細胞基因療法」分為兩種:「種系基因治療」和「體壁基因治療」,是'''改變人體生殖細胞的方法''',最有希望大幅改善遺傳基因、同時也引起最大的爭議。 :::其中,「種系基因治療」是指'''生殖細胞基因依據功能被修改、整合進入基因組中''',也就是在受精卵、精子或卵子插入新的基因,從而'''永久性改變'''後代基因遺傳。這種方法'''對基因性疾病和遺傳性疾病的對抗非常有效'''。如果這些方法操作成功,確實可以用來控制人體身高、智力和胸圍。但是,要是失敗,意味遭到破壞的基因,也會傳給所有後代。 *'''智力優生學歷史與各國現況''': **美國: 優生運動始於19世紀末。1907年3月9日,印第安納州率先制定了絕育法,對慣犯、強姦犯、白痴、弱智等推行強制性絕育。之後內華達、華盛頓、愛荷華、康乃狄格、加利福尼亞、紐約等州相繼制定了絕育法。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已有24個州制定了絕育法。 **德國: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立即效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法,制定了《遺傳病子孫防止法》,採取了對精神分裂症病人、智力低下者、低能者而不限於弱智者採取絕育斷種措施的做法。種族優生是納粹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們統治期間,這個領域變成德國醫療界的首要哲學,納粹在一體化期間將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醫療專業變成由納粹指派領導的僵硬階級組織。種族優生者是大屠殺,清洗歐洲猶太人、共產黨員、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政治異議者、智障和精障者的關鍵角色。戰後,這些行為普遍被痛斥為殘酷、暴虐,且其背後的種族優越理念是非科學和偽科學。 **日本: 1948年,制定《優生保護法》,簡化申報程序。《優生保護法》不僅允許以優生為理由進行絕育,也允許以優生為理由進行墮胎。於2019年4月24日,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發表公開道歉聲明,針對迫害超過1萬多名男女的《優生保護法》,表示會「誠摯反省」,同時將撥款126億日元給目前仍在世的受害者,每人可拿到320萬日元,作為「救助金」(非賠償金)。 **南非: 1975年《墮胎絕育法》中規定「嚴重智力低下的婦女可以在國立醫院進行絕育手術。」 **中國:1988年11月23日,甘肅省通過了《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關於禁止癡呆傻人生育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的優生立法。《規定》第1條指出其立法目的在於「提高人口素質,減輕社會及癡呆傻人家庭負擔」;第3條明確規定:「禁止癡呆傻人生育……癡呆傻人必須施行絕育手術後方准結婚」;第5條規定:「對已經懷孕的癡呆傻婦女,必須施行中止妊娠和絕育手術」。<br>1990年1月13日,遼寧省通過了《遼寧省防止劣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根據《條例》第2條的規定,所謂防止劣生,「是指採取具體衛生保健措施,防止先天缺陷兒出生,生育健康的後代。」《條例》第1條指出其立法目的在於「促進民族興旺,提高人口素質」;第8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有生育能力的,婚後禁止生育;其中患病一方必須在婚前施行絕育手術;有生育能力的已婚者,患病一方也必須施行絕育手術:(1)雙方有重性精神病史的;(2)雙方為中度癡呆傻或一方為重度癡呆傻的;(3)一方患有軟骨發育不全、成骨不全、馬凡氏綜合症、視網膜色素變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面肩肱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4)雙方患有地方性克汀病的。」《條例》雖然於1995年11月25日被廢止,但基本內容卻為《遼寧省母嬰保健條例》所繼承。 **英國: 根據《2005年精神健全法令》,保護法庭可以代替那些醫學上被認為缺乏心智能力的人員做出決定。這些人群會被要求接受外科手術、人流、強制避孕、甚至終結生命。 **澳洲: 出現關於智障女童手術的案例。北領地高等法院認為對先天智障女童瑪里恩實施絕育手術符合瑪里恩的最佳利益,法庭允許其父母作為瑪里恩醫療決定的代理人,給瑪里恩實施子宮和卵巢切除術。 **比利時: 首都布魯塞爾的政府慈善機構中,年齡在18-46歲智障女性中22.2%已經施行了絕育術,比整個比利時的女性絕育術的比例要高出7%。 == 書籍影音 == === 科普書籍 ===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84751890878 智力測驗的歷史-決定天才或低能兒的合法] #* 作者:史蒂芬‧穆達克(Tephen Murdoch) #* 譯者:周春塘 #* 出版社:博雅書屋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2009 #* 出版日期:2009-9-22 #* 簡介:此書剖析智力研究的成果,也檢討其錯誤,強調別因為智力測驗的結果來區分高下,斷定一切。 #* 附註:此書已絕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4388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 作者:七田真 #* 出版社:世茂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2000 #* 出版日期:2014-05-02 #* 簡介:父母親的教育與行為也會深深影響幼兒的發展,本書將幼兒出生到六歲以前,提供各個階段刺激幼兒智力的方法。 #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6%99%BA%E5%8A%9B%E8%B3%87%E6%9C%AC%E5%8F%8A%E5%85%B6%E7%AE%A1%E7%90%86%E7%A0%94%E7%A9%B6 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 #* 作者:張小紅 #*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 年代:2008 #* 出版日期:2008-01-01 #* 簡介:本書以管理學和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研究智力資本的發展與管理。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481609 論智力:智力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 #* 作者:塞西(s J cecI)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1996 #* 出版日期:2009-3-1 #* 簡介:作者提出智力是一種複雜多資源的系統、並非由基因或者環境單獨決定,而是交互作用的結果。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7497 太聰明所以不幸福?] #* 作者:讓娜‧西奧-法金/譯者:梅濤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7-03-30 #* 簡介:以臨床心理的視角說明如何處理因「資優」帶來的種種困擾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776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 作者: 麥爾坎.葛拉威爾/譯者: 廖月娟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8/11 #* 簡介:以研究擁有傑出成就者的個案,來分析天賦、努力、機運、文化是如何一個人的成就。 === 網路影音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eNghZXtMo 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Machine Learning)?] #* 描述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學習過程以及與人類之間未來互動的可能。 #* 內容概述: #** 人工智慧已經有長達六十年的歷史,當時一群電腦科技研究人員想試試看,機器是否能夠像小孩一樣,透過測試和修正錯誤去發展一套分析方法。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正,雖然是文字建構成的,但他們有想像力、創造力,另外,雖然它讀取資料和語言產出都可以直接透過人類語言,不需要使用程式語言來跟他溝通;另一方面則是電腦學習,它們會記憶並隨著時間漸漸變聰明,但不同於人類,他們不會有短期記憶遺忘、資訊量過大、睡眠剝奪、分心等等困擾。 #** 人工智慧透過經驗累積來學習,分析數以萬計的資料結論出一種演算法則,再透過不斷測試去驗證這個演算法對的正確性,漸漸就變聰明了;有些甚至模仿人類腦部的結構,幫助人類、機器去解決問題。世代都在想像人工智慧未來的可能分歧、想像一個被機器復仇、混亂的社會,但更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應該是,它會如何影響你的工作?若與人工智慧合作,它能幫助我們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Tz3QjcloI Controversy of Intelligence: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 23] #* 發佈者:CrashCourse 於 youtube #* 探討是否有一種影響智力的 G 因素(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以及對於各式智力量化的測驗和其衍生出的優生學進行道德反思。本片有中文字幕(YouTube 內建翻譯)。 #* 內容概要: #** G 因素:人完成任何一種作業的過程都是由 G 因素和 S 因素(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共同決定的。例如,一個人完成算術推理測驗作業是由 G 因素和 S 因素之一的 Sa 因素來實現的,完成言語測驗作業是 G 因素和 S 因素之一的 Sb 因素來實現的。G 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共同基礎。雖然人們都有這種智力,但每個人具有這種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S 因素是個人完成各種特殊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智力。一個人具有完成這種活動的 S 因素,不一定具備完成他種活動的 S 因素。G 因素是智力結構的基礎和關鍵,它代表一般的心理能量,相當於生理能量,各種智力測驗的目的就是通過廣泛的取樣來求得 G 因素。 #** 優生學:影片中簡單的提到優生學起的起源。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將這一新的領域命名為優生學。優生學基於達爾文理論,因此許多優生學家擔心藥物和社會福利等現代制度會在人類中造成生物退化。為緩解生存競爭,現代社會允許“低等物種”繁殖。而優生學的目的卻與這一退化趨勢相反,因此人類能夠促進進化過程。 #** 智商測試:本影片敘述智力測驗的發展歷史,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在 1903 年發表了「智力實驗研究」,1905 年受法國巴黎教育局委託,與西蒙(Simon)合作發明了一個測量智力的工具-『比西量表』, 發展測驗把一些需要特殊説明的學生區別開來。到了 1908 及 1911 年,他們對量表作了修正;至此,智力測驗就在世界各國盛行起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uAF79KPbo&ab_channel=AbrahamFeinberg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03]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uGabceq4&ab_channel=RussCurtis%2CPh.D.%2CProfessorofCounsel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Yuoeqmzs4&ab_channel=AbrahamFeinberg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03 -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08mgzcfyI&ab_channel=Mod%E2%80%A2U%3APowerfulConceptsinSocialScience What is Inter-Rater Reliability?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WAU_I0SjmY&ab_channel=NatalieLarsen Face Valid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tEqAvenA&ab_channel=CurtisAtkisson Research summary - Construct valid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nPrhGygg0&ab_channel=DanielStorage Forms of Validity i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Gnyaa5E5g&ab_channel=WirelessPhilosophy CRITICAL THINKING ] === 電影 === # [[w:人工智能 (电影)|A.I. 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上映年份:2001 年 #*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史丹利·庫柏力克 #* 簡介:本影片探討 AI 是否能有感情?若是有的話他們跟真人的差別又在哪? # [[w:雲端情人|雲端情人]](Her) #* 上映年份:2013 年(美國)、2014 年(臺灣、新加坡) #* 導演:史派克·瓊斯 #* 簡介:本影片探討人工智慧是否能取代戀人的位置,以及情感是否能用程式語言寫出。 # [[w:机械姬|人造意識]](Ex Machina)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導演:亞力克斯·嘉蘭 #* 簡介:本影片探討人工智慧會不會有好奇心與求生欲,會不會背叛創造她的人類呢? # [[w:天才的禮物|天賦的禮物]](Gifted) #* 上映年份:2017 年 #* 導演:馬克·偉柏 #* 簡介:主要在探討讓天才兒童跳過童年和朋友玩耍的階段,直接接受專業訓練真的是好事嗎?這個社會是否太看重天才的頭腦而忽略他們身為人的心情。 # [[w:露西_(電影)|露西]] (Lucy) #* 上映年份:2014 年(美國、台灣) #* 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 #* 簡介:描述一名住在台灣的年輕女子露西,被迫幫黑幫王老大工作,成為運毒工具。但她某次無意中吸入大量的實驗藥物,反而強化了她的腦部功能,讓她擁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力,甚至沒有疼痛感,這樣的突變則引來張老大與幫派追殺,她藉助神經科學家與巴黎警察幫忙,躲避幫派追殺。本影片探討人腦智力的極限到底在哪,又能發展出什麼功能? # [[w:雨人|雨人]](Rain Man) #* 上映年份:1988 年 #* 導演:巴瑞·萊文森 #* 簡介:本影片介紹了學者症候群,這些患者中,有些同時也患有自閉症,但他們天生就擁有優異的智能或藝術天賦。 # [[w:全面進化|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 #* 上映年份:西元 2014 年 #* 國家:美國、英國、中國 導演:瓦力.費思特 #* 簡介:以不久的未來為背景,敘述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正全力打造一種有意識的高端人工智慧,它結合史上所有知識的智慧總和,還具有豐沛完整的人類情感。這種極具爭議性的實驗令他聲名大噪,卻也讓反科技激進組織將他視為頭號目標,企圖不擇手段阻止他的研究。探討將意識傳輸至電腦中,使人類永生不死的科幻電影。 # [[w:银翼杀手|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 上映年份:1982 年 #* 導演:雷利·史考特 #* 簡介:此片主要是在探討複製人是否有人性與情感。 # [[w:机器管家|機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 #* 上映年份:1999 #* 導演:克里斯·哥倫布 #* 簡介:一個家事機器人與一家四代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並展現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排斥到逐漸接納,最後甚至成為精神支柱的過程。 # [[w:機械公敵 (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 #* 上映年份:2004 年 #* 導演:亞歷士·普羅亞斯 #* 簡介:在未來機器人普及的社會,一位因過去經歷排斥機器人的警察受託調查怪異的自殺案件,並發現機器公司的人工智慧陰謀,最終藉由一名產生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桑尼)解開心結,而社會受事件影響重新檢視人與機器人之互動倫理。此片旨在探討具有人工智慧的系統能否妥善的考慮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像是生命、自由、情感? # [[w:en:Vitus_(film)|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 上映年份:2006 年 #* 導演:弗蘭迪-M.米偌 #* 簡介:此片主要在探討,高智商真的是天賦?還是阻礙人生的絆腳石?透過此片可以了解天才在生活上的諸多不便! # [[w:墊底辣妹|墊底辣妹]](学年ビリのギャルが 1 年で偏差値を 40 上げて慶應大学に現役合格した話)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原作者:坪田信貴 #* 導演:土井裕泰 #* 簡介:此片主要在講述女主角智力不低,但卻終日玩樂打扮疏忽課業。一次契機遇到了精通心理學的一對一補習班老師坪田,便開始了奮發向上的奮鬥史。在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下,不知不覺中,這位曾經成績墊底的小辣妹距離她的目標越來越近…… # [[w:Temple Grandi|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 #* 上映年份:2010 年 #* 原作者:格蘭丁的回憶錄《在圖畫中出現和思考》所改編 #* 導演:米克·傑克遜(Mick Jackson) #* 簡介:此片主要在講述一個自閉症的女生,由於行為呆滯刻板、無法用言語和別人正常交流,所以他一直被視為白痴,但他其實非常擅長圖像記憶,在上大學他遇到了非常照顧和願意栽培他的教授,於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徹底改變了人道對待牛牧場和屠宰場牲畜的做法。 # [[w:天才無限家|天才無限家]](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原作者:勞勃·卡尼格爾所著書籍《天才無限家》所改編 #* 導演:馬修·布朗(Matthew Brown) #* 簡介:敘述印度數學天才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傳奇的一生。在印度馬德拉斯成長,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劍橋大學,獲得數學教授G·H·哈代的賞識,兩人互相扶持,在數學界締造許多成就。 # [[w:心靈捕手|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 上映年份:1997 年 #*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 簡介:此片是在講述男主角是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卻在高等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的叛逆天才。之後在教授和朋友的幫助下,主角打開心房,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的故事。 === 遊戲 === # [[w:底特律:變人|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 #* 發行商:Quantic Dream #* 發行日期:2018 年 5 月 25 日 #* 簡介:人工智慧一向是娛樂文化中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這款遊戲講述的是未來仿生機器人普遍成為社會勞動力後,三名「機器人」在覺醒獨立意識後的行動及不同的行動會導致的結果。遊戲整體由龐大的選擇向劇情,與多樣人物線感情培養系統組成,玩家所做的劇情選擇、人物好感度均會影響遊戲進行。三名機器人分別屬於「機器人公司(以及政府警方)」、「民用」及「革命軍」陣營,三者的行動會互相影響,導致最終會出現數量眾多的結局分支。雖然表面上只是劇情設計豐富多彩的遊戲,但實際上探討的是人類對於人工智慧應該採取的態度、道德論理上的考量,以及為玩家呈現未來機器人普及下的社會可能性。 === 電視影集 === # [[w:生活大爆炸|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 #* 發行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 發行日期:2007 年 9 月 24 日至今 #* 簡介:這是一部故事背景發生於美國加州,描述三位加州理工學院天才和一位麻省理工學院高智商工程師,日常生活相處時發生的各個趣事。 # [[w:少年謝爾頓|少年謝爾頓]](Young Sheldon) #* 發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 發行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至今 #* 簡介:這個影集是上述的《生活大爆炸》衍生的番外前傳,主要講述童年時期的謝爾頓·庫珀跟家人一同在德克薩斯州生活的故事。因為少年謝爾頓智力過人,從小的在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總會發生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螢幕外的觀眾除了能夠一窺謝爾頓成長的故事外,也能更了解高智商孩子生活在「一般」社會裡的艱辛。 # [[w:黑鏡|黑鏡]](Black Mirror) #* 發行商:Channel 4&Netflix #* 發行日期:2011 年 12 月 4 日至今 #* 簡介:查理·布魯克製作和編劇的一部獨立單元劇,議題皆在討論科技與人性之間複雜的關係。布魯克曾言,本劇的內容和結構是「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員、不同的背景,甚至一個不同的現實。但都是關於我們當今的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如果人們一直幹蠢事,十分鐘之後一切就會變成劇中的模樣。」 # [[w:西部世界|西方極樂園]](Westworld) #* 發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 發行日期:2016 年 10 月 2 日至今 #* 簡介: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一座充滿了模擬真人的機器人的成人主題公園,真人遊客們在這裡得以盡情放縱暴力與性慾,享受殺戮與性帶來的生理、心理上的歡愉,然而於此同時,有部分的機器人已自我覺醒,想擺脫樂園對自己的控制,甚至計畫反撲人類,雙方的故事就此展開。 # [[w:疑犯追踪|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 #* 發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 發行日期:2011 年 9 月 22 日至 2016 年 6 月 21 日 #* 簡介:故事主角為一位億萬富翁,他運用超級電腦以及大數據分析,替政府開發出一套能夠預防犯罪的監視系統與 AI 的使用,但在政府運用不當後,主角決定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財富與力量來拯救可能的被害人們。本劇跳脫過去探討是否該發展 AI 的爭辯與說教,而是聚焦在人們應該如何面對智慧AI下的生活 。 # [[w:天蠍行動|天蠍行動]](Scorpion) #* 發行商:CB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 發行時間:2014 年 9 月 22 日-2018 年 4 月 16 日 #* 簡介:《天蠍》是由真人靈感改編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智商 197 的電腦天才華特·歐布萊恩招募了另外三名各有擅長領域的天才開設了『天蠍公司』(Scorpion Company),但公司營運卻陷入困境,後來應美國國土安全局探員凱柏·加洛之邀成為新智庫,幫助美國政府應付各種高科技高智慧犯罪和防止恐怖攻擊,因為天才們和一般人的思考邏輯非常不同,為了天蠍團隊能無礙的和一般人溝通,華特·歐布萊恩邀請了佩姬·迪寧加入團隊,同時也幫助她更加了解自己的天才兒子拉爾夫。 === 動畫 === # [[w:大英雄天團|大英雄天團(英語:Big Hero 6)]] #* 導演:唐·霍爾、克里斯‧威廉斯 #* 上映日期:2014 年 #* 簡介:原本只是醫療用機器人的杯麵,經由天才少年阿廣的設計,升級為可以飛翔、打鬥的超級機器人,為現代人展示了未來機器人的無限可能,並展示機器人與人類的相處情誼。 # [[w:瓦力_(電影)|瓦力(英語:WALL-E)]] #* 導演:安德魯·史丹頓 #* 上映日期:2008 年 #* 簡介:未來機器人可能會擁有自我意識,並提醒現代人應該在科技開發之餘正視環保,否則地球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一片荒蕪。 == 參考資料 == === 專書 === # 塞西(1996)。論智力:智力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9787561764947。 #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心理學(第二版)。台北市:學富文化。ISBN 9789866624094。 # 張小紅(2008)。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北京市: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 9787802334649。 # Stephen Murdoch(2009)。智力測驗的歷史──決定「天才」或「低能兒」的合法劊子手(周春塘譯)。台北市:博雅書屋。ISBN 9789866614361。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2010)。心理學導論(二版)(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等譯)。台北市:雙葉書廊。ISBN 9789866637865。 # 七田真(2014)。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王蘊潔譯)。台北:世茂。ISBN 9789865779337。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2 版)。臺北市:華杏出版社。ISBN 9789861943770。 #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2 版)。臺北市:雙葉書廊。ISBN 9789865668259。 === 期刊 === # León, F. R., & Burga-León, A. (2015).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complex cognitive ability. Intelligence, 50, 221–227.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4.011 # Reilly, D., Neumann, D. L. & Andrews, G. (2016) Sex and sex-role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 Intelligence 54 147-158 doi:10.1 016/j.intell.2015.12.0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5001701 # Lv, Z. & Ting Xu, T. (2016). Does intelligence affect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Evidence from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Intelligence 55, 86-89.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368 # Carl,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UK.Intelligence 55, 90-94. doi: 10.1016/j.intell.2016.02.0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411 # Webster, G. D. & Duffy, R. D. Duffy (2016) Losing faith in the intelligence–religiosity link: New evidence for a decline effect, 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diation by education and life quality. Intelligence 55, 15-27.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000027 # Grigoriev, A., Lapteva, E. & Lynn, R. (2016)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infant mortality, stature and fertility in European Russia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telligence 55, 34-37.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150 # Frenken, H., Papageorgiou, K. A., Tikhomirova, T., Malykh, S., Tosto, M. G. & Kovas, Y. (2016) Siblings’ sex is linked to mental rotation performance in males but not females. Intelligence 55, 38-43.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174 # Zagorsky, J. L. (2007) Do you have to be smart to be rich? The impact of IQ on wealth, incom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Intelligence 35(5), 489-501. doi: 10.1016/j.intell.2007.02.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07000219 # Hafer, R.W. (2016)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IQ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55, 7-13. doi: 10.1016/j.intell.2015.12.00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5001877 # Coyle, T. R. (2016). Ability tilt for whites and blacks: Support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ment theories. Intelligence, 56, 28-34. doi: 10.1016/j.intell.2016.02.00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447 # Irwing, P. & Lynn, R. (2006)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IQ and Income in Middle 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31(2) 191-196.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83.1926&rep=rep1&type=pdf # 盧雪梅(1988)。智力結構模式與其應用。特殊教育季刊,(28),8-14。 https://special.moe.gov.tw/periodical-info.php?guid=BF41000F-ABD2-4834-AC98-1A12816528B6&paid=1005&_g=59AD1B00-FD5F-42FF-BF27-F886501633D3&_p=38&token= # 陳李綢、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4),31-66。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A4%9A%E9%87%8D%E6%99%BA%E5%8A%9B%E7%90%86%E8%AB%96%E6%A8%A1%E5%BC%8F%E7%9A%84%E9%A9%97%E8%AD%89%E8%88%87%E6%87%89%E7%94%A8 # 盧欽銘(1993)。城市與鄉村國中生智力測驗的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75-84。http://epbulletin.epc.ntnu.edu.tw/upload/journal/prog/bd5801f9_20171208.pdf # 洪儷瑜、陳淑麗、陳心怡(2003)。學習障礙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2),215-238。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AD%B8%E7%BF%92%E9%9A%9C%E7%A4%99%E5%9C%8B%E4%B8%AD%E5%AD%B8%E7%94%9F%E7%9A%84%E6%99%BA%E5%8A%9B%E7%89%B9%E8%B3%AA%E4%B9%8B%E7%A0%94%E7%A9%B6 # 王映學、米加德(2007)。智力與智力測驗的歷史流變。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5(6),137-141。http://www.cqvip.com/qk/85140a/200706/26042476.html # 李長虹、謝笑岳(2009)。影響智力測驗公正性的情境因素分析。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5),65-68。 #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 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9C%8B%E4%B8%AD%E7%94%9F%E5%B9%BD%E9%BB%98%E9%A2%A8%E6%A0%BC%E8%88%87%E8%87%AA%E5%B0%8A%E5%8F%8A%E6%83%85%E7%B7%92%E6%99%BA%E5%8A%9B%E4%B9%8B%E7%9B%B8%E9%97%9C%E7%A0%94%E7%A9%B6 # 簡吟文、謝佳燕、孟瑛如(2014)。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 (WISC-IV)表現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7(4),220-255。http://www.aci-taiwan.org.tw/pdf/17-4/c6_c.pdf # 蔡明富(2014)。國小 4 到 6 年級團體智力測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3),47-7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20111002-201406-201409110009-201409110009-47-76 === 學位論文 === #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zff577 #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5se3a # 滿莉芳(2002)。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之研究-以情緒智力與工作特性為干擾。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8g73w5 # 周美麗(2004)。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h48z6z # 王佳玲(2004)。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x3ysmg # 吳佳恬(2010)。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 G0097152008 # 高振耀(2012)。探索斯騰伯格智力三元能力測驗、一般智力測驗以及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6),71-88。doi:10.6457/BSER.201206.0071 # 林畊奇(2014)。人際關係、情緒智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nkx6us # 吳偲嫄(2015)。父母情緒智力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7hckg # 盧祈銘(2015)。智力、創造力各成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2hcvr # 陳李綢、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4,31-66。 #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 === 網路資源 === # Pascale Michelon. (2006, December 18).[http://sharpbrains.com/blog/2006/12/18/what-are-cognitive-abilities/ What ar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Skills, and How to Boost Them? ] # Bryan Johnson. (2009, March 30).[http://www.toptenz.net/top-10-smartest-animals.php Top 10 Smartest Animals] # Hybrid Librarian. (2013, June 3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Cc40RmQKs#t=5m39s World's 15 Most Intelligent Animals ] # CrashCourse. (2014, July 2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Tz3QjcloI Controversy of Intelligence: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 23] # Study.com. (Date Unknown).[http://study.com/academy/lesson/history-of-intelligence-testing.html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ing ] === 引用 === l6ywwmw18kzlwi0wv5r2dh5fnjmnic7 超普通心理学/性格 0 26335 175774 175699 2024-04-26T01:29:46Z Vu84m3wu0 64900 /* 遺傳(Heredity)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性格(Personality)是一個探討人的整體的領域,性格理論試圖探討不同功能間的交互作用,並且透過整體的角度觀察及了解整體的人。 性格心理學研究有三大課題: # 普同性:探究人類性格的共同特徵和基本運作原則 # 差異性:探究人與人之間性格差異的原因 # 獨特性:探究什麼因素讓人獨特,以及如何用科學的法則來解釋個人的獨特性。 '''性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拉開序幕。此學派認為無意識心理過程對性格形成有著顯著影響。隨後,心理學領域逐漸湧現出多種理論學派,如現象學派強調個人經驗的主觀性,特質學派側重於分析和分類穩定的性格特質,而行為學派則從外部行為和環境條件探討性格的形成。社會認知學派進一步融合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考察了個體如何在社會互動中構建和調整其性格。另外,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擴展了研究視角,從單一個體轉向群體中的個體。其探索了個體在群體環境中的行為、認知過程、情感活動及意志品質,研究如何由社會文化背景和群體互動中塑造性格。 ==導論== 從上述性格心理學的三大議題出發,不同的人使用「性格([[w:en:Personality|Personality]])」這個語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不過性格心理學家在界定性格的基本意涵上仍具有一定的共識,大多同意它指涉:'''用於說明或理解個體形成具有持續性與區別性的一組心理特徵或一套心理系統'''。持續性(enduring)指性格特徵能跨越時間及生活情境而展現出某種一致的行為;區別性(distinctiveness)則指能區隔出人們彼此間差異的心理特徵。 《論語·先進》中曾提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的個性愚直,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性格偏激外向,子路的性格則過份剛猛魯莽),顯現了古人對「性格」的觀察。在人類過去不同時期的心理學發展歷程中,二十世紀中葉的心理學家比較偏重於後天的研究方向。像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皆遵循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以形塑其性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反地在 1970 年代後的研究者,將目光轉移到先天影響的可能性上,就如藉由對雙胞胎有系統的性格研究,為先天對性格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近年則發現,先天與後天,生物與環境因素實非性格影響的競爭關係,反倒是常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塑造個體的性格。而性格理論的發展,隨著科技時代的快速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影響個體性格發展的因素顯得更加多元。 性格是分辨人類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傾向的組合差異。就算是在相同的情境下,人們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言行舉止。情境雖說能影響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但同樣的,人們也會影響到情境。性格可藉由觀察、訪問或人格量表所測量出來,而人格量表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方法。 == 人格 ([[w:人格|Personality]])== :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僅僅包括性格,還包括[[w:價值觀|價值觀]]、[[w:自我意像|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從性格的概念可以看出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心理活動上:<br> #人對事物所持的態度:態度是個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評價與內在反應的傾向,人會做出種種不同的評價: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同時還表現出一種內在反應的傾向,即行為活動的準備狀態,而正是這些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形成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br> #與態度相應的行為方式:並非所有態度和行為方式都是性格的特徵,一時性和偶然性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例如:一個人偶爾撒了一次謊,並不能就此認定他具有不誠實的性格;反之,一個人偶然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能說他具有助人為樂的性格,只有當這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具有穩定性和習慣化的性質,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br> :  性格一經形成便趨於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是能區分個體之間差異的核心。<br> 以下區分相關名詞: {| class="wikitable" |+名詞解釋 ! scope="col" width="150px" |名詞 !解釋 |- |'''氣質'''([[w:en:Temperament|Temperament]]) |指一個人'''內在的人格特質''',如內向與外向、勇敢與溫和。它通常是'''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的,不是後天學習而來。現代遺傳生物學者認為,許多先天性格存在著基因的影響。故近代研究多以嬰兒或幼童為主,著重在其與環境、事件互動的差異。 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更進一步的描述,對環境的敏感度、適應力、反應強度、整體情緒表現、行為持久性等,都是組成個體獨特氣質的因素。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 |- |'''品格'''([[wikipedia:Character|Character]]) |基於個人特色去'''面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表現,可藉由一個人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解釋並產生行為反應,主要是性格中後天培養的道德、品行。個人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由行為反映出「性格具有個體差異」,但後天形成的社會性對其認知有重大影響,也因此體現出了階級與道德。性格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就會有不同反應。穩定性分為'''時間上'''的穩定及'''跨情境'''的穩定,同一個體面對不同情境,即使隨著時間流動,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相同,但還是有所區別: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 |'''人格'''([[wikipedia:Personality|Personality]]) |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指一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之持久且一致的特質。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是一組具有特徵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動態型態''',會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個體的內在發展狀況,持續地改變。人格還涉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表現出的思想、感覺、社會適應和行為等方面的模式,這些模式強烈影響一個人的期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 |- |'''特質'''([[wikipedia:Trait Theory|Trait]]) |指人類整體性格展現在'''不同面向'''上的行為特徵。像我們的人格都由不同種的「特質」所構成,其中可能有大方、熱心、攻擊性之類的。在人格心理學中,最知名的理論是五大型格特質。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用五個特質來表達一個人格。包括:思想開放度、嚴謹度、外向度、隨和度和負情緒度五個面向。簡而言之,特質與人格相比描述的範圍較為特定。 |} :  性格心理學家在研究性格時,試圖將所有性格特質,例如外向與內向、積極樂觀與悲觀憂鬱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形容詞統整成簡單明瞭的多元化表格,將這些不同的特徵描述簡化成涵蓋範圍廣的組合。<br>(註:漢語對於性格心理學中的各個名詞有時候會產生翻譯上的歧異,例如 Character 通常譯作「性格」,但亦有譯作「品格」的時候,而 Personality 通常譯作「人格」,但亦會和「性格」混用,讀者應特別注意翻譯上的歧異,以免造成觀念上的混淆。) :  以下將會深入研討人格特性。 === 定義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w: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阿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曾綜述過五十個人格的定義,最簡明的說法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決定了個人對環境的特殊適應方式'''<ref>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ref>。有鑒於對佛洛伊德過度強調人之潛意識的不滿等因素,他還提出了所謂的「[[w:特质理论|特質論]]([[w:Trait theory|Trait theory]])」,將特質定義為「在我們的環境之中,對刺激之穩定、持久的反應方式」,同時也是性格的基本單位。透過個案研究法從對象之日記、自傳等分析出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個人的特質是以其生理為基礎形成的'''概括、個人化的決定傾向''',是'''人格的基礎、心理組織的基本建構單位'''。阿爾波特特質的三個水平是把人格特質中的個人特質再進行更詳細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 主導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質。小說中的戲劇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凸顯其首要特質。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這種特質在人格結構中具支配性,但並非每個人都具有,而有些人會因這些首要特質所產生之鮮明性格而成為著名人物。 |-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 又稱重要特質。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程度存在,也是造就每個人不同之處的一般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 5-10 個中心特質,例如誠實、聰明、清高、孤僻、敏感等等。 |-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 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中表現的特質。例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這些特質通常是從各種刺激、對事物的偏愛或恐懼(像是喜歡吃某種食物)、特定情境(例如室內幽閉恐懼症)所制約。 |} :<br> ;其他定義 #Claridge & Davis(2003)認為性格是由相對穩定、一致的特質集合所組成,它界定了個體獨特的行為、思考和情感<ref>Claridge, G., & Davis, C. (2003).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nold.</ref>。 #Feist(1990)認為一個人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這個人的行為顯示一致性。 {| class="wikitable" |- | '''獨特性''' (Distinctiveness) || 表示能彰顯該個體之特性是有別於其他人,能夠有效區別個體間的差異。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能相同,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仍然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雖然外人都認為他們之間有十分相同的習慣和特質,卻仍然可以分辨出他們之間除卻外貌的差異,這也是連雙胞胎的個性不見得相同的原因。 |- | '''一致性''' (Consistency) || 表示個體在不同的時間軸和情境下仍具有一樣的行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所處環境(時間、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俗語中,我們經常聽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其實就可以顯現出所謂「人格的一致性」。該特性之表現並非隨機、意外的發生,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變,像是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反映出不同方面的人格,例如生活壓力會導致人格的一致性發生相應的變化。 |- | '''整體性''' (Integrality) || 表示人格是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尋求蛛絲馬跡,見微知著地找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其他的心理學領域專注於人的某個面向,而性格心理學注重全人的描述。 |- | '''動機性和適應性''' || 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也是構成人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且具有適應性。 |- | '''自然性與社會性''' || 人格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 |} ;錯誤觀念 *'''「人格是單一的」''':人格彼此間是獨立的,具有不同的組成。 *'''「人格是不變的」''':人格具有穩定性及持續性,但有時隨著時間遷移或是經歷生活中的事件,人格仍可能產生變化。 *'''「特異的人格即為異常的人格」''':每個個體都具有互異的人格,除非人格背離道德文化太嚴重,或是侵犯到他人權益,否則所有人格都應當受到尊重及平等待遇。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 根據上述的討論,目前普遍認為性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如:感覺、認知、情緒、價值等反應諸要素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 ==== 遺傳([[wikipedia:Heredity|Heredity]]) ==== 人格受遺傳之影響可以從染色體上基因結構的觀點解釋。以下三種不同研究方式,皆提供了此觀點的證據,支持遺傳在個體的人格特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比較一起成長的 120 對同卵雙胞胎(MZ)與 50 對異卵雙胞胎(DZ)國中生,兩者性格特質相關係數的差異,可估算個體性格總變異量的遺傳作用性[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3443]。 * 對剛出生就分開的雙胞胎進行研究[https://www.jstor.org/stable/1423378]。 * 對不同情境中工作滿意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研究[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0068224_The_Heritability_of_Job_Satisfaction_Reconsidered_Only_Unique_Environmental_Influences_Beyond_Personality]。 研究發現: *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為重要;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於'''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較為重要。 * 人格的發展是以'''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謂氣質(temperament),大都是藉由遺傳而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卡根([[w:en:Jerome_Kagan|Jerome Kagan]],1929年2月25日 – 2021年5月10日)試圖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個別差異了解兒童的氣質。分為以下兩類型: *'''抑制型''':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容易變得拘謹、逃避、不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膽小、謹慎。 *'''非抑制型''':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可以自得其樂,且面對新奇事物立即就做出反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外向、奔放。 其他相關研究: *'''雙胞胎的人格與遺傳關係'''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心理學家找了超過八百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比環境更能影響性格,尤其是自我控制、決策與社交…等性格特徵。 :此實驗對象為美國的雙胞胎,平均年齡在50左右,實驗方法是藉由項受試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再根據Ryff 心理健康量表對結果進行評估和標準化。從實驗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相較於異卵雙胞胎,有高出兩倍以上的可能性會擁有相同的性格,除此之外,實驗結果也表明如果遺傳連結越強(genetic link),性格特徵就越有可能在家族中遺傳。愛丁堡大學的Timothy Bates教授表示,遺傳對人的自我控制影響最大,研究也表明,基因能影響人的目標、社交、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 環境 ==== 指外在的因素,如:成長背景、社會文化、生活條件、家庭、朋友、社會規範等。 環境除對於性格、價值觀的塑造外,也可能影響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部分。[[:w:zh: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透露了環境因素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可能造成其甲基化或乙醯化等,使基因轉錄機率改變進而造成巨觀上結果的不同。因此環境對於遺傳因素的影響並非完全沒有,但與環境直接造成的性格塑造等相比,影響較小。 =====家庭環境 ===== '''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是最初且最重要的環境'''。<br> 家庭的氣氛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會對其小孩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類似的發現,不同的育幼方式也會影響其後代的個性及行為: 在邁克爾·米尼教授進行的一項老鼠實驗中[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62207/],他將幼鼠依被其母親舔舐的頻率分成兩組。實驗發現,常被舔舐的幼鼠對於新環境具有好奇心,勇於探索,且攻擊性較低;而鮮少被母親舔舐的幼鼠則容易對新環境恐懼,且攻擊性較高。 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導致不同的性格,而要研究家庭對人格的影響,主要是在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產生何許差異。 大多情況下可分為五種: {| class="wikitable" |- ! 教養類型 !! 互動方式 !! 孩子人格發展傾向 |- | '''權威型(Authoritarian)''' || 家長習慣以權力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鮮少有發表意見的空間,也較少情感上的支持 || 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退縮,長大後較缺乏思考批判的能力,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 | '''民主型(Authoritative)''' || 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上採開放且雙向的,雙親有說話的權利,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 '''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正向、獨立負責、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團隊合作、勇於挑戰等 |- | '''放縱型(Indulgent, permissive)''' || 完全接納孩子的思想,較少糾正指導孩子的行為,對孩子較為放縱|| 任性自私、幼稚、具攻擊性、野蠻衝動、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無理胡鬧等行為 |- | '''忽視型(Neglectful)''' || 想省麻煩而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會給予更多的情感回饋 ,以「方便」為主|| '''負面'''發展,如:自我貶抑、無法建立自尊;長大後亦與人疏離,影響人際發展 |- | '''不一致型''' || 家長持不同的教養方式,規範不同且時常改變 || 感到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他人 |}家長的情緒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學會溝通、傾聽,才能讓孩子擁有較正向的性格。另外,家庭物質生活的環境也會對人格產生極大的影響,諸如收入、父母職業、住房條件等等。綜上所述,家庭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行為」,這是麥肯依針對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總結。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相反地,不幸的童年往往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一定存在唯一對應的關係,例如: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而逆境可能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因此早期經驗是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整體的人格形成還會受到許多變動的因素影響。 ===== 學校教育 =====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同學、班級等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有系統地接受科學及文學知識,塑造世界觀,並藉由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好學、堅持不懈等正向人格特質。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亦是評定學生言行標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學生的首要仿效對象,他們的言行皆對學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若是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理的班級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可能增多,但若教師在民主友好氣氛的管理下,學生欺騙行為減少。 由上述可知,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學校若單純強調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學生間則會出現成績至上的風氣,性格上也會有所影響,產生不擅交往、不會溝通等現象。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會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強、自信、積極、樂觀等諸多良好性格。 ===== 社會文化 =====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此處文化的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先民所創造出來,並由現在的居民持續維繫並發展的共同享有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文化對人格有巨大的影響,塑造部分後天形成的人格特徵。此外,社會文化也使成員的人格結構發展趨於相似,造成同一社會內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鑲入」在該文化形態裡。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其影響力因文化而異,因而衍伸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影響分為規範以及價值層面: * 以規範的層面來說,'''社會規範越嚴格的地方,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力越大'''。例如,日本相較於美國具有更嚴厲的規範,人們為了遵從社會框架,人格發展較為拘謹。 * 以價值(社會大多數人認同並維繫的準則)層面來說,人們所認為「好的」價值則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性格,如亞洲社會的儒家觀念強調階級之分,則中下層階級會較容易發展出服從的性格。 此外,在規範中採取之行為的社會意義也會對形塑過程產生影響。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容許較大的變異;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社會就不容許它過大的變異。因此,如果一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徵,難以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有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差異除了人文發展的脈絡,也會受自然環境影響。例如:[[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研究了居住在紐幾內亞不同的自然環境中,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徵[https://www.loc.gov/exhibits/mead/field-sepik.html],將不同民族的人分為三群後發現:<br> * 第一群的男性與女性表現一致的特徵,普遍較溫和、善於合作。<br> * 第二群的男性和女性則一致的較強勢、渴望權力。<br> * 在第三群中,男女則表現不同的特徵:女性較強勢、傾向主導,而男性較不負責任。<br> 在此案例中,後天社會文化對性格的影響可能大於先天的生理性別,顯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影響的重要性。 另外,Rutger Bregman(2021)指出人性格展現的傾向會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媒體重複性的曝光特定「偏差事件」構成了人人皆以爲「人性本惡」的社會氛圍,加上[[w:負面偏誤|負面偏誤]]的效應,反而抑制了人性天生中的互惠傾向,社會文化中共同形構的認知偏差亦潛移默化中形塑了人們的性格與相應行為。<br> ===== 個人認知差異 ===== 以雙文化者(同時持有兩種文化信念系統的移民)為例,可進一步探討其「架構轉換」(frame switching)的情況,意即其可以自動轉換自身擁有的兩種文化架構來解釋任何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知上可促發某種特定的文化架構的情境刺激,可能會對雙文化者後續的思考歷程有所影響。以華人和美國文化間的象徵符號(龍形圖案以及美國國旗)來促發不同的文化架構時,結果顯現出:受美國文化象徵符號促發的雙文化者,更容易對特定行為之成因做出「內歸因([[w:en:Attribution_(psychology)| Internal Attribution]])」(行為者個人的因素),此則可能肇因於美國文化強調個人及自由主義。 ===== 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徵的出現頻率——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傾向做出負面反應,甚至構成反社會行為。世界上炎熱的區域,發生攻擊行為的頻率更高。環境心理學家指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因素,與個人空間的大小有關。有關研究發現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成人的個人空間也比兒童大。 不過,'''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例子如下: 1)個人空間的作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縮短彼此的距離,可增加關係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對陌生人而言則可能引起爭執。另外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彼此比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較佳,但在非近距離時,競爭反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2)「擁擠」(crowding)是因空間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經驗,密度是每個單位空間內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覺(perceived density)指個人對人口密度的知覺,三者並不完全一致。研究指出影響擁擠的主要因素有:(1)個人因素:內控性格、高親和力、偏愛高人口密度、能過濾無用刺激,減低個人的擁擠感;(2)社會性因素:當從事自己不喜歡的活動或被同伴孤立時,個人會有擁擠的壓迫感;(3)客觀因素:人口密度、建築物都很高、迴廊很長、天花板很低或陽光很少等,會增強擁擠的感受。至於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應,除降低個人控制情境的感覺外,還會引發不良的情緒。如果手邊的工作是個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是複雜或必須與人合作時,則可能損及工作效率。 ==== 情境==== 生活中,生理需求與社會動機促成各種情境,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性。一般來說,個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都具有一定的持續和持久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定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應該融入情境因素來一併看待人格。 * '''強情境''':指有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情境'''決定。例如:公眾空間、課堂等。在上課時不可以講話,所以不論內、外向的人都不會講話,因此沒有行為上的差異。 * '''弱情境''':指無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個性'''決定。例如:獨處或與少數人的互動、匿名情境等。在自由的情境中,內向的人可能會保持沈默;外向的人表現健談,可看出行為上的差異。 人格發展會受不同的情境影響,衍伸出不同的特性。以大範圍的文化差異來說,不同文化族群受情境影響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舉例來說,在東方社會,高自我監控者受強情境影響較多;而在西方社會,低自我監控者行事風格上較為個人主義。此外,在行為預測分析上,在弱情境中比較能用該對象的性格來預測,但在強情境中,像是跟同學互動或是跟公司同事做團隊合作時,較難用個性去預測其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的[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ad/#RolSelGenOth 社會自我論]中有提到,未社會化、具創造性的'''自然我(主我)'''與受過薰陶的'''社會我(客我)'''。當預測在獨自一人或是社會互動中的行為時,自然我和社會我的預測效果是相反的。 [[w:古典制約|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和[[w:观察学习|觀察性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皆會影響到人格的塑成。社會認知觀點(Social Cognitive)強調社會互動、想法、感受和行為塑造出人格。這個理論常常關注人們的期待所帶來的影響,諸如我們期待事情會如何發生的想法會影響到我們人格的發展。基於期待不同所導致的人格差異,其在我們的控制點(我們認為對生命事件施加控制的來源)和自我效能(我們有能力貫徹並產生我們想要執行的行為)的意義上是有效的。 === 性格的神經與生理基礎 === ==== 發展 ==== [[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w:en:Gordon_Allport|Gordon Allport]])於 1880 年代比較遺傳與環境對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之後,心理學家開始關心兩者互動關係。性格中有部分並無明顯和遺傳的生理基礎有關聯,例如:學會社會技巧、自我概念、個人生活目標、和社會互動產生各種想法觀念等;而有另一部分的性格卻直接反應出遺傳生理的個別差異,例如:個人特別心情、對某種情境刺激的情緒反應大小。 ==== 研究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n:Jerome_Kagan|凱根]](Jerome Kagon)試著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差別來了解兒童的氣質,他在實驗室直接觀察兒童,認為存在兩種清楚的氣質類型與行為樣貌:'''抑制型(inhibited)'''與'''非抑制型(uninhibited)'''。擁有抑制型氣質的孩童,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件時,會變拘謹、逃避甚至不安,行為較膽小,面對新奇事物時的原始反應便是安靜,尋求父母慰藉,或跑開、躲藏;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於面對新事物時,會立即作出反應,比較勇於嘗試、善於互動。 ; 實驗 :凱根借鑑了愛斯沃斯研究母嬰依戀的個別差異時建立的“陌生情境”,對陌生情境做了改進,對 117 名智力水平相當的中產階級白人兒童進行不熟悉情境中的行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蹤研究。 :他假設在實驗情境中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了兒童的氣質差異。在設計的實驗室結構觀察中,讓一個嬰兒或幼兒與母親一起進入一個不熟悉的房間,在 40~60 分鐘時間裡不斷變換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觀察兒童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陌生物體(如機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時的行為反應。在 14 和 20 個月的測查時主要根據三項指標: ::* 母親離開時的反應 ::* 第一次接觸陌生物體的反應 ::* 母親位在一臂距離之內的反應 :凱根對每個情境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與量化,確定兒童屬於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類型。 :在之後的測查中,除了對抑制性的再次測查外,還加入了可能與抑制性有關的一些測驗,如考察兩類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而且還要分別於 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66 個月、89 個月時分 6 次進行實驗室觀察和母親訪談,每次實驗程式都進行錄像,並有現場觀察記錄。除了量化觀察之外,他還結合問卷法和 Q 分類技術向父母調查兒童日常生活中與抑制有關的行為。 ; 實驗結果 :研究發現,在 14 個月時,被試樣本中抑制和非抑制的兒童各占 20%~30%。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兒童在 14 個月時的抑制性指標,與 4 歲時的抑制性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且不顯著。但是研究者發現,14 個月處在極端抑制和極端非抑制的兒童(大約占總樣本的 15%~20%),他們各自的行為特徵一直會穩定地保持到 7 歲半。 :凱根也認為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抑制性,他認為當兒童面對不熟悉的事件時,如果不能進行同化,理解失敗後就會給其心理帶來不確定性。當前生理學知識證明,這種狀態與大腦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交感神經的抑制有關,並引起心率的加速和穩定化。 凱根發現,心率穩定的抑制兒童和心率不穩定的抑制兒童相比,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因為心率低且變化大的兒童主要通過社會化獲得了這種表面行為,而心率高且穩定的兒童則是先天就具備了傾向於抑制性的氣質特徵。這種氣質特徵可能包括對不熟悉事件產生不確定性的閾限值較低,還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行為抑制的兒童生來就具有這種反應類型的傾向。 ==== 現今研究 ==== 當代研究顯示,抑制型氣質和非抑制型氣質的孩童腦部有所差異,且牽涉不只一個腦區,氣質和個體行為會受不同神經系統間互動的影響。其中,[[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和人類的恐懼反應密切相關,而[[w:前額葉皮質|大腦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部分功能來自影響杏仁核的運作,和情緒反應有關。這些腦部結構有神經可塑性,不完全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後天個人和社會經驗也可以改變腦區結構和功能,影響兒童的情緒傾向。 上述提到的當代研究中,根據[[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MRI]])研究,近來提供明確證據,顯示杏仁核運作在抑制型氣質與非抑制型氣質者有所差異(Schwartz,Wright,Shin,Kagan,and Raugh,2003)<ref>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3703</ref>。研究者研究一群兩歲時就被分類為高度抑制型氣質與高度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讓他們於實驗室中觀看一些熟悉臉孔和新奇臉孔,並發現兩個類別的成人之杏仁核運作情形不同:當看到新奇臉孔時,於兩歲被界定為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們,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較高;而於兩歲被界定為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低。 這個實驗證明氣質特徵有特定生理基礎,並顯示這些生理差異有長時間穩定性。除了腦部核磁造影,當代性格神經科學研究學者也嘗試了解神經系統、[[w:zh:神经递质|神經傳遞物]]([[w:en: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和激素對心理特徵表現的影響以及由身心交互作用的歷程,來了解人的性格。其中,特別有四種化學物質: '''[[w:多巴胺|多巴胺]]([[wikipedia:Dopamine|Dopamine]])''' [[File:Dopamine.svg|thumb|Dopamine|alt=Dopamine structure]] [[File: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png|thumb|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 :*簡介 ::多巴胺(英語:dopamine或DA,擷取自2-(3,4-dihydroxyphenyl)ethylamine),或稱2-(3,4-二羥基苯基)乙胺,化學式:C6H3(OH)2-CH2-CH2-NH2)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多巴胺是兒茶酚胺和苯乙胺類的,一種在腦和身體中扮演幾個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合物,它是一種胺,通常在人的腦和腎臟中合成,由其前體的左旋多巴除去羧基合成。在大腦中多巴胺作為神經傳遞物,透過神經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將訊號發送到其它神經細胞。大腦包括幾個不同的多巴胺通路,其中一個起著獎勵–激勵行為的主要作用。大多數類型的獎勵增加多巴胺在腦中的濃度,並且許多成癮藥物增加多巴胺神經元活動。其他的腦多巴胺用來參與運動控制和控制各種激素的釋放。 ::神經系統以外,在身體的幾個部分多巴胺作為局部化學信使的功能。在血管中它抑制正腎上腺素的釋放,並作為血管擴張劑(在正常濃度下);在腎臟中它增加鈉和尿的排泄;在胰臟中它減少胰島素生產;在消化系統中它減少胃腸蠕動和保護腸黏膜;並在免疫系統中它減少淋巴球的活性。血管除外,多巴胺在這些外圍系統局部合成,在鄰近該釋放它的細胞旁發揮其作用。 ::幾個重要的神經系統疾病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而使用一些改變多巴胺作用的關鍵藥物來治療他們。帕金森氏症為一種退行性狀況引起身體震顫和運動障礙,是透過中腦之中稱為黑質區的分泌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不足所引起。其代謝前體L-DOPA可以工業製造,其純銷售形式為左旋多巴是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有證據表明思覺失調症涉及多巴胺活性水平的改變,大多數經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降低多巴胺活動的主要效果。類似多巴胺拮抗劑藥物,也有一些是最有效抗嘔吐藥物。不寧腿綜合徵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多巴胺活性降低有關。高劑量多巴胺興奮劑可以上癮,但也有一些使用較低劑量治療過動症。多巴胺本身可製造成靜脈注射的藥物:雖然不能從血液到達腦部,其週邊作用使其對心臟衰竭或休克的治療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新生嬰兒。 ::多巴胺是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這種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與上癮有關。 ::愛情的感覺對應到生化層次,和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起的作用有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多巴胺傳遞開心、興奮情緒的這功能,醫學上被用來治療抑鬱症。 ::多巴胺不足或失調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體重莫名減輕或增加、睡眠品質差、便祕等等。甚至會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嚴重時會導致手腳不自主地顫動、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我們積極做某事時,腦中會非常活躍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傳遞物。 ::極端情形如亨丁頓舞蹈症,是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和軀幹會如舞蹈般不由自主地抽動,造成日常行動不便,疾病發展到晚期,病人的生活將無法自理,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說話,容易噎到,甚至無法進食。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為鹽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有光澤的結晶,無臭,味微苦。露置空氣中及遇光後色漸變深。在水中易溶,在無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極微溶解。熔點243℃-249℃(分解)。 ::多巴胺在人體的功能可分為神經系統內與神經系統外兩個部分。 ::多巴胺在腦的功能中,在運動控制、動機、喚醒、認知、獎勵的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還與一些更基礎的功能相關,例如哺乳、性慾、噁心。多巴胺類的神經元在人腦中的含量約有400,000個,其實是相對的少,並且只有在少數區域存在,但是卻投射到很多腦區,並能引起有很強大的功用。這些神經元最早在1964年由Annica Dahlström和Kjell Fuxe標繪出來,並給予這些區域A開頭的名字。在他們的模型中,A1-A7區包含正腎上腺素,A8-A14則包含多巴胺。以下是他們辨認出來包含多巴胺的區域: ::黑質是中腦中一小塊形成基底核的區域,其中多巴胺神經元多在黑質的緻密部(A8)和其周遭(A9)被發現,和運動控制相關,若有失去大部分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導致帕金森氏症。 ::腹側被蓋區(A10)則是另一塊屬於中腦的區域,是人腦中最多多巴胺神經元的地方,但實際上此區域仍然是非常的小。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伏核、前額葉皮質等其他區域,主要和獎勵、動機的功能相關。 ::下視丘後葉也有一些多巴胺神經元(A11),投射到脊髓,但功能並不是很清楚。弓形核(A12)和腦室旁核(A14)都在下視丘,這些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腦垂腺前葉,透過中央聯合的循環組織,抑制催乳激素釋放細胞分泌催乳激素。通常說到這裡的調控時,多巴胺時常被稱為催乳素抑制因子、抑制催乳激素賀爾蒙、催乳激素抑制素。 ::一樣是在下視丘,不定區(A13)的多巴胺神經元則參與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 ::還有多巴胺神經元位在視網膜,被稱為無軸突細胞,在日光的刺激下會活化,釋放多巴胺致細胞外受質中,相對的,在夜晚就會沈寂下來。這些視網膜中的多巴胺能夠抑制桿細胞而提升錐細胞的功能,最後產生對顏色敏感、並增加對比的效果,而其代價是在光線昏暗時便會降低其敏感度。 ::在神經系統外,在週邊,多巴胺也在侷限的區域透過外分泌或旁分泌產生功能: ::首先是免疫系統,尤其是淋巴球,能夠製造並分泌多巴胺,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但此系統的功能為何還不是很清楚。腎的小管細胞能分泌多巴胺,且腎有許多細胞能表現多種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在此能增加腎的灌流、提高絲球體的過濾,並增加鈉離子的排泄。當腎部的多巴胺功能缺失時(可能肇因於高血壓或基因的問題),會導致鈉離子的排泄減少,造成高血壓。胰臟也可以分泌多巴胺(外分泌),其功能可能與保護腸道的黏膜和降低嘗胃道蠕動相關,但還並不是很確定。胰臟的胰島也和多巴胺相關,有證據顯示胰島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時,也會製造多巴胺受器,這些受器受到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是降低胰島素的釋放,但這些多巴胺的來源還沒有釐清的很清楚。 *提升多巴胺的方法 ::#'''運動''':不論是有氧、重訓都有助於刺激多巴胺分泌,研究指出,進行任何有氧運動10分鐘後,疲勞的感覺就能有所改善,20分鐘後濃度會達到最高,因此運動時間不用長之外,也不需要多高的強度,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規律訓練,就能提升多巴胺濃度。 ::#'''多吃蛋白質''':胺基酸的其中一種「酪胺酸」會和酶產生作用,進而轉變成多巴胺,因此只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也等於攝取到充分的酪胺酸,建議可以多吃肉類、魚類、雞蛋、豆類、起司、種子等食物。 ::#'''補充益生菌''':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為它有大量的神經細胞,也產生了很多神經遞質,其中一個就是多巴胺,因此吃進益生菌維持腸胃環境健康,是有助於維持多巴胺水平的。 ::#'''少吃垃圾食物''':吃下大量的飽和脂肪,例如:動物油、奶油、動物皮…等,容易影響到多巴胺傳送訊號,減少大腦接收的水平 ::#'''充足睡眠''': 晚上睡覺時多巴胺的濃度會降低,一早起來為了讓身體產生清醒的感覺,就會大量分泌,這是一個固定的規律,但如果出現長期睡眠不足、熬夜的情況,就會打破自然節奏 ::#'''聽音樂''': 當我們聽到旋律時,可以活躍腦中富含多巴胺的區域運動,達到提升濃度的效果。 ::#'''冥想''': 透過冥想讓身心達到完全的放鬆,為了鼓勵這樣的行為,大腦就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讓你感覺到積極、愉快。 ::#'''曬太陽''': 讓身體接受陽光,雖然不能直接促進分泌,但是可以增加和多巴胺結合的元素數量,提高敏感度,讓身體充分利用到多巴胺。 ::#'''加強抗氧化力''':為多巴胺很容易氧化,所以除了補充酪胺酸增加濃度,還可以額外攝取含有大量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胡蘿蔔、蘆筍…等來提高多巴胺的質量。 ; [[w:血清素|血清素]]([[wikipedia:Serotonin|Serotonin]]) *簡介 ::血清素(serotonin)是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調控情緒、社交行為、食欲、睡眠、記憶'''等功能,可算是與安多酚、多巴胺齊名的幸福物質。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的人會易怒、焦慮、疲勞、憂鬱。因此,血清素也用於憂鬱症的治療,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 *提升血清素的方法 ::1. '''曬太陽''' ::2. 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3. '''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和維生素D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鐵質的食物,盡量食用全穀類,減少加工品和精製品、適量食用碳水化合物 ::4. 維持'''腸道健康''',適量補充益生菌、保持充足水分 ::5. '''益生菌''' ::6.多攝取雞蛋、起司、大豆製品、鮭魚、果仁、火雞、香蕉、全麥麵包。因為其中含有大量[[w:色氨酸|色氨酸(Tryptophan,Trp)]],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 ; [[W:氟西汀|百憂解]]([[wikipedia:Fluoxetine|Prozac]]) *簡介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為百憂解(Prozac)是一種[[w: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抗抑鬱藥。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成人重性抑鬱障礙、強迫症、神經性暴食症、社交恐懼症,還用於治療具有或不具有廣場恐懼症的驚恐症。此藥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和腦中血清素活動增加有關。 *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全身或局部過敏、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吞嚥困難等)、心跳加速,厭食,頭暈、頭痛,睡眠異常,疲乏,精神狀態異常,性功能障礙,視覺異常,呼吸困難等等。<br> ::另外,突然停藥可能會引發戒斷綜合症,導致焦慮、頭暈,感官變化。<br> ::此藥不安全用於孕期會影響寶寶發展,如果之前已在使用此藥,在母乳餵養期間應停止使用。 *濫用可能性 ::根據醫學上對濫用藥物的定義,由於氟西汀不會干擾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因此FDA不認為氟西汀可被濫用。不過,亦有報告指「不影響多巴胺水平」只表示有關藥物不容易成癮,但不表示不會令人興奮。現時氟西汀的安全份量訂為約每周300-600毫克。 : ; [[w:催产素|催產激素]]([[wikipedia:Oxytocin|Oxytocin]]) : 催乳激素又稱催產素、縮宮素、泌乳激素,為一種激素。在母親生產後,催乳激素能'''促進促進乳腺平滑肌收縮,降低[[w:皮質醇|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濃度而減輕母親壓力''',這有助於哺育行為與母親對嬰兒的關愛;正常人的血液中也有一定濃度的催乳激素,其升高對人的關愛、信任、合作、助人行為發揮重要影響作用(Delgado,2008)<ref>Delgado M. R. (2008).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oxytocin. Neuron, 58(4), 470–471.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5.005</ref>,也能促進人際信任、慷慨等有利社會行為(Young,2009)<ref>Ross, H. E., & Young, L. J. (2009).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30(4), 534–547.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09.05.004</ref>。 :近期研究顯示,催產激素可能是透過促進社會識別、調節共同情感以降低恐懼、減緩焦慮,進而影響人類一系列的社會適應行為(Campbell,2017)<ref>Campbell A. (2010). Oxytoci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14(3), 281–295.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0363594</ref>。然而,過多的催產素是有害的。生理機制上,多巴胺會拮抗催乳激素的分泌,藉此控制催乳激素的濃度。 === 人格的分類與測定方式 === 事實上,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然而,對於該如何將這些人格特質去做分類,各心理學家則是莫衷一是。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人格分類: ==== 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分類 ==== [[File:Humorism.svg|thumb|right|250px|四大體液]] 古希臘哲學家[[w: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年)發明了「四根說」,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醫師[[w: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在「四根說」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四液說」,認為人體中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即[[w:四種氣質|四種氣質]]:人的體質不同是由於四種體液的不同比例所致,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四液說 |- ! 氣質 !! 優勢 !! 特徵 !! 缺點 !! 適合職業 |- | 多血質 || 血液占優勢,血液出於心臟,是火根,有乾燥和熱的性能。 || 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變化和消失。 || 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 || 適合需要反應迅速而靈活的工作:導遊、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人員、演員、市場調查員、監督員等等。 |- | 黏液質 || 黏液占優勢,黏液生於腦,是水根,有冷,寒和濕的性能。 || 又為安靜型,有自制力、踏實、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有耐久力,不愛空談,嚴肅認真。 || 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物較缺乏熱情。 || 外科醫生、法官、管理人員、出納員、會計、播音員、話務員、調解員、教師、人力人事管理主管、心理諮詢師等。 |- | 膽汁質 || 黃膽汁占優勢,黃膽汁生於肝,是氣根,有熱和乾的性能。 || 又稱為興奮型,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熱情高漲,直率豪爽,有魄力。 || 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行事魯莽。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考慮後果。 || 適合應急性強、危險性較大、難度較高而費力的工作。例如:導遊員、勘探工作者、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員等。 |- | 抑鬱質 || 黑膽汁占優勢,黑膽汁生於胃,是土根,有漸溫的且具有寒和乾的性能。 || 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持久。思考透徹、有理想、善於發現、精確自律、有美感、分析力強。 || 容易優柔寡斷、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觀、情緒化、自我中心 || 有經營管理、分析設計和規劃能力,適合:經濟規劃、統計、設計、商業推銷、節目主持、相聲演員等。  |} 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對人格的類型做出了極具聯想性的描述,一看到這類人便可立刻辨認出來;但缺點是,人的多樣性要比這幾種類別豐富得多。簡而言之,這種分類方式試圖將具有連續性的物體或現象,作非連續性的區分,進而造成「中間的灰色地帶」無從分類。 於是,一些研究者決定不再嘗試以「類別」畫分不同的人格,而是透過不同的「維度」。 ==== [[w:十六種人格因素|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 美國心理學家[[w:雷蒙德·卡特尔|卡泰爾]](R.B.Cattell)是維度分類的先驅之一,他將統計學應用於心理學研究中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統計方法來自於卡泰爾的[[w:en:Factor_analysis|因素分析特質論(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是一種統計方法,將一大群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區分出來,並簡化為數個較具一般性的潛在因素)。卡泰爾研究英語中所有用來描繪性格的詞語後找出了四千五百個,通過歸類近義詞,他將數量減少至大約兩百個。接著他用這些詞語對大量的物件進行評估,並對評估結果進行了統計學研究後發現,某些形容詞在評估中總會顯現出某種關聯,因此他將這些詞語評估的對象歸納成為同一性格維度。<br> 經過數年研究之後,卡泰爾和其團隊篩選出十六種潛緣特質(source trait),他認為這十六種特質是人類潛在、穩定的人格特徵,以此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br> * 測驗進行方式 將十六個維度寫在紙上,在每個維度的兩個形容詞中間,畫出五個空格。找一位朋友一同進行,兩人同時勾選十六個維度;接著,互相比較兩人的評估結果,討論為什麼兩份測試會有所不同。 十六種潛緣特質: {| class="wikitable" |- | 孤僻←→樂群 || 審慎←→興奮 || 信賴←→多疑 || 保守←→激進 |- | 遲鈍←→聰慧 || 敷衍←→盡責 || 務實←→幻想 || 依賴←→獨立 |- | 激動←→穩定 || 畏怯←→敢為 || 坦率←→世故 || 自律←→散漫 |- | 順從←→支配 || 隱忍←→敏感 || 冷靜←→憂慮 || 放鬆←→緊張 |}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由英國研究者[[w:汉斯·艾森克|艾森克]]([[wikipedia:Hans Eysenck|Hans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編制了一套形式更簡潔的人格量表。透過讓測試者填寫一份列有五十七個「是」或「否」的自我問卷,來進行三個維度的評估,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及'''精神病質(psychoticism)''',簡稱EPQ。<br> 內外向個性維度首先是榮格根據精神動力理論所提出,艾森克則以實驗室和臨床實驗為基礎,研究了E維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強度之間的相關;N維度與植物性神經的不穩定性之間的相關;此外他也得到遺傳不僅對E、N有強烈影響,也與P維度有關。<br> 艾森克提出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不僅為實驗室內許多實驗所證實,且得到數學統計和行為觀察之佐證,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已廣泛地應用於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br> 三個維度分別簡述如下:<br> * '''E 維度(外向—內向軸線)'''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為各種大小事件,經驗到大腦皮質的激發。因此,高度強烈的社會刺激會使他們過度激發,產生令人想逃避的嫌惡狀態,所以內向的人較為拘謹和抑制。內向的人極為自律,較為安靜和內斂,不依外部狀況行事,傾向於制定自己的行動計畫,而在陌生環境中會儘可能迴避社會互動。 : 外向者:對於相同刺激經驗到的皮質刺激較少,因此會尋求更多、更強烈的社會刺激,所以外向的人較為友善、充滿活力。外向者會積極與他人交談,主動並善於與陌生人建立新關係。(與五大性格(詳見下方 3.1.4.7)中的外向性概念相似) * '''N 維度(情緒穩定—不穩定軸線)''' : 其概念大致上也與五大性格中的神經質相似。艾森克指出神經質與[[w:自主神经系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以高神經質者為例,其自律神經系統對壓力反應迅速,會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反應,即使壓力或危險已經解除,仍無法快速降低這些壓力反應,容易持久地受到焦慮、憂傷和內疚等情緒的困擾。長久下來,高神經質的人即便面對輕微的壓力,也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化反應,如:緊張、易怒;而情緒穩定者則可以在受到干擾後於短時間內平復心情。這條神經質軸線是情緒穩定的指標。 * '''P 維度(精神病質軸線)''' : 在此面向得分高者表現傾向於冷漠、孤獨、攻擊性強、反社會、缺乏情感及同情、不關心他人等。然而,關於精神病質的研究相對前兩個面向較少,但艾森克發現男性在此問卷中,精神病質的得分普遍高於女性,因此提出此面向可能受到男性[[w:睾酮|睪固酮]]分泌量多寡的影響,但支持性的證據仍顯得薄弱。<br> 艾森克問卷是一種頗為有趣的人格評估量表。但其他人研究了這個量表之後,發現了它的侷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是神經質軸線上的約定型,那麼艾森克問卷便無法區分出個體之間的不同。由此看來,神經維度並無法對這些雖然都焦慮不安但卻各不相同的當事人做出細膩測試,其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都會減弱,影響測驗結果。<br> 另外,此量表中的各個向度可以互相結合,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格。例如以 E 和 N 兩個向度而言,可劃分成四個象限,即「外向-情緒穩定」、「外向-情緒不穩」、「內向-情緒穩定」、「內向-情緒不穩」,此四個象限即代表四個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至此網站瀏覽象限圖象[https://gogovernment.org/test/eysencks-personality-inventory-epi-extroversionintroversion/ EPQ 圖像])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應用 : 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人格度研究的測定方法,此問卷由先前數個調查表幾經修改發展而來,修訂問卷包括88個項目,讓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否,然後按照計分標準登記分數,用以測量人格結構的三個度即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 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Robert R. McCrae 與 小保羅·科斯塔 (Paul Costa Jr.) 的[[wikipedia:五大性格特質|五大性格特質]][[wikipedia: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  近年來,多數研究者大多同意五個強韌的性格因素,可以有效地地區分出個體間的性格差異,此即'''五大性格特質(The Big-Five Model)''',或稱大五人格模型或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是一種被提出的人格特質分類法或分組,從 1980 年代開始在心理特質理論中發展起來。 :  當因素分析(一種統計技術)應用於性格測試數據時,它揭示了語義關聯:一些用於描述個性方面的詞通常適用於同一個人。例如,被描述為盡職盡責的人更有可能被描述為「隨時準備」而不是「凌亂」。這些關聯提出了常用語言中用來描述人類個性、氣質和心理的五個廣泛維度。「五大性格特質」所'''依據的是跨文化的詞彙學''',研究者根據不同種語言,去篩選各個用來描述人格的詞彙,最後產生了相對顯著且穩定的五個因素,也就是'''經驗開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以上五大性質可縮寫為'''OCEAN''',且此五大因素都還可以再細分,成為多個子類型(ex:四種內向型)。由此可見,每個人的性格可以是許多子類型的組合,也證明了人的性格是獨一無二且複雜的。 : 經驗開放性、認真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此五種特質,雖然在社會上都有被偏好的傾向,例如社會普遍較喜歡穩定、外向活潑、開放心態、好相處且負責細心的人,但'''在特定分數上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其在社會中的成就,每一種特質都有適合其發揮的場域。''' :  而以下將針對各項特質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經驗開放性 Openness-to-experience''' :  指個人願意主動尋求且體會新經驗、新事物的程度,以及對音樂及藝術的感受性。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具有好奇、興趣廣泛、創造力、想像力、大膽等特性,願意分享新奇的念頭及非傳統價值觀;低分者則表現出興趣狹隘、實際、不輕易嘗試新事物、固守既有價值等反應。開放性高者,可能在科技創新、藝術上有更高的創造力,而分數較低者可適合保守、重複作業的工作,如生產線作業員。<br> *'''認真盡責性 Conscientiousness''' :  指個人的組織性、持續性及目標取向之動機程度。認真盡責性高者較願意服從權威、遵守規範、工作有條理、細心、自我控制、責任感、可信賴、謹慎、努力達成成就等;而嚴謹性低者則是漫無目的、粗心、散漫、不拘形式、意志薄弱、追求享樂、不可信賴等。就正面而言,認真盡責性高常伴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成就;負面來講,其可能因過度嚴苛導致效率低落。<br> *'''外向性 Extraversion'''(內向←→外向) :  指追求人際互動與歡樂的數量與強度。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在群體當中活躍且充滿自信、喜好交際,偏好能與他人進行實際接觸的職業,且對外在刺激感到舒適,當遭遇到壓力時傾向與他人傾訴,也較具社會性、主動、多話、喜愛玩樂、樂觀、熱情等特質;而低分者則喜歡獨自工作,較害羞、保守、安靜、缺乏活力,太多外在刺激會令他們感到不舒適,而且在遭遇情緒壓力、挫折時容易退縮進自己的世界等。 : 事實上,由於現今大多數的性格理論都主張「特質論」,即外向與內向屬於同一個連續體。因此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擁有「外向」及「內向」的性格特質。所以我們說的「外向」其實指的是外向性較高的人,而「內向」指的則是外向性較低的人。 : 外向性可再分成'''熱情'''、'''樂群性'''、'''獨斷性'''、'''活力'''、'''尋求刺激'''、'''積極情緒'''六面向探討。<br> {| class="wikitable" |- | '''熱情''' || 高分者善於結交朋友,容易形成親密關係,低分者對人相較疏遠。 |- | '''樂群性''' ||高分者開朗、喜歡熱鬧,並追求與社會的連結,低分者傾向遠離人群,喜歡有個人空間或獨處。 |- | '''獨斷性''' || 高分者喜歡在群體中支配他人,富有自信與說服力,做事果斷,低分者謙和靦腆,傾向順從他人的支配。 |- | '''活力''' || 高分者喜歡快速的生活步調,充滿活力,參與多種事物,低分者喜歡緩慢的生活步調,行事從容,做事悠閒。 |- | '''尋求刺激''' || 高分者樂於追求刺激,喜歡冒險,低分者謹慎且沉穩,排斥刺激。 |- | '''積極情緒''' || 高分者易感受到快樂、興奮等情緒,低分者則傾向冷靜、平靜。 |} *'''親和性 Agreeableness''' :  主要衡量個人在思想、情緒、行動上能夠同理他人或與他人對立的程度、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講白話點就是是否「好相處」。親和性高者較易與他人合作、體貼、慷慨、謙和、仁慈等,屬利他主義,在同情與包容他人的同時,也相信他人會以一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作為回報;低分者則較不易與他人合作、喜好批評、粗魯、多疑、難以信任他人,殘忍等,屬利己主義。<br> *'''情緒不穩定性 Neuroticism'''(情緒穩定←→情緒不穩定) :  又翻譯為神經質。指的是人的情緒狀態是否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動。此項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緒化,且更容易經驗焦慮、擔心、恐懼、憤怒、挫折、羨慕、嫉妒、內疚、沮喪、孤獨等感覺。神經質指數得分高的人,被認為有患常見精神障礙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風險,反之,得分低者則展現出情緒穩定、鎮靜放鬆等特徵。此向分數高者,可能較適合藝術家、作家等職業。<br> :  將上述整理為表格如下:<ref>表格來源: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ref> {| class="wikitable" |- ! 人格特質高分者 !! 特質規準 !! 人格特質低分者 |- | 好奇的、興趣廣泛的、有創造性的、富想像力的、非傳統的。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O)'''<br>個體積極尋求的自身經驗狀況,以及個體對於陌生事物的接受度及冒險渡。 || 保守的、興趣缺缺的、不具藝術性的、不具分析能力的。 |- | 具組織力的、可信賴的、工作熱心的、自我規範的、守時的、有道德原則的、井然有序的、熱忱的、鍥而不捨的。 || '''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C)'''<br>個體的組織能力、堅持度,以及目標導向行為的動機狀態。 || 缺乏目標的、不可信賴的、懶惰的、粗心的、散漫的、享樂主義的、隨便的、缺乏工作意志的。 |- | 高度社交的、活躍的、健談的、人本導向的、樂觀的、享受愛情的、親切的。 || '''外向性(Extraversion,E)'''<br>人際互動的特質和強度,如:積極主動程度、刺激需求的程度、以及喜悅感。 || 保留的、冷漠的、不熱情的、嚴肅的、工作導向的、羞怯的、安靜的。 |- | 溫暖的、本性良好的、可信賴的、樂於助人的、能原諒人的、相信他人的、正值坦率的。 || '''親和性(Agreeableness,A)'''<br>個體的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個體面對事物時,所展現的同情或敵對的認知、情意、態度之表現。 || 嚴肅的、粗暴的、多疑的、不合作的、復仇心重的、無情的、易怒的、虛偽的。 |- | 焦慮的、緊張的、情緒化的、缺乏安全感的、不適應的、憂鬱的。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N)'''<br>個體憂慮的傾向,如:不切實際的念頭、過度慾望或衝動,以及不適應等。 || 冷靜、放鬆的、非情緒化的、勇敢的、有安全感的、自我滿足的。 |} :  整體而言,這五大性格模型在以各種資料來源、衡量工具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施測時,皆可一致性地得出五種性格向度,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實證支持。同時,針對不同文化(如各大洲)人口的施測結果,亦提供了支持的證據,特別是其中的外向性、親和性、認真謹慎性,更'''展現出跨文化的一致性。''' '''荣格八维心理功能''' 荣格在《心理类型》,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内倾直觉型人格,外倾直觉型人格,内倾感觉型人格,外倾感觉型人格,内倾思维型人格,外倾思维型人格,内倾情感型人格,外倾情感型人格 后来正统荣格分析学派学者约翰毕比等人,据此建立了荣格八维心理功能系统。 而另一派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伊莎贝尔・迈尔斯母女开始,她们设计出的人格问卷建立了早期mbti 体系。也就是一般目前大众探接触到的mbti 体系。 与早期mbti体系不同,约翰毕比等人建立的荣格八维体系更有信效度,在这个系统中,荣格八维功能分为两类 知觉功能: 外倾直觉,内倾直觉,外倾感觉,内倾感觉(Ne,Ni,Se,Si) 判断功能:外倾思维,内倾思维,外倾情感,内倾情感(Te,Ti,Fe,Fi) 此外"毕比人格脊柱模型"也融合了荣格心理原型理论(英雄、父母、永恒小孩、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老者、愚人、恶魔),有着阳面四维和阴面四维等早期mbti 二分法模型缺乏的深度内容。 早期与现在流行在大众中的mbti测试中,N-S,T-F,J-P二分法体系极其错误。不论是何种人格,只要是心理健康的人都能有意识或无意识(主要)的使用以上任何八维心理功能,不过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功能选择偏好和与效率,且功能运作上至少会有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两类功能配合运行(两种功能不能同时为内或外倾)。 西方心理学学术界最新的MBTI系统已和荣格八维体系开始统合与交流,增加了可信度。但无论何者,真正有信效度的鉴定方式还得通过专家咨询来判断,而非取决于网络上常见的早期量表或问卷。 可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060276 進階參考:《类型与原型》约翰毕比 《心理类型》荣格 ====九型人格==== [[File:九型性格基本构架图(中文注释版)-Enneagram symbol (with Chinese Label)-.PNG|thumb|280px|九型性格的基本架構]] 九型人格學(英語:[[w:en:Enneagram_of_Personality|Enneagram]])是一個關於人類個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為一套把人類劃分為九種相互關聯的(非心理學的)人格的類型學,九角星的每一點在九型人格學中代表每一種人格。其被認為類型之間的存有一些不同的連接,意即人並非是單純的某型人格。 :* 人格分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80" | 類型 ! scope="col" width="400" | 名稱 ! scope="col" width="800" | 性格 |- | '''第一型人格''' || 理想崇高者、完美主義者(The Reformer) || 完美者、改進型、改革者、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正確主義型。特質是嚴肅認真、世界通常黑白分明,做人公正有節制、效率。 |- | '''第二型人格''' || 古道熱腸者、熱心助人者(The Helper)|| 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服務型。特質是感性、樂於助人,但常常會因為恐懼不被需要而刻意追求別人的讚賞。 |- | '''第三型人格''' || 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The Achiever)|| 角色主義型、實踐型、實幹型。特質是重視名利、在意自己的對外表現、渴望被接受。 |- | '''第四型人格''' || 個人風格者、浪漫悲憫者、藝術型(The Individualist)|| 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多感型。特質是喜歡通過具有美感的事物來表達自我、情緒化,追求獨特。 |- | '''第五型人格''' || 博學多聞者、格物致知型(The Investigator)|| 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特質是熱衷於追求知識,恐懼無知,喜歡透過剖析抽象觀念來建立理論架構。 |- | '''第六型人格''' || 謹慎忠誠者(The Loyalist)|| 尋求安全者、謹慎型、忠誠懷疑者。特質是認同且服從權威、具責任感,恐懼得不到支援與領導。 |- | '''第七型人格''' || 勇於嘗新者、享樂主義者(The Enthusiast)|| 創造可能者、活躍型、享樂型。特質是不壓抑、外相,喜歡探索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恐懼被困於痛苦中。 |- | '''第八型人格''' || 力量的強者(The Challenger)|| 挑戰者、權威型、力量型、指揮型。特質是敢冒險、樂於帶領他人並實現他們的需求、勇敢、克己、寬容。 |- | '''第九型人格''' || 嚮往和平者、和平主義者(The Peacemaker)|| 和諧忘我者、和諧型、平淡型。特質是恐懼內在的平靜被打破、甘於現實、被動,通常有很強的宿命論。 |} 對於九型人格的具體研究中心理統計與計量學分析非常有限,其領域研究尚未在相關心理學學術團體中廣泛接受和承認,其理論無法被證偽,不具有科學性,被認為並非是真正的人格與心理科學,而更多的被心理學界認為是[[w:伪科学|偽科學]](Pseudoscience)。 在商業環境中,九型人格學通常用作分類及深入了解每位員工的性格及大體的工作環境;在靈性上,它更常作為一種通往更高的存在、精神和啟蒙狀態的途徑 ,它被描述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方法。通過研討會、會議、書籍、雜誌和DVD的推廣,九型人格學在商業管理和精神語境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九型人格學的想法和理論之歷史存有很大的爭議空間,但當代的理論主要來自智利的心理學家奧斯卡·伊茲查洛和克勞帝歐·那朗荷。那朗荷的理論部分是受到[[w: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葛吉夫]]這位導師的影響。九型人格學的導師亦因思想不同,而令他們理論上的一些意念並不總是一致。 ====性格測驗的科學實證==== 許多人會想透過性格測驗了解自身,但這些測驗幾乎都沒有科學證明,而大多的心理學家也堅稱沒有性格「類型」。 不過,一項美國西北大學的新研究,檢視了約 150 萬筆性格測驗結果,他們認為以性格而言大多數人確實可以劃入 4 種基本群組: * 平均:這種人十分神經質和外向,而且開放性低,較不會主動尋求和體會新經驗;是最常見的性格類型。 * 內斂:這種人情緒穩定,不是特別外向,也不神經質,和善又嚴謹自律。 * 模範:這些人的神經質評分低,且其他特質的評分都相當高。他們是優秀的領導者,可靠而且願意接受新想法。 * 自我中心:這個群組的外向評分非常高,但在開放性、和善及嚴謹自律卻低於平均。大多數十幾歲的男孩都屬於這一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歸於這一類別的人數急劇下降。 ===人格障礙([[wikipedia:Personality disorder|Personality disorder]], PD)=== 人格障礙,或稱人格(性格)疾患/異常/違常。是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人格違常是據[[w: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然而,由於各國判斷人格障礙的標準不一,加上我們其實很難在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之間劃一條明顯的界線,因此各國統計的發生率差異極大。 ==== <big>人格障礙的成因</big> ==== 每個人患有人格障礙的經歷各自不同,其成因也是獨特的。 對於為何有些人會出現人格障礙的症狀而有些人不會,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以下的因素會增加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 * '''遺傳因素''':<br> :人格的形成非常複雜,研究人員目前還在不斷探索人格如何形成,以及基因如何影響發展。人格的某部分很可能是遺傳的。我們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例如,每個嬰兒的活躍度、注意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差異可以很大。雖然一些專家認為遺傳可能影響人格障礙的發展,但另一些專家則指出,很難判斷相似的思維和行為是否來自遺傳,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模仿而來。這一領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腦發育因素''':<br> :[[w:腦電圖|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格障礙者的腦電圖異常,可能是由於大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的部分發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出生時頭顱外傷或嬰兒早期時的疾病所導致。除此之外,大多數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活動往往是由於一些偶然的動機,使身體受本能活動或為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學者推測人格障礙者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神經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有著某種障礙。 * '''環境因素''':<br> :我們的成長及社會環境、身邊人關懷及愛護自己的質素,都會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如你經歷過以下情況,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便會增加: 不穩定或混亂的家庭生活,例如跟有酗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父母同住、被父母忽略或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後受到影響;在學校、朋輩間或團體中沒有得到足夠支持或有不好的經歷,例如遭到欺凌、排斥或遭歧視;搬遷或移民。我們成長的經歷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在童年時經歷困難及創傷,便有可能對自己的思維、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建立了某種的觀念。這在當時可能對你處理困難有幫助,但對往後的人生卻未必有幫助。 如果患有人格障礙,那麼你比一般人較有可能在成長時期經歷創傷及困難,例如: 被忽視、喪失父母或突然喪親、情感、身體或性虐待、被捲入重大事件或事故、經常感到恐懼或沮喪、得不到支持或被否定。不過,並非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也取決於你個人獨有的反應、身邊環境的支持及質素。 同樣,並非每個人格障礙患者都有創傷經歷。 '''<big>人格障礙的診斷</big>''' 根據[[w: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中的描述,對於性格障礙者的診斷有以下標準: * 明顯違和的態度、行為且通常影響諸多方面。如:情感、激動、衝動控制、認知及思考的風格。 * 異常行為持續時間長且非偶發性。 * 異常行為持續、普遍存在且無法為社會、個人所接受。 * 青少年或幼年時期有些許跡象且持續到成年。 * 導致多方面的困擾且隨著疾病發展愈發顯著。 * 通常和職業、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 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D-1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描述,診斷則有以下標準: * 行為明顯違背所處的社會文化 * 表現的情形在不同的個人、社會場合之中長期固定不變。 * 其表現的狀況在臨床上造成顯著的憂鬱或是足以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等正常的功能。 * 表現情形是長期且穩定的,最早應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 其疾患不是由其它精神疾病所造成。 * 其疾患不是由物質(如毒品濫用或是藥物使用)或其他身體疾病(如頭部創傷)所造成。 上述所列特徵須已存達一年以上,才能作為診斷 18 歲前者患有人格障礙症的依據;而 18 歲以下者並不會被診斷患有反社會人格違常。 ==== 人格障礙的分類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性格/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 :  依照人格障礙的表現相似度,人格障礙能夠被分為 A、B、C 三大類。其中 A 型有三個子分類,B 型有四個子分類,C 型有三個子分類,因此總共能夠細分為十種人格障礙類型。<br> :  每一種人格障礙都有相對應的症狀, A、B、C 三個分類中的子分類分別有類似的特徵,症狀的診斷也偏於主觀,因此許多人格障礙的病例在經過不同的醫師診斷後會被歸類在不同的子分類。 '''A 型(怪異、反常型病患)'''[[File:A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A型人格障礙]] :  A 型人格障礙和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適、行為異常、認知偏誤(不同於幻覺、妄想)等。患有此型人格障礙者時常有偏執、多疑的特徵。而且由於他們時常有怪異的言論,很難被其他人所理解,且無法妥善維持較為親密的關係。因此,患有 A 型人格障礙症者有機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妄想型人格障礙]]([[w:en:Paranoid_personality_disorder|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表現為對別人不信任、厭惡、過度敏感,很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負面想法,甚至在別人善意的舉動、言語中感受到威脅,例如:突然擔心其朋友或同事的忠誠度,懷疑其配偶或性伴侶不忠。患者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患有妄想症和注意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人亦會出現這種情況。 :妄想型人格障礙一般不與精神分裂、情緒障礙等精神促亂同時出現。此型人格障礙好發於單一人掌握絕對權力的情況下。 *''' [[w: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孤僻型人格障礙]]([[w:en:Schizoid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患者通常都能正常工作,但對於社交缺乏興趣、傾向獨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當個人空間被侵犯時,會產生窒息感。有人認為孤僻型人格障礙者逃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 :其與精神分裂症並無關連,但共病性高,如疏離與感情遲鈍等,且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更為常見。某些心理學家批評此類型的人格障礙僅是文化偏見、逃避型依附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此分類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某些孤僻型人格分裂者能表現出善於社交的表象,與診斷標準產生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在有互動行為的前提之下保持感情上的孤僻,為隱性人格障礙。 *'''[[w:分裂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w:en:Schizotypal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属于一種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但當中僅有極少數人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經常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思想、疑心病(常常認為許多重大事件都和自己有關,或是有人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被害妄想等)、奇特的信仰和迷信、奇怪的行為和外觀,常表示自己看到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以及發表怪異的言論、思想;缺乏親密的朋友,某些人會有來自於偏執個性的強烈社交焦慮。 :常聽說的多重人格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其正式名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特徵就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患者會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一個身體裡住著不同的人」。 : ''' B 型(戲劇化、情緒型病患)'''[[File:B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B型人格障礙]] :  B 型人格障礙患者表現為戲劇化、過度情緒化、行為、思想、互動反覆無常,這類型的患者通常心思較為細膩,但人際關係普遍較差,意見改變十分快速,不喜歡也不受規範限制。B 型人格障礙者往往具有十分兩極化的表現,若非「眾人擁戴」者即是「千夫所指」。 *'''[[w: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w:en:Antisocial_personality_disorde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一般人有時會將自己的需求、愉悅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之上,但若經常出現這類行為而導致生活不穩定、憤怒衝動行事、不顧及他人,便有可能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障礙有時候會和青少年反抗期混淆,因此十八歲以上才能確立此診斷。 :有些人認為其肇因於某些讓患者對社會失去信任的事件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難以學得制約。某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給人的形象是「理性」、「高情商」、「善良」、「低調」、「謙虛」、「隨和」,但他們經常持有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想法,並且運用手段達成目的。其表徵和精神病態類似,包括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行為模式,不能符合社會規範對於守法的要求。患者會為自己的利益詐欺、傷害,但缺乏責任感及內疚感,且經常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障礙]]([[w:en:Borderline_personality_disorder|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  又稱做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以「'''長期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主要特徵,症狀可能由其他人認為正常的事件觸發。因其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四者之間的邊緣,因此被稱做邊緣型人和障礙。它的另一個主要特徵是「'''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極端對立且交互並存'''」,並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表現出極端的思考模式、對錯分明,無法忍受被人拋棄、分離的感覺並會作出激烈的反應,也因此容易造成人際衝突。患者有自我認同障礙,常感到沒有自信心,因此也影響人際關係。患者害怕孤單而出現空虛感,在情緒低落時容易有自殘或是縱慾的行為,並藉此威脅他人的情感(情緒勒索)。或會突然湧出情緒或是暴怒,情緒失控、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出現時能持續數小時。 *'''[[w:戲劇化人格違常|戲劇化型人格障礙]]([[w:en: Histrionic_personality_disorder|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戲劇化型人格障礙又稱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得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並追求感官刺激、喜歡被關注,甚至出現自虐傾向。具體的特徵有:<br> ・「過度的情緒化」且情緒起伏陰晴不定<br> ・「尋求關注」,渴望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會利用身體、外觀來吸引關注<br> ・「很容易受其他人或環境影響」,認為關係比實際上還要親密。這類型的人格障礙者通常是女性,且好發於感情問題較為複雜的個體。男性在相同的症狀中會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w:自戀型人格疾患|自戀型人格障礙]]([[w:en:Narcissistic_personality_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患者往往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有時羨慕他人,認為自己是特別、優越的。渴望受到他人稱讚,並且極端注重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成功的形象。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的利用身邊的人以獲得權力,且不具有病識感'''」。 :  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因為患者無法將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這個力量滯留在自身內部,便形成了自戀,而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患者「以自我為客體」。 ''' C 型(恐懼、焦慮型患者) '''[[File:C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C型人格障礙]] :  C 型人格障礙者不善表達、發洩負面情緒而傾向於壓抑自身的負面情緒,因此常感到焦慮、抑鬱、恐懼、絕望。此外,C 型人格障礙者也時常因為負面情緒而表現出退縮的行為,進而牽就、順從、忍讓,最終演變出無望、無助的心理狀態,且因無力應付生活壓力而憂鬱、消極。 *'''[[w:迴避性人格障礙|迴避性人格障礙]]([[w:en:Avoidant_personality_disorder|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做逃避型人格障礙。因為害怕在他人面前丟臉,因此此類患者經常選擇獨立以降低社交機會。認為自己拙於社交,擔心受到他人的指責會是否定,因此在非必要時不會和他人打交道。為了維護安全感因此生活受到許多限制,而且會經常貶低自己,僅有在確信不會被否定的情況下才建立人際關係。 :  常見的特徵有: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而過分擔心被人指責或拒絕。且出於維護自己安全感之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等。造成此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為'''自卑心理''',可能是源自於幼年期的無能而產生不勝任感,也可能是由於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可透過社交技能訓練及認知療法、暴露療法、藥物等進行治療,其治療關鍵為取得患者的信任。 *'''[[w: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w:en:Dependent_personality_disorder|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無力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依賴他以滿足自己情感、生理上需求的人格障礙。通常這種人格障礙的狀況是長期存在的,患者可能鼓勵或是允許他人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的位置以順從所依賴的人的意願。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獨處時常覺得不自在。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自理能力。 :  形成原因源於幼年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這時若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形成依賴型人格。 *'''[[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障礙]]([[w:en:Obsessive–compulsive_personality_disorder|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  患者通常有追求規則、控制、完美主義的特徵。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別在於強迫型人格障礙者通常認為自身的行為是正確且理性的;而此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費心於追求規則、秩序、細節,企圖掌控一切。患者處事有僵化而頑固及過度追求完美的特徵甚至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此型人格障礙在 DNA 研究中指出具有家族性的傾向。其主要症狀為注重微小細節、遵守規則及規定、製作明細表及時間表的衝動、以及對信念的頑固及完美主義,該症狀可能造成個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極端困擾及障礙。 :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 要如何研究人格類型? === 不同的人格類型需透過不同研究方式、實驗等手段得知與分析,以下介紹幾種針對人格類型的研究方式。 ==== 雙胞胎研究 ==== 常有研究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性格特點,或心理病症出現的頻率進行比較,稱為「[[w:双生子研究|雙生子研究]]」。同卵雙胞胎又被稱為「真正」雙胞胎,其中的染色體、基因等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外觀非常相像;而異卵雙胞胎,也就是「冒牌」雙胞胎,其遺傳因子是各有各的一套,相當於普通的親生兄弟姊妹,往往長得不大相似。 研究舉例: * 義大利醫生路易吉·吉達([[w:Luigi_Gedda|Luigi Gedda]])於 1948 年開始研究雙胞胎人格的結構及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是否受到遺傳與環境影響,且在二人的交互作用中,彼此是否會相互影響。 * 在人格或氣質方面,如[[w:汉斯·艾森克|漢斯·艾森克]]([[w:en:Hans_Eysenck|H.J. Eysenck]])在 1952 年研究神經病症發現,同卵雙胞胎的相關度達 0.85,異卵雙胞胎僅為 0.29,顯示同卵雙胞胎的人格或氣質和先天遺傳有高度相關,而非後天環境影響。 但又有些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並不比異卵雙胞胎更相像」。人們後天的性格和很多行為往往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習慣。在半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社會認識和對刺激的常規反應,這也決定了雙胞胎在性格上的走向。因為雙胞胎在這個時間裡大部分都是受到相同的照顧,見到的也都是相同的人,所以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雙胞胎大多數性格還是比較相近。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al (NSE) influences)的概念,指兩個孩子雖然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但他們仍然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舉例來說:<br> :一對雙胞胎甲和乙上學後,她們可能被分到A班和B班,於是交到不同的朋友、遇到不同的老師。這些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經歷,對於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這種非共享環境使得同卵雙胞胎仍可能比異卵雙胞胎有更大的不同。<br> :雙胞胎會表現出對事物的不同傾向,而這樣的傾向卻與體重有著巨大的聯繫。對比較虛弱的嬰兒而言,專注於人對其有利,因為身邊的人可以提供食物與滋養,這是生存的本能,也對嬰兒之性格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我們的基因上充滿機率,其決定了各種我們性格表現的可能和範圍,而環境能決定哪一種可能會具體顯現出來。 ==== 遺傳研究 ==== 此外,我們也可以對領養的小孩在出生時就具有的人格特點,和其親生父母的人格特點以及養父母的人格特點進行比較。如果親生父母所具有而養父母不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徵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領養兒的身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心理特徵是遺傳而得。例如,在某些類型的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就存在這種遺傳性易感因素。 ==== 家庭研究 ==== 此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種人格特徵,在血緣關係或近或遠的家庭成員身上出現的頻率。例如,分裂型人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中,其出現的頻率更高。為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兩種病症具有相同的遺傳基礎。 但要注意,易感因素具有遺傳性並通過血緣關係傳遞的事實,並不表示這種易感因素無法透過「教育」和「環境」而改變。例如,某個具有酗酒症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透過教育掌握了管理自己緊張狀態的方法,並懂得如何與具有酗酒風險的環境保持安全距離,則他就完全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滴酒不沾。 ==== 環境因素 ==== 我們關注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並不表示我們否認童年事件或教育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團體所關注的,不僅是患者對自己童年或生活的陳述,還有諸如民事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或醫療機構等外界觀察者提供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 * 患者家庭的社會人口特徵。 * 早夭。 * 一些家庭成員的嚴重疾病。 * 家庭暴力、虐待、性虐待。小家庭內部的教育或溝通方式(如果觀察得到的話)。 在關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中,有一種疾病堪稱絕佳的例證──精神分裂症。 研究發現,如果親生父母中有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孩子就有 10%的患病風險,而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上升至 50%。此外,一些青少年(分裂型人格),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似乎要高於其他人,但透過對他們家庭的內部溝通方式進行研究,我們還發現,在'''溝通問題最嚴重的家庭'''中,青少年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增加;而那些已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如果生在過多指責、情緒起伏過大的家庭中,則復發的機率會更高。由此可知,當我們能介入家庭,引導他們用更好地方式進行溝通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疾病復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會降低。雖然這些研究頗受爭議,因為可能存在反向效應青少年的症狀越嚴重,家庭就會越混亂,從而導致溝通不良。 另外,以下是用來支持遺傳因素,對人格障礙造成影響的幾個論據。 這裡所說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 * 在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是[[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那麼另一人成為強迫型人格的機會更高。 * [[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其發展為分裂型人格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情緒障礙(憂鬱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偏執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偏執、妄想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除此之外,我們在前文中描述過的焦慮型人格與廣泛性焦慮症頗為相似,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親屬,其罹患焦慮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同樣地,憂鬱型人格與心境惡劣障礙並沒有顯著的區別,而我們在心境惡劣障礙患者的身上發現,其亦伴有其他形式憂鬱的遺傳因素。 === 人格特質是一種光譜,而非生硬的區段 === 我們一直在討論按等級劃分的「人格障礙」,現在讓我們回到人格特質的光譜上。通過光譜可以獲得更為細緻的分析。舉例來說: * 在對強迫型人格者親屬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可能無法找到任何符合強迫型人格特徵的家族成員,因此可能會得出遺傳因素對強迫型人格沒有任何影響的結論。 * 但如果這位研究人員以「'''強迫度'''」的強弱(對秩序、精準和嚴格的偏好)為標準,對家族成員進行評估,他或許就會發現,雖然某些家族成員並沒有被歸類為強迫型人格,但他們的「強迫度」要高於普通人群。<br>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斷「強迫度」的光譜高低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來證實這種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或許強迫型人格者只是這個家族「強迫度」的冰山一角。 最後,關於基因的影響,針對雙胞胎(同卵、異卵、一起長大、分開長大)的不同研究都獲得大同小異的研究結果,就是教育環境大約具有五成的影響,這也證明了對遺傳因素的關注並不會導致對環境因素的低估。但是,這兩種因素有時會在同一個層面上發揮作用。例如:<br> * 一個已經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從焦慮型父母那裡接受到令人焦慮的教育。<br> * 一個具有多疑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將疑心重重的父母視作模仿的對象。 除非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位親人具有互補型的人格特徵。 至於強迫特徵,遺傳因素對光譜的影響只有 39%。相反,同一項研究還表明,遺傳因素似乎對以下光譜沒什麼影響:<br> * 暗示感受性—順從。 * 心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分離、尋找近鄰、難以忍受孤獨)。 * 親密關係障礙(性壓抑、害怕依戀)。<br> 這三個光譜涉及與親密之人的關係。可以想見,主體對母—子依戀關係的早期學習,會對這些光譜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與環境有關的小影響,是老么或在童年時罹患過慢性病的人,形成依賴型人格的機率更高。(因為比起兄姐,他們本來就缺少一些做事經驗與自信,雖然也想超越家中其他成員,但就是辦不到。如果無法超越家中兄姊,老么通常會選擇逃避工作,依賴父母或兄姐。) 總之,關於人格障礙形成原因的研究證據仍不夠充分,牽涉其中的遺傳和環境機制將為未來的相關研究開闢出新天地。 ==== 人格障礙者=處處障礙? ==== 所謂的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為了「適應」而做出改變。這種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間不斷做出調整的自我改變過程,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達成的。 如何改變複雜的生存問題呢?這只是主體本人應該付出努力的事情嗎?因為主體的行為而惹惱或受累的身邊人是否應該對主體施加壓力呢?心理醫生應該為了改變主體而介入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許是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對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來說也一樣。一項有趣的研究針對近兩百年來被稱作「偉人」的三百位人物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中有一部分的人,都具有人格障礙傾向:這些人包括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巴斯德([[:w:en:Louis_Pasteur|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和克里蒙梭([[:w:en:Georges_Clemenceau|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等。這些人能改變歷史、科學或藝術的軌跡,卻無法改變自己的人格;可是,其特殊的人格特質,不正是成就他們豐功偉績的因素之一嗎? 偉大的藝術家們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心理治療,或是服用了療效顯著的抗憂鬱藥物,他們還會如此具有創造力嗎?若[[w:温斯顿·丘吉尔|邱吉爾]]的性情沒有如此複雜、難以讓人接近、沒有酗酒問題,他在面對[[w: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納粹的威脅時,還能表現出斬釘截鐵的果決嗎? 事實上,人格障礙者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展現出非凡的一面,甚至成就偉大的功業;但他們在大多情況下,多半難以適應日常生活,因此冀望改變。 ===== 改變的困難之處 ===== 我們的人格在出生時就已開始形成,而一些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格特質,則在出生前就已形成。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時,至少已經二十或三十歲了,此時,人格的烙印早已深入骨髓。也就是說,行為習慣形成得越早,就越難改變。這往往會讓主體在邁出第一步前就喪失勇氣。 因為人格障礙者的生存方式由來已久,所以他們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存在不妥之處。一般而言,多半要透過家人、朋友或同事來察覺:<br> * 直接的方式——提醒或批評 * 間接的方式——拉開距離、關係的疏遠<br> 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似乎異於常人。<br> 再者,並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礙者,都能「察覺」到身邊之人傳遞的資訊或者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自我反省),對人格障礙者而言,A 型人格者可能會這麼對你說:「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覺得在人格障礙者面前,表達自己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犯同樣錯誤、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並將其稱為「強迫性重複」。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但我們的人格特點,仍然會百折不撓地頑抗到底,就算再怎麼下定決心,一旦遇上過去行為中的「相似場景」,它們就會跳出來。 就算自己的態度造成了很多問題,但人格障礙者從不會毫無理由地放棄這些態度。因為即便是很極端的人格特點,有時也會帶來某些好處:依賴型人格者通常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偏執型人格者不會輕易受騙、強迫型人格者很少會忘記帶鑰匙......,雖然這些「附加優點」相較於伴隨的缺陷而言,簡直不值一提,但有時,會成為人格障礙者維護自己思維方式和行為的理由;也就是說,他們會找藉口捍衛自己的立場,以「這樣的行為或思維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為理由,替自己有時因為「此堅持」帶來的麻煩進行辯證,進而顯露出他們無謂的堅持。 ===== 性格改變實驗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內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ref>https://www.nathanwhudson.com/</ref>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 哈德森的研究團隊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並讓他們接受了 60 個關於人格測驗的問題,以確認他們現在的人格特質。接著,便會請學生們選出他們想要改變的人格特質。 接下來的 15 週,學生們會收到一系列的「任務」,任務的目的在於推動他們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人格特質改變。例如:<br> * 希望擁有「外向」特質的人,便會收到任務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自我介紹<br> * 希望改善情緒穩定性的人,便會被要求花費至少一個小時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br>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加強任務的難度。通過這種設計,研究人員測試參與者是否能夠通過應對挑戰來改變自己的個性,並發現這是有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學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性格特質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就越大。」也就是說:「'''行動越多,改變越大'''。」 ===== 自我協調與自我排斥 ===== 我們很依賴自己的個性行事,但有時我們也會希望能夠改變某些習慣,例如「少一點焦慮」、「處事靈活些」、「嫉妒心不要這麼強」、「更加樂觀」、「疑心病少一些」。一般人往往清楚地知道改變並不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因此欣然接受改變;但人格障礙者往往不是這樣,他們常常因為害怕「失去自我」或「失去自己的個性」(有點像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不願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此外,有些人對自我人格缺陷的依依不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人格崇拜」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對自己偏頗行為的自我欣賞,會使主體對這些行為的缺陷視而不見。 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除了症狀本身,個體對自身問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與否,也相當重要。在某些案例中,主體會因自己的問題而深感不適,例如: * 憂鬱症患者會反感自己行動的無能。 * 恐懼症患者會因自己的恐懼而感到羞愧。 個體會感覺這種性格以是一種侵入,於是會以一種與「個人價值」或「理想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做出反應。他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方式有所意識,並希望加以改變,這種對其症狀的關係稱為「'''自我排斥'''」。 與此相對,對自己的症狀具有較大的容忍,在忽視與接受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則稱為「'''自我協調'''」。主體會將自己的性格障礙特徵,視作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為這些特徵大抵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世界觀相符。因而,做出改變的意願就會遠不及「自我排斥」的主體。多數的人格障礙者都抱有自我協調的態度,從而形成了改變的阻力。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人格障礙者,鮮少會有做出改變的動機,往往只有在周圍親友或情形的壓力下,或遭遇一連串和挫敗,甚至陷入憂鬱之後,人格障礙者才會開始反省,重新審視自己慣常的態度。其中,一些人格障礙者(焦慮型、憂鬱型、依賴型)對自己問題的意識要勝過另一些人格障礙者(偏執型、自戀型、A 型......),或許是因為他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 自證預言 ===== 自我應證的預言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該人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並且該人的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這表明人們的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理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帶有實現它自己的預測。 因此,對可能的未來的預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且是這種未來也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個基本機制是:人們相信預測。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以實現它的方式行事。期望和行為之間存在正反饋。與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是自我挫敗的預言。這樣的預言會引發反應,這意味著它只是沒有實現。 *例如:([[超普通心理学/性格#比馬龍效應(Pygmalion_effect)|比馬龍效應]]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原因是'''消極的自證預言減輕了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人會產生焦慮不安。人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我們的頭腦中會催促自己盡快解決這種不確定,會想要盡快給自己一個答案,而這種在充滿著不確定的情況下所給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消極的,因為只有消極的答案才會最大程度消除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消極的自證預言? 消極的自證預言最終會將事情導向不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藉由以下方法來儘量避免消極自證預言: :1. 改變語言習慣:語言不僅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它也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態度與我們描述它的語言方式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消極或是較負面的用詞(例如:不可能)轉換為積極或是較正面的敘述方式,利用積極正面的敘述來間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在改變態度的同時,也能夠避免過於消極的態度而導致消極的自證預言。 :2. 給予自己自信心:我們對事物會產生消極的態度多半是由於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因此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迫使對於處理事物的態度轉為積極正面。必要時可以採取“強迫相信自己辦得到”的方式,透過正向的自證預言來讓事情能夠朝向好的方面發展。 ===== 刻板印象威脅 ===== *定義:刻板印象威脅是個體經歷的一種風險,處於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 *現象:刻板印象威脅會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表現下降與心理上的分離與不認同。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因素: #'''領域認同''',指個體對特定領域成就的重視程度。 #'''群體認同''',即民族、性別等群體身分對個體自我定義的重要性。 #'''自我''',自我意識的程度會決定個體的易感性。 *例如:黑人、女性族群學生的SAT表現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Claude Steele)在其著作《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中文譯為《韋瓦第效應》)指出若是白人跟黑人以相同SAT成績進入大學就讀,但之後黑人的成績明顯比不上白人,黑人在大學的實際表現比SAT預測的成績要差。而以女性高中的SAT成績來預測她在大學中的各科表現,則發現文科成績預測算準確,但理科成績預測較不準確,因為女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理科成績表現變差,因此若以SAT成績來預測的話,會有高估的傾向。史提爾發現這些事情都跟刻板印象有關。如果一個學生所屬的族群,被認為在某能力上有缺陷,那麼只要在測驗之前讓他想起這樣的刻板印象,則他的表現就會變差。在高難度標準化數學測試裡,男性普遍表現得比女性好,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數學測試並非如此。若進行以下的測試:告知女性受試者「根據過去的記錄,在這種測試裡,女性表現得反而比男性要好」,則女性受試者'''表現欠佳的情況消失了'''。史提爾推測,在高難度的活動當中,人普遍會感受到頻繁的小挫折,然而處於刻板印象威脅的人,會無形中認為此挫折印證了自己的身份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刻板印象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脅下,被貼上刻板印象標籤的人會把挫折感詮釋成:「這個任務註定就是我這種人無法完成的」,因此刻板印象最終成為了被實現的預言。 *擺脫刻板印象威脅的一些可能作法 :'''1.瞭解刻板印象威脅''' :一旦人們瞭解了刻板印象威脅,他們所在的環境的負面暗示對他們的影響就會更小。因為認清自己的焦慮會讓你承認焦慮的存在,同時將其保持在最小並且可處理的範圍。 :'''2.尋找群體內角色榜樣''' :研究顯示,群體外的成員的優秀表現會提高刻板印象威脅,而群體內成員的榜樣作用會相應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脅(Blanton, Crocker, & Miller, 2000)。例如,應對女性不適合學理科的刻板印象威脅,可以找一個理科領域做的很好的女性為榜樣。 :'''3.轉換群體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群體認同,轉換群體認同是指從消極的群體認同轉換為積極的群體認同,消除引發威脅的認知不平衡。比如女性在開車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放入到可以激發自己高自尊的群體中,如“學業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體”等。 :'''4.自我肯定 :反覆練習,準備充分''' : ===== 協助改變 ===== 為此,人格障礙者往往只能在周圍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做出改變。面對人格障礙者時的惱怒不悅,或是看到所愛之人陷入自毀的態度中,卻無法自拔而感到的悲傷,是很多人對人格障礙者直接施壓或干預其行為的原因。但這些良好的意圖和建議,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為了讓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而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被對方誤解為強迫性的壓制,有時候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偏執型人格者們看來,再沒有比以下這樣的話語更令人生疑的:「什麼也別怕,我們只想讓你好......。」,此外,「想要改變對方的渴望」往往正是造成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雙方有時是為了改變對方、對於理想化的渴望,才組成了家庭:<br> * 一個女人會抱著讓對方戒酒的渴望,而嫁給一個酒鬼,然後又會因對方無法改變的行為,而感到失望。<br> 而有一些人則因為其中一方無法適應伴侶「性格的變化」而分手: * 一個男人跟一個比自己年輕得多、依賴性很強的女孩斷絕了關係,因為厭倦了她的「不成熟」。<br> 雖然,雙方往往都是在明知就裡的情況下,選擇了對方。可惜最終,不遺餘力地想要改變人格障礙者的一方希望落空,而他們的態度很快會轉變為對人格障礙者的厭棄。但從根本上來看,人格障礙者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任何請求,要求身邊的人來改變他們。 話雖如此,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幫助身邊的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不論是父母、夫妻或同事,都希望能將這個影響彼此相處關係的「障礙」消除或减少。那麼是否存在一些簡單的規則,可以提高改變的機率呢?在此概括出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理解並接受''' :一般來說,人格障礙者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害怕」才會做出那樣的行為。他們因害怕而做出反應、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讓自己或所愛之人陷入險境。在面對人格障礙者時,若我們對這個主要原因不予重視,不願看到滋擾行為背後的脆弱,就等於間接引發了衝突和誤解。在這裡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理解發展成一種「門外漢心理學」的態度,說些被心理醫生稱為「無稽之談」的話(例如:「可憐的朋友,你肯定是曾經發生過嚴重問題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我猜想大概是因為你的童年.........。」)。其實對他人的接受與理解,最終也會反饋讓我們進行自省:為什麼我會難以忍受他的這那種行為?我的哪些價值觀跟他發生了牴觸?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比我想要改變的那個人的價值觀更加高尚?而我在人格障礙者的身上又能學到些什麼?事實上,就跟所有人一樣,人格障礙者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對人格障礙者的不滿和評價,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缺點。 :'''二、尊重改變的困難 ''' :即便當事人願意付諸行動,但「改變」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改變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拆除-再重建」過程。這不僅僅涉及學會某些行為規則,還必須先擺脫「習以為常」的行為規則。為此,最重要的就是留給當事人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改變」。此外,「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變」也是很重樣的觀念,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根植於個人的經歷(有時跟天生氣質也有關係),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糾正」他們的行為,只會是徒勞之舉。 :''' 三、不要說教''' :當我們希望讓某人做出改變時,其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憑什麼讓對方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有什麼權利替他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並把這些觀點強加給他,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事物。 :就算某些生存方式會帶來很多的好處,例如: :* 靈活處事而不是刻板僵硬。 :* 積極主動而不是滿腹抱怨。 :* 獨立自主而不是依賴成性。<br> :但動輒以「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法說服別人做出改變,往往成效極差。為什麼呢?首先,沒人願意被當作小孩子來對待,讓別人告訴自己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次,人格障礙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太過刻板和墨守成規:他們會根據情況或對象,按照自己事先訂立的規則,做出反應。因此用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式去強調改變是無用的。只有在「個人層面」生成的意願,才能促成改變。人格障礙者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是因為別人會以真誠而溫和的態度,跟他們解釋其行為帶來的問題。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與其跟人格障礙者大談職責,不如跟他說他自己的需要,談具體的情形而非重大的原則,談行為而非個人,進行描述而非做出評價。 :''' 四、不要一味退讓 ''' :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確實會讓我們倍感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在我們拒絕順從時越演越烈:憤怒、義氣用事、哭鬧、產生罪惡感等,但如果我們總是退讓,人格障礙者就會認為,只要頑固堅持己見就可以達到目的。 ===== 自發性改變,有哪些方法? ===== 若想自己改變自我的性格,是有些方法可以遵循的。儘管從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轉變為一個外向的人非常困難,但仍然可以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做一些事情來對性格進行改變: :''' 一、有一個具體的計畫 ''' :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特質,接著為此計畫一連串的「任務」,任務的行動要「具體」。例如與其設定「這個月要結識三個新朋友」的目標,不如具定設定一個目標是要「參加四個聚會或社交活動,並在每個活動中與至少 10 個人交談」。但是,任務內容同時也要符合現實,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很少社交,那就不要打算在一個月內成為聚會的焦點。過度不切實際的目標將可能打擊自己的信心及帶來過大的壓力,使得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改變自己的思維''' :社會心理康復專家肯德拉·切里(Kendra Cherry)指出,如果相信自己無法改變,那麼你就不會改變。 :'''三、專注於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w:en:Carol_Dweck|Carol Dweck]],1946年10月17日-)認為,稱讚「努力」而不是「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要想著「我很聰明」或「我很有才華」,而應將這些句子替換為「我非常努力」或「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通過「專注於過程」的成長心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將逐漸縮短。 :'''四、假裝自己已經是那樣的人 ''' :停止給自己貼標籤,這樣的「假裝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有勇氣去做那些幫助自己改變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能「弄假成真」。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w:en:Christopher_Peterson_(psychologist)|Christopher Peterson]],1950年2月18日–2012年10月9日)便使用過這個方法,他很早就意識到,他內向的性格可能會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決定在需要的情況下展現出性格外向的樣子。最終,這些行為變成了他的自然行為。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學會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變得外向。 === 醫學上的具體方法 ===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生與病理性人格患者,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相遇。他們請求醫生治療的,是這些人格障礙造成的後果:憂鬱、焦慮狀態、酗酒等。 此外,大多數前來就診的並不是患者自己,而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因為擔心和厭倦而欲尋求幫助。精神科醫師很熟悉這種情況,大部分前來諮詢的人,都會先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願看醫生,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被他的行為給毀了,該怎麼辦啊?」比較少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感覺到自己有某種人格問題,並且想努力對抗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傾向,於是主動前來就醫。 精神科醫師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關注人格障礙本身。與此相對,病理性人格其實很難治癒接受治療的效果,就沒有不具有人格障礙特徵的患者那麼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開始關注,如何透過藥物來改善和幫助這些患者的方法。 ==== 藥物與人格 ==== 一些患者在聽到醫生準備給自己開精神類藥物時,就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擔心治療會改變自己的人格。事實上,醫生慎重開立的抗憂鬱藥物或鎮靜類藥物,能有效地改變患者的世界觀。例如﹕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的焦慮症患者,能更加冷靜地對待自己的擔心;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憂鬱症患者,在看待事物時會少一些悲觀和絕望。儘管這些改變有時非常驚人,但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被改變,只會覺得痛苦減輕,或者覺得又變回了原來的自己。 然而,用藥問題卻在最近這幾年變得複雜,因為出現了一種新型藥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6%B8%85%E7%B4%A0 5-羥色胺]類抗憂鬱藥物。這類藥物對憂鬱症和某些焦慮症具有顯著的療效,而且似乎可以改變某些人格特質,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對他人批評的過分敏感。但客觀來看,這種藥物的效用機制仍不是很清楚,藥效也會因為個體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此外,瞭解某些藥物是否真的能改變人格的運作機制,也點燃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情。但同時也引起倫理學之爭論,不過就目前而言,為確診的人格障礙者開立藥物,必須有輔療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心理師和患者更全面地瞭解和應對現實的改變。 ==== 心理治療(詳見[http://%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BF%83%E7%90%86%E7%95%B0%E5%B8%B8%E7%9A%84%E6%B2%BB%E7%99%82 心理異常的治療]) ==== 心理治療的形式非常多種,但針對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 {| class="wikitable" |+ ! !精神分析療法 !行為與認知療法 |- !時間 |最早出現並占有重要地位。 |出現的時間不長,只有約三十年。 |- !概念 |認為主體對自身問題的原因和運行機制的逐漸意識,是幫助其克服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 |想改變某種行為或思維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瞭解它們是怎麼學來的,然後積極地幫助患者去學習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 !成果 |仍鮮少獲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顯示,具有人格障礙的憂鬱症患者對認知療法的反應,好過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前景一片看好。 |- !其他 | * 主要關注過去或過去與現在。 * 注重個人經歷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重現和理解。 * 心理師保持中立態度。 * 心理師鮮少提供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不明確。 * 主要目的:隱藏性精神結構的改變(可以帶來症狀和行為的改變)。 | * 主要關注此時此地的當下。 * 注重重拾應付實際生活中困難的能力。 * 心理師參與互動。 * 心理師提供大量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明確。 * 主要目的:症狀和行為的改變(可以帶來深層精神結構的改變)。 |} =====人際心理療法([[:w:en: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緣起''':1970 年代開始發展,源於美籍瑞士裔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邁耶爾([[:w:en:Adolf Meyer(psychologist)|Adolf Meyer]])的研究成果。 *:'''治療對象''':最初是憂鬱症患者,亦適合人格障礙患者。 *:'''基本理念''':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所處人際環境的和諧」,因此旨在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 *:'''治療階段''':分三步驟,讓患者學會: :# 瞭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為什麼會不盡如人意:有時憂鬱的情感,往往與患者本人歪曲的情感。例如,因沒有收到聚會邀請而感到的失望,轉變為怨恨,從而掩蓋最初的痛苦。 :# 改變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慣常反應:憂鬱症患者的思考運轉模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意識不到他人的立場和需求。例如,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若沒有與他多談論憂鬱的問題,他就會覺得伴侶對自己不理解。 :# 提高自己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做到提出要求而不是抱怨;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生悶氣;講述自己的悲傷想法而不是獨自垂淚;以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失望等等。 ===== 認知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常見於'''憂鬱症或受焦慮'''所苦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傳統心理治療,認知療法採用'''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br> *著重當下,而非檢討過去,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的行為。<br> CBT聚焦於開發個人的應對機制,在面對解決當前問題和改變認知(例如觀點,信仰,態度)中無用的模式,行爲,和情感調節,而且此療法因為療程不長加上應用範圍廣,成為近代重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情形時,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自動出現一些想法,這些認知見證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闡釋。而認知心理治療師們稱這個過程為「資訊處理」。資訊處理論提出以下的假設:<br> 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的方式,會對我們的反應和情況本身造成決定性作用。不同的主體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個情境做出評價,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我們以此看世界並行動,且忽略這個有色眼鏡的存在。也因此,清楚了解自身對事物的闡釋方式,是改變我們態度的關鍵所在。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三種: #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不斷重複的慣常反應''' 人格障礙者隨著類型的不同,可能會在行為上有著不同地重複特徵: :*'''偏執型人格'''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睦與衝突; :*'''表演型人格'''在與人互動中表情豐富,動作誇張,情緒起伏異常的大; :*'''依賴型人格'''總是亦步亦趨跟隨在保護者的身後等等。 人格障礙者對某些我們稱為「促發情境」的狀況做出反應,並展現在他們的特定態度中。就某種程度上來看,促發情境可以說是重複性反應的「啟動裝置」,人格障礙者似乎不太會吸取生活中的教訓,通常只要遇到同樣的情況,便會觸發一連串的情緒及行為。而且他們會傾向於忽視或曲解所有可能令他們世界觀崩壞的因素。例如深信別人對自己毫無興趣的逃避型人格者,在別人表現出對他的關注時,就會傾向於認為那是出於憐憫高臨下,而不會對自己心存的「我是個無趣之人」的信念產生質疑。 因此當認知心理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將治療的目標放在讓患者學習「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在第二階段對治療做出調整。不過在這方面的治療有其困難之處,這些思維機制早已深深地在人格障礙者的性格中扎根。所以,認知心理師採取了一種完整系統的特殊方法,以及一種在心理治療界前所未有的醫患關係類型。 '''認知心理師的治療方式''' 一般在患者的眼中,心理治療師扮演的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大部分時間只是傾聽,鮮少會提供意見。然而認知療法卻是透過一連串的'''提議、疑問'''和讓患者意識到自己運轉不良的心理機制,就有點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門下弟子「塑造靈魂」的方式。 認知心理師是'''積極而互動'''的心理師,他會耐心地讓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向他解釋自己提出這些建議和採取這些治療方法的原因,他們認為讓患者瞭解到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有助於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療並做出努力。認知心理師也會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不會拒絕任何話題,會全心全意地投入治療之中。他會對患者下達指令,讓患者做練習,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協助患者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中新的關係策略,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瞭解自己需要做出怎樣的努力。但認知心理師也會強迫患者完成某些任務、參加某些練習,最後讓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癒者。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認知心理治療師也必須避免讓自己陷入患者嘗試與自己建立的關係之中。 '''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治療的差別''' 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主要是透過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的結合。基於差異甚大的理論,這兩種傳統在關注「此時此刻」與減輕症狀上,找到了共同點。許多針對特定疾患的認知行為治療程序,接受過療效與效率的評估。具備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是醫療保健事業的趨勢,這一類的治療會依照症狀的診斷,採取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相較於其他療法(如心理動力)來說,認知行為治療更受到醫療保健事業的喜愛。在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院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作為治療許多心理健康困擾的選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暴食症、臨床憂鬱症等。 =====精神分析療法===== 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弗洛伊德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經症患者的觀察與治療,以及對他自己內心世界的艱苦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br> *'''顯示效果的方法''' #'''精神宣洩''':患者能自由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或對早年經驗的再體驗。如果讓患者重新在心理上體驗過去的挫折,並把潛抑的感情宣洩出來,患者就有了認識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自省''':通過分析,讓患者了解自己內心衝突、焦慮的根源,於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經過自省,把症狀的無意識隱意和動機揭露出來,使患者意識到症狀的真正隱意而達到領悟,並要求從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 #'''反覆剖析''':由於患者的症狀已成為其心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領悟病症的隱意,但在行為中仍會出現反覆。心理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求醫者和患者都必須要有耐心,不斷分析、理解、更正、體驗,才能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思維邏輯方式。 ==各人格心理學派的理論== ===各學派簡介=== 以本章探討對象——性格來說,相關的理論主要有五大學派:[[w:分析心理学|心理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主義學派與神經生物學派。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套解釋性格的方式,就像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到物體會呈現不同部分的物體一般,不同學派對性格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共通點是都在探討人格差異的what、how、why。因此,並沒有五大學派何者較優之說,只是每一種學派的切入觀點不同而已。 {| class="wikitable" ! 學派 !! 理論 |- | '''心理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w:性心理發展性|心格發展理論]]、[[w:zh: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榮格性格類型論 |- | '''人本主義學派''' || [w: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 | '''行為主義學派''' || [[w:zh: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史金納]] ( [[w:en:B._F._Skinner|Skinner]] ) 性格操作制約論 |- | '''認知主義學派''' || [[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 ( [[w:en:Albert_Bandura|Bandura]] ) 社會認知論/[[w:相互決定論|三元交互決定論]]、[[w:控制点|Rotter 控制點理論/歸因型態]]、Mischel 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 | '''神經生物學派''' || Kagan 氣質假說、Eysenck 性格三向度 |- | '''特質論''' || Allport 特質論、Cartell 16 性格因素論 |} ===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學派著重於性格是「為何(Why)」與「如何(How)」形成,我們從此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伊德開始介紹起。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治療病患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他的性格理論,它本質上是個關於心智結構與其運作歷程的理論。佛洛依德是從生物醫學觀點考慮人的精神生活,他將心智視為身體的一部份,透過瞭解生理運作的原則,再將其拓展及應用到心理運作功能上。 =====心智能量系統===== 佛洛伊德'''將身體視為一機械式的能量系統,而心智能量就從身體能量而來'''。他對心智能量提出三個觀點: # 能量是有限的,若它在某事務上被消耗,可用於其他事務的能量就相對較少。 # 如果釋放能量的常態機制受阻,能量並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地,它會從阻力較小的其他管道宣洩。 # 心智功能的目標是歸於平靜,生理需求會造成緊張狀態,但人們希望降低這些緊張,使內在狀態恢復平靜。 人類所有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追求緊張鬆弛或能量釋放後的愉悅感受'''。因此,佛洛依德與他的醫生同事布萊爾發展了一種「'''情感宣洩」(catharsis)的心理治療法''',讓病患透過在談論自身困擾問題的過程中紓解情緒,一如常人抒發鬱悶一般。經由重新經歷過去深藏在心中的不快,病患的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和負面情緒得到宣洩,此方法用在歇斯底里病患身上獲得極大的療效。 情感宣洩的概念在了解人類心智方面有兩個意涵:第一,讓佛洛依德再次確認'''心智是一個能量系統''',它們和被遺忘已久的回憶有關,經由這些能量的釋放可使病情好轉;第二,'''在情感宣洩經驗之前,佛洛伊德的病患並未察覺其症狀和這些心智內容有關''',即使創傷經驗似乎已被遺忘,他們卻持續為其所苦,這表示'''人們未能察覺到的這些心智內容仍持續運作'''。因此,心智看來不只包含人能持續意識到的部分,也包含未被察覺到的部分,佛洛依德稱此為'''「潛意識」'''。這個概念對解釋人性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顯示出其對心理運作的洞見。 =====意識層次===== 佛洛伊德將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 {| class="wikitable" |- ! 意識結構模式 !! 特徵 !舉例 |- | 意識 || 一個人在任何時刻所能能覺到的現象 | 你現在在看的超普通心理學就是你意識的一部份 |- | 前意識 || 若加以注意便能察覺到的心理內容 | 在閱讀現在這個句子前,你可能未曾想到你的手機號碼,它並不在你的意識中,但你可以輕易地想起它 |- | 潛意識 || 無法被覺察的部分,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 | |} 心理分析論對於會引發焦慮的潛意識內容尤感興趣。心理分析論的基礎理念是,人有個目標是保護自己不受某些想法或慾望導致的焦慮所苦,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因為有特定的力量在阻擋他們。而此一力量達成目標的方式是'''將這些想法屏除在意識之外,也就是將他們儲存在潛意識中'''。 佛洛依德並非第一位注意到心理生活含有潛意識面向的人,然而他是首度詳細探索潛意識的性質,並且強調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透過不經意的語誤、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藝術作品與儀式等現象,佛洛伊德企圖了解潛意識的本質與運作,而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對夢的分析。 =====性格結構模型:[[w: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佛洛伊德於 1923 年為心理分析論發展出更正式的性格結構模型,認為人體中可能存在一個心智運作媒介,擁有兩種特質:一方面具有統一的功能,能協調讓我們從事一致的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上運作。有時它在意識中運作,有時在潛意識下運作,而有時在前意識中運作。對心理分析論而言,這顯然是一項挑戰,它不但要掌握心智運作媒介的一致性,也要分辨它運作時的不同意識層次。佛洛伊德因而提出心理分析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性格結構,每一結構分別指涉不同層面的心理功能。 自我 (Ego) 會運用防衛機制化解因本我 (Id)與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焦慮。 以下為簡易示意圖[[File:MessageImage 1642239267308.jpg|600px|right|性格結構示意圖]] *'''本我 ''' :'''一切驅慾能量的來源''',蘊藏'''潛意識'''和'''本能性的衝動''',(如:性、攻擊),主要以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也就是說是'''非理性'''、'''本能驅動'''及'''脫離現實'''的。其心理功能相當簡單好理解,就是尋求釋放興奮、緊張與能量,以追求內在的平靜。 :本我是創意力的來源,因為在初級歷程思考時才會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想法,這也是為何在夢境中會有許多超乎常理的的情境,故夢境有時也會成為人們發洩精神能量的管道,本我會遵循的是'''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遵從於快樂原則,一切使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都是本我的需求、逃避痛苦。不設想策略以獲取快樂,不耐心等待快樂來臨,不顧及社會規範與道德,只追求慾望立即滿足。 *''' 自我 ''' :自我是由本我慢慢發展出來,'''依賴理性'''及'''現實的次級歷程思考'''。遵從於現實原則,起到協調的作用,根據現實法則,可理性回應現實社會,且總是試著滿足本我與超我的衝突,這兩者的綜合就是'''人們表現於現實社會的表現'''。 :舉例來說,看到心儀的人,可能會有性衝動(本我的展現,下意識的想法),但自我會阻止你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它會帶你一句現實狀況判斷是否有機會,並且依循現實法律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目的。自我調和了本我和超我,使一個人的行為更為適當、合理。 *'''超我 ''' :在心理層面上,超我代表人類的'''道德規範''',包含我們努力尋求的'''理想''',以及違背道德標準時預期的'''懲罰或罪惡感''',將社會規範內化成行為準則。超我的發展比自我慢,主要是以父母或親近的家人的行為當作行為規範,因此可說超我遵循理想法則或道德原則,不會判斷人們所做的行為是否合理,只會評斷事情是否符合標準。然而超我的運作很僵化。 舉例來說只要想到違規的念頭,就覺得充滿罪惡感(即使並未實際投入行動)。雖然超我在判斷時常非黑即白,但超我也是可以有同情心、有彈性的,若很清楚知道該事件是意外或是遭受壓力才如此做,人們或許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他人。 {| class="wikitable" |- ! scope="col" width="80px" |性格結構 ! 特點 ! 原則 ! 思考形式 ! 與意識關係 |- | <center>本我 || • 與生俱來<br>• 本我中的需求必須立即被滿足<br>• 由「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和「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組成,生之本能包括性慾、飽食等慾望。 || 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追求快樂,佛洛伊德認為建立在性與暴力方面。 || 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 || • 全部都在潛意識層 |- | <center>自我 || • 為了合乎實際以適應社會所形成的部份,用來平衡慾望和現實壓力的衝突<br>• 從本我發展而來較具理性的部份,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 現實法則(Reality principle):在適當時機,追求最大快樂 | 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 <center>超我 || • 社會價值觀內化而成的部份<br>• 評斷行為是否合乎內心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標準 || 理想法則(Idealistic principle):完全符合自己所設想的目標 ||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佛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的生活僅受到衝動(本我)的控制,長大過程中,嬰兒開始反應環境中的各方面因素才逐漸學會了各種社會行為模式,某一部分是懂得如何利用某種方式來獲得本我的要求,會按照活動的結果來發展或抑制活動,換句話說,降低盲目性,這些行為雖有生物面的根源,但也同時受到社會經驗影響,他的人格受到這些影響而引導他如何行動(自我)。 '''超我則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佛洛伊德所說:「在這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了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的一個特殊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幼年期的兒童與父母接觸時會透過心力內投或攝取(introjection)的機制,將原生家庭的道德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人格。<br>也就是說,性格的發展由本能的部分(本我)跟從外在社會學習到的價值(超我)相互拉扯、抗隊而構成。 =====[[w:心理防衛機制|防衛機制]]===== 在上述佛洛伊德的性格結構中,本我是本能與欲求的存在;自我是本我與現實妥協後的產物;而超我則是屬於道德良知的部分,甚至進而壓抑本我的浮現。在他看來,行為是一連串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衝突的後果,因為本我要立即滿足衝動,但社會規範卻常常不允許,佛洛依德相信這些衝突若持續太久,將引發「焦慮」的產生,並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和性及攻擊有關的衝突影響甚巨。焦慮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擺脫這個負向的情緒,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衛機制。以下將介紹幾種焦慮防衛的機制: {| class="wikitable" |+ 焦慮防衛機制 |- ! 種類 !! 說明 !! 例子 |- | [[w:合理化(心理學)|合理化]]<br>(Rationalization) || 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解釋。 ||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 理智化<br>(Intellectualization) || 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焦慮或痛苦。 || 醫師不帶任何情感,面對充滿病痛與死亡的工作環境 |- | 認同作用<br>(Identification) ||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他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之言行舉止,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 || 時下青少年們模仿其偶像明星的穿著打扮 |- | [[w:否認|否認]] <br>(Denial) || 有些遭遇極大創傷的人,事後可能拒絕承認這些不幸的事曾經發生於自己身上。 || 受害者拒絕承認遭受性侵 |- | [[w:昇華(心理學)|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指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慾念,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 || 性衝動不能獲得滿足的畫家,豪放不羈地畫出各種性愛的作品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 繼母討厭前妻生的孩子,但她可能壓抑自己的負面情感,反而更加溺愛他 |- | 替代作用<br> (Displacement) || 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藉而尋求發洩。 || 在公司被上司斥責一頓,回到家將憤怒與不滿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指把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與情緒,強加於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 自身對某個人懷有敵意卻不承認,反而認為是那人對自己有不利的意圖。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個人壓抑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慾念或衝動,使它們留存於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 || 在歷經重大變故後,忘記當時的創傷經驗 |- | 退化作用 <br> (Regression) || 退化作用亦稱「逆退機轉」。是指個體由於受到某些危險、衝突的推動,或遭受嚴重打擊時,其行為倒退至發展較不成熟的階段,改以較幼稚的行為方式以及態度表現,以暫時獲得安全而消除焦慮、痛苦。 || 為了面子而理直氣壯地掩飾自身的錯誤,以無理取鬧及厚臉皮的方式蒙混過去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在某些事情遭逢挫敗時,他們可能會轉而從事其他能成功的活動。 || 功課不好的同學在運動上更加地力求表現 |} 以上十一種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皆具有下列共同特徵: #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 #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現實,來減輕個人的焦慮與罪惡感。平時,適度地使用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困擾,然而,長期下來的過度使用自我防衛機制,可能會使個人對現實世界產生扭曲的觀點,因而導致適應不良或精神疾病。 <br> =====人類的本能===== 在心理分析論中,心理能量以激發的形式存在個人體內,尋求釋放、宣洩和舒緩,這些'''激發的狀態被稱為本能(instincts)或驅力'''。那麼人類有多少種本能?分別是哪些?佛洛伊德試圖以極少數本能來解釋各式各樣的人類活動。他對人類驅慾本質的看法曾隨年代改變。他在早期觀點中,提出傾向維護自我的自我本能以及傾向維續種族繁衍的性本能;晚期觀點中仍有兩種本能,但它們是'''生死二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這是心理分析論最終的本能典型。 # '''生之本能(Eros)''':包括前述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主要功能是促使人們朝向維護自身、繁殖後代。佛洛依德稱之為[[:w:en:Libido| 原慾(Libido,又譯性慾、慾力、性衝動)]]。 # '''死之本能(Thanatos)''':與生之本能形成對比,死亡本能涉及人類走向寂滅或返回無機狀態的慾望,這至今仍是心理分析論中最具爭議且不易為人接受的部分,其能量也從未被賦予一個普遍的名稱。佛洛伊德覺得死之本能與他觀察到的人類行為狀況一致,例如許多人藉由自殺逃避心理問題,可視為死亡驅慾的展現。另外,佛洛依德認為死之本能通常會從個人自身抽離,轉而在攻擊行為中朝向他人作用,因此死之本能又被稱作'''攻擊本能'''。 <br>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論]](Psychosexual Development)認為,身體主要區域帶的發展與改變受生物因素決定,個體的快感與能量來源多半集中於特定區帶,且在發展早期這些蛆帶的位置會不斷地改變。在不同的發展時間點,個體追求生理滿足的部位並不相同;這構成佛洛伊德發展其性心理階段(Psychosexual stage)理論的基礎,他根據個體於不同階段時期在各種感官(sensual)和性(sexual)面向的滿足建構此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時期 !! 特徵 |- | 口腔期(Oral stage) || 出生-2 歲 || • 焦點在口腔和嘴唇,注重口慾的滿足<br>• 通過'''吸吮'''和'''咬'''的動作吸取營養和獲得快感,比如咬乳頭。<br> • 若未得到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會表現出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可能發展出悲觀、依賴、潔癖。 |- | 肛門期(Anal stage) || 2 歲-4 歲 || • 焦點在肛門<br>• 通過'''排泄'''(特別是排便)來獲取愈快感,排便刺激到位於肛門的粘膜,解除生理的緊張而造成快感。<br>• 若未得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易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也可能出現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行為表現。<br /> |- |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 4 歲-6 歲 || • 焦點在性器官<br>• 通過探索和'''刺激性器官'''的到快感,男生可能會因為體驗到生殖器勃起的快感而對性器官興趣增加。女生則可能會因自知缺少陰莖而責怪母親。<br>• 男孩可能出現「[[w:閹割焦慮|閹割焦慮]](oedipal conflict):因為對母親持有占有慾,將父親視為對手,甚至擔心被父親切除其陽具;由於擔心父親會因為自己愛戀母親而報復、威脅,因此會逐漸平息對母親的愛慕並學習父親,最終以認同父親的方式來克服閹割焦慮」「[[w:戀母情結|戀母情結]](oedipal conflict):因對母親的愛使父親成為情敵,並在幻想中殺死父親、與母親結合」<br>• 女孩可能出現「[[w:陰莖羨妒|陽具忌妒]] (penis envy):嫉妒男生有陰莖」「[[w:戀父情結|戀父情結]](electra conflict):一種愛慕父親、忌妒母親的心理,並希望在擁有父親的小孩時,能誕生一位男孩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器官,彌補陰莖羨妒」 •透過「認同」雙親一方來獲得異性那方的接納。認同雙親中同性那方式此時期重要發展課題 |- | 潛伏期(Latency stage) || 6 歲-青春期初期 || • 焦點轉移至學習技能上<br>• 壓抑對異性的興趣<br>• 大量社會技巧增加<br>• 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 | 生殖期、兩性期(Genital stage ) | 青少年期 || • 焦點在尋求異性關係方面<br>• 擁有利他觀念<br>• 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逐漸成熟。 |} * 滯留現象(fixation):是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如果得到滿足太少,那麼他會害怕不敢進入下一個階段,反之如果得到滿足太多,也沒有動機再往前進,滯留作用於是發生;一旦發生滯留現象,個人雖然發展到後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階段相同的滿足。 * 退化(regression):是個人尋求回到早期的滿足方式,即較早的滯留點,常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 <br> ====新佛洛依德派==== 後來,「'''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ism)'''」出現,此學派接受潛意識歷程與心理衝突等概念,但反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ido 原慾(Libido)]的說法,並強調性慾以外的動機歷程。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包含阿德勒、榮格與荷妮。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w:en:Alfred Adler|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不認同佛洛伊德所說的:「個人是自身內部力量的受害者」,他認為'''個體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統一且一致的'''。根據阿德勒 的理論,人類會追求卓越,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做的,因此做出的行為會是一致的。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達成更好的成就,就會造成自卑情結,當在試著補償自卑情結時有時會過度補償造成貪婪的人格。例如,擁有再多金錢或權利都覺得不夠的人,可能是在過度補償自己的自卑情結。阿德勒也相信出生次序第一的孩子會比後面出生的弟妹更傾向追求高度成就。 * 卡爾·榮格([[w:en:Carl Jung|Carl Jung]])的性格類型論分析心理:其理論佛洛伊德接近,接受心智可分為意識和潛意識。但他們理論差別在於他認為潛意識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包含許多個人的想法、壓抑的情感等由個人經驗所形成的意識,第二層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傳統經驗,是由遠祖所流傳的經驗,同一族群的人基本上會有相同的意識,並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傾向。 * 愛利克·艾瑞克森([[w:en:Erik Erikson|Erik Erikson]])的自我心理學:不強調潛意識,而是著重於「自我」。認為自我本身就是能量來源,自我才是個體建立自我認同、整合過去和未來的能量,並不像佛洛伊德所說自我只是一個協調本我與超我的角色、能量來自於本我。 * 卡倫·荷妮([[w:en:Karen Horney|Karen Horney]])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等人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發,對於女性的觀點則毫無說明。'''荷妮則以女性的角度提出新的論點''':比起生物性因素,文化因素才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男性與女性心理上的差異可能並非源自於生物性別,而是源於社會給予兩性不同的看法。他的根本論點是每個人都有基本焦慮,這焦慮的來源是社會上的競爭與冷漠而產生的無助感,人們可能會藉由親近人群、遠離人群或對抗人群來降低基本焦慮。 * 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 ** 沙利文將更多的社會成分摻入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們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他自己的人格。沙利文認為人格與人際關係有密切的相關。 ** 此外,沙利文與弗洛伊德一樣強調焦慮,認為焦慮感來自人際關係。有效應對引起焦慮的信息的方法是忽視或拒絕它,但這樣一種防禦性手段是會付出代價的:由於降低了對有關信息的關注,人們對現實產生了虛假印象。 ** 沙利文是第一位在心理學著作中提到「重要他人」這個概念的學者。他發展出自我系統(self system)的概念,意指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並被正向肯定所增強的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用以避免焦慮與維護自尊的保護行為。他更進一步把自我系統定義為一連串人與人之間連動行為(I-You interlocking behaviors)的驅動機制,意指一個個體的行為是為了引出另一個體的特定反應。 <br> ====對佛洛伊德理論的探討與批評==== * 基本假設的分析 佛洛伊德的學說雖提供世界一種新的想法,也被普遍接受,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評。下述為九種基本假設(吉爾,1991)的分析,透過分析這一學派對人格、行為的解釋可與其他理論進行比較。 #佛洛伊德奉行嚴格的'''生物決定論''',這表示他將人類視為一個機械體,內部的一切心理現象(例如思想、情感)都是有脈絡可循,也被機械式的進程制約。他認為只有這樣看待人,嚴格的科學才有可能,因此就人的行為來說,佛洛伊德學說並沒有意志的餘地,也沒有自主的可能。 #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心理動機完全來自於潛意識,自我的一點點理性也是為迎合本我,是以另一種形式滿足本我的要求的手段,他的輔助性大於主動性。佛洛伊德認為只有透過精神分析才能在潛意識中拉回自知力,讓人們把握自己的選擇。 #佛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協調依存,要以總體來理解三者,但也相信三者最後可以個別分析(以生物學或神經學的角度)。 # 佛洛伊德早期之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本能、快樂原則的概念皆從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發展而得,他對人性的認知是體質、生理決定、生物遺傳性的結果,雖然他也強調早期環境(尤其是幼年)影響對一個人的心理性發展很重要,嬰幼期時父母的影響對孩童以後的人格發展是深刻且不可逆的,但依然比不過先天本能的力度。 #佛洛伊德將人看作處在一個充滿主觀的世界(例如情緒、意義、知覺、情感),但他也重視精神創傷、壓抑等作用,不過,雖然人的主體受到外界現實左右,但個人依舊是自己的主體。 #佛洛伊德從內部觀察人們的行為,也從內部尋找人們行為的原因,因此他對人格觀點是屬於'''前動的(proactivity)''',但他的前動與人本主義或現象主義的理論家不同。在他的動機問題上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的核心是:由本我跟本能來的能量流。但是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產生的行為,而是性原慾、攻擊本能產生心理能量,從而有了行為多樣性。因此可說人是前動行動者,但並非完全意義的前動。 #佛洛依德認為人是「本能滿足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視作解除緊張、緩解興奮的過程,這是體內穩態的一種表現,他認為人們會為找尋自身平衡而有所行動。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完全能夠認知,可以科學探討。心理所依循的規律與有機體其他的規律一樣,人的深層動機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來揭示,但這不代表他是可知論者。 #佛洛伊德主張成人的性格來自童年,看起來似是可改變的發展論者,但他同時強調兒童期的各種經驗塑造成的性格到了成年也不會做任何改變,因此不可改變是這種人格理論的基本假設。在心理發育階段,透過'''固定機制(fixation)'''形成一個人今後的行為傾向,以及症狀性質與強度。為精神分析治療的需要,佛洛伊德承認症狀可以消去、也承認把動機衝突的實質召回意識的可能,但要改變性格卻是有困難的。 *其他批評 *# 雖然佛洛伊德相信本我、自我、超我可以個別分析,但他自己從未做過嘗試。 *# 佛洛依德特別重視早期生命經驗,認為性格發展在性蕾期末段便已定型。但是其他心理學家認為他'''低估了後期生命經驗對於性格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艾瑞克森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本能一樣的重要。舉例而言,在佛洛依德認為的口腔期裡,嬰兒除了需要滿足吸奶的慾望以外,嬰兒和母親哺乳之間的關係也對嬰兒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有影響。 *# 客體關係論認為個體的目標是為了和他人保持關係而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本能滿足,最後再反映到日後發展的人際關係上。 *#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定義模糊''',且許多是'''無法否證'''的。例如,他提出肛門期若未滿足,有可能造成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結果,但事實上這兩種敘述便幾乎是所有的人了,因此這是無法被推翻的論述。 * 影響 佛洛伊德的理論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潛意識理論說明了人並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是受到意識中許多無法覺察的事物影響。另外,經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分析,他認為人是按照享樂主義的哲學觀生活著的,儘管人們未必在意識上認知到這點。由於人們的行為受到本我中的本能驅動,而本能慾望被滿足可以帶來滿足感,因此佛洛伊德認為人是不斷追求在生理上滿足的動物,也就是認為人是享樂主義的,這點在當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 對佛洛伊德學說的相關評述 在佛洛伊德之前,變態心理學主要傾向研究精神障礙的過程、症狀、分類、疾病單元等,但佛洛伊德將變態心理學引入新的里程碑,心理學家開始重視對於研究對象的動機與內容。 他'''強調精神病的起因''',在強烈情緒跟外在精神創傷之外,開始'''注意病人個人內在的原因'''(例如內在衝突會引起精神病、人沒意識到的願望會影響人的行為等),引起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動機研究的重視。但是佛洛伊德虛構了一個潛意識的實體,把潛意識的作用過分膨脹,甚至說他支配整個人類的活動。他認為個人性慾的發展會按預定的階段規律進行,且個人無法逃脫潛意識動機的操控,這是宿命論的觀點。他強調人按本能衝動行事,性原慾是行為的原動力,不僅個人心理、人格結構、人類文化皆是盲目的本能衝動,這是反理性主義的。 他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排斥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是心理所決定,而心理又受到潛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佛洛伊德關於兒童性慾、人類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夢的分析、神經症與精神病的解釋都按照他所虛構的潛意識機制推論而來,他以許多假定的機制收集現象,又以許多有選擇的現象證實假想,這不過是同義詞的反覆(Macmillan,1977),缺乏可檢驗性。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雖然持批判態度,但我們對佛洛伊德的貢獻有高度評價,他的泛性論觀點顯然不能為大眾所接受,但後期他的弟子(阿德勒與榮格)及不少新佛洛伊德主義者為其古典學說做了多方面的修正,因此佛洛伊德實際上為後人開拓探索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是現代關於動機和潛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 ==== 新心理分析論與客觀關係論 ==== 由上述觀點與評述得知,佛洛伊德的理論到了現今受到當代心理學家更多的檢視與挑戰。例如在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新心理分析論者」(相對於信奉佛洛伊德的舊心理分析論者而言),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項最主要的觀點是他們認為個體的性格發展主要是來自於所處的環境、社會、文化等,而非生物性的本能需求滿足,尤其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他人的情緒反應會影響著我們的感受,透過觀察他人的反應,我們藉此評估我們的行為是否得體,我們的言談是否得當等等,並更進一步型塑出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在意是否能被所處環境的群體接受,這因而成為了我們成長及改進自己的主要動力。荷妮([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en_Horney Karen Horney])和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將會分別介紹。 *'''新心理分析論:荷妮(Karen Horney)觀點''' :其主要就在於,從關注個體如何因應基本焦慮來理解精神官能症(參下方說明)的運作。基本焦慮指的是個體在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中孤立無助的感受。依據荷妮的看法,患者會掙扎於因應基本焦慮的三種反應類型中,分別是:趨近、反抗與逃避,而這三種反應均無法實現個人的潛能,這也是各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E7%97%87 精神官能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 或 neurotic disorder)]的本質。其中趨近型反應試圖強調自己被他人接納與贊同,並藉此來處理焦慮,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依賴者的角色,除了會無止境地渴求關愛,還會變得過度在乎他人,縱容他人甚至自我犧牲以取悅他人。而反抗型反應則假定所有人都不懷好意,為了生存必須努力對抗周遭所有人,這類人其所有心理功能的運作都朝向否定自己對於他人有需求這件事,從而會表現出強硬的待人處世態度。最後逃避型反應指的是傾向於從人群中逃離,迴避與群體有接觸的狀態,逃避型反應的人時常抽離情緒來看待自己與他人,以避免與他人有情緒上的連結。研究顯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在性格上會特別顯現出上述三種中其中一種的傾向,然關鍵問題並非是他們所顯現的傾向,而是在患者處理基本焦慮時,三種反應類型彼此之間會相互衝突<br> :此外,荷妮無法接受佛洛伊德對於女性的看法,故寫下《女性心理學》一書,這使她成為開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6%80%A7%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 女性心理學]的先驅。她認為陽具羨慕的概念是男性偏見的產物,並且認為女性並非天生就具有軟弱、依賴、順從與自我犧牲的受虐傾向,反之這些傾向反而顯示出後天社會環境的深厚影響力遠甚於先天的生物因素,這是她與舊佛洛伊德學派最大的不同。<br> *'''新心理分析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8C%C2%B7%E6%96%AF%E5%A1%94%E5%85%8B%C2%B7%E6%B2%99%E5%88%A9%E6%96%87 沙立文](Harry S.Sullivan)觀點''' :相當強調社會、人際因素在性格發展上的作用,其理論被稱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沙立文認為個體的情緒經驗並非來自生物本能(如佛洛伊德學說所言),而是來自與他人的關係。例如:焦慮可能經由母親與嬰兒最初的互動傳達給小孩,也就是說焦慮的情緒經驗從一開始就和人際角色有關,並非純然來自基因遺傳。根據沙立文的想法,就連「自我」這個重要概念的起源也同樣具有社會性,因為它是透過與旁人接觸後的感受而發展出來的,而這些感受來自個體的反省與評估,我們透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來反省自身的表現是否適當,藉此形塑對自身行為的認知,最終成為了自我。沙立文認為自我包含三個部分,且這三個部分都與焦慮經驗或與之相對的安全感經驗特別有關:第一是與愉快經驗相連的「好我」(good me),第二是與痛苦經驗相連結的「壞我」(bad me),以及與無法忍受的焦慮相連結而被斥拒的「非我」(not me)。<br> :沙立文對於少年期與青少年前期中的人格發展格外重視。在少年期(約是小學時期),來自朋友、老師的經驗會開始與父母的影響力相抗衡,意即家庭不再作為形塑人格的唯一因素,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青睞,也成為了個體其自信與焦慮的重要來源。而在青少年前期,與同性死黨的關係會變得特別重要,這種親密的友誼與友愛關係將會成為之後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的基礎。而直到今日,許多的兒童心理學家也贊同沙立文的理論,認為兒童早年與同儕關係的重要性,與其對於母親關係的重要性可能不相上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4%BD%93%E5%85%B3%E7%B3%BB%E7%90%86%E8%AE%BA 客體關係論]''' :有別於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客體關係論認為早期幼兒與母親建立的關係模式,才是個體性格發展的核心關鍵,而非性本能的衝動,且在早年獲得的經驗將影響到日後如何與其他人發展關係。客體關係,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心智所建構的人際關係發展模式,其核心內涵是相信個體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保持關係,而非尋求慾望或本能的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客體(object)一詞原為佛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是指能滿足本能需求的事物,這與佛洛伊德的學說相符合,但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以跟「他人」互換,也就是說客體關係可以轉換成人際關係,尤其是重要的人際關係,這裡就與原有的佛洛伊德學說有差距。<br> :客體關係論的重要假設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一但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更進一步來說:「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例如:一個過於依賴他人的人,有可能是源於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學派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與自由意志,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潛能(Pr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此學派主要的兩個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以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的自我概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馬斯洛]'''認為,能夠達到金字塔頂端自我實現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質。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肯定馬斯洛的想法,並補充了環境對於性格影響的重要性。Rogers 提出「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概念,認為性格中最核心的是「自我」的概念。並認為若能從他人(如父母、同儕等)得到無條件的關懷,則個體較可能避免自衝突,進一步達成自我實現,也就是說,達到理想我與真實我的一致。至於 Rogers 理論的缺點,則是較為空泛,缺乏具體的預測和否證性。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的最大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 [[w:行为主义|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或行為學派,美國心理學家[[w:约翰·布罗德斯·华生|華生(J.B. Watson)]]發表〈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ref>https://www.ufrgs.br/psicoeduc/chasqueweb/edu01011/behaviorist-watson.pdf</ref>,被後世認為這篇文獻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因此公認行為主義創始於一九一三年,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是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和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行為主義學派的重要學者還有蘇聯生理學家巴夫洛夫([[wikipedia:Ivan Pavlov|I.P. Pavlov]]),他發現「[[w:古典制約|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得到諾貝爾獎,並由動物的制約反射擴大研究與觀察,發現制約反射中的消弱、自動恢復、類化與辨別等學習原理,稱為制約學習,也被後世歸類為古典制約學習。後來桑代克([[wikipedia:Edward Thorndike|E.L. Thorndike]])設計貓走迷籠實驗,發現嘗試錯誤原理。 :行為主義的要點有:    :#強調科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外顯的、客觀的'''行為作主要的研究內涵;偏重實驗與觀察。    :#由外在的行為反應來了解個體:相信行為是由制約作用學習得來。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歷程。    :#'''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張[[w: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由動物或兒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應用至一般人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上重視正增強、負增強,和懲罰的應用,即強調行為在控制下的制約學習。 :#性格可能隨著時間、環境變化而有所變動 各方學者對行為主義毀譽不一。平心而論,行為主義重實驗與客觀,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趨向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僅限於外顯行為的研究,無法觀察內在心理活動,與重視認知歷程的認知心理學有異。 ===認知主義學派=== 認知主義學派又稱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其代表的理論有 *[[w:en:Albert Bandura|Albert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w:en:Social cognitive 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三元交互決定論'''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 Skinner 一樣,屬於學習論,也因此介於行為與認知主義學派之間。他認為社會、認知、性格或行為此三者會相互影響,例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很膽小(對性格的認知),就不敢去嘗試高空彈跳(行為),而不去嘗試又回過來證實了自己很膽小的性格。這也是種自我應證的預言,當別人或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自己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子。 *[[w:en:Julian Rotter|Julian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w:en:Locus of control|Locus of control]])'''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將認知傾向的歸因分成兩種型態:內控與外控,其中內控指的是將事件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外控則是歸因於他人或環境的因素。會傾向於內控或外控,是由於個人的因素或信念,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可能會傾向將事件結果解釋為無緣、有緣。此外,外控歸因的人較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思維。 *[[w:en:Walter Mischel|Mischel]] 的'''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Mischel''' 發現,同樣的個體在不同情境下不一定有一致的行為或反應,例如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在都是陌生人的場合中可能表現得少話、緊張。因此,他提出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將環境分為「強情境」與「弱情境」兩種,前者指的是該環境中的行為規範強烈,後者則是行為規範較弱。因而在強情境中,人們的行為受情境影響較大,而在弱情境中,則受性格的影響較為強烈。例如有的人在課堂上會不敢舉手發言,用字遣詞也不一定能呈現自己本來的性格;但在匿名平台上,就會頻繁發布言論,也可能出現平常不會使用的字眼。 ===神經生物學派=== 神經生物學派強調形成性格的原因,以及性格歸類的向度,其代表有 *[[w:en:Jerome Kagan|Jerome Kagan]] 的'''氣質假說(temperament hypothesis)''': :'''Kagan''' 的氣質假說認為'''依附型態'''是由先天的氣質決定,而非照顧者的風格決定。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抑制型 (inhabited child):又稱高反應型(比較容易緊張),抑制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會顯得比較拘束、逃避,或是有點不安,且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環境,總是看起來小心翼翼,有時候會害怕,比較安靜。會壓抑自己的行動。在新生兒當中,有20%是屬於這一類。 #非抑制型(uninhabited child):又稱低反應型(不容易緊張),佔總體40%,這一類的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會顯得開心,不膽小,不容易害怕,也比較愛笑。不會壓制自己的行動。 #混合型(middling child):另外的40%就屬於混合型,也就是以上兩種的綜合體。 *[[w:en:Hans Eysenck|Hans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與精神質(Psychoticism)''': #'''外向性''':受網狀系統、警醒程度影響,弱網狀系統活躍、警醒程度較高,代表個體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則較不會想進行社交活動,也就是內向性格。 #'''神經質''':受到邊緣系統、情緒影響,較為神經質的人情緒變化無常、易怒而容易緊張。 #'''精神質''':受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較為精神質的人展現出孤立、缺乏情感與同理心的性格特質。 == 榮格心理學 ==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 Carl G.Jung],1875 年 7 月 26 日~1961 年 6 月 6 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在人格結構與心理類型方面,榮格'''把[[w:原慾|原慾]]定義為「生物的普遍生命力量」''',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力量,為個人心理發展提供能源。榮格把當時發現的熱力學定律用於解釋他的原慾能量活動規律。每一個人身上的原慾是固定的,在人格的某一結構中投入的較多,在另外一個結構中的數量就會較少,例如:在意識中投入較多,潛意識就會減少,而人總是在追求這種心靈的平衡狀態。榮格又用牛頓的反作用力定律來建立他的人格概念:任何一個概念都有與之對立的另一個概念。例如:潛意識對比意識、內向對比外向、思考對比情感等等。對立的雙方建構出一個人格單元,一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就會減弱,榮格以為生活的目標就是按照熵原則,尋求這兩個人格單元之間的平衡。 以上述的想法為基礎,榮格帶頭發展出的一支新的心理學分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8%86%E6%9E%90%E5%BF%83%E7%90%86%E5%AD%A6 分析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比起佛洛依德所推崇的[[w:自然主义|自然主義]],從人的慾望進行外在行為的剖析,'''榮格更強調每個人的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抱'''負,由於這種想法具有較積極的意義,符合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因此以此理論所衍生出來的心理分析指標更加廣泛使用在各種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行和改良,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持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 大腦運作原理 === 榮格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出決定」這件事因而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其流程為:(大腦獲取信息→)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做出決定)。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需經由這四個步驟,但是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可能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在感知環節中,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的步驟多一些,而對於直覺感知則簡單帶過。大腦的基本功能受到每個人的生命能量來源不同與生活方式差異所影響,後續影響大腦做出的決定。 === 時間與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含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並切斷雜亂的連結。因此,三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便可能是成年人的兩倍。 所以,人類被強迫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讓腦部檢查上兆個連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效率,沒有被使用到的神經連結便自動斷裂。科學家通過觀察,總結出了大腦的進行判斷的方法:不斷探測各個區域受到刺激的頻率,以便決定是否斷裂這些區域的神經連結;也就是說,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將會自動斷裂。 以1970年發現的一位洛杉磯女孩[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吉妮 吉妮]為例,她在出生20個月後到13歲都被其精神情況不穩定的父親關在一個小房間並被綁在坐便椅上,且被禁止發出聲音,或與家中其他成員(吉妮的母親和哥哥)進行交談。在這長達十二年半的期間,由於幾乎沒有人跟她進行對話,跟外界隔絕,她的腦部負責語言的區域便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刺激,而導致該區域造成無法恢復地受損。當她被解救出來後,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語言訓練,仍然無法學會說話,只能像動物一樣發出聲響。此案例證實了大腦神經科學家對人類大腦初期發育的理解:過了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人的大腦結構便基本定型,之後的環境變化以及訓練很難改變大腦的構造。 此理論亦有一個方法可以進行簡單的檢驗:請各位測試自己無名指的運動能力,可以發現自小便學習小提琴的人,由於其無名指常常需要進行揉弦等動作,因此其負責此部分的神經連結便較容易被保存下來而不被切斷,所以其無名指在各種細微的操控方面的能力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有鑑於此,一般人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接受到的刺激基本上是有所不同的,儘管刺激範圍和種類可能接近,但刺激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交互疊合起來,對大腦中的連結產生的影響在於改變了神經元連結的強度,而這些神經元連結強度對我們將來獲取信息、思考模式、決策方法等面向都將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然而,榮格曾舉過一些極端的個例,比如在童年時期遭遇巨大的情感挫折,可能會使其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 ===人格理論=== *'''自我'''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榮格看來,自我就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如思維、記憶、情緒和知覺。自我構成了意識的中心,控制意識選擇或淘汰潛意識。 *'''個人潛意識'''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包括一切在個人經歷中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或者在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意識印象的那些屬於閾下知覺的東西。榮格的潛意識與佛洛伊德早期的潛意識概念相似,但他沒有把潛意識的內容都看作是罪惡和性色彩的。榮格認為潛意識中存在著一個稱為「情結」的東西,他賦予情緒色彩,更具體的說,情結會使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表現出某些情緒。榮格認為潛意識中的情結佔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從而干擾了人的正常活動和記憶,妨礙了心理的正常發展。情結被觸動時,可能會引起不尋常的表現,使人的行為失調。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最大膽、最具爭議的假設,但也是他的理論中心。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來自遠古以來的祖先經驗的儲存,記錄了從史前時代直至今日,每一世紀中不可勝數的微小變化和事件。與個人潛意識不同的是,集體潛意識對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因為它的內容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能發現。這些記錄在腦中的祖先經驗被稱為「種族記憶」、「初級記憶」或「原型」。一種原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遺傳而來的,對外界一定刺激產生反應的傾向性。每一時代中每一成員,都經歷過的經驗,均有其相對應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男人、女人等等,對每一個人都是命中註定要經歷的。這些經驗都有相應的原型,他們代代遺傳,決定個人對外界反應的傾向性,但一個人如何具體做出反應要看他的生活環境。 按照榮格的說法,集體潛意識中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總要外向顯示。當他們在意識中不能表現是,就會在夢中、幻想中以象徵形式顯露,榮格曾經從各種來源收集這方面資料,包括自己的夢和幻想、藝術品、語言、精神病的幻覺等等。 ===內向性與外向性=== 榮格是首位定義心理學中「內向性與外向性」者之一。在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個人都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榮格將這兩種心理類型以希臘神話中的[[w:阿波罗|阿波羅]]與[[w:狄俄倪索斯|戴奧尼修斯]]比較。「內向性格者」被比擬成通情達理的阿波羅,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的''',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和偶然的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其餘時間都是獨處的。他們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會感到自在,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發明、設計、編程、玩電腦等等。典型內向的人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但是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比起與別人交談,內向者更願意獨自思考。但有部份內向者也樂意同他人接觸、交往。儘管他們願意同人交談並建立人際關係,但仍然著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只適量地談及自己的事情,但樂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可以表現得相當健談。然而,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外向性格」以戴奧尼斯比擬,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雖然很多人以為外向和內向的人各自適合從事不同職業,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 == 八大心理類型 == 榮格根據自己所創立的三個維度(態度、接收訊息的方式、做出判斷的方式),將其交互配對後提出了八大類型的概念,而這八大類型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像是在下文會提到的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wikipedia:Myers–Briggs_Type_Indicator|MBTI]])[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personality-types 十六人格分類法]便是基於這八大類型所衍生的評估量表。 但十六人格分類法可被視為一種一刀兩段式的分割法,是藉由將實際狀況套合到理論而做出的分析,其實質上和星座學、血型說沒有太大的區隔,而八大類型才是真正自理論出發,去和實際情況產生聯繫,讓分析心理學成為一門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充分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彌補的完整型學科。 不過,也無法將其中一方棄之不顧。我們可以把分析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分成兩個階段,例如十六人格分類法是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第一個階段,它將我們在人群中所觀察到的繁亂龐雜的性格心理(感性認知),藉由簡單的二分法將其區分成了明確的十六種(理性認知),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下而上的方法;而八大類型便是從理性認知回歸到實踐層面的第二階段,八大類型的理論轉換成十六型人格分類法,以此將理論回歸到實際應用,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上而下的方法,而這正使得分析心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實際上,心理學的所有學科,都是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因為感性認知是人們察覺與認知客觀世界的起點,只有從感性認知發展到了理性認知,才算是完成了認知的基本任務,而理性認知又必須再回歸到感性認知,才能將認知的功能有效地實用於客觀世界,進一步促進人類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能力。以此看來,八大類型和與十六人格分類法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包含、互相滲透、辯證統一的。 ===== 八大類型簡述 ===== 榮格的人格分型屬於心理類型。他認為,人在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繫時,其心靈一般有兩種指向的態度類型,由他們對客體的特殊態度來區分。一種是指向個體內在世界,叫內向;一種是指向外部環境,叫外向。內向者的性格是安靜、富於想像的、愛思考的、退縮的、害羞的、防禦性的和對人興趣漠然;外向者則是愛交際、愛外出、坦率、隨和、樂於助人、輕信、易於適應環境。根據態度將個體分成內向和外外向後,榮格又提出4種心理功能作為標準,採用感覺/直覺和思維/情感兩個維度將個體又進一步劃分出不同類型: # '''感覺:'''用感官對客體事物作出判斷和感知反應,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指名事物存在什麼地方,但不說明他是什麼東西。 # '''直覺:'''是一種無意識過程,包含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沒有實際資料可利用時,對過去和將來的事件粗略預感和推斷,無需解釋和推論,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 # '''思維:'''指名感覺到的客體為何物,進行判斷與推理,根據自身規律中的某種方式歸結出一種概念關係,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 # '''情感:'''反映事物是否可為個體感受,決定事務對個體有何種價值,與喜歡和厭惡有關,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是基於客觀事物所形成的判斷,受到客觀價值的侷限。 其中,榮格認為感覺和直覺是對立的,思維和情感是對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這四種機能與兩種態度共同協調地活動。然而每個人都是一種機能和一種態度佔優勢,其他皆處於潛意識中。與優勢機能對立的機能最少發展,而其他兩種機能因輔助優勢機能,所以略有發展。如思維優勢者,情感會受到壓抑,或以夢、幻想等其他干擾形式表現出來。而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心理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人格的八種類型,但具有任一種類型的極端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兩種態度:外向—內向(E—I)''' 在八大類型中,最大的區分維度是態度。分為內向和外向兩類,我們稱前者為I('''I'''ntrovert),將後者稱之為E('''E'''xtrovert)。內向和外向是區分一個人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指標。 以自身為界,可以將世界分為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和自身以內的「'''自我世界'''」兩個部分,也可稱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 # 外向:外向的人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物、環境等。外向態度的人則會按照非自我的客觀角度來設想與看待內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內在的內部世界變得與外部世界更相似,他們的關注點具有廣度卻缺乏深度,這使得他們可以同時看到大範圍裡的不同信息,但缺乏個別訊息的細節。當外向態度的人在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施加於客觀世界的時候,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公正平和,符合普世價值,即使失敗也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效果,但是專一性較不足,很多時候會忽略掉問題的本質。 # 內向:內向的人則相反,較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感受等。擁有內向態度的人,往往會依照自我的主觀設想去看待外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外部世界變得與內在的自我更相似,這種人的關注模式具有深度卻缺乏廣度,在每次的觀察中,他們能夠看到各觀念所有外顯與隱含的意義,這種方法的專一性、針對性較強;但是內向態度的人也往往會因此而陷入偏執中,例如當外部的客觀世界和自我的主觀思想發生矛盾,甚至是完全違背的時候,內向態度的人便會陷入僵局,動彈不得。 雖然如上文所述,外向感覺會是表現較為熱情開朗、活潑開放者,內向為表現較為沉默寡言、內斂含蓄者,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不僅僅侷限於其外在表現,其重點應在於「內心的傾向性」,兩種類型的個體在自己所傾向的世界裡會感覺較為自在、充滿活力,而在相反的世界裡則會較為不安、疲憊。外向的人會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流過程,獲取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往外部排放,而內向的人則通過心平氣和的獨處而獲得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留存於內部。 '''感覺—直覺(S—N)''' 四種心理功能分為'''思維-情感'''和'''感覺-直覺'''兩個維度,其中感覺/直覺維度是透過「感知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感覺和直覺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S('''S'''ensing),後者稱之為N(I'''n'''tuition) 人們為了與外界世界產生互動,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著訊息,但是不同類型的人進行訊息接收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因此有了感覺型與直覺型的差別。當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此兩者的關注點不同,所依賴的訊息接收管道也不同: #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事實本身與細節''',所使用的接收管道為五官,依賴各種聽、看、聞、感覺到的實實在在、有形有據的事實和訊息。 #直覺型的人注重的則是'''事實背後所隱含的各種含義與關係''',比起五官,其更注重所謂的第六感及弦外之音,因此,對於感覺型的人來說,直覺型的人所做出的許多結論,其源頭都是空想而不實際的。 注重細節的特性,讓感覺型的人固守現實,享受現實,習慣使用既有的資料與技能,擅長記憶大量事實與材料,宛如一套百科全書,能完整地講出大量的數字、概念或是定義,而直覺型的人則喜歡有變化、突破現實,擅於解釋事實,就像是人們所說的神探,只需捕捉零星的訊息,便能分析事情的發展走向。因此,當給予這兩種人相同的任務時(像是修理電視機或是找到指定的店家),感覺型的人會習慣按照既定的原則與指引來進行,比如照著電視機所附帶的操作手冊來進行修理,或是按照地圖找到正確的行進路線,而直覺型的人則習慣大膽嘗試、跟著感覺走,比如先試著敲打一下電視機的外殼,或是直接朝著人多的方向走,其結果可能會比感覺型的人更快完成任務,但也可能因為失敗而須重新開始。簡單來說,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這是什麼」,直覺型的人則注重「這可能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同時具有這兩種特質,但其中一方會更突出而成為其人格特質,也可由此確定其人格類型。當我們在分析某人究竟更習慣使用何種感知方式了解世界的時候,該注意的是,當其做出正確決定時,其得出決定的推導是否縝密,過程是否迅速;像是對於大多數的直覺型人來說,往往在獲取訊息的同時就通過潛意識得出了結果,之後才試著透過自己既有的知識為推導過程尋求依據,因此如果某人作出決定的過程極其迅速,但所給出的理由卻無法完整詮釋,而他的決定反而常常是正確的,那麼他多半是屬於直覺型的人。 綜上所述,可知兩種感知方式各有利弊,而每個人通常只擅長其中一方,這樣的感知渠道的不全可能會造成對信息的處理產生了某部分的遺漏,因此,在利用該類型所帶來的優勢的同時,也需有意識地逐漸彌補相對的劣勢,像是感覺型的人可能會需要耗費過長的分析時間,而直覺型的人則是缺乏事實的支撐。 '''思維—情感(T—F)''' 思維-情感維度是透過「做出決策的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思維和情感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T('''T'''hinking),將後者稱之為 F('''F'''eeling) # 思維型的人注重在'''依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公正地貫徹規章制度,對事物一視同仁,也不習慣根據人情因素變通,儘管做出的決定令人不舒服也不會偏頗。 # 情感型的人常'''從自我的價值觀念出發''',變通地執行規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認定是對的決策,比較關注決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情緒影響且較顧及人情。 思維和情感間的區分是三個維度中最困難的。常常有人會將思維和情感理解為理性和感性,但必須要釐清的是:這裡所指的「做出決策的方式」並非是指思考方式,因此'''思維型的人未必就很理性,而情感型的人也不一定都很感性'''。實際上,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會進行理性思考,只是在作決定或下結論時的主要依據不一樣,因此,兩者雖然有類似的地方,容易被混淆,但在本質上卻大相徑庭。有鑑於此,判斷此維度的方法應是觀察評估對象在說某句話或是做某個動作的時候,是否習慣於忽略對方的感受(並不是指該行為是否有傷害到對方,而是有沒有設想到對方對此舉動的可能反應與感受),若該對象習慣體諒他人感受,喜歡和諧的人際關係,則其很可能就是情感型的人,反之則可能為思維型。 '''榮格的八大心理類型與 MBTI''' MBTI 除了榮格理論中的 E-I、S-N、T-F 維度外,還多了判斷-感知(J-P)之分。判斷型(J,Judging)傾向於以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感知型(P,Perceiving)則傾向於以非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始終開放選擇機會,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的功能動力學===== 在一般的 MBTI 分類中,會依上述四個向度中較傾向使用的「偏好(preference)」進行分類,例如:INTJ、ESFP 等。而這些偏好的相互作用產生功能(function),也會隨著生命的發展而有不相同強度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功能會在生命的初期就表現,第二個功能約在青少年期,第三個在中年,第四個常常不被注意,也被認為跟潛意識相關。具體來說決定類型的功能排序方法如下: #若第四個偏好是 J,那第三個偏好就是外向的,第二個偏好內向;若是 P,則第二個偏好外向,第三個內向。 #第一個偏好(E/I)決定第二和第三個功能何者是主要的。若是外向(E),則外向功能是主要功能,另一個為次要;若是內向(I)則反之。 #第三個功能是第二個的相反,偏好和內外向皆相反(例如:Ti-->Fe)。 #最後一個功能就會是主要功能的相反,方法同理於第三個。 以下是八種類型的功能: # 思維外向型(Te):按固定規則行事,客觀而冷靜;積極思考問題;武斷,感情受到壓抑。 # 情感外向型(Fe):極易動感情,尊重權威和傳統;尋求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外向型(Se):尋求享樂,無憂無慮,社會適應性強;不斷追求新異感覺經驗,或許好吃,對藝術品感興趣;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外向型(Ne):做決定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憑預感;不能長時間地堅持同一觀點,好改變主意;富於創造性,對自己許多潛意識的東西了解很多;感覺受到壓抑。 # 思維內向型(Ti):強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實際判斷力,社會適應性差;智利高,忽視日常實際生活;情感受到壓抑。 # 情感內向型(Fi):安靜、有思想、感覺過敏;令人難以理解;對別人的意見和情感漠不關心;無情緒流露;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內向型(Si):是情境決定性的人,被動、安靜、藝術性強;不關心人類的事業,只顧身旁剛放生的東西;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內向型(Ni):偏執而喜歡做白日夢,觀點新穎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為人理解,但不為此煩惱;以內部經驗指導生活;感覺受到壓抑。 這八個類型的代表著人們關於生命、自我世界、外部世界等的世界觀或者態度,此套價值體系不管何時何地都在所有人身上都在起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而正因其影響並非作用於表象,大多數人對他們自己的偏見渾然不覺,因此,透過以上八大類型認識自我是一個不失偏頗的評估。每個類型分別為數個 MBTI 分類的主導、輔助、第三、第四功能(下方表格指以此八大類型為其功能的 MBTI 分類),其與 MBTI 的關係如下(其對應關係的功能將在 MBTI 的章節另行說明,其中,X 代表任一種 S/N 或 T/F): {|class="wikitable" |+ 各類型的內容以及其與 MBTI 的關係 ! 類型 !! 別稱 !! 主導功能 !! 輔助功能 !! 第三功能 !! 第四功能 !! 思想特點 |- | 思維外向型(Te)||外傾思考||EXTJ||IXTJ||EXFP||IXFP||以「客觀」的資料為依據、以外界訊息激發自己的思維過程,像是科學家便屬於思維外向型,他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發現自然規律,建立各種科學理論的系統。對人待己都採用相同的標準,與人相處、分別善惡、區分美醜⋯⋯等,都以這個基準優先。此外,他們不但自己遵守模式,也希望別人效仿,因為他們深信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能帶來幸福,且非知性的不合理方式是錯誤的。 |- | 情感外向型(Fe)||外傾情感||EXFJ||IXFJ||EXTP||IXTP||會壓抑思維,而使情感則外露,試圖讓情感符合於客觀的情境和一般價值,因此不太考慮他人的性格特點,而是考慮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等方面,會用普世價值綁架個人的價值觀,即使這個普世價值可能是違背人性的,也會嚴格按照這樣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但是如果順著其角度來看,便會發現其實際上愛好交際並尋求與外界和諧,以及為了團體和大局而展現出的堅強、無私甚至犧牲的一面。 |- | 感覺外向型(Se)||外傾感覺||ESXP||ISXP||ENXJ||INXJ||頭腦清晰,傾向於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但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喜歡尋求享樂,追求刺激,其行為特徵包括享樂、虛榮、淺薄、狂妄等等,因此,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很難轉變用主觀思想度量客觀世界的習慣。一般而言,這種人不太重視道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道德,只是不願意受到道德的束縛,寧可過自由奔放的日子。 |- | 直覺外向型(Ne)||外傾直覺||ENXP||INXP||ESXJ||ISXJ||會嘗試從客觀世界中發掘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透過對外向直覺來引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不斷地尋求新的可能性,因此其行動易變且複雜,難以揣測出其下一步可能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其對於各種尚未成熟但有發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並且不斷追求客觀事物的新奇性,因此他會不斷地發掘新興事物,然後很快失去興趣,繼而轉向下一個目標。這類型的人容易成為新事業的創立者,但不能堅持到底,不過這衝動的魯莽行動卻往往會帶來成功。這類的人生活原則,既非知性,也不是感性,完全依照自己的直覺,因此一般的道德、法律、宗教並非不願意遵守,實是原本就不在其行動規範之中,所以不難理解此種人(如:商人、企業家、政治家⋯⋯)常被視為是不道德、冷酷、目中無人的。 |- | 思維內向型(Ti)||內傾思考||IXTP||EXTP||IXFJ||EXFJ||情感壓抑,行為特徵包括冷漠、剛愎、自傲、固執、驕傲等,除了處理外界信息外,還鑽研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對思想觀念本身感興趣,因而容易陷入對於對稱、平衡與和諧的結構的追求,並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只注重內在結構和邏輯的嚴密,而忽視了理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人的推導與理論也完全無法影響其內心的架構。事實上,此類型的人因為不太擅長社交而遭到誤解,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對於自身理念有著一份執著的勇氣。一般來說,當他們在自己事業領域中會遇到強勁的對手,免不了苦戰一場,論實力未必輸人,但是一旦涉及感情,就會變得不平衡而與人交惡,最後遭眾人孤立,失去了朋友,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 | 情感內向型(Fi)||內傾情感||IXFP||EXFP||IXTJ||EXTJ||典型的特徵是能自由表達個人情感和內在自我,以及保持自身人格特立獨行。其情感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深藏在內心,彷彿待在一個玻璃箱中,任何人都無法進入其內心世界,任何外界的撼動都無法干擾。其自我主觀感覺、一言一行都是出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判斷,遵從自身的道德標準,因此對普世價值有著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將其視為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自戀者。 |- | 感覺內向型(Si)||內傾感覺||ISXJ||ESXJ||INXP||ENXP||習慣遠離外部客觀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之中,像是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情感外向型的人所接收的訊息來自外部世界,是客觀對象的直接反映;感覺內向型的人的知覺則是深受自己心理狀態的影響,彷彿從自己的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對他們來說,由於外界的事物所觸發的感覺,遠比外界的事物的本身來的重要,而且也不想把自己想法讓周圍的人理解與認同,滿足於封閉的自我空間中,也怡然自得。 |- | 直覺內向型(Ni)||內傾直覺||INXJ||ENXJ||ISXP||ESXP||企圖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他們不關心外界事物,行為往往脫離實際,思想上慣於幻想,觀點新穎,一般人難以理解,因此常常帶給他人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如果以直覺內向作為主導功能的人沒有傑出的能力為支撐,往往會被世人斥之為瘋狂或者愚蠢,但如果能配合上其他卓越的能力素質,便會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會發揮出 1+1>2 的效果。 |} =====對於 MBTI 的批評===== 儘管 MBTI 在現今相當的熱門,MBTI 測驗本身受到批評與質疑。 #提出 MBTI 理論的 Isabel Myers 以及她的母親 Katherine Brigg 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心理學專業教育,也非高學歷的心理學專家,兩人只是業餘的心理學愛好者,導致諸多心理學學者對 MBTI 多持批評與質疑。 #將人們以二分法來區分本身是不明智的,從 MBTI 大多是實驗中所得出的結果,幾乎是以「雙駝峰」,也就是人們在上述四個向度中(EI、SN、TF、JP)呈現兩極化的極端分布。然而,從數據來看,人類的性格特徵大致分布在鐘形曲線上,而不是在兩個駝峰。換言之,大多數人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 MBTI 中以分類(type)來敘述一個人的性格只會在四個向度都和大多數人有顯著差異時才會有有效的預測性。 #MBTI 的理論中,常敘述到性格源自於不同偏好間的交互影響(即上文中的功能動力學) #回顧研究中也指出,四個向度中,只有第一個向度(E--I)能夠有效的被測出來,其他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個功能,卻難以有效的被測定。 #缺乏客觀性。其學說完全仰賴參與者之自我評估,代表社會期望等因素會影響其準確度。這應該不限於 MBTI 而是所有的自評性量表都有類似的問題。 #缺乏清楚的定義。MBTI 描述與多項人格測驗類似,包含任何人都會同意的模稜兩可之陳述。這導致任何分類的個性都能夠解釋所有人格,類似於算命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7%B4%8D%E5%A7%86%E6%95%88%E6%87%89 巴拿姆效應](Barnum Effect)。然而也有相反觀點認為各MBTI類型之描述都很獨特且準確闡釋其意義。 #各向度互相不獨立:JP 和 SN 的組合往往呈正相關 #低信度(Reliability),過去實驗指出,許多測試者(39-78%)在前後五個禮拜間,測出不同的結果。 #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對人之性格做歸類,即屬不合理。理論上同一維度之兩極性格互斥,統計上結果應顯示雙峰分佈,然而實際結果則顯示為常態分佈。舉內外向為例,其應類似一由內向與外向在兩端的光譜,而人們散落在光譜上的任一處,有無數種內外向的程度,方為合理。 #性格偏好與職業之關聯性:並無科學證據顯示何種特定性格的人適合從事何種職業。然MBTI評估結果常有某種類型適合從事何種職業之敘述。 =====榮格的人格發展觀===== 對於佛洛伊德而言,人格發展的各個階段在其理論體系相當的重要。但是,以榮格而言,發展階段問題主要是以里必多的指向來確定。榮格理論的里必多,不像佛洛伊德指涉的不是性,而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它在不同階段消耗在不同活動。榮格認為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期。 #兒童期(出生到青春期):此時其前半段,里必多主要用於學習各項必要的技能,例如:走路、說話;過了此一階段,兒童的里必多會花在與性較相關的事務上,並在青春期達到巔峰。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青春期-約 40 歲):此階段的里必多只向學習職業技能、結婚、扶養孩子等移動。此時期有精力充沛、衝動、有激情和外向的傾向。 #中年期(Middle Age,40 歲至生命結束):為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人在這個階段從活躍旺盛、外向的人逐漸轉變成更有哲學、有智慧的人。與其他階段不同,這時期的人關心知識以及生活上的意義。由於這階段的人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宗教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有吸引力。 有關研究表明,25 歲以後,伴隨著對於人生的反思,個體完善自我性格的傾向會更明確。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心理分析論裡最特殊的一點是潛意識的概念。由於潛意識無法被人意識,因此潛意識訊息的來源便是夢。佛洛依德認為在研究夢時,應要將夢的顯像與夢的隱義區分,分別加以分析。榮格卻認為不然。榮格認為夢並無顯像隱義之分。夢的內容就是它顯現給人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包含古代人類象徵與神話的片段。而夢的功能是補償精神中被忽視的部分。例如:如果一個人的暗影沒有機會表現,那麼它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因此,這個人的夢會出現許多妖魔鬼怪,或是許多不道德的衝動。因此,分析夢的內容可以透露一個人被壓抑的部分。 ===現象學理論=== 現象學理論([https://dictionary.apa.org/phenomenological-theory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強調個體對周遭世界的主觀經驗''',是一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E4%BA%BA%E6%9C%AC%E4%B8%BB%E7%BE%A9&title=Special:%E6%90%9C%E7%B4%A2&profile=advanced&fulltext=1&ns0=1 人本主義](Humanistic)的性格理論。它強調人對各種事物的經驗對人本身做決定的影響。同時,現象學派也強調人的非生物性動機。雖然人有生理上的欲求,但是現象學派學者認為決定生活是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要件,更重要的是'''人關於自我成長等較高層的動機'''。對應於佛洛伊德的自我論來講,現象學派更注重單純來自自我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認為本我對自我的影響較低。 下文介紹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中心論以及需求階層論。 '''一、個人中心論''' 個人中心論由羅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Rogers Carl R. Rogers])提出。他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他認為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我們所觀察、經驗到的世界,內在的心理需求會形塑一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詮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事實上世界是個人私有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在這個現象場中以「自己」、「我」等概念組成的「自我」概念最為重要, 自我觀念的形成,是個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後,所得經驗的綜合結果。羅傑認為人不只會對當下的自己進行思考,也會為自我將來發展的可能進行思考,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實際我(actual self)''':「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和'''理想我(ideal self)''':「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很接近時,可以達到'''協調(congruence)''',生活會平靜且快樂。而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差距大時,會有'''不協調(incongruence)'''的感覺,產生焦慮感。在此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自我實現」,羅傑認為人最基本的性格發展歷程乃是個人不斷邁向成長的過程,人與環境互動後會產生經驗,我們會對這些經驗進行評價,能讓我們達到目標的經驗會產生正評價,反之則為負評價,而人們會不斷朝正評價的經驗邁進,以達成目標。 普遍上來說,人們會在自我及自我實現中不斷的調整尋求平衡,但是,部分人卻會在做自己和平日的經驗下產生矛盾。羅傑認為這和孩提時代的教養有關係。小孩在發展的過程需要父母極大的正向關懷,如果父母只在小孩表現出特定行為時才表現出關心的話,小孩很可能便不能做他自己原本會做的事,而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以迎合父母。這樣子正向關懷與自我實現的衝突,會讓小孩不自主的扭曲自我的某些面向。 '''二、[[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階層論]]''' 由馬斯洛([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Maslow Abraham H. Maslow])'''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導致很容易被壓抑,不再有那種有力、清晰的內在命令具體地、精確地指示人們在什麼時間、地點、如何、和誰、去做什麼。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馬斯洛假設他們以層次形式分佈,即「金字塔型」構成所謂的'''馬斯洛金字塔'''。 馬斯洛將人們行為的動機分為兩大類、分布於不同層次。第一類位於底部的層次比上層的需要更強烈、更有力,與動物意義上的「本能」類似,是生物性的需求,比如飢餓、口渴、性的需求;第二類位於上層則是人類特有,是心理上的需求,包括他人的尊重、情緒與歸屬感。一般而言,人們尋求方法滿足下層金字塔的需要後,才會去追求上層的金字塔的滿足。 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是性善或中性,若要真正了解性格為何物的話,不能像佛洛伊德一樣,只從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裡去探求,這樣容易造成負面的偏差。相反的,馬斯洛認為應該觀察高功能的自我實現者(如:林肯、愛因斯坦、羅斯福總統夫人、德雷莎修女、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他們的性格心靈發展更完整,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潛能重要的資訊。 馬斯洛金字塔總共有五層,由下層到上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缩略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求'''與有機體生存有直接關'''係,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包括飲食、性、排泄、睡眠。生理需求若不能有'''最低限度的滿足''',就會完全地支配這個人的活動。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雖然重要,應予以關注,但心理學過分強調了生理需求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br>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類需求要容易滿足,關鍵在於滿足他們之後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並不一定要認為在個體從第一層次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應付第二層次需求以前,必須滿足第一層次中的所有需要。只要生命'''不為飢餓所控制''',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在應付了生理需求後,安全需求變成了具支配力的動機了。這類需求有:住宅、工作、秩序、安全感。處於這一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兒童需要有依靠和確定的生活常規。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有利。 '''3.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在前兩類需求已滿足的前提下,個人開始接受交往需求的驅使。馬斯洛反對關於愛和情是性本能昇華的觀點,他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兩人之間的'''健康親密的關係''',即彼此的關心、尊重、信任。可見性和愛並不是同義。人類需要愛,這類需求不能滿足時,便會感到孤獨、空虛。在現代發達的民主社會中,人口快速流動,傳統團體瓦解、家庭破裂、兩代之間的隔閡,不斷地都市化等等,都使人們之間更加陌生、疏遠。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在愛與歸屬需求的上面便是尊重需求,這類需求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別人對自己的重視''',相應地產生了威信、認可、地位等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尊''',與此相應的是適應、升任、信心等等情感。這兩類情感都來自個人從事於有益於社會的活動。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結果,健康的自尊來自別人對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聲、地位、吹噓諂媚。 '''5.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馬斯洛(1965)本人認為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滿,並達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終的真實自我。又在1970 年時進一步解釋自我實現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視為是一個人成為越來越獨特的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自我實現位於需求層次的頂端,能夠達到他的人便被稱為追求自我實現的人,這類的人為數不多。 健康的人已經充分的滿足了他們對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需求,他們主要就被自我實現的願望推動著。自我實現被定義為潛能、能力、天資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是使命的完成,是個人本身內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認可,是朝向個人自身統一、完整、協同的一種不斷的傾向,簡而言之,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達到個人潛能的最高上限。 但在 1955 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Clelland David C.McClelland])對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質疑。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核心概念為自我實現,而大衛·麥克利蘭認為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源自於生理層面的(先天性),亦有關於社會層面(後天性)。 大衛·麥克利蘭認為就人們各種需求而言,以單一角度歸納所有人共同的標準是困難的。因為人們的需求隨著各層面(社會、文化、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可能朝向不同標準的自我實現發展。當拘泥於個人的內在意識、價值及自我省思時,馬斯洛理論將有所偏頗(忽視社會對人所造成的影響)。麥克利蘭與此提出成就動機理論,又稱三種需要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ed_theory Three Needs Theory]),他認為要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就必須滿足其渴望,包含以下三種著重於社會層面的需求:  1.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以達到理想的成功、將目標領域做到最優秀,對任務有著強烈的勝任感,且會透過縝密的分析和計畫完成個人任務。  2. '''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希望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且彼此合作,不追求競爭性的環境,以建立良好的人際為需求。  3.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可要求、控制他人、使人聽從,並達到不受他人影響之需求。有權力需要的人喜歡追求亮眼的表現和地位,他們不像是有成就需要的人只為了個人 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實質地位和權力。<br> '''超自我實現''':此為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個理論。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的短暫「'''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且通常都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一股「忘我」的體驗。) '''三、[[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參考:[[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正向心理學]]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界研究太注重人心靈裡的脆落點,這在分析人類性格上容易造成負面的偏誤。心理學除了在瞭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及幫助精神病人之外,應該也有培養人才和使人邁向更幸福的生活的任務。因此,正向心理學家'''主張應該多注意人正面的力量'''。 美德,佘禮門([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Seligman Martin E. Seligman])是一位著名正向心理學家,他和其他的正向心理學家將人的正向力量,也就是人的美德,分為六大類:智慧(wisdom)、勇氣(courage)、愛(love)、正義(justice)、謙抑(temperance,如:寬恕)與超越(transcendence,如:美感)。這六大美德具備跨文化與跨時間認同的特點,構成人類正向經驗的核心。在這些美德中,可以再細分為24個強項([[wikipedia:Character_Strengths_and_Virtues|strengths]])。 每個人的強項不一樣。佘禮門指出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強項時,並時常將強項運用於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人際關係等,就會更容易處於心流狀態、且擁有好的生活(a good life)。當我們進一步將強項運用於服務他人時,可以擁有有意義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而這更是難能可貴的。擁有好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且影響程度很大。 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太注重負向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而忽略了正向情緒。這些正向情緒對性格的影響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正向心理學家符翠笙([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Fredrickson Barbara L. Fedrickson])提出弘博育成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主張正向情緒會擴展人類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例如:對一件新事物感興趣的正向反應可以使人去探索新的事物。 正向心理學家席臣靡赫伊([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haly_Csikszentmihalyi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psychology) Mental Flow])的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極度專注的投入某一件事物時,忘記了時間的流動,而沉浸在事物中。它可描述為:「當我涉入時,事情自然就發生了,我只是順流而進,感覺既興奮又平靜。我只希望它可以持續下去,不是為了獎勵,而是為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這樣的情況可以給與人很大的正向情緒,忘記憂愁與煩惱。 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許多因素可能有助於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例如,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更廣泛的網絡的社會聯繫;俱樂部或社會組織的會員資格;體育鍛煉和冥想練習。靈性也可以被認為是導致幸福感增加的一個因素。靈性實踐和宗教奉獻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的一個主題,作為增加幸福感的另一個可能來源和積極心理學的附加部分。[7] 幸福感可能會隨著財務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當沒有進一步的收益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後,幸福感可能會趨於平穩甚至下降。[8] {| class="wikitable" |+ 現象學理論 |- ! !! 緣起 !! 說明 |- | '''個人中心論''' || 羅傑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 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 |- | '''需求階層論''' || 馬斯洛「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 || 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 '''[[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 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 ==現代理論差異== === 特質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it_theory trait theories]) === 特質論者探討性格的方法和現象學派、心理學派不同,特質論主張'''科學的核心特徵即是測量'''。他們發展出客觀程度與可靠程度勘與物理測量比擬的心理測驗,'''偏向量化心理學'''。當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獨特組合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為個人獨特性的來源。並且這些特質之間會互相連接,決定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並統合個人對多樣化刺激的反應,使得行為產生連貫性。這代表特質可當成中介變項,使得當事人對多種刺激產生一致型態的反應,並成為構成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基本單元。 「特質」具有一致性與歧異性。'''一致性''',代表著這組特質可以廣泛的形容一個人在多樣化情境下的反應,但並不表示這個人在每個情境下的表現都一定是如特質所描述的。一致性所要強調的意涵是一個具有該特質的人具有表現該特質的傾向(disposition)。'''人的每一項特質是一條連續的光譜(spectrum),並非非黑即白'''。具有心理病態的人們只是在特質的光譜中占據了極端的位置,而且由於人的行為是由各種特質互相影響而產生,因此在分析心理病態的成因時應該要將各種特質考慮進去,而非單看單一某種特質。 比如,假設一個人具有社交逃避的特質,那麼他在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中或許人際互動的表現上是逃避的,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有比較活潑外向的時候。'''歧異性''',代表著這項特質是在人群中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有些人有這樣的特質,而有些人沒有。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該概念與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狀態是相對短暫的傾向。 上述所提的特質和習慣、態度之間的差異如下: #特質和習慣的差異:特質比習慣更一般化,一項「特質」可能會產生很多「習慣」,習慣指涉的是'''具體的行為'''。例如:愛乾淨的特質可讓人養成刷牙,勤洗臉勤洗手、打掃房間的習慣。 #特質和態度的差異:特質的一般性大於態度。一個對不同人、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態度或是應對方式,因此態度指涉的事務比較'''專一化'''。一種特質可能會產生多種態度,反之,一種態度可能是受多種特質影響。例如,一個人如果有外向的特質的話,他可能會對陌生人、新奇事物、動物都能夠享受,面對這些事務實的態度也比較開放。另外,態度通常涉及評價,也就是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某些東西。但是,特質是指向所有行為和認知,其中不包含評價。 ====奧波特的理論==== 特質論心理學家高爾頓・奧波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rdon_Allport Gordan W. Allport])提出人的三種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主要分類方式為根據其對人類各種行為影響的概括度區分。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人所有的行為都可追溯到的某種行為傾向,在個人特質結構中有著主導力,可影響此人的各種行為,如:公益、權力、財富、成就、虐待狂、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等。例如:當人們想到[[w: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時,腦中便會出現一個同理心滿滿的慈善者。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一個人性格的核心特徵。如:誠實、悲觀、有毅力、熱心助人等。通常一個人的特質只有5-10 種之內。 # '''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個人'''暫時性'''的性格表現,往往在特殊場合才會出現,為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穩定的內在行為傾向。如:對食物、服裝的偏好。 奧波特認為'''特質是一種實存於個體之內的事物''',除了應對刺激產生行為,也可以主動產生行為,奧波特感興趣的在於如何透過這三種特質的組合,他認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是根據一種層次結構組成:最頂層是一個人的首要特質;接著下面是一些中心特質,可呈現日常生活中聚焦的重點;最下面則由許多零散的次要特質組成,其中每一種次要特質又由少數的特殊刺激所產生。由不同元素組成的個人特質層次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他認為「人格結構」才是決定個人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奧波特認為完善的人格結構並非人一出生即達成而是經過許多的歲月讓人漸漸完成內在特質的統一與行為模式,因此奧波特提出了一套自身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為八期: {| class="wikitable" |- ! 年齡 !! 描述 |- | 0~1 歲 || 透過經驗上的感覺而知道「我」的存在(sense of bodily me)。 |- | 1~2 歲 || 出現了自我同一性(sense of self-identity)的感覺。小孩意識到自身在不同的環境,自己還是同樣的一個人。由於這時孩子有了名字,因此小孩意識到自身是連續的人,而產生自身連續性的概念。 |- | 2~3 歲 || 開始有自尊(sense of self esteem)的表現和驕傲的情緒。 |- | 3~4 歲 || 開始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周遭使用的事物,產生所有格的概念,了解甚麼是「我的」,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擴展(sense of self extension)。 |- | 4~6 歲 || 產生道德是非觀念,了解甚麼是對錯。因此小孩開始會區分自己那些部分是好的,那些部分是壞的,形成[[w:自我意像|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 |- | 7~12 歲 || 開始以邏輯思維,思考自身周遭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可以理性的解決問題(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 |- | 12~18 歲 || 追求自我的統一(emergence of propriate striving),關心自身的未來,並開始認識更廣大的生活。 |- | 成年期 || 自我充分認識自身的時期(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了解自身的個性,目標,使自我一致化,並統合自我。 |} 奧波特也提出了'''機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行為並不是習慣的堆積,或是由過去便可以決定的。人的動機涉及複查的認知歷程,這些認知歷程的元素屬於人的特質。關於機能自主概念的部分,重點如下: # 必須承認動機的現實性。 # 幾類動機可以同時存在。要解釋一項行為時往往要用很多動機解釋,用一種動機解釋是不足的。 # 必須承認人的認知過程對於動機形成的重要性。不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處世哲學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動機。 # 每個人的動機模式是不同的。 ====亨利·墨瑞的理論==== 雖然許多的特質論者都反對精神分析論對於人格的解釋,不過亨利·墨瑞([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urray Henry A. Murray])卻並非如此之輩,這導源於他年輕時與精神分析論獨有的一段際遇,在事業的早期,墨瑞曾與榮格有許多的互動,這些接觸使得墨瑞的論點裡帶有一部份精神分析論的色彩,例如他對潛意識的看法等。在人格心理學的領域當中,墨瑞最主要的貢獻,便是他的主題統覺測驗([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matic_apperception_tes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主題統覺測驗是一種投射測驗,測量個體的意識和思考無法觸及的地方,這又是墨瑞帶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另一個證明,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讀者們或可細心留意墨瑞學說的這些特點。 墨瑞認為,人格的基本因素便是需求,這或可跟馬斯洛的理論體系——[[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層次理論]]對照,不過與之不同的是,墨瑞在 1983 年提出的人格理論所言的需求並'''不包含生因性的需求'''(viscerogenic needs),例如:個體對於食物、水、空氣的需求,相反地,墨瑞的需求指的是'''心因性的需求'''(psychogenic needs),墨瑞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特定行為的潛能或是預備狀態(potentiality or readiness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under certain given circumstances)」,他認為這些需求跟人類潛藏在腦中的潛意識有關,經過整理,墨瑞找到了二十種人類的心因性需求: {| class="wikitable" |+ !需求 !描述 |- |貶抑 |投降、服從並受罰、道歉、懺悔、賠罪、自貶、自虐。 |- |成就 |克服困難、運用權力、盡可能完善而迅速地為某些困難的事奮鬥 |- |親和 |建立友誼與關聯性。歡迎、參與,並與他人共同生活。與他人合作並進行社交性談話。去愛、去加入團體。 |- |攻擊 |襲擊並傷害他人。謀殺、蔑視、譴責、指控,或者惡意地嘲弄他人。嚴厲的懲罰。虐待狂。 |- |自主 |抗拒他人的影響或強制。在新環境眾蔑視權力或尋求自由。為獨立而奮鬥。 |- |逃避譴責 |抑制反社會以及違反傳統的衝動,以避免譴責、排斥或懲罰。行為檢點並遵守法律。 |- |反作用 |以一再抗爭及回敬的方式驕傲地拒絕承認失敗。選擇最艱難的工作。以行動保衛自己的尊嚴。 |- |防衛 |保衛自己免於譴責或蔑視。證明本身行為的正當性。提供辯駁、解釋、藉口。拒絕被探索。 |- |順從 |推崇並願意追隨同盟中地位較高之他人。與領導者合作。樂於侍奉。 |- |支配 |影響獲控制他人。說服、禁制、指揮。領導並指導。限制。組織一個團體的行為。 |- |表現 |吸引他人的注意。刺激、娛樂、招惹、震撼、感動他人。自我戲劇化。 |- |避害 |避免痛苦、生理傷害、疾病,以及死亡。逃離危險情境。採取預警方法。 |- |避辱 |避免失敗、慚愧、羞辱、嘲笑。避免從事某些超過本身能力的事情。隱瞞缺陷。 |- |照護 |支持、協助、保護無助的他人。表達同情。對孩子發揮母性。 |- |秩序 |安排、組織,並將物品放置整齊。整齊、清潔、極度地精確。 |- |玩樂 |放鬆、取悅自己、尋求變化和歡樂。尋歡、玩遊戲。笑鬧、玩笑、享樂。避免嚴肅緊張。 |- |拒絕 |冷落、忽略,或排斥另一人。保持疏離與中立冷漠。差別待遇。 |- |感覺 |尋求並享受感官效果。 |- |性 |建立並促進情慾關係。從事性行為。 |- |求助 |尋求協助、保護、同情。大聲呼救。祈求憐憫。黏著親愛的父母。依賴。 |- |瞭解 |分析經驗、抽象化、區辨概念、定義關係、整合概念。 |} 這些需求可能相互調和,也可能相互衝突,在墨瑞的理論當中,每個個體都有其需求的階層,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對於親朋好友的關愛有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親和」這項需求在其階層上就會佔據比較高的位置。然而,假設他現在正在被後天的生物化學期末考追殺,但是已經考完期末的朋友舉辦了個年末派對,而他卻不敢放下共筆而拼命苦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同樣在他的需求階層上,「成就」這項需求是比「親和」和「玩樂」的需求高的;相反地,如果他當晚忍受不了乏味的分子生物學而急速驅車前往參加狂歡派對,我們就能得知對於這個人來說,成就相對的沒有那麼重要。 墨瑞理論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對某項事物的需求到底高不高,並不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將這些需求放在心中階層的哪個位置'''。然而單有一個需求階層並不足以解釋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當中的作為的,這必須取決於與環境當中誘因的互動。例如,如果上面的第一個例子當中的主角後天要面對的只是普通物理實驗的隨堂小考,雖然他的成就需求大於玩樂需求,可是他仍然會去參加狂歡派對,甚至喝的不醉不歸。有鑑於單純需求階層的侷限性,墨瑞又在其理論中加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壓力(press)。 墨瑞對於壓力的定義為「環境當中與個體的需求互動,並進一步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比較特別的是,墨瑞把壓力又分成了兩種:真實環境當中的壓力(A 型壓力,alpha press)以及知覺當中的壓力(B 型壓力,beta press)。例如同樣在上面的例子當中,生物化學期末考便是這位學生所面臨的 A 型壓力,因此認命埋頭讀書;然而,如果這位學生實際上誤把生物化學的隨堂小考聽成期末考而埋頭苦幹,那麼他面對的就是所謂的 B 型壓力,因為在過往的環境中,他的知覺給了他關於後天考試的錯誤印象,實際上的壓力並不會那麼大,也因此他的其他需求和壓力就被這種莫名其妙的 B 型壓力給蓋了過去。的確,就行為的預測而言,B 型壓力對於行為的影響遠遠大於 A 型壓力,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取決於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認知,而非生活周遭的事物本身,因為人類總是感性的,墨瑞的理論相當清楚的反映出了這點。 墨瑞的理論體系被他自己稱之為「個人學(personology)」,除了主題統覺測驗之外,還有許多跟人格有關的研究,特別是上述的各類心因性需求,往往成了心理學後輩的研究題目,墨瑞的許多學生都在對其提出的人類的各項渴望進行測試,特別是當中的權力需求、親和需求、成就需求成為了最被廣泛研究的題目。 ====艾森克的生物學特徵理論==== 艾森克([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Eysenck Hans J. Eysenck])強調了人格的生物學基礎。他的研究聚焦在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上:'''內向-外向維度'''與'''情緒性—穩定性維度'''。 # '''外向性(內向-外向)''':外向的人擅長交際、性格奔放,享受社交活動並且喜歡刺激、挑戰與改變;內向的人安靜、保守並且享受單獨。 # '''神經質(情緒性-穩定性)''':在這個維度中,極端一點的人會表現出情緒化、煩躁不安、憂慮、焦慮和其他消極情緒等特質;對立面則是平靜、放鬆而且情緒穩定。 # '''精神質(倔強性-行為)''':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若個體表現出明顯的精神質,則易導致行為異常。在精神質項目上得高分,有表現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 根據艾森克的說法,人格可以用一個人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位置來描述。例如,內向但是穩定的人很可能是受控而且可靠的;然而,內向而且情緒化的人很可能是古板和焦慮的。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看起來與特定行為有關。例如,大學生的精神狀況、神經質與外向程度已經被證明與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以及他們在網路上揭露自己的程度有關。 艾森克認為我們在個體中看到的人格特徵的變化可以追溯到遺傳層面的生物差異。這些生物學差異造成了每個人的生理刺激水平以及對壓力和其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的差異。例如,那些遺傳到生理刺激水平低於標準的神經系統的人會尋求興奮、變化和社交活動來增加他們的生理刺激,因此造就了他們外向的性格。相反地,生理刺激水平高於標準,也就是常常「過度興奮」的人會傾向避免尋求刺激來將生理刺激降低到正常水準。簡單來說,他們會是內向的。而那些傾向於穩定性一端的人擁有對壓力相對不敏感的神經系統,而那些傾向於情緒性一端的人會擁有對壓力做出更強烈反應的神經系統。 '''個性層次模型'''<br> 艾森克不僅採用特質的概念,而且還採用了類型學的觀點。在心理學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試圖把特質論和類型論統一起來,他們認為,個性類型是由特質之間必要的聯繫所構成。艾森克則認為特質是觀察到的個體的行為傾向的集合體,類型是觀察到的特質的集合體。他把人格類型看作某些特質的組織。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特質和類型關係上,艾森克解決得相當出色。他在對個性進行廣泛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 艾森克採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為了發現為數最少的獨立因素或獨立變量,這些因素能對心理特徵進行描述和分類),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將人的行為分為: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四個水平(類型是上位概念,特質是下位概念,在特質之下又有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而這四個水平可以與四個因素互相對應: {| class="wikitable" |- ! 水平 !! 說明 !! 因素 !! 說明 |- | '''類型水平<br>(type level)''' || 這是通過對觀察一些不同特質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普遍因素<br>(general factors)''' || 這些因素對所有的試驗都是共有的 |- | '''特質水平<br>(trait level)''' || 這是對觀察一些不同的習慣反應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群因素<br>(group factors)''' || 這些因素在某些試驗中有,在另一些試驗中並不出現 |- | '''習慣性反應水平<br>(habitual response level)''' || 這是同樣情景中個體以相似方式反應 || '''特殊因素<br>(specific factors)''' || 在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因素 |- | '''特殊性反應水平<br>(Specific response level)''' || 這是個體在一次實驗性試驗時的反應或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個別反應 || '''誤差因素<br>(error factors)''' || 只有在某一偶然機會才出現的因素 |} ====格雷的強化敏感性理論==== 格雷([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Alan_Gray Jeffrey Gray])同意艾森克針對人格兩個基本維度的看法,但是格雷對生物學如何構成性格基礎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因此提出強化敏感性理論。 強化敏感性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_sensitivity_theory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倡導人們在內向-外向和情緒-穩定性維度上的分布差異源自於影響人們對不同類型事件敏感程度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行為方法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和'''逃跑或不動系統'''(flight-freeze system)。 # '''行為方法系統''':影響人們對獎勵的敏感性以及他們尋求這些獎勵的動機。也被稱為「go」系統,因為它負責一個人的衝動和不受控程度。 # '''逃跑或不動系統''':影響人們對懲罰的敏感程度,也被稱為一個「stop」系統,掌管一個人的恐懼或隱忍。 格雷認為外向者擁有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而內向者恰恰相反,他們對獎勵相對不敏感,但對懲罰具有高度敏感性。與情緒穩定的人相比,情緒不穩定的人對獎勵和懲罰敏感很多。有一項研究以這兩套系統的個體差異去預測各種登山者在嘗試攀登喜馬拉雅山時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研究發現對獎勵的反應比較大以及比較少在攀爬前焦慮(前述的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的人更有可能登頂。 雖然仍有人批評格雷的理論,但是它現在比艾森克的理論更被廣泛地接受。此現象主要是因為格雷的理論受到更多數據的支持,也似乎更符合腦神經科學家所了解的腦結構和神經遞質的運作方式。 ====雷蒙德·卡特爾([[w:en:Raymond Cattell|Raymond Cattel]])的十六種性格因素論([[w:en:16PF Questionnaire|16PF Questionnaire]])==== 此派別的研究方法是受到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決定思考模式)影響,根據基本詞彙假說,以因素分析法將各種對於性格的形容詞進行分類,最後分成十六類,分析並比較不同文化的語言系統,得知各文化的人格向度是否類似。 從1940年代開始,雷蒙德·卡特爾使用了多種技術,包括應用於英語特質詞典的新的公因子分析統計技術,以闡明正常人格領域內的主要基礎維度。這種方法以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矩陣為起點,試圖揭示人格的潛在來源特徵。雷蒙德·卡特爾發現,人格結構是分層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層級特徵。在小學階段,雷蒙德·卡特爾度量16個主要性狀結構,在中學階段具有大五級次要特徵的一種形式。這些較高級別的因素來自對16個主要因素本身進行16 x 16互相關矩陣的因素分析。 十六個人格因子問卷在初級和二級「全局」特徵上得分,從而允許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特徵進行多層次描述。這些性狀維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可以在下面找到。雷蒙德·卡特爾還發現了人格組織的第三個層次,它僅包含兩個總體因素。 正常人格特質結構的測量是卡特爾人際心理變量綜合理論的組成部分,涵蓋了認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質,異常(心理病理)人格特質,動態動機特質,情緒狀態和短暫情緒狀態的個體差異。 在他的行為規範/預測方程式中都考慮在內。16PF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和方言,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使用。 === 情境論([[wikipedia:Situationism_(psychology)|Situationist view]]) === *人的行為除了受特質影響之外,個體存在的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更重要。 *羅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an_Rotter Julian Rotter])認為行為不是僅僅依賴外在刺激就會產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刺激對個體的意義,並且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即人們以何種程度相信自己在未來特定行為中可以獲取多少報酬。Rotter 相信,只有同時了解對於報仇的期待(expectancy)和報酬的價值(reward value)這兩方面的資料時,才能開始預測並瞭解人們的行為。Rotter 同時也注重個體對環境的知覺,在 1966 年時界定出一個「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維度。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分為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還有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認為自己能控制大部分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而外控則認為環境與外來因素控制自己大部分的行為和行為結果。 === 社會認知論 === 最近的心理學在性格領域的研究中,出現許多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的爭議(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特質論因過度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屢遭批評。在此爭論之下,社會認知論透過分析人們解釋世界的思考歷程,探究在不同情境下,個人特質對於個人行為是否仍具重要性。過去特質論過於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遭受現代心理學家的質疑,其中以[[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w:en:Albert_Bandura|Albert Bandura]])與[[w:en:沃尔特·米歇尔|沃爾特·米歇爾]]([[w:en:Walter_Mischel|Walter Mischel]])為首。Bandura 認為各種特質構念無法完全有效預測個體行為;Mischel 則是在回顧研究後發現,人們的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有所變異,此種不一致性反映出某種人類基本能力能區辨不同情境差異,並根據在差異情況中的回饋來調整自身行動。而後他便將其研究結果發表於《性格與衡鑑》(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1968)。 社會認知論強調三個觀點: # 強調社會情境的重要性,包含家庭、人際互動、社會與文化情境,社會情境中多重雙向的互動形塑人們的性格。 # 探究自我調節的議題,認為人們是行為的主動者,透過為自己設立目標、調節情緒、節制行為,影響自我性格的塑造。 # 不同於行為學派的制約、增強原則,社會認知論認為即便在沒有獎賞的情境下,人們亦可以進行學習、觀察等複雜行為。 *班篤若([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Bandura Albert Bandura])在性格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探究自我表現能力信念的思考歷程,即「我是自己的代理人」。Bandura 認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力/性格的信念,會決定該人所處的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會強化原有的信念。像是認為自己懶惰無能而躺在床上,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了自己的信念。此理論中,認為人對自己的信念會受到社會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認知(Cognitive factors)、性格與行為(Behavior)這三種因素影響。人在做任何事情時會有個人的目標,自我評價等,這些自我評價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自我目標,自我評價,及個人心理狀態的評估就是自我效能。Bandura 認為,人類既不是全然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也不全然受環境影響。個體並非單方向的由環境影響,個體也可以主動的影響環境,他提出了三項重要的概念來闡述之。 # 社會學習理論途徑:強調的是行為與人格塑造中認知歷程的獲得和維持。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的「仿效歷程(modeling)」,即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學習到複雜的行為模式。利用過往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經驗,預見自己未來行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仿效和一般的模仿(initiation)並不相同。模仿世人精確地複製單純的動作的過程。仿效則是指人藉由觀察去學習其他人行為背後的準則而非特定的行為反應,這些準則在未來各體的行為是具有指導的作用。然而,仿效和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認同,是指個體對於某一行為準則有內化的過程,而仿效則沒有。) # 自我調節:Bandura 認為大部分的動機皆是由認知所引發的,其預期結果並實現的能力。其強調人是主動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動的反應者,因每個人所設定的目標不同,並發展出各自的期望、標準及評估的機制,使人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走向,而非受制於環境與命運。 # [[w:相互決定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 主張「'''個體內在特徵、外顯行為和身處情境'''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相互決定論主張,個體的行為結果是由受情境影響,而情境又間接地影響了個體的內在特質。換言之,人們可以透過自身行為營造出正向環境,且若目標達成,外在成功會連帶改變內在的信念認知、情緒與感受。 舉例:當個人對自己能力 / 性格的信念會決定所處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他自己的信念。舉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太好(情境因素),所以產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或認為即使去上課也沒用的想法(認知層面),然後又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所以決定不去上課(具體行為),又因為沒有去上課而考得更不好,產生此一負面循環,同時因為常常不去上課的行為,使周遭他人有了自己是個懶惰的人,於是又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影響。 補充: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濫觴於巴夫洛夫的制約反應實驗,認為人是否採取某種行為皆是受過去經驗裡做該行為的結果影響。因此,人的學習必須直接從經驗得來。相反的,Bandura 提出人可經由觀察來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直接學習。學習的對象可以是簡單的,如觀察他人如何操作某項儀器,也可以是複雜的,例如孩子從大人的對話反映中學習如何人際應對。 *米歇爾則接續交互決定論,提出「'''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其發現同一個個體(外向)在不同情境下並不會產生一致的行為(多話),其中取決於情境的強弱(規範性的高低)。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詳細說明個體內在心智如何運作,並對身處情境發生交互作用,繼而衍伸後續的外顯行為,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當某個個體處於某個情境中時,該情境就會激活某些相互聯繫的單元,彼此之間又發生特定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針對不同情境所產生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米歇爾也正是個體間的差異,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讓自己產生不同行為模式的獨特心理表象,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個體又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情緒。例如同樣看到街上走過的老人,有人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會想像自己老了的樣子。此理論可整理為以下三項概念: # 個體認知及情感成分相互串連,形成複雜的心智系統。 # 社會情境的不同面向會激發新制系統中吧同的任之與情感成份。 # 「內在心智系統」與「外在情境線索」會形成獨特的相互關係,人的行為反應會隨著不同去調整和改變。 === 互動論([[wikipedia:Interactionism|Interactionist view]]) === 人本身的特質與情境共同影響思想和行為,內在特質確實存在,但其表現受到環境的左右。不論是特質或情境,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所以學者開始同時考慮兩種因素,特別是互動取向(Interactionist approach)論者,其中心觀點為特質之間或者特質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必須視個體所處的情境而定。互動論者融合了特質論和情境論,互動論者相信人們只有在同時考慮性格和情境兩者才能預測人們的行為。 === 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emotional_selectivity_theory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在過去的時代,由於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心理學界主要的研究對象會放在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上。然而,由於二十世紀以降生醫藥學的發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逐漸拉長。現今,活到七八十歲的人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性格發展便成為一個新興的重要議題。為了解釋不同年齡層的行為差異,心理學家卡汀生([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a_L._Carstensen Laura L. Cartenson])提出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基本想法是人會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意識到不同的機會與限制,進而形成當時的行為動機。以二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由於知道未來的生命還相當漫長,因此會把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未來的長期目標,例如技巧或是能力,以便在未來幾十年的光陰中使用。相反的,對於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來說,由於意識到自己未來的生命已經不長,因此不會把時間投注在長期的目標,而會投注在能夠短時間內得到正面情緒回饋的互動上。這些活動像是跟老朋友相聚談天,或是跟親人團聚等等。這樣的理論受到了研究結果的支持(Cartenson & Fredrickson,1998)。 ===性格的生物基礎=== * '''行為系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 go/ approach system):與外向性有關,對酬賞敏感,產生正向感覺與趨近行為,此系統敏感容易衝動,導致藥物濫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 stop/avoidance system):與神經質有關,受威脅性刺激激發,引起焦慮與行為抑制。此系統敏感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 :上述兩個系統與生理有相關,如內向與外向的人在玩牌賭贏或賭輸時會有不同的腦波(EEG)模式,而 EEG 顯示腦部左側前葉與 BAS 較有關係,右側前葉則與 BIS 較有關係。在嬰兒期間右前葉的活性較高者四歲時會顯得較抑制,對新鮮刺激較少注意,同時成長後見到新鮮的刺激有較高的杏仁核活動(恐懼)。相對的左側前葉活性較高者則對新鮮刺激注意較多。 * '''Eysenck 三大性格向度的神經基礎''': #內向/外向性-大腦皮質的激發(arousal):內向者生來具有較高的激發水平(level of arousal),對刺激較敏感,所經驗到的感受較強。 #神經質-自律神經系統:高神經質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性較高且迅速,當危險消失時仍無法馬上減輕其活動量。 #精神病-內分泌:對自己行為缺乏控制或是不能學會抑制某些反應的能力。這與遺傳有關,也與腦中某些神經傳導素缺乏(如 5-HT)有關。自主神經系統低反應性對刺激不敏感,容易鋌而走險而不自知,可預測其犯罪傾向。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體液說]''': :體液說中則將人分為'''多血質'''(具有過多的血液,充滿活力和動力)、'''膽汁質'''(具有過多的黃膽汁,容易激怒)、'''抑鬱質'''(具有過多的黑膽汁,通常表現為憂鬱和悲哀)、'''黏液質'''(具有過多的黏液,使人遲緩或者懶惰),然而體液說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任何實驗得以驗證之。 :而現今,則有很多人依據血型做性格分析,如 A 血型者(喜歡在牆邊)、B 血型者(喜歡在中間)、C 血型者(喜歡走來走去)、AB 血型者(喜歡在角落)就如同現代版的體液說,雖然眾說紛紜,卻也都沒有很穩固的科學根據。 :相關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CK02sUTVI 日本小朋友/幼兒的血型實驗]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气质的体型说 Sheldon 體型説]''': :Sheldon 將體型由瘦到胖分為三種類型: #外胚型(Ectomorph):思維退縮。 #中胚型(Mesomorph):好動、侵犯。 #內胚型(Endomorph):快樂、喜好社交。 :這樣的說法與我們說的「心寬體胖」相符,並且我們也能觀察到小狗會比大狗更神經質,但此說法並無可靠科學依據。 :*'''希思卡特公式(Heath–Carter formula)''' ::此公式是由 Barbara Honeyman Heath 和 Lindsay Carter 藉由應用 Sheldon 的概念發明的。此公式計算每個人三種類型的七分制評分,0 代表毫無相關,7 代表相關性極強。 ::計算 ectomorphy 的時候需要:身高(height)、體重(mass)。 ::計算 mesomorphy 的時候需要:肱骨寬度(humerus breadth)、股骨寬度(femur breadth)、上臂周長(upper arm girth)、最大小腿周長(max calf girth)、身高(height)。 ::計算 endomorphy 的時候需要:三頭肌皮褶(tricep skinfold)、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脊柱上皮褶(supraspinal skinfold)、身高(height)。 ::*''Ectomorphy '':計算 {{link-en|Ponderal Index|corpulence index}}: <math>\text{PI}=\frac{\text{height}[cm]}{(\text{mass}[kg])^{1/3}}</math> ::: If <math>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732 * PI) - 28.58</math> ::: If <math>39.65 < 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463 * PI) - 17.615</math> ::: If <math>PI < 39.65</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5</math> ::*<math>\begin{align}\text{Mesomorphy} &=(0.858 * \text{humerus breadth}[cm]) \\ &+ (0.601 * \text{femur breadth}[cm]) \\ &+ (0.188 * \text{upper arm girth}[cm]) \\ &+ (0.161 * \text{max calf girth}[cm]) \\ &- (0.131 * \text{height}[cm]) \\ &+ 4.5 \end{align} </math> ::*<math>\text{Endomorphy} = -0.7182 + 0.145x - 0.00068x^2 + 0.0000014x^3</math> :::where:<math>x = (\text{tricep skinfold}[mm] + \text{subscapular skinfold}[mm] + \text{supraspinal skinfold}[mm]) * (\frac{170.18}{\text{height}[cm]})</math> ==性格與社會發展==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他們的睡眠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新生兒很容易入睡,有的新生兒需要照顧者安撫才能入睡。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新生兒的「氣質」 (temperament),亦即個性,可以從嬰兒的活動水準、對新奇事物的反應和易怒程度等面向來區分<ref>Rothbart & Bates, 1998</ref>。 ===氣質=== 氣質為具有生物基礎的行為傾向,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性格與氣質的差異在於氣質是純描述的,但性格有理論意義,前者為表象而後者為深層結構。 '''1. 氣質傾向''' :Buss & Plomin(1996)<ref>Buss & Plomin(1996)</ref>等人根據遺傳分析提出四種氣質傾向: :(1)'''社會性'''(Sociability):指個人偏好與他人在一起的程度。 :(2)'''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激發的程度,包括沮喪、恐懼或憤怒等三種情緒成分,'''具遺傳性'''。 :(3)'''活動性'''(Activity):個人所展現的體能活力和速度。 :(4)'''衝動性'''(Impulsitivity):個人傾向於立即快速地回應刺激,並且不顧行為後果。 :Buss 等人的研究指出,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舉例來說,兒童時期展現高度社交傾向的人,長大後仍喜歡結交新朋友;小時候活潑好動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活力充沛。同時,他們也從雙胞胎研究中發現,同卵雙胞胎在這些氣質向度的相似性,比異卵雙胞胎來的高。 :除了上述的性格和氣質向度外,神經科學則從大腦運作方式與神經傳遞物質探討生物條件對性格的影響。舉例來說,大腦中的[[w:杏仁核|杏仁核]]對於負面情緒的學習和反應特別重要;而神經傳導物中的[[w:血清素|血清素]]也與心情、易怒、衝動有關,血清素分泌較少時較容易產生憂鬱或暴力衝動。 '''2. 行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 :1980 年代 Jerome Kag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rome_Kagan]根據實驗將兒童的氣質分為'''抑制型'''(inhibited)和'''非抑制型'''(uninhibited)兩類,用以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雖然是觀察結果,但亦有證據顯示其於生物學之基礎,像是[[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之活化、[[w:杏仁核|杏仁核]]活性增加等。Kagan的研究顯示此氣質對於未來精神病的影響,包含有較高比例出現社交恐懼、[[w:焦虑症|多重焦慮]]診斷。 ::(1)抑制型兒童:在面臨陌生環境的最初時間內,兒童若表現出'''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 ::(2)非抑制型兒童:若兒童在最初的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於交際或主動接近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 ::(3)混合型兒童:也有部分兒童是屬於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體。 '''3. 明顯的氣質''' ::(1)'''害羞'''(Shyness and inhibition):Kagan 認為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如:腎上腺[[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較高。這些孩子長大後較不願意過度暴露於外界或社會刺激中,杏仁核對陌生臉孔反應較為強烈。但後天環境(社會文化)或父母的對待足以改變這一特性。 ::(2)'''尋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高危險工作者身上。尋求刺激的男生與單胺類氧化脢([[w:單胺氧化酶|單胺氧化酶]] MAOB, monoamine oxidase-B)過低。這個酵素用來分解單胺類,暗示其單胺類傳導素分泌後不易被分解。 {| class="wikitable" |- ! !! 類型 !! 說明 |- | 氣質傾向 || 社會性、情緒性、活動性、衝動性 || 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 | 行為抑制 || 抑制型、非抑制型、混和型 || 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 |- | 明顯的氣質 || 害羞、尋求刺激 || 害羞: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 尋求刺激: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身上。 |} === 早期社會行為 === :剛出生的嬰兒微笑是嘴角揚起、牽動眼周肌肉等肌肉的反射性動作,但此卻會鼓勵照顧者持續與嬰兒互動。大約三四個月大時,嬰兒開始出現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此時的笑已具社會意義,嬰兒看著熟悉者的臉孔或聽到他們發出的聲音時會微笑,並且不會對陌生人有明顯的負面情緒。然而在大約六個月大時,許多嬰兒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比例大約在八個月到一歲之間大幅增加。嬰兒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的反應,這種情況在十四到十八個月大間達到高峰,等兒童到三歲時,當父母短暫離開幾分鐘,他們大多數都可以自在地和其他兒童、成人相處。影響「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記憶能力的增長 :嬰兒在六個月大之後逐漸能夠記住事件,因而害怕事件的變化。因此,陌生人焦慮的出現是因偵測到不尋常的刺激。當兒童的認知能力增長,了解到陌生人沒有危險性,恐懼心理就會降低。此外,記憶能力的提升也和分離焦慮有關:當嬰兒記得幾分鐘之前照顧者還在眼前,進而注意到照顧者目前不在身旁,因此產生不安。若記憶能力更進一步發展,兒童可以預期照顧者短暫分離之後一定會回來,並降低分離焦慮。 二、自主獨立性的發展 :一歲的嬰兒相當依賴成人提供的照顧,但是兩歲的兒童可以自己拿玩具,也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兒童對照顧者的要求逐漸降低,因此照顧者短暫離開就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活動。 === [[w:依附理論|依附關係]] === :'''依附'''(attachment)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的相處型態,幼兒因為和高依附對象在一起時很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心地探索陌生的環境。佛洛伊德曾假設依附的產生原因是因為依附對象是提供食物的來源,然而這個假說被後續的'''[[w:哈里·哈洛|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研究給推翻,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設置了一隻鐵絲身與木頭的鐵絲猴媽媽,在其身上接上奶瓶,能夠提供小猴奶水;同時,科學家也放了一隻絨布做的、但不提供奶水的絨布猴媽媽在旁邊。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小猴會在肚子餓時到鐵絲猴媽媽處喝奶水,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窩在絨布猴媽媽身邊,若遇到危險(實驗者放入的張牙舞爪的怪物)時,小猴子的恐懼感會因為擁抱絨布猴媽媽而緩和,也比較願意探索原本不敢靠近的怪物。並且,即使絨布猴媽媽會噴出強勁氣流或冰冷的水柱,甚至伸出鐵釘刺傷小猴,小猴依然會在驚嚇跳開之後回到絨布猴的懷抱中尋求撫慰,而非就此轉向鐵絲猴。由此可知,相較於給予食物的鐵絲猴媽媽,小猴更願意也更喜歡具溫柔觸感的絨布猴媽媽,也就推翻了因為「提供食物」而產生依附的假說了。 :依附理論的概念最早由約翰·鮑比([[w:John Bowlby|John Bowlby]])提出,他提及與一群犯罪少年的訪談內容,這些少年除了喜歡偷東西,對於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際互動也非常冷漠,經過訪談後,他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大多與母親分開,甚至被遺棄,他也因此提出了依附理論的雛型: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o)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了解到依附關係的來源後,科學家進一步分類各種依附型態,瑪麗·愛因斯沃斯([[w: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為約翰•鮑比的學生,她在烏干達和美國間觀察親子的互動方式,進而發展出評量嬰兒依附型態的實驗程序──「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科學家以照顧者和兒童分離、重聚時兩者的互動來區分依附型態。 {| class="wikitable" |+陌生情境程序的段落 |1.照顧者和孩子進入房間,照顧者把嬰兒放在地板上,周圍有玩具圍繞,然後自己坐在房間的另一邊。 |- |2.女性陌生人進入房間,安靜坐下一分鐘後,嘗試跟嬰兒一起玩玩具。 |- |3.照顧者悄悄離開房間,如果嬰兒不難過,陌生人重新安靜坐著;若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4.照顧者回到房間,參與嬰兒的遊戲,此時陌生人悄悄溜出房間。 |- |5.照顧者再度離開房間,留下嬰兒單獨在房間裡。 |- |6.陌生人回到房間,如果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7.照顧者回到房間,陌生人溜出房間。 |} 愛因斯沃斯以上述的實驗結果把嬰兒的依附型態區分為兩種類型,安全性依附與焦慮性依附,而焦慮性依附又可以分成三種次類型,分別是逃避型、衝突型、迷失型: *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此類的嬰兒在研究結果中佔大多數。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嬰兒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例如索要抱抱),而且這類型的嬰兒也比較容易被陌生人安撫。安全依附有助於嬰兒的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於親本分離並且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 「'''焦慮性的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對於照顧者的離開或回來都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但是,如果他們出現苦惱的反應,陌生人和照顧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安撫他們。這類型的嬰兒對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通常為主要照顧者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 「'''焦慮性的衝突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類型嬰兒在照顧者離開時會非常的沮喪,但是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嬰兒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變得十分矛盾。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例如吵著想要媽媽抱,但當媽媽真的抱起他們時,又扭動身體要下來)。此類的嬰兒不容易被陌生人安撫,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 「'''焦慮性的迷失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嬰兒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但常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例如,重聚時會接近照顧者,但真的被抱起時並不會看著她,而且安撫之後又會突然大哭。嬰兒通常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嬰兒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根據對60名新生兒在一周歲前的追蹤調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歲前的階段性發展理論。根據該理論[8],在新生兒剛出生的第一個周年裡,依附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0 到 6周,小兒的笑與哭並不針對特定的人物。 #非選擇性依附(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6周 到 7個月、開始注意不同的人物。 #選擇性依附(specific attachment):7個月 到 11個月、對某一個人物強烈的依附。對一些其他人物的明顯依附也時常伴隨。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被認為基本正確,但是學術界對這個理論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質疑和反對: #學者們對得出這一理論的實驗方法提出了質疑。由於對60名新生兒的追從調查中,部分新生兒的行為表現是有他們的父母自行記錄的,學者們認為這些父母可能在長期的記錄中會出現誤報或草率記錄的現象,導致調查數據不準確。 #一些學者們認為所謂的「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 新生兒並非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具體任務的存在。一些學者們認為即使是非常年輕的新生兒也具有對特定人物的反應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論文中展示了兩周歲的新生兒可以辨別他們母親臉型和聲音的能力。 ===基因與性格的關係=== 長年以來人們相信父母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且某些研究結果支持性格本身具有可遺傳性,例如:關於撫養與親生的研究就在探討性格是否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實驗發現,母親/父親與親生子女的性格相關性分別為 0.15 與 0.2,遠高於撫養子女的 0.01 與 0.08,可以用來證明性格的先天遺傳特性。還有像是 1989 年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B0%BC%E8%8B%8F%E8%BE%BE%E5%8F%8C%E5%AD%90%E5%AE%B6%E5%BA%AD%E7%A0%94%E7%A9%B6 明尼蘇達雙子家庭研究]。在探討基因與性格的關係時,可藉由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生長環境的異同來分析,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性格比異卵雙胞胎更接近。 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顯示基因的效果會受到後天經驗的調節,環境不僅與基因互動影響當世代表現,也會對基因有所選擇,也就是環境推動了演化。其運作的機制是:在不涉及核苷酸序列改變的前提下,功能性相關的染色體改變。此種染色體改變的機制包括「DNA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和「組織蛋白修飾 (histone modification) 」等,這樣的調控機制皆能在不影響DNA序列的前提下,造成基因表達的不同。另外,藉由抑制蛋白結合在DNA的沉默基因區域,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這些表觀遺傳學上的變化,也就是表觀遺傳現象,可能可以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保留下來,並可能持續遺傳好幾代,而這些變化都僅僅是在非基因因素的層次上,導致生物體基因表達的不同。 ===性格的演化與變異=== 一個世紀以來,[[w:Charles Darwin|Darwin]](1859)<ref>[[w: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ref>演化理論在生物學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近代演化心理學則源自於 [[w:E. O. Wilson|Wilson]](1975)<ref>[[w: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ref>的社會生物學研究。[[w:社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和日後的[[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設是:在演化過程中,提高有機體生存及繁衍子代機會的行為經過天擇被保留,並成為人類性格的面向。 許多演化心理學研究都集中在擇偶議題上,擇偶涉及同性之間的競爭。由於男性與女性的功能不同,因此擇偶標準也有差異。女性擇偶時傾向於優先考量男性是否具有能穩定地提供情感與經濟資源的性格特徵與經濟條件,此一傾向見諸於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對象未來擁有穩定的工作或賺錢的能力(如學歷),以及比男性更偏好對象具有嚴謹自律性(特別是努力工作、認真負責、可倚賴性等三項特徵)、成熟穩重與積極剛毅的性格特性。女性此種擇偶偏好,顯然有利於其成功地養育後代。另一方面,男性無論是長期擇偶抑或短期擇交,皆比女性更重視對象的年輕貌美,也比女性更會認為多偶的優點可滿足性慾,男性的此種偏好模式顯然也有利於繁衍更多的後代。因此,兩性的擇偶偏好差異可謂符合親職投資說的預測。在吸引異性方面,男性認為對女性展現才能、經濟資源及正面性格特徵等方式較為有效,而女性大抵也偏好此種男性,顯示異性間的性擇可能促成同性間的擇偶競爭。本研究的發現雖然與美國相關研究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但我國女性可能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而更強烈偏好認真負責、可以倚賴的男性。 演化論者還提出其他有爭議的說法,他們根據擇偶偏好的差異性,主張性關係忠誠和嫉妒來源應當存在性別差異。由於男性的擇偶需求較為頻繁,使他們比女性更容易出軌,也更關心伴侶是否忠實,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投資於他人的後代。這代表男性較可能背叛自己的伴侶,並且在遭到背叛時表現較強烈的嫉妒,且當男性激烈競爭伴侶時可能會導致暴力,例如 Wilson 和 Daly(1985)<ref>Wilson, M., & Daly, M. (1985). Competitiveness, risk taking, and violence: The young male syndrome. Ethology & Sociobiology, 6(1), 59–73.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5)90041-X</ref>發現男性的親密暴力或加害人殺害其伴侶通常跟性忌妒與男性所有權相關。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看來相當冷酷,因為物種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有助於適應,而且影響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原因都在基因之中,上述論點降低積極改變的可能性。演化關乎改變,演化論者首先強調:當環境改變時,有機體唯有適應改變才有可能生存並繁衍後代,其演化造成的改變速度比我們所期待的更緩慢。 #對演化取向的評價 #有些批評者指出,演化心理學為當今不公平的社會狀況提供辯護,倘若女生在經濟和政治權力上低於男性,是因為物種演化適應的結果;倘若男性毆妻或是外遇,都是基因的影響造成的;假設某些種族在社會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和財富,這是因為其行為經過天擇而保留,或是其基因較為優異。演化論者也受到科學社群的批評,他們指出,演化心理學的假說無法進行驗證,演化心理學以繁衍策略來解釋某些現象,但其實研究者通常都能找到其他解釋,例如性格特質的性別差異可能出於體型或力氣有別。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己本身存在的體驗,這種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由態度、性格、價值觀等組成,可以藉由經驗、反思、他人的反饋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雖然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皆認為其是個體對自己的主觀知覺及判斷,包含生理狀態、人格、態度、社會角色、過去經驗等認知。人在幼兒時期就會產生辨識自我的基本能力,而在之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五種主要途徑 # 反映評價:也叫做反射性評價,是從他人得到關於自己的信息,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 社會比較:個體會以自己的能力、成就等與他人做對比,但得出的結論很容易受到比較對象影響,如「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 # 自我知覺:是個體實踐活動的反映,自己取得的成果會成為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的特質,使之成為評價的標準 # 客觀標準:以社會上客觀的標準作為比較依據,但個體的內在、抽象的特色與能力難以評斷 # 內省:被認為是認識自我較可靠的方式,以自己個人的想法作為評斷標準,充滿主觀意識 如果用口紅在十八個月大的兒童額頭劃一個紅圈圈,然後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會想要用手擦掉前額上的記號<ref>Gallup,1998</ref>。這個「紅點」測試能檢視兒童是否已經能辨識「自我」,理解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不過,在十八個月大之前,兒童看到鏡子裡前額有紅點的小孩時,不會用手去摸自己前額的紅點,而是去碰觸鏡子裡「另一位兒童」前額的記號。這個測試為[[w:鏡子測試|鏡子測試]]。兒童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涵蓋了自我的不同層面,包含情緒的感受和存在的連續性(「昨日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兒童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雖然和他人有相似的興趣,但是也保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喜好。自我概念衍生關於自我的幾個不同面向。 ===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例如:「我不被愛」、「我值得」,以及情緒狀態,例如:勝利、絕望、驕傲和羞恥。 在兒童能辨識自我之後,經由和其他個體的互動,就會產生自我的價值,也就是產生自尊。自尊的發展,從學前到青春期呈現不同的面貌,評估自尊的向度也愈來愈多。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這種極端正向的自尊促進年幼的兒童適應環境,幫助他們在面對頻繁的失敗時,能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低年級的兒童'''通常也具有較高的正向自尊,但是不像學齡前兒童那樣誇大。當他們無法完成作業時,會感到挫折<ref>Lewis et al. 1992</ref>,但這樣的失敗並不會明顯改變自尊。 '''中高年級的兒童'''(大約八到十二歲),開始利用「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ref>Frey & Ruble, 1990</ref>。例如,注意到自己的桌球技巧不及隊友,所以認為自己不能像隊友一樣成為優秀的桌球選手;但身邊的朋友不少,顯示自己的人緣不差。學齡兒童能區分自己在不同領域的自尊,同時開始運用特質歸因。以上述例子而言,該學童可能會認為自己未來不會是運動健將,但會有不錯的人際關係。 '''青春期'''時期,「社會比較」成為建立自尊的主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之後的結果,因此相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且同伴的評價會比自我的評價更有影響力。與兒童相較,青少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故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尊心與家長師生的關聯''' 我們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則有助於我們培養自尊。如果我們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傳統上把積極、主動、勇敢、情緒經歷短暫、甚至是攻擊性強等特質視為高自尊,與以上相反的特質則直接歸類為低自尊。但這樣的歸類方式事實上十分武斷,可能只適用於某些社會發展狀態,例如像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間戰亂不斷的社會環境。也可以說,當時對人類心理狀態的研究只能從過去人類的行為歸納,社會發展到現今,這些歸納出來的理論往往已經不合用。 當今不論是心理學還是企業管理界,一般仍相信'''自尊與社會化、人際間的活躍度有關'''。高自尊的人會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且能從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而低自尊的人無法信任社會和群體,因而無法融入群體當中,演變出離群索居,甚至是暴力傾向。 自尊又分成外在和內在兩部分。外在自尊是指在與人相處時,能主動的和人互動、建立關係,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內在自尊指個人如何看待或對待自己,會決定對自己好壞的評價和信心的程度。一個自我肯定的人,對外能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能對自己採肯定的態度,而形成正向的自我意象或概念。 自尊與我們心理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自尊乃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堅信某些價值觀和原則,即使遇到反對,也準備捍衛它們,感到足夠安全,可以根據經驗修改它們。 #能夠按照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行事,相信自己的判斷,當別人不喜歡他們的選擇時不會感到內疚。 #不要浪費時間過度擔心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要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從過去學習並計劃未來,但盡情投入地活在當下。 #完全相信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失敗和困難之後不會猶豫。他們在需要時向他人尋求幫助。 #認為自己在尊嚴上與他人平等,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時接受某些才能、個人聲望或經濟地位的差異。 #了解他們對他人來說是一個有趣且有價值的人,至少對與他們有友誼的人來說是這樣。 #抵制操縱,只有在看起來合適和方便的情況下才與他人合作。 #承認並接受不同的內在感受和驅動力,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在他們選擇時才會向他人展示這些驅動力。 #能夠享受各式各樣的活動。 #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很敏感,尊重普遍接受的社會規則,不主張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繁榮的權利或願望。 #當挑戰出現時,可以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並表達不滿,而不會貶低自己或他人。 ==生命不同時期的性格發展觀點==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人格發展論(亦稱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邊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並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同時也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源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過程。 ====人格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人格發展論以五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 '''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 '''發展任務(development task)''':人生的發展任務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任務的失敗,導致下個階段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下個階段任務不可能完成。 # '''心理社會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 '''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 '''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 class="wikitable"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 ===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定義'''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意指童年到成年之間的時期,生理上大約從十二歲到十八歲。 在此時期,發展屬於個人的認同,進而影響成人期的發展。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兒童期後到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為青年期。 '''影響青少年時期性格發展的因素''' #身體發展:身體上的發展會因為早晚問題、體型胖瘦、高矮,造成個體心理不平衡,影響人格發展。此階段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會與同儕做比較,以致於只要自己何別人的身體上有不同之 處就會引發自卑或妒忌的心理,甚至用不適當的方法想和別人一樣。 #成熟速度:早熟的青少年較自信和獨立,少有叛逆傾向,社交方面表現較好;而晚熟的青少年則較為消極,依賴性強,對父母的反抗傾向亦強。 #心智能力:心智能力高的青少年除了學習能力強、處理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也較能適應新環境,發展健全的人格。 #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經驗塑造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在性格上的不同。例如: 童年時家庭的不和諧氣氛,小時候常被施予暴力行為的孩子,長大後的負面情緒 就較多、並且缺乏自信。 #同儕團體:青少年時期的少年想擺脫父母而獨立自主,反抗意識也特別強盛,少年無法接受父母或師長強迫要接受的傳統觀念或價值觀,進而想獲取同儕間的任同,且易受同儕之間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如新聞媒體的事件、人物,常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影響青少年的 人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和社會發展特徵''' 在情緒辨識上,相對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而且這個情緒處理歷程的發展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w:纹状体|紋狀體(Striatum)]])運作有關<ref>Blakemore & Robbins. 2012</ref>。青少年生理變化的時機,也就是早熟或晚熟都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早熟的男孩比起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十二歲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而且對自己的外貌和體格更加滿意,但是早熟的男孩較缺乏自我控制,他們有較高的機率會抽菸、喝酒和使用成癮藥物<ref>Williams & Dunlop, 1999</ref>。相反地,晚熟的男孩在十二歲時比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的發展較為健康<ref>Petersen, 1989</ref>。早熟對於女孩的影響和男孩不同,早熟的女孩比較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並且對自己的外觀比較不滿意<ref>Caspi & Moffitt, 1991</ref>。 一般觀念認為青春期中,子女和家長的關係較緊張,研究確實支持這一印象<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青春期時,親子間的爭執增加而親密程度減退<ref>Larson & Richards, 1991</ref>。然而,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如果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並且堅持清楚的原則,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但是,若家長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的教養方式,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ref>Baumrind, 1980</ref>。 ===老年期的性格發展=== 過去十年間,許多研究開始探討晚年的性格運作,由於老年伴隨著各種身心狀況改變,因此一開始研究預設老年人的心理經驗主要是負面的。但研究結果顯示在自尊,心理幸福感.......等客觀的量表上,老年人的情況並不比年輕人來的差,表現出相當的心理「韌性」。因此他們多半能承受老年所伴隨的生活困難、疾病等,維持相當堅強的自我信念及個人幸福感。於是德國心理學家[[wikipedia:Paul_Baltes|巴提士(Paul Baltes)]]提出「擇適補償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簡稱 SOC 模型)指出:「發展的本質涉及失去或交換,當從某生活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人們會失去某些心理特質,也會獲得新的心理特質。」因此,依照巴提士的模型,可推斷老年人雖不能再工作、劇烈運動等,但在其選擇的生活領域裡,藉由將精力投注在少數重要的生活面向上,可以補償身體或認知上的衰退,維持幸福感。<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進入高齡階段,人的生理活動逐步衰退,社會角色也開始轉變,面臨自我概念的重新定義。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性格特點,到了老年則被低沉、緩慢、沉默、冷淡的性格取代。這是因為人老了,身體多病和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身體十分健康、生活條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者生活雖有變化卻能夠良好地適應,則性格通常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由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統整」相對於「絕望」是老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統整是將過去的感受與現實狀況加以整理,並對結果感到滿意。老年人如果能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時能獲得較好的適應,反之,如果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為自己虛度一生,則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感受。 ===卡汀生的社會情緒性選擇論=== 卡汀生([[w:Laura L. Carstensen|Laura L. 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要在探討社會動機在生命過程中的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理和部分心理機能會逐漸下降,但是情緒方面卻並未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現簡單下降趨勢。其基本的想法為:「人們會察覺中不同時間點的機會和限制」。 社會情緒性選擇論有三個理論預設: *首先認為社會交往對於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認為人本質上是動機性的動物,期待實現的目標指導著人的行為; *最後認為人有著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標,目標的選擇先於活動。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目標總是存在於時間背景中,目標選擇從根本上來講依賴於時間的知覺” 。該理論宣稱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就會發生變化。個體會變得愈加挑剔,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在情緒上有意義的目標和活動。該理論還認為,動機的轉移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加工。老年人的認知加工表現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對情緒信息尤其是積極信息的注意和記憶得較好,偏好積極信息。 '''實驗過程''' 研究者分別給予老人和年輕人一張列有不同類型人物的清單,並請他們對於這些人做出評價,藉由這種方式去判斷哪一向度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研究顯示老年人較注意可增進目前情緒經驗的名單;而年輕人則會注意未來資訊的可能性,如認識新朋友,以習得關於世界的新事物。 '''研究結果''' 如果人們認為他們的未來沒有限制,往往會關注指向未來/與知識有關的目標,但如果他們覺得時間將要耗盡,他們的關注一般會轉向指向現在/與情緒有關的目標。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所以他們會追求旨在獲取信息的、指向未來的目標,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年輕人持有這樣的社交目標,會追求包括各種各樣社交夥伴的、相對更大的社交網路。然而,當人們變老,未來顯得越來越有限,他們的目標大多地指向現在而不是未來,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緒滿足。這就是老年人放棄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他們的目標指向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的確,該理論預測任何人只要認為自己的未來不長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少數幾個親密好友相處,而不是把時間用來和各種各樣的普通朋友交往——這正是年輕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所剩時日無多時人際交往的情形。該理論的研究通常會比較不同年齡組(即年輕人與老年人),但社交目標優先性的轉變是個逐漸的過程,早在成年早期就開始了。更重要的是,該理論聲稱社交目標的轉移並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與衰老有關的時間觀念的變化所引起。研究者也發現在不同的樣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 如該理論一開始所預期的,老年人將思考集中在名單上人物的情緒特性,較不在乎是否可以獲得對未來有用的資訊。相對的,年輕人則是將焦點集中在認識新人物,已獲得新訊息的可能性上,而不在意是否帶來正向情緒。由於老年人知道自己已處於生命晚期,因此較注意會伴隨立即情緒回饋的社會經驗。有趣的是,後續研究在帶有愛滋病陽性反應的男性身上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他們均面臨生命消逝的情境,因而和老年人一樣非常關注能立即帶來正向情緒回饋的社會關係。<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 最新研究 == ===基因、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ref>=== ====前言==== 政治興趣是其中一個能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的因素,但對於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的由來,人們還不是了解很多。而越來越多研究在嘗試闡明生物與心理因子在政治興趣上所扮演的角色。近期,在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裡也顯示了大部分性格特質是可遺傳且與政治興趣有一定的聯繫。 ====內容==== 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係一種對於政治的好奇,關心或關注。而近期研究也顯示個人的年齡,收入與教育程度都與個人的政治興趣成正向關係。近期的研究著重於了解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 ====人格特質與政治====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 # 外向性(extraversion):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因為外向的人更願意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信念。<br> # 神經質(neuroticism):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的人更容易比一般人產生焦慮的狀態,因此他們不願與參與容易引起衝突且使得他們更焦慮的政治。<br>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認真、勤奮、小心翼翼,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的人趨向於認為政治係一種公民的責任且係一種社會常態。<br> # 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人不喜歡發生衝突,而政治經常伴隨著無可避免的衝突。<br>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人更願意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知識。經驗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br> 結果顯示政治興趣與性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有顯著的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研究裡只解釋了一部分在政治興趣程度的差異性,政治興趣的差異還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影響。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 ===== 針對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中自由-保守的光譜之研究指出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有關。將親和性的定義拆解成同理心與禮貌兩個向度之後發現,在親和性中的同理心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與利他主義;而在禮貌的向度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在盡責性中的守序向度,也與保守主義與傳統主義相關。相對地,在經驗開放性得分較高者,則與保守主義呈現負相關。雖然此研究也指出人格不是決定政治態度的唯一條件,但在政治逐漸極化的今日,理解人格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ref>Hirsh, J. B., DeYoung, C. G., Xu, X., & Peterson, J. B. (2010). Compassionate liberals and polite conservatives: Associations of agreeableness with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5), 655-664.</ref>。 ===== MBTI 與政治態度 ===== 研究指出,MBTI 與政治態度大致而言沒有顯著的關連。在 MBTI 的四個向度中,只有外向 - 內向的向度與政治傾向有關。在自由 - 保守的政治態度光譜中,外向者比內向者顯著傾向自由派。但同時,其他的因素,例如對於不確定性的接受程度對於政治態度有更大的影響。<ref>Lytwyn, T. (2012). The persona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s and political views. Res Publica-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7(1), 11.</ref> =====公共服務動機(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Perry 和Wise 兩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指「個人受到公共制度與組織區使得一種傾向」。包含理性動機、基於規範動機、以及情感動機。說明如下: #'''理性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 #'''規範的動機''':是指對規範的遵從。 #'''情感動機''':指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情感反應。例如:對政體價值的熱愛、對他人的同情心等。 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動機是為「個人對來自公共機構的獨特的動機反應傾向,該定義清楚強調動機訴求,例如與公共組織有關的公民責任和同情心。」 另外,關於PSM的相關實務研究,Perry 將公共服務動機分為4個構面,說明如下: #'''公共服務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政府爲解決公共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或者是服務,能夠認同並參與其中。 #'''公共價值的承諾'''(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是指願意對民眾有益事項的付出程度。 #'''同情心''':(Compassion):指對別人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樣的情緒或感情。 #'''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代表為了正義或其他利益而捨棄自身的利益甚至性命,為一無私的行為。 ===以五大特質連結性格與利社會行為<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6652859</ref>=== ====摘要==== 利社會性格的探討長期爭議不斷,近年來許多研究試圖探討利社會行為背後的模式及原因,參考並延伸先前的研究,我們知道利社會行為和五大特質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成正相關,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成負相關。 ====內容==== 此研究假設在五大特質中,親和性與情緒不穩定性為最直接導向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的兩項特質,且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分別為促進或減少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的因素,其中同理關懷較具主導性。 研究中做了三種模型來討論五大特質和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間的關係,分別為五大特質模型、濃縮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開放性)、利社會人格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而模型優劣依序為利社會人格模型、濃縮模型、五大特質模型。 ====結論==== 研究結果認為親和性的確和同理關懷有很大的關連,且具備低親和性的人並非不會同理關懷,而是需要適當的刺激才會產生,但並無法明確地指出情緒不穩定性對個人苦惱有無增減,以及個人苦惱是否會減少利社會行為。 ===性與人格=== ====前言==== 在著名的性學大師金賽(Kinsey)之前,有關性與人格之間的關聯可說是鳳毛麟角。事實上,就算是金賽大師,在人格與性之間的關係依然著墨不多,主要還是側重在性與性高潮之間的影響。因此,以科學化的方式來研究性與人格的研究歷史不超過 20 年,許多部分仍待釐清。本篇將繼承部分先前遺傳學與人格的內容,分別探討性對於外向人格、內向人格與情緒化人格之間的交互關係。 ====研究內容==== 首先,讓我們看看外向型的人。<br> 大致上,外向者通常比較好交際、富領導力、喜歡追求感官刺激,但卻善變,而且相當不重視道德行為。他們在性方面的行為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徵,而明確地給予他們如下的模式: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提早具有性交經驗。 也許可以想到更多類似的假設,但以上這些已足以顯示「外向型」理論可導衍出的行為預測。當然,我們也可以針對神經質或情緒化者性格向度與性行為之關係加以預測,但不對此加以詳述,原因是神經質者所具有的憂慮和恐懼本質,往往使他們對性方面有關事項避之猶恐不及,遑論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 ====結論==== 有關性類型所得的重要資料很多,將它們予以濃縮。誠如所料地,外向者較少手淫,但較早開始有愛撫的行為,且較為熱衷於此。外向者也比內向者較早開始體驗性交,外向者性交次數為內向者的兩倍,同時擁有較多性伴侶。外向男性在性交前的愛撫行為比內向男性持續較久,而女性則無此種傾向。然而此點並不足為奇,畢竟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性行為方面依然由男性採取主動。至於口交行為,外向者也比內向者來得頻繁,其他各種性交姿勢均是如此(根據調查所得,超過 95℅的男性喜歡進行口交以及嘗試各種不同性交姿勢,而女性所佔的比率卻少於 5%),最後,外向女性比內向者較能體驗到性高潮。以上這些調查結果,均與我們的預料大致相同,同時也證實我們在轉換行為、制約學習各方面的實驗結果。由此可見,內外向類型對於一個人性行為的頻率,偏好方式與性高潮都具有決定性。 ===五大性格與健康的關係=== 人們是否會因為其性格而對身體健康、甚至對壽命長短造成影響呢?比如就直覺上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個具有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的人對於自我健康管理比較要求;具有外向(extroversion)特性的人會較常進行社交活動,比較少整天宅在家裡使活動量過少等。 對於以上想法,根據 Joshua Jackson 等人在 2015 的一項研究,他們將 600 名受試者在 1935-1938 年所作的性格測試換算成大五性格指標,並觀察他們的壽命。他們發現對於男性而言在他人視角下,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29%;而開放性(open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然而其他三項特質並未對壽命有顯著影響。對於女性而言,當在他人視角下的親和力(agreeable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而他人視角下的神經質(neuroticism)比平均低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其他特質則與壽命沒有關聯。在自評性格方面,男性死亡風險同樣的隨審慎或開放性增加而降低;但是女性的死亡風險卻與自評性格沒有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Joshua |first1=Jackson et al. |date= Mar 2015 |title= Your friends know how long you will live: a 75-year study of peer-rate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26 |issue=3 |pages=335-340}}</ref>Jasna Hudek-Knezevic 與 Igor Kardum 在 2009 年也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觀察 822 名健康自願者(384 男 438 女)大五性格與健康狀態的關聯,得到大五性格裡神經質與健康狀況具有最強的關係,但基本上五種性格都與健康有些微的關聯性。<ref>{{Cite journal|last=Hudek-Knežević|first=Jasna|last2=Kardum|first2=Igor|date=2009|title=Five-facto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3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s Predictors of Health|journal=Croatian Medical Journal|volume=50|issue=4|pages=394–402|doi=10.3325/cmj.2009.50.394}}</ref>另外在一份研究日本老人的論文裡,審慎、外向性和開放性高的人死亡風險較低。<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Iwasa H, Masui Y, Gondo Y, Inagaki H, Kawaai C, Suzuki T | title = Person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dwell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journal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volume = 16 | issue = 5 | pages = 399–405 | date = May 2008}}</ref> 除了統計上的證據之外,研究發現不同性格也有不同的免疫系統表現。他們招募了 121 位平均年齡 24 歲的受試者檢驗他們血液中的免疫相關基因轉錄出的 RNA,結果發現外向性較高的人會伴隨高促炎基因的表現,而較審慎性的人伴隨著促炎基因表現量的降低。<ref>{{cite journal| last1= Kavita |first1=Vedhara et al. |year=2015 |title= Persona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eukocyte transcriptome? |journ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volume=52 |pages=72-82}}</ref> ===五大性格與休閒活動=== 就心理學領域而言,普遍認為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自我抉擇(self-determination)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決定休閒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故人類的休閒行為極可能反應個人人格因素。將各研究對五大人格特質與休閒行為關聯進行統整得出下表: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參與行為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相關之休閒行為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不參與休閒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運動冒險性休閒、社交服務性休閒、常參與各類休閒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知識藝術性休閒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社交服務性休閒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知識藝術性休閒、閒意放鬆型休閒 |} ===五大性格與休閒阻礙=== 休閒阻礙指影響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續參與某休閒活動的因素。休閒阻礙程度越高,休閒參與程度似乎越低,研究者依據此定義提出下列假說:<ref>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8107/2/701802.pdf</ref> 一、個人內在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二、人際間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三、結構性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四、整體休閒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阻礙關係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假定具相關之休閒阻礙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個人內在阻礙高、人際間阻礙高、整體休閒阻礙高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個人內在阻礙低、人際間阻礙低、整體休閒阻礙低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不明確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人際間阻礙低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個人內在阻礙高 |} ===五大性格和學生主修之大學科系關係=== 各個科系裡頭的學生們是否具有相似的特質?或是統計上具有共同的某些特質呢?不同學院的學生之間五大性格的比例可能存在差異。Vedel (2016) 綜整歷年相關研究,主要可看到<ref>Vedel.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11</nowiki></ref>: # 美術系和心理系的學生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在統計上有比較高的數字 # 政治系在經驗開放性(Openness)統計數字較高 # 經濟系,法律系,政治系和醫學系在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統計數字較高 # 醫學院和心理學,藝術系和科學類科的學生在愉悅的(Agreeableness)特質具有較高數值 # 比較特別的部分是,藝術系的學生在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個體對目標的自律性,堅持性,盡責性,具有比較低的統計數字 儘管研究結果呈現統計數字且在統計意義上具有顯著差異,然而,各個領域存在著例外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升學和就職前可藉由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傾向,可作為後續職涯探索的參考。 ====五大性格在不同國家的差異==== 特質論心理學家對於上述五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興趣,因此做了很多研究。心理學家(De Raad、 Perugini、 Hrebickova、Szatora)曾設計由英文翻譯成歐洲各國語言的特質測量工具(五大性格量表:NEO-PI-R),並以歐洲各國人家人民做為調查對象,發現這五大因素普遍存在歐洲各國的人民。然而,上述研究受到抨擊,認為由英文翻譯成各國的測量工具裡,心理學家強加的名詞對測量的結果的反應會有偏差。比如說,某個文化可能原本不重視心裡的開放度,但是由於在測量工具中心理學家特別列了一個心裡開放度的選項,而使測量對象被提醒,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有鑑於此,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要透過研究各國語言與性格有關的詞彙或描述來做研究。結果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裡都有上述的五大因素模式,大部分的國家裡只有外向性,親和力,審慎度三項是比較共同的。因此,五大因素在各國裡皆出現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學家在研究華人語言對性格的描述時,發現有大量詞彙描述了沒有出現在五大因素架構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精明幹練、勤儉橫毅、溫順隨和、誠信淡泊、豪邁直爽、與樂觀自在。這些研究的結果可以導引出兩項結論:首先,具有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反映著這些特質很可能是天生,也就是人與生俱來本就具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具有生物的基礎,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則代表著人的特質表現與文化有關,也就是文化會導引進來塑造人的特質,或是讓某些特質被放大。這代表文化在促進個體對所處環境的適應表現中,有很大的影響。 ===性格特質對壓力造成的影響=== 韓國國家基金會分析性格的五大特質與性別<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20051?report=abstract</ref><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81419</ref>,個體意識到之壓力與壓力所造成之症狀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想要知道個性是否對壓力的感受造成影響。此實驗測試了 3950 個個體,分別使用各個量表來分析其壓力指數,壓力症狀,以及個性的資料。 實驗結果發現,神經質(Neuroticism)和 外向性(Extraversion)對壓力有直接的影響,而其中,較高的神經質(Neuroticism)特性和較低落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愉悅的(Agreeableness)以及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會讓人容易產生高壓力以及高壓力症狀。 ===成人初期是人格發展的熔爐===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以成人初期和青少年晚期為重點的人格發展研究迅速加快。 研究結果<ref>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400235_Social_Investment_and_Personality_A_Meta-Analysis_of_the_Relationship_of_Personality_Traits_to_Investment_in_Work_Family_Religion_and_Volunteerism</ref>發現在成年初期人格特質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成長。新社會分析模式(Neo-Socioanalytic model)和成年初顯期理論(the theory of emerging adulthood)中討論到個性和人格在成年初期時發展變化的潛在因素。 ====內容==== 新社會分析人格模型潛在地闡明個性心理學和成年初顯期的研究之間重疊和不同的地方。此研究將注意力集中在年輕人格領域的最新發展,認為性格心理學與成人初顯期研究之間有著豐富的互動關係。 此模型由四個主要和本質上不同的個性領域組成: # 特徵(Traits):在相似的狀況下中產生習慣性的思考、感覺、行為模式等。 # 價值觀和動機(Value and Motives):在人們的生活中渴望做的事或想擁有的東西。 # 能力(Abilities):被視為是自我認知的透鏡,而也包含其他部分,例如:情緒。 # 敘述(Narratives):瞭解個體本身、個體的環境,和個體的故事。 ====社會投資原則==== 社會投資被定義為對成人的社會角色所下的投資及承諾。社會對於人的投資除了技能、政策保障外,無形中也影響人們在成年初期時的自覺性和情緒穩定性等方面往往會增加。而人格特質發生變化是因為對傳統社會角色帶给他們對養育、負責任和情感穩定的經驗和期望。這是一個規範的過程,因為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投資的動機常是為了建構家庭、擴展事業,和服務社區而做出相對應的社會結構投資,而成為自身或社會所期待的成年角色。 研究指出,與工作及家庭相關的社會投資與善良、盡責性,及情緒穩定性產生高度正相關;與宗教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及社會化有高度正相關;與志願活動參與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有高度正相關,而且付出更多投資在志願參與者的性格特徵有更溫情、有組織性、負責任、少憂慮、少神經緊繃的趨勢。 社會投資對於個體的效益極大,由於社會對於個體的支持而使個體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條件,更長壽,而對於人格的養成發展也有高度相關性。 ====結論==== 現今普遍認為,人格特徵(personality traits)是發展的現象,並非靜態。其中青年期(young adulthood)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概念與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的觀點相符<ref>Roberts,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4''(5), 318–326. <nowiki>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nowiki></ref>。成年萌發期係指青少年過渡至成年的發展階段,此階段常發生於 18~25 歲期間。 ===自戀人格的異常([[w:en: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 "Narcissistic" 這個詞源自希臘神話中一名叫Narcissus的俊美青年,他因為被自己水中的倒影迷住而掉進水裡淹死。在現今時代中,也會用“自戀”來稱過度放大自我的價值的人。心理學家對“自戀”現象做研究,發現部分人會因“過度自戀”而發展成的一種人格上的疾病。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人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而在廣泛層面有幻想的傾向,例如幻想自己成功、擁有無限的權力,才華和美貌超乎常人,或是自身的愛情是很完美;這些幻想又加強了自戀性人格的自尊心、自我中心。 同時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但只要旁人指出他們的幻想不切實際,自戀的人會覺得被羞辱了,因為他們沒辦法維持別人對他們的「高度評價」;為了逃脫這種自尊被掀開後的空虛、價值低落感,他們可能會出現情緒勒索、暴力行為、反過來羞辱對方,或是出現逃避心態。 患者也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他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這種病的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非常外向,容易觀察的 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而另外一種是比較內斂的: {| class="wikitable" |- ! !! grandiose(雄偉)型自戀 !! vulnerable(脆弱)型自戀 |- | 外顯特質 || 極度外向、霸權主義且自我膨脹,利用浮誇的言行吸引別人的關注和愛慕 || 外觀上察覺不出什麼明顯的症狀,但是這類的人會對於外界眼光非常敏感。有著脆弱的自尊心卻又渴望得到肯定,會因為失敗而容易輕視和壓迫自己(如:下次一定要得到)。常透過表現的漠不關心、居高臨下、犀利批判的態度吸引他人注意。 |- | 追求目標 || 喜歡追求權力與注意,多從事政治家、明星、各界領袖等在人群中非常突出的職位 || 不特別追求權力,傾向獲得肯定和注意力,進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與形象。 |- | 負面影響 || 對患者本身沒什麼傷害,但給身邊的人傷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疾病(只傷害身邊人)。因為通常這類的患者只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而比較沒辦法去注意其他人,導致其他人受折騰。 || 受害者就是患者本身,如過度貶低自我價值,卻又太在乎他人眼光而感到痛苦。 |- | 家庭因素 || 照顧者從小過度寵溺孩子,這小孩子在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得到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 || 照顧者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冷淡,卻又對於孩子的控制十足,那麼小孩子在長大後會得到 vulnerable (脆弱)型的自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 以下 9 項症狀中,只要出現 5 項以上,就有疑似自戀性人格障礙傾向的可能: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誇耀自己的成就與才華。在毫無具體作為的情況下,要別人視他們為佼佼者、勝過所有人的卓越 # 專注在幻想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外貌或是完美的愛情 #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識份子、高階層、達官貴人等其他「特殊的人」能了解他們 # 無論受到多少的讚美,永遠覺得不夠 # 強調特權,希望別人主動對自己禮遇、提供優惠,或是自動服從、滿足自己的意願 # 跟別人相處時,會不斷佔別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需求 # 常常嫉妒、羨慕別人,但又相信別人正在嫉妒、羨慕自己 # 表現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態度 自戀性人格障礙目前所知沒有單一的成因,目前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歸類為B型人格疾患,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且每個人發生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小時候父母的期望很高、過度讚美;相反的,遭受忽視、虐待也可能形成自戀性人格障礙,每個人的特質、家庭環境、求學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 自戀性人格障礙因為自尊很脆弱、容易陷於幻想中,因此在美國的統計中,患者可能會同時濫用藥物、酗酒,讓自己沉浸在幻想裡面。目前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幫助自戀者丟掉太多虛假的自尊,建立真正的自信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成因,所以嘗試家庭療法、團體療法也是必要的;但對於自戀者來說,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也很難讓他們接受治療。不過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會偏高,先透過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可以讓他們對於「接受治療」增加一些意願,不會那麼焦慮。<ref>Campbell, W. (2018).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w_keith_campbell_the_psychology_of_narcissism#t-294988 [Accessed 16 Dec. 2018].</ref><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1262</ref> 目前自戀型人格疾患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 ===人格遺傳=== ====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 二十世紀初遺傳和環境兩派主張爭論不休。高爾頓([[w:Francis Galton|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末研究天才遺傳後,開始從事[[w:Differential psychology|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同卵雙生子遺傳相同,若有差異,應是環境影響所致;至於異卵雙生子的差別,則遺傳與環境都有影響。    1960 年代高特曼([[w:Irving Gottesman|Irving Gottesman]])研究指出,遺傳性的社會內向型人格在男性中相當顯著,而司卡([[w:Sandra Scarr|S. Scarr]])於 1969 年發現社會內外向型人格在雙生女中是由基因所決定,並認為此人格在幼兒出生後第一年即可看出,此後表現也相當穩定,可見是由遺傳而得。此後高特曼等又發現遺傳的人格特質自青年期以至成年,表現相當穩定,即未因環境影響而有顯著改變。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加,某些人格特質可能出現改變的跡象,他們推論,'''改變的成因是環境影響引發的基因功能變化'''。至 1990 年代,在社會內外向人格方面,從事人格遺傳的研究者多半認為遺傳對此項人格特質有其決定力,至於與遺傳不一致的現象,可能是生物化學的誤差所致。    此外,俄國發生學家督詹斯吉([[w:Theodosius Dobzhansky|T. Dobzhansky]])認為人格的形成,含有兩種因素,分別是發生的固定性、顯性的可塑性。人類進化的主要特徵,在於人格特質中有一種控制的可塑性,使人可透過教育,開創社會與文化,如果能繼續發展,人格特質便可從顯性方面觀察。實際上,個體的人格發展都有其獨特處,人格特質的差異即反映於環境中。<re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99/</ref> ==== 爭論 ==== 人格遺傳是爭論已久的問題,而中國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質可以遺傳。中國有龍生龍,鳳生鳳的俗語,而西方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國]中也說過:「上帝造人時放入不同的金屬,把黃金置入帝王中,白銀置入官員中,鋼鐵置入工匠中。多數兒童都像父母,不過金質父母也會偶然生出銀質子女,銀質父母也會生出金質子女」。大體上,一種父母總會生出同質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別來自先天遺傳。然而仍有許多觀點難以接受人格遺傳說,其中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 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依照宗教傳統的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無論是犯罪或行善,個體擁有絕對的自由。因此,認為某些人格特點由遺傳而定的觀點,與此宗教觀點互相衝突。(但《新約》中關於「天才」的寓言,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是對人與人之間遺傳因素不平等的認可。) # 共和國傳統:這種傳統強調每個人該獲得的平等機會,以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價值。因此討論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不平等或貶低教育價值的認同。(事實上,承認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和對教育予以重視,絲毫沒有矛盾之處。) # 精神分析傳統:這種傳統強調的是「童年事件」在人格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精神分析師可能會認為,拋出基因影響說,是一種欲低估精神分析價值的企圖。 # 可怕的集體記憶:德國納粹曾藉口荒唐的「基因理論」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然而,這些種族主義者的信條跟目前的基因研究,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 與性格遺傳相關的基因與研究==== 除了上述的推論外,科學家針對性格與遺傳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以找出這些與性格相關的基因: #類脂蛋白沉積症->無所畏懼:據美國媒體報導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后,她連警都沒有報。事實證明這類體染色體隱性疾病確實能遺傳給下一代。 #單胺氧化酶基因缺陷->高度攻擊性:1993年,《Science》期刊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皆缺少編碼單胺氧化的基因。 #血清素分泌異常->抑鬱:血清素偏低的人通常會感到焦慮,這在很多情況下會伴隨著抑鬱,這也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同時,血清素偏低也會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症、強迫症(OCD)。遺傳性的血清素分泌障礙將可能導致家族罹患憂鬱症顯著提升至一般人的數十倍。 ==其他領域研究與生活應用== ===星座與性格=== 在西方占星學中認為不同星座的人受到天體運動或潮汐的影響,因此影響了自己的性格與運勢。然而實際研究發現,部分事物並沒有和星座呈現顯著的相關性,即使有相關性,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曾有人以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歸因論」來解釋關於星座與性格的迷思,如 Mayo、White 和 Eysenck 在 197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因為太了解自己的星座,傾向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到星座描述上,因此在不知不覺也影響了自己的性格和行為。仔細觀察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可以發現內容描述空泛、模糊,部分敘述甚至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星座的性格描述之中,因此星座分析容易給人量身打造、十分準確的感覺,此現象為巴納姆效應,將在下文提出更詳細的介紹。<br> ====[[w: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被稱為巴南效應,或是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假如對性格的描述太廣泛、太普通,我們就容易對號入座,信以為真。但其實這樣廣泛的描述跟大多數人的特質都符合'''。通靈師、星座運勢、魔術師、手相閱讀者、水晶球凝視者利用巴納姆效應,讓人們相信這些對自己的描述非常獨特並準確。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放大了自我的重要性,畢竟若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支持自己,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邏輯,以符合自己的設想。例如星座運勢說這個月要防範小人,於是當有個平常就相處不太融洽的同學在你的課堂報告中提出質疑,讓你遭到當眾嘲笑時,就很容易覺得真的像星座運勢所說,然而事實是那天你的報告表現確實並不理想。 =====Ross Stagner 實驗===== 1947 年,一位名為 Ross Stagner 的心理學家讓受試者接受[[w: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的測試(主要在評測精神病人的個人、社會以及行為層面的問題),受測結束後,Stagner 並未直接按照問卷內容及受試者的填答提供受測者人格測試結果,而是提供受試者們兩份評估,分別是正確的評估和普遍化的造假報告,其分析結果和受試者的填答內容完全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從占星學、筆跡學分析中提取的語句。最後,學生們被詢問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 59%的學生選擇了假的評估報告。 =====佛瑞實驗===== 心理學家佛瑞([[w:Bertram Forer|Bertram Forer]])曾經在 1948 年對學生進行實驗,告知他們要做人格測驗。測驗後,學生拿到了個人分析,他便要求學生對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 分最低,5 分最高。然而,實際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以為這些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結果。結果平均評分為 4.26 分,可見有些語句是可以套用於任何人身上的。實驗後,佛瑞公布這些語句是由十二星座人格分析中,許多不同語句拼湊而成,且皆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語句,後來這些語句被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佛瑞實驗中所提供的[[http://apsychoserver.psych.arizona.edu/jjbareprints/psyc621/forer_the%20fallacy%20of%20personal%20validation_1949.pdf|個人分析譯文]]: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不過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不一定是理性的,會受到[[w:確認偏誤|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人們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能夠強化自己思想的訊息,而不接受自己不相信或與自己的理念、思想違背的訊息。巴納姆效應已在心理學中以兩種方式被研究或使用,其中一種方法是為心理實驗的參與者創建反饋,他們閱讀並相信它是為他們個人創建的。當參與者完成智力或人格量表時,有時實驗者會對其進行評分,並給出參與者的真實分數,有時候實驗者則會給參與者虛假、一般的反饋,以製造錯誤的感覺(例如:給他們一種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的印象)。反饋「有效」且被視為個人的獨特描述的原因是,這些信息實際上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另一種方式是利用一種能向參與者提供真實個性反饋的計算機,但計算機給出的個性評級曾因過於籠統而受到批評。曾經有一項研究旨在實驗人們是否認為真實的反饋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結果顯示,人們確實認為對自己真實的描述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但沒有太大差異。 =====巴南效應和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成功做個人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歸因。而自利偏差已經被證實會抵消掉巴納姆效應。根據自利偏差學說,受試者傾向於接受與他們有關的正面特質,卻不接受負面特質。研究指出給受試者們三份人格特質報告中的其中一份,第一份寫著包含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的巴南語句;第二份混合了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而第三份則寫滿負面特質。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拿到寫滿負面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拿到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最同意這份人格評估。不過拿到第一份與第二份報告的受試者在對報告的同意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受試者並沒有像一般巴納姆效應試驗一樣拿到假的人格報告,而是拿到一份寫滿各種人格特質的列表。他們被要求評估表上列的特質有多符合他們。研究結果與自利偏差效應相符,大部分受試者同意正面特質符合自身,而較不接受負面特質。 =====研究中的關鍵因素與變數===== #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強調正面、負面評價的比例,若仔細觀察十二星座性格分析,便會發現其中正面評價偏多的狀況。 #此研究假設給予反饋的人們是基於誠實和客觀給予回饋、評價。 #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僅應用於他們、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研究中的語句都是模糊的,讓人們認為語句符合自己的想法、性格。 巴納姆效應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帶有某些特定語詞的敘述能夠對受試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且幾乎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可能」、「有時候」、「你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樂觀,然而在其他時候,你並沒有辦法不去注意事情可能帶來的後果」,而星座運勢、性格分析中往往使用大量類似的語句。亦有研究指出,相信占星術之準確性的受試者,極度容易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相反地,不相信占星術者則較不受巴納姆效應影響。此外,正面的肯定句是最容易產生巴納姆效應的陳述方式,一些研究指出,比起有科學佐證的準確描述,人們較傾向於相信有關自己的正面描述,如「你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你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等,且不太認同負面描述,因為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讓自己看起來更正面、積極的事情。 =====避免巴納姆效應的途徑=====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可透過以下幾點來努力: #學會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劣勢並肯定優勢,才能成長。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害怕自己無法勝任目前的職位,想盡辦法掩蓋自身的缺點,適得其反。 #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讓大腦不斷收集資訊來培養決策能力。資訊的蒐集沒有相當的量,我們便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 #通過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認識自己,以人為鏡,同時記得自己的獨特,切勿因比較失去自信: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和自己比,或是拿自己的缺陷和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合適的人做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定位,客觀地認識自己。 #通過重大的成功或失敗事件來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耐,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避免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心理定見:人們在評價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時,無論是人或物,總是存在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後碰到類似的人或物,都會參考首次認知所形成的記憶,久而久之便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定勢。 #避免情緒判斷,而是儘可能的客觀、理性: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權衡利弊,這種評估的正確性需要以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與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紓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比馬龍效應([[w:Pygmalion effect|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是'''指人在被賦予高度期望之後,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低度的期望會使表現變差。'''其命名來自於希臘神話中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用畢生心血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將雕像視如真人,並將其命名為加拉蒂(Galatea),且深深地愛上了它,立誓與之長相廝守,最終感動掌管愛與美之女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讓阿芙羅黛蒂將雕像變為真人。 =====比馬龍效應運用===== *'''職場上的比馬龍效應''' 史德林·李維史東([[w:J. Sterling Livingston|J.Sterling Livingston]])在 1988 年於《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管理上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一文,他認為管理者期待的部屬工作表現會影響他們對待部屬的方式。若部屬被管理者告知他們能勝任某些工作,並能成功,部屬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甚至做得更好。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勵的方法,能讓部屬的自信增加,潛力也會被激發,生產力從而隨之提高;反之,若管理者以批評的方式對待下屬,可能降低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造成生產力下降並對其未來工作生涯產生不好的影響。 行政管理方面,比馬龍效應常指上司設立結構與原則,讓其下屬學習掌握抽象概念,以求最終轉變為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行為,或是上司在評估下屬表現時,常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並在往後不斷尋求蹤跡以引證看法。而許多企業經營者確實也將比馬龍效應應用在經營企業上,例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曾經在一次的南美投資案上造成40%的虧損,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讚他能夠保下如此多的資產已經不容易了,最後該助手持續邦公司締造佳績。 *'''教育上的比馬龍效應'''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教師的期待與「比馬龍效應」]] ====[[w:波麗安娜效應|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 principle)==== 波麗安娜效應又稱做波麗安娜行為(Pollyannaism)或積極偏向(Positive Bias),這個概念是 Matlin 和 Stang 在 1978 年根據美國小說家 [[w:Eleanor H. Porter|Eleanor Emily Hodgman Porter]] 的小說 PolLyanna 所提出,故事中的主角波麗安娜是一個樂觀積極的女孩,並且連帶感染周遭的人。'''波麗安娜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於對別人對他們的正面描述表示認同。'''研究顯示,在潛意識層面,人腦會傾向於關注較為樂觀信息,然而在意識層面卻傾向於消極的信息。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星座的敘述而認為自己很符合時,可能是因為受到敘述中的正面描述影響,而覺得星座很準,但事實上只是主觀認同而已,客觀上未必有顯著的差別。其內涵近似於巴納姆效應。亦有一些批評性格測試的人指責一些性格測試的結果表現出波麗安娜效應,目的是讓人傾向於認同分析結果,人格測試本身並不能檢驗人的性格。 ===血型與性格學說(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 血型與性格學說,是一種盛行於日本和韓國等地的偽科學信仰,它指出一個人所屬的血型系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與他人的兼容性。該理論通常被科學界認為是一種迷信,類似於西方的占星術信仰。 日本發展血型人格指標理論的原因之一是對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鄧恩 (Emil von Dungern) 的聲稱的反應,即擁有B型血的人是劣等的。流行的信仰起源於 1970 年代能見正比古的出版物。 儘管已經提出了一些醫學假設來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科學界普遍認為血型人格理論是迷信或偽科學,因為缺乏(符合科學標準的)證據或可供(科學式)檢驗的標準。 儘管對血型和性格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是有限的,但大多數現代研究並未證明兩者之間有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一些研究表明,血型和性格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由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現代占星學常將血型和星座融合,以解釋人的性格偏向。 ====歷史==== 奧地利生物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Landsteiner 卡蘭·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於西元 1900 年發現 A、B、O 血型,波蘭學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k_Hirszfeld 希爾斯菲爾德](Ludwik Hirszfeld)與德國學者埃米爾·馮·登格恩(Emil Freiherr von Dungern)於 1910 年到 1911 年發現 ABO 血型遺傳性。此學說於日本昭和年間傳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川竹二於 1927 年在《心理研究學》裡發表論文——基於血型的氣質研究,為人類第一次提出人的血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關聯。為了組織具有強大力量的軍隊,日本陸軍對此研究十分有興趣,因此贊助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血型組合來組織軍隊。因為[[w: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的爆發,古川於 1932 年再度發表論文,研究不同族群間的血型差異,想找到為何臺灣原住民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然而,此研究結果遭金澤醫科大學古田種基教授質疑缺少科學根據,讓血型性格學說流行度逐漸降低。二戰結束後,能見正比古出書重新介紹血型和性格間的關聯,血型性格學說便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甚至由日 本擴及至韓國、中國。 ====科學證據==== 大部分科學研究與證據都傾向認為,血型與性格的關聯性只是在部分東亞國家盛行的偽科學概念(pseudoscience),而這種迷信強調一個人的 ABO 血型可以代表對應的性格、氣質、與他人的合作相容性,可以給人一個心理建設或預期標準,因此依舊被視為一個人初見印象的重要參考標準。 從上述[[w:血型人格理論|血型人格理論]](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概知理論創始者制定的原因,且相關出版物稱此理論是由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然而,後世專家、學者則認為,書中對於解釋血型與人格關聯的統計數據太過片面、主觀,且'''目前仍然缺乏有利證據、大量可靠統計數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同樣地,至今為止也沒有多少研究證明血型和人格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統計學上的關聯。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掌握越來越多人體生理、心理機制,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醫學證據。 以下是傾向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醫學證據與假設,包括: # 激素分泌性狀——單胺氧化酶 MAO、多巴胺β羥化酶 DBH 等 # 神經元中的血型抗原 # 腦細胞表面表達的抗原 # 腦波和光照等 雖然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醫學研究於這方面有所突破與開展,但很多研究經不起一再的驗證,因而無法完全被認為是被證實的結果。 以下是有支持也有反對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統計學數據例子: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統計了總共超過一萬名日本人及美國人的分析數據,發現 68 項數據指標中的 65 項在血型方面產生了非顯著差異,而其他 3 項也只表現出相對輕微的關係。因此,從數據分析能得知血型僅解釋了這些數據集的整體差異的 0.3%。這一結果代表血型對人的性格很少有所解釋,所以最後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血型與人格無關。''' # 西方學術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統計學數據結果,發現有些聲稱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日本社會心理學家 Akira Sakamoto 和 Kenji Yamazaki,於西元 1978 年到 1988 年分析的三萬份年度民意調查樣本數據,其實是日本血統典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導致影響了當時的實驗結果。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山岳重義公布了他的問卷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結果,這些問卷分別於 1999 年(1,300 名受試者)和 2006 年(1,362 名受試者)統計。由結果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對血型診斷有足夠知識和概念的受試者,有表現出有意義的差異性。因此必然是因為受到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的影響。 # 有學者認為根據血型而進行的統計學數據中,有意義的差異不僅是「信仰」,同時也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日本心理學家渡邊裕子調查血液典型人格特徵的「自我識別率」——即先有血型有關於性格的觀念後,根據血型意識到自己可能的性格。由此推論血型之於性格有一定的'''差異性與對應性'''。而日本作家金澤正幸結合其他學者的統計分析數據,使用與渡邊滲透調查相同的項目與標準,認為血型之於典型性格的對應差異若是由「自我識別」所引起,則血型的差異率應該與「自我識別率」成比例。但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血型差異和自我識別率有任何關聯,因此他懷疑渡邊裕子的統計分析結果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實際上,至今為止大多數支持血型人格理論,且以統計學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結果都被詬病,認為具相關性的結果都只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實現預言。然而,並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自我實現預言」是否能夠納入統計學的考量之中,其次目前研究人員對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任何統計結果所得出差異性是否真的具有意義,是否真的僅是受試者的自我實現預言引起,或者是否是由血型所造成引起等,至今仍有許多意見與見解。 ====血型人格理論與五大性格理論==== 西元 2000 年後,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進行了「五因子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測試,其主要目的為數據化五大人格特徵的自我評級,並預期自我認知的人格所造成的差異性,會在具血型刻板印象的受試者中被發現。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差異都是無意義的統計差異。因此,韓國心理學家何卓和其他專家再一次地對受試者進行了關於血型標準項目的調查問卷,也預期會有統計差異,但研究顯示,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因子模型應用於同一目標時,沒有發現差異,故仍與過去的結果大同小異。 曾有另一名韓國研究員宋恩重新分析了何卓的數據,在五大人格測試中的幾個獨立項目觀察到差異性,但最後卻發現,若將多個項目收集到五因子模型,差異又消失了。假設這些結果是正確的,將可以確定五因素模型檢驗(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檢測血型與性格的對應差異,意即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論述。 ===拖延與性格===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行為而非疾病,也並非屬於一種特定的性格,不過部分研究顯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中較低的「盡責性」分數,或是低自信、焦慮、消極思考的性格,會比較容易出現拖延的行為。「真正的拖延」和「待會再做」很難清楚區分,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為拖延下出這樣的結論: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其中,「是否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後有合理的原因,那麼你的任務延遲就不算是拖延。 根據「拖延心理學」一書,拖延者可分成五種類型: '''一、 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的拖延心態,反映出的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於這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而言,「不完美」就等於「失敗」。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在「不夠完美」的情況下著手處理事情,因此,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讓自己準備到「完美」的狀態,才會動手去做一件事。他們並不是擔心失敗本身,而是害怕失敗之後別人的評價,因此只能不斷拖延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完美,也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二、 害怕成功''' 害怕成功的心態可能來自於: * 避免別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有的人過度顧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視為對他人的冒犯,並且擔心好勝心會引發身邊的人的批評,同時也害怕競爭中的失敗者會懷恨在心進而報復自己。雖然無法確定競爭者的真實心態,但是擔心的心情很真實,所以利用拖延來隱藏自己想要競爭的慾望。例如獲提名可以當班長時,卻找藉口退居當副班長等行為。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表現得越出色,就越容易被賦予更多責任、背負更多他人的期望。有的人擔心成功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心力,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亦或認為成功會把他們推到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關注著。但通過拖延,他們降低了成功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緩衝,好讓自己不陷入忙亂的生活或者不被眾人注目。 * 騙子症候群([[w:Impostor syndrome|Impostor syndrome]]) 騙子症候群主要的原因是歸因錯誤,有這樣症狀的人們會無法將自身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認為是因為運氣或是馬太效應([[w:Matthew effect|Matthew effect]])等外在因素所致。這樣的對自己產生錯誤認知的人們會害怕得到成功,總是陷於自身成功可能會被識破的恐懼當中。部分的人可能會更積極去完成事情,去洗刷認為自己只靠運氣的這種不安感,但在歸因錯誤未被矯正之前,這樣的積極反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也有一部份人因為害怕成功,選擇以拖延等方式來隱藏自己,以避免成功被戳破的可能性,然而這樣的方式也只會加深對於自己能力的錯誤認知,無法正視自己的成果。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導正自身的歸因錯誤,透過像是團體治療([[w:Group psychotherapy|Group psychotherapy]])的方式建立自信心,得到可以正確衡量自身能力的認知,讓自己感受到自身的成功是源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實力,如此一來就能去除掉惡性循環的發生。 '''三、 反抗權威''' 被指派或是有期限的工作,會對部分拖延者產生「自主權受損」的感受,進而產生反抗意識,利用拖延執行工作產生「報復」的快感,產生「拿回主控權的安全感」,拖延成為一種「無聲的獨立宣言」。例如當父母吩咐小孩寫功課,小孩就偏不想去寫,因為認為自己想寫的時候自己就會去寫了,不需要他人的命令和操縱。 '''四、 「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 前者透過拉近距離滿足安全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會為了要融入群體,也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所以不願意成為起頭的人,拖延等待其他人的引導,時常依賴他人,甚至追求當「第二名」;第二種是停留在過去熟悉的情境、型態、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現實生活都是過去的場景。 而後者利用拖延與他人保持疏離感,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為擔心他人一旦越熟識後會對自己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進而得寸進尺,例如不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擔心上司的青睞。;第二種是認為人際關係中,與其最後有可能失去,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與他人有親近關係,反而可以不用承擔失去的難受。 每個人習慣的人際關係都不同,而每件事情需要與他人合作的程度也不同,太過緊密或太過疏離的人際關係需求,都可能使我們產生抗拒進而出現拖延行為。 '''五、 與現實脫節的時間觀''' 每個人對「客觀時間」的流逝感受不同,通常無法量化也沒有共識,這種時間感稱為「主觀時間」。若主觀時間的感受與客觀時間脫節,可能會使我們花過多的時間在相對容易做的瑣事上,很輕易地給我們「有在做事情」的成就感,並且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完成重要的事項。此外,只依照個人的「主觀時間」活動,可能會造成與現實時間格格不入,導致事情進程嚴重拖延,這種「忽視未來」的心態會造成問題。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設立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可以對完成任務這項行為帶來壓力,進而提高人們的生產力。此外,沒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限修正的迴圈裡面,進而使人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後的成就感。因此,設置截止日期不僅可以讓人快速按時完成任務,也是對完成任務的一種心理保護。 *'''改變環境''' :在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中,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從而讓自我產生拖延。抵制誘惑本身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一個嘈雜的環境會增加人完成事情的難度,所以工作時應該盡量排除周遭干擾,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專注的工作狀態,可以適當地設置關閉訊息、佩戴耳塞等方式來增加自我專注度。 *'''心法的轉變''' :拖延有部分是基於過度完美主義所引起,有部分人會因為難以達成預期的完美標準,而乾脆放棄與拖延整個工作。透過心理意識的紓解與轉換,其實就是打破個人心理完美主義的期望,降低對目標的心理期待。用這個心法就可以讓拖延症的心理壓力減輕很多,在恢復執行目標的動力後,自然不再拖延。 *'''五秒法則與五分鐘指令''' :五秒法則是由《五秒法則》的作者梅爾·羅賓斯發明,做法是在心裡倒數 5 秒,當數完後就馬上開始個人想做的事情。梅爾相信開始新事物從來沒有『對的時間』,只要人開始執行就能發現持續下去的力量。而如果覺得『五秒法則』太過短促,不妨延長時限,在五分鐘內強迫自己開始一件事情,這便是五分鐘指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8%8C%84%E5%B7%A5%E4%BD%9C%E6%B3%95 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一個番茄鐘的時間(25 分鐘),休息 5 分鐘,連續4個番茄鐘(即2小時)後休息 15 分鐘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3/life.html DISC人格測驗 ]==== '''簡介''':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在他的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一書中,創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而為了檢驗此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採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因此,他採用了四個他認為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數: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iness\(穩健\)及Compliance\(服從\)。 自此DISC理論開始蓬勃發展,被廣泛運用於許多不同領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DISC被用於新兵招募工作;隨著其高價值,越來越受到軍方的重視。二次世界大戰後,DISC也被推廣於企業招聘,現今已成為許多公司甄選員工的工具。 DISC人格測驗著重從以下四個與管理績效有關的人格特質對人進行描述,即支配性\(D\)、影響性\(I\)、穩定性\(S\)和服從性\(C\),從而了解應試者在職場或社交生活中的表現模式。 DISC每一測驗題均有4個選項,各自代表某一人格類型,應試者需從4個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或最不符合的選項。最後統計結果中,被選擇最多的類型,即是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事實上,每人都擁有DISC四種特質,但因表現出的比例多寡不同,並且在不同場合也會有所改變,從而形成千萬種組合,也就是型型色色的性格。 '''內容''': DISC以4種動物代表4種類型:老虎(D 支配型)、孔雀(I 影響型)、無尾熊(S 穩健型)、貓頭鷹(C 分析型) *老虎:外向、果斷、熱愛挑戰、喜歡做主、行動者與推動他人行動的人、教易與他人產生衝突 *孔雀:外向、樂觀、表達能力佳、重視人際互動、希望成為注意力中心、充滿好奇心、熱情、易以自我為中心 *無尾熊:內向、執行者、追隨者、聆聽者、喜愛安定、低調、平和無攻擊性、答應的事情會默默完成、缺乏主見、不善於做決定 *貓頭鷹:內向、善於思考與規劃、深思熟慮、目標感強、交友慎重、優柔寡斷、適度思考時易情緒低落、易受環境影響 '''優缺點''': *優點:憑著僅僅24道問題,DISC就能夠反應個人的多面,並且應用層面廣。 *缺點:然而,DISC在理論體系構建方面,還沒有MBTI深入專業,而類似MBTI的全球認證體系,也是DISC所缺乏的,畢竟DISC這四個字沒有版權。 '''企業管理''': DISC四類型分別有其適合的職業。因此企業透過測驗,某種程度上可得知應試者是否適合某職位。 *D 支配型:企業家、管理階層等 *I 影響型:廣告、企劃、公關等社交或需要協調的工作 *S 穩健型:社會工作、慈善企業等 *C 分析型:幕僚、工程師等需要縝密邏輯思考的工作 '''人際互動''': 以職場為例,不論是對上司的應對,對下屬的應對,對同事的應對,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事情,而非問題本身的麻煩。只要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訣竅,就可使事情簡單化。此時藉由DISC,觀察跟分析知道所處對象是哪一型,那麼就可以用相對應的型態去”管理”這個人。 意思就是「變成跟目標一樣,讓他認同你」。所以,例如上司或是平輩是老虎型(支配型),那麼試著變成老虎,會更容易溝通;若上司像老虎般強勢、快節拍,自己無法跟上則勢必引起衝突。而若同事是無尾熊,凡事都慢慢來,不喜歡處於壓力大的環境,那麼如果你像一隻老虎一般表現得很強勢,雙方的關係或許會陷入僵局,無法深入交往。但若兩者能對彼此的性格與做事方法有所包容,就能在相互配合之餘擁有更好的工作效益。 有時也有反向操作的時候。以一位業務員為例:若客戶多話,業務員就少話而注重傾聽;客戶少話時,業務員就可以多說一些、引導他到業務員所要去的地方。若客戶是屬於孔雀型滔滔不決的類型,業務員也還一樣像孔雀般,跟客戶搶話講,那麼還能得到客戶的喜歡嗎?顯然這種分析應用仍需配合實際情況判斷,不可硬性代入適用。 可見DISC僅能作為性格、能力分類上的參考使用,而非完全作為篩選人才或是能力判斷之基礎。因此心理學應用的測驗是一種生活與社會上的輔助,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判定,因此切勿過於相信或是受其限制,產生人格標籤化的情形。 === 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 ==== 人類學中的文化人格學派 ==== 文化人格學派,又稱歷史特殊論,是以美國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8%98%AD%E8%8C%B2%C2%B7%E9%AE%91%E4%BA%9E%E5%A3%AB 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為首所形成的人類學流派。 作為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交會,在進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領域時,研究者面對的研究對象是集體,例如:文化人格學派討論個性與氣質,是以文化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且固著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清楚的定義、深藏其中的人格皆可以運用到整個文化的集體,甚至是國家的個性、民族性。 然而,心理學由於採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人格、個性是根據個體建構的,因此較少在此出現爭議,但當指涉的群體擴大時,便很容易找到脫軌者,可以駁斥文化人格學派的論點。舉例而言,象徵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5%BC%97%E5%BE%B7%C2%B7%E7%B4%80%E7%88%BE%E8%8C%B2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認為,人類學不能將一個地方當作自然科學實驗室,一看到人性純粹的發揮,就認為值得定位成特殊的個案。人與人的互動、產生的文化都存在許多個體作用的層次,無法預設個體沒有差別,好像個人人格是集體的文化的延伸,這樣的文化觀會出現問題,也脫離後續人類學家討論的方向。 ==== 相關著作 ==== 1.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9855 《文化模式》](1934) 潘乃德借鑒了尼采在古希臘悲劇研究中所使用的幾個概念,得出了三種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型。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形貌,決定了個性的形成。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適應,風俗塑造了人的經驗和行為。因此,文化就會產生它的性格特徵,成為區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整體。該書敘述了文化的不同選擇之路,明確地闡明了人類學的目的在於理解他人的文化。此外,她表明,在任何一種文化環境內,定位正常與非正常的邊際線是由該文化決定的。所謂「有道德」的行為,都是那些符合一定社會善惡標準、與社會正常運作相符合的行為;而所謂「異常」的行為,只是一系列不為文化價值觀念、規範所認可的行為。她主張社會對於那些具有特殊行為的人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024 《菊花與刀》](1946) 二戰期間,美國的許多人類學家被征召進政府的某些機構服務,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結束戰爭以及制定對德國、日本的政策,由於日本這個東方民族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令英美當局無法把握,潘乃德受政府之託,著手研究日本。她通過訪問日裔美國人、觀看日本影片、閱讀書籍雜誌方法,研究日本歷史和分析日本人的性格著作,得出了後來影響美國政府對日政策,以及與後來日本整個發展情況基本一致的看法。在《菊與刀》一書中,她重點探討了日本社會的基礎、日本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和維持這種關系的主要要素,日本人格形成的童年經驗等問題。在書中,她提出了等級制度、報恩意識、兒童教養等日本文化的關鍵概念,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恥」文化,與一般歐美的絕對道德與良知所催生的「罪」文化,認為日本有如被鐵絲束縛的菊花,在各種義務與責任限制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 2.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2674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argaret Mead,1928) 此書清楚地表明了米德的文化決定論觀點:一個人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處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會環境的兒童教育養成,對人的個性形成有關鍵性的影響。她在書中指出,西方社會青少年的犯罪、青春期問題和性壓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野蠻社會對兒童的訓練方式反而對人格成長有良好的影響。《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使米德在人類學界一舉成名,文化人類學界將之譽為標志文化與人格研究領域之開端的里程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4116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米德在新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做了長期田野調查,得出「兩性人格的差異是由文化導致」的觀點。男性與女性的個性是文化的塑造,傳統規定男性要剛強、勇武,女性要柔弱、溫情,而那些背離社會規定的人格必然要遭到社會的議論和懲罰。這實際上會造成兩性的嚴重對立,造成女性才華的浪費。米德主張,社會應允許同一性別的個體具有截然相反的氣質,每個人都不必為沒有男性氣概或女人其而顧慮重重,特別是女性,應當發揮自己的潛能。米德的觀點後來為女權主義者重視,並被進一步運用到相關的女權學說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7904 《新幾內亞兒童的成長:原始社會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1930) 討論了紐幾內亞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比較那時未開化的島嶼對於婚姻、性和超自然世界的態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39118/ 《文化與承諾》](1970) 本書為米德晚年的經典著作,著眼於整個人類文化史的發展。她認為全部人類文化傳承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一)前塑文化(後備向前輩學習):又稱為老年人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變遷緩慢,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生活範圍與變革較小,擴大家庭為主要的家庭類型;前輩特別是祖父母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利益準則是後備學習的楷模;社會成員有強烈的認同感,創新和有意識的文化造就的行為很少。 (二)同塑文化(同時學習的文化):肇始於前塑文化崩潰之際,全體成員以當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守則,希望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同一輩人的行為標準來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核心家庭取代擴大家庭成為主要的家庭組成類型;社會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不斷變化,人們對文化沒有確切的歸屬感;年輕人出現變革意識,世代衝突開始產生 (三)後塑文化(前輩反過來向後輩學習的文化):也稱為青年文化。世界性區域出現,通訊科技和交通工具的發展迅速,文化傳承出現了跳躍性和間斷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年長者的傳統經驗失去了權威和價值的優勢,而長輩對於學習新事物又感到吃力。而年輕人掌握了更嶄新的科學技術,以自身視角出發的社會變遷經歷使他們開始反抗前輩與傳統。由此,出現老一輩守舊和年輕一輩的矛盾——代溝因此形成。米德認為,老人要向年輕人學習,才能消除代溝。 <br /> ==書籍影音== ===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pRKJPCI7M/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 影片內容簡介:作者以口語化的方式介紹了坦率(Openness)、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親和力(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五大性格。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ELAiHbCxc Rorschach & Freudian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1]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佛洛伊德關於性格成因的理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BqwWlJg8U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 影片內容簡介:簡介性格學習論以及其實驗狀況,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孩童明顯的學習、模仿現象。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2HoscBLIw The Barnum Effect]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呈現巴納姆效應的實驗,意即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ZbCh5DUMU Vlog #18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說明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bLrgjL9PY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自我應驗預言、自我應驗預言循環五步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O3eQ-0sI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lideshow]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描述主題統覺測驗出現的歷史, 以及其操作方式和現今的應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k2w2SnLvI 用理論解釋為什麼你會相信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為什麼星座會被普便大眾相信,內容提及由佛瑞所施行的實驗以及巴勒姆效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T7xZZ5HH0 談阿德勒學派之心理評估~「出生序」與「家庭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以阿德勒心理學介紹出生序與家庭星座對於性格的影響。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vNpxtqtI&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zuCOCEuXU&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Conscientiousnes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BkrQBnXWc&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Extraversion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5YUOIhreQ&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Agreeableness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Uejg1b1-4&ab_channel=Dr.TraceyMark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eurotic?]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O-chj-ro8&ab_channel=PHILO-notes What is Situationis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8eCQe1p7Q&ab_channel=AmirulHafiz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Q8zM7f-pI&ab_channel=ElliottJardin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sEuY98iqM 哈洛的實驗:關於依附理論] # [https://www.ted.com/talks/lori_gottlieb_how_changing_your_story_can_change_your_life#t-304908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書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4385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 作者: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 #* 出版社:雙葉書廊 #* 簡介:本書講述性格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的相互影響,同時應用個案範例來說明。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3107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的觀點,說明影響孩童性格養成的是同儕間互動的交互影響而形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9951 《基因或教養》]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從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係系統說明造成人格差異的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025 《虎媽的戰甲:三項黑暗人格特質,竟然讓人出類拔萃!》] #* 作者:Amy Chua、Jed Rubenfeld #* 出版社:三采 #* 簡介:本書研究發現美國的成功族群在族群傳統上具有三個共通特質:優越情結、不安全感、衝動控制。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 作者:Kevin Dutton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簡介:本書說明人格病態者獨特的個性人格、行為模式及邏輯思維。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95504 《無處不在的人格》] #*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簡介:本書介紹十二種人格障礙,並給出應對人格障礙的方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 作者:蘇珊.坎恩 #* 出版社:遠流 #* 簡介:本書說明性格內向者在不同文化及環境下,如何將自身的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345 《心理學家教你 59 秒變 A 咖》 ]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及科學理論推翻我們認為能夠幫助自己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進而提出執行時間短且立即見效的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9767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結合科學理論,試圖找出行為背後潛藏的動機及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777 《榮格人格類型》] #* 作者:Daryl Sharp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簡介:研究文學、心理學、精神疾病學等,並透過心理學實務經驗觀察,歸納出人性心理包含人格傾向及功能的類型。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 #* 作者:克勞德‧史提爾 #* 出版社:臉譜 #* 簡介:本書深入剖析身分認同感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具體呈現一直以來區區的標籤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最後鋪陳出一項完善計畫,讓我們拒絕等號人生,重塑自己的身分。 ===電影===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_(2016%E5%B9%B4%E9%9B%BB%E5%BD%B1) 分裂(SPLIT)] #* 導演:奈·沙馬蘭 #* 上映日期:2016 年 #* 簡介:幾個女孩被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綁架,患者擁有 24 個人格,其中一個最強大的人格會殺害無辜的人。她們只能透過和其他較不具攻擊性的人格對話,從中尋找一線生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22%E5%B9%B4%E7%9A%84%E5%91%8A%E7%99%BD%EF%BC%9A%E6%88%91%E6%98%AF%E6%AE%BA%E4%BA%BA%E7%8A%AF 第 22 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日語:22 年目の告白-私が殺人犯です-、英语:Memoirs of a Murderer) #* 導演:入江悠 #* 上映日期:2017 年 #* 簡介:因為妻子被變態殺人犯殺害,主角賭上一切,聲稱自己就是變態殺人犯,並大張旗鼓地公開他的所作所為和心路歷程,模仿他的人格,企圖藉此激怒對犯罪有特別執著的元兇,引誘他按捺不住而露出馬腳。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5%85%92%E5%AD%90%E6%98%AF%E6%83%A1%E9%AD%94 凱文怎麼了?](英語: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導演:Lynne Ramsay #* 簡介:依娃(蒂妲·絲雲頓)本是一個到處旅行的自由女孩,在懷了小孩凱文(伊薩·米勒)後,她便覺得被他限制了自由,從懷孕期間就對這孩子潛意識中感到厭煩,依娃儘管盡責地去養育他,凱文仍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厭惡,因此從小便處處和母親做對,到了他將滿十六歲之際,他在校園裡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一幕幕血色的回憶追溯著母子兩人在成長過程間緊繃尖銳的關係,同時也襲擾著如今備受輿論譴責的伊娃,伊娃拼命刷洗卻刷洗不去的猩紅到底是被人潑灑的油漆還是不可原諒的罪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 #* 導演:大衛·芬奇 #* 簡介:一名受嚴重失眠困擾的上班族,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直到他遇上了泰勒,他的生活又開始出現了火花。他們共同創立了一間俱樂部,從中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洩情緒及壓力。漸漸地,主角領悟了一些簡單卻也難能可貴的哲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ret%20Window 秘窗] #* 導演:大衛 科普 #* 簡介:一位碰到了寫作上瓶頸的名作家,也正與妻子辦理離婚手續,愛情和事業兩失意的他,決定搬到一個湖畔旁的小木屋,專注的完成他的最新懸疑小說,卻碰到一位瘋狂書迷指控他抄襲自己的作品,並用各種詭異的方式跟蹤並騷擾他,後來他才慢慢的發現,原來這位瘋狂書迷其實對他的思想和作為瞭若指掌,根本就像他書中的反派角色一樣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鈍裁者 大獨裁者落難記]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本電影講述了獨裁者阿喇丁上將統治了北非國家「瓦迪亞共和國」(Republic of Wadiya)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而他的獨行為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國際社會也不斷設法去管制他。阿喇丁是一個喜好女色、不成熟、昏庸無度且擁有偏執人格的統治者,由他領導的瓦迪亞政權殘暴異常,且有極強的侵略主義,甚至還研發了核彈,這讓聯合國十分不滿,決定出兵。為避免戰火,阿喇丁只好親自赴聯合國總部。然而到達後不久,阿喇丁卻被自己叔叔泰米所雇傭的殺手綁架。在行將被滅口之際,阿喇丁僥倖逃脫,流落紐約街頭,在流落街頭的過程中,他第一次感受了「窮」但感覺,在這逃亡的路上,他以前昏庸殘暴、淫逸驕奢的性格漸漸改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尽善尽美 愛在心裡口難開]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梅爾文·烏戴爾 是一名成功的小說家,但他患有極度嚴重的潔癖、強迫症,這讓他不得不成為一個孤僻的人。唯一一個似乎能忍受他,而不評論他的人是一名餐廳女服務員,卡羅爾·康納莉。在某天,他的鄰居,賽門·畢夏普住院後,梅爾文必須去照顧鄰居的狗。義務照顧除本身以外的某個生命,導致梅爾文逐步建立與其他人類的關係,和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梅爾文·烏戴爾他性格的轉換,從原本不近人情到後面的溫暖善良,他的潔癖、強迫症可能是與他人接觸的阻礙,但不是對他人冷暴力、粗魯的藉口,在電影的最後,他也與過去那個冷漠的性格和解,做一個面帶微笑,和煦的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怵目驚魂28天 怵目驚魂28天] #* 導演:理查·凱利 #* 簡介:故事描述東尼·達爾克是一位住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名為 Middlesex 的小鎮上,時值1988年總統大選,而他是一名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他會夢遊,但他也有積極去向心理醫生求診,可是這夢遊跟其他的心理因素遲遲不能解決,讓他變的內向怕生,不敢跟其他人接觸。但在某天深夜,一個不明的噴射引擎墜毀在東尼的房間。他正好受到腦海的某種聲音指引,夢遊離開了房間而倖免於難。那個聲音的主人名叫法蘭克(Frank),是一個身著全套兔子裝扮的人。法蘭克向東尼宣告,這個世界還有28天6小時42分12秒就要毀滅了,一開始他並不相信,但種種的事件發生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預言,內向的他卻在警告大家這件事上屢屢受挫,而距離地球毀滅的時間正在倒數......本電影中,能夠看見東尼·達爾克他為了拯救世界,從一個內向怕生的男孩到成熟、能夠流利的跟他人表達自己的穩重青少年,這樣的轉變除了外力推進,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顆想拯救大家的心! ==關鍵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英文 !! 中文 |- | Openness || 經驗開放性 |- | Conscientiousness || 盡責性 |- | Extraversion || 外向性 |- | Agreeableness || 愉悅的 |- | Neuroticism || 神經質 |- | Psychoanalysis approach || 心理分析取向 |- | Fixation || 固著 |- | Behaviorist approach || 行為取向 |- | Operating condition || 操作制約 |- | Classical condition || 古典制約 |- | Evolutionary approach || 演化取向 |- | Traits || 特質 |- | Five factor theory || 五因子理論 |- | MPTI || 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 |- | The Big Five || 大五人格模型 |- | DISC || DISC 人格測驗 |- | The Big Seven || 大七人格模型 |- | Chinese personality || 華人性格 |- | Gender || 性別 |- | Implicit theory || 內隱理論 |-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人際互動 |- | Status || 地位 |- | Career self-efficacy || 生涯自我效能 |- | Career decision-making || 生涯決定 |- | Personality types || 性格類型 |- | Preferences || 興趣愛好 |- | Mental health || 心理健康狀况 |- | Perfectionism || 完美主義性格傾向 |- | Frustration tolerance || 挫折容忍力 |- |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 心理適應 |- | Academic adjustment || 學業適應 |- | Emotional adjustment || 情緒適應 |- |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 || 兒童性格因素結構 |- | Big-five model || 人格五因素模式 |- | Trait theory || 特質論 |- | Chinese personality perception || 華人性格知覺 |- | Chinese dialectical thinking || 華人辯證思維 |- | Zhong Yong Belief-Value || 中庸思維 |- | Personality dimension || 性格基本向度 |- |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mension || 性格知覺向度 |- | Gender Differences || 性別差異 |- | Age difference || 年齡差異 |- | The Topographical Theory || 意識結構模式 |- | Conscious level || 意識層 |- | Unconscious level || 潛意識層 |- | Preconscious level || 前意識層 |- | Pleasure principle || 享樂法則 |- | Reality principle || 現實法則 |- | Idealistic principle || 理想法則 |-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 性心理發展 |- | Oral stage || 口腔期 |- | Anal stage || 肛門期 |- | Phallic stage || 性蕾期 |- | Latency stage || 潛伏期 |- | Genital stage || 生殖期 |- | Trait of type view || 特質論 |- | Situationist view || 情境論 |- | Interactionist view || 互動論 |} ==參考資料== {{reflist}} ===期刊=== #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49-2.pdf&casa_token=TaHnPWinpbUAAAAA:9NzjCuxYbWCPoczj4-BBJbXgtx5jaPoOUb1rqhSd5OmkehkU-5m4EVbwQQ34lBlm2HReT6fKUzv-yZSH3A Holder, M. D.; Klassen, 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 Joshanloo, M.; Afshari, S. (26 November 2009).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77-y.pdf&casa_token=7e1HySs1O9YAAAAA:3HPZmlHxdWlsQOZmLU7IBS2kAC29bjA4aRhRcX4qCnbuZ7laoBvYMuU7ILqq8CAxjIW0gR1kjKqwPa4IFw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Iranian Muslim University Students]". # Lischetzke, T.; Eid, M. (August 200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casa_token=ZnuAJL2N2j0AAAAA:KHYxwTU65AJaJd_uSqBUknbeKP8gR5lHnUW9w-m1C0MxajrIKZMu7a482iFW7EE4vOeBKOWbZ_8zkHM Why Extraverts Are Happier Than Introverts: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4): 1127–1162. doi: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 PMID 16787431. # Lucas, R.; Baird, B.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11359-008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 Strobel, M.; Tumasjan, A.; Spörrle, M. (February 201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casa_token=WZ1BuImxFxYAAAAA:Wk18cuEHUcbhSwL5hK71kHgodjrmmFj_8ngPr4-xxjO27sYxB-Q1pRcwwuKVZAeIqZBnhsliznFgUVw "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be happy: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 (1): 43–48.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 # Zelenski, J.; Santoro, M.; Whelan, D. (April 2012).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emo/12/2/290/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 Corr, Philip J.; Matthews, Gerald (200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erald-Matthews/publication/228079787_The_Cambridge_Handbook_of_Personality_Psychology/links/0c96052c98c4802056000000/The-Cambridge-Handbook-of-Personality-Psychology.pd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 publ.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6218-9. # Sadock, Benjamin; Sadock, Virginia; Ruiz, Pedro.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s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Aleksandrowicz JW, Klasa K, Sobański JA, Stolarska D (2009). "[https://ruj.uj.edu.pl/xmlui/bitstream/handle/item/158661/aleksandrowicz_klasa_sobanski_et-al_kon-2006_neurotic_personality_2009.pdf?sequence=1&isAllowed=y KON-2006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DF).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1: 21–2. Lucas & Baird 2004, p. 473-485. # Briley, D. A., Tucker-Drob, E. M. (2014).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bul/140/5/1303.html?uid=2014-25609-001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 Holder & Klassen 2010, p. 419–439. # Zelenski, Santoro, & Whelan, p. 290-303. # Strobel, Tumasjan, & Sporrle, p. 43-48. # Joshanloo & Afshari 2009, p. 105-113. # Lischetzke & Eid 2006, p. 1127-1162. # B, Sadock; V, Sadock; P, Ruiz.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Jeronimus, B. F., Riese, H., Sanderman, R., Ormel, J. (2014).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a0037009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4): 751–64. doi:10.1037/a0037009. PMID 25111305.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5725-000 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 # Harris, Judith Rich (199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 458–489. 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ISSN 1939-147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pr.12110 Kawamoto, Tetsuya. "Personality Change from Life Experiences: Moder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8, no. 2, Apr. 2016, pp. 218-231. EBSCOhost, doi:10.1111/jpr.12110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8-11667-022 Funder, D.C., (2001). Personality.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197–221. # McCrae, R. R., & Allik, I. U. (200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03-066X.52.5.509 McCrae, R. R., & Costa Jr, P. T.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5), 509. # Schmitt, D. P., Allik, J., McCrae, R. R., & Benet-Martínez, V. (200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22022106297299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2), 173-212. # Church, A. T.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467-6494.00112?casa_token=eJcbQQJhN8QAAAAA:CwjgbzsEpaNqAkmlCuGVmIDGORPdkMg3ZzFBgs9PSC8xFPf469kwH6JV3SjTU5IUZ90yZ-IzyfV03Fw Toward an integrated cultural trait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4), 651-703. # Greenblatt, The Swerve[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MLZ-Bq-P6JMC&oi=fnd&pg=PT4&dq=%EF%BC%9A+how+the+world+became+modern&ots=caphfmYd1D&sig=AZrqtud9II6ITmt3Gi_BbME2LZI :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3, 16. # Gélis, "[https://www.slideserve.com/kalonzo/the-child-from-anonymity-to-individuality-powerpoint-ppt-presentation The Child: from anonymity to individuality"], in Philippe Ariès and Georges Duby,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 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1989:309. # James, William (1970).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pragmatism-and-other-essays/oclc/2845959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16.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32. # Locke, John (1974).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2aw8AAAAYAAJ&oi=fnd&pg=PA1&dq=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Za93j59fOF&sig=PjAiVCziwOAJLFQ_1mBzjWI3UbA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Toronto: Random House.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69. # Hume, David (1955).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3Vp-0Y3Yz_cC&oi=fnd&pg=PR9&dq=An+Inquir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nJGRnzHc7D&sig=Ccf_cTnNnTxf8vI0uqrd6qZw0gM 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USA: Liberal Arts Press Inc. # Descartes, Rene (1974). [https://anti.noblogs.org/files/2021/02/Descartes-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pdf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41.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3.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6.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Funder, David (February 2001).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 197–221. doi: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 DeYoung, Colin G. (June 2010).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0370159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6): 820–828. doi:10.1177/0956797610370159. PMC 3049165. PMID 20435951. #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ck, S. (2005). Handbook of Perso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Wiley #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sychological-medicine/article/neuroticisms-prospective-association-with-mental-disorders-halves-after-adjustment-for-baseline-symptoms-and-psychiatric-history-but-the-adjusted-association-hardly-decays-with-time-a-metaanalysis-on-59-longitudinalprospective-studies-with-443-313-participants/35DF609ABE724C4F25C247D03C38BB3C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M.;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35813000664?casa_token=DIIzVi3GMJIAAAAA:_qG5i2ecILUHgCZEAHpBQUJoFkHZEEEL7P3NGiWLRB6s3J58inkj0OFbTgPkpd-vcmCASApQ66o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 Youyou, Wu, Michal Kosinski, and David Stillwell.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4/1036?utm_source=webtekno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2015): 1036-1040. # Weinschenk, Aaron & Dawes, Christopher. (2017). T[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0. 106591291769804. 10.1177/1065912917698045. # Habashi, M. M., Graziano, W. G., & Hoover, A. E. (2016). Searching for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A Big Five Approach to Linking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9),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52859 # Vedel, Anna.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10.1016/j.paid.2015.12.011. # Kim, S. E., Kim, H.-N., Cho, J., Kwon, M.-J., Chang, Y., Ryu, S., Shin, H., & Kim, H.-L. (2016).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gender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tress. PLoS ONE, 11(4), Article e01541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4140 # Donadon, M. F., & Osório, F. L. (201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lcohol dependen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9(1), e5036. https://doi.org/10.1590/1414-431X20155036 # Roberts, B. W.,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 Veronica Benet and Niels G. Waller, The Big Seven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08053-001 Evidence for I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in a Spanish Sam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http://myweb.scu.edu.tw/~wangresearch/topic/topic10/compare.pdf 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特殊內隱理論之探討:不同性格、性別及地位之比較]》 # 中華心理學刊:民 99,52 卷,3 期,頁 243-264,2010,許功餘。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0880-200912-201102160011-201102160011-39-69 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09,簡君倫(Chun-Lun Chien);連廷嘉(Ting-Chia Lian)。 # 《[http://www.cqvip.com/qk/97741x/200604/1000242438.html 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性格影響的調查分析]》 # 醫藥學論文-醫學論文:2008/3/17,文靜;吳庚香;梁凡;毛宗福。 # 《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10,陳蓉蓉。 # 《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0,李雯娣。 # 《群體中個體性格相似性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6 卷, 2 期, 頁 83 – 113, 2012/6/1, 張瑋倫。 # 《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 #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 155-190,1985,楊國樞;彭邁克(Michael H. Bond)。 # 《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 本土心理學研究 16:頁 185-224,2001,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介紹〉,《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 期-李靜靜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的發展〉,《龍岩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4 卷-陳雪芬 # 〈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與「大七」〉,《管理觀察》2010 年第 11 期-羅藝 # 〈簡述「大五」人格在人事選拔中的應用〉,《現代企業教育》2007 年第 6 期-姚斯亮 === 教科書 ===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第二版)。華杏出版。 #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McCann(2012)。Zimbardo’s 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張文哲、洪光遠、邱發忠、蘇文賢譯,第六版)。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ISBN: 9789866624636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雙葉書廊。 # 心理學導論-溫世頌 # 心理學-游恆山譯 # 心理學-陳皎眉 # 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 著,危芷芬譯 #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161-170頁)。五南圖書。 === 網站 ===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MBTI 職業性格測試完整版(靜態題庫)]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APESK 瑞士荣格理论职业性格测试]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BB%93%E6%9E%84%E4%BA%94%E5%9B%A0%E7%B4%A0%E6%A8%A1%E5%9E%8B 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概述] # [http://wiki.mbalib.com/zh-tw/DISC 个性测验 個性測驗] # [http://elaine0506.pixnet.net/blog/post/12052358 DISC 性向測驗題目] # [http://wiki.mbalib.com/zh-tw/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 hd3ea69dm5qo1wytfrwwifovsa2ccn0 175780 175774 2024-04-26T03:25:32Z B12101064 65387 /*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性格(Personality)是一個探討人的整體的領域,性格理論試圖探討不同功能間的交互作用,並且透過整體的角度觀察及了解整體的人。 性格心理學研究有三大課題: # 普同性:探究人類性格的共同特徵和基本運作原則 # 差異性:探究人與人之間性格差異的原因 # 獨特性:探究什麼因素讓人獨特,以及如何用科學的法則來解釋個人的獨特性。 '''性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拉開序幕。此學派認為無意識心理過程對性格形成有著顯著影響。隨後,心理學領域逐漸湧現出多種理論學派,如現象學派強調個人經驗的主觀性,特質學派側重於分析和分類穩定的性格特質,而行為學派則從外部行為和環境條件探討性格的形成。社會認知學派進一步融合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考察了個體如何在社會互動中構建和調整其性格。另外,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擴展了研究視角,從單一個體轉向群體中的個體。其探索了個體在群體環境中的行為、認知過程、情感活動及意志品質,研究如何由社會文化背景和群體互動中塑造性格。 ==導論== 從上述性格心理學的三大議題出發,不同的人使用「性格([[w:en:Personality|Personality]])」這個語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不過性格心理學家在界定性格的基本意涵上仍具有一定的共識,大多同意它指涉:'''用於說明或理解個體形成具有持續性與區別性的一組心理特徵或一套心理系統'''。持續性(enduring)指性格特徵能跨越時間及生活情境而展現出某種一致的行為;區別性(distinctiveness)則指能區隔出人們彼此間差異的心理特徵。 《論語·先進》中曾提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的個性愚直,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性格偏激外向,子路的性格則過份剛猛魯莽),顯現了古人對「性格」的觀察。在人類過去不同時期的心理學發展歷程中,二十世紀中葉的心理學家比較偏重於後天的研究方向。像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皆遵循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以形塑其性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反地在 1970 年代後的研究者,將目光轉移到先天影響的可能性上,就如藉由對雙胞胎有系統的性格研究,為先天對性格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近年則發現,先天與後天,生物與環境因素實非性格影響的競爭關係,反倒是常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塑造個體的性格。而性格理論的發展,隨著科技時代的快速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影響個體性格發展的因素顯得更加多元。 性格是分辨人類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傾向的組合差異。就算是在相同的情境下,人們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言行舉止。情境雖說能影響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但同樣的,人們也會影響到情境。性格可藉由觀察、訪問或人格量表所測量出來,而人格量表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方法。 == 人格 ([[w:人格|Personality]])== :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僅僅包括性格,還包括[[w:價值觀|價值觀]]、[[w:自我意像|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從性格的概念可以看出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心理活動上:<br> #人對事物所持的態度:態度是個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評價與內在反應的傾向,人會做出種種不同的評價: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同時還表現出一種內在反應的傾向,即行為活動的準備狀態,而正是這些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形成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br> #與態度相應的行為方式:並非所有態度和行為方式都是性格的特徵,一時性和偶然性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例如:一個人偶爾撒了一次謊,並不能就此認定他具有不誠實的性格;反之,一個人偶然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能說他具有助人為樂的性格,只有當這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具有穩定性和習慣化的性質,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br> :  性格一經形成便趨於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是能區分個體之間差異的核心。<br> 以下區分相關名詞: {| class="wikitable" |+名詞解釋 ! scope="col" width="150px" |名詞 !解釋 |- |'''氣質'''([[w:en:Temperament|Temperament]]) |指一個人'''內在的人格特質''',如內向與外向、勇敢與溫和。它通常是'''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的,不是後天學習而來。現代遺傳生物學者認為,許多先天性格存在著基因的影響。故近代研究多以嬰兒或幼童為主,著重在其與環境、事件互動的差異。 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更進一步的描述,對環境的敏感度、適應力、反應強度、整體情緒表現、行為持久性等,都是組成個體獨特氣質的因素。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 |- |'''品格'''([[wikipedia:Character|Character]]) |基於個人特色去'''面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表現,可藉由一個人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解釋並產生行為反應,主要是性格中後天培養的道德、品行。個人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由行為反映出「性格具有個體差異」,但後天形成的社會性對其認知有重大影響,也因此體現出了階級與道德。性格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就會有不同反應。穩定性分為'''時間上'''的穩定及'''跨情境'''的穩定,同一個體面對不同情境,即使隨著時間流動,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相同,但還是有所區別: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 |'''人格'''([[wikipedia:Personality|Personality]]) |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指一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之持久且一致的特質。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是一組具有特徵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動態型態''',會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個體的內在發展狀況,持續地改變。人格還涉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表現出的思想、感覺、社會適應和行為等方面的模式,這些模式強烈影響一個人的期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 |- |'''特質'''([[wikipedia:Trait Theory|Trait]]) |指人類整體性格展現在'''不同面向'''上的行為特徵。像我們的人格都由不同種的「特質」所構成,其中可能有大方、熱心、攻擊性之類的。在人格心理學中,最知名的理論是五大型格特質。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用五個特質來表達一個人格。包括:思想開放度、嚴謹度、外向度、隨和度和負情緒度五個面向。簡而言之,特質與人格相比描述的範圍較為特定。 |} :  性格心理學家在研究性格時,試圖將所有性格特質,例如外向與內向、積極樂觀與悲觀憂鬱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形容詞統整成簡單明瞭的多元化表格,將這些不同的特徵描述簡化成涵蓋範圍廣的組合。<br>(註:漢語對於性格心理學中的各個名詞有時候會產生翻譯上的歧異,例如 Character 通常譯作「性格」,但亦有譯作「品格」的時候,而 Personality 通常譯作「人格」,但亦會和「性格」混用,讀者應特別注意翻譯上的歧異,以免造成觀念上的混淆。) :  以下將會深入研討人格特性。 === 定義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w: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阿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曾綜述過五十個人格的定義,最簡明的說法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決定了個人對環境的特殊適應方式'''<ref>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ref>。有鑒於對佛洛伊德過度強調人之潛意識的不滿等因素,他還提出了所謂的「[[w:特质理论|特質論]]([[w:Trait theory|Trait theory]])」,將特質定義為「在我們的環境之中,對刺激之穩定、持久的反應方式」,同時也是性格的基本單位。透過個案研究法從對象之日記、自傳等分析出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個人的特質是以其生理為基礎形成的'''概括、個人化的決定傾向''',是'''人格的基礎、心理組織的基本建構單位'''。阿爾波特特質的三個水平是把人格特質中的個人特質再進行更詳細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 主導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質。小說中的戲劇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凸顯其首要特質。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這種特質在人格結構中具支配性,但並非每個人都具有,而有些人會因這些首要特質所產生之鮮明性格而成為著名人物。 |-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 又稱重要特質。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程度存在,也是造就每個人不同之處的一般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 5-10 個中心特質,例如誠實、聰明、清高、孤僻、敏感等等。 |-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 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中表現的特質。例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這些特質通常是從各種刺激、對事物的偏愛或恐懼(像是喜歡吃某種食物)、特定情境(例如室內幽閉恐懼症)所制約。 |} :<br> ;其他定義 #Claridge & Davis(2003)認為性格是由相對穩定、一致的特質集合所組成,它界定了個體獨特的行為、思考和情感<ref>Claridge, G., & Davis, C. (2003).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nold.</ref>。 #Feist(1990)認為一個人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這個人的行為顯示一致性。 {| class="wikitable" |- | '''獨特性''' (Distinctiveness) || 表示能彰顯該個體之特性是有別於其他人,能夠有效區別個體間的差異。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能相同,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仍然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雖然外人都認為他們之間有十分相同的習慣和特質,卻仍然可以分辨出他們之間除卻外貌的差異,這也是連雙胞胎的個性不見得相同的原因。 |- | '''一致性''' (Consistency) || 表示個體在不同的時間軸和情境下仍具有一樣的行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所處環境(時間、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俗語中,我們經常聽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其實就可以顯現出所謂「人格的一致性」。該特性之表現並非隨機、意外的發生,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變,像是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反映出不同方面的人格,例如生活壓力會導致人格的一致性發生相應的變化。 |- | '''整體性''' (Integrality) || 表示人格是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尋求蛛絲馬跡,見微知著地找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其他的心理學領域專注於人的某個面向,而性格心理學注重全人的描述。 |- | '''動機性和適應性''' || 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也是構成人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且具有適應性。 |- | '''自然性與社會性''' || 人格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 |} ;錯誤觀念 *'''「人格是單一的」''':人格彼此間是獨立的,具有不同的組成。 *'''「人格是不變的」''':人格具有穩定性及持續性,但有時隨著時間遷移或是經歷生活中的事件,人格仍可能產生變化。 *'''「特異的人格即為異常的人格」''':每個個體都具有互異的人格,除非人格背離道德文化太嚴重,或是侵犯到他人權益,否則所有人格都應當受到尊重及平等待遇。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 根據上述的討論,目前普遍認為性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如:感覺、認知、情緒、價值等反應諸要素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 ==== 遺傳([[wikipedia:Heredity|Heredity]]) ==== 人格受遺傳之影響可以從染色體上基因結構的觀點解釋。以下三種不同研究方式,皆提供了此觀點的證據,支持遺傳在個體的人格特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比較一起成長的 120 對同卵雙胞胎(MZ)與 50 對異卵雙胞胎(DZ)國中生,兩者性格特質相關係數的差異,可估算個體性格總變異量的遺傳作用性[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3443]。 * 對剛出生就分開的雙胞胎進行研究[https://www.jstor.org/stable/1423378]。 * 對不同情境中工作滿意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研究[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0068224_The_Heritability_of_Job_Satisfaction_Reconsidered_Only_Unique_Environmental_Influences_Beyond_Personality]。 研究發現: *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為重要;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於'''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較為重要。 * 人格的發展是以'''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謂氣質(temperament),大都是藉由遺傳而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卡根([[w:en:Jerome_Kagan|Jerome Kagan]],1929年2月25日 – 2021年5月10日)試圖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個別差異了解兒童的氣質。分為以下兩類型: *'''抑制型''':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容易變得拘謹、逃避、不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膽小、謹慎。 *'''非抑制型''':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可以自得其樂,且面對新奇事物立即就做出反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外向、奔放。 其他相關研究: *'''雙胞胎的人格與遺傳關係'''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心理學家找了超過八百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比環境更能影響性格,尤其是自我控制、決策與社交…等性格特徵。 :此實驗對象為美國的雙胞胎,平均年齡在50左右,實驗方法是藉由項受試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再根據Ryff 心理健康量表對結果進行評估和標準化。從實驗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相較於異卵雙胞胎,有高出兩倍以上的可能性會擁有相同的性格,除此之外,實驗結果也表明如果遺傳連結越強(genetic link),性格特徵就越有可能在家族中遺傳。愛丁堡大學的Timothy Bates教授表示,遺傳對人的自我控制影響最大,研究也表明,基因能影響人的目標、社交、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 環境 ==== 指外在的因素,如:成長背景、社會文化、生活條件、家庭、朋友、社會規範等。 環境除對於性格、價值觀的塑造外,也可能影響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部分。[[:w:zh: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透露了環境因素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可能造成其甲基化或乙醯化等,使基因轉錄機率改變進而造成巨觀上結果的不同。因此環境對於遺傳因素的影響並非完全沒有,但與環境直接造成的性格塑造等相比,影響較小。 =====家庭環境 ===== '''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是最初且最重要的環境'''。<br> 家庭的氣氛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會對其小孩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類似的發現,不同的育幼方式也會影響其後代的個性及行為: 在邁克爾·米尼教授進行的一項老鼠實驗中[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62207/],他將幼鼠依被其母親舔舐的頻率分成兩組。實驗發現,常被舔舐的幼鼠對於新環境具有好奇心,勇於探索,且攻擊性較低;而鮮少被母親舔舐的幼鼠則容易對新環境恐懼,且攻擊性較高。 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導致不同的性格,而要研究家庭對人格的影響,主要是在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產生何許差異。 大多情況下可分為五種: {| class="wikitable" |- ! 教養類型 !! 互動方式 !! 孩子人格發展傾向 |- | '''權威型(Authoritarian)''' || 家長習慣以權力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鮮少有發表意見的空間,也較少情感上的支持 || 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退縮,長大後較缺乏思考批判的能力,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 | '''民主型(Authoritative)''' || 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上採開放且雙向的,雙親有說話的權利,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 '''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正向、獨立負責、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團隊合作、勇於挑戰等 |- | '''放縱型(Indulgent, permissive)''' || 完全接納孩子的思想,較少糾正指導孩子的行為,對孩子較為放縱|| 任性自私、幼稚、具攻擊性、野蠻衝動、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無理胡鬧等行為 |- | '''忽視型(Neglectful)''' || 想省麻煩而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會給予更多的情感回饋 ,以「方便」為主|| '''負面'''發展,如:自我貶抑、無法建立自尊;長大後亦與人疏離,影響人際發展 |- | '''不一致型''' || 家長持不同的教養方式,規範不同且時常改變 || 感到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他人 |}家長的情緒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學會溝通、傾聽,才能讓孩子擁有較正向的性格。另外,家庭物質生活的環境也會對人格產生極大的影響,諸如收入、父母職業、住房條件等等。綜上所述,家庭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行為」,這是麥肯依針對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總結。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相反地,不幸的童年往往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一定存在唯一對應的關係,例如: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而逆境可能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因此早期經驗是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整體的人格形成還會受到許多變動的因素影響。 ===== 學校教育 =====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同學、班級等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有系統地接受科學及文學知識,塑造世界觀,並藉由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好學、堅持不懈等正向人格特質。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亦是評定學生言行標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學生的首要仿效對象,他們的言行皆對學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若是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理的班級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可能增多,但若教師在民主友好氣氛的管理下,學生欺騙行為減少。 由上述可知,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學校若單純強調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學生間則會出現成績至上的風氣,性格上也會有所影響,產生不擅交往、不會溝通等現象。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會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強、自信、積極、樂觀等諸多良好性格。 ===== 社會文化 =====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此處文化的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先民所創造出來,並由現在的居民持續維繫並發展的共同享有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文化對人格有巨大的影響,塑造部分後天形成的人格特徵。此外,社會文化也使成員的人格結構發展趨於相似,造成同一社會內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鑲入」在該文化形態裡。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其影響力因文化而異,因而衍伸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影響分為規範以及價值層面: * 以規範的層面來說,'''社會規範越嚴格的地方,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力越大'''。例如,日本相較於美國具有更嚴厲的規範,人們為了遵從社會框架,人格發展較為拘謹。 * 以價值(社會大多數人認同並維繫的準則)層面來說,人們所認為「好的」價值則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性格,如亞洲社會的儒家觀念強調階級之分,則中下層階級會較容易發展出服從的性格。 此外,在規範中採取之行為的社會意義也會對形塑過程產生影響。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容許較大的變異;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社會就不容許它過大的變異。因此,如果一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徵,難以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有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差異除了人文發展的脈絡,也會受自然環境影響。例如:[[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研究了居住在紐幾內亞不同的自然環境中,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徵[https://www.loc.gov/exhibits/mead/field-sepik.html],將不同民族的人分為三群後發現:<br> * 第一群的男性與女性表現一致的特徵,普遍較溫和、善於合作。<br> * 第二群的男性和女性則一致的較強勢、渴望權力。<br> * 在第三群中,男女則表現不同的特徵:女性較強勢、傾向主導,而男性較不負責任。<br> 在此案例中,後天社會文化對性格的影響可能大於先天的生理性別,顯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影響的重要性。 另外,Rutger Bregman(2021)指出人性格展現的傾向會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媒體重複性的曝光特定「偏差事件」構成了人人皆以爲「人性本惡」的社會氛圍,加上[[w:負面偏誤|負面偏誤]]的效應,反而抑制了人性天生中的互惠傾向,社會文化中共同形構的認知偏差亦潛移默化中形塑了人們的性格與相應行為。<br> ===== 個人認知差異 ===== 以雙文化者(同時持有兩種文化信念系統的移民)為例,可進一步探討其「架構轉換」(frame switching)的情況,意即其可以自動轉換自身擁有的兩種文化架構來解釋任何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知上可促發某種特定的文化架構的情境刺激,可能會對雙文化者後續的思考歷程有所影響。以華人和美國文化間的象徵符號(龍形圖案以及美國國旗)來促發不同的文化架構時,結果顯現出:受美國文化象徵符號促發的雙文化者,更容易對特定行為之成因做出「內歸因([[w:en:Attribution_(psychology)| Internal Attribution]])」(行為者個人的因素),此則可能肇因於美國文化強調個人及自由主義。 ===== 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徵的出現頻率——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傾向做出負面反應,甚至構成反社會行為。世界上炎熱的區域,發生攻擊行為的頻率更高。環境心理學家指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因素,與個人空間的大小有關。有關研究發現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成人的個人空間也比兒童大。 不過,'''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例子如下: 1)個人空間的作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縮短彼此的距離,可增加關係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對陌生人而言則可能引起爭執。另外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彼此比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較佳,但在非近距離時,競爭反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2)「擁擠」(crowding)是因空間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經驗,密度是每個單位空間內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覺(perceived density)指個人對人口密度的知覺,三者並不完全一致。研究指出影響擁擠的主要因素有:(1)個人因素:內控性格、高親和力、偏愛高人口密度、能過濾無用刺激,減低個人的擁擠感;(2)社會性因素:當從事自己不喜歡的活動或被同伴孤立時,個人會有擁擠的壓迫感;(3)客觀因素:人口密度、建築物都很高、迴廊很長、天花板很低或陽光很少等,會增強擁擠的感受。至於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應,除降低個人控制情境的感覺外,還會引發不良的情緒。如果手邊的工作是個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是複雜或必須與人合作時,則可能損及工作效率。 ==== 情境==== 生活中,生理需求與社會動機促成各種情境,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性。一般來說,個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都具有一定的持續和持久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定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應該融入情境因素來一併看待人格。 * '''強情境''':指有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情境'''決定。例如:公眾空間、課堂等。在上課時不可以講話,所以不論內、外向的人都不會講話,因此沒有行為上的差異。 * '''弱情境''':指無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個性'''決定。例如:獨處或與少數人的互動、匿名情境等。在自由的情境中,內向的人可能會保持沈默;外向的人表現健談,可看出行為上的差異。 人格發展會受不同的情境影響,衍伸出不同的特性。以大範圍的文化差異來說,不同文化族群受情境影響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舉例來說,在東方社會,高自我監控者受強情境影響較多;而在西方社會,低自我監控者行事風格上較為個人主義。此外,在行為預測分析上,在弱情境中比較能用該對象的性格來預測,但在強情境中,像是跟同學互動或是跟公司同事做團隊合作時,較難用個性去預測其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的[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ad/#RolSelGenOth 社會自我論]中有提到,未社會化、具創造性的'''自然我(主我)'''與受過薰陶的'''社會我(客我)'''。當預測在獨自一人或是社會互動中的行為時,自然我和社會我的預測效果是相反的。 [[w:古典制約|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和[[w:观察学习|觀察性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皆會影響到人格的塑成。社會認知觀點(Social Cognitive)強調社會互動、想法、感受和行為塑造出人格。這個理論常常關注人們的期待所帶來的影響,諸如我們期待事情會如何發生的想法會影響到我們人格的發展。基於期待不同所導致的人格差異,其在我們的控制點(我們認為對生命事件施加控制的來源)和自我效能(我們有能力貫徹並產生我們想要執行的行為)的意義上是有效的。 === 性格的神經與生理基礎 === ==== 發展 ==== [[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w:en:Gordon_Allport|Gordon Allport]])於 1880 年代比較遺傳與環境對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之後,心理學家開始關心兩者互動關係。性格中有部分並無明顯和遺傳的生理基礎有關聯,例如:學會社會技巧、自我概念、個人生活目標、和社會互動產生各種想法觀念等;而有另一部分的性格卻直接反應出遺傳生理的個別差異,例如:個人特別心情、對某種情境刺激的情緒反應大小。 ==== 研究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n:Jerome_Kagan|凱根]](Jerome Kagon)試著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差別來了解兒童的氣質,他在實驗室直接觀察兒童,認為存在兩種清楚的氣質類型與行為樣貌:'''抑制型(inhibited)'''與'''非抑制型(uninhibited)'''。擁有抑制型氣質的孩童,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件時,會變拘謹、逃避甚至不安,行為較膽小,面對新奇事物時的原始反應便是安靜,尋求父母慰藉,或跑開、躲藏;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於面對新事物時,會立即作出反應,比較勇於嘗試、善於互動。 ; 實驗 :凱根借鑑了愛斯沃斯研究母嬰依戀的個別差異時建立的“陌生情境”,對陌生情境做了改進,對 117 名智力水平相當的中產階級白人兒童進行不熟悉情境中的行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蹤研究。 :他假設在實驗情境中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了兒童的氣質差異。在設計的實驗室結構觀察中,讓一個嬰兒或幼兒與母親一起進入一個不熟悉的房間,在 40~60 分鐘時間裡不斷變換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觀察兒童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陌生物體(如機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時的行為反應。在 14 和 20 個月的測查時主要根據三項指標: ::* 母親離開時的反應 ::* 第一次接觸陌生物體的反應 ::* 母親位在一臂距離之內的反應 :凱根對每個情境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與量化,確定兒童屬於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類型。 :在之後的測查中,除了對抑制性的再次測查外,還加入了可能與抑制性有關的一些測驗,如考察兩類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而且還要分別於 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66 個月、89 個月時分 6 次進行實驗室觀察和母親訪談,每次實驗程式都進行錄像,並有現場觀察記錄。除了量化觀察之外,他還結合問卷法和 Q 分類技術向父母調查兒童日常生活中與抑制有關的行為。 ; 實驗結果 :研究發現,在 14 個月時,被試樣本中抑制和非抑制的兒童各占 20%~30%。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兒童在 14 個月時的抑制性指標,與 4 歲時的抑制性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且不顯著。但是研究者發現,14 個月處在極端抑制和極端非抑制的兒童(大約占總樣本的 15%~20%),他們各自的行為特徵一直會穩定地保持到 7 歲半。 :凱根也認為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抑制性,他認為當兒童面對不熟悉的事件時,如果不能進行同化,理解失敗後就會給其心理帶來不確定性。當前生理學知識證明,這種狀態與大腦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交感神經的抑制有關,並引起心率的加速和穩定化。 凱根發現,心率穩定的抑制兒童和心率不穩定的抑制兒童相比,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因為心率低且變化大的兒童主要通過社會化獲得了這種表面行為,而心率高且穩定的兒童則是先天就具備了傾向於抑制性的氣質特徵。這種氣質特徵可能包括對不熟悉事件產生不確定性的閾限值較低,還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行為抑制的兒童生來就具有這種反應類型的傾向。 ==== 現今研究 ==== 當代研究顯示,抑制型氣質和非抑制型氣質的孩童腦部有所差異,且牽涉不只一個腦區,氣質和個體行為會受不同神經系統間互動的影響。其中,[[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和人類的恐懼反應密切相關,而[[w:前額葉皮質|大腦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部分功能來自影響杏仁核的運作,和情緒反應有關。這些腦部結構有神經可塑性,不完全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後天個人和社會經驗也可以改變腦區結構和功能,影響兒童的情緒傾向。 上述提到的當代研究中,根據[[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MRI]])研究,近來提供明確證據,顯示杏仁核運作在抑制型氣質與非抑制型氣質者有所差異(Schwartz,Wright,Shin,Kagan,and Raugh,2003)<ref>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3703</ref>。研究者研究一群兩歲時就被分類為高度抑制型氣質與高度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讓他們於實驗室中觀看一些熟悉臉孔和新奇臉孔,並發現兩個類別的成人之杏仁核運作情形不同:當看到新奇臉孔時,於兩歲被界定為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們,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較高;而於兩歲被界定為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低。 這個實驗證明氣質特徵有特定生理基礎,並顯示這些生理差異有長時間穩定性。除了腦部核磁造影,當代性格神經科學研究學者也嘗試了解神經系統、[[w:zh:神经递质|神經傳遞物]]([[w:en: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和激素對心理特徵表現的影響以及由身心交互作用的歷程,來了解人的性格。其中,特別有四種化學物質: '''[[w:多巴胺|多巴胺]]([[wikipedia:Dopamine|Dopamine]])''' [[File:Dopamine.svg|thumb|Dopamine|alt=Dopamine structure]] [[File: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png|thumb|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 :*簡介 ::多巴胺(英語:dopamine或DA,擷取自2-(3,4-dihydroxyphenyl)ethylamine),或稱2-(3,4-二羥基苯基)乙胺,化學式:C6H3(OH)2-CH2-CH2-NH2)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多巴胺是兒茶酚胺和苯乙胺類的,一種在腦和身體中扮演幾個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合物,它是一種胺,通常在人的腦和腎臟中合成,由其前體的左旋多巴除去羧基合成。在大腦中多巴胺作為神經傳遞物,透過神經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將訊號發送到其它神經細胞。大腦包括幾個不同的多巴胺通路,其中一個起著獎勵–激勵行為的主要作用。大多數類型的獎勵增加多巴胺在腦中的濃度,並且許多成癮藥物增加多巴胺神經元活動。其他的腦多巴胺用來參與運動控制和控制各種激素的釋放。 ::神經系統以外,在身體的幾個部分多巴胺作為局部化學信使的功能。在血管中它抑制正腎上腺素的釋放,並作為血管擴張劑(在正常濃度下);在腎臟中它增加鈉和尿的排泄;在胰臟中它減少胰島素生產;在消化系統中它減少胃腸蠕動和保護腸黏膜;並在免疫系統中它減少淋巴球的活性。血管除外,多巴胺在這些外圍系統局部合成,在鄰近該釋放它的細胞旁發揮其作用。 ::幾個重要的神經系統疾病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而使用一些改變多巴胺作用的關鍵藥物來治療他們。帕金森氏症為一種退行性狀況引起身體震顫和運動障礙,是透過中腦之中稱為黑質區的分泌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不足所引起。其代謝前體L-DOPA可以工業製造,其純銷售形式為左旋多巴是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有證據表明思覺失調症涉及多巴胺活性水平的改變,大多數經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降低多巴胺活動的主要效果。類似多巴胺拮抗劑藥物,也有一些是最有效抗嘔吐藥物。不寧腿綜合徵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多巴胺活性降低有關。高劑量多巴胺興奮劑可以上癮,但也有一些使用較低劑量治療過動症。多巴胺本身可製造成靜脈注射的藥物:雖然不能從血液到達腦部,其週邊作用使其對心臟衰竭或休克的治療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新生嬰兒。 ::多巴胺是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這種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與上癮有關。 ::愛情的感覺對應到生化層次,和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起的作用有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多巴胺傳遞開心、興奮情緒的這功能,醫學上被用來治療抑鬱症。 ::多巴胺不足或失調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體重莫名減輕或增加、睡眠品質差、便祕等等。甚至會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嚴重時會導致手腳不自主地顫動、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我們積極做某事時,腦中會非常活躍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傳遞物。 ::極端情形如亨丁頓舞蹈症,是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和軀幹會如舞蹈般不由自主地抽動,造成日常行動不便,疾病發展到晚期,病人的生活將無法自理,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說話,容易噎到,甚至無法進食。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為鹽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有光澤的結晶,無臭,味微苦。露置空氣中及遇光後色漸變深。在水中易溶,在無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極微溶解。熔點243℃-249℃(分解)。 ::多巴胺在人體的功能可分為神經系統內與神經系統外兩個部分。 ::多巴胺在腦的功能中,在運動控制、動機、喚醒、認知、獎勵的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還與一些更基礎的功能相關,例如哺乳、性慾、噁心。多巴胺類的神經元在人腦中的含量約有400,000個,其實是相對的少,並且只有在少數區域存在,但是卻投射到很多腦區,並能引起有很強大的功用。這些神經元最早在1964年由Annica Dahlström和Kjell Fuxe標繪出來,並給予這些區域A開頭的名字。在他們的模型中,A1-A7區包含正腎上腺素,A8-A14則包含多巴胺。以下是他們辨認出來包含多巴胺的區域: ::黑質是中腦中一小塊形成基底核的區域,其中多巴胺神經元多在黑質的緻密部(A8)和其周遭(A9)被發現,和運動控制相關,若有失去大部分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導致帕金森氏症。 ::腹側被蓋區(A10)則是另一塊屬於中腦的區域,是人腦中最多多巴胺神經元的地方,但實際上此區域仍然是非常的小。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伏核、前額葉皮質等其他區域,主要和獎勵、動機的功能相關。 ::下視丘後葉也有一些多巴胺神經元(A11),投射到脊髓,但功能並不是很清楚。弓形核(A12)和腦室旁核(A14)都在下視丘,這些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腦垂腺前葉,透過中央聯合的循環組織,抑制催乳激素釋放細胞分泌催乳激素。通常說到這裡的調控時,多巴胺時常被稱為催乳素抑制因子、抑制催乳激素賀爾蒙、催乳激素抑制素。 ::一樣是在下視丘,不定區(A13)的多巴胺神經元則參與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 ::還有多巴胺神經元位在視網膜,被稱為無軸突細胞,在日光的刺激下會活化,釋放多巴胺致細胞外受質中,相對的,在夜晚就會沈寂下來。這些視網膜中的多巴胺能夠抑制桿細胞而提升錐細胞的功能,最後產生對顏色敏感、並增加對比的效果,而其代價是在光線昏暗時便會降低其敏感度。 ::在神經系統外,在週邊,多巴胺也在侷限的區域透過外分泌或旁分泌產生功能: ::首先是免疫系統,尤其是淋巴球,能夠製造並分泌多巴胺,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但此系統的功能為何還不是很清楚。腎的小管細胞能分泌多巴胺,且腎有許多細胞能表現多種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在此能增加腎的灌流、提高絲球體的過濾,並增加鈉離子的排泄。當腎部的多巴胺功能缺失時(可能肇因於高血壓或基因的問題),會導致鈉離子的排泄減少,造成高血壓。胰臟也可以分泌多巴胺(外分泌),其功能可能與保護腸道的黏膜和降低嘗胃道蠕動相關,但還並不是很確定。胰臟的胰島也和多巴胺相關,有證據顯示胰島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時,也會製造多巴胺受器,這些受器受到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是降低胰島素的釋放,但這些多巴胺的來源還沒有釐清的很清楚。 *提升多巴胺的方法 ::#'''運動''':不論是有氧、重訓都有助於刺激多巴胺分泌,研究指出,進行任何有氧運動10分鐘後,疲勞的感覺就能有所改善,20分鐘後濃度會達到最高,因此運動時間不用長之外,也不需要多高的強度,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規律訓練,就能提升多巴胺濃度。 ::#'''多吃蛋白質''':胺基酸的其中一種「酪胺酸」會和酶產生作用,進而轉變成多巴胺,因此只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也等於攝取到充分的酪胺酸,建議可以多吃肉類、魚類、雞蛋、豆類、起司、種子等食物。 ::#'''補充益生菌''':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為它有大量的神經細胞,也產生了很多神經遞質,其中一個就是多巴胺,因此吃進益生菌維持腸胃環境健康,是有助於維持多巴胺水平的。 ::#'''少吃垃圾食物''':吃下大量的飽和脂肪,例如:動物油、奶油、動物皮…等,容易影響到多巴胺傳送訊號,減少大腦接收的水平 ::#'''充足睡眠''': 晚上睡覺時多巴胺的濃度會降低,一早起來為了讓身體產生清醒的感覺,就會大量分泌,這是一個固定的規律,但如果出現長期睡眠不足、熬夜的情況,就會打破自然節奏 ::#'''聽音樂''': 當我們聽到旋律時,可以活躍腦中富含多巴胺的區域運動,達到提升濃度的效果。 ::#'''冥想''': 透過冥想讓身心達到完全的放鬆,為了鼓勵這樣的行為,大腦就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讓你感覺到積極、愉快。 ::#'''曬太陽''': 讓身體接受陽光,雖然不能直接促進分泌,但是可以增加和多巴胺結合的元素數量,提高敏感度,讓身體充分利用到多巴胺。 ::#'''加強抗氧化力''':為多巴胺很容易氧化,所以除了補充酪胺酸增加濃度,還可以額外攝取含有大量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胡蘿蔔、蘆筍…等來提高多巴胺的質量。 ; [[w:血清素|血清素]]([[wikipedia:Serotonin|Serotonin]]) *簡介 ::血清素(serotonin)是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調控情緒、社交行為、食欲、睡眠、記憶'''等功能,可算是與安多酚、多巴胺齊名的幸福物質。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的人會易怒、焦慮、疲勞、憂鬱。因此,血清素也用於憂鬱症的治療,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 *提升血清素的方法 ::1. '''曬太陽''' ::2. 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3. '''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和維生素D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鐵質的食物,盡量食用全穀類,減少加工品和精製品、適量食用碳水化合物 ::4. 維持'''腸道健康''',適量補充益生菌、保持充足水分 ::5. '''益生菌''' ::6.多攝取雞蛋、起司、大豆製品、鮭魚、果仁、火雞、香蕉、全麥麵包。因為其中含有大量[[w:色氨酸|色氨酸(Tryptophan,Trp)]],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 ; [[W:氟西汀|百憂解]]([[wikipedia:Fluoxetine|Prozac]]) *簡介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為百憂解(Prozac)是一種[[w: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抗抑鬱藥。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成人重性抑鬱障礙、強迫症、神經性暴食症、社交恐懼症,還用於治療具有或不具有廣場恐懼症的驚恐症。此藥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和腦中血清素活動增加有關。 *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全身或局部過敏、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吞嚥困難等)、心跳加速,厭食,頭暈、頭痛,睡眠異常,疲乏,精神狀態異常,性功能障礙,視覺異常,呼吸困難等等。<br> ::另外,突然停藥可能會引發戒斷綜合症,導致焦慮、頭暈,感官變化。<br> ::此藥不安全用於孕期會影響寶寶發展,如果之前已在使用此藥,在母乳餵養期間應停止使用。 *濫用可能性 ::根據醫學上對濫用藥物的定義,由於氟西汀不會干擾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因此FDA不認為氟西汀可被濫用。不過,亦有報告指「不影響多巴胺水平」只表示有關藥物不容易成癮,但不表示不會令人興奮。現時氟西汀的安全份量訂為約每周300-600毫克。 : ; [[w:催产素|催產激素]]([[wikipedia:Oxytocin|Oxytocin]]) : 催乳激素又稱催產素、縮宮素、泌乳激素,為一種激素。在母親生產後,催乳激素能'''促進促進乳腺平滑肌收縮,降低[[w:皮質醇|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濃度而減輕母親壓力''',這有助於哺育行為與母親對嬰兒的關愛;正常人的血液中也有一定濃度的催乳激素,其升高對人的關愛、信任、合作、助人行為發揮重要影響作用(Delgado,2008)<ref>Delgado M. R. (2008).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oxytocin. Neuron, 58(4), 470–471.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5.005</ref>,也能促進人際信任、慷慨等有利社會行為(Young,2009)<ref>Ross, H. E., & Young, L. J. (2009).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30(4), 534–547.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09.05.004</ref>。 :近期研究顯示,催產激素可能是透過促進社會識別、調節共同情感以降低恐懼、減緩焦慮,進而影響人類一系列的社會適應行為(Campbell,2017)<ref>Campbell A. (2010). Oxytoci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14(3), 281–295.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0363594</ref>。然而,過多的催產素是有害的。生理機制上,多巴胺會拮抗催乳激素的分泌,藉此控制催乳激素的濃度。 === 人格的分類與測定方式 === 事實上,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然而,對於該如何將這些人格特質去做分類,各心理學家則是莫衷一是。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人格分類: ==== 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分類 ==== [[File:Humorism.svg|thumb|right|250px|四大體液]] 古希臘哲學家[[w: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年)發明了「四根說」,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醫師[[w: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在「四根說」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四液說」,認為人體中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即[[w:四種氣質|四種氣質]]:人的體質不同是由於四種體液的不同比例所致,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四液說 |- ! 氣質 !! 優勢 !! 特徵 !! 缺點 !! 適合職業 |- | 多血質 || 血液占優勢,血液出於心臟,是火根,有乾燥和熱的性能。 || 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變化和消失。 || 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 || 適合需要反應迅速而靈活的工作:導遊、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人員、演員、市場調查員、監督員等等。 |- | 黏液質 || 黏液占優勢,黏液生於腦,是水根,有冷,寒和濕的性能。 || 又為安靜型,有自制力、踏實、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有耐久力,不愛空談,嚴肅認真。 || 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物較缺乏熱情。 || 外科醫生、法官、管理人員、出納員、會計、播音員、話務員、調解員、教師、人力人事管理主管、心理諮詢師等。 |- | 膽汁質 || 黃膽汁占優勢,黃膽汁生於肝,是氣根,有熱和乾的性能。 || 又稱為興奮型,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熱情高漲,直率豪爽,有魄力。 || 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行事魯莽。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考慮後果。 || 適合應急性強、危險性較大、難度較高而費力的工作。例如:導遊員、勘探工作者、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員等。 |- | 抑鬱質 || 黑膽汁占優勢,黑膽汁生於胃,是土根,有漸溫的且具有寒和乾的性能。 || 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持久。思考透徹、有理想、善於發現、精確自律、有美感、分析力強。 || 容易優柔寡斷、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觀、情緒化、自我中心 || 有經營管理、分析設計和規劃能力,適合:經濟規劃、統計、設計、商業推銷、節目主持、相聲演員等。  |} 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對人格的類型做出了極具聯想性的描述,一看到這類人便可立刻辨認出來;但缺點是,人的多樣性要比這幾種類別豐富得多。簡而言之,這種分類方式試圖將具有連續性的物體或現象,作非連續性的區分,進而造成「中間的灰色地帶」無從分類。 於是,一些研究者決定不再嘗試以「類別」畫分不同的人格,而是透過不同的「維度」。 ==== [[w:十六種人格因素|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 美國心理學家[[w:雷蒙德·卡特尔|卡泰爾]](R.B.Cattell)是維度分類的先驅之一,他將統計學應用於心理學研究中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統計方法來自於卡泰爾的[[w:en:Factor_analysis|因素分析特質論(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是一種統計方法,將一大群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區分出來,並簡化為數個較具一般性的潛在因素)。卡泰爾研究英語中所有用來描繪性格的詞語後找出了四千五百個,通過歸類近義詞,他將數量減少至大約兩百個。接著他用這些詞語對大量的物件進行評估,並對評估結果進行了統計學研究後發現,某些形容詞在評估中總會顯現出某種關聯,因此他將這些詞語評估的對象歸納成為同一性格維度。<br> 經過數年研究之後,卡泰爾和其團隊篩選出十六種潛緣特質(source trait),他認為這十六種特質是人類潛在、穩定的人格特徵,以此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br> * 測驗進行方式 將十六個維度寫在紙上,在每個維度的兩個形容詞中間,畫出五個空格。找一位朋友一同進行,兩人同時勾選十六個維度;接著,互相比較兩人的評估結果,討論為什麼兩份測試會有所不同。 十六種潛緣特質: {| class="wikitable" |- | 孤僻←→樂群 || 審慎←→興奮 || 信賴←→多疑 || 保守←→激進 |- | 遲鈍←→聰慧 || 敷衍←→盡責 || 務實←→幻想 || 依賴←→獨立 |- | 激動←→穩定 || 畏怯←→敢為 || 坦率←→世故 || 自律←→散漫 |- | 順從←→支配 || 隱忍←→敏感 || 冷靜←→憂慮 || 放鬆←→緊張 |}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由英國研究者[[w:汉斯·艾森克|艾森克]]([[wikipedia:Hans Eysenck|Hans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編制了一套形式更簡潔的人格量表。透過讓測試者填寫一份列有五十七個「是」或「否」的自我問卷,來進行三個維度的評估,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及'''精神病質(psychoticism)''',簡稱EPQ。<br> 內外向個性維度首先是榮格根據精神動力理論所提出,艾森克則以實驗室和臨床實驗為基礎,研究了E維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強度之間的相關;N維度與植物性神經的不穩定性之間的相關;此外他也得到遺傳不僅對E、N有強烈影響,也與P維度有關。<br> 艾森克提出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不僅為實驗室內許多實驗所證實,且得到數學統計和行為觀察之佐證,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已廣泛地應用於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br> 三個維度分別簡述如下:<br> * '''E 維度(外向—內向軸線)'''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為各種大小事件,經驗到大腦皮質的激發。因此,高度強烈的社會刺激會使他們過度激發,產生令人想逃避的嫌惡狀態,所以內向的人較為拘謹和抑制。內向的人極為自律,較為安靜和內斂,不依外部狀況行事,傾向於制定自己的行動計畫,而在陌生環境中會儘可能迴避社會互動。 : 外向者:對於相同刺激經驗到的皮質刺激較少,因此會尋求更多、更強烈的社會刺激,所以外向的人較為友善、充滿活力。外向者會積極與他人交談,主動並善於與陌生人建立新關係。(與五大性格(詳見下方 3.1.4.7)中的外向性概念相似) * '''N 維度(情緒穩定—不穩定軸線)''' : 其概念大致上也與五大性格中的神經質相似。艾森克指出神經質與[[w:自主神经系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以高神經質者為例,其自律神經系統對壓力反應迅速,會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反應,即使壓力或危險已經解除,仍無法快速降低這些壓力反應,容易持久地受到焦慮、憂傷和內疚等情緒的困擾。長久下來,高神經質的人即便面對輕微的壓力,也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化反應,如:緊張、易怒;而情緒穩定者則可以在受到干擾後於短時間內平復心情。這條神經質軸線是情緒穩定的指標。 * '''P 維度(精神病質軸線)''' : 在此面向得分高者表現傾向於冷漠、孤獨、攻擊性強、反社會、缺乏情感及同情、不關心他人等。然而,關於精神病質的研究相對前兩個面向較少,但艾森克發現男性在此問卷中,精神病質的得分普遍高於女性,因此提出此面向可能受到男性[[w:睾酮|睪固酮]]分泌量多寡的影響,但支持性的證據仍顯得薄弱。<br> 艾森克問卷是一種頗為有趣的人格評估量表。但其他人研究了這個量表之後,發現了它的侷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是神經質軸線上的約定型,那麼艾森克問卷便無法區分出個體之間的不同。由此看來,神經維度並無法對這些雖然都焦慮不安但卻各不相同的當事人做出細膩測試,其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都會減弱,影響測驗結果。<br> 另外,此量表中的各個向度可以互相結合,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格。例如以 E 和 N 兩個向度而言,可劃分成四個象限,即「外向-情緒穩定」、「外向-情緒不穩」、「內向-情緒穩定」、「內向-情緒不穩」,此四個象限即代表四個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至此網站瀏覽象限圖象[https://gogovernment.org/test/eysencks-personality-inventory-epi-extroversionintroversion/ EPQ 圖像])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應用 : 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人格度研究的測定方法,此問卷由先前數個調查表幾經修改發展而來,修訂問卷包括88個項目,讓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否,然後按照計分標準登記分數,用以測量人格結構的三個度即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 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Robert R. McCrae 與 小保羅·科斯塔 (Paul Costa Jr.) 的[[wikipedia:五大性格特質|五大性格特質]][[wikipedia: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  近年來,多數研究者大多同意五個強韌的性格因素,可以有效地地區分出個體間的性格差異,此即'''五大性格特質(The Big-Five Model)''',或稱大五人格模型或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是一種被提出的人格特質分類法或分組,從 1980 年代開始在心理特質理論中發展起來。 :  當因素分析(一種統計技術)應用於性格測試數據時,它揭示了語義關聯:一些用於描述個性方面的詞通常適用於同一個人。例如,被描述為盡職盡責的人更有可能被描述為「隨時準備」而不是「凌亂」。這些關聯提出了常用語言中用來描述人類個性、氣質和心理的五個廣泛維度。「五大性格特質」所'''依據的是跨文化的詞彙學''',研究者根據不同種語言,去篩選各個用來描述人格的詞彙,最後產生了相對顯著且穩定的五個因素,也就是'''經驗開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以上五大性質可縮寫為'''OCEAN''',且此五大因素都還可以再細分,成為多個子類型(ex:四種內向型)。由此可見,每個人的性格可以是許多子類型的組合,也證明了人的性格是獨一無二且複雜的。 : 經驗開放性、認真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此五種特質,雖然在社會上都有被偏好的傾向,例如社會普遍較喜歡穩定、外向活潑、開放心態、好相處且負責細心的人,但'''在特定分數上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其在社會中的成就,每一種特質都有適合其發揮的場域。''' :  而以下將針對各項特質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經驗開放性 Openness-to-experience''' :  指個人願意主動尋求且體會新經驗、新事物的程度,以及對音樂及藝術的感受性。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具有好奇、興趣廣泛、創造力、想像力、大膽等特性,願意分享新奇的念頭及非傳統價值觀;低分者則表現出興趣狹隘、實際、不輕易嘗試新事物、固守既有價值等反應。開放性高者,可能在科技創新、藝術上有更高的創造力,而分數較低者可適合保守、重複作業的工作,如生產線作業員。<br> *'''認真盡責性 Conscientiousness''' :  指個人的組織性、持續性及目標取向之動機程度。認真盡責性高者較願意服從權威、遵守規範、工作有條理、細心、自我控制、責任感、可信賴、謹慎、努力達成成就等;而嚴謹性低者則是漫無目的、粗心、散漫、不拘形式、意志薄弱、追求享樂、不可信賴等。就正面而言,認真盡責性高常伴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成就;負面來講,其可能因過度嚴苛導致效率低落。<br> *'''外向性 Extraversion'''(內向←→外向) :  指追求人際互動與歡樂的數量與強度。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在群體當中活躍且充滿自信、喜好交際,偏好能與他人進行實際接觸的職業,且對外在刺激感到舒適,當遭遇到壓力時傾向與他人傾訴,也較具社會性、主動、多話、喜愛玩樂、樂觀、熱情等特質;而低分者則喜歡獨自工作,較害羞、保守、安靜、缺乏活力,太多外在刺激會令他們感到不舒適,而且在遭遇情緒壓力、挫折時容易退縮進自己的世界等。 : 事實上,由於現今大多數的性格理論都主張「特質論」,即外向與內向屬於同一個連續體。因此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擁有「外向」及「內向」的性格特質。所以我們說的「外向」其實指的是外向性較高的人,而「內向」指的則是外向性較低的人。 : 外向性可再分成'''熱情'''、'''樂群性'''、'''獨斷性'''、'''活力'''、'''尋求刺激'''、'''積極情緒'''六面向探討。<br> {| class="wikitable" |- | '''熱情''' || 高分者善於結交朋友,容易形成親密關係,低分者對人相較疏遠。 |- | '''樂群性''' ||高分者開朗、喜歡熱鬧,並追求與社會的連結,低分者傾向遠離人群,喜歡有個人空間或獨處。 |- | '''獨斷性''' || 高分者喜歡在群體中支配他人,富有自信與說服力,做事果斷,低分者謙和靦腆,傾向順從他人的支配。 |- | '''活力''' || 高分者喜歡快速的生活步調,充滿活力,參與多種事物,低分者喜歡緩慢的生活步調,行事從容,做事悠閒。 |- | '''尋求刺激''' || 高分者樂於追求刺激,喜歡冒險,低分者謹慎且沉穩,排斥刺激。 |- | '''積極情緒''' || 高分者易感受到快樂、興奮等情緒,低分者則傾向冷靜、平靜。 |} *'''親和性 Agreeableness''' :  主要衡量個人在思想、情緒、行動上能夠同理他人或與他人對立的程度、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講白話點就是是否「好相處」。親和性高者較易與他人合作、體貼、慷慨、謙和、仁慈等,屬利他主義,在同情與包容他人的同時,也相信他人會以一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作為回報;低分者則較不易與他人合作、喜好批評、粗魯、多疑、難以信任他人,殘忍等,屬利己主義。<br> *'''情緒不穩定性 Neuroticism'''(情緒穩定←→情緒不穩定) :  又翻譯為神經質。指的是人的情緒狀態是否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動。此項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緒化,且更容易經驗焦慮、擔心、恐懼、憤怒、挫折、羨慕、嫉妒、內疚、沮喪、孤獨等感覺。神經質指數得分高的人,被認為有患常見精神障礙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風險,反之,得分低者則展現出情緒穩定、鎮靜放鬆等特徵。此向分數高者,可能較適合藝術家、作家等職業。<br> :  將上述整理為表格如下:<ref>表格來源: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ref> {| class="wikitable" |- ! 人格特質高分者 !! 特質規準 !! 人格特質低分者 |- | 好奇的、興趣廣泛的、有創造性的、富想像力的、非傳統的。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O)'''<br>個體積極尋求的自身經驗狀況,以及個體對於陌生事物的接受度及冒險渡。 || 保守的、興趣缺缺的、不具藝術性的、不具分析能力的。 |- | 具組織力的、可信賴的、工作熱心的、自我規範的、守時的、有道德原則的、井然有序的、熱忱的、鍥而不捨的。 || '''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C)'''<br>個體的組織能力、堅持度,以及目標導向行為的動機狀態。 || 缺乏目標的、不可信賴的、懶惰的、粗心的、散漫的、享樂主義的、隨便的、缺乏工作意志的。 |- | 高度社交的、活躍的、健談的、人本導向的、樂觀的、享受愛情的、親切的。 || '''外向性(Extraversion,E)'''<br>人際互動的特質和強度,如:積極主動程度、刺激需求的程度、以及喜悅感。 || 保留的、冷漠的、不熱情的、嚴肅的、工作導向的、羞怯的、安靜的。 |- | 溫暖的、本性良好的、可信賴的、樂於助人的、能原諒人的、相信他人的、正值坦率的。 || '''親和性(Agreeableness,A)'''<br>個體的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個體面對事物時,所展現的同情或敵對的認知、情意、態度之表現。 || 嚴肅的、粗暴的、多疑的、不合作的、復仇心重的、無情的、易怒的、虛偽的。 |- | 焦慮的、緊張的、情緒化的、缺乏安全感的、不適應的、憂鬱的。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N)'''<br>個體憂慮的傾向,如:不切實際的念頭、過度慾望或衝動,以及不適應等。 || 冷靜、放鬆的、非情緒化的、勇敢的、有安全感的、自我滿足的。 |} :  整體而言,這五大性格模型在以各種資料來源、衡量工具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施測時,皆可一致性地得出五種性格向度,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實證支持。同時,針對不同文化(如各大洲)人口的施測結果,亦提供了支持的證據,特別是其中的外向性、親和性、認真謹慎性,更'''展現出跨文化的一致性。''' '''荣格八维心理功能''' 荣格在《心理类型》,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内倾直觉型人格,外倾直觉型人格,内倾感觉型人格,外倾感觉型人格,内倾思维型人格,外倾思维型人格,内倾情感型人格,外倾情感型人格 后来正统荣格分析学派学者约翰毕比等人,据此建立了荣格八维心理功能系统。 而另一派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伊莎贝尔・迈尔斯母女开始,她们设计出的人格问卷建立了早期mbti 体系。也就是一般目前大众探接触到的mbti 体系。 与早期mbti体系不同,约翰毕比等人建立的荣格八维体系更有信效度,在这个系统中,荣格八维功能分为两类 知觉功能: 外倾直觉,内倾直觉,外倾感觉,内倾感觉(Ne,Ni,Se,Si) 判断功能:外倾思维,内倾思维,外倾情感,内倾情感(Te,Ti,Fe,Fi) 此外"毕比人格脊柱模型"也融合了荣格心理原型理论(英雄、父母、永恒小孩、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老者、愚人、恶魔),有着阳面四维和阴面四维等早期mbti 二分法模型缺乏的深度内容。 早期与现在流行在大众中的mbti测试中,N-S,T-F,J-P二分法体系极其错误。不论是何种人格,只要是心理健康的人都能有意识或无意识(主要)的使用以上任何八维心理功能,不过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功能选择偏好和与效率,且功能运作上至少会有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两类功能配合运行(两种功能不能同时为内或外倾)。 西方心理学学术界最新的MBTI系统已和荣格八维体系开始统合与交流,增加了可信度。但无论何者,真正有信效度的鉴定方式还得通过专家咨询来判断,而非取决于网络上常见的早期量表或问卷。 可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060276 進階參考:《类型与原型》约翰毕比 《心理类型》荣格 ====九型人格==== [[File:九型性格基本构架图(中文注释版)-Enneagram symbol (with Chinese Label)-.PNG|thumb|280px|九型性格的基本架構]] 九型人格學(英語:[[w:en:Enneagram_of_Personality|Enneagram]])是一個關於人類個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為一套把人類劃分為九種相互關聯的(非心理學的)人格的類型學,九角星的每一點在九型人格學中代表每一種人格。其被認為類型之間的存有一些不同的連接,意即人並非是單純的某型人格。 :* 人格分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80" | 類型 ! scope="col" width="400" | 名稱 ! scope="col" width="800" | 性格 |- | '''第一型人格''' || 理想崇高者、完美主義者(The Reformer) || 完美者、改進型、改革者、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正確主義型。特質是嚴肅認真、世界通常黑白分明,做人公正有節制、效率。 |- | '''第二型人格''' || 古道熱腸者、熱心助人者(The Helper)|| 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服務型。特質是感性、樂於助人,但常常會因為恐懼不被需要而刻意追求別人的讚賞。 |- | '''第三型人格''' || 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The Achiever)|| 角色主義型、實踐型、實幹型。特質是重視名利、在意自己的對外表現、渴望被接受。 |- | '''第四型人格''' || 個人風格者、浪漫悲憫者、藝術型(The Individualist)|| 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多感型。特質是喜歡通過具有美感的事物來表達自我、情緒化,追求獨特。 |- | '''第五型人格''' || 博學多聞者、格物致知型(The Investigator)|| 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特質是熱衷於追求知識,恐懼無知,喜歡透過剖析抽象觀念來建立理論架構。 |- | '''第六型人格''' || 謹慎忠誠者(The Loyalist)|| 尋求安全者、謹慎型、忠誠懷疑者。特質是認同且服從權威、具責任感,恐懼得不到支援與領導。 |- | '''第七型人格''' || 勇於嘗新者、享樂主義者(The Enthusiast)|| 創造可能者、活躍型、享樂型。特質是不壓抑、外相,喜歡探索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恐懼被困於痛苦中。 |- | '''第八型人格''' || 力量的強者(The Challenger)|| 挑戰者、權威型、力量型、指揮型。特質是敢冒險、樂於帶領他人並實現他們的需求、勇敢、克己、寬容。 |- | '''第九型人格''' || 嚮往和平者、和平主義者(The Peacemaker)|| 和諧忘我者、和諧型、平淡型。特質是恐懼內在的平靜被打破、甘於現實、被動,通常有很強的宿命論。 |} 對於九型人格的具體研究中心理統計與計量學分析非常有限,其領域研究尚未在相關心理學學術團體中廣泛接受和承認,其理論無法被證偽,不具有科學性,被認為並非是真正的人格與心理科學,而更多的被心理學界認為是[[w:伪科学|偽科學]](Pseudoscience)。 在商業環境中,九型人格學通常用作分類及深入了解每位員工的性格及大體的工作環境;在靈性上,它更常作為一種通往更高的存在、精神和啟蒙狀態的途徑 ,它被描述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方法。通過研討會、會議、書籍、雜誌和DVD的推廣,九型人格學在商業管理和精神語境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九型人格學的想法和理論之歷史存有很大的爭議空間,但當代的理論主要來自智利的心理學家奧斯卡·伊茲查洛和克勞帝歐·那朗荷。那朗荷的理論部分是受到[[w: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葛吉夫]]這位導師的影響。九型人格學的導師亦因思想不同,而令他們理論上的一些意念並不總是一致。 ====性格測驗的科學實證==== 許多人會想透過性格測驗了解自身,但這些測驗幾乎都沒有科學證明,而大多的心理學家也堅稱沒有性格「類型」。 不過,一項美國西北大學的新研究,檢視了約 150 萬筆性格測驗結果,他們認為以性格而言大多數人確實可以劃入 4 種基本群組: * 平均:這種人十分神經質和外向,而且開放性低,較不會主動尋求和體會新經驗;是最常見的性格類型。 * 內斂:這種人情緒穩定,不是特別外向,也不神經質,和善又嚴謹自律。 * 模範:這些人的神經質評分低,且其他特質的評分都相當高。他們是優秀的領導者,可靠而且願意接受新想法。 * 自我中心:這個群組的外向評分非常高,但在開放性、和善及嚴謹自律卻低於平均。大多數十幾歲的男孩都屬於這一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歸於這一類別的人數急劇下降。 ===人格障礙([[wikipedia:Personality disorder|Personality disorder]], PD)=== 人格障礙,或稱人格(性格)疾患/異常/違常。是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人格違常是據[[w: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然而,由於各國判斷人格障礙的標準不一,加上我們其實很難在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之間劃一條明顯的界線,因此各國統計的發生率差異極大。 ==== <big>人格障礙的成因</big> ==== 每個人患有人格障礙的經歷各自不同,其成因也是獨特的。 對於為何有些人會出現人格障礙的症狀而有些人不會,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以下的因素會增加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 * '''遺傳因素''':<br> :人格的形成非常複雜,研究人員目前還在不斷探索人格如何形成,以及基因如何影響發展。人格的某部分很可能是遺傳的。我們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例如,每個嬰兒的活躍度、注意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差異可以很大。雖然一些專家認為遺傳可能影響人格障礙的發展,但另一些專家則指出,很難判斷相似的思維和行為是否來自遺傳,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模仿而來。這一領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腦發育因素''':<br> :[[w:腦電圖|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格障礙者的腦電圖異常,可能是由於大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的部分發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出生時頭顱外傷或嬰兒早期時的疾病所導致。除此之外,大多數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活動往往是由於一些偶然的動機,使身體受本能活動或為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學者推測人格障礙者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神經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有著某種障礙。 * '''環境因素''':<br> :我們的成長及社會環境、身邊人關懷及愛護自己的質素,都會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如你經歷過以下情況,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便會增加: 不穩定或混亂的家庭生活,例如跟有酗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父母同住、被父母忽略或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後受到影響;在學校、朋輩間或團體中沒有得到足夠支持或有不好的經歷,例如遭到欺凌、排斥或遭歧視;搬遷或移民。我們成長的經歷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在童年時經歷困難及創傷,便有可能對自己的思維、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建立了某種的觀念。這在當時可能對你處理困難有幫助,但對往後的人生卻未必有幫助。 如果患有人格障礙,那麼你比一般人較有可能在成長時期經歷創傷及困難,例如: 被忽視、喪失父母或突然喪親、情感、身體或性虐待、被捲入重大事件或事故、經常感到恐懼或沮喪、得不到支持或被否定。不過,並非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也取決於你個人獨有的反應、身邊環境的支持及質素。 同樣,並非每個人格障礙患者都有創傷經歷。 '''<big>人格障礙的診斷</big>''' 根據[[w: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中的描述,對於性格障礙者的診斷有以下標準: * 明顯違和的態度、行為且通常影響諸多方面。如:情感、激動、衝動控制、認知及思考的風格。 * 異常行為持續時間長且非偶發性。 * 異常行為持續、普遍存在且無法為社會、個人所接受。 * 青少年或幼年時期有些許跡象且持續到成年。 * 導致多方面的困擾且隨著疾病發展愈發顯著。 * 通常和職業、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 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D-1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描述,診斷則有以下標準: * 行為明顯違背所處的社會文化 * 表現的情形在不同的個人、社會場合之中長期固定不變。 * 其表現的狀況在臨床上造成顯著的憂鬱或是足以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等正常的功能。 * 表現情形是長期且穩定的,最早應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 其疾患不是由其它精神疾病所造成。 * 其疾患不是由物質(如毒品濫用或是藥物使用)或其他身體疾病(如頭部創傷)所造成。 上述所列特徵須已存達一年以上,才能作為診斷 18 歲前者患有人格障礙症的依據;而 18 歲以下者並不會被診斷患有反社會人格違常。 ==== 人格障礙的分類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性格/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 :  依照人格障礙的表現相似度,人格障礙能夠被分為 A、B、C 三大類。其中 A 型有三個子分類,B 型有四個子分類,C 型有三個子分類,因此總共能夠細分為十種人格障礙類型。<br> :  每一種人格障礙都有相對應的症狀, A、B、C 三個分類中的子分類分別有類似的特徵,症狀的診斷也偏於主觀,因此許多人格障礙的病例在經過不同的醫師診斷後會被歸類在不同的子分類。 '''A 型(怪異、反常型病患)'''[[File:A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A型人格障礙]] :  A 型人格障礙和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適、行為異常、認知偏誤(不同於幻覺、妄想)等。患有此型人格障礙者時常有偏執、多疑的特徵。而且由於他們時常有怪異的言論,很難被其他人所理解,且無法妥善維持較為親密的關係。因此,患有 A 型人格障礙症者有機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妄想型人格障礙]]([[w:en:Paranoid_personality_disorder|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表現為對別人不信任、厭惡、過度敏感,很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負面想法,甚至在別人善意的舉動、言語中感受到威脅,例如:突然擔心其朋友或同事的忠誠度,懷疑其配偶或性伴侶不忠。患者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患有妄想症和注意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人亦會出現這種情況。 :妄想型人格障礙一般不與精神分裂、情緒障礙等精神促亂同時出現。此型人格障礙好發於單一人掌握絕對權力的情況下。 *''' [[w: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孤僻型人格障礙]]([[w:en:Schizoid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患者通常都能正常工作,但對於社交缺乏興趣、傾向獨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當個人空間被侵犯時,會產生窒息感。有人認為孤僻型人格障礙者逃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 :其與精神分裂症並無關連,但共病性高,如疏離與感情遲鈍等,且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更為常見。某些心理學家批評此類型的人格障礙僅是文化偏見、逃避型依附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此分類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某些孤僻型人格分裂者能表現出善於社交的表象,與診斷標準產生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在有互動行為的前提之下保持感情上的孤僻,為隱性人格障礙。 *'''[[w:分裂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w:en:Schizotypal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属于一種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但當中僅有極少數人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經常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思想、疑心病(常常認為許多重大事件都和自己有關,或是有人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被害妄想等)、奇特的信仰和迷信、奇怪的行為和外觀,常表示自己看到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以及發表怪異的言論、思想;缺乏親密的朋友,某些人會有來自於偏執個性的強烈社交焦慮。 :常聽說的多重人格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其正式名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特徵就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患者會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一個身體裡住著不同的人」。 : ''' B 型(戲劇化、情緒型病患)'''[[File:B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B型人格障礙]] :  B 型人格障礙患者表現為戲劇化、過度情緒化、行為、思想、互動反覆無常,這類型的患者通常心思較為細膩,但人際關係普遍較差,意見改變十分快速,不喜歡也不受規範限制。B 型人格障礙者往往具有十分兩極化的表現,若非「眾人擁戴」者即是「千夫所指」。 *'''[[w: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w:en:Antisocial_personality_disorde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一般人有時會將自己的需求、愉悅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之上,但若經常出現這類行為而導致生活不穩定、憤怒衝動行事、不顧及他人,便有可能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障礙有時候會和青少年反抗期混淆,因此十八歲以上才能確立此診斷。 :有些人認為其肇因於某些讓患者對社會失去信任的事件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難以學得制約。某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給人的形象是「理性」、「高情商」、「善良」、「低調」、「謙虛」、「隨和」,但他們經常持有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想法,並且運用手段達成目的。其表徵和精神病態類似,包括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行為模式,不能符合社會規範對於守法的要求。患者會為自己的利益詐欺、傷害,但缺乏責任感及內疚感,且經常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障礙]]([[w:en:Borderline_personality_disorder|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  又稱做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以「'''長期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主要特徵,症狀可能由其他人認為正常的事件觸發。因其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四者之間的邊緣,因此被稱做邊緣型人和障礙。它的另一個主要特徵是「'''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極端對立且交互並存'''」,並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表現出極端的思考模式、對錯分明,無法忍受被人拋棄、分離的感覺並會作出激烈的反應,也因此容易造成人際衝突。患者有自我認同障礙,常感到沒有自信心,因此也影響人際關係。患者害怕孤單而出現空虛感,在情緒低落時容易有自殘或是縱慾的行為,並藉此威脅他人的情感(情緒勒索)。或會突然湧出情緒或是暴怒,情緒失控、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出現時能持續數小時。 *'''[[w:戲劇化人格違常|戲劇化型人格障礙]]([[w:en: Histrionic_personality_disorder|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戲劇化型人格障礙又稱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得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並追求感官刺激、喜歡被關注,甚至出現自虐傾向。具體的特徵有:<br> ・「過度的情緒化」且情緒起伏陰晴不定<br> ・「尋求關注」,渴望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會利用身體、外觀來吸引關注<br> ・「很容易受其他人或環境影響」,認為關係比實際上還要親密。這類型的人格障礙者通常是女性,且好發於感情問題較為複雜的個體。男性在相同的症狀中會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w:自戀型人格疾患|自戀型人格障礙]]([[w:en:Narcissistic_personality_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患者往往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有時羨慕他人,認為自己是特別、優越的。渴望受到他人稱讚,並且極端注重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成功的形象。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的利用身邊的人以獲得權力,且不具有病識感'''」。 :  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因為患者無法將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這個力量滯留在自身內部,便形成了自戀,而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患者「以自我為客體」。 ''' C 型(恐懼、焦慮型患者) '''[[File:C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C型人格障礙]] :  C 型人格障礙者不善表達、發洩負面情緒而傾向於壓抑自身的負面情緒,因此常感到焦慮、抑鬱、恐懼、絕望。此外,C 型人格障礙者也時常因為負面情緒而表現出退縮的行為,進而牽就、順從、忍讓,最終演變出無望、無助的心理狀態,且因無力應付生活壓力而憂鬱、消極。 *'''[[w:迴避性人格障礙|迴避性人格障礙]]([[w:en:Avoidant_personality_disorder|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做逃避型人格障礙。因為害怕在他人面前丟臉,因此此類患者經常選擇獨立以降低社交機會。認為自己拙於社交,擔心受到他人的指責會是否定,因此在非必要時不會和他人打交道。為了維護安全感因此生活受到許多限制,而且會經常貶低自己,僅有在確信不會被否定的情況下才建立人際關係。 :  常見的特徵有: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而過分擔心被人指責或拒絕。且出於維護自己安全感之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等。造成此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為'''自卑心理''',可能是源自於幼年期的無能而產生不勝任感,也可能是由於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可透過社交技能訓練及認知療法、暴露療法、藥物等進行治療,其治療關鍵為取得患者的信任。 *'''[[w: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w:en:Dependent_personality_disorder|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無力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依賴他以滿足自己情感、生理上需求的人格障礙。通常這種人格障礙的狀況是長期存在的,患者可能鼓勵或是允許他人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的位置以順從所依賴的人的意願。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獨處時常覺得不自在。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自理能力。 :  形成原因源於幼年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這時若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形成依賴型人格。 *'''[[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障礙]]([[w:en:Obsessive–compulsive_personality_disorder|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  患者通常有追求規則、控制、完美主義的特徵。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別在於強迫型人格障礙者通常認為自身的行為是正確且理性的;而此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費心於追求規則、秩序、細節,企圖掌控一切。患者處事有僵化而頑固及過度追求完美的特徵甚至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此型人格障礙在 DNA 研究中指出具有家族性的傾向。其主要症狀為注重微小細節、遵守規則及規定、製作明細表及時間表的衝動、以及對信念的頑固及完美主義,該症狀可能造成個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極端困擾及障礙。 :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 要如何研究人格類型? === 不同的人格類型需透過不同研究方式、實驗等手段得知與分析,以下介紹幾種針對人格類型的研究方式。 ==== 雙胞胎研究 ==== 常有研究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性格特點,或心理病症出現的頻率進行比較,稱為「[[w:双生子研究|雙生子研究]]」。同卵雙胞胎又被稱為「真正」雙胞胎,其中的染色體、基因等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外觀非常相像;而異卵雙胞胎,也就是「冒牌」雙胞胎,其遺傳因子是各有各的一套,相當於普通的親生兄弟姊妹,往往長得不大相似。 研究舉例: * 義大利醫生路易吉·吉達([[w:Luigi_Gedda|Luigi Gedda]])於 1948 年開始研究雙胞胎人格的結構及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是否受到遺傳與環境影響,且在二人的交互作用中,彼此是否會相互影響。 * 在人格或氣質方面,如[[w:汉斯·艾森克|漢斯·艾森克]]([[w:en:Hans_Eysenck|H.J. Eysenck]])在 1952 年研究神經病症發現,同卵雙胞胎的相關度達 0.85,異卵雙胞胎僅為 0.29,顯示同卵雙胞胎的人格或氣質和先天遺傳有高度相關,而非後天環境影響。 但又有些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並不比異卵雙胞胎更相像」。人們後天的性格和很多行為往往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習慣。在半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社會認識和對刺激的常規反應,這也決定了雙胞胎在性格上的走向。因為雙胞胎在這個時間裡大部分都是受到相同的照顧,見到的也都是相同的人,所以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雙胞胎大多數性格還是比較相近。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al (NSE) influences)的概念,指兩個孩子雖然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但他們仍然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舉例來說:<br> :一對雙胞胎甲和乙上學後,她們可能被分到A班和B班,於是交到不同的朋友、遇到不同的老師。這些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經歷,對於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這種非共享環境使得同卵雙胞胎仍可能比異卵雙胞胎有更大的不同。<br> :雙胞胎會表現出對事物的不同傾向,而這樣的傾向卻與體重有著巨大的聯繫。對比較虛弱的嬰兒而言,專注於人對其有利,因為身邊的人可以提供食物與滋養,這是生存的本能,也對嬰兒之性格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我們的基因上充滿機率,其決定了各種我們性格表現的可能和範圍,而環境能決定哪一種可能會具體顯現出來。 ==== 遺傳研究 ==== 此外,我們也可以對領養的小孩在出生時就具有的人格特點,和其親生父母的人格特點以及養父母的人格特點進行比較。如果親生父母所具有而養父母不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徵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領養兒的身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心理特徵是遺傳而得。例如,在某些類型的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就存在這種遺傳性易感因素。 ==== 家庭研究 ==== 此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種人格特徵,在血緣關係或近或遠的家庭成員身上出現的頻率。例如,分裂型人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中,其出現的頻率更高。為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兩種病症具有相同的遺傳基礎。 但要注意,易感因素具有遺傳性並通過血緣關係傳遞的事實,並不表示這種易感因素無法透過「教育」和「環境」而改變。例如,某個具有酗酒症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透過教育掌握了管理自己緊張狀態的方法,並懂得如何與具有酗酒風險的環境保持安全距離,則他就完全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滴酒不沾。 ==== 環境因素 ==== 我們關注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並不表示我們否認童年事件或教育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團體所關注的,不僅是患者對自己童年或生活的陳述,還有諸如民事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或醫療機構等外界觀察者提供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 * 患者家庭的社會人口特徵。 * 早夭。 * 一些家庭成員的嚴重疾病。 * 家庭暴力、虐待、性虐待。小家庭內部的教育或溝通方式(如果觀察得到的話)。 在關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中,有一種疾病堪稱絕佳的例證──精神分裂症。 研究發現,如果親生父母中有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孩子就有 10%的患病風險,而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上升至 50%。此外,一些青少年(分裂型人格),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似乎要高於其他人,但透過對他們家庭的內部溝通方式進行研究,我們還發現,在'''溝通問題最嚴重的家庭'''中,青少年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增加;而那些已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如果生在過多指責、情緒起伏過大的家庭中,則復發的機率會更高。由此可知,當我們能介入家庭,引導他們用更好地方式進行溝通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疾病復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會降低。雖然這些研究頗受爭議,因為可能存在反向效應青少年的症狀越嚴重,家庭就會越混亂,從而導致溝通不良。 另外,以下是用來支持遺傳因素,對人格障礙造成影響的幾個論據。 這裡所說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 * 在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是[[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那麼另一人成為強迫型人格的機會更高。 * [[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其發展為分裂型人格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情緒障礙(憂鬱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偏執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偏執、妄想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除此之外,我們在前文中描述過的焦慮型人格與廣泛性焦慮症頗為相似,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親屬,其罹患焦慮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同樣地,憂鬱型人格與心境惡劣障礙並沒有顯著的區別,而我們在心境惡劣障礙患者的身上發現,其亦伴有其他形式憂鬱的遺傳因素。 === 人格特質是一種光譜,而非生硬的區段 === 我們一直在討論按等級劃分的「人格障礙」,現在讓我們回到人格特質的光譜上。通過光譜可以獲得更為細緻的分析。舉例來說: * 在對強迫型人格者親屬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可能無法找到任何符合強迫型人格特徵的家族成員,因此可能會得出遺傳因素對強迫型人格沒有任何影響的結論。 * 但如果這位研究人員以「'''強迫度'''」的強弱(對秩序、精準和嚴格的偏好)為標準,對家族成員進行評估,他或許就會發現,雖然某些家族成員並沒有被歸類為強迫型人格,但他們的「強迫度」要高於普通人群。<br>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斷「強迫度」的光譜高低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來證實這種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或許強迫型人格者只是這個家族「強迫度」的冰山一角。 最後,關於基因的影響,針對雙胞胎(同卵、異卵、一起長大、分開長大)的不同研究都獲得大同小異的研究結果,就是教育環境大約具有五成的影響,這也證明了對遺傳因素的關注並不會導致對環境因素的低估。但是,這兩種因素有時會在同一個層面上發揮作用。例如:<br> * 一個已經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從焦慮型父母那裡接受到令人焦慮的教育。<br> * 一個具有多疑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將疑心重重的父母視作模仿的對象。 除非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位親人具有互補型的人格特徵。 至於強迫特徵,遺傳因素對光譜的影響只有 39%。相反,同一項研究還表明,遺傳因素似乎對以下光譜沒什麼影響:<br> * 暗示感受性—順從。 * 心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分離、尋找近鄰、難以忍受孤獨)。 * 親密關係障礙(性壓抑、害怕依戀)。<br> 這三個光譜涉及與親密之人的關係。可以想見,主體對母—子依戀關係的早期學習,會對這些光譜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與環境有關的小影響,是老么或在童年時罹患過慢性病的人,形成依賴型人格的機率更高。(因為比起兄姐,他們本來就缺少一些做事經驗與自信,雖然也想超越家中其他成員,但就是辦不到。如果無法超越家中兄姊,老么通常會選擇逃避工作,依賴父母或兄姐。) 總之,關於人格障礙形成原因的研究證據仍不夠充分,牽涉其中的遺傳和環境機制將為未來的相關研究開闢出新天地。 ==== 人格障礙者=處處障礙? ==== 所謂的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為了「適應」而做出改變。這種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間不斷做出調整的自我改變過程,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達成的。 如何改變複雜的生存問題呢?這只是主體本人應該付出努力的事情嗎?因為主體的行為而惹惱或受累的身邊人是否應該對主體施加壓力呢?心理醫生應該為了改變主體而介入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許是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對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來說也一樣。一項有趣的研究針對近兩百年來被稱作「偉人」的三百位人物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中有一部分的人,都具有人格障礙傾向:這些人包括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巴斯德([[:w:en:Louis_Pasteur|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和克里蒙梭([[:w:en:Georges_Clemenceau|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等。這些人能改變歷史、科學或藝術的軌跡,卻無法改變自己的人格;可是,其特殊的人格特質,不正是成就他們豐功偉績的因素之一嗎? 偉大的藝術家們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心理治療,或是服用了療效顯著的抗憂鬱藥物,他們還會如此具有創造力嗎?若[[w:温斯顿·丘吉尔|邱吉爾]]的性情沒有如此複雜、難以讓人接近、沒有酗酒問題,他在面對[[w: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納粹的威脅時,還能表現出斬釘截鐵的果決嗎? 事實上,人格障礙者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展現出非凡的一面,甚至成就偉大的功業;但他們在大多情況下,多半難以適應日常生活,因此冀望改變。 ===== 改變的困難之處 ===== 我們的人格在出生時就已開始形成,而一些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格特質,則在出生前就已形成。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時,至少已經二十或三十歲了,此時,人格的烙印早已深入骨髓。也就是說,行為習慣形成得越早,就越難改變。這往往會讓主體在邁出第一步前就喪失勇氣。 因為人格障礙者的生存方式由來已久,所以他們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存在不妥之處。一般而言,多半要透過家人、朋友或同事來察覺:<br> * 直接的方式——提醒或批評 * 間接的方式——拉開距離、關係的疏遠<br> 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似乎異於常人。<br> 再者,並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礙者,都能「察覺」到身邊之人傳遞的資訊或者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自我反省),對人格障礙者而言,A 型人格者可能會這麼對你說:「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覺得在人格障礙者面前,表達自己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犯同樣錯誤、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並將其稱為「強迫性重複」。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但我們的人格特點,仍然會百折不撓地頑抗到底,就算再怎麼下定決心,一旦遇上過去行為中的「相似場景」,它們就會跳出來。 就算自己的態度造成了很多問題,但人格障礙者從不會毫無理由地放棄這些態度。因為即便是很極端的人格特點,有時也會帶來某些好處:依賴型人格者通常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偏執型人格者不會輕易受騙、強迫型人格者很少會忘記帶鑰匙......,雖然這些「附加優點」相較於伴隨的缺陷而言,簡直不值一提,但有時,會成為人格障礙者維護自己思維方式和行為的理由;也就是說,他們會找藉口捍衛自己的立場,以「這樣的行為或思維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為理由,替自己有時因為「此堅持」帶來的麻煩進行辯證,進而顯露出他們無謂的堅持。 ===== 性格改變實驗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內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ref>https://www.nathanwhudson.com/</ref>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 哈德森的研究團隊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並讓他們接受了 60 個關於人格測驗的問題,以確認他們現在的人格特質。接著,便會請學生們選出他們想要改變的人格特質。 接下來的 15 週,學生們會收到一系列的「任務」,任務的目的在於推動他們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人格特質改變。例如:<br> * 希望擁有「外向」特質的人,便會收到任務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自我介紹<br> * 希望改善情緒穩定性的人,便會被要求花費至少一個小時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br>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加強任務的難度。通過這種設計,研究人員測試參與者是否能夠通過應對挑戰來改變自己的個性,並發現這是有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學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性格特質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就越大。」也就是說:「'''行動越多,改變越大'''。」 ===== 自我協調與自我排斥 ===== 我們很依賴自己的個性行事,但有時我們也會希望能夠改變某些習慣,例如「少一點焦慮」、「處事靈活些」、「嫉妒心不要這麼強」、「更加樂觀」、「疑心病少一些」。一般人往往清楚地知道改變並不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因此欣然接受改變;但人格障礙者往往不是這樣,他們常常因為害怕「失去自我」或「失去自己的個性」(有點像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不願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此外,有些人對自我人格缺陷的依依不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人格崇拜」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對自己偏頗行為的自我欣賞,會使主體對這些行為的缺陷視而不見。 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除了症狀本身,個體對自身問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與否,也相當重要。在某些案例中,主體會因自己的問題而深感不適,例如: * 憂鬱症患者會反感自己行動的無能。 * 恐懼症患者會因自己的恐懼而感到羞愧。 個體會感覺這種性格以是一種侵入,於是會以一種與「個人價值」或「理想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做出反應。他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方式有所意識,並希望加以改變,這種對其症狀的關係稱為「'''自我排斥'''」。 與此相對,對自己的症狀具有較大的容忍,在忽視與接受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則稱為「'''自我協調'''」。主體會將自己的性格障礙特徵,視作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為這些特徵大抵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世界觀相符。因而,做出改變的意願就會遠不及「自我排斥」的主體。多數的人格障礙者都抱有自我協調的態度,從而形成了改變的阻力。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人格障礙者,鮮少會有做出改變的動機,往往只有在周圍親友或情形的壓力下,或遭遇一連串和挫敗,甚至陷入憂鬱之後,人格障礙者才會開始反省,重新審視自己慣常的態度。其中,一些人格障礙者(焦慮型、憂鬱型、依賴型)對自己問題的意識要勝過另一些人格障礙者(偏執型、自戀型、A 型......),或許是因為他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 自證預言 ===== 自我應證的預言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該人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並且該人的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這表明人們的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理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帶有實現它自己的預測。 因此,對可能的未來的預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且是這種未來也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個基本機制是:人們相信預測。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以實現它的方式行事。期望和行為之間存在正反饋。與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是自我挫敗的預言。這樣的預言會引發反應,這意味著它只是沒有實現。 *例如:([[超普通心理学/性格#比馬龍效應(Pygmalion_effect)|比馬龍效應]]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原因是'''消極的自證預言減輕了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人會產生焦慮不安。人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我們的頭腦中會催促自己盡快解決這種不確定,會想要盡快給自己一個答案,而這種在充滿著不確定的情況下所給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消極的,因為只有消極的答案才會最大程度消除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消極的自證預言? 消極的自證預言最終會將事情導向不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藉由以下方法來儘量避免消極自證預言: :1. 改變語言習慣:語言不僅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它也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態度與我們描述它的語言方式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消極或是較負面的用詞(例如:不可能)轉換為積極或是較正面的敘述方式,利用積極正面的敘述來間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在改變態度的同時,也能夠避免過於消極的態度而導致消極的自證預言。 :2. 給予自己自信心:我們對事物會產生消極的態度多半是由於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因此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迫使對於處理事物的態度轉為積極正面。必要時可以採取“強迫相信自己辦得到”的方式,透過正向的自證預言來讓事情能夠朝向好的方面發展。 ===== 刻板印象威脅 ===== *定義:刻板印象威脅是個體經歷的一種風險,處於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 *現象:刻板印象威脅會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表現下降與心理上的分離與不認同。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因素: #'''領域認同''',指個體對特定領域成就的重視程度。 #'''群體認同''',即民族、性別等群體身分對個體自我定義的重要性。 #'''自我''',自我意識的程度會決定個體的易感性。 *例如:黑人、女性族群學生的SAT表現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Claude Steele)在其著作《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中文譯為《韋瓦第效應》)指出若是白人跟黑人以相同SAT成績進入大學就讀,但之後黑人的成績明顯比不上白人,黑人在大學的實際表現比SAT預測的成績要差。而以女性高中的SAT成績來預測她在大學中的各科表現,則發現文科成績預測算準確,但理科成績預測較不準確,因為女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理科成績表現變差,因此若以SAT成績來預測的話,會有高估的傾向。史提爾發現這些事情都跟刻板印象有關。如果一個學生所屬的族群,被認為在某能力上有缺陷,那麼只要在測驗之前讓他想起這樣的刻板印象,則他的表現就會變差。在高難度標準化數學測試裡,男性普遍表現得比女性好,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數學測試並非如此。若進行以下的測試:告知女性受試者「根據過去的記錄,在這種測試裡,女性表現得反而比男性要好」,則女性受試者'''表現欠佳的情況消失了'''。史提爾推測,在高難度的活動當中,人普遍會感受到頻繁的小挫折,然而處於刻板印象威脅的人,會無形中認為此挫折印證了自己的身份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刻板印象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脅下,被貼上刻板印象標籤的人會把挫折感詮釋成:「這個任務註定就是我這種人無法完成的」,因此刻板印象最終成為了被實現的預言。 *擺脫刻板印象威脅的一些可能作法 :'''1.瞭解刻板印象威脅''' :一旦人們瞭解了刻板印象威脅,他們所在的環境的負面暗示對他們的影響就會更小。因為認清自己的焦慮會讓你承認焦慮的存在,同時將其保持在最小並且可處理的範圍。 :'''2.尋找群體內角色榜樣''' :研究顯示,群體外的成員的優秀表現會提高刻板印象威脅,而群體內成員的榜樣作用會相應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脅(Blanton, Crocker, & Miller, 2000)。例如,應對女性不適合學理科的刻板印象威脅,可以找一個理科領域做的很好的女性為榜樣。 :'''3.轉換群體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群體認同,轉換群體認同是指從消極的群體認同轉換為積極的群體認同,消除引發威脅的認知不平衡。比如女性在開車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放入到可以激發自己高自尊的群體中,如“學業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體”等。 :'''4.自我肯定 :反覆練習,準備充分''' : ===== 協助改變 ===== 為此,人格障礙者往往只能在周圍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做出改變。面對人格障礙者時的惱怒不悅,或是看到所愛之人陷入自毀的態度中,卻無法自拔而感到的悲傷,是很多人對人格障礙者直接施壓或干預其行為的原因。但這些良好的意圖和建議,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為了讓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而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被對方誤解為強迫性的壓制,有時候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偏執型人格者們看來,再沒有比以下這樣的話語更令人生疑的:「什麼也別怕,我們只想讓你好......。」,此外,「想要改變對方的渴望」往往正是造成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雙方有時是為了改變對方、對於理想化的渴望,才組成了家庭:<br> * 一個女人會抱著讓對方戒酒的渴望,而嫁給一個酒鬼,然後又會因對方無法改變的行為,而感到失望。<br> 而有一些人則因為其中一方無法適應伴侶「性格的變化」而分手: * 一個男人跟一個比自己年輕得多、依賴性很強的女孩斷絕了關係,因為厭倦了她的「不成熟」。<br> 雖然,雙方往往都是在明知就裡的情況下,選擇了對方。可惜最終,不遺餘力地想要改變人格障礙者的一方希望落空,而他們的態度很快會轉變為對人格障礙者的厭棄。但從根本上來看,人格障礙者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任何請求,要求身邊的人來改變他們。 話雖如此,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幫助身邊的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不論是父母、夫妻或同事,都希望能將這個影響彼此相處關係的「障礙」消除或减少。那麼是否存在一些簡單的規則,可以提高改變的機率呢?在此概括出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理解並接受''' :一般來說,人格障礙者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害怕」才會做出那樣的行為。他們因害怕而做出反應、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讓自己或所愛之人陷入險境。在面對人格障礙者時,若我們對這個主要原因不予重視,不願看到滋擾行為背後的脆弱,就等於間接引發了衝突和誤解。在這裡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理解發展成一種「門外漢心理學」的態度,說些被心理醫生稱為「無稽之談」的話(例如:「可憐的朋友,你肯定是曾經發生過嚴重問題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我猜想大概是因為你的童年.........。」)。其實對他人的接受與理解,最終也會反饋讓我們進行自省:為什麼我會難以忍受他的這那種行為?我的哪些價值觀跟他發生了牴觸?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比我想要改變的那個人的價值觀更加高尚?而我在人格障礙者的身上又能學到些什麼?事實上,就跟所有人一樣,人格障礙者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對人格障礙者的不滿和評價,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缺點。 :'''二、尊重改變的困難 ''' :即便當事人願意付諸行動,但「改變」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改變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拆除-再重建」過程。這不僅僅涉及學會某些行為規則,還必須先擺脫「習以為常」的行為規則。為此,最重要的就是留給當事人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改變」。此外,「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變」也是很重樣的觀念,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根植於個人的經歷(有時跟天生氣質也有關係),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糾正」他們的行為,只會是徒勞之舉。 :''' 三、不要說教''' :當我們希望讓某人做出改變時,其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憑什麼讓對方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有什麼權利替他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並把這些觀點強加給他,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事物。 :就算某些生存方式會帶來很多的好處,例如: :* 靈活處事而不是刻板僵硬。 :* 積極主動而不是滿腹抱怨。 :* 獨立自主而不是依賴成性。<br> :但動輒以「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法說服別人做出改變,往往成效極差。為什麼呢?首先,沒人願意被當作小孩子來對待,讓別人告訴自己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次,人格障礙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太過刻板和墨守成規:他們會根據情況或對象,按照自己事先訂立的規則,做出反應。因此用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式去強調改變是無用的。只有在「個人層面」生成的意願,才能促成改變。人格障礙者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是因為別人會以真誠而溫和的態度,跟他們解釋其行為帶來的問題。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與其跟人格障礙者大談職責,不如跟他說他自己的需要,談具體的情形而非重大的原則,談行為而非個人,進行描述而非做出評價。 :''' 四、不要一味退讓 ''' :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確實會讓我們倍感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在我們拒絕順從時越演越烈:憤怒、義氣用事、哭鬧、產生罪惡感等,但如果我們總是退讓,人格障礙者就會認為,只要頑固堅持己見就可以達到目的。 ===== 自發性改變,有哪些方法? ===== 若想自己改變自我的性格,是有些方法可以遵循的。儘管從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轉變為一個外向的人非常困難,但仍然可以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做一些事情來對性格進行改變: :''' 一、有一個具體的計畫 ''' :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特質,接著為此計畫一連串的「任務」,任務的行動要「具體」。例如與其設定「這個月要結識三個新朋友」的目標,不如具定設定一個目標是要「參加四個聚會或社交活動,並在每個活動中與至少 10 個人交談」。但是,任務內容同時也要符合現實,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很少社交,那就不要打算在一個月內成為聚會的焦點。過度不切實際的目標將可能打擊自己的信心及帶來過大的壓力,使得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改變自己的思維''' :社會心理康復專家肯德拉·切里(Kendra Cherry)指出,如果相信自己無法改變,那麼你就不會改變。 :'''三、專注於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w:en:Carol_Dweck|Carol Dweck]],1946年10月17日-)認為,稱讚「努力」而不是「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要想著「我很聰明」或「我很有才華」,而應將這些句子替換為「我非常努力」或「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通過「專注於過程」的成長心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將逐漸縮短。 :'''四、假裝自己已經是那樣的人 ''' :停止給自己貼標籤,這樣的「假裝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有勇氣去做那些幫助自己改變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能「弄假成真」。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w:en:Christopher_Peterson_(psychologist)|Christopher Peterson]],1950年2月18日–2012年10月9日)便使用過這個方法,他很早就意識到,他內向的性格可能會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決定在需要的情況下展現出性格外向的樣子。最終,這些行為變成了他的自然行為。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學會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變得外向。 === 醫學上的具體方法 ===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生與病理性人格患者,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相遇。他們請求醫生治療的,是這些人格障礙造成的後果:憂鬱、焦慮狀態、酗酒等。 此外,大多數前來就診的並不是患者自己,而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因為擔心和厭倦而欲尋求幫助。精神科醫師很熟悉這種情況,大部分前來諮詢的人,都會先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願看醫生,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被他的行為給毀了,該怎麼辦啊?」比較少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感覺到自己有某種人格問題,並且想努力對抗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傾向,於是主動前來就醫。 精神科醫師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關注人格障礙本身。與此相對,病理性人格其實很難治癒接受治療的效果,就沒有不具有人格障礙特徵的患者那麼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開始關注,如何透過藥物來改善和幫助這些患者的方法。 ==== 藥物與人格 ==== 一些患者在聽到醫生準備給自己開精神類藥物時,就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擔心治療會改變自己的人格。事實上,醫生慎重開立的抗憂鬱藥物或鎮靜類藥物,能有效地改變患者的世界觀。例如﹕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的焦慮症患者,能更加冷靜地對待自己的擔心;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憂鬱症患者,在看待事物時會少一些悲觀和絕望。儘管這些改變有時非常驚人,但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被改變,只會覺得痛苦減輕,或者覺得又變回了原來的自己。 然而,用藥問題卻在最近這幾年變得複雜,因為出現了一種新型藥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6%B8%85%E7%B4%A0 5-羥色胺]類抗憂鬱藥物。這類藥物對憂鬱症和某些焦慮症具有顯著的療效,而且似乎可以改變某些人格特質,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對他人批評的過分敏感。但客觀來看,這種藥物的效用機制仍不是很清楚,藥效也會因為個體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此外,瞭解某些藥物是否真的能改變人格的運作機制,也點燃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情。但同時也引起倫理學之爭論,不過就目前而言,為確診的人格障礙者開立藥物,必須有輔療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心理師和患者更全面地瞭解和應對現實的改變。 ==== 心理治療(詳見[http://%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BF%83%E7%90%86%E7%95%B0%E5%B8%B8%E7%9A%84%E6%B2%BB%E7%99%82 心理異常的治療]) ==== 心理治療的形式非常多種,但針對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 {| class="wikitable" |+ ! !精神分析療法 !行為與認知療法 |- !時間 |最早出現並占有重要地位。 |出現的時間不長,只有約三十年。 |- !概念 |認為主體對自身問題的原因和運行機制的逐漸意識,是幫助其克服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 |想改變某種行為或思維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瞭解它們是怎麼學來的,然後積極地幫助患者去學習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 !成果 |仍鮮少獲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顯示,具有人格障礙的憂鬱症患者對認知療法的反應,好過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前景一片看好。 |- !其他 | * 主要關注過去或過去與現在。 * 注重個人經歷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重現和理解。 * 心理師保持中立態度。 * 心理師鮮少提供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不明確。 * 主要目的:隱藏性精神結構的改變(可以帶來症狀和行為的改變)。 | * 主要關注此時此地的當下。 * 注重重拾應付實際生活中困難的能力。 * 心理師參與互動。 * 心理師提供大量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明確。 * 主要目的:症狀和行為的改變(可以帶來深層精神結構的改變)。 |} =====人際心理療法([[:w:en: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緣起''':1970 年代開始發展,源於美籍瑞士裔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邁耶爾([[:w:en:Adolf Meyer(psychologist)|Adolf Meyer]])的研究成果。 *:'''治療對象''':最初是憂鬱症患者,亦適合人格障礙患者。 *:'''基本理念''':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所處人際環境的和諧」,因此旨在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 *:'''治療階段''':分三步驟,讓患者學會: :# 瞭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為什麼會不盡如人意:有時憂鬱的情感,往往與患者本人歪曲的情感。例如,因沒有收到聚會邀請而感到的失望,轉變為怨恨,從而掩蓋最初的痛苦。 :# 改變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慣常反應:憂鬱症患者的思考運轉模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意識不到他人的立場和需求。例如,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若沒有與他多談論憂鬱的問題,他就會覺得伴侶對自己不理解。 :# 提高自己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做到提出要求而不是抱怨;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生悶氣;講述自己的悲傷想法而不是獨自垂淚;以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失望等等。 ===== 認知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常見於'''憂鬱症或受焦慮'''所苦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傳統心理治療,認知療法採用'''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br> *著重當下,而非檢討過去,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的行為。<br> CBT聚焦於開發個人的應對機制,在面對解決當前問題和改變認知(例如觀點,信仰,態度)中無用的模式,行爲,和情感調節,而且此療法因為療程不長加上應用範圍廣,成為近代重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情形時,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自動出現一些想法,這些認知見證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闡釋。而認知心理治療師們稱這個過程為「資訊處理」。資訊處理論提出以下的假設:<br> 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的方式,會對我們的反應和情況本身造成決定性作用。不同的主體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個情境做出評價,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我們以此看世界並行動,且忽略這個有色眼鏡的存在。也因此,清楚了解自身對事物的闡釋方式,是改變我們態度的關鍵所在。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三種: #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不斷重複的慣常反應''' 人格障礙者隨著類型的不同,可能會在行為上有著不同地重複特徵: :*'''偏執型人格'''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睦與衝突; :*'''表演型人格'''在與人互動中表情豐富,動作誇張,情緒起伏異常的大; :*'''依賴型人格'''總是亦步亦趨跟隨在保護者的身後等等。 人格障礙者對某些我們稱為「促發情境」的狀況做出反應,並展現在他們的特定態度中。就某種程度上來看,促發情境可以說是重複性反應的「啟動裝置」,人格障礙者似乎不太會吸取生活中的教訓,通常只要遇到同樣的情況,便會觸發一連串的情緒及行為。而且他們會傾向於忽視或曲解所有可能令他們世界觀崩壞的因素。例如深信別人對自己毫無興趣的逃避型人格者,在別人表現出對他的關注時,就會傾向於認為那是出於憐憫高臨下,而不會對自己心存的「我是個無趣之人」的信念產生質疑。 因此當認知心理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將治療的目標放在讓患者學習「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在第二階段對治療做出調整。不過在這方面的治療有其困難之處,這些思維機制早已深深地在人格障礙者的性格中扎根。所以,認知心理師採取了一種完整系統的特殊方法,以及一種在心理治療界前所未有的醫患關係類型。 '''認知心理師的治療方式''' 一般在患者的眼中,心理治療師扮演的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大部分時間只是傾聽,鮮少會提供意見。然而認知療法卻是透過一連串的'''提議、疑問'''和讓患者意識到自己運轉不良的心理機制,就有點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門下弟子「塑造靈魂」的方式。 認知心理師是'''積極而互動'''的心理師,他會耐心地讓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向他解釋自己提出這些建議和採取這些治療方法的原因,他們認為讓患者瞭解到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有助於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療並做出努力。認知心理師也會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不會拒絕任何話題,會全心全意地投入治療之中。他會對患者下達指令,讓患者做練習,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協助患者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中新的關係策略,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瞭解自己需要做出怎樣的努力。但認知心理師也會強迫患者完成某些任務、參加某些練習,最後讓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癒者。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認知心理治療師也必須避免讓自己陷入患者嘗試與自己建立的關係之中。 '''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治療的差別''' 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主要是透過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的結合。基於差異甚大的理論,這兩種傳統在關注「此時此刻」與減輕症狀上,找到了共同點。許多針對特定疾患的認知行為治療程序,接受過療效與效率的評估。具備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是醫療保健事業的趨勢,這一類的治療會依照症狀的診斷,採取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相較於其他療法(如心理動力)來說,認知行為治療更受到醫療保健事業的喜愛。在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院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作為治療許多心理健康困擾的選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暴食症、臨床憂鬱症等。 =====精神分析療法===== 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弗洛伊德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經症患者的觀察與治療,以及對他自己內心世界的艱苦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br> *'''顯示效果的方法''' #'''精神宣洩''':患者能自由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或對早年經驗的再體驗。如果讓患者重新在心理上體驗過去的挫折,並把潛抑的感情宣洩出來,患者就有了認識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自省''':通過分析,讓患者了解自己內心衝突、焦慮的根源,於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經過自省,把症狀的無意識隱意和動機揭露出來,使患者意識到症狀的真正隱意而達到領悟,並要求從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 #'''反覆剖析''':由於患者的症狀已成為其心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領悟病症的隱意,但在行為中仍會出現反覆。心理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求醫者和患者都必須要有耐心,不斷分析、理解、更正、體驗,才能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思維邏輯方式。 ==各人格心理學派的理論== ===各學派簡介=== 以本章探討對象——性格來說,相關的理論主要有五大學派:[[w:分析心理学|心理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主義學派與神經生物學派。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套解釋性格的方式,就像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到物體會呈現不同部分的物體一般,不同學派對性格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共通點是都在探討人格差異的what、how、why。因此,並沒有五大學派何者較優之說,只是每一種學派的切入觀點不同而已。 {| class="wikitable" ! 學派 !! 理論 |- | '''心理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w:性心理發展性|心格發展理論]]、[[w:zh: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榮格性格類型論 |- | '''人本主義學派''' || [w: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 | '''行為主義學派''' || [[w:zh: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史金納]] ( [[w:en:B._F._Skinner|Skinner]] ) 性格操作制約論 |- | '''認知主義學派''' || [[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 ( [[w:en:Albert_Bandura|Bandura]] ) 社會認知論/[[w:相互決定論|三元交互決定論]]、[[w:控制点|Rotter 控制點理論/歸因型態]]、Mischel 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 | '''神經生物學派''' || Kagan 氣質假說、Eysenck 性格三向度 |- | '''特質論''' || Allport 特質論、Cartell 16 性格因素論 |} ===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學派著重於性格是「為何(Why)」與「如何(How)」形成,我們從此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伊德開始介紹起。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治療病患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他的性格理論,它本質上是個關於心智結構與其運作歷程的理論。佛洛依德是從生物醫學觀點考慮人的精神生活,他將心智視為身體的一部份,透過瞭解生理運作的原則,再將其拓展及應用到心理運作功能上。 =====心智能量系統===== 佛洛伊德'''將身體視為一機械式的能量系統,而心智能量就從身體能量而來'''。他對心智能量提出三個觀點: # 能量是有限的,若它在某事務上被消耗,可用於其他事務的能量就相對較少。 # 如果釋放能量的常態機制受阻,能量並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地,它會從阻力較小的其他管道宣洩。 # 心智功能的目標是歸於平靜,生理需求會造成緊張狀態,但人們希望降低這些緊張,使內在狀態恢復平靜。 人類所有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追求緊張鬆弛或能量釋放後的愉悅感受'''。因此,佛洛依德與他的醫生同事布萊爾發展了一種「'''情感宣洩」(catharsis)的心理治療法''',讓病患透過在談論自身困擾問題的過程中紓解情緒,一如常人抒發鬱悶一般。經由重新經歷過去深藏在心中的不快,病患的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和負面情緒得到宣洩,此方法用在歇斯底里病患身上獲得極大的療效。 情感宣洩的概念在了解人類心智方面有兩個意涵:第一,讓佛洛依德再次確認'''心智是一個能量系統''',它們和被遺忘已久的回憶有關,經由這些能量的釋放可使病情好轉;第二,'''在情感宣洩經驗之前,佛洛伊德的病患並未察覺其症狀和這些心智內容有關''',即使創傷經驗似乎已被遺忘,他們卻持續為其所苦,這表示'''人們未能察覺到的這些心智內容仍持續運作'''。因此,心智看來不只包含人能持續意識到的部分,也包含未被察覺到的部分,佛洛依德稱此為'''「潛意識」'''。這個概念對解釋人性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顯示出其對心理運作的洞見。 =====意識層次===== 佛洛伊德將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 {| class="wikitable" |- ! 意識結構模式 !! 特徵 !舉例 |- | 意識 || 一個人在任何時刻所能能覺到的現象 | 你現在在看的超普通心理學就是你意識的一部份 |- | 前意識 || 若加以注意便能察覺到的心理內容 | 在閱讀現在這個句子前,你可能未曾想到你的手機號碼,它並不在你的意識中,但你可以輕易地想起它 |- | 潛意識 || 無法被覺察的部分,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 | |} 心理分析論對於會引發焦慮的潛意識內容尤感興趣。心理分析論的基礎理念是,人有個目標是保護自己不受某些想法或慾望導致的焦慮所苦,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因為有特定的力量在阻擋他們。而此一力量達成目標的方式是'''將這些想法屏除在意識之外,也就是將他們儲存在潛意識中'''。 佛洛依德並非第一位注意到心理生活含有潛意識面向的人,然而他是首度詳細探索潛意識的性質,並且強調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透過不經意的語誤、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藝術作品與儀式等現象,佛洛伊德企圖了解潛意識的本質與運作,而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對夢的分析。 =====性格結構模型:[[w: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佛洛伊德於 1923 年為心理分析論發展出更正式的性格結構模型,認為人體中可能存在一個心智運作媒介,擁有兩種特質:一方面具有統一的功能,能協調讓我們從事一致的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上運作。有時它在意識中運作,有時在潛意識下運作,而有時在前意識中運作。對心理分析論而言,這顯然是一項挑戰,它不但要掌握心智運作媒介的一致性,也要分辨它運作時的不同意識層次。佛洛伊德因而提出心理分析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性格結構,每一結構分別指涉不同層面的心理功能。 自我 (Ego) 會運用防衛機制化解因本我 (Id)與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焦慮。 以下為簡易示意圖[[File:MessageImage 1642239267308.jpg|600px|right|性格結構示意圖]] *'''本我 ''' :'''一切驅慾能量的來源''',蘊藏'''潛意識'''和'''本能性的衝動''',(如:性、攻擊),主要以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也就是說是'''非理性'''、'''本能驅動'''及'''脫離現實'''的。其心理功能相當簡單好理解,就是尋求釋放興奮、緊張與能量,以追求內在的平靜。 :本我是創意力的來源,因為在初級歷程思考時才會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想法,這也是為何在夢境中會有許多超乎常理的的情境,故夢境有時也會成為人們發洩精神能量的管道,本我會遵循的是'''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遵從於快樂原則,一切使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都是本我的需求、逃避痛苦。不設想策略以獲取快樂,不耐心等待快樂來臨,不顧及社會規範與道德,只追求慾望立即滿足。 *''' 自我 ''' :自我是由本我慢慢發展出來,'''依賴理性'''及'''現實的次級歷程思考'''。遵從於現實原則,起到協調的作用,根據現實法則,可理性回應現實社會,且總是試著滿足本我與超我的衝突,這兩者的綜合就是'''人們表現於現實社會的表現'''。 :舉例來說,看到心儀的人,可能會有性衝動(本我的展現,下意識的想法),但自我會阻止你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它會帶你一句現實狀況判斷是否有機會,並且依循現實法律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目的。自我調和了本我和超我,使一個人的行為更為適當、合理。 *'''超我 ''' :在心理層面上,超我代表人類的'''道德規範''',包含我們努力尋求的'''理想''',以及違背道德標準時預期的'''懲罰或罪惡感''',將社會規範內化成行為準則。超我的發展比自我慢,主要是以父母或親近的家人的行為當作行為規範,因此可說超我遵循理想法則或道德原則,不會判斷人們所做的行為是否合理,只會評斷事情是否符合標準。然而超我的運作很僵化。 舉例來說只要想到違規的念頭,就覺得充滿罪惡感(即使並未實際投入行動)。雖然超我在判斷時常非黑即白,但超我也是可以有同情心、有彈性的,若很清楚知道該事件是意外或是遭受壓力才如此做,人們或許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他人。 {| class="wikitable" |- ! scope="col" width="80px" |性格結構 ! 特點 ! 原則 ! 思考形式 ! 與意識關係 |- | <center>本我 || • 與生俱來<br>• 本我中的需求必須立即被滿足<br>• 由「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和「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組成,生之本能包括性慾、飽食等慾望。 || 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追求快樂,佛洛伊德認為建立在性與暴力方面。 || 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 || • 全部都在潛意識層 |- | <center>自我 || • 為了合乎實際以適應社會所形成的部份,用來平衡慾望和現實壓力的衝突<br>• 從本我發展而來較具理性的部份,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 現實法則(Reality principle):在適當時機,追求最大快樂 | 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 <center>超我 || • 社會價值觀內化而成的部份<br>• 評斷行為是否合乎內心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標準 || 理想法則(Idealistic principle):完全符合自己所設想的目標 ||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佛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的生活僅受到衝動(本我)的控制,長大過程中,嬰兒開始反應環境中的各方面因素才逐漸學會了各種社會行為模式,某一部分是懂得如何利用某種方式來獲得本我的要求,會按照活動的結果來發展或抑制活動,換句話說,降低盲目性,這些行為雖有生物面的根源,但也同時受到社會經驗影響,他的人格受到這些影響而引導他如何行動(自我)。 '''超我則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佛洛伊德所說:「在這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了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的一個特殊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幼年期的兒童與父母接觸時會透過心力內投或攝取(introjection)的機制,將原生家庭的道德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人格。<br>也就是說,性格的發展由本能的部分(本我)跟從外在社會學習到的價值(超我)相互拉扯、抗隊而構成。 =====[[w:心理防衛機制|防衛機制]]===== 在上述佛洛伊德的性格結構中,本我是本能與欲求的存在;自我是本我與現實妥協後的產物;而超我則是屬於道德良知的部分,甚至進而壓抑本我的浮現。在他看來,行為是一連串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衝突的後果,因為本我要立即滿足衝動,但社會規範卻常常不允許,佛洛依德相信這些衝突若持續太久,將引發「焦慮」的產生,並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和性及攻擊有關的衝突影響甚巨。焦慮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擺脫這個負向的情緒,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衛機制。以下將介紹幾種焦慮防衛的機制: {| class="wikitable" |+ 焦慮防衛機制 |- ! 種類 !! 說明 !! 例子 |- | [[w:合理化(心理學)|合理化]]<br>(Rationalization) || 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解釋。 ||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 理智化<br>(Intellectualization) || 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焦慮或痛苦。 || 醫師不帶任何情感,面對充滿病痛與死亡的工作環境 |- | 認同作用<br>(Identification) ||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他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之言行舉止,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 || 時下青少年們模仿其偶像明星的穿著打扮 |- | [[w:否認|否認]] <br>(Denial) || 有些遭遇極大創傷的人,事後可能拒絕承認這些不幸的事曾經發生於自己身上。 || 受害者拒絕承認遭受性侵 |- | [[w:昇華(心理學)|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指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慾念,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 || 性衝動不能獲得滿足的畫家,豪放不羈地畫出各種性愛的作品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 繼母討厭前妻生的孩子,但她可能壓抑自己的負面情感,反而更加溺愛他 |- | 替代作用<br> (Displacement) || 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藉而尋求發洩。 || 在公司被上司斥責一頓,回到家將憤怒與不滿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指把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與情緒,強加於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 自身對某個人懷有敵意卻不承認,反而認為是那人對自己有不利的意圖。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個人壓抑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慾念或衝動,使它們留存於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 || 在歷經重大變故後,忘記當時的創傷經驗 |- | 退化作用 <br> (Regression) || 退化作用亦稱「逆退機轉」。是指個體由於受到某些危險、衝突的推動,或遭受嚴重打擊時,其行為倒退至發展較不成熟的階段,改以較幼稚的行為方式以及態度表現,以暫時獲得安全而消除焦慮、痛苦。 || 為了面子而理直氣壯地掩飾自身的錯誤,以無理取鬧及厚臉皮的方式蒙混過去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在某些事情遭逢挫敗時,他們可能會轉而從事其他能成功的活動。 || 功課不好的同學在運動上更加地力求表現 |} 以上十一種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皆具有下列共同特徵: #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 #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現實,來減輕個人的焦慮與罪惡感。平時,適度地使用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困擾,然而,長期下來的過度使用自我防衛機制,可能會使個人對現實世界產生扭曲的觀點,因而導致適應不良或精神疾病。 <br> =====人類的本能===== 在心理分析論中,心理能量以激發的形式存在個人體內,尋求釋放、宣洩和舒緩,這些'''激發的狀態被稱為本能(instincts)或驅力'''。那麼人類有多少種本能?分別是哪些?佛洛伊德試圖以極少數本能來解釋各式各樣的人類活動。他對人類驅慾本質的看法曾隨年代改變。他在早期觀點中,提出傾向維護自我的自我本能以及傾向維續種族繁衍的性本能;晚期觀點中仍有兩種本能,但它們是'''生死二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這是心理分析論最終的本能典型。 # '''生之本能(Eros)''':包括前述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主要功能是促使人們朝向維護自身、繁殖後代。佛洛依德稱之為[[:w:en:Libido| 原慾(Libido,又譯性慾、慾力、性衝動)]]。 # '''死之本能(Thanatos)''':與生之本能形成對比,死亡本能涉及人類走向寂滅或返回無機狀態的慾望,這至今仍是心理分析論中最具爭議且不易為人接受的部分,其能量也從未被賦予一個普遍的名稱。佛洛伊德覺得死之本能與他觀察到的人類行為狀況一致,例如許多人藉由自殺逃避心理問題,可視為死亡驅慾的展現。另外,佛洛依德認為死之本能通常會從個人自身抽離,轉而在攻擊行為中朝向他人作用,因此死之本能又被稱作'''攻擊本能'''。 <br>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論]](Psychosexual Development)認為,身體主要區域帶的發展與改變受生物因素決定,個體的快感與能量來源多半集中於特定區帶,且在發展早期這些蛆帶的位置會不斷地改變。在不同的發展時間點,個體追求生理滿足的部位並不相同;這構成佛洛伊德發展其性心理階段(Psychosexual stage)理論的基礎,他根據個體於不同階段時期在各種感官(sensual)和性(sexual)面向的滿足建構此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時期 !! 特徵 |- | 口腔期(Oral stage) || 出生-2 歲 || • 焦點在口腔和嘴唇,注重口慾的滿足<br>• 通過'''吸吮'''和'''咬'''的動作吸取營養和獲得快感,比如咬乳頭。<br> • 若未得到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會表現出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可能發展出悲觀、依賴、潔癖。 |- | 肛門期(Anal stage) || 2 歲-4 歲 || • 焦點在肛門<br>• 通過'''排泄'''(特別是排便)來獲取愈快感,排便刺激到位於肛門的粘膜,解除生理的緊張而造成快感。<br>• 若未得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易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也可能出現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行為表現。<br /> |- |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 4 歲-6 歲 || • 焦點在性器官<br>• 通過探索和'''刺激性器官'''的到快感,男生可能會因為體驗到生殖器勃起的快感而對性器官興趣增加。女生則可能會因自知缺少陰莖而責怪母親。<br>• 男孩可能出現「[[w:閹割焦慮|閹割焦慮]](oedipal conflict):因為對母親持有占有慾,將父親視為對手,甚至擔心被父親切除其陽具;由於擔心父親會因為自己愛戀母親而報復、威脅,因此會逐漸平息對母親的愛慕並學習父親,最終以認同父親的方式來克服閹割焦慮」「[[w:戀母情結|戀母情結]](oedipal conflict):因對母親的愛使父親成為情敵,並在幻想中殺死父親、與母親結合」<br>• 女孩可能出現「[[w:陰莖羨妒|陽具忌妒]] (penis envy):嫉妒男生有陰莖」「[[w:戀父情結|戀父情結]](electra conflict):一種愛慕父親、忌妒母親的心理,並希望在擁有父親的小孩時,能誕生一位男孩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器官,彌補陰莖羨妒」 •透過「認同」雙親一方來獲得異性那方的接納。認同雙親中同性那方式此時期重要發展課題 |- | 潛伏期(Latency stage) || 6 歲-青春期初期 || • 焦點轉移至學習技能上<br>• 壓抑對異性的興趣<br>• 大量社會技巧增加<br>• 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 | 生殖期、兩性期(Genital stage ) | 青少年期 || • 焦點在尋求異性關係方面<br>• 擁有利他觀念<br>• 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逐漸成熟。 |} * 滯留現象(fixation):是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如果得到滿足太少,那麼他會害怕不敢進入下一個階段,反之如果得到滿足太多,也沒有動機再往前進,滯留作用於是發生;一旦發生滯留現象,個人雖然發展到後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階段相同的滿足。 * 退化(regression):是個人尋求回到早期的滿足方式,即較早的滯留點,常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 <br> ====新佛洛依德派==== 後來,「'''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ism)'''」出現,此學派接受潛意識歷程與心理衝突等概念,但反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ido 原慾(Libido)]的說法,並強調性慾以外的動機歷程。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包含阿德勒、榮格與荷妮。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w:en:Alfred Adler|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不認同佛洛伊德所說的:「個人是自身內部力量的受害者」,他認為'''個體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統一且一致的'''。根據阿德勒 的理論,人類會追求卓越,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做的,因此做出的行為會是一致的。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達成更好的成就,就會造成自卑情結,當在試著補償自卑情結時有時會過度補償造成貪婪的人格。例如,擁有再多金錢或權利都覺得不夠的人,可能是在過度補償自己的自卑情結。阿德勒也相信出生次序第一的孩子會比後面出生的弟妹更傾向追求高度成就。 * 卡爾·榮格([[w:en:Carl Jung|Carl Jung]])的性格類型論分析心理:其理論佛洛伊德接近,接受心智可分為意識和潛意識。但他們理論差別在於他認為潛意識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包含許多個人的想法、壓抑的情感等由個人經驗所形成的意識,第二層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傳統經驗,是由遠祖所流傳的經驗,同一族群的人基本上會有相同的意識,並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傾向。 * 愛利克·艾瑞克森([[w:en:Erik Erikson|Erik Erikson]])的自我心理學:不強調潛意識,而是著重於「自我」。認為自我本身就是能量來源,自我才是個體建立自我認同、整合過去和未來的能量,並不像佛洛伊德所說自我只是一個協調本我與超我的角色、能量來自於本我。 * 卡倫·荷妮([[w:en:Karen Horney|Karen Horney]])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等人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發,對於女性的觀點則毫無說明。'''荷妮則以女性的角度提出新的論點''':比起生物性因素,文化因素才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男性與女性心理上的差異可能並非源自於生物性別,而是源於社會給予兩性不同的看法。他的根本論點是每個人都有基本焦慮,這焦慮的來源是社會上的競爭與冷漠而產生的無助感,人們可能會藉由親近人群、遠離人群或對抗人群來降低基本焦慮。 * 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 ** 沙利文將更多的社會成分摻入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們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他自己的人格。沙利文認為人格與人際關係有密切的相關。 ** 此外,沙利文與弗洛伊德一樣強調焦慮,認為焦慮感來自人際關係。有效應對引起焦慮的信息的方法是忽視或拒絕它,但這樣一種防禦性手段是會付出代價的:由於降低了對有關信息的關注,人們對現實產生了虛假印象。 ** 沙利文是第一位在心理學著作中提到「重要他人」這個概念的學者。他發展出自我系統(self system)的概念,意指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並被正向肯定所增強的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用以避免焦慮與維護自尊的保護行為。他更進一步把自我系統定義為一連串人與人之間連動行為(I-You interlocking behaviors)的驅動機制,意指一個個體的行為是為了引出另一個體的特定反應。 <br> ====對佛洛伊德理論的探討與批評==== * 基本假設的分析 佛洛伊德的學說雖提供世界一種新的想法,也被普遍接受,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評。下述為九種基本假設(吉爾,1991)的分析,透過分析這一學派對人格、行為的解釋可與其他理論進行比較。 #佛洛伊德奉行嚴格的'''生物決定論''',這表示他將人類視為一個機械體,內部的一切心理現象(例如思想、情感)都是有脈絡可循,也被機械式的進程制約。他認為只有這樣看待人,嚴格的科學才有可能,因此就人的行為來說,佛洛伊德學說並沒有意志的餘地,也沒有自主的可能。 #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心理動機完全來自於潛意識,自我的一點點理性也是為迎合本我,是以另一種形式滿足本我的要求的手段,他的輔助性大於主動性。佛洛伊德認為只有透過精神分析才能在潛意識中拉回自知力,讓人們把握自己的選擇。 #佛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協調依存,要以總體來理解三者,但也相信三者最後可以個別分析(以生物學或神經學的角度)。 # 佛洛伊德早期之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本能、快樂原則的概念皆從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發展而得,他對人性的認知是體質、生理決定、生物遺傳性的結果,雖然他也強調早期環境(尤其是幼年)影響對一個人的心理性發展很重要,嬰幼期時父母的影響對孩童以後的人格發展是深刻且不可逆的,但依然比不過先天本能的力度。 #佛洛伊德將人看作處在一個充滿主觀的世界(例如情緒、意義、知覺、情感),但他也重視精神創傷、壓抑等作用,不過,雖然人的主體受到外界現實左右,但個人依舊是自己的主體。 #佛洛伊德從內部觀察人們的行為,也從內部尋找人們行為的原因,因此他對人格觀點是屬於'''前動的(proactivity)''',但他的前動與人本主義或現象主義的理論家不同。在他的動機問題上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的核心是:由本我跟本能來的能量流。但是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產生的行為,而是性原慾、攻擊本能產生心理能量,從而有了行為多樣性。因此可說人是前動行動者,但並非完全意義的前動。 #佛洛依德認為人是「本能滿足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視作解除緊張、緩解興奮的過程,這是體內穩態的一種表現,他認為人們會為找尋自身平衡而有所行動。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完全能夠認知,可以科學探討。心理所依循的規律與有機體其他的規律一樣,人的深層動機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來揭示,但這不代表他是可知論者。 #佛洛伊德主張成人的性格來自童年,看起來似是可改變的發展論者,但他同時強調兒童期的各種經驗塑造成的性格到了成年也不會做任何改變,因此不可改變是這種人格理論的基本假設。在心理發育階段,透過'''固定機制(fixation)'''形成一個人今後的行為傾向,以及症狀性質與強度。為精神分析治療的需要,佛洛伊德承認症狀可以消去、也承認把動機衝突的實質召回意識的可能,但要改變性格卻是有困難的。 *其他批評 *# 雖然佛洛伊德相信本我、自我、超我可以個別分析,但他自己從未做過嘗試。 *# 佛洛依德特別重視早期生命經驗,認為性格發展在性蕾期末段便已定型。但是其他心理學家認為他'''低估了後期生命經驗對於性格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艾瑞克森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本能一樣的重要。舉例而言,在佛洛依德認為的口腔期裡,嬰兒除了需要滿足吸奶的慾望以外,嬰兒和母親哺乳之間的關係也對嬰兒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有影響。 *# 客體關係論認為個體的目標是為了和他人保持關係而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本能滿足,最後再反映到日後發展的人際關係上。 *#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定義模糊''',且許多是'''無法否證'''的。例如,他提出肛門期若未滿足,有可能造成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結果,但事實上這兩種敘述便幾乎是所有的人了,因此這是無法被推翻的論述。 * 影響 佛洛伊德的理論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潛意識理論說明了人並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是受到意識中許多無法覺察的事物影響。另外,經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分析,他認為人是按照享樂主義的哲學觀生活著的,儘管人們未必在意識上認知到這點。由於人們的行為受到本我中的本能驅動,而本能慾望被滿足可以帶來滿足感,因此佛洛伊德認為人是不斷追求在生理上滿足的動物,也就是認為人是享樂主義的,這點在當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 對佛洛伊德學說的相關評述 在佛洛伊德之前,變態心理學主要傾向研究精神障礙的過程、症狀、分類、疾病單元等,但佛洛伊德將變態心理學引入新的里程碑,心理學家開始重視對於研究對象的動機與內容。 他'''強調精神病的起因''',在強烈情緒跟外在精神創傷之外,開始'''注意病人個人內在的原因'''(例如內在衝突會引起精神病、人沒意識到的願望會影響人的行為等),引起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動機研究的重視。但是佛洛伊德虛構了一個潛意識的實體,把潛意識的作用過分膨脹,甚至說他支配整個人類的活動。他認為個人性慾的發展會按預定的階段規律進行,且個人無法逃脫潛意識動機的操控,這是宿命論的觀點。他強調人按本能衝動行事,性原慾是行為的原動力,不僅個人心理、人格結構、人類文化皆是盲目的本能衝動,這是反理性主義的。 他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排斥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是心理所決定,而心理又受到潛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佛洛伊德關於兒童性慾、人類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夢的分析、神經症與精神病的解釋都按照他所虛構的潛意識機制推論而來,他以許多假定的機制收集現象,又以許多有選擇的現象證實假想,這不過是同義詞的反覆(Macmillan,1977),缺乏可檢驗性。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雖然持批判態度,但我們對佛洛伊德的貢獻有高度評價,他的泛性論觀點顯然不能為大眾所接受,但後期他的弟子(阿德勒與榮格)及不少新佛洛伊德主義者為其古典學說做了多方面的修正,因此佛洛伊德實際上為後人開拓探索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是現代關於動機和潛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 ==== 新心理分析論與客觀關係論 ==== 由上述觀點與評述得知,佛洛伊德的理論到了現今受到當代心理學家更多的檢視與挑戰。例如在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新心理分析論者」(相對於信奉佛洛伊德的舊心理分析論者而言),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項最主要的觀點是他們認為個體的性格發展主要是來自於所處的環境、社會、文化等,而非生物性的本能需求滿足,尤其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他人的情緒反應會影響著我們的感受,透過觀察他人的反應,我們藉此評估我們的行為是否得體,我們的言談是否得當等等,並更進一步型塑出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在意是否能被所處環境的群體接受,這因而成為了我們成長及改進自己的主要動力。荷妮([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en_Horney Karen Horney])和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將會分別介紹。 *'''新心理分析論:荷妮(Karen Horney)觀點''' :其主要就在於,從關注個體如何因應基本焦慮來理解精神官能症(參下方說明)的運作。基本焦慮指的是個體在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中孤立無助的感受。依據荷妮的看法,患者會掙扎於因應基本焦慮的三種反應類型中,分別是:趨近、反抗與逃避,而這三種反應均無法實現個人的潛能,這也是各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E7%97%87 精神官能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 或 neurotic disorder)]的本質。其中趨近型反應試圖強調自己被他人接納與贊同,並藉此來處理焦慮,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依賴者的角色,除了會無止境地渴求關愛,還會變得過度在乎他人,縱容他人甚至自我犧牲以取悅他人。而反抗型反應則假定所有人都不懷好意,為了生存必須努力對抗周遭所有人,這類人其所有心理功能的運作都朝向否定自己對於他人有需求這件事,從而會表現出強硬的待人處世態度。最後逃避型反應指的是傾向於從人群中逃離,迴避與群體有接觸的狀態,逃避型反應的人時常抽離情緒來看待自己與他人,以避免與他人有情緒上的連結。研究顯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在性格上會特別顯現出上述三種中其中一種的傾向,然關鍵問題並非是他們所顯現的傾向,而是在患者處理基本焦慮時,三種反應類型彼此之間會相互衝突<br> :此外,荷妮無法接受佛洛伊德對於女性的看法,故寫下《女性心理學》一書,這使她成為開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6%80%A7%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 女性心理學]的先驅。她認為陽具羨慕的概念是男性偏見的產物,並且認為女性並非天生就具有軟弱、依賴、順從與自我犧牲的受虐傾向,反之這些傾向反而顯示出後天社會環境的深厚影響力遠甚於先天的生物因素,這是她與舊佛洛伊德學派最大的不同。<br> *'''新心理分析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8C%C2%B7%E6%96%AF%E5%A1%94%E5%85%8B%C2%B7%E6%B2%99%E5%88%A9%E6%96%87 沙立文](Harry S.Sullivan)觀點''' :相當強調社會、人際因素在性格發展上的作用,其理論被稱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沙立文認為個體的情緒經驗並非來自生物本能(如佛洛伊德學說所言),而是來自與他人的關係。例如:焦慮可能經由母親與嬰兒最初的互動傳達給小孩,也就是說焦慮的情緒經驗從一開始就和人際角色有關,並非純然來自基因遺傳。根據沙立文的想法,就連「自我」這個重要概念的起源也同樣具有社會性,因為它是透過與旁人接觸後的感受而發展出來的,而這些感受來自個體的反省與評估,我們透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來反省自身的表現是否適當,藉此形塑對自身行為的認知,最終成為了自我。沙立文認為自我包含三個部分,且這三個部分都與焦慮經驗或與之相對的安全感經驗特別有關:第一是與愉快經驗相連的「好我」(good me),第二是與痛苦經驗相連結的「壞我」(bad me),以及與無法忍受的焦慮相連結而被斥拒的「非我」(not me)。<br> :沙立文對於少年期與青少年前期中的人格發展格外重視。在少年期(約是小學時期),來自朋友、老師的經驗會開始與父母的影響力相抗衡,意即家庭不再作為形塑人格的唯一因素,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青睞,也成為了個體其自信與焦慮的重要來源。而在青少年前期,與同性死黨的關係會變得特別重要,這種親密的友誼與友愛關係將會成為之後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的基礎。而直到今日,許多的兒童心理學家也贊同沙立文的理論,認為兒童早年與同儕關係的重要性,與其對於母親關係的重要性可能不相上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4%BD%93%E5%85%B3%E7%B3%BB%E7%90%86%E8%AE%BA 客體關係論]''' :有別於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客體關係論認為早期幼兒與母親建立的關係模式,才是個體性格發展的核心關鍵,而非性本能的衝動,且在早年獲得的經驗將影響到日後如何與其他人發展關係。客體關係,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心智所建構的人際關係發展模式,其核心內涵是相信個體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保持關係,而非尋求慾望或本能的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客體(object)一詞原為佛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是指能滿足本能需求的事物,這與佛洛伊德的學說相符合,但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以跟「他人」互換,也就是說客體關係可以轉換成人際關係,尤其是重要的人際關係,這裡就與原有的佛洛伊德學說有差距。<br> :客體關係論的重要假設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一但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更進一步來說:「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例如:一個過於依賴他人的人,有可能是源於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學派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與自由意志,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潛能(Pr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此學派主要的兩個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以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的自我概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馬斯洛]'''認為,能夠達到金字塔頂端自我實現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質。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肯定馬斯洛的想法,並補充了環境對於性格影響的重要性。Rogers 提出「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概念,認為性格中最核心的是「自我」的概念。並認為若能從他人(如父母、同儕等)得到無條件的關懷,則個體較可能避免自衝突,進一步達成自我實現,也就是說,達到理想我與真實我的一致。至於 Rogers 理論的缺點,則是較為空泛,缺乏具體的預測和否證性。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的最大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 [[w:行为主义|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或行為學派,美國心理學家[[w:约翰·布罗德斯·华生|華生(J.B. Watson)]]發表〈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ref>https://www.ufrgs.br/psicoeduc/chasqueweb/edu01011/behaviorist-watson.pdf</ref>,被後世認為這篇文獻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因此公認行為主義創始於一九一三年,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是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和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行為主義學派的重要學者還有蘇聯生理學家巴夫洛夫([[wikipedia:Ivan Pavlov|I.P. Pavlov]]),他發現「[[w:古典制約|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得到諾貝爾獎,並由動物的制約反射擴大研究與觀察,發現制約反射中的消弱、自動恢復、類化與辨別等學習原理,稱為制約學習,也被後世歸類為古典制約學習。後來桑代克([[wikipedia:Edward Thorndike|E.L. Thorndike]])設計貓走迷籠實驗,發現嘗試錯誤原理。 :行為主義的要點有:    :#強調科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外顯的、客觀的'''行為作主要的研究內涵;偏重實驗與觀察。    :#由外在的行為反應來了解個體:相信行為是由制約作用學習得來。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歷程。    :#'''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張[[w: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由動物或兒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應用至一般人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上重視正增強、負增強,和懲罰的應用,即強調行為在控制下的制約學習。 :#性格可能隨著時間、環境變化而有所變動 各方學者對行為主義毀譽不一。平心而論,行為主義重實驗與客觀,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趨向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僅限於外顯行為的研究,無法觀察內在心理活動,與重視認知歷程的認知心理學有異。 ===認知主義學派=== 認知主義學派又稱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其代表的理論有 *[[w:en:Albert Bandura|Albert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w:en:Social cognitive 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三元交互決定論'''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 Skinner 一樣,屬於學習論,也因此介於行為與認知主義學派之間。他認為社會、認知、性格或行為此三者會相互影響,例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很膽小(對性格的認知),就不敢去嘗試高空彈跳(行為),而不去嘗試又回過來證實了自己很膽小的性格。這也是種自我應證的預言,當別人或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自己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子。 *[[w:en:Julian Rotter|Julian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w:en:Locus of control|Locus of control]])'''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將認知傾向的歸因分成兩種型態:內控與外控,其中內控指的是將事件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外控則是歸因於他人或環境的因素。會傾向於內控或外控,是由於個人的因素或信念,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可能會傾向將事件結果解釋為無緣、有緣。此外,外控歸因的人較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思維。 *[[w:en:Walter Mischel|Mischel]] 的'''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Mischel''' 發現,同樣的個體在不同情境下不一定有一致的行為或反應,例如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在都是陌生人的場合中可能表現得少話、緊張。因此,他提出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將環境分為「強情境」與「弱情境」兩種,前者指的是該環境中的行為規範強烈,後者則是行為規範較弱。因而在強情境中,人們的行為受情境影響較大,而在弱情境中,則受性格的影響較為強烈。例如有的人在課堂上會不敢舉手發言,用字遣詞也不一定能呈現自己本來的性格;但在匿名平台上,就會頻繁發布言論,也可能出現平常不會使用的字眼。 ===神經生物學派=== 神經生物學派強調形成性格的原因,以及性格歸類的向度,其代表有 *[[w:en:Jerome Kagan|Jerome Kagan]] 的'''氣質假說(temperament hypothesis)''': :'''Kagan''' 的氣質假說認為'''依附型態'''是由先天的氣質決定,而非照顧者的風格決定。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抑制型 (inhabited child):又稱高反應型(比較容易緊張),抑制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會顯得比較拘束、逃避,或是有點不安,且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環境,總是看起來小心翼翼,有時候會害怕,比較安靜。會壓抑自己的行動。在新生兒當中,有20%是屬於這一類。 #非抑制型(uninhabited child):又稱低反應型(不容易緊張),佔總體40%,這一類的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會顯得開心,不膽小,不容易害怕,也比較愛笑。不會壓制自己的行動。 #混合型(middling child):另外的40%就屬於混合型,也就是以上兩種的綜合體。 *[[w:en:Hans Eysenck|Hans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與精神質(Psychoticism)''': #'''外向性''':受網狀系統、警醒程度影響,弱網狀系統活躍、警醒程度較高,代表個體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則較不會想進行社交活動,也就是內向性格。 #'''神經質''':受到邊緣系統、情緒影響,較為神經質的人情緒變化無常、易怒而容易緊張。 #'''精神質''':受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較為精神質的人展現出孤立、缺乏情感與同理心的性格特質。 == 榮格心理學 ==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 Carl G.Jung],1875 年 7 月 26 日~1961 年 6 月 6 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在人格結構與心理類型方面,榮格'''把[[w:原慾|原慾]]定義為「生物的普遍生命力量」''',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力量,為個人心理發展提供能源。榮格把當時發現的熱力學定律用於解釋他的原慾能量活動規律。每一個人身上的原慾是固定的,在人格的某一結構中投入的較多,在另外一個結構中的數量就會較少,例如:在意識中投入較多,潛意識就會減少,而人總是在追求這種心靈的平衡狀態。榮格又用牛頓的反作用力定律來建立他的人格概念:任何一個概念都有與之對立的另一個概念。例如:潛意識對比意識、內向對比外向、思考對比情感等等。對立的雙方建構出一個人格單元,一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就會減弱,榮格以為生活的目標就是按照熵原則,尋求這兩個人格單元之間的平衡。 以上述的想法為基礎,榮格帶頭發展出的一支新的心理學分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8%86%E6%9E%90%E5%BF%83%E7%90%86%E5%AD%A6 分析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比起佛洛依德所推崇的[[w:自然主义|自然主義]],從人的慾望進行外在行為的剖析,'''榮格更強調每個人的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抱'''負,由於這種想法具有較積極的意義,符合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因此以此理論所衍生出來的心理分析指標更加廣泛使用在各種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行和改良,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持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 大腦運作原理 === 榮格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出決定」這件事因而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其流程為:(大腦獲取信息→)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做出決定)。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需經由這四個步驟,但是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可能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在感知環節中,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的步驟多一些,而對於直覺感知則簡單帶過。大腦的基本功能受到每個人的生命能量來源不同與生活方式差異所影響,後續影響大腦做出的決定。 === 時間與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含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並切斷雜亂的連結。因此,三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便可能是成年人的兩倍。 所以,人類被強迫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讓腦部檢查上兆個連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效率,沒有被使用到的神經連結便自動斷裂。科學家通過觀察,總結出了大腦的進行判斷的方法:不斷探測各個區域受到刺激的頻率,以便決定是否斷裂這些區域的神經連結;也就是說,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將會自動斷裂。 以1970年發現的一位洛杉磯女孩[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吉妮 吉妮]為例,她在出生20個月後到13歲都被其精神情況不穩定的父親關在一個小房間並被綁在坐便椅上,且被禁止發出聲音,或與家中其他成員(吉妮的母親和哥哥)進行交談。在這長達十二年半的期間,由於幾乎沒有人跟她進行對話,跟外界隔絕,她的腦部負責語言的區域便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刺激,而導致該區域造成無法恢復地受損。當她被解救出來後,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語言訓練,仍然無法學會說話,只能像動物一樣發出聲響。此案例證實了大腦神經科學家對人類大腦初期發育的理解:過了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人的大腦結構便基本定型,之後的環境變化以及訓練很難改變大腦的構造。 此理論亦有一個方法可以進行簡單的檢驗:請各位測試自己無名指的運動能力,可以發現自小便學習小提琴的人,由於其無名指常常需要進行揉弦等動作,因此其負責此部分的神經連結便較容易被保存下來而不被切斷,所以其無名指在各種細微的操控方面的能力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有鑑於此,一般人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接受到的刺激基本上是有所不同的,儘管刺激範圍和種類可能接近,但刺激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交互疊合起來,對大腦中的連結產生的影響在於改變了神經元連結的強度,而這些神經元連結強度對我們將來獲取信息、思考模式、決策方法等面向都將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然而,榮格曾舉過一些極端的個例,比如在童年時期遭遇巨大的情感挫折,可能會使其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 ===人格理論=== *'''自我'''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榮格看來,自我就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如思維、記憶、情緒和知覺。自我構成了意識的中心,控制意識選擇或淘汰潛意識。 *'''個人潛意識'''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包括一切在個人經歷中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或者在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意識印象的那些屬於閾下知覺的東西。榮格的潛意識與佛洛伊德早期的潛意識概念相似,但他沒有把潛意識的內容都看作是罪惡和性色彩的。榮格認為潛意識中存在著一個稱為「情結」的東西,他賦予情緒色彩,更具體的說,情結會使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表現出某些情緒。榮格認為潛意識中的情結佔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從而干擾了人的正常活動和記憶,妨礙了心理的正常發展。情結被觸動時,可能會引起不尋常的表現,使人的行為失調。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最大膽、最具爭議的假設,但也是他的理論中心。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來自遠古以來的祖先經驗的儲存,記錄了從史前時代直至今日,每一世紀中不可勝數的微小變化和事件。與個人潛意識不同的是,集體潛意識對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因為它的內容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能發現。這些記錄在腦中的祖先經驗被稱為「種族記憶」、「初級記憶」或「原型」。一種原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遺傳而來的,對外界一定刺激產生反應的傾向性。每一時代中每一成員,都經歷過的經驗,均有其相對應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男人、女人等等,對每一個人都是命中註定要經歷的。這些經驗都有相應的原型,他們代代遺傳,決定個人對外界反應的傾向性,但一個人如何具體做出反應要看他的生活環境。 按照榮格的說法,集體潛意識中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總要外向顯示。當他們在意識中不能表現是,就會在夢中、幻想中以象徵形式顯露,榮格曾經從各種來源收集這方面資料,包括自己的夢和幻想、藝術品、語言、精神病的幻覺等等。 ===內向性與外向性=== 榮格是首位定義心理學中「內向性與外向性」者之一。在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個人都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榮格將這兩種心理類型以希臘神話中的[[w:阿波罗|阿波羅]]與[[w:狄俄倪索斯|戴奧尼修斯]]比較。「內向性格者」被比擬成通情達理的阿波羅,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的''',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和偶然的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其餘時間都是獨處的。他們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會感到自在,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發明、設計、編程、玩電腦等等。典型內向的人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但是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比起與別人交談,內向者更願意獨自思考。但有部份內向者也樂意同他人接觸、交往。儘管他們願意同人交談並建立人際關係,但仍然著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只適量地談及自己的事情,但樂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可以表現得相當健談。然而,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外向性格」以戴奧尼斯比擬,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雖然很多人以為外向和內向的人各自適合從事不同職業,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 == 八大心理類型 == 榮格根據自己所創立的三個維度(態度、接收訊息的方式、做出判斷的方式),將其交互配對後提出了八大類型的概念,而這八大類型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像是在下文會提到的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wikipedia:Myers–Briggs_Type_Indicator|MBTI]])[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personality-types 十六人格分類法]便是基於這八大類型所衍生的評估量表。 但十六人格分類法可被視為一種一刀兩段式的分割法,是藉由將實際狀況套合到理論而做出的分析,其實質上和星座學、血型說沒有太大的區隔,而八大類型才是真正自理論出發,去和實際情況產生聯繫,讓分析心理學成為一門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充分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彌補的完整型學科。 不過,也無法將其中一方棄之不顧。我們可以把分析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分成兩個階段,例如十六人格分類法是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第一個階段,它將我們在人群中所觀察到的繁亂龐雜的性格心理(感性認知),藉由簡單的二分法將其區分成了明確的十六種(理性認知),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下而上的方法;而八大類型便是從理性認知回歸到實踐層面的第二階段,八大類型的理論轉換成十六型人格分類法,以此將理論回歸到實際應用,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上而下的方法,而這正使得分析心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實際上,心理學的所有學科,都是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因為感性認知是人們察覺與認知客觀世界的起點,只有從感性認知發展到了理性認知,才算是完成了認知的基本任務,而理性認知又必須再回歸到感性認知,才能將認知的功能有效地實用於客觀世界,進一步促進人類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能力。以此看來,八大類型和與十六人格分類法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包含、互相滲透、辯證統一的。 ===== 八大類型簡述 ===== 榮格的人格分型屬於心理類型。他認為,人在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繫時,其心靈一般有兩種指向的態度類型,由他們對客體的特殊態度來區分。一種是指向個體內在世界,叫內向;一種是指向外部環境,叫外向。內向者的性格是安靜、富於想像的、愛思考的、退縮的、害羞的、防禦性的和對人興趣漠然;外向者則是愛交際、愛外出、坦率、隨和、樂於助人、輕信、易於適應環境。根據態度將個體分成內向和外外向後,榮格又提出4種心理功能作為標準,採用感覺/直覺和思維/情感兩個維度將個體又進一步劃分出不同類型: # '''感覺:'''用感官對客體事物作出判斷和感知反應,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指名事物存在什麼地方,但不說明他是什麼東西。 # '''直覺:'''是一種無意識過程,包含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沒有實際資料可利用時,對過去和將來的事件粗略預感和推斷,無需解釋和推論,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 # '''思維:'''指名感覺到的客體為何物,進行判斷與推理,根據自身規律中的某種方式歸結出一種概念關係,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 # '''情感:'''反映事物是否可為個體感受,決定事務對個體有何種價值,與喜歡和厭惡有關,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是基於客觀事物所形成的判斷,受到客觀價值的侷限。 其中,榮格認為感覺和直覺是對立的,思維和情感是對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這四種機能與兩種態度共同協調地活動。然而每個人都是一種機能和一種態度佔優勢,其他皆處於潛意識中。與優勢機能對立的機能最少發展,而其他兩種機能因輔助優勢機能,所以略有發展。如思維優勢者,情感會受到壓抑,或以夢、幻想等其他干擾形式表現出來。而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心理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人格的八種類型,但具有任一種類型的極端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兩種態度:外向—內向(E—I)''' 在八大類型中,最大的區分維度是態度。分為內向和外向兩類,我們稱前者為I('''I'''ntrovert),將後者稱之為E('''E'''xtrovert)。內向和外向是區分一個人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指標。 以自身為界,可以將世界分為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和自身以內的「'''自我世界'''」兩個部分,也可稱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 # 外向:外向的人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物、環境等。外向態度的人則會按照非自我的客觀角度來設想與看待內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內在的內部世界變得與外部世界更相似,他們的關注點具有廣度卻缺乏深度,這使得他們可以同時看到大範圍裡的不同信息,但缺乏個別訊息的細節。當外向態度的人在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施加於客觀世界的時候,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公正平和,符合普世價值,即使失敗也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效果,但是專一性較不足,很多時候會忽略掉問題的本質。 # 內向:內向的人則相反,較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感受等。擁有內向態度的人,往往會依照自我的主觀設想去看待外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外部世界變得與內在的自我更相似,這種人的關注模式具有深度卻缺乏廣度,在每次的觀察中,他們能夠看到各觀念所有外顯與隱含的意義,這種方法的專一性、針對性較強;但是內向態度的人也往往會因此而陷入偏執中,例如當外部的客觀世界和自我的主觀思想發生矛盾,甚至是完全違背的時候,內向態度的人便會陷入僵局,動彈不得。 雖然如上文所述,外向感覺會是表現較為熱情開朗、活潑開放者,內向為表現較為沉默寡言、內斂含蓄者,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不僅僅侷限於其外在表現,其重點應在於「內心的傾向性」,兩種類型的個體在自己所傾向的世界裡會感覺較為自在、充滿活力,而在相反的世界裡則會較為不安、疲憊。外向的人會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流過程,獲取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往外部排放,而內向的人則通過心平氣和的獨處而獲得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留存於內部。 '''感覺—直覺(S—N)''' 四種心理功能分為'''思維-情感'''和'''感覺-直覺'''兩個維度,其中感覺/直覺維度是透過「感知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感覺和直覺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S('''S'''ensing),後者稱之為N(I'''n'''tuition) 人們為了與外界世界產生互動,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著訊息,但是不同類型的人進行訊息接收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因此有了感覺型與直覺型的差別。當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此兩者的關注點不同,所依賴的訊息接收管道也不同: #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事實本身與細節''',所使用的接收管道為五官,依賴各種聽、看、聞、感覺到的實實在在、有形有據的事實和訊息。 #直覺型的人注重的則是'''事實背後所隱含的各種含義與關係''',比起五官,其更注重所謂的第六感及弦外之音,因此,對於感覺型的人來說,直覺型的人所做出的許多結論,其源頭都是空想而不實際的。 注重細節的特性,讓感覺型的人固守現實,享受現實,習慣使用既有的資料與技能,擅長記憶大量事實與材料,宛如一套百科全書,能完整地講出大量的數字、概念或是定義,而直覺型的人則喜歡有變化、突破現實,擅於解釋事實,就像是人們所說的神探,只需捕捉零星的訊息,便能分析事情的發展走向。因此,當給予這兩種人相同的任務時(像是修理電視機或是找到指定的店家),感覺型的人會習慣按照既定的原則與指引來進行,比如照著電視機所附帶的操作手冊來進行修理,或是按照地圖找到正確的行進路線,而直覺型的人則習慣大膽嘗試、跟著感覺走,比如先試著敲打一下電視機的外殼,或是直接朝著人多的方向走,其結果可能會比感覺型的人更快完成任務,但也可能因為失敗而須重新開始。簡單來說,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這是什麼」,直覺型的人則注重「這可能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同時具有這兩種特質,但其中一方會更突出而成為其人格特質,也可由此確定其人格類型。當我們在分析某人究竟更習慣使用何種感知方式了解世界的時候,該注意的是,當其做出正確決定時,其得出決定的推導是否縝密,過程是否迅速;像是對於大多數的直覺型人來說,往往在獲取訊息的同時就通過潛意識得出了結果,之後才試著透過自己既有的知識為推導過程尋求依據,因此如果某人作出決定的過程極其迅速,但所給出的理由卻無法完整詮釋,而他的決定反而常常是正確的,那麼他多半是屬於直覺型的人。 綜上所述,可知兩種感知方式各有利弊,而每個人通常只擅長其中一方,這樣的感知渠道的不全可能會造成對信息的處理產生了某部分的遺漏,因此,在利用該類型所帶來的優勢的同時,也需有意識地逐漸彌補相對的劣勢,像是感覺型的人可能會需要耗費過長的分析時間,而直覺型的人則是缺乏事實的支撐。 '''思維—情感(T—F)''' 思維-情感維度是透過「做出決策的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思維和情感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T('''T'''hinking),將後者稱之為 F('''F'''eeling) # 思維型的人注重在'''依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公正地貫徹規章制度,對事物一視同仁,也不習慣根據人情因素變通,儘管做出的決定令人不舒服也不會偏頗。 # 情感型的人常'''從自我的價值觀念出發''',變通地執行規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認定是對的決策,比較關注決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情緒影響且較顧及人情。 思維和情感間的區分是三個維度中最困難的。常常有人會將思維和情感理解為理性和感性,但必須要釐清的是:這裡所指的「做出決策的方式」並非是指思考方式,因此'''思維型的人未必就很理性,而情感型的人也不一定都很感性'''。實際上,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會進行理性思考,只是在作決定或下結論時的主要依據不一樣,因此,兩者雖然有類似的地方,容易被混淆,但在本質上卻大相徑庭。有鑑於此,判斷此維度的方法應是觀察評估對象在說某句話或是做某個動作的時候,是否習慣於忽略對方的感受(並不是指該行為是否有傷害到對方,而是有沒有設想到對方對此舉動的可能反應與感受),若該對象習慣體諒他人感受,喜歡和諧的人際關係,則其很可能就是情感型的人,反之則可能為思維型。 '''榮格的八大心理類型與 MBTI''' MBTI 除了榮格理論中的 E-I、S-N、T-F 維度外,還多了判斷-感知(J-P)之分。判斷型(J,Judging)傾向於以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感知型(P,Perceiving)則傾向於以非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始終開放選擇機會,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的功能動力學===== 在一般的 MBTI 分類中,會依上述四個向度中較傾向使用的「偏好(preference)」進行分類,例如:INTJ、ESFP 等。而這些偏好的相互作用產生功能(function),也會隨著生命的發展而有不相同強度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功能會在生命的初期就表現,第二個功能約在青少年期,第三個在中年,第四個常常不被注意,也被認為跟潛意識相關。具體來說決定類型的功能排序方法如下: #若第四個偏好是 J,那第三個偏好就是外向的,第二個偏好內向;若是 P,則第二個偏好外向,第三個內向。 #第一個偏好(E/I)決定第二和第三個功能何者是主要的。若是外向(E),則外向功能是主要功能,另一個為次要;若是內向(I)則反之。 #第三個功能是第二個的相反,偏好和內外向皆相反(例如:Ti-->Fe)。 #最後一個功能就會是主要功能的相反,方法同理於第三個。 以下是八種類型的功能: # 思維外向型(Te):按固定規則行事,客觀而冷靜;積極思考問題;武斷,感情受到壓抑。 # 情感外向型(Fe):極易動感情,尊重權威和傳統;尋求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外向型(Se):尋求享樂,無憂無慮,社會適應性強;不斷追求新異感覺經驗,或許好吃,對藝術品感興趣;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外向型(Ne):做決定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憑預感;不能長時間地堅持同一觀點,好改變主意;富於創造性,對自己許多潛意識的東西了解很多;感覺受到壓抑。 # 思維內向型(Ti):強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實際判斷力,社會適應性差;智利高,忽視日常實際生活;情感受到壓抑。 # 情感內向型(Fi):安靜、有思想、感覺過敏;令人難以理解;對別人的意見和情感漠不關心;無情緒流露;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內向型(Si):是情境決定性的人,被動、安靜、藝術性強;不關心人類的事業,只顧身旁剛放生的東西;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內向型(Ni):偏執而喜歡做白日夢,觀點新穎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為人理解,但不為此煩惱;以內部經驗指導生活;感覺受到壓抑。 這八個類型的代表著人們關於生命、自我世界、外部世界等的世界觀或者態度,此套價值體系不管何時何地都在所有人身上都在起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而正因其影響並非作用於表象,大多數人對他們自己的偏見渾然不覺,因此,透過以上八大類型認識自我是一個不失偏頗的評估。每個類型分別為數個 MBTI 分類的主導、輔助、第三、第四功能(下方表格指以此八大類型為其功能的 MBTI 分類),其與 MBTI 的關係如下(其對應關係的功能將在 MBTI 的章節另行說明,其中,X 代表任一種 S/N 或 T/F): {|class="wikitable" |+ 各類型的內容以及其與 MBTI 的關係 ! 類型 !! 別稱 !! 主導功能 !! 輔助功能 !! 第三功能 !! 第四功能 !! 思想特點 |- | 思維外向型(Te)||外傾思考||EXTJ||IXTJ||EXFP||IXFP||以「客觀」的資料為依據、以外界訊息激發自己的思維過程,像是科學家便屬於思維外向型,他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發現自然規律,建立各種科學理論的系統。對人待己都採用相同的標準,與人相處、分別善惡、區分美醜⋯⋯等,都以這個基準優先。此外,他們不但自己遵守模式,也希望別人效仿,因為他們深信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能帶來幸福,且非知性的不合理方式是錯誤的。 |- | 情感外向型(Fe)||外傾情感||EXFJ||IXFJ||EXTP||IXTP||會壓抑思維,而使情感則外露,試圖讓情感符合於客觀的情境和一般價值,因此不太考慮他人的性格特點,而是考慮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等方面,會用普世價值綁架個人的價值觀,即使這個普世價值可能是違背人性的,也會嚴格按照這樣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但是如果順著其角度來看,便會發現其實際上愛好交際並尋求與外界和諧,以及為了團體和大局而展現出的堅強、無私甚至犧牲的一面。 |- | 感覺外向型(Se)||外傾感覺||ESXP||ISXP||ENXJ||INXJ||頭腦清晰,傾向於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但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喜歡尋求享樂,追求刺激,其行為特徵包括享樂、虛榮、淺薄、狂妄等等,因此,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很難轉變用主觀思想度量客觀世界的習慣。一般而言,這種人不太重視道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道德,只是不願意受到道德的束縛,寧可過自由奔放的日子。 |- | 直覺外向型(Ne)||外傾直覺||ENXP||INXP||ESXJ||ISXJ||會嘗試從客觀世界中發掘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透過對外向直覺來引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不斷地尋求新的可能性,因此其行動易變且複雜,難以揣測出其下一步可能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其對於各種尚未成熟但有發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並且不斷追求客觀事物的新奇性,因此他會不斷地發掘新興事物,然後很快失去興趣,繼而轉向下一個目標。這類型的人容易成為新事業的創立者,但不能堅持到底,不過這衝動的魯莽行動卻往往會帶來成功。這類的人生活原則,既非知性,也不是感性,完全依照自己的直覺,因此一般的道德、法律、宗教並非不願意遵守,實是原本就不在其行動規範之中,所以不難理解此種人(如:商人、企業家、政治家⋯⋯)常被視為是不道德、冷酷、目中無人的。 |- | 思維內向型(Ti)||內傾思考||IXTP||EXTP||IXFJ||EXFJ||情感壓抑,行為特徵包括冷漠、剛愎、自傲、固執、驕傲等,除了處理外界信息外,還鑽研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對思想觀念本身感興趣,因而容易陷入對於對稱、平衡與和諧的結構的追求,並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只注重內在結構和邏輯的嚴密,而忽視了理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人的推導與理論也完全無法影響其內心的架構。事實上,此類型的人因為不太擅長社交而遭到誤解,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對於自身理念有著一份執著的勇氣。一般來說,當他們在自己事業領域中會遇到強勁的對手,免不了苦戰一場,論實力未必輸人,但是一旦涉及感情,就會變得不平衡而與人交惡,最後遭眾人孤立,失去了朋友,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 | 情感內向型(Fi)||內傾情感||IXFP||EXFP||IXTJ||EXTJ||典型的特徵是能自由表達個人情感和內在自我,以及保持自身人格特立獨行。其情感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深藏在內心,彷彿待在一個玻璃箱中,任何人都無法進入其內心世界,任何外界的撼動都無法干擾。其自我主觀感覺、一言一行都是出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判斷,遵從自身的道德標準,因此對普世價值有著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將其視為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自戀者。 |- | 感覺內向型(Si)||內傾感覺||ISXJ||ESXJ||INXP||ENXP||習慣遠離外部客觀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之中,像是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情感外向型的人所接收的訊息來自外部世界,是客觀對象的直接反映;感覺內向型的人的知覺則是深受自己心理狀態的影響,彷彿從自己的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對他們來說,由於外界的事物所觸發的感覺,遠比外界的事物的本身來的重要,而且也不想把自己想法讓周圍的人理解與認同,滿足於封閉的自我空間中,也怡然自得。 |- | 直覺內向型(Ni)||內傾直覺||INXJ||ENXJ||ISXP||ESXP||企圖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他們不關心外界事物,行為往往脫離實際,思想上慣於幻想,觀點新穎,一般人難以理解,因此常常帶給他人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如果以直覺內向作為主導功能的人沒有傑出的能力為支撐,往往會被世人斥之為瘋狂或者愚蠢,但如果能配合上其他卓越的能力素質,便會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會發揮出 1+1>2 的效果。 |} =====對於 MBTI 的批評===== 儘管 MBTI 在現今相當的熱門,MBTI 測驗本身受到批評與質疑。 #提出 MBTI 理論的 Isabel Myers 以及她的母親 Katherine Brigg 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心理學專業教育,也非高學歷的心理學專家,兩人只是業餘的心理學愛好者,導致諸多心理學學者對 MBTI 多持批評與質疑。 #將人們以二分法來區分本身是不明智的,從 MBTI 大多是實驗中所得出的結果,幾乎是以「雙駝峰」,也就是人們在上述四個向度中(EI、SN、TF、JP)呈現兩極化的極端分布。然而,從數據來看,人類的性格特徵大致分布在鐘形曲線上,而不是在兩個駝峰。換言之,大多數人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 MBTI 中以分類(type)來敘述一個人的性格只會在四個向度都和大多數人有顯著差異時才會有有效的預測性。 #MBTI 的理論中,常敘述到性格源自於不同偏好間的交互影響(即上文中的功能動力學) #回顧研究中也指出,四個向度中,只有第一個向度(E--I)能夠有效的被測出來,其他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個功能,卻難以有效的被測定。 #缺乏客觀性。其學說完全仰賴參與者之自我評估,代表社會期望等因素會影響其準確度。這應該不限於 MBTI 而是所有的自評性量表都有類似的問題。 #缺乏清楚的定義。MBTI 描述與多項人格測驗類似,包含任何人都會同意的模稜兩可之陳述。這導致任何分類的個性都能夠解釋所有人格,類似於算命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7%B4%8D%E5%A7%86%E6%95%88%E6%87%89 巴拿姆效應](Barnum Effect)。然而也有相反觀點認為各MBTI類型之描述都很獨特且準確闡釋其意義。 #各向度互相不獨立:JP 和 SN 的組合往往呈正相關 #低信度(Reliability),過去實驗指出,許多測試者(39-78%)在前後五個禮拜間,測出不同的結果。 #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對人之性格做歸類,即屬不合理。理論上同一維度之兩極性格互斥,統計上結果應顯示雙峰分佈,然而實際結果則顯示為常態分佈。舉內外向為例,其應類似一由內向與外向在兩端的光譜,而人們散落在光譜上的任一處,有無數種內外向的程度,方為合理。 #性格偏好與職業之關聯性:並無科學證據顯示何種特定性格的人適合從事何種職業。然MBTI評估結果常有某種類型適合從事何種職業之敘述。 =====榮格的人格發展觀===== 對於佛洛伊德而言,人格發展的各個階段在其理論體系相當的重要。但是,以榮格而言,發展階段問題主要是以里必多的指向來確定。榮格理論的里必多,不像佛洛伊德指涉的不是性,而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它在不同階段消耗在不同活動。榮格認為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期。 #兒童期(出生到青春期):此時其前半段,里必多主要用於學習各項必要的技能,例如:走路、說話;過了此一階段,兒童的里必多會花在與性較相關的事務上,並在青春期達到巔峰。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青春期-約 40 歲):此階段的里必多只向學習職業技能、結婚、扶養孩子等移動。此時期有精力充沛、衝動、有激情和外向的傾向。 #中年期(Middle Age,40 歲至生命結束):為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人在這個階段從活躍旺盛、外向的人逐漸轉變成更有哲學、有智慧的人。與其他階段不同,這時期的人關心知識以及生活上的意義。由於這階段的人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宗教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有吸引力。 有關研究表明,25 歲以後,伴隨著對於人生的反思,個體完善自我性格的傾向會更明確。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心理分析論裡最特殊的一點是潛意識的概念。由於潛意識無法被人意識,因此潛意識訊息的來源便是夢。佛洛依德認為在研究夢時,應要將夢的顯像與夢的隱義區分,分別加以分析。榮格卻認為不然。榮格認為夢並無顯像隱義之分。夢的內容就是它顯現給人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包含古代人類象徵與神話的片段。而夢的功能是補償精神中被忽視的部分。例如:如果一個人的暗影沒有機會表現,那麼它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因此,這個人的夢會出現許多妖魔鬼怪,或是許多不道德的衝動。因此,分析夢的內容可以透露一個人被壓抑的部分。 ===現象學理論=== 現象學理論([https://dictionary.apa.org/phenomenological-theory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強調個體對周遭世界的主觀經驗''',是一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E4%BA%BA%E6%9C%AC%E4%B8%BB%E7%BE%A9&title=Special:%E6%90%9C%E7%B4%A2&profile=advanced&fulltext=1&ns0=1 人本主義](Humanistic)的性格理論。它強調人對各種事物的經驗對人本身做決定的影響。同時,現象學派也強調人的非生物性動機。雖然人有生理上的欲求,但是現象學派學者認為決定生活是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要件,更重要的是'''人關於自我成長等較高層的動機'''。對應於佛洛伊德的自我論來講,現象學派更注重單純來自自我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認為本我對自我的影響較低。 下文介紹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中心論以及需求階層論。 '''一、個人中心論''' 個人中心論由羅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Rogers Carl R. Rogers])提出。他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他認為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我們所觀察、經驗到的世界,內在的心理需求會形塑一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詮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事實上世界是個人私有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在這個現象場中以「自己」、「我」等概念組成的「自我」概念最為重要, 自我觀念的形成,是個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後,所得經驗的綜合結果。羅傑認為人不只會對當下的自己進行思考,也會為自我將來發展的可能進行思考,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實際我(actual self)''':「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和'''理想我(ideal self)''':「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很接近時,可以達到'''協調(congruence)''',生活會平靜且快樂。而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差距大時,會有'''不協調(incongruence)'''的感覺,產生焦慮感。在此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自我實現」,羅傑認為人最基本的性格發展歷程乃是個人不斷邁向成長的過程,人與環境互動後會產生經驗,我們會對這些經驗進行評價,能讓我們達到目標的經驗會產生正評價,反之則為負評價,而人們會不斷朝正評價的經驗邁進,以達成目標。 普遍上來說,人們會在自我及自我實現中不斷的調整尋求平衡,但是,部分人卻會在做自己和平日的經驗下產生矛盾。羅傑認為這和孩提時代的教養有關係。小孩在發展的過程需要父母極大的正向關懷,如果父母只在小孩表現出特定行為時才表現出關心的話,小孩很可能便不能做他自己原本會做的事,而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以迎合父母。這樣子正向關懷與自我實現的衝突,會讓小孩不自主的扭曲自我的某些面向。 '''二、[[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階層論]]''' 由馬斯洛([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Maslow Abraham H. Maslow])'''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導致很容易被壓抑,不再有那種有力、清晰的內在命令具體地、精確地指示人們在什麼時間、地點、如何、和誰、去做什麼。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馬斯洛假設他們以層次形式分佈,即「金字塔型」構成所謂的'''馬斯洛金字塔'''。 馬斯洛將人們行為的動機分為兩大類、分布於不同層次。第一類位於底部的層次比上層的需要更強烈、更有力,與動物意義上的「本能」類似,是生物性的需求,比如飢餓、口渴、性的需求;第二類位於上層則是人類特有,是心理上的需求,包括他人的尊重、情緒與歸屬感。一般而言,人們尋求方法滿足下層金字塔的需要後,才會去追求上層的金字塔的滿足。 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是性善或中性,若要真正了解性格為何物的話,不能像佛洛伊德一樣,只從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裡去探求,這樣容易造成負面的偏差。相反的,馬斯洛認為應該觀察高功能的自我實現者(如:林肯、愛因斯坦、羅斯福總統夫人、德雷莎修女、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他們的性格心靈發展更完整,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潛能重要的資訊。 馬斯洛金字塔總共有五層,由下層到上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缩略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求'''與有機體生存有直接關'''係,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包括飲食、性、排泄、睡眠。生理需求若不能有'''最低限度的滿足''',就會完全地支配這個人的活動。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雖然重要,應予以關注,但心理學過分強調了生理需求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br>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類需求要容易滿足,關鍵在於滿足他們之後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並不一定要認為在個體從第一層次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應付第二層次需求以前,必須滿足第一層次中的所有需要。只要生命'''不為飢餓所控制''',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在應付了生理需求後,安全需求變成了具支配力的動機了。這類需求有:住宅、工作、秩序、安全感。處於這一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兒童需要有依靠和確定的生活常規。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有利。 '''3.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在前兩類需求已滿足的前提下,個人開始接受交往需求的驅使。馬斯洛反對關於愛和情是性本能昇華的觀點,他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兩人之間的'''健康親密的關係''',即彼此的關心、尊重、信任。可見性和愛並不是同義。人類需要愛,這類需求不能滿足時,便會感到孤獨、空虛。在現代發達的民主社會中,人口快速流動,傳統團體瓦解、家庭破裂、兩代之間的隔閡,不斷地都市化等等,都使人們之間更加陌生、疏遠。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在愛與歸屬需求的上面便是尊重需求,這類需求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別人對自己的重視''',相應地產生了威信、認可、地位等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尊''',與此相應的是適應、升任、信心等等情感。這兩類情感都來自個人從事於有益於社會的活動。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結果,健康的自尊來自別人對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聲、地位、吹噓諂媚。 '''5.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馬斯洛(1965)本人認為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滿,並達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終的真實自我。又在1970 年時進一步解釋自我實現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視為是一個人成為越來越獨特的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自我實現位於需求層次的頂端,能夠達到他的人便被稱為追求自我實現的人,這類的人為數不多。 健康的人已經充分的滿足了他們對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需求,他們主要就被自我實現的願望推動著。自我實現被定義為潛能、能力、天資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是使命的完成,是個人本身內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認可,是朝向個人自身統一、完整、協同的一種不斷的傾向,簡而言之,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達到個人潛能的最高上限。 但在 1955 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Clelland David C.McClelland])對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質疑。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核心概念為自我實現,而大衛·麥克利蘭認為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源自於生理層面的(先天性),亦有關於社會層面(後天性)。 大衛·麥克利蘭認為就人們各種需求而言,以單一角度歸納所有人共同的標準是困難的。因為人們的需求隨著各層面(社會、文化、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可能朝向不同標準的自我實現發展。當拘泥於個人的內在意識、價值及自我省思時,馬斯洛理論將有所偏頗(忽視社會對人所造成的影響)。麥克利蘭與此提出成就動機理論,又稱三種需要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ed_theory Three Needs Theory]),他認為要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就必須滿足其渴望,包含以下三種著重於社會層面的需求:  1.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以達到理想的成功、將目標領域做到最優秀,對任務有著強烈的勝任感,且會透過縝密的分析和計畫完成個人任務。  2. '''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希望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且彼此合作,不追求競爭性的環境,以建立良好的人際為需求。  3.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可要求、控制他人、使人聽從,並達到不受他人影響之需求。有權力需要的人喜歡追求亮眼的表現和地位,他們不像是有成就需要的人只為了個人 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實質地位和權力。<br> '''超自我實現''':此為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個理論。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的短暫「'''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且通常都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一股「忘我」的體驗。) '''三、[[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參考:[[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正向心理學]]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界研究太注重人心靈裡的脆落點,這在分析人類性格上容易造成負面的偏誤。心理學除了在瞭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及幫助精神病人之外,應該也有培養人才和使人邁向更幸福的生活的任務。因此,正向心理學家'''主張應該多注意人正面的力量'''。 美德,佘禮門([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Seligman Martin E. Seligman])是一位著名正向心理學家,他和其他的正向心理學家將人的正向力量,也就是人的美德,分為六大類:智慧(wisdom)、勇氣(courage)、愛(love)、正義(justice)、謙抑(temperance,如:寬恕)與超越(transcendence,如:美感)。這六大美德具備跨文化與跨時間認同的特點,構成人類正向經驗的核心。在這些美德中,可以再細分為24個強項([[wikipedia:Character_Strengths_and_Virtues|strengths]])。 每個人的強項不一樣。佘禮門指出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強項時,並時常將強項運用於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人際關係等,就會更容易處於心流狀態、且擁有好的生活(a good life)。當我們進一步將強項運用於服務他人時,可以擁有有意義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而這更是難能可貴的。擁有好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且影響程度很大。 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太注重負向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而忽略了正向情緒。這些正向情緒對性格的影響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正向心理學家符翠笙([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Fredrickson Barbara L. Fedrickson])提出弘博育成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主張正向情緒會擴展人類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例如:對一件新事物感興趣的正向反應可以使人去探索新的事物。 正向心理學家席臣靡赫伊([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haly_Csikszentmihalyi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psychology) Mental Flow])的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極度專注的投入某一件事物時,忘記了時間的流動,而沉浸在事物中。它可描述為:「當我涉入時,事情自然就發生了,我只是順流而進,感覺既興奮又平靜。我只希望它可以持續下去,不是為了獎勵,而是為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這樣的情況可以給與人很大的正向情緒,忘記憂愁與煩惱。 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許多因素可能有助於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例如,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更廣泛的網絡的社會聯繫;俱樂部或社會組織的會員資格;體育鍛煉和冥想練習。靈性也可以被認為是導致幸福感增加的一個因素。靈性實踐和宗教奉獻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的一個主題,作為增加幸福感的另一個可能來源和積極心理學的附加部分。[7] 幸福感可能會隨著財務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當沒有進一步的收益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後,幸福感可能會趨於平穩甚至下降。[8] {| class="wikitable" |+ 現象學理論 |- ! !! 緣起 !! 說明 |- | '''個人中心論''' || 羅傑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 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 |- | '''需求階層論''' || 馬斯洛「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 || 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 '''[[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 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 ==現代理論差異== === 特質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it_theory trait theories]) === 特質論者探討性格的方法和現象學派、心理學派不同,特質論主張'''科學的核心特徵即是測量'''。他們發展出客觀程度與可靠程度勘與物理測量比擬的心理測驗,'''偏向量化心理學'''。當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獨特組合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為個人獨特性的來源。並且這些特質之間會互相連接,決定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並統合個人對多樣化刺激的反應,使得行為產生連貫性。這代表特質可當成中介變項,使得當事人對多種刺激產生一致型態的反應,並成為構成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基本單元。 「特質」具有一致性與歧異性。'''一致性''',代表著這組特質可以廣泛的形容一個人在多樣化情境下的反應,但並不表示這個人在每個情境下的表現都一定是如特質所描述的。一致性所要強調的意涵是一個具有該特質的人具有表現該特質的傾向(disposition)。'''人的每一項特質是一條連續的光譜(spectrum),並非非黑即白'''。具有心理病態的人們只是在特質的光譜中占據了極端的位置,而且由於人的行為是由各種特質互相影響而產生,因此在分析心理病態的成因時應該要將各種特質考慮進去,而非單看單一某種特質。 比如,假設一個人具有社交逃避的特質,那麼他在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中或許人際互動的表現上是逃避的,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有比較活潑外向的時候。'''歧異性''',代表著這項特質是在人群中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有些人有這樣的特質,而有些人沒有。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該概念與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狀態是相對短暫的傾向。 上述所提的特質和習慣、態度之間的差異如下: #特質和習慣的差異:特質比習慣更一般化,一項「特質」可能會產生很多「習慣」,習慣指涉的是'''具體的行為'''。例如:愛乾淨的特質可讓人養成刷牙,勤洗臉勤洗手、打掃房間的習慣。 #特質和態度的差異:特質的一般性大於態度。一個對不同人、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態度或是應對方式,因此態度指涉的事務比較'''專一化'''。一種特質可能會產生多種態度,反之,一種態度可能是受多種特質影響。例如,一個人如果有外向的特質的話,他可能會對陌生人、新奇事物、動物都能夠享受,面對這些事務實的態度也比較開放。另外,態度通常涉及評價,也就是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某些東西。但是,特質是指向所有行為和認知,其中不包含評價。 ====奧波特的理論==== 特質論心理學家高爾頓・奧波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rdon_Allport Gordan W. Allport])提出人的三種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主要分類方式為根據其對人類各種行為影響的概括度區分。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人所有的行為都可追溯到的某種行為傾向,在個人特質結構中有著主導力,可影響此人的各種行為,如:公益、權力、財富、成就、虐待狂、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等。例如:當人們想到[[w: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時,腦中便會出現一個同理心滿滿的慈善者。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一個人性格的核心特徵。如:誠實、悲觀、有毅力、熱心助人等。通常一個人的特質只有5-10 種之內。 # '''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個人'''暫時性'''的性格表現,往往在特殊場合才會出現,為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穩定的內在行為傾向。如:對食物、服裝的偏好。 奧波特認為'''特質是一種實存於個體之內的事物''',除了應對刺激產生行為,也可以主動產生行為,奧波特感興趣的在於如何透過這三種特質的組合,他認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是根據一種層次結構組成:最頂層是一個人的首要特質;接著下面是一些中心特質,可呈現日常生活中聚焦的重點;最下面則由許多零散的次要特質組成,其中每一種次要特質又由少數的特殊刺激所產生。由不同元素組成的個人特質層次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他認為「人格結構」才是決定個人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奧波特認為完善的人格結構並非人一出生即達成而是經過許多的歲月讓人漸漸完成內在特質的統一與行為模式,因此奧波特提出了一套自身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為八期: {| class="wikitable" |- ! 年齡 !! 描述 |- | 0~1 歲 || 透過經驗上的感覺而知道「我」的存在(sense of bodily me)。 |- | 1~2 歲 || 出現了自我同一性(sense of self-identity)的感覺。小孩意識到自身在不同的環境,自己還是同樣的一個人。由於這時孩子有了名字,因此小孩意識到自身是連續的人,而產生自身連續性的概念。 |- | 2~3 歲 || 開始有自尊(sense of self esteem)的表現和驕傲的情緒。 |- | 3~4 歲 || 開始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周遭使用的事物,產生所有格的概念,了解甚麼是「我的」,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擴展(sense of self extension)。 |- | 4~6 歲 || 產生道德是非觀念,了解甚麼是對錯。因此小孩開始會區分自己那些部分是好的,那些部分是壞的,形成[[w:自我意像|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 |- | 7~12 歲 || 開始以邏輯思維,思考自身周遭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可以理性的解決問題(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 |- | 12~18 歲 || 追求自我的統一(emergence of propriate striving),關心自身的未來,並開始認識更廣大的生活。 |- | 成年期 || 自我充分認識自身的時期(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了解自身的個性,目標,使自我一致化,並統合自我。 |} 奧波特也提出了'''機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行為並不是習慣的堆積,或是由過去便可以決定的。人的動機涉及複查的認知歷程,這些認知歷程的元素屬於人的特質。關於機能自主概念的部分,重點如下: # 必須承認動機的現實性。 # 幾類動機可以同時存在。要解釋一項行為時往往要用很多動機解釋,用一種動機解釋是不足的。 # 必須承認人的認知過程對於動機形成的重要性。不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處世哲學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動機。 # 每個人的動機模式是不同的。 ====亨利·墨瑞的理論==== 雖然許多的特質論者都反對精神分析論對於人格的解釋,不過亨利·墨瑞([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urray Henry A. Murray])卻並非如此之輩,這導源於他年輕時與精神分析論獨有的一段際遇,在事業的早期,墨瑞曾與榮格有許多的互動,這些接觸使得墨瑞的論點裡帶有一部份精神分析論的色彩,例如他對潛意識的看法等。在人格心理學的領域當中,墨瑞最主要的貢獻,便是他的主題統覺測驗([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matic_apperception_tes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主題統覺測驗是一種投射測驗,測量個體的意識和思考無法觸及的地方,這又是墨瑞帶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另一個證明,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讀者們或可細心留意墨瑞學說的這些特點。 墨瑞認為,人格的基本因素便是需求,這或可跟馬斯洛的理論體系——[[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層次理論]]對照,不過與之不同的是,墨瑞在 1983 年提出的人格理論所言的需求並'''不包含生因性的需求'''(viscerogenic needs),例如:個體對於食物、水、空氣的需求,相反地,墨瑞的需求指的是'''心因性的需求'''(psychogenic needs),墨瑞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特定行為的潛能或是預備狀態(potentiality or readiness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under certain given circumstances)」,他認為這些需求跟人類潛藏在腦中的潛意識有關,經過整理,墨瑞找到了二十種人類的心因性需求: {| class="wikitable" |+ !需求 !描述 |- |貶抑 |投降、服從並受罰、道歉、懺悔、賠罪、自貶、自虐。 |- |成就 |克服困難、運用權力、盡可能完善而迅速地為某些困難的事奮鬥 |- |親和 |建立友誼與關聯性。歡迎、參與,並與他人共同生活。與他人合作並進行社交性談話。去愛、去加入團體。 |- |攻擊 |襲擊並傷害他人。謀殺、蔑視、譴責、指控,或者惡意地嘲弄他人。嚴厲的懲罰。虐待狂。 |- |自主 |抗拒他人的影響或強制。在新環境眾蔑視權力或尋求自由。為獨立而奮鬥。 |- |逃避譴責 |抑制反社會以及違反傳統的衝動,以避免譴責、排斥或懲罰。行為檢點並遵守法律。 |- |反作用 |以一再抗爭及回敬的方式驕傲地拒絕承認失敗。選擇最艱難的工作。以行動保衛自己的尊嚴。 |- |防衛 |保衛自己免於譴責或蔑視。證明本身行為的正當性。提供辯駁、解釋、藉口。拒絕被探索。 |- |順從 |推崇並願意追隨同盟中地位較高之他人。與領導者合作。樂於侍奉。 |- |支配 |影響獲控制他人。說服、禁制、指揮。領導並指導。限制。組織一個團體的行為。 |- |表現 |吸引他人的注意。刺激、娛樂、招惹、震撼、感動他人。自我戲劇化。 |- |避害 |避免痛苦、生理傷害、疾病,以及死亡。逃離危險情境。採取預警方法。 |- |避辱 |避免失敗、慚愧、羞辱、嘲笑。避免從事某些超過本身能力的事情。隱瞞缺陷。 |- |照護 |支持、協助、保護無助的他人。表達同情。對孩子發揮母性。 |- |秩序 |安排、組織,並將物品放置整齊。整齊、清潔、極度地精確。 |- |玩樂 |放鬆、取悅自己、尋求變化和歡樂。尋歡、玩遊戲。笑鬧、玩笑、享樂。避免嚴肅緊張。 |- |拒絕 |冷落、忽略,或排斥另一人。保持疏離與中立冷漠。差別待遇。 |- |感覺 |尋求並享受感官效果。 |- |性 |建立並促進情慾關係。從事性行為。 |- |求助 |尋求協助、保護、同情。大聲呼救。祈求憐憫。黏著親愛的父母。依賴。 |- |瞭解 |分析經驗、抽象化、區辨概念、定義關係、整合概念。 |} 這些需求可能相互調和,也可能相互衝突,在墨瑞的理論當中,每個個體都有其需求的階層,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對於親朋好友的關愛有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親和」這項需求在其階層上就會佔據比較高的位置。然而,假設他現在正在被後天的生物化學期末考追殺,但是已經考完期末的朋友舉辦了個年末派對,而他卻不敢放下共筆而拼命苦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同樣在他的需求階層上,「成就」這項需求是比「親和」和「玩樂」的需求高的;相反地,如果他當晚忍受不了乏味的分子生物學而急速驅車前往參加狂歡派對,我們就能得知對於這個人來說,成就相對的沒有那麼重要。 墨瑞理論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對某項事物的需求到底高不高,並不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將這些需求放在心中階層的哪個位置'''。然而單有一個需求階層並不足以解釋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當中的作為的,這必須取決於與環境當中誘因的互動。例如,如果上面的第一個例子當中的主角後天要面對的只是普通物理實驗的隨堂小考,雖然他的成就需求大於玩樂需求,可是他仍然會去參加狂歡派對,甚至喝的不醉不歸。有鑑於單純需求階層的侷限性,墨瑞又在其理論中加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壓力(press)。 墨瑞對於壓力的定義為「環境當中與個體的需求互動,並進一步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比較特別的是,墨瑞把壓力又分成了兩種:真實環境當中的壓力(A 型壓力,alpha press)以及知覺當中的壓力(B 型壓力,beta press)。例如同樣在上面的例子當中,生物化學期末考便是這位學生所面臨的 A 型壓力,因此認命埋頭讀書;然而,如果這位學生實際上誤把生物化學的隨堂小考聽成期末考而埋頭苦幹,那麼他面對的就是所謂的 B 型壓力,因為在過往的環境中,他的知覺給了他關於後天考試的錯誤印象,實際上的壓力並不會那麼大,也因此他的其他需求和壓力就被這種莫名其妙的 B 型壓力給蓋了過去。的確,就行為的預測而言,B 型壓力對於行為的影響遠遠大於 A 型壓力,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取決於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認知,而非生活周遭的事物本身,因為人類總是感性的,墨瑞的理論相當清楚的反映出了這點。 墨瑞的理論體系被他自己稱之為「個人學(personology)」,除了主題統覺測驗之外,還有許多跟人格有關的研究,特別是上述的各類心因性需求,往往成了心理學後輩的研究題目,墨瑞的許多學生都在對其提出的人類的各項渴望進行測試,特別是當中的權力需求、親和需求、成就需求成為了最被廣泛研究的題目。 ====艾森克的生物學特徵理論==== 艾森克([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Eysenck Hans J. Eysenck])強調了人格的生物學基礎。他的研究聚焦在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上:'''內向-外向維度'''與'''情緒性—穩定性維度'''。 # '''外向性(內向-外向)''':外向的人擅長交際、性格奔放,享受社交活動並且喜歡刺激、挑戰與改變;內向的人安靜、保守並且享受單獨。 # '''神經質(情緒性-穩定性)''':在這個維度中,極端一點的人會表現出情緒化、煩躁不安、憂慮、焦慮和其他消極情緒等特質;對立面則是平靜、放鬆而且情緒穩定。 # '''精神質(倔強性-行為)''':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若個體表現出明顯的精神質,則易導致行為異常。在精神質項目上得高分,有表現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 根據艾森克的說法,人格可以用一個人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位置來描述。例如,內向但是穩定的人很可能是受控而且可靠的;然而,內向而且情緒化的人很可能是古板和焦慮的。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看起來與特定行為有關。例如,大學生的精神狀況、神經質與外向程度已經被證明與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以及他們在網路上揭露自己的程度有關。 艾森克認為我們在個體中看到的人格特徵的變化可以追溯到遺傳層面的生物差異。這些生物學差異造成了每個人的生理刺激水平以及對壓力和其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的差異。例如,那些遺傳到生理刺激水平低於標準的神經系統的人會尋求興奮、變化和社交活動來增加他們的生理刺激,因此造就了他們外向的性格。相反地,生理刺激水平高於標準,也就是常常「過度興奮」的人會傾向避免尋求刺激來將生理刺激降低到正常水準。簡單來說,他們會是內向的。而那些傾向於穩定性一端的人擁有對壓力相對不敏感的神經系統,而那些傾向於情緒性一端的人會擁有對壓力做出更強烈反應的神經系統。 '''個性層次模型'''<br> 艾森克不僅採用特質的概念,而且還採用了類型學的觀點。在心理學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試圖把特質論和類型論統一起來,他們認為,個性類型是由特質之間必要的聯繫所構成。艾森克則認為特質是觀察到的個體的行為傾向的集合體,類型是觀察到的特質的集合體。他把人格類型看作某些特質的組織。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特質和類型關係上,艾森克解決得相當出色。他在對個性進行廣泛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 艾森克採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為了發現為數最少的獨立因素或獨立變量,這些因素能對心理特徵進行描述和分類),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將人的行為分為: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四個水平(類型是上位概念,特質是下位概念,在特質之下又有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而這四個水平可以與四個因素互相對應: {| class="wikitable" |- ! 水平 !! 說明 !! 因素 !! 說明 |- | '''類型水平<br>(type level)''' || 這是通過對觀察一些不同特質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普遍因素<br>(general factors)''' || 這些因素對所有的試驗都是共有的 |- | '''特質水平<br>(trait level)''' || 這是對觀察一些不同的習慣反應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群因素<br>(group factors)''' || 這些因素在某些試驗中有,在另一些試驗中並不出現 |- | '''習慣性反應水平<br>(habitual response level)''' || 這是同樣情景中個體以相似方式反應 || '''特殊因素<br>(specific factors)''' || 在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因素 |- | '''特殊性反應水平<br>(Specific response level)''' || 這是個體在一次實驗性試驗時的反應或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個別反應 || '''誤差因素<br>(error factors)''' || 只有在某一偶然機會才出現的因素 |} ====格雷的強化敏感性理論==== 格雷([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Alan_Gray Jeffrey Gray])同意艾森克針對人格兩個基本維度的看法,但是格雷對生物學如何構成性格基礎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因此提出強化敏感性理論。 強化敏感性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_sensitivity_theory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倡導人們在內向-外向和情緒-穩定性維度上的分布差異源自於影響人們對不同類型事件敏感程度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行為方法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和'''逃跑或不動系統'''(flight-freeze system)。 # '''行為方法系統''':影響人們對獎勵的敏感性以及他們尋求這些獎勵的動機。也被稱為「go」系統,因為它負責一個人的衝動和不受控程度。 # '''逃跑或不動系統''':影響人們對懲罰的敏感程度,也被稱為一個「stop」系統,掌管一個人的恐懼或隱忍。 格雷認為外向者擁有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而內向者恰恰相反,他們對獎勵相對不敏感,但對懲罰具有高度敏感性。與情緒穩定的人相比,情緒不穩定的人對獎勵和懲罰敏感很多。有一項研究以這兩套系統的個體差異去預測各種登山者在嘗試攀登喜馬拉雅山時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研究發現對獎勵的反應比較大以及比較少在攀爬前焦慮(前述的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的人更有可能登頂。 雖然仍有人批評格雷的理論,但是它現在比艾森克的理論更被廣泛地接受。此現象主要是因為格雷的理論受到更多數據的支持,也似乎更符合腦神經科學家所了解的腦結構和神經遞質的運作方式。 ====雷蒙德·卡特爾([[w:en:Raymond Cattell|Raymond Cattel]])的十六種性格因素論([[w:en:16PF Questionnaire|16PF Questionnaire]])==== 此派別的研究方法是受到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決定思考模式)影響,根據基本詞彙假說,以因素分析法將各種對於性格的形容詞進行分類,最後分成十六類,分析並比較不同文化的語言系統,得知各文化的人格向度是否類似。 從1940年代開始,雷蒙德·卡特爾使用了多種技術,包括應用於英語特質詞典的新的公因子分析統計技術,以闡明正常人格領域內的主要基礎維度。這種方法以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矩陣為起點,試圖揭示人格的潛在來源特徵。雷蒙德·卡特爾發現,人格結構是分層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層級特徵。在小學階段,雷蒙德·卡特爾度量16個主要性狀結構,在中學階段具有大五級次要特徵的一種形式。這些較高級別的因素來自對16個主要因素本身進行16 x 16互相關矩陣的因素分析。 十六個人格因子問卷在初級和二級「全局」特徵上得分,從而允許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特徵進行多層次描述。這些性狀維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可以在下面找到。雷蒙德·卡特爾還發現了人格組織的第三個層次,它僅包含兩個總體因素。 正常人格特質結構的測量是卡特爾人際心理變量綜合理論的組成部分,涵蓋了認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質,異常(心理病理)人格特質,動態動機特質,情緒狀態和短暫情緒狀態的個體差異。 在他的行為規範/預測方程式中都考慮在內。16PF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和方言,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使用。 === 情境論([[wikipedia:Situationism_(psychology)|Situationist view]]) === *人的行為除了受特質影響之外,個體存在的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更重要。 *羅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an_Rotter Julian Rotter])認為行為不是僅僅依賴外在刺激就會產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刺激對個體的意義,並且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即人們以何種程度相信自己在未來特定行為中可以獲取多少報酬。Rotter 相信,只有同時了解對於報仇的期待(expectancy)和報酬的價值(reward value)這兩方面的資料時,才能開始預測並瞭解人們的行為。Rotter 同時也注重個體對環境的知覺,在 1966 年時界定出一個「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維度。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分為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還有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認為自己能控制大部分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而外控則認為環境與外來因素控制自己大部分的行為和行為結果。 === 社會認知論 === 最近的心理學在性格領域的研究中,出現許多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的爭議(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特質論因過度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屢遭批評。在此爭論之下,社會認知論透過分析人們解釋世界的思考歷程,探究在不同情境下,個人特質對於個人行為是否仍具重要性。過去特質論過於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遭受現代心理學家的質疑,其中以[[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w:en:Albert_Bandura|Albert Bandura]])與[[w:en:沃尔特·米歇尔|沃爾特·米歇爾]]([[w:en:Walter_Mischel|Walter Mischel]])為首。Bandura 認為各種特質構念無法完全有效預測個體行為;Mischel 則是在回顧研究後發現,人們的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有所變異,此種不一致性反映出某種人類基本能力能區辨不同情境差異,並根據在差異情況中的回饋來調整自身行動。而後他便將其研究結果發表於《性格與衡鑑》(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1968)。 社會認知論強調三個觀點: # 強調社會情境的重要性,包含家庭、人際互動、社會與文化情境,社會情境中多重雙向的互動形塑人們的性格。 # 探究自我調節的議題,認為人們是行為的主動者,透過為自己設立目標、調節情緒、節制行為,影響自我性格的塑造。 # 不同於行為學派的制約、增強原則,社會認知論認為即便在沒有獎賞的情境下,人們亦可以進行學習、觀察等複雜行為。 *班篤若([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Bandura Albert Bandura])在性格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探究自我表現能力信念的思考歷程,即「我是自己的代理人」。Bandura 認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力/性格的信念,會決定該人所處的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會強化原有的信念。像是認為自己懶惰無能而躺在床上,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了自己的信念。此理論中,認為人對自己的信念會受到社會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認知(Cognitive factors)、性格與行為(Behavior)這三種因素影響。人在做任何事情時會有個人的目標,自我評價等,這些自我評價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自我目標,自我評價,及個人心理狀態的評估就是自我效能。Bandura 認為,人類既不是全然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也不全然受環境影響。個體並非單方向的由環境影響,個體也可以主動的影響環境,他提出了三項重要的概念來闡述之。 # 社會學習理論途徑:強調的是行為與人格塑造中認知歷程的獲得和維持。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的「仿效歷程(modeling)」,即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學習到複雜的行為模式。利用過往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經驗,預見自己未來行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仿效和一般的模仿(initiation)並不相同。模仿世人精確地複製單純的動作的過程。仿效則是指人藉由觀察去學習其他人行為背後的準則而非特定的行為反應,這些準則在未來各體的行為是具有指導的作用。然而,仿效和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認同,是指個體對於某一行為準則有內化的過程,而仿效則沒有。) # 自我調節:Bandura 認為大部分的動機皆是由認知所引發的,其預期結果並實現的能力。其強調人是主動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動的反應者,因每個人所設定的目標不同,並發展出各自的期望、標準及評估的機制,使人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走向,而非受制於環境與命運。 # [[w:相互決定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 主張「'''個體內在特徵、外顯行為和身處情境'''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相互決定論主張,個體的行為結果是由受情境影響,而情境又間接地影響了個體的內在特質。換言之,人們可以透過自身行為營造出正向環境,且若目標達成,外在成功會連帶改變內在的信念認知、情緒與感受。 舉例:當個人對自己能力 / 性格的信念會決定所處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他自己的信念。舉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太好(情境因素),所以產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或認為即使去上課也沒用的想法(認知層面),然後又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所以決定不去上課(具體行為),又因為沒有去上課而考得更不好,產生此一負面循環,同時因為常常不去上課的行為,使周遭他人有了自己是個懶惰的人,於是又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影響。 補充: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濫觴於巴夫洛夫的制約反應實驗,認為人是否採取某種行為皆是受過去經驗裡做該行為的結果影響。因此,人的學習必須直接從經驗得來。相反的,Bandura 提出人可經由觀察來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直接學習。學習的對象可以是簡單的,如觀察他人如何操作某項儀器,也可以是複雜的,例如孩子從大人的對話反映中學習如何人際應對。 *米歇爾則接續交互決定論,提出「'''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其發現同一個個體(外向)在不同情境下並不會產生一致的行為(多話),其中取決於情境的強弱(規範性的高低)。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詳細說明個體內在心智如何運作,並對身處情境發生交互作用,繼而衍伸後續的外顯行為,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當某個個體處於某個情境中時,該情境就會激活某些相互聯繫的單元,彼此之間又發生特定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針對不同情境所產生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米歇爾也正是個體間的差異,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讓自己產生不同行為模式的獨特心理表象,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個體又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情緒。例如同樣看到街上走過的老人,有人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會想像自己老了的樣子。此理論可整理為以下三項概念: # 個體認知及情感成分相互串連,形成複雜的心智系統。 # 社會情境的不同面向會激發新制系統中吧同的任之與情感成份。 # 「內在心智系統」與「外在情境線索」會形成獨特的相互關係,人的行為反應會隨著不同去調整和改變。 === 互動論([[wikipedia:Interactionism|Interactionist view]]) === 人本身的特質與情境共同影響思想和行為,內在特質確實存在,但其表現受到環境的左右。不論是特質或情境,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所以學者開始同時考慮兩種因素,特別是互動取向(Interactionist approach)論者,其中心觀點為特質之間或者特質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必須視個體所處的情境而定。互動論者融合了特質論和情境論,互動論者相信人們只有在同時考慮性格和情境兩者才能預測人們的行為。 === 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emotional_selectivity_theory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在過去的時代,由於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心理學界主要的研究對象會放在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上。然而,由於二十世紀以降生醫藥學的發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逐漸拉長。現今,活到七八十歲的人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性格發展便成為一個新興的重要議題。為了解釋不同年齡層的行為差異,心理學家卡汀生([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a_L._Carstensen Laura L. Cartenson])提出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基本想法是人會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意識到不同的機會與限制,進而形成當時的行為動機。以二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由於知道未來的生命還相當漫長,因此會把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未來的長期目標,例如技巧或是能力,以便在未來幾十年的光陰中使用。相反的,對於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來說,由於意識到自己未來的生命已經不長,因此不會把時間投注在長期的目標,而會投注在能夠短時間內得到正面情緒回饋的互動上。這些活動像是跟老朋友相聚談天,或是跟親人團聚等等。這樣的理論受到了研究結果的支持(Cartenson & Fredrickson,1998)。 ===性格的生物基礎=== * '''行為系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 go/ approach system):與外向性有關,對酬賞敏感,產生正向感覺與趨近行為,此系統敏感容易衝動,導致藥物濫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 stop/avoidance system):與神經質有關,受威脅性刺激激發,引起焦慮與行為抑制。此系統敏感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 :上述兩個系統與生理有相關,如內向與外向的人在玩牌賭贏或賭輸時會有不同的腦波(EEG)模式,而 EEG 顯示腦部左側前葉與 BAS 較有關係,右側前葉則與 BIS 較有關係。在嬰兒期間右前葉的活性較高者四歲時會顯得較抑制,對新鮮刺激較少注意,同時成長後見到新鮮的刺激有較高的杏仁核活動(恐懼)。相對的左側前葉活性較高者則對新鮮刺激注意較多。 * '''Eysenck 三大性格向度的神經基礎''': #內向/外向性-大腦皮質的激發(arousal):內向者生來具有較高的激發水平(level of arousal),對刺激較敏感,所經驗到的感受較強。 #神經質-自律神經系統:高神經質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性較高且迅速,當危險消失時仍無法馬上減輕其活動量。 #精神病-內分泌:對自己行為缺乏控制或是不能學會抑制某些反應的能力。這與遺傳有關,也與腦中某些神經傳導素缺乏(如 5-HT)有關。自主神經系統低反應性對刺激不敏感,容易鋌而走險而不自知,可預測其犯罪傾向。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體液說]''': :體液說中則將人分為'''多血質'''(具有過多的血液,充滿活力和動力)、'''膽汁質'''(具有過多的黃膽汁,容易激怒)、'''抑鬱質'''(具有過多的黑膽汁,通常表現為憂鬱和悲哀)、'''黏液質'''(具有過多的黏液,使人遲緩或者懶惰),然而體液說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任何實驗得以驗證之。 :而現今,則有很多人依據血型做性格分析,如 A 血型者(喜歡在牆邊)、B 血型者(喜歡在中間)、C 血型者(喜歡走來走去)、AB 血型者(喜歡在角落)就如同現代版的體液說,雖然眾說紛紜,卻也都沒有很穩固的科學根據。 :相關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CK02sUTVI 日本小朋友/幼兒的血型實驗]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气质的体型说 Sheldon 體型説]''': :Sheldon 將體型由瘦到胖分為三種類型: #外胚型(Ectomorph):思維退縮。 #中胚型(Mesomorph):好動、侵犯。 #內胚型(Endomorph):快樂、喜好社交。 :這樣的說法與我們說的「心寬體胖」相符,並且我們也能觀察到小狗會比大狗更神經質,但此說法並無可靠科學依據。 :*'''希思卡特公式(Heath–Carter formula)''' ::此公式是由 Barbara Honeyman Heath 和 Lindsay Carter 藉由應用 Sheldon 的概念發明的。此公式計算每個人三種類型的七分制評分,0 代表毫無相關,7 代表相關性極強。 ::計算 ectomorphy 的時候需要:身高(height)、體重(mass)。 ::計算 mesomorphy 的時候需要:肱骨寬度(humerus breadth)、股骨寬度(femur breadth)、上臂周長(upper arm girth)、最大小腿周長(max calf girth)、身高(height)。 ::計算 endomorphy 的時候需要:三頭肌皮褶(tricep skinfold)、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脊柱上皮褶(supraspinal skinfold)、身高(height)。 ::*''Ectomorphy '':計算 {{link-en|Ponderal Index|corpulence index}}: <math>\text{PI}=\frac{\text{height}[cm]}{(\text{mass}[kg])^{1/3}}</math> ::: If <math>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732 * PI) - 28.58</math> ::: If <math>39.65 < 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463 * PI) - 17.615</math> ::: If <math>PI < 39.65</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5</math> ::*<math>\begin{align}\text{Mesomorphy} &=(0.858 * \text{humerus breadth}[cm]) \\ &+ (0.601 * \text{femur breadth}[cm]) \\ &+ (0.188 * \text{upper arm girth}[cm]) \\ &+ (0.161 * \text{max calf girth}[cm]) \\ &- (0.131 * \text{height}[cm]) \\ &+ 4.5 \end{align} </math> ::*<math>\text{Endomorphy} = -0.7182 + 0.145x - 0.00068x^2 + 0.0000014x^3</math> :::where:<math>x = (\text{tricep skinfold}[mm] + \text{subscapular skinfold}[mm] + \text{supraspinal skinfold}[mm]) * (\frac{170.18}{\text{height}[cm]})</math> ==性格與社會發展==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他們的睡眠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新生兒很容易入睡,有的新生兒需要照顧者安撫才能入睡。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新生兒的「氣質」 (temperament),亦即個性,可以從嬰兒的活動水準、對新奇事物的反應和易怒程度等面向來區分<ref>Rothbart & Bates, 1998</ref>。 ===氣質=== 氣質為具有生物基礎的行為傾向,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性格與氣質的差異在於氣質是純描述的,但性格有理論意義,前者為表象而後者為深層結構。 '''1. 氣質傾向''' :Buss & Plomin(1996)<ref>Buss & Plomin(1996)</ref>等人根據遺傳分析提出四種氣質傾向: :(1)'''社會性'''(Sociability):指個人偏好與他人在一起的程度。 :(2)'''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激發的程度,包括沮喪、恐懼或憤怒等三種情緒成分,'''具遺傳性'''。 :(3)'''活動性'''(Activity):個人所展現的體能活力和速度。 :(4)'''衝動性'''(Impulsitivity):個人傾向於立即快速地回應刺激,並且不顧行為後果。 :Buss 等人的研究指出,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舉例來說,兒童時期展現高度社交傾向的人,長大後仍喜歡結交新朋友;小時候活潑好動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活力充沛。同時,他們也從雙胞胎研究中發現,同卵雙胞胎在這些氣質向度的相似性,比異卵雙胞胎來的高。 :除了上述的性格和氣質向度外,神經科學則從大腦運作方式與神經傳遞物質探討生物條件對性格的影響。舉例來說,大腦中的[[w:杏仁核|杏仁核]]對於負面情緒的學習和反應特別重要;而神經傳導物中的[[w:血清素|血清素]]也與心情、易怒、衝動有關,血清素分泌較少時較容易產生憂鬱或暴力衝動。 '''2. 行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 :1980 年代 Jerome Kag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rome_Kagan]根據實驗將兒童的氣質分為'''抑制型'''(inhibited)和'''非抑制型'''(uninhibited)兩類,用以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雖然是觀察結果,但亦有證據顯示其於生物學之基礎,像是[[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之活化、[[w:杏仁核|杏仁核]]活性增加等。Kagan的研究顯示此氣質對於未來精神病的影響,包含有較高比例出現社交恐懼、[[w:焦虑症|多重焦慮]]診斷。 ::(1)抑制型兒童:在面臨陌生環境的最初時間內,兒童若表現出'''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 ::(2)非抑制型兒童:若兒童在最初的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於交際或主動接近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 ::(3)混合型兒童:也有部分兒童是屬於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體。 '''3. 明顯的氣質''' ::(1)'''害羞'''(Shyness and inhibition):Kagan 認為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如:腎上腺[[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較高。這些孩子長大後較不願意過度暴露於外界或社會刺激中,杏仁核對陌生臉孔反應較為強烈。但後天環境(社會文化)或父母的對待足以改變這一特性。 ::(2)'''尋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高危險工作者身上。尋求刺激的男生與單胺類氧化脢([[w:單胺氧化酶|單胺氧化酶]] MAOB, monoamine oxidase-B)過低。這個酵素用來分解單胺類,暗示其單胺類傳導素分泌後不易被分解。 {| class="wikitable" |- ! !! 類型 !! 說明 |- | 氣質傾向 || 社會性、情緒性、活動性、衝動性 || 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 | 行為抑制 || 抑制型、非抑制型、混和型 || 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 |- | 明顯的氣質 || 害羞、尋求刺激 || 害羞: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 尋求刺激: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身上。 |} === 早期社會行為 === :剛出生的嬰兒微笑是嘴角揚起、牽動眼周肌肉等肌肉的反射性動作,但此卻會鼓勵照顧者持續與嬰兒互動。大約三四個月大時,嬰兒開始出現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此時的笑已具社會意義,嬰兒看著熟悉者的臉孔或聽到他們發出的聲音時會微笑,並且不會對陌生人有明顯的負面情緒。然而在大約六個月大時,許多嬰兒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比例大約在八個月到一歲之間大幅增加。嬰兒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的反應,這種情況在十四到十八個月大間達到高峰,等兒童到三歲時,當父母短暫離開幾分鐘,他們大多數都可以自在地和其他兒童、成人相處。影響「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記憶能力的增長 :嬰兒在六個月大之後逐漸能夠記住事件,因而害怕事件的變化。因此,陌生人焦慮的出現是因偵測到不尋常的刺激。當兒童的認知能力增長,了解到陌生人沒有危險性,恐懼心理就會降低。此外,記憶能力的提升也和分離焦慮有關:當嬰兒記得幾分鐘之前照顧者還在眼前,進而注意到照顧者目前不在身旁,因此產生不安。若記憶能力更進一步發展,兒童可以預期照顧者短暫分離之後一定會回來,並降低分離焦慮。 二、自主獨立性的發展 :一歲的嬰兒相當依賴成人提供的照顧,但是兩歲的兒童可以自己拿玩具,也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兒童對照顧者的要求逐漸降低,因此照顧者短暫離開就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活動。 === [[w:依附理論|依附關係]] === :'''依附'''(attachment)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的相處型態,幼兒因為和高依附對象在一起時很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心地探索陌生的環境。佛洛伊德曾假設依附的產生原因是因為依附對象是提供食物的來源,然而這個假說被後續的'''[[w:哈里·哈洛|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研究給推翻,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設置了一隻鐵絲身與木頭的鐵絲猴媽媽,在其身上接上奶瓶,能夠提供小猴奶水;同時,科學家也放了一隻絨布做的、但不提供奶水的絨布猴媽媽在旁邊。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小猴會在肚子餓時到鐵絲猴媽媽處喝奶水,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窩在絨布猴媽媽身邊,若遇到危險(實驗者放入的張牙舞爪的怪物)時,小猴子的恐懼感會因為擁抱絨布猴媽媽而緩和,也比較願意探索原本不敢靠近的怪物。並且,即使絨布猴媽媽會噴出強勁氣流或冰冷的水柱,甚至伸出鐵釘刺傷小猴,小猴依然會在驚嚇跳開之後回到絨布猴的懷抱中尋求撫慰,而非就此轉向鐵絲猴。由此可知,相較於給予食物的鐵絲猴媽媽,小猴更願意也更喜歡具溫柔觸感的絨布猴媽媽,也就推翻了因為「提供食物」而產生依附的假說了。 :依附理論的概念最早由約翰·鮑比([[w:John Bowlby|John Bowlby]])提出,他提及與一群犯罪少年的訪談內容,這些少年除了喜歡偷東西,對於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際互動也非常冷漠,經過訪談後,他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大多與母親分開,甚至被遺棄,他也因此提出了依附理論的雛型: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o)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了解到依附關係的來源後,科學家進一步分類各種依附型態,瑪麗·愛因斯沃斯([[w: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為約翰•鮑比的學生,她在烏干達和美國間觀察親子的互動方式,進而發展出評量嬰兒依附型態的實驗程序──「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科學家以照顧者和兒童分離、重聚時兩者的互動來區分依附型態。 {| class="wikitable" |+陌生情境程序的段落 |1.照顧者和孩子進入房間,照顧者把嬰兒放在地板上,周圍有玩具圍繞,然後自己坐在房間的另一邊。 |- |2.女性陌生人進入房間,安靜坐下一分鐘後,嘗試跟嬰兒一起玩玩具。 |- |3.照顧者悄悄離開房間,如果嬰兒不難過,陌生人重新安靜坐著;若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4.照顧者回到房間,參與嬰兒的遊戲,此時陌生人悄悄溜出房間。 |- |5.照顧者再度離開房間,留下嬰兒單獨在房間裡。 |- |6.陌生人回到房間,如果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7.照顧者回到房間,陌生人溜出房間。 |} 愛因斯沃斯以上述的實驗結果把嬰兒的依附型態區分為兩種類型,安全性依附與焦慮性依附,而焦慮性依附又可以分成三種次類型,分別是逃避型、衝突型、迷失型: *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此類的嬰兒在研究結果中佔大多數。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嬰兒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例如索要抱抱),而且這類型的嬰兒也比較容易被陌生人安撫。安全依附有助於嬰兒的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於親本分離並且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 「'''焦慮性的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對於照顧者的離開或回來都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但是,如果他們出現苦惱的反應,陌生人和照顧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安撫他們。這類型的嬰兒對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通常為主要照顧者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 「'''焦慮性的衝突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類型嬰兒在照顧者離開時會非常的沮喪,但是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嬰兒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變得十分矛盾。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例如吵著想要媽媽抱,但當媽媽真的抱起他們時,又扭動身體要下來)。此類的嬰兒不容易被陌生人安撫,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 「'''焦慮性的迷失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嬰兒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但常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例如,重聚時會接近照顧者,但真的被抱起時並不會看著她,而且安撫之後又會突然大哭。嬰兒通常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嬰兒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根據對60名新生兒在一周歲前的追蹤調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歲前的階段性發展理論。根據該理論[8],在新生兒剛出生的第一個周年裡,依附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0 到 6周,小兒的笑與哭並不針對特定的人物。 #非選擇性依附(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6周 到 7個月、開始注意不同的人物。 #選擇性依附(specific attachment):7個月 到 11個月、對某一個人物強烈的依附。對一些其他人物的明顯依附也時常伴隨。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被認為基本正確,但是學術界對這個理論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質疑和反對: #學者們對得出這一理論的實驗方法提出了質疑。由於對60名新生兒的追從調查中,部分新生兒的行為表現是有他們的父母自行記錄的,學者們認為這些父母可能在長期的記錄中會出現誤報或草率記錄的現象,導致調查數據不準確。 #一些學者們認為所謂的「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 新生兒並非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具體任務的存在。一些學者們認為即使是非常年輕的新生兒也具有對特定人物的反應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論文中展示了兩周歲的新生兒可以辨別他們母親臉型和聲音的能力。 ===基因與性格的關係=== 長年以來人們相信父母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且某些研究結果支持性格本身具有可遺傳性,例如:關於撫養與親生的研究就在探討性格是否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實驗發現,母親/父親與親生子女的性格相關性分別為 0.15 與 0.2,遠高於撫養子女的 0.01 與 0.08,可以用來證明性格的先天遺傳特性。還有像是 1989 年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B0%BC%E8%8B%8F%E8%BE%BE%E5%8F%8C%E5%AD%90%E5%AE%B6%E5%BA%AD%E7%A0%94%E7%A9%B6 明尼蘇達雙子家庭研究]。在探討基因與性格的關係時,可藉由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生長環境的異同來分析,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性格比異卵雙胞胎更接近。 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顯示基因的效果會受到後天經驗的調節,環境不僅與基因互動影響當世代表現,也會對基因有所選擇,也就是環境推動了演化。其運作的機制是:在不涉及核苷酸序列改變的前提下,功能性相關的染色體改變。此種染色體改變的機制包括「DNA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和「組織蛋白修飾 (histone modification) 」等,這樣的調控機制皆能在不影響DNA序列的前提下,造成基因表達的不同。另外,藉由抑制蛋白結合在DNA的沉默基因區域,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這些表觀遺傳學上的變化,也就是表觀遺傳現象,可能可以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保留下來,並可能持續遺傳好幾代,而這些變化都僅僅是在非基因因素的層次上,導致生物體基因表達的不同。 ===性格的演化與變異=== 一個世紀以來,[[w:Charles Darwin|Darwin]](1859)<ref>[[w: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ref>演化理論在生物學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近代演化心理學則源自於 [[w:E. O. Wilson|Wilson]](1975)<ref>[[w: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ref>的社會生物學研究。[[w:社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和日後的[[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設是:在演化過程中,提高有機體生存及繁衍子代機會的行為經過天擇被保留,並成為人類性格的面向。 許多演化心理學研究都集中在擇偶議題上,擇偶涉及同性之間的競爭。由於男性與女性的功能不同,因此擇偶標準也有差異。女性擇偶時傾向於優先考量男性是否具有能穩定地提供情感與經濟資源的性格特徵與經濟條件,此一傾向見諸於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對象未來擁有穩定的工作或賺錢的能力(如學歷),以及比男性更偏好對象具有嚴謹自律性(特別是努力工作、認真負責、可倚賴性等三項特徵)、成熟穩重與積極剛毅的性格特性。女性此種擇偶偏好,顯然有利於其成功地養育後代。另一方面,男性無論是長期擇偶抑或短期擇交,皆比女性更重視對象的年輕貌美,也比女性更會認為多偶的優點可滿足性慾,男性的此種偏好模式顯然也有利於繁衍更多的後代。因此,兩性的擇偶偏好差異可謂符合親職投資說的預測。在吸引異性方面,男性認為對女性展現才能、經濟資源及正面性格特徵等方式較為有效,而女性大抵也偏好此種男性,顯示異性間的性擇可能促成同性間的擇偶競爭。本研究的發現雖然與美國相關研究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但我國女性可能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而更強烈偏好認真負責、可以倚賴的男性。 演化論者還提出其他有爭議的說法,他們根據擇偶偏好的差異性,主張性關係忠誠和嫉妒來源應當存在性別差異。由於男性的擇偶需求較為頻繁,使他們比女性更容易出軌,也更關心伴侶是否忠實,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投資於他人的後代。這代表男性較可能背叛自己的伴侶,並且在遭到背叛時表現較強烈的嫉妒,且當男性激烈競爭伴侶時可能會導致暴力,例如 Wilson 和 Daly(1985)<ref>Wilson, M., & Daly, M. (1985). Competitiveness, risk taking, and violence: The young male syndrome. Ethology & Sociobiology, 6(1), 59–73.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5)90041-X</ref>發現男性的親密暴力或加害人殺害其伴侶通常跟性忌妒與男性所有權相關。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看來相當冷酷,因為物種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有助於適應,而且影響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原因都在基因之中,上述論點降低積極改變的可能性。演化關乎改變,演化論者首先強調:當環境改變時,有機體唯有適應改變才有可能生存並繁衍後代,其演化造成的改變速度比我們所期待的更緩慢。 #對演化取向的評價 #有些批評者指出,演化心理學為當今不公平的社會狀況提供辯護,倘若女生在經濟和政治權力上低於男性,是因為物種演化適應的結果;倘若男性毆妻或是外遇,都是基因的影響造成的;假設某些種族在社會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和財富,這是因為其行為經過天擇而保留,或是其基因較為優異。演化論者也受到科學社群的批評,他們指出,演化心理學的假說無法進行驗證,演化心理學以繁衍策略來解釋某些現象,但其實研究者通常都能找到其他解釋,例如性格特質的性別差異可能出於體型或力氣有別。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己本身存在的體驗,這種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由態度、性格、價值觀等組成,可以藉由經驗、反思、他人的反饋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雖然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皆認為其是個體對自己的主觀知覺及判斷,包含生理狀態、人格、態度、社會角色、過去經驗等認知。人在幼兒時期就會產生辨識自我的基本能力,而在之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五種主要途徑 # 反映評價:也叫做反射性評價,是從他人得到關於自己的信息,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 社會比較:個體會以自己的能力、成就等與他人做對比,但得出的結論很容易受到比較對象影響,如「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 # 自我知覺:是個體實踐活動的反映,自己取得的成果會成為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的特質,使之成為評價的標準 # 客觀標準:以社會上客觀的標準作為比較依據,但個體的內在、抽象的特色與能力難以評斷 # 內省:被認為是認識自我較可靠的方式,以自己個人的想法作為評斷標準,充滿主觀意識 如果用口紅在十八個月大的兒童額頭劃一個紅圈圈,然後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會想要用手擦掉前額上的記號<ref>Gallup,1998</ref>。這個「紅點」測試能檢視兒童是否已經能辨識「自我」,理解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不過,在十八個月大之前,兒童看到鏡子裡前額有紅點的小孩時,不會用手去摸自己前額的紅點,而是去碰觸鏡子裡「另一位兒童」前額的記號。這個測試為[[w:鏡子測試|鏡子測試]]。兒童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涵蓋了自我的不同層面,包含情緒的感受和存在的連續性(「昨日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兒童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雖然和他人有相似的興趣,但是也保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喜好。自我概念衍生關於自我的幾個不同面向。 ===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例如:「我不被愛」、「我值得」,以及情緒狀態,例如:勝利、絕望、驕傲和羞恥。 在兒童能辨識自我之後,經由和其他個體的互動,就會產生自我的價值,也就是產生自尊。自尊的發展,從學前到青春期呈現不同的面貌,評估自尊的向度也愈來愈多。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這種極端正向的自尊促進年幼的兒童適應環境,幫助他們在面對頻繁的失敗時,能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低年級的兒童'''通常也具有較高的正向自尊,但是不像學齡前兒童那樣誇大。當他們無法完成作業時,會感到挫折<ref>Lewis et al. 1992</ref>,但這樣的失敗並不會明顯改變自尊。 '''中高年級的兒童'''(大約八到十二歲),開始利用「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ref>Frey & Ruble, 1990</ref>。例如,注意到自己的桌球技巧不及隊友,所以認為自己不能像隊友一樣成為優秀的桌球選手;但身邊的朋友不少,顯示自己的人緣不差。學齡兒童能區分自己在不同領域的自尊,同時開始運用特質歸因。以上述例子而言,該學童可能會認為自己未來不會是運動健將,但會有不錯的人際關係。 '''青春期'''時期,「社會比較」成為建立自尊的主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之後的結果,因此相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且同伴的評價會比自我的評價更有影響力。與兒童相較,青少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故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尊心與家長師生的關聯''' 我們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則有助於我們培養自尊。如果我們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傳統上把積極、主動、勇敢、情緒經歷短暫、甚至是攻擊性強等特質視為高自尊,與以上相反的特質則直接歸類為低自尊。但這樣的歸類方式事實上十分武斷,可能只適用於某些社會發展狀態,例如像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間戰亂不斷的社會環境。也可以說,當時對人類心理狀態的研究只能從過去人類的行為歸納,社會發展到現今,這些歸納出來的理論往往已經不合用。 當今不論是心理學還是企業管理界,一般仍相信'''自尊與社會化、人際間的活躍度有關'''。高自尊的人會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且能從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而低自尊的人無法信任社會和群體,因而無法融入群體當中,演變出離群索居,甚至是暴力傾向。 自尊又分成外在和內在兩部分。外在自尊是指在與人相處時,能主動的和人互動、建立關係,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內在自尊指個人如何看待或對待自己,會決定對自己好壞的評價和信心的程度。一個自我肯定的人,對外能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能對自己採肯定的態度,而形成正向的自我意象或概念。 自尊與我們心理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自尊乃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堅信某些價值觀和原則,即使遇到反對,也準備捍衛它們,感到足夠安全,可以根據經驗修改它們。 #能夠按照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行事,相信自己的判斷,當別人不喜歡他們的選擇時不會感到內疚。 #不要浪費時間過度擔心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要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從過去學習並計劃未來,但盡情投入地活在當下。 #完全相信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失敗和困難之後不會猶豫。他們在需要時向他人尋求幫助。 #認為自己在尊嚴上與他人平等,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時接受某些才能、個人聲望或經濟地位的差異。 #了解他們對他人來說是一個有趣且有價值的人,至少對與他們有友誼的人來說是這樣。 #抵制操縱,只有在看起來合適和方便的情況下才與他人合作。 #承認並接受不同的內在感受和驅動力,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在他們選擇時才會向他人展示這些驅動力。 #能夠享受各式各樣的活動。 #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很敏感,尊重普遍接受的社會規則,不主張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繁榮的權利或願望。 #當挑戰出現時,可以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並表達不滿,而不會貶低自己或他人。 ==生命不同時期的性格發展觀點==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人格發展論(亦稱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邊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並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同時也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源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過程。 ====人格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人格發展論以五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 '''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 '''發展任務(development task)''':人生的發展任務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任務的失敗,導致下個階段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下個階段任務不可能完成。 # '''心理社會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 '''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 '''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 class="wikitable"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 ===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定義'''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意指童年到成年之間的時期,生理上大約從十二歲到十八歲。 在此時期,發展屬於個人的認同,進而影響成人期的發展。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兒童期後到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為青年期。 '''影響青少年時期性格發展的因素''' #身體發展:身體上的發展會因為早晚問題、體型胖瘦、高矮,造成個體心理不平衡,影響人格發展。此階段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會與同儕做比較,以致於只要自己何別人的身體上有不同之 處就會引發自卑或妒忌的心理,甚至用不適當的方法想和別人一樣。 #成熟速度:早熟的青少年較自信和獨立,少有叛逆傾向,社交方面表現較好;而晚熟的青少年則較為消極,依賴性強,對父母的反抗傾向亦強。 #心智能力:心智能力高的青少年除了學習能力強、處理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也較能適應新環境,發展健全的人格。 #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經驗塑造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在性格上的不同。例如: 童年時家庭的不和諧氣氛,小時候常被施予暴力行為的孩子,長大後的負面情緒 就較多、並且缺乏自信。 #同儕團體:青少年時期的少年想擺脫父母而獨立自主,反抗意識也特別強盛,少年無法接受父母或師長強迫要接受的傳統觀念或價值觀,進而想獲取同儕間的任同,且易受同儕之間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如新聞媒體的事件、人物,常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影響青少年的 人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和社會發展特徵''' 在情緒辨識上,相對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而且這個情緒處理歷程的發展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w:纹状体|紋狀體(Striatum)]])運作有關<ref>Blakemore & Robbins. 2012</ref>。青少年生理變化的時機,也就是早熟或晚熟都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早熟的男孩比起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十二歲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而且對自己的外貌和體格更加滿意,但是早熟的男孩較缺乏自我控制,他們有較高的機率會抽菸、喝酒和使用成癮藥物<ref>Williams & Dunlop, 1999</ref>。相反地,晚熟的男孩在十二歲時比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的發展較為健康<ref>Petersen, 1989</ref>。早熟對於女孩的影響和男孩不同,早熟的女孩比較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並且對自己的外觀比較不滿意<ref>Caspi & Moffitt, 1991</ref>。 一般觀念認為青春期中,子女和家長的關係較緊張,研究確實支持這一印象<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青春期時,親子間的爭執增加而親密程度減退<ref>Larson & Richards, 1991</ref>。然而,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如果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並且堅持清楚的原則,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但是,若家長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的教養方式,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ref>Baumrind, 1980</ref>。 ===老年期的性格發展=== 過去十年間,許多研究開始探討晚年的性格運作,由於老年伴隨著各種身心狀況改變,因此一開始研究預設老年人的心理經驗主要是負面的。但研究結果顯示在自尊,心理幸福感.......等客觀的量表上,老年人的情況並不比年輕人來的差,表現出相當的心理「韌性」。因此他們多半能承受老年所伴隨的生活困難、疾病等,維持相當堅強的自我信念及個人幸福感。於是德國心理學家[[wikipedia:Paul_Baltes|巴提士(Paul Baltes)]]提出「擇適補償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簡稱 SOC 模型)指出:「發展的本質涉及失去或交換,當從某生活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人們會失去某些心理特質,也會獲得新的心理特質。」因此,依照巴提士的模型,可推斷老年人雖不能再工作、劇烈運動等,但在其選擇的生活領域裡,藉由將精力投注在少數重要的生活面向上,可以補償身體或認知上的衰退,維持幸福感。<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進入高齡階段,人的生理活動逐步衰退,社會角色也開始轉變,面臨自我概念的重新定義。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性格特點,到了老年則被低沉、緩慢、沉默、冷淡的性格取代。這是因為人老了,身體多病和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身體十分健康、生活條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者生活雖有變化卻能夠良好地適應,則性格通常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由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統整」相對於「絕望」是老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統整是將過去的感受與現實狀況加以整理,並對結果感到滿意。老年人如果能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時能獲得較好的適應,反之,如果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為自己虛度一生,則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感受。 ===卡汀生的社會情緒性選擇論=== 卡汀生([[w:Laura L. Carstensen|Laura L. 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要在探討社會動機在生命過程中的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理和部分心理機能會逐漸下降,但是情緒方面卻並未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現簡單下降趨勢。其基本的想法為:「人們會察覺中不同時間點的機會和限制」。 社會情緒性選擇論有三個理論預設: *首先認為社會交往對於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認為人本質上是動機性的動物,期待實現的目標指導著人的行為; *最後認為人有著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標,目標的選擇先於活動。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目標總是存在於時間背景中,目標選擇從根本上來講依賴於時間的知覺” 。該理論宣稱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就會發生變化。個體會變得愈加挑剔,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在情緒上有意義的目標和活動。該理論還認為,動機的轉移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加工。老年人的認知加工表現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對情緒信息尤其是積極信息的注意和記憶得較好,偏好積極信息。 '''實驗過程''' 研究者分別給予老人和年輕人一張列有不同類型人物的清單,並請他們對於這些人做出評價,藉由這種方式去判斷哪一向度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研究顯示老年人較注意可增進目前情緒經驗的名單;而年輕人則會注意未來資訊的可能性,如認識新朋友,以習得關於世界的新事物。 '''研究結果''' 如果人們認為他們的未來沒有限制,往往會關注指向未來/與知識有關的目標,但如果他們覺得時間將要耗盡,他們的關注一般會轉向指向現在/與情緒有關的目標。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所以他們會追求旨在獲取信息的、指向未來的目標,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年輕人持有這樣的社交目標,會追求包括各種各樣社交夥伴的、相對更大的社交網路。然而,當人們變老,未來顯得越來越有限,他們的目標大多地指向現在而不是未來,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緒滿足。這就是老年人放棄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他們的目標指向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的確,該理論預測任何人只要認為自己的未來不長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少數幾個親密好友相處,而不是把時間用來和各種各樣的普通朋友交往——這正是年輕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所剩時日無多時人際交往的情形。該理論的研究通常會比較不同年齡組(即年輕人與老年人),但社交目標優先性的轉變是個逐漸的過程,早在成年早期就開始了。更重要的是,該理論聲稱社交目標的轉移並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與衰老有關的時間觀念的變化所引起。研究者也發現在不同的樣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 如該理論一開始所預期的,老年人將思考集中在名單上人物的情緒特性,較不在乎是否可以獲得對未來有用的資訊。相對的,年輕人則是將焦點集中在認識新人物,已獲得新訊息的可能性上,而不在意是否帶來正向情緒。由於老年人知道自己已處於生命晚期,因此較注意會伴隨立即情緒回饋的社會經驗。有趣的是,後續研究在帶有愛滋病陽性反應的男性身上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他們均面臨生命消逝的情境,因而和老年人一樣非常關注能立即帶來正向情緒回饋的社會關係。<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 最新研究 == ===基因、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ref>=== ====前言==== 政治興趣是其中一個能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的因素,但對於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的由來,人們還不是了解很多。而越來越多研究在嘗試闡明生物與心理因子在政治興趣上所扮演的角色。近期,在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裡也顯示了大部分性格特質是可遺傳且與政治興趣有一定的聯繫。 ====內容==== 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係一種對於政治的好奇,關心或關注。而近期研究也顯示個人的年齡,收入與教育程度都與個人的政治興趣成正向關係。近期的研究著重於了解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 ====人格特質與政治====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 # 外向性(extraversion):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因為外向的人更願意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信念。<br> # 神經質(neuroticism):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的人更容易比一般人產生焦慮的狀態,因此他們不願與參與容易引起衝突且使得他們更焦慮的政治。<br>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認真、勤奮、小心翼翼,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的人趨向於認為政治係一種公民的責任且係一種社會常態。<br> # 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人不喜歡發生衝突,而政治經常伴隨著無可避免的衝突。<br>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人更願意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知識。經驗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br> 結果顯示政治興趣與性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有顯著的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研究裡只解釋了一部分在政治興趣程度的差異性,政治興趣的差異還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影響。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 ===== 針對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中自由-保守的光譜之研究指出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有關。將親和性的定義拆解成同理心與禮貌兩個向度之後發現,在親和性中的同理心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與利他主義;而在禮貌的向度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在盡責性中的守序向度,也與保守主義與傳統主義相關。相對地,在經驗開放性得分較高者,則與保守主義呈現負相關。雖然此研究也指出人格不是決定政治態度的唯一條件,但在政治逐漸極化的今日,理解人格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ref>Hirsh, J. B., DeYoung, C. G., Xu, X., & Peterson, J. B. (2010). Compassionate liberals and polite conservatives: Associations of agreeableness with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5), 655-664.</ref>。 ===== MBTI 與政治態度 ===== 研究指出,MBTI 與政治態度大致而言沒有顯著的關連。在 MBTI 的四個向度中,只有外向 - 內向的向度與政治傾向有關。在自由 - 保守的政治態度光譜中,外向者比內向者顯著傾向自由派。但同時,其他的因素,例如對於不確定性的接受程度對於政治態度有更大的影響。<ref>Lytwyn, T. (2012). The persona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s and political views. Res Publica-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7(1), 11.</ref> =====公共服務動機(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Perry 和Wise 兩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指「個人受到公共制度與組織區使得一種傾向」。包含理性動機、基於規範動機、以及情感動機。說明如下: #'''理性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 #'''規範的動機''':是指對規範的遵從。 #'''情感動機''':指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情感反應。例如:對政體價值的熱愛、對他人的同情心等。 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動機是為「個人對來自公共機構的獨特的動機反應傾向,該定義清楚強調動機訴求,例如與公共組織有關的公民責任和同情心。」 另外,關於PSM的相關實務研究,Perry 將公共服務動機分為4個構面,說明如下: #'''公共服務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政府爲解決公共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或者是服務,能夠認同並參與其中。 #'''公共價值的承諾'''(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是指願意對民眾有益事項的付出程度。 #'''同情心''':(Compassion):指對別人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樣的情緒或感情。 #'''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代表為了正義或其他利益而捨棄自身的利益甚至性命,為一無私的行為。 ===以五大特質連結性格與利社會行為<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6652859</ref>=== ====摘要==== 利社會性格的探討長期爭議不斷,近年來許多研究試圖探討利社會行為背後的模式及原因,參考並延伸先前的研究,我們知道利社會行為和五大特質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成正相關,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成負相關。 ====內容==== 此研究假設在五大特質中,親和性與情緒不穩定性為最直接導向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的兩項特質,且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分別為促進或減少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的因素,其中同理關懷較具主導性。 研究中做了三種模型來討論五大特質和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間的關係,分別為五大特質模型、濃縮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開放性)、利社會人格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而模型優劣依序為利社會人格模型、濃縮模型、五大特質模型。 ====結論==== 研究結果認為親和性的確和同理關懷有很大的關連,且具備低親和性的人並非不會同理關懷,而是需要適當的刺激才會產生,但並無法明確地指出情緒不穩定性對個人苦惱有無增減,以及個人苦惱是否會減少利社會行為。 ===性與人格=== ====前言==== 在著名的性學大師金賽(Kinsey)之前,有關性與人格之間的關聯可說是鳳毛麟角。事實上,就算是金賽大師,在人格與性之間的關係依然著墨不多,主要還是側重在性與性高潮之間的影響。因此,以科學化的方式來研究性與人格的研究歷史不超過 20 年,許多部分仍待釐清。本篇將繼承部分先前遺傳學與人格的內容,分別探討性對於外向人格、內向人格與情緒化人格之間的交互關係。 ====研究內容==== 首先,讓我們看看外向型的人。<br> 大致上,外向者通常比較好交際、富領導力、喜歡追求感官刺激,但卻善變,而且相當不重視道德行為。他們在性方面的行為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徵,而明確地給予他們如下的模式: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提早具有性交經驗。 也許可以想到更多類似的假設,但以上這些已足以顯示「外向型」理論可導衍出的行為預測。當然,我們也可以針對神經質或情緒化者性格向度與性行為之關係加以預測,但不對此加以詳述,原因是神經質者所具有的憂慮和恐懼本質,往往使他們對性方面有關事項避之猶恐不及,遑論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 ====結論==== 有關性類型所得的重要資料很多,將它們予以濃縮。誠如所料地,外向者較少手淫,但較早開始有愛撫的行為,且較為熱衷於此。外向者也比內向者較早開始體驗性交,外向者性交次數為內向者的兩倍,同時擁有較多性伴侶。外向男性在性交前的愛撫行為比內向男性持續較久,而女性則無此種傾向。然而此點並不足為奇,畢竟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性行為方面依然由男性採取主動。至於口交行為,外向者也比內向者來得頻繁,其他各種性交姿勢均是如此(根據調查所得,超過 95℅的男性喜歡進行口交以及嘗試各種不同性交姿勢,而女性所佔的比率卻少於 5%),最後,外向女性比內向者較能體驗到性高潮。以上這些調查結果,均與我們的預料大致相同,同時也證實我們在轉換行為、制約學習各方面的實驗結果。由此可見,內外向類型對於一個人性行為的頻率,偏好方式與性高潮都具有決定性。 ===五大性格與健康的關係=== 人們是否會因為其性格而對身體健康、甚至對壽命長短造成影響呢?比如就直覺上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個具有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的人對於自我健康管理比較要求;具有外向(extroversion)特性的人會較常進行社交活動,比較少整天宅在家裡使活動量過少等。 對於以上想法,根據 Joshua Jackson 等人在 2015 的一項研究,他們將 600 名受試者在 1935-1938 年所作的性格測試換算成大五性格指標,並觀察他們的壽命。他們發現對於男性而言在他人視角下,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29%;而開放性(open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然而其他三項特質並未對壽命有顯著影響。對於女性而言,當在他人視角下的親和力(agreeable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而他人視角下的神經質(neuroticism)比平均低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其他特質則與壽命沒有關聯。在自評性格方面,男性死亡風險同樣的隨審慎或開放性增加而降低;但是女性的死亡風險卻與自評性格沒有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Joshua |first1=Jackson et al. |date= Mar 2015 |title= Your friends know how long you will live: a 75-year study of peer-rate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26 |issue=3 |pages=335-340}}</ref>Jasna Hudek-Knezevic 與 Igor Kardum 在 2009 年也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觀察 822 名健康自願者(384 男 438 女)大五性格與健康狀態的關聯,得到大五性格裡神經質與健康狀況具有最強的關係,但基本上五種性格都與健康有些微的關聯性。<ref>{{Cite journal|last=Hudek-Knežević|first=Jasna|last2=Kardum|first2=Igor|date=2009|title=Five-facto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3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s Predictors of Health|journal=Croatian Medical Journal|volume=50|issue=4|pages=394–402|doi=10.3325/cmj.2009.50.394}}</ref>另外在一份研究日本老人的論文裡,審慎、外向性和開放性高的人死亡風險較低。<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Iwasa H, Masui Y, Gondo Y, Inagaki H, Kawaai C, Suzuki T | title = Person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dwell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journal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volume = 16 | issue = 5 | pages = 399–405 | date = May 2008}}</ref> 除了統計上的證據之外,研究發現不同性格也有不同的免疫系統表現。他們招募了 121 位平均年齡 24 歲的受試者檢驗他們血液中的免疫相關基因轉錄出的 RNA,結果發現外向性較高的人會伴隨高促炎基因的表現,而較審慎性的人伴隨著促炎基因表現量的降低。<ref>{{cite journal| last1= Kavita |first1=Vedhara et al. |year=2015 |title= Persona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eukocyte transcriptome? |journ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volume=52 |pages=72-82}}</ref> ===五大性格與休閒活動=== 就心理學領域而言,普遍認為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自我抉擇(self-determination)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決定休閒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故人類的休閒行為極可能反應個人人格因素。將各研究對五大人格特質與休閒行為關聯進行統整得出下表: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參與行為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相關之休閒行為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不參與休閒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運動冒險性休閒、社交服務性休閒、常參與各類休閒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知識藝術性休閒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社交服務性休閒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知識藝術性休閒、閒意放鬆型休閒 |} ===五大性格與休閒阻礙=== 休閒阻礙指影響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續參與某休閒活動的因素。休閒阻礙程度越高,休閒參與程度似乎越低,研究者依據此定義提出下列假說:<ref>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8107/2/701802.pdf</ref> 一、個人內在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二、人際間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三、結構性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四、整體休閒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阻礙關係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假定具相關之休閒阻礙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個人內在阻礙高、人際間阻礙高、整體休閒阻礙高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個人內在阻礙低、人際間阻礙低、整體休閒阻礙低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不明確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人際間阻礙低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個人內在阻礙高 |} ===五大性格和學生主修之大學科系關係=== 各個科系裡頭的學生們是否具有相似的特質?或是統計上具有共同的某些特質呢?不同學院的學生之間五大性格的比例可能存在差異。Vedel (2016) 綜整歷年相關研究,主要可看到<ref>Vedel.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11</nowiki></ref>: # 美術系和心理系的學生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在統計上有比較高的數字 # 政治系在經驗開放性(Openness)統計數字較高 # 經濟系,法律系,政治系和醫學系在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統計數字較高 # 醫學院和心理學,藝術系和科學類科的學生在愉悅的(Agreeableness)特質具有較高數值 # 比較特別的部分是,藝術系的學生在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個體對目標的自律性,堅持性,盡責性,具有比較低的統計數字 儘管研究結果呈現統計數字且在統計意義上具有顯著差異,然而,各個領域存在著例外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升學和就職前可藉由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傾向,可作為後續職涯探索的參考。 ====五大性格在不同國家的差異==== 特質論心理學家對於上述五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興趣,因此做了很多研究。心理學家(De Raad、 Perugini、 Hrebickova、Szatora)曾設計由英文翻譯成歐洲各國語言的特質測量工具(五大性格量表:NEO-PI-R),並以歐洲各國人家人民做為調查對象,發現這五大因素普遍存在歐洲各國的人民。然而,上述研究受到抨擊,認為由英文翻譯成各國的測量工具裡,心理學家強加的名詞對測量的結果的反應會有偏差。比如說,某個文化可能原本不重視心裡的開放度,但是由於在測量工具中心理學家特別列了一個心裡開放度的選項,而使測量對象被提醒,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有鑑於此,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要透過研究各國語言與性格有關的詞彙或描述來做研究。結果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裡都有上述的五大因素模式,大部分的國家裡只有外向性,親和力,審慎度三項是比較共同的。因此,五大因素在各國裡皆出現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學家在研究華人語言對性格的描述時,發現有大量詞彙描述了沒有出現在五大因素架構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精明幹練、勤儉橫毅、溫順隨和、誠信淡泊、豪邁直爽、與樂觀自在。這些研究的結果可以導引出兩項結論:首先,具有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反映著這些特質很可能是天生,也就是人與生俱來本就具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具有生物的基礎,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則代表著人的特質表現與文化有關,也就是文化會導引進來塑造人的特質,或是讓某些特質被放大。這代表文化在促進個體對所處環境的適應表現中,有很大的影響。 ===性格特質對壓力造成的影響=== 韓國國家基金會分析性格的五大特質與性別<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20051?report=abstract</ref><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81419</ref>,個體意識到之壓力與壓力所造成之症狀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想要知道個性是否對壓力的感受造成影響。此實驗測試了 3950 個個體,分別使用各個量表來分析其壓力指數,壓力症狀,以及個性的資料。 實驗結果發現,神經質(Neuroticism)和 外向性(Extraversion)對壓力有直接的影響,而其中,較高的神經質(Neuroticism)特性和較低落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愉悅的(Agreeableness)以及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會讓人容易產生高壓力以及高壓力症狀。 ===成人初期是人格發展的熔爐===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以成人初期和青少年晚期為重點的人格發展研究迅速加快。 研究結果<ref>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400235_Social_Investment_and_Personality_A_Meta-Analysis_of_the_Relationship_of_Personality_Traits_to_Investment_in_Work_Family_Religion_and_Volunteerism</ref>發現在成年初期人格特質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成長。新社會分析模式(Neo-Socioanalytic model)和成年初顯期理論(the theory of emerging adulthood)中討論到個性和人格在成年初期時發展變化的潛在因素。 ====內容==== 新社會分析人格模型潛在地闡明個性心理學和成年初顯期的研究之間重疊和不同的地方。此研究將注意力集中在年輕人格領域的最新發展,認為性格心理學與成人初顯期研究之間有著豐富的互動關係。 此模型由四個主要和本質上不同的個性領域組成: # 特徵(Traits):在相似的狀況下中產生習慣性的思考、感覺、行為模式等。 # 價值觀和動機(Value and Motives):在人們的生活中渴望做的事或想擁有的東西。 # 能力(Abilities):被視為是自我認知的透鏡,而也包含其他部分,例如:情緒。 # 敘述(Narratives):瞭解個體本身、個體的環境,和個體的故事。 ====社會投資原則==== 社會投資被定義為對成人的社會角色所下的投資及承諾。社會對於人的投資除了技能、政策保障外,無形中也影響人們在成年初期時的自覺性和情緒穩定性等方面往往會增加。而人格特質發生變化是因為對傳統社會角色帶给他們對養育、負責任和情感穩定的經驗和期望。這是一個規範的過程,因為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投資的動機常是為了建構家庭、擴展事業,和服務社區而做出相對應的社會結構投資,而成為自身或社會所期待的成年角色。 研究指出,與工作及家庭相關的社會投資與善良、盡責性,及情緒穩定性產生高度正相關;與宗教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及社會化有高度正相關;與志願活動參與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有高度正相關,而且付出更多投資在志願參與者的性格特徵有更溫情、有組織性、負責任、少憂慮、少神經緊繃的趨勢。 社會投資對於個體的效益極大,由於社會對於個體的支持而使個體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條件,更長壽,而對於人格的養成發展也有高度相關性。 ====結論==== 現今普遍認為,人格特徵(personality traits)是發展的現象,並非靜態。其中青年期(young adulthood)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概念與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的觀點相符<ref>Roberts,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4''(5), 318–326. <nowiki>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nowiki></ref>。成年萌發期係指青少年過渡至成年的發展階段,此階段常發生於 18~25 歲期間。 ===自戀人格的異常([[w:en: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 "Narcissistic" 這個詞源自希臘神話中一名叫Narcissus的俊美青年,他因為被自己水中的倒影迷住而掉進水裡淹死。在現今時代中,也會用“自戀”來稱過度放大自我的價值的人。心理學家對“自戀”現象做研究,發現部分人會因“過度自戀”而發展成的一種人格上的疾病。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人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而在廣泛層面有幻想的傾向,例如幻想自己成功、擁有無限的權力,才華和美貌超乎常人,或是自身的愛情是很完美;這些幻想又加強了自戀性人格的自尊心、自我中心。 同時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但只要旁人指出他們的幻想不切實際,自戀的人會覺得被羞辱了,因為他們沒辦法維持別人對他們的「高度評價」;為了逃脫這種自尊被掀開後的空虛、價值低落感,他們可能會出現情緒勒索、暴力行為、反過來羞辱對方,或是出現逃避心態。 患者也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他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這種病的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非常外向,容易觀察的 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而另外一種是比較內斂的: {| class="wikitable" |- ! !! grandiose(雄偉)型自戀 !! vulnerable(脆弱)型自戀 |- | 外顯特質 || 極度外向、霸權主義且自我膨脹,利用浮誇的言行吸引別人的關注和愛慕 || 外觀上察覺不出什麼明顯的症狀,但是這類的人會對於外界眼光非常敏感。有著脆弱的自尊心卻又渴望得到肯定,會因為失敗而容易輕視和壓迫自己(如:下次一定要得到)。常透過表現的漠不關心、居高臨下、犀利批判的態度吸引他人注意。 |- | 追求目標 || 喜歡追求權力與注意,多從事政治家、明星、各界領袖等在人群中非常突出的職位 || 不特別追求權力,傾向獲得肯定和注意力,進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與形象。 |- | 負面影響 || 對患者本身沒什麼傷害,但給身邊的人傷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疾病(只傷害身邊人)。因為通常這類的患者只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而比較沒辦法去注意其他人,導致其他人受折騰。 || 受害者就是患者本身,如過度貶低自我價值,卻又太在乎他人眼光而感到痛苦。 |- | 家庭因素 || 照顧者從小過度寵溺孩子,這小孩子在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得到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 || 照顧者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冷淡,卻又對於孩子的控制十足,那麼小孩子在長大後會得到 vulnerable (脆弱)型的自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 以下 9 項症狀中,只要出現 5 項以上,就有疑似自戀性人格障礙傾向的可能: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誇耀自己的成就與才華。在毫無具體作為的情況下,要別人視他們為佼佼者、勝過所有人的卓越 # 專注在幻想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外貌或是完美的愛情 #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識份子、高階層、達官貴人等其他「特殊的人」能了解他們 # 無論受到多少的讚美,永遠覺得不夠 # 強調特權,希望別人主動對自己禮遇、提供優惠,或是自動服從、滿足自己的意願 # 跟別人相處時,會不斷佔別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需求 # 常常嫉妒、羨慕別人,但又相信別人正在嫉妒、羨慕自己 # 表現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態度 自戀性人格障礙目前所知沒有單一的成因,目前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歸類為B型人格疾患,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且每個人發生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小時候父母的期望很高、過度讚美;相反的,遭受忽視、虐待也可能形成自戀性人格障礙,每個人的特質、家庭環境、求學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 自戀性人格障礙因為自尊很脆弱、容易陷於幻想中,因此在美國的統計中,患者可能會同時濫用藥物、酗酒,讓自己沉浸在幻想裡面。目前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幫助自戀者丟掉太多虛假的自尊,建立真正的自信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成因,所以嘗試家庭療法、團體療法也是必要的;但對於自戀者來說,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也很難讓他們接受治療。不過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會偏高,先透過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可以讓他們對於「接受治療」增加一些意願,不會那麼焦慮。<ref>Campbell, W. (2018).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w_keith_campbell_the_psychology_of_narcissism#t-294988 [Accessed 16 Dec. 2018].</ref><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1262</ref> 目前自戀型人格疾患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 ===人格遺傳=== ====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 二十世紀初遺傳和環境兩派主張爭論不休。高爾頓([[w:Francis Galton|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末研究天才遺傳後,開始從事[[w:Differential psychology|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同卵雙生子遺傳相同,若有差異,應是環境影響所致;至於異卵雙生子的差別,則遺傳與環境都有影響。    1960 年代高特曼([[w:Irving Gottesman|Irving Gottesman]])研究指出,遺傳性的社會內向型人格在男性中相當顯著,而司卡([[w:Sandra Scarr|S. Scarr]])於 1969 年發現社會內外向型人格在雙生女中是由基因所決定,並認為此人格在幼兒出生後第一年即可看出,此後表現也相當穩定,可見是由遺傳而得。此後高特曼等又發現遺傳的人格特質自青年期以至成年,表現相當穩定,即未因環境影響而有顯著改變。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加,某些人格特質可能出現改變的跡象,他們推論,'''改變的成因是環境影響引發的基因功能變化'''。至 1990 年代,在社會內外向人格方面,從事人格遺傳的研究者多半認為遺傳對此項人格特質有其決定力,至於與遺傳不一致的現象,可能是生物化學的誤差所致。    此外,俄國發生學家督詹斯吉([[w:Theodosius Dobzhansky|T. Dobzhansky]])認為人格的形成,含有兩種因素,分別是發生的固定性、顯性的可塑性。人類進化的主要特徵,在於人格特質中有一種控制的可塑性,使人可透過教育,開創社會與文化,如果能繼續發展,人格特質便可從顯性方面觀察。實際上,個體的人格發展都有其獨特處,人格特質的差異即反映於環境中。<re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99/</ref> ==== 爭論 ==== 人格遺傳是爭論已久的問題,而中國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質可以遺傳。中國有龍生龍,鳳生鳳的俗語,而西方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國]中也說過:「上帝造人時放入不同的金屬,把黃金置入帝王中,白銀置入官員中,鋼鐵置入工匠中。多數兒童都像父母,不過金質父母也會偶然生出銀質子女,銀質父母也會生出金質子女」。大體上,一種父母總會生出同質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別來自先天遺傳。然而仍有許多觀點難以接受人格遺傳說,其中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 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依照宗教傳統的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無論是犯罪或行善,個體擁有絕對的自由。因此,認為某些人格特點由遺傳而定的觀點,與此宗教觀點互相衝突。(但《新約》中關於「天才」的寓言,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是對人與人之間遺傳因素不平等的認可。) # 共和國傳統:這種傳統強調每個人該獲得的平等機會,以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價值。因此討論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不平等或貶低教育價值的認同。(事實上,承認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和對教育予以重視,絲毫沒有矛盾之處。) # 精神分析傳統:這種傳統強調的是「童年事件」在人格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精神分析師可能會認為,拋出基因影響說,是一種欲低估精神分析價值的企圖。 # 可怕的集體記憶:德國納粹曾藉口荒唐的「基因理論」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然而,這些種族主義者的信條跟目前的基因研究,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 與性格遺傳相關的基因與研究==== 除了上述的推論外,科學家針對性格與遺傳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以找出這些與性格相關的基因: #類脂蛋白沉積症->無所畏懼:據美國媒體報導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后,她連警都沒有報。事實證明這類體染色體隱性疾病確實能遺傳給下一代。 #單胺氧化酶基因缺陷->高度攻擊性:1993年,《Science》期刊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皆缺少編碼單胺氧化的基因。 #血清素分泌異常->抑鬱:血清素偏低的人通常會感到焦慮,這在很多情況下會伴隨著抑鬱,這也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同時,血清素偏低也會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症、強迫症(OCD)。遺傳性的血清素分泌障礙將可能導致家族罹患憂鬱症顯著提升至一般人的數十倍。 ==其他領域研究與生活應用== ===星座與性格=== 在西方占星學中認為不同星座的人受到天體運動或潮汐的影響,因此影響了自己的性格與運勢。然而實際研究發現,部分事物並沒有和星座呈現顯著的相關性,即使有相關性,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曾有人以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歸因論」來解釋關於星座與性格的迷思,如 Mayo、White 和 Eysenck 在 197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因為太了解自己的星座,傾向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到星座描述上,因此在不知不覺也影響了自己的性格和行為。仔細觀察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可以發現內容描述空泛、模糊,部分敘述甚至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星座的性格描述之中,因此星座分析容易給人量身打造、十分準確的感覺,此現象為巴納姆效應,將在下文提出更詳細的介紹。<br> ====[[w: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被稱為巴南效應,或是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假如對性格的描述太廣泛、太普通,我們就容易對號入座,信以為真。但其實這樣廣泛的描述跟大多數人的特質都符合'''。通靈師、星座運勢、魔術師、手相閱讀者、水晶球凝視者利用巴納姆效應,讓人們相信這些對自己的描述非常獨特並準確。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放大了自我的重要性,畢竟若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支持自己,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邏輯,以符合自己的設想。例如星座運勢說這個月要防範小人,於是當有個平常就相處不太融洽的同學在你的課堂報告中提出質疑,讓你遭到當眾嘲笑時,就很容易覺得真的像星座運勢所說,然而事實是那天你的報告表現確實並不理想。 =====Ross Stagner 實驗===== 1947 年,一位名為 Ross Stagner 的心理學家讓受試者接受[[w: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的測試(主要在評測精神病人的個人、社會以及行為層面的問題),受測結束後,Stagner 並未直接按照問卷內容及受試者的填答提供受測者人格測試結果,而是提供受試者們兩份評估,分別是正確的評估和普遍化的造假報告,其分析結果和受試者的填答內容完全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從占星學、筆跡學分析中提取的語句。最後,學生們被詢問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 59%的學生選擇了假的評估報告。 =====佛瑞實驗===== 心理學家佛瑞([[w:Bertram Forer|Bertram Forer]])曾經在 1948 年對學生進行實驗,告知他們要做人格測驗。測驗後,學生拿到了個人分析,他便要求學生對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 分最低,5 分最高。然而,實際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以為這些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結果。結果平均評分為 4.26 分,可見有些語句是可以套用於任何人身上的。實驗後,佛瑞公布這些語句是由十二星座人格分析中,許多不同語句拼湊而成,且皆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語句,後來這些語句被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佛瑞實驗中所提供的[[http://apsychoserver.psych.arizona.edu/jjbareprints/psyc621/forer_the%20fallacy%20of%20personal%20validation_1949.pdf|個人分析譯文]]: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不過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不一定是理性的,會受到[[w:確認偏誤|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人們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能夠強化自己思想的訊息,而不接受自己不相信或與自己的理念、思想違背的訊息。巴納姆效應已在心理學中以兩種方式被研究或使用,其中一種方法是為心理實驗的參與者創建反饋,他們閱讀並相信它是為他們個人創建的。當參與者完成智力或人格量表時,有時實驗者會對其進行評分,並給出參與者的真實分數,有時候實驗者則會給參與者虛假、一般的反饋,以製造錯誤的感覺(例如:給他們一種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的印象)。反饋「有效」且被視為個人的獨特描述的原因是,這些信息實際上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另一種方式是利用一種能向參與者提供真實個性反饋的計算機,但計算機給出的個性評級曾因過於籠統而受到批評。曾經有一項研究旨在實驗人們是否認為真實的反饋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結果顯示,人們確實認為對自己真實的描述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但沒有太大差異。 =====巴南效應和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成功做個人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歸因。而自利偏差已經被證實會抵消掉巴納姆效應。根據自利偏差學說,受試者傾向於接受與他們有關的正面特質,卻不接受負面特質。研究指出給受試者們三份人格特質報告中的其中一份,第一份寫著包含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的巴南語句;第二份混合了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而第三份則寫滿負面特質。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拿到寫滿負面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拿到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最同意這份人格評估。不過拿到第一份與第二份報告的受試者在對報告的同意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受試者並沒有像一般巴納姆效應試驗一樣拿到假的人格報告,而是拿到一份寫滿各種人格特質的列表。他們被要求評估表上列的特質有多符合他們。研究結果與自利偏差效應相符,大部分受試者同意正面特質符合自身,而較不接受負面特質。 =====研究中的關鍵因素與變數===== #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強調正面、負面評價的比例,若仔細觀察十二星座性格分析,便會發現其中正面評價偏多的狀況。 #此研究假設給予反饋的人們是基於誠實和客觀給予回饋、評價。 #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僅應用於他們、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研究中的語句都是模糊的,讓人們認為語句符合自己的想法、性格。 巴納姆效應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帶有某些特定語詞的敘述能夠對受試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且幾乎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可能」、「有時候」、「你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樂觀,然而在其他時候,你並沒有辦法不去注意事情可能帶來的後果」,而星座運勢、性格分析中往往使用大量類似的語句。亦有研究指出,相信占星術之準確性的受試者,極度容易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相反地,不相信占星術者則較不受巴納姆效應影響。此外,正面的肯定句是最容易產生巴納姆效應的陳述方式,一些研究指出,比起有科學佐證的準確描述,人們較傾向於相信有關自己的正面描述,如「你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你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等,且不太認同負面描述,因為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讓自己看起來更正面、積極的事情。 =====避免巴納姆效應的途徑=====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可透過以下幾點來努力: #學會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劣勢並肯定優勢,才能成長。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害怕自己無法勝任目前的職位,想盡辦法掩蓋自身的缺點,適得其反。 #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讓大腦不斷收集資訊來培養決策能力。資訊的蒐集沒有相當的量,我們便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 #通過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認識自己,以人為鏡,同時記得自己的獨特,切勿因比較失去自信: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和自己比,或是拿自己的缺陷和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合適的人做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定位,客觀地認識自己。 #通過重大的成功或失敗事件來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耐,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避免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心理定見:人們在評價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時,無論是人或物,總是存在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後碰到類似的人或物,都會參考首次認知所形成的記憶,久而久之便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定勢。 #避免情緒判斷,而是儘可能的客觀、理性: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權衡利弊,這種評估的正確性需要以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與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紓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比馬龍效應([[w:Pygmalion effect|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是'''指人在被賦予高度期望之後,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低度的期望會使表現變差。'''其命名來自於希臘神話中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用畢生心血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將雕像視如真人,並將其命名為加拉蒂(Galatea),且深深地愛上了它,立誓與之長相廝守,最終感動掌管愛與美之女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讓阿芙羅黛蒂將雕像變為真人。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對比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比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在後來的時間裡,由於大部分老師都知道了實驗的真相與結果,羅森塔爾的實驗也因此經常會失敗。這並不妨礙我們觀察。在大部分學校中,教師會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有更高的期望,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會有更低的期望。從進入學校開始,教師就會不自覺對與自己相似、長得較高的學生、看起來乖巧的學生帶有好感。大部分學校裡的成績好與成績不好同樣可以作為羅森塔爾效應的依據。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比馬龍效應所稱的期望會導致被期望對象的表現之現象,並不單純源於心理上的期望本身,而很大程度來源於期望者在淺意識和意識層面上作出的,行動上的差別待遇,這些變因也需要被考慮進去,而不能單純將其當作是期望本身的一部分而忽略,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比馬龍效應運用===== *'''職場上的比馬龍效應''' 史德林·李維史東([[w:J. Sterling Livingston|J.Sterling Livingston]])在 1988 年於《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管理上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一文,他認為管理者期待的部屬工作表現會影響他們對待部屬的方式。若部屬被管理者告知他們能勝任某些工作,並能成功,部屬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甚至做得更好。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勵的方法,能讓部屬的自信增加,潛力也會被激發,生產力從而隨之提高;反之,若管理者以批評的方式對待下屬,可能降低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造成生產力下降並對其未來工作生涯產生不好的影響。 行政管理方面,比馬龍效應常指上司設立結構與原則,讓其下屬學習掌握抽象概念,以求最終轉變為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行為,或是上司在評估下屬表現時,常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並在往後不斷尋求蹤跡以引證看法。而許多企業經營者確實也將比馬龍效應應用在經營企業上,例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曾經在一次的南美投資案上造成40%的虧損,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讚他能夠保下如此多的資產已經不容易了,最後該助手持續邦公司締造佳績。 *'''教育上的比馬龍效應'''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教師的期待與「比馬龍效應」]] ====[[w:波麗安娜效應|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 principle)==== 波麗安娜效應又稱做波麗安娜行為(Pollyannaism)或積極偏向(Positive Bias),這個概念是 Matlin 和 Stang 在 1978 年根據美國小說家 [[w:Eleanor H. Porter|Eleanor Emily Hodgman Porter]] 的小說 PolLyanna 所提出,故事中的主角波麗安娜是一個樂觀積極的女孩,並且連帶感染周遭的人。'''波麗安娜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於對別人對他們的正面描述表示認同。'''研究顯示,在潛意識層面,人腦會傾向於關注較為樂觀信息,然而在意識層面卻傾向於消極的信息。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星座的敘述而認為自己很符合時,可能是因為受到敘述中的正面描述影響,而覺得星座很準,但事實上只是主觀認同而已,客觀上未必有顯著的差別。其內涵近似於巴納姆效應。亦有一些批評性格測試的人指責一些性格測試的結果表現出波麗安娜效應,目的是讓人傾向於認同分析結果,人格測試本身並不能檢驗人的性格。 ===血型與性格學說(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 血型與性格學說,是一種盛行於日本和韓國等地的偽科學信仰,它指出一個人所屬的血型系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與他人的兼容性。該理論通常被科學界認為是一種迷信,類似於西方的占星術信仰。 日本發展血型人格指標理論的原因之一是對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鄧恩 (Emil von Dungern) 的聲稱的反應,即擁有B型血的人是劣等的。流行的信仰起源於 1970 年代能見正比古的出版物。 儘管已經提出了一些醫學假設來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科學界普遍認為血型人格理論是迷信或偽科學,因為缺乏(符合科學標準的)證據或可供(科學式)檢驗的標準。 儘管對血型和性格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是有限的,但大多數現代研究並未證明兩者之間有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一些研究表明,血型和性格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由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現代占星學常將血型和星座融合,以解釋人的性格偏向。 ====歷史==== 奧地利生物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Landsteiner 卡蘭·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於西元 1900 年發現 A、B、O 血型,波蘭學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k_Hirszfeld 希爾斯菲爾德](Ludwik Hirszfeld)與德國學者埃米爾·馮·登格恩(Emil Freiherr von Dungern)於 1910 年到 1911 年發現 ABO 血型遺傳性。此學說於日本昭和年間傳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川竹二於 1927 年在《心理研究學》裡發表論文——基於血型的氣質研究,為人類第一次提出人的血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關聯。為了組織具有強大力量的軍隊,日本陸軍對此研究十分有興趣,因此贊助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血型組合來組織軍隊。因為[[w: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的爆發,古川於 1932 年再度發表論文,研究不同族群間的血型差異,想找到為何臺灣原住民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然而,此研究結果遭金澤醫科大學古田種基教授質疑缺少科學根據,讓血型性格學說流行度逐漸降低。二戰結束後,能見正比古出書重新介紹血型和性格間的關聯,血型性格學說便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甚至由日 本擴及至韓國、中國。 ====科學證據==== 大部分科學研究與證據都傾向認為,血型與性格的關聯性只是在部分東亞國家盛行的偽科學概念(pseudoscience),而這種迷信強調一個人的 ABO 血型可以代表對應的性格、氣質、與他人的合作相容性,可以給人一個心理建設或預期標準,因此依舊被視為一個人初見印象的重要參考標準。 從上述[[w:血型人格理論|血型人格理論]](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概知理論創始者制定的原因,且相關出版物稱此理論是由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然而,後世專家、學者則認為,書中對於解釋血型與人格關聯的統計數據太過片面、主觀,且'''目前仍然缺乏有利證據、大量可靠統計數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同樣地,至今為止也沒有多少研究證明血型和人格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統計學上的關聯。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掌握越來越多人體生理、心理機制,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醫學證據。 以下是傾向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醫學證據與假設,包括: # 激素分泌性狀——單胺氧化酶 MAO、多巴胺β羥化酶 DBH 等 # 神經元中的血型抗原 # 腦細胞表面表達的抗原 # 腦波和光照等 雖然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醫學研究於這方面有所突破與開展,但很多研究經不起一再的驗證,因而無法完全被認為是被證實的結果。 以下是有支持也有反對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統計學數據例子: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統計了總共超過一萬名日本人及美國人的分析數據,發現 68 項數據指標中的 65 項在血型方面產生了非顯著差異,而其他 3 項也只表現出相對輕微的關係。因此,從數據分析能得知血型僅解釋了這些數據集的整體差異的 0.3%。這一結果代表血型對人的性格很少有所解釋,所以最後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血型與人格無關。''' # 西方學術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統計學數據結果,發現有些聲稱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日本社會心理學家 Akira Sakamoto 和 Kenji Yamazaki,於西元 1978 年到 1988 年分析的三萬份年度民意調查樣本數據,其實是日本血統典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導致影響了當時的實驗結果。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山岳重義公布了他的問卷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結果,這些問卷分別於 1999 年(1,300 名受試者)和 2006 年(1,362 名受試者)統計。由結果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對血型診斷有足夠知識和概念的受試者,有表現出有意義的差異性。因此必然是因為受到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的影響。 # 有學者認為根據血型而進行的統計學數據中,有意義的差異不僅是「信仰」,同時也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日本心理學家渡邊裕子調查血液典型人格特徵的「自我識別率」——即先有血型有關於性格的觀念後,根據血型意識到自己可能的性格。由此推論血型之於性格有一定的'''差異性與對應性'''。而日本作家金澤正幸結合其他學者的統計分析數據,使用與渡邊滲透調查相同的項目與標準,認為血型之於典型性格的對應差異若是由「自我識別」所引起,則血型的差異率應該與「自我識別率」成比例。但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血型差異和自我識別率有任何關聯,因此他懷疑渡邊裕子的統計分析結果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實際上,至今為止大多數支持血型人格理論,且以統計學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結果都被詬病,認為具相關性的結果都只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實現預言。然而,並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自我實現預言」是否能夠納入統計學的考量之中,其次目前研究人員對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任何統計結果所得出差異性是否真的具有意義,是否真的僅是受試者的自我實現預言引起,或者是否是由血型所造成引起等,至今仍有許多意見與見解。 ====血型人格理論與五大性格理論==== 西元 2000 年後,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進行了「五因子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測試,其主要目的為數據化五大人格特徵的自我評級,並預期自我認知的人格所造成的差異性,會在具血型刻板印象的受試者中被發現。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差異都是無意義的統計差異。因此,韓國心理學家何卓和其他專家再一次地對受試者進行了關於血型標準項目的調查問卷,也預期會有統計差異,但研究顯示,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因子模型應用於同一目標時,沒有發現差異,故仍與過去的結果大同小異。 曾有另一名韓國研究員宋恩重新分析了何卓的數據,在五大人格測試中的幾個獨立項目觀察到差異性,但最後卻發現,若將多個項目收集到五因子模型,差異又消失了。假設這些結果是正確的,將可以確定五因素模型檢驗(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檢測血型與性格的對應差異,意即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論述。 ===拖延與性格===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行為而非疾病,也並非屬於一種特定的性格,不過部分研究顯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中較低的「盡責性」分數,或是低自信、焦慮、消極思考的性格,會比較容易出現拖延的行為。「真正的拖延」和「待會再做」很難清楚區分,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為拖延下出這樣的結論: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其中,「是否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後有合理的原因,那麼你的任務延遲就不算是拖延。 根據「拖延心理學」一書,拖延者可分成五種類型: '''一、 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的拖延心態,反映出的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於這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而言,「不完美」就等於「失敗」。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在「不夠完美」的情況下著手處理事情,因此,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讓自己準備到「完美」的狀態,才會動手去做一件事。他們並不是擔心失敗本身,而是害怕失敗之後別人的評價,因此只能不斷拖延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完美,也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二、 害怕成功''' 害怕成功的心態可能來自於: * 避免別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有的人過度顧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視為對他人的冒犯,並且擔心好勝心會引發身邊的人的批評,同時也害怕競爭中的失敗者會懷恨在心進而報復自己。雖然無法確定競爭者的真實心態,但是擔心的心情很真實,所以利用拖延來隱藏自己想要競爭的慾望。例如獲提名可以當班長時,卻找藉口退居當副班長等行為。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表現得越出色,就越容易被賦予更多責任、背負更多他人的期望。有的人擔心成功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心力,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亦或認為成功會把他們推到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關注著。但通過拖延,他們降低了成功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緩衝,好讓自己不陷入忙亂的生活或者不被眾人注目。 * 騙子症候群([[w:Impostor syndrome|Impostor syndrome]]) 騙子症候群主要的原因是歸因錯誤,有這樣症狀的人們會無法將自身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認為是因為運氣或是馬太效應([[w:Matthew effect|Matthew effect]])等外在因素所致。這樣的對自己產生錯誤認知的人們會害怕得到成功,總是陷於自身成功可能會被識破的恐懼當中。部分的人可能會更積極去完成事情,去洗刷認為自己只靠運氣的這種不安感,但在歸因錯誤未被矯正之前,這樣的積極反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也有一部份人因為害怕成功,選擇以拖延等方式來隱藏自己,以避免成功被戳破的可能性,然而這樣的方式也只會加深對於自己能力的錯誤認知,無法正視自己的成果。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導正自身的歸因錯誤,透過像是團體治療([[w:Group psychotherapy|Group psychotherapy]])的方式建立自信心,得到可以正確衡量自身能力的認知,讓自己感受到自身的成功是源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實力,如此一來就能去除掉惡性循環的發生。 '''三、 反抗權威''' 被指派或是有期限的工作,會對部分拖延者產生「自主權受損」的感受,進而產生反抗意識,利用拖延執行工作產生「報復」的快感,產生「拿回主控權的安全感」,拖延成為一種「無聲的獨立宣言」。例如當父母吩咐小孩寫功課,小孩就偏不想去寫,因為認為自己想寫的時候自己就會去寫了,不需要他人的命令和操縱。 '''四、 「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 前者透過拉近距離滿足安全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會為了要融入群體,也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所以不願意成為起頭的人,拖延等待其他人的引導,時常依賴他人,甚至追求當「第二名」;第二種是停留在過去熟悉的情境、型態、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現實生活都是過去的場景。 而後者利用拖延與他人保持疏離感,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為擔心他人一旦越熟識後會對自己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進而得寸進尺,例如不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擔心上司的青睞。;第二種是認為人際關係中,與其最後有可能失去,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與他人有親近關係,反而可以不用承擔失去的難受。 每個人習慣的人際關係都不同,而每件事情需要與他人合作的程度也不同,太過緊密或太過疏離的人際關係需求,都可能使我們產生抗拒進而出現拖延行為。 '''五、 與現實脫節的時間觀''' 每個人對「客觀時間」的流逝感受不同,通常無法量化也沒有共識,這種時間感稱為「主觀時間」。若主觀時間的感受與客觀時間脫節,可能會使我們花過多的時間在相對容易做的瑣事上,很輕易地給我們「有在做事情」的成就感,並且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完成重要的事項。此外,只依照個人的「主觀時間」活動,可能會造成與現實時間格格不入,導致事情進程嚴重拖延,這種「忽視未來」的心態會造成問題。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設立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可以對完成任務這項行為帶來壓力,進而提高人們的生產力。此外,沒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限修正的迴圈裡面,進而使人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後的成就感。因此,設置截止日期不僅可以讓人快速按時完成任務,也是對完成任務的一種心理保護。 *'''改變環境''' :在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中,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從而讓自我產生拖延。抵制誘惑本身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一個嘈雜的環境會增加人完成事情的難度,所以工作時應該盡量排除周遭干擾,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專注的工作狀態,可以適當地設置關閉訊息、佩戴耳塞等方式來增加自我專注度。 *'''心法的轉變''' :拖延有部分是基於過度完美主義所引起,有部分人會因為難以達成預期的完美標準,而乾脆放棄與拖延整個工作。透過心理意識的紓解與轉換,其實就是打破個人心理完美主義的期望,降低對目標的心理期待。用這個心法就可以讓拖延症的心理壓力減輕很多,在恢復執行目標的動力後,自然不再拖延。 *'''五秒法則與五分鐘指令''' :五秒法則是由《五秒法則》的作者梅爾·羅賓斯發明,做法是在心裡倒數 5 秒,當數完後就馬上開始個人想做的事情。梅爾相信開始新事物從來沒有『對的時間』,只要人開始執行就能發現持續下去的力量。而如果覺得『五秒法則』太過短促,不妨延長時限,在五分鐘內強迫自己開始一件事情,這便是五分鐘指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8%8C%84%E5%B7%A5%E4%BD%9C%E6%B3%95 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一個番茄鐘的時間(25 分鐘),休息 5 分鐘,連續4個番茄鐘(即2小時)後休息 15 分鐘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3/life.html DISC人格測驗 ]==== '''簡介''':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在他的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一書中,創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而為了檢驗此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採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因此,他採用了四個他認為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數: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iness\(穩健\)及Compliance\(服從\)。 自此DISC理論開始蓬勃發展,被廣泛運用於許多不同領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DISC被用於新兵招募工作;隨著其高價值,越來越受到軍方的重視。二次世界大戰後,DISC也被推廣於企業招聘,現今已成為許多公司甄選員工的工具。 DISC人格測驗著重從以下四個與管理績效有關的人格特質對人進行描述,即支配性\(D\)、影響性\(I\)、穩定性\(S\)和服從性\(C\),從而了解應試者在職場或社交生活中的表現模式。 DISC每一測驗題均有4個選項,各自代表某一人格類型,應試者需從4個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或最不符合的選項。最後統計結果中,被選擇最多的類型,即是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事實上,每人都擁有DISC四種特質,但因表現出的比例多寡不同,並且在不同場合也會有所改變,從而形成千萬種組合,也就是型型色色的性格。 '''內容''': DISC以4種動物代表4種類型:老虎(D 支配型)、孔雀(I 影響型)、無尾熊(S 穩健型)、貓頭鷹(C 分析型) *老虎:外向、果斷、熱愛挑戰、喜歡做主、行動者與推動他人行動的人、教易與他人產生衝突 *孔雀:外向、樂觀、表達能力佳、重視人際互動、希望成為注意力中心、充滿好奇心、熱情、易以自我為中心 *無尾熊:內向、執行者、追隨者、聆聽者、喜愛安定、低調、平和無攻擊性、答應的事情會默默完成、缺乏主見、不善於做決定 *貓頭鷹:內向、善於思考與規劃、深思熟慮、目標感強、交友慎重、優柔寡斷、適度思考時易情緒低落、易受環境影響 '''優缺點''': *優點:憑著僅僅24道問題,DISC就能夠反應個人的多面,並且應用層面廣。 *缺點:然而,DISC在理論體系構建方面,還沒有MBTI深入專業,而類似MBTI的全球認證體系,也是DISC所缺乏的,畢竟DISC這四個字沒有版權。 '''企業管理''': DISC四類型分別有其適合的職業。因此企業透過測驗,某種程度上可得知應試者是否適合某職位。 *D 支配型:企業家、管理階層等 *I 影響型:廣告、企劃、公關等社交或需要協調的工作 *S 穩健型:社會工作、慈善企業等 *C 分析型:幕僚、工程師等需要縝密邏輯思考的工作 '''人際互動''': 以職場為例,不論是對上司的應對,對下屬的應對,對同事的應對,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事情,而非問題本身的麻煩。只要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訣竅,就可使事情簡單化。此時藉由DISC,觀察跟分析知道所處對象是哪一型,那麼就可以用相對應的型態去”管理”這個人。 意思就是「變成跟目標一樣,讓他認同你」。所以,例如上司或是平輩是老虎型(支配型),那麼試著變成老虎,會更容易溝通;若上司像老虎般強勢、快節拍,自己無法跟上則勢必引起衝突。而若同事是無尾熊,凡事都慢慢來,不喜歡處於壓力大的環境,那麼如果你像一隻老虎一般表現得很強勢,雙方的關係或許會陷入僵局,無法深入交往。但若兩者能對彼此的性格與做事方法有所包容,就能在相互配合之餘擁有更好的工作效益。 有時也有反向操作的時候。以一位業務員為例:若客戶多話,業務員就少話而注重傾聽;客戶少話時,業務員就可以多說一些、引導他到業務員所要去的地方。若客戶是屬於孔雀型滔滔不決的類型,業務員也還一樣像孔雀般,跟客戶搶話講,那麼還能得到客戶的喜歡嗎?顯然這種分析應用仍需配合實際情況判斷,不可硬性代入適用。 可見DISC僅能作為性格、能力分類上的參考使用,而非完全作為篩選人才或是能力判斷之基礎。因此心理學應用的測驗是一種生活與社會上的輔助,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判定,因此切勿過於相信或是受其限制,產生人格標籤化的情形。 === 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 ==== 人類學中的文化人格學派 ==== 文化人格學派,又稱歷史特殊論,是以美國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8%98%AD%E8%8C%B2%C2%B7%E9%AE%91%E4%BA%9E%E5%A3%AB 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為首所形成的人類學流派。 作為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交會,在進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領域時,研究者面對的研究對象是集體,例如:文化人格學派討論個性與氣質,是以文化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且固著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清楚的定義、深藏其中的人格皆可以運用到整個文化的集體,甚至是國家的個性、民族性。 然而,心理學由於採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人格、個性是根據個體建構的,因此較少在此出現爭議,但當指涉的群體擴大時,便很容易找到脫軌者,可以駁斥文化人格學派的論點。舉例而言,象徵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5%BC%97%E5%BE%B7%C2%B7%E7%B4%80%E7%88%BE%E8%8C%B2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認為,人類學不能將一個地方當作自然科學實驗室,一看到人性純粹的發揮,就認為值得定位成特殊的個案。人與人的互動、產生的文化都存在許多個體作用的層次,無法預設個體沒有差別,好像個人人格是集體的文化的延伸,這樣的文化觀會出現問題,也脫離後續人類學家討論的方向。 ==== 相關著作 ==== 1.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9855 《文化模式》](1934) 潘乃德借鑒了尼采在古希臘悲劇研究中所使用的幾個概念,得出了三種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型。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形貌,決定了個性的形成。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適應,風俗塑造了人的經驗和行為。因此,文化就會產生它的性格特徵,成為區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整體。該書敘述了文化的不同選擇之路,明確地闡明了人類學的目的在於理解他人的文化。此外,她表明,在任何一種文化環境內,定位正常與非正常的邊際線是由該文化決定的。所謂「有道德」的行為,都是那些符合一定社會善惡標準、與社會正常運作相符合的行為;而所謂「異常」的行為,只是一系列不為文化價值觀念、規範所認可的行為。她主張社會對於那些具有特殊行為的人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024 《菊花與刀》](1946) 二戰期間,美國的許多人類學家被征召進政府的某些機構服務,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結束戰爭以及制定對德國、日本的政策,由於日本這個東方民族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令英美當局無法把握,潘乃德受政府之託,著手研究日本。她通過訪問日裔美國人、觀看日本影片、閱讀書籍雜誌方法,研究日本歷史和分析日本人的性格著作,得出了後來影響美國政府對日政策,以及與後來日本整個發展情況基本一致的看法。在《菊與刀》一書中,她重點探討了日本社會的基礎、日本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和維持這種關系的主要要素,日本人格形成的童年經驗等問題。在書中,她提出了等級制度、報恩意識、兒童教養等日本文化的關鍵概念,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恥」文化,與一般歐美的絕對道德與良知所催生的「罪」文化,認為日本有如被鐵絲束縛的菊花,在各種義務與責任限制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 2.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2674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argaret Mead,1928) 此書清楚地表明了米德的文化決定論觀點:一個人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處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會環境的兒童教育養成,對人的個性形成有關鍵性的影響。她在書中指出,西方社會青少年的犯罪、青春期問題和性壓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野蠻社會對兒童的訓練方式反而對人格成長有良好的影響。《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使米德在人類學界一舉成名,文化人類學界將之譽為標志文化與人格研究領域之開端的里程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4116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米德在新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做了長期田野調查,得出「兩性人格的差異是由文化導致」的觀點。男性與女性的個性是文化的塑造,傳統規定男性要剛強、勇武,女性要柔弱、溫情,而那些背離社會規定的人格必然要遭到社會的議論和懲罰。這實際上會造成兩性的嚴重對立,造成女性才華的浪費。米德主張,社會應允許同一性別的個體具有截然相反的氣質,每個人都不必為沒有男性氣概或女人其而顧慮重重,特別是女性,應當發揮自己的潛能。米德的觀點後來為女權主義者重視,並被進一步運用到相關的女權學說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7904 《新幾內亞兒童的成長:原始社會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1930) 討論了紐幾內亞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比較那時未開化的島嶼對於婚姻、性和超自然世界的態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39118/ 《文化與承諾》](1970) 本書為米德晚年的經典著作,著眼於整個人類文化史的發展。她認為全部人類文化傳承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一)前塑文化(後備向前輩學習):又稱為老年人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變遷緩慢,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生活範圍與變革較小,擴大家庭為主要的家庭類型;前輩特別是祖父母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利益準則是後備學習的楷模;社會成員有強烈的認同感,創新和有意識的文化造就的行為很少。 (二)同塑文化(同時學習的文化):肇始於前塑文化崩潰之際,全體成員以當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守則,希望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同一輩人的行為標準來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核心家庭取代擴大家庭成為主要的家庭組成類型;社會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不斷變化,人們對文化沒有確切的歸屬感;年輕人出現變革意識,世代衝突開始產生 (三)後塑文化(前輩反過來向後輩學習的文化):也稱為青年文化。世界性區域出現,通訊科技和交通工具的發展迅速,文化傳承出現了跳躍性和間斷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年長者的傳統經驗失去了權威和價值的優勢,而長輩對於學習新事物又感到吃力。而年輕人掌握了更嶄新的科學技術,以自身視角出發的社會變遷經歷使他們開始反抗前輩與傳統。由此,出現老一輩守舊和年輕一輩的矛盾——代溝因此形成。米德認為,老人要向年輕人學習,才能消除代溝。 <br /> ==書籍影音== ===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pRKJPCI7M/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 影片內容簡介:作者以口語化的方式介紹了坦率(Openness)、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親和力(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五大性格。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ELAiHbCxc Rorschach & Freudian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1]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佛洛伊德關於性格成因的理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BqwWlJg8U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 影片內容簡介:簡介性格學習論以及其實驗狀況,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孩童明顯的學習、模仿現象。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2HoscBLIw The Barnum Effect]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呈現巴納姆效應的實驗,意即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ZbCh5DUMU Vlog #18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說明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bLrgjL9PY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自我應驗預言、自我應驗預言循環五步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O3eQ-0sI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lideshow]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描述主題統覺測驗出現的歷史, 以及其操作方式和現今的應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k2w2SnLvI 用理論解釋為什麼你會相信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為什麼星座會被普便大眾相信,內容提及由佛瑞所施行的實驗以及巴勒姆效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T7xZZ5HH0 談阿德勒學派之心理評估~「出生序」與「家庭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以阿德勒心理學介紹出生序與家庭星座對於性格的影響。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vNpxtqtI&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zuCOCEuXU&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Conscientiousnes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BkrQBnXWc&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Extraversion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5YUOIhreQ&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Agreeableness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Uejg1b1-4&ab_channel=Dr.TraceyMark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eurotic?]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O-chj-ro8&ab_channel=PHILO-notes What is Situationis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8eCQe1p7Q&ab_channel=AmirulHafiz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Q8zM7f-pI&ab_channel=ElliottJardin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sEuY98iqM 哈洛的實驗:關於依附理論] # [https://www.ted.com/talks/lori_gottlieb_how_changing_your_story_can_change_your_life#t-304908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書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4385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 作者: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 #* 出版社:雙葉書廊 #* 簡介:本書講述性格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的相互影響,同時應用個案範例來說明。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3107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的觀點,說明影響孩童性格養成的是同儕間互動的交互影響而形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9951 《基因或教養》]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從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係系統說明造成人格差異的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025 《虎媽的戰甲:三項黑暗人格特質,竟然讓人出類拔萃!》] #* 作者:Amy Chua、Jed Rubenfeld #* 出版社:三采 #* 簡介:本書研究發現美國的成功族群在族群傳統上具有三個共通特質:優越情結、不安全感、衝動控制。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 作者:Kevin Dutton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簡介:本書說明人格病態者獨特的個性人格、行為模式及邏輯思維。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95504 《無處不在的人格》] #*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簡介:本書介紹十二種人格障礙,並給出應對人格障礙的方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 作者:蘇珊.坎恩 #* 出版社:遠流 #* 簡介:本書說明性格內向者在不同文化及環境下,如何將自身的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345 《心理學家教你 59 秒變 A 咖》 ]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及科學理論推翻我們認為能夠幫助自己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進而提出執行時間短且立即見效的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9767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結合科學理論,試圖找出行為背後潛藏的動機及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777 《榮格人格類型》] #* 作者:Daryl Sharp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簡介:研究文學、心理學、精神疾病學等,並透過心理學實務經驗觀察,歸納出人性心理包含人格傾向及功能的類型。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 #* 作者:克勞德‧史提爾 #* 出版社:臉譜 #* 簡介:本書深入剖析身分認同感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具體呈現一直以來區區的標籤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最後鋪陳出一項完善計畫,讓我們拒絕等號人生,重塑自己的身分。 ===電影===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_(2016%E5%B9%B4%E9%9B%BB%E5%BD%B1) 分裂(SPLIT)] #* 導演:奈·沙馬蘭 #* 上映日期:2016 年 #* 簡介:幾個女孩被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綁架,患者擁有 24 個人格,其中一個最強大的人格會殺害無辜的人。她們只能透過和其他較不具攻擊性的人格對話,從中尋找一線生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22%E5%B9%B4%E7%9A%84%E5%91%8A%E7%99%BD%EF%BC%9A%E6%88%91%E6%98%AF%E6%AE%BA%E4%BA%BA%E7%8A%AF 第 22 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日語:22 年目の告白-私が殺人犯です-、英语:Memoirs of a Murderer) #* 導演:入江悠 #* 上映日期:2017 年 #* 簡介:因為妻子被變態殺人犯殺害,主角賭上一切,聲稱自己就是變態殺人犯,並大張旗鼓地公開他的所作所為和心路歷程,模仿他的人格,企圖藉此激怒對犯罪有特別執著的元兇,引誘他按捺不住而露出馬腳。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5%85%92%E5%AD%90%E6%98%AF%E6%83%A1%E9%AD%94 凱文怎麼了?](英語: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導演:Lynne Ramsay #* 簡介:依娃(蒂妲·絲雲頓)本是一個到處旅行的自由女孩,在懷了小孩凱文(伊薩·米勒)後,她便覺得被他限制了自由,從懷孕期間就對這孩子潛意識中感到厭煩,依娃儘管盡責地去養育他,凱文仍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厭惡,因此從小便處處和母親做對,到了他將滿十六歲之際,他在校園裡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一幕幕血色的回憶追溯著母子兩人在成長過程間緊繃尖銳的關係,同時也襲擾著如今備受輿論譴責的伊娃,伊娃拼命刷洗卻刷洗不去的猩紅到底是被人潑灑的油漆還是不可原諒的罪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 #* 導演:大衛·芬奇 #* 簡介:一名受嚴重失眠困擾的上班族,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直到他遇上了泰勒,他的生活又開始出現了火花。他們共同創立了一間俱樂部,從中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洩情緒及壓力。漸漸地,主角領悟了一些簡單卻也難能可貴的哲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ret%20Window 秘窗] #* 導演:大衛 科普 #* 簡介:一位碰到了寫作上瓶頸的名作家,也正與妻子辦理離婚手續,愛情和事業兩失意的他,決定搬到一個湖畔旁的小木屋,專注的完成他的最新懸疑小說,卻碰到一位瘋狂書迷指控他抄襲自己的作品,並用各種詭異的方式跟蹤並騷擾他,後來他才慢慢的發現,原來這位瘋狂書迷其實對他的思想和作為瞭若指掌,根本就像他書中的反派角色一樣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鈍裁者 大獨裁者落難記]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本電影講述了獨裁者阿喇丁上將統治了北非國家「瓦迪亞共和國」(Republic of Wadiya)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而他的獨行為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國際社會也不斷設法去管制他。阿喇丁是一個喜好女色、不成熟、昏庸無度且擁有偏執人格的統治者,由他領導的瓦迪亞政權殘暴異常,且有極強的侵略主義,甚至還研發了核彈,這讓聯合國十分不滿,決定出兵。為避免戰火,阿喇丁只好親自赴聯合國總部。然而到達後不久,阿喇丁卻被自己叔叔泰米所雇傭的殺手綁架。在行將被滅口之際,阿喇丁僥倖逃脫,流落紐約街頭,在流落街頭的過程中,他第一次感受了「窮」但感覺,在這逃亡的路上,他以前昏庸殘暴、淫逸驕奢的性格漸漸改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尽善尽美 愛在心裡口難開]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梅爾文·烏戴爾 是一名成功的小說家,但他患有極度嚴重的潔癖、強迫症,這讓他不得不成為一個孤僻的人。唯一一個似乎能忍受他,而不評論他的人是一名餐廳女服務員,卡羅爾·康納莉。在某天,他的鄰居,賽門·畢夏普住院後,梅爾文必須去照顧鄰居的狗。義務照顧除本身以外的某個生命,導致梅爾文逐步建立與其他人類的關係,和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梅爾文·烏戴爾他性格的轉換,從原本不近人情到後面的溫暖善良,他的潔癖、強迫症可能是與他人接觸的阻礙,但不是對他人冷暴力、粗魯的藉口,在電影的最後,他也與過去那個冷漠的性格和解,做一個面帶微笑,和煦的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怵目驚魂28天 怵目驚魂28天] #* 導演:理查·凱利 #* 簡介:故事描述東尼·達爾克是一位住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名為 Middlesex 的小鎮上,時值1988年總統大選,而他是一名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他會夢遊,但他也有積極去向心理醫生求診,可是這夢遊跟其他的心理因素遲遲不能解決,讓他變的內向怕生,不敢跟其他人接觸。但在某天深夜,一個不明的噴射引擎墜毀在東尼的房間。他正好受到腦海的某種聲音指引,夢遊離開了房間而倖免於難。那個聲音的主人名叫法蘭克(Frank),是一個身著全套兔子裝扮的人。法蘭克向東尼宣告,這個世界還有28天6小時42分12秒就要毀滅了,一開始他並不相信,但種種的事件發生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預言,內向的他卻在警告大家這件事上屢屢受挫,而距離地球毀滅的時間正在倒數......本電影中,能夠看見東尼·達爾克他為了拯救世界,從一個內向怕生的男孩到成熟、能夠流利的跟他人表達自己的穩重青少年,這樣的轉變除了外力推進,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顆想拯救大家的心! ==關鍵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英文 !! 中文 |- | Openness || 經驗開放性 |- | Conscientiousness || 盡責性 |- | Extraversion || 外向性 |- | Agreeableness || 愉悅的 |- | Neuroticism || 神經質 |- | Psychoanalysis approach || 心理分析取向 |- | Fixation || 固著 |- | Behaviorist approach || 行為取向 |- | Operating condition || 操作制約 |- | Classical condition || 古典制約 |- | Evolutionary approach || 演化取向 |- | Traits || 特質 |- | Five factor theory || 五因子理論 |- | MPTI || 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 |- | The Big Five || 大五人格模型 |- | DISC || DISC 人格測驗 |- | The Big Seven || 大七人格模型 |- | Chinese personality || 華人性格 |- | Gender || 性別 |- | Implicit theory || 內隱理論 |-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人際互動 |- | Status || 地位 |- | Career self-efficacy || 生涯自我效能 |- | Career decision-making || 生涯決定 |- | Personality types || 性格類型 |- | Preferences || 興趣愛好 |- | Mental health || 心理健康狀况 |- | Perfectionism || 完美主義性格傾向 |- | Frustration tolerance || 挫折容忍力 |- |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 心理適應 |- | Academic adjustment || 學業適應 |- | Emotional adjustment || 情緒適應 |- |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 || 兒童性格因素結構 |- | Big-five model || 人格五因素模式 |- | Trait theory || 特質論 |- | Chinese personality perception || 華人性格知覺 |- | Chinese dialectical thinking || 華人辯證思維 |- | Zhong Yong Belief-Value || 中庸思維 |- | Personality dimension || 性格基本向度 |- |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mension || 性格知覺向度 |- | Gender Differences || 性別差異 |- | Age difference || 年齡差異 |- | The Topographical Theory || 意識結構模式 |- | Conscious level || 意識層 |- | Unconscious level || 潛意識層 |- | Preconscious level || 前意識層 |- | Pleasure principle || 享樂法則 |- | Reality principle || 現實法則 |- | Idealistic principle || 理想法則 |-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 性心理發展 |- | Oral stage || 口腔期 |- | Anal stage || 肛門期 |- | Phallic stage || 性蕾期 |- | Latency stage || 潛伏期 |- | Genital stage || 生殖期 |- | Trait of type view || 特質論 |- | Situationist view || 情境論 |- | Interactionist view || 互動論 |} ==參考資料== {{reflist}} ===期刊=== #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49-2.pdf&casa_token=TaHnPWinpbUAAAAA:9NzjCuxYbWCPoczj4-BBJbXgtx5jaPoOUb1rqhSd5OmkehkU-5m4EVbwQQ34lBlm2HReT6fKUzv-yZSH3A Holder, M. D.; Klassen, 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 Joshanloo, M.; Afshari, S. (26 November 2009).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77-y.pdf&casa_token=7e1HySs1O9YAAAAA:3HPZmlHxdWlsQOZmLU7IBS2kAC29bjA4aRhRcX4qCnbuZ7laoBvYMuU7ILqq8CAxjIW0gR1kjKqwPa4IFw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Iranian Muslim University Students]". # Lischetzke, T.; Eid, M. (August 200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casa_token=ZnuAJL2N2j0AAAAA:KHYxwTU65AJaJd_uSqBUknbeKP8gR5lHnUW9w-m1C0MxajrIKZMu7a482iFW7EE4vOeBKOWbZ_8zkHM Why Extraverts Are Happier Than Introverts: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4): 1127–1162. doi: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 PMID 16787431. # Lucas, R.; Baird, B.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11359-008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 Strobel, M.; Tumasjan, A.; Spörrle, M. (February 201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casa_token=WZ1BuImxFxYAAAAA:Wk18cuEHUcbhSwL5hK71kHgodjrmmFj_8ngPr4-xxjO27sYxB-Q1pRcwwuKVZAeIqZBnhsliznFgUVw "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be happy: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 (1): 43–48.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 # Zelenski, J.; Santoro, M.; Whelan, D. (April 2012).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emo/12/2/290/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 Corr, Philip J.; Matthews, Gerald (200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erald-Matthews/publication/228079787_The_Cambridge_Handbook_of_Personality_Psychology/links/0c96052c98c4802056000000/The-Cambridge-Handbook-of-Personality-Psychology.pd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 publ.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6218-9. # Sadock, Benjamin; Sadock, Virginia; Ruiz, Pedro.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s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Aleksandrowicz JW, Klasa K, Sobański JA, Stolarska D (2009). "[https://ruj.uj.edu.pl/xmlui/bitstream/handle/item/158661/aleksandrowicz_klasa_sobanski_et-al_kon-2006_neurotic_personality_2009.pdf?sequence=1&isAllowed=y KON-2006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DF).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1: 21–2. Lucas & Baird 2004, p. 473-485. # Briley, D. A., Tucker-Drob, E. M. (2014).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bul/140/5/1303.html?uid=2014-25609-001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 Holder & Klassen 2010, p. 419–439. # Zelenski, Santoro, & Whelan, p. 290-303. # Strobel, Tumasjan, & Sporrle, p. 43-48. # Joshanloo & Afshari 2009, p. 105-113. # Lischetzke & Eid 2006, p. 1127-1162. # B, Sadock; V, Sadock; P, Ruiz.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Jeronimus, B. F., Riese, H., Sanderman, R., Ormel, J. (2014).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a0037009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4): 751–64. doi:10.1037/a0037009. PMID 25111305.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5725-000 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 # Harris, Judith Rich (199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 458–489. 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ISSN 1939-147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pr.12110 Kawamoto, Tetsuya. "Personality Change from Life Experiences: Moder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8, no. 2, Apr. 2016, pp. 218-231. EBSCOhost, doi:10.1111/jpr.12110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8-11667-022 Funder, D.C., (2001). Personality.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197–221. # McCrae, R. R., & Allik, I. U. (200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03-066X.52.5.509 McCrae, R. R., & Costa Jr, P. T.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5), 509. # Schmitt, D. P., Allik, J., McCrae, R. R., & Benet-Martínez, V. (200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22022106297299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2), 173-212. # Church, A. T.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467-6494.00112?casa_token=eJcbQQJhN8QAAAAA:CwjgbzsEpaNqAkmlCuGVmIDGORPdkMg3ZzFBgs9PSC8xFPf469kwH6JV3SjTU5IUZ90yZ-IzyfV03Fw Toward an integrated cultural trait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4), 651-703. # Greenblatt, The Swerve[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MLZ-Bq-P6JMC&oi=fnd&pg=PT4&dq=%EF%BC%9A+how+the+world+became+modern&ots=caphfmYd1D&sig=AZrqtud9II6ITmt3Gi_BbME2LZI :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3, 16. # Gélis, "[https://www.slideserve.com/kalonzo/the-child-from-anonymity-to-individuality-powerpoint-ppt-presentation The Child: from anonymity to individuality"], in Philippe Ariès and Georges Duby,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 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1989:309. # James, William (1970).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pragmatism-and-other-essays/oclc/2845959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16.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32. # Locke, John (1974).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2aw8AAAAYAAJ&oi=fnd&pg=PA1&dq=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Za93j59fOF&sig=PjAiVCziwOAJLFQ_1mBzjWI3UbA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Toronto: Random House.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69. # Hume, David (1955).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3Vp-0Y3Yz_cC&oi=fnd&pg=PR9&dq=An+Inquir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nJGRnzHc7D&sig=Ccf_cTnNnTxf8vI0uqrd6qZw0gM 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USA: Liberal Arts Press Inc. # Descartes, Rene (1974). [https://anti.noblogs.org/files/2021/02/Descartes-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pdf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41.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3.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6.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Funder, David (February 2001).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 197–221. doi: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 DeYoung, Colin G. (June 2010).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0370159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6): 820–828. doi:10.1177/0956797610370159. PMC 3049165. PMID 20435951. #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ck, S. (2005). Handbook of Perso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Wiley #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sychological-medicine/article/neuroticisms-prospective-association-with-mental-disorders-halves-after-adjustment-for-baseline-symptoms-and-psychiatric-history-but-the-adjusted-association-hardly-decays-with-time-a-metaanalysis-on-59-longitudinalprospective-studies-with-443-313-participants/35DF609ABE724C4F25C247D03C38BB3C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M.;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35813000664?casa_token=DIIzVi3GMJIAAAAA:_qG5i2ecILUHgCZEAHpBQUJoFkHZEEEL7P3NGiWLRB6s3J58inkj0OFbTgPkpd-vcmCASApQ66o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 Youyou, Wu, Michal Kosinski, and David Stillwell.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4/1036?utm_source=webtekno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2015): 1036-1040. # Weinschenk, Aaron & Dawes, Christopher. (2017). T[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0. 106591291769804. 10.1177/1065912917698045. # Habashi, M. M., Graziano, W. G., & Hoover, A. E. (2016). Searching for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A Big Five Approach to Linking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9),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52859 # Vedel, Anna.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10.1016/j.paid.2015.12.011. # Kim, S. E., Kim, H.-N., Cho, J., Kwon, M.-J., Chang, Y., Ryu, S., Shin, H., & Kim, H.-L. (2016).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gender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tress. PLoS ONE, 11(4), Article e01541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4140 # Donadon, M. F., & Osório, F. L. (201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lcohol dependen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9(1), e5036. https://doi.org/10.1590/1414-431X20155036 # Roberts, B. W.,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 Veronica Benet and Niels G. Waller, The Big Seven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08053-001 Evidence for I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in a Spanish Sam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http://myweb.scu.edu.tw/~wangresearch/topic/topic10/compare.pdf 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特殊內隱理論之探討:不同性格、性別及地位之比較]》 # 中華心理學刊:民 99,52 卷,3 期,頁 243-264,2010,許功餘。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0880-200912-201102160011-201102160011-39-69 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09,簡君倫(Chun-Lun Chien);連廷嘉(Ting-Chia Lian)。 # 《[http://www.cqvip.com/qk/97741x/200604/1000242438.html 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性格影響的調查分析]》 # 醫藥學論文-醫學論文:2008/3/17,文靜;吳庚香;梁凡;毛宗福。 # 《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10,陳蓉蓉。 # 《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0,李雯娣。 # 《群體中個體性格相似性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6 卷, 2 期, 頁 83 – 113, 2012/6/1, 張瑋倫。 # 《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 #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 155-190,1985,楊國樞;彭邁克(Michael H. Bond)。 # 《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 本土心理學研究 16:頁 185-224,2001,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介紹〉,《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 期-李靜靜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的發展〉,《龍岩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4 卷-陳雪芬 # 〈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與「大七」〉,《管理觀察》2010 年第 11 期-羅藝 # 〈簡述「大五」人格在人事選拔中的應用〉,《現代企業教育》2007 年第 6 期-姚斯亮 === 教科書 ===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第二版)。華杏出版。 #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McCann(2012)。Zimbardo’s 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張文哲、洪光遠、邱發忠、蘇文賢譯,第六版)。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ISBN: 9789866624636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雙葉書廊。 # 心理學導論-溫世頌 # 心理學-游恆山譯 # 心理學-陳皎眉 # 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 著,危芷芬譯 #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161-170頁)。五南圖書。 === 網站 ===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MBTI 職業性格測試完整版(靜態題庫)]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APESK 瑞士荣格理论职业性格测试]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BB%93%E6%9E%84%E4%BA%94%E5%9B%A0%E7%B4%A0%E6%A8%A1%E5%9E%8B 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概述] # [http://wiki.mbalib.com/zh-tw/DISC 个性测验 個性測驗] # [http://elaine0506.pixnet.net/blog/post/12052358 DISC 性向測驗題目] # [http://wiki.mbalib.com/zh-tw/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 m4u4ghfxuxnvllg4q5uhgotea49aueg 175781 175780 2024-04-26T03:26:57Z B12101064 65387 /*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性格(Personality)是一個探討人的整體的領域,性格理論試圖探討不同功能間的交互作用,並且透過整體的角度觀察及了解整體的人。 性格心理學研究有三大課題: # 普同性:探究人類性格的共同特徵和基本運作原則 # 差異性:探究人與人之間性格差異的原因 # 獨特性:探究什麼因素讓人獨特,以及如何用科學的法則來解釋個人的獨特性。 '''性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拉開序幕。此學派認為無意識心理過程對性格形成有著顯著影響。隨後,心理學領域逐漸湧現出多種理論學派,如現象學派強調個人經驗的主觀性,特質學派側重於分析和分類穩定的性格特質,而行為學派則從外部行為和環境條件探討性格的形成。社會認知學派進一步融合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考察了個體如何在社會互動中構建和調整其性格。另外,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擴展了研究視角,從單一個體轉向群體中的個體。其探索了個體在群體環境中的行為、認知過程、情感活動及意志品質,研究如何由社會文化背景和群體互動中塑造性格。 ==導論== 從上述性格心理學的三大議題出發,不同的人使用「性格([[w:en:Personality|Personality]])」這個語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不過性格心理學家在界定性格的基本意涵上仍具有一定的共識,大多同意它指涉:'''用於說明或理解個體形成具有持續性與區別性的一組心理特徵或一套心理系統'''。持續性(enduring)指性格特徵能跨越時間及生活情境而展現出某種一致的行為;區別性(distinctiveness)則指能區隔出人們彼此間差異的心理特徵。 《論語·先進》中曾提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的個性愚直,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性格偏激外向,子路的性格則過份剛猛魯莽),顯現了古人對「性格」的觀察。在人類過去不同時期的心理學發展歷程中,二十世紀中葉的心理學家比較偏重於後天的研究方向。像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皆遵循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以形塑其性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反地在 1970 年代後的研究者,將目光轉移到先天影響的可能性上,就如藉由對雙胞胎有系統的性格研究,為先天對性格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近年則發現,先天與後天,生物與環境因素實非性格影響的競爭關係,反倒是常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塑造個體的性格。而性格理論的發展,隨著科技時代的快速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影響個體性格發展的因素顯得更加多元。 性格是分辨人類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傾向的組合差異。就算是在相同的情境下,人們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言行舉止。情境雖說能影響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但同樣的,人們也會影響到情境。性格可藉由觀察、訪問或人格量表所測量出來,而人格量表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方法。 == 人格 ([[w:人格|Personality]])== :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僅僅包括性格,還包括[[w:價值觀|價值觀]]、[[w:自我意像|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從性格的概念可以看出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心理活動上:<br> #人對事物所持的態度:態度是個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評價與內在反應的傾向,人會做出種種不同的評價: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同時還表現出一種內在反應的傾向,即行為活動的準備狀態,而正是這些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形成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br> #與態度相應的行為方式:並非所有態度和行為方式都是性格的特徵,一時性和偶然性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例如:一個人偶爾撒了一次謊,並不能就此認定他具有不誠實的性格;反之,一個人偶然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能說他具有助人為樂的性格,只有當這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具有穩定性和習慣化的性質,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br> :  性格一經形成便趨於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是能區分個體之間差異的核心。<br> 以下區分相關名詞: {| class="wikitable" |+名詞解釋 ! scope="col" width="150px" |名詞 !解釋 |- |'''氣質'''([[w:en:Temperament|Temperament]]) |指一個人'''內在的人格特質''',如內向與外向、勇敢與溫和。它通常是'''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的,不是後天學習而來。現代遺傳生物學者認為,許多先天性格存在著基因的影響。故近代研究多以嬰兒或幼童為主,著重在其與環境、事件互動的差異。 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更進一步的描述,對環境的敏感度、適應力、反應強度、整體情緒表現、行為持久性等,都是組成個體獨特氣質的因素。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 |- |'''品格'''([[wikipedia:Character|Character]]) |基於個人特色去'''面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表現,可藉由一個人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解釋並產生行為反應,主要是性格中後天培養的道德、品行。個人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由行為反映出「性格具有個體差異」,但後天形成的社會性對其認知有重大影響,也因此體現出了階級與道德。性格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就會有不同反應。穩定性分為'''時間上'''的穩定及'''跨情境'''的穩定,同一個體面對不同情境,即使隨著時間流動,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相同,但還是有所區別: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 |'''人格'''([[wikipedia:Personality|Personality]]) |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指一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之持久且一致的特質。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是一組具有特徵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動態型態''',會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個體的內在發展狀況,持續地改變。人格還涉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表現出的思想、感覺、社會適應和行為等方面的模式,這些模式強烈影響一個人的期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 |- |'''特質'''([[wikipedia:Trait Theory|Trait]]) |指人類整體性格展現在'''不同面向'''上的行為特徵。像我們的人格都由不同種的「特質」所構成,其中可能有大方、熱心、攻擊性之類的。在人格心理學中,最知名的理論是五大型格特質。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用五個特質來表達一個人格。包括:思想開放度、嚴謹度、外向度、隨和度和負情緒度五個面向。簡而言之,特質與人格相比描述的範圍較為特定。 |} :  性格心理學家在研究性格時,試圖將所有性格特質,例如外向與內向、積極樂觀與悲觀憂鬱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形容詞統整成簡單明瞭的多元化表格,將這些不同的特徵描述簡化成涵蓋範圍廣的組合。<br>(註:漢語對於性格心理學中的各個名詞有時候會產生翻譯上的歧異,例如 Character 通常譯作「性格」,但亦有譯作「品格」的時候,而 Personality 通常譯作「人格」,但亦會和「性格」混用,讀者應特別注意翻譯上的歧異,以免造成觀念上的混淆。) :  以下將會深入研討人格特性。 === 定義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w: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阿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曾綜述過五十個人格的定義,最簡明的說法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決定了個人對環境的特殊適應方式'''<ref>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ref>。有鑒於對佛洛伊德過度強調人之潛意識的不滿等因素,他還提出了所謂的「[[w:特质理论|特質論]]([[w:Trait theory|Trait theory]])」,將特質定義為「在我們的環境之中,對刺激之穩定、持久的反應方式」,同時也是性格的基本單位。透過個案研究法從對象之日記、自傳等分析出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個人的特質是以其生理為基礎形成的'''概括、個人化的決定傾向''',是'''人格的基礎、心理組織的基本建構單位'''。阿爾波特特質的三個水平是把人格特質中的個人特質再進行更詳細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 主導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質。小說中的戲劇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凸顯其首要特質。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這種特質在人格結構中具支配性,但並非每個人都具有,而有些人會因這些首要特質所產生之鮮明性格而成為著名人物。 |-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 又稱重要特質。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程度存在,也是造就每個人不同之處的一般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 5-10 個中心特質,例如誠實、聰明、清高、孤僻、敏感等等。 |-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 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中表現的特質。例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這些特質通常是從各種刺激、對事物的偏愛或恐懼(像是喜歡吃某種食物)、特定情境(例如室內幽閉恐懼症)所制約。 |} :<br> ;其他定義 #Claridge & Davis(2003)認為性格是由相對穩定、一致的特質集合所組成,它界定了個體獨特的行為、思考和情感<ref>Claridge, G., & Davis, C. (2003).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nold.</ref>。 #Feist(1990)認為一個人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這個人的行為顯示一致性。 {| class="wikitable" |- | '''獨特性''' (Distinctiveness) || 表示能彰顯該個體之特性是有別於其他人,能夠有效區別個體間的差異。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能相同,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仍然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雖然外人都認為他們之間有十分相同的習慣和特質,卻仍然可以分辨出他們之間除卻外貌的差異,這也是連雙胞胎的個性不見得相同的原因。 |- | '''一致性''' (Consistency) || 表示個體在不同的時間軸和情境下仍具有一樣的行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所處環境(時間、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俗語中,我們經常聽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其實就可以顯現出所謂「人格的一致性」。該特性之表現並非隨機、意外的發生,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變,像是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反映出不同方面的人格,例如生活壓力會導致人格的一致性發生相應的變化。 |- | '''整體性''' (Integrality) || 表示人格是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尋求蛛絲馬跡,見微知著地找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其他的心理學領域專注於人的某個面向,而性格心理學注重全人的描述。 |- | '''動機性和適應性''' || 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也是構成人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且具有適應性。 |- | '''自然性與社會性''' || 人格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 |} ;錯誤觀念 *'''「人格是單一的」''':人格彼此間是獨立的,具有不同的組成。 *'''「人格是不變的」''':人格具有穩定性及持續性,但有時隨著時間遷移或是經歷生活中的事件,人格仍可能產生變化。 *'''「特異的人格即為異常的人格」''':每個個體都具有互異的人格,除非人格背離道德文化太嚴重,或是侵犯到他人權益,否則所有人格都應當受到尊重及平等待遇。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 根據上述的討論,目前普遍認為性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如:感覺、認知、情緒、價值等反應諸要素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 ==== 遺傳([[wikipedia:Heredity|Heredity]]) ==== 人格受遺傳之影響可以從染色體上基因結構的觀點解釋。以下三種不同研究方式,皆提供了此觀點的證據,支持遺傳在個體的人格特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比較一起成長的 120 對同卵雙胞胎(MZ)與 50 對異卵雙胞胎(DZ)國中生,兩者性格特質相關係數的差異,可估算個體性格總變異量的遺傳作用性[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3443]。 * 對剛出生就分開的雙胞胎進行研究[https://www.jstor.org/stable/1423378]。 * 對不同情境中工作滿意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研究[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0068224_The_Heritability_of_Job_Satisfaction_Reconsidered_Only_Unique_Environmental_Influences_Beyond_Personality]。 研究發現: *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為重要;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於'''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較為重要。 * 人格的發展是以'''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謂氣質(temperament),大都是藉由遺傳而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卡根([[w:en:Jerome_Kagan|Jerome Kagan]],1929年2月25日 – 2021年5月10日)試圖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個別差異了解兒童的氣質。分為以下兩類型: *'''抑制型''':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容易變得拘謹、逃避、不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膽小、謹慎。 *'''非抑制型''':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可以自得其樂,且面對新奇事物立即就做出反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外向、奔放。 其他相關研究: *'''雙胞胎的人格與遺傳關係'''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心理學家找了超過八百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比環境更能影響性格,尤其是自我控制、決策與社交…等性格特徵。 :此實驗對象為美國的雙胞胎,平均年齡在50左右,實驗方法是藉由項受試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再根據Ryff 心理健康量表對結果進行評估和標準化。從實驗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相較於異卵雙胞胎,有高出兩倍以上的可能性會擁有相同的性格,除此之外,實驗結果也表明如果遺傳連結越強(genetic link),性格特徵就越有可能在家族中遺傳。愛丁堡大學的Timothy Bates教授表示,遺傳對人的自我控制影響最大,研究也表明,基因能影響人的目標、社交、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 環境 ==== 指外在的因素,如:成長背景、社會文化、生活條件、家庭、朋友、社會規範等。 環境除對於性格、價值觀的塑造外,也可能影響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部分。[[:w:zh: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透露了環境因素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可能造成其甲基化或乙醯化等,使基因轉錄機率改變進而造成巨觀上結果的不同。因此環境對於遺傳因素的影響並非完全沒有,但與環境直接造成的性格塑造等相比,影響較小。 =====家庭環境 ===== '''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是最初且最重要的環境'''。<br> 家庭的氣氛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會對其小孩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類似的發現,不同的育幼方式也會影響其後代的個性及行為: 在邁克爾·米尼教授進行的一項老鼠實驗中[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62207/],他將幼鼠依被其母親舔舐的頻率分成兩組。實驗發現,常被舔舐的幼鼠對於新環境具有好奇心,勇於探索,且攻擊性較低;而鮮少被母親舔舐的幼鼠則容易對新環境恐懼,且攻擊性較高。 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導致不同的性格,而要研究家庭對人格的影響,主要是在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產生何許差異。 大多情況下可分為五種: {| class="wikitable" |- ! 教養類型 !! 互動方式 !! 孩子人格發展傾向 |- | '''權威型(Authoritarian)''' || 家長習慣以權力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鮮少有發表意見的空間,也較少情感上的支持 || 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退縮,長大後較缺乏思考批判的能力,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 | '''民主型(Authoritative)''' || 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上採開放且雙向的,雙親有說話的權利,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 '''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正向、獨立負責、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團隊合作、勇於挑戰等 |- | '''放縱型(Indulgent, permissive)''' || 完全接納孩子的思想,較少糾正指導孩子的行為,對孩子較為放縱|| 任性自私、幼稚、具攻擊性、野蠻衝動、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無理胡鬧等行為 |- | '''忽視型(Neglectful)''' || 想省麻煩而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會給予更多的情感回饋 ,以「方便」為主|| '''負面'''發展,如:自我貶抑、無法建立自尊;長大後亦與人疏離,影響人際發展 |- | '''不一致型''' || 家長持不同的教養方式,規範不同且時常改變 || 感到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他人 |}家長的情緒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學會溝通、傾聽,才能讓孩子擁有較正向的性格。另外,家庭物質生活的環境也會對人格產生極大的影響,諸如收入、父母職業、住房條件等等。綜上所述,家庭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行為」,這是麥肯依針對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總結。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相反地,不幸的童年往往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一定存在唯一對應的關係,例如: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而逆境可能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因此早期經驗是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整體的人格形成還會受到許多變動的因素影響。 ===== 學校教育 =====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同學、班級等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有系統地接受科學及文學知識,塑造世界觀,並藉由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好學、堅持不懈等正向人格特質。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亦是評定學生言行標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學生的首要仿效對象,他們的言行皆對學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若是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理的班級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可能增多,但若教師在民主友好氣氛的管理下,學生欺騙行為減少。 由上述可知,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學校若單純強調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學生間則會出現成績至上的風氣,性格上也會有所影響,產生不擅交往、不會溝通等現象。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會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強、自信、積極、樂觀等諸多良好性格。 ===== 社會文化 =====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此處文化的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先民所創造出來,並由現在的居民持續維繫並發展的共同享有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文化對人格有巨大的影響,塑造部分後天形成的人格特徵。此外,社會文化也使成員的人格結構發展趨於相似,造成同一社會內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鑲入」在該文化形態裡。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其影響力因文化而異,因而衍伸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影響分為規範以及價值層面: * 以規範的層面來說,'''社會規範越嚴格的地方,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力越大'''。例如,日本相較於美國具有更嚴厲的規範,人們為了遵從社會框架,人格發展較為拘謹。 * 以價值(社會大多數人認同並維繫的準則)層面來說,人們所認為「好的」價值則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性格,如亞洲社會的儒家觀念強調階級之分,則中下層階級會較容易發展出服從的性格。 此外,在規範中採取之行為的社會意義也會對形塑過程產生影響。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容許較大的變異;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社會就不容許它過大的變異。因此,如果一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徵,難以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有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差異除了人文發展的脈絡,也會受自然環境影響。例如:[[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研究了居住在紐幾內亞不同的自然環境中,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徵[https://www.loc.gov/exhibits/mead/field-sepik.html],將不同民族的人分為三群後發現:<br> * 第一群的男性與女性表現一致的特徵,普遍較溫和、善於合作。<br> * 第二群的男性和女性則一致的較強勢、渴望權力。<br> * 在第三群中,男女則表現不同的特徵:女性較強勢、傾向主導,而男性較不負責任。<br> 在此案例中,後天社會文化對性格的影響可能大於先天的生理性別,顯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影響的重要性。 另外,Rutger Bregman(2021)指出人性格展現的傾向會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媒體重複性的曝光特定「偏差事件」構成了人人皆以爲「人性本惡」的社會氛圍,加上[[w:負面偏誤|負面偏誤]]的效應,反而抑制了人性天生中的互惠傾向,社會文化中共同形構的認知偏差亦潛移默化中形塑了人們的性格與相應行為。<br> ===== 個人認知差異 ===== 以雙文化者(同時持有兩種文化信念系統的移民)為例,可進一步探討其「架構轉換」(frame switching)的情況,意即其可以自動轉換自身擁有的兩種文化架構來解釋任何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知上可促發某種特定的文化架構的情境刺激,可能會對雙文化者後續的思考歷程有所影響。以華人和美國文化間的象徵符號(龍形圖案以及美國國旗)來促發不同的文化架構時,結果顯現出:受美國文化象徵符號促發的雙文化者,更容易對特定行為之成因做出「內歸因([[w:en:Attribution_(psychology)| Internal Attribution]])」(行為者個人的因素),此則可能肇因於美國文化強調個人及自由主義。 ===== 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徵的出現頻率——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傾向做出負面反應,甚至構成反社會行為。世界上炎熱的區域,發生攻擊行為的頻率更高。環境心理學家指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因素,與個人空間的大小有關。有關研究發現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成人的個人空間也比兒童大。 不過,'''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例子如下: 1)個人空間的作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縮短彼此的距離,可增加關係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對陌生人而言則可能引起爭執。另外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彼此比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較佳,但在非近距離時,競爭反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2)「擁擠」(crowding)是因空間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經驗,密度是每個單位空間內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覺(perceived density)指個人對人口密度的知覺,三者並不完全一致。研究指出影響擁擠的主要因素有:(1)個人因素:內控性格、高親和力、偏愛高人口密度、能過濾無用刺激,減低個人的擁擠感;(2)社會性因素:當從事自己不喜歡的活動或被同伴孤立時,個人會有擁擠的壓迫感;(3)客觀因素:人口密度、建築物都很高、迴廊很長、天花板很低或陽光很少等,會增強擁擠的感受。至於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應,除降低個人控制情境的感覺外,還會引發不良的情緒。如果手邊的工作是個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是複雜或必須與人合作時,則可能損及工作效率。 ==== 情境==== 生活中,生理需求與社會動機促成各種情境,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性。一般來說,個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都具有一定的持續和持久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定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應該融入情境因素來一併看待人格。 * '''強情境''':指有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情境'''決定。例如:公眾空間、課堂等。在上課時不可以講話,所以不論內、外向的人都不會講話,因此沒有行為上的差異。 * '''弱情境''':指無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個性'''決定。例如:獨處或與少數人的互動、匿名情境等。在自由的情境中,內向的人可能會保持沈默;外向的人表現健談,可看出行為上的差異。 人格發展會受不同的情境影響,衍伸出不同的特性。以大範圍的文化差異來說,不同文化族群受情境影響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舉例來說,在東方社會,高自我監控者受強情境影響較多;而在西方社會,低自我監控者行事風格上較為個人主義。此外,在行為預測分析上,在弱情境中比較能用該對象的性格來預測,但在強情境中,像是跟同學互動或是跟公司同事做團隊合作時,較難用個性去預測其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的[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ad/#RolSelGenOth 社會自我論]中有提到,未社會化、具創造性的'''自然我(主我)'''與受過薰陶的'''社會我(客我)'''。當預測在獨自一人或是社會互動中的行為時,自然我和社會我的預測效果是相反的。 [[w:古典制約|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和[[w:观察学习|觀察性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皆會影響到人格的塑成。社會認知觀點(Social Cognitive)強調社會互動、想法、感受和行為塑造出人格。這個理論常常關注人們的期待所帶來的影響,諸如我們期待事情會如何發生的想法會影響到我們人格的發展。基於期待不同所導致的人格差異,其在我們的控制點(我們認為對生命事件施加控制的來源)和自我效能(我們有能力貫徹並產生我們想要執行的行為)的意義上是有效的。 === 性格的神經與生理基礎 === ==== 發展 ==== [[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w:en:Gordon_Allport|Gordon Allport]])於 1880 年代比較遺傳與環境對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之後,心理學家開始關心兩者互動關係。性格中有部分並無明顯和遺傳的生理基礎有關聯,例如:學會社會技巧、自我概念、個人生活目標、和社會互動產生各種想法觀念等;而有另一部分的性格卻直接反應出遺傳生理的個別差異,例如:個人特別心情、對某種情境刺激的情緒反應大小。 ==== 研究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n:Jerome_Kagan|凱根]](Jerome Kagon)試著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差別來了解兒童的氣質,他在實驗室直接觀察兒童,認為存在兩種清楚的氣質類型與行為樣貌:'''抑制型(inhibited)'''與'''非抑制型(uninhibited)'''。擁有抑制型氣質的孩童,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件時,會變拘謹、逃避甚至不安,行為較膽小,面對新奇事物時的原始反應便是安靜,尋求父母慰藉,或跑開、躲藏;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於面對新事物時,會立即作出反應,比較勇於嘗試、善於互動。 ; 實驗 :凱根借鑑了愛斯沃斯研究母嬰依戀的個別差異時建立的“陌生情境”,對陌生情境做了改進,對 117 名智力水平相當的中產階級白人兒童進行不熟悉情境中的行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蹤研究。 :他假設在實驗情境中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了兒童的氣質差異。在設計的實驗室結構觀察中,讓一個嬰兒或幼兒與母親一起進入一個不熟悉的房間,在 40~60 分鐘時間裡不斷變換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觀察兒童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陌生物體(如機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時的行為反應。在 14 和 20 個月的測查時主要根據三項指標: ::* 母親離開時的反應 ::* 第一次接觸陌生物體的反應 ::* 母親位在一臂距離之內的反應 :凱根對每個情境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與量化,確定兒童屬於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類型。 :在之後的測查中,除了對抑制性的再次測查外,還加入了可能與抑制性有關的一些測驗,如考察兩類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而且還要分別於 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66 個月、89 個月時分 6 次進行實驗室觀察和母親訪談,每次實驗程式都進行錄像,並有現場觀察記錄。除了量化觀察之外,他還結合問卷法和 Q 分類技術向父母調查兒童日常生活中與抑制有關的行為。 ; 實驗結果 :研究發現,在 14 個月時,被試樣本中抑制和非抑制的兒童各占 20%~30%。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兒童在 14 個月時的抑制性指標,與 4 歲時的抑制性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且不顯著。但是研究者發現,14 個月處在極端抑制和極端非抑制的兒童(大約占總樣本的 15%~20%),他們各自的行為特徵一直會穩定地保持到 7 歲半。 :凱根也認為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抑制性,他認為當兒童面對不熟悉的事件時,如果不能進行同化,理解失敗後就會給其心理帶來不確定性。當前生理學知識證明,這種狀態與大腦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交感神經的抑制有關,並引起心率的加速和穩定化。 凱根發現,心率穩定的抑制兒童和心率不穩定的抑制兒童相比,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因為心率低且變化大的兒童主要通過社會化獲得了這種表面行為,而心率高且穩定的兒童則是先天就具備了傾向於抑制性的氣質特徵。這種氣質特徵可能包括對不熟悉事件產生不確定性的閾限值較低,還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行為抑制的兒童生來就具有這種反應類型的傾向。 ==== 現今研究 ==== 當代研究顯示,抑制型氣質和非抑制型氣質的孩童腦部有所差異,且牽涉不只一個腦區,氣質和個體行為會受不同神經系統間互動的影響。其中,[[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和人類的恐懼反應密切相關,而[[w:前額葉皮質|大腦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部分功能來自影響杏仁核的運作,和情緒反應有關。這些腦部結構有神經可塑性,不完全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後天個人和社會經驗也可以改變腦區結構和功能,影響兒童的情緒傾向。 上述提到的當代研究中,根據[[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MRI]])研究,近來提供明確證據,顯示杏仁核運作在抑制型氣質與非抑制型氣質者有所差異(Schwartz,Wright,Shin,Kagan,and Raugh,2003)<ref>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3703</ref>。研究者研究一群兩歲時就被分類為高度抑制型氣質與高度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讓他們於實驗室中觀看一些熟悉臉孔和新奇臉孔,並發現兩個類別的成人之杏仁核運作情形不同:當看到新奇臉孔時,於兩歲被界定為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們,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較高;而於兩歲被界定為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低。 這個實驗證明氣質特徵有特定生理基礎,並顯示這些生理差異有長時間穩定性。除了腦部核磁造影,當代性格神經科學研究學者也嘗試了解神經系統、[[w:zh:神经递质|神經傳遞物]]([[w:en: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和激素對心理特徵表現的影響以及由身心交互作用的歷程,來了解人的性格。其中,特別有四種化學物質: '''[[w:多巴胺|多巴胺]]([[wikipedia:Dopamine|Dopamine]])''' [[File:Dopamine.svg|thumb|Dopamine|alt=Dopamine structure]] [[File: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png|thumb|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 :*簡介 ::多巴胺(英語:dopamine或DA,擷取自2-(3,4-dihydroxyphenyl)ethylamine),或稱2-(3,4-二羥基苯基)乙胺,化學式:C6H3(OH)2-CH2-CH2-NH2)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多巴胺是兒茶酚胺和苯乙胺類的,一種在腦和身體中扮演幾個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合物,它是一種胺,通常在人的腦和腎臟中合成,由其前體的左旋多巴除去羧基合成。在大腦中多巴胺作為神經傳遞物,透過神經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將訊號發送到其它神經細胞。大腦包括幾個不同的多巴胺通路,其中一個起著獎勵–激勵行為的主要作用。大多數類型的獎勵增加多巴胺在腦中的濃度,並且許多成癮藥物增加多巴胺神經元活動。其他的腦多巴胺用來參與運動控制和控制各種激素的釋放。 ::神經系統以外,在身體的幾個部分多巴胺作為局部化學信使的功能。在血管中它抑制正腎上腺素的釋放,並作為血管擴張劑(在正常濃度下);在腎臟中它增加鈉和尿的排泄;在胰臟中它減少胰島素生產;在消化系統中它減少胃腸蠕動和保護腸黏膜;並在免疫系統中它減少淋巴球的活性。血管除外,多巴胺在這些外圍系統局部合成,在鄰近該釋放它的細胞旁發揮其作用。 ::幾個重要的神經系統疾病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而使用一些改變多巴胺作用的關鍵藥物來治療他們。帕金森氏症為一種退行性狀況引起身體震顫和運動障礙,是透過中腦之中稱為黑質區的分泌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不足所引起。其代謝前體L-DOPA可以工業製造,其純銷售形式為左旋多巴是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有證據表明思覺失調症涉及多巴胺活性水平的改變,大多數經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降低多巴胺活動的主要效果。類似多巴胺拮抗劑藥物,也有一些是最有效抗嘔吐藥物。不寧腿綜合徵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多巴胺活性降低有關。高劑量多巴胺興奮劑可以上癮,但也有一些使用較低劑量治療過動症。多巴胺本身可製造成靜脈注射的藥物:雖然不能從血液到達腦部,其週邊作用使其對心臟衰竭或休克的治療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新生嬰兒。 ::多巴胺是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這種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與上癮有關。 ::愛情的感覺對應到生化層次,和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起的作用有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多巴胺傳遞開心、興奮情緒的這功能,醫學上被用來治療抑鬱症。 ::多巴胺不足或失調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體重莫名減輕或增加、睡眠品質差、便祕等等。甚至會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嚴重時會導致手腳不自主地顫動、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我們積極做某事時,腦中會非常活躍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傳遞物。 ::極端情形如亨丁頓舞蹈症,是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和軀幹會如舞蹈般不由自主地抽動,造成日常行動不便,疾病發展到晚期,病人的生活將無法自理,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說話,容易噎到,甚至無法進食。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為鹽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有光澤的結晶,無臭,味微苦。露置空氣中及遇光後色漸變深。在水中易溶,在無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極微溶解。熔點243℃-249℃(分解)。 ::多巴胺在人體的功能可分為神經系統內與神經系統外兩個部分。 ::多巴胺在腦的功能中,在運動控制、動機、喚醒、認知、獎勵的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還與一些更基礎的功能相關,例如哺乳、性慾、噁心。多巴胺類的神經元在人腦中的含量約有400,000個,其實是相對的少,並且只有在少數區域存在,但是卻投射到很多腦區,並能引起有很強大的功用。這些神經元最早在1964年由Annica Dahlström和Kjell Fuxe標繪出來,並給予這些區域A開頭的名字。在他們的模型中,A1-A7區包含正腎上腺素,A8-A14則包含多巴胺。以下是他們辨認出來包含多巴胺的區域: ::黑質是中腦中一小塊形成基底核的區域,其中多巴胺神經元多在黑質的緻密部(A8)和其周遭(A9)被發現,和運動控制相關,若有失去大部分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導致帕金森氏症。 ::腹側被蓋區(A10)則是另一塊屬於中腦的區域,是人腦中最多多巴胺神經元的地方,但實際上此區域仍然是非常的小。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伏核、前額葉皮質等其他區域,主要和獎勵、動機的功能相關。 ::下視丘後葉也有一些多巴胺神經元(A11),投射到脊髓,但功能並不是很清楚。弓形核(A12)和腦室旁核(A14)都在下視丘,這些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腦垂腺前葉,透過中央聯合的循環組織,抑制催乳激素釋放細胞分泌催乳激素。通常說到這裡的調控時,多巴胺時常被稱為催乳素抑制因子、抑制催乳激素賀爾蒙、催乳激素抑制素。 ::一樣是在下視丘,不定區(A13)的多巴胺神經元則參與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 ::還有多巴胺神經元位在視網膜,被稱為無軸突細胞,在日光的刺激下會活化,釋放多巴胺致細胞外受質中,相對的,在夜晚就會沈寂下來。這些視網膜中的多巴胺能夠抑制桿細胞而提升錐細胞的功能,最後產生對顏色敏感、並增加對比的效果,而其代價是在光線昏暗時便會降低其敏感度。 ::在神經系統外,在週邊,多巴胺也在侷限的區域透過外分泌或旁分泌產生功能: ::首先是免疫系統,尤其是淋巴球,能夠製造並分泌多巴胺,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但此系統的功能為何還不是很清楚。腎的小管細胞能分泌多巴胺,且腎有許多細胞能表現多種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在此能增加腎的灌流、提高絲球體的過濾,並增加鈉離子的排泄。當腎部的多巴胺功能缺失時(可能肇因於高血壓或基因的問題),會導致鈉離子的排泄減少,造成高血壓。胰臟也可以分泌多巴胺(外分泌),其功能可能與保護腸道的黏膜和降低嘗胃道蠕動相關,但還並不是很確定。胰臟的胰島也和多巴胺相關,有證據顯示胰島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時,也會製造多巴胺受器,這些受器受到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是降低胰島素的釋放,但這些多巴胺的來源還沒有釐清的很清楚。 *提升多巴胺的方法 ::#'''運動''':不論是有氧、重訓都有助於刺激多巴胺分泌,研究指出,進行任何有氧運動10分鐘後,疲勞的感覺就能有所改善,20分鐘後濃度會達到最高,因此運動時間不用長之外,也不需要多高的強度,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規律訓練,就能提升多巴胺濃度。 ::#'''多吃蛋白質''':胺基酸的其中一種「酪胺酸」會和酶產生作用,進而轉變成多巴胺,因此只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也等於攝取到充分的酪胺酸,建議可以多吃肉類、魚類、雞蛋、豆類、起司、種子等食物。 ::#'''補充益生菌''':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為它有大量的神經細胞,也產生了很多神經遞質,其中一個就是多巴胺,因此吃進益生菌維持腸胃環境健康,是有助於維持多巴胺水平的。 ::#'''少吃垃圾食物''':吃下大量的飽和脂肪,例如:動物油、奶油、動物皮…等,容易影響到多巴胺傳送訊號,減少大腦接收的水平 ::#'''充足睡眠''': 晚上睡覺時多巴胺的濃度會降低,一早起來為了讓身體產生清醒的感覺,就會大量分泌,這是一個固定的規律,但如果出現長期睡眠不足、熬夜的情況,就會打破自然節奏 ::#'''聽音樂''': 當我們聽到旋律時,可以活躍腦中富含多巴胺的區域運動,達到提升濃度的效果。 ::#'''冥想''': 透過冥想讓身心達到完全的放鬆,為了鼓勵這樣的行為,大腦就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讓你感覺到積極、愉快。 ::#'''曬太陽''': 讓身體接受陽光,雖然不能直接促進分泌,但是可以增加和多巴胺結合的元素數量,提高敏感度,讓身體充分利用到多巴胺。 ::#'''加強抗氧化力''':為多巴胺很容易氧化,所以除了補充酪胺酸增加濃度,還可以額外攝取含有大量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胡蘿蔔、蘆筍…等來提高多巴胺的質量。 ; [[w:血清素|血清素]]([[wikipedia:Serotonin|Serotonin]]) *簡介 ::血清素(serotonin)是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調控情緒、社交行為、食欲、睡眠、記憶'''等功能,可算是與安多酚、多巴胺齊名的幸福物質。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的人會易怒、焦慮、疲勞、憂鬱。因此,血清素也用於憂鬱症的治療,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 *提升血清素的方法 ::1. '''曬太陽''' ::2. 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3. '''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和維生素D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鐵質的食物,盡量食用全穀類,減少加工品和精製品、適量食用碳水化合物 ::4. 維持'''腸道健康''',適量補充益生菌、保持充足水分 ::5. '''益生菌''' ::6.多攝取雞蛋、起司、大豆製品、鮭魚、果仁、火雞、香蕉、全麥麵包。因為其中含有大量[[w:色氨酸|色氨酸(Tryptophan,Trp)]],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 ; [[W:氟西汀|百憂解]]([[wikipedia:Fluoxetine|Prozac]]) *簡介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為百憂解(Prozac)是一種[[w: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抗抑鬱藥。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成人重性抑鬱障礙、強迫症、神經性暴食症、社交恐懼症,還用於治療具有或不具有廣場恐懼症的驚恐症。此藥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和腦中血清素活動增加有關。 *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全身或局部過敏、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吞嚥困難等)、心跳加速,厭食,頭暈、頭痛,睡眠異常,疲乏,精神狀態異常,性功能障礙,視覺異常,呼吸困難等等。<br> ::另外,突然停藥可能會引發戒斷綜合症,導致焦慮、頭暈,感官變化。<br> ::此藥不安全用於孕期會影響寶寶發展,如果之前已在使用此藥,在母乳餵養期間應停止使用。 *濫用可能性 ::根據醫學上對濫用藥物的定義,由於氟西汀不會干擾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因此FDA不認為氟西汀可被濫用。不過,亦有報告指「不影響多巴胺水平」只表示有關藥物不容易成癮,但不表示不會令人興奮。現時氟西汀的安全份量訂為約每周300-600毫克。 : ; [[w:催产素|催產激素]]([[wikipedia:Oxytocin|Oxytocin]]) : 催乳激素又稱催產素、縮宮素、泌乳激素,為一種激素。在母親生產後,催乳激素能'''促進促進乳腺平滑肌收縮,降低[[w:皮質醇|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濃度而減輕母親壓力''',這有助於哺育行為與母親對嬰兒的關愛;正常人的血液中也有一定濃度的催乳激素,其升高對人的關愛、信任、合作、助人行為發揮重要影響作用(Delgado,2008)<ref>Delgado M. R. (2008).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oxytocin. Neuron, 58(4), 470–471.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5.005</ref>,也能促進人際信任、慷慨等有利社會行為(Young,2009)<ref>Ross, H. E., & Young, L. J. (2009).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30(4), 534–547.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09.05.004</ref>。 :近期研究顯示,催產激素可能是透過促進社會識別、調節共同情感以降低恐懼、減緩焦慮,進而影響人類一系列的社會適應行為(Campbell,2017)<ref>Campbell A. (2010). Oxytoci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14(3), 281–295.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0363594</ref>。然而,過多的催產素是有害的。生理機制上,多巴胺會拮抗催乳激素的分泌,藉此控制催乳激素的濃度。 === 人格的分類與測定方式 === 事實上,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然而,對於該如何將這些人格特質去做分類,各心理學家則是莫衷一是。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人格分類: ==== 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分類 ==== [[File:Humorism.svg|thumb|right|250px|四大體液]] 古希臘哲學家[[w: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年)發明了「四根說」,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醫師[[w: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在「四根說」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四液說」,認為人體中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即[[w:四種氣質|四種氣質]]:人的體質不同是由於四種體液的不同比例所致,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四液說 |- ! 氣質 !! 優勢 !! 特徵 !! 缺點 !! 適合職業 |- | 多血質 || 血液占優勢,血液出於心臟,是火根,有乾燥和熱的性能。 || 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變化和消失。 || 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 || 適合需要反應迅速而靈活的工作:導遊、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人員、演員、市場調查員、監督員等等。 |- | 黏液質 || 黏液占優勢,黏液生於腦,是水根,有冷,寒和濕的性能。 || 又為安靜型,有自制力、踏實、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有耐久力,不愛空談,嚴肅認真。 || 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物較缺乏熱情。 || 外科醫生、法官、管理人員、出納員、會計、播音員、話務員、調解員、教師、人力人事管理主管、心理諮詢師等。 |- | 膽汁質 || 黃膽汁占優勢,黃膽汁生於肝,是氣根,有熱和乾的性能。 || 又稱為興奮型,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熱情高漲,直率豪爽,有魄力。 || 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行事魯莽。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考慮後果。 || 適合應急性強、危險性較大、難度較高而費力的工作。例如:導遊員、勘探工作者、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員等。 |- | 抑鬱質 || 黑膽汁占優勢,黑膽汁生於胃,是土根,有漸溫的且具有寒和乾的性能。 || 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持久。思考透徹、有理想、善於發現、精確自律、有美感、分析力強。 || 容易優柔寡斷、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觀、情緒化、自我中心 || 有經營管理、分析設計和規劃能力,適合:經濟規劃、統計、設計、商業推銷、節目主持、相聲演員等。  |} 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對人格的類型做出了極具聯想性的描述,一看到這類人便可立刻辨認出來;但缺點是,人的多樣性要比這幾種類別豐富得多。簡而言之,這種分類方式試圖將具有連續性的物體或現象,作非連續性的區分,進而造成「中間的灰色地帶」無從分類。 於是,一些研究者決定不再嘗試以「類別」畫分不同的人格,而是透過不同的「維度」。 ==== [[w:十六種人格因素|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 美國心理學家[[w:雷蒙德·卡特尔|卡泰爾]](R.B.Cattell)是維度分類的先驅之一,他將統計學應用於心理學研究中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統計方法來自於卡泰爾的[[w:en:Factor_analysis|因素分析特質論(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是一種統計方法,將一大群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區分出來,並簡化為數個較具一般性的潛在因素)。卡泰爾研究英語中所有用來描繪性格的詞語後找出了四千五百個,通過歸類近義詞,他將數量減少至大約兩百個。接著他用這些詞語對大量的物件進行評估,並對評估結果進行了統計學研究後發現,某些形容詞在評估中總會顯現出某種關聯,因此他將這些詞語評估的對象歸納成為同一性格維度。<br> 經過數年研究之後,卡泰爾和其團隊篩選出十六種潛緣特質(source trait),他認為這十六種特質是人類潛在、穩定的人格特徵,以此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br> * 測驗進行方式 將十六個維度寫在紙上,在每個維度的兩個形容詞中間,畫出五個空格。找一位朋友一同進行,兩人同時勾選十六個維度;接著,互相比較兩人的評估結果,討論為什麼兩份測試會有所不同。 十六種潛緣特質: {| class="wikitable" |- | 孤僻←→樂群 || 審慎←→興奮 || 信賴←→多疑 || 保守←→激進 |- | 遲鈍←→聰慧 || 敷衍←→盡責 || 務實←→幻想 || 依賴←→獨立 |- | 激動←→穩定 || 畏怯←→敢為 || 坦率←→世故 || 自律←→散漫 |- | 順從←→支配 || 隱忍←→敏感 || 冷靜←→憂慮 || 放鬆←→緊張 |}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由英國研究者[[w:汉斯·艾森克|艾森克]]([[wikipedia:Hans Eysenck|Hans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編制了一套形式更簡潔的人格量表。透過讓測試者填寫一份列有五十七個「是」或「否」的自我問卷,來進行三個維度的評估,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及'''精神病質(psychoticism)''',簡稱EPQ。<br> 內外向個性維度首先是榮格根據精神動力理論所提出,艾森克則以實驗室和臨床實驗為基礎,研究了E維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強度之間的相關;N維度與植物性神經的不穩定性之間的相關;此外他也得到遺傳不僅對E、N有強烈影響,也與P維度有關。<br> 艾森克提出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不僅為實驗室內許多實驗所證實,且得到數學統計和行為觀察之佐證,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已廣泛地應用於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br> 三個維度分別簡述如下:<br> * '''E 維度(外向—內向軸線)'''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為各種大小事件,經驗到大腦皮質的激發。因此,高度強烈的社會刺激會使他們過度激發,產生令人想逃避的嫌惡狀態,所以內向的人較為拘謹和抑制。內向的人極為自律,較為安靜和內斂,不依外部狀況行事,傾向於制定自己的行動計畫,而在陌生環境中會儘可能迴避社會互動。 : 外向者:對於相同刺激經驗到的皮質刺激較少,因此會尋求更多、更強烈的社會刺激,所以外向的人較為友善、充滿活力。外向者會積極與他人交談,主動並善於與陌生人建立新關係。(與五大性格(詳見下方 3.1.4.7)中的外向性概念相似) * '''N 維度(情緒穩定—不穩定軸線)''' : 其概念大致上也與五大性格中的神經質相似。艾森克指出神經質與[[w:自主神经系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以高神經質者為例,其自律神經系統對壓力反應迅速,會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反應,即使壓力或危險已經解除,仍無法快速降低這些壓力反應,容易持久地受到焦慮、憂傷和內疚等情緒的困擾。長久下來,高神經質的人即便面對輕微的壓力,也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化反應,如:緊張、易怒;而情緒穩定者則可以在受到干擾後於短時間內平復心情。這條神經質軸線是情緒穩定的指標。 * '''P 維度(精神病質軸線)''' : 在此面向得分高者表現傾向於冷漠、孤獨、攻擊性強、反社會、缺乏情感及同情、不關心他人等。然而,關於精神病質的研究相對前兩個面向較少,但艾森克發現男性在此問卷中,精神病質的得分普遍高於女性,因此提出此面向可能受到男性[[w:睾酮|睪固酮]]分泌量多寡的影響,但支持性的證據仍顯得薄弱。<br> 艾森克問卷是一種頗為有趣的人格評估量表。但其他人研究了這個量表之後,發現了它的侷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是神經質軸線上的約定型,那麼艾森克問卷便無法區分出個體之間的不同。由此看來,神經維度並無法對這些雖然都焦慮不安但卻各不相同的當事人做出細膩測試,其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都會減弱,影響測驗結果。<br> 另外,此量表中的各個向度可以互相結合,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格。例如以 E 和 N 兩個向度而言,可劃分成四個象限,即「外向-情緒穩定」、「外向-情緒不穩」、「內向-情緒穩定」、「內向-情緒不穩」,此四個象限即代表四個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至此網站瀏覽象限圖象[https://gogovernment.org/test/eysencks-personality-inventory-epi-extroversionintroversion/ EPQ 圖像])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應用 : 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人格度研究的測定方法,此問卷由先前數個調查表幾經修改發展而來,修訂問卷包括88個項目,讓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否,然後按照計分標準登記分數,用以測量人格結構的三個度即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 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Robert R. McCrae 與 小保羅·科斯塔 (Paul Costa Jr.) 的[[wikipedia:五大性格特質|五大性格特質]][[wikipedia: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  近年來,多數研究者大多同意五個強韌的性格因素,可以有效地地區分出個體間的性格差異,此即'''五大性格特質(The Big-Five Model)''',或稱大五人格模型或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是一種被提出的人格特質分類法或分組,從 1980 年代開始在心理特質理論中發展起來。 :  當因素分析(一種統計技術)應用於性格測試數據時,它揭示了語義關聯:一些用於描述個性方面的詞通常適用於同一個人。例如,被描述為盡職盡責的人更有可能被描述為「隨時準備」而不是「凌亂」。這些關聯提出了常用語言中用來描述人類個性、氣質和心理的五個廣泛維度。「五大性格特質」所'''依據的是跨文化的詞彙學''',研究者根據不同種語言,去篩選各個用來描述人格的詞彙,最後產生了相對顯著且穩定的五個因素,也就是'''經驗開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以上五大性質可縮寫為'''OCEAN''',且此五大因素都還可以再細分,成為多個子類型(ex:四種內向型)。由此可見,每個人的性格可以是許多子類型的組合,也證明了人的性格是獨一無二且複雜的。 : 經驗開放性、認真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此五種特質,雖然在社會上都有被偏好的傾向,例如社會普遍較喜歡穩定、外向活潑、開放心態、好相處且負責細心的人,但'''在特定分數上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其在社會中的成就,每一種特質都有適合其發揮的場域。''' :  而以下將針對各項特質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經驗開放性 Openness-to-experience''' :  指個人願意主動尋求且體會新經驗、新事物的程度,以及對音樂及藝術的感受性。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具有好奇、興趣廣泛、創造力、想像力、大膽等特性,願意分享新奇的念頭及非傳統價值觀;低分者則表現出興趣狹隘、實際、不輕易嘗試新事物、固守既有價值等反應。開放性高者,可能在科技創新、藝術上有更高的創造力,而分數較低者可適合保守、重複作業的工作,如生產線作業員。<br> *'''認真盡責性 Conscientiousness''' :  指個人的組織性、持續性及目標取向之動機程度。認真盡責性高者較願意服從權威、遵守規範、工作有條理、細心、自我控制、責任感、可信賴、謹慎、努力達成成就等;而嚴謹性低者則是漫無目的、粗心、散漫、不拘形式、意志薄弱、追求享樂、不可信賴等。就正面而言,認真盡責性高常伴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成就;負面來講,其可能因過度嚴苛導致效率低落。<br> *'''外向性 Extraversion'''(內向←→外向) :  指追求人際互動與歡樂的數量與強度。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在群體當中活躍且充滿自信、喜好交際,偏好能與他人進行實際接觸的職業,且對外在刺激感到舒適,當遭遇到壓力時傾向與他人傾訴,也較具社會性、主動、多話、喜愛玩樂、樂觀、熱情等特質;而低分者則喜歡獨自工作,較害羞、保守、安靜、缺乏活力,太多外在刺激會令他們感到不舒適,而且在遭遇情緒壓力、挫折時容易退縮進自己的世界等。 : 事實上,由於現今大多數的性格理論都主張「特質論」,即外向與內向屬於同一個連續體。因此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擁有「外向」及「內向」的性格特質。所以我們說的「外向」其實指的是外向性較高的人,而「內向」指的則是外向性較低的人。 : 外向性可再分成'''熱情'''、'''樂群性'''、'''獨斷性'''、'''活力'''、'''尋求刺激'''、'''積極情緒'''六面向探討。<br> {| class="wikitable" |- | '''熱情''' || 高分者善於結交朋友,容易形成親密關係,低分者對人相較疏遠。 |- | '''樂群性''' ||高分者開朗、喜歡熱鬧,並追求與社會的連結,低分者傾向遠離人群,喜歡有個人空間或獨處。 |- | '''獨斷性''' || 高分者喜歡在群體中支配他人,富有自信與說服力,做事果斷,低分者謙和靦腆,傾向順從他人的支配。 |- | '''活力''' || 高分者喜歡快速的生活步調,充滿活力,參與多種事物,低分者喜歡緩慢的生活步調,行事從容,做事悠閒。 |- | '''尋求刺激''' || 高分者樂於追求刺激,喜歡冒險,低分者謹慎且沉穩,排斥刺激。 |- | '''積極情緒''' || 高分者易感受到快樂、興奮等情緒,低分者則傾向冷靜、平靜。 |} *'''親和性 Agreeableness''' :  主要衡量個人在思想、情緒、行動上能夠同理他人或與他人對立的程度、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講白話點就是是否「好相處」。親和性高者較易與他人合作、體貼、慷慨、謙和、仁慈等,屬利他主義,在同情與包容他人的同時,也相信他人會以一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作為回報;低分者則較不易與他人合作、喜好批評、粗魯、多疑、難以信任他人,殘忍等,屬利己主義。<br> *'''情緒不穩定性 Neuroticism'''(情緒穩定←→情緒不穩定) :  又翻譯為神經質。指的是人的情緒狀態是否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動。此項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緒化,且更容易經驗焦慮、擔心、恐懼、憤怒、挫折、羨慕、嫉妒、內疚、沮喪、孤獨等感覺。神經質指數得分高的人,被認為有患常見精神障礙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風險,反之,得分低者則展現出情緒穩定、鎮靜放鬆等特徵。此向分數高者,可能較適合藝術家、作家等職業。<br> :  將上述整理為表格如下:<ref>表格來源: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ref> {| class="wikitable" |- ! 人格特質高分者 !! 特質規準 !! 人格特質低分者 |- | 好奇的、興趣廣泛的、有創造性的、富想像力的、非傳統的。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O)'''<br>個體積極尋求的自身經驗狀況,以及個體對於陌生事物的接受度及冒險渡。 || 保守的、興趣缺缺的、不具藝術性的、不具分析能力的。 |- | 具組織力的、可信賴的、工作熱心的、自我規範的、守時的、有道德原則的、井然有序的、熱忱的、鍥而不捨的。 || '''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C)'''<br>個體的組織能力、堅持度,以及目標導向行為的動機狀態。 || 缺乏目標的、不可信賴的、懶惰的、粗心的、散漫的、享樂主義的、隨便的、缺乏工作意志的。 |- | 高度社交的、活躍的、健談的、人本導向的、樂觀的、享受愛情的、親切的。 || '''外向性(Extraversion,E)'''<br>人際互動的特質和強度,如:積極主動程度、刺激需求的程度、以及喜悅感。 || 保留的、冷漠的、不熱情的、嚴肅的、工作導向的、羞怯的、安靜的。 |- | 溫暖的、本性良好的、可信賴的、樂於助人的、能原諒人的、相信他人的、正值坦率的。 || '''親和性(Agreeableness,A)'''<br>個體的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個體面對事物時,所展現的同情或敵對的認知、情意、態度之表現。 || 嚴肅的、粗暴的、多疑的、不合作的、復仇心重的、無情的、易怒的、虛偽的。 |- | 焦慮的、緊張的、情緒化的、缺乏安全感的、不適應的、憂鬱的。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N)'''<br>個體憂慮的傾向,如:不切實際的念頭、過度慾望或衝動,以及不適應等。 || 冷靜、放鬆的、非情緒化的、勇敢的、有安全感的、自我滿足的。 |} :  整體而言,這五大性格模型在以各種資料來源、衡量工具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施測時,皆可一致性地得出五種性格向度,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實證支持。同時,針對不同文化(如各大洲)人口的施測結果,亦提供了支持的證據,特別是其中的外向性、親和性、認真謹慎性,更'''展現出跨文化的一致性。''' '''荣格八维心理功能''' 荣格在《心理类型》,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内倾直觉型人格,外倾直觉型人格,内倾感觉型人格,外倾感觉型人格,内倾思维型人格,外倾思维型人格,内倾情感型人格,外倾情感型人格 后来正统荣格分析学派学者约翰毕比等人,据此建立了荣格八维心理功能系统。 而另一派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伊莎贝尔・迈尔斯母女开始,她们设计出的人格问卷建立了早期mbti 体系。也就是一般目前大众探接触到的mbti 体系。 与早期mbti体系不同,约翰毕比等人建立的荣格八维体系更有信效度,在这个系统中,荣格八维功能分为两类 知觉功能: 外倾直觉,内倾直觉,外倾感觉,内倾感觉(Ne,Ni,Se,Si) 判断功能:外倾思维,内倾思维,外倾情感,内倾情感(Te,Ti,Fe,Fi) 此外"毕比人格脊柱模型"也融合了荣格心理原型理论(英雄、父母、永恒小孩、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老者、愚人、恶魔),有着阳面四维和阴面四维等早期mbti 二分法模型缺乏的深度内容。 早期与现在流行在大众中的mbti测试中,N-S,T-F,J-P二分法体系极其错误。不论是何种人格,只要是心理健康的人都能有意识或无意识(主要)的使用以上任何八维心理功能,不过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功能选择偏好和与效率,且功能运作上至少会有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两类功能配合运行(两种功能不能同时为内或外倾)。 西方心理学学术界最新的MBTI系统已和荣格八维体系开始统合与交流,增加了可信度。但无论何者,真正有信效度的鉴定方式还得通过专家咨询来判断,而非取决于网络上常见的早期量表或问卷。 可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060276 進階參考:《类型与原型》约翰毕比 《心理类型》荣格 ====九型人格==== [[File:九型性格基本构架图(中文注释版)-Enneagram symbol (with Chinese Label)-.PNG|thumb|280px|九型性格的基本架構]] 九型人格學(英語:[[w:en:Enneagram_of_Personality|Enneagram]])是一個關於人類個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為一套把人類劃分為九種相互關聯的(非心理學的)人格的類型學,九角星的每一點在九型人格學中代表每一種人格。其被認為類型之間的存有一些不同的連接,意即人並非是單純的某型人格。 :* 人格分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80" | 類型 ! scope="col" width="400" | 名稱 ! scope="col" width="800" | 性格 |- | '''第一型人格''' || 理想崇高者、完美主義者(The Reformer) || 完美者、改進型、改革者、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正確主義型。特質是嚴肅認真、世界通常黑白分明,做人公正有節制、效率。 |- | '''第二型人格''' || 古道熱腸者、熱心助人者(The Helper)|| 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服務型。特質是感性、樂於助人,但常常會因為恐懼不被需要而刻意追求別人的讚賞。 |- | '''第三型人格''' || 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The Achiever)|| 角色主義型、實踐型、實幹型。特質是重視名利、在意自己的對外表現、渴望被接受。 |- | '''第四型人格''' || 個人風格者、浪漫悲憫者、藝術型(The Individualist)|| 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多感型。特質是喜歡通過具有美感的事物來表達自我、情緒化,追求獨特。 |- | '''第五型人格''' || 博學多聞者、格物致知型(The Investigator)|| 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特質是熱衷於追求知識,恐懼無知,喜歡透過剖析抽象觀念來建立理論架構。 |- | '''第六型人格''' || 謹慎忠誠者(The Loyalist)|| 尋求安全者、謹慎型、忠誠懷疑者。特質是認同且服從權威、具責任感,恐懼得不到支援與領導。 |- | '''第七型人格''' || 勇於嘗新者、享樂主義者(The Enthusiast)|| 創造可能者、活躍型、享樂型。特質是不壓抑、外相,喜歡探索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恐懼被困於痛苦中。 |- | '''第八型人格''' || 力量的強者(The Challenger)|| 挑戰者、權威型、力量型、指揮型。特質是敢冒險、樂於帶領他人並實現他們的需求、勇敢、克己、寬容。 |- | '''第九型人格''' || 嚮往和平者、和平主義者(The Peacemaker)|| 和諧忘我者、和諧型、平淡型。特質是恐懼內在的平靜被打破、甘於現實、被動,通常有很強的宿命論。 |} 對於九型人格的具體研究中心理統計與計量學分析非常有限,其領域研究尚未在相關心理學學術團體中廣泛接受和承認,其理論無法被證偽,不具有科學性,被認為並非是真正的人格與心理科學,而更多的被心理學界認為是[[w:伪科学|偽科學]](Pseudoscience)。 在商業環境中,九型人格學通常用作分類及深入了解每位員工的性格及大體的工作環境;在靈性上,它更常作為一種通往更高的存在、精神和啟蒙狀態的途徑 ,它被描述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方法。通過研討會、會議、書籍、雜誌和DVD的推廣,九型人格學在商業管理和精神語境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九型人格學的想法和理論之歷史存有很大的爭議空間,但當代的理論主要來自智利的心理學家奧斯卡·伊茲查洛和克勞帝歐·那朗荷。那朗荷的理論部分是受到[[w: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葛吉夫]]這位導師的影響。九型人格學的導師亦因思想不同,而令他們理論上的一些意念並不總是一致。 ====性格測驗的科學實證==== 許多人會想透過性格測驗了解自身,但這些測驗幾乎都沒有科學證明,而大多的心理學家也堅稱沒有性格「類型」。 不過,一項美國西北大學的新研究,檢視了約 150 萬筆性格測驗結果,他們認為以性格而言大多數人確實可以劃入 4 種基本群組: * 平均:這種人十分神經質和外向,而且開放性低,較不會主動尋求和體會新經驗;是最常見的性格類型。 * 內斂:這種人情緒穩定,不是特別外向,也不神經質,和善又嚴謹自律。 * 模範:這些人的神經質評分低,且其他特質的評分都相當高。他們是優秀的領導者,可靠而且願意接受新想法。 * 自我中心:這個群組的外向評分非常高,但在開放性、和善及嚴謹自律卻低於平均。大多數十幾歲的男孩都屬於這一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歸於這一類別的人數急劇下降。 ===人格障礙([[wikipedia:Personality disorder|Personality disorder]], PD)=== 人格障礙,或稱人格(性格)疾患/異常/違常。是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人格違常是據[[w: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然而,由於各國判斷人格障礙的標準不一,加上我們其實很難在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之間劃一條明顯的界線,因此各國統計的發生率差異極大。 ==== <big>人格障礙的成因</big> ==== 每個人患有人格障礙的經歷各自不同,其成因也是獨特的。 對於為何有些人會出現人格障礙的症狀而有些人不會,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以下的因素會增加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 * '''遺傳因素''':<br> :人格的形成非常複雜,研究人員目前還在不斷探索人格如何形成,以及基因如何影響發展。人格的某部分很可能是遺傳的。我們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例如,每個嬰兒的活躍度、注意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差異可以很大。雖然一些專家認為遺傳可能影響人格障礙的發展,但另一些專家則指出,很難判斷相似的思維和行為是否來自遺傳,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模仿而來。這一領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腦發育因素''':<br> :[[w:腦電圖|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格障礙者的腦電圖異常,可能是由於大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的部分發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出生時頭顱外傷或嬰兒早期時的疾病所導致。除此之外,大多數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活動往往是由於一些偶然的動機,使身體受本能活動或為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學者推測人格障礙者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神經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有著某種障礙。 * '''環境因素''':<br> :我們的成長及社會環境、身邊人關懷及愛護自己的質素,都會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如你經歷過以下情況,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便會增加: 不穩定或混亂的家庭生活,例如跟有酗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父母同住、被父母忽略或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後受到影響;在學校、朋輩間或團體中沒有得到足夠支持或有不好的經歷,例如遭到欺凌、排斥或遭歧視;搬遷或移民。我們成長的經歷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在童年時經歷困難及創傷,便有可能對自己的思維、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建立了某種的觀念。這在當時可能對你處理困難有幫助,但對往後的人生卻未必有幫助。 如果患有人格障礙,那麼你比一般人較有可能在成長時期經歷創傷及困難,例如: 被忽視、喪失父母或突然喪親、情感、身體或性虐待、被捲入重大事件或事故、經常感到恐懼或沮喪、得不到支持或被否定。不過,並非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也取決於你個人獨有的反應、身邊環境的支持及質素。 同樣,並非每個人格障礙患者都有創傷經歷。 '''<big>人格障礙的診斷</big>''' 根據[[w: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中的描述,對於性格障礙者的診斷有以下標準: * 明顯違和的態度、行為且通常影響諸多方面。如:情感、激動、衝動控制、認知及思考的風格。 * 異常行為持續時間長且非偶發性。 * 異常行為持續、普遍存在且無法為社會、個人所接受。 * 青少年或幼年時期有些許跡象且持續到成年。 * 導致多方面的困擾且隨著疾病發展愈發顯著。 * 通常和職業、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 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D-1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描述,診斷則有以下標準: * 行為明顯違背所處的社會文化 * 表現的情形在不同的個人、社會場合之中長期固定不變。 * 其表現的狀況在臨床上造成顯著的憂鬱或是足以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等正常的功能。 * 表現情形是長期且穩定的,最早應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 其疾患不是由其它精神疾病所造成。 * 其疾患不是由物質(如毒品濫用或是藥物使用)或其他身體疾病(如頭部創傷)所造成。 上述所列特徵須已存達一年以上,才能作為診斷 18 歲前者患有人格障礙症的依據;而 18 歲以下者並不會被診斷患有反社會人格違常。 ==== 人格障礙的分類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性格/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 :  依照人格障礙的表現相似度,人格障礙能夠被分為 A、B、C 三大類。其中 A 型有三個子分類,B 型有四個子分類,C 型有三個子分類,因此總共能夠細分為十種人格障礙類型。<br> :  每一種人格障礙都有相對應的症狀, A、B、C 三個分類中的子分類分別有類似的特徵,症狀的診斷也偏於主觀,因此許多人格障礙的病例在經過不同的醫師診斷後會被歸類在不同的子分類。 '''A 型(怪異、反常型病患)'''[[File:A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A型人格障礙]] :  A 型人格障礙和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適、行為異常、認知偏誤(不同於幻覺、妄想)等。患有此型人格障礙者時常有偏執、多疑的特徵。而且由於他們時常有怪異的言論,很難被其他人所理解,且無法妥善維持較為親密的關係。因此,患有 A 型人格障礙症者有機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妄想型人格障礙]]([[w:en:Paranoid_personality_disorder|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表現為對別人不信任、厭惡、過度敏感,很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負面想法,甚至在別人善意的舉動、言語中感受到威脅,例如:突然擔心其朋友或同事的忠誠度,懷疑其配偶或性伴侶不忠。患者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患有妄想症和注意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人亦會出現這種情況。 :妄想型人格障礙一般不與精神分裂、情緒障礙等精神促亂同時出現。此型人格障礙好發於單一人掌握絕對權力的情況下。 *''' [[w: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孤僻型人格障礙]]([[w:en:Schizoid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患者通常都能正常工作,但對於社交缺乏興趣、傾向獨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當個人空間被侵犯時,會產生窒息感。有人認為孤僻型人格障礙者逃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 :其與精神分裂症並無關連,但共病性高,如疏離與感情遲鈍等,且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更為常見。某些心理學家批評此類型的人格障礙僅是文化偏見、逃避型依附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此分類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某些孤僻型人格分裂者能表現出善於社交的表象,與診斷標準產生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在有互動行為的前提之下保持感情上的孤僻,為隱性人格障礙。 *'''[[w:分裂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w:en:Schizotypal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属于一種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但當中僅有極少數人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經常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思想、疑心病(常常認為許多重大事件都和自己有關,或是有人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被害妄想等)、奇特的信仰和迷信、奇怪的行為和外觀,常表示自己看到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以及發表怪異的言論、思想;缺乏親密的朋友,某些人會有來自於偏執個性的強烈社交焦慮。 :常聽說的多重人格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其正式名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特徵就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患者會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一個身體裡住著不同的人」。 : ''' B 型(戲劇化、情緒型病患)'''[[File:B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B型人格障礙]] :  B 型人格障礙患者表現為戲劇化、過度情緒化、行為、思想、互動反覆無常,這類型的患者通常心思較為細膩,但人際關係普遍較差,意見改變十分快速,不喜歡也不受規範限制。B 型人格障礙者往往具有十分兩極化的表現,若非「眾人擁戴」者即是「千夫所指」。 *'''[[w: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w:en:Antisocial_personality_disorde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一般人有時會將自己的需求、愉悅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之上,但若經常出現這類行為而導致生活不穩定、憤怒衝動行事、不顧及他人,便有可能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障礙有時候會和青少年反抗期混淆,因此十八歲以上才能確立此診斷。 :有些人認為其肇因於某些讓患者對社會失去信任的事件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難以學得制約。某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給人的形象是「理性」、「高情商」、「善良」、「低調」、「謙虛」、「隨和」,但他們經常持有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想法,並且運用手段達成目的。其表徵和精神病態類似,包括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行為模式,不能符合社會規範對於守法的要求。患者會為自己的利益詐欺、傷害,但缺乏責任感及內疚感,且經常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障礙]]([[w:en:Borderline_personality_disorder|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  又稱做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以「'''長期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主要特徵,症狀可能由其他人認為正常的事件觸發。因其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四者之間的邊緣,因此被稱做邊緣型人和障礙。它的另一個主要特徵是「'''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極端對立且交互並存'''」,並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表現出極端的思考模式、對錯分明,無法忍受被人拋棄、分離的感覺並會作出激烈的反應,也因此容易造成人際衝突。患者有自我認同障礙,常感到沒有自信心,因此也影響人際關係。患者害怕孤單而出現空虛感,在情緒低落時容易有自殘或是縱慾的行為,並藉此威脅他人的情感(情緒勒索)。或會突然湧出情緒或是暴怒,情緒失控、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出現時能持續數小時。 *'''[[w:戲劇化人格違常|戲劇化型人格障礙]]([[w:en: Histrionic_personality_disorder|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戲劇化型人格障礙又稱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得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並追求感官刺激、喜歡被關注,甚至出現自虐傾向。具體的特徵有:<br> ・「過度的情緒化」且情緒起伏陰晴不定<br> ・「尋求關注」,渴望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會利用身體、外觀來吸引關注<br> ・「很容易受其他人或環境影響」,認為關係比實際上還要親密。這類型的人格障礙者通常是女性,且好發於感情問題較為複雜的個體。男性在相同的症狀中會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w:自戀型人格疾患|自戀型人格障礙]]([[w:en:Narcissistic_personality_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患者往往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有時羨慕他人,認為自己是特別、優越的。渴望受到他人稱讚,並且極端注重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成功的形象。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的利用身邊的人以獲得權力,且不具有病識感'''」。 :  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因為患者無法將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這個力量滯留在自身內部,便形成了自戀,而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患者「以自我為客體」。 ''' C 型(恐懼、焦慮型患者) '''[[File:C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C型人格障礙]] :  C 型人格障礙者不善表達、發洩負面情緒而傾向於壓抑自身的負面情緒,因此常感到焦慮、抑鬱、恐懼、絕望。此外,C 型人格障礙者也時常因為負面情緒而表現出退縮的行為,進而牽就、順從、忍讓,最終演變出無望、無助的心理狀態,且因無力應付生活壓力而憂鬱、消極。 *'''[[w:迴避性人格障礙|迴避性人格障礙]]([[w:en:Avoidant_personality_disorder|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做逃避型人格障礙。因為害怕在他人面前丟臉,因此此類患者經常選擇獨立以降低社交機會。認為自己拙於社交,擔心受到他人的指責會是否定,因此在非必要時不會和他人打交道。為了維護安全感因此生活受到許多限制,而且會經常貶低自己,僅有在確信不會被否定的情況下才建立人際關係。 :  常見的特徵有: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而過分擔心被人指責或拒絕。且出於維護自己安全感之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等。造成此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為'''自卑心理''',可能是源自於幼年期的無能而產生不勝任感,也可能是由於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可透過社交技能訓練及認知療法、暴露療法、藥物等進行治療,其治療關鍵為取得患者的信任。 *'''[[w: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w:en:Dependent_personality_disorder|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無力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依賴他以滿足自己情感、生理上需求的人格障礙。通常這種人格障礙的狀況是長期存在的,患者可能鼓勵或是允許他人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的位置以順從所依賴的人的意願。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獨處時常覺得不自在。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自理能力。 :  形成原因源於幼年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這時若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形成依賴型人格。 *'''[[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障礙]]([[w:en:Obsessive–compulsive_personality_disorder|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  患者通常有追求規則、控制、完美主義的特徵。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別在於強迫型人格障礙者通常認為自身的行為是正確且理性的;而此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費心於追求規則、秩序、細節,企圖掌控一切。患者處事有僵化而頑固及過度追求完美的特徵甚至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此型人格障礙在 DNA 研究中指出具有家族性的傾向。其主要症狀為注重微小細節、遵守規則及規定、製作明細表及時間表的衝動、以及對信念的頑固及完美主義,該症狀可能造成個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極端困擾及障礙。 :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 要如何研究人格類型? === 不同的人格類型需透過不同研究方式、實驗等手段得知與分析,以下介紹幾種針對人格類型的研究方式。 ==== 雙胞胎研究 ==== 常有研究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性格特點,或心理病症出現的頻率進行比較,稱為「[[w:双生子研究|雙生子研究]]」。同卵雙胞胎又被稱為「真正」雙胞胎,其中的染色體、基因等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外觀非常相像;而異卵雙胞胎,也就是「冒牌」雙胞胎,其遺傳因子是各有各的一套,相當於普通的親生兄弟姊妹,往往長得不大相似。 研究舉例: * 義大利醫生路易吉·吉達([[w:Luigi_Gedda|Luigi Gedda]])於 1948 年開始研究雙胞胎人格的結構及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是否受到遺傳與環境影響,且在二人的交互作用中,彼此是否會相互影響。 * 在人格或氣質方面,如[[w:汉斯·艾森克|漢斯·艾森克]]([[w:en:Hans_Eysenck|H.J. Eysenck]])在 1952 年研究神經病症發現,同卵雙胞胎的相關度達 0.85,異卵雙胞胎僅為 0.29,顯示同卵雙胞胎的人格或氣質和先天遺傳有高度相關,而非後天環境影響。 但又有些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並不比異卵雙胞胎更相像」。人們後天的性格和很多行為往往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習慣。在半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社會認識和對刺激的常規反應,這也決定了雙胞胎在性格上的走向。因為雙胞胎在這個時間裡大部分都是受到相同的照顧,見到的也都是相同的人,所以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雙胞胎大多數性格還是比較相近。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al (NSE) influences)的概念,指兩個孩子雖然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但他們仍然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舉例來說:<br> :一對雙胞胎甲和乙上學後,她們可能被分到A班和B班,於是交到不同的朋友、遇到不同的老師。這些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經歷,對於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這種非共享環境使得同卵雙胞胎仍可能比異卵雙胞胎有更大的不同。<br> :雙胞胎會表現出對事物的不同傾向,而這樣的傾向卻與體重有著巨大的聯繫。對比較虛弱的嬰兒而言,專注於人對其有利,因為身邊的人可以提供食物與滋養,這是生存的本能,也對嬰兒之性格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我們的基因上充滿機率,其決定了各種我們性格表現的可能和範圍,而環境能決定哪一種可能會具體顯現出來。 ==== 遺傳研究 ==== 此外,我們也可以對領養的小孩在出生時就具有的人格特點,和其親生父母的人格特點以及養父母的人格特點進行比較。如果親生父母所具有而養父母不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徵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領養兒的身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心理特徵是遺傳而得。例如,在某些類型的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就存在這種遺傳性易感因素。 ==== 家庭研究 ==== 此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種人格特徵,在血緣關係或近或遠的家庭成員身上出現的頻率。例如,分裂型人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中,其出現的頻率更高。為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兩種病症具有相同的遺傳基礎。 但要注意,易感因素具有遺傳性並通過血緣關係傳遞的事實,並不表示這種易感因素無法透過「教育」和「環境」而改變。例如,某個具有酗酒症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透過教育掌握了管理自己緊張狀態的方法,並懂得如何與具有酗酒風險的環境保持安全距離,則他就完全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滴酒不沾。 ==== 環境因素 ==== 我們關注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並不表示我們否認童年事件或教育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團體所關注的,不僅是患者對自己童年或生活的陳述,還有諸如民事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或醫療機構等外界觀察者提供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 * 患者家庭的社會人口特徵。 * 早夭。 * 一些家庭成員的嚴重疾病。 * 家庭暴力、虐待、性虐待。小家庭內部的教育或溝通方式(如果觀察得到的話)。 在關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中,有一種疾病堪稱絕佳的例證──精神分裂症。 研究發現,如果親生父母中有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孩子就有 10%的患病風險,而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上升至 50%。此外,一些青少年(分裂型人格),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似乎要高於其他人,但透過對他們家庭的內部溝通方式進行研究,我們還發現,在'''溝通問題最嚴重的家庭'''中,青少年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增加;而那些已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如果生在過多指責、情緒起伏過大的家庭中,則復發的機率會更高。由此可知,當我們能介入家庭,引導他們用更好地方式進行溝通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疾病復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會降低。雖然這些研究頗受爭議,因為可能存在反向效應青少年的症狀越嚴重,家庭就會越混亂,從而導致溝通不良。 另外,以下是用來支持遺傳因素,對人格障礙造成影響的幾個論據。 這裡所說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 * 在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是[[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那麼另一人成為強迫型人格的機會更高。 * [[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其發展為分裂型人格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情緒障礙(憂鬱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偏執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偏執、妄想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除此之外,我們在前文中描述過的焦慮型人格與廣泛性焦慮症頗為相似,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親屬,其罹患焦慮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同樣地,憂鬱型人格與心境惡劣障礙並沒有顯著的區別,而我們在心境惡劣障礙患者的身上發現,其亦伴有其他形式憂鬱的遺傳因素。 === 人格特質是一種光譜,而非生硬的區段 === 我們一直在討論按等級劃分的「人格障礙」,現在讓我們回到人格特質的光譜上。通過光譜可以獲得更為細緻的分析。舉例來說: * 在對強迫型人格者親屬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可能無法找到任何符合強迫型人格特徵的家族成員,因此可能會得出遺傳因素對強迫型人格沒有任何影響的結論。 * 但如果這位研究人員以「'''強迫度'''」的強弱(對秩序、精準和嚴格的偏好)為標準,對家族成員進行評估,他或許就會發現,雖然某些家族成員並沒有被歸類為強迫型人格,但他們的「強迫度」要高於普通人群。<br>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斷「強迫度」的光譜高低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來證實這種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或許強迫型人格者只是這個家族「強迫度」的冰山一角。 最後,關於基因的影響,針對雙胞胎(同卵、異卵、一起長大、分開長大)的不同研究都獲得大同小異的研究結果,就是教育環境大約具有五成的影響,這也證明了對遺傳因素的關注並不會導致對環境因素的低估。但是,這兩種因素有時會在同一個層面上發揮作用。例如:<br> * 一個已經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從焦慮型父母那裡接受到令人焦慮的教育。<br> * 一個具有多疑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將疑心重重的父母視作模仿的對象。 除非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位親人具有互補型的人格特徵。 至於強迫特徵,遺傳因素對光譜的影響只有 39%。相反,同一項研究還表明,遺傳因素似乎對以下光譜沒什麼影響:<br> * 暗示感受性—順從。 * 心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分離、尋找近鄰、難以忍受孤獨)。 * 親密關係障礙(性壓抑、害怕依戀)。<br> 這三個光譜涉及與親密之人的關係。可以想見,主體對母—子依戀關係的早期學習,會對這些光譜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與環境有關的小影響,是老么或在童年時罹患過慢性病的人,形成依賴型人格的機率更高。(因為比起兄姐,他們本來就缺少一些做事經驗與自信,雖然也想超越家中其他成員,但就是辦不到。如果無法超越家中兄姊,老么通常會選擇逃避工作,依賴父母或兄姐。) 總之,關於人格障礙形成原因的研究證據仍不夠充分,牽涉其中的遺傳和環境機制將為未來的相關研究開闢出新天地。 ==== 人格障礙者=處處障礙? ==== 所謂的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為了「適應」而做出改變。這種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間不斷做出調整的自我改變過程,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達成的。 如何改變複雜的生存問題呢?這只是主體本人應該付出努力的事情嗎?因為主體的行為而惹惱或受累的身邊人是否應該對主體施加壓力呢?心理醫生應該為了改變主體而介入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許是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對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來說也一樣。一項有趣的研究針對近兩百年來被稱作「偉人」的三百位人物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中有一部分的人,都具有人格障礙傾向:這些人包括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巴斯德([[:w:en:Louis_Pasteur|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和克里蒙梭([[:w:en:Georges_Clemenceau|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等。這些人能改變歷史、科學或藝術的軌跡,卻無法改變自己的人格;可是,其特殊的人格特質,不正是成就他們豐功偉績的因素之一嗎? 偉大的藝術家們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心理治療,或是服用了療效顯著的抗憂鬱藥物,他們還會如此具有創造力嗎?若[[w:温斯顿·丘吉尔|邱吉爾]]的性情沒有如此複雜、難以讓人接近、沒有酗酒問題,他在面對[[w: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納粹的威脅時,還能表現出斬釘截鐵的果決嗎? 事實上,人格障礙者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展現出非凡的一面,甚至成就偉大的功業;但他們在大多情況下,多半難以適應日常生活,因此冀望改變。 ===== 改變的困難之處 ===== 我們的人格在出生時就已開始形成,而一些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格特質,則在出生前就已形成。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時,至少已經二十或三十歲了,此時,人格的烙印早已深入骨髓。也就是說,行為習慣形成得越早,就越難改變。這往往會讓主體在邁出第一步前就喪失勇氣。 因為人格障礙者的生存方式由來已久,所以他們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存在不妥之處。一般而言,多半要透過家人、朋友或同事來察覺:<br> * 直接的方式——提醒或批評 * 間接的方式——拉開距離、關係的疏遠<br> 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似乎異於常人。<br> 再者,並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礙者,都能「察覺」到身邊之人傳遞的資訊或者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自我反省),對人格障礙者而言,A 型人格者可能會這麼對你說:「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覺得在人格障礙者面前,表達自己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犯同樣錯誤、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並將其稱為「強迫性重複」。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但我們的人格特點,仍然會百折不撓地頑抗到底,就算再怎麼下定決心,一旦遇上過去行為中的「相似場景」,它們就會跳出來。 就算自己的態度造成了很多問題,但人格障礙者從不會毫無理由地放棄這些態度。因為即便是很極端的人格特點,有時也會帶來某些好處:依賴型人格者通常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偏執型人格者不會輕易受騙、強迫型人格者很少會忘記帶鑰匙......,雖然這些「附加優點」相較於伴隨的缺陷而言,簡直不值一提,但有時,會成為人格障礙者維護自己思維方式和行為的理由;也就是說,他們會找藉口捍衛自己的立場,以「這樣的行為或思維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為理由,替自己有時因為「此堅持」帶來的麻煩進行辯證,進而顯露出他們無謂的堅持。 ===== 性格改變實驗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內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ref>https://www.nathanwhudson.com/</ref>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 哈德森的研究團隊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並讓他們接受了 60 個關於人格測驗的問題,以確認他們現在的人格特質。接著,便會請學生們選出他們想要改變的人格特質。 接下來的 15 週,學生們會收到一系列的「任務」,任務的目的在於推動他們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人格特質改變。例如:<br> * 希望擁有「外向」特質的人,便會收到任務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自我介紹<br> * 希望改善情緒穩定性的人,便會被要求花費至少一個小時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br>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加強任務的難度。通過這種設計,研究人員測試參與者是否能夠通過應對挑戰來改變自己的個性,並發現這是有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學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性格特質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就越大。」也就是說:「'''行動越多,改變越大'''。」 ===== 自我協調與自我排斥 ===== 我們很依賴自己的個性行事,但有時我們也會希望能夠改變某些習慣,例如「少一點焦慮」、「處事靈活些」、「嫉妒心不要這麼強」、「更加樂觀」、「疑心病少一些」。一般人往往清楚地知道改變並不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因此欣然接受改變;但人格障礙者往往不是這樣,他們常常因為害怕「失去自我」或「失去自己的個性」(有點像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不願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此外,有些人對自我人格缺陷的依依不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人格崇拜」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對自己偏頗行為的自我欣賞,會使主體對這些行為的缺陷視而不見。 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除了症狀本身,個體對自身問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與否,也相當重要。在某些案例中,主體會因自己的問題而深感不適,例如: * 憂鬱症患者會反感自己行動的無能。 * 恐懼症患者會因自己的恐懼而感到羞愧。 個體會感覺這種性格以是一種侵入,於是會以一種與「個人價值」或「理想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做出反應。他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方式有所意識,並希望加以改變,這種對其症狀的關係稱為「'''自我排斥'''」。 與此相對,對自己的症狀具有較大的容忍,在忽視與接受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則稱為「'''自我協調'''」。主體會將自己的性格障礙特徵,視作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為這些特徵大抵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世界觀相符。因而,做出改變的意願就會遠不及「自我排斥」的主體。多數的人格障礙者都抱有自我協調的態度,從而形成了改變的阻力。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人格障礙者,鮮少會有做出改變的動機,往往只有在周圍親友或情形的壓力下,或遭遇一連串和挫敗,甚至陷入憂鬱之後,人格障礙者才會開始反省,重新審視自己慣常的態度。其中,一些人格障礙者(焦慮型、憂鬱型、依賴型)對自己問題的意識要勝過另一些人格障礙者(偏執型、自戀型、A 型......),或許是因為他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 自證預言 ===== 自我應證的預言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該人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並且該人的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這表明人們的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理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帶有實現它自己的預測。 因此,對可能的未來的預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且是這種未來也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個基本機制是:人們相信預測。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以實現它的方式行事。期望和行為之間存在正反饋。與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是自我挫敗的預言。這樣的預言會引發反應,這意味著它只是沒有實現。 *例如:([[超普通心理学/性格#比馬龍效應(Pygmalion_effect)|比馬龍效應]]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原因是'''消極的自證預言減輕了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人會產生焦慮不安。人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我們的頭腦中會催促自己盡快解決這種不確定,會想要盡快給自己一個答案,而這種在充滿著不確定的情況下所給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消極的,因為只有消極的答案才會最大程度消除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消極的自證預言? 消極的自證預言最終會將事情導向不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藉由以下方法來儘量避免消極自證預言: :1. 改變語言習慣:語言不僅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它也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態度與我們描述它的語言方式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消極或是較負面的用詞(例如:不可能)轉換為積極或是較正面的敘述方式,利用積極正面的敘述來間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在改變態度的同時,也能夠避免過於消極的態度而導致消極的自證預言。 :2. 給予自己自信心:我們對事物會產生消極的態度多半是由於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因此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迫使對於處理事物的態度轉為積極正面。必要時可以採取“強迫相信自己辦得到”的方式,透過正向的自證預言來讓事情能夠朝向好的方面發展。 ===== 刻板印象威脅 ===== *定義:刻板印象威脅是個體經歷的一種風險,處於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 *現象:刻板印象威脅會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表現下降與心理上的分離與不認同。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因素: #'''領域認同''',指個體對特定領域成就的重視程度。 #'''群體認同''',即民族、性別等群體身分對個體自我定義的重要性。 #'''自我''',自我意識的程度會決定個體的易感性。 *例如:黑人、女性族群學生的SAT表現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Claude Steele)在其著作《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中文譯為《韋瓦第效應》)指出若是白人跟黑人以相同SAT成績進入大學就讀,但之後黑人的成績明顯比不上白人,黑人在大學的實際表現比SAT預測的成績要差。而以女性高中的SAT成績來預測她在大學中的各科表現,則發現文科成績預測算準確,但理科成績預測較不準確,因為女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理科成績表現變差,因此若以SAT成績來預測的話,會有高估的傾向。史提爾發現這些事情都跟刻板印象有關。如果一個學生所屬的族群,被認為在某能力上有缺陷,那麼只要在測驗之前讓他想起這樣的刻板印象,則他的表現就會變差。在高難度標準化數學測試裡,男性普遍表現得比女性好,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數學測試並非如此。若進行以下的測試:告知女性受試者「根據過去的記錄,在這種測試裡,女性表現得反而比男性要好」,則女性受試者'''表現欠佳的情況消失了'''。史提爾推測,在高難度的活動當中,人普遍會感受到頻繁的小挫折,然而處於刻板印象威脅的人,會無形中認為此挫折印證了自己的身份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刻板印象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脅下,被貼上刻板印象標籤的人會把挫折感詮釋成:「這個任務註定就是我這種人無法完成的」,因此刻板印象最終成為了被實現的預言。 *擺脫刻板印象威脅的一些可能作法 :'''1.瞭解刻板印象威脅''' :一旦人們瞭解了刻板印象威脅,他們所在的環境的負面暗示對他們的影響就會更小。因為認清自己的焦慮會讓你承認焦慮的存在,同時將其保持在最小並且可處理的範圍。 :'''2.尋找群體內角色榜樣''' :研究顯示,群體外的成員的優秀表現會提高刻板印象威脅,而群體內成員的榜樣作用會相應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脅(Blanton, Crocker, & Miller, 2000)。例如,應對女性不適合學理科的刻板印象威脅,可以找一個理科領域做的很好的女性為榜樣。 :'''3.轉換群體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群體認同,轉換群體認同是指從消極的群體認同轉換為積極的群體認同,消除引發威脅的認知不平衡。比如女性在開車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放入到可以激發自己高自尊的群體中,如“學業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體”等。 :'''4.自我肯定 :反覆練習,準備充分''' : ===== 協助改變 ===== 為此,人格障礙者往往只能在周圍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做出改變。面對人格障礙者時的惱怒不悅,或是看到所愛之人陷入自毀的態度中,卻無法自拔而感到的悲傷,是很多人對人格障礙者直接施壓或干預其行為的原因。但這些良好的意圖和建議,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為了讓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而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被對方誤解為強迫性的壓制,有時候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偏執型人格者們看來,再沒有比以下這樣的話語更令人生疑的:「什麼也別怕,我們只想讓你好......。」,此外,「想要改變對方的渴望」往往正是造成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雙方有時是為了改變對方、對於理想化的渴望,才組成了家庭:<br> * 一個女人會抱著讓對方戒酒的渴望,而嫁給一個酒鬼,然後又會因對方無法改變的行為,而感到失望。<br> 而有一些人則因為其中一方無法適應伴侶「性格的變化」而分手: * 一個男人跟一個比自己年輕得多、依賴性很強的女孩斷絕了關係,因為厭倦了她的「不成熟」。<br> 雖然,雙方往往都是在明知就裡的情況下,選擇了對方。可惜最終,不遺餘力地想要改變人格障礙者的一方希望落空,而他們的態度很快會轉變為對人格障礙者的厭棄。但從根本上來看,人格障礙者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任何請求,要求身邊的人來改變他們。 話雖如此,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幫助身邊的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不論是父母、夫妻或同事,都希望能將這個影響彼此相處關係的「障礙」消除或减少。那麼是否存在一些簡單的規則,可以提高改變的機率呢?在此概括出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理解並接受''' :一般來說,人格障礙者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害怕」才會做出那樣的行為。他們因害怕而做出反應、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讓自己或所愛之人陷入險境。在面對人格障礙者時,若我們對這個主要原因不予重視,不願看到滋擾行為背後的脆弱,就等於間接引發了衝突和誤解。在這裡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理解發展成一種「門外漢心理學」的態度,說些被心理醫生稱為「無稽之談」的話(例如:「可憐的朋友,你肯定是曾經發生過嚴重問題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我猜想大概是因為你的童年.........。」)。其實對他人的接受與理解,最終也會反饋讓我們進行自省:為什麼我會難以忍受他的這那種行為?我的哪些價值觀跟他發生了牴觸?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比我想要改變的那個人的價值觀更加高尚?而我在人格障礙者的身上又能學到些什麼?事實上,就跟所有人一樣,人格障礙者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對人格障礙者的不滿和評價,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缺點。 :'''二、尊重改變的困難 ''' :即便當事人願意付諸行動,但「改變」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改變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拆除-再重建」過程。這不僅僅涉及學會某些行為規則,還必須先擺脫「習以為常」的行為規則。為此,最重要的就是留給當事人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改變」。此外,「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變」也是很重樣的觀念,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根植於個人的經歷(有時跟天生氣質也有關係),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糾正」他們的行為,只會是徒勞之舉。 :''' 三、不要說教''' :當我們希望讓某人做出改變時,其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憑什麼讓對方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有什麼權利替他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並把這些觀點強加給他,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事物。 :就算某些生存方式會帶來很多的好處,例如: :* 靈活處事而不是刻板僵硬。 :* 積極主動而不是滿腹抱怨。 :* 獨立自主而不是依賴成性。<br> :但動輒以「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法說服別人做出改變,往往成效極差。為什麼呢?首先,沒人願意被當作小孩子來對待,讓別人告訴自己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次,人格障礙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太過刻板和墨守成規:他們會根據情況或對象,按照自己事先訂立的規則,做出反應。因此用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式去強調改變是無用的。只有在「個人層面」生成的意願,才能促成改變。人格障礙者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是因為別人會以真誠而溫和的態度,跟他們解釋其行為帶來的問題。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與其跟人格障礙者大談職責,不如跟他說他自己的需要,談具體的情形而非重大的原則,談行為而非個人,進行描述而非做出評價。 :''' 四、不要一味退讓 ''' :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確實會讓我們倍感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在我們拒絕順從時越演越烈:憤怒、義氣用事、哭鬧、產生罪惡感等,但如果我們總是退讓,人格障礙者就會認為,只要頑固堅持己見就可以達到目的。 ===== 自發性改變,有哪些方法? ===== 若想自己改變自我的性格,是有些方法可以遵循的。儘管從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轉變為一個外向的人非常困難,但仍然可以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做一些事情來對性格進行改變: :''' 一、有一個具體的計畫 ''' :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特質,接著為此計畫一連串的「任務」,任務的行動要「具體」。例如與其設定「這個月要結識三個新朋友」的目標,不如具定設定一個目標是要「參加四個聚會或社交活動,並在每個活動中與至少 10 個人交談」。但是,任務內容同時也要符合現實,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很少社交,那就不要打算在一個月內成為聚會的焦點。過度不切實際的目標將可能打擊自己的信心及帶來過大的壓力,使得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改變自己的思維''' :社會心理康復專家肯德拉·切里(Kendra Cherry)指出,如果相信自己無法改變,那麼你就不會改變。 :'''三、專注於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w:en:Carol_Dweck|Carol Dweck]],1946年10月17日-)認為,稱讚「努力」而不是「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要想著「我很聰明」或「我很有才華」,而應將這些句子替換為「我非常努力」或「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通過「專注於過程」的成長心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將逐漸縮短。 :'''四、假裝自己已經是那樣的人 ''' :停止給自己貼標籤,這樣的「假裝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有勇氣去做那些幫助自己改變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能「弄假成真」。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w:en:Christopher_Peterson_(psychologist)|Christopher Peterson]],1950年2月18日–2012年10月9日)便使用過這個方法,他很早就意識到,他內向的性格可能會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決定在需要的情況下展現出性格外向的樣子。最終,這些行為變成了他的自然行為。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學會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變得外向。 === 醫學上的具體方法 ===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生與病理性人格患者,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相遇。他們請求醫生治療的,是這些人格障礙造成的後果:憂鬱、焦慮狀態、酗酒等。 此外,大多數前來就診的並不是患者自己,而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因為擔心和厭倦而欲尋求幫助。精神科醫師很熟悉這種情況,大部分前來諮詢的人,都會先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願看醫生,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被他的行為給毀了,該怎麼辦啊?」比較少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感覺到自己有某種人格問題,並且想努力對抗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傾向,於是主動前來就醫。 精神科醫師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關注人格障礙本身。與此相對,病理性人格其實很難治癒接受治療的效果,就沒有不具有人格障礙特徵的患者那麼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開始關注,如何透過藥物來改善和幫助這些患者的方法。 ==== 藥物與人格 ==== 一些患者在聽到醫生準備給自己開精神類藥物時,就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擔心治療會改變自己的人格。事實上,醫生慎重開立的抗憂鬱藥物或鎮靜類藥物,能有效地改變患者的世界觀。例如﹕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的焦慮症患者,能更加冷靜地對待自己的擔心;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憂鬱症患者,在看待事物時會少一些悲觀和絕望。儘管這些改變有時非常驚人,但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被改變,只會覺得痛苦減輕,或者覺得又變回了原來的自己。 然而,用藥問題卻在最近這幾年變得複雜,因為出現了一種新型藥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6%B8%85%E7%B4%A0 5-羥色胺]類抗憂鬱藥物。這類藥物對憂鬱症和某些焦慮症具有顯著的療效,而且似乎可以改變某些人格特質,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對他人批評的過分敏感。但客觀來看,這種藥物的效用機制仍不是很清楚,藥效也會因為個體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此外,瞭解某些藥物是否真的能改變人格的運作機制,也點燃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情。但同時也引起倫理學之爭論,不過就目前而言,為確診的人格障礙者開立藥物,必須有輔療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心理師和患者更全面地瞭解和應對現實的改變。 ==== 心理治療(詳見[http://%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BF%83%E7%90%86%E7%95%B0%E5%B8%B8%E7%9A%84%E6%B2%BB%E7%99%82 心理異常的治療]) ==== 心理治療的形式非常多種,但針對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 {| class="wikitable" |+ ! !精神分析療法 !行為與認知療法 |- !時間 |最早出現並占有重要地位。 |出現的時間不長,只有約三十年。 |- !概念 |認為主體對自身問題的原因和運行機制的逐漸意識,是幫助其克服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 |想改變某種行為或思維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瞭解它們是怎麼學來的,然後積極地幫助患者去學習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 !成果 |仍鮮少獲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顯示,具有人格障礙的憂鬱症患者對認知療法的反應,好過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前景一片看好。 |- !其他 | * 主要關注過去或過去與現在。 * 注重個人經歷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重現和理解。 * 心理師保持中立態度。 * 心理師鮮少提供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不明確。 * 主要目的:隱藏性精神結構的改變(可以帶來症狀和行為的改變)。 | * 主要關注此時此地的當下。 * 注重重拾應付實際生活中困難的能力。 * 心理師參與互動。 * 心理師提供大量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明確。 * 主要目的:症狀和行為的改變(可以帶來深層精神結構的改變)。 |} =====人際心理療法([[:w:en: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緣起''':1970 年代開始發展,源於美籍瑞士裔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邁耶爾([[:w:en:Adolf Meyer(psychologist)|Adolf Meyer]])的研究成果。 *:'''治療對象''':最初是憂鬱症患者,亦適合人格障礙患者。 *:'''基本理念''':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所處人際環境的和諧」,因此旨在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 *:'''治療階段''':分三步驟,讓患者學會: :# 瞭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為什麼會不盡如人意:有時憂鬱的情感,往往與患者本人歪曲的情感。例如,因沒有收到聚會邀請而感到的失望,轉變為怨恨,從而掩蓋最初的痛苦。 :# 改變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慣常反應:憂鬱症患者的思考運轉模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意識不到他人的立場和需求。例如,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若沒有與他多談論憂鬱的問題,他就會覺得伴侶對自己不理解。 :# 提高自己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做到提出要求而不是抱怨;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生悶氣;講述自己的悲傷想法而不是獨自垂淚;以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失望等等。 ===== 認知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常見於'''憂鬱症或受焦慮'''所苦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傳統心理治療,認知療法採用'''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br> *著重當下,而非檢討過去,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的行為。<br> CBT聚焦於開發個人的應對機制,在面對解決當前問題和改變認知(例如觀點,信仰,態度)中無用的模式,行爲,和情感調節,而且此療法因為療程不長加上應用範圍廣,成為近代重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情形時,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自動出現一些想法,這些認知見證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闡釋。而認知心理治療師們稱這個過程為「資訊處理」。資訊處理論提出以下的假設:<br> 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的方式,會對我們的反應和情況本身造成決定性作用。不同的主體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個情境做出評價,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我們以此看世界並行動,且忽略這個有色眼鏡的存在。也因此,清楚了解自身對事物的闡釋方式,是改變我們態度的關鍵所在。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三種: #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不斷重複的慣常反應''' 人格障礙者隨著類型的不同,可能會在行為上有著不同地重複特徵: :*'''偏執型人格'''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睦與衝突; :*'''表演型人格'''在與人互動中表情豐富,動作誇張,情緒起伏異常的大; :*'''依賴型人格'''總是亦步亦趨跟隨在保護者的身後等等。 人格障礙者對某些我們稱為「促發情境」的狀況做出反應,並展現在他們的特定態度中。就某種程度上來看,促發情境可以說是重複性反應的「啟動裝置」,人格障礙者似乎不太會吸取生活中的教訓,通常只要遇到同樣的情況,便會觸發一連串的情緒及行為。而且他們會傾向於忽視或曲解所有可能令他們世界觀崩壞的因素。例如深信別人對自己毫無興趣的逃避型人格者,在別人表現出對他的關注時,就會傾向於認為那是出於憐憫高臨下,而不會對自己心存的「我是個無趣之人」的信念產生質疑。 因此當認知心理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將治療的目標放在讓患者學習「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在第二階段對治療做出調整。不過在這方面的治療有其困難之處,這些思維機制早已深深地在人格障礙者的性格中扎根。所以,認知心理師採取了一種完整系統的特殊方法,以及一種在心理治療界前所未有的醫患關係類型。 '''認知心理師的治療方式''' 一般在患者的眼中,心理治療師扮演的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大部分時間只是傾聽,鮮少會提供意見。然而認知療法卻是透過一連串的'''提議、疑問'''和讓患者意識到自己運轉不良的心理機制,就有點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門下弟子「塑造靈魂」的方式。 認知心理師是'''積極而互動'''的心理師,他會耐心地讓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向他解釋自己提出這些建議和採取這些治療方法的原因,他們認為讓患者瞭解到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有助於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療並做出努力。認知心理師也會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不會拒絕任何話題,會全心全意地投入治療之中。他會對患者下達指令,讓患者做練習,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協助患者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中新的關係策略,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瞭解自己需要做出怎樣的努力。但認知心理師也會強迫患者完成某些任務、參加某些練習,最後讓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癒者。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認知心理治療師也必須避免讓自己陷入患者嘗試與自己建立的關係之中。 '''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治療的差別''' 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主要是透過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的結合。基於差異甚大的理論,這兩種傳統在關注「此時此刻」與減輕症狀上,找到了共同點。許多針對特定疾患的認知行為治療程序,接受過療效與效率的評估。具備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是醫療保健事業的趨勢,這一類的治療會依照症狀的診斷,採取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相較於其他療法(如心理動力)來說,認知行為治療更受到醫療保健事業的喜愛。在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院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作為治療許多心理健康困擾的選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暴食症、臨床憂鬱症等。 =====精神分析療法===== 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弗洛伊德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經症患者的觀察與治療,以及對他自己內心世界的艱苦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br> *'''顯示效果的方法''' #'''精神宣洩''':患者能自由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或對早年經驗的再體驗。如果讓患者重新在心理上體驗過去的挫折,並把潛抑的感情宣洩出來,患者就有了認識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自省''':通過分析,讓患者了解自己內心衝突、焦慮的根源,於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經過自省,把症狀的無意識隱意和動機揭露出來,使患者意識到症狀的真正隱意而達到領悟,並要求從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 #'''反覆剖析''':由於患者的症狀已成為其心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領悟病症的隱意,但在行為中仍會出現反覆。心理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求醫者和患者都必須要有耐心,不斷分析、理解、更正、體驗,才能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思維邏輯方式。 ==各人格心理學派的理論== ===各學派簡介=== 以本章探討對象——性格來說,相關的理論主要有五大學派:[[w:分析心理学|心理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主義學派與神經生物學派。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套解釋性格的方式,就像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到物體會呈現不同部分的物體一般,不同學派對性格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共通點是都在探討人格差異的what、how、why。因此,並沒有五大學派何者較優之說,只是每一種學派的切入觀點不同而已。 {| class="wikitable" ! 學派 !! 理論 |- | '''心理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w:性心理發展性|心格發展理論]]、[[w:zh: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榮格性格類型論 |- | '''人本主義學派''' || [w: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 | '''行為主義學派''' || [[w:zh: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史金納]] ( [[w:en:B._F._Skinner|Skinner]] ) 性格操作制約論 |- | '''認知主義學派''' || [[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 ( [[w:en:Albert_Bandura|Bandura]] ) 社會認知論/[[w:相互決定論|三元交互決定論]]、[[w:控制点|Rotter 控制點理論/歸因型態]]、Mischel 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 | '''神經生物學派''' || Kagan 氣質假說、Eysenck 性格三向度 |- | '''特質論''' || Allport 特質論、Cartell 16 性格因素論 |} ===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學派著重於性格是「為何(Why)」與「如何(How)」形成,我們從此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伊德開始介紹起。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治療病患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他的性格理論,它本質上是個關於心智結構與其運作歷程的理論。佛洛依德是從生物醫學觀點考慮人的精神生活,他將心智視為身體的一部份,透過瞭解生理運作的原則,再將其拓展及應用到心理運作功能上。 =====心智能量系統===== 佛洛伊德'''將身體視為一機械式的能量系統,而心智能量就從身體能量而來'''。他對心智能量提出三個觀點: # 能量是有限的,若它在某事務上被消耗,可用於其他事務的能量就相對較少。 # 如果釋放能量的常態機制受阻,能量並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地,它會從阻力較小的其他管道宣洩。 # 心智功能的目標是歸於平靜,生理需求會造成緊張狀態,但人們希望降低這些緊張,使內在狀態恢復平靜。 人類所有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追求緊張鬆弛或能量釋放後的愉悅感受'''。因此,佛洛依德與他的醫生同事布萊爾發展了一種「'''情感宣洩」(catharsis)的心理治療法''',讓病患透過在談論自身困擾問題的過程中紓解情緒,一如常人抒發鬱悶一般。經由重新經歷過去深藏在心中的不快,病患的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和負面情緒得到宣洩,此方法用在歇斯底里病患身上獲得極大的療效。 情感宣洩的概念在了解人類心智方面有兩個意涵:第一,讓佛洛依德再次確認'''心智是一個能量系統''',它們和被遺忘已久的回憶有關,經由這些能量的釋放可使病情好轉;第二,'''在情感宣洩經驗之前,佛洛伊德的病患並未察覺其症狀和這些心智內容有關''',即使創傷經驗似乎已被遺忘,他們卻持續為其所苦,這表示'''人們未能察覺到的這些心智內容仍持續運作'''。因此,心智看來不只包含人能持續意識到的部分,也包含未被察覺到的部分,佛洛依德稱此為'''「潛意識」'''。這個概念對解釋人性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顯示出其對心理運作的洞見。 =====意識層次===== 佛洛伊德將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 {| class="wikitable" |- ! 意識結構模式 !! 特徵 !舉例 |- | 意識 || 一個人在任何時刻所能能覺到的現象 | 你現在在看的超普通心理學就是你意識的一部份 |- | 前意識 || 若加以注意便能察覺到的心理內容 | 在閱讀現在這個句子前,你可能未曾想到你的手機號碼,它並不在你的意識中,但你可以輕易地想起它 |- | 潛意識 || 無法被覺察的部分,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 | |} 心理分析論對於會引發焦慮的潛意識內容尤感興趣。心理分析論的基礎理念是,人有個目標是保護自己不受某些想法或慾望導致的焦慮所苦,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因為有特定的力量在阻擋他們。而此一力量達成目標的方式是'''將這些想法屏除在意識之外,也就是將他們儲存在潛意識中'''。 佛洛依德並非第一位注意到心理生活含有潛意識面向的人,然而他是首度詳細探索潛意識的性質,並且強調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透過不經意的語誤、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藝術作品與儀式等現象,佛洛伊德企圖了解潛意識的本質與運作,而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對夢的分析。 =====性格結構模型:[[w: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佛洛伊德於 1923 年為心理分析論發展出更正式的性格結構模型,認為人體中可能存在一個心智運作媒介,擁有兩種特質:一方面具有統一的功能,能協調讓我們從事一致的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上運作。有時它在意識中運作,有時在潛意識下運作,而有時在前意識中運作。對心理分析論而言,這顯然是一項挑戰,它不但要掌握心智運作媒介的一致性,也要分辨它運作時的不同意識層次。佛洛伊德因而提出心理分析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性格結構,每一結構分別指涉不同層面的心理功能。 自我 (Ego) 會運用防衛機制化解因本我 (Id)與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焦慮。 以下為簡易示意圖[[File:MessageImage 1642239267308.jpg|600px|right|性格結構示意圖]] *'''本我 ''' :'''一切驅慾能量的來源''',蘊藏'''潛意識'''和'''本能性的衝動''',(如:性、攻擊),主要以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也就是說是'''非理性'''、'''本能驅動'''及'''脫離現實'''的。其心理功能相當簡單好理解,就是尋求釋放興奮、緊張與能量,以追求內在的平靜。 :本我是創意力的來源,因為在初級歷程思考時才會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想法,這也是為何在夢境中會有許多超乎常理的的情境,故夢境有時也會成為人們發洩精神能量的管道,本我會遵循的是'''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遵從於快樂原則,一切使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都是本我的需求、逃避痛苦。不設想策略以獲取快樂,不耐心等待快樂來臨,不顧及社會規範與道德,只追求慾望立即滿足。 *''' 自我 ''' :自我是由本我慢慢發展出來,'''依賴理性'''及'''現實的次級歷程思考'''。遵從於現實原則,起到協調的作用,根據現實法則,可理性回應現實社會,且總是試著滿足本我與超我的衝突,這兩者的綜合就是'''人們表現於現實社會的表現'''。 :舉例來說,看到心儀的人,可能會有性衝動(本我的展現,下意識的想法),但自我會阻止你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它會帶你一句現實狀況判斷是否有機會,並且依循現實法律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目的。自我調和了本我和超我,使一個人的行為更為適當、合理。 *'''超我 ''' :在心理層面上,超我代表人類的'''道德規範''',包含我們努力尋求的'''理想''',以及違背道德標準時預期的'''懲罰或罪惡感''',將社會規範內化成行為準則。超我的發展比自我慢,主要是以父母或親近的家人的行為當作行為規範,因此可說超我遵循理想法則或道德原則,不會判斷人們所做的行為是否合理,只會評斷事情是否符合標準。然而超我的運作很僵化。 舉例來說只要想到違規的念頭,就覺得充滿罪惡感(即使並未實際投入行動)。雖然超我在判斷時常非黑即白,但超我也是可以有同情心、有彈性的,若很清楚知道該事件是意外或是遭受壓力才如此做,人們或許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他人。 {| class="wikitable" |- ! scope="col" width="80px" |性格結構 ! 特點 ! 原則 ! 思考形式 ! 與意識關係 |- | <center>本我 || • 與生俱來<br>• 本我中的需求必須立即被滿足<br>• 由「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和「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組成,生之本能包括性慾、飽食等慾望。 || 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追求快樂,佛洛伊德認為建立在性與暴力方面。 || 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 || • 全部都在潛意識層 |- | <center>自我 || • 為了合乎實際以適應社會所形成的部份,用來平衡慾望和現實壓力的衝突<br>• 從本我發展而來較具理性的部份,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 現實法則(Reality principle):在適當時機,追求最大快樂 | 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 <center>超我 || • 社會價值觀內化而成的部份<br>• 評斷行為是否合乎內心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標準 || 理想法則(Idealistic principle):完全符合自己所設想的目標 ||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佛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的生活僅受到衝動(本我)的控制,長大過程中,嬰兒開始反應環境中的各方面因素才逐漸學會了各種社會行為模式,某一部分是懂得如何利用某種方式來獲得本我的要求,會按照活動的結果來發展或抑制活動,換句話說,降低盲目性,這些行為雖有生物面的根源,但也同時受到社會經驗影響,他的人格受到這些影響而引導他如何行動(自我)。 '''超我則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佛洛伊德所說:「在這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了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的一個特殊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幼年期的兒童與父母接觸時會透過心力內投或攝取(introjection)的機制,將原生家庭的道德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人格。<br>也就是說,性格的發展由本能的部分(本我)跟從外在社會學習到的價值(超我)相互拉扯、抗隊而構成。 =====[[w:心理防衛機制|防衛機制]]===== 在上述佛洛伊德的性格結構中,本我是本能與欲求的存在;自我是本我與現實妥協後的產物;而超我則是屬於道德良知的部分,甚至進而壓抑本我的浮現。在他看來,行為是一連串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衝突的後果,因為本我要立即滿足衝動,但社會規範卻常常不允許,佛洛依德相信這些衝突若持續太久,將引發「焦慮」的產生,並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和性及攻擊有關的衝突影響甚巨。焦慮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擺脫這個負向的情緒,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衛機制。以下將介紹幾種焦慮防衛的機制: {| class="wikitable" |+ 焦慮防衛機制 |- ! 種類 !! 說明 !! 例子 |- | [[w:合理化(心理學)|合理化]]<br>(Rationalization) || 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解釋。 ||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 理智化<br>(Intellectualization) || 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焦慮或痛苦。 || 醫師不帶任何情感,面對充滿病痛與死亡的工作環境 |- | 認同作用<br>(Identification) ||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他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之言行舉止,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 || 時下青少年們模仿其偶像明星的穿著打扮 |- | [[w:否認|否認]] <br>(Denial) || 有些遭遇極大創傷的人,事後可能拒絕承認這些不幸的事曾經發生於自己身上。 || 受害者拒絕承認遭受性侵 |- | [[w:昇華(心理學)|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指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慾念,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 || 性衝動不能獲得滿足的畫家,豪放不羈地畫出各種性愛的作品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 繼母討厭前妻生的孩子,但她可能壓抑自己的負面情感,反而更加溺愛他 |- | 替代作用<br> (Displacement) || 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藉而尋求發洩。 || 在公司被上司斥責一頓,回到家將憤怒與不滿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指把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與情緒,強加於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 自身對某個人懷有敵意卻不承認,反而認為是那人對自己有不利的意圖。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個人壓抑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慾念或衝動,使它們留存於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 || 在歷經重大變故後,忘記當時的創傷經驗 |- | 退化作用 <br> (Regression) || 退化作用亦稱「逆退機轉」。是指個體由於受到某些危險、衝突的推動,或遭受嚴重打擊時,其行為倒退至發展較不成熟的階段,改以較幼稚的行為方式以及態度表現,以暫時獲得安全而消除焦慮、痛苦。 || 為了面子而理直氣壯地掩飾自身的錯誤,以無理取鬧及厚臉皮的方式蒙混過去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在某些事情遭逢挫敗時,他們可能會轉而從事其他能成功的活動。 || 功課不好的同學在運動上更加地力求表現 |} 以上十一種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皆具有下列共同特徵: #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 #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現實,來減輕個人的焦慮與罪惡感。平時,適度地使用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困擾,然而,長期下來的過度使用自我防衛機制,可能會使個人對現實世界產生扭曲的觀點,因而導致適應不良或精神疾病。 <br> =====人類的本能===== 在心理分析論中,心理能量以激發的形式存在個人體內,尋求釋放、宣洩和舒緩,這些'''激發的狀態被稱為本能(instincts)或驅力'''。那麼人類有多少種本能?分別是哪些?佛洛伊德試圖以極少數本能來解釋各式各樣的人類活動。他對人類驅慾本質的看法曾隨年代改變。他在早期觀點中,提出傾向維護自我的自我本能以及傾向維續種族繁衍的性本能;晚期觀點中仍有兩種本能,但它們是'''生死二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這是心理分析論最終的本能典型。 # '''生之本能(Eros)''':包括前述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主要功能是促使人們朝向維護自身、繁殖後代。佛洛依德稱之為[[:w:en:Libido| 原慾(Libido,又譯性慾、慾力、性衝動)]]。 # '''死之本能(Thanatos)''':與生之本能形成對比,死亡本能涉及人類走向寂滅或返回無機狀態的慾望,這至今仍是心理分析論中最具爭議且不易為人接受的部分,其能量也從未被賦予一個普遍的名稱。佛洛伊德覺得死之本能與他觀察到的人類行為狀況一致,例如許多人藉由自殺逃避心理問題,可視為死亡驅慾的展現。另外,佛洛依德認為死之本能通常會從個人自身抽離,轉而在攻擊行為中朝向他人作用,因此死之本能又被稱作'''攻擊本能'''。 <br>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論]](Psychosexual Development)認為,身體主要區域帶的發展與改變受生物因素決定,個體的快感與能量來源多半集中於特定區帶,且在發展早期這些蛆帶的位置會不斷地改變。在不同的發展時間點,個體追求生理滿足的部位並不相同;這構成佛洛伊德發展其性心理階段(Psychosexual stage)理論的基礎,他根據個體於不同階段時期在各種感官(sensual)和性(sexual)面向的滿足建構此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時期 !! 特徵 |- | 口腔期(Oral stage) || 出生-2 歲 || • 焦點在口腔和嘴唇,注重口慾的滿足<br>• 通過'''吸吮'''和'''咬'''的動作吸取營養和獲得快感,比如咬乳頭。<br> • 若未得到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會表現出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可能發展出悲觀、依賴、潔癖。 |- | 肛門期(Anal stage) || 2 歲-4 歲 || • 焦點在肛門<br>• 通過'''排泄'''(特別是排便)來獲取愈快感,排便刺激到位於肛門的粘膜,解除生理的緊張而造成快感。<br>• 若未得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易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也可能出現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行為表現。<br /> |- |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 4 歲-6 歲 || • 焦點在性器官<br>• 通過探索和'''刺激性器官'''的到快感,男生可能會因為體驗到生殖器勃起的快感而對性器官興趣增加。女生則可能會因自知缺少陰莖而責怪母親。<br>• 男孩可能出現「[[w:閹割焦慮|閹割焦慮]](oedipal conflict):因為對母親持有占有慾,將父親視為對手,甚至擔心被父親切除其陽具;由於擔心父親會因為自己愛戀母親而報復、威脅,因此會逐漸平息對母親的愛慕並學習父親,最終以認同父親的方式來克服閹割焦慮」「[[w:戀母情結|戀母情結]](oedipal conflict):因對母親的愛使父親成為情敵,並在幻想中殺死父親、與母親結合」<br>• 女孩可能出現「[[w:陰莖羨妒|陽具忌妒]] (penis envy):嫉妒男生有陰莖」「[[w:戀父情結|戀父情結]](electra conflict):一種愛慕父親、忌妒母親的心理,並希望在擁有父親的小孩時,能誕生一位男孩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器官,彌補陰莖羨妒」 •透過「認同」雙親一方來獲得異性那方的接納。認同雙親中同性那方式此時期重要發展課題 |- | 潛伏期(Latency stage) || 6 歲-青春期初期 || • 焦點轉移至學習技能上<br>• 壓抑對異性的興趣<br>• 大量社會技巧增加<br>• 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 | 生殖期、兩性期(Genital stage ) | 青少年期 || • 焦點在尋求異性關係方面<br>• 擁有利他觀念<br>• 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逐漸成熟。 |} * 滯留現象(fixation):是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如果得到滿足太少,那麼他會害怕不敢進入下一個階段,反之如果得到滿足太多,也沒有動機再往前進,滯留作用於是發生;一旦發生滯留現象,個人雖然發展到後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階段相同的滿足。 * 退化(regression):是個人尋求回到早期的滿足方式,即較早的滯留點,常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 <br> ====新佛洛依德派==== 後來,「'''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ism)'''」出現,此學派接受潛意識歷程與心理衝突等概念,但反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ido 原慾(Libido)]的說法,並強調性慾以外的動機歷程。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包含阿德勒、榮格與荷妮。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w:en:Alfred Adler|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不認同佛洛伊德所說的:「個人是自身內部力量的受害者」,他認為'''個體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統一且一致的'''。根據阿德勒 的理論,人類會追求卓越,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做的,因此做出的行為會是一致的。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達成更好的成就,就會造成自卑情結,當在試著補償自卑情結時有時會過度補償造成貪婪的人格。例如,擁有再多金錢或權利都覺得不夠的人,可能是在過度補償自己的自卑情結。阿德勒也相信出生次序第一的孩子會比後面出生的弟妹更傾向追求高度成就。 * 卡爾·榮格([[w:en:Carl Jung|Carl Jung]])的性格類型論分析心理:其理論佛洛伊德接近,接受心智可分為意識和潛意識。但他們理論差別在於他認為潛意識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包含許多個人的想法、壓抑的情感等由個人經驗所形成的意識,第二層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傳統經驗,是由遠祖所流傳的經驗,同一族群的人基本上會有相同的意識,並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傾向。 * 愛利克·艾瑞克森([[w:en:Erik Erikson|Erik Erikson]])的自我心理學:不強調潛意識,而是著重於「自我」。認為自我本身就是能量來源,自我才是個體建立自我認同、整合過去和未來的能量,並不像佛洛伊德所說自我只是一個協調本我與超我的角色、能量來自於本我。 * 卡倫·荷妮([[w:en:Karen Horney|Karen Horney]])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等人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發,對於女性的觀點則毫無說明。'''荷妮則以女性的角度提出新的論點''':比起生物性因素,文化因素才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男性與女性心理上的差異可能並非源自於生物性別,而是源於社會給予兩性不同的看法。他的根本論點是每個人都有基本焦慮,這焦慮的來源是社會上的競爭與冷漠而產生的無助感,人們可能會藉由親近人群、遠離人群或對抗人群來降低基本焦慮。 * 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 ** 沙利文將更多的社會成分摻入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們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他自己的人格。沙利文認為人格與人際關係有密切的相關。 ** 此外,沙利文與弗洛伊德一樣強調焦慮,認為焦慮感來自人際關係。有效應對引起焦慮的信息的方法是忽視或拒絕它,但這樣一種防禦性手段是會付出代價的:由於降低了對有關信息的關注,人們對現實產生了虛假印象。 ** 沙利文是第一位在心理學著作中提到「重要他人」這個概念的學者。他發展出自我系統(self system)的概念,意指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並被正向肯定所增強的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用以避免焦慮與維護自尊的保護行為。他更進一步把自我系統定義為一連串人與人之間連動行為(I-You interlocking behaviors)的驅動機制,意指一個個體的行為是為了引出另一個體的特定反應。 <br> ====對佛洛伊德理論的探討與批評==== * 基本假設的分析 佛洛伊德的學說雖提供世界一種新的想法,也被普遍接受,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評。下述為九種基本假設(吉爾,1991)的分析,透過分析這一學派對人格、行為的解釋可與其他理論進行比較。 #佛洛伊德奉行嚴格的'''生物決定論''',這表示他將人類視為一個機械體,內部的一切心理現象(例如思想、情感)都是有脈絡可循,也被機械式的進程制約。他認為只有這樣看待人,嚴格的科學才有可能,因此就人的行為來說,佛洛伊德學說並沒有意志的餘地,也沒有自主的可能。 #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心理動機完全來自於潛意識,自我的一點點理性也是為迎合本我,是以另一種形式滿足本我的要求的手段,他的輔助性大於主動性。佛洛伊德認為只有透過精神分析才能在潛意識中拉回自知力,讓人們把握自己的選擇。 #佛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協調依存,要以總體來理解三者,但也相信三者最後可以個別分析(以生物學或神經學的角度)。 # 佛洛伊德早期之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本能、快樂原則的概念皆從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發展而得,他對人性的認知是體質、生理決定、生物遺傳性的結果,雖然他也強調早期環境(尤其是幼年)影響對一個人的心理性發展很重要,嬰幼期時父母的影響對孩童以後的人格發展是深刻且不可逆的,但依然比不過先天本能的力度。 #佛洛伊德將人看作處在一個充滿主觀的世界(例如情緒、意義、知覺、情感),但他也重視精神創傷、壓抑等作用,不過,雖然人的主體受到外界現實左右,但個人依舊是自己的主體。 #佛洛伊德從內部觀察人們的行為,也從內部尋找人們行為的原因,因此他對人格觀點是屬於'''前動的(proactivity)''',但他的前動與人本主義或現象主義的理論家不同。在他的動機問題上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的核心是:由本我跟本能來的能量流。但是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產生的行為,而是性原慾、攻擊本能產生心理能量,從而有了行為多樣性。因此可說人是前動行動者,但並非完全意義的前動。 #佛洛依德認為人是「本能滿足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視作解除緊張、緩解興奮的過程,這是體內穩態的一種表現,他認為人們會為找尋自身平衡而有所行動。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完全能夠認知,可以科學探討。心理所依循的規律與有機體其他的規律一樣,人的深層動機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來揭示,但這不代表他是可知論者。 #佛洛伊德主張成人的性格來自童年,看起來似是可改變的發展論者,但他同時強調兒童期的各種經驗塑造成的性格到了成年也不會做任何改變,因此不可改變是這種人格理論的基本假設。在心理發育階段,透過'''固定機制(fixation)'''形成一個人今後的行為傾向,以及症狀性質與強度。為精神分析治療的需要,佛洛伊德承認症狀可以消去、也承認把動機衝突的實質召回意識的可能,但要改變性格卻是有困難的。 *其他批評 *# 雖然佛洛伊德相信本我、自我、超我可以個別分析,但他自己從未做過嘗試。 *# 佛洛依德特別重視早期生命經驗,認為性格發展在性蕾期末段便已定型。但是其他心理學家認為他'''低估了後期生命經驗對於性格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艾瑞克森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本能一樣的重要。舉例而言,在佛洛依德認為的口腔期裡,嬰兒除了需要滿足吸奶的慾望以外,嬰兒和母親哺乳之間的關係也對嬰兒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有影響。 *# 客體關係論認為個體的目標是為了和他人保持關係而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本能滿足,最後再反映到日後發展的人際關係上。 *#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定義模糊''',且許多是'''無法否證'''的。例如,他提出肛門期若未滿足,有可能造成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結果,但事實上這兩種敘述便幾乎是所有的人了,因此這是無法被推翻的論述。 * 影響 佛洛伊德的理論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潛意識理論說明了人並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是受到意識中許多無法覺察的事物影響。另外,經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分析,他認為人是按照享樂主義的哲學觀生活著的,儘管人們未必在意識上認知到這點。由於人們的行為受到本我中的本能驅動,而本能慾望被滿足可以帶來滿足感,因此佛洛伊德認為人是不斷追求在生理上滿足的動物,也就是認為人是享樂主義的,這點在當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 對佛洛伊德學說的相關評述 在佛洛伊德之前,變態心理學主要傾向研究精神障礙的過程、症狀、分類、疾病單元等,但佛洛伊德將變態心理學引入新的里程碑,心理學家開始重視對於研究對象的動機與內容。 他'''強調精神病的起因''',在強烈情緒跟外在精神創傷之外,開始'''注意病人個人內在的原因'''(例如內在衝突會引起精神病、人沒意識到的願望會影響人的行為等),引起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動機研究的重視。但是佛洛伊德虛構了一個潛意識的實體,把潛意識的作用過分膨脹,甚至說他支配整個人類的活動。他認為個人性慾的發展會按預定的階段規律進行,且個人無法逃脫潛意識動機的操控,這是宿命論的觀點。他強調人按本能衝動行事,性原慾是行為的原動力,不僅個人心理、人格結構、人類文化皆是盲目的本能衝動,這是反理性主義的。 他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排斥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是心理所決定,而心理又受到潛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佛洛伊德關於兒童性慾、人類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夢的分析、神經症與精神病的解釋都按照他所虛構的潛意識機制推論而來,他以許多假定的機制收集現象,又以許多有選擇的現象證實假想,這不過是同義詞的反覆(Macmillan,1977),缺乏可檢驗性。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雖然持批判態度,但我們對佛洛伊德的貢獻有高度評價,他的泛性論觀點顯然不能為大眾所接受,但後期他的弟子(阿德勒與榮格)及不少新佛洛伊德主義者為其古典學說做了多方面的修正,因此佛洛伊德實際上為後人開拓探索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是現代關於動機和潛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 ==== 新心理分析論與客觀關係論 ==== 由上述觀點與評述得知,佛洛伊德的理論到了現今受到當代心理學家更多的檢視與挑戰。例如在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新心理分析論者」(相對於信奉佛洛伊德的舊心理分析論者而言),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項最主要的觀點是他們認為個體的性格發展主要是來自於所處的環境、社會、文化等,而非生物性的本能需求滿足,尤其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他人的情緒反應會影響著我們的感受,透過觀察他人的反應,我們藉此評估我們的行為是否得體,我們的言談是否得當等等,並更進一步型塑出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在意是否能被所處環境的群體接受,這因而成為了我們成長及改進自己的主要動力。荷妮([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en_Horney Karen Horney])和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將會分別介紹。 *'''新心理分析論:荷妮(Karen Horney)觀點''' :其主要就在於,從關注個體如何因應基本焦慮來理解精神官能症(參下方說明)的運作。基本焦慮指的是個體在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中孤立無助的感受。依據荷妮的看法,患者會掙扎於因應基本焦慮的三種反應類型中,分別是:趨近、反抗與逃避,而這三種反應均無法實現個人的潛能,這也是各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E7%97%87 精神官能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 或 neurotic disorder)]的本質。其中趨近型反應試圖強調自己被他人接納與贊同,並藉此來處理焦慮,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依賴者的角色,除了會無止境地渴求關愛,還會變得過度在乎他人,縱容他人甚至自我犧牲以取悅他人。而反抗型反應則假定所有人都不懷好意,為了生存必須努力對抗周遭所有人,這類人其所有心理功能的運作都朝向否定自己對於他人有需求這件事,從而會表現出強硬的待人處世態度。最後逃避型反應指的是傾向於從人群中逃離,迴避與群體有接觸的狀態,逃避型反應的人時常抽離情緒來看待自己與他人,以避免與他人有情緒上的連結。研究顯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在性格上會特別顯現出上述三種中其中一種的傾向,然關鍵問題並非是他們所顯現的傾向,而是在患者處理基本焦慮時,三種反應類型彼此之間會相互衝突<br> :此外,荷妮無法接受佛洛伊德對於女性的看法,故寫下《女性心理學》一書,這使她成為開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6%80%A7%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 女性心理學]的先驅。她認為陽具羨慕的概念是男性偏見的產物,並且認為女性並非天生就具有軟弱、依賴、順從與自我犧牲的受虐傾向,反之這些傾向反而顯示出後天社會環境的深厚影響力遠甚於先天的生物因素,這是她與舊佛洛伊德學派最大的不同。<br> *'''新心理分析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8C%C2%B7%E6%96%AF%E5%A1%94%E5%85%8B%C2%B7%E6%B2%99%E5%88%A9%E6%96%87 沙立文](Harry S.Sullivan)觀點''' :相當強調社會、人際因素在性格發展上的作用,其理論被稱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沙立文認為個體的情緒經驗並非來自生物本能(如佛洛伊德學說所言),而是來自與他人的關係。例如:焦慮可能經由母親與嬰兒最初的互動傳達給小孩,也就是說焦慮的情緒經驗從一開始就和人際角色有關,並非純然來自基因遺傳。根據沙立文的想法,就連「自我」這個重要概念的起源也同樣具有社會性,因為它是透過與旁人接觸後的感受而發展出來的,而這些感受來自個體的反省與評估,我們透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來反省自身的表現是否適當,藉此形塑對自身行為的認知,最終成為了自我。沙立文認為自我包含三個部分,且這三個部分都與焦慮經驗或與之相對的安全感經驗特別有關:第一是與愉快經驗相連的「好我」(good me),第二是與痛苦經驗相連結的「壞我」(bad me),以及與無法忍受的焦慮相連結而被斥拒的「非我」(not me)。<br> :沙立文對於少年期與青少年前期中的人格發展格外重視。在少年期(約是小學時期),來自朋友、老師的經驗會開始與父母的影響力相抗衡,意即家庭不再作為形塑人格的唯一因素,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青睞,也成為了個體其自信與焦慮的重要來源。而在青少年前期,與同性死黨的關係會變得特別重要,這種親密的友誼與友愛關係將會成為之後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的基礎。而直到今日,許多的兒童心理學家也贊同沙立文的理論,認為兒童早年與同儕關係的重要性,與其對於母親關係的重要性可能不相上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4%BD%93%E5%85%B3%E7%B3%BB%E7%90%86%E8%AE%BA 客體關係論]''' :有別於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客體關係論認為早期幼兒與母親建立的關係模式,才是個體性格發展的核心關鍵,而非性本能的衝動,且在早年獲得的經驗將影響到日後如何與其他人發展關係。客體關係,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心智所建構的人際關係發展模式,其核心內涵是相信個體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保持關係,而非尋求慾望或本能的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客體(object)一詞原為佛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是指能滿足本能需求的事物,這與佛洛伊德的學說相符合,但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以跟「他人」互換,也就是說客體關係可以轉換成人際關係,尤其是重要的人際關係,這裡就與原有的佛洛伊德學說有差距。<br> :客體關係論的重要假設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一但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更進一步來說:「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例如:一個過於依賴他人的人,有可能是源於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學派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與自由意志,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潛能(Pr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此學派主要的兩個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以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的自我概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馬斯洛]'''認為,能夠達到金字塔頂端自我實現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質。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肯定馬斯洛的想法,並補充了環境對於性格影響的重要性。Rogers 提出「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概念,認為性格中最核心的是「自我」的概念。並認為若能從他人(如父母、同儕等)得到無條件的關懷,則個體較可能避免自衝突,進一步達成自我實現,也就是說,達到理想我與真實我的一致。至於 Rogers 理論的缺點,則是較為空泛,缺乏具體的預測和否證性。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的最大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 [[w:行为主义|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或行為學派,美國心理學家[[w:约翰·布罗德斯·华生|華生(J.B. Watson)]]發表〈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ref>https://www.ufrgs.br/psicoeduc/chasqueweb/edu01011/behaviorist-watson.pdf</ref>,被後世認為這篇文獻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因此公認行為主義創始於一九一三年,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是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和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行為主義學派的重要學者還有蘇聯生理學家巴夫洛夫([[wikipedia:Ivan Pavlov|I.P. Pavlov]]),他發現「[[w:古典制約|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得到諾貝爾獎,並由動物的制約反射擴大研究與觀察,發現制約反射中的消弱、自動恢復、類化與辨別等學習原理,稱為制約學習,也被後世歸類為古典制約學習。後來桑代克([[wikipedia:Edward Thorndike|E.L. Thorndike]])設計貓走迷籠實驗,發現嘗試錯誤原理。 :行為主義的要點有:    :#強調科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外顯的、客觀的'''行為作主要的研究內涵;偏重實驗與觀察。    :#由外在的行為反應來了解個體:相信行為是由制約作用學習得來。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歷程。    :#'''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張[[w: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由動物或兒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應用至一般人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上重視正增強、負增強,和懲罰的應用,即強調行為在控制下的制約學習。 :#性格可能隨著時間、環境變化而有所變動 各方學者對行為主義毀譽不一。平心而論,行為主義重實驗與客觀,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趨向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僅限於外顯行為的研究,無法觀察內在心理活動,與重視認知歷程的認知心理學有異。 ===認知主義學派=== 認知主義學派又稱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其代表的理論有 *[[w:en:Albert Bandura|Albert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w:en:Social cognitive 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三元交互決定論'''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 Skinner 一樣,屬於學習論,也因此介於行為與認知主義學派之間。他認為社會、認知、性格或行為此三者會相互影響,例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很膽小(對性格的認知),就不敢去嘗試高空彈跳(行為),而不去嘗試又回過來證實了自己很膽小的性格。這也是種自我應證的預言,當別人或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自己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子。 *[[w:en:Julian Rotter|Julian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w:en:Locus of control|Locus of control]])'''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將認知傾向的歸因分成兩種型態:內控與外控,其中內控指的是將事件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外控則是歸因於他人或環境的因素。會傾向於內控或外控,是由於個人的因素或信念,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可能會傾向將事件結果解釋為無緣、有緣。此外,外控歸因的人較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思維。 *[[w:en:Walter Mischel|Mischel]] 的'''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Mischel''' 發現,同樣的個體在不同情境下不一定有一致的行為或反應,例如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在都是陌生人的場合中可能表現得少話、緊張。因此,他提出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將環境分為「強情境」與「弱情境」兩種,前者指的是該環境中的行為規範強烈,後者則是行為規範較弱。因而在強情境中,人們的行為受情境影響較大,而在弱情境中,則受性格的影響較為強烈。例如有的人在課堂上會不敢舉手發言,用字遣詞也不一定能呈現自己本來的性格;但在匿名平台上,就會頻繁發布言論,也可能出現平常不會使用的字眼。 ===神經生物學派=== 神經生物學派強調形成性格的原因,以及性格歸類的向度,其代表有 *[[w:en:Jerome Kagan|Jerome Kagan]] 的'''氣質假說(temperament hypothesis)''': :'''Kagan''' 的氣質假說認為'''依附型態'''是由先天的氣質決定,而非照顧者的風格決定。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抑制型 (inhabited child):又稱高反應型(比較容易緊張),抑制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會顯得比較拘束、逃避,或是有點不安,且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環境,總是看起來小心翼翼,有時候會害怕,比較安靜。會壓抑自己的行動。在新生兒當中,有20%是屬於這一類。 #非抑制型(uninhabited child):又稱低反應型(不容易緊張),佔總體40%,這一類的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會顯得開心,不膽小,不容易害怕,也比較愛笑。不會壓制自己的行動。 #混合型(middling child):另外的40%就屬於混合型,也就是以上兩種的綜合體。 *[[w:en:Hans Eysenck|Hans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與精神質(Psychoticism)''': #'''外向性''':受網狀系統、警醒程度影響,弱網狀系統活躍、警醒程度較高,代表個體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則較不會想進行社交活動,也就是內向性格。 #'''神經質''':受到邊緣系統、情緒影響,較為神經質的人情緒變化無常、易怒而容易緊張。 #'''精神質''':受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較為精神質的人展現出孤立、缺乏情感與同理心的性格特質。 == 榮格心理學 ==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 Carl G.Jung],1875 年 7 月 26 日~1961 年 6 月 6 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在人格結構與心理類型方面,榮格'''把[[w:原慾|原慾]]定義為「生物的普遍生命力量」''',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力量,為個人心理發展提供能源。榮格把當時發現的熱力學定律用於解釋他的原慾能量活動規律。每一個人身上的原慾是固定的,在人格的某一結構中投入的較多,在另外一個結構中的數量就會較少,例如:在意識中投入較多,潛意識就會減少,而人總是在追求這種心靈的平衡狀態。榮格又用牛頓的反作用力定律來建立他的人格概念:任何一個概念都有與之對立的另一個概念。例如:潛意識對比意識、內向對比外向、思考對比情感等等。對立的雙方建構出一個人格單元,一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就會減弱,榮格以為生活的目標就是按照熵原則,尋求這兩個人格單元之間的平衡。 以上述的想法為基礎,榮格帶頭發展出的一支新的心理學分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8%86%E6%9E%90%E5%BF%83%E7%90%86%E5%AD%A6 分析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比起佛洛依德所推崇的[[w:自然主义|自然主義]],從人的慾望進行外在行為的剖析,'''榮格更強調每個人的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抱'''負,由於這種想法具有較積極的意義,符合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因此以此理論所衍生出來的心理分析指標更加廣泛使用在各種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行和改良,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持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 大腦運作原理 === 榮格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出決定」這件事因而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其流程為:(大腦獲取信息→)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做出決定)。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需經由這四個步驟,但是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可能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在感知環節中,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的步驟多一些,而對於直覺感知則簡單帶過。大腦的基本功能受到每個人的生命能量來源不同與生活方式差異所影響,後續影響大腦做出的決定。 === 時間與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含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並切斷雜亂的連結。因此,三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便可能是成年人的兩倍。 所以,人類被強迫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讓腦部檢查上兆個連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效率,沒有被使用到的神經連結便自動斷裂。科學家通過觀察,總結出了大腦的進行判斷的方法:不斷探測各個區域受到刺激的頻率,以便決定是否斷裂這些區域的神經連結;也就是說,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將會自動斷裂。 以1970年發現的一位洛杉磯女孩[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吉妮 吉妮]為例,她在出生20個月後到13歲都被其精神情況不穩定的父親關在一個小房間並被綁在坐便椅上,且被禁止發出聲音,或與家中其他成員(吉妮的母親和哥哥)進行交談。在這長達十二年半的期間,由於幾乎沒有人跟她進行對話,跟外界隔絕,她的腦部負責語言的區域便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刺激,而導致該區域造成無法恢復地受損。當她被解救出來後,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語言訓練,仍然無法學會說話,只能像動物一樣發出聲響。此案例證實了大腦神經科學家對人類大腦初期發育的理解:過了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人的大腦結構便基本定型,之後的環境變化以及訓練很難改變大腦的構造。 此理論亦有一個方法可以進行簡單的檢驗:請各位測試自己無名指的運動能力,可以發現自小便學習小提琴的人,由於其無名指常常需要進行揉弦等動作,因此其負責此部分的神經連結便較容易被保存下來而不被切斷,所以其無名指在各種細微的操控方面的能力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有鑑於此,一般人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接受到的刺激基本上是有所不同的,儘管刺激範圍和種類可能接近,但刺激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交互疊合起來,對大腦中的連結產生的影響在於改變了神經元連結的強度,而這些神經元連結強度對我們將來獲取信息、思考模式、決策方法等面向都將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然而,榮格曾舉過一些極端的個例,比如在童年時期遭遇巨大的情感挫折,可能會使其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 ===人格理論=== *'''自我'''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榮格看來,自我就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如思維、記憶、情緒和知覺。自我構成了意識的中心,控制意識選擇或淘汰潛意識。 *'''個人潛意識'''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包括一切在個人經歷中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或者在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意識印象的那些屬於閾下知覺的東西。榮格的潛意識與佛洛伊德早期的潛意識概念相似,但他沒有把潛意識的內容都看作是罪惡和性色彩的。榮格認為潛意識中存在著一個稱為「情結」的東西,他賦予情緒色彩,更具體的說,情結會使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表現出某些情緒。榮格認為潛意識中的情結佔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從而干擾了人的正常活動和記憶,妨礙了心理的正常發展。情結被觸動時,可能會引起不尋常的表現,使人的行為失調。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最大膽、最具爭議的假設,但也是他的理論中心。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來自遠古以來的祖先經驗的儲存,記錄了從史前時代直至今日,每一世紀中不可勝數的微小變化和事件。與個人潛意識不同的是,集體潛意識對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因為它的內容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能發現。這些記錄在腦中的祖先經驗被稱為「種族記憶」、「初級記憶」或「原型」。一種原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遺傳而來的,對外界一定刺激產生反應的傾向性。每一時代中每一成員,都經歷過的經驗,均有其相對應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男人、女人等等,對每一個人都是命中註定要經歷的。這些經驗都有相應的原型,他們代代遺傳,決定個人對外界反應的傾向性,但一個人如何具體做出反應要看他的生活環境。 按照榮格的說法,集體潛意識中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總要外向顯示。當他們在意識中不能表現是,就會在夢中、幻想中以象徵形式顯露,榮格曾經從各種來源收集這方面資料,包括自己的夢和幻想、藝術品、語言、精神病的幻覺等等。 ===內向性與外向性=== 榮格是首位定義心理學中「內向性與外向性」者之一。在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個人都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榮格將這兩種心理類型以希臘神話中的[[w:阿波罗|阿波羅]]與[[w:狄俄倪索斯|戴奧尼修斯]]比較。「內向性格者」被比擬成通情達理的阿波羅,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的''',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和偶然的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其餘時間都是獨處的。他們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會感到自在,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發明、設計、編程、玩電腦等等。典型內向的人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但是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比起與別人交談,內向者更願意獨自思考。但有部份內向者也樂意同他人接觸、交往。儘管他們願意同人交談並建立人際關係,但仍然著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只適量地談及自己的事情,但樂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可以表現得相當健談。然而,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外向性格」以戴奧尼斯比擬,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雖然很多人以為外向和內向的人各自適合從事不同職業,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 == 八大心理類型 == 榮格根據自己所創立的三個維度(態度、接收訊息的方式、做出判斷的方式),將其交互配對後提出了八大類型的概念,而這八大類型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像是在下文會提到的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wikipedia:Myers–Briggs_Type_Indicator|MBTI]])[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personality-types 十六人格分類法]便是基於這八大類型所衍生的評估量表。 但十六人格分類法可被視為一種一刀兩段式的分割法,是藉由將實際狀況套合到理論而做出的分析,其實質上和星座學、血型說沒有太大的區隔,而八大類型才是真正自理論出發,去和實際情況產生聯繫,讓分析心理學成為一門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充分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彌補的完整型學科。 不過,也無法將其中一方棄之不顧。我們可以把分析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分成兩個階段,例如十六人格分類法是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第一個階段,它將我們在人群中所觀察到的繁亂龐雜的性格心理(感性認知),藉由簡單的二分法將其區分成了明確的十六種(理性認知),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下而上的方法;而八大類型便是從理性認知回歸到實踐層面的第二階段,八大類型的理論轉換成十六型人格分類法,以此將理論回歸到實際應用,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上而下的方法,而這正使得分析心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實際上,心理學的所有學科,都是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因為感性認知是人們察覺與認知客觀世界的起點,只有從感性認知發展到了理性認知,才算是完成了認知的基本任務,而理性認知又必須再回歸到感性認知,才能將認知的功能有效地實用於客觀世界,進一步促進人類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能力。以此看來,八大類型和與十六人格分類法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包含、互相滲透、辯證統一的。 ===== 八大類型簡述 ===== 榮格的人格分型屬於心理類型。他認為,人在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繫時,其心靈一般有兩種指向的態度類型,由他們對客體的特殊態度來區分。一種是指向個體內在世界,叫內向;一種是指向外部環境,叫外向。內向者的性格是安靜、富於想像的、愛思考的、退縮的、害羞的、防禦性的和對人興趣漠然;外向者則是愛交際、愛外出、坦率、隨和、樂於助人、輕信、易於適應環境。根據態度將個體分成內向和外外向後,榮格又提出4種心理功能作為標準,採用感覺/直覺和思維/情感兩個維度將個體又進一步劃分出不同類型: # '''感覺:'''用感官對客體事物作出判斷和感知反應,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指名事物存在什麼地方,但不說明他是什麼東西。 # '''直覺:'''是一種無意識過程,包含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沒有實際資料可利用時,對過去和將來的事件粗略預感和推斷,無需解釋和推論,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 # '''思維:'''指名感覺到的客體為何物,進行判斷與推理,根據自身規律中的某種方式歸結出一種概念關係,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 # '''情感:'''反映事物是否可為個體感受,決定事務對個體有何種價值,與喜歡和厭惡有關,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是基於客觀事物所形成的判斷,受到客觀價值的侷限。 其中,榮格認為感覺和直覺是對立的,思維和情感是對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這四種機能與兩種態度共同協調地活動。然而每個人都是一種機能和一種態度佔優勢,其他皆處於潛意識中。與優勢機能對立的機能最少發展,而其他兩種機能因輔助優勢機能,所以略有發展。如思維優勢者,情感會受到壓抑,或以夢、幻想等其他干擾形式表現出來。而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心理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人格的八種類型,但具有任一種類型的極端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兩種態度:外向—內向(E—I)''' 在八大類型中,最大的區分維度是態度。分為內向和外向兩類,我們稱前者為I('''I'''ntrovert),將後者稱之為E('''E'''xtrovert)。內向和外向是區分一個人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指標。 以自身為界,可以將世界分為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和自身以內的「'''自我世界'''」兩個部分,也可稱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 # 外向:外向的人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物、環境等。外向態度的人則會按照非自我的客觀角度來設想與看待內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內在的內部世界變得與外部世界更相似,他們的關注點具有廣度卻缺乏深度,這使得他們可以同時看到大範圍裡的不同信息,但缺乏個別訊息的細節。當外向態度的人在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施加於客觀世界的時候,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公正平和,符合普世價值,即使失敗也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效果,但是專一性較不足,很多時候會忽略掉問題的本質。 # 內向:內向的人則相反,較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感受等。擁有內向態度的人,往往會依照自我的主觀設想去看待外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外部世界變得與內在的自我更相似,這種人的關注模式具有深度卻缺乏廣度,在每次的觀察中,他們能夠看到各觀念所有外顯與隱含的意義,這種方法的專一性、針對性較強;但是內向態度的人也往往會因此而陷入偏執中,例如當外部的客觀世界和自我的主觀思想發生矛盾,甚至是完全違背的時候,內向態度的人便會陷入僵局,動彈不得。 雖然如上文所述,外向感覺會是表現較為熱情開朗、活潑開放者,內向為表現較為沉默寡言、內斂含蓄者,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不僅僅侷限於其外在表現,其重點應在於「內心的傾向性」,兩種類型的個體在自己所傾向的世界裡會感覺較為自在、充滿活力,而在相反的世界裡則會較為不安、疲憊。外向的人會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流過程,獲取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往外部排放,而內向的人則通過心平氣和的獨處而獲得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留存於內部。 '''感覺—直覺(S—N)''' 四種心理功能分為'''思維-情感'''和'''感覺-直覺'''兩個維度,其中感覺/直覺維度是透過「感知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感覺和直覺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S('''S'''ensing),後者稱之為N(I'''n'''tuition) 人們為了與外界世界產生互動,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著訊息,但是不同類型的人進行訊息接收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因此有了感覺型與直覺型的差別。當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此兩者的關注點不同,所依賴的訊息接收管道也不同: #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事實本身與細節''',所使用的接收管道為五官,依賴各種聽、看、聞、感覺到的實實在在、有形有據的事實和訊息。 #直覺型的人注重的則是'''事實背後所隱含的各種含義與關係''',比起五官,其更注重所謂的第六感及弦外之音,因此,對於感覺型的人來說,直覺型的人所做出的許多結論,其源頭都是空想而不實際的。 注重細節的特性,讓感覺型的人固守現實,享受現實,習慣使用既有的資料與技能,擅長記憶大量事實與材料,宛如一套百科全書,能完整地講出大量的數字、概念或是定義,而直覺型的人則喜歡有變化、突破現實,擅於解釋事實,就像是人們所說的神探,只需捕捉零星的訊息,便能分析事情的發展走向。因此,當給予這兩種人相同的任務時(像是修理電視機或是找到指定的店家),感覺型的人會習慣按照既定的原則與指引來進行,比如照著電視機所附帶的操作手冊來進行修理,或是按照地圖找到正確的行進路線,而直覺型的人則習慣大膽嘗試、跟著感覺走,比如先試著敲打一下電視機的外殼,或是直接朝著人多的方向走,其結果可能會比感覺型的人更快完成任務,但也可能因為失敗而須重新開始。簡單來說,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這是什麼」,直覺型的人則注重「這可能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同時具有這兩種特質,但其中一方會更突出而成為其人格特質,也可由此確定其人格類型。當我們在分析某人究竟更習慣使用何種感知方式了解世界的時候,該注意的是,當其做出正確決定時,其得出決定的推導是否縝密,過程是否迅速;像是對於大多數的直覺型人來說,往往在獲取訊息的同時就通過潛意識得出了結果,之後才試著透過自己既有的知識為推導過程尋求依據,因此如果某人作出決定的過程極其迅速,但所給出的理由卻無法完整詮釋,而他的決定反而常常是正確的,那麼他多半是屬於直覺型的人。 綜上所述,可知兩種感知方式各有利弊,而每個人通常只擅長其中一方,這樣的感知渠道的不全可能會造成對信息的處理產生了某部分的遺漏,因此,在利用該類型所帶來的優勢的同時,也需有意識地逐漸彌補相對的劣勢,像是感覺型的人可能會需要耗費過長的分析時間,而直覺型的人則是缺乏事實的支撐。 '''思維—情感(T—F)''' 思維-情感維度是透過「做出決策的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思維和情感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T('''T'''hinking),將後者稱之為 F('''F'''eeling) # 思維型的人注重在'''依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公正地貫徹規章制度,對事物一視同仁,也不習慣根據人情因素變通,儘管做出的決定令人不舒服也不會偏頗。 # 情感型的人常'''從自我的價值觀念出發''',變通地執行規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認定是對的決策,比較關注決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情緒影響且較顧及人情。 思維和情感間的區分是三個維度中最困難的。常常有人會將思維和情感理解為理性和感性,但必須要釐清的是:這裡所指的「做出決策的方式」並非是指思考方式,因此'''思維型的人未必就很理性,而情感型的人也不一定都很感性'''。實際上,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會進行理性思考,只是在作決定或下結論時的主要依據不一樣,因此,兩者雖然有類似的地方,容易被混淆,但在本質上卻大相徑庭。有鑑於此,判斷此維度的方法應是觀察評估對象在說某句話或是做某個動作的時候,是否習慣於忽略對方的感受(並不是指該行為是否有傷害到對方,而是有沒有設想到對方對此舉動的可能反應與感受),若該對象習慣體諒他人感受,喜歡和諧的人際關係,則其很可能就是情感型的人,反之則可能為思維型。 '''榮格的八大心理類型與 MBTI''' MBTI 除了榮格理論中的 E-I、S-N、T-F 維度外,還多了判斷-感知(J-P)之分。判斷型(J,Judging)傾向於以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感知型(P,Perceiving)則傾向於以非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始終開放選擇機會,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的功能動力學===== 在一般的 MBTI 分類中,會依上述四個向度中較傾向使用的「偏好(preference)」進行分類,例如:INTJ、ESFP 等。而這些偏好的相互作用產生功能(function),也會隨著生命的發展而有不相同強度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功能會在生命的初期就表現,第二個功能約在青少年期,第三個在中年,第四個常常不被注意,也被認為跟潛意識相關。具體來說決定類型的功能排序方法如下: #若第四個偏好是 J,那第三個偏好就是外向的,第二個偏好內向;若是 P,則第二個偏好外向,第三個內向。 #第一個偏好(E/I)決定第二和第三個功能何者是主要的。若是外向(E),則外向功能是主要功能,另一個為次要;若是內向(I)則反之。 #第三個功能是第二個的相反,偏好和內外向皆相反(例如:Ti-->Fe)。 #最後一個功能就會是主要功能的相反,方法同理於第三個。 以下是八種類型的功能: # 思維外向型(Te):按固定規則行事,客觀而冷靜;積極思考問題;武斷,感情受到壓抑。 # 情感外向型(Fe):極易動感情,尊重權威和傳統;尋求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外向型(Se):尋求享樂,無憂無慮,社會適應性強;不斷追求新異感覺經驗,或許好吃,對藝術品感興趣;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外向型(Ne):做決定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憑預感;不能長時間地堅持同一觀點,好改變主意;富於創造性,對自己許多潛意識的東西了解很多;感覺受到壓抑。 # 思維內向型(Ti):強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實際判斷力,社會適應性差;智利高,忽視日常實際生活;情感受到壓抑。 # 情感內向型(Fi):安靜、有思想、感覺過敏;令人難以理解;對別人的意見和情感漠不關心;無情緒流露;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內向型(Si):是情境決定性的人,被動、安靜、藝術性強;不關心人類的事業,只顧身旁剛放生的東西;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內向型(Ni):偏執而喜歡做白日夢,觀點新穎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為人理解,但不為此煩惱;以內部經驗指導生活;感覺受到壓抑。 這八個類型的代表著人們關於生命、自我世界、外部世界等的世界觀或者態度,此套價值體系不管何時何地都在所有人身上都在起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而正因其影響並非作用於表象,大多數人對他們自己的偏見渾然不覺,因此,透過以上八大類型認識自我是一個不失偏頗的評估。每個類型分別為數個 MBTI 分類的主導、輔助、第三、第四功能(下方表格指以此八大類型為其功能的 MBTI 分類),其與 MBTI 的關係如下(其對應關係的功能將在 MBTI 的章節另行說明,其中,X 代表任一種 S/N 或 T/F): {|class="wikitable" |+ 各類型的內容以及其與 MBTI 的關係 ! 類型 !! 別稱 !! 主導功能 !! 輔助功能 !! 第三功能 !! 第四功能 !! 思想特點 |- | 思維外向型(Te)||外傾思考||EXTJ||IXTJ||EXFP||IXFP||以「客觀」的資料為依據、以外界訊息激發自己的思維過程,像是科學家便屬於思維外向型,他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發現自然規律,建立各種科學理論的系統。對人待己都採用相同的標準,與人相處、分別善惡、區分美醜⋯⋯等,都以這個基準優先。此外,他們不但自己遵守模式,也希望別人效仿,因為他們深信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能帶來幸福,且非知性的不合理方式是錯誤的。 |- | 情感外向型(Fe)||外傾情感||EXFJ||IXFJ||EXTP||IXTP||會壓抑思維,而使情感則外露,試圖讓情感符合於客觀的情境和一般價值,因此不太考慮他人的性格特點,而是考慮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等方面,會用普世價值綁架個人的價值觀,即使這個普世價值可能是違背人性的,也會嚴格按照這樣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但是如果順著其角度來看,便會發現其實際上愛好交際並尋求與外界和諧,以及為了團體和大局而展現出的堅強、無私甚至犧牲的一面。 |- | 感覺外向型(Se)||外傾感覺||ESXP||ISXP||ENXJ||INXJ||頭腦清晰,傾向於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但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喜歡尋求享樂,追求刺激,其行為特徵包括享樂、虛榮、淺薄、狂妄等等,因此,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很難轉變用主觀思想度量客觀世界的習慣。一般而言,這種人不太重視道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道德,只是不願意受到道德的束縛,寧可過自由奔放的日子。 |- | 直覺外向型(Ne)||外傾直覺||ENXP||INXP||ESXJ||ISXJ||會嘗試從客觀世界中發掘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透過對外向直覺來引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不斷地尋求新的可能性,因此其行動易變且複雜,難以揣測出其下一步可能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其對於各種尚未成熟但有發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並且不斷追求客觀事物的新奇性,因此他會不斷地發掘新興事物,然後很快失去興趣,繼而轉向下一個目標。這類型的人容易成為新事業的創立者,但不能堅持到底,不過這衝動的魯莽行動卻往往會帶來成功。這類的人生活原則,既非知性,也不是感性,完全依照自己的直覺,因此一般的道德、法律、宗教並非不願意遵守,實是原本就不在其行動規範之中,所以不難理解此種人(如:商人、企業家、政治家⋯⋯)常被視為是不道德、冷酷、目中無人的。 |- | 思維內向型(Ti)||內傾思考||IXTP||EXTP||IXFJ||EXFJ||情感壓抑,行為特徵包括冷漠、剛愎、自傲、固執、驕傲等,除了處理外界信息外,還鑽研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對思想觀念本身感興趣,因而容易陷入對於對稱、平衡與和諧的結構的追求,並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只注重內在結構和邏輯的嚴密,而忽視了理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人的推導與理論也完全無法影響其內心的架構。事實上,此類型的人因為不太擅長社交而遭到誤解,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對於自身理念有著一份執著的勇氣。一般來說,當他們在自己事業領域中會遇到強勁的對手,免不了苦戰一場,論實力未必輸人,但是一旦涉及感情,就會變得不平衡而與人交惡,最後遭眾人孤立,失去了朋友,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 | 情感內向型(Fi)||內傾情感||IXFP||EXFP||IXTJ||EXTJ||典型的特徵是能自由表達個人情感和內在自我,以及保持自身人格特立獨行。其情感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深藏在內心,彷彿待在一個玻璃箱中,任何人都無法進入其內心世界,任何外界的撼動都無法干擾。其自我主觀感覺、一言一行都是出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判斷,遵從自身的道德標準,因此對普世價值有著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將其視為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自戀者。 |- | 感覺內向型(Si)||內傾感覺||ISXJ||ESXJ||INXP||ENXP||習慣遠離外部客觀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之中,像是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情感外向型的人所接收的訊息來自外部世界,是客觀對象的直接反映;感覺內向型的人的知覺則是深受自己心理狀態的影響,彷彿從自己的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對他們來說,由於外界的事物所觸發的感覺,遠比外界的事物的本身來的重要,而且也不想把自己想法讓周圍的人理解與認同,滿足於封閉的自我空間中,也怡然自得。 |- | 直覺內向型(Ni)||內傾直覺||INXJ||ENXJ||ISXP||ESXP||企圖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他們不關心外界事物,行為往往脫離實際,思想上慣於幻想,觀點新穎,一般人難以理解,因此常常帶給他人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如果以直覺內向作為主導功能的人沒有傑出的能力為支撐,往往會被世人斥之為瘋狂或者愚蠢,但如果能配合上其他卓越的能力素質,便會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會發揮出 1+1>2 的效果。 |} =====對於 MBTI 的批評===== 儘管 MBTI 在現今相當的熱門,MBTI 測驗本身受到批評與質疑。 #提出 MBTI 理論的 Isabel Myers 以及她的母親 Katherine Brigg 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心理學專業教育,也非高學歷的心理學專家,兩人只是業餘的心理學愛好者,導致諸多心理學學者對 MBTI 多持批評與質疑。 #將人們以二分法來區分本身是不明智的,從 MBTI 大多是實驗中所得出的結果,幾乎是以「雙駝峰」,也就是人們在上述四個向度中(EI、SN、TF、JP)呈現兩極化的極端分布。然而,從數據來看,人類的性格特徵大致分布在鐘形曲線上,而不是在兩個駝峰。換言之,大多數人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 MBTI 中以分類(type)來敘述一個人的性格只會在四個向度都和大多數人有顯著差異時才會有有效的預測性。 #MBTI 的理論中,常敘述到性格源自於不同偏好間的交互影響(即上文中的功能動力學) #回顧研究中也指出,四個向度中,只有第一個向度(E--I)能夠有效的被測出來,其他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個功能,卻難以有效的被測定。 #缺乏客觀性。其學說完全仰賴參與者之自我評估,代表社會期望等因素會影響其準確度。這應該不限於 MBTI 而是所有的自評性量表都有類似的問題。 #缺乏清楚的定義。MBTI 描述與多項人格測驗類似,包含任何人都會同意的模稜兩可之陳述。這導致任何分類的個性都能夠解釋所有人格,類似於算命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7%B4%8D%E5%A7%86%E6%95%88%E6%87%89 巴拿姆效應](Barnum Effect)。然而也有相反觀點認為各MBTI類型之描述都很獨特且準確闡釋其意義。 #各向度互相不獨立:JP 和 SN 的組合往往呈正相關 #低信度(Reliability),過去實驗指出,許多測試者(39-78%)在前後五個禮拜間,測出不同的結果。 #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對人之性格做歸類,即屬不合理。理論上同一維度之兩極性格互斥,統計上結果應顯示雙峰分佈,然而實際結果則顯示為常態分佈。舉內外向為例,其應類似一由內向與外向在兩端的光譜,而人們散落在光譜上的任一處,有無數種內外向的程度,方為合理。 #性格偏好與職業之關聯性:並無科學證據顯示何種特定性格的人適合從事何種職業。然MBTI評估結果常有某種類型適合從事何種職業之敘述。 =====榮格的人格發展觀===== 對於佛洛伊德而言,人格發展的各個階段在其理論體系相當的重要。但是,以榮格而言,發展階段問題主要是以里必多的指向來確定。榮格理論的里必多,不像佛洛伊德指涉的不是性,而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它在不同階段消耗在不同活動。榮格認為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期。 #兒童期(出生到青春期):此時其前半段,里必多主要用於學習各項必要的技能,例如:走路、說話;過了此一階段,兒童的里必多會花在與性較相關的事務上,並在青春期達到巔峰。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青春期-約 40 歲):此階段的里必多只向學習職業技能、結婚、扶養孩子等移動。此時期有精力充沛、衝動、有激情和外向的傾向。 #中年期(Middle Age,40 歲至生命結束):為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人在這個階段從活躍旺盛、外向的人逐漸轉變成更有哲學、有智慧的人。與其他階段不同,這時期的人關心知識以及生活上的意義。由於這階段的人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宗教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有吸引力。 有關研究表明,25 歲以後,伴隨著對於人生的反思,個體完善自我性格的傾向會更明確。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心理分析論裡最特殊的一點是潛意識的概念。由於潛意識無法被人意識,因此潛意識訊息的來源便是夢。佛洛依德認為在研究夢時,應要將夢的顯像與夢的隱義區分,分別加以分析。榮格卻認為不然。榮格認為夢並無顯像隱義之分。夢的內容就是它顯現給人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包含古代人類象徵與神話的片段。而夢的功能是補償精神中被忽視的部分。例如:如果一個人的暗影沒有機會表現,那麼它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因此,這個人的夢會出現許多妖魔鬼怪,或是許多不道德的衝動。因此,分析夢的內容可以透露一個人被壓抑的部分。 ===現象學理論=== 現象學理論([https://dictionary.apa.org/phenomenological-theory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強調個體對周遭世界的主觀經驗''',是一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E4%BA%BA%E6%9C%AC%E4%B8%BB%E7%BE%A9&title=Special:%E6%90%9C%E7%B4%A2&profile=advanced&fulltext=1&ns0=1 人本主義](Humanistic)的性格理論。它強調人對各種事物的經驗對人本身做決定的影響。同時,現象學派也強調人的非生物性動機。雖然人有生理上的欲求,但是現象學派學者認為決定生活是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要件,更重要的是'''人關於自我成長等較高層的動機'''。對應於佛洛伊德的自我論來講,現象學派更注重單純來自自我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認為本我對自我的影響較低。 下文介紹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中心論以及需求階層論。 '''一、個人中心論''' 個人中心論由羅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Rogers Carl R. Rogers])提出。他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他認為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我們所觀察、經驗到的世界,內在的心理需求會形塑一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詮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事實上世界是個人私有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在這個現象場中以「自己」、「我」等概念組成的「自我」概念最為重要, 自我觀念的形成,是個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後,所得經驗的綜合結果。羅傑認為人不只會對當下的自己進行思考,也會為自我將來發展的可能進行思考,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實際我(actual self)''':「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和'''理想我(ideal self)''':「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很接近時,可以達到'''協調(congruence)''',生活會平靜且快樂。而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差距大時,會有'''不協調(incongruence)'''的感覺,產生焦慮感。在此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自我實現」,羅傑認為人最基本的性格發展歷程乃是個人不斷邁向成長的過程,人與環境互動後會產生經驗,我們會對這些經驗進行評價,能讓我們達到目標的經驗會產生正評價,反之則為負評價,而人們會不斷朝正評價的經驗邁進,以達成目標。 普遍上來說,人們會在自我及自我實現中不斷的調整尋求平衡,但是,部分人卻會在做自己和平日的經驗下產生矛盾。羅傑認為這和孩提時代的教養有關係。小孩在發展的過程需要父母極大的正向關懷,如果父母只在小孩表現出特定行為時才表現出關心的話,小孩很可能便不能做他自己原本會做的事,而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以迎合父母。這樣子正向關懷與自我實現的衝突,會讓小孩不自主的扭曲自我的某些面向。 '''二、[[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階層論]]''' 由馬斯洛([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Maslow Abraham H. Maslow])'''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導致很容易被壓抑,不再有那種有力、清晰的內在命令具體地、精確地指示人們在什麼時間、地點、如何、和誰、去做什麼。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馬斯洛假設他們以層次形式分佈,即「金字塔型」構成所謂的'''馬斯洛金字塔'''。 馬斯洛將人們行為的動機分為兩大類、分布於不同層次。第一類位於底部的層次比上層的需要更強烈、更有力,與動物意義上的「本能」類似,是生物性的需求,比如飢餓、口渴、性的需求;第二類位於上層則是人類特有,是心理上的需求,包括他人的尊重、情緒與歸屬感。一般而言,人們尋求方法滿足下層金字塔的需要後,才會去追求上層的金字塔的滿足。 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是性善或中性,若要真正了解性格為何物的話,不能像佛洛伊德一樣,只從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裡去探求,這樣容易造成負面的偏差。相反的,馬斯洛認為應該觀察高功能的自我實現者(如:林肯、愛因斯坦、羅斯福總統夫人、德雷莎修女、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他們的性格心靈發展更完整,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潛能重要的資訊。 馬斯洛金字塔總共有五層,由下層到上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缩略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求'''與有機體生存有直接關'''係,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包括飲食、性、排泄、睡眠。生理需求若不能有'''最低限度的滿足''',就會完全地支配這個人的活動。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雖然重要,應予以關注,但心理學過分強調了生理需求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br>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類需求要容易滿足,關鍵在於滿足他們之後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並不一定要認為在個體從第一層次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應付第二層次需求以前,必須滿足第一層次中的所有需要。只要生命'''不為飢餓所控制''',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在應付了生理需求後,安全需求變成了具支配力的動機了。這類需求有:住宅、工作、秩序、安全感。處於這一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兒童需要有依靠和確定的生活常規。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有利。 '''3.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在前兩類需求已滿足的前提下,個人開始接受交往需求的驅使。馬斯洛反對關於愛和情是性本能昇華的觀點,他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兩人之間的'''健康親密的關係''',即彼此的關心、尊重、信任。可見性和愛並不是同義。人類需要愛,這類需求不能滿足時,便會感到孤獨、空虛。在現代發達的民主社會中,人口快速流動,傳統團體瓦解、家庭破裂、兩代之間的隔閡,不斷地都市化等等,都使人們之間更加陌生、疏遠。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在愛與歸屬需求的上面便是尊重需求,這類需求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別人對自己的重視''',相應地產生了威信、認可、地位等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尊''',與此相應的是適應、升任、信心等等情感。這兩類情感都來自個人從事於有益於社會的活動。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結果,健康的自尊來自別人對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聲、地位、吹噓諂媚。 '''5.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馬斯洛(1965)本人認為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滿,並達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終的真實自我。又在1970 年時進一步解釋自我實現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視為是一個人成為越來越獨特的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自我實現位於需求層次的頂端,能夠達到他的人便被稱為追求自我實現的人,這類的人為數不多。 健康的人已經充分的滿足了他們對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需求,他們主要就被自我實現的願望推動著。自我實現被定義為潛能、能力、天資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是使命的完成,是個人本身內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認可,是朝向個人自身統一、完整、協同的一種不斷的傾向,簡而言之,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達到個人潛能的最高上限。 但在 1955 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Clelland David C.McClelland])對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質疑。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核心概念為自我實現,而大衛·麥克利蘭認為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源自於生理層面的(先天性),亦有關於社會層面(後天性)。 大衛·麥克利蘭認為就人們各種需求而言,以單一角度歸納所有人共同的標準是困難的。因為人們的需求隨著各層面(社會、文化、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可能朝向不同標準的自我實現發展。當拘泥於個人的內在意識、價值及自我省思時,馬斯洛理論將有所偏頗(忽視社會對人所造成的影響)。麥克利蘭與此提出成就動機理論,又稱三種需要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ed_theory Three Needs Theory]),他認為要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就必須滿足其渴望,包含以下三種著重於社會層面的需求:  1.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以達到理想的成功、將目標領域做到最優秀,對任務有著強烈的勝任感,且會透過縝密的分析和計畫完成個人任務。  2. '''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希望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且彼此合作,不追求競爭性的環境,以建立良好的人際為需求。  3.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可要求、控制他人、使人聽從,並達到不受他人影響之需求。有權力需要的人喜歡追求亮眼的表現和地位,他們不像是有成就需要的人只為了個人 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實質地位和權力。<br> '''超自我實現''':此為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個理論。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的短暫「'''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且通常都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一股「忘我」的體驗。) '''三、[[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參考:[[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正向心理學]]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界研究太注重人心靈裡的脆落點,這在分析人類性格上容易造成負面的偏誤。心理學除了在瞭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及幫助精神病人之外,應該也有培養人才和使人邁向更幸福的生活的任務。因此,正向心理學家'''主張應該多注意人正面的力量'''。 美德,佘禮門([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Seligman Martin E. Seligman])是一位著名正向心理學家,他和其他的正向心理學家將人的正向力量,也就是人的美德,分為六大類:智慧(wisdom)、勇氣(courage)、愛(love)、正義(justice)、謙抑(temperance,如:寬恕)與超越(transcendence,如:美感)。這六大美德具備跨文化與跨時間認同的特點,構成人類正向經驗的核心。在這些美德中,可以再細分為24個強項([[wikipedia:Character_Strengths_and_Virtues|strengths]])。 每個人的強項不一樣。佘禮門指出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強項時,並時常將強項運用於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人際關係等,就會更容易處於心流狀態、且擁有好的生活(a good life)。當我們進一步將強項運用於服務他人時,可以擁有有意義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而這更是難能可貴的。擁有好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且影響程度很大。 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太注重負向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而忽略了正向情緒。這些正向情緒對性格的影響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正向心理學家符翠笙([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Fredrickson Barbara L. Fedrickson])提出弘博育成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主張正向情緒會擴展人類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例如:對一件新事物感興趣的正向反應可以使人去探索新的事物。 正向心理學家席臣靡赫伊([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haly_Csikszentmihalyi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psychology) Mental Flow])的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極度專注的投入某一件事物時,忘記了時間的流動,而沉浸在事物中。它可描述為:「當我涉入時,事情自然就發生了,我只是順流而進,感覺既興奮又平靜。我只希望它可以持續下去,不是為了獎勵,而是為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這樣的情況可以給與人很大的正向情緒,忘記憂愁與煩惱。 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許多因素可能有助於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例如,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更廣泛的網絡的社會聯繫;俱樂部或社會組織的會員資格;體育鍛煉和冥想練習。靈性也可以被認為是導致幸福感增加的一個因素。靈性實踐和宗教奉獻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的一個主題,作為增加幸福感的另一個可能來源和積極心理學的附加部分。[7] 幸福感可能會隨著財務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當沒有進一步的收益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後,幸福感可能會趨於平穩甚至下降。[8] {| class="wikitable" |+ 現象學理論 |- ! !! 緣起 !! 說明 |- | '''個人中心論''' || 羅傑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 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 |- | '''需求階層論''' || 馬斯洛「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 || 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 '''[[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 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 ==現代理論差異== === 特質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it_theory trait theories]) === 特質論者探討性格的方法和現象學派、心理學派不同,特質論主張'''科學的核心特徵即是測量'''。他們發展出客觀程度與可靠程度勘與物理測量比擬的心理測驗,'''偏向量化心理學'''。當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獨特組合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為個人獨特性的來源。並且這些特質之間會互相連接,決定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並統合個人對多樣化刺激的反應,使得行為產生連貫性。這代表特質可當成中介變項,使得當事人對多種刺激產生一致型態的反應,並成為構成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基本單元。 「特質」具有一致性與歧異性。'''一致性''',代表著這組特質可以廣泛的形容一個人在多樣化情境下的反應,但並不表示這個人在每個情境下的表現都一定是如特質所描述的。一致性所要強調的意涵是一個具有該特質的人具有表現該特質的傾向(disposition)。'''人的每一項特質是一條連續的光譜(spectrum),並非非黑即白'''。具有心理病態的人們只是在特質的光譜中占據了極端的位置,而且由於人的行為是由各種特質互相影響而產生,因此在分析心理病態的成因時應該要將各種特質考慮進去,而非單看單一某種特質。 比如,假設一個人具有社交逃避的特質,那麼他在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中或許人際互動的表現上是逃避的,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有比較活潑外向的時候。'''歧異性''',代表著這項特質是在人群中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有些人有這樣的特質,而有些人沒有。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該概念與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狀態是相對短暫的傾向。 上述所提的特質和習慣、態度之間的差異如下: #特質和習慣的差異:特質比習慣更一般化,一項「特質」可能會產生很多「習慣」,習慣指涉的是'''具體的行為'''。例如:愛乾淨的特質可讓人養成刷牙,勤洗臉勤洗手、打掃房間的習慣。 #特質和態度的差異:特質的一般性大於態度。一個對不同人、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態度或是應對方式,因此態度指涉的事務比較'''專一化'''。一種特質可能會產生多種態度,反之,一種態度可能是受多種特質影響。例如,一個人如果有外向的特質的話,他可能會對陌生人、新奇事物、動物都能夠享受,面對這些事務實的態度也比較開放。另外,態度通常涉及評價,也就是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某些東西。但是,特質是指向所有行為和認知,其中不包含評價。 ====奧波特的理論==== 特質論心理學家高爾頓・奧波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rdon_Allport Gordan W. Allport])提出人的三種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主要分類方式為根據其對人類各種行為影響的概括度區分。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人所有的行為都可追溯到的某種行為傾向,在個人特質結構中有著主導力,可影響此人的各種行為,如:公益、權力、財富、成就、虐待狂、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等。例如:當人們想到[[w: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時,腦中便會出現一個同理心滿滿的慈善者。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一個人性格的核心特徵。如:誠實、悲觀、有毅力、熱心助人等。通常一個人的特質只有5-10 種之內。 # '''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個人'''暫時性'''的性格表現,往往在特殊場合才會出現,為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穩定的內在行為傾向。如:對食物、服裝的偏好。 奧波特認為'''特質是一種實存於個體之內的事物''',除了應對刺激產生行為,也可以主動產生行為,奧波特感興趣的在於如何透過這三種特質的組合,他認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是根據一種層次結構組成:最頂層是一個人的首要特質;接著下面是一些中心特質,可呈現日常生活中聚焦的重點;最下面則由許多零散的次要特質組成,其中每一種次要特質又由少數的特殊刺激所產生。由不同元素組成的個人特質層次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他認為「人格結構」才是決定個人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奧波特認為完善的人格結構並非人一出生即達成而是經過許多的歲月讓人漸漸完成內在特質的統一與行為模式,因此奧波特提出了一套自身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為八期: {| class="wikitable" |- ! 年齡 !! 描述 |- | 0~1 歲 || 透過經驗上的感覺而知道「我」的存在(sense of bodily me)。 |- | 1~2 歲 || 出現了自我同一性(sense of self-identity)的感覺。小孩意識到自身在不同的環境,自己還是同樣的一個人。由於這時孩子有了名字,因此小孩意識到自身是連續的人,而產生自身連續性的概念。 |- | 2~3 歲 || 開始有自尊(sense of self esteem)的表現和驕傲的情緒。 |- | 3~4 歲 || 開始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周遭使用的事物,產生所有格的概念,了解甚麼是「我的」,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擴展(sense of self extension)。 |- | 4~6 歲 || 產生道德是非觀念,了解甚麼是對錯。因此小孩開始會區分自己那些部分是好的,那些部分是壞的,形成[[w:自我意像|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 |- | 7~12 歲 || 開始以邏輯思維,思考自身周遭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可以理性的解決問題(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 |- | 12~18 歲 || 追求自我的統一(emergence of propriate striving),關心自身的未來,並開始認識更廣大的生活。 |- | 成年期 || 自我充分認識自身的時期(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了解自身的個性,目標,使自我一致化,並統合自我。 |} 奧波特也提出了'''機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行為並不是習慣的堆積,或是由過去便可以決定的。人的動機涉及複查的認知歷程,這些認知歷程的元素屬於人的特質。關於機能自主概念的部分,重點如下: # 必須承認動機的現實性。 # 幾類動機可以同時存在。要解釋一項行為時往往要用很多動機解釋,用一種動機解釋是不足的。 # 必須承認人的認知過程對於動機形成的重要性。不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處世哲學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動機。 # 每個人的動機模式是不同的。 ====亨利·墨瑞的理論==== 雖然許多的特質論者都反對精神分析論對於人格的解釋,不過亨利·墨瑞([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urray Henry A. Murray])卻並非如此之輩,這導源於他年輕時與精神分析論獨有的一段際遇,在事業的早期,墨瑞曾與榮格有許多的互動,這些接觸使得墨瑞的論點裡帶有一部份精神分析論的色彩,例如他對潛意識的看法等。在人格心理學的領域當中,墨瑞最主要的貢獻,便是他的主題統覺測驗([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matic_apperception_tes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主題統覺測驗是一種投射測驗,測量個體的意識和思考無法觸及的地方,這又是墨瑞帶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另一個證明,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讀者們或可細心留意墨瑞學說的這些特點。 墨瑞認為,人格的基本因素便是需求,這或可跟馬斯洛的理論體系——[[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層次理論]]對照,不過與之不同的是,墨瑞在 1983 年提出的人格理論所言的需求並'''不包含生因性的需求'''(viscerogenic needs),例如:個體對於食物、水、空氣的需求,相反地,墨瑞的需求指的是'''心因性的需求'''(psychogenic needs),墨瑞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特定行為的潛能或是預備狀態(potentiality or readiness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under certain given circumstances)」,他認為這些需求跟人類潛藏在腦中的潛意識有關,經過整理,墨瑞找到了二十種人類的心因性需求: {| class="wikitable" |+ !需求 !描述 |- |貶抑 |投降、服從並受罰、道歉、懺悔、賠罪、自貶、自虐。 |- |成就 |克服困難、運用權力、盡可能完善而迅速地為某些困難的事奮鬥 |- |親和 |建立友誼與關聯性。歡迎、參與,並與他人共同生活。與他人合作並進行社交性談話。去愛、去加入團體。 |- |攻擊 |襲擊並傷害他人。謀殺、蔑視、譴責、指控,或者惡意地嘲弄他人。嚴厲的懲罰。虐待狂。 |- |自主 |抗拒他人的影響或強制。在新環境眾蔑視權力或尋求自由。為獨立而奮鬥。 |- |逃避譴責 |抑制反社會以及違反傳統的衝動,以避免譴責、排斥或懲罰。行為檢點並遵守法律。 |- |反作用 |以一再抗爭及回敬的方式驕傲地拒絕承認失敗。選擇最艱難的工作。以行動保衛自己的尊嚴。 |- |防衛 |保衛自己免於譴責或蔑視。證明本身行為的正當性。提供辯駁、解釋、藉口。拒絕被探索。 |- |順從 |推崇並願意追隨同盟中地位較高之他人。與領導者合作。樂於侍奉。 |- |支配 |影響獲控制他人。說服、禁制、指揮。領導並指導。限制。組織一個團體的行為。 |- |表現 |吸引他人的注意。刺激、娛樂、招惹、震撼、感動他人。自我戲劇化。 |- |避害 |避免痛苦、生理傷害、疾病,以及死亡。逃離危險情境。採取預警方法。 |- |避辱 |避免失敗、慚愧、羞辱、嘲笑。避免從事某些超過本身能力的事情。隱瞞缺陷。 |- |照護 |支持、協助、保護無助的他人。表達同情。對孩子發揮母性。 |- |秩序 |安排、組織,並將物品放置整齊。整齊、清潔、極度地精確。 |- |玩樂 |放鬆、取悅自己、尋求變化和歡樂。尋歡、玩遊戲。笑鬧、玩笑、享樂。避免嚴肅緊張。 |- |拒絕 |冷落、忽略,或排斥另一人。保持疏離與中立冷漠。差別待遇。 |- |感覺 |尋求並享受感官效果。 |- |性 |建立並促進情慾關係。從事性行為。 |- |求助 |尋求協助、保護、同情。大聲呼救。祈求憐憫。黏著親愛的父母。依賴。 |- |瞭解 |分析經驗、抽象化、區辨概念、定義關係、整合概念。 |} 這些需求可能相互調和,也可能相互衝突,在墨瑞的理論當中,每個個體都有其需求的階層,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對於親朋好友的關愛有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親和」這項需求在其階層上就會佔據比較高的位置。然而,假設他現在正在被後天的生物化學期末考追殺,但是已經考完期末的朋友舉辦了個年末派對,而他卻不敢放下共筆而拼命苦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同樣在他的需求階層上,「成就」這項需求是比「親和」和「玩樂」的需求高的;相反地,如果他當晚忍受不了乏味的分子生物學而急速驅車前往參加狂歡派對,我們就能得知對於這個人來說,成就相對的沒有那麼重要。 墨瑞理論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對某項事物的需求到底高不高,並不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將這些需求放在心中階層的哪個位置'''。然而單有一個需求階層並不足以解釋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當中的作為的,這必須取決於與環境當中誘因的互動。例如,如果上面的第一個例子當中的主角後天要面對的只是普通物理實驗的隨堂小考,雖然他的成就需求大於玩樂需求,可是他仍然會去參加狂歡派對,甚至喝的不醉不歸。有鑑於單純需求階層的侷限性,墨瑞又在其理論中加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壓力(press)。 墨瑞對於壓力的定義為「環境當中與個體的需求互動,並進一步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比較特別的是,墨瑞把壓力又分成了兩種:真實環境當中的壓力(A 型壓力,alpha press)以及知覺當中的壓力(B 型壓力,beta press)。例如同樣在上面的例子當中,生物化學期末考便是這位學生所面臨的 A 型壓力,因此認命埋頭讀書;然而,如果這位學生實際上誤把生物化學的隨堂小考聽成期末考而埋頭苦幹,那麼他面對的就是所謂的 B 型壓力,因為在過往的環境中,他的知覺給了他關於後天考試的錯誤印象,實際上的壓力並不會那麼大,也因此他的其他需求和壓力就被這種莫名其妙的 B 型壓力給蓋了過去。的確,就行為的預測而言,B 型壓力對於行為的影響遠遠大於 A 型壓力,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取決於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認知,而非生活周遭的事物本身,因為人類總是感性的,墨瑞的理論相當清楚的反映出了這點。 墨瑞的理論體系被他自己稱之為「個人學(personology)」,除了主題統覺測驗之外,還有許多跟人格有關的研究,特別是上述的各類心因性需求,往往成了心理學後輩的研究題目,墨瑞的許多學生都在對其提出的人類的各項渴望進行測試,特別是當中的權力需求、親和需求、成就需求成為了最被廣泛研究的題目。 ====艾森克的生物學特徵理論==== 艾森克([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Eysenck Hans J. Eysenck])強調了人格的生物學基礎。他的研究聚焦在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上:'''內向-外向維度'''與'''情緒性—穩定性維度'''。 # '''外向性(內向-外向)''':外向的人擅長交際、性格奔放,享受社交活動並且喜歡刺激、挑戰與改變;內向的人安靜、保守並且享受單獨。 # '''神經質(情緒性-穩定性)''':在這個維度中,極端一點的人會表現出情緒化、煩躁不安、憂慮、焦慮和其他消極情緒等特質;對立面則是平靜、放鬆而且情緒穩定。 # '''精神質(倔強性-行為)''':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若個體表現出明顯的精神質,則易導致行為異常。在精神質項目上得高分,有表現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 根據艾森克的說法,人格可以用一個人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位置來描述。例如,內向但是穩定的人很可能是受控而且可靠的;然而,內向而且情緒化的人很可能是古板和焦慮的。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看起來與特定行為有關。例如,大學生的精神狀況、神經質與外向程度已經被證明與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以及他們在網路上揭露自己的程度有關。 艾森克認為我們在個體中看到的人格特徵的變化可以追溯到遺傳層面的生物差異。這些生物學差異造成了每個人的生理刺激水平以及對壓力和其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的差異。例如,那些遺傳到生理刺激水平低於標準的神經系統的人會尋求興奮、變化和社交活動來增加他們的生理刺激,因此造就了他們外向的性格。相反地,生理刺激水平高於標準,也就是常常「過度興奮」的人會傾向避免尋求刺激來將生理刺激降低到正常水準。簡單來說,他們會是內向的。而那些傾向於穩定性一端的人擁有對壓力相對不敏感的神經系統,而那些傾向於情緒性一端的人會擁有對壓力做出更強烈反應的神經系統。 '''個性層次模型'''<br> 艾森克不僅採用特質的概念,而且還採用了類型學的觀點。在心理學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試圖把特質論和類型論統一起來,他們認為,個性類型是由特質之間必要的聯繫所構成。艾森克則認為特質是觀察到的個體的行為傾向的集合體,類型是觀察到的特質的集合體。他把人格類型看作某些特質的組織。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特質和類型關係上,艾森克解決得相當出色。他在對個性進行廣泛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 艾森克採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為了發現為數最少的獨立因素或獨立變量,這些因素能對心理特徵進行描述和分類),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將人的行為分為: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四個水平(類型是上位概念,特質是下位概念,在特質之下又有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而這四個水平可以與四個因素互相對應: {| class="wikitable" |- ! 水平 !! 說明 !! 因素 !! 說明 |- | '''類型水平<br>(type level)''' || 這是通過對觀察一些不同特質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普遍因素<br>(general factors)''' || 這些因素對所有的試驗都是共有的 |- | '''特質水平<br>(trait level)''' || 這是對觀察一些不同的習慣反應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群因素<br>(group factors)''' || 這些因素在某些試驗中有,在另一些試驗中並不出現 |- | '''習慣性反應水平<br>(habitual response level)''' || 這是同樣情景中個體以相似方式反應 || '''特殊因素<br>(specific factors)''' || 在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因素 |- | '''特殊性反應水平<br>(Specific response level)''' || 這是個體在一次實驗性試驗時的反應或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個別反應 || '''誤差因素<br>(error factors)''' || 只有在某一偶然機會才出現的因素 |} ====格雷的強化敏感性理論==== 格雷([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Alan_Gray Jeffrey Gray])同意艾森克針對人格兩個基本維度的看法,但是格雷對生物學如何構成性格基礎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因此提出強化敏感性理論。 強化敏感性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_sensitivity_theory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倡導人們在內向-外向和情緒-穩定性維度上的分布差異源自於影響人們對不同類型事件敏感程度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行為方法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和'''逃跑或不動系統'''(flight-freeze system)。 # '''行為方法系統''':影響人們對獎勵的敏感性以及他們尋求這些獎勵的動機。也被稱為「go」系統,因為它負責一個人的衝動和不受控程度。 # '''逃跑或不動系統''':影響人們對懲罰的敏感程度,也被稱為一個「stop」系統,掌管一個人的恐懼或隱忍。 格雷認為外向者擁有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而內向者恰恰相反,他們對獎勵相對不敏感,但對懲罰具有高度敏感性。與情緒穩定的人相比,情緒不穩定的人對獎勵和懲罰敏感很多。有一項研究以這兩套系統的個體差異去預測各種登山者在嘗試攀登喜馬拉雅山時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研究發現對獎勵的反應比較大以及比較少在攀爬前焦慮(前述的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的人更有可能登頂。 雖然仍有人批評格雷的理論,但是它現在比艾森克的理論更被廣泛地接受。此現象主要是因為格雷的理論受到更多數據的支持,也似乎更符合腦神經科學家所了解的腦結構和神經遞質的運作方式。 ====雷蒙德·卡特爾([[w:en:Raymond Cattell|Raymond Cattel]])的十六種性格因素論([[w:en:16PF Questionnaire|16PF Questionnaire]])==== 此派別的研究方法是受到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決定思考模式)影響,根據基本詞彙假說,以因素分析法將各種對於性格的形容詞進行分類,最後分成十六類,分析並比較不同文化的語言系統,得知各文化的人格向度是否類似。 從1940年代開始,雷蒙德·卡特爾使用了多種技術,包括應用於英語特質詞典的新的公因子分析統計技術,以闡明正常人格領域內的主要基礎維度。這種方法以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矩陣為起點,試圖揭示人格的潛在來源特徵。雷蒙德·卡特爾發現,人格結構是分層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層級特徵。在小學階段,雷蒙德·卡特爾度量16個主要性狀結構,在中學階段具有大五級次要特徵的一種形式。這些較高級別的因素來自對16個主要因素本身進行16 x 16互相關矩陣的因素分析。 十六個人格因子問卷在初級和二級「全局」特徵上得分,從而允許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特徵進行多層次描述。這些性狀維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可以在下面找到。雷蒙德·卡特爾還發現了人格組織的第三個層次,它僅包含兩個總體因素。 正常人格特質結構的測量是卡特爾人際心理變量綜合理論的組成部分,涵蓋了認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質,異常(心理病理)人格特質,動態動機特質,情緒狀態和短暫情緒狀態的個體差異。 在他的行為規範/預測方程式中都考慮在內。16PF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和方言,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使用。 === 情境論([[wikipedia:Situationism_(psychology)|Situationist view]]) === *人的行為除了受特質影響之外,個體存在的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更重要。 *羅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an_Rotter Julian Rotter])認為行為不是僅僅依賴外在刺激就會產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刺激對個體的意義,並且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即人們以何種程度相信自己在未來特定行為中可以獲取多少報酬。Rotter 相信,只有同時了解對於報仇的期待(expectancy)和報酬的價值(reward value)這兩方面的資料時,才能開始預測並瞭解人們的行為。Rotter 同時也注重個體對環境的知覺,在 1966 年時界定出一個「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維度。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分為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還有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認為自己能控制大部分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而外控則認為環境與外來因素控制自己大部分的行為和行為結果。 === 社會認知論 === 最近的心理學在性格領域的研究中,出現許多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的爭議(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特質論因過度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屢遭批評。在此爭論之下,社會認知論透過分析人們解釋世界的思考歷程,探究在不同情境下,個人特質對於個人行為是否仍具重要性。過去特質論過於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遭受現代心理學家的質疑,其中以[[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w:en:Albert_Bandura|Albert Bandura]])與[[w:en:沃尔特·米歇尔|沃爾特·米歇爾]]([[w:en:Walter_Mischel|Walter Mischel]])為首。Bandura 認為各種特質構念無法完全有效預測個體行為;Mischel 則是在回顧研究後發現,人們的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有所變異,此種不一致性反映出某種人類基本能力能區辨不同情境差異,並根據在差異情況中的回饋來調整自身行動。而後他便將其研究結果發表於《性格與衡鑑》(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1968)。 社會認知論強調三個觀點: # 強調社會情境的重要性,包含家庭、人際互動、社會與文化情境,社會情境中多重雙向的互動形塑人們的性格。 # 探究自我調節的議題,認為人們是行為的主動者,透過為自己設立目標、調節情緒、節制行為,影響自我性格的塑造。 # 不同於行為學派的制約、增強原則,社會認知論認為即便在沒有獎賞的情境下,人們亦可以進行學習、觀察等複雜行為。 *班篤若([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Bandura Albert Bandura])在性格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探究自我表現能力信念的思考歷程,即「我是自己的代理人」。Bandura 認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力/性格的信念,會決定該人所處的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會強化原有的信念。像是認為自己懶惰無能而躺在床上,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了自己的信念。此理論中,認為人對自己的信念會受到社會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認知(Cognitive factors)、性格與行為(Behavior)這三種因素影響。人在做任何事情時會有個人的目標,自我評價等,這些自我評價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自我目標,自我評價,及個人心理狀態的評估就是自我效能。Bandura 認為,人類既不是全然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也不全然受環境影響。個體並非單方向的由環境影響,個體也可以主動的影響環境,他提出了三項重要的概念來闡述之。 # 社會學習理論途徑:強調的是行為與人格塑造中認知歷程的獲得和維持。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的「仿效歷程(modeling)」,即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學習到複雜的行為模式。利用過往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經驗,預見自己未來行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仿效和一般的模仿(initiation)並不相同。模仿世人精確地複製單純的動作的過程。仿效則是指人藉由觀察去學習其他人行為背後的準則而非特定的行為反應,這些準則在未來各體的行為是具有指導的作用。然而,仿效和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認同,是指個體對於某一行為準則有內化的過程,而仿效則沒有。) # 自我調節:Bandura 認為大部分的動機皆是由認知所引發的,其預期結果並實現的能力。其強調人是主動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動的反應者,因每個人所設定的目標不同,並發展出各自的期望、標準及評估的機制,使人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走向,而非受制於環境與命運。 # [[w:相互決定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 主張「'''個體內在特徵、外顯行為和身處情境'''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相互決定論主張,個體的行為結果是由受情境影響,而情境又間接地影響了個體的內在特質。換言之,人們可以透過自身行為營造出正向環境,且若目標達成,外在成功會連帶改變內在的信念認知、情緒與感受。 舉例:當個人對自己能力 / 性格的信念會決定所處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他自己的信念。舉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太好(情境因素),所以產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或認為即使去上課也沒用的想法(認知層面),然後又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所以決定不去上課(具體行為),又因為沒有去上課而考得更不好,產生此一負面循環,同時因為常常不去上課的行為,使周遭他人有了自己是個懶惰的人,於是又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影響。 補充: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濫觴於巴夫洛夫的制約反應實驗,認為人是否採取某種行為皆是受過去經驗裡做該行為的結果影響。因此,人的學習必須直接從經驗得來。相反的,Bandura 提出人可經由觀察來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直接學習。學習的對象可以是簡單的,如觀察他人如何操作某項儀器,也可以是複雜的,例如孩子從大人的對話反映中學習如何人際應對。 *米歇爾則接續交互決定論,提出「'''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其發現同一個個體(外向)在不同情境下並不會產生一致的行為(多話),其中取決於情境的強弱(規範性的高低)。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詳細說明個體內在心智如何運作,並對身處情境發生交互作用,繼而衍伸後續的外顯行為,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當某個個體處於某個情境中時,該情境就會激活某些相互聯繫的單元,彼此之間又發生特定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針對不同情境所產生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米歇爾也正是個體間的差異,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讓自己產生不同行為模式的獨特心理表象,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個體又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情緒。例如同樣看到街上走過的老人,有人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會想像自己老了的樣子。此理論可整理為以下三項概念: # 個體認知及情感成分相互串連,形成複雜的心智系統。 # 社會情境的不同面向會激發新制系統中吧同的任之與情感成份。 # 「內在心智系統」與「外在情境線索」會形成獨特的相互關係,人的行為反應會隨著不同去調整和改變。 === 互動論([[wikipedia:Interactionism|Interactionist view]]) === 人本身的特質與情境共同影響思想和行為,內在特質確實存在,但其表現受到環境的左右。不論是特質或情境,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所以學者開始同時考慮兩種因素,特別是互動取向(Interactionist approach)論者,其中心觀點為特質之間或者特質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必須視個體所處的情境而定。互動論者融合了特質論和情境論,互動論者相信人們只有在同時考慮性格和情境兩者才能預測人們的行為。 === 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emotional_selectivity_theory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在過去的時代,由於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心理學界主要的研究對象會放在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上。然而,由於二十世紀以降生醫藥學的發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逐漸拉長。現今,活到七八十歲的人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性格發展便成為一個新興的重要議題。為了解釋不同年齡層的行為差異,心理學家卡汀生([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a_L._Carstensen Laura L. Cartenson])提出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基本想法是人會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意識到不同的機會與限制,進而形成當時的行為動機。以二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由於知道未來的生命還相當漫長,因此會把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未來的長期目標,例如技巧或是能力,以便在未來幾十年的光陰中使用。相反的,對於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來說,由於意識到自己未來的生命已經不長,因此不會把時間投注在長期的目標,而會投注在能夠短時間內得到正面情緒回饋的互動上。這些活動像是跟老朋友相聚談天,或是跟親人團聚等等。這樣的理論受到了研究結果的支持(Cartenson & Fredrickson,1998)。 ===性格的生物基礎=== * '''行為系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 go/ approach system):與外向性有關,對酬賞敏感,產生正向感覺與趨近行為,此系統敏感容易衝動,導致藥物濫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 stop/avoidance system):與神經質有關,受威脅性刺激激發,引起焦慮與行為抑制。此系統敏感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 :上述兩個系統與生理有相關,如內向與外向的人在玩牌賭贏或賭輸時會有不同的腦波(EEG)模式,而 EEG 顯示腦部左側前葉與 BAS 較有關係,右側前葉則與 BIS 較有關係。在嬰兒期間右前葉的活性較高者四歲時會顯得較抑制,對新鮮刺激較少注意,同時成長後見到新鮮的刺激有較高的杏仁核活動(恐懼)。相對的左側前葉活性較高者則對新鮮刺激注意較多。 * '''Eysenck 三大性格向度的神經基礎''': #內向/外向性-大腦皮質的激發(arousal):內向者生來具有較高的激發水平(level of arousal),對刺激較敏感,所經驗到的感受較強。 #神經質-自律神經系統:高神經質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性較高且迅速,當危險消失時仍無法馬上減輕其活動量。 #精神病-內分泌:對自己行為缺乏控制或是不能學會抑制某些反應的能力。這與遺傳有關,也與腦中某些神經傳導素缺乏(如 5-HT)有關。自主神經系統低反應性對刺激不敏感,容易鋌而走險而不自知,可預測其犯罪傾向。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體液說]''': :體液說中則將人分為'''多血質'''(具有過多的血液,充滿活力和動力)、'''膽汁質'''(具有過多的黃膽汁,容易激怒)、'''抑鬱質'''(具有過多的黑膽汁,通常表現為憂鬱和悲哀)、'''黏液質'''(具有過多的黏液,使人遲緩或者懶惰),然而體液說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任何實驗得以驗證之。 :而現今,則有很多人依據血型做性格分析,如 A 血型者(喜歡在牆邊)、B 血型者(喜歡在中間)、C 血型者(喜歡走來走去)、AB 血型者(喜歡在角落)就如同現代版的體液說,雖然眾說紛紜,卻也都沒有很穩固的科學根據。 :相關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CK02sUTVI 日本小朋友/幼兒的血型實驗]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气质的体型说 Sheldon 體型説]''': :Sheldon 將體型由瘦到胖分為三種類型: #外胚型(Ectomorph):思維退縮。 #中胚型(Mesomorph):好動、侵犯。 #內胚型(Endomorph):快樂、喜好社交。 :這樣的說法與我們說的「心寬體胖」相符,並且我們也能觀察到小狗會比大狗更神經質,但此說法並無可靠科學依據。 :*'''希思卡特公式(Heath–Carter formula)''' ::此公式是由 Barbara Honeyman Heath 和 Lindsay Carter 藉由應用 Sheldon 的概念發明的。此公式計算每個人三種類型的七分制評分,0 代表毫無相關,7 代表相關性極強。 ::計算 ectomorphy 的時候需要:身高(height)、體重(mass)。 ::計算 mesomorphy 的時候需要:肱骨寬度(humerus breadth)、股骨寬度(femur breadth)、上臂周長(upper arm girth)、最大小腿周長(max calf girth)、身高(height)。 ::計算 endomorphy 的時候需要:三頭肌皮褶(tricep skinfold)、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脊柱上皮褶(supraspinal skinfold)、身高(height)。 ::*''Ectomorphy '':計算 {{link-en|Ponderal Index|corpulence index}}: <math>\text{PI}=\frac{\text{height}[cm]}{(\text{mass}[kg])^{1/3}}</math> ::: If <math>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732 * PI) - 28.58</math> ::: If <math>39.65 < 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463 * PI) - 17.615</math> ::: If <math>PI < 39.65</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5</math> ::*<math>\begin{align}\text{Mesomorphy} &=(0.858 * \text{humerus breadth}[cm]) \\ &+ (0.601 * \text{femur breadth}[cm]) \\ &+ (0.188 * \text{upper arm girth}[cm]) \\ &+ (0.161 * \text{max calf girth}[cm]) \\ &- (0.131 * \text{height}[cm]) \\ &+ 4.5 \end{align} </math> ::*<math>\text{Endomorphy} = -0.7182 + 0.145x - 0.00068x^2 + 0.0000014x^3</math> :::where:<math>x = (\text{tricep skinfold}[mm] + \text{subscapular skinfold}[mm] + \text{supraspinal skinfold}[mm]) * (\frac{170.18}{\text{height}[cm]})</math> ==性格與社會發展==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他們的睡眠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新生兒很容易入睡,有的新生兒需要照顧者安撫才能入睡。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新生兒的「氣質」 (temperament),亦即個性,可以從嬰兒的活動水準、對新奇事物的反應和易怒程度等面向來區分<ref>Rothbart & Bates, 1998</ref>。 ===氣質=== 氣質為具有生物基礎的行為傾向,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性格與氣質的差異在於氣質是純描述的,但性格有理論意義,前者為表象而後者為深層結構。 '''1. 氣質傾向''' :Buss & Plomin(1996)<ref>Buss & Plomin(1996)</ref>等人根據遺傳分析提出四種氣質傾向: :(1)'''社會性'''(Sociability):指個人偏好與他人在一起的程度。 :(2)'''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激發的程度,包括沮喪、恐懼或憤怒等三種情緒成分,'''具遺傳性'''。 :(3)'''活動性'''(Activity):個人所展現的體能活力和速度。 :(4)'''衝動性'''(Impulsitivity):個人傾向於立即快速地回應刺激,並且不顧行為後果。 :Buss 等人的研究指出,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舉例來說,兒童時期展現高度社交傾向的人,長大後仍喜歡結交新朋友;小時候活潑好動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活力充沛。同時,他們也從雙胞胎研究中發現,同卵雙胞胎在這些氣質向度的相似性,比異卵雙胞胎來的高。 :除了上述的性格和氣質向度外,神經科學則從大腦運作方式與神經傳遞物質探討生物條件對性格的影響。舉例來說,大腦中的[[w:杏仁核|杏仁核]]對於負面情緒的學習和反應特別重要;而神經傳導物中的[[w:血清素|血清素]]也與心情、易怒、衝動有關,血清素分泌較少時較容易產生憂鬱或暴力衝動。 '''2. 行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 :1980 年代 Jerome Kag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rome_Kagan]根據實驗將兒童的氣質分為'''抑制型'''(inhibited)和'''非抑制型'''(uninhibited)兩類,用以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雖然是觀察結果,但亦有證據顯示其於生物學之基礎,像是[[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之活化、[[w:杏仁核|杏仁核]]活性增加等。Kagan的研究顯示此氣質對於未來精神病的影響,包含有較高比例出現社交恐懼、[[w:焦虑症|多重焦慮]]診斷。 ::(1)抑制型兒童:在面臨陌生環境的最初時間內,兒童若表現出'''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 ::(2)非抑制型兒童:若兒童在最初的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於交際或主動接近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 ::(3)混合型兒童:也有部分兒童是屬於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體。 '''3. 明顯的氣質''' ::(1)'''害羞'''(Shyness and inhibition):Kagan 認為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如:腎上腺[[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較高。這些孩子長大後較不願意過度暴露於外界或社會刺激中,杏仁核對陌生臉孔反應較為強烈。但後天環境(社會文化)或父母的對待足以改變這一特性。 ::(2)'''尋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高危險工作者身上。尋求刺激的男生與單胺類氧化脢([[w:單胺氧化酶|單胺氧化酶]] MAOB, monoamine oxidase-B)過低。這個酵素用來分解單胺類,暗示其單胺類傳導素分泌後不易被分解。 {| class="wikitable" |- ! !! 類型 !! 說明 |- | 氣質傾向 || 社會性、情緒性、活動性、衝動性 || 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 | 行為抑制 || 抑制型、非抑制型、混和型 || 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 |- | 明顯的氣質 || 害羞、尋求刺激 || 害羞: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 尋求刺激: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身上。 |} === 早期社會行為 === :剛出生的嬰兒微笑是嘴角揚起、牽動眼周肌肉等肌肉的反射性動作,但此卻會鼓勵照顧者持續與嬰兒互動。大約三四個月大時,嬰兒開始出現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此時的笑已具社會意義,嬰兒看著熟悉者的臉孔或聽到他們發出的聲音時會微笑,並且不會對陌生人有明顯的負面情緒。然而在大約六個月大時,許多嬰兒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比例大約在八個月到一歲之間大幅增加。嬰兒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的反應,這種情況在十四到十八個月大間達到高峰,等兒童到三歲時,當父母短暫離開幾分鐘,他們大多數都可以自在地和其他兒童、成人相處。影響「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記憶能力的增長 :嬰兒在六個月大之後逐漸能夠記住事件,因而害怕事件的變化。因此,陌生人焦慮的出現是因偵測到不尋常的刺激。當兒童的認知能力增長,了解到陌生人沒有危險性,恐懼心理就會降低。此外,記憶能力的提升也和分離焦慮有關:當嬰兒記得幾分鐘之前照顧者還在眼前,進而注意到照顧者目前不在身旁,因此產生不安。若記憶能力更進一步發展,兒童可以預期照顧者短暫分離之後一定會回來,並降低分離焦慮。 二、自主獨立性的發展 :一歲的嬰兒相當依賴成人提供的照顧,但是兩歲的兒童可以自己拿玩具,也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兒童對照顧者的要求逐漸降低,因此照顧者短暫離開就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活動。 === [[w:依附理論|依附關係]] === :'''依附'''(attachment)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的相處型態,幼兒因為和高依附對象在一起時很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心地探索陌生的環境。佛洛伊德曾假設依附的產生原因是因為依附對象是提供食物的來源,然而這個假說被後續的'''[[w:哈里·哈洛|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研究給推翻,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設置了一隻鐵絲身與木頭的鐵絲猴媽媽,在其身上接上奶瓶,能夠提供小猴奶水;同時,科學家也放了一隻絨布做的、但不提供奶水的絨布猴媽媽在旁邊。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小猴會在肚子餓時到鐵絲猴媽媽處喝奶水,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窩在絨布猴媽媽身邊,若遇到危險(實驗者放入的張牙舞爪的怪物)時,小猴子的恐懼感會因為擁抱絨布猴媽媽而緩和,也比較願意探索原本不敢靠近的怪物。並且,即使絨布猴媽媽會噴出強勁氣流或冰冷的水柱,甚至伸出鐵釘刺傷小猴,小猴依然會在驚嚇跳開之後回到絨布猴的懷抱中尋求撫慰,而非就此轉向鐵絲猴。由此可知,相較於給予食物的鐵絲猴媽媽,小猴更願意也更喜歡具溫柔觸感的絨布猴媽媽,也就推翻了因為「提供食物」而產生依附的假說了。 :依附理論的概念最早由約翰·鮑比([[w:John Bowlby|John Bowlby]])提出,他提及與一群犯罪少年的訪談內容,這些少年除了喜歡偷東西,對於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際互動也非常冷漠,經過訪談後,他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大多與母親分開,甚至被遺棄,他也因此提出了依附理論的雛型: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o)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了解到依附關係的來源後,科學家進一步分類各種依附型態,瑪麗·愛因斯沃斯([[w: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為約翰•鮑比的學生,她在烏干達和美國間觀察親子的互動方式,進而發展出評量嬰兒依附型態的實驗程序──「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科學家以照顧者和兒童分離、重聚時兩者的互動來區分依附型態。 {| class="wikitable" |+陌生情境程序的段落 |1.照顧者和孩子進入房間,照顧者把嬰兒放在地板上,周圍有玩具圍繞,然後自己坐在房間的另一邊。 |- |2.女性陌生人進入房間,安靜坐下一分鐘後,嘗試跟嬰兒一起玩玩具。 |- |3.照顧者悄悄離開房間,如果嬰兒不難過,陌生人重新安靜坐著;若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4.照顧者回到房間,參與嬰兒的遊戲,此時陌生人悄悄溜出房間。 |- |5.照顧者再度離開房間,留下嬰兒單獨在房間裡。 |- |6.陌生人回到房間,如果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7.照顧者回到房間,陌生人溜出房間。 |} 愛因斯沃斯以上述的實驗結果把嬰兒的依附型態區分為兩種類型,安全性依附與焦慮性依附,而焦慮性依附又可以分成三種次類型,分別是逃避型、衝突型、迷失型: *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此類的嬰兒在研究結果中佔大多數。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嬰兒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例如索要抱抱),而且這類型的嬰兒也比較容易被陌生人安撫。安全依附有助於嬰兒的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於親本分離並且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 「'''焦慮性的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對於照顧者的離開或回來都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但是,如果他們出現苦惱的反應,陌生人和照顧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安撫他們。這類型的嬰兒對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通常為主要照顧者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 「'''焦慮性的衝突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類型嬰兒在照顧者離開時會非常的沮喪,但是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嬰兒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變得十分矛盾。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例如吵著想要媽媽抱,但當媽媽真的抱起他們時,又扭動身體要下來)。此類的嬰兒不容易被陌生人安撫,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 「'''焦慮性的迷失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嬰兒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但常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例如,重聚時會接近照顧者,但真的被抱起時並不會看著她,而且安撫之後又會突然大哭。嬰兒通常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嬰兒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根據對60名新生兒在一周歲前的追蹤調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歲前的階段性發展理論。根據該理論[8],在新生兒剛出生的第一個周年裡,依附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0 到 6周,小兒的笑與哭並不針對特定的人物。 #非選擇性依附(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6周 到 7個月、開始注意不同的人物。 #選擇性依附(specific attachment):7個月 到 11個月、對某一個人物強烈的依附。對一些其他人物的明顯依附也時常伴隨。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被認為基本正確,但是學術界對這個理論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質疑和反對: #學者們對得出這一理論的實驗方法提出了質疑。由於對60名新生兒的追從調查中,部分新生兒的行為表現是有他們的父母自行記錄的,學者們認為這些父母可能在長期的記錄中會出現誤報或草率記錄的現象,導致調查數據不準確。 #一些學者們認為所謂的「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 新生兒並非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具體任務的存在。一些學者們認為即使是非常年輕的新生兒也具有對特定人物的反應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論文中展示了兩周歲的新生兒可以辨別他們母親臉型和聲音的能力。 ===基因與性格的關係=== 長年以來人們相信父母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且某些研究結果支持性格本身具有可遺傳性,例如:關於撫養與親生的研究就在探討性格是否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實驗發現,母親/父親與親生子女的性格相關性分別為 0.15 與 0.2,遠高於撫養子女的 0.01 與 0.08,可以用來證明性格的先天遺傳特性。還有像是 1989 年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B0%BC%E8%8B%8F%E8%BE%BE%E5%8F%8C%E5%AD%90%E5%AE%B6%E5%BA%AD%E7%A0%94%E7%A9%B6 明尼蘇達雙子家庭研究]。在探討基因與性格的關係時,可藉由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生長環境的異同來分析,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性格比異卵雙胞胎更接近。 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顯示基因的效果會受到後天經驗的調節,環境不僅與基因互動影響當世代表現,也會對基因有所選擇,也就是環境推動了演化。其運作的機制是:在不涉及核苷酸序列改變的前提下,功能性相關的染色體改變。此種染色體改變的機制包括「DNA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和「組織蛋白修飾 (histone modification) 」等,這樣的調控機制皆能在不影響DNA序列的前提下,造成基因表達的不同。另外,藉由抑制蛋白結合在DNA的沉默基因區域,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這些表觀遺傳學上的變化,也就是表觀遺傳現象,可能可以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保留下來,並可能持續遺傳好幾代,而這些變化都僅僅是在非基因因素的層次上,導致生物體基因表達的不同。 ===性格的演化與變異=== 一個世紀以來,[[w:Charles Darwin|Darwin]](1859)<ref>[[w: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ref>演化理論在生物學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近代演化心理學則源自於 [[w:E. O. Wilson|Wilson]](1975)<ref>[[w: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ref>的社會生物學研究。[[w:社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和日後的[[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設是:在演化過程中,提高有機體生存及繁衍子代機會的行為經過天擇被保留,並成為人類性格的面向。 許多演化心理學研究都集中在擇偶議題上,擇偶涉及同性之間的競爭。由於男性與女性的功能不同,因此擇偶標準也有差異。女性擇偶時傾向於優先考量男性是否具有能穩定地提供情感與經濟資源的性格特徵與經濟條件,此一傾向見諸於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對象未來擁有穩定的工作或賺錢的能力(如學歷),以及比男性更偏好對象具有嚴謹自律性(特別是努力工作、認真負責、可倚賴性等三項特徵)、成熟穩重與積極剛毅的性格特性。女性此種擇偶偏好,顯然有利於其成功地養育後代。另一方面,男性無論是長期擇偶抑或短期擇交,皆比女性更重視對象的年輕貌美,也比女性更會認為多偶的優點可滿足性慾,男性的此種偏好模式顯然也有利於繁衍更多的後代。因此,兩性的擇偶偏好差異可謂符合親職投資說的預測。在吸引異性方面,男性認為對女性展現才能、經濟資源及正面性格特徵等方式較為有效,而女性大抵也偏好此種男性,顯示異性間的性擇可能促成同性間的擇偶競爭。本研究的發現雖然與美國相關研究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但我國女性可能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而更強烈偏好認真負責、可以倚賴的男性。 演化論者還提出其他有爭議的說法,他們根據擇偶偏好的差異性,主張性關係忠誠和嫉妒來源應當存在性別差異。由於男性的擇偶需求較為頻繁,使他們比女性更容易出軌,也更關心伴侶是否忠實,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投資於他人的後代。這代表男性較可能背叛自己的伴侶,並且在遭到背叛時表現較強烈的嫉妒,且當男性激烈競爭伴侶時可能會導致暴力,例如 Wilson 和 Daly(1985)<ref>Wilson, M., & Daly, M. (1985). Competitiveness, risk taking, and violence: The young male syndrome. Ethology & Sociobiology, 6(1), 59–73.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5)90041-X</ref>發現男性的親密暴力或加害人殺害其伴侶通常跟性忌妒與男性所有權相關。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看來相當冷酷,因為物種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有助於適應,而且影響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原因都在基因之中,上述論點降低積極改變的可能性。演化關乎改變,演化論者首先強調:當環境改變時,有機體唯有適應改變才有可能生存並繁衍後代,其演化造成的改變速度比我們所期待的更緩慢。 #對演化取向的評價 #有些批評者指出,演化心理學為當今不公平的社會狀況提供辯護,倘若女生在經濟和政治權力上低於男性,是因為物種演化適應的結果;倘若男性毆妻或是外遇,都是基因的影響造成的;假設某些種族在社會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和財富,這是因為其行為經過天擇而保留,或是其基因較為優異。演化論者也受到科學社群的批評,他們指出,演化心理學的假說無法進行驗證,演化心理學以繁衍策略來解釋某些現象,但其實研究者通常都能找到其他解釋,例如性格特質的性別差異可能出於體型或力氣有別。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己本身存在的體驗,這種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由態度、性格、價值觀等組成,可以藉由經驗、反思、他人的反饋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雖然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皆認為其是個體對自己的主觀知覺及判斷,包含生理狀態、人格、態度、社會角色、過去經驗等認知。人在幼兒時期就會產生辨識自我的基本能力,而在之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五種主要途徑 # 反映評價:也叫做反射性評價,是從他人得到關於自己的信息,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 社會比較:個體會以自己的能力、成就等與他人做對比,但得出的結論很容易受到比較對象影響,如「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 # 自我知覺:是個體實踐活動的反映,自己取得的成果會成為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的特質,使之成為評價的標準 # 客觀標準:以社會上客觀的標準作為比較依據,但個體的內在、抽象的特色與能力難以評斷 # 內省:被認為是認識自我較可靠的方式,以自己個人的想法作為評斷標準,充滿主觀意識 如果用口紅在十八個月大的兒童額頭劃一個紅圈圈,然後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會想要用手擦掉前額上的記號<ref>Gallup,1998</ref>。這個「紅點」測試能檢視兒童是否已經能辨識「自我」,理解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不過,在十八個月大之前,兒童看到鏡子裡前額有紅點的小孩時,不會用手去摸自己前額的紅點,而是去碰觸鏡子裡「另一位兒童」前額的記號。這個測試為[[w:鏡子測試|鏡子測試]]。兒童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涵蓋了自我的不同層面,包含情緒的感受和存在的連續性(「昨日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兒童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雖然和他人有相似的興趣,但是也保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喜好。自我概念衍生關於自我的幾個不同面向。 ===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例如:「我不被愛」、「我值得」,以及情緒狀態,例如:勝利、絕望、驕傲和羞恥。 在兒童能辨識自我之後,經由和其他個體的互動,就會產生自我的價值,也就是產生自尊。自尊的發展,從學前到青春期呈現不同的面貌,評估自尊的向度也愈來愈多。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這種極端正向的自尊促進年幼的兒童適應環境,幫助他們在面對頻繁的失敗時,能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低年級的兒童'''通常也具有較高的正向自尊,但是不像學齡前兒童那樣誇大。當他們無法完成作業時,會感到挫折<ref>Lewis et al. 1992</ref>,但這樣的失敗並不會明顯改變自尊。 '''中高年級的兒童'''(大約八到十二歲),開始利用「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ref>Frey & Ruble, 1990</ref>。例如,注意到自己的桌球技巧不及隊友,所以認為自己不能像隊友一樣成為優秀的桌球選手;但身邊的朋友不少,顯示自己的人緣不差。學齡兒童能區分自己在不同領域的自尊,同時開始運用特質歸因。以上述例子而言,該學童可能會認為自己未來不會是運動健將,但會有不錯的人際關係。 '''青春期'''時期,「社會比較」成為建立自尊的主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之後的結果,因此相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且同伴的評價會比自我的評價更有影響力。與兒童相較,青少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故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尊心與家長師生的關聯''' 我們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則有助於我們培養自尊。如果我們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傳統上把積極、主動、勇敢、情緒經歷短暫、甚至是攻擊性強等特質視為高自尊,與以上相反的特質則直接歸類為低自尊。但這樣的歸類方式事實上十分武斷,可能只適用於某些社會發展狀態,例如像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間戰亂不斷的社會環境。也可以說,當時對人類心理狀態的研究只能從過去人類的行為歸納,社會發展到現今,這些歸納出來的理論往往已經不合用。 當今不論是心理學還是企業管理界,一般仍相信'''自尊與社會化、人際間的活躍度有關'''。高自尊的人會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且能從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而低自尊的人無法信任社會和群體,因而無法融入群體當中,演變出離群索居,甚至是暴力傾向。 自尊又分成外在和內在兩部分。外在自尊是指在與人相處時,能主動的和人互動、建立關係,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內在自尊指個人如何看待或對待自己,會決定對自己好壞的評價和信心的程度。一個自我肯定的人,對外能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能對自己採肯定的態度,而形成正向的自我意象或概念。 自尊與我們心理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自尊乃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堅信某些價值觀和原則,即使遇到反對,也準備捍衛它們,感到足夠安全,可以根據經驗修改它們。 #能夠按照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行事,相信自己的判斷,當別人不喜歡他們的選擇時不會感到內疚。 #不要浪費時間過度擔心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要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從過去學習並計劃未來,但盡情投入地活在當下。 #完全相信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失敗和困難之後不會猶豫。他們在需要時向他人尋求幫助。 #認為自己在尊嚴上與他人平等,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時接受某些才能、個人聲望或經濟地位的差異。 #了解他們對他人來說是一個有趣且有價值的人,至少對與他們有友誼的人來說是這樣。 #抵制操縱,只有在看起來合適和方便的情況下才與他人合作。 #承認並接受不同的內在感受和驅動力,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在他們選擇時才會向他人展示這些驅動力。 #能夠享受各式各樣的活動。 #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很敏感,尊重普遍接受的社會規則,不主張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繁榮的權利或願望。 #當挑戰出現時,可以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並表達不滿,而不會貶低自己或他人。 ==生命不同時期的性格發展觀點==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人格發展論(亦稱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邊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並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同時也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源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過程。 ====人格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人格發展論以五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 '''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 '''發展任務(development task)''':人生的發展任務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任務的失敗,導致下個階段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下個階段任務不可能完成。 # '''心理社會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 '''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 '''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 class="wikitable"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 ===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定義'''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意指童年到成年之間的時期,生理上大約從十二歲到十八歲。 在此時期,發展屬於個人的認同,進而影響成人期的發展。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兒童期後到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為青年期。 '''影響青少年時期性格發展的因素''' #身體發展:身體上的發展會因為早晚問題、體型胖瘦、高矮,造成個體心理不平衡,影響人格發展。此階段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會與同儕做比較,以致於只要自己何別人的身體上有不同之 處就會引發自卑或妒忌的心理,甚至用不適當的方法想和別人一樣。 #成熟速度:早熟的青少年較自信和獨立,少有叛逆傾向,社交方面表現較好;而晚熟的青少年則較為消極,依賴性強,對父母的反抗傾向亦強。 #心智能力:心智能力高的青少年除了學習能力強、處理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也較能適應新環境,發展健全的人格。 #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經驗塑造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在性格上的不同。例如: 童年時家庭的不和諧氣氛,小時候常被施予暴力行為的孩子,長大後的負面情緒 就較多、並且缺乏自信。 #同儕團體:青少年時期的少年想擺脫父母而獨立自主,反抗意識也特別強盛,少年無法接受父母或師長強迫要接受的傳統觀念或價值觀,進而想獲取同儕間的任同,且易受同儕之間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如新聞媒體的事件、人物,常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影響青少年的 人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和社會發展特徵''' 在情緒辨識上,相對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而且這個情緒處理歷程的發展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w:纹状体|紋狀體(Striatum)]])運作有關<ref>Blakemore & Robbins. 2012</ref>。青少年生理變化的時機,也就是早熟或晚熟都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早熟的男孩比起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十二歲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而且對自己的外貌和體格更加滿意,但是早熟的男孩較缺乏自我控制,他們有較高的機率會抽菸、喝酒和使用成癮藥物<ref>Williams & Dunlop, 1999</ref>。相反地,晚熟的男孩在十二歲時比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的發展較為健康<ref>Petersen, 1989</ref>。早熟對於女孩的影響和男孩不同,早熟的女孩比較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並且對自己的外觀比較不滿意<ref>Caspi & Moffitt, 1991</ref>。 一般觀念認為青春期中,子女和家長的關係較緊張,研究確實支持這一印象<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青春期時,親子間的爭執增加而親密程度減退<ref>Larson & Richards, 1991</ref>。然而,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如果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並且堅持清楚的原則,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但是,若家長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的教養方式,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ref>Baumrind, 1980</ref>。 ===老年期的性格發展=== 過去十年間,許多研究開始探討晚年的性格運作,由於老年伴隨著各種身心狀況改變,因此一開始研究預設老年人的心理經驗主要是負面的。但研究結果顯示在自尊,心理幸福感.......等客觀的量表上,老年人的情況並不比年輕人來的差,表現出相當的心理「韌性」。因此他們多半能承受老年所伴隨的生活困難、疾病等,維持相當堅強的自我信念及個人幸福感。於是德國心理學家[[wikipedia:Paul_Baltes|巴提士(Paul Baltes)]]提出「擇適補償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簡稱 SOC 模型)指出:「發展的本質涉及失去或交換,當從某生活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人們會失去某些心理特質,也會獲得新的心理特質。」因此,依照巴提士的模型,可推斷老年人雖不能再工作、劇烈運動等,但在其選擇的生活領域裡,藉由將精力投注在少數重要的生活面向上,可以補償身體或認知上的衰退,維持幸福感。<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進入高齡階段,人的生理活動逐步衰退,社會角色也開始轉變,面臨自我概念的重新定義。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性格特點,到了老年則被低沉、緩慢、沉默、冷淡的性格取代。這是因為人老了,身體多病和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身體十分健康、生活條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者生活雖有變化卻能夠良好地適應,則性格通常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由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統整」相對於「絕望」是老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統整是將過去的感受與現實狀況加以整理,並對結果感到滿意。老年人如果能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時能獲得較好的適應,反之,如果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為自己虛度一生,則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感受。 ===卡汀生的社會情緒性選擇論=== 卡汀生([[w:Laura L. Carstensen|Laura L. 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要在探討社會動機在生命過程中的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理和部分心理機能會逐漸下降,但是情緒方面卻並未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現簡單下降趨勢。其基本的想法為:「人們會察覺中不同時間點的機會和限制」。 社會情緒性選擇論有三個理論預設: *首先認為社會交往對於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認為人本質上是動機性的動物,期待實現的目標指導著人的行為; *最後認為人有著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標,目標的選擇先於活動。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目標總是存在於時間背景中,目標選擇從根本上來講依賴於時間的知覺” 。該理論宣稱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就會發生變化。個體會變得愈加挑剔,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在情緒上有意義的目標和活動。該理論還認為,動機的轉移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加工。老年人的認知加工表現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對情緒信息尤其是積極信息的注意和記憶得較好,偏好積極信息。 '''實驗過程''' 研究者分別給予老人和年輕人一張列有不同類型人物的清單,並請他們對於這些人做出評價,藉由這種方式去判斷哪一向度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研究顯示老年人較注意可增進目前情緒經驗的名單;而年輕人則會注意未來資訊的可能性,如認識新朋友,以習得關於世界的新事物。 '''研究結果''' 如果人們認為他們的未來沒有限制,往往會關注指向未來/與知識有關的目標,但如果他們覺得時間將要耗盡,他們的關注一般會轉向指向現在/與情緒有關的目標。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所以他們會追求旨在獲取信息的、指向未來的目標,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年輕人持有這樣的社交目標,會追求包括各種各樣社交夥伴的、相對更大的社交網路。然而,當人們變老,未來顯得越來越有限,他們的目標大多地指向現在而不是未來,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緒滿足。這就是老年人放棄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他們的目標指向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的確,該理論預測任何人只要認為自己的未來不長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少數幾個親密好友相處,而不是把時間用來和各種各樣的普通朋友交往——這正是年輕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所剩時日無多時人際交往的情形。該理論的研究通常會比較不同年齡組(即年輕人與老年人),但社交目標優先性的轉變是個逐漸的過程,早在成年早期就開始了。更重要的是,該理論聲稱社交目標的轉移並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與衰老有關的時間觀念的變化所引起。研究者也發現在不同的樣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 如該理論一開始所預期的,老年人將思考集中在名單上人物的情緒特性,較不在乎是否可以獲得對未來有用的資訊。相對的,年輕人則是將焦點集中在認識新人物,已獲得新訊息的可能性上,而不在意是否帶來正向情緒。由於老年人知道自己已處於生命晚期,因此較注意會伴隨立即情緒回饋的社會經驗。有趣的是,後續研究在帶有愛滋病陽性反應的男性身上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他們均面臨生命消逝的情境,因而和老年人一樣非常關注能立即帶來正向情緒回饋的社會關係。<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 最新研究 == ===基因、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ref>=== ====前言==== 政治興趣是其中一個能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的因素,但對於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的由來,人們還不是了解很多。而越來越多研究在嘗試闡明生物與心理因子在政治興趣上所扮演的角色。近期,在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裡也顯示了大部分性格特質是可遺傳且與政治興趣有一定的聯繫。 ====內容==== 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係一種對於政治的好奇,關心或關注。而近期研究也顯示個人的年齡,收入與教育程度都與個人的政治興趣成正向關係。近期的研究著重於了解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 ====人格特質與政治====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 # 外向性(extraversion):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因為外向的人更願意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信念。<br> # 神經質(neuroticism):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的人更容易比一般人產生焦慮的狀態,因此他們不願與參與容易引起衝突且使得他們更焦慮的政治。<br>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認真、勤奮、小心翼翼,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的人趨向於認為政治係一種公民的責任且係一種社會常態。<br> # 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人不喜歡發生衝突,而政治經常伴隨著無可避免的衝突。<br>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人更願意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知識。經驗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br> 結果顯示政治興趣與性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有顯著的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研究裡只解釋了一部分在政治興趣程度的差異性,政治興趣的差異還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影響。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 ===== 針對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中自由-保守的光譜之研究指出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有關。將親和性的定義拆解成同理心與禮貌兩個向度之後發現,在親和性中的同理心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與利他主義;而在禮貌的向度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在盡責性中的守序向度,也與保守主義與傳統主義相關。相對地,在經驗開放性得分較高者,則與保守主義呈現負相關。雖然此研究也指出人格不是決定政治態度的唯一條件,但在政治逐漸極化的今日,理解人格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ref>Hirsh, J. B., DeYoung, C. G., Xu, X., & Peterson, J. B. (2010). Compassionate liberals and polite conservatives: Associations of agreeableness with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5), 655-664.</ref>。 ===== MBTI 與政治態度 ===== 研究指出,MBTI 與政治態度大致而言沒有顯著的關連。在 MBTI 的四個向度中,只有外向 - 內向的向度與政治傾向有關。在自由 - 保守的政治態度光譜中,外向者比內向者顯著傾向自由派。但同時,其他的因素,例如對於不確定性的接受程度對於政治態度有更大的影響。<ref>Lytwyn, T. (2012). The persona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s and political views. Res Publica-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7(1), 11.</ref> =====公共服務動機(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Perry 和Wise 兩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指「個人受到公共制度與組織區使得一種傾向」。包含理性動機、基於規範動機、以及情感動機。說明如下: #'''理性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 #'''規範的動機''':是指對規範的遵從。 #'''情感動機''':指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情感反應。例如:對政體價值的熱愛、對他人的同情心等。 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動機是為「個人對來自公共機構的獨特的動機反應傾向,該定義清楚強調動機訴求,例如與公共組織有關的公民責任和同情心。」 另外,關於PSM的相關實務研究,Perry 將公共服務動機分為4個構面,說明如下: #'''公共服務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政府爲解決公共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或者是服務,能夠認同並參與其中。 #'''公共價值的承諾'''(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是指願意對民眾有益事項的付出程度。 #'''同情心''':(Compassion):指對別人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樣的情緒或感情。 #'''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代表為了正義或其他利益而捨棄自身的利益甚至性命,為一無私的行為。 ===以五大特質連結性格與利社會行為<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6652859</ref>=== ====摘要==== 利社會性格的探討長期爭議不斷,近年來許多研究試圖探討利社會行為背後的模式及原因,參考並延伸先前的研究,我們知道利社會行為和五大特質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成正相關,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成負相關。 ====內容==== 此研究假設在五大特質中,親和性與情緒不穩定性為最直接導向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的兩項特質,且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分別為促進或減少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的因素,其中同理關懷較具主導性。 研究中做了三種模型來討論五大特質和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間的關係,分別為五大特質模型、濃縮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開放性)、利社會人格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而模型優劣依序為利社會人格模型、濃縮模型、五大特質模型。 ====結論==== 研究結果認為親和性的確和同理關懷有很大的關連,且具備低親和性的人並非不會同理關懷,而是需要適當的刺激才會產生,但並無法明確地指出情緒不穩定性對個人苦惱有無增減,以及個人苦惱是否會減少利社會行為。 ===性與人格=== ====前言==== 在著名的性學大師金賽(Kinsey)之前,有關性與人格之間的關聯可說是鳳毛麟角。事實上,就算是金賽大師,在人格與性之間的關係依然著墨不多,主要還是側重在性與性高潮之間的影響。因此,以科學化的方式來研究性與人格的研究歷史不超過 20 年,許多部分仍待釐清。本篇將繼承部分先前遺傳學與人格的內容,分別探討性對於外向人格、內向人格與情緒化人格之間的交互關係。 ====研究內容==== 首先,讓我們看看外向型的人。<br> 大致上,外向者通常比較好交際、富領導力、喜歡追求感官刺激,但卻善變,而且相當不重視道德行為。他們在性方面的行為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徵,而明確地給予他們如下的模式: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提早具有性交經驗。 也許可以想到更多類似的假設,但以上這些已足以顯示「外向型」理論可導衍出的行為預測。當然,我們也可以針對神經質或情緒化者性格向度與性行為之關係加以預測,但不對此加以詳述,原因是神經質者所具有的憂慮和恐懼本質,往往使他們對性方面有關事項避之猶恐不及,遑論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 ====結論==== 有關性類型所得的重要資料很多,將它們予以濃縮。誠如所料地,外向者較少手淫,但較早開始有愛撫的行為,且較為熱衷於此。外向者也比內向者較早開始體驗性交,外向者性交次數為內向者的兩倍,同時擁有較多性伴侶。外向男性在性交前的愛撫行為比內向男性持續較久,而女性則無此種傾向。然而此點並不足為奇,畢竟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性行為方面依然由男性採取主動。至於口交行為,外向者也比內向者來得頻繁,其他各種性交姿勢均是如此(根據調查所得,超過 95℅的男性喜歡進行口交以及嘗試各種不同性交姿勢,而女性所佔的比率卻少於 5%),最後,外向女性比內向者較能體驗到性高潮。以上這些調查結果,均與我們的預料大致相同,同時也證實我們在轉換行為、制約學習各方面的實驗結果。由此可見,內外向類型對於一個人性行為的頻率,偏好方式與性高潮都具有決定性。 ===五大性格與健康的關係=== 人們是否會因為其性格而對身體健康、甚至對壽命長短造成影響呢?比如就直覺上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個具有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的人對於自我健康管理比較要求;具有外向(extroversion)特性的人會較常進行社交活動,比較少整天宅在家裡使活動量過少等。 對於以上想法,根據 Joshua Jackson 等人在 2015 的一項研究,他們將 600 名受試者在 1935-1938 年所作的性格測試換算成大五性格指標,並觀察他們的壽命。他們發現對於男性而言在他人視角下,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29%;而開放性(open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然而其他三項特質並未對壽命有顯著影響。對於女性而言,當在他人視角下的親和力(agreeable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而他人視角下的神經質(neuroticism)比平均低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其他特質則與壽命沒有關聯。在自評性格方面,男性死亡風險同樣的隨審慎或開放性增加而降低;但是女性的死亡風險卻與自評性格沒有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Joshua |first1=Jackson et al. |date= Mar 2015 |title= Your friends know how long you will live: a 75-year study of peer-rate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26 |issue=3 |pages=335-340}}</ref>Jasna Hudek-Knezevic 與 Igor Kardum 在 2009 年也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觀察 822 名健康自願者(384 男 438 女)大五性格與健康狀態的關聯,得到大五性格裡神經質與健康狀況具有最強的關係,但基本上五種性格都與健康有些微的關聯性。<ref>{{Cite journal|last=Hudek-Knežević|first=Jasna|last2=Kardum|first2=Igor|date=2009|title=Five-facto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3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s Predictors of Health|journal=Croatian Medical Journal|volume=50|issue=4|pages=394–402|doi=10.3325/cmj.2009.50.394}}</ref>另外在一份研究日本老人的論文裡,審慎、外向性和開放性高的人死亡風險較低。<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Iwasa H, Masui Y, Gondo Y, Inagaki H, Kawaai C, Suzuki T | title = Person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dwell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journal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volume = 16 | issue = 5 | pages = 399–405 | date = May 2008}}</ref> 除了統計上的證據之外,研究發現不同性格也有不同的免疫系統表現。他們招募了 121 位平均年齡 24 歲的受試者檢驗他們血液中的免疫相關基因轉錄出的 RNA,結果發現外向性較高的人會伴隨高促炎基因的表現,而較審慎性的人伴隨著促炎基因表現量的降低。<ref>{{cite journal| last1= Kavita |first1=Vedhara et al. |year=2015 |title= Persona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eukocyte transcriptome? |journ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volume=52 |pages=72-82}}</ref> ===五大性格與休閒活動=== 就心理學領域而言,普遍認為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自我抉擇(self-determination)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決定休閒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故人類的休閒行為極可能反應個人人格因素。將各研究對五大人格特質與休閒行為關聯進行統整得出下表: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參與行為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相關之休閒行為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不參與休閒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運動冒險性休閒、社交服務性休閒、常參與各類休閒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知識藝術性休閒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社交服務性休閒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知識藝術性休閒、閒意放鬆型休閒 |} ===五大性格與休閒阻礙=== 休閒阻礙指影響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續參與某休閒活動的因素。休閒阻礙程度越高,休閒參與程度似乎越低,研究者依據此定義提出下列假說:<ref>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8107/2/701802.pdf</ref> 一、個人內在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二、人際間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三、結構性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四、整體休閒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阻礙關係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假定具相關之休閒阻礙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個人內在阻礙高、人際間阻礙高、整體休閒阻礙高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個人內在阻礙低、人際間阻礙低、整體休閒阻礙低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不明確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人際間阻礙低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個人內在阻礙高 |} ===五大性格和學生主修之大學科系關係=== 各個科系裡頭的學生們是否具有相似的特質?或是統計上具有共同的某些特質呢?不同學院的學生之間五大性格的比例可能存在差異。Vedel (2016) 綜整歷年相關研究,主要可看到<ref>Vedel.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11</nowiki></ref>: # 美術系和心理系的學生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在統計上有比較高的數字 # 政治系在經驗開放性(Openness)統計數字較高 # 經濟系,法律系,政治系和醫學系在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統計數字較高 # 醫學院和心理學,藝術系和科學類科的學生在愉悅的(Agreeableness)特質具有較高數值 # 比較特別的部分是,藝術系的學生在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個體對目標的自律性,堅持性,盡責性,具有比較低的統計數字 儘管研究結果呈現統計數字且在統計意義上具有顯著差異,然而,各個領域存在著例外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升學和就職前可藉由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傾向,可作為後續職涯探索的參考。 ====五大性格在不同國家的差異==== 特質論心理學家對於上述五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興趣,因此做了很多研究。心理學家(De Raad、 Perugini、 Hrebickova、Szatora)曾設計由英文翻譯成歐洲各國語言的特質測量工具(五大性格量表:NEO-PI-R),並以歐洲各國人家人民做為調查對象,發現這五大因素普遍存在歐洲各國的人民。然而,上述研究受到抨擊,認為由英文翻譯成各國的測量工具裡,心理學家強加的名詞對測量的結果的反應會有偏差。比如說,某個文化可能原本不重視心裡的開放度,但是由於在測量工具中心理學家特別列了一個心裡開放度的選項,而使測量對象被提醒,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有鑑於此,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要透過研究各國語言與性格有關的詞彙或描述來做研究。結果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裡都有上述的五大因素模式,大部分的國家裡只有外向性,親和力,審慎度三項是比較共同的。因此,五大因素在各國裡皆出現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學家在研究華人語言對性格的描述時,發現有大量詞彙描述了沒有出現在五大因素架構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精明幹練、勤儉橫毅、溫順隨和、誠信淡泊、豪邁直爽、與樂觀自在。這些研究的結果可以導引出兩項結論:首先,具有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反映著這些特質很可能是天生,也就是人與生俱來本就具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具有生物的基礎,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則代表著人的特質表現與文化有關,也就是文化會導引進來塑造人的特質,或是讓某些特質被放大。這代表文化在促進個體對所處環境的適應表現中,有很大的影響。 ===性格特質對壓力造成的影響=== 韓國國家基金會分析性格的五大特質與性別<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20051?report=abstract</ref><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81419</ref>,個體意識到之壓力與壓力所造成之症狀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想要知道個性是否對壓力的感受造成影響。此實驗測試了 3950 個個體,分別使用各個量表來分析其壓力指數,壓力症狀,以及個性的資料。 實驗結果發現,神經質(Neuroticism)和 外向性(Extraversion)對壓力有直接的影響,而其中,較高的神經質(Neuroticism)特性和較低落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愉悅的(Agreeableness)以及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會讓人容易產生高壓力以及高壓力症狀。 ===成人初期是人格發展的熔爐===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以成人初期和青少年晚期為重點的人格發展研究迅速加快。 研究結果<ref>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400235_Social_Investment_and_Personality_A_Meta-Analysis_of_the_Relationship_of_Personality_Traits_to_Investment_in_Work_Family_Religion_and_Volunteerism</ref>發現在成年初期人格特質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成長。新社會分析模式(Neo-Socioanalytic model)和成年初顯期理論(the theory of emerging adulthood)中討論到個性和人格在成年初期時發展變化的潛在因素。 ====內容==== 新社會分析人格模型潛在地闡明個性心理學和成年初顯期的研究之間重疊和不同的地方。此研究將注意力集中在年輕人格領域的最新發展,認為性格心理學與成人初顯期研究之間有著豐富的互動關係。 此模型由四個主要和本質上不同的個性領域組成: # 特徵(Traits):在相似的狀況下中產生習慣性的思考、感覺、行為模式等。 # 價值觀和動機(Value and Motives):在人們的生活中渴望做的事或想擁有的東西。 # 能力(Abilities):被視為是自我認知的透鏡,而也包含其他部分,例如:情緒。 # 敘述(Narratives):瞭解個體本身、個體的環境,和個體的故事。 ====社會投資原則==== 社會投資被定義為對成人的社會角色所下的投資及承諾。社會對於人的投資除了技能、政策保障外,無形中也影響人們在成年初期時的自覺性和情緒穩定性等方面往往會增加。而人格特質發生變化是因為對傳統社會角色帶给他們對養育、負責任和情感穩定的經驗和期望。這是一個規範的過程,因為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投資的動機常是為了建構家庭、擴展事業,和服務社區而做出相對應的社會結構投資,而成為自身或社會所期待的成年角色。 研究指出,與工作及家庭相關的社會投資與善良、盡責性,及情緒穩定性產生高度正相關;與宗教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及社會化有高度正相關;與志願活動參與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有高度正相關,而且付出更多投資在志願參與者的性格特徵有更溫情、有組織性、負責任、少憂慮、少神經緊繃的趨勢。 社會投資對於個體的效益極大,由於社會對於個體的支持而使個體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條件,更長壽,而對於人格的養成發展也有高度相關性。 ====結論==== 現今普遍認為,人格特徵(personality traits)是發展的現象,並非靜態。其中青年期(young adulthood)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概念與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的觀點相符<ref>Roberts,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4''(5), 318–326. <nowiki>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nowiki></ref>。成年萌發期係指青少年過渡至成年的發展階段,此階段常發生於 18~25 歲期間。 ===自戀人格的異常([[w:en: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 "Narcissistic" 這個詞源自希臘神話中一名叫Narcissus的俊美青年,他因為被自己水中的倒影迷住而掉進水裡淹死。在現今時代中,也會用“自戀”來稱過度放大自我的價值的人。心理學家對“自戀”現象做研究,發現部分人會因“過度自戀”而發展成的一種人格上的疾病。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人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而在廣泛層面有幻想的傾向,例如幻想自己成功、擁有無限的權力,才華和美貌超乎常人,或是自身的愛情是很完美;這些幻想又加強了自戀性人格的自尊心、自我中心。 同時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但只要旁人指出他們的幻想不切實際,自戀的人會覺得被羞辱了,因為他們沒辦法維持別人對他們的「高度評價」;為了逃脫這種自尊被掀開後的空虛、價值低落感,他們可能會出現情緒勒索、暴力行為、反過來羞辱對方,或是出現逃避心態。 患者也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他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這種病的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非常外向,容易觀察的 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而另外一種是比較內斂的: {| class="wikitable" |- ! !! grandiose(雄偉)型自戀 !! vulnerable(脆弱)型自戀 |- | 外顯特質 || 極度外向、霸權主義且自我膨脹,利用浮誇的言行吸引別人的關注和愛慕 || 外觀上察覺不出什麼明顯的症狀,但是這類的人會對於外界眼光非常敏感。有著脆弱的自尊心卻又渴望得到肯定,會因為失敗而容易輕視和壓迫自己(如:下次一定要得到)。常透過表現的漠不關心、居高臨下、犀利批判的態度吸引他人注意。 |- | 追求目標 || 喜歡追求權力與注意,多從事政治家、明星、各界領袖等在人群中非常突出的職位 || 不特別追求權力,傾向獲得肯定和注意力,進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與形象。 |- | 負面影響 || 對患者本身沒什麼傷害,但給身邊的人傷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疾病(只傷害身邊人)。因為通常這類的患者只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而比較沒辦法去注意其他人,導致其他人受折騰。 || 受害者就是患者本身,如過度貶低自我價值,卻又太在乎他人眼光而感到痛苦。 |- | 家庭因素 || 照顧者從小過度寵溺孩子,這小孩子在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得到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 || 照顧者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冷淡,卻又對於孩子的控制十足,那麼小孩子在長大後會得到 vulnerable (脆弱)型的自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 以下 9 項症狀中,只要出現 5 項以上,就有疑似自戀性人格障礙傾向的可能: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誇耀自己的成就與才華。在毫無具體作為的情況下,要別人視他們為佼佼者、勝過所有人的卓越 # 專注在幻想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外貌或是完美的愛情 #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識份子、高階層、達官貴人等其他「特殊的人」能了解他們 # 無論受到多少的讚美,永遠覺得不夠 # 強調特權,希望別人主動對自己禮遇、提供優惠,或是自動服從、滿足自己的意願 # 跟別人相處時,會不斷佔別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需求 # 常常嫉妒、羨慕別人,但又相信別人正在嫉妒、羨慕自己 # 表現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態度 自戀性人格障礙目前所知沒有單一的成因,目前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歸類為B型人格疾患,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且每個人發生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小時候父母的期望很高、過度讚美;相反的,遭受忽視、虐待也可能形成自戀性人格障礙,每個人的特質、家庭環境、求學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 自戀性人格障礙因為自尊很脆弱、容易陷於幻想中,因此在美國的統計中,患者可能會同時濫用藥物、酗酒,讓自己沉浸在幻想裡面。目前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幫助自戀者丟掉太多虛假的自尊,建立真正的自信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成因,所以嘗試家庭療法、團體療法也是必要的;但對於自戀者來說,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也很難讓他們接受治療。不過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會偏高,先透過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可以讓他們對於「接受治療」增加一些意願,不會那麼焦慮。<ref>Campbell, W. (2018).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w_keith_campbell_the_psychology_of_narcissism#t-294988 [Accessed 16 Dec. 2018].</ref><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1262</ref> 目前自戀型人格疾患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 ===人格遺傳=== ====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 二十世紀初遺傳和環境兩派主張爭論不休。高爾頓([[w:Francis Galton|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末研究天才遺傳後,開始從事[[w:Differential psychology|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同卵雙生子遺傳相同,若有差異,應是環境影響所致;至於異卵雙生子的差別,則遺傳與環境都有影響。    1960 年代高特曼([[w:Irving Gottesman|Irving Gottesman]])研究指出,遺傳性的社會內向型人格在男性中相當顯著,而司卡([[w:Sandra Scarr|S. Scarr]])於 1969 年發現社會內外向型人格在雙生女中是由基因所決定,並認為此人格在幼兒出生後第一年即可看出,此後表現也相當穩定,可見是由遺傳而得。此後高特曼等又發現遺傳的人格特質自青年期以至成年,表現相當穩定,即未因環境影響而有顯著改變。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加,某些人格特質可能出現改變的跡象,他們推論,'''改變的成因是環境影響引發的基因功能變化'''。至 1990 年代,在社會內外向人格方面,從事人格遺傳的研究者多半認為遺傳對此項人格特質有其決定力,至於與遺傳不一致的現象,可能是生物化學的誤差所致。    此外,俄國發生學家督詹斯吉([[w:Theodosius Dobzhansky|T. Dobzhansky]])認為人格的形成,含有兩種因素,分別是發生的固定性、顯性的可塑性。人類進化的主要特徵,在於人格特質中有一種控制的可塑性,使人可透過教育,開創社會與文化,如果能繼續發展,人格特質便可從顯性方面觀察。實際上,個體的人格發展都有其獨特處,人格特質的差異即反映於環境中。<re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99/</ref> ==== 爭論 ==== 人格遺傳是爭論已久的問題,而中國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質可以遺傳。中國有龍生龍,鳳生鳳的俗語,而西方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國]中也說過:「上帝造人時放入不同的金屬,把黃金置入帝王中,白銀置入官員中,鋼鐵置入工匠中。多數兒童都像父母,不過金質父母也會偶然生出銀質子女,銀質父母也會生出金質子女」。大體上,一種父母總會生出同質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別來自先天遺傳。然而仍有許多觀點難以接受人格遺傳說,其中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 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依照宗教傳統的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無論是犯罪或行善,個體擁有絕對的自由。因此,認為某些人格特點由遺傳而定的觀點,與此宗教觀點互相衝突。(但《新約》中關於「天才」的寓言,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是對人與人之間遺傳因素不平等的認可。) # 共和國傳統:這種傳統強調每個人該獲得的平等機會,以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價值。因此討論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不平等或貶低教育價值的認同。(事實上,承認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和對教育予以重視,絲毫沒有矛盾之處。) # 精神分析傳統:這種傳統強調的是「童年事件」在人格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精神分析師可能會認為,拋出基因影響說,是一種欲低估精神分析價值的企圖。 # 可怕的集體記憶:德國納粹曾藉口荒唐的「基因理論」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然而,這些種族主義者的信條跟目前的基因研究,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 與性格遺傳相關的基因與研究==== 除了上述的推論外,科學家針對性格與遺傳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以找出這些與性格相關的基因: #類脂蛋白沉積症->無所畏懼:據美國媒體報導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后,她連警都沒有報。事實證明這類體染色體隱性疾病確實能遺傳給下一代。 #單胺氧化酶基因缺陷->高度攻擊性:1993年,《Science》期刊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皆缺少編碼單胺氧化的基因。 #血清素分泌異常->抑鬱:血清素偏低的人通常會感到焦慮,這在很多情況下會伴隨著抑鬱,這也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同時,血清素偏低也會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症、強迫症(OCD)。遺傳性的血清素分泌障礙將可能導致家族罹患憂鬱症顯著提升至一般人的數十倍。 ==其他領域研究與生活應用== ===星座與性格=== 在西方占星學中認為不同星座的人受到天體運動或潮汐的影響,因此影響了自己的性格與運勢。然而實際研究發現,部分事物並沒有和星座呈現顯著的相關性,即使有相關性,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曾有人以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歸因論」來解釋關於星座與性格的迷思,如 Mayo、White 和 Eysenck 在 197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因為太了解自己的星座,傾向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到星座描述上,因此在不知不覺也影響了自己的性格和行為。仔細觀察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可以發現內容描述空泛、模糊,部分敘述甚至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星座的性格描述之中,因此星座分析容易給人量身打造、十分準確的感覺,此現象為巴納姆效應,將在下文提出更詳細的介紹。<br> ====[[w: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被稱為巴南效應,或是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假如對性格的描述太廣泛、太普通,我們就容易對號入座,信以為真。但其實這樣廣泛的描述跟大多數人的特質都符合'''。通靈師、星座運勢、魔術師、手相閱讀者、水晶球凝視者利用巴納姆效應,讓人們相信這些對自己的描述非常獨特並準確。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放大了自我的重要性,畢竟若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支持自己,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邏輯,以符合自己的設想。例如星座運勢說這個月要防範小人,於是當有個平常就相處不太融洽的同學在你的課堂報告中提出質疑,讓你遭到當眾嘲笑時,就很容易覺得真的像星座運勢所說,然而事實是那天你的報告表現確實並不理想。 =====Ross Stagner 實驗===== 1947 年,一位名為 Ross Stagner 的心理學家讓受試者接受[[w: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的測試(主要在評測精神病人的個人、社會以及行為層面的問題),受測結束後,Stagner 並未直接按照問卷內容及受試者的填答提供受測者人格測試結果,而是提供受試者們兩份評估,分別是正確的評估和普遍化的造假報告,其分析結果和受試者的填答內容完全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從占星學、筆跡學分析中提取的語句。最後,學生們被詢問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 59%的學生選擇了假的評估報告。 =====佛瑞實驗===== 心理學家佛瑞([[w:Bertram Forer|Bertram Forer]])曾經在 1948 年對學生進行實驗,告知他們要做人格測驗。測驗後,學生拿到了個人分析,他便要求學生對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 分最低,5 分最高。然而,實際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以為這些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結果。結果平均評分為 4.26 分,可見有些語句是可以套用於任何人身上的。實驗後,佛瑞公布這些語句是由十二星座人格分析中,許多不同語句拼湊而成,且皆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語句,後來這些語句被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佛瑞實驗中所提供的[[http://apsychoserver.psych.arizona.edu/jjbareprints/psyc621/forer_the%20fallacy%20of%20personal%20validation_1949.pdf|個人分析譯文]]: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不過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不一定是理性的,會受到[[w:確認偏誤|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人們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能夠強化自己思想的訊息,而不接受自己不相信或與自己的理念、思想違背的訊息。巴納姆效應已在心理學中以兩種方式被研究或使用,其中一種方法是為心理實驗的參與者創建反饋,他們閱讀並相信它是為他們個人創建的。當參與者完成智力或人格量表時,有時實驗者會對其進行評分,並給出參與者的真實分數,有時候實驗者則會給參與者虛假、一般的反饋,以製造錯誤的感覺(例如:給他們一種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的印象)。反饋「有效」且被視為個人的獨特描述的原因是,這些信息實際上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另一種方式是利用一種能向參與者提供真實個性反饋的計算機,但計算機給出的個性評級曾因過於籠統而受到批評。曾經有一項研究旨在實驗人們是否認為真實的反饋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結果顯示,人們確實認為對自己真實的描述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但沒有太大差異。 =====巴南效應和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成功做個人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歸因。而自利偏差已經被證實會抵消掉巴納姆效應。根據自利偏差學說,受試者傾向於接受與他們有關的正面特質,卻不接受負面特質。研究指出給受試者們三份人格特質報告中的其中一份,第一份寫著包含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的巴南語句;第二份混合了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而第三份則寫滿負面特質。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拿到寫滿負面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拿到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最同意這份人格評估。不過拿到第一份與第二份報告的受試者在對報告的同意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受試者並沒有像一般巴納姆效應試驗一樣拿到假的人格報告,而是拿到一份寫滿各種人格特質的列表。他們被要求評估表上列的特質有多符合他們。研究結果與自利偏差效應相符,大部分受試者同意正面特質符合自身,而較不接受負面特質。 =====研究中的關鍵因素與變數===== #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強調正面、負面評價的比例,若仔細觀察十二星座性格分析,便會發現其中正面評價偏多的狀況。 #此研究假設給予反饋的人們是基於誠實和客觀給予回饋、評價。 #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僅應用於他們、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研究中的語句都是模糊的,讓人們認為語句符合自己的想法、性格。 巴納姆效應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帶有某些特定語詞的敘述能夠對受試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且幾乎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可能」、「有時候」、「你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樂觀,然而在其他時候,你並沒有辦法不去注意事情可能帶來的後果」,而星座運勢、性格分析中往往使用大量類似的語句。亦有研究指出,相信占星術之準確性的受試者,極度容易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相反地,不相信占星術者則較不受巴納姆效應影響。此外,正面的肯定句是最容易產生巴納姆效應的陳述方式,一些研究指出,比起有科學佐證的準確描述,人們較傾向於相信有關自己的正面描述,如「你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你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等,且不太認同負面描述,因為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讓自己看起來更正面、積極的事情。 =====避免巴納姆效應的途徑=====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可透過以下幾點來努力: #學會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劣勢並肯定優勢,才能成長。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害怕自己無法勝任目前的職位,想盡辦法掩蓋自身的缺點,適得其反。 #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讓大腦不斷收集資訊來培養決策能力。資訊的蒐集沒有相當的量,我們便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 #通過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認識自己,以人為鏡,同時記得自己的獨特,切勿因比較失去自信: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和自己比,或是拿自己的缺陷和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合適的人做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定位,客觀地認識自己。 #通過重大的成功或失敗事件來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耐,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避免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心理定見:人們在評價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時,無論是人或物,總是存在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後碰到類似的人或物,都會參考首次認知所形成的記憶,久而久之便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定勢。 #避免情緒判斷,而是儘可能的客觀、理性: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權衡利弊,這種評估的正確性需要以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與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紓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比馬龍效應([[w:Pygmalion effect|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是'''指人在被賦予高度期望之後,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低度的期望會使表現變差。'''其命名來自於希臘神話中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用畢生心血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將雕像視如真人,並將其命名為加拉蒂(Galatea),且深深地愛上了它,立誓與之長相廝守,最終感動掌管愛與美之女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讓阿芙羅黛蒂將雕像變為真人。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對比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比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在後來的時間裡,由於大部分老師都知道了實驗的真相與結果,羅森塔爾的實驗也因此經常會失敗。這並不妨礙我們觀察。在大部分學校中,教師會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有更高的期望,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會有更低的期望。從進入學校開始,教師就會不自覺對與自己相似、長得較高的學生、看起來乖巧的學生帶有好感。大部分學校裡的成績好與成績不好同樣可以作為羅森塔爾效應的依據。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比馬龍效應所稱的期望會導致被期望對象的表現之現象,並不單純源於心理上的期望本身,而很大程度來源於期望者在淺意識和意識層面上作出的,行動上的差別待遇,這些變因也需要被考慮進去,而不能單純將其當作是期望本身的一部分而忽略,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比馬龍效應運用===== *'''職場上的比馬龍效應''' 史德林·李維史東([[w:J. Sterling Livingston|J.Sterling Livingston]])在 1988 年於《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管理上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一文,他認為管理者期待的部屬工作表現會影響他們對待部屬的方式。若部屬被管理者告知他們能勝任某些工作,並能成功,部屬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甚至做得更好。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勵的方法,能讓部屬的自信增加,潛力也會被激發,生產力從而隨之提高;反之,若管理者以批評的方式對待下屬,可能降低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造成生產力下降並對其未來工作生涯產生不好的影響。 行政管理方面,比馬龍效應常指上司設立結構與原則,讓其下屬學習掌握抽象概念,以求最終轉變為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行為,或是上司在評估下屬表現時,常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並在往後不斷尋求蹤跡以引證看法。而許多企業經營者確實也將比馬龍效應應用在經營企業上,例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曾經在一次的南美投資案上造成40%的虧損,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讚他能夠保下如此多的資產已經不容易了,最後該助手持續邦公司締造佳績。 *'''教育上的比馬龍效應'''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教師的期待與「比馬龍效應」]] ====[[w:波麗安娜效應|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 principle)==== 波麗安娜效應又稱做波麗安娜行為(Pollyannaism)或積極偏向(Positive Bias),這個概念是 Matlin 和 Stang 在 1978 年根據美國小說家 [[w:Eleanor H. Porter|Eleanor Emily Hodgman Porter]] 的小說 PolLyanna 所提出,故事中的主角波麗安娜是一個樂觀積極的女孩,並且連帶感染周遭的人。'''波麗安娜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於對別人對他們的正面描述表示認同。'''研究顯示,在潛意識層面,人腦會傾向於關注較為樂觀信息,然而在意識層面卻傾向於消極的信息。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星座的敘述而認為自己很符合時,可能是因為受到敘述中的正面描述影響,而覺得星座很準,但事實上只是主觀認同而已,客觀上未必有顯著的差別。其內涵近似於巴納姆效應。亦有一些批評性格測試的人指責一些性格測試的結果表現出波麗安娜效應,目的是讓人傾向於認同分析結果,人格測試本身並不能檢驗人的性格。 ===血型與性格學說(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 血型與性格學說,是一種盛行於日本和韓國等地的偽科學信仰,它指出一個人所屬的血型系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與他人的兼容性。該理論通常被科學界認為是一種迷信,類似於西方的占星術信仰。 日本發展血型人格指標理論的原因之一是對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鄧恩 (Emil von Dungern) 的聲稱的反應,即擁有B型血的人是劣等的。流行的信仰起源於 1970 年代能見正比古的出版物。 儘管已經提出了一些醫學假設來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科學界普遍認為血型人格理論是迷信或偽科學,因為缺乏(符合科學標準的)證據或可供(科學式)檢驗的標準。 儘管對血型和性格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是有限的,但大多數現代研究並未證明兩者之間有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一些研究表明,血型和性格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由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現代占星學常將血型和星座融合,以解釋人的性格偏向。 ====歷史==== 奧地利生物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Landsteiner 卡蘭·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於西元 1900 年發現 A、B、O 血型,波蘭學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k_Hirszfeld 希爾斯菲爾德](Ludwik Hirszfeld)與德國學者埃米爾·馮·登格恩(Emil Freiherr von Dungern)於 1910 年到 1911 年發現 ABO 血型遺傳性。此學說於日本昭和年間傳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川竹二於 1927 年在《心理研究學》裡發表論文——基於血型的氣質研究,為人類第一次提出人的血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關聯。為了組織具有強大力量的軍隊,日本陸軍對此研究十分有興趣,因此贊助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血型組合來組織軍隊。因為[[w: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的爆發,古川於 1932 年再度發表論文,研究不同族群間的血型差異,想找到為何臺灣原住民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然而,此研究結果遭金澤醫科大學古田種基教授質疑缺少科學根據,讓血型性格學說流行度逐漸降低。二戰結束後,能見正比古出書重新介紹血型和性格間的關聯,血型性格學說便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甚至由日 本擴及至韓國、中國。 ====科學證據==== 大部分科學研究與證據都傾向認為,血型與性格的關聯性只是在部分東亞國家盛行的偽科學概念(pseudoscience),而這種迷信強調一個人的 ABO 血型可以代表對應的性格、氣質、與他人的合作相容性,可以給人一個心理建設或預期標準,因此依舊被視為一個人初見印象的重要參考標準。 從上述[[w:血型人格理論|血型人格理論]](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概知理論創始者制定的原因,且相關出版物稱此理論是由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然而,後世專家、學者則認為,書中對於解釋血型與人格關聯的統計數據太過片面、主觀,且'''目前仍然缺乏有利證據、大量可靠統計數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同樣地,至今為止也沒有多少研究證明血型和人格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統計學上的關聯。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掌握越來越多人體生理、心理機制,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醫學證據。 以下是傾向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醫學證據與假設,包括: # 激素分泌性狀——單胺氧化酶 MAO、多巴胺β羥化酶 DBH 等 # 神經元中的血型抗原 # 腦細胞表面表達的抗原 # 腦波和光照等 雖然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醫學研究於這方面有所突破與開展,但很多研究經不起一再的驗證,因而無法完全被認為是被證實的結果。 以下是有支持也有反對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統計學數據例子: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統計了總共超過一萬名日本人及美國人的分析數據,發現 68 項數據指標中的 65 項在血型方面產生了非顯著差異,而其他 3 項也只表現出相對輕微的關係。因此,從數據分析能得知血型僅解釋了這些數據集的整體差異的 0.3%。這一結果代表血型對人的性格很少有所解釋,所以最後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血型與人格無關。''' # 西方學術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統計學數據結果,發現有些聲稱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日本社會心理學家 Akira Sakamoto 和 Kenji Yamazaki,於西元 1978 年到 1988 年分析的三萬份年度民意調查樣本數據,其實是日本血統典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導致影響了當時的實驗結果。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山岳重義公布了他的問卷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結果,這些問卷分別於 1999 年(1,300 名受試者)和 2006 年(1,362 名受試者)統計。由結果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對血型診斷有足夠知識和概念的受試者,有表現出有意義的差異性。因此必然是因為受到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的影響。 # 有學者認為根據血型而進行的統計學數據中,有意義的差異不僅是「信仰」,同時也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日本心理學家渡邊裕子調查血液典型人格特徵的「自我識別率」——即先有血型有關於性格的觀念後,根據血型意識到自己可能的性格。由此推論血型之於性格有一定的'''差異性與對應性'''。而日本作家金澤正幸結合其他學者的統計分析數據,使用與渡邊滲透調查相同的項目與標準,認為血型之於典型性格的對應差異若是由「自我識別」所引起,則血型的差異率應該與「自我識別率」成比例。但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血型差異和自我識別率有任何關聯,因此他懷疑渡邊裕子的統計分析結果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實際上,至今為止大多數支持血型人格理論,且以統計學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結果都被詬病,認為具相關性的結果都只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實現預言。然而,並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自我實現預言」是否能夠納入統計學的考量之中,其次目前研究人員對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任何統計結果所得出差異性是否真的具有意義,是否真的僅是受試者的自我實現預言引起,或者是否是由血型所造成引起等,至今仍有許多意見與見解。 ====血型人格理論與五大性格理論==== 西元 2000 年後,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進行了「五因子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測試,其主要目的為數據化五大人格特徵的自我評級,並預期自我認知的人格所造成的差異性,會在具血型刻板印象的受試者中被發現。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差異都是無意義的統計差異。因此,韓國心理學家何卓和其他專家再一次地對受試者進行了關於血型標準項目的調查問卷,也預期會有統計差異,但研究顯示,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因子模型應用於同一目標時,沒有發現差異,故仍與過去的結果大同小異。 曾有另一名韓國研究員宋恩重新分析了何卓的數據,在五大人格測試中的幾個獨立項目觀察到差異性,但最後卻發現,若將多個項目收集到五因子模型,差異又消失了。假設這些結果是正確的,將可以確定五因素模型檢驗(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檢測血型與性格的對應差異,意即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論述。 ===拖延與性格===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行為而非疾病,也並非屬於一種特定的性格,不過部分研究顯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中較低的「盡責性」分數,或是低自信、焦慮、消極思考的性格,會比較容易出現拖延的行為。「真正的拖延」和「待會再做」很難清楚區分,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為拖延下出這樣的結論: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其中,「是否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後有合理的原因,那麼你的任務延遲就不算是拖延。 根據「拖延心理學」一書,拖延者可分成五種類型: '''一、 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的拖延心態,反映出的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於這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而言,「不完美」就等於「失敗」。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在「不夠完美」的情況下著手處理事情,因此,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讓自己準備到「完美」的狀態,才會動手去做一件事。他們並不是擔心失敗本身,而是害怕失敗之後別人的評價,因此只能不斷拖延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完美,也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二、 害怕成功''' 害怕成功的心態可能來自於: * 避免別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有的人過度顧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視為對他人的冒犯,並且擔心好勝心會引發身邊的人的批評,同時也害怕競爭中的失敗者會懷恨在心進而報復自己。雖然無法確定競爭者的真實心態,但是擔心的心情很真實,所以利用拖延來隱藏自己想要競爭的慾望。例如獲提名可以當班長時,卻找藉口退居當副班長等行為。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表現得越出色,就越容易被賦予更多責任、背負更多他人的期望。有的人擔心成功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心力,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亦或認為成功會把他們推到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關注著。但通過拖延,他們降低了成功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緩衝,好讓自己不陷入忙亂的生活或者不被眾人注目。 * 騙子症候群([[w:Impostor syndrome|Impostor syndrome]]) 騙子症候群主要的原因是歸因錯誤,有這樣症狀的人們會無法將自身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認為是因為運氣或是馬太效應([[w:Matthew effect|Matthew effect]])等外在因素所致。這樣的對自己產生錯誤認知的人們會害怕得到成功,總是陷於自身成功可能會被識破的恐懼當中。部分的人可能會更積極去完成事情,去洗刷認為自己只靠運氣的這種不安感,但在歸因錯誤未被矯正之前,這樣的積極反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也有一部份人因為害怕成功,選擇以拖延等方式來隱藏自己,以避免成功被戳破的可能性,然而這樣的方式也只會加深對於自己能力的錯誤認知,無法正視自己的成果。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導正自身的歸因錯誤,透過像是團體治療([[w:Group psychotherapy|Group psychotherapy]])的方式建立自信心,得到可以正確衡量自身能力的認知,讓自己感受到自身的成功是源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實力,如此一來就能去除掉惡性循環的發生。 '''三、 反抗權威''' 被指派或是有期限的工作,會對部分拖延者產生「自主權受損」的感受,進而產生反抗意識,利用拖延執行工作產生「報復」的快感,產生「拿回主控權的安全感」,拖延成為一種「無聲的獨立宣言」。例如當父母吩咐小孩寫功課,小孩就偏不想去寫,因為認為自己想寫的時候自己就會去寫了,不需要他人的命令和操縱。 '''四、 「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 前者透過拉近距離滿足安全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會為了要融入群體,也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所以不願意成為起頭的人,拖延等待其他人的引導,時常依賴他人,甚至追求當「第二名」;第二種是停留在過去熟悉的情境、型態、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現實生活都是過去的場景。 而後者利用拖延與他人保持疏離感,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為擔心他人一旦越熟識後會對自己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進而得寸進尺,例如不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擔心上司的青睞。;第二種是認為人際關係中,與其最後有可能失去,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與他人有親近關係,反而可以不用承擔失去的難受。 每個人習慣的人際關係都不同,而每件事情需要與他人合作的程度也不同,太過緊密或太過疏離的人際關係需求,都可能使我們產生抗拒進而出現拖延行為。 '''五、 與現實脫節的時間觀''' 每個人對「客觀時間」的流逝感受不同,通常無法量化也沒有共識,這種時間感稱為「主觀時間」。若主觀時間的感受與客觀時間脫節,可能會使我們花過多的時間在相對容易做的瑣事上,很輕易地給我們「有在做事情」的成就感,並且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完成重要的事項。此外,只依照個人的「主觀時間」活動,可能會造成與現實時間格格不入,導致事情進程嚴重拖延,這種「忽視未來」的心態會造成問題。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設立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可以對完成任務這項行為帶來壓力,進而提高人們的生產力。此外,沒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限修正的迴圈裡面,進而使人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後的成就感。因此,設置截止日期不僅可以讓人快速按時完成任務,也是對完成任務的一種心理保護。 *'''改變環境''' :在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中,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從而讓自我產生拖延。抵制誘惑本身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一個嘈雜的環境會增加人完成事情的難度,所以工作時應該盡量排除周遭干擾,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專注的工作狀態,可以適當地設置關閉訊息、佩戴耳塞等方式來增加自我專注度。 *'''心法的轉變''' :拖延有部分是基於過度完美主義所引起,有部分人會因為難以達成預期的完美標準,而乾脆放棄與拖延整個工作。透過心理意識的紓解與轉換,其實就是打破個人心理完美主義的期望,降低對目標的心理期待。用這個心法就可以讓拖延症的心理壓力減輕很多,在恢復執行目標的動力後,自然不再拖延。 *'''五秒法則與五分鐘指令''' :五秒法則是由《五秒法則》的作者梅爾·羅賓斯發明,做法是在心裡倒數 5 秒,當數完後就馬上開始個人想做的事情。梅爾相信開始新事物從來沒有『對的時間』,只要人開始執行就能發現持續下去的力量。而如果覺得『五秒法則』太過短促,不妨延長時限,在五分鐘內強迫自己開始一件事情,這便是五分鐘指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8%8C%84%E5%B7%A5%E4%BD%9C%E6%B3%95 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一個番茄鐘的時間(25 分鐘),休息 5 分鐘,連續4個番茄鐘(即2小時)後休息 15 分鐘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3/life.html DISC人格測驗 ]==== '''簡介''':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在他的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一書中,創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而為了檢驗此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採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因此,他採用了四個他認為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數: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iness\(穩健\)及Compliance\(服從\)。 自此DISC理論開始蓬勃發展,被廣泛運用於許多不同領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DISC被用於新兵招募工作;隨著其高價值,越來越受到軍方的重視。二次世界大戰後,DISC也被推廣於企業招聘,現今已成為許多公司甄選員工的工具。 DISC人格測驗著重從以下四個與管理績效有關的人格特質對人進行描述,即支配性\(D\)、影響性\(I\)、穩定性\(S\)和服從性\(C\),從而了解應試者在職場或社交生活中的表現模式。 DISC每一測驗題均有4個選項,各自代表某一人格類型,應試者需從4個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或最不符合的選項。最後統計結果中,被選擇最多的類型,即是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事實上,每人都擁有DISC四種特質,但因表現出的比例多寡不同,並且在不同場合也會有所改變,從而形成千萬種組合,也就是型型色色的性格。 '''內容''': DISC以4種動物代表4種類型:老虎(D 支配型)、孔雀(I 影響型)、無尾熊(S 穩健型)、貓頭鷹(C 分析型) *老虎:外向、果斷、熱愛挑戰、喜歡做主、行動者與推動他人行動的人、教易與他人產生衝突 *孔雀:外向、樂觀、表達能力佳、重視人際互動、希望成為注意力中心、充滿好奇心、熱情、易以自我為中心 *無尾熊:內向、執行者、追隨者、聆聽者、喜愛安定、低調、平和無攻擊性、答應的事情會默默完成、缺乏主見、不善於做決定 *貓頭鷹:內向、善於思考與規劃、深思熟慮、目標感強、交友慎重、優柔寡斷、適度思考時易情緒低落、易受環境影響 '''優缺點''': *優點:憑著僅僅24道問題,DISC就能夠反應個人的多面,並且應用層面廣。 *缺點:然而,DISC在理論體系構建方面,還沒有MBTI深入專業,而類似MBTI的全球認證體系,也是DISC所缺乏的,畢竟DISC這四個字沒有版權。 '''企業管理''': DISC四類型分別有其適合的職業。因此企業透過測驗,某種程度上可得知應試者是否適合某職位。 *D 支配型:企業家、管理階層等 *I 影響型:廣告、企劃、公關等社交或需要協調的工作 *S 穩健型:社會工作、慈善企業等 *C 分析型:幕僚、工程師等需要縝密邏輯思考的工作 '''人際互動''': 以職場為例,不論是對上司的應對,對下屬的應對,對同事的應對,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事情,而非問題本身的麻煩。只要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訣竅,就可使事情簡單化。此時藉由DISC,觀察跟分析知道所處對象是哪一型,那麼就可以用相對應的型態去”管理”這個人。 意思就是「變成跟目標一樣,讓他認同你」。所以,例如上司或是平輩是老虎型(支配型),那麼試著變成老虎,會更容易溝通;若上司像老虎般強勢、快節拍,自己無法跟上則勢必引起衝突。而若同事是無尾熊,凡事都慢慢來,不喜歡處於壓力大的環境,那麼如果你像一隻老虎一般表現得很強勢,雙方的關係或許會陷入僵局,無法深入交往。但若兩者能對彼此的性格與做事方法有所包容,就能在相互配合之餘擁有更好的工作效益。 有時也有反向操作的時候。以一位業務員為例:若客戶多話,業務員就少話而注重傾聽;客戶少話時,業務員就可以多說一些、引導他到業務員所要去的地方。若客戶是屬於孔雀型滔滔不決的類型,業務員也還一樣像孔雀般,跟客戶搶話講,那麼還能得到客戶的喜歡嗎?顯然這種分析應用仍需配合實際情況判斷,不可硬性代入適用。 可見DISC僅能作為性格、能力分類上的參考使用,而非完全作為篩選人才或是能力判斷之基礎。因此心理學應用的測驗是一種生活與社會上的輔助,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判定,因此切勿過於相信或是受其限制,產生人格標籤化的情形。 === 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 ==== 人類學中的文化人格學派 ==== 文化人格學派,又稱歷史特殊論,是以美國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8%98%AD%E8%8C%B2%C2%B7%E9%AE%91%E4%BA%9E%E5%A3%AB 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為首所形成的人類學流派。 作為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交會,在進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領域時,研究者面對的研究對象是集體,例如:文化人格學派討論個性與氣質,是以文化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且固著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清楚的定義、深藏其中的人格皆可以運用到整個文化的集體,甚至是國家的個性、民族性。 然而,心理學由於採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人格、個性是根據個體建構的,因此較少在此出現爭議,但當指涉的群體擴大時,便很容易找到脫軌者,可以駁斥文化人格學派的論點。舉例而言,象徵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5%BC%97%E5%BE%B7%C2%B7%E7%B4%80%E7%88%BE%E8%8C%B2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認為,人類學不能將一個地方當作自然科學實驗室,一看到人性純粹的發揮,就認為值得定位成特殊的個案。人與人的互動、產生的文化都存在許多個體作用的層次,無法預設個體沒有差別,好像個人人格是集體的文化的延伸,這樣的文化觀會出現問題,也脫離後續人類學家討論的方向。 ==== 相關著作 ==== 1.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9855 《文化模式》](1934) 潘乃德借鑒了尼采在古希臘悲劇研究中所使用的幾個概念,得出了三種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型。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形貌,決定了個性的形成。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適應,風俗塑造了人的經驗和行為。因此,文化就會產生它的性格特徵,成為區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整體。該書敘述了文化的不同選擇之路,明確地闡明了人類學的目的在於理解他人的文化。此外,她表明,在任何一種文化環境內,定位正常與非正常的邊際線是由該文化決定的。所謂「有道德」的行為,都是那些符合一定社會善惡標準、與社會正常運作相符合的行為;而所謂「異常」的行為,只是一系列不為文化價值觀念、規範所認可的行為。她主張社會對於那些具有特殊行為的人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024 《菊花與刀》](1946) 二戰期間,美國的許多人類學家被征召進政府的某些機構服務,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結束戰爭以及制定對德國、日本的政策,由於日本這個東方民族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令英美當局無法把握,潘乃德受政府之託,著手研究日本。她通過訪問日裔美國人、觀看日本影片、閱讀書籍雜誌方法,研究日本歷史和分析日本人的性格著作,得出了後來影響美國政府對日政策,以及與後來日本整個發展情況基本一致的看法。在《菊與刀》一書中,她重點探討了日本社會的基礎、日本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和維持這種關系的主要要素,日本人格形成的童年經驗等問題。在書中,她提出了等級制度、報恩意識、兒童教養等日本文化的關鍵概念,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恥」文化,與一般歐美的絕對道德與良知所催生的「罪」文化,認為日本有如被鐵絲束縛的菊花,在各種義務與責任限制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 2.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2674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argaret Mead,1928) 此書清楚地表明了米德的文化決定論觀點:一個人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處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會環境的兒童教育養成,對人的個性形成有關鍵性的影響。她在書中指出,西方社會青少年的犯罪、青春期問題和性壓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野蠻社會對兒童的訓練方式反而對人格成長有良好的影響。《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使米德在人類學界一舉成名,文化人類學界將之譽為標志文化與人格研究領域之開端的里程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4116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米德在新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做了長期田野調查,得出「兩性人格的差異是由文化導致」的觀點。男性與女性的個性是文化的塑造,傳統規定男性要剛強、勇武,女性要柔弱、溫情,而那些背離社會規定的人格必然要遭到社會的議論和懲罰。這實際上會造成兩性的嚴重對立,造成女性才華的浪費。米德主張,社會應允許同一性別的個體具有截然相反的氣質,每個人都不必為沒有男性氣概或女人其而顧慮重重,特別是女性,應當發揮自己的潛能。米德的觀點後來為女權主義者重視,並被進一步運用到相關的女權學說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7904 《新幾內亞兒童的成長:原始社會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1930) 討論了紐幾內亞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比較那時未開化的島嶼對於婚姻、性和超自然世界的態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39118/ 《文化與承諾》](1970) 本書為米德晚年的經典著作,著眼於整個人類文化史的發展。她認為全部人類文化傳承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一)前塑文化(後備向前輩學習):又稱為老年人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變遷緩慢,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生活範圍與變革較小,擴大家庭為主要的家庭類型;前輩特別是祖父母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利益準則是後備學習的楷模;社會成員有強烈的認同感,創新和有意識的文化造就的行為很少。 (二)同塑文化(同時學習的文化):肇始於前塑文化崩潰之際,全體成員以當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守則,希望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同一輩人的行為標準來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核心家庭取代擴大家庭成為主要的家庭組成類型;社會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不斷變化,人們對文化沒有確切的歸屬感;年輕人出現變革意識,世代衝突開始產生 (三)後塑文化(前輩反過來向後輩學習的文化):也稱為青年文化。世界性區域出現,通訊科技和交通工具的發展迅速,文化傳承出現了跳躍性和間斷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年長者的傳統經驗失去了權威和價值的優勢,而長輩對於學習新事物又感到吃力。而年輕人掌握了更嶄新的科學技術,以自身視角出發的社會變遷經歷使他們開始反抗前輩與傳統。由此,出現老一輩守舊和年輕一輩的矛盾——代溝因此形成。米德認為,老人要向年輕人學習,才能消除代溝。 <br /> ==書籍影音== ===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pRKJPCI7M/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 影片內容簡介:作者以口語化的方式介紹了坦率(Openness)、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親和力(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五大性格。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ELAiHbCxc Rorschach & Freudian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1]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佛洛伊德關於性格成因的理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BqwWlJg8U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 影片內容簡介:簡介性格學習論以及其實驗狀況,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孩童明顯的學習、模仿現象。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2HoscBLIw The Barnum Effect]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呈現巴納姆效應的實驗,意即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ZbCh5DUMU Vlog #18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說明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bLrgjL9PY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自我應驗預言、自我應驗預言循環五步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O3eQ-0sI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lideshow]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描述主題統覺測驗出現的歷史, 以及其操作方式和現今的應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k2w2SnLvI 用理論解釋為什麼你會相信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為什麼星座會被普便大眾相信,內容提及由佛瑞所施行的實驗以及巴勒姆效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T7xZZ5HH0 談阿德勒學派之心理評估~「出生序」與「家庭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以阿德勒心理學介紹出生序與家庭星座對於性格的影響。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vNpxtqtI&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zuCOCEuXU&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Conscientiousnes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BkrQBnXWc&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Extraversion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5YUOIhreQ&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Agreeableness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Uejg1b1-4&ab_channel=Dr.TraceyMark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eurotic?]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O-chj-ro8&ab_channel=PHILO-notes What is Situationis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8eCQe1p7Q&ab_channel=AmirulHafiz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Q8zM7f-pI&ab_channel=ElliottJardin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sEuY98iqM 哈洛的實驗:關於依附理論] # [https://www.ted.com/talks/lori_gottlieb_how_changing_your_story_can_change_your_life#t-304908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書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4385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 作者: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 #* 出版社:雙葉書廊 #* 簡介:本書講述性格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的相互影響,同時應用個案範例來說明。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3107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的觀點,說明影響孩童性格養成的是同儕間互動的交互影響而形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9951 《基因或教養》]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從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係系統說明造成人格差異的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025 《虎媽的戰甲:三項黑暗人格特質,竟然讓人出類拔萃!》] #* 作者:Amy Chua、Jed Rubenfeld #* 出版社:三采 #* 簡介:本書研究發現美國的成功族群在族群傳統上具有三個共通特質:優越情結、不安全感、衝動控制。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 作者:Kevin Dutton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簡介:本書說明人格病態者獨特的個性人格、行為模式及邏輯思維。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95504 《無處不在的人格》] #*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簡介:本書介紹十二種人格障礙,並給出應對人格障礙的方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 作者:蘇珊.坎恩 #* 出版社:遠流 #* 簡介:本書說明性格內向者在不同文化及環境下,如何將自身的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345 《心理學家教你 59 秒變 A 咖》 ]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及科學理論推翻我們認為能夠幫助自己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進而提出執行時間短且立即見效的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9767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結合科學理論,試圖找出行為背後潛藏的動機及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777 《榮格人格類型》] #* 作者:Daryl Sharp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簡介:研究文學、心理學、精神疾病學等,並透過心理學實務經驗觀察,歸納出人性心理包含人格傾向及功能的類型。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 #* 作者:克勞德‧史提爾 #* 出版社:臉譜 #* 簡介:本書深入剖析身分認同感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具體呈現一直以來區區的標籤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最後鋪陳出一項完善計畫,讓我們拒絕等號人生,重塑自己的身分。 ===電影===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_(2016%E5%B9%B4%E9%9B%BB%E5%BD%B1) 分裂(SPLIT)] #* 導演:奈·沙馬蘭 #* 上映日期:2016 年 #* 簡介:幾個女孩被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綁架,患者擁有 24 個人格,其中一個最強大的人格會殺害無辜的人。她們只能透過和其他較不具攻擊性的人格對話,從中尋找一線生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22%E5%B9%B4%E7%9A%84%E5%91%8A%E7%99%BD%EF%BC%9A%E6%88%91%E6%98%AF%E6%AE%BA%E4%BA%BA%E7%8A%AF 第 22 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日語:22 年目の告白-私が殺人犯です-、英语:Memoirs of a Murderer) #* 導演:入江悠 #* 上映日期:2017 年 #* 簡介:因為妻子被變態殺人犯殺害,主角賭上一切,聲稱自己就是變態殺人犯,並大張旗鼓地公開他的所作所為和心路歷程,模仿他的人格,企圖藉此激怒對犯罪有特別執著的元兇,引誘他按捺不住而露出馬腳。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5%85%92%E5%AD%90%E6%98%AF%E6%83%A1%E9%AD%94 凱文怎麼了?](英語: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導演:Lynne Ramsay #* 簡介:依娃(蒂妲·絲雲頓)本是一個到處旅行的自由女孩,在懷了小孩凱文(伊薩·米勒)後,她便覺得被他限制了自由,從懷孕期間就對這孩子潛意識中感到厭煩,依娃儘管盡責地去養育他,凱文仍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厭惡,因此從小便處處和母親做對,到了他將滿十六歲之際,他在校園裡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一幕幕血色的回憶追溯著母子兩人在成長過程間緊繃尖銳的關係,同時也襲擾著如今備受輿論譴責的伊娃,伊娃拼命刷洗卻刷洗不去的猩紅到底是被人潑灑的油漆還是不可原諒的罪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 #* 導演:大衛·芬奇 #* 簡介:一名受嚴重失眠困擾的上班族,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直到他遇上了泰勒,他的生活又開始出現了火花。他們共同創立了一間俱樂部,從中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洩情緒及壓力。漸漸地,主角領悟了一些簡單卻也難能可貴的哲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ret%20Window 秘窗] #* 導演:大衛 科普 #* 簡介:一位碰到了寫作上瓶頸的名作家,也正與妻子辦理離婚手續,愛情和事業兩失意的他,決定搬到一個湖畔旁的小木屋,專注的完成他的最新懸疑小說,卻碰到一位瘋狂書迷指控他抄襲自己的作品,並用各種詭異的方式跟蹤並騷擾他,後來他才慢慢的發現,原來這位瘋狂書迷其實對他的思想和作為瞭若指掌,根本就像他書中的反派角色一樣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鈍裁者 大獨裁者落難記]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本電影講述了獨裁者阿喇丁上將統治了北非國家「瓦迪亞共和國」(Republic of Wadiya)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而他的獨行為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國際社會也不斷設法去管制他。阿喇丁是一個喜好女色、不成熟、昏庸無度且擁有偏執人格的統治者,由他領導的瓦迪亞政權殘暴異常,且有極強的侵略主義,甚至還研發了核彈,這讓聯合國十分不滿,決定出兵。為避免戰火,阿喇丁只好親自赴聯合國總部。然而到達後不久,阿喇丁卻被自己叔叔泰米所雇傭的殺手綁架。在行將被滅口之際,阿喇丁僥倖逃脫,流落紐約街頭,在流落街頭的過程中,他第一次感受了「窮」但感覺,在這逃亡的路上,他以前昏庸殘暴、淫逸驕奢的性格漸漸改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尽善尽美 愛在心裡口難開]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梅爾文·烏戴爾 是一名成功的小說家,但他患有極度嚴重的潔癖、強迫症,這讓他不得不成為一個孤僻的人。唯一一個似乎能忍受他,而不評論他的人是一名餐廳女服務員,卡羅爾·康納莉。在某天,他的鄰居,賽門·畢夏普住院後,梅爾文必須去照顧鄰居的狗。義務照顧除本身以外的某個生命,導致梅爾文逐步建立與其他人類的關係,和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梅爾文·烏戴爾他性格的轉換,從原本不近人情到後面的溫暖善良,他的潔癖、強迫症可能是與他人接觸的阻礙,但不是對他人冷暴力、粗魯的藉口,在電影的最後,他也與過去那個冷漠的性格和解,做一個面帶微笑,和煦的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怵目驚魂28天 怵目驚魂28天] #* 導演:理查·凱利 #* 簡介:故事描述東尼·達爾克是一位住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名為 Middlesex 的小鎮上,時值1988年總統大選,而他是一名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他會夢遊,但他也有積極去向心理醫生求診,可是這夢遊跟其他的心理因素遲遲不能解決,讓他變的內向怕生,不敢跟其他人接觸。但在某天深夜,一個不明的噴射引擎墜毀在東尼的房間。他正好受到腦海的某種聲音指引,夢遊離開了房間而倖免於難。那個聲音的主人名叫法蘭克(Frank),是一個身著全套兔子裝扮的人。法蘭克向東尼宣告,這個世界還有28天6小時42分12秒就要毀滅了,一開始他並不相信,但種種的事件發生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預言,內向的他卻在警告大家這件事上屢屢受挫,而距離地球毀滅的時間正在倒數......本電影中,能夠看見東尼·達爾克他為了拯救世界,從一個內向怕生的男孩到成熟、能夠流利的跟他人表達自己的穩重青少年,這樣的轉變除了外力推進,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顆想拯救大家的心! ==關鍵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英文 !! 中文 |- | Openness || 經驗開放性 |- | Conscientiousness || 盡責性 |- | Extraversion || 外向性 |- | Agreeableness || 愉悅的 |- | Neuroticism || 神經質 |- | Psychoanalysis approach || 心理分析取向 |- | Fixation || 固著 |- | Behaviorist approach || 行為取向 |- | Operating condition || 操作制約 |- | Classical condition || 古典制約 |- | Evolutionary approach || 演化取向 |- | Traits || 特質 |- | Five factor theory || 五因子理論 |- | MPTI || 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 |- | The Big Five || 大五人格模型 |- | DISC || DISC 人格測驗 |- | The Big Seven || 大七人格模型 |- | Chinese personality || 華人性格 |- | Gender || 性別 |- | Implicit theory || 內隱理論 |-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人際互動 |- | Status || 地位 |- | Career self-efficacy || 生涯自我效能 |- | Career decision-making || 生涯決定 |- | Personality types || 性格類型 |- | Preferences || 興趣愛好 |- | Mental health || 心理健康狀况 |- | Perfectionism || 完美主義性格傾向 |- | Frustration tolerance || 挫折容忍力 |- |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 心理適應 |- | Academic adjustment || 學業適應 |- | Emotional adjustment || 情緒適應 |- |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 || 兒童性格因素結構 |- | Big-five model || 人格五因素模式 |- | Trait theory || 特質論 |- | Chinese personality perception || 華人性格知覺 |- | Chinese dialectical thinking || 華人辯證思維 |- | Zhong Yong Belief-Value || 中庸思維 |- | Personality dimension || 性格基本向度 |- |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mension || 性格知覺向度 |- | Gender Differences || 性別差異 |- | Age difference || 年齡差異 |- | The Topographical Theory || 意識結構模式 |- | Conscious level || 意識層 |- | Unconscious level || 潛意識層 |- | Preconscious level || 前意識層 |- | Pleasure principle || 享樂法則 |- | Reality principle || 現實法則 |- | Idealistic principle || 理想法則 |-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 性心理發展 |- | Oral stage || 口腔期 |- | Anal stage || 肛門期 |- | Phallic stage || 性蕾期 |- | Latency stage || 潛伏期 |- | Genital stage || 生殖期 |- | Trait of type view || 特質論 |- | Situationist view || 情境論 |- | Interactionist view || 互動論 |} ==參考資料== {{reflist}} ===期刊=== #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49-2.pdf&casa_token=TaHnPWinpbUAAAAA:9NzjCuxYbWCPoczj4-BBJbXgtx5jaPoOUb1rqhSd5OmkehkU-5m4EVbwQQ34lBlm2HReT6fKUzv-yZSH3A Holder, M. D.; Klassen, 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 Joshanloo, M.; Afshari, S. (26 November 2009).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77-y.pdf&casa_token=7e1HySs1O9YAAAAA:3HPZmlHxdWlsQOZmLU7IBS2kAC29bjA4aRhRcX4qCnbuZ7laoBvYMuU7ILqq8CAxjIW0gR1kjKqwPa4IFw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Iranian Muslim University Students]". # Lischetzke, T.; Eid, M. (August 200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casa_token=ZnuAJL2N2j0AAAAA:KHYxwTU65AJaJd_uSqBUknbeKP8gR5lHnUW9w-m1C0MxajrIKZMu7a482iFW7EE4vOeBKOWbZ_8zkHM Why Extraverts Are Happier Than Introverts: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4): 1127–1162. doi: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 PMID 16787431. # Lucas, R.; Baird, B.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11359-008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 Strobel, M.; Tumasjan, A.; Spörrle, M. (February 201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casa_token=WZ1BuImxFxYAAAAA:Wk18cuEHUcbhSwL5hK71kHgodjrmmFj_8ngPr4-xxjO27sYxB-Q1pRcwwuKVZAeIqZBnhsliznFgUVw "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be happy: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 (1): 43–48.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 # Zelenski, J.; Santoro, M.; Whelan, D. (April 2012).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emo/12/2/290/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 Corr, Philip J.; Matthews, Gerald (200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erald-Matthews/publication/228079787_The_Cambridge_Handbook_of_Personality_Psychology/links/0c96052c98c4802056000000/The-Cambridge-Handbook-of-Personality-Psychology.pd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 publ.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6218-9. # Sadock, Benjamin; Sadock, Virginia; Ruiz, Pedro.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s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Aleksandrowicz JW, Klasa K, Sobański JA, Stolarska D (2009). "[https://ruj.uj.edu.pl/xmlui/bitstream/handle/item/158661/aleksandrowicz_klasa_sobanski_et-al_kon-2006_neurotic_personality_2009.pdf?sequence=1&isAllowed=y KON-2006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DF).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1: 21–2. Lucas & Baird 2004, p. 473-485. # Briley, D. A., Tucker-Drob, E. M. (2014).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bul/140/5/1303.html?uid=2014-25609-001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 Holder & Klassen 2010, p. 419–439. # Zelenski, Santoro, & Whelan, p. 290-303. # Strobel, Tumasjan, & Sporrle, p. 43-48. # Joshanloo & Afshari 2009, p. 105-113. # Lischetzke & Eid 2006, p. 1127-1162. # B, Sadock; V, Sadock; P, Ruiz.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Jeronimus, B. F., Riese, H., Sanderman, R., Ormel, J. (2014).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a0037009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4): 751–64. doi:10.1037/a0037009. PMID 25111305.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5725-000 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 # Harris, Judith Rich (199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 458–489. 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ISSN 1939-147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pr.12110 Kawamoto, Tetsuya. "Personality Change from Life Experiences: Moder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8, no. 2, Apr. 2016, pp. 218-231. EBSCOhost, doi:10.1111/jpr.12110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8-11667-022 Funder, D.C., (2001). Personality.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197–221. # McCrae, R. R., & Allik, I. U. (200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03-066X.52.5.509 McCrae, R. R., & Costa Jr, P. T.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5), 509. # Schmitt, D. P., Allik, J., McCrae, R. R., & Benet-Martínez, V. (200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22022106297299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2), 173-212. # Church, A. T.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467-6494.00112?casa_token=eJcbQQJhN8QAAAAA:CwjgbzsEpaNqAkmlCuGVmIDGORPdkMg3ZzFBgs9PSC8xFPf469kwH6JV3SjTU5IUZ90yZ-IzyfV03Fw Toward an integrated cultural trait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4), 651-703. # Greenblatt, The Swerve[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MLZ-Bq-P6JMC&oi=fnd&pg=PT4&dq=%EF%BC%9A+how+the+world+became+modern&ots=caphfmYd1D&sig=AZrqtud9II6ITmt3Gi_BbME2LZI :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3, 16. # Gélis, "[https://www.slideserve.com/kalonzo/the-child-from-anonymity-to-individuality-powerpoint-ppt-presentation The Child: from anonymity to individuality"], in Philippe Ariès and Georges Duby,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 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1989:309. # James, William (1970).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pragmatism-and-other-essays/oclc/2845959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16.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32. # Locke, John (1974).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2aw8AAAAYAAJ&oi=fnd&pg=PA1&dq=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Za93j59fOF&sig=PjAiVCziwOAJLFQ_1mBzjWI3UbA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Toronto: Random House.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69. # Hume, David (1955).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3Vp-0Y3Yz_cC&oi=fnd&pg=PR9&dq=An+Inquir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nJGRnzHc7D&sig=Ccf_cTnNnTxf8vI0uqrd6qZw0gM 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USA: Liberal Arts Press Inc. # Descartes, Rene (1974). [https://anti.noblogs.org/files/2021/02/Descartes-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pdf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41.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3.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6.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Funder, David (February 2001).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 197–221. doi: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 DeYoung, Colin G. (June 2010).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0370159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6): 820–828. doi:10.1177/0956797610370159. PMC 3049165. PMID 20435951. #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ck, S. (2005). Handbook of Perso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Wiley #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sychological-medicine/article/neuroticisms-prospective-association-with-mental-disorders-halves-after-adjustment-for-baseline-symptoms-and-psychiatric-history-but-the-adjusted-association-hardly-decays-with-time-a-metaanalysis-on-59-longitudinalprospective-studies-with-443-313-participants/35DF609ABE724C4F25C247D03C38BB3C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M.;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35813000664?casa_token=DIIzVi3GMJIAAAAA:_qG5i2ecILUHgCZEAHpBQUJoFkHZEEEL7P3NGiWLRB6s3J58inkj0OFbTgPkpd-vcmCASApQ66o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 Youyou, Wu, Michal Kosinski, and David Stillwell.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4/1036?utm_source=webtekno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2015): 1036-1040. # Weinschenk, Aaron & Dawes, Christopher. (2017). T[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0. 106591291769804. 10.1177/1065912917698045. # Habashi, M. M., Graziano, W. G., & Hoover, A. E. (2016). Searching for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A Big Five Approach to Linking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9),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52859 # Vedel, Anna.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10.1016/j.paid.2015.12.011. # Kim, S. E., Kim, H.-N., Cho, J., Kwon, M.-J., Chang, Y., Ryu, S., Shin, H., & Kim, H.-L. (2016).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gender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tress. PLoS ONE, 11(4), Article e01541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4140 # Donadon, M. F., & Osório, F. L. (201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lcohol dependen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9(1), e5036. https://doi.org/10.1590/1414-431X20155036 # Roberts, B. W.,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 Veronica Benet and Niels G. Waller, The Big Seven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08053-001 Evidence for I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in a Spanish Sam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http://myweb.scu.edu.tw/~wangresearch/topic/topic10/compare.pdf 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特殊內隱理論之探討:不同性格、性別及地位之比較]》 # 中華心理學刊:民 99,52 卷,3 期,頁 243-264,2010,許功餘。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0880-200912-201102160011-201102160011-39-69 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09,簡君倫(Chun-Lun Chien);連廷嘉(Ting-Chia Lian)。 # 《[http://www.cqvip.com/qk/97741x/200604/1000242438.html 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性格影響的調查分析]》 # 醫藥學論文-醫學論文:2008/3/17,文靜;吳庚香;梁凡;毛宗福。 # 《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10,陳蓉蓉。 # 《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0,李雯娣。 # 《群體中個體性格相似性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6 卷, 2 期, 頁 83 – 113, 2012/6/1, 張瑋倫。 # 《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 #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 155-190,1985,楊國樞;彭邁克(Michael H. Bond)。 # 《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 本土心理學研究 16:頁 185-224,2001,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介紹〉,《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 期-李靜靜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的發展〉,《龍岩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4 卷-陳雪芬 # 〈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與「大七」〉,《管理觀察》2010 年第 11 期-羅藝 # 〈簡述「大五」人格在人事選拔中的應用〉,《現代企業教育》2007 年第 6 期-姚斯亮 === 教科書 ===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第二版)。華杏出版。 #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McCann(2012)。Zimbardo’s 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張文哲、洪光遠、邱發忠、蘇文賢譯,第六版)。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ISBN: 9789866624636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雙葉書廊。 # 心理學導論-溫世頌 # 心理學-游恆山譯 # 心理學-陳皎眉 # 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 著,危芷芬譯 #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161-170頁)。五南圖書。 === 網站 ===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MBTI 職業性格測試完整版(靜態題庫)]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APESK 瑞士荣格理论职业性格测试]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BB%93%E6%9E%84%E4%BA%94%E5%9B%A0%E7%B4%A0%E6%A8%A1%E5%9E%8B 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概述] # [http://wiki.mbalib.com/zh-tw/DISC 个性测验 個性測驗] # [http://elaine0506.pixnet.net/blog/post/12052358 DISC 性向測驗題目] # [http://wiki.mbalib.com/zh-tw/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 m36xjgxl9q5sgo5wtiqw00tomg2ybwh 175782 175781 2024-04-26T03:29:55Z B12101064 65387 /*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性格(Personality)是一個探討人的整體的領域,性格理論試圖探討不同功能間的交互作用,並且透過整體的角度觀察及了解整體的人。 性格心理學研究有三大課題: # 普同性:探究人類性格的共同特徵和基本運作原則 # 差異性:探究人與人之間性格差異的原因 # 獨特性:探究什麼因素讓人獨特,以及如何用科學的法則來解釋個人的獨特性。 '''性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拉開序幕。此學派認為無意識心理過程對性格形成有著顯著影響。隨後,心理學領域逐漸湧現出多種理論學派,如現象學派強調個人經驗的主觀性,特質學派側重於分析和分類穩定的性格特質,而行為學派則從外部行為和環境條件探討性格的形成。社會認知學派進一步融合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考察了個體如何在社會互動中構建和調整其性格。另外,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擴展了研究視角,從單一個體轉向群體中的個體。其探索了個體在群體環境中的行為、認知過程、情感活動及意志品質,研究如何由社會文化背景和群體互動中塑造性格。 ==導論== 從上述性格心理學的三大議題出發,不同的人使用「性格([[w:en:Personality|Personality]])」這個語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不過性格心理學家在界定性格的基本意涵上仍具有一定的共識,大多同意它指涉:'''用於說明或理解個體形成具有持續性與區別性的一組心理特徵或一套心理系統'''。持續性(enduring)指性格特徵能跨越時間及生活情境而展現出某種一致的行為;區別性(distinctiveness)則指能區隔出人們彼此間差異的心理特徵。 《論語·先進》中曾提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的個性愚直,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性格偏激外向,子路的性格則過份剛猛魯莽),顯現了古人對「性格」的觀察。在人類過去不同時期的心理學發展歷程中,二十世紀中葉的心理學家比較偏重於後天的研究方向。像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皆遵循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以形塑其性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反地在 1970 年代後的研究者,將目光轉移到先天影響的可能性上,就如藉由對雙胞胎有系統的性格研究,為先天對性格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近年則發現,先天與後天,生物與環境因素實非性格影響的競爭關係,反倒是常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塑造個體的性格。而性格理論的發展,隨著科技時代的快速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影響個體性格發展的因素顯得更加多元。 性格是分辨人類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傾向的組合差異。就算是在相同的情境下,人們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言行舉止。情境雖說能影響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但同樣的,人們也會影響到情境。性格可藉由觀察、訪問或人格量表所測量出來,而人格量表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方法。 == 人格 ([[w:人格|Personality]])== :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僅僅包括性格,還包括[[w:價值觀|價值觀]]、[[w:自我意像|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從性格的概念可以看出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心理活動上:<br> #人對事物所持的態度:態度是個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評價與內在反應的傾向,人會做出種種不同的評價: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同時還表現出一種內在反應的傾向,即行為活動的準備狀態,而正是這些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形成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br> #與態度相應的行為方式:並非所有態度和行為方式都是性格的特徵,一時性和偶然性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例如:一個人偶爾撒了一次謊,並不能就此認定他具有不誠實的性格;反之,一個人偶然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能說他具有助人為樂的性格,只有當這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具有穩定性和習慣化的性質,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br> :  性格一經形成便趨於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是能區分個體之間差異的核心。<br> 以下區分相關名詞: {| class="wikitable" |+名詞解釋 ! scope="col" width="150px" |名詞 !解釋 |- |'''氣質'''([[w:en:Temperament|Temperament]]) |指一個人'''內在的人格特質''',如內向與外向、勇敢與溫和。它通常是'''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的,不是後天學習而來。現代遺傳生物學者認為,許多先天性格存在著基因的影響。故近代研究多以嬰兒或幼童為主,著重在其與環境、事件互動的差異。 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更進一步的描述,對環境的敏感度、適應力、反應強度、整體情緒表現、行為持久性等,都是組成個體獨特氣質的因素。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 |- |'''品格'''([[wikipedia:Character|Character]]) |基於個人特色去'''面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表現,可藉由一個人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解釋並產生行為反應,主要是性格中後天培養的道德、品行。個人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由行為反映出「性格具有個體差異」,但後天形成的社會性對其認知有重大影響,也因此體現出了階級與道德。性格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就會有不同反應。穩定性分為'''時間上'''的穩定及'''跨情境'''的穩定,同一個體面對不同情境,即使隨著時間流動,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相同,但還是有所區別: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 |'''人格'''([[wikipedia:Personality|Personality]]) |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指一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之持久且一致的特質。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是一組具有特徵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動態型態''',會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個體的內在發展狀況,持續地改變。人格還涉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表現出的思想、感覺、社會適應和行為等方面的模式,這些模式強烈影響一個人的期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 |- |'''特質'''([[wikipedia:Trait Theory|Trait]]) |指人類整體性格展現在'''不同面向'''上的行為特徵。像我們的人格都由不同種的「特質」所構成,其中可能有大方、熱心、攻擊性之類的。在人格心理學中,最知名的理論是五大型格特質。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用五個特質來表達一個人格。包括:思想開放度、嚴謹度、外向度、隨和度和負情緒度五個面向。簡而言之,特質與人格相比描述的範圍較為特定。 |} :  性格心理學家在研究性格時,試圖將所有性格特質,例如外向與內向、積極樂觀與悲觀憂鬱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形容詞統整成簡單明瞭的多元化表格,將這些不同的特徵描述簡化成涵蓋範圍廣的組合。<br>(註:漢語對於性格心理學中的各個名詞有時候會產生翻譯上的歧異,例如 Character 通常譯作「性格」,但亦有譯作「品格」的時候,而 Personality 通常譯作「人格」,但亦會和「性格」混用,讀者應特別注意翻譯上的歧異,以免造成觀念上的混淆。) :  以下將會深入研討人格特性。 === 定義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w: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阿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曾綜述過五十個人格的定義,最簡明的說法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決定了個人對環境的特殊適應方式'''<ref>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ref>。有鑒於對佛洛伊德過度強調人之潛意識的不滿等因素,他還提出了所謂的「[[w:特质理论|特質論]]([[w:Trait theory|Trait theory]])」,將特質定義為「在我們的環境之中,對刺激之穩定、持久的反應方式」,同時也是性格的基本單位。透過個案研究法從對象之日記、自傳等分析出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個人的特質是以其生理為基礎形成的'''概括、個人化的決定傾向''',是'''人格的基礎、心理組織的基本建構單位'''。阿爾波特特質的三個水平是把人格特質中的個人特質再進行更詳細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 主導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質。小說中的戲劇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凸顯其首要特質。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這種特質在人格結構中具支配性,但並非每個人都具有,而有些人會因這些首要特質所產生之鮮明性格而成為著名人物。 |-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 又稱重要特質。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程度存在,也是造就每個人不同之處的一般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 5-10 個中心特質,例如誠實、聰明、清高、孤僻、敏感等等。 |-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 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中表現的特質。例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這些特質通常是從各種刺激、對事物的偏愛或恐懼(像是喜歡吃某種食物)、特定情境(例如室內幽閉恐懼症)所制約。 |} :<br> ;其他定義 #Claridge & Davis(2003)認為性格是由相對穩定、一致的特質集合所組成,它界定了個體獨特的行為、思考和情感<ref>Claridge, G., & Davis, C. (2003).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nold.</ref>。 #Feist(1990)認為一個人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這個人的行為顯示一致性。 {| class="wikitable" |- | '''獨特性''' (Distinctiveness) || 表示能彰顯該個體之特性是有別於其他人,能夠有效區別個體間的差異。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能相同,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仍然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雖然外人都認為他們之間有十分相同的習慣和特質,卻仍然可以分辨出他們之間除卻外貌的差異,這也是連雙胞胎的個性不見得相同的原因。 |- | '''一致性''' (Consistency) || 表示個體在不同的時間軸和情境下仍具有一樣的行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所處環境(時間、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俗語中,我們經常聽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其實就可以顯現出所謂「人格的一致性」。該特性之表現並非隨機、意外的發生,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變,像是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反映出不同方面的人格,例如生活壓力會導致人格的一致性發生相應的變化。 |- | '''整體性''' (Integrality) || 表示人格是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尋求蛛絲馬跡,見微知著地找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其他的心理學領域專注於人的某個面向,而性格心理學注重全人的描述。 |- | '''動機性和適應性''' || 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也是構成人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且具有適應性。 |- | '''自然性與社會性''' || 人格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 |} ;錯誤觀念 *'''「人格是單一的」''':人格彼此間是獨立的,具有不同的組成。 *'''「人格是不變的」''':人格具有穩定性及持續性,但有時隨著時間遷移或是經歷生活中的事件,人格仍可能產生變化。 *'''「特異的人格即為異常的人格」''':每個個體都具有互異的人格,除非人格背離道德文化太嚴重,或是侵犯到他人權益,否則所有人格都應當受到尊重及平等待遇。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 根據上述的討論,目前普遍認為性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如:感覺、認知、情緒、價值等反應諸要素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 ==== 遺傳([[wikipedia:Heredity|Heredity]]) ==== 人格受遺傳之影響可以從染色體上基因結構的觀點解釋。以下三種不同研究方式,皆提供了此觀點的證據,支持遺傳在個體的人格特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比較一起成長的 120 對同卵雙胞胎(MZ)與 50 對異卵雙胞胎(DZ)國中生,兩者性格特質相關係數的差異,可估算個體性格總變異量的遺傳作用性[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3443]。 * 對剛出生就分開的雙胞胎進行研究[https://www.jstor.org/stable/1423378]。 * 對不同情境中工作滿意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研究[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0068224_The_Heritability_of_Job_Satisfaction_Reconsidered_Only_Unique_Environmental_Influences_Beyond_Personality]。 研究發現: *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為重要;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於'''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較為重要。 * 人格的發展是以'''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謂氣質(temperament),大都是藉由遺傳而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卡根([[w:en:Jerome_Kagan|Jerome Kagan]],1929年2月25日 – 2021年5月10日)試圖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個別差異了解兒童的氣質。分為以下兩類型: *'''抑制型''':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容易變得拘謹、逃避、不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膽小、謹慎。 *'''非抑制型''':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可以自得其樂,且面對新奇事物立即就做出反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外向、奔放。 其他相關研究: *'''雙胞胎的人格與遺傳關係'''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心理學家找了超過八百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比環境更能影響性格,尤其是自我控制、決策與社交…等性格特徵。 :此實驗對象為美國的雙胞胎,平均年齡在50左右,實驗方法是藉由項受試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再根據Ryff 心理健康量表對結果進行評估和標準化。從實驗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相較於異卵雙胞胎,有高出兩倍以上的可能性會擁有相同的性格,除此之外,實驗結果也表明如果遺傳連結越強(genetic link),性格特徵就越有可能在家族中遺傳。愛丁堡大學的Timothy Bates教授表示,遺傳對人的自我控制影響最大,研究也表明,基因能影響人的目標、社交、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 環境 ==== 指外在的因素,如:成長背景、社會文化、生活條件、家庭、朋友、社會規範等。 環境除對於性格、價值觀的塑造外,也可能影響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部分。[[:w:zh: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透露了環境因素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可能造成其甲基化或乙醯化等,使基因轉錄機率改變進而造成巨觀上結果的不同。因此環境對於遺傳因素的影響並非完全沒有,但與環境直接造成的性格塑造等相比,影響較小。 =====家庭環境 ===== '''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是最初且最重要的環境'''。<br> 家庭的氣氛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會對其小孩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類似的發現,不同的育幼方式也會影響其後代的個性及行為: 在邁克爾·米尼教授進行的一項老鼠實驗中[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62207/],他將幼鼠依被其母親舔舐的頻率分成兩組。實驗發現,常被舔舐的幼鼠對於新環境具有好奇心,勇於探索,且攻擊性較低;而鮮少被母親舔舐的幼鼠則容易對新環境恐懼,且攻擊性較高。 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導致不同的性格,而要研究家庭對人格的影響,主要是在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產生何許差異。 大多情況下可分為五種: {| class="wikitable" |- ! 教養類型 !! 互動方式 !! 孩子人格發展傾向 |- | '''權威型(Authoritarian)''' || 家長習慣以權力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鮮少有發表意見的空間,也較少情感上的支持 || 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退縮,長大後較缺乏思考批判的能力,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 | '''民主型(Authoritative)''' || 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上採開放且雙向的,雙親有說話的權利,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 '''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正向、獨立負責、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團隊合作、勇於挑戰等 |- | '''放縱型(Indulgent, permissive)''' || 完全接納孩子的思想,較少糾正指導孩子的行為,對孩子較為放縱|| 任性自私、幼稚、具攻擊性、野蠻衝動、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無理胡鬧等行為 |- | '''忽視型(Neglectful)''' || 想省麻煩而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會給予更多的情感回饋 ,以「方便」為主|| '''負面'''發展,如:自我貶抑、無法建立自尊;長大後亦與人疏離,影響人際發展 |- | '''不一致型''' || 家長持不同的教養方式,規範不同且時常改變 || 感到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他人 |}家長的情緒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學會溝通、傾聽,才能讓孩子擁有較正向的性格。另外,家庭物質生活的環境也會對人格產生極大的影響,諸如收入、父母職業、住房條件等等。綜上所述,家庭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行為」,這是麥肯依針對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總結。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相反地,不幸的童年往往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一定存在唯一對應的關係,例如: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而逆境可能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因此早期經驗是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整體的人格形成還會受到許多變動的因素影響。 ===== 學校教育 =====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同學、班級等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有系統地接受科學及文學知識,塑造世界觀,並藉由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好學、堅持不懈等正向人格特質。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亦是評定學生言行標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學生的首要仿效對象,他們的言行皆對學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若是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理的班級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可能增多,但若教師在民主友好氣氛的管理下,學生欺騙行為減少。 由上述可知,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學校若單純強調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學生間則會出現成績至上的風氣,性格上也會有所影響,產生不擅交往、不會溝通等現象。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會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強、自信、積極、樂觀等諸多良好性格。 ===== 社會文化 =====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此處文化的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先民所創造出來,並由現在的居民持續維繫並發展的共同享有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文化對人格有巨大的影響,塑造部分後天形成的人格特徵。此外,社會文化也使成員的人格結構發展趨於相似,造成同一社會內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鑲入」在該文化形態裡。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其影響力因文化而異,因而衍伸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影響分為規範以及價值層面: * 以規範的層面來說,'''社會規範越嚴格的地方,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力越大'''。例如,日本相較於美國具有更嚴厲的規範,人們為了遵從社會框架,人格發展較為拘謹。 * 以價值(社會大多數人認同並維繫的準則)層面來說,人們所認為「好的」價值則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性格,如亞洲社會的儒家觀念強調階級之分,則中下層階級會較容易發展出服從的性格。 此外,在規範中採取之行為的社會意義也會對形塑過程產生影響。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容許較大的變異;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社會就不容許它過大的變異。因此,如果一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徵,難以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有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差異除了人文發展的脈絡,也會受自然環境影響。例如:[[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研究了居住在紐幾內亞不同的自然環境中,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徵[https://www.loc.gov/exhibits/mead/field-sepik.html],將不同民族的人分為三群後發現:<br> * 第一群的男性與女性表現一致的特徵,普遍較溫和、善於合作。<br> * 第二群的男性和女性則一致的較強勢、渴望權力。<br> * 在第三群中,男女則表現不同的特徵:女性較強勢、傾向主導,而男性較不負責任。<br> 在此案例中,後天社會文化對性格的影響可能大於先天的生理性別,顯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影響的重要性。 另外,Rutger Bregman(2021)指出人性格展現的傾向會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媒體重複性的曝光特定「偏差事件」構成了人人皆以爲「人性本惡」的社會氛圍,加上[[w:負面偏誤|負面偏誤]]的效應,反而抑制了人性天生中的互惠傾向,社會文化中共同形構的認知偏差亦潛移默化中形塑了人們的性格與相應行為。<br> ===== 個人認知差異 ===== 以雙文化者(同時持有兩種文化信念系統的移民)為例,可進一步探討其「架構轉換」(frame switching)的情況,意即其可以自動轉換自身擁有的兩種文化架構來解釋任何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知上可促發某種特定的文化架構的情境刺激,可能會對雙文化者後續的思考歷程有所影響。以華人和美國文化間的象徵符號(龍形圖案以及美國國旗)來促發不同的文化架構時,結果顯現出:受美國文化象徵符號促發的雙文化者,更容易對特定行為之成因做出「內歸因([[w:en:Attribution_(psychology)| Internal Attribution]])」(行為者個人的因素),此則可能肇因於美國文化強調個人及自由主義。 ===== 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徵的出現頻率——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傾向做出負面反應,甚至構成反社會行為。世界上炎熱的區域,發生攻擊行為的頻率更高。環境心理學家指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因素,與個人空間的大小有關。有關研究發現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成人的個人空間也比兒童大。 不過,'''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例子如下: 1)個人空間的作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縮短彼此的距離,可增加關係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對陌生人而言則可能引起爭執。另外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彼此比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較佳,但在非近距離時,競爭反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2)「擁擠」(crowding)是因空間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經驗,密度是每個單位空間內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覺(perceived density)指個人對人口密度的知覺,三者並不完全一致。研究指出影響擁擠的主要因素有:(1)個人因素:內控性格、高親和力、偏愛高人口密度、能過濾無用刺激,減低個人的擁擠感;(2)社會性因素:當從事自己不喜歡的活動或被同伴孤立時,個人會有擁擠的壓迫感;(3)客觀因素:人口密度、建築物都很高、迴廊很長、天花板很低或陽光很少等,會增強擁擠的感受。至於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應,除降低個人控制情境的感覺外,還會引發不良的情緒。如果手邊的工作是個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是複雜或必須與人合作時,則可能損及工作效率。 ==== 情境==== 生活中,生理需求與社會動機促成各種情境,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性。一般來說,個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都具有一定的持續和持久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定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應該融入情境因素來一併看待人格。 * '''強情境''':指有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情境'''決定。例如:公眾空間、課堂等。在上課時不可以講話,所以不論內、外向的人都不會講話,因此沒有行為上的差異。 * '''弱情境''':指無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個性'''決定。例如:獨處或與少數人的互動、匿名情境等。在自由的情境中,內向的人可能會保持沈默;外向的人表現健談,可看出行為上的差異。 人格發展會受不同的情境影響,衍伸出不同的特性。以大範圍的文化差異來說,不同文化族群受情境影響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舉例來說,在東方社會,高自我監控者受強情境影響較多;而在西方社會,低自我監控者行事風格上較為個人主義。此外,在行為預測分析上,在弱情境中比較能用該對象的性格來預測,但在強情境中,像是跟同學互動或是跟公司同事做團隊合作時,較難用個性去預測其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的[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ad/#RolSelGenOth 社會自我論]中有提到,未社會化、具創造性的'''自然我(主我)'''與受過薰陶的'''社會我(客我)'''。當預測在獨自一人或是社會互動中的行為時,自然我和社會我的預測效果是相反的。 [[w:古典制約|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和[[w:观察学习|觀察性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皆會影響到人格的塑成。社會認知觀點(Social Cognitive)強調社會互動、想法、感受和行為塑造出人格。這個理論常常關注人們的期待所帶來的影響,諸如我們期待事情會如何發生的想法會影響到我們人格的發展。基於期待不同所導致的人格差異,其在我們的控制點(我們認為對生命事件施加控制的來源)和自我效能(我們有能力貫徹並產生我們想要執行的行為)的意義上是有效的。 === 性格的神經與生理基礎 === ==== 發展 ==== [[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w:en:Gordon_Allport|Gordon Allport]])於 1880 年代比較遺傳與環境對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之後,心理學家開始關心兩者互動關係。性格中有部分並無明顯和遺傳的生理基礎有關聯,例如:學會社會技巧、自我概念、個人生活目標、和社會互動產生各種想法觀念等;而有另一部分的性格卻直接反應出遺傳生理的個別差異,例如:個人特別心情、對某種情境刺激的情緒反應大小。 ==== 研究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n:Jerome_Kagan|凱根]](Jerome Kagon)試著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差別來了解兒童的氣質,他在實驗室直接觀察兒童,認為存在兩種清楚的氣質類型與行為樣貌:'''抑制型(inhibited)'''與'''非抑制型(uninhibited)'''。擁有抑制型氣質的孩童,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件時,會變拘謹、逃避甚至不安,行為較膽小,面對新奇事物時的原始反應便是安靜,尋求父母慰藉,或跑開、躲藏;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於面對新事物時,會立即作出反應,比較勇於嘗試、善於互動。 ; 實驗 :凱根借鑑了愛斯沃斯研究母嬰依戀的個別差異時建立的“陌生情境”,對陌生情境做了改進,對 117 名智力水平相當的中產階級白人兒童進行不熟悉情境中的行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蹤研究。 :他假設在實驗情境中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了兒童的氣質差異。在設計的實驗室結構觀察中,讓一個嬰兒或幼兒與母親一起進入一個不熟悉的房間,在 40~60 分鐘時間裡不斷變換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觀察兒童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陌生物體(如機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時的行為反應。在 14 和 20 個月的測查時主要根據三項指標: ::* 母親離開時的反應 ::* 第一次接觸陌生物體的反應 ::* 母親位在一臂距離之內的反應 :凱根對每個情境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與量化,確定兒童屬於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類型。 :在之後的測查中,除了對抑制性的再次測查外,還加入了可能與抑制性有關的一些測驗,如考察兩類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而且還要分別於 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66 個月、89 個月時分 6 次進行實驗室觀察和母親訪談,每次實驗程式都進行錄像,並有現場觀察記錄。除了量化觀察之外,他還結合問卷法和 Q 分類技術向父母調查兒童日常生活中與抑制有關的行為。 ; 實驗結果 :研究發現,在 14 個月時,被試樣本中抑制和非抑制的兒童各占 20%~30%。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兒童在 14 個月時的抑制性指標,與 4 歲時的抑制性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且不顯著。但是研究者發現,14 個月處在極端抑制和極端非抑制的兒童(大約占總樣本的 15%~20%),他們各自的行為特徵一直會穩定地保持到 7 歲半。 :凱根也認為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抑制性,他認為當兒童面對不熟悉的事件時,如果不能進行同化,理解失敗後就會給其心理帶來不確定性。當前生理學知識證明,這種狀態與大腦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交感神經的抑制有關,並引起心率的加速和穩定化。 凱根發現,心率穩定的抑制兒童和心率不穩定的抑制兒童相比,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因為心率低且變化大的兒童主要通過社會化獲得了這種表面行為,而心率高且穩定的兒童則是先天就具備了傾向於抑制性的氣質特徵。這種氣質特徵可能包括對不熟悉事件產生不確定性的閾限值較低,還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行為抑制的兒童生來就具有這種反應類型的傾向。 ==== 現今研究 ==== 當代研究顯示,抑制型氣質和非抑制型氣質的孩童腦部有所差異,且牽涉不只一個腦區,氣質和個體行為會受不同神經系統間互動的影響。其中,[[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和人類的恐懼反應密切相關,而[[w:前額葉皮質|大腦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部分功能來自影響杏仁核的運作,和情緒反應有關。這些腦部結構有神經可塑性,不完全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後天個人和社會經驗也可以改變腦區結構和功能,影響兒童的情緒傾向。 上述提到的當代研究中,根據[[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MRI]])研究,近來提供明確證據,顯示杏仁核運作在抑制型氣質與非抑制型氣質者有所差異(Schwartz,Wright,Shin,Kagan,and Raugh,2003)<ref>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3703</ref>。研究者研究一群兩歲時就被分類為高度抑制型氣質與高度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讓他們於實驗室中觀看一些熟悉臉孔和新奇臉孔,並發現兩個類別的成人之杏仁核運作情形不同:當看到新奇臉孔時,於兩歲被界定為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們,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較高;而於兩歲被界定為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低。 這個實驗證明氣質特徵有特定生理基礎,並顯示這些生理差異有長時間穩定性。除了腦部核磁造影,當代性格神經科學研究學者也嘗試了解神經系統、[[w:zh:神经递质|神經傳遞物]]([[w:en: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和激素對心理特徵表現的影響以及由身心交互作用的歷程,來了解人的性格。其中,特別有四種化學物質: '''[[w:多巴胺|多巴胺]]([[wikipedia:Dopamine|Dopamine]])''' [[File:Dopamine.svg|thumb|Dopamine|alt=Dopamine structure]] [[File: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png|thumb|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 :*簡介 ::多巴胺(英語:dopamine或DA,擷取自2-(3,4-dihydroxyphenyl)ethylamine),或稱2-(3,4-二羥基苯基)乙胺,化學式:C6H3(OH)2-CH2-CH2-NH2)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多巴胺是兒茶酚胺和苯乙胺類的,一種在腦和身體中扮演幾個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合物,它是一種胺,通常在人的腦和腎臟中合成,由其前體的左旋多巴除去羧基合成。在大腦中多巴胺作為神經傳遞物,透過神經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將訊號發送到其它神經細胞。大腦包括幾個不同的多巴胺通路,其中一個起著獎勵–激勵行為的主要作用。大多數類型的獎勵增加多巴胺在腦中的濃度,並且許多成癮藥物增加多巴胺神經元活動。其他的腦多巴胺用來參與運動控制和控制各種激素的釋放。 ::神經系統以外,在身體的幾個部分多巴胺作為局部化學信使的功能。在血管中它抑制正腎上腺素的釋放,並作為血管擴張劑(在正常濃度下);在腎臟中它增加鈉和尿的排泄;在胰臟中它減少胰島素生產;在消化系統中它減少胃腸蠕動和保護腸黏膜;並在免疫系統中它減少淋巴球的活性。血管除外,多巴胺在這些外圍系統局部合成,在鄰近該釋放它的細胞旁發揮其作用。 ::幾個重要的神經系統疾病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而使用一些改變多巴胺作用的關鍵藥物來治療他們。帕金森氏症為一種退行性狀況引起身體震顫和運動障礙,是透過中腦之中稱為黑質區的分泌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不足所引起。其代謝前體L-DOPA可以工業製造,其純銷售形式為左旋多巴是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有證據表明思覺失調症涉及多巴胺活性水平的改變,大多數經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降低多巴胺活動的主要效果。類似多巴胺拮抗劑藥物,也有一些是最有效抗嘔吐藥物。不寧腿綜合徵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多巴胺活性降低有關。高劑量多巴胺興奮劑可以上癮,但也有一些使用較低劑量治療過動症。多巴胺本身可製造成靜脈注射的藥物:雖然不能從血液到達腦部,其週邊作用使其對心臟衰竭或休克的治療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新生嬰兒。 ::多巴胺是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這種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與上癮有關。 ::愛情的感覺對應到生化層次,和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起的作用有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多巴胺傳遞開心、興奮情緒的這功能,醫學上被用來治療抑鬱症。 ::多巴胺不足或失調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體重莫名減輕或增加、睡眠品質差、便祕等等。甚至會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嚴重時會導致手腳不自主地顫動、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我們積極做某事時,腦中會非常活躍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傳遞物。 ::極端情形如亨丁頓舞蹈症,是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和軀幹會如舞蹈般不由自主地抽動,造成日常行動不便,疾病發展到晚期,病人的生活將無法自理,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說話,容易噎到,甚至無法進食。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為鹽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有光澤的結晶,無臭,味微苦。露置空氣中及遇光後色漸變深。在水中易溶,在無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極微溶解。熔點243℃-249℃(分解)。 ::多巴胺在人體的功能可分為神經系統內與神經系統外兩個部分。 ::多巴胺在腦的功能中,在運動控制、動機、喚醒、認知、獎勵的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還與一些更基礎的功能相關,例如哺乳、性慾、噁心。多巴胺類的神經元在人腦中的含量約有400,000個,其實是相對的少,並且只有在少數區域存在,但是卻投射到很多腦區,並能引起有很強大的功用。這些神經元最早在1964年由Annica Dahlström和Kjell Fuxe標繪出來,並給予這些區域A開頭的名字。在他們的模型中,A1-A7區包含正腎上腺素,A8-A14則包含多巴胺。以下是他們辨認出來包含多巴胺的區域: ::黑質是中腦中一小塊形成基底核的區域,其中多巴胺神經元多在黑質的緻密部(A8)和其周遭(A9)被發現,和運動控制相關,若有失去大部分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導致帕金森氏症。 ::腹側被蓋區(A10)則是另一塊屬於中腦的區域,是人腦中最多多巴胺神經元的地方,但實際上此區域仍然是非常的小。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伏核、前額葉皮質等其他區域,主要和獎勵、動機的功能相關。 ::下視丘後葉也有一些多巴胺神經元(A11),投射到脊髓,但功能並不是很清楚。弓形核(A12)和腦室旁核(A14)都在下視丘,這些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腦垂腺前葉,透過中央聯合的循環組織,抑制催乳激素釋放細胞分泌催乳激素。通常說到這裡的調控時,多巴胺時常被稱為催乳素抑制因子、抑制催乳激素賀爾蒙、催乳激素抑制素。 ::一樣是在下視丘,不定區(A13)的多巴胺神經元則參與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 ::還有多巴胺神經元位在視網膜,被稱為無軸突細胞,在日光的刺激下會活化,釋放多巴胺致細胞外受質中,相對的,在夜晚就會沈寂下來。這些視網膜中的多巴胺能夠抑制桿細胞而提升錐細胞的功能,最後產生對顏色敏感、並增加對比的效果,而其代價是在光線昏暗時便會降低其敏感度。 ::在神經系統外,在週邊,多巴胺也在侷限的區域透過外分泌或旁分泌產生功能: ::首先是免疫系統,尤其是淋巴球,能夠製造並分泌多巴胺,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但此系統的功能為何還不是很清楚。腎的小管細胞能分泌多巴胺,且腎有許多細胞能表現多種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在此能增加腎的灌流、提高絲球體的過濾,並增加鈉離子的排泄。當腎部的多巴胺功能缺失時(可能肇因於高血壓或基因的問題),會導致鈉離子的排泄減少,造成高血壓。胰臟也可以分泌多巴胺(外分泌),其功能可能與保護腸道的黏膜和降低嘗胃道蠕動相關,但還並不是很確定。胰臟的胰島也和多巴胺相關,有證據顯示胰島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時,也會製造多巴胺受器,這些受器受到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是降低胰島素的釋放,但這些多巴胺的來源還沒有釐清的很清楚。 *提升多巴胺的方法 ::#'''運動''':不論是有氧、重訓都有助於刺激多巴胺分泌,研究指出,進行任何有氧運動10分鐘後,疲勞的感覺就能有所改善,20分鐘後濃度會達到最高,因此運動時間不用長之外,也不需要多高的強度,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規律訓練,就能提升多巴胺濃度。 ::#'''多吃蛋白質''':胺基酸的其中一種「酪胺酸」會和酶產生作用,進而轉變成多巴胺,因此只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也等於攝取到充分的酪胺酸,建議可以多吃肉類、魚類、雞蛋、豆類、起司、種子等食物。 ::#'''補充益生菌''':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為它有大量的神經細胞,也產生了很多神經遞質,其中一個就是多巴胺,因此吃進益生菌維持腸胃環境健康,是有助於維持多巴胺水平的。 ::#'''少吃垃圾食物''':吃下大量的飽和脂肪,例如:動物油、奶油、動物皮…等,容易影響到多巴胺傳送訊號,減少大腦接收的水平 ::#'''充足睡眠''': 晚上睡覺時多巴胺的濃度會降低,一早起來為了讓身體產生清醒的感覺,就會大量分泌,這是一個固定的規律,但如果出現長期睡眠不足、熬夜的情況,就會打破自然節奏 ::#'''聽音樂''': 當我們聽到旋律時,可以活躍腦中富含多巴胺的區域運動,達到提升濃度的效果。 ::#'''冥想''': 透過冥想讓身心達到完全的放鬆,為了鼓勵這樣的行為,大腦就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讓你感覺到積極、愉快。 ::#'''曬太陽''': 讓身體接受陽光,雖然不能直接促進分泌,但是可以增加和多巴胺結合的元素數量,提高敏感度,讓身體充分利用到多巴胺。 ::#'''加強抗氧化力''':為多巴胺很容易氧化,所以除了補充酪胺酸增加濃度,還可以額外攝取含有大量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胡蘿蔔、蘆筍…等來提高多巴胺的質量。 ; [[w:血清素|血清素]]([[wikipedia:Serotonin|Serotonin]]) *簡介 ::血清素(serotonin)是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調控情緒、社交行為、食欲、睡眠、記憶'''等功能,可算是與安多酚、多巴胺齊名的幸福物質。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的人會易怒、焦慮、疲勞、憂鬱。因此,血清素也用於憂鬱症的治療,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 *提升血清素的方法 ::1. '''曬太陽''' ::2. 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3. '''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和維生素D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鐵質的食物,盡量食用全穀類,減少加工品和精製品、適量食用碳水化合物 ::4. 維持'''腸道健康''',適量補充益生菌、保持充足水分 ::5. '''益生菌''' ::6.多攝取雞蛋、起司、大豆製品、鮭魚、果仁、火雞、香蕉、全麥麵包。因為其中含有大量[[w:色氨酸|色氨酸(Tryptophan,Trp)]],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 ; [[W:氟西汀|百憂解]]([[wikipedia:Fluoxetine|Prozac]]) *簡介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為百憂解(Prozac)是一種[[w: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抗抑鬱藥。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成人重性抑鬱障礙、強迫症、神經性暴食症、社交恐懼症,還用於治療具有或不具有廣場恐懼症的驚恐症。此藥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和腦中血清素活動增加有關。 *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全身或局部過敏、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吞嚥困難等)、心跳加速,厭食,頭暈、頭痛,睡眠異常,疲乏,精神狀態異常,性功能障礙,視覺異常,呼吸困難等等。<br> ::另外,突然停藥可能會引發戒斷綜合症,導致焦慮、頭暈,感官變化。<br> ::此藥不安全用於孕期會影響寶寶發展,如果之前已在使用此藥,在母乳餵養期間應停止使用。 *濫用可能性 ::根據醫學上對濫用藥物的定義,由於氟西汀不會干擾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因此FDA不認為氟西汀可被濫用。不過,亦有報告指「不影響多巴胺水平」只表示有關藥物不容易成癮,但不表示不會令人興奮。現時氟西汀的安全份量訂為約每周300-600毫克。 : ; [[w:催产素|催產激素]]([[wikipedia:Oxytocin|Oxytocin]]) : 催乳激素又稱催產素、縮宮素、泌乳激素,為一種激素。在母親生產後,催乳激素能'''促進促進乳腺平滑肌收縮,降低[[w:皮質醇|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濃度而減輕母親壓力''',這有助於哺育行為與母親對嬰兒的關愛;正常人的血液中也有一定濃度的催乳激素,其升高對人的關愛、信任、合作、助人行為發揮重要影響作用(Delgado,2008)<ref>Delgado M. R. (2008).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oxytocin. Neuron, 58(4), 470–471.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5.005</ref>,也能促進人際信任、慷慨等有利社會行為(Young,2009)<ref>Ross, H. E., & Young, L. J. (2009).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30(4), 534–547.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09.05.004</ref>。 :近期研究顯示,催產激素可能是透過促進社會識別、調節共同情感以降低恐懼、減緩焦慮,進而影響人類一系列的社會適應行為(Campbell,2017)<ref>Campbell A. (2010). Oxytoci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14(3), 281–295.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0363594</ref>。然而,過多的催產素是有害的。生理機制上,多巴胺會拮抗催乳激素的分泌,藉此控制催乳激素的濃度。 === 人格的分類與測定方式 === 事實上,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然而,對於該如何將這些人格特質去做分類,各心理學家則是莫衷一是。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人格分類: ==== 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分類 ==== [[File:Humorism.svg|thumb|right|250px|四大體液]] 古希臘哲學家[[w: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年)發明了「四根說」,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醫師[[w: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在「四根說」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四液說」,認為人體中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即[[w:四種氣質|四種氣質]]:人的體質不同是由於四種體液的不同比例所致,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四液說 |- ! 氣質 !! 優勢 !! 特徵 !! 缺點 !! 適合職業 |- | 多血質 || 血液占優勢,血液出於心臟,是火根,有乾燥和熱的性能。 || 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變化和消失。 || 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 || 適合需要反應迅速而靈活的工作:導遊、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人員、演員、市場調查員、監督員等等。 |- | 黏液質 || 黏液占優勢,黏液生於腦,是水根,有冷,寒和濕的性能。 || 又為安靜型,有自制力、踏實、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有耐久力,不愛空談,嚴肅認真。 || 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物較缺乏熱情。 || 外科醫生、法官、管理人員、出納員、會計、播音員、話務員、調解員、教師、人力人事管理主管、心理諮詢師等。 |- | 膽汁質 || 黃膽汁占優勢,黃膽汁生於肝,是氣根,有熱和乾的性能。 || 又稱為興奮型,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熱情高漲,直率豪爽,有魄力。 || 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行事魯莽。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考慮後果。 || 適合應急性強、危險性較大、難度較高而費力的工作。例如:導遊員、勘探工作者、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員等。 |- | 抑鬱質 || 黑膽汁占優勢,黑膽汁生於胃,是土根,有漸溫的且具有寒和乾的性能。 || 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持久。思考透徹、有理想、善於發現、精確自律、有美感、分析力強。 || 容易優柔寡斷、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觀、情緒化、自我中心 || 有經營管理、分析設計和規劃能力,適合:經濟規劃、統計、設計、商業推銷、節目主持、相聲演員等。  |} 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對人格的類型做出了極具聯想性的描述,一看到這類人便可立刻辨認出來;但缺點是,人的多樣性要比這幾種類別豐富得多。簡而言之,這種分類方式試圖將具有連續性的物體或現象,作非連續性的區分,進而造成「中間的灰色地帶」無從分類。 於是,一些研究者決定不再嘗試以「類別」畫分不同的人格,而是透過不同的「維度」。 ==== [[w:十六種人格因素|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 美國心理學家[[w:雷蒙德·卡特尔|卡泰爾]](R.B.Cattell)是維度分類的先驅之一,他將統計學應用於心理學研究中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統計方法來自於卡泰爾的[[w:en:Factor_analysis|因素分析特質論(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是一種統計方法,將一大群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區分出來,並簡化為數個較具一般性的潛在因素)。卡泰爾研究英語中所有用來描繪性格的詞語後找出了四千五百個,通過歸類近義詞,他將數量減少至大約兩百個。接著他用這些詞語對大量的物件進行評估,並對評估結果進行了統計學研究後發現,某些形容詞在評估中總會顯現出某種關聯,因此他將這些詞語評估的對象歸納成為同一性格維度。<br> 經過數年研究之後,卡泰爾和其團隊篩選出十六種潛緣特質(source trait),他認為這十六種特質是人類潛在、穩定的人格特徵,以此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br> * 測驗進行方式 將十六個維度寫在紙上,在每個維度的兩個形容詞中間,畫出五個空格。找一位朋友一同進行,兩人同時勾選十六個維度;接著,互相比較兩人的評估結果,討論為什麼兩份測試會有所不同。 十六種潛緣特質: {| class="wikitable" |- | 孤僻←→樂群 || 審慎←→興奮 || 信賴←→多疑 || 保守←→激進 |- | 遲鈍←→聰慧 || 敷衍←→盡責 || 務實←→幻想 || 依賴←→獨立 |- | 激動←→穩定 || 畏怯←→敢為 || 坦率←→世故 || 自律←→散漫 |- | 順從←→支配 || 隱忍←→敏感 || 冷靜←→憂慮 || 放鬆←→緊張 |}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由英國研究者[[w:汉斯·艾森克|艾森克]]([[wikipedia:Hans Eysenck|Hans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編制了一套形式更簡潔的人格量表。透過讓測試者填寫一份列有五十七個「是」或「否」的自我問卷,來進行三個維度的評估,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及'''精神病質(psychoticism)''',簡稱EPQ。<br> 內外向個性維度首先是榮格根據精神動力理論所提出,艾森克則以實驗室和臨床實驗為基礎,研究了E維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強度之間的相關;N維度與植物性神經的不穩定性之間的相關;此外他也得到遺傳不僅對E、N有強烈影響,也與P維度有關。<br> 艾森克提出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不僅為實驗室內許多實驗所證實,且得到數學統計和行為觀察之佐證,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已廣泛地應用於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br> 三個維度分別簡述如下:<br> * '''E 維度(外向—內向軸線)'''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為各種大小事件,經驗到大腦皮質的激發。因此,高度強烈的社會刺激會使他們過度激發,產生令人想逃避的嫌惡狀態,所以內向的人較為拘謹和抑制。內向的人極為自律,較為安靜和內斂,不依外部狀況行事,傾向於制定自己的行動計畫,而在陌生環境中會儘可能迴避社會互動。 : 外向者:對於相同刺激經驗到的皮質刺激較少,因此會尋求更多、更強烈的社會刺激,所以外向的人較為友善、充滿活力。外向者會積極與他人交談,主動並善於與陌生人建立新關係。(與五大性格(詳見下方 3.1.4.7)中的外向性概念相似) * '''N 維度(情緒穩定—不穩定軸線)''' : 其概念大致上也與五大性格中的神經質相似。艾森克指出神經質與[[w:自主神经系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以高神經質者為例,其自律神經系統對壓力反應迅速,會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反應,即使壓力或危險已經解除,仍無法快速降低這些壓力反應,容易持久地受到焦慮、憂傷和內疚等情緒的困擾。長久下來,高神經質的人即便面對輕微的壓力,也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化反應,如:緊張、易怒;而情緒穩定者則可以在受到干擾後於短時間內平復心情。這條神經質軸線是情緒穩定的指標。 * '''P 維度(精神病質軸線)''' : 在此面向得分高者表現傾向於冷漠、孤獨、攻擊性強、反社會、缺乏情感及同情、不關心他人等。然而,關於精神病質的研究相對前兩個面向較少,但艾森克發現男性在此問卷中,精神病質的得分普遍高於女性,因此提出此面向可能受到男性[[w:睾酮|睪固酮]]分泌量多寡的影響,但支持性的證據仍顯得薄弱。<br> 艾森克問卷是一種頗為有趣的人格評估量表。但其他人研究了這個量表之後,發現了它的侷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是神經質軸線上的約定型,那麼艾森克問卷便無法區分出個體之間的不同。由此看來,神經維度並無法對這些雖然都焦慮不安但卻各不相同的當事人做出細膩測試,其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都會減弱,影響測驗結果。<br> 另外,此量表中的各個向度可以互相結合,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格。例如以 E 和 N 兩個向度而言,可劃分成四個象限,即「外向-情緒穩定」、「外向-情緒不穩」、「內向-情緒穩定」、「內向-情緒不穩」,此四個象限即代表四個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至此網站瀏覽象限圖象[https://gogovernment.org/test/eysencks-personality-inventory-epi-extroversionintroversion/ EPQ 圖像])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應用 : 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人格度研究的測定方法,此問卷由先前數個調查表幾經修改發展而來,修訂問卷包括88個項目,讓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否,然後按照計分標準登記分數,用以測量人格結構的三個度即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 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Robert R. McCrae 與 小保羅·科斯塔 (Paul Costa Jr.) 的[[wikipedia:五大性格特質|五大性格特質]][[wikipedia: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  近年來,多數研究者大多同意五個強韌的性格因素,可以有效地地區分出個體間的性格差異,此即'''五大性格特質(The Big-Five Model)''',或稱大五人格模型或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是一種被提出的人格特質分類法或分組,從 1980 年代開始在心理特質理論中發展起來。 :  當因素分析(一種統計技術)應用於性格測試數據時,它揭示了語義關聯:一些用於描述個性方面的詞通常適用於同一個人。例如,被描述為盡職盡責的人更有可能被描述為「隨時準備」而不是「凌亂」。這些關聯提出了常用語言中用來描述人類個性、氣質和心理的五個廣泛維度。「五大性格特質」所'''依據的是跨文化的詞彙學''',研究者根據不同種語言,去篩選各個用來描述人格的詞彙,最後產生了相對顯著且穩定的五個因素,也就是'''經驗開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以上五大性質可縮寫為'''OCEAN''',且此五大因素都還可以再細分,成為多個子類型(ex:四種內向型)。由此可見,每個人的性格可以是許多子類型的組合,也證明了人的性格是獨一無二且複雜的。 : 經驗開放性、認真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此五種特質,雖然在社會上都有被偏好的傾向,例如社會普遍較喜歡穩定、外向活潑、開放心態、好相處且負責細心的人,但'''在特定分數上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其在社會中的成就,每一種特質都有適合其發揮的場域。''' :  而以下將針對各項特質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經驗開放性 Openness-to-experience''' :  指個人願意主動尋求且體會新經驗、新事物的程度,以及對音樂及藝術的感受性。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具有好奇、興趣廣泛、創造力、想像力、大膽等特性,願意分享新奇的念頭及非傳統價值觀;低分者則表現出興趣狹隘、實際、不輕易嘗試新事物、固守既有價值等反應。開放性高者,可能在科技創新、藝術上有更高的創造力,而分數較低者可適合保守、重複作業的工作,如生產線作業員。<br> *'''認真盡責性 Conscientiousness''' :  指個人的組織性、持續性及目標取向之動機程度。認真盡責性高者較願意服從權威、遵守規範、工作有條理、細心、自我控制、責任感、可信賴、謹慎、努力達成成就等;而嚴謹性低者則是漫無目的、粗心、散漫、不拘形式、意志薄弱、追求享樂、不可信賴等。就正面而言,認真盡責性高常伴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成就;負面來講,其可能因過度嚴苛導致效率低落。<br> *'''外向性 Extraversion'''(內向←→外向) :  指追求人際互動與歡樂的數量與強度。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在群體當中活躍且充滿自信、喜好交際,偏好能與他人進行實際接觸的職業,且對外在刺激感到舒適,當遭遇到壓力時傾向與他人傾訴,也較具社會性、主動、多話、喜愛玩樂、樂觀、熱情等特質;而低分者則喜歡獨自工作,較害羞、保守、安靜、缺乏活力,太多外在刺激會令他們感到不舒適,而且在遭遇情緒壓力、挫折時容易退縮進自己的世界等。 : 事實上,由於現今大多數的性格理論都主張「特質論」,即外向與內向屬於同一個連續體。因此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擁有「外向」及「內向」的性格特質。所以我們說的「外向」其實指的是外向性較高的人,而「內向」指的則是外向性較低的人。 : 外向性可再分成'''熱情'''、'''樂群性'''、'''獨斷性'''、'''活力'''、'''尋求刺激'''、'''積極情緒'''六面向探討。<br> {| class="wikitable" |- | '''熱情''' || 高分者善於結交朋友,容易形成親密關係,低分者對人相較疏遠。 |- | '''樂群性''' ||高分者開朗、喜歡熱鬧,並追求與社會的連結,低分者傾向遠離人群,喜歡有個人空間或獨處。 |- | '''獨斷性''' || 高分者喜歡在群體中支配他人,富有自信與說服力,做事果斷,低分者謙和靦腆,傾向順從他人的支配。 |- | '''活力''' || 高分者喜歡快速的生活步調,充滿活力,參與多種事物,低分者喜歡緩慢的生活步調,行事從容,做事悠閒。 |- | '''尋求刺激''' || 高分者樂於追求刺激,喜歡冒險,低分者謹慎且沉穩,排斥刺激。 |- | '''積極情緒''' || 高分者易感受到快樂、興奮等情緒,低分者則傾向冷靜、平靜。 |} *'''親和性 Agreeableness''' :  主要衡量個人在思想、情緒、行動上能夠同理他人或與他人對立的程度、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講白話點就是是否「好相處」。親和性高者較易與他人合作、體貼、慷慨、謙和、仁慈等,屬利他主義,在同情與包容他人的同時,也相信他人會以一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作為回報;低分者則較不易與他人合作、喜好批評、粗魯、多疑、難以信任他人,殘忍等,屬利己主義。<br> *'''情緒不穩定性 Neuroticism'''(情緒穩定←→情緒不穩定) :  又翻譯為神經質。指的是人的情緒狀態是否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動。此項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緒化,且更容易經驗焦慮、擔心、恐懼、憤怒、挫折、羨慕、嫉妒、內疚、沮喪、孤獨等感覺。神經質指數得分高的人,被認為有患常見精神障礙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風險,反之,得分低者則展現出情緒穩定、鎮靜放鬆等特徵。此向分數高者,可能較適合藝術家、作家等職業。<br> :  將上述整理為表格如下:<ref>表格來源: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ref> {| class="wikitable" |- ! 人格特質高分者 !! 特質規準 !! 人格特質低分者 |- | 好奇的、興趣廣泛的、有創造性的、富想像力的、非傳統的。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O)'''<br>個體積極尋求的自身經驗狀況,以及個體對於陌生事物的接受度及冒險渡。 || 保守的、興趣缺缺的、不具藝術性的、不具分析能力的。 |- | 具組織力的、可信賴的、工作熱心的、自我規範的、守時的、有道德原則的、井然有序的、熱忱的、鍥而不捨的。 || '''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C)'''<br>個體的組織能力、堅持度,以及目標導向行為的動機狀態。 || 缺乏目標的、不可信賴的、懶惰的、粗心的、散漫的、享樂主義的、隨便的、缺乏工作意志的。 |- | 高度社交的、活躍的、健談的、人本導向的、樂觀的、享受愛情的、親切的。 || '''外向性(Extraversion,E)'''<br>人際互動的特質和強度,如:積極主動程度、刺激需求的程度、以及喜悅感。 || 保留的、冷漠的、不熱情的、嚴肅的、工作導向的、羞怯的、安靜的。 |- | 溫暖的、本性良好的、可信賴的、樂於助人的、能原諒人的、相信他人的、正值坦率的。 || '''親和性(Agreeableness,A)'''<br>個體的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個體面對事物時,所展現的同情或敵對的認知、情意、態度之表現。 || 嚴肅的、粗暴的、多疑的、不合作的、復仇心重的、無情的、易怒的、虛偽的。 |- | 焦慮的、緊張的、情緒化的、缺乏安全感的、不適應的、憂鬱的。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N)'''<br>個體憂慮的傾向,如:不切實際的念頭、過度慾望或衝動,以及不適應等。 || 冷靜、放鬆的、非情緒化的、勇敢的、有安全感的、自我滿足的。 |} :  整體而言,這五大性格模型在以各種資料來源、衡量工具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施測時,皆可一致性地得出五種性格向度,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實證支持。同時,針對不同文化(如各大洲)人口的施測結果,亦提供了支持的證據,特別是其中的外向性、親和性、認真謹慎性,更'''展現出跨文化的一致性。''' '''荣格八维心理功能''' 荣格在《心理类型》,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内倾直觉型人格,外倾直觉型人格,内倾感觉型人格,外倾感觉型人格,内倾思维型人格,外倾思维型人格,内倾情感型人格,外倾情感型人格 后来正统荣格分析学派学者约翰毕比等人,据此建立了荣格八维心理功能系统。 而另一派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伊莎贝尔・迈尔斯母女开始,她们设计出的人格问卷建立了早期mbti 体系。也就是一般目前大众探接触到的mbti 体系。 与早期mbti体系不同,约翰毕比等人建立的荣格八维体系更有信效度,在这个系统中,荣格八维功能分为两类 知觉功能: 外倾直觉,内倾直觉,外倾感觉,内倾感觉(Ne,Ni,Se,Si) 判断功能:外倾思维,内倾思维,外倾情感,内倾情感(Te,Ti,Fe,Fi) 此外"毕比人格脊柱模型"也融合了荣格心理原型理论(英雄、父母、永恒小孩、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老者、愚人、恶魔),有着阳面四维和阴面四维等早期mbti 二分法模型缺乏的深度内容。 早期与现在流行在大众中的mbti测试中,N-S,T-F,J-P二分法体系极其错误。不论是何种人格,只要是心理健康的人都能有意识或无意识(主要)的使用以上任何八维心理功能,不过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功能选择偏好和与效率,且功能运作上至少会有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两类功能配合运行(两种功能不能同时为内或外倾)。 西方心理学学术界最新的MBTI系统已和荣格八维体系开始统合与交流,增加了可信度。但无论何者,真正有信效度的鉴定方式还得通过专家咨询来判断,而非取决于网络上常见的早期量表或问卷。 可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060276 進階參考:《类型与原型》约翰毕比 《心理类型》荣格 ====九型人格==== [[File:九型性格基本构架图(中文注释版)-Enneagram symbol (with Chinese Label)-.PNG|thumb|280px|九型性格的基本架構]] 九型人格學(英語:[[w:en:Enneagram_of_Personality|Enneagram]])是一個關於人類個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為一套把人類劃分為九種相互關聯的(非心理學的)人格的類型學,九角星的每一點在九型人格學中代表每一種人格。其被認為類型之間的存有一些不同的連接,意即人並非是單純的某型人格。 :* 人格分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80" | 類型 ! scope="col" width="400" | 名稱 ! scope="col" width="800" | 性格 |- | '''第一型人格''' || 理想崇高者、完美主義者(The Reformer) || 完美者、改進型、改革者、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正確主義型。特質是嚴肅認真、世界通常黑白分明,做人公正有節制、效率。 |- | '''第二型人格''' || 古道熱腸者、熱心助人者(The Helper)|| 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服務型。特質是感性、樂於助人,但常常會因為恐懼不被需要而刻意追求別人的讚賞。 |- | '''第三型人格''' || 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The Achiever)|| 角色主義型、實踐型、實幹型。特質是重視名利、在意自己的對外表現、渴望被接受。 |- | '''第四型人格''' || 個人風格者、浪漫悲憫者、藝術型(The Individualist)|| 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多感型。特質是喜歡通過具有美感的事物來表達自我、情緒化,追求獨特。 |- | '''第五型人格''' || 博學多聞者、格物致知型(The Investigator)|| 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特質是熱衷於追求知識,恐懼無知,喜歡透過剖析抽象觀念來建立理論架構。 |- | '''第六型人格''' || 謹慎忠誠者(The Loyalist)|| 尋求安全者、謹慎型、忠誠懷疑者。特質是認同且服從權威、具責任感,恐懼得不到支援與領導。 |- | '''第七型人格''' || 勇於嘗新者、享樂主義者(The Enthusiast)|| 創造可能者、活躍型、享樂型。特質是不壓抑、外相,喜歡探索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恐懼被困於痛苦中。 |- | '''第八型人格''' || 力量的強者(The Challenger)|| 挑戰者、權威型、力量型、指揮型。特質是敢冒險、樂於帶領他人並實現他們的需求、勇敢、克己、寬容。 |- | '''第九型人格''' || 嚮往和平者、和平主義者(The Peacemaker)|| 和諧忘我者、和諧型、平淡型。特質是恐懼內在的平靜被打破、甘於現實、被動,通常有很強的宿命論。 |} 對於九型人格的具體研究中心理統計與計量學分析非常有限,其領域研究尚未在相關心理學學術團體中廣泛接受和承認,其理論無法被證偽,不具有科學性,被認為並非是真正的人格與心理科學,而更多的被心理學界認為是[[w:伪科学|偽科學]](Pseudoscience)。 在商業環境中,九型人格學通常用作分類及深入了解每位員工的性格及大體的工作環境;在靈性上,它更常作為一種通往更高的存在、精神和啟蒙狀態的途徑 ,它被描述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方法。通過研討會、會議、書籍、雜誌和DVD的推廣,九型人格學在商業管理和精神語境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九型人格學的想法和理論之歷史存有很大的爭議空間,但當代的理論主要來自智利的心理學家奧斯卡·伊茲查洛和克勞帝歐·那朗荷。那朗荷的理論部分是受到[[w: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葛吉夫]]這位導師的影響。九型人格學的導師亦因思想不同,而令他們理論上的一些意念並不總是一致。 ====性格測驗的科學實證==== 許多人會想透過性格測驗了解自身,但這些測驗幾乎都沒有科學證明,而大多的心理學家也堅稱沒有性格「類型」。 不過,一項美國西北大學的新研究,檢視了約 150 萬筆性格測驗結果,他們認為以性格而言大多數人確實可以劃入 4 種基本群組: * 平均:這種人十分神經質和外向,而且開放性低,較不會主動尋求和體會新經驗;是最常見的性格類型。 * 內斂:這種人情緒穩定,不是特別外向,也不神經質,和善又嚴謹自律。 * 模範:這些人的神經質評分低,且其他特質的評分都相當高。他們是優秀的領導者,可靠而且願意接受新想法。 * 自我中心:這個群組的外向評分非常高,但在開放性、和善及嚴謹自律卻低於平均。大多數十幾歲的男孩都屬於這一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歸於這一類別的人數急劇下降。 ===人格障礙([[wikipedia:Personality disorder|Personality disorder]], PD)=== 人格障礙,或稱人格(性格)疾患/異常/違常。是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人格違常是據[[w: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然而,由於各國判斷人格障礙的標準不一,加上我們其實很難在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之間劃一條明顯的界線,因此各國統計的發生率差異極大。 ==== <big>人格障礙的成因</big> ==== 每個人患有人格障礙的經歷各自不同,其成因也是獨特的。 對於為何有些人會出現人格障礙的症狀而有些人不會,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以下的因素會增加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 * '''遺傳因素''':<br> :人格的形成非常複雜,研究人員目前還在不斷探索人格如何形成,以及基因如何影響發展。人格的某部分很可能是遺傳的。我們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例如,每個嬰兒的活躍度、注意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差異可以很大。雖然一些專家認為遺傳可能影響人格障礙的發展,但另一些專家則指出,很難判斷相似的思維和行為是否來自遺傳,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模仿而來。這一領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腦發育因素''':<br> :[[w:腦電圖|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格障礙者的腦電圖異常,可能是由於大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的部分發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出生時頭顱外傷或嬰兒早期時的疾病所導致。除此之外,大多數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活動往往是由於一些偶然的動機,使身體受本能活動或為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學者推測人格障礙者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神經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有著某種障礙。 * '''環境因素''':<br> :我們的成長及社會環境、身邊人關懷及愛護自己的質素,都會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如你經歷過以下情況,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便會增加: 不穩定或混亂的家庭生活,例如跟有酗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父母同住、被父母忽略或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後受到影響;在學校、朋輩間或團體中沒有得到足夠支持或有不好的經歷,例如遭到欺凌、排斥或遭歧視;搬遷或移民。我們成長的經歷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在童年時經歷困難及創傷,便有可能對自己的思維、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建立了某種的觀念。這在當時可能對你處理困難有幫助,但對往後的人生卻未必有幫助。 如果患有人格障礙,那麼你比一般人較有可能在成長時期經歷創傷及困難,例如: 被忽視、喪失父母或突然喪親、情感、身體或性虐待、被捲入重大事件或事故、經常感到恐懼或沮喪、得不到支持或被否定。不過,並非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也取決於你個人獨有的反應、身邊環境的支持及質素。 同樣,並非每個人格障礙患者都有創傷經歷。 '''<big>人格障礙的診斷</big>''' 根據[[w: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中的描述,對於性格障礙者的診斷有以下標準: * 明顯違和的態度、行為且通常影響諸多方面。如:情感、激動、衝動控制、認知及思考的風格。 * 異常行為持續時間長且非偶發性。 * 異常行為持續、普遍存在且無法為社會、個人所接受。 * 青少年或幼年時期有些許跡象且持續到成年。 * 導致多方面的困擾且隨著疾病發展愈發顯著。 * 通常和職業、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 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D-1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描述,診斷則有以下標準: * 行為明顯違背所處的社會文化 * 表現的情形在不同的個人、社會場合之中長期固定不變。 * 其表現的狀況在臨床上造成顯著的憂鬱或是足以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等正常的功能。 * 表現情形是長期且穩定的,最早應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 其疾患不是由其它精神疾病所造成。 * 其疾患不是由物質(如毒品濫用或是藥物使用)或其他身體疾病(如頭部創傷)所造成。 上述所列特徵須已存達一年以上,才能作為診斷 18 歲前者患有人格障礙症的依據;而 18 歲以下者並不會被診斷患有反社會人格違常。 ==== 人格障礙的分類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性格/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 :  依照人格障礙的表現相似度,人格障礙能夠被分為 A、B、C 三大類。其中 A 型有三個子分類,B 型有四個子分類,C 型有三個子分類,因此總共能夠細分為十種人格障礙類型。<br> :  每一種人格障礙都有相對應的症狀, A、B、C 三個分類中的子分類分別有類似的特徵,症狀的診斷也偏於主觀,因此許多人格障礙的病例在經過不同的醫師診斷後會被歸類在不同的子分類。 '''A 型(怪異、反常型病患)'''[[File:A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A型人格障礙]] :  A 型人格障礙和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適、行為異常、認知偏誤(不同於幻覺、妄想)等。患有此型人格障礙者時常有偏執、多疑的特徵。而且由於他們時常有怪異的言論,很難被其他人所理解,且無法妥善維持較為親密的關係。因此,患有 A 型人格障礙症者有機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妄想型人格障礙]]([[w:en:Paranoid_personality_disorder|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表現為對別人不信任、厭惡、過度敏感,很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負面想法,甚至在別人善意的舉動、言語中感受到威脅,例如:突然擔心其朋友或同事的忠誠度,懷疑其配偶或性伴侶不忠。患者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患有妄想症和注意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人亦會出現這種情況。 :妄想型人格障礙一般不與精神分裂、情緒障礙等精神促亂同時出現。此型人格障礙好發於單一人掌握絕對權力的情況下。 *''' [[w: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孤僻型人格障礙]]([[w:en:Schizoid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患者通常都能正常工作,但對於社交缺乏興趣、傾向獨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當個人空間被侵犯時,會產生窒息感。有人認為孤僻型人格障礙者逃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 :其與精神分裂症並無關連,但共病性高,如疏離與感情遲鈍等,且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更為常見。某些心理學家批評此類型的人格障礙僅是文化偏見、逃避型依附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此分類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某些孤僻型人格分裂者能表現出善於社交的表象,與診斷標準產生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在有互動行為的前提之下保持感情上的孤僻,為隱性人格障礙。 *'''[[w:分裂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w:en:Schizotypal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属于一種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但當中僅有極少數人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經常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思想、疑心病(常常認為許多重大事件都和自己有關,或是有人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被害妄想等)、奇特的信仰和迷信、奇怪的行為和外觀,常表示自己看到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以及發表怪異的言論、思想;缺乏親密的朋友,某些人會有來自於偏執個性的強烈社交焦慮。 :常聽說的多重人格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其正式名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特徵就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患者會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一個身體裡住著不同的人」。 : ''' B 型(戲劇化、情緒型病患)'''[[File:B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B型人格障礙]] :  B 型人格障礙患者表現為戲劇化、過度情緒化、行為、思想、互動反覆無常,這類型的患者通常心思較為細膩,但人際關係普遍較差,意見改變十分快速,不喜歡也不受規範限制。B 型人格障礙者往往具有十分兩極化的表現,若非「眾人擁戴」者即是「千夫所指」。 *'''[[w: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w:en:Antisocial_personality_disorde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一般人有時會將自己的需求、愉悅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之上,但若經常出現這類行為而導致生活不穩定、憤怒衝動行事、不顧及他人,便有可能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障礙有時候會和青少年反抗期混淆,因此十八歲以上才能確立此診斷。 :有些人認為其肇因於某些讓患者對社會失去信任的事件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難以學得制約。某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給人的形象是「理性」、「高情商」、「善良」、「低調」、「謙虛」、「隨和」,但他們經常持有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想法,並且運用手段達成目的。其表徵和精神病態類似,包括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行為模式,不能符合社會規範對於守法的要求。患者會為自己的利益詐欺、傷害,但缺乏責任感及內疚感,且經常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障礙]]([[w:en:Borderline_personality_disorder|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  又稱做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以「'''長期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主要特徵,症狀可能由其他人認為正常的事件觸發。因其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四者之間的邊緣,因此被稱做邊緣型人和障礙。它的另一個主要特徵是「'''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極端對立且交互並存'''」,並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表現出極端的思考模式、對錯分明,無法忍受被人拋棄、分離的感覺並會作出激烈的反應,也因此容易造成人際衝突。患者有自我認同障礙,常感到沒有自信心,因此也影響人際關係。患者害怕孤單而出現空虛感,在情緒低落時容易有自殘或是縱慾的行為,並藉此威脅他人的情感(情緒勒索)。或會突然湧出情緒或是暴怒,情緒失控、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出現時能持續數小時。 *'''[[w:戲劇化人格違常|戲劇化型人格障礙]]([[w:en: Histrionic_personality_disorder|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戲劇化型人格障礙又稱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得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並追求感官刺激、喜歡被關注,甚至出現自虐傾向。具體的特徵有:<br> ・「過度的情緒化」且情緒起伏陰晴不定<br> ・「尋求關注」,渴望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會利用身體、外觀來吸引關注<br> ・「很容易受其他人或環境影響」,認為關係比實際上還要親密。這類型的人格障礙者通常是女性,且好發於感情問題較為複雜的個體。男性在相同的症狀中會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w:自戀型人格疾患|自戀型人格障礙]]([[w:en:Narcissistic_personality_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患者往往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有時羨慕他人,認為自己是特別、優越的。渴望受到他人稱讚,並且極端注重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成功的形象。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的利用身邊的人以獲得權力,且不具有病識感'''」。 :  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因為患者無法將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這個力量滯留在自身內部,便形成了自戀,而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患者「以自我為客體」。 ''' C 型(恐懼、焦慮型患者) '''[[File:C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C型人格障礙]] :  C 型人格障礙者不善表達、發洩負面情緒而傾向於壓抑自身的負面情緒,因此常感到焦慮、抑鬱、恐懼、絕望。此外,C 型人格障礙者也時常因為負面情緒而表現出退縮的行為,進而牽就、順從、忍讓,最終演變出無望、無助的心理狀態,且因無力應付生活壓力而憂鬱、消極。 *'''[[w:迴避性人格障礙|迴避性人格障礙]]([[w:en:Avoidant_personality_disorder|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做逃避型人格障礙。因為害怕在他人面前丟臉,因此此類患者經常選擇獨立以降低社交機會。認為自己拙於社交,擔心受到他人的指責會是否定,因此在非必要時不會和他人打交道。為了維護安全感因此生活受到許多限制,而且會經常貶低自己,僅有在確信不會被否定的情況下才建立人際關係。 :  常見的特徵有: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而過分擔心被人指責或拒絕。且出於維護自己安全感之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等。造成此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為'''自卑心理''',可能是源自於幼年期的無能而產生不勝任感,也可能是由於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可透過社交技能訓練及認知療法、暴露療法、藥物等進行治療,其治療關鍵為取得患者的信任。 *'''[[w: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w:en:Dependent_personality_disorder|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無力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依賴他以滿足自己情感、生理上需求的人格障礙。通常這種人格障礙的狀況是長期存在的,患者可能鼓勵或是允許他人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的位置以順從所依賴的人的意願。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獨處時常覺得不自在。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自理能力。 :  形成原因源於幼年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這時若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形成依賴型人格。 *'''[[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障礙]]([[w:en:Obsessive–compulsive_personality_disorder|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  患者通常有追求規則、控制、完美主義的特徵。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別在於強迫型人格障礙者通常認為自身的行為是正確且理性的;而此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費心於追求規則、秩序、細節,企圖掌控一切。患者處事有僵化而頑固及過度追求完美的特徵甚至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此型人格障礙在 DNA 研究中指出具有家族性的傾向。其主要症狀為注重微小細節、遵守規則及規定、製作明細表及時間表的衝動、以及對信念的頑固及完美主義,該症狀可能造成個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極端困擾及障礙。 :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 要如何研究人格類型? === 不同的人格類型需透過不同研究方式、實驗等手段得知與分析,以下介紹幾種針對人格類型的研究方式。 ==== 雙胞胎研究 ==== 常有研究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性格特點,或心理病症出現的頻率進行比較,稱為「[[w:双生子研究|雙生子研究]]」。同卵雙胞胎又被稱為「真正」雙胞胎,其中的染色體、基因等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外觀非常相像;而異卵雙胞胎,也就是「冒牌」雙胞胎,其遺傳因子是各有各的一套,相當於普通的親生兄弟姊妹,往往長得不大相似。 研究舉例: * 義大利醫生路易吉·吉達([[w:Luigi_Gedda|Luigi Gedda]])於 1948 年開始研究雙胞胎人格的結構及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是否受到遺傳與環境影響,且在二人的交互作用中,彼此是否會相互影響。 * 在人格或氣質方面,如[[w:汉斯·艾森克|漢斯·艾森克]]([[w:en:Hans_Eysenck|H.J. Eysenck]])在 1952 年研究神經病症發現,同卵雙胞胎的相關度達 0.85,異卵雙胞胎僅為 0.29,顯示同卵雙胞胎的人格或氣質和先天遺傳有高度相關,而非後天環境影響。 但又有些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並不比異卵雙胞胎更相像」。人們後天的性格和很多行為往往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習慣。在半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社會認識和對刺激的常規反應,這也決定了雙胞胎在性格上的走向。因為雙胞胎在這個時間裡大部分都是受到相同的照顧,見到的也都是相同的人,所以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雙胞胎大多數性格還是比較相近。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al (NSE) influences)的概念,指兩個孩子雖然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但他們仍然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舉例來說:<br> :一對雙胞胎甲和乙上學後,她們可能被分到A班和B班,於是交到不同的朋友、遇到不同的老師。這些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經歷,對於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這種非共享環境使得同卵雙胞胎仍可能比異卵雙胞胎有更大的不同。<br> :雙胞胎會表現出對事物的不同傾向,而這樣的傾向卻與體重有著巨大的聯繫。對比較虛弱的嬰兒而言,專注於人對其有利,因為身邊的人可以提供食物與滋養,這是生存的本能,也對嬰兒之性格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我們的基因上充滿機率,其決定了各種我們性格表現的可能和範圍,而環境能決定哪一種可能會具體顯現出來。 ==== 遺傳研究 ==== 此外,我們也可以對領養的小孩在出生時就具有的人格特點,和其親生父母的人格特點以及養父母的人格特點進行比較。如果親生父母所具有而養父母不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徵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領養兒的身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心理特徵是遺傳而得。例如,在某些類型的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就存在這種遺傳性易感因素。 ==== 家庭研究 ==== 此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種人格特徵,在血緣關係或近或遠的家庭成員身上出現的頻率。例如,分裂型人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中,其出現的頻率更高。為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兩種病症具有相同的遺傳基礎。 但要注意,易感因素具有遺傳性並通過血緣關係傳遞的事實,並不表示這種易感因素無法透過「教育」和「環境」而改變。例如,某個具有酗酒症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透過教育掌握了管理自己緊張狀態的方法,並懂得如何與具有酗酒風險的環境保持安全距離,則他就完全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滴酒不沾。 ==== 環境因素 ==== 我們關注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並不表示我們否認童年事件或教育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團體所關注的,不僅是患者對自己童年或生活的陳述,還有諸如民事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或醫療機構等外界觀察者提供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 * 患者家庭的社會人口特徵。 * 早夭。 * 一些家庭成員的嚴重疾病。 * 家庭暴力、虐待、性虐待。小家庭內部的教育或溝通方式(如果觀察得到的話)。 在關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中,有一種疾病堪稱絕佳的例證──精神分裂症。 研究發現,如果親生父母中有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孩子就有 10%的患病風險,而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上升至 50%。此外,一些青少年(分裂型人格),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似乎要高於其他人,但透過對他們家庭的內部溝通方式進行研究,我們還發現,在'''溝通問題最嚴重的家庭'''中,青少年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增加;而那些已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如果生在過多指責、情緒起伏過大的家庭中,則復發的機率會更高。由此可知,當我們能介入家庭,引導他們用更好地方式進行溝通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疾病復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會降低。雖然這些研究頗受爭議,因為可能存在反向效應青少年的症狀越嚴重,家庭就會越混亂,從而導致溝通不良。 另外,以下是用來支持遺傳因素,對人格障礙造成影響的幾個論據。 這裡所說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 * 在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是[[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那麼另一人成為強迫型人格的機會更高。 * [[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其發展為分裂型人格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情緒障礙(憂鬱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偏執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偏執、妄想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除此之外,我們在前文中描述過的焦慮型人格與廣泛性焦慮症頗為相似,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親屬,其罹患焦慮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同樣地,憂鬱型人格與心境惡劣障礙並沒有顯著的區別,而我們在心境惡劣障礙患者的身上發現,其亦伴有其他形式憂鬱的遺傳因素。 === 人格特質是一種光譜,而非生硬的區段 === 我們一直在討論按等級劃分的「人格障礙」,現在讓我們回到人格特質的光譜上。通過光譜可以獲得更為細緻的分析。舉例來說: * 在對強迫型人格者親屬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可能無法找到任何符合強迫型人格特徵的家族成員,因此可能會得出遺傳因素對強迫型人格沒有任何影響的結論。 * 但如果這位研究人員以「'''強迫度'''」的強弱(對秩序、精準和嚴格的偏好)為標準,對家族成員進行評估,他或許就會發現,雖然某些家族成員並沒有被歸類為強迫型人格,但他們的「強迫度」要高於普通人群。<br>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斷「強迫度」的光譜高低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來證實這種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或許強迫型人格者只是這個家族「強迫度」的冰山一角。 最後,關於基因的影響,針對雙胞胎(同卵、異卵、一起長大、分開長大)的不同研究都獲得大同小異的研究結果,就是教育環境大約具有五成的影響,這也證明了對遺傳因素的關注並不會導致對環境因素的低估。但是,這兩種因素有時會在同一個層面上發揮作用。例如:<br> * 一個已經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從焦慮型父母那裡接受到令人焦慮的教育。<br> * 一個具有多疑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將疑心重重的父母視作模仿的對象。 除非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位親人具有互補型的人格特徵。 至於強迫特徵,遺傳因素對光譜的影響只有 39%。相反,同一項研究還表明,遺傳因素似乎對以下光譜沒什麼影響:<br> * 暗示感受性—順從。 * 心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分離、尋找近鄰、難以忍受孤獨)。 * 親密關係障礙(性壓抑、害怕依戀)。<br> 這三個光譜涉及與親密之人的關係。可以想見,主體對母—子依戀關係的早期學習,會對這些光譜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與環境有關的小影響,是老么或在童年時罹患過慢性病的人,形成依賴型人格的機率更高。(因為比起兄姐,他們本來就缺少一些做事經驗與自信,雖然也想超越家中其他成員,但就是辦不到。如果無法超越家中兄姊,老么通常會選擇逃避工作,依賴父母或兄姐。) 總之,關於人格障礙形成原因的研究證據仍不夠充分,牽涉其中的遺傳和環境機制將為未來的相關研究開闢出新天地。 ==== 人格障礙者=處處障礙? ==== 所謂的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為了「適應」而做出改變。這種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間不斷做出調整的自我改變過程,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達成的。 如何改變複雜的生存問題呢?這只是主體本人應該付出努力的事情嗎?因為主體的行為而惹惱或受累的身邊人是否應該對主體施加壓力呢?心理醫生應該為了改變主體而介入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許是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對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來說也一樣。一項有趣的研究針對近兩百年來被稱作「偉人」的三百位人物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中有一部分的人,都具有人格障礙傾向:這些人包括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巴斯德([[:w:en:Louis_Pasteur|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和克里蒙梭([[:w:en:Georges_Clemenceau|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等。這些人能改變歷史、科學或藝術的軌跡,卻無法改變自己的人格;可是,其特殊的人格特質,不正是成就他們豐功偉績的因素之一嗎? 偉大的藝術家們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心理治療,或是服用了療效顯著的抗憂鬱藥物,他們還會如此具有創造力嗎?若[[w:温斯顿·丘吉尔|邱吉爾]]的性情沒有如此複雜、難以讓人接近、沒有酗酒問題,他在面對[[w: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納粹的威脅時,還能表現出斬釘截鐵的果決嗎? 事實上,人格障礙者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展現出非凡的一面,甚至成就偉大的功業;但他們在大多情況下,多半難以適應日常生活,因此冀望改變。 ===== 改變的困難之處 ===== 我們的人格在出生時就已開始形成,而一些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格特質,則在出生前就已形成。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時,至少已經二十或三十歲了,此時,人格的烙印早已深入骨髓。也就是說,行為習慣形成得越早,就越難改變。這往往會讓主體在邁出第一步前就喪失勇氣。 因為人格障礙者的生存方式由來已久,所以他們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存在不妥之處。一般而言,多半要透過家人、朋友或同事來察覺:<br> * 直接的方式——提醒或批評 * 間接的方式——拉開距離、關係的疏遠<br> 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似乎異於常人。<br> 再者,並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礙者,都能「察覺」到身邊之人傳遞的資訊或者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自我反省),對人格障礙者而言,A 型人格者可能會這麼對你說:「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覺得在人格障礙者面前,表達自己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犯同樣錯誤、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並將其稱為「強迫性重複」。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但我們的人格特點,仍然會百折不撓地頑抗到底,就算再怎麼下定決心,一旦遇上過去行為中的「相似場景」,它們就會跳出來。 就算自己的態度造成了很多問題,但人格障礙者從不會毫無理由地放棄這些態度。因為即便是很極端的人格特點,有時也會帶來某些好處:依賴型人格者通常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偏執型人格者不會輕易受騙、強迫型人格者很少會忘記帶鑰匙......,雖然這些「附加優點」相較於伴隨的缺陷而言,簡直不值一提,但有時,會成為人格障礙者維護自己思維方式和行為的理由;也就是說,他們會找藉口捍衛自己的立場,以「這樣的行為或思維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為理由,替自己有時因為「此堅持」帶來的麻煩進行辯證,進而顯露出他們無謂的堅持。 ===== 性格改變實驗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內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ref>https://www.nathanwhudson.com/</ref>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 哈德森的研究團隊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並讓他們接受了 60 個關於人格測驗的問題,以確認他們現在的人格特質。接著,便會請學生們選出他們想要改變的人格特質。 接下來的 15 週,學生們會收到一系列的「任務」,任務的目的在於推動他們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人格特質改變。例如:<br> * 希望擁有「外向」特質的人,便會收到任務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自我介紹<br> * 希望改善情緒穩定性的人,便會被要求花費至少一個小時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br>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加強任務的難度。通過這種設計,研究人員測試參與者是否能夠通過應對挑戰來改變自己的個性,並發現這是有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學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性格特質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就越大。」也就是說:「'''行動越多,改變越大'''。」 ===== 自我協調與自我排斥 ===== 我們很依賴自己的個性行事,但有時我們也會希望能夠改變某些習慣,例如「少一點焦慮」、「處事靈活些」、「嫉妒心不要這麼強」、「更加樂觀」、「疑心病少一些」。一般人往往清楚地知道改變並不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因此欣然接受改變;但人格障礙者往往不是這樣,他們常常因為害怕「失去自我」或「失去自己的個性」(有點像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不願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此外,有些人對自我人格缺陷的依依不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人格崇拜」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對自己偏頗行為的自我欣賞,會使主體對這些行為的缺陷視而不見。 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除了症狀本身,個體對自身問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與否,也相當重要。在某些案例中,主體會因自己的問題而深感不適,例如: * 憂鬱症患者會反感自己行動的無能。 * 恐懼症患者會因自己的恐懼而感到羞愧。 個體會感覺這種性格以是一種侵入,於是會以一種與「個人價值」或「理想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做出反應。他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方式有所意識,並希望加以改變,這種對其症狀的關係稱為「'''自我排斥'''」。 與此相對,對自己的症狀具有較大的容忍,在忽視與接受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則稱為「'''自我協調'''」。主體會將自己的性格障礙特徵,視作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為這些特徵大抵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世界觀相符。因而,做出改變的意願就會遠不及「自我排斥」的主體。多數的人格障礙者都抱有自我協調的態度,從而形成了改變的阻力。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人格障礙者,鮮少會有做出改變的動機,往往只有在周圍親友或情形的壓力下,或遭遇一連串和挫敗,甚至陷入憂鬱之後,人格障礙者才會開始反省,重新審視自己慣常的態度。其中,一些人格障礙者(焦慮型、憂鬱型、依賴型)對自己問題的意識要勝過另一些人格障礙者(偏執型、自戀型、A 型......),或許是因為他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 自證預言 ===== 自我應證的預言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該人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並且該人的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這表明人們的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理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帶有實現它自己的預測。 因此,對可能的未來的預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且是這種未來也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個基本機制是:人們相信預測。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以實現它的方式行事。期望和行為之間存在正反饋。與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是自我挫敗的預言。這樣的預言會引發反應,這意味著它只是沒有實現。 *例如:([[超普通心理学/性格#比馬龍效應(Pygmalion_effect)|比馬龍效應]]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原因是'''消極的自證預言減輕了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人會產生焦慮不安。人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我們的頭腦中會催促自己盡快解決這種不確定,會想要盡快給自己一個答案,而這種在充滿著不確定的情況下所給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消極的,因為只有消極的答案才會最大程度消除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消極的自證預言? 消極的自證預言最終會將事情導向不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藉由以下方法來儘量避免消極自證預言: :1. 改變語言習慣:語言不僅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它也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態度與我們描述它的語言方式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消極或是較負面的用詞(例如:不可能)轉換為積極或是較正面的敘述方式,利用積極正面的敘述來間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在改變態度的同時,也能夠避免過於消極的態度而導致消極的自證預言。 :2. 給予自己自信心:我們對事物會產生消極的態度多半是由於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因此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迫使對於處理事物的態度轉為積極正面。必要時可以採取“強迫相信自己辦得到”的方式,透過正向的自證預言來讓事情能夠朝向好的方面發展。 ===== 刻板印象威脅 ===== *定義:刻板印象威脅是個體經歷的一種風險,處於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 *現象:刻板印象威脅會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表現下降與心理上的分離與不認同。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因素: #'''領域認同''',指個體對特定領域成就的重視程度。 #'''群體認同''',即民族、性別等群體身分對個體自我定義的重要性。 #'''自我''',自我意識的程度會決定個體的易感性。 *例如:黑人、女性族群學生的SAT表現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Claude Steele)在其著作《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中文譯為《韋瓦第效應》)指出若是白人跟黑人以相同SAT成績進入大學就讀,但之後黑人的成績明顯比不上白人,黑人在大學的實際表現比SAT預測的成績要差。而以女性高中的SAT成績來預測她在大學中的各科表現,則發現文科成績預測算準確,但理科成績預測較不準確,因為女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理科成績表現變差,因此若以SAT成績來預測的話,會有高估的傾向。史提爾發現這些事情都跟刻板印象有關。如果一個學生所屬的族群,被認為在某能力上有缺陷,那麼只要在測驗之前讓他想起這樣的刻板印象,則他的表現就會變差。在高難度標準化數學測試裡,男性普遍表現得比女性好,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數學測試並非如此。若進行以下的測試:告知女性受試者「根據過去的記錄,在這種測試裡,女性表現得反而比男性要好」,則女性受試者'''表現欠佳的情況消失了'''。史提爾推測,在高難度的活動當中,人普遍會感受到頻繁的小挫折,然而處於刻板印象威脅的人,會無形中認為此挫折印證了自己的身份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刻板印象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脅下,被貼上刻板印象標籤的人會把挫折感詮釋成:「這個任務註定就是我這種人無法完成的」,因此刻板印象最終成為了被實現的預言。 *擺脫刻板印象威脅的一些可能作法 :'''1.瞭解刻板印象威脅''' :一旦人們瞭解了刻板印象威脅,他們所在的環境的負面暗示對他們的影響就會更小。因為認清自己的焦慮會讓你承認焦慮的存在,同時將其保持在最小並且可處理的範圍。 :'''2.尋找群體內角色榜樣''' :研究顯示,群體外的成員的優秀表現會提高刻板印象威脅,而群體內成員的榜樣作用會相應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脅(Blanton, Crocker, & Miller, 2000)。例如,應對女性不適合學理科的刻板印象威脅,可以找一個理科領域做的很好的女性為榜樣。 :'''3.轉換群體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群體認同,轉換群體認同是指從消極的群體認同轉換為積極的群體認同,消除引發威脅的認知不平衡。比如女性在開車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放入到可以激發自己高自尊的群體中,如“學業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體”等。 :'''4.自我肯定 :反覆練習,準備充分''' : ===== 協助改變 ===== 為此,人格障礙者往往只能在周圍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做出改變。面對人格障礙者時的惱怒不悅,或是看到所愛之人陷入自毀的態度中,卻無法自拔而感到的悲傷,是很多人對人格障礙者直接施壓或干預其行為的原因。但這些良好的意圖和建議,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為了讓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而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被對方誤解為強迫性的壓制,有時候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偏執型人格者們看來,再沒有比以下這樣的話語更令人生疑的:「什麼也別怕,我們只想讓你好......。」,此外,「想要改變對方的渴望」往往正是造成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雙方有時是為了改變對方、對於理想化的渴望,才組成了家庭:<br> * 一個女人會抱著讓對方戒酒的渴望,而嫁給一個酒鬼,然後又會因對方無法改變的行為,而感到失望。<br> 而有一些人則因為其中一方無法適應伴侶「性格的變化」而分手: * 一個男人跟一個比自己年輕得多、依賴性很強的女孩斷絕了關係,因為厭倦了她的「不成熟」。<br> 雖然,雙方往往都是在明知就裡的情況下,選擇了對方。可惜最終,不遺餘力地想要改變人格障礙者的一方希望落空,而他們的態度很快會轉變為對人格障礙者的厭棄。但從根本上來看,人格障礙者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任何請求,要求身邊的人來改變他們。 話雖如此,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幫助身邊的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不論是父母、夫妻或同事,都希望能將這個影響彼此相處關係的「障礙」消除或减少。那麼是否存在一些簡單的規則,可以提高改變的機率呢?在此概括出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理解並接受''' :一般來說,人格障礙者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害怕」才會做出那樣的行為。他們因害怕而做出反應、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讓自己或所愛之人陷入險境。在面對人格障礙者時,若我們對這個主要原因不予重視,不願看到滋擾行為背後的脆弱,就等於間接引發了衝突和誤解。在這裡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理解發展成一種「門外漢心理學」的態度,說些被心理醫生稱為「無稽之談」的話(例如:「可憐的朋友,你肯定是曾經發生過嚴重問題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我猜想大概是因為你的童年.........。」)。其實對他人的接受與理解,最終也會反饋讓我們進行自省:為什麼我會難以忍受他的這那種行為?我的哪些價值觀跟他發生了牴觸?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比我想要改變的那個人的價值觀更加高尚?而我在人格障礙者的身上又能學到些什麼?事實上,就跟所有人一樣,人格障礙者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對人格障礙者的不滿和評價,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缺點。 :'''二、尊重改變的困難 ''' :即便當事人願意付諸行動,但「改變」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改變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拆除-再重建」過程。這不僅僅涉及學會某些行為規則,還必須先擺脫「習以為常」的行為規則。為此,最重要的就是留給當事人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改變」。此外,「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變」也是很重樣的觀念,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根植於個人的經歷(有時跟天生氣質也有關係),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糾正」他們的行為,只會是徒勞之舉。 :''' 三、不要說教''' :當我們希望讓某人做出改變時,其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憑什麼讓對方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有什麼權利替他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並把這些觀點強加給他,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事物。 :就算某些生存方式會帶來很多的好處,例如: :* 靈活處事而不是刻板僵硬。 :* 積極主動而不是滿腹抱怨。 :* 獨立自主而不是依賴成性。<br> :但動輒以「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法說服別人做出改變,往往成效極差。為什麼呢?首先,沒人願意被當作小孩子來對待,讓別人告訴自己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次,人格障礙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太過刻板和墨守成規:他們會根據情況或對象,按照自己事先訂立的規則,做出反應。因此用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式去強調改變是無用的。只有在「個人層面」生成的意願,才能促成改變。人格障礙者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是因為別人會以真誠而溫和的態度,跟他們解釋其行為帶來的問題。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與其跟人格障礙者大談職責,不如跟他說他自己的需要,談具體的情形而非重大的原則,談行為而非個人,進行描述而非做出評價。 :''' 四、不要一味退讓 ''' :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確實會讓我們倍感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在我們拒絕順從時越演越烈:憤怒、義氣用事、哭鬧、產生罪惡感等,但如果我們總是退讓,人格障礙者就會認為,只要頑固堅持己見就可以達到目的。 ===== 自發性改變,有哪些方法? ===== 若想自己改變自我的性格,是有些方法可以遵循的。儘管從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轉變為一個外向的人非常困難,但仍然可以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做一些事情來對性格進行改變: :''' 一、有一個具體的計畫 ''' :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特質,接著為此計畫一連串的「任務」,任務的行動要「具體」。例如與其設定「這個月要結識三個新朋友」的目標,不如具定設定一個目標是要「參加四個聚會或社交活動,並在每個活動中與至少 10 個人交談」。但是,任務內容同時也要符合現實,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很少社交,那就不要打算在一個月內成為聚會的焦點。過度不切實際的目標將可能打擊自己的信心及帶來過大的壓力,使得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改變自己的思維''' :社會心理康復專家肯德拉·切里(Kendra Cherry)指出,如果相信自己無法改變,那麼你就不會改變。 :'''三、專注於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w:en:Carol_Dweck|Carol Dweck]],1946年10月17日-)認為,稱讚「努力」而不是「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要想著「我很聰明」或「我很有才華」,而應將這些句子替換為「我非常努力」或「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通過「專注於過程」的成長心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將逐漸縮短。 :'''四、假裝自己已經是那樣的人 ''' :停止給自己貼標籤,這樣的「假裝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有勇氣去做那些幫助自己改變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能「弄假成真」。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w:en:Christopher_Peterson_(psychologist)|Christopher Peterson]],1950年2月18日–2012年10月9日)便使用過這個方法,他很早就意識到,他內向的性格可能會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決定在需要的情況下展現出性格外向的樣子。最終,這些行為變成了他的自然行為。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學會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變得外向。 === 醫學上的具體方法 ===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生與病理性人格患者,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相遇。他們請求醫生治療的,是這些人格障礙造成的後果:憂鬱、焦慮狀態、酗酒等。 此外,大多數前來就診的並不是患者自己,而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因為擔心和厭倦而欲尋求幫助。精神科醫師很熟悉這種情況,大部分前來諮詢的人,都會先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願看醫生,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被他的行為給毀了,該怎麼辦啊?」比較少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感覺到自己有某種人格問題,並且想努力對抗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傾向,於是主動前來就醫。 精神科醫師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關注人格障礙本身。與此相對,病理性人格其實很難治癒接受治療的效果,就沒有不具有人格障礙特徵的患者那麼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開始關注,如何透過藥物來改善和幫助這些患者的方法。 ==== 藥物與人格 ==== 一些患者在聽到醫生準備給自己開精神類藥物時,就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擔心治療會改變自己的人格。事實上,醫生慎重開立的抗憂鬱藥物或鎮靜類藥物,能有效地改變患者的世界觀。例如﹕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的焦慮症患者,能更加冷靜地對待自己的擔心;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憂鬱症患者,在看待事物時會少一些悲觀和絕望。儘管這些改變有時非常驚人,但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被改變,只會覺得痛苦減輕,或者覺得又變回了原來的自己。 然而,用藥問題卻在最近這幾年變得複雜,因為出現了一種新型藥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6%B8%85%E7%B4%A0 5-羥色胺]類抗憂鬱藥物。這類藥物對憂鬱症和某些焦慮症具有顯著的療效,而且似乎可以改變某些人格特質,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對他人批評的過分敏感。但客觀來看,這種藥物的效用機制仍不是很清楚,藥效也會因為個體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此外,瞭解某些藥物是否真的能改變人格的運作機制,也點燃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情。但同時也引起倫理學之爭論,不過就目前而言,為確診的人格障礙者開立藥物,必須有輔療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心理師和患者更全面地瞭解和應對現實的改變。 ==== 心理治療(詳見[http://%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BF%83%E7%90%86%E7%95%B0%E5%B8%B8%E7%9A%84%E6%B2%BB%E7%99%82 心理異常的治療]) ==== 心理治療的形式非常多種,但針對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 {| class="wikitable" |+ ! !精神分析療法 !行為與認知療法 |- !時間 |最早出現並占有重要地位。 |出現的時間不長,只有約三十年。 |- !概念 |認為主體對自身問題的原因和運行機制的逐漸意識,是幫助其克服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 |想改變某種行為或思維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瞭解它們是怎麼學來的,然後積極地幫助患者去學習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 !成果 |仍鮮少獲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顯示,具有人格障礙的憂鬱症患者對認知療法的反應,好過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前景一片看好。 |- !其他 | * 主要關注過去或過去與現在。 * 注重個人經歷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重現和理解。 * 心理師保持中立態度。 * 心理師鮮少提供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不明確。 * 主要目的:隱藏性精神結構的改變(可以帶來症狀和行為的改變)。 | * 主要關注此時此地的當下。 * 注重重拾應付實際生活中困難的能力。 * 心理師參與互動。 * 心理師提供大量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明確。 * 主要目的:症狀和行為的改變(可以帶來深層精神結構的改變)。 |} =====人際心理療法([[:w:en: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緣起''':1970 年代開始發展,源於美籍瑞士裔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邁耶爾([[:w:en:Adolf Meyer(psychologist)|Adolf Meyer]])的研究成果。 *:'''治療對象''':最初是憂鬱症患者,亦適合人格障礙患者。 *:'''基本理念''':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所處人際環境的和諧」,因此旨在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 *:'''治療階段''':分三步驟,讓患者學會: :# 瞭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為什麼會不盡如人意:有時憂鬱的情感,往往與患者本人歪曲的情感。例如,因沒有收到聚會邀請而感到的失望,轉變為怨恨,從而掩蓋最初的痛苦。 :# 改變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慣常反應:憂鬱症患者的思考運轉模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意識不到他人的立場和需求。例如,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若沒有與他多談論憂鬱的問題,他就會覺得伴侶對自己不理解。 :# 提高自己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做到提出要求而不是抱怨;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生悶氣;講述自己的悲傷想法而不是獨自垂淚;以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失望等等。 ===== 認知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常見於'''憂鬱症或受焦慮'''所苦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傳統心理治療,認知療法採用'''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br> *著重當下,而非檢討過去,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的行為。<br> CBT聚焦於開發個人的應對機制,在面對解決當前問題和改變認知(例如觀點,信仰,態度)中無用的模式,行爲,和情感調節,而且此療法因為療程不長加上應用範圍廣,成為近代重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情形時,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自動出現一些想法,這些認知見證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闡釋。而認知心理治療師們稱這個過程為「資訊處理」。資訊處理論提出以下的假設:<br> 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的方式,會對我們的反應和情況本身造成決定性作用。不同的主體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個情境做出評價,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我們以此看世界並行動,且忽略這個有色眼鏡的存在。也因此,清楚了解自身對事物的闡釋方式,是改變我們態度的關鍵所在。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三種: #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不斷重複的慣常反應''' 人格障礙者隨著類型的不同,可能會在行為上有著不同地重複特徵: :*'''偏執型人格'''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睦與衝突; :*'''表演型人格'''在與人互動中表情豐富,動作誇張,情緒起伏異常的大; :*'''依賴型人格'''總是亦步亦趨跟隨在保護者的身後等等。 人格障礙者對某些我們稱為「促發情境」的狀況做出反應,並展現在他們的特定態度中。就某種程度上來看,促發情境可以說是重複性反應的「啟動裝置」,人格障礙者似乎不太會吸取生活中的教訓,通常只要遇到同樣的情況,便會觸發一連串的情緒及行為。而且他們會傾向於忽視或曲解所有可能令他們世界觀崩壞的因素。例如深信別人對自己毫無興趣的逃避型人格者,在別人表現出對他的關注時,就會傾向於認為那是出於憐憫高臨下,而不會對自己心存的「我是個無趣之人」的信念產生質疑。 因此當認知心理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將治療的目標放在讓患者學習「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在第二階段對治療做出調整。不過在這方面的治療有其困難之處,這些思維機制早已深深地在人格障礙者的性格中扎根。所以,認知心理師採取了一種完整系統的特殊方法,以及一種在心理治療界前所未有的醫患關係類型。 '''認知心理師的治療方式''' 一般在患者的眼中,心理治療師扮演的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大部分時間只是傾聽,鮮少會提供意見。然而認知療法卻是透過一連串的'''提議、疑問'''和讓患者意識到自己運轉不良的心理機制,就有點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門下弟子「塑造靈魂」的方式。 認知心理師是'''積極而互動'''的心理師,他會耐心地讓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向他解釋自己提出這些建議和採取這些治療方法的原因,他們認為讓患者瞭解到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有助於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療並做出努力。認知心理師也會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不會拒絕任何話題,會全心全意地投入治療之中。他會對患者下達指令,讓患者做練習,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協助患者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中新的關係策略,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瞭解自己需要做出怎樣的努力。但認知心理師也會強迫患者完成某些任務、參加某些練習,最後讓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癒者。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認知心理治療師也必須避免讓自己陷入患者嘗試與自己建立的關係之中。 '''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治療的差別''' 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主要是透過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的結合。基於差異甚大的理論,這兩種傳統在關注「此時此刻」與減輕症狀上,找到了共同點。許多針對特定疾患的認知行為治療程序,接受過療效與效率的評估。具備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是醫療保健事業的趨勢,這一類的治療會依照症狀的診斷,採取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相較於其他療法(如心理動力)來說,認知行為治療更受到醫療保健事業的喜愛。在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院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作為治療許多心理健康困擾的選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暴食症、臨床憂鬱症等。 =====精神分析療法===== 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弗洛伊德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經症患者的觀察與治療,以及對他自己內心世界的艱苦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br> *'''顯示效果的方法''' #'''精神宣洩''':患者能自由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或對早年經驗的再體驗。如果讓患者重新在心理上體驗過去的挫折,並把潛抑的感情宣洩出來,患者就有了認識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自省''':通過分析,讓患者了解自己內心衝突、焦慮的根源,於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經過自省,把症狀的無意識隱意和動機揭露出來,使患者意識到症狀的真正隱意而達到領悟,並要求從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 #'''反覆剖析''':由於患者的症狀已成為其心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領悟病症的隱意,但在行為中仍會出現反覆。心理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求醫者和患者都必須要有耐心,不斷分析、理解、更正、體驗,才能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思維邏輯方式。 ==各人格心理學派的理論== ===各學派簡介=== 以本章探討對象——性格來說,相關的理論主要有五大學派:[[w:分析心理学|心理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主義學派與神經生物學派。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套解釋性格的方式,就像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到物體會呈現不同部分的物體一般,不同學派對性格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共通點是都在探討人格差異的what、how、why。因此,並沒有五大學派何者較優之說,只是每一種學派的切入觀點不同而已。 {| class="wikitable" ! 學派 !! 理論 |- | '''心理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w:性心理發展性|心格發展理論]]、[[w:zh: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榮格性格類型論 |- | '''人本主義學派''' || [w: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 | '''行為主義學派''' || [[w:zh: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史金納]] ( [[w:en:B._F._Skinner|Skinner]] ) 性格操作制約論 |- | '''認知主義學派''' || [[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 ( [[w:en:Albert_Bandura|Bandura]] ) 社會認知論/[[w:相互決定論|三元交互決定論]]、[[w:控制点|Rotter 控制點理論/歸因型態]]、Mischel 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 | '''神經生物學派''' || Kagan 氣質假說、Eysenck 性格三向度 |- | '''特質論''' || Allport 特質論、Cartell 16 性格因素論 |} ===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學派著重於性格是「為何(Why)」與「如何(How)」形成,我們從此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伊德開始介紹起。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治療病患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他的性格理論,它本質上是個關於心智結構與其運作歷程的理論。佛洛依德是從生物醫學觀點考慮人的精神生活,他將心智視為身體的一部份,透過瞭解生理運作的原則,再將其拓展及應用到心理運作功能上。 =====心智能量系統===== 佛洛伊德'''將身體視為一機械式的能量系統,而心智能量就從身體能量而來'''。他對心智能量提出三個觀點: # 能量是有限的,若它在某事務上被消耗,可用於其他事務的能量就相對較少。 # 如果釋放能量的常態機制受阻,能量並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地,它會從阻力較小的其他管道宣洩。 # 心智功能的目標是歸於平靜,生理需求會造成緊張狀態,但人們希望降低這些緊張,使內在狀態恢復平靜。 人類所有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追求緊張鬆弛或能量釋放後的愉悅感受'''。因此,佛洛依德與他的醫生同事布萊爾發展了一種「'''情感宣洩」(catharsis)的心理治療法''',讓病患透過在談論自身困擾問題的過程中紓解情緒,一如常人抒發鬱悶一般。經由重新經歷過去深藏在心中的不快,病患的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和負面情緒得到宣洩,此方法用在歇斯底里病患身上獲得極大的療效。 情感宣洩的概念在了解人類心智方面有兩個意涵:第一,讓佛洛依德再次確認'''心智是一個能量系統''',它們和被遺忘已久的回憶有關,經由這些能量的釋放可使病情好轉;第二,'''在情感宣洩經驗之前,佛洛伊德的病患並未察覺其症狀和這些心智內容有關''',即使創傷經驗似乎已被遺忘,他們卻持續為其所苦,這表示'''人們未能察覺到的這些心智內容仍持續運作'''。因此,心智看來不只包含人能持續意識到的部分,也包含未被察覺到的部分,佛洛依德稱此為'''「潛意識」'''。這個概念對解釋人性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顯示出其對心理運作的洞見。 =====意識層次===== 佛洛伊德將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 {| class="wikitable" |- ! 意識結構模式 !! 特徵 !舉例 |- | 意識 || 一個人在任何時刻所能能覺到的現象 | 你現在在看的超普通心理學就是你意識的一部份 |- | 前意識 || 若加以注意便能察覺到的心理內容 | 在閱讀現在這個句子前,你可能未曾想到你的手機號碼,它並不在你的意識中,但你可以輕易地想起它 |- | 潛意識 || 無法被覺察的部分,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 | |} 心理分析論對於會引發焦慮的潛意識內容尤感興趣。心理分析論的基礎理念是,人有個目標是保護自己不受某些想法或慾望導致的焦慮所苦,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因為有特定的力量在阻擋他們。而此一力量達成目標的方式是'''將這些想法屏除在意識之外,也就是將他們儲存在潛意識中'''。 佛洛依德並非第一位注意到心理生活含有潛意識面向的人,然而他是首度詳細探索潛意識的性質,並且強調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透過不經意的語誤、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藝術作品與儀式等現象,佛洛伊德企圖了解潛意識的本質與運作,而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對夢的分析。 =====性格結構模型:[[w: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佛洛伊德於 1923 年為心理分析論發展出更正式的性格結構模型,認為人體中可能存在一個心智運作媒介,擁有兩種特質:一方面具有統一的功能,能協調讓我們從事一致的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上運作。有時它在意識中運作,有時在潛意識下運作,而有時在前意識中運作。對心理分析論而言,這顯然是一項挑戰,它不但要掌握心智運作媒介的一致性,也要分辨它運作時的不同意識層次。佛洛伊德因而提出心理分析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性格結構,每一結構分別指涉不同層面的心理功能。 自我 (Ego) 會運用防衛機制化解因本我 (Id)與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焦慮。 以下為簡易示意圖[[File:MessageImage 1642239267308.jpg|600px|right|性格結構示意圖]] *'''本我 ''' :'''一切驅慾能量的來源''',蘊藏'''潛意識'''和'''本能性的衝動''',(如:性、攻擊),主要以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也就是說是'''非理性'''、'''本能驅動'''及'''脫離現實'''的。其心理功能相當簡單好理解,就是尋求釋放興奮、緊張與能量,以追求內在的平靜。 :本我是創意力的來源,因為在初級歷程思考時才會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想法,這也是為何在夢境中會有許多超乎常理的的情境,故夢境有時也會成為人們發洩精神能量的管道,本我會遵循的是'''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遵從於快樂原則,一切使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都是本我的需求、逃避痛苦。不設想策略以獲取快樂,不耐心等待快樂來臨,不顧及社會規範與道德,只追求慾望立即滿足。 *''' 自我 ''' :自我是由本我慢慢發展出來,'''依賴理性'''及'''現實的次級歷程思考'''。遵從於現實原則,起到協調的作用,根據現實法則,可理性回應現實社會,且總是試著滿足本我與超我的衝突,這兩者的綜合就是'''人們表現於現實社會的表現'''。 :舉例來說,看到心儀的人,可能會有性衝動(本我的展現,下意識的想法),但自我會阻止你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它會帶你一句現實狀況判斷是否有機會,並且依循現實法律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目的。自我調和了本我和超我,使一個人的行為更為適當、合理。 *'''超我 ''' :在心理層面上,超我代表人類的'''道德規範''',包含我們努力尋求的'''理想''',以及違背道德標準時預期的'''懲罰或罪惡感''',將社會規範內化成行為準則。超我的發展比自我慢,主要是以父母或親近的家人的行為當作行為規範,因此可說超我遵循理想法則或道德原則,不會判斷人們所做的行為是否合理,只會評斷事情是否符合標準。然而超我的運作很僵化。 舉例來說只要想到違規的念頭,就覺得充滿罪惡感(即使並未實際投入行動)。雖然超我在判斷時常非黑即白,但超我也是可以有同情心、有彈性的,若很清楚知道該事件是意外或是遭受壓力才如此做,人們或許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他人。 {| class="wikitable" |- ! scope="col" width="80px" |性格結構 ! 特點 ! 原則 ! 思考形式 ! 與意識關係 |- | <center>本我 || • 與生俱來<br>• 本我中的需求必須立即被滿足<br>• 由「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和「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組成,生之本能包括性慾、飽食等慾望。 || 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追求快樂,佛洛伊德認為建立在性與暴力方面。 || 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 || • 全部都在潛意識層 |- | <center>自我 || • 為了合乎實際以適應社會所形成的部份,用來平衡慾望和現實壓力的衝突<br>• 從本我發展而來較具理性的部份,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 現實法則(Reality principle):在適當時機,追求最大快樂 | 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 <center>超我 || • 社會價值觀內化而成的部份<br>• 評斷行為是否合乎內心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標準 || 理想法則(Idealistic principle):完全符合自己所設想的目標 ||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佛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的生活僅受到衝動(本我)的控制,長大過程中,嬰兒開始反應環境中的各方面因素才逐漸學會了各種社會行為模式,某一部分是懂得如何利用某種方式來獲得本我的要求,會按照活動的結果來發展或抑制活動,換句話說,降低盲目性,這些行為雖有生物面的根源,但也同時受到社會經驗影響,他的人格受到這些影響而引導他如何行動(自我)。 '''超我則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佛洛伊德所說:「在這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了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的一個特殊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幼年期的兒童與父母接觸時會透過心力內投或攝取(introjection)的機制,將原生家庭的道德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人格。<br>也就是說,性格的發展由本能的部分(本我)跟從外在社會學習到的價值(超我)相互拉扯、抗隊而構成。 =====[[w:心理防衛機制|防衛機制]]===== 在上述佛洛伊德的性格結構中,本我是本能與欲求的存在;自我是本我與現實妥協後的產物;而超我則是屬於道德良知的部分,甚至進而壓抑本我的浮現。在他看來,行為是一連串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衝突的後果,因為本我要立即滿足衝動,但社會規範卻常常不允許,佛洛依德相信這些衝突若持續太久,將引發「焦慮」的產生,並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和性及攻擊有關的衝突影響甚巨。焦慮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擺脫這個負向的情緒,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衛機制。以下將介紹幾種焦慮防衛的機制: {| class="wikitable" |+ 焦慮防衛機制 |- ! 種類 !! 說明 !! 例子 |- | [[w:合理化(心理學)|合理化]]<br>(Rationalization) || 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解釋。 ||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 理智化<br>(Intellectualization) || 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焦慮或痛苦。 || 醫師不帶任何情感,面對充滿病痛與死亡的工作環境 |- | 認同作用<br>(Identification) ||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他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之言行舉止,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 || 時下青少年們模仿其偶像明星的穿著打扮 |- | [[w:否認|否認]] <br>(Denial) || 有些遭遇極大創傷的人,事後可能拒絕承認這些不幸的事曾經發生於自己身上。 || 受害者拒絕承認遭受性侵 |- | [[w:昇華(心理學)|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指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慾念,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 || 性衝動不能獲得滿足的畫家,豪放不羈地畫出各種性愛的作品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 繼母討厭前妻生的孩子,但她可能壓抑自己的負面情感,反而更加溺愛他 |- | 替代作用<br> (Displacement) || 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藉而尋求發洩。 || 在公司被上司斥責一頓,回到家將憤怒與不滿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指把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與情緒,強加於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 自身對某個人懷有敵意卻不承認,反而認為是那人對自己有不利的意圖。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個人壓抑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慾念或衝動,使它們留存於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 || 在歷經重大變故後,忘記當時的創傷經驗 |- | 退化作用 <br> (Regression) || 退化作用亦稱「逆退機轉」。是指個體由於受到某些危險、衝突的推動,或遭受嚴重打擊時,其行為倒退至發展較不成熟的階段,改以較幼稚的行為方式以及態度表現,以暫時獲得安全而消除焦慮、痛苦。 || 為了面子而理直氣壯地掩飾自身的錯誤,以無理取鬧及厚臉皮的方式蒙混過去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在某些事情遭逢挫敗時,他們可能會轉而從事其他能成功的活動。 || 功課不好的同學在運動上更加地力求表現 |} 以上十一種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皆具有下列共同特徵: #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 #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現實,來減輕個人的焦慮與罪惡感。平時,適度地使用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困擾,然而,長期下來的過度使用自我防衛機制,可能會使個人對現實世界產生扭曲的觀點,因而導致適應不良或精神疾病。 <br> =====人類的本能===== 在心理分析論中,心理能量以激發的形式存在個人體內,尋求釋放、宣洩和舒緩,這些'''激發的狀態被稱為本能(instincts)或驅力'''。那麼人類有多少種本能?分別是哪些?佛洛伊德試圖以極少數本能來解釋各式各樣的人類活動。他對人類驅慾本質的看法曾隨年代改變。他在早期觀點中,提出傾向維護自我的自我本能以及傾向維續種族繁衍的性本能;晚期觀點中仍有兩種本能,但它們是'''生死二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這是心理分析論最終的本能典型。 # '''生之本能(Eros)''':包括前述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主要功能是促使人們朝向維護自身、繁殖後代。佛洛依德稱之為[[:w:en:Libido| 原慾(Libido,又譯性慾、慾力、性衝動)]]。 # '''死之本能(Thanatos)''':與生之本能形成對比,死亡本能涉及人類走向寂滅或返回無機狀態的慾望,這至今仍是心理分析論中最具爭議且不易為人接受的部分,其能量也從未被賦予一個普遍的名稱。佛洛伊德覺得死之本能與他觀察到的人類行為狀況一致,例如許多人藉由自殺逃避心理問題,可視為死亡驅慾的展現。另外,佛洛依德認為死之本能通常會從個人自身抽離,轉而在攻擊行為中朝向他人作用,因此死之本能又被稱作'''攻擊本能'''。 <br>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論]](Psychosexual Development)認為,身體主要區域帶的發展與改變受生物因素決定,個體的快感與能量來源多半集中於特定區帶,且在發展早期這些蛆帶的位置會不斷地改變。在不同的發展時間點,個體追求生理滿足的部位並不相同;這構成佛洛伊德發展其性心理階段(Psychosexual stage)理論的基礎,他根據個體於不同階段時期在各種感官(sensual)和性(sexual)面向的滿足建構此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時期 !! 特徵 |- | 口腔期(Oral stage) || 出生-2 歲 || • 焦點在口腔和嘴唇,注重口慾的滿足<br>• 通過'''吸吮'''和'''咬'''的動作吸取營養和獲得快感,比如咬乳頭。<br> • 若未得到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會表現出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可能發展出悲觀、依賴、潔癖。 |- | 肛門期(Anal stage) || 2 歲-4 歲 || • 焦點在肛門<br>• 通過'''排泄'''(特別是排便)來獲取愈快感,排便刺激到位於肛門的粘膜,解除生理的緊張而造成快感。<br>• 若未得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易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也可能出現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行為表現。<br /> |- |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 4 歲-6 歲 || • 焦點在性器官<br>• 通過探索和'''刺激性器官'''的到快感,男生可能會因為體驗到生殖器勃起的快感而對性器官興趣增加。女生則可能會因自知缺少陰莖而責怪母親。<br>• 男孩可能出現「[[w:閹割焦慮|閹割焦慮]](oedipal conflict):因為對母親持有占有慾,將父親視為對手,甚至擔心被父親切除其陽具;由於擔心父親會因為自己愛戀母親而報復、威脅,因此會逐漸平息對母親的愛慕並學習父親,最終以認同父親的方式來克服閹割焦慮」「[[w:戀母情結|戀母情結]](oedipal conflict):因對母親的愛使父親成為情敵,並在幻想中殺死父親、與母親結合」<br>• 女孩可能出現「[[w:陰莖羨妒|陽具忌妒]] (penis envy):嫉妒男生有陰莖」「[[w:戀父情結|戀父情結]](electra conflict):一種愛慕父親、忌妒母親的心理,並希望在擁有父親的小孩時,能誕生一位男孩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器官,彌補陰莖羨妒」 •透過「認同」雙親一方來獲得異性那方的接納。認同雙親中同性那方式此時期重要發展課題 |- | 潛伏期(Latency stage) || 6 歲-青春期初期 || • 焦點轉移至學習技能上<br>• 壓抑對異性的興趣<br>• 大量社會技巧增加<br>• 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 | 生殖期、兩性期(Genital stage ) | 青少年期 || • 焦點在尋求異性關係方面<br>• 擁有利他觀念<br>• 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逐漸成熟。 |} * 滯留現象(fixation):是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如果得到滿足太少,那麼他會害怕不敢進入下一個階段,反之如果得到滿足太多,也沒有動機再往前進,滯留作用於是發生;一旦發生滯留現象,個人雖然發展到後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階段相同的滿足。 * 退化(regression):是個人尋求回到早期的滿足方式,即較早的滯留點,常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 <br> ====新佛洛依德派==== 後來,「'''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ism)'''」出現,此學派接受潛意識歷程與心理衝突等概念,但反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ido 原慾(Libido)]的說法,並強調性慾以外的動機歷程。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包含阿德勒、榮格與荷妮。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w:en:Alfred Adler|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不認同佛洛伊德所說的:「個人是自身內部力量的受害者」,他認為'''個體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統一且一致的'''。根據阿德勒 的理論,人類會追求卓越,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做的,因此做出的行為會是一致的。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達成更好的成就,就會造成自卑情結,當在試著補償自卑情結時有時會過度補償造成貪婪的人格。例如,擁有再多金錢或權利都覺得不夠的人,可能是在過度補償自己的自卑情結。阿德勒也相信出生次序第一的孩子會比後面出生的弟妹更傾向追求高度成就。 * 卡爾·榮格([[w:en:Carl Jung|Carl Jung]])的性格類型論分析心理:其理論佛洛伊德接近,接受心智可分為意識和潛意識。但他們理論差別在於他認為潛意識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包含許多個人的想法、壓抑的情感等由個人經驗所形成的意識,第二層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傳統經驗,是由遠祖所流傳的經驗,同一族群的人基本上會有相同的意識,並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傾向。 * 愛利克·艾瑞克森([[w:en:Erik Erikson|Erik Erikson]])的自我心理學:不強調潛意識,而是著重於「自我」。認為自我本身就是能量來源,自我才是個體建立自我認同、整合過去和未來的能量,並不像佛洛伊德所說自我只是一個協調本我與超我的角色、能量來自於本我。 * 卡倫·荷妮([[w:en:Karen Horney|Karen Horney]])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等人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發,對於女性的觀點則毫無說明。'''荷妮則以女性的角度提出新的論點''':比起生物性因素,文化因素才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男性與女性心理上的差異可能並非源自於生物性別,而是源於社會給予兩性不同的看法。他的根本論點是每個人都有基本焦慮,這焦慮的來源是社會上的競爭與冷漠而產生的無助感,人們可能會藉由親近人群、遠離人群或對抗人群來降低基本焦慮。 * 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 ** 沙利文將更多的社會成分摻入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們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他自己的人格。沙利文認為人格與人際關係有密切的相關。 ** 此外,沙利文與弗洛伊德一樣強調焦慮,認為焦慮感來自人際關係。有效應對引起焦慮的信息的方法是忽視或拒絕它,但這樣一種防禦性手段是會付出代價的:由於降低了對有關信息的關注,人們對現實產生了虛假印象。 ** 沙利文是第一位在心理學著作中提到「重要他人」這個概念的學者。他發展出自我系統(self system)的概念,意指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並被正向肯定所增強的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用以避免焦慮與維護自尊的保護行為。他更進一步把自我系統定義為一連串人與人之間連動行為(I-You interlocking behaviors)的驅動機制,意指一個個體的行為是為了引出另一個體的特定反應。 <br> ====對佛洛伊德理論的探討與批評==== * 基本假設的分析 佛洛伊德的學說雖提供世界一種新的想法,也被普遍接受,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評。下述為九種基本假設(吉爾,1991)的分析,透過分析這一學派對人格、行為的解釋可與其他理論進行比較。 #佛洛伊德奉行嚴格的'''生物決定論''',這表示他將人類視為一個機械體,內部的一切心理現象(例如思想、情感)都是有脈絡可循,也被機械式的進程制約。他認為只有這樣看待人,嚴格的科學才有可能,因此就人的行為來說,佛洛伊德學說並沒有意志的餘地,也沒有自主的可能。 #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心理動機完全來自於潛意識,自我的一點點理性也是為迎合本我,是以另一種形式滿足本我的要求的手段,他的輔助性大於主動性。佛洛伊德認為只有透過精神分析才能在潛意識中拉回自知力,讓人們把握自己的選擇。 #佛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協調依存,要以總體來理解三者,但也相信三者最後可以個別分析(以生物學或神經學的角度)。 # 佛洛伊德早期之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本能、快樂原則的概念皆從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發展而得,他對人性的認知是體質、生理決定、生物遺傳性的結果,雖然他也強調早期環境(尤其是幼年)影響對一個人的心理性發展很重要,嬰幼期時父母的影響對孩童以後的人格發展是深刻且不可逆的,但依然比不過先天本能的力度。 #佛洛伊德將人看作處在一個充滿主觀的世界(例如情緒、意義、知覺、情感),但他也重視精神創傷、壓抑等作用,不過,雖然人的主體受到外界現實左右,但個人依舊是自己的主體。 #佛洛伊德從內部觀察人們的行為,也從內部尋找人們行為的原因,因此他對人格觀點是屬於'''前動的(proactivity)''',但他的前動與人本主義或現象主義的理論家不同。在他的動機問題上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的核心是:由本我跟本能來的能量流。但是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產生的行為,而是性原慾、攻擊本能產生心理能量,從而有了行為多樣性。因此可說人是前動行動者,但並非完全意義的前動。 #佛洛依德認為人是「本能滿足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視作解除緊張、緩解興奮的過程,這是體內穩態的一種表現,他認為人們會為找尋自身平衡而有所行動。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完全能夠認知,可以科學探討。心理所依循的規律與有機體其他的規律一樣,人的深層動機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來揭示,但這不代表他是可知論者。 #佛洛伊德主張成人的性格來自童年,看起來似是可改變的發展論者,但他同時強調兒童期的各種經驗塑造成的性格到了成年也不會做任何改變,因此不可改變是這種人格理論的基本假設。在心理發育階段,透過'''固定機制(fixation)'''形成一個人今後的行為傾向,以及症狀性質與強度。為精神分析治療的需要,佛洛伊德承認症狀可以消去、也承認把動機衝突的實質召回意識的可能,但要改變性格卻是有困難的。 *其他批評 *# 雖然佛洛伊德相信本我、自我、超我可以個別分析,但他自己從未做過嘗試。 *# 佛洛依德特別重視早期生命經驗,認為性格發展在性蕾期末段便已定型。但是其他心理學家認為他'''低估了後期生命經驗對於性格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艾瑞克森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本能一樣的重要。舉例而言,在佛洛依德認為的口腔期裡,嬰兒除了需要滿足吸奶的慾望以外,嬰兒和母親哺乳之間的關係也對嬰兒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有影響。 *# 客體關係論認為個體的目標是為了和他人保持關係而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本能滿足,最後再反映到日後發展的人際關係上。 *#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定義模糊''',且許多是'''無法否證'''的。例如,他提出肛門期若未滿足,有可能造成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結果,但事實上這兩種敘述便幾乎是所有的人了,因此這是無法被推翻的論述。 * 影響 佛洛伊德的理論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潛意識理論說明了人並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是受到意識中許多無法覺察的事物影響。另外,經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分析,他認為人是按照享樂主義的哲學觀生活著的,儘管人們未必在意識上認知到這點。由於人們的行為受到本我中的本能驅動,而本能慾望被滿足可以帶來滿足感,因此佛洛伊德認為人是不斷追求在生理上滿足的動物,也就是認為人是享樂主義的,這點在當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 對佛洛伊德學說的相關評述 在佛洛伊德之前,變態心理學主要傾向研究精神障礙的過程、症狀、分類、疾病單元等,但佛洛伊德將變態心理學引入新的里程碑,心理學家開始重視對於研究對象的動機與內容。 他'''強調精神病的起因''',在強烈情緒跟外在精神創傷之外,開始'''注意病人個人內在的原因'''(例如內在衝突會引起精神病、人沒意識到的願望會影響人的行為等),引起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動機研究的重視。但是佛洛伊德虛構了一個潛意識的實體,把潛意識的作用過分膨脹,甚至說他支配整個人類的活動。他認為個人性慾的發展會按預定的階段規律進行,且個人無法逃脫潛意識動機的操控,這是宿命論的觀點。他強調人按本能衝動行事,性原慾是行為的原動力,不僅個人心理、人格結構、人類文化皆是盲目的本能衝動,這是反理性主義的。 他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排斥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是心理所決定,而心理又受到潛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佛洛伊德關於兒童性慾、人類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夢的分析、神經症與精神病的解釋都按照他所虛構的潛意識機制推論而來,他以許多假定的機制收集現象,又以許多有選擇的現象證實假想,這不過是同義詞的反覆(Macmillan,1977),缺乏可檢驗性。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雖然持批判態度,但我們對佛洛伊德的貢獻有高度評價,他的泛性論觀點顯然不能為大眾所接受,但後期他的弟子(阿德勒與榮格)及不少新佛洛伊德主義者為其古典學說做了多方面的修正,因此佛洛伊德實際上為後人開拓探索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是現代關於動機和潛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 ==== 新心理分析論與客觀關係論 ==== 由上述觀點與評述得知,佛洛伊德的理論到了現今受到當代心理學家更多的檢視與挑戰。例如在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新心理分析論者」(相對於信奉佛洛伊德的舊心理分析論者而言),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項最主要的觀點是他們認為個體的性格發展主要是來自於所處的環境、社會、文化等,而非生物性的本能需求滿足,尤其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他人的情緒反應會影響著我們的感受,透過觀察他人的反應,我們藉此評估我們的行為是否得體,我們的言談是否得當等等,並更進一步型塑出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在意是否能被所處環境的群體接受,這因而成為了我們成長及改進自己的主要動力。荷妮([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en_Horney Karen Horney])和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將會分別介紹。 *'''新心理分析論:荷妮(Karen Horney)觀點''' :其主要就在於,從關注個體如何因應基本焦慮來理解精神官能症(參下方說明)的運作。基本焦慮指的是個體在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中孤立無助的感受。依據荷妮的看法,患者會掙扎於因應基本焦慮的三種反應類型中,分別是:趨近、反抗與逃避,而這三種反應均無法實現個人的潛能,這也是各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E7%97%87 精神官能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 或 neurotic disorder)]的本質。其中趨近型反應試圖強調自己被他人接納與贊同,並藉此來處理焦慮,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依賴者的角色,除了會無止境地渴求關愛,還會變得過度在乎他人,縱容他人甚至自我犧牲以取悅他人。而反抗型反應則假定所有人都不懷好意,為了生存必須努力對抗周遭所有人,這類人其所有心理功能的運作都朝向否定自己對於他人有需求這件事,從而會表現出強硬的待人處世態度。最後逃避型反應指的是傾向於從人群中逃離,迴避與群體有接觸的狀態,逃避型反應的人時常抽離情緒來看待自己與他人,以避免與他人有情緒上的連結。研究顯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在性格上會特別顯現出上述三種中其中一種的傾向,然關鍵問題並非是他們所顯現的傾向,而是在患者處理基本焦慮時,三種反應類型彼此之間會相互衝突<br> :此外,荷妮無法接受佛洛伊德對於女性的看法,故寫下《女性心理學》一書,這使她成為開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6%80%A7%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 女性心理學]的先驅。她認為陽具羨慕的概念是男性偏見的產物,並且認為女性並非天生就具有軟弱、依賴、順從與自我犧牲的受虐傾向,反之這些傾向反而顯示出後天社會環境的深厚影響力遠甚於先天的生物因素,這是她與舊佛洛伊德學派最大的不同。<br> *'''新心理分析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8C%C2%B7%E6%96%AF%E5%A1%94%E5%85%8B%C2%B7%E6%B2%99%E5%88%A9%E6%96%87 沙立文](Harry S.Sullivan)觀點''' :相當強調社會、人際因素在性格發展上的作用,其理論被稱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沙立文認為個體的情緒經驗並非來自生物本能(如佛洛伊德學說所言),而是來自與他人的關係。例如:焦慮可能經由母親與嬰兒最初的互動傳達給小孩,也就是說焦慮的情緒經驗從一開始就和人際角色有關,並非純然來自基因遺傳。根據沙立文的想法,就連「自我」這個重要概念的起源也同樣具有社會性,因為它是透過與旁人接觸後的感受而發展出來的,而這些感受來自個體的反省與評估,我們透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來反省自身的表現是否適當,藉此形塑對自身行為的認知,最終成為了自我。沙立文認為自我包含三個部分,且這三個部分都與焦慮經驗或與之相對的安全感經驗特別有關:第一是與愉快經驗相連的「好我」(good me),第二是與痛苦經驗相連結的「壞我」(bad me),以及與無法忍受的焦慮相連結而被斥拒的「非我」(not me)。<br> :沙立文對於少年期與青少年前期中的人格發展格外重視。在少年期(約是小學時期),來自朋友、老師的經驗會開始與父母的影響力相抗衡,意即家庭不再作為形塑人格的唯一因素,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青睞,也成為了個體其自信與焦慮的重要來源。而在青少年前期,與同性死黨的關係會變得特別重要,這種親密的友誼與友愛關係將會成為之後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的基礎。而直到今日,許多的兒童心理學家也贊同沙立文的理論,認為兒童早年與同儕關係的重要性,與其對於母親關係的重要性可能不相上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4%BD%93%E5%85%B3%E7%B3%BB%E7%90%86%E8%AE%BA 客體關係論]''' :有別於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客體關係論認為早期幼兒與母親建立的關係模式,才是個體性格發展的核心關鍵,而非性本能的衝動,且在早年獲得的經驗將影響到日後如何與其他人發展關係。客體關係,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心智所建構的人際關係發展模式,其核心內涵是相信個體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保持關係,而非尋求慾望或本能的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客體(object)一詞原為佛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是指能滿足本能需求的事物,這與佛洛伊德的學說相符合,但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以跟「他人」互換,也就是說客體關係可以轉換成人際關係,尤其是重要的人際關係,這裡就與原有的佛洛伊德學說有差距。<br> :客體關係論的重要假設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一但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更進一步來說:「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例如:一個過於依賴他人的人,有可能是源於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學派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與自由意志,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潛能(Pr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此學派主要的兩個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以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的自我概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馬斯洛]'''認為,能夠達到金字塔頂端自我實現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質。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肯定馬斯洛的想法,並補充了環境對於性格影響的重要性。Rogers 提出「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概念,認為性格中最核心的是「自我」的概念。並認為若能從他人(如父母、同儕等)得到無條件的關懷,則個體較可能避免自衝突,進一步達成自我實現,也就是說,達到理想我與真實我的一致。至於 Rogers 理論的缺點,則是較為空泛,缺乏具體的預測和否證性。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的最大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 [[w:行为主义|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或行為學派,美國心理學家[[w:约翰·布罗德斯·华生|華生(J.B. Watson)]]發表〈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ref>https://www.ufrgs.br/psicoeduc/chasqueweb/edu01011/behaviorist-watson.pdf</ref>,被後世認為這篇文獻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因此公認行為主義創始於一九一三年,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是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和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行為主義學派的重要學者還有蘇聯生理學家巴夫洛夫([[wikipedia:Ivan Pavlov|I.P. Pavlov]]),他發現「[[w:古典制約|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得到諾貝爾獎,並由動物的制約反射擴大研究與觀察,發現制約反射中的消弱、自動恢復、類化與辨別等學習原理,稱為制約學習,也被後世歸類為古典制約學習。後來桑代克([[wikipedia:Edward Thorndike|E.L. Thorndike]])設計貓走迷籠實驗,發現嘗試錯誤原理。 :行為主義的要點有:    :#強調科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外顯的、客觀的'''行為作主要的研究內涵;偏重實驗與觀察。    :#由外在的行為反應來了解個體:相信行為是由制約作用學習得來。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歷程。    :#'''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張[[w: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由動物或兒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應用至一般人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上重視正增強、負增強,和懲罰的應用,即強調行為在控制下的制約學習。 :#性格可能隨著時間、環境變化而有所變動 各方學者對行為主義毀譽不一。平心而論,行為主義重實驗與客觀,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趨向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僅限於外顯行為的研究,無法觀察內在心理活動,與重視認知歷程的認知心理學有異。 ===認知主義學派=== 認知主義學派又稱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其代表的理論有 *[[w:en:Albert Bandura|Albert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w:en:Social cognitive 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三元交互決定論'''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 Skinner 一樣,屬於學習論,也因此介於行為與認知主義學派之間。他認為社會、認知、性格或行為此三者會相互影響,例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很膽小(對性格的認知),就不敢去嘗試高空彈跳(行為),而不去嘗試又回過來證實了自己很膽小的性格。這也是種自我應證的預言,當別人或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自己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子。 *[[w:en:Julian Rotter|Julian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w:en:Locus of control|Locus of control]])'''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將認知傾向的歸因分成兩種型態:內控與外控,其中內控指的是將事件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外控則是歸因於他人或環境的因素。會傾向於內控或外控,是由於個人的因素或信念,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可能會傾向將事件結果解釋為無緣、有緣。此外,外控歸因的人較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思維。 *[[w:en:Walter Mischel|Mischel]] 的'''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Mischel''' 發現,同樣的個體在不同情境下不一定有一致的行為或反應,例如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在都是陌生人的場合中可能表現得少話、緊張。因此,他提出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將環境分為「強情境」與「弱情境」兩種,前者指的是該環境中的行為規範強烈,後者則是行為規範較弱。因而在強情境中,人們的行為受情境影響較大,而在弱情境中,則受性格的影響較為強烈。例如有的人在課堂上會不敢舉手發言,用字遣詞也不一定能呈現自己本來的性格;但在匿名平台上,就會頻繁發布言論,也可能出現平常不會使用的字眼。 ===神經生物學派=== 神經生物學派強調形成性格的原因,以及性格歸類的向度,其代表有 *[[w:en:Jerome Kagan|Jerome Kagan]] 的'''氣質假說(temperament hypothesis)''': :'''Kagan''' 的氣質假說認為'''依附型態'''是由先天的氣質決定,而非照顧者的風格決定。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抑制型 (inhabited child):又稱高反應型(比較容易緊張),抑制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會顯得比較拘束、逃避,或是有點不安,且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環境,總是看起來小心翼翼,有時候會害怕,比較安靜。會壓抑自己的行動。在新生兒當中,有20%是屬於這一類。 #非抑制型(uninhabited child):又稱低反應型(不容易緊張),佔總體40%,這一類的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會顯得開心,不膽小,不容易害怕,也比較愛笑。不會壓制自己的行動。 #混合型(middling child):另外的40%就屬於混合型,也就是以上兩種的綜合體。 *[[w:en:Hans Eysenck|Hans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與精神質(Psychoticism)''': #'''外向性''':受網狀系統、警醒程度影響,弱網狀系統活躍、警醒程度較高,代表個體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則較不會想進行社交活動,也就是內向性格。 #'''神經質''':受到邊緣系統、情緒影響,較為神經質的人情緒變化無常、易怒而容易緊張。 #'''精神質''':受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較為精神質的人展現出孤立、缺乏情感與同理心的性格特質。 == 榮格心理學 ==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 Carl G.Jung],1875 年 7 月 26 日~1961 年 6 月 6 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在人格結構與心理類型方面,榮格'''把[[w:原慾|原慾]]定義為「生物的普遍生命力量」''',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力量,為個人心理發展提供能源。榮格把當時發現的熱力學定律用於解釋他的原慾能量活動規律。每一個人身上的原慾是固定的,在人格的某一結構中投入的較多,在另外一個結構中的數量就會較少,例如:在意識中投入較多,潛意識就會減少,而人總是在追求這種心靈的平衡狀態。榮格又用牛頓的反作用力定律來建立他的人格概念:任何一個概念都有與之對立的另一個概念。例如:潛意識對比意識、內向對比外向、思考對比情感等等。對立的雙方建構出一個人格單元,一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就會減弱,榮格以為生活的目標就是按照熵原則,尋求這兩個人格單元之間的平衡。 以上述的想法為基礎,榮格帶頭發展出的一支新的心理學分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8%86%E6%9E%90%E5%BF%83%E7%90%86%E5%AD%A6 分析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比起佛洛依德所推崇的[[w:自然主义|自然主義]],從人的慾望進行外在行為的剖析,'''榮格更強調每個人的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抱'''負,由於這種想法具有較積極的意義,符合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因此以此理論所衍生出來的心理分析指標更加廣泛使用在各種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行和改良,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持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 大腦運作原理 === 榮格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出決定」這件事因而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其流程為:(大腦獲取信息→)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做出決定)。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需經由這四個步驟,但是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可能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在感知環節中,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的步驟多一些,而對於直覺感知則簡單帶過。大腦的基本功能受到每個人的生命能量來源不同與生活方式差異所影響,後續影響大腦做出的決定。 === 時間與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含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並切斷雜亂的連結。因此,三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便可能是成年人的兩倍。 所以,人類被強迫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讓腦部檢查上兆個連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效率,沒有被使用到的神經連結便自動斷裂。科學家通過觀察,總結出了大腦的進行判斷的方法:不斷探測各個區域受到刺激的頻率,以便決定是否斷裂這些區域的神經連結;也就是說,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將會自動斷裂。 以1970年發現的一位洛杉磯女孩[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吉妮 吉妮]為例,她在出生20個月後到13歲都被其精神情況不穩定的父親關在一個小房間並被綁在坐便椅上,且被禁止發出聲音,或與家中其他成員(吉妮的母親和哥哥)進行交談。在這長達十二年半的期間,由於幾乎沒有人跟她進行對話,跟外界隔絕,她的腦部負責語言的區域便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刺激,而導致該區域造成無法恢復地受損。當她被解救出來後,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語言訓練,仍然無法學會說話,只能像動物一樣發出聲響。此案例證實了大腦神經科學家對人類大腦初期發育的理解:過了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人的大腦結構便基本定型,之後的環境變化以及訓練很難改變大腦的構造。 此理論亦有一個方法可以進行簡單的檢驗:請各位測試自己無名指的運動能力,可以發現自小便學習小提琴的人,由於其無名指常常需要進行揉弦等動作,因此其負責此部分的神經連結便較容易被保存下來而不被切斷,所以其無名指在各種細微的操控方面的能力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有鑑於此,一般人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接受到的刺激基本上是有所不同的,儘管刺激範圍和種類可能接近,但刺激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交互疊合起來,對大腦中的連結產生的影響在於改變了神經元連結的強度,而這些神經元連結強度對我們將來獲取信息、思考模式、決策方法等面向都將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然而,榮格曾舉過一些極端的個例,比如在童年時期遭遇巨大的情感挫折,可能會使其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 ===人格理論=== *'''自我'''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榮格看來,自我就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如思維、記憶、情緒和知覺。自我構成了意識的中心,控制意識選擇或淘汰潛意識。 *'''個人潛意識'''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包括一切在個人經歷中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或者在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意識印象的那些屬於閾下知覺的東西。榮格的潛意識與佛洛伊德早期的潛意識概念相似,但他沒有把潛意識的內容都看作是罪惡和性色彩的。榮格認為潛意識中存在著一個稱為「情結」的東西,他賦予情緒色彩,更具體的說,情結會使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表現出某些情緒。榮格認為潛意識中的情結佔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從而干擾了人的正常活動和記憶,妨礙了心理的正常發展。情結被觸動時,可能會引起不尋常的表現,使人的行為失調。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最大膽、最具爭議的假設,但也是他的理論中心。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來自遠古以來的祖先經驗的儲存,記錄了從史前時代直至今日,每一世紀中不可勝數的微小變化和事件。與個人潛意識不同的是,集體潛意識對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因為它的內容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能發現。這些記錄在腦中的祖先經驗被稱為「種族記憶」、「初級記憶」或「原型」。一種原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遺傳而來的,對外界一定刺激產生反應的傾向性。每一時代中每一成員,都經歷過的經驗,均有其相對應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男人、女人等等,對每一個人都是命中註定要經歷的。這些經驗都有相應的原型,他們代代遺傳,決定個人對外界反應的傾向性,但一個人如何具體做出反應要看他的生活環境。 按照榮格的說法,集體潛意識中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總要外向顯示。當他們在意識中不能表現是,就會在夢中、幻想中以象徵形式顯露,榮格曾經從各種來源收集這方面資料,包括自己的夢和幻想、藝術品、語言、精神病的幻覺等等。 ===內向性與外向性=== 榮格是首位定義心理學中「內向性與外向性」者之一。在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個人都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榮格將這兩種心理類型以希臘神話中的[[w:阿波罗|阿波羅]]與[[w:狄俄倪索斯|戴奧尼修斯]]比較。「內向性格者」被比擬成通情達理的阿波羅,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的''',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和偶然的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其餘時間都是獨處的。他們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會感到自在,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發明、設計、編程、玩電腦等等。典型內向的人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但是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比起與別人交談,內向者更願意獨自思考。但有部份內向者也樂意同他人接觸、交往。儘管他們願意同人交談並建立人際關係,但仍然著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只適量地談及自己的事情,但樂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可以表現得相當健談。然而,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外向性格」以戴奧尼斯比擬,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雖然很多人以為外向和內向的人各自適合從事不同職業,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 == 八大心理類型 == 榮格根據自己所創立的三個維度(態度、接收訊息的方式、做出判斷的方式),將其交互配對後提出了八大類型的概念,而這八大類型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像是在下文會提到的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wikipedia:Myers–Briggs_Type_Indicator|MBTI]])[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personality-types 十六人格分類法]便是基於這八大類型所衍生的評估量表。 但十六人格分類法可被視為一種一刀兩段式的分割法,是藉由將實際狀況套合到理論而做出的分析,其實質上和星座學、血型說沒有太大的區隔,而八大類型才是真正自理論出發,去和實際情況產生聯繫,讓分析心理學成為一門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充分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彌補的完整型學科。 不過,也無法將其中一方棄之不顧。我們可以把分析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分成兩個階段,例如十六人格分類法是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第一個階段,它將我們在人群中所觀察到的繁亂龐雜的性格心理(感性認知),藉由簡單的二分法將其區分成了明確的十六種(理性認知),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下而上的方法;而八大類型便是從理性認知回歸到實踐層面的第二階段,八大類型的理論轉換成十六型人格分類法,以此將理論回歸到實際應用,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上而下的方法,而這正使得分析心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實際上,心理學的所有學科,都是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因為感性認知是人們察覺與認知客觀世界的起點,只有從感性認知發展到了理性認知,才算是完成了認知的基本任務,而理性認知又必須再回歸到感性認知,才能將認知的功能有效地實用於客觀世界,進一步促進人類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能力。以此看來,八大類型和與十六人格分類法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包含、互相滲透、辯證統一的。 ===== 八大類型簡述 ===== 榮格的人格分型屬於心理類型。他認為,人在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繫時,其心靈一般有兩種指向的態度類型,由他們對客體的特殊態度來區分。一種是指向個體內在世界,叫內向;一種是指向外部環境,叫外向。內向者的性格是安靜、富於想像的、愛思考的、退縮的、害羞的、防禦性的和對人興趣漠然;外向者則是愛交際、愛外出、坦率、隨和、樂於助人、輕信、易於適應環境。根據態度將個體分成內向和外外向後,榮格又提出4種心理功能作為標準,採用感覺/直覺和思維/情感兩個維度將個體又進一步劃分出不同類型: # '''感覺:'''用感官對客體事物作出判斷和感知反應,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指名事物存在什麼地方,但不說明他是什麼東西。 # '''直覺:'''是一種無意識過程,包含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沒有實際資料可利用時,對過去和將來的事件粗略預感和推斷,無需解釋和推論,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 # '''思維:'''指名感覺到的客體為何物,進行判斷與推理,根據自身規律中的某種方式歸結出一種概念關係,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 # '''情感:'''反映事物是否可為個體感受,決定事務對個體有何種價值,與喜歡和厭惡有關,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是基於客觀事物所形成的判斷,受到客觀價值的侷限。 其中,榮格認為感覺和直覺是對立的,思維和情感是對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這四種機能與兩種態度共同協調地活動。然而每個人都是一種機能和一種態度佔優勢,其他皆處於潛意識中。與優勢機能對立的機能最少發展,而其他兩種機能因輔助優勢機能,所以略有發展。如思維優勢者,情感會受到壓抑,或以夢、幻想等其他干擾形式表現出來。而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心理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人格的八種類型,但具有任一種類型的極端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兩種態度:外向—內向(E—I)''' 在八大類型中,最大的區分維度是態度。分為內向和外向兩類,我們稱前者為I('''I'''ntrovert),將後者稱之為E('''E'''xtrovert)。內向和外向是區分一個人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指標。 以自身為界,可以將世界分為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和自身以內的「'''自我世界'''」兩個部分,也可稱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 # 外向:外向的人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物、環境等。外向態度的人則會按照非自我的客觀角度來設想與看待內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內在的內部世界變得與外部世界更相似,他們的關注點具有廣度卻缺乏深度,這使得他們可以同時看到大範圍裡的不同信息,但缺乏個別訊息的細節。當外向態度的人在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施加於客觀世界的時候,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公正平和,符合普世價值,即使失敗也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效果,但是專一性較不足,很多時候會忽略掉問題的本質。 # 內向:內向的人則相反,較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感受等。擁有內向態度的人,往往會依照自我的主觀設想去看待外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外部世界變得與內在的自我更相似,這種人的關注模式具有深度卻缺乏廣度,在每次的觀察中,他們能夠看到各觀念所有外顯與隱含的意義,這種方法的專一性、針對性較強;但是內向態度的人也往往會因此而陷入偏執中,例如當外部的客觀世界和自我的主觀思想發生矛盾,甚至是完全違背的時候,內向態度的人便會陷入僵局,動彈不得。 雖然如上文所述,外向感覺會是表現較為熱情開朗、活潑開放者,內向為表現較為沉默寡言、內斂含蓄者,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不僅僅侷限於其外在表現,其重點應在於「內心的傾向性」,兩種類型的個體在自己所傾向的世界裡會感覺較為自在、充滿活力,而在相反的世界裡則會較為不安、疲憊。外向的人會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流過程,獲取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往外部排放,而內向的人則通過心平氣和的獨處而獲得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留存於內部。 '''感覺—直覺(S—N)''' 四種心理功能分為'''思維-情感'''和'''感覺-直覺'''兩個維度,其中感覺/直覺維度是透過「感知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感覺和直覺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S('''S'''ensing),後者稱之為N(I'''n'''tuition) 人們為了與外界世界產生互動,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著訊息,但是不同類型的人進行訊息接收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因此有了感覺型與直覺型的差別。當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此兩者的關注點不同,所依賴的訊息接收管道也不同: #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事實本身與細節''',所使用的接收管道為五官,依賴各種聽、看、聞、感覺到的實實在在、有形有據的事實和訊息。 #直覺型的人注重的則是'''事實背後所隱含的各種含義與關係''',比起五官,其更注重所謂的第六感及弦外之音,因此,對於感覺型的人來說,直覺型的人所做出的許多結論,其源頭都是空想而不實際的。 注重細節的特性,讓感覺型的人固守現實,享受現實,習慣使用既有的資料與技能,擅長記憶大量事實與材料,宛如一套百科全書,能完整地講出大量的數字、概念或是定義,而直覺型的人則喜歡有變化、突破現實,擅於解釋事實,就像是人們所說的神探,只需捕捉零星的訊息,便能分析事情的發展走向。因此,當給予這兩種人相同的任務時(像是修理電視機或是找到指定的店家),感覺型的人會習慣按照既定的原則與指引來進行,比如照著電視機所附帶的操作手冊來進行修理,或是按照地圖找到正確的行進路線,而直覺型的人則習慣大膽嘗試、跟著感覺走,比如先試著敲打一下電視機的外殼,或是直接朝著人多的方向走,其結果可能會比感覺型的人更快完成任務,但也可能因為失敗而須重新開始。簡單來說,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這是什麼」,直覺型的人則注重「這可能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同時具有這兩種特質,但其中一方會更突出而成為其人格特質,也可由此確定其人格類型。當我們在分析某人究竟更習慣使用何種感知方式了解世界的時候,該注意的是,當其做出正確決定時,其得出決定的推導是否縝密,過程是否迅速;像是對於大多數的直覺型人來說,往往在獲取訊息的同時就通過潛意識得出了結果,之後才試著透過自己既有的知識為推導過程尋求依據,因此如果某人作出決定的過程極其迅速,但所給出的理由卻無法完整詮釋,而他的決定反而常常是正確的,那麼他多半是屬於直覺型的人。 綜上所述,可知兩種感知方式各有利弊,而每個人通常只擅長其中一方,這樣的感知渠道的不全可能會造成對信息的處理產生了某部分的遺漏,因此,在利用該類型所帶來的優勢的同時,也需有意識地逐漸彌補相對的劣勢,像是感覺型的人可能會需要耗費過長的分析時間,而直覺型的人則是缺乏事實的支撐。 '''思維—情感(T—F)''' 思維-情感維度是透過「做出決策的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思維和情感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T('''T'''hinking),將後者稱之為 F('''F'''eeling) # 思維型的人注重在'''依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公正地貫徹規章制度,對事物一視同仁,也不習慣根據人情因素變通,儘管做出的決定令人不舒服也不會偏頗。 # 情感型的人常'''從自我的價值觀念出發''',變通地執行規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認定是對的決策,比較關注決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情緒影響且較顧及人情。 思維和情感間的區分是三個維度中最困難的。常常有人會將思維和情感理解為理性和感性,但必須要釐清的是:這裡所指的「做出決策的方式」並非是指思考方式,因此'''思維型的人未必就很理性,而情感型的人也不一定都很感性'''。實際上,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會進行理性思考,只是在作決定或下結論時的主要依據不一樣,因此,兩者雖然有類似的地方,容易被混淆,但在本質上卻大相徑庭。有鑑於此,判斷此維度的方法應是觀察評估對象在說某句話或是做某個動作的時候,是否習慣於忽略對方的感受(並不是指該行為是否有傷害到對方,而是有沒有設想到對方對此舉動的可能反應與感受),若該對象習慣體諒他人感受,喜歡和諧的人際關係,則其很可能就是情感型的人,反之則可能為思維型。 '''榮格的八大心理類型與 MBTI''' MBTI 除了榮格理論中的 E-I、S-N、T-F 維度外,還多了判斷-感知(J-P)之分。判斷型(J,Judging)傾向於以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感知型(P,Perceiving)則傾向於以非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始終開放選擇機會,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的功能動力學===== 在一般的 MBTI 分類中,會依上述四個向度中較傾向使用的「偏好(preference)」進行分類,例如:INTJ、ESFP 等。而這些偏好的相互作用產生功能(function),也會隨著生命的發展而有不相同強度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功能會在生命的初期就表現,第二個功能約在青少年期,第三個在中年,第四個常常不被注意,也被認為跟潛意識相關。具體來說決定類型的功能排序方法如下: #若第四個偏好是 J,那第三個偏好就是外向的,第二個偏好內向;若是 P,則第二個偏好外向,第三個內向。 #第一個偏好(E/I)決定第二和第三個功能何者是主要的。若是外向(E),則外向功能是主要功能,另一個為次要;若是內向(I)則反之。 #第三個功能是第二個的相反,偏好和內外向皆相反(例如:Ti-->Fe)。 #最後一個功能就會是主要功能的相反,方法同理於第三個。 以下是八種類型的功能: # 思維外向型(Te):按固定規則行事,客觀而冷靜;積極思考問題;武斷,感情受到壓抑。 # 情感外向型(Fe):極易動感情,尊重權威和傳統;尋求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外向型(Se):尋求享樂,無憂無慮,社會適應性強;不斷追求新異感覺經驗,或許好吃,對藝術品感興趣;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外向型(Ne):做決定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憑預感;不能長時間地堅持同一觀點,好改變主意;富於創造性,對自己許多潛意識的東西了解很多;感覺受到壓抑。 # 思維內向型(Ti):強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實際判斷力,社會適應性差;智利高,忽視日常實際生活;情感受到壓抑。 # 情感內向型(Fi):安靜、有思想、感覺過敏;令人難以理解;對別人的意見和情感漠不關心;無情緒流露;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內向型(Si):是情境決定性的人,被動、安靜、藝術性強;不關心人類的事業,只顧身旁剛放生的東西;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內向型(Ni):偏執而喜歡做白日夢,觀點新穎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為人理解,但不為此煩惱;以內部經驗指導生活;感覺受到壓抑。 這八個類型的代表著人們關於生命、自我世界、外部世界等的世界觀或者態度,此套價值體系不管何時何地都在所有人身上都在起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而正因其影響並非作用於表象,大多數人對他們自己的偏見渾然不覺,因此,透過以上八大類型認識自我是一個不失偏頗的評估。每個類型分別為數個 MBTI 分類的主導、輔助、第三、第四功能(下方表格指以此八大類型為其功能的 MBTI 分類),其與 MBTI 的關係如下(其對應關係的功能將在 MBTI 的章節另行說明,其中,X 代表任一種 S/N 或 T/F): {|class="wikitable" |+ 各類型的內容以及其與 MBTI 的關係 ! 類型 !! 別稱 !! 主導功能 !! 輔助功能 !! 第三功能 !! 第四功能 !! 思想特點 |- | 思維外向型(Te)||外傾思考||EXTJ||IXTJ||EXFP||IXFP||以「客觀」的資料為依據、以外界訊息激發自己的思維過程,像是科學家便屬於思維外向型,他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發現自然規律,建立各種科學理論的系統。對人待己都採用相同的標準,與人相處、分別善惡、區分美醜⋯⋯等,都以這個基準優先。此外,他們不但自己遵守模式,也希望別人效仿,因為他們深信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能帶來幸福,且非知性的不合理方式是錯誤的。 |- | 情感外向型(Fe)||外傾情感||EXFJ||IXFJ||EXTP||IXTP||會壓抑思維,而使情感則外露,試圖讓情感符合於客觀的情境和一般價值,因此不太考慮他人的性格特點,而是考慮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等方面,會用普世價值綁架個人的價值觀,即使這個普世價值可能是違背人性的,也會嚴格按照這樣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但是如果順著其角度來看,便會發現其實際上愛好交際並尋求與外界和諧,以及為了團體和大局而展現出的堅強、無私甚至犧牲的一面。 |- | 感覺外向型(Se)||外傾感覺||ESXP||ISXP||ENXJ||INXJ||頭腦清晰,傾向於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但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喜歡尋求享樂,追求刺激,其行為特徵包括享樂、虛榮、淺薄、狂妄等等,因此,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很難轉變用主觀思想度量客觀世界的習慣。一般而言,這種人不太重視道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道德,只是不願意受到道德的束縛,寧可過自由奔放的日子。 |- | 直覺外向型(Ne)||外傾直覺||ENXP||INXP||ESXJ||ISXJ||會嘗試從客觀世界中發掘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透過對外向直覺來引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不斷地尋求新的可能性,因此其行動易變且複雜,難以揣測出其下一步可能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其對於各種尚未成熟但有發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並且不斷追求客觀事物的新奇性,因此他會不斷地發掘新興事物,然後很快失去興趣,繼而轉向下一個目標。這類型的人容易成為新事業的創立者,但不能堅持到底,不過這衝動的魯莽行動卻往往會帶來成功。這類的人生活原則,既非知性,也不是感性,完全依照自己的直覺,因此一般的道德、法律、宗教並非不願意遵守,實是原本就不在其行動規範之中,所以不難理解此種人(如:商人、企業家、政治家⋯⋯)常被視為是不道德、冷酷、目中無人的。 |- | 思維內向型(Ti)||內傾思考||IXTP||EXTP||IXFJ||EXFJ||情感壓抑,行為特徵包括冷漠、剛愎、自傲、固執、驕傲等,除了處理外界信息外,還鑽研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對思想觀念本身感興趣,因而容易陷入對於對稱、平衡與和諧的結構的追求,並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只注重內在結構和邏輯的嚴密,而忽視了理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人的推導與理論也完全無法影響其內心的架構。事實上,此類型的人因為不太擅長社交而遭到誤解,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對於自身理念有著一份執著的勇氣。一般來說,當他們在自己事業領域中會遇到強勁的對手,免不了苦戰一場,論實力未必輸人,但是一旦涉及感情,就會變得不平衡而與人交惡,最後遭眾人孤立,失去了朋友,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 | 情感內向型(Fi)||內傾情感||IXFP||EXFP||IXTJ||EXTJ||典型的特徵是能自由表達個人情感和內在自我,以及保持自身人格特立獨行。其情感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深藏在內心,彷彿待在一個玻璃箱中,任何人都無法進入其內心世界,任何外界的撼動都無法干擾。其自我主觀感覺、一言一行都是出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判斷,遵從自身的道德標準,因此對普世價值有著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將其視為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自戀者。 |- | 感覺內向型(Si)||內傾感覺||ISXJ||ESXJ||INXP||ENXP||習慣遠離外部客觀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之中,像是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情感外向型的人所接收的訊息來自外部世界,是客觀對象的直接反映;感覺內向型的人的知覺則是深受自己心理狀態的影響,彷彿從自己的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對他們來說,由於外界的事物所觸發的感覺,遠比外界的事物的本身來的重要,而且也不想把自己想法讓周圍的人理解與認同,滿足於封閉的自我空間中,也怡然自得。 |- | 直覺內向型(Ni)||內傾直覺||INXJ||ENXJ||ISXP||ESXP||企圖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他們不關心外界事物,行為往往脫離實際,思想上慣於幻想,觀點新穎,一般人難以理解,因此常常帶給他人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如果以直覺內向作為主導功能的人沒有傑出的能力為支撐,往往會被世人斥之為瘋狂或者愚蠢,但如果能配合上其他卓越的能力素質,便會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會發揮出 1+1>2 的效果。 |} =====對於 MBTI 的批評===== 儘管 MBTI 在現今相當的熱門,MBTI 測驗本身受到批評與質疑。 #提出 MBTI 理論的 Isabel Myers 以及她的母親 Katherine Brigg 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心理學專業教育,也非高學歷的心理學專家,兩人只是業餘的心理學愛好者,導致諸多心理學學者對 MBTI 多持批評與質疑。 #將人們以二分法來區分本身是不明智的,從 MBTI 大多是實驗中所得出的結果,幾乎是以「雙駝峰」,也就是人們在上述四個向度中(EI、SN、TF、JP)呈現兩極化的極端分布。然而,從數據來看,人類的性格特徵大致分布在鐘形曲線上,而不是在兩個駝峰。換言之,大多數人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 MBTI 中以分類(type)來敘述一個人的性格只會在四個向度都和大多數人有顯著差異時才會有有效的預測性。 #MBTI 的理論中,常敘述到性格源自於不同偏好間的交互影響(即上文中的功能動力學) #回顧研究中也指出,四個向度中,只有第一個向度(E--I)能夠有效的被測出來,其他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個功能,卻難以有效的被測定。 #缺乏客觀性。其學說完全仰賴參與者之自我評估,代表社會期望等因素會影響其準確度。這應該不限於 MBTI 而是所有的自評性量表都有類似的問題。 #缺乏清楚的定義。MBTI 描述與多項人格測驗類似,包含任何人都會同意的模稜兩可之陳述。這導致任何分類的個性都能夠解釋所有人格,類似於算命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7%B4%8D%E5%A7%86%E6%95%88%E6%87%89 巴拿姆效應](Barnum Effect)。然而也有相反觀點認為各MBTI類型之描述都很獨特且準確闡釋其意義。 #各向度互相不獨立:JP 和 SN 的組合往往呈正相關 #低信度(Reliability),過去實驗指出,許多測試者(39-78%)在前後五個禮拜間,測出不同的結果。 #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對人之性格做歸類,即屬不合理。理論上同一維度之兩極性格互斥,統計上結果應顯示雙峰分佈,然而實際結果則顯示為常態分佈。舉內外向為例,其應類似一由內向與外向在兩端的光譜,而人們散落在光譜上的任一處,有無數種內外向的程度,方為合理。 #性格偏好與職業之關聯性:並無科學證據顯示何種特定性格的人適合從事何種職業。然MBTI評估結果常有某種類型適合從事何種職業之敘述。 =====榮格的人格發展觀===== 對於佛洛伊德而言,人格發展的各個階段在其理論體系相當的重要。但是,以榮格而言,發展階段問題主要是以里必多的指向來確定。榮格理論的里必多,不像佛洛伊德指涉的不是性,而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它在不同階段消耗在不同活動。榮格認為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期。 #兒童期(出生到青春期):此時其前半段,里必多主要用於學習各項必要的技能,例如:走路、說話;過了此一階段,兒童的里必多會花在與性較相關的事務上,並在青春期達到巔峰。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青春期-約 40 歲):此階段的里必多只向學習職業技能、結婚、扶養孩子等移動。此時期有精力充沛、衝動、有激情和外向的傾向。 #中年期(Middle Age,40 歲至生命結束):為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人在這個階段從活躍旺盛、外向的人逐漸轉變成更有哲學、有智慧的人。與其他階段不同,這時期的人關心知識以及生活上的意義。由於這階段的人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宗教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有吸引力。 有關研究表明,25 歲以後,伴隨著對於人生的反思,個體完善自我性格的傾向會更明確。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心理分析論裡最特殊的一點是潛意識的概念。由於潛意識無法被人意識,因此潛意識訊息的來源便是夢。佛洛依德認為在研究夢時,應要將夢的顯像與夢的隱義區分,分別加以分析。榮格卻認為不然。榮格認為夢並無顯像隱義之分。夢的內容就是它顯現給人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包含古代人類象徵與神話的片段。而夢的功能是補償精神中被忽視的部分。例如:如果一個人的暗影沒有機會表現,那麼它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因此,這個人的夢會出現許多妖魔鬼怪,或是許多不道德的衝動。因此,分析夢的內容可以透露一個人被壓抑的部分。 ===現象學理論=== 現象學理論([https://dictionary.apa.org/phenomenological-theory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強調個體對周遭世界的主觀經驗''',是一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E4%BA%BA%E6%9C%AC%E4%B8%BB%E7%BE%A9&title=Special:%E6%90%9C%E7%B4%A2&profile=advanced&fulltext=1&ns0=1 人本主義](Humanistic)的性格理論。它強調人對各種事物的經驗對人本身做決定的影響。同時,現象學派也強調人的非生物性動機。雖然人有生理上的欲求,但是現象學派學者認為決定生活是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要件,更重要的是'''人關於自我成長等較高層的動機'''。對應於佛洛伊德的自我論來講,現象學派更注重單純來自自我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認為本我對自我的影響較低。 下文介紹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中心論以及需求階層論。 '''一、個人中心論''' 個人中心論由羅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Rogers Carl R. Rogers])提出。他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他認為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我們所觀察、經驗到的世界,內在的心理需求會形塑一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詮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事實上世界是個人私有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在這個現象場中以「自己」、「我」等概念組成的「自我」概念最為重要, 自我觀念的形成,是個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後,所得經驗的綜合結果。羅傑認為人不只會對當下的自己進行思考,也會為自我將來發展的可能進行思考,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實際我(actual self)''':「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和'''理想我(ideal self)''':「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很接近時,可以達到'''協調(congruence)''',生活會平靜且快樂。而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差距大時,會有'''不協調(incongruence)'''的感覺,產生焦慮感。在此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自我實現」,羅傑認為人最基本的性格發展歷程乃是個人不斷邁向成長的過程,人與環境互動後會產生經驗,我們會對這些經驗進行評價,能讓我們達到目標的經驗會產生正評價,反之則為負評價,而人們會不斷朝正評價的經驗邁進,以達成目標。 普遍上來說,人們會在自我及自我實現中不斷的調整尋求平衡,但是,部分人卻會在做自己和平日的經驗下產生矛盾。羅傑認為這和孩提時代的教養有關係。小孩在發展的過程需要父母極大的正向關懷,如果父母只在小孩表現出特定行為時才表現出關心的話,小孩很可能便不能做他自己原本會做的事,而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以迎合父母。這樣子正向關懷與自我實現的衝突,會讓小孩不自主的扭曲自我的某些面向。 '''二、[[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階層論]]''' 由馬斯洛([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Maslow Abraham H. Maslow])'''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導致很容易被壓抑,不再有那種有力、清晰的內在命令具體地、精確地指示人們在什麼時間、地點、如何、和誰、去做什麼。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馬斯洛假設他們以層次形式分佈,即「金字塔型」構成所謂的'''馬斯洛金字塔'''。 馬斯洛將人們行為的動機分為兩大類、分布於不同層次。第一類位於底部的層次比上層的需要更強烈、更有力,與動物意義上的「本能」類似,是生物性的需求,比如飢餓、口渴、性的需求;第二類位於上層則是人類特有,是心理上的需求,包括他人的尊重、情緒與歸屬感。一般而言,人們尋求方法滿足下層金字塔的需要後,才會去追求上層的金字塔的滿足。 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是性善或中性,若要真正了解性格為何物的話,不能像佛洛伊德一樣,只從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裡去探求,這樣容易造成負面的偏差。相反的,馬斯洛認為應該觀察高功能的自我實現者(如:林肯、愛因斯坦、羅斯福總統夫人、德雷莎修女、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他們的性格心靈發展更完整,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潛能重要的資訊。 馬斯洛金字塔總共有五層,由下層到上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缩略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求'''與有機體生存有直接關'''係,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包括飲食、性、排泄、睡眠。生理需求若不能有'''最低限度的滿足''',就會完全地支配這個人的活動。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雖然重要,應予以關注,但心理學過分強調了生理需求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br>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類需求要容易滿足,關鍵在於滿足他們之後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並不一定要認為在個體從第一層次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應付第二層次需求以前,必須滿足第一層次中的所有需要。只要生命'''不為飢餓所控制''',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在應付了生理需求後,安全需求變成了具支配力的動機了。這類需求有:住宅、工作、秩序、安全感。處於這一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兒童需要有依靠和確定的生活常規。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有利。 '''3.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在前兩類需求已滿足的前提下,個人開始接受交往需求的驅使。馬斯洛反對關於愛和情是性本能昇華的觀點,他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兩人之間的'''健康親密的關係''',即彼此的關心、尊重、信任。可見性和愛並不是同義。人類需要愛,這類需求不能滿足時,便會感到孤獨、空虛。在現代發達的民主社會中,人口快速流動,傳統團體瓦解、家庭破裂、兩代之間的隔閡,不斷地都市化等等,都使人們之間更加陌生、疏遠。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在愛與歸屬需求的上面便是尊重需求,這類需求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別人對自己的重視''',相應地產生了威信、認可、地位等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尊''',與此相應的是適應、升任、信心等等情感。這兩類情感都來自個人從事於有益於社會的活動。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結果,健康的自尊來自別人對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聲、地位、吹噓諂媚。 '''5.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馬斯洛(1965)本人認為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滿,並達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終的真實自我。又在1970 年時進一步解釋自我實現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視為是一個人成為越來越獨特的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自我實現位於需求層次的頂端,能夠達到他的人便被稱為追求自我實現的人,這類的人為數不多。 健康的人已經充分的滿足了他們對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需求,他們主要就被自我實現的願望推動著。自我實現被定義為潛能、能力、天資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是使命的完成,是個人本身內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認可,是朝向個人自身統一、完整、協同的一種不斷的傾向,簡而言之,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達到個人潛能的最高上限。 但在 1955 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Clelland David C.McClelland])對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質疑。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核心概念為自我實現,而大衛·麥克利蘭認為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源自於生理層面的(先天性),亦有關於社會層面(後天性)。 大衛·麥克利蘭認為就人們各種需求而言,以單一角度歸納所有人共同的標準是困難的。因為人們的需求隨著各層面(社會、文化、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可能朝向不同標準的自我實現發展。當拘泥於個人的內在意識、價值及自我省思時,馬斯洛理論將有所偏頗(忽視社會對人所造成的影響)。麥克利蘭與此提出成就動機理論,又稱三種需要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ed_theory Three Needs Theory]),他認為要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就必須滿足其渴望,包含以下三種著重於社會層面的需求:  1.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以達到理想的成功、將目標領域做到最優秀,對任務有著強烈的勝任感,且會透過縝密的分析和計畫完成個人任務。  2. '''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希望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且彼此合作,不追求競爭性的環境,以建立良好的人際為需求。  3.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可要求、控制他人、使人聽從,並達到不受他人影響之需求。有權力需要的人喜歡追求亮眼的表現和地位,他們不像是有成就需要的人只為了個人 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實質地位和權力。<br> '''超自我實現''':此為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個理論。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的短暫「'''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且通常都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一股「忘我」的體驗。) '''三、[[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參考:[[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正向心理學]]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界研究太注重人心靈裡的脆落點,這在分析人類性格上容易造成負面的偏誤。心理學除了在瞭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及幫助精神病人之外,應該也有培養人才和使人邁向更幸福的生活的任務。因此,正向心理學家'''主張應該多注意人正面的力量'''。 美德,佘禮門([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Seligman Martin E. Seligman])是一位著名正向心理學家,他和其他的正向心理學家將人的正向力量,也就是人的美德,分為六大類:智慧(wisdom)、勇氣(courage)、愛(love)、正義(justice)、謙抑(temperance,如:寬恕)與超越(transcendence,如:美感)。這六大美德具備跨文化與跨時間認同的特點,構成人類正向經驗的核心。在這些美德中,可以再細分為24個強項([[wikipedia:Character_Strengths_and_Virtues|strengths]])。 每個人的強項不一樣。佘禮門指出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強項時,並時常將強項運用於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人際關係等,就會更容易處於心流狀態、且擁有好的生活(a good life)。當我們進一步將強項運用於服務他人時,可以擁有有意義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而這更是難能可貴的。擁有好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且影響程度很大。 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太注重負向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而忽略了正向情緒。這些正向情緒對性格的影響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正向心理學家符翠笙([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Fredrickson Barbara L. Fedrickson])提出弘博育成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主張正向情緒會擴展人類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例如:對一件新事物感興趣的正向反應可以使人去探索新的事物。 正向心理學家席臣靡赫伊([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haly_Csikszentmihalyi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psychology) Mental Flow])的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極度專注的投入某一件事物時,忘記了時間的流動,而沉浸在事物中。它可描述為:「當我涉入時,事情自然就發生了,我只是順流而進,感覺既興奮又平靜。我只希望它可以持續下去,不是為了獎勵,而是為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這樣的情況可以給與人很大的正向情緒,忘記憂愁與煩惱。 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許多因素可能有助於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例如,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更廣泛的網絡的社會聯繫;俱樂部或社會組織的會員資格;體育鍛煉和冥想練習。靈性也可以被認為是導致幸福感增加的一個因素。靈性實踐和宗教奉獻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的一個主題,作為增加幸福感的另一個可能來源和積極心理學的附加部分。[7] 幸福感可能會隨著財務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當沒有進一步的收益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後,幸福感可能會趨於平穩甚至下降。[8] {| class="wikitable" |+ 現象學理論 |- ! !! 緣起 !! 說明 |- | '''個人中心論''' || 羅傑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 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 |- | '''需求階層論''' || 馬斯洛「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 || 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 '''[[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 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 ==現代理論差異== === 特質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it_theory trait theories]) === 特質論者探討性格的方法和現象學派、心理學派不同,特質論主張'''科學的核心特徵即是測量'''。他們發展出客觀程度與可靠程度勘與物理測量比擬的心理測驗,'''偏向量化心理學'''。當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獨特組合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為個人獨特性的來源。並且這些特質之間會互相連接,決定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並統合個人對多樣化刺激的反應,使得行為產生連貫性。這代表特質可當成中介變項,使得當事人對多種刺激產生一致型態的反應,並成為構成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基本單元。 「特質」具有一致性與歧異性。'''一致性''',代表著這組特質可以廣泛的形容一個人在多樣化情境下的反應,但並不表示這個人在每個情境下的表現都一定是如特質所描述的。一致性所要強調的意涵是一個具有該特質的人具有表現該特質的傾向(disposition)。'''人的每一項特質是一條連續的光譜(spectrum),並非非黑即白'''。具有心理病態的人們只是在特質的光譜中占據了極端的位置,而且由於人的行為是由各種特質互相影響而產生,因此在分析心理病態的成因時應該要將各種特質考慮進去,而非單看單一某種特質。 比如,假設一個人具有社交逃避的特質,那麼他在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中或許人際互動的表現上是逃避的,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有比較活潑外向的時候。'''歧異性''',代表著這項特質是在人群中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有些人有這樣的特質,而有些人沒有。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該概念與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狀態是相對短暫的傾向。 上述所提的特質和習慣、態度之間的差異如下: #特質和習慣的差異:特質比習慣更一般化,一項「特質」可能會產生很多「習慣」,習慣指涉的是'''具體的行為'''。例如:愛乾淨的特質可讓人養成刷牙,勤洗臉勤洗手、打掃房間的習慣。 #特質和態度的差異:特質的一般性大於態度。一個對不同人、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態度或是應對方式,因此態度指涉的事務比較'''專一化'''。一種特質可能會產生多種態度,反之,一種態度可能是受多種特質影響。例如,一個人如果有外向的特質的話,他可能會對陌生人、新奇事物、動物都能夠享受,面對這些事務實的態度也比較開放。另外,態度通常涉及評價,也就是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某些東西。但是,特質是指向所有行為和認知,其中不包含評價。 ====奧波特的理論==== 特質論心理學家高爾頓・奧波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rdon_Allport Gordan W. Allport])提出人的三種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主要分類方式為根據其對人類各種行為影響的概括度區分。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人所有的行為都可追溯到的某種行為傾向,在個人特質結構中有著主導力,可影響此人的各種行為,如:公益、權力、財富、成就、虐待狂、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等。例如:當人們想到[[w: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時,腦中便會出現一個同理心滿滿的慈善者。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一個人性格的核心特徵。如:誠實、悲觀、有毅力、熱心助人等。通常一個人的特質只有5-10 種之內。 # '''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個人'''暫時性'''的性格表現,往往在特殊場合才會出現,為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穩定的內在行為傾向。如:對食物、服裝的偏好。 奧波特認為'''特質是一種實存於個體之內的事物''',除了應對刺激產生行為,也可以主動產生行為,奧波特感興趣的在於如何透過這三種特質的組合,他認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是根據一種層次結構組成:最頂層是一個人的首要特質;接著下面是一些中心特質,可呈現日常生活中聚焦的重點;最下面則由許多零散的次要特質組成,其中每一種次要特質又由少數的特殊刺激所產生。由不同元素組成的個人特質層次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他認為「人格結構」才是決定個人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奧波特認為完善的人格結構並非人一出生即達成而是經過許多的歲月讓人漸漸完成內在特質的統一與行為模式,因此奧波特提出了一套自身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為八期: {| class="wikitable" |- ! 年齡 !! 描述 |- | 0~1 歲 || 透過經驗上的感覺而知道「我」的存在(sense of bodily me)。 |- | 1~2 歲 || 出現了自我同一性(sense of self-identity)的感覺。小孩意識到自身在不同的環境,自己還是同樣的一個人。由於這時孩子有了名字,因此小孩意識到自身是連續的人,而產生自身連續性的概念。 |- | 2~3 歲 || 開始有自尊(sense of self esteem)的表現和驕傲的情緒。 |- | 3~4 歲 || 開始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周遭使用的事物,產生所有格的概念,了解甚麼是「我的」,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擴展(sense of self extension)。 |- | 4~6 歲 || 產生道德是非觀念,了解甚麼是對錯。因此小孩開始會區分自己那些部分是好的,那些部分是壞的,形成[[w:自我意像|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 |- | 7~12 歲 || 開始以邏輯思維,思考自身周遭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可以理性的解決問題(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 |- | 12~18 歲 || 追求自我的統一(emergence of propriate striving),關心自身的未來,並開始認識更廣大的生活。 |- | 成年期 || 自我充分認識自身的時期(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了解自身的個性,目標,使自我一致化,並統合自我。 |} 奧波特也提出了'''機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行為並不是習慣的堆積,或是由過去便可以決定的。人的動機涉及複查的認知歷程,這些認知歷程的元素屬於人的特質。關於機能自主概念的部分,重點如下: # 必須承認動機的現實性。 # 幾類動機可以同時存在。要解釋一項行為時往往要用很多動機解釋,用一種動機解釋是不足的。 # 必須承認人的認知過程對於動機形成的重要性。不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處世哲學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動機。 # 每個人的動機模式是不同的。 ====亨利·墨瑞的理論==== 雖然許多的特質論者都反對精神分析論對於人格的解釋,不過亨利·墨瑞([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urray Henry A. Murray])卻並非如此之輩,這導源於他年輕時與精神分析論獨有的一段際遇,在事業的早期,墨瑞曾與榮格有許多的互動,這些接觸使得墨瑞的論點裡帶有一部份精神分析論的色彩,例如他對潛意識的看法等。在人格心理學的領域當中,墨瑞最主要的貢獻,便是他的主題統覺測驗([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matic_apperception_tes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主題統覺測驗是一種投射測驗,測量個體的意識和思考無法觸及的地方,這又是墨瑞帶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另一個證明,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讀者們或可細心留意墨瑞學說的這些特點。 墨瑞認為,人格的基本因素便是需求,這或可跟馬斯洛的理論體系——[[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層次理論]]對照,不過與之不同的是,墨瑞在 1983 年提出的人格理論所言的需求並'''不包含生因性的需求'''(viscerogenic needs),例如:個體對於食物、水、空氣的需求,相反地,墨瑞的需求指的是'''心因性的需求'''(psychogenic needs),墨瑞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特定行為的潛能或是預備狀態(potentiality or readiness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under certain given circumstances)」,他認為這些需求跟人類潛藏在腦中的潛意識有關,經過整理,墨瑞找到了二十種人類的心因性需求: {| class="wikitable" |+ !需求 !描述 |- |貶抑 |投降、服從並受罰、道歉、懺悔、賠罪、自貶、自虐。 |- |成就 |克服困難、運用權力、盡可能完善而迅速地為某些困難的事奮鬥 |- |親和 |建立友誼與關聯性。歡迎、參與,並與他人共同生活。與他人合作並進行社交性談話。去愛、去加入團體。 |- |攻擊 |襲擊並傷害他人。謀殺、蔑視、譴責、指控,或者惡意地嘲弄他人。嚴厲的懲罰。虐待狂。 |- |自主 |抗拒他人的影響或強制。在新環境眾蔑視權力或尋求自由。為獨立而奮鬥。 |- |逃避譴責 |抑制反社會以及違反傳統的衝動,以避免譴責、排斥或懲罰。行為檢點並遵守法律。 |- |反作用 |以一再抗爭及回敬的方式驕傲地拒絕承認失敗。選擇最艱難的工作。以行動保衛自己的尊嚴。 |- |防衛 |保衛自己免於譴責或蔑視。證明本身行為的正當性。提供辯駁、解釋、藉口。拒絕被探索。 |- |順從 |推崇並願意追隨同盟中地位較高之他人。與領導者合作。樂於侍奉。 |- |支配 |影響獲控制他人。說服、禁制、指揮。領導並指導。限制。組織一個團體的行為。 |- |表現 |吸引他人的注意。刺激、娛樂、招惹、震撼、感動他人。自我戲劇化。 |- |避害 |避免痛苦、生理傷害、疾病,以及死亡。逃離危險情境。採取預警方法。 |- |避辱 |避免失敗、慚愧、羞辱、嘲笑。避免從事某些超過本身能力的事情。隱瞞缺陷。 |- |照護 |支持、協助、保護無助的他人。表達同情。對孩子發揮母性。 |- |秩序 |安排、組織,並將物品放置整齊。整齊、清潔、極度地精確。 |- |玩樂 |放鬆、取悅自己、尋求變化和歡樂。尋歡、玩遊戲。笑鬧、玩笑、享樂。避免嚴肅緊張。 |- |拒絕 |冷落、忽略,或排斥另一人。保持疏離與中立冷漠。差別待遇。 |- |感覺 |尋求並享受感官效果。 |- |性 |建立並促進情慾關係。從事性行為。 |- |求助 |尋求協助、保護、同情。大聲呼救。祈求憐憫。黏著親愛的父母。依賴。 |- |瞭解 |分析經驗、抽象化、區辨概念、定義關係、整合概念。 |} 這些需求可能相互調和,也可能相互衝突,在墨瑞的理論當中,每個個體都有其需求的階層,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對於親朋好友的關愛有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親和」這項需求在其階層上就會佔據比較高的位置。然而,假設他現在正在被後天的生物化學期末考追殺,但是已經考完期末的朋友舉辦了個年末派對,而他卻不敢放下共筆而拼命苦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同樣在他的需求階層上,「成就」這項需求是比「親和」和「玩樂」的需求高的;相反地,如果他當晚忍受不了乏味的分子生物學而急速驅車前往參加狂歡派對,我們就能得知對於這個人來說,成就相對的沒有那麼重要。 墨瑞理論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對某項事物的需求到底高不高,並不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將這些需求放在心中階層的哪個位置'''。然而單有一個需求階層並不足以解釋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當中的作為的,這必須取決於與環境當中誘因的互動。例如,如果上面的第一個例子當中的主角後天要面對的只是普通物理實驗的隨堂小考,雖然他的成就需求大於玩樂需求,可是他仍然會去參加狂歡派對,甚至喝的不醉不歸。有鑑於單純需求階層的侷限性,墨瑞又在其理論中加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壓力(press)。 墨瑞對於壓力的定義為「環境當中與個體的需求互動,並進一步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比較特別的是,墨瑞把壓力又分成了兩種:真實環境當中的壓力(A 型壓力,alpha press)以及知覺當中的壓力(B 型壓力,beta press)。例如同樣在上面的例子當中,生物化學期末考便是這位學生所面臨的 A 型壓力,因此認命埋頭讀書;然而,如果這位學生實際上誤把生物化學的隨堂小考聽成期末考而埋頭苦幹,那麼他面對的就是所謂的 B 型壓力,因為在過往的環境中,他的知覺給了他關於後天考試的錯誤印象,實際上的壓力並不會那麼大,也因此他的其他需求和壓力就被這種莫名其妙的 B 型壓力給蓋了過去。的確,就行為的預測而言,B 型壓力對於行為的影響遠遠大於 A 型壓力,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取決於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認知,而非生活周遭的事物本身,因為人類總是感性的,墨瑞的理論相當清楚的反映出了這點。 墨瑞的理論體系被他自己稱之為「個人學(personology)」,除了主題統覺測驗之外,還有許多跟人格有關的研究,特別是上述的各類心因性需求,往往成了心理學後輩的研究題目,墨瑞的許多學生都在對其提出的人類的各項渴望進行測試,特別是當中的權力需求、親和需求、成就需求成為了最被廣泛研究的題目。 ====艾森克的生物學特徵理論==== 艾森克([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Eysenck Hans J. Eysenck])強調了人格的生物學基礎。他的研究聚焦在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上:'''內向-外向維度'''與'''情緒性—穩定性維度'''。 # '''外向性(內向-外向)''':外向的人擅長交際、性格奔放,享受社交活動並且喜歡刺激、挑戰與改變;內向的人安靜、保守並且享受單獨。 # '''神經質(情緒性-穩定性)''':在這個維度中,極端一點的人會表現出情緒化、煩躁不安、憂慮、焦慮和其他消極情緒等特質;對立面則是平靜、放鬆而且情緒穩定。 # '''精神質(倔強性-行為)''':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若個體表現出明顯的精神質,則易導致行為異常。在精神質項目上得高分,有表現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 根據艾森克的說法,人格可以用一個人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位置來描述。例如,內向但是穩定的人很可能是受控而且可靠的;然而,內向而且情緒化的人很可能是古板和焦慮的。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看起來與特定行為有關。例如,大學生的精神狀況、神經質與外向程度已經被證明與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以及他們在網路上揭露自己的程度有關。 艾森克認為我們在個體中看到的人格特徵的變化可以追溯到遺傳層面的生物差異。這些生物學差異造成了每個人的生理刺激水平以及對壓力和其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的差異。例如,那些遺傳到生理刺激水平低於標準的神經系統的人會尋求興奮、變化和社交活動來增加他們的生理刺激,因此造就了他們外向的性格。相反地,生理刺激水平高於標準,也就是常常「過度興奮」的人會傾向避免尋求刺激來將生理刺激降低到正常水準。簡單來說,他們會是內向的。而那些傾向於穩定性一端的人擁有對壓力相對不敏感的神經系統,而那些傾向於情緒性一端的人會擁有對壓力做出更強烈反應的神經系統。 '''個性層次模型'''<br> 艾森克不僅採用特質的概念,而且還採用了類型學的觀點。在心理學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試圖把特質論和類型論統一起來,他們認為,個性類型是由特質之間必要的聯繫所構成。艾森克則認為特質是觀察到的個體的行為傾向的集合體,類型是觀察到的特質的集合體。他把人格類型看作某些特質的組織。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特質和類型關係上,艾森克解決得相當出色。他在對個性進行廣泛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 艾森克採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為了發現為數最少的獨立因素或獨立變量,這些因素能對心理特徵進行描述和分類),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將人的行為分為: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四個水平(類型是上位概念,特質是下位概念,在特質之下又有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而這四個水平可以與四個因素互相對應: {| class="wikitable" |- ! 水平 !! 說明 !! 因素 !! 說明 |- | '''類型水平<br>(type level)''' || 這是通過對觀察一些不同特質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普遍因素<br>(general factors)''' || 這些因素對所有的試驗都是共有的 |- | '''特質水平<br>(trait level)''' || 這是對觀察一些不同的習慣反應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群因素<br>(group factors)''' || 這些因素在某些試驗中有,在另一些試驗中並不出現 |- | '''習慣性反應水平<br>(habitual response level)''' || 這是同樣情景中個體以相似方式反應 || '''特殊因素<br>(specific factors)''' || 在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因素 |- | '''特殊性反應水平<br>(Specific response level)''' || 這是個體在一次實驗性試驗時的反應或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個別反應 || '''誤差因素<br>(error factors)''' || 只有在某一偶然機會才出現的因素 |} ====格雷的強化敏感性理論==== 格雷([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Alan_Gray Jeffrey Gray])同意艾森克針對人格兩個基本維度的看法,但是格雷對生物學如何構成性格基礎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因此提出強化敏感性理論。 強化敏感性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_sensitivity_theory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倡導人們在內向-外向和情緒-穩定性維度上的分布差異源自於影響人們對不同類型事件敏感程度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行為方法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和'''逃跑或不動系統'''(flight-freeze system)。 # '''行為方法系統''':影響人們對獎勵的敏感性以及他們尋求這些獎勵的動機。也被稱為「go」系統,因為它負責一個人的衝動和不受控程度。 # '''逃跑或不動系統''':影響人們對懲罰的敏感程度,也被稱為一個「stop」系統,掌管一個人的恐懼或隱忍。 格雷認為外向者擁有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而內向者恰恰相反,他們對獎勵相對不敏感,但對懲罰具有高度敏感性。與情緒穩定的人相比,情緒不穩定的人對獎勵和懲罰敏感很多。有一項研究以這兩套系統的個體差異去預測各種登山者在嘗試攀登喜馬拉雅山時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研究發現對獎勵的反應比較大以及比較少在攀爬前焦慮(前述的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的人更有可能登頂。 雖然仍有人批評格雷的理論,但是它現在比艾森克的理論更被廣泛地接受。此現象主要是因為格雷的理論受到更多數據的支持,也似乎更符合腦神經科學家所了解的腦結構和神經遞質的運作方式。 ====雷蒙德·卡特爾([[w:en:Raymond Cattell|Raymond Cattel]])的十六種性格因素論([[w:en:16PF Questionnaire|16PF Questionnaire]])==== 此派別的研究方法是受到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決定思考模式)影響,根據基本詞彙假說,以因素分析法將各種對於性格的形容詞進行分類,最後分成十六類,分析並比較不同文化的語言系統,得知各文化的人格向度是否類似。 從1940年代開始,雷蒙德·卡特爾使用了多種技術,包括應用於英語特質詞典的新的公因子分析統計技術,以闡明正常人格領域內的主要基礎維度。這種方法以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矩陣為起點,試圖揭示人格的潛在來源特徵。雷蒙德·卡特爾發現,人格結構是分層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層級特徵。在小學階段,雷蒙德·卡特爾度量16個主要性狀結構,在中學階段具有大五級次要特徵的一種形式。這些較高級別的因素來自對16個主要因素本身進行16 x 16互相關矩陣的因素分析。 十六個人格因子問卷在初級和二級「全局」特徵上得分,從而允許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特徵進行多層次描述。這些性狀維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可以在下面找到。雷蒙德·卡特爾還發現了人格組織的第三個層次,它僅包含兩個總體因素。 正常人格特質結構的測量是卡特爾人際心理變量綜合理論的組成部分,涵蓋了認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質,異常(心理病理)人格特質,動態動機特質,情緒狀態和短暫情緒狀態的個體差異。 在他的行為規範/預測方程式中都考慮在內。16PF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和方言,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使用。 === 情境論([[wikipedia:Situationism_(psychology)|Situationist view]]) === *人的行為除了受特質影響之外,個體存在的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更重要。 *羅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an_Rotter Julian Rotter])認為行為不是僅僅依賴外在刺激就會產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刺激對個體的意義,並且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即人們以何種程度相信自己在未來特定行為中可以獲取多少報酬。Rotter 相信,只有同時了解對於報仇的期待(expectancy)和報酬的價值(reward value)這兩方面的資料時,才能開始預測並瞭解人們的行為。Rotter 同時也注重個體對環境的知覺,在 1966 年時界定出一個「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維度。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分為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還有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認為自己能控制大部分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而外控則認為環境與外來因素控制自己大部分的行為和行為結果。 === 社會認知論 === 最近的心理學在性格領域的研究中,出現許多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的爭議(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特質論因過度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屢遭批評。在此爭論之下,社會認知論透過分析人們解釋世界的思考歷程,探究在不同情境下,個人特質對於個人行為是否仍具重要性。過去特質論過於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遭受現代心理學家的質疑,其中以[[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w:en:Albert_Bandura|Albert Bandura]])與[[w:en:沃尔特·米歇尔|沃爾特·米歇爾]]([[w:en:Walter_Mischel|Walter Mischel]])為首。Bandura 認為各種特質構念無法完全有效預測個體行為;Mischel 則是在回顧研究後發現,人們的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有所變異,此種不一致性反映出某種人類基本能力能區辨不同情境差異,並根據在差異情況中的回饋來調整自身行動。而後他便將其研究結果發表於《性格與衡鑑》(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1968)。 社會認知論強調三個觀點: # 強調社會情境的重要性,包含家庭、人際互動、社會與文化情境,社會情境中多重雙向的互動形塑人們的性格。 # 探究自我調節的議題,認為人們是行為的主動者,透過為自己設立目標、調節情緒、節制行為,影響自我性格的塑造。 # 不同於行為學派的制約、增強原則,社會認知論認為即便在沒有獎賞的情境下,人們亦可以進行學習、觀察等複雜行為。 *班篤若([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Bandura Albert Bandura])在性格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探究自我表現能力信念的思考歷程,即「我是自己的代理人」。Bandura 認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力/性格的信念,會決定該人所處的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會強化原有的信念。像是認為自己懶惰無能而躺在床上,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了自己的信念。此理論中,認為人對自己的信念會受到社會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認知(Cognitive factors)、性格與行為(Behavior)這三種因素影響。人在做任何事情時會有個人的目標,自我評價等,這些自我評價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自我目標,自我評價,及個人心理狀態的評估就是自我效能。Bandura 認為,人類既不是全然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也不全然受環境影響。個體並非單方向的由環境影響,個體也可以主動的影響環境,他提出了三項重要的概念來闡述之。 # 社會學習理論途徑:強調的是行為與人格塑造中認知歷程的獲得和維持。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的「仿效歷程(modeling)」,即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學習到複雜的行為模式。利用過往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經驗,預見自己未來行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仿效和一般的模仿(initiation)並不相同。模仿世人精確地複製單純的動作的過程。仿效則是指人藉由觀察去學習其他人行為背後的準則而非特定的行為反應,這些準則在未來各體的行為是具有指導的作用。然而,仿效和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認同,是指個體對於某一行為準則有內化的過程,而仿效則沒有。) # 自我調節:Bandura 認為大部分的動機皆是由認知所引發的,其預期結果並實現的能力。其強調人是主動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動的反應者,因每個人所設定的目標不同,並發展出各自的期望、標準及評估的機制,使人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走向,而非受制於環境與命運。 # [[w:相互決定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 主張「'''個體內在特徵、外顯行為和身處情境'''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相互決定論主張,個體的行為結果是由受情境影響,而情境又間接地影響了個體的內在特質。換言之,人們可以透過自身行為營造出正向環境,且若目標達成,外在成功會連帶改變內在的信念認知、情緒與感受。 舉例:當個人對自己能力 / 性格的信念會決定所處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他自己的信念。舉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太好(情境因素),所以產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或認為即使去上課也沒用的想法(認知層面),然後又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所以決定不去上課(具體行為),又因為沒有去上課而考得更不好,產生此一負面循環,同時因為常常不去上課的行為,使周遭他人有了自己是個懶惰的人,於是又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影響。 補充: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濫觴於巴夫洛夫的制約反應實驗,認為人是否採取某種行為皆是受過去經驗裡做該行為的結果影響。因此,人的學習必須直接從經驗得來。相反的,Bandura 提出人可經由觀察來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直接學習。學習的對象可以是簡單的,如觀察他人如何操作某項儀器,也可以是複雜的,例如孩子從大人的對話反映中學習如何人際應對。 *米歇爾則接續交互決定論,提出「'''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其發現同一個個體(外向)在不同情境下並不會產生一致的行為(多話),其中取決於情境的強弱(規範性的高低)。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詳細說明個體內在心智如何運作,並對身處情境發生交互作用,繼而衍伸後續的外顯行為,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當某個個體處於某個情境中時,該情境就會激活某些相互聯繫的單元,彼此之間又發生特定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針對不同情境所產生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米歇爾也正是個體間的差異,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讓自己產生不同行為模式的獨特心理表象,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個體又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情緒。例如同樣看到街上走過的老人,有人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會想像自己老了的樣子。此理論可整理為以下三項概念: # 個體認知及情感成分相互串連,形成複雜的心智系統。 # 社會情境的不同面向會激發新制系統中吧同的任之與情感成份。 # 「內在心智系統」與「外在情境線索」會形成獨特的相互關係,人的行為反應會隨著不同去調整和改變。 === 互動論([[wikipedia:Interactionism|Interactionist view]]) === 人本身的特質與情境共同影響思想和行為,內在特質確實存在,但其表現受到環境的左右。不論是特質或情境,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所以學者開始同時考慮兩種因素,特別是互動取向(Interactionist approach)論者,其中心觀點為特質之間或者特質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必須視個體所處的情境而定。互動論者融合了特質論和情境論,互動論者相信人們只有在同時考慮性格和情境兩者才能預測人們的行為。 === 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emotional_selectivity_theory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在過去的時代,由於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心理學界主要的研究對象會放在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上。然而,由於二十世紀以降生醫藥學的發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逐漸拉長。現今,活到七八十歲的人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性格發展便成為一個新興的重要議題。為了解釋不同年齡層的行為差異,心理學家卡汀生([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a_L._Carstensen Laura L. Cartenson])提出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基本想法是人會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意識到不同的機會與限制,進而形成當時的行為動機。以二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由於知道未來的生命還相當漫長,因此會把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未來的長期目標,例如技巧或是能力,以便在未來幾十年的光陰中使用。相反的,對於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來說,由於意識到自己未來的生命已經不長,因此不會把時間投注在長期的目標,而會投注在能夠短時間內得到正面情緒回饋的互動上。這些活動像是跟老朋友相聚談天,或是跟親人團聚等等。這樣的理論受到了研究結果的支持(Cartenson & Fredrickson,1998)。 ===性格的生物基礎=== * '''行為系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 go/ approach system):與外向性有關,對酬賞敏感,產生正向感覺與趨近行為,此系統敏感容易衝動,導致藥物濫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 stop/avoidance system):與神經質有關,受威脅性刺激激發,引起焦慮與行為抑制。此系統敏感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 :上述兩個系統與生理有相關,如內向與外向的人在玩牌賭贏或賭輸時會有不同的腦波(EEG)模式,而 EEG 顯示腦部左側前葉與 BAS 較有關係,右側前葉則與 BIS 較有關係。在嬰兒期間右前葉的活性較高者四歲時會顯得較抑制,對新鮮刺激較少注意,同時成長後見到新鮮的刺激有較高的杏仁核活動(恐懼)。相對的左側前葉活性較高者則對新鮮刺激注意較多。 * '''Eysenck 三大性格向度的神經基礎''': #內向/外向性-大腦皮質的激發(arousal):內向者生來具有較高的激發水平(level of arousal),對刺激較敏感,所經驗到的感受較強。 #神經質-自律神經系統:高神經質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性較高且迅速,當危險消失時仍無法馬上減輕其活動量。 #精神病-內分泌:對自己行為缺乏控制或是不能學會抑制某些反應的能力。這與遺傳有關,也與腦中某些神經傳導素缺乏(如 5-HT)有關。自主神經系統低反應性對刺激不敏感,容易鋌而走險而不自知,可預測其犯罪傾向。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體液說]''': :體液說中則將人分為'''多血質'''(具有過多的血液,充滿活力和動力)、'''膽汁質'''(具有過多的黃膽汁,容易激怒)、'''抑鬱質'''(具有過多的黑膽汁,通常表現為憂鬱和悲哀)、'''黏液質'''(具有過多的黏液,使人遲緩或者懶惰),然而體液說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任何實驗得以驗證之。 :而現今,則有很多人依據血型做性格分析,如 A 血型者(喜歡在牆邊)、B 血型者(喜歡在中間)、C 血型者(喜歡走來走去)、AB 血型者(喜歡在角落)就如同現代版的體液說,雖然眾說紛紜,卻也都沒有很穩固的科學根據。 :相關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CK02sUTVI 日本小朋友/幼兒的血型實驗]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气质的体型说 Sheldon 體型説]''': :Sheldon 將體型由瘦到胖分為三種類型: #外胚型(Ectomorph):思維退縮。 #中胚型(Mesomorph):好動、侵犯。 #內胚型(Endomorph):快樂、喜好社交。 :這樣的說法與我們說的「心寬體胖」相符,並且我們也能觀察到小狗會比大狗更神經質,但此說法並無可靠科學依據。 :*'''希思卡特公式(Heath–Carter formula)''' ::此公式是由 Barbara Honeyman Heath 和 Lindsay Carter 藉由應用 Sheldon 的概念發明的。此公式計算每個人三種類型的七分制評分,0 代表毫無相關,7 代表相關性極強。 ::計算 ectomorphy 的時候需要:身高(height)、體重(mass)。 ::計算 mesomorphy 的時候需要:肱骨寬度(humerus breadth)、股骨寬度(femur breadth)、上臂周長(upper arm girth)、最大小腿周長(max calf girth)、身高(height)。 ::計算 endomorphy 的時候需要:三頭肌皮褶(tricep skinfold)、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脊柱上皮褶(supraspinal skinfold)、身高(height)。 ::*''Ectomorphy '':計算 {{link-en|Ponderal Index|corpulence index}}: <math>\text{PI}=\frac{\text{height}[cm]}{(\text{mass}[kg])^{1/3}}</math> ::: If <math>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732 * PI) - 28.58</math> ::: If <math>39.65 < 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463 * PI) - 17.615</math> ::: If <math>PI < 39.65</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5</math> ::*<math>\begin{align}\text{Mesomorphy} &=(0.858 * \text{humerus breadth}[cm]) \\ &+ (0.601 * \text{femur breadth}[cm]) \\ &+ (0.188 * \text{upper arm girth}[cm]) \\ &+ (0.161 * \text{max calf girth}[cm]) \\ &- (0.131 * \text{height}[cm]) \\ &+ 4.5 \end{align} </math> ::*<math>\text{Endomorphy} = -0.7182 + 0.145x - 0.00068x^2 + 0.0000014x^3</math> :::where:<math>x = (\text{tricep skinfold}[mm] + \text{subscapular skinfold}[mm] + \text{supraspinal skinfold}[mm]) * (\frac{170.18}{\text{height}[cm]})</math> ==性格與社會發展==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他們的睡眠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新生兒很容易入睡,有的新生兒需要照顧者安撫才能入睡。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新生兒的「氣質」 (temperament),亦即個性,可以從嬰兒的活動水準、對新奇事物的反應和易怒程度等面向來區分<ref>Rothbart & Bates, 1998</ref>。 ===氣質=== 氣質為具有生物基礎的行為傾向,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性格與氣質的差異在於氣質是純描述的,但性格有理論意義,前者為表象而後者為深層結構。 '''1. 氣質傾向''' :Buss & Plomin(1996)<ref>Buss & Plomin(1996)</ref>等人根據遺傳分析提出四種氣質傾向: :(1)'''社會性'''(Sociability):指個人偏好與他人在一起的程度。 :(2)'''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激發的程度,包括沮喪、恐懼或憤怒等三種情緒成分,'''具遺傳性'''。 :(3)'''活動性'''(Activity):個人所展現的體能活力和速度。 :(4)'''衝動性'''(Impulsitivity):個人傾向於立即快速地回應刺激,並且不顧行為後果。 :Buss 等人的研究指出,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舉例來說,兒童時期展現高度社交傾向的人,長大後仍喜歡結交新朋友;小時候活潑好動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活力充沛。同時,他們也從雙胞胎研究中發現,同卵雙胞胎在這些氣質向度的相似性,比異卵雙胞胎來的高。 :除了上述的性格和氣質向度外,神經科學則從大腦運作方式與神經傳遞物質探討生物條件對性格的影響。舉例來說,大腦中的[[w:杏仁核|杏仁核]]對於負面情緒的學習和反應特別重要;而神經傳導物中的[[w:血清素|血清素]]也與心情、易怒、衝動有關,血清素分泌較少時較容易產生憂鬱或暴力衝動。 '''2. 行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 :1980 年代 Jerome Kag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rome_Kagan]根據實驗將兒童的氣質分為'''抑制型'''(inhibited)和'''非抑制型'''(uninhibited)兩類,用以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雖然是觀察結果,但亦有證據顯示其於生物學之基礎,像是[[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之活化、[[w:杏仁核|杏仁核]]活性增加等。Kagan的研究顯示此氣質對於未來精神病的影響,包含有較高比例出現社交恐懼、[[w:焦虑症|多重焦慮]]診斷。 ::(1)抑制型兒童:在面臨陌生環境的最初時間內,兒童若表現出'''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 ::(2)非抑制型兒童:若兒童在最初的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於交際或主動接近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 ::(3)混合型兒童:也有部分兒童是屬於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體。 '''3. 明顯的氣質''' ::(1)'''害羞'''(Shyness and inhibition):Kagan 認為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如:腎上腺[[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較高。這些孩子長大後較不願意過度暴露於外界或社會刺激中,杏仁核對陌生臉孔反應較為強烈。但後天環境(社會文化)或父母的對待足以改變這一特性。 ::(2)'''尋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高危險工作者身上。尋求刺激的男生與單胺類氧化脢([[w:單胺氧化酶|單胺氧化酶]] MAOB, monoamine oxidase-B)過低。這個酵素用來分解單胺類,暗示其單胺類傳導素分泌後不易被分解。 {| class="wikitable" |- ! !! 類型 !! 說明 |- | 氣質傾向 || 社會性、情緒性、活動性、衝動性 || 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 | 行為抑制 || 抑制型、非抑制型、混和型 || 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 |- | 明顯的氣質 || 害羞、尋求刺激 || 害羞: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 尋求刺激: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身上。 |} === 早期社會行為 === :剛出生的嬰兒微笑是嘴角揚起、牽動眼周肌肉等肌肉的反射性動作,但此卻會鼓勵照顧者持續與嬰兒互動。大約三四個月大時,嬰兒開始出現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此時的笑已具社會意義,嬰兒看著熟悉者的臉孔或聽到他們發出的聲音時會微笑,並且不會對陌生人有明顯的負面情緒。然而在大約六個月大時,許多嬰兒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比例大約在八個月到一歲之間大幅增加。嬰兒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的反應,這種情況在十四到十八個月大間達到高峰,等兒童到三歲時,當父母短暫離開幾分鐘,他們大多數都可以自在地和其他兒童、成人相處。影響「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記憶能力的增長 :嬰兒在六個月大之後逐漸能夠記住事件,因而害怕事件的變化。因此,陌生人焦慮的出現是因偵測到不尋常的刺激。當兒童的認知能力增長,了解到陌生人沒有危險性,恐懼心理就會降低。此外,記憶能力的提升也和分離焦慮有關:當嬰兒記得幾分鐘之前照顧者還在眼前,進而注意到照顧者目前不在身旁,因此產生不安。若記憶能力更進一步發展,兒童可以預期照顧者短暫分離之後一定會回來,並降低分離焦慮。 二、自主獨立性的發展 :一歲的嬰兒相當依賴成人提供的照顧,但是兩歲的兒童可以自己拿玩具,也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兒童對照顧者的要求逐漸降低,因此照顧者短暫離開就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活動。 === [[w:依附理論|依附關係]] === :'''依附'''(attachment)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的相處型態,幼兒因為和高依附對象在一起時很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心地探索陌生的環境。佛洛伊德曾假設依附的產生原因是因為依附對象是提供食物的來源,然而這個假說被後續的'''[[w:哈里·哈洛|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研究給推翻,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設置了一隻鐵絲身與木頭的鐵絲猴媽媽,在其身上接上奶瓶,能夠提供小猴奶水;同時,科學家也放了一隻絨布做的、但不提供奶水的絨布猴媽媽在旁邊。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小猴會在肚子餓時到鐵絲猴媽媽處喝奶水,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窩在絨布猴媽媽身邊,若遇到危險(實驗者放入的張牙舞爪的怪物)時,小猴子的恐懼感會因為擁抱絨布猴媽媽而緩和,也比較願意探索原本不敢靠近的怪物。並且,即使絨布猴媽媽會噴出強勁氣流或冰冷的水柱,甚至伸出鐵釘刺傷小猴,小猴依然會在驚嚇跳開之後回到絨布猴的懷抱中尋求撫慰,而非就此轉向鐵絲猴。由此可知,相較於給予食物的鐵絲猴媽媽,小猴更願意也更喜歡具溫柔觸感的絨布猴媽媽,也就推翻了因為「提供食物」而產生依附的假說了。 :依附理論的概念最早由約翰·鮑比([[w:John Bowlby|John Bowlby]])提出,他提及與一群犯罪少年的訪談內容,這些少年除了喜歡偷東西,對於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際互動也非常冷漠,經過訪談後,他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大多與母親分開,甚至被遺棄,他也因此提出了依附理論的雛型: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o)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了解到依附關係的來源後,科學家進一步分類各種依附型態,瑪麗·愛因斯沃斯([[w: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為約翰•鮑比的學生,她在烏干達和美國間觀察親子的互動方式,進而發展出評量嬰兒依附型態的實驗程序──「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科學家以照顧者和兒童分離、重聚時兩者的互動來區分依附型態。 {| class="wikitable" |+陌生情境程序的段落 |1.照顧者和孩子進入房間,照顧者把嬰兒放在地板上,周圍有玩具圍繞,然後自己坐在房間的另一邊。 |- |2.女性陌生人進入房間,安靜坐下一分鐘後,嘗試跟嬰兒一起玩玩具。 |- |3.照顧者悄悄離開房間,如果嬰兒不難過,陌生人重新安靜坐著;若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4.照顧者回到房間,參與嬰兒的遊戲,此時陌生人悄悄溜出房間。 |- |5.照顧者再度離開房間,留下嬰兒單獨在房間裡。 |- |6.陌生人回到房間,如果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7.照顧者回到房間,陌生人溜出房間。 |} 愛因斯沃斯以上述的實驗結果把嬰兒的依附型態區分為兩種類型,安全性依附與焦慮性依附,而焦慮性依附又可以分成三種次類型,分別是逃避型、衝突型、迷失型: *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此類的嬰兒在研究結果中佔大多數。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嬰兒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例如索要抱抱),而且這類型的嬰兒也比較容易被陌生人安撫。安全依附有助於嬰兒的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於親本分離並且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 「'''焦慮性的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對於照顧者的離開或回來都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但是,如果他們出現苦惱的反應,陌生人和照顧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安撫他們。這類型的嬰兒對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通常為主要照顧者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 「'''焦慮性的衝突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類型嬰兒在照顧者離開時會非常的沮喪,但是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嬰兒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變得十分矛盾。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例如吵著想要媽媽抱,但當媽媽真的抱起他們時,又扭動身體要下來)。此類的嬰兒不容易被陌生人安撫,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 「'''焦慮性的迷失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嬰兒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但常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例如,重聚時會接近照顧者,但真的被抱起時並不會看著她,而且安撫之後又會突然大哭。嬰兒通常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嬰兒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根據對60名新生兒在一周歲前的追蹤調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歲前的階段性發展理論。根據該理論[8],在新生兒剛出生的第一個周年裡,依附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0 到 6周,小兒的笑與哭並不針對特定的人物。 #非選擇性依附(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6周 到 7個月、開始注意不同的人物。 #選擇性依附(specific attachment):7個月 到 11個月、對某一個人物強烈的依附。對一些其他人物的明顯依附也時常伴隨。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被認為基本正確,但是學術界對這個理論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質疑和反對: #學者們對得出這一理論的實驗方法提出了質疑。由於對60名新生兒的追從調查中,部分新生兒的行為表現是有他們的父母自行記錄的,學者們認為這些父母可能在長期的記錄中會出現誤報或草率記錄的現象,導致調查數據不準確。 #一些學者們認為所謂的「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 新生兒並非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具體任務的存在。一些學者們認為即使是非常年輕的新生兒也具有對特定人物的反應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論文中展示了兩周歲的新生兒可以辨別他們母親臉型和聲音的能力。 ===基因與性格的關係=== 長年以來人們相信父母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且某些研究結果支持性格本身具有可遺傳性,例如:關於撫養與親生的研究就在探討性格是否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實驗發現,母親/父親與親生子女的性格相關性分別為 0.15 與 0.2,遠高於撫養子女的 0.01 與 0.08,可以用來證明性格的先天遺傳特性。還有像是 1989 年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B0%BC%E8%8B%8F%E8%BE%BE%E5%8F%8C%E5%AD%90%E5%AE%B6%E5%BA%AD%E7%A0%94%E7%A9%B6 明尼蘇達雙子家庭研究]。在探討基因與性格的關係時,可藉由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生長環境的異同來分析,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性格比異卵雙胞胎更接近。 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顯示基因的效果會受到後天經驗的調節,環境不僅與基因互動影響當世代表現,也會對基因有所選擇,也就是環境推動了演化。其運作的機制是:在不涉及核苷酸序列改變的前提下,功能性相關的染色體改變。此種染色體改變的機制包括「DNA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和「組織蛋白修飾 (histone modification) 」等,這樣的調控機制皆能在不影響DNA序列的前提下,造成基因表達的不同。另外,藉由抑制蛋白結合在DNA的沉默基因區域,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這些表觀遺傳學上的變化,也就是表觀遺傳現象,可能可以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保留下來,並可能持續遺傳好幾代,而這些變化都僅僅是在非基因因素的層次上,導致生物體基因表達的不同。 ===性格的演化與變異=== 一個世紀以來,[[w:Charles Darwin|Darwin]](1859)<ref>[[w: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ref>演化理論在生物學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近代演化心理學則源自於 [[w:E. O. Wilson|Wilson]](1975)<ref>[[w: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ref>的社會生物學研究。[[w:社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和日後的[[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設是:在演化過程中,提高有機體生存及繁衍子代機會的行為經過天擇被保留,並成為人類性格的面向。 許多演化心理學研究都集中在擇偶議題上,擇偶涉及同性之間的競爭。由於男性與女性的功能不同,因此擇偶標準也有差異。女性擇偶時傾向於優先考量男性是否具有能穩定地提供情感與經濟資源的性格特徵與經濟條件,此一傾向見諸於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對象未來擁有穩定的工作或賺錢的能力(如學歷),以及比男性更偏好對象具有嚴謹自律性(特別是努力工作、認真負責、可倚賴性等三項特徵)、成熟穩重與積極剛毅的性格特性。女性此種擇偶偏好,顯然有利於其成功地養育後代。另一方面,男性無論是長期擇偶抑或短期擇交,皆比女性更重視對象的年輕貌美,也比女性更會認為多偶的優點可滿足性慾,男性的此種偏好模式顯然也有利於繁衍更多的後代。因此,兩性的擇偶偏好差異可謂符合親職投資說的預測。在吸引異性方面,男性認為對女性展現才能、經濟資源及正面性格特徵等方式較為有效,而女性大抵也偏好此種男性,顯示異性間的性擇可能促成同性間的擇偶競爭。本研究的發現雖然與美國相關研究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但我國女性可能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而更強烈偏好認真負責、可以倚賴的男性。 演化論者還提出其他有爭議的說法,他們根據擇偶偏好的差異性,主張性關係忠誠和嫉妒來源應當存在性別差異。由於男性的擇偶需求較為頻繁,使他們比女性更容易出軌,也更關心伴侶是否忠實,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投資於他人的後代。這代表男性較可能背叛自己的伴侶,並且在遭到背叛時表現較強烈的嫉妒,且當男性激烈競爭伴侶時可能會導致暴力,例如 Wilson 和 Daly(1985)<ref>Wilson, M., & Daly, M. (1985). Competitiveness, risk taking, and violence: The young male syndrome. Ethology & Sociobiology, 6(1), 59–73.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5)90041-X</ref>發現男性的親密暴力或加害人殺害其伴侶通常跟性忌妒與男性所有權相關。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看來相當冷酷,因為物種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有助於適應,而且影響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原因都在基因之中,上述論點降低積極改變的可能性。演化關乎改變,演化論者首先強調:當環境改變時,有機體唯有適應改變才有可能生存並繁衍後代,其演化造成的改變速度比我們所期待的更緩慢。 #對演化取向的評價 #有些批評者指出,演化心理學為當今不公平的社會狀況提供辯護,倘若女生在經濟和政治權力上低於男性,是因為物種演化適應的結果;倘若男性毆妻或是外遇,都是基因的影響造成的;假設某些種族在社會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和財富,這是因為其行為經過天擇而保留,或是其基因較為優異。演化論者也受到科學社群的批評,他們指出,演化心理學的假說無法進行驗證,演化心理學以繁衍策略來解釋某些現象,但其實研究者通常都能找到其他解釋,例如性格特質的性別差異可能出於體型或力氣有別。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己本身存在的體驗,這種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由態度、性格、價值觀等組成,可以藉由經驗、反思、他人的反饋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雖然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皆認為其是個體對自己的主觀知覺及判斷,包含生理狀態、人格、態度、社會角色、過去經驗等認知。人在幼兒時期就會產生辨識自我的基本能力,而在之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五種主要途徑 # 反映評價:也叫做反射性評價,是從他人得到關於自己的信息,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 社會比較:個體會以自己的能力、成就等與他人做對比,但得出的結論很容易受到比較對象影響,如「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 # 自我知覺:是個體實踐活動的反映,自己取得的成果會成為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的特質,使之成為評價的標準 # 客觀標準:以社會上客觀的標準作為比較依據,但個體的內在、抽象的特色與能力難以評斷 # 內省:被認為是認識自我較可靠的方式,以自己個人的想法作為評斷標準,充滿主觀意識 如果用口紅在十八個月大的兒童額頭劃一個紅圈圈,然後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會想要用手擦掉前額上的記號<ref>Gallup,1998</ref>。這個「紅點」測試能檢視兒童是否已經能辨識「自我」,理解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不過,在十八個月大之前,兒童看到鏡子裡前額有紅點的小孩時,不會用手去摸自己前額的紅點,而是去碰觸鏡子裡「另一位兒童」前額的記號。這個測試為[[w:鏡子測試|鏡子測試]]。兒童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涵蓋了自我的不同層面,包含情緒的感受和存在的連續性(「昨日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兒童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雖然和他人有相似的興趣,但是也保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喜好。自我概念衍生關於自我的幾個不同面向。 ===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例如:「我不被愛」、「我值得」,以及情緒狀態,例如:勝利、絕望、驕傲和羞恥。 在兒童能辨識自我之後,經由和其他個體的互動,就會產生自我的價值,也就是產生自尊。自尊的發展,從學前到青春期呈現不同的面貌,評估自尊的向度也愈來愈多。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這種極端正向的自尊促進年幼的兒童適應環境,幫助他們在面對頻繁的失敗時,能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低年級的兒童'''通常也具有較高的正向自尊,但是不像學齡前兒童那樣誇大。當他們無法完成作業時,會感到挫折<ref>Lewis et al. 1992</ref>,但這樣的失敗並不會明顯改變自尊。 '''中高年級的兒童'''(大約八到十二歲),開始利用「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ref>Frey & Ruble, 1990</ref>。例如,注意到自己的桌球技巧不及隊友,所以認為自己不能像隊友一樣成為優秀的桌球選手;但身邊的朋友不少,顯示自己的人緣不差。學齡兒童能區分自己在不同領域的自尊,同時開始運用特質歸因。以上述例子而言,該學童可能會認為自己未來不會是運動健將,但會有不錯的人際關係。 '''青春期'''時期,「社會比較」成為建立自尊的主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之後的結果,因此相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且同伴的評價會比自我的評價更有影響力。與兒童相較,青少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故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尊心與家長師生的關聯''' 我們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則有助於我們培養自尊。如果我們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傳統上把積極、主動、勇敢、情緒經歷短暫、甚至是攻擊性強等特質視為高自尊,與以上相反的特質則直接歸類為低自尊。但這樣的歸類方式事實上十分武斷,可能只適用於某些社會發展狀態,例如像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間戰亂不斷的社會環境。也可以說,當時對人類心理狀態的研究只能從過去人類的行為歸納,社會發展到現今,這些歸納出來的理論往往已經不合用。 當今不論是心理學還是企業管理界,一般仍相信'''自尊與社會化、人際間的活躍度有關'''。高自尊的人會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且能從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而低自尊的人無法信任社會和群體,因而無法融入群體當中,演變出離群索居,甚至是暴力傾向。 自尊又分成外在和內在兩部分。外在自尊是指在與人相處時,能主動的和人互動、建立關係,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內在自尊指個人如何看待或對待自己,會決定對自己好壞的評價和信心的程度。一個自我肯定的人,對外能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能對自己採肯定的態度,而形成正向的自我意象或概念。 自尊與我們心理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自尊乃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堅信某些價值觀和原則,即使遇到反對,也準備捍衛它們,感到足夠安全,可以根據經驗修改它們。 #能夠按照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行事,相信自己的判斷,當別人不喜歡他們的選擇時不會感到內疚。 #不要浪費時間過度擔心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要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從過去學習並計劃未來,但盡情投入地活在當下。 #完全相信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失敗和困難之後不會猶豫。他們在需要時向他人尋求幫助。 #認為自己在尊嚴上與他人平等,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時接受某些才能、個人聲望或經濟地位的差異。 #了解他們對他人來說是一個有趣且有價值的人,至少對與他們有友誼的人來說是這樣。 #抵制操縱,只有在看起來合適和方便的情況下才與他人合作。 #承認並接受不同的內在感受和驅動力,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在他們選擇時才會向他人展示這些驅動力。 #能夠享受各式各樣的活動。 #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很敏感,尊重普遍接受的社會規則,不主張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繁榮的權利或願望。 #當挑戰出現時,可以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並表達不滿,而不會貶低自己或他人。 ==生命不同時期的性格發展觀點==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人格發展論(亦稱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邊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並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同時也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源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過程。 ====人格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人格發展論以五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 '''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 '''發展任務(development task)''':人生的發展任務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任務的失敗,導致下個階段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下個階段任務不可能完成。 # '''心理社會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 '''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 '''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 class="wikitable"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 ===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定義'''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意指童年到成年之間的時期,生理上大約從十二歲到十八歲。 在此時期,發展屬於個人的認同,進而影響成人期的發展。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兒童期後到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為青年期。 '''影響青少年時期性格發展的因素''' #身體發展:身體上的發展會因為早晚問題、體型胖瘦、高矮,造成個體心理不平衡,影響人格發展。此階段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會與同儕做比較,以致於只要自己何別人的身體上有不同之 處就會引發自卑或妒忌的心理,甚至用不適當的方法想和別人一樣。 #成熟速度:早熟的青少年較自信和獨立,少有叛逆傾向,社交方面表現較好;而晚熟的青少年則較為消極,依賴性強,對父母的反抗傾向亦強。 #心智能力:心智能力高的青少年除了學習能力強、處理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也較能適應新環境,發展健全的人格。 #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經驗塑造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在性格上的不同。例如: 童年時家庭的不和諧氣氛,小時候常被施予暴力行為的孩子,長大後的負面情緒 就較多、並且缺乏自信。 #同儕團體:青少年時期的少年想擺脫父母而獨立自主,反抗意識也特別強盛,少年無法接受父母或師長強迫要接受的傳統觀念或價值觀,進而想獲取同儕間的任同,且易受同儕之間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如新聞媒體的事件、人物,常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影響青少年的 人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和社會發展特徵''' 在情緒辨識上,相對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而且這個情緒處理歷程的發展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w:纹状体|紋狀體(Striatum)]])運作有關<ref>Blakemore & Robbins. 2012</ref>。青少年生理變化的時機,也就是早熟或晚熟都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早熟的男孩比起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十二歲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而且對自己的外貌和體格更加滿意,但是早熟的男孩較缺乏自我控制,他們有較高的機率會抽菸、喝酒和使用成癮藥物<ref>Williams & Dunlop, 1999</ref>。相反地,晚熟的男孩在十二歲時比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的發展較為健康<ref>Petersen, 1989</ref>。早熟對於女孩的影響和男孩不同,早熟的女孩比較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並且對自己的外觀比較不滿意<ref>Caspi & Moffitt, 1991</ref>。 一般觀念認為青春期中,子女和家長的關係較緊張,研究確實支持這一印象<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青春期時,親子間的爭執增加而親密程度減退<ref>Larson & Richards, 1991</ref>。然而,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如果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並且堅持清楚的原則,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但是,若家長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的教養方式,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ref>Baumrind, 1980</ref>。 ===老年期的性格發展=== 過去十年間,許多研究開始探討晚年的性格運作,由於老年伴隨著各種身心狀況改變,因此一開始研究預設老年人的心理經驗主要是負面的。但研究結果顯示在自尊,心理幸福感.......等客觀的量表上,老年人的情況並不比年輕人來的差,表現出相當的心理「韌性」。因此他們多半能承受老年所伴隨的生活困難、疾病等,維持相當堅強的自我信念及個人幸福感。於是德國心理學家[[wikipedia:Paul_Baltes|巴提士(Paul Baltes)]]提出「擇適補償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簡稱 SOC 模型)指出:「發展的本質涉及失去或交換,當從某生活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人們會失去某些心理特質,也會獲得新的心理特質。」因此,依照巴提士的模型,可推斷老年人雖不能再工作、劇烈運動等,但在其選擇的生活領域裡,藉由將精力投注在少數重要的生活面向上,可以補償身體或認知上的衰退,維持幸福感。<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進入高齡階段,人的生理活動逐步衰退,社會角色也開始轉變,面臨自我概念的重新定義。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性格特點,到了老年則被低沉、緩慢、沉默、冷淡的性格取代。這是因為人老了,身體多病和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身體十分健康、生活條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者生活雖有變化卻能夠良好地適應,則性格通常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由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統整」相對於「絕望」是老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統整是將過去的感受與現實狀況加以整理,並對結果感到滿意。老年人如果能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時能獲得較好的適應,反之,如果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為自己虛度一生,則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感受。 ===卡汀生的社會情緒性選擇論=== 卡汀生([[w:Laura L. Carstensen|Laura L. 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要在探討社會動機在生命過程中的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理和部分心理機能會逐漸下降,但是情緒方面卻並未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現簡單下降趨勢。其基本的想法為:「人們會察覺中不同時間點的機會和限制」。 社會情緒性選擇論有三個理論預設: *首先認為社會交往對於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認為人本質上是動機性的動物,期待實現的目標指導著人的行為; *最後認為人有著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標,目標的選擇先於活動。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目標總是存在於時間背景中,目標選擇從根本上來講依賴於時間的知覺” 。該理論宣稱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就會發生變化。個體會變得愈加挑剔,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在情緒上有意義的目標和活動。該理論還認為,動機的轉移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加工。老年人的認知加工表現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對情緒信息尤其是積極信息的注意和記憶得較好,偏好積極信息。 '''實驗過程''' 研究者分別給予老人和年輕人一張列有不同類型人物的清單,並請他們對於這些人做出評價,藉由這種方式去判斷哪一向度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研究顯示老年人較注意可增進目前情緒經驗的名單;而年輕人則會注意未來資訊的可能性,如認識新朋友,以習得關於世界的新事物。 '''研究結果''' 如果人們認為他們的未來沒有限制,往往會關注指向未來/與知識有關的目標,但如果他們覺得時間將要耗盡,他們的關注一般會轉向指向現在/與情緒有關的目標。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所以他們會追求旨在獲取信息的、指向未來的目標,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年輕人持有這樣的社交目標,會追求包括各種各樣社交夥伴的、相對更大的社交網路。然而,當人們變老,未來顯得越來越有限,他們的目標大多地指向現在而不是未來,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緒滿足。這就是老年人放棄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他們的目標指向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的確,該理論預測任何人只要認為自己的未來不長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少數幾個親密好友相處,而不是把時間用來和各種各樣的普通朋友交往——這正是年輕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所剩時日無多時人際交往的情形。該理論的研究通常會比較不同年齡組(即年輕人與老年人),但社交目標優先性的轉變是個逐漸的過程,早在成年早期就開始了。更重要的是,該理論聲稱社交目標的轉移並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與衰老有關的時間觀念的變化所引起。研究者也發現在不同的樣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 如該理論一開始所預期的,老年人將思考集中在名單上人物的情緒特性,較不在乎是否可以獲得對未來有用的資訊。相對的,年輕人則是將焦點集中在認識新人物,已獲得新訊息的可能性上,而不在意是否帶來正向情緒。由於老年人知道自己已處於生命晚期,因此較注意會伴隨立即情緒回饋的社會經驗。有趣的是,後續研究在帶有愛滋病陽性反應的男性身上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他們均面臨生命消逝的情境,因而和老年人一樣非常關注能立即帶來正向情緒回饋的社會關係。<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 最新研究 == ===基因、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ref>=== ====前言==== 政治興趣是其中一個能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的因素,但對於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的由來,人們還不是了解很多。而越來越多研究在嘗試闡明生物與心理因子在政治興趣上所扮演的角色。近期,在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裡也顯示了大部分性格特質是可遺傳且與政治興趣有一定的聯繫。 ====內容==== 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係一種對於政治的好奇,關心或關注。而近期研究也顯示個人的年齡,收入與教育程度都與個人的政治興趣成正向關係。近期的研究著重於了解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 ====人格特質與政治====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 # 外向性(extraversion):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因為外向的人更願意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信念。<br> # 神經質(neuroticism):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的人更容易比一般人產生焦慮的狀態,因此他們不願與參與容易引起衝突且使得他們更焦慮的政治。<br>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認真、勤奮、小心翼翼,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的人趨向於認為政治係一種公民的責任且係一種社會常態。<br> # 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人不喜歡發生衝突,而政治經常伴隨著無可避免的衝突。<br>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人更願意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知識。經驗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br> 結果顯示政治興趣與性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有顯著的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研究裡只解釋了一部分在政治興趣程度的差異性,政治興趣的差異還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影響。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 ===== 針對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中自由-保守的光譜之研究指出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有關。將親和性的定義拆解成同理心與禮貌兩個向度之後發現,在親和性中的同理心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與利他主義;而在禮貌的向度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在盡責性中的守序向度,也與保守主義與傳統主義相關。相對地,在經驗開放性得分較高者,則與保守主義呈現負相關。雖然此研究也指出人格不是決定政治態度的唯一條件,但在政治逐漸極化的今日,理解人格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ref>Hirsh, J. B., DeYoung, C. G., Xu, X., & Peterson, J. B. (2010). Compassionate liberals and polite conservatives: Associations of agreeableness with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5), 655-664.</ref>。 ===== MBTI 與政治態度 ===== 研究指出,MBTI 與政治態度大致而言沒有顯著的關連。在 MBTI 的四個向度中,只有外向 - 內向的向度與政治傾向有關。在自由 - 保守的政治態度光譜中,外向者比內向者顯著傾向自由派。但同時,其他的因素,例如對於不確定性的接受程度對於政治態度有更大的影響。<ref>Lytwyn, T. (2012). The persona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s and political views. Res Publica-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7(1), 11.</ref> =====公共服務動機(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Perry 和Wise 兩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指「個人受到公共制度與組織區使得一種傾向」。包含理性動機、基於規範動機、以及情感動機。說明如下: #'''理性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 #'''規範的動機''':是指對規範的遵從。 #'''情感動機''':指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情感反應。例如:對政體價值的熱愛、對他人的同情心等。 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動機是為「個人對來自公共機構的獨特的動機反應傾向,該定義清楚強調動機訴求,例如與公共組織有關的公民責任和同情心。」 另外,關於PSM的相關實務研究,Perry 將公共服務動機分為4個構面,說明如下: #'''公共服務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政府爲解決公共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或者是服務,能夠認同並參與其中。 #'''公共價值的承諾'''(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是指願意對民眾有益事項的付出程度。 #'''同情心''':(Compassion):指對別人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樣的情緒或感情。 #'''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代表為了正義或其他利益而捨棄自身的利益甚至性命,為一無私的行為。 ===以五大特質連結性格與利社會行為<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6652859</ref>=== ====摘要==== 利社會性格的探討長期爭議不斷,近年來許多研究試圖探討利社會行為背後的模式及原因,參考並延伸先前的研究,我們知道利社會行為和五大特質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成正相關,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成負相關。 ====內容==== 此研究假設在五大特質中,親和性與情緒不穩定性為最直接導向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的兩項特質,且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分別為促進或減少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的因素,其中同理關懷較具主導性。 研究中做了三種模型來討論五大特質和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間的關係,分別為五大特質模型、濃縮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開放性)、利社會人格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而模型優劣依序為利社會人格模型、濃縮模型、五大特質模型。 ====結論==== 研究結果認為親和性的確和同理關懷有很大的關連,且具備低親和性的人並非不會同理關懷,而是需要適當的刺激才會產生,但並無法明確地指出情緒不穩定性對個人苦惱有無增減,以及個人苦惱是否會減少利社會行為。 ===性與人格=== ====前言==== 在著名的性學大師金賽(Kinsey)之前,有關性與人格之間的關聯可說是鳳毛麟角。事實上,就算是金賽大師,在人格與性之間的關係依然著墨不多,主要還是側重在性與性高潮之間的影響。因此,以科學化的方式來研究性與人格的研究歷史不超過 20 年,許多部分仍待釐清。本篇將繼承部分先前遺傳學與人格的內容,分別探討性對於外向人格、內向人格與情緒化人格之間的交互關係。 ====研究內容==== 首先,讓我們看看外向型的人。<br> 大致上,外向者通常比較好交際、富領導力、喜歡追求感官刺激,但卻善變,而且相當不重視道德行為。他們在性方面的行為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徵,而明確地給予他們如下的模式: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提早具有性交經驗。 也許可以想到更多類似的假設,但以上這些已足以顯示「外向型」理論可導衍出的行為預測。當然,我們也可以針對神經質或情緒化者性格向度與性行為之關係加以預測,但不對此加以詳述,原因是神經質者所具有的憂慮和恐懼本質,往往使他們對性方面有關事項避之猶恐不及,遑論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 ====結論==== 有關性類型所得的重要資料很多,將它們予以濃縮。誠如所料地,外向者較少手淫,但較早開始有愛撫的行為,且較為熱衷於此。外向者也比內向者較早開始體驗性交,外向者性交次數為內向者的兩倍,同時擁有較多性伴侶。外向男性在性交前的愛撫行為比內向男性持續較久,而女性則無此種傾向。然而此點並不足為奇,畢竟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性行為方面依然由男性採取主動。至於口交行為,外向者也比內向者來得頻繁,其他各種性交姿勢均是如此(根據調查所得,超過 95℅的男性喜歡進行口交以及嘗試各種不同性交姿勢,而女性所佔的比率卻少於 5%),最後,外向女性比內向者較能體驗到性高潮。以上這些調查結果,均與我們的預料大致相同,同時也證實我們在轉換行為、制約學習各方面的實驗結果。由此可見,內外向類型對於一個人性行為的頻率,偏好方式與性高潮都具有決定性。 ===五大性格與健康的關係=== 人們是否會因為其性格而對身體健康、甚至對壽命長短造成影響呢?比如就直覺上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個具有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的人對於自我健康管理比較要求;具有外向(extroversion)特性的人會較常進行社交活動,比較少整天宅在家裡使活動量過少等。 對於以上想法,根據 Joshua Jackson 等人在 2015 的一項研究,他們將 600 名受試者在 1935-1938 年所作的性格測試換算成大五性格指標,並觀察他們的壽命。他們發現對於男性而言在他人視角下,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29%;而開放性(open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然而其他三項特質並未對壽命有顯著影響。對於女性而言,當在他人視角下的親和力(agreeable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而他人視角下的神經質(neuroticism)比平均低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其他特質則與壽命沒有關聯。在自評性格方面,男性死亡風險同樣的隨審慎或開放性增加而降低;但是女性的死亡風險卻與自評性格沒有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Joshua |first1=Jackson et al. |date= Mar 2015 |title= Your friends know how long you will live: a 75-year study of peer-rate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26 |issue=3 |pages=335-340}}</ref>Jasna Hudek-Knezevic 與 Igor Kardum 在 2009 年也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觀察 822 名健康自願者(384 男 438 女)大五性格與健康狀態的關聯,得到大五性格裡神經質與健康狀況具有最強的關係,但基本上五種性格都與健康有些微的關聯性。<ref>{{Cite journal|last=Hudek-Knežević|first=Jasna|last2=Kardum|first2=Igor|date=2009|title=Five-facto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3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s Predictors of Health|journal=Croatian Medical Journal|volume=50|issue=4|pages=394–402|doi=10.3325/cmj.2009.50.394}}</ref>另外在一份研究日本老人的論文裡,審慎、外向性和開放性高的人死亡風險較低。<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Iwasa H, Masui Y, Gondo Y, Inagaki H, Kawaai C, Suzuki T | title = Person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dwell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journal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volume = 16 | issue = 5 | pages = 399–405 | date = May 2008}}</ref> 除了統計上的證據之外,研究發現不同性格也有不同的免疫系統表現。他們招募了 121 位平均年齡 24 歲的受試者檢驗他們血液中的免疫相關基因轉錄出的 RNA,結果發現外向性較高的人會伴隨高促炎基因的表現,而較審慎性的人伴隨著促炎基因表現量的降低。<ref>{{cite journal| last1= Kavita |first1=Vedhara et al. |year=2015 |title= Persona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eukocyte transcriptome? |journ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volume=52 |pages=72-82}}</ref> ===五大性格與休閒活動=== 就心理學領域而言,普遍認為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自我抉擇(self-determination)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決定休閒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故人類的休閒行為極可能反應個人人格因素。將各研究對五大人格特質與休閒行為關聯進行統整得出下表: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參與行為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相關之休閒行為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不參與休閒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運動冒險性休閒、社交服務性休閒、常參與各類休閒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知識藝術性休閒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社交服務性休閒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知識藝術性休閒、閒意放鬆型休閒 |} ===五大性格與休閒阻礙=== 休閒阻礙指影響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續參與某休閒活動的因素。休閒阻礙程度越高,休閒參與程度似乎越低,研究者依據此定義提出下列假說:<ref>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8107/2/701802.pdf</ref> 一、個人內在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二、人際間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三、結構性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四、整體休閒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阻礙關係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假定具相關之休閒阻礙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個人內在阻礙高、人際間阻礙高、整體休閒阻礙高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個人內在阻礙低、人際間阻礙低、整體休閒阻礙低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不明確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人際間阻礙低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個人內在阻礙高 |} ===五大性格和學生主修之大學科系關係=== 各個科系裡頭的學生們是否具有相似的特質?或是統計上具有共同的某些特質呢?不同學院的學生之間五大性格的比例可能存在差異。Vedel (2016) 綜整歷年相關研究,主要可看到<ref>Vedel.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11</nowiki></ref>: # 美術系和心理系的學生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在統計上有比較高的數字 # 政治系在經驗開放性(Openness)統計數字較高 # 經濟系,法律系,政治系和醫學系在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統計數字較高 # 醫學院和心理學,藝術系和科學類科的學生在愉悅的(Agreeableness)特質具有較高數值 # 比較特別的部分是,藝術系的學生在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個體對目標的自律性,堅持性,盡責性,具有比較低的統計數字 儘管研究結果呈現統計數字且在統計意義上具有顯著差異,然而,各個領域存在著例外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升學和就職前可藉由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傾向,可作為後續職涯探索的參考。 ====五大性格在不同國家的差異==== 特質論心理學家對於上述五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興趣,因此做了很多研究。心理學家(De Raad、 Perugini、 Hrebickova、Szatora)曾設計由英文翻譯成歐洲各國語言的特質測量工具(五大性格量表:NEO-PI-R),並以歐洲各國人家人民做為調查對象,發現這五大因素普遍存在歐洲各國的人民。然而,上述研究受到抨擊,認為由英文翻譯成各國的測量工具裡,心理學家強加的名詞對測量的結果的反應會有偏差。比如說,某個文化可能原本不重視心裡的開放度,但是由於在測量工具中心理學家特別列了一個心裡開放度的選項,而使測量對象被提醒,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有鑑於此,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要透過研究各國語言與性格有關的詞彙或描述來做研究。結果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裡都有上述的五大因素模式,大部分的國家裡只有外向性,親和力,審慎度三項是比較共同的。因此,五大因素在各國裡皆出現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學家在研究華人語言對性格的描述時,發現有大量詞彙描述了沒有出現在五大因素架構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精明幹練、勤儉橫毅、溫順隨和、誠信淡泊、豪邁直爽、與樂觀自在。這些研究的結果可以導引出兩項結論:首先,具有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反映著這些特質很可能是天生,也就是人與生俱來本就具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具有生物的基礎,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則代表著人的特質表現與文化有關,也就是文化會導引進來塑造人的特質,或是讓某些特質被放大。這代表文化在促進個體對所處環境的適應表現中,有很大的影響。 ===性格特質對壓力造成的影響=== 韓國國家基金會分析性格的五大特質與性別<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20051?report=abstract</ref><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81419</ref>,個體意識到之壓力與壓力所造成之症狀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想要知道個性是否對壓力的感受造成影響。此實驗測試了 3950 個個體,分別使用各個量表來分析其壓力指數,壓力症狀,以及個性的資料。 實驗結果發現,神經質(Neuroticism)和 外向性(Extraversion)對壓力有直接的影響,而其中,較高的神經質(Neuroticism)特性和較低落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愉悅的(Agreeableness)以及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會讓人容易產生高壓力以及高壓力症狀。 ===成人初期是人格發展的熔爐===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以成人初期和青少年晚期為重點的人格發展研究迅速加快。 研究結果<ref>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400235_Social_Investment_and_Personality_A_Meta-Analysis_of_the_Relationship_of_Personality_Traits_to_Investment_in_Work_Family_Religion_and_Volunteerism</ref>發現在成年初期人格特質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成長。新社會分析模式(Neo-Socioanalytic model)和成年初顯期理論(the theory of emerging adulthood)中討論到個性和人格在成年初期時發展變化的潛在因素。 ====內容==== 新社會分析人格模型潛在地闡明個性心理學和成年初顯期的研究之間重疊和不同的地方。此研究將注意力集中在年輕人格領域的最新發展,認為性格心理學與成人初顯期研究之間有著豐富的互動關係。 此模型由四個主要和本質上不同的個性領域組成: # 特徵(Traits):在相似的狀況下中產生習慣性的思考、感覺、行為模式等。 # 價值觀和動機(Value and Motives):在人們的生活中渴望做的事或想擁有的東西。 # 能力(Abilities):被視為是自我認知的透鏡,而也包含其他部分,例如:情緒。 # 敘述(Narratives):瞭解個體本身、個體的環境,和個體的故事。 ====社會投資原則==== 社會投資被定義為對成人的社會角色所下的投資及承諾。社會對於人的投資除了技能、政策保障外,無形中也影響人們在成年初期時的自覺性和情緒穩定性等方面往往會增加。而人格特質發生變化是因為對傳統社會角色帶给他們對養育、負責任和情感穩定的經驗和期望。這是一個規範的過程,因為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投資的動機常是為了建構家庭、擴展事業,和服務社區而做出相對應的社會結構投資,而成為自身或社會所期待的成年角色。 研究指出,與工作及家庭相關的社會投資與善良、盡責性,及情緒穩定性產生高度正相關;與宗教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及社會化有高度正相關;與志願活動參與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有高度正相關,而且付出更多投資在志願參與者的性格特徵有更溫情、有組織性、負責任、少憂慮、少神經緊繃的趨勢。 社會投資對於個體的效益極大,由於社會對於個體的支持而使個體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條件,更長壽,而對於人格的養成發展也有高度相關性。 ====結論==== 現今普遍認為,人格特徵(personality traits)是發展的現象,並非靜態。其中青年期(young adulthood)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概念與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的觀點相符<ref>Roberts,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4''(5), 318–326. <nowiki>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nowiki></ref>。成年萌發期係指青少年過渡至成年的發展階段,此階段常發生於 18~25 歲期間。 ===自戀人格的異常([[w:en: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 "Narcissistic" 這個詞源自希臘神話中一名叫Narcissus的俊美青年,他因為被自己水中的倒影迷住而掉進水裡淹死。在現今時代中,也會用“自戀”來稱過度放大自我的價值的人。心理學家對“自戀”現象做研究,發現部分人會因“過度自戀”而發展成的一種人格上的疾病。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人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而在廣泛層面有幻想的傾向,例如幻想自己成功、擁有無限的權力,才華和美貌超乎常人,或是自身的愛情是很完美;這些幻想又加強了自戀性人格的自尊心、自我中心。 同時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但只要旁人指出他們的幻想不切實際,自戀的人會覺得被羞辱了,因為他們沒辦法維持別人對他們的「高度評價」;為了逃脫這種自尊被掀開後的空虛、價值低落感,他們可能會出現情緒勒索、暴力行為、反過來羞辱對方,或是出現逃避心態。 患者也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他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這種病的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非常外向,容易觀察的 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而另外一種是比較內斂的: {| class="wikitable" |- ! !! grandiose(雄偉)型自戀 !! vulnerable(脆弱)型自戀 |- | 外顯特質 || 極度外向、霸權主義且自我膨脹,利用浮誇的言行吸引別人的關注和愛慕 || 外觀上察覺不出什麼明顯的症狀,但是這類的人會對於外界眼光非常敏感。有著脆弱的自尊心卻又渴望得到肯定,會因為失敗而容易輕視和壓迫自己(如:下次一定要得到)。常透過表現的漠不關心、居高臨下、犀利批判的態度吸引他人注意。 |- | 追求目標 || 喜歡追求權力與注意,多從事政治家、明星、各界領袖等在人群中非常突出的職位 || 不特別追求權力,傾向獲得肯定和注意力,進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與形象。 |- | 負面影響 || 對患者本身沒什麼傷害,但給身邊的人傷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疾病(只傷害身邊人)。因為通常這類的患者只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而比較沒辦法去注意其他人,導致其他人受折騰。 || 受害者就是患者本身,如過度貶低自我價值,卻又太在乎他人眼光而感到痛苦。 |- | 家庭因素 || 照顧者從小過度寵溺孩子,這小孩子在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得到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 || 照顧者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冷淡,卻又對於孩子的控制十足,那麼小孩子在長大後會得到 vulnerable (脆弱)型的自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 以下 9 項症狀中,只要出現 5 項以上,就有疑似自戀性人格障礙傾向的可能: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誇耀自己的成就與才華。在毫無具體作為的情況下,要別人視他們為佼佼者、勝過所有人的卓越 # 專注在幻想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外貌或是完美的愛情 #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識份子、高階層、達官貴人等其他「特殊的人」能了解他們 # 無論受到多少的讚美,永遠覺得不夠 # 強調特權,希望別人主動對自己禮遇、提供優惠,或是自動服從、滿足自己的意願 # 跟別人相處時,會不斷佔別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需求 # 常常嫉妒、羨慕別人,但又相信別人正在嫉妒、羨慕自己 # 表現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態度 自戀性人格障礙目前所知沒有單一的成因,目前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歸類為B型人格疾患,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且每個人發生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小時候父母的期望很高、過度讚美;相反的,遭受忽視、虐待也可能形成自戀性人格障礙,每個人的特質、家庭環境、求學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 自戀性人格障礙因為自尊很脆弱、容易陷於幻想中,因此在美國的統計中,患者可能會同時濫用藥物、酗酒,讓自己沉浸在幻想裡面。目前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幫助自戀者丟掉太多虛假的自尊,建立真正的自信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成因,所以嘗試家庭療法、團體療法也是必要的;但對於自戀者來說,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也很難讓他們接受治療。不過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會偏高,先透過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可以讓他們對於「接受治療」增加一些意願,不會那麼焦慮。<ref>Campbell, W. (2018).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w_keith_campbell_the_psychology_of_narcissism#t-294988 [Accessed 16 Dec. 2018].</ref><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1262</ref> 目前自戀型人格疾患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 ===人格遺傳=== ====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 二十世紀初遺傳和環境兩派主張爭論不休。高爾頓([[w:Francis Galton|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末研究天才遺傳後,開始從事[[w:Differential psychology|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同卵雙生子遺傳相同,若有差異,應是環境影響所致;至於異卵雙生子的差別,則遺傳與環境都有影響。    1960 年代高特曼([[w:Irving Gottesman|Irving Gottesman]])研究指出,遺傳性的社會內向型人格在男性中相當顯著,而司卡([[w:Sandra Scarr|S. Scarr]])於 1969 年發現社會內外向型人格在雙生女中是由基因所決定,並認為此人格在幼兒出生後第一年即可看出,此後表現也相當穩定,可見是由遺傳而得。此後高特曼等又發現遺傳的人格特質自青年期以至成年,表現相當穩定,即未因環境影響而有顯著改變。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加,某些人格特質可能出現改變的跡象,他們推論,'''改變的成因是環境影響引發的基因功能變化'''。至 1990 年代,在社會內外向人格方面,從事人格遺傳的研究者多半認為遺傳對此項人格特質有其決定力,至於與遺傳不一致的現象,可能是生物化學的誤差所致。    此外,俄國發生學家督詹斯吉([[w:Theodosius Dobzhansky|T. Dobzhansky]])認為人格的形成,含有兩種因素,分別是發生的固定性、顯性的可塑性。人類進化的主要特徵,在於人格特質中有一種控制的可塑性,使人可透過教育,開創社會與文化,如果能繼續發展,人格特質便可從顯性方面觀察。實際上,個體的人格發展都有其獨特處,人格特質的差異即反映於環境中。<re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99/</ref> ==== 爭論 ==== 人格遺傳是爭論已久的問題,而中國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質可以遺傳。中國有龍生龍,鳳生鳳的俗語,而西方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國]中也說過:「上帝造人時放入不同的金屬,把黃金置入帝王中,白銀置入官員中,鋼鐵置入工匠中。多數兒童都像父母,不過金質父母也會偶然生出銀質子女,銀質父母也會生出金質子女」。大體上,一種父母總會生出同質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別來自先天遺傳。然而仍有許多觀點難以接受人格遺傳說,其中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 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依照宗教傳統的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無論是犯罪或行善,個體擁有絕對的自由。因此,認為某些人格特點由遺傳而定的觀點,與此宗教觀點互相衝突。(但《新約》中關於「天才」的寓言,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是對人與人之間遺傳因素不平等的認可。) # 共和國傳統:這種傳統強調每個人該獲得的平等機會,以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價值。因此討論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不平等或貶低教育價值的認同。(事實上,承認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和對教育予以重視,絲毫沒有矛盾之處。) # 精神分析傳統:這種傳統強調的是「童年事件」在人格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精神分析師可能會認為,拋出基因影響說,是一種欲低估精神分析價值的企圖。 # 可怕的集體記憶:德國納粹曾藉口荒唐的「基因理論」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然而,這些種族主義者的信條跟目前的基因研究,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 與性格遺傳相關的基因與研究==== 除了上述的推論外,科學家針對性格與遺傳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以找出這些與性格相關的基因: #類脂蛋白沉積症->無所畏懼:據美國媒體報導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后,她連警都沒有報。事實證明這類體染色體隱性疾病確實能遺傳給下一代。 #單胺氧化酶基因缺陷->高度攻擊性:1993年,《Science》期刊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皆缺少編碼單胺氧化的基因。 #血清素分泌異常->抑鬱:血清素偏低的人通常會感到焦慮,這在很多情況下會伴隨著抑鬱,這也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同時,血清素偏低也會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症、強迫症(OCD)。遺傳性的血清素分泌障礙將可能導致家族罹患憂鬱症顯著提升至一般人的數十倍。 ==其他領域研究與生活應用== ===星座與性格=== 在西方占星學中認為不同星座的人受到天體運動或潮汐的影響,因此影響了自己的性格與運勢。然而實際研究發現,部分事物並沒有和星座呈現顯著的相關性,即使有相關性,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曾有人以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歸因論」來解釋關於星座與性格的迷思,如 Mayo、White 和 Eysenck 在 197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因為太了解自己的星座,傾向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到星座描述上,因此在不知不覺也影響了自己的性格和行為。仔細觀察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可以發現內容描述空泛、模糊,部分敘述甚至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星座的性格描述之中,因此星座分析容易給人量身打造、十分準確的感覺,此現象為巴納姆效應,將在下文提出更詳細的介紹。<br> ====[[w: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被稱為巴南效應,或是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假如對性格的描述太廣泛、太普通,我們就容易對號入座,信以為真。但其實這樣廣泛的描述跟大多數人的特質都符合'''。通靈師、星座運勢、魔術師、手相閱讀者、水晶球凝視者利用巴納姆效應,讓人們相信這些對自己的描述非常獨特並準確。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放大了自我的重要性,畢竟若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支持自己,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邏輯,以符合自己的設想。例如星座運勢說這個月要防範小人,於是當有個平常就相處不太融洽的同學在你的課堂報告中提出質疑,讓你遭到當眾嘲笑時,就很容易覺得真的像星座運勢所說,然而事實是那天你的報告表現確實並不理想。 =====Ross Stagner 實驗===== 1947 年,一位名為 Ross Stagner 的心理學家讓受試者接受[[w: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的測試(主要在評測精神病人的個人、社會以及行為層面的問題),受測結束後,Stagner 並未直接按照問卷內容及受試者的填答提供受測者人格測試結果,而是提供受試者們兩份評估,分別是正確的評估和普遍化的造假報告,其分析結果和受試者的填答內容完全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從占星學、筆跡學分析中提取的語句。最後,學生們被詢問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 59%的學生選擇了假的評估報告。 =====佛瑞實驗===== 心理學家佛瑞([[w:Bertram Forer|Bertram Forer]])曾經在 1948 年對學生進行實驗,告知他們要做人格測驗。測驗後,學生拿到了個人分析,他便要求學生對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 分最低,5 分最高。然而,實際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以為這些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結果。結果平均評分為 4.26 分,可見有些語句是可以套用於任何人身上的。實驗後,佛瑞公布這些語句是由十二星座人格分析中,許多不同語句拼湊而成,且皆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語句,後來這些語句被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佛瑞實驗中所提供的[[http://apsychoserver.psych.arizona.edu/jjbareprints/psyc621/forer_the%20fallacy%20of%20personal%20validation_1949.pdf|個人分析譯文]]: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不過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不一定是理性的,會受到[[w:確認偏誤|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人們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能夠強化自己思想的訊息,而不接受自己不相信或與自己的理念、思想違背的訊息。巴納姆效應已在心理學中以兩種方式被研究或使用,其中一種方法是為心理實驗的參與者創建反饋,他們閱讀並相信它是為他們個人創建的。當參與者完成智力或人格量表時,有時實驗者會對其進行評分,並給出參與者的真實分數,有時候實驗者則會給參與者虛假、一般的反饋,以製造錯誤的感覺(例如:給他們一種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的印象)。反饋「有效」且被視為個人的獨特描述的原因是,這些信息實際上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另一種方式是利用一種能向參與者提供真實個性反饋的計算機,但計算機給出的個性評級曾因過於籠統而受到批評。曾經有一項研究旨在實驗人們是否認為真實的反饋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結果顯示,人們確實認為對自己真實的描述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但沒有太大差異。 =====巴南效應和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成功做個人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歸因。而自利偏差已經被證實會抵消掉巴納姆效應。根據自利偏差學說,受試者傾向於接受與他們有關的正面特質,卻不接受負面特質。研究指出給受試者們三份人格特質報告中的其中一份,第一份寫著包含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的巴南語句;第二份混合了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而第三份則寫滿負面特質。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拿到寫滿負面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拿到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最同意這份人格評估。不過拿到第一份與第二份報告的受試者在對報告的同意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受試者並沒有像一般巴納姆效應試驗一樣拿到假的人格報告,而是拿到一份寫滿各種人格特質的列表。他們被要求評估表上列的特質有多符合他們。研究結果與自利偏差效應相符,大部分受試者同意正面特質符合自身,而較不接受負面特質。 =====研究中的關鍵因素與變數===== #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強調正面、負面評價的比例,若仔細觀察十二星座性格分析,便會發現其中正面評價偏多的狀況。 #此研究假設給予反饋的人們是基於誠實和客觀給予回饋、評價。 #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僅應用於他們、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研究中的語句都是模糊的,讓人們認為語句符合自己的想法、性格。 巴納姆效應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帶有某些特定語詞的敘述能夠對受試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且幾乎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可能」、「有時候」、「你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樂觀,然而在其他時候,你並沒有辦法不去注意事情可能帶來的後果」,而星座運勢、性格分析中往往使用大量類似的語句。亦有研究指出,相信占星術之準確性的受試者,極度容易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相反地,不相信占星術者則較不受巴納姆效應影響。此外,正面的肯定句是最容易產生巴納姆效應的陳述方式,一些研究指出,比起有科學佐證的準確描述,人們較傾向於相信有關自己的正面描述,如「你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你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等,且不太認同負面描述,因為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讓自己看起來更正面、積極的事情。 =====避免巴納姆效應的途徑=====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可透過以下幾點來努力: #學會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劣勢並肯定優勢,才能成長。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害怕自己無法勝任目前的職位,想盡辦法掩蓋自身的缺點,適得其反。 #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讓大腦不斷收集資訊來培養決策能力。資訊的蒐集沒有相當的量,我們便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 #通過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認識自己,以人為鏡,同時記得自己的獨特,切勿因比較失去自信: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和自己比,或是拿自己的缺陷和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合適的人做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定位,客觀地認識自己。 #通過重大的成功或失敗事件來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耐,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避免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心理定見:人們在評價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時,無論是人或物,總是存在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後碰到類似的人或物,都會參考首次認知所形成的記憶,久而久之便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定勢。 #避免情緒判斷,而是儘可能的客觀、理性: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權衡利弊,這種評估的正確性需要以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與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紓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比馬龍效應([[w:Pygmalion effect|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是'''指人在被賦予高度期望之後,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低度的期望會使表現變差。'''其命名來自於希臘神話中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用畢生心血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將雕像視如真人,並將其命名為加拉蒂(Galatea),且深深地愛上了它,立誓與之長相廝守,最終感動掌管愛與美之女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讓阿芙羅黛蒂將雕像變為真人。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對比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比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在後來的時間裡,由於大部分老師都知道了實驗的真相與結果,羅森塔爾的實驗也因此經常會失敗。這並不妨礙我們觀察。在大部分學校中,教師會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有更高的期望,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會有更低的期望。從進入學校開始,教師就會不自覺對與自己相似、長得較高的學生、看起來乖巧的學生帶有好感。大部分學校裡的成績好與成績不好同樣可以作為羅森塔爾效應的依據。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比馬龍效應所稱的期望會導致被期望對象的表現之現象,並不單純源於心理上的期望本身,而很大程度來源於期望者在淺意識和意識層面上作出的,行動上的差別待遇,這些變因也需要被考慮進去,而不能單純將其當作是期望本身的一部分而忽略,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比馬龍效應運用===== *'''職場上的比馬龍效應''' 史德林·李維史東([[w:J. Sterling Livingston|J.Sterling Livingston]])在 1988 年於《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管理上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一文,他認為管理者期待的部屬工作表現會影響他們對待部屬的方式。若部屬被管理者告知他們能勝任某些工作,並能成功,部屬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甚至做得更好。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勵的方法,能讓部屬的自信增加,潛力也會被激發,生產力從而隨之提高;反之,若管理者以批評的方式對待下屬,可能降低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造成生產力下降並對其未來工作生涯產生不好的影響。 行政管理方面,比馬龍效應常指上司設立結構與原則,讓其下屬學習掌握抽象概念,以求最終轉變為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行為,或是上司在評估下屬表現時,常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並在往後不斷尋求蹤跡以引證看法。而許多企業經營者確實也將比馬龍效應應用在經營企業上,例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曾經在一次的南美投資案上造成40%的虧損,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讚他能夠保下如此多的資產已經不容易了,最後該助手持續邦公司締造佳績。 *'''教育上的比馬龍效應'''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教師的期待與「比馬龍效應」]] ====[[w:波麗安娜效應|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 principle)==== 波麗安娜效應又稱做波麗安娜行為(Pollyannaism)或積極偏向(Positive Bias),這個概念是 Matlin 和 Stang 在 1978 年根據美國小說家 [[w:Eleanor H. Porter|Eleanor Emily Hodgman Porter]] 的小說 PolLyanna 所提出,故事中的主角波麗安娜是一個樂觀積極的女孩,並且連帶感染周遭的人。'''波麗安娜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於對別人對他們的正面描述表示認同。'''研究顯示,在潛意識層面,人腦會傾向於關注較為樂觀信息,然而在意識層面卻傾向於消極的信息。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星座的敘述而認為自己很符合時,可能是因為受到敘述中的正面描述影響,而覺得星座很準,但事實上只是主觀認同而已,客觀上未必有顯著的差別。其內涵近似於巴納姆效應。亦有一些批評性格測試的人指責一些性格測試的結果表現出波麗安娜效應,目的是讓人傾向於認同分析結果,人格測試本身並不能檢驗人的性格。 ===血型與性格學說(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 血型與性格學說,是一種盛行於日本和韓國等地的偽科學信仰,它指出一個人所屬的血型系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與他人的兼容性。該理論通常被科學界認為是一種迷信,類似於西方的占星術信仰。 日本發展血型人格指標理論的原因之一是對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鄧恩 (Emil von Dungern) 的聲稱的反應,即擁有B型血的人是劣等的。流行的信仰起源於 1970 年代能見正比古的出版物。 儘管已經提出了一些醫學假設來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科學界普遍認為血型人格理論是迷信或偽科學,因為缺乏(符合科學標準的)證據或可供(科學式)檢驗的標準。 儘管對血型和性格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是有限的,但大多數現代研究並未證明兩者之間有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一些研究表明,血型和性格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由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現代占星學常將血型和星座融合,以解釋人的性格偏向。 ====歷史==== 奧地利生物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Landsteiner 卡蘭·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於西元 1900 年發現 A、B、O 血型,波蘭學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k_Hirszfeld 希爾斯菲爾德](Ludwik Hirszfeld)與德國學者埃米爾·馮·登格恩(Emil Freiherr von Dungern)於 1910 年到 1911 年發現 ABO 血型遺傳性。此學說於日本昭和年間傳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川竹二於 1927 年在《心理研究學》裡發表論文——基於血型的氣質研究,為人類第一次提出人的血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關聯。為了組織具有強大力量的軍隊,日本陸軍對此研究十分有興趣,因此贊助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血型組合來組織軍隊。因為[[w: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的爆發,古川於 1932 年再度發表論文,研究不同族群間的血型差異,想找到為何臺灣原住民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然而,此研究結果遭金澤醫科大學古田種基教授質疑缺少科學根據,讓血型性格學說流行度逐漸降低。二戰結束後,能見正比古出書重新介紹血型和性格間的關聯,血型性格學說便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甚至由日 本擴及至韓國、中國。 ====科學證據==== 大部分科學研究與證據都傾向認為,血型與性格的關聯性只是在部分東亞國家盛行的偽科學概念(pseudoscience),而這種迷信強調一個人的 ABO 血型可以代表對應的性格、氣質、與他人的合作相容性,可以給人一個心理建設或預期標準,因此依舊被視為一個人初見印象的重要參考標準。 從上述[[w:血型人格理論|血型人格理論]](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概知理論創始者制定的原因,且相關出版物稱此理論是由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然而,後世專家、學者則認為,書中對於解釋血型與人格關聯的統計數據太過片面、主觀,且'''目前仍然缺乏有利證據、大量可靠統計數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同樣地,至今為止也沒有多少研究證明血型和人格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統計學上的關聯。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掌握越來越多人體生理、心理機制,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醫學證據。 以下是傾向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醫學證據與假設,包括: # 激素分泌性狀——單胺氧化酶 MAO、多巴胺β羥化酶 DBH 等 # 神經元中的血型抗原 # 腦細胞表面表達的抗原 # 腦波和光照等 雖然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醫學研究於這方面有所突破與開展,但很多研究經不起一再的驗證,因而無法完全被認為是被證實的結果。 以下是有支持也有反對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統計學數據例子: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統計了總共超過一萬名日本人及美國人的分析數據,發現 68 項數據指標中的 65 項在血型方面產生了非顯著差異,而其他 3 項也只表現出相對輕微的關係。因此,從數據分析能得知血型僅解釋了這些數據集的整體差異的 0.3%。這一結果代表血型對人的性格很少有所解釋,所以最後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血型與人格無關。''' # 西方學術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統計學數據結果,發現有些聲稱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日本社會心理學家 Akira Sakamoto 和 Kenji Yamazaki,於西元 1978 年到 1988 年分析的三萬份年度民意調查樣本數據,其實是日本血統典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導致影響了當時的實驗結果。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山岳重義公布了他的問卷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結果,這些問卷分別於 1999 年(1,300 名受試者)和 2006 年(1,362 名受試者)統計。由結果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對血型診斷有足夠知識和概念的受試者,有表現出有意義的差異性。因此必然是因為受到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的影響。 # 有學者認為根據血型而進行的統計學數據中,有意義的差異不僅是「信仰」,同時也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日本心理學家渡邊裕子調查血液典型人格特徵的「自我識別率」——即先有血型有關於性格的觀念後,根據血型意識到自己可能的性格。由此推論血型之於性格有一定的'''差異性與對應性'''。而日本作家金澤正幸結合其他學者的統計分析數據,使用與渡邊滲透調查相同的項目與標準,認為血型之於典型性格的對應差異若是由「自我識別」所引起,則血型的差異率應該與「自我識別率」成比例。但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血型差異和自我識別率有任何關聯,因此他懷疑渡邊裕子的統計分析結果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實際上,至今為止大多數支持血型人格理論,且以統計學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結果都被詬病,認為具相關性的結果都只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實現預言。然而,並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自我實現預言」是否能夠納入統計學的考量之中,其次目前研究人員對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任何統計結果所得出差異性是否真的具有意義,是否真的僅是受試者的自我實現預言引起,或者是否是由血型所造成引起等,至今仍有許多意見與見解。 ====血型人格理論與五大性格理論==== 西元 2000 年後,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進行了「五因子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測試,其主要目的為數據化五大人格特徵的自我評級,並預期自我認知的人格所造成的差異性,會在具血型刻板印象的受試者中被發現。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差異都是無意義的統計差異。因此,韓國心理學家何卓和其他專家再一次地對受試者進行了關於血型標準項目的調查問卷,也預期會有統計差異,但研究顯示,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因子模型應用於同一目標時,沒有發現差異,故仍與過去的結果大同小異。 曾有另一名韓國研究員宋恩重新分析了何卓的數據,在五大人格測試中的幾個獨立項目觀察到差異性,但最後卻發現,若將多個項目收集到五因子模型,差異又消失了。假設這些結果是正確的,將可以確定五因素模型檢驗(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檢測血型與性格的對應差異,意即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論述。 ===拖延與性格===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行為而非疾病,也並非屬於一種特定的性格,不過部分研究顯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中較低的「盡責性」分數,或是低自信、焦慮、消極思考的性格,會比較容易出現拖延的行為。「真正的拖延」和「待會再做」很難清楚區分,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為拖延下出這樣的結論: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其中,「是否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後有合理的原因,那麼你的任務延遲就不算是拖延。 根據「拖延心理學」一書,拖延者可分成五種類型: '''一、 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的拖延心態,反映出的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於這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而言,「不完美」就等於「失敗」。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在「不夠完美」的情況下著手處理事情,因此,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讓自己準備到「完美」的狀態,才會動手去做一件事。他們並不是擔心失敗本身,而是害怕失敗之後別人的評價,因此只能不斷拖延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完美,也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二、 害怕成功''' 害怕成功的心態可能來自於: * 避免別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有的人過度顧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視為對他人的冒犯,並且擔心好勝心會引發身邊的人的批評,同時也害怕競爭中的失敗者會懷恨在心進而報復自己。雖然無法確定競爭者的真實心態,但是擔心的心情很真實,所以利用拖延來隱藏自己想要競爭的慾望。例如獲提名可以當班長時,卻找藉口退居當副班長等行為。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表現得越出色,就越容易被賦予更多責任、背負更多他人的期望。有的人擔心成功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心力,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亦或認為成功會把他們推到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關注著。但通過拖延,他們降低了成功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緩衝,好讓自己不陷入忙亂的生活或者不被眾人注目。 * 騙子症候群([[w:Impostor syndrome|Impostor syndrome]]) 騙子症候群主要的原因是歸因錯誤,有這樣症狀的人們會無法將自身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認為是因為運氣或是馬太效應([[w:Matthew effect|Matthew effect]])等外在因素所致。這樣的對自己產生錯誤認知的人們會害怕得到成功,總是陷於自身成功可能會被識破的恐懼當中。部分的人可能會更積極去完成事情,去洗刷認為自己只靠運氣的這種不安感,但在歸因錯誤未被矯正之前,這樣的積極反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也有一部份人因為害怕成功,選擇以拖延等方式來隱藏自己,以避免成功被戳破的可能性,然而這樣的方式也只會加深對於自己能力的錯誤認知,無法正視自己的成果。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導正自身的歸因錯誤,透過像是團體治療([[w:Group psychotherapy|Group psychotherapy]])的方式建立自信心,得到可以正確衡量自身能力的認知,讓自己感受到自身的成功是源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實力,如此一來就能去除掉惡性循環的發生。 '''三、 反抗權威''' 被指派或是有期限的工作,會對部分拖延者產生「自主權受損」的感受,進而產生反抗意識,利用拖延執行工作產生「報復」的快感,產生「拿回主控權的安全感」,拖延成為一種「無聲的獨立宣言」。例如當父母吩咐小孩寫功課,小孩就偏不想去寫,因為認為自己想寫的時候自己就會去寫了,不需要他人的命令和操縱。 '''四、 「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 前者透過拉近距離滿足安全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會為了要融入群體,也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所以不願意成為起頭的人,拖延等待其他人的引導,時常依賴他人,甚至追求當「第二名」;第二種是停留在過去熟悉的情境、型態、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現實生活都是過去的場景。 而後者利用拖延與他人保持疏離感,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為擔心他人一旦越熟識後會對自己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進而得寸進尺,例如不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擔心上司的青睞。;第二種是認為人際關係中,與其最後有可能失去,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與他人有親近關係,反而可以不用承擔失去的難受。 每個人習慣的人際關係都不同,而每件事情需要與他人合作的程度也不同,太過緊密或太過疏離的人際關係需求,都可能使我們產生抗拒進而出現拖延行為。 '''五、 與現實脫節的時間觀''' 每個人對「客觀時間」的流逝感受不同,通常無法量化也沒有共識,這種時間感稱為「主觀時間」。若主觀時間的感受與客觀時間脫節,可能會使我們花過多的時間在相對容易做的瑣事上,很輕易地給我們「有在做事情」的成就感,並且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完成重要的事項。此外,只依照個人的「主觀時間」活動,可能會造成與現實時間格格不入,導致事情進程嚴重拖延,這種「忽視未來」的心態會造成問題。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設立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可以對完成任務這項行為帶來壓力,進而提高人們的生產力。此外,沒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限修正的迴圈裡面,進而使人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後的成就感。因此,設置截止日期不僅可以讓人快速按時完成任務,也是對完成任務的一種心理保護。 *'''改變環境''' :在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中,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從而讓自我產生拖延。抵制誘惑本身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一個嘈雜的環境會增加人完成事情的難度,所以工作時應該盡量排除周遭干擾,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專注的工作狀態,可以適當地設置關閉訊息、佩戴耳塞等方式來增加自我專注度。 *'''心法的轉變''' :拖延有部分是基於過度完美主義所引起,有部分人會因為難以達成預期的完美標準,而乾脆放棄與拖延整個工作。透過心理意識的紓解與轉換,其實就是打破個人心理完美主義的期望,降低對目標的心理期待。用這個心法就可以讓拖延症的心理壓力減輕很多,在恢復執行目標的動力後,自然不再拖延。 *'''五秒法則與五分鐘指令''' :五秒法則是由《五秒法則》的作者梅爾·羅賓斯發明,做法是在心裡倒數 5 秒,當數完後就馬上開始個人想做的事情。梅爾相信開始新事物從來沒有『對的時間』,只要人開始執行就能發現持續下去的力量。而如果覺得『五秒法則』太過短促,不妨延長時限,在五分鐘內強迫自己開始一件事情,這便是五分鐘指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8%8C%84%E5%B7%A5%E4%BD%9C%E6%B3%95 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一個番茄鐘的時間(25 分鐘),休息 5 分鐘,連續4個番茄鐘(即2小時)後休息 15 分鐘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3/life.html DISC人格測驗 ]==== '''簡介''':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在他的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一書中,創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而為了檢驗此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採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因此,他採用了四個他認為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數: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iness\(穩健\)及Compliance\(服從\)。 自此DISC理論開始蓬勃發展,被廣泛運用於許多不同領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DISC被用於新兵招募工作;隨著其高價值,越來越受到軍方的重視。二次世界大戰後,DISC也被推廣於企業招聘,現今已成為許多公司甄選員工的工具。 DISC人格測驗著重從以下四個與管理績效有關的人格特質對人進行描述,即支配性\(D\)、影響性\(I\)、穩定性\(S\)和服從性\(C\),從而了解應試者在職場或社交生活中的表現模式。 DISC每一測驗題均有4個選項,各自代表某一人格類型,應試者需從4個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或最不符合的選項。最後統計結果中,被選擇最多的類型,即是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事實上,每人都擁有DISC四種特質,但因表現出的比例多寡不同,並且在不同場合也會有所改變,從而形成千萬種組合,也就是型型色色的性格。 '''內容''': DISC以4種動物代表4種類型:老虎(D 支配型)、孔雀(I 影響型)、無尾熊(S 穩健型)、貓頭鷹(C 分析型) *老虎:外向、果斷、熱愛挑戰、喜歡做主、行動者與推動他人行動的人、教易與他人產生衝突 *孔雀:外向、樂觀、表達能力佳、重視人際互動、希望成為注意力中心、充滿好奇心、熱情、易以自我為中心 *無尾熊:內向、執行者、追隨者、聆聽者、喜愛安定、低調、平和無攻擊性、答應的事情會默默完成、缺乏主見、不善於做決定 *貓頭鷹:內向、善於思考與規劃、深思熟慮、目標感強、交友慎重、優柔寡斷、適度思考時易情緒低落、易受環境影響 '''優缺點''': *優點:憑著僅僅24道問題,DISC就能夠反應個人的多面,並且應用層面廣。 *缺點:然而,DISC在理論體系構建方面,還沒有MBTI深入專業,而類似MBTI的全球認證體系,也是DISC所缺乏的,畢竟DISC這四個字沒有版權。 '''企業管理''': DISC四類型分別有其適合的職業。因此企業透過測驗,某種程度上可得知應試者是否適合某職位。 *D 支配型:企業家、管理階層等 *I 影響型:廣告、企劃、公關等社交或需要協調的工作 *S 穩健型:社會工作、慈善企業等 *C 分析型:幕僚、工程師等需要縝密邏輯思考的工作 '''人際互動''': 以職場為例,不論是對上司的應對,對下屬的應對,對同事的應對,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事情,而非問題本身的麻煩。只要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訣竅,就可使事情簡單化。此時藉由DISC,觀察跟分析知道所處對象是哪一型,那麼就可以用相對應的型態去”管理”這個人。 意思就是「變成跟目標一樣,讓他認同你」。所以,例如上司或是平輩是老虎型(支配型),那麼試著變成老虎,會更容易溝通;若上司像老虎般強勢、快節拍,自己無法跟上則勢必引起衝突。而若同事是無尾熊,凡事都慢慢來,不喜歡處於壓力大的環境,那麼如果你像一隻老虎一般表現得很強勢,雙方的關係或許會陷入僵局,無法深入交往。但若兩者能對彼此的性格與做事方法有所包容,就能在相互配合之餘擁有更好的工作效益。 有時也有反向操作的時候。以一位業務員為例:若客戶多話,業務員就少話而注重傾聽;客戶少話時,業務員就可以多說一些、引導他到業務員所要去的地方。若客戶是屬於孔雀型滔滔不決的類型,業務員也還一樣像孔雀般,跟客戶搶話講,那麼還能得到客戶的喜歡嗎?顯然這種分析應用仍需配合實際情況判斷,不可硬性代入適用。 可見DISC僅能作為性格、能力分類上的參考使用,而非完全作為篩選人才或是能力判斷之基礎。因此心理學應用的測驗是一種生活與社會上的輔助,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判定,因此切勿過於相信或是受其限制,產生人格標籤化的情形。 === 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 ==== 人類學中的文化人格學派 ==== 文化人格學派,又稱歷史特殊論,是以美國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8%98%AD%E8%8C%B2%C2%B7%E9%AE%91%E4%BA%9E%E5%A3%AB 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為首所形成的人類學流派。 作為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交會,在進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領域時,研究者面對的研究對象是集體,例如:文化人格學派討論個性與氣質,是以文化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且固著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清楚的定義、深藏其中的人格皆可以運用到整個文化的集體,甚至是國家的個性、民族性。 然而,心理學由於採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人格、個性是根據個體建構的,因此較少在此出現爭議,但當指涉的群體擴大時,便很容易找到脫軌者,可以駁斥文化人格學派的論點。舉例而言,象徵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5%BC%97%E5%BE%B7%C2%B7%E7%B4%80%E7%88%BE%E8%8C%B2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認為,人類學不能將一個地方當作自然科學實驗室,一看到人性純粹的發揮,就認為值得定位成特殊的個案。人與人的互動、產生的文化都存在許多個體作用的層次,無法預設個體沒有差別,好像個人人格是集體的文化的延伸,這樣的文化觀會出現問題,也脫離後續人類學家討論的方向。 ==== 相關著作 ==== 1.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9855 《文化模式》](1934) 潘乃德借鑒了尼采在古希臘悲劇研究中所使用的幾個概念,得出了三種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型。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形貌,決定了個性的形成。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適應,風俗塑造了人的經驗和行為。因此,文化就會產生它的性格特徵,成為區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整體。該書敘述了文化的不同選擇之路,明確地闡明了人類學的目的在於理解他人的文化。此外,她表明,在任何一種文化環境內,定位正常與非正常的邊際線是由該文化決定的。所謂「有道德」的行為,都是那些符合一定社會善惡標準、與社會正常運作相符合的行為;而所謂「異常」的行為,只是一系列不為文化價值觀念、規範所認可的行為。她主張社會對於那些具有特殊行為的人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024 《菊花與刀》](1946) 二戰期間,美國的許多人類學家被征召進政府的某些機構服務,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結束戰爭以及制定對德國、日本的政策,由於日本這個東方民族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令英美當局無法把握,潘乃德受政府之託,著手研究日本。她通過訪問日裔美國人、觀看日本影片、閱讀書籍雜誌方法,研究日本歷史和分析日本人的性格著作,得出了後來影響美國政府對日政策,以及與後來日本整個發展情況基本一致的看法。在《菊與刀》一書中,她重點探討了日本社會的基礎、日本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和維持這種關系的主要要素,日本人格形成的童年經驗等問題。在書中,她提出了等級制度、報恩意識、兒童教養等日本文化的關鍵概念,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恥」文化,與一般歐美的絕對道德與良知所催生的「罪」文化,認為日本有如被鐵絲束縛的菊花,在各種義務與責任限制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 2.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2674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argaret Mead,1928) 此書清楚地表明了米德的文化決定論觀點:一個人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處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會環境的兒童教育養成,對人的個性形成有關鍵性的影響。她在書中指出,西方社會青少年的犯罪、青春期問題和性壓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野蠻社會對兒童的訓練方式反而對人格成長有良好的影響。《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使米德在人類學界一舉成名,文化人類學界將之譽為標志文化與人格研究領域之開端的里程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4116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米德在新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做了長期田野調查,得出「兩性人格的差異是由文化導致」的觀點。男性與女性的個性是文化的塑造,傳統規定男性要剛強、勇武,女性要柔弱、溫情,而那些背離社會規定的人格必然要遭到社會的議論和懲罰。這實際上會造成兩性的嚴重對立,造成女性才華的浪費。米德主張,社會應允許同一性別的個體具有截然相反的氣質,每個人都不必為沒有男性氣概或女人其而顧慮重重,特別是女性,應當發揮自己的潛能。米德的觀點後來為女權主義者重視,並被進一步運用到相關的女權學說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7904 《新幾內亞兒童的成長:原始社會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1930) 討論了紐幾內亞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比較那時未開化的島嶼對於婚姻、性和超自然世界的態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39118/ 《文化與承諾》](1970) 本書為米德晚年的經典著作,著眼於整個人類文化史的發展。她認為全部人類文化傳承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一)前塑文化(後備向前輩學習):又稱為老年人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變遷緩慢,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生活範圍與變革較小,擴大家庭為主要的家庭類型;前輩特別是祖父母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利益準則是後備學習的楷模;社會成員有強烈的認同感,創新和有意識的文化造就的行為很少。 (二)同塑文化(同時學習的文化):肇始於前塑文化崩潰之際,全體成員以當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守則,希望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同一輩人的行為標準來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核心家庭取代擴大家庭成為主要的家庭組成類型;社會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不斷變化,人們對文化沒有確切的歸屬感;年輕人出現變革意識,世代衝突開始產生 (三)後塑文化(前輩反過來向後輩學習的文化):也稱為青年文化。世界性區域出現,通訊科技和交通工具的發展迅速,文化傳承出現了跳躍性和間斷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年長者的傳統經驗失去了權威和價值的優勢,而長輩對於學習新事物又感到吃力。而年輕人掌握了更嶄新的科學技術,以自身視角出發的社會變遷經歷使他們開始反抗前輩與傳統。由此,出現老一輩守舊和年輕一輩的矛盾——代溝因此形成。米德認為,老人要向年輕人學習,才能消除代溝。 <br /> ==書籍影音== ===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pRKJPCI7M/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 影片內容簡介:作者以口語化的方式介紹了坦率(Openness)、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親和力(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五大性格。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ELAiHbCxc Rorschach & Freudian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1]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佛洛伊德關於性格成因的理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BqwWlJg8U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 影片內容簡介:簡介性格學習論以及其實驗狀況,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孩童明顯的學習、模仿現象。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2HoscBLIw The Barnum Effect]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呈現巴納姆效應的實驗,意即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ZbCh5DUMU Vlog #18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說明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bLrgjL9PY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自我應驗預言、自我應驗預言循環五步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O3eQ-0sI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lideshow]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描述主題統覺測驗出現的歷史, 以及其操作方式和現今的應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k2w2SnLvI 用理論解釋為什麼你會相信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為什麼星座會被普便大眾相信,內容提及由佛瑞所施行的實驗以及巴勒姆效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T7xZZ5HH0 談阿德勒學派之心理評估~「出生序」與「家庭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以阿德勒心理學介紹出生序與家庭星座對於性格的影響。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vNpxtqtI&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zuCOCEuXU&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Conscientiousnes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BkrQBnXWc&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Extraversion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5YUOIhreQ&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Agreeableness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Uejg1b1-4&ab_channel=Dr.TraceyMark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eurotic?]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O-chj-ro8&ab_channel=PHILO-notes What is Situationis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8eCQe1p7Q&ab_channel=AmirulHafiz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Q8zM7f-pI&ab_channel=ElliottJardin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sEuY98iqM 哈洛的實驗:關於依附理論] # [https://www.ted.com/talks/lori_gottlieb_how_changing_your_story_can_change_your_life#t-304908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書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4385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 作者: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 #* 出版社:雙葉書廊 #* 簡介:本書講述性格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的相互影響,同時應用個案範例來說明。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3107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的觀點,說明影響孩童性格養成的是同儕間互動的交互影響而形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9951 《基因或教養》]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從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係系統說明造成人格差異的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025 《虎媽的戰甲:三項黑暗人格特質,竟然讓人出類拔萃!》] #* 作者:Amy Chua、Jed Rubenfeld #* 出版社:三采 #* 簡介:本書研究發現美國的成功族群在族群傳統上具有三個共通特質:優越情結、不安全感、衝動控制。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 作者:Kevin Dutton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簡介:本書說明人格病態者獨特的個性人格、行為模式及邏輯思維。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95504 《無處不在的人格》] #*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簡介:本書介紹十二種人格障礙,並給出應對人格障礙的方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 作者:蘇珊.坎恩 #* 出版社:遠流 #* 簡介:本書說明性格內向者在不同文化及環境下,如何將自身的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345 《心理學家教你 59 秒變 A 咖》 ]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及科學理論推翻我們認為能夠幫助自己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進而提出執行時間短且立即見效的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9767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結合科學理論,試圖找出行為背後潛藏的動機及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777 《榮格人格類型》] #* 作者:Daryl Sharp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簡介:研究文學、心理學、精神疾病學等,並透過心理學實務經驗觀察,歸納出人性心理包含人格傾向及功能的類型。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 #* 作者:克勞德‧史提爾 #* 出版社:臉譜 #* 簡介:本書深入剖析身分認同感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具體呈現一直以來區區的標籤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最後鋪陳出一項完善計畫,讓我們拒絕等號人生,重塑自己的身分。 ===電影===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_(2016%E5%B9%B4%E9%9B%BB%E5%BD%B1) 分裂(SPLIT)] #* 導演:奈·沙馬蘭 #* 上映日期:2016 年 #* 簡介:幾個女孩被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綁架,患者擁有 24 個人格,其中一個最強大的人格會殺害無辜的人。她們只能透過和其他較不具攻擊性的人格對話,從中尋找一線生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22%E5%B9%B4%E7%9A%84%E5%91%8A%E7%99%BD%EF%BC%9A%E6%88%91%E6%98%AF%E6%AE%BA%E4%BA%BA%E7%8A%AF 第 22 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日語:22 年目の告白-私が殺人犯です-、英语:Memoirs of a Murderer) #* 導演:入江悠 #* 上映日期:2017 年 #* 簡介:因為妻子被變態殺人犯殺害,主角賭上一切,聲稱自己就是變態殺人犯,並大張旗鼓地公開他的所作所為和心路歷程,模仿他的人格,企圖藉此激怒對犯罪有特別執著的元兇,引誘他按捺不住而露出馬腳。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5%85%92%E5%AD%90%E6%98%AF%E6%83%A1%E9%AD%94 凱文怎麼了?](英語: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導演:Lynne Ramsay #* 簡介:依娃(蒂妲·絲雲頓)本是一個到處旅行的自由女孩,在懷了小孩凱文(伊薩·米勒)後,她便覺得被他限制了自由,從懷孕期間就對這孩子潛意識中感到厭煩,依娃儘管盡責地去養育他,凱文仍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厭惡,因此從小便處處和母親做對,到了他將滿十六歲之際,他在校園裡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一幕幕血色的回憶追溯著母子兩人在成長過程間緊繃尖銳的關係,同時也襲擾著如今備受輿論譴責的伊娃,伊娃拼命刷洗卻刷洗不去的猩紅到底是被人潑灑的油漆還是不可原諒的罪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 #* 導演:大衛·芬奇 #* 簡介:一名受嚴重失眠困擾的上班族,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直到他遇上了泰勒,他的生活又開始出現了火花。他們共同創立了一間俱樂部,從中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洩情緒及壓力。漸漸地,主角領悟了一些簡單卻也難能可貴的哲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ret%20Window 秘窗] #* 導演:大衛 科普 #* 簡介:一位碰到了寫作上瓶頸的名作家,也正與妻子辦理離婚手續,愛情和事業兩失意的他,決定搬到一個湖畔旁的小木屋,專注的完成他的最新懸疑小說,卻碰到一位瘋狂書迷指控他抄襲自己的作品,並用各種詭異的方式跟蹤並騷擾他,後來他才慢慢的發現,原來這位瘋狂書迷其實對他的思想和作為瞭若指掌,根本就像他書中的反派角色一樣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鈍裁者 大獨裁者落難記]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本電影講述了獨裁者阿喇丁上將統治了北非國家「瓦迪亞共和國」(Republic of Wadiya)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而他的獨行為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國際社會也不斷設法去管制他。阿喇丁是一個喜好女色、不成熟、昏庸無度且擁有偏執人格的統治者,由他領導的瓦迪亞政權殘暴異常,且有極強的侵略主義,甚至還研發了核彈,這讓聯合國十分不滿,決定出兵。為避免戰火,阿喇丁只好親自赴聯合國總部。然而到達後不久,阿喇丁卻被自己叔叔泰米所雇傭的殺手綁架。在行將被滅口之際,阿喇丁僥倖逃脫,流落紐約街頭,在流落街頭的過程中,他第一次感受了「窮」但感覺,在這逃亡的路上,他以前昏庸殘暴、淫逸驕奢的性格漸漸改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尽善尽美 愛在心裡口難開]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梅爾文·烏戴爾 是一名成功的小說家,但他患有極度嚴重的潔癖、強迫症,這讓他不得不成為一個孤僻的人。唯一一個似乎能忍受他,而不評論他的人是一名餐廳女服務員,卡羅爾·康納莉。在某天,他的鄰居,賽門·畢夏普住院後,梅爾文必須去照顧鄰居的狗。義務照顧除本身以外的某個生命,導致梅爾文逐步建立與其他人類的關係,和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梅爾文·烏戴爾他性格的轉換,從原本不近人情到後面的溫暖善良,他的潔癖、強迫症可能是與他人接觸的阻礙,但不是對他人冷暴力、粗魯的藉口,在電影的最後,他也與過去那個冷漠的性格和解,做一個面帶微笑,和煦的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怵目驚魂28天 怵目驚魂28天] #* 導演:理查·凱利 #* 簡介:故事描述東尼·達爾克是一位住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名為 Middlesex 的小鎮上,時值1988年總統大選,而他是一名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他會夢遊,但他也有積極去向心理醫生求診,可是這夢遊跟其他的心理因素遲遲不能解決,讓他變的內向怕生,不敢跟其他人接觸。但在某天深夜,一個不明的噴射引擎墜毀在東尼的房間。他正好受到腦海的某種聲音指引,夢遊離開了房間而倖免於難。那個聲音的主人名叫法蘭克(Frank),是一個身著全套兔子裝扮的人。法蘭克向東尼宣告,這個世界還有28天6小時42分12秒就要毀滅了,一開始他並不相信,但種種的事件發生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預言,內向的他卻在警告大家這件事上屢屢受挫,而距離地球毀滅的時間正在倒數......本電影中,能夠看見東尼·達爾克他為了拯救世界,從一個內向怕生的男孩到成熟、能夠流利的跟他人表達自己的穩重青少年,這樣的轉變除了外力推進,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顆想拯救大家的心! ==關鍵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英文 !! 中文 |- | Openness || 經驗開放性 |- | Conscientiousness || 盡責性 |- | Extraversion || 外向性 |- | Agreeableness || 愉悅的 |- | Neuroticism || 神經質 |- | Psychoanalysis approach || 心理分析取向 |- | Fixation || 固著 |- | Behaviorist approach || 行為取向 |- | Operating condition || 操作制約 |- | Classical condition || 古典制約 |- | Evolutionary approach || 演化取向 |- | Traits || 特質 |- | Five factor theory || 五因子理論 |- | MPTI || 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 |- | The Big Five || 大五人格模型 |- | DISC || DISC 人格測驗 |- | The Big Seven || 大七人格模型 |- | Chinese personality || 華人性格 |- | Gender || 性別 |- | Implicit theory || 內隱理論 |-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人際互動 |- | Status || 地位 |- | Career self-efficacy || 生涯自我效能 |- | Career decision-making || 生涯決定 |- | Personality types || 性格類型 |- | Preferences || 興趣愛好 |- | Mental health || 心理健康狀况 |- | Perfectionism || 完美主義性格傾向 |- | Frustration tolerance || 挫折容忍力 |- |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 心理適應 |- | Academic adjustment || 學業適應 |- | Emotional adjustment || 情緒適應 |- |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 || 兒童性格因素結構 |- | Big-five model || 人格五因素模式 |- | Trait theory || 特質論 |- | Chinese personality perception || 華人性格知覺 |- | Chinese dialectical thinking || 華人辯證思維 |- | Zhong Yong Belief-Value || 中庸思維 |- | Personality dimension || 性格基本向度 |- |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mension || 性格知覺向度 |- | Gender Differences || 性別差異 |- | Age difference || 年齡差異 |- | The Topographical Theory || 意識結構模式 |- | Conscious level || 意識層 |- | Unconscious level || 潛意識層 |- | Preconscious level || 前意識層 |- | Pleasure principle || 享樂法則 |- | Reality principle || 現實法則 |- | Idealistic principle || 理想法則 |-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 性心理發展 |- | Oral stage || 口腔期 |- | Anal stage || 肛門期 |- | Phallic stage || 性蕾期 |- | Latency stage || 潛伏期 |- | Genital stage || 生殖期 |- | Trait of type view || 特質論 |- | Situationist view || 情境論 |- | Interactionist view || 互動論 |} ==參考資料== {{reflist}} ===期刊=== #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49-2.pdf&casa_token=TaHnPWinpbUAAAAA:9NzjCuxYbWCPoczj4-BBJbXgtx5jaPoOUb1rqhSd5OmkehkU-5m4EVbwQQ34lBlm2HReT6fKUzv-yZSH3A Holder, M. D.; Klassen, 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 Joshanloo, M.; Afshari, S. (26 November 2009).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77-y.pdf&casa_token=7e1HySs1O9YAAAAA:3HPZmlHxdWlsQOZmLU7IBS2kAC29bjA4aRhRcX4qCnbuZ7laoBvYMuU7ILqq8CAxjIW0gR1kjKqwPa4IFw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Iranian Muslim University Students]". # Lischetzke, T.; Eid, M. (August 200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casa_token=ZnuAJL2N2j0AAAAA:KHYxwTU65AJaJd_uSqBUknbeKP8gR5lHnUW9w-m1C0MxajrIKZMu7a482iFW7EE4vOeBKOWbZ_8zkHM Why Extraverts Are Happier Than Introverts: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4): 1127–1162. doi: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 PMID 16787431. # Lucas, R.; Baird, B.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11359-008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 Strobel, M.; Tumasjan, A.; Spörrle, M. (February 201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casa_token=WZ1BuImxFxYAAAAA:Wk18cuEHUcbhSwL5hK71kHgodjrmmFj_8ngPr4-xxjO27sYxB-Q1pRcwwuKVZAeIqZBnhsliznFgUVw "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be happy: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 (1): 43–48.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 # Zelenski, J.; Santoro, M.; Whelan, D. (April 2012).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emo/12/2/290/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 Corr, Philip J.; Matthews, Gerald (200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erald-Matthews/publication/228079787_The_Cambridge_Handbook_of_Personality_Psychology/links/0c96052c98c4802056000000/The-Cambridge-Handbook-of-Personality-Psychology.pd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 publ.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6218-9. # Sadock, Benjamin; Sadock, Virginia; Ruiz, Pedro.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s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Aleksandrowicz JW, Klasa K, Sobański JA, Stolarska D (2009). "[https://ruj.uj.edu.pl/xmlui/bitstream/handle/item/158661/aleksandrowicz_klasa_sobanski_et-al_kon-2006_neurotic_personality_2009.pdf?sequence=1&isAllowed=y KON-2006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DF).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1: 21–2. Lucas & Baird 2004, p. 473-485. # Briley, D. A., Tucker-Drob, E. M. (2014).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bul/140/5/1303.html?uid=2014-25609-001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 Holder & Klassen 2010, p. 419–439. # Zelenski, Santoro, & Whelan, p. 290-303. # Strobel, Tumasjan, & Sporrle, p. 43-48. # Joshanloo & Afshari 2009, p. 105-113. # Lischetzke & Eid 2006, p. 1127-1162. # B, Sadock; V, Sadock; P, Ruiz.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Jeronimus, B. F., Riese, H., Sanderman, R., Ormel, J. (2014).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a0037009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4): 751–64. doi:10.1037/a0037009. PMID 25111305.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5725-000 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 # Harris, Judith Rich (199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 458–489. 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ISSN 1939-147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pr.12110 Kawamoto, Tetsuya. "Personality Change from Life Experiences: Moder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8, no. 2, Apr. 2016, pp. 218-231. EBSCOhost, doi:10.1111/jpr.12110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8-11667-022 Funder, D.C., (2001). Personality.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197–221. # McCrae, R. R., & Allik, I. U. (200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03-066X.52.5.509 McCrae, R. R., & Costa Jr, P. T.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5), 509. # Schmitt, D. P., Allik, J., McCrae, R. R., & Benet-Martínez, V. (200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22022106297299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2), 173-212. # Church, A. T.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467-6494.00112?casa_token=eJcbQQJhN8QAAAAA:CwjgbzsEpaNqAkmlCuGVmIDGORPdkMg3ZzFBgs9PSC8xFPf469kwH6JV3SjTU5IUZ90yZ-IzyfV03Fw Toward an integrated cultural trait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4), 651-703. # Greenblatt, The Swerve[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MLZ-Bq-P6JMC&oi=fnd&pg=PT4&dq=%EF%BC%9A+how+the+world+became+modern&ots=caphfmYd1D&sig=AZrqtud9II6ITmt3Gi_BbME2LZI :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3, 16. # Gélis, "[https://www.slideserve.com/kalonzo/the-child-from-anonymity-to-individuality-powerpoint-ppt-presentation The Child: from anonymity to individuality"], in Philippe Ariès and Georges Duby,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 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1989:309. # James, William (1970).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pragmatism-and-other-essays/oclc/2845959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16.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32. # Locke, John (1974).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2aw8AAAAYAAJ&oi=fnd&pg=PA1&dq=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Za93j59fOF&sig=PjAiVCziwOAJLFQ_1mBzjWI3UbA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Toronto: Random House.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69. # Hume, David (1955).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3Vp-0Y3Yz_cC&oi=fnd&pg=PR9&dq=An+Inquir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nJGRnzHc7D&sig=Ccf_cTnNnTxf8vI0uqrd6qZw0gM 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USA: Liberal Arts Press Inc. # Descartes, Rene (1974). [https://anti.noblogs.org/files/2021/02/Descartes-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pdf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41.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3.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6.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Funder, David (February 2001).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 197–221. doi: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 DeYoung, Colin G. (June 2010).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0370159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6): 820–828. doi:10.1177/0956797610370159. PMC 3049165. PMID 20435951. #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ck, S. (2005). Handbook of Perso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Wiley #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sychological-medicine/article/neuroticisms-prospective-association-with-mental-disorders-halves-after-adjustment-for-baseline-symptoms-and-psychiatric-history-but-the-adjusted-association-hardly-decays-with-time-a-metaanalysis-on-59-longitudinalprospective-studies-with-443-313-participants/35DF609ABE724C4F25C247D03C38BB3C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M.;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35813000664?casa_token=DIIzVi3GMJIAAAAA:_qG5i2ecILUHgCZEAHpBQUJoFkHZEEEL7P3NGiWLRB6s3J58inkj0OFbTgPkpd-vcmCASApQ66o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 Youyou, Wu, Michal Kosinski, and David Stillwell.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4/1036?utm_source=webtekno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2015): 1036-1040. # Weinschenk, Aaron & Dawes, Christopher. (2017). T[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0. 106591291769804. 10.1177/1065912917698045. # Habashi, M. M., Graziano, W. G., & Hoover, A. E. (2016). Searching for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A Big Five Approach to Linking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9),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52859 # Vedel, Anna.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10.1016/j.paid.2015.12.011. # Kim, S. E., Kim, H.-N., Cho, J., Kwon, M.-J., Chang, Y., Ryu, S., Shin, H., & Kim, H.-L. (2016).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gender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tress. PLoS ONE, 11(4), Article e01541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4140 # Donadon, M. F., & Osório, F. L. (201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lcohol dependen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9(1), e5036. https://doi.org/10.1590/1414-431X20155036 # Roberts, B. W.,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 Veronica Benet and Niels G. Waller, The Big Seven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08053-001 Evidence for I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in a Spanish Sam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http://myweb.scu.edu.tw/~wangresearch/topic/topic10/compare.pdf 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特殊內隱理論之探討:不同性格、性別及地位之比較]》 # 中華心理學刊:民 99,52 卷,3 期,頁 243-264,2010,許功餘。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0880-200912-201102160011-201102160011-39-69 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09,簡君倫(Chun-Lun Chien);連廷嘉(Ting-Chia Lian)。 # 《[http://www.cqvip.com/qk/97741x/200604/1000242438.html 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性格影響的調查分析]》 # 醫藥學論文-醫學論文:2008/3/17,文靜;吳庚香;梁凡;毛宗福。 # 《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10,陳蓉蓉。 # 《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0,李雯娣。 # 《群體中個體性格相似性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6 卷, 2 期, 頁 83 – 113, 2012/6/1, 張瑋倫。 # 《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 #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 155-190,1985,楊國樞;彭邁克(Michael H. Bond)。 # 《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 本土心理學研究 16:頁 185-224,2001,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介紹〉,《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 期-李靜靜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的發展〉,《龍岩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4 卷-陳雪芬 # 〈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與「大七」〉,《管理觀察》2010 年第 11 期-羅藝 # 〈簡述「大五」人格在人事選拔中的應用〉,《現代企業教育》2007 年第 6 期-姚斯亮 === 教科書 ===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第二版)。華杏出版。 #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McCann(2012)。Zimbardo’s 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張文哲、洪光遠、邱發忠、蘇文賢譯,第六版)。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ISBN: 9789866624636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雙葉書廊。 # 心理學導論-溫世頌 # 心理學-游恆山譯 # 心理學-陳皎眉 # 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 著,危芷芬譯 #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161-170頁)。五南圖書。 === 網站 ===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MBTI 職業性格測試完整版(靜態題庫)]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APESK 瑞士荣格理论职业性格测试]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BB%93%E6%9E%84%E4%BA%94%E5%9B%A0%E7%B4%A0%E6%A8%A1%E5%9E%8B 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概述] # [http://wiki.mbalib.com/zh-tw/DISC 个性测验 個性測驗] # [http://elaine0506.pixnet.net/blog/post/12052358 DISC 性向測驗題目] # [http://wiki.mbalib.com/zh-tw/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 qoiqlgxf2h2novpquwavx3s9tmjyiou 175783 175782 2024-04-26T03:31:19Z B12101064 65387 /*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性格(Personality)是一個探討人的整體的領域,性格理論試圖探討不同功能間的交互作用,並且透過整體的角度觀察及了解整體的人。 性格心理學研究有三大課題: # 普同性:探究人類性格的共同特徵和基本運作原則 # 差異性:探究人與人之間性格差異的原因 # 獨特性:探究什麼因素讓人獨特,以及如何用科學的法則來解釋個人的獨特性。 '''性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拉開序幕。此學派認為無意識心理過程對性格形成有著顯著影響。隨後,心理學領域逐漸湧現出多種理論學派,如現象學派強調個人經驗的主觀性,特質學派側重於分析和分類穩定的性格特質,而行為學派則從外部行為和環境條件探討性格的形成。社會認知學派進一步融合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考察了個體如何在社會互動中構建和調整其性格。另外,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擴展了研究視角,從單一個體轉向群體中的個體。其探索了個體在群體環境中的行為、認知過程、情感活動及意志品質,研究如何由社會文化背景和群體互動中塑造性格。 ==導論== 從上述性格心理學的三大議題出發,不同的人使用「性格([[w:en:Personality|Personality]])」這個語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不過性格心理學家在界定性格的基本意涵上仍具有一定的共識,大多同意它指涉:'''用於說明或理解個體形成具有持續性與區別性的一組心理特徵或一套心理系統'''。持續性(enduring)指性格特徵能跨越時間及生活情境而展現出某種一致的行為;區別性(distinctiveness)則指能區隔出人們彼此間差異的心理特徵。 《論語·先進》中曾提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的個性愚直,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性格偏激外向,子路的性格則過份剛猛魯莽),顯現了古人對「性格」的觀察。在人類過去不同時期的心理學發展歷程中,二十世紀中葉的心理學家比較偏重於後天的研究方向。像是[[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皆遵循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以形塑其性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反地在 1970 年代後的研究者,將目光轉移到先天影響的可能性上,就如藉由對雙胞胎有系統的性格研究,為先天對性格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近年則發現,先天與後天,生物與環境因素實非性格影響的競爭關係,反倒是常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塑造個體的性格。而性格理論的發展,隨著科技時代的快速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影響個體性格發展的因素顯得更加多元。 性格是分辨人類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現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傾向的組合差異。就算是在相同的情境下,人們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言行舉止。情境雖說能影響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但同樣的,人們也會影響到情境。性格可藉由觀察、訪問或人格量表所測量出來,而人格量表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方法。 == 人格 ([[w:人格|Personality]])== :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僅僅包括性格,還包括[[w:價值觀|價值觀]]、[[w:自我意像|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從性格的概念可以看出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心理活動上:<br> #人對事物所持的態度:態度是個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評價與內在反應的傾向,人會做出種種不同的評價: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同時還表現出一種內在反應的傾向,即行為活動的準備狀態,而正是這些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形成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br> #與態度相應的行為方式:並非所有態度和行為方式都是性格的特徵,一時性和偶然性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例如:一個人偶爾撒了一次謊,並不能就此認定他具有不誠實的性格;反之,一個人偶然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能說他具有助人為樂的性格,只有當這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具有穩定性和習慣化的性質,才能稱之為性格特徵'''。<br> :  性格一經形成便趨於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是能區分個體之間差異的核心。<br> 以下區分相關名詞: {| class="wikitable" |+名詞解釋 ! scope="col" width="150px" |名詞 !解釋 |- |'''氣質'''([[w:en:Temperament|Temperament]]) |指一個人'''內在的人格特質''',如內向與外向、勇敢與溫和。它通常是'''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的,不是後天學習而來。現代遺傳生物學者認為,許多先天性格存在著基因的影響。故近代研究多以嬰兒或幼童為主,著重在其與環境、事件互動的差異。 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更進一步的描述,對環境的敏感度、適應力、反應強度、整體情緒表現、行為持久性等,都是組成個體獨特氣質的因素。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 |- |'''品格'''([[wikipedia:Character|Character]]) |基於個人特色去'''面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表現,可藉由一個人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解釋並產生行為反應,主要是性格中後天培養的道德、品行。個人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由行為反映出「性格具有個體差異」,但後天形成的社會性對其認知有重大影響,也因此體現出了階級與道德。性格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就會有不同反應。穩定性分為'''時間上'''的穩定及'''跨情境'''的穩定,同一個體面對不同情境,即使隨著時間流動,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相同,但還是有所區別: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 |'''人格'''([[wikipedia:Personality|Personality]]) |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指一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之持久且一致的特質。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是一組具有特徵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動態型態''',會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個體的內在發展狀況,持續地改變。人格還涉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表現出的思想、感覺、社會適應和行為等方面的模式,這些模式強烈影響一個人的期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 |- |'''特質'''([[wikipedia:Trait Theory|Trait]]) |指人類整體性格展現在'''不同面向'''上的行為特徵。像我們的人格都由不同種的「特質」所構成,其中可能有大方、熱心、攻擊性之類的。在人格心理學中,最知名的理論是五大型格特質。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用五個特質來表達一個人格。包括:思想開放度、嚴謹度、外向度、隨和度和負情緒度五個面向。簡而言之,特質與人格相比描述的範圍較為特定。 |} :  性格心理學家在研究性格時,試圖將所有性格特質,例如外向與內向、積極樂觀與悲觀憂鬱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形容詞統整成簡單明瞭的多元化表格,將這些不同的特徵描述簡化成涵蓋範圍廣的組合。<br>(註:漢語對於性格心理學中的各個名詞有時候會產生翻譯上的歧異,例如 Character 通常譯作「性格」,但亦有譯作「品格」的時候,而 Personality 通常譯作「人格」,但亦會和「性格」混用,讀者應特別注意翻譯上的歧異,以免造成觀念上的混淆。) :  以下將會深入研討人格特性。 === 定義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w: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阿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曾綜述過五十個人格的定義,最簡明的說法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決定了個人對環境的特殊適應方式'''<ref>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ref>。有鑒於對佛洛伊德過度強調人之潛意識的不滿等因素,他還提出了所謂的「[[w:特质理论|特質論]]([[w:Trait theory|Trait theory]])」,將特質定義為「在我們的環境之中,對刺激之穩定、持久的反應方式」,同時也是性格的基本單位。透過個案研究法從對象之日記、自傳等分析出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個人的特質是以其生理為基礎形成的'''概括、個人化的決定傾向''',是'''人格的基礎、心理組織的基本建構單位'''。阿爾波特特質的三個水平是把人格特質中的個人特質再進行更詳細的區分: {| class="wikitable" |-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 主導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質。小說中的戲劇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凸顯其首要特質。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這種特質在人格結構中具支配性,但並非每個人都具有,而有些人會因這些首要特質所產生之鮮明性格而成為著名人物。 |-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 又稱重要特質。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程度存在,也是造就每個人不同之處的一般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 5-10 個中心特質,例如誠實、聰明、清高、孤僻、敏感等等。 |-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 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中表現的特質。例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這些特質通常是從各種刺激、對事物的偏愛或恐懼(像是喜歡吃某種食物)、特定情境(例如室內幽閉恐懼症)所制約。 |} :<br> ;其他定義 #Claridge & Davis(2003)認為性格是由相對穩定、一致的特質集合所組成,它界定了個體獨特的行為、思考和情感<ref>Claridge, G., & Davis, C. (2003).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nold.</ref>。 #Feist(1990)認為一個人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這個人的行為顯示一致性。 {| class="wikitable" |- | '''獨特性''' (Distinctiveness) || 表示能彰顯該個體之特性是有別於其他人,能夠有效區別個體間的差異。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能相同,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仍然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雖然外人都認為他們之間有十分相同的習慣和特質,卻仍然可以分辨出他們之間除卻外貌的差異,這也是連雙胞胎的個性不見得相同的原因。 |- | '''一致性''' (Consistency) || 表示個體在不同的時間軸和情境下仍具有一樣的行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所處環境(時間、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俗語中,我們經常聽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其實就可以顯現出所謂「人格的一致性」。該特性之表現並非隨機、意外的發生,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變,像是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反映出不同方面的人格,例如生活壓力會導致人格的一致性發生相應的變化。 |- | '''整體性''' (Integrality) || 表示人格是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尋求蛛絲馬跡,見微知著地找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其他的心理學領域專注於人的某個面向,而性格心理學注重全人的描述。 |- | '''動機性和適應性''' || 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也是構成人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且具有適應性。 |- | '''自然性與社會性''' || 人格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 |} ;錯誤觀念 *'''「人格是單一的」''':人格彼此間是獨立的,具有不同的組成。 *'''「人格是不變的」''':人格具有穩定性及持續性,但有時隨著時間遷移或是經歷生活中的事件,人格仍可能產生變化。 *'''「特異的人格即為異常的人格」''':每個個體都具有互異的人格,除非人格背離道德文化太嚴重,或是侵犯到他人權益,否則所有人格都應當受到尊重及平等待遇。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 根據上述的討論,目前普遍認為性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如:感覺、認知、情緒、價值等反應諸要素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 ==== 遺傳([[wikipedia:Heredity|Heredity]]) ==== 人格受遺傳之影響可以從染色體上基因結構的觀點解釋。以下三種不同研究方式,皆提供了此觀點的證據,支持遺傳在個體的人格特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比較一起成長的 120 對同卵雙胞胎(MZ)與 50 對異卵雙胞胎(DZ)國中生,兩者性格特質相關係數的差異,可估算個體性格總變異量的遺傳作用性[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3443]。 * 對剛出生就分開的雙胞胎進行研究[https://www.jstor.org/stable/1423378]。 * 對不同情境中工作滿意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研究[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0068224_The_Heritability_of_Job_Satisfaction_Reconsidered_Only_Unique_Environmental_Influences_Beyond_Personality]。 研究發現: *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為重要;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於'''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較為重要。 * 人格的發展是以'''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謂氣質(temperament),大都是藉由遺傳而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卡根([[w:en:Jerome_Kagan|Jerome Kagan]],1929年2月25日 – 2021年5月10日)試圖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個別差異了解兒童的氣質。分為以下兩類型: *'''抑制型''':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容易變得拘謹、逃避、不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膽小、謹慎。 *'''非抑制型''':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面對不熟悉環境可以自得其樂,且面對新奇事物立即就做出反應。這類小孩的行為比較外向、奔放。 其他相關研究: *'''雙胞胎的人格與遺傳關係'''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心理學家找了超過八百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比環境更能影響性格,尤其是自我控制、決策與社交…等性格特徵。 :此實驗對象為美國的雙胞胎,平均年齡在50左右,實驗方法是藉由項受試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再根據Ryff 心理健康量表對結果進行評估和標準化。從實驗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相較於異卵雙胞胎,有高出兩倍以上的可能性會擁有相同的性格,除此之外,實驗結果也表明如果遺傳連結越強(genetic link),性格特徵就越有可能在家族中遺傳。愛丁堡大學的Timothy Bates教授表示,遺傳對人的自我控制影響最大,研究也表明,基因能影響人的目標、社交、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 環境 ==== 指外在的因素,如:成長背景、社會文化、生活條件、家庭、朋友、社會規範等。 環境除對於性格、價值觀的塑造外,也可能影響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部分。[[:w:zh: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透露了環境因素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可能造成其甲基化或乙醯化等,使基因轉錄機率改變進而造成巨觀上結果的不同。因此環境對於遺傳因素的影響並非完全沒有,但與環境直接造成的性格塑造等相比,影響較小。 =====家庭環境 ===== '''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是最初且最重要的環境'''。<br> 家庭的氣氛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會對其小孩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類似的發現,不同的育幼方式也會影響其後代的個性及行為: 在邁克爾·米尼教授進行的一項老鼠實驗中[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62207/],他將幼鼠依被其母親舔舐的頻率分成兩組。實驗發現,常被舔舐的幼鼠對於新環境具有好奇心,勇於探索,且攻擊性較低;而鮮少被母親舔舐的幼鼠則容易對新環境恐懼,且攻擊性較高。 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導致不同的性格,而要研究家庭對人格的影響,主要是在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產生何許差異。 大多情況下可分為五種: {| class="wikitable" |- ! 教養類型 !! 互動方式 !! 孩子人格發展傾向 |- | '''權威型(Authoritarian)''' || 家長習慣以權力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鮮少有發表意見的空間,也較少情感上的支持 || 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退縮,長大後較缺乏思考批判的能力,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 | '''民主型(Authoritative)''' || 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上採開放且雙向的,雙親有說話的權利,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 '''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正向、獨立負責、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團隊合作、勇於挑戰等 |- | '''放縱型(Indulgent, permissive)''' || 完全接納孩子的思想,較少糾正指導孩子的行為,對孩子較為放縱|| 任性自私、幼稚、具攻擊性、野蠻衝動、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無理胡鬧等行為 |- | '''忽視型(Neglectful)''' || 想省麻煩而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會給予更多的情感回饋 ,以「方便」為主|| '''負面'''發展,如:自我貶抑、無法建立自尊;長大後亦與人疏離,影響人際發展 |- | '''不一致型''' || 家長持不同的教養方式,規範不同且時常改變 || 感到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他人 |}家長的情緒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學會溝通、傾聽,才能讓孩子擁有較正向的性格。另外,家庭物質生活的環境也會對人格產生極大的影響,諸如收入、父母職業、住房條件等等。綜上所述,家庭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行為」,這是麥肯依針對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總結。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相反地,不幸的童年往往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一定存在唯一對應的關係,例如: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而逆境可能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因此早期經驗是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整體的人格形成還會受到許多變動的因素影響。 ===== 學校教育 =====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同學、班級等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有系統地接受科學及文學知識,塑造世界觀,並藉由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好學、堅持不懈等正向人格特質。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亦是評定學生言行標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學生的首要仿效對象,他們的言行皆對學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若是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理的班級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可能增多,但若教師在民主友好氣氛的管理下,學生欺騙行為減少。 由上述可知,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學校若單純強調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學生間則會出現成績至上的風氣,性格上也會有所影響,產生不擅交往、不會溝通等現象。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會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強、自信、積極、樂觀等諸多良好性格。 ===== 社會文化 =====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此處文化的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先民所創造出來,並由現在的居民持續維繫並發展的共同享有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文化對人格有巨大的影響,塑造部分後天形成的人格特徵。此外,社會文化也使成員的人格結構發展趨於相似,造成同一社會內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鑲入」在該文化形態裡。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其影響力因文化而異,因而衍伸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影響分為規範以及價值層面: * 以規範的層面來說,'''社會規範越嚴格的地方,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力越大'''。例如,日本相較於美國具有更嚴厲的規範,人們為了遵從社會框架,人格發展較為拘謹。 * 以價值(社會大多數人認同並維繫的準則)層面來說,人們所認為「好的」價值則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性格,如亞洲社會的儒家觀念強調階級之分,則中下層階級會較容易發展出服從的性格。 此外,在規範中採取之行為的社會意義也會對形塑過程產生影響。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容許較大的變異;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社會就不容許它過大的變異。因此,如果一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徵,難以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有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差異除了人文發展的脈絡,也會受自然環境影響。例如:[[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研究了居住在紐幾內亞不同的自然環境中,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徵[https://www.loc.gov/exhibits/mead/field-sepik.html],將不同民族的人分為三群後發現:<br> * 第一群的男性與女性表現一致的特徵,普遍較溫和、善於合作。<br> * 第二群的男性和女性則一致的較強勢、渴望權力。<br> * 在第三群中,男女則表現不同的特徵:女性較強勢、傾向主導,而男性較不負責任。<br> 在此案例中,後天社會文化對性格的影響可能大於先天的生理性別,顯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影響的重要性。 另外,Rutger Bregman(2021)指出人性格展現的傾向會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媒體重複性的曝光特定「偏差事件」構成了人人皆以爲「人性本惡」的社會氛圍,加上[[w:負面偏誤|負面偏誤]]的效應,反而抑制了人性天生中的互惠傾向,社會文化中共同形構的認知偏差亦潛移默化中形塑了人們的性格與相應行為。<br> ===== 個人認知差異 ===== 以雙文化者(同時持有兩種文化信念系統的移民)為例,可進一步探討其「架構轉換」(frame switching)的情況,意即其可以自動轉換自身擁有的兩種文化架構來解釋任何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知上可促發某種特定的文化架構的情境刺激,可能會對雙文化者後續的思考歷程有所影響。以華人和美國文化間的象徵符號(龍形圖案以及美國國旗)來促發不同的文化架構時,結果顯現出:受美國文化象徵符號促發的雙文化者,更容易對特定行為之成因做出「內歸因([[w:en:Attribution_(psychology)| Internal Attribution]])」(行為者個人的因素),此則可能肇因於美國文化強調個人及自由主義。 ===== 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徵的出現頻率——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傾向做出負面反應,甚至構成反社會行為。世界上炎熱的區域,發生攻擊行為的頻率更高。環境心理學家指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因素,與個人空間的大小有關。有關研究發現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成人的個人空間也比兒童大。 不過,'''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例子如下: 1)個人空間的作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縮短彼此的距離,可增加關係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對陌生人而言則可能引起爭執。另外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彼此比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較佳,但在非近距離時,競爭反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2)「擁擠」(crowding)是因空間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經驗,密度是每個單位空間內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覺(perceived density)指個人對人口密度的知覺,三者並不完全一致。研究指出影響擁擠的主要因素有:(1)個人因素:內控性格、高親和力、偏愛高人口密度、能過濾無用刺激,減低個人的擁擠感;(2)社會性因素:當從事自己不喜歡的活動或被同伴孤立時,個人會有擁擠的壓迫感;(3)客觀因素:人口密度、建築物都很高、迴廊很長、天花板很低或陽光很少等,會增強擁擠的感受。至於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應,除降低個人控制情境的感覺外,還會引發不良的情緒。如果手邊的工作是個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是複雜或必須與人合作時,則可能損及工作效率。 ==== 情境==== 生活中,生理需求與社會動機促成各種情境,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性。一般來說,個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都具有一定的持續和持久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定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應該融入情境因素來一併看待人格。 * '''強情境''':指有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情境'''決定。例如:公眾空間、課堂等。在上課時不可以講話,所以不論內、外向的人都不會講話,因此沒有行為上的差異。 * '''弱情境''':指無強烈的行為規範,行為主要由'''個性'''決定。例如:獨處或與少數人的互動、匿名情境等。在自由的情境中,內向的人可能會保持沈默;外向的人表現健談,可看出行為上的差異。 人格發展會受不同的情境影響,衍伸出不同的特性。以大範圍的文化差異來說,不同文化族群受情境影響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舉例來說,在東方社會,高自我監控者受強情境影響較多;而在西方社會,低自我監控者行事風格上較為個人主義。此外,在行為預測分析上,在弱情境中比較能用該對象的性格來預測,但在強情境中,像是跟同學互動或是跟公司同事做團隊合作時,較難用個性去預測其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w:喬治·賀伯特·米德|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的[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ad/#RolSelGenOth 社會自我論]中有提到,未社會化、具創造性的'''自然我(主我)'''與受過薰陶的'''社會我(客我)'''。當預測在獨自一人或是社會互動中的行為時,自然我和社會我的預測效果是相反的。 [[w:古典制約|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w:操作制約|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和[[w:观察学习|觀察性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皆會影響到人格的塑成。社會認知觀點(Social Cognitive)強調社會互動、想法、感受和行為塑造出人格。這個理論常常關注人們的期待所帶來的影響,諸如我們期待事情會如何發生的想法會影響到我們人格的發展。基於期待不同所導致的人格差異,其在我們的控制點(我們認為對生命事件施加控制的來源)和自我效能(我們有能力貫徹並產生我們想要執行的行為)的意義上是有效的。 === 性格的神經與生理基礎 === ==== 發展 ==== [[w: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高爾頓]]([[w:en:Gordon_Allport|Gordon Allport]])於 1880 年代比較遺傳與環境對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之後,心理學家開始關心兩者互動關係。性格中有部分並無明顯和遺傳的生理基礎有關聯,例如:學會社會技巧、自我概念、個人生活目標、和社會互動產生各種想法觀念等;而有另一部分的性格卻直接反應出遺傳生理的個別差異,例如:個人特別心情、對某種情境刺激的情緒反應大小。 ==== 研究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n:Jerome_Kagan|凱根]](Jerome Kagon)試著從情緒與外顯行為的差別來了解兒童的氣質,他在實驗室直接觀察兒童,認為存在兩種清楚的氣質類型與行為樣貌:'''抑制型(inhibited)'''與'''非抑制型(uninhibited)'''。擁有抑制型氣質的孩童,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件時,會變拘謹、逃避甚至不安,行為較膽小,面對新奇事物時的原始反應便是安靜,尋求父母慰藉,或跑開、躲藏;非抑制型氣質的小孩於面對新事物時,會立即作出反應,比較勇於嘗試、善於互動。 ; 實驗 :凱根借鑑了愛斯沃斯研究母嬰依戀的個別差異時建立的“陌生情境”,對陌生情境做了改進,對 117 名智力水平相當的中產階級白人兒童進行不熟悉情境中的行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蹤研究。 :他假設在實驗情境中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了兒童的氣質差異。在設計的實驗室結構觀察中,讓一個嬰兒或幼兒與母親一起進入一個不熟悉的房間,在 40~60 分鐘時間裡不斷變換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觀察兒童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陌生物體(如機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時的行為反應。在 14 和 20 個月的測查時主要根據三項指標: ::* 母親離開時的反應 ::* 第一次接觸陌生物體的反應 ::* 母親位在一臂距離之內的反應 :凱根對每個情境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與量化,確定兒童屬於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類型。 :在之後的測查中,除了對抑制性的再次測查外,還加入了可能與抑制性有關的一些測驗,如考察兩類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而且還要分別於 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66 個月、89 個月時分 6 次進行實驗室觀察和母親訪談,每次實驗程式都進行錄像,並有現場觀察記錄。除了量化觀察之外,他還結合問卷法和 Q 分類技術向父母調查兒童日常生活中與抑制有關的行為。 ; 實驗結果 :研究發現,在 14 個月時,被試樣本中抑制和非抑制的兒童各占 20%~30%。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兒童在 14 個月時的抑制性指標,與 4 歲時的抑制性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且不顯著。但是研究者發現,14 個月處在極端抑制和極端非抑制的兒童(大約占總樣本的 15%~20%),他們各自的行為特徵一直會穩定地保持到 7 歲半。 :凱根也認為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抑制性,他認為當兒童面對不熟悉的事件時,如果不能進行同化,理解失敗後就會給其心理帶來不確定性。當前生理學知識證明,這種狀態與大腦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交感神經的抑制有關,並引起心率的加速和穩定化。 凱根發現,心率穩定的抑制兒童和心率不穩定的抑制兒童相比,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因為心率低且變化大的兒童主要通過社會化獲得了這種表面行為,而心率高且穩定的兒童則是先天就具備了傾向於抑制性的氣質特徵。這種氣質特徵可能包括對不熟悉事件產生不確定性的閾限值較低,還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行為抑制的兒童生來就具有這種反應類型的傾向。 ==== 現今研究 ==== 當代研究顯示,抑制型氣質和非抑制型氣質的孩童腦部有所差異,且牽涉不只一個腦區,氣質和個體行為會受不同神經系統間互動的影響。其中,[[w: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和人類的恐懼反應密切相關,而[[w:前額葉皮質|大腦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部分功能來自影響杏仁核的運作,和情緒反應有關。這些腦部結構有神經可塑性,不完全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後天個人和社會經驗也可以改變腦區結構和功能,影響兒童的情緒傾向。 上述提到的當代研究中,根據[[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MRI]])研究,近來提供明確證據,顯示杏仁核運作在抑制型氣質與非抑制型氣質者有所差異(Schwartz,Wright,Shin,Kagan,and Raugh,2003)<ref>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3703</ref>。研究者研究一群兩歲時就被分類為高度抑制型氣質與高度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讓他們於實驗室中觀看一些熟悉臉孔和新奇臉孔,並發現兩個類別的成人之杏仁核運作情形不同:當看到新奇臉孔時,於兩歲被界定為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們,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較高;而於兩歲被界定為非抑制型氣質的年輕成人,杏仁核的活動程度相對低。 這個實驗證明氣質特徵有特定生理基礎,並顯示這些生理差異有長時間穩定性。除了腦部核磁造影,當代性格神經科學研究學者也嘗試了解神經系統、[[w:zh:神经递质|神經傳遞物]]([[w:en: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和激素對心理特徵表現的影響以及由身心交互作用的歷程,來了解人的性格。其中,特別有四種化學物質: '''[[w:多巴胺|多巴胺]]([[wikipedia:Dopamine|Dopamine]])''' [[File:Dopamine.svg|thumb|Dopamine|alt=Dopamine structure]] [[File: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png|thumb|Dopamine-from-xtal-view-1-3D-bs-17]] :*簡介 ::多巴胺(英語:dopamine或DA,擷取自2-(3,4-dihydroxyphenyl)ethylamine),或稱2-(3,4-二羥基苯基)乙胺,化學式:C6H3(OH)2-CH2-CH2-NH2)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多巴胺是兒茶酚胺和苯乙胺類的,一種在腦和身體中扮演幾個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合物,它是一種胺,通常在人的腦和腎臟中合成,由其前體的左旋多巴除去羧基合成。在大腦中多巴胺作為神經傳遞物,透過神經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將訊號發送到其它神經細胞。大腦包括幾個不同的多巴胺通路,其中一個起著獎勵–激勵行為的主要作用。大多數類型的獎勵增加多巴胺在腦中的濃度,並且許多成癮藥物增加多巴胺神經元活動。其他的腦多巴胺用來參與運動控制和控制各種激素的釋放。 ::神經系統以外,在身體的幾個部分多巴胺作為局部化學信使的功能。在血管中它抑制正腎上腺素的釋放,並作為血管擴張劑(在正常濃度下);在腎臟中它增加鈉和尿的排泄;在胰臟中它減少胰島素生產;在消化系統中它減少胃腸蠕動和保護腸黏膜;並在免疫系統中它減少淋巴球的活性。血管除外,多巴胺在這些外圍系統局部合成,在鄰近該釋放它的細胞旁發揮其作用。 ::幾個重要的神經系統疾病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而使用一些改變多巴胺作用的關鍵藥物來治療他們。帕金森氏症為一種退行性狀況引起身體震顫和運動障礙,是透過中腦之中稱為黑質區的分泌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不足所引起。其代謝前體L-DOPA可以工業製造,其純銷售形式為左旋多巴是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有證據表明思覺失調症涉及多巴胺活性水平的改變,大多數經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降低多巴胺活動的主要效果。類似多巴胺拮抗劑藥物,也有一些是最有效抗嘔吐藥物。不寧腿綜合徵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多巴胺活性降低有關。高劑量多巴胺興奮劑可以上癮,但也有一些使用較低劑量治療過動症。多巴胺本身可製造成靜脈注射的藥物:雖然不能從血液到達腦部,其週邊作用使其對心臟衰竭或休克的治療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新生嬰兒。 ::多巴胺是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這種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與上癮有關。 ::愛情的感覺對應到生化層次,和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起的作用有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多巴胺傳遞開心、興奮情緒的這功能,醫學上被用來治療抑鬱症。 ::多巴胺不足或失調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體重莫名減輕或增加、睡眠品質差、便祕等等。甚至會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嚴重時會導致手腳不自主地顫動、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我們積極做某事時,腦中會非常活躍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傳遞物。 ::極端情形如亨丁頓舞蹈症,是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和軀幹會如舞蹈般不由自主地抽動,造成日常行動不便,疾病發展到晚期,病人的生活將無法自理,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說話,容易噎到,甚至無法進食。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為鹽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有光澤的結晶,無臭,味微苦。露置空氣中及遇光後色漸變深。在水中易溶,在無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極微溶解。熔點243℃-249℃(分解)。 ::多巴胺在人體的功能可分為神經系統內與神經系統外兩個部分。 ::多巴胺在腦的功能中,在運動控制、動機、喚醒、認知、獎勵的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還與一些更基礎的功能相關,例如哺乳、性慾、噁心。多巴胺類的神經元在人腦中的含量約有400,000個,其實是相對的少,並且只有在少數區域存在,但是卻投射到很多腦區,並能引起有很強大的功用。這些神經元最早在1964年由Annica Dahlström和Kjell Fuxe標繪出來,並給予這些區域A開頭的名字。在他們的模型中,A1-A7區包含正腎上腺素,A8-A14則包含多巴胺。以下是他們辨認出來包含多巴胺的區域: ::黑質是中腦中一小塊形成基底核的區域,其中多巴胺神經元多在黑質的緻密部(A8)和其周遭(A9)被發現,和運動控制相關,若有失去大部分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導致帕金森氏症。 ::腹側被蓋區(A10)則是另一塊屬於中腦的區域,是人腦中最多多巴胺神經元的地方,但實際上此區域仍然是非常的小。此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伏核、前額葉皮質等其他區域,主要和獎勵、動機的功能相關。 ::下視丘後葉也有一些多巴胺神經元(A11),投射到脊髓,但功能並不是很清楚。弓形核(A12)和腦室旁核(A14)都在下視丘,這些多巴胺神經元投射到腦垂腺前葉,透過中央聯合的循環組織,抑制催乳激素釋放細胞分泌催乳激素。通常說到這裡的調控時,多巴胺時常被稱為催乳素抑制因子、抑制催乳激素賀爾蒙、催乳激素抑制素。 ::一樣是在下視丘,不定區(A13)的多巴胺神經元則參與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 ::還有多巴胺神經元位在視網膜,被稱為無軸突細胞,在日光的刺激下會活化,釋放多巴胺致細胞外受質中,相對的,在夜晚就會沈寂下來。這些視網膜中的多巴胺能夠抑制桿細胞而提升錐細胞的功能,最後產生對顏色敏感、並增加對比的效果,而其代價是在光線昏暗時便會降低其敏感度。 ::在神經系統外,在週邊,多巴胺也在侷限的區域透過外分泌或旁分泌產生功能: ::首先是免疫系統,尤其是淋巴球,能夠製造並分泌多巴胺,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但此系統的功能為何還不是很清楚。腎的小管細胞能分泌多巴胺,且腎有許多細胞能表現多種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在此能增加腎的灌流、提高絲球體的過濾,並增加鈉離子的排泄。當腎部的多巴胺功能缺失時(可能肇因於高血壓或基因的問題),會導致鈉離子的排泄減少,造成高血壓。胰臟也可以分泌多巴胺(外分泌),其功能可能與保護腸道的黏膜和降低嘗胃道蠕動相關,但還並不是很確定。胰臟的胰島也和多巴胺相關,有證據顯示胰島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時,也會製造多巴胺受器,這些受器受到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是降低胰島素的釋放,但這些多巴胺的來源還沒有釐清的很清楚。 *提升多巴胺的方法 ::#'''運動''':不論是有氧、重訓都有助於刺激多巴胺分泌,研究指出,進行任何有氧運動10分鐘後,疲勞的感覺就能有所改善,20分鐘後濃度會達到最高,因此運動時間不用長之外,也不需要多高的強度,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規律訓練,就能提升多巴胺濃度。 ::#'''多吃蛋白質''':胺基酸的其中一種「酪胺酸」會和酶產生作用,進而轉變成多巴胺,因此只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也等於攝取到充分的酪胺酸,建議可以多吃肉類、魚類、雞蛋、豆類、起司、種子等食物。 ::#'''補充益生菌''':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為它有大量的神經細胞,也產生了很多神經遞質,其中一個就是多巴胺,因此吃進益生菌維持腸胃環境健康,是有助於維持多巴胺水平的。 ::#'''少吃垃圾食物''':吃下大量的飽和脂肪,例如:動物油、奶油、動物皮…等,容易影響到多巴胺傳送訊號,減少大腦接收的水平 ::#'''充足睡眠''': 晚上睡覺時多巴胺的濃度會降低,一早起來為了讓身體產生清醒的感覺,就會大量分泌,這是一個固定的規律,但如果出現長期睡眠不足、熬夜的情況,就會打破自然節奏 ::#'''聽音樂''': 當我們聽到旋律時,可以活躍腦中富含多巴胺的區域運動,達到提升濃度的效果。 ::#'''冥想''': 透過冥想讓身心達到完全的放鬆,為了鼓勵這樣的行為,大腦就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讓你感覺到積極、愉快。 ::#'''曬太陽''': 讓身體接受陽光,雖然不能直接促進分泌,但是可以增加和多巴胺結合的元素數量,提高敏感度,讓身體充分利用到多巴胺。 ::#'''加強抗氧化力''':為多巴胺很容易氧化,所以除了補充酪胺酸增加濃度,還可以額外攝取含有大量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胡蘿蔔、蘆筍…等來提高多巴胺的質量。 ; [[w:血清素|血清素]]([[wikipedia:Serotonin|Serotonin]]) *簡介 ::血清素(serotonin)是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調控情緒、社交行為、食欲、睡眠、記憶'''等功能,可算是與安多酚、多巴胺齊名的幸福物質。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的人會易怒、焦慮、疲勞、憂鬱。因此,血清素也用於憂鬱症的治療,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 *提升血清素的方法 ::1. '''曬太陽''' ::2. 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3. '''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和維生素D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鐵質的食物,盡量食用全穀類,減少加工品和精製品、適量食用碳水化合物 ::4. 維持'''腸道健康''',適量補充益生菌、保持充足水分 ::5. '''益生菌''' ::6.多攝取雞蛋、起司、大豆製品、鮭魚、果仁、火雞、香蕉、全麥麵包。因為其中含有大量[[w:色氨酸|色氨酸(Tryptophan,Trp)]],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 ; [[W:氟西汀|百憂解]]([[wikipedia:Fluoxetine|Prozac]]) *簡介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為百憂解(Prozac)是一種[[w: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抗抑鬱藥。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成人重性抑鬱障礙、強迫症、神經性暴食症、社交恐懼症,還用於治療具有或不具有廣場恐懼症的驚恐症。此藥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和腦中血清素活動增加有關。 *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全身或局部過敏、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吞嚥困難等)、心跳加速,厭食,頭暈、頭痛,睡眠異常,疲乏,精神狀態異常,性功能障礙,視覺異常,呼吸困難等等。<br> ::另外,突然停藥可能會引發戒斷綜合症,導致焦慮、頭暈,感官變化。<br> ::此藥不安全用於孕期會影響寶寶發展,如果之前已在使用此藥,在母乳餵養期間應停止使用。 *濫用可能性 ::根據醫學上對濫用藥物的定義,由於氟西汀不會干擾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因此FDA不認為氟西汀可被濫用。不過,亦有報告指「不影響多巴胺水平」只表示有關藥物不容易成癮,但不表示不會令人興奮。現時氟西汀的安全份量訂為約每周300-600毫克。 : ; [[w:催产素|催產激素]]([[wikipedia:Oxytocin|Oxytocin]]) : 催乳激素又稱催產素、縮宮素、泌乳激素,為一種激素。在母親生產後,催乳激素能'''促進促進乳腺平滑肌收縮,降低[[w:皮質醇|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濃度而減輕母親壓力''',這有助於哺育行為與母親對嬰兒的關愛;正常人的血液中也有一定濃度的催乳激素,其升高對人的關愛、信任、合作、助人行為發揮重要影響作用(Delgado,2008)<ref>Delgado M. R. (2008).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oxytocin. Neuron, 58(4), 470–471.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5.005</ref>,也能促進人際信任、慷慨等有利社會行為(Young,2009)<ref>Ross, H. E., & Young, L. J. (2009).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30(4), 534–547.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09.05.004</ref>。 :近期研究顯示,催產激素可能是透過促進社會識別、調節共同情感以降低恐懼、減緩焦慮,進而影響人類一系列的社會適應行為(Campbell,2017)<ref>Campbell A. (2010). Oxytoci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14(3), 281–295.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0363594</ref>。然而,過多的催產素是有害的。生理機制上,多巴胺會拮抗催乳激素的分泌,藉此控制催乳激素的濃度。 === 人格的分類與測定方式 === 事實上,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然而,對於該如何將這些人格特質去做分類,各心理學家則是莫衷一是。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人格分類: ==== 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分類 ==== [[File:Humorism.svg|thumb|right|250px|四大體液]] 古希臘哲學家[[w: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年)發明了「四根說」,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醫師[[w: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在「四根說」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四液說」,認為人體中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即[[w:四種氣質|四種氣質]]:人的體質不同是由於四種體液的不同比例所致,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 class="wikitable" |+ 四液說 |- ! 氣質 !! 優勢 !! 特徵 !! 缺點 !! 適合職業 |- | 多血質 || 血液占優勢,血液出於心臟,是火根,有乾燥和熱的性能。 || 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變化和消失。 || 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 || 適合需要反應迅速而靈活的工作:導遊、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人員、演員、市場調查員、監督員等等。 |- | 黏液質 || 黏液占優勢,黏液生於腦,是水根,有冷,寒和濕的性能。 || 又為安靜型,有自制力、踏實、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有耐久力,不愛空談,嚴肅認真。 || 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物較缺乏熱情。 || 外科醫生、法官、管理人員、出納員、會計、播音員、話務員、調解員、教師、人力人事管理主管、心理諮詢師等。 |- | 膽汁質 || 黃膽汁占優勢,黃膽汁生於肝,是氣根,有熱和乾的性能。 || 又稱為興奮型,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熱情高漲,直率豪爽,有魄力。 || 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行事魯莽。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考慮後果。 || 適合應急性強、危險性較大、難度較高而費力的工作。例如:導遊員、勘探工作者、推銷員、節目主持人、演講者、外事接待員等。 |- | 抑鬱質 || 黑膽汁占優勢,黑膽汁生於胃,是土根,有漸溫的且具有寒和乾的性能。 || 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持久。思考透徹、有理想、善於發現、精確自律、有美感、分析力強。 || 容易優柔寡斷、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觀、情緒化、自我中心 || 有經營管理、分析設計和規劃能力,適合:經濟規劃、統計、設計、商業推銷、節目主持、相聲演員等。  |} 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對人格的類型做出了極具聯想性的描述,一看到這類人便可立刻辨認出來;但缺點是,人的多樣性要比這幾種類別豐富得多。簡而言之,這種分類方式試圖將具有連續性的物體或現象,作非連續性的區分,進而造成「中間的灰色地帶」無從分類。 於是,一些研究者決定不再嘗試以「類別」畫分不同的人格,而是透過不同的「維度」。 ==== [[w:十六種人格因素|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 美國心理學家[[w:雷蒙德·卡特尔|卡泰爾]](R.B.Cattell)是維度分類的先驅之一,他將統計學應用於心理學研究中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統計方法來自於卡泰爾的[[w:en:Factor_analysis|因素分析特質論(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是一種統計方法,將一大群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區分出來,並簡化為數個較具一般性的潛在因素)。卡泰爾研究英語中所有用來描繪性格的詞語後找出了四千五百個,通過歸類近義詞,他將數量減少至大約兩百個。接著他用這些詞語對大量的物件進行評估,並對評估結果進行了統計學研究後發現,某些形容詞在評估中總會顯現出某種關聯,因此他將這些詞語評估的對象歸納成為同一性格維度。<br> 經過數年研究之後,卡泰爾和其團隊篩選出十六種潛緣特質(source trait),他認為這十六種特質是人類潛在、穩定的人格特徵,以此制定出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br> * 測驗進行方式 將十六個維度寫在紙上,在每個維度的兩個形容詞中間,畫出五個空格。找一位朋友一同進行,兩人同時勾選十六個維度;接著,互相比較兩人的評估結果,討論為什麼兩份測試會有所不同。 十六種潛緣特質: {| class="wikitable" |- | 孤僻←→樂群 || 審慎←→興奮 || 信賴←→多疑 || 保守←→激進 |- | 遲鈍←→聰慧 || 敷衍←→盡責 || 務實←→幻想 || 依賴←→獨立 |- | 激動←→穩定 || 畏怯←→敢為 || 坦率←→世故 || 自律←→散漫 |- | 順從←→支配 || 隱忍←→敏感 || 冷靜←→憂慮 || 放鬆←→緊張 |}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由英國研究者[[w:汉斯·艾森克|艾森克]]([[wikipedia:Hans Eysenck|Hans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編制了一套形式更簡潔的人格量表。透過讓測試者填寫一份列有五十七個「是」或「否」的自我問卷,來進行三個維度的評估,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及'''精神病質(psychoticism)''',簡稱EPQ。<br> 內外向個性維度首先是榮格根據精神動力理論所提出,艾森克則以實驗室和臨床實驗為基礎,研究了E維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強度之間的相關;N維度與植物性神經的不穩定性之間的相關;此外他也得到遺傳不僅對E、N有強烈影響,也與P維度有關。<br> 艾森克提出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不僅為實驗室內許多實驗所證實,且得到數學統計和行為觀察之佐證,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已廣泛地應用於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br> 三個維度分別簡述如下:<br> * '''E 維度(外向—內向軸線)'''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為各種大小事件,經驗到大腦皮質的激發。因此,高度強烈的社會刺激會使他們過度激發,產生令人想逃避的嫌惡狀態,所以內向的人較為拘謹和抑制。內向的人極為自律,較為安靜和內斂,不依外部狀況行事,傾向於制定自己的行動計畫,而在陌生環境中會儘可能迴避社會互動。 : 外向者:對於相同刺激經驗到的皮質刺激較少,因此會尋求更多、更強烈的社會刺激,所以外向的人較為友善、充滿活力。外向者會積極與他人交談,主動並善於與陌生人建立新關係。(與五大性格(詳見下方 3.1.4.7)中的外向性概念相似) * '''N 維度(情緒穩定—不穩定軸線)''' : 其概念大致上也與五大性格中的神經質相似。艾森克指出神經質與[[w:自主神经系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以高神經質者為例,其自律神經系統對壓力反應迅速,會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反應,即使壓力或危險已經解除,仍無法快速降低這些壓力反應,容易持久地受到焦慮、憂傷和內疚等情緒的困擾。長久下來,高神經質的人即便面對輕微的壓力,也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化反應,如:緊張、易怒;而情緒穩定者則可以在受到干擾後於短時間內平復心情。這條神經質軸線是情緒穩定的指標。 * '''P 維度(精神病質軸線)''' : 在此面向得分高者表現傾向於冷漠、孤獨、攻擊性強、反社會、缺乏情感及同情、不關心他人等。然而,關於精神病質的研究相對前兩個面向較少,但艾森克發現男性在此問卷中,精神病質的得分普遍高於女性,因此提出此面向可能受到男性[[w:睾酮|睪固酮]]分泌量多寡的影響,但支持性的證據仍顯得薄弱。<br> 艾森克問卷是一種頗為有趣的人格評估量表。但其他人研究了這個量表之後,發現了它的侷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是神經質軸線上的約定型,那麼艾森克問卷便無法區分出個體之間的不同。由此看來,神經維度並無法對這些雖然都焦慮不安但卻各不相同的當事人做出細膩測試,其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都會減弱,影響測驗結果。<br> 另外,此量表中的各個向度可以互相結合,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格。例如以 E 和 N 兩個向度而言,可劃分成四個象限,即「外向-情緒穩定」、「外向-情緒不穩」、「內向-情緒穩定」、「內向-情緒不穩」,此四個象限即代表四個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至此網站瀏覽象限圖象[https://gogovernment.org/test/eysencks-personality-inventory-epi-extroversionintroversion/ EPQ 圖像])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應用 : 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人格度研究的測定方法,此問卷由先前數個調查表幾經修改發展而來,修訂問卷包括88個項目,讓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否,然後按照計分標準登記分數,用以測量人格結構的三個度即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 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Robert R. McCrae 與 小保羅·科斯塔 (Paul Costa Jr.) 的[[wikipedia:五大性格特質|五大性格特質]][[wikipedia: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  近年來,多數研究者大多同意五個強韌的性格因素,可以有效地地區分出個體間的性格差異,此即'''五大性格特質(The Big-Five Model)''',或稱大五人格模型或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是一種被提出的人格特質分類法或分組,從 1980 年代開始在心理特質理論中發展起來。 :  當因素分析(一種統計技術)應用於性格測試數據時,它揭示了語義關聯:一些用於描述個性方面的詞通常適用於同一個人。例如,被描述為盡職盡責的人更有可能被描述為「隨時準備」而不是「凌亂」。這些關聯提出了常用語言中用來描述人類個性、氣質和心理的五個廣泛維度。「五大性格特質」所'''依據的是跨文化的詞彙學''',研究者根據不同種語言,去篩選各個用來描述人格的詞彙,最後產生了相對顯著且穩定的五個因素,也就是'''經驗開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以上五大性質可縮寫為'''OCEAN''',且此五大因素都還可以再細分,成為多個子類型(ex:四種內向型)。由此可見,每個人的性格可以是許多子類型的組合,也證明了人的性格是獨一無二且複雜的。 : 經驗開放性、認真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此五種特質,雖然在社會上都有被偏好的傾向,例如社會普遍較喜歡穩定、外向活潑、開放心態、好相處且負責細心的人,但'''在特定分數上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其在社會中的成就,每一種特質都有適合其發揮的場域。''' :  而以下將針對各項特質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經驗開放性 Openness-to-experience''' :  指個人願意主動尋求且體會新經驗、新事物的程度,以及對音樂及藝術的感受性。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具有好奇、興趣廣泛、創造力、想像力、大膽等特性,願意分享新奇的念頭及非傳統價值觀;低分者則表現出興趣狹隘、實際、不輕易嘗試新事物、固守既有價值等反應。開放性高者,可能在科技創新、藝術上有更高的創造力,而分數較低者可適合保守、重複作業的工作,如生產線作業員。<br> *'''認真盡責性 Conscientiousness''' :  指個人的組織性、持續性及目標取向之動機程度。認真盡責性高者較願意服從權威、遵守規範、工作有條理、細心、自我控制、責任感、可信賴、謹慎、努力達成成就等;而嚴謹性低者則是漫無目的、粗心、散漫、不拘形式、意志薄弱、追求享樂、不可信賴等。就正面而言,認真盡責性高常伴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成就;負面來講,其可能因過度嚴苛導致效率低落。<br> *'''外向性 Extraversion'''(內向←→外向) :  指追求人際互動與歡樂的數量與強度。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在群體當中活躍且充滿自信、喜好交際,偏好能與他人進行實際接觸的職業,且對外在刺激感到舒適,當遭遇到壓力時傾向與他人傾訴,也較具社會性、主動、多話、喜愛玩樂、樂觀、熱情等特質;而低分者則喜歡獨自工作,較害羞、保守、安靜、缺乏活力,太多外在刺激會令他們感到不舒適,而且在遭遇情緒壓力、挫折時容易退縮進自己的世界等。 : 事實上,由於現今大多數的性格理論都主張「特質論」,即外向與內向屬於同一個連續體。因此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擁有「外向」及「內向」的性格特質。所以我們說的「外向」其實指的是外向性較高的人,而「內向」指的則是外向性較低的人。 : 外向性可再分成'''熱情'''、'''樂群性'''、'''獨斷性'''、'''活力'''、'''尋求刺激'''、'''積極情緒'''六面向探討。<br> {| class="wikitable" |- | '''熱情''' || 高分者善於結交朋友,容易形成親密關係,低分者對人相較疏遠。 |- | '''樂群性''' ||高分者開朗、喜歡熱鬧,並追求與社會的連結,低分者傾向遠離人群,喜歡有個人空間或獨處。 |- | '''獨斷性''' || 高分者喜歡在群體中支配他人,富有自信與說服力,做事果斷,低分者謙和靦腆,傾向順從他人的支配。 |- | '''活力''' || 高分者喜歡快速的生活步調,充滿活力,參與多種事物,低分者喜歡緩慢的生活步調,行事從容,做事悠閒。 |- | '''尋求刺激''' || 高分者樂於追求刺激,喜歡冒險,低分者謹慎且沉穩,排斥刺激。 |- | '''積極情緒''' || 高分者易感受到快樂、興奮等情緒,低分者則傾向冷靜、平靜。 |} *'''親和性 Agreeableness''' :  主要衡量個人在思想、情緒、行動上能夠同理他人或與他人對立的程度、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講白話點就是是否「好相處」。親和性高者較易與他人合作、體貼、慷慨、謙和、仁慈等,屬利他主義,在同情與包容他人的同時,也相信他人會以一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作為回報;低分者則較不易與他人合作、喜好批評、粗魯、多疑、難以信任他人,殘忍等,屬利己主義。<br> *'''情緒不穩定性 Neuroticism'''(情緒穩定←→情緒不穩定) :  又翻譯為神經質。指的是人的情緒狀態是否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動。此項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緒化,且更容易經驗焦慮、擔心、恐懼、憤怒、挫折、羨慕、嫉妒、內疚、沮喪、孤獨等感覺。神經質指數得分高的人,被認為有患常見精神障礙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風險,反之,得分低者則展現出情緒穩定、鎮靜放鬆等特徵。此向分數高者,可能較適合藝術家、作家等職業。<br> :  將上述整理為表格如下:<ref>表格來源: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ref> {| class="wikitable" |- ! 人格特質高分者 !! 特質規準 !! 人格特質低分者 |- | 好奇的、興趣廣泛的、有創造性的、富想像力的、非傳統的。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O)'''<br>個體積極尋求的自身經驗狀況,以及個體對於陌生事物的接受度及冒險渡。 || 保守的、興趣缺缺的、不具藝術性的、不具分析能力的。 |- | 具組織力的、可信賴的、工作熱心的、自我規範的、守時的、有道德原則的、井然有序的、熱忱的、鍥而不捨的。 || '''認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C)'''<br>個體的組織能力、堅持度,以及目標導向行為的動機狀態。 || 缺乏目標的、不可信賴的、懶惰的、粗心的、散漫的、享樂主義的、隨便的、缺乏工作意志的。 |- | 高度社交的、活躍的、健談的、人本導向的、樂觀的、享受愛情的、親切的。 || '''外向性(Extraversion,E)'''<br>人際互動的特質和強度,如:積極主動程度、刺激需求的程度、以及喜悅感。 || 保留的、冷漠的、不熱情的、嚴肅的、工作導向的、羞怯的、安靜的。 |- | 溫暖的、本性良好的、可信賴的、樂於助人的、能原諒人的、相信他人的、正值坦率的。 || '''親和性(Agreeableness,A)'''<br>個體的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個體面對事物時,所展現的同情或敵對的認知、情意、態度之表現。 || 嚴肅的、粗暴的、多疑的、不合作的、復仇心重的、無情的、易怒的、虛偽的。 |- | 焦慮的、緊張的、情緒化的、缺乏安全感的、不適應的、憂鬱的。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N)'''<br>個體憂慮的傾向,如:不切實際的念頭、過度慾望或衝動,以及不適應等。 || 冷靜、放鬆的、非情緒化的、勇敢的、有安全感的、自我滿足的。 |} :  整體而言,這五大性格模型在以各種資料來源、衡量工具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施測時,皆可一致性地得出五種性格向度,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實證支持。同時,針對不同文化(如各大洲)人口的施測結果,亦提供了支持的證據,特別是其中的外向性、親和性、認真謹慎性,更'''展現出跨文化的一致性。''' '''荣格八维心理功能''' 荣格在《心理类型》,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内倾直觉型人格,外倾直觉型人格,内倾感觉型人格,外倾感觉型人格,内倾思维型人格,外倾思维型人格,内倾情感型人格,外倾情感型人格 后来正统荣格分析学派学者约翰毕比等人,据此建立了荣格八维心理功能系统。 而另一派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伊莎贝尔・迈尔斯母女开始,她们设计出的人格问卷建立了早期mbti 体系。也就是一般目前大众探接触到的mbti 体系。 与早期mbti体系不同,约翰毕比等人建立的荣格八维体系更有信效度,在这个系统中,荣格八维功能分为两类 知觉功能: 外倾直觉,内倾直觉,外倾感觉,内倾感觉(Ne,Ni,Se,Si) 判断功能:外倾思维,内倾思维,外倾情感,内倾情感(Te,Ti,Fe,Fi) 此外"毕比人格脊柱模型"也融合了荣格心理原型理论(英雄、父母、永恒小孩、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老者、愚人、恶魔),有着阳面四维和阴面四维等早期mbti 二分法模型缺乏的深度内容。 早期与现在流行在大众中的mbti测试中,N-S,T-F,J-P二分法体系极其错误。不论是何种人格,只要是心理健康的人都能有意识或无意识(主要)的使用以上任何八维心理功能,不过不同的人格会有不同的功能选择偏好和与效率,且功能运作上至少会有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两类功能配合运行(两种功能不能同时为内或外倾)。 西方心理学学术界最新的MBTI系统已和荣格八维体系开始统合与交流,增加了可信度。但无论何者,真正有信效度的鉴定方式还得通过专家咨询来判断,而非取决于网络上常见的早期量表或问卷。 可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060276 進階參考:《类型与原型》约翰毕比 《心理类型》荣格 ====九型人格==== [[File:九型性格基本构架图(中文注释版)-Enneagram symbol (with Chinese Label)-.PNG|thumb|280px|九型性格的基本架構]] 九型人格學(英語:[[w:en:Enneagram_of_Personality|Enneagram]])是一個關於人類個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為一套把人類劃分為九種相互關聯的(非心理學的)人格的類型學,九角星的每一點在九型人格學中代表每一種人格。其被認為類型之間的存有一些不同的連接,意即人並非是單純的某型人格。 :* 人格分類 {| class="wikitable" ! scope="col" width="80" | 類型 ! scope="col" width="400" | 名稱 ! scope="col" width="800" | 性格 |- | '''第一型人格''' || 理想崇高者、完美主義者(The Reformer) || 完美者、改進型、改革者、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正確主義型。特質是嚴肅認真、世界通常黑白分明,做人公正有節制、效率。 |- | '''第二型人格''' || 古道熱腸者、熱心助人者(The Helper)|| 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服務型。特質是感性、樂於助人,但常常會因為恐懼不被需要而刻意追求別人的讚賞。 |- | '''第三型人格''' || 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The Achiever)|| 角色主義型、實踐型、實幹型。特質是重視名利、在意自己的對外表現、渴望被接受。 |- | '''第四型人格''' || 個人風格者、浪漫悲憫者、藝術型(The Individualist)|| 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多感型。特質是喜歡通過具有美感的事物來表達自我、情緒化,追求獨特。 |- | '''第五型人格''' || 博學多聞者、格物致知型(The Investigator)|| 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特質是熱衷於追求知識,恐懼無知,喜歡透過剖析抽象觀念來建立理論架構。 |- | '''第六型人格''' || 謹慎忠誠者(The Loyalist)|| 尋求安全者、謹慎型、忠誠懷疑者。特質是認同且服從權威、具責任感,恐懼得不到支援與領導。 |- | '''第七型人格''' || 勇於嘗新者、享樂主義者(The Enthusiast)|| 創造可能者、活躍型、享樂型。特質是不壓抑、外相,喜歡探索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恐懼被困於痛苦中。 |- | '''第八型人格''' || 力量的強者(The Challenger)|| 挑戰者、權威型、力量型、指揮型。特質是敢冒險、樂於帶領他人並實現他們的需求、勇敢、克己、寬容。 |- | '''第九型人格''' || 嚮往和平者、和平主義者(The Peacemaker)|| 和諧忘我者、和諧型、平淡型。特質是恐懼內在的平靜被打破、甘於現實、被動,通常有很強的宿命論。 |} 對於九型人格的具體研究中心理統計與計量學分析非常有限,其領域研究尚未在相關心理學學術團體中廣泛接受和承認,其理論無法被證偽,不具有科學性,被認為並非是真正的人格與心理科學,而更多的被心理學界認為是[[w:伪科学|偽科學]](Pseudoscience)。 在商業環境中,九型人格學通常用作分類及深入了解每位員工的性格及大體的工作環境;在靈性上,它更常作為一種通往更高的存在、精神和啟蒙狀態的途徑 ,它被描述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方法。通過研討會、會議、書籍、雜誌和DVD的推廣,九型人格學在商業管理和精神語境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九型人格學的想法和理論之歷史存有很大的爭議空間,但當代的理論主要來自智利的心理學家奧斯卡·伊茲查洛和克勞帝歐·那朗荷。那朗荷的理論部分是受到[[w: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葛吉夫]]這位導師的影響。九型人格學的導師亦因思想不同,而令他們理論上的一些意念並不總是一致。 ====性格測驗的科學實證==== 許多人會想透過性格測驗了解自身,但這些測驗幾乎都沒有科學證明,而大多的心理學家也堅稱沒有性格「類型」。 不過,一項美國西北大學的新研究,檢視了約 150 萬筆性格測驗結果,他們認為以性格而言大多數人確實可以劃入 4 種基本群組: * 平均:這種人十分神經質和外向,而且開放性低,較不會主動尋求和體會新經驗;是最常見的性格類型。 * 內斂:這種人情緒穩定,不是特別外向,也不神經質,和善又嚴謹自律。 * 模範:這些人的神經質評分低,且其他特質的評分都相當高。他們是優秀的領導者,可靠而且願意接受新想法。 * 自我中心:這個群組的外向評分非常高,但在開放性、和善及嚴謹自律卻低於平均。大多數十幾歲的男孩都屬於這一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歸於這一類別的人數急劇下降。 ===人格障礙([[wikipedia:Personality disorder|Personality disorder]], PD)=== 人格障礙,或稱人格(性格)疾患/異常/違常。是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人格違常是據[[w: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然而,由於各國判斷人格障礙的標準不一,加上我們其實很難在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之間劃一條明顯的界線,因此各國統計的發生率差異極大。 ==== <big>人格障礙的成因</big> ==== 每個人患有人格障礙的經歷各自不同,其成因也是獨特的。 對於為何有些人會出現人格障礙的症狀而有些人不會,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以下的因素會增加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 * '''遺傳因素''':<br> :人格的形成非常複雜,研究人員目前還在不斷探索人格如何形成,以及基因如何影響發展。人格的某部分很可能是遺傳的。我們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例如,每個嬰兒的活躍度、注意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差異可以很大。雖然一些專家認為遺傳可能影響人格障礙的發展,但另一些專家則指出,很難判斷相似的思維和行為是否來自遺傳,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模仿而來。這一領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腦發育因素''':<br> :[[w:腦電圖|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格障礙者的腦電圖異常,可能是由於大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的部分發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出生時頭顱外傷或嬰兒早期時的疾病所導致。除此之外,大多數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活動往往是由於一些偶然的動機,使身體受本能活動或為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學者推測人格障礙者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神經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有著某種障礙。 * '''環境因素''':<br> :我們的成長及社會環境、身邊人關懷及愛護自己的質素,都會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如你經歷過以下情況,患上人格障礙的風險便會增加: 不穩定或混亂的家庭生活,例如跟有酗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父母同住、被父母忽略或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後受到影響;在學校、朋輩間或團體中沒有得到足夠支持或有不好的經歷,例如遭到欺凌、排斥或遭歧視;搬遷或移民。我們成長的經歷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在童年時經歷困難及創傷,便有可能對自己的思維、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建立了某種的觀念。這在當時可能對你處理困難有幫助,但對往後的人生卻未必有幫助。 如果患有人格障礙,那麼你比一般人較有可能在成長時期經歷創傷及困難,例如: 被忽視、喪失父母或突然喪親、情感、身體或性虐待、被捲入重大事件或事故、經常感到恐懼或沮喪、得不到支持或被否定。不過,並非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也取決於你個人獨有的反應、身邊環境的支持及質素。 同樣,並非每個人格障礙患者都有創傷經歷。 '''<big>人格障礙的診斷</big>''' 根據[[w: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中的描述,對於性格障礙者的診斷有以下標準: * 明顯違和的態度、行為且通常影響諸多方面。如:情感、激動、衝動控制、認知及思考的風格。 * 異常行為持續時間長且非偶發性。 * 異常行為持續、普遍存在且無法為社會、個人所接受。 * 青少年或幼年時期有些許跡象且持續到成年。 * 導致多方面的困擾且隨著疾病發展愈發顯著。 * 通常和職業、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 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D-1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描述,診斷則有以下標準: * 行為明顯違背所處的社會文化 * 表現的情形在不同的個人、社會場合之中長期固定不變。 * 其表現的狀況在臨床上造成顯著的憂鬱或是足以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等正常的功能。 * 表現情形是長期且穩定的,最早應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 其疾患不是由其它精神疾病所造成。 * 其疾患不是由物質(如毒品濫用或是藥物使用)或其他身體疾病(如頭部創傷)所造成。 上述所列特徵須已存達一年以上,才能作為診斷 18 歲前者患有人格障礙症的依據;而 18 歲以下者並不會被診斷患有反社會人格違常。 ==== 人格障礙的分類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性格/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 :  依照人格障礙的表現相似度,人格障礙能夠被分為 A、B、C 三大類。其中 A 型有三個子分類,B 型有四個子分類,C 型有三個子分類,因此總共能夠細分為十種人格障礙類型。<br> :  每一種人格障礙都有相對應的症狀, A、B、C 三個分類中的子分類分別有類似的特徵,症狀的診斷也偏於主觀,因此許多人格障礙的病例在經過不同的醫師診斷後會被歸類在不同的子分類。 '''A 型(怪異、反常型病患)'''[[File:A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A型人格障礙]] :  A 型人格障礙和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適、行為異常、認知偏誤(不同於幻覺、妄想)等。患有此型人格障礙者時常有偏執、多疑的特徵。而且由於他們時常有怪異的言論,很難被其他人所理解,且無法妥善維持較為親密的關係。因此,患有 A 型人格障礙症者有機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妄想型人格障礙]]([[w:en:Paranoid_personality_disorder|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表現為對別人不信任、厭惡、過度敏感,很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負面想法,甚至在別人善意的舉動、言語中感受到威脅,例如:突然擔心其朋友或同事的忠誠度,懷疑其配偶或性伴侶不忠。患者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患有妄想症和注意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人亦會出現這種情況。 :妄想型人格障礙一般不與精神分裂、情緒障礙等精神促亂同時出現。此型人格障礙好發於單一人掌握絕對權力的情況下。 *''' [[w: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孤僻型人格障礙]]([[w:en:Schizoid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為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患者通常都能正常工作,但對於社交缺乏興趣、傾向獨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當個人空間被侵犯時,會產生窒息感。有人認為孤僻型人格障礙者逃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 :其與精神分裂症並無關連,但共病性高,如疏離與感情遲鈍等,且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更為常見。某些心理學家批評此類型的人格障礙僅是文化偏見、逃避型依附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此分類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某些孤僻型人格分裂者能表現出善於社交的表象,與診斷標準產生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在有互動行為的前提之下保持感情上的孤僻,為隱性人格障礙。 *'''[[w:分裂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w:en:Schizotypal_personality_disorder|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属于一種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但當中僅有極少數人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經常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思想、疑心病(常常認為許多重大事件都和自己有關,或是有人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被害妄想等)、奇特的信仰和迷信、奇怪的行為和外觀,常表示自己看到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以及發表怪異的言論、思想;缺乏親密的朋友,某些人會有來自於偏執個性的強烈社交焦慮。 :常聽說的多重人格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其正式名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特徵就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患者會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一個身體裡住著不同的人」。 : ''' B 型(戲劇化、情緒型病患)'''[[File:B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B型人格障礙]] :  B 型人格障礙患者表現為戲劇化、過度情緒化、行為、思想、互動反覆無常,這類型的患者通常心思較為細膩,但人際關係普遍較差,意見改變十分快速,不喜歡也不受規範限制。B 型人格障礙者往往具有十分兩極化的表現,若非「眾人擁戴」者即是「千夫所指」。 *'''[[w: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w:en:Antisocial_personality_disorde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一般人有時會將自己的需求、愉悅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之上,但若經常出現這類行為而導致生活不穩定、憤怒衝動行事、不顧及他人,便有可能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障礙有時候會和青少年反抗期混淆,因此十八歲以上才能確立此診斷。 :有些人認為其肇因於某些讓患者對社會失去信任的事件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難以學得制約。某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給人的形象是「理性」、「高情商」、「善良」、「低調」、「謙虛」、「隨和」,但他們經常持有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想法,並且運用手段達成目的。其表徵和精神病態類似,包括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行為模式,不能符合社會規範對於守法的要求。患者會為自己的利益詐欺、傷害,但缺乏責任感及內疚感,且經常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障礙]]([[w:en:Borderline_personality_disorder|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  又稱做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以「'''長期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主要特徵,症狀可能由其他人認為正常的事件觸發。因其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四者之間的邊緣,因此被稱做邊緣型人和障礙。它的另一個主要特徵是「'''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極端對立且交互並存'''」,並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表現出極端的思考模式、對錯分明,無法忍受被人拋棄、分離的感覺並會作出激烈的反應,也因此容易造成人際衝突。患者有自我認同障礙,常感到沒有自信心,因此也影響人際關係。患者害怕孤單而出現空虛感,在情緒低落時容易有自殘或是縱慾的行為,並藉此威脅他人的情感(情緒勒索)。或會突然湧出情緒或是暴怒,情緒失控、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出現時能持續數小時。 *'''[[w:戲劇化人格違常|戲劇化型人格障礙]]([[w:en: Histrionic_personality_disorder|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戲劇化型人格障礙又稱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得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並追求感官刺激、喜歡被關注,甚至出現自虐傾向。具體的特徵有:<br> ・「過度的情緒化」且情緒起伏陰晴不定<br> ・「尋求關注」,渴望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會利用身體、外觀來吸引關注<br> ・「很容易受其他人或環境影響」,認為關係比實際上還要親密。這類型的人格障礙者通常是女性,且好發於感情問題較為複雜的個體。男性在相同的症狀中會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w:自戀型人格疾患|自戀型人格障礙]]([[w:en:Narcissistic_personality_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患者往往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有時羨慕他人,認為自己是特別、優越的。渴望受到他人稱讚,並且極端注重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成功的形象。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的利用身邊的人以獲得權力,且不具有病識感'''」。 :  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因為患者無法將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這個力量滯留在自身內部,便形成了自戀,而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患者「以自我為客體」。 ''' C 型(恐懼、焦慮型患者) '''[[File:C型人格障礙.png|thumb|300px|C型人格障礙]] :  C 型人格障礙者不善表達、發洩負面情緒而傾向於壓抑自身的負面情緒,因此常感到焦慮、抑鬱、恐懼、絕望。此外,C 型人格障礙者也時常因為負面情緒而表現出退縮的行為,進而牽就、順從、忍讓,最終演變出無望、無助的心理狀態,且因無力應付生活壓力而憂鬱、消極。 *'''[[w:迴避性人格障礙|迴避性人格障礙]]([[w:en:Avoidant_personality_disorder|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做逃避型人格障礙。因為害怕在他人面前丟臉,因此此類患者經常選擇獨立以降低社交機會。認為自己拙於社交,擔心受到他人的指責會是否定,因此在非必要時不會和他人打交道。為了維護安全感因此生活受到許多限制,而且會經常貶低自己,僅有在確信不會被否定的情況下才建立人際關係。 :  常見的特徵有: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而過分擔心被人指責或拒絕。且出於維護自己安全感之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等。造成此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為'''自卑心理''',可能是源自於幼年期的無能而產生不勝任感,也可能是由於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可透過社交技能訓練及認知療法、暴露療法、藥物等進行治療,其治療關鍵為取得患者的信任。 *'''[[w: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w:en:Dependent_personality_disorder|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又稱無力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依賴他以滿足自己情感、生理上需求的人格障礙。通常這種人格障礙的狀況是長期存在的,患者可能鼓勵或是允許他人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的位置以順從所依賴的人的意願。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獨處時常覺得不自在。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自理能力。 :  形成原因源於幼年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這時若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形成依賴型人格。 *'''[[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障礙]]([[w:en:Obsessive–compulsive_personality_disorder|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  患者通常有追求規則、控制、完美主義的特徵。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別在於強迫型人格障礙者通常認為自身的行為是正確且理性的;而此型人格障礙患者常費心於追求規則、秩序、細節,企圖掌控一切。患者處事有僵化而頑固及過度追求完美的特徵甚至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此型人格障礙在 DNA 研究中指出具有家族性的傾向。其主要症狀為注重微小細節、遵守規則及規定、製作明細表及時間表的衝動、以及對信念的頑固及完美主義,該症狀可能造成個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極端困擾及障礙。 :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 要如何研究人格類型? === 不同的人格類型需透過不同研究方式、實驗等手段得知與分析,以下介紹幾種針對人格類型的研究方式。 ==== 雙胞胎研究 ==== 常有研究針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性格特點,或心理病症出現的頻率進行比較,稱為「[[w:双生子研究|雙生子研究]]」。同卵雙胞胎又被稱為「真正」雙胞胎,其中的染色體、基因等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外觀非常相像;而異卵雙胞胎,也就是「冒牌」雙胞胎,其遺傳因子是各有各的一套,相當於普通的親生兄弟姊妹,往往長得不大相似。 研究舉例: * 義大利醫生路易吉·吉達([[w:Luigi_Gedda|Luigi Gedda]])於 1948 年開始研究雙胞胎人格的結構及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是否受到遺傳與環境影響,且在二人的交互作用中,彼此是否會相互影響。 * 在人格或氣質方面,如[[w:汉斯·艾森克|漢斯·艾森克]]([[w:en:Hans_Eysenck|H.J. Eysenck]])在 1952 年研究神經病症發現,同卵雙胞胎的相關度達 0.85,異卵雙胞胎僅為 0.29,顯示同卵雙胞胎的人格或氣質和先天遺傳有高度相關,而非後天環境影響。 但又有些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並不比異卵雙胞胎更相像」。人們後天的性格和很多行為往往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習慣。在半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社會認識和對刺激的常規反應,這也決定了雙胞胎在性格上的走向。因為雙胞胎在這個時間裡大部分都是受到相同的照顧,見到的也都是相同的人,所以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雙胞胎大多數性格還是比較相近。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al (NSE) influences)的概念,指兩個孩子雖然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但他們仍然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舉例來說:<br> :一對雙胞胎甲和乙上學後,她們可能被分到A班和B班,於是交到不同的朋友、遇到不同的老師。這些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經歷,對於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這種非共享環境使得同卵雙胞胎仍可能比異卵雙胞胎有更大的不同。<br> :雙胞胎會表現出對事物的不同傾向,而這樣的傾向卻與體重有著巨大的聯繫。對比較虛弱的嬰兒而言,專注於人對其有利,因為身邊的人可以提供食物與滋養,這是生存的本能,也對嬰兒之性格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我們的基因上充滿機率,其決定了各種我們性格表現的可能和範圍,而環境能決定哪一種可能會具體顯現出來。 ==== 遺傳研究 ==== 此外,我們也可以對領養的小孩在出生時就具有的人格特點,和其親生父母的人格特點以及養父母的人格特點進行比較。如果親生父母所具有而養父母不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徵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領養兒的身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心理特徵是遺傳而得。例如,在某些類型的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就存在這種遺傳性易感因素。 ==== 家庭研究 ==== 此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種人格特徵,在血緣關係或近或遠的家庭成員身上出現的頻率。例如,分裂型人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中,其出現的頻率更高。為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兩種病症具有相同的遺傳基礎。 但要注意,易感因素具有遺傳性並通過血緣關係傳遞的事實,並不表示這種易感因素無法透過「教育」和「環境」而改變。例如,某個具有酗酒症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透過教育掌握了管理自己緊張狀態的方法,並懂得如何與具有酗酒風險的環境保持安全距離,則他就完全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滴酒不沾。 ==== 環境因素 ==== 我們關注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並不表示我們否認童年事件或教育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團體所關注的,不僅是患者對自己童年或生活的陳述,還有諸如民事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或醫療機構等外界觀察者提供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 * 患者家庭的社會人口特徵。 * 早夭。 * 一些家庭成員的嚴重疾病。 * 家庭暴力、虐待、性虐待。小家庭內部的教育或溝通方式(如果觀察得到的話)。 在關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中,有一種疾病堪稱絕佳的例證──精神分裂症。 研究發現,如果親生父母中有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孩子就有 10%的患病風險,而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上升至 50%。此外,一些青少年(分裂型人格),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似乎要高於其他人,但透過對他們家庭的內部溝通方式進行研究,我們還發現,在'''溝通問題最嚴重的家庭'''中,青少年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增加;而那些已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如果生在過多指責、情緒起伏過大的家庭中,則復發的機率會更高。由此可知,當我們能介入家庭,引導他們用更好地方式進行溝通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疾病復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會降低。雖然這些研究頗受爭議,因為可能存在反向效應青少年的症狀越嚴重,家庭就會越混亂,從而導致溝通不良。 另外,以下是用來支持遺傳因素,對人格障礙造成影響的幾個論據。 這裡所說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 * 在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是[[w:强迫型人格障碍|強迫型人格]],那麼另一人成為強迫型人格的機會更高。 * [[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親屬,其發展為分裂型人格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边缘性人格障碍|邊緣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情緒障礙(憂鬱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 [[w:妄想型人格違常|偏執型人格者]]的親屬,其罹患偏執、妄想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除此之外,我們在前文中描述過的焦慮型人格與廣泛性焦慮症頗為相似,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親屬,其罹患焦慮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同樣地,憂鬱型人格與心境惡劣障礙並沒有顯著的區別,而我們在心境惡劣障礙患者的身上發現,其亦伴有其他形式憂鬱的遺傳因素。 === 人格特質是一種光譜,而非生硬的區段 === 我們一直在討論按等級劃分的「人格障礙」,現在讓我們回到人格特質的光譜上。通過光譜可以獲得更為細緻的分析。舉例來說: * 在對強迫型人格者親屬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可能無法找到任何符合強迫型人格特徵的家族成員,因此可能會得出遺傳因素對強迫型人格沒有任何影響的結論。 * 但如果這位研究人員以「'''強迫度'''」的強弱(對秩序、精準和嚴格的偏好)為標準,對家族成員進行評估,他或許就會發現,雖然某些家族成員並沒有被歸類為強迫型人格,但他們的「強迫度」要高於普通人群。<br>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斷「強迫度」的光譜高低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來證實這種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或許強迫型人格者只是這個家族「強迫度」的冰山一角。 最後,關於基因的影響,針對雙胞胎(同卵、異卵、一起長大、分開長大)的不同研究都獲得大同小異的研究結果,就是教育環境大約具有五成的影響,這也證明了對遺傳因素的關注並不會導致對環境因素的低估。但是,這兩種因素有時會在同一個層面上發揮作用。例如:<br> * 一個已經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從焦慮型父母那裡接受到令人焦慮的教育。<br> * 一個具有多疑易感因素的孩子,會將疑心重重的父母視作模仿的對象。 除非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位親人具有互補型的人格特徵。 至於強迫特徵,遺傳因素對光譜的影響只有 39%。相反,同一項研究還表明,遺傳因素似乎對以下光譜沒什麼影響:<br> * 暗示感受性—順從。 * 心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分離、尋找近鄰、難以忍受孤獨)。 * 親密關係障礙(性壓抑、害怕依戀)。<br> 這三個光譜涉及與親密之人的關係。可以想見,主體對母—子依戀關係的早期學習,會對這些光譜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與環境有關的小影響,是老么或在童年時罹患過慢性病的人,形成依賴型人格的機率更高。(因為比起兄姐,他們本來就缺少一些做事經驗與自信,雖然也想超越家中其他成員,但就是辦不到。如果無法超越家中兄姊,老么通常會選擇逃避工作,依賴父母或兄姐。) 總之,關於人格障礙形成原因的研究證據仍不夠充分,牽涉其中的遺傳和環境機制將為未來的相關研究開闢出新天地。 ==== 人格障礙者=處處障礙? ==== 所謂的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為了「適應」而做出改變。這種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間不斷做出調整的自我改變過程,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達成的。 如何改變複雜的生存問題呢?這只是主體本人應該付出努力的事情嗎?因為主體的行為而惹惱或受累的身邊人是否應該對主體施加壓力呢?心理醫生應該為了改變主體而介入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許是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對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來說也一樣。一項有趣的研究針對近兩百年來被稱作「偉人」的三百位人物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中有一部分的人,都具有人格障礙傾向:這些人包括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巴斯德([[:w:en:Louis_Pasteur|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和克里蒙梭([[:w:en:Georges_Clemenceau|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等。這些人能改變歷史、科學或藝術的軌跡,卻無法改變自己的人格;可是,其特殊的人格特質,不正是成就他們豐功偉績的因素之一嗎? 偉大的藝術家們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心理治療,或是服用了療效顯著的抗憂鬱藥物,他們還會如此具有創造力嗎?若[[w:温斯顿·丘吉尔|邱吉爾]]的性情沒有如此複雜、難以讓人接近、沒有酗酒問題,他在面對[[w: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納粹的威脅時,還能表現出斬釘截鐵的果決嗎? 事實上,人格障礙者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展現出非凡的一面,甚至成就偉大的功業;但他們在大多情況下,多半難以適應日常生活,因此冀望改變。 ===== 改變的困難之處 ===== 我們的人格在出生時就已開始形成,而一些具有遺傳性易感因素的人格特質,則在出生前就已形成。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時,至少已經二十或三十歲了,此時,人格的烙印早已深入骨髓。也就是說,行為習慣形成得越早,就越難改變。這往往會讓主體在邁出第一步前就喪失勇氣。 因為人格障礙者的生存方式由來已久,所以他們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存在不妥之處。一般而言,多半要透過家人、朋友或同事來察覺:<br> * 直接的方式——提醒或批評 * 間接的方式——拉開距離、關係的疏遠<br> 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似乎異於常人。<br> 再者,並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礙者,都能「察覺」到身邊之人傳遞的資訊或者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自我反省),對人格障礙者而言,A 型人格者可能會這麼對你說:「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覺得在人格障礙者面前,表達自己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犯同樣錯誤、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並將其稱為「強迫性重複」。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但我們的人格特點,仍然會百折不撓地頑抗到底,就算再怎麼下定決心,一旦遇上過去行為中的「相似場景」,它們就會跳出來。 就算自己的態度造成了很多問題,但人格障礙者從不會毫無理由地放棄這些態度。因為即便是很極端的人格特點,有時也會帶來某些好處:依賴型人格者通常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偏執型人格者不會輕易受騙、強迫型人格者很少會忘記帶鑰匙......,雖然這些「附加優點」相較於伴隨的缺陷而言,簡直不值一提,但有時,會成為人格障礙者維護自己思維方式和行為的理由;也就是說,他們會找藉口捍衛自己的立場,以「這樣的行為或思維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為理由,替自己有時因為「此堅持」帶來的麻煩進行辯證,進而顯露出他們無謂的堅持。 ===== 性格改變實驗 =====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內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ref>https://www.nathanwhudson.com/</ref>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 哈德森的研究團隊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並讓他們接受了 60 個關於人格測驗的問題,以確認他們現在的人格特質。接著,便會請學生們選出他們想要改變的人格特質。 接下來的 15 週,學生們會收到一系列的「任務」,任務的目的在於推動他們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人格特質改變。例如:<br> * 希望擁有「外向」特質的人,便會收到任務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自我介紹<br> * 希望改善情緒穩定性的人,便會被要求花費至少一個小時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br>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加強任務的難度。通過這種設計,研究人員測試參與者是否能夠通過應對挑戰來改變自己的個性,並發現這是有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學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性格特質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就越大。」也就是說:「'''行動越多,改變越大'''。」 ===== 自我協調與自我排斥 ===== 我們很依賴自己的個性行事,但有時我們也會希望能夠改變某些習慣,例如「少一點焦慮」、「處事靈活些」、「嫉妒心不要這麼強」、「更加樂觀」、「疑心病少一些」。一般人往往清楚地知道改變並不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因此欣然接受改變;但人格障礙者往往不是這樣,他們常常因為害怕「失去自我」或「失去自己的個性」(有點像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不願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此外,有些人對自我人格缺陷的依依不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人格崇拜」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對自己偏頗行為的自我欣賞,會使主體對這些行為的缺陷視而不見。 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除了症狀本身,個體對自身問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與否,也相當重要。在某些案例中,主體會因自己的問題而深感不適,例如: * 憂鬱症患者會反感自己行動的無能。 * 恐懼症患者會因自己的恐懼而感到羞愧。 個體會感覺這種性格以是一種侵入,於是會以一種與「個人價值」或「理想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做出反應。他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方式有所意識,並希望加以改變,這種對其症狀的關係稱為「'''自我排斥'''」。 與此相對,對自己的症狀具有較大的容忍,在忽視與接受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則稱為「'''自我協調'''」。主體會將自己的性格障礙特徵,視作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為這些特徵大抵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世界觀相符。因而,做出改變的意願就會遠不及「自我排斥」的主體。多數的人格障礙者都抱有自我協調的態度,從而形成了改變的阻力。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人格障礙者,鮮少會有做出改變的動機,往往只有在周圍親友或情形的壓力下,或遭遇一連串和挫敗,甚至陷入憂鬱之後,人格障礙者才會開始反省,重新審視自己慣常的態度。其中,一些人格障礙者(焦慮型、憂鬱型、依賴型)對自己問題的意識要勝過另一些人格障礙者(偏執型、自戀型、A 型......),或許是因為他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 自證預言 ===== 自我應證的預言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該人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並且該人的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這表明人們的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理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帶有實現它自己的預測。 因此,對可能的未來的預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且是這種未來也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個基本機制是:人們相信預測。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以實現它的方式行事。期望和行為之間存在正反饋。與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是自我挫敗的預言。這樣的預言會引發反應,這意味著它只是沒有實現。 *例如:([[超普通心理学/性格#比馬龍效應(Pygmalion_effect)|比馬龍效應]]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原因是'''消極的自證預言減輕了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人會產生焦慮不安。人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我們的頭腦中會催促自己盡快解決這種不確定,會想要盡快給自己一個答案,而這種在充滿著不確定的情況下所給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消極的,因為只有消極的答案才會最大程度消除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消極的自證預言? 消極的自證預言最終會將事情導向不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藉由以下方法來儘量避免消極自證預言: :1. 改變語言習慣:語言不僅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它也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態度與我們描述它的語言方式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消極或是較負面的用詞(例如:不可能)轉換為積極或是較正面的敘述方式,利用積極正面的敘述來間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在改變態度的同時,也能夠避免過於消極的態度而導致消極的自證預言。 :2. 給予自己自信心:我們對事物會產生消極的態度多半是由於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因此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迫使對於處理事物的態度轉為積極正面。必要時可以採取“強迫相信自己辦得到”的方式,透過正向的自證預言來讓事情能夠朝向好的方面發展。 ===== 刻板印象威脅 ===== *定義:刻板印象威脅是個體經歷的一種風險,處於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 *現象:刻板印象威脅會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表現下降與心理上的分離與不認同。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因素: #'''領域認同''',指個體對特定領域成就的重視程度。 #'''群體認同''',即民族、性別等群體身分對個體自我定義的重要性。 #'''自我''',自我意識的程度會決定個體的易感性。 *例如:黑人、女性族群學生的SAT表現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Claude Steele)在其著作《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中文譯為《韋瓦第效應》)指出若是白人跟黑人以相同SAT成績進入大學就讀,但之後黑人的成績明顯比不上白人,黑人在大學的實際表現比SAT預測的成績要差。而以女性高中的SAT成績來預測她在大學中的各科表現,則發現文科成績預測算準確,但理科成績預測較不準確,因為女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理科成績表現變差,因此若以SAT成績來預測的話,會有高估的傾向。史提爾發現這些事情都跟刻板印象有關。如果一個學生所屬的族群,被認為在某能力上有缺陷,那麼只要在測驗之前讓他想起這樣的刻板印象,則他的表現就會變差。在高難度標準化數學測試裡,男性普遍表現得比女性好,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數學測試並非如此。若進行以下的測試:告知女性受試者「根據過去的記錄,在這種測試裡,女性表現得反而比男性要好」,則女性受試者'''表現欠佳的情況消失了'''。史提爾推測,在高難度的活動當中,人普遍會感受到頻繁的小挫折,然而處於刻板印象威脅的人,會無形中認為此挫折印證了自己的身份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刻板印象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脅下,被貼上刻板印象標籤的人會把挫折感詮釋成:「這個任務註定就是我這種人無法完成的」,因此刻板印象最終成為了被實現的預言。 *擺脫刻板印象威脅的一些可能作法 :'''1.瞭解刻板印象威脅''' :一旦人們瞭解了刻板印象威脅,他們所在的環境的負面暗示對他們的影響就會更小。因為認清自己的焦慮會讓你承認焦慮的存在,同時將其保持在最小並且可處理的範圍。 :'''2.尋找群體內角色榜樣''' :研究顯示,群體外的成員的優秀表現會提高刻板印象威脅,而群體內成員的榜樣作用會相應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脅(Blanton, Crocker, & Miller, 2000)。例如,應對女性不適合學理科的刻板印象威脅,可以找一個理科領域做的很好的女性為榜樣。 :'''3.轉換群體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群體認同,轉換群體認同是指從消極的群體認同轉換為積極的群體認同,消除引發威脅的認知不平衡。比如女性在開車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放入到可以激發自己高自尊的群體中,如“學業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體”等。 :'''4.自我肯定 :反覆練習,準備充分''' : ===== 協助改變 ===== 為此,人格障礙者往往只能在周圍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做出改變。面對人格障礙者時的惱怒不悅,或是看到所愛之人陷入自毀的態度中,卻無法自拔而感到的悲傷,是很多人對人格障礙者直接施壓或干預其行為的原因。但這些良好的意圖和建議,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為了讓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而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被對方誤解為強迫性的壓制,有時候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偏執型人格者們看來,再沒有比以下這樣的話語更令人生疑的:「什麼也別怕,我們只想讓你好......。」,此外,「想要改變對方的渴望」往往正是造成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雙方有時是為了改變對方、對於理想化的渴望,才組成了家庭:<br> * 一個女人會抱著讓對方戒酒的渴望,而嫁給一個酒鬼,然後又會因對方無法改變的行為,而感到失望。<br> 而有一些人則因為其中一方無法適應伴侶「性格的變化」而分手: * 一個男人跟一個比自己年輕得多、依賴性很強的女孩斷絕了關係,因為厭倦了她的「不成熟」。<br> 雖然,雙方往往都是在明知就裡的情況下,選擇了對方。可惜最終,不遺餘力地想要改變人格障礙者的一方希望落空,而他們的態度很快會轉變為對人格障礙者的厭棄。但從根本上來看,人格障礙者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任何請求,要求身邊的人來改變他們。 話雖如此,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幫助身邊的人格障礙者做出改變,不論是父母、夫妻或同事,都希望能將這個影響彼此相處關係的「障礙」消除或减少。那麼是否存在一些簡單的規則,可以提高改變的機率呢?在此概括出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理解並接受''' :一般來說,人格障礙者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害怕」才會做出那樣的行為。他們因害怕而做出反應、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讓自己或所愛之人陷入險境。在面對人格障礙者時,若我們對這個主要原因不予重視,不願看到滋擾行為背後的脆弱,就等於間接引發了衝突和誤解。在這裡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理解發展成一種「門外漢心理學」的態度,說些被心理醫生稱為「無稽之談」的話(例如:「可憐的朋友,你肯定是曾經發生過嚴重問題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我猜想大概是因為你的童年.........。」)。其實對他人的接受與理解,最終也會反饋讓我們進行自省:為什麼我會難以忍受他的這那種行為?我的哪些價值觀跟他發生了牴觸?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比我想要改變的那個人的價值觀更加高尚?而我在人格障礙者的身上又能學到些什麼?事實上,就跟所有人一樣,人格障礙者也有好的一面。我們對人格障礙者的不滿和評價,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缺點。 :'''二、尊重改變的困難 ''' :即便當事人願意付諸行動,但「改變」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改變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拆除-再重建」過程。這不僅僅涉及學會某些行為規則,還必須先擺脫「習以為常」的行為規則。為此,最重要的就是留給當事人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改變」。此外,「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變」也是很重樣的觀念,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根植於個人的經歷(有時跟天生氣質也有關係),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糾正」他們的行為,只會是徒勞之舉。 :''' 三、不要說教''' :當我們希望讓某人做出改變時,其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憑什麼讓對方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有什麼權利替他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並把這些觀點強加給他,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事物。 :就算某些生存方式會帶來很多的好處,例如: :* 靈活處事而不是刻板僵硬。 :* 積極主動而不是滿腹抱怨。 :* 獨立自主而不是依賴成性。<br> :但動輒以「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法說服別人做出改變,往往成效極差。為什麼呢?首先,沒人願意被當作小孩子來對待,讓別人告訴自己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次,人格障礙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太過刻板和墨守成規:他們會根據情況或對象,按照自己事先訂立的規則,做出反應。因此用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式去強調改變是無用的。只有在「個人層面」生成的意願,才能促成改變。人格障礙者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是因為別人會以真誠而溫和的態度,跟他們解釋其行為帶來的問題。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與其跟人格障礙者大談職責,不如跟他說他自己的需要,談具體的情形而非重大的原則,談行為而非個人,進行描述而非做出評價。 :''' 四、不要一味退讓 ''' :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確實會讓我們倍感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在我們拒絕順從時越演越烈:憤怒、義氣用事、哭鬧、產生罪惡感等,但如果我們總是退讓,人格障礙者就會認為,只要頑固堅持己見就可以達到目的。 ===== 自發性改變,有哪些方法? ===== 若想自己改變自我的性格,是有些方法可以遵循的。儘管從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轉變為一個外向的人非常困難,但仍然可以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做一些事情來對性格進行改變: :''' 一、有一個具體的計畫 ''' :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特質,接著為此計畫一連串的「任務」,任務的行動要「具體」。例如與其設定「這個月要結識三個新朋友」的目標,不如具定設定一個目標是要「參加四個聚會或社交活動,並在每個活動中與至少 10 個人交談」。但是,任務內容同時也要符合現實,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很少社交,那就不要打算在一個月內成為聚會的焦點。過度不切實際的目標將可能打擊自己的信心及帶來過大的壓力,使得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改變自己的思維''' :社會心理康復專家肯德拉·切里(Kendra Cherry)指出,如果相信自己無法改變,那麼你就不會改變。 :'''三、專注於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w:en:Carol_Dweck|Carol Dweck]],1946年10月17日-)認為,稱讚「努力」而不是「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要想著「我很聰明」或「我很有才華」,而應將這些句子替換為「我非常努力」或「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通過「專注於過程」的成長心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將逐漸縮短。 :'''四、假裝自己已經是那樣的人 ''' :停止給自己貼標籤,這樣的「假裝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有勇氣去做那些幫助自己改變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能「弄假成真」。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w:en:Christopher_Peterson_(psychologist)|Christopher Peterson]],1950年2月18日–2012年10月9日)便使用過這個方法,他很早就意識到,他內向的性格可能會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決定在需要的情況下展現出性格外向的樣子。最終,這些行為變成了他的自然行為。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但他學會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變得外向。 === 醫學上的具體方法 ===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生與病理性人格患者,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相遇。他們請求醫生治療的,是這些人格障礙造成的後果:憂鬱、焦慮狀態、酗酒等。 此外,大多數前來就診的並不是患者自己,而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因為擔心和厭倦而欲尋求幫助。精神科醫師很熟悉這種情況,大部分前來諮詢的人,都會先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願看醫生,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被他的行為給毀了,該怎麼辦啊?」比較少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感覺到自己有某種人格問題,並且想努力對抗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傾向,於是主動前來就醫。 精神科醫師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關注人格障礙本身。與此相對,病理性人格其實很難治癒接受治療的效果,就沒有不具有人格障礙特徵的患者那麼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開始關注,如何透過藥物來改善和幫助這些患者的方法。 ==== 藥物與人格 ==== 一些患者在聽到醫生準備給自己開精神類藥物時,就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擔心治療會改變自己的人格。事實上,醫生慎重開立的抗憂鬱藥物或鎮靜類藥物,能有效地改變患者的世界觀。例如﹕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的焦慮症患者,能更加冷靜地對待自己的擔心;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憂鬱症患者,在看待事物時會少一些悲觀和絕望。儘管這些改變有時非常驚人,但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被改變,只會覺得痛苦減輕,或者覺得又變回了原來的自己。 然而,用藥問題卻在最近這幾年變得複雜,因為出現了一種新型藥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6%B8%85%E7%B4%A0 5-羥色胺]類抗憂鬱藥物。這類藥物對憂鬱症和某些焦慮症具有顯著的療效,而且似乎可以改變某些人格特質,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對他人批評的過分敏感。但客觀來看,這種藥物的效用機制仍不是很清楚,藥效也會因為個體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此外,瞭解某些藥物是否真的能改變人格的運作機制,也點燃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情。但同時也引起倫理學之爭論,不過就目前而言,為確診的人格障礙者開立藥物,必須有輔療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心理師和患者更全面地瞭解和應對現實的改變。 ==== 心理治療(詳見[http://%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5%BF%83%E7%90%86%E7%95%B0%E5%B8%B8%E7%9A%84%E6%B2%BB%E7%99%82 心理異常的治療]) ==== 心理治療的形式非常多種,但針對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 {| class="wikitable" |+ ! !精神分析療法 !行為與認知療法 |- !時間 |最早出現並占有重要地位。 |出現的時間不長,只有約三十年。 |- !概念 |認為主體對自身問題的原因和運行機制的逐漸意識,是幫助其克服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 |想改變某種行為或思維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瞭解它們是怎麼學來的,然後積極地幫助患者去學習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 !成果 |仍鮮少獲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顯示,具有人格障礙的憂鬱症患者對認知療法的反應,好過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前景一片看好。 |- !其他 | * 主要關注過去或過去與現在。 * 注重個人經歷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重現和理解。 * 心理師保持中立態度。 * 心理師鮮少提供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不明確。 * 主要目的:隱藏性精神結構的改變(可以帶來症狀和行為的改變)。 | * 主要關注此時此地的當下。 * 注重重拾應付實際生活中困難的能力。 * 心理師參與互動。 * 心理師提供大量有關病症和治療的訊息。 * 治療目標與治療時間明確。 * 主要目的:症狀和行為的改變(可以帶來深層精神結構的改變)。 |} =====人際心理療法([[:w:en: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緣起''':1970 年代開始發展,源於美籍瑞士裔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邁耶爾([[:w:en:Adolf Meyer(psychologist)|Adolf Meyer]])的研究成果。 *:'''治療對象''':最初是憂鬱症患者,亦適合人格障礙患者。 *:'''基本理念''':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所處人際環境的和諧」,因此旨在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 *:'''治療階段''':分三步驟,讓患者學會: :# 瞭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為什麼會不盡如人意:有時憂鬱的情感,往往與患者本人歪曲的情感。例如,因沒有收到聚會邀請而感到的失望,轉變為怨恨,從而掩蓋最初的痛苦。 :# 改變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慣常反應:憂鬱症患者的思考運轉模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意識不到他人的立場和需求。例如,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若沒有與他多談論憂鬱的問題,他就會覺得伴侶對自己不理解。 :# 提高自己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做到提出要求而不是抱怨;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生悶氣;講述自己的悲傷想法而不是獨自垂淚;以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失望等等。 ===== 認知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常見於'''憂鬱症或受焦慮'''所苦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傳統心理治療,認知療法採用'''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br> *著重當下,而非檢討過去,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的行為。<br> CBT聚焦於開發個人的應對機制,在面對解決當前問題和改變認知(例如觀點,信仰,態度)中無用的模式,行爲,和情感調節,而且此療法因為療程不長加上應用範圍廣,成為近代重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情形時,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自動出現一些想法,這些認知見證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闡釋。而認知心理治療師們稱這個過程為「資訊處理」。資訊處理論提出以下的假設:<br> 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的方式,會對我們的反應和情況本身造成決定性作用。不同的主體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個情境做出評價,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我們以此看世界並行動,且忽略這個有色眼鏡的存在。也因此,清楚了解自身對事物的闡釋方式,是改變我們態度的關鍵所在。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三種: #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不斷重複的慣常反應''' 人格障礙者隨著類型的不同,可能會在行為上有著不同地重複特徵: :*'''偏執型人格'''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睦與衝突; :*'''表演型人格'''在與人互動中表情豐富,動作誇張,情緒起伏異常的大; :*'''依賴型人格'''總是亦步亦趨跟隨在保護者的身後等等。 人格障礙者對某些我們稱為「促發情境」的狀況做出反應,並展現在他們的特定態度中。就某種程度上來看,促發情境可以說是重複性反應的「啟動裝置」,人格障礙者似乎不太會吸取生活中的教訓,通常只要遇到同樣的情況,便會觸發一連串的情緒及行為。而且他們會傾向於忽視或曲解所有可能令他們世界觀崩壞的因素。例如深信別人對自己毫無興趣的逃避型人格者,在別人表現出對他的關注時,就會傾向於認為那是出於憐憫高臨下,而不會對自己心存的「我是個無趣之人」的信念產生質疑。 因此當認知心理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將治療的目標放在讓患者學習「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在第二階段對治療做出調整。不過在這方面的治療有其困難之處,這些思維機制早已深深地在人格障礙者的性格中扎根。所以,認知心理師採取了一種完整系統的特殊方法,以及一種在心理治療界前所未有的醫患關係類型。 '''認知心理師的治療方式''' 一般在患者的眼中,心理治療師扮演的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大部分時間只是傾聽,鮮少會提供意見。然而認知療法卻是透過一連串的'''提議、疑問'''和讓患者意識到自己運轉不良的心理機制,就有點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門下弟子「塑造靈魂」的方式。 認知心理師是'''積極而互動'''的心理師,他會耐心地讓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向他解釋自己提出這些建議和採取這些治療方法的原因,他們認為讓患者瞭解到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有助於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療並做出努力。認知心理師也會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不會拒絕任何話題,會全心全意地投入治療之中。他會對患者下達指令,讓患者做練習,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協助患者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中新的關係策略,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瞭解自己需要做出怎樣的努力。但認知心理師也會強迫患者完成某些任務、參加某些練習,最後讓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癒者。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認知心理治療師也必須避免讓自己陷入患者嘗試與自己建立的關係之中。 '''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治療的差別''' 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主要是透過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的結合。基於差異甚大的理論,這兩種傳統在關注「此時此刻」與減輕症狀上,找到了共同點。許多針對特定疾患的認知行為治療程序,接受過療效與效率的評估。具備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是醫療保健事業的趨勢,這一類的治療會依照症狀的診斷,採取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相較於其他療法(如心理動力)來說,認知行為治療更受到醫療保健事業的喜愛。在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院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作為治療許多心理健康困擾的選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暴食症、臨床憂鬱症等。 =====精神分析療法===== 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弗洛伊德根據長期的臨床經驗,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經症患者的觀察與治療,以及對他自己內心世界的艱苦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br> *'''顯示效果的方法''' #'''精神宣洩''':患者能自由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或對早年經驗的再體驗。如果讓患者重新在心理上體驗過去的挫折,並把潛抑的感情宣洩出來,患者就有了認識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自省''':通過分析,讓患者了解自己內心衝突、焦慮的根源,於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經過自省,把症狀的無意識隱意和動機揭露出來,使患者意識到症狀的真正隱意而達到領悟,並要求從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 #'''反覆剖析''':由於患者的症狀已成為其心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領悟病症的隱意,但在行為中仍會出現反覆。心理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求醫者和患者都必須要有耐心,不斷分析、理解、更正、體驗,才能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思維邏輯方式。 ==各人格心理學派的理論== ===各學派簡介=== 以本章探討對象——性格來說,相關的理論主要有五大學派:[[w:分析心理学|心理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主義學派與神經生物學派。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套解釋性格的方式,就像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到物體會呈現不同部分的物體一般,不同學派對性格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共通點是都在探討人格差異的what、how、why。因此,並沒有五大學派何者較優之說,只是每一種學派的切入觀點不同而已。 {| class="wikitable" ! 學派 !! 理論 |- | '''心理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w:性心理發展性|心格發展理論]]、[[w:zh: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榮格性格類型論 |- | '''人本主義學派''' || [w: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 | '''行為主義學派''' || [[w:zh: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史金納]] ( [[w:en:B._F._Skinner|Skinner]] ) 性格操作制約論 |- | '''認知主義學派''' || [[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 ( [[w:en:Albert_Bandura|Bandura]] ) 社會認知論/[[w:相互決定論|三元交互決定論]]、[[w:控制点|Rotter 控制點理論/歸因型態]]、Mischel 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 | '''神經生物學派''' || Kagan 氣質假說、Eysenck 性格三向度 |- | '''特質論''' || Allport 特質論、Cartell 16 性格因素論 |} ===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學派著重於性格是「為何(Why)」與「如何(How)」形成,我們從此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伊德開始介紹起。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治療病患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他的性格理論,它本質上是個關於心智結構與其運作歷程的理論。佛洛依德是從生物醫學觀點考慮人的精神生活,他將心智視為身體的一部份,透過瞭解生理運作的原則,再將其拓展及應用到心理運作功能上。 =====心智能量系統===== 佛洛伊德'''將身體視為一機械式的能量系統,而心智能量就從身體能量而來'''。他對心智能量提出三個觀點: # 能量是有限的,若它在某事務上被消耗,可用於其他事務的能量就相對較少。 # 如果釋放能量的常態機制受阻,能量並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地,它會從阻力較小的其他管道宣洩。 # 心智功能的目標是歸於平靜,生理需求會造成緊張狀態,但人們希望降低這些緊張,使內在狀態恢復平靜。 人類所有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追求緊張鬆弛或能量釋放後的愉悅感受'''。因此,佛洛依德與他的醫生同事布萊爾發展了一種「'''情感宣洩」(catharsis)的心理治療法''',讓病患透過在談論自身困擾問題的過程中紓解情緒,一如常人抒發鬱悶一般。經由重新經歷過去深藏在心中的不快,病患的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和負面情緒得到宣洩,此方法用在歇斯底里病患身上獲得極大的療效。 情感宣洩的概念在了解人類心智方面有兩個意涵:第一,讓佛洛依德再次確認'''心智是一個能量系統''',它們和被遺忘已久的回憶有關,經由這些能量的釋放可使病情好轉;第二,'''在情感宣洩經驗之前,佛洛伊德的病患並未察覺其症狀和這些心智內容有關''',即使創傷經驗似乎已被遺忘,他們卻持續為其所苦,這表示'''人們未能察覺到的這些心智內容仍持續運作'''。因此,心智看來不只包含人能持續意識到的部分,也包含未被察覺到的部分,佛洛依德稱此為'''「潛意識」'''。這個概念對解釋人性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顯示出其對心理運作的洞見。 =====意識層次===== 佛洛伊德將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 {| class="wikitable" |- ! 意識結構模式 !! 特徵 !舉例 |- | 意識 || 一個人在任何時刻所能能覺到的現象 | 你現在在看的超普通心理學就是你意識的一部份 |- | 前意識 || 若加以注意便能察覺到的心理內容 | 在閱讀現在這個句子前,你可能未曾想到你的手機號碼,它並不在你的意識中,但你可以輕易地想起它 |- | 潛意識 || 無法被覺察的部分,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 | |} 心理分析論對於會引發焦慮的潛意識內容尤感興趣。心理分析論的基礎理念是,人有個目標是保護自己不受某些想法或慾望導致的焦慮所苦,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因為有特定的力量在阻擋他們。而此一力量達成目標的方式是'''將這些想法屏除在意識之外,也就是將他們儲存在潛意識中'''。 佛洛依德並非第一位注意到心理生活含有潛意識面向的人,然而他是首度詳細探索潛意識的性質,並且強調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透過不經意的語誤、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藝術作品與儀式等現象,佛洛伊德企圖了解潛意識的本質與運作,而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對夢的分析。 =====性格結構模型:[[w: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本我、超我]]===== 佛洛伊德於 1923 年為心理分析論發展出更正式的性格結構模型,認為人體中可能存在一個心智運作媒介,擁有兩種特質:一方面具有統一的功能,能協調讓我們從事一致的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上運作。有時它在意識中運作,有時在潛意識下運作,而有時在前意識中運作。對心理分析論而言,這顯然是一項挑戰,它不但要掌握心智運作媒介的一致性,也要分辨它運作時的不同意識層次。佛洛伊德因而提出心理分析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性格結構,每一結構分別指涉不同層面的心理功能。 自我 (Ego) 會運用防衛機制化解因本我 (Id)與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焦慮。 以下為簡易示意圖[[File:MessageImage 1642239267308.jpg|600px|right|性格結構示意圖]] *'''本我 ''' :'''一切驅慾能量的來源''',蘊藏'''潛意識'''和'''本能性的衝動''',(如:性、攻擊),主要以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也就是說是'''非理性'''、'''本能驅動'''及'''脫離現實'''的。其心理功能相當簡單好理解,就是尋求釋放興奮、緊張與能量,以追求內在的平靜。 :本我是創意力的來源,因為在初級歷程思考時才會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想法,這也是為何在夢境中會有許多超乎常理的的情境,故夢境有時也會成為人們發洩精神能量的管道,本我會遵循的是'''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遵從於快樂原則,一切使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都是本我的需求、逃避痛苦。不設想策略以獲取快樂,不耐心等待快樂來臨,不顧及社會規範與道德,只追求慾望立即滿足。 *''' 自我 ''' :自我是由本我慢慢發展出來,'''依賴理性'''及'''現實的次級歷程思考'''。遵從於現實原則,起到協調的作用,根據現實法則,可理性回應現實社會,且總是試著滿足本我與超我的衝突,這兩者的綜合就是'''人們表現於現實社會的表現'''。 :舉例來說,看到心儀的人,可能會有性衝動(本我的展現,下意識的想法),但自我會阻止你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它會帶你一句現實狀況判斷是否有機會,並且依循現實法律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目的。自我調和了本我和超我,使一個人的行為更為適當、合理。 *'''超我 ''' :在心理層面上,超我代表人類的'''道德規範''',包含我們努力尋求的'''理想''',以及違背道德標準時預期的'''懲罰或罪惡感''',將社會規範內化成行為準則。超我的發展比自我慢,主要是以父母或親近的家人的行為當作行為規範,因此可說超我遵循理想法則或道德原則,不會判斷人們所做的行為是否合理,只會評斷事情是否符合標準。然而超我的運作很僵化。 舉例來說只要想到違規的念頭,就覺得充滿罪惡感(即使並未實際投入行動)。雖然超我在判斷時常非黑即白,但超我也是可以有同情心、有彈性的,若很清楚知道該事件是意外或是遭受壓力才如此做,人們或許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他人。 {| class="wikitable" |- ! scope="col" width="80px" |性格結構 ! 特點 ! 原則 ! 思考形式 ! 與意識關係 |- | <center>本我 || • 與生俱來<br>• 本我中的需求必須立即被滿足<br>• 由「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和「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組成,生之本能包括性慾、飽食等慾望。 || 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追求快樂,佛洛伊德認為建立在性與暴力方面。 || 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 || • 全部都在潛意識層 |- | <center>自我 || • 為了合乎實際以適應社會所形成的部份,用來平衡慾望和現實壓力的衝突<br>• 從本我發展而來較具理性的部份,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 現實法則(Reality principle):在適當時機,追求最大快樂 | 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 <center>超我 || • 社會價值觀內化而成的部份<br>• 評斷行為是否合乎內心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標準 || 理想法則(Idealistic principle):完全符合自己所設想的目標 || || • 大部分在前意識層<br>• 部份在潛意識層<br>• 小部分在意識層 |} 佛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的生活僅受到衝動(本我)的控制,長大過程中,嬰兒開始反應環境中的各方面因素才逐漸學會了各種社會行為模式,某一部分是懂得如何利用某種方式來獲得本我的要求,會按照活動的結果來發展或抑制活動,換句話說,降低盲目性,這些行為雖有生物面的根源,但也同時受到社會經驗影響,他的人格受到這些影響而引導他如何行動(自我)。 '''超我則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佛洛伊德所說:「在這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了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的一個特殊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幼年期的兒童與父母接觸時會透過心力內投或攝取(introjection)的機制,將原生家庭的道德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人格。<br>也就是說,性格的發展由本能的部分(本我)跟從外在社會學習到的價值(超我)相互拉扯、抗隊而構成。 =====[[w:心理防衛機制|防衛機制]]===== 在上述佛洛伊德的性格結構中,本我是本能與欲求的存在;自我是本我與現實妥協後的產物;而超我則是屬於道德良知的部分,甚至進而壓抑本我的浮現。在他看來,行為是一連串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衝突的後果,因為本我要立即滿足衝動,但社會規範卻常常不允許,佛洛依德相信這些衝突若持續太久,將引發「焦慮」的產生,並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和性及攻擊有關的衝突影響甚巨。焦慮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擺脫這個負向的情緒,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衛機制。以下將介紹幾種焦慮防衛的機制: {| class="wikitable" |+ 焦慮防衛機制 |- ! 種類 !! 說明 !! 例子 |- | [[w:合理化(心理學)|合理化]]<br>(Rationalization) || 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解釋。 ||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 理智化<br>(Intellectualization) || 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焦慮或痛苦。 || 醫師不帶任何情感,面對充滿病痛與死亡的工作環境 |- | 認同作用<br>(Identification) ||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他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之言行舉止,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 || 時下青少年們模仿其偶像明星的穿著打扮 |- | [[w:否認|否認]] <br>(Denial) || 有些遭遇極大創傷的人,事後可能拒絕承認這些不幸的事曾經發生於自己身上。 || 受害者拒絕承認遭受性侵 |- | [[w:昇華(心理學)|昇華作用]]<br>(Sublimation) || 指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慾念,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 || 性衝動不能獲得滿足的畫家,豪放不羈地畫出各種性愛的作品 |- | 反向作用<br>(Reaction Formation) || 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 繼母討厭前妻生的孩子,但她可能壓抑自己的負面情感,反而更加溺愛他 |- | 替代作用<br> (Displacement) || 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藉而尋求發洩。 || 在公司被上司斥責一頓,回到家將憤怒與不滿發洩到小孩身上 |- | 投射作用<br>(Projection) || 指把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與情緒,強加於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 自身對某個人懷有敵意卻不承認,反而認為是那人對自己有不利的意圖。 |- | 潛抑作用<br>(Repression) || 個人壓抑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慾念或衝動,使它們留存於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 || 在歷經重大變故後,忘記當時的創傷經驗 |- | 退化作用 <br> (Regression) || 退化作用亦稱「逆退機轉」。是指個體由於受到某些危險、衝突的推動,或遭受嚴重打擊時,其行為倒退至發展較不成熟的階段,改以較幼稚的行為方式以及態度表現,以暫時獲得安全而消除焦慮、痛苦。 || 為了面子而理直氣壯地掩飾自身的錯誤,以無理取鬧及厚臉皮的方式蒙混過去 |- | 補償作用<br>(Compensation) || 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在某些事情遭逢挫敗時,他們可能會轉而從事其他能成功的活動。 || 功課不好的同學在運動上更加地力求表現 |} 以上十一種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皆具有下列共同特徵: #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 #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現實,來減輕個人的焦慮與罪惡感。平時,適度地使用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困擾,然而,長期下來的過度使用自我防衛機制,可能會使個人對現實世界產生扭曲的觀點,因而導致適應不良或精神疾病。 <br> =====人類的本能===== 在心理分析論中,心理能量以激發的形式存在個人體內,尋求釋放、宣洩和舒緩,這些'''激發的狀態被稱為本能(instincts)或驅力'''。那麼人類有多少種本能?分別是哪些?佛洛伊德試圖以極少數本能來解釋各式各樣的人類活動。他對人類驅慾本質的看法曾隨年代改變。他在早期觀點中,提出傾向維護自我的自我本能以及傾向維續種族繁衍的性本能;晚期觀點中仍有兩種本能,但它們是'''生死二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這是心理分析論最終的本能典型。 # '''生之本能(Eros)''':包括前述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主要功能是促使人們朝向維護自身、繁殖後代。佛洛依德稱之為[[:w:en:Libido| 原慾(Libido,又譯性慾、慾力、性衝動)]]。 # '''死之本能(Thanatos)''':與生之本能形成對比,死亡本能涉及人類走向寂滅或返回無機狀態的慾望,這至今仍是心理分析論中最具爭議且不易為人接受的部分,其能量也從未被賦予一個普遍的名稱。佛洛伊德覺得死之本能與他觀察到的人類行為狀況一致,例如許多人藉由自殺逃避心理問題,可視為死亡驅慾的展現。另外,佛洛依德認為死之本能通常會從個人自身抽離,轉而在攻擊行為中朝向他人作用,因此死之本能又被稱作'''攻擊本能'''。 <br>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w:性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階段論]](Psychosexual Development)認為,身體主要區域帶的發展與改變受生物因素決定,個體的快感與能量來源多半集中於特定區帶,且在發展早期這些蛆帶的位置會不斷地改變。在不同的發展時間點,個體追求生理滿足的部位並不相同;這構成佛洛伊德發展其性心理階段(Psychosexual stage)理論的基礎,他根據個體於不同階段時期在各種感官(sensual)和性(sexual)面向的滿足建構此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階段 !! 時期 !! 特徵 |- | 口腔期(Oral stage) || 出生-2 歲 || • 焦點在口腔和嘴唇,注重口慾的滿足<br>• 通過'''吸吮'''和'''咬'''的動作吸取營養和獲得快感,比如咬乳頭。<br> • 若未得到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會表現出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可能發展出悲觀、依賴、潔癖。 |- | 肛門期(Anal stage) || 2 歲-4 歲 || • 焦點在肛門<br>• 通過'''排泄'''(特別是排便)來獲取愈快感,排便刺激到位於肛門的粘膜,解除生理的緊張而造成快感。<br>• 若未得滿足,成人後在行為上易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也可能出現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行為表現。<br /> |- |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 4 歲-6 歲 || • 焦點在性器官<br>• 通過探索和'''刺激性器官'''的到快感,男生可能會因為體驗到生殖器勃起的快感而對性器官興趣增加。女生則可能會因自知缺少陰莖而責怪母親。<br>• 男孩可能出現「[[w:閹割焦慮|閹割焦慮]](oedipal conflict):因為對母親持有占有慾,將父親視為對手,甚至擔心被父親切除其陽具;由於擔心父親會因為自己愛戀母親而報復、威脅,因此會逐漸平息對母親的愛慕並學習父親,最終以認同父親的方式來克服閹割焦慮」「[[w:戀母情結|戀母情結]](oedipal conflict):因對母親的愛使父親成為情敵,並在幻想中殺死父親、與母親結合」<br>• 女孩可能出現「[[w:陰莖羨妒|陽具忌妒]] (penis envy):嫉妒男生有陰莖」「[[w:戀父情結|戀父情結]](electra conflict):一種愛慕父親、忌妒母親的心理,並希望在擁有父親的小孩時,能誕生一位男孩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器官,彌補陰莖羨妒」 •透過「認同」雙親一方來獲得異性那方的接納。認同雙親中同性那方式此時期重要發展課題 |- | 潛伏期(Latency stage) || 6 歲-青春期初期 || • 焦點轉移至學習技能上<br>• 壓抑對異性的興趣<br>• 大量社會技巧增加<br>• 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 | 生殖期、兩性期(Genital stage ) | 青少年期 || • 焦點在尋求異性關係方面<br>• 擁有利他觀念<br>• 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逐漸成熟。 |} * 滯留現象(fixation):是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如果得到滿足太少,那麼他會害怕不敢進入下一個階段,反之如果得到滿足太多,也沒有動機再往前進,滯留作用於是發生;一旦發生滯留現象,個人雖然發展到後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階段相同的滿足。 * 退化(regression):是個人尋求回到早期的滿足方式,即較早的滯留點,常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 <br> ====新佛洛依德派==== 後來,「'''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ism)'''」出現,此學派接受潛意識歷程與心理衝突等概念,但反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ido 原慾(Libido)]的說法,並強調性慾以外的動機歷程。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包含阿德勒、榮格與荷妮。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w:en:Alfred Adler|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不認同佛洛伊德所說的:「個人是自身內部力量的受害者」,他認為'''個體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統一且一致的'''。根據阿德勒 的理論,人類會追求卓越,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做的,因此做出的行為會是一致的。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達成更好的成就,就會造成自卑情結,當在試著補償自卑情結時有時會過度補償造成貪婪的人格。例如,擁有再多金錢或權利都覺得不夠的人,可能是在過度補償自己的自卑情結。阿德勒也相信出生次序第一的孩子會比後面出生的弟妹更傾向追求高度成就。 * 卡爾·榮格([[w:en:Carl Jung|Carl Jung]])的性格類型論分析心理:其理論佛洛伊德接近,接受心智可分為意識和潛意識。但他們理論差別在於他認為潛意識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包含許多個人的想法、壓抑的情感等由個人經驗所形成的意識,第二層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傳統經驗,是由遠祖所流傳的經驗,同一族群的人基本上會有相同的意識,並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傾向。 * 愛利克·艾瑞克森([[w:en:Erik Erikson|Erik Erikson]])的自我心理學:不強調潛意識,而是著重於「自我」。認為自我本身就是能量來源,自我才是個體建立自我認同、整合過去和未來的能量,並不像佛洛伊德所說自我只是一個協調本我與超我的角色、能量來自於本我。 * 卡倫·荷妮([[w:en:Karen Horney|Karen Horney]])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等人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發,對於女性的觀點則毫無說明。'''荷妮則以女性的角度提出新的論點''':比起生物性因素,文化因素才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男性與女性心理上的差異可能並非源自於生物性別,而是源於社會給予兩性不同的看法。他的根本論點是每個人都有基本焦慮,這焦慮的來源是社會上的競爭與冷漠而產生的無助感,人們可能會藉由親近人群、遠離人群或對抗人群來降低基本焦慮。 * 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 ** 沙利文將更多的社會成分摻入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們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他自己的人格。沙利文認為人格與人際關係有密切的相關。 ** 此外,沙利文與弗洛伊德一樣強調焦慮,認為焦慮感來自人際關係。有效應對引起焦慮的信息的方法是忽視或拒絕它,但這樣一種防禦性手段是會付出代價的:由於降低了對有關信息的關注,人們對現實產生了虛假印象。 ** 沙利文是第一位在心理學著作中提到「重要他人」這個概念的學者。他發展出自我系統(self system)的概念,意指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並被正向肯定所增強的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從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用以避免焦慮與維護自尊的保護行為。他更進一步把自我系統定義為一連串人與人之間連動行為(I-You interlocking behaviors)的驅動機制,意指一個個體的行為是為了引出另一個體的特定反應。 <br> ====對佛洛伊德理論的探討與批評==== * 基本假設的分析 佛洛伊德的學說雖提供世界一種新的想法,也被普遍接受,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評。下述為九種基本假設(吉爾,1991)的分析,透過分析這一學派對人格、行為的解釋可與其他理論進行比較。 #佛洛伊德奉行嚴格的'''生物決定論''',這表示他將人類視為一個機械體,內部的一切心理現象(例如思想、情感)都是有脈絡可循,也被機械式的進程制約。他認為只有這樣看待人,嚴格的科學才有可能,因此就人的行為來說,佛洛伊德學說並沒有意志的餘地,也沒有自主的可能。 #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心理動機完全來自於潛意識,自我的一點點理性也是為迎合本我,是以另一種形式滿足本我的要求的手段,他的輔助性大於主動性。佛洛伊德認為只有透過精神分析才能在潛意識中拉回自知力,讓人們把握自己的選擇。 #佛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協調依存,要以總體來理解三者,但也相信三者最後可以個別分析(以生物學或神經學的角度)。 # 佛洛伊德早期之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本能、快樂原則的概念皆從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發展而得,他對人性的認知是體質、生理決定、生物遺傳性的結果,雖然他也強調早期環境(尤其是幼年)影響對一個人的心理性發展很重要,嬰幼期時父母的影響對孩童以後的人格發展是深刻且不可逆的,但依然比不過先天本能的力度。 #佛洛伊德將人看作處在一個充滿主觀的世界(例如情緒、意義、知覺、情感),但他也重視精神創傷、壓抑等作用,不過,雖然人的主體受到外界現實左右,但個人依舊是自己的主體。 #佛洛伊德從內部觀察人們的行為,也從內部尋找人們行為的原因,因此他對人格觀點是屬於'''前動的(proactivity)''',但他的前動與人本主義或現象主義的理論家不同。在他的動機問題上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的核心是:由本我跟本能來的能量流。但是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產生的行為,而是性原慾、攻擊本能產生心理能量,從而有了行為多樣性。因此可說人是前動行動者,但並非完全意義的前動。 #佛洛依德認為人是「本能滿足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視作解除緊張、緩解興奮的過程,這是體內穩態的一種表現,他認為人們會為找尋自身平衡而有所行動。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完全能夠認知,可以科學探討。心理所依循的規律與有機體其他的規律一樣,人的深層動機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來揭示,但這不代表他是可知論者。 #佛洛伊德主張成人的性格來自童年,看起來似是可改變的發展論者,但他同時強調兒童期的各種經驗塑造成的性格到了成年也不會做任何改變,因此不可改變是這種人格理論的基本假設。在心理發育階段,透過'''固定機制(fixation)'''形成一個人今後的行為傾向,以及症狀性質與強度。為精神分析治療的需要,佛洛伊德承認症狀可以消去、也承認把動機衝突的實質召回意識的可能,但要改變性格卻是有困難的。 *其他批評 *# 雖然佛洛伊德相信本我、自我、超我可以個別分析,但他自己從未做過嘗試。 *# 佛洛依德特別重視早期生命經驗,認為性格發展在性蕾期末段便已定型。但是其他心理學家認為他'''低估了後期生命經驗對於性格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艾瑞克森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本能一樣的重要。舉例而言,在佛洛依德認為的口腔期裡,嬰兒除了需要滿足吸奶的慾望以外,嬰兒和母親哺乳之間的關係也對嬰兒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有影響。 *# 客體關係論認為個體的目標是為了和他人保持關係而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本能滿足,最後再反映到日後發展的人際關係上。 *#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定義模糊''',且許多是'''無法否證'''的。例如,他提出肛門期若未滿足,有可能造成不修邊幅或極度要求整齊兩種結果,但事實上這兩種敘述便幾乎是所有的人了,因此這是無法被推翻的論述。 * 影響 佛洛伊德的理論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潛意識理論說明了人並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是受到意識中許多無法覺察的事物影響。另外,經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分析,他認為人是按照享樂主義的哲學觀生活著的,儘管人們未必在意識上認知到這點。由於人們的行為受到本我中的本能驅動,而本能慾望被滿足可以帶來滿足感,因此佛洛伊德認為人是不斷追求在生理上滿足的動物,也就是認為人是享樂主義的,這點在當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 對佛洛伊德學說的相關評述 在佛洛伊德之前,變態心理學主要傾向研究精神障礙的過程、症狀、分類、疾病單元等,但佛洛伊德將變態心理學引入新的里程碑,心理學家開始重視對於研究對象的動機與內容。 他'''強調精神病的起因''',在強烈情緒跟外在精神創傷之外,開始'''注意病人個人內在的原因'''(例如內在衝突會引起精神病、人沒意識到的願望會影響人的行為等),引起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動機研究的重視。但是佛洛伊德虛構了一個潛意識的實體,把潛意識的作用過分膨脹,甚至說他支配整個人類的活動。他認為個人性慾的發展會按預定的階段規律進行,且個人無法逃脫潛意識動機的操控,這是宿命論的觀點。他強調人按本能衝動行事,性原慾是行為的原動力,不僅個人心理、人格結構、人類文化皆是盲目的本能衝動,這是反理性主義的。 他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排斥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是心理所決定,而心理又受到潛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佛洛伊德關於兒童性慾、人類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夢的分析、神經症與精神病的解釋都按照他所虛構的潛意識機制推論而來,他以許多假定的機制收集現象,又以許多有選擇的現象證實假想,這不過是同義詞的反覆(Macmillan,1977),缺乏可檢驗性。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雖然持批判態度,但我們對佛洛伊德的貢獻有高度評價,他的泛性論觀點顯然不能為大眾所接受,但後期他的弟子(阿德勒與榮格)及不少新佛洛伊德主義者為其古典學說做了多方面的修正,因此佛洛伊德實際上為後人開拓探索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是現代關於動機和潛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 ==== 新心理分析論與客觀關係論 ==== 由上述觀點與評述得知,佛洛伊德的理論到了現今受到當代心理學家更多的檢視與挑戰。例如在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新心理分析論者」(相對於信奉佛洛伊德的舊心理分析論者而言),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項最主要的觀點是他們認為個體的性格發展主要是來自於所處的環境、社會、文化等,而非生物性的本能需求滿足,尤其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他人的情緒反應會影響著我們的感受,透過觀察他人的反應,我們藉此評估我們的行為是否得體,我們的言談是否得當等等,並更進一步型塑出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在意是否能被所處環境的群體接受,這因而成為了我們成長及改進自己的主要動力。荷妮([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en_Horney Karen Horney])和沙利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tack_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將會分別介紹。 *'''新心理分析論:荷妮(Karen Horney)觀點''' :其主要就在於,從關注個體如何因應基本焦慮來理解精神官能症(參下方說明)的運作。基本焦慮指的是個體在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中孤立無助的感受。依據荷妮的看法,患者會掙扎於因應基本焦慮的三種反應類型中,分別是:趨近、反抗與逃避,而這三種反應均無法實現個人的潛能,這也是各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E7%97%87 精神官能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 或 neurotic disorder)]的本質。其中趨近型反應試圖強調自己被他人接納與贊同,並藉此來處理焦慮,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依賴者的角色,除了會無止境地渴求關愛,還會變得過度在乎他人,縱容他人甚至自我犧牲以取悅他人。而反抗型反應則假定所有人都不懷好意,為了生存必須努力對抗周遭所有人,這類人其所有心理功能的運作都朝向否定自己對於他人有需求這件事,從而會表現出強硬的待人處世態度。最後逃避型反應指的是傾向於從人群中逃離,迴避與群體有接觸的狀態,逃避型反應的人時常抽離情緒來看待自己與他人,以避免與他人有情緒上的連結。研究顯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在性格上會特別顯現出上述三種中其中一種的傾向,然關鍵問題並非是他們所顯現的傾向,而是在患者處理基本焦慮時,三種反應類型彼此之間會相互衝突<br> :此外,荷妮無法接受佛洛伊德對於女性的看法,故寫下《女性心理學》一書,這使她成為開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6%80%A7%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 女性心理學]的先驅。她認為陽具羨慕的概念是男性偏見的產物,並且認為女性並非天生就具有軟弱、依賴、順從與自我犧牲的受虐傾向,反之這些傾向反而顯示出後天社會環境的深厚影響力遠甚於先天的生物因素,這是她與舊佛洛伊德學派最大的不同。<br> *'''新心理分析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8C%C2%B7%E6%96%AF%E5%A1%94%E5%85%8B%C2%B7%E6%B2%99%E5%88%A9%E6%96%87 沙立文](Harry S.Sullivan)觀點''' :相當強調社會、人際因素在性格發展上的作用,其理論被稱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沙立文認為個體的情緒經驗並非來自生物本能(如佛洛伊德學說所言),而是來自與他人的關係。例如:焦慮可能經由母親與嬰兒最初的互動傳達給小孩,也就是說焦慮的情緒經驗從一開始就和人際角色有關,並非純然來自基因遺傳。根據沙立文的想法,就連「自我」這個重要概念的起源也同樣具有社會性,因為它是透過與旁人接觸後的感受而發展出來的,而這些感受來自個體的反省與評估,我們透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來反省自身的表現是否適當,藉此形塑對自身行為的認知,最終成為了自我。沙立文認為自我包含三個部分,且這三個部分都與焦慮經驗或與之相對的安全感經驗特別有關:第一是與愉快經驗相連的「好我」(good me),第二是與痛苦經驗相連結的「壞我」(bad me),以及與無法忍受的焦慮相連結而被斥拒的「非我」(not me)。<br> :沙立文對於少年期與青少年前期中的人格發展格外重視。在少年期(約是小學時期),來自朋友、老師的經驗會開始與父母的影響力相抗衡,意即家庭不再作為形塑人格的唯一因素,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青睞,也成為了個體其自信與焦慮的重要來源。而在青少年前期,與同性死黨的關係會變得特別重要,這種親密的友誼與友愛關係將會成為之後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的基礎。而直到今日,許多的兒童心理學家也贊同沙立文的理論,認為兒童早年與同儕關係的重要性,與其對於母親關係的重要性可能不相上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4%BD%93%E5%85%B3%E7%B3%BB%E7%90%86%E8%AE%BA 客體關係論]''' :有別於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客體關係論認為早期幼兒與母親建立的關係模式,才是個體性格發展的核心關鍵,而非性本能的衝動,且在早年獲得的經驗將影響到日後如何與其他人發展關係。客體關係,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心智所建構的人際關係發展模式,其核心內涵是相信個體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保持關係,而非尋求慾望或本能的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客體(object)一詞原為佛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是指能滿足本能需求的事物,這與佛洛伊德的學說相符合,但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以跟「他人」互換,也就是說客體關係可以轉換成人際關係,尤其是重要的人際關係,這裡就與原有的佛洛伊德學說有差距。<br> :客體關係論的重要假設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一但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更進一步來說:「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例如:一個過於依賴他人的人,有可能是源於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學派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與自由意志,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潛能(Pr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此學派主要的兩個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以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的自我概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馬斯洛]'''認為,能夠達到金字塔頂端自我實現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質。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 Carl Rogers]''' 肯定馬斯洛的想法,並補充了環境對於性格影響的重要性。Rogers 提出「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概念,認為性格中最核心的是「自我」的概念。並認為若能從他人(如父母、同儕等)得到無條件的關懷,則個體較可能避免自衝突,進一步達成自我實現,也就是說,達到理想我與真實我的一致。至於 Rogers 理論的缺點,則是較為空泛,缺乏具體的預測和否證性。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的最大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 [[w:行为主义|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或行為學派,美國心理學家[[w:约翰·布罗德斯·华生|華生(J.B. Watson)]]發表〈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ref>https://www.ufrgs.br/psicoeduc/chasqueweb/edu01011/behaviorist-watson.pdf</ref>,被後世認為這篇文獻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因此公認行為主義創始於一九一三年,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是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和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行為主義學派的重要學者還有蘇聯生理學家巴夫洛夫([[wikipedia:Ivan Pavlov|I.P. Pavlov]]),他發現「[[w:古典制約|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得到諾貝爾獎,並由動物的制約反射擴大研究與觀察,發現制約反射中的消弱、自動恢復、類化與辨別等學習原理,稱為制約學習,也被後世歸類為古典制約學習。後來桑代克([[wikipedia:Edward Thorndike|E.L. Thorndike]])設計貓走迷籠實驗,發現嘗試錯誤原理。 :行為主義的要點有:    :#強調科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外顯的、客觀的'''行為作主要的研究內涵;偏重實驗與觀察。    :#由外在的行為反應來了解個體:相信行為是由制約作用學習得來。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歷程。    :#'''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張[[w: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由動物或兒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應用至一般人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上重視正增強、負增強,和懲罰的應用,即強調行為在控制下的制約學習。 :#性格可能隨著時間、環境變化而有所變動 各方學者對行為主義毀譽不一。平心而論,行為主義重實驗與客觀,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趨向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僅限於外顯行為的研究,無法觀察內在心理活動,與重視認知歷程的認知心理學有異。 ===認知主義學派=== 認知主義學派又稱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其代表的理論有 *[[w:en:Albert Bandura|Albert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w:en:Social cognitive theory|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三元交互決定論''' :'''Bandura''' 的社會認知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 Skinner 一樣,屬於學習論,也因此介於行為與認知主義學派之間。他認為社會、認知、性格或行為此三者會相互影響,例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很膽小(對性格的認知),就不敢去嘗試高空彈跳(行為),而不去嘗試又回過來證實了自己很膽小的性格。這也是種自我應證的預言,當別人或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自己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子。 *[[w:en:Julian Rotter|Julian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w:en:Locus of control|Locus of control]])''' :'''Rotter''' 的控制點理論,將認知傾向的歸因分成兩種型態:內控與外控,其中內控指的是將事件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外控則是歸因於他人或環境的因素。會傾向於內控或外控,是由於個人的因素或信念,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可能會傾向將事件結果解釋為無緣、有緣。此外,外控歸因的人較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思維。 *[[w:en:Walter Mischel|Mischel]] 的'''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 :'''Mischel''' 發現,同樣的個體在不同情境下不一定有一致的行為或反應,例如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在都是陌生人的場合中可能表現得少話、緊張。因此,他提出認知情感性格系統論,將環境分為「強情境」與「弱情境」兩種,前者指的是該環境中的行為規範強烈,後者則是行為規範較弱。因而在強情境中,人們的行為受情境影響較大,而在弱情境中,則受性格的影響較為強烈。例如有的人在課堂上會不敢舉手發言,用字遣詞也不一定能呈現自己本來的性格;但在匿名平台上,就會頻繁發布言論,也可能出現平常不會使用的字眼。 ===神經生物學派=== 神經生物學派強調形成性格的原因,以及性格歸類的向度,其代表有 *[[w:en:Jerome Kagan|Jerome Kagan]] 的'''氣質假說(temperament hypothesis)''': :'''Kagan''' 的氣質假說認為'''依附型態'''是由先天的氣質決定,而非照顧者的風格決定。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抑制型 (inhabited child):又稱高反應型(比較容易緊張),抑制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會顯得比較拘束、逃避,或是有點不安,且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環境,總是看起來小心翼翼,有時候會害怕,比較安靜。會壓抑自己的行動。在新生兒當中,有20%是屬於這一類。 #非抑制型(uninhabited child):又稱低反應型(不容易緊張),佔總體40%,這一類的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會顯得開心,不膽小,不容易害怕,也比較愛笑。不會壓制自己的行動。 #混合型(middling child):另外的40%就屬於混合型,也就是以上兩種的綜合體。 *[[w:en:Hans Eysenck|Hans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與精神質(Psychoticism)''': #'''外向性''':受網狀系統、警醒程度影響,弱網狀系統活躍、警醒程度較高,代表個體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則較不會想進行社交活動,也就是內向性格。 #'''神經質''':受到邊緣系統、情緒影響,較為神經質的人情緒變化無常、易怒而容易緊張。 #'''精神質''':受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較為精神質的人展現出孤立、缺乏情感與同理心的性格特質。 == 榮格心理學 ==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 Carl G.Jung],1875 年 7 月 26 日~1961 年 6 月 6 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在人格結構與心理類型方面,榮格'''把[[w:原慾|原慾]]定義為「生物的普遍生命力量」''',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力量,為個人心理發展提供能源。榮格把當時發現的熱力學定律用於解釋他的原慾能量活動規律。每一個人身上的原慾是固定的,在人格的某一結構中投入的較多,在另外一個結構中的數量就會較少,例如:在意識中投入較多,潛意識就會減少,而人總是在追求這種心靈的平衡狀態。榮格又用牛頓的反作用力定律來建立他的人格概念:任何一個概念都有與之對立的另一個概念。例如:潛意識對比意識、內向對比外向、思考對比情感等等。對立的雙方建構出一個人格單元,一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就會減弱,榮格以為生活的目標就是按照熵原則,尋求這兩個人格單元之間的平衡。 以上述的想法為基礎,榮格帶頭發展出的一支新的心理學分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8%86%E6%9E%90%E5%BF%83%E7%90%86%E5%AD%A6 分析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比起佛洛依德所推崇的[[w:自然主义|自然主義]],從人的慾望進行外在行為的剖析,'''榮格更強調每個人的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抱'''負,由於這種想法具有較積極的意義,符合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因此以此理論所衍生出來的心理分析指標更加廣泛使用在各種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行和改良,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持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 大腦運作原理 === 榮格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出決定」這件事因而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其流程為:(大腦獲取信息→)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做出決定)。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需經由這四個步驟,但是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可能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在感知環節中,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的步驟多一些,而對於直覺感知則簡單帶過。大腦的基本功能受到每個人的生命能量來源不同與生活方式差異所影響,後續影響大腦做出的決定。 === 時間與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含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並切斷雜亂的連結。因此,三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便可能是成年人的兩倍。 所以,人類被強迫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讓腦部檢查上兆個連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效率,沒有被使用到的神經連結便自動斷裂。科學家通過觀察,總結出了大腦的進行判斷的方法:不斷探測各個區域受到刺激的頻率,以便決定是否斷裂這些區域的神經連結;也就是說,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將會自動斷裂。 以1970年發現的一位洛杉磯女孩[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吉妮 吉妮]為例,她在出生20個月後到13歲都被其精神情況不穩定的父親關在一個小房間並被綁在坐便椅上,且被禁止發出聲音,或與家中其他成員(吉妮的母親和哥哥)進行交談。在這長達十二年半的期間,由於幾乎沒有人跟她進行對話,跟外界隔絕,她的腦部負責語言的區域便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刺激,而導致該區域造成無法恢復地受損。當她被解救出來後,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語言訓練,仍然無法學會說話,只能像動物一樣發出聲響。此案例證實了大腦神經科學家對人類大腦初期發育的理解:過了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人的大腦結構便基本定型,之後的環境變化以及訓練很難改變大腦的構造。 此理論亦有一個方法可以進行簡單的檢驗:請各位測試自己無名指的運動能力,可以發現自小便學習小提琴的人,由於其無名指常常需要進行揉弦等動作,因此其負責此部分的神經連結便較容易被保存下來而不被切斷,所以其無名指在各種細微的操控方面的能力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有鑑於此,一般人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接受到的刺激基本上是有所不同的,儘管刺激範圍和種類可能接近,但刺激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交互疊合起來,對大腦中的連結產生的影響在於改變了神經元連結的強度,而這些神經元連結強度對我們將來獲取信息、思考模式、決策方法等面向都將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然而,榮格曾舉過一些極端的個例,比如在童年時期遭遇巨大的情感挫折,可能會使其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 ===人格理論=== *'''自我'''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榮格看來,自我就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如思維、記憶、情緒和知覺。自我構成了意識的中心,控制意識選擇或淘汰潛意識。 *'''個人潛意識'''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包括一切在個人經歷中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或者在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意識印象的那些屬於閾下知覺的東西。榮格的潛意識與佛洛伊德早期的潛意識概念相似,但他沒有把潛意識的內容都看作是罪惡和性色彩的。榮格認為潛意識中存在著一個稱為「情結」的東西,他賦予情緒色彩,更具體的說,情結會使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表現出某些情緒。榮格認為潛意識中的情結佔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從而干擾了人的正常活動和記憶,妨礙了心理的正常發展。情結被觸動時,可能會引起不尋常的表現,使人的行為失調。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最大膽、最具爭議的假設,但也是他的理論中心。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來自遠古以來的祖先經驗的儲存,記錄了從史前時代直至今日,每一世紀中不可勝數的微小變化和事件。與個人潛意識不同的是,集體潛意識對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因為它的內容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能發現。這些記錄在腦中的祖先經驗被稱為「種族記憶」、「初級記憶」或「原型」。一種原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遺傳而來的,對外界一定刺激產生反應的傾向性。每一時代中每一成員,都經歷過的經驗,均有其相對應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男人、女人等等,對每一個人都是命中註定要經歷的。這些經驗都有相應的原型,他們代代遺傳,決定個人對外界反應的傾向性,但一個人如何具體做出反應要看他的生活環境。 按照榮格的說法,集體潛意識中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總要外向顯示。當他們在意識中不能表現是,就會在夢中、幻想中以象徵形式顯露,榮格曾經從各種來源收集這方面資料,包括自己的夢和幻想、藝術品、語言、精神病的幻覺等等。 ===內向性與外向性=== 榮格是首位定義心理學中「內向性與外向性」者之一。在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個人都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榮格將這兩種心理類型以希臘神話中的[[w:阿波罗|阿波羅]]與[[w:狄俄倪索斯|戴奧尼修斯]]比較。「內向性格者」被比擬成通情達理的阿波羅,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的''',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和偶然的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其餘時間都是獨處的。他們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會感到自在,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發明、設計、編程、玩電腦等等。典型內向的人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但是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比起與別人交談,內向者更願意獨自思考。但有部份內向者也樂意同他人接觸、交往。儘管他們願意同人交談並建立人際關係,但仍然著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只適量地談及自己的事情,但樂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可以表現得相當健談。然而,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外向性格」以戴奧尼斯比擬,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雖然很多人以為外向和內向的人各自適合從事不同職業,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 == 八大心理類型 == 榮格根據自己所創立的三個維度(態度、接收訊息的方式、做出判斷的方式),將其交互配對後提出了八大類型的概念,而這八大類型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像是在下文會提到的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wikipedia:Myers–Briggs_Type_Indicator|MBTI]])[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personality-types 十六人格分類法]便是基於這八大類型所衍生的評估量表。 但十六人格分類法可被視為一種一刀兩段式的分割法,是藉由將實際狀況套合到理論而做出的分析,其實質上和星座學、血型說沒有太大的區隔,而八大類型才是真正自理論出發,去和實際情況產生聯繫,讓分析心理學成為一門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充分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彌補的完整型學科。 不過,也無法將其中一方棄之不顧。我們可以把分析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分成兩個階段,例如十六人格分類法是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第一個階段,它將我們在人群中所觀察到的繁亂龐雜的性格心理(感性認知),藉由簡單的二分法將其區分成了明確的十六種(理性認知),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下而上的方法;而八大類型便是從理性認知回歸到實踐層面的第二階段,八大類型的理論轉換成十六型人格分類法,以此將理論回歸到實際應用,可以將其類比為所謂的由上而下的方法,而這正使得分析心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實際上,心理學的所有學科,都是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因為感性認知是人們察覺與認知客觀世界的起點,只有從感性認知發展到了理性認知,才算是完成了認知的基本任務,而理性認知又必須再回歸到感性認知,才能將認知的功能有效地實用於客觀世界,進一步促進人類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能力。以此看來,八大類型和與十六人格分類法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包含、互相滲透、辯證統一的。 ===== 八大類型簡述 ===== 榮格的人格分型屬於心理類型。他認為,人在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繫時,其心靈一般有兩種指向的態度類型,由他們對客體的特殊態度來區分。一種是指向個體內在世界,叫內向;一種是指向外部環境,叫外向。內向者的性格是安靜、富於想像的、愛思考的、退縮的、害羞的、防禦性的和對人興趣漠然;外向者則是愛交際、愛外出、坦率、隨和、樂於助人、輕信、易於適應環境。根據態度將個體分成內向和外外向後,榮格又提出4種心理功能作為標準,採用感覺/直覺和思維/情感兩個維度將個體又進一步劃分出不同類型: # '''感覺:'''用感官對客體事物作出判斷和感知反應,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指名事物存在什麼地方,但不說明他是什麼東西。 # '''直覺:'''是一種無意識過程,包含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沒有實際資料可利用時,對過去和將來的事件粗略預感和推斷,無需解釋和推論,屬於'''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 # '''思維:'''指名感覺到的客體為何物,進行判斷與推理,根據自身規律中的某種方式歸結出一種概念關係,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 # '''情感:'''反映事物是否可為個體感受,決定事務對個體有何種價值,與喜歡和厭惡有關,屬於'''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是基於客觀事物所形成的判斷,受到客觀價值的侷限。 其中,榮格認為感覺和直覺是對立的,思維和情感是對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這四種機能與兩種態度共同協調地活動。然而每個人都是一種機能和一種態度佔優勢,其他皆處於潛意識中。與優勢機能對立的機能最少發展,而其他兩種機能因輔助優勢機能,所以略有發展。如思維優勢者,情感會受到壓抑,或以夢、幻想等其他干擾形式表現出來。而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心理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人格的八種類型,但具有任一種類型的極端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兩種態度:外向—內向(E—I)''' 在八大類型中,最大的區分維度是態度。分為內向和外向兩類,我們稱前者為I('''I'''ntrovert),將後者稱之為E('''E'''xtrovert)。內向和外向是區分一個人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指標。 以自身為界,可以將世界分為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和自身以內的「'''自我世界'''」兩個部分,也可稱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 # 外向:外向的人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物、環境等。外向態度的人則會按照非自我的客觀角度來設想與看待內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內在的內部世界變得與外部世界更相似,他們的關注點具有廣度卻缺乏深度,這使得他們可以同時看到大範圍裡的不同信息,但缺乏個別訊息的細節。當外向態度的人在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施加於客觀世界的時候,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公正平和,符合普世價值,即使失敗也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效果,但是專一性較不足,很多時候會忽略掉問題的本質。 # 內向:內向的人則相反,較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感受等。擁有內向態度的人,往往會依照自我的主觀設想去看待外部世界,所以他們會試圖使外部世界變得與內在的自我更相似,這種人的關注模式具有深度卻缺乏廣度,在每次的觀察中,他們能夠看到各觀念所有外顯與隱含的意義,這種方法的專一性、針對性較強;但是內向態度的人也往往會因此而陷入偏執中,例如當外部的客觀世界和自我的主觀思想發生矛盾,甚至是完全違背的時候,內向態度的人便會陷入僵局,動彈不得。 雖然如上文所述,外向感覺會是表現較為熱情開朗、活潑開放者,內向為表現較為沉默寡言、內斂含蓄者,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不僅僅侷限於其外在表現,其重點應在於「內心的傾向性」,兩種類型的個體在自己所傾向的世界裡會感覺較為自在、充滿活力,而在相反的世界裡則會較為不安、疲憊。外向的人會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流過程,獲取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往外部排放,而內向的人則通過心平氣和的獨處而獲得心靈能量,或說其傾向於將心靈能量留存於內部。 '''感覺—直覺(S—N)''' 四種心理功能分為'''思維-情感'''和'''感覺-直覺'''兩個維度,其中感覺/直覺維度是透過「感知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感覺和直覺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S('''S'''ensing),後者稱之為N(I'''n'''tuition) 人們為了與外界世界產生互動,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著訊息,但是不同類型的人進行訊息接收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因此有了感覺型與直覺型的差別。當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此兩者的關注點不同,所依賴的訊息接收管道也不同: #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事實本身與細節''',所使用的接收管道為五官,依賴各種聽、看、聞、感覺到的實實在在、有形有據的事實和訊息。 #直覺型的人注重的則是'''事實背後所隱含的各種含義與關係''',比起五官,其更注重所謂的第六感及弦外之音,因此,對於感覺型的人來說,直覺型的人所做出的許多結論,其源頭都是空想而不實際的。 注重細節的特性,讓感覺型的人固守現實,享受現實,習慣使用既有的資料與技能,擅長記憶大量事實與材料,宛如一套百科全書,能完整地講出大量的數字、概念或是定義,而直覺型的人則喜歡有變化、突破現實,擅於解釋事實,就像是人們所說的神探,只需捕捉零星的訊息,便能分析事情的發展走向。因此,當給予這兩種人相同的任務時(像是修理電視機或是找到指定的店家),感覺型的人會習慣按照既定的原則與指引來進行,比如照著電視機所附帶的操作手冊來進行修理,或是按照地圖找到正確的行進路線,而直覺型的人則習慣大膽嘗試、跟著感覺走,比如先試著敲打一下電視機的外殼,或是直接朝著人多的方向走,其結果可能會比感覺型的人更快完成任務,但也可能因為失敗而須重新開始。簡單來說,感覺型的人注重的是「這是什麼」,直覺型的人則注重「這可能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同時具有這兩種特質,但其中一方會更突出而成為其人格特質,也可由此確定其人格類型。當我們在分析某人究竟更習慣使用何種感知方式了解世界的時候,該注意的是,當其做出正確決定時,其得出決定的推導是否縝密,過程是否迅速;像是對於大多數的直覺型人來說,往往在獲取訊息的同時就通過潛意識得出了結果,之後才試著透過自己既有的知識為推導過程尋求依據,因此如果某人作出決定的過程極其迅速,但所給出的理由卻無法完整詮釋,而他的決定反而常常是正確的,那麼他多半是屬於直覺型的人。 綜上所述,可知兩種感知方式各有利弊,而每個人通常只擅長其中一方,這樣的感知渠道的不全可能會造成對信息的處理產生了某部分的遺漏,因此,在利用該類型所帶來的優勢的同時,也需有意識地逐漸彌補相對的劣勢,像是感覺型的人可能會需要耗費過長的分析時間,而直覺型的人則是缺乏事實的支撐。 '''思維—情感(T—F)''' 思維-情感維度是透過「做出決策的方式」進行區分,分為思維和情感兩類,我們將前者稱之為 T('''T'''hinking),將後者稱之為 F('''F'''eeling) # 思維型的人注重在'''依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公正地貫徹規章制度,對事物一視同仁,也不習慣根據人情因素變通,儘管做出的決定令人不舒服也不會偏頗。 # 情感型的人常'''從自我的價值觀念出發''',變通地執行規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認定是對的決策,比較關注決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情緒影響且較顧及人情。 思維和情感間的區分是三個維度中最困難的。常常有人會將思維和情感理解為理性和感性,但必須要釐清的是:這裡所指的「做出決策的方式」並非是指思考方式,因此'''思維型的人未必就很理性,而情感型的人也不一定都很感性'''。實際上,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會進行理性思考,只是在作決定或下結論時的主要依據不一樣,因此,兩者雖然有類似的地方,容易被混淆,但在本質上卻大相徑庭。有鑑於此,判斷此維度的方法應是觀察評估對象在說某句話或是做某個動作的時候,是否習慣於忽略對方的感受(並不是指該行為是否有傷害到對方,而是有沒有設想到對方對此舉動的可能反應與感受),若該對象習慣體諒他人感受,喜歡和諧的人際關係,則其很可能就是情感型的人,反之則可能為思維型。 '''榮格的八大心理類型與 MBTI''' MBTI 除了榮格理論中的 E-I、S-N、T-F 維度外,還多了判斷-感知(J-P)之分。判斷型(J,Judging)傾向於以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感知型(P,Perceiving)則傾向於以非結構化的方式認識世界,始終開放選擇機會,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的功能動力學===== 在一般的 MBTI 分類中,會依上述四個向度中較傾向使用的「偏好(preference)」進行分類,例如:INTJ、ESFP 等。而這些偏好的相互作用產生功能(function),也會隨著生命的發展而有不相同強度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功能會在生命的初期就表現,第二個功能約在青少年期,第三個在中年,第四個常常不被注意,也被認為跟潛意識相關。具體來說決定類型的功能排序方法如下: #若第四個偏好是 J,那第三個偏好就是外向的,第二個偏好內向;若是 P,則第二個偏好外向,第三個內向。 #第一個偏好(E/I)決定第二和第三個功能何者是主要的。若是外向(E),則外向功能是主要功能,另一個為次要;若是內向(I)則反之。 #第三個功能是第二個的相反,偏好和內外向皆相反(例如:Ti-->Fe)。 #最後一個功能就會是主要功能的相反,方法同理於第三個。 以下是八種類型的功能: # 思維外向型(Te):按固定規則行事,客觀而冷靜;積極思考問題;武斷,感情受到壓抑。 # 情感外向型(Fe):極易動感情,尊重權威和傳統;尋求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外向型(Se):尋求享樂,無憂無慮,社會適應性強;不斷追求新異感覺經驗,或許好吃,對藝術品感興趣;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外向型(Ne):做決定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憑預感;不能長時間地堅持同一觀點,好改變主意;富於創造性,對自己許多潛意識的東西了解很多;感覺受到壓抑。 # 思維內向型(Ti):強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實際判斷力,社會適應性差;智利高,忽視日常實際生活;情感受到壓抑。 # 情感內向型(Fi):安靜、有思想、感覺過敏;令人難以理解;對別人的意見和情感漠不關心;無情緒流露;思維受到壓抑。 # 感覺內向型(Si):是情境決定性的人,被動、安靜、藝術性強;不關心人類的事業,只顧身旁剛放生的東西;直覺受到壓抑。 # 直覺內向型(Ni):偏執而喜歡做白日夢,觀點新穎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為人理解,但不為此煩惱;以內部經驗指導生活;感覺受到壓抑。 這八個類型的代表著人們關於生命、自我世界、外部世界等的世界觀或者態度,此套價值體系不管何時何地都在所有人身上都在起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而正因其影響並非作用於表象,大多數人對他們自己的偏見渾然不覺,因此,透過以上八大類型認識自我是一個不失偏頗的評估。每個類型分別為數個 MBTI 分類的主導、輔助、第三、第四功能(下方表格指以此八大類型為其功能的 MBTI 分類),其與 MBTI 的關係如下(其對應關係的功能將在 MBTI 的章節另行說明,其中,X 代表任一種 S/N 或 T/F): {|class="wikitable" |+ 各類型的內容以及其與 MBTI 的關係 ! 類型 !! 別稱 !! 主導功能 !! 輔助功能 !! 第三功能 !! 第四功能 !! 思想特點 |- | 思維外向型(Te)||外傾思考||EXTJ||IXTJ||EXFP||IXFP||以「客觀」的資料為依據、以外界訊息激發自己的思維過程,像是科學家便屬於思維外向型,他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發現自然規律,建立各種科學理論的系統。對人待己都採用相同的標準,與人相處、分別善惡、區分美醜⋯⋯等,都以這個基準優先。此外,他們不但自己遵守模式,也希望別人效仿,因為他們深信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能帶來幸福,且非知性的不合理方式是錯誤的。 |- | 情感外向型(Fe)||外傾情感||EXFJ||IXFJ||EXTP||IXTP||會壓抑思維,而使情感則外露,試圖讓情感符合於客觀的情境和一般價值,因此不太考慮他人的性格特點,而是考慮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等方面,會用普世價值綁架個人的價值觀,即使這個普世價值可能是違背人性的,也會嚴格按照這樣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但是如果順著其角度來看,便會發現其實際上愛好交際並尋求與外界和諧,以及為了團體和大局而展現出的堅強、無私甚至犧牲的一面。 |- | 感覺外向型(Se)||外傾感覺||ESXP||ISXP||ENXJ||INXJ||頭腦清晰,傾向於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但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喜歡尋求享樂,追求刺激,其行為特徵包括享樂、虛榮、淺薄、狂妄等等,因此,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很難轉變用主觀思想度量客觀世界的習慣。一般而言,這種人不太重視道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道德,只是不願意受到道德的束縛,寧可過自由奔放的日子。 |- | 直覺外向型(Ne)||外傾直覺||ENXP||INXP||ESXJ||ISXJ||會嘗試從客觀世界中發掘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透過對外向直覺來引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不斷地尋求新的可能性,因此其行動易變且複雜,難以揣測出其下一步可能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其對於各種尚未成熟但有發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並且不斷追求客觀事物的新奇性,因此他會不斷地發掘新興事物,然後很快失去興趣,繼而轉向下一個目標。這類型的人容易成為新事業的創立者,但不能堅持到底,不過這衝動的魯莽行動卻往往會帶來成功。這類的人生活原則,既非知性,也不是感性,完全依照自己的直覺,因此一般的道德、法律、宗教並非不願意遵守,實是原本就不在其行動規範之中,所以不難理解此種人(如:商人、企業家、政治家⋯⋯)常被視為是不道德、冷酷、目中無人的。 |- | 思維內向型(Ti)||內傾思考||IXTP||EXTP||IXFJ||EXFJ||情感壓抑,行為特徵包括冷漠、剛愎、自傲、固執、驕傲等,除了處理外界信息外,還鑽研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對思想觀念本身感興趣,因而容易陷入對於對稱、平衡與和諧的結構的追求,並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只注重內在結構和邏輯的嚴密,而忽視了理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人的推導與理論也完全無法影響其內心的架構。事實上,此類型的人因為不太擅長社交而遭到誤解,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對於自身理念有著一份執著的勇氣。一般來說,當他們在自己事業領域中會遇到強勁的對手,免不了苦戰一場,論實力未必輸人,但是一旦涉及感情,就會變得不平衡而與人交惡,最後遭眾人孤立,失去了朋友,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 | 情感內向型(Fi)||內傾情感||IXFP||EXFP||IXTJ||EXTJ||典型的特徵是能自由表達個人情感和內在自我,以及保持自身人格特立獨行。其情感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深藏在內心,彷彿待在一個玻璃箱中,任何人都無法進入其內心世界,任何外界的撼動都無法干擾。其自我主觀感覺、一言一行都是出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判斷,遵從自身的道德標準,因此對普世價值有著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將其視為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自戀者。 |- | 感覺內向型(Si)||內傾感覺||ISXJ||ESXJ||INXP||ENXP||習慣遠離外部客觀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之中,像是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情感外向型的人所接收的訊息來自外部世界,是客觀對象的直接反映;感覺內向型的人的知覺則是深受自己心理狀態的影響,彷彿從自己的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對他們來說,由於外界的事物所觸發的感覺,遠比外界的事物的本身來的重要,而且也不想把自己想法讓周圍的人理解與認同,滿足於封閉的自我空間中,也怡然自得。 |- | 直覺內向型(Ni)||內傾直覺||INXJ||ENXJ||ISXP||ESXP||企圖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他們不關心外界事物,行為往往脫離實際,思想上慣於幻想,觀點新穎,一般人難以理解,因此常常帶給他人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如果以直覺內向作為主導功能的人沒有傑出的能力為支撐,往往會被世人斥之為瘋狂或者愚蠢,但如果能配合上其他卓越的能力素質,便會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會發揮出 1+1>2 的效果。 |} =====對於 MBTI 的批評===== 儘管 MBTI 在現今相當的熱門,MBTI 測驗本身受到批評與質疑。 #提出 MBTI 理論的 Isabel Myers 以及她的母親 Katherine Brigg 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心理學專業教育,也非高學歷的心理學專家,兩人只是業餘的心理學愛好者,導致諸多心理學學者對 MBTI 多持批評與質疑。 #將人們以二分法來區分本身是不明智的,從 MBTI 大多是實驗中所得出的結果,幾乎是以「雙駝峰」,也就是人們在上述四個向度中(EI、SN、TF、JP)呈現兩極化的極端分布。然而,從數據來看,人類的性格特徵大致分布在鐘形曲線上,而不是在兩個駝峰。換言之,大多數人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 MBTI 中以分類(type)來敘述一個人的性格只會在四個向度都和大多數人有顯著差異時才會有有效的預測性。 #MBTI 的理論中,常敘述到性格源自於不同偏好間的交互影響(即上文中的功能動力學) #回顧研究中也指出,四個向度中,只有第一個向度(E--I)能夠有效的被測出來,其他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個功能,卻難以有效的被測定。 #缺乏客觀性。其學說完全仰賴參與者之自我評估,代表社會期望等因素會影響其準確度。這應該不限於 MBTI 而是所有的自評性量表都有類似的問題。 #缺乏清楚的定義。MBTI 描述與多項人格測驗類似,包含任何人都會同意的模稜兩可之陳述。這導致任何分類的個性都能夠解釋所有人格,類似於算命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7%B4%8D%E5%A7%86%E6%95%88%E6%87%89 巴拿姆效應](Barnum Effect)。然而也有相反觀點認為各MBTI類型之描述都很獨特且準確闡釋其意義。 #各向度互相不獨立:JP 和 SN 的組合往往呈正相關 #低信度(Reliability),過去實驗指出,許多測試者(39-78%)在前後五個禮拜間,測出不同的結果。 #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對人之性格做歸類,即屬不合理。理論上同一維度之兩極性格互斥,統計上結果應顯示雙峰分佈,然而實際結果則顯示為常態分佈。舉內外向為例,其應類似一由內向與外向在兩端的光譜,而人們散落在光譜上的任一處,有無數種內外向的程度,方為合理。 #性格偏好與職業之關聯性:並無科學證據顯示何種特定性格的人適合從事何種職業。然MBTI評估結果常有某種類型適合從事何種職業之敘述。 =====榮格的人格發展觀===== 對於佛洛伊德而言,人格發展的各個階段在其理論體系相當的重要。但是,以榮格而言,發展階段問題主要是以里必多的指向來確定。榮格理論的里必多,不像佛洛伊德指涉的不是性,而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它在不同階段消耗在不同活動。榮格認為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期。 #兒童期(出生到青春期):此時其前半段,里必多主要用於學習各項必要的技能,例如:走路、說話;過了此一階段,兒童的里必多會花在與性較相關的事務上,並在青春期達到巔峰。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青春期-約 40 歲):此階段的里必多只向學習職業技能、結婚、扶養孩子等移動。此時期有精力充沛、衝動、有激情和外向的傾向。 #中年期(Middle Age,40 歲至生命結束):為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人在這個階段從活躍旺盛、外向的人逐漸轉變成更有哲學、有智慧的人。與其他階段不同,這時期的人關心知識以及生活上的意義。由於這階段的人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宗教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有吸引力。 有關研究表明,25 歲以後,伴隨著對於人生的反思,個體完善自我性格的傾向會更明確。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心理分析論裡最特殊的一點是潛意識的概念。由於潛意識無法被人意識,因此潛意識訊息的來源便是夢。佛洛依德認為在研究夢時,應要將夢的顯像與夢的隱義區分,分別加以分析。榮格卻認為不然。榮格認為夢並無顯像隱義之分。夢的內容就是它顯現給人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包含古代人類象徵與神話的片段。而夢的功能是補償精神中被忽視的部分。例如:如果一個人的暗影沒有機會表現,那麼它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因此,這個人的夢會出現許多妖魔鬼怪,或是許多不道德的衝動。因此,分析夢的內容可以透露一個人被壓抑的部分。 ===現象學理論=== 現象學理論([https://dictionary.apa.org/phenomenological-theory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強調個體對周遭世界的主觀經驗''',是一種[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E4%BA%BA%E6%9C%AC%E4%B8%BB%E7%BE%A9&title=Special:%E6%90%9C%E7%B4%A2&profile=advanced&fulltext=1&ns0=1 人本主義](Humanistic)的性格理論。它強調人對各種事物的經驗對人本身做決定的影響。同時,現象學派也強調人的非生物性動機。雖然人有生理上的欲求,但是現象學派學者認為決定生活是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要件,更重要的是'''人關於自我成長等較高層的動機'''。對應於佛洛伊德的自我論來講,現象學派更注重單純來自自我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認為本我對自我的影響較低。 下文介紹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中心論以及需求階層論。 '''一、個人中心論''' 個人中心論由羅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Rogers Carl R. Rogers])提出。他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他認為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我們所觀察、經驗到的世界,內在的心理需求會形塑一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詮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事實上世界是個人私有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在這個現象場中以「自己」、「我」等概念組成的「自我」概念最為重要, 自我觀念的形成,是個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後,所得經驗的綜合結果。羅傑認為人不只會對當下的自己進行思考,也會為自我將來發展的可能進行思考,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實際我(actual self)''':「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和'''理想我(ideal self)''':「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很接近時,可以達到'''協調(congruence)''',生活會平靜且快樂。而當實際我與理想我差距大時,會有'''不協調(incongruence)'''的感覺,產生焦慮感。在此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自我實現」,羅傑認為人最基本的性格發展歷程乃是個人不斷邁向成長的過程,人與環境互動後會產生經驗,我們會對這些經驗進行評價,能讓我們達到目標的經驗會產生正評價,反之則為負評價,而人們會不斷朝正評價的經驗邁進,以達成目標。 普遍上來說,人們會在自我及自我實現中不斷的調整尋求平衡,但是,部分人卻會在做自己和平日的經驗下產生矛盾。羅傑認為這和孩提時代的教養有關係。小孩在發展的過程需要父母極大的正向關懷,如果父母只在小孩表現出特定行為時才表現出關心的話,小孩很可能便不能做他自己原本會做的事,而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以迎合父母。這樣子正向關懷與自我實現的衝突,會讓小孩不自主的扭曲自我的某些面向。 '''二、[[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階層論]]''' 由馬斯洛([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Maslow Abraham H. Maslow])'''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導致很容易被壓抑,不再有那種有力、清晰的內在命令具體地、精確地指示人們在什麼時間、地點、如何、和誰、去做什麼。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馬斯洛假設他們以層次形式分佈,即「金字塔型」構成所謂的'''馬斯洛金字塔'''。 馬斯洛將人們行為的動機分為兩大類、分布於不同層次。第一類位於底部的層次比上層的需要更強烈、更有力,與動物意義上的「本能」類似,是生物性的需求,比如飢餓、口渴、性的需求;第二類位於上層則是人類特有,是心理上的需求,包括他人的尊重、情緒與歸屬感。一般而言,人們尋求方法滿足下層金字塔的需要後,才會去追求上層的金字塔的滿足。 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是性善或中性,若要真正了解性格為何物的話,不能像佛洛伊德一樣,只從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裡去探求,這樣容易造成負面的偏差。相反的,馬斯洛認為應該觀察高功能的自我實現者(如:林肯、愛因斯坦、羅斯福總統夫人、德雷莎修女、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他們的性格心靈發展更完整,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潛能重要的資訊。 馬斯洛金字塔總共有五層,由下層到上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File: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jpg|缩略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求'''與有機體生存有直接關'''係,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包括飲食、性、排泄、睡眠。生理需求若不能有'''最低限度的滿足''',就會完全地支配這個人的活動。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雖然重要,應予以關注,但心理學過分強調了生理需求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br>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類需求要容易滿足,關鍵在於滿足他們之後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並不一定要認為在個體從第一層次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應付第二層次需求以前,必須滿足第一層次中的所有需要。只要生命'''不為飢餓所控制''',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在應付了生理需求後,安全需求變成了具支配力的動機了。這類需求有:住宅、工作、秩序、安全感。處於這一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兒童需要有依靠和確定的生活常規。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有利。 '''3.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在前兩類需求已滿足的前提下,個人開始接受交往需求的驅使。馬斯洛反對關於愛和情是性本能昇華的觀點,他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兩人之間的'''健康親密的關係''',即彼此的關心、尊重、信任。可見性和愛並不是同義。人類需要愛,這類需求不能滿足時,便會感到孤獨、空虛。在現代發達的民主社會中,人口快速流動,傳統團體瓦解、家庭破裂、兩代之間的隔閡,不斷地都市化等等,都使人們之間更加陌生、疏遠。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在愛與歸屬需求的上面便是尊重需求,這類需求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別人對自己的重視''',相應地產生了威信、認可、地位等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尊''',與此相應的是適應、升任、信心等等情感。這兩類情感都來自個人從事於有益於社會的活動。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結果,健康的自尊來自別人對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聲、地位、吹噓諂媚。 '''5.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馬斯洛(1965)本人認為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滿,並達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終的真實自我。又在1970 年時進一步解釋自我實現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視為是一個人成為越來越獨特的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自我實現位於需求層次的頂端,能夠達到他的人便被稱為追求自我實現的人,這類的人為數不多。 健康的人已經充分的滿足了他們對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需求,他們主要就被自我實現的願望推動著。自我實現被定義為潛能、能力、天資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是使命的完成,是個人本身內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認可,是朝向個人自身統一、完整、協同的一種不斷的傾向,簡而言之,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達到個人潛能的最高上限。 但在 1955 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Clelland David C.McClelland])對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質疑。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核心概念為自我實現,而大衛·麥克利蘭認為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源自於生理層面的(先天性),亦有關於社會層面(後天性)。 大衛·麥克利蘭認為就人們各種需求而言,以單一角度歸納所有人共同的標準是困難的。因為人們的需求隨著各層面(社會、文化、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可能朝向不同標準的自我實現發展。當拘泥於個人的內在意識、價值及自我省思時,馬斯洛理論將有所偏頗(忽視社會對人所造成的影響)。麥克利蘭與此提出成就動機理論,又稱三種需要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ed_theory Three Needs Theory]),他認為要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就必須滿足其渴望,包含以下三種著重於社會層面的需求:  1.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以達到理想的成功、將目標領域做到最優秀,對任務有著強烈的勝任感,且會透過縝密的分析和計畫完成個人任務。  2. '''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希望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且彼此合作,不追求競爭性的環境,以建立良好的人際為需求。  3.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可要求、控制他人、使人聽從,並達到不受他人影響之需求。有權力需要的人喜歡追求亮眼的表現和地位,他們不像是有成就需要的人只為了個人 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實質地位和權力。<br> '''超自我實現''':此為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個理論。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的短暫「'''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且通常都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一股「忘我」的體驗。) '''三、[[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參考:[[超普通心理学/動機與情緒#正向心理學]]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界研究太注重人心靈裡的脆落點,這在分析人類性格上容易造成負面的偏誤。心理學除了在瞭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及幫助精神病人之外,應該也有培養人才和使人邁向更幸福的生活的任務。因此,正向心理學家'''主張應該多注意人正面的力量'''。 美德,佘禮門([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Seligman Martin E. Seligman])是一位著名正向心理學家,他和其他的正向心理學家將人的正向力量,也就是人的美德,分為六大類:智慧(wisdom)、勇氣(courage)、愛(love)、正義(justice)、謙抑(temperance,如:寬恕)與超越(transcendence,如:美感)。這六大美德具備跨文化與跨時間認同的特點,構成人類正向經驗的核心。在這些美德中,可以再細分為24個強項([[wikipedia:Character_Strengths_and_Virtues|strengths]])。 每個人的強項不一樣。佘禮門指出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強項時,並時常將強項運用於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人際關係等,就會更容易處於心流狀態、且擁有好的生活(a good life)。當我們進一步將強項運用於服務他人時,可以擁有有意義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而這更是難能可貴的。擁有好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且影響程度很大。 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過去心理學太注重負向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而忽略了正向情緒。這些正向情緒對性格的影響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正向心理學家符翠笙([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Fredrickson Barbara L. Fedrickson])提出弘博育成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主張正向情緒會擴展人類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例如:對一件新事物感興趣的正向反應可以使人去探索新的事物。 正向心理學家席臣靡赫伊([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haly_Csikszentmihalyi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psychology) Mental Flow])的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極度專注的投入某一件事物時,忘記了時間的流動,而沉浸在事物中。它可描述為:「當我涉入時,事情自然就發生了,我只是順流而進,感覺既興奮又平靜。我只希望它可以持續下去,不是為了獎勵,而是為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這樣的情況可以給與人很大的正向情緒,忘記憂愁與煩惱。 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許多因素可能有助於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例如,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更廣泛的網絡的社會聯繫;俱樂部或社會組織的會員資格;體育鍛煉和冥想練習。靈性也可以被認為是導致幸福感增加的一個因素。靈性實踐和宗教奉獻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的一個主題,作為增加幸福感的另一個可能來源和積極心理學的附加部分。[7] 幸福感可能會隨著財務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當沒有進一步的收益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後,幸福感可能會趨於平穩甚至下降。[8] {| class="wikitable" |+ 現象學理論 |- ! !! 緣起 !! 說明 |- | '''個人中心論''' || 羅傑不認同佛洛伊德的所強調的人是受先天潛意識控制、性格是已固著方式受早期經驗決定等概念。 || 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覺知外在的世界,這個自我建構的內在經驗世界,不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反映了個人內在的需求、目標及信念。 |- | '''需求階層論''' || 馬斯洛「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 || 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 '''[[w:正面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 馬斯洛對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現代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 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 ==現代理論差異== === 特質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it_theory trait theories]) === 特質論者探討性格的方法和現象學派、心理學派不同,特質論主張'''科學的核心特徵即是測量'''。他們發展出客觀程度與可靠程度勘與物理測量比擬的心理測驗,'''偏向量化心理學'''。當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獨特組合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為個人獨特性的來源。並且這些特質之間會互相連接,決定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並統合個人對多樣化刺激的反應,使得行為產生連貫性。這代表特質可當成中介變項,使得當事人對多種刺激產生一致型態的反應,並成為構成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基本單元。 「特質」具有一致性與歧異性。'''一致性''',代表著這組特質可以廣泛的形容一個人在多樣化情境下的反應,但並不表示這個人在每個情境下的表現都一定是如特質所描述的。一致性所要強調的意涵是一個具有該特質的人具有表現該特質的傾向(disposition)。'''人的每一項特質是一條連續的光譜(spectrum),並非非黑即白'''。具有心理病態的人們只是在特質的光譜中占據了極端的位置,而且由於人的行為是由各種特質互相影響而產生,因此在分析心理病態的成因時應該要將各種特質考慮進去,而非單看單一某種特質。 比如,假設一個人具有社交逃避的特質,那麼他在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中或許人際互動的表現上是逃避的,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有比較活潑外向的時候。'''歧異性''',代表著這項特質是在人群中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有些人有這樣的特質,而有些人沒有。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該概念與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狀態是相對短暫的傾向。 上述所提的特質和習慣、態度之間的差異如下: #特質和習慣的差異:特質比習慣更一般化,一項「特質」可能會產生很多「習慣」,習慣指涉的是'''具體的行為'''。例如:愛乾淨的特質可讓人養成刷牙,勤洗臉勤洗手、打掃房間的習慣。 #特質和態度的差異:特質的一般性大於態度。一個對不同人、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態度或是應對方式,因此態度指涉的事務比較'''專一化'''。一種特質可能會產生多種態度,反之,一種態度可能是受多種特質影響。例如,一個人如果有外向的特質的話,他可能會對陌生人、新奇事物、動物都能夠享受,面對這些事務實的態度也比較開放。另外,態度通常涉及評價,也就是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某些東西。但是,特質是指向所有行為和認知,其中不包含評價。 ====奧波特的理論==== 特質論心理學家高爾頓・奧波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rdon_Allport Gordan W. Allport])提出人的三種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主要分類方式為根據其對人類各種行為影響的概括度區分。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人所有的行為都可追溯到的某種行為傾向,在個人特質結構中有著主導力,可影響此人的各種行為,如:公益、權力、財富、成就、虐待狂、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等。例如:當人們想到[[w: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時,腦中便會出現一個同理心滿滿的慈善者。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一個人性格的核心特徵。如:誠實、悲觀、有毅力、熱心助人等。通常一個人的特質只有5-10 種之內。 # '''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個人'''暫時性'''的性格表現,往往在特殊場合才會出現,為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穩定的內在行為傾向。如:對食物、服裝的偏好。 奧波特認為'''特質是一種實存於個體之內的事物''',除了應對刺激產生行為,也可以主動產生行為,奧波特感興趣的在於如何透過這三種特質的組合,他認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是根據一種層次結構組成:最頂層是一個人的首要特質;接著下面是一些中心特質,可呈現日常生活中聚焦的重點;最下面則由許多零散的次要特質組成,其中每一種次要特質又由少數的特殊刺激所產生。由不同元素組成的個人特質層次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他認為「人格結構」才是決定個人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奧波特認為完善的人格結構並非人一出生即達成而是經過許多的歲月讓人漸漸完成內在特質的統一與行為模式,因此奧波特提出了一套自身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為八期: {| class="wikitable" |- ! 年齡 !! 描述 |- | 0~1 歲 || 透過經驗上的感覺而知道「我」的存在(sense of bodily me)。 |- | 1~2 歲 || 出現了自我同一性(sense of self-identity)的感覺。小孩意識到自身在不同的環境,自己還是同樣的一個人。由於這時孩子有了名字,因此小孩意識到自身是連續的人,而產生自身連續性的概念。 |- | 2~3 歲 || 開始有自尊(sense of self esteem)的表現和驕傲的情緒。 |- | 3~4 歲 || 開始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周遭使用的事物,產生所有格的概念,了解甚麼是「我的」,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擴展(sense of self extension)。 |- | 4~6 歲 || 產生道德是非觀念,了解甚麼是對錯。因此小孩開始會區分自己那些部分是好的,那些部分是壞的,形成[[w:自我意像|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 |- | 7~12 歲 || 開始以邏輯思維,思考自身周遭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可以理性的解決問題(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 |- | 12~18 歲 || 追求自我的統一(emergence of propriate striving),關心自身的未來,並開始認識更廣大的生活。 |- | 成年期 || 自我充分認識自身的時期(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了解自身的個性,目標,使自我一致化,並統合自我。 |} 奧波特也提出了'''機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行為並不是習慣的堆積,或是由過去便可以決定的。人的動機涉及複查的認知歷程,這些認知歷程的元素屬於人的特質。關於機能自主概念的部分,重點如下: # 必須承認動機的現實性。 # 幾類動機可以同時存在。要解釋一項行為時往往要用很多動機解釋,用一種動機解釋是不足的。 # 必須承認人的認知過程對於動機形成的重要性。不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處世哲學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動機。 # 每個人的動機模式是不同的。 ====亨利·墨瑞的理論==== 雖然許多的特質論者都反對精神分析論對於人格的解釋,不過亨利·墨瑞([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urray Henry A. Murray])卻並非如此之輩,這導源於他年輕時與精神分析論獨有的一段際遇,在事業的早期,墨瑞曾與榮格有許多的互動,這些接觸使得墨瑞的論點裡帶有一部份精神分析論的色彩,例如他對潛意識的看法等。在人格心理學的領域當中,墨瑞最主要的貢獻,便是他的主題統覺測驗([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matic_apperception_tes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主題統覺測驗是一種投射測驗,測量個體的意識和思考無法觸及的地方,這又是墨瑞帶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另一個證明,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讀者們或可細心留意墨瑞學說的這些特點。 墨瑞認為,人格的基本因素便是需求,這或可跟馬斯洛的理論體系——[[w: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層次理論]]對照,不過與之不同的是,墨瑞在 1983 年提出的人格理論所言的需求並'''不包含生因性的需求'''(viscerogenic needs),例如:個體對於食物、水、空氣的需求,相反地,墨瑞的需求指的是'''心因性的需求'''(psychogenic needs),墨瑞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特定行為的潛能或是預備狀態(potentiality or readiness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under certain given circumstances)」,他認為這些需求跟人類潛藏在腦中的潛意識有關,經過整理,墨瑞找到了二十種人類的心因性需求: {| class="wikitable" |+ !需求 !描述 |- |貶抑 |投降、服從並受罰、道歉、懺悔、賠罪、自貶、自虐。 |- |成就 |克服困難、運用權力、盡可能完善而迅速地為某些困難的事奮鬥 |- |親和 |建立友誼與關聯性。歡迎、參與,並與他人共同生活。與他人合作並進行社交性談話。去愛、去加入團體。 |- |攻擊 |襲擊並傷害他人。謀殺、蔑視、譴責、指控,或者惡意地嘲弄他人。嚴厲的懲罰。虐待狂。 |- |自主 |抗拒他人的影響或強制。在新環境眾蔑視權力或尋求自由。為獨立而奮鬥。 |- |逃避譴責 |抑制反社會以及違反傳統的衝動,以避免譴責、排斥或懲罰。行為檢點並遵守法律。 |- |反作用 |以一再抗爭及回敬的方式驕傲地拒絕承認失敗。選擇最艱難的工作。以行動保衛自己的尊嚴。 |- |防衛 |保衛自己免於譴責或蔑視。證明本身行為的正當性。提供辯駁、解釋、藉口。拒絕被探索。 |- |順從 |推崇並願意追隨同盟中地位較高之他人。與領導者合作。樂於侍奉。 |- |支配 |影響獲控制他人。說服、禁制、指揮。領導並指導。限制。組織一個團體的行為。 |- |表現 |吸引他人的注意。刺激、娛樂、招惹、震撼、感動他人。自我戲劇化。 |- |避害 |避免痛苦、生理傷害、疾病,以及死亡。逃離危險情境。採取預警方法。 |- |避辱 |避免失敗、慚愧、羞辱、嘲笑。避免從事某些超過本身能力的事情。隱瞞缺陷。 |- |照護 |支持、協助、保護無助的他人。表達同情。對孩子發揮母性。 |- |秩序 |安排、組織,並將物品放置整齊。整齊、清潔、極度地精確。 |- |玩樂 |放鬆、取悅自己、尋求變化和歡樂。尋歡、玩遊戲。笑鬧、玩笑、享樂。避免嚴肅緊張。 |- |拒絕 |冷落、忽略,或排斥另一人。保持疏離與中立冷漠。差別待遇。 |- |感覺 |尋求並享受感官效果。 |- |性 |建立並促進情慾關係。從事性行為。 |- |求助 |尋求協助、保護、同情。大聲呼救。祈求憐憫。黏著親愛的父母。依賴。 |- |瞭解 |分析經驗、抽象化、區辨概念、定義關係、整合概念。 |} 這些需求可能相互調和,也可能相互衝突,在墨瑞的理論當中,每個個體都有其需求的階層,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對於親朋好友的關愛有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親和」這項需求在其階層上就會佔據比較高的位置。然而,假設他現在正在被後天的生物化學期末考追殺,但是已經考完期末的朋友舉辦了個年末派對,而他卻不敢放下共筆而拼命苦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同樣在他的需求階層上,「成就」這項需求是比「親和」和「玩樂」的需求高的;相反地,如果他當晚忍受不了乏味的分子生物學而急速驅車前往參加狂歡派對,我們就能得知對於這個人來說,成就相對的沒有那麼重要。 墨瑞理論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對某項事物的需求到底高不高,並不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將這些需求放在心中階層的哪個位置'''。然而單有一個需求階層並不足以解釋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當中的作為的,這必須取決於與環境當中誘因的互動。例如,如果上面的第一個例子當中的主角後天要面對的只是普通物理實驗的隨堂小考,雖然他的成就需求大於玩樂需求,可是他仍然會去參加狂歡派對,甚至喝的不醉不歸。有鑑於單純需求階層的侷限性,墨瑞又在其理論中加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壓力(press)。 墨瑞對於壓力的定義為「環境當中與個體的需求互動,並進一步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比較特別的是,墨瑞把壓力又分成了兩種:真實環境當中的壓力(A 型壓力,alpha press)以及知覺當中的壓力(B 型壓力,beta press)。例如同樣在上面的例子當中,生物化學期末考便是這位學生所面臨的 A 型壓力,因此認命埋頭讀書;然而,如果這位學生實際上誤把生物化學的隨堂小考聽成期末考而埋頭苦幹,那麼他面對的就是所謂的 B 型壓力,因為在過往的環境中,他的知覺給了他關於後天考試的錯誤印象,實際上的壓力並不會那麼大,也因此他的其他需求和壓力就被這種莫名其妙的 B 型壓力給蓋了過去。的確,就行為的預測而言,B 型壓力對於行為的影響遠遠大於 A 型壓力,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取決於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認知,而非生活周遭的事物本身,因為人類總是感性的,墨瑞的理論相當清楚的反映出了這點。 墨瑞的理論體系被他自己稱之為「個人學(personology)」,除了主題統覺測驗之外,還有許多跟人格有關的研究,特別是上述的各類心因性需求,往往成了心理學後輩的研究題目,墨瑞的許多學生都在對其提出的人類的各項渴望進行測試,特別是當中的權力需求、親和需求、成就需求成為了最被廣泛研究的題目。 ====艾森克的生物學特徵理論==== 艾森克([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Eysenck Hans J. Eysenck])強調了人格的生物學基礎。他的研究聚焦在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上:'''內向-外向維度'''與'''情緒性—穩定性維度'''。 # '''外向性(內向-外向)''':外向的人擅長交際、性格奔放,享受社交活動並且喜歡刺激、挑戰與改變;內向的人安靜、保守並且享受單獨。 # '''神經質(情緒性-穩定性)''':在這個維度中,極端一點的人會表現出情緒化、煩躁不安、憂慮、焦慮和其他消極情緒等特質;對立面則是平靜、放鬆而且情緒穩定。 # '''精神質(倔強性-行為)''':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若個體表現出明顯的精神質,則易導致行為異常。在精神質項目上得高分,有表現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 根據艾森克的說法,人格可以用一個人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位置來描述。例如,內向但是穩定的人很可能是受控而且可靠的;然而,內向而且情緒化的人很可能是古板和焦慮的。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看起來與特定行為有關。例如,大學生的精神狀況、神經質與外向程度已經被證明與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以及他們在網路上揭露自己的程度有關。 艾森克認為我們在個體中看到的人格特徵的變化可以追溯到遺傳層面的生物差異。這些生物學差異造成了每個人的生理刺激水平以及對壓力和其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的差異。例如,那些遺傳到生理刺激水平低於標準的神經系統的人會尋求興奮、變化和社交活動來增加他們的生理刺激,因此造就了他們外向的性格。相反地,生理刺激水平高於標準,也就是常常「過度興奮」的人會傾向避免尋求刺激來將生理刺激降低到正常水準。簡單來說,他們會是內向的。而那些傾向於穩定性一端的人擁有對壓力相對不敏感的神經系統,而那些傾向於情緒性一端的人會擁有對壓力做出更強烈反應的神經系統。 '''個性層次模型'''<br> 艾森克不僅採用特質的概念,而且還採用了類型學的觀點。在心理學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試圖把特質論和類型論統一起來,他們認為,個性類型是由特質之間必要的聯繫所構成。艾森克則認為特質是觀察到的個體的行為傾向的集合體,類型是觀察到的特質的集合體。他把人格類型看作某些特質的組織。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特質和類型關係上,艾森克解決得相當出色。他在對個性進行廣泛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 艾森克採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為了發現為數最少的獨立因素或獨立變量,這些因素能對心理特徵進行描述和分類),提出了個性層次模型,將人的行為分為: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四個水平(類型是上位概念,特質是下位概念,在特質之下又有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而這四個水平可以與四個因素互相對應: {| class="wikitable" |- ! 水平 !! 說明 !! 因素 !! 說明 |- | '''類型水平<br>(type level)''' || 這是通過對觀察一些不同特質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普遍因素<br>(general factors)''' || 這些因素對所有的試驗都是共有的 |- | '''特質水平<br>(trait level)''' || 這是對觀察一些不同的習慣反應的相互關係基礎上得出來的 || '''群因素<br>(group factors)''' || 這些因素在某些試驗中有,在另一些試驗中並不出現 |- | '''習慣性反應水平<br>(habitual response level)''' || 這是同樣情景中個體以相似方式反應 || '''特殊因素<br>(specific factors)''' || 在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因素 |- | '''特殊性反應水平<br>(Specific response level)''' || 這是個體在一次實驗性試驗時的反應或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個別反應 || '''誤差因素<br>(error factors)''' || 只有在某一偶然機會才出現的因素 |} ====格雷的強化敏感性理論==== 格雷([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Alan_Gray Jeffrey Gray])同意艾森克針對人格兩個基本維度的看法,但是格雷對生物學如何構成性格基礎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因此提出強化敏感性理論。 強化敏感性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_sensitivity_theory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倡導人們在內向-外向和情緒-穩定性維度上的分布差異源自於影響人們對不同類型事件敏感程度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行為方法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和'''逃跑或不動系統'''(flight-freeze system)。 # '''行為方法系統''':影響人們對獎勵的敏感性以及他們尋求這些獎勵的動機。也被稱為「go」系統,因為它負責一個人的衝動和不受控程度。 # '''逃跑或不動系統''':影響人們對懲罰的敏感程度,也被稱為一個「stop」系統,掌管一個人的恐懼或隱忍。 格雷認為外向者擁有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而內向者恰恰相反,他們對獎勵相對不敏感,但對懲罰具有高度敏感性。與情緒穩定的人相比,情緒不穩定的人對獎勵和懲罰敏感很多。有一項研究以這兩套系統的個體差異去預測各種登山者在嘗試攀登喜馬拉雅山時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研究發現對獎勵的反應比較大以及比較少在攀爬前焦慮(前述的敏感的獎勵系統和不敏感的懲罰系統)的人更有可能登頂。 雖然仍有人批評格雷的理論,但是它現在比艾森克的理論更被廣泛地接受。此現象主要是因為格雷的理論受到更多數據的支持,也似乎更符合腦神經科學家所了解的腦結構和神經遞質的運作方式。 ====雷蒙德·卡特爾([[w:en:Raymond Cattell|Raymond Cattel]])的十六種性格因素論([[w:en:16PF Questionnaire|16PF Questionnaire]])==== 此派別的研究方法是受到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決定思考模式)影響,根據基本詞彙假說,以因素分析法將各種對於性格的形容詞進行分類,最後分成十六類,分析並比較不同文化的語言系統,得知各文化的人格向度是否類似。 從1940年代開始,雷蒙德·卡特爾使用了多種技術,包括應用於英語特質詞典的新的公因子分析統計技術,以闡明正常人格領域內的主要基礎維度。這種方法以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矩陣為起點,試圖揭示人格的潛在來源特徵。雷蒙德·卡特爾發現,人格結構是分層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層級特徵。在小學階段,雷蒙德·卡特爾度量16個主要性狀結構,在中學階段具有大五級次要特徵的一種形式。這些較高級別的因素來自對16個主要因素本身進行16 x 16互相關矩陣的因素分析。 十六個人格因子問卷在初級和二級「全局」特徵上得分,從而允許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特徵進行多層次描述。這些性狀維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可以在下面找到。雷蒙德·卡特爾還發現了人格組織的第三個層次,它僅包含兩個總體因素。 正常人格特質結構的測量是卡特爾人際心理變量綜合理論的組成部分,涵蓋了認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質,異常(心理病理)人格特質,動態動機特質,情緒狀態和短暫情緒狀態的個體差異。 在他的行為規範/預測方程式中都考慮在內。16PF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和方言,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使用。 === 情境論([[wikipedia:Situationism_(psychology)|Situationist view]]) === *人的行為除了受特質影響之外,個體存在的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更重要。 *羅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an_Rotter Julian Rotter])認為行為不是僅僅依賴外在刺激就會產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刺激對個體的意義,並且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即人們以何種程度相信自己在未來特定行為中可以獲取多少報酬。Rotter 相信,只有同時了解對於報仇的期待(expectancy)和報酬的價值(reward value)這兩方面的資料時,才能開始預測並瞭解人們的行為。Rotter 同時也注重個體對環境的知覺,在 1966 年時界定出一個「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維度。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分為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還有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認為自己能控制大部分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而外控則認為環境與外來因素控制自己大部分的行為和行為結果。 === 社會認知論 === 最近的心理學在性格領域的研究中,出現許多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的爭議(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特質論因過度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屢遭批評。在此爭論之下,社會認知論透過分析人們解釋世界的思考歷程,探究在不同情境下,個人特質對於個人行為是否仍具重要性。過去特質論過於強調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遭受現代心理學家的質疑,其中以[[w:zh:阿尔波特·班杜拉|亞伯特·班度拉]]([[w:en:Albert_Bandura|Albert Bandura]])與[[w:en:沃尔特·米歇尔|沃爾特·米歇爾]]([[w:en:Walter_Mischel|Walter Mischel]])為首。Bandura 認為各種特質構念無法完全有效預測個體行為;Mischel 則是在回顧研究後發現,人們的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有所變異,此種不一致性反映出某種人類基本能力能區辨不同情境差異,並根據在差異情況中的回饋來調整自身行動。而後他便將其研究結果發表於《性格與衡鑑》(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1968)。 社會認知論強調三個觀點: # 強調社會情境的重要性,包含家庭、人際互動、社會與文化情境,社會情境中多重雙向的互動形塑人們的性格。 # 探究自我調節的議題,認為人們是行為的主動者,透過為自己設立目標、調節情緒、節制行為,影響自我性格的塑造。 # 不同於行為學派的制約、增強原則,社會認知論認為即便在沒有獎賞的情境下,人們亦可以進行學習、觀察等複雜行為。 *班篤若([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Bandura Albert Bandura])在性格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探究自我表現能力信念的思考歷程,即「我是自己的代理人」。Bandura 認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力/性格的信念,會決定該人所處的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會強化原有的信念。像是認為自己懶惰無能而躺在床上,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了自己的信念。此理論中,認為人對自己的信念會受到社會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認知(Cognitive factors)、性格與行為(Behavior)這三種因素影響。人在做任何事情時會有個人的目標,自我評價等,這些自我評價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自我目標,自我評價,及個人心理狀態的評估就是自我效能。Bandura 認為,人類既不是全然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也不全然受環境影響。個體並非單方向的由環境影響,個體也可以主動的影響環境,他提出了三項重要的概念來闡述之。 # 社會學習理論途徑:強調的是行為與人格塑造中認知歷程的獲得和維持。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的「仿效歷程(modeling)」,即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學習到複雜的行為模式。利用過往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經驗,預見自己未來行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仿效和一般的模仿(initiation)並不相同。模仿世人精確地複製單純的動作的過程。仿效則是指人藉由觀察去學習其他人行為背後的準則而非特定的行為反應,這些準則在未來各體的行為是具有指導的作用。然而,仿效和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認同,是指個體對於某一行為準則有內化的過程,而仿效則沒有。) # 自我調節:Bandura 認為大部分的動機皆是由認知所引發的,其預期結果並實現的能力。其強調人是主動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動的反應者,因每個人所設定的目標不同,並發展出各自的期望、標準及評估的機制,使人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走向,而非受制於環境與命運。 # [[w:相互決定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 主張「'''個體內在特徵、外顯行為和身處情境'''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相互決定論主張,個體的行為結果是由受情境影響,而情境又間接地影響了個體的內在特質。換言之,人們可以透過自身行為營造出正向環境,且若目標達成,外在成功會連帶改變內在的信念認知、情緒與感受。 舉例:當個人對自己能力 / 性格的信念會決定所處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他自己的信念。舉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太好(情境因素),所以產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或認為即使去上課也沒用的想法(認知層面),然後又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所以決定不去上課(具體行為),又因為沒有去上課而考得更不好,產生此一負面循環,同時因為常常不去上課的行為,使周遭他人有了自己是個懶惰的人,於是又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影響。 補充: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濫觴於巴夫洛夫的制約反應實驗,認為人是否採取某種行為皆是受過去經驗裡做該行為的結果影響。因此,人的學習必須直接從經驗得來。相反的,Bandura 提出人可經由觀察來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直接學習。學習的對象可以是簡單的,如觀察他人如何操作某項儀器,也可以是複雜的,例如孩子從大人的對話反映中學習如何人際應對。 *米歇爾則接續交互決定論,提出「'''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其發現同一個個體(外向)在不同情境下並不會產生一致的行為(多話),其中取決於情境的強弱(規範性的高低)。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詳細說明個體內在心智如何運作,並對身處情境發生交互作用,繼而衍伸後續的外顯行為,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當某個個體處於某個情境中時,該情境就會激活某些相互聯繫的單元,彼此之間又發生特定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針對不同情境所產生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米歇爾也正是個體間的差異,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讓自己產生不同行為模式的獨特心理表象,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個體又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情緒。例如同樣看到街上走過的老人,有人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會想像自己老了的樣子。此理論可整理為以下三項概念: # 個體認知及情感成分相互串連,形成複雜的心智系統。 # 社會情境的不同面向會激發新制系統中吧同的任之與情感成份。 # 「內在心智系統」與「外在情境線索」會形成獨特的相互關係,人的行為反應會隨著不同去調整和改變。 === 互動論([[wikipedia:Interactionism|Interactionist view]]) === 人本身的特質與情境共同影響思想和行為,內在特質確實存在,但其表現受到環境的左右。不論是特質或情境,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所以學者開始同時考慮兩種因素,特別是互動取向(Interactionist approach)論者,其中心觀點為特質之間或者特質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必須視個體所處的情境而定。互動論者融合了特質論和情境論,互動論者相信人們只有在同時考慮性格和情境兩者才能預測人們的行為。 === 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emotional_selectivity_theory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在過去的時代,由於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心理學界主要的研究對象會放在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上。然而,由於二十世紀以降生醫藥學的發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逐漸拉長。現今,活到七八十歲的人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性格發展便成為一個新興的重要議題。為了解釋不同年齡層的行為差異,心理學家卡汀生([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a_L._Carstensen Laura L. Cartenson])提出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基本想法是人會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意識到不同的機會與限制,進而形成當時的行為動機。以二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由於知道未來的生命還相當漫長,因此會把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未來的長期目標,例如技巧或是能力,以便在未來幾十年的光陰中使用。相反的,對於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來說,由於意識到自己未來的生命已經不長,因此不會把時間投注在長期的目標,而會投注在能夠短時間內得到正面情緒回饋的互動上。這些活動像是跟老朋友相聚談天,或是跟親人團聚等等。這樣的理論受到了研究結果的支持(Cartenson & Fredrickson,1998)。 ===性格的生物基礎=== * '''行為系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 go/ approach system):與外向性有關,對酬賞敏感,產生正向感覺與趨近行為,此系統敏感容易衝動,導致藥物濫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27s_biopsychological_theory_of_personality#Behavioral_inhibition_system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 stop/avoidance system):與神經質有關,受威脅性刺激激發,引起焦慮與行為抑制。此系統敏感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 :上述兩個系統與生理有相關,如內向與外向的人在玩牌賭贏或賭輸時會有不同的腦波(EEG)模式,而 EEG 顯示腦部左側前葉與 BAS 較有關係,右側前葉則與 BIS 較有關係。在嬰兒期間右前葉的活性較高者四歲時會顯得較抑制,對新鮮刺激較少注意,同時成長後見到新鮮的刺激有較高的杏仁核活動(恐懼)。相對的左側前葉活性較高者則對新鮮刺激注意較多。 * '''Eysenck 三大性格向度的神經基礎''': #內向/外向性-大腦皮質的激發(arousal):內向者生來具有較高的激發水平(level of arousal),對刺激較敏感,所經驗到的感受較強。 #神經質-自律神經系統:高神經質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性較高且迅速,當危險消失時仍無法馬上減輕其活動量。 #精神病-內分泌:對自己行為缺乏控制或是不能學會抑制某些反應的能力。這與遺傳有關,也與腦中某些神經傳導素缺乏(如 5-HT)有關。自主神經系統低反應性對刺激不敏感,容易鋌而走險而不自知,可預測其犯罪傾向。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體液說]''': :體液說中則將人分為'''多血質'''(具有過多的血液,充滿活力和動力)、'''膽汁質'''(具有過多的黃膽汁,容易激怒)、'''抑鬱質'''(具有過多的黑膽汁,通常表現為憂鬱和悲哀)、'''黏液質'''(具有過多的黏液,使人遲緩或者懶惰),然而體液說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任何實驗得以驗證之。 :而現今,則有很多人依據血型做性格分析,如 A 血型者(喜歡在牆邊)、B 血型者(喜歡在中間)、C 血型者(喜歡走來走去)、AB 血型者(喜歡在角落)就如同現代版的體液說,雖然眾說紛紜,卻也都沒有很穩固的科學根據。 :相關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CK02sUTVI 日本小朋友/幼兒的血型實驗] * '''[https://wiki.mbalib.com/zh-tw/气质的体型说 Sheldon 體型説]''': :Sheldon 將體型由瘦到胖分為三種類型: #外胚型(Ectomorph):思維退縮。 #中胚型(Mesomorph):好動、侵犯。 #內胚型(Endomorph):快樂、喜好社交。 :這樣的說法與我們說的「心寬體胖」相符,並且我們也能觀察到小狗會比大狗更神經質,但此說法並無可靠科學依據。 :*'''希思卡特公式(Heath–Carter formula)''' ::此公式是由 Barbara Honeyman Heath 和 Lindsay Carter 藉由應用 Sheldon 的概念發明的。此公式計算每個人三種類型的七分制評分,0 代表毫無相關,7 代表相關性極強。 ::計算 ectomorphy 的時候需要:身高(height)、體重(mass)。 ::計算 mesomorphy 的時候需要:肱骨寬度(humerus breadth)、股骨寬度(femur breadth)、上臂周長(upper arm girth)、最大小腿周長(max calf girth)、身高(height)。 ::計算 endomorphy 的時候需要:三頭肌皮褶(tricep skinfold)、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脊柱上皮褶(supraspinal skinfold)、身高(height)。 ::*''Ectomorphy '':計算 {{link-en|Ponderal Index|corpulence index}}: <math>\text{PI}=\frac{\text{height}[cm]}{(\text{mass}[kg])^{1/3}}</math> ::: If <math>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732 * PI) - 28.58</math> ::: If <math>39.65 < PI < 40.74</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463 * PI) - 17.615</math> ::: If <math>PI < 39.65</math>, <math>\text{Ectomorphy} = 0.5</math> ::*<math>\begin{align}\text{Mesomorphy} &=(0.858 * \text{humerus breadth}[cm]) \\ &+ (0.601 * \text{femur breadth}[cm]) \\ &+ (0.188 * \text{upper arm girth}[cm]) \\ &+ (0.161 * \text{max calf girth}[cm]) \\ &- (0.131 * \text{height}[cm]) \\ &+ 4.5 \end{align} </math> ::*<math>\text{Endomorphy} = -0.7182 + 0.145x - 0.00068x^2 + 0.0000014x^3</math> :::where:<math>x = (\text{tricep skinfold}[mm] + \text{subscapular skinfold}[mm] + \text{supraspinal skinfold}[mm]) * (\frac{170.18}{\text{height}[cm]})</math> ==性格與社會發展==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他們的睡眠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新生兒很容易入睡,有的新生兒需要照顧者安撫才能入睡。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新生兒的「氣質」 (temperament),亦即個性,可以從嬰兒的活動水準、對新奇事物的反應和易怒程度等面向來區分<ref>Rothbart & Bates, 1998</ref>。 ===氣質=== 氣質為具有生物基礎的行為傾向,性格中先天決定的部分。性格與氣質的差異在於氣質是純描述的,但性格有理論意義,前者為表象而後者為深層結構。 '''1. 氣質傾向''' :Buss & Plomin(1996)<ref>Buss & Plomin(1996)</ref>等人根據遺傳分析提出四種氣質傾向: :(1)'''社會性'''(Sociability):指個人偏好與他人在一起的程度。 :(2)'''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激發的程度,包括沮喪、恐懼或憤怒等三種情緒成分,'''具遺傳性'''。 :(3)'''活動性'''(Activity):個人所展現的體能活力和速度。 :(4)'''衝動性'''(Impulsitivity):個人傾向於立即快速地回應刺激,並且不顧行為後果。 :Buss 等人的研究指出,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舉例來說,兒童時期展現高度社交傾向的人,長大後仍喜歡結交新朋友;小時候活潑好動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活力充沛。同時,他們也從雙胞胎研究中發現,同卵雙胞胎在這些氣質向度的相似性,比異卵雙胞胎來的高。 :除了上述的性格和氣質向度外,神經科學則從大腦運作方式與神經傳遞物質探討生物條件對性格的影響。舉例來說,大腦中的[[w:杏仁核|杏仁核]]對於負面情緒的學習和反應特別重要;而神經傳導物中的[[w:血清素|血清素]]也與心情、易怒、衝動有關,血清素分泌較少時較容易產生憂鬱或暴力衝動。 '''2. 行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 :1980 年代 Jerome Kag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rome_Kagan]根據實驗將兒童的氣質分為'''抑制型'''(inhibited)和'''非抑制型'''(uninhibited)兩類,用以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雖然是觀察結果,但亦有證據顯示其於生物學之基礎,像是[[w:交感神经|交感神經]]之活化、[[w:杏仁核|杏仁核]]活性增加等。Kagan的研究顯示此氣質對於未來精神病的影響,包含有較高比例出現社交恐懼、[[w:焦虑症|多重焦慮]]診斷。 ::(1)抑制型兒童:在面臨陌生環境的最初時間內,兒童若表現出'''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 ::(2)非抑制型兒童:若兒童在最初的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於交際或主動接近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 ::(3)混合型兒童:也有部分兒童是屬於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體。 '''3. 明顯的氣質''' ::(1)'''害羞'''(Shyness and inhibition):Kagan 認為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如:腎上腺[[w:皮質醇|皮質醇]]的濃度較高。這些孩子長大後較不願意過度暴露於外界或社會刺激中,杏仁核對陌生臉孔反應較為強烈。但後天環境(社會文化)或父母的對待足以改變這一特性。 ::(2)'''尋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高危險工作者身上。尋求刺激的男生與單胺類氧化脢([[w:單胺氧化酶|單胺氧化酶]] MAOB, monoamine oxidase-B)過低。這個酵素用來分解單胺類,暗示其單胺類傳導素分泌後不易被分解。 {| class="wikitable" |- ! !! 類型 !! 說明 |- | 氣質傾向 || 社會性、情緒性、活動性、衝動性 || 這些氣質經常從嬰幼兒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 | 行為抑制 || 抑制型、非抑制型、混和型 || 描述兩歲左右之孩童對陌生人事物所表現的拘謹或害怕。 |- | 明顯的氣質 || 害羞、尋求刺激 || 害羞:某些小孩天生就對環境的刺激較為敏感,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較強烈。 尋求刺激:容易表現在替身演員、冒險家、賽車選手等身上。 |} === 早期社會行為 === :剛出生的嬰兒微笑是嘴角揚起、牽動眼周肌肉等肌肉的反射性動作,但此卻會鼓勵照顧者持續與嬰兒互動。大約三四個月大時,嬰兒開始出現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此時的笑已具社會意義,嬰兒看著熟悉者的臉孔或聽到他們發出的聲音時會微笑,並且不會對陌生人有明顯的負面情緒。然而在大約六個月大時,許多嬰兒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比例大約在八個月到一歲之間大幅增加。嬰兒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也會出現「分離焦慮」的反應,這種情況在十四到十八個月大間達到高峰,等兒童到三歲時,當父母短暫離開幾分鐘,他們大多數都可以自在地和其他兒童、成人相處。影響「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記憶能力的增長 :嬰兒在六個月大之後逐漸能夠記住事件,因而害怕事件的變化。因此,陌生人焦慮的出現是因偵測到不尋常的刺激。當兒童的認知能力增長,了解到陌生人沒有危險性,恐懼心理就會降低。此外,記憶能力的提升也和分離焦慮有關:當嬰兒記得幾分鐘之前照顧者還在眼前,進而注意到照顧者目前不在身旁,因此產生不安。若記憶能力更進一步發展,兒童可以預期照顧者短暫分離之後一定會回來,並降低分離焦慮。 二、自主獨立性的發展 :一歲的嬰兒相當依賴成人提供的照顧,但是兩歲的兒童可以自己拿玩具,也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兒童對照顧者的要求逐漸降低,因此照顧者短暫離開就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活動。 === [[w:依附理論|依附關係]] === :'''依附'''(attachment)是個體與其親近對象的相處型態,幼兒因為和高依附對象在一起時很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心地探索陌生的環境。佛洛伊德曾假設依附的產生原因是因為依附對象是提供食物的來源,然而這個假說被後續的'''[[w:哈里·哈洛|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研究給推翻,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設置了一隻鐵絲身與木頭的鐵絲猴媽媽,在其身上接上奶瓶,能夠提供小猴奶水;同時,科學家也放了一隻絨布做的、但不提供奶水的絨布猴媽媽在旁邊。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小猴會在肚子餓時到鐵絲猴媽媽處喝奶水,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會窩在絨布猴媽媽身邊,若遇到危險(實驗者放入的張牙舞爪的怪物)時,小猴子的恐懼感會因為擁抱絨布猴媽媽而緩和,也比較願意探索原本不敢靠近的怪物。並且,即使絨布猴媽媽會噴出強勁氣流或冰冷的水柱,甚至伸出鐵釘刺傷小猴,小猴依然會在驚嚇跳開之後回到絨布猴的懷抱中尋求撫慰,而非就此轉向鐵絲猴。由此可知,相較於給予食物的鐵絲猴媽媽,小猴更願意也更喜歡具溫柔觸感的絨布猴媽媽,也就推翻了因為「提供食物」而產生依附的假說了。 :依附理論的概念最早由約翰·鮑比([[w:John Bowlby|John Bowlby]])提出,他提及與一群犯罪少年的訪談內容,這些少年除了喜歡偷東西,對於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際互動也非常冷漠,經過訪談後,他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大多與母親分開,甚至被遺棄,他也因此提出了依附理論的雛型: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依附理論不單引領了「依附」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性過程的關注,亦帶出大家對兒童發展的新認知。根據佛洛伊德理論,人在原慾(libido)的驅使下,對於不同物件的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了解到依附關係的來源後,科學家進一步分類各種依附型態,瑪麗·愛因斯沃斯([[w:Mary Ainsworth|Mary Ainsworth]])為約翰•鮑比的學生,她在烏干達和美國間觀察親子的互動方式,進而發展出評量嬰兒依附型態的實驗程序──「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科學家以照顧者和兒童分離、重聚時兩者的互動來區分依附型態。 {| class="wikitable" |+陌生情境程序的段落 |1.照顧者和孩子進入房間,照顧者把嬰兒放在地板上,周圍有玩具圍繞,然後自己坐在房間的另一邊。 |- |2.女性陌生人進入房間,安靜坐下一分鐘後,嘗試跟嬰兒一起玩玩具。 |- |3.照顧者悄悄離開房間,如果嬰兒不難過,陌生人重新安靜坐著;若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4.照顧者回到房間,參與嬰兒的遊戲,此時陌生人悄悄溜出房間。 |- |5.照顧者再度離開房間,留下嬰兒單獨在房間裡。 |- |6.陌生人回到房間,如果嬰兒難過,陌生人嘗試安撫。 |- |7.照顧者回到房間,陌生人溜出房間。 |} 愛因斯沃斯以上述的實驗結果把嬰兒的依附型態區分為兩種類型,安全性依附與焦慮性依附,而焦慮性依附又可以分成三種次類型,分別是逃避型、衝突型、迷失型: *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此類的嬰兒在研究結果中佔大多數。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嬰兒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例如索要抱抱),而且這類型的嬰兒也比較容易被陌生人安撫。安全依附有助於嬰兒的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於親本分離並且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 「'''焦慮性的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此類型的嬰兒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對於照顧者的離開或回來都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但是,如果他們出現苦惱的反應,陌生人和照顧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安撫他們。這類型的嬰兒對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通常為主要照顧者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 「'''焦慮性的衝突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類型嬰兒在照顧者離開時會非常的沮喪,但是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嬰兒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變得十分矛盾。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例如吵著想要媽媽抱,但當媽媽真的抱起他們時,又扭動身體要下來)。此類的嬰兒不容易被陌生人安撫,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 「'''焦慮性的迷失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嬰兒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但常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例如,重聚時會接近照顧者,但真的被抱起時並不會看著她,而且安撫之後又會突然大哭。嬰兒通常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嬰兒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嬰兒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幼兒成長不同階段中的依附建立和發展''' 根據對60名新生兒在一周歲前的追蹤調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歲前的階段性發展理論。根據該理論[8],在新生兒剛出生的第一個周年裡,依附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0 到 6周,小兒的笑與哭並不針對特定的人物。 #非選擇性依附(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6周 到 7個月、開始注意不同的人物。 #選擇性依附(specific attachment):7個月 到 11個月、對某一個人物強烈的依附。對一些其他人物的明顯依附也時常伴隨。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被認為基本正確,但是學術界對這個理論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質疑和反對: #學者們對得出這一理論的實驗方法提出了質疑。由於對60名新生兒的追從調查中,部分新生兒的行為表現是有他們的父母自行記錄的,學者們認為這些父母可能在長期的記錄中會出現誤報或草率記錄的現象,導致調查數據不準確。 #一些學者們認為所謂的「自我中心階段(asocial stage)」, 新生兒並非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具體任務的存在。一些學者們認為即使是非常年輕的新生兒也具有對特定人物的反應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論文中展示了兩周歲的新生兒可以辨別他們母親臉型和聲音的能力。 ===基因與性格的關係=== 長年以來人們相信父母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且某些研究結果支持性格本身具有可遺傳性,例如:關於撫養與親生的研究就在探討性格是否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實驗發現,母親/父親與親生子女的性格相關性分別為 0.15 與 0.2,遠高於撫養子女的 0.01 與 0.08,可以用來證明性格的先天遺傳特性。還有像是 1989 年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B0%BC%E8%8B%8F%E8%BE%BE%E5%8F%8C%E5%AD%90%E5%AE%B6%E5%BA%AD%E7%A0%94%E7%A9%B6 明尼蘇達雙子家庭研究]。在探討基因與性格的關係時,可藉由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生長環境的異同來分析,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性格比異卵雙胞胎更接近。 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顯示基因的效果會受到後天經驗的調節,環境不僅與基因互動影響當世代表現,也會對基因有所選擇,也就是環境推動了演化。其運作的機制是:在不涉及核苷酸序列改變的前提下,功能性相關的染色體改變。此種染色體改變的機制包括「DNA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和「組織蛋白修飾 (histone modification) 」等,這樣的調控機制皆能在不影響DNA序列的前提下,造成基因表達的不同。另外,藉由抑制蛋白結合在DNA的沉默基因區域,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這些表觀遺傳學上的變化,也就是表觀遺傳現象,可能可以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保留下來,並可能持續遺傳好幾代,而這些變化都僅僅是在非基因因素的層次上,導致生物體基因表達的不同。 ===性格的演化與變異=== 一個世紀以來,[[w:Charles Darwin|Darwin]](1859)<ref>[[w: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ref>演化理論在生物學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近代演化心理學則源自於 [[w:E. O. Wilson|Wilson]](1975)<ref>[[w: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ref>的社會生物學研究。[[w:社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和日後的[[w: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設是:在演化過程中,提高有機體生存及繁衍子代機會的行為經過天擇被保留,並成為人類性格的面向。 許多演化心理學研究都集中在擇偶議題上,擇偶涉及同性之間的競爭。由於男性與女性的功能不同,因此擇偶標準也有差異。女性擇偶時傾向於優先考量男性是否具有能穩定地提供情感與經濟資源的性格特徵與經濟條件,此一傾向見諸於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對象未來擁有穩定的工作或賺錢的能力(如學歷),以及比男性更偏好對象具有嚴謹自律性(特別是努力工作、認真負責、可倚賴性等三項特徵)、成熟穩重與積極剛毅的性格特性。女性此種擇偶偏好,顯然有利於其成功地養育後代。另一方面,男性無論是長期擇偶抑或短期擇交,皆比女性更重視對象的年輕貌美,也比女性更會認為多偶的優點可滿足性慾,男性的此種偏好模式顯然也有利於繁衍更多的後代。因此,兩性的擇偶偏好差異可謂符合親職投資說的預測。在吸引異性方面,男性認為對女性展現才能、經濟資源及正面性格特徵等方式較為有效,而女性大抵也偏好此種男性,顯示異性間的性擇可能促成同性間的擇偶競爭。本研究的發現雖然與美國相關研究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但我國女性可能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而更強烈偏好認真負責、可以倚賴的男性。 演化論者還提出其他有爭議的說法,他們根據擇偶偏好的差異性,主張性關係忠誠和嫉妒來源應當存在性別差異。由於男性的擇偶需求較為頻繁,使他們比女性更容易出軌,也更關心伴侶是否忠實,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投資於他人的後代。這代表男性較可能背叛自己的伴侶,並且在遭到背叛時表現較強烈的嫉妒,且當男性激烈競爭伴侶時可能會導致暴力,例如 Wilson 和 Daly(1985)<ref>Wilson, M., & Daly, M. (1985). Competitiveness, risk taking, and violence: The young male syndrome. Ethology & Sociobiology, 6(1), 59–73.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5)90041-X</ref>發現男性的親密暴力或加害人殺害其伴侶通常跟性忌妒與男性所有權相關。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 #演化取向的人性觀看來相當冷酷,因為物種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有助於適應,而且影響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原因都在基因之中,上述論點降低積極改變的可能性。演化關乎改變,演化論者首先強調:當環境改變時,有機體唯有適應改變才有可能生存並繁衍後代,其演化造成的改變速度比我們所期待的更緩慢。 #對演化取向的評價 #有些批評者指出,演化心理學為當今不公平的社會狀況提供辯護,倘若女生在經濟和政治權力上低於男性,是因為物種演化適應的結果;倘若男性毆妻或是外遇,都是基因的影響造成的;假設某些種族在社會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和財富,這是因為其行為經過天擇而保留,或是其基因較為優異。演化論者也受到科學社群的批評,他們指出,演化心理學的假說無法進行驗證,演化心理學以繁衍策略來解釋某些現象,但其實研究者通常都能找到其他解釋,例如性格特質的性別差異可能出於體型或力氣有別。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己本身存在的體驗,這種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由態度、性格、價值觀等組成,可以藉由經驗、反思、他人的反饋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雖然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皆認為其是個體對自己的主觀知覺及判斷,包含生理狀態、人格、態度、社會角色、過去經驗等認知。人在幼兒時期就會產生辨識自我的基本能力,而在之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五種主要途徑 # 反映評價:也叫做反射性評價,是從他人得到關於自己的信息,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 社會比較:個體會以自己的能力、成就等與他人做對比,但得出的結論很容易受到比較對象影響,如「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 # 自我知覺:是個體實踐活動的反映,自己取得的成果會成為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的特質,使之成為評價的標準 # 客觀標準:以社會上客觀的標準作為比較依據,但個體的內在、抽象的特色與能力難以評斷 # 內省:被認為是認識自我較可靠的方式,以自己個人的想法作為評斷標準,充滿主觀意識 如果用口紅在十八個月大的兒童額頭劃一個紅圈圈,然後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會想要用手擦掉前額上的記號<ref>Gallup,1998</ref>。這個「紅點」測試能檢視兒童是否已經能辨識「自我」,理解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不過,在十八個月大之前,兒童看到鏡子裡前額有紅點的小孩時,不會用手去摸自己前額的紅點,而是去碰觸鏡子裡「另一位兒童」前額的記號。這個測試為[[w:鏡子測試|鏡子測試]]。兒童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涵蓋了自我的不同層面,包含情緒的感受和存在的連續性(「昨日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兒童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雖然和他人有相似的興趣,但是也保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喜好。自我概念衍生關於自我的幾個不同面向。 ===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信念,例如:「我不被愛」、「我值得」,以及情緒狀態,例如:勝利、絕望、驕傲和羞恥。 在兒童能辨識自我之後,經由和其他個體的互動,就會產生自我的價值,也就是產生自尊。自尊的發展,從學前到青春期呈現不同的面貌,評估自尊的向度也愈來愈多。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這種極端正向的自尊促進年幼的兒童適應環境,幫助他們在面對頻繁的失敗時,能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低年級的兒童'''通常也具有較高的正向自尊,但是不像學齡前兒童那樣誇大。當他們無法完成作業時,會感到挫折<ref>Lewis et al. 1992</ref>,但這樣的失敗並不會明顯改變自尊。 '''中高年級的兒童'''(大約八到十二歲),開始利用「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ref>Frey & Ruble, 1990</ref>。例如,注意到自己的桌球技巧不及隊友,所以認為自己不能像隊友一樣成為優秀的桌球選手;但身邊的朋友不少,顯示自己的人緣不差。學齡兒童能區分自己在不同領域的自尊,同時開始運用特質歸因。以上述例子而言,該學童可能會認為自己未來不會是運動健將,但會有不錯的人際關係。 '''青春期'''時期,「社會比較」成為建立自尊的主要依據。青少年相當在意自己與他人比較之後的結果,因此相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且同伴的評價會比自我的評價更有影響力。與兒童相較,青少年常使用持久特質來描述自己,故青春期的自我評價對後續成年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尊心與家長師生的關聯''' 我們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則有助於我們培養自尊。如果我們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傳統上把積極、主動、勇敢、情緒經歷短暫、甚至是攻擊性強等特質視為高自尊,與以上相反的特質則直接歸類為低自尊。但這樣的歸類方式事實上十分武斷,可能只適用於某些社會發展狀態,例如像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間戰亂不斷的社會環境。也可以說,當時對人類心理狀態的研究只能從過去人類的行為歸納,社會發展到現今,這些歸納出來的理論往往已經不合用。 當今不論是心理學還是企業管理界,一般仍相信'''自尊與社會化、人際間的活躍度有關'''。高自尊的人會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且能從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而低自尊的人無法信任社會和群體,因而無法融入群體當中,演變出離群索居,甚至是暴力傾向。 自尊又分成外在和內在兩部分。外在自尊是指在與人相處時,能主動的和人互動、建立關係,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內在自尊指個人如何看待或對待自己,會決定對自己好壞的評價和信心的程度。一個自我肯定的人,對外能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能對自己採肯定的態度,而形成正向的自我意象或概念。 自尊與我們心理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自尊乃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堅信某些價值觀和原則,即使遇到反對,也準備捍衛它們,感到足夠安全,可以根據經驗修改它們。 #能夠按照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行事,相信自己的判斷,當別人不喜歡他們的選擇時不會感到內疚。 #不要浪費時間過度擔心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要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從過去學習並計劃未來,但盡情投入地活在當下。 #完全相信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失敗和困難之後不會猶豫。他們在需要時向他人尋求幫助。 #認為自己在尊嚴上與他人平等,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時接受某些才能、個人聲望或經濟地位的差異。 #了解他們對他人來說是一個有趣且有價值的人,至少對與他們有友誼的人來說是這樣。 #抵制操縱,只有在看起來合適和方便的情況下才與他人合作。 #承認並接受不同的內在感受和驅動力,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在他們選擇時才會向他人展示這些驅動力。 #能夠享受各式各樣的活動。 #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很敏感,尊重普遍接受的社會規則,不主張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繁榮的權利或願望。 #當挑戰出現時,可以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並表達不滿,而不會貶低自己或他人。 ==生命不同時期的性格發展觀點==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人格發展論(亦稱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邊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並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同時也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源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過程。 ====人格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人格發展論以五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 '''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 '''發展任務(development task)''':人生的發展任務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任務的失敗,導致下個階段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下個階段任務不可能完成。 # '''心理社會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 '''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 '''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 class="wikitable"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 ===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定義'''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意指童年到成年之間的時期,生理上大約從十二歲到十八歲。 在此時期,發展屬於個人的認同,進而影響成人期的發展。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兒童期後到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為青年期。 '''影響青少年時期性格發展的因素''' #身體發展:身體上的發展會因為早晚問題、體型胖瘦、高矮,造成個體心理不平衡,影響人格發展。此階段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會與同儕做比較,以致於只要自己何別人的身體上有不同之 處就會引發自卑或妒忌的心理,甚至用不適當的方法想和別人一樣。 #成熟速度:早熟的青少年較自信和獨立,少有叛逆傾向,社交方面表現較好;而晚熟的青少年則較為消極,依賴性強,對父母的反抗傾向亦強。 #心智能力:心智能力高的青少年除了學習能力強、處理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也較能適應新環境,發展健全的人格。 #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經驗塑造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在性格上的不同。例如: 童年時家庭的不和諧氣氛,小時候常被施予暴力行為的孩子,長大後的負面情緒 就較多、並且缺乏自信。 #同儕團體:青少年時期的少年想擺脫父母而獨立自主,反抗意識也特別強盛,少年無法接受父母或師長強迫要接受的傳統觀念或價值觀,進而想獲取同儕間的任同,且易受同儕之間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如新聞媒體的事件、人物,常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影響青少年的 人格發展。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和社會發展特徵''' 在情緒辨識上,相對於年紀較小的國小高年級兒童和年紀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辨識臉部的細微情緒差異,而且這個情緒處理歷程的發展和需要訊息回饋以進行決策的腦區(如[[w:纹状体|紋狀體(Striatum)]])運作有關<ref>Blakemore & Robbins. 2012</ref>。青少年生理變化的時機,也就是早熟或晚熟都會影響個人社會發展。早熟的男孩比起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十二歲男孩有比較好的心情,而且對自己的外貌和體格更加滿意,但是早熟的男孩較缺乏自我控制,他們有較高的機率會抽菸、喝酒和使用成癮藥物<ref>Williams & Dunlop, 1999</ref>。相反地,晚熟的男孩在十二歲時比較不滿意自我,但是十八歲時的發展較為健康<ref>Petersen, 1989</ref>。早熟對於女孩的影響和男孩不同,早熟的女孩比較憂鬱和焦慮,自尊也較低,並且對自己的外觀比較不滿意<ref>Caspi & Moffitt, 1991</ref>。 一般觀念認為青春期中,子女和家長的關係較緊張,研究確實支持這一印象<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青春期時,親子間的爭執增加而親密程度減退<ref>Larson & Richards, 1991</ref>。然而,青春期初期的親子衝突增加,會讓後期的親子關係比較穩定。如果家長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給予子女支持,並且堅持清楚的原則,則子女不太會有長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ref>Steinberg & Morris, 2001</ref>;但是,若家長使用威權或過度溺愛的教養方式,則子女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ref>Baumrind, 1980</ref>。 ===老年期的性格發展=== 過去十年間,許多研究開始探討晚年的性格運作,由於老年伴隨著各種身心狀況改變,因此一開始研究預設老年人的心理經驗主要是負面的。但研究結果顯示在自尊,心理幸福感.......等客觀的量表上,老年人的情況並不比年輕人來的差,表現出相當的心理「韌性」。因此他們多半能承受老年所伴隨的生活困難、疾病等,維持相當堅強的自我信念及個人幸福感。於是德國心理學家[[wikipedia:Paul_Baltes|巴提士(Paul Baltes)]]提出「擇適補償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簡稱 SOC 模型)指出:「發展的本質涉及失去或交換,當從某生活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人們會失去某些心理特質,也會獲得新的心理特質。」因此,依照巴提士的模型,可推斷老年人雖不能再工作、劇烈運動等,但在其選擇的生活領域裡,藉由將精力投注在少數重要的生活面向上,可以補償身體或認知上的衰退,維持幸福感。<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在進入高齡階段,人的生理活動逐步衰退,社會角色也開始轉變,面臨自我概念的重新定義。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性格特點,到了老年則被低沉、緩慢、沉默、冷淡的性格取代。這是因為人老了,身體多病和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身體十分健康、生活條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者生活雖有變化卻能夠良好地適應,則性格通常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由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統整」相對於「絕望」是老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統整是將過去的感受與現實狀況加以整理,並對結果感到滿意。老年人如果能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時能獲得較好的適應,反之,如果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為自己虛度一生,則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感受。 ===卡汀生的社會情緒性選擇論=== 卡汀生([[w:Laura L. Carstensen|Laura L. 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要在探討社會動機在生命過程中的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理和部分心理機能會逐漸下降,但是情緒方面卻並未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現簡單下降趨勢。其基本的想法為:「人們會察覺中不同時間點的機會和限制」。 社會情緒性選擇論有三個理論預設: *首先認為社會交往對於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認為人本質上是動機性的動物,期待實現的目標指導著人的行為; *最後認為人有著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標,目標的選擇先於活動。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目標總是存在於時間背景中,目標選擇從根本上來講依賴於時間的知覺” 。該理論宣稱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就會發生變化。個體會變得愈加挑剔,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在情緒上有意義的目標和活動。該理論還認為,動機的轉移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加工。老年人的認知加工表現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對情緒信息尤其是積極信息的注意和記憶得較好,偏好積極信息。 '''實驗過程''' 研究者分別給予老人和年輕人一張列有不同類型人物的清單,並請他們對於這些人做出評價,藉由這種方式去判斷哪一向度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研究顯示老年人較注意可增進目前情緒經驗的名單;而年輕人則會注意未來資訊的可能性,如認識新朋友,以習得關於世界的新事物。 '''研究結果''' 如果人們認為他們的未來沒有限制,往往會關注指向未來/與知識有關的目標,但如果他們覺得時間將要耗盡,他們的關注一般會轉向指向現在/與情緒有關的目標。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所以他們會追求旨在獲取信息的、指向未來的目標,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年輕人持有這樣的社交目標,會追求包括各種各樣社交夥伴的、相對更大的社交網路。然而,當人們變老,未來顯得越來越有限,他們的目標大多地指向現在而不是未來,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緒滿足。這就是老年人放棄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他們的目標指向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的確,該理論預測任何人只要認為自己的未來不長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少數幾個親密好友相處,而不是把時間用來和各種各樣的普通朋友交往——這正是年輕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所剩時日無多時人際交往的情形。該理論的研究通常會比較不同年齡組(即年輕人與老年人),但社交目標優先性的轉變是個逐漸的過程,早在成年早期就開始了。更重要的是,該理論聲稱社交目標的轉移並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與衰老有關的時間觀念的變化所引起。研究者也發現在不同的樣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 如該理論一開始所預期的,老年人將思考集中在名單上人物的情緒特性,較不在乎是否可以獲得對未來有用的資訊。相對的,年輕人則是將焦點集中在認識新人物,已獲得新訊息的可能性上,而不在意是否帶來正向情緒。由於老年人知道自己已處於生命晚期,因此較注意會伴隨立即情緒回饋的社會經驗。有趣的是,後續研究在帶有愛滋病陽性反應的男性身上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他們均面臨生命消逝的情境,因而和老年人一樣非常關注能立即帶來正向情緒回饋的社會關係。<ref>《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ref><br> == 最新研究 == ===基因、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ref>=== ====前言==== 政治興趣是其中一個能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的因素,但對於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的由來,人們還不是了解很多。而越來越多研究在嘗試闡明生物與心理因子在政治興趣上所扮演的角色。近期,在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裡也顯示了大部分性格特質是可遺傳且與政治興趣有一定的聯繫。 ====內容==== 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係一種對於政治的好奇,關心或關注。而近期研究也顯示個人的年齡,收入與教育程度都與個人的政治興趣成正向關係。近期的研究著重於了解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與政治興趣之間的關係。 ====人格特質與政治====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興趣===== # 外向性(extraversion):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因為外向的人更願意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信念。<br> # 神經質(neuroticism):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的人更容易比一般人產生焦慮的狀態,因此他們不願與參與容易引起衝突且使得他們更焦慮的政治。<br>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認真、勤奮、小心翼翼,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的人趨向於認為政治係一種公民的責任且係一種社會常態。<br> # 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政治興趣成負相關,這一類人不喜歡發生衝突,而政治經常伴隨著無可避免的衝突。<br>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與政治興趣成正相關,這一類人更願意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知識。經驗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br> 結果顯示政治興趣與性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有顯著的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研究裡只解釋了一部分在政治興趣程度的差異性,政治興趣的差異還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影響。 =====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 ===== 針對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中自由-保守的光譜之研究指出五大性格特質與政治態度有關。將親和性的定義拆解成同理心與禮貌兩個向度之後發現,在親和性中的同理心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與利他主義;而在禮貌的向度得分較高者,傾向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在盡責性中的守序向度,也與保守主義與傳統主義相關。相對地,在經驗開放性得分較高者,則與保守主義呈現負相關。雖然此研究也指出人格不是決定政治態度的唯一條件,但在政治逐漸極化的今日,理解人格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ref>Hirsh, J. B., DeYoung, C. G., Xu, X., & Peterson, J. B. (2010). Compassionate liberals and polite conservatives: Associations of agreeableness with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5), 655-664.</ref>。 ===== MBTI 與政治態度 ===== 研究指出,MBTI 與政治態度大致而言沒有顯著的關連。在 MBTI 的四個向度中,只有外向 - 內向的向度與政治傾向有關。在自由 - 保守的政治態度光譜中,外向者比內向者顯著傾向自由派。但同時,其他的因素,例如對於不確定性的接受程度對於政治態度有更大的影響。<ref>Lytwyn, T. (2012). The persona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s and political views. Res Publica-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7(1), 11.</ref> =====公共服務動機(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Perry 和Wise 兩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指「個人受到公共制度與組織區使得一種傾向」。包含理性動機、基於規範動機、以及情感動機。說明如下: #'''理性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 #'''規範的動機''':是指對規範的遵從。 #'''情感動機''':指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情感反應。例如:對政體價值的熱愛、對他人的同情心等。 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動機是為「個人對來自公共機構的獨特的動機反應傾向,該定義清楚強調動機訴求,例如與公共組織有關的公民責任和同情心。」 另外,關於PSM的相關實務研究,Perry 將公共服務動機分為4個構面,說明如下: #'''公共服務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政府爲解決公共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或者是服務,能夠認同並參與其中。 #'''公共價值的承諾'''(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是指願意對民眾有益事項的付出程度。 #'''同情心''':(Compassion):指對別人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樣的情緒或感情。 #'''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代表為了正義或其他利益而捨棄自身的利益甚至性命,為一無私的行為。 ===以五大特質連結性格與利社會行為<ref>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6652859</ref>=== ====摘要==== 利社會性格的探討長期爭議不斷,近年來許多研究試圖探討利社會行為背後的模式及原因,參考並延伸先前的研究,我們知道利社會行為和五大特質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成正相關,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成負相關。 ====內容==== 此研究假設在五大特質中,親和性與情緒不穩定性為最直接導向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的兩項特質,且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分別為促進或減少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的因素,其中同理關懷較具主導性。 研究中做了三種模型來討論五大特質和同理關懷及個人苦惱間的關係,分別為五大特質模型、濃縮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開放性)、利社會人格模型(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而模型優劣依序為利社會人格模型、濃縮模型、五大特質模型。 ====結論==== 研究結果認為親和性的確和同理關懷有很大的關連,且具備低親和性的人並非不會同理關懷,而是需要適當的刺激才會產生,但並無法明確地指出情緒不穩定性對個人苦惱有無增減,以及個人苦惱是否會減少利社會行為。 ===性與人格=== ====前言==== 在著名的性學大師金賽(Kinsey)之前,有關性與人格之間的關聯可說是鳳毛麟角。事實上,就算是金賽大師,在人格與性之間的關係依然著墨不多,主要還是側重在性與性高潮之間的影響。因此,以科學化的方式來研究性與人格的研究歷史不超過 20 年,許多部分仍待釐清。本篇將繼承部分先前遺傳學與人格的內容,分別探討性對於外向人格、內向人格與情緒化人格之間的交互關係。 ====研究內容==== 首先,讓我們看看外向型的人。<br> 大致上,外向者通常比較好交際、富領導力、喜歡追求感官刺激,但卻善變,而且相當不重視道德行為。他們在性方面的行為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徵,而明確地給予他們如下的模式: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 # 外向者比內向者較可能提早具有性交經驗。 也許可以想到更多類似的假設,但以上這些已足以顯示「外向型」理論可導衍出的行為預測。當然,我們也可以針對神經質或情緒化者性格向度與性行為之關係加以預測,但不對此加以詳述,原因是神經質者所具有的憂慮和恐懼本質,往往使他們對性方面有關事項避之猶恐不及,遑論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 ====結論==== 有關性類型所得的重要資料很多,將它們予以濃縮。誠如所料地,外向者較少手淫,但較早開始有愛撫的行為,且較為熱衷於此。外向者也比內向者較早開始體驗性交,外向者性交次數為內向者的兩倍,同時擁有較多性伴侶。外向男性在性交前的愛撫行為比內向男性持續較久,而女性則無此種傾向。然而此點並不足為奇,畢竟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性行為方面依然由男性採取主動。至於口交行為,外向者也比內向者來得頻繁,其他各種性交姿勢均是如此(根據調查所得,超過 95℅的男性喜歡進行口交以及嘗試各種不同性交姿勢,而女性所佔的比率卻少於 5%),最後,外向女性比內向者較能體驗到性高潮。以上這些調查結果,均與我們的預料大致相同,同時也證實我們在轉換行為、制約學習各方面的實驗結果。由此可見,內外向類型對於一個人性行為的頻率,偏好方式與性高潮都具有決定性。 ===五大性格與健康的關係=== 人們是否會因為其性格而對身體健康、甚至對壽命長短造成影響呢?比如就直覺上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個具有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的人對於自我健康管理比較要求;具有外向(extroversion)特性的人會較常進行社交活動,比較少整天宅在家裡使活動量過少等。 對於以上想法,根據 Joshua Jackson 等人在 2015 的一項研究,他們將 600 名受試者在 1935-1938 年所作的性格測試換算成大五性格指標,並觀察他們的壽命。他們發現對於男性而言在他人視角下,審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29%;而開放性(open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然而其他三項特質並未對壽命有顯著影響。對於女性而言,當在他人視角下的親和力(agreeableness)比平均高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而他人視角下的神經質(neuroticism)比平均低一個標準差時,死亡風險降低了 15%,其他特質則與壽命沒有關聯。在自評性格方面,男性死亡風險同樣的隨審慎或開放性增加而降低;但是女性的死亡風險卻與自評性格沒有關聯。<ref>{{cite journal |last1=Joshua |first1=Jackson et al. |date= Mar 2015 |title= Your friends know how long you will live: a 75-year study of peer-rate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26 |issue=3 |pages=335-340}}</ref>Jasna Hudek-Knezevic 與 Igor Kardum 在 2009 年也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觀察 822 名健康自願者(384 男 438 女)大五性格與健康狀態的關聯,得到大五性格裡神經質與健康狀況具有最強的關係,但基本上五種性格都與健康有些微的關聯性。<ref>{{Cite journal|last=Hudek-Knežević|first=Jasna|last2=Kardum|first2=Igor|date=2009|title=Five-facto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3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s Predictors of Health|journal=Croatian Medical Journal|volume=50|issue=4|pages=394–402|doi=10.3325/cmj.2009.50.394}}</ref>另外在一份研究日本老人的論文裡,審慎、外向性和開放性高的人死亡風險較低。<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Iwasa H, Masui Y, Gondo Y, Inagaki H, Kawaai C, Suzuki T | title = Person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dwell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journal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volume = 16 | issue = 5 | pages = 399–405 | date = May 2008}}</ref> 除了統計上的證據之外,研究發現不同性格也有不同的免疫系統表現。他們招募了 121 位平均年齡 24 歲的受試者檢驗他們血液中的免疫相關基因轉錄出的 RNA,結果發現外向性較高的人會伴隨高促炎基因的表現,而較審慎性的人伴隨著促炎基因表現量的降低。<ref>{{cite journal| last1= Kavita |first1=Vedhara et al. |year=2015 |title= Persona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eukocyte transcriptome? |journ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volume=52 |pages=72-82}}</ref> ===五大性格與休閒活動=== 就心理學領域而言,普遍認為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自我抉擇(self-determination)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決定休閒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故人類的休閒行為極可能反應個人人格因素。將各研究對五大人格特質與休閒行為關聯進行統整得出下表: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參與行為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相關之休閒行為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不參與休閒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運動冒險性休閒、社交服務性休閒、常參與各類休閒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知識藝術性休閒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社交服務性休閒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知識藝術性休閒、閒意放鬆型休閒 |} ===五大性格與休閒阻礙=== 休閒阻礙指影響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續參與某休閒活動的因素。休閒阻礙程度越高,休閒參與程度似乎越低,研究者依據此定義提出下列假說:<ref>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8107/2/701802.pdf</ref> 一、個人內在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二、人際間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三、結構性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四、整體休閒阻礙越高,整體休閒參與越低 {| class="wikitable" |+ 五大人格特質與相關休閒阻礙關係表 |- ! 人格特質 !! 特質描述 !! 假定具相關之休閒阻礙 |- | 神經性 || 易沮喪、焦慮、憤怒、受傷 || 個人內在阻礙高、人際間阻礙高、整體休閒阻礙高 |- | 外向性|| 勇於表現、熱心、喜愛刺激 || 個人內在阻礙低、人際間阻礙低、整體休閒阻礙低 |- | 開放性 || 富想像力、創造力的、易表達感覺的 || 不明確 |-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愛人、謙卑 || 人際間阻礙低 |- | 嚴謹性|| 按部就班、有責任、追求成就 || 個人內在阻礙高 |} ===五大性格和學生主修之大學科系關係=== 各個科系裡頭的學生們是否具有相似的特質?或是統計上具有共同的某些特質呢?不同學院的學生之間五大性格的比例可能存在差異。Vedel (2016) 綜整歷年相關研究,主要可看到<ref>Vedel.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nowiki>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11</nowiki></ref>: # 美術系和心理系的學生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在統計上有比較高的數字 # 政治系在經驗開放性(Openness)統計數字較高 # 經濟系,法律系,政治系和醫學系在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統計數字較高 # 醫學院和心理學,藝術系和科學類科的學生在愉悅的(Agreeableness)特質具有較高數值 # 比較特別的部分是,藝術系的學生在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個體對目標的自律性,堅持性,盡責性,具有比較低的統計數字 儘管研究結果呈現統計數字且在統計意義上具有顯著差異,然而,各個領域存在著例外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升學和就職前可藉由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傾向,可作為後續職涯探索的參考。 ====五大性格在不同國家的差異==== 特質論心理學家對於上述五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興趣,因此做了很多研究。心理學家(De Raad、 Perugini、 Hrebickova、Szatora)曾設計由英文翻譯成歐洲各國語言的特質測量工具(五大性格量表:NEO-PI-R),並以歐洲各國人家人民做為調查對象,發現這五大因素普遍存在歐洲各國的人民。然而,上述研究受到抨擊,認為由英文翻譯成各國的測量工具裡,心理學家強加的名詞對測量的結果的反應會有偏差。比如說,某個文化可能原本不重視心裡的開放度,但是由於在測量工具中心理學家特別列了一個心裡開放度的選項,而使測量對象被提醒,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有鑑於此,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要透過研究各國語言與性格有關的詞彙或描述來做研究。結果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裡都有上述的五大因素模式,大部分的國家裡只有外向性,親和力,審慎度三項是比較共同的。因此,五大因素在各國裡皆出現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學家在研究華人語言對性格的描述時,發現有大量詞彙描述了沒有出現在五大因素架構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精明幹練、勤儉橫毅、溫順隨和、誠信淡泊、豪邁直爽、與樂觀自在。這些研究的結果可以導引出兩項結論:首先,具有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反映著這些特質很可能是天生,也就是人與生俱來本就具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具有生物的基礎,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普同性的特質則代表著人的特質表現與文化有關,也就是文化會導引進來塑造人的特質,或是讓某些特質被放大。這代表文化在促進個體對所處環境的適應表現中,有很大的影響。 ===性格特質對壓力造成的影響=== 韓國國家基金會分析性格的五大特質與性別<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20051?report=abstract</ref><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81419</ref>,個體意識到之壓力與壓力所造成之症狀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想要知道個性是否對壓力的感受造成影響。此實驗測試了 3950 個個體,分別使用各個量表來分析其壓力指數,壓力症狀,以及個性的資料。 實驗結果發現,神經質(Neuroticism)和 外向性(Extraversion)對壓力有直接的影響,而其中,較高的神經質(Neuroticism)特性和較低落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愉悅的(Agreeableness)以及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會讓人容易產生高壓力以及高壓力症狀。 ===成人初期是人格發展的熔爐===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以成人初期和青少年晚期為重點的人格發展研究迅速加快。 研究結果<ref>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400235_Social_Investment_and_Personality_A_Meta-Analysis_of_the_Relationship_of_Personality_Traits_to_Investment_in_Work_Family_Religion_and_Volunteerism</ref>發現在成年初期人格特質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成長。新社會分析模式(Neo-Socioanalytic model)和成年初顯期理論(the theory of emerging adulthood)中討論到個性和人格在成年初期時發展變化的潛在因素。 ====內容==== 新社會分析人格模型潛在地闡明個性心理學和成年初顯期的研究之間重疊和不同的地方。此研究將注意力集中在年輕人格領域的最新發展,認為性格心理學與成人初顯期研究之間有著豐富的互動關係。 此模型由四個主要和本質上不同的個性領域組成: # 特徵(Traits):在相似的狀況下中產生習慣性的思考、感覺、行為模式等。 # 價值觀和動機(Value and Motives):在人們的生活中渴望做的事或想擁有的東西。 # 能力(Abilities):被視為是自我認知的透鏡,而也包含其他部分,例如:情緒。 # 敘述(Narratives):瞭解個體本身、個體的環境,和個體的故事。 ====社會投資原則==== 社會投資被定義為對成人的社會角色所下的投資及承諾。社會對於人的投資除了技能、政策保障外,無形中也影響人們在成年初期時的自覺性和情緒穩定性等方面往往會增加。而人格特質發生變化是因為對傳統社會角色帶给他們對養育、負責任和情感穩定的經驗和期望。這是一個規範的過程,因為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投資的動機常是為了建構家庭、擴展事業,和服務社區而做出相對應的社會結構投資,而成為自身或社會所期待的成年角色。 研究指出,與工作及家庭相關的社會投資與善良、盡責性,及情緒穩定性產生高度正相關;與宗教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及社會化有高度正相關;與志願活動參與相關的社會投資則與善良有高度正相關,而且付出更多投資在志願參與者的性格特徵有更溫情、有組織性、負責任、少憂慮、少神經緊繃的趨勢。 社會投資對於個體的效益極大,由於社會對於個體的支持而使個體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條件,更長壽,而對於人格的養成發展也有高度相關性。 ====結論==== 現今普遍認為,人格特徵(personality traits)是發展的現象,並非靜態。其中青年期(young adulthood)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概念與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的觀點相符<ref>Roberts,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4''(5), 318–326. <nowiki>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nowiki></ref>。成年萌發期係指青少年過渡至成年的發展階段,此階段常發生於 18~25 歲期間。 ===自戀人格的異常([[w:en: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 "Narcissistic" 這個詞源自希臘神話中一名叫Narcissus的俊美青年,他因為被自己水中的倒影迷住而掉進水裡淹死。在現今時代中,也會用“自戀”來稱過度放大自我的價值的人。心理學家對“自戀”現象做研究,發現部分人會因“過度自戀”而發展成的一種人格上的疾病。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人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而在廣泛層面有幻想的傾向,例如幻想自己成功、擁有無限的權力,才華和美貌超乎常人,或是自身的愛情是很完美;這些幻想又加強了自戀性人格的自尊心、自我中心。 同時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但只要旁人指出他們的幻想不切實際,自戀的人會覺得被羞辱了,因為他們沒辦法維持別人對他們的「高度評價」;為了逃脫這種自尊被掀開後的空虛、價值低落感,他們可能會出現情緒勒索、暴力行為、反過來羞辱對方,或是出現逃避心態。 患者也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他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這種病的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非常外向,容易觀察的 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而另外一種是比較內斂的: {| class="wikitable" |- ! !! grandiose(雄偉)型自戀 !! vulnerable(脆弱)型自戀 |- | 外顯特質 || 極度外向、霸權主義且自我膨脹,利用浮誇的言行吸引別人的關注和愛慕 || 外觀上察覺不出什麼明顯的症狀,但是這類的人會對於外界眼光非常敏感。有著脆弱的自尊心卻又渴望得到肯定,會因為失敗而容易輕視和壓迫自己(如:下次一定要得到)。常透過表現的漠不關心、居高臨下、犀利批判的態度吸引他人注意。 |- | 追求目標 || 喜歡追求權力與注意,多從事政治家、明星、各界領袖等在人群中非常突出的職位 || 不特別追求權力,傾向獲得肯定和注意力,進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與形象。 |- | 負面影響 || 對患者本身沒什麼傷害,但給身邊的人傷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疾病(只傷害身邊人)。因為通常這類的患者只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而比較沒辦法去注意其他人,導致其他人受折騰。 || 受害者就是患者本身,如過度貶低自我價值,卻又太在乎他人眼光而感到痛苦。 |- | 家庭因素 || 照顧者從小過度寵溺孩子,這小孩子在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得到grandiose(雄偉)型的自戀。 || 照顧者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冷淡,卻又對於孩子的控制十足,那麼小孩子在長大後會得到 vulnerable (脆弱)型的自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 以下 9 項症狀中,只要出現 5 項以上,就有疑似自戀性人格障礙傾向的可能: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誇耀自己的成就與才華。在毫無具體作為的情況下,要別人視他們為佼佼者、勝過所有人的卓越 # 專注在幻想無限的成功、權力、才華、外貌或是完美的愛情 #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識份子、高階層、達官貴人等其他「特殊的人」能了解他們 # 無論受到多少的讚美,永遠覺得不夠 # 強調特權,希望別人主動對自己禮遇、提供優惠,或是自動服從、滿足自己的意願 # 跟別人相處時,會不斷佔別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需求 # 常常嫉妒、羨慕別人,但又相信別人正在嫉妒、羨慕自己 # 表現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態度 自戀性人格障礙目前所知沒有單一的成因,目前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歸類為B型人格疾患,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且每個人發生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小時候父母的期望很高、過度讚美;相反的,遭受忽視、虐待也可能形成自戀性人格障礙,每個人的特質、家庭環境、求學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 自戀性人格障礙因為自尊很脆弱、容易陷於幻想中,因此在美國的統計中,患者可能會同時濫用藥物、酗酒,讓自己沉浸在幻想裡面。目前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幫助自戀者丟掉太多虛假的自尊,建立真正的自信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成因,所以嘗試家庭療法、團體療法也是必要的;但對於自戀者來說,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也很難讓他們接受治療。不過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會偏高,先透過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可以讓他們對於「接受治療」增加一些意願,不會那麼焦慮。<ref>Campbell, W. (2018).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w_keith_campbell_the_psychology_of_narcissism#t-294988 [Accessed 16 Dec. 2018].</ref><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1262</ref> 目前自戀型人格疾患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而年輕者多於年長者。 ===人格遺傳=== ====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 二十世紀初遺傳和環境兩派主張爭論不休。高爾頓([[w:Francis Galton|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末研究天才遺傳後,開始從事[[w:Differential psychology|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同卵雙生子遺傳相同,若有差異,應是環境影響所致;至於異卵雙生子的差別,則遺傳與環境都有影響。    1960 年代高特曼([[w:Irving Gottesman|Irving Gottesman]])研究指出,遺傳性的社會內向型人格在男性中相當顯著,而司卡([[w:Sandra Scarr|S. Scarr]])於 1969 年發現社會內外向型人格在雙生女中是由基因所決定,並認為此人格在幼兒出生後第一年即可看出,此後表現也相當穩定,可見是由遺傳而得。此後高特曼等又發現遺傳的人格特質自青年期以至成年,表現相當穩定,即未因環境影響而有顯著改變。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加,某些人格特質可能出現改變的跡象,他們推論,'''改變的成因是環境影響引發的基因功能變化'''。至 1990 年代,在社會內外向人格方面,從事人格遺傳的研究者多半認為遺傳對此項人格特質有其決定力,至於與遺傳不一致的現象,可能是生物化學的誤差所致。    此外,俄國發生學家督詹斯吉([[w:Theodosius Dobzhansky|T. Dobzhansky]])認為人格的形成,含有兩種因素,分別是發生的固定性、顯性的可塑性。人類進化的主要特徵,在於人格特質中有一種控制的可塑性,使人可透過教育,開創社會與文化,如果能繼續發展,人格特質便可從顯性方面觀察。實際上,個體的人格發展都有其獨特處,人格特質的差異即反映於環境中。<ref>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99/</ref> ==== 爭論 ==== 人格遺傳是爭論已久的問題,而中國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質可以遺傳。中國有龍生龍,鳳生鳳的俗語,而西方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國]中也說過:「上帝造人時放入不同的金屬,把黃金置入帝王中,白銀置入官員中,鋼鐵置入工匠中。多數兒童都像父母,不過金質父母也會偶然生出銀質子女,銀質父母也會生出金質子女」。大體上,一種父母總會生出同質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別來自先天遺傳。然而仍有許多觀點難以接受人格遺傳說,其中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 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依照宗教傳統的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無論是犯罪或行善,個體擁有絕對的自由。因此,認為某些人格特點由遺傳而定的觀點,與此宗教觀點互相衝突。(但《新約》中關於「天才」的寓言,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是對人與人之間遺傳因素不平等的認可。) # 共和國傳統:這種傳統強調每個人該獲得的平等機會,以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價值。因此討論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不平等或貶低教育價值的認同。(事實上,承認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和對教育予以重視,絲毫沒有矛盾之處。) # 精神分析傳統:這種傳統強調的是「童年事件」在人格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精神分析師可能會認為,拋出基因影響說,是一種欲低估精神分析價值的企圖。 # 可怕的集體記憶:德國納粹曾藉口荒唐的「基因理論」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然而,這些種族主義者的信條跟目前的基因研究,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 與性格遺傳相關的基因與研究==== 除了上述的推論外,科學家針對性格與遺傳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以找出這些與性格相關的基因: #類脂蛋白沉積症->無所畏懼:據美國媒體報導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后,她連警都沒有報。事實證明這類體染色體隱性疾病確實能遺傳給下一代。 #單胺氧化酶基因缺陷->高度攻擊性:1993年,《Science》期刊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皆缺少編碼單胺氧化的基因。 #血清素分泌異常->抑鬱:血清素偏低的人通常會感到焦慮,這在很多情況下會伴隨著抑鬱,這也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同時,血清素偏低也會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症、強迫症(OCD)。遺傳性的血清素分泌障礙將可能導致家族罹患憂鬱症顯著提升至一般人的數十倍。 ==其他領域研究與生活應用== ===星座與性格=== 在西方占星學中認為不同星座的人受到天體運動或潮汐的影響,因此影響了自己的性格與運勢。然而實際研究發現,部分事物並沒有和星座呈現顯著的相關性,即使有相關性,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曾有人以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歸因論」來解釋關於星座與性格的迷思,如 Mayo、White 和 Eysenck 在 197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因為太了解自己的星座,傾向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到星座描述上,因此在不知不覺也影響了自己的性格和行為。仔細觀察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可以發現內容描述空泛、模糊,部分敘述甚至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星座的性格描述之中,因此星座分析容易給人量身打造、十分準確的感覺,此現象為巴納姆效應,將在下文提出更詳細的介紹。<br> ====[[w: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被稱為巴南效應,或是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假如對性格的描述太廣泛、太普通,我們就容易對號入座,信以為真。但其實這樣廣泛的描述跟大多數人的特質都符合'''。通靈師、星座運勢、魔術師、手相閱讀者、水晶球凝視者利用巴納姆效應,讓人們相信這些對自己的描述非常獨特並準確。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放大了自我的重要性,畢竟若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支持自己,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邏輯,以符合自己的設想。例如星座運勢說這個月要防範小人,於是當有個平常就相處不太融洽的同學在你的課堂報告中提出質疑,讓你遭到當眾嘲笑時,就很容易覺得真的像星座運勢所說,然而事實是那天你的報告表現確實並不理想。 =====Ross Stagner 實驗===== 1947 年,一位名為 Ross Stagner 的心理學家讓受試者接受[[w: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的測試(主要在評測精神病人的個人、社會以及行為層面的問題),受測結束後,Stagner 並未直接按照問卷內容及受試者的填答提供受測者人格測試結果,而是提供受試者們兩份評估,分別是正確的評估和普遍化的造假報告,其分析結果和受試者的填答內容完全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從占星學、筆跡學分析中提取的語句。最後,學生們被詢問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 59%的學生選擇了假的評估報告。 =====佛瑞實驗===== 心理學家佛瑞([[w:Bertram Forer|Bertram Forer]])曾經在 1948 年對學生進行實驗,告知他們要做人格測驗。測驗後,學生拿到了個人分析,他便要求學生對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 分最低,5 分最高。然而,實際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以為這些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結果。結果平均評分為 4.26 分,可見有些語句是可以套用於任何人身上的。實驗後,佛瑞公布這些語句是由十二星座人格分析中,許多不同語句拼湊而成,且皆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語句,後來這些語句被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佛瑞實驗中所提供的[[http://apsychoserver.psych.arizona.edu/jjbareprints/psyc621/forer_the%20fallacy%20of%20personal%20validation_1949.pdf|個人分析譯文]]: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不過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不一定是理性的,會受到[[w:確認偏誤|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人們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能夠強化自己思想的訊息,而不接受自己不相信或與自己的理念、思想違背的訊息。巴納姆效應已在心理學中以兩種方式被研究或使用,其中一種方法是為心理實驗的參與者創建反饋,他們閱讀並相信它是為他們個人創建的。當參與者完成智力或人格量表時,有時實驗者會對其進行評分,並給出參與者的真實分數,有時候實驗者則會給參與者虛假、一般的反饋,以製造錯誤的感覺(例如:給他們一種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的印象)。反饋「有效」且被視為個人的獨特描述的原因是,這些信息實際上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另一種方式是利用一種能向參與者提供真實個性反饋的計算機,但計算機給出的個性評級曾因過於籠統而受到批評。曾經有一項研究旨在實驗人們是否認為真實的反饋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結果顯示,人們確實認為對自己真實的描述比虛假的反饋更準確,但沒有太大差異。 =====巴南效應和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成功做個人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歸因。而自利偏差已經被證實會抵消掉巴納姆效應。根據自利偏差學說,受試者傾向於接受與他們有關的正面特質,卻不接受負面特質。研究指出給受試者們三份人格特質報告中的其中一份,第一份寫著包含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的巴南語句;第二份混合了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而第三份則寫滿負面特質。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拿到寫滿負面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拿到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報告的受試者最同意這份人格評估。不過拿到第一份與第二份報告的受試者在對報告的同意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受試者並沒有像一般巴納姆效應試驗一樣拿到假的人格報告,而是拿到一份寫滿各種人格特質的列表。他們被要求評估表上列的特質有多符合他們。研究結果與自利偏差效應相符,大部分受試者同意正面特質符合自身,而較不接受負面特質。 =====研究中的關鍵因素與變數===== #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強調正面、負面評價的比例,若仔細觀察十二星座性格分析,便會發現其中正面評價偏多的狀況。 #此研究假設給予反饋的人們是基於誠實和客觀給予回饋、評價。 #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僅應用於他們、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研究中的語句都是模糊的,讓人們認為語句符合自己的想法、性格。 巴納姆效應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帶有某些特定語詞的敘述能夠對受試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且幾乎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可能」、「有時候」、「你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樂觀,然而在其他時候,你並沒有辦法不去注意事情可能帶來的後果」,而星座運勢、性格分析中往往使用大量類似的語句。亦有研究指出,相信占星術之準確性的受試者,極度容易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相反地,不相信占星術者則較不受巴納姆效應影響。此外,正面的肯定句是最容易產生巴納姆效應的陳述方式,一些研究指出,比起有科學佐證的準確描述,人們較傾向於相信有關自己的正面描述,如「你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你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等,且不太認同負面描述,因為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讓自己看起來更正面、積極的事情。 =====避免巴納姆效應的途徑=====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可透過以下幾點來努力: #學會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劣勢並肯定優勢,才能成長。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害怕自己無法勝任目前的職位,想盡辦法掩蓋自身的缺點,適得其反。 #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讓大腦不斷收集資訊來培養決策能力。資訊的蒐集沒有相當的量,我們便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 #通過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認識自己,以人為鏡,同時記得自己的獨特,切勿因比較失去自信: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和自己比,或是拿自己的缺陷和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合適的人做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定位,客觀地認識自己。 #通過重大的成功或失敗事件來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耐,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避免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心理定見:人們在評價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時,無論是人或物,總是存在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後碰到類似的人或物,都會參考首次認知所形成的記憶,久而久之便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定勢。 #避免情緒判斷,而是儘可能的客觀、理性: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權衡利弊,這種評估的正確性需要以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與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紓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比馬龍效應([[w:Pygmalion effect|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是'''指人在被賦予高度期望之後,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相反的,低度的期望會使表現變差。'''其命名來自於希臘神話中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用畢生心血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將雕像視如真人,並將其命名為加拉蒂(Galatea),且深深地愛上了它,立誓與之長相廝守,最終感動掌管愛與美之女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讓阿芙羅黛蒂將雕像變為真人。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對比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比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在後來的時間裡,由於大部分老師都知道了實驗的真相與結果,羅森塔爾的實驗也因此經常會失敗。這並不妨礙我們觀察。在大部分學校中,教師會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有更高的期望,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會有更低的期望。從進入學校開始,教師就會不自覺對與自己相似、長得較高的學生、看起來乖巧的學生帶有好感。大部分學校裡的成績好與成績不好同樣可以作為羅森塔爾效應的依據。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比馬龍效應所稱的期望會導致被期望對象的表現之現象,並不單純源於心理上的期望本身,而很大程度來源於期望者在淺意識和意識層面上作出的,行動上的差別待遇,這些變因也需要被考慮進去,而不能單純將其當作是期望本身的一部分而忽略,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比馬龍效應運用===== *'''職場上的比馬龍效應''' 史德林·李維史東([[w:J. Sterling Livingston|J.Sterling Livingston]])在 1988 年於《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管理上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Management)一文,他認為管理者期待的部屬工作表現會影響他們對待部屬的方式。若部屬被管理者告知他們能勝任某些工作,並能成功,部屬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甚至做得更好。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勵的方法,能讓部屬的自信增加,潛力也會被激發,生產力從而隨之提高;反之,若管理者以批評的方式對待下屬,可能降低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造成生產力下降並對其未來工作生涯產生不好的影響。 行政管理方面,比馬龍效應常指上司設立結構與原則,讓其下屬學習掌握抽象概念,以求最終轉變為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行為,或是上司在評估下屬表現時,常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並在往後不斷尋求蹤跡以引證看法。而許多企業經營者確實也將比馬龍效應應用在經營企業上,例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曾經在一次的南美投資案上造成40%的虧損,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讚他能夠保下如此多的資產已經不容易了,最後該助手持續邦公司締造佳績。 *'''教育上的比馬龍效應'''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教師的期待與「比馬龍效應」]] ====[[w:波麗安娜效應|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 principle)==== 波麗安娜效應又稱做波麗安娜行為(Pollyannaism)或積極偏向(Positive Bias),這個概念是 Matlin 和 Stang 在 1978 年根據美國小說家 [[w:Eleanor H. Porter|Eleanor Emily Hodgman Porter]] 的小說 PolLyanna 所提出,故事中的主角波麗安娜是一個樂觀積極的女孩,並且連帶感染周遭的人。'''波麗安娜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於對別人對他們的正面描述表示認同。'''研究顯示,在潛意識層面,人腦會傾向於關注較為樂觀信息,然而在意識層面卻傾向於消極的信息。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星座的敘述而認為自己很符合時,可能是因為受到敘述中的正面描述影響,而覺得星座很準,但事實上只是主觀認同而已,客觀上未必有顯著的差別。其內涵近似於巴納姆效應。亦有一些批評性格測試的人指責一些性格測試的結果表現出波麗安娜效應,目的是讓人傾向於認同分析結果,人格測試本身並不能檢驗人的性格。 ===血型與性格學說(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 血型與性格學說,是一種盛行於日本和韓國等地的偽科學信仰,它指出一個人所屬的血型系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與他人的兼容性。該理論通常被科學界認為是一種迷信,類似於西方的占星術信仰。 日本發展血型人格指標理論的原因之一是對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鄧恩 (Emil von Dungern) 的聲稱的反應,即擁有B型血的人是劣等的。流行的信仰起源於 1970 年代能見正比古的出版物。 儘管已經提出了一些醫學假設來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科學界普遍認為血型人格理論是迷信或偽科學,因為缺乏(符合科學標準的)證據或可供(科學式)檢驗的標準。 儘管對血型和性格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是有限的,但大多數現代研究並未證明兩者之間有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一些研究表明,血型和性格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由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現代占星學常將血型和星座融合,以解釋人的性格偏向。 ====歷史==== 奧地利生物學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Landsteiner 卡蘭·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於西元 1900 年發現 A、B、O 血型,波蘭學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dwik_Hirszfeld 希爾斯菲爾德](Ludwik Hirszfeld)與德國學者埃米爾·馮·登格恩(Emil Freiherr von Dungern)於 1910 年到 1911 年發現 ABO 血型遺傳性。此學說於日本昭和年間傳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川竹二於 1927 年在《心理研究學》裡發表論文——基於血型的氣質研究,為人類第一次提出人的血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關聯。為了組織具有強大力量的軍隊,日本陸軍對此研究十分有興趣,因此贊助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血型組合來組織軍隊。因為[[w: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的爆發,古川於 1932 年再度發表論文,研究不同族群間的血型差異,想找到為何臺灣原住民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然而,此研究結果遭金澤醫科大學古田種基教授質疑缺少科學根據,讓血型性格學說流行度逐漸降低。二戰結束後,能見正比古出書重新介紹血型和性格間的關聯,血型性格學說便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甚至由日 本擴及至韓國、中國。 ====科學證據==== 大部分科學研究與證據都傾向認為,血型與性格的關聯性只是在部分東亞國家盛行的偽科學概念(pseudoscience),而這種迷信強調一個人的 ABO 血型可以代表對應的性格、氣質、與他人的合作相容性,可以給人一個心理建設或預期標準,因此依舊被視為一個人初見印象的重要參考標準。 從上述[[w:血型人格理論|血型人格理論]](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概知理論創始者制定的原因,且相關出版物稱此理論是由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然而,後世專家、學者則認為,書中對於解釋血型與人格關聯的統計數據太過片面、主觀,且'''目前仍然缺乏有利證據、大量可靠統計數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同樣地,至今為止也沒有多少研究證明血型和人格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統計學上的關聯。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掌握越來越多人體生理、心理機制,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醫學證據。 以下是傾向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醫學證據與假設,包括: # 激素分泌性狀——單胺氧化酶 MAO、多巴胺β羥化酶 DBH 等 # 神經元中的血型抗原 # 腦細胞表面表達的抗原 # 腦波和光照等 雖然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醫學研究於這方面有所突破與開展,但很多研究經不起一再的驗證,因而無法完全被認為是被證實的結果。 以下是有支持也有反對血型人格理論的一些統計學數據例子: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統計了總共超過一萬名日本人及美國人的分析數據,發現 68 項數據指標中的 65 項在血型方面產生了非顯著差異,而其他 3 項也只表現出相對輕微的關係。因此,從數據分析能得知血型僅解釋了這些數據集的整體差異的 0.3%。這一結果代表血型對人的性格很少有所解釋,所以最後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血型與人格無關。''' # 西方學術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統計學數據結果,發現有些聲稱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日本社會心理學家 Akira Sakamoto 和 Kenji Yamazaki,於西元 1978 年到 1988 年分析的三萬份年度民意調查樣本數據,其實是日本血統典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導致影響了當時的實驗結果。 #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山岳重義公布了他的問卷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結果,這些問卷分別於 1999 年(1,300 名受試者)和 2006 年(1,362 名受試者)統計。由結果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對血型診斷有足夠知識和概念的受試者,有表現出有意義的差異性。因此必然是因為受到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的影響。 # 有學者認為根據血型而進行的統計學數據中,有意義的差異不僅是「信仰」,同時也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日本心理學家渡邊裕子調查血液典型人格特徵的「自我識別率」——即先有血型有關於性格的觀念後,根據血型意識到自己可能的性格。由此推論血型之於性格有一定的'''差異性與對應性'''。而日本作家金澤正幸結合其他學者的統計分析數據,使用與渡邊滲透調查相同的項目與標準,認為血型之於典型性格的對應差異若是由「自我識別」所引起,則血型的差異率應該與「自我識別率」成比例。但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血型差異和自我識別率有任何關聯,因此他懷疑渡邊裕子的統計分析結果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實際上,至今為止大多數支持血型人格理論,且以統計學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結果都被詬病,認為具相關性的結果都只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實現預言。然而,並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自我實現預言」是否能夠納入統計學的考量之中,其次目前研究人員對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任何統計結果所得出差異性是否真的具有意義,是否真的僅是受試者的自我實現預言引起,或者是否是由血型所造成引起等,至今仍有許多意見與見解。 ====血型人格理論與五大性格理論==== 西元 2000 年後,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進行了「五因子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測試,其主要目的為數據化五大人格特徵的自我評級,並預期自我認知的人格所造成的差異性,會在具血型刻板印象的受試者中被發現。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差異都是無意義的統計差異。因此,韓國心理學家何卓和其他專家再一次地對受試者進行了關於血型標準項目的調查問卷,也預期會有統計差異,但研究顯示,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因子模型應用於同一目標時,沒有發現差異,故仍與過去的結果大同小異。 曾有另一名韓國研究員宋恩重新分析了何卓的數據,在五大人格測試中的幾個獨立項目觀察到差異性,但最後卻發現,若將多個項目收集到五因子模型,差異又消失了。假設這些結果是正確的,將可以確定五因素模型檢驗(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檢測血型與性格的對應差異,意即五大性格理論無法支持血型人格理論的論述。 ===拖延與性格===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行為而非疾病,也並非屬於一種特定的性格,不過部分研究顯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中較低的「盡責性」分數,或是低自信、焦慮、消極思考的性格,會比較容易出現拖延的行為。「真正的拖延」和「待會再做」很難清楚區分,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為拖延下出這樣的結論: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其中,「是否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後有合理的原因,那麼你的任務延遲就不算是拖延。 根據「拖延心理學」一書,拖延者可分成五種類型: '''一、 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的拖延心態,反映出的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於這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而言,「不完美」就等於「失敗」。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在「不夠完美」的情況下著手處理事情,因此,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讓自己準備到「完美」的狀態,才會動手去做一件事。他們並不是擔心失敗本身,而是害怕失敗之後別人的評價,因此只能不斷拖延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完美,也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二、 害怕成功''' 害怕成功的心態可能來自於: * 避免別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有的人過度顧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視為對他人的冒犯,並且擔心好勝心會引發身邊的人的批評,同時也害怕競爭中的失敗者會懷恨在心進而報復自己。雖然無法確定競爭者的真實心態,但是擔心的心情很真實,所以利用拖延來隱藏自己想要競爭的慾望。例如獲提名可以當班長時,卻找藉口退居當副班長等行為。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表現得越出色,就越容易被賦予更多責任、背負更多他人的期望。有的人擔心成功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心力,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亦或認為成功會把他們推到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關注著。但通過拖延,他們降低了成功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緩衝,好讓自己不陷入忙亂的生活或者不被眾人注目。 * 騙子症候群([[w:Impostor syndrome|Impostor syndrome]]) 騙子症候群主要的原因是歸因錯誤,有這樣症狀的人們會無法將自身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認為是因為運氣或是馬太效應([[w:Matthew effect|Matthew effect]])等外在因素所致。這樣的對自己產生錯誤認知的人們會害怕得到成功,總是陷於自身成功可能會被識破的恐懼當中。部分的人可能會更積極去完成事情,去洗刷認為自己只靠運氣的這種不安感,但在歸因錯誤未被矯正之前,這樣的積極反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也有一部份人因為害怕成功,選擇以拖延等方式來隱藏自己,以避免成功被戳破的可能性,然而這樣的方式也只會加深對於自己能力的錯誤認知,無法正視自己的成果。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導正自身的歸因錯誤,透過像是團體治療([[w:Group psychotherapy|Group psychotherapy]])的方式建立自信心,得到可以正確衡量自身能力的認知,讓自己感受到自身的成功是源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實力,如此一來就能去除掉惡性循環的發生。 '''三、 反抗權威''' 被指派或是有期限的工作,會對部分拖延者產生「自主權受損」的感受,進而產生反抗意識,利用拖延執行工作產生「報復」的快感,產生「拿回主控權的安全感」,拖延成為一種「無聲的獨立宣言」。例如當父母吩咐小孩寫功課,小孩就偏不想去寫,因為認為自己想寫的時候自己就會去寫了,不需要他人的命令和操縱。 '''四、 「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 前者透過拉近距離滿足安全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會為了要融入群體,也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所以不願意成為起頭的人,拖延等待其他人的引導,時常依賴他人,甚至追求當「第二名」;第二種是停留在過去熟悉的情境、型態、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現實生活都是過去的場景。 而後者利用拖延與他人保持疏離感,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為擔心他人一旦越熟識後會對自己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進而得寸進尺,例如不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擔心上司的青睞。;第二種是認為人際關係中,與其最後有可能失去,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與他人有親近關係,反而可以不用承擔失去的難受。 每個人習慣的人際關係都不同,而每件事情需要與他人合作的程度也不同,太過緊密或太過疏離的人際關係需求,都可能使我們產生抗拒進而出現拖延行為。 '''五、 與現實脫節的時間觀''' 每個人對「客觀時間」的流逝感受不同,通常無法量化也沒有共識,這種時間感稱為「主觀時間」。若主觀時間的感受與客觀時間脫節,可能會使我們花過多的時間在相對容易做的瑣事上,很輕易地給我們「有在做事情」的成就感,並且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完成重要的事項。此外,只依照個人的「主觀時間」活動,可能會造成與現實時間格格不入,導致事情進程嚴重拖延,這種「忽視未來」的心態會造成問題。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設立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可以對完成任務這項行為帶來壓力,進而提高人們的生產力。此外,沒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限修正的迴圈裡面,進而使人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後的成就感。因此,設置截止日期不僅可以讓人快速按時完成任務,也是對完成任務的一種心理保護。 *'''改變環境''' :在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中,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從而讓自我產生拖延。抵制誘惑本身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一個嘈雜的環境會增加人完成事情的難度,所以工作時應該盡量排除周遭干擾,盡量讓自己處於安靜、專注的工作狀態,可以適當地設置關閉訊息、佩戴耳塞等方式來增加自我專注度。 *'''心法的轉變''' :拖延有部分是基於過度完美主義所引起,有部分人會因為難以達成預期的完美標準,而乾脆放棄與拖延整個工作。透過心理意識的紓解與轉換,其實就是打破個人心理完美主義的期望,降低對目標的心理期待。用這個心法就可以讓拖延症的心理壓力減輕很多,在恢復執行目標的動力後,自然不再拖延。 *'''五秒法則與五分鐘指令''' :五秒法則是由《五秒法則》的作者梅爾·羅賓斯發明,做法是在心裡倒數 5 秒,當數完後就馬上開始個人想做的事情。梅爾相信開始新事物從來沒有『對的時間』,只要人開始執行就能發現持續下去的力量。而如果覺得『五秒法則』太過短促,不妨延長時限,在五分鐘內強迫自己開始一件事情,這便是五分鐘指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8%8C%84%E5%B7%A5%E4%BD%9C%E6%B3%95 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一個番茄鐘的時間(25 分鐘),休息 5 分鐘,連續4個番茄鐘(即2小時)後休息 15 分鐘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3/life.html DISC人格測驗 ]==== '''簡介''':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在他的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一書中,創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而為了檢驗此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採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因此,他採用了四個他認為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數: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iness\(穩健\)及Compliance\(服從\)。 自此DISC理論開始蓬勃發展,被廣泛運用於許多不同領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DISC被用於新兵招募工作;隨著其高價值,越來越受到軍方的重視。二次世界大戰後,DISC也被推廣於企業招聘,現今已成為許多公司甄選員工的工具。 DISC人格測驗著重從以下四個與管理績效有關的人格特質對人進行描述,即支配性\(D\)、影響性\(I\)、穩定性\(S\)和服從性\(C\),從而了解應試者在職場或社交生活中的表現模式。 DISC每一測驗題均有4個選項,各自代表某一人格類型,應試者需從4個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或最不符合的選項。最後統計結果中,被選擇最多的類型,即是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事實上,每人都擁有DISC四種特質,但因表現出的比例多寡不同,並且在不同場合也會有所改變,從而形成千萬種組合,也就是型型色色的性格。 '''內容''': DISC以4種動物代表4種類型:老虎(D 支配型)、孔雀(I 影響型)、無尾熊(S 穩健型)、貓頭鷹(C 分析型) *老虎:外向、果斷、熱愛挑戰、喜歡做主、行動者與推動他人行動的人、教易與他人產生衝突 *孔雀:外向、樂觀、表達能力佳、重視人際互動、希望成為注意力中心、充滿好奇心、熱情、易以自我為中心 *無尾熊:內向、執行者、追隨者、聆聽者、喜愛安定、低調、平和無攻擊性、答應的事情會默默完成、缺乏主見、不善於做決定 *貓頭鷹:內向、善於思考與規劃、深思熟慮、目標感強、交友慎重、優柔寡斷、適度思考時易情緒低落、易受環境影響 '''優缺點''': *優點:憑著僅僅24道問題,DISC就能夠反應個人的多面,並且應用層面廣。 *缺點:然而,DISC在理論體系構建方面,還沒有MBTI深入專業,而類似MBTI的全球認證體系,也是DISC所缺乏的,畢竟DISC這四個字沒有版權。 '''企業管理''': DISC四類型分別有其適合的職業。因此企業透過測驗,某種程度上可得知應試者是否適合某職位。 *D 支配型:企業家、管理階層等 *I 影響型:廣告、企劃、公關等社交或需要協調的工作 *S 穩健型:社會工作、慈善企業等 *C 分析型:幕僚、工程師等需要縝密邏輯思考的工作 '''人際互動''': 以職場為例,不論是對上司的應對,對下屬的應對,對同事的應對,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事情,而非問題本身的麻煩。只要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訣竅,就可使事情簡單化。此時藉由DISC,觀察跟分析知道所處對象是哪一型,那麼就可以用相對應的型態去”管理”這個人。 意思就是「變成跟目標一樣,讓他認同你」。所以,例如上司或是平輩是老虎型(支配型),那麼試著變成老虎,會更容易溝通;若上司像老虎般強勢、快節拍,自己無法跟上則勢必引起衝突。而若同事是無尾熊,凡事都慢慢來,不喜歡處於壓力大的環境,那麼如果你像一隻老虎一般表現得很強勢,雙方的關係或許會陷入僵局,無法深入交往。但若兩者能對彼此的性格與做事方法有所包容,就能在相互配合之餘擁有更好的工作效益。 有時也有反向操作的時候。以一位業務員為例:若客戶多話,業務員就少話而注重傾聽;客戶少話時,業務員就可以多說一些、引導他到業務員所要去的地方。若客戶是屬於孔雀型滔滔不決的類型,業務員也還一樣像孔雀般,跟客戶搶話講,那麼還能得到客戶的喜歡嗎?顯然這種分析應用仍需配合實際情況判斷,不可硬性代入適用。 可見DISC僅能作為性格、能力分類上的參考使用,而非完全作為篩選人才或是能力判斷之基礎。因此心理學應用的測驗是一種生活與社會上的輔助,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判定,因此切勿過於相信或是受其限制,產生人格標籤化的情形。 === 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 ==== 人類學中的文化人格學派 ==== 文化人格學派,又稱歷史特殊論,是以美國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8%98%AD%E8%8C%B2%C2%B7%E9%AE%91%E4%BA%9E%E5%A3%AB 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為首所形成的人類學流派。 作為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交會,在進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領域時,研究者面對的研究對象是集體,例如:文化人格學派討論個性與氣質,是以文化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且固著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清楚的定義、深藏其中的人格皆可以運用到整個文化的集體,甚至是國家的個性、民族性。 然而,心理學由於採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人格、個性是根據個體建構的,因此較少在此出現爭議,但當指涉的群體擴大時,便很容易找到脫軌者,可以駁斥文化人格學派的論點。舉例而言,象徵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5%BC%97%E5%BE%B7%C2%B7%E7%B4%80%E7%88%BE%E8%8C%B2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認為,人類學不能將一個地方當作自然科學實驗室,一看到人性純粹的發揮,就認為值得定位成特殊的個案。人與人的互動、產生的文化都存在許多個體作用的層次,無法預設個體沒有差別,好像個人人格是集體的文化的延伸,這樣的文化觀會出現問題,也脫離後續人類學家討論的方向。 ==== 相關著作 ==== 1.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9855 《文化模式》](1934) 潘乃德借鑒了尼采在古希臘悲劇研究中所使用的幾個概念,得出了三種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型。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形貌,決定了個性的形成。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適應,風俗塑造了人的經驗和行為。因此,文化就會產生它的性格特徵,成為區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整體。該書敘述了文化的不同選擇之路,明確地闡明了人類學的目的在於理解他人的文化。此外,她表明,在任何一種文化環境內,定位正常與非正常的邊際線是由該文化決定的。所謂「有道德」的行為,都是那些符合一定社會善惡標準、與社會正常運作相符合的行為;而所謂「異常」的行為,只是一系列不為文化價值觀念、規範所認可的行為。她主張社會對於那些具有特殊行為的人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024 《菊花與刀》](1946) 二戰期間,美國的許多人類學家被征召進政府的某些機構服務,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結束戰爭以及制定對德國、日本的政策,由於日本這個東方民族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令英美當局無法把握,潘乃德受政府之託,著手研究日本。她通過訪問日裔美國人、觀看日本影片、閱讀書籍雜誌方法,研究日本歷史和分析日本人的性格著作,得出了後來影響美國政府對日政策,以及與後來日本整個發展情況基本一致的看法。在《菊與刀》一書中,她重點探討了日本社會的基礎、日本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和維持這種關系的主要要素,日本人格形成的童年經驗等問題。在書中,她提出了等級制度、報恩意識、兒童教養等日本文化的關鍵概念,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恥」文化,與一般歐美的絕對道德與良知所催生的「罪」文化,認為日本有如被鐵絲束縛的菊花,在各種義務與責任限制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 2.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2674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argaret Mead,1928) 此書清楚地表明了米德的文化決定論觀點:一個人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處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會環境的兒童教育養成,對人的個性形成有關鍵性的影響。她在書中指出,西方社會青少年的犯罪、青春期問題和性壓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野蠻社會對兒童的訓練方式反而對人格成長有良好的影響。《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使米德在人類學界一舉成名,文化人類學界將之譽為標志文化與人格研究領域之開端的里程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4116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米德在新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做了長期田野調查,得出「兩性人格的差異是由文化導致」的觀點。男性與女性的個性是文化的塑造,傳統規定男性要剛強、勇武,女性要柔弱、溫情,而那些背離社會規定的人格必然要遭到社會的議論和懲罰。這實際上會造成兩性的嚴重對立,造成女性才華的浪費。米德主張,社會應允許同一性別的個體具有截然相反的氣質,每個人都不必為沒有男性氣概或女人其而顧慮重重,特別是女性,應當發揮自己的潛能。米德的觀點後來為女權主義者重視,並被進一步運用到相關的女權學說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7904 《新幾內亞兒童的成長:原始社會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1930) 討論了紐幾內亞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比較那時未開化的島嶼對於婚姻、性和超自然世界的態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39118/ 《文化與承諾》](1970) 本書為米德晚年的經典著作,著眼於整個人類文化史的發展。她認為全部人類文化傳承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一)前塑文化(後備向前輩學習):又稱為老年人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變遷緩慢,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生活範圍與變革較小,擴大家庭為主要的家庭類型;前輩特別是祖父母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利益準則是後備學習的楷模;社會成員有強烈的認同感,創新和有意識的文化造就的行為很少。 (二)同塑文化(同時學習的文化):肇始於前塑文化崩潰之際,全體成員以當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守則,希望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同一輩人的行為標準來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核心家庭取代擴大家庭成為主要的家庭組成類型;社會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不斷變化,人們對文化沒有確切的歸屬感;年輕人出現變革意識,世代衝突開始產生 (三)後塑文化(前輩反過來向後輩學習的文化):也稱為青年文化。世界性區域出現,通訊科技和交通工具的發展迅速,文化傳承出現了跳躍性和間斷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年長者的傳統經驗失去了權威和價值的優勢,而長輩對於學習新事物又感到吃力。而年輕人掌握了更嶄新的科學技術,以自身視角出發的社會變遷經歷使他們開始反抗前輩與傳統。由此,出現老一輩守舊和年輕一輩的矛盾——代溝因此形成。米德認為,老人要向年輕人學習,才能消除代溝。 <br /> ==書籍影音== ===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pRKJPCI7M/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 影片內容簡介:作者以口語化的方式介紹了坦率(Openness)、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親和力(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五大性格。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ELAiHbCxc Rorschach & Freudian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1]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佛洛伊德關於性格成因的理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BqwWlJg8U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 影片內容簡介:簡介性格學習論以及其實驗狀況,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孩童明顯的學習、模仿現象。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2HoscBLIw The Barnum Effect]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呈現巴納姆效應的實驗,意即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ZbCh5DUMU Vlog #18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說明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bLrgjL9PY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內容簡介:介紹自我應驗預言、自我應驗預言循環五步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O3eQ-0sI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lideshow]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描述主題統覺測驗出現的歷史, 以及其操作方式和現今的應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k2w2SnLvI 用理論解釋為什麼你會相信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影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為什麼星座會被普便大眾相信,內容提及由佛瑞所施行的實驗以及巴勒姆效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T7xZZ5HH0 談阿德勒學派之心理評估~「出生序」與「家庭星座」~] #* 影片內容簡介:以阿德勒心理學介紹出生序與家庭星座對於性格的影響。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vNpxtqtI&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zuCOCEuXU&ab_channel=Dr.ToddGrande What is Conscientiousnes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BkrQBnXWc&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Extraversion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5YUOIhreQ&ab_channel=Dr.ToddGrande The Six Facets of Agreeableness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Uejg1b1-4&ab_channel=Dr.TraceyMark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eurotic?]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O-chj-ro8&ab_channel=PHILO-notes What is Situationis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8eCQe1p7Q&ab_channel=AmirulHafiz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Q8zM7f-pI&ab_channel=ElliottJardin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sEuY98iqM 哈洛的實驗:關於依附理論] # [https://www.ted.com/talks/lori_gottlieb_how_changing_your_story_can_change_your_life#t-304908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書籍===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4385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 作者: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 #* 出版社:雙葉書廊 #* 簡介:本書講述性格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的相互影響,同時應用個案範例來說明。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3107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的觀點,說明影響孩童性格養成的是同儕間互動的交互影響而形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9951 《基因或教養》]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簡介:本書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從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係系統說明造成人格差異的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025 《虎媽的戰甲:三項黑暗人格特質,竟然讓人出類拔萃!》] #* 作者:Amy Chua、Jed Rubenfeld #* 出版社:三采 #* 簡介:本書研究發現美國的成功族群在族群傳統上具有三個共通特質:優越情結、不安全感、衝動控制。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 作者:Kevin Dutton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簡介:本書說明人格病態者獨特的個性人格、行為模式及邏輯思維。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95504 《無處不在的人格》] #*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簡介:本書介紹十二種人格障礙,並給出應對人格障礙的方法。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 作者:蘇珊.坎恩 #* 出版社:遠流 #* 簡介:本書說明性格內向者在不同文化及環境下,如何將自身的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345 《心理學家教你 59 秒變 A 咖》 ]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及科學理論推翻我們認為能夠幫助自己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進而提出執行時間短且立即見效的技巧。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9767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簡介:本書以心理實驗結合科學理論,試圖找出行為背後潛藏的動機及原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777 《榮格人格類型》] #* 作者:Daryl Sharp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簡介:研究文學、心理學、精神疾病學等,並透過心理學實務經驗觀察,歸納出人性心理包含人格傾向及功能的類型。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193 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 #* 作者:克勞德‧史提爾 #* 出版社:臉譜 #* 簡介:本書深入剖析身分認同感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具體呈現一直以來區區的標籤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最後鋪陳出一項完善計畫,讓我們拒絕等號人生,重塑自己的身分。 ===電影===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_(2016%E5%B9%B4%E9%9B%BB%E5%BD%B1) 分裂(SPLIT)] #* 導演:奈·沙馬蘭 #* 上映日期:2016 年 #* 簡介:幾個女孩被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綁架,患者擁有 24 個人格,其中一個最強大的人格會殺害無辜的人。她們只能透過和其他較不具攻擊性的人格對話,從中尋找一線生機。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22%E5%B9%B4%E7%9A%84%E5%91%8A%E7%99%BD%EF%BC%9A%E6%88%91%E6%98%AF%E6%AE%BA%E4%BA%BA%E7%8A%AF 第 22 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日語:22 年目の告白-私が殺人犯です-、英语:Memoirs of a Murderer) #* 導演:入江悠 #* 上映日期:2017 年 #* 簡介:因為妻子被變態殺人犯殺害,主角賭上一切,聲稱自己就是變態殺人犯,並大張旗鼓地公開他的所作所為和心路歷程,模仿他的人格,企圖藉此激怒對犯罪有特別執著的元兇,引誘他按捺不住而露出馬腳。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5%85%92%E5%AD%90%E6%98%AF%E6%83%A1%E9%AD%94 凱文怎麼了?](英語: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導演:Lynne Ramsay #* 簡介:依娃(蒂妲·絲雲頓)本是一個到處旅行的自由女孩,在懷了小孩凱文(伊薩·米勒)後,她便覺得被他限制了自由,從懷孕期間就對這孩子潛意識中感到厭煩,依娃儘管盡責地去養育他,凱文仍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厭惡,因此從小便處處和母親做對,到了他將滿十六歲之際,他在校園裡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一幕幕血色的回憶追溯著母子兩人在成長過程間緊繃尖銳的關係,同時也襲擾著如今備受輿論譴責的伊娃,伊娃拼命刷洗卻刷洗不去的猩紅到底是被人潑灑的油漆還是不可原諒的罪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 #* 導演:大衛·芬奇 #* 簡介:一名受嚴重失眠困擾的上班族,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直到他遇上了泰勒,他的生活又開始出現了火花。他們共同創立了一間俱樂部,從中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洩情緒及壓力。漸漸地,主角領悟了一些簡單卻也難能可貴的哲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ret%20Window 秘窗] #* 導演:大衛 科普 #* 簡介:一位碰到了寫作上瓶頸的名作家,也正與妻子辦理離婚手續,愛情和事業兩失意的他,決定搬到一個湖畔旁的小木屋,專注的完成他的最新懸疑小說,卻碰到一位瘋狂書迷指控他抄襲自己的作品,並用各種詭異的方式跟蹤並騷擾他,後來他才慢慢的發現,原來這位瘋狂書迷其實對他的思想和作為瞭若指掌,根本就像他書中的反派角色一樣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鈍裁者 大獨裁者落難記]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本電影講述了獨裁者阿喇丁上將統治了北非國家「瓦迪亞共和國」(Republic of Wadiya)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而他的獨行為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國際社會也不斷設法去管制他。阿喇丁是一個喜好女色、不成熟、昏庸無度且擁有偏執人格的統治者,由他領導的瓦迪亞政權殘暴異常,且有極強的侵略主義,甚至還研發了核彈,這讓聯合國十分不滿,決定出兵。為避免戰火,阿喇丁只好親自赴聯合國總部。然而到達後不久,阿喇丁卻被自己叔叔泰米所雇傭的殺手綁架。在行將被滅口之際,阿喇丁僥倖逃脫,流落紐約街頭,在流落街頭的過程中,他第一次感受了「窮」但感覺,在這逃亡的路上,他以前昏庸殘暴、淫逸驕奢的性格漸漸改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尽善尽美 愛在心裡口難開] #* 導演:賴瑞・查爾斯 #* 簡介:梅爾文·烏戴爾 是一名成功的小說家,但他患有極度嚴重的潔癖、強迫症,這讓他不得不成為一個孤僻的人。唯一一個似乎能忍受他,而不評論他的人是一名餐廳女服務員,卡羅爾·康納莉。在某天,他的鄰居,賽門·畢夏普住院後,梅爾文必須去照顧鄰居的狗。義務照顧除本身以外的某個生命,導致梅爾文逐步建立與其他人類的關係,和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梅爾文·烏戴爾他性格的轉換,從原本不近人情到後面的溫暖善良,他的潔癖、強迫症可能是與他人接觸的阻礙,但不是對他人冷暴力、粗魯的藉口,在電影的最後,他也與過去那個冷漠的性格和解,做一個面帶微笑,和煦的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怵目驚魂28天 怵目驚魂28天] #* 導演:理查·凱利 #* 簡介:故事描述東尼·達爾克是一位住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名為 Middlesex 的小鎮上,時值1988年總統大選,而他是一名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他會夢遊,但他也有積極去向心理醫生求診,可是這夢遊跟其他的心理因素遲遲不能解決,讓他變的內向怕生,不敢跟其他人接觸。但在某天深夜,一個不明的噴射引擎墜毀在東尼的房間。他正好受到腦海的某種聲音指引,夢遊離開了房間而倖免於難。那個聲音的主人名叫法蘭克(Frank),是一個身著全套兔子裝扮的人。法蘭克向東尼宣告,這個世界還有28天6小時42分12秒就要毀滅了,一開始他並不相信,但種種的事件發生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預言,內向的他卻在警告大家這件事上屢屢受挫,而距離地球毀滅的時間正在倒數......本電影中,能夠看見東尼·達爾克他為了拯救世界,從一個內向怕生的男孩到成熟、能夠流利的跟他人表達自己的穩重青少年,這樣的轉變除了外力推進,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顆想拯救大家的心! ==關鍵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英文 !! 中文 |- | Openness || 經驗開放性 |- | Conscientiousness || 盡責性 |- | Extraversion || 外向性 |- | Agreeableness || 愉悅的 |- | Neuroticism || 神經質 |- | Psychoanalysis approach || 心理分析取向 |- | Fixation || 固著 |- | Behaviorist approach || 行為取向 |- | Operating condition || 操作制約 |- | Classical condition || 古典制約 |- | Evolutionary approach || 演化取向 |- | Traits || 特質 |- | Five factor theory || 五因子理論 |- | MPTI || 麥布二氏類型指標量表 |- | The Big Five || 大五人格模型 |- | DISC || DISC 人格測驗 |- | The Big Seven || 大七人格模型 |- | Chinese personality || 華人性格 |- | Gender || 性別 |- | Implicit theory || 內隱理論 |-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人際互動 |- | Status || 地位 |- | Career self-efficacy || 生涯自我效能 |- | Career decision-making || 生涯決定 |- | Personality types || 性格類型 |- | Preferences || 興趣愛好 |- | Mental health || 心理健康狀况 |- | Perfectionism || 完美主義性格傾向 |- | Frustration tolerance || 挫折容忍力 |- |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 心理適應 |- | Academic adjustment || 學業適應 |- | Emotional adjustment || 情緒適應 |- |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 || 兒童性格因素結構 |- | Big-five model || 人格五因素模式 |- | Trait theory || 特質論 |- | Chinese personality perception || 華人性格知覺 |- | Chinese dialectical thinking || 華人辯證思維 |- | Zhong Yong Belief-Value || 中庸思維 |- | Personality dimension || 性格基本向度 |- |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mension || 性格知覺向度 |- | Gender Differences || 性別差異 |- | Age difference || 年齡差異 |- | The Topographical Theory || 意識結構模式 |- | Conscious level || 意識層 |- | Unconscious level || 潛意識層 |- | Preconscious level || 前意識層 |- | Pleasure principle || 享樂法則 |- | Reality principle || 現實法則 |- | Idealistic principle || 理想法則 |-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 性心理發展 |- | Oral stage || 口腔期 |- | Anal stage || 肛門期 |- | Phallic stage || 性蕾期 |- | Latency stage || 潛伏期 |- | Genital stage || 生殖期 |- | Trait of type view || 特質論 |- | Situationist view || 情境論 |- | Interactionist view || 互動論 |} ==參考資料== {{reflist}} ===期刊=== #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49-2.pdf&casa_token=TaHnPWinpbUAAAAA:9NzjCuxYbWCPoczj4-BBJbXgtx5jaPoOUb1rqhSd5OmkehkU-5m4EVbwQQ34lBlm2HReT6fKUzv-yZSH3A Holder, M. D.; Klassen, 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 Joshanloo, M.; Afshari, S. (26 November 2009). "[https://idp.springer.com/authorize/casa?redirect_uri=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902-009-9177-y.pdf&casa_token=7e1HySs1O9YAAAAA:3HPZmlHxdWlsQOZmLU7IBS2kAC29bjA4aRhRcX4qCnbuZ7laoBvYMuU7ILqq8CAxjIW0gR1kjKqwPa4IFw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Iranian Muslim University Students]". # Lischetzke, T.; Eid, M. (August 200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casa_token=ZnuAJL2N2j0AAAAA:KHYxwTU65AJaJd_uSqBUknbeKP8gR5lHnUW9w-m1C0MxajrIKZMu7a482iFW7EE4vOeBKOWbZ_8zkHM Why Extraverts Are Happier Than Introverts: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4): 1127–1162. doi: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 PMID 16787431. # Lucas, R.; Baird, B.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11359-008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 Strobel, M.; Tumasjan, A.; Spörrle, M. (February 201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casa_token=WZ1BuImxFxYAAAAA:Wk18cuEHUcbhSwL5hK71kHgodjrmmFj_8ngPr4-xxjO27sYxB-Q1pRcwwuKVZAeIqZBnhsliznFgUVw "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be happy: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 (1): 43–48.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 # Zelenski, J.; Santoro, M.; Whelan, D. (April 2012).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emo/12/2/290/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 Corr, Philip J.; Matthews, Gerald (200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erald-Matthews/publication/228079787_The_Cambridge_Handbook_of_Personality_Psychology/links/0c96052c98c4802056000000/The-Cambridge-Handbook-of-Personality-Psychology.pd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 publ.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6218-9. # Sadock, Benjamin; Sadock, Virginia; Ruiz, Pedro.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s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Aleksandrowicz JW, Klasa K, Sobański JA, Stolarska D (2009). "[https://ruj.uj.edu.pl/xmlui/bitstream/handle/item/158661/aleksandrowicz_klasa_sobanski_et-al_kon-2006_neurotic_personality_2009.pdf?sequence=1&isAllowed=y KON-2006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DF).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1: 21–2. Lucas & Baird 2004, p. 473-485. # Briley, D. A., Tucker-Drob, E. M. (2014). "[https://psycnet.apa.org/journals/bul/140/5/1303.html?uid=2014-25609-001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 Holder & Klassen 2010, p. 419–439. # Zelenski, Santoro, & Whelan, p. 290-303. # Strobel, Tumasjan, & Sporrle, p. 43-48. # Joshanloo & Afshari 2009, p. 105-113. # Lischetzke & Eid 2006, p. 1127-1162. # B, Sadock; V, Sadock; P, Ruiz.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8320-000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Jeronimus, B. F., Riese, H., Sanderman, R., Ormel, J. (2014).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a0037009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4): 751–64. doi:10.1037/a0037009. PMID 25111305.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5725-000 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 # Harris, Judith Rich (199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 458–489. 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ISSN 1939-147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pr.12110 Kawamoto, Tetsuya. "Personality Change from Life Experiences: Moder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8, no. 2, Apr. 2016, pp. 218-231. EBSCOhost, doi:10.1111/jpr.12110 #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8-11667-022 Funder, D.C., (2001). Personality.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197–221. # McCrae, R. R., & Allik, I. U. (200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03-066X.52.5.509 McCrae, R. R., & Costa Jr, P. T.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5), 509. # Schmitt, D. P., Allik, J., McCrae, R. R., & Benet-Martínez, V. (200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22022106297299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2), 173-212. # Church, A. T.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467-6494.00112?casa_token=eJcbQQJhN8QAAAAA:CwjgbzsEpaNqAkmlCuGVmIDGORPdkMg3ZzFBgs9PSC8xFPf469kwH6JV3SjTU5IUZ90yZ-IzyfV03Fw Toward an integrated cultural trait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4), 651-703. # Greenblatt, The Swerve[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MLZ-Bq-P6JMC&oi=fnd&pg=PT4&dq=%EF%BC%9A+how+the+world+became+modern&ots=caphfmYd1D&sig=AZrqtud9II6ITmt3Gi_BbME2LZI :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3, 16. # Gélis, "[https://www.slideserve.com/kalonzo/the-child-from-anonymity-to-individuality-powerpoint-ppt-presentation The Child: from anonymity to individuality"], in Philippe Ariès and Georges Duby,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 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1989:309. # James, William (1970).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pragmatism-and-other-essays/oclc/2845959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16.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32. # Locke, John (1974).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2aw8AAAAYAAJ&oi=fnd&pg=PA1&dq=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Za93j59fOF&sig=PjAiVCziwOAJLFQ_1mBzjWI3UbA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Toronto: Random House.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69. # Hume, David (1955). [https://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3Vp-0Y3Yz_cC&oi=fnd&pg=PR9&dq=An+Inquir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ots=nJGRnzHc7D&sig=Ccf_cTnNnTxf8vI0uqrd6qZw0gM 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USA: Liberal Arts Press Inc. # Descartes, Rene (1974). [https://anti.noblogs.org/files/2021/02/Descartes-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pdf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41.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3.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6.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Funder, David (February 2001).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 197–221. doi: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 DeYoung, Colin G. (June 2010).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0370159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6): 820–828. doi:10.1177/0956797610370159. PMC 3049165. PMID 20435951. #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ck, S. (2005). Handbook of Perso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Wiley #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sychological-medicine/article/neuroticisms-prospective-association-with-mental-disorders-halves-after-adjustment-for-baseline-symptoms-and-psychiatric-history-but-the-adjusted-association-hardly-decays-with-time-a-metaanalysis-on-59-longitudinalprospective-studies-with-443-313-participants/35DF609ABE724C4F25C247D03C38BB3C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M.;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35813000664?casa_token=DIIzVi3GMJIAAAAA:_qG5i2ecILUHgCZEAHpBQUJoFkHZEEEL7P3NGiWLRB6s3J58inkj0OFbTgPkpd-vcmCASApQ66o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 Youyou, Wu, Michal Kosinski, and David Stillwell.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4/1036?utm_source=webtekno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2015): 1036-1040. # Weinschenk, Aaron & Dawes, Christopher. (2017). T[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0. 106591291769804. 10.1177/1065912917698045. # Habashi, M. M., Graziano, W. G., & Hoover, A. E. (2016). Searching for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A Big Five Approach to Linking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9),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52859 # Vedel, Anna.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10.1016/j.paid.2015.12.011. # Kim, S. E., Kim, H.-N., Cho, J., Kwon, M.-J., Chang, Y., Ryu, S., Shin, H., & Kim, H.-L. (2016).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gender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tress. PLoS ONE, 11(4), Article e01541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4140 # Donadon, M. F., & Osório, F. L. (201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lcohol dependen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9(1), e5036. https://doi.org/10.1590/1414-431X20155036 # Roberts, B. W.,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 Veronica Benet and Niels G. Waller, The Big Seven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08053-001 Evidence for I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in a Spanish Sam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http://myweb.scu.edu.tw/~wangresearch/topic/topic10/compare.pdf 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特殊內隱理論之探討:不同性格、性別及地位之比較]》 # 中華心理學刊:民 99,52 卷,3 期,頁 243-264,2010,許功餘。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0880-200912-201102160011-201102160011-39-69 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09,簡君倫(Chun-Lun Chien);連廷嘉(Ting-Chia Lian)。 # 《[http://www.cqvip.com/qk/97741x/200604/1000242438.html 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性格影響的調查分析]》 # 醫藥學論文-醫學論文:2008/3/17,文靜;吳庚香;梁凡;毛宗福。 # 《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10,陳蓉蓉。 # 《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0,李雯娣。 # 《群體中個體性格相似性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6 卷, 2 期, 頁 83 – 113, 2012/6/1, 張瑋倫。 # 《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 #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 155-190,1985,楊國樞;彭邁克(Michael H. Bond)。 # 《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 本土心理學研究 16:頁 185-224,2001,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介紹〉,《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 期-李靜靜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應用的發展〉,《龍岩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4 卷-陳雪芬 # 〈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與「大七」〉,《管理觀察》2010 年第 11 期-羅藝 # 〈簡述「大五」人格在人事選拔中的應用〉,《現代企業教育》2007 年第 6 期-姚斯亮 === 教科書 === # 程千芳、游一龍(2015)。普通心理學(第二版)。華杏出版。 #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McCann(2012)。Zimbardo’s 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張文哲、洪光遠、邱發忠、蘇文賢譯,第六版)。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ISBN: 9789866624636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學導論(危芷芬譯,第二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1953年) #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雙葉書廊。 # 心理學導論-溫世頌 # 心理學-游恆山譯 # 心理學-陳皎眉 # 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 著,危芷芬譯 #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161-170頁)。五南圖書。 === 網站 ===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MBTI 職業性格測試完整版(靜態題庫)] #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APESK 瑞士荣格理论职业性格测试] #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BB%93%E6%9E%84%E4%BA%94%E5%9B%A0%E7%B4%A0%E6%A8%A1%E5%9E%8B 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概述] # [http://wiki.mbalib.com/zh-tw/DISC 个性测验 個性測驗] # [http://elaine0506.pixnet.net/blog/post/12052358 DISC 性向測驗題目] # [http://wiki.mbalib.com/zh-tw/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 m36xjgxl9q5sgo5wtiqw00tomg2ybwh 超普通心理学/意識 0 26338 175768 175743 2024-04-25T16:48:11Z 曾 皓 64947 /* 繪畫療癒 */ 內容擴充 調整格式、排版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本文將分五個章節講述「意識」。 ;核心觀念 : 討論關於意識的各種面向,包括: :* 意識的緣由 :* 意識的層次 :* 意識的自發與觸發狀態 :* 由注意改變的意識狀態 :* 注意的本質與運作 :* 能夠改變意識的物質與藥物 : ;研究發現 : 介紹幾項關於「意識」的研究討論,以不同的角度,更深層地探討意識本身: :* 主張'''心理意識為不連續性切入''' :* 相對於上一個觀點,將心理意識比擬為綿延不絕的水流。 :* 探討意識與失眠,以及睡眠姿勢與夢境究竟有何關聯。 :* 麻醉藥、迷幻藥與幻覺產生的原因。 ; ;個案分析:探討實驗中對意識的觀察與發現,了解意識究竟對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 分析夢境與創傷性經驗之間的關聯性並探討重複夢境之間的相關性。 :* 由個別案例探討催眠技術應用在認知治療的情形。 :* 討論罹患癌症是否影響情緒覺察與反思能力,並更實際地觀察意識的運作模式以及心理與生理的交互作用。 ; ;生活應用: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較可能遇見有關意識的五種實際應用。 :* 意識與死亡:探討意識在死後的存在與否,以及人類瀕臨死亡時所面臨的現象,與意識有何關聯。 :* 潛意識運用:探討能如何有效地掌握並運用支配了我們大多數行為與決策的潛意識。 :* 壓力:探討壓力的成因與意識的關聯,並提供讀者數種抒壓的方法。 :* 意識控制:以實驗與實際的技術應用,闡述意識與外界的運作機制。 :* 人工智慧:探討形上學的最基本議題——何謂自我意識?而機器人是否擁有自我意識,我們又該如何檢測?對於人類的未來又將有何衝擊? ( [[w:zh:图灵测试|圖靈測試]](Turing test) ) : ; 書籍影音 :* 書籍:提供與「意識」相關聯的書籍,另外還有探討特定主題的書籍,讓讀者更深入了解「意識」的相關知識。 :* 影音:提供科學性 TED 影片以解釋和探討「意識」的概念。另外也介紹三部選擇性注意測試的相關影片,帶領讀者了解選擇性注意的現象。 == 核心觀念 == '''意識'''在心理學上的定義為「個體對自我感覺,以及對外在環境刺激的覺察狀態」。<ref>The Quest for Consciousness: A Neurobiological Approach, ISBN: 0974707708, 9780974707709</ref>它已成為現代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電腦科學、社會學和哲學。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意識是大腦神經連結的產物,使我們能夠規劃活動並監督我們實現目標的進度([[Wikipedia: John_Kihlstrom |Kihlstrom]], 1984)<ref name=":0">Kihlstrom, J. F., & Wilson, L. (1984). 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recall during posthypnotic amnesia.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3(2), 200–208.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93.2.200</ref>,並在身體內部思考、感覺和產生慾望等。然而,關於意識的功能和本質仍存在著許多爭議。根據以上的定義,我們能夠知道意識是從個體自身的觀點與經驗出發,因此早期科學家常透過'''[[w:zh:内省|內省法]]'''(自我觀察法,introspective method)來研究意識,即透過蒐集受試者紀錄與受試者陳述自身意識相關資訊來分析人類意識。然而,由於受試者多從自身的感覺經驗出發,以內省法蒐集資料並不客觀和理性,存在較多侷限性,故此後續研究者開始採用較客觀的「實驗法」與「觀察法」,例如行為觀察、腦波觀察、腦部活動攝影技術等方法,蒐集受試者的資料,以追求更貼近真實的答案和研究結果。 [[w:意識|意識]]可以說是人對於環境及自我認知的能力和清晰程度,是一種自我感受、自我存在以及對外界感受的綜合體現。對於意識最簡單的詮釋,是人類個體對自身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知覺。意識自出生起便存在,在成長的過程中意識也會逐漸變得清晰,對外界刺激及內在自我存在之感受會愈來愈明顯。 然而這段敘述仍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意識是一個統一的現象,而另一些則認為它可能是多個不同的特性或過程的組合。 2012 年,科學界發布[http://fcmconference.org/img/CambridgeDeclarationOnConsciousness.pdf 《劍橋宣言:關於意識》],正式宣稱非人類動物——主要為哺乳類、鳥類,及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也有意識,因此說意識不單只涉及人的意識,而且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某些刺激的反應在本質上十分相似。儘管如此,仍有一些研究者對這一觀點持懷疑態度,認為意識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相似性可能被過度概括。但本篇仍以討論'''人的意識'''為主。 本節將探討意識的本質、狀態與層次,其中包含自發性的睡眠、觸發性的催眠,以及對外在環境的感知,與內在狀態的覺察。 意識在自主控制下的功能: *'''監控功能:接收外界訊息''' 人們可以透過感覺系統接收感官刺激來察覺外界訊息。然而,完全接收所有感官刺激會使我們的內在心靈難以負荷,因此我們在絕大多數的時間會忽略多數刺激,只專注於特定刺激上。人類的專注程度和對象通常與外在環境的變化大小有關,舉例而言,當我們專注於閱讀時,會一定程度忽略其他感官刺激;但若外在環境有嚴重改變,我們會馬上察覺這個變化。同時,由於注意力具有選擇性,因此'''攸關生存的事件通常會被擺在第一優先'''。 *'''控制功能:規劃、啟動並引導行為''' 人能透過意識引導、規劃即時或是長遠的行為,來適應周遭變動的環境。除此之外,面對尚未發生的事件,大腦在意識的運作下,能夠預想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假設過程的經過與結果。如同上一章知覺所提到的,我們可以由上而下「腦補」出假想的環境,並且因應這些假設來採取合理的行動。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巴爾斯(Bernard J. Baars)(2002)提出以下觀點: *''我們可以透過意識,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整合訊息(Consciousness plays a key role in allowing us to bring information together in novel ways.)'' *''意識能夠整合複雜的知覺及心智歷程(To bind our enormously complex perceptual and mental processes into a single coherent whole.)'' *''意識讓我們得知知覺和心智歷程是否一致(Whether perceptual and mental processes are fitting together correctly.)'' *''意識與自我覺知相關,能協助我們掌控自身情緒(Self-awareness, to control our emotions.)'' 然而,並非所有行動與思維都是在人們可以自主控制的範疇下。根據[[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佛洛伊德]]的理論([[w: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自我與超我]]),心智分成: [[File:Freud123.jpg|缩略图]] 1. '''意識心理''': *「'''[[w: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個體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調節。自我運作時,暫時中止本我所追求的快樂原則,轉而受現實原則的影響,以理性方式應對外在現實。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負責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並通過適當的調節,實現個體的需求與社會的要求之間的平衡。 *「'''[[w:本我、自我与超我#超我|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追求完美''',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同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而令自我左右為難。 2. '''無意識心理''': *「'''[[w: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本我]]'''(Id)」:是'''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而不關心社會的規則,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或不愉快。佛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本我沒有對錯判斷力,也有想自我破壞的慾望。 在此理論中,佛洛伊德再把意識分為三個垂直階層: #'''意識(conscious)''' #'''前意識(preconsious)''' #'''潛意識(unconscious)''' ''前意識隱藏在意識之下,而潛意識深埋於前意識之下。''<BR>在現代心理學的範疇內,'''心理事件通常為三種意識的綜合結果''',並且有許多行動及思考發生在意識層面之外。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在靈光一閃的瞬間便突然解決原本百思不解的複雜問題,卻無法明白的說出自己是如何得出解答,這便是潛意識影響的結果。 === 意識的不同狀態與層次 === ==== [[w:西格蒙德·佛洛伊德|<big>佛洛伊德心理學理論</big>]] ==== 除了清醒的意識外,有些刺激是經由「'''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歷程所處理的。在佛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中,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雖是三個不同層次,卻又是相互聯繫的系統結構。佛洛依德將這種結構作了一個比喻:無意識系統是一個門廳,各種心理衝動像許多個體,相互擁擠在一起。與門廳相連的第二個房間像一個接待室,意識就停留於此。門廳和接待室之間的門口有一個守衛,他檢查著各種心理衝動,對於那些不贊同的衝動,他就不允許它們進入接待室。被允許進入接待室的衝動,就進入前意識的系統,一旦它們引起意識的注意,就成為意識。他將[[wikipedia:潛意識|潛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潛伏的但能轉化為有意識的'''潛意識」——前意識;「另一種是'''被壓抑的且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變成有意識的'''潛意識」——無意識。而這些意識在不同時間及情況下,分為以下狀態: *'''無意識歷程(Nonconscious processes)''' 無意識歷程是指'''某些內/外在的刺激影響到身體或心理的活動,然而人們對其內在身心活動以及周圍環境變化卻沒有知覺'''的狀況。例如:如呼吸、體溫、血壓的調節都不需要意識的控制,而人們都難以察覺到這些自己內在身心狀態的變化。 此外,有些訊息的出現時間很短或強度很弱,以至於根本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但這些微弱的訊息卻會引發我們的反應。這些低於感知極限的刺激,稱為'''[[Wikipedia: Subliminal_stimuli|閾下知覺]]'''(subliminal perception)。閾下知覺是指低於閾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反應,而[[wikipedia:Sensory_threshold|閾限]]是指可以引起人的感受的最低強度刺激。 此議題受到關注的契機,是 1957 年[[Wikipedia: James_Vicary |維克利]]在電影銀幕上所做的[[Wikipedia: James_Vicary #Popcorn experiment|有趣實驗]]*[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james-vicary-experiment-lesson-quiz.html]。然此實驗無法被複製,而維克利最終承認,此實驗僅是一個噱頭,旨在吸引顧客參與他失敗的行銷業務。 *'''前意識記憶 (Preconscious memories)''' 意識之下的是前意識:前意識是指那些不在人體當下意識範圍的事物,但只要嘗試回想它們,就會迅速浮上意識。就如同每個人的名字——多數人不會時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名字,即姓名大部分時間都不在人體的意識範圍,但只要人一被詢問姓名,多數人就能在前意識中存取自己名字的記憶,再讓它浮上意識回答問題,這種記憶即是前意識記憶。名字可以說是前意識的淺層,因為基本上一想就能記起。在前意識較深層的位置,可能有些更難想起的記憶,例如中學同學的名字等。但一般而言,前意識的內容是可以被記起的。'''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類的[[Wikipedia: Memory|記憶]]可分為[[Wikipedia: 長期記憶|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和[[Wikipedia: 短期記憶|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長期記憶可以長久且大量的儲存訊息,但無法直接使用,必須提取至短期記憶才能被察覺並使用。前意識在無意識和意識之間,避免無意識的本能和慾望進入意識。''' :1.'''[[w:舌尖现象|舌尖現象]] (Tip-of-the-tongue,TOT)''' ::舌尖現象(英語:Tip of the tongue,或者 TOT),也就是常說的「話在嘴邊」,是一種'''不能從記憶中回憶詞語'''的現象,時常伴有部分回憶,但又焦急說不出的情況。這個現象首次出現在William James所著的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一書中,而舌尖現象的名字由來是英語中「It's on the tip of my tongue」這一說法。經歷舌尖現象的人通常能回憶起部分詞語的特點,例如: 單字的開頭、長度、音節數量等。<br>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Roger Brown 與 David McNeill 曾對此現象做過實驗。他們發現,僅向受試者提供不常見英文單字的意思,通常受試者會無法說出這個單字。研究者也發現,就算受試者處於舌尖現象的狀態,他們仍然能夠回答關於這個字的相關訊息,而且就算他們回答錯誤的單字,也與正確答案非常相近。<ref>Brown, R., & McNeill, D. (1966). The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5(4), 325–337. https://doi.org/10.1016/s0022-5371(66)80040-3</ref> :2.'''邊緣注意力 (peripheral attention)''' ::在特定時刻下,人體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部份的刺激上,忽略舊有且已麻痺的刺激,以接受新的刺激。然而,即使是人體沒有特別注意的事物,也可能對其產生影響。 ::例如:當人排在一個漫長隊伍中,可能會在過程中滑手機、和朋友聊天、或發呆等,此時他並不會注意周遭環境,不過當有人喊出他的名字,或是剛好說出對方較有印象、有興趣的關鍵字時,排隊者會停止當下手邊的行動,尋找聲音的來源。 ::普遍人在排隊時並不會特意去聽陌生人的談話,故照理而言,應該也不會聽到別人提起的關鍵字、名字。然而事實證明,每當有人提起特定的字詞時,多數人會立刻被吸引<ref>Farthing, G. W. (1992).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Prentice-Hall, Inc.</ref>。 :3.'''[[w:鸡尾酒会效应|雞尾酒會效應]] (cocktail party effect)''' ::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是指人的一種聽覺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使我們可以在噪聲中談話。然而,當在我們所注意的聲音來源之外突然有人呼喊我們的名字時,卻能夠立即察覺並作出反應。這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雞尾酒會效應」。雞尾酒會效應最初是由英國認知科學家 Colin Cherry 於 1953 年提出,但是他並沒有透過舉辦多場雞尾酒會完成實驗,而是設計了一項名為跟讀(shadowing)的實驗。 ::在跟讀實驗中,受試者會載上耳機,左耳及右耳會聽到完全不同的句子,且聽到的當下必須馬上複誦其中一耳所聽到的內容。例如當被要求複誦「右耳」所聽到的內容,而左耳聽到「在她的野餐籃裡,有著花生醬、三明治……」,右耳聽到「有隻小貓正在追著老鼠…」時,受試者就必須即時回答「有隻小貓正在追著老鼠……」。實驗結果發現,多數的受試者都能正確跟讀某一耳所聽到的語句,並忽略另一耳的訊息,顯示注意力(attention)似乎能選擇性地投入某個事物上。 ::(請注意,上述實驗結果可能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1.受試者的語言能力差異:受試者的母語水平、外語能力以及口語流利度會影響其跟讀表現,導致跟讀結果出現差異。 ::2.受試者的受試動機差異:受試者對於受試的動機也可能影響其跟讀表現,缺乏動機或分心將導致結果的不准確性。 ::因此,需找到'''一批語言能力水平及受試動機相似的受試者們''',才有可能得到上述的實驗結果,這即是'''此實驗結果成立的條件'''。) ::雞尾酒會現象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當我們專注在某個聲音上,或當我們的聽覺器官突然受到刺激的時候。:例如:當我們和朋友在一個雞尾酒會或某個喧鬧場所談話時,儘管噪音很大聲,我們還是可以聽到朋友說的內容。同時,在遠處突然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時,我們會馬上注意到。又比如,在周圍交談的語言都不是我們的母語時,我們可以注意到較遠處的母語對話。我們所注意的聲源所發的音量,感覺上會是其他同音量聲源的三倍。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6%96%AF%E5%A4%9A%E5%A4%AB%E6%95%88%E6%87%89 雷斯多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 ::雷斯多夫效應是指最爲特殊的事件較容易記憶。或是有意義的事件或材料,形象比較平淡、缺乏代表性的材料或事件還要遺忘的慢。尤其是自己熟練的技能,即使一段時間沒有練習,也可以稍加練習就能恢復原本的水準。 ::例如:在一場人數眾多的宴會上,主人只能記住對身形、相貌、年齡、地位等特徵中最爲突出者的姓名,像是身高兩公尺以上的人。或是如果要使廣告内容被消費者記住,其廣告的主題、情境、圖像要很特別,如必須使用對比、新奇的手法,甚至是色彩的變化,都是為了凸顯廣告的顯著性,否則廣告内容可能很快就被遺忘。 === [[w:卡尔·荣格|榮格]] === 榮格認為,心靈或人格結構是由'''意識(自我)、個體潛意識([[w:情結|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等三個層面所構成。 * '''意識''':人格結構的最頂層,是'''心靈中能夠被人覺知的部分''',如知覺、記憶、思維和情緒等,其功能使個人能夠適應周圍環境。自我是意識的中心。榮格認為,意識是'''心靈中的少部分''',具有'''選擇性和淘汰性''',出於自我才能保證人格的統一性、連續性和完整性。 * [[w:en:Personal unconscious|'''個體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人格結構的第二層,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屬於個體性質的夢等,相當於佛洛伊德的前意識。 :榮格認為個體潛意識的內容主要是'''由學習與經驗累積而來的情結''',即'''各種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緒性觀念群''',如[[wikipedia:Electra_complex|戀父情結]]、性愛情結等,決定著我們的人格取向和發展動力,且情結的作用是可以轉化的,它可以成為個體調節機制中的障礙,或成為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面對相同衝擊的發生時,不經由理性大腦支配所產生的反應,是我們依據本能、原型設定的行為模式,並與外在環境互動後所累積的經驗所形成。個人潛意識是由曾經意識到卻被壓抑、或是根本沒有被記錄的印象構成,且部分所形成的情結與維繫個體生存相違背。此外,'''自我與個人潛意識之間有雙向的交流''',自身的經驗像被存放於潛意識中的各種檔案,可以被檢閱和放回。 * [[w:集体潜意识|'''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人格或心靈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部分''',包括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結構中的遺傳痕跡。 :指人類演化過程中,集體經驗心靈底層的精神沉積物。人類普遍擁有,且處於人類精神的最低層,在個體一生中從未被意識到,'''經由遺傳獲得而來'''。包括'''本能反應'''與'''原型'''。是兩種與生俱來、不需經過學習即可擁有的共同行為模式與心識內容,而這些共同性能跨越個體,故被稱為「集體潛意識」。人類與一般動物比起來,集體潛意識中包含許多超越自我意識的原型。 : 不同於個體潛意識,它不是個體後天習得,而是先天遺傳的,且'''個體始終無法意識到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的內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聯繫的原型所組成,本能與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礎,原型則是本能內身的潛意識意象。榮格認為世界各地原始人類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夢等,會如此相像便是由於集體潛意識的緣故。榮格曾打比方說,如果意識是一座小島,露出水面的是能感知到的意識,水面下的是個人潛意識。而基底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榮格的心靈結構理論 |- ! !! 意識 !! 個體潛意識 !! 集體潛意識 |- | '''位置''' || 頂層 || 中層 || 底層 |- | '''內容''' || 知覺、記憶、思維、情緒 || 被遺忘的記憶與知覺、被壓抑的經驗、個體性質的夢 || 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與經驗 |- | '''來源''' || 自我 || 學習、經驗累積 || 先天遺傳 |} </center> 關於「本能」與「原型」: * '''本能''':屬於'''生物性'''層次,並'''與維持個體生存相關''',例如求生、求偶的本能、獨享資源的欲望等。一般認為,動物所形成的本能行為'''源自於許多世代的遺傳與演化''',亦即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 '''原型''':屬於'''心靈'''層次,與維持個體生存較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對英雄的崇拜、對道德的認同等,是'''形成人類心靈的最基礎成份'''。以宗教信仰的原型為例,就生物遺傳與演化的角度而言,宗教與維繫個體或族群生存看似不相干,但榮格對此的回應為,每個人內心的最深處都有一個「本我」的原型,「本我」原型的影響通常是以「神祇」的意象出現,這也是許多不同族群的人類,都會發展出某種形式的宗教信仰的原因。 在榮格的理論中,'''本我才是整體心靈的調節中心''',而自我不過是個人意識的中心而已。本我是真正能協調心靈領域、發號施令的中心,而且它是'''個人自我認同的原型模板'''。本我有三種意義:心靈作為整體單位來運作、從自我的觀點來看為原型的最高核心、自我的原型根基。 * '''個體化''':榮格在 1921 年出版之中《心理類型》,曾定義個體化 (individuation)這個詞,榮格又定義一個人的「自我」朝向「自性」的轉化過程 為「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意指一個人的人格整合過程,或自性的 發展過程,也是一生當中意識與無意識的整合的過程。換言之,人的一生也就是自 性的覺悟過程,亦是心靈修煉。榮格將此三個階段各賦與心理學名詞:第一階段為 人格面具(persona)——被發展的人格外在表現的部份,榮格稱之為「外在面目」(outward face),亦即人跟著社會文化所形成的人格面具和保護色。第二階段為 象徵(symbols)——是人可意識和發展的部份,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榮格稱 之為「內在面目」(inward face),也可能是被忽略的人格,但會藉由象徵表達出來,具有補償作用;第三階段為自性(self)——既是圓心也是整個圓,協調並融和上述兩者,使意識與無意識結合統一,這一部份永遠在發展而沒有停止,以實現 人格整體與穩定為任務,它是個體化過程的目標。 === 潛意識 === [[w:潛意識|潛意識]](unconscious mind)是指意識中,在正常情況下不能變為意識的東西,也就是'''日常中無法被感知到的深層意識'''。潛意識在[[#佛洛伊德|佛洛伊德]]的理論中,作為一個情緒的儲存處,'''裝載人心中無法被社會所接受的想法、欲望、願望、帶有創傷的回憶以及情緒記憶等'''。這些情緒與想法都經由心理抑制被掩蓋,因此我們幾乎無法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例如:戀母情結([[w:戀母情結|伊底帕斯情結]])。 雖然潛意識平常不會被捕捉到或是展現出來,但它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默默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不論是性格或是行為都深深受著潛意識的影響。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的意識主導著外在表面的行為與性格,但其實行為和性格中都還有潛意識影響的影子。 # 潛意識因為'''無法經由心智察覺,我們只能觀察到它的影響''',特別是在心理症狀發生的時候,或藉由一些特殊的方法,拼湊出潛意識裡的內容。 # 潛意識'''可以用來輔助說明一些無法單純靠意識解釋的行為''',像是人們有時會講出和心中所想的不同答案,甚至在夢中可以觀察到潛意識,如被禁止的慾望等。然而,當夢境與倫理出現衝突時,潛意識會以象徵性的方式出現,因此夢境必須經由解析來呈現原本的意涵。佛洛伊德從而被歸類為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夢境是呈現潛意識中欲望的途徑,尤其是「性」與「攻擊欲」,因為在社會倫理的束縛下,最容易被壓抑的就是這兩者。不過,由於佛洛伊德理論的範圍過於龐大繁雜,古典佛洛伊德的理論無法被證明或反駁。關於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心理學家[[w:卡尔·荣格|卡爾・榮格]]曾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際遇中,潛意識的作用似乎無足輕重。然而它卻是意識思考近乎無形的根。」他認爲潛意識悄悄操控了意識,舉例而言,人在感到壓力時容易撫壓眉心,潛意識則能給予安慰感,不過意識卻未必能認知到自身處在壓力的情況。 <br>有人對「無意識」概念進行辯護,不允許人們將之稱為「下意識」或「潛意識」,認為是錯誤的,容易引起誤解:所謂無意識,它一方面包含著種種因潛伏而暫時不為意識所知,其他一切都與意識活動一樣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包含著種種被「壓抑」的活動,假如這些活動變成意識活動,它們肯定與意識中其他種種活動形成鮮明的對照,與「下意識」或「潛意識」不同。 === 前意識(下意識) === [[w:前意識|前意識]](preconscious mind)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個層次,在大部分時間裡,前意識通常都不會有意或無意地被察覺。[[#佛洛伊德|佛洛伊德]]提出當一個思想處在潛意識狀態但沒有被抑制時,能夠輕易通過記憶、聯想等方式將其召回並變成'''有意識'''。 前意識可以説是我們自願回憶起所記住的一切的儲存庫,前意識的特點是對現實的檢驗、可回憶的記憶,以及與文字表達的聯繫。[[#佛洛伊德|佛洛伊德]]解釋説,前意識和潛意識的真正區別在於,前者的思想通常是透過'''關鍵字'''的聯繫進入意識的,如:朋友詢問起你父母的車牌號碼、考試時看到曾短暫閲讀過的考古題選擇題題目、職能資料師所進行的大部分工作基於臨床情況等,而後者的思想卻基於未知的因素。 前意識也擔當著'''檢查者'''的身份,阻止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如:性與攻擊欲)進入意識。當前意識喪失警惕(暴怒失智)的時候,被壓制的潛意識就有機會迂迴進入意識當中。 ===自動化行為([[wikipedia:Automatic_behavior|automatic behavior]])=== 根據Schneider與Shiffrin的論點,認知歷程可以根據它們是否需要意識控制而區分為自動化歷程和與之相對的控制歷程。自動化歷程不涉及意識控制也不需要意識覺知;雖然你可能察覺到這些歷程正在進行。也就是說某些活動熟練後會變得習慣、自動化且不需要有意識地去進行決策也能完成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腦中活動負擔會減小,令動作者以相對從容的態度處理,也可以令腦部同時處理其他事項。自動化行為也包含在特定場景下,不需要意識即可做出的一系列固定行為,例如:早上一起床就會刷牙、洗臉、化妝等。Posner和 Snyder提出,自動化的認知歷程有三個特性。<br> # 它們是不被意識察覺的 # 它們是非意圖的 # 它們消耗很少的或是完全不需要注意力資源。<br> 因此,多個自動化歷程可以同時進行,或者至少是非常快速且沒有一定的順序先後,也就是可以平行的處理。   完全的自動化和完全的控制歷程之間是連續的。有些自動化歷程完全沒有辦法被意識所察覺,像是前意識處理或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ref>然而,此現象目前在學界仍有爭議,主要針對其不可複製性(replication )的問題(見 ''Yong, Ed.''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85298a Replication studies: Bad copy]''. Nature.  [12 October 2012].'')</ref>;有些自動化歷程則可以被刻意的控制,雖然這種情形不常發生。例如,我們很少會去思考與執行各種自動化行為有關的所有步驟,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就可以意識到每個動作的進行並控制它們。像是,當打電話或開車到一個熟悉的地方,我們不會想到做這些事時所用到的肌肉,但如果刻意去想,還是可以有意識地操控肌肉的運作以及其行為的步驟。   在執行很多認知作業時,開始的時候是控制歷程,到後來才變成自動化。例如,剛開始學習騎腳踏車時是控制歷程,一旦學會並熟練時,它就變成自動化。在正常的情況下,例如騎在熟悉的路上、良好的天氣和路況,你可以自動化地煞車或加速。但是當情境改變時,相同的活動可能會再次需要意識控制,例如當馬路變得很濕滑,在煞車或加速時,你很可能需要注意力。但是自動化後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果,例如:將開車設定自動化的駕駛人,記不清楚沿途景物。 === 意識內容的研究 === 意識研究是早期心理學主要課題,當時德國心理學家[[w:威廉·冯特|威廉·馮特]]使用內省法來研究意識問題,內省法是指對自己心理狀態的探究,不受其他知識來源的中介,並確認自身感官、認知、情緒等心理狀態<ref name="Seager">{{cite journal|title=Encyclopedia of Consciousness|date=January 2009|doi=10.1016/B978-012373873-8.00071-2|pages=187–199}}</ref>,讓受試者以內省法表達對物理刺激的主觀經驗,進而分析意識的內在元素;但內省法在當時遭到許多心理學家質疑甚至反對,反對理由在於他們認為內省法不能準確反映出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更不能讓人接觸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而且內省法過於依賴自身的觀感,從而導致喪失客觀性,因此大多數的心理學家放棄了內省法,但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研究方法。直到近幾年由於認知科學的飛速發展,才又為意識研究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使得「意識」回到了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之中。尤其在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w:弗朗西斯·克里克|弗朗西斯·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識問題已成為神經科學研究重要研究對象,如今心理學家將意識分成兩個狀態: *'''整體狀態''': 此狀態泛指'''每個人在認知、行為,以及生理上的不同''',例如植物人狀態與健康個體睡眠狀態的清醒與昏迷其實是不同狀態。 整體狀態也可以表現在不同程度的鎮靜、作夢或是催眠等,因此意識並非單純的全有或全無。臨床醫學透過單一向度的清醒指標([[w:zh:昏迷指數|昏迷指數]],3-15),標示從完全沒有意識到完全清醒的不同程度清醒或意識的狀態,雖然可反映不同病人的個別差異,但仍然無法解釋該等差異的內在機制。 *'''局部狀態''': 包含'''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知覺經驗''',也就是一般的意識內容,因此每個人的局部狀態意識並不相同,意識的局部狀態也會因時間、環境或脈絡不同而有所改變。 ==== 研究意識內容的方法 ==== *'''[[w: 出聲思維法 |放聲思考法]](Think-aloud method)''' :研究者常透過放聲思考法測量出個體的內隱經驗。此方法'''''要求實驗者需要操作指定任務或執行特定作業時,盡可能仔細地將想法的內容與順序大聲說出來''''',有些實驗也會運用錄影或做逐字稿來分析並說出他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感覺如何。 :研究者則可以由受測者這段的認知過程中蒐集到各種洞見與資訊,而所得的結果就可用來說明個體的意識內容。這種程序有助於瞭解心智策略與知識表徵的個別差異,舉例來說,實驗者可以檢驗專家與生手是否使用不同策略完成特定的心智作業<ref>Locher, P., Frens, J., & Overbeeke, K. (2008). The influence of induced positive affect and design experience on aesthetic responses to new product designs.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1), 1–7. https://doi.org/10.1037/1931-3896.2.1.1 </ref>。 *'''[[Wikipedia: Experience_sampling_method |經驗抽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經驗抽樣法'''專注在受測者本身的體驗及感受紀錄'''。參與者需要穿戴特殊的實驗儀器進行一般日常生活,為期數週或者更久。實驗者會隨機地透過實驗儀器傳送訊號給參與者,要求他們報告收到訊號當下的感受與想法,實驗者將這些報告內容記錄下來,這些內容即被視為意識的內容<ref>Hektner, J. M., Schmidt, J. A., & Csikszentmihalyi, M. (2007).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https://dx.doi.org/10.4135/9781412984201</ref>。在企業管理研究、精神疾病研究、人格研究等領域上被廣泛運用。 *'''[[w:心理學實驗研究法|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al method)''' :心理學家也常使用實驗研究法研究意識的內容,例如在實驗室中'''''測量參與者在處理可意識與不可意識刺激時,行為或腦功能的差異'''''<ref>Baars, B. J. (1993).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f><ref>Dehaene, S., & Changeux, J. P. (2011).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conscious processing. Neuron, 70(2), 200–227.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1.03.018</ref><ref>Kim, C. Y., & Blake, R. (2005). Psychophysical magic: rendering the visible 'invisibl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8), 381–388.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05.06.012</ref>。最基本的實驗設計即操弄刺激強度在閾值之上或之下,探討即使注意聚焦仍無法偵測的閾下刺激對行為的影響。 :此外,心理學家也常使用'''遮蔽的實驗典範''',將刺激排除於意識之外,即短暫呈現(例如 33 毫秒)目標刺激後緊接著出現一個遮蔽刺激,這會造成參與者無法有效偵測目標刺激訊息<ref>Breitmeyer, B. G., & Öğmen, H. (2006). Visual masking: Time slices throug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vision (2nd e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8530671.001.0001</ref>。這樣的操弄方式,參與者雖然無法覺察其存在,但卻可產生'''閾下促發(subliminal priming)'''作用,能促進該目標相關的刺激處理,顯示被遮蔽而未進入意識中的目標刺激已然受到認知處理<ref>Konidari, P., & Mavrakis, D. (2007).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Energy Policy, 35(12), 6235-6257. https://doi.org/10.1016/j.enpol.2007.07.007</ref>(關於促發作用請參閱第七章)。此外,前意識刺激指的是訊息本身可以被知覺,例如實驗者藉由實驗操弄,讓參與者在進行知覺作業時受到干擾或忽視目標作業,使該訊息無法被有意識地知覺,先前介紹過的注意瞬盲與心理反挫期等實驗典範,都可以操控干擾或忽視,並以此探討意識相關的運作<ref>Sergent, C., Baillet, S., & Dehaene, S. (2005). Timing of the brain events underlying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 Nature neuroscience, 8(10), 1391–1400. https://doi.org/10.1038/nn1549</ref>。 ====實驗改良==== 使用上述的實驗典範,常會受到這樣的質疑:「實驗者如何確定參與者的意識到了實驗作業目標訊息?」<br>近年來,研究「意識」的心理學家們,越來越強調實驗必須結合參與者的主觀報告,即要求參與者在完成該項目的作答或反應後,立刻對於該目標項目進行可知覺程度的評量,或是提供主觀作答信心程度的回應。這種方式再次闡明意識並非全有或全無<ref>Persaud, N., McLeod, P., & Cowey, A. (2007). Post-decision wagering objectively measures awareness. Nature neuroscience, 10(2), 257–261. https://doi.org/10.1038/nn1840</ref> <ref>Sergent, C., & Dehaene, S. (2004). Is consciousness a gradual phenomenon? Evidence for an all-or-none bifurcation dur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11), 720–728. https://doi.org/10.1111/j.0956-7976.2004.00748.x</ref>。實驗者也可以藉由實驗後的篩選,比較具有相同物理屬性的刺激因不同意識程度處理而產生的差異<ref>Del Cul, A., Baillet, S., & Dehaene, S. (2007). Brain dynamics underlying the nonlinear threshold for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PLoS biology, 5(10), e26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0050260</ref>。 ====注意與意識的差異==== 釐清注意與意識是否有所不同是個受矚目的議題。當代研究注意的心理學家,強調注意的目的即是在處理容量的限制之下,對於符合當下作業目的或行為期待的訊息進行選擇,並同時消除競爭訊息所產生的干擾與衝突。然而,注意的選擇可以發生在沒有意識處理的情況,例如雖然目標刺激無法被偵測,注意仍可被導引至該目標刺激的空間位置<ref>Pizzighello, S., & Bressan, P. (2008). Auditory attention causes visual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Perception, 37(6), 859–866. https://doi.org/10.1068/p5723</ref><ref>Robitaille, N., & Jolicoeur, P. (2006).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the N2pc as an index of spatial attention: effects of masking.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experimentale, 60(2), 101–111. https://doi.org/10.1037/cjep2006011</ref>。舉例來說,在[[Wikipedia: Subliminal_stimuli|閾下刺激]]與遮蔽的研究典範中,以事件相關電位([[Wikipedia: Event-related_potenti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記錄參與者對於刺激事件產生的電位成分變化,發現即使目標刺激受到遮蔽無法意識,參與者仍能對其進行選擇性的注意處理<ref>Astle, D. E., Nobre, A. C., & Scerif, G. (2010). Subliminally presented and stored objects capture spatial attention.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30(10), 3567–3571.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5701-09.2010</ref>。因此當目標刺激單獨出現時,意識與注意選擇是獨立運作的<ref>Wyart, V., & Tallon-Baudry, C. (2009). How ongoing fluctuations in human visual cortex predict perceptual awareness: baseline shift versus decision bia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9(27), 8715–8725.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0962-09.2009</ref>;如果目標刺激並非單獨出現,而是伴隨眾多的競爭或干擾訊息時,個體需要透過注意對訊息進行篩選,以決定哪些訊息可以進入意識的處理與表現<ref>Naccache, L., & Dehaene, S. (2001). Unconscious semantic priming extends to novel unseen stimuli. Cognition, 80(3), 215–229. https://doi.org/10.1016/s0010-0277(00)00139-6</ref><ref>Dehaene, S., & Naccache, L. (2001). 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basic evidence and a workspace framework. Cognition, 79(1-2), 1–37. https://doi.org/10.1016/s0010-0277(00)00123-2</ref>。 ==== 昏迷和植物人的意識 ==== 過去,心理學對於意識的研究多侷限在可以做出行為反應,或口頭報告的實驗參與者,也就是透過實驗操控、行為觀察,或是調查與訪談等方法,用觀察與記錄行為表現以推論心理歷程。然而,這種研究方法並不適用於因為疾病、外傷所造成嚴重腦損傷而無法自主進行反應的病人,例如植物人或是處於昏迷狀態者。近年來,由於[https://zh.wikipedia.org/wik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大腦功能造影技術](fMRI)的發展,讓心理學家可使用'''腦部活化典範'''(如心像作業或選擇注意作業),取代過去要求實驗參與者對作業進行實際外顯反應的做法,藉以探討植物人或昏迷病人的覺察與意識表現。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第一個相關研究<ref>Owen, A. M., Coleman, M. R., Boly, M., Davis, M. H., Laureys, S., & Pickard, J. D. (2006). Detecting awareness in the vegetative state. Science (New York, N.Y.), 313(5792), 140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30197</ref>。研究者對一位因腦傷而被診斷為不具有反應能力的昏迷病人進行[https://zh.wikipedia.org/wik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實驗,研究者以指導語指示病人進行心像作業(例如請想像你正在打網球或在自己家中移動),發現病人也能產生與正常人類相似的腦部活動,即想像打網球會引發輔助運動區的神經活化,而想像居住環境則會引發海馬旁迴辨位區的神經活化。 由於對於病人的意識狀態在臨床上可以作更細緻的區分<ref>{{cite journal|author1=Adenauer G. Casali|author2=Olivia Gosseries|author3=Mario Rosanova|author4=Mélanie Boly|author5=Simone Sarasso|author6=Karina R. Casali|author7=Silvia Casarotto|author8=Marie-Aurélie Bruno|author9=Steven Laureys|author10-link=Giulio Tononi|author10=Giulio Tononi|author11=Marcello Massimini|title=A Theoretically based index of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of sensory processing and behavior|journa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date=14 August 2013|volume=5|number=198|pages=198ra105|doi=10.1126/scitranslmed.3006294|pmid=23946194|hdl=2268/171542|s2cid=8686961|url=http://orbi.ulg.ac.be/jspui/handle/2268/171542}}</ref>,於是針對異質性更高(腦部損傷原因不同、受損位置不同、昏迷程度不同等)但皆處在昏迷或不具有反應能力且清醒狀態極低的病人進行研究,發現有 9% 的病人可以依實驗指導語的指示調節其腦部活動,並透過 fMRI 的結果呈現類似正常健康控制組的神經活化<ref>de Jong B. M. (2013). "Complete motor locked-in"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concept of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The 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 28(2), 141–143. https://doi.org/10.1097/HTR.0b013e31823c9eaf</ref>。許多研究者也使用腦波資訊進行相關研究,透過記錄並比較正常人與腦傷昏迷病人的訊號差異。研究發現,如果使用腦波訊號頻譜分析結果作為指標,可以展現出部分昏迷或處於植物人狀態的病人,是可以服從實驗指導語的指示進行心像作業的<ref>Cruse, D., Chennu, S., Chatelle, C., Bekinschtein, T. A., Fernández-Espejo, D., Pickard, J. D., Laureys, S., & Owen, A. M. (2011). Bedside detection of awareness in the vegetative state: a cohort study. Lancet (London, England), 378(9809), 2088–209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1)61224-5</ref><ref>Goldfine, A. M., Victor, J. D., Conte, M. M., Bardin, J. C., & Schiff, N. D. (2011). Determination of awarenes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using EEG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22(11), 2157–2168.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11.03.022</ref>。 總而言之,近年來的研究,以偵測腦波的訊號,突破了實際外顯反應的限制,為瞭解昏迷病人的意識狀態帶來一線曙光,但其實際的應用價值與所涉及的道德倫理的問題,仍有待後續進一步的評估。 === 意識的自發狀態 === ==== 睡眠 ==== {{main|超普通心理学/意識/睡眠|l1=意識/睡眠}} [[w:en:Sleep|睡眠]]是一種部分生理機能處於休息狀態的活動,能自然恢復心智和身體狀態並清除代謝廢物。其特徵包含意識改變、相對抑制的感覺活動、增強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降低異化作用水平(分解細胞結構)、肌肉活動減少、幾乎使所有隨意肌停止活動,以及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減少,但又比昏迷或意識障礙接收程度更高。從睡眠中醒過來屬於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備要素。一般來說,對於成年人,一天 7至9 個小時是健康的睡眠時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時間會不斷遞減。 人類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即使睡眠時為無意識狀態,會中斷進食、生殖等更被關注的生存任務,但演化的結果仍然保留睡眠,表示其影響對生存的重要性不亞於食物和繁衍後代。睡眠不足造成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造成大腦認知功能大幅下降,無論是記憶、規劃等能力都無法正常運作,故研究睡眠科學有助於增進我們對大腦認知運作機制的了解。睡眠可分為: [[File:Hypro zyklus 1 en 103.svg|thumb|從NREM到REM的一個睡眠週期]] * [[w:非快速動眼睡眠|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s, NREM):人體的睡眠絕大多數是非快速動眼期(約 75%至 80%),是屬於較為深沉的睡眠,非快速動眼睡眠是指没有快速動眼運動的睡眠。在這段睡眠期間,大腦的活動下降到最低,使得人體能夠得到完全的舒缓。不同於快速動眼睡眠,在這段期間眼球幾乎没有運動。作夢在此階段也很少出现,而肌肉在非快速動眼睡眠並不會麻痹。 另外,人體在非快速動眼睡眠將處於副交感支配的狀態。目前研究認為非快速動眼期對於形成[https://zh.wikipedia.org/wiki/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助於將'''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中儲存''',且在此時期的夢境都較為抽象。而非快速動眼期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圖中N1 phase):第一個階段是人體醒與睡之間的階段,也就是在似醒似睡之間,是最容易被叫醒的(失眠病人的睡眠表現主要是要進入到第一個階段的時間會延長,或者是第一個階段的時間會比一般人來的長,意即病人很容易在中間被喚醒)。此時期的腦波主要是alpha(ɑ)波。 # 第二階段(圖中N2 phase):被搖醒時覺得睡著了,這時的睡眠會比第一階段更深一點,腦波轉換為頻率較低、振幅較大的theta(θ)波與原先的alpha波組成。 # 第三階段:第二期與第四期之間的過渡期,此階段與第四階段皆是深層睡眠期,delta(δ)波開始出現。 # 第四階段:第四和第三階段皆是深層睡眠期,作夢在此期發生的情形明顯多於其他非快速動眼睡眠期,不過比起快速動眼期仍少了許多。在腦電圖上,在此期所做的夢腦波比起快速動眼睡眠期來的不連貫,也不甚明顯。類睡症也往往在此期發生。 現今分類已把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合併為N3 phase。經由N1 phase-N2 phase-N3 phase之後,才會進入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 * [[w: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快速眼動睡眠也被稱作異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 PS)或同步睡眠(desynchronized sleep),因為在這個階段,大腦神經元的活動與清醒時相同,呈現快速、低電壓去同步化的腦電波。控制REM睡眠的電化學活動似乎源於腦幹,其特徵為大量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同時有單胺類神經遞質,包括組織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幾乎完全消失。多數在醒来后能夠回憶得栩栩如生的夢都是在REM睡眠發生的。在此睡眠階段中,眼球會快速移動,同時身體肌肉放鬆(結束轉換到淺眠期或醒來時可能因肌肉無力而出現鬼壓床的現象),做夢通常也是在此期間發生,但此時產生的夢通常無邏輯性,且這段睡眠時的外界刺激可能改變做夢的內容。 非快速動眼期和快速動眼期共組一個睡眠周期,大約 90 分鐘,隨著週期循環,快速動眼期時間拉長,非快速動眼期時間縮短,然而整體時間仍維持 90 分鐘。 三階段式的睡眠是演化的結果,如果直接進入最熟睡的狀態,遇到危險時會來不及做出反應,因此需要分階段的去適應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相同道理可以應用在轉變成快速動眼期的迅速過程,不像非快速動眼期階段式的睡眠,會直接從第三階段回到接近清醒的快速動眼期。 過去腦神經科學家們不認為夢境中的情節有任何實質意義,因而不同意佛洛伊德的理論,此觀點直到 1950 年代發現 REM 以及其與做夢的關係後才發生改變。然而,仍有許多謎團尚待澄清,如:仍有部分腦神經科學家不認同做夢的學習與記憶功能。除此之外,科學家對於夢境的功能也有不同的猜想,讓「夢」這個主題仍待深入探討、研究。 *人體的睡眠品質受到三個系統的交互影響: 1.過度醒覺系統(hyperarousal system):調控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活性與反應性,使其範圍從嗜睡到正常到激躁甚至恐慌(spectrum);系統主要包含數條路徑及數種神經傳導物質和神經元的交互作用。 2.恆定系統(homeostatic system):掌管個體對睡眠的需求(睡眠趨利)和滿足。 *白天勞動與覺醒時間的累積:睡眠趨力會逐漸攀升,渴求睡眠以滿足個體對休息的需求。 *夜晚睡眠時數拉長:睡眠趨力被滿足後,便會讓你轉醒。 3.晝夜節律系統(circadian system):由視交叉上核所控制,主要功能在維持人類約24小時的睡眠-清醒循環;可調控個體的血壓、體溫、活動量、警覺度的變動,也影響松果體何時分泌褪黑激素。 心理學家分成了三個層面,說明如何幫助我們達成良好的睡眠: *睡眠習慣 #建立並且遵守固定的上床時間,就算有晚睡的時候,也要嘗試在相同的時間起床。 #建立規律的睡眠前例行儀式,包括規律的放鬆活動(深呼吸、閱讀、洗熱水澡或聽輕柔的音樂)。 #雖然規律運動能幫助睡眠,但要避免在夜晚進行激烈的心智或生理活動,過度活躍反而會影響睡眠。 #若半夜醒來並且難以再度入睡,可以起床做些輕鬆的活動,例如閱讀休閒書籍。若在床上不停翻身擔憂失眠問題,反而會增加焦慮程度,使失眠更嚴重。 #避免過度依賴安眠藥,短期來看它能提供一些幫助,但長期可能會造成失眠症,而且其作用會持續到白天。 *生活習慣 #在白天可以保持規律的小憩,不然就不要有任何小睡。 #避免睡前吃太多食物,甚至是會讓胃灼熱的東西。 #避免在睡前吸菸、喝咖啡或飲酒。酒精可以使人較快入睡,但深層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時間會劇降,半夜會容易醒來,咖啡因與尼古丁會使人不容易進入睡眠的第一階段。 #固定日曬的時間。早晨曬太陽,睡眠時間會提前;下午曬太陽,睡眠時間會延後。 *睡眠環境 #在隔絕光線、安靜以及溫度適當的房間睡覺。 #對枕邊人的睡姿改變較敏感者,可以考慮是否要同床。 === 夢 === {{main|超普通心理学/意識/夢|l1=意識/夢}} [[w:夢|夢]]是大脑在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中所產生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受等,而這種現象的產生通常是非自願性的。在夢境中,大部分的情況人無法有自我意識也常常無法控制自我,亦無法意識到自己在夢中,甚至夢中會出現毫無邏輯的事情。人在睡眠時平均會做 3-5 個夢,夢的時長不一,從幾秒鐘到半小時皆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在一生中,一个人可能会做梦达5-6年之久。如何最好地审视所有这些内容仍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ref>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asics/dreaming#:~:text=Dreams%20have%20a%20purpose%20but,a%20little%20like%20overnight%20therapy.</ref> '''夢出現的時間:什麼是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 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也簡寫為REM睡眠(REM為Rapid Eye Movement)。是人在睡眠時的四個階段中的最後階段,也是大多數夢境發生的睡眠階段。它的名稱源於你在夢中時眼睛在眼瞼後面的快速運動。在REM睡眠期間,你的大腦活動看起來與清醒時的大腦活動非常相似。 REM睡眠約佔你總睡眠時間的25%。你睡眠周期中的第一個REM周期通常是最短的,大約為10分鐘。隨後的每一個周期都比上一個周期長,最長可達一小時。<ref>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body/12148-sleep-basics</ref> '''夢的產生''' 科學家還不能精確解釋夢的精神來源,因此在一切有關釋夢的文獻中,每當談到夢的構成中最具特色的材料—意象—的來源時,就出現一個大漏洞。科學家都傾向於盡量縮小精神因素對夢的激發作用,因為精神因素是最難掌握的。他們確實也把夢分成兩類,一類源於神經的刺激作用,另一類源於聯想,而且認為已體驗的材料的再現是聯想夢唯一的來源(馮特)。然而這並不能排除「是否有任何夢能在不受某種軀體刺激激發的情況下發生」。 夢的來源約可分為四大類,也可作為夢形成本身的分類。分別是: ====1.外部感覺刺激==== 在睡眠期間,仍會有許多外界刺激會影響著感官,但是腦通常會把這些睡眠期間影響到我們的感覺刺激解釋、轉化成為我們夢的來源,以便讓睡眠繼續。即為夢對刺激的吸納,指的就是實際的感覺被夢境所吸納,例如環境的刺激:聽見電話鈴聲會轉化為夢境中的電話鈴,而在尿床時會夢見撒尿。然而,意識也會在遇到危險時,或者被訓練為聽到某種特定聲音時(例如嬰兒的哭聲)醒來。 ====2.內部主觀感覺刺激==== 內部主觀感覺刺激來自主觀的視覺或聽覺,例如視網膜的自主興奮,它並不像客觀感覺刺激那樣可以進行觀察或實驗,所以很難或完全無法證實。主觀感覺的力量激發成夢的有利證據主要是因為所謂的「睡前幻覺」,或用[[w:zh: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說法,叫作「幻想性視象」。 睡前幻覺為有些人在入睡時容易出現極其生動而變化多端的意象,而且在眼睛睜開之後還能持續片刻。莫瑞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他曾對此進行了詳盡考察,並主張它們與夢象有關,事實上可說是等同於夢象。要產生這種睡前幻覺,他認為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被動性,讓緊繃的注意力放鬆。但是若處於適當的情緒狀態下,我們只須陷入這種嗜睡狀態一秒鐘的時間就足以形成睡前幻覺,之後也許我們又會醒過來。這種過程通常會重覆數次,直到入睡為止。莫瑞發現,如果不久後我們再醒過來,往往能夠發現夢中的意象與那些入睡前飄浮在眼前的睡前幻覺竟然相同。(此文出自《[[w:zh:夢的解析|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1899,[[w:zh: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參考[[w:en:Wilhelm Wundt|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曾經寫道:「我認為我們在清醒狀態時熟悉的那些主觀視覺和聽覺,會在夢錯覺中發生重要作用,如在黑暗視野中看見一片光亮,耳中聽見鈴響或嗡嗡聲等。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視網膜的主觀興奮性,這可以解釋夢的一個顯著傾向:它會用大量近似或幾乎完全相同的事物來迷惑我們的眼睛。我們看見無數的飛鳥、蝴蝶或游魚,五顏六色的豆子和萬紫千紅的花朵。這是黑暗視野中的斑駁亮光所引起的各種幻象,它們所包含的無數光點在夢中變成了許多單獨的意象。由於這些閃爍的亮光具有可動性,於是被知覺認為是正在運動中的事物,這也許正是為何夢中容易看見各式各樣的動物的原因,因為動物形象的千變萬化,使其易於符合主觀光亮意象的特定形式。」 ====3.內部器官性軀體刺激==== 精神科醫師克勞斯(Klaus Adams*[https://www.klaus-adam.com/])在一個具有顯著一致性的研究中,將夢、瞻妄和妄想的來源追溯至同一個因素,即由器質性因素所引起的感覺。按照他的理論,他無法想像夢和妄想的出發點不存在於有機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由器質性因素所引起的感覺可以分為兩類: * 構成一般心境的感覺(整體身體感覺)。 * 有機體主要生理系統中固有之特殊感覺,包括肌肉的、呼吸的、胃的、性的、周邊的感覺。<br> 克勞斯假設軀體刺激產生夢念的過程如下:被喚醒的感覺會根據某些聯想法則引起一個同源之意象,這種感覺與意象結合而成一個有機結構。<br> 然而意識並不是以常態的方式來對這個結構作出反應,因為意識並不注意感覺,而是全神貫注於伴生的意象—這說明了何以真正的事實會長期無法被辨識。克勞斯以一個特別的詞來描述這個過程:'''『感覺超實體化』''',因而成為夢像。器質性軀體刺激對夢形成的影響,在 19 世紀末已幾乎得到普遍的承認。 穆利.沃爾德曾用實驗證明軀體刺激說對於夢的形成效果,實驗內容包含改變一位睡眠者的肢體位置,並將產生的夢與肢體的改變進行比較。 實驗結果如下: *夢中肢體的姿勢與其在現實中的姿勢大致符合。我們夢見肢體處於靜止狀態,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夢見肢體在移動,則完成這個動作過程中經歷的某種姿勢,必定與該肢體的實際姿勢相符合。 *夢者自己肢體的姿勢在夢中可以屬於他人。 *可以夢見該動作受到阻礙。 *任何特定姿勢的肢體在夢中可表現為動物或怪物,且在二者之間形成某種類比。 *肢體姿勢在夢中可產生相關的意念,例如,如果與手指有關,我們就會夢見數字。 基於上述結果,可得出結論(據佛洛伊德):即使是軀體刺激說,仍然無法完全排除選擇夢象的任意性。 ====4.精神來源的刺激==== 古今都認為人夢見的是白天的所作所為或最感興趣的事物。這種從清醒生活延續到睡眠時期的興趣,不僅是一種把夢與清醒生活連接起來的精神紐帶,而且也是另一個可能的夢的來源。如果把睡眠時發展起來的興趣—睡眠時影響我們的刺激包括進來,似乎就足以解釋一切夢象的來源了。但是我們也聽到相反的說法,即夢使睡眠者遠離白天的興趣,而且在大多數之情形下,只有在白天對人類有深遠影響的事物已經失去與清醒生活時的關聯性時,我們才會夢見他們。如果白天的興趣加上睡眠時內部和外部的刺激確實足以囊括全部的夢因,我們對於夢有一部分的來源都應能有效的說明:夢的來源之謎既然已經解決,剩下的工作只須將每一特殊夢例中的精神作用和軀體刺激的作用分別加以確定就行了。然而實際上從來沒有什麼夢能夠獲得這樣一種全面的解釋,通常夢很大一部分的來源無從尋找。白天的興趣對夢而言,不像我們料想那樣是一種影響深遠的精神來源,因此不能斷言每個人在夢中都繼續著自己的白天活動。 :根據'''活化合成理論(Activation-Synthesis Theory of Dreams)''',大腦受著橋腦的隨機刺激,大腦皮質受到這些內生的刺激(即幻覺)影響,並嘗試解釋這些接收到的資訊。 * '''做夢的好處''': :對某些心理學家來說,有些夢是夜間發生的心理治療。白日的經歷與過去的記憶混合,相互影響,情緒上的衝突和壓力得以緩解。他們也認為,[[w: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睡眠]](REM)是一種調控情緒的睡眠,讓我們在整合記憶時,同時清除記憶裡所含的情緒。 :而因為定出 DNA 結構得到諾貝爾獎的[[w:弗朗西斯·克里克|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透過電腦運算的模擬,建立了一套他自己想出關於夢境的理論。他認為腦部透過學習累積了太多資訊,自然要有一個清理的程序。在這個清理程序中,腦想要刪除的連結和資訊,就變成了夢。從這個角度來說,夢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只是正常腦部作用的副產品,腦經由夢境來代謝累積的資訊中已經不需要的部分,以維持更有效率的運作。 :另有'''視覺屏蔽'''相關的理論。有科學家認為,睡眠時人體的視覺感官閉塞,所有與視覺相關的資訊都被排除在外,但其他感官(觸覺、聽覺等)還在運作。如此一來,沒有用到的大腦皮質就會慢慢萎縮。做夢則提供視覺化的幻覺,讓人體在睡眠中仍能保持大腦皮質的活躍,避免萎縮。 :綜合上面的論述,睡覺時做夢是一種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我們整合、面對生命的不均衡或是緩解恐懼和情緒,以及人體保護感官的一種的一種機制。但並非一直做夢就能減輕焦慮,因為在疲勞、壓力、緊張的情緒下,容易出現「多夢」的現象,導致睡眠品質越來越差,且做的夢通常稱為噩夢。而減壓以及不讓噩夢重現的一種辦法是,盡量建立健康的就寢規律,確保得到充足的睡眠。 :延伸閱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6527100 睡眠與做夢:緊張與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夢境 | BBC News 中文網] * '''夢境理論''': **[[w: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br>於他的第一本著作,《夢的解析([[w:The_Interpretation_of_Dreams|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中討論了人為何會做夢和夢境與現實的連結。在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中,夢產生的原因是為了「無意識意願的滿足」,也就是說夢境往往會反映出一個人無意識的慾望,並將這個理論聯繫到他對於人類意識的分析(本我、超我及自我)。而這種無意識的慾望則會和童年時的記憶、經驗和創傷等有關。弗洛伊德認為,夢境包含顯性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和隱性夢境(latent dream-content),顯性夢境也就是我們在夢境中所記得的內容,例如經常夢見有一個人頭追著自己。顯性夢境之下有它真正的含義,也就是隱性夢境,它是潛意識想表逹的、在表面內容偽裝隱藏之下的內容。通過一系列精神分析學的方法,可以把夢中的隱藏內容解釋出來。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經常發生的夢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它必代表著潛意識中的精神鬱結,必需透過解夢將這種你在意識層面上感受不到的鬱結釋放出來,才不會導致精神疾病。顯性夢境常常會掩蓋或者模糊隱性夢境。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認為絕大多數的隱性夢境的主題都是本能的性衝動,然而他之後放棄了這樣絕對的說法。在《超越快樂法則》中,他考慮了創傷或者侵犯如何影響夢的內容。 ::他也對夢中的情境給出了解釋,佛洛伊德提到夢境可以是做夢者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主要可以分成四大類: ::*現實生活中對精神產生影響的體驗 ::*綜合現實生活中數次發生且對精神產生影響的事件 ::*以不同形式提到在現實生活中對精神產生影響的事件 ::*內在精神世界的重要事件,例:記憶、思緒等 ::*:* 瑞士精神科醫師[[wikipedia:Medard_Boss|'''梅達爾德·博斯''']](Medard Boss)對弗洛伊德夢理論的批評 梅達爾德認為,夢出自於潛意識的說法,是一種無法確認的臆測或假設。無論我們的夢境如何顯現,對夢境意義的思索與探究,總是與醒時世界相連結。無論是促使夢境發生的現實材料,或是夢境的詮釋者,都是醒境世界中的人。夢境與醒境同屬於人存在的模式,兩者的世界,都建立在人作為「在世存有」的基礎上。潛意識的說法,將夢拋入一個不可解的神秘世界中,壓抑、偽裝與審查的機制,好像將人視為一種摸不清自己狀況的自動化機器,而夢作為本能驅力願望的滿足,作為童年經驗與願望的再現,也將人豐富的夢境內涵,窄化為機械般可以用簡單的因果動力法則解釋的現象。如果真的存在「隱夢」與「顯夢」,為何人的意識會出現這麼奇怪的機制?既然人醒後所記得的只是「顯夢」,又如何確認「隱夢」的存在?作為「隱夢」與「顯夢」的不同主體間,又是怎麼轉換連貫的?「隱夢」與「顯夢」之說,使人主體的三個區塊,成為互相躲藏的迷宮。<ref>http://oldthinker.nccu.edu.tw/new_paper/paper001/19-3.pdf</ref> ::對於有時睡眠中感受到的外在刺激,如:鬧鐘響、音樂等一併出現在夢中,佛洛伊德解釋當人類在睡眠時「意識是與外部世界抽離的」所以無法對這些外部刺激做出正確的回應,而大腦是希望繼續保持睡眠的,所以會將這些外部刺激編入夢境中以合理化他們。 *[[w:卡爾·榮格|'''卡爾·榮格''']]<br>而在榮格的理論中,認為夢是「給予做夢者的訊息」,而這些訊息來自於做夢者白天活動時所得到的知覺存在於潛意識,在晚上自我休眠時以夢的形式反映潛意識。他認為,夢是通往自我整合的道路,其內含超越個體的神聖功能。而「整合」,指的是生活歷程中,一個人所遭遇的事件、所想到的光明與陰暗面、所意識與不能意識到的層次,夢提供一種「補償功能」,讓你知道還有這些思想在腦海中,使你得以看見另一個沒有意識到的自我。 :*比較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夢境理論比較 |- ! !! 佛洛伊德 !! 榮格 |- | 夢境的產生 || 無意識意願的滿足 || 幫助做夢者對於自身未察覺的問題與恐懼得以自我改善 |- | 夢境的來源 || 做夢者的無意識 || 做夢者白天活動時所得到的知覺 |- | 夢境的內容 || 本我的性衝動、創傷 || 具象徵意義的符號 |} </center> :*榮格和弗洛依德衝突的原因<br>榮格強烈反對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弗洛伊德僅關注在一個人的夢的外在方面,而並未深入挖掘,同時仔細的審視客觀和主觀的內容,榮格同時認為夢是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重要橋樑。 * 比昂与奥格登的理论 "这种关于梦的工作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的观点是这样的:通过梦的工作,梦隐藏了梦的潜意识意义,仅仅通过精神分析才能品示出梦的意义,精神分析就是解除梦的工作。比昂认为,梦的工作使意识和潜意识材料更容易理解,持这种观点是从这样的角度考患:梦的工作使之成为易于加工的元素,从而使之可以被用于思想的进一步整合过程。"《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Joan & Neville Symington 著,苏晓波译 根据比昂的理论,精神病患者因为本身的阿尔法功能不能将贝塔元素转化为阿尔法元素,或是阿尔法功能的反转产生了贝塔元素(奇异客体),患者便无法进行梦的工作。 "一个人到一位精神分析师那里去咨询,因为他的情感正经历着痛苦,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无法做梦(即他不能做无意识的心理工作),或是他为自己的梦而不安以至于梦境被打断。只要患者不能在梦中整理情感体验,他就无法改变,无法成长,或是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自我"《精神分析艺术》奥格登 *'''預知夢''': :許多人都會有夢境被「實現」的經歷,這也讓許多科學家議論紛紛。根據卡爾維羅(Dustin Calvillo)*[https://faculty.csusm.edu/dcalvill/index.html]於2013年的研究報告*[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view_citation&hl=en&user=PxQ8_zEAAAAJ&citation_for_view=PxQ8_zEAAAAJ:zYLM7Y9cAGgC]指出,該現象是一種與預測結果有關記憶及傾向。這樣的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可以解釋為何人們相信他們的夢能解釋未來的事件。而卡爾維羅也提到,預知夢發生的必然性(inevitability)、可預見性(foreseeability)及記憶扭曲(memory distortions)等特質,也往往是形成後見之明的原因。從這項研究來看,這些夢的發生可以推測出一種可能:在災難性或創傷性事件發生後,人們可能試圖從記憶中擷取部分內容,並聲稱他們能夠預知某些事件的發展,這聽起來比較像是某種預感。更別說在夢境之後,人們通常很難記得所有夢境的內容,因此這種把夢境與未來事件做連結的說法,其實還是有待商榷的。 :與過去的記憶及自身感受相反,預知夢也有可能是一種展望。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實驗於自然實驗條件下發現,預知夢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與「讓事件成真的信念」,這很有可能是人為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結果。好比說,小時候夢想著能成為科學家(或某類型的社會菁英)並逐步地實踐這個夢想,或是某人心裡強烈的負面感受可能導致夢見自己被粗暴對待。當事情真的發生時,他們就可以聲稱自己有預知能力,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早已對於未來的事件發展有某種傾向,並期待看到特定的結果,從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睡眠癱瘓症''': : 睡眠癱瘓症(英:Sleep Paralysis)又稱睡癱,夢魘,睡眠麻痹,在民間也把此類症狀叫作鬼壓身、鬼壓床。此類症狀被醫學認為是一種疾病。然而全球有4/10的人一生至少會經歷一次 : 睡眠癱瘓症通常發生在人類剛進入睡眠或將醒未醒時。患者感覺自己剛剛醒過來,可以睜開雙眼並看到周圍事物的影像以及聽到周圍的聲音,但是無法移動軀幹和四肢,也無法發出聲音,有時會產生幻覺並看到虛擬的影像,嚴重的病例會感到呼吸困難。睡眠癱瘓常伴有恐慌發作,因為人還處於有意識的狀態。同時伴隨聽覺和視覺上的幻覺,對於睡眠癱瘓也是很典型的,然後漸漸進入「夢境」。通常還會有「假醒」,即人醒過來,發現自己原來還在夢裡,現實中也還在睡眠。這樣的「假醒」通常會多次重複,伴隨的還有來自於對這種無終止重複的恐懼。通常是可以打斷這種重複與麻痹的,如通過試著對小指的移動等。睡眠癱瘓經常會有呼吸困難與耳裡的聲響的感覺,經常被誤認為血液循環問題。很多人有過一次睡眠癱瘓的經歷,有些人卻會經常發生。睡眠癱瘓也可能是發作性嗜睡病或心律不整的症狀。還可能是癲癇、偏頭痛、焦慮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的表現。 === [[w:冥想|靜坐冥想(Meditation)]]=== :靜坐冥想的核心概念就是'''通過內觀靜坐,專注於審視自己的內心和想法與及觀察自身的感受和周遭的情況'''。東西方靜坐的派別非常之多,不同派別的差異主要在於靜坐者集中意識的方式。有的派別是給靜坐者一個真言([[w:en:mantra|mantra]]),這個真言通常是無意義的音節,靜坐者於靜坐時不斷重複這個真言;有的派別則是請靜坐者注視一幅圖畫或身體的某個部位;有的則是請靜坐者將意識集中在自己的呼吸。雖然使用的方法不同,不同派別間仍有其共同性,靜坐冥想主要的關鍵在於'''讓靜坐者集中意識於某件事物上,以排除外在刺激的干擾,如此靜坐者將能達到另一個層次的意識狀態'''。 :冥想時以調整自身呼吸和思想來訓練自己達到身心靈同步的境界,同時鍛煉自己精神的集中力。藉此清空思緒並聆聽內心聲音。最終達到放鬆心情,告別負面情緒並且提升自我意識的效果。 :許多人靜坐時會很在意姿勢,但其實姿勢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從頭到尾都放鬆。過於在意姿勢,可能會造成身體太過僵硬,而沒有效果。 ====靜坐冥想的作法==== 心理治療師加藤史子推薦1分鐘冥想法,不必管姿勢,只要呼吸三次,就能找回平靜、轉換心情、消除疲勞、放鬆,讓大腦重開機。 #大家無須顧慮姿勢的問題,請閉上眼睛,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即可。吸氣時,留意這些空氣會進入到身體的哪個部位,看看是進到了胸部或腹部,還有會吸進多少空氣,同時用輕鬆的速度呼吸3次。 #三次呼吸結束後,接著繼續觀察自己的呼吸。在時間容許的範圍內,繼續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為時1分鐘或3分鐘皆無妨。 #在呼吸的時候,呼吸會逐漸加深。藉由觀察呼吸的過程,就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這個當下」。因為專注於呼吸的期間,可以放下思慮,讓情緒歸零。 #途中若是浮現出不同的想法,只要再次將注意力轉回觀察呼吸這件事上即可,因此沒必要責怪自己分心了。 這套冥想法之所有用,是因為人的大腦中,時常會不斷地浮現出許許多多的想法。通常會在無意識間,受到自己腦中浮現的想法所影響,掉進「不是那樣」、「也不是這樣」的思考迴路之中,一直找不出解決對策的情形下,大腦及內心才會疲憊不堪。這種時候,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能藉此使腦中的思緒一次歸零。這樣一來,才能找回內心的寧靜,才能讓思緒及情緒一次歸零,得以做出必要的判斷。這套1分鐘冥想法,必須慢慢地將冥想的時間拉長。據說至少需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在合理的範圍內堅持下去,才能有效轉換心情。 <ref> {{Cite book | author = 加藤史子(Kato Fumiko) | editor = 蔡麗蓉 | title = 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 | location = 台灣 | publisher = 幸福文化 | date = 2021/01/20 | ISBN = 9789865536367 | accessdate = 2021/01/16 | language = 繁體中文 }} </ref> ====靜坐冥想的益處==== * '''增強忍受疼痛的能力,比止痛藥效果更好''' University Montreal 在 2019 時用磁力共振掃描各 13 位有無從事靜坐冥想的受試者的大腦,結果顯示有靜坐冥想的人有相對較低的疼痛程度。<br> * '''提升大腦各種能力''' 哈佛大學 Dr. Saralazard 在 2016 年的研究<ref>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49206315617003</ref>指出,8 周的冥想課程能提升大腦三個重要區域的灰質含量,包括負責學習和記憶力的海馬體和前額葉、負責控制思想遊蕩能力的後扣帶皮質,以及負責我們同情心和憐憫心的顳頂聯合區。除此之外,還能減少大腦主宰焦慮和壓力的杏仁體細胞含量。<br> * '''提升記憶力、決策力及專注能力''' 根據 UCLA Newsroom 2012 年的報告<ref>https://www.uclahealth.org/news/evidence-builds-that-meditation-strengthens-the-brain</ref>,加州大學的神經實驗室發現,長期冥想者的大腦皮質皺摺的數量比沒有冥想的人還要多。大腦皮質皺摺負責大腦更快的速度進行資訊處理、決策制定記憶形成以及注意力的功能,增加大腦這個區域更能減低患上老人痴呆的機率。<br> * '''減少負面情緒''' Filip Raes 教授曾在 2000 年,對比利時五所中學的 400 名學生進行一項研究,結果發現進行冥想課程的學生有降低負面情緒的跡象,效果更持續長達六個月以上。而且這些學生也較少出現類似憂鬱的症狀,不但在課堂上提升專注力,更能面對充滿壓力的功課。<br> * '''讓人變得更快樂'''。Emory University 的一項研究指出,冥想能提升一個人在解讀他人面部表情所散發出的同情心,發展對自己和他人抱持友愛的態度,更關心其他人的優點。而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一份報告(APA, 2008)指出,就算只做幾分鐘的冥想, 有助提升社會連結感,並對新奇的事物展現積極的一面。<br> ==== 靜坐冥想 vs 放鬆訓練 ==== :探討靜坐冥想的效益時,一個常受爭論的議題是:靜坐冥想與一般放鬆訓練的效果是否有所不同?根據 Holmes 的研究顯示,靜坐冥想者的生理狀態與一般放鬆訓練,甚至是簡單的休息相比,並沒有兩樣。但是仍有許多研究認為其有別於一般的放鬆訓練,例如 Janowiak(1992)<ref>Janowink, J. J.(1992). The effects of medi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self-actualization and stress management,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ref>的研究發現,靜坐冥想的放鬆效果比一般放鬆訓練來的更好。雖然不是所有研究都認為靜坐冥想有別於一般放鬆訓練,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傾向於認同靜坐冥想在減低心跳、呼吸速率以及增進放鬆感受的功效上,確實大於一般放鬆訓練。 ==== 靜坐的分類 ==== :靜坐又可以分為開放式與專注式兩類: *'''開放式靜坐'''(Open meditation):開放觀察,接受任何體驗,但不對該經驗做反應,並使意識平靜地自由流動以達到隨遇而安的境界。開放式靜坐看似只需簡單的技巧,但其實不易達成,尤其是當某些身體的苦痛及不愉快的回憶不斷湧現。 :開放式靜坐的原則為“Let it come, let it be, let it go”。 #“''Let it come''”勸導靜坐者接受任何直覺,想法和經驗,不要刻意去趕走它們。 #“''Let it be''”指不對任何直覺,想法和經驗做評價。 #“''Let it go''”指讓任何直覺,想法和經驗順其自然。 :可以想像成將所有的想法或意識視為一台台汽車從自己眼前經過,不刻意的避開或抓住,純粹只是看著這些汽車經過而已。 * '''專注式靜坐'''(Concentrative meditation):完全處於當下,注意當下出現的任何事物,但不區別、不分類、不判斷也不評論。 :專注式靜坐者將意識集中在某件事物上以排除外在的刺激及干擾,並達到另外一個層次,例如重複吟誦梵文或無意義音節,注視某個東西(畫、蠟燭⋯⋯),或者集中在自己的呼吸。 === 瑜伽 === [[w:Yoga|瑜珈]]是從古印度留傳下來的一套對於身、心、靈的教義,其目標為掌握並使心靈平靜、讓意識能夠超脫凡世痛苦。 大多數藉由一連串的肢體動作、自我意識交流等來達到精神層面的昇華。同時瑜伽的分類亦有多種,舉例便有熱瑜珈、動瑜珈、靜瑜珈。其中熱瑜珈如同徒手重量訓練,針對部分肌肉加強伸展與活動,達到如有氧運動般的排汗效果。在多種瑜珈種類中,萬變不離其宗,都需要穩定的呼吸與肌力上的協調。而也有一說,在瑜珈中帶來的運動,也促使腦中的多巴氨分泌,讓心情愉悅進而達到平靜。 而瑜珈可大略被分為以下五大類: {| class="wikitable" |- ! 面向 !! 瑜珈 !! 方式 |- | 身 || 訶陀瑜伽 || 主要練習控制呼吸與身體鍛鍊 |- | 心 || 勝王瑜伽 || 強調八步功法、身心並行的修練,著重於靜坐冥想的鍛鍊 |- | 知 || 智慧瑜伽 || 以理性、邏輯思辯以探求真理 |- | 情 || 虔信瑜伽 || 探求超越情緒與理性、對於「道」的頓悟 |- | 意 || 行動瑜伽 || 通過積極入世的實際行動來達致功德圓滿 |} 而瑜珈也被證實了能夠: *提升個體的社會歸屬感,以此降低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之症狀<ref>Huff Post(2013). Yoga and Mental Health</ref> *增加[[w: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w:Gamma-Aminobutyric_acid|Gamma-Aminobutyric_acid]])的分泌,緩解焦慮症的症狀 應用:利用[[w:生物回饋|生物回饋]](Biofeedback)機制,測量高僧入定時的腦波狀態,使得一般沒有打坐經驗的人也能進入某種腦波狀態。 *Gastaut 與 Das 的研究 1955 年,法國醫生 [[w:en:Henri Gastaut|H. Gastaut]] 與印度學者 N. Das 發表瑜珈修行者進入「[[w:三摩地|三摩地極樂]]」境界時的腦波狀態<ref>Das, N. & Gastaut, H. (1955). Variations de l'activité électrique du cerveau, du couer et des muscles squelettiques au course de la méditation et de l'extase yogiqu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Supplement 6, 211–219.</ref>。研究的結果顯示,瑜珈修行者尚未進入「三摩地極樂」境界時,大腦出現α波(8-12Hz)。然而,當瑜珈修行者進入「三摩地極樂」境界後,β波(13-29Hz)重複出現,並伴隨有γ波(>30Hz)。以下將介紹不同腦波的種類、頻率及出現時機<ref name=":0" />。 {| class="wikitable" |- ! 種類!! 頻率(Hz) !! 正常出現時機 !過高 !過低 |- |Delta(δ) ||<4||無意識層面,常見於嬰幼兒,與最深層的放鬆和恢復性睡眠有關 |可能有腦損傷、學習障礙或嚴重ADHD |身體與大腦無法恢復活力,睡眠品質不佳 |- |Theta(θ) ||5~7||發呆、昏昏欲睡時;有助提高直覺和創造力,也與恢復性睡眠有關 |ADHD、憂鬱、衝動和注意力不集中 |焦慮和高壓 |- |Alpha(α)||8~12||閉眼放鬆、情緒冷靜時 |過度放鬆,專注力不足 |焦慮、壓力和失眠 |- |Beta(β)||13~29||清醒狀態、工作忙碌時,涉及有意識的思維和邏輯思維 |焦慮、過度興奮、無法放鬆和高壓 |ADHD、憂鬱和糟糕的認知能力 |- |Gamma(γ)||>30||專注時,與認知功能、學習、記憶和資訊處理有關 |焦慮、過度興奮和高壓 |ADHD、憂鬱症與學習障礙 |} Gastaut 與 Das 的記錄,推翻了先前普遍認為打坐時腦波會變慢的想法。研究結果顯示:'''當瑜珈修行者進入高度專注的境界後,快速腦波一再出現,有如清醒且極度專注時的腦波反應。'''<br> *笠松明與平井富雄的研究 1966 年,東京大學的的笠松明(Akira Kasamatsu)與平井富雄(Tomio Hirai)發表坐禪腦波的研究<ref>Kasamatsu, & Hirai, T. (1966).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n the zen meditation (zaze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4), 315–336. <nowiki>https://doi.org/10.1111/j.1440-1819.1966.tb02646.x</nowiki></ref>。 受測者為 48 名臨濟宗與曹洞宗的禪僧與禪徒,年齡 24-72 歲,分為 3 組: #超過 20 年經驗的禪師,共 16 位 # 5-20 年經驗的禪徒,共 12 位 # 1-5 年經驗的禪徒,共 20 位 對照組為 18 名年齡介於 23-33 歲的研究生以及 4 名年齡介於 54-60 歲的老年人。對照組的人皆無禪坐經驗。 {| class="wikitable" |- ! 腦波變化!! β波 !! α波出現 !! α波振福增大 !! α波頻率減低 !! 律動θ波出現 |- |頻率(Hz) ||12~30||10~12||10~12||8~10||6~8 |- |腦波階段(grade) ||(打坐前)||Ⅰ||Ⅱ||Ⅲ||Ⅳ |- |主要位置||||後腦區||頂葉區||額葉和中央區||額葉區 |} 隨著打坐者進入的境界深淺,可以觀察到 4 個階段(grade)的腦波。 {| class="wikitable" |+ 坐禪中的腦波變化分為 4 個層次 |- ! 層次 !! 腦波頻率 !! 出現位置 !! 境界 |- | 第 1 層次 || α波(10-12Hz) || 後腦區 || 正常人在安靜清醒時段的正常現象 |- | 第 2 層次 || α波變慢(10-12Hz) || α波振幅增大 ,向前移動至頂葉區 || 學禪者境界 |- | 第 3 層次 || α波更慢(8-10Hz)|| 額葉和中央區(與認知和注意力有關) || 進階靜坐者境界 |- | 第 4 層次 || θ波出現(6-8Hz) || 額葉區 || 資深禪師境界 |} === 心流 === [[w:心流理論|心流]](Flow)或稱為化境(zone),亦被翻譯為神馳或沈浸狀態。由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w: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提出,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產生的沈浸狀態,心流產生的同時,會產生高度的興奮感、充實感等正向情緒。此外,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具有比平常更好的效率及創造力,且不會在意周遭事物及時間的流逝,完全投入在所做事物上。 ====心流狀態的理論機制==== 在單位時間內,一個人能夠注意的訊息量是有限的。米哈里·契克森在 2004 年的 TED 大會(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中提到:<br> * 人能夠處理的最大訊息量為 110 bit/秒,然而當人使用英語談話時,交流的訊息量有 60 bit/秒,這便是人無法同時專注的聽兩個人說話的原因。<br> 米哈里·契克森節錄了一位音樂家關於「心流」的經驗:當作曲順利時,自己會處於一種「入神狀態(ecstatic static)」,也可說是進入了「另一種現實」,似乎意識已經脫離了身體。除了天生的體內感覺(如飢餓、痛覺等),人能夠決定是否關注大部分知覺。然而,身處心流狀態的人完全沉浸在當下的事物,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可分配,故不會有意識決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感知,包含時間、身邊的人和事,甚至基本身體需要。 ====心流狀態的特徵:==== *'''自動運轉''':事情做起來順手、不需多加思考,且身體自動發揮。 *'''時間流逝''':處於心流狀態中,不會在意時間的流逝,直到回到正常狀態後,才會注意到已經過了多長時間。 *'''不覺他物''':專注投入事物之中,不容易查覺到其他感官的刺激,像是飢餓、手機通知等感官刺激。 *'''感到愉悅''':在事情完成後,感受到愉悅、滿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緒。 要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 #熱愛所做的事。 #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事物有主控的能力。 #具備挑戰性,但不能超出當前自身能力過多。 #具備明確的目標,並了解大致的步驟。 #具備階段性的回饋及獎勵。 舉例來說,相信很多人都有極度沉迷電玩的經驗,電玩是讓人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經典例子。根據以上五個進入心流的條件,我們可以一一套用在玩電玩裡: #電玩既有趣又刺激,因此受到玩家的熱愛,所以玩家才會不斷地玩。 #要玩好電玩是需要技術的,且電玩為了玩家的遊玩體驗,必定會提供玩家相當大程度的控制能力,因此電玩同時具備技術性並提供玩家對事物的主控能力。 #電玩的難度通常是漸進式的,關卡之間的難度會逐漸增加,因此當玩家的技術力提升時,關卡難度也會跟著上升,維持合理的挑戰性。 #電玩遊戲通常會為玩家設立一個或多個特定的目標,例如過關、收集裝備、升級等等,讓玩家容易持續遊玩。 #每通過一個階段性目標便會給玩家特定獎勵 另外心流狀態的例子還有以下這些: *運動員的生涯代表作可能就是進入了心流的狀態才發揮出超常的表現 *全神貫注的練習時,表現特別優異,以及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詩人在進入創作的狀態中,會感覺像打開了一扇窗戶,你的意識會超脫身體而跟著靈感前進。 *在職場領域中,有些雇主會給員工一個合適的環境,使員工能舒適地、專注地將工作完成,提升工作效率及完成度。 ====其他相關==== 雖然米哈里·契克森是首位將心流的概念提出,且利用科學方法加以探討的西方科學家,不過他並非最先注意到心流現象,或發展出心流技法的人。其實心流的概念在東方宗教、聖人事蹟都有所展現,如: #日本禪宗:講求心入心流之境,屏除一切外在雜念,致志體驗當下的一花、一木,乃至於整個感官世界給予你的感覺,更能幫助思考佛法、參悟佛道,進而達成在特定時刻禪宗所提倡的「一朝參悟」。 #明朝中葉大儒王陽明:因在學堂上聽取夫子所講「格物致知」的道理,也就是聖人的道理可以從事間一切萬物中得到,因為世間萬物都蘊含著其思想,陽明先生因而回到家中的庭院,開始盯著其所栽之竹子,試圖「格竹」,嘗試透過此方法悟道,進而成聖。他盯了七天七夜不曾進食,最後無果而返,讓他開始懷疑傳統理學格物致知的說法,奠定其在未來開創心學的基礎,而其格竹的經驗,也必是進入了心流狀態,才能有如此之定力與堅持。 === 意識的觸發狀態 === ==== <big>[[w:催眠|催眠]](Hypnosis)</big> ==== 催眠是一種將人引導到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朦朧恍惚的意識狀態,但這種意識不清的型態並不表示注意力不集中,而是代表催眠會讓人對外在的意識降低,而專注在內在的反應能力。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對於催眠的定義為「'''一種涉及集中注意,及減少周邊察覺的意識狀態,具有增強對建議的回應的特徵'''」。被催眠者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感受,例如:疼痛減緩或消失、產生幻覺、對眼前的事物視若無睹、回憶起過去發生的事情等等。催眠常被誤以為是使人進入睡眠,但其實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腦波圖,與睡眠時各階段的波形並不一樣。下列為催眠狀態下人們特徵的改變: #'''停止計畫''':在深層催眠的情況下,人會傾向於等待催眠師的指示,而不喜歡主動開始行動。 #'''選擇性的注意力''':被下達只聽催眠師聲音命令的人會忽略其他外界的聲音。 #'''激起豐富的幻想''':人可能會發現他們非常享受在一個空間上和時間上都非常遙遠的地點所經歷的事物。 #'''接受扭曲的現實''':人會輕易地相信幻覺經驗,而不會檢視那些人事物的真實性。 #'''催眠後失憶症(Posthypnotic amnesia) 出現''':進入深層催眠的人會忘記大部分在催眠階段所發生的事情。 催眠狀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可見。像是當我們看電視、看書看得太入神、全神貫注地聽音樂或寫作業,以致我們忽略了身邊的聲音或事物,都可以算是催眠。這種催眠狀態其實類似半夢半醒、做白日夢或入睡前的狀態。然而,催眠並非使人失去知覺進而控制他人行動的方法,而是一種被催眠者掌握控制自己的方式。催眠對於控制日常生活中的潛意識領域有莫大的幫助,除了知覺會變得比平常更加的敏銳以外,也可以用於增加記憶力、集中力、學習力。近代許多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學家,也會運用催眠來讀取精神疾病患者潛意識中的記憶,以了解患者的病癥。 催眠的成敗關鍵在於該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Hypnotic susceptibility),指的是被催眠者對催眠暗示的反應能力,而催眠感受性: #'''是因人而異的''':在此用的區隔標準是「催眠感受性」。催眠感受性高者容易遵照催眠師的誘導,且不論在有意識或是無意識時,都比較容易被他人的言語所牽引;而感受性低者,往往對催眠師的誘導無動於衷。美國心理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欧内斯特·希尔加德 歐內斯特·希爾加德]所編的史丹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為知名的標準化測量方法,可用來測量催眠感受性。該量表的測量方法是先由一位有經驗的催眠師誘導進入催眠狀態,然後測量其對特定任務的感受性,得分越高表示催眠感受性越強 #'''有族群性的影響''':例如,一般認為在兒童時期催眠感受性較高,在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 #'''和人的性格有關係''':如想像力較豐富者的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會較高,而有主見、容易批判外界資訊者的受暗示性較低 #'''和被催眠者的意願有關''':此為'''最關鍵因素''',如果缺乏意願,即使其受暗示性高,也無法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這個詞的由來===== 催眠術最早出現於 18 世紀中葉的奧地利,德國心理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弗朗茨·梅斯梅尔 弗朗茨.麥斯麥](Franz Friedrich Anton Mesmer,1734-1815)將其理論化和系統化,並以他的名字將催眠術命名為 Mesmerism。後由英國曼徹斯特的外科醫生[https://zh.wikipedia.org/wiki/詹姆斯·布雷德 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將催眠定義為 Hypnosis,其字源為希臘神話中的睡神希普諾斯 [[wikipedia:Hypnos#:~:text=In%20Greek%20mythology%2C%20Hypnos%20(%2F,origin%20of%20the%20word%20hypnosis.|(Hypnos)]]。 =====催眠的理論===== *'''強暗示性理論'''(Hyper-suggestibility theory) :為解釋催眠機制的一種古典理論,由催眠學之父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提出。此理論認為催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由期望和集中註意力引起的高度暗示狀態''',而目前學界的共識則是將高度暗示性視為催眠過程的重要特徵。 *'''條件制約理論'''(Conditioned inhibition theory) :由俄國科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伊萬·巴甫洛夫 伊凡.巴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1936)提出,認為'''催眠暗示(hypnotic suggestion)可以喚起大腦中所儲存的對於外部及內部的刺激反應'''。該理論同時認為催眠可以觸發皮質抑制作用,能幫助反射刺激得以更快在整個大腦區域傳播。 *'''解離理論'''(Dissociation theory) :為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珍妮特([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erre_Janet Pierre Janet],1859–1947)對[[w:歇斯底里|歇斯底里]](Hysteria)患者的研究中發展出的理論,他認為催眠為「'''普通意識與正在發生的大多數感覺甚至嚴格的神經事件間的分離'''」。被催眠時意識會分成兩個層面——一是經催眠暗示後所產生的意識,會完全遵守催眠師的指令;另一個是能偵測自己實際感受的意識,保有自己原本的認知能力。催眠過程會消除一些意識中的控制,而受催眠者會以自主的、反射性的行為做出反應。 *'''新解離理論'''(Neodissociation theory) :由美國心理學家希爾格德(Hilgard)於 1979 年提出,認為催眠能改變被催眠者的意識,當其進入催眠狀態時,意識會被分離成兩個層面: :#為受試者接受催眠師的暗示後出現的殘餘意識,其性質可能是失實、扭曲的。 :#受試者根據自己偵測到的實際感覺所產生的意識。相較第一個層面,性質較真實。 :以痛覺為例,在催眠過程中,控制疼痛的系統暫時性的失去支配和警示能力,催眠師暗示受催眠者置於冰桶中的手是不刺痛的,則受催眠者的意識將不感覺痛。Hilgard 把在催眠時被隱藏的較為真實的意識稱為『隱密觀察者(hidden observer)』意謂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並不因催眠師的暗示而完全失去了自己。 *'''社會角色理論'''(Social role-taking theory) :由美國心理學家班諾斯(Spanos)等人所倡議,該理論認為催眠狀態下的行為改變確有其事,其原因並非完全繫於催眠暗示所致,而是受試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被催眠時會如演員般假戲真作而忘我。受試者對角色的期望、情緒、動機等因素,使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此反應可能是基於社會規範框架下的習慣,有些說法將此比喻為信仰。解離理論與社會角色理論並非互斥的概念,他們可能並存甚至互相影響。 *'''反應心向論'''(Response set theory) :由 Kirsch 與 Lynn 於 1997 年提出,主張催眠不是改變的意識狀態,而是對催眠暗示作出適當反應的一種意願,並期望自己被催眠師的暗示成功催眠,引發對被催眠的正向積極反應。 =====催眠的原理=====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臧鴻儒: <blockquote> {{Font|font=Simhei|size=12pt|「在仙境的入口處站了一個管理員,這就是我們的意識,平時管理員負責處理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因此仙境裡面的潛意識就無法直接跟外界溝通,而催眠的技巧就是一種方法可以讓這個守門員放鬆管制,讓外界可以直接和潛意識溝通…」}} </blockquote> :從科學角度來看,催眠原理是透過一套有效引導與暗示的方法,引導被催眠者進入放鬆狀態。簡單來說,催眠原理就是利用人類思考的兩個不同層面——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切換。人本身平時在清醒狀態下,意識是占主導地位,此時的潛意識因為被意識所壓制,因而不會被激發;而催眠的原理便是使被催眠者的意識專注於某一件事,而沒有其他力量去壓制住潛意識,於是潛意識被激發,進入一種潛意識和意識都同時開放的狀態,這個時候就可以跟潛意識做溝通,催眠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越過意識直接跟潛意識溝通。 =====催眠治療的分類===== 通常我們內心混亂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在與意識抗衡,例如:搭飛機時你希望讓自己保持冷靜,卻不可控制的感到焦慮,是因為你的潛意識認為搭飛機的風險很高。催眠治療就是透過注意力集中和以引導方式進入潛意識,從而達到深度放空的狀態,讓潛意識與意識達成一致,讓我們更順利達成目標。 催眠療法與控制或接管他人意識無關,事實上,他與冥想的概念非常相似,都是透過本人去梳理潛意識的想法,化未知的恐懼為已知,掌握控制感就能有助於解決許多心理、情緒、行為和身體問題,例如:戒斷不良習慣、焦慮、克服障礙、提升表現 尋找生活目標和意義等。 誘發催眠的方法繁多、至今仍無統一的分類方式。若根據催眠實施的方式、時間和條件,可將催眠治療的種類大致劃分如下: *'''依施術者區分''' :(一)自我催眠:自己對自己進行催眠。 :(二)他人催眠:由催眠師負責進行催眠。 *'''依暗示條件區分''' :(一)言語催眠:運用語言進行暗示。 :(二)操作催眠:運用行為、動作、音樂或電流進行暗示。 *'''依意識狀態區分''' :(一)覺醒時催眠:在意識清晰時進行催眠。 :(二)睡眠時催眠:在睡眠狀態下進行催眠。 *'''依配合情況區分''' :(一)合作者催眠:對自願或合作者進行催眠。 :(二)反抗性催眠:對不合作者進行催眠。 *'''依進入催眠的速度區分''' :(一)快速催眠:使受術者在瞬間進入催眠狀態。 :(二)慢速催眠:使受術者逐漸進入催眠狀態。 *'''依受術人數區分''' :(一)個別催眠:對單一受術者進行催眠。 :(二)集體催眠:又稱小組催眠,對一個群體同時進行催眠。 *'''依距離區分''' :(一)近體催眠:面對面的對受術者進行催眠。 :(二)遠離催眠:在與受數者相距甚遠處對其進行催眠。 *'''依客觀因素區分''' :(一)自然催眠:受客觀自然條件影響而產生的自然催眠現象。 :(二)人工催眠:由催眠師進行催眠。 *'''依催眠程度區分''' :(一)深度催眠:使受術者進入深層催眠狀態,如呈僵直或夢行。 :(二)中度催眠:使受術者進入中層催眠狀態,如呈無力或迷茫。 :(三)淺度催眠:使受術者進入淺層催眠狀態,如呈寧靜或肌肉鬆弛。 *'''依催眠對象和手段區分''' :(一)人的催眠:使人進入催眠狀態。 :(二)動物催眠:使動物進入催眠狀態。 :(三)麻醉藥物催眠:以麻醉藥物,如阿米妥鈉、硫噴妥鈉,使人進入催眠狀態。 :(四)非藥物催眠:不使用麻醉藥物,採取其他手段,使人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治療的應用===== *'''心理治療''' :催眠是一種進行心理治療時常用的技術,最早施用催眠術作為一種治療方法的是1775年奧地利的麥斯麥(F.A.messmer),他用磁鐵作為催眠工具,用神秘的動物磁氣說(Animal magnetism)來解釋催眠機理,但此說後來被證實無法治療任何疾病,而僅有自我暗示的功效,一度造成催眠學的衰敗。直到1841年英國外科醫師James Braid拋棄了磁氣等理論,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認為是治療者的所引起的一種被動的、類睡眠狀態,並借用希臘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詞改為"hypnosis"(催眠),至今一直沿用這一術語。而大約1950年到1960年,英國和美國的醫療協會認為催眠是一正式療法,但仍屬於輔助或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首先,這樣的治療可以通過催眠讓病患達到放鬆的狀態、減低自我攻擊的想法,也可以用在改變習慣,例如:咬指甲、抽菸。此外,治療師通常可以透過了解病患的潛意識歷程,從中發掘心理問題的成因,並施以治療,如此一來,便能在心理治療中幫助病患重新建立自信,推動強迫症、憂鬱症等情緒問題患者的潛在意識。此外,助孕催眠也是一種應用方式,若是非生理狀況的不孕因素,可以藉由催眠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藉由調整身心狀況增加受孕機率。 *'''疼痛控制''' :催眠可用來降低或消除病患情緒上的疼痛感受。在被催眠狀態下,當人們接受疼痛刺激時,反應身體感覺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顶叶 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會變得活躍,反應負面情緒的額葉皮質([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ontal_lobe Frontal lobe])的活動減低,因此主觀上被催眠者不覺得疼痛。除了在催眠師的協助下進行疼痛控制之外,受過催眠訓練者也能進行自我催眠達到疼痛控制的效果,對麻醉藥不適或對止痛藥有耐藥性的病患而言,這是一種安全且可行的治療選擇。舉例來說,有許多產婦在生產時採用催眠止痛方式,在牙科也有催眠止痛治療,甚至可以應用在重大手術中,降低藥物及侵入性裝置的使用,此外,在大腸激躁症的催眠療法效果更勝於其他醫療方式。 *'''戒掉成癮行為''' :不管是成癮於酒精、藥物、吸毒、賭博等,催眠透過讓癮君子感覺不適的方式,達到戒掉成癮行為之功效。儘管看起來相當神奇,但此催眠療法的效用其實還存在許多疑慮,但將催眠療法納入戒癮治療的一種仍被視為一個好的方向。 *'''提升運動員的表現''' :催眠並不會直接改善運動員的表現,但是透過催眠,可以讓運動員集中注意力,並減少比賽前的焦慮。此外,催眠也可以幫助運動員將各個技巧形成[[w:心像|心像]],讓心像在心中重複出現以達到熟練的效果。例如:選手將新的動作記在心裡,反覆在大腦裡練習。這是因為大腦在想像動作的同時,會牽動相關的身體肌肉做出微細的小動作,在催眠裡,我們稱為「意念肌肉反射動作」。 :學者曾經利用催眠實驗,以高爾夫球選手為受試者,測量及觀察催眠對於心流 (Flow state) 與選手推桿表現的影響<ref>Pates, J., Oliver, R., & Maynard, I. (2001). The effects of hypnosis on flow states and golf-putt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3(4), 341–354. https://doi.org/10.1080/104132001753226238</ref>。結果顯示,所有選手不論在心流狀態,或實際推桿表現都有所成長,且受試者皆表示催眠能幫助他們感到放鬆、自信以及提升專注力。同時許多知名的運動員都曾使用過催眠來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F%88%E5%85%8B%E5%B0%94%C2%B7%E4%B9%94%E4%B8%B9 麥可.喬丹]、[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F%88%E5%85%8B%E5%B0%94%C2%B7%E8%8F%B2%E5%B0%94%E6%99%AE%E6%96%AF 菲爾普斯]等。 *'''增加組織能力''' :藉由催眠可將大腦潛意識中的組織能力活化,使工作變得有條理,且讓我們進入α腦波的狀態,激發右腦,產生驚人的記憶力及學習效果。 *'''加速身體的自癒能力''' :有些人認為思想對身體有影響,一切都源於想法,通過過濾、分析、批判和感知,我們就會產生情感和情緒,而每種情感都有能量,能量最終會影響身體狀態。簡言之,催眠治療就是通過改變你的想法去改變你的身體狀態。而心理學上稱為「[[w:安慰劑|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就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30903/095NHU05067004-001.pdf 其他]''' :#司法催眠:透過催眠來探索犯罪嫌疑人和證人的記憶;然而此項做法存在一些限制:首先,自由權是一種近代的普世價值,其中言論自由裡的表意自由和不表意自由又尤為重要,在犯罪嫌疑人不同意的情形下進行催眠,除了催眠的效力受到質疑外,也可能是一種對於不表意自由的侵犯。就我國憲法為例,此種侵害可能因違反比例原則而無法通過違憲性審查。因此,在犯罪嫌疑人不同意的情形下對其使用催眠來調查證據實存有極大的爭議,又,不論嫌疑人事實上有罪或無罪,我相信他們皆不會同意接受催眠,畢竟催眠之後的言語不可控性級高。就此點而言,司法催眠已實質上不可行,罔論催眠者還可能創造錯誤性的回憶來終局的導出不準確的證詞。 :#軍事應用:在二戰時期,催眠曾經用於改變的軍戰俘的思想,使其違背其原先的道德,或是用於逼供等場合。然而之後事實證明此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原先就不想去做那件事的人,因此用於洗腦方面多以失敗告終,但對於逼供卻多多少少有幫助。 =====催眠治療的缺點===== 就如前述,催眠治療有相當多的益處,然而這項治療也存有缺點: *對於一個有幻覺(Hallucination)或是妄想(Delusion),抑或是使用酒精或毒品的人來說,並不建議以催眠作為治療方式。 *催眠治療中所引發出來的治療,並不是那麼可信,催眠師不經意的一些詞句,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回憶的結果,甚至有可能變造被催眠者的記憶。因此,在現行一般的心理疾病治療中,催眠治療已經不太被採取。 *催眠治療的效力有待考證,有[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30903/095NHU05067004-001.pdf 文獻]指出,雖然有人極度提倡憂鬱症患者應該要接受催眠治療,透過改變負面的思考模式以及情緒釋放來改善憂鬱症;但亦有論者認為,將催眠治療用於憂鬱症患者身上可能有反效果,因為被催眠者可能因此憶起過去不愉快的經驗而激發出潛在的精神疾病或是導致精神疾病的復發。 *倫理問題:如催眠師有特別想滿足的需求,但自己無法達成時,可能會潛意識或無意識地透過催眠去影響被催眠者。法國當馬爾坦雷唐普列鎮有一名頗富盛名的心理治療師斐特,在治療過程中控制精神脆弱病人的心智,對其摸胸、猥褻甚至趁機強暴,被控性侵犯8人和強暴4人,受害人年齡從20歲到60歲都有。 === 清醒(consciousness) === 早期人們口語上會形容病患「昏迷」、「半昏迷」、「會認人」、「感覺得到痛」、「迷迷糊糊」 等,這些字詞無疑對醫師而言太過籠統,從而造成認知上的不同。為了更有助於了解病患情況,發展出了一個統一評估清醒程度的標準。 '''[[w:昏迷指數|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 GCS)]]''' ''昏迷指數(Coma Scale)''是醫學上評估病人昏迷程度的指標,現今最廣為使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指數'''。雖然被稱之為昏迷指數,實則昏迷程度越高時,分數越低,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清醒指數,指數越高,清醒程度也越高。 昏迷指數由三個部分組合而成,分別為睜眼反應(E, Eye opening)、說話反應(V, Verbal response)與運動反應(M, Motor response),正常人為滿分 15 分。昏迷指數依昏迷的嚴重程度而降低,最低可以來到 3 分,也可以將昏迷程度依嚴重程度,大致分為輕、中、重 3 級。 其公式如下:昏迷指數 = 睜眼反應(E)+ 說話反應(V)+ 運動反應(M)。 <center> {| class="wikitable" |+ 昏迷指數總表 |- ! 評分 !! 睜眼反應(E) !! 說話反應(V) !! 運動反應(M) |- | 6 分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可依指令做出各種動作 |- | 5 分 || 不適用 || 說話有條理,會與人交談 || 施以刺激時,可定位出疼痛位置 |- | 4 分 || 主動地睜開眼晴 || 可應答,但說話沒有邏輯性 || 對疼痛刺激有反應,肢體會閃避 |- | 3 分 || 聽到呼喚後會睜眼 ||可說出單字或胡言亂語 || 對疼痛刺激有反應,肢體會彎曲,試圖迴避 |- | 2 分 || 有刺激或痛楚會睜眼 || 對疼痛刺激有反應,肢體反而會伸展開 || 對疼痛刺激有反應,肢體反而會伸展開 |- | 1 分 || 對於刺激無反應 || 無任何反應 || 無任何反應 |- | 其他 || C 分:外力阻止眼睛睜開,例如水腫|| E 分:氣管插管無法正常發聲 || |- | || || T 分:氣管切開無法正常發聲|| |- | || ||A 分:失語症|| |- |} </center> '''昏迷指數分數加總:''' *輕度昏迷:13~15 分 *中度昏迷:9~12 分 *重度昏迷:3~8 分 '''其他情形:''' *當測驗無法進行時,應標註為NT (Not Testable) ,且不記錄總分。 *五歲以下的兒童可能無法給出預期的反應,可使用小兒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干擾因素:''' *既存因素 語言或文化差異、智力或神經缺陷、聽力損失或言語障礙 *目前治療的效果 物理治療,例如插管或氣管切開術、藥理學,例如鎮靜或麻痺 *其他傷害或病變 眼眶/顱骨骨折、言語障礙或偏癱、脊髓損傷 ===注意(Attention)=== ====導言==== 以'''忽略視盲([[wikipedia:Inattentional_blindness|Inattentional blindness]], IB)'''為例,在「為什麼你看不到大猩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G698U2Mvo 參考影片])」實驗<ref>Simons, D. J., & Chabris, C. F. (1999). Gorillas in our mids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 Perception, 28(9), 1059–1074. https://doi.org/10.1068/p281059</ref>中,僅有 42% 的參與者發現猩猩在傳球過程中出現,若改成更加模糊的影片版本,就只剩下 8% 受試者發現猩猩。 因此,我們能從這個實驗中看出人的注意力有其限制,然而,具體來說有哪些、何種程度的限制呢?由於上節中介紹由注意改變的意識狀態,在此我們將介紹「注意」以及「注意」的四種特性。 ==== 注意的本質與運作 ==== 注意人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著感覺與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我們可以藉由以下幾個面向來了解注意的對象、特徵以及功能。 * '''注意的對象''': :人注意的對象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對象或現象''',也可以是'''自己的行為和內心體驗'''。在後者的意義上,我們通稱之為「專心」。 :世界中的客觀事物是紛繁複雜的,因此人在某一個時間內,其心理活動只能去選擇、有方向地指向少數特定的對象,同時忽略其他對象。例如:看足球賽時,我們只能同時看清楚正在踢球或截球的少數球員,而不能兼顧其他的選手。因此,'''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的事物即是注意的中心、對象''',其餘的事物有的處於注意的邊緣,多數則處於注意的範圍之外。 * '''注意的特徵''': :注意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分別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指對特定對象的選擇,並透過觀察、記憶、思考或想像,使心理活動總是有方向性地朝向一定的對象,而同時遠離其他對象 :#「集中性」:指對選擇對象的堅持與貫注,而同時抑制一些無關緊要的對象或活動,意即較長時期地指向一定的對象。 :人的注意集中性,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同一時間內各種心理活動共同集中'''於一定的對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聚精會神」、「專心致志」;二是'''同一心理活動維持著長期集中'''使其不斷深入,這就是所謂的「密切注視」、「側耳傾聽」等等。由此可見,指向性與集中性是密切聯繫的,沒有指向就沒有集中,指向又是透過集中才明顯表現出來的。「一心不能二用」可說是對注意的這兩個特徵最好的寫照。 * '''注意的功能:''' :人的認知過程離不開注意,在人的情緒體驗、意志行為中,注意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注意具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 :# '''選擇:'''由於注意的伴隨,它能夠使人選擇有意義的、符合自已需要的對象並加以反應,並能避開一切無關的刺激和抑制不相關的活動,從而保證心理活動的方向性。 :# '''保持:'''可以使注意對象的'''印象或內容保持在人的意識中''',以備隨時所用,直到達成目的為止。 :# '''調節和監督:'''可控制心理活動朝著一定目的和方向進行,'''把各種心理活動有序地組織在一起''',進而使人的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馬虎」、「粗心」恰好是注意的調節、監督功能不好的表現。 :由上述可見,注意對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人依賴於注意就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認識並改造客觀世界。「雙耳分聽實驗」則進一步說明了這個道理,當一個人兩耳各戴一隻耳機同時收聽兩種不同信息時,因為'''處於分心狀態,便無法記住兩種信息中的任何一種'''。就像導言中的大猩猩實驗一樣,如果我們注意一邊的信息,另一邊的信息非但記不住,甚至根本沒有察覺到它的存在。 ==== 注意的比喻 ==== 這些比喻生動的顯示注意具有「持續」、「轉移」、「聚焦」、與「分布」的特性,使個體成功鎖定目標,完成心智作業。 *'''探照燈(Spotlight)''' :由 Posner, Snyder, 及 Davidson 於 1980 年提出,他們將注意力的歷程區分為投注(Engage)、移轉(Movement)、及脫離(Disengage)三部分,探照燈能持續搜尋特定目標作進一步處理,而這類選擇通常是以犧牲其他位置的信息為代價來促進信息處理。 :注意的探照燈模型是指,注意被比擬成空間中的一盞探照燈,只有燈光下的外界刺激才會受到較精細的處理,並進入意識之中,而燈光外的刺激就不進入意識。同時,探照燈可以從一處移到另一處進行視覺空間搜尋,搜尋的範圍也可以放大縮小(一個字或一字母)(由葉怡玉和 Erikson 提出)。 :目前在臨床的 fMRI 研究中,有探照燈現象的神經學證據,並且,即使是在沒有任何視覺刺激的情況下,視網膜映射到關注位置的視覺區域也顯示出增強的神經活動(Kastner et al., 1999)。 *'''伸縮鏡頭(Zoom lens) ''' :由 C. W. Eriksen 及 Yeh 於 1985 年提出。典型的視覺場景包含多種不同的對象,由於視覺系統的處理能力有限,因此與我們當前行為相關的信息的選擇是通過視覺注意來調節的。因注意力的空間範圍會改變,所以個體可視作業情境調整注意的廣度與範圍,且其範圍大小和處理效能成反比。目前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主要建立在生物注意力資源有限的假設,因此當生物體必須注意的範圍愈大時,在這範圍內所潛藏的外界刺激就愈多,對於單一刺激的處理效能也就跟著變差;此外,隨著所注意的空間範圍愈大,生物體所要尋找的目標物的位置不確定性也就愈大,對此刺激的處理也就愈差。該模型得到行為實驗所獲證據的支持,表明視覺覆蓋區域的大小與處理效率之間的權衡。 *'''分裂的光束(Splitting the beam) ''' :由 Kramer 和 Hahn 於 1995 年提出。說明個體能同時注意與處理多個訊息來源。 ====注意的基本特性==== * '''容量限制(Limited capacity) ''' :容量模式將注意力視為是分類和辨識刺激的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s),重要的是這些認知資源不是無限的。Kahneman 認為人類需要認知資源來處理接收到的刺激,且當個體面對越複雜的刺激時(例如需同時執行多項任務),個體就需要越多資源;如果同時出現許多複雜的刺激,認知資源就會很快被用盡(Kahneman, 1973)。由此可知,當周遭環境同時呈現大量刺激時,人類有限的認知資源就只能處理部分最重要刺激,其它刺激則無法處理,此時因人類接受的訊息已超過認知資源之容量限制,個體在無法同步處理複雜資訊的情況下,就必須盡早做出選擇,此時就呈現早期選擇的特性。反之,若個體所接受的刺激與訊息沒有超過認知資源之容量限制時,基本上所有的訊息皆可得到適度且完善之處理,這讓選擇的機制可以延宕至訊息處理過後,這種情況便會呈現晚期選擇的特性。 * '''進行選擇(Selection) ''' :我們的知覺處理有容量的限制(limited capacity),當多個或複雜的資訊同時出現時,這些資訊會競爭心智容量,也因為有容量限制,以至於我們無法完全解決及接納所有外界的訊息,所以個體必須經由行為目的來分配心智資源,如此才能妥善利用它們。 :例如「注意的偏頗競爭模型」(Biased competition):人往往會在多個競爭刺激間,偏好與其行為期待相關的作業目標,並因此忽略無關的訊息,以此消除多個競爭訊息所產生的干擾與衝突。 * '''調節控制(Modulation and control) ''' :在進行選擇(selection)這個注意力運作第二個特性替我們把目標從擾訊息中被成功挑出後,注意的調節控制能力(Modulation and control)決定了我們對於目標訊息的處理程度,例如:可以提高視覺系統對於視覺刺激的精細程度,或者是提高聽覺系統對於音訊目標的分辨程度。 * '''持續性(Persistence) ''' :個體可以依據意願持續注意某些刺激一段時間,以做近一步處理,例如:將訊息暫時的維持於短期或工作記憶中(working memory)或可以預期某個刺激將出現於某個空間的位置或時間點,以持久穩定的固著該記憶,使我們可以快速捕捉即將出現的刺激。 ==== 漠視現象 ==== :1. 漠視現象是由於'''注意力而非感覺缺失''' 。 ::(1) 漠視區是以身體中心定位(egocentric)。 ::(2) 漠視症的病人枕葉視覺區仍會興奮,腹側通路對被漠視刺激依然會處理到物體辨識(object recognition)甚至有關意義層次(semantics),但否認意識覺察。例如:經過事前指點或提醒,病人往往可以發現左視野的物體。但不會自動或主動的將視線移到該處。 ::(3) 消除現象的存在顯示不同的物體或知覺表徵在競爭同一有限資源,以便足以進入意識之中。 ::(4) 這些效果對各感覺的 modalities 一體適用,非只有視覺。但 Blindsight 僅限於視覺,其內隱知識只有粗淺層次(運動方向),注意力提醒無幫助,無知覺區以網膜座標定位。 ::(5) 相關實驗:漠視的病人看到兩棟房子,右側都一樣,但是左側有一棟從窗戶冒出火花,問他們要住哪一棟,雖然大家都說兩棟房子沒差,但大家都選左邊窗子沒火花的一棟,可見訊息有被處理 (Marshall & Halligan, 1988)。 :2. 漠視症顯示有'''不同的空間參考座標''' ::(1) 自我中心空間(Egocentric space):空間座標可用外物、自身、頭、眼睛甚或手為中心原點(object, body, head, eye,hand-centered space),由頂葉負責整合。顳頂葉區受損之漠視症患者大多是自身中心的空間座標出錯,但也有其他形式。 ::(2) 具象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要求受試者想像站在 Piazza del Duomo 廣場一端,面對建築物,描述眼前所見,發現無法說出左視野之建物。然後走到廣場另一端轉身,背對建物,想像身後的建物,此時原來可見之事物變成不可見,原本不可見之事物變成可見。此即所謂具象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不同於知覺空間(Perceptual space)<ref>Bisiach, E., & Luzzatti, C. (1978). Unilateral neglect of representational space. Cortex;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behavior, 14(1), 129–133. https://doi.org/10.1016/s0010-9452(78)80016-1</ref>。 ::(3) 海馬體(Hippocampus)被認為紀錄物體間的關係位置,但想像位置關係需要頂葉的運作。 :3. 漠視症顯現'''不同的空間系統''' ::(1) 控制視角:遠近空間可以在漠視症中被雙重解離。有些病人忽視近空間的一側,有些忽視遠空間的一側角。 ::(2) 研究:Iriki 等人發現猴子視覺細胞對手臂 Reach field 的範圍也會因手握工具而延伸。如果不用雷射筆分線條,用棍子分線條,則近空間範圍就被延伸,工具成為身體的一部份。 ::(3) 類別: :::① 以字為中心:有些人對一個字的左側字母有漠視症。 :::② 有些人忽視是專針對物體,像是只要是物體的左邊都看不見,不論物體是在左右視野,而有的則是針對空間。 :::③有些漠視症病人忽視身體部分,但對空間正常,有的則相反。 :::④有一個病人,在房間內正襟危坐時與側躺下來時,忽略的是不同的方向的視野,由此可知忽視的象限同時受到身體位置與房間方位兩因素的影響。 ==== 注意的處理歷程 ==== 注意處理歷程分為以下兩類,由 Howard Egeth 和 Steven Yantis 於 1997 年 <ref>Egeth, H. E., & Yantis, S. (1997). Visual attention: control, representation, and time cours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8, 269–297.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48.1.269</ref>以及 Charles Connor, Howard Egeth 和 Steven Yantis 於 2004 年 <ref>Connor, C. E., Egeth, H. E., & Yantis, S. (2004). Visual attention: bottom-up versus top-down. Current biology : CB, 14(19), R850–R852. https://doi.org/10.1016/j.cub.2004.09.041</ref>提出。 :1. 由下而上的處理(Bottom-up processing):又稱刺激驅動式(Stimulus-driven)、外塑型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或被動式注意(Passive attention),即個體的注意取決於外在環境中突出或顯著的刺激訊息,如巨響、強光、煽情畫面、威脅等都能迅速在短時間內吸引個體的注意。在此脈絡下,注意是被動地應用外在刺激與變動。 :2. 由上而下的處理(Top-down processing):又稱為目標導向式處理(Goal-directed)、內塑型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或主動式注意(Active attention),即個體可以依據自身行為目標或作業要求,注意特定目標刺激,同時抑制其他無關的干擾訊息。在此脈絡下,注意是主動地處理外在與內在的刺激事件。 ==== 外在注意的選擇 ==== 注意需選擇目標刺激並抑制其他無關的訊息,在區隔眾多刺激時會產生處理瓶頸。為了瞭解此瓶頸在訊息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位置,心理學家產生了早期選擇(Early selection)和晚期選擇(Late selection)的爭論。早期選擇理論認為我們在辨識物體之前即發生了所謂注意選擇的瓶頸,而晚期選擇理論認為我們在獲得物體的意義之後才發生瓶頸。 ===== 早期選擇理論(Early Selection Theory) ===== 該理論認為'''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之前''',其中包含[[w:唐納德·布羅德本特|布羅德本特]](D.E. Broadbent)的選擇性過濾器理論(Selective filter theory),及[[w:Anne Treisman|崔斯曼]](A. Treisman)的減弱理論(Attenuation theory),兩者同時被稱為早期選擇理論。 *選擇性過濾器理論(Selective filter theory):將注意力視為類似水龍頭之過濾器,以全有或全無(All-or-none)的方式過濾外來訊息,當訊息被濾除後就無法做進一步處理<ref>Broadbent, D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Pergamon Press.</ref>。1953 年徹里(E. C. Cherry)的雙耳分聽作業(Dichotic listening test)可驗證此理論,用於探討注意選擇的問題。參與者戴上耳機,雙耳分別聽到不同數字或敘述,並依照實驗指示說明要注意某一耳之訊息而忽略另一耳之訊息,最終複誦注意所聽到的數字與敘述。結果發現,參與者能有效辨識注意耳的訊息,但無法有效辨識忽略耳的訊息,僅能指出忽略耳刺激中一些基本的粗糙物理學特性,如大人小孩或男生女生的聲音。因此'''不被注意的訊息在尚未被分析內容前即被濾除''',表示注意瓶頸發生在訊息處理的前端。而另一位心理學家對此實驗做出更淺顯易懂的說明:因為加工訊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會有一個過濾器去分出什麼訊息該加工,什麼訊息不需要,就如同一個狹長的瓶口,只有一部分的水可以流入瓶口內,其餘會被分離在外部。也因此選擇性過濾器理論也叫做瓶頸理論。 [[File:MessageImage 1641800042395.jpg|center|800px]] *減弱理論(Attenuation theory):是選擇性過濾器理論的修正版本,認為並非全有或全無(All-or-none),例如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party effect)(在吵雜的派對場所或聚會活動中,人們仍能輕易聽到和自身高度相關的訊息,如自己的名字)。此理論認為'''沒有被注意到的訊息並非被完全排除,而是仍受到某種程度的處理,只是由於和作業目標無關,因此我們並未意識到這些訊息的存在。'''崔斯曼(Anne M. Treisman)透過雙耳分聽作業發現一旦參與者得知目標刺激後,即便訊息從不需複誦耳傳入,仍能注意該目標刺激,這代表不受注意的訊息並非不受處理,而是處於減弱(Attenuated)的狀態。 *早期選擇理論(Early Selection Theory)的缺點: 1.'''忽略了未被選擇信息的影響''':早期選擇理論假設未被選擇的信息將被排除在外,並不會影響後續的加工過程。然而,一些研究發現即使是未被選擇的信息,也可能在加工的後期產生影響,例如在無意識水平上。這顯示了這一理論忽略了未被選擇信息的潛在影響。 2.'''無法解釋適應性選擇''':早期選擇理論認為注意力的選擇是在刺激進入感知系統之前就完成的,並且是基於基本特徵進行的。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會根據任務需求和目標的不同而靈活調整,這種適應性選擇無法很好地被早期選擇理論解釋。 3.'''忽略了個體差異''':早期選擇理論對於人們對刺激的初步選擇過程做出了一般性的假設,但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同個體可能會根據自身的經驗、興趣和目標對刺激進行不同程度的選擇和加工,這種個體差異在早期選擇理論中沒有得到充分考慮。 4.'''缺乏對注意力機制的生物學基礎的考慮''':早期選擇理論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注意力的選擇過程,但缺乏對注意力機制的生物學基礎的考慮。現代研究表明,注意力是由大腦中多個區域和神經回路協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一理論沒有對這些生物學機制進行充分的考慮。 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後期選擇或適應性選擇的理論,認為注意力的選擇是根據任務需求和目標的不同而靈活調整的。 [[File:MessageImage 1641800563099.jpg|center|800px]] ===== [[w:特征整合论|特徵整合理論]](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 ===== 在早期選擇理論的脈絡下,英國學者特瑞斯曼([[w:en:Anne Treisman|Anne Treisman]])等人於 1980 年提出特徵整合理論,主要探討視覺早期加工的問題。此理論將物體辨識之前的注意力成分為兩階段: #注意前階段(Pre-attentive stage):'''針對物體的特徵(顏色、長度、距離等)進行平行式的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這樣的過程是自動發生且不被注意到的。這些特徵是處在所謂「自由飄浮狀態」(Free floating state),位置是不確定的,而這些分散特徵的心理表徵稱為特徵地圖(Feature map)。 #聚焦階段(Focused attention):又稱集中注意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扮演黏著劑(Binding)的角色,'''將分散的特徵正確連繫起來,整合成單一物件''',再將整合結果放置在突顯性輿圖(salience map)上,進行序列性處理。成功的特徵整合會形成物體檔案,達成物體辨識的目的。如果注意無法有效運作,則可能導致整合失敗,產生[[w:llusory conjunctions|錯覺連結(illusory conjunctions)]]。 Treisman 等人使用視覺搜尋作業(visual search),要求參與者從一群或大量刺激物中尋找特定的目標刺激。當目標刺激相較於其他刺激有較高突顯性(saliency)或較不一致的特徵時,例如在一群紅色干擾物中尋找綠色目標物,綠色目標物通常能被快速偵測出來,此歷程依賴刺激驅動處理模式,稱為有效搜尋(efficient search)或特徵搜尋(feature search)。若改要求參與者在紅色方塊與綠色圓形的刺激中尋找綠色方形,由於此時目標物涉及特徵的整合,導致較難搜尋,此一歷程則依賴目標導向處理,稱為無效率搜尋(inefficient search)或整合搜尋(conjunction search)。特徵搜尋所花時間不受干擾刺激數量影響,但在整合搜尋中所花時間與干擾刺激數量呈線性關係,意即干擾刺激數量越多,搜尋整合目標所花的時間也越長。 目前視覺搜尋作業被廣泛運用在許多領域,如訓練放射科醫師如何在 X 光或影像掃描照片中尋找病灶或腫瘤,以了解人為何會忽略一些重要或危險的徵兆。 ===== 晚期選擇理論(Late Selection Theory)===== Broadent 的過濾理論和 Treisman 的減弱理論皆屬於早期選擇理論,其認為未被注意到的訊息無法獲得辨識,並會進入記憶中接受後續處理。然而許多研究證據都不支持這種看法,認為'''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刺激獲得辨識之後,亦即選擇機制的瓶頸在於訊息處理的晚期。'''根據晚期選擇理論,早期的訊息處理不具選擇性,所有進入感知覺系統的刺激都能收到自動化的處理。而其支持研究證據有二:旁側干擾作業(Flanker task)和史楚普叫色實驗(Stroop color naming task),以下分述。 ;1. 旁側干擾作業(Flanker task):常被用來探討注意廣度與注意的選擇瓶頸<ref>Eriksen, B.A., Eriksen, C.W. (1974). Effects of noise letters up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target letter in a nonsearch task.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6, 143–149. https://doi.org/10.3758/BF03203267</ref>。實驗時有三個字母呈現在螢幕上,中央字母是目標刺激,兩側的兩個字母則是干擾刺激。參與者只需針對中央出現的目標刺激進行按鍵反應,如:目標刺激為 X 時,參與者需要按下 X 鍵。研究者操弄三個字母的和諧性(compatibality),和諧的情況為XXX 或 NNN,不和諧的情況為XNX 或 NXN。研究結果發現,和諧性將影響受試者判斷中央目標刺激的反應時間,和諧時判斷較快。這說明了晚期選擇理論,因為唯有個體先辨識兩側干擾刺激與中央目標刺激的字義後,才有可能造成和諧的助益或不和諧的干擾。 ;2. 史楚普叫色實驗(Stroop color naming task)<ref>Stroop, J. R. (1935).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6), 643–662. https://doi.org/10.1037/h0054651</ref>:此實驗被用來評估人們在處理一個特定刺激特徵,而同時處理第二個刺激特性的時,抑制認知干擾的能力。例如,使用不同顏色書寫指稱顏色的字(文字「紅色」以綠色油墨顯示;或是文字「橘色」是以藍色油墨顯示)。研究發現參與者在不和諧的情況下反應時間較慢,而且辨識過程也更容易出錯,顯示了字義會造成反應競爭,導致史楚普干擾(Stroop interference)。此結果說了明注意顏色並命名的歷程發生在辨識字義之後,支持晚期選擇假設。 ===== 知覺負荷理論(Perceptual Load Theory) ===== Nilli Lavie 和 Tsal 在 1994 年提出了知覺負荷理論(Perceptual load theory)<ref>Lavie, N., & Tsal, Y. (1994). Perceptual load a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the locus of selection in visual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56, 183–197. https://doi.org/10.3758/BF03213897</ref>,成功整合了「早期選擇」與「晚期選擇」的長期爭論,並用來解釋與預測刺激(stimulant)在不同情況下會受到處理的程度。知覺負荷理論認為對於刺激的處理層次取決於其處理上的難度,意即當前任務的知覺負荷高低決定了選擇性注意過程中注意資源的分配。 Lavie 與同事將實驗分成高知覺負荷與低知覺負荷兩種情況,參與者需對事先告知的刺激目標進行偵測判斷作業,並將干擾刺激與目標刺激分成和諧(兩者相同)或不和諧(兩者不同)。實驗結果發現低知覺負荷下,參與者尚有足夠資源處理干擾刺激,因此可察覺干擾刺激與目標刺激的影響。此時目前知覺負荷只消耗一小部分的資源,而多餘的注意資源會去處理干擾刺激,產生干擾效應。若干擾刺激與目標刺激為不和諧的情況,則需要花較長時間判斷目標刺激,符合晚期選擇處理。 相反地,在高知覺負荷的情況下,有限的注意資源會被耗盡,參與者的注意資源不足以用於處理干擾刺激,因此無法觀察到干擾刺激對於目標刺激造成的影響,意即與當前任務無關的干擾刺激無法得到參與者的知覺處理,而不產生干擾效應。此時在和諧與不和諧狀況下花費判斷目標刺激所需時間相近,符合早期選擇處理。 理論建構者 Lavie 認為,在高知覺負荷下的知覺選擇是一被動的選擇過程,是因為注意資源的不充足導致干擾刺激未得到處理;而低知覺負荷下為主動的知覺選擇,此時對干擾刺激的處理引發了負面的反應(即干擾效應)。參與者若要正確地選擇反應則需主動控制此過程參與。 ===== 中樞能量理論(Central Capacity Theory) ===== 當一個人同時做兩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有時卻非常困難。例如一邊散步一邊聽音樂很簡單,但一邊寫題目一邊跟人聊天卻很困難。事實上,一心兩用的難易度與兩個工作的相似度、難易度、個人能力有關。 * '''相似度的影響:'''<br>1972 年,Allport 等人發現,如果受試者一耳(追誦耳,指聽到並複誦出來)複誦聽到的散文(聽覺),另一耳(非追誦耳)記憶聽到的新字詞(聽覺),記憶效果很差;但若讓受試者一邊複誦散文(聽覺),一邊記憶看到的文字(視覺),記憶的效果就會好很多。而如果將文字改為圖片,圖片的正確再現率甚至可達 90%。1975 年,Shaffer 也做實驗確認,有些打字員可以一邊看稿打字,而一邊又追誦之前聽到的話。從這些實驗結果可以發現,當兩種不同的感覺同時處理不同任務時,效果比一個感覺處理兩種不同任務時好上許多,這就是「相似度」所造成的影響。 * '''難易度的影響:'''<br>而在 1976 年,Sullivan 一樣做了雙聲道的實驗,這次他改變兩個聲道的資訊難易度,並發現當追誦耳聲道的資訊比較簡單時,受試者可以從非追誦耳聲道中察覺到更多資訊。可以見得,即使是使用同一種感覺,也會因任務本身「難易度」的不同而使注意的效果受到影響。 * '''個人能力的影響:'''<br>1974 年,Unferwood 更進一步確認,一心兩用的效果與受試者本身有關。同樣進行雙聲道的實驗,在比較新手與經過訓練的受試者後,發現新手只能從非追誦耳聲道察覺出 8% 的資訊,然而經過訓練的受試者則可以察覺到 67% 的資訊,差異非常明顯,是為「個人能力」的影響;且能從此實驗可得知該能力確實能藉由特定方式加以強化。<br>前面我們在選擇理論有提過,「我們的知覺處理有容量的限制(limited capicity)」,而有一些心理學家並不想用瓶頸結構來解釋,卻是將注意力看做有限的、用來執行任務的能量,稱作中樞能量理論。 * '''能量分配模型:'''<br>能量分配模型在 1973 年由 Kahneman 提出。首先,人會接受到喚醒(arousal)的刺激,可能是來自情緒、藥物、肌肉緊張等等,這些喚醒刺激給予人一些可能得到的能量,接著人再將注意力分配給各種行動。分配的策略可能會受到個人意願、對此活動需要多少能量的認知等因素影響,而個人長期穩定的反應不參與這個反應中,人們更傾向將注意力分配到新的、突然的刺激上,例如在視野中突然動起來的物體。依照此模型,只要可得能量足夠,人可以一次從事多種活動,反之,若可得能量不足,活動之間就會彼此干擾。<br>1975 年,Norman 和 Bobrow 更進一步,區分出:資源限制過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與材料限制過程(Data-Limited Process)<ref>Norman, D. A., & Bobrow, D. G. (1975). On data-limited and resource-limited processes. Cognitive Psychology, 7(1), 44–64. https://doi.org/10.1016/0010-0285(75)90004-3</ref>。<br>資源限制過程指這種工作受到能量分配的限制,隨著分配到的能量增加,工作就愈順利;而材料限制過程則即使提高能量分配,也難提升其工作品質,例如在嘈雜的環境中要注意很細小的聲音,即使放很多注意在上面,也不容易聽清楚。 * '''以能量中樞模型解釋實驗結果:'''<br>在雙聲道實驗中,復述追誦耳聲道的資訊耗費大量中樞能量,因此非追誦耳聲道就只能分配到很少的能量。此時如果非追誦耳的資訊太困難,其作業品質就會很差,受試者不容易察覺其資訊;相反的,如果非追誦耳的資訊足夠簡單,只需要很少的中樞能量就可以完成工作,受試者對其覺察的效果就不會比對追誦耳差。 ==== 外在注意的向度 ==== 除了瓶頸發生的早晚外,選擇與處理外在注意的向度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注意可以經由目標導向(goal-directed)或刺激驅動(stimulant-driven)歷程被引導至特定種類的知覺刺激上,以選擇和調控不同感官接收到的外在刺激信息(e.g. 視、觸、味、嗅、聽覺)。 從感覺受器(Sensory receptor)直到大腦皮質上的初級感覺區(Primary sensory area),注意力的影響都持續存在。例如,注意力可以強化目標刺激在視覺皮質區位的映射構造(Topographical organization)中所對應細胞引發的神經活化(nerve activation)<ref>Tootell, R. B., Hadjikhani, N., Hall, E. K., Marrett, S., Vanduffel, W., Vaughan, J. T., & Dale, A. M. (1998). The retinotopy of visual spatial attention. Neuron, 21(6), 1409–1422. https://doi.org/10.1016/s0896-6273(00)80659-5</ref>,讓個體能夠在低雜訊比下偵查或完成更模糊訊號以及其中更細微差異上的區別。 注意力也可強化聽覺皮質的神經活化,偵測到微小聲音與區分細微音調的差異<ref>Woldorff, M. G., Gallen, C. C., Hampson, S. A., Hillyard, S. A., Pantev, C., Sobel, D., & Bloom, F. E. (1993). Modulation of early sensory processing in human auditory cortex during auditory selective atten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0(18), 8722–8726. https://doi.org/10.1073/pnas.90.18.8722</ref>,這種效果也存在於其他身體感覺上。 注意力在這些不同向度刺激的選擇和調控上是兼容並蓄的,注意力對感覺處理的容量限制僅出現在同一感官向度上,意即個體須同時處理多個同向度的知覺刺激時才會在感覺與知覺處理的前期產生競爭以及干擾。 Duncan、Martens 與 Ward 的研究顯示,相異感官的訊息處理在早期為相互獨立,而跨感官的干擾只會出現在較高階的處理階段。注意力的機制統合不同向度、感官的訊息,並使個體能對此刺激形成對於一物體或事件完整的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因此有了意識(Consciousness)。 ===== 空間注意===== 空間注意的重要功能之一為協助個體整合特徵,其結合了同一空間位置上不同向度的感覺訊息,使個體形成知覺表徵(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例如,眼球運動中,個體透過眼球投射外顯注意力(Explicit attention)予刺激產生的空間位置,而內隱注意力(Implicit attention)在不移動眼球的情況下也可投射至特定空間位置。 當注意力被轉移到某一空間位置時,該處的刺激訊息將被優先處理,且能有空選擇與調節處理的層次,同時對該空間位置的視神經細胞也被活化。空間注意中,眼動(Saccade)與注意力投射(Attention projection)兩歷程涉及不同的神經運作<ref>Juan, C. H., Shorter-Jacobi, S. M., & Schall, J. D. (2004). Dissociation of spatial attention and saccade prepa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43), 15541–15544. https://doi.org/10.1073/pnas.0403507101</ref>。 [[wikipedia:Michael_Posner_(psychologist)|Michal I. Posner]] 發展出線索導引作業典範<ref>Posner, M. I., Snyder, C. R., & Davidson, B. J. (1980). Attention and the detection of sign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9(2), 160–174.</ref>,此典範被廣為探討空間注意中的刺激驅動和目標導引。此作業使用快速閃爍的外在刺激作刺激驅動線索,以使參與者將內隱注意力投射或轉移至特定空間位置(例如左或右方視野)。研究發現刺激驅動或是目標導引之空間線索都能有助於對目標作業的執行,其中越明顯的刺激越能得到外顯注意的投射與處理,所以即使參與者將眼球固定於螢幕中央的點,內隱注意仍可依據指示被引導到不同位置。 ===== 特徵與物體注意力 ===== 特徵包含感官知覺刺激的基本特性,如顏色(視覺)、音調(聽覺)、甜度(味覺)、溫度(觸覺)等。當實驗要求參與者投射注意力在某一特徵屬性時,意即針對特徵的注意(Feature-based attention),可強化該特徵負責腦區神經細胞的活化。例如指示參與者加強注意線條角度可以增強其視覺區 V4 的活化(McAdams & Maunsell, 1999),或是注意運動中的刺激可增強其視覺區 MT(Middle temporal,即 V5 腦區)的活化。 當實驗要求參與者投射注意力在特定物體時,意即針對物體的注意(Object-based attention),此時該目標物體內所有特徵將被選擇並興富某些腦內整合區,而非只影響其中一兩種特徵。例如,人臉的刺激會增強梭狀迴辨識區(Fusiform face area,FFA),而建築的刺激會增強海馬迴辨位區(Parahippocampal place area,PPA)之活化<ref>O'Craven, K. M., Downing, P. E., & Kanwisher, N. (1999). fMRI evidence for objects as the units of attentional selection. Nature, 401(6753), 584–587. https://doi.org/10.1038/44134</ref>。此針對物體的注意投射會使個體在選擇進行兩不同特徵時,比對同物體的兩個特徵會較比對不同物體的兩個特徵容易(Duncan, 1984)。在給予線索以尋找目標刺激時,線索若與目標刺激皆位於同一物體時參與者的反應會較位於不同物體時快,即使這兩種情況下線索與目標之距離皆維持固定<ref>Vecera, S. P. (1994). Grouped locations and object-based attention: Comment on Egly, Driver, and Rafal (199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3(3), 316–320. https://doi.org/10.1037/0096-3445.123.3.316</ref>。 ===== 時間注意力 ===== 瞬盲(Attentional blink, AB)是一種反映了部署視覺注意能力的時間限制的現象,常發生在必須快速連續識別兩個視覺刺激的情境時。根據實驗結果顯示,若第二個刺激發生在第一個刺激發生後的 200 到 500 毫秒內,則受試者正確辨識第二個刺激的準確性很差(Shapiro, Arnell, Raymond 1997)。心理學家常利用快速視覺序列呈現(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實驗來產生此現象,實驗方法為在一秒間呈現 8 至 10 個刺激給受試者觀看,並且要求受試者找出特定的關鍵字(T1,T2,T3...等)。當受試者被要求報告關鍵字時,第一個目標字(T1)很容易被受試者報告出來。然而,若是第二個目標字(T2)在第一個目標字(T1)後瞬間出現,受試者的判別率會大幅下降,反之,若是沒有第一個目標字(T1)的出現,則第二個目標字(T2)答對率會回復正常,沒有瞬盲的現象出現。 此現象顯示個體的意識需要花時間登錄、處理目標刺激,並且去除干擾刺激;而在這段時間內,知覺系統無心再處理其他訊息。值得注意的是,瞬盲現象代表了個體的處理容量存在其上限,且反映出注意機制隱含了對周圍鄰近刺激的抑制。從時間向度上來看,注意控制是可能暫時失效的。而綜觀其他的心智活動,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以思考為例,大多數人的思考活動,約數秒會從一個思序跳到另一個思緒,一般而言持續集中的注意力集中不會超過十分鐘。 ==== <big>內在注意的選擇</big> ==== 藉由注意機制的運作,我們也可以從內在表徵中選擇目標訊息,從而調節內在心智表徵與運作。與外在注意類似,內在注意也有處理容量的限制,例如只有有限的訊息可被維持、有限的反應可以被選擇,以及有限的作業可被執行等。然而內在注意並不再受限於向度或感官特定性,內在注意能影響特定認知表徵與運作歷程,它在許多文獻中與執行功能有相當程度的功能重複,以下將介紹三種內在注意最常見的運作範疇: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以及反應選擇(response selection)。 * '''工作記憶'''<br> 工作記憶與注意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Awh & Jonides, 2001)。'''工作記憶'''指的是當感知覺訊息消失之後,個體必須暫時維持這些訊息以便繼續處理,甚至能更進一步調節這些訊息,以利高層次認知歷程,例如推理、計算或是決策等<ref>D'Esposito, M., & Postle, B. R. (2015).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working memo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6, 115–142.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10814-015031</ref>。在當代幾個重要的工作記憶理論中,內在注意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 貝德禮(Alan D, Baddeley)等人所提出的工作記憶架構<ref>Baddeley, A. (1996). Exploring the central executiv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9A(1), 5–28. https://doi.org/10.1080/027249896392784 </ref>,執行中樞(central executive)負責注意資源分配,以協調不同感知覺向度(如視覺空間與語音語意訊息)的整合,並將整合後的訊息放入情節滙棧(episodic buffer)以連結長期記憶<ref>Baddeley, A. (2012). Working memory: Theories, models, and controversi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3, 1-2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120710-100422</ref>。 透過內在注意,感知覺訊息能夠被暫時維持,使個體能夠在工作記憶當中保持著大約三至五個單元的資訊,工作記憶容量主要透過「偵異典範」(Change detection paradigm),<ref>Hollingworth, A. (2003). Failures of retrieval and comparison constrain change detection in natural scen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9(2), 388–403. https://doi.org/10.1037/0096-1523.29.2.388</ref><ref>Luck, S.J., & Vogel, E.K. (1997). The capacity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 for features and conjunctions. Nature, 390, 279–281. https://doi.org/10.1038/36846</ref>的研究測得,即研究者首先快速地呈現一個刺激畫面,經過一個短暫時間後,這個刺激畫面再次快速出現,此時參與者必須要判斷畫面是否有異動以及發生在何處。這個研究發現,即使實驗刺激產生很大的改變,但參與者往往無法快速地發現變動所在,這種偵測失敗稱為'''變異盲'''(Change blindness)<ref>Simons, D. J., & Rensink, R. A. (2005). Change blindnes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1), 16–20.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04.11.006</ref>。生活情境也可以發現許多變異盲的現象,例如: 在西門斯(Donald J. Simons)的一系列經典研究中,一位實驗同謀者向路人問路隨即有工人抬著板子從兩人中間走過,此時同謀者藉機換成另一位新的人,多數被問路的人事後回憶時都沒有發現這個巨大的改變。心理學家對於變異盲有許多解釋,但最核心的機制即是處理容量限制與內在注意。此一現象也具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例如:記憶容量較大的個體可以有較好的能力抑制與作業無關的干擾刺激,但是記憶容量較小的人則不容易區分作業目標刺激與無關干擾刺激<ref>Vogel, E. K., & Machizawa, M. G. (2004). Neural activity predic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Nature, 428(6984), 748–751.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2447</ref>。 * '''長期記憶'''<br> 長期記憶是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有別於工作記憶和短期記憶,後兩者只能保持幾秒到幾小時。從生物學而言,短期記憶是神經連接的暫時性強化,生理上的結構是反響迴路(Reverberatory circuit),而經過鞏固後,可變為長期記憶。內在注意會影響哪些訊息得以登錄於長期記憶,也會影響長期記憶中哪些訊息可以被有效提取(Chun & TurkBrowne, 2007)。心理學家已經發現透過引申式複誦(Elaborate rehearsal)可以將訊息有效地保留在長期記憶中(Craik, 2002)。引申式複誦涉及了整合與連結新舊訊息,並使其能透過群組化(chunking),減少對於處理容量的負擔,這個歷程依賴內在注意機制的運作。 心理學研究記憶與遺忘問題時,常以記憶儲存事物時間的長短,將記憶分為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三種。感覺記憶下儲存事件的時間非常短暫,最多不超過四分之一秒,而短期記憶下儲存事件的時間可達幾秒或幾十秒為止,長期記憶下,個人儲存事件的時間可達分、時,到數天等較久的時間,也是指保持訊息、事件長期不忘的持久性記憶。 在理論上,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除了在時限上不同之外,另外有兩種差異: #容量差異:短期記憶容量有限,而長期記憶容量無限。 #儲存性質不同:短期記憶儲存的訊息與知識的性質不同於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儲存的訊息大致分為兩大類: #情節記憶,是有關生活情節的實況記憶。如:如何做一件事 #語意記憶,是有關語文所表達之意義的記憶,也是個人學得的知識。如:名字。    長期記憶的容量無限,是個體所有過去經驗、知識和超過短期記憶能量的所有訊息之儲存室。而年齡對長期記憶沒有影響,一旦資料儲存到長期記憶中,對二十歲的人或八十歲的人會同樣牢靠。個人之所以無法回憶某種訊息,通常是由於線索不足,如果給予適當情境的正確線索,記憶即可喚回。 訊息要儲存時,都要經過組織,亦即編碼的過程。而波爾馬特(M. Perlmutter)在一九八三年的研究顯示,老年人較不會使用記憶的策略來進行編碼的工作,在訊息提回的過程中,由於訊息彼此的干擾、重疊或錯置,所以不易被喚回。 * '''反應選擇'''<br> 當參與者被要求進行兩個選擇作業時,相較於第一個選擇作業的反應表現,第二個選擇作業反應時間通常會較長,而這樣的反應變慢與這兩個作業反應的間隔時間長短有關,這使得第二作業變慢的間隔時距被稱為心理反挫期(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ler) (Pashler, 1994)。即當兩個作業反應間隔時間越短,第二作業的反應時間延宕也越長;反之,當兩個作業間隔時間越長,個體能有較充分的時間處理第二作業,第二作業所受的影響也越少。造成第二作業反應時間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中樞瓶頸(central bottleneck),此一瓶頸不受知覺處理歷程影響,而是在心理反挫期階段,由於受到中央處理容量的限制,使個體沒有足夠資源能夠分配給第二作業的反應選擇。反應選擇過程另一個注意容量的限制發生在作業轉移(task switching)時<ref>Monsell, S. (2003). Task switch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3), 134-140. https://doi.org/10.1016/S1364-6613(03)00028-7</ref>,例如要求參與者進行一連串奇偶數字作業的判斷,如此重復多次後,實驗者突然将作業規則改為英文字母為母音或子音的判斷,此時由於作業規則突然改變,使內在注意對於作業規則的處理受到影響,因此造成轉移損害。 以上的反應與作業選擇都涉及對競爭反應的抑制,許多的研究者使用中斷訊號實驗典範(stop signal)探討個體的反應抑制功能<ref>Logan, G. D., Cowan, W. B., & Davis, K. A. (1984). On the ability to inhibit simple and choice reaction time responses: a model and a meth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0(2), 276–291. https://doi.org/10.1037//0096-1523.10.2.276</ref>,在這個典範中,參與者必須抑制自己的反應直到放行(go)的訊號出現;如果放行訊號沒有出現,但參與者在中斷(no-go)嘗試次不小心作出反應,則視為抑制失敗。這個現象與前述的史觸普作業類似,即藉由注意的執行機制去提高目標作業(叫色)的優先性,同時抑制較為自動化的字義干擾。目前許多研究都發現抑制運作失調和暴力行為、注意缺失與過動症(ADHD)有關(請見第十六章〈心智異常》)。 ==== 走神 ==== 走神是當人們從事一項需要注意力的任務時,思緒短暫地離開一個主題,而造成的注意力控制不佳。走神的內容包含內疚、恐懼或陶醉於的一小段回憶。在無聊或不開心時發生走神的比例較高,此情況下的走神通常讓人更加不愉快。走神亦跟當前所需注意力有關,當需要的注意力較小時,會比需要較大注意力時更容易發生走神。 走神產生可能原因: #'''神經系統發育遲緩''':注意力等心理活動的基礎是神經活動,其成熟的延遲和大腦功能失調,都有可能導致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上課時愛走神。 #'''個體差異''':兒童的氣質特徵受遺傳影響,有的兒童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做事常有始無終;而另外一些孩子則很有耐心,興趣專一,喜歡安靜。因此,針對兒童不同的氣質特徵,老師可以為其多創造合理的活動機會,以預防兒童上課走神,例如:在一節課中間,孩子出現坐不住及走神的狀況時,老師可以講一個笑話,或是請孩子起來回答問題,甚至讓他上講台、擦黑板,以活動身體。如此再進入緊張的學習時,可以重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智力因素''':精神發育遲滯可以對兒童的心理活動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其注意力渙散、愛走神,從而不能理解老師講話的內容,或隨其思路去思考。一些不容易發現的邊緣性智力障礙者更是如此。 #'''心理衛生問題''':非智力因素亦可能使兒童出現上課走神和學習困難,其主要因素包括:志向、興趣、毅力等方面,這些都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這類孩子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恐懼,以及厭學、逃學、説謊、偷竊等行為和品行問題。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上課亦容易走神。 #'''不良的教育模式''':主要由父母不適當的或過高的期望值所引起,使孩子的思想過度緊張,進而導致其厭學。此外,老師不考慮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根據其心理特點和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採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也是導致兒童上課走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軀體疾病''':由於飲食過度精細,且大量零食中多含有色素和食品添加劑,使孩子體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偏食,導致兒童貧血、營養不良,進而使其上課無精打采。 改善走神的方法: #安排目標並限定完成目標的時間:在每件事的時限內專注地做每一件事,每件事情間適當休息。 #培養處理事務的興趣::如果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以快樂的心解決事務,較不容易發生走神。 #排除外界環境及內心騷動的干擾: 處在安靜的環境,不因外物影起思緒上的走神;內心狀態保持穩定,不要做一件事想著另一件事。 #劃分工作與休息的關係::若以疲憊的身體工作,甚至是半夢半醒地工作,無法高效率處理事務,也容易發生走神。簡單來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學會自我減壓:當所承受的壓力太大時,必然會影響做事的效率以及心情。 #做放鬆訓練:舒適的躺著或坐著,讓全身肌肉放鬆就可以達到輕鬆平靜的狀態。 === 改變意識(心理)狀態的物質 === ==== 精神藥品(Psychoactive drug) ==== 除了前段所述的催眠外,精神藥品也能夠改變意識狀態。<br> 精神藥品是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如興奮劑、抑制劑等類別),其和特定神經傳遞物具有某些官能基或結構上的相同,因此容易被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的受體誤認,造成與原本神經傳遞物結合到受體時的反應發生,影響接收特定神經傳遞物的神經元,並在腦中造成意識狀態改變,使生理和心理產生變化並導致行為和意識的改變。從古至今,人們發現許多植物及其萃取物,或是人造的化學物質,它們會與突觸受體結合,阻斷或刺激某些反應,進而影響腦的運作系統,造成感官功能的改變或是產生輕微至嚴重的幻覺,甚至影響認知或行為表現。這些物質即為精神藥品(神經促動藥品;心理促動藥品)。精神藥品包含毒品(如安非他命、海洛因、大麻等),以及合法、作為醫療用途使用的藥品,例如一些鎮定劑、興奮劑、安神用的藥品。廣泛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香菸中的尼古丁、酒精飲料中的酒精,以及咖啡、茶水、飲料中的咖啡因也都能算是精神藥品的範疇。 精神藥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中樞神經興奮劑(Stimulants)''':這類藥物會促進[[:w:zh: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w:zh:血清素|血清素(Serotonin)]]及[[:w:zh: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等神經傳導素的分泌或其增長停留在突觸間隙的時間,進而增加中樞神經系統(CNS)的活性,包含咖啡因、尼古丁等。其中又以安非他命與古柯鹼兩種為最大宗。使用後會讓使用者提神或進入亢奮的狀態,但在藥效消退後會使用者感到疲憊、憂鬱。因為這種特性,許多人會持續使用,並逐漸增加劑量,進而導致上癮的情況。而當人體使用過量則會產生中毒、妄想、思考混亂、幻覺、呼吸中止、體溫變化過劇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 {| class="wikitable" |- ! 類別 !! 簡述 |- | '''[[w:苯丙胺|安非他命(amphetamine)]]''' || 用以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嗜睡症、和肥胖症。在非醫療用途上,安非他命也被用作體能增強藥物、益智藥、春藥及欣快藥物。以往曾用安非他命來治療鼻塞和抑鬱,而安非他命也在許多國家為合法的處方藥。然而,私自散布和囤積安非他命被視為非法行為,因為安非他命被用於非醫療用途的助興可能性極高,而且有明顯健康上的危害。 |- |'''[[w:可卡因|古柯鹼(cocaine)]]'''|| 為強烈的麻醉劑與興奮劑,可能造成思覺失調、欣快感或者精神激動等心理影響;生理上的症狀可能包括心跳過速、出汗與瞳孔放大。持續反覆使用古柯鹼,會導致感覺快樂的能力減少與身體疲累。 |- |'''[[w:搖頭丸|搖頭丸(ecstasy)]]'''|| 主要成分 MDMA 為一種興奮劑。服用搖頭丸者可即興隨音樂劇烈地不停抖動而不覺痛苦。過量攝入搖頭丸可能帶來數種致命風險,包括體溫過高、血清素症候群、急性脫水或水中毒。 |- |'''[[w:咖啡因|咖啡因(caffeine)]]'''|| 為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暫時地驅走睡意並恢復精力,所以人們在從事思考、閱讀、會議等腦力勞動時,有時會選擇攝入咖啡因來提神,有一定的成癮性(Coffee addiction)。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藥品,在北美,90%成年人每天都會需要攝食咖啡因。 |- |'''[[w:尼古丁|尼古丁(nicotine)]]'''|| 俗稱菸鹼。是一種發現於茄科植物的強效擬副交感神經生物鹼,也是香菸的主要化學成分和主要致癮成分,屬於興奮劑的一種。 |} *'''中樞神經抑制劑(Depressants)''':常見的有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酒精(Alcohol)。這類藥物會達到抑制神經傳導的作用,而使人體心理與生理活動減緩。其中巴比妥酸鹽較容易上癮,此藥物主要會作用於伽瑪胺基丁酸(GABA)神經傳導素,達到抑制神經元活性的效果。雖然此種藥物有鎮靜的功效,但也包含易上癮與過度服用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面。酒中的乙醇(Ethanol)則會透過血流進大腦,並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使個體感到歡愉感。 : {| class="wikitable" |- ! 類別 !! 簡述 |- | '''[[w:氯胺酮|K 他命(ketamine)]]''' || 用於人或動物麻醉之速效、全身性的麻醉劑。此物質會使病人產生與現實環境解離(Dissociative)的麻醉作用。使用 K 他命較常見之副作用為心搏過速、血壓上升、震顫、肌肉緊張而呈強直性、陣攣性運動等。會影響腦部智力以及造成膀胱萎縮,因而影響排尿功能。 |- |'''[[w:酒精|酒精]]'''|| 會讓人體產生幸福和欣快的感覺,也會減少焦慮感、增加社交行為、鎮靜。若過度服用,則認知、記憶、運動、和感覺系統功能會受損,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到抑制。 |- |'''[[w:巴比妥類藥物|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 屬中樞神經抑制劑,臨床上用於治療失眠、鎮靜、誘導麻醉及癲癇等。巴比妥酸鹽安眠鎮靜劑是早期開發用於治療焦慮、失眠之安眠鎮靜劑,因安全性較低,易產生生理依賴性,臨床上已較少使用。 |- |'''[[w:約會強姦藥物|約會強暴藥物]]'''|| 攝入後會讓人處於無能力狀態的多種藥物。這類藥物常和約會強姦或是熟人強姦有關,常見的約會強姦藥物包含[[w:酒精 (藥物)|酒精]]、[[w:安眠药|安眠藥]]、[[w:鎮定劑|鎮靜劑]]和部分[[w:抗膽鹼劑|抗膽鹼劑]]。經常是在兩人約會中,其中一人誤攝取到此藥物,而被性侵犯、強奸、或是受到其他的侮辱。這些物質原本的主要用途並非用在性侵或強奸上,是有其合法的醫療用途,但用在非醫療用途上就可能產生此類問題,例如:FM2。 |} *'''中樞神經迷幻劑(Hallucinogen)''':迷幻藥的功用主要是引起意識改變,改變對內部以及外部的知覺,個體服用後,縱使沒有外在刺激,卻常常會產生栩栩如生的幻覺影像,並失去他人與自我的界線。此類藥物中又以迷幻藥(又稱天使粉或麥角酸二乙醯胺,LSD)與大麻(marijuana)為佔比最多的藥物。長期使用易導致精神錯亂、憂鬱症、躁鬱症。 : {| class="wikitable" |- ! 類別 !! 簡述 |- | '''[[w:麥角酸二乙醯胺|麥甲酸二乙醯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常簡稱為 LSD,是一種強烈的半人工致幻劑和精神興奮劑。能造成使用者 6 到 12 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可作化學武器使用。 |- |'''[[w:大麻|大麻(marijuana)]]'''|| 使用大麻後通常會產生多種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比如欣快感和興奮感、感官意識變化、食慾增強。短期副作用可能包括:短期記憶力下降、口腔乾燥、運動機能受損、紅眼、偏執或焦慮感。長期濫用大麻會導致大麻成癮,自青少年時期開始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心智能力降低,受孕期間長期服用可能導致兒童行為問題。 |- |'''[[w:Phencyclidine|苯環利定(phencyclidine, PCP)]]'''|| 苯環利定是一種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興奮、鎮痛和致幻作用的精神活性藥物。常導致定向障礙、激越和譫妄構成的急性綜合病徵。 |- |[[w:赛洛西宾|'''賽洛西賓(psilocybin)''']]|| 也稱為裸蓋菇素,可從超過兩百種裸蓋菇類中萃取出並作為製造致幻劑的原料。其效果類似於LSD,通常會造成幻覺、時間感扭曲等;本身毒性並不強,因此有研究指出其作為冥想練習或靈性體驗的輔助劑,帶來正面影響的可能性。 |} *'''鴉片類藥物(Opiates)''':主要作用為麻醉以及減緩疼痛。鴉片以及其製品嗎啡、海洛因和可待因(Codeine)是主要常見種類,通常藉由注射或吸食的方式使用。使用後會抑制對於刺激的感覺與反應,並且影響情緒感受,其效果與腦內啡(Endorphins)相似。 :*'''[[w:海洛因|海洛因(heroin)]]''':吸食後最典型之感覺為興奮及欣快感,但隨之而來的是陷入困倦狀態,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生理依賴性。使用海洛因之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噁心、嘔吐、眩暈、精神恍惚、焦慮、搔癢、麻疹、便秘、膽管痙攣、尿液滯留、血壓降低等。部份病人會產生胡言亂語、失去方位感、運動不協調、失去性慾或性能力等現象。戒斷症狀包括渴藥、不安、打呵欠、流淚、流鼻水、盜汗、失眠、厭食、腹瀉、噁心、嘔吐、發冷、腹痛、肌肉疼痛、「冷火雞」(身體發冷及起雞皮疙瘩)等症狀。 :*'''[[w:嗎啡|嗎啡(morphine)]]''':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改變人體對疼痛的感覺。可用於緩解急性或慢性疼痛。潛在的嚴重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和低血壓,且有高度成癮性和藥物濫用的情形。 :*'''[[w:可待因|可待因(codeine)]]''':有止痛、止咳和止瀉的藥效。常見之不良反應有:瘙癢、噁心、嘔吐、昏睡、口乾、瞳孔縮小、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小便不暢、便秘。 : ====== 抗精神病藥物 ====== 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中,藥物治療是最有效且重要之治療方式。服藥可以穩定情緒及減輕症狀,當症狀好轉後仍需長期服藥控制及症狀追蹤治療,以減少疾病之復發。 抗精神病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兩大類,主要是用來改善精神病的正性症狀,如思考混亂、幻覺、妄想、異常多疑、敵意等,以及負性症狀,如退縮、缺乏動機等,也可降低病人的不安、焦慮及減少衝動行為。特別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除了更能有效改善認知功能缺陷,也能與情緒穩定劑合併使用,加速穩定躁鬱症躁期病人的症狀。 以藥物的主要治療作用(Therapeutic indications),或其主要針對的「標的症狀」(Target symptoms)來區分,常見精神科藥物如下: '''1. 抗精神病劑(Antipsyhotics):'''<br> :可改善精神症狀(妄想、幻覺)、激動、嘔吐、不自主運動等情況。常使用於原發性精神病性疾患(Primary psychotic disorders),如[[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等。其他原發性或續發性症候群,若合併有精神病症狀時,甚至癡呆及譫妄患者合併有激動及行為干擾時,亦可使用。對於躁鬱症患者,在急性期或穩定期皆可作為輔助性的情緒穩定劑。另外,抗精神病劑也用可於[[w:妥瑞症|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及止吐等用途。 :歷史上第一個抗精神病劑是 CPZ(chlorpromazine),其發表於 1950 年代。自當時起至 1990 年代以前有許多抗精神病劑被合成及上巿,統稱為「傳統型或典型抗精神病劑」(conventional or typical antipsychotics)主要治療效果為控制正性精神病症狀,但容易造成椎體外徑症候群 (EPS, extra-pyramidal symptoms)。 :第一代抗精神病劑的治療效果主要都是來自於多巴胺受體的拮抗作用。它們的療效大致相同,在適當劑量下,所有藥物改善精神病症狀的效果差不多,其不同處在於劑效強度(亦即達到某一多巴胺拮抗效果時所需的劑量)與個別藥物之副作用。一般而言,低劑效藥物(如:CPZ,chlorpromazine)的鎮靜、姿勢性低血壓、抗膽鹼作用較強,而 EPS 較少;高劑效藥物(如:Haldol)則相反。 :1990年代以後上巿之藥物,屬於第二代抗精神病劑,這些新型或第二代的藥物被統稱為「非典型抗精神病劑」(atypical antipsychotics)。它們與第一代藥物最大的區別在於 EPS 較少,且除了正性精神病症狀以外,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見之負性症狀及認知功能缺陷也可能有治療效果。 :第二代抗精神病劑的主要治療效果來自血清素及多巴胺抗體之拮抗作用(所以稱為 Serotonin-Dopamine Antagonists, SDA);此外,Clozapine 及與其化學結構,藥理作用類似的藥如 Olanzapine 、Quetiapine 等統稱 MARTAs (Multiple-Acting Receptor Targeted Anti-psychotics),而抗精神病劑最新的研究是發展 dopamine system stabilizers。依據美國精神科醫學會出版之「精神分裂症治療準則」,Clozapine 可能造成 Agranulocytosis 但療效最佳,列為第二或第三線藥,其他的抗精神病劑皆可作為精神分裂症治療的第一線藥物。 '''2. [[w:抗抑郁药|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s)]]''':<br> :可改善憂鬱,或心境惡劣障礙、焦慮症、強迫症、進食障礙、慢性疼痛等症狀。療效平均約在服藥 7-28 天出現,大部分在服藥一週後,情緒會有漸進式改善。但由於在治療結束後,抗憂鬱藥的治療效果往往也會同時消失,這也造成了憂鬱症較高的復發率。2003 年,對 31 項以安慰劑為對照的抗憂鬱藥臨床試驗(多數只持續 1 年)進行的元分析發現,18%的患者在服用曾有效的抗憂鬱藥的過程中就已復發,而在換服安慰劑的對照組中,這一數據為 41%。 :在少數人的治療過程中,抗憂鬱藥的治療效果會逐漸減弱。一些研究還提出一種方案,即採用藥物治療急性憂鬱症發作再轉用心理方法進行康復治療。 '''3. 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br> :可控制亢奮,憂鬱、衝動等症狀。主要用於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disorders)的躁症發作(Manic episode),對於輕躁症發作(Hypomanic episode)、混合發作 (Mixed episode)、鬱症發作(Depressive episode)也有療效;使用於穩定期的患者可預防復發。其他續發性或原發性精神症候群,若合併有明顯、持續之亢奮、衝動症狀時亦可使用。此外,此類藥物也被用於增強抗憂鬱劑、抗精神病劑之輔助用藥等用途。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情緒穩定劑,主要還是鋰鹽(Lithium)、 Valproate(Depakine,帝拔顛)、Carbamazepine (Tegretol,癲通)三種傳統用藥,尤其是前面兩種。使用這三種藥物皆需定期監測血中濃度。 :其他具有情緒穩定作用的藥物尚包括某些 BZDs,尤其是 Clonazepam 及 Lorazepam;某些 Calcium-channel blockers,尤其是 Verapamil;抗精神病劑等。近年來國外大力研究之新型情緒穩定劑主要有:新型抗癲癇藥物,尤其是 Lamotrigine;非典型抗精神病劑,其中 Olanzapine 已由 FDA 通過可用於急性躁症的治療。 '''4. 抗焦慮劑/安眠藥/鎮定劑/肌肉鬆弛劑'''(Anxiolytics/Hypnotics/Sedatives/Muscle relaxants):<br> :抗焦慮劑可降低緊張、焦慮和不安等症狀,以達到穩定及平靜的心理狀態。鎮靜安眠藥主要用來誘導入眠或維持睡眠。由於該類藥品後會產生紓緩情緒、煩惱全消的效果,且如果份量過多,甚至會出現暢快、飄飄然的感覺,故多年來一直被吸毒者所濫用。有時候並不只吸毒者才會濫用此類藥品,有些病人起初是經醫生處方獲得,用作暫時減輕病情,後來在沒有醫生指示下的情況,自行增加劑量,或是變成長期每天服用,劑量要越用越高才能入眠,否則就會面對痛苦的脫癮症狀,包括嚴重失眠,焦慮,手震心跳,反胃作悶等等,所以醫生通常都會建議病人避免每天都使用此類藥品,只有在症狀特別難受時才服用,減低成癮機會。 '''5. 興奮劑(精神刺激劑)(Stimulants)''':<br> :一系列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和腦部脊髓的精神藥物統稱,可以提升警覺、注意力和活力,同時也增加血壓、心跳和呼吸,常用作處方藥,但也有用於藥物治療以外的使用(可能是脫法藥物或是非法使用),做為表現增強物質或是娛樂性藥物。興奮劑在醫學上會用來治療肥胖、睡眠疾患、嗜睡症、情感性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頑固型憂鬱症、頑固型強迫症、氣喘、和鼻塞等。 常見的興奮劑有安非他命、咖啡因、麻黃鹼、古柯鹼、尼古丁等。咖啡因與腺苷(造成人類想睡覺的化學物質)的化學結構相似,因此當飲用咖啡時,咖啡因會取代腺苷,和其受體結合,使人類清醒,但是因為大腦中的腺苷沒有被去除,只是暫時無法和其受體結合而已,因此當咖啡因被代謝完後,人類依舊會感到想睡覺,甚至是比喝咖啡前來得睏,因為腺苷被抑制跟受體結合的過程中會不斷累積更多的腺苷。 :事實上,興奮劑只要按照指示使用,中樞神經刺激劑如同其他藥品一樣安全,不會導致藥物濫用或成癮。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以中樞神經興奮劑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其往後將比沒有以中樞神經興奮劑治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享有明顯更低的藥物濫用風險。 '''6. [[w:聰明藥|認知增強劑(Cognitive enhancers)]]''':<br> :也被稱為聰明藥、益智藥、智能藥物。功用包括增強記憶、提高專注力、減少行為衝動,或在做一些重大決策時,能持續保持清醒避免錯誤等。此外,也可以改善人的認知能力,特別是管控功能、記憶力、創造力或動機。[1]可能可被用於治療[[w: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w: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等認知障礙類型的疾病。[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5025]現下最廣為人知的認知增強劑應為[[w:吡拉西坦|吡拉西坦(Piracetam)]],其作用為促進神經成形、保護神經代謝、調節血漿黏稠度和血球功能等,而目前其藥理機制仍不清楚,大致被認為可能有增加大腦氧氣利用率和增加興奮神經元密度等功能。<ref>http://tcpa.taiwan-pharma.org.tw/node/14823</ref>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資料,「吡拉西坦不是一種可供人透過增加總膳食攝入來補充飲食的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草藥或其他植物成分或膳食物質。」該局指出,這些產品根據法律是屬於藥品,因為它們不是食物,且食用後會影響身體的結構或功能,符合法律上所定義的新藥,因其標籤上列出的處方及食用方式不是安全且有效的。另外,在沒有醫療指示下使用認知增強劑而引發的爭議包括:是否符合倫理和公平性、引發不良反應、以及處方藥被用於非醫療用途等。儘管如此,在2015年時,此類相關產品在全球的銷售額仍超過10億美元,而且需求仍在快速成長中。 === 感知(Perceptual awareness) === 所謂感知即為感覺(sensation)與知覺(perception),感覺是指個體靠身體感覺器官(眼、耳、鼻、口、皮膚等)在環境中接受各種刺激所收集到的訊息,進而辨別該刺激特徵的歷程;知覺則是將前述感覺傳來的訊息經由大腦統合,加以選擇、組織並作出解釋的歷程,知覺的產生是一種需依靠感覺生理基礎的心理作用。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另一章節:[[wikipedia:超普通心理學/感覺與知覺|感覺與知覺]] '''無感知(Perceptually unaware)''':包含盲視(blindsight)、閾值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i)、不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改變盲視(change blindness),以下為各項的詳細介紹。 ==== 盲視(Blindsight) ==== 盲視是發生在某些因大腦受損而失去視力的失明者能在無意識中對他們視野範圍內的物體做一定程度描述的現象,可分為兩型: :1. '''I 型盲視''':大概可用「視而不覺」來形容,雖然的確喪失了視覺,卻能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視野內的物體有一些程度的了解,例如可以描述視野中物體的形狀、顏色、移動軌跡,或可以避開障礙物、判斷表情。其中,無意識的意思是: I 型盲視者的確看不到,也不知道自己眼前的東西的任何資訊,但是當他們被要求描述那些物體時,卻能夠做出比瞎猜準確得多的描述。 :2. '''II 型盲視''':又可稱為「安通氏症候群」,儘管 II 型盲視者的確喪失了視覺,他們卻否認自己看不見,並聲稱自己的確能夠看到,例如當醫生拿著一張白紙問病人覺得這張畫好不好看時,病人會形容這張畫裡的人物很逼真,顏色很鮮豔;或是問他窗外的風景如何時,病人會說,今天太陽很大,天空很藍,但事實上病房裡根本就沒有窗戶。 ===== 相關研究 ===== 大腦中的視覺信息處理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初級視皮層的損傷會導致相應視野區域的視覺缺失。視野中視覺缺失的區域,又叫做盲點,根據損傷範圍的不同而不同,可以很小,也可以大到整個半側視野。 Lawrence Weiskrantz 和他的同事在二十世紀 70 年代早期發現,儘管初級視皮層的損傷的患者通常表示自己看不到盲點中的物體,讓他們做猜測任務(比如讓他們報告看到了字母『X』還是『O』)時發現,有些患者猜中的概率要高於隨機猜測[3]。 由於視覺信息的處理是等級式的,從神經病理的角度來看,初級視皮層的損傷會導致盲視並不奇怪。儘管從視網膜到初級視皮層這條通路目前看來是最主要的上行通路,但並不是唯一的。因此通常認為那些盲視患者額外的視覺能力來自於從視網膜越級到紋外皮層的通路。這裡面讓人吃驚的是,在初級視皮層受損以後,紋外皮層的活動並不能夠引起明顯的意識。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大腦的意識中心到底在哪裡? 盲視被認為是 Anton-巴賓斯基症候群的相反形式,這種症候群的患者,事實上完全看不到東西,但是他們堅信自己能夠看到東西,並虛構視覺經歷。 ====閾值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i, Subconscious stimuli, Subliminal stimuli)==== 閾值下的刺激是指雖然有刺激,但接受到的刺激太微弱,因為'''提供刺激的資訊低於知覺絕對閾值而沒感覺''',但這些隱藏訊息實際上仍會刺激大腦,增加潛意識裡的資訊。 *應用 :廣告中的隱式促發(Subliminal priming):在畫面或聲音中置入低於知覺絕對閾的資訊(例如:出現時間短、物體很小等等),雖然其呈現是低於可被知覺的刺激強度,因此不會被有意識地察覺,但'''大腦仍然會對其接收並分析處理'''。例如:廣告圖片中置入廠商認為能使人把產品和消費行為連結的元素,在漢堡的綠色生菜中修圖放上一張綠色鈔票,雖然隱身其中,消費者在看廣告時不會發現,但由於大腦會接收此訊息,因此可能會把漢堡與花錢連結在一起,進而消費。或是在賣場中改變商品擺放的位置,例如將玩具放在與兒童身高等高的位置或是將特賣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消費者不會意識到有甚麼特定的目的,但確實會影響消費意願。又或是在輕音樂中加入一些聽不見但能舒緩情緒的句子等,能令人在不知不覺中改善心情,都是閾值下刺激的應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nPARnI0dE 運用隱式促發的廣告]) :然而很多此類實驗無法進行重製,但若加入其他控制元素,則更可能達成效果。以上述例子而言,若在消費者覺得飢餓時看到上述處理過的廣告,比起沒有經過圖片處裡的廣告的漢堡,他會更想購買前者。即'''需要有飢餓的因素''',才能導致消費行為的不同。若在沒有特別飢餓的狀況下,則購買哪種漢堡(實驗組、對照組)的行為不會有太大差別。 ==== 不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 當我們全神貫注某一點時,就算周圍發生再不合理的事件,我們卻仍渾然不覺,這種現象就 稱為「不注意盲視」。不注意盲視並非源自於我們眼球、眼神經或是大腦的問題,而是由於我們注意力所造成的其他訊息處理能力降低。2004 年心理學[[wikipedia:List_of_Ig_Nobel_Prize_winners#2004|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得主心理學家 [[wikipedia:Christopher_Chabris|Christopher Chabris]] 與 [[wikipedia:Daniel_Simons|Daniel Simons]]所做的非常有名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G698U2Mvo 「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Invisible Gorilla Test)]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在「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中,實驗者要求受試者觀看一段影片、並計算該影片中穿白色衣服的人共傳了幾次球。實驗中,當受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們的傳球次數上時,便不會察覺到一隻突兀的大猩猩已經穿過整個場地,即使這刺激夠強但仍然未被注意,且實驗結果顯示有高達一半的受試者都沒有注意到大猩猩。根據 Daniel Simons 的研究結果,受試者並非沒有看到大猩猩——受試者的視覺追蹤器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沒有看到大猩猩的受試者其實視線都曾經停留在大猩猩身上長達一秒鐘。這個現象顯示,'''當人專注於處理一件事時,對於其他事情的處理能力相對降低''',在沒有注意其他事物的條件下,即使看到了身邊的事物也並不會發現。 :舉例 : :# 誤導(Misdirection):扒手會引導人將注意力與意識放在某一不相干物上,而沒有留意自己的貴重物品。 :# 心靈魔術(Mentalism):請受試者在數張撲克牌中選一張牌記著,接著實驗者給出少一張的撲克牌組合,並告知實驗者把受試者心裡想的牌抽走了。事實上,所有的撲克牌都已被替換,不論受試者所想的是哪張牌,都不會找到自己記憶中的牌面,由於受試者只專注在自己所想的牌上,並沒有刻意記得其他牌面的組合,因此會以為只有自己所想的牌被抽走了。 ====改變盲視(Change Blindness)==== 指'''視覺場景中的某些變化並無被觀察者注意到'''的一種心理現象。原因是我們的大腦無法在第一次看到畫面的時候就建立完整的心象(Visual image),而是將看到的影像保存在後頂葉皮質裡,但是後頂葉皮質的大小有限,不能將全部的畫面都儲存,所以它將一些重要部分記下,忽視其他次要部分,因此當我們專注於一個連貫的情境時,即使中間過程被打斷,我們的大腦仍會把它連接起來,造成無法察覺「前一秒鐘」與「此時」的影像差別。例如 2007 英國的魔術師 Derren Brown 在節目中讓演員 A 隨機找一位路人問路,試探路人是否能察覺上一秒與下一秒的差別,中間突然搬運貨物的人經過打斷對話,這時將演員 A 換成演員 B 繼續問路,但路人居然沒有發現演員被調包了。因為太專注於問路的情境,此時前額葉全力專注於此情境中,因此就算過程中被打斷,只要內容可以連結起來,大家也不會在意站在你前面的人是否有更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PG_OBgTWg 影片連結] ===內在的意識狀態=== ==== 元認知(Metacognition) ==== "Metacognition"一詞的字面意思是「超越認知」,用於表示對認知的認知,或者說是對思維的思考。因此元認知也稱為後設認知、認知的認知、知識的知識等等。這是被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John H. Flavell 賦予定義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認知,也是關於個人的認知過程,以及如何調節這些過程以最大化學習的理解。Flavell 將元認知定義為關於認知和控制認知的知識。例如,如果一個人注意到他們在學習 A 比 B 時遇到更多困難,或者如果他們覺得在接受 C 是事實之前應該仔細檢查 C,那麼他們就是在進行元認知。這些過程被認為是人類思維的組成部分。 基礎的元認知知識包括: #內容知識(陳述性知識):即理解自己的能力,例如學生在課堂上評估自己對某門學科的知識。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元認知都是準確的。研究發現學生在評估自己和他們對一個概念的整體知識時,經常缺乏努力或是容易有理解上的誤差。 此外,對表現良好的自信心越強與對表現的元認知判斷不準確有關。 #任務知識(程序知識):這是人們如何看待任務的難度,即任務的內容,長度和類型。內容知識中提到的研究還涉及一個人評估任務難度的能力,這些難度與他們在任務中的整體表現有關。同樣這些認知的準確性也是有偏差的,因為通常很有自信的學生在評估中的表現容易較差。 #戰略知識(條件知識):這是一個人自己使用策略來學習新資訊的能力。年幼的孩子大多不太擅長,通常要等到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時才會開始漸漸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 ==== 覺察 ==== 覺察,又稱為正念療法(Mindfulness),是正向心理學當中的一種引導治療方式,正念是一種專注於當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不需要帶有自我批判的心態,改以「好奇心」和「接納」迎接內心和腦海的每個念頭。強調正視當下與正面思考,不刻意做出吐納冥想等宗教式的舉動,也不壓抑任何的思緒、念頭或雜念,而是專注於當下的內心觀察。 正念療法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wikipedia:Jon Kabat-Zinn|卡巴金]]( Jon Kabat-Zinn),在 20 世紀 70 年代所提出的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1999 年,[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sha_M._Linehan 瑪莎.林內翰博士](Marsha Linehan)將正念融入行為治療中,創立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 ,用於邊緣型人格疾患的治療,至今是該疾患首選的心理治療模式之一。2002 年,英國牛津大學的馬克.威廉斯教授(Mark Williams)等人,把正念減壓與認知治療結合,於是誕生了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用於反覆發作型的憂鬱症患者,在預防復發方面有卓越的效果。經由長時間的反應和文獻報告,正念療法對於精神官能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重大創傷後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作用。 正念的團體治療中,最為典型的是以食物做為練習,給予參與者一種食物,透過各種感官試著感受這個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後放入口中時,由舌頭和味覺的體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麼。用這個方式來初步體會覺察的基本觀念,提升自身專注力與覺察能力。 此外,正念(Mindfulness)和冥想(Meditation)有所不同,簡單來說,正念正如上述提及的是對周遭生活主動的「覺察」,關鍵是將注意力是從無意識帶入意識;而冥想的重點則是「不覺察」,是一個思考沈澱的過程。 =====正念的七個要素:===== #初心:保持好奇心,把面對每一次的事物接觸都當作是第一次面對。 #接納:實際體察自己的內在或是外在,對於面對事物的身心現象,接納思緒或是環境的本來樣貌。 #不評斷:盡可能採取客觀中立的觀察態度,不急著做出好壞對錯的論斷。 #自我慈悲:接納自己並珍惜自己,接受原本的模樣,在當中發展出信任自己,並且不要對於身心做自我傷害、人格批判。 #平等心:對身心所有的經驗,都以歡迎和溫柔的方式面對,讓注意力可以平均於身體的內外、自由自在的改變。 #不刻意努力:當任何思緒產生時,就讓身心停留在當下的狀態,不需要壓抑或是逃避,在正念當中也不要強求達成任何預設的目標,或者希望在正念中改變或得到什麼。 #順其自然:平靜地看待事物本來的面貌,接受他們的存在和發展,也順應事物的變化節奏,在這當中觀察不斷變化的過程,而不需要對身心妄加壓力。 =====[[wikipedia:正念療法|正念的執行方法]]===== #盲眼食物靜觀:在團體治療當中,學習覺察的學員暫時閉上眼睛,由主導覺察的醫事人員,發給一個可以食用的食物(最典型的是給予葡萄乾),覺察學習的成員,透過手指的觸感、鼻子的嗅覺、耳朵的聽覺,試著感受這個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後放入口中時,由舌頭和味覺的體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麼。用這個方式來初步體會覺察的基本觀念。 #身體掃描:學習的成員可以躺下或是坐著,讓身體在最為放鬆自在的環境裡,先從注意呼吸開始安靜身心,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留意吸入時身體呼吸變化,接著主導覺察的醫事人員,由口語引導學員從頭皮、臉部五官、肩頸、軀幹、四肢等,把注意力感受放在身體各個部位,最後留意全身的體會。在這過程當中有可能會分心、產生雜念,都沒有關係,學習者也不需要批判自己的分心,只要將念頭再拉回來即可。 #步行冥想:平常的走路方式,內心並不會有任何的體察行為,覺察療法則希望學習者,在走路的過程當中導入覺察引導,注意身體動作的動態改變,或者是留心周遭聽到或感覺到的事物變化。 #觀息冥想:對自己呼吸的感覺當個純粹的觀察者,留意自己使用那些身體部份呼吸。當分心時把專注力帶回呼吸[21]。 #覺察聆聽:保持覺察呼吸的方式下,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覺當中,聆聽背景聲音的發展,同時留心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 =====正念的療效===== 根據大量實證文獻,發現有至少有以下五種機轉: #增加自我情緒調節能力 #增強大腦前額葉神經迴路 #啟動神經可塑性 #提高免疫力 #減輕壓力與創傷的負面影響 ====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 自我意識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所構成。這三種心理成分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統一於一個個體的自我意識中。 {| class="wikitable" |+ 自我意識的種心理成分 |- ! 自我意識 !! 形式 !! 表現 |- | 自我認識 || 認識形式 || 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與自我批評 |- | 自我體驗 || 情緒形式 || 自我感受、自愛、自尊、自卑、責任感、義務感及優越感 |- | 自我控制 || 抑制形式 || 自立、自主、自強、自衛、自律 |} =====自我意識的性質===== : '''自我意識的社會性''':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其實就是個體角色化的過程。人必須處在人類的社會環境下,才能發育成長,並且於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透過周遭環境認識自我。 : '''自我意識的形象性''':個體在周圍人們的期待中,以及周圍人們的評價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主觀體驗而逐漸發展。也就是指從他人對自己的情感及評價中發展自我態度。 : '''自我意識的能動性''':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行動之前就已經預見到結果。行動前確立目標、制定計畫、選擇行動方案、實現預期結果的一切活動,皆是在自我意識參與下完成的。 自我概念是什麼?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F. Baumeister)(1995)的定義,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任何人所擁有關於自我之訊息的整體結構」。自我概念從生命初期就開始發展,而自我概念首先發展的層面是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意指個人將自己視為注意對象的心理狀態。例如,如果你正在思考自己是否正襟危坐,那麼你就表現出自我覺察的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w:en:Michael_Lewis_(psychologist)|Michael Lewis]] 和 [[w:en:Jeanne_Brooks-Gunn|Jeanne Brooks-Gunn]](1979)的一系列研究有助於了解自我概念的發展<ref>Lewis M., Brooks-Gunn J. (1979).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recognition. In: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elf. Boston, MA: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1-4684-3566-5_8</ref>。在研究中,他們在嬰兒的鼻子上點上紅點,然後將嬰兒置於鏡子前。可以認出鏡中影像的嬰兒會伸手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鏡中的鼻子。這表示他們已經具有自我覺察,朝向發展自我概念的目標邁進。實驗發現,一歲前的嬰兒並不會表現自我覺察,十五到十八個月大的嬰兒大約有 25% 表現出自我覺醒,大約 70% 的嬰兒在二十一到二十四個月時才能表現出來。 在動物方面,大多數猴子(monkeys)沒有自我意識,但與人類血緣較近的黑猩猩(chimpanzee)則有。關於黑猩猩有自我意識的實驗,來自於19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蓋洛普(Gordon Gallup)的[[w:镜子测试|鏡像實驗]]。他先讓黑猩猩接觸鏡子,並且在猩猩被麻醉時用唇膏在牠臉上畫畫;事實證明,黑猩猩醒來後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會疑惑地摸自己的臉,說明牠知道鏡子裡的是自己。 =====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大致分為生理、社會及心理的自我三個階段。 : '''生理的自我''':又稱物質的自我,為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的認識,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及愛護感。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等人認為,嬰兒剛出生時並沒有覺察本體的能力,因此會將自己的手腳視為與其他外在物品同性質的東西加以擺弄,三個月的嬰兒開始會微笑,表示接收外在刺激並產生了相對的反應,八個月的嬰兒開始察覺鏡中自己的樣子,但到了十個月大仍不會理解那個形象即是自己,一般認為要到兩歲零兩個月才可以認出鏡中自己的形象,大約在此時,開始學會「你」這個代名詞,而在三歲時,自我意識形成,開始了解「我」,這時的孩童通常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有些心理學家稱為自我中心期。 : '''社會的自我''':在此時期又稱為客觀化時期。大約在三歲至青春期之前,約十三、十四歲時,即是個體接受社會影響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期間,兒童會參與許多社會化的過程,像是在學校的活動,以及某些遊戲,讓他們在其中扮演著某些社會角色,進一步學習角色行為。他們要學習承擔一定的義務與責任,在一定的壓力下去完成它,在一定的道德規範下要求自己,逐步的使自我實現的願望和動機與社會的要求相吻合,最終達到社會的自我。 : '''心裡的自我''':又稱精神的自我,大約在青春期至成年的十年時間,這段期間,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的發展都會產生鉅變,邏輯思維增強,進一步使個體自我意識發展趨向主觀性,所以又稱為主觀化時期,其中又分成了四個方向。 # 獨立的認識外部世界 # 個人價值體系的產生 # 追求自我理想 # 抽象思維的發展 =====自我意識與身體歸屬感===== 「身體歸屬感」是關於我是否將某一肢體或整個身體感受成自己的。這是一種涉及到自我意識的身體經驗,例如:我現在坐在書桌前在電腦前打字,雖然這時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螢幕中的文字內容,我仍將正在打字的這雙手感受成自己的手,也覺得坐在書桌前的身體是我的身體。「身體歸屬感」是一種非常基本的自我意識,不需要個體具備複雜的概念或思考能力,而是蘊含在日常的身體經驗之中。了解身體歸屬感的性質,將有助於了解到底什麼是最起碼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意識與身體經驗的關係。 近二十年來,許多關於身體錯覺(bodily illusion)的實證研究,最早是由「橡膠手錯覺」(the rubber hand illusion, 簡稱 RHI)的提出所引起的,橡膠手錯覺的實驗設置為受試者將一隻手放在桌上,以隔板使受試者看不見自己的手,將一隻橡膠製的假手擺放在受試者的面前,並請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一直注視那隻橡膠手,實驗者用兩隻水彩筆分別以同步或不同步的方式去刷受試者的真手和橡膠手,約 1~2 分鐘結束,接著進行簡單的生理訊號量測(如:膚電反應)與問卷填答,在同步條件下受試者看見的觸碰和真手感受到的觸覺是同步一致的(synchronized)。實驗結果顯示,在視覺與觸覺同步的情況下,許多受試者感受到以下的身體經驗: :(1)「體感覺漂移」(proprioceptive drift):受試者覺得他們的真手是位於靠近橡膠手的位置,而不是位於真手實際的位置。 :(2)「觸覺轉介」(touch referral):受試者覺得他們是在橡膠手上而不是在自己的真手上感受到觸覺。 :(3)「身體歸屬感錯覺」(illusory body ownership):受試者覺得那隻橡膠手是自己的手。 另一種與自我意識相關的實證研究是「全身錯覺」(full-body illusions),依其設置的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背側觸碰」(back-stroking):受試者站立並戴上「頭戴式顯示器」(head mounted display, 簡稱 HMD),在受試者後方 2 公尺處架設一台立體攝影機 (stereo camera)拍攝受試者的背面全身,其畫面以即時的方式傳到頭戴式顯示器,實驗者用一枝水彩筆去刷受試者的背部。因此透過頭戴式顯示器,受試者看到自己的身體在自己的前方被水彩筆觸碰。在同步條件下,受試者看見的觸碰和自己身體感受到的觸覺是同步一致的。 生理反應量測與問卷填答的結果顯示,在視覺與觸覺同步的情況下,許多受試者感受到以下的身體經驗: :(1) 受試者覺得眼前看見的「虛擬身體」(virtual body)是自己的身體。 :(2) 受試者覺得處在自己的身體之外,隔著一段距離在看自己。這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模擬了所謂的「離體經驗」(out-of-body experience, 簡稱 OBE)。 :(3) 受試者覺得自己好像是位於眼前那個身體的位置上。在視覺與觸覺不同步的情況下,就沒有如此的錯覺經驗。 第二類是「前側觸碰」(front-stroking):受試者坐在一張椅子上,同樣是戴上頭戴式顯示器,看到的即時影像是來自位於背後 2 公尺的立體攝影機,不同的是實驗者站在受試者與立體攝影機之間,兩手各拿一枝白板筆做以下的動作:一枝去觸碰受試者的胸口,另一枝揮向立體攝影機鏡頭的下方,透過頭戴式顯示器,受試者從「第一人稱觀點」(first-person perspective, 簡稱 1PP)並沒有看到碰觸他/她胸口的那枝白板筆,受試者看到的其實是揮向立體攝影機的那枝白板筆,但在同步條件下,受試者看見的白板筆動作和自己胸口感受到的觸覺卻是同步一致的。 在視覺與觸覺同步的情況下,許多受試者感受到以下的身體經驗: :(1) 受試者覺得處在自己的身體之外,隔著一段距離在看自己。這點與上述「背側觸碰」類型的全身錯覺是類似的,但其他部份就不同了 :(2) 受試者覺得碰觸他/她胸口的白板筆就是揮向立體攝影機的那枝。 :(3) 受試者覺得自己是位於靠近立體攝影機的地方,亦即「第一人稱觀點」的位置上。 最大的不同在於(3) :由「背側觸碰」所引發的全身錯覺,受試者的「自我位置感」是位於眼前那個身體的位置上;而在「前側觸碰」的設置裏,受試者覺得自己是位於「第一人稱觀點」的位置上。 == 研究發現 == === 意識時間片段理論=== ==== 意識是什麼:連續還是離散?==== 意識似乎是連續的,然而,意識時間片段理論顯示,人對於意識的感知並非是持續的。如今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我們的對意識的感知來自離散的快照,像不同的圖像對速地通過電影捲軸拍攝。同時,也有實驗表明:當快速連續地呈現兩個刺激時,它們會被同時感知到,而離散的感知被認為解釋了各種視覺技巧。例如:旋轉輪子的移動造成光學錯覺和閃光滯後所產生的幻覺效果,可用離散的意識理論解釋。<br> 即使有越來越多的證據反對「持續」的意識理論,然而「離散」的快照理論似乎太過簡單以至於使人們感到不切實際。<br> ==== 意識的兩階段模式 ==== 2016 年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 Michael Herzog 與蘇黎世大學的 Frank Scharnowski 他們的合作論文中寫道: <blockquote> {{Font|font=Simhei|size=12pt|我們認為時間是連續的,就像我們認為線是連續的,即使它的墨水是離散的原子性質的。 但我們對意識的看法與現實不符。無意識處理的輸出是連續的、有意義的、並立即意識到的。研究人員說:大部分無意識的處理都不會達到意識感知。我們無意識地不斷地處理視覺刺激、與之後將其轉移到有意識的感覺之間,可能會有 400 毫秒的、人們無法察覺的滯後,原因是大腦想要給你最好的,最清晰的信息,這需要大量的時間。 然而這個延遲從生理的角度來看是相當大的延遲。而只有當信息被轉移到有意識的感知中時,才會有意識地了解信息,這種意識在離散的時刻,或稱為「時間片段」中發生。}} </blockquote> 但最後他們也寫道:關於意識的辯論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他們的理論可能符合意識的某些關鍵特徵,但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 兩階段模式的理論內容 ==== *'''無意識的階段''': :首先大腦會處理對象的特定特徵(例如顏色或形狀),以非常高的時間分辨頻率準確連續地和不自覺地分析它們。 :在這段時間內,即使是觀察物件的特徵有所變化,例如顏色與氣味的改變,人們也不會在意識辨別中有所察覺。也就是說,人們在無意識階段中所認知的物件特徵,僅止於「數量」的最淺層次。 *'''有意識的階段''': :無意識的處理完成,大腦同時啟用所有感知功能對物件形成有意識的辨別。此階段對於人們對於物件的判別非常重要,從無意識階段的「數量」層次,轉化為有特徵的「圖片」形式。最終的「圖片」形式,即為大腦最後呈現給我們的意識,使我們意識到刺激。 :這是意識發生的第一個兩階段模式,它提供了一個更為完整的理論,解釋大腦如何管理意識的圖片,而非「連續而不是離散」的辯論設想。 === 大腦如何產生睡眠 === 大腦究竟是如何控制睡眠與清醒的呢?研究這個問題不僅能協助發展出更好的失眠治療,更能了解大腦是如何在清醒(有意識)和睡眠(無意識)這兩個迥異的意識狀態中進行轉換。 ==== 控制睡眠的大腦迴路 ==== 睡眠不只是一個純粹單一的現象,而是有非常多不同面相的。它可以分成「[[w: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和「[[w:非快速動眼睡眠|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s, NREM)」,而其中非快速動眼期又可以分成淺眠和深度睡眠等(請參照本章核心觀念裡的[[#睡眠|睡眠]])。至今仍有非常多的研究在探討這些不同的睡眠現象產生自哪些大腦迴路。 1989年的研究發表的論文確實表示前视区神经元损伤與睡眠之間的關係。<ref>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306452289902893?dgcid=api_sd_search-api-endpoint</ref> 該論文以貓為實驗體,探讨了腹内侧视前区( mediobasal preoptic area)在诱发失眠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其对于睡眠启动的必要性,支持了下丘脑内部调节睡眠-清醒周期的概念。研究方法涉及使用伊博坦酸在猫身上诱导损伤,进行多导睡眠图记录、组织学分析、温度记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實驗可得知(1)腹内侧视前区的损伤引发了严重的失眠,其特征为矛盾睡眠和深度慢波睡眠的减少。(2)腹内侧视前区的神经细胞损伤导致了长期失眠,这表明了这一结构对于睡眠的必要性。(3)将蝇蕈素([[w:en:Psychology|Muscimol]],一種GABA受體的激動劑)通过颅内注射到后下丘脑,引发了一种短暂的强烈嗜睡状态,这表明在腹内侧视前区损伤后,后下丘脑结构在失眠机制中的作用。 該論文并未証出下丘腦和丘腦之間有回路可以使得實驗體快速清醒和快速如夢,但確實得知下丘脑和丘腦對於调节睡眠-清醒周期的影響。 ==== 安眠藥 ==== [[w:安眠藥|安眠藥]](Hypnotic)是一類治療失眠,或用來提升睡眠品質的臨床藥物。一般認為安眠藥的運作機制,是切斷(或減弱)大腦區塊之間的聯繫,使我們覺得昏昏沈沈的,因而導致我們入眠。而以往的安眠藥物也確實以抑制腦部機能為主。安眠藥有很多種類,然而不同的種類适合用於不同的治療方面: #'''[[w:巴比妥酸鹽類|巴比妥酸鹽類]]'''(Barbiturates) #'''[[w:第一代抗組織胺|第一代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 #'''[[w:喹唑啉酮|喹唑啉酮]]'''(Quinazolinone) #'''[[w: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 #'''[[w:非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non-benzodiazepines) 等等<br> 現今的安眠藥之藥效多為抑制大腦覺醒中樞,進而喚起睡意,生理依賴性也相較以前降低不少。<br> 而 2015 年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上的文章則發現有些安眠藥不是去減弱腦區的聯繫,反而是去開啟位於視前下丘腦的一個特定的大腦迴路。當這個腦內迴路被開啟時,其他的腦區的活動會被減弱,進而使大腦進入恢復性深層睡眠(Recovery Deep Sleep)。例如在熬夜過後或睡眠不足後,所進行的比一般睡眠更深的深層睡眠。這項發現一反以往對於麻醉和安眠藥的理解,使我們可以正確的設計更有效的藥物。<br> ===清醒夢(Lucid Dreaming)=== 清醒夢一詞首先由荷蘭醫生Frederik van Eeden在1913年提出,指的是在意識清醒時所做的夢,又稱作清明夢。 清醒夢跟白日夢不同,白日夢是做夢者於清醒狀態中進行冥想或幻想,而不進入睡眠狀態中;清醒夢是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也就是在夢境裡意識到自己「正在作夢」。 清醒夢的基本定義只需要在作夢的當下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但是,所謂「意識」的清晰程度可能會有所差異,也就是「清醒」程度會有高低之分。當「清醒」程度高時,做夢者能在夢境中清楚地理解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實際上自己正躺在房間的床上睡覺,並且這些虛擬的場景都會在不久後、當自己從睡夢中請醒過來時就消失,所以也能在夢境中清楚知道自己不可能受到物理上的影響(例如:皮肉傷、觸碰)。當「清醒」程度低時,做夢者可能會隱約知道到自己在作夢,或許能小幅度地影響夢境內容,但仍無法明確區別夢境與現實,還是會被夢境內容影響情緒,無法意識到自己在夢境中不會受到物理上的影響。 在清醒夢的狀態下,做夢者可以在夢中擁有清醒時的思考和記憶能力,部份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夢境中的感覺真實得跟現實世界無異,但卻知道自己身處夢中,清醒夢者亦能記憶大部分各個不同清醒夢之世界與情境。像大多數夢一樣,清醒夢通常發生在快速眼動 (REM) 睡眠期間。 對部分人來說,清醒夢是在無意間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但實際上這種自然發生的狀況並不多,因此部分人會透過後天訓練來引導自己做清醒夢。 做夢者會認知到自己正在做清醒夢,常常是由夢中一些不可能或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觸發的,例如在飛行或與死者會面。不過,有時人們在夢中沒有注意到任何特別的線索就變得清醒了,他們只是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夢中。 少數清醒夢(根據 LaBerge 及其同事的研究,大約 10%)是直接從具有不間斷反射意識的覺醒中返回 REM(做夢)睡眠的結果。 =====做清醒夢的人的行為特質與大腦結構===== 有研究發現,在夢境中仍保有意識的人具有以下特點:<br> 在行為特質上,能做清醒夢的人,擁有高層次的洞察能力。因為在清醒夢中,大腦會經過腦電波進行快速反應,對於夢境的畫面真偽進行辨別,以意識到自己是正在做夢而非現實。因此,做清醒夢者在現實生活中會擁有比一般人更清晰的思維、較佳的問題處理能力。此外,這類人的推理能力也較強,能夠比一般人更輕易找出問題中的不調和或不一致,因為他們習慣常在夢境中洞察到不合邏輯的事物。<br> 而在大腦結構上,做清醒夢者的'''前額葉皮層相較於一般人是較大的'''。這是一項合理的發現,因為前額葉皮層是用來控制大腦其他區塊的重要腦區,如調節注意力、自我反思等。前額葉皮層在睡眠時通常是被關閉的,但對於前額葉皮層較大的人,或許前額葉皮層殘留較多的意識,進而使這些人可以自由控制夢境裡的事物。 =====如何人造清醒夢===== 由上述發現可以推測,在夢境中,前額葉皮層的清醒程度,代表了人在夢境裡擁有的意識程度(即清醒夢的程度)。 引導人做清醒夢的所有方法與設備的主要目的都是讓受訓者在夢中還仍銘記「自己正在作夢,並且要引導自己做清醒夢」的目標。 2014 年一篇發表在 Nature Neuroscience 的文章曾做過一個實驗,在受試者睡眠時,對受試者的前額葉利用微量的電流進行刺激,並發現這樣一項簡單的刺激,便可以使人們產生清醒夢。<br> 李察·韋斯曼([[w:en:Richard Wiseman|Richard Wiseman]])在《睡眠學校》中也整理出幾個有效的方法來做清醒夢,如下:<br> # 在白天時花時間想像完美的清醒夢。 # 每天看錶五到十次,這個突兀的「看錶動作」就會變成一種習慣,於是在夢中的人也會開始做這樣的事。 # 在做夢(一般的夢)醒來後,趕快把夢簡短的記錄下來,接著再回去準備入睡時,想像自己能回到剛才的夢中。 另外,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的新研究結果表示:每天多次審視身邊環境,看自己是否在做夢,讓自己養成不斷處於警覺狀態的習慣,也能讓人在真正做夢時,自然地審視身邊環境,發現自己正在做夢。若再配合每天睡 5 小時,醒一下再接著睡,此種容易讓人進入'''[[w:快速動眼睡眠|快速動眼睡眠]](REM sleep)'''的方式,便能更容易地體驗清醒夢。<br> 然而,過於真實的夢境反而有其危險之處,因為這會更容易讓人從熟睡中醒來,難以再入睡,影響睡眠品質。或是,當人意識到自己正在作夢,便會嘗試控制夢境,當潛意識開始打造夢境時,會影響人的睡眠品質,導致容易作噩夢,晚上也不容易入睡。 === 迷幻與麻醉 === 這一小節會探討藥物造成的特殊意識狀態之最新研究。主要著重在迷幻藥和麻醉藥這兩個部分。 這兩者皆與意識息息相關,迷幻藥使人們產生幻覺、甚至產生失去自我(與四周融為一體)的感受;麻醉藥則使人受到麻醉師控制的失去意識,並在任何時刻回復意識。透過對於兩者的研究,科學家可以更清楚的瞭解「意識」這抽象的現象,並期望透過對於藥物的了解來打造更有效的藥物治療或麻醉方式。 ====迷幻藥==== 迷幻藥物(Psychedelic drugs)是指主要功效為改變認知與知覺的精神藥品,與游離藥(dissociatives)、致譫妄藥(deliriants)三者因能誘發幻覺而包含在致幻劑這一門類下。相較興奮劑或鴉片類藥物等影響意識狀態效果較類似的藥物,迷幻藥物傾向於誘發心智產生與一般意識相比有定性差異的體驗。 #血清素迷幻藥、傳統迷幻藥(5-HT2A 受體激動劑) 此類迷幻藥物在低劑量時會造成感覺改變,例如感受到物體表面扭曲、形體暗示、顏色變換。攝取過量時,則會造成強烈且根本的的知覺變化,例如聯覺,或甚至感覺到額外的時空維度。 #同感劑(血清素釋放劑) 同感劑包括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搖頭丸, MDMA)和N-甲基二乙醇胺(MDEA),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其藥效為增強同理心、歸屬感、友愛感、高度自我意識、輕微的聽覺與視覺扭曲,整體而言會強化感官體驗,但也可能導致情緒波動、脫水或憂鬱情緒。同感劑通常會以藥片或膠囊的形式出現,方便吞嚥服用。若同感劑與其他增加大腦中血清素含量的藥物一起使用,如抗憂鬱藥、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和L-色胺酸(L-Tryptophan)等,將可能導致情緒激動、心率加快、出汗或肌肉痙攣,甚至死亡。 #大麻素(CB-1大麻素受體激動劑) 四氫大麻酚(THC)等大麻類物質能夠活化腦部的內生性大麻系統(endocannabinoid system),調節體內許多功能時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免疫力、睡眠、食慾、消化、激素、生殖功能和記憶等。大麻素還可以有效控制許多其他藥物難以控制的癲癇,且副作用低,其他醫療用途亦包含緩解慢性疼痛、止吐與安寧治療,配合嗎啡使用則可增強嗎啡的鎮痛效果。我們身體內自然產生的大麻素稱為內生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而來自植物的大麻素被稱為植物性大麻素(phytocannabinoids)。大麻素的種類非常多,甚至包括人工合成的大麻素(synthetic cannabinoids)。 #游離藥物(氮-甲基天門冬胺酸受體拮抗劑) 某些藉由氮-甲基天門冬胺酸受體拮抗途徑作用的解離型藥物也會產生迷幻效用。「解離型迷幻藥」與「血清素致幻劑」差異在於解離型迷幻藥能造成強烈的真實感喪失與人格解體。例如K他命,除了與其他迷幻藥物相似的知覺變化效果外,還會使人有肉體脫離感與週遭環境失真感。 #麥角酸二乙醯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 屬於畫覺類藥物,幻覺類藥物對於各體外在環境與內在狀態的茶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個體服用後,歲然沒有產生外在刺激,卻會產生栩栩如生的影像,並可能失去自我與他人的界線。LSD會與血清素的受器結合,使神經細胞延長其活化時間。 ====麻醉藥==== 麻醉藥劑量過多,會對人造成嚴重的影響;麻醉藥過少,卻有可能會讓人在手術的過程中清醒。所以最好的機制,是給予重獲意識邊緣的劑量。然而若是小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對麻醉有深入的瞭解。 麻醉包含兩種: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tics):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其受到可逆性的抑制從而使得使用者的意識、感覺,特別是痛感消失,便於進行外科手術。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tic):局部麻醉則是指在意識未消失的狀況下,使人體某部分失去感覺,通常用於一些外科小手術中。 全身麻醉藥和局部麻醉藥的根本區別在於,局部麻醉藥與神經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結合後,利用減少鈉離子通過通道的方法改變神經膜電位,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而全身麻醉劑的麻醉原理至今尚不十分明確。<br> === 潛藏在正常狀態下的意識 === 這一小節會先介紹幾個透過各種技巧來探勘潛意識疆域的有趣研究,接著會簡要的探討一個特殊的生理現象:盲視,並在最後介紹關於人類自由意志的最新研究。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發現我們感受到的意識,當真僅是腦內活動,這龐大冰山中浮出水面的一小角。 ==== 潛意識的疆域:潛意識能夠對畫面進行整合和理解? ==== 自佛洛伊德創立了潛意識後,潛意識便被視為是人類知覺系統中的重大發現,但是它的功能如何潛在地影響到人們的具體行為仍有爭議。 *佛洛依德的理論: #心理結構有 3 個階層:分別稱為意識(consciousness)、前意識或下意識(preconsciousness)、與潛意識(unconsciousness)。 #潛意識中充滿不愉快的記憶:例如過往受創的經驗、不為現實所容許的欲望、內心的矛盾等。 #自我防衛機制:我們為了不讓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停留在意識可以認知到的範圍內進而影響平常行為,因此就將這些不愉快的記憶推擠入潛意識中。換言之,佛洛伊德認為如果一個人壓抑負面情緒的功能失常則會出現各種精神疾病及不正常的心理反應。 *主流學派的說法: 主流的學派說法認為潛意識的基本功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把對象呈現之繁多的屬性在背景的襯托下整合起來,使它們被統合成某個分析脈胳下展現出來的一連串合理的經驗,以便於人們的理解。人們對於理解事物是有意識的,正如明白到「我看到對象 X」是因為「我」的認知能力正在運作,但是對於「對象 X」為何如此呈現在我眼前則是先於「我」的理解結構——潛意識早已完善處理的成品。 全球知名的NeuroFocus是第一家應用腦波儀(EEG)及功能性磁震造影(fMRI),研究消費者大腦的市場研究公司,創辦人普拉第博士(A.K.Pradeep)說:大腦確實是以潛意識(非意識)處理大部分的感覺性輸入,因為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科學證據證明,我們的大腦,的確是在我們個人意識知覺門檻之下日以繼夜的工作。<ref>[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4413028 行銷最錢線/策略行銷 找到大腦的老闆],大腦大部分的工作都由非意識腦處理。</ref><ref>[https://www.healthking.com.tw/post-news/48 康成志業非意識腦行銷 翻轉電銷市場]</ref> === 盲視 === ===== 盲視的生理機制 ===== 盲視,一種特殊的視覺現象,指在完全或部分喪失意識視覺知覺的情況下,患者仍保留對光刺激的反應能力。這意味著即便是在意識上無法看見物體,患者仍然能夠反應於光線或物體的存在。 在視覺系統中,[[wikipedia:枕葉|枕葉]]的第一視覺皮質(Primary visual cortex)的作用是接收同側視網膜的顳側與對側視網膜的鼻側所傳來的訊息,若受到損傷可能導致意識視覺的喪失。而第二視覺皮質(secondary visual cortex),位於第一視覺皮質之後,處理來自第一視覺皮質的更複雜視覺訊息,如形狀、顏色和空間深度,為視覺處理提供更豐富的層次。 盲視的可能解釋是,盲視者受損的構造是第一視覺皮質,喪失了接收視網膜訊息之功能,但其後端的第二視覺皮質並未損傷,保留了身體對這些訊息作出反應的能力,或接收到的刺激繞過受損的視覺區,透過其他無意識的視覺區處理較為基本的視覺時,患者仍可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或運動方式。 Schmid 等人 (2010) 研究指出<ref>Schmid, Ye, F. Q., Leopold, D. A., Saunders, R. C., Peters, A. J., Mrowka, S. W., Wilke, M., & Turchi, J. (2010). Blindsight depends on the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Nature'', ''466''(7304), 373–377. <nowiki>https://doi.org/10.1038/nature09179</nowiki></ref>,盲視患者雖然透過醫學檢測知道自己全然喪失視力,他們仍能在某些條件下,例如面對高對比度的視覺刺激時,辨識出外界環境中的物體形狀、甚至是察覺出人臉部的各種情緒反應等,為一種先於視感意識的視覺能力,此研究認為這種刺激反應可能源自丘腦的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LGN)。重要的是,LGN在盲視中扮演的角色並非在所有類型的盲視或對所有形式的視覺刺激中都是一致的。特別是,高對比度的視覺刺激似乎是觸發這種獨特視覺能力的關鍵因素,而不是所有視覺刺激都能產生相同的效果。這提示我們,LGN的作用可能受到特定視覺刺激類型的限制,且不同的盲視患者對這些刺激的反應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Schmid 等人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測試外側膝狀體在使用與不使用的狀態作為行為反射的量度標準,以患有慢性初級視覺皮層病變的獼猴作為評估對像,發現在其外側膝狀體擁有正常的功能運作之下,高對比度的刺激點是呈現在患有慢性初級視覺皮層病變的活動區中、且其神經活動反射在紋外皮層區(Extrastriate cortical areas)或是顳葉中端(Middle temporal, MT),使顳葉上端溝(Fundus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FST)及後頂內葉區(Lateral intraparietal area, LIP)都擔任了對外界刺激點定位檢測的任務,使外側膝狀體在神經作用中有多於初級視覺皮層區域的知覺條件。 雖然這項研究基於獼猴的實驗結果,但其對理解人類盲視現象提供了寶貴的見解。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由於人類和獼猴在神經結構上存在差異,這些發現的直接適用性需要謹慎考慮。進一步研究應關注於驗證這些機制在人類中的存在以及其對不同類型的盲視狀況和視覺刺激的適用性。此外,關於盲視患者能夠識別物體形狀和察覺情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這是否完全獨立於意識知覺,或者患者在某種程度上仍有最基本的視覺感覺。 ===== 將健康受試者可逆的變成盲視患者 ===== Christensen 等人 (2008) 研究<ref>Christensen, M. S., Kristiansen, L., Rowe, J. B., & Nielsen, J. B. (2008). Action-blindsight in healthy subjects afte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PNAS'', ''105''(4), 1353–1357. <nowiki>https://doi.org/10.1073/pnas.0705858105</nowiki></ref>發現,在臨床上實驗上盲視患者可以擁有視覺刺激、卻不能意識到自己是擁有視覺感知的,若是使健康人的視覺皮質暫時失靈,亦能短暫地產生盲視效果,因為透過穿顱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可以阻斷受試者視覺皮質的運作,使其喪失了對視覺感知的察覺,但仍能接受到外界的視覺刺激,因為受試者的視網膜完好無缺,故仍能接收到來自於外界的動點刺激,正如盲視者一般。 經過穿顱磁刺激的受試者進行了 200 次的測量,在測量中有三個顯示燈按鈕,當中 200 次的測量中處於中間位置的按鈕都有開燈,且受試者每次都有按到;其中 80 次的測量中,會出現多於一個(中間按鈕)的顯示燈(左邊或右邊的按鈕)開啟,受試者也會嘗試作出修正動作;這表示:若果接受穿顱磁刺激的受試者與盲視者的視覺行動模式類似,則前者如同後者般可以準確地同時察覺出兩個顯示燈,而且是發生在視感上不能自行識辨外界刺激的時候。 ===== 猴子海倫 ===== 1965 年,英國心理學家懷斯克朗(Laurance Weiskrantz)以手術切除了猴子枕葉中的「初始視覺皮質」(Primary visual cortex),手術之後的第一年和第兩年,海倫的確因此失明,沒有明顯跡象顯示牠看得見東西。但是兩年後,實驗室中的一位研究生韓佛瑞(Nicholas Humphreys)卻發現,當海倫的視野中出現會移動的事物時,牠的視線似乎會朝向該物體,有時還會試著伸手去抓。有鑑於此,韓佛瑞開始對海倫進行研究,並展開了長達 7 年的訓練計畫。訓練過後,海倫最後可以在佈滿障礙物的室內移動自如並撿起食物。一般不知情的旁觀者看到海倫的行為,根本不知道牠其實是沒有初始視覺皮質的皮質盲!(相關YouTube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k2LBqM7dk Helen "A blind monkey who sees everything". Longer version.]) === 生理週期與日夜節律 === 一般而言,[[w:en:Circadian clock|晝夜節律(Circadian clock)]](又稱為生理時鐘)一種週期性的節律,自動調節許多身體功能,不需要有意識的控制。但人體的內部晝夜節律約為 24.2 小時,比正常一天時間稍長,因此每天需要透過陽光以及社交行為去校正,稍微提前一些時間與 24 小時制同步。藉由眼睛視網膜的黑視蛋白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接收日夜週期,再經由視網膜-下視丘路徑(RHT)傳送訊息到視交叉上核(SCN),再到達下丘腦室旁核(PVH)並穿過脊髓的中間外側細胞住,再傳到脊髓交感神經鏈的上頸神經節(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傳送至[[w:en:Pineal gland|松果體(Pineal gland)]],釋放[[w:zh:褪黑素|褪黑激素(melatonin)]]調節生理週期。 ====哺乳類與非哺乳類的調節機制==== 日夜週期即是感光細胞對外在環境的感知,生物體內其實本來就存在一個生理時鐘,例如:人的生理時鐘約 24.3 小時,小鼠則為 23.7 小時,在接受外在環境的日夜週期後,身體必需調整其體內的生理時鐘以適應外在日夜週期,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會調控生理時鐘以對應日夜週期。 #非哺乳動物的腦中有[[w:zh:黑素細胞|黑素細胞(Melanophore)]]構造,在經過交感神經刺激後會分泌黑色素(Melanin),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功能不只是調控生理時鐘(Circadian clock),亦對生殖、毛色有關,例如:敘利亞倉鼠(學名:Mesocricetus auratus)會受各個季節中不同的日夜週期調控,產生生殖週期的不同,甚至是睪丸的大小。 #哺乳動物的途徑則是'''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中表現[[w:zh:melanopsin|視黑素(Melanopsin)]],接受藍光刺激後投射至兩邊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注意,SCN 分兩邊原本可能會造成兩個生理時鐘,意即一個 SCN 代表一個生理時鐘,然而因為神經投射的迴路讓兩邊的 SCN 的生理時鐘同步化,因此不會造成兩個生理時鐘互相擾亂。 以下對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進行探討。 ==== 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 眼睛的[[w:zh:retina|視網膜(retina)]]上除了[[w:zh:視桿細胞|視桿細胞(rod cell)]]與[[w:zh:視錐細胞|視錐細胞(cone cell)]],還有一種特殊的感光細胞名為[[w:zh: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ipRGCs),其[[w:en: spectral sensitivity|光譜敏感度(spectral sensitivity)]]位於 470~480nm 區段。此種細胞的角色為「校長兼撞鐘」,除了感知外界藍光,亦維持原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傳訊功能。除了本身的感光能力,因為還要增加神經節細胞([[w:en:Ganglion cell|Ganglion cell]])的功能,其傳訊的感光輸入與訊息輸出能力與一般的視桿細胞與視錐細胞不同,經研究其 firing rate/log 光度發現:不同於其他的神經細胞對於外在刺激增加多為成 S 型曲線增加(最後會趨緩),iPRGC 則為直線增加,這個就和其身兼數職有關係。因此,iPRGC 其實亦會對其他波段光度產生反應。<br> *iPRGC 對‘生理’的影響 <br/>其實光線刺激不只是讓我們形成視覺而已,首先,在前面提到過的生理時鐘調控這個功能中,實驗中以 aDTA 這個毒素剔除視黑素(melanopsin),實驗分為 wild type(WT)與剔除組:wild type 在有日夜週期下,夜行性的老鼠在每天的相同時間都會產生較多活動。然而若讓整天都沒有光照,因為小鼠的生理時鐘為 23.7 小時,小鼠活動時間會提前;而對於剔除組而言,無論是否具日夜週期,小鼠活動時間都會提前,意即,此實驗確立視黑素(Melanopsin)對日夜週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br/> *iPRGC 對‘代謝’的影響 <br/>一般可能認為熬夜與代謝有相關的影響,但其主要機制卻不甚明確,本實驗在此做了 iPRGC 與代謝作用的探討,實驗結果發現: #晚上照光的小鼠,其換肉率(每公斤飼料增長體重的比例)比晚上沒照光的小鼠多 20~30%。 <br /> #晚上照光的小鼠出現血糖控制能力、胰島素耐受性(insulin resistance)降低的糖尿病前兆。對此兩點,剔除組都沒有這些問題,意即在無感受藍光的受氣的情況下,小鼠不會出現糖尿病前兆,所以進階得知藍光可能會讓生物增胖。<br /> #在 wild type 小鼠中發現其腸道菌的菌種(strain)亦具日夜週期的振動(osscillation),早上活化的菌種與晚上活化的菌種不同,研究時利用小鼠糞便搗碎後分析其中菌種的比例,發現與小鼠的生理週期有高度相關性,所以,實驗導向兩個方向,一個是 iPRGC 受光線造成影響,另一個是小鼠本身內身性生理時鐘造成的影響,實驗設計是同樣利用 aDTA 這個毒素剔除視黑素(melanopsin),看是大總管 iPRGC 影響了腸道菌的菌種(strain)的振動(oscillation),還是局部腸道的生理週期造成腸道菌的菌種的振動,最後發現結果是前者,因為在剔除組中,腸道菌的週期性也跟著混亂,所以此結果與 iPRGC 有關。 <br /> *iPRGC 對‘認知’的影響 <br />另外這個實驗亦參與認知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實驗設計使公鼠與母鼠共處於一籠,一般情況下公鼠會與母鼠互動,甚至求偶,於是實驗設計使公鼠照藍光,看其是否影響公鼠與母鼠的社交行為,結果發現:照光處理的公鼠在進入新環境與異性同處一室時兩者互動次數較少,甚至完全不互動。經過研究其機制後,發現照光會影響下視丘(Hypothalamus)的視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釋放催產素(oxytocin),因此影響到情緒,而在研究中,iPRGC 剔除組和黑暗不照光處理組都有互動,而前者互動更多於後者,所以,藍光對於小鼠的社交行為有甚大的影響。 <br/> ===補充:研究意識與神經的關聯=== :每天早上起床後,意識經驗就如影隨形地伴隨著我們,直到晚上入睡無夢時,意識經驗才會消失。「意識」這個現象,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意識經驗每日每夜都會這樣不斷地再現和消失。但是,對於意識的本質,我們卻始終摸不著頭緒。人為什麼有意識它是如何產生的?意識的本質又是什麼?數千年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想解開意識之謎。例如法國的哲學家笛卡兒就主張,意識是一種非物質的東西,可以透過腦中的松果體和大腦產生互動。不過,這種心物二元論的支持者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的現代神經科學家都認為意識是大腦活動的產物,基於這樣的假設,科學家便試圖在腦中尋找意識的神經關聯。有哪些科學方法可以用來尋找意識的神經關聯呢? 3 個關於意識的主要科學研究方向分別是:失去意識後的大腦變化、意識內容變化時的大腦反應、大腦如何處理無意識的資訊。 :*'''失去意識後的大腦變化:''' ::最直接的意識研究方法就是觀察「失去意識」後的大腦變化,例如入睡後、全身麻醉後,或植物人的大腦變化。目前許 多研究都指出,意識有無的關鍵似乎是視丘與大腦皮質之間的連結。當視丘與大腦皮質間的連結正常時,就會有完好的意識狀態,但是這個連結受損或強度下降時,意識狀態就會異常甚至消失。 ::透過腦造影技術讀取視丘和大腦皮質之間的連結強度,科學家已經可以大致判 斷一個人的意識狀態是否正常。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還發展出另一套更為客觀的方法,探測無法行動或說話的人(例如植物人)的意識狀態。比方說,科學家可 以請全身無法動彈的植物人想像自己在「打網球」或「觀賞風景」,然後看看對應的腦區是否有活動,如果仍有活動,就表示該植物人雖然身體不能動,卻可能仍有意識 可以聽懂並執行指令。這項方法目前已找到了一些大腦仍有反應的植物人,顯示他們可能仍有意識。 :*'''意識內容變化時的大腦反應:''' ::第二個研究方向是探索意識內容變 化時的大腦反應。我們每天醒著的時候,意識經驗的內容總是隨著環境變動而不斷變化。例如當眼前的事物改變時,視覺意識經驗就會跟著改變,當音波變化時,聽覺意識經驗也會跟著改變。那麼,有沒有辦法找到意識內容變化時的神經反應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受試者放在腦造影的機器中,看看意識內容變化時大腦有何改變。為了控制外在環境等混淆變因,科學家經常使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刺激方式讓受試者觀看:雙穩態錯覺。在觀看雙穩態錯覺時,我們的意識經驗會在兩種不同的狀態中轉換,例如,在圖中可能會看到兩張臉或一個花瓶,而且每隔數秒意識經驗就會轉換一次。利用這種特殊的視覺刺激,科學家可以在刺激完全不變的狀態下,透過腦造影觀察意識經驗內容變動時的大腦反應。 :*'''大腦如何處理無意識的資訊:''' ::第三種方式是探索大腦如何處理無意識的資訊。數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透過許多不同的「屏蔽」方法,把資訊以無意識的方式呈現給受試者,並測量這些無意識資訊如何影響受試者的大腦活動和行為。例如可以快速地呈現一張圖片或文字,並在該圖片或文字的前後都加上雜訊,如此一來,受試者就會看不到該圖片或文字。透過這方式,許多實驗都發現即使受試者對這些資訊沒有意識經驗,他們的大腦仍然會出現一些無意識反應,並且可以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 跨文化研究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36419-200906-201208280007-201208280007-59-67 中文版睡眠失功能信念及態度量表之信、效度探討] === * 研究目的:國外研究對於失眠患者相關信念之探討,最常使用的量表是「睡眠失功能信念及態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Sleep, DBAS),此研究參考政大睡眠研究室翻譯的中文版 DBAS,探討中文版的繁式(DBAS)與簡式(DBAS-16)睡眠失功能信念及態度量表之信、效度,與國外研究結果有無差異,以提供國內研究者及臨床工作者使用參考。 * 結果:DBAS 與 DBAS-16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然而,DBAS 五個分量表間的內部一致性差異頗大,且在因素結構上,DBAS-16 之適切性優於 DBAS。研究結果顯示 DBAS-16 不但可反應失眠患者對於睡眠相關的信念,且在各測量指標上皆具有良好的特性,因此,中文版 DBAS-16 在臨床及研究使用上是一份具有價值的量表。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115714-200912-201002050013-201002050013-427-440 潛意識思考及意識思考對困難問題決策之影響 ]=== * 研究目的:以評估手機喜好度的實驗,試圖驗證潛意識思考理論的主張:在複雜且困難的作業中,潛意識思考所做的決策會優於意識思考。 * 結果:當訊息複雜度提高,潛意識思考會優於意識思考之決策表現,不過比較前人研究可發現,難易度的界定應以參與者之能力爲考量之依據。 * 討論:如能夠運用到教學策略中,教育者可以思考學習材料、學生特質之間與思考方式的關係,來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160-200306-x-24-139-168-a 系列夢境的個案分析]=== ===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分析之研究=== 張治遙等人(2008)<ref>張治遙、吳秀碧、程小蘋(2008)。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分析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24,'' 001-031. <nowiki>https://doi.org/10.7082/CJGC.200809.0001</nowiki></ref>為瞭解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之意義,向五位大學生九個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研究發現: (1)若同一位做夢者在童年有不只一個的重複夢境時,不同重複夢境主要均反映相似的議題,彼此之間有很高的關聯性。 (2)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之意義,主要反映生命早期的創傷性經驗,這個創傷性經驗主要與父母的不安全依附關係或分離焦慮有關。 此外,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約可分為二類,如果夢境持續時間較為短暫,多半在一、二年內結束,重複夢境主要是反映特定的創傷事件,較不是長期性、持續性的創傷經驗;如果夢境持續時間較為長久,多半從兒童階段持續到大學階段,重複夢境主要是反映早期與父母長期互動下的創傷性經驗與感受。 == 生活應用 == ===哲學的意識心理學應用=== ====瀕死經驗——人死後意識是否還存在?==== '''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NDE)''': 是一種人在臨死前經歷的主觀現象,一般包含靈魂出竅、隧道經驗(感覺通過狹長的黑暗,盡頭有光)、回顧一生的生活、看到過世的親人或宗教人物、感覺平和愉悅且沒有疼痛等等可能無法理解的現象。此現象的發生並非絕對。一般會認為這些現象發生於接近死亡時,但很多案例並非如此。有些學者認為這類現象純屬幻覺,但也有人主張這些現象證明了意識可以獨立存在於身體之外。 =====瀕死經驗的研究源起===== 瀕死經驗是指臨床上因呼吸停止、心跳暫停和心電圖靜止等因素而被醫生認定死亡之人,在幸運復活之後所描述在其生理活動停止期間的主觀意識與體驗活動。1965 年,雷蒙德·穆迪[[w:en:Psychology|Raymond Moody]]在佛吉尼亞大學主修哲學時巧遇一名在醫學院任教的精神分析學教授。這位老師總是在課堂告訴學生們他特殊的經歷:他曾經死了兩次,中間間隔十多分鐘,且在他假死的時記憶仍歷歷在目,並沒有因為喪失意識而失去任何感覺。而在穆迪成為哲學博士並開始授課之後,便聽聞許多學生與學校教授們講述他們個人、周遭親友有關瀕臨死亡而昏厥時產生的經驗,且這些主觀的經驗描述皆有許多相似點。緊接著在取得醫學心理學博士的學位之後,穆迪就開始對瀕死經驗進行廣泛的非正式研究,同時主持多場有關瀕死經驗的公開演講以及研討會。在透過多次的講座和會議中,都有更多的聽眾來和他討論自己有關瀕死的經歷,其中更不乏眾多有瀕死經驗之病人。最後,穆迪博士歸納了 150 多例瀕死經歷,並出版了[[w:死亡回憶|死亡回憶]](英語:[[w:en:Psychology|Life after life]])一書。儘管科學上並無法認定本書與瀕死經驗的真假,但此後瀕死經驗與死後世界相關論證仍被視為一種假說,證明人在死後,負責意識活動的「靈魂」依舊能獨立於身體而存在,死亡只是靈魂與肉體分離的展現。 =====瀕死經驗的統計與研究===== *'''蓋洛普調查''' 瀕死經驗可能比你我想像的更常發生。蓋洛普民意測驗以全美的樣本為代表,有 15% 的人報告自己曾經歷過瀕死狀態,其中約 1/3(大概八百萬人)表示有伴隨瀕死的神祕體驗。 請注意,此調查只能做為參考使用,因為蓋洛普調查有缺乏透明度的問題,不宜過度依賴其所作出的調查結果<ref>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double-take/george-gallup-and-the-mystery-of-polls</ref>。 *'''帕尼亞調查''' 英國科學家山姆.帕尼亞([[wikipedia:Sam_Parnia|Sam Parnia]])一直從事著瀕死經驗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六十三名被確診為臨床死亡而後又活過來的心臟病人。他們在活過來的一周內接受了研究小組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五十六人說自己完全不記得昏迷時的狀態,但有七人稱自己有記憶。這七人中的四人屬於瀕死狀態,當時醫生已經宣布他們腦死了。 這四人報告說,自己當時有清醒的意識,能夠記憶、思考、推理,還能四處遊盪,和別人交流。他們還說,當時感到安詳、快樂和舒坦。有人表示,自己感到時間變快了、意識更敏銳了,對身體卻失去了感覺;有人看到了明亮的光,進入了另外的世界並和死去的親人交流。一名病人甚至宣稱自己當時跟一個神秘的生物體進行了親密的接觸。有些受帕尼亞調查的瀕死經驗者表示會看到一個長長的隧道,盡頭是刺眼的陽光,走過去似乎就是另一個世界。 (請注意,此調查存在一些爭議(問題),包括:<br> 1.'''樣本量太少''':帕尼亞調查涉及的被調查者數量較少,難以將結果推廣到大部分的人身上或做出普遍性的結論。<br> 2.'''個體認知偏差''':瀕死期間,被調查者可能會受到死前意識狀態的影響,因此其對於瀕死期間的描述會受到主觀影響,造成個體認知上的偏差。例如,記憶的變形、夢境的體驗可能影響被調查者對瀕死期間的描述。<br> 3.'''無法驗證瀕死體驗的真偽''':瀕死體驗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且難以通過客觀的方法進行驗證或記錄。因此,瀕死體驗難以被科學方法確切地驗證其真實性。<br> 總的來說,帕尼亞調查的'''樣本量過少''',且結果會受到'''個體認知偏差影響''',更'''無法驗證瀕死體驗的真偽'''。因此,此調查只能做為'''參考使用''',不宜將結果過度類推。) *'''瀕死與腦波'''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附屬醫院加護病房醫生朝拉表示,為了得知開給病人的止痛藥是否有效,他監測了七名病重病人的腦波。病人死亡前一小時,原本微弱的腦波會有一段時間特別活躍。時間長短不一,三十秒到三分鐘都有。朝拉認為這種現象是因血流減少、氧氣量降低,所以腦中電波在死亡前最後一搏。這股電波像瀑布一樣,從腦子的一個點發出,灑向不同的區域,會讓瀕死的人看到清楚的景象並有所感覺。而瀕臨死亡後又活過來的人,會這種感覺,這也就是所謂的瀕死經驗。 *瀕死的階段 # 腦波混亂期:若瀕死者從此階段存活,可能有一生回顧與負面的瀕死經驗。 # 腦波微弱期:若從此階段存活,可能沒有任何記憶,大多數瀕死存活者屬於此類。 # 腦波激增期:大腦大量分泌神經傳遞素,釋放出無數影像和感覺信息,造成正面的瀕死經驗。 # 腦波停止期:進入此階段即確定死亡。 具體的生理狀態也可分為以下階段: # 意識改變 # 幻覺與躁動 # 出現喉嚨呼嚕聲或呼吸型態改變 # 進食量下降及吞嚥困難 # 尿液減少或排尿困難 # 末稍循環變差及血壓下降 # 疼痛加劇或減緩 =====瀕死與意識===== 有關瀕死經驗引發出一個基本的「心靈―身體」問題:心靈(心靈與意識有時被當作是同義詞,但一般來說,意識是心靈的核心意義或必要條件)是非物質的嗎?是否可以脫離身體而獨立自存? <blockquote> {{Font|font=Simhei|size=12pt|假如你證實了當腦部停止時,意識仍然繼續存在,那麼意識極可能是獨立的存在。——帕尼亞醫生}} </blockquote> 不相信意識可以獨立存在的人,會試圖說服人們瀕死經驗不過是大腦最後放電的現象,或者說與幻覺的體驗非常相似;而相信身體與心靈是兩種不同實體的二元論者,主張瀕死經驗可以作為靈魂不朽的證據。 前者的觀點較符合唯物主義,而後者的觀點符合唯心主義。另外還有一派人秉持二元論,相信心靈與身體是互相影響著,是為心身二分法的擁護者。 *'''唯物主義(Materialism)''':主張物質形式與過程才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且相信所有的實體及現象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至於意識的部分,則是人腦中的生理反應,意即物質決定了意識的存在。 *'''唯心主義(Idealism)''':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等彼此之間關係的討論與看法。唯心主義相對於唯物論,主張物質是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心身二分法(Mind-body dichotomy)''':是一種認為精神現象某種程度上獨立於身體的觀念。西方著名哲學家笛卡爾,透過二元論的出發點,使心身二分法為眾人所關注。 但心靈(mind)如何與肉體(body),甚至世界互相影響,目前仍然沒有可信的解釋。 '''瀕死經驗的例子''' 喬治·里奇(George Ritchie)基於自己的經歷在 1978 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回到明天」(Return to Tomorrow)。 二戰期間,里奇因為感染肺炎,從前線被送到弗吉尼亞州一家陸軍醫院,在那裡被宣告死亡。他回想當時意識離開他的身體,在城裡飄來蕩去。這時,他遇到一個奇怪的生命,將他帶向另一維度(時空)。就像但丁《神曲》中描述的那樣,這個神祕的生命向他展示了人和靈魂掙扎其中的各種境地。一個場景是酒吧中頹廢的人們瘋狂地抽菸喝酒。里奇往前行,場面變得越加可怕。其中一個場景是在一片荒地上,憤怒的巨人們在彼此廝打。里奇寫道:「比噬咬和猛踢更可怕的是,是許多人狂熱地虐待對方,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變態正在身邊隨處上演。」 =====相關例子===== '''觀落陰(Necromancy)'''是一種超自然現象,源自於道教法術,意指活著的人靈魂跟隨作法者的指引,進行出體,到陰曹地府旅遊。一般觀落陰的人,除了希望見到已往生的親人外,就是為了觀元辰宮。元辰宮(或稱生命花園)普遍被民間信仰認為其擺設與自身的運勢有關,有些人觀元辰宮是為了觀其運氣或花錢改運,有些人對元辰宮的說法為潛意識的投射,然而解讀結果仍會受到主觀意識的詮釋而有所差異。但觀落陰的真實性目前尚未能證明,也有催眠師認為,觀落陰乃是催眠現象的一種。 '''右顳頂聯合區(Angular gyrus)與靈魂出竅的關係''' 2002 年一位患有癲癇的中年婦人,進行腦部手術。當醫療人員對婦人的右顳頂聯合區進行刺激時,這位婦女聲稱,她感到自己飄出了體外,正俯看著自己。後來研究發現,顳頂聯合區負責處理視覺與觸覺訊號、從內耳發來的平衡和空間資訊,以及關節、肌腱、肌肉傳遞的感覺訊號。它將這些資訊統整起來,讓人感覺到身體的存在,以及自身與周遭環境間的相對位置。 研究人員因此推測,顳頂聯合區功能紊亂與靈魂出竅體驗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後續為了研究靈魂出竅,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甚至展開了一項名為「自體轉換」的實驗。包含此實驗,其他臨床案例均也指出顳頂聯合區功能紊亂,正是靈魂出竅體驗的核心所在。 '''美國心理學家彙整出最多人經歷的 10 種瀕死經驗:''' # 聽到自己的死訊 # 靈魂出竅 # 感覺平靜、溫暖與愉悅 # 說話無人聽見,感到無助 # 時間靜止,卻聽到奇怪的聲音 # 進入黑洞或隧道 # 出現陪伴指引的人 # 看見具有人性的光亮 # 感官變得異常靈敏、看到快轉的人生 # 碰到邊界阻隔,重回身體 '''死藤水''' 死藤水(ayhuasca)源自於亞馬遜流域當地部落,一般會被廣泛認知為南美洲部分地區的薩滿於通靈儀式會使用的工具,但只有極少數的狀況下薩滿會使用死藤水來達到特殊的目的,因為即使是植物熬煮的,頻繁大量使用亦會導致中毒。主要使用死藤水的部落依照人類學家麥克哈納統計不到5%,多分布在南美洲,因為其他區域沒有這種植物。目前主流的死藤水是分別由 ''Psychotria viridis'' 的葉子以及 ''Banisteriopsis caapi'' 此種藤類植物的藤蔓所熬煮而成。二甲基色胺(DMT)與人體內的血清素結構類似,但因為人體內的消化酶會抑制二甲基色胺的功能運作(身體有專門分解DMT的消化酵素),讓其被吸收進而進入血液。因此需要 ''Banisteriopsis caapi'' 此種藤類植物的特性,具有解除人體內的消化酶功能,讓二甲基色胺能夠實際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發揮作用。 其經由科學方式驗證出的有效化學成分為[[w:二甲基色胺|二甲基色胺]](DMT)。由於此化合物具有致幻劑的作用,且其他具有致幻劑功能的多半被製作為毒品,因此DMT在大部分的國家被歸類為一或者二級毒品,使用、銷售DMT本身是違法的。死藤水本身為藥草湯的呈現,且製作方式多元,雖然DMT是違法的,但其材料本身並沒有被禁止,因為全世界都有類似功能的植物。目前完全合法使用的國家有:巴西、秘魯、墨西哥、哥斯大黎加以及義大利,當地的公司跟研究團體可以合法的製作、銷售、跟使用,甚至有專門提供死藤水的休閒勝地。 飲用死藤水通常會帶來暈眩、虛幻等現象,劑量過高者可能致死,因此不建議在沒有專業人士陪伴下自行進行儀式。 ====中觀與唯識==== *'''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中的藏傳佛教認為人是意識體與肉體的結合,意識體與肉體的運作則是透過「氣場」作為界面。因此,藏傳佛教認為人的心識運作有以下三個層次: # 生理層次:人平常可察覺的「意識反應」都是由大腦所主導,屬於生理層次 # 氣動層次:其意識運作為一種假說 # 靈性層次:亦為一種假說 *'''唯識學派''' 唯識學者認為人的心識可分為八個類別或層級——對應感官輸入的前五識:「眼識 、耳識、鼻識 、舌識 、身識」、第六識「意識」、第七識「莫那識」、輪迴主體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唯識學所謂的「識」包含'''反應與記憶'''兩個成份。'''前五識對應到我們五官'''(佛學中稱為五根)與外界的互動後所產生的感知或覺知,以「眼識」為例,它負責我們視覺上的辨識功能,包括提取記憶與比對兩項工作,因此負責「眼識」的系統就包括記憶裝置與處理裝置。以辨認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同學為例,大腦中須儲存這位同學多年前的影像,同時也必須評估當前影像與多年前影像間的相似度;至於認出這位老同學所觸動的心情意義則不是眼識處理的範圍,而是由第六識產生的。 第六識在唯識學中又稱為'''「意識」''',負責綜合評估與決策,同時引導前五識的運作,因此佛經上說:「意為五根所依止」。第六識共產生 '''51''' 種心理作用,而《唯識三十頌》提到,我們的第六識在下列幾種狀況下會停止運作:無夢睡眠、昏迷、入「無想定」、入「滅盡定」。夢睡眠在佛經上則以「夢中獨頭意識」的狀態稱之,表示這時第六識仍然持續在運作當中。 第七識「莫那識」最重要的作用則是產生'''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有關莫那識的提出則是因為當初唯識學者為了'''解決睡眠或昏厥中第六識停止運作的問題''';由於「莫那識」 的持續運作,我們不會將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看成不同的人。「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立論基礎則是'''區別陷入昏迷的狀態與已經過世的狀態'''。因為「阿賴耶識」的很大的作用之一是解釋了「根身持有者」,說明當「阿賴耶識 」持續與肉體結合時,生命就會延續下去。相反的,當「阿賴耶識 」離開肉體時,生命就終止。 除此之外,唯識學派還提倡「阿賴耶識」是'''永久記憶區'''之說法,儲存過去累加的記憶與習性,也是輪迴的記憶留存基礎。然而,人無法感受到「阿賴耶識」中所儲存的記憶之存在起因於阿賴耶識的記憶屬於深層的潛意識層,使得人們平常無法察覺。唯識學者認為,阿賴耶識中儲存了各式各樣個體與外界互動後產生的習性。隨著習性的生成、成長、與消滅,阿賴耶識的內容也不斷在改變,儲存在「阿賴耶識」中的習性'''在輪迴轉世時會延續下去''',而習性的好壞則會干涉到轉世的結果。 === 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心理學應用: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 吸引力法源自於腦波頻率的發現,可以簡單定義為「關注著什麼,就會吸引什麼」,即認為可藉由正面或負面的想法,進而得到正面或負面的結果。從本章節可知,腦波依據不同的頻率高低可大致可分為 beta、alpha、theta、delta 波,而日常生活中由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記錄出的腦波則均為這幾種不同頻率波形的疊加。吸引力法則以頻率為基礎,即人類思考時大腦會發出不同頻率的電波,人的各種思想具有不同的頻率,推論宇宙萬物都具備特定的頻率。舉例來說,兩個具有相似心態的人會彼此吸引。因此,這就類似「同性相吸」的概念,意即透過思想也能吸引具有相同性質、頻率的事物。心理學研究領域當中不乏有關意志力的研究,而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我們在強迫自己做出艱難決定(如抵抗慾望等)的自我控制行為之後,意志力(willpower)將會因資源耗盡而逐漸衰弱,這時吸引力法則正好可以扮演提升意志力的角色,使自己對事情的信念、行為與情緒的積極交互作用而達到成果。 應該留意的是,吸引力法則強調人的內在思維和情感能夠影響外部現實,以致於立論上可能不當地忽視外部因素的周邊條件與作用。例如:政治社會結構、經濟文化條件等外部的環境因素,亦會對個人的生活歷程與經驗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吸引力法則本身尚缺乏充分之科學實證,也未必能夠通過嚴謹的心理學實驗進行正面的檢證或者取得量化數據。 ===潛意識的運用=== 刻意不用「意識腦」、「理性腦」思考,運用分析直覺、感覺來了解潛意識想法,接著我們可以用運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把我們所想要的結果「重新改寫到」潛意識。 ====神經語言程式學==== 神經語言程式學([[wikipedia: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是一套綜合心理學、神經學、語言學與人類感知,而組合的心靈與行為療癒的技術。創始人在傳統的心理學上綜合了臨床溝通、催眠、家庭治療、完形治療四個心理學派,用於心理治療的語言模式、心理策略等,加上獨創的理念,整理出 NLP 的理論架構,並多年反覆施用於臨床上。現代也被用在個人成長突破、團隊績效帶領等商業應用上。其中NLP的N、L、P分別代表: #Neuro:我們的神經系統,透過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及潛意識來接收外界資訊,並於神經系統內轉化成有用資訊。 #Linguistic:我們和自己,或是和他人所用的語言及非語言溝通。 #Programming:我們的慣性行為、策略及思想模式。 NLP 神經語言程式學有 12 個最基本的「'''假設前提'''」: # 每個人都不一樣(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 有效用比有道理更實際 # 只有由感官所構成的世界,並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 對方的反應是溝通的目的和結果(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 凡事最少要有三種解決方法(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 每一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 每一個人都具有使自己快樂成功的資源、條件(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 任何一個系統裡,最靈活的部份是影響大局的最大因素(In ever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 凡事沒有失敗,只有回應信息(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 動機和情緒都沒有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NLP 提供'''系統化的語言工具'''包括: # 檢定語言模式(Meta Model) # 巧妙回應話術(Sleight of mouth) # 米爾頓語言模式(Milton Model) # 換框法(Reframing) # 正面詞語(Positive Wordings) ====心理投射教練技術==== 原理是利用心理學潛意識圖像卡結合引導式的提問,可以連結到更多感性、直覺面,並快速的反應出深層想法。 * 潛意識圖像卡(TheDeef cards):也稱作潛意識投射卡,由 88 張圖卡加上 88 張字卡組成,總共是 176 張卡片,它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直覺聯想工具,跟塔羅牌不一樣,它沒有官方的解釋,任何參與者都可以自由決定她/他手中牌卡的意義。 * 教練(Coach):起源于七十年代初的美國,是從日常生活和對話、心理學及教育學等發展出來的一種新興的、有效的管理技術,能使被教練者洞察自我,發揮個人的潛能。 * 直感教練:是基於潛意識投射卡的快速切入、高彈性、視覺聯想能力,融合教練精神與人本心理,加上高度覺察力、腦科學、NLP 溝通與心錨設定、左右腦整合及催眠話術,而產生的一套教練系統。 須注意的是,支持此技術之心理學實驗與研究多帶有一定主觀成分,其效果可供參考卻不必然人人適用。 ====藝術治療==== 藝術或創作是一個可以通往自性(Self)的途徑,其中包含了很多大腦無法理解的情感、智慧、資源。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因為感到完整與達到更深的覺察,以及觸及到蘊含在自性中的內在資源,帶來深沉的療癒與平靜。透過藝術的方式,能用非語言、非組織化的方式探索,也就是能更深入的啟發右腦思維,得到創造力和賦能的效果。藝術治療涵蓋以下領域: :'''過程藝術(process art)''' :'''意識景觀(Inscape)'''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是利用樂音、節奏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在身、心方面「有需要」進行治療的個案,針對其「需要治療」的部分,進行「有計畫」,「有目的」的療程。根據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的定義,音樂治療是由有證照的音樂治療師以音樂作為工具根據臨床和實證過的音樂療程為個案設定客製化的目標並協助個案達成目標。 在音樂治療中,音樂是一種工具,就像是復健科裡的復健器材,是輔助治療的工具。紐西蘭音樂協會曾指出:「音樂是一種強大而且有幫助的用具,用來建立溝通的管道,支持兒童和成人在心智、肢體、社會行為和情緒的學習與重建。」 音樂治療可以幫助的對象包含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腦性麻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唐氏綜合症、威廉氏症、發展遲緩、情緒控管、身心重建、安寧醫療、減緩疼痛,舒壓等 早期治療是透過聆聽、歌唱、彈奏、敲擊、律動、即興創作等音樂經驗,讓治療師與病患間建立的互動關係,來幫助病患改善肢體、表達溝通、認知理解、社會行為、以及情緒表達等方面問題的健康專業。 音樂治療可以對精神復原人士有幫助。關志健教授和史蒂芬•克利夫特教授提出"六維分析框架",解釋音樂是怎樣發揮其治療功效,以協助受精神病困擾的患者。音樂能發揮六種層面的治療功效,包括:情緒、心理、社交、行為、認知及靈性。這六種層面的治療功效,恰好針對一般精神病患者的常見困難。 在不同的音樂治療方式的探索下,世界各地產生了來自心理動力學派、生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學派和完形學派,以及由音樂教育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不同學派,包括以下: .諾道夫羅賓斯音樂治療法(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 .心理動力取向音樂療法(Psychodynamically Oriented Music therapy) .臨床奧爾夫音樂治療(Clinical Orff Schulwerk) .柯達依概念的臨床應用(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Kodaly Concept) .達爾克羅茲節奏教學的臨床應用(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Dalcroz Eurhythmics) .引導意象與音樂治療法(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therapy) .音樂治療和溝通分析(Music therapy and Transactional Analysis) .應用行為矯正的音樂治療法(Application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Principle to Music therapy Treatment) 腦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 戲劇治療(英語:Drama therapy)是將戲劇方法應用於協助個人內在成長,促進個人心理健康的治療方法[1]。戲劇治療的適用領域非常廣泛,在醫院、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監獄和職場等領域都可以看見其應用。戲劇治療作為一種「表達性治療」(或稱「創造性藝術治療」)的方法[2],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做法,也用作個案治療、夫妻治療、家庭治療,或各種團體治療。 心理劇的創始人雅克布·莫雷諾是第一個將戲劇過程和劇場引入到心理治療領域的人。但戲劇治療的領域並沒有止步於此,越來越多的戲劇技術被用作了治療性干預的手段,如:角色扮演、劇場遊戲、團體動力遊戲、默劇、玩偶劇,以及一些其他的即興戲劇的方法。通常,戲劇治療對來訪者有以下的幫助:解決問題;宣洩情緒;探索自我;理解那些對個人來說影響深刻的意象的意義;探索並超越適應不良的行為和人際互動模式。 戲劇治療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其的理論基礎源自於戲劇、劇場、心理學、心理治療、人類學、遊戲,以及人際互動的程式和創造的過程。菲爾·瓊斯(Phil Jones)在他的著作《戲劇治療:理論、實踐和研究》(Drama as Therapy: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中從以下三個方面描述了戲劇作為治療方法出現的緣起:首先,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了戲劇的治癒功能。可以從古人所使用的治療儀式和不同種類的社會劇中發現這一點。亞里斯多德是第一個正式提出戲劇的心理治療功能的人,「宣洩」一詞也是由他提出來的。這時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戲劇的心理治療作用主要指對社會的治癒,而非對個體的治療。其次,二十世紀早期,醫院劇場興起,連同莫雷諾、葉夫列伊諾夫、伊爾金等人的工作,標誌著人們對戲劇與治療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也成為了二十世紀後期戲劇治療的大量湧現的基礎。最後,受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實驗劇場興起,即興戲劇的出現和普及,以及團體動力學、角色扮演和心理學的影響,戲劇治療作為一種創造性藝術治療的方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正式登場。如今,世界各地都有了戲劇治療的實踐。在英國、德國、荷蘭、加拿大、以色列和美國的一些院校開設了戲劇治療的培訓體系。 :'''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 :'''表達性治療治療(expressive therapy)''' 以繪畫、標示物等形式進行的藝術治療。常見的繪畫療癒,例如填色畫(如前幾年爆紅的填色書「祕密花園」)、禪繞畫、曼陀羅,或是隨意塗鴉等。 禪繞畫 由美國一對藝術家夫婦 Rick Roberts 和 Maria Thomas 創立而成的繪圖舒壓方式。禪繞畫由最簡單的點、線、面重複出現,組合成各款抽象的圖案與形狀。在繪畫過程中「不用橡皮擦、不需要刻意設計」,隨著當下的心情跟著感覺畫下去,全神貫注將專注聚焦在圖案上,繼而釋放日常生活的焦慮與壓力。禪繞畫也是一種「不評價」,就像我們的人生不能重來一樣,得想辦法把畫錯的、走錯的路,用彌補去圓融;而那些不能圓融的,也只能坦然接納。 曼陀羅(Mandala,梵文) 意指圓圈、圓形圖案。首先,先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形,並在圓形上劃一個十字,以標示此為「上方」;接著便隨心在圓圈內畫出腦海裡浮現的圖案,想畫什麼,就畫什麼。透過繪畫曼陀羅,可以幫助了解自己的內心,解決某些生命的問題。另外,一些性格比較內歛、不擅辭令,或不想開口說話的人,也適合透過繪畫曼陀羅抒發情緒和感想。 '''意識心理學在紓壓方面之應用''' 壓力的產生通常是人在與外界交流的過程中,因為外界的知識、規範、意識價值與自我不同而產生的一種衝突。對人類而言,適度、短期的壓力可激發潛能並提高工作效率,然而,過度的壓力則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甚至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另外,壓力並不只限於精神和心理方面,也常常會反應在行為表現上。由於人對壓力容易「念念不忘」並產生負面情緒,所以人們通常會試圖找方法來放鬆身心,稱之為「紓壓」。 將意識心理學應用於紓壓方面有以下幾種方法。 ==== 注意力轉移法 ====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相當多元,這些方法主要透過人類的五覺,將人們的意識或注意力從特定的情境中抽離或轉移,讓人脫離累積壓力的環境,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常用的方法包括運動、旅行、遊戲、音樂、冥想等。 注意力轉移法大致可分為三類: #'''目標轉移法''':分散目前的注意力,使心情能夠及時得到緩解和放鬆,藉此回復到最佳的工作狀態及效率。 #'''心理暗示法''':心理暗示是一種現象,有積極和消極暗示兩種。遇到心情煩躁不愉快時,應該採用積極的暗示方法,也就是用正向的信念打敗負面的情緒。也可以回憶從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好事物,藉此緩解壓力造成的心情煩躁。 #'''思想交流法''':找一位願意傾聽內心感受的親朋好友,將不愉快的情緒與人訴說,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藉以紓解不愉快或煩躁的情緒。 ==== 「紓壓」還是「紓情」 ==== 許多心理韌性訓練、或正向心理學的書籍,提供一個特別的思考模式:他們透過找尋壓力的源頭,減輕一定程度的壓力。 例如:壓力的累積可能是時間管理不好所導致的,因此可透過學習更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可減輕壓力。 這個例子是在可以改變的環境中,可透過自己改善環境以減輕壓力。然而無法以自身能力來改變環境的例子很多,因此書中也建議可以轉換既有處理壓力的方式,或換個角度思考,讓心境比較正面。 而所謂紓壓,實際上應是紓解負面情緒。壓力會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但實際上讓人們感到不舒服的是負面情緒。壓力導因於與自己想像中有差異,且是不好的差異的外界環境。但大多數的時候人很難左右自己的環境。因此轉換處理壓力的方式以及角度,才能好好的梳理情緒。 ==== 芳香療法(Aromatherapy)==== 除了常見的保持運動、規律作息、度假等幫助和緩情緒的方式外,近年來,藉由「芳香療法」協助壓力管理的方法也逐漸受到重視。其淵源可追溯至埃及、印度、中國、希臘和羅馬等古文明,近代盛行於歐洲。 謂「芳香療法」是以塗抹按摩、嗅聞等方式,讓身體吸收從芳香植物中所萃取出的精油分子,這些分子據稱可以觸動嗅覺區、邊緣系統等腦區,進而引發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產生放鬆、安定或愉悅的感覺。 '''''芳香療法的應用''''' '''嗅覺吸收法''' 經由呼吸道吸收是人體吸收最常見、也最容易的方式。而他的施行方法可以是薰香式、熱水蒸氣式、手帕(衛生紙)式、手掌摩擦式、噴霧式等。 '''經皮膚吸收''' 精油分子因為分子極小,有很強的滲透力,透過皮膚能迅速的吸引,並深入皮膚組織到達血液、淋巴等循環系統。可透過按摩,沐浴,泡澡等方式實行。 '''口服吸收''' 經由植物油、牛奶、蜂蜜等媒介稀釋後的精油可以口服。其品種和劑量應先諮詢專業芳香療法治療師而定,不可隨意擅自服用以免使用不當造成不良後果。 英系芳香療法著重於保健保養,不贊成口服精油。而德法系芳香療法與醫療體系緊密相連,所以有很多口服精油的臨床案例可參考。精油是否需要口服並非一家之說,而是要視情況而定。 雖然精油分子對於神經系統的實質影響目前沒有學術證據支持,但是在 2017 年發表於循證補充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期刊上的研究報告顯示,薰衣草精油可以有效地降低醫院重症病患的焦慮程度及提升睡眠品質。許多類似的實驗也都指出,受試者在嗅聞不同精油之後,情緒、壓力甚至血壓都會有所變化。由此可知,了解精油分子對於人體神經系統的影響機制,可能對於了解情緒、壓力以及意識產生有所幫助。 ==== 紓壓呼吸法 ==== 呼吸隨時隨地在發生,卻是少數我們可以透過「意識」控制,反向影響中樞神經的窗口。健康的呼吸法,能夠穩定我們的神經系統、緩解壓力、感覺放鬆、增加活力、提升情緒。在心理治療中,個案進行呼吸練習後,經常能在短時間緩解焦慮、提升舒適感受。可分為'''緩慢呼吸法 (Slow Breathing)'''以及'''共振呼吸法 (Resonant Breathing)'''。<br> 研究顯示,以共振節奏進行呼吸,可讓心臟有活力,也能刺激大腦釋放血清素、腦內啡、多巴胺等「正向感覺」神經傳導素。<br> 每個人所屬的共振呼吸頻率都不同,得由具備此專長的心理師來評估,才有辦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共振呼吸頻率,有的人是每分鐘 6 下呼吸,有的人是每分鐘 5.5 下呼吸。看似簡單的共振呼吸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一般人的呼吸頻率是每分鐘 12 下以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或者焦慮的人,呼吸頻率又會更高,要一下降低呼吸頻率但又不會造成不舒服的感覺,若沒有心理師的指導,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訓練上可分為幾個階段,通常是由淺入深,缺少任一階段的練習,都難以達到共振呼吸:<br> #學習正確、緩慢且規律的橫隔膜呼吸 #訓練心肺同步 #評估共振呼吸的頻率 #練習共振呼吸並覺察身心反應 #內心平靜、自律神經平衡 共振呼吸需要搭配生理回饋才能得到最大的療效,學術上稱做心跳變異生理回饋。這種訓練會有許多好處,除了可讓內心感到非常平靜及幫助我們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外,後來研究更發現共振呼吸會增加大腦前額葉及杏仁核的血流,有助於大腦執行功能的改善,對於記憶力、注意力、情緒覺察均有很大的幫助。強烈建議在有具備此專長的心理師指導下練習,以免因錯誤的呼吸方式反而造成身心更大的不適。 === 意識控制 === ==== 控制人類意識 ==== 是否可以透過人工手法操控人類的意識一直是意識心理學中熱門研究類別之一,人們對此的好奇心也展現於生活之中。例如許多電影會以意識控制為題材,電影「[[w:全面啟動|全面啟動]]」中,主角的最終任務是要試圖進入目標人物的深層夢境中,在透過更改對方的潛意識進一步影響到此人清醒時的意識。而以下是近年有關意識控制的實驗之一。 =====控制意識的魔術?The Phantom Vanish Magic Trick<ref>Tompkins, Woods, A. T., & Aimola Davies, A. M. (2016). The phantom vanish magic trick: Investiga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a non-existent object in a dynamic scen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950. <nowiki>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6.00950</nowiki></ref>===== 在 2016 年七月的《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中,一群大多來自牛津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意識控制的魔術 。 從魔術技巧中汲取靈感,開發了一個實驗範式來研究魔術師的誤導技術是否可以用來誘導對“幻影”物體的誤解。雖然之前調查魔術技巧的實驗側重於創建關於場景中物體運動的錯誤假設,但實驗調查了創建關於場景中物體存在的錯誤假設。參與者觀看了一系列無聲影片,這些影片描繪了魔術師使用單個物體進行表演。在每個影片之後,參與者被要求寫下影片中事件的描述。在最後的影片中,參與者觀看了幻影消失魔術,這是為這個實驗開發的一種新穎的魔術,魔術師模仿呈現物體然後讓它神奇地消失的動作。在最後的影片中沒有出現任何物體。無聲影片排除了使用虛假口頭建議的可能性,並且參與者不會被問到有關物體的引導性問題。儘管如此,32% 的參與者報告對不存在的物體有視覺印象。這些發現支持了一種推理的感知模型,其中魔術師可以操縱自上而下的期望來產生生動的幻覺體驗,即使沒有相應的自下而上的信息。 * 研究方法與過程 實驗中 420 位受試者看了一系列的五部靜音影片(靜音是為了排除引導性問題或話語干擾造成的影響)。受試者必須在看完每一個影片後,寫下其看到的物品。其中,不同受試者看的影片內容相近,但物品不同,可能為硬幣、海綿球、撲克牌、絲綢或蠟筆其中一系列。 例如球系列的前四個影片分別是:球變色、球消失、球放到牙齒邊、球出現。第一二四部影片為魔術影片,大多受試者反應感到驚奇。第三部影片展現的是生活中不違背物理原則或人的生活中視為可能發生的現象。而每個人的第五部影片是相同的,皆為「幽靈消失魔術」。影片內容並沒有上述物體的出現,魔術師僅以手勢表現讓物體消失的魔術過程。 對於第五部影片的受試者反應,136 位(32%)受試者表示看到了魔術師將某物體變不見了,其中 45+(11%)受試者更明確說出了看見魔術師變不見的物體為何。 * 研究解釋 心理學家表示,人類感知是由「top-down cognitive processes」(先前所有的認知、知識及期待) 和「bottom-upsensory information」(訊息中得到的感官感受) 二者所組成。 此模式適用於各種型式的感官刺激。譬如,一個人站在一排柵欄之後,人的某些部分是被柵欄擋住的,但觀測者不會認為看不到的身體部分不存在柵欄後面,其腦會自動結合以前所知而將看不見的部分補足。套用在此實驗中,受試者在前四個影片不斷被教育真實物體會一次一次消失又出現、出現又消失的,當看到第五個影片時,會自動結合前四個影片的認知,而產生有真實物品在影片中消失了的感知。由此實驗證實人類的意識是可以有技巧性地被控制的。 ==== 人類意識控制機器運作 ==== 人類能否用自己的意識來控制機器的運作,是現今高度科技化的社會中另一個熱門話題。也許未來某一天,學生不需動手或出聲,只要在腦袋中想著指令,電腦就會開始在電腦中的文件檔案刪改或新增內容。當我們在做各種不同動作時,大腦會發出不同的腦電波,這些腦電波可以用電子儀器檢測到並且記錄下來寫成程序,將其裝入智能晶片內,使用時透過晶片將腦電波再轉譯為電信號,就能夠用意識操控機器。這種技術更被關注於醫療用途上,作為輔助肢體、感官失能者建立新型義肢,或是更加先進與貼合的感官設備(助聽器、色盲輔助)等。 *大腦與人工智慧結合的相關技術: *#'''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不用透過動作,而是直接用大腦與機器溝通的介面,為未來科技發展新趨勢。原理是在人腦或動物腦與外部裝置間建立起一條直接連線通路,讀取腦波訊號,提取以及辨認訊號特徵,然後再轉換成能夠控制裝置的訊號。根據 2018 年最新資料,中研院已突破傳統腦機介面的瓶頸(目前腦機介面受限於有線傳輸),開發了用藍芽傳遞大腦訊號的介面,未來可望應用在醫療以及生活各層面。 *#'''經晶片(Neural Chip)''':將神經細胞置於矽晶片上培養,細胞樹突和軸突跟矽晶片上的接點形成通路,能夠留通電子訊號。若晶片運用類似突觸的連接方式,電腦在訊號使用上會更加多元,實現突觸式學習,是仿神經型態系統的一部分,拉近人工智慧與人腦的距離。 *#'''腦波(Brainwave)''':研究時間較久,屬於相對來說發展較成熟的技術,已應用在多方面。所謂腦電波是大腦在活動時,腦皮質細胞群之間因具有電位差,在大腦皮質細胞外產生電流。由於腦波可以穿越頭骨傳到頭皮表面,透過電極接觸收集並轉換腦波訊號,有助於辨別一個人的思想,進而控制儀器,廣泛運用在臨床實踐應用之中。 *現行技術與相關發展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1394-brain-implant-stentrode Strentrode]''': 2020 年,澳洲皇家墨爾本醫院(Royal Melbourne Hospital)嘗試將名為「Stentrode」的腦機介面技術,運用在中風患者身上。經由眼球凝視技術(eye gaze technology)與眼動儀,患者可用大腦的脈衝來控制指令,16 個感測元件就會幫助脈衝,使之在腦內的傳遞順利進行,讓患者可以正常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如網路購物、傳送簡訊等等。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136-monkey-mindpong Neuralink]''':由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於 2016 年,所成立的大腦晶片新創公司。2021 年 4 月,他們發布了一部影片,在獼猴 Pager 的大腦行動皮層區域植入 2000 多個電極,以傳遞大腦電子訊號並提供解讀,讓 Pager 僅僅用大腦就可以玩電動遊戲。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0994-4 Facebook Reality Labs]''':2019 年,臉書的 Reality Labs 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腦機相關研究,邀請了三位癲癇患者參與測試。他們會詢問參與者共同的問題「你喜歡哪一種樂器」,請他們於腦中想像這個問題的回答,如「鋼琴」、「小提琴」、「長笛」等,系統會透過感覺運動皮層的腦部信號記錄下來,用來訓練系統的演算法。而當這樣的腦波圖形再次出現時,系統便可以辨識參與者的答案,將其顯示到螢幕上。這項技術一開始預估的準確率只有 7~20%,但最後準確率達到了驚人的 61~76%。 === 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 隨著科學的發展及進步,需要人類親自去完成的事逐漸減少,舉例來說,面對一些危險環境的探測,亦或是一些工序繁瑣、重複等工作,可以逐漸交由機器人來完成。然而機器人的行為、動作仍需由人類對其程式進行設定及架構,一但出現錯誤也需要人類親自進行修復及校正。但若機器人本身具有自我意識,那麼機器人將對執行任務上有更大的判斷彈性,更有衍生出機器人與人類深入互動的討論:如伴侶機器人、寵物機器人等相關需求,或是由機器人進行藝術、設計等過去被認為只有人來才能完成的創造性職位,產生許多勞力替代與倫理問題的討論。<br> 如果僅簡單地將自我意識定義為「能分辨自己與其他機器的差異」的話,目前有些機器人也已可說是有著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比如機器人公司 TheCorpora 早於 2012 年便在 Youtube 上發表機器人 QBO 的一系列影片。在影片中 QBO 不但能與工程師進行簡單對話、辨認物體,甚至已經能透過學習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和與自身不同的機器人夥伴。<br> 然而,目前機器運作的方法是透過演算法,將資料量化後,藉由機器學習建立的資料庫計算或者模擬出一個結果。根據科學月刊 2018 年的內容,所謂人工智慧包括:演繹、知識表示法、規劃與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推理和解決問題以及機器感知等。<br> #初階的自動控制:即執行輸入的命令,利用感測儀器判斷外界情況並做出相應反應。 #第二階的探索推論、運用知識:利用演算法將輸入以及輸出的資料產生關聯,做出大量排列組合。 #第三階段的機器學習:指根據輸入的資料由機器自己學習規則,大數據分析即是此相關應用。 #第四階段的深度學習:可以自行學習並且理解所有用以表示資料的特徵值,又被稱為「特徵表達學習」,是人工智慧的一大突破。 從機器學習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到機器人在情緒感知處理方面並沒有重大突破,和人類意識的運作模式也有諸多差距,因此可以推定在短期內,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的可能性不高。 ====何謂「自我意識」?==== 在探討下一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先界定「什麼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份構成: #'''自我認識''':主我對客我的認知和評價,意即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自我認知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 #'''自我體驗''':自我體驗是主我對客我所持有的態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與客我的現實之間的關係。例如個體能體驗到成功感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己行為、思想和言語等的控制,即主我對客我的制約作用。而自我控制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用。發動作用即個體發言或做出行動。而制止作用即主我根據當時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動和言語。 另外,意識尚有幾個重要的特性: #'''主觀性''':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透過個人經驗,我們有能力了解、區分自身內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不同。對每個人而言,我們只知道主觀的精神世界,客觀世界並非我們能掌握的部份,我意識到的「我」明顯與外在世界不同。 #'''意向性''':所謂意向性即能夠專注在某項事物上,能觀察、想像某個物體或事件,並且在看到東西時,我們接收到的不僅僅是物體本身的物體特性或描述,而是會和個人意識體驗有連結,或是進行抽象化的思考。 #'''感受性''':在看到特定物體時,我們能夠接受物體的特定指涉,但每個個體對其產生的感受,甚至是情緒皆不同。 #'''同一性''':每天醒來時我們仍是同樣的自己,表示意識是有延續性的,此部分與記憶相關。 ====如何判斷是否具有自我意識==== 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個體是否具有自我意識?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就設計出著名的鏡子測試,這個測試的目的在於評估一個個體的自我意識。該測試是由蓋洛普小戈登在 1970 年,部分基於查爾斯達爾文的觀察結果所提出的。在參觀動物園時,達爾文向一隻猩猩舉起一面鏡子,並記錄了該動物的反應,包括作出一系列面部表情等等。 =====鏡像標記===== 又名鏡子測試。196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en:Gordon_G._Gallup | 賈拉普]](Gordon G. Gallup)提出一套實驗,為研究黑猩猩有沒有自我認知,稱為「鏡像自我認知測試」(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MSR)的自我認知實驗方法。 測試方式是在測試個體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其前額做一個標記,然後讓其面對鏡子,如果測試個體嘗試觸控或去除標記,或至少顯示出注意到了自己前額的變化,便判斷該物件具有自我意識。至今,只有黑猩猩、裂唇魚、瓶鼻海豚、喜鵲等動物能通過此測試,而多數物種乃至貓狗皆無法辨視鏡中自己,而且人類嬰兒是在出生後約十八個月才能通過,但這也有許多不可控變因會造成人類嬰兒或許沒有自己意識,但仍能夠去除標記,舉例像是認知到鏡子是以一種可以反射的物體,那不需要自我意識也可以消除標記。 此外,實驗有一些限制,例如:標記要讓受測動物視覺看得見、需要有人類能判斷的反應、受試動物不能不愛動或是害羞無法被他人注視。 *實驗的爭議:裂唇魚的鏡子實驗 在裂唇魚的鏡子實驗中,另一名科學家德瓦爾指出,之前通過鏡子測試的動物見到鏡中自己時,會出現「前所未見」的反應;然而,裂唇魚清潔身體的反應,卻是本來就有的行為模式,證據不夠力,此外,魚的標記方法是注射橡膠色素,是個生理上的額外刺激,實驗結果可能是受生理刺激影響,而非自我意識導致。 因此,實驗的結果存在許多爭議,首先,用鏡子測試評估動物意識是相當侷限的方法,除了適用範圍受限以外,通過標準也過於嚴苛。再者,德瓦爾認為自我意識應該是漸進式的衍生,親緣關係類似的動物,彼此間應該是如光譜般的程度高低之別,而不應利用鏡子實驗結果來二分法自我意識的有或無。 *鴿子的鏡子測試 1981年,愛潑斯坦,蘭扎和斯金納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認為鴿子也可以通過鏡子測試。一隻鴿子被訓練以通過看鏡子來找到它身後的對應鑰匙,然後轉身去啄它。正確的選擇可以換得食物(亦即,鴿子學會了通過鏡子找到對它的環境至關重要的元素)。之後,鴿子被訓練以啄其身上羽毛上的斑點;食物仍然是觸碰斑點的獎賞。後一個訓練是在沒有鏡子的狀態下完成的。最後的測試是在鴿子身上放一個小圍兜,正好可以蓋住它下腹部上的一個斑點。在沒有鏡子的對照期中,鴿子不會去啄斑點。當加入鏡子後,鴿子開始變得活躍,向鏡子裡探望並試圖去啄圍兜下面的斑點。誠然,未經訓練的鴿子從未能夠通過鏡子實驗。給予鴿子這種經驗並沒有保證它能夠通過鏡子測試——事實上,鴿子直到最後一個測試之前,從沒有在有鏡子的情況下啄過它自己身上的斑點。 *狗狗也有自我意識嗎? 嗅覺鏡像測試:因為狗對於外在世界的認知是主要透過嗅覺而非視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的心理學家霍洛維茲(Alexandra Horowitz)另外替狗設計了另外一套相似實驗方法,也就是嗅覺鏡像測試。霍洛維茲的實驗將狗狗自身尿液的味道視為鏡像「自身樣貌」,然後利用添加外物氣味的方式,做為改變「自身樣貌」的標記。在實驗中,狗狗花了較多的時間在聞加料過的自身尿液,相當於賈拉普的黑猩猩在鏡子前檢視自己臉上記號的行為,顯示狗狗和黑猩猩一樣能夠辨識出自己,最後得出狗也有自我意識的結論。<br> 不過此實驗結論仍有爭議。原因有二:實驗的樣本數偏少,以及實驗設計無法明確區別出狗狗到底是成功認出自己,還是只是被不熟悉的狗味吸引。但無論如何,霍洛維茲的實驗結果凸顯出:傳統鏡像自我認知測試僅能應用在具有良好視覺能力的測試對象。<br> *機器人需在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足夠成熟後,才可能發展出自我意識。 =====圖靈測試===== 1950 年,英國著名計算機學者[[w:圖靈|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了一個很有名的測試——圖靈測試,又被稱為模仿遊戲,用於檢測電腦是否能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慧,從而判斷機器是否擁有人工智慧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圖靈測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具體的測試內容需要機器(A)與兩個正常思維的人(B、C),C 在測試過程中無法看見 A 與 B,再來,C 需要用 A、B 皆可理解的語言問他們一連串的問題,若經過若干題的詢問後,C 不能分辨 A 與 B 之間有任何實質上的區別,則代表機器 A 通過圖靈測試,即認為其具有智慧。<br> 圖靈曾在其名為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的文章中表示,他預測 50 年後的科技足以讓不超過 70%的人辨識出其為機器,也就是能夠欺騙過 30%以上的人,因此在 2014 年 ,來自俄國的[[w:尤金·古斯特曼|尤金.古斯曼(Eugene Goostman)]] (一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在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所舉辦的 Turing Test 2014 競賽中成功達到 33%而讓英國雷丁大學宣布其通過「圖靈測試」,由英國人工智能科學家[[w:Rollo Carpenter|羅洛·卡彭特(Rollo Carpenter)]]創建的 Cleverbot 更是在 2011 年就以 59.3%的成績高分通過該試驗,但亞馬遜副總裁兼 Alexa 首席科學家 Rohit Prasad 宣稱此試驗已經失去意義,因為 AI 派上更大用場的地方是植入到手機、汽車和家裡幫助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人們更關心的是 AI 能夠帶來哪些更新的互動體驗,而不是通過測試的分數有多高。此外,圖靈當時只是對未來的科技能力進行預估,學術界也並未將其作為通過測試的標準。 '''從根本上,強行追求機器和人類無差別的概念,已經過時。''' 同時有許多觀點駁斥強人工智慧的真實性(所謂的強人工智慧,是指當人工智慧到達某個程度時,即能擁有與人類同等,甚至超乎人類的智能行為),如:中文房間與哲學殭屍。 :[[w:中文房間|中文房間(Chinese room)]]:是美國哲學教授[[w:約翰·羅傑斯·希爾勒|約翰·羅傑斯·希爾勒]]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一位只懂英文、不懂中文的美國人待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桌上擺了一本用英文寫成的指導手冊,當外界傳來中文訊息時,這位美國人便能利用這本手冊對其做出適當的回應,這樣的情形便會讓外界的人以為房間裡的人會講中文,但實際上卻不然。 :若將美國人視作機器人,將手冊視為電腦程式,則可以看出來,即使機器人能做出所期待的相應的行為,表現出類似人類的舉動,但'''那只是表示程式設計得十分完善,並不代表該機器人具備了自我意識或是人工智慧。''' :[[w:哲學殭屍|哲學殭屍(Philosophical zombie)]]:其假設有一種存在,它的外觀、舉動等物理組成都與人類無異,但它不擁有情感、意識或經驗,所有它所做出的反應都是源自於基本的生物、物理等原則,雖然當它不小心受傷時會擁有神經訊號,會讓它表現出痛苦的表情,它也會發出痛苦的哀嚎聲,但是在它的心靈中,卻沒有任何「疼痛」的意識存在。這項說法與哲學的領域較為相關,可以涵蓋的討論範圍較大,主要是在針對唯物主義等派別做出批判。 事實上,由於現階段尚未出現能夠進行複雜程度與人類相近的人工智能,而圖靈測試提出時,計算機的發展也才剛起步,因此圖靈測試應為哲學討論,研究時應著重於「如何才能更準確、有效地判斷未來可能出現的人工智慧」,而非該測試本身的缺陷。 '''反向圖靈測試''':反向圖靈測試也是種圖靈測試,但在該測試中機器和人類擔任的角色和一般的圖靈測試不同,在此測試中是由機器來辨識測試者是人類還是機器,例如:在登入網站時常常要輸入驗證碼或是辨認物體都是反向圖靈測試的應用。不過設計出能夠破解驗證碼的程式並不代表已經通過了反向圖靈測試,充其量只是人類透過驗證碼的機制去編寫程式而已,因此機器若能夠自行設計出破解驗證碼的程式才能夠算是通過反向圖靈測試的標準。 =====科學研究===== 美國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現今對於機器人是否擁有意識這個莫衷一是的議題終於有了新突破,該院院長 Selmer Bringsjord 使用來自法國 Aldebaran 公司的三個 Nao 擬人機器人作為實驗對象,這些機器人內建義務演算法(Deontic Cognitive Event Calculus)的專有算法,讓機器人可以理解題目規則並能夠辨識自己與其他不同聲音,實驗過程為三個機器人之中有兩個被設定為不能夠說話,但沒有告知他們是哪兩個,之後研究者問機器人誰不能說話,錄像顯示三個機器人在沉默了一段時間後,其中一個機器人說了:"我不知道",隨後他立即糾正自己的錯誤,說道:抱歉,我現在知道了,我證明了我可以說話",此結果被認為是機器人通過了「歸納推理」的測試,因此其具有自我意識。 ====前景==== 人類開發出真正具備「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的道路仍很長,但若成功開發出來後,將會對人類帶來諸多便利,因為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會了解自己,並進行自我調整,認知到什麼時候才需進行冗長的和複雜的計算來解決問題,那麼它們在決策方面會更加自主,就逐漸不需要人類來輸入指令來調整其行為。<br> 目前市面上已有類似有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出現,日本電信公司軟銀集團 在 2014 年開發出了號稱第一個可以讀取人類感情的機器人 Pepper,Pepper 的開發宗旨是希望陪伴孤獨的人類、使人類更幸福,它可以與人類進行簡單的溝通、開玩笑、唱歌等,但無法幫忙打理家務事,當然 Pepper 的回應都是由大量預先寫好的程式支援的,並沒有實際的自主思考或自我意識,儘管如此,Pepper機器人已是意識開發的新里程碑。<br> 2017 年人工智能專家 Danny Lange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現階段還未擁有自我意識,但已經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並暗示人工智慧一詞有被過度誇大的傾向。此結論把機器學習系統以及人類直覺判斷方式做了清楚劃分。儘管 AI 的發展似乎有些停滯,但也有學者主張現階段因為所有程式架構都還需要大量人工編寫,因此處於快速發展前的過渡期,AI 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目前真正具備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尚未出現,究竟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後會續繼遵照人類的命令去行事,亦或是會開始對人類的指令產生抵觸,從而拒絕執行命令,現階段仍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 不過不能被忽略的是,若機器人拒絕回答人類的指令極可能是因為工程師在撰寫指令時,將此類問題歸類在不可回答/執行的層面,導致作為第三方的使用者誤以為此機器人產生了自我意識。不過其實則為已被規定不能回答/執行。 ===AI與實體機器人=== 對AI而言,由於它單純是由檔案和程式所組成,定義上也可以視為可區隔的個體,像是透過程式設計,當使用者要刪除它時,它也可以跳出來請你不要刪除,抑或是有學習能力的AI,透過接收各種資料而發展出自己的學習方式,似乎也可以算是有自我意識。但是相較於實體機器人,機器人具有實際的身體,有身體才能夠發展如人類般的生活智慧,亦即心理學裡講到的「體化認知」。 ===注意與注視的階級差異=== Dietz&Knowles(2016)指出了注意及意識如何受到社會階級影響而有所差異<ref>Dietze P.& Kowles E.D. (2016). Social Class and the Motivational Relevance of Other Human Beings: Evidence From Visual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1)'', ''1517-1527''. <nowiki>https://s18798.pcdn.co/knowleslab/wp-content/uploads/sites/670/2016/10/Psychological-Science-2016-Dietze-0956797616667721.pdf</nowiki></ref>。該研究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實驗,招募不同社會階級的受試者,利用科學技術監測受試者在他人身上停留視線的時間,並藉此分析何為研究對象認為有可能具獎勵性(potentially rewarding)、威脅性、吸引性,及動機相關性(motivational relevance)的人事物。 * 實驗一 最終樣本中,61位行人配戴小型攝像頭和頭部顯示器,被指示專注於吸引他們注意力或興趣的事物,透過頭部轉動記錄凝視的方向來進行實驗。此研究的最終結論,表明較低社會階層在日常情境中關注他人更多,並由此推斷較低階層個體認為其他人的動機性更重要,與高階層認知不同。 * 實驗二 受試者被要求觀看螢幕上顯示的一系列街景,並想像自己行走在街上觀察周圍環境,留意一切引起他們注意的事物,透過眼動追蹤系統標記「感興趣區域」。結論得出較低社會階層者相對於較高社會階層者評估其他人更具動機性。 <br> '''實驗一與實驗二皆顯示高社會階層者相對於低社會階層者,對人及有人在的場景注視程度較低。''' * 實驗三 受試者在線上進行變化檢測實驗,點擊參與後將會閱讀到一對可能相同或不同的圖像,在確定有無發生變化後要立即按下空白鍵,如果有變化需說出哪裡不同。在這項研究中指出社會階級在注意力選擇上存在差異,較低社會階級的受試者更傾向於把注意力放在人類面孔上,而社會階級對於無生命物體引起視覺注意力的程度則沒有影響。 <br> 研究的結果表明,由實驗一和實驗二得知較低階級者對其他人投入了比較多的視覺注意力,而較高階級者則沒有,實驗三則顯示階級預測了注意力選擇的自發過程。這三個實驗都有力地證明社會階級影響了判斷他人重要性的高低。不過此研究結果仍然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性。 == 書籍影音 == 此章節提供一些參考書目和影音資源,讓對於意識還有疑問或是想要了解更多的讀者能得到相關知識。 === 通論式書籍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539587 《意識新探》]'''<br>作者:Susan Blackmore<br>譯者:薛貴<br>出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br>ISBN 9787560070223<br>簡介:本書為中英雙語版本,如此方便學生初接觸普通心理學關於「意識」章節的討論。 #'''[http://findbook.tw/book/9789866513251/price 《看見紅色:憤怒》]'''<br>作者:Nicholas Humphrey<br>譯者:梁永安<br>出版:台北,立緒文化,2010<br>ISBN 9789866513251<br>簡介:本書說明意識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扮演的角色。 === 主題選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80515 《A.I.人工智慧:不可思議的心靈》]'''<br>作者:Igor Aleksander<br>譯者:沈高毅<br>出版社: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br>ISBN 9789578183179<br>簡介: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差別為何?或許就是意識的有無及如何建構。 #'''[http://findbook.tw/book/9789863202165/price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br>作者:Leonard Mlodinow<br>譯者:鄭芳逸<br>出版社:台北,天下文化,2013<br>ISBN 9789863202165<br>簡介:本書帶大家一覽潛意識的真實樣貌與諸多可能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7657?sloc=main 《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br>作者:洪裕宏<br>出版社:時報出版,2016<br>ISBN 9789571368498<br>簡介:藉由意識與心靈上的探索,揭示「我是誰?」這個答案千古難尋的探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3064 《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br>作者: 喬.卡巴金<br>出版社:野人,2013<br>ISBN 9789865830519<br>簡介:本書闡述一個人人隨時隨地都能練習的解脫痛苦的方法――提起正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2289 《最高休息法》]'''<br>作者: 久賀谷亮<br>出版社:悅知文化,2017<br>ISBN 9789869562065 <br>簡介:本書最大特色在於採取微小說形式,將經實證的腦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故事內容,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獲得相關知識。 === 通論式影音 === #'''[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chalmers_how_do_you_explain_consciousness/transcript?language=zh-tw#t-632577 大衛.齊爾莫斯: 如何解釋意識?]'''<br>簡介:講者認為意識是如同時間和質量的基本概念,並且每個系統都有某種程度的意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A2Zy_IZfQ "Is Hypnosis Fake?" Hypnotist stuns TEDX crowd]'''<br>簡介:講者在 TEDXQueens 的觀眾群中進行一系列標準的催眠誘導,也許能為催眠提供一個街頭科學解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iBx0hG1LQ 全面啟動電影解析:第一層/夢境與佛洛伊德 Freud/精神分析]'''<br>簡介:用佛洛伊德的理論(潛意識、親子關係、夢境等)深度解析全面啟動這部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n6OjOp-d4&ab_channel=MrMartinExplains Restoration Theory of Sleep & Dream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OQWAZ18ViY&ab_channel=YoyBergs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COR) Theory explain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pB_986wyk&ab_channel=CornerstonesEducatio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Q0RxQu2gM&ab_channel=SciShow Circadian Rhythm and Your Brain's Clo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8V1q5k8x5E&ab_channel=MyWorkplaceHealth Understanding our sleep cycle: REM and non-REM slee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E98n0sSw8&ab_channel=Sleepopolis What's REM Sleep - How Much Do You Need?] === 電影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9%9D%A2%E5%95%9F%E5%8B%95 全面啟動]'''(英語:Inception)<br>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 年份:2010 <br>簡介:此電影以夢和意識為主題,透過倒敘、順序、插敘不同手法交錯應用,探討現實與夢境之間的關聯,呈現人們為了逃避現實的挫敗,常會沉浸在夢境虛幻的美好之中,而存在潛意識中的創傷與經歷若沒有轉換心態,終究無法從中獲得解脫。學會珍惜自己的一切,面對過往的錯誤和遺憾,才能真正修復內心的傷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A%E6%A2%B0%E5%A7%AC 人造意識]'''(英語:Ex Machina)<br>導演:亞力克斯·嘉蘭 年份:2015<br>簡介:此部電影主要是在討論如何辨別一具機器人是否擁有完整的人工智慧,以各種理論做了深入淺出的描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盜夢偵探_(電影) 盜夢偵探](日語:パプリカ)'''<br>原作:筒井康隆 導演:今敏 年份:2006<br>簡介:此為一部與全面啟動相似的動畫,討論了現實、夢境與潛意識之間的關係,但更聚焦在角色的自我認知與情感描述(實際上,此部電影是克里斯多夫·諾蘭在拍攝《全面啟動》時的參考範本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意亂情迷 意亂情迷]'''(英語:Spellbound)<br>導演: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年份:1945<br>簡介:故事討論一個精神病院中的解離性失憶患者,認為自己是殺人兇手,透過精神與夢的解析,找出真正的殺人犯。而導演希區考克在處理精神解析的同時,特別著墨於超現實的夢境與幻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全面回忆 魔鬼總動員]'''(英語:Total Recall)<br>導演:保羅·范赫文 年份:1990<br>簡介:故事主角參加了能植入記憶的虛擬冒險,也就是賣給人們各種特殊的夢境,讓他們能體驗不同的虛擬幻象,可以混淆使用者對於夢境與現實的分辨,而主角便在誤以為是現實的夢中展開一段歷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穆荷蘭大道_(電影) 穆荷蘭大道]'''(英語:Mulholland Drive)<br>導演:大衛·林區 年份:2001<br>簡介:顛覆了傳統電影的敘事結構與邏輯,運用了許多混淆視聽的手法以及隱喻來阻撓觀眾辨別真實與虛幻,並極力抹去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分界線,以夢境與現實不斷交錯並反映出現實的不堪,是將佛洛伊德對於意識分析的理論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一部經典電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模仿游戏 模仿遊戲]'''(英語:The Imitation Game)<br>導演:摩頓·帝敦 年份:2014<br>簡介:講述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分析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在二戰中幫助盟軍破譯納粹德國的軍事密碼的真實故事。片名「模仿遊戲」是圖靈研究發表論文的題目,是一種測驗,用以判斷受試者是機器還是人。機器能像人一樣進行思考嗎?人的性格、愚智有所分別,可以衍生出多元的思考風貌,然而以金屬所做成的機器也會經過模仿而擁有屬於它們的「記憶」,這個機器也就是現在人們所常用的電腦,從本片電影中我們得以窺探電腦被創造時的原理及初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德語:Das Kabinett des Doktor Caligari)<br>導演:羅伯特·威恩 年份:1920<br>簡介:卡里加里博士正在進行一項實驗,要催眠別人同時讓他們在夢中,清楚的感受到最可怕的撒旦,他宣稱撒旦可以回答任何問題,卻也因此讓一個人被謀殺,一段追捕殺人犯的旅程開始。運用大反差的光影效果製造出詭異風格,怪誕的表現方式讓他成為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也成為後來西方恐怖片的始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全面進化 全面進化]'''(英語:Transcendence)<br>導演:瓦利·費思特 年份:2014<br>簡介:著名的人工智慧學家威爾·卡斯特和妻子艾芙琳、好友麥克斯是一個積投入研究開發人工智慧和高科技電腦的團隊,嘗試去研究處和以往與眾不同的科技和能夠延續生命的技術,而在他們不斷的努力下,終於創造了比人類大腦還要先進的智慧。可是這打破了世界的平衡,有暗殺組織因此殺了威爾,艾芙琳得知後悲痛欲絕,決定把威爾的意識和思考上傳至他們的技術——量子電腦中,在一番波折後威爾真的成功和電腦連結而重新活了過來,而幾乎等同於與網路共用思維的威爾開始進行了更先進的實驗,此事東窗事發,之前暗殺威爾的組織漸漸地又開始展開了行動.... === 影集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西部世界 西方極樂園]'''(英語:Westworld)<br>製作公司:[https://zh.wikipedia.org/wiki/強納森·諾蘭 Kilter Films]/[https://zh.wikipedia.org/wiki/坏机器人制片公司 壞機器人製片公司]/[https://zh.wikipedia.org/wiki/華納兄弟電視公司 華納兄弟電視公司] 年份:2016 年首播<br>簡介:故事設定在未來世界,在一個龐大的高科技成人主題樂園「西方極樂園」,這世界下各種暗流湧動。部分機器人出現自我覺醒,發現了自己只是作為故事角色的存在,並且想擺脫樂園對其的控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上傳天地 上傳天地]'''(英語:Upload),又譯《上載新生》<br>製作公司:[https://zh.wikipedia.org/wiki/Amazon Studios] 年份:首播 2020 年 5 月 1 日<br>簡介:故事設定於 2033 年,人類可以把自己的意識上傳到網路世界,但每一項生理功能、感受都需要付龐大的金額來購買。眼見著就要登上人生巔峰,富二代內森卻因一場事先安排的陰謀,遭遇了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傷勢嚴重的他倒也不是救不回來,此時,他被女友英格麗控制著,莫名其妙放棄了肉身,把意識上載到了虛擬世界...... ===影片小實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G698U2Mvo selective attention test(the gorilla)]'''<br>影片介紹:看影片的時候數一下,影片中的人傳了幾次球?(Daniel Simons 和 Christopher Chabris 的實驗)<br>實驗以認知心理學先驅 Ulric Neisser 在 1970 年代的一系列研究為基礎,設計出與視覺注意力以及意識相關的實驗,他們拍攝一支短片,內容是兩隊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在場中間不斷傳球,並找了許多受試者要求他們一邊觀看影片,一邊數白衣球員傳球的次數,而黑衣球員的傳球次數不用計算,最後回報數字,此項設計的目的是轉移受試者的注意力,其實影片中間有一段是一個穿著大猩猩服裝的人跑出來做出搥胸的動作,意外的是如此明顯且不合常理的景象,大多數受試者卻完全沒有注意到。他們對此現象做深入探討,得出在不注意盲視之外,人們亦有改變盲視(Change Blindness),兩者之區分為,不注意盲視是當有一無預警情況發生時,有可能被人們忽略,改變盲視則是分不出前一刻影像和此時的差別,不過基本上皆為注意力分散的結果,當人們太專心於某事物,大腦前額葉就會傾盡資源處理它,而周遭其他事物則選擇忽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nnmWYI0lM&t=182s Selective Attention Test (change of cup and the fifth hand)]'''<br>影片介紹:一個東西會放進一個杯子中,和其他杯子的位置交換,能不能夠找出最後東西的位置? == 參考資料 == *'''核心概念''' **A correspodent(2014,November 13) Special: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hypnotism.Mid-dat.com. **[https://disciplinedcreativity.blogspot.tw/2013/06/the-iceberghas-melted-criticism-of.html Anees Khan., (2013).The iceberg has melted –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unconscious mind.Dream..Love..Excel abstract form] (this link seems to be unavailable) **[http://www.howtobeast.com/build-confidence-meditation/ David(no date)How to Build Confidence Through Meditationvisit at 2016.06.10 abstract] **理查•葛雷(2014)。心理學(游恆山譯)。臺北市:五南。 **Santrock, J.W.(2014)。心理學概論:心靈與生活探索(黎士鳴、鍾天明譯)。臺北市:臺灣東華出版社。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夢的解析(孫明之譯)。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Kathleen Davis FNP, “Sleepwalking: Causes, Symptoms and Treatment,” MEDICAL NEWS TODAY (2016,March 28) . **Michael W. Eysenck。心理學概論初版(危芷芬譯)。台北:洪葉文化。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卓淑玲(2019)。心理學 第三版簡明版。學富文化。 **Mindful staff(2013,January 23)Jon Kabat-Zinn, Advisory Board Member. mindful **[https://psychlopedia.wikispaces.com/nonconscious+processes Psychlopedia--Nonconsious+process] **[https://psychlopedia.wikispaces.com/Preconscious Psychlopedia--preconscious] **[http://www.100000whys.com/zuomeng.html 十萬個為甚麼(無日期)人为什么会做梦?民 106 年 6 月 10 日] **[http://sleep-laboratory-atntu.webnode.tw/常見問題/何謂睡眠?/ 台灣大學睡眠實驗室(無日期)何謂睡眠?民 106 年 6 月 10 日] **狄倫‧圖契洛、賈瑞‧塞佐、湯瑪斯‧佩索等著,《清醒做夢指南:全面啟動你的夢境之旅(A Field Guide to Lucid Dreaming: Mastering the Art of Oneironautics)》(台北:大塊文化)。 **研究:集體意識能對物質世界產生影響-大紀元民 104 年 6 月 10 號 **陳皎眉、張滿玲、徐富珍、林宜旻、孫旻暐(2015)。心理學(第二版)。雙葉書廊。ISBN 9789865668259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版。台北:東華書局。 **蔣莉蓁著,《狗狗睡眠習慣與姿勢解析》(生活專家,2014 年 3 月 22 日)。 **賴惠德(2016)。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雙葉書廊。 **梁庚辰(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臺大出版中心。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集體潛意識 **https://www.newton.com.tw/wiki/催眠治療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8455 心流是什麼?心理學家發現:想快樂、提升幸福感,這個狀態是關鍵。<經理人雜誌>] *'''研究發現''' **意識時間片段理論 ***Herzog MH, Kammer T, Scharnowski F. Time Slices: What is the duration of a percept PLoS Biology 14(4): e1002433. 12 April 2016. **意識是什麼?:意識流 ***Piaget, Jean. The Grasp of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 Revivals): Action and Concept in the Young Child. Psychology Press, 2015. ***Rose, Davi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2007).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051/ **睡眠與夢境 ***Choi, Charles Q(2009).New Theory Questions Why We Sleep. Live Science Contributor. ***Clifford B. Saper(2005).Hypothalamic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Nature 437, 1257-1263. ***Diekelmann S(2010).The memory function of sleep.Nat Rev Neurosci. 2010 Feb;11(2):114-26. ***Gümüştekín (2004)K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nicotine, and selenium on wound healing in rats. Int J Neurosci. 2004 Nov;114(11):1433-42. ***Iliff JJ(2012)A Paravascular Pathway Facilitates CSF Flow Through the Brain Parenchyma and the Clearance of Interstitial Solutes, Including Amyloid β . Sci Transl Med. 2012 Aug 15;4(147):147ra1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896675 ***Marie Vandekerckhovea, b, , , Raymond Cluydtsb, c, (August 2010).Title of article. Sleep Medicine Reviews,Volume14,Issue4,August 2010, Pages 219–226 ***Mehmet Yucel Agargun, M.D., Murat Boysan, M.A., Lutfu Hanoglu, M.D. ***Moser G(2013).Long-term success of GUT-directed group hypnosis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 J Gastroenterol, 2013 Apr;108(4):602-9. ***Sleep and Hypnosis 2004;6(1):8-13 ***Stickgold R(2005)Sleep-dependent memory consolidation. Nature. 2005 Oct 27;437(7063):1272- ***Tononi G(2013)Sleep and the Price of Plasticity: From Synaptic and Cellular Homeostasis to Memory Consolidation and Integration. Neuron. 2014 Jan 8;81(1):12-34. ***Turner TH(2007).Effects of 42 hr sleep deprivation on component processes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Neuropsychology. 2007 Nov;21(6):787-95. ***Xie L(2010).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2013 Oct 18;342(6156):373-7. ***Yang G(2014).Sleep promotes branch-specific formation of dendritic spines after learning. Science. 2014 Jun 6;344(6188):1173-8. ***Zager A(2007).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sleep loss on immune modulation of rats.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科學人 2003 年第 21 期 11 月號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29# ***睡眠養生- 失眠原因 http://www.art-2000.org/SLEEP-16_index.htm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3799 楊定一:做夢,像是一場心理治療] **區域性睡眠 ***Niels C. Rattenborg, Steven L. Lima & Charles J. Amlaner.Half-awake to the risk of predation, Nature 397, 397-398. ***Rattenborg NC, Amlaner CJ, Lima SL.(2000). Behavioral, neurophys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unihemispheric sleep.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00 Dec;24(8):817-42. ***Nir Y, Staba RJ, Andrillon T, Vyazovskiy VV, Cirelli C, Fried I, Tononi G.(2011)Regional Slow Waves and Spindles in Human Sleep, Neuron. 2011 Apr 14;70(1):153-69. ***Vyazovskiy VV, Olcese U, Hanlon EC, Nir Y, Cirelli C, Tononi G.(2011).Local Sleep in Awake Rat, Nature. 2011 Apr 28;472(7344):443-7. ***Masako Tamaki, Ji Won Bang, Takeo Watanabe, Yuka Sasaki(2016). Night Watch in One Brain Hemisphere during Sleep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Night Effect in Humans, Current Biology. Volume 26, Issue 9, p1190–1194. ***C Rattenborg et.al.Evidence that birds sleep in mid-flight.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Article number: 12468 (2016) doi:10.1038/ncomms12468 **大腦如何產生睡眠 ***Herrera CG, Cadavieco MC, Jego S, Ponomarenko A, Korotkova T, Adamantidis A (2016).Hypothalamic feedforward inhibition of thalamocortical network controls arousal and consciousness, Nat Neurosci. 2016 Feb;19(2):290-8. ***Weber F, Chung S, Beier KT, Xu M, Luo L, Dan Y.(2015).Control of REM sleep by ventral medulla GABAergic neurons, Nature. 2015 Oct 15;526(7573):435-8. ***Zhang Z1, Ferretti V1, Güntan İ1, Moro A1, Steinberg EA1, Ye Z1, Zecharia AY1, Yu X1, Vyssotski AL2,Brickley SG1, Yustos R1, Pillidge ZE1, Harding EC1, Wisden W1, Franks NP1.(2015).Neuronal ensembles sufficient for recovery sleep and the sedative actions of α2 adrenergic agonists, Nat Neurosci. 2015 Apr;18(4):553-61. ***Weber F, Chung S, Beier KT, Xu M, Luo L, Dan Y.(2016).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brain interstitial ions control the sleep-wake cycle, Science 29 Apr 2016:Vol. 352, Issue 6285, pp.550-555. **夢境的研究 ***C.S. Lewis(2012). The Discarded Ima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IH-CHUNG CHANG, CHIH-JEN LIN LIBSVM(2011) A Library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TIST):Volume 2 Issue 3, April 2011Article No. 27 ***T. Horikawa, M. Tamaki, Y. Miyawaki, Y. Kamitani.(2013).Decoding of Visual Imagery During Sleep, Science 03 May 2013:Vol. 340, Issue 6132, pp. 639-642. ***Daniel Bendor& Matthew.(2012). A Wilson Biasing the content of hippocampal replay during sleep. Nature Neuroscience 15, 1439–1444 (2012). ***A. Mavromatis (2010).Hypnagogia: The Uniqu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kefulness and Sleep, Thyrsos Press. ***Bourke, Patrick; Shaw, Hannah(2014). Spontaneous lucid dreaming frequency and waking insight.Dreaming, Vol 24(2), Jun 2014, 152-159. ***Elisa Filevich, Martin Dresler, Timothy R. Brick, and Simone Kühn(2015). Metacognit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Lucid Dreaming.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1 January 2015, 35(3):1082-1088. ***Frederik van Eeden (1913). "A study of Dreams".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26 ***Ursula Voss, Romain Holzmann, Allan Hobson, Walter Paulus, Judith Koppehele-Gossel, Ansgar Klimke & Michael A Nitsche.(2014).Induct ion of self awareness in dreams through frontal low current stimulation of gamma activity. Nature Neuroscience 17, 810–812. ***For example, scientists have related brain structures to Freudian concepts such as libido, drives, the unconscious, and repression. The contributors to neuro-psychoanalysis include António Damásio (Damásio, A. (1994).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Damásio, A. (1996). 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and the possible funct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Damá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Damásio, A. (2003). 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 Eric Kandel; Joseph E. LeDoux (LeDoux, J.E. (1998).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s of emotional life (Touchstone ed.). Simon & Schust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ISBN 978-0-684-83659-1); Jaak Panksepp (Panksepp, J.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Sacks (Sacks, O. (1984). A leg to stand on. New York: Summit Books/Simon and Schuster); Mark Solms (Kaplan-Solms, K., & Solms, M. (2000). Clinical studies in neuro-psychoanalysis: Introduction to a depth neuropsychology. London: Karnac Books; Solms, M., & Turnbull, O. (2002). The brain and the inner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uroscience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New York: Other Press); and Douglas Watt. **迷幻藥與麻醉 ***Enzo Tagliazucchi14,correspondenceemail, Leor Roseman14, Mendel Kaelen, Csaba Orban, Suresh D. Muthukumaraswamy, Kevin Murphy, Helmut Laufs, Robert Leech, John McGonigle, Nicolas Crossley, Edward Bullmore, Tim Williams, Mark Bolstridge, Amanda Feilding, David J. Nutt, Robin Carhart-Harris.(2016). Increased Glob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Correlates with LSD-Induced Ego Dissolution, Curr Biol. 2016 Apr 25;26(8):1043-50. ***Robin L. Carhart-Harrisa, Suresh Muthukumar aswamy, Leor Rosemana, Mendel Kaelena, Wouter Droog, Kevin Murphy, Enzo Tagliazucchi, Eduardo E. Schenberg, Timothy Nest, Csaba Orban,Robert Leech, Luke T. Williams, Tim M. Williams, Mark Bolstridge, Ben Sessa, John McGonigle,Martin I. Serenom, David Nicholsn, Peter J. Hellyer, Peter Hobden, John Evansb, Krish D. Singhb,Richard G. Wiseb, H. Valerie Curran, Amanda Feilding, and David J. Nutt.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LSD experience revealed by multimodal neuroimaging, Robin L. Carhart-Harris, 4853–4858. ***Kate Wighton .(2016).The brain on LSD revealed: first scans show how the drug affects the brain:imperial College News. http://www3.imperial.ac.uk/newsandeventspggrp/imperialcollege/newssummary/news_11-4-2016-17-21-2 ***Zoe Cormier (2016).Nature news:Brain scans reveal how LSD affects consciousness . NATURE | NEWS: Q&A,june,2016. http://www.nature.com/news/brain-scans-reveal-how-lsd-affects-consciousness-1.19727 ***Anne Trafton.(2013).MIT News.How the brain loses and regains consciousness. http://news.mit.edu/2013/how-the-brain-loses-and-regains-consciousness-0304 ***Laura D. Lewis, Veronica S. Weiner, Eran A. Mukamel, Jacob A. Donoghue, Emad N. Eskandar, Joseph R. Madsen, William S. Anderson, Leigh R. Hochberg, Sydney S. Cash, Emery N. Brown, and Patrick L. Purdon(2012).Author Affiliations. Rapid fragmentation of neuronal networks at the onset of propofol-induced unconsciousness. Proc. Nat. Acad. Sci. USA. Volume 109. E3377-E3386. ***Patrick L. Purdon, Eric T. Pierce, Eran A. Mukamel, Michael J. Prerau, John L. Walsh, Kin Foon K. Wong, Andres F. Salazar-Gomez, Priscilla G. Harrell, Aaron L. Sampson, Aylin Cimenser, ShiNung Ching, Nancy J. Kopell, Casie Tavares-Stoeckel, Kathleen Habeeb,Rebecca Merhar, and Emery N.Brown(2013) Electroencephalogram signatures of loss and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from propofol.PNAS, 201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 Mar 19; 110(12): E1142–E1151. ***Krebs TS1, Johansen PØ.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 for alcoholism: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Psychopharmacol. 2012 Jul;26(7):994-1002. doi: 10.1177/0269881112439253. Epub 2012 Mar 8. **潛藏在正常狀態下的意識 ***Jung, Carl Gustav.(2000).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6th. ed.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udrik L1, Breska A, Lamy D, Deouell LY.(2011). Integration without awareness: expanding the limits of unconscious processing, Psychol Sci. 2011 Jun;22(6):764-70. ***Reading and doing arithmetic nonconsciousl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Nov 27; 109(48): . ***Mark Schram Christensen, Lasse Kristiansen, James B. Rowe, and Jens Bo Nielsen. Actionblindsight in healthy subjects afte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Jan 29; 105(4): 1353–1357 ***Michael C. Schmid, Sylwia W. Mrowka, Janita Turchi, Richard C. Saunders, Melanie Wilke, Andrew J. Peters, Frank Q. Ye & David A. Leopold Blindsight depends on the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Nature 466, 373–377 (15 July 2010). **生理週期與日夜節律 ***Prigge CL, Yeh P-T, Liou N-F, Lee C-C, You S-F, Liu L-L, McNeill DS, Chew KS, Hattar S, Chen S-K, and Zhang D-Q. M1 ipRGCs Influence Visual Function through Retrograde Signaling in the Retina. J. Neurosci. 2016; 36(27):7184 -7197. (IF=5.924; R/C= 26/256, Neurosciences) **靜坐對腦波影響 ***Variations de l'activité électrique du cerveau, du coeur et des muscles squélettiques au cours de la méditation et de l'extase' yoguique Electroenceph. clin. Neurophysiol. (Suppl. 6) (1955), pp. 211-219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n the zen meditation (zazen) (ZAZEN),Akira Kasamatsu M.D.,Tomio Hirai M.D. ByAkira Kasamatsu, Tomio Hirai *'''跨文化研究''' **林紀宇、謝碧玲,〈[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36419-201106-201406060022-201406060022-23-23 癌症影響、情緒覺察與反思、和患者憂鬱與焦慮症狀相關研究]〉,《臨床心理學刊》5(1),23(2011 年,台北)。 **張治遙,〈[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160-200306-x-24-139-168-a 系列夢境的個案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第 24 期(2003 年,彰化)頁 139-168。 **張治遙、吳秀碧、程小蘋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85186-200809-x-24-1-31-a 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分析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 24 期(2008 年,台北)頁 1-31。 **陳昌偉、詹雅雯、楊建銘、林詩淳、黃維仲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36419-201306-201601280008-201601280008-55-56 個案報告:催眠技術合併認知治療應用於身體症狀表現之焦慮症患者]〉,《臨床心理學刊》第 5(1)期(2013 年,台北)頁 55-56。 **楊牧貞、陳沐新、許得億、胡逸璽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115714-200912-201002050013-201002050013-427-440 潛意識思考及意識思考對 困難問題決策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第 41(2)期(2009 年,台北)頁 427-440。 *'''應用心理''' **Gallup, G., and Proctor, W, “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 a look beyond the threshold of death,” New York, McGraw Hill (1982) . **Rhonda Byrne(2007)。秘密。台北:方智。 **丹尼斯‧穆藍納著,《心理韌性訓練:德國心理教練帶你平靜面對每天的挑戰》(台北:究竟,2016 年)。 **自我意識。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自我意识] **音樂療法。研智有限公司潛能特區。取自[http://www.tbetter.com.tw/musictherapy.htm] **氣。研智有限公司潛能特區。取自[http://www.tbetter.com.tw/chi.htm] **冥想。研智有限公司潛能特區。取自[http://www.tbetter.com.tw/meditation.htm] **梅爾斯(Myers, David G)(2000)。心理學。台北:台灣西書。 **製造潛意識:意念的力量。取自[http://ezgocpu.pixnet.net/blog/post/87224316-製造潛意識%3A 意念的力量] **冀劍制 ,〈論耐格對意識問題的觀點〉,《思與言》第 3 期 48 卷(2010 年,台北)頁 97-130。 **瀕死研究證實 人雖死亡而精神仍在。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7/23/n4487031.htm] *'''書籍影音''' **《意識新探》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539587] **《看見紅色:憤怒》圖片來源:[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8971952505#] **《A.I.人工智慧:不可思議的心靈》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80515]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0678] **大衛.齊爾莫斯: 如何解釋意識?[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chalmers_how_do_you_explain_consciousness/transcript?language=zh-tw#t-632577] **The original, world-famous awareness test from Daniel Simons and Christopher Chab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G698U2Mvo] **The Monkey Business Illu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YPKR0grk] **Selective Attention Test - Apple To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d_L7dg3U4] **[https://kknews.cc/zh-mo/entertainment/b2l2r3o.html 意識的電影] **[https://rich01.com/sercret_process/]吸引力法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9142 **[http://www.ntcu.edu.tw/chaoli/03_materials/01_CP/WK6/%E9%81%B8%E6%93%87%E6%B3%A8%E6%84%8F%E5%8A%9B.pdf]李仁豪、葉素玲,<選擇注意力:選空間或選物體?>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1409250023/%E6%BD%9B%E6%84%8F%E8%AD%98%E5%BB%A3%E5%91%8A%E9%A8%99%E4%BA%86%E4%BD%A0%EF%BC%9F 潛意識廣告騙了你?]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8370219 人們是否已經揭開了意識之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Ob4iuuNAA&t=558s&ab_channel=%E6%96%87%E6%A3%AE%E8%AA%AA%E6%9B%B8 從今之後,我們有了睡到自然醒的理由|《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累》|文森說書] <references /> tai1cdlnn26odnxncb6an2j1a118zfg 超普通心理学/記憶 0 26339 175791 175755 2024-04-26T08:00:37Z 140.112.24.199 /* 以自我來記憶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在記憶的章節中,本章節將講述記憶在生活上的各種運作和理論,從其發展歷史與相關的心理學領域開始介紹,接著由淺而深的說明記憶的運作系統以及反例,最後根據不同的記憶類型也有相異的研究方法。為了在觀念說明清楚之後,讀者能透過不同的實驗研究及書面資料了解其他延伸的面向,因此在附錄中有許多影音及書籍可以參閱。 == 核心觀念 == [[w:記憶|記憶]]是'''人類學習各種行為的基礎''',是包括思維在內的一切智力活動的重要環節,以及大腦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記憶,個體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理解、判斷。記憶不但能幫助人規劃未來,也能重溯過去發生的事件。若人類失去記憶能力,將會像定期格式化的電腦缺乏對過去、自我的認知紀錄,甚至難以建立生存目標,可見記憶對人之重要性。因此通過本章節介紹,下文將幫助讀者更加了解記憶的機制與特點。 將外界訊息轉為記憶的過程具有固定的程序,包含獲取、儲存與檢索提取的歷程,而這些記憶又因為性質不同,可以依保存時距和儲存的先後順序簡單區分為下列三種,它們能夠容納的總量各異: * '''[[w:感覺記憶|感官記憶]]([[w:en:Sensory_memory|Sensory memory]])''':保存時距大概只有'''幾秒鐘''',取決於不同感官(視覺、聽覺感官記憶)。 * '''[[w:短期記憶|短期記憶]]([[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又稱'''工作記憶''',保存時距'''約莫 20 至 30 秒''',可令我們順利進行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後,短期記憶中的訊息會喪失或進入長期記憶。 * '''[[w:長期記憶|長期記憶]]([[w:en:Long-term_memory|Long-term memory]])''':維持'''幾天到數年''',幫助我們習得技能。 根據理化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神經迴路遺傳研究中心(Riken-MIT Center for Neural Circuit Genetics)的實驗結果,顯示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的複習而來,而是記憶有兩個同時生成的版本,一個在海馬體,一個在皮層。 科學家以小白鼠進行實驗,通過儀器和操作來觀察記憶的形成過程,即腦細胞群對電擊的反應。然後,研究人員用光束射入大腦來控制神經元的活動,就好比把記憶當成開關來開啟和關閉。小白鼠最初幾天沒有用皮層裏的那個長期版本的記憶,因為科學家把它們的海馬體內的短期記憶關閉後,它們就忘了電擊這回事。但是,通過操作把皮層的長期記憶激活打開後,小白鼠們就記起來受過電擊了。以上實驗顯示了長期記憶是與短期記憶同時產生。科學家們認為長期記憶在形成的初期是不成熟或者是「沉默」的,而海馬體和皮層之間的聯繫假如受阻,那麼長期記憶就永遠無法成熟。這說明大腦的這兩部分仍有某種關聯,重心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從海馬體向皮層轉移。 此外,另一大特性是'''邊界延伸'''——人類知覺並非單純接收外在資訊,而是根據生活經驗進行感官上的預期、甚至填補、替換真實資訊,如看到照片會自行補充照片的背景。故記憶與現實的出入不僅是「細節的缺失」,也可能具有加油添醋的成分。換句話說,'''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是由「感官資訊」和「大腦自行延伸想像」共同建構的'''。記憶的分類方式是多元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在用保存時距和儲存順序分類以外,'''按照「意識」是否參與記憶的內容''',可以將記憶分為兩類: *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implicit-versus-explicit-memory.html 外顯記憶]([[w:en:Explicit_memory|Explicit memory]])''':是長期記憶中可被提取的知識,可以利用回憶察覺的記憶,因此個體通常是有意識的狀態。例如當被問到過去的經驗,個體就必須先回憶並且尋找答案。此過程即為有意識地取得該訊息,也是與內隱記憶最大的差別。 * '''[[:w:內隱記憶|內隱記憶]]([[w:en:Implicit_memory|Implicit memory]])''':是一種'''長期記憶'''的形式,在我們的'''慣性行為'''、運動等中所產生的記憶。是我們'''沒有意識''',卻因為過往經驗而自然表現出來的,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擾。例如:走路、騎腳踏車。 {| class="wikitable" |+ 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 ! 外顯記憶 !! 內隱記憶 |- | 意識 || 無意識 |- | 易受外在刺激干擾 || 不易受外在刺激干擾 |} :我們常聽到的'''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可以從生理或是心理兩種層面來理解。就心理層面而言,肌肉記憶正是內隱記憶的一種,它並非儲存在大腦的意識層面,而是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元中。由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運動學習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和脊髓組成,通過持續重複某些動作,大腦和脊髓既協同又獨立地工作並創建了強大而高效的神經途徑,向需要激活的身體部位傳遞適當的信號。神經科學學士-芝加哥SwitchedOn Training Inc.的首席執行官布雷特·約翰遜(Brett Johnson)表示,這種類型的肌肉記憶也意味著大腦不再需要那麼多地考慮動作:學習一個新的動作或技能時,肌肉記憶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想階段和自主階段。認知階段:動作是緩慢而低效的,人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大腦的額葉皮層會高度活躍。注意力集中在動作的各个细节上,例如如何握住球拍、如何挥动球拍等;接著,人進入聯想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已經能夠流暢地完成動作,但仍然需要有意識地控制。注意力开始从动作细节转移到动作的整体效果上,例如如何击球、如何得分等;當達到自主階段時,肌肉記憶就被實現了---人能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動作,大腦的活動已經轉移到基底神經節。動作变得自动化,不需要意識控制,可以同时进行其他活动,例如一边打球一边聊天。<ref>CNN,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muscle memory to help you stay fit,網址:https://edition.cnn.com/2023/06/21/health/muscle-memory-explainer-wellness/index.html</ref> === 記憶的三個階段/三階段式記憶模型 === 基於現在人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記憶處理的基本原理類似圖書館的書本管理,包含將書編碼分類、上架書本,以及提取書本三個階段:<br> 1.'''編碼(Encoding)''':此階段為'''「訊息的收錄」''',如同將新書貼上標籤分類,將新訊息放入短期記憶,也就是'''將外在刺激'''(包含聲音、氣味、文字、顏色等)'''轉換成[[w:心智表徵|心理表徵]]''',又分為兩個階段:<br> :(1) 獲取:是記錄感覺通路輸入的資訊。<br> :(2) 鞏固:是短期記憶轉化為穩定的長期記憶之過程。 這些外在刺激輸入的訊息都需經過編碼的過程將之儲存在記憶中,且會將較為'''客觀的感覺'''轉換成'''主觀上有意義的體驗'''。<br> 2.'''儲存(Storage)''':此階段為'''「訊息的儲存」''',如同把分類好的書存放到正確的書架位置上,正確保存編碼後的記憶,方便日後檢索使用。根據完形心理學者提出的'''「記憶痕跡理論」''',訊息收錄後會在神經留下紀錄,即為記憶痕跡。他們認為經過學習的活動後,這些訊息會在大腦皮質產生深淺不一的皺紋,隨後這些痕跡會逐漸消失,最後造成遺忘。<br> 3.'''提取(Retrieval)''':此階段為'''「記憶的展現」''',像是到正確的書架尋找並借出需要的書,從記憶裡提取已儲存的資訊。在檢索訊息的過程中,通常會先將訊息解碼,還原成編碼前的樣子。如果沒有記憶提取,編碼和儲存即失去作用。 記憶系統的三個階段就像一條流水線一樣,將進入的刺激訊息轉變為能夠被儲存和回憶的有意義模式。由上可知,不是所有知覺資訊最後都變成記憶。 '''「注意力」'''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若訊息被忽略,就不會被知覺處理,也不會到下游儲存成記憶,因此會被遺忘而不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 class="wikitable" |- !記憶三階段!!內容 |- |編碼(Encoding)||訊息的收錄 |- |儲存(Storage)||訊息的儲存 |- |提取(Retrieval)||記憶的展現 |} 註:這個三階段模型最早是由[[w:en:Richard C. Atkinson|Richard C. Atkinson]]和[[w:en:Richard Shiffrin|Richard Shiffrin]]於 1968 年提出的<ref>Atkinson,R.C.& Shiffrin, R.M.(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2,89-195. https://doi.org/10.1016/S0079-7421(08)60422-3</ref>。該模型在一定的加工和修改後被廣泛接受。 === 遺忘(Forgetting) === [[w:en:Forgetting|遺忘]](Forgetting)是記憶中的一個特殊功能。人類的感覺器官接收到的訊息非常多。而遺忘使得人只保留重要的且與自身相關的訊息,釋放出更多的容量,以減輕大腦的空間壓力,具有積極意義。通常一個事件會否被遺忘,與其聯繫之事件的數目,以及它所喚起情感和時間,還有與身體狀態有關。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相對於記憶能夠主動執行,遺忘是被動發生的。也就是說,人能夠主動選擇記住某件事,而不能自主選擇去忘記某件事。為了避免遺忘重要的訊息,人們會使用複習的方式加強記憶。 在保羅康納頓的研究中,他認為有七種不同的遺忘形式,分別是:'''強制消除性遺忘''','''規範性遺忘''','''製造新身份性遺忘''','''結構失憶性遺忘''','''廢止性遺忘''','''計畫性報廢型遺忘'''和'''受辱性沉默型遺忘'''。 {| class="wikitable" |- !遺忘形式!!說明!!例子 |- | style="width:120px" |'''強制消除性遺忘'''(Repressive Erasure) || 通過'''否認'''來故意和秘密地忘記、抹去某些事件的發生。|||在羅馬刑法和憲法中,作為對在死後或革命後被認定為「國家敵人」的統治者和其他有權勢者的懲罰:他們的肖像被摧毀、雕像被夷為平地、名字從銘文中被抹去,為的是讓人們對他們的所有記憶都被遺忘(Meier,1996)。法國大革命試圖以類似的方式消除舊制度的所有影響:廢除君主頭銜和貴族頭銜;禮貌的稱呼:「先生(Monsieur)」、「夫人(Madame)」和「小姐(Mademoiselle)」被取消(Bertrand,1975)。正如米蘭・昆德拉經常引用的話,「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 | style="height:50px" |'''規範性遺忘'''(Prescriptive Forgetting) || 發生於二至多人的'''集體性遺忘''',以利團體的運作。|||以古希臘人為例,由於對過去罪行的記憶有可能在整個地區中造成分裂並導致內戰,他們制定了明確的禁令:禁止記住在內戰期間犯下的所有罪行和不法行為。這一禁令適用於所有雅典人、民主人士、寡頭以及所有在獨裁統治期間作為非戰鬥人員留在城市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雅典人在衛城的最重要的神殿中豎立了一座獻給忘卻的祭壇。這座祭壇被視為城邦生活的基礎(Meier,1996 年)。 |- | style="height:50px" |'''製造新身份性遺忘'''(Forgetting that is Constitutive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Identity) || '''為了成長和發展''',忘記、放下舊的記憶。記憶並'''沒有真正被遺忘,而是留在過去'''以便繼續前進。|||忘記以前的婚姻或性夥伴關係的細節,如果過於關注,可能會損害當前的婚姻或夥伴關係;或者,以前生活在特定宗教或政治派別中的生活細節被有意識地取代。 |- | style="height:50px" |'''結構失憶性遺忘'''(Structural Amnesia) || 傾向記得那些'''對自身重要的事''',而不重要的事物更容易遭到遺忘。|||在母系血統比父系更重要的蘭巴族中,女性祖先血統可以追溯到前三到五代,而男性祖先血統只能追溯到前一兩代。此原則也體現在烹飪歷史上。可以書面形式保存的食譜數量是無限的,而口頭記憶中可以流傳保存的數量是有限的。因此,現代烹飪的標準化都取決於烹飪書的撰寫。另一方面,鄉村料理的方法是通過觀察而不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在這些情況下,食譜會被系統性地遺忘。 |- | style="height:50px" |'''廢止性遺忘'''(Forgetting as Annulment) || '''忘記過多的'''訊息,以篩選出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尼采在《歷史對生命的利與弊》(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中對這種過度、過量的文化表達了他的厭惡。他將矛頭指向了歷史寫作,尤其是反對他稱之為古物歷史學術(antiquarian historical scholarship)的研究。生活的基本能力和行動,在他看來,在記憶的重壓下被「粉碎和枯萎」。在這種過度的歷史意識中,他只看到「對收藏的盲目慾望,不安地收集曾經存在的一切令人反感的景象」,以至於「人將自己籠罩在腐爛的氣味中」(尼采,1957) 。 |- | style="height:50px" |'''計畫性報廢型遺忘'''(Forgetting as Planned Obsolescence) || 這類型遺忘發生於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因設計好的產品週期而失去功能時,偏好去購買新產品以遺忘舊產品的損壞。|||大多數商品:刀叉、汽車和洗衣機,都有相當長的使用壽命。而服務:參加音樂會或觀看電影的商品壽命要短得多。隨著這種向提供服務的轉變,資本的周轉時間加快了。市場營銷中稱為「產品生命週期」的時間跨度變得更短。 |- | style="height:50px" |'''受辱性沉默型遺忘'''(Forgetting as Humiliated Silence) || 由於'''集體恥辱'''而保持沉默以忘記某些社會、政治或經濟事件。|||二戰中德國城市被轟炸所造成的破壞,使大約130個城鎮成為廢墟、約600000名平民喪生、350萬所房屋被毀。至今仍有一些德國公民寫下第一次看到他們被蹂躪的城市出現時的震驚和困惑。然而,在戰後的50多年裡,無論是在歷史調查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空襲的恐怖及其長期影響都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德國歷史學家沒有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巨大的集體經歷之後是半個世紀的沉默。一位德國老師表示,作為一個男孩,在戰後不久的幾年裡,他經常從一家二手書店的櫃檯下看到漢堡大火後街上的屍體照片,他觀察到人們以通常為面對色情內容的方式秘密地檢視這些內容。 |} === 遺忘與時間的關係 === 遺忘的速度跟記憶的時間有關,以有名的「[[w:en:Forgetting curve|艾賓浩斯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理論為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1885年出版《關於記憶》一書,提到遺忘的速度在記憶過後最快,然後慢慢放緩,直到遺忘的停止。但此時記憶的內容不到原先的30%。正是因為這個發現,所以有人提出學習的「四次複習法」。 [[File:Forgetting Curve PL.svg|thumb|遺忘曲線]] * '''遺忘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記憶過程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期的記憶,再經過進一步強化後成為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有長有短,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長期記憶就會繼續保持下去。通常以該函數表示 [[File:函數.png|center|thumb]] 其中R是被記憶的內容,S是相對記憶強度,t是時間。 === 遺忘與情感的關係 === 遺忘是有選擇性的,人們所忘記的事情與情感因素有關,會很快忘記漠不關心的事;相反地,那些能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情則難以被忘懷。能引起正面情緒(愉快)的事情會較長久被保留,而引起負面情緒的(不愉快)事情則不然。往日的時光因此多為美好的回憶,因為這種選擇性會將負面以及一般的事情剔除,而保留正面的內容。[[w:e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便是一種被認為可能是遺忘的過程出現障礙所導致的心理疾病。病人會不斷的讀取以前不愉快、可怕的回憶,常見於經歷過戰爭的士兵(經歷越戰、波斯灣戰爭、反恐戰爭後的退伍士兵皆有此問題),亦常見與戰亂地區以及某些受創過的族群(災害倖存者、性侵犯受害者等)。 === 遺忘與身體狀態 === 與上述的遺忘不同,在醫學上有各種病態的遺忘,即痴呆。著名的例子是[[w:en: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病]](俗稱失智症)。這種疾病會慢性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惡化。若是由於事故和意外導致,例如休克或腦震盪等引起的遺忘,則被稱為失憶。還有癔病病人的針對特定時間段的失憶,會伴有身份識別障礙。例如一女子與其丈夫吵架後,突然神經失常,指稱她根本不認識其丈夫。經過與醫生的交談得知,她把談戀愛及結婚的整段經歷都忘了。 == 記憶的研究歷史 == 記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因此記憶的儲存一直是哲學、心理學及生物學三大學門的中心議題,第一位將實驗法帶進心理學的德國心理學家[[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w:en:Hermann_Ebbinghaus|Hermann Ebbinghaus]])在 1908 年時曾說過:「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是只有一段短暫的歷史。」這句話其實同時也適用於記憶的研究。 在 19 世紀末以前,記憶的研究大多是屬於哲學的範疇,多是'''思辨性'''的討論;20 世紀開始,研究的重心才逐漸進入'''以實驗為主的心理學及生物學'''。 而一般認為科學的記憶研究方法是始於 1880 年艾賓豪斯的工作,他們的研究主軸放在兩個問題上: * 記憶的各種形式是'''如何在大腦中組織'''? *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 各時期的記憶研究 === 根據史料的記載,最早有關記憶的研究主要討論'''如何提高記憶的操作'''。 ====古希臘時期 ==== :古希臘時期,愛琴海一帶的哲學家便開始討論記憶的問題:[[w: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透過實際觀察發現,對閱讀材料的記憶比聽覺材料的記憶更精確;[[w:柏拉圖|柏拉圖]]和[[w: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則提出各種不同的記憶模型,如蠟丸模型指將記憶痕跡比喻成蠟丸上的痕跡,大型鳥舍模型則將每種記憶表徵為不同類型的鳥,文書模型則假設每個個體內部都有一個私人秘書,紀錄自己的經歷。這些模型多少描述了關於記憶的心理狀態,且指出一些正確的記憶現象,像是對於沒有特別注意的事物會迅速遺忘、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操作會下降等。 :自從[[w: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人類具有'''先天的知識''',也就是某些知識是生來便有的,在他之後的哲學家便不斷在試圖解釋:人如何學習外界的新知識、知識如何儲存在記憶中、哪些知識是天生的、後天經驗對天生知識又能夠影響多少等問題。哲學家們主要使用三種方法來研究記憶和各種心智歷程,包括意識的內省法、邏輯的分析、以及辯論等,但這些方法都有問題,沒辦法讓所有人達成共識、了解事實為何。 ==== 羅馬帝國時期 ====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人們對記憶研究的重點轉移至'''實用方面'''的探索:人們對'''記憶術'''的研究。記憶術是一種記憶事物的方法,為'''將新的知識和原本已知的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技術,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https://dictionary.apa.org/method-of-loci Method of Loci](位置記憶法)'''。這種方法要求記憶者在腦中把要記憶的項目,放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的一系列位置上,當記憶者再次在腦中回憶起這個場景並且依次瀏覽這些位置的時候,要記憶的項目就會很容易被提取出來。此法又稱為 '''Mental Walking(心智漫步法)''',是指在自己所熟悉的心智空間繞一圈之後,就能將所要檢索、提取的訊息找出來。 ==== 文藝復興時期 ====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關注的焦點仍然放在記憶的實際應用層面,與羅馬帝國時期不同的是此時主要是用於'''視覺藝術的使用'''。例如:這時期的藝術家在裝飾教堂座位的時候,對教堂長椅的各座位加上編號,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有許多位置可以用於位置記憶法。藝術家們還在教堂的天花板、牆壁畫上聖經裡精美的場景,幫忙人們記憶重要的日期和事件。一直到 16 世紀,人們才從對記憶術的鍾愛改為對記憶理論的偏好,有些人認為'''思想以及其記憶是由相互聯繫的小思想片段構成'''的,所以要理解記憶的話,'''聯想比視覺影像還要來得重要'''。 ====近代時期--實驗心理學的興起==== :直到 19 世紀中葉時,因實證科學在物理、化學等科學上巨大成果,行為和心智研究者以實證的研究取代哲學在探索心智的地位,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而[[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便是這些實驗心理學家中的代表人物。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w:en:Hermann_Ebbinghaus|Hermann Ebbinghaus]])'''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在 1880 年左右將記憶的研究帶入了實驗室,藉科學的方法對人類的記憶進行研究,使心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誌。[[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將記憶作為一個心理過程,將它分為'''學習'''、'''保存'''、'''聯想'''和'''復現'''四個階段來研究,而如此分段便是為了能夠客觀的將研究標準化,有利於控制實驗的條件,在分析時也能夠予以量化。他以自己為受試者,用無意義的音節與詩歌作為材料,以記憶時間,記憶次數作為標的,而得到以下相關結果: ::*聯想和複習次數的關係 ::*學習材料的長短變化對於學習的影響 ::*保存和重複學習次數的關係 ::*遺忘與時間的關係([[w:遺忘曲線|遺忘曲線]]) ::*直接聯想和間接聯想、前行聯想和倒行聯想的強度。 :使用這個方法,[[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發現了記憶的兩個重要原則,一為'''記憶有不同的生命期限''',有些記憶很短,而只能記得數分鐘,有些則能夠維持幾天甚至幾個月,二為'''重複會使得記憶維持更久''',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而經由足夠的重複次數,可以將原本那些只能記得數分鐘的無意義字序,在記憶中保存比原先長上許多的時間。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對心理學的貢獻良多,而主要有: ::*記憶'''可以用實驗的方法去研究''':研究者可以變化記憶作業的某些方面,然後觀測記憶表現的變化。像是變化對特定學習材料的複誦次數,考察能正確回憶的音節數的變化。 ::*第一次揭示了'''記憶的重要特性''':最著名的就是[[w:遺忘曲線|遺忘曲線]]。後人在此基礎上用了不同的材料來做辨識以及使用不同檢查保存量的方法,得到更加豐富的實驗結果。學習的容易程度和數量之間的關係並非絕對的正比關係,且困難程度不隨著長度增加而等比例增加。然後記憶的保存量是先前學習程度的函數,如果重複學習,所得到的分數顯然高於僅僅掌握程度的分數;且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程度在遺忘的過程中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遺忘多少東西。但是現實中每個人的遺忘速度是十分不相同的,其中主因是每個人對於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他是第一個注意到'''練習分布效應'''的研究者,並且第一次認真地測量了遺忘曲線。而除了遺忘曲線外,近來也發現'''間歇性複習'''能有效降低記憶的喪失,甚至能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 ::*'''心理學的科學化''':打破了實驗法不能研究高級心理歷程的一個盲點。 :在[[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提出研究成果的幾年後,德國的心理學家[[w:約翰內斯·彼得·繆勒|慕勒]]([[w:en:ohannes_Peter_Müller|Johannes Peter Müller]])和皮爾柴克(Alfons Pilzecker)認為這些可以維持數天的記憶是因為時間推移而固化,而這些被固化的記憶是相當強而有力的。在他們之後的美國心理學家[[w:威廉·詹姆士|詹姆士]]([[w:en:William_James|William James]])便給予這些發現一個更清楚量化的分界,把這些維持時間長短不一的記憶劃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同時,俄國的精神科醫師[[w:謝爾蓋·高沙可夫|科薩克夫]]發表了第一篇有關記憶缺失的論文,而其後便將這個現象稱為「[[w:科尔萨科夫综合征|科薩克夫症候群]]」([[w:en:Korsakoff_syndrome|Korsakoff syndrome]],又稱健忘症候群),是現在最被廣為研究的失憶症例子,而有關記憶缺失的研究對於研究記憶也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訊息,使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紀元。 :'''[[w:en:Karl Lashley|Karl Lashley]]''' :[[w:en:Karl Lashley|Lashley]]為美國的心理學家,其對於學習及記憶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在20世紀初他藉由老鼠的實驗來尋找記憶痕跡([[w:en:Engram (neuropsychology)|engram]]),他訓練老鼠去跑迷宮,並藉由破壞老鼠不同腦區來觀測老鼠跑迷宮的 Engram 位於何處,然實驗結果顯示老鼠跑迷宮的正確率是和腦區破壞大小程度有關,而非破壞的區域,故其提出等淺說及質量作用說。 *'''等淺說([[w:en:Equipotentiality|equipotentiality]])''':大腦皮質各處的作用均相同,沒有哪個區域特別重要。 *'''質量作用說''':記憶的好壞由參與記憶組織多寡決定。 依照這兩個理論,[[w:en:Karl Lashley|Lashley]]認為人的記憶需要大腦腦區參與作用,神經痕跡分布於整個皮質區域,如同全向攝影圖(hologram),圖片每一處都含有物體的訊息,因此當皮質區域被破壞的程度越大,流失的訊息就越多,認為要在腦中找到記憶的痕跡是困難的。 === 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生物學的革命 === ==== 行為主義的革命 ==== :在達爾文提出種族間心智的特質是個連續向度,也就是人類的心智能力是由低等動物演化而來之後,20 世紀初期便有學者開始以動物來研究學習與行為的關係。而這些客觀的、實驗室為主的學習心理學便發展出了講求實證的傳統,一般便稱為[[w:行為主義|行為主義]]([[w:en:Behaviorism|Behaviorism]])。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現在已可以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進行研究,而心理學家只需要去研究那些可以觀察得到的東西,根據刺激去測量行為的反應等。但行為主義者的研究方法因為過於想要科學化,便將自己受限於僅觀察客觀行為此一較為狹隘的範圍內,而將心智處理歷程,如知覺、注意力、學習和記憶等內在具有主觀要素的歷程排除在外。 ==== 認知心理學的革命==== :在美國心理學界流行行為主義的記憶研究時,仍有一些學者研究心智歷程。其以英國的心理學家[[w: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巴特勒]]([[w:en:Frederic_Bartlett|Frederic Bartlett]])為首,主張'''以認知的取向來研究記憶'''。 :巴特勒是在自然的情境下研究記憶,取用日常生活的事物作為材料。他的研究顯示,記憶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脆弱並且容易受到扭曲,且記憶的提取也並非只是被動地將儲存在腦海中的訊息播放出來而已。巴特勒說:「''回憶並不是去將那些固定的、沒有生命的脆弱片段痕跡重新激發起來,它是一個'''想像的建構或重新建構''',是我們對過去反應或經驗的整體態度,再加上一些凸出的細節,這些細節通常以影像或語言的形式出現。''」到了 1960 年代時,巴特勒的努力終於讓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知到行為主義的狹隘,並了解到知覺和記憶不僅與環境訊息有關,也與記憶者本身在心智上的建構有所關聯,從而導致認知心理學的產生。 :研究者不僅要分析刺激和其所激發出的反應,還必須關心刺激和行為間的內在歷程。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亦推動了記憶學說的發展,記憶的多儲存說將記憶的歷程分為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並將控制系統引進記憶過程。但由於這些控制系統與內在歷程並沒有一個可以客觀量測的方法,故只能停留於理論架構而無法實驗研究,沒辦法告訴我們其實際的運作歷程為何。 ==== 生物學的革命 ==== :當認知心理學掀起革命時,生物界也發起了一場革命。在分子層次上,人類首次解開了'''遺傳訊息的秘密''',對於基因的架構和蛋白質的表現有了初步認識,了解細胞的內部功能與彼此之間如何傳遞訊號,提供生命歷程的概念性架構,並能夠認識有關記憶儲存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在系統性層次上,則將認知的功能對應到大腦的特定區域:科學家受認知歷程(內在表徵)研究法驅使,運用[[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掃描]]([[w:en:Positron_emission_tomography|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以及[[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核磁共振]]([[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體內造影儀器,去記錄活的、清醒的動物大腦內神經細胞活動的情形,並了解人在做認知活動時大腦的情形,使我們能夠研究當人從知覺到感覺刺激、動作、學習或記憶時,大腦發生了些什麼。 === 隨時代演進對記憶類型的研究 === 1890 年代時,[[w: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斯]]([[w:en:William_James|William James]])首先依據意識經驗,提出了記憶的二分說,他認為負責意識活動的暫時記憶與儲存大量訊息的記憶有很大的不同。到 1950 年代,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成為記憶研究的熱門話題,而有許多研究者沿著艾賓豪斯的研究方向繼續探索影響長期記憶能力的因素。 1970 年代,現代心理學掀起研究[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12/ 自傳式記憶]([[w:en:Autobiographical_memory|Autobiographical memory]])的熱潮,指的是對與自己有關訊息的記憶,它的遺忘模式並不遵循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因為有證據顯示,奇特的、引起強烈情緒體驗的事件在長時間內不會遺忘。例如:我們可能記得第一次畢業旅行、放榜的時刻或自己從小到大唸過的學校名稱等等,這些在我們生命中的深刻經驗。 1970 年代中期時,[https://sites.wustl.edu/memoryandcomplexlearning/prospective-memory/ 前瞻性記憶]([[w:en:Prospective_memory|Prospective memory]])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種記憶關心的是'''對將來要發生的事情的記憶能力''',記得將要採取的行動即為前瞻性記憶。例如:我記得明天中午有一堂課要上。 自從艾賓豪斯的研究以來,記憶研究大多數是外顯的、有意識的編碼和提取活動的研究,不過近幾十年來[[w: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引起許多心理學家的興趣,成為大家研究的最新方向,最早使用「內隱的」和「外顯的」等術語的是[[w:威廉·麥獨孤|麥獨孤]]([[w:en:William_McDougall_(psychologist)| William McDougall]]),他把對過去事件有意識的回憶稱為外顯的回憶,而把未進行有意識或明確意識到的回憶,但行為受近期事件的影響而產生變化的現象稱為'''內隱的再認'''。例如:當人學習過某些知識,卻無法回憶或再認時,這些知識的記憶依舊存在,只是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表現出來。 == 記憶的運作階段 == 心理學家透過「記憶內容可否被清楚意識」、「記憶的階段」、「記憶的歷程」三種分類方式,將人們的記憶依性質或過程分為不同階段: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分類依據 !名稱 !說明 |- | rowspan="2" |記憶內容可否被清楚意識 |外顯記憶([[w:en:Explicit_memory|Explicit memory]]) |對記憶內容有意識覺察 |- |內隱記憶([[w:en:Implicit_memory|Implicit memory]]) |對記憶內容沒有意識覺察 |- | rowspan="3" |記憶的階段 |[[w:感覺記憶|感官記憶]]([[w:en:Sensory_memory|Sensory memory]]) |感官刺激剛發生時的短暫時間內維持感官訊息 |- |[[w:短期記憶|短期記憶]]([[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 |記憶短暫儲存,幾秒間的記憶 |- |[[w:長期記憶|長期記憶]]([[w:en:Long-term_memory|Long-term memory]]) |記憶儲存時間長 |- | rowspan="3" |記憶內容的歷程 |[[w:编码|記憶編碼]](Encoding) |放入記憶 |- |記憶儲存([[w:en:Storage_(memory)|Storage]]) |維持記憶 |- |記憶提取([[w:en:Recall_(memory)|Retrieval]]) |取出記憶 |} 依據訊息處理論,心理學家用電腦譬喻人腦處理訊息的方式,主張學習便是編碼、儲存、與取出的過程。環境即是資訊的來源,接受器接受資訊後透過感覺記錄器快速地儲存。而儲存好的資訊有可能會失去、保存在短期記憶或存入長期記憶;同樣地,進入長期儲存(Long-term storage, LTS)的資訊也有可能再度回到短期儲存(Short-term storage, STS)。 大抵來說,感官記憶經由注意而進到 STS,再透過編碼方式進入 LTS,前二者的遺失方式是記憶衰落,後者則是無法取出。這樣的訊息流動受執行控制的控制。不過,應注意的是,有研究指出人腦處理訊息方式或許是平行的,不一定有這樣的進程。 環境充斥訊息,然而只有被注意到的訊息能被處理;而人腦如同電腦有其儲存極限,造成人會有選擇性知覺(選擇性地接受訊息)的現象。 === 編碼(Encoding)-放入記憶 === 編碼是指人把輸入的外在訊息轉換成一種獨特的神經代碼,以便在人的記憶中加以處理。我們不論在感官記憶、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中都有編碼的情形,例如感官記憶的編碼是指對刺激訊息作選擇性的注意,也就是說當許多刺激同時出現時,我們通常只會處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語音編碼''': :在記憶一段數字、字母或單字等訊息時,我們常會經由不斷複誦,將訊息記錄至腦中,此過程稱為語音編碼,然而缺點之一是發音相近的訊息常會使人產生混淆,因此讓記憶形成更加困難。 *'''視覺編碼''': :雖然數字、字母等訊息若用視覺記憶會衰退得很快,然而儲存非語音訊息時,我們就無法使用語音編碼,因此視覺編碼特別有用。視覺編碼的能力於個體之間差異極大,有些人甚至能以媲美照相機的功能將圖片保留在腦中,稱為[[w:遗觉记忆|全現心像]](Eidetic memory)<ref>Klüver, H. (1932). Eidetic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9(3), 181–203. https://doi.org/10.1037/h0070381</ref>。 訊息的收錄可依照刻意記憶與否分為「意圖性學習」與「隨興學習」,前者如為了準備考試讀書以加強自己的記憶;後者如閱讀小說,也可能記得小說裡的情節。許多學習是在隨興之中逐漸累積而成的的記憶。因此,編碼時的處理方式才是影響訊息能否成為長期記憶的重要因素,而非學習時的意圖。 編碼時的「[[w:en:Levels of Processing model|處理層次]](level of peocessing effect)」會影響記憶表現,分為淺層的知覺性處理與深層的意義性處理。如果編碼時採取淺層的知覺性處理(如比較兩個字哪一個的筆劃數較多),直接測量時,其記憶表現不如深層的意義性處理(如評量字詞所帶的情緒,或造一個有意義的句子)<ref>Fergus I.M. Craik, Robert S. Lockhart. (1972).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1(6), 671-684. https://doi.org/10.1016/S0022-5371(72)80001-X.</ref>。深層處理可將訊息做有意義的連結,並加以組織,有利於之後的提取。處理層次會影響長期記憶,但不會影響工作記憶<ref>Rose, N. S., & Craik, F. I. M. (2012). A processing approach to the working memory/long-term memory distinction: Evidence from the levels-of-processing span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8(4), 1019–1029. https://doi.org/10.1037/a0026976</ref>。上述字詞記憶的實驗若採用間接測量的方式時(如部首填寫,登錄時看「記」,測試時給予言字旁,請參與者寫下第一個想到的字),處理層次的效果就不會出現<ref>Challis, Bradford & Velichkovsky, Boris & Craik, Fergus. (1996).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s on a Variety of Memory Tasks: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5. 142-64. https://doi.org/10.1006/ccog.1996.0009</ref> 。這些結果顯示處理層次效果來自於意圖性地提取長期記憶表徵。 === 儲存(Storage)-維持記憶 === 記憶系統以能保存記憶的時間分類儲存,分別為感覺儲存、短期儲存與長期儲存三大類,對應到[[w:en:Richard_C._Atkinson|Richard Atkinson]]和[[w:en:Richard_Shiffrin|Richard Shiffrin]]記憶模型中的儲存所,而訊息的儲存都是先經過感覺儲存所,再經短期記憶儲存所,最後才會來到長期記憶儲存所。在這模型中,儲存所會用「收錄」、「儲存」和「回憶」來處理訊息,其方式分別為: #收錄:將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轉換成大腦可接收的訊號<br> #儲存:將訊息存在儲存所中<br> #回憶:在需要使用資訊時從儲存所中提領資訊。 以下為不同記憶儲存方式的分類: * '''感覺儲存(Sensory store)''':儲存量極大,幾乎可涵蓋所有被身體感官感知到的訊息。由於訊息量過於龐大而稍縱即逝,大約只會持續幾百毫秒(視覺)至幾秒鐘(聽覺)的時間。且只有'''少部分感覺儲存訊息會被注意到,並送被送到記憶儲存系統的下一個步驟──短期儲存'''。 *'''短期儲存(Short-term store)''':由於感覺儲存的訊息並不會一直存在腦中,人類需要'''注意到特定訊息才會使其進入到短期儲存''',因此短期儲存也略等於意識。短期儲存的訊息通常經 20 秒後即衰退,且容量十分有限,就語音訊息來說記憶的廣度只有 5~9 個組塊(chunks),但若此訊息是有意義的,則記憶的廣度會擴大。除此之外,組塊也是擴充記憶的方法。若下列字母 「IAMFINEASWELL」 閃現在眼前,根據前述 5~9 個組塊的限制,我們並不能輕易記住此段字母,但將其看成 「I am fine as well」 的句子時,記憶上就變得容易許多,此即為利用組塊來增強記憶能力。短期儲存的訊息可以透過可以'''透過複誦(rehearsal)、精緻化(elaboration)、組織(organization)防止其衰退,並將訊息送進儲存系統的第三步驟──長期儲存'''。 * '''長期儲存(Long-term store)''':儲存的訊息容量較大(約為 600~2500 張照片大小)。長期記憶的總容量則是無限,是個體所有過去經驗、知識和超過短期記憶能量的所有訊息的儲存室,其中的訊息來自先前短期儲存的訊息。若我們想取出長期儲存的記憶,必須先將其送回短期儲存槽以供使用。而年齡對長期記憶其實沒有影響,通常無法回憶起某種訊息,都是由於線索不足,而不是因年齡增長長期記憶衰退。如給予適當情境的正確線索,記憶即可喚回。訊息要儲存時,都要經過編碼的過程。老年人在訊息提回的過程中,由於訊息彼此的干擾、重疊或錯置,所以較不易被喚回。<br>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50%" |+ 記憶的儲存 |- ! !! 感覺儲存 !! 短期儲存 !! 長期儲存 |- | 儲存量 || 極大 || 少 || 無限 |- | 維持時間 || 百毫秒至秒 || 20 秒 || 無限 |} </center> 學者認為記憶可以分成短期與長期兩類。短期記憶有容量限制,是眼前所得到的訊息;長期記憶是不在眼前和當前意識中,但存於腦中的訊息,容量原則上幾近於無限。將來自先前短期儲存的訊息在收錄到長期記憶前,必須經過'''「穩固(consolidation)」'''歷程才能留下穩定的記憶痕跡。 ===記憶穩固=== 為記憶過程的一個分類,指的是在首次獲取記憶後將記憶痕跡穩固下來的過程。記憶穩固分為兩大部分: :*'''''突觸穩固'''''([[w:en:Memory_consolidation|synaptic consolidation]]):訊息在記憶關鍵區--[[w:海馬迴|海馬迴]]([[w:en:Hippocampus|Hippocampus]])--建立統合性神經連結,透過神經共振活動產生結構與生化變化,'''使短期記憶變為長期記憶''',通常數小時內可以完成。學習後給予蛋白質合成即會影響此階段,'''其追溯性失憶梯度是幾小時'''。 :*'''''系統穩固'''''([[w:en:Memory_consolidation|system consolidation]]):'''聯繫記憶中各項關鍵訊息的神經連結''',由海馬移轉到大腦皮質作永久性儲存,這需要較長一段時間。若切除海馬迴則會影響此階段,'''追溯性失憶梯度是幾個月,甚至幾年'''。 *'''記憶穩固概念的出現'''<br> :*西元一世紀,一位羅馬演說家在訓練過程中,提及'''睡眠'''會使講稿的記憶變得成熟。 :*十九世紀末,一位法國學者注意到因意外使腦部受衝擊而昏迷的人,在甦醒之後往往不記得意外是如何發生的,甚至連意外前一段時間的事也忘記了。他認為,'''''新收錄的訊息要經過一段時間熟成,才能穩固的留在記憶中''''',若過程中腦部受到打擊,記憶便無法穩固。 *'''實驗證據'''<br>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浩斯]]的弟子:學習後有某些生理活動在神經迴路中持續,為記憶連結固定所必須。 ::他們讓參與者學習無意義的音節列表(由子音、母音、子音組成,如 pil、kih 等等),排除過去經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發現在學完十分鐘內的幾次回憶測試中,記錯位置的失誤會越來越少。據此他們認為剛學習完,多數項目在腦中都還處於尚未穩固的狀態,所以容易發生錯誤。他們也發現,若在學習與回憶之間插入其他心智活動,會使稍後的回憶變差,但若插入活動與列表學習間隔越遠,干擾效果就越不明顯。 :*'''[[w:雙重歷程理論|記憶雙痕理論(the dual trace theory)]]''':事件'''刺激造成的神經震盪活動若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造成'''神經迴路上永久的變化'''。 ::*[[w:en:Donald_O._Hebb|海伯(Donald O. Hebb)]]:《'''''行為建構(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ref>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642-70911-1_15</ref> :::來自加拿大心理學家海伯《'''''行為建構(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書中認寫到,事件發生後躁期的記憶有賴於事件刺激引起的神經震盪活動,當這些震盪活動在腦中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造成神經迴路在結構上及化學上的永久性變化。 ::*[[w:電痙攣療法|痙攣性腦部電擊治療]]([[w:en:Electroconvulsive_therapy|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醫界在治療憂鬱症患者時,發現了痙攣性腦部電擊治療可緩解憂鬱症狀,但也發現在這種電擊治療後,病人常會忘記電擊治療前一段時間的事情。這份醫療報告吸引了生理學家與心理學家的注意,且發現在老鼠學完迷津作業後,給予痙攣性腦部電擊(electroconvulsive shock)會妨礙爾後的記憶,且發現電擊的時間越靠近學習時間,干擾的效果會越大。 ::*外在刺激造成海馬迴後部灰質產生變化 :::英國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在正式成為司機前,必須背下一整本關於英國交通路線的「知識大全」。埃莉諾.馬奎爾([[w:en:Eleanor_Maguire|Eleanor Maguire]])和凱瑟琳.巫雷特博士([[w:en:Katherine_Woollett|Katherine Woollett]])共同追蹤 79 名正在受訓的司機以及 31 名一般駕駛,經過 MRI 磁振造影技術追蹤後,發現受訓的司機海馬迴後部灰質和一般司機比較竟產生明顯變化,且發現海馬迴前部並沒有顯著變化。因此可證實,海馬迴後部的灰質含較多處理大腦資訊的神經細胞,且外在的刺激的確可讓大腦結構上產生永久的變化。 ::*[[w:墨格|墨格]]([[w:en:James_McGaugh|James McGaugh]]):'''腦部相關震盪活動'''可以促進記憶,'''學習'''可促進神經突觸增加<br> === 檢索(或提取,Retrieval)-恢復記憶===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8781/ 記憶檢索]或稱為記憶提取,是指刺激不復存在,而個人於必要應用時仍然能加以提取的心理歷程。換句話說,縱使訊息被儲存保留了下來,若在第三歷程的記憶提取失敗,那麼記憶痕跡也無從展現,提取記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一般而言,記憶提取的情境脈絡(有無刺激干擾,線索是否有效),皆會影響提取能否成功,提取記憶與以下三者密切相關: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style="height:50px" | '''記憶的可利用性(availability)''' || 我們所要取用的訊息確實在長期記憶裡面,但不一定能在短期記憶裡使用,等同提取失敗 |- |style="height:50px" |'''記憶的可接觸性(accessibility)''' || 我們所要取用的訊息確實在長期記憶裡面,且能被成功提取,在短期記憶裡使用 |- |style="height:50px" |'''線索有效性(cue validity)''' || 透過線索,可以把訊息從可利用性變成可接觸性 |} 針對線索有效性,在線索提供情境的同時可以有效增加提取的成功率,提取的線索越多,干擾越少,越能幫助回憶。 ====編碼特異性==== 如果提取時的情境與登錄時的情境相同,記憶表現會較佳,此現象稱之為「編碼特殊性效果」([[w:en:Encoding specificity effect|encoding specificity]]),它展現了情境依賴性學習對記憶的影響,例如在同一個地點較容易回想起與對方有一面之緣。很多經典研究支持了這樣的說法,像是在安靜或吵雜的環境下學習,又如測驗時房間的異同也會對記憶表現的好壞產生影響。 這種情境依賴性學習也適用於學習與測試時訊息的處理層次。曾有研究操控聲音或意義的登錄,以及提取時給予聲音或意義的提示來探討此問題。整體而言,以意義處理的記憶比以聲音處理的表現好,這支持了處理層次效果的主張。然而,不同的提取線索對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不同的效果。意義的提取線索有助於回憶鼓勵聲音處理的材料(Fisher & Craik)。同樣的,若記憶測試需依賴知覺性處理(如兩個刺激是否同音)決定正確與否時,深層處理的記憶表現反而較差(Morris,Bransfordn & Franks)學習與測試處理層次的相似性對記憶表現的影響被稱之為「適當轉移效果」(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 這些效果顯示,學習時每個刺激會與其出現脈絡中的訊息結合。這些脈絡中的訊息包含了之前的經驗表徵,也包含了當下的情境訊息。提取時重要的線索的有效性,在相同的情境裡,人可以利用情境裡的蛛絲馬跡當作線索來提取登錄時的訊息。然而,當一個線索對應多個記憶痕跡時,線索便無法迅速提取正確答案。如腳踏車每天停放在不同地點,便較難回想起今天的停放地點,這種情境脈絡效果和巴甫洛夫在實驗室訓練好的動物卻無法在教室中表現如出一轍。 編碼特異性可以被應用在學習各種事物上。雜亂無章的資訊通常記憶持續不久,那是因為未經大腦加工,仍然停留在短期記憶。根據記憶「編碼」的特性,經由深度學習的資訊更容易進入長期記憶區,學習效果因此更好。但進入長期記憶後,資訊的提取不見得迅速,喚醒長期記憶仰賴如一片片拼圖般的「情節記憶」(即線索)。依據編碼特異性原則,越多的情節記憶對喚起長期記憶更有幫助。這說明了「舉一反三」對學習的重要性,舉一反三的過程即是同時進行深度學習以及創造情境、產生情節記憶,因此學到的內容更容易被激活而調動到短期記憶,學習效果顯著增加。 ====遺忘長期記憶==== 遺忘長期記憶的原因來自於太久沒有接觸到訊息(訊息喪失)或受學習干擾而非丟失這段訊息,我們常說的記憶力不好、容易忘東忘西並非在資訊儲存時出現問題,而是由於提取失敗,與工作記憶不同之處在於:工作記憶的提取失敗通常肇因於衰退或是取代的結果。長期記憶提取失敗的原因常常是'''訊息喪失'''或受'''學習干擾''',干擾在下一個小節有詳細說明,而訊息喪失可能是外在資訊根本沒被編碼儲存。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上課沒在聽,即使聲音有傳到耳朵,但沒有做編碼的動作,所以事後還是不知道上課學了什麼。提取長期記憶就好像是在一個大型圖書館尋找特定的一本書籍,有時候找不到那一本書並不代表那本書已經遺失,而是找錯了書架、找錯了號碼或那本書本身就放在錯誤的地方,這些都是所謂的訊息喪失的具體例子。 === 干擾(Interference) === 影響提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干擾。假如我們用相同的線索去連結許多不一樣的項目,在我們想利用此線索去連結某一項特定的目標時,其他隸屬於此項線索之下的目標物便會影響到我們的提取,從而干擾我們對於這一項特定項目的回憶能力。訊息或刺激項目之間,呈現相互競爭的狀態,而最終影響提取,也就是可能造成訊息漏失現象或是遺忘。此現象主要由兩種干擾所致: :'''順向干擾'''([[w:en:Interference_theory#Proactive_interference|Proactive Interference]],PI):'''舊記憶干擾新記憶的干擾現象稱之為順向干擾''',抑或是稱作前向干擾、正向干擾、順攝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舉例來說,當你在停車場租了一個車位,但是停車位每一年過去都會換位子,多年後,每次在新的一年的一開始,你會發現常常找不到車位。這樣的困擾來自運用「我的停車位」作為線索時,之前的停車位的記憶(舊記憶)都會活躍起來,干擾回憶今年新的停車位子(新記憶),而導致想起來的車位錯誤。 :'''逆向干擾'''([[w:en:Interference_theory#Retroactive_interference|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RI):'''新記憶干擾舊記憶則稱之為逆向干擾''',又稱作後向干擾、逆溯性干擾、倒攝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舉例來說,你的一名好友搬到了新家,你雖然記得她的新家地址,可是卻會想不起他的舊家地址。這是因為你在提取朋友的舊家地址時運用的線索—「朋友家的地址」與提取朋友新家地址運用的線索相同,線索同時連結新家與舊家兩個地址。在提取記憶時,比較新的資訊(此處的新家地址)干擾回憶較久遠的資訊(此處的舊家地址)。另一個例子:睡前學到的知識比白天時學到的保存更完整,這是因為睡覺時沒有再接收全新的訊息,因此沒有受到太多逆向干擾的影響。 以上這兩個例子都說明若是'''單條線索底下連結的項目越多,因為在回憶時會活化的項目越多,導致提取某項特定項目的困難度加重,活化特定項目的力量變薄弱'''。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長期記憶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隨著時間慢慢遺忘,是因為線索底下連結了太多子項目,超出記憶負荷的緣故。 === 轉移 === 記憶表現不只受到記憶時的處理深度影響,也會受到回憶時的作業方式與記憶時的記憶方式是否相似,而有不同的記憶表現,此現象稱為轉移,以下為兩種轉移的模式:<br> :'''觸發(priming)''':是一種[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007/ 正向轉移](positive transfer),幫助我們取得內隱記憶。例如:你很喜歡一首歌,可是你突然忘記了歌詞,如果能幫你提第一句歌詞,或者放音樂前奏給你聽,可能就能觸發你的記憶,甚至讓你可以順暢的唱完整首歌。因為當初記歌詞或聽歌的時候是從一開始聽,而你一時忘記歌詞(此時歌詞為內隱記憶),若能得到最初資訊,記憶可以像推骨牌一般,一路延續下去。<br> :'''助長(facilitate)''':是一種[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007/ 正向轉移](positive transfer)。長期記憶中,除了干擾,還有助長的效應。美國心理學會 APA 對於助長(facilitate)的定義為「環境對於某一反應的正向支持會加強或增加該反應的發生」,也就是前面記憶的東西,會對後面記憶的東西有幫助。例如先記住了腳踏車是 bike,當要記腳踏車手 biker 時,不必記五個字母,只要記得在腳踏車 bike 後面多加一個字母 r 即可。 == 記憶的類別 == 記憶是指個人經由感覺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將訊息保存的心理現象。這些訊息有些只在短期內能被想起,有些則能長期牢記於心。保存時間的差異與訊息的種類、記憶系統有密切關聯。根據訊息被保存的時間長短(持續性)與資訊所能儲存的量(容量),我們可將記憶分為三個不同的記憶儲存區神經元組:'''「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w:感覺記憶|感官記憶]] === {{main|超普通心理学/記憶/感官記憶|l1=記憶/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英語:sensory memory)是記憶的一種類型。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之後,感覺訊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這就是感覺記憶。感覺訊息儲存在感覺存儲器中的時間為剛好足以將其傳輸到短期記憶中為止。與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相比,感覺記憶對訊息的儲存時間極短,大約在 0.25 秒到 4 秒之間,訊息儲存的容量也極為有限,如果沒有受到注意,很快就消失了。而如果受到注意,就進入工作記憶階段。'''感覺記憶被認為不在認知控制範圍內''',而是一種自動響應。 感官記憶的種類: *'''回聲記憶/聽覺記憶(Echoic Memory)''':聽覺感官記憶,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餘音繞樑現象。回聲記憶比圖像記憶的儲存時間稍長,聽覺刺激須先由耳朵依序接收,才得以被處理和理解。舉例來說,廣播收聽與雜誌閱讀就非常不同,人們只能在給定時間內聽一次廣播,而雜誌卻可以反覆閱讀,在後續聲音聽完之前,聲音尚不會被處理(或是先保留),直到聽完之後,聲音才會被賦予意義。因此可以說,回聲記憶就像個「儲存槽」。 這種特殊的感覺儲存器能夠儲存大量在短時間內(3-4 秒)保留的聽覺資訊。這種回聲會在大腦中產生共鳴,並在聽覺刺激呈現之後,短時間內重複播放。回聲記憶僅適度地對刺激的原始特徵進行編碼,例如音高,也就指明了其位於非聯合區的位置。 聽覺刺激的差異感受,會受到刺激的間隔時間影響。兩個不同的聲音,在短時間內依序播放,大腦很輕易地就能分辨差別;但間隔時間若太長,大腦對差異的感受度就會下降。想要分辨差異,必須確保前面的聲音還留在腦海裡,才能跟後來受到的刺激作出比較。就會與視覺記憶不同,視覺刺激可以用眼睛反覆掃描,但是聽覺刺激卻無法辦到。 *'''觸覺記憶'''(Haptic memory):觸覺記憶是特定於觸摸刺激的感覺記憶的形式。在評估抓握熟悉物體並與之互動所需的力時,經常使用觸覺記憶。類似於視覺圖像記憶,觸覺獲得的訊息的存留是短暫的並且在大約兩秒鐘後衰減。'''舉例:當伸出手撫摸一本皮革裝訂、厚重的書本時,成千上萬個細胞會講大量的觸覺資訊傳遞至大腦,包括:書本的形狀、大小、指職等。''' *'''嗅覺記憶'''(olfactory memory):用於嗅覺刺激的感官記憶。因為嗅球和嗅覺皮層(大腦中處理嗅覺感覺的部位)在物理構造上非常接近(兩者的神經元都只有 2 至 3 個突觸),造成嗅覺記憶儲存方式和其他感官記憶不同,所以與其他感官相比,氣味能夠更快速、更強烈地與記憶及其相關情緒相關聯,並且即使沒有不斷的重新鞏固,氣味的記憶也能持續更長的時間。'''舉例:當聞到某種氣味時,嗅覺感知不僅會刺激海馬體,還會取用大腦中的杏仁核,意味著在聞到味道時大腦的原始情感中心就第一時間報啟動,杏仁核會迅速將嗅覺記憶存入記憶中。''' *'''圖像記憶/視覺感官記憶(Iconic Memory)''':視覺感官記憶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視覺殘影,成因主要是神經元被激活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在尚未恢復的期間,還會有殘餘的反應。圖像記憶是視覺感覺記憶暫存器,負責儲存快速衰減的視覺資訊是極短(小於 1 秒)、預分類、高容量的記憶儲存。 '''史頗靈([[w:en:George_Sperling|George Sperling]])的殘影記憶實驗''':史頗靈(George Sperling)於1960年發表的經典研究證實了視覺確實有感覺記憶<ref>Sperling,G.(1960).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brief visual presentation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4(11), 1–29. https://doi.org/10.1037/h0093759</ref>。他以五十毫秒的時間呈現一個3×4的英文字母矩陣。刺激消失後,在全體報告(whole report)的情況下,參與者須報告所有的字母;他們大約花了一秒報告出4.5個字母,便無法再說出更多字母。在部分報告(partial report)情況下,參與者被告知在矩陣消失後會聽到一個不同的音調訊號,分別是高音,中音或低音,他們須對應報告第一,第二或第三列字母。由於參與者事前不知道出現的音調為何,若能正確報告出音調所指的整列字母,便可推論感覺記憶在那一瞬間其實包含了所有的12個字母。 這個實驗的獨變項是訊號在字母矩陣消失後多久出現。當音調訊號在矩陣出現前或與矩陣同時呈現,參與者幾乎保留了大多數的字母;隨著訊號落後於矩陣消失的時間拉長,正確率便逐漸下降。當音調隔了一秒才出現時,參與者只能報告該列字母的一小部分,換算成整個矩陣的字數時,與全體報告的情況雷同。此結果顯示了感覺記憶的兩個特徵: #容量大,保留了多數的感官知覺訊息; #時間極短,視覺感覺記憶只維持幾百毫秒(Averbach&Sperling,1961),被稱為「殘影記憶」([[w:en:iconic memory|iconic memory]])。聽覺的感覺記憶則可維持約2-4秒(Treisman,1964)<ref>Treisman, A.M. (1964). Selective attention in man.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1), 12-16.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bmb.a070274</ref>,被稱為「餘音記憶」([[w:en:echoic memory|echoic memory]])。 由上所知,當短時間看到大量資訊卻沒有記起來,並非記憶容量太小,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這些資訊。 === 短期記憶([[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 STM) === {{Main|超普通心理学/記憶/短期記憶|l1=記憶/短期記憶}} [[w:短期記憶|短期記憶]](英語:[[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也稱為primary memory或者active memory)是記憶的一種類型,它可以在頭腦中讓少量資訊保持啟用狀態,在短時間內可以使用。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在沒有複述或者啟用的情況下)以秒計算, 通常在5-20秒。與長期記憶相比,短期記憶對資訊的儲存時間較短,資訊儲存的容量也很有限。 短期記憶需要和工作記憶相區別。工作記憶指的是用來臨時儲存和處理資訊的結構和過程。 一個人在短期時間內所能記憶的東西有一定的上限,這是一個與短期記憶迅速遺忘有關的要素,而這個記憶的上限就是短期記憶的容量限制,這個容量限制常常被稱為記憶廣度。短期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發表了一篇題為《神奇的數字:7±2——我們資訊加工能力的局限》的論文,[19] 是早期非常有影響力的論文。他根據複述3至12位元隨機排列數字表的實驗結果,發現資訊一次呈現後,被試能回憶的最大數量——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為7±2個單元。 短期記憶儲存的位置廣泛分布在腦中,其中陳述性記憶多位在海馬迴、邊緣系統中,可使我們維持、更新當下情境的表徵,並提供環境背景,讓理解事物和解釋新知覺更容易。例如,暫時保留一條訊息以完成一項完整任務,如心算或快速閱讀時急需使用短期記憶。像是:為了理解一個句子,人在閱讀句子後半部分時還是能牢記句子的開頭、為了算出多項加減乘除的結果,記住中間計算結果的數字、以及為了翻譯整句話,口譯員必須用原語言直接儲存訊息成短期記憶,再口頭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等。也因此,短期記憶常和注意力、智力相關。 * '''短期記憶的突觸理論''' 許多研究者假設,短期記憶使用遞質耗盡原理(transmitter depletion)來編碼刺激。根據這個假說,當一個刺激啟用腦部某些區域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的空間分布形成某個圖樣,神經元的啟用會耗盡它們儲存的神經遞質,於是遞質耗盡的神經元將刺激啟用的圖樣固定下來,成為記憶的痕跡。記憶的痕跡會慢慢消失,因為神經遞質的補充機制會使得這些神經元的遞質恢復到刺激之前的水平。 * '''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 這種記憶假如沒被維持在意識層面,大約可以保存二、三十秒至一分鐘不等,但若能持續受到意識層面的關注,則此記憶可一直維繫下去。短期記憶有時也被稱為電話號碼式記憶,如同人們查到電話號碼後立刻撥號,通完了話,號碼也就隨即忘掉。 * '''短期記憶的腦容量有多大?''' 1956年,[[w:en:George Armitage Miller|Miller]]發表了一篇有關「神奇數字7」(The magic number 7)<ref> Miller, G.A.(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https://doi.org/10.1037/h0043158.</ref>。的經典研究,此研究被引用為支持短期記憶容量是7±2個刺激單位,但每單位可以多於一個項目(如:MEG是一個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單位)。 2001年,學者考溫則於另一篇論文中提出「神奇數字4」(The magic number 4),認為在控制了複誦與長期記憶涉入後,諸多記憶研究發現短期記憶的容量約只有4個刺激單位,與史頗靈的「全體報告」的結果雷同。但如果視覺刺激不具備累積屬性去也無法清楚地區隔時,視覺短期記憶容量慎只有一個單位。因此刺激特性會會影響短期記憶的容量。 *貝德禮與奚區(Graham J. Hitch)[[w:en:Baddeley's model of 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模型]]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一個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包括了短期記憶的功能及短期記憶不具備的訊息處理功能。 [[w:en:Alan Baddeley|Alan D. Baddeley]],與[[w:en:Graham Hitch|Graham J. Hitch]]在1974年提出一個模型,將工作記憶分為「執行中樞」以及'''兩個「僕役子系統」''': #'''執行中樞(Central executive)''':執行中樞最關鍵的功能在於協調子系統跨感官訊息的統整或處理。貝德禮在1996年針對執行中樞提出了較完整的論述,他認為執行中樞負責四項重要功能:選擇注意力與抑制,分散注意力,轉移注意力以及激發觸接長期記憶。隨後貝德禮又在此模型裡新增了情節匯棧(episodic buffer),此模組用來保留執行中樞整合處理後的訊息並使該訊息進入長期記憶。 中央執行系統主要有兩個系統:景觀摹本(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 #'''景觀摹本(visuospatial sketchpad)''':負責暫存與複誦視覺空間影像的訊息。景觀摹本的證據來自於心像研究,參與者觀看5×5矩陣中的一個字母後,可以依據指導語移動該字母的空間位置,並正確地報告出最後的位置。腦造影的研究支持二者為獨立的子系統(Smith&Jonides,1999),即以其可語音循環同時工作,處理聽覺和視覺刺激,且任一過程均不受其它過程影響<ref>Denis, M.,Logie, R.& Cornoldo, C. The processing of visuo-spatial information: neuropsychological and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s. imagery, language and visuo-spatial thinking. Hove, US: Psychology Press. 2012: 81–102.</ref>。 #'''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負責語文訊息的暫存與複誦。由兩個部分組成:一種是短期音韻儲存器,帶有易迅速衰減的聽覺記憶痕跡,另一種是發音複述元件(有時稱為發音循環),可以恢復記憶痕跡。語音迴路的證據來自於研究發現,當快速呈現6個字母後要求參與者寫下所有字母時,參與者主要犯的錯誤是記成聲音相似的字母(如T記成B),顯示參與者對視覺呈現的字母是以語音的方式登錄(Conrad,1964)。語音登錄也解釋了語音相似的字母組合(如BTGVAXS)比語音相異的組合(如ARWXYDC)難記。語音迴路在學習新字詞裡扮演重要角色。 * '''可能損害短期記憶的因素''' # '''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存在短期記憶喚起的衰退。患者的情節記憶以及敘述能力同樣會受到損害。 # '''失語症'''失語症患者對字句理解上會出現障礙,視覺記憶上也會出現問題。 # '''精神分裂症'''造成認知缺失的一個被忽視的因素是對時間的理解。一個研究的結果證實了精神分裂患者主要的缺失是因為認知失調,他們對時間資訊理解的效率降低。 # '''高齡''' 年老和情節記憶的衰退相關,表現為難以將事件的記憶和單位結合起來。 # '''PTSD'''會改變人對情感相關資訊的處理,會強烈改變與創傷相關的資訊的注意,也會干擾認知過程。 === [[w:長期記憶|長期記憶]]([[w:en:Long-term_memory|Long-term memory]], LTM) === {{main|超普通心理学/記憶/長期記憶|l1=記憶/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是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它與工作記憶以及短期記憶不同,後二者只保持幾秒到幾小時。生物學上來講,短期記憶是神經連接的暫時性強化,生理上的結構是反響迴路(reverberatory circuit),而通過鞏固後、可變為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是已經存放在腦海中,要用回憶方式召回,它是過去的記憶,因與現在的事件相較,所有的記憶都算是「以前的」。長期記憶容量是很大的,而且以很有組織的方式存放著。大腦皮質上有視覺記憶區、感覺區與語言區等,都和記憶的貯存有關,假如這些地方受損,相關的記憶就會消失。而海馬迴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皮質下方,具短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其他像小腦、基底核也和長期記憶的儲存有所關連。 [[File:Gray739-emphasizing-hippocampus.png|缩略图|海馬迴]] 從訊息處理的觀點來看,長期記憶是感官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相對概念,一般指訊息儲存時間在一分鐘以上,最長可以保存終生的記憶。按照[[w:威廉·詹姆士|詹姆士(Willim James)]]的看法,長期記憶構成了一個人「心理上的過去」,它是個體經驗積累和心理發展的前提。長期記憶中儲存著我們從世界中習得的知識,提供活動所需的知識基礎。 ==== 類別 ==== 根據心理學家[[w:en:Endel Tulving|安道爾·圖威(Tulving)]]的多重記憶系統理論,長期記憶分為'''[[w:内隐记忆|內隱記憶(程序性記憶)]]'''和'''[[w:外顯記憶|外顯記憶(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又包括[[w:语义记忆|語意記憶]](事實)和[[w:情节记忆|情景記憶]](事件)。 ===== 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指的是一種對於經驗與訊息的無意識記憶。 例如其中一種內隱記憶是程序記憶,像是進行精準的三分跳投、彈鋼琴的音階,是無意識、無法用語言或其他表徵表現出來,但身體卻記得,並通過一些手段可以測量的記憶。程序性記憶與陳述性記憶在腦中的處理機制與迴路並不相同。通常狀況下,程序性記憶一旦儲存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不論是簡單的反射性動作或是極為複雜的行為組合,當我們在使用程序性記憶時,我們並不會意識到我們正在回憶他們。 內隱記憶又可細分為下面幾種: {| class="wikitable" |+ |- !! scope="col" width="200px" |種類 ! 定義 ! 舉例 |- | 程序記憶<br>(procedural memory) || 程序記憶是一種隱式記憶,它可以幫助特定類型任務的執行,而無需有意識地意識到這些以前的經歷。|| 繫鞋帶、騎腳踏車 |- | 古典條件學習<br>(classical conditioning) || 刺激間聯結的習得,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 || 巴夫洛夫的狗的唾液制約反射 |- | 習慣(habits) || 重複執行而成為自動化的行為,可能是不斷學習而來,但另一方面,也與體質、性別等先天因素有關。 || 吃飯打開嘴巴 |- | 知覺學習<br>(perceptual learning) || 知覺學習是個體因經驗的積累或練習而得到對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改變或提高的過程,並且知覺學習的能力會終生保留<ref name="ReferenceA">{{cite journal | last1 = Karni | first1 = A | last2 = Sagi | first2 = D | year = 1993 | title = The time course of learning a visual skill | journal = Nature | volume = 365 | issue = 6443| pages = 250–252 | doi = 10.1038/365250a0 | pmid = 8371779 | bibcode = 1993Natur.365..250K | s2cid = 473406 }}</ref> || 品嚐不同啤酒(或葡萄酒)之間的細微差別<ref>{{cite journal | last1 = Peron | first1 = R.M. | last2 = Allen | first2 = G.L. | year = 1988 | title = Attempts to train novices for beer flavor discrimination: a matter of taste | journal =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 volume = 115 | issue = 4| pages = 403–418 | doi = 10.1080/00221309.1988.9710577 | pmid = 3210002 }}</ref> |- | 促發效果(priming) || 先前的經驗在無意識中影響了目前的行為,包括重複促發與語意促發。重複促發發生較快,無論在知覺或概念層次都可展現。知覺促發效果有其刺激屬性特定性,可能來自同一刺激再次處理時流暢度的增加。語意促發則來自前一個刺激(如醫生)經由擴散激發(spread activation)語意網路裡的高聯結刺激(如護士),使得後者反應較快且正確 || 呈現語文無法促發早先以圖形方式登錄的刺激 |} 但是關於內隱記憶是否存在,心理學界還有不同的意見,像是美國的心理學家[[w:Henry L. Roediger III|Roediger]]提出了傳輸適當控制程序的觀點,認為並沒有內隱記憶這種不同的記憶形式存在。兩類記憶任務中出現的差異是由於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內隱記憶的任務要求由材料驅動的加工,而外顯記憶的任務要求的是意義驅動的加工。 ===== 外顯記憶(又稱為陳述性記憶) ===== 關於一些具體的事情和情形的記憶,又稱'''外顯記憶'''。是一種有意識、可以用語言等表徵來表達,而且可用回憶法或再認法測出察覺的記憶。 當需要提取陳述性記憶時,需使用意識才能提取,也就是我們會認知到我們正在回想。 外顯記憶又可細分為下面兩種: {| class="wikitable" |+ |- ! 種類 !! 定義 !! 舉例 |- | [[w:語義記憶|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 關於定律、觀念、習得的知識,並以概念為組織的元素。語意記憶以網路的方式組織,以屬性階層(Collins&Quillian,1969)或語意關聯性(semantic relatedness,Collins&Loftus,1975)聯結不同的概念(見第八章〈語言與心智表徵〉)。腦傷病人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概念除了知覺與語意屬性也包含功能(如椅子可以坐)與操作(如圓形門把要用扭轉的方(SAT式)的多元屬性(Cree&McRae,2003)|| 貓是肉食性動物、臺南為古都 |- | [[w:情節記憶|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 || 對特定事件的記憶,包含暸解事件的脈絡(時間、地點、人物、活動)以及當時的內在狀態(情緒、心思、意念)。是一個時空中的事件和情景的主觀記憶,使個人回想過去某一特殊的剎那所經驗到的意識察覺或當有意識之時回想之前經驗所提取出的情節。 || 昨天去貓咪咖啡廳被橘貓蹭、第一次初吻的場景及過程 |} =====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差異 ===== 內隱記憶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外顯記憶有明顯的差別。 {| class="wikitable" ! !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 |- |保持時間 |較長 |較短 |- |干擾形式 |較不易受到外在刺激的干擾 |容易在干擾後遺忘 |- |記憶負荷 |不受記憶項目多寡影響 |記憶項目越多,記憶的準確性下降 |- |加工深度 |不存在這種現象 |加工深度越深,效果越好 |- |呈現形式 |呈現形式的差異會影響效果 |不影響 |} 對一個陳述性記憶正常、程序記憶受損的病患而言,他可能被反覆訓練一個任務或動作、並且記得先前的訓練的經歷,但在任務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卻不會有改善的現象;若是程序記憶正常、陳述性記憶受損的人,情況剛好相反,他沒辦法想起之前做過的實驗內容,但實際表現上卻會一次比一次好。 ==== 相關研究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學習與記憶中心的普瑞斯頓(Alison Preston)解釋說:短期記憶要變成長期記憶,腦子一定要做些改變,才能保護記憶免受其他刺激或傷病的干擾。這個透過時間讓經驗在我們記憶留下永久記錄的過程,就稱為記憶固化。參與記憶固化過程的細胞與分子變化,通常發生於學習之初的前幾分鐘到幾小時,而且會改變神經元或神經元群的狀態。系統層級的固化作用需將處理個別記憶的腦網絡重組,發生的時程慢得多,需要幾天、甚至幾年。影響宣告式記憶(一般事實與特殊事件的記憶)的固化機制,靠的是海馬以及顳葉內側的其他腦區。在細胞層次方面,記憶是以神經元構造與功能上的改變來呈現,像是產生新的突觸(神經元間互通訊息之處),在神經元網絡之間建立起新的溝通管道;或是加強現有的突觸,以促進兩個神經元間的溝通效率。海馬需要合成新的RNA與蛋白質,才能穩固這種突觸變化,將突觸傳輸上的暫時變化轉變成構造上的永久改變。總管一切的腦系統也會與時俱變。記憶之初,海馬與新大腦皮質(腦子的最外層)處理感覺訊息的腦區合作,形成新記憶。 長庚大學醫學院生化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吳嘉霖副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果蠅研究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口渴的果蠅積極尋找水的生物本能,在牠們喝水的同時給予特定氣味,讓果蠅把水源與特定氣味關連在一起,並且偵測這種獎勵型 (reward) 記憶形成與消退的時間曲線。研究結果顯示,果蠅大腦內特定的多巴胺神經元 (PAM-β´1) 可以負責將喝水的獎勵訊號傳遞至腦中學習與記憶中樞—蕈狀體 (mushroom body),並轉為長期記憶儲存。此外,研究團隊發現抑制短期記憶的神經迴路會導致果蠅喪失短期記憶,但該果蠅卻擁有正常的長期記憶;反之,抑制長期記憶的神經迴路導致果蠅長期記憶無法形成,但果蠅卻擁有正常的短期記憶。 吳嘉霖副教授表示,過去的研究認為大腦學習新的經驗後,會先以短期記憶的形式存在於大腦內,隨著時間的推進,短期記憶會慢慢轉變為長期記憶並儲存。然而,研究結果顯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兩套截然不同的大腦神經迴路與分子機制所控制,也就是說,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轉化而來。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目前老年失智的臨床病徵,例如老年失智病患往往只有短期記憶喪失,但是長期記憶卻絲毫不受影響,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腦一開始在處理兩種記憶資訊時,就是完全獨立且彼此不相互影響的結果。 ==== 形成長期記憶的方法 ==== 有多種可能的方法可以幫助將記憶內容由短期記憶移至長期記憶區。 *'''加深工作記憶的處理深度''': :由克瑞克(Ferus Craik)和臘克哈(Roberk Lokhart)提出的工作記憶處理深度(level of processing)理論<ref>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levelsofprocessing.html</ref>指出,工作記憶的處理深度和自長期記憶中提取的資訊量呈正比,深度越深越容易將處理中的內容轉變為長期記憶。實驗將受試者分為三組,受試者將在螢幕上陸續看到60個英文單字,每個單字呈現後三組受試者分別被要求回答不同問題,第一組被要求判斷該字是否由大寫字母構成,第二組被要求判斷該單字和另一個單字是否押相同韻腳,第三組則被要求判斷該單字字義是否為一種動物。當60個英文單字播放完畢後,三組受試者皆被要求在包含了180個單字的列表中挑出方才播放的60個單字,實驗結果顯示第三組受試者表現出最高的回憶率,而第一組則最低,原因便是第三組被問及的問題與問題的解答都需要從長期記憶中提取不少資訊。 * '''分類記憶''':這個方法是將刺激材料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分類,好比整理書架,若將書籍分門別類,則能快速找到所需,同理,提取長期記憶亦然。爾後,再用以下方法,能更有效的形成長期記憶。 *'''善用編碼''':因為長期記憶以意碼為主,因此有意義的內容將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欲使短期記憶的內容產生意義,則需與舊有知識產生聯結 (編碼),使內容與舊有知識產生掛勾,由舊有知識給予新資訊「意義」,則知識內容較容易被置於長期記憶中。若無法在舊有知識中找到與新資訊相類同的訊息,則可以利用「聯想法」,將新資訊建構出意義,以幫助記憶。例如:背誦八國聯軍是哪八個國家時,使用各國的諧音「餓的話,每日熬一鷹」(俄德法美日奧義英)。如此背誦可以利用聯想法將新資訊置入長期記憶中。 *'''善用複誦''':在三種記憶模型裡,短期記憶必須經由複誦方能進入容量極大且保留時間極久的長期記憶。複誦有兩種類型:<br> ::維持複誦(maintenance rehearsal):如直接背誦電話號碼而不賦予意義<br> ::引申複誦(elaborative rehearsal):將號碼賦予某種關聯意義(如生日的年月日)則為引申複誦;投入注意力並進行引申複誦會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 *'''善用複習''':人類的記憶力並不佳,德國心理學家 [[w:赫尔曼·艾宾浩斯|赫爾曼·艾賓浩斯]] 的研究發現,多數人現在讀的書,在二十分鐘之後只記得其中六成,到了隔天更是只記得其中的三成。但之後遺忘的速度較為趨緩,到了一個月後還能記得其中的兩成。可見,對「記憶」而言,第一天是記憶的關鍵時刻。研究發現,如果在閱讀後的九小時之內對閱讀的內容做一次複習,則可以有效提昇長期記憶量。 * '''睡眠''':為了形成良好結構的長期記憶,睡眠被認為是必要的因素。神經突觸在人體睡眠時,會進行選擇性的修剪。消除短期記憶中不重要的記憶。同時也會鞏固重要的短期記憶,將其轉變為可保存更久的長期記憶。 === 提取和編碼方式 === [[File:WorkingMemory Label Free.jpg|缩略图|右|工作記憶的中央執行提取長期記憶的過程]] 認知科學家發現,我們的短期記憶跟長期記憶,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編碼方式。短期記憶主要是聲碼,長期記憶主要是意碼。所謂意碼,就是意義編碼的簡寫。 什麼是意義編碼?你可以理解為,一個知識能否被轉為長期記憶,主要是取決於這個知識對我們的意義有多大。如果大腦識別出這個知識對我們很有意義,就會對其進行意義編碼,把它轉入長期記憶。 舉個例子,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會做各種事情,產生大量的記憶。但是現在我讓你回憶一下,你這一生都做了些什麼?你能回憶起來的,都是那些對你來說特別重要的時刻,而每天枯燥的重複,比如吃飯、睡覺,你是不會記得的。大腦用這個方式來保護我們,這樣我們就不必被瑣事所擾,能記得的都是最重要的資訊。這就是意義編碼,有意義的資訊,才會被我們轉為長期記憶。 在長期記憶中,記憶提取的歷程大致分為兩階段:產生內在線索及從這些內在線索中作選擇或判斷是否為正確記憶。 其記憶提取的方式有兩種,即'''再認(recognition)'''及'''回憶(recall)'''。再認是指個人由出現的刺激項目中,檢驗這些刺激項目是否為已經編碼且儲存的訊息,因此可以少了「產生內在線索」的歷程。在教學時,為增進學生記憶提取的能力,可以歸類、組織並賦予意義,以增加提取時內在線索的產生。回憶是指個人必須在沒有任何線索之下,由自己產生內在線索而從過去的經驗去思索、尋找相關的記憶,並加以判斷和選擇正確的記憶。 短期記憶主要由聲碼所構成,而長期記憶則是以意碼為主要構成。 *'''聲碼(聲學編碼)''': :聲學編碼是記住和理解所聽到事物的過程。覆誦單詞或將訊息放入歌曲或節奏的過程即使用了聲學編碼。例如,學習乘法表可以是一個聲學過程。很多人可以有節奏地背誦九九乘法表去得出答案,因為在說數字時會注意到數字的聲音。 *'''意碼(語意編碼)''': :語義編碼是通過詞語對訊息進行加工,按意義、系統分類或把言語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形式加以組織和概括,找出材料的基本論點、論據、邏輯結構,按語義特徵編碼。例如,看一篇文章或聽一個報告,最終保留下來的是它的意義。 == 記憶的測量 == 心理學家通常使用以下三種方式測量個人的記憶能力,包括回憶法、再認法、以及節省法。 === 回憶法(recall method) === 回憶法又可稱為重現法,是指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由其他的刺激物作用,使其重現出來的過程。在實驗進行上,通常研究員會讓受試者學習某些材料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學習者對學習材料記憶的量或遺忘的程度。在實驗室中,研究者要利用配對聯想法讓受試者記憶某些材料,然後隨著時間的消逝,記錄受試者回憶的量。經過的時間,可以用分、時、日、以至月為單位。然後使受試者回到實驗室來,回憶以前所學的材料,如看見刺激字出現,就要回憶出與其配對的反應字,其正確的回憶百分比便是所得的回憶分數。 其中,回憶可分為'''無意回憶'''與'''有意回憶''':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無意回憶與有意回憶的差別 ! !! 目的!!自覺!!實現難度!!舉例 |- | 無意回憶||無||無||不須經過任何努力||觸景生情 |- | 有意回憶||有||有||有時不須花太大努力,有時會遇到障礙而回憶不起來||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所進行的回憶 |} </center> 如果是需要花一番力氣思索,利用一些方法才能回憶起來的過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追憶,而追憶的有效方法有兩種: *'''聯想''':所謂的聯想,是指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過程。聯想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在我們的記憶中所保存的知識經驗並非是孤立和零散的,它們彼此具有一定的聯繫和關係。聯想分為以下四類: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聯想的種類 ! 種類!! 所形成事物的關聯 |- | 接近聯想|| 空間或時間上彼此接近 |- | 相似聯想(類似聯想)|| 性質上或形式上相似 |- | 對比聯想(相反聯想)|| 具有相反特徵或相互排斥 |- | 關係聯想|| 事物的其他關係,例如部分與整體關係、因果關係等等 |} </center> *'''識別''':在進行追憶時,可以故意設置一些與我們所追憶的對象有關係的東西,然後從中識別出我們所要追憶的對象。例如當我們忘記中國的首都是北京時,可以先試著講出或寫出其他國家的首都。 回憶法可以用來測量短期與長期記憶遺忘的狀況。通常研究者會利用聯想法讓受試者記憶某些內容,然後記錄下隨著時間流逝,受試者可回憶的資訊量。經過的時間可以用分、時、月、年為單位,在時間結束後,需要讓受試者觀看之前的內容,讓其回憶出聯想到的關鍵字,以受試者回答的正確率作為回憶分數。在實際測驗時,又可以分為'''依序回憶法(serial recall method)'''和'''自由回憶法(free recall method)'''。依序回憶法限制受試者需依照一定的順序回憶,自由回憶法則不限制。一般而言依序回憶法的難度較高,因為受試者除了本來所記憶的測驗內容,還需額外記憶測驗內容的先後順序,所以相較於自由回憶法,依序回憶法需記住較多東西。在回憶正確率中,無論是依序回憶法和自由回憶法,相較於中間的內容,最一開始的內容和最後的內容會記得比較清楚,原因可參考長期記憶中的序列位置效應。 === 再認法(recognition method) === 再認法會對受試者呈現已學過材料與其他無關材料,並要求其辨認,讓受試者分辨已學習與未學習的材料。考試測驗卷上出現的是非題、選擇題等,都是以「再認」測量學過的知識。由於「能認得」未必等同於「能記得」,一般而言再認較回憶來得容易。 羅格·謝潑德([[w:en:Roger Shepard|Roger N. Shepard]])曾在實驗室中使用再認法測量記憶,首先讓受試者看過五百四十張單字卡,每張單字卡上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單字,接著呈現一系列的單字卡,上面有受試者看過的「舊字」和沒看過的「新字」,並要求受試者辨認,結果正確率高達 90%,而如果不用單字,改用彩色圖片,正確率更高達 98%,代表圖像的再認度比單字還要高。 以人像記憶為例,當受試者看完一系列人頭相片後,他們被要求從一組測試照片中指認出何者是之前看過的相片,而受試者能從測試中辨認出正確答案就是應用“再認法”,當然不論何種材料都可以用“再認法”來測試記憶量。由於它可提供受試者許多選項,因此在測試過程中可能會有猜選的情況,所以估計受試者記憶量時,必須把猜測的部分扣除。例如若有 100 題五選一的試題,甲生答錯 20 題,猜對 5 題,換言之甲生每題作答情況的記憶量應是 75%。現今許多學校考試使用倒扣分數方式來計算就是應用“再認法”的原理。通常如果在學習時練習的程度不夠,或學得的經驗為時過久,適合用再認法來測量記憶。 === 節省法(saving method) === 又稱為再學習法(relearning method),也是測量記憶的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w:赫爾曼·艾賓浩斯|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所創。然而比起前兩種方法更為耗時費力,故而很少使用,唯有在回憶法和再認法不能使用的特殊情況下,節省法才有使用價值。 節省法的具體做法為:首先讓個體學習某種材料(如無意義音節)到恰好能背誦的程度,此時停止學習並記下所用的時間。間隔一段時間後,再讓個體重新學習同樣的材料,同樣也是在達到恰好能背誦的程度時停止學習,再次記下所用的時間。最後,比較兩次學習所用的時間(或學習次數),通過公式計算個體的記憶保持量,即節省分數越高,記憶力越強。 *計算公式:[(t1 - t2)/ t1]*100% ,其中 t1 是初次學習時的練習次數或是時間,而 t2 是再次學習時的練習次數或是時間。 == 記憶的建構性 == 有時候,人類記憶的事物其實比實際經驗要來得多,或是在某些方式上不同於現實經驗。心理學家在研究人們如何處理和記憶有意義的資料上得到了一個新的觀念:記憶作用是一種連續性之主動、建構性的知覺歷程。根據這個觀點,當我們在進行記憶——組織資料使之有意義時,通常會添加一些細節或改變一些情節讓整個結構較為完整以方便記憶,使資料與個人記憶貯存中的其它訊息能夠更為協調。 當得到的訊息不完整時,我們通常會添補不足的部分讓它成為一幅「'''完整'''的圖形」,這就是記憶的建構性歷程,對不完整的圖形也會有類似作用。在記憶作用中,這個歷程可能包括把資料併入一個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背景中,或者是推論出行動之前的事件。舉例來說:我們看到兩位朋友剛好要離去,此時聽到一位說:「……在十點到十點半之間。」因為我們聽到的資訊不完整,因此在記憶時會自行加入一些我們認為根據這個情境合理的猜測,像是認為他們在討論下次見面的時間,並將這件事記憶起來,雖然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在談論完全不同的話題,我們記起來的內容報含了主觀猜測。 改變訊息使它符合記憶中已經存在的記憶知識是一種扭曲的作用。當一個新的想法或經驗與我們的價值觀、信念或強烈感受到的情緒有所不相容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加以改變,使之與我們的概念保持一致。 ===先驗圖式 === 建構性歷程的研究是研究記憶相當有趣的一個方向。這研究主要是在探討人們如何組織、解釋和保留有意義的刺激輸入。研究者所持有的一般性原則是:你記憶的方式以及你記憶些什麼,決定於你目前的情境以及你已經知道的事。<br> 大部分我們所知道的事物是以'''先驗圖式(schemas/schemata)'''的方式貯存起來。先驗圖式是指我們對特定的物件、人、情境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所持有的先入觀念。先驗是透過哲學家[[w:伊曼努尔·康德|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等人的貢獻所得出的一種理論,指無需經驗或先於經驗獲得的知識;圖式則指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網絡。先驗圖式導致我們主動預期在各種概念和範疇的未來樣例中,將會發現那些屬性。<br> 舉例來說,「成年禮」這個名詞可能會喚起大部分學生一幅大家集中在講堂,看著小時候的照片並為父母奉茶這樣的畫面,這就是我們對「成年禮」的先驗圖式,但對文化不同的原住民來說,「成年禮」所引發的將是另一種不同的先驗圖式。 ===目擊者的證詞 === 國外法庭上的陪審團往往相當側重目擊者的證詞,因為目擊者宣稱他們在事件的現場,親眼看到事件發生的經過。不過,若記憶會經過重新建構和先驗圖式,那這些目擊者的證詞有多大比例可以信任呢?心理學家洛福特斯([[w:en:Elizabeth Loftus|Elizabeth Loftus]])及他的同事在實驗室中證實,即使目擊一個場景,我們仍能被輕易地誤導以致記憶到沒有發生過的事情。Loftus 在七零年代時針對目擊者進行記憶實驗,她分別以「這兩台車在'''發生碰撞(hit)'''時的時速有多快?」以及「這兩台車在'''猛烈撞擊(smash)'''時的時速有多快?」這兩種問句詢問目擊者。根據結果,第二組目擊者認為的車速較第一組快。Loftus 表示,我們很容易受到問題的「暗示」而對原本的記憶加油添醋,由此可見,偵訊時詢問嫌犯或是目擊者的問題若是有扭曲事實的可能性以及暗示性,被詢問者的記憶也有可能被影響。除此之外,壓力也是一個影響目擊記憶的因素,實驗顯示受試者在受「低壓訊問」時,會比在受「高壓訊問」的情況下,更容易在事後正確地指認。此外,實驗顯示,當訊問者身上攜帶著武器時,也很有可能會影響受試者的指認能力,美國曾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涉及壓力下的錯誤指認,被害人當時是一名年輕優秀的女大學生,她在遭受到侵犯時,努力地告訴自己應該要竭力記住行為人的樣貌以及身上的特徵,事後她指認了一名嫌犯,而法院也以證人的指認作為基礎成功地將該嫌犯定罪,並處無期徒刑。被告入監服刑後,警方發現有另一位受刑人在獄中向別人炫耀自己曾經性侵同一被害人,卻沒有被抓到。因此,程序重新開啟,被告獲得再審的機會。在再審程序中,被害人再度出庭作證,說自己從來沒有看過另一受刑人,她很肯定行為人就是原本的被告。該名被告因此再度被處以無期徒刑。11年後,新的DNA證據證明當時對其他人炫耀的該名受刑人才是真正的行為人[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media_detail&p=1&id=201 (更多資訊請參同來源: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在DNA證據下,被告終於被釋放,而真正行為人也終於認罪。同時根據[https://twinnocenceproject.org/%E3%80%90%E5%AD%B8%E8%A1%93%E7%A0%94%E8%A8%8E%E3%80%91%E6%8C%87%E8%AA%8D%E7%91%95%E7%96%B5%E8%88%87%E5%86%A4%E6%A1%88%E6%95%91%E6%8F%B4/ 2015年美國Innocence Project的統計],因DNA證據方獲平反的325件錯誤判決中,有高達72%涉及「指認錯誤」,可見目擊者的記憶與實際的狀況可能大有不同。 而正是因為目擊帶有如此高的不確定性,為了避免錯誤的目擊導致錯誤的辦案方向或是造成冤獄,指認的過程應該避免下列幾種情況: :* 避免誘導式問題。例如:應該避免以「犯人是不是那個人?」等可能誤導他人的問法。 :* 避免照片指認。可能會因為拍攝年代差異與本人有所出入。 :* 避免單一指認,應該羅列出複數人作為指認的對象,而非僅有犯罪嫌疑人,同時提供目擊者照片裡不一定有犯罪者的選擇。 :* 避免犯罪嫌疑人的突出。例如:其他可供指認的人全部都是高個子,唯獨犯罪嫌疑人是矮個子。 縱然都做到上述要求,也不必然地等於目擊者的記憶是正確的,畢竟目擊者的記憶是容易受到改變的,因此在刑事判決上若要使用目擊證詞的話要十分謹慎小心。 建構性記憶的能力不僅在取得精確之證詞上製造了難題,也可能遮蔽人對某件事實的理解。目擊證人的證詞會變得不準確的可能原因如下:年齡、健康狀況、個人偏見和期望、觀察條件、感知問題、後來與其他證人的討論、壓力等等。儘管有些缺失,但建構性記憶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層面,建構性記憶經由提供正確的背景使我們理解、解釋、記憶片段的證據,因此有助於我們對世界的觀點變得合理且具有意義;若沒有建構性記憶,人類的記憶將只是一篇抄寫下來的文稿,失去豐富性和趣味性以及對世界理解的合理性。 ===[[w:長期增強作用|長效增益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長期增強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又稱長時程增強作用、長期增益效應,是由於同步刺激兩個神經元而發生在兩個神經元信號傳輸中的一種持久的增強現象。這是與突觸可塑性——突觸改變強度的能力相關的幾種現象之一。由於記憶被認為是由突觸強度的改變來編碼的,LTP被普遍視為構成學習與記憶基礎的主要分子機制之一。 [[w:泰耶·勒莫|泰耶·勒莫]](Terje Lømo)1966年首次在挪威奧斯陸佩爾·安德森的實驗室中觀察LTP。在那兒勒莫對經過麻醉的兔進行了一系列神經生理學實驗,以研究海馬體在短期記憶中的作用。 勒莫的實驗聚焦於神經節點、或突觸,從穿通纖維到齒狀回。勒莫通過刺激穿通通路的突觸前纖維和記錄齒狀回突觸後細胞的反應來進行這些實驗。正如預期的那樣,單脈衝電信號刺激穿通通路纖維引發了齒狀回細胞的[[w:興奮性突觸後電位|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勒莫意外的觀察到,當他對突觸前纖維施加高頻度刺激時,突觸後細胞對這些單脈衝刺激的反應會增強很長一段時間。當這一系列刺激被接受後,後續的單脈衝刺激會在突觸後細胞群中激發增強、延長了的EPSP。這種現象——即高頻刺激可引發突觸後細胞的持久增強反應——最初被稱為「持久增強作用」(long-lasting potentiation)。 [[w:蒂莫西·布利斯|蒂莫西·布利斯]](Timothy Bliss)1968年加入了安德森的實驗室,與勒莫合作,二人在1973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海馬體長時程增強作用的論文。布利斯和托尼·加德納-梅德溫在同一期刊物中發表了在清醒動物身上觀察到長時程增強效應的類似報告。[11]1975年,道格拉斯和戈達德提出將「長時程增強」作為持久增強作用的新名稱。安德森建議發現者採納這個新名詞,也許是因為其縮寫「LTP」更容易發音。 1973 年,布利斯與勒莫刺激穿透神經紀錄齒狀回粒狀細胞,發現一連串高頻刺激(100 Hz,30 s)可使粒狀細胞對以後刺激會產生較強的反應,且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對訊息傳遞強度有永久性的提升),而這個現象稱為長時程增強作用。 它有一些特質使其深受重視,被視為學習與記憶的可能細胞機制。目前已知此作用機制和神經傳遞物[[w:麩胺酸|麩胺酸]](glutamate)及其受體(AMPA、NMDA)有關,頻繁的強刺激將使受體敏感度提升、麩胺酸合成量上升。 此機制擁有以下幾種特性: {| class="wikitable"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NMDA 受體依賴型 LTP 特性 !特性!! 說明 |- |協同性(cooperativity) ||若僅給予低頻低強度的連續刺激,將不會產生 LTP。若將刺激的強度與頻率提高,則會很快產生 LTP,且其效果有累加的作用。 高頻刺激的次數越多,效果越大,也越持久。如同學習具有練習效果一般。這種需要足夠數目、強度的輸入才能留下記憶痕跡的特性稱之為協同性。 |- |專一性(specificity) ||LTP 對於輸入的神經具有專一性。一個突觸的 LTP 一經誘導,將不會擴散到其他突觸。 |- |聯結性(associativity) ||當一條通路的弱刺激尚不足以誘導 LTP 發生時,另一通路的強刺激會同時誘導兩條通路的 LTP,而後任何一個刺激出現皆可使突觸後神經產生興奮。 顯示兩個通路已經透過共同使突觸後細胞興奮而聯結。所以,聯結性 LTP 的存在可以使刺激相互聯絡,形成一個共同的細胞集團(cell assembly)。 |- |持久性(persistency) ||與其他突觸的可塑性有根本區別,LTP 的作用時間是持久的,可以持續幾分鐘乃至幾個月。 |- |赫布定律(Hebbian Rule) ||Tom Brown 利用電生理技術固定突觸後細胞電位發現,唯有將突觸後細胞去極化,「同時」突觸前刺激才能引起 LTP。 |} 這些結果顯示突觸前後細胞共同興奮是引發 LTP 充要條件。這證實了 Hebb 所提出的「一起激發的神經元是連在一起的」(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不過這個解釋並不完整,還需要一項前提:神經元"A"的激發必須在神經元"B"之先,而不能同時激發。 ===[[w:長期減損作用|長期減損作用]](Long-Term Depression, LTD)=== 低頻刺激會產生長效減損作用(long-term depression)。其特徵和長效增益作用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 * 具有輸入專一性。 * 可長久維持。 * 需依賴 NMDA 受體與鈣離子。 * 需依賴不同於 LTP 之酵素介入。 * 刺激頻率較低,所需時間較久。(LTD:1 Hz、10 min;LTP 100 Hz、1 s)。 * 涉及的細胞內生化反應不同。 * LTP/LTD 代表神經系統可以因為經驗而改變其聯結的強度。但是 LTP 不全然代表記憶生成,LTD 也不全然代表記憶減弱,只代表細胞聯結變化。 == 記憶儲存的生物機制 == 當我們學習並記住所學時,大腦的改變取決於神經元之間信號的改變,這些信號的改變又決定神經元內分子的活動。陳述性和非陳述性記憶會用到不同的大腦系統以及不同的儲存記憶策略。 但是若要從分子的機制去研究記憶的儲存又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一般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大約有十兆之多的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間又有無數連接。幸運的是,這個辨認細胞內分子機制的實驗方法其實可被簡化,科學家可以藉由研究脊椎動物某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方式,如研究小腦、杏仁核或海馬迴,甚至研究無脊椎動物更簡單的神經系統。在無脊椎動物中,甚至可以做到「辨認出從事特定學習行為的神經細胞」,研究者便可以觀察這個細胞在學習和儲存記憶時細胞內分子的改變。 在 19 世紀末時,生物學家已經知道成年的細胞不再分化,因此西班牙的神經解剖學家[[w:桑地牙哥·拉蒙卡哈|卡哈]](Santiago Ramon Cajal)便認為學習不可能造成新的神經細胞成長,而是使已存在的細胞之間連接更強壯,使其細胞間之溝通更有效。在形成長期記憶時,神經細胞之間可能會長出新的分支,形成新的、更強壯的連接;當記憶衰退時,便是神經細胞失去了它的分支,造成細胞之間的連接變弱。 === 海兔經典實驗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海兔經典實驗}} 關於記憶的形成與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神經之間形成新突觸(synapse)的過程。為了研究這樣的突觸形成過程,科學家傾向於尋找神經組織較簡單,且有一對一行為反射的動物。 科學家肯德爾(Kandel)在一種名為[[w:裸鰓類|海兔]]的無脊椎動物身上尋找到一種簡單的反射行為:鰓縮反射(Gill-withdrawal reflex),於是他利用刺激海兔造成鰓縮反射設計了此經典實驗,得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作用機制的發生地點皆為突觸(synapse)」的結果,對於學習和記憶儲存的細胞機制研究有重大意義。 從神經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海兔的優點在於: * 小而易分析的心智:其中央神經系統只有兩萬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聚集形成神經節(Ganglia),每個神經節大約有兩千個神經元,但一個神經節並不只掌管一種功能,所以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仍需要許多神經細胞的通力合作,這些簡單的行為也可以用學習來改變。 * 這兩萬個神經細胞中,有些達直徑一毫米為肉眼可見的大小,且是顯眼的橘紅色,容易檢辨、測量其神經電位,也容易使用電擊或注射化學品實驗。因此研究者可利用微電極設備,在一些海蛞蝓的學習事件中,分辨出負責該行為的神經細胞,建構出它們的通信系統,並找出這些細胞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 ==== 實驗內容 ==== 肯德爾首先要教導海兔學習受到哪些刺激時要將鰓縮起來,然後檢驗分析哪些神經細胞參與反應,以驗證學習可以導致神經電位的改變。 海兔不喜歡呼吸管被觸碰(呼吸管負責把充滿氧氣的水吸到鰓),因此當呼吸管被戳刺時,牠便會把鰓收回,研究者便利用戳刺海蛞蝓的呼吸管來研究其記憶模式。 * '''習慣化(Habituation)''':重複的刺戳會停止海兔預防性的退縮。如果每隔一段時間重覆輕觸海兔的尾部,在第一次輕觸時,海兔以為具有傷害性,會將鰓縮起來,即為前述的鰓縮反射(Gill-withdrawal reflex),同時突觸的神經電位也會變大。在多次後它便習慣了這個刺激,,忽略這個不重要且無害的刺激。海兔已經學習到這樣的輕觸不具傷害性,所以會將其忽視而變成一種習慣,如此,鰓縮反射突觸神經電位也不再變大。 * '''敏感化(Sensitization)''':伴隨著尾巴電擊的戳刺會造成海兔緊張,其突觸神經電位會變大。經過幾次後海兔便學會呼吸管被噴水的同時代表尾巴即將被電擊,因此面對戳刺時便會迅速移動呼吸管及鰓,把身體縮到罩內,對刺激產生比平時更劇烈的反應。 肯德爾也在刺激的強度上進行對比:刺激強度較弱的一組會對刺激產生短期記憶,刺激較強且較持久則可形成長期記憶。肯德爾藉此觀察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作用機制。 實驗步驟: 本篇研究中,科學家首先在海兔尾部給予溫和電擊,一隻海兔總共接受5次電擊,中間間隔20分鐘,並在24小時過後再次進行5次電擊。這樣微弱電擊加強了這些海兔的防禦性撤退反射──和未曾接受過電擊的海兔相比,曾被電擊過的海兔在被拍打時展現出防禦性收縮狀態的時間,平均增加了50秒鐘。 接著,科學家自受過電擊訓練的海兔、未曾受過電擊的控制組海兔的神經系統抽取RNA,並將兩組RNA分別注入一組7隻未曾受過電擊的海兔體內。接下來的實驗結果令人印象深刻:被注射電擊海兔RNA的組別,在面對拍打時反應就像是自己曾經被電擊訓練過一般──這些海兔表現出的防禦性收縮較另一組的維持時間平均多了約40秒鐘。而被注射一般海兔RNA的組別,在面對拍打反應時的防禦性收縮時間則未出現延長。 在細胞實驗中,作者發現當海兔經過電擊,其感覺神經元會變得更為興奮,有趣的是,當作者將被電擊過海兔的RNA加入培養皿中,其中的感覺神經細胞也會變得更為興奮;然而在運動神經元則未看見類似的現象。 ==== 實驗觀察 ==== 當海蛞蝓在形成這些記憶時,觀察其神經細胞的變化,便能發現習慣化或是敏感化其實是源於個別神經細胞的活動狀態。在此實驗中,每個在呼吸管中的感覺神經元,經由一個神經突觸連接到控制鰓的的運動神經元。當研究者朝呼吸管噴水時,一個電脈衝便會沿著感覺神經元的軸突傳下去,這個電流可以由植入的微電極來感應,將神經脈衝轉換為聲音並經過放大後便能由擴音器聽到清脆的爆裂聲。在神經突觸處,脈衝會讓充滿神經傳導物質的囊泡將內容物吐出到神經突觸裂中。然而已習慣化的神經元便只會釋放出很少的神經傳導物質,少到運動神經元完全忽略這個訊息;敏感化的神經元則會如洪水般釋放大量神經傳導物質,使運動神經元過度工作。由此便能確認學習如預期地會增加神經突觸的強度。 ==== 實驗總結 ==== 肯德爾經由對海兔進行學習和記憶的研究,探究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作用機制,其發生的地點都是在突觸。經過不同方式的刺激,海兔分別會有不同種類的非聯結性學習(non-associative learning),一個是對刺激的習慣,造成鰓縮反射逐漸降低;另一個是敏感化,由於多次有害的刺激,導致鰓縮反射的突觸後神經元反應訊號增加。以上為肯德爾對海兔實驗的結論,了解了學習與記憶的初步神經連結可能性。 肯德爾在研究中還發現另一個新的蛋白質 CREB2,可以抑制 CREB 作用;另外,阻礙短期轉換為長期機轉因子,也需要將 CREB2 移除,並且需要製造 CERB1。除了發現學習和記憶在細胞分子層次的作用機轉,適合於人類應用,同時也宣稱我們的記憶存在於神經突觸部位,提出對於學習和記憶之間相互的關聯性,同時有助於研究增強記憶藥物的新方向,尤其是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將是失智者的一大福音。 === 長期記憶的生物機制 === 自 1960 年代起,科學界便已經知道新蛋白質的合成和長期記憶有關,丁曼及史波恩最先以白老鼠的試驗證實這個關聯,他們訓練老鼠走水迷宮,然後給這些濕淋淋的老鼠注射 8-Azaguanine,這個藥物會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在訓練之前注入此藥物的老鼠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所學到的;在訓練之後間隔越長時間注入藥物的老鼠則會保留越多的資訊,而直到某個時間點,也就是長期記憶已經完成的時候,藥物就沒有影響了。其後的神經生理學家也以各種不同的實驗動物顯示新的蛋白質合成與形成長期記憶的關係。 ==== 大象的研究 ==== 一則2008年的期刊論文指出,在一場長達一年的記憶實驗中,青少年的母非洲象在一年後仍然能成功分辨一年前學過的東西的機率高達73-100%。也有相關的研究指出儘管被人類豢養,與家人分離二到二十七年之後,大象還是都能夠認出自己母親的尿液。在野外的一場實驗也發現,老母象在分辨家人與非家人的象嚎的表現上比起年輕的個體還要好上許多。 然而在認知科學上,我們對記憶力也有可能過分強調:在一個快速變換的世界中,去汰選掉過時的資訊以及更新自己應對全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最近便有資料指出大象不僅可以記得家中成員的旅行習性,還可以根據間接的證據來更新他對於這件事的記憶。 ==== 金魚的研究 ==== 關於「魚的記憶只有 7 秒」這論述是不對的,幾乎所有關於魚類記憶的研究都表明,魚的記憶遠不止 7 秒。1965 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用金魚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金魚放在一個很長的魚缸裡,然後在魚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幾秒後,再從魚缸射出亮光的地方釋放電擊。很快,金魚就對電擊形成了記憶,當它們看到光的時候就會迅速游到魚缸的另一頭,以躲避電擊。設計實驗的科學家們也發現,只要進行合理的訓練,這些金魚可以在長達 1 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記住躲避電擊的技巧。 而諸如天堂魚等,在水池中遇到陌生的魚時,會好奇地游來游去,打量新來的陌生鄰居,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如果天堂魚和金魚第二次在水箱中相遇的話,牠們很快就會發現對方是老熟人而失去探索的興趣。實驗發現,這樣的記憶力至少可以保持 3 個月的時間。 此外,托尼·J·皮徹(Tony J. Pitcher)曾經在《魚類認知和行為》(Fish Cognition and Behavior)一書中描述過一個實驗。他將兩種不同顏色的管子置入金魚池裡,只有當金魚選擇了正確的顏色,才能獲得食物,而在訓練了一段時間以後,管子從池中被取出。過了一年後,當研究人員再一次把管子放入池中時,金魚立刻選擇了特定顏色的管子,也就是那個能獲得食物的管子,這個實驗顯示了魚類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 不少實驗證明,魚類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考慮到大部分魚類的壽命也只有數年時間,它們的記憶還是相當持久的。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著名的洄游魚類鮭魚之所以能夠在成年以後返回自己的出生地,是因為它們對自己幼年的生活環境的氣味形成了記憶。 ==== 螳螂的研究 ==== 在 1980 年加拉卡斯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中心的霞飛,以蛋白質合成抑制劑使螳螂變得健忘,在實驗程序中螳螂被放置在螳螂夾內——用膠紙黏在一塊木頭上面,並在他們的額頭黏上尾端有蠟珠的小銅線,這些戴有頭飾的螳螂會被放在玻璃牆後,從牆後他們可以看到黑色星星誘人的轉動,但是牠們碰觸不到。螳螂會將這個星星當成食物而用前腳去抓,幾次徒勞的嘗試後,他們便會了解這些星星可望不可及,因此抓星星的次數會急速減少。但若將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注入新受訓的螳螂時,他們便會馬上回到原點,忘記先前得到的教訓,開始抓遙不可及的星星。由此證明新的長期記憶似乎需要新的永久性蛋白質。 ==== 小雞的研究 ==== 倫敦空中大學的羅斯和他的同事,羅斯訓練剛出生一天大的小雞有選擇性的啄食,他把一條鐵線尾端綁著一些閃閃發光的珠子,在小雞面前抖動,這些鉻珠的外表塗了一層水或是味道很差的液體叫二甲基硝基苯,小雞很討厭這個味道,只啄了一次便會記得閃閃發光的鉻珠等於壞味道。而後羅斯透過切片及染色,在小雞的腦組織中尋找記憶的蛛絲馬跡。小雞腦中有活動的部分顯示形成新進記憶的腦神經元的形狀已經改變。<br> 通常在神經元頂點的樹突有許多玫瑰枝上的小刺,接著就可以數出每個樹突分枝上的小刺,在數完後就可以知道記憶會使神經長出像叢林般的小刺。而受過訓練記得二甲基硝基苯的小雞,腦中的樹突小刺會比其他小雞多 60%。由此可知長期記憶可以把他的簽名以刺狀蛋白質的方式寫在腦中。 ==== 果蠅的研究 ==== 黑腹果蠅(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於西元 1830 年首次被生物學家描述到,直到十九世紀初才第一次被當作生物學實驗的研究對象。美國生物學家摩根博士( Thomas Hunt Morgan )開啟了系統性的果蠅遺傳學研究,並且奠定了果蠅研究一百年來的基礎。摩根博士也因果蠅的研究獲頒了 1933 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於過去一百多年來的累積,使得果蠅擁有相當完備的基因操控工具,因此被廣泛地用來研究大腦相關的疾病及其分子機制,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亨丁頓跳舞症等。長庚大學的吳嘉霖博士,就讀於博士班期間,前往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提姆塔利( Tim Tully )教授共同進行一年多的果蠅學習與記憶研究。研究人員先給予果蠅聞某一特定的氣味 A 並同時給予電擊,之後再給予果蠅第二種氣味 B 但不給電擊。正常的果蠅能夠將第一種氣味與電擊事件產生關聯性學習,在後續行為測試的時候,同時給予果蠅兩種氣味但不給任何電擊,有記憶能力的果蠅便會毫不猶豫的躲避氣味 A,選擇氣味 B。<br> 吳嘉霖博士表示:不論是果蠅或人類,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重複且間隔式的訓練。目前透過此行為學篩選方式,已經找到了許多長期記憶所需的基因。果蠅大腦只有約十萬顆神經細胞,這十萬顆神經細胞幾乎負責控制果蠅的所有行為,包含其先天擁有的生存技能和後天的學習能力。雖然果蠅與人類在大腦的型態上,以及神經結構上有所不同,但是兩者的記憶形成卻透過類似的基因網絡與調控機制來達成。 ==== 秀麗隱桿線蟲的研究 ==== 秀麗隱桿線蟲 (Caenorhabditis elegans) 從 20 世紀中葉自土壤分離出來後,因其生長週期短、突變種容易取得、演化上的高度保守性,被大量運用於分子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為一常見之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為第一個完成基因體定序的多細胞動物,且其神經元的連結網路被完整建構、為目前唯一完全重建的神經網路體,因此至今已有多篇神經相關研究以秀麗隱桿線蟲作為模式生物,去探討記憶與學習的作用機制。以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Coleen T. Murphy 的記憶與學習模型為例,秀麗隱桿線蟲可透過古典制約,訓練將大腸桿菌 (線蟲的食物) 與丁酮 (具奶油氣味) 作正面聯結,經趨化性試驗 (chemotaxis) 檢測訓練前與訓練後的趨性,會發現經學習後,線蟲對丁酮的趨性上升,且其趨性會隨著時間下降,達到關聯性記憶與學習的效果。此種記憶與學習模型亦分為短期記憶試驗 (單次,一小時) 與長期記憶試驗 (多次,八小時),又因為秀麗隱桿線蟲與人類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可搭配不同的線蟲突變種及轉基因種進行試驗,不僅可以釐清長期與短期記憶的分子調控途徑,還能探討阿茲海默症相關病徵及其機制。 ==== 克拉克星鴉的研究 ====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心理學助教與動物行為學家布雷特·吉布森說:“這是一種令人驚異的技能。”幾年來,吉布森一直在研究克拉克星鴉,試圖找到它們記憶力驚人的奧秘。當然,不只是他在研究,其他科學家也一直在研究同一領域。1977 年,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生物學家拉塞爾·巴爾達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究克拉克星鴉,他們讓克拉克星鴉在沙地上埋藏食物,結果發現這種鳥並不在意地貌特徵,它們埋藏食物的時候,並沒有選擇具有同種特徵的地點埋藏。研究人員在它們埋藏完食物後故意改變沙地地貌,克拉克星鴉還是找到了食物,在半個小時的時間裡,這些鳥可以將 60%-90%的松籽尋找出來。 吉布森認為,克拉克星鴉能對其環境產生“認知圖”,讓它能準確地重返埋藏點。他與別人的研究表明,克拉剋星鴉足夠聰明,可以確定不同標記之間的距離與方向。如果糧食被埋在兩個標記之間,即使其標記被移到遠遠的地方,克拉克星鴉還將會回到這一中間位置。(https://reurl.cc/9Ozgev) ==== 生物記憶性疾病研究 ==== 巴西動物行為學家 Alexandre Rossi 參與了匈牙利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近日公佈的一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人類相同,寵物也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出現睡眠增多、活動減少以及犬類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症狀。在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選取了全球 56 個國家和地區的 1.5 萬條不同年齡和品種寵物狗,並向其主人收集了相關資料。結果顯示,寵物主人認為狗在 8 歲左右開始進入老年階段,該項結論與相關文獻中的記載一致。狗類動物在 8 歲左右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綜合症,也可稱作犬類“阿茲海默症”。<br> 人類的阿茲海默症會導致患者出現方向感缺失、生物鐘紊亂、社會行為發生變化以及記憶障礙等症狀。犬類的阿茲海默症與之相似,會影響狗的記憶和認知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寵物狗患上該病的概率與體型有關,隨著年齡的增加,小型犬的患病概率越來越高於大型犬。而藥物通常可以緩解上述症狀。 ==== [[w:細胞記憶|細胞記憶學說]] ==== 細胞記憶(也稱為身體記憶)其實是一個偽科學假說,這個假說認為身體上的細胞有儲存記憶的能力,用來解釋腦部並沒有儲存某種記憶、卻透過身體釋放記憶的方式重現的現象。這個假說之所以被認為是偽科學,是因為還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大腦以外的其他身體組織有儲存記憶的能力。<br> :相關案例: *70歲的奧德曼在移植了一個14歲男孩的心臟後,開始喜歡買糖果。<br> *58歲的比爾·沃爾在接受好萊塢特技演員的心臟後,開始迷戀越野滑雪等運動。<br> *謝爾曼在移植了喜歡吃墨西哥食品的人的心臟後,也突然變得愛吃這些辛辣食物。<br> *美國一名女子在自傳《心臟的改變》一書中披露,她移植了一名男孩的心臟後,變得十分像男孩,並且竟在夢中和18歲的心臟捐贈人“相遇”,而後根據夢中資訊,成功找到了“捐心人”的家人。<br> 細胞記憶學說被提出的原因,是來自於全世界「移植器官攜帶記憶」(尤其是心臟捐贈)的患者所發生的事件。在此群患者中,有人產生了另一個人格;有人重蹈了被捐贈者的走過的道路,選擇了同樣的方式自我了結;有人突然學會了之前不曾接觸的能力,而為了解釋此現象,研究者提出了細胞記憶學說。<br> ===== 記憶移植相關研究 ===== 上述移植器官攜帶記憶的案例,引發了人們對記憶究竟是否可以被移植的好奇心,為此科學家曾經進行過相關的研究。 ====== 海蝸牛的記憶移植 ====== 研究人員把微量電流放到海蝸牛尾部,海蝸牛受刺激會快速收縮起來,以逃避刺激物。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經常受電流刺激的海蝸牛把身體縮起來的時間會長達50秒,而那些從未接觸過微電流訓練的海蝸牛,遇上外來刺激時,只會把身體收縮幾秒。科學家把接受過微電流「訓練」的海蝸牛的RNA抽出,植入未受過訓練的海蝸牛身上,後者會同樣展現出防衛機制——把身體收縮達40秒。<br> 多年來,科學家努力研究記憶是如何形成。有關記憶的研究大致分成兩派:一派傾向相信神經突觸構成的網絡是關鍵,另一派認為RNA轉錄組(transcriptome)才是功臣。而海蝸牛的研究結果顯然是後者,研究者表示:「如果記憶是儲存於神經元突觸,我們的實驗就不會成功。」 ==== 量子效應 ==== 認為記憶、心靈及我們所喜愛的想法是由電流及化學物質以各種形態通過腦細胞而形成的說法稱為「神經連接假說」,但並非每個科學家都同意。有些物理學家認為記憶的基本構成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小,是次原子翻轉的結果,也就是量子效應。在量子世界內,所有事件以多個狀態的疊加方式表示,描述這些狀態的機率者稱為波函數。 在測量或觀察之時,機率就已斷然成真,也就是只能測到其中的一種狀態,而破壞了原本多種狀態疊加的波函數。傳統上物理學家用「[[w:薛定谔猫|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來解釋這個現象。 薛丁格將這隻假想的量子貓放在一個箱子內,內有一個致死的毒氣源,這些毒氣只在放射性原子的隨機衰變時釋放,量子理論學者認為只要這個箱子是緊閉的,不打開箱子確認貓是生是死,那麼這隻貓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而是落入一個生死未定的機率夾縫中,但一旦打開箱子偷看,波函數就會崩潰而使其中一個狀態成真、其他狀態湮滅。 某些理論家認為人類的心智就像這隻量子貓一樣:他就像一組尚未定案的各種決策機率所構成的陣列(unresolved decision-making possibilities),當一個人形成思想的意識流時,就會驟然崩潰成一個實際狀態。亞利桑那大學的哈莫洛夫認為他找到了這種量子的不確定狀態在腦中發生的可能細胞位置。細胞(包括大腦中數十億個神經元)內有微小的細管,那是堅硬的小蛋白質棒,像晶體似的架構排列著,這些「[[w:微管|微管]]」(Microtubule)是細胞內的支柱結構,是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稱為[[w:微管蛋白|微管蛋白]](Tubulin)。這些微管蛋白會因為微妙的原子而快速的震動,當個別的震動都達到某一頻率產生共振,這個共振就會沿著每個微小管的外表面傳下去。哈莫洛夫更提出造成這個漣漪的原子位移是量子事件,單一的電子翻轉,像一列往前倒的骨牌,和成為具有一致性的傳導波動,這個具一致性的波可能就是細胞內資訊傳送的來源,這顯示微小管可能是從中支往一個更小更精細層次的神經處理。哈莫洛夫認為,也許當足夠的微小管同步震動,達到某個臨界點時,思想就產生了。記憶則可能以特殊的微小管波型態保存,是在微小管表面永遠「凍結」的駐波。 但亦有科學家對此理論抱持不相信的態度,例如:維克特·斯鄧葛(Victor Stenger)認為量子意識是「應該與神,獨角獸和龍相提並論」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謬見」;大衛·查爾斯(David Chalmers)反對量子意識,但討論量子力學與二元意識的關聯,查爾莫斯對任何新物理學解決知覺難題的能力持懷疑態度。 == 記憶研究的方法論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遇見各種讓人尷尬的記憶現象。例如有時候努力想回憶的事情記不起來,不過卻能簡單的回憶出相關的另一件事。這種現象稱為記憶失誤(memory slips)。比如說在街上遇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一下子記不起來他的名字,卻意外地想起了他的綽號。有時候很熟悉的事,在某個關鍵的時刻偏偏就是想不起來,這種記憶阻塞(memory block)的現象,對於有考試症候群的人可能體會很深,自己很確定明明知道正確答案,不過在當時就是想不起來,一旦答案出現,就可以立刻正確的辨別出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記憶的性質又是什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記憶?我們又該如何測量和評價記憶表現呢?以下將會探討有關記憶研究的方法論。 === 記憶的處理 === 人們在特定記憶作業上的行為方式稱為記憶表現。記憶表現可以用不同的指標來測量。例如,回憶的精確性、再認的速度、表現的主觀方面(人們判斷他們對給定記憶作業所花費的努力)等。記憶處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記憶的獲得、訊息的保存和訊息的提取。人們對刺激的記憶可能是有意的(intentional)、也有可能是無意的(incidental)。當記憶作業是有意的,獲得的處理是外顯的編碼;在無意的記憶作業中,受試者不是有目的的進行學習,獲得的處理稱為不隨意編碼或不隨意學習。傳統的觀點認為外顯編碼比隨意學習會導致更好的表現,但是近期對內隱記憶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不經過外顯編碼的學習可能比有意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 '''1. 外顯的回憶(explicit remembering)''' : 若記憶的處理和先前經歷的有意識的回憶有關就稱為外顯回憶,有時也會被稱為是一種陳述性記憶。例如,你可以有意識地回憶某個親朋好友的生日,也可能有些時候一些往事會自動浮現在腦海中。這些情況均屬於外顯的回憶,因為它們都在記憶的意識層面。 : 外顯記憶通常用回憶和再認來測量。再認是指決定某項目是否是先前出現過的項目。回憶是從記憶中生成或提取訊息。回憶又可以分為線索回憶(cued recall)和自由回憶(free recall)。因為回憶比再認還需要更多的心理歷程,所以除了一些特定的情況外,再認比回憶還要來得容易。日常生活生活中,人們常常能夠記住一個人的臉,卻忘了他的姓名,因為前者提供了比後者多的提取線索,使得再認比回憶簡單。 : '''2. 內隱的回憶(implicit remembering)''' : 內隱的回憶是指一種對於經驗與訊息的無意識記憶(unconscious memory),通常在一個人進行了某種特定動作時觸發回憶。例如某個長期配戴眼鏡的人在希望能看得更清楚時,經常會有推眼鏡的動作,但當他改戴隱形眼鏡後,在面臨同樣需要更清晰視野的情境下,可能也會下意識地去做出推眼鏡的動作,而在手指並未如預期碰到眼鏡時,才想起來當天沒有戴眼鏡出門,並且理解了剛才自己自然地做那個動作的原因。當你看不清楚的時候,就「回憶」起了以前在這個情境的動作訊息,而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正在提取這種訊息。這種對提取的意識性只有當缺少往日的觸覺訊息負回饋的時候才出現,這就叫做內隱的回憶現象。內隱記憶同時受一個人長期累積的經驗影響。舉例來說,一個從沒搭過手扶梯的英國農民在站上一個未啟動的手扶梯時,身體並不會產生任何特定的反應。但對一個長期搭乘地下鐵通勤的上班族來說,當他站上一個未啟動的手扶梯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傾斜一下,因為身為高頻率的手扶梯使用者,他的身體已經牢牢記住搭上手扶梯時的刺激與反應了,也因此在無意識下,即便這種事件並不具有特殊性也不涉及大腦的自主回憶,內顯回憶此時仍然會產生它的影響。 : 由於內隱的回憶人們常意識不到,所以研究的方法有別於傳統的測量方式。例如模糊字辨認、詞彙決定、知覺辨認、同音字拼寫、偏好判斷、習慣化、人臉辨識等。 : '''3. 記憶研究中的自變項的性質''' : 記憶研究中一個關鍵的目的是辨別影響記憶表現的因素。這些變項在幾乎所有的作業中都會發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 #機體變項(organismic variable):影響一般記憶表現的永久性或相對永久的機體特性,例如個體的智力水準、集中注意的能力、注意廣度、成就動機和身心狀態等 #先行變項(antecedent variable):暫時影響機體水準的變項,例如睡眠、藥物對集中注意程度的影響,獎懲對動機水準的影響等 #作業變項(task variable): {| class="wikitable" |- | 指導語變項 || 透過指導語要求受試者如何執行記憶的作業,例如:指導語中是否要求受試者在記憶時形成視像會對記憶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又如研究內隱記憶時所採用的配對比較方法,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在作業形式的內部心理操作上都一致,僅靠不同的指導語來分離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操作。 |- | 呈現變項(presentational variables) || 透過刺激呈現的不同方式影響記憶的表現,例如刺激呈現的時間長短對於最終的保存會有所影響。 |- | 刺激變項(stimulus variable) || 透過呈現不同類型的記憶材料來影響記憶的表現,例如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音節更利於辨識與記憶。有些研究採用現場實驗,這個時候工作間、場所或者娛樂場地均會成為變項。即使是實驗室實驗,實驗的環境條件的變化,也可能會影響記憶的呈現。 |} === 記憶表現的評定 === : '''1. 初級測量(primary measure)''' : 初級測量用於量測記憶中的資訊量大小,典型的方法是用精確度來表示。研究人員會準備一系列的素材供受試者記憶並準備問卷評估其表現,如果受試者答對了所有特定主題的題目,那我們通常認為他已經掌握了相當的訊息;如果受試者對各題回答得均不正確,那麼我們常說他對某事一無所知。不過這種測量方法常常會引起爭論,因為受試者展現對某事的了解程度的機會受限於題目設計,所以即使受試者答錯了所有的問題,也不能推論他對某事一無所知。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提出另一種比較嚴格的版本——只有在受試者很精確且嚴格按照原來的順序回答時,才被判定為正確。 : 另外一種評分方法是如果受試者能記住原先呈現材料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得分。但這種評分方法在方法上,沒有辦法幫研究人員釐清受試者是否是根據參與實驗前已知的記憶回答,也無法確認受試者是否使用猜測的技巧答題。除此之外,當人們不願意表露已經知道的某事時,他們可能會回答不知道。要證明這種情況的存在也需要額外的知識,在通常的再認測驗中受試者使用猜測的可能性就更大。 : '''2. 次級測量(secondary measures)''' : 次級測量不量測正確提取的訊息量大小,而是對記憶訊息進行質的評價。其中一種類型是回憶或再認項目所需要的時間,通常記憶得越牢固,訊息提取時所需的反應時間越短。例如,向受試者呈現一張表格,透過按鍵盡快地回答。如果受試者回答正確,那麼反應時越快說明記憶越牢固。另一類型的次級測量是檢查受試者對學習和提取的主觀情感和態度。例如,讓受試者對自己的回答做出自信心評價。 : '''3. 初級測量和次級測量的關係''' : 初級測量所包含的記憶歷程可以由次級測量來提供,但是兩種測量之間的關係不是一一對應的。例如,如果有人對學習材料很熟悉,那麼他的記憶反應速度當然會很快,這種情況下兩種測量之間的關係是相關的。除外,反應時間越短不一定代表受試者記憶很牢固,也可能是猜測時做出的快速反應。基於這些因素以及樣本間的差異,所以研究人員很難確定速度(次級測量)與準確性(主測量)之間的關係。 === 傳統記憶作業 === 過去人們主要進行外顯得測量,測試常常在實驗室裡頭進行,作業是對先前呈現過的材料有意識地提取。回憶或再認時使用的材料有言語項目(單詞、數字、無意義音節、句子或段落)、幾何圖形、人物臉譜或是圖畫等等。 : '''1. 自變項的變化''' : Ebbinghaus 之後的幾十年,許多心理學家仍舊遵循他的研究方向,探討人們如何進行簡單的記憶處理,和先前幾個章節提到的一樣。通常,這些作業要求學習無意義音節表或是單詞表。為了確保項目呈現的精確性還有連貫性,人們發明了一種東西叫做「記憶鼓」。透過記憶鼓,實驗者可以變換一系列可能會影響記憶效果的自變項,比如說熟性、意義關聯程度、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相對頻率以及單詞的抽象程度等。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與電腦的廣泛使用,一些透過精心設計的軟體已經可以取代記憶鼓而達到同樣的實驗效果。為了方便今後的研究工作,一些研究者從不同方面將單詞進行了分類,然而其中有些因素並不相互獨立,例如:抽象性和熟悉性之間就存在相關,具體的單詞常比抽象的單詞更常出現,熟悉度更高。一旦熟悉度高、使用頻率高、具體和相互關聯的詞一般都會提高記憶,故在選擇詞表的時候需注意自變項效應之解釋。 : '''2. 記憶能力的評價''' : 評價記憶有一些標準的方法,通常要求受試者學習一個詞表,然後要受試者按照順序回憶,這個程序我們稱呼它為「系列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詩歌、單字等材料的學習都叫做系列學習。檢查短期記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測量受試者能正確按順序回憶的最大項目數量。有時候,我們會允許受試者用任何順序回憶項目,這種方法則稱為自由回憶學習,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系列位置效應。另一種是線索回憶,測試時提供受試者一些線索,而這些線索是一些潛在的自變項,可以從許多向度來變化。例如:為了幫助受試者回憶「紅」這個字,線索可以是語意的(一種顏色),也可以是詞形的(糸部),還可以是語音的(ㄏㄨㄥˊ;hongˊ),線索越多,對於受試者來說操作越好。配對聯想學習程序是線索回憶的一種,在這個程序中,給受試者一對對單詞要求識記。每對單詞前一個項目叫做刺激,後一個項目叫做反應。學習幾遍詞表之後,隨機呈現刺激詞,要受試者回憶相應的反應詞。詞組之間的特性可以變化,像是它們的關聯程度、模糊程度和抽象程度,研究者可以考察這些特性是否會對學習與記憶產生影響,對於外語學習和教學的改進很有幫助。 : 再認測驗通常有兩種形式:多選題和是非題。實驗室中進行再認測驗常常採用學習─測試程序。給受試者呈現一系列的項目,其中只有一半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過的,受試者要判斷出各項目是「新的」(先前為呈現過)還是「舊的」(先前已經呈現過)。結果可以用信號檢測法加以統計。這種方法有一種變形的形式,叫做「單項目探測法」(single-item probe technique)。探測法要求受試者學習一個短的詞表,然後出現一個探測項。如果探測項在詞表中,受試者就反應「是」,如果不在詞表中,就反應「否」。受試者的反應透過盡快按按鍵來表現。不過由於經由這種方法測量到的結果,受試者反應的正確率通常很高,所以常常將反應時作為主要的依變項。 === 新近的記憶作業 === 上述傳統的記憶作業雖然有實用的價值,不過若是只憑藉它們來理解人類記憶的多樣性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記憶現項和特定的作業相連,自變項在不同的作業中產生作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從事記憶研究之後,必須仔細選擇要研究的某種記憶現象的作業,比較不同作業之間自變項的效應。 == 日常記憶的運作與失誤 == 記憶,是為了要送達訊息給未來的自己,它只有在對未來的自己有幫助時才有意義。因此,'''記憶內容可能會為了變得有用而出現錯誤'''。也就是說,人們會回憶出那些沒有出現過的事件,或是對經歷過的事件產生錯誤的回憶,這就是記憶運作失誤。許多記憶研究是在實驗室中,使用相對簡單且控制良好的刺激材料進行,出了實驗室,那些材料通常就被置諸腦後了。但日常生活的經驗非常豐富且複雜,一個事件裡包含了眾多人物與行動,有些混合了已知,有些則是嶄新的經驗。究竟人們如何在多年後仍記得這些經驗呢?當人們回憶這些經驗時,所提取出的記憶痕跡是否又能完整地對應之前所發生的事件呢?當研究者從這個角度思考記憶時,其重點偏向於記憶的失誤,故藉由實驗探討錯誤記憶的發生、性質以及發生的可能因素。 === 記憶建構 === '''記憶並不是經驗的複製,而是一種經驗的重製''' 為了研究基模對於受試者重述一個故事的影響,以及記憶可以被重建的程度,英國心理學家巴萊特([[w: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Frederic Bartlett)設計了一個實驗。他使英國受試者聽一個他們沒聽過且非其文化所熟悉的故事(印地安傳奇 The War of the Ghosts),然後在短時間內重述,並且在幾個月甚至幾年間請他們不斷回憶、重述。 結果,這些受試者每次重述時都會記得故事主旨,但是他們會將一些不熟悉的細節以自身熟悉的文化元素、用語置換進去,以讓整個故事聽起來較為合理,因此最後說出來的故事會是完整卻經過改編的。而且每經過一次重複故事,這個故事就會被講得越精簡、簡短。 經過這個實驗,巴萊特的結論是:記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非是經驗的複製,而是一種經驗的重製、再造。而記憶的喚回是受我們文化背景裡的既存知識/基模所影響。 '''記憶的易改變性''' 著名的記憶學者洛芙特司(Elizabeth E. Loftus)在 1970 年代以一系列的研究證實記憶的易改變性,發現在事件發生後的誘導式提問可以改變記憶。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先觀賞一個有關車禍的系列幻燈片。隨後一半的參與者被問及:「當車子彼此碰撞(hit)時,速度有多快?」另一半參與者的提問中,我們則是提問:「當車子彼此猛撞(smash)時,速度有多快?」,僅是「碰撞」改成「猛撞」一詞之後,就影響了參與者的答案:前者回答車子平均時速是 34 英里,後者則是 41 英里<ref>(Lotus & Palmer.1974)</ref>。一星期後,參與者被問及是否在幻燈片裡看到破碎的玻璃,前者多半正確回答「沒有」,但後者多數會出現錯誤的記憶。而若告知參與者虛構的情節,並說是其他證人的描述,則參與者可能將此當作是實際發生過的情節 <ref>(Edelson, Sharon, Dolan, & Dudai, 2011)</ref>。其他記憶操控的研究則發現,可能性高的情節較容易產生錯誤記憶,以心像想像事情的發生也容易產生錯誤記憶<ref>(Garry, Manning, Lotus & Sherman, 1996; Sharman & Barmier, 2008)</ref>。 '''記憶可被虛構''' 記憶甚至可以無中生有。一個實驗團隊先以問卷詢問實驗參與者父母有關參與者的童年經驗。在實驗中,實驗者提供參與者一些事件主題,並告知這些事件由其父母提供,請參與者盡量回憶其中內容。這些事件真假參雜,而虛構者又為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參加婚禮時不小心將雞尾酒打翻至新娘父母身上)。在第一次回憶時,參與者回憶出 80%的真實事件,沒有人回憶出虛構事件;但重複回憶後,約 20%的參與者回憶出虛構事件,甚至寫出從未發生過的事件細節<ref>(Hyman, Husband. & Billino 1995)</ref>。後續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參與者可以回憶出從未發生過的事件(如:在超市走丟)細節<ref>(Lofus, 2005)</ref>。其他研究者<ref>(Wade et al. 2002)</ref>將參與者童年的照片(如:與父親合照)修圖放入一個從未發生過的場景圖片中(如:搭熱氣球),或提供其童年的真實照片<ref>(Lindsay et al., 2004)</ref>並誘導參與者以為是某事件的「證據」,結果發現將近 80%的參與者會「回憶」出情節,甚至細節,而且相較於大學生,兒童更易受「暗示」、誤導訊息的影響<ref>(Ceci & Bruck, 1993; Poole & Lindsay, 2001)</ref>。 在虛構或錯誤記憶裡,由'''基模(schema)''' 導出的知識扮演了重要角色。基模是一種摘要性的知識集合,它是個體從多次相似經驗中萃取出來的扼要訊息,可以用於廣泛的情境,能幫助人們快速理解目前的事件經驗、影響記憶的形成與提取,也影響人們對特定情景的預期。白話說就是'''既定印象''',像是:本來就是這樣、應該都會這樣……等的想法。當基模涉及日常生活事件且有時間進程順序時,即為執行該事件的「腳本」(script),描述在累積的經驗中該事件的大致流程與相關活動。例如:「去餐廳用餐」,人們心中會有如下的「腳本」:打電話訂位、準時抵達餐廳、等待侍者帶位、坐下後侍者提供菜單、⋯⋯、結帳時付錢,以及離開餐廳等等。基模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率地行動,也可幫助人們回憶特殊事件的經歷(如:尾牙聚餐)。然而,基模也可能導致錯誤記憶,人們會按基模知識「填入」真實事件中沒有發生的情節,或根據基模製造出不存在的事件經歷。在一實驗裡,實驗者請參與者在辦公室稍候(一間大學教授的辦公室),但 35 秒後,告知其實驗取消並可以離開。參與者之後回憶該間辦公室時,30 位實驗參與者中有 9 位參與者回憶看到「書籍」,事實上,那間辦公室並沒有任何書架或書籍<ref>(Brewer & Trevens, 1981)</ref>。此錯誤記憶來自於人們對大學教授辦公室的基模:教授的辦公室都有書籍。 既有知識導致錯誤記憶也會發生在單純的字詞刺激。當實驗者呈現一系列與「睡覺」相關的字詞(如:疲倦、安靜、打鼾、床鋪、作夢等)後,即使「睡覺」這詞從未出現,參與者也會回憶出此項目,且有高度的信心它曾出現<ref>(Deese, 1957; Roediger & McDemott, 1995)</ref>。後續研究發現,即使參與者明知有可能發生這種錯誤記憶,依然無法避免<ref>(Gallo, Roberts & Searmon, 1997)</ref>。而一系列地呈現中文字詞也可能產生情緒雙字詞的錯誤記憶<ref>(Huang & Yeh, 2006)</ref>。錯誤記憶的來源很多,包括:參與者在記憶登錄或測試時由其他刺激(如:打鼾、床鋪、作夢)擴散,激發聯結(如:睡覺)而產生、參與者依據既有知識推理而出(如:測試時看到堆成金字塔的橘子會以為之前看過,其實之前看到的是散落一地的橘子),或者參與者登錄時保留了「要旨痕跡」(glist trace)而並未儲存所有詳細的「逐項痕跡」(verbatim trace),或錯誤地組合之前的經驗。 '''蒐證時的應用''' 建構記憶若發生於證人的證詞敘述,可能導致法庭誤判,即使證人對自己的記憶正確率有高度信心,也不代表回憶內容都是正確的,而誘導式的詢問(如:給予假證據並多用建議性的引導問題)也會導致易受影響者被迫認罪(forced confesion),進而造成冤獄<ref>(Kassin, 1997)</ref>。在探討記憶正確率的自信心與實際正確率相關的研究中,有將近半數的研究發現二者相關為零<ref>(Defenbacher, 1980)</ref>。即使由臉孔照片指證,命中率可高於隨機猜測,假警報也偏高<ref>(Bruce et al., 1999)</ref>,尤其是同時觀看多張臉孔照片<ref>(Steblayet et al., 2001)</ref>。要求證人先以文字描述臉孔,可能導致之後的指認較差<ref>(Schooler & Engstler-Schoolder, 1990)</ref>,給予確認回饋(confirmation feedback,如:「很棒,你指出嫌疑犯了。」),可能使證人誤以為指證是正確的<ref>(Douglass & Steblay, 2006)</ref>。威斯特德(John Wixted)等人<ref>(Wixted, Mickes, Dunn, Clark, & Wells. 2016)</ref>的田野研究,探討證人的信心是否真的與正確率無關。結果發現,當以數理模型轉化證人的初始信心評分時,轉化分數與正確率有高相關,且同時呈現情況的相關不低於序列呈現情況的相關。因此,指認應正確記錄證人第一次指認的信心<ref>(Albright 2017)</ref>。整體而言,指證最好是'''立即進行'''、'''做信心評估'''、並'''不給予任何回饋''',當中途受到其他言語、時間因素的影響,指認的正確率就可能會下降,而且接收越多的正面或負面回饋,正確率就會越低,因此此指認的參考價值也就越低。 === 自傳記憶 === 自傳式記憶([[w:en:Autobiographical_memory|Autobiographical memory]])指的是對個人相關過去經驗或事件的記憶,屬於'''情節式記憶'''([[w:情節記憶|情節記憶]] episodic memory),但包含了更多自我經驗的涉入,同時也夾雜事實性的語意記憶([[w:情節記憶|語義記憶]] semantic memory)。例如,我們可能記得第一次畢業旅行、放榜的時刻或自己從小到大唸過的學校名稱等等,這些都是在我們生命中的深刻經驗。自傳式記憶的回想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實地取向,另一類則是觀察者取向。 #實地取向:意指我們經歷了「心理時間的旅行」,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事件發生的現場,不只記得事件內容,甚至也能回憶出周圍的場景、感官感受以及情緒感受。此時是融入在整個場景中的,宛如再次身歷其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就會不由自主地經歷到這類實地取向的記憶。 #觀察者取向:意指雖然我們也可以回想出事件內容、當時的場景等,但是此時猶如觀察者可以看到當時的我。既然是觀察者,則傾向於有較少的感官及情緒感受。心理學研究發現有時採取觀察者取向來回憶負向事件時,可以避免不斷反芻受到心理傷害,並有機會產生新角度的思考。 一般而言,我們對近期發生的事件記憶較清晰,且隨著時間消逝記憶會逐漸模糊,但老年人卻有個有趣的現象:對近期發生的事件記憶較年輕人差,反而對十幾到三十歲左右發生的事件記憶有躍升的狀況。此外,我們對過去發生過的正向事件有比較好的回憶,老年人的這種正向偏誤的記憶現象更為明顯。然而,憂鬱症患者沒有這類的正向偏誤。 相對於實驗室裡的經驗記憶,自傳記憶保留了三個不同的時間訊息:1事件發生的時間標籤、2事件內或事件間的時間順序、3對時間的主觀感。 === 情緒與記憶 ===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常伴随著情緒。然而,經歷中那些引發情緒的刺激會吸引注意力,甚至窄化注意焦點<ref>(Easterbrook, 1959)</ref>,使人們忽略其他刺激,事後亦無法回憶出這些被忽略的刺激<ref>(Gable && Harmon-Jones, 2008: Re & Heuer. 2004)</ref>。情緒激發(arousal)會活化杏仁核並增加神經活動,有助於記憶的穩固<ref>(LaBar & Cabeza, 2006)</ref>。增加情緒經驗記憶的另一因素是人們常在事後談及這些經驗而一再複誦<ref> (Reisberg & Heuer, 2004)</ref>。 ==== 閃光燈記憶 ==== 有些研究者相信人們會將強烈情緒的經驗定格於記憶之中,留住特別鮮明的記憶,即使多年後依然歷歷在目,稱為「'''閃光燈記憶''' ([[w:閃光燈記憶|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ref>(Brown & Kulik, 1977)</ref>。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在美國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十年後,訪談人們當他們第一時間聽到此事件的經驗的記憶。研究者發現人們記得當時的細節:當時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甚至身旁的人穿什麼衣服等等細節,仿佛昨日的經歷一般。然而,引發閃光燈記憶的經驗也可能被遺忘或扭曲,與一般記憶無異,由於閃光燈記憶的研究側重於社會裡的重大公共事件,因此媒體的關注、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談話間的不斷複誦,也扮演了重要角色<ref>(Hirst & Phelps. 2016)</ref>。如上所述,人們無法真實地記住他們沒有親眼目睹的經歷,那麼他們在記住什麼?在許多情況下,當一個人說他們記得像 911 或肯尼迪遇刺事件這樣的事情時,他們真正的意思是他們記得在事件發生後才知道這件事。 ''' 閃光燈記憶理論模型 ''' Brown 和 Kulik 認為 FBM(flashbulb memories)是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指對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經歷的記憶)的一個特例,使人們可以記住首次聽到事件時的具體細節。FBM可分為攝影模型&綜合模型&情緒整合模型三種理論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攝影模型(photographic model)|| 指出事件本身以及周遭的環境背景都會以最真實的的情境儲存在個人的記憶當中,如同一張照片般直接將整體紀錄,而不會分開其中的個體。攝影模型的決定因素包括:事件的新穎性、驚奇性、重要性及其引起人們的情緒感覺狀態和外顯覆述。 |- | 綜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 指出 FBM 會分別影響 FBM 形成的因素與 FBM 維持的因素二者。前者舉例來說可以是一個人的情緒反應或事件對個體的重要性,後者則可能是事後對於該天事件的覆述以講述。綜合模型會通過三種在時間上起作用並且能獨立或結合在一起進行的過程來描述 FBM 的形成。 |- | 情緒整合模型(emotional-integrative model) || 依據該模型(emotional-integrative model)指出,行程或維持 FBM 的過程會按照所發生的事情對當事人的新穎或前所未見以及對個人的重要性加以判斷評價。對事件新穎性的評價會從而產生驚奇反應,而驚奇性直接影響 FBM,並且導致 FBM 的形成。 |} ''' 閃光燈記憶影響因素 ''' 以下討論閃光燈記憶與年齡、文化、性別、雷斯多夫效應的關聯 *'''年齡 ''' :由 Cohen 等人進行的研究研究了形成 FBM 的年齡相關差異,得出一般來說'''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形成FBM'''的結論。在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在重要事件發生後的 14 天內進行了記憶測試,然後在 11 個月後重新測試。事件發生後 11 個月,幾乎所有年輕人都經歷過FBM,但不到一半的老年人符合FBM的所有標準。年輕和年長的成年人也有不同的理由回憶生動的FBM。在年輕人中創建 FBM 的主要原因是'''與事件的情感聯繫''',而老年人則更多地依賴於'''事件的排練'''來創建。情感上的聯繫對於老年人來說,製作閃光燈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在 11 個月內排練這個事件以記住細節。然而,老年人在重新測試後 11 個月對他們的回答更有信心,特別是在他們與誰在一起,他們在哪里以及在活動期間他們的個人情緒。 *'''文化 ''' :Tinti 等對波蘭,瑞士和義大利天主教徒對教皇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的死記憶進行了研究。據透露,'''個人參與活動'''是創造強烈FBM的主要因素,而參與者與活動的接近度也具有相對較強的相關性。 :還有人提到,亞洲種族可能不像北美或歐洲那樣容易形成 FBM。這是因為在亞洲文化中存在更廣泛的社會整合呼聲,而不是個性,導致人們對可怕事件的聯繫減弱。 Kulkofsky 等人在 5 個不同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英國、德國、土耳其、中國)進行調查,發現中國參與者受到涉及個人親密關係的因素的影響較小。 *''' 性別 ''' :研究結果表明,與女性相比,男性在FBM的形成中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事件。此外,男性創造的 FBM 比女性更加細緻。然而,女性的情緒反應率明顯較高。作為 Adams 等人完成的研究的一部分,Bauer 和 Fivush 等表述女性使用更多數量和更多種詞來表達他們的情緒健康,特別是在描述他們過去的經歷時。總體而言,與男性相比,女性不僅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還能表達他人的情緒狀態。 *'''雷斯多夫效應([[w:en:Von_Restorff_effect|Von Restorff effect]])也稱萊斯托夫效應 ''' :指個人在學習或接收資訊時,容易記住內容裡最特殊的部分,像是課本中的粗體字、斜體字或是不同顏色的標註,而個人在閱讀或學習時以螢光筆或是畫底線標註皆為加強雷斯多夫效應,故特殊的部分較普通部分容易回想。 :而對於顏色與記憶的關係,日本心理諮商師石井貴士的著作提到,已知右腦擅長影像的記憶,故在結合理論與經驗後,提出了利用'''色彩活化右腦的記憶法''',以「藍、紅、綠、黃」四個顏色來加深記憶。石井貴士認為,配合心理學上的記憶階段,佐以四種顏色加以標記,按照'''「藍→黃→綠→紅」'''的順序記憶,據信可以將記憶發揮到極致。依照書中的分類方式,標註紅色會讓人一眼就明白、綠色則會讓人三秒後才反應過來,記憶不可靠。黃色則是負責讓人產生印象,但不知所以。藍色則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項目。 :在設計學與廣告學上,雷斯多夫效應也被大量應用。其設計中經常運用對比、新異性、新奇性、色彩變化、特殊規模等表現手法,目的就是爲了突出宣傳材料的顯着性,吸引閱覽者目光並令其留下深刻記憶。 *'''反面論點 ''' :Ulric Gustav Neisser 反對閃光燈記憶的論點,認為其準確度不足,並在 1992 年對人們對 1986 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記憶進行了研究。他的目的是通過調查震驚事件(挑戰者災難)在一段時間後準確的程度來測試閃光燈記憶的理論。 106 名入門心理學課程的學生接受了問卷調查,並要求他們寫下他們如何聽到新聞的描述。他們還回答了 7 個問題,例如他們在哪裡、他們在做什麼、在活動時體驗到的情感等。這個問卷在災難發生的 24 小時內完成。 2 年半後,44 名原始學生再次回答問卷。這一次,他們還被問到他們對記憶的準確性(從 1 到 5 的範圍)有多大的信心。參與者還被問到他們之前是否填寫了關於同一個挑戰者災難的調查問卷,而 44 人中只有 11 人記得他們之前填寫過調查問卷,原始問卷和新調查問卷之間的答案存在重大差異。召回的平均正確分數為 7 分中的 2.95 分,其中 11 份為 0 分,22 份為 2 分或以下。然而,完成第二份調查問卷後,平均置信水平為 4.17。 :Neisser 和 Harsch 的研究強烈反對 Brown 和 Kulik 首先提出的理論。原因如下: # 記憶是一種'''相對不可預測'''的事情,很長一段時間後很有可能出現不良回憶。 # 閃光燈記憶只發生一次,沒有機會重複曝光或糾正。早期引入的錯誤很可能會繼續存在。 ''' 神經學基礎 ''' 跨物種的研究表明,情緒激發會引起神經激素的變化,從而影響'''杏仁核'''。杏仁核調節情節記憶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透過增強的回憶體驗(類似於閃光燈記憶的回憶),可以在之後重新獲得這些閃光燈記憶。因此,對於編碼和提取情緒性的公共事件記憶,杏仁核可能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杏仁核在記憶中的作用與情緒事件引起的激動有關,影響激發的因素也應該影響這些記憶的性質。閃光燈記憶的持久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取決於與喚起反應相關的個人因素,比如情感投入和個人對震驚事件的參與。研究表明,即使在準確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杏仁核在提取時的激活強度也與對情感場景的回憶體驗增強有關。記憶儲存是透過對震驚事件的內分泌反應來增加的;一個人發現的事件越震驚,就越有可能發展出閃光燈記憶。 關於閃光燈記憶的形成是否涉及獨特的機制,或者普通的記憶過程是否足以解釋震撼的公共事件記憶,一直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夏洛特([[w:en:Tali Sharot|Tali Sharot]])等人發現,對於那些靠近世貿中心的人來說,對911事件記憶的提取占用到神經系統,而該神經系統與情緒對記憶的影響有著獨特的聯繫。這些情感記憶迴路的參與與布朗和庫利克提出的獨特的邊緣機制是一致的,與在實驗室提取情緒刺激所占用神經機制相同,此二者神經反應模式的一致性表示儘管閃光燈記憶可能涉及不同的機制,這些機制並不是最初事件的意外和結果性所獨有的。 有證據表明杏仁核在找回911事件中的重要性,但僅限於親身經歷過這些事件的人。杏仁核對情景記憶的影響明顯與生理激發有關。儘管僅僅是聽到令人震驚的公共事件可能會引起興奮,但這種反應的強度可能會因個人對事件的親身經歷而有所不同。 ==== 創傷記憶 ==== 個人的創傷經驗往往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留下鮮明且持久的記憶,因為強烈的刺激會透過穩固機制而促進記憶<ref>(Buchanan & Adolps. 2004)</ref>。但在某些案例中,反而是當事人無法回憶創傷經驗。無法回憶創傷經驗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創傷經驗發生於幼時;有的是來自於腦傷、睡眠剝奪及藥物濫用等;有的是忘記自己曾經經歷過<ref>(Geraerts et al., 2006)</ref>;有的則是因壓力過大而破壞記憶穩固,沒有留下該經歷的記憶痕跡。較具爭議的是受壓抑創傷記憶的回復(recovery of repressed traumatic memory),有些研究者認為被壓抑到潛意識的創傷經驗在某些情境下會進入意識而恢復 <ref>(Freyd, 1996; Ter, 1994)</ref>,其他研究者則認為恢復的創傷記憶其實是創造建構出來的虛假記憶<ref>(Lotus & Ketcham, 1996)</ref>。 === 時間的影響 === 人們大多無法回憶三歲前的經驗,此現象稱之為'''幼時失憶(infantile amnesia)'''。這種現象指得是成年人無法提取年幼時對情景或事件的記憶。此失憶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三: #因大腦尚未成熟且幼兒缺乏有效的登錄方式 #自我概念尚不成熟 #當時經驗用的語彙模式與成人並不相同。 心理治療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00年前他創造了「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這個短語。 嬰兒能夠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每秒鐘可形成700個新的神經連接,語言能力之強大足以使那些精通數國語言的學者艷羨和相形見絀。最新的研究表明,他們甚至在母親分娩之前就開始了大腦的訓練。 但即便是成年人,若不刻意訓練記憶,回憶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因此,一種解釋認為嬰兒健忘症僅僅是我們一生當中忘記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這一自然過程的一個結果。 除此之外,個人經驗的保留時間相當長,而人們對過去經驗的記憶也相當正確。即使畢業了十幾年,人們仍能相當正確地配對高中同學的照片與人名<ref>(Bahrick, Bahrick, & Wittlinger, 1975)</ref>;畢業七年後回憶同學的名字時仍能有 60%的正確率(圖 7-15)。那麼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呢?研究指出,畢業後的前三年內會遺忘一些名字與概念,但十年後的記憶表現與三年後的表現雷同<ref>(Conway, Cohen, & Stanhope, 1991)</ref>。有趣的是,人們在回憶多年前的經驗時,對早期青少年時期的記憶有較高的正確率, 此懷舊凸點的現象具有跨文化的普同性<ref>(Conway, Wang, Hanyu,& Haque, 2005,見圖 7-16)</ref>,其成因可能來自這些經驗裡的事件對於個人有重要影響。在回憶過去經驗時,人們也會以'''自我基模(self schema)'''產生記憶偏誤。「基模」就是我們的心理結構,包含自己對個人、團體以及所處環境的想法、立場與印象,而每個人都可以有複數個自我基模,像是學生、伴侶、姊姊等以應付生活。舉例來說,一想到護理師,「專業、關懷他人、護士服」等印象便會浮出。在自我基模裡,人們相信世界與自我有其一貫連續性,過去與現在的我應是一致的。因此,當人們回憶過去的健康或親密關係時,往往會出現與現在情況較相似的內容<ref>(Conway & Ross, 1984; Holmberg & Homes, 1994)</ref>以維持自我基模的一貫性。 == 遺忘== 記憶會累積,但也會隨著歲月而逐漸模糊;遺忘是記憶的衰退消失,是指對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會再記得,不能再回憶起來,或是失去真確性。但能夠遺忘確實是必要的,這是因為人腦無法無限制地存儲所有的資訊,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遺忘部分舊的資訊,以騰出空間來處理新的信息。這種過程有助於減輕大腦的空間壓力,使大腦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和存儲最重要的資訊。此外,遺忘也有助於建立新的記憶模式和學習策略。當人們遺忘了某些舊的資訊後,他們可能會試圖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記憶和學習新的資訊。因此,遺忘不僅有助於篩選出最重要的資訊,還可以激勵人們不斷尋求改進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 例如騎車出門,每次會停放在不同地方,所以就要對停車地點的記憶要能隨時更新,也就是把它遺忘,然後在記住停放的新地點。 記憶是人腦儲存資訊的形式,但人腦不可能無止盡的存下所有資訊,而遺忘就是刪除資訊的機制。遺忘是記憶機制中極重要的一環,它能使人過濾掉多餘的訊息,僅保留重要的部分,並藉此減輕大腦空間壓力。影響遺忘的因素非常多,時間、心理狀況、生理狀態、還有事件本身。有趣的是,相對於人對記憶所擁有的主動權,遺忘是人所不能掌控的,通常人能夠主動選擇去記憶但無法選擇遺忘。記憶遺忘來自多個因素:消退、干擾、提取失敗以及抑制</u>。干擾可來自事件之前的干擾,稱為[[w:干擾理論|前向干擾]];也可以來自事件之後的經驗,稱之為[[w:干擾理論|逆溯干擾]]。提取失敗可能來自要提取出的訊息阻擋了當下的提取歷程,也可能是在提取之前訊息時抑制了競爭的訊息。人們也可動機性地抑制某些訊息的保留,來達成行為目標。 ===遺忘的生理學機制=== 根據目前大腦研究對解釋記憶的生理基礎所提出的理論,人在記憶的時候,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特異的突觸聯繫。當人要記憶多件事物的時候,這些單個的突觸聯繫就會成為「網絡」。網絡帶來的好處是,當訊息需要被讀取的時候,過程的切入點並不一定要是該訊息本身,還可以是該網絡上的其它節點。再遵循這個切入節點與所需訊息的節點之間的連接(該過程被稱為聯想),大腦就可以同樣得到需要的記憶訊息,並且將它裝載到「內存」中。這也解釋了某單一的事件與其他事件建立的聯繫越多,就越不容易被遺忘。相反,孤立的單個事件容易被遺忘。 遺忘有兩種: #記憶突觸聯繫的消失。 #記憶突觸暫時失活。 兩者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大腦讀取該訊息的嘗試失敗。但第二種解釋更能說明,為什麼人對「有印象」的事物,能更快的再次去接受或是再記憶。這也是預習被提倡的原因。而複習,則是大腦不斷重複讀取某訊息,一方面重新激活那些失活了的記憶突觸,另一方面則可以建立更多節點與該訊息相連接,以達到下一次更快讀取該訊息的目的。 === 遺忘的速度 === ====([[w:遺忘曲線|艾賓浩司遺忘曲線]])([[w:en:Forgetting Curve|Forgetting Curve]])==== 這一曲線是心理學家[[w:赫尔曼·艾宾浩斯|赫爾曼·愛濱豪斯]]([[w:en:Hermann Ebbinghaus|Hermann Ebbinghaus]])依照自己所設計並實行的實驗結果所提出的。在他所設計的實驗之中,要求受試者(在本實驗中為他自己)記憶一些毫無意義的亂數字母組合,並在每過一定的時間間隔後要求受試者覆誦,以此檢查受試者的遺忘率,得到了這一曲線。因此,這一曲線又被稱為愛濱豪斯遺忘曲線。愛濱豪斯認為,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這二種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記憶的保持隨時間的變化有顯著差異。人平時的短期記憶的建立過程是人在專注學習處理輸入的信息後獲得,此種短期記憶再經過進一步強化後才能成為長期記憶。但長期記憶並不代表他就能夠長期維持,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仍會被再次遺忘。而愛濱豪斯 1879 年進行的記憶實驗,讓他發現記憶遺忘的資料呈現某種規則性,從而歸納出遺忘曲線。研究指出,遺忘在學習過後馬上開始,而遺忘的過程速度不是均勻的,最初忘的速度很快,時間相隔越遠,遺忘的越緩慢。他拿自己來進行實驗,得到的數據即為右圖。 然而愛濱豪斯所設計的實驗,也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愛濱豪斯所設計的實驗,因為是去記憶毫無意義的亂數字母組合,而使此實驗缺乏可比性及參照性,且在此實驗中,也未確實區分再認知的遺忘及完全遺忘。再者,此實驗的受試者只有愛濱豪斯本人,樣本數不足,實驗結果不一定有普遍性,實驗中觀察到的新近效果及初始效果的再現性也不穩定。 這條曲線說明人們在學習中最初階段的遺忘速度很快,後來逐漸減慢,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就幾乎不再遺忘,整個過程可以用下列三階段說明: # 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實驗中,學習項目排序最後的,仍在短期記憶,清楚記得 # 中間項目:正要進長期記憶且短期記憶還未形成,比較不能記得 →系列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指人們對於先發生與最後發生者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 初始效果(Primacy effect):實驗中,學習項目排序最前的,進入長期記憶,清楚記得。 在愛濱豪斯的實驗中,他也比較了記憶不同種類東西所需要的時間,若要記住 12 個完全沒有意義的音節,需要反覆覆誦 165 次、若要記住 36 個完全沒有意義的音節,需要增加反覆覆誦次數至 54 次,然而若是要記憶住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卻只需反覆覆誦 8 次,由此可知紀錄有意義的素材相較於全無意義的素材來的更加容易,也因此可畫出不同種類的記憶曲線。若將記憶 12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36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的記憶曲線一起畫在座標平面上,在短時間內可發現 36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之記憶曲線會下降的最快,也就是最陡;而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之記憶曲線則是下降最慢、圖形最不陡的,在長時間下,則是 36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之記憶曲線在最低點:而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之記憶曲線在最高點。 ====艾賓浩司遺忘曲線研究成果==== 1999 年在美國世界記憶學大會公布了一個關於艾賓浩司記憶曲線的定量性研究成果,表明人類的大腦在記憶過程中會形成三種記憶: 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及聯想記憶。 以背一個單字為例,背完後在幾秒內會產生一個感覺記憶,這個記憶轉瞬即逝,只後出現了短期記憶,也叫做工作記憶,但短期記憶一樣也消失的快速,只有到了長期記憶出現時,這個單字才會留存久遠。假設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這個單字,當你看到任何相關的事物或是單字的前段部分或後面幾個單字,都能快速的聯想到。 另外,有研究者做過一項實驗,將一群學生分成 A、B 兩組,在學習過後,A 組進行一次複習,B 組則無;一天後 A 組仍幾乎保有原本的學習量,B 組則只剩 5-6 成;一周後 A 組仍保有 8 成學習效果,而 B 組僅剩 3 成。B 組的遺忘平均值高與 A 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經過不斷的複習來維持學習效果。 另外,不同性質資訊有不同的遺忘曲線,資訊的組成可分為有意義與無意義,對於無意義的資訊(像是沒有按照順序排列及組合起來沒有該單字的英文字母),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記住,而對於有意義的資訊(像是有前因後果的歷史事件),所花費的力氣則較少,回憶時也會較輕鬆。因此,不同性質的資訊材料會得出不同的遺忘曲線。 實際應用:業者透過記憶的特性與機制,開發出許多應用程式,在特定時間提醒學生再審一次,讓學生可以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進行單字的背誦又或者是公式的練習。 === 遺忘的原因 === 對於遺忘的原因有以下幾種說法: #衰退說:認為記憶痕跡如果不鞏固強化會隨著時間推移變淺至消失。 #干擾說:認為外界刺激的干擾導致記憶無法順利提取出來。其中包括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 #壓抑說:這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提出的一種說法,認為人通常不願意回憶那些給自己帶來創傷的經歷。以至這類型的記憶會受到壓制而無法回憶。 #提取失敗說:有人把人腦比作一個圖書館。記憶就是從圖書館裡取書的過程。如果沒有線索找不到書,圖書就會就會隱身在圖書館無法看到,這就好比遺忘。遺忘是找不到合適的提取線索而發生的。 有趣的是,相抵於人對記憶所擁有的主動權,遺忘卻是人所不能掌控的。在記憶處理的過程中我們介紹過儲存的痕跡會逐漸消失,最後造成遺忘,其形成的原因如以下幾點: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 '''情緒的波動''' || 上台演講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緊張而導致忘詞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腦部的毀損''' || 腦神經因藥物、撞擊、疾病等因素造成物理與化學上傷害,常會造成不可逆的永久記憶損失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記憶的容量''' || 人的記憶量是有限的。在此指人'''短期'''內無法記憶太多事物,而非總體記憶量有限,因人類終其一生並不可能用完大腦的容量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年齡的衰退''' || 根據[[w:愛德華·桑代克|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在 1928 年的實驗,人在 8-25 歲達學習記憶的高峰,其中以 25 歲最佳,此後便隨年齡增長而能力逐步衰退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刺激的欠缺''' || 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失憶症的病人看到某些場景後恢復記憶,這正是刺激導致的記憶復甦,而一般情況下缺少刺激因素,來讓我們挖掘深層的記憶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動機的欠缺''' || 人腦的記憶如同大海,我們通常不知道底層記憶的存在,要有某些契機或動機才會回想起。例如國小時候背的唐詩,若經過仔細思索,我們仍能想起兩三首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注意力的<br>不集中''' || 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做許多件事,導致記憶不完全或十分模糊。例如學生經常邊玩手機邊念書,最後致使學習效果不佳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學習的干擾''' || 前後學習的事物若十分相似,便容易混淆。例如我們經常容易將某些類似的英文單字搞混 |- |style="text-align:center;width: 130px;height:50px" |'''學習素材的<br>難易及趣味程度''' || 倘若學習素材新奇有趣,簡單又精確,則容易記憶;但若學習的素材單調乏味,艱澀又模糊,則不易記憶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情感的因素''' || 能引起正面情緒的事情,比較容易被長期保留;而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則很快就消失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消逝論''' || 由於在停止練習之後,隨著時間的消逝,大腦新陳代謝的作用,造成記憶痕跡模糊與衰退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干擾論''' || 過去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互相干擾,抑制了記憶功能的正常運作,導致遺忘 |} 以下內容將繼續以不同理論的觀念來解釋遺忘。 ==== 記憶痕跡的消逝——消退理論([[w:en:Decay theory|Decay theory]]) ==== 人們經常回憶起很久以前的往事,單靠消退理論並無法解釋為何有些記憶短期後便消失,有些卻長時間保存完好。 心理學者提出'''記憶痕跡'''的理念來解釋學習、記憶、遺忘的歷程。他們認為經過學習活動後,在腦部會遺留一些痕跡,亦即學習的結果會在大腦上留下變化,使大腦皮質產生深淺不一的皺紋。學習後若經過一段時間不再練習,則原來留下的痕跡經過新陳代謝作用之後,會逐漸變化而消失,形成遺忘,然而目前腦部痕跡的說法只是假設性的推理,並無生理學上的驗證。 我們可以假想記憶像山丘一樣,經過常年累月風雨的侵蝕,總會改變或消失,但是,通常和個人切身相關的資料是很難遺忘的,例如:姓名和生日等,生活中每天會用到的記憶也是如此。此外,剛記住的事物,有迅速衰退的特性,尤其在剛開始的短時間忘得最多,因此,就學習的時機而言,剛學到的東西,如果儘快的回憶複習,就比較不會忘記。 遺忘產生的一個可能原因就是記憶痕跡隨時間自發的消退,這是大腦操作過程的基本特性。艾賓浩斯指出,痕跡衰退可能是遺忘症發生的因素之一:”持續的圖像受到越來越多的影響,改變了它們的性質。”雖然很難直接檢驗痕跡消退理論,但我們可以以間接的方式來做。根據這個理論,學習後所經過的時間是至關重要的。決定遺忘的是時間間隔長度,相對地在這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只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詹金斯和達林巴赫(Jenkins & Dallenbach)做了一個著名實驗以檢驗痕跡消退理論。他要求兩個學生回憶一些無意義的音節。保持間隔在一至八小時之間。在學習至測驗的這段時間間隔裡,他們保持清醒或睡覺。詹金斯和達林巴赫(Jenkins & Dallenbach)發現,如果被試者在保持間隔裡總是在睡覺的話,產生的遺忘就少,這與痕跡消退理論背道而馳。他們認為,這一結果說明了人在清醒的時候比在睡覺的時候對技藝有更多的干擾。 然而他們的實驗設計有很大的瑕疵,當學生在保持間隔內睡覺時,他們的學習總是在晚上,而當在保持間隔保持清醒時,學習總是在早上。因此我們不能從他們的結果確定遺忘是更依賴於學習的時間還是在保持間隔裡發生的事。郝奇(Hockey et al.)對這些結果進行了澄清,他們研究了白天睡覺對遺忘的影響,發現白天睡覺並不減弱遺忘的速率,表明在什麼時候學習比在保持間隔內是否睡覺重要許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他試圖背誦一組由「子音-母音-子音」三個字母組成的、無意義的音節列表,例如:CEG、DAX 等,他觀察自己需要多久時間才能把列表背誦下來,作為自己學習速度的量度。在一段時間後,他再檢查自己需要讀多少遍才能再一次背出列表。結果他發現遺忘的規律:新學習到的知識,一開始會以很快的速度被遺忘,然後會緩慢下來;而已經長時間記住的東西,則很難被完全忘記。 ==== 記憶的干擾——干擾理論([[w:en:Interference theory|Interference theory]]) ==== 記憶與其說是喪失了,不如說是被抑制或受到其他記憶的干擾。因為記憶是建設、再建設的過程,雖然舊記憶可能被新記憶干擾、取代或重新組合,而保留的記憶是否真實難免讓人質疑,如果讓人重複敘述對某段事件的回憶,並且給予不真實的暗示,受試者的記憶就有可能受到干擾而錯誤。干擾理論為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在不特定干擾因素下無法被讀取為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原有的記憶或已知的知識,可能非常固著,使得新的學習和記憶變得很困難,例如老是記錯或誤用某個成語,卻怎麼學也改不過來。遺忘的產生是因為訊息的互相干擾,使得訊息無法提取出來,而非單純因為時間經過,這就是干擾理論。簡而言之,指新舊學習材料的彼此影響。 {| class="wikitable" |- | 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 舊記憶影響新記憶的提取和存取 || 先讀生物學再讀心理學,然後在心理學測驗中想起生物學的內容。||較不常見,相較於逆向干擾也較不嚴重 |- | 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新記憶影響舊記憶的提取與存取 || 不記得朋友的舊電話號碼,是由於新號碼的干擾。||為較常見也較嚴重的現象 |} ===== 克服干擾 ===== 熟練的操作者具有的記憶能力能夠滿足工作記憶的需要,他們能透過兩種不同的機制來克服干擾:即近因和精細編碼。 ;近因機制 :近因機制是指在總印象形成過程中,最近獲得的訊息比原來獲得的訊息影響更大。傳統的學習理論將近因效應歸因於短期記憶中的儲存。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長期記憶中儲存的訊息(幾天前或幾個月前的儲存)也有近因的現象。Baddeley 和 Hitch 發現,對近期某類訊息的良好回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許與時間段上的暫時分離有關。只要近期編碼與先前編碼的暫時分離十分充分,使得此次編碼富有特色,那麼提取就會是精確的。<br> :近因和暫時的分離可以作為中介成為可靠提取的有效線索。記憶專家的操作反映了他們能對近因訊息進行熟練地使用。在數字廣度作業中,要求記憶專家同時進行言語報告,分析報告的結果顯示,在回憶詞表之前,他們均以相反的順序提取數字編碼。而且,他們在數表呈現過程中對數組進行編碼時,不斷回憶起測驗早期遇到的相似的數組。通常被回憶起的早期數組與當前編碼的數組有兩個相同的首數字。<br> :另一項利用 Brown-Peterson 範例的研究發現,受試者第一次的回憶很精確,而且訊息的消退不是中間插入活動所用時間的函數。只是在重複三、四次後,前攝干擾逐漸累積,出現典型的結果,即回憶是干擾活動時間的函數。Walter Schneider 等人認為用近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而且,他們透過綜述發現,每次嘗試之間若間隔長(兩分鐘左右),那麼就可以消除干擾,將回憶水準恢復到第一次嘗試的時候那樣。如果呈現的訊息可以透過與相應類別的線索聯想來編碼,那麼類別線索可以做為後來回憶的提取線索。<br> :近因機制還可用來解釋其他一些發現。如前攝抑制的釋放可以認為是呈現事例類別的變化;多重近因效應可以解釋為是由於混合詞表呈現了不同的類別等等。<br> :總之,即使同樣一個線索有許多連續的聯想,進行可靠的提取仍是可能的,只要停留的時間夠短,使得近期的儲存保留了暫時的特性。熟練的活動如果依賴以近因為基礎長期工作記憶,那麼事後回憶的結果可能很糟糕,因為最近期的結果的暫時特性可能會迅速衰退。另一方面,當熟練的受試者需要長時間的保留訊息的時候,他們會生成比簡單聯想更精細的編碼。記憶專家們會使用一些特定的技術來對刺激進行精細編碼。 ;精細編碼 :許多活動所要求的工作記憶無法滿足長期工作記憶的近因機制的要求,而要求將當前的訊息和長期記憶中儲存的訊息進行整合(例如:閱讀理解活動)。透過編故事來幫助記憶的方法揭示了理解的作用和有效性。若能將無關的項目儲存在長期記憶的各種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結構當中,回憶成績就會提高。當不熟練者利用這種技術來儲存和提取的時候,通常速度會很緩慢。但是對於專家來說,在字的專業領域可以利用這種技術對訊息進行快速的存取。 :經過精細編碼,一般受試者可以'''對訊息進行快速的提取''',專家可以'''避免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干擾'''。 :研究長期記憶中干擾效應常用範例是 Anderson 的事實提取實驗。Anderson 的方法是讓受試者記憶一系列句子,每個句子有一個主語和一個地點。結果發現,隨著主語和地點數目的增加,正確再認一個句子的時間增長。雖然扇形效應對於獨立的事實具有可重複性,但是當一系列句子形成一個整合的表徵的時候,扇形效應再逐漸減弱,甚至出現相反的效應。當受試者記憶多主題的句子的時候,出現句子的主題數目的扇形效應。 :(註:[[w:en:Fan_effect|扇形效應]]是指在記憶網路中,從源節點發出的激活量是一定的。因此從源結點擴散到與之相聯繫的所有通路上,通路越多,分配到每一條通路上的激活量就越少,激活的速度也就越慢。簡單來說,從源結點發散到每條通路(連線)上的激活量,與從這一結點扇形發散出的通路(連線)的數量成反比。) :但是與主題不相應事實的數目對記憶沒有影響。如果在實驗前向受試者提供特定的訊息以便其生成整合編碼,那麼會提高受試者對整合事實地再認運作。Radvansky 發現,扇形效應在對客體位置描述語句中具有不對稱性。同樣的位置,客體數目的多少沒有產生扇形效應;而對於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位置數目有明顯的扇形效應。所以,在整合的記憶表徵當中,在同一位置儲存客體可以構成類似於 Johnson-Laird 所說的心理模型,因此可以在情境模型中加入相關的結構。但是用同樣的方式無法將不同的地點和同一個客體整合,至少受試者很難整合任意的位置。生成整合的記憶表徵正是課文理解時處理相似主題的正常模式。<br> :對於熟練操作者工作記憶存在的干擾效應,Chase 等人發現,受過記憶訓練的人操作受幾種方式影響。在檢測數字廣度的程序當中,連續呈現的數表上數字個數相同,這就使受試者可以使用相同的提取結構。結果顯示干擾效應在事後回憶中更顯著。雖然受試者經過訓練以後,均可以在事後回憶中記住三數組或者是四數組,但是除了最後一、兩個數表以外,他們不能正確回憶整個數表中的確切順序。因為在事後回憶中,受試者將記憶過程中記憶術的種類作為提取線索,而不是提取線索結構本身。前攝干擾抑制了透過提取結構線索提取先前詞表的可能性。Chase 等人還直接檢驗了最大干擾效應。<br> :實驗的程序是:首先給受試者呈現一個數表,簡短的停頓以後,呈現相同長度的另一個數表,然後要求受試者回憶兩個不同的數表,結果發現受試者不僅完整地回憶了第二個數表,第一個數表回憶的正確率為 70%至 100%。這與 Frey 等人研究象棋大師回憶棋局的結果一致。從受過訓練的受試者在記憶和回憶時的口語報告當中,Chase 等人發現,這些受試者不僅將提取線索與數組一起編碼,而且將更高級的,組與組之間它所用的記憶術代碼模式,並在長期記憶中建立了數字序列的結構。除了編碼訊息和長期記憶提取線索之間的直接聯想外,受試者還建立了一個獨特的結構。此結構中的元素直接透過語意相聯繫。<br>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那些生成的結構可以抵制前攝抑制的干擾。而且,那些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與提取結構中的線索相結合,通常可以允許受試者只對特定結構進行提取。但是,如果兩個語意相似的項目在不同的詞表中均與同一個提取線索相連,那麼回憶時混淆就有可能會發生。防止這種前攝抑制的方法是提醒受試者,現在的數表中有與先前編碼類似的數組。當先前相似的數組與同樣的提取線索相聯繫的時候,記憶專家會對兩數組之間的關係進行外顯的編碼,以使提取更加可靠。 ==== 失去關鍵要素——[[w:舌尖現象|舌尖現象]]([[w:en:Tip of the tongue|Tip of the tongue]]) ==== 有沒有在試著闡述事情、說故事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字好像就快要說出來了,感覺、想法、畫面都有了,就是說不出來那個確切的詞彙。這個就是舌尖現象([[w:en:Tip of the tongue|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舉例來說,在一項相關實驗中,給定下列定義「一種用於測量物體之間的角度距離,特別是測量太陽、月亮和星星高度的海上導航儀器」,請講出確切的單字,答案是「六分儀」,英文是sextant,可能就會使受試者產生舌尖現象,然而,如果他們發現舌尖現象的發生,實驗者就會多問一些問題,他們發現,雖然處於舌尖現象狀態,參與者仍可以正確回答有關這個詞的部分信息。例如,當參與者被要求猜測這個單詞有多少個音節,或者它的首字母是什麼時,他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猜測的概率。也就是說即便參與者說的是錯的詞,這個詞也與正確答案意思相近。例如當被告知「六分儀」的定義時,參與者有時會回答是「羅盤」或「指南針」。除此之外,他們有時也會提供一些聽起來與正確單詞近似的詞。「六分儀」(sextant)其中的六分含義會導致參與者以「六重奏」(sextent)和「教堂司事」(sexton)作為答案。<br> 從科學角度來看,其實舌尖現象和記憶是息息相關的。記憶活動包括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檢索(retrieval)和解碼(decoding)這四個過程,個體在對人名、物名及文字編碼時,會同時將之編成形碼、聲碼、意碼,並將其放到大腦組織中的不同部位儲存。當原刺激物出現時,大腦會將這三種碼分別從不同部位檢索出,最後進行解碼。檢索過程中或解碼順利時,則三種代碼一起呈現的反應不致有誤,但是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記憶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如果解碼過程中只能解出形碼與意碼,而無法說出正確的聲碼,就會形成所謂的舌尖現象。 自從第一個研究<ref> Brown, Roger; McNeill, David (1966). The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https://philpapers.org/rec/BROTTO</ref>在 1966 年開始之後,舌尖現象便受到廣泛討論。研究人員發現,關於在舌尖上打轉的詞語,人們可以記得與其相關的事情,而且一旦這個詞與被呈現出來,人們便可立即辨認出來。後來研究人員發現了所謂的'''醜陋姊妹效應([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110500372 ugly sister effect])'''的證據,當為了找出正確詞語而搜索個人記憶時,人們卻會反覆想出一些錯誤的答案。相較於卡在舌尖上的目標詞語,醜陋姊妹的單詞是一些看起來類似且平常比較常使用的詞語。為了找出正確正確詞語,人們會嘗試各種技巧以便自行想出答案,但這可能是一個令人非常挫敗的過程,人們會描繪自己的內在並檢視外在的世界,以尋求解決之道,例如說嘗試聯想一些相關聯的事情,但有時候該詞語就是會沒有原因的突然出現。奇怪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當提供一個人線索時,有時候人們的表現反而更差,可能是因為當人們得到線索並搜索他們的記憶時,他們所想起的似乎就只有線索,造成找到答案的拖延。 研究者提出多可能的假說<ref>Schwartz, BL. (Sep 1999). "Sparkling at the end of the tongue: the etiology of tip-of-the-tongue phenomenolog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198776/ </ref>: *'''堵塞效應(Blocking Effect):'''簡單來說,當受到一個回憶字彙的信號時,除了能回憶起正確的詞彙外,也可能將其他關聯的詞彙也被引發,而當兩者同是被引發,人迅速意識到關聯詞彙並不是他要的詞彙,進而迅速的抑制詞彙的發出,就連正確的詞彙也被抑制了,導致詞彙無法產出,其中,這些造成抑制效果的關聯詞彙稱為 Blockers,而當 Blockers 被移除後,舌尖效應就會被解決。然而,這個假說難以被證明,因為我們難以判斷實驗中給受試者的訊號是否真的為有效的刺激,能有效引起實驗者預想的字彙組。因此,做出來的的結果往往只有微小且難以測量的差異,不太能有效支持這個假說。當然,也有研究者反對這個假說,認為 blocker 其實沒有影響,或這有助於目標單字的回憶。 *'''不完全引發假說(Incomplete-activation hypothesis):'''認為舌尖反應是因為目標辭彙未能受到充分刺激而成功被啟動,以至於單字可以被意識到,但不能被成功表達出來。 *'''傳導不足模型(Transmission-deficit model):'''這個假說奠基於另一個理論,認為語意和語音資料被存放在腦中相當不一樣的區域中。這個假說認為,輸入的刺激已經強到能夠促成語意區的活化,但卻沒有辦法將信號接著傳送到語音區,故能感覺到語意的存在,卻無法表達出單字。 *'''信號熟悉理論(Cue-familiarity theory):'''該理論認為,只要是和一個辭彙緊密關聯的一個外來信號被接收到,不論對方是否知道該辭彙,就能夠引發舌尖現象。這些外來信號會引發回憶作用,而這就會造成好像快要得到目標辭彙,卻一直停留在強烈感覺的階段。過去的實驗指出,不斷重複出現的信號,較容易造成舌尖效應,這個實驗被認為能夠支持這格理論。 *'''關聯啟發(Accesibility Heuristic):'''該假說認為舌尖效應會被大量相關的記憶引發,因為主觀上感覺對於一個辭彙的了解,有賴於我們對於一個辭彙所擁有的背景知識,而目標辭彙本身卻不是。就像是對於一個辭彙,當有越多的概念、記憶能夠被引起,人們覺得自己知道這個概念,但字彙本身卻不是如此。過去的實驗(1997)也被認為可以解釋這個假說,但是同樣的實驗結果,也可以用來解釋堵塞效應。 根據舌尖現象其反射了無數記憶上的奧祕,心理學又稱為「暫時性失憶」,1982 年 Read & Bruce 曾對舌尖現象做過長期追蹤研究,給受試者一些照片或口頭描述,經過一段時間綜合受試者所呈現的舌尖現象案例,由統計數字中分析得到了一項有趣記憶的現象,也就是說我們確實可能將某些記憶保存得很好,但要表現時卻又有如忘了它們的存在。這種遺忘的顯現問題,出自於拮取的過程而非收錄或保存的歷程,要從龐大的記憶庫中提取訊息,面臨的問題有如從圖書館中尋找一本書一樣,有可能因眾多的因素而造成拮取失敗。 在一項對單語者與雙語者的研究中發現,在專有名詞上,兩者的表現近乎相同,但是在其他詞彙上雙語者明顯會報告更多的舌尖現象。在一項圖片命名實驗中,雙語者普遍比單語者來得慢,就算前者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也是一樣。推測成因為他們平均下來使用其中一種語言的頻率較低,且雙倍的單字量給大腦帶來了額外的處理負擔,就算是在執行一些單語的任務時,雙語系統也不會關閉。 然而舌尖現象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呈現記憶阻塞的現象,根據研究人員發現大學生每週會出現 1~2 次,而老年人則有 2~4 次的舌尖現象。2006 年研究人員 Simmer & Ward 提出了思考舌尖現象,利用不尋常模式試驗結果發現「聯覺認知現象」也許會是有效的誘導方向,因聯覺人的腦機制神經交錯時,將話語知覺轉化為味覺,那麼或許人們能夠在回憶辭藻之前,透過舌尖的運作來尋找字彙。舉例來說:在實驗中給聯覺人的受試者,呈現稀有物體圖片來製造舌尖現象,在數次測試後,主試者可以成功的在聯覺過程中誘導舌尖現象產生,只是目前一般人對於聯覺的能力仍尚處於潛意識之中還未開發。 那怎樣的記憶最容易引起舌尖現象呢?由最近的研究(2015)指出,舌尖現象產生可能跟學習的過程有關:當一個人無意識地、不經意的學到了一個新知時,這樣的新知就會更容易因發生舌尖現象。另外,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對於非專有名詞,比起單語使用者會更經常經驗到舌尖效應,尤其是在非主要的語言中,但這個效應並不出現在專有名詞中,較早習得的語言也較不會經驗到舌尖現象;其他像是用藥、咖啡因、情緒、年紀(灰質流失相關)等也可能會造成更頻繁的舌尖效應。 最後,如果遇到舌尖現象時,該如何應對?研究者也眾說紛紜,有些研究者認為,持續地在舌尖現象的狀態下思索目標辭彙可以幫助學習;但另一批研究者則認為,這樣會造成不斷的學習「錯誤」的訊息輸入辭彙關聯,反而有礙於學習。<ref>[https://www.verywellmind.com/lethologica-tip-of-the-tongue-phenomenon-4154947 Lethologica or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ref> 可見這方面的研究,仍待更多研究者的投入以闡明。 ==== 動機性遺忘([[w:en:motivated forgetting|motivated forgetting]]) ==== 又稱壓抑論,將記憶和遺忘視為個體維持自我統合的動力,個體採用 壓抑作用,避免記憶不被接受或痛苦的訊息,將這些事件再壓抑到潛意識中藉以防衛自己,保持心境安定。動機性遺忘可以視為一種防禦機制(Defence Mechanism) 記憶並非總是美好的,某些記憶使人難過、焦慮甚至痛苦。例如:被強暴的婦女無論如何都想不起來她為何會全身是傷、衣服破爛不堪的躺在偏僻角落裡,面對警察、家人或朋友的關心詢問,她既害怕又懊惱,因為受害者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想不起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是因為某個原因造成她刻意將記憶壓抑的現象,就叫做動機性遺忘。<br> 因此,自我的意識不知不覺會將這些記憶,透過遺忘來避免個人的不愉快;動機性遺忘是心理自我保護的方式,不代表會從個人的經驗記憶中不見,反而會從夢中等某些行為中表現。<br> 佛洛伊德在 1890 年代曾以隱抑理論解釋因衝突或創傷,使人們主動且有益的把記憶埋藏進無意識或是另一個分裂自我的防衛現象。<br> 創傷性事件通常伴隨離解,指失去和思想意識,甚至自我存在的聯繫,導致無法正確提取記憶。<br> 隨著時間過去,曾經歷動機性遺忘的人可能找回他們的記憶,此心理防衛並不是將記憶永遠抹除,相反的,由於發生的事情通常震撼且對人生有重大意義,透過相似的行為再演訊號或是心理狀態放鬆,都有可能使這段被封存的記憶湧現。<br> ==== 機體性遺忘 ==== 也可以稱為神經性失憶,相對於動機性遺忘,人腦也可能因為物理上的損傷而造成記憶能力失常,例如大腦顳葉、海馬迴、杏仁核與視丘等部位嚴重損傷,造成記憶力衰退。不論是外來創傷或是大腦因年齡引發的退化,都有可能導致記憶力衰退甚至是完全喪失。<br> 造成機體性遺忘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中風、腦炎、大腦缺氧、酗酒、腦部腫瘤、退化性神經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癲癇以及藥物等。 ==== 線索依賴性遺忘([[w:en:cue-dependent forgetting|cue-dependent forgetting]]) ==== 圖爾文將痕跡依賴性遺忘與線索依賴性遺忘做了重要區別。很簡單,遺忘的一種可能是信息從記憶系統中消失了,這是'''痕跡依賴性遺忘(trace-dependent forgetting)'''。另一種可能是信息仍然存在於記憶系統,但卻不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線索依賴性遺忘([[w:en:cue-dependent forgetting|cue-dependent forgetting]])'''。<br> 圖爾文和皮爾斯通(Tulving & Pearlstone)提供了一個線索依賴性遺忘的證據。在他們的研究中,給被試者呈現一組分屬於不同類的單詞,讓它們學習。然後,在被試者回憶這些單詞時,給其中一些被試者提供類別名稱,而對另外一些不提供類別名稱。得到提示的被試者比沒有得到提示可以回憶更多的單詞,換句話說,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提取線索,自由回憶的被試者產生較多的遺忘,即線索依賴性遺忘。<br> 圖爾文和索斯卡(Tulving & Psotka)展示了線索依賴性對於干擾理論的作用。被試者要學習一到六個詞表,每一個詞表包刮四個分屬於六個種類的單詞。在每個詞表呈現後,讓他們對所有詞表中的所有單詞進行自由回憶(總自由回憶)。最後,給被試者呈現所有詞表中的詞的類別名稱,再讓他們對所有單詞進行回憶。<br> 實驗結果顯示,總自由回憶表現出強的後攝干擾,隨著學習與自由回憶之間存在的詞表數的增多,每一個詞表中回憶起來的單詞數減少。根據後攝干擾理論,這種後攝干擾反應了無學習過程。考慮一下線索回憶回憶的成績,在提供各種類別名稱時,沒有後攝干擾,並且和最初的學習相比,也沒有遺忘。總自由回憶中觀察到的遺忘幾乎包刮了所有線索依賴性遺忘,並且,在施以種類名稱提取線索時,這種遺忘會被消除。<br> ==== 壓抑([[w:en:Repression_(psychoanalysis)|Repression]]) ==== 遺忘研究的一個著名方法源於弗洛依德提出的壓力理論。他認為威脅性或創造性的信息通常會受到壓抑,從而無法進入意識狀態,他把這個過程稱為壓抑(repression)。弗洛依德聲稱:「 壓抑的本質是阻止一些東西進入意識或把意識中的一些東西趕出來。」引文中的「一些東西」指的是那些會喚起焦慮的記憶本身。 然而,有時受到抑制的是與這些記憶相聯繫的情緒,而不是記憶本身。在大多數實驗室研究中,研究者嘗試使被試者焦慮來引發壓抑,然後再消除其焦慮狀態,以此證明抑制的信息仍然存在於長時間記憶中。在產生焦慮的一個任務中,經常給被試者的是他們沒有完成任務的負回饋,然後告訴他們這些失敗的回饋是假的,以減少他們的焦慮。 Weinberger, Schwartz, & Davidson (1979) 研究所區分之四組不同的個體,由焦慮特質和社會期望傾向共同界 定而成,包括:壓抑者(低焦慮、高社會期望)、低焦慮者(低焦慮、低社會期望)、高焦慮者(高焦慮、高社會期望)、以及高社會期望之高焦慮者 壓抑者又被稱為反社會人格者。諸如拿破崙、希特勒等都屬於這種人格者。且不能忽略的是,其實壓抑者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導致壓抑者做出行為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其他人有一種潛藏的驚恐。對他們而言,每個人都是敵人,必須暗地或公開加以消滅。若有人允諾讓別人更強壯、更聰明,那麼壓抑者就會遭受到個人危險的極大痛苦。 在梅耶斯和布里文(Myers & Brewin)的一個研究中,嘗試要求一些女性被試者盡可能的快速回憶兒童時期的不愉快經歷。而實驗結果顯示,壓抑者花比低焦慮者、高焦慮者和防禦性高焦慮者多的時間提取,但是在提取兒童時期的積極經歷時,他們並沒有比別組困難,這表明他們提取很久以前信息的能力並不弱。有人提出也許壓抑者比別組更具有幸福的童年經歷,因此沒有那麼多不快樂的經歷可提取。 然而,梅耶斯和布里文通過半結構性訪談發現,壓抑者比其他組被試者經歷過更多來自於父親的冷漠和敵意,因此結論是壓抑者對兒童時期的消極記憶提取緩慢可歸因於壓抑過程,而不是他們的消極記憶少。 ==== 錯誤的再建構歷程 ==== 基模(schema)在記憶的再建構歷程(reconstructive process)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們在登錄訊息與提取訊息時往往都會受到基模的影響。基模之於訊息的理解與記憶的確很有幫助,例如:兩個人同時學習使用一種新的電腦軟體,一位是電腦迷,平時便喜歡嘗試各種軟體;另一位是門外漢,只會簡單的電腦操作。你可以很容易判斷相較於門外漢,電腦迷對於新軟體的使用方法一定記得快又記得牢,因為電腦迷既有的電腦基模,能夠幫助他有效地處理記憶訊息。雖然基模有助於增進記憶,但是錯誤的記憶也經常是拜基模所賜。基模提供人們理解事務的架構與預期,因此人們解讀與登錄訊息時,常常會與基模一致,提取訊息時若有空白片段,基模也常被用來填補空白。 Allport 與 Postman 的經典研究揭示出基模對於記憶的影響,該研究先請一位受試者看一幅圖畫,圖畫的內容是很多不同種族的人搭同一班地鐵,其中有一位白人手上握著一把刀。這張圖畫只有第一位受試者看到,看完圖畫後,這位受試者的工作是將所看到的圖畫內容以口語傳遞給第二位受試者,第二位再傳給第三位,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位。研究發現,訊息傳到最後常常變了樣,圖畫中的刀子原本是在白人手上,但傳到最後刀子卻變成在黑人手上。這樣的結果反映出受試者對於白人和黑人的基模不同,他們傾向認為黑人比較具有暴力傾向,因此推論刀子在黑人手上。上述結果也適用於解釋謠言現象,由於人們的認知資源有限,不可能將所見所聞百分之百忠實記憶與傳遞,眾人傳遞的過程中經常根據個人對該人、事、物的基模訊息進行編修,最後常常會形成與事實不符的論述。 記憶除了會受到當事人的基模影響,也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提示而扭曲。Loftus 等人曾經做過一系列的研究來提醒目擊證人證詞可信度的問題。例如:有個研究請受試者先看了一段車禍影片,隨後請他們回答研究者的問題,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是:「你有看到'''那個'''破掉的車燈嗎?」(Did you see '''the''' broken headlight?)另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則是:「你有看到'''一個'''破掉的車燈嗎?」(Did you see '''a''' broken headlight?),兩組唯一的不同在於問句中使用的定冠詞。結果發現,使用"the"這組受試者回答他們有看到破掉車燈的比例,高於使用"a"這組,而且使用"the"這組的受試者對自己的答案也比較肯定。<br> 另一個研究同樣是請受試者觀看車禍影片,隨後也是請他們回答問題,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是:「車子'''衝撞'''時車速有多快?」(About how fast were the cars going when they '''smashed''' into each other?)另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是:「車子'''碰撞'''時車速有多快?」(About how fast were the cars going when they '''contacted''' into each other?)。結果,衝撞組回答的平均時速為 40.8 英里,而碰撞組回答的則是 31.8 英里。歷經一星期後,實驗者詢問受試者當初在影片中是否有看到碎玻璃(其實影片中並沒有),結果衝撞組回答「有」的比率高於碰撞組許多,顯示人們的記憶會受到引導而扭曲。 此外,一般人總認為相較於大人的複雜,小孩比較純真不會說謊,所以他們的話也比較可信。而將這種想法用在法庭上的證詞,可能必須有所修正,因為研究發現,兒童的記憶比成年人更容易被引導,尤其是兒童處於高度情緒或壓力的情境下,其記憶更容易被影響。上述結果提醒我們,無論是成人或兒童,目擊證人的證詞都非常容易受到引導,錯誤的引導將產生錯誤的記憶,而錯誤的記憶將導致錯誤的判決,錯誤的判決則會讓歹徒逍遙法外,並毀掉無辜者的人生。 == 記憶的有趣現象 == 記憶不單單只是「回想」如此簡單的一件事,特殊的條件往往會促成不同的記憶效果,或許我們能多多利用這些有趣的現象來增加我們記憶的能力,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 用場合(景)來回憶 ==== '''概論''' :回憶事情時,如果從發生的場景開始回想,或是直接回到事件的發生地,場景就會像是回憶的催化劑一般,幫助我們更好地回想起當時發生的事情。 :環境跟我們的學習記憶也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學校裡,有些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在熟悉的教室內面對大大小小的考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一換考場卻失常了。這與學習環境的改變有關,因為我們對記憶的場合有依賴性,換個地方後,很多習以為常的事都記不住了。 :[[w:en:George_Sperling|George Sperling]] 的論文中提及,人類體內存在視覺訊息的貯藏所,稱之為'''記憶貯存所(iconic store)''',負責將外在環境的訊息以圖象形式暫存,之後會再將這些資訊傳送到其他貯存所;可以容納多個物件,但消失得很快,而我們通常不會發現它們的消失。 '''場合變化中的遺忘源及其心理機制''' :場合因素對記憶的影響是長期的,但場合的變化也可能引起短暫的遺忘,例如: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遇到熟人時,也許一時認不出他是誰;但若是在和對方互動過的地方遇見,很快便能認出他。離開辦公室時忘記要辦什麼事了,但返回辦公室後就想起來了,也是常見的例子。然而,改變場合也能夠使人們忘掉煩惱。 :例如:一個人心情不佳時,轉換環境或許可以使他忘記不愉快的事情。 :<u>一個人利用長期記憶中提取出的訊息,來引導自己的行為,和其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u>,而這方面的問題引起記憶心理學家們極大的關注。 :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例如:釐清人類的記憶是如何依賴特定場合的、如何隨場合的改變而變化的,對於研究政治行為、社會心理學、環境心理學,以及教育、藝術、體育、法庭審判、心理治療、情緒控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方面看,場合因素對當前的記憶模型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為許多記憶理論都假設,特定場合會影響記憶中訊息激活的內容及其合用性。此外,記憶的內容往往和所處的場合有關,內容和場合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回憶的效果。 :<u>場合理論較強調遺忘其實是系統的適應性</u>。當環境的改變讓長期記憶的部分訊息長期不被使用時,這些訊息將變得難以提取,或逐漸被遺忘,即使是電話號碼或門牌號碼等曾經十分熟悉的訊息,如果因為環境變化而變成無用的訊息,最終也會被忘記。這是因為人們的記憶容量有限,記憶系統須排除與目前環境無關的訊息,以增加對有關訊息的提取速度和準確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環境。 :場合是很複雜的,而在特定的場合中,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了訊息的編輯和提取呢?在編碼階段,影響提取效果的場合因素是和目標訊息一起得到了有意識的編碼,還是無意識地單獨編碼呢?為了研究的方便,許多研究對場合因素作出了分類。 :如 [[w:en:Alan_Baddeley|Baddeley]] (1982) 把場合因素分為相互作用、獨立兩類,而 Eich (1985) 把場合因素分為綜合、孤立兩類,Howitt (1980) 則把場合因素分為內部、外部兩類。這就是說,在有些情況下,場合因素與學習材料是有意義地聯繫在一起的,當對目標訊息進行編碼時,也就以同樣方式對場合訊息進行了編碼,因此場合訊息就成了提取目標訊息的外顯線索;在另一些情況下,場合訊息是偶然且獨立於目標訊息之外而存在的,因此在對目標訊息進行編碼時,並未把它和目標訊息聯繫起來,這種場合因素對提取目標訊息有一種內隱的、無意識的作用。 '''環境與記憶''' :我們記住重大事件中的許多內容毫無疑問地與內心的思想有關,但絕大多數則發生於物理層面上的環境之中,而此物理環境則就是每段記憶的發生場合,並且記憶依賴於周遭環境來進行編碼、連結和確立。 ::*物理刺激的線索功能 :::<u>物理層面上的刺激往往比起心理層面還要更能影響記憶</u>,就算是對於事件的旁觀者而言,環境亦較能對其帶來更完整的場景線索。因此人們一般更偏向於依賴物理刺激來組織記憶。物理環境對於記憶的作用在許多文獻中都有所記載。促進提取記憶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盡可能地復原該事件的初始場合,這是編碼特性原則(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的前提。這種情況正像是許多年以後再次回到熟悉之地時,過去的回憶在腦海中不斷地湧現出來的感覺,而這種現象經常是自發產生的。 ::*過去經驗的重要性 :::人們對於環境的記憶就像一幅素描圖畫,以大幅簡化細節的圖像來保存,而非單純的圖表數據。環境記憶是五感的知覺記憶,同時也涉及了各種超出實際可能情況的想像內容。具體環境的記憶,在測量中要透過個體對之產生的過去經驗的多寡來決定。一般而言,人對於環境的留心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環境記憶訊息的吸收,當某人對於一個環境的經驗越少,則其越會對環境細節加以注意。也就是說環境記憶會隨著人對某環境的適應程度有很大的變化。因此過去經驗的多寡,決定了該環境記憶的具體程度。例如:當某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可能會為了觀察該環境的各種特徵與細節而慢慢走,而當人對於環境越發熟悉,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則將不會特別去留意周遭環境。 :::然而雖然留意程度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消退,但是環境卻會暗中引導著人們的各種習慣。像是雖然洗碗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但人們總是選擇在廚房而不是在浴室洗碗。像這種具有明確地環境及行為配對的情形則可以歸結於人們的社會化過程。 '''環境記憶的類型''' *'''二維記憶''' ::二度空間環境記憶模式是我們隨時可以遇到的。雜誌、報紙、書籍、電影和電視都是以平面圖像的形式呈現且為再認所支持。在某些情形下, 這種記憶模式對於人們的生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似乎許多二度模式主要是透過原型(prototype)過程而獲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展出一種心理表徵或原型。人類登錄與再認複雜的平面圖像的能力很強。在一項研究中開始給受試者呈現六百多個圖像,在環境再認測驗中它們(新舊圖像)成對呈現,受試者必須從中選出舊圖像。結果發現受試者的成績出奇的好,準確率達到 97%。另一個相似實驗中發現再認率為 90%。明顯地, 人類的二維記憶的確是非常有力的,對於圖像記憶的逼近度與照片一樣的保存了對細節的「忠誠」。然而更為常見的是圖像記憶的不真實性,並且我們趨向於以預期來識記物體或圖像特徵。 *'''三維記憶''' ::*物體記憶:心理學研究顯示大腦生而具有特徵偵測器,當然不是轉而增強對高度複雜形式(如椅子)的反應——而只是對線段、曲線及三角的反應。這些天賦的特徵偵有助於人類對環境物體快速知覺和編碼。<br> ::*機械、儀器記憶:現代生活提供給我們大量必須要掌握和使用的機械儀器,諸如自行車、儀表、汽車等。研究顯示「用戶型」機械儀器應當具有明確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進行可視操作、演示知覺性概念基準線(如操作與效應一致)以及對操作者提供連續回饋等。機械儀器的晦澀特徵往往來自於對記憶機制的干擾。比如,許多舊式儀器在誤操作時沒有如何標誌(如亮燈)來提醒人們。<br> ::*空間記憶:[[w:en:Edward_C._Tolman|Edward Tolman (愛德華·托爾曼)]] 首先提出的「認知地圖」概念,開啟了空間記憶與學習問題的現代研究。認知地圖是指對某空間的心理表徵。日常生活需要我們不斷遷移環境,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形成物理地圖。在對新地方產生認知地圖之前,個體必須先對新的空間予以正確的認知。在一項實驗中大學生們分別透過地圖或親身體驗來學習複雜建築的空間序列。結果顯示學習地圖者在估計直線距離和判斷物體間的相對位置時 成績突出而親身體驗者則擅長估計道路距離(而非直線距離)和物體與自我相對位置的判斷。在建築中活動時間最長的受試者成績最好,但與學習物理地圖者無差異。這個研究顯示透過幾分鐘的地圖學習,個體能夠發展出與相對有經驗者在許多方面相似的認知地圖。<br> ::*位置記憶:Hasher 和 Zacks(1979)提出記憶編碼難易度是注意的功能的觀點,某些訊息可能是自動編碼的、只需極少或無須注意,而在另一極上的編碼則需意識介入和充分的注意資源。他們進一步認為自動編碼的訊息是那些基本的環境特徵。根據這一框架,物體位置、發生頻率以及時間序列等都是自動編碼進記憶系統的;而且自動編碼的過程應當不受有意處理自變項的影響。<br> *'''四維記憶:事件的時間序列''' ::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對物理環境中的變化序列在時間上保持連續性與恆定性,即人們需要有能力根據時間的變化而排列這些變化。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刷新(updating),它是一種對周圍變動的物體保持追蹤 的有用方法。而在我們刷新運動知識以及物理環境的變化的同時,我們也 對此作出了時間上的判斷。使時間判斷準確化是成功把握日常生活的關鍵。事實上上面提到的事件的時間順序是 Hasher 和 Zacks 所倡導的認知自動編碼的三個環境基本組成成分之一。然而,正如在物體定位和發生頻率一樣,現在有大量的證據說明時間訊息亦受原本無關的變項的影響(Jackson, 1985; Nevel-Bbiannin, 190)。Friedman(1990)描述了五種模型從不同角度解釋人們對事件的定時過程。 {| class="wikitable" |+ 五種解釋人們對事件定時過程的模型 |- ! 模型 !! 說明 !! 補充 |- |時間標籤模型 || 認為事件發生時或提取時本身就已作為一種記憶屬性(顏色、尺、寸、形狀等)予以編碼和儲存。事件的時間標籤可能與人的生物時鐘有關。報告上週和兩年前發生的事件在時間上的差別對於正常人而言是很容易的。 || Wagenaar(1986)曾以實驗檢驗自己的生活中發的事件的記憶能力。實驗中記憶開始於數年以前(1978),他紀錄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一至兩件較矚目的事件。之後,他透過各種線索來回憶這些事件,發現誰、什麼、哪裡等線索都有助於提取事件的細節。然而,當止提供事件發生的日期時則「幾乎沒有作用」。此實驗與其他相關研究顯示人類對於事件的定時記憶其實較不準確。 |- | 時間序列模型 || 認為事件是依照其進入記憶的時間順序編碼和儲存。可以將此模型以傳送帶移動的材料項目比擬。放在傳送帶上的項目在同一時刻成組,且對應不同的距離。首先進入傳送帶的項目所經過的時間可以透過注意從起點的移動距離或在起點與初始項目的當前位置之間的插入項目數粗略估計。當傳送帶傳送地愈遠,愈難「看清楚」項目及其準確順序。此模型可以說明人類的記憶為何像時間消逝一樣,計算事件的時間序列越來越困難。 || 大量實驗顯示記憶還存在單詞初位效果,即詞表中的前幾個單詞的順序判斷較好,與此實驗結果矛盾。另外,Wagenaar(1986)的實驗也顯示事件記憶極少被組織為時間進入,因為他發現當兩個無關事件發生於同一天時,對其中一個事件的記憶並非對另一個事件的記憶的線索。 |- | 痕跡強度模型 || 依據以下兩個假設 :(一)當時間消逝時,事件的記憶痕跡會在強度上遞減。 :(二)人們透過記憶痕跡強度估計事件發生的時間(記憶痕跡強度愈大,則事件發生愈近)。 || 此模型因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有一致性而受到肯定。當事件的重要性等值時,愈近期發生的事件似乎更鮮活。然而,此模型仍無法說明記憶的單詞初位效果,故其適用範圍有所限制。 |- | 推理理論 || 認為事件發生時所涉及的其他訊息片段由邏輯上的推理決定。通常涉及透過推理對事件情景的重建。 例如:要求你回憶參加某次婚禮的時間,除非婚禮對你而言有重大意義,你會為了回憶婚禮而不得不重建該事件的場合和氛圍。或許,你首先想到的是婚禮在一個很冷的日子舉行,因爲你記起在驅車參加婚禮的路上,汽車的暖氣出了問題;接著,你又記起婚禮是在某個星期五舉行。,因為你向上司告假提早離開辦公室(正常工作星期五才能請假);最後,你確定了婚禮發生的時間,因為你記起婚禮發生於狂歡節的前兩天。事實上,大量證據顯示人們以相似的重建過能來回憶事件的確切時間。|| 此實驗可以解釋記憶的單詞初位效果,認為是由人們透過將時間開始的里程碑和詞表的前幾個單詞相連所導致。 |- | 提醒模型 || 認為新體驗來自先前的相關經驗。人們不斷地以每次體驗到的事件來提醒更新事件的時間序列。此模型的關鍵性預期為,與兩個無關項目比較,兩個相關項目更容易確定時間序列。Tzeng和Cotton(1980)發現與不同範圍單詞比較,對於相同範疇單詞的順序記憶更好。 || 此模型無法解釋記憶的單詞初位效果和特殊事件的超常記憶現象。 |} ==== 嬰兒時期的記憶 ==== '''嬰兒失憶'''(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人類嬰兒時期,這些人生初期的經歷,我們大家基本上都已經想不起來了,既使是在我們有記憶形成之後,也仍然難以回憶起這些早期的人生經歷,直到童年時記憶才逐漸清晰。然而我們生命中的這段記憶空白總令家長感到可惜沮喪,連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幾十年來的研究都百思不得其解,這對於心理治療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始終是一個困擾,故在100年前他創造了「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這個短語。 '''文化因素'''(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我們的文化也決定著我們談論記憶力的方式。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養成自傳性記憶(超級記憶力)的能力只能通過訓練演講能力才能獲得。「語言有助於為記憶力提供一個結構,或組織,成為一個敘事的結構。通過講述故事,這種經歷更有組織,因此也更容易被記住,」菲伍什說。然而,一些心理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對於那些天生的耳聾,並不會手語的兒童在首次記憶的年齡上並無差別。 : 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缺乏早期記憶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出相應的功能,或許,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海馬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我們無法對一件事情形成豐富的記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都像嬰兒一樣無法形成長久的記憶——似乎當我們停止增加新的神經元時,我們便突然之間能夠形成長久的記憶了。但是,發育不完全的海馬體使我們喪失長期記憶的能力,還是這種能力壓根沒有形成?童年發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在我們成年後影響我們的行為,一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即便我們忘記了一些事情,它們也一定還徘徊在記憶的深處。我們應該非常謹慎的處理這些記憶,因為這些回憶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甚至從未發生過。 '''想像的記憶'''(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我們往往更容易相信我們的想象中的記憶而不是實際發生的情況。即使你的記憶是基於真實的事件,他們有可能因事後的回憶而被改變和扭曲,比如成為了通過對話植入的記憶而不是親歷的事件回憶。或許最大的謎團並非我們為何無法回憶起我們的童年,而是我們是否能夠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 '''相關研究與實驗'''(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十九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實驗,來驗證人類記憶的極限。為確保試驗階段他的大腦上一片空白,他發明了所謂的「無意義音節」——一些隨機組成的字母例如「kag」或「slan」——並開始嘗試記住成百上千個這樣的字母。 : 通過他的遺忘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對於所學東西的記憶下降程度之快,令人尷尬:在一小時之內我們能夠忘掉所學東西大概一半。到30天時,我們只能記住大約2%-3%左右。 : 最重要的是,艾賓浩斯發現,我們遺忘的軌跡是完全可以預測的。要了解嬰兒的記憶是否不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比較圖表。1980年代,科學家們通過算術法發現我們對於從出生到六七歲的記憶所記得的比想象中的要少得多。很明顯這其中有很大的不同。 ==== 以自我來記憶 ==== 將需記憶的材料跟自己產生關聯,比如要記住一個新朋友的名字和長相,就先想想他和自己的關係,他是自己的同學?甚麼時候的同學?有沒有一起上過課或出去玩過?只要這個人跟你的關係越多,就越不容易忘記他。每當我們得到新東西時,例如買了新手機、換了新鞋子、買了新車,是不是都有一種感覺:怎麼我身旁的人都跟我一樣,用同種品牌、同樣的花色?或是當你穿著平常比較少見,款式奇特的衣服,你會覺得所有人都會注意到你身上的衣服,其實這是因為這些記憶跟自己最有關,此現象稱為「自我參照效應」——身旁的東西若跟自己有關係,就會讓你有深刻的感覺。當事情跟自己牽扯上關係時,會讓記憶比較深刻。<br> 所以可以利用這點,將想記憶的事物帶入自己的情境中,像是自己如何使用這項物品、要把它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等,如此能加深對此事物的印象。從社會心理家的觀點而言,由於人們傾向認為「對人們而言『我』是重要的」,也往往會較為關注和自己有關的訊息,故對於和「自己」有關的訊息也會記得比較好而從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而言,或許會解釋為:「只是單純跟自己的事情往往會有多次複習的機會,所以人們對於和「自己」有關的訊息往往會記得比較好」。<br> ==== 前瞻性記憶==== 前瞻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人們記住要在未來某個時刻執行的動作或任務的能力。這種記憶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它涉及到從記住要給朋友打電話到記得參加重要會議的各種情況。前瞻性記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基於時間的前瞻性記憶和基於事件的前瞻性記憶。 基於時間的前瞻性記憶是指在特定時間點或經過一段時間後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決定下午三點給朋友發信息,或者在兩週後的某天去看醫生。相對地,基於事件的前瞻性記憶則是指在特定事件發生時觸發的記憶,比如看到郵局時想起需要寄信,或在超市見到特定的食品時記得需要購買。 影響前瞻性記憶的幾個因素: :*提示物、靶事件和情境:有效的提示物可以是外部的,如日曆、鬧鐘或特定的物體擺放,也可以是內部的,如心理暗示或生物鐘。例如,將藥盒放在餐桌上以提醒早上吃藥,就是一種利用外部提示物增強前瞻性記憶的方法。醒目或不熟悉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記憶表現,但提示物並不總是會起作用,有效的提示物應能加強靶事件和意向之間的聯繫。<br> :*年齡:一般認為,老年人在完成前瞻記憶任務時會表現出更多的困難,因為它涉及到較多需要自我啟動(self-initiated)的提取過程。但 Einstein 和 McDaniel 的經典實驗表明,年齡對回溯記憶任務有較大影響,卻並不降低前瞻記憶測驗的表現,這可能是由於實驗採用基於事件的前瞻記憶任務,有外部線索可以引導提取先前形成的意向,如果採用基於時間的任務,則前瞻記憶能力將隨年齡增大而下降。兒童對自己的前瞻記憶能力往往估計過高,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尚未完全發展。家長和教育者可以透過教導兒童如何有效利用外部提示物,比如使用提醒器或在可見處留下便條,來幫助他們更準確地評估和提高自己的前瞻性記憶。<br> :*其他因素:是否集中注意、形成意向到執行意向所要求的行為之間的時間長短、中間是否插入其它任務、人格、動機、情緒。例如,高度動機和正面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個體對未來任務的記憶和執行。反之,負面情緒可能會干擾記憶的提取。 總結來說,前瞻性記憶是一個複雜且多面的心理學現象,涉及到時間管理、計劃和自我監控的能力。通過理解影響前瞻性記憶的各種因素,我們可以採取策略來提升這一能力,從而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任務。 ==== 伸縮效應 ==== 相信大家有這種經驗,在玩高空彈跳的時候,跳下去的那 5 秒感覺過了 5 分鐘;開車突然小孩跑到你前面緊急煞車的那兩秒感覺好像過了半輩子;或是有人常說: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而在恐懼高壓環境下卻總是永遠不會結束那麼煎熬。為什麼會有這種明明是經過同樣的時間,在感覺上卻有時間伸縮的不同呢? 其實上述事件感覺到最近發生的事情似乎發生在比實際遠,很久以前發生的事其實比實際近,並非實際如此,而是在後續回憶這段經驗的時候才感覺到時間的增加,也就是記憶被大腦動了手腳。記憶在這呈現的並不是事件當下的片段,而是經由大腦處裡過後的片段,可能是刻意或是無意識地替改變記憶。而當改變記憶造成時間感知的不同時,就稱為伸縮效應(Telescoping effect),一種與記憶有關的暫時性幻覺。這種情況與維耶爾特定律——短暫的間隔被估計得長,長的間隔被估計得短所描述的情況類似。 伸縮效應可分成兩種:向後延伸和向前伸縮。 向後延伸||剛結束不久的事件會主觀上的向後延伸,也就是說上個禮拜才剪過頭髮,會感覺是一個月前才剪過 向前延伸||相對於現在太久以前的回憶則會向前延伸,5 年前去過巴布亞紐幾內亞觀光,卻感覺像是 3 年前去過一樣。 {| class="wikitable" |- |向後延伸||剛結束不久的事件會主觀上的向後延伸,也就是說上個禮拜才剪過頭髮,會感覺是一個月前才剪過 |- |向前延伸||相對於現在太久以前的回憶則會向前延伸,5 年前去過巴布亞紐幾內亞觀光,卻感覺像是 3 年前去過一樣。 |- 這兩種伸縮效應的區分點大致為 3 年,3 年以上的回憶就會向前延伸,而 3 年內的記憶則會向後延伸,這是經由統計學所得到的結果。 這個伸縮效應可能對大家來說很模糊,可以做一個生活中的小實驗來印證伸縮效應。你可以手上戴著手錶,先看其他地方 10 秒鐘,等數到 5、4、3、2、1,迅速移動視線到手錶的秒針上,這時會發現,你看到的第一秒鐘感覺會比後續的的 2 的 3 秒來的久。這類型的暫時性幻覺特稱為停錶錯覺(Chronostasis),原因是當眼睛接受到新的刺激時,會需要時間把畫面呈現在視網膜,並且傳遞到大腦才能看到畫面,這段時間理論上是看不到東西一片黑矇矇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人類看到的畫面應該要一直有黑影閃爍不停才對。事實上大腦為了彌補這段時間的空白,新看到的畫面會自動向前補償,以避免有黑影閃爍的情形,而結果就是你轉過頭看向秒針的第一秒也向前補償,因此同樣的畫面看了兩次,所感受到的時間也因此而伸縮。 ==== [[w:en:Selective memory|選擇性記憶]](Selective memory)==== 選擇性記憶指的是接收者在經過資訊的處理與加工之後,最後選擇存儲與記憶資訊,也是接收者在記憶過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 事實上,人們記憶中的信息量往往比接受和理解的信息量要少很多,所以人們才會選擇在記憶的最後階段努力忘記一些資訊。換言之,選擇性記憶導致「有選擇的注意」、「有選擇的理解」,促使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往往只記住那些同意自己觀點的意見,容易忘記那些不同意自己觀點的意見與資訊,藉此記住與自己的想法、興趣和內在相符合的信息,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並達到心理平衡。 而選擇性記憶大概能分為下列 3 階段: :#信息的輸入階段:一般而言,接受者很少完全吸收具體的原始描述,只能大致記住意思並重複記憶。此外,人們的記憶對影像處裡的邏輯幾乎是一樣的,傾向於記得最亮的影像,對自己印象最深的視覺資訊。 :#信息的儲存階段:記憶包括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其中,短期記憶能力非常有限,若一次給予人們不相關的單字或隨機數字,大多數人往往只記得個位數的片段。另外,短期記憶中積累的信息量主要取決於人們的興趣,在長期記憶中,人們通常是抽象地記憶意義。 這些意義也可以是人類大腦中的視覺和聽覺物體或其他的具體印象,以概念的形式存儲在大腦記憶中。 :#信息的輸出階段:最後,資訊的輸出主要有兩種模式 : 辨識以及回想。 前者意味著在接收到特定的資訊後,確認是否與該資訊有過接觸;後者意味著在往後的時間當中,是如何回憶起腦中的記憶。 值得留意的是,選擇性記憶僅是一種現象,屬於建構記憶時的一種可能的途徑,但此現象本身並不是關於記憶建構的完整理論。理由在於,其強調人們對所經驗之資訊進行主觀性的選擇,卻未提及與記憶建構相關的其他非主觀因素,例如:外在物理世界對於感官刺激的程度強弱與頻率高低,亦有可能迫使人們的經驗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單純援用選擇性記憶說明記憶的建構方式,可能不當忽略其他因素在運作上的重要性,形成過度簡化的問題。 == 影響記憶力的因素 == ===壓力=== 影響記憶力的壓力可分成兩種: *短期壓力:人體存取短期記憶的結構為海馬體。短期的壓力能幫助人們記憶,舉例來說:學生在面臨月考時,會產生短期壓力,而在備考的那段時間學習能力、記憶力提升。不過短期壓力累積久了就會轉變成長期壓力,這時便可能傷害記憶力。 *長期壓力:當人處於長期的壓力下,會造成腎上腺皮脂素分泌過多,此時下視丘的開關便會對過多的腎上腺皮脂素疲乏,並停止反應,導致人一直處於壓力狀態。這時就會把太多的精力花在處理情緒,而非思考,這對記憶力毫無幫助。而長期處在高壓力下也會使掌管專注力、決策、社交能力的前額葉皮質縮小,新的腦細胞不易增生,造成學習力、記憶力下降。甚至引起疾病,像是憂鬱症、高血壓、阿茲海默症。 當我們面臨壓力時,體內會釋放'''荷爾蒙—可體松''',它可以幫助我們專注並做出即時的反應。例如提升我們在運動比賽或是演講中的表現。然而過多的可體松會使人有較差的記憶力。 以下研究呈現出高壓力對記憶的負面影響。 洛克菲勒大學的魯比恩和他的夥伴研究了一群六十多歲的人,分成兩個小組,其中一組由於壓力關係比其他人多產生了 50%的可體松,在要求良好記憶能力的迷宮測驗中,高可體松的受試者比低的受試者表現的差。因此緊張、壓力對於記憶力有負面的影響。 根據英國食品研究院的葛林的研究,節食者在記憶、反應時間及心智處理能力的測驗上都比未節食者來的差,但他也同時認為節食者的不良表現是因為焦慮。因為那些靠著芹菜、脆麵包片維生,但體重仍然掉不下來的絕望節食者最焦慮、也最健忘。 由壓力所引起的健忘,其生物化學基礎可能在於[[w:長期增益效應|長期增益效應]]([[w:en:Long-term potentiation|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中斷。長期增益效應被認為是學習及行程記憶連接很重要的神經突觸的強化歷程。神經生物學家湯姆生連續七天給老鼠一連串逃脫不掉的電擊,而製造出一群慢性緊張的老鼠。實驗快結束時,緊張老鼠的海馬迴已經失去了進行長期增益效應的能力。史丹佛大學的薩普斯基指出緊張也會使腦飢餓:皮質醣壓力荷爾蒙會降低細胞對醣的吸收,緊張的神經元會使其自身的能量降低 20~30%,而這足以對學習及記憶造成不良的影響。 ===神經傳導物質的多寡=== 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高德,在一連串有關糖的實驗中要受試者聽一段散文,然後喝一杯檸檬水。其中一組喝的檸檬水摻有真正的糖,而另一組則是摻有代糖。在 24 小時後。要參加者回想前一天聽的散文的細節,喝了糖水的人比喝代糖的受試者多了 53%的資訊。目前仍不知道葡萄糖如何增進記憶,他可能只是供給腦部更多的燃料,因為神經元的活化需要大量的血糖;或者,像某些研究所說的,葡萄糖可能使神經元增加乙醯膽鹼的釋放,乙醯膽鹼是形成記憶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元是藉化合物來與彼此溝通聯絡,一個神經細胞的軸突釋放出來的神經傳導物質把信號送到下一個神經元,大約 15%的大腦神經元製造的神經傳導物質是乙醯膽鹼,尤其是在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及杏仁核上的神經元。實驗室中,阻擋乙醯膽鹼作用的藥會削減老鼠的記憶,同時製造乙醯膽鹼似乎對老年癡呆症的破壞特別敏感。這些觀察導致研究者提出用增加乙醯膽鹼效果的藥來治療記憶疾病的方式。他們的理由是如果阻擋乙醯膽鹼的藥會抑制記憶,也許增強乙醯膽鹼的藥就會有相反的效果。 ===不良工作模式與態度=== 以上班族而言,工作模式和態度會影響記憶力的發展,過度忙碌會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進而造成記憶力變差。 當上班族沒有做好時間管理,一進辦公室就同時做許多事情,亦或是將好幾項任務拖到最後再一次處理,都很容易對記憶力產生不良影響。像是一邊跟客戶講電話,一邊寫企劃書,電腦也同時開好幾個工作視窗,很容易造成記憶力退化。 上班族長時間工作,容易導致過度疲累,影響記憶力和思考判斷能力,導致工作表現不佳。 事實上,人需要有適度的休息時間,上班族每工作一段時間,身體和大腦都應該要有適度的休息。除此之外,若壓力太大,可以尋找方法來紓解壓力,例如:運動、散步、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適當放鬆自己的注意力。 ===睡眠=== 睡眠不是只有外表看起來呈現休息狀態而已,它不是被動地處於無意識的狀態,大腦會利用段時間處理白天接收到的訊息,並將這些資訊並將這些資訊存起來,也就是記憶的過程。睡眠可以確保額葉皮質神經保持活躍,有助於固化新的記憶。而睡眠是有動態變化的週期,有分淺睡和深睡,深睡期的眼球運動較慢,又叫「非快速眼球運動」週期,大腦在這個時候除了進行記憶確認還會清除大腦代謝物。若代謝物大量沈積於大腦,就會導致阿茲海默症。因此一定要睡覺並且時間要夠久否則大腦的認知處理過程、專注力、記憶力等都會容易發生錯誤。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教授大衛・厄爾尼斯特表示,睡眠剝奪對工作記憶的影響很驚人,每少睡 1 小時,大腦工作效率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遞減。如果整晚沒睡、熬夜,睡眠時間不夠,大腦會感覺非常疲憊,而造成學習、記憶表現衰退。此外,長期打呼也會影響記憶力,因為睡眠時打呼,會導致大腦血流量降低,供氧細胞明顯缺乏,造成慢性間歇性低血氧症與高碳酸血症,持續地損害腦神經細胞,在腦幹與小腦區域特別明顯。<br> '''調節睡眠週期的激素:''' 大腦會釋放各種神經傳遞物質和激素,它們會發送訊號以促進睡眠或清醒。這些化學物質中,大多數都受到光或暗的刺激。 *''GABA:'' 為一種減少神經細胞活動的神經傳遞物質,在讓身體入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腺苷:'' 神經傳遞物質的一種,白天在大腦中逐漸積累,晚上累積到高濃度時,會使我們昏昏欲睡。含咖啡因的飲料會阻擋大腦中的腺苷受體,因而能讓我們保持清醒。 *''褪黑激素:'' 大腦在黑暗時釋放的一種激素,負責告訴細胞身體要準備睡覺的訊息。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並增加皮質醇的釋放,從而喚醒大腦。如果我們在深夜時暴露在過多的人造光下(例如手機或電視發出的藍光),褪黑激素的釋放量可能會減少,從而使我們難以入睡 *''血清素:'' 在白天釋放,是一種與睡眠和清醒有關的神經傳遞物質。夜晚則用它來形成褪黑激素。 ===運動=== 海馬迴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系統的核心。當人在運動時,海馬迴會有強烈的反應。Erickson的研究共有120名年齡介於55到80歲的參與者(未罹患失智症),並將參與者隨機分派到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參與者要執行一周三次的中度強度運動,而控制組則是伸展性運動。研究發現控制組的海馬迴體積收縮了1.4%,實驗組的海馬迴則維持原來的體積。研究者推論可能是實驗組的 BDNF 濃度增加使海馬迴體積沒有退化。此項研究顯示大腦結構的活躍程度與人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有氧運動對短期長期記憶都有影響,如果愈長時間不運動,人的記憶力就會衰退。當今的研究已經建立了規律運動能幫助腦部功能的關聯性。一天只要花上30至45分鍾的時間運動鍛鍊,就已經足夠刺激大腦釋放保持記憶的有益成分。<br> '''增加大腦海馬體的大小''' 海馬體是腦中負責學習和語言記憶的部分。運動能增加腦中海馬體的體積,我們的海馬體真的會因為運動而長大。海馬體中的神經元會更加緊密,且該領域的神經元連結性也會因您的體能活動而更加穩固。在身體的老化過程中,海馬體是大腦裡最先失去靈活性的區域。規律運動能幫助保持海馬體的靈敏性,保護大腦免於與老化相關的正常退化。運動也能增強腦中記憶和學習領域的活動,強化神經元連結性和腦中負責記憶的領域。 '''減少壓力激素''' 體能運動能減少壓力激素,特別是焦慮、緊張時在腦中堆積的皮質醇和正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過量的壓力激素會使人感到慵懶疲憊,阻礙腦部思考程序,也會減慢認知技巧,降低腦部能量。 '''刺激釋放生長因子''' 人的記憶力依靠著腦部複雜的神經路徑和連結,而規律的運動能增加腦中生長因子數量,協助腦部成長並吸收營養素。我們身體的活動能刺激腦中釋放「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幫助腦中生成新細胞,並維持正在老化的細胞。BDNF也負責腦中和腦部周圍新生血管的發展。健康的腦部血管能讓營養素和血液的循環更順暢,進而提升活躍程度與記憶力。 ===疾病=== 記憶衰退雖是自然老化的過程,但如果發生以下的疾病,就並非自然老化造成的記憶衰退。 * '''[[w: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w:en:Alzheimer's disease|Alzheimer's disease]])''' * '''[[w:失語症|失語症]]([[w:en:Aphasia|Aphasia]])''' * '''[[w: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w:en: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 *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e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w:憂鬱性疾患|憂鬱症]]''' 關於這些疾病如何影響記憶,請參考本章節中另一部份:[[超普通心理學|記憶與疾病]] == 學習與記憶 == ==== 複習:[[w:en:Overlearning|過度學習]](Overlearning)==== 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學習一個新作業時,若在初次達到正確無誤的程度時,在學習更多的次數,便稱之為過度學習,有助於將短期記憶化為長期記憶。過度學習理論由[[w:en:Hermann_Ebbinghaus|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所提出,通常學習至少應增加到 50%以上的練習次數,才能達到最佳狀況。但若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便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力分散、厭倦疲勞消極現象。例如,背誦一詩篇,在讀二十遍以後,能完全正確的背出,二十遍即初次學習達到正確無誤程度的次數。如果繼續讀到三十遍,則後十遍便是過度學習的次數。實驗結果證明,過度學習有更好的保留量,因此過度學習有其必要性。但若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便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力分散、厭倦疲勞消極現象。 ==== 編碼:[[w:深度学习|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 深度學習為機器學習的子領域,使用數學和眼算法創建一個複製神經網絡的計算系統,為一種以人工神經網路為架構,對資料進行表徵學習的演算法。表徵學習的目的為尋求更好地表示方法,建立更好的模型來從大規模為標記的資料中學習這些表示方法。深度處理的資訊會記的比較好,將資訊與已知經驗、知識,轉換成 make sense 的東西。深度學習可用於教會計算機一些人類需要大量反覆練習才能做到的事情。現今,深度學習可應用在許多產品上,例如,在癌症研究中,深度學習可以用於自動檢測癌細胞的存在,此外,我們常用的臉部辨識,自動翻譯都是此技術下的產物。 ==== 編碼:[[w:en:Method_of_loci|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記憶#(一)_用場合(景)來回憶}} 位置記憶法為記憶方法的一種,此法又稱為心智漫步法,只在自己所熟悉的心智空間終將所要檢索、提取的訊息找出來。記憶一系列多件事物時,把需要記住的每一件事物與已經很熟悉的場所以心像 方式連結,以視覺影像加強記憶。因此回憶時,只要回想這個場所的每一個位置,便能順利地將訊息提取。實驗研究表明,同一個場所的固定位置,可以一再使用記不同的項目,不需要每次更換新的場所位置。 == 睡眠與記憶 == ==== 深層睡眠與深層記憶的連結性<ref>Papalambros, N. A., Santostasi, G., Malkani, R. G., Braun, R., Weintraub, S., Paller, K. A., & Zee, P. C. (2017). Acoustic Enhancement of Sleep Slow Oscillations and Concomitant Memory Improvement in Older Adult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109.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17.00109</ref>==== :由這篇論文可知道,睡眠對[[w:记忆巩固|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扮演著重大的角色,其中又以<u>深層睡眠(deep sleep)最為重要</u>,又科學家發現在步入中老年後,人們深層睡眠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科學家相信深層睡眠與深層記憶有強烈的連結性,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他們設計的聲音刺激能有效改善高齡受試者深層睡眠的品質,也提升了他們在記憶力測驗時的表現。研究中共有 13 名 60 歲以上的受試者,他們在晚上睡眠期間,若有接受研究人員所設計的聲音刺激,記憶力測驗時的表現會大幅改善。在以往的實驗中都是以年輕族群為受測者,本次實驗首次證明此法也可以運用在高齡者身上。 ==== 睡眠對前瞻式記憶的增益<ref>Barner, C., Seibold, M., Born, J., & Diekelmann, S. (2017). Consolidation of Prospective Memory: Effects of Sleep on Completed and Reinstated Inten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202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6.02025</ref>==== :睡眠有助於加強前瞻式記憶,所謂的前瞻性記憶便是將來甚麼時候要做什麼事的記憶,口語上來說就是意圖、想要、目的。先前已經有實驗證實「目的」只有在尚未被完成的情形下會被記住。睡眠有助於強化前瞻性記憶。若目的在睡前已經被完成,那麼睡眠對於前瞻式記憶式增益會消失抑或會再次被喚醒。以下摘取自論文的實驗內容: ::*'''實驗一''':在晚上時,受試者會得知一些具有暗示性的字語,並被告知他們將在睡前的兩小時(但是有部份受試者不會睡覺)要在一個測驗中偵測出這些文字。而在兩天後,他們會接受一個突然而且相似的測驗,但結果顯示,睡眠組與清醒組的前瞻性記憶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無論在注意力集中與否的情形下,兩組都僅能偵測出很少的提示文字,這個實驗指出睡眠對於記憶已完成的目的並無幫助。 ::*'''實驗二''':與實驗一唯一不同之處是,會在受試者做完第一場測驗後,告知受試者兩天後還有第二場測驗。但此時睡眠亦不足以增強已完成目的的記憶。 ::*'''實驗三''':在受試者在得知暗示性字對的同時,被告知了接下來要做兩場測驗。結果在第二場測驗中,睡眠確實對前瞻性記憶有幫助。同時,未眠的實驗者中,較專心的人則有比較好的表現。 :結果顯示睡眠對前瞻式記憶的增益需滿足兩個條件才可以達成:一、給予字對之後,就必須告知受試者實驗目的。二、這個目的需在睡眠之中具有活躍性。即在被告知的情況下,睡眠的確有助於加強前瞻式記憶。 ==== 睡眠中的記憶機制==== :睡眠的時間和品質會影響一個人的記憶能力。儘管已有研究證實,記憶會在睡眠期間被修剪及儲存,此領域仍有許多未明議題。目前專家共同接受的是,睡眠對於鞏固記憶有影響,但是不一定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記憶。 :以「[[w: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來說,睡眠似乎對此種記憶的長期保留非常重要;反之,對於更簡單的條件反射如「將刺激之間的關聯或對刺激的反應聯繫起來」的記憶,睡眠造成的影響較小,但仍有助於這種類型的記憶。 :記憶通常分三個部分來考慮:'''Acquisition(獲得)'''、'''consolidation(整合)'''、'''recall(回想''')。當我們醒著時,獲得和回想就會發生;整合則是在清醒和睡眠期間都會發生,即將記憶從短期的緩衝式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中並通過學習更新信念和一般知識。 :在三種類型的睡眠:輕度睡眠、深度睡眠、[[w:快速動眼期|REM 睡眠]]中,記憶似乎都能鞏固和形成,不過關於 REM 睡眠對於記憶鞏固的影響,仍有許多分歧。 :早期的科學研究發現, REM 睡眠似乎沒有在記憶鞏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 REM 睡眠階段比任何其他睡眠階段更接近清醒,即使腦部有受傷、或用藥物限制 REM 睡眠的人,也都沒有記憶上的問題。然而,最近的研究結果和早期研究的結果不太一樣。有專家利用腦電圖發現,經過學了很多東西的一天後,REM 週期的長度經常增加。這表明大腦在 REM 睡眠期間可能是為了消化學習的東西而休息。再者,有研究顯示如果獲得更多的是陳述性記憶,REM 睡眠時間的增加將更為顯著(需要更多休息以記住更多事物)。另外,對被剝奪了REM 睡眠階段的動物進行實驗,也發現這些動物無法學習新事物。 :但意外的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組成的科研小組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發現,儘管持續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下降,但如果給予腦部一定的刺激,無需睡眠也能提高記憶力。該成果可能會顛覆「穩固記憶力需要睡眠」這一定論,科研人員通過修改基因,培育了一批只要大腦受到光照,傳導功能就開始活動的實驗鼠。即使干擾他們的睡眠,只要給予光感刺激,仍會形成記憶,記憶力也比睡眠充足的普通老鼠更爲持久。(此實驗發表於2016/5/26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網路版) ==== 夢對記憶的影響==== :有一種說法是,夢是進化結果、大腦對記憶內容的整合、以及預示未來可能出現的事情。可以把他理解為大腦自主進行的應急演練,而能做夢的生物個體會擁有更高的生存機會。此外,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一致,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為放鬆,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禦減少,能夠表現得更真實;且有研究顯示,前一天做過的活動很可能在做夢者的夢中出現。 :NREM 睡眠中的夢是零碎的;但REM 睡眠中的夢通常是連貫的。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大致確定'''腺苷積聚'''是睡眠影響記憶形成的主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減輕腺苷作用的物質,這就是為什麼為工作、學業忙碌的人們需要喝這麼多咖啡或能量飲料。在對老鼠進行測試的研究中發現,睡眠中斷會導致新的記憶形成困難,這可能是許多因酒精消耗代謝、呼吸暫停而導致睡眠中斷的人記憶形成較困難的原因。也有研究證據表明安眠藥會抑制記憶的鞏固,因為安眠藥服用者很難記住服用藥物前一天學到的東西。 :許多問題或假設研究睡眠究竟對記憶的形成與儲存造成多大的影響。例如,如果一個人經歷了特別難忘的一天,其接觸了許多新刺激,這是否意味著大腦需要睡得更久才能容納比平時更多的記憶?到底要睡多才能維持記憶形成與儲存的最高效率?清醒時是否也會做夢?等等,很多問題與假設現在都還在研究中,就連夢境的形成都還有些許爭議。 :因此,睡眠、記憶、夢境這三者的交互關聯時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全部說明清楚。但是就目前研究所獲得的數據,我們也越來越知曉睡眠過程中的腦內活動(期間就包含記憶及夢境形成),其他也有許多實驗對睡眠進行細節的研究,例如發現減少睡眠不會影響視覺工作記憶,但會影響思維過濾及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等等,總之,對於睡眠與記憶與夢境來說,以目前專家們的研究趨勢來看,應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解開更多未解機制之謎。 == 記憶與疾病 == 對於人類來說,自小到大累積而來的經驗、感受等,不僅僅塑造了「記憶」,更影響「自我」的形成。研究指出,陳述性記憶中分做[[#外顯記憶(又稱為陳述性記憶)|情境記憶]]及[[#外顯記憶(又稱為陳述性記憶)|語意記憶]]兩種。 情境記憶:對形成自我意識的影響較大。因為情境記憶被認為包含了重新體驗一個人過去的經驗,從而提供記憶的所有者個人敘事的內容,也就是所有者的生活故事。 語意記憶:由情節記憶發展而來,與個人經驗無關,相反的較接近客觀的知識。<br> 記憶與自我的關聯緊密,所以在臨床上,許多導致自我意識喪失的疾病,其病因往往與記憶缺損息息相關。以下將對部分疾病進行深入的介紹及分析。 ==== 思覺失調症與記憶 ==== 思覺失調症,舊譯[[: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核心特徵為知覺能力的缺乏。而其所缺陷的知覺功能包括: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口語敘述記憶、語意處理過程、情節記憶、注意力、學習能力(尤其是語言學習)。其中最明顯的是<u>言語記憶的缺陷</u>。 吳月梅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逐項記憶與要旨記憶的功能研究》[https://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30117]中,探討了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記憶方面的資訊正確性。她藉 [[w:en:Deese–Roediger–McDermott_paradigm|DRM]] 典範記憶(D、R、M分別指Deese,Roediger,以及McDermott三位學者)的實驗方法,瞭解患者記憶中的逐項記憶、要旨記憶、無關假警報反應是否有異常,並且評估患者可能有的神經心理機制。 ::DRM 典範利用一組有共同核心概念的字詞來實驗,這一組字詞有一半給受試者看,一半沒有讓受試者看過,接著再把所有字詞拿出來請受試者去回憶看過哪些字詞。由於同組字詞在概念上很相近,受試者往往會錯認出一些不曾看過的字詞。例如讓受試者看「棉被」、「休息」、「床鋪」,結果受試者可能也信誓旦旦地說他看過「睡覺」或是「枕頭」。<br> 實驗總共有 40 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與 30 位正常受試者參與本研究。結果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在智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與語意記憶、以及執行功能等測驗表現均顯著較正常受試者為差。患者在要旨記憶相關項目之錯誤再認率表現明顯低於正常受試者,而逐項記憶與無關假警報反應的表現,則與正常受試者無明顯差異。<br> 此研究除了證實逐項記憶與要旨記憶是兩種不同型式的記憶系統,且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逐項再認能力並未受損,但由於要旨記憶受損,影響其記憶功能,因此在臨床應用上,此研究建議未來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記憶功能時,應著重於評估患者要旨記憶的能力,並以此為加強輔助治療目標。 ====解離性身分疾患與記憶==== 解離性身分疾患([[w:en:Dissociative_identity_disorder|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又稱解離性人格障礙,多重人格障礙,顧名思義,是當一個人同時擁有二或以上人格的精神疾病。解離性身分疾患者大多數在幼時都受過極大的心理創傷(家庭暴力、霸凌等),研究顯示約百分之九十的解離性身分疾患者在受到造成人格分裂的心理創傷後會經[[w:失憶症|失憶症]]<ref>van der Hart O, Bolt H, van der Kolk BA. Memory fragmentation i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J Trauma Dissociation. 2005;6(1):55-70. doi: 10.1300/J229v06n01_04. PMID: 16150685.</ref>,而當中又有部分在經歷兒時重要、印象深刻的事件時也有失憶症的情況發生。患者表示,在失憶症後,這些記憶後來會以體感(somatosensory)與回憶片段的方式被取回。這表示解離性身分疾患者和創傷症候群患者有一個相同之處——在回想有關心理創傷的記憶時會反覆感覺到當時的情緒,不過解離性身分疾患不只會心理創傷的記憶有體感,對於非創傷但是使其印象深刻的事件也有同樣的反應。 一般來說,解離性身分疾患的各個人格之間的記憶是不共享的,這也會造成患者的記憶呈現片段狀(memory fragmentation)。但是荷蘭哥羅寧根大學的心理學家Rafaele Huntjens在研究中發現,人格之間的記憶是以一種微妙的方式聯繫起來的,他找來了解離性身分疾患者並先要求主人格與第二人格回答20道有關他們自己的喜好(最喜歡的飲料、最好的朋友等)與曾經做過的事(出遊、約會等),之後請主人格代替第二人格作答,選出與第二人格相同的答案,測試患者是否能夠知道其他人格的喜好與記憶。而大多數患者都無法正確地回答出另外一個人格的喜好,有些甚至無法作答。不過Rafaele Huntjens再次進行了實驗,這次同樣的患者的主人格需要看螢幕上秀出的字,若該詞彙曾經出現過,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按下「是」的按鈕,反之則按「否」,其中的單詞有些是前面請第二人格作答問卷的答案。出人意料的是,在這樣的反應測驗下,主人格在看到第二人格曾經作答過的單詞時,按下「否」按鈕的速度明顯比絕對未曾出現的單詞還要慢。結果顯示了主人格的確「識別」了第二人格的記憶,這也是在看到第二人格作答所填寫的單詞時速度明顯的變慢,也表明了主副人格之間其實記憶是互通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人格之間在有意識時無法統一記憶。 ==== 失憶症(Amnesia/ Amnesic syndrome) ==== [[w:失憶症|失憶症]](Amnesia),是一種記憶混亂的疾病,主要為喪失記憶,包含喪失部分記憶或喪失全部記憶。而失憶症之症狀除了丟失記憶以外,還可能無法記住新的資訊以及出現虛假記憶。一般不會有生理方面的併發症,但會對生活產生影響,包括社交、學習和工作等方面。<ref>"Amnesia."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Ed. K. Lee Lerner and Brenda Wilmoth Lerner. 4th ed. Vol. 1. Detroit: Gale, 2008. 182-184.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ref>失憶症可以依可恢復性、遺忘的類型和成因分成不同種。失憶症患者可能會忘記某些事件、訊息或是個人過去的經歷,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是誰。失憶症可能是永久的,但有時也會突然回想起來。喪失部分記憶不會影響患者的智力、判斷力、個性或是個人特質,他們一樣能看懂文字、聽懂語言。失憶與失智的不同在於失憶僅僅是失去記憶,但失智則伴隨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 造成失憶症的主要病理是海馬迴及附近組織受到器質性的傷害後,造成海馬迴等細胞的凋亡、萎縮及退化。其次是供應海馬迴的血管受到傷害而影響供應的血流量,血管可能因為壓迫、痙攣、發炎、水腫、粥狀硬化等等原因造成血管的管徑狹窄,導致血流量的不足,使供給的血氧及血糖量的減少也會造成海馬迴細胞的慢性凋亡,而導致記憶的衰退。因大腦損傷所引起的失憶症稱為「神經性失憶症」,原因包括中風、腦炎、大腦缺氧、酗酒、腦部腫瘤、退化性神經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癲癇以及藥物等,要針對不同的原因做不同治療。 心理壓力以及心理疾病也可能引發失憶,又稱為「心因性失憶」,當人在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或是心靈創傷時,在不自覺中將可能造成傷害的事件從意識中抽離,多半發生在青少年或是年輕女性,通常會自行痊癒。<br> ''' 依照失憶可恢復與否:暫時性失憶以及永久性失憶。''' :*'''暫時性失憶:''' ::通常是'''[[w:海马体|海馬]]迴短暫缺血'''而引起,當血流供給穩定後就會恢復。短暫失憶的持續時間可以是幾秒、幾分鐘,或幾小時。 ::*暫時性全盤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長達數小時,患者看來清醒但困惑,無法記住新的東西,所以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恢復後不記得在此段時間發生之事。 ::*車禍或腦外傷:車禍傷者若腦部受到損傷,可能不記得當發生車禍時的情形,或是車禍前或後的幾分鐘或數小時。 ::*癲癇:特殊型態的顳葉性癲癇(partial complex seizure),會影響意識而有短暫(幾秒或幾分鐘)的失憶。 ::*酒醉:喝得爛醉後,第二天忘記前一天所發生的事情。 ::*大腦缺氧:呼吸窘迫症或一氧化碳中毒都可能導致大腦缺氧(供血不足),發生失憶現象。 ::*腦腫瘤:腦腫瘤若長在海馬迴附近,也會影響患者記憶。 ::*心因性失憶:因為壓力或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短暫失憶,通常會自行痊癒。 ::*安眠藥:主要是[[w:苯二氮䓬类|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s)]]導致的失憶。安眠藥除了服用後嗜睡或注意力降低而造成短暫失憶外,藥物本身有時也會造成失憶。但是各種安眠藥產生這種副作用的情況不一,也因人而異。所以如果有重大事情或決策時,最好不要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br> <br> :*'''永久性失憶:''' ::若腦部嚴重受創或疾病造成患者症狀難以恢復,即會造成永久性失憶。 ::最著名的病例應該是1957年由斯科維爾(Scoville)和米爾納(Milner)報導的一位名為亨利·莫萊森(常被稱作H.M.)的患者[https://www.tutor2u.net/psychology/reference/scoville-and-milner-1957]。H.M.的主訴是長期嚴重癲癇病和雙顳葉切除(雙側MTL都被切除)。結果, H.M.雙側海馬結構和外鼻葉皮質都受到了損害。H.M.智力、感知力和表達能力都正常,但他無法學習新詞彙和新事物。他是第一個記錄完整的順向失憶症病例,並且一直自願參與研究,直到他在2008年去世。 :: 另一個病例是患者E.P.,他患有嚴重的遺忘症。在進行3 個詞的簡單句學習測試中,他在12周以上24項連續學習的過程中表現較好,但當問及是否對答案確定時,他卻不是很肯定。研究者Bayley和Squire認為他的學習過程就像需要程序記憶幫助的過程;E.P.無法在3字句的某一詞改變或順序改變時作出正確回答,因為他的回答多數源於「習慣」。Bayley和Squire稱E.P.學習現象可能發生在新皮質,並且它的發生不需要認知性的知識。他們猜測當場景反覆時信息可以直接由新皮質接受(由海馬體投射的信息)。這個病例證明了從描述性記憶中分離程序性記憶的困難,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順向失憶症的複雜。 ''' 依照遺忘的類型:順行性失憶與逆行性失憶。''' 這兩種失憶症的成因為腦部受到外力傷害或是腦部的病毒感染,進而影響到人的記憶。 順行性失憶症是在腦傷後難以學習新事物,而無法形成新的記憶。逆行性失憶症,則是難以回憶起腦傷前所發生的事情。 :*'''[[w:顺行性遗忘症|順行性失憶]](anterograde amnesia):''' ::又稱為前向失憶症,患者在腦部受到創傷後,使海馬迴無法順利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因此無法產生新的記憶。造成此失憶症的病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某些藥物誘導([[w:苯并二氮呯類|苯二氮䓬類藥物類]]藥物)所造成的,另一種則是因記憶功能損傷,而無法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儲存。這類失憶症患者雖然無法記住[[w:陳述性記憶|陳述性知識]]如昨天做了什麼事、吃了什麼,但卻可以記住[[w:內隱記憶|程序性知識]]如學習打電話、騎腳踏車。 ::台灣本土案例為筆記本男孩陳宏智。他在高中時車禍腦部重創,造成智力與記憶退化。智力只有國小生程度,記憶則只能記住十分鐘內發生的事,所以隨身攜帶筆記本並寫下發生的瑣事<ref>[https://www.gvm.com.tw/article/amp/60852 不寫下就會忘記!台灣「筆記本男孩」的動人故事] </ref>。這就是一個順行性失憶的案例,無法創造新的記憶,或短時間內就會遺失新記憶。 ::另一知名案例為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w:en:Henry Molaison|Henry Gustav Molaison]], H.M),一位為了治療癲癇而以手術切除部分腦組織的病患。H.M 在手術後的性格與智商都與手術前無太大差異,卻出現很嚴重的順行性失憶症狀,很快就忘記不久前才發生的事。 :*'''[[w:逆行性失憶症|逆行性失憶]](Retrograde amnesia):''' ::又稱後向性失憶,即失去受傷之前的記憶及追溯過往資訊的能力,但不影響受傷後產生新記憶的能力。剛才所提到的 H.M 除了有順行失憶的症狀外,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逆行性失憶。他雖然能夠記得兒時的回憶,但沒辦法回想起手術前十幾年的記憶。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失憶症者似乎是同時擁有兩種不同回憶的能力:有意識的回憶與無意識回憶的能力。他們可以表現正常的內隠記憶與程序知識,但對於外顯記憶及陳述知識的能力卻嚴重欠缺。 在實際案例當中,較多患者患有順行性失意,而逆行性失意的案例較少,然而在某些案例中這兩種失憶症同時發生,如下。 :*Clive Wearing的案例 ::他在1985年感染了感冒病毒,並引起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使他同時患上了逆行和順行性遺忘症,造成了他每天都會被「重置」。在患病後,Clive 依然擁有鋼琴家的音樂才能、能指揮合唱團,也還認識陪伴他多年的妻子,但是會認為是隔了很長的時間才見到妻子,或是在回顧之前寫的日記時會認為是假的。 Clive Wearing的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P7Y0-wgos ''' 依照成因:器官性失憶以及功能性失憶。''' :*'''器官性失憶:''' ::大腦因受創傷或疾病(例如:[[w: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造成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功能被破壞,也有可能是因為服用特定藥物(例如:Stilnox,使蒂諾斯安眠藥)造成。針對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一般常見的假說和腦神經損傷相關,有兩個著名的假說:一個是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在腦中的神經突觸過度堆積形成Aβ寡體(oligomer),影響突觸功能並伴隨發炎反應,導致神經細胞受傷或死亡。另一個是 Tau 蛋白假說,tau 蛋白與為一種微管相關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MAPs),主要在神經元內被發現,可維持軸突微管的穩定性和必要的靈活性。tau 蛋白若過度磷酸化會導致神經纖維纏結,使神經元內的微管瓦解以致細胞骨架失去功能,最終導致神經元死亡。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酗酒,身體嚴重缺乏維他命 B1,導致大腦受到損傷。輕微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記憶缺失,例如酒醒之後斷片(註一),完全不記得醉倒前發生甚麼事情,而情況嚴重者會造成永久性的失憶,稱為[[:w:高沙可夫症候群|柯沙寇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又稱綜合健忘症)。 :*'''功能性失憶:''' ::心理因素,例如<u>心理防衛機制</u>,將童年所經歷過的過往,統合成一套用來保護自己的原始防禦機制。此機制傾向讓人類自我欺騙,發生在為了掩飾、偽裝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的時候。此機制藉由扭曲一個人所感知到或所擁有的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因此,心理防禦機制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註一:關於[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7elqen 斷片] :::所謂「斷片」通常被稱作<u>酒精中毒性昏迷</u>,這是一種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現象。正如病名所言,在發生斷片的期間,記憶會斷斷續續,部分喪失。症狀稍輕的飲酒者只會片段地喪失部分記憶,而最為嚴重的狀況則是完全不記得該段時間發生的事。在相同酒精使用量下,女性斷片的程度大於男性,此原因來自於她們的體型總體上比男性小,體脂更高,代表她們的身體缺少水來調劑攝入的酒精,所以她們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相較於男性上升的更快。根據研究發現,使女性斷片的飲酒量較男性少。2015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女性比平常的量多飲約一杯的程度,就比男性喝到斷片的機率高出百分之十左右,這也穎發新一輪對於職場中酒桌文化的思考,以性別的角度探討此種文化是否是一種陋習,又或者只是另外一種工作的模式與場域。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都以為只有酗酒的人才會喝到斷片,但現在科學證實這並不全然為酒精造成。大腦活動部分喪失而影響記憶形成才是斷片的原因。人們相信[[w:海马体|海馬體]](集合訊息並形成記憶的腦部構造)受到了暫時性的損傷,因而沒辦法形成新的記憶。 :::在大鼠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在一定量的酒精攝入後,部分海馬體的腦細胞還能維持運作,產生原先負責產生的部分記憶。如果繼續攝入酒精,則最終細胞便全數停止運作,而無法產生記憶。這就解釋了只有部分記憶喪失的「部分斷片」。除了海馬體,向海馬體提供訊息的大腦額葉和杏仁核,也在飲酒時也受到了抑制,而此二區域分別負責在我們集中注意時進行理性思考,以及向我們警告危險事物的存在,這也解釋酒醉的人為何易做出特殊、危險的行為。 ''' 失憶症患病由輕至重的過程''' :*'''輕度患者:''' ::容易忘了剛才發生的事,而很難學習新東西。雖然能和一般人一樣正常上下班,但偶爾會迷失熟悉的路徑,工作效率也會明顯退化,無法處理一大堆的信函或帳單,較無法應對出差、旅遊,或規劃事情(如辦宴會)等大量資訊的活動。 :*'''中度患者:''' ::健忘的情形加重,漸漸地忘記以前的記憶。對一直重複同件事,或不斷問同樣的問題,如認為沒吃飯而要求家人再給。行為失控,常漫無目的行走,無法規範自身做計劃好的事情;情緒易激動、陰晴不定;思考混亂,會編造自己說的話,容易產生妄想及幻覺等。 :*'''重度患者:''' ::連周遭親友都不認得,失去與人溝通的方法,會沒來由的亂叫、打人,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嚴重至連行動及吞食都不會,需要家人抱上下床及插胃管進食。 ::幫助腦受創的病人恢復記憶,可以利用熟悉的事物幫助病人回憶。而治療失憶的方法是,讓病人將事物及重要的訊息寫在記事簿上,定時翻閱及提醒自己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幫助病人學習新事物,利用腦部的剩餘功能去補足受損的記憶功能。 ::病人需要一段時間重複及熟練地使用此方法,學習時間視乎病況而定,應避免給病人過長及複雜的指令,其家人親友要有耐心協助。 ::部分人在情緒激動或壓力太大的情況下,如劇烈疼痛、強光照射、過度驚嚇,皆可能發生暫時性失憶,甚至像上台過度緊張而導致的忘詞也是。 '''<big>常見的失憶症疾病:</big>''' 以下的失憶症可以透過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治療,例如催眠(Hypnosis)等,並會在後面詳細介紹下列失憶症。 =====童年失憶症===== 童年失憶症([[w:en:Childhood amnesia|Childhood amnesia]]),又稱嬰兒經驗失憶,是指成年人無法提取 2 到 4 歲之前的情景性記憶(對情景或事件的記憶),且隨著時間流逝,成年人對 10 歲之前的記憶可能會比想像中還差 <ref name="PsychBook">{{Cite book|last=Robinson-Riegler; RobinsonRiegler|first=Bridget; Gregory|title=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y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year=2012|publisher=Pearson Education Inc. as Allyn & Bacon|location=75 Arlington Street, Suite 300, Boston, MA|isbn=978-0-205-17674-8|pages=272–276; 295–296; 339–346|edition=Third}}</ref>。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幾十年來都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理治療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如此,並因而在 1910 年創造了「童年失憶症」或「嬰兒經驗失憶」一詞。因為兒童的自我意識差不多從兩歲時開始快速發展,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認知自我的發展會對早期記憶的編碼和儲存產生影響。 *'''語言能力的影響''' :六歲以前是發展語言能力的時期。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發現 26 個月大的幼兒對於一個事件的記憶,在五年以後仍然存在。但是小於 26 個月大的幼兒,可能因為當時無法描述這個事件,導致他們五年後無法記得這件事。這代表我們失去嬰幼兒期的記憶可能也與語言能力有關,因為當時(幼兒期)的我們無法對事件的記憶轉換成語言。 :另外,當小孩轉述一個記憶時,也在學習語言表達,讓別人可以理解他想說的事情。如果他描述的是一個家人都有參與過的事件,像是一起去遊樂園玩的經驗,家人就可以幫忙他,增加他對這個事件的記憶,像是何時發生的,做了什麼事等等。如果越多幫忙,記憶就能延續越久。 *'''文化背景的影響 '''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王琪(Qi Wang,音)收集了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的數百個回憶。普遍的基於國別的印象表明,美國同學的故事普遍更長、更詳細、且更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而另一方面中國同學的故事則更加簡潔、更基於事實;平均而言,他們比美國同學記憶開始晚六個月。在東方文化中,童年的記憶並不重要。人們常說"你管這個幹什麼?"如果身邊的人告訴你這些記憶對你很重要,你就會記住這些事情。 *'''海馬體 ''' :或許,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海馬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我們無法對一件事情形成豐富的記憶。幼鼠,幼猴和嬰兒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年都會持續向海馬增加新的神經元,而與此同時,我們也都像嬰兒一樣無法形成長久的記憶——似乎當我們停止增加新的神經元時,我們便突然之間能夠形成長久的記憶了。 :但是,發育不完全的海馬體使我們喪失長期記憶的能力,童年發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在我們成年後影響我們的行為,一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即便我們忘記了一些事情,它們也一定還徘徊在記憶的深處。「這些記憶或許留存在某些無法接觸的地方,但是這點很難通過實踐證明。」 :有些研究表明,兒童從 1 歲開始就能記住特定事件,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記憶可能會衰退。大多數心理學家對童年期遺忘消退的定義有所不同,部分學者將其定義為「可以提取最初記憶的年齡」,通常是 3 至 4 歲,但有些個案落在 2 至 8 歲。 '''在分析童年失憶症時,觀察幼兒期記憶在編碼、儲存和提取上的變化,相當重要,以下三種不同的記憶提取方法,會影響其回憶內容:''' :*'''線索回憶''' :線索回憶是指藉由幫助提取線索而進行的回憶。在此類研究的基本形式中,實驗者會給參與者一個單字,參與者則以他們覺得相關的最初記憶來回應。這種方法一般估計消退的年齡在 3 到 5 歲左右,但也可能因個體而有所不同。然此方法存有一些異議,因為每個單字線索涵蓋過多記憶,所以很難辨認這個記憶是否為他們最初的記憶,又或純粹只是第一個聯想到的記憶。如果實驗者要求參與者特別使用童年記憶或與線索相關的最早記憶,則年齡估計會落在 2 至 8 歲。但即便採取這種方法,線索回憶也只適用於:「參與者將該單字引入詞彙量的幾個月後所形成的記憶。」研究者 Bauer 和 Larkina 在 2013 年使用線索回憶方式,要求兒童和成年人陳述與該詞相關的個人記憶,並陳述其最早發生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年幼的孩子需要較多提示和線索,而兒童及成人最早提取的記憶則大約在 3 歲。 :*'''自由回憶''' :此為記憶心理學研究中的特定範式。實驗程序是以逐字、逐詞、逐句呈現或直接給予受試者記憶材料的列表,之後提示受試者,以任何順序回憶這些項目,並將記得的字詞說寫出來。至於受試者的回憶時間並無固定,有的實驗者會要求受試者想到無法再想起任何材料為止。而對於童年失憶症,自由回憶是實驗者向個人詢問他們最早記憶的過程,並允許其自由回應。當以線索回憶的方法指示人們回想最早記憶時,結果與自由回憶相比並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然而自由回憶有一個好處:「每個問題都能獲得回答」,從這點而言或多或少可以反過來引出早期記憶。 :*'''竭盡式回憶''' :竭盡式回憶中,參與者會被要求記錄他們在特定年齡之前能夠觸接的所有記憶,這種方法與自由回憶相同,奠基於參與者無任何線索之情況下進行回憶。相較上述兩種方法,竭盡式回憶更能清楚地了解從幼兒期至今所倖存下來的記憶量。但對於必須花長時間來回憶童年事件的受試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至於詞彙線索和訪談中,並未於線索回憶和竭盡式回憶間發現明顯的差異。 : ===== 間隙性失憶症===== :間隙性失憶症([[w:en:Lacunar amnesia|Lacunar amnesia]])是指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記憶喪失,這種特定形式的失憶症是由負責我們記憶和情緒的邊緣系統的大腦損傷所引起的。當損害發生時,它會在大腦皮層區域的記憶記錄中留下了一個空白或一個缺口。人們普遍認為失去記憶中的某些情緒可能會在沒有回憶起事件的情況下被觸發。<br> :據瞭解,間隙性失憶症在某些情況下也可歸因於酗酒、戒毒和戒斷。使用這些物質後,一個人可能會暫時甚至永久地失去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記憶。 :史蒂文・詹森(《Mind Wide Open: 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的作者)也指出:「科學家們認為,記憶是由大腦的兩個獨立部分捕獲和儲存的,即海馬體和杏仁核,前者是記憶的正常所在地,後者是大腦的情感中心之一。由於海馬體受損而無法形成長期記憶的人,如果他們的杏仁核完好無損,仍然可以形成對創傷性事件的潛意識記憶。」這可能與記憶的消除或重新鞏固有關。已有人試圖記住已經鞏固的記憶,並在所需條件下重新鞏固它們。 :根據亞歷克斯・查德威克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談話:“一些科學家現在認為,記憶每次被激活都會有效地被改寫。對老鼠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執行一個學習行為的過程中阻斷一個關鍵的化學過程,例如:推桿獲取食物,學習行為就會消失,老鼠不再會記得。從理論上講,如果你能在觸發特定記憶時阻斷人腦中的化學反應,你就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清除。想一想你和女朋友的可怕爭吵,同時阻斷這種化學反應,然後"啪!" 記憶就消失了。” :這種記憶再鞏固的想法也被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案例中,以減輕或緩解與該疾病相關的症狀。<br> :這種情況經常在刑事案件中被聲稱。受害者或攻擊者會堅持說他們已經失去了對有關事件的記憶,但他們其餘的記憶,包括前向和後向記憶,都保持完好,只有一個特定的記憶或對事件的回憶受損。這通常是與精神錯亂的主張配對或結合在一起的。 : ===== 傷後失憶症===== :傷後失憶症([[w:en:Post-traumatic amnesia|Post-traumatic amnesia]],PTA)是一種在腦部創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後立即出現的混亂狀態。由於大腦神經損傷,特別是在大腦顳葉中間地帶以及海馬體的受傷,而導致嚴重的失憶症。其中患者會迷失方向,可能無法說出自己的名字、所在位置以及時間,且無法記住受傷後發生的事件。在傷後失憶症期間內,新的事件無法儲存到記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輕度頭部受傷的病人只能回憶起一些事件,並且傷者的意識是「模糊的」。因為傷後失憶症除了典型的失憶症的記憶損失外還涉及混亂,因此有人提出將術語以「創傷後混亂狀態(post-traumatic confusional state)」作為替代。傷後失憶症的兒童往往無法學習新的課業,且受傷前所學習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記憶。傷後失憶症通常是可以逐漸減緩及復原的,不過最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除此之外尚需搭配認知的復健,提供增進記憶的訓練。 ===== 來源失憶症===== :來源失憶症([[w:en:Source_amnesia|Source amnesia]])是指在保留事實知識的同時,無法記住在哪裡、什麼時候或如何獲得以前學習的訊息。擁有知識和記住獲得知識的背景之間的脫節很可能是源自於語義和情景記憶之間的分離。一個人保留了語義知識(事實),但缺乏情景知識來表明獲得知識的背景。 :記憶表徵反映了獲取過程中的編碼過程,而不同類型的獲取過程(如閱讀、思考、傾聽)和不同類型的事件(如報紙、思想、談話)會在大腦中產生知覺上不同的心理描述,當放在不同的檢索環境中時,就更難檢索到訊息是在哪裡學到的。來源監控包括一個緩慢而審慎地思考訊息的系統過程,即對訊息最初是從哪裡獲得的進行思考。通過使用更多的檢索線索,發現和注意到各種關係和擴展推理可以改善來源監控。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 =====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w:en:Transient_global_amnesia|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一種臨床上罕見的病徵。誘發原因有腦動脈缺血、腦靜脈充血、精神疾病、癲癇、偏頭痛等假說,甚至酒精也被懷疑是成因,但目前沒有確切的解釋。平均每十萬人就有十人無原因的出現此症狀,患者多為中老年人。 :一般公認的 Caplan 診斷標準有: ::*病人發作時須有目擊證人在場,且其能夠描述發作症狀。 ::*主要症狀是順向性記憶的喪失。 ::*無意識障礙或局部神經症狀。 ::*記憶喪失在 24 小時內恢復正常。 ::*發作時沒有癲癇的症狀。 ::*病人沒有喝酒、吃藥、或頭部外傷。 :此失憶症狀是暫時性的,可能會重複提問相同問題或是無法正確認知自己身處何地,由於患者通常在數小時後恢復正常,難作進一步研究,發作時看起來一切正常,仍然能夠和旁人對話,唯短期記憶無法被儲存,暫時性失憶有時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兆,不宜輕忽。 :實驗室檢查: ::Jacome 曾檢查 47 名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患者的腦電圖,結果發現其中 30 名正常,17 名不正常,但這些腦電圖不正常患者為「非特異性的異常」,意思就是,他們異常的狀況並沒有相似性。因此從腦電圖來看,無法診斷出暫時性失憶患者。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也往往沒有異常,Hodges 和 Warlow 所報告的 114 個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患者中,有 88%的人 CT 顯示正常,其他 12%的人顯示有深部小梗塞、腦室旁白質病變、或輕度腦萎縮,但這些部位的病變與暫時性全面失憶症並沒有直接關聯。因此臨床上的檢查仍以上述 Caplan 的診斷標準為主,其他的檢查(腦電圖、電腦斷層掃描)大多用來排除鑑別出更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治療與預後: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一般來說不需要接受治療,發作時也不用限制其日常活動,暫時性全面失憶症為一過性的症候群,極少復發。在不同追蹤時間的研究,暫時性全面失憶症的復發率不一致,有高達 26.3%,也有低至 2.9%的,平均每年復發率約 2.5 至 5.8%(17)。研究結果顯示暫時性全面失憶症病人以後發生腦中風、癲癇和死亡的危險性並不比同年齡的正常人高(5,11,16)。因此大體來說,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是一種良性的臨床症候群。 ::(參考資料:暫時性全面失憶症-臨床特徵、致病原因與預後,馮清世著) ===== 解離性失憶症 =====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第四版的診斷手冊,解離症被分為四大類,分別為: ::*[[w:解离性失忆症|解離性失憶症]](又稱為心因性失憶症) ::*解離性迷遊症(又稱為心因性迷遊症) ::*[[w:解離性身分疾患|解離性人格疾患]](又稱為多重人格違常) ::*[[w:人格解體障礙|自我感消失症]](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其中解離性失憶症是最常見的解離症。 :解離症是當人在面對龐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傷害時,又或是經歷重大創傷後,<u>病患為了逃離可怕的現實或擺脫不愉快的經驗所啟動的心理防衛機制</u>,透過個人意識、自我認同或是行為協調的短暫性改變來迴避傷害,以免使自己情緒崩潰或是身心受創。但當解離過程失控時,可能造成各種解離性疾病,這會使得個人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知覺的認知被破壞,其症狀有失憶、失去自我與現實感、身分認同混淆甚至出現多重人格等。而在某些情形下,受到外在環境刺激、內在創傷情緒的雙重影響下,可能會瞬間讓這份心理壓力自動解離成為許多自我,由於這會干擾記憶提取的功能,就有可能導致患者離解出部分人格來承受「消失」的記憶,或進入未被原先人格察覺的另一個人格中。嚴重的患者可能陷入茫然、迷離的狀態,而忽視了自己的存在。大多數解離症會猝不及防的發作,但也恢復得快,多數患者病情不會持續超過一年,但據統計如果發病超過一年,超過一半的患者可能會持續有此症狀超過十年。 :一般人在承受心理壓力或遭遇心靈創傷時,會感覺到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但隨著時間流逝和事物的變遷,這種痛苦會逐漸淡化或被遺忘,不過這並非是指壓力和創傷就此消失,是人們在這調適的過程中將它們轉移到潛意識裏,此稱之為「潛抑」作用。當然這種寧靜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此障礙的程度太大,有些人就會發生失憶現象。例如在目睹到極血腥的殺人事件後可能會藉由失憶避免回想起當時的恐懼,這雖然能避免憂鬱自傷或心智瘋狂等危險,但也導致了失憶現象,即解離性失憶。 :解離性失憶最常見的症狀是忘記個人身份,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好無缺的。例如說他會忘記他是誰、家住哪裡、要做什麼,然而基本的語言能力和生存能力通常不會喪失,而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患者會無法回憶創傷性事件之前的生活或人格,少數案例會直接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失憶症患者無法因為別人告訴他們記憶就恢復,他們需要自行主動找回自己的記憶。在所有解離性失憶症患者中,多數為青少年、年輕人,而女性也普遍多於男性。 :由於解離性失憶症是內心的壓力造成,是一種因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外在檢查大多不能檢查出腦部受損的情況。也就是說,解離性失憶症病人都是「自己想要遺忘記憶」的──此處的自己指的是失憶前的自己。雖然解離性失憶症是精神病的一種,但往往都對於患者本人有幫助,如遺忘家暴、性暴力、目睹的重大犯罪等,部份失去記憶後的患者會想要取回記憶,但卻會因試圖取回記憶的行為而受到痛苦。迄今對於此症狀的病發無法用生理解釋且眾說紛紜。另外,有些研究報告指出,在反社會人格者、藥物濫用者或長期酗酒者等個案中,較容易被發現此症狀現象。 :解離性失憶可以分為四類: ::*'''選擇性失憶''':患者對自己在某個時段所發生的事情,會選擇性地記得某些部分,而選擇性的忘掉某些部分。 ::*'''局部性失憶''':患者在某些創傷事件後不久,對某個時段所發生的事情完全想不起來。 ::*'''間斷性失憶''':患者對某個時間點之前的事情,完全想不起來。 ::*'''全盤性失憶''':患者對於自己的身世與生活完全忘記,忘記自己是誰、叫什麼名字、父母親姓名等。 :而解離性失憶有以下常見症狀: ::*無法認出自己的朋友或家人。 ::*無法記住自己曾經做過的事。 ::*對原來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 ::*無法記住自己的重要資訊,如:忘記自己的姓名、住址、父母親姓名、畢業學校、家裡電話號碼等。 ::*以前能夠輕易做的事情,現在卻不能 ::*在開車旅途中,忘記這期間發生什麼事 :解離性失憶雖然不是臨床上常見案例,但對當事者、家庭、社會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目前在治療處置皆朝向心理層面療法為主,儘量找出創傷壓力來源,解除內在恐懼害怕因子,甚至採用催眠治療或藥物來輔助,讓患者可以早日脫離痛苦。 ===== 失憶症的預防 ===== :下列生活習慣,被認為可以有效預防失憶症的發生 * 多動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例如: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閱讀書報雜誌等。 *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例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等。 * 均衡飲食 每日進食攝取量可參考:全穀根莖類2~3.5碗、豆魚肉蛋類4-6份、低脂乳品類1.5杯、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5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3-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 * 多社會互動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例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 * 維持健康體重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 (BMI介於 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建議: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 (二)、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避凶) * 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血壓收縮壓 ;160mmHg 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 避免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建議:避免頭部受傷之機會。 * 不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 遠離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建議: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 ===== 失憶症的治療 ===== :*''' 現實導向療法(Reality Orientation):''' ::* 患者在記憶混亂的狀態下,會避免接觸周遭人事物,所獲得的感覺刺激機會便會減少。現實導向療法便是為了避免此狀況而發展出的療法。 ::* 此療法由美國James Folsom醫生於1958年提出,是一種用以協助失憶症患者處理認知和記憶力衰退問題的技巧。藉由持續並反覆的提醒失智症患者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增進其與環境之互動,協助患者重新學習現實生活周遭的訊息,改善他們回應和處理周遭環境的應變技巧,以增加他們的信心並且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讓他們更容易處理日常生活上的各種活動。 ::* 主張這一療法的學者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記憶形成的核心,所以照顧者對於失憶症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藉由與照顧者的互動讓病患得以從中學習日常應對的技巧。現實導向療法適用於記憶衰退、現實感不佳、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患者等。 ::* 用以協助失憶症患者掌握「接收資料」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 利用實體工具,如大鐘、日曆、名牌等。 :::** 利用視聽傳媒,如廣播、報紙等。 :::** 不斷重覆運用各種資料,如時間(日期、時間表、日程、節日、季節)、地點、天氣、人物(與他們有接觸的人)、自我照顧(個人衛生)、數字、顏色 :*''' 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透過日常活動的訓練幫助個案盡量恢復其原來的生活能力,或是利用其他方法去代償。例如,個案可以在自己的家俱上貼上便貼紙並註記會忘記的事情,情況嚴重的個案甚至可以隨身攜帶錄音機或個人資料卡,防止走失。 ==== [[w:臉盲症|臉盲症]] ====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感覺與知覺#感官與情緒-失認症]] ===== 二戰的腦損傷案例:臉盲症的首次發現 ===== 臉盲症(prosopagnosia,又譯為臉孔失認症)字源來自希臘文 prosopon(臉孔)以及 agnosia(認知喪失)。這個詞最早由神經學家約西姆博達默(Joachim Bodamer)提出,他負責治療二次大戰中腦部受損的傷患,主要處理的是腦部損傷導致的失調症與障礙,包括一串由字母 a 開頭的神經系統失調症:amnesia(失憶)、aphasia(失語)、agnosia(失認)、alexia(失讀)、agraphia(失寫)。二戰結束後兩年,他發表了從未在神經學出現的案例:有三個軍人都喪失了辨識他人臉孔的能力。 最重要的案例是代號 S 的士兵。他的智力、專注力和動作技能(motorskill)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問題。他的記憶力完好,卻無法從臉孔辨認出認識的人,顯然不是源自記憶的缺失。這個失調症主要影響為視覺。他可把臉孔認知為臉孔,分出鼻子、臉上皺紋等五官,<u>對於分辨個別構成元素並沒有障礙,問題在於他缺乏把它們湊在一起</u>(認知個別臉孔特有形貌的能力)。他能夠觀察出表情的變化,只是無法解讀出它們的意義,所以無法看出某人是正在生氣或是微笑。對於自己的障礙,士兵 S 應付得十分的好,在日常生活中他幾乎不會認錯人,因為他採用的是臉孔之外的特徵,重要的線索有時是人們的穿著、眼鏡或髮型,但主要還是依靠說話的聲音,或是個人會發出的獨特聲響。還有另一個後遺症是患者的臉上也不再有表情,因為其再也無法理解面部的表情,這似乎暗示了導致表情生成的神經元機制,和理解表情意義的機制是同一套。 博達默認為,他的病患們忘了臉孔,不同於一般人忘了名字或某件事。問題在於,臉孔從未進入他們的記憶之中。根本沒有東西可以讓他們從記憶中召喚。這種缺陷與眼睛或視覺神經無關,它必須回推到大腦,在那個負責把視覺刺激整合為形態(pattern)、並將它跟在記憶深處與形態相關的認知連結起來的區域。它的腦損傷部位,在於顯葉或枕葉。因此,目前通行的「臉盲」(face blind)一詞或許是一種誤導:我們是用眼睛去「看」,但是要靠後腦才能把看到的臉「認出來」。 ==== 阿茲海默症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縮寫為'''AD''')俗稱老人痴呆、失智症,於 1906 年,由德國精神病與病理學家[[w:愛羅斯·阿茲海默|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首次發現,因而得名。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失智症好發於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 6%發生率),在 60-64 歲當中的好發率小於 1%,可是到了 85 歲以上時,其好發率可達到於 24-33%;有 4%-5%的患者會在 65 歲之前就發病,屬於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此症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長期且逐漸地退化,並影響個人日常生活功能,甚至造成人格或行為的改變。其他常見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及行動能力下降,但個人意識不會受到影響。失智症的診斷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心智功能出現退化,另一個是退化的程度比一般老化的情況更嚴重。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多數失智症為退化性的,分為三種類型: |- ! 類型 !! 失智症 |- | 退化性失智症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br>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輕度肢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 血管性失智症 ||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常壓性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 | 較不常見 || 愛滋失智症(HIV Dementia)、帕金森氏症、創傷性腦損傷、亨丁頓舞蹈症 |} </center> ===== 成因 =====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行為的生理基礎#最新研究-阿茲海默症]] ===== 診斷 ===== :*透過'''[[w:簡短智能測驗|簡短智能測驗]](MMSE)'''或'''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評估認知障礙程度。當 AD-8 量表當有 2 題以上回答為「是,有改變」時,即會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 ! 題目 !! 是,有改變 !! 否,無改變 !! 不知道 |- | 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 || || |- | 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 || || |- | 重複相同問題、故事和陳述。 || || || |- | 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 || || |- | 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 || || |- | 處理複雜的財物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 || |- | 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 || |- | 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 || |} </center> :*血液檢查,檢查項目包含甲狀腺功能測試、維生素 B12、梅毒檢測、代謝性疾病檢查、重金屬水平,以及貧血等等。另外也必須譫妄的可能性。<br> :*透過患者家人或主要照顧人,取得病史、服用藥物、營養及酒精攝取量等日常活動的資訊。<br> :*透過醫學影像如電腦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SPECT)檢查腦部。 ===== 臨床症狀 =====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症狀,根據大腦退化的程度大致可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 '''階段 1:正常現象'''<br> ::所有年齡的精神健康人士都屬於這個階段,對於自我和他人的認知能力都很良好,能夠記得過去 5~10 年所發生的事情,在判斷方向、地點、日期時間都是準確的,沒有溝通的困難,日常活動也都正常。 :* '''階段 2:極輕度認知障礙'''<br> ::超過半數的 65 歲年長者,皆會發生此一狀況,因此被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自己會覺得有輕微的記憶失誤問題,例如會忘記東西的擺放位置或是他人的名字;但由於是偶爾的輕微認知問題,因此親友或外人及醫護人員很難察覺有認知障礙的症狀。 :* '''階段 3:輕度認知障礙'''<br> ::病患的溝通、行為和社交能力會有輕度的改變,例如會忘記重要的約會、組織和策劃能力退步、記住他人名字及文字比以往困難、工作和社交上產生困難、對於前去不熟悉的地點有障礙及會重複問題及明顯焦慮等;但仍有能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例如:算帳、購物、處理家務。此時,親友能察覺改變,醫院也有機會檢測出問題。有些人的腦退化會停留在此階段,但大部分的病患會在 2~4 年後退化程度加劇。 :* '''階段 4:輕度腦退化症'''<br> ::當進入輕度腦退化症階段時,病患會明顯的難以處理日常生活中較複雜的事物,例如購物、算帳,也難以記得最近發生的事情,並且社交退縮、喜怒無常、憂鬱。此時,已進展成可被精神科醫師確診的腦退化症,在服用臨床證實的有效藥物後能減緩病情。但此時患者仍然能自行更衣、沐浴、選擇衣服及來往熟悉的地方。 :* '''階段 5:中度腦退化症'''<br> ::此階段患者已經喪失獨自生活的能力,需要他人幫忙照顧日常生活,例如需要別人提醒才會記得洗澡,需要別人幫忙選擇適合季節的衣服,煮飯可能會忘記而釀成火災,並將出現迷失方向、忘記家裡地址及電話號碼和經常想睡的情形,但此時患者仍擁有自行穿衣及洗澡的能力。 :* '''階段 6:中度至重度腦退化症'''<br> ::至此階段患者的性格會有明顯的改變,並會開始忘記可能開始忘記配偶,兄弟姐妹,父母或子女,也易使家庭成員受傷。在思考方面會有嚴重的記憶喪失、對近期事件認知降低、活在過去或非現實環境,也因此開始出現偏執、多疑及重複的強迫性行為,並由於恐懼獨處會一直黏著某位親屬。在行為上需要非常專注或小步行走,才不會步伐失調,還有出現因不能調整適當水溫或洗清、弄乾身體,而無法自行洗澡;不能穿好褲子、沖水、擦乾淨如廁部位,而難以自行上廁所,甚至出現無法說出完整句子及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 '''階段 7:重度腦退化症'''<br> ::為腦退化的最後階段,每位患者會出現的症狀不一,因為是腦部功能的問題,所以在身體上並沒有太多的痛苦。大部分的患者至此時已失去語言能力及活動能力、神志不清。在語言方面,溝通非常有限,只能使用「好」或「不好」的單字,甚至只能發出幼兒般的嗚嗚聲或喊叫及無故發出聲音。在行為方面,因為腦部嚴重退化,無法認知熟悉的人事物,連微笑、行走、坐著都是問題,甚至吞嚥可能發生窒息的危險。 :關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況以及其與家人的相處,可以參考《[[w:我想念我自己|我想念我自己]]》這本書,它也有被翻拍成電影。 ===== 療法 ===== :目前並沒有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被證明對疾病治療有效,也沒有可以阻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只有少數可能可以暫時緩解或改善症狀的方法。而不論時間長度與每週運動頻率,只要有運動都能改善病人的居家生活表現功能,也對於改善預後有相當助益。但若以抗精神病藥治療由失智症狀引起的行為異常和思覺失調,效益不高且可能增加死亡率,因此並不特別建議使用。 :*'''藥物療法:'''<br> ::五種藥物是目前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認知問題:其中四種是'''乙酰膽鹼酯酶抑制劑'''(他克林,tacrine、利凡斯的明,rivastigmine、加蘭他敏,galantamine 和多奈哌齊,donepezil)以及其他(美金剛,memantine)則是 N-甲基-D-天門冬胺酸受體(NMDA 受體)拮抗劑。但目前使用這些藥物的效果大多還不理想。 :: ::*'''[[w:膽鹼酯酶抑制劑|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研究表明其可減輕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精神症狀。 ::*'''NMDA 受體拮抗劑''':這類藥物目前僅有 memantine 一種,許可適應症為中重度及重度阿茲海默症。 ::*'''神經元保護劑''':神經元保護劑可以減緩生活技能的日漸喪失,也是目前唯一治療中、重度失智症的藥物。 ::*'''[[w:en:Aducanumab|阿杜卡奴單抗(Aducanumab)]]''':這款藥物可以影響疾病潛在的病理生理學,減緩認知及功能衰退,並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百健研發的新藥 Aduhelm 是第一款可「減緩」腦部功能退化的新藥,但並不是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解藥。這款藥品並不會治好阿茲海默症,但能讓患者的生活自理,並爭取更多寶貴時間與家人相處。 :*'''音樂治療:'''<br>阿茲海默症所影響到的腦區是在演化中較為後期的部分,但有關音樂的腦區卻在很早就被演化出來了,因此即使是重度失智症的病患,其腦部活動依然會對音樂產生反應。音樂治療是利用音樂和它的元素,也就是聲音、節奏、和聲之專業使用,觀察受試者在視覺-空間測試以及神經傳導物的幾個面向是否有正向的發展。關於音樂及音樂治療的相關作用原理,簡單來說,主要是透過聽覺刺激大腦及其神經生理系統的運作,進而達成生理、心理與認知等層面的反應效益 。此外,音樂治療應用在失智症的臨床治療及照護研究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早自 1995 年即有學者使用帕海貝爾的卡農寧靜性樂曲在護理之家的失智症住民上,發現能有效的減少其過度激動的肢體動作。<br> ::*音樂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 :::根據輔仁大學醫學院施以諾教授的說法,音樂治療並非只是聆聽音樂這麼簡單,而治療用的音樂也不存在所謂普世通用的藥物音樂,音樂治療是作為療程中的一部分,搭配其他種類的治療方式協同進行,而使用的音樂類型也必須要考量病患的病症以及對音樂的敏感程度,配合患者生平相關的事物做選擇,很多人會將音樂治療視為救命仙丹,在媒體的過度渲染中,誤以為音樂治療可以使原已失去自主能力的病患恢復健康,然而事實上,音樂治療在多數的臨床經驗上,僅能作為輔助角色。以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為例,患者腦部的問題發生在記憶的流失、自主控制能力的降低、以及情感逐漸麻木化,所搭配的治療性音樂大多以患者在保有記憶的年代裡長久喜愛的歌曲,或是在當代較廣為人知的熱門歌曲(舉例來說:過往針對音樂治療在阿茲海默症方面的研究,多給病人聆聽莫札特的樂曲),掌管人類記憶的腦區位在額葉部分的後生哺乳動物腦,而跟音樂相關的腦區則是位在顳葉的邊緣系統,阿茲海默症音樂治療的原理就是利用邊緣系統殘存的記憶帶動記憶恢復,因此音樂治療的效用大多只能喚起數十年前已經進入深層記憶區中的記憶,對於近期的記憶保存效果有限。 :*'''舞蹈治療:''' ::舞蹈治療源自於現代舞,受精神分析學派及拉邦動作分析理論影響,1940 年代二次大戰後由美國現代舞老師 Marain Chance 開創,強調情緒和身體的相互連結性,以及透過創造力促進身體健康<ref>Pilates(彼拉提斯) and Dance — 身體記憶(2008)。何謂舞蹈治療。2021 年 11 月 11 日,取自 https://blog.xuite.net/morpheuschang/twblog/185443615</ref>。舞蹈治療師會透過時間、空間、力量、流動、關係的律動整合情緒知覺,有時會配合道具使用,透過不同節奏、頻率的音樂,喚起阿茲海默患者的肢體記憶,例如治療過程中「踏腳」的動作,使長者回想起自己曾經身為裁縫師的青春時光。舞蹈治療主要幫助阿茲海默症患者提升其緒管能力、促進人際互動,建立對自己身體的現實感,喚醒肢體知覺記憶,重新獲得自我價值及生命力。除了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外,舞蹈治療也適用於身心障礙族群、一般成人、兒童、青少年及嬰兒。 :*'''懷舊治療:''' ::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患病初期,關於自身的情感及記憶尚未完全消退,患者也還保有學習能力,此時若能藉由外界的刺激引導患者回憶過去的記憶,將有助於延緩記憶的衰退,其中懷舊治療通常以患者過去相關的事件及物品,藉由與他人分享過去故事及經歷的方式,協助患者刺激相關的記憶,來預防記憶退化。 ::實際上的治療方法可以讓老人們組成一個團體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有些會利用老照片、書信等有長遠歷史的物件,在與家人共享回憶的過程中,逐漸活化腦中尚未被破壞的記憶區塊,懷舊治療的效果除了治癒疾病本身外,也能緩解家庭中因疾病產生的緊張關係,降低帕金森氏症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孤獨感,藉著與人共享回憶,找到新團體,以及增進個人在生命晚期的滿意度等功效。 :*'''飲食輔助:''' ::在美國神經醫學學會(AAN)醫學雜誌《神經醫學》(Neurology)刊登的的一篇研究報告〈The Three-City Cohort Study〉指出,大量攝取橄欖油及海魚的 n-3 型脂肪酸可能有助降低失智的風險,所以建議老人以地中海飲食增加 DHA 的攝取及增加 n-3 脂肪酸與 n-6 脂肪酸的比值,對認知功能有保護的效果。(Barberger-Gateau P, Raffaitin C, Letenneur L, et al)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的 Dr. Scarmeas 近年發表不少地中海飲食之於降低失智症危險的研究,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及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變成失智症的風險。 :*'''特例:''' ::婦人知道目前並沒有好的療法,而且她也無力負擔長照費用,於是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還好她有一位朋友知道了這個情況,建議她轉診去接受試驗性的療法。 ::在接受治療後的三個月,婦人注意到失智的症狀明顯消退。她現在可以開車不迷路、記住電話號碼、而且輕鬆做好她的工作。 ::以下為婦人治療內容: :::*去除飲食中的精製碳水化合物,這讓婦人減去了9公斤之多。 :::*禁吃加工食品與麩質(gluten),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野生魚類。 ::L*開始學習瑜珈。 :::*冥想,一天兩次,一次20分鐘。 :::*每晚服用褪黑激素(melatonin)。 :::*每晚睡滿7-8小時。 :::*補充維他命B12。 :::*補充維他命D。 :::*服用魚油。 :::*補充CoQ10。 :::*加強口腔衛生,使用電動牙刷、牙線。 :::*與醫師討論後,她重新開始了荷爾蒙補充療法(HRT)。 :::*每天禁食至少12小時(早餐與晚餐之間空腹至少12小時)。 :::*運動,每週四到六天,每次30-60分鐘。 ::透過以上關於生活品質改善的治療方法,婦人失智症的症狀有很明顯的改善,這或許也證明了不一定要用藥物才能治好。當然研究人員指出,此研究為一規模極小(10人)的臨床試驗,可能沒有立即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但其中大多數的患者都有顯著的改善,是令人振奮的第一步。 ===== 其他研究 ===== 2006 年 MIT 的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實驗腦波與 AD 的關係,因為他們發現,在 AD 病患體內偵測到的 gamma frequency 較不明顯,因此實驗利用光遺傳學引發小鼠的 gamma 腦波,觀察腦的變化,發現腦中微膠細胞(micro glia)增加,而且工作效率也增加,而清除突觸間的 plaque,雖然只是暫時性的變化,但是腦波可影響腦神經是十分令人振奮的。<br> 2019 阿茲海默協會國際研討會(AAIC19)探討近年漸盛的醫學之謎——阿茲海默病因與微生物感染的關聯。目前有多種真菌、細菌與病毒的神經感染,被顯示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其中證據最明顯的是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 2020 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論文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早期無症狀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的 tau 蛋白「p-tau217」,為健康人的 2 至 3 倍多;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人血液中 p-tau217 含量約為正常人的 7 倍。然而 p-tau217 是否能成為早期診斷標靶仍有待觀瞻。<br> 2023年在[[w:細胞報導|《Cell Reports》]]的一篇研究 <ref>Yifan Wu, Shuqi Du, Lynn H. Bimler, et al. Toll-like receptor 4 and CD11b expressed on microglia coordinate eradic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cerebral mycosis, Cell Reports, Volume 42, Issue 10, 2023, 113240, ISSN 2211-1247,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3.113240. </ref>探討了[[w: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進入大腦的機制,以及白色念珠菌激活大腦細胞促使其被清除的過程,最後更提到了白色念珠菌感染,使大腦生成類似於阿茲海默症發展中的[[w:β澱粉樣蛋白|類澱粉蛋白(amyloid beta,Aẞ)]]的碎片。研究的第一個發現是白色念珠菌如何進入大腦。其機制為白色念珠菌產生一種稱為分泌型[[w:天冬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secreted aspartic proteases, Saps)]]的酵素,此酵素會破壞[[w:血腦屏障|血腦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使白色念珠菌得以進入大腦,並對大腦造成損害。 除此之外,研究者也探討大腦如何有效清除真菌。研究<ref>Wu, Y., Du, S., Johnson, J.L. et al. Microglia an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oordinate control of transient Candida cerebritis with memory deficits. Nat Commun 10, 58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991-4 </ref>顯示,白色念珠菌觸發了大腦細胞中[[w:小膠質細胞|微膠細胞(microglia)]]微膠細胞(microglia)的兩個機制,而這些由白色念珠菌啟動的機制會誘發大腦清除感染。結果顯示,阿茲海默症特有的有毒Aẞ可能來自大腦外,包括經常在患有阿茲海默症和其 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的大腦中檢測到的白色念珠菌。這項發現對於白色念珠菌在阿茲海默病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創新治療策略的可能性打開了新的研究途徑。 ===== 預防 ===== :科學證據支持以下幾種有效預防方式:<br> ::*保持血糖與體重避免糖尿病<br> ::*身體質量指數(BMI)應小於 25<br> ::*在年輕時期應多受教育<br> ::*避免頭部受傷<br> ::*透過閱讀與學習新事物保持認知能力<br> ::*避免憂鬱<br> ::*學會控制不良壓力,以控制皮質醇水平<br> ::*如果由坐姿站起時經常感到頭暈,確認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br> ::*中年時維持良好血壓<br> ::*避免血液中有一種「高半胱胺酸」過高 ==== [[W:科尔萨科夫综合征|柯沙可夫氏症候群]] ==== 柯沙可夫氏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又稱健忘症候群,為一種大腦缺乏硫胺(维生素B1)而引起的精神障礙。柯沙可夫氏症候群表現為選擇性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近事遺忘、時間與空間定向障礙。 ===== 症狀 ===== 1887 年,柯沙可夫發表了一篇關於「多發性神經炎精神症」(polyneuritic psychosis)的論文。1897 年,在柯沙可夫主持的一場醫學會議中,有人提議以柯沙可夫的姓氏為這個症候群命名。polyneuritic 這個字的意思是多重性的神經發炎,名詞為「多發性神經炎」(polyneuritis),psychosis 則是指病患的急性精神錯亂(confusion)與定向力障礙(disorientation)。這種失調症至少在初期階段,會伴隨著「假性回憶」(pseudo-reminiscence)。病患會編造各種經驗,並認定它們確實發生過。這種虛構記憶的「虛談」(confabulation)現象,至今仍是柯沙可夫症候群最鮮明的特色。柯沙可夫症候群的神經受損表現方式,可能有[[w:復視|複視]](double vision)、步伐不穩、抽筋、麻痺,以及反射損傷。這些身體方面的症狀,有時可能會讓一些同時出現的心理缺陷被忽略,其中包括對最近發生的事完全喪失回想能力。 ===== 成因 ===== 1849 年,瑞典醫師馬格努斯·胡斯(Magnus Huss)提出「酒精中毒」這個說法,在西方國家中發生高沙可夫症候群90% 與酒精疾患有關。。據柯沙可夫所言,胡斯觀察到的是長期酒精濫用與記憶失調症之間的關聯。另外根據柯沙可夫自己的研究,沒有酒精中毒病史的人也可能出現同樣的症狀。柯沙可夫記述了一些因為傷寒、肺結核所導致的神經損傷,以及因為砷、鉛、一氧化碳或穀物污染中毒所引發的病例,致病的原因顯然是某種物質進入血液中,造成了神經損害。發現柯沙可夫症候群成因的過程是典型的意外,一八九零年代,荷屬東印度地區發生了一場騷動,罹患腳氣病(beriberi)的人數不斷增加,這種疾病造成的神經系統損傷與柯沙可夫描述的多發性神經炎一模一樣,它同樣會影響感官的認知,並造成肌肉無力。1911 年,波蘭生理學家卡西米爾·方克(Casimir Funk)成功抽離出用來治療鳥類多發性神經炎的物質:硫胺(thiamine)。1936 年,人工合成的硫胺被成功開發出來,如今我們稱作維生素 B1。<br> 因此,目前柯沙可夫症候群的成因已經有了共識,就是硫胺(維生素 B1)不足。維他命B1是人體的一個必要營養素,必須由外界獲得,無法靠人體自己合成,維他命B1在身體的主要功能是輔酶,協助許多重要酵素代謝,主要是幫助體內醣類代謝,產生能量。其代謝過程中間產物與神經傳導物質、蛋白質合成、腦神經髓鞘生成及細胞抗氧化作用有關,對於腦細胞的葡萄糖代謝作用、維持細胞膜完整,以及包覆細胞軸突的髓鞘都非常重要,而它需要依賴硫胺。人體內絕大部分可用的硫胺幾乎都被腦部攝取,這代表供應一旦被阻斷身體很快就會出現問題;刺激的傳導效率會降低,細胞組織開始退化,某些腦部結構明顯萎縮,受影響區域包含:前額葉、乳頭狀體、丘腦、下視丘、中腦、橋腦、延腦及小腦。磁振造影掃描更顯示,海馬迴可能消失百分之十的容量。<br> ===== 治療 ===== 全時護理過去常常被採用於治療健忘症候群,這個方法仍然採用。康復儘管可以幫助記憶部分恢復,然而其存在個體差異的局限性。治療通常採用靜脈注射(輸液)或者肌肉注射(打針)硫胺替代品,並附加提供合適的營養及水化物。但是,由於該疾病引起的健忘症和大腦損害並不完全對硫胺替代物產生反應。在一些案例中,藥物療法通常被推薦使用。如果治療成功,康復的效果會在兩年內變得明顯,雖然其過程緩慢並通常不能完全康復。 ===== 記憶喪失的類型 ===== 柯沙可夫症候群病患所經歷的記憶喪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差別在於時間行進的方向。 * 順行性遺忘:意味著病患無法銘記新的信息,記憶喪失的方向是往前進的。病患未來的所有經歷,都不會進入記憶中。 * 逆行性遺忘:影響的是病患的過去,病患對於經歷過的事物不復記憶。 這兩種遺忘的分界線,落在腦部損傷發生的那一刻,被遺忘的事物不是發生在腦傷發生之前,就是腦傷之後。又或是兩種兼具,純粹的順行性或逆行性遺忘並不常見。不論是受傷或生病所造成的腦部損害,大部分多少都混雜兩種形式的失憶,有時是永久性的,有時只是暫時的。 最常出現綜合兩種記憶喪失形式的主要病患族群,除了失智症患者,就是柯沙可夫症候群的病患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順行性遺忘的情況會比較明顯。他們無法把自己剛剛經驗到的事、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儲存起來,以待稍後回憶,甚至連幾分鐘都不行,因此他們會不斷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或問同樣的問題,或是認不出才離開一下子的人。 ===== 實驗研究 ===== 若要對柯沙可夫症候群病患進行實驗性研究,執行過程會很複雜。他們的症狀通常在長期酒精中毒之後才出現,因此酒精中毒的柯沙可夫症候群病患實驗組,必須與酗酒但是沒有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的控制組進行比較。這樣的人選不少,只是要說服他們參與記憶實驗並不容易。另一個問題在於,研究者對實驗對象過去的記憶所知有限。研究者可以嘗試評估實驗對象遺忘的程度和範圍,但是他們必須有相當程度地確定,那些似乎被病患忘記的事,在他們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之前真的仍存在記憶裡。許多實驗採用的測試方式,是拿一些一九五○年代、六○年代或七○年代知名人物的照片給這些人看,但是沒人可以確定實驗對象對一位明星的記憶,到底是來自五○年代這個明星的電影上映時,還是一九七○年代他的作品在電視上重播的時候。另外,完全認不出某人也不必然代表遺忘,有可能是實驗對象本身對電影就沒有特別感興趣。 順行性遺忘的研究則簡單許多。實驗者可以提供幾件需要記住的物件:一串單字、照片、一個故事。過一會兒後,再測試他們記住的東西有多少。即使病患記得的很少,實驗至少也提供了機會, 來研究不同類型信息的記憶保存能力是否受損同樣嚴重。相對於順行性遺忘的眾多實驗,逆行性遺忘的相關實驗非常少見。除了辨識名人面孔之外,可以問的問題還包括重大的新聞事件、電視節目,以及眾所熟悉的嗓音。實驗結果顯示,柯沙可夫症候群的病患較善於重製「老」的記憶,而非較近期的事件,只是他們的記憶仍比控制組的表現要遜色許多。還有些時候,他們對遙遠過去的記憶看起來似乎完好無缺,但實際上大部分也已不復存在。另一個研究結果是,遺忘顯示出一種時間梯度(temporal gradient)。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目前越近,記憶消失的機會就越大。即使喪失記憶的時期涵蓋過去三十年,對於發生在三十年前與十年前的事,能夠記得的比例還是有明顯差異。 ===== 重要案例 ===== 代號為 P.Z.的教授是柯沙可夫症候群的重要案例,他並非研究者,而是病患兼實驗參與者。他三十歲開始重度酗酒,但仍在某個科學領域取得卓越地位。他發表過數百篇論文和一些權威著作,擔任重要期刊的編輯委員、主辦研討會、教學、指導博士論文,並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1979 年,他出版了自傳。兩年後,六十五歲的他遭遇一次重大的發作,最終出現了急性記憶喪失,被診斷出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他決定以自身的病例參與記憶研究。 P.Z.在科學領域的卓越地位與曾經出過自傳的事實,讓研究者得以開發一套針對他的測試。他們列了七十五位「知名科學家」的名單,這些人名大部分來自 P.Z.的自傳,包括他親近的同事、共同編輯、共同作者,以及一些他應該很熟悉的人。名單裡的人分成三類,依照他們作出最重要科學貢獻的時間分為 1965 年左右、之前、之後。P.Z.被要求根據每個名字說出這些人的專門領域與最重要的貢獻,研究者則依據他的答案給予零、一、二的分數。舉例來說,他知道某人的專業領域,但想不出他的研究貢獻為一分。一位與 P.Z.相同年紀的同事自願擔任控制組,接受相同的測驗。他也是卓越的科學家,但過去沒有酗酒史。如此一 來可以清楚比較測試的結果。整體而言,雖然名單裡都是他赫赫有名的同儕,P.Z.能記得的比控制組要少了許多。按照時間來區分—這次是根據他的年齡—正確答案的百分比呈現快速的衰退。即使是在他未滿十五歲前,記憶相對較不受影響的時期,他答對的比例也不到百分之七十。最大的轉折點出現在 1940 年和 1950 年之間,這時候 P.Z 是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也是他開始重度酗酒的時候。他對這段時期的問題能回答正確答案的比例,只略微超過百分之四十而已。圖表上的最低點出現在 1960 年。對於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這二十年間的事情,他一無所知。 P.Z.的相關研究,為原本頗為簡化的兩種記憶類型區別順行性遺忘和逆行性遺忘導入一種較入微的觀點。他銘記新記憶的功能再也無法運作,提取過去記憶的功能也受到嚴重影響。過去認為逆行性遺忘是未外顯的順行性遺忘,是長期酒精中毒以致記憶持續惡化的結果,如今這種觀點似乎有點站不住腳。P.Z 的例子中,當然也存在著時間梯度,但是在確診的幾年之前,P. Z.的記憶依舊可以提取無礙。但是,一旦過了急性發作的臨界點,他的許多個記憶之門就同時關上。這正是柯沙可夫症候群如此棘手的原因。 '''克拉帕瑞德效應''' 對 P.Z.的相關實驗,完全專注在單一實驗對象上,這與柯沙可夫在一個世紀前所做的案例研究有些類似。他對病患背景進行深度研究,試圖準確說明病患究竟記住與忘記了哪些東西。柯沙可夫的觀察結果和在 P.Z.身上做的試驗一樣,都讓人不禁對順行性遺忘和逆行性遺忘的簡單劃分有所質疑。柯沙可夫的結論是,即使是銘記記憶的能力出現嚴重且明顯不可回復的損壞,這兩種記憶也絕未被完全摧毀。當他去探視病患並詢問知不知道他是誰,病患會說不知道,但如果他到走廊上待幾分鐘後再回到房內,病患對待他的方式就不會像對待全然的陌生人一樣。經過幾次探視後,他不需要再跟病患解釋他是醫生,只是病患還是會堅持從來沒有見過他。顯然有些東西還是被儲存了下來,儘管不是存在病患可以有意識地去提取的記憶裡。 類似的觀察結果也在其他研究得到印證。在日內瓦的貝雷爾精神療養院(Asile Be-Air),神經學家愛德華·克拉帕瑞德(édouard Claparede)早期曾試圖針對這類「無意識記憶」提出實驗證據。1900 年,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的四十七歲女子被送到療養院,她仍記得許多早年習得的知識,比如一些歐洲國家的首都,但是她有嚴重的順行性遺忘。對她而言,每天照顧她的護士仍是陌生人,照顧她好幾年的醫師也一樣。克拉帕瑞德忍不住想拿她宣稱自己不知道的事,與她實際上應該知道的事來比對一下。她說不出廁所在哪裡,前往廁所時卻不會出現遲疑:她說自己認不出療養院走廊和病房的位置,卻能毫無困難地在裡頭走動。在一次的日常探視中,克拉帕瑞德藏了一根圖釘在手中。他們握手時,女子被刺了一下,但是很快就忘了這件事。隔天早上,醫生再次對她伸出手,這次他手中沒有圖釘,她卻很快反射性地收回自己的手。問她為什麼不願意和醫生握手,她有些困惑地回答:「難道我沒有把手縮回來的權利嗎?」當克拉帕瑞德進一步詢問,她回答:「會不會是因為你手裡藏了圖釘?」 「我只是剛好想到而已,有些人會把圖釘藏在手裡。」。她想都沒想過,自己閃過的念頭其實存在她的記憶裡。這個研究結果—經驗被儲存下來,儘管有時它會持續影響想法和經驗,卻無法從意識的心智中取得—後來就被稱為克拉帕瑞德效應(Claparede effect),是一九八五年被稱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理論的一部分。 ==== 路易體失智症([[w:en:Dementia_with_Lewy_bodies|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路易體失智症(DLB)是一種大腦疾病,導致病人在思維及行動方面的問題,一段時間後病情越加惡化。路易體失智症(DLB)也稱為路易體病。這是一種漸進性性癡呆,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害腦細胞的異常沉積物會逐漸導致思維、推理和獨立的功能下降。 大多數專家估計,路易體失智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vascular dementia)後失智的第三大常見原因,佔病例的 10%至 25%。與路易體失智相關的標誌性大腦異常物質是以 Frederich H. Lewy, M.D.的名字命名,他是在 20 世紀初期在 Alois Alzheimer 博士的實驗室工作時發現這些異常物質的神經學家。α-synuclein(α-突觸核蛋白)是路易體的主要成分,廣泛存在於大腦中,但其正常功能尚不清楚。許多患有路易體失智症和帕金森失智症的人也有斑塊和纏結(plaques and tangles)- 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標誌性腦部變化。路易體也存在於其他腦部疾病中,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失智症(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這類失智症與典型的老年失智症不同。在臨床症狀上,路易氏體失智症多發生於老年期,主要的表現是進行性的失智症,錐體外徑運動失調與神經精神症狀。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常有憂鬱、妄想等症狀。之後有認知功能障礙,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方向感不佳與面孔辨認問題。在錐體外徑運動失調方面的表現有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有如阿茲海默氏病與巴金森氏病的混合體。 此外,病人常有神經精神症狀,如反覆性的視幻覺,會見到人臉,各種動物等,治療上有時會給予抗精神藥物;然而這類病人會有對抗精神藥物過度敏感的現象,而容易造成肢體僵硬等副作用,因此用藥需要注意。病人於睡眠時也常會有演出夢境的現象,這是由於睡眠時產生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 診斷路易氏體失智症是靠診斷準則,包括有明顯的意識或認知症狀的起伏,重覆出現的視幻覺與巴金森氏症。在影像學檢查中會發現有基底核多巴胺轉運受器接受下降。在病理學的檢查下,病人的腦組織產生路易氏體的沉積,這是一種細胞內的蛋白質包含體。 治療路易氏體失智症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包括使用乙醯膽鹼抑制劑來改善認知功能的退化與減少視幻覺產生,及給予多巴胺作用的藥物改善動作障礙。相較於其他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病人通常預後不佳,最終多因相關的併發症而死亡。 ===== 與阿茲海默症主要的差異 ===== #記憶喪失往往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比早期路易體失智症更為突出的症狀。儘管晚期路易體失智症可能也會出現記憶障礙的問題。 #與阿茲海默症相比,初期的路易是失智主要會出現運動上的症狀,例如:顫抖(tremor)、行動遲緩。而阿茲海默症通常到了後期才會出現平衡不好或是行動遲緩這類的運動症狀。 #幻覺、妄想和認知錯誤在早期路易體失智症中比在阿茲海默症中更常見。 #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REM sleep disorder)在早期路易體癡呆症中比在阿茲海默症中更常見。 #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中斷導致站立時血壓下降、頭暈、跌倒和尿失禁,在早期路易體失智症中比在阿茲海默症中更常見。 ===== 治療 ===== 目前任何治療都無法減緩或阻止路易體癡呆引起的腦細胞損傷。目前的策略專注於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上有時會給予抗精神藥物,以緩解病人常有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反覆性的視幻覺,會見到人臉,各種動物等;然而這類病人會有對抗精神藥物過度敏感的現象,而容易造成肢體僵硬等副作用,因此用藥需要注意。病人於睡眠時也常會有演出夢境的現象,這是由於睡眠時產生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涉及藥物治療的考慮因素包括以下問題: #膽鹼酯酶抑製劑藥物(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drugs)是治療阿茲海默症思維變化最主要的藥物。他們也可以幫助某些路易體癡呆症狀。 #在路易體失智症中應特別小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 drugs)。雖然醫生有時會將這些藥物用於阿茲海默症可能發生的行為症狀,但是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多達 50%的路易體癡呆患者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包括意識突然改變,吞嚥受損,急性混亂,妄想或幻覺發作,或帕金森症狀的出現及惡化。 #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可用於治療憂鬱症,這在路易體失智、帕金森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中很常見。最常用的抗憂鬱藥是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 額顳葉失智症([[w:en:Frontotemporal_dementia|Frontotemporal Dementia]])==== 額顳葉失智症(FTD)是一種漸進性失智,患者的心智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喪失。該疾病通常有兩大類初始症狀:(1)行為逐漸改變(2)語言能力逐漸惡化。行為的變化可能涉及衝動和不恰當的社會行為,或對事物極端地不感興趣。語言能力的改變通常是緩慢惡化的,包括命名、閱讀和寫作的困難。大多數患者會在中年時發病,且隨著疾病的進程,病人的語言與溝通能力會逐漸惡化,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會下降,到了最後會變成連日常生活的小事如飲食、穿衣、洗澡與上廁所都需要他人協助,甚至是完全依賴他人。 額顳葉失智症 FTD 實際上是許多疾病的統稱,包括:尼曼匹克症(Niemann- Pick Disease)、額顳葉變性(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語義性失智(Semantic Dementia)和原發性漸進性失語症(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一些 FTD 患者也會發展為一種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運動神經元疾病。FTD 的症狀與大腦額葉和顳葉的退化有關,引起這種癡呆症的大腦病理變化各不相同,有時可以看到大腦中稱為匹克體(Pick Bodies)的異常形成,但有時只有神經細胞或大腦支持組織退化。<br> ===== 種類 ===== 額顳葉失智症病人依其臨床症狀主要分做兩種型式,依其臨床表現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行為變異性額顳葉失智(Behavior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bvFTD)的特徵是人格、人際關係和行為的顯著變化,經常發生在 50 和 60 歲的人群中,但也可能在 20 多歲或 80 歲之後發病。行為變異性額顳葉失智(bvFTD)患者中,負責控制行為、判斷、同理心以及其他能力的區域中之神經細胞退化最為明顯。 #語言退化型額顳葉失智症 ##語意型失語性額顳葉失智症(semantic dementia) ##:此類病人初期仍保有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會失去對於特定詞彙含意的理解力,也可能說不出想要表達的詞彙而用其他相近的話語代替,例如用「四條腿的動物」代替「狗」 等等。有時也會出現命名困. 難、詞彙搜尋困難或字義理解困難。有些病人會出現相關的失認 症,包含無法辨識人臉。 這類患者會有左右邊不對稱的額顳葉萎縮,尤其在前顳葉處。左顳葉萎縮的患者多會出現語意型失語變異型,而右側顳葉萎縮者以行為變異為主要表現。 ##非流暢性失語性額顳葉失智症(non-fluent progressive aphasia) ##:患者主要以不流暢、費力、遲疑性語言表達與語言輸出減少為主要症狀,並常伴隨語法使用錯誤。病患雖知道要表達的語句,卻很難清楚流暢地說出來。他們對於簡單詞彙的理解認知還算正常,但若要理解較複雜的語句是有困難的。 *額顳葉失智合併運動神經元疾病 :約有 12.5%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的患者合併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典型表現包含上運動神經元表徵(肌腱反射增強、肌張力痙攣性增強與腳蹠部的伸張反應)、下運動神經元表徵(無力、肌肉萎縮與肌纖維顫動)、構音困難與吞嚥困難。 ===== 治療 ===== 對於任何額顳葉失智症都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有些藥物可以減少躁動、煩躁或憂鬱。這些治療只能用於幫助改善生活品質。 額顳葉失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地會惡化,並且衰退的速度因人而異。多年來,患有額顳葉失智症的人表現出肌肉無力和協調的問題,使他們需要依賴輪椅等用品。這些肌肉的衰退導致吞嚥、咀嚼、移動和控制膀胱或腸道的問題,致使皮膚、泌尿道或肺部容易被感染,最後使患者死亡。 近代研究發現音樂治療也可以對額顳葉失智症有些許的治療效果。額顳葉失智症的音樂治療以輔助行為為主,音樂的節奏平穩且有規律,可以幫助病患恢復正常的身體律動;但是若音樂有斷奏型重音,反而會讓額顳葉失智症患者感到十分痛苦。 ==== 愛滋失智症(HIV-associated Dementia) ==== 愛滋失智症(HIV-associated Dementia)是一種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失調的徵候群,又叫作「愛滋失智症綜合體」(AIDS dementia complex)、「愛滋病毒相關認知運動綜合體」(HIV-associated cognitive-motor complex)、「愛滋病毒失智症」(HIV dementia)。在小兒科的病人中,相對應的是進行性腦病變(progressive encephalopathy)。病毒在病程早期便會入侵腦部,進而導致漸進性失智,愛滋病失智症的症狀包括: * 腦炎 * 記憶喪失 * 認知受損 * 注意力分散 * 語言能力受損 * 運動減慢 * 性格改變 愛滋失智症的盛行率各家統計不一,差距極大由 7%到 90%不等,而一般較公認的數據是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而愛滋失智症每年的發生率為 5-7%。 而一般愛滋病患者發生失智症的現象多在身體、免疫和感染症狀之後。約只有百分之三的患者以失智症為第一個表徵。愛滋失智症的發生一般需要幾個月,且兒童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較高,若不治療,62%的兒童會發生失智症。 ===== 危險因子 ===== 傅中玲(2000)指出,愛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為:<ref>傅中玲(2000)。愛滋失智症。台灣醫學,4(5),586-588。doi:10.6320/FJM.2000.4(5).16</ref> * 貧血 * 低體重 * 低教育程度 * 與病患是否曾接受抗病毒治療及免疫狀態(CD4 數量小於 200 cells/μl) * 年紀太老或太小 * 有藥物濫用病史 ===== 診斷 ===== 愛滋失智症的診斷標準如下:<ref>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第四版).pdf https://www.cdc.gov.tw/File/Get/5ck2KkPj8TgLO--2xAwEUA</ref> # 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 運動功能失調)。 # 排除中樞神經的伺機性感染與腫瘤(藉由 CSF 分析與腦部電腦斷層 / 磁振造影)。 # 磁振造影顯示:散在性、雙側(通常是對稱性)的非顯影性白質高訊號影像。 腦脊髓液的 PCR 提高了愛滋病毒失智症的診斷正確性,提供 PCR 的診斷技術是臺灣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治療 ===== 愛滋病毒失智症的主要利用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治療以減少中樞神經的發炎,在引入 HAART 之前,大腦被 HIV 感染導致的失智是 HIV 病患常見的症狀。在引入後,不論是愛滋病的死亡率或是愛滋失智症的發病率都逐步降低。但多數研究顯示,HAART 治療可以改善愛滋病毒失智症的臨床症狀,但是並非完全有效,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藥物開發。 此外,許多愛滋病毒感染者為藥癮者,這類患者是認知功能損害的高危險群,需停止使用安非他命或古柯鹼等等中樞神經刺激藥物。 然而仍有可達到一半的病人有較輕微的認知功能症狀。如無症狀性神經精神損害 asymptomatic neuropsychological impairment(ANI),或愛滋病相關之輕度認知功能低下 HIV-associated mil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MND)。 今天,愛滋病毒癡呆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很少見,但在某些患者中仍然有可能存在。不知道自己愛滋病病毒感染狀況的患者特別容易發病。 失智症等腦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容易增加愛滋病患的死亡率,幸好目前也都已經有相對應的治療。但是腦神經系統的臨床症狀與神經學檢查較為複雜,往往使得內科醫師不敢接觸相關領域。 愛滋失智症是一種漸進性疾病,這意味著它可能持續惡化,並且對管理疾病所需的護理量需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w:en:Vascular_dementia|Vascular Dementia]]) ==== 癡呆症可能是由大腦血管損傷引起的,最終會導致中風(stroke)。一些較為明顯的中風可能突然發生並導致大腦功能突然喪失,然而,有一些中風可能在沒有明顯臨床症狀的情況下發生,因此被稱為「靜式中風(silent strokes)」。患有靜式中風的患者可能察覺不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大腦區域受損,這些如同隱形的病症卻會增加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而患者所擁有的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與其他類型的癡呆症一樣,血管性癡呆症會縮短壽命。一些數據顯示,中風後患癡呆症的人平均存活三年。 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包括未治療的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症狀通常在 65 歲之後發生。當大腦突然喪失功能時,通常會需要進行醫學評估。神經系統檢查和醫學影像技術的結合可以很容易地診斷出明顯的中風。但當血管性癡呆是由腦中許多微小的中風逐漸累積所引起時,會變得難以診斷出血管性癡呆。大腦損失的具體功能取決於腦中哪些血管因中風而受損。認知症狀包括回想訊息、深層記憶、事實、名稱和常用詞的困難。身體症狀可能包括走路和平衡的困難、尿頻或尿急,且白天容易嗜睡。血管疾病也可以與其他腦疾病同時發生,例如阿茲海默症,在此情況下兩種疾病的組合導致症狀惡化。很難確定哪種疾病是造成認知困難的主要原因。 ===== 診斷 ===== 由於血管性認知障礙很難被識別,因此許多專家建議利用簡易的測試對大腦做專業的掃描,以評估被認為對這種疾病具有高風險的病人的記憶、思考。風險最高的個體包括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人。其他高危人群包括具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其他心臟或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族群。另外,由於憂鬱症通常與腦血管疾病共存,並可能導致認知改變的症狀,因此對於高危險族群,也建議對憂鬱症進行專業檢查。 #驗血:可有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甲狀腺失調或缺乏維他命 B12等。 #智力及行為評估:醫生會為病人進行一連串記憶及思維性的評估,以判斷是否患上初期的認知障礙症。 #腦部磁力共振造影檢查(MRI):利用精密的電腦科技,透過腦部影像,檢測腦部的萎縮情況,同時檢查腦內是否有血液凝塊或腫瘤等。 #正電子掃瞄(PET):可以監測腦部的澱粉樣蛋白分子水平有沒有異常增高,有效發現病變徵兆及追蹤其變化,亦可以評估病情的嚴重性,及病人對所用藥物的身體反應。 ===== 原因與風險 ===== 就像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一樣,年齡增長是血管性認知障礙或癡呆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他風險因素與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影響血管的疾病相同,這些因素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 治療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尚未批准任何專門用於治療血管性癡呆症狀的藥物,但有一些臨床試驗證據表明,某些批准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也可能對被診斷患有血管性癡呆的人提供適度的益處。控制進一步損害大腦血管的風險因素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策略。有大量證據表明,針對風險因素治療有機會改善病況,並有助於延長或防止進一步退化。 以藥物治療來說,醫生可能會採用下列方法: :#處方乙醯膽鹼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以保持腦部正常運作,這類藥物對於早期及中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一定功效,部分人服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噁心及嘔吐等副作用。 :#處方美金剛胺(Memantine),此藥物可以保護腦細胞免受谷氨酸 (glutamate) 的損害,有助減慢中期及後期病人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同時處方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增加醫療效果,然而,副作用包括頭昏、令人焦慮等。 :#處方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可減慢患者腦部退化。 :#個別患者或需服用其他藥物以舒緩治療失眠,又或因情緒波動及精神混亂所引起的行為問題。 以下策略可以降低患有心臟和血管相關疾病風險也可能有助於保護大腦: * 不要抽菸 * 保持血壓、血脂、血糖在正常範圍內 * 均衡飲食 * 運動 * 維持理想的體重 * 限制酒精的攝取 ==== [[:w:超憶症|超強自我記憶症]](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超強自我記憶症又稱為超憶症(Hyperthymesia;{{lang-en|Hyperthymesia}},源自古希臘語 ''hyper''(“過度”)和''thymesis''(“記憶”))。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研究指出,全球患有超憶症的人數不超過 80 人,可知此症狀為一種極罕見的醫學現象。 2006 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神經生物學家 Elizabeth Parker 等人首次發表論文描述超憶症的特徵:患者能不費力的清楚回憶自己人生當中每一天所做的事,而此症屬於無選擇記憶。有超憶症的人,會利用通常用來處理語言的大腦左額葉(left frontal lobe)和通常用來儲存圖像記憶的後頭區(occiput)來儲存長期記憶。這種機制通常是在潛意識下發生的,超憶症者沒有選擇記憶的能力。超憶症也並非先天獲得,這些人擁有此種能力或者是因為突發事件刺激,或者是不經意發生,發病原理目前仍然沒有科學定論。然而,他們能在不經意間記下所有大小事的能力,有時卻會帶給他們負面的影響,難以正常學習和交流——不受控制地想起其他事讓情緒受到干擾,甚至是精神的傷害,例如:患者無法忘記過去發生的悲慘事件,甚至對當下的情景記得一清二楚,情緒反應也會跟過去相同。患者也會因為覺得自己的大腦被塞得太滿,導致難以容納有創造力的信息。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12-dailynews-remember/ '''實際案例'''<br/> 51 歲的美國女子 Jill Price 是全球第一個被發現有這種能力的人。她覺得自己 14 歲以後的生活像是「被分割成兩部分畫面的電視屏幕」,一邊是現在的生活,另一邊反復「重播」以前的片斷。過往所有的歡樂時光帶給她温暖和安全感,但經歷過的痛苦和尷尬又時常折磨自己。Price 還出版了自傳《忘不了的女人》(The Woman Who Can't Forget),講述過去 30 年的「記憶負擔」。 27 歲的澳洲女子[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1986139 麗貝卡.夏拉克]被診斷出患有超憶症。這種特別的神經學症狀代表夏拉克可以回想起過去任何一天的任何一件事物。 '''相關著作'''<br/>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製作紀錄片《無法忘記的男孩》,講述英國男子奧雷利安·海曼的故事:他患有超憶症,記憶力驚人。他記得近 10 年來自己吃過的每頓飯、做過的每件事、每天如何穿戴。 == 錯誤記憶 == 記憶是具有可塑性的。當一個人回想某件事情,會從腦中不同地方將這件事情片段的記憶提取出來,再將它們重新組合。組合的過程中,有些片段的空缺會依據人的主觀想法、經歷、情感等多種因素而被填補,造成錯誤記憶或假記憶。當人們回憶起這些經驗時,究竟所提取出來的記憶痕跡是否完整地對應之前所發生的事件呢?研究者主要著重在記憶的失誤,故藉由實驗探討錯誤記憶的發生、性質以及可能的引導因素。 當人們接觸了一系列有密切連結的資訊之後,易於將一些和以前呈現過的資訊相關,但實際上並未呈現過的項目判斷為確實呈現過。 *聽到許多與醫院有關的字眼,可能會讓人覺得聽到了「醫生」或「護士」的字樣。 *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先前學習的資料對後來學習資料的記憶產生干擾。例如,換了新的電話號碼後(後來的記憶),受舊的電話號碼(先前的記憶)干擾而記不起新號碼。 *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後來的學習對先前學習的記憶產生干擾。例如,臨睡前學習內容的記憶維持優於白天,因為所受後繼學習的干擾較少。 ====觀察膨脹<ref>Lindner, I., Schain, C., Kopietz, R., & Echterhoff, G. (2012). When Do We Confuse Self and Other in Action Memory? Reduced False Memories of Self-Performance after Observing Actions by an Out-Group vs. In-Group Acto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467.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2.00467</ref>==== =====研究背景===== 近年研究中發現,觀察他人行為動作將影響自身對於該動作的記憶,例如:一邊準備晚餐,一邊看著電視上的烹飪節目時,可能會懷疑自己剛剛是否確實關掉瓦斯爐。這種觀看他人進行動作後,產生自己曾進行同一動作錯覺的現象稱作「觀察膨脹」(observation inflation)。觀察膨脹顯示了人們與外在社會的互動將導致錯誤記憶的產生,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觀察膨脹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實驗方法 ===== 受試者總共有五十八位,皆為淺色膚色;分為「團體內」(in-group) 實驗組、「團體外」(out-group) 實驗組以及控制組。在第一階段中,每位受試者前的螢幕上隨機顯示四十個不同的動作敘述,受試者被要求進行其中二十個動作,另外二十個則僅需看過動作敘述即可。第二階段中,從先前的兩組動作中各取一半,再次隨機顯示於螢幕上,動作敘述顯示過後,將會播放一段十五秒鍾的影片,影片中的人將進行該項動作。影片中的人穿著黑色長袖上衣,受試者只觀看到手、上肢以及上半身的部分(臉並沒有露出)。在「團體內」(in-group) 的實驗組中,受試者觀看的是一名淺色膚色的演員。在「團體外」(outgroup)的實驗組中,受試者觀看的則是一名深色膚色的演員。在控制組中,受試者觀看的是一名戴著黑色手套的演員。兩週後,受試者進行記憶測驗,對於六十個動作(實驗中四十個動作加上二十個新增動作)分別回答該項動作是否顯示過、看過以及自己進行過。 =====實驗結果 ===== 相較於「團體內」(in-group) 實驗組,「團體外」(out-group) 實驗組產生錯誤記憶的比例低了許多。控制組則無顯著降低,推測應是受試者無法確定戴著黑色手套的演員屬於團體內或團體外,因此較沒有受到影響。此一結論符合動作模擬 (motor simulation) 的理論假設:在觀看行為動作時,受試者腦內將會出現動作模擬,但在團體外的狀況下,腦內沒有出現相當程度的動作模擬,因而較不會產生自身與他人的混淆。 ====司法審判中的記憶證據<ref>Howe, M. L., & Knott, L. M. (2015). The fallibility of memory in judicial processes: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their modern consequences. Memory (Hove, England), 23(5), 633–656. https://doi.org/10.1080/09658211.2015.1010709</ref> ==== =====研究背景 ===== 孩童與成人作為證人的記憶是否可作為可靠的證詞,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該文章專注討論有關錯誤記憶的三個面向:第一,孩童作為證人;第二,性暴力歷史;第三,目擊證人的誤認。記憶不一定對於事件會有真實的呈現,尤其是當闡述記憶的對象不同時,記憶的內容會受到人們的目的、需求和情感狀態所影響。記憶不僅可能遺漏原初經驗的細節,更可能產生錯誤的記憶幻覺。記憶幻覺小至把交通號誌的「停」記成「讓」,大至誤以為自己童年在賣場走丟或被外星人綁架。 這些記憶幻覺可以由個人內在產生,或受到他人的影響而產生,皆屬錯誤記憶(false memory)的範圍。然而研究顯示,警察、法官、陪審團對於記憶有高度的信任,若證人對於被告的描述有愈多特定的細節,如逐字的對話內容、案發當天的衣著,都會被認為是真確的記憶,然而在科學實證上,這些細節越多,反而是值得被懷疑的徵兆。科學上對記憶的研究與司法機構上對於記憶的認知間的不一致性導致了審判的不公正。 =====審問過程中有數種問話技巧可能導致孩童產生錯誤記憶 ===== 審問過程中問話技巧的不同,可能導致孩童產生錯誤記憶,進而無法給我們最真實的資訊,以下舉例說明: *加強式問話:分為正面增強和負面增強,前者藉由讚美小孩,使他們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會取悅面談者;後者重複問題多次,使得孩童認為先前的答案是不被接受的。孩童通常會先拒絕引導性問題,但是經過重複,可能便會改變答案。 *以其他證人的資訊施壓:讓他們產生遵從其他孩童講的資訊的壓力。 *引導式推測:不斷引導推測一個特定的事件是否曾經發生在他們身上,使得孩童漸漸不確定腦中的資訊,從而產生不符真相的陳述。 *引進新資訊:在面談中重複灌輸孩童錯誤的資訊,便會導致證詞失真。 影響面談的因素包括時間長短、對話的多寡,若是面談過程中,孩童表現出疲累或注意力不集中,面談所得到的資訊應該被審慎評估,而關於孩童的法庭面談更需允許孩童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然而,面談者的話普遍多於孩童的四倍,因此專業人士建議面談時,應盡可能地減少提供的資訊,並多多以開放式問題讓孩童清楚陳述事件,以提供有效的訊息。在細節被確定之前,面談者應解釋他們的角色與面談目的,也要告知孩童基本原則是只講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而在提問時多使用「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的用語。 Bruck and Ceci 在 1995 年的研究中,讓許多孩童去到一間小兒科診所,並讓男醫生對每個孩童進行身體檢查,而實驗中另有一名女性研究助理陪著孩童玩耍,每個月進行面談四次。過程中,有些孩童被引導認為醫生為女性,而研究助理為男性,且認為是研究助理對他們進行身體檢查,其他孩童則沒有被給予錯誤資訊,最後要求孩童自由地回想小兒科診所裡發生的事。結果顯示,被給予正確資訊的孩子提供了高比例的正確資訊,而被給予錯誤資訊的孩子則提供了高比例的錯誤資訊。此外,許多孩童在面談中感受到自己「不安全」,其中較年幼的小孩對於面談者的地位和權力有明顯感受,因而不敢挑戰該面談者所說的話。 =====NICHD Protocol 提供了面談者各個階段的面談過程指引,內容如下 ===== {| class="wikitable"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階段!!內容 |- |第一階段:介紹||面談者須先介紹自己,闡明孩童的任務為何(需要詳細描述事件並且說出事實),也需要解釋基本規則和期待孩童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孩童對於面談者的提問不清楚時,應該坦然說「我不記得」或「我不知道」,或甚至糾正面談者的問題) |- |第二階段:建立彼此信任關係||目的在於營造一個舒適且正面支持的環境給孩童,並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面談者應該要問一系列的問題以便更暸解該孩童,並給予他安全感。 |- |第三階段:訓練對話式的記憶||面談者應提醒孩童對於最近經歷到的事件,以細節描述出來。這個訓練是為了使得孩童熟悉開放式問題的策略和技巧,以便稍後階段需要孩童提供更多細節描述。 面談者須先介紹自己,闡明孩童的任務為何(需要詳細描述事件並且說出事實),也需要解釋基本規則和期待孩童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孩童對於面談者的提問不清楚時,應該坦然說「我不記得」或「我不知道」,或甚至糾正面談者的問題) |- |第四階段:實質對談||這個階段包含了一些附屬的階段。 面談者:「之後發生什麼事了?」或是「可以多跟我說一點嗎?」 一旦孩童開始提供一些陳述,面談者可以根據其陳述再多問些孩童未提及、但是與案件相關的問題。 當孩童沒有任何問題之後,面談就會結束。面談者應以一個中性的問題作為面談的最後一個問題,比如,問孩童面談後要去哪裡。 |} 研究顯示使用 NICHD Protocol 時,相比未使用此方法的面談,預設立場和引導式目的性的問題減少了五成左右,也因此得以高出八成的比例,讓年幼的孩童放心陳述自己的記憶而不會被扭曲。有經驗的面談者若是遵循 NICHD Protocol 的方式進行面談,即使是四歲的年幼小孩也可以提供真確的資訊作為法庭證據。 =====過往受性暴力經驗(Historic Sexual Abuse)可能導致的錯誤記憶 ===== =====目擊證人的錯誤記憶或證詞 ===== 目擊證人記憶被汙染,有以下幾種可能的方式: 1.不適當的訊問方式<br> 不論是警方或是司法實務人員,在詢問證人時,本身都在對談中存在權力的不對等,因此詢問的場景本身就會給人帶來壓 力,若再加上可能引發主觀偏見的訊問方式,就有可能導出不甚正確的證詞。 2.犯罪現場的高壓場景<br> 親自目擊犯罪會給證人帶來龐大的心理壓力和衝擊,舉例而言,常人看到他人拿出凶器,注意力常常會被其吸引,進而不可避免地忽略其他細節,像是行為人的五官等等。 3.交叉汙染<br> 記憶或證詞也可能受到他人的描述所影響,因此,司法實務上多採用單獨訊問的方式來避免證詞交叉汙染。 =====結論===== 許多司法審判都高比例的依賴在記憶作為證據上。本文揭露了科學上對於記憶的解釋和記憶的可靠性,使得日後大眾能夠對於記憶作為證據給予更適當的評估判斷。 ====[[w: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一群毫無關聯的群眾,卻不約而同地擁有與事實不符的記憶。 曼德拉效應一詞來源於2010年一位愛好超自然現象的美國部落客,自稱為「超能力研究者」的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發現自己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後來更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0年時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對於這段虛假記憶,布梅聲稱「也許有數千人」分享了這種記憶。 心理醫生約翰·保羅·加里森認為,許多關於「曼德拉效應」的記憶是人們在閱讀這一陰謀論時捏造出來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這一記憶自始至終便一直存在。」「曼德拉效應」理論的創始人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自稱是一位「超能力研究者」,在遇見一些與她記憶相左的人後,開始猜想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記憶錯誤。 曼德拉效應被描述為一種以共享和一致的錯誤記憶為標誌的現象,通常集中在流行文化中特定的錯誤記憶細節。一些有趣的例子包括: * 大富翁先生:曼德拉效應最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大富翁先生(Mr.Monopoly),他是流行棋盤遊戲大富翁的吉祥物。人們經常記得他戴著單片眼鏡的照片,實際上他根本沒戴眼鏡。 * 白雪公主:許多人記得裏頭的一句台詞「鏡子,牆上的鏡子,誰是最美麗的?」(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但電影中的台詞實際上是「牆上的魔鏡」(Magic mirror on the wall)。 * The Berenstain Bears:"The Berenstain Bears"是一本經典兒童讀物,許多人說他們記得作品的拼法是"The Berenstein Bears"(-ain變成-ein) * 星際大戰:在帝國大反擊裡的一句經典台詞「路克,我是你爸」(Luke, I am your father.),實際上達斯維達對路克說的是「不,我是你爸」(No, I am your father.) 有研究<ref>Deepasri Prasad, Wilma A Bainbridge(2002), The Visual Mandela Effect as Evidence for Shared and Specific False Memories Across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2), 1971-1988, doi: 10.1177/09567976221108944 </ref>解釋這一現象,雖然並無解釋為甚麼人們對於特定圖片會有同樣的錯誤記憶,而其中,該研究中的一項實驗使用類似眼動追蹤的方式,也未發現任何注意力或視覺的驅動的差異造成此現象,並得出結果,對於某些圖像,儘管人們大多數的視覺經驗是標準的圖像,的確仍會不斷地產生記憶錯誤。 ==== 既視感(Déjà vu)==== [[w:既視感|既視感]](法文:Déjà vu,意思是「已經看過」)是指人在清醒狀態時,第一次見到某場景或情形,卻瞬間認為曾經歷過。此處將排除超自然解釋,如前世記憶等,專注探討於科學方面、較為確定的可能性。 Déjà vu 又可再細分為三種: *似曾生活過(déjà vecu):這是最常見的現象。一個人感覺現在所經歷的,以前好像就有經歷過,各種知覺,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整個情境甚至詳細的細節都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還感覺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預知感。 *似曾感覺過(déjà senti):只有在感覺上有似曾相識感,而且通常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旦脫離那個情境,那種似曾相識感馬上就消失。例如說發生特定的事件,突然覺得曾經經歷或預期過,而且之前就有這種感覺過,但是過沒多久又忘記,要說出這種感覺卻說不出來。這種情形常與顳葉癲癇有關。 *似曾拜訪過(déjà visite):看到某一個地方,只有對空間環境上的似曾相識感,一個人身處第一次造訪的地方,卻覺得自己以前來過這個地方。 過去對既視感產生的原因並沒有太多定論,畢竟這種感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使得科學家幾乎沒有辦法將它記錄下來,更不用說研究它了。因此,人們通常會用「某種感官上的知覺」來解釋既視感。 然而,近年來「神經造影」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讓我們對於既視感有了近一步的了解,而對於既視感的解釋,也慢慢歸結出三種較為人所接受的看法。 :*說法一:雙歷程理論 ::第一種看法,叫作「雙歷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雖然大腦通常會同步記錄訊息,然而,有的時候,某些資訊在大腦的傳輸中會出現些微的延誤,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形成訊息與訊息之間傳遞的時間差,讓大腦將前後的訊息解讀成兩個不同的事件。這讓大腦在播放已存在的記憶時,感覺就像發生過了一樣。也因此,既視感便產生了。 :*說法二:全息理論 ::而第二種說法,叫作「全息理論」。根據它的說法,在記憶的運作中,我們只需要一小部分,就可以窺見全局。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有點抽象,別擔心,讓我們用實際的例子來理解它。 ::舉例而言,你在一家餐廳裡面,而這家餐廳的桌巾,跟奶奶家的桌巾長得很像。這個時候,你的大腦記起了這張桌巾,卻沒有想到自己記起這張桌巾的原因,是因為想到了奶奶家的桌巾。也就是說,你的大腦召喚出了過去的記憶,自己卻渾然不覺。這讓你產生強烈的熟悉感,卻毫無記憶,而既視感也就因此而產生了。 :*說法三:分散性注意力理論 ::第三種說法,叫作「分散性注意力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既視感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大腦下意識接收了外在環境,但也同時分心在某個物件上。在此情形下,當記憶力回歸時,我們對於當時無意識接收的外在環境,便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或許也是既視感的成因之一。 :*說法四:預知夢 ::你可能曾經在夢裡經歷過某事件,或處在某個環境中,而當你醒來之後,通常就會忘記夢的內容,但過幾天後,當你走進某間咖啡廳,發現怎麼有種熟悉的感覺,這可能就是你曾經夢裡所經歷過的情境,只是由於夢境已經被您遺忘,所以產生了既視感的狀況。但關於這項說法存在著爭議,有些研究認為既是感並非預知夢,但預知夢有個跟既視感很相近的名稱(法文:déjà rêvé,意思是「曾經夢到」)。科學家認為,大腦可能有個特別存放夢境的記憶庫,因此夢境記憶就會創造接近既視感的感受。2018年一則研究指出,透過腦電刺激(EBS)可以讓受試者出現預知夢,夢境專家暨心理治療師愛里思(Leslie Ellis)解釋,這可能是因為大腦能同步處理多項訊息傳導,而這些思緒有時會重疊、產生交互作用。 另外,亦有研究指出即使沒有真實的記憶也有可能產生這種似曾相似的既視感。 科學家認為,大腦視別出一個熟悉的物體或場景要經歷兩個過程:首先,大腦從記憶檔案中搜索這個場景的內容以前是否看到過;接著,如果以前看到過,大腦的另一部分便會將這個情景或者物體視別為「熟悉」。 為了研究這個兩階段理論,英國利茲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志願者展示了24個常用單詞,然後對他們實施催眠術。 研究人員告訴這18名志願者,如果向他們展示的單詞戴紅框,他就會對這個單詞感到熟悉,雖然他們不知道上次看到這些單詞視在甚麼時候;但是如果向他們展示的單詞帶綠框,他們就會感到這個單詞屬於原來的24個單詞。 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志願者從催眠術中喚醒,向他們展示一系列帶有各種顏色方框的單詞,其中一些單詞不屬於原來的24個單詞之中,但帶有紅色或綠色的方框。 其中10位志願者說,當他們看到紅色方框的新單詞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另有5名說這種感覺和「似曾相識」的錯覺非常相似。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結果表明,實驗性地分離大腦識別熟悉物體或場景的兩個過程視可能的,這對於最終確認兩個獨立的階段十分關鍵。 以前的研究證明,「似曾相識」的錯覺可能視在大腦的顳葉上產生的。一些患有顳葉癲癇的人經常產生「似曾相識」的錯覺。法國科學家亦發現,電擊顳葉的一些部分會使人對遇到的每個事物產生既視感。 == 記憶術、記憶法 == ===== 一、記憶術===== 要讓記憶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份,關鍵在於意義連結,而登錄歷程是第一關鍵。可以利用多種感官的感覺與心像聯想來強化刺激的鮮明度,再以處理與組織來強化表徵的深度。記憶術是輔助記憶的方法,有達成快速形成記憶、加深記憶的功能。例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利用縮寫、口訣,來記憶一些複雜的內容。但在記憶術之外,也要執行分散式的重複學習。最廣為人熟知的記憶術專家是Alexander Luria(1902-1977)所研究的S先生,S先生的職業為新聞記者,他能夠記得十五年前被測試的一長串文字,他所運用的技巧是將文字轉為圖像,例如他曾說1是一個驕傲並結實的人;2是一個勇敢的女人…等,這種方式稱為圖形式思考(graphic thinking)。但有時這種方法會影響他對於文字的理解:「突然,圖形掌控了思考,思考失去了支配能力……(Luria, 1968, p.116)」還有S先生不擅長理解過於抽象的概念,例如無限、微不足道,他只能理解能夠圖像化的東西。另外一位對照組S.F.則是在初期測試表現普通,但他逐漸發展自身的記憶術,他將熟悉的事物視為一種工具,連結到不熟悉、需要記憶的事物。從S.F.的研究可以得知一般人可以透過訓練或花費時間提升記憶能力,以及記憶術可以成功運用在特殊層面,但無法幫助記憶某些層次的東西。記憶術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 '''圖像法''' :原理:以心像方法幫助記憶。 :例如:以英文單字 seesaw 為例,可以將其想像成兩個小孩坐在蹺蹺板兩端,一上一下地發出 si 跟 so 的聲音,來記住蹺蹺板的英文。此外,圖像法適合與其他方法結合,使記憶更為鮮明。除了上述的方法,英文單字 seesaw 也有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圖像記憶法,此方法常常出現在電視台的廣告中。在這裡也附上其在YouTube的版本,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Uug75tkPQ * '''位置法''' :位置法由古希臘學問家希摩里德斯發明,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記憶術,又稱為羅馬房法。 :原理:方法是先設定一組熟悉的位置,舉凡身體部位、住家附近的建築物等,再將欲記憶的事物與方位上的物體產生連結,運用視覺影像加強記憶。這種記憶法結合了視覺皮質和顳葉,相關的空間定向的神經路徑,這讓我們左腦在感知細節上面的功能能夠發揮出來,而右腦又把這些細節整合成為整體。此種方法適合隨機抽背。 :例如:當使用位置法記憶世界地圖時,可以將地圖上的不同國家或地區與身體的特定部位相關聯。例如,將法國想像成自己的左手,將德國想像成右手,將義大利想像成右腳等等。當需要回憶世界地圖時,只需想像自己的身體部位,就可以自然地回想起與之相關聯的國家或地區。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加強記憶,還可以利用身體部位的空間定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記憶地理資訊。 * '''諧音記憶法''' :原理:將需要記憶的數字或事物,轉成諧音,常用來記憶英文單字或是一長串的數字。<br> :例如:圓周率是較難記憶的不循環小數,因此有人將圓周率到小數點後 21 位寫成一首詩幫助記憶:「山巔一石一壺酒,二侶舞扇舞,把酒砌酒扇又搧,飽死囉」(3.14159265358979323846)。 :例如:也有人將非常難背誦的高中化學沉澱表整理成諧音口訣以利背誦:「氯溴碘:亞汞亞銅銀亞鉈鉛」的口訣為「呂秀蓮:共同贏她錢」、「硫酸根離子:鋇鍶鈣鉛」的口訣為「劉:備死愛錢」。更詳細的沉澱表諧音口訣,請見網址:https://jiayou516.pixnet.net/blog/post/32233440 * '''字頭記憶法''' :原理:取每一刺激項目的字首並串連。<br> :例如:以著名的金磚四國為例,將 Brazil、Russia、India、China 的開頭字母串聯為一個 BRIC 的縮寫,為磚頭的意思。 :例如:以聞名世界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為例,將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的開頭字母串聯為一個 NASA 的縮寫,讓一般人在看到 NASA 時便可聯想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 '''歌訣音韻法''' :原理:將需要記憶的事物轉換成一首歌訣以便記憶。 :例如:高中生物課程記憶「十二對腦神經」的歌訣「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旋,七顏八聽九舌咽,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這個歌訣將十二對腦神經的名稱轉換成了一段容易記憶的詩句,讓學生在學習和背誦腦神經時可以更加輕鬆。 * '''歸納法(分類記憶法)''' :原理:將需要記憶的事物中同質性高者分類在一起,並利用事物的關聯性幫助記憶的方法,又稱分類記憶法。記憶同質性高的事物時,就像記一個事物記了許多次,有固化記憶的效果,舉凡市面上有許多以字根、字首、字尾分類的英文單字書,書中所記載的方法即屬於歸納法,也像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去市場購物,可以將要買的物品分成蔬菜、水果、肉等不同的類別,幫助記憶欲購買的品項。 :例如:國中生物課程記憶「各種不同的動物」時,可以先將它們分成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等不同的類別,再把每個類別下的動物進行歸納整理,如此可以更輕鬆地記憶不同的動物。 * '''組織法(串聯法)''' :原理:常用來記憶一組 10 到 30 字的語句,以故事的方式串聯欲記得的刺激項目。一般而言,故事越合邏輯,記憶就越長久。如果編纂故事時,加入的第五件事物與第四件事物結合,而拋棄前面的第一、二、三件事物,即所謂兩兩相串,也能達成記憶事物順序的效果。課本的例子:要記得的項目分別為窗戶、熱狗、公園、兔子及鳥,此時可以編個故事:從窗戶爬出去溜到公園,看到一隻兔子與鳥在搶熱狗。 :例如:除了記憶語句外,組織法也可用來記憶各類學科知識。以高中生物為例,當我們想要使用組織法來記憶有絲分裂過程時,可以編寫一個故事情節來串聯不同階段的細胞分裂。<br> # 有絲分裂前期(Prophase)是一個咒語師正在準備施法一樣,準備將一個魔法石分裂成兩半。此故事可以描述細胞核的染色質開始凝聚成染色體,細胞核膜開始消失,細胞中心體分裂成兩個。 # 有絲分裂中期(Metaphase)是在一個審判所裡,被告們排列整齊地站在等待審判的位置,正準備受審判。此故事描述了染色體在細胞中央形成一個平坦的板狀排列。 # 有絲分裂後期(Anaphase 和 Telophase)是兩個對立的陣營在戰爭中互相拉扯著,而經過激烈的戰鬥後,戰爭結束,戰場上的所有人都在恢復平靜,傷者得到治療,城市開始重建。此故事描述了染色體被拉到細胞的對立面,當染色體分裂完成後,細胞核膜重新形成,細胞質開始分裂,最終形成兩個新的細胞。 ===== 二、記憶法 ===== '''1. 七田法''' 為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所創,強調經由右腦訓練,將看到、聽到、想到的事物,全部圖像化思考與記憶。其理念是融合右腦開發和傳統的左腦教育,使左右腦和身體平衡發展,使幼兒與生俱來的潛能可以開啟。 然而,七田法可能存在一些問題。第一,七田真所宣稱的實驗,從未被證實、重新實驗過,第二,目前仍然沒有科學的證據直接證明七田法的成效,甚至有關於此方法的論文幾乎找不到。因此,在新的證據出現之前,尚不能認定該方法是可效的。 '''2. 影像閱讀法''' 是由美國人保羅‧席利發展出來的一套方法。其特色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於大量的文字資料,找到其架構並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這個方法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目標設定」''':設定閱讀目標,釐清自己看這本書的目的,進而使閱讀者有意識地攫取自己需要的資訊,而不是讓眼前的文字如流水般流過。 *'''第二階段「預覽閱讀」''':粗淺閱讀起頭,再快速瀏覽過書名、封面、封底、目錄、索引、推薦序、跋,幫助讀者了解整本書的架構。 *'''第三階段「影像閱讀」''':像拍照般把書頁放到腦中。是影像閱讀法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暖身啟動:回想一下自己閱讀的目的。 #肯定激勵:告訴自己可以做好這次影像閱讀的工作。 #影像閱讀:把書像看投影片一般,以一頁一秒鐘的速度翻過去,如同用眼睛拍照儲存或是看電影時快轉一樣。此外,翻頁時可以打拍子幫助保持節奏。 #肯定結束:告訴自己已經做好這次影像閱讀的工作,可以隨時提存潛意識的閱讀內容。 #立刻複習:看一下整本書的架構(就像第二階段中做的事情一樣)並寫下書本的關鍵詞句(最好是 25 個以上),就書中內容提出幾個要自己回答的問題,幫助了解書本的內容。 *'''第四階段「活化整理」''':休息一下,活化腦中連結,並接著閱讀。此步驟的目的是讓腦中的資訊成熟,把新學習的資訊放到潛意識和之前的知識系統連結, #等待成熟:等待至少 20 分鐘到一天的時間,讓新學習的資訊和以前的大腦學習的知識庫連結。 #回答問句:回答第三階段中提出的問題。例如:這本書的主旨?那些資訊對我有什麼用?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 #超人閱讀:如同超人在地球上空飛行,看到感興趣的城市,就可以降落欣賞。再次瀏覽書本,看到令人感興趣之處就可以停留下來細細品味。 #做心智圖:利用心智圖把腦中已經建構的概念實現在紙面上,畫成一張心智圖。寫出本書的主旨、推論、關鍵想法等,可以使讀者更了解自己學到了什麼。 *'''第五階段「變速閱讀」''':持續蒐集更多例證來證明自己找出的主幹是否正確。深究書本內容,再次快速看過並適時的慢下來細讀書本深層的想法,才能對作者想傳遞的想法有更完整的了解。 '''3. 拉扎諾夫超級學習法''' 保加利亞的醫學博士拉札諾夫研發的學習法。主要理論是認為人體處於全身放鬆、甚至接近睡著的狀態下,人腦的記憶和接受能力比平常更好,因此在放鬆的狀態下進行記憶比起清醒時更有效率。由於人在清醒、緊張的時候進行學習,會有不明的恐懼或自責感或是一些懷疑自己能力的思緒。其實人的能力比自己想像的要大的多,人常能在無意中記住無數事物,只是恐懼和懷疑限制了人的能力。拉扎諾夫超級學習法便是利用調整呼吸、放鬆身體肌肉的方法,使人達到一種稱為放鬆的覺知的放鬆狀態,然後再根據這個節奏進行學習。 此方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藉由呼吸法、身體鬆弛法或心理鬆弛法,將學習者的精神引導到鬆弛狀態,也就是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放鬆的覺知狀態。 # 呼吸法:用數拍的方式讓呼吸漸漸放慢,先是呼、吸、停各四拍,進行四次;呼、吸、停各六拍,重複四次;最後呼、吸、停各八拍,重複四次,讓呼吸帶動身體達到一種緩慢放鬆的狀態。 # 身體鬆弛法:令全身的肌肉用力再分別按照順序慢慢放鬆,最後達到全身肌肉放鬆與心靈放鬆的狀態。 第二個部分即為在此種狀態之下,按一定節奏讓學習者進行學習。播放與人體心跳節奏相似,約為每分鐘 60 拍的音樂。這種音樂被稱為智力音樂,像是巴哈的《G 弦上的詠嘆調》。 '''4.[[w:en:Method og loci|記憶宮殿]]''' 最早可追溯到因為記憶力出眾而被關注的義大利藉傳教士利瑪竇 (1552-1610)曾出版《西國記法》記載自己的記憶法。到了 1984 年,重新解讀《西國記法》的《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的出版才使此記憶法為人所知。 宮殿記憶法4步驟 #打造記憶宮殿:選擇一個熟悉的環境,如自己的家。使用者必須對該環境的細節非常熟悉,越仔細越能有效記憶。 #規劃一條熟悉路徑:不再是站在原地看靜態圖,而是巡視這個地方。 #以圖像聯想來編碼:將想記下的內容,轉化成一系列吸引人的視覺圖像,按照事先規劃的路徑,井然有序地將每項欲記住的項目進行編碼,再把想好的畫面,陸續擺放進宮殿中的特定位址。 #參觀記憶宮殿:將圖像統統對號入座後,還要再回過頭來,在腦海中把方才設置的路線走一遍,停留於同樣的位置、回溯看見的畫面。 此記憶法並非毫無心理學依據。實際上,它利用了人類對於空間的認知能力和對於記憶的聯想。 人類對於空間有較強的記憶能力:即使是只去過一次的地方,一般人也可以有「模糊」的印象,知道路該怎麼走。此外,圖象、聲音、氣味等記憶形式也比文字更容易扎根在人類的記憶中。此記憶法正是利用此特性,讓記憶可以更持久。 同樣的,「聯想」也是人類重要的記憶方法之一——透過一些象徵來記憶會讓該記憶更鮮明,不太容易忘記。雖然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訓練過程必須得要集中精神,應用想像力及空間感,排除一切干擾,才能使用此種記憶法。 '''5. 列表記憶法''' 此記憶法主要是由圖像記憶衍生而來,圖像記憶的兩個主要組件是視覺暫留和資訊暫留。視覺暫留為由感覺系統創建的物理圖像之中相對簡短的 (150ms) 預分類視覺表徵,為個人觀察和感知的「快照」。資訊暫留則是更持久的記憶儲存器,其將視覺圖像編碼後的版本表示為後分類資訊,為大腦接收及處理之後的「原始數據」。還可以考慮第三個組件,即神經暫留,指的是「視覺系統的身體活動和記錄」。1967 年,奈瑟 (Ulric Neisser) 將這種迅速衰減的記憶儲存稱為圖像記憶。在斯珀林實驗過後約 20 年,在視覺感官記憶中,浮現兩個獨立組件的概念,即「視覺暫留」和「資訊暫留」。斯珀林的實驗主要測試了刺激的資訊暫留,而其他如 Coltheart 則進行了視覺暫留的直接測試。1978 年,Di Lollo 提出了一種視覺感官記憶的雙態模型。 列表是把材料分別集中起來,放在表中適當的位置上。往往是一張表整理出來了,條理也清楚了,腦子自然就記住了。 列表記憶,運用範圍廣,類型多種多樣,常用的有: {| class="wikitable" !類型 !方式 !舉例 |- |一覽表 |站在統觀全局的角度,掌握其相互關係以命名於全面記憶 |郵遞區號表、全國國立大學一覽表 |- |系統表 |命名識記材料系統化,便於通盤掌握和整體記憶 |繼承系統表、元素週期表 |- |比較表 |即對識記憶材料進行比較和分類,從特徵上掌握知識材料 |商品價格比較表、數學公式 |- |統計表 |即把帶有資料的識記材料製成表格 |人數統計表 |- |關係表 |用簡單的圖式把知識間的關係表示出來,以便於形象記憶 |生物分類法 |- |網路圖 |用圖示來突出知識各方面的關係 |社群網絡 |- |示意圖 |把要記憶的材料圖畫化,畫圖時線條要簡潔,立意新穎,彩色為佳 |台灣地圖、世界地圖 |} 藉由這些列表記憶法可以增加記憶的效率,同時也要在遺忘還沒有開始時,及時複習,因為記憶之後會逐漸遺忘,而且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 '''6. 現代研究中關於增強記憶的新研究與方法''' #向後走 #: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的研究人員,針對人類心智對時間與空間的聯繫進行研究。研究者向受試者展示一列單詞、一套圖組,而受試者被告知在節拍器跳動時,在房間內向前或向後走 10 米。記憶影像、單詞以及圖片並進行測試後,結果顯示,向後走者在每個測試中都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 #:倒著走像是鼓勵其心智在時間上回到過去,結果則是他們能更加容易地記起事情。在他們僅僅想像自己倒著走,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做的時候,這種方法也行得通。這份 2018 年的研究與 2006 年在白鼠身上的一些有趣研究不謀而合。當白鼠學會在迷宮中找到方向時,被稱作「位置細胞」的神經元在每個位置都作了標記。而研究人員發現,每當白鼠在迷宮中停頓,神經元便會將每個學習過的地點關聯起來,並作逆向標記,因此牠們心智上的回溯能幫助記得正確的路線。 #畫畫 #:作畫時,我們不得不考慮更多細節,而這種深層思考讓我們更有可能增強記憶。 #運動 #:規律運動對增強記憶的作用不大。但對於短期內專門學習一項事物時,其實是有效的。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受試者在正確的時間運動,其記憶力可能會有更大幅度的增強,而該時間點可能因需要記憶的事物而異。實驗中,受試者在學習帶有地點的圖組後,經過四小時後才做 35 分鐘間歇訓練者,比起學習後直接做間歇運動者,能更好地記住圖組。 #什麼都不做 #:赫瑞瓦特大學(Herriot Watt University)杜瓦(Michaela Dewar)的研究中曾經實驗,當外傷性健忘症患者試圖記憶 15 個單詞,再做其他任務時,經過 10 分鐘後他們只能記得 14%。然而,如果記憶後讓受試者坐在黑暗的房間裡 15 分鐘,且不做任何任務,他們便能記住 49%的單詞。杜瓦發現,健康者在學習後有無稍作休息,能影響他一整個星期後此記憶還剩多少。此外,為了防止受試者利用在暗房的時間記憶單詞,以致研究結果有誤,杜瓦使受試者記憶一些難以發音、幾乎不可能自己重覆的外文單詞。研究證實,由於新記憶的脆弱, 因此一段短暫的休息都能決定其存留。 #睡覺 #: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記憶幾組單詞時,比起看了一場電影的人,隨後睡了 90 分鐘者能記住更多單詞。也有研究認為,午睡能讓這種技巧發揮更好的增強記憶效果。 #磁刺激 #:在一項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實驗中意外的發現,當我們在學習新材料時,若是以正確的磁刺激頻率對大腦的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部分進行刺激的話,可以幫助我們記得新材料。在論文的實驗當中,24 位健康的成人被要求記下 2 組清單的字,每組共 10 個字。這兩組字被分別呈現了 12 次。在一個設計要用來使受試者分心的短暫任務之後,受試者再次被要求回想才剛呈現的兩組清單中的所有字。當這些字被呈現時,有一半受試者的前額葉皮質接收到單赫茲(hertz)的重複性顱外磁刺激(rTMS),而另一半受試者所接受的單赫茲 rTMS 則是傳到頭頂。相較於控制組中的受試者,那些DLPFC獲得磁刺激的受試者在記憶回想任務中表現得比較好。雖然磁刺激似乎並沒有幫助受試者將字的順序記得更好,但是它的確幫助受試者獨立地記住了每個字。<ref>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1363</ref> == 感官與記憶 == 大腦對從不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有不同的吸收率。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在通常情況下,大腦對視覺輸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達 83%;對聽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為 11%;嗅覺可達 3.5%;對觸覺和味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最低,依序為 1.5%和 1%。人們在記憶外部信息時,必須先要去接受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個,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有多種感官參加的記憶叫做「多通道」記憶。這種記憶方法的效果比單通道記憶強得多。多種感官同時接受知識,就可使同一內容的大腦皮層上建立許多通路,留下多種痕跡,即使某一痕跡淡薄了,還有其他痕跡在,可以使記憶重現。 === 一、嗅覺與記憶 === 嗅覺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中唯一不經過視丘(thalamus)傳遞的,而是直接將刺激傳到大腦中許多與情感與本能反應相關的腺體,例如杏仁核(管理各種情緒、憤怒與恐懼、慾望與飢餓感)、海馬迴(管理長期記憶、回憶過往情境、空間感受)、下視丘(主管性慾望和衝動、生長激素與賀爾蒙的分泌、腎上腺素的分泌控制)、腦下垂體(掌管各種內分泌激素,也是大腦的總司令),因此嗅覺是最直接而且能喚起人類本能行為和情緒記憶的感官。 ===== 1. 普魯斯特效應 ===== 關於嗅覺喚起過往記憶的描寫,最著名的莫過於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其名作《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描寫喝下午茶時的撲鼻的香氣喚醒在貢布雷(Combray)的童年時光。因此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效應」(Proust phenomenon)來表示喚起早年回憶的嗅覺能力,通常只是一個飛快、幾乎瞬間即逝的過程。 <blockquote> ⋯⋯回憶突然出現了:那點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貢布雷時某一個星期天早晨吃到過的小瑪德蓮的滋味(因為那天我在做彌撒前沒有出門),我到萊奧妮姨媽的房內去請安,她把一塊「小瑪德蓮」放到不知是茶葉泡的還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過之後送給我吃。見到那種點心,我還想不起這件往事,等我嘗到味道,往事才浮上心頭⋯⋯ <small>(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small> </blockquote> 某些心理學家則懷疑普魯斯特現象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它牽涉的主體並不明確。普魯斯特現象主要是跟童年記憶相關?抑或只能透過嗅覺聯想才能提取的記憶?還是那些我們顯然已經失落的記憶?這些間題在定義上的差異或許不大,卻非常關鍵。而關於嗅覺和記憶的研究成果,也隨著普魯斯特現象版本的不同而有說服力上的差異。透過氣味喚起記憶此一過程,似乎有二種狀況。 #正如普魯斯特書中所描述的,需要經過兩個階段:某人不經意聞到某種氣味,通常在他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心境已經改變。他會先為之錯愕,然後努力探究是什麼記憶讓自己心情丕變。唯有找到答案,他才能將該氣味與某個記憶連結起來。 #氣味喚起記憶的過程可謂疾如雷電,以致讓人感覺氣味與該記憶間存在一種直接關聯,當中沒有任何情緒轉折來串連。在這樣的記憶中,氣味似乎凌駕其他所有感覺上。當視覺與嗅覺都能刺激回憶生成時,總是嗅覺佔上風:例如一堆新刨的木屑,光是看到木屑,可能也不會產生什麼特別感觸,但在聞到木屑的味道時反而更容易連結到過去相似的記憶;就像普魯斯特雖然常在糕餅店看到瑪德蓮小蛋糕也沒反應,但在聞到撲鼻的糕點味時,記憶便一擁而上。 2017 年 11 月,科學家們發現了與氣味相關的記憶之所以如此生動的可能原因,這些長期記憶可保存在處理嗅覺訊息的梨狀皮質(piriform cortex)部位。根據發表在《Cerebral Cortex》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梨狀皮層連接到大腦中的各種位置,包括稱為眶額皮層的更高級別的結構。這個結構負責對感官輸入做出判斷:比如這道菜有異味,別吃。Strauch 和 Manahan-Vaughan 研究大鼠的梨狀皮層是否能夠表達突觸可塑性,當嘗試刺激了這個區域,果然觸發了梨狀皮層的記憶變化。這種變化甚至能持續超過四個小時,表明可能已經建立了長期記憶。因此梨狀皮層確實能夠作為長期記憶的儲存區,只不過需要來自眶額皮層的指令。因此,嗅覺系統不僅與記憶中心海馬迴直接相連,而且還能在內部儲存長期記憶,這或可解釋為什麼某種東西的氣味可以如此迅速地觸發詳細的兒時記憶甚至是強烈的情緒。<ref>https://www.masters.tw/291834/proust-effect</ref> *相關實驗 :在大衛·魯賓(David Rubin)和同事 Elisabeth Groth and Debra J. Goldsmith的嗅覺提示自傳式記憶(Olfactory Cuing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設計兩項實驗。實驗1,重點是參與者對其自傳式記憶情感品質的評分。他們提供實驗對象許多種氣味相關物品名稱,例如樟腦丸的氣味或「樟腦丸」一詞。實驗者總共使用十五個刺激物,包括咖啡、嬰兒爽身粉、薄荷、花生醬、巧克力等氣味與對應的物品名稱,讓實驗對象去聞某種氣味或看物品名稱,然後寫下因此被喚起的最早記憶。在實驗2中,受試者被呈現了16個常見物品的氣味、照片或名稱。採用內容分析方法來確定參與者回憶中的信息量。 :魯賓和同事期待看到氣味喚起的記憶會比其他感官或刺激物喚起的更生動、更開心,以及最重要的:喚起更久遠的記憶。但事與願違地,氣味喚起的記憶與因其他方式而甦醒的記憶間,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有:氣味相對之下「比較能夠」(但差距極微)喚起已經有段時間沒想起的事件,或是該實驗讓人生平頭一次想起某些氣味相關的記憶。作為支持普魯斯特現象的佐證實驗,結果很不理想。 :普魯斯特現象真的存在嗎?魯賓的實驗雖然沒能提供其存在的證據,但同時也沒證實它不存在。就魯賓實驗的條件設定來看,其實從一開始就不利於喚起普魯斯特式的記憶。畢竟每個人記憶中的味道皆有所不同,也因此,氣味與遙遠記憶之間的連結亦是極個人化的。 :例如:對某個實驗對象來說,蘋果派的氣味會讓他想起週日的午餐會;但對他的鄰居來說,他的記憶是李子和卡士達蛋黃醬的味道。因此同樣都是週日享用美味午餐的感覺,卻可以透過不同氣味引發出來。魯賓沒將這些氣味全囊括在實驗之列,是不合理的設定。換成普魯斯特本人,也會在這個實驗中表現不佳,且這與實驗沒提供菩提花茶和瑪德蓮沒什麼關聯,而是因為他花了太久時間才找回昔日的記憶。(《記憶的風景》第三章氣味與記憶,2013) ===== 2.利用香氛促進記憶 ===== 由於嗅覺喚起記憶的機制是快速而深刻的,因此有人利用這點,在書房裡擺上香氛。閱讀時不自覺的讓香味與學習的過程產生連結,考試時再將眼鏡上或是筆上塗抹同樣味道的香氛,幫助提取之前念書時的記憶,有助於在考試上得到更好的成績。 另外,根據一個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香味能促進白天學習到的事物的記憶。這個實驗是呂貝克大學和漢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做的,他們要求醫學院的學生記憶電腦中一組一組卡片出現的位置,然後在其中某些學生的面罩中提供大量玫瑰香味讓他們吸入。接著讓所有醫學生在半小時之後入睡,並在他們頭上接電極以追蹤他們睡眠的深度。人的睡眠分為深度睡眠(慢波睡眠)、淺度睡眠,以及不斷做夢的快速眼動期。研究人員在受試者進入漫波睡眠時期時,再度發送玫瑰香味。在他們醒來之後,讓他們指出原本卡牌的位置。結果,在記憶卡片階段有吸入玫瑰香味的學生,正確率高達 97%,而沒有吸入玫瑰香味的學生,正確率就只有 86%。並且,如果是在快速眼動期或睡眠前再次聞到香味,就沒有如在慢波睡眠期再次聞到香味達成的記憶效果。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深度睡眠的時期,海馬迴會重新啟動白天時學習事物的神經傳遞過程,因而鞏固白天的記憶。而嗅覺的刺激快速的傳遞到海馬迴,加強了這個鞏固記憶的過程,因此達到促進記憶的效果。而這個實驗的核磁造影紀錄也顯示在深度睡眠期間,若是聞到白天曾經聞過的香味,大腦皮質與海馬迴的活動也會變得更活躍,更加篤定了香味可以促進記憶這個假說。 === 二、視覺與記憶 === ===== 1. 視覺與語音轉錄 ===== 由於視覺在短期記憶中的停留非常短暫,閱讀時眼睛掃描一行文字,看到後面的字時,儲存在感覺記憶裡的前面那些字已經忘記了,前後意義就串連不起來。所以在視覺處理形和義的理解之間,一定有個加強記憶的運作,使讀者閱讀時感到非常順暢。有學者發現,我們把視覺傳遞的資訊轉換成語音的現象,稱為語音轉錄。 一項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銀幕上先出現一個凝視點,接著有三行字母同時出現(每行含四個字母),停留 50 毫秒,然後呈現一片空白,受試者要立刻報告螢幕上曾出現過哪些字母。結果大部份的人只能記住 7 個字母左右。但是受試者皆認為,在報告全部字母的過程中,記憶就已經消失了許多,因此這樣的實驗方式低估了他們的瞬間視覺記憶。因此實驗做了以下改良:受試者不再需一一回報,而是電腦會隨機出現高、中、低音,當聽到高音時,只要報告第一行;聽到中音,報告第二行;聽到低音,就報告第三行。最後再將結果乘以三,估算出視覺記憶的總量。實驗的結果相當驚人,幾乎每個受試者都能記得 12 個字母! 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觀察到了兩個現象: *受試者在視覺訊息一閃即過之後,嘴唇會輕微移動,像是不由自主唸出字母的音 *事後回憶的報告中,受試者出現的錯誤很特別,明明視覺訊息的字母是曲線的「S」,但報告卻是直線條的「X」 而這種錯誤便可以使用語音的相似性來解釋,且這類型的錯誤會因為回憶時間延長而增加。結論很明顯,視覺訊息裡的物理性在認知處理過程上,會轉成為抽象的語音碼。 ===== 2. 視覺筆記法 ===== 又稱為右腦記憶法,視覺凌駕了人類其他的感覺,還佔去大腦一半的資源。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演化過程中,大部份威脅到人生命的東西都能夠用視覺偵測。圖片佔絕對優勢的原因之一,在於大腦其實是把「文字」看成很多的「小圖片」。人要讀出某字以前,大腦也必須先辨認出這個字的特徵;即使人類已經使用文字那麼多年,「特質辨認」這個歷程仍然無法忽略,只是能夠盡量變得比較快而已。換言之,人無法直接認字,但可以直接認出圖片。人的左腦負責語言活動和思考邏輯,右腦則管理影像及感官功能,而單獨使用左腦的學習絕對不會比左右腦並用來得有效率。即使無法立刻使用更多的圖像或影像化教材,持續使用同一本字典而且經常翻閱,也會成為圖片並映在腦海中。 ===== 3.圖像式記憶 ===== 美國心理學家史培靈(George Sperling)在1960年做的[[w:en:Iconic memory #Sperling's partial report procedure|實驗]]中發現,「圖像式記憶」(iconic memory)維持刺激的時間只有幾分之一秒。實驗參與者被給予十二個字母的圖卡,圖卡被分為三排,每排四個字母。這些圖卡出現在受試者面前的時間為五十毫秒,接著史培靈馬上請他們回答出第一排或第二排或第三排的字母,這些實驗參與者事前並不知道會問哪一排的字母。實驗結果顯示,大部分的人可以記住每排四個字母中的三個。在圖卡出現的當下,圖像可以幾乎完整地被人類的大腦記錄下來,但條件是實驗者必須在四分之一秒內提問請受試者回答哪一排的字母。如果實驗者提問的時間從四分之一秒延後到三分之一秒,圖像記憶就會消失。如果在回答完第一排的字母後,再詢問受試者第二排或第三排的字母,圖像記憶同樣馬上會被遺忘。也就是說,在受試者複誦某一排字母的短短幾秒鐘內,另外兩排的記憶已經消失了。 ===三、聽覺與記憶=== 聽覺記憶是透過聽覺作用,將舊的聲音符號跟新的聲音符號統整結合,來建立對新聲音的認知,並進一步保存、運用所獲得的資訊,這個過程須依靠個體對於聲音符號的儲存、回憶、認出等聽覺記憶能力。聽覺記憶之涵義包括下列三項: #能注意聽覺刺激的詳細內容 #能複述所聽到聲音的內容 #能儲存並再現所聽到的資料 聽覺記憶異常,指的是由聽覺至認知的過程雖已建立,但記不住所形成的認知結果,像是聽音之後無法記住字音再說出該字詞的兒童,會以非語言的聲音來代替語言表達意思:以狗吠聲「汪汪」來代替要說的「狗」這個音,便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另外,患有嚴重聽覺處理障礙(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CAPD)者,無法解釋所聽到之聲音的意義,並缺乏聽覺記憶力,甚難將聲音和其所代表之事物或經驗結合。 在教育方面,聽覺記憶訓練為指導兒童如何專注於所聽到的資訊,並能將其回憶、運用,且同時訓練兒童利用聽覺擴大記憶幅度。教師可以藉由進行讓孩子聽完故事後,複述並表演其內容的教學活動,來訓練他們的聽覺記憶。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音樂是人類文化中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是一種具有情緒感染力的表達方式。根據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音樂治療是「由合格音樂治療師,在與個案建立起安全與互信的治療關係中,系統化運用臨床及實證基礎的音樂介入,藉此實現個別化治療目標。」音樂治療具體內容包含歌詞分析與詞曲創作、音樂即興、接受試音樂聆聽等,其受益對象包括自閉症光譜範圍、語言遲緩、學習障礙等,促進精神健康、復健、支持性醫療等方面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musictherapy.com.tw/definition https://www.maria.org.tw/index.php?incfn=data/doc/music/music.html) '''實際案例:''' 11 歲的蘿瑞因為中風,左半腦受到嚴重損傷,包括負責語言認知的腦區布羅卡區。這影響到她的語言表達:中風之後的蘿瑞仍然可以了解別人說的話,卻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從嘴巴發出的僅僅是一串毫無文法、混亂不清的聲響。 然而如蘿瑞一般的失語症病人,雖然無法正常說話,但他們的歌唱能力卻完好無缺,於是音樂治療師藉由旋律音調的治療法,在病患說話時加入不同的旋律、節奏或重音,逐漸改善他們說話的流暢度。蘿瑞在經過 15 個星期的治療後,可成功說出一個完整語句;而再經過數年的訓練後,現在的她可以巡迴演講,以自身經驗鼓勵其他中風病患。 從腦造影的研究可發現,不論是純粹聆聽音樂,或從事音樂表演與創作,這些活動皆會活化各種與情緒、回饋、認知、感覺與動作相關的腦區,甚至強化這些腦區之間的連結,進而幫助神經系統從損傷中逐漸復原。 ====音樂為何能喚起回憶==== 人常因過去長期暴露在某首曲子或某段旋律中,使得當再次聽到相同的曲子、旋律時,就會回憶起特定的時刻。音樂和記憶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而人們早已利用它來協助醫治老年癡呆症患者和抑鬱症患者。對此,新的研究正試圖解密這些記憶是如何起到治療效果的。 數千年來,音樂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助記手段。自傳式記憶和口頭歷史記錄專家大衛·C·魯賓(David C Rubin)在其開創性著作《口頭傳統記憶》(Memory in Oral Traditions)中解釋了諸如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The Iliad)和《奧德賽》(The Odyssey)等史詩般的故事是如何通過詩歌的形式口頭流傳下來的。在有人落筆記錄這些故事之前,它們已被大家吟誦、歌唱,而此種流傳方式與記憶息息相關。 在人腦中,海馬體和額葉皮層是與記憶相連的兩大區域,它們每分鐘都在接收大量的訊息。所以要回憶資訊並不總是那麼容易。而音樂有助於增進記憶,是因為其擁有節奏和韻律,有時可以-{「}-提供暗示、釋放訊息-{」}-,這些歌曲的結構、旋律以及其歌詞所勾勒出的意象,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資訊。時至今日,這種技巧依然重要。神經科學家分析與記憶力相關的大腦機制,發現配上音樂的字詞是最容易被人記住的。將文本配上音樂、唱成歌,比硬生生地把它講出來更容易讓人記住,由此可見,音樂和記憶之間存在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由音樂喚起的記憶一般出自於人生的特定時期。曾轟動一時的經典之作比往後年月中的歌曲更能讓人重返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光陰。心理學家稱這種記憶為「'''記憶隆起'''」(Reminiscence bump)。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記憶高峰,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人類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漸漸學會獨立自主,是生命中尤為重要且精彩紛呈的時刻。在那之後,生活就變得有點模糊不清了。音樂可以勾起人的感情,而儘管歌曲的聲音和所營造的氣氛也很重要,卻不一定會決定聽者的主觀感受:一首悲傷的歌可能會使人回憶起一段開心的時光,反之亦然。 《普魯斯特效應:感官乃通往逝去記憶之門》(The Proust Effect: The Senses as Doorways to Lost Memories)一書的作者克雷蒂安.范.坎彭(Cretien van Campen)對不同感官喚醒記憶的方式進行了研究,強調了音樂對抑鬱症患者的價值。它能幫助抑鬱症患者回想起那些痛苦的人生片段,而其實這些時刻不一定像他們原本所想的那麼糟。「抑鬱症患者常常感覺生活中似乎充滿了掃興的事情。」而聽音樂,回想多姿多彩的往事,「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更加多元化的人生經歷」。他特別提到,這些經歷並不總是正面的,「但它們可能會更加全面」。音樂無法根治抑鬱症,但它或許可以協助抑鬱症患者痊癒。 ====聲象式記憶==== 如同視覺有圖像記憶,聽覺也有聲象記憶。1972 年,Darwin 做了一個與 Sperling 視覺實驗很相似的聽覺實驗。實驗中,受試者戴上耳機,而耳機的左右聲道同時播放兩個字,範例如下: 左耳 雙耳 右耳  B  8   F  2  6   R  L  U   10  (此表翻製於王甦、汪安聖《認知心理學》) 因為當左右耳同時接受同一個刺激,聽起來就像是從大腦裡面發出來的聲音,如此製造出類似 sperling 視覺實驗的矩陣。音檔播放完畢後,施測者會以受試者左、中、右的燈源提醒受試者說出相應位置的資訊。將其結果與視覺實驗比較可以發現,兩者相同之處在於:說出指定資訊的成效比說出全部資訊的成效好,意味著聽覺記憶亦存在。<br> 而與視覺實驗不同的是:第一,聽覺實驗受試者僅能記住約 5 個字母,比視覺實驗少,代表聽覺的記憶容量較視覺的記憶小;第二,聽覺記憶可以持續約 4 秒,然而視覺僅能存在數百毫秒,顯示聽覺記憶比視覺記憶更能持續。<br> 不過針對第二點聲象記憶持續時間較長的特性,值得探討的是:在聲象記憶持續期間,資訊是否已經過處理並儲存,因此才導致聲象記憶的持續時間長於圖像記憶?因為感覺記憶是將資訊刺激以原始的形式儲存,若是如此,則本實驗所研究的便不能稱為感覺記憶。追根究柢,可能還是得回歸到聽覺系統本身的處理方式來討論。<br> === 四、胎內記憶 === 胎內記憶(Fetal memory),又稱產前記憶(Prenatal memory)。胚胎發育到第四週時,神經胚(Neurulation)形成。此時的外胚層中,最重要的發育便是神經管(Neural tube),其中一部分未來會發展成大腦,也就是記憶形成的地方。因此在懷胎過程中,特別是在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會建議產婦注意飲食攝取,以及相關藥物或物質的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的系統性發育。目前胎兒記憶被認為從受孕後的第 8 至 10 週開始。胎內記憶的重要功能有很多,對於胎兒產前與出生後的存活、健康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胎兒與父母的連結,尤其是胎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很大一部分即是源自於胎內記憶。以下列舉幾個胎內記憶的例子:<br> # 胎兒在母親子宮裡能聽見的情境音(如母親的聲音),與胎兒出生後的語言理解、語音區辨等能力有關。 # 嬰兒出生後偏好母親的氣味,是因為在出生後吸乳的過程中,學習辨識母親的氣味,也與胎兒生活在子宮的羊水中有關。 目前有多種測量方式能夠證實胎內記憶存在,最常見的是透過「古典制約」、「暴露學習」以及「習慣化」來測量。如同之前學到的古典制約,利用兩事物經常同時出現的性質,以關聯學習的方式,讓大腦對一件事物的記憶連結至另一件事物。例如:給予胎兒物理震動(Conditioned stimulus),並伴隨著巨大噪音(Unconditioned stimulus),引起胎兒產生躁動的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經過幾次的配對制約後,最後胎兒無須噪音,光是物理震動的發生就會引起躁動。 === 五、味覺與記憶 === 味覺也是有記憶的。根據研究,人類的味覺記憶可以長達四十年以上,比日常生活中人更依賴的視覺和聽覺記憶更加持久。人們傾向於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而其中影響最深的便是胃部記憶的符號,使得人能藉由味覺喚起塵封已久的回憶。當味覺經味蕾接受體,透過三條腦神經傳入腦幹,再上傳視丘,到達大腦的島葉區,其神經纖維會投射到掌管情緒的杏仁核,以及掌管記憶的海馬廻區,因此味覺和記憶有著密切的關連,此即味覺產生記憶的學理機轉。<br> 瑞士日內瓦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醫學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能感知氣味都是經由鼻前、鼻後兩種管道傳遞氣味,而味覺乃是透過後者傳遞。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酸梅還没吃入口就分泌大量口水,感覺嘴巴一陣酸味,那大腦又是如何記錄食物相關味覺的?以色列海法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的一項研究證實,大腦島葉皮質區、味覺皮質區、海馬廻記憶區之間會有連結的功能,這項研究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刋,幫助解釋行為的結果,以及為什麼若大腦某些區域功能失調時、發生意外後,會出現創造記憶的困難。大腦不僅協助人記住食物本身味道,也會連結時間和空間。如果在某地吃到某樣食物,並產生不好吃、不舒服的記憶,下次再吃到相同的食物時,若是換了地方,或許過往不愉快的印象會因時間、地點的不同,改變了原有經驗的味道。 === 六、觸覺與記憶 === 由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研究員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Rn2-Od0AAAAJ&hl=de Fabian Hutmacher] 所做的實驗顯示,人類大腦會自動儲存感官體驗,包括觸覺上的體驗,因此儲存大量訊息的功能可能會在無意識中被開啟。 實驗中,Hutmacher 首先讓戴著眼罩的受試者對 168 項日常用品進行各 10 秒鐘的觸覺探索,並告知他們接下來將會對這些物品進行記憶測試。在探索過程完成後,讓受試者辨別兩樣十分相似的物品,例如:兩把形狀一樣但材質不同的刀子,而其中一樣是在探索過程中並未出現的。受試者的任務是找出在探索過程中他們所碰過的該項物品,結果顯示,測驗的正確率高達 94%。由此可知,只要觸摸過一個物體,人們就能近乎完美地記住它。一週過後,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再進行一次記憶測試,測驗的正確率為 85%,代表受試者仍然記得大多數物品的觸覺資訊。 Hutmacher 接著進行另外一個測試,他讓另一組受試者進行同樣的觸覺探索,但這次告知他們接下來將對這些物品進行審美判斷。一週後,受試者對一半的物體進行觸覺記憶測試,另一半則以視覺辨識觸碰過的物品。結果顯示,記憶測試的正確率達 79%,而視覺辨認的測試正確率則是 73%。 == 耳蟲現象 == 耳蟲現象([[w:en:earworm|Earworm]]),取自德文「Ohrwurm」,意即腦中揮之不去的旋律。又稱為[[w:耳虫|非自主性音樂意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指的是某段音樂或話語持續的佔據一個人的腦袋,就算在停止播放或談論後仍然持續存在。而耳蟲現象與記憶之關聯: # 記憶儲存與回放:當大腦處於閒置或休息狀態時,有時會開始回放以前聽到的聲音或歌曲。這可能與大腦整理記憶有關,也可能是大腦處理信息的一種方式。 #專注度與壓力:有研究表明,當人們處於壓力或焦慮的狀態時更容易出現耳蟲現象。這可能是因為大腦在這些情況下更活躍,所以更容易回放以前的記憶或聲音。 #聽覺系統的神經機制:耳蟲現象可能與聽覺系統的神經機制有關。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會在缺乏外部聽覺刺激的情況下自發性地活動,因此導致人們有聽到聲音或歌曲的感覺。 此現象雖然普遍但基本上無害,研究表明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經歷,但只有少數人表示耳蟲讓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耳蟲現象一般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平均約半小時。另外,耳蟲是否會造成不舒服與持續的時間無關,而是由於感到困擾煩躁而越趨難受。 通常迴響在人們腦中的音樂以流行樂為主,不過每個人的歌甚少相同,這使得科學家找不到這些音樂引起耳蟲現象的共同點,不過這些音樂通常是自己比較熟悉,且重複的多半是音樂的一小段。兩位英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比曼(Philip Beaman)和蒂姆·威廉姆斯(Tim Williams),決定填補實證空白,提供一些關於耳蟲的實際數據。他們對一百多名鐵路旅客、學生和公園遊客進行了關於他們耳蟲經歷的調查,並要求另外12名參與者在四週內記錄他們的耳蟲。同一首歌老是重複出現的情況即使對同一個人來說也很少見,而且同一首歌重複的情況較可能在第一次腦中紀錄了歌曲後,於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 認知搔癢 ====== 辛辛那提大學的行銷學教授[https://business.uc.edu/faculty-and-research/departments/marketing/faculty/james-kellaris.html James Kellaris] 於2001年提出了一套稱為認知搔癢([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260/0957456011498894#:~:text=Consumer%20psychologist%20James%20Kallaris%2C%20of,the%20tune%20in%20your%20head. Cognitive Itch])的理論來解釋耳蟲現象。想像一下,你身上某個地方被蚊子叮而紅腫、發癢。 只要一旦開始抓癢,就容易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抓了越癢,癢了越抓。耳蟲現象可以用類似的方式解釋:當你的大腦被某段音樂旋律「叮」了一下,記憶裡也會開始發腫並發癢。此時大腦的反應很自然的就是設法去「抓」那個癢處,而唯一有效的做法就是在腦中播放那段音樂旋律,但這卻讓情況變得更糟,那段旋律會不斷迴盪在腦中。根據 Kellaris 的研究,有以下特質的音樂特別容易造成認知搔癢:<br> *反覆的旋律:當一首歌曲有著重複的基調、片段時,這種重複的行為本身就會對認知產生刺激,進而在腦中重複播放。 *簡單的音樂:簡單的音樂比起編曲複雜的音樂更容易附著在腦海裡,例如兒歌通常比古典樂容易引發這種現象。 *不協調的音樂:當一首歌曲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東西時,也會引起這種搔癢,像是無預警的改變旋律或故意加入不同的音符。<br> 在 Kellaris 所收集的 1000 份回應中,73.7%的受試者回答最近迴盪在他們腦中的歌是有歌詞的,18.6%是短曲或廣告,7.7%是無人聲的音樂。 =====緩解耳蟲現象===== *高度專注力的工作:耳蟲現象是一種非正常的記憶提取,因此可採取像是阻止大腦調閱記憶的過程以及改變這段記憶的屬性的手段。只要埋首於需要專注的工作,就能讓大腦擱置這個刺激,進而從這一循環中跳脫。 *大聲地念或唱出歌詞:讓大腦不再認為這是個需要被重複的刺激,也就是讓其合理化或正常化,進而緩解這一現象。有些人會認為將這種「上癮性強」的音樂可以在傳給其他人後緩解,就好像把貼在自己背後的標籤貼紙撕下來後貼到其他人身上一樣,其實是在傳遞過程中的有意識地不斷複誦讓大腦將這段音樂從「可疑名單」中除名所致,因此,即使對著泰迪熊重複念或唱也可達到相同效果,不一定要讓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受害。 *嚼口香糖:英國雷丁大學心理學和臨床語言學院曾進行的一項[https://kknews.cc/zh-tw/science/l6oyl8b.html 研究]發現,當發生歌曲的耳蟲現象時,嚼口香糖會幫助他們較少想起歌曲,甚至也可以避免大腦其他惱人且反覆的思想,減少其他有害或侵入性的想法,根據過往的研究,其原因應是咀嚼動作本身便會干擾短期記憶,防止大腦不斷的不正常提取。 此外,在 Philip Beaman 和 James Kellaris 的調查中則發現什麼也不做或者直接去睡覺是解除耳蟲現象的最佳辦法。其他方法如轉移注意力或者回憶歌曲等,反而容易得到反效果。對此一現象的解釋主要是根據'''自我控制的逆效應([[w:en:Ironic_process_theory|theory of ironic mental control]])''',也就是越是努力想把某些東西或想法趕出意識,則往往越讓自己忍不住去想它。 ===== 耳蟲現象的應用===== 對於行銷業者與廠商而言,他們希望自己的產品或名稱能深植在消費者心中。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廣告公司和音樂公司正試圖以這種現象提升目標產品或旗下歌手的市佔率。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天,將這種病毒式影響力的內容透過病毒式行銷的手法散播,的確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但來的快去的也快,這種現象很容易被新的刺激蓋過。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7/life/food.html 聰明藥丸——促進記憶的食品與藥物]== *'''魚油''' 魚油中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主要成分DHA及EPA,DHA是構成細胞和細胞表層膜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腦皮質的功能與記憶力的維持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認為與人的腦部發育有顯著的關聯,若DHA攝取不足可能導致學習障礙,而EPA也有防止血小板的阻塞、血管、動脈的硬化等的好處。 在一項研究中,持續服用Omega-3脂肪酸,結果顯示血液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與工作記憶有關聯。血液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越高,工作記憶改善幅度也越大,甚至可以改善因年紀而退化的學習力及記憶力。另一方面,目前也有研究顯示出,若飲食中缺乏了Omega-3脂肪酸,很有可能造成腦部的退化。 而對於記憶相關的疾病,魚油中的DHA在某些研究中,並沒有辦法延緩阿茲海默氏症的症狀, 而在一個實驗中卻發現了有趣的現象,Apolipoprotein E(簡稱ApoE)是一種脂蛋白元,與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以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又可分為e2、e3、e4,屬於得到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群。實驗結果顯示,有Apo-e4基因變化者之中,DHA並沒有減緩其記憶衰退的速度。相反的,沒有Apo-e4基因變化者之中,服用DHA則可減緩記憶衰退率。 *'''銀杏''' 銀杏,原產於中國,其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果實稱為白果,一般認為有助記憶力,可以改善健忘、失智的症狀,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的銀杏保健食品。 在1997年,美國紐約醫學中心公佈一項研究結果,證實銀杏葉可能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惡化,這項研究中,讓阿茲海默症患者服用銀杏葉萃取物後,發現他們病情惡化的速度明顯下降許多,比對照組中只有服用安慰劑的病患要慢半年左右。 但在2002年,實驗研究中,實驗組服用銀杏精華,另一組服用安慰劑,連續服用六週後,經過學習、記憶力、注意力和集中力有關的測驗,得到的結果顯示:銀杏對記憶力沒有幫助,並沒有腦部變得更加清晰、增進食用者的記憶力。而到了2008年後,美國匹茲堡大學也做了有關銀杏研究,實驗的結果一樣顯示服用銀杏並未減緩老人的認知功能,也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 ※須特別強調的是:直接將魚油、銀杏視為「聰明藥丸」並不恰當。針對銀杏之實驗結果已顯示其無效;魚油雖被證實與記憶有關,卻主要是維護大腦健康而間接促進記憶。 == 網路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vVCcvzVE [TED] Joshua Foer:每個人都能表演的記憶壯舉] :簡介:講者以親身經歷介紹在腦中建構出想像宮殿,讓所有想記住的影像充滿其中的方式,講述任何人都能擁有絕佳的記憶力。 *[[https://www.ted.com/talks/catharine_young_how_memories_form_and_how_we_lose_them/transcript?language=zh-tw TED-Ed] 記憶如何成形和消逝] :簡介:本篇以動畫介紹與記憶相關的神經運作和使記憶退化的可能原因。最後提到社交、營養及增強大腦血液循環都是提高記憶力的好方法。 *[[https://www.ted.com/talks/sam_kean_what_happens_when_you_remove_the_hippocampus/transcript?language=zh-tw TED-Ed] 切除海馬體會有什麼後果?] :簡介:介紹科學家從因切除海馬體而喪失長期記憶的 H.M.身上學到關於大腦和記憶的一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k3BnHtdmo [TED] 伊莉莎白.羅芙托:虛構的記憶] :簡介:講者藉由講述一名在「虛構的記憶」下的受害者的遭遇,提出了他對於錯誤記憶的研究與道德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m0v7Rd2Nk [TED] 丹尼爾·卡尼曼:記憶與經驗爭鬥之謎] :簡介:曾獲得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尼曼将心理学與經濟學結合,剖析心理學來向觀眾傳達快樂的本質,指出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對於體悟快了的區別,是很有創建的發現與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wD5Ut0cmE&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Sensory Mem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evnus2olo&ab_channel=PracticalPsychology Short Term Memory (Free Test + Exampl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VFEiUa8KM&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Explicit Memory | Explained in 2 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nzbHYb1fo&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Decay Theory | Explained in 2 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Xo6ZXTpXk&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Interference Theory | Explained in 2 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Jg-KNlDV0&ab_channel=PracticalPsychology Proactive and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Definition + Examples)] {{HideF}} == 科普書籍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6711320059 記憶心理學]》 :作者:楊志良 :編者:陳美惠 :出版社:五南 :ISBN 9789571126531 :簡介:本書有系統地介紹國內外記憶研究成果,反映記憶研究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技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7720 記憶 vs. 創憶]》 :作者:Elizabeth Loftus & Katherine Ketcham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ISBN 9789573266860 :簡介:本書以對記憶扭曲的實證研究,解說記憶重新建構的特性與過程。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1760145151/ 透視記憶]》 :作者:Larry R. Squire & Eric R. Kandel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ISBN 9789573244486 :簡介:本書從認知的心智行為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觀點深入探討記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16223?sloc=main 記憶的風景]》 :作者:杜威‧伊斯瑪(Douwe Draaisma) :譯者:張朝霞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ISBN 9789865956318 :簡介:本書整理記憶的不同面貌,並以實驗及研究佐證。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1949 記憶七罪]》 :作者: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Schacter) :譯者: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ISBN 9789867975256 :簡介:本書探討記憶衍生的問題,佐證以實驗及研究,進而提出對於這些記憶問題的新觀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4430 永遠的現在式]》 :作者:蘇珊‧科金(Suzanne Corkin) :譯者:謝雯伃 :出版社:夏日出版 :ISBN 9789869100533 :簡介:本書介紹切除部份海馬迴後的 H.M.形成新記憶能力喪失的生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0393 推開記憶囚門]》 :作者:Lenore Terr :譯者:陳玲瓏 :出版社:遠流 :ISBN 9789573227366 :簡介:本書從生理、心理的角度解釋不同的行為,也詳細說明了記憶的運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50692?sloc=main 記憶的秘密]》 :作者:蘿普(Rebecca Rupp) :編者:洪蘭 :出版社:貓頭鷹 :ISBN 9789867879714 :簡介:本書借助科學,試圖解開記憶的謎團,理解腦與記憶的根本原理,介紹「記憶形成、儲存的地方與方法」,並藉助海蛞蝓、果蠅與小白鼠等動物推敲記憶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650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 :編者: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 9789571375793 :簡介:本書解釋了記憶、思考、情感、夢境、語言的習得,展現神經科學最新研究,也探討創傷效應、先天與後天、男性與女性大腦等議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7642 辯方證人]》 :作者:伊莉莎白‧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 9789576673160 :簡介:本書作者以專家證人身份參與審判八個真實案例,藉由現實生活中的法庭劇,闡明心理學,尤其是有關記憶、心理學的研究心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805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 :譯者:黃庭敏 :出版社:天下雜誌 :ISBN 9789863987017 :簡介:本書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說明不同類型的記憶各有不同的特性,幫助讀者理解記憶的運作。書中內容包含提升記憶的方法、如何改善健忘,和完整健腦指南等,用對方法就能提升記憶表現。 == 電影 == *[[w:記憶拼圖|記憶拼圖]](2000) :簡介:主角因為腦部創傷而罹患了順行性失憶症,不能記住病發後發生的事,但不會損失病發前的記憶,與會忘記發病前事物的逆行性失意症相反。雖然確切病理機制還未被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研究透徹,但此病常被認為和中顳葉記憶系統相關,包括海馬體與其周圍皮質等和短期記憶相關的構造。 *[[w:記得我愛你 (電影)|記得我愛你]](2002) :簡介:年輕的柯萊兒罹患了遺傳自母親的阿茲海默症,疾病逐漸侵蝕剝奪著她的記憶與言語能力,於是柯萊兒被送到專門治療記憶疾病的療養院。於此同時,由於意外事故而造成短期性失憶的菲利浦,也在此接受治療,試圖找回自身失去的記憶。逐漸失去記憶的柯萊兒與逐漸找回記憶的菲利浦,在療養院相識相愛的故事。 *[[w:en:Novo|忘記我是誰]](2002) :簡介:少數以生理男性作為失憶主角的電影。男主角患有嚴重失憶症,只能存有短期記憶,因此需要隨身攜帶著記事本來提醒自己的身份與一切生活事項,而在他放肆地與各種不同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後,卻愛上了一位同事,一段沒有記憶的戀情就此展開。 *[[w:海底總動員|海底總動員]](2003) :簡介:小丑魚馬林在尋找兒子尼莫的旅途中遇到了一條患有短暫性失憶症的[[:w:擬刺尾鯛|藍刀鯛]],多莉(Dory)。多莉常常忘記為何馬林會出現在自己身旁,也常常轉頭就忘了尼莫的名字,或者是小時候在和爸爸媽媽玩捉迷藏時,數到一半就忘記自己在玩遊戲了。(以人類來說,短期記憶喪失多半是因為腦部受到外傷造成,如果外傷並沒有對海馬迴造成結構上的嚴重損害,則只要靜待海馬迴恢復功能,記憶就會改善。但如果和海馬迴相關的結構受到較嚴重的損傷,則失憶症狀不易恢復。) *[[w:我的失憶女友|我的失憶女友]](2004) :簡介:劇中主角的狀況和「記憶拼圖」很像,都是由於順行性失憶,患者的短期記憶發生問題,只能記住病發前的事,記不住病發後的事情。 *[[w:腦海中的橡皮擦|腦海中的橡皮擦]](2004) :簡介:講述一對戀人相愛結婚後,妻子得了阿茲海默症的故事。 *[[w:忘了、忘不了|手札情緣]](2004) :簡介:艾莉和挪亞相愛一輩子後一起住進了安養院,但艾莉因為阿茲海默症遺忘了他們一起經歷過的事情,也忘了挪亞,而挪雅將他們相愛的故事寫在手札上,不厭其煩地試著讓艾利回想起兩人年輕時發生的事情。 *[[w:妳的樣子|妳的樣子]](2006) :簡介:一對恩愛的夫妻,葛蘭特與費歐娜,兩人結縭數十年,女方卻飽受阿茲海默症侵蝕記憶之苦。而隨著症狀逐漸惡化,費歐娜決定不顧葛蘭特的反對,獨自住進了療養院,然而根據療養院的規定,病人親屬在一個月之內不得進去探視。而一個月過去後,費歐娜對葛蘭特的記憶徹底消失殆盡,她看著相愛一輩子的丈夫,竟如同陌生人一般。 *[[w:明日的記憶|明日的記憶]](2006) :簡介:故事中,描寫了主角從症狀初現原本的不甚在意,隨著病情開始惡化,影響了主角的生活、工作,到最後病情已經徹底發作無法控制的整個心路歷程。完整敘述了擁有相同症狀的人,生活上會碰到的問題,心理方面又是遭受了多大的壓力,內心是如何的煎熬。而患者家人在這時,則同樣跟著患者面對問題,心理的壓力自然也不在話下,但是他們的陪伴卻也是不可或缺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uuk9sn1AA 被遺忘的時光](2010) :簡介:一般我們對於失智症病人的了解,僅限於知道他們患有失智症,甚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症狀以及他們的難言之苦。藉由這部紀錄片,我們能更清楚的看見他們身上發生的變化、心理上的焦慮,以及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情去面對他們,陪他們走過這一段艱辛的過程。 * [[w:全面啟動|全面啟動]] (2010) :簡介:故事背景中,有一種職業的工作內容是去竊取他人的記憶,並拿來作為商業用途。電影終將記憶分成很多層次,其中最深層的記憶被叫做 Limbo。電影裡面最刺激的地方,是提到植入記憶的危險性,以及沈溺於虛假記憶、走不出來的後果。 * [[w:en:Still_Mine|愛無盡]](2012) :簡介:故事描述一對夫妻克雷格與艾琳結縭超過 60 年,兩人長久居住的房子,隨著日曬雨淋而逐漸毀壞,艾琳更開始出現失智的跡象,也讓繼承父親造船手藝與事必躬親精神的克雷格,決定幫妻子打造新家。然而時過境遷,他所使用的建築工法,早已不符合今日法規,因此被一個偏激又不近人情的政府官員盯上,多次發出停工禁令。眼看愛妻的病情日漸加重,克雷格面對強制出庭,甚至是牢獄之災的威脅,於是讓他做出最後一個決定… *[[w:被偷走的那五年|被偷走的那五年]](2013) :簡介:女主角因車禍而陷入昏迷,醒來後記憶仍停留在五年前度蜜月的時光,但其實她早已跟丈夫離婚。而且記憶的留存會受情緒影響,這也是為何女主角在失憶後只記得開心甜蜜的蜜月時光,卻忘記其他令她難過的事情。 *[[w:別相信任何人_(電影)|別相信任何人]](2014) :簡介:相機錄下的影像,讓「機械記憶」補足了「腦細胞功能失調」的不足,但也製造出記憶的盲點以及錯誤,造成劇情的疑點重重。這些影像一方面解救了主角,讓她不至於困在誰都不能相信的迷宮中,能藉由看見昨天的自己,相信自己而走出驚嚇。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條件下也形成催眠暗示,擾亂主角的思緒,由此可知記憶的真實性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w:我想念我自己|我想念我自己]](2014) :簡介: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患者出現記憶力、智力喪失、思考、社交與情緒障礙,而阿茲海默症為其一。主角罹患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是阿茲海默症中的少數,僅佔其中的 5%,發病於 30-60 歲,且為家族遺傳症狀。主角面對記憶的逐漸喪失,嘗試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問題,她的自我認同及與家人相處的方式也值得我們觀察及探討。 *[https://garageplay.tw/movie/content/1703 我變笨了,請多多指教。](2019) :簡介:是一部令人動容的紀錄片。本來以為是在談論失智症,但實際上它的題目卻是「愛」,父母對女兒的愛、女兒對父母的愛,以及夫妻之間的愛,忠實且真實的紀錄著一對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中間穿插著兩人年輕時的故事。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225242 忘了浪漫,記得你。](2019) :簡介:人們常說夫妻結婚久了,就會越來越像,無論是外貌還是性格。75 歲的趙南峰與 71 歲的李梅子兩人結褵 45 年,早已經忘卻什麼是浪漫、夢想,沉浸在無窮現實的柴米油鹽當中。時至暮年,更殘酷的是梅子罹患了失智症,傾力照顧梅子的南峰,也逐漸開始不對勁...。可是,失智症雖然讓他們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但曾經被丟在一旁的浪漫與願望,卻一點一點重新變得清晰。電影描述這對罹患失智症的老夫妻攜手走人生最後這段旅程的故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91%E4%BA%B2%E7%88%B1%E7%9A%84%E7%88%B6%E4%BA%B2/24192368 我親愛的父親](2019) :簡介:母親意外過世後,睿嘉搬回家與父親同住,才發現從未珍惜過母親那永恆守候的背影,而父親的記憶力也漸漸消退。儘管努力想填起時間的黑洞,睿嘉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終將一點一滴地消失在父親記憶中的事實。 *[https://garageplay.tw/movie/content/1932 與失智共舞](2019) :簡介:影片中的三位主角都正在為失智症所苦,但卻不因此而放棄自己對生命的希望,不斷的從中學習方法與積極面對病症所帶來的不便,進而克服失智症。 *[[w: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父親]](2020) :簡介:年邁的主角患有阿茲海默症,逐漸忘記時間、地點甚至是人,但記憶逐漸退化的他卻不相信自己得病,來往中引爆了他與女兒間的衝突。此片展現了人在記憶流失時心理惡化的情況,以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衝突關係,拍攝特色在於導演利用紊亂的零碎片段與空間的錯置,讓觀眾感受主角如迷宮般混亂的記憶與無能為力。 *[[w:愛·重來|愛·重來]](2012) :簡介:這部電影講述一對新婚夫婦在外出旅遊的過程中,出了車禍,而妻子因為解開了安全帶,造成了頭部重創,雖然安全地活了下來,但卻失去了五年的記憶。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們重新開始,再一次發現相愛的酸甜苦辣,但失去記憶的妻子只顧著自己的事業,完全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放棄事業,跟他結婚,於是他們漸行漸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ZMxhBrxfI 你的記憶騙了你](2016) :簡介:我之為我,取決於記憶——我們的記憶塑造了我們。然而,這些打造我們人生經歷的重要材料,卻不如我們想的堅實。記憶也有黑暗面,如同夢境,我們的回憶經常是經過扭曲的實際經驗。我們對記憶所知的一點是,它並非像錄影機那樣運作,而是比較像維基百科網頁,你可以進去裡面編輯。「編輯」過後的回憶,可能離真實情況越來越遠,但卻感覺很「真實」。這是一個詳細記載偽記憶研究的紀錄片。 == 關鍵詞彙 == *字首組合法 Acrostic:將所要記憶的事件,以第一個字母來代表,再將字母組合起來。 *自傳性記憶 Autobiographic Memory:對於個人相關的過去經驗或事件的記憶,屬於情節式記憶,但包含了更多自我經驗的涉入,同時也夾雜了事實性的語意記憶。 *古典制約(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一種關聯性學習。最簡單的形式,是亞里斯多德曾經提出的接近律,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 *聚斂性思考 Convergent Thinking:針對明確問題找出單一最佳解答的能力,如「球、臉、太陽……等,想出他們的關聯」。 *陳述性記憶 Declarative Memory:人類長時記憶形式的一種,指的是能夠明確想起某個事件或事實的一種記憶。 *似曾相識感 Déjà vu:人在清醒的狀態下第一次見到某場景,卻感到「似曾相識」,是一種常見於大多數人的生理現象。 *擴散性思考 Divergent Thinking:為測量創造力之依據。擴散性思考問題屬於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解答,題目的起始訊息有清楚定義,但目標狀態卻未有明確定義,如「列出竹筷子所有可能的用途」。 *DRM 派典 DRM Paradigm:用來測驗出逐項記憶、相關項目之錯誤再認與無關假警報反應指標的實驗方法。 *餘音記憶 Echoic Memory:聽覺訊息之感覺記憶稱為餘音記憶。 *鎂光燈效應 Flashbulb Effect:指在看到令人震撼的新聞報導後,在個人的內心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遺忘曲線 Forgetting Curve: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的實驗,如果沒有複習,學習後一個鐘頭,已學會的內容有 56%記不起來;一天之後,66%已經遺忘;一個月之後更有將近 80%不見了。 *自由回憶法 Free Recall Method:這個方法不要求受試者記起背東西的順序,他想到甚麼就能說甚麼,跟系列學習法是不一樣的,這個方法在確定遺忘的速率、了解影響記憶的因素、探討記憶系統的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成果。 *要旨記憶 Gist Memory:在模糊痕跡理論中,描述意義或概念的訊息的記憶。 *習慣化 Habituation:當一個不產生傷害性效應的刺激重複作用時,機體對該刺激的反射反應逐漸減弱的過程。 *影像記憶 Iconic Memory:視覺訊息之感覺記憶稱為影像記憶。 *隱藏記憶 Implicit Memory:在提取記憶過程,有意識的介入,稱為外顯;反之,沒有意識介入,稱為內隱記憶。 *頓悟性思考 Insight:未明確規範答題者之限制,但卻有明確之標準解答,如「用 四條彼此相連的直線將九個呈 3x3 正方形排列的點,連接起來」。 *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LTM):是長期貯存的處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 *記憶痕跡 Memory Trace:完形心理學者提出經過學習活動後,會在大腦皮質留下深淺不一的皺紋,稱為記憶痕跡。 *記憶廣度 Memory Span:在短期記憶的時限內,個人在視覺或聽覺的刺激中,於短期間內所能回憶或記憶的事物。大約只可以回憶五到九個訊息單位。 *心理表徵 Mental Representation:指當下未被感官看見或察覺的事物的心靈意象,又稱為「心智表徵」。 *動機性遺忘 Motivate Forgetting:指為避免不愉快的情緒或內心衝突而遺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現象,是個體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軌跡記憶法 Method of Loci:記憶術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就是將所要記憶的內容,與有特定空間順序的事物,逐一聯想在同一條思考路徑上。 *過度概化記憶 Overgeneral Memory:為了與自我所相互調和,相關的記憶被修改、扭曲或杜撰的現象。 *正向基模 Positive Schema:正向自我的心理狀態。 *順向干擾 Proactive Interference:發生在記憶被貯存之前,指之前已出現過的刺激材料成為回憶當前刺激材料的阻礙,舊的訊息干擾新的訊息的記憶。 *瞻前性記憶 Prospective Memory:大腦記憶尚未發生而想要去執行的事情。程序性記憶(非陳述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又稱為內隱記憶,指關於技術、過程、或「如何做」的記憶。 *回憶法 Recall Method:將學習過的內容,完全憑記憶使其再度呈現。再認法 Recognition Method:將所學習過的材料加以辨認,所測量到的東西是舊經驗的核對,而不是回*憶。 *檢索 Retrieval:檢索即是找出儲存在記憶裡的訊息。 *逆向干擾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發生於記憶儲存之後,指新的刺激材料反而成為回憶舊有刺激材料的阻礙。 *回顧性記憶 Retrospective Memory:回憶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機械式記憶 Rote Memory:學習者無法將新的學習內容與其舊經驗取得關聯,於是採用機械式方式學習,從事零碎知識的記憶,也就是俗稱的「硬記」。 *壓抑記憶 Repressed Memory:將覺得過於威脅或痛苦的衝突及記憶,排除在意識狀態之外,而且會影響行為表現。 *節省法 Saving Method:要求受試者再次學習以前學過的材料,並達到初次學習時的熟稔程度,並比較初次學習與再次學習所需要的次數。 *感官記憶 Sensory Memory:訊息從感官(眼睛、耳朵等)進入人的感覺記憶系統,在其中做非常短暫的貯存,以待進一步的處理。 *序列位置效應 Serial Position Effect:學習有系統的材料時,學習效果會因為學習時材料的所處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成效。通常最前端與最後端的材料學習成效高於中間的材料。 *依序回憶法 Serial Recall Method:限制受測者將所要回憶的資料,依一定的順序回憶出來。 *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STM):這是訊息的暫存處所,以便於進一步的處理或長期貯存。 *記憶宮殿 Memory Palace:把需記憶的事物,化為實在的物件,放置在想像的處所中的記憶方式。 *自我–記憶系統 Self-memory System:一個由學者 Conway 提出,關注於"自我"與"記憶"互動方式的系統,強調記憶與自我之間的影響。 *自我參照效應 Self-reference Effect:以自我為出發點,回憶事情發生的始末。 *敏感化 Sensitization:反射反應加強的過程,例如一個弱傷害性刺激本僅引起弱的反應,但在強傷害性刺激作用後弱刺激的反應就明顯加強。 *學者症候群 Savant Syndrome:指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超乎常人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天賦有多種不同形式,有演奏樂器、繪畫、記憶、計算及日曆運算能力。 *舌尖現象 Tip of the Tongue:暫時失去回憶的現象,通常在事後又會突然想起,是一種記憶已經到目標區,卻還沒有正中目標的現象。 *記憶痕跡理論 Trace Theory:由完形心理學家提出。指經過學習後,資訊會在大腦留下深淺不一的皺紋,即記憶痕跡。學習後如果沒有複習,則在新陳代謝下,皺紋會慢慢消失,形成遺忘。 *逐項記憶 Verbatim Memory:在模糊痕跡理論中,描述記憶中含有細節部分的訊息的記憶。 *雷斯多夫效應 Von Restorff Effect:指個人對學習材料,或者接收到的資訊,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這種現象稱為雷斯多夫效應。 *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為短期記憶的一部分,會對接收的訊息反覆複誦、產生視覺心象,並且加以思考、推理、判斷。 == 參考資料 == {{reflist}} === 期刊 === * {{cite book |title=黃河之聲 2012 年 06 期 |date=2012-07 |pages=10-11}} * {{cite web |url=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0707|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working%20memory.html|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multi-store.html|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psychologies.co.uk/old-minds-and-new-tricks|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1036|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quirks-memory/201303/developing-superior-memory-cuing-memories-during-sleep|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athletes-way/201507/the-neuroscience-recalling-old-memories|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in-mind.org/article/would-you-recognize-the-perpetrator-what-do-you-need-to-know-when-you-have-to-make-an?page=5|title=}} * {{cite web|url=http://brainblogger.com/2015/08/25/repressed-memories-fact-or-fiction/|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religioustolerance.org/rmt.htm|title=}} * {{cite web|url=http://recoveredmemories.pbworks.com/w/page/11667444/storynicole1|title=}} * {{cite web|url=http://recoveredmemories.pbworks.com/w/page/11667445/storysabrina1|title=}} * Loftus,E.F.,& Pickrell,J E.(1995).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ies. * Talarico, Jennifer. “Flashbulb Memories of Dramatic Events Aren't as Accurate as Believed.” The Conversation, The Conversation Media Group Ltd, 9 Sept. 2016. * {{cite web|title=科學人 2014 五月號 語音轉錄半世紀|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prespective&id=2403}} * {{cite web|title=科學人 2015 年六月號 音樂療癒力|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743}} * {{cite web|title=科學人 2015 年十月號 地中海飲食 補腦有道|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800}} * {{cite web|title=海兔經典實驗|url=http://www.hf123.com/2000_nobel_physiology_medicine_shellless_snails_contribute_great_merit.htm}} * {{cite web|title=Singhal, Divya, Why this Kolaveri Di: Maddening Phenomenon of Earworm (December 8,2011). |url=https://ssrn.com/abstract=1969781}} * {{cite web|title=Retrieved May,2016,from database(Masterfile) on the World Wide Web|url=http://terms.naer.edu.tw/}} === 專書 === * Philip G.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 Scott, Foresman (1985) 7.2.1 ,ISBN 9780673154187. * 葉重新著,《心理學(第四版)》(台北:心理,2011 年 5 月),ISBN 9789861914282。 *Mark F. Bear, Barry W. Connors,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Hardcover,” Scott, Foresman (February 3, 2015) . ISBN 978-0781778176, ISBN-10 0781778174, Edition: Fourth, North American Edition * Bear, M. F., Connors, B. W., & Paradiso, M. A. (2016).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Four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ISBN 9780781778176. * 王不了著,《過目不忘的神功 : 提高記憶力的 20 種魔法》(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 月),ISBN 9787221064684。 === 其他 === WIKI 詞條/教育字典詞條 *[[w:失智症|失智症-維基百科]] * [[w:失憶症|失憶症-維基百科]] * [[w:记忆术|記憶術-維基百科]] *{{cite web|title=聽覺記憶|url=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653/}} 論文研究 * 龔怡文 (2015)。人際創傷者之自我與過度概化記憶的關聯:認知因應風格之調節效果。(P.1~124) * 林曉昀 (2013)。工作記憶廣度與創造力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演講/科普影片 * {{cite web|title=為什麼時間感覺有時過得快、有時過得慢?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人對時間的感知? {{!}} 超邊緣冷知識 第 50 集 {{!}} 啾啾鞋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YSxrglQu8}} 新聞報導 *{{cite web|title=研究:多感官教學增強記憶 學習效率事半功倍|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4/3/11/n4103733.htm}} * {{cite web|title=早安健康-魚油增記憶、銀杏防失智?吃對,健腦食品才有效!|url=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9652}} *{{cite web|title=新浪新聞-魚油補充品加強記憶|url=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3079-1.html}} *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8529495 BBC 五個讓你成為記憶冠軍的小技巧--克勞迪婭·哈蒙德 (Claudia Hammond)] *{{cite web|title=永遠的現在式:失憶症患者亨利.莫萊森令人難忘的一生(2013)|url=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56}} *{{cite web|title=我記得所有的事——「超憶症」是特異功能還是大腦疾病?(2017)|url=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12-dailynews-remember/}} 網誌 * *{{cite web|url = http://shs.ntu.edu.tw/shsblog/?p=17039 | title=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逐項記憶與要旨記憶的功能研究> 吳月梅 2007 年 <記對了還是記錯了?正向的假記憶> (記憶與疾病)}} * {{cite web|title=<交替傳譯中長時工作記憶研究> 崔豔娟(2010) *痞客邦 PIXNET——工作記憶、短期記憶、感官記憶比較@秘密就是秘密|url=http://florapeach0608.pixnet.net/blog/post/26610935}} davtbxlqwmq0e292hnl0gbl92yiznyk 175792 175791 2024-04-26T08:01:04Z MathXplore 62370 Reverted edits by [[Special:Contribs/140.112.24.199|140.112.24.199]] ([[User talk:140.112.24.199|talk]]) to last version by Joe94Joe: unexplained content removal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在記憶的章節中,本章節將講述記憶在生活上的各種運作和理論,從其發展歷史與相關的心理學領域開始介紹,接著由淺而深的說明記憶的運作系統以及反例,最後根據不同的記憶類型也有相異的研究方法。為了在觀念說明清楚之後,讀者能透過不同的實驗研究及書面資料了解其他延伸的面向,因此在附錄中有許多影音及書籍可以參閱。 == 核心觀念 == [[w:記憶|記憶]]是'''人類學習各種行為的基礎''',是包括思維在內的一切智力活動的重要環節,以及大腦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記憶,個體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理解、判斷。記憶不但能幫助人規劃未來,也能重溯過去發生的事件。若人類失去記憶能力,將會像定期格式化的電腦缺乏對過去、自我的認知紀錄,甚至難以建立生存目標,可見記憶對人之重要性。因此通過本章節介紹,下文將幫助讀者更加了解記憶的機制與特點。 將外界訊息轉為記憶的過程具有固定的程序,包含獲取、儲存與檢索提取的歷程,而這些記憶又因為性質不同,可以依保存時距和儲存的先後順序簡單區分為下列三種,它們能夠容納的總量各異: * '''[[w:感覺記憶|感官記憶]]([[w:en:Sensory_memory|Sensory memory]])''':保存時距大概只有'''幾秒鐘''',取決於不同感官(視覺、聽覺感官記憶)。 * '''[[w:短期記憶|短期記憶]]([[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又稱'''工作記憶''',保存時距'''約莫 20 至 30 秒''',可令我們順利進行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後,短期記憶中的訊息會喪失或進入長期記憶。 * '''[[w:長期記憶|長期記憶]]([[w:en:Long-term_memory|Long-term memory]])''':維持'''幾天到數年''',幫助我們習得技能。 根據理化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神經迴路遺傳研究中心(Riken-MIT Center for Neural Circuit Genetics)的實驗結果,顯示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的複習而來,而是記憶有兩個同時生成的版本,一個在海馬體,一個在皮層。 科學家以小白鼠進行實驗,通過儀器和操作來觀察記憶的形成過程,即腦細胞群對電擊的反應。然後,研究人員用光束射入大腦來控制神經元的活動,就好比把記憶當成開關來開啟和關閉。小白鼠最初幾天沒有用皮層裏的那個長期版本的記憶,因為科學家把它們的海馬體內的短期記憶關閉後,它們就忘了電擊這回事。但是,通過操作把皮層的長期記憶激活打開後,小白鼠們就記起來受過電擊了。以上實驗顯示了長期記憶是與短期記憶同時產生。科學家們認為長期記憶在形成的初期是不成熟或者是「沉默」的,而海馬體和皮層之間的聯繫假如受阻,那麼長期記憶就永遠無法成熟。這說明大腦的這兩部分仍有某種關聯,重心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從海馬體向皮層轉移。 此外,另一大特性是'''邊界延伸'''——人類知覺並非單純接收外在資訊,而是根據生活經驗進行感官上的預期、甚至填補、替換真實資訊,如看到照片會自行補充照片的背景。故記憶與現實的出入不僅是「細節的缺失」,也可能具有加油添醋的成分。換句話說,'''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是由「感官資訊」和「大腦自行延伸想像」共同建構的'''。記憶的分類方式是多元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在用保存時距和儲存順序分類以外,'''按照「意識」是否參與記憶的內容''',可以將記憶分為兩類: *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implicit-versus-explicit-memory.html 外顯記憶]([[w:en:Explicit_memory|Explicit memory]])''':是長期記憶中可被提取的知識,可以利用回憶察覺的記憶,因此個體通常是有意識的狀態。例如當被問到過去的經驗,個體就必須先回憶並且尋找答案。此過程即為有意識地取得該訊息,也是與內隱記憶最大的差別。 * '''[[:w:內隱記憶|內隱記憶]]([[w:en:Implicit_memory|Implicit memory]])''':是一種'''長期記憶'''的形式,在我們的'''慣性行為'''、運動等中所產生的記憶。是我們'''沒有意識''',卻因為過往經驗而自然表現出來的,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擾。例如:走路、騎腳踏車。 {| class="wikitable" |+ 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 ! 外顯記憶 !! 內隱記憶 |- | 意識 || 無意識 |- | 易受外在刺激干擾 || 不易受外在刺激干擾 |} :我們常聽到的'''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可以從生理或是心理兩種層面來理解。就心理層面而言,肌肉記憶正是內隱記憶的一種,它並非儲存在大腦的意識層面,而是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元中。由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運動學習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和脊髓組成,通過持續重複某些動作,大腦和脊髓既協同又獨立地工作並創建了強大而高效的神經途徑,向需要激活的身體部位傳遞適當的信號。神經科學學士-芝加哥SwitchedOn Training Inc.的首席執行官布雷特·約翰遜(Brett Johnson)表示,這種類型的肌肉記憶也意味著大腦不再需要那麼多地考慮動作:學習一個新的動作或技能時,肌肉記憶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想階段和自主階段。認知階段:動作是緩慢而低效的,人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大腦的額葉皮層會高度活躍。注意力集中在動作的各个细节上,例如如何握住球拍、如何挥动球拍等;接著,人進入聯想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已經能夠流暢地完成動作,但仍然需要有意識地控制。注意力开始从动作细节转移到动作的整体效果上,例如如何击球、如何得分等;當達到自主階段時,肌肉記憶就被實現了---人能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動作,大腦的活動已經轉移到基底神經節。動作变得自动化,不需要意識控制,可以同时进行其他活动,例如一边打球一边聊天。<ref>CNN,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muscle memory to help you stay fit,網址:https://edition.cnn.com/2023/06/21/health/muscle-memory-explainer-wellness/index.html</ref> === 記憶的三個階段/三階段式記憶模型 === 基於現在人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記憶處理的基本原理類似圖書館的書本管理,包含將書編碼分類、上架書本,以及提取書本三個階段:<br> 1.'''編碼(Encoding)''':此階段為'''「訊息的收錄」''',如同將新書貼上標籤分類,將新訊息放入短期記憶,也就是'''將外在刺激'''(包含聲音、氣味、文字、顏色等)'''轉換成[[w:心智表徵|心理表徵]]''',又分為兩個階段:<br> :(1) 獲取:是記錄感覺通路輸入的資訊。<br> :(2) 鞏固:是短期記憶轉化為穩定的長期記憶之過程。 這些外在刺激輸入的訊息都需經過編碼的過程將之儲存在記憶中,且會將較為'''客觀的感覺'''轉換成'''主觀上有意義的體驗'''。<br> 2.'''儲存(Storage)''':此階段為'''「訊息的儲存」''',如同把分類好的書存放到正確的書架位置上,正確保存編碼後的記憶,方便日後檢索使用。根據完形心理學者提出的'''「記憶痕跡理論」''',訊息收錄後會在神經留下紀錄,即為記憶痕跡。他們認為經過學習的活動後,這些訊息會在大腦皮質產生深淺不一的皺紋,隨後這些痕跡會逐漸消失,最後造成遺忘。<br> 3.'''提取(Retrieval)''':此階段為'''「記憶的展現」''',像是到正確的書架尋找並借出需要的書,從記憶裡提取已儲存的資訊。在檢索訊息的過程中,通常會先將訊息解碼,還原成編碼前的樣子。如果沒有記憶提取,編碼和儲存即失去作用。 記憶系統的三個階段就像一條流水線一樣,將進入的刺激訊息轉變為能夠被儲存和回憶的有意義模式。由上可知,不是所有知覺資訊最後都變成記憶。 '''「注意力」'''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若訊息被忽略,就不會被知覺處理,也不會到下游儲存成記憶,因此會被遺忘而不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 class="wikitable" |- !記憶三階段!!內容 |- |編碼(Encoding)||訊息的收錄 |- |儲存(Storage)||訊息的儲存 |- |提取(Retrieval)||記憶的展現 |} 註:這個三階段模型最早是由[[w:en:Richard C. Atkinson|Richard C. Atkinson]]和[[w:en:Richard Shiffrin|Richard Shiffrin]]於 1968 年提出的<ref>Atkinson,R.C.& Shiffrin, R.M.(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2,89-195. https://doi.org/10.1016/S0079-7421(08)60422-3</ref>。該模型在一定的加工和修改後被廣泛接受。 === 遺忘(Forgetting) === [[w:en:Forgetting|遺忘]](Forgetting)是記憶中的一個特殊功能。人類的感覺器官接收到的訊息非常多。而遺忘使得人只保留重要的且與自身相關的訊息,釋放出更多的容量,以減輕大腦的空間壓力,具有積極意義。通常一個事件會否被遺忘,與其聯繫之事件的數目,以及它所喚起情感和時間,還有與身體狀態有關。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相對於記憶能夠主動執行,遺忘是被動發生的。也就是說,人能夠主動選擇記住某件事,而不能自主選擇去忘記某件事。為了避免遺忘重要的訊息,人們會使用複習的方式加強記憶。 在保羅康納頓的研究中,他認為有七種不同的遺忘形式,分別是:'''強制消除性遺忘''','''規範性遺忘''','''製造新身份性遺忘''','''結構失憶性遺忘''','''廢止性遺忘''','''計畫性報廢型遺忘'''和'''受辱性沉默型遺忘'''。 {| class="wikitable" |- !遺忘形式!!說明!!例子 |- | style="width:120px" |'''強制消除性遺忘'''(Repressive Erasure) || 通過'''否認'''來故意和秘密地忘記、抹去某些事件的發生。|||在羅馬刑法和憲法中,作為對在死後或革命後被認定為「國家敵人」的統治者和其他有權勢者的懲罰:他們的肖像被摧毀、雕像被夷為平地、名字從銘文中被抹去,為的是讓人們對他們的所有記憶都被遺忘(Meier,1996)。法國大革命試圖以類似的方式消除舊制度的所有影響:廢除君主頭銜和貴族頭銜;禮貌的稱呼:「先生(Monsieur)」、「夫人(Madame)」和「小姐(Mademoiselle)」被取消(Bertrand,1975)。正如米蘭・昆德拉經常引用的話,「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 | style="height:50px" |'''規範性遺忘'''(Prescriptive Forgetting) || 發生於二至多人的'''集體性遺忘''',以利團體的運作。|||以古希臘人為例,由於對過去罪行的記憶有可能在整個地區中造成分裂並導致內戰,他們制定了明確的禁令:禁止記住在內戰期間犯下的所有罪行和不法行為。這一禁令適用於所有雅典人、民主人士、寡頭以及所有在獨裁統治期間作為非戰鬥人員留在城市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雅典人在衛城的最重要的神殿中豎立了一座獻給忘卻的祭壇。這座祭壇被視為城邦生活的基礎(Meier,1996 年)。 |- | style="height:50px" |'''製造新身份性遺忘'''(Forgetting that is Constitutive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Identity) || '''為了成長和發展''',忘記、放下舊的記憶。記憶並'''沒有真正被遺忘,而是留在過去'''以便繼續前進。|||忘記以前的婚姻或性夥伴關係的細節,如果過於關注,可能會損害當前的婚姻或夥伴關係;或者,以前生活在特定宗教或政治派別中的生活細節被有意識地取代。 |- | style="height:50px" |'''結構失憶性遺忘'''(Structural Amnesia) || 傾向記得那些'''對自身重要的事''',而不重要的事物更容易遭到遺忘。|||在母系血統比父系更重要的蘭巴族中,女性祖先血統可以追溯到前三到五代,而男性祖先血統只能追溯到前一兩代。此原則也體現在烹飪歷史上。可以書面形式保存的食譜數量是無限的,而口頭記憶中可以流傳保存的數量是有限的。因此,現代烹飪的標準化都取決於烹飪書的撰寫。另一方面,鄉村料理的方法是通過觀察而不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在這些情況下,食譜會被系統性地遺忘。 |- | style="height:50px" |'''廢止性遺忘'''(Forgetting as Annulment) || '''忘記過多的'''訊息,以篩選出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尼采在《歷史對生命的利與弊》(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中對這種過度、過量的文化表達了他的厭惡。他將矛頭指向了歷史寫作,尤其是反對他稱之為古物歷史學術(antiquarian historical scholarship)的研究。生活的基本能力和行動,在他看來,在記憶的重壓下被「粉碎和枯萎」。在這種過度的歷史意識中,他只看到「對收藏的盲目慾望,不安地收集曾經存在的一切令人反感的景象」,以至於「人將自己籠罩在腐爛的氣味中」(尼采,1957) 。 |- | style="height:50px" |'''計畫性報廢型遺忘'''(Forgetting as Planned Obsolescence) || 這類型遺忘發生於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因設計好的產品週期而失去功能時,偏好去購買新產品以遺忘舊產品的損壞。|||大多數商品:刀叉、汽車和洗衣機,都有相當長的使用壽命。而服務:參加音樂會或觀看電影的商品壽命要短得多。隨著這種向提供服務的轉變,資本的周轉時間加快了。市場營銷中稱為「產品生命週期」的時間跨度變得更短。 |- | style="height:50px" |'''受辱性沉默型遺忘'''(Forgetting as Humiliated Silence) || 由於'''集體恥辱'''而保持沉默以忘記某些社會、政治或經濟事件。|||二戰中德國城市被轟炸所造成的破壞,使大約130個城鎮成為廢墟、約600000名平民喪生、350萬所房屋被毀。至今仍有一些德國公民寫下第一次看到他們被蹂躪的城市出現時的震驚和困惑。然而,在戰後的50多年裡,無論是在歷史調查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空襲的恐怖及其長期影響都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德國歷史學家沒有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巨大的集體經歷之後是半個世紀的沉默。一位德國老師表示,作為一個男孩,在戰後不久的幾年裡,他經常從一家二手書店的櫃檯下看到漢堡大火後街上的屍體照片,他觀察到人們以通常為面對色情內容的方式秘密地檢視這些內容。 |} === 遺忘與時間的關係 === 遺忘的速度跟記憶的時間有關,以有名的「[[w:en:Forgetting curve|艾賓浩斯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理論為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1885年出版《關於記憶》一書,提到遺忘的速度在記憶過後最快,然後慢慢放緩,直到遺忘的停止。但此時記憶的內容不到原先的30%。正是因為這個發現,所以有人提出學習的「四次複習法」。 [[File:Forgetting Curve PL.svg|thumb|遺忘曲線]] * '''遺忘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記憶過程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期的記憶,再經過進一步強化後成為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有長有短,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長期記憶就會繼續保持下去。通常以該函數表示 [[File:函數.png|center|thumb]] 其中R是被記憶的內容,S是相對記憶強度,t是時間。 === 遺忘與情感的關係 === 遺忘是有選擇性的,人們所忘記的事情與情感因素有關,會很快忘記漠不關心的事;相反地,那些能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情則難以被忘懷。能引起正面情緒(愉快)的事情會較長久被保留,而引起負面情緒的(不愉快)事情則不然。往日的時光因此多為美好的回憶,因為這種選擇性會將負面以及一般的事情剔除,而保留正面的內容。[[w:e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便是一種被認為可能是遺忘的過程出現障礙所導致的心理疾病。病人會不斷的讀取以前不愉快、可怕的回憶,常見於經歷過戰爭的士兵(經歷越戰、波斯灣戰爭、反恐戰爭後的退伍士兵皆有此問題),亦常見與戰亂地區以及某些受創過的族群(災害倖存者、性侵犯受害者等)。 === 遺忘與身體狀態 === 與上述的遺忘不同,在醫學上有各種病態的遺忘,即痴呆。著名的例子是[[w:en: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病]](俗稱失智症)。這種疾病會慢性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惡化。若是由於事故和意外導致,例如休克或腦震盪等引起的遺忘,則被稱為失憶。還有癔病病人的針對特定時間段的失憶,會伴有身份識別障礙。例如一女子與其丈夫吵架後,突然神經失常,指稱她根本不認識其丈夫。經過與醫生的交談得知,她把談戀愛及結婚的整段經歷都忘了。 == 記憶的研究歷史 == 記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因此記憶的儲存一直是哲學、心理學及生物學三大學門的中心議題,第一位將實驗法帶進心理學的德國心理學家[[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w:en:Hermann_Ebbinghaus|Hermann Ebbinghaus]])在 1908 年時曾說過:「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是只有一段短暫的歷史。」這句話其實同時也適用於記憶的研究。 在 19 世紀末以前,記憶的研究大多是屬於哲學的範疇,多是'''思辨性'''的討論;20 世紀開始,研究的重心才逐漸進入'''以實驗為主的心理學及生物學'''。 而一般認為科學的記憶研究方法是始於 1880 年艾賓豪斯的工作,他們的研究主軸放在兩個問題上: * 記憶的各種形式是'''如何在大腦中組織'''? *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 各時期的記憶研究 === 根據史料的記載,最早有關記憶的研究主要討論'''如何提高記憶的操作'''。 ====古希臘時期 ==== :古希臘時期,愛琴海一帶的哲學家便開始討論記憶的問題:[[w: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透過實際觀察發現,對閱讀材料的記憶比聽覺材料的記憶更精確;[[w:柏拉圖|柏拉圖]]和[[w: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則提出各種不同的記憶模型,如蠟丸模型指將記憶痕跡比喻成蠟丸上的痕跡,大型鳥舍模型則將每種記憶表徵為不同類型的鳥,文書模型則假設每個個體內部都有一個私人秘書,紀錄自己的經歷。這些模型多少描述了關於記憶的心理狀態,且指出一些正確的記憶現象,像是對於沒有特別注意的事物會迅速遺忘、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操作會下降等。 :自從[[w: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人類具有'''先天的知識''',也就是某些知識是生來便有的,在他之後的哲學家便不斷在試圖解釋:人如何學習外界的新知識、知識如何儲存在記憶中、哪些知識是天生的、後天經驗對天生知識又能夠影響多少等問題。哲學家們主要使用三種方法來研究記憶和各種心智歷程,包括意識的內省法、邏輯的分析、以及辯論等,但這些方法都有問題,沒辦法讓所有人達成共識、了解事實為何。 ==== 羅馬帝國時期 ====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人們對記憶研究的重點轉移至'''實用方面'''的探索:人們對'''記憶術'''的研究。記憶術是一種記憶事物的方法,為'''將新的知識和原本已知的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技術,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https://dictionary.apa.org/method-of-loci Method of Loci](位置記憶法)'''。這種方法要求記憶者在腦中把要記憶的項目,放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的一系列位置上,當記憶者再次在腦中回憶起這個場景並且依次瀏覽這些位置的時候,要記憶的項目就會很容易被提取出來。此法又稱為 '''Mental Walking(心智漫步法)''',是指在自己所熟悉的心智空間繞一圈之後,就能將所要檢索、提取的訊息找出來。 ==== 文藝復興時期 ====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關注的焦點仍然放在記憶的實際應用層面,與羅馬帝國時期不同的是此時主要是用於'''視覺藝術的使用'''。例如:這時期的藝術家在裝飾教堂座位的時候,對教堂長椅的各座位加上編號,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有許多位置可以用於位置記憶法。藝術家們還在教堂的天花板、牆壁畫上聖經裡精美的場景,幫忙人們記憶重要的日期和事件。一直到 16 世紀,人們才從對記憶術的鍾愛改為對記憶理論的偏好,有些人認為'''思想以及其記憶是由相互聯繫的小思想片段構成'''的,所以要理解記憶的話,'''聯想比視覺影像還要來得重要'''。 ====近代時期--實驗心理學的興起==== :直到 19 世紀中葉時,因實證科學在物理、化學等科學上巨大成果,行為和心智研究者以實證的研究取代哲學在探索心智的地位,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而[[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便是這些實驗心理學家中的代表人物。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w:en:Hermann_Ebbinghaus|Hermann Ebbinghaus]])'''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在 1880 年左右將記憶的研究帶入了實驗室,藉科學的方法對人類的記憶進行研究,使心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誌。[[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將記憶作為一個心理過程,將它分為'''學習'''、'''保存'''、'''聯想'''和'''復現'''四個階段來研究,而如此分段便是為了能夠客觀的將研究標準化,有利於控制實驗的條件,在分析時也能夠予以量化。他以自己為受試者,用無意義的音節與詩歌作為材料,以記憶時間,記憶次數作為標的,而得到以下相關結果: ::*聯想和複習次數的關係 ::*學習材料的長短變化對於學習的影響 ::*保存和重複學習次數的關係 ::*遺忘與時間的關係([[w:遺忘曲線|遺忘曲線]]) ::*直接聯想和間接聯想、前行聯想和倒行聯想的強度。 :使用這個方法,[[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發現了記憶的兩個重要原則,一為'''記憶有不同的生命期限''',有些記憶很短,而只能記得數分鐘,有些則能夠維持幾天甚至幾個月,二為'''重複會使得記憶維持更久''',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而經由足夠的重複次數,可以將原本那些只能記得數分鐘的無意義字序,在記憶中保存比原先長上許多的時間。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對心理學的貢獻良多,而主要有: ::*記憶'''可以用實驗的方法去研究''':研究者可以變化記憶作業的某些方面,然後觀測記憶表現的變化。像是變化對特定學習材料的複誦次數,考察能正確回憶的音節數的變化。 ::*第一次揭示了'''記憶的重要特性''':最著名的就是[[w:遺忘曲線|遺忘曲線]]。後人在此基礎上用了不同的材料來做辨識以及使用不同檢查保存量的方法,得到更加豐富的實驗結果。學習的容易程度和數量之間的關係並非絕對的正比關係,且困難程度不隨著長度增加而等比例增加。然後記憶的保存量是先前學習程度的函數,如果重複學習,所得到的分數顯然高於僅僅掌握程度的分數;且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程度在遺忘的過程中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遺忘多少東西。但是現實中每個人的遺忘速度是十分不相同的,其中主因是每個人對於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他是第一個注意到'''練習分布效應'''的研究者,並且第一次認真地測量了遺忘曲線。而除了遺忘曲線外,近來也發現'''間歇性複習'''能有效降低記憶的喪失,甚至能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 ::*'''心理學的科學化''':打破了實驗法不能研究高級心理歷程的一個盲點。 :在[[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豪斯]]提出研究成果的幾年後,德國的心理學家[[w:約翰內斯·彼得·繆勒|慕勒]]([[w:en:ohannes_Peter_Müller|Johannes Peter Müller]])和皮爾柴克(Alfons Pilzecker)認為這些可以維持數天的記憶是因為時間推移而固化,而這些被固化的記憶是相當強而有力的。在他們之後的美國心理學家[[w:威廉·詹姆士|詹姆士]]([[w:en:William_James|William James]])便給予這些發現一個更清楚量化的分界,把這些維持時間長短不一的記憶劃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同時,俄國的精神科醫師[[w:謝爾蓋·高沙可夫|科薩克夫]]發表了第一篇有關記憶缺失的論文,而其後便將這個現象稱為「[[w:科尔萨科夫综合征|科薩克夫症候群]]」([[w:en:Korsakoff_syndrome|Korsakoff syndrome]],又稱健忘症候群),是現在最被廣為研究的失憶症例子,而有關記憶缺失的研究對於研究記憶也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訊息,使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紀元。 :'''[[w:en:Karl Lashley|Karl Lashley]]''' :[[w:en:Karl Lashley|Lashley]]為美國的心理學家,其對於學習及記憶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在20世紀初他藉由老鼠的實驗來尋找記憶痕跡([[w:en:Engram (neuropsychology)|engram]]),他訓練老鼠去跑迷宮,並藉由破壞老鼠不同腦區來觀測老鼠跑迷宮的 Engram 位於何處,然實驗結果顯示老鼠跑迷宮的正確率是和腦區破壞大小程度有關,而非破壞的區域,故其提出等淺說及質量作用說。 *'''等淺說([[w:en:Equipotentiality|equipotentiality]])''':大腦皮質各處的作用均相同,沒有哪個區域特別重要。 *'''質量作用說''':記憶的好壞由參與記憶組織多寡決定。 依照這兩個理論,[[w:en:Karl Lashley|Lashley]]認為人的記憶需要大腦腦區參與作用,神經痕跡分布於整個皮質區域,如同全向攝影圖(hologram),圖片每一處都含有物體的訊息,因此當皮質區域被破壞的程度越大,流失的訊息就越多,認為要在腦中找到記憶的痕跡是困難的。 === 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生物學的革命 === ==== 行為主義的革命 ==== :在達爾文提出種族間心智的特質是個連續向度,也就是人類的心智能力是由低等動物演化而來之後,20 世紀初期便有學者開始以動物來研究學習與行為的關係。而這些客觀的、實驗室為主的學習心理學便發展出了講求實證的傳統,一般便稱為[[w:行為主義|行為主義]]([[w:en:Behaviorism|Behaviorism]])。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現在已可以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進行研究,而心理學家只需要去研究那些可以觀察得到的東西,根據刺激去測量行為的反應等。但行為主義者的研究方法因為過於想要科學化,便將自己受限於僅觀察客觀行為此一較為狹隘的範圍內,而將心智處理歷程,如知覺、注意力、學習和記憶等內在具有主觀要素的歷程排除在外。 ==== 認知心理學的革命==== :在美國心理學界流行行為主義的記憶研究時,仍有一些學者研究心智歷程。其以英國的心理學家[[w: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巴特勒]]([[w:en:Frederic_Bartlett|Frederic Bartlett]])為首,主張'''以認知的取向來研究記憶'''。 :巴特勒是在自然的情境下研究記憶,取用日常生活的事物作為材料。他的研究顯示,記憶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脆弱並且容易受到扭曲,且記憶的提取也並非只是被動地將儲存在腦海中的訊息播放出來而已。巴特勒說:「''回憶並不是去將那些固定的、沒有生命的脆弱片段痕跡重新激發起來,它是一個'''想像的建構或重新建構''',是我們對過去反應或經驗的整體態度,再加上一些凸出的細節,這些細節通常以影像或語言的形式出現。''」到了 1960 年代時,巴特勒的努力終於讓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知到行為主義的狹隘,並了解到知覺和記憶不僅與環境訊息有關,也與記憶者本身在心智上的建構有所關聯,從而導致認知心理學的產生。 :研究者不僅要分析刺激和其所激發出的反應,還必須關心刺激和行為間的內在歷程。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亦推動了記憶學說的發展,記憶的多儲存說將記憶的歷程分為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並將控制系統引進記憶過程。但由於這些控制系統與內在歷程並沒有一個可以客觀量測的方法,故只能停留於理論架構而無法實驗研究,沒辦法告訴我們其實際的運作歷程為何。 ==== 生物學的革命 ==== :當認知心理學掀起革命時,生物界也發起了一場革命。在分子層次上,人類首次解開了'''遺傳訊息的秘密''',對於基因的架構和蛋白質的表現有了初步認識,了解細胞的內部功能與彼此之間如何傳遞訊號,提供生命歷程的概念性架構,並能夠認識有關記憶儲存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在系統性層次上,則將認知的功能對應到大腦的特定區域:科學家受認知歷程(內在表徵)研究法驅使,運用[[w:正子斷層造影|正子斷層掃描]]([[w:en:Positron_emission_tomography|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以及[[w: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核磁共振]]([[w:en: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體內造影儀器,去記錄活的、清醒的動物大腦內神經細胞活動的情形,並了解人在做認知活動時大腦的情形,使我們能夠研究當人從知覺到感覺刺激、動作、學習或記憶時,大腦發生了些什麼。 === 隨時代演進對記憶類型的研究 === 1890 年代時,[[w: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斯]]([[w:en:William_James|William James]])首先依據意識經驗,提出了記憶的二分說,他認為負責意識活動的暫時記憶與儲存大量訊息的記憶有很大的不同。到 1950 年代,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成為記憶研究的熱門話題,而有許多研究者沿著艾賓豪斯的研究方向繼續探索影響長期記憶能力的因素。 1970 年代,現代心理學掀起研究[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12/ 自傳式記憶]([[w:en:Autobiographical_memory|Autobiographical memory]])的熱潮,指的是對與自己有關訊息的記憶,它的遺忘模式並不遵循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因為有證據顯示,奇特的、引起強烈情緒體驗的事件在長時間內不會遺忘。例如:我們可能記得第一次畢業旅行、放榜的時刻或自己從小到大唸過的學校名稱等等,這些在我們生命中的深刻經驗。 1970 年代中期時,[https://sites.wustl.edu/memoryandcomplexlearning/prospective-memory/ 前瞻性記憶]([[w:en:Prospective_memory|Prospective memory]])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種記憶關心的是'''對將來要發生的事情的記憶能力''',記得將要採取的行動即為前瞻性記憶。例如:我記得明天中午有一堂課要上。 自從艾賓豪斯的研究以來,記憶研究大多數是外顯的、有意識的編碼和提取活動的研究,不過近幾十年來[[w: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引起許多心理學家的興趣,成為大家研究的最新方向,最早使用「內隱的」和「外顯的」等術語的是[[w:威廉·麥獨孤|麥獨孤]]([[w:en:William_McDougall_(psychologist)| William McDougall]]),他把對過去事件有意識的回憶稱為外顯的回憶,而把未進行有意識或明確意識到的回憶,但行為受近期事件的影響而產生變化的現象稱為'''內隱的再認'''。例如:當人學習過某些知識,卻無法回憶或再認時,這些知識的記憶依舊存在,只是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表現出來。 == 記憶的運作階段 == 心理學家透過「記憶內容可否被清楚意識」、「記憶的階段」、「記憶的歷程」三種分類方式,將人們的記憶依性質或過程分為不同階段: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分類依據 !名稱 !說明 |- | rowspan="2" |記憶內容可否被清楚意識 |外顯記憶([[w:en:Explicit_memory|Explicit memory]]) |對記憶內容有意識覺察 |- |內隱記憶([[w:en:Implicit_memory|Implicit memory]]) |對記憶內容沒有意識覺察 |- | rowspan="3" |記憶的階段 |[[w:感覺記憶|感官記憶]]([[w:en:Sensory_memory|Sensory memory]]) |感官刺激剛發生時的短暫時間內維持感官訊息 |- |[[w:短期記憶|短期記憶]]([[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 |記憶短暫儲存,幾秒間的記憶 |- |[[w:長期記憶|長期記憶]]([[w:en:Long-term_memory|Long-term memory]]) |記憶儲存時間長 |- | rowspan="3" |記憶內容的歷程 |[[w:编码|記憶編碼]](Encoding) |放入記憶 |- |記憶儲存([[w:en:Storage_(memory)|Storage]]) |維持記憶 |- |記憶提取([[w:en:Recall_(memory)|Retrieval]]) |取出記憶 |} 依據訊息處理論,心理學家用電腦譬喻人腦處理訊息的方式,主張學習便是編碼、儲存、與取出的過程。環境即是資訊的來源,接受器接受資訊後透過感覺記錄器快速地儲存。而儲存好的資訊有可能會失去、保存在短期記憶或存入長期記憶;同樣地,進入長期儲存(Long-term storage, LTS)的資訊也有可能再度回到短期儲存(Short-term storage, STS)。 大抵來說,感官記憶經由注意而進到 STS,再透過編碼方式進入 LTS,前二者的遺失方式是記憶衰落,後者則是無法取出。這樣的訊息流動受執行控制的控制。不過,應注意的是,有研究指出人腦處理訊息方式或許是平行的,不一定有這樣的進程。 環境充斥訊息,然而只有被注意到的訊息能被處理;而人腦如同電腦有其儲存極限,造成人會有選擇性知覺(選擇性地接受訊息)的現象。 === 編碼(Encoding)-放入記憶 === 編碼是指人把輸入的外在訊息轉換成一種獨特的神經代碼,以便在人的記憶中加以處理。我們不論在感官記憶、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中都有編碼的情形,例如感官記憶的編碼是指對刺激訊息作選擇性的注意,也就是說當許多刺激同時出現時,我們通常只會處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語音編碼''': :在記憶一段數字、字母或單字等訊息時,我們常會經由不斷複誦,將訊息記錄至腦中,此過程稱為語音編碼,然而缺點之一是發音相近的訊息常會使人產生混淆,因此讓記憶形成更加困難。 *'''視覺編碼''': :雖然數字、字母等訊息若用視覺記憶會衰退得很快,然而儲存非語音訊息時,我們就無法使用語音編碼,因此視覺編碼特別有用。視覺編碼的能力於個體之間差異極大,有些人甚至能以媲美照相機的功能將圖片保留在腦中,稱為[[w:遗觉记忆|全現心像]](Eidetic memory)<ref>Klüver, H. (1932). Eidetic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9(3), 181–203. https://doi.org/10.1037/h0070381</ref>。 訊息的收錄可依照刻意記憶與否分為「意圖性學習」與「隨興學習」,前者如為了準備考試讀書以加強自己的記憶;後者如閱讀小說,也可能記得小說裡的情節。許多學習是在隨興之中逐漸累積而成的的記憶。因此,編碼時的處理方式才是影響訊息能否成為長期記憶的重要因素,而非學習時的意圖。 編碼時的「[[w:en:Levels of Processing model|處理層次]](level of peocessing effect)」會影響記憶表現,分為淺層的知覺性處理與深層的意義性處理。如果編碼時採取淺層的知覺性處理(如比較兩個字哪一個的筆劃數較多),直接測量時,其記憶表現不如深層的意義性處理(如評量字詞所帶的情緒,或造一個有意義的句子)<ref>Fergus I.M. Craik, Robert S. Lockhart. (1972).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1(6), 671-684. https://doi.org/10.1016/S0022-5371(72)80001-X.</ref>。深層處理可將訊息做有意義的連結,並加以組織,有利於之後的提取。處理層次會影響長期記憶,但不會影響工作記憶<ref>Rose, N. S., & Craik, F. I. M. (2012). A processing approach to the working memory/long-term memory distinction: Evidence from the levels-of-processing span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8(4), 1019–1029. https://doi.org/10.1037/a0026976</ref>。上述字詞記憶的實驗若採用間接測量的方式時(如部首填寫,登錄時看「記」,測試時給予言字旁,請參與者寫下第一個想到的字),處理層次的效果就不會出現<ref>Challis, Bradford & Velichkovsky, Boris & Craik, Fergus. (1996).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s on a Variety of Memory Tasks: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5. 142-64. https://doi.org/10.1006/ccog.1996.0009</ref> 。這些結果顯示處理層次效果來自於意圖性地提取長期記憶表徵。 === 儲存(Storage)-維持記憶 === 記憶系統以能保存記憶的時間分類儲存,分別為感覺儲存、短期儲存與長期儲存三大類,對應到[[w:en:Richard_C._Atkinson|Richard Atkinson]]和[[w:en:Richard_Shiffrin|Richard Shiffrin]]記憶模型中的儲存所,而訊息的儲存都是先經過感覺儲存所,再經短期記憶儲存所,最後才會來到長期記憶儲存所。在這模型中,儲存所會用「收錄」、「儲存」和「回憶」來處理訊息,其方式分別為: #收錄:將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轉換成大腦可接收的訊號<br> #儲存:將訊息存在儲存所中<br> #回憶:在需要使用資訊時從儲存所中提領資訊。 以下為不同記憶儲存方式的分類: * '''感覺儲存(Sensory store)''':儲存量極大,幾乎可涵蓋所有被身體感官感知到的訊息。由於訊息量過於龐大而稍縱即逝,大約只會持續幾百毫秒(視覺)至幾秒鐘(聽覺)的時間。且只有'''少部分感覺儲存訊息會被注意到,並送被送到記憶儲存系統的下一個步驟──短期儲存'''。 *'''短期儲存(Short-term store)''':由於感覺儲存的訊息並不會一直存在腦中,人類需要'''注意到特定訊息才會使其進入到短期儲存''',因此短期儲存也略等於意識。短期儲存的訊息通常經 20 秒後即衰退,且容量十分有限,就語音訊息來說記憶的廣度只有 5~9 個組塊(chunks),但若此訊息是有意義的,則記憶的廣度會擴大。除此之外,組塊也是擴充記憶的方法。若下列字母 「IAMFINEASWELL」 閃現在眼前,根據前述 5~9 個組塊的限制,我們並不能輕易記住此段字母,但將其看成 「I am fine as well」 的句子時,記憶上就變得容易許多,此即為利用組塊來增強記憶能力。短期儲存的訊息可以透過可以'''透過複誦(rehearsal)、精緻化(elaboration)、組織(organization)防止其衰退,並將訊息送進儲存系統的第三步驟──長期儲存'''。 * '''長期儲存(Long-term store)''':儲存的訊息容量較大(約為 600~2500 張照片大小)。長期記憶的總容量則是無限,是個體所有過去經驗、知識和超過短期記憶能量的所有訊息的儲存室,其中的訊息來自先前短期儲存的訊息。若我們想取出長期儲存的記憶,必須先將其送回短期儲存槽以供使用。而年齡對長期記憶其實沒有影響,通常無法回憶起某種訊息,都是由於線索不足,而不是因年齡增長長期記憶衰退。如給予適當情境的正確線索,記憶即可喚回。訊息要儲存時,都要經過編碼的過程。老年人在訊息提回的過程中,由於訊息彼此的干擾、重疊或錯置,所以較不易被喚回。<br>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50%" |+ 記憶的儲存 |- ! !! 感覺儲存 !! 短期儲存 !! 長期儲存 |- | 儲存量 || 極大 || 少 || 無限 |- | 維持時間 || 百毫秒至秒 || 20 秒 || 無限 |} </center> 學者認為記憶可以分成短期與長期兩類。短期記憶有容量限制,是眼前所得到的訊息;長期記憶是不在眼前和當前意識中,但存於腦中的訊息,容量原則上幾近於無限。將來自先前短期儲存的訊息在收錄到長期記憶前,必須經過'''「穩固(consolidation)」'''歷程才能留下穩定的記憶痕跡。 ===記憶穩固=== 為記憶過程的一個分類,指的是在首次獲取記憶後將記憶痕跡穩固下來的過程。記憶穩固分為兩大部分: :*'''''突觸穩固'''''([[w:en:Memory_consolidation|synaptic consolidation]]):訊息在記憶關鍵區--[[w:海馬迴|海馬迴]]([[w:en:Hippocampus|Hippocampus]])--建立統合性神經連結,透過神經共振活動產生結構與生化變化,'''使短期記憶變為長期記憶''',通常數小時內可以完成。學習後給予蛋白質合成即會影響此階段,'''其追溯性失憶梯度是幾小時'''。 :*'''''系統穩固'''''([[w:en:Memory_consolidation|system consolidation]]):'''聯繫記憶中各項關鍵訊息的神經連結''',由海馬移轉到大腦皮質作永久性儲存,這需要較長一段時間。若切除海馬迴則會影響此階段,'''追溯性失憶梯度是幾個月,甚至幾年'''。 *'''記憶穩固概念的出現'''<br> :*西元一世紀,一位羅馬演說家在訓練過程中,提及'''睡眠'''會使講稿的記憶變得成熟。 :*十九世紀末,一位法國學者注意到因意外使腦部受衝擊而昏迷的人,在甦醒之後往往不記得意外是如何發生的,甚至連意外前一段時間的事也忘記了。他認為,'''''新收錄的訊息要經過一段時間熟成,才能穩固的留在記憶中''''',若過程中腦部受到打擊,記憶便無法穩固。 *'''實驗證據'''<br> :*[[w:赫爾曼·艾賓浩斯|艾賓浩斯]]的弟子:學習後有某些生理活動在神經迴路中持續,為記憶連結固定所必須。 ::他們讓參與者學習無意義的音節列表(由子音、母音、子音組成,如 pil、kih 等等),排除過去經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發現在學完十分鐘內的幾次回憶測試中,記錯位置的失誤會越來越少。據此他們認為剛學習完,多數項目在腦中都還處於尚未穩固的狀態,所以容易發生錯誤。他們也發現,若在學習與回憶之間插入其他心智活動,會使稍後的回憶變差,但若插入活動與列表學習間隔越遠,干擾效果就越不明顯。 :*'''[[w:雙重歷程理論|記憶雙痕理論(the dual trace theory)]]''':事件'''刺激造成的神經震盪活動若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造成'''神經迴路上永久的變化'''。 ::*[[w:en:Donald_O._Hebb|海伯(Donald O. Hebb)]]:《'''''行為建構(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ref>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642-70911-1_15</ref> :::來自加拿大心理學家海伯《'''''行為建構(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書中認寫到,事件發生後躁期的記憶有賴於事件刺激引起的神經震盪活動,當這些震盪活動在腦中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造成神經迴路在結構上及化學上的永久性變化。 ::*[[w:電痙攣療法|痙攣性腦部電擊治療]]([[w:en:Electroconvulsive_therapy|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醫界在治療憂鬱症患者時,發現了痙攣性腦部電擊治療可緩解憂鬱症狀,但也發現在這種電擊治療後,病人常會忘記電擊治療前一段時間的事情。這份醫療報告吸引了生理學家與心理學家的注意,且發現在老鼠學完迷津作業後,給予痙攣性腦部電擊(electroconvulsive shock)會妨礙爾後的記憶,且發現電擊的時間越靠近學習時間,干擾的效果會越大。 ::*外在刺激造成海馬迴後部灰質產生變化 :::英國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在正式成為司機前,必須背下一整本關於英國交通路線的「知識大全」。埃莉諾.馬奎爾([[w:en:Eleanor_Maguire|Eleanor Maguire]])和凱瑟琳.巫雷特博士([[w:en:Katherine_Woollett|Katherine Woollett]])共同追蹤 79 名正在受訓的司機以及 31 名一般駕駛,經過 MRI 磁振造影技術追蹤後,發現受訓的司機海馬迴後部灰質和一般司機比較竟產生明顯變化,且發現海馬迴前部並沒有顯著變化。因此可證實,海馬迴後部的灰質含較多處理大腦資訊的神經細胞,且外在的刺激的確可讓大腦結構上產生永久的變化。 ::*[[w:墨格|墨格]]([[w:en:James_McGaugh|James McGaugh]]):'''腦部相關震盪活動'''可以促進記憶,'''學習'''可促進神經突觸增加<br> === 檢索(或提取,Retrieval)-恢復記憶===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8781/ 記憶檢索]或稱為記憶提取,是指刺激不復存在,而個人於必要應用時仍然能加以提取的心理歷程。換句話說,縱使訊息被儲存保留了下來,若在第三歷程的記憶提取失敗,那麼記憶痕跡也無從展現,提取記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一般而言,記憶提取的情境脈絡(有無刺激干擾,線索是否有效),皆會影響提取能否成功,提取記憶與以下三者密切相關: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style="height:50px" | '''記憶的可利用性(availability)''' || 我們所要取用的訊息確實在長期記憶裡面,但不一定能在短期記憶裡使用,等同提取失敗 |- |style="height:50px" |'''記憶的可接觸性(accessibility)''' || 我們所要取用的訊息確實在長期記憶裡面,且能被成功提取,在短期記憶裡使用 |- |style="height:50px" |'''線索有效性(cue validity)''' || 透過線索,可以把訊息從可利用性變成可接觸性 |} 針對線索有效性,在線索提供情境的同時可以有效增加提取的成功率,提取的線索越多,干擾越少,越能幫助回憶。 ====編碼特異性==== 如果提取時的情境與登錄時的情境相同,記憶表現會較佳,此現象稱之為「編碼特殊性效果」([[w:en:Encoding specificity effect|encoding specificity]]),它展現了情境依賴性學習對記憶的影響,例如在同一個地點較容易回想起與對方有一面之緣。很多經典研究支持了這樣的說法,像是在安靜或吵雜的環境下學習,又如測驗時房間的異同也會對記憶表現的好壞產生影響。 這種情境依賴性學習也適用於學習與測試時訊息的處理層次。曾有研究操控聲音或意義的登錄,以及提取時給予聲音或意義的提示來探討此問題。整體而言,以意義處理的記憶比以聲音處理的表現好,這支持了處理層次效果的主張。然而,不同的提取線索對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不同的效果。意義的提取線索有助於回憶鼓勵聲音處理的材料(Fisher & Craik)。同樣的,若記憶測試需依賴知覺性處理(如兩個刺激是否同音)決定正確與否時,深層處理的記憶表現反而較差(Morris,Bransfordn & Franks)學習與測試處理層次的相似性對記憶表現的影響被稱之為「適當轉移效果」(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 這些效果顯示,學習時每個刺激會與其出現脈絡中的訊息結合。這些脈絡中的訊息包含了之前的經驗表徵,也包含了當下的情境訊息。提取時重要的線索的有效性,在相同的情境裡,人可以利用情境裡的蛛絲馬跡當作線索來提取登錄時的訊息。然而,當一個線索對應多個記憶痕跡時,線索便無法迅速提取正確答案。如腳踏車每天停放在不同地點,便較難回想起今天的停放地點,這種情境脈絡效果和巴甫洛夫在實驗室訓練好的動物卻無法在教室中表現如出一轍。 編碼特異性可以被應用在學習各種事物上。雜亂無章的資訊通常記憶持續不久,那是因為未經大腦加工,仍然停留在短期記憶。根據記憶「編碼」的特性,經由深度學習的資訊更容易進入長期記憶區,學習效果因此更好。但進入長期記憶後,資訊的提取不見得迅速,喚醒長期記憶仰賴如一片片拼圖般的「情節記憶」(即線索)。依據編碼特異性原則,越多的情節記憶對喚起長期記憶更有幫助。這說明了「舉一反三」對學習的重要性,舉一反三的過程即是同時進行深度學習以及創造情境、產生情節記憶,因此學到的內容更容易被激活而調動到短期記憶,學習效果顯著增加。 ====遺忘長期記憶==== 遺忘長期記憶的原因來自於太久沒有接觸到訊息(訊息喪失)或受學習干擾而非丟失這段訊息,我們常說的記憶力不好、容易忘東忘西並非在資訊儲存時出現問題,而是由於提取失敗,與工作記憶不同之處在於:工作記憶的提取失敗通常肇因於衰退或是取代的結果。長期記憶提取失敗的原因常常是'''訊息喪失'''或受'''學習干擾''',干擾在下一個小節有詳細說明,而訊息喪失可能是外在資訊根本沒被編碼儲存。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上課沒在聽,即使聲音有傳到耳朵,但沒有做編碼的動作,所以事後還是不知道上課學了什麼。提取長期記憶就好像是在一個大型圖書館尋找特定的一本書籍,有時候找不到那一本書並不代表那本書已經遺失,而是找錯了書架、找錯了號碼或那本書本身就放在錯誤的地方,這些都是所謂的訊息喪失的具體例子。 === 干擾(Interference) === 影響提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干擾。假如我們用相同的線索去連結許多不一樣的項目,在我們想利用此線索去連結某一項特定的目標時,其他隸屬於此項線索之下的目標物便會影響到我們的提取,從而干擾我們對於這一項特定項目的回憶能力。訊息或刺激項目之間,呈現相互競爭的狀態,而最終影響提取,也就是可能造成訊息漏失現象或是遺忘。此現象主要由兩種干擾所致: :'''順向干擾'''([[w:en:Interference_theory#Proactive_interference|Proactive Interference]],PI):'''舊記憶干擾新記憶的干擾現象稱之為順向干擾''',抑或是稱作前向干擾、正向干擾、順攝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舉例來說,當你在停車場租了一個車位,但是停車位每一年過去都會換位子,多年後,每次在新的一年的一開始,你會發現常常找不到車位。這樣的困擾來自運用「我的停車位」作為線索時,之前的停車位的記憶(舊記憶)都會活躍起來,干擾回憶今年新的停車位子(新記憶),而導致想起來的車位錯誤。 :'''逆向干擾'''([[w:en:Interference_theory#Retroactive_interference|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RI):'''新記憶干擾舊記憶則稱之為逆向干擾''',又稱作後向干擾、逆溯性干擾、倒攝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舉例來說,你的一名好友搬到了新家,你雖然記得她的新家地址,可是卻會想不起他的舊家地址。這是因為你在提取朋友的舊家地址時運用的線索—「朋友家的地址」與提取朋友新家地址運用的線索相同,線索同時連結新家與舊家兩個地址。在提取記憶時,比較新的資訊(此處的新家地址)干擾回憶較久遠的資訊(此處的舊家地址)。另一個例子:睡前學到的知識比白天時學到的保存更完整,這是因為睡覺時沒有再接收全新的訊息,因此沒有受到太多逆向干擾的影響。 以上這兩個例子都說明若是'''單條線索底下連結的項目越多,因為在回憶時會活化的項目越多,導致提取某項特定項目的困難度加重,活化特定項目的力量變薄弱'''。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長期記憶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隨著時間慢慢遺忘,是因為線索底下連結了太多子項目,超出記憶負荷的緣故。 === 轉移 === 記憶表現不只受到記憶時的處理深度影響,也會受到回憶時的作業方式與記憶時的記憶方式是否相似,而有不同的記憶表現,此現象稱為轉移,以下為兩種轉移的模式:<br> :'''觸發(priming)''':是一種[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007/ 正向轉移](positive transfer),幫助我們取得內隱記憶。例如:你很喜歡一首歌,可是你突然忘記了歌詞,如果能幫你提第一句歌詞,或者放音樂前奏給你聽,可能就能觸發你的記憶,甚至讓你可以順暢的唱完整首歌。因為當初記歌詞或聽歌的時候是從一開始聽,而你一時忘記歌詞(此時歌詞為內隱記憶),若能得到最初資訊,記憶可以像推骨牌一般,一路延續下去。<br> :'''助長(facilitate)''':是一種[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007/ 正向轉移](positive transfer)。長期記憶中,除了干擾,還有助長的效應。美國心理學會 APA 對於助長(facilitate)的定義為「環境對於某一反應的正向支持會加強或增加該反應的發生」,也就是前面記憶的東西,會對後面記憶的東西有幫助。例如先記住了腳踏車是 bike,當要記腳踏車手 biker 時,不必記五個字母,只要記得在腳踏車 bike 後面多加一個字母 r 即可。 == 記憶的類別 == 記憶是指個人經由感覺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將訊息保存的心理現象。這些訊息有些只在短期內能被想起,有些則能長期牢記於心。保存時間的差異與訊息的種類、記憶系統有密切關聯。根據訊息被保存的時間長短(持續性)與資訊所能儲存的量(容量),我們可將記憶分為三個不同的記憶儲存區神經元組:'''「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w:感覺記憶|感官記憶]] === {{main|超普通心理学/記憶/感官記憶|l1=記憶/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英語:sensory memory)是記憶的一種類型。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之後,感覺訊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這就是感覺記憶。感覺訊息儲存在感覺存儲器中的時間為剛好足以將其傳輸到短期記憶中為止。與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相比,感覺記憶對訊息的儲存時間極短,大約在 0.25 秒到 4 秒之間,訊息儲存的容量也極為有限,如果沒有受到注意,很快就消失了。而如果受到注意,就進入工作記憶階段。'''感覺記憶被認為不在認知控制範圍內''',而是一種自動響應。 感官記憶的種類: *'''回聲記憶/聽覺記憶(Echoic Memory)''':聽覺感官記憶,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餘音繞樑現象。回聲記憶比圖像記憶的儲存時間稍長,聽覺刺激須先由耳朵依序接收,才得以被處理和理解。舉例來說,廣播收聽與雜誌閱讀就非常不同,人們只能在給定時間內聽一次廣播,而雜誌卻可以反覆閱讀,在後續聲音聽完之前,聲音尚不會被處理(或是先保留),直到聽完之後,聲音才會被賦予意義。因此可以說,回聲記憶就像個「儲存槽」。 這種特殊的感覺儲存器能夠儲存大量在短時間內(3-4 秒)保留的聽覺資訊。這種回聲會在大腦中產生共鳴,並在聽覺刺激呈現之後,短時間內重複播放。回聲記憶僅適度地對刺激的原始特徵進行編碼,例如音高,也就指明了其位於非聯合區的位置。 聽覺刺激的差異感受,會受到刺激的間隔時間影響。兩個不同的聲音,在短時間內依序播放,大腦很輕易地就能分辨差別;但間隔時間若太長,大腦對差異的感受度就會下降。想要分辨差異,必須確保前面的聲音還留在腦海裡,才能跟後來受到的刺激作出比較。就會與視覺記憶不同,視覺刺激可以用眼睛反覆掃描,但是聽覺刺激卻無法辦到。 *'''觸覺記憶'''(Haptic memory):觸覺記憶是特定於觸摸刺激的感覺記憶的形式。在評估抓握熟悉物體並與之互動所需的力時,經常使用觸覺記憶。類似於視覺圖像記憶,觸覺獲得的訊息的存留是短暫的並且在大約兩秒鐘後衰減。'''舉例:當伸出手撫摸一本皮革裝訂、厚重的書本時,成千上萬個細胞會講大量的觸覺資訊傳遞至大腦,包括:書本的形狀、大小、指職等。''' *'''嗅覺記憶'''(olfactory memory):用於嗅覺刺激的感官記憶。因為嗅球和嗅覺皮層(大腦中處理嗅覺感覺的部位)在物理構造上非常接近(兩者的神經元都只有 2 至 3 個突觸),造成嗅覺記憶儲存方式和其他感官記憶不同,所以與其他感官相比,氣味能夠更快速、更強烈地與記憶及其相關情緒相關聯,並且即使沒有不斷的重新鞏固,氣味的記憶也能持續更長的時間。'''舉例:當聞到某種氣味時,嗅覺感知不僅會刺激海馬體,還會取用大腦中的杏仁核,意味著在聞到味道時大腦的原始情感中心就第一時間報啟動,杏仁核會迅速將嗅覺記憶存入記憶中。''' *'''圖像記憶/視覺感官記憶(Iconic Memory)''':視覺感官記憶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視覺殘影,成因主要是神經元被激活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在尚未恢復的期間,還會有殘餘的反應。圖像記憶是視覺感覺記憶暫存器,負責儲存快速衰減的視覺資訊是極短(小於 1 秒)、預分類、高容量的記憶儲存。 '''史頗靈([[w:en:George_Sperling|George Sperling]])的殘影記憶實驗''':史頗靈(George Sperling)於1960年發表的經典研究證實了視覺確實有感覺記憶<ref>Sperling,G.(1960).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brief visual presentation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4(11), 1–29. https://doi.org/10.1037/h0093759</ref>。他以五十毫秒的時間呈現一個3×4的英文字母矩陣。刺激消失後,在全體報告(whole report)的情況下,參與者須報告所有的字母;他們大約花了一秒報告出4.5個字母,便無法再說出更多字母。在部分報告(partial report)情況下,參與者被告知在矩陣消失後會聽到一個不同的音調訊號,分別是高音,中音或低音,他們須對應報告第一,第二或第三列字母。由於參與者事前不知道出現的音調為何,若能正確報告出音調所指的整列字母,便可推論感覺記憶在那一瞬間其實包含了所有的12個字母。 這個實驗的獨變項是訊號在字母矩陣消失後多久出現。當音調訊號在矩陣出現前或與矩陣同時呈現,參與者幾乎保留了大多數的字母;隨著訊號落後於矩陣消失的時間拉長,正確率便逐漸下降。當音調隔了一秒才出現時,參與者只能報告該列字母的一小部分,換算成整個矩陣的字數時,與全體報告的情況雷同。此結果顯示了感覺記憶的兩個特徵: #容量大,保留了多數的感官知覺訊息; #時間極短,視覺感覺記憶只維持幾百毫秒(Averbach&Sperling,1961),被稱為「殘影記憶」([[w:en:iconic memory|iconic memory]])。聽覺的感覺記憶則可維持約2-4秒(Treisman,1964)<ref>Treisman, A.M. (1964). Selective attention in man.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1), 12-16.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bmb.a070274</ref>,被稱為「餘音記憶」([[w:en:echoic memory|echoic memory]])。 由上所知,當短時間看到大量資訊卻沒有記起來,並非記憶容量太小,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這些資訊。 === 短期記憶([[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 STM) === {{Main|超普通心理学/記憶/短期記憶|l1=記憶/短期記憶}} [[w:短期記憶|短期記憶]](英語:[[w:en:Short-term_memory|Short-term memory]],也稱為primary memory或者active memory)是記憶的一種類型,它可以在頭腦中讓少量資訊保持啟用狀態,在短時間內可以使用。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在沒有複述或者啟用的情況下)以秒計算, 通常在5-20秒。與長期記憶相比,短期記憶對資訊的儲存時間較短,資訊儲存的容量也很有限。 短期記憶需要和工作記憶相區別。工作記憶指的是用來臨時儲存和處理資訊的結構和過程。 一個人在短期時間內所能記憶的東西有一定的上限,這是一個與短期記憶迅速遺忘有關的要素,而這個記憶的上限就是短期記憶的容量限制,這個容量限制常常被稱為記憶廣度。短期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發表了一篇題為《神奇的數字:7±2——我們資訊加工能力的局限》的論文,[19] 是早期非常有影響力的論文。他根據複述3至12位元隨機排列數字表的實驗結果,發現資訊一次呈現後,被試能回憶的最大數量——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為7±2個單元。 短期記憶儲存的位置廣泛分布在腦中,其中陳述性記憶多位在海馬迴、邊緣系統中,可使我們維持、更新當下情境的表徵,並提供環境背景,讓理解事物和解釋新知覺更容易。例如,暫時保留一條訊息以完成一項完整任務,如心算或快速閱讀時急需使用短期記憶。像是:為了理解一個句子,人在閱讀句子後半部分時還是能牢記句子的開頭、為了算出多項加減乘除的結果,記住中間計算結果的數字、以及為了翻譯整句話,口譯員必須用原語言直接儲存訊息成短期記憶,再口頭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等。也因此,短期記憶常和注意力、智力相關。 * '''短期記憶的突觸理論''' 許多研究者假設,短期記憶使用遞質耗盡原理(transmitter depletion)來編碼刺激。根據這個假說,當一個刺激啟用腦部某些區域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的空間分布形成某個圖樣,神經元的啟用會耗盡它們儲存的神經遞質,於是遞質耗盡的神經元將刺激啟用的圖樣固定下來,成為記憶的痕跡。記憶的痕跡會慢慢消失,因為神經遞質的補充機制會使得這些神經元的遞質恢復到刺激之前的水平。 * '''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 這種記憶假如沒被維持在意識層面,大約可以保存二、三十秒至一分鐘不等,但若能持續受到意識層面的關注,則此記憶可一直維繫下去。短期記憶有時也被稱為電話號碼式記憶,如同人們查到電話號碼後立刻撥號,通完了話,號碼也就隨即忘掉。 * '''短期記憶的腦容量有多大?''' 1956年,[[w:en:George Armitage Miller|Miller]]發表了一篇有關「神奇數字7」(The magic number 7)<ref> Miller, G.A.(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https://doi.org/10.1037/h0043158.</ref>。的經典研究,此研究被引用為支持短期記憶容量是7±2個刺激單位,但每單位可以多於一個項目(如:MEG是一個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單位)。 2001年,學者考溫則於另一篇論文中提出「神奇數字4」(The magic number 4),認為在控制了複誦與長期記憶涉入後,諸多記憶研究發現短期記憶的容量約只有4個刺激單位,與史頗靈的「全體報告」的結果雷同。但如果視覺刺激不具備累積屬性去也無法清楚地區隔時,視覺短期記憶容量慎只有一個單位。因此刺激特性會會影響短期記憶的容量。 *貝德禮與奚區(Graham J. Hitch)[[w:en:Baddeley's model of 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模型]]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一個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包括了短期記憶的功能及短期記憶不具備的訊息處理功能。 [[w:en:Alan Baddeley|Alan D. Baddeley]],與[[w:en:Graham Hitch|Graham J. Hitch]]在1974年提出一個模型,將工作記憶分為「執行中樞」以及'''兩個「僕役子系統」''': #'''執行中樞(Central executive)''':執行中樞最關鍵的功能在於協調子系統跨感官訊息的統整或處理。貝德禮在1996年針對執行中樞提出了較完整的論述,他認為執行中樞負責四項重要功能:選擇注意力與抑制,分散注意力,轉移注意力以及激發觸接長期記憶。隨後貝德禮又在此模型裡新增了情節匯棧(episodic buffer),此模組用來保留執行中樞整合處理後的訊息並使該訊息進入長期記憶。 中央執行系統主要有兩個系統:景觀摹本(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 #'''景觀摹本(visuospatial sketchpad)''':負責暫存與複誦視覺空間影像的訊息。景觀摹本的證據來自於心像研究,參與者觀看5×5矩陣中的一個字母後,可以依據指導語移動該字母的空間位置,並正確地報告出最後的位置。腦造影的研究支持二者為獨立的子系統(Smith&Jonides,1999),即以其可語音循環同時工作,處理聽覺和視覺刺激,且任一過程均不受其它過程影響<ref>Denis, M.,Logie, R.& Cornoldo, C. The processing of visuo-spatial information: neuropsychological and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s. imagery, language and visuo-spatial thinking. Hove, US: Psychology Press. 2012: 81–102.</ref>。 #'''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負責語文訊息的暫存與複誦。由兩個部分組成:一種是短期音韻儲存器,帶有易迅速衰減的聽覺記憶痕跡,另一種是發音複述元件(有時稱為發音循環),可以恢復記憶痕跡。語音迴路的證據來自於研究發現,當快速呈現6個字母後要求參與者寫下所有字母時,參與者主要犯的錯誤是記成聲音相似的字母(如T記成B),顯示參與者對視覺呈現的字母是以語音的方式登錄(Conrad,1964)。語音登錄也解釋了語音相似的字母組合(如BTGVAXS)比語音相異的組合(如ARWXYDC)難記。語音迴路在學習新字詞裡扮演重要角色。 * '''可能損害短期記憶的因素''' # '''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存在短期記憶喚起的衰退。患者的情節記憶以及敘述能力同樣會受到損害。 # '''失語症'''失語症患者對字句理解上會出現障礙,視覺記憶上也會出現問題。 # '''精神分裂症'''造成認知缺失的一個被忽視的因素是對時間的理解。一個研究的結果證實了精神分裂患者主要的缺失是因為認知失調,他們對時間資訊理解的效率降低。 # '''高齡''' 年老和情節記憶的衰退相關,表現為難以將事件的記憶和單位結合起來。 # '''PTSD'''會改變人對情感相關資訊的處理,會強烈改變與創傷相關的資訊的注意,也會干擾認知過程。 === [[w:長期記憶|長期記憶]]([[w:en:Long-term_memory|Long-term memory]], LTM) === {{main|超普通心理学/記憶/長期記憶|l1=記憶/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是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它與工作記憶以及短期記憶不同,後二者只保持幾秒到幾小時。生物學上來講,短期記憶是神經連接的暫時性強化,生理上的結構是反響迴路(reverberatory circuit),而通過鞏固後、可變為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是已經存放在腦海中,要用回憶方式召回,它是過去的記憶,因與現在的事件相較,所有的記憶都算是「以前的」。長期記憶容量是很大的,而且以很有組織的方式存放著。大腦皮質上有視覺記憶區、感覺區與語言區等,都和記憶的貯存有關,假如這些地方受損,相關的記憶就會消失。而海馬迴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皮質下方,具短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其他像小腦、基底核也和長期記憶的儲存有所關連。 [[File:Gray739-emphasizing-hippocampus.png|缩略图|海馬迴]] 從訊息處理的觀點來看,長期記憶是感官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相對概念,一般指訊息儲存時間在一分鐘以上,最長可以保存終生的記憶。按照[[w:威廉·詹姆士|詹姆士(Willim James)]]的看法,長期記憶構成了一個人「心理上的過去」,它是個體經驗積累和心理發展的前提。長期記憶中儲存著我們從世界中習得的知識,提供活動所需的知識基礎。 ==== 類別 ==== 根據心理學家[[w:en:Endel Tulving|安道爾·圖威(Tulving)]]的多重記憶系統理論,長期記憶分為'''[[w:内隐记忆|內隱記憶(程序性記憶)]]'''和'''[[w:外顯記憶|外顯記憶(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又包括[[w:语义记忆|語意記憶]](事實)和[[w:情节记忆|情景記憶]](事件)。 ===== 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指的是一種對於經驗與訊息的無意識記憶。 例如其中一種內隱記憶是程序記憶,像是進行精準的三分跳投、彈鋼琴的音階,是無意識、無法用語言或其他表徵表現出來,但身體卻記得,並通過一些手段可以測量的記憶。程序性記憶與陳述性記憶在腦中的處理機制與迴路並不相同。通常狀況下,程序性記憶一旦儲存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不論是簡單的反射性動作或是極為複雜的行為組合,當我們在使用程序性記憶時,我們並不會意識到我們正在回憶他們。 內隱記憶又可細分為下面幾種: {| class="wikitable" |+ |- !! scope="col" width="200px" |種類 ! 定義 ! 舉例 |- | 程序記憶<br>(procedural memory) || 程序記憶是一種隱式記憶,它可以幫助特定類型任務的執行,而無需有意識地意識到這些以前的經歷。|| 繫鞋帶、騎腳踏車 |- | 古典條件學習<br>(classical conditioning) || 刺激間聯結的習得,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 || 巴夫洛夫的狗的唾液制約反射 |- | 習慣(habits) || 重複執行而成為自動化的行為,可能是不斷學習而來,但另一方面,也與體質、性別等先天因素有關。 || 吃飯打開嘴巴 |- | 知覺學習<br>(perceptual learning) || 知覺學習是個體因經驗的積累或練習而得到對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改變或提高的過程,並且知覺學習的能力會終生保留<ref name="ReferenceA">{{cite journal | last1 = Karni | first1 = A | last2 = Sagi | first2 = D | year = 1993 | title = The time course of learning a visual skill | journal = Nature | volume = 365 | issue = 6443| pages = 250–252 | doi = 10.1038/365250a0 | pmid = 8371779 | bibcode = 1993Natur.365..250K | s2cid = 473406 }}</ref> || 品嚐不同啤酒(或葡萄酒)之間的細微差別<ref>{{cite journal | last1 = Peron | first1 = R.M. | last2 = Allen | first2 = G.L. | year = 1988 | title = Attempts to train novices for beer flavor discrimination: a matter of taste | journal =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 volume = 115 | issue = 4| pages = 403–418 | doi = 10.1080/00221309.1988.9710577 | pmid = 3210002 }}</ref> |- | 促發效果(priming) || 先前的經驗在無意識中影響了目前的行為,包括重複促發與語意促發。重複促發發生較快,無論在知覺或概念層次都可展現。知覺促發效果有其刺激屬性特定性,可能來自同一刺激再次處理時流暢度的增加。語意促發則來自前一個刺激(如醫生)經由擴散激發(spread activation)語意網路裡的高聯結刺激(如護士),使得後者反應較快且正確 || 呈現語文無法促發早先以圖形方式登錄的刺激 |} 但是關於內隱記憶是否存在,心理學界還有不同的意見,像是美國的心理學家[[w:Henry L. Roediger III|Roediger]]提出了傳輸適當控制程序的觀點,認為並沒有內隱記憶這種不同的記憶形式存在。兩類記憶任務中出現的差異是由於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內隱記憶的任務要求由材料驅動的加工,而外顯記憶的任務要求的是意義驅動的加工。 ===== 外顯記憶(又稱為陳述性記憶) ===== 關於一些具體的事情和情形的記憶,又稱'''外顯記憶'''。是一種有意識、可以用語言等表徵來表達,而且可用回憶法或再認法測出察覺的記憶。 當需要提取陳述性記憶時,需使用意識才能提取,也就是我們會認知到我們正在回想。 外顯記憶又可細分為下面兩種: {| class="wikitable" |+ |- ! 種類 !! 定義 !! 舉例 |- | [[w:語義記憶|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 關於定律、觀念、習得的知識,並以概念為組織的元素。語意記憶以網路的方式組織,以屬性階層(Collins&Quillian,1969)或語意關聯性(semantic relatedness,Collins&Loftus,1975)聯結不同的概念(見第八章〈語言與心智表徵〉)。腦傷病人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概念除了知覺與語意屬性也包含功能(如椅子可以坐)與操作(如圓形門把要用扭轉的方(SAT式)的多元屬性(Cree&McRae,2003)|| 貓是肉食性動物、臺南為古都 |- | [[w:情節記憶|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 || 對特定事件的記憶,包含暸解事件的脈絡(時間、地點、人物、活動)以及當時的內在狀態(情緒、心思、意念)。是一個時空中的事件和情景的主觀記憶,使個人回想過去某一特殊的剎那所經驗到的意識察覺或當有意識之時回想之前經驗所提取出的情節。 || 昨天去貓咪咖啡廳被橘貓蹭、第一次初吻的場景及過程 |} =====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差異 ===== 內隱記憶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外顯記憶有明顯的差別。 {| class="wikitable" ! !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 |- |保持時間 |較長 |較短 |- |干擾形式 |較不易受到外在刺激的干擾 |容易在干擾後遺忘 |- |記憶負荷 |不受記憶項目多寡影響 |記憶項目越多,記憶的準確性下降 |- |加工深度 |不存在這種現象 |加工深度越深,效果越好 |- |呈現形式 |呈現形式的差異會影響效果 |不影響 |} 對一個陳述性記憶正常、程序記憶受損的病患而言,他可能被反覆訓練一個任務或動作、並且記得先前的訓練的經歷,但在任務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卻不會有改善的現象;若是程序記憶正常、陳述性記憶受損的人,情況剛好相反,他沒辦法想起之前做過的實驗內容,但實際表現上卻會一次比一次好。 ==== 相關研究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學習與記憶中心的普瑞斯頓(Alison Preston)解釋說:短期記憶要變成長期記憶,腦子一定要做些改變,才能保護記憶免受其他刺激或傷病的干擾。這個透過時間讓經驗在我們記憶留下永久記錄的過程,就稱為記憶固化。參與記憶固化過程的細胞與分子變化,通常發生於學習之初的前幾分鐘到幾小時,而且會改變神經元或神經元群的狀態。系統層級的固化作用需將處理個別記憶的腦網絡重組,發生的時程慢得多,需要幾天、甚至幾年。影響宣告式記憶(一般事實與特殊事件的記憶)的固化機制,靠的是海馬以及顳葉內側的其他腦區。在細胞層次方面,記憶是以神經元構造與功能上的改變來呈現,像是產生新的突觸(神經元間互通訊息之處),在神經元網絡之間建立起新的溝通管道;或是加強現有的突觸,以促進兩個神經元間的溝通效率。海馬需要合成新的RNA與蛋白質,才能穩固這種突觸變化,將突觸傳輸上的暫時變化轉變成構造上的永久改變。總管一切的腦系統也會與時俱變。記憶之初,海馬與新大腦皮質(腦子的最外層)處理感覺訊息的腦區合作,形成新記憶。 長庚大學醫學院生化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吳嘉霖副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果蠅研究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口渴的果蠅積極尋找水的生物本能,在牠們喝水的同時給予特定氣味,讓果蠅把水源與特定氣味關連在一起,並且偵測這種獎勵型 (reward) 記憶形成與消退的時間曲線。研究結果顯示,果蠅大腦內特定的多巴胺神經元 (PAM-β´1) 可以負責將喝水的獎勵訊號傳遞至腦中學習與記憶中樞—蕈狀體 (mushroom body),並轉為長期記憶儲存。此外,研究團隊發現抑制短期記憶的神經迴路會導致果蠅喪失短期記憶,但該果蠅卻擁有正常的長期記憶;反之,抑制長期記憶的神經迴路導致果蠅長期記憶無法形成,但果蠅卻擁有正常的短期記憶。 吳嘉霖副教授表示,過去的研究認為大腦學習新的經驗後,會先以短期記憶的形式存在於大腦內,隨著時間的推進,短期記憶會慢慢轉變為長期記憶並儲存。然而,研究結果顯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兩套截然不同的大腦神經迴路與分子機制所控制,也就是說,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轉化而來。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目前老年失智的臨床病徵,例如老年失智病患往往只有短期記憶喪失,但是長期記憶卻絲毫不受影響,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腦一開始在處理兩種記憶資訊時,就是完全獨立且彼此不相互影響的結果。 ==== 形成長期記憶的方法 ==== 有多種可能的方法可以幫助將記憶內容由短期記憶移至長期記憶區。 *'''加深工作記憶的處理深度''': :由克瑞克(Ferus Craik)和臘克哈(Roberk Lokhart)提出的工作記憶處理深度(level of processing)理論<ref>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levelsofprocessing.html</ref>指出,工作記憶的處理深度和自長期記憶中提取的資訊量呈正比,深度越深越容易將處理中的內容轉變為長期記憶。實驗將受試者分為三組,受試者將在螢幕上陸續看到60個英文單字,每個單字呈現後三組受試者分別被要求回答不同問題,第一組被要求判斷該字是否由大寫字母構成,第二組被要求判斷該單字和另一個單字是否押相同韻腳,第三組則被要求判斷該單字字義是否為一種動物。當60個英文單字播放完畢後,三組受試者皆被要求在包含了180個單字的列表中挑出方才播放的60個單字,實驗結果顯示第三組受試者表現出最高的回憶率,而第一組則最低,原因便是第三組被問及的問題與問題的解答都需要從長期記憶中提取不少資訊。 * '''分類記憶''':這個方法是將刺激材料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分類,好比整理書架,若將書籍分門別類,則能快速找到所需,同理,提取長期記憶亦然。爾後,再用以下方法,能更有效的形成長期記憶。 *'''善用編碼''':因為長期記憶以意碼為主,因此有意義的內容將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欲使短期記憶的內容產生意義,則需與舊有知識產生聯結 (編碼),使內容與舊有知識產生掛勾,由舊有知識給予新資訊「意義」,則知識內容較容易被置於長期記憶中。若無法在舊有知識中找到與新資訊相類同的訊息,則可以利用「聯想法」,將新資訊建構出意義,以幫助記憶。例如:背誦八國聯軍是哪八個國家時,使用各國的諧音「餓的話,每日熬一鷹」(俄德法美日奧義英)。如此背誦可以利用聯想法將新資訊置入長期記憶中。 *'''善用複誦''':在三種記憶模型裡,短期記憶必須經由複誦方能進入容量極大且保留時間極久的長期記憶。複誦有兩種類型:<br> ::維持複誦(maintenance rehearsal):如直接背誦電話號碼而不賦予意義<br> ::引申複誦(elaborative rehearsal):將號碼賦予某種關聯意義(如生日的年月日)則為引申複誦;投入注意力並進行引申複誦會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 *'''善用複習''':人類的記憶力並不佳,德國心理學家 [[w:赫尔曼·艾宾浩斯|赫爾曼·艾賓浩斯]] 的研究發現,多數人現在讀的書,在二十分鐘之後只記得其中六成,到了隔天更是只記得其中的三成。但之後遺忘的速度較為趨緩,到了一個月後還能記得其中的兩成。可見,對「記憶」而言,第一天是記憶的關鍵時刻。研究發現,如果在閱讀後的九小時之內對閱讀的內容做一次複習,則可以有效提昇長期記憶量。 * '''睡眠''':為了形成良好結構的長期記憶,睡眠被認為是必要的因素。神經突觸在人體睡眠時,會進行選擇性的修剪。消除短期記憶中不重要的記憶。同時也會鞏固重要的短期記憶,將其轉變為可保存更久的長期記憶。 === 提取和編碼方式 === [[File:WorkingMemory Label Free.jpg|缩略图|右|工作記憶的中央執行提取長期記憶的過程]] 認知科學家發現,我們的短期記憶跟長期記憶,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編碼方式。短期記憶主要是聲碼,長期記憶主要是意碼。所謂意碼,就是意義編碼的簡寫。 什麼是意義編碼?你可以理解為,一個知識能否被轉為長期記憶,主要是取決於這個知識對我們的意義有多大。如果大腦識別出這個知識對我們很有意義,就會對其進行意義編碼,把它轉入長期記憶。 舉個例子,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會做各種事情,產生大量的記憶。但是現在我讓你回憶一下,你這一生都做了些什麼?你能回憶起來的,都是那些對你來說特別重要的時刻,而每天枯燥的重複,比如吃飯、睡覺,你是不會記得的。大腦用這個方式來保護我們,這樣我們就不必被瑣事所擾,能記得的都是最重要的資訊。這就是意義編碼,有意義的資訊,才會被我們轉為長期記憶。 在長期記憶中,記憶提取的歷程大致分為兩階段:產生內在線索及從這些內在線索中作選擇或判斷是否為正確記憶。 其記憶提取的方式有兩種,即'''再認(recognition)'''及'''回憶(recall)'''。再認是指個人由出現的刺激項目中,檢驗這些刺激項目是否為已經編碼且儲存的訊息,因此可以少了「產生內在線索」的歷程。在教學時,為增進學生記憶提取的能力,可以歸類、組織並賦予意義,以增加提取時內在線索的產生。回憶是指個人必須在沒有任何線索之下,由自己產生內在線索而從過去的經驗去思索、尋找相關的記憶,並加以判斷和選擇正確的記憶。 短期記憶主要由聲碼所構成,而長期記憶則是以意碼為主要構成。 *'''聲碼(聲學編碼)''': :聲學編碼是記住和理解所聽到事物的過程。覆誦單詞或將訊息放入歌曲或節奏的過程即使用了聲學編碼。例如,學習乘法表可以是一個聲學過程。很多人可以有節奏地背誦九九乘法表去得出答案,因為在說數字時會注意到數字的聲音。 *'''意碼(語意編碼)''': :語義編碼是通過詞語對訊息進行加工,按意義、系統分類或把言語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形式加以組織和概括,找出材料的基本論點、論據、邏輯結構,按語義特徵編碼。例如,看一篇文章或聽一個報告,最終保留下來的是它的意義。 == 記憶的測量 == 心理學家通常使用以下三種方式測量個人的記憶能力,包括回憶法、再認法、以及節省法。 === 回憶法(recall method) === 回憶法又可稱為重現法,是指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由其他的刺激物作用,使其重現出來的過程。在實驗進行上,通常研究員會讓受試者學習某些材料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學習者對學習材料記憶的量或遺忘的程度。在實驗室中,研究者要利用配對聯想法讓受試者記憶某些材料,然後隨著時間的消逝,記錄受試者回憶的量。經過的時間,可以用分、時、日、以至月為單位。然後使受試者回到實驗室來,回憶以前所學的材料,如看見刺激字出現,就要回憶出與其配對的反應字,其正確的回憶百分比便是所得的回憶分數。 其中,回憶可分為'''無意回憶'''與'''有意回憶''':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無意回憶與有意回憶的差別 ! !! 目的!!自覺!!實現難度!!舉例 |- | 無意回憶||無||無||不須經過任何努力||觸景生情 |- | 有意回憶||有||有||有時不須花太大努力,有時會遇到障礙而回憶不起來||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所進行的回憶 |} </center> 如果是需要花一番力氣思索,利用一些方法才能回憶起來的過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追憶,而追憶的有效方法有兩種: *'''聯想''':所謂的聯想,是指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過程。聯想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在我們的記憶中所保存的知識經驗並非是孤立和零散的,它們彼此具有一定的聯繫和關係。聯想分為以下四類: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聯想的種類 ! 種類!! 所形成事物的關聯 |- | 接近聯想|| 空間或時間上彼此接近 |- | 相似聯想(類似聯想)|| 性質上或形式上相似 |- | 對比聯想(相反聯想)|| 具有相反特徵或相互排斥 |- | 關係聯想|| 事物的其他關係,例如部分與整體關係、因果關係等等 |} </center> *'''識別''':在進行追憶時,可以故意設置一些與我們所追憶的對象有關係的東西,然後從中識別出我們所要追憶的對象。例如當我們忘記中國的首都是北京時,可以先試著講出或寫出其他國家的首都。 回憶法可以用來測量短期與長期記憶遺忘的狀況。通常研究者會利用聯想法讓受試者記憶某些內容,然後記錄下隨著時間流逝,受試者可回憶的資訊量。經過的時間可以用分、時、月、年為單位,在時間結束後,需要讓受試者觀看之前的內容,讓其回憶出聯想到的關鍵字,以受試者回答的正確率作為回憶分數。在實際測驗時,又可以分為'''依序回憶法(serial recall method)'''和'''自由回憶法(free recall method)'''。依序回憶法限制受試者需依照一定的順序回憶,自由回憶法則不限制。一般而言依序回憶法的難度較高,因為受試者除了本來所記憶的測驗內容,還需額外記憶測驗內容的先後順序,所以相較於自由回憶法,依序回憶法需記住較多東西。在回憶正確率中,無論是依序回憶法和自由回憶法,相較於中間的內容,最一開始的內容和最後的內容會記得比較清楚,原因可參考長期記憶中的序列位置效應。 === 再認法(recognition method) === 再認法會對受試者呈現已學過材料與其他無關材料,並要求其辨認,讓受試者分辨已學習與未學習的材料。考試測驗卷上出現的是非題、選擇題等,都是以「再認」測量學過的知識。由於「能認得」未必等同於「能記得」,一般而言再認較回憶來得容易。 羅格·謝潑德([[w:en:Roger Shepard|Roger N. Shepard]])曾在實驗室中使用再認法測量記憶,首先讓受試者看過五百四十張單字卡,每張單字卡上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單字,接著呈現一系列的單字卡,上面有受試者看過的「舊字」和沒看過的「新字」,並要求受試者辨認,結果正確率高達 90%,而如果不用單字,改用彩色圖片,正確率更高達 98%,代表圖像的再認度比單字還要高。 以人像記憶為例,當受試者看完一系列人頭相片後,他們被要求從一組測試照片中指認出何者是之前看過的相片,而受試者能從測試中辨認出正確答案就是應用“再認法”,當然不論何種材料都可以用“再認法”來測試記憶量。由於它可提供受試者許多選項,因此在測試過程中可能會有猜選的情況,所以估計受試者記憶量時,必須把猜測的部分扣除。例如若有 100 題五選一的試題,甲生答錯 20 題,猜對 5 題,換言之甲生每題作答情況的記憶量應是 75%。現今許多學校考試使用倒扣分數方式來計算就是應用“再認法”的原理。通常如果在學習時練習的程度不夠,或學得的經驗為時過久,適合用再認法來測量記憶。 === 節省法(saving method) === 又稱為再學習法(relearning method),也是測量記憶的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w:赫爾曼·艾賓浩斯|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所創。然而比起前兩種方法更為耗時費力,故而很少使用,唯有在回憶法和再認法不能使用的特殊情況下,節省法才有使用價值。 節省法的具體做法為:首先讓個體學習某種材料(如無意義音節)到恰好能背誦的程度,此時停止學習並記下所用的時間。間隔一段時間後,再讓個體重新學習同樣的材料,同樣也是在達到恰好能背誦的程度時停止學習,再次記下所用的時間。最後,比較兩次學習所用的時間(或學習次數),通過公式計算個體的記憶保持量,即節省分數越高,記憶力越強。 *計算公式:[(t1 - t2)/ t1]*100% ,其中 t1 是初次學習時的練習次數或是時間,而 t2 是再次學習時的練習次數或是時間。 == 記憶的建構性 == 有時候,人類記憶的事物其實比實際經驗要來得多,或是在某些方式上不同於現實經驗。心理學家在研究人們如何處理和記憶有意義的資料上得到了一個新的觀念:記憶作用是一種連續性之主動、建構性的知覺歷程。根據這個觀點,當我們在進行記憶——組織資料使之有意義時,通常會添加一些細節或改變一些情節讓整個結構較為完整以方便記憶,使資料與個人記憶貯存中的其它訊息能夠更為協調。 當得到的訊息不完整時,我們通常會添補不足的部分讓它成為一幅「'''完整'''的圖形」,這就是記憶的建構性歷程,對不完整的圖形也會有類似作用。在記憶作用中,這個歷程可能包括把資料併入一個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背景中,或者是推論出行動之前的事件。舉例來說:我們看到兩位朋友剛好要離去,此時聽到一位說:「……在十點到十點半之間。」因為我們聽到的資訊不完整,因此在記憶時會自行加入一些我們認為根據這個情境合理的猜測,像是認為他們在討論下次見面的時間,並將這件事記憶起來,雖然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在談論完全不同的話題,我們記起來的內容報含了主觀猜測。 改變訊息使它符合記憶中已經存在的記憶知識是一種扭曲的作用。當一個新的想法或經驗與我們的價值觀、信念或強烈感受到的情緒有所不相容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加以改變,使之與我們的概念保持一致。 ===先驗圖式 === 建構性歷程的研究是研究記憶相當有趣的一個方向。這研究主要是在探討人們如何組織、解釋和保留有意義的刺激輸入。研究者所持有的一般性原則是:你記憶的方式以及你記憶些什麼,決定於你目前的情境以及你已經知道的事。<br> 大部分我們所知道的事物是以'''先驗圖式(schemas/schemata)'''的方式貯存起來。先驗圖式是指我們對特定的物件、人、情境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所持有的先入觀念。先驗是透過哲學家[[w:伊曼努尔·康德|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等人的貢獻所得出的一種理論,指無需經驗或先於經驗獲得的知識;圖式則指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網絡。先驗圖式導致我們主動預期在各種概念和範疇的未來樣例中,將會發現那些屬性。<br> 舉例來說,「成年禮」這個名詞可能會喚起大部分學生一幅大家集中在講堂,看著小時候的照片並為父母奉茶這樣的畫面,這就是我們對「成年禮」的先驗圖式,但對文化不同的原住民來說,「成年禮」所引發的將是另一種不同的先驗圖式。 ===目擊者的證詞 === 國外法庭上的陪審團往往相當側重目擊者的證詞,因為目擊者宣稱他們在事件的現場,親眼看到事件發生的經過。不過,若記憶會經過重新建構和先驗圖式,那這些目擊者的證詞有多大比例可以信任呢?心理學家洛福特斯([[w:en:Elizabeth Loftus|Elizabeth Loftus]])及他的同事在實驗室中證實,即使目擊一個場景,我們仍能被輕易地誤導以致記憶到沒有發生過的事情。Loftus 在七零年代時針對目擊者進行記憶實驗,她分別以「這兩台車在'''發生碰撞(hit)'''時的時速有多快?」以及「這兩台車在'''猛烈撞擊(smash)'''時的時速有多快?」這兩種問句詢問目擊者。根據結果,第二組目擊者認為的車速較第一組快。Loftus 表示,我們很容易受到問題的「暗示」而對原本的記憶加油添醋,由此可見,偵訊時詢問嫌犯或是目擊者的問題若是有扭曲事實的可能性以及暗示性,被詢問者的記憶也有可能被影響。除此之外,壓力也是一個影響目擊記憶的因素,實驗顯示受試者在受「低壓訊問」時,會比在受「高壓訊問」的情況下,更容易在事後正確地指認。此外,實驗顯示,當訊問者身上攜帶著武器時,也很有可能會影響受試者的指認能力,美國曾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涉及壓力下的錯誤指認,被害人當時是一名年輕優秀的女大學生,她在遭受到侵犯時,努力地告訴自己應該要竭力記住行為人的樣貌以及身上的特徵,事後她指認了一名嫌犯,而法院也以證人的指認作為基礎成功地將該嫌犯定罪,並處無期徒刑。被告入監服刑後,警方發現有另一位受刑人在獄中向別人炫耀自己曾經性侵同一被害人,卻沒有被抓到。因此,程序重新開啟,被告獲得再審的機會。在再審程序中,被害人再度出庭作證,說自己從來沒有看過另一受刑人,她很肯定行為人就是原本的被告。該名被告因此再度被處以無期徒刑。11年後,新的DNA證據證明當時對其他人炫耀的該名受刑人才是真正的行為人[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media_detail&p=1&id=201 (更多資訊請參同來源: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在DNA證據下,被告終於被釋放,而真正行為人也終於認罪。同時根據[https://twinnocenceproject.org/%E3%80%90%E5%AD%B8%E8%A1%93%E7%A0%94%E8%A8%8E%E3%80%91%E6%8C%87%E8%AA%8D%E7%91%95%E7%96%B5%E8%88%87%E5%86%A4%E6%A1%88%E6%95%91%E6%8F%B4/ 2015年美國Innocence Project的統計],因DNA證據方獲平反的325件錯誤判決中,有高達72%涉及「指認錯誤」,可見目擊者的記憶與實際的狀況可能大有不同。 而正是因為目擊帶有如此高的不確定性,為了避免錯誤的目擊導致錯誤的辦案方向或是造成冤獄,指認的過程應該避免下列幾種情況: :* 避免誘導式問題。例如:應該避免以「犯人是不是那個人?」等可能誤導他人的問法。 :* 避免照片指認。可能會因為拍攝年代差異與本人有所出入。 :* 避免單一指認,應該羅列出複數人作為指認的對象,而非僅有犯罪嫌疑人,同時提供目擊者照片裡不一定有犯罪者的選擇。 :* 避免犯罪嫌疑人的突出。例如:其他可供指認的人全部都是高個子,唯獨犯罪嫌疑人是矮個子。 縱然都做到上述要求,也不必然地等於目擊者的記憶是正確的,畢竟目擊者的記憶是容易受到改變的,因此在刑事判決上若要使用目擊證詞的話要十分謹慎小心。 建構性記憶的能力不僅在取得精確之證詞上製造了難題,也可能遮蔽人對某件事實的理解。目擊證人的證詞會變得不準確的可能原因如下:年齡、健康狀況、個人偏見和期望、觀察條件、感知問題、後來與其他證人的討論、壓力等等。儘管有些缺失,但建構性記憶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層面,建構性記憶經由提供正確的背景使我們理解、解釋、記憶片段的證據,因此有助於我們對世界的觀點變得合理且具有意義;若沒有建構性記憶,人類的記憶將只是一篇抄寫下來的文稿,失去豐富性和趣味性以及對世界理解的合理性。 ===[[w:長期增強作用|長效增益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長期增強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又稱長時程增強作用、長期增益效應,是由於同步刺激兩個神經元而發生在兩個神經元信號傳輸中的一種持久的增強現象。這是與突觸可塑性——突觸改變強度的能力相關的幾種現象之一。由於記憶被認為是由突觸強度的改變來編碼的,LTP被普遍視為構成學習與記憶基礎的主要分子機制之一。 [[w:泰耶·勒莫|泰耶·勒莫]](Terje Lømo)1966年首次在挪威奧斯陸佩爾·安德森的實驗室中觀察LTP。在那兒勒莫對經過麻醉的兔進行了一系列神經生理學實驗,以研究海馬體在短期記憶中的作用。 勒莫的實驗聚焦於神經節點、或突觸,從穿通纖維到齒狀回。勒莫通過刺激穿通通路的突觸前纖維和記錄齒狀回突觸後細胞的反應來進行這些實驗。正如預期的那樣,單脈衝電信號刺激穿通通路纖維引發了齒狀回細胞的[[w:興奮性突觸後電位|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勒莫意外的觀察到,當他對突觸前纖維施加高頻度刺激時,突觸後細胞對這些單脈衝刺激的反應會增強很長一段時間。當這一系列刺激被接受後,後續的單脈衝刺激會在突觸後細胞群中激發增強、延長了的EPSP。這種現象——即高頻刺激可引發突觸後細胞的持久增強反應——最初被稱為「持久增強作用」(long-lasting potentiation)。 [[w:蒂莫西·布利斯|蒂莫西·布利斯]](Timothy Bliss)1968年加入了安德森的實驗室,與勒莫合作,二人在1973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海馬體長時程增強作用的論文。布利斯和托尼·加德納-梅德溫在同一期刊物中發表了在清醒動物身上觀察到長時程增強效應的類似報告。[11]1975年,道格拉斯和戈達德提出將「長時程增強」作為持久增強作用的新名稱。安德森建議發現者採納這個新名詞,也許是因為其縮寫「LTP」更容易發音。 1973 年,布利斯與勒莫刺激穿透神經紀錄齒狀回粒狀細胞,發現一連串高頻刺激(100 Hz,30 s)可使粒狀細胞對以後刺激會產生較強的反應,且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對訊息傳遞強度有永久性的提升),而這個現象稱為長時程增強作用。 它有一些特質使其深受重視,被視為學習與記憶的可能細胞機制。目前已知此作用機制和神經傳遞物[[w:麩胺酸|麩胺酸]](glutamate)及其受體(AMPA、NMDA)有關,頻繁的強刺激將使受體敏感度提升、麩胺酸合成量上升。 此機制擁有以下幾種特性: {| class="wikitable"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NMDA 受體依賴型 LTP 特性 !特性!! 說明 |- |協同性(cooperativity) ||若僅給予低頻低強度的連續刺激,將不會產生 LTP。若將刺激的強度與頻率提高,則會很快產生 LTP,且其效果有累加的作用。 高頻刺激的次數越多,效果越大,也越持久。如同學習具有練習效果一般。這種需要足夠數目、強度的輸入才能留下記憶痕跡的特性稱之為協同性。 |- |專一性(specificity) ||LTP 對於輸入的神經具有專一性。一個突觸的 LTP 一經誘導,將不會擴散到其他突觸。 |- |聯結性(associativity) ||當一條通路的弱刺激尚不足以誘導 LTP 發生時,另一通路的強刺激會同時誘導兩條通路的 LTP,而後任何一個刺激出現皆可使突觸後神經產生興奮。 顯示兩個通路已經透過共同使突觸後細胞興奮而聯結。所以,聯結性 LTP 的存在可以使刺激相互聯絡,形成一個共同的細胞集團(cell assembly)。 |- |持久性(persistency) ||與其他突觸的可塑性有根本區別,LTP 的作用時間是持久的,可以持續幾分鐘乃至幾個月。 |- |赫布定律(Hebbian Rule) ||Tom Brown 利用電生理技術固定突觸後細胞電位發現,唯有將突觸後細胞去極化,「同時」突觸前刺激才能引起 LTP。 |} 這些結果顯示突觸前後細胞共同興奮是引發 LTP 充要條件。這證實了 Hebb 所提出的「一起激發的神經元是連在一起的」(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不過這個解釋並不完整,還需要一項前提:神經元"A"的激發必須在神經元"B"之先,而不能同時激發。 ===[[w:長期減損作用|長期減損作用]](Long-Term Depression, LTD)=== 低頻刺激會產生長效減損作用(long-term depression)。其特徵和長效增益作用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 * 具有輸入專一性。 * 可長久維持。 * 需依賴 NMDA 受體與鈣離子。 * 需依賴不同於 LTP 之酵素介入。 * 刺激頻率較低,所需時間較久。(LTD:1 Hz、10 min;LTP 100 Hz、1 s)。 * 涉及的細胞內生化反應不同。 * LTP/LTD 代表神經系統可以因為經驗而改變其聯結的強度。但是 LTP 不全然代表記憶生成,LTD 也不全然代表記憶減弱,只代表細胞聯結變化。 == 記憶儲存的生物機制 == 當我們學習並記住所學時,大腦的改變取決於神經元之間信號的改變,這些信號的改變又決定神經元內分子的活動。陳述性和非陳述性記憶會用到不同的大腦系統以及不同的儲存記憶策略。 但是若要從分子的機制去研究記憶的儲存又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一般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大約有十兆之多的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間又有無數連接。幸運的是,這個辨認細胞內分子機制的實驗方法其實可被簡化,科學家可以藉由研究脊椎動物某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方式,如研究小腦、杏仁核或海馬迴,甚至研究無脊椎動物更簡單的神經系統。在無脊椎動物中,甚至可以做到「辨認出從事特定學習行為的神經細胞」,研究者便可以觀察這個細胞在學習和儲存記憶時細胞內分子的改變。 在 19 世紀末時,生物學家已經知道成年的細胞不再分化,因此西班牙的神經解剖學家[[w:桑地牙哥·拉蒙卡哈|卡哈]](Santiago Ramon Cajal)便認為學習不可能造成新的神經細胞成長,而是使已存在的細胞之間連接更強壯,使其細胞間之溝通更有效。在形成長期記憶時,神經細胞之間可能會長出新的分支,形成新的、更強壯的連接;當記憶衰退時,便是神經細胞失去了它的分支,造成細胞之間的連接變弱。 === 海兔經典實驗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學習#海兔經典實驗}} 關於記憶的形成與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神經之間形成新突觸(synapse)的過程。為了研究這樣的突觸形成過程,科學家傾向於尋找神經組織較簡單,且有一對一行為反射的動物。 科學家肯德爾(Kandel)在一種名為[[w:裸鰓類|海兔]]的無脊椎動物身上尋找到一種簡單的反射行為:鰓縮反射(Gill-withdrawal reflex),於是他利用刺激海兔造成鰓縮反射設計了此經典實驗,得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作用機制的發生地點皆為突觸(synapse)」的結果,對於學習和記憶儲存的細胞機制研究有重大意義。 從神經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海兔的優點在於: * 小而易分析的心智:其中央神經系統只有兩萬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聚集形成神經節(Ganglia),每個神經節大約有兩千個神經元,但一個神經節並不只掌管一種功能,所以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仍需要許多神經細胞的通力合作,這些簡單的行為也可以用學習來改變。 * 這兩萬個神經細胞中,有些達直徑一毫米為肉眼可見的大小,且是顯眼的橘紅色,容易檢辨、測量其神經電位,也容易使用電擊或注射化學品實驗。因此研究者可利用微電極設備,在一些海蛞蝓的學習事件中,分辨出負責該行為的神經細胞,建構出它們的通信系統,並找出這些細胞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 ==== 實驗內容 ==== 肯德爾首先要教導海兔學習受到哪些刺激時要將鰓縮起來,然後檢驗分析哪些神經細胞參與反應,以驗證學習可以導致神經電位的改變。 海兔不喜歡呼吸管被觸碰(呼吸管負責把充滿氧氣的水吸到鰓),因此當呼吸管被戳刺時,牠便會把鰓收回,研究者便利用戳刺海蛞蝓的呼吸管來研究其記憶模式。 * '''習慣化(Habituation)''':重複的刺戳會停止海兔預防性的退縮。如果每隔一段時間重覆輕觸海兔的尾部,在第一次輕觸時,海兔以為具有傷害性,會將鰓縮起來,即為前述的鰓縮反射(Gill-withdrawal reflex),同時突觸的神經電位也會變大。在多次後它便習慣了這個刺激,,忽略這個不重要且無害的刺激。海兔已經學習到這樣的輕觸不具傷害性,所以會將其忽視而變成一種習慣,如此,鰓縮反射突觸神經電位也不再變大。 * '''敏感化(Sensitization)''':伴隨著尾巴電擊的戳刺會造成海兔緊張,其突觸神經電位會變大。經過幾次後海兔便學會呼吸管被噴水的同時代表尾巴即將被電擊,因此面對戳刺時便會迅速移動呼吸管及鰓,把身體縮到罩內,對刺激產生比平時更劇烈的反應。 肯德爾也在刺激的強度上進行對比:刺激強度較弱的一組會對刺激產生短期記憶,刺激較強且較持久則可形成長期記憶。肯德爾藉此觀察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作用機制。 實驗步驟: 本篇研究中,科學家首先在海兔尾部給予溫和電擊,一隻海兔總共接受5次電擊,中間間隔20分鐘,並在24小時過後再次進行5次電擊。這樣微弱電擊加強了這些海兔的防禦性撤退反射──和未曾接受過電擊的海兔相比,曾被電擊過的海兔在被拍打時展現出防禦性收縮狀態的時間,平均增加了50秒鐘。 接著,科學家自受過電擊訓練的海兔、未曾受過電擊的控制組海兔的神經系統抽取RNA,並將兩組RNA分別注入一組7隻未曾受過電擊的海兔體內。接下來的實驗結果令人印象深刻:被注射電擊海兔RNA的組別,在面對拍打時反應就像是自己曾經被電擊訓練過一般──這些海兔表現出的防禦性收縮較另一組的維持時間平均多了約40秒鐘。而被注射一般海兔RNA的組別,在面對拍打反應時的防禦性收縮時間則未出現延長。 在細胞實驗中,作者發現當海兔經過電擊,其感覺神經元會變得更為興奮,有趣的是,當作者將被電擊過海兔的RNA加入培養皿中,其中的感覺神經細胞也會變得更為興奮;然而在運動神經元則未看見類似的現象。 ==== 實驗觀察 ==== 當海蛞蝓在形成這些記憶時,觀察其神經細胞的變化,便能發現習慣化或是敏感化其實是源於個別神經細胞的活動狀態。在此實驗中,每個在呼吸管中的感覺神經元,經由一個神經突觸連接到控制鰓的的運動神經元。當研究者朝呼吸管噴水時,一個電脈衝便會沿著感覺神經元的軸突傳下去,這個電流可以由植入的微電極來感應,將神經脈衝轉換為聲音並經過放大後便能由擴音器聽到清脆的爆裂聲。在神經突觸處,脈衝會讓充滿神經傳導物質的囊泡將內容物吐出到神經突觸裂中。然而已習慣化的神經元便只會釋放出很少的神經傳導物質,少到運動神經元完全忽略這個訊息;敏感化的神經元則會如洪水般釋放大量神經傳導物質,使運動神經元過度工作。由此便能確認學習如預期地會增加神經突觸的強度。 ==== 實驗總結 ==== 肯德爾經由對海兔進行學習和記憶的研究,探究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作用機制,其發生的地點都是在突觸。經過不同方式的刺激,海兔分別會有不同種類的非聯結性學習(non-associative learning),一個是對刺激的習慣,造成鰓縮反射逐漸降低;另一個是敏感化,由於多次有害的刺激,導致鰓縮反射的突觸後神經元反應訊號增加。以上為肯德爾對海兔實驗的結論,了解了學習與記憶的初步神經連結可能性。 肯德爾在研究中還發現另一個新的蛋白質 CREB2,可以抑制 CREB 作用;另外,阻礙短期轉換為長期機轉因子,也需要將 CREB2 移除,並且需要製造 CERB1。除了發現學習和記憶在細胞分子層次的作用機轉,適合於人類應用,同時也宣稱我們的記憶存在於神經突觸部位,提出對於學習和記憶之間相互的關聯性,同時有助於研究增強記憶藥物的新方向,尤其是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將是失智者的一大福音。 === 長期記憶的生物機制 === 自 1960 年代起,科學界便已經知道新蛋白質的合成和長期記憶有關,丁曼及史波恩最先以白老鼠的試驗證實這個關聯,他們訓練老鼠走水迷宮,然後給這些濕淋淋的老鼠注射 8-Azaguanine,這個藥物會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在訓練之前注入此藥物的老鼠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所學到的;在訓練之後間隔越長時間注入藥物的老鼠則會保留越多的資訊,而直到某個時間點,也就是長期記憶已經完成的時候,藥物就沒有影響了。其後的神經生理學家也以各種不同的實驗動物顯示新的蛋白質合成與形成長期記憶的關係。 ==== 大象的研究 ==== 一則2008年的期刊論文指出,在一場長達一年的記憶實驗中,青少年的母非洲象在一年後仍然能成功分辨一年前學過的東西的機率高達73-100%。也有相關的研究指出儘管被人類豢養,與家人分離二到二十七年之後,大象還是都能夠認出自己母親的尿液。在野外的一場實驗也發現,老母象在分辨家人與非家人的象嚎的表現上比起年輕的個體還要好上許多。 然而在認知科學上,我們對記憶力也有可能過分強調:在一個快速變換的世界中,去汰選掉過時的資訊以及更新自己應對全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最近便有資料指出大象不僅可以記得家中成員的旅行習性,還可以根據間接的證據來更新他對於這件事的記憶。 ==== 金魚的研究 ==== 關於「魚的記憶只有 7 秒」這論述是不對的,幾乎所有關於魚類記憶的研究都表明,魚的記憶遠不止 7 秒。1965 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用金魚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金魚放在一個很長的魚缸裡,然後在魚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幾秒後,再從魚缸射出亮光的地方釋放電擊。很快,金魚就對電擊形成了記憶,當它們看到光的時候就會迅速游到魚缸的另一頭,以躲避電擊。設計實驗的科學家們也發現,只要進行合理的訓練,這些金魚可以在長達 1 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記住躲避電擊的技巧。 而諸如天堂魚等,在水池中遇到陌生的魚時,會好奇地游來游去,打量新來的陌生鄰居,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如果天堂魚和金魚第二次在水箱中相遇的話,牠們很快就會發現對方是老熟人而失去探索的興趣。實驗發現,這樣的記憶力至少可以保持 3 個月的時間。 此外,托尼·J·皮徹(Tony J. Pitcher)曾經在《魚類認知和行為》(Fish Cognition and Behavior)一書中描述過一個實驗。他將兩種不同顏色的管子置入金魚池裡,只有當金魚選擇了正確的顏色,才能獲得食物,而在訓練了一段時間以後,管子從池中被取出。過了一年後,當研究人員再一次把管子放入池中時,金魚立刻選擇了特定顏色的管子,也就是那個能獲得食物的管子,這個實驗顯示了魚類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 不少實驗證明,魚類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考慮到大部分魚類的壽命也只有數年時間,它們的記憶還是相當持久的。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著名的洄游魚類鮭魚之所以能夠在成年以後返回自己的出生地,是因為它們對自己幼年的生活環境的氣味形成了記憶。 ==== 螳螂的研究 ==== 在 1980 年加拉卡斯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中心的霞飛,以蛋白質合成抑制劑使螳螂變得健忘,在實驗程序中螳螂被放置在螳螂夾內——用膠紙黏在一塊木頭上面,並在他們的額頭黏上尾端有蠟珠的小銅線,這些戴有頭飾的螳螂會被放在玻璃牆後,從牆後他們可以看到黑色星星誘人的轉動,但是牠們碰觸不到。螳螂會將這個星星當成食物而用前腳去抓,幾次徒勞的嘗試後,他們便會了解這些星星可望不可及,因此抓星星的次數會急速減少。但若將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注入新受訓的螳螂時,他們便會馬上回到原點,忘記先前得到的教訓,開始抓遙不可及的星星。由此證明新的長期記憶似乎需要新的永久性蛋白質。 ==== 小雞的研究 ==== 倫敦空中大學的羅斯和他的同事,羅斯訓練剛出生一天大的小雞有選擇性的啄食,他把一條鐵線尾端綁著一些閃閃發光的珠子,在小雞面前抖動,這些鉻珠的外表塗了一層水或是味道很差的液體叫二甲基硝基苯,小雞很討厭這個味道,只啄了一次便會記得閃閃發光的鉻珠等於壞味道。而後羅斯透過切片及染色,在小雞的腦組織中尋找記憶的蛛絲馬跡。小雞腦中有活動的部分顯示形成新進記憶的腦神經元的形狀已經改變。<br> 通常在神經元頂點的樹突有許多玫瑰枝上的小刺,接著就可以數出每個樹突分枝上的小刺,在數完後就可以知道記憶會使神經長出像叢林般的小刺。而受過訓練記得二甲基硝基苯的小雞,腦中的樹突小刺會比其他小雞多 60%。由此可知長期記憶可以把他的簽名以刺狀蛋白質的方式寫在腦中。 ==== 果蠅的研究 ==== 黑腹果蠅(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於西元 1830 年首次被生物學家描述到,直到十九世紀初才第一次被當作生物學實驗的研究對象。美國生物學家摩根博士( Thomas Hunt Morgan )開啟了系統性的果蠅遺傳學研究,並且奠定了果蠅研究一百年來的基礎。摩根博士也因果蠅的研究獲頒了 1933 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於過去一百多年來的累積,使得果蠅擁有相當完備的基因操控工具,因此被廣泛地用來研究大腦相關的疾病及其分子機制,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亨丁頓跳舞症等。長庚大學的吳嘉霖博士,就讀於博士班期間,前往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提姆塔利( Tim Tully )教授共同進行一年多的果蠅學習與記憶研究。研究人員先給予果蠅聞某一特定的氣味 A 並同時給予電擊,之後再給予果蠅第二種氣味 B 但不給電擊。正常的果蠅能夠將第一種氣味與電擊事件產生關聯性學習,在後續行為測試的時候,同時給予果蠅兩種氣味但不給任何電擊,有記憶能力的果蠅便會毫不猶豫的躲避氣味 A,選擇氣味 B。<br> 吳嘉霖博士表示:不論是果蠅或人類,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重複且間隔式的訓練。目前透過此行為學篩選方式,已經找到了許多長期記憶所需的基因。果蠅大腦只有約十萬顆神經細胞,這十萬顆神經細胞幾乎負責控制果蠅的所有行為,包含其先天擁有的生存技能和後天的學習能力。雖然果蠅與人類在大腦的型態上,以及神經結構上有所不同,但是兩者的記憶形成卻透過類似的基因網絡與調控機制來達成。 ==== 秀麗隱桿線蟲的研究 ==== 秀麗隱桿線蟲 (Caenorhabditis elegans) 從 20 世紀中葉自土壤分離出來後,因其生長週期短、突變種容易取得、演化上的高度保守性,被大量運用於分子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為一常見之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為第一個完成基因體定序的多細胞動物,且其神經元的連結網路被完整建構、為目前唯一完全重建的神經網路體,因此至今已有多篇神經相關研究以秀麗隱桿線蟲作為模式生物,去探討記憶與學習的作用機制。以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Coleen T. Murphy 的記憶與學習模型為例,秀麗隱桿線蟲可透過古典制約,訓練將大腸桿菌 (線蟲的食物) 與丁酮 (具奶油氣味) 作正面聯結,經趨化性試驗 (chemotaxis) 檢測訓練前與訓練後的趨性,會發現經學習後,線蟲對丁酮的趨性上升,且其趨性會隨著時間下降,達到關聯性記憶與學習的效果。此種記憶與學習模型亦分為短期記憶試驗 (單次,一小時) 與長期記憶試驗 (多次,八小時),又因為秀麗隱桿線蟲與人類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可搭配不同的線蟲突變種及轉基因種進行試驗,不僅可以釐清長期與短期記憶的分子調控途徑,還能探討阿茲海默症相關病徵及其機制。 ==== 克拉克星鴉的研究 ====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心理學助教與動物行為學家布雷特·吉布森說:“這是一種令人驚異的技能。”幾年來,吉布森一直在研究克拉克星鴉,試圖找到它們記憶力驚人的奧秘。當然,不只是他在研究,其他科學家也一直在研究同一領域。1977 年,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生物學家拉塞爾·巴爾達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究克拉克星鴉,他們讓克拉克星鴉在沙地上埋藏食物,結果發現這種鳥並不在意地貌特徵,它們埋藏食物的時候,並沒有選擇具有同種特徵的地點埋藏。研究人員在它們埋藏完食物後故意改變沙地地貌,克拉克星鴉還是找到了食物,在半個小時的時間裡,這些鳥可以將 60%-90%的松籽尋找出來。 吉布森認為,克拉克星鴉能對其環境產生“認知圖”,讓它能準確地重返埋藏點。他與別人的研究表明,克拉剋星鴉足夠聰明,可以確定不同標記之間的距離與方向。如果糧食被埋在兩個標記之間,即使其標記被移到遠遠的地方,克拉克星鴉還將會回到這一中間位置。(https://reurl.cc/9Ozgev) ==== 生物記憶性疾病研究 ==== 巴西動物行為學家 Alexandre Rossi 參與了匈牙利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近日公佈的一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人類相同,寵物也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出現睡眠增多、活動減少以及犬類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症狀。在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選取了全球 56 個國家和地區的 1.5 萬條不同年齡和品種寵物狗,並向其主人收集了相關資料。結果顯示,寵物主人認為狗在 8 歲左右開始進入老年階段,該項結論與相關文獻中的記載一致。狗類動物在 8 歲左右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綜合症,也可稱作犬類“阿茲海默症”。<br> 人類的阿茲海默症會導致患者出現方向感缺失、生物鐘紊亂、社會行為發生變化以及記憶障礙等症狀。犬類的阿茲海默症與之相似,會影響狗的記憶和認知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寵物狗患上該病的概率與體型有關,隨著年齡的增加,小型犬的患病概率越來越高於大型犬。而藥物通常可以緩解上述症狀。 ==== [[w:細胞記憶|細胞記憶學說]] ==== 細胞記憶(也稱為身體記憶)其實是一個偽科學假說,這個假說認為身體上的細胞有儲存記憶的能力,用來解釋腦部並沒有儲存某種記憶、卻透過身體釋放記憶的方式重現的現象。這個假說之所以被認為是偽科學,是因為還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大腦以外的其他身體組織有儲存記憶的能力。<br> :相關案例: *70歲的奧德曼在移植了一個14歲男孩的心臟後,開始喜歡買糖果。<br> *58歲的比爾·沃爾在接受好萊塢特技演員的心臟後,開始迷戀越野滑雪等運動。<br> *謝爾曼在移植了喜歡吃墨西哥食品的人的心臟後,也突然變得愛吃這些辛辣食物。<br> *美國一名女子在自傳《心臟的改變》一書中披露,她移植了一名男孩的心臟後,變得十分像男孩,並且竟在夢中和18歲的心臟捐贈人“相遇”,而後根據夢中資訊,成功找到了“捐心人”的家人。<br> 細胞記憶學說被提出的原因,是來自於全世界「移植器官攜帶記憶」(尤其是心臟捐贈)的患者所發生的事件。在此群患者中,有人產生了另一個人格;有人重蹈了被捐贈者的走過的道路,選擇了同樣的方式自我了結;有人突然學會了之前不曾接觸的能力,而為了解釋此現象,研究者提出了細胞記憶學說。<br> ===== 記憶移植相關研究 ===== 上述移植器官攜帶記憶的案例,引發了人們對記憶究竟是否可以被移植的好奇心,為此科學家曾經進行過相關的研究。 ====== 海蝸牛的記憶移植 ====== 研究人員把微量電流放到海蝸牛尾部,海蝸牛受刺激會快速收縮起來,以逃避刺激物。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經常受電流刺激的海蝸牛把身體縮起來的時間會長達50秒,而那些從未接觸過微電流訓練的海蝸牛,遇上外來刺激時,只會把身體收縮幾秒。科學家把接受過微電流「訓練」的海蝸牛的RNA抽出,植入未受過訓練的海蝸牛身上,後者會同樣展現出防衛機制——把身體收縮達40秒。<br> 多年來,科學家努力研究記憶是如何形成。有關記憶的研究大致分成兩派:一派傾向相信神經突觸構成的網絡是關鍵,另一派認為RNA轉錄組(transcriptome)才是功臣。而海蝸牛的研究結果顯然是後者,研究者表示:「如果記憶是儲存於神經元突觸,我們的實驗就不會成功。」 ==== 量子效應 ==== 認為記憶、心靈及我們所喜愛的想法是由電流及化學物質以各種形態通過腦細胞而形成的說法稱為「神經連接假說」,但並非每個科學家都同意。有些物理學家認為記憶的基本構成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小,是次原子翻轉的結果,也就是量子效應。在量子世界內,所有事件以多個狀態的疊加方式表示,描述這些狀態的機率者稱為波函數。 在測量或觀察之時,機率就已斷然成真,也就是只能測到其中的一種狀態,而破壞了原本多種狀態疊加的波函數。傳統上物理學家用「[[w:薛定谔猫|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來解釋這個現象。 薛丁格將這隻假想的量子貓放在一個箱子內,內有一個致死的毒氣源,這些毒氣只在放射性原子的隨機衰變時釋放,量子理論學者認為只要這個箱子是緊閉的,不打開箱子確認貓是生是死,那麼這隻貓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而是落入一個生死未定的機率夾縫中,但一旦打開箱子偷看,波函數就會崩潰而使其中一個狀態成真、其他狀態湮滅。 某些理論家認為人類的心智就像這隻量子貓一樣:他就像一組尚未定案的各種決策機率所構成的陣列(unresolved decision-making possibilities),當一個人形成思想的意識流時,就會驟然崩潰成一個實際狀態。亞利桑那大學的哈莫洛夫認為他找到了這種量子的不確定狀態在腦中發生的可能細胞位置。細胞(包括大腦中數十億個神經元)內有微小的細管,那是堅硬的小蛋白質棒,像晶體似的架構排列著,這些「[[w:微管|微管]]」(Microtubule)是細胞內的支柱結構,是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稱為[[w:微管蛋白|微管蛋白]](Tubulin)。這些微管蛋白會因為微妙的原子而快速的震動,當個別的震動都達到某一頻率產生共振,這個共振就會沿著每個微小管的外表面傳下去。哈莫洛夫更提出造成這個漣漪的原子位移是量子事件,單一的電子翻轉,像一列往前倒的骨牌,和成為具有一致性的傳導波動,這個具一致性的波可能就是細胞內資訊傳送的來源,這顯示微小管可能是從中支往一個更小更精細層次的神經處理。哈莫洛夫認為,也許當足夠的微小管同步震動,達到某個臨界點時,思想就產生了。記憶則可能以特殊的微小管波型態保存,是在微小管表面永遠「凍結」的駐波。 但亦有科學家對此理論抱持不相信的態度,例如:維克特·斯鄧葛(Victor Stenger)認為量子意識是「應該與神,獨角獸和龍相提並論」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謬見」;大衛·查爾斯(David Chalmers)反對量子意識,但討論量子力學與二元意識的關聯,查爾莫斯對任何新物理學解決知覺難題的能力持懷疑態度。 == 記憶研究的方法論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遇見各種讓人尷尬的記憶現象。例如有時候努力想回憶的事情記不起來,不過卻能簡單的回憶出相關的另一件事。這種現象稱為記憶失誤(memory slips)。比如說在街上遇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一下子記不起來他的名字,卻意外地想起了他的綽號。有時候很熟悉的事,在某個關鍵的時刻偏偏就是想不起來,這種記憶阻塞(memory block)的現象,對於有考試症候群的人可能體會很深,自己很確定明明知道正確答案,不過在當時就是想不起來,一旦答案出現,就可以立刻正確的辨別出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記憶的性質又是什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記憶?我們又該如何測量和評價記憶表現呢?以下將會探討有關記憶研究的方法論。 === 記憶的處理 === 人們在特定記憶作業上的行為方式稱為記憶表現。記憶表現可以用不同的指標來測量。例如,回憶的精確性、再認的速度、表現的主觀方面(人們判斷他們對給定記憶作業所花費的努力)等。記憶處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記憶的獲得、訊息的保存和訊息的提取。人們對刺激的記憶可能是有意的(intentional)、也有可能是無意的(incidental)。當記憶作業是有意的,獲得的處理是外顯的編碼;在無意的記憶作業中,受試者不是有目的的進行學習,獲得的處理稱為不隨意編碼或不隨意學習。傳統的觀點認為外顯編碼比隨意學習會導致更好的表現,但是近期對內隱記憶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不經過外顯編碼的學習可能比有意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 '''1. 外顯的回憶(explicit remembering)''' : 若記憶的處理和先前經歷的有意識的回憶有關就稱為外顯回憶,有時也會被稱為是一種陳述性記憶。例如,你可以有意識地回憶某個親朋好友的生日,也可能有些時候一些往事會自動浮現在腦海中。這些情況均屬於外顯的回憶,因為它們都在記憶的意識層面。 : 外顯記憶通常用回憶和再認來測量。再認是指決定某項目是否是先前出現過的項目。回憶是從記憶中生成或提取訊息。回憶又可以分為線索回憶(cued recall)和自由回憶(free recall)。因為回憶比再認還需要更多的心理歷程,所以除了一些特定的情況外,再認比回憶還要來得容易。日常生活生活中,人們常常能夠記住一個人的臉,卻忘了他的姓名,因為前者提供了比後者多的提取線索,使得再認比回憶簡單。 : '''2. 內隱的回憶(implicit remembering)''' : 內隱的回憶是指一種對於經驗與訊息的無意識記憶(unconscious memory),通常在一個人進行了某種特定動作時觸發回憶。例如某個長期配戴眼鏡的人在希望能看得更清楚時,經常會有推眼鏡的動作,但當他改戴隱形眼鏡後,在面臨同樣需要更清晰視野的情境下,可能也會下意識地去做出推眼鏡的動作,而在手指並未如預期碰到眼鏡時,才想起來當天沒有戴眼鏡出門,並且理解了剛才自己自然地做那個動作的原因。當你看不清楚的時候,就「回憶」起了以前在這個情境的動作訊息,而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正在提取這種訊息。這種對提取的意識性只有當缺少往日的觸覺訊息負回饋的時候才出現,這就叫做內隱的回憶現象。內隱記憶同時受一個人長期累積的經驗影響。舉例來說,一個從沒搭過手扶梯的英國農民在站上一個未啟動的手扶梯時,身體並不會產生任何特定的反應。但對一個長期搭乘地下鐵通勤的上班族來說,當他站上一個未啟動的手扶梯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傾斜一下,因為身為高頻率的手扶梯使用者,他的身體已經牢牢記住搭上手扶梯時的刺激與反應了,也因此在無意識下,即便這種事件並不具有特殊性也不涉及大腦的自主回憶,內顯回憶此時仍然會產生它的影響。 : 由於內隱的回憶人們常意識不到,所以研究的方法有別於傳統的測量方式。例如模糊字辨認、詞彙決定、知覺辨認、同音字拼寫、偏好判斷、習慣化、人臉辨識等。 : '''3. 記憶研究中的自變項的性質''' : 記憶研究中一個關鍵的目的是辨別影響記憶表現的因素。這些變項在幾乎所有的作業中都會發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 #機體變項(organismic variable):影響一般記憶表現的永久性或相對永久的機體特性,例如個體的智力水準、集中注意的能力、注意廣度、成就動機和身心狀態等 #先行變項(antecedent variable):暫時影響機體水準的變項,例如睡眠、藥物對集中注意程度的影響,獎懲對動機水準的影響等 #作業變項(task variable): {| class="wikitable" |- | 指導語變項 || 透過指導語要求受試者如何執行記憶的作業,例如:指導語中是否要求受試者在記憶時形成視像會對記憶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又如研究內隱記憶時所採用的配對比較方法,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在作業形式的內部心理操作上都一致,僅靠不同的指導語來分離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操作。 |- | 呈現變項(presentational variables) || 透過刺激呈現的不同方式影響記憶的表現,例如刺激呈現的時間長短對於最終的保存會有所影響。 |- | 刺激變項(stimulus variable) || 透過呈現不同類型的記憶材料來影響記憶的表現,例如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音節更利於辨識與記憶。有些研究採用現場實驗,這個時候工作間、場所或者娛樂場地均會成為變項。即使是實驗室實驗,實驗的環境條件的變化,也可能會影響記憶的呈現。 |} === 記憶表現的評定 === : '''1. 初級測量(primary measure)''' : 初級測量用於量測記憶中的資訊量大小,典型的方法是用精確度來表示。研究人員會準備一系列的素材供受試者記憶並準備問卷評估其表現,如果受試者答對了所有特定主題的題目,那我們通常認為他已經掌握了相當的訊息;如果受試者對各題回答得均不正確,那麼我們常說他對某事一無所知。不過這種測量方法常常會引起爭論,因為受試者展現對某事的了解程度的機會受限於題目設計,所以即使受試者答錯了所有的問題,也不能推論他對某事一無所知。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提出另一種比較嚴格的版本——只有在受試者很精確且嚴格按照原來的順序回答時,才被判定為正確。 : 另外一種評分方法是如果受試者能記住原先呈現材料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得分。但這種評分方法在方法上,沒有辦法幫研究人員釐清受試者是否是根據參與實驗前已知的記憶回答,也無法確認受試者是否使用猜測的技巧答題。除此之外,當人們不願意表露已經知道的某事時,他們可能會回答不知道。要證明這種情況的存在也需要額外的知識,在通常的再認測驗中受試者使用猜測的可能性就更大。 : '''2. 次級測量(secondary measures)''' : 次級測量不量測正確提取的訊息量大小,而是對記憶訊息進行質的評價。其中一種類型是回憶或再認項目所需要的時間,通常記憶得越牢固,訊息提取時所需的反應時間越短。例如,向受試者呈現一張表格,透過按鍵盡快地回答。如果受試者回答正確,那麼反應時越快說明記憶越牢固。另一類型的次級測量是檢查受試者對學習和提取的主觀情感和態度。例如,讓受試者對自己的回答做出自信心評價。 : '''3. 初級測量和次級測量的關係''' : 初級測量所包含的記憶歷程可以由次級測量來提供,但是兩種測量之間的關係不是一一對應的。例如,如果有人對學習材料很熟悉,那麼他的記憶反應速度當然會很快,這種情況下兩種測量之間的關係是相關的。除外,反應時間越短不一定代表受試者記憶很牢固,也可能是猜測時做出的快速反應。基於這些因素以及樣本間的差異,所以研究人員很難確定速度(次級測量)與準確性(主測量)之間的關係。 === 傳統記憶作業 === 過去人們主要進行外顯得測量,測試常常在實驗室裡頭進行,作業是對先前呈現過的材料有意識地提取。回憶或再認時使用的材料有言語項目(單詞、數字、無意義音節、句子或段落)、幾何圖形、人物臉譜或是圖畫等等。 : '''1. 自變項的變化''' : Ebbinghaus 之後的幾十年,許多心理學家仍舊遵循他的研究方向,探討人們如何進行簡單的記憶處理,和先前幾個章節提到的一樣。通常,這些作業要求學習無意義音節表或是單詞表。為了確保項目呈現的精確性還有連貫性,人們發明了一種東西叫做「記憶鼓」。透過記憶鼓,實驗者可以變換一系列可能會影響記憶效果的自變項,比如說熟性、意義關聯程度、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相對頻率以及單詞的抽象程度等。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與電腦的廣泛使用,一些透過精心設計的軟體已經可以取代記憶鼓而達到同樣的實驗效果。為了方便今後的研究工作,一些研究者從不同方面將單詞進行了分類,然而其中有些因素並不相互獨立,例如:抽象性和熟悉性之間就存在相關,具體的單詞常比抽象的單詞更常出現,熟悉度更高。一旦熟悉度高、使用頻率高、具體和相互關聯的詞一般都會提高記憶,故在選擇詞表的時候需注意自變項效應之解釋。 : '''2. 記憶能力的評價''' : 評價記憶有一些標準的方法,通常要求受試者學習一個詞表,然後要受試者按照順序回憶,這個程序我們稱呼它為「系列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詩歌、單字等材料的學習都叫做系列學習。檢查短期記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測量受試者能正確按順序回憶的最大項目數量。有時候,我們會允許受試者用任何順序回憶項目,這種方法則稱為自由回憶學習,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系列位置效應。另一種是線索回憶,測試時提供受試者一些線索,而這些線索是一些潛在的自變項,可以從許多向度來變化。例如:為了幫助受試者回憶「紅」這個字,線索可以是語意的(一種顏色),也可以是詞形的(糸部),還可以是語音的(ㄏㄨㄥˊ;hongˊ),線索越多,對於受試者來說操作越好。配對聯想學習程序是線索回憶的一種,在這個程序中,給受試者一對對單詞要求識記。每對單詞前一個項目叫做刺激,後一個項目叫做反應。學習幾遍詞表之後,隨機呈現刺激詞,要受試者回憶相應的反應詞。詞組之間的特性可以變化,像是它們的關聯程度、模糊程度和抽象程度,研究者可以考察這些特性是否會對學習與記憶產生影響,對於外語學習和教學的改進很有幫助。 : 再認測驗通常有兩種形式:多選題和是非題。實驗室中進行再認測驗常常採用學習─測試程序。給受試者呈現一系列的項目,其中只有一半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過的,受試者要判斷出各項目是「新的」(先前為呈現過)還是「舊的」(先前已經呈現過)。結果可以用信號檢測法加以統計。這種方法有一種變形的形式,叫做「單項目探測法」(single-item probe technique)。探測法要求受試者學習一個短的詞表,然後出現一個探測項。如果探測項在詞表中,受試者就反應「是」,如果不在詞表中,就反應「否」。受試者的反應透過盡快按按鍵來表現。不過由於經由這種方法測量到的結果,受試者反應的正確率通常很高,所以常常將反應時作為主要的依變項。 === 新近的記憶作業 === 上述傳統的記憶作業雖然有實用的價值,不過若是只憑藉它們來理解人類記憶的多樣性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記憶現項和特定的作業相連,自變項在不同的作業中產生作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從事記憶研究之後,必須仔細選擇要研究的某種記憶現象的作業,比較不同作業之間自變項的效應。 == 日常記憶的運作與失誤 == 記憶,是為了要送達訊息給未來的自己,它只有在對未來的自己有幫助時才有意義。因此,'''記憶內容可能會為了變得有用而出現錯誤'''。也就是說,人們會回憶出那些沒有出現過的事件,或是對經歷過的事件產生錯誤的回憶,這就是記憶運作失誤。許多記憶研究是在實驗室中,使用相對簡單且控制良好的刺激材料進行,出了實驗室,那些材料通常就被置諸腦後了。但日常生活的經驗非常豐富且複雜,一個事件裡包含了眾多人物與行動,有些混合了已知,有些則是嶄新的經驗。究竟人們如何在多年後仍記得這些經驗呢?當人們回憶這些經驗時,所提取出的記憶痕跡是否又能完整地對應之前所發生的事件呢?當研究者從這個角度思考記憶時,其重點偏向於記憶的失誤,故藉由實驗探討錯誤記憶的發生、性質以及發生的可能因素。 === 記憶建構 === '''記憶並不是經驗的複製,而是一種經驗的重製''' 為了研究基模對於受試者重述一個故事的影響,以及記憶可以被重建的程度,英國心理學家巴萊特([[w: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Frederic Bartlett)設計了一個實驗。他使英國受試者聽一個他們沒聽過且非其文化所熟悉的故事(印地安傳奇 The War of the Ghosts),然後在短時間內重述,並且在幾個月甚至幾年間請他們不斷回憶、重述。 結果,這些受試者每次重述時都會記得故事主旨,但是他們會將一些不熟悉的細節以自身熟悉的文化元素、用語置換進去,以讓整個故事聽起來較為合理,因此最後說出來的故事會是完整卻經過改編的。而且每經過一次重複故事,這個故事就會被講得越精簡、簡短。 經過這個實驗,巴萊特的結論是:記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非是經驗的複製,而是一種經驗的重製、再造。而記憶的喚回是受我們文化背景裡的既存知識/基模所影響。 '''記憶的易改變性''' 著名的記憶學者洛芙特司(Elizabeth E. Loftus)在 1970 年代以一系列的研究證實記憶的易改變性,發現在事件發生後的誘導式提問可以改變記憶。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先觀賞一個有關車禍的系列幻燈片。隨後一半的參與者被問及:「當車子彼此碰撞(hit)時,速度有多快?」另一半參與者的提問中,我們則是提問:「當車子彼此猛撞(smash)時,速度有多快?」,僅是「碰撞」改成「猛撞」一詞之後,就影響了參與者的答案:前者回答車子平均時速是 34 英里,後者則是 41 英里<ref>(Lotus & Palmer.1974)</ref>。一星期後,參與者被問及是否在幻燈片裡看到破碎的玻璃,前者多半正確回答「沒有」,但後者多數會出現錯誤的記憶。而若告知參與者虛構的情節,並說是其他證人的描述,則參與者可能將此當作是實際發生過的情節 <ref>(Edelson, Sharon, Dolan, & Dudai, 2011)</ref>。其他記憶操控的研究則發現,可能性高的情節較容易產生錯誤記憶,以心像想像事情的發生也容易產生錯誤記憶<ref>(Garry, Manning, Lotus & Sherman, 1996; Sharman & Barmier, 2008)</ref>。 '''記憶可被虛構''' 記憶甚至可以無中生有。一個實驗團隊先以問卷詢問實驗參與者父母有關參與者的童年經驗。在實驗中,實驗者提供參與者一些事件主題,並告知這些事件由其父母提供,請參與者盡量回憶其中內容。這些事件真假參雜,而虛構者又為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參加婚禮時不小心將雞尾酒打翻至新娘父母身上)。在第一次回憶時,參與者回憶出 80%的真實事件,沒有人回憶出虛構事件;但重複回憶後,約 20%的參與者回憶出虛構事件,甚至寫出從未發生過的事件細節<ref>(Hyman, Husband. & Billino 1995)</ref>。後續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參與者可以回憶出從未發生過的事件(如:在超市走丟)細節<ref>(Lofus, 2005)</ref>。其他研究者<ref>(Wade et al. 2002)</ref>將參與者童年的照片(如:與父親合照)修圖放入一個從未發生過的場景圖片中(如:搭熱氣球),或提供其童年的真實照片<ref>(Lindsay et al., 2004)</ref>並誘導參與者以為是某事件的「證據」,結果發現將近 80%的參與者會「回憶」出情節,甚至細節,而且相較於大學生,兒童更易受「暗示」、誤導訊息的影響<ref>(Ceci & Bruck, 1993; Poole & Lindsay, 2001)</ref>。 在虛構或錯誤記憶裡,由'''基模(schema)''' 導出的知識扮演了重要角色。基模是一種摘要性的知識集合,它是個體從多次相似經驗中萃取出來的扼要訊息,可以用於廣泛的情境,能幫助人們快速理解目前的事件經驗、影響記憶的形成與提取,也影響人們對特定情景的預期。白話說就是'''既定印象''',像是:本來就是這樣、應該都會這樣……等的想法。當基模涉及日常生活事件且有時間進程順序時,即為執行該事件的「腳本」(script),描述在累積的經驗中該事件的大致流程與相關活動。例如:「去餐廳用餐」,人們心中會有如下的「腳本」:打電話訂位、準時抵達餐廳、等待侍者帶位、坐下後侍者提供菜單、⋯⋯、結帳時付錢,以及離開餐廳等等。基模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率地行動,也可幫助人們回憶特殊事件的經歷(如:尾牙聚餐)。然而,基模也可能導致錯誤記憶,人們會按基模知識「填入」真實事件中沒有發生的情節,或根據基模製造出不存在的事件經歷。在一實驗裡,實驗者請參與者在辦公室稍候(一間大學教授的辦公室),但 35 秒後,告知其實驗取消並可以離開。參與者之後回憶該間辦公室時,30 位實驗參與者中有 9 位參與者回憶看到「書籍」,事實上,那間辦公室並沒有任何書架或書籍<ref>(Brewer & Trevens, 1981)</ref>。此錯誤記憶來自於人們對大學教授辦公室的基模:教授的辦公室都有書籍。 既有知識導致錯誤記憶也會發生在單純的字詞刺激。當實驗者呈現一系列與「睡覺」相關的字詞(如:疲倦、安靜、打鼾、床鋪、作夢等)後,即使「睡覺」這詞從未出現,參與者也會回憶出此項目,且有高度的信心它曾出現<ref>(Deese, 1957; Roediger & McDemott, 1995)</ref>。後續研究發現,即使參與者明知有可能發生這種錯誤記憶,依然無法避免<ref>(Gallo, Roberts & Searmon, 1997)</ref>。而一系列地呈現中文字詞也可能產生情緒雙字詞的錯誤記憶<ref>(Huang & Yeh, 2006)</ref>。錯誤記憶的來源很多,包括:參與者在記憶登錄或測試時由其他刺激(如:打鼾、床鋪、作夢)擴散,激發聯結(如:睡覺)而產生、參與者依據既有知識推理而出(如:測試時看到堆成金字塔的橘子會以為之前看過,其實之前看到的是散落一地的橘子),或者參與者登錄時保留了「要旨痕跡」(glist trace)而並未儲存所有詳細的「逐項痕跡」(verbatim trace),或錯誤地組合之前的經驗。 '''蒐證時的應用''' 建構記憶若發生於證人的證詞敘述,可能導致法庭誤判,即使證人對自己的記憶正確率有高度信心,也不代表回憶內容都是正確的,而誘導式的詢問(如:給予假證據並多用建議性的引導問題)也會導致易受影響者被迫認罪(forced confesion),進而造成冤獄<ref>(Kassin, 1997)</ref>。在探討記憶正確率的自信心與實際正確率相關的研究中,有將近半數的研究發現二者相關為零<ref>(Defenbacher, 1980)</ref>。即使由臉孔照片指證,命中率可高於隨機猜測,假警報也偏高<ref>(Bruce et al., 1999)</ref>,尤其是同時觀看多張臉孔照片<ref>(Steblayet et al., 2001)</ref>。要求證人先以文字描述臉孔,可能導致之後的指認較差<ref>(Schooler & Engstler-Schoolder, 1990)</ref>,給予確認回饋(confirmation feedback,如:「很棒,你指出嫌疑犯了。」),可能使證人誤以為指證是正確的<ref>(Douglass & Steblay, 2006)</ref>。威斯特德(John Wixted)等人<ref>(Wixted, Mickes, Dunn, Clark, & Wells. 2016)</ref>的田野研究,探討證人的信心是否真的與正確率無關。結果發現,當以數理模型轉化證人的初始信心評分時,轉化分數與正確率有高相關,且同時呈現情況的相關不低於序列呈現情況的相關。因此,指認應正確記錄證人第一次指認的信心<ref>(Albright 2017)</ref>。整體而言,指證最好是'''立即進行'''、'''做信心評估'''、並'''不給予任何回饋''',當中途受到其他言語、時間因素的影響,指認的正確率就可能會下降,而且接收越多的正面或負面回饋,正確率就會越低,因此此指認的參考價值也就越低。 === 自傳記憶 === 自傳式記憶([[w:en:Autobiographical_memory|Autobiographical memory]])指的是對個人相關過去經驗或事件的記憶,屬於'''情節式記憶'''([[w:情節記憶|情節記憶]] episodic memory),但包含了更多自我經驗的涉入,同時也夾雜事實性的語意記憶([[w:情節記憶|語義記憶]] semantic memory)。例如,我們可能記得第一次畢業旅行、放榜的時刻或自己從小到大唸過的學校名稱等等,這些都是在我們生命中的深刻經驗。自傳式記憶的回想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實地取向,另一類則是觀察者取向。 #實地取向:意指我們經歷了「心理時間的旅行」,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事件發生的現場,不只記得事件內容,甚至也能回憶出周圍的場景、感官感受以及情緒感受。此時是融入在整個場景中的,宛如再次身歷其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就會不由自主地經歷到這類實地取向的記憶。 #觀察者取向:意指雖然我們也可以回想出事件內容、當時的場景等,但是此時猶如觀察者可以看到當時的我。既然是觀察者,則傾向於有較少的感官及情緒感受。心理學研究發現有時採取觀察者取向來回憶負向事件時,可以避免不斷反芻受到心理傷害,並有機會產生新角度的思考。 一般而言,我們對近期發生的事件記憶較清晰,且隨著時間消逝記憶會逐漸模糊,但老年人卻有個有趣的現象:對近期發生的事件記憶較年輕人差,反而對十幾到三十歲左右發生的事件記憶有躍升的狀況。此外,我們對過去發生過的正向事件有比較好的回憶,老年人的這種正向偏誤的記憶現象更為明顯。然而,憂鬱症患者沒有這類的正向偏誤。 相對於實驗室裡的經驗記憶,自傳記憶保留了三個不同的時間訊息:1事件發生的時間標籤、2事件內或事件間的時間順序、3對時間的主觀感。 === 情緒與記憶 ===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常伴随著情緒。然而,經歷中那些引發情緒的刺激會吸引注意力,甚至窄化注意焦點<ref>(Easterbrook, 1959)</ref>,使人們忽略其他刺激,事後亦無法回憶出這些被忽略的刺激<ref>(Gable && Harmon-Jones, 2008: Re & Heuer. 2004)</ref>。情緒激發(arousal)會活化杏仁核並增加神經活動,有助於記憶的穩固<ref>(LaBar & Cabeza, 2006)</ref>。增加情緒經驗記憶的另一因素是人們常在事後談及這些經驗而一再複誦<ref> (Reisberg & Heuer, 2004)</ref>。 ==== 閃光燈記憶 ==== 有些研究者相信人們會將強烈情緒的經驗定格於記憶之中,留住特別鮮明的記憶,即使多年後依然歷歷在目,稱為「'''閃光燈記憶''' ([[w:閃光燈記憶|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ref>(Brown & Kulik, 1977)</ref>。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在美國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十年後,訪談人們當他們第一時間聽到此事件的經驗的記憶。研究者發現人們記得當時的細節:當時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甚至身旁的人穿什麼衣服等等細節,仿佛昨日的經歷一般。然而,引發閃光燈記憶的經驗也可能被遺忘或扭曲,與一般記憶無異,由於閃光燈記憶的研究側重於社會裡的重大公共事件,因此媒體的關注、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談話間的不斷複誦,也扮演了重要角色<ref>(Hirst & Phelps. 2016)</ref>。如上所述,人們無法真實地記住他們沒有親眼目睹的經歷,那麼他們在記住什麼?在許多情況下,當一個人說他們記得像 911 或肯尼迪遇刺事件這樣的事情時,他們真正的意思是他們記得在事件發生後才知道這件事。 ''' 閃光燈記憶理論模型 ''' Brown 和 Kulik 認為 FBM(flashbulb memories)是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指對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經歷的記憶)的一個特例,使人們可以記住首次聽到事件時的具體細節。FBM可分為攝影模型&綜合模型&情緒整合模型三種理論模型: {| class="wikitable" |- | 攝影模型(photographic model)|| 指出事件本身以及周遭的環境背景都會以最真實的的情境儲存在個人的記憶當中,如同一張照片般直接將整體紀錄,而不會分開其中的個體。攝影模型的決定因素包括:事件的新穎性、驚奇性、重要性及其引起人們的情緒感覺狀態和外顯覆述。 |- | 綜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 指出 FBM 會分別影響 FBM 形成的因素與 FBM 維持的因素二者。前者舉例來說可以是一個人的情緒反應或事件對個體的重要性,後者則可能是事後對於該天事件的覆述以講述。綜合模型會通過三種在時間上起作用並且能獨立或結合在一起進行的過程來描述 FBM 的形成。 |- | 情緒整合模型(emotional-integrative model) || 依據該模型(emotional-integrative model)指出,行程或維持 FBM 的過程會按照所發生的事情對當事人的新穎或前所未見以及對個人的重要性加以判斷評價。對事件新穎性的評價會從而產生驚奇反應,而驚奇性直接影響 FBM,並且導致 FBM 的形成。 |} ''' 閃光燈記憶影響因素 ''' 以下討論閃光燈記憶與年齡、文化、性別、雷斯多夫效應的關聯 *'''年齡 ''' :由 Cohen 等人進行的研究研究了形成 FBM 的年齡相關差異,得出一般來說'''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形成FBM'''的結論。在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在重要事件發生後的 14 天內進行了記憶測試,然後在 11 個月後重新測試。事件發生後 11 個月,幾乎所有年輕人都經歷過FBM,但不到一半的老年人符合FBM的所有標準。年輕和年長的成年人也有不同的理由回憶生動的FBM。在年輕人中創建 FBM 的主要原因是'''與事件的情感聯繫''',而老年人則更多地依賴於'''事件的排練'''來創建。情感上的聯繫對於老年人來說,製作閃光燈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在 11 個月內排練這個事件以記住細節。然而,老年人在重新測試後 11 個月對他們的回答更有信心,特別是在他們與誰在一起,他們在哪里以及在活動期間他們的個人情緒。 *'''文化 ''' :Tinti 等對波蘭,瑞士和義大利天主教徒對教皇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的死記憶進行了研究。據透露,'''個人參與活動'''是創造強烈FBM的主要因素,而參與者與活動的接近度也具有相對較強的相關性。 :還有人提到,亞洲種族可能不像北美或歐洲那樣容易形成 FBM。這是因為在亞洲文化中存在更廣泛的社會整合呼聲,而不是個性,導致人們對可怕事件的聯繫減弱。 Kulkofsky 等人在 5 個不同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英國、德國、土耳其、中國)進行調查,發現中國參與者受到涉及個人親密關係的因素的影響較小。 *''' 性別 ''' :研究結果表明,與女性相比,男性在FBM的形成中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事件。此外,男性創造的 FBM 比女性更加細緻。然而,女性的情緒反應率明顯較高。作為 Adams 等人完成的研究的一部分,Bauer 和 Fivush 等表述女性使用更多數量和更多種詞來表達他們的情緒健康,特別是在描述他們過去的經歷時。總體而言,與男性相比,女性不僅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還能表達他人的情緒狀態。 *'''雷斯多夫效應([[w:en:Von_Restorff_effect|Von Restorff effect]])也稱萊斯托夫效應 ''' :指個人在學習或接收資訊時,容易記住內容裡最特殊的部分,像是課本中的粗體字、斜體字或是不同顏色的標註,而個人在閱讀或學習時以螢光筆或是畫底線標註皆為加強雷斯多夫效應,故特殊的部分較普通部分容易回想。 :而對於顏色與記憶的關係,日本心理諮商師石井貴士的著作提到,已知右腦擅長影像的記憶,故在結合理論與經驗後,提出了利用'''色彩活化右腦的記憶法''',以「藍、紅、綠、黃」四個顏色來加深記憶。石井貴士認為,配合心理學上的記憶階段,佐以四種顏色加以標記,按照'''「藍→黃→綠→紅」'''的順序記憶,據信可以將記憶發揮到極致。依照書中的分類方式,標註紅色會讓人一眼就明白、綠色則會讓人三秒後才反應過來,記憶不可靠。黃色則是負責讓人產生印象,但不知所以。藍色則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項目。 :在設計學與廣告學上,雷斯多夫效應也被大量應用。其設計中經常運用對比、新異性、新奇性、色彩變化、特殊規模等表現手法,目的就是爲了突出宣傳材料的顯着性,吸引閱覽者目光並令其留下深刻記憶。 *'''反面論點 ''' :Ulric Gustav Neisser 反對閃光燈記憶的論點,認為其準確度不足,並在 1992 年對人們對 1986 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記憶進行了研究。他的目的是通過調查震驚事件(挑戰者災難)在一段時間後準確的程度來測試閃光燈記憶的理論。 106 名入門心理學課程的學生接受了問卷調查,並要求他們寫下他們如何聽到新聞的描述。他們還回答了 7 個問題,例如他們在哪裡、他們在做什麼、在活動時體驗到的情感等。這個問卷在災難發生的 24 小時內完成。 2 年半後,44 名原始學生再次回答問卷。這一次,他們還被問到他們對記憶的準確性(從 1 到 5 的範圍)有多大的信心。參與者還被問到他們之前是否填寫了關於同一個挑戰者災難的調查問卷,而 44 人中只有 11 人記得他們之前填寫過調查問卷,原始問卷和新調查問卷之間的答案存在重大差異。召回的平均正確分數為 7 分中的 2.95 分,其中 11 份為 0 分,22 份為 2 分或以下。然而,完成第二份調查問卷後,平均置信水平為 4.17。 :Neisser 和 Harsch 的研究強烈反對 Brown 和 Kulik 首先提出的理論。原因如下: # 記憶是一種'''相對不可預測'''的事情,很長一段時間後很有可能出現不良回憶。 # 閃光燈記憶只發生一次,沒有機會重複曝光或糾正。早期引入的錯誤很可能會繼續存在。 ''' 神經學基礎 ''' 跨物種的研究表明,情緒激發會引起神經激素的變化,從而影響'''杏仁核'''。杏仁核調節情節記憶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透過增強的回憶體驗(類似於閃光燈記憶的回憶),可以在之後重新獲得這些閃光燈記憶。因此,對於編碼和提取情緒性的公共事件記憶,杏仁核可能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杏仁核在記憶中的作用與情緒事件引起的激動有關,影響激發的因素也應該影響這些記憶的性質。閃光燈記憶的持久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取決於與喚起反應相關的個人因素,比如情感投入和個人對震驚事件的參與。研究表明,即使在準確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杏仁核在提取時的激活強度也與對情感場景的回憶體驗增強有關。記憶儲存是透過對震驚事件的內分泌反應來增加的;一個人發現的事件越震驚,就越有可能發展出閃光燈記憶。 關於閃光燈記憶的形成是否涉及獨特的機制,或者普通的記憶過程是否足以解釋震撼的公共事件記憶,一直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夏洛特([[w:en:Tali Sharot|Tali Sharot]])等人發現,對於那些靠近世貿中心的人來說,對911事件記憶的提取占用到神經系統,而該神經系統與情緒對記憶的影響有著獨特的聯繫。這些情感記憶迴路的參與與布朗和庫利克提出的獨特的邊緣機制是一致的,與在實驗室提取情緒刺激所占用神經機制相同,此二者神經反應模式的一致性表示儘管閃光燈記憶可能涉及不同的機制,這些機制並不是最初事件的意外和結果性所獨有的。 有證據表明杏仁核在找回911事件中的重要性,但僅限於親身經歷過這些事件的人。杏仁核對情景記憶的影響明顯與生理激發有關。儘管僅僅是聽到令人震驚的公共事件可能會引起興奮,但這種反應的強度可能會因個人對事件的親身經歷而有所不同。 ==== 創傷記憶 ==== 個人的創傷經驗往往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留下鮮明且持久的記憶,因為強烈的刺激會透過穩固機制而促進記憶<ref>(Buchanan & Adolps. 2004)</ref>。但在某些案例中,反而是當事人無法回憶創傷經驗。無法回憶創傷經驗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創傷經驗發生於幼時;有的是來自於腦傷、睡眠剝奪及藥物濫用等;有的是忘記自己曾經經歷過<ref>(Geraerts et al., 2006)</ref>;有的則是因壓力過大而破壞記憶穩固,沒有留下該經歷的記憶痕跡。較具爭議的是受壓抑創傷記憶的回復(recovery of repressed traumatic memory),有些研究者認為被壓抑到潛意識的創傷經驗在某些情境下會進入意識而恢復 <ref>(Freyd, 1996; Ter, 1994)</ref>,其他研究者則認為恢復的創傷記憶其實是創造建構出來的虛假記憶<ref>(Lotus & Ketcham, 1996)</ref>。 === 時間的影響 === 人們大多無法回憶三歲前的經驗,此現象稱之為'''幼時失憶(infantile amnesia)'''。這種現象指得是成年人無法提取年幼時對情景或事件的記憶。此失憶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三: #因大腦尚未成熟且幼兒缺乏有效的登錄方式 #自我概念尚不成熟 #當時經驗用的語彙模式與成人並不相同。 心理治療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00年前他創造了「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這個短語。 嬰兒能夠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每秒鐘可形成700個新的神經連接,語言能力之強大足以使那些精通數國語言的學者艷羨和相形見絀。最新的研究表明,他們甚至在母親分娩之前就開始了大腦的訓練。 但即便是成年人,若不刻意訓練記憶,回憶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因此,一種解釋認為嬰兒健忘症僅僅是我們一生當中忘記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這一自然過程的一個結果。 除此之外,個人經驗的保留時間相當長,而人們對過去經驗的記憶也相當正確。即使畢業了十幾年,人們仍能相當正確地配對高中同學的照片與人名<ref>(Bahrick, Bahrick, & Wittlinger, 1975)</ref>;畢業七年後回憶同學的名字時仍能有 60%的正確率(圖 7-15)。那麼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呢?研究指出,畢業後的前三年內會遺忘一些名字與概念,但十年後的記憶表現與三年後的表現雷同<ref>(Conway, Cohen, & Stanhope, 1991)</ref>。有趣的是,人們在回憶多年前的經驗時,對早期青少年時期的記憶有較高的正確率, 此懷舊凸點的現象具有跨文化的普同性<ref>(Conway, Wang, Hanyu,& Haque, 2005,見圖 7-16)</ref>,其成因可能來自這些經驗裡的事件對於個人有重要影響。在回憶過去經驗時,人們也會以'''自我基模(self schema)'''產生記憶偏誤。「基模」就是我們的心理結構,包含自己對個人、團體以及所處環境的想法、立場與印象,而每個人都可以有複數個自我基模,像是學生、伴侶、姊姊等以應付生活。舉例來說,一想到護理師,「專業、關懷他人、護士服」等印象便會浮出。在自我基模裡,人們相信世界與自我有其一貫連續性,過去與現在的我應是一致的。因此,當人們回憶過去的健康或親密關係時,往往會出現與現在情況較相似的內容<ref>(Conway & Ross, 1984; Holmberg & Homes, 1994)</ref>以維持自我基模的一貫性。 == 遺忘== 記憶會累積,但也會隨著歲月而逐漸模糊;遺忘是記憶的衰退消失,是指對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會再記得,不能再回憶起來,或是失去真確性。但能夠遺忘確實是必要的,這是因為人腦無法無限制地存儲所有的資訊,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遺忘部分舊的資訊,以騰出空間來處理新的信息。這種過程有助於減輕大腦的空間壓力,使大腦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和存儲最重要的資訊。此外,遺忘也有助於建立新的記憶模式和學習策略。當人們遺忘了某些舊的資訊後,他們可能會試圖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記憶和學習新的資訊。因此,遺忘不僅有助於篩選出最重要的資訊,還可以激勵人們不斷尋求改進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 例如騎車出門,每次會停放在不同地方,所以就要對停車地點的記憶要能隨時更新,也就是把它遺忘,然後在記住停放的新地點。 記憶是人腦儲存資訊的形式,但人腦不可能無止盡的存下所有資訊,而遺忘就是刪除資訊的機制。遺忘是記憶機制中極重要的一環,它能使人過濾掉多餘的訊息,僅保留重要的部分,並藉此減輕大腦空間壓力。影響遺忘的因素非常多,時間、心理狀況、生理狀態、還有事件本身。有趣的是,相對於人對記憶所擁有的主動權,遺忘是人所不能掌控的,通常人能夠主動選擇去記憶但無法選擇遺忘。記憶遺忘來自多個因素:消退、干擾、提取失敗以及抑制</u>。干擾可來自事件之前的干擾,稱為[[w:干擾理論|前向干擾]];也可以來自事件之後的經驗,稱之為[[w:干擾理論|逆溯干擾]]。提取失敗可能來自要提取出的訊息阻擋了當下的提取歷程,也可能是在提取之前訊息時抑制了競爭的訊息。人們也可動機性地抑制某些訊息的保留,來達成行為目標。 ===遺忘的生理學機制=== 根據目前大腦研究對解釋記憶的生理基礎所提出的理論,人在記憶的時候,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特異的突觸聯繫。當人要記憶多件事物的時候,這些單個的突觸聯繫就會成為「網絡」。網絡帶來的好處是,當訊息需要被讀取的時候,過程的切入點並不一定要是該訊息本身,還可以是該網絡上的其它節點。再遵循這個切入節點與所需訊息的節點之間的連接(該過程被稱為聯想),大腦就可以同樣得到需要的記憶訊息,並且將它裝載到「內存」中。這也解釋了某單一的事件與其他事件建立的聯繫越多,就越不容易被遺忘。相反,孤立的單個事件容易被遺忘。 遺忘有兩種: #記憶突觸聯繫的消失。 #記憶突觸暫時失活。 兩者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大腦讀取該訊息的嘗試失敗。但第二種解釋更能說明,為什麼人對「有印象」的事物,能更快的再次去接受或是再記憶。這也是預習被提倡的原因。而複習,則是大腦不斷重複讀取某訊息,一方面重新激活那些失活了的記憶突觸,另一方面則可以建立更多節點與該訊息相連接,以達到下一次更快讀取該訊息的目的。 === 遺忘的速度 === ====([[w:遺忘曲線|艾賓浩司遺忘曲線]])([[w:en:Forgetting Curve|Forgetting Curve]])==== 這一曲線是心理學家[[w:赫尔曼·艾宾浩斯|赫爾曼·愛濱豪斯]]([[w:en:Hermann Ebbinghaus|Hermann Ebbinghaus]])依照自己所設計並實行的實驗結果所提出的。在他所設計的實驗之中,要求受試者(在本實驗中為他自己)記憶一些毫無意義的亂數字母組合,並在每過一定的時間間隔後要求受試者覆誦,以此檢查受試者的遺忘率,得到了這一曲線。因此,這一曲線又被稱為愛濱豪斯遺忘曲線。愛濱豪斯認為,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這二種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記憶的保持隨時間的變化有顯著差異。人平時的短期記憶的建立過程是人在專注學習處理輸入的信息後獲得,此種短期記憶再經過進一步強化後才能成為長期記憶。但長期記憶並不代表他就能夠長期維持,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仍會被再次遺忘。而愛濱豪斯 1879 年進行的記憶實驗,讓他發現記憶遺忘的資料呈現某種規則性,從而歸納出遺忘曲線。研究指出,遺忘在學習過後馬上開始,而遺忘的過程速度不是均勻的,最初忘的速度很快,時間相隔越遠,遺忘的越緩慢。他拿自己來進行實驗,得到的數據即為右圖。 然而愛濱豪斯所設計的實驗,也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愛濱豪斯所設計的實驗,因為是去記憶毫無意義的亂數字母組合,而使此實驗缺乏可比性及參照性,且在此實驗中,也未確實區分再認知的遺忘及完全遺忘。再者,此實驗的受試者只有愛濱豪斯本人,樣本數不足,實驗結果不一定有普遍性,實驗中觀察到的新近效果及初始效果的再現性也不穩定。 這條曲線說明人們在學習中最初階段的遺忘速度很快,後來逐漸減慢,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就幾乎不再遺忘,整個過程可以用下列三階段說明: # 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實驗中,學習項目排序最後的,仍在短期記憶,清楚記得 # 中間項目:正要進長期記憶且短期記憶還未形成,比較不能記得 →系列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指人們對於先發生與最後發生者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 初始效果(Primacy effect):實驗中,學習項目排序最前的,進入長期記憶,清楚記得。 在愛濱豪斯的實驗中,他也比較了記憶不同種類東西所需要的時間,若要記住 12 個完全沒有意義的音節,需要反覆覆誦 165 次、若要記住 36 個完全沒有意義的音節,需要增加反覆覆誦次數至 54 次,然而若是要記憶住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卻只需反覆覆誦 8 次,由此可知紀錄有意義的素材相較於全無意義的素材來的更加容易,也因此可畫出不同種類的記憶曲線。若將記憶 12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36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的記憶曲線一起畫在座標平面上,在短時間內可發現 36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之記憶曲線會下降的最快,也就是最陡;而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之記憶曲線則是下降最慢、圖形最不陡的,在長時間下,則是 36 個沒有意義的音節之記憶曲線在最低點:而六首詩中的 480 音節之記憶曲線在最高點。 ====艾賓浩司遺忘曲線研究成果==== 1999 年在美國世界記憶學大會公布了一個關於艾賓浩司記憶曲線的定量性研究成果,表明人類的大腦在記憶過程中會形成三種記憶: 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及聯想記憶。 以背一個單字為例,背完後在幾秒內會產生一個感覺記憶,這個記憶轉瞬即逝,只後出現了短期記憶,也叫做工作記憶,但短期記憶一樣也消失的快速,只有到了長期記憶出現時,這個單字才會留存久遠。假設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這個單字,當你看到任何相關的事物或是單字的前段部分或後面幾個單字,都能快速的聯想到。 另外,有研究者做過一項實驗,將一群學生分成 A、B 兩組,在學習過後,A 組進行一次複習,B 組則無;一天後 A 組仍幾乎保有原本的學習量,B 組則只剩 5-6 成;一周後 A 組仍保有 8 成學習效果,而 B 組僅剩 3 成。B 組的遺忘平均值高與 A 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經過不斷的複習來維持學習效果。 另外,不同性質資訊有不同的遺忘曲線,資訊的組成可分為有意義與無意義,對於無意義的資訊(像是沒有按照順序排列及組合起來沒有該單字的英文字母),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記住,而對於有意義的資訊(像是有前因後果的歷史事件),所花費的力氣則較少,回憶時也會較輕鬆。因此,不同性質的資訊材料會得出不同的遺忘曲線。 實際應用:業者透過記憶的特性與機制,開發出許多應用程式,在特定時間提醒學生再審一次,讓學生可以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進行單字的背誦又或者是公式的練習。 === 遺忘的原因 === 對於遺忘的原因有以下幾種說法: #衰退說:認為記憶痕跡如果不鞏固強化會隨著時間推移變淺至消失。 #干擾說:認為外界刺激的干擾導致記憶無法順利提取出來。其中包括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 #壓抑說:這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提出的一種說法,認為人通常不願意回憶那些給自己帶來創傷的經歷。以至這類型的記憶會受到壓制而無法回憶。 #提取失敗說:有人把人腦比作一個圖書館。記憶就是從圖書館裡取書的過程。如果沒有線索找不到書,圖書就會就會隱身在圖書館無法看到,這就好比遺忘。遺忘是找不到合適的提取線索而發生的。 有趣的是,相抵於人對記憶所擁有的主動權,遺忘卻是人所不能掌控的。在記憶處理的過程中我們介紹過儲存的痕跡會逐漸消失,最後造成遺忘,其形成的原因如以下幾點: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 '''情緒的波動''' || 上台演講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緊張而導致忘詞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腦部的毀損''' || 腦神經因藥物、撞擊、疾病等因素造成物理與化學上傷害,常會造成不可逆的永久記憶損失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記憶的容量''' || 人的記憶量是有限的。在此指人'''短期'''內無法記憶太多事物,而非總體記憶量有限,因人類終其一生並不可能用完大腦的容量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年齡的衰退''' || 根據[[w:愛德華·桑代克|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在 1928 年的實驗,人在 8-25 歲達學習記憶的高峰,其中以 25 歲最佳,此後便隨年齡增長而能力逐步衰退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刺激的欠缺''' || 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失憶症的病人看到某些場景後恢復記憶,這正是刺激導致的記憶復甦,而一般情況下缺少刺激因素,來讓我們挖掘深層的記憶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動機的欠缺''' || 人腦的記憶如同大海,我們通常不知道底層記憶的存在,要有某些契機或動機才會回想起。例如國小時候背的唐詩,若經過仔細思索,我們仍能想起兩三首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注意力的<br>不集中''' || 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做許多件事,導致記憶不完全或十分模糊。例如學生經常邊玩手機邊念書,最後致使學習效果不佳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學習的干擾''' || 前後學習的事物若十分相似,便容易混淆。例如我們經常容易將某些類似的英文單字搞混 |- |style="text-align:center;width: 130px;height:50px" |'''學習素材的<br>難易及趣味程度''' || 倘若學習素材新奇有趣,簡單又精確,則容易記憶;但若學習的素材單調乏味,艱澀又模糊,則不易記憶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情感的因素''' || 能引起正面情緒的事情,比較容易被長期保留;而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則很快就消失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消逝論''' || 由於在停止練習之後,隨著時間的消逝,大腦新陳代謝的作用,造成記憶痕跡模糊與衰退 |- |style="text-align:center;height:50px" |'''干擾論''' || 過去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互相干擾,抑制了記憶功能的正常運作,導致遺忘 |} 以下內容將繼續以不同理論的觀念來解釋遺忘。 ==== 記憶痕跡的消逝——消退理論([[w:en:Decay theory|Decay theory]]) ==== 人們經常回憶起很久以前的往事,單靠消退理論並無法解釋為何有些記憶短期後便消失,有些卻長時間保存完好。 心理學者提出'''記憶痕跡'''的理念來解釋學習、記憶、遺忘的歷程。他們認為經過學習活動後,在腦部會遺留一些痕跡,亦即學習的結果會在大腦上留下變化,使大腦皮質產生深淺不一的皺紋。學習後若經過一段時間不再練習,則原來留下的痕跡經過新陳代謝作用之後,會逐漸變化而消失,形成遺忘,然而目前腦部痕跡的說法只是假設性的推理,並無生理學上的驗證。 我們可以假想記憶像山丘一樣,經過常年累月風雨的侵蝕,總會改變或消失,但是,通常和個人切身相關的資料是很難遺忘的,例如:姓名和生日等,生活中每天會用到的記憶也是如此。此外,剛記住的事物,有迅速衰退的特性,尤其在剛開始的短時間忘得最多,因此,就學習的時機而言,剛學到的東西,如果儘快的回憶複習,就比較不會忘記。 遺忘產生的一個可能原因就是記憶痕跡隨時間自發的消退,這是大腦操作過程的基本特性。艾賓浩斯指出,痕跡衰退可能是遺忘症發生的因素之一:”持續的圖像受到越來越多的影響,改變了它們的性質。”雖然很難直接檢驗痕跡消退理論,但我們可以以間接的方式來做。根據這個理論,學習後所經過的時間是至關重要的。決定遺忘的是時間間隔長度,相對地在這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只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詹金斯和達林巴赫(Jenkins & Dallenbach)做了一個著名實驗以檢驗痕跡消退理論。他要求兩個學生回憶一些無意義的音節。保持間隔在一至八小時之間。在學習至測驗的這段時間間隔裡,他們保持清醒或睡覺。詹金斯和達林巴赫(Jenkins & Dallenbach)發現,如果被試者在保持間隔裡總是在睡覺的話,產生的遺忘就少,這與痕跡消退理論背道而馳。他們認為,這一結果說明了人在清醒的時候比在睡覺的時候對技藝有更多的干擾。 然而他們的實驗設計有很大的瑕疵,當學生在保持間隔內睡覺時,他們的學習總是在晚上,而當在保持間隔保持清醒時,學習總是在早上。因此我們不能從他們的結果確定遺忘是更依賴於學習的時間還是在保持間隔裡發生的事。郝奇(Hockey et al.)對這些結果進行了澄清,他們研究了白天睡覺對遺忘的影響,發現白天睡覺並不減弱遺忘的速率,表明在什麼時候學習比在保持間隔內是否睡覺重要許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他試圖背誦一組由「子音-母音-子音」三個字母組成的、無意義的音節列表,例如:CEG、DAX 等,他觀察自己需要多久時間才能把列表背誦下來,作為自己學習速度的量度。在一段時間後,他再檢查自己需要讀多少遍才能再一次背出列表。結果他發現遺忘的規律:新學習到的知識,一開始會以很快的速度被遺忘,然後會緩慢下來;而已經長時間記住的東西,則很難被完全忘記。 ==== 記憶的干擾——干擾理論([[w:en:Interference theory|Interference theory]]) ==== 記憶與其說是喪失了,不如說是被抑制或受到其他記憶的干擾。因為記憶是建設、再建設的過程,雖然舊記憶可能被新記憶干擾、取代或重新組合,而保留的記憶是否真實難免讓人質疑,如果讓人重複敘述對某段事件的回憶,並且給予不真實的暗示,受試者的記憶就有可能受到干擾而錯誤。干擾理論為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在不特定干擾因素下無法被讀取為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原有的記憶或已知的知識,可能非常固著,使得新的學習和記憶變得很困難,例如老是記錯或誤用某個成語,卻怎麼學也改不過來。遺忘的產生是因為訊息的互相干擾,使得訊息無法提取出來,而非單純因為時間經過,這就是干擾理論。簡而言之,指新舊學習材料的彼此影響。 {| class="wikitable" |- | 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 舊記憶影響新記憶的提取和存取 || 先讀生物學再讀心理學,然後在心理學測驗中想起生物學的內容。||較不常見,相較於逆向干擾也較不嚴重 |- | 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新記憶影響舊記憶的提取與存取 || 不記得朋友的舊電話號碼,是由於新號碼的干擾。||為較常見也較嚴重的現象 |} ===== 克服干擾 ===== 熟練的操作者具有的記憶能力能夠滿足工作記憶的需要,他們能透過兩種不同的機制來克服干擾:即近因和精細編碼。 ;近因機制 :近因機制是指在總印象形成過程中,最近獲得的訊息比原來獲得的訊息影響更大。傳統的學習理論將近因效應歸因於短期記憶中的儲存。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長期記憶中儲存的訊息(幾天前或幾個月前的儲存)也有近因的現象。Baddeley 和 Hitch 發現,對近期某類訊息的良好回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許與時間段上的暫時分離有關。只要近期編碼與先前編碼的暫時分離十分充分,使得此次編碼富有特色,那麼提取就會是精確的。<br> :近因和暫時的分離可以作為中介成為可靠提取的有效線索。記憶專家的操作反映了他們能對近因訊息進行熟練地使用。在數字廣度作業中,要求記憶專家同時進行言語報告,分析報告的結果顯示,在回憶詞表之前,他們均以相反的順序提取數字編碼。而且,他們在數表呈現過程中對數組進行編碼時,不斷回憶起測驗早期遇到的相似的數組。通常被回憶起的早期數組與當前編碼的數組有兩個相同的首數字。<br> :另一項利用 Brown-Peterson 範例的研究發現,受試者第一次的回憶很精確,而且訊息的消退不是中間插入活動所用時間的函數。只是在重複三、四次後,前攝干擾逐漸累積,出現典型的結果,即回憶是干擾活動時間的函數。Walter Schneider 等人認為用近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而且,他們透過綜述發現,每次嘗試之間若間隔長(兩分鐘左右),那麼就可以消除干擾,將回憶水準恢復到第一次嘗試的時候那樣。如果呈現的訊息可以透過與相應類別的線索聯想來編碼,那麼類別線索可以做為後來回憶的提取線索。<br> :近因機制還可用來解釋其他一些發現。如前攝抑制的釋放可以認為是呈現事例類別的變化;多重近因效應可以解釋為是由於混合詞表呈現了不同的類別等等。<br> :總之,即使同樣一個線索有許多連續的聯想,進行可靠的提取仍是可能的,只要停留的時間夠短,使得近期的儲存保留了暫時的特性。熟練的活動如果依賴以近因為基礎長期工作記憶,那麼事後回憶的結果可能很糟糕,因為最近期的結果的暫時特性可能會迅速衰退。另一方面,當熟練的受試者需要長時間的保留訊息的時候,他們會生成比簡單聯想更精細的編碼。記憶專家們會使用一些特定的技術來對刺激進行精細編碼。 ;精細編碼 :許多活動所要求的工作記憶無法滿足長期工作記憶的近因機制的要求,而要求將當前的訊息和長期記憶中儲存的訊息進行整合(例如:閱讀理解活動)。透過編故事來幫助記憶的方法揭示了理解的作用和有效性。若能將無關的項目儲存在長期記憶的各種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結構當中,回憶成績就會提高。當不熟練者利用這種技術來儲存和提取的時候,通常速度會很緩慢。但是對於專家來說,在字的專業領域可以利用這種技術對訊息進行快速的存取。 :經過精細編碼,一般受試者可以'''對訊息進行快速的提取''',專家可以'''避免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干擾'''。 :研究長期記憶中干擾效應常用範例是 Anderson 的事實提取實驗。Anderson 的方法是讓受試者記憶一系列句子,每個句子有一個主語和一個地點。結果發現,隨著主語和地點數目的增加,正確再認一個句子的時間增長。雖然扇形效應對於獨立的事實具有可重複性,但是當一系列句子形成一個整合的表徵的時候,扇形效應再逐漸減弱,甚至出現相反的效應。當受試者記憶多主題的句子的時候,出現句子的主題數目的扇形效應。 :(註:[[w:en:Fan_effect|扇形效應]]是指在記憶網路中,從源節點發出的激活量是一定的。因此從源結點擴散到與之相聯繫的所有通路上,通路越多,分配到每一條通路上的激活量就越少,激活的速度也就越慢。簡單來說,從源結點發散到每條通路(連線)上的激活量,與從這一結點扇形發散出的通路(連線)的數量成反比。) :但是與主題不相應事實的數目對記憶沒有影響。如果在實驗前向受試者提供特定的訊息以便其生成整合編碼,那麼會提高受試者對整合事實地再認運作。Radvansky 發現,扇形效應在對客體位置描述語句中具有不對稱性。同樣的位置,客體數目的多少沒有產生扇形效應;而對於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位置數目有明顯的扇形效應。所以,在整合的記憶表徵當中,在同一位置儲存客體可以構成類似於 Johnson-Laird 所說的心理模型,因此可以在情境模型中加入相關的結構。但是用同樣的方式無法將不同的地點和同一個客體整合,至少受試者很難整合任意的位置。生成整合的記憶表徵正是課文理解時處理相似主題的正常模式。<br> :對於熟練操作者工作記憶存在的干擾效應,Chase 等人發現,受過記憶訓練的人操作受幾種方式影響。在檢測數字廣度的程序當中,連續呈現的數表上數字個數相同,這就使受試者可以使用相同的提取結構。結果顯示干擾效應在事後回憶中更顯著。雖然受試者經過訓練以後,均可以在事後回憶中記住三數組或者是四數組,但是除了最後一、兩個數表以外,他們不能正確回憶整個數表中的確切順序。因為在事後回憶中,受試者將記憶過程中記憶術的種類作為提取線索,而不是提取線索結構本身。前攝干擾抑制了透過提取結構線索提取先前詞表的可能性。Chase 等人還直接檢驗了最大干擾效應。<br> :實驗的程序是:首先給受試者呈現一個數表,簡短的停頓以後,呈現相同長度的另一個數表,然後要求受試者回憶兩個不同的數表,結果發現受試者不僅完整地回憶了第二個數表,第一個數表回憶的正確率為 70%至 100%。這與 Frey 等人研究象棋大師回憶棋局的結果一致。從受過訓練的受試者在記憶和回憶時的口語報告當中,Chase 等人發現,這些受試者不僅將提取線索與數組一起編碼,而且將更高級的,組與組之間它所用的記憶術代碼模式,並在長期記憶中建立了數字序列的結構。除了編碼訊息和長期記憶提取線索之間的直接聯想外,受試者還建立了一個獨特的結構。此結構中的元素直接透過語意相聯繫。<br>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那些生成的結構可以抵制前攝抑制的干擾。而且,那些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與提取結構中的線索相結合,通常可以允許受試者只對特定結構進行提取。但是,如果兩個語意相似的項目在不同的詞表中均與同一個提取線索相連,那麼回憶時混淆就有可能會發生。防止這種前攝抑制的方法是提醒受試者,現在的數表中有與先前編碼類似的數組。當先前相似的數組與同樣的提取線索相聯繫的時候,記憶專家會對兩數組之間的關係進行外顯的編碼,以使提取更加可靠。 ==== 失去關鍵要素——[[w:舌尖現象|舌尖現象]]([[w:en:Tip of the tongue|Tip of the tongue]]) ==== 有沒有在試著闡述事情、說故事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字好像就快要說出來了,感覺、想法、畫面都有了,就是說不出來那個確切的詞彙。這個就是舌尖現象([[w:en:Tip of the tongue|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舉例來說,在一項相關實驗中,給定下列定義「一種用於測量物體之間的角度距離,特別是測量太陽、月亮和星星高度的海上導航儀器」,請講出確切的單字,答案是「六分儀」,英文是sextant,可能就會使受試者產生舌尖現象,然而,如果他們發現舌尖現象的發生,實驗者就會多問一些問題,他們發現,雖然處於舌尖現象狀態,參與者仍可以正確回答有關這個詞的部分信息。例如,當參與者被要求猜測這個單詞有多少個音節,或者它的首字母是什麼時,他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猜測的概率。也就是說即便參與者說的是錯的詞,這個詞也與正確答案意思相近。例如當被告知「六分儀」的定義時,參與者有時會回答是「羅盤」或「指南針」。除此之外,他們有時也會提供一些聽起來與正確單詞近似的詞。「六分儀」(sextant)其中的六分含義會導致參與者以「六重奏」(sextent)和「教堂司事」(sexton)作為答案。<br> 從科學角度來看,其實舌尖現象和記憶是息息相關的。記憶活動包括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檢索(retrieval)和解碼(decoding)這四個過程,個體在對人名、物名及文字編碼時,會同時將之編成形碼、聲碼、意碼,並將其放到大腦組織中的不同部位儲存。當原刺激物出現時,大腦會將這三種碼分別從不同部位檢索出,最後進行解碼。檢索過程中或解碼順利時,則三種代碼一起呈現的反應不致有誤,但是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記憶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如果解碼過程中只能解出形碼與意碼,而無法說出正確的聲碼,就會形成所謂的舌尖現象。 自從第一個研究<ref> Brown, Roger; McNeill, David (1966). The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https://philpapers.org/rec/BROTTO</ref>在 1966 年開始之後,舌尖現象便受到廣泛討論。研究人員發現,關於在舌尖上打轉的詞語,人們可以記得與其相關的事情,而且一旦這個詞與被呈現出來,人們便可立即辨認出來。後來研究人員發現了所謂的'''醜陋姊妹效應([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110500372 ugly sister effect])'''的證據,當為了找出正確詞語而搜索個人記憶時,人們卻會反覆想出一些錯誤的答案。相較於卡在舌尖上的目標詞語,醜陋姊妹的單詞是一些看起來類似且平常比較常使用的詞語。為了找出正確正確詞語,人們會嘗試各種技巧以便自行想出答案,但這可能是一個令人非常挫敗的過程,人們會描繪自己的內在並檢視外在的世界,以尋求解決之道,例如說嘗試聯想一些相關聯的事情,但有時候該詞語就是會沒有原因的突然出現。奇怪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當提供一個人線索時,有時候人們的表現反而更差,可能是因為當人們得到線索並搜索他們的記憶時,他們所想起的似乎就只有線索,造成找到答案的拖延。 研究者提出多可能的假說<ref>Schwartz, BL. (Sep 1999). "Sparkling at the end of the tongue: the etiology of tip-of-the-tongue phenomenolog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198776/ </ref>: *'''堵塞效應(Blocking Effect):'''簡單來說,當受到一個回憶字彙的信號時,除了能回憶起正確的詞彙外,也可能將其他關聯的詞彙也被引發,而當兩者同是被引發,人迅速意識到關聯詞彙並不是他要的詞彙,進而迅速的抑制詞彙的發出,就連正確的詞彙也被抑制了,導致詞彙無法產出,其中,這些造成抑制效果的關聯詞彙稱為 Blockers,而當 Blockers 被移除後,舌尖效應就會被解決。然而,這個假說難以被證明,因為我們難以判斷實驗中給受試者的訊號是否真的為有效的刺激,能有效引起實驗者預想的字彙組。因此,做出來的的結果往往只有微小且難以測量的差異,不太能有效支持這個假說。當然,也有研究者反對這個假說,認為 blocker 其實沒有影響,或這有助於目標單字的回憶。 *'''不完全引發假說(Incomplete-activation hypothesis):'''認為舌尖反應是因為目標辭彙未能受到充分刺激而成功被啟動,以至於單字可以被意識到,但不能被成功表達出來。 *'''傳導不足模型(Transmission-deficit model):'''這個假說奠基於另一個理論,認為語意和語音資料被存放在腦中相當不一樣的區域中。這個假說認為,輸入的刺激已經強到能夠促成語意區的活化,但卻沒有辦法將信號接著傳送到語音區,故能感覺到語意的存在,卻無法表達出單字。 *'''信號熟悉理論(Cue-familiarity theory):'''該理論認為,只要是和一個辭彙緊密關聯的一個外來信號被接收到,不論對方是否知道該辭彙,就能夠引發舌尖現象。這些外來信號會引發回憶作用,而這就會造成好像快要得到目標辭彙,卻一直停留在強烈感覺的階段。過去的實驗指出,不斷重複出現的信號,較容易造成舌尖效應,這個實驗被認為能夠支持這格理論。 *'''關聯啟發(Accesibility Heuristic):'''該假說認為舌尖效應會被大量相關的記憶引發,因為主觀上感覺對於一個辭彙的了解,有賴於我們對於一個辭彙所擁有的背景知識,而目標辭彙本身卻不是。就像是對於一個辭彙,當有越多的概念、記憶能夠被引起,人們覺得自己知道這個概念,但字彙本身卻不是如此。過去的實驗(1997)也被認為可以解釋這個假說,但是同樣的實驗結果,也可以用來解釋堵塞效應。 根據舌尖現象其反射了無數記憶上的奧祕,心理學又稱為「暫時性失憶」,1982 年 Read & Bruce 曾對舌尖現象做過長期追蹤研究,給受試者一些照片或口頭描述,經過一段時間綜合受試者所呈現的舌尖現象案例,由統計數字中分析得到了一項有趣記憶的現象,也就是說我們確實可能將某些記憶保存得很好,但要表現時卻又有如忘了它們的存在。這種遺忘的顯現問題,出自於拮取的過程而非收錄或保存的歷程,要從龐大的記憶庫中提取訊息,面臨的問題有如從圖書館中尋找一本書一樣,有可能因眾多的因素而造成拮取失敗。 在一項對單語者與雙語者的研究中發現,在專有名詞上,兩者的表現近乎相同,但是在其他詞彙上雙語者明顯會報告更多的舌尖現象。在一項圖片命名實驗中,雙語者普遍比單語者來得慢,就算前者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也是一樣。推測成因為他們平均下來使用其中一種語言的頻率較低,且雙倍的單字量給大腦帶來了額外的處理負擔,就算是在執行一些單語的任務時,雙語系統也不會關閉。 然而舌尖現象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呈現記憶阻塞的現象,根據研究人員發現大學生每週會出現 1~2 次,而老年人則有 2~4 次的舌尖現象。2006 年研究人員 Simmer & Ward 提出了思考舌尖現象,利用不尋常模式試驗結果發現「聯覺認知現象」也許會是有效的誘導方向,因聯覺人的腦機制神經交錯時,將話語知覺轉化為味覺,那麼或許人們能夠在回憶辭藻之前,透過舌尖的運作來尋找字彙。舉例來說:在實驗中給聯覺人的受試者,呈現稀有物體圖片來製造舌尖現象,在數次測試後,主試者可以成功的在聯覺過程中誘導舌尖現象產生,只是目前一般人對於聯覺的能力仍尚處於潛意識之中還未開發。 那怎樣的記憶最容易引起舌尖現象呢?由最近的研究(2015)指出,舌尖現象產生可能跟學習的過程有關:當一個人無意識地、不經意的學到了一個新知時,這樣的新知就會更容易因發生舌尖現象。另外,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對於非專有名詞,比起單語使用者會更經常經驗到舌尖效應,尤其是在非主要的語言中,但這個效應並不出現在專有名詞中,較早習得的語言也較不會經驗到舌尖現象;其他像是用藥、咖啡因、情緒、年紀(灰質流失相關)等也可能會造成更頻繁的舌尖效應。 最後,如果遇到舌尖現象時,該如何應對?研究者也眾說紛紜,有些研究者認為,持續地在舌尖現象的狀態下思索目標辭彙可以幫助學習;但另一批研究者則認為,這樣會造成不斷的學習「錯誤」的訊息輸入辭彙關聯,反而有礙於學習。<ref>[https://www.verywellmind.com/lethologica-tip-of-the-tongue-phenomenon-4154947 Lethologica or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ref> 可見這方面的研究,仍待更多研究者的投入以闡明。 ==== 動機性遺忘([[w:en:motivated forgetting|motivated forgetting]]) ==== 又稱壓抑論,將記憶和遺忘視為個體維持自我統合的動力,個體採用 壓抑作用,避免記憶不被接受或痛苦的訊息,將這些事件再壓抑到潛意識中藉以防衛自己,保持心境安定。動機性遺忘可以視為一種防禦機制(Defence Mechanism) 記憶並非總是美好的,某些記憶使人難過、焦慮甚至痛苦。例如:被強暴的婦女無論如何都想不起來她為何會全身是傷、衣服破爛不堪的躺在偏僻角落裡,面對警察、家人或朋友的關心詢問,她既害怕又懊惱,因為受害者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想不起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是因為某個原因造成她刻意將記憶壓抑的現象,就叫做動機性遺忘。<br> 因此,自我的意識不知不覺會將這些記憶,透過遺忘來避免個人的不愉快;動機性遺忘是心理自我保護的方式,不代表會從個人的經驗記憶中不見,反而會從夢中等某些行為中表現。<br> 佛洛伊德在 1890 年代曾以隱抑理論解釋因衝突或創傷,使人們主動且有益的把記憶埋藏進無意識或是另一個分裂自我的防衛現象。<br> 創傷性事件通常伴隨離解,指失去和思想意識,甚至自我存在的聯繫,導致無法正確提取記憶。<br> 隨著時間過去,曾經歷動機性遺忘的人可能找回他們的記憶,此心理防衛並不是將記憶永遠抹除,相反的,由於發生的事情通常震撼且對人生有重大意義,透過相似的行為再演訊號或是心理狀態放鬆,都有可能使這段被封存的記憶湧現。<br> ==== 機體性遺忘 ==== 也可以稱為神經性失憶,相對於動機性遺忘,人腦也可能因為物理上的損傷而造成記憶能力失常,例如大腦顳葉、海馬迴、杏仁核與視丘等部位嚴重損傷,造成記憶力衰退。不論是外來創傷或是大腦因年齡引發的退化,都有可能導致記憶力衰退甚至是完全喪失。<br> 造成機體性遺忘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中風、腦炎、大腦缺氧、酗酒、腦部腫瘤、退化性神經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癲癇以及藥物等。 ==== 線索依賴性遺忘([[w:en:cue-dependent forgetting|cue-dependent forgetting]]) ==== 圖爾文將痕跡依賴性遺忘與線索依賴性遺忘做了重要區別。很簡單,遺忘的一種可能是信息從記憶系統中消失了,這是'''痕跡依賴性遺忘(trace-dependent forgetting)'''。另一種可能是信息仍然存在於記憶系統,但卻不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線索依賴性遺忘([[w:en:cue-dependent forgetting|cue-dependent forgetting]])'''。<br> 圖爾文和皮爾斯通(Tulving & Pearlstone)提供了一個線索依賴性遺忘的證據。在他們的研究中,給被試者呈現一組分屬於不同類的單詞,讓它們學習。然後,在被試者回憶這些單詞時,給其中一些被試者提供類別名稱,而對另外一些不提供類別名稱。得到提示的被試者比沒有得到提示可以回憶更多的單詞,換句話說,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提取線索,自由回憶的被試者產生較多的遺忘,即線索依賴性遺忘。<br> 圖爾文和索斯卡(Tulving & Psotka)展示了線索依賴性對於干擾理論的作用。被試者要學習一到六個詞表,每一個詞表包刮四個分屬於六個種類的單詞。在每個詞表呈現後,讓他們對所有詞表中的所有單詞進行自由回憶(總自由回憶)。最後,給被試者呈現所有詞表中的詞的類別名稱,再讓他們對所有單詞進行回憶。<br> 實驗結果顯示,總自由回憶表現出強的後攝干擾,隨著學習與自由回憶之間存在的詞表數的增多,每一個詞表中回憶起來的單詞數減少。根據後攝干擾理論,這種後攝干擾反應了無學習過程。考慮一下線索回憶回憶的成績,在提供各種類別名稱時,沒有後攝干擾,並且和最初的學習相比,也沒有遺忘。總自由回憶中觀察到的遺忘幾乎包刮了所有線索依賴性遺忘,並且,在施以種類名稱提取線索時,這種遺忘會被消除。<br> ==== 壓抑([[w:en:Repression_(psychoanalysis)|Repression]]) ==== 遺忘研究的一個著名方法源於弗洛依德提出的壓力理論。他認為威脅性或創造性的信息通常會受到壓抑,從而無法進入意識狀態,他把這個過程稱為壓抑(repression)。弗洛依德聲稱:「 壓抑的本質是阻止一些東西進入意識或把意識中的一些東西趕出來。」引文中的「一些東西」指的是那些會喚起焦慮的記憶本身。 然而,有時受到抑制的是與這些記憶相聯繫的情緒,而不是記憶本身。在大多數實驗室研究中,研究者嘗試使被試者焦慮來引發壓抑,然後再消除其焦慮狀態,以此證明抑制的信息仍然存在於長時間記憶中。在產生焦慮的一個任務中,經常給被試者的是他們沒有完成任務的負回饋,然後告訴他們這些失敗的回饋是假的,以減少他們的焦慮。 Weinberger, Schwartz, & Davidson (1979) 研究所區分之四組不同的個體,由焦慮特質和社會期望傾向共同界 定而成,包括:壓抑者(低焦慮、高社會期望)、低焦慮者(低焦慮、低社會期望)、高焦慮者(高焦慮、高社會期望)、以及高社會期望之高焦慮者 壓抑者又被稱為反社會人格者。諸如拿破崙、希特勒等都屬於這種人格者。且不能忽略的是,其實壓抑者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導致壓抑者做出行為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其他人有一種潛藏的驚恐。對他們而言,每個人都是敵人,必須暗地或公開加以消滅。若有人允諾讓別人更強壯、更聰明,那麼壓抑者就會遭受到個人危險的極大痛苦。 在梅耶斯和布里文(Myers & Brewin)的一個研究中,嘗試要求一些女性被試者盡可能的快速回憶兒童時期的不愉快經歷。而實驗結果顯示,壓抑者花比低焦慮者、高焦慮者和防禦性高焦慮者多的時間提取,但是在提取兒童時期的積極經歷時,他們並沒有比別組困難,這表明他們提取很久以前信息的能力並不弱。有人提出也許壓抑者比別組更具有幸福的童年經歷,因此沒有那麼多不快樂的經歷可提取。 然而,梅耶斯和布里文通過半結構性訪談發現,壓抑者比其他組被試者經歷過更多來自於父親的冷漠和敵意,因此結論是壓抑者對兒童時期的消極記憶提取緩慢可歸因於壓抑過程,而不是他們的消極記憶少。 ==== 錯誤的再建構歷程 ==== 基模(schema)在記憶的再建構歷程(reconstructive process)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們在登錄訊息與提取訊息時往往都會受到基模的影響。基模之於訊息的理解與記憶的確很有幫助,例如:兩個人同時學習使用一種新的電腦軟體,一位是電腦迷,平時便喜歡嘗試各種軟體;另一位是門外漢,只會簡單的電腦操作。你可以很容易判斷相較於門外漢,電腦迷對於新軟體的使用方法一定記得快又記得牢,因為電腦迷既有的電腦基模,能夠幫助他有效地處理記憶訊息。雖然基模有助於增進記憶,但是錯誤的記憶也經常是拜基模所賜。基模提供人們理解事務的架構與預期,因此人們解讀與登錄訊息時,常常會與基模一致,提取訊息時若有空白片段,基模也常被用來填補空白。 Allport 與 Postman 的經典研究揭示出基模對於記憶的影響,該研究先請一位受試者看一幅圖畫,圖畫的內容是很多不同種族的人搭同一班地鐵,其中有一位白人手上握著一把刀。這張圖畫只有第一位受試者看到,看完圖畫後,這位受試者的工作是將所看到的圖畫內容以口語傳遞給第二位受試者,第二位再傳給第三位,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位。研究發現,訊息傳到最後常常變了樣,圖畫中的刀子原本是在白人手上,但傳到最後刀子卻變成在黑人手上。這樣的結果反映出受試者對於白人和黑人的基模不同,他們傾向認為黑人比較具有暴力傾向,因此推論刀子在黑人手上。上述結果也適用於解釋謠言現象,由於人們的認知資源有限,不可能將所見所聞百分之百忠實記憶與傳遞,眾人傳遞的過程中經常根據個人對該人、事、物的基模訊息進行編修,最後常常會形成與事實不符的論述。 記憶除了會受到當事人的基模影響,也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提示而扭曲。Loftus 等人曾經做過一系列的研究來提醒目擊證人證詞可信度的問題。例如:有個研究請受試者先看了一段車禍影片,隨後請他們回答研究者的問題,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是:「你有看到'''那個'''破掉的車燈嗎?」(Did you see '''the''' broken headlight?)另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則是:「你有看到'''一個'''破掉的車燈嗎?」(Did you see '''a''' broken headlight?),兩組唯一的不同在於問句中使用的定冠詞。結果發現,使用"the"這組受試者回答他們有看到破掉車燈的比例,高於使用"a"這組,而且使用"the"這組的受試者對自己的答案也比較肯定。<br> 另一個研究同樣是請受試者觀看車禍影片,隨後也是請他們回答問題,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是:「車子'''衝撞'''時車速有多快?」(About how fast were the cars going when they '''smashed''' into each other?)另一組受試者被問的問題是:「車子'''碰撞'''時車速有多快?」(About how fast were the cars going when they '''contacted''' into each other?)。結果,衝撞組回答的平均時速為 40.8 英里,而碰撞組回答的則是 31.8 英里。歷經一星期後,實驗者詢問受試者當初在影片中是否有看到碎玻璃(其實影片中並沒有),結果衝撞組回答「有」的比率高於碰撞組許多,顯示人們的記憶會受到引導而扭曲。 此外,一般人總認為相較於大人的複雜,小孩比較純真不會說謊,所以他們的話也比較可信。而將這種想法用在法庭上的證詞,可能必須有所修正,因為研究發現,兒童的記憶比成年人更容易被引導,尤其是兒童處於高度情緒或壓力的情境下,其記憶更容易被影響。上述結果提醒我們,無論是成人或兒童,目擊證人的證詞都非常容易受到引導,錯誤的引導將產生錯誤的記憶,而錯誤的記憶將導致錯誤的判決,錯誤的判決則會讓歹徒逍遙法外,並毀掉無辜者的人生。 == 記憶的有趣現象 == 記憶不單單只是「回想」如此簡單的一件事,特殊的條件往往會促成不同的記憶效果,或許我們能多多利用這些有趣的現象來增加我們記憶的能力,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 用場合(景)來回憶 ==== '''概論''' :回憶事情時,如果從發生的場景開始回想,或是直接回到事件的發生地,場景就會像是回憶的催化劑一般,幫助我們更好地回想起當時發生的事情。 :環境跟我們的學習記憶也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學校裡,有些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在熟悉的教室內面對大大小小的考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一換考場卻失常了。這與學習環境的改變有關,因為我們對記憶的場合有依賴性,換個地方後,很多習以為常的事都記不住了。 :[[w:en:George_Sperling|George Sperling]] 的論文中提及,人類體內存在視覺訊息的貯藏所,稱之為'''記憶貯存所(iconic store)''',負責將外在環境的訊息以圖象形式暫存,之後會再將這些資訊傳送到其他貯存所;可以容納多個物件,但消失得很快,而我們通常不會發現它們的消失。 '''場合變化中的遺忘源及其心理機制''' :場合因素對記憶的影響是長期的,但場合的變化也可能引起短暫的遺忘,例如: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遇到熟人時,也許一時認不出他是誰;但若是在和對方互動過的地方遇見,很快便能認出他。離開辦公室時忘記要辦什麼事了,但返回辦公室後就想起來了,也是常見的例子。然而,改變場合也能夠使人們忘掉煩惱。 :例如:一個人心情不佳時,轉換環境或許可以使他忘記不愉快的事情。 :<u>一個人利用長期記憶中提取出的訊息,來引導自己的行為,和其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u>,而這方面的問題引起記憶心理學家們極大的關注。 :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例如:釐清人類的記憶是如何依賴特定場合的、如何隨場合的改變而變化的,對於研究政治行為、社會心理學、環境心理學,以及教育、藝術、體育、法庭審判、心理治療、情緒控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方面看,場合因素對當前的記憶模型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為許多記憶理論都假設,特定場合會影響記憶中訊息激活的內容及其合用性。此外,記憶的內容往往和所處的場合有關,內容和場合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回憶的效果。 :<u>場合理論較強調遺忘其實是系統的適應性</u>。當環境的改變讓長期記憶的部分訊息長期不被使用時,這些訊息將變得難以提取,或逐漸被遺忘,即使是電話號碼或門牌號碼等曾經十分熟悉的訊息,如果因為環境變化而變成無用的訊息,最終也會被忘記。這是因為人們的記憶容量有限,記憶系統須排除與目前環境無關的訊息,以增加對有關訊息的提取速度和準確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環境。 :場合是很複雜的,而在特定的場合中,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了訊息的編輯和提取呢?在編碼階段,影響提取效果的場合因素是和目標訊息一起得到了有意識的編碼,還是無意識地單獨編碼呢?為了研究的方便,許多研究對場合因素作出了分類。 :如 [[w:en:Alan_Baddeley|Baddeley]] (1982) 把場合因素分為相互作用、獨立兩類,而 Eich (1985) 把場合因素分為綜合、孤立兩類,Howitt (1980) 則把場合因素分為內部、外部兩類。這就是說,在有些情況下,場合因素與學習材料是有意義地聯繫在一起的,當對目標訊息進行編碼時,也就以同樣方式對場合訊息進行了編碼,因此場合訊息就成了提取目標訊息的外顯線索;在另一些情況下,場合訊息是偶然且獨立於目標訊息之外而存在的,因此在對目標訊息進行編碼時,並未把它和目標訊息聯繫起來,這種場合因素對提取目標訊息有一種內隱的、無意識的作用。 '''環境與記憶''' :我們記住重大事件中的許多內容毫無疑問地與內心的思想有關,但絕大多數則發生於物理層面上的環境之中,而此物理環境則就是每段記憶的發生場合,並且記憶依賴於周遭環境來進行編碼、連結和確立。 ::*物理刺激的線索功能 :::<u>物理層面上的刺激往往比起心理層面還要更能影響記憶</u>,就算是對於事件的旁觀者而言,環境亦較能對其帶來更完整的場景線索。因此人們一般更偏向於依賴物理刺激來組織記憶。物理環境對於記憶的作用在許多文獻中都有所記載。促進提取記憶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盡可能地復原該事件的初始場合,這是編碼特性原則(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的前提。這種情況正像是許多年以後再次回到熟悉之地時,過去的回憶在腦海中不斷地湧現出來的感覺,而這種現象經常是自發產生的。 ::*過去經驗的重要性 :::人們對於環境的記憶就像一幅素描圖畫,以大幅簡化細節的圖像來保存,而非單純的圖表數據。環境記憶是五感的知覺記憶,同時也涉及了各種超出實際可能情況的想像內容。具體環境的記憶,在測量中要透過個體對之產生的過去經驗的多寡來決定。一般而言,人對於環境的留心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環境記憶訊息的吸收,當某人對於一個環境的經驗越少,則其越會對環境細節加以注意。也就是說環境記憶會隨著人對某環境的適應程度有很大的變化。因此過去經驗的多寡,決定了該環境記憶的具體程度。例如:當某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可能會為了觀察該環境的各種特徵與細節而慢慢走,而當人對於環境越發熟悉,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則將不會特別去留意周遭環境。 :::然而雖然留意程度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消退,但是環境卻會暗中引導著人們的各種習慣。像是雖然洗碗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但人們總是選擇在廚房而不是在浴室洗碗。像這種具有明確地環境及行為配對的情形則可以歸結於人們的社會化過程。 '''環境記憶的類型''' *'''二維記憶''' ::二度空間環境記憶模式是我們隨時可以遇到的。雜誌、報紙、書籍、電影和電視都是以平面圖像的形式呈現且為再認所支持。在某些情形下, 這種記憶模式對於人們的生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似乎許多二度模式主要是透過原型(prototype)過程而獲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展出一種心理表徵或原型。人類登錄與再認複雜的平面圖像的能力很強。在一項研究中開始給受試者呈現六百多個圖像,在環境再認測驗中它們(新舊圖像)成對呈現,受試者必須從中選出舊圖像。結果發現受試者的成績出奇的好,準確率達到 97%。另一個相似實驗中發現再認率為 90%。明顯地, 人類的二維記憶的確是非常有力的,對於圖像記憶的逼近度與照片一樣的保存了對細節的「忠誠」。然而更為常見的是圖像記憶的不真實性,並且我們趨向於以預期來識記物體或圖像特徵。 *'''三維記憶''' ::*物體記憶:心理學研究顯示大腦生而具有特徵偵測器,當然不是轉而增強對高度複雜形式(如椅子)的反應——而只是對線段、曲線及三角的反應。這些天賦的特徵偵有助於人類對環境物體快速知覺和編碼。<br> ::*機械、儀器記憶:現代生活提供給我們大量必須要掌握和使用的機械儀器,諸如自行車、儀表、汽車等。研究顯示「用戶型」機械儀器應當具有明確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進行可視操作、演示知覺性概念基準線(如操作與效應一致)以及對操作者提供連續回饋等。機械儀器的晦澀特徵往往來自於對記憶機制的干擾。比如,許多舊式儀器在誤操作時沒有如何標誌(如亮燈)來提醒人們。<br> ::*空間記憶:[[w:en:Edward_C._Tolman|Edward Tolman (愛德華·托爾曼)]] 首先提出的「認知地圖」概念,開啟了空間記憶與學習問題的現代研究。認知地圖是指對某空間的心理表徵。日常生活需要我們不斷遷移環境,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形成物理地圖。在對新地方產生認知地圖之前,個體必須先對新的空間予以正確的認知。在一項實驗中大學生們分別透過地圖或親身體驗來學習複雜建築的空間序列。結果顯示學習地圖者在估計直線距離和判斷物體間的相對位置時 成績突出而親身體驗者則擅長估計道路距離(而非直線距離)和物體與自我相對位置的判斷。在建築中活動時間最長的受試者成績最好,但與學習物理地圖者無差異。這個研究顯示透過幾分鐘的地圖學習,個體能夠發展出與相對有經驗者在許多方面相似的認知地圖。<br> ::*位置記憶:Hasher 和 Zacks(1979)提出記憶編碼難易度是注意的功能的觀點,某些訊息可能是自動編碼的、只需極少或無須注意,而在另一極上的編碼則需意識介入和充分的注意資源。他們進一步認為自動編碼的訊息是那些基本的環境特徵。根據這一框架,物體位置、發生頻率以及時間序列等都是自動編碼進記憶系統的;而且自動編碼的過程應當不受有意處理自變項的影響。<br> *'''四維記憶:事件的時間序列''' ::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對物理環境中的變化序列在時間上保持連續性與恆定性,即人們需要有能力根據時間的變化而排列這些變化。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刷新(updating),它是一種對周圍變動的物體保持追蹤 的有用方法。而在我們刷新運動知識以及物理環境的變化的同時,我們也 對此作出了時間上的判斷。使時間判斷準確化是成功把握日常生活的關鍵。事實上上面提到的事件的時間順序是 Hasher 和 Zacks 所倡導的認知自動編碼的三個環境基本組成成分之一。然而,正如在物體定位和發生頻率一樣,現在有大量的證據說明時間訊息亦受原本無關的變項的影響(Jackson, 1985; Nevel-Bbiannin, 190)。Friedman(1990)描述了五種模型從不同角度解釋人們對事件的定時過程。 {| class="wikitable" |+ 五種解釋人們對事件定時過程的模型 |- ! 模型 !! 說明 !! 補充 |- |時間標籤模型 || 認為事件發生時或提取時本身就已作為一種記憶屬性(顏色、尺、寸、形狀等)予以編碼和儲存。事件的時間標籤可能與人的生物時鐘有關。報告上週和兩年前發生的事件在時間上的差別對於正常人而言是很容易的。 || Wagenaar(1986)曾以實驗檢驗自己的生活中發的事件的記憶能力。實驗中記憶開始於數年以前(1978),他紀錄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一至兩件較矚目的事件。之後,他透過各種線索來回憶這些事件,發現誰、什麼、哪裡等線索都有助於提取事件的細節。然而,當止提供事件發生的日期時則「幾乎沒有作用」。此實驗與其他相關研究顯示人類對於事件的定時記憶其實較不準確。 |- | 時間序列模型 || 認為事件是依照其進入記憶的時間順序編碼和儲存。可以將此模型以傳送帶移動的材料項目比擬。放在傳送帶上的項目在同一時刻成組,且對應不同的距離。首先進入傳送帶的項目所經過的時間可以透過注意從起點的移動距離或在起點與初始項目的當前位置之間的插入項目數粗略估計。當傳送帶傳送地愈遠,愈難「看清楚」項目及其準確順序。此模型可以說明人類的記憶為何像時間消逝一樣,計算事件的時間序列越來越困難。 || 大量實驗顯示記憶還存在單詞初位效果,即詞表中的前幾個單詞的順序判斷較好,與此實驗結果矛盾。另外,Wagenaar(1986)的實驗也顯示事件記憶極少被組織為時間進入,因為他發現當兩個無關事件發生於同一天時,對其中一個事件的記憶並非對另一個事件的記憶的線索。 |- | 痕跡強度模型 || 依據以下兩個假設 :(一)當時間消逝時,事件的記憶痕跡會在強度上遞減。 :(二)人們透過記憶痕跡強度估計事件發生的時間(記憶痕跡強度愈大,則事件發生愈近)。 || 此模型因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有一致性而受到肯定。當事件的重要性等值時,愈近期發生的事件似乎更鮮活。然而,此模型仍無法說明記憶的單詞初位效果,故其適用範圍有所限制。 |- | 推理理論 || 認為事件發生時所涉及的其他訊息片段由邏輯上的推理決定。通常涉及透過推理對事件情景的重建。 例如:要求你回憶參加某次婚禮的時間,除非婚禮對你而言有重大意義,你會為了回憶婚禮而不得不重建該事件的場合和氛圍。或許,你首先想到的是婚禮在一個很冷的日子舉行,因爲你記起在驅車參加婚禮的路上,汽車的暖氣出了問題;接著,你又記起婚禮是在某個星期五舉行。,因為你向上司告假提早離開辦公室(正常工作星期五才能請假);最後,你確定了婚禮發生的時間,因為你記起婚禮發生於狂歡節的前兩天。事實上,大量證據顯示人們以相似的重建過能來回憶事件的確切時間。|| 此實驗可以解釋記憶的單詞初位效果,認為是由人們透過將時間開始的里程碑和詞表的前幾個單詞相連所導致。 |- | 提醒模型 || 認為新體驗來自先前的相關經驗。人們不斷地以每次體驗到的事件來提醒更新事件的時間序列。此模型的關鍵性預期為,與兩個無關項目比較,兩個相關項目更容易確定時間序列。Tzeng和Cotton(1980)發現與不同範圍單詞比較,對於相同範疇單詞的順序記憶更好。 || 此模型無法解釋記憶的單詞初位效果和特殊事件的超常記憶現象。 |} ==== 嬰兒時期的記憶 ==== '''嬰兒失憶'''(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人類嬰兒時期,這些人生初期的經歷,我們大家基本上都已經想不起來了,既使是在我們有記憶形成之後,也仍然難以回憶起這些早期的人生經歷,直到童年時記憶才逐漸清晰。然而我們生命中的這段記憶空白總令家長感到可惜沮喪,連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幾十年來的研究都百思不得其解,這對於心理治療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始終是一個困擾,故在100年前他創造了「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這個短語。 '''文化因素'''(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我們的文化也決定著我們談論記憶力的方式。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養成自傳性記憶(超級記憶力)的能力只能通過訓練演講能力才能獲得。「語言有助於為記憶力提供一個結構,或組織,成為一個敘事的結構。通過講述故事,這種經歷更有組織,因此也更容易被記住,」菲伍什說。然而,一些心理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對於那些天生的耳聾,並不會手語的兒童在首次記憶的年齡上並無差別。 : 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缺乏早期記憶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出相應的功能,或許,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海馬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我們無法對一件事情形成豐富的記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都像嬰兒一樣無法形成長久的記憶——似乎當我們停止增加新的神經元時,我們便突然之間能夠形成長久的記憶了。但是,發育不完全的海馬體使我們喪失長期記憶的能力,還是這種能力壓根沒有形成?童年發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在我們成年後影響我們的行為,一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即便我們忘記了一些事情,它們也一定還徘徊在記憶的深處。我們應該非常謹慎的處理這些記憶,因為這些回憶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甚至從未發生過。 '''想像的記憶'''(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我們往往更容易相信我們的想象中的記憶而不是實際發生的情況。即使你的記憶是基於真實的事件,他們有可能因事後的回憶而被改變和扭曲,比如成為了通過對話植入的記憶而不是親歷的事件回憶。或許最大的謎團並非我們為何無法回憶起我們的童年,而是我們是否能夠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 '''相關研究與實驗'''(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8848842) : 十九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實驗,來驗證人類記憶的極限。為確保試驗階段他的大腦上一片空白,他發明了所謂的「無意義音節」——一些隨機組成的字母例如「kag」或「slan」——並開始嘗試記住成百上千個這樣的字母。 : 通過他的遺忘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對於所學東西的記憶下降程度之快,令人尷尬:在一小時之內我們能夠忘掉所學東西大概一半。到30天時,我們只能記住大約2%-3%左右。 : 最重要的是,艾賓浩斯發現,我們遺忘的軌跡是完全可以預測的。要了解嬰兒的記憶是否不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比較圖表。1980年代,科學家們通過算術法發現我們對於從出生到六七歲的記憶所記得的比想象中的要少得多。很明顯這其中有很大的不同。 ==== 以自我來記憶 ==== 將需記憶的材料跟自己產生關聯,比如要記住一個新朋友的名字和長相,就先想想他和自己的關係,他是自己的同學?甚麼時候的同學?有沒有一起上過課或出去玩過?只要這個人跟你的關係越多,就越不容易忘記他。每當我們得到新東西時,例如買了新手機、換了新鞋子、買了新車,是不是都有一種感覺:怎麼我身旁的人都跟我一樣,用同種品牌、同樣的花色?或是當你穿著平常比較少見,款式奇特的衣服,你會覺得所有人都會注意到你身上的衣服,其實這是因為這些記憶跟自己最有關,此現象稱為「自我參照效應」——身旁的東西若跟自己有關係,就會讓你有深刻的感覺。當事情跟自己牽扯上關係時,會讓記憶比較深刻。<br> 所以可以利用這點,將想記憶的事物帶入自己的情境中,像是自己如何使用這項物品、要把它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等,如此能加深對此事物的印象。從社會心理家的觀點而言,由於人們傾向認為「對人們而言『我』是重要的」,也往往會較為關注和自己有關的訊息,故對於和「自己」有關的訊息也會記得比較好而從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而言,或許會解釋為:「只是單純跟自己的事情往往會有多次複習的機會,所以人們對於和「自己」有關的訊息往往會記得比較好」。<br>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隨機一所學校找一個漂亮的女生,讓她記憶這些詞語:漂亮、山谷、強壯、海邊、聰明、葡萄、溫柔、鏡子、清純、柏油路、長髮飄飄等。一天後,心理學家測試她的記憶效果,發現她只記住:漂亮、聰明、溫柔、鏡子、長髮飄飄等與自己有關的詞語。由此可見當信息與我們自身有強烈關係時,我們就會放大與我們自身有關的記憶,會對其十分在意並且能夠快速處理與之有關的細節,最後得出自己很重要的結論。<br> ==== 前瞻性記憶==== 前瞻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人們記住要在未來某個時刻執行的動作或任務的能力。這種記憶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它涉及到從記住要給朋友打電話到記得參加重要會議的各種情況。前瞻性記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基於時間的前瞻性記憶和基於事件的前瞻性記憶。 基於時間的前瞻性記憶是指在特定時間點或經過一段時間後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決定下午三點給朋友發信息,或者在兩週後的某天去看醫生。相對地,基於事件的前瞻性記憶則是指在特定事件發生時觸發的記憶,比如看到郵局時想起需要寄信,或在超市見到特定的食品時記得需要購買。 影響前瞻性記憶的幾個因素: :*提示物、靶事件和情境:有效的提示物可以是外部的,如日曆、鬧鐘或特定的物體擺放,也可以是內部的,如心理暗示或生物鐘。例如,將藥盒放在餐桌上以提醒早上吃藥,就是一種利用外部提示物增強前瞻性記憶的方法。醒目或不熟悉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記憶表現,但提示物並不總是會起作用,有效的提示物應能加強靶事件和意向之間的聯繫。<br> :*年齡:一般認為,老年人在完成前瞻記憶任務時會表現出更多的困難,因為它涉及到較多需要自我啟動(self-initiated)的提取過程。但 Einstein 和 McDaniel 的經典實驗表明,年齡對回溯記憶任務有較大影響,卻並不降低前瞻記憶測驗的表現,這可能是由於實驗採用基於事件的前瞻記憶任務,有外部線索可以引導提取先前形成的意向,如果採用基於時間的任務,則前瞻記憶能力將隨年齡增大而下降。兒童對自己的前瞻記憶能力往往估計過高,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尚未完全發展。家長和教育者可以透過教導兒童如何有效利用外部提示物,比如使用提醒器或在可見處留下便條,來幫助他們更準確地評估和提高自己的前瞻性記憶。<br> :*其他因素:是否集中注意、形成意向到執行意向所要求的行為之間的時間長短、中間是否插入其它任務、人格、動機、情緒。例如,高度動機和正面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個體對未來任務的記憶和執行。反之,負面情緒可能會干擾記憶的提取。 總結來說,前瞻性記憶是一個複雜且多面的心理學現象,涉及到時間管理、計劃和自我監控的能力。通過理解影響前瞻性記憶的各種因素,我們可以採取策略來提升這一能力,從而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任務。 ==== 伸縮效應 ==== 相信大家有這種經驗,在玩高空彈跳的時候,跳下去的那 5 秒感覺過了 5 分鐘;開車突然小孩跑到你前面緊急煞車的那兩秒感覺好像過了半輩子;或是有人常說: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而在恐懼高壓環境下卻總是永遠不會結束那麼煎熬。為什麼會有這種明明是經過同樣的時間,在感覺上卻有時間伸縮的不同呢? 其實上述事件感覺到最近發生的事情似乎發生在比實際遠,很久以前發生的事其實比實際近,並非實際如此,而是在後續回憶這段經驗的時候才感覺到時間的增加,也就是記憶被大腦動了手腳。記憶在這呈現的並不是事件當下的片段,而是經由大腦處裡過後的片段,可能是刻意或是無意識地替改變記憶。而當改變記憶造成時間感知的不同時,就稱為伸縮效應(Telescoping effect),一種與記憶有關的暫時性幻覺。這種情況與維耶爾特定律——短暫的間隔被估計得長,長的間隔被估計得短所描述的情況類似。 伸縮效應可分成兩種:向後延伸和向前伸縮。 向後延伸||剛結束不久的事件會主觀上的向後延伸,也就是說上個禮拜才剪過頭髮,會感覺是一個月前才剪過 向前延伸||相對於現在太久以前的回憶則會向前延伸,5 年前去過巴布亞紐幾內亞觀光,卻感覺像是 3 年前去過一樣。 {| class="wikitable" |- |向後延伸||剛結束不久的事件會主觀上的向後延伸,也就是說上個禮拜才剪過頭髮,會感覺是一個月前才剪過 |- |向前延伸||相對於現在太久以前的回憶則會向前延伸,5 年前去過巴布亞紐幾內亞觀光,卻感覺像是 3 年前去過一樣。 |- 這兩種伸縮效應的區分點大致為 3 年,3 年以上的回憶就會向前延伸,而 3 年內的記憶則會向後延伸,這是經由統計學所得到的結果。 這個伸縮效應可能對大家來說很模糊,可以做一個生活中的小實驗來印證伸縮效應。你可以手上戴著手錶,先看其他地方 10 秒鐘,等數到 5、4、3、2、1,迅速移動視線到手錶的秒針上,這時會發現,你看到的第一秒鐘感覺會比後續的的 2 的 3 秒來的久。這類型的暫時性幻覺特稱為停錶錯覺(Chronostasis),原因是當眼睛接受到新的刺激時,會需要時間把畫面呈現在視網膜,並且傳遞到大腦才能看到畫面,這段時間理論上是看不到東西一片黑矇矇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人類看到的畫面應該要一直有黑影閃爍不停才對。事實上大腦為了彌補這段時間的空白,新看到的畫面會自動向前補償,以避免有黑影閃爍的情形,而結果就是你轉過頭看向秒針的第一秒也向前補償,因此同樣的畫面看了兩次,所感受到的時間也因此而伸縮。 ==== [[w:en:Selective memory|選擇性記憶]](Selective memory)==== 選擇性記憶指的是接收者在經過資訊的處理與加工之後,最後選擇存儲與記憶資訊,也是接收者在記憶過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 事實上,人們記憶中的信息量往往比接受和理解的信息量要少很多,所以人們才會選擇在記憶的最後階段努力忘記一些資訊。換言之,選擇性記憶導致「有選擇的注意」、「有選擇的理解」,促使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往往只記住那些同意自己觀點的意見,容易忘記那些不同意自己觀點的意見與資訊,藉此記住與自己的想法、興趣和內在相符合的信息,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並達到心理平衡。 而選擇性記憶大概能分為下列 3 階段: :#信息的輸入階段:一般而言,接受者很少完全吸收具體的原始描述,只能大致記住意思並重複記憶。此外,人們的記憶對影像處裡的邏輯幾乎是一樣的,傾向於記得最亮的影像,對自己印象最深的視覺資訊。 :#信息的儲存階段:記憶包括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其中,短期記憶能力非常有限,若一次給予人們不相關的單字或隨機數字,大多數人往往只記得個位數的片段。另外,短期記憶中積累的信息量主要取決於人們的興趣,在長期記憶中,人們通常是抽象地記憶意義。 這些意義也可以是人類大腦中的視覺和聽覺物體或其他的具體印象,以概念的形式存儲在大腦記憶中。 :#信息的輸出階段:最後,資訊的輸出主要有兩種模式 : 辨識以及回想。 前者意味著在接收到特定的資訊後,確認是否與該資訊有過接觸;後者意味著在往後的時間當中,是如何回憶起腦中的記憶。 值得留意的是,選擇性記憶僅是一種現象,屬於建構記憶時的一種可能的途徑,但此現象本身並不是關於記憶建構的完整理論。理由在於,其強調人們對所經驗之資訊進行主觀性的選擇,卻未提及與記憶建構相關的其他非主觀因素,例如:外在物理世界對於感官刺激的程度強弱與頻率高低,亦有可能迫使人們的經驗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單純援用選擇性記憶說明記憶的建構方式,可能不當忽略其他因素在運作上的重要性,形成過度簡化的問題。 == 影響記憶力的因素 == ===壓力=== 影響記憶力的壓力可分成兩種: *短期壓力:人體存取短期記憶的結構為海馬體。短期的壓力能幫助人們記憶,舉例來說:學生在面臨月考時,會產生短期壓力,而在備考的那段時間學習能力、記憶力提升。不過短期壓力累積久了就會轉變成長期壓力,這時便可能傷害記憶力。 *長期壓力:當人處於長期的壓力下,會造成腎上腺皮脂素分泌過多,此時下視丘的開關便會對過多的腎上腺皮脂素疲乏,並停止反應,導致人一直處於壓力狀態。這時就會把太多的精力花在處理情緒,而非思考,這對記憶力毫無幫助。而長期處在高壓力下也會使掌管專注力、決策、社交能力的前額葉皮質縮小,新的腦細胞不易增生,造成學習力、記憶力下降。甚至引起疾病,像是憂鬱症、高血壓、阿茲海默症。 當我們面臨壓力時,體內會釋放'''荷爾蒙—可體松''',它可以幫助我們專注並做出即時的反應。例如提升我們在運動比賽或是演講中的表現。然而過多的可體松會使人有較差的記憶力。 以下研究呈現出高壓力對記憶的負面影響。 洛克菲勒大學的魯比恩和他的夥伴研究了一群六十多歲的人,分成兩個小組,其中一組由於壓力關係比其他人多產生了 50%的可體松,在要求良好記憶能力的迷宮測驗中,高可體松的受試者比低的受試者表現的差。因此緊張、壓力對於記憶力有負面的影響。 根據英國食品研究院的葛林的研究,節食者在記憶、反應時間及心智處理能力的測驗上都比未節食者來的差,但他也同時認為節食者的不良表現是因為焦慮。因為那些靠著芹菜、脆麵包片維生,但體重仍然掉不下來的絕望節食者最焦慮、也最健忘。 由壓力所引起的健忘,其生物化學基礎可能在於[[w:長期增益效應|長期增益效應]]([[w:en:Long-term potentiation|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中斷。長期增益效應被認為是學習及行程記憶連接很重要的神經突觸的強化歷程。神經生物學家湯姆生連續七天給老鼠一連串逃脫不掉的電擊,而製造出一群慢性緊張的老鼠。實驗快結束時,緊張老鼠的海馬迴已經失去了進行長期增益效應的能力。史丹佛大學的薩普斯基指出緊張也會使腦飢餓:皮質醣壓力荷爾蒙會降低細胞對醣的吸收,緊張的神經元會使其自身的能量降低 20~30%,而這足以對學習及記憶造成不良的影響。 ===神經傳導物質的多寡=== 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高德,在一連串有關糖的實驗中要受試者聽一段散文,然後喝一杯檸檬水。其中一組喝的檸檬水摻有真正的糖,而另一組則是摻有代糖。在 24 小時後。要參加者回想前一天聽的散文的細節,喝了糖水的人比喝代糖的受試者多了 53%的資訊。目前仍不知道葡萄糖如何增進記憶,他可能只是供給腦部更多的燃料,因為神經元的活化需要大量的血糖;或者,像某些研究所說的,葡萄糖可能使神經元增加乙醯膽鹼的釋放,乙醯膽鹼是形成記憶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元是藉化合物來與彼此溝通聯絡,一個神經細胞的軸突釋放出來的神經傳導物質把信號送到下一個神經元,大約 15%的大腦神經元製造的神經傳導物質是乙醯膽鹼,尤其是在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及杏仁核上的神經元。實驗室中,阻擋乙醯膽鹼作用的藥會削減老鼠的記憶,同時製造乙醯膽鹼似乎對老年癡呆症的破壞特別敏感。這些觀察導致研究者提出用增加乙醯膽鹼效果的藥來治療記憶疾病的方式。他們的理由是如果阻擋乙醯膽鹼的藥會抑制記憶,也許增強乙醯膽鹼的藥就會有相反的效果。 ===不良工作模式與態度=== 以上班族而言,工作模式和態度會影響記憶力的發展,過度忙碌會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進而造成記憶力變差。 當上班族沒有做好時間管理,一進辦公室就同時做許多事情,亦或是將好幾項任務拖到最後再一次處理,都很容易對記憶力產生不良影響。像是一邊跟客戶講電話,一邊寫企劃書,電腦也同時開好幾個工作視窗,很容易造成記憶力退化。 上班族長時間工作,容易導致過度疲累,影響記憶力和思考判斷能力,導致工作表現不佳。 事實上,人需要有適度的休息時間,上班族每工作一段時間,身體和大腦都應該要有適度的休息。除此之外,若壓力太大,可以尋找方法來紓解壓力,例如:運動、散步、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適當放鬆自己的注意力。 ===睡眠=== 睡眠不是只有外表看起來呈現休息狀態而已,它不是被動地處於無意識的狀態,大腦會利用段時間處理白天接收到的訊息,並將這些資訊並將這些資訊存起來,也就是記憶的過程。睡眠可以確保額葉皮質神經保持活躍,有助於固化新的記憶。而睡眠是有動態變化的週期,有分淺睡和深睡,深睡期的眼球運動較慢,又叫「非快速眼球運動」週期,大腦在這個時候除了進行記憶確認還會清除大腦代謝物。若代謝物大量沈積於大腦,就會導致阿茲海默症。因此一定要睡覺並且時間要夠久否則大腦的認知處理過程、專注力、記憶力等都會容易發生錯誤。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教授大衛・厄爾尼斯特表示,睡眠剝奪對工作記憶的影響很驚人,每少睡 1 小時,大腦工作效率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遞減。如果整晚沒睡、熬夜,睡眠時間不夠,大腦會感覺非常疲憊,而造成學習、記憶表現衰退。此外,長期打呼也會影響記憶力,因為睡眠時打呼,會導致大腦血流量降低,供氧細胞明顯缺乏,造成慢性間歇性低血氧症與高碳酸血症,持續地損害腦神經細胞,在腦幹與小腦區域特別明顯。<br> '''調節睡眠週期的激素:''' 大腦會釋放各種神經傳遞物質和激素,它們會發送訊號以促進睡眠或清醒。這些化學物質中,大多數都受到光或暗的刺激。 *''GABA:'' 為一種減少神經細胞活動的神經傳遞物質,在讓身體入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腺苷:'' 神經傳遞物質的一種,白天在大腦中逐漸積累,晚上累積到高濃度時,會使我們昏昏欲睡。含咖啡因的飲料會阻擋大腦中的腺苷受體,因而能讓我們保持清醒。 *''褪黑激素:'' 大腦在黑暗時釋放的一種激素,負責告訴細胞身體要準備睡覺的訊息。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並增加皮質醇的釋放,從而喚醒大腦。如果我們在深夜時暴露在過多的人造光下(例如手機或電視發出的藍光),褪黑激素的釋放量可能會減少,從而使我們難以入睡 *''血清素:'' 在白天釋放,是一種與睡眠和清醒有關的神經傳遞物質。夜晚則用它來形成褪黑激素。 ===運動=== 海馬迴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系統的核心。當人在運動時,海馬迴會有強烈的反應。Erickson的研究共有120名年齡介於55到80歲的參與者(未罹患失智症),並將參與者隨機分派到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參與者要執行一周三次的中度強度運動,而控制組則是伸展性運動。研究發現控制組的海馬迴體積收縮了1.4%,實驗組的海馬迴則維持原來的體積。研究者推論可能是實驗組的 BDNF 濃度增加使海馬迴體積沒有退化。此項研究顯示大腦結構的活躍程度與人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有氧運動對短期長期記憶都有影響,如果愈長時間不運動,人的記憶力就會衰退。當今的研究已經建立了規律運動能幫助腦部功能的關聯性。一天只要花上30至45分鍾的時間運動鍛鍊,就已經足夠刺激大腦釋放保持記憶的有益成分。<br> '''增加大腦海馬體的大小''' 海馬體是腦中負責學習和語言記憶的部分。運動能增加腦中海馬體的體積,我們的海馬體真的會因為運動而長大。海馬體中的神經元會更加緊密,且該領域的神經元連結性也會因您的體能活動而更加穩固。在身體的老化過程中,海馬體是大腦裡最先失去靈活性的區域。規律運動能幫助保持海馬體的靈敏性,保護大腦免於與老化相關的正常退化。運動也能增強腦中記憶和學習領域的活動,強化神經元連結性和腦中負責記憶的領域。 '''減少壓力激素''' 體能運動能減少壓力激素,特別是焦慮、緊張時在腦中堆積的皮質醇和正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過量的壓力激素會使人感到慵懶疲憊,阻礙腦部思考程序,也會減慢認知技巧,降低腦部能量。 '''刺激釋放生長因子''' 人的記憶力依靠著腦部複雜的神經路徑和連結,而規律的運動能增加腦中生長因子數量,協助腦部成長並吸收營養素。我們身體的活動能刺激腦中釋放「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幫助腦中生成新細胞,並維持正在老化的細胞。BDNF也負責腦中和腦部周圍新生血管的發展。健康的腦部血管能讓營養素和血液的循環更順暢,進而提升活躍程度與記憶力。 ===疾病=== 記憶衰退雖是自然老化的過程,但如果發生以下的疾病,就並非自然老化造成的記憶衰退。 * '''[[w: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w:en:Alzheimer's disease|Alzheimer's disease]])''' * '''[[w:失語症|失語症]]([[w:en:Aphasia|Aphasia]])''' * '''[[w: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w:en: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 *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w:e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w:憂鬱性疾患|憂鬱症]]''' 關於這些疾病如何影響記憶,請參考本章節中另一部份:[[超普通心理學|記憶與疾病]] == 學習與記憶 == ==== 複習:[[w:en:Overlearning|過度學習]](Overlearning)==== 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學習一個新作業時,若在初次達到正確無誤的程度時,在學習更多的次數,便稱之為過度學習,有助於將短期記憶化為長期記憶。過度學習理論由[[w:en:Hermann_Ebbinghaus|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所提出,通常學習至少應增加到 50%以上的練習次數,才能達到最佳狀況。但若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便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力分散、厭倦疲勞消極現象。例如,背誦一詩篇,在讀二十遍以後,能完全正確的背出,二十遍即初次學習達到正確無誤程度的次數。如果繼續讀到三十遍,則後十遍便是過度學習的次數。實驗結果證明,過度學習有更好的保留量,因此過度學習有其必要性。但若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便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力分散、厭倦疲勞消極現象。 ==== 編碼:[[w:深度学习|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 深度學習為機器學習的子領域,使用數學和眼算法創建一個複製神經網絡的計算系統,為一種以人工神經網路為架構,對資料進行表徵學習的演算法。表徵學習的目的為尋求更好地表示方法,建立更好的模型來從大規模為標記的資料中學習這些表示方法。深度處理的資訊會記的比較好,將資訊與已知經驗、知識,轉換成 make sense 的東西。深度學習可用於教會計算機一些人類需要大量反覆練習才能做到的事情。現今,深度學習可應用在許多產品上,例如,在癌症研究中,深度學習可以用於自動檢測癌細胞的存在,此外,我們常用的臉部辨識,自動翻譯都是此技術下的產物。 ==== 編碼:[[w:en:Method_of_loci|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 ==== {{See also|超普通心理学/記憶#(一)_用場合(景)來回憶}} 位置記憶法為記憶方法的一種,此法又稱為心智漫步法,只在自己所熟悉的心智空間終將所要檢索、提取的訊息找出來。記憶一系列多件事物時,把需要記住的每一件事物與已經很熟悉的場所以心像 方式連結,以視覺影像加強記憶。因此回憶時,只要回想這個場所的每一個位置,便能順利地將訊息提取。實驗研究表明,同一個場所的固定位置,可以一再使用記不同的項目,不需要每次更換新的場所位置。 == 睡眠與記憶 == ==== 深層睡眠與深層記憶的連結性<ref>Papalambros, N. A., Santostasi, G., Malkani, R. G., Braun, R., Weintraub, S., Paller, K. A., & Zee, P. C. (2017). Acoustic Enhancement of Sleep Slow Oscillations and Concomitant Memory Improvement in Older Adult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109.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17.00109</ref>==== :由這篇論文可知道,睡眠對[[w:记忆巩固|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扮演著重大的角色,其中又以<u>深層睡眠(deep sleep)最為重要</u>,又科學家發現在步入中老年後,人們深層睡眠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科學家相信深層睡眠與深層記憶有強烈的連結性,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他們設計的聲音刺激能有效改善高齡受試者深層睡眠的品質,也提升了他們在記憶力測驗時的表現。研究中共有 13 名 60 歲以上的受試者,他們在晚上睡眠期間,若有接受研究人員所設計的聲音刺激,記憶力測驗時的表現會大幅改善。在以往的實驗中都是以年輕族群為受測者,本次實驗首次證明此法也可以運用在高齡者身上。 ==== 睡眠對前瞻式記憶的增益<ref>Barner, C., Seibold, M., Born, J., & Diekelmann, S. (2017). Consolidation of Prospective Memory: Effects of Sleep on Completed and Reinstated Inten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202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6.02025</ref>==== :睡眠有助於加強前瞻式記憶,所謂的前瞻性記憶便是將來甚麼時候要做什麼事的記憶,口語上來說就是意圖、想要、目的。先前已經有實驗證實「目的」只有在尚未被完成的情形下會被記住。睡眠有助於強化前瞻性記憶。若目的在睡前已經被完成,那麼睡眠對於前瞻式記憶式增益會消失抑或會再次被喚醒。以下摘取自論文的實驗內容: ::*'''實驗一''':在晚上時,受試者會得知一些具有暗示性的字語,並被告知他們將在睡前的兩小時(但是有部份受試者不會睡覺)要在一個測驗中偵測出這些文字。而在兩天後,他們會接受一個突然而且相似的測驗,但結果顯示,睡眠組與清醒組的前瞻性記憶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無論在注意力集中與否的情形下,兩組都僅能偵測出很少的提示文字,這個實驗指出睡眠對於記憶已完成的目的並無幫助。 ::*'''實驗二''':與實驗一唯一不同之處是,會在受試者做完第一場測驗後,告知受試者兩天後還有第二場測驗。但此時睡眠亦不足以增強已完成目的的記憶。 ::*'''實驗三''':在受試者在得知暗示性字對的同時,被告知了接下來要做兩場測驗。結果在第二場測驗中,睡眠確實對前瞻性記憶有幫助。同時,未眠的實驗者中,較專心的人則有比較好的表現。 :結果顯示睡眠對前瞻式記憶的增益需滿足兩個條件才可以達成:一、給予字對之後,就必須告知受試者實驗目的。二、這個目的需在睡眠之中具有活躍性。即在被告知的情況下,睡眠的確有助於加強前瞻式記憶。 ==== 睡眠中的記憶機制==== :睡眠的時間和品質會影響一個人的記憶能力。儘管已有研究證實,記憶會在睡眠期間被修剪及儲存,此領域仍有許多未明議題。目前專家共同接受的是,睡眠對於鞏固記憶有影響,但是不一定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記憶。 :以「[[w: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來說,睡眠似乎對此種記憶的長期保留非常重要;反之,對於更簡單的條件反射如「將刺激之間的關聯或對刺激的反應聯繫起來」的記憶,睡眠造成的影響較小,但仍有助於這種類型的記憶。 :記憶通常分三個部分來考慮:'''Acquisition(獲得)'''、'''consolidation(整合)'''、'''recall(回想''')。當我們醒著時,獲得和回想就會發生;整合則是在清醒和睡眠期間都會發生,即將記憶從短期的緩衝式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中並通過學習更新信念和一般知識。 :在三種類型的睡眠:輕度睡眠、深度睡眠、[[w:快速動眼期|REM 睡眠]]中,記憶似乎都能鞏固和形成,不過關於 REM 睡眠對於記憶鞏固的影響,仍有許多分歧。 :早期的科學研究發現, REM 睡眠似乎沒有在記憶鞏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 REM 睡眠階段比任何其他睡眠階段更接近清醒,即使腦部有受傷、或用藥物限制 REM 睡眠的人,也都沒有記憶上的問題。然而,最近的研究結果和早期研究的結果不太一樣。有專家利用腦電圖發現,經過學了很多東西的一天後,REM 週期的長度經常增加。這表明大腦在 REM 睡眠期間可能是為了消化學習的東西而休息。再者,有研究顯示如果獲得更多的是陳述性記憶,REM 睡眠時間的增加將更為顯著(需要更多休息以記住更多事物)。另外,對被剝奪了REM 睡眠階段的動物進行實驗,也發現這些動物無法學習新事物。 :但意外的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組成的科研小組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發現,儘管持續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下降,但如果給予腦部一定的刺激,無需睡眠也能提高記憶力。該成果可能會顛覆「穩固記憶力需要睡眠」這一定論,科研人員通過修改基因,培育了一批只要大腦受到光照,傳導功能就開始活動的實驗鼠。即使干擾他們的睡眠,只要給予光感刺激,仍會形成記憶,記憶力也比睡眠充足的普通老鼠更爲持久。(此實驗發表於2016/5/26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網路版) ==== 夢對記憶的影響==== :有一種說法是,夢是進化結果、大腦對記憶內容的整合、以及預示未來可能出現的事情。可以把他理解為大腦自主進行的應急演練,而能做夢的生物個體會擁有更高的生存機會。此外,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一致,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為放鬆,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禦減少,能夠表現得更真實;且有研究顯示,前一天做過的活動很可能在做夢者的夢中出現。 :NREM 睡眠中的夢是零碎的;但REM 睡眠中的夢通常是連貫的。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大致確定'''腺苷積聚'''是睡眠影響記憶形成的主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減輕腺苷作用的物質,這就是為什麼為工作、學業忙碌的人們需要喝這麼多咖啡或能量飲料。在對老鼠進行測試的研究中發現,睡眠中斷會導致新的記憶形成困難,這可能是許多因酒精消耗代謝、呼吸暫停而導致睡眠中斷的人記憶形成較困難的原因。也有研究證據表明安眠藥會抑制記憶的鞏固,因為安眠藥服用者很難記住服用藥物前一天學到的東西。 :許多問題或假設研究睡眠究竟對記憶的形成與儲存造成多大的影響。例如,如果一個人經歷了特別難忘的一天,其接觸了許多新刺激,這是否意味著大腦需要睡得更久才能容納比平時更多的記憶?到底要睡多才能維持記憶形成與儲存的最高效率?清醒時是否也會做夢?等等,很多問題與假設現在都還在研究中,就連夢境的形成都還有些許爭議。 :因此,睡眠、記憶、夢境這三者的交互關聯時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全部說明清楚。但是就目前研究所獲得的數據,我們也越來越知曉睡眠過程中的腦內活動(期間就包含記憶及夢境形成),其他也有許多實驗對睡眠進行細節的研究,例如發現減少睡眠不會影響視覺工作記憶,但會影響思維過濾及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等等,總之,對於睡眠與記憶與夢境來說,以目前專家們的研究趨勢來看,應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解開更多未解機制之謎。 == 記憶與疾病 == 對於人類來說,自小到大累積而來的經驗、感受等,不僅僅塑造了「記憶」,更影響「自我」的形成。研究指出,陳述性記憶中分做[[#外顯記憶(又稱為陳述性記憶)|情境記憶]]及[[#外顯記憶(又稱為陳述性記憶)|語意記憶]]兩種。 情境記憶:對形成自我意識的影響較大。因為情境記憶被認為包含了重新體驗一個人過去的經驗,從而提供記憶的所有者個人敘事的內容,也就是所有者的生活故事。 語意記憶:由情節記憶發展而來,與個人經驗無關,相反的較接近客觀的知識。<br> 記憶與自我的關聯緊密,所以在臨床上,許多導致自我意識喪失的疾病,其病因往往與記憶缺損息息相關。以下將對部分疾病進行深入的介紹及分析。 ==== 思覺失調症與記憶 ==== 思覺失調症,舊譯[[:w: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核心特徵為知覺能力的缺乏。而其所缺陷的知覺功能包括: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口語敘述記憶、語意處理過程、情節記憶、注意力、學習能力(尤其是語言學習)。其中最明顯的是<u>言語記憶的缺陷</u>。 吳月梅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逐項記憶與要旨記憶的功能研究》[https://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30117]中,探討了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記憶方面的資訊正確性。她藉 [[w:en:Deese–Roediger–McDermott_paradigm|DRM]] 典範記憶(D、R、M分別指Deese,Roediger,以及McDermott三位學者)的實驗方法,瞭解患者記憶中的逐項記憶、要旨記憶、無關假警報反應是否有異常,並且評估患者可能有的神經心理機制。 ::DRM 典範利用一組有共同核心概念的字詞來實驗,這一組字詞有一半給受試者看,一半沒有讓受試者看過,接著再把所有字詞拿出來請受試者去回憶看過哪些字詞。由於同組字詞在概念上很相近,受試者往往會錯認出一些不曾看過的字詞。例如讓受試者看「棉被」、「休息」、「床鋪」,結果受試者可能也信誓旦旦地說他看過「睡覺」或是「枕頭」。<br> 實驗總共有 40 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與 30 位正常受試者參與本研究。結果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在智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與語意記憶、以及執行功能等測驗表現均顯著較正常受試者為差。患者在要旨記憶相關項目之錯誤再認率表現明顯低於正常受試者,而逐項記憶與無關假警報反應的表現,則與正常受試者無明顯差異。<br> 此研究除了證實逐項記憶與要旨記憶是兩種不同型式的記憶系統,且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逐項再認能力並未受損,但由於要旨記憶受損,影響其記憶功能,因此在臨床應用上,此研究建議未來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記憶功能時,應著重於評估患者要旨記憶的能力,並以此為加強輔助治療目標。 ====解離性身分疾患與記憶==== 解離性身分疾患([[w:en:Dissociative_identity_disorder|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又稱解離性人格障礙,多重人格障礙,顧名思義,是當一個人同時擁有二或以上人格的精神疾病。解離性身分疾患者大多數在幼時都受過極大的心理創傷(家庭暴力、霸凌等),研究顯示約百分之九十的解離性身分疾患者在受到造成人格分裂的心理創傷後會經[[w:失憶症|失憶症]]<ref>van der Hart O, Bolt H, van der Kolk BA. Memory fragmentation i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J Trauma Dissociation. 2005;6(1):55-70. doi: 10.1300/J229v06n01_04. PMID: 16150685.</ref>,而當中又有部分在經歷兒時重要、印象深刻的事件時也有失憶症的情況發生。患者表示,在失憶症後,這些記憶後來會以體感(somatosensory)與回憶片段的方式被取回。這表示解離性身分疾患者和創傷症候群患者有一個相同之處——在回想有關心理創傷的記憶時會反覆感覺到當時的情緒,不過解離性身分疾患不只會心理創傷的記憶有體感,對於非創傷但是使其印象深刻的事件也有同樣的反應。 一般來說,解離性身分疾患的各個人格之間的記憶是不共享的,這也會造成患者的記憶呈現片段狀(memory fragmentation)。但是荷蘭哥羅寧根大學的心理學家Rafaele Huntjens在研究中發現,人格之間的記憶是以一種微妙的方式聯繫起來的,他找來了解離性身分疾患者並先要求主人格與第二人格回答20道有關他們自己的喜好(最喜歡的飲料、最好的朋友等)與曾經做過的事(出遊、約會等),之後請主人格代替第二人格作答,選出與第二人格相同的答案,測試患者是否能夠知道其他人格的喜好與記憶。而大多數患者都無法正確地回答出另外一個人格的喜好,有些甚至無法作答。不過Rafaele Huntjens再次進行了實驗,這次同樣的患者的主人格需要看螢幕上秀出的字,若該詞彙曾經出現過,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按下「是」的按鈕,反之則按「否」,其中的單詞有些是前面請第二人格作答問卷的答案。出人意料的是,在這樣的反應測驗下,主人格在看到第二人格曾經作答過的單詞時,按下「否」按鈕的速度明顯比絕對未曾出現的單詞還要慢。結果顯示了主人格的確「識別」了第二人格的記憶,這也是在看到第二人格作答所填寫的單詞時速度明顯的變慢,也表明了主副人格之間其實記憶是互通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人格之間在有意識時無法統一記憶。 ==== 失憶症(Amnesia/ Amnesic syndrome) ==== [[w:失憶症|失憶症]](Amnesia),是一種記憶混亂的疾病,主要為喪失記憶,包含喪失部分記憶或喪失全部記憶。而失憶症之症狀除了丟失記憶以外,還可能無法記住新的資訊以及出現虛假記憶。一般不會有生理方面的併發症,但會對生活產生影響,包括社交、學習和工作等方面。<ref>"Amnesia."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Ed. K. Lee Lerner and Brenda Wilmoth Lerner. 4th ed. Vol. 1. Detroit: Gale, 2008. 182-184.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ref>失憶症可以依可恢復性、遺忘的類型和成因分成不同種。失憶症患者可能會忘記某些事件、訊息或是個人過去的經歷,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是誰。失憶症可能是永久的,但有時也會突然回想起來。喪失部分記憶不會影響患者的智力、判斷力、個性或是個人特質,他們一樣能看懂文字、聽懂語言。失憶與失智的不同在於失憶僅僅是失去記憶,但失智則伴隨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 造成失憶症的主要病理是海馬迴及附近組織受到器質性的傷害後,造成海馬迴等細胞的凋亡、萎縮及退化。其次是供應海馬迴的血管受到傷害而影響供應的血流量,血管可能因為壓迫、痙攣、發炎、水腫、粥狀硬化等等原因造成血管的管徑狹窄,導致血流量的不足,使供給的血氧及血糖量的減少也會造成海馬迴細胞的慢性凋亡,而導致記憶的衰退。因大腦損傷所引起的失憶症稱為「神經性失憶症」,原因包括中風、腦炎、大腦缺氧、酗酒、腦部腫瘤、退化性神經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癲癇以及藥物等,要針對不同的原因做不同治療。 心理壓力以及心理疾病也可能引發失憶,又稱為「心因性失憶」,當人在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或是心靈創傷時,在不自覺中將可能造成傷害的事件從意識中抽離,多半發生在青少年或是年輕女性,通常會自行痊癒。<br> ''' 依照失憶可恢復與否:暫時性失憶以及永久性失憶。''' :*'''暫時性失憶:''' ::通常是'''[[w:海马体|海馬]]迴短暫缺血'''而引起,當血流供給穩定後就會恢復。短暫失憶的持續時間可以是幾秒、幾分鐘,或幾小時。 ::*暫時性全盤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長達數小時,患者看來清醒但困惑,無法記住新的東西,所以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恢復後不記得在此段時間發生之事。 ::*車禍或腦外傷:車禍傷者若腦部受到損傷,可能不記得當發生車禍時的情形,或是車禍前或後的幾分鐘或數小時。 ::*癲癇:特殊型態的顳葉性癲癇(partial complex seizure),會影響意識而有短暫(幾秒或幾分鐘)的失憶。 ::*酒醉:喝得爛醉後,第二天忘記前一天所發生的事情。 ::*大腦缺氧:呼吸窘迫症或一氧化碳中毒都可能導致大腦缺氧(供血不足),發生失憶現象。 ::*腦腫瘤:腦腫瘤若長在海馬迴附近,也會影響患者記憶。 ::*心因性失憶:因為壓力或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短暫失憶,通常會自行痊癒。 ::*安眠藥:主要是[[w:苯二氮䓬类|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s)]]導致的失憶。安眠藥除了服用後嗜睡或注意力降低而造成短暫失憶外,藥物本身有時也會造成失憶。但是各種安眠藥產生這種副作用的情況不一,也因人而異。所以如果有重大事情或決策時,最好不要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br> <br> :*'''永久性失憶:''' ::若腦部嚴重受創或疾病造成患者症狀難以恢復,即會造成永久性失憶。 ::最著名的病例應該是1957年由斯科維爾(Scoville)和米爾納(Milner)報導的一位名為亨利·莫萊森(常被稱作H.M.)的患者[https://www.tutor2u.net/psychology/reference/scoville-and-milner-1957]。H.M.的主訴是長期嚴重癲癇病和雙顳葉切除(雙側MTL都被切除)。結果, H.M.雙側海馬結構和外鼻葉皮質都受到了損害。H.M.智力、感知力和表達能力都正常,但他無法學習新詞彙和新事物。他是第一個記錄完整的順向失憶症病例,並且一直自願參與研究,直到他在2008年去世。 :: 另一個病例是患者E.P.,他患有嚴重的遺忘症。在進行3 個詞的簡單句學習測試中,他在12周以上24項連續學習的過程中表現較好,但當問及是否對答案確定時,他卻不是很肯定。研究者Bayley和Squire認為他的學習過程就像需要程序記憶幫助的過程;E.P.無法在3字句的某一詞改變或順序改變時作出正確回答,因為他的回答多數源於「習慣」。Bayley和Squire稱E.P.學習現象可能發生在新皮質,並且它的發生不需要認知性的知識。他們猜測當場景反覆時信息可以直接由新皮質接受(由海馬體投射的信息)。這個病例證明了從描述性記憶中分離程序性記憶的困難,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順向失憶症的複雜。 ''' 依照遺忘的類型:順行性失憶與逆行性失憶。''' 這兩種失憶症的成因為腦部受到外力傷害或是腦部的病毒感染,進而影響到人的記憶。 順行性失憶症是在腦傷後難以學習新事物,而無法形成新的記憶。逆行性失憶症,則是難以回憶起腦傷前所發生的事情。 :*'''[[w:顺行性遗忘症|順行性失憶]](anterograde amnesia):''' ::又稱為前向失憶症,患者在腦部受到創傷後,使海馬迴無法順利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因此無法產生新的記憶。造成此失憶症的病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某些藥物誘導([[w:苯并二氮呯類|苯二氮䓬類藥物類]]藥物)所造成的,另一種則是因記憶功能損傷,而無法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儲存。這類失憶症患者雖然無法記住[[w:陳述性記憶|陳述性知識]]如昨天做了什麼事、吃了什麼,但卻可以記住[[w:內隱記憶|程序性知識]]如學習打電話、騎腳踏車。 ::台灣本土案例為筆記本男孩陳宏智。他在高中時車禍腦部重創,造成智力與記憶退化。智力只有國小生程度,記憶則只能記住十分鐘內發生的事,所以隨身攜帶筆記本並寫下發生的瑣事<ref>[https://www.gvm.com.tw/article/amp/60852 不寫下就會忘記!台灣「筆記本男孩」的動人故事] </ref>。這就是一個順行性失憶的案例,無法創造新的記憶,或短時間內就會遺失新記憶。 ::另一知名案例為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w:en:Henry Molaison|Henry Gustav Molaison]], H.M),一位為了治療癲癇而以手術切除部分腦組織的病患。H.M 在手術後的性格與智商都與手術前無太大差異,卻出現很嚴重的順行性失憶症狀,很快就忘記不久前才發生的事。 :*'''[[w:逆行性失憶症|逆行性失憶]](Retrograde amnesia):''' ::又稱後向性失憶,即失去受傷之前的記憶及追溯過往資訊的能力,但不影響受傷後產生新記憶的能力。剛才所提到的 H.M 除了有順行失憶的症狀外,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逆行性失憶。他雖然能夠記得兒時的回憶,但沒辦法回想起手術前十幾年的記憶。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失憶症者似乎是同時擁有兩種不同回憶的能力:有意識的回憶與無意識回憶的能力。他們可以表現正常的內隠記憶與程序知識,但對於外顯記憶及陳述知識的能力卻嚴重欠缺。 在實際案例當中,較多患者患有順行性失意,而逆行性失意的案例較少,然而在某些案例中這兩種失憶症同時發生,如下。 :*Clive Wearing的案例 ::他在1985年感染了感冒病毒,並引起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使他同時患上了逆行和順行性遺忘症,造成了他每天都會被「重置」。在患病後,Clive 依然擁有鋼琴家的音樂才能、能指揮合唱團,也還認識陪伴他多年的妻子,但是會認為是隔了很長的時間才見到妻子,或是在回顧之前寫的日記時會認為是假的。 Clive Wearing的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P7Y0-wgos ''' 依照成因:器官性失憶以及功能性失憶。''' :*'''器官性失憶:''' ::大腦因受創傷或疾病(例如:[[w: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造成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功能被破壞,也有可能是因為服用特定藥物(例如:Stilnox,使蒂諾斯安眠藥)造成。針對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一般常見的假說和腦神經損傷相關,有兩個著名的假說:一個是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在腦中的神經突觸過度堆積形成Aβ寡體(oligomer),影響突觸功能並伴隨發炎反應,導致神經細胞受傷或死亡。另一個是 Tau 蛋白假說,tau 蛋白與為一種微管相關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MAPs),主要在神經元內被發現,可維持軸突微管的穩定性和必要的靈活性。tau 蛋白若過度磷酸化會導致神經纖維纏結,使神經元內的微管瓦解以致細胞骨架失去功能,最終導致神經元死亡。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酗酒,身體嚴重缺乏維他命 B1,導致大腦受到損傷。輕微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記憶缺失,例如酒醒之後斷片(註一),完全不記得醉倒前發生甚麼事情,而情況嚴重者會造成永久性的失憶,稱為[[:w:高沙可夫症候群|柯沙寇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又稱綜合健忘症)。 :*'''功能性失憶:''' ::心理因素,例如<u>心理防衛機制</u>,將童年所經歷過的過往,統合成一套用來保護自己的原始防禦機制。此機制傾向讓人類自我欺騙,發生在為了掩飾、偽裝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的時候。此機制藉由扭曲一個人所感知到或所擁有的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因此,心理防禦機制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註一:關於[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7elqen 斷片] :::所謂「斷片」通常被稱作<u>酒精中毒性昏迷</u>,這是一種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現象。正如病名所言,在發生斷片的期間,記憶會斷斷續續,部分喪失。症狀稍輕的飲酒者只會片段地喪失部分記憶,而最為嚴重的狀況則是完全不記得該段時間發生的事。在相同酒精使用量下,女性斷片的程度大於男性,此原因來自於她們的體型總體上比男性小,體脂更高,代表她們的身體缺少水來調劑攝入的酒精,所以她們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相較於男性上升的更快。根據研究發現,使女性斷片的飲酒量較男性少。2015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女性比平常的量多飲約一杯的程度,就比男性喝到斷片的機率高出百分之十左右,這也穎發新一輪對於職場中酒桌文化的思考,以性別的角度探討此種文化是否是一種陋習,又或者只是另外一種工作的模式與場域。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都以為只有酗酒的人才會喝到斷片,但現在科學證實這並不全然為酒精造成。大腦活動部分喪失而影響記憶形成才是斷片的原因。人們相信[[w:海马体|海馬體]](集合訊息並形成記憶的腦部構造)受到了暫時性的損傷,因而沒辦法形成新的記憶。 :::在大鼠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在一定量的酒精攝入後,部分海馬體的腦細胞還能維持運作,產生原先負責產生的部分記憶。如果繼續攝入酒精,則最終細胞便全數停止運作,而無法產生記憶。這就解釋了只有部分記憶喪失的「部分斷片」。除了海馬體,向海馬體提供訊息的大腦額葉和杏仁核,也在飲酒時也受到了抑制,而此二區域分別負責在我們集中注意時進行理性思考,以及向我們警告危險事物的存在,這也解釋酒醉的人為何易做出特殊、危險的行為。 ''' 失憶症患病由輕至重的過程''' :*'''輕度患者:''' ::容易忘了剛才發生的事,而很難學習新東西。雖然能和一般人一樣正常上下班,但偶爾會迷失熟悉的路徑,工作效率也會明顯退化,無法處理一大堆的信函或帳單,較無法應對出差、旅遊,或規劃事情(如辦宴會)等大量資訊的活動。 :*'''中度患者:''' ::健忘的情形加重,漸漸地忘記以前的記憶。對一直重複同件事,或不斷問同樣的問題,如認為沒吃飯而要求家人再給。行為失控,常漫無目的行走,無法規範自身做計劃好的事情;情緒易激動、陰晴不定;思考混亂,會編造自己說的話,容易產生妄想及幻覺等。 :*'''重度患者:''' ::連周遭親友都不認得,失去與人溝通的方法,會沒來由的亂叫、打人,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嚴重至連行動及吞食都不會,需要家人抱上下床及插胃管進食。 ::幫助腦受創的病人恢復記憶,可以利用熟悉的事物幫助病人回憶。而治療失憶的方法是,讓病人將事物及重要的訊息寫在記事簿上,定時翻閱及提醒自己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幫助病人學習新事物,利用腦部的剩餘功能去補足受損的記憶功能。 ::病人需要一段時間重複及熟練地使用此方法,學習時間視乎病況而定,應避免給病人過長及複雜的指令,其家人親友要有耐心協助。 ::部分人在情緒激動或壓力太大的情況下,如劇烈疼痛、強光照射、過度驚嚇,皆可能發生暫時性失憶,甚至像上台過度緊張而導致的忘詞也是。 '''<big>常見的失憶症疾病:</big>''' 以下的失憶症可以透過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治療,例如催眠(Hypnosis)等,並會在後面詳細介紹下列失憶症。 =====童年失憶症===== 童年失憶症([[w:en:Childhood amnesia|Childhood amnesia]]),又稱嬰兒經驗失憶,是指成年人無法提取 2 到 4 歲之前的情景性記憶(對情景或事件的記憶),且隨著時間流逝,成年人對 10 歲之前的記憶可能會比想像中還差 <ref name="PsychBook">{{Cite book|last=Robinson-Riegler; RobinsonRiegler|first=Bridget; Gregory|title=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y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year=2012|publisher=Pearson Education Inc. as Allyn & Bacon|location=75 Arlington Street, Suite 300, Boston, MA|isbn=978-0-205-17674-8|pages=272–276; 295–296; 339–346|edition=Third}}</ref>。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幾十年來都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理治療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如此,並因而在 1910 年創造了「童年失憶症」或「嬰兒經驗失憶」一詞。因為兒童的自我意識差不多從兩歲時開始快速發展,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認知自我的發展會對早期記憶的編碼和儲存產生影響。 *'''語言能力的影響''' :六歲以前是發展語言能力的時期。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發現 26 個月大的幼兒對於一個事件的記憶,在五年以後仍然存在。但是小於 26 個月大的幼兒,可能因為當時無法描述這個事件,導致他們五年後無法記得這件事。這代表我們失去嬰幼兒期的記憶可能也與語言能力有關,因為當時(幼兒期)的我們無法對事件的記憶轉換成語言。 :另外,當小孩轉述一個記憶時,也在學習語言表達,讓別人可以理解他想說的事情。如果他描述的是一個家人都有參與過的事件,像是一起去遊樂園玩的經驗,家人就可以幫忙他,增加他對這個事件的記憶,像是何時發生的,做了什麼事等等。如果越多幫忙,記憶就能延續越久。 *'''文化背景的影響 '''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王琪(Qi Wang,音)收集了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的數百個回憶。普遍的基於國別的印象表明,美國同學的故事普遍更長、更詳細、且更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而另一方面中國同學的故事則更加簡潔、更基於事實;平均而言,他們比美國同學記憶開始晚六個月。在東方文化中,童年的記憶並不重要。人們常說"你管這個幹什麼?"如果身邊的人告訴你這些記憶對你很重要,你就會記住這些事情。 *'''海馬體 ''' :或許,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海馬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我們無法對一件事情形成豐富的記憶。幼鼠,幼猴和嬰兒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年都會持續向海馬增加新的神經元,而與此同時,我們也都像嬰兒一樣無法形成長久的記憶——似乎當我們停止增加新的神經元時,我們便突然之間能夠形成長久的記憶了。 :但是,發育不完全的海馬體使我們喪失長期記憶的能力,童年發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在我們成年後影響我們的行為,一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即便我們忘記了一些事情,它們也一定還徘徊在記憶的深處。「這些記憶或許留存在某些無法接觸的地方,但是這點很難通過實踐證明。」 :有些研究表明,兒童從 1 歲開始就能記住特定事件,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記憶可能會衰退。大多數心理學家對童年期遺忘消退的定義有所不同,部分學者將其定義為「可以提取最初記憶的年齡」,通常是 3 至 4 歲,但有些個案落在 2 至 8 歲。 '''在分析童年失憶症時,觀察幼兒期記憶在編碼、儲存和提取上的變化,相當重要,以下三種不同的記憶提取方法,會影響其回憶內容:''' :*'''線索回憶''' :線索回憶是指藉由幫助提取線索而進行的回憶。在此類研究的基本形式中,實驗者會給參與者一個單字,參與者則以他們覺得相關的最初記憶來回應。這種方法一般估計消退的年齡在 3 到 5 歲左右,但也可能因個體而有所不同。然此方法存有一些異議,因為每個單字線索涵蓋過多記憶,所以很難辨認這個記憶是否為他們最初的記憶,又或純粹只是第一個聯想到的記憶。如果實驗者要求參與者特別使用童年記憶或與線索相關的最早記憶,則年齡估計會落在 2 至 8 歲。但即便採取這種方法,線索回憶也只適用於:「參與者將該單字引入詞彙量的幾個月後所形成的記憶。」研究者 Bauer 和 Larkina 在 2013 年使用線索回憶方式,要求兒童和成年人陳述與該詞相關的個人記憶,並陳述其最早發生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年幼的孩子需要較多提示和線索,而兒童及成人最早提取的記憶則大約在 3 歲。 :*'''自由回憶''' :此為記憶心理學研究中的特定範式。實驗程序是以逐字、逐詞、逐句呈現或直接給予受試者記憶材料的列表,之後提示受試者,以任何順序回憶這些項目,並將記得的字詞說寫出來。至於受試者的回憶時間並無固定,有的實驗者會要求受試者想到無法再想起任何材料為止。而對於童年失憶症,自由回憶是實驗者向個人詢問他們最早記憶的過程,並允許其自由回應。當以線索回憶的方法指示人們回想最早記憶時,結果與自由回憶相比並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然而自由回憶有一個好處:「每個問題都能獲得回答」,從這點而言或多或少可以反過來引出早期記憶。 :*'''竭盡式回憶''' :竭盡式回憶中,參與者會被要求記錄他們在特定年齡之前能夠觸接的所有記憶,這種方法與自由回憶相同,奠基於參與者無任何線索之情況下進行回憶。相較上述兩種方法,竭盡式回憶更能清楚地了解從幼兒期至今所倖存下來的記憶量。但對於必須花長時間來回憶童年事件的受試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至於詞彙線索和訪談中,並未於線索回憶和竭盡式回憶間發現明顯的差異。 : ===== 間隙性失憶症===== :間隙性失憶症([[w:en:Lacunar amnesia|Lacunar amnesia]])是指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記憶喪失,這種特定形式的失憶症是由負責我們記憶和情緒的邊緣系統的大腦損傷所引起的。當損害發生時,它會在大腦皮層區域的記憶記錄中留下了一個空白或一個缺口。人們普遍認為失去記憶中的某些情緒可能會在沒有回憶起事件的情況下被觸發。<br> :據瞭解,間隙性失憶症在某些情況下也可歸因於酗酒、戒毒和戒斷。使用這些物質後,一個人可能會暫時甚至永久地失去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記憶。 :史蒂文・詹森(《Mind Wide Open: 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的作者)也指出:「科學家們認為,記憶是由大腦的兩個獨立部分捕獲和儲存的,即海馬體和杏仁核,前者是記憶的正常所在地,後者是大腦的情感中心之一。由於海馬體受損而無法形成長期記憶的人,如果他們的杏仁核完好無損,仍然可以形成對創傷性事件的潛意識記憶。」這可能與記憶的消除或重新鞏固有關。已有人試圖記住已經鞏固的記憶,並在所需條件下重新鞏固它們。 :根據亞歷克斯・查德威克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談話:“一些科學家現在認為,記憶每次被激活都會有效地被改寫。對老鼠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執行一個學習行為的過程中阻斷一個關鍵的化學過程,例如:推桿獲取食物,學習行為就會消失,老鼠不再會記得。從理論上講,如果你能在觸發特定記憶時阻斷人腦中的化學反應,你就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清除。想一想你和女朋友的可怕爭吵,同時阻斷這種化學反應,然後"啪!" 記憶就消失了。” :這種記憶再鞏固的想法也被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案例中,以減輕或緩解與該疾病相關的症狀。<br> :這種情況經常在刑事案件中被聲稱。受害者或攻擊者會堅持說他們已經失去了對有關事件的記憶,但他們其餘的記憶,包括前向和後向記憶,都保持完好,只有一個特定的記憶或對事件的回憶受損。這通常是與精神錯亂的主張配對或結合在一起的。 : ===== 傷後失憶症===== :傷後失憶症([[w:en:Post-traumatic amnesia|Post-traumatic amnesia]],PTA)是一種在腦部創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後立即出現的混亂狀態。由於大腦神經損傷,特別是在大腦顳葉中間地帶以及海馬體的受傷,而導致嚴重的失憶症。其中患者會迷失方向,可能無法說出自己的名字、所在位置以及時間,且無法記住受傷後發生的事件。在傷後失憶症期間內,新的事件無法儲存到記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輕度頭部受傷的病人只能回憶起一些事件,並且傷者的意識是「模糊的」。因為傷後失憶症除了典型的失憶症的記憶損失外還涉及混亂,因此有人提出將術語以「創傷後混亂狀態(post-traumatic confusional state)」作為替代。傷後失憶症的兒童往往無法學習新的課業,且受傷前所學習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記憶。傷後失憶症通常是可以逐漸減緩及復原的,不過最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除此之外尚需搭配認知的復健,提供增進記憶的訓練。 ===== 來源失憶症===== :來源失憶症([[w:en:Source_amnesia|Source amnesia]])是指在保留事實知識的同時,無法記住在哪裡、什麼時候或如何獲得以前學習的訊息。擁有知識和記住獲得知識的背景之間的脫節很可能是源自於語義和情景記憶之間的分離。一個人保留了語義知識(事實),但缺乏情景知識來表明獲得知識的背景。 :記憶表徵反映了獲取過程中的編碼過程,而不同類型的獲取過程(如閱讀、思考、傾聽)和不同類型的事件(如報紙、思想、談話)會在大腦中產生知覺上不同的心理描述,當放在不同的檢索環境中時,就更難檢索到訊息是在哪裡學到的。來源監控包括一個緩慢而審慎地思考訊息的系統過程,即對訊息最初是從哪裡獲得的進行思考。通過使用更多的檢索線索,發現和注意到各種關係和擴展推理可以改善來源監控。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 =====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w:en:Transient_global_amnesia|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一種臨床上罕見的病徵。誘發原因有腦動脈缺血、腦靜脈充血、精神疾病、癲癇、偏頭痛等假說,甚至酒精也被懷疑是成因,但目前沒有確切的解釋。平均每十萬人就有十人無原因的出現此症狀,患者多為中老年人。 :一般公認的 Caplan 診斷標準有: ::*病人發作時須有目擊證人在場,且其能夠描述發作症狀。 ::*主要症狀是順向性記憶的喪失。 ::*無意識障礙或局部神經症狀。 ::*記憶喪失在 24 小時內恢復正常。 ::*發作時沒有癲癇的症狀。 ::*病人沒有喝酒、吃藥、或頭部外傷。 :此失憶症狀是暫時性的,可能會重複提問相同問題或是無法正確認知自己身處何地,由於患者通常在數小時後恢復正常,難作進一步研究,發作時看起來一切正常,仍然能夠和旁人對話,唯短期記憶無法被儲存,暫時性失憶有時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兆,不宜輕忽。 :實驗室檢查: ::Jacome 曾檢查 47 名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患者的腦電圖,結果發現其中 30 名正常,17 名不正常,但這些腦電圖不正常患者為「非特異性的異常」,意思就是,他們異常的狀況並沒有相似性。因此從腦電圖來看,無法診斷出暫時性失憶患者。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也往往沒有異常,Hodges 和 Warlow 所報告的 114 個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患者中,有 88%的人 CT 顯示正常,其他 12%的人顯示有深部小梗塞、腦室旁白質病變、或輕度腦萎縮,但這些部位的病變與暫時性全面失憶症並沒有直接關聯。因此臨床上的檢查仍以上述 Caplan 的診斷標準為主,其他的檢查(腦電圖、電腦斷層掃描)大多用來排除鑑別出更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治療與預後: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一般來說不需要接受治療,發作時也不用限制其日常活動,暫時性全面失憶症為一過性的症候群,極少復發。在不同追蹤時間的研究,暫時性全面失憶症的復發率不一致,有高達 26.3%,也有低至 2.9%的,平均每年復發率約 2.5 至 5.8%(17)。研究結果顯示暫時性全面失憶症病人以後發生腦中風、癲癇和死亡的危險性並不比同年齡的正常人高(5,11,16)。因此大體來說,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是一種良性的臨床症候群。 ::(參考資料:暫時性全面失憶症-臨床特徵、致病原因與預後,馮清世著) ===== 解離性失憶症 =====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第四版的診斷手冊,解離症被分為四大類,分別為: ::*[[w:解离性失忆症|解離性失憶症]](又稱為心因性失憶症) ::*解離性迷遊症(又稱為心因性迷遊症) ::*[[w:解離性身分疾患|解離性人格疾患]](又稱為多重人格違常) ::*[[w:人格解體障礙|自我感消失症]](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其中解離性失憶症是最常見的解離症。 :解離症是當人在面對龐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傷害時,又或是經歷重大創傷後,<u>病患為了逃離可怕的現實或擺脫不愉快的經驗所啟動的心理防衛機制</u>,透過個人意識、自我認同或是行為協調的短暫性改變來迴避傷害,以免使自己情緒崩潰或是身心受創。但當解離過程失控時,可能造成各種解離性疾病,這會使得個人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知覺的認知被破壞,其症狀有失憶、失去自我與現實感、身分認同混淆甚至出現多重人格等。而在某些情形下,受到外在環境刺激、內在創傷情緒的雙重影響下,可能會瞬間讓這份心理壓力自動解離成為許多自我,由於這會干擾記憶提取的功能,就有可能導致患者離解出部分人格來承受「消失」的記憶,或進入未被原先人格察覺的另一個人格中。嚴重的患者可能陷入茫然、迷離的狀態,而忽視了自己的存在。大多數解離症會猝不及防的發作,但也恢復得快,多數患者病情不會持續超過一年,但據統計如果發病超過一年,超過一半的患者可能會持續有此症狀超過十年。 :一般人在承受心理壓力或遭遇心靈創傷時,會感覺到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但隨著時間流逝和事物的變遷,這種痛苦會逐漸淡化或被遺忘,不過這並非是指壓力和創傷就此消失,是人們在這調適的過程中將它們轉移到潛意識裏,此稱之為「潛抑」作用。當然這種寧靜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此障礙的程度太大,有些人就會發生失憶現象。例如在目睹到極血腥的殺人事件後可能會藉由失憶避免回想起當時的恐懼,這雖然能避免憂鬱自傷或心智瘋狂等危險,但也導致了失憶現象,即解離性失憶。 :解離性失憶最常見的症狀是忘記個人身份,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好無缺的。例如說他會忘記他是誰、家住哪裡、要做什麼,然而基本的語言能力和生存能力通常不會喪失,而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患者會無法回憶創傷性事件之前的生活或人格,少數案例會直接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失憶症患者無法因為別人告訴他們記憶就恢復,他們需要自行主動找回自己的記憶。在所有解離性失憶症患者中,多數為青少年、年輕人,而女性也普遍多於男性。 :由於解離性失憶症是內心的壓力造成,是一種因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外在檢查大多不能檢查出腦部受損的情況。也就是說,解離性失憶症病人都是「自己想要遺忘記憶」的──此處的自己指的是失憶前的自己。雖然解離性失憶症是精神病的一種,但往往都對於患者本人有幫助,如遺忘家暴、性暴力、目睹的重大犯罪等,部份失去記憶後的患者會想要取回記憶,但卻會因試圖取回記憶的行為而受到痛苦。迄今對於此症狀的病發無法用生理解釋且眾說紛紜。另外,有些研究報告指出,在反社會人格者、藥物濫用者或長期酗酒者等個案中,較容易被發現此症狀現象。 :解離性失憶可以分為四類: ::*'''選擇性失憶''':患者對自己在某個時段所發生的事情,會選擇性地記得某些部分,而選擇性的忘掉某些部分。 ::*'''局部性失憶''':患者在某些創傷事件後不久,對某個時段所發生的事情完全想不起來。 ::*'''間斷性失憶''':患者對某個時間點之前的事情,完全想不起來。 ::*'''全盤性失憶''':患者對於自己的身世與生活完全忘記,忘記自己是誰、叫什麼名字、父母親姓名等。 :而解離性失憶有以下常見症狀: ::*無法認出自己的朋友或家人。 ::*無法記住自己曾經做過的事。 ::*對原來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 ::*無法記住自己的重要資訊,如:忘記自己的姓名、住址、父母親姓名、畢業學校、家裡電話號碼等。 ::*以前能夠輕易做的事情,現在卻不能 ::*在開車旅途中,忘記這期間發生什麼事 :解離性失憶雖然不是臨床上常見案例,但對當事者、家庭、社會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目前在治療處置皆朝向心理層面療法為主,儘量找出創傷壓力來源,解除內在恐懼害怕因子,甚至採用催眠治療或藥物來輔助,讓患者可以早日脫離痛苦。 ===== 失憶症的預防 ===== :下列生活習慣,被認為可以有效預防失憶症的發生 * 多動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例如: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閱讀書報雜誌等。 *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例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等。 * 均衡飲食 每日進食攝取量可參考:全穀根莖類2~3.5碗、豆魚肉蛋類4-6份、低脂乳品類1.5杯、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5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3-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 * 多社會互動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例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 * 維持健康體重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 (BMI介於 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建議: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 (二)、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避凶) * 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血壓收縮壓 ;160mmHg 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 避免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建議:避免頭部受傷之機會。 * 不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 遠離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建議: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 ===== 失憶症的治療 ===== :*''' 現實導向療法(Reality Orientation):''' ::* 患者在記憶混亂的狀態下,會避免接觸周遭人事物,所獲得的感覺刺激機會便會減少。現實導向療法便是為了避免此狀況而發展出的療法。 ::* 此療法由美國James Folsom醫生於1958年提出,是一種用以協助失憶症患者處理認知和記憶力衰退問題的技巧。藉由持續並反覆的提醒失智症患者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增進其與環境之互動,協助患者重新學習現實生活周遭的訊息,改善他們回應和處理周遭環境的應變技巧,以增加他們的信心並且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讓他們更容易處理日常生活上的各種活動。 ::* 主張這一療法的學者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記憶形成的核心,所以照顧者對於失憶症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藉由與照顧者的互動讓病患得以從中學習日常應對的技巧。現實導向療法適用於記憶衰退、現實感不佳、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患者等。 ::* 用以協助失憶症患者掌握「接收資料」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 利用實體工具,如大鐘、日曆、名牌等。 :::** 利用視聽傳媒,如廣播、報紙等。 :::** 不斷重覆運用各種資料,如時間(日期、時間表、日程、節日、季節)、地點、天氣、人物(與他們有接觸的人)、自我照顧(個人衛生)、數字、顏色 :*''' 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透過日常活動的訓練幫助個案盡量恢復其原來的生活能力,或是利用其他方法去代償。例如,個案可以在自己的家俱上貼上便貼紙並註記會忘記的事情,情況嚴重的個案甚至可以隨身攜帶錄音機或個人資料卡,防止走失。 ==== [[w:臉盲症|臉盲症]] ====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感覺與知覺#感官與情緒-失認症]] ===== 二戰的腦損傷案例:臉盲症的首次發現 ===== 臉盲症(prosopagnosia,又譯為臉孔失認症)字源來自希臘文 prosopon(臉孔)以及 agnosia(認知喪失)。這個詞最早由神經學家約西姆博達默(Joachim Bodamer)提出,他負責治療二次大戰中腦部受損的傷患,主要處理的是腦部損傷導致的失調症與障礙,包括一串由字母 a 開頭的神經系統失調症:amnesia(失憶)、aphasia(失語)、agnosia(失認)、alexia(失讀)、agraphia(失寫)。二戰結束後兩年,他發表了從未在神經學出現的案例:有三個軍人都喪失了辨識他人臉孔的能力。 最重要的案例是代號 S 的士兵。他的智力、專注力和動作技能(motorskill)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問題。他的記憶力完好,卻無法從臉孔辨認出認識的人,顯然不是源自記憶的缺失。這個失調症主要影響為視覺。他可把臉孔認知為臉孔,分出鼻子、臉上皺紋等五官,<u>對於分辨個別構成元素並沒有障礙,問題在於他缺乏把它們湊在一起</u>(認知個別臉孔特有形貌的能力)。他能夠觀察出表情的變化,只是無法解讀出它們的意義,所以無法看出某人是正在生氣或是微笑。對於自己的障礙,士兵 S 應付得十分的好,在日常生活中他幾乎不會認錯人,因為他採用的是臉孔之外的特徵,重要的線索有時是人們的穿著、眼鏡或髮型,但主要還是依靠說話的聲音,或是個人會發出的獨特聲響。還有另一個後遺症是患者的臉上也不再有表情,因為其再也無法理解面部的表情,這似乎暗示了導致表情生成的神經元機制,和理解表情意義的機制是同一套。 博達默認為,他的病患們忘了臉孔,不同於一般人忘了名字或某件事。問題在於,臉孔從未進入他們的記憶之中。根本沒有東西可以讓他們從記憶中召喚。這種缺陷與眼睛或視覺神經無關,它必須回推到大腦,在那個負責把視覺刺激整合為形態(pattern)、並將它跟在記憶深處與形態相關的認知連結起來的區域。它的腦損傷部位,在於顯葉或枕葉。因此,目前通行的「臉盲」(face blind)一詞或許是一種誤導:我們是用眼睛去「看」,但是要靠後腦才能把看到的臉「認出來」。 ==== 阿茲海默症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縮寫為'''AD''')俗稱老人痴呆、失智症,於 1906 年,由德國精神病與病理學家[[w:愛羅斯·阿茲海默|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首次發現,因而得名。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失智症好發於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 6%發生率),在 60-64 歲當中的好發率小於 1%,可是到了 85 歲以上時,其好發率可達到於 24-33%;有 4%-5%的患者會在 65 歲之前就發病,屬於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此症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長期且逐漸地退化,並影響個人日常生活功能,甚至造成人格或行為的改變。其他常見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及行動能力下降,但個人意識不會受到影響。失智症的診斷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心智功能出現退化,另一個是退化的程度比一般老化的情況更嚴重。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多數失智症為退化性的,分為三種類型: |- ! 類型 !! 失智症 |- | 退化性失智症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br>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輕度肢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 血管性失智症 ||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常壓性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 | 較不常見 || 愛滋失智症(HIV Dementia)、帕金森氏症、創傷性腦損傷、亨丁頓舞蹈症 |} </center> ===== 成因 ===== 參見:[[超普通心理学/行為的生理基礎#最新研究-阿茲海默症]] ===== 診斷 ===== :*透過'''[[w:簡短智能測驗|簡短智能測驗]](MMSE)'''或'''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評估認知障礙程度。當 AD-8 量表當有 2 題以上回答為「是,有改變」時,即會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 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 ! 題目 !! 是,有改變 !! 否,無改變 !! 不知道 |- | 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 || || |- | 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 || || |- | 重複相同問題、故事和陳述。 || || || |- | 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 || || |- | 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 || || |- | 處理複雜的財物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 || |- | 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 || |- | 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 || |} </center> :*血液檢查,檢查項目包含甲狀腺功能測試、維生素 B12、梅毒檢測、代謝性疾病檢查、重金屬水平,以及貧血等等。另外也必須譫妄的可能性。<br> :*透過患者家人或主要照顧人,取得病史、服用藥物、營養及酒精攝取量等日常活動的資訊。<br> :*透過醫學影像如電腦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SPECT)檢查腦部。 ===== 臨床症狀 =====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症狀,根據大腦退化的程度大致可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 '''階段 1:正常現象'''<br> ::所有年齡的精神健康人士都屬於這個階段,對於自我和他人的認知能力都很良好,能夠記得過去 5~10 年所發生的事情,在判斷方向、地點、日期時間都是準確的,沒有溝通的困難,日常活動也都正常。 :* '''階段 2:極輕度認知障礙'''<br> ::超過半數的 65 歲年長者,皆會發生此一狀況,因此被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自己會覺得有輕微的記憶失誤問題,例如會忘記東西的擺放位置或是他人的名字;但由於是偶爾的輕微認知問題,因此親友或外人及醫護人員很難察覺有認知障礙的症狀。 :* '''階段 3:輕度認知障礙'''<br> ::病患的溝通、行為和社交能力會有輕度的改變,例如會忘記重要的約會、組織和策劃能力退步、記住他人名字及文字比以往困難、工作和社交上產生困難、對於前去不熟悉的地點有障礙及會重複問題及明顯焦慮等;但仍有能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例如:算帳、購物、處理家務。此時,親友能察覺改變,醫院也有機會檢測出問題。有些人的腦退化會停留在此階段,但大部分的病患會在 2~4 年後退化程度加劇。 :* '''階段 4:輕度腦退化症'''<br> ::當進入輕度腦退化症階段時,病患會明顯的難以處理日常生活中較複雜的事物,例如購物、算帳,也難以記得最近發生的事情,並且社交退縮、喜怒無常、憂鬱。此時,已進展成可被精神科醫師確診的腦退化症,在服用臨床證實的有效藥物後能減緩病情。但此時患者仍然能自行更衣、沐浴、選擇衣服及來往熟悉的地方。 :* '''階段 5:中度腦退化症'''<br> ::此階段患者已經喪失獨自生活的能力,需要他人幫忙照顧日常生活,例如需要別人提醒才會記得洗澡,需要別人幫忙選擇適合季節的衣服,煮飯可能會忘記而釀成火災,並將出現迷失方向、忘記家裡地址及電話號碼和經常想睡的情形,但此時患者仍擁有自行穿衣及洗澡的能力。 :* '''階段 6:中度至重度腦退化症'''<br> ::至此階段患者的性格會有明顯的改變,並會開始忘記可能開始忘記配偶,兄弟姐妹,父母或子女,也易使家庭成員受傷。在思考方面會有嚴重的記憶喪失、對近期事件認知降低、活在過去或非現實環境,也因此開始出現偏執、多疑及重複的強迫性行為,並由於恐懼獨處會一直黏著某位親屬。在行為上需要非常專注或小步行走,才不會步伐失調,還有出現因不能調整適當水溫或洗清、弄乾身體,而無法自行洗澡;不能穿好褲子、沖水、擦乾淨如廁部位,而難以自行上廁所,甚至出現無法說出完整句子及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 '''階段 7:重度腦退化症'''<br> ::為腦退化的最後階段,每位患者會出現的症狀不一,因為是腦部功能的問題,所以在身體上並沒有太多的痛苦。大部分的患者至此時已失去語言能力及活動能力、神志不清。在語言方面,溝通非常有限,只能使用「好」或「不好」的單字,甚至只能發出幼兒般的嗚嗚聲或喊叫及無故發出聲音。在行為方面,因為腦部嚴重退化,無法認知熟悉的人事物,連微笑、行走、坐著都是問題,甚至吞嚥可能發生窒息的危險。 :關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況以及其與家人的相處,可以參考《[[w:我想念我自己|我想念我自己]]》這本書,它也有被翻拍成電影。 ===== 療法 ===== :目前並沒有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被證明對疾病治療有效,也沒有可以阻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只有少數可能可以暫時緩解或改善症狀的方法。而不論時間長度與每週運動頻率,只要有運動都能改善病人的居家生活表現功能,也對於改善預後有相當助益。但若以抗精神病藥治療由失智症狀引起的行為異常和思覺失調,效益不高且可能增加死亡率,因此並不特別建議使用。 :*'''藥物療法:'''<br> ::五種藥物是目前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認知問題:其中四種是'''乙酰膽鹼酯酶抑制劑'''(他克林,tacrine、利凡斯的明,rivastigmine、加蘭他敏,galantamine 和多奈哌齊,donepezil)以及其他(美金剛,memantine)則是 N-甲基-D-天門冬胺酸受體(NMDA 受體)拮抗劑。但目前使用這些藥物的效果大多還不理想。 :: ::*'''[[w:膽鹼酯酶抑制劑|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研究表明其可減輕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精神症狀。 ::*'''NMDA 受體拮抗劑''':這類藥物目前僅有 memantine 一種,許可適應症為中重度及重度阿茲海默症。 ::*'''神經元保護劑''':神經元保護劑可以減緩生活技能的日漸喪失,也是目前唯一治療中、重度失智症的藥物。 ::*'''[[w:en:Aducanumab|阿杜卡奴單抗(Aducanumab)]]''':這款藥物可以影響疾病潛在的病理生理學,減緩認知及功能衰退,並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百健研發的新藥 Aduhelm 是第一款可「減緩」腦部功能退化的新藥,但並不是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解藥。這款藥品並不會治好阿茲海默症,但能讓患者的生活自理,並爭取更多寶貴時間與家人相處。 :*'''音樂治療:'''<br>阿茲海默症所影響到的腦區是在演化中較為後期的部分,但有關音樂的腦區卻在很早就被演化出來了,因此即使是重度失智症的病患,其腦部活動依然會對音樂產生反應。音樂治療是利用音樂和它的元素,也就是聲音、節奏、和聲之專業使用,觀察受試者在視覺-空間測試以及神經傳導物的幾個面向是否有正向的發展。關於音樂及音樂治療的相關作用原理,簡單來說,主要是透過聽覺刺激大腦及其神經生理系統的運作,進而達成生理、心理與認知等層面的反應效益 。此外,音樂治療應用在失智症的臨床治療及照護研究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早自 1995 年即有學者使用帕海貝爾的卡農寧靜性樂曲在護理之家的失智症住民上,發現能有效的減少其過度激動的肢體動作。<br> ::*音樂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 :::根據輔仁大學醫學院施以諾教授的說法,音樂治療並非只是聆聽音樂這麼簡單,而治療用的音樂也不存在所謂普世通用的藥物音樂,音樂治療是作為療程中的一部分,搭配其他種類的治療方式協同進行,而使用的音樂類型也必須要考量病患的病症以及對音樂的敏感程度,配合患者生平相關的事物做選擇,很多人會將音樂治療視為救命仙丹,在媒體的過度渲染中,誤以為音樂治療可以使原已失去自主能力的病患恢復健康,然而事實上,音樂治療在多數的臨床經驗上,僅能作為輔助角色。以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為例,患者腦部的問題發生在記憶的流失、自主控制能力的降低、以及情感逐漸麻木化,所搭配的治療性音樂大多以患者在保有記憶的年代裡長久喜愛的歌曲,或是在當代較廣為人知的熱門歌曲(舉例來說:過往針對音樂治療在阿茲海默症方面的研究,多給病人聆聽莫札特的樂曲),掌管人類記憶的腦區位在額葉部分的後生哺乳動物腦,而跟音樂相關的腦區則是位在顳葉的邊緣系統,阿茲海默症音樂治療的原理就是利用邊緣系統殘存的記憶帶動記憶恢復,因此音樂治療的效用大多只能喚起數十年前已經進入深層記憶區中的記憶,對於近期的記憶保存效果有限。 :*'''舞蹈治療:''' ::舞蹈治療源自於現代舞,受精神分析學派及拉邦動作分析理論影響,1940 年代二次大戰後由美國現代舞老師 Marain Chance 開創,強調情緒和身體的相互連結性,以及透過創造力促進身體健康<ref>Pilates(彼拉提斯) and Dance — 身體記憶(2008)。何謂舞蹈治療。2021 年 11 月 11 日,取自 https://blog.xuite.net/morpheuschang/twblog/185443615</ref>。舞蹈治療師會透過時間、空間、力量、流動、關係的律動整合情緒知覺,有時會配合道具使用,透過不同節奏、頻率的音樂,喚起阿茲海默患者的肢體記憶,例如治療過程中「踏腳」的動作,使長者回想起自己曾經身為裁縫師的青春時光。舞蹈治療主要幫助阿茲海默症患者提升其緒管能力、促進人際互動,建立對自己身體的現實感,喚醒肢體知覺記憶,重新獲得自我價值及生命力。除了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外,舞蹈治療也適用於身心障礙族群、一般成人、兒童、青少年及嬰兒。 :*'''懷舊治療:''' ::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患病初期,關於自身的情感及記憶尚未完全消退,患者也還保有學習能力,此時若能藉由外界的刺激引導患者回憶過去的記憶,將有助於延緩記憶的衰退,其中懷舊治療通常以患者過去相關的事件及物品,藉由與他人分享過去故事及經歷的方式,協助患者刺激相關的記憶,來預防記憶退化。 ::實際上的治療方法可以讓老人們組成一個團體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有些會利用老照片、書信等有長遠歷史的物件,在與家人共享回憶的過程中,逐漸活化腦中尚未被破壞的記憶區塊,懷舊治療的效果除了治癒疾病本身外,也能緩解家庭中因疾病產生的緊張關係,降低帕金森氏症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孤獨感,藉著與人共享回憶,找到新團體,以及增進個人在生命晚期的滿意度等功效。 :*'''飲食輔助:''' ::在美國神經醫學學會(AAN)醫學雜誌《神經醫學》(Neurology)刊登的的一篇研究報告〈The Three-City Cohort Study〉指出,大量攝取橄欖油及海魚的 n-3 型脂肪酸可能有助降低失智的風險,所以建議老人以地中海飲食增加 DHA 的攝取及增加 n-3 脂肪酸與 n-6 脂肪酸的比值,對認知功能有保護的效果。(Barberger-Gateau P, Raffaitin C, Letenneur L, et al)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的 Dr. Scarmeas 近年發表不少地中海飲食之於降低失智症危險的研究,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及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變成失智症的風險。 :*'''特例:''' ::婦人知道目前並沒有好的療法,而且她也無力負擔長照費用,於是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還好她有一位朋友知道了這個情況,建議她轉診去接受試驗性的療法。 ::在接受治療後的三個月,婦人注意到失智的症狀明顯消退。她現在可以開車不迷路、記住電話號碼、而且輕鬆做好她的工作。 ::以下為婦人治療內容: :::*去除飲食中的精製碳水化合物,這讓婦人減去了9公斤之多。 :::*禁吃加工食品與麩質(gluten),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野生魚類。 ::L*開始學習瑜珈。 :::*冥想,一天兩次,一次20分鐘。 :::*每晚服用褪黑激素(melatonin)。 :::*每晚睡滿7-8小時。 :::*補充維他命B12。 :::*補充維他命D。 :::*服用魚油。 :::*補充CoQ10。 :::*加強口腔衛生,使用電動牙刷、牙線。 :::*與醫師討論後,她重新開始了荷爾蒙補充療法(HRT)。 :::*每天禁食至少12小時(早餐與晚餐之間空腹至少12小時)。 :::*運動,每週四到六天,每次30-60分鐘。 ::透過以上關於生活品質改善的治療方法,婦人失智症的症狀有很明顯的改善,這或許也證明了不一定要用藥物才能治好。當然研究人員指出,此研究為一規模極小(10人)的臨床試驗,可能沒有立即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但其中大多數的患者都有顯著的改善,是令人振奮的第一步。 ===== 其他研究 ===== 2006 年 MIT 的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實驗腦波與 AD 的關係,因為他們發現,在 AD 病患體內偵測到的 gamma frequency 較不明顯,因此實驗利用光遺傳學引發小鼠的 gamma 腦波,觀察腦的變化,發現腦中微膠細胞(micro glia)增加,而且工作效率也增加,而清除突觸間的 plaque,雖然只是暫時性的變化,但是腦波可影響腦神經是十分令人振奮的。<br> 2019 阿茲海默協會國際研討會(AAIC19)探討近年漸盛的醫學之謎——阿茲海默病因與微生物感染的關聯。目前有多種真菌、細菌與病毒的神經感染,被顯示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其中證據最明顯的是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 2020 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論文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早期無症狀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的 tau 蛋白「p-tau217」,為健康人的 2 至 3 倍多;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人血液中 p-tau217 含量約為正常人的 7 倍。然而 p-tau217 是否能成為早期診斷標靶仍有待觀瞻。<br> 2023年在[[w:細胞報導|《Cell Reports》]]的一篇研究 <ref>Yifan Wu, Shuqi Du, Lynn H. Bimler, et al. Toll-like receptor 4 and CD11b expressed on microglia coordinate eradic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cerebral mycosis, Cell Reports, Volume 42, Issue 10, 2023, 113240, ISSN 2211-1247,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3.113240. </ref>探討了[[w: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進入大腦的機制,以及白色念珠菌激活大腦細胞促使其被清除的過程,最後更提到了白色念珠菌感染,使大腦生成類似於阿茲海默症發展中的[[w:β澱粉樣蛋白|類澱粉蛋白(amyloid beta,Aẞ)]]的碎片。研究的第一個發現是白色念珠菌如何進入大腦。其機制為白色念珠菌產生一種稱為分泌型[[w:天冬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secreted aspartic proteases, Saps)]]的酵素,此酵素會破壞[[w:血腦屏障|血腦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使白色念珠菌得以進入大腦,並對大腦造成損害。 除此之外,研究者也探討大腦如何有效清除真菌。研究<ref>Wu, Y., Du, S., Johnson, J.L. et al. Microglia an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oordinate control of transient Candida cerebritis with memory deficits. Nat Commun 10, 58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991-4 </ref>顯示,白色念珠菌觸發了大腦細胞中[[w:小膠質細胞|微膠細胞(microglia)]]微膠細胞(microglia)的兩個機制,而這些由白色念珠菌啟動的機制會誘發大腦清除感染。結果顯示,阿茲海默症特有的有毒Aẞ可能來自大腦外,包括經常在患有阿茲海默症和其 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的大腦中檢測到的白色念珠菌。這項發現對於白色念珠菌在阿茲海默病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創新治療策略的可能性打開了新的研究途徑。 ===== 預防 ===== :科學證據支持以下幾種有效預防方式:<br> ::*保持血糖與體重避免糖尿病<br> ::*身體質量指數(BMI)應小於 25<br> ::*在年輕時期應多受教育<br> ::*避免頭部受傷<br> ::*透過閱讀與學習新事物保持認知能力<br> ::*避免憂鬱<br> ::*學會控制不良壓力,以控制皮質醇水平<br> ::*如果由坐姿站起時經常感到頭暈,確認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br> ::*中年時維持良好血壓<br> ::*避免血液中有一種「高半胱胺酸」過高 ==== [[W:科尔萨科夫综合征|柯沙可夫氏症候群]] ==== 柯沙可夫氏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又稱健忘症候群,為一種大腦缺乏硫胺(维生素B1)而引起的精神障礙。柯沙可夫氏症候群表現為選擇性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近事遺忘、時間與空間定向障礙。 ===== 症狀 ===== 1887 年,柯沙可夫發表了一篇關於「多發性神經炎精神症」(polyneuritic psychosis)的論文。1897 年,在柯沙可夫主持的一場醫學會議中,有人提議以柯沙可夫的姓氏為這個症候群命名。polyneuritic 這個字的意思是多重性的神經發炎,名詞為「多發性神經炎」(polyneuritis),psychosis 則是指病患的急性精神錯亂(confusion)與定向力障礙(disorientation)。這種失調症至少在初期階段,會伴隨著「假性回憶」(pseudo-reminiscence)。病患會編造各種經驗,並認定它們確實發生過。這種虛構記憶的「虛談」(confabulation)現象,至今仍是柯沙可夫症候群最鮮明的特色。柯沙可夫症候群的神經受損表現方式,可能有[[w:復視|複視]](double vision)、步伐不穩、抽筋、麻痺,以及反射損傷。這些身體方面的症狀,有時可能會讓一些同時出現的心理缺陷被忽略,其中包括對最近發生的事完全喪失回想能力。 ===== 成因 ===== 1849 年,瑞典醫師馬格努斯·胡斯(Magnus Huss)提出「酒精中毒」這個說法,在西方國家中發生高沙可夫症候群90% 與酒精疾患有關。。據柯沙可夫所言,胡斯觀察到的是長期酒精濫用與記憶失調症之間的關聯。另外根據柯沙可夫自己的研究,沒有酒精中毒病史的人也可能出現同樣的症狀。柯沙可夫記述了一些因為傷寒、肺結核所導致的神經損傷,以及因為砷、鉛、一氧化碳或穀物污染中毒所引發的病例,致病的原因顯然是某種物質進入血液中,造成了神經損害。發現柯沙可夫症候群成因的過程是典型的意外,一八九零年代,荷屬東印度地區發生了一場騷動,罹患腳氣病(beriberi)的人數不斷增加,這種疾病造成的神經系統損傷與柯沙可夫描述的多發性神經炎一模一樣,它同樣會影響感官的認知,並造成肌肉無力。1911 年,波蘭生理學家卡西米爾·方克(Casimir Funk)成功抽離出用來治療鳥類多發性神經炎的物質:硫胺(thiamine)。1936 年,人工合成的硫胺被成功開發出來,如今我們稱作維生素 B1。<br> 因此,目前柯沙可夫症候群的成因已經有了共識,就是硫胺(維生素 B1)不足。維他命B1是人體的一個必要營養素,必須由外界獲得,無法靠人體自己合成,維他命B1在身體的主要功能是輔酶,協助許多重要酵素代謝,主要是幫助體內醣類代謝,產生能量。其代謝過程中間產物與神經傳導物質、蛋白質合成、腦神經髓鞘生成及細胞抗氧化作用有關,對於腦細胞的葡萄糖代謝作用、維持細胞膜完整,以及包覆細胞軸突的髓鞘都非常重要,而它需要依賴硫胺。人體內絕大部分可用的硫胺幾乎都被腦部攝取,這代表供應一旦被阻斷身體很快就會出現問題;刺激的傳導效率會降低,細胞組織開始退化,某些腦部結構明顯萎縮,受影響區域包含:前額葉、乳頭狀體、丘腦、下視丘、中腦、橋腦、延腦及小腦。磁振造影掃描更顯示,海馬迴可能消失百分之十的容量。<br> ===== 治療 ===== 全時護理過去常常被採用於治療健忘症候群,這個方法仍然採用。康復儘管可以幫助記憶部分恢復,然而其存在個體差異的局限性。治療通常採用靜脈注射(輸液)或者肌肉注射(打針)硫胺替代品,並附加提供合適的營養及水化物。但是,由於該疾病引起的健忘症和大腦損害並不完全對硫胺替代物產生反應。在一些案例中,藥物療法通常被推薦使用。如果治療成功,康復的效果會在兩年內變得明顯,雖然其過程緩慢並通常不能完全康復。 ===== 記憶喪失的類型 ===== 柯沙可夫症候群病患所經歷的記憶喪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差別在於時間行進的方向。 * 順行性遺忘:意味著病患無法銘記新的信息,記憶喪失的方向是往前進的。病患未來的所有經歷,都不會進入記憶中。 * 逆行性遺忘:影響的是病患的過去,病患對於經歷過的事物不復記憶。 這兩種遺忘的分界線,落在腦部損傷發生的那一刻,被遺忘的事物不是發生在腦傷發生之前,就是腦傷之後。又或是兩種兼具,純粹的順行性或逆行性遺忘並不常見。不論是受傷或生病所造成的腦部損害,大部分多少都混雜兩種形式的失憶,有時是永久性的,有時只是暫時的。 最常出現綜合兩種記憶喪失形式的主要病患族群,除了失智症患者,就是柯沙可夫症候群的病患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順行性遺忘的情況會比較明顯。他們無法把自己剛剛經驗到的事、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儲存起來,以待稍後回憶,甚至連幾分鐘都不行,因此他們會不斷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或問同樣的問題,或是認不出才離開一下子的人。 ===== 實驗研究 ===== 若要對柯沙可夫症候群病患進行實驗性研究,執行過程會很複雜。他們的症狀通常在長期酒精中毒之後才出現,因此酒精中毒的柯沙可夫症候群病患實驗組,必須與酗酒但是沒有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的控制組進行比較。這樣的人選不少,只是要說服他們參與記憶實驗並不容易。另一個問題在於,研究者對實驗對象過去的記憶所知有限。研究者可以嘗試評估實驗對象遺忘的程度和範圍,但是他們必須有相當程度地確定,那些似乎被病患忘記的事,在他們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之前真的仍存在記憶裡。許多實驗採用的測試方式,是拿一些一九五○年代、六○年代或七○年代知名人物的照片給這些人看,但是沒人可以確定實驗對象對一位明星的記憶,到底是來自五○年代這個明星的電影上映時,還是一九七○年代他的作品在電視上重播的時候。另外,完全認不出某人也不必然代表遺忘,有可能是實驗對象本身對電影就沒有特別感興趣。 順行性遺忘的研究則簡單許多。實驗者可以提供幾件需要記住的物件:一串單字、照片、一個故事。過一會兒後,再測試他們記住的東西有多少。即使病患記得的很少,實驗至少也提供了機會, 來研究不同類型信息的記憶保存能力是否受損同樣嚴重。相對於順行性遺忘的眾多實驗,逆行性遺忘的相關實驗非常少見。除了辨識名人面孔之外,可以問的問題還包括重大的新聞事件、電視節目,以及眾所熟悉的嗓音。實驗結果顯示,柯沙可夫症候群的病患較善於重製「老」的記憶,而非較近期的事件,只是他們的記憶仍比控制組的表現要遜色許多。還有些時候,他們對遙遠過去的記憶看起來似乎完好無缺,但實際上大部分也已不復存在。另一個研究結果是,遺忘顯示出一種時間梯度(temporal gradient)。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目前越近,記憶消失的機會就越大。即使喪失記憶的時期涵蓋過去三十年,對於發生在三十年前與十年前的事,能夠記得的比例還是有明顯差異。 ===== 重要案例 ===== 代號為 P.Z.的教授是柯沙可夫症候群的重要案例,他並非研究者,而是病患兼實驗參與者。他三十歲開始重度酗酒,但仍在某個科學領域取得卓越地位。他發表過數百篇論文和一些權威著作,擔任重要期刊的編輯委員、主辦研討會、教學、指導博士論文,並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1979 年,他出版了自傳。兩年後,六十五歲的他遭遇一次重大的發作,最終出現了急性記憶喪失,被診斷出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他決定以自身的病例參與記憶研究。 P.Z.在科學領域的卓越地位與曾經出過自傳的事實,讓研究者得以開發一套針對他的測試。他們列了七十五位「知名科學家」的名單,這些人名大部分來自 P.Z.的自傳,包括他親近的同事、共同編輯、共同作者,以及一些他應該很熟悉的人。名單裡的人分成三類,依照他們作出最重要科學貢獻的時間分為 1965 年左右、之前、之後。P.Z.被要求根據每個名字說出這些人的專門領域與最重要的貢獻,研究者則依據他的答案給予零、一、二的分數。舉例來說,他知道某人的專業領域,但想不出他的研究貢獻為一分。一位與 P.Z.相同年紀的同事自願擔任控制組,接受相同的測驗。他也是卓越的科學家,但過去沒有酗酒史。如此一 來可以清楚比較測試的結果。整體而言,雖然名單裡都是他赫赫有名的同儕,P.Z.能記得的比控制組要少了許多。按照時間來區分—這次是根據他的年齡—正確答案的百分比呈現快速的衰退。即使是在他未滿十五歲前,記憶相對較不受影響的時期,他答對的比例也不到百分之七十。最大的轉折點出現在 1940 年和 1950 年之間,這時候 P.Z 是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也是他開始重度酗酒的時候。他對這段時期的問題能回答正確答案的比例,只略微超過百分之四十而已。圖表上的最低點出現在 1960 年。對於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這二十年間的事情,他一無所知。 P.Z.的相關研究,為原本頗為簡化的兩種記憶類型區別順行性遺忘和逆行性遺忘導入一種較入微的觀點。他銘記新記憶的功能再也無法運作,提取過去記憶的功能也受到嚴重影響。過去認為逆行性遺忘是未外顯的順行性遺忘,是長期酒精中毒以致記憶持續惡化的結果,如今這種觀點似乎有點站不住腳。P.Z 的例子中,當然也存在著時間梯度,但是在確診的幾年之前,P. Z.的記憶依舊可以提取無礙。但是,一旦過了急性發作的臨界點,他的許多個記憶之門就同時關上。這正是柯沙可夫症候群如此棘手的原因。 '''克拉帕瑞德效應''' 對 P.Z.的相關實驗,完全專注在單一實驗對象上,這與柯沙可夫在一個世紀前所做的案例研究有些類似。他對病患背景進行深度研究,試圖準確說明病患究竟記住與忘記了哪些東西。柯沙可夫的觀察結果和在 P.Z.身上做的試驗一樣,都讓人不禁對順行性遺忘和逆行性遺忘的簡單劃分有所質疑。柯沙可夫的結論是,即使是銘記記憶的能力出現嚴重且明顯不可回復的損壞,這兩種記憶也絕未被完全摧毀。當他去探視病患並詢問知不知道他是誰,病患會說不知道,但如果他到走廊上待幾分鐘後再回到房內,病患對待他的方式就不會像對待全然的陌生人一樣。經過幾次探視後,他不需要再跟病患解釋他是醫生,只是病患還是會堅持從來沒有見過他。顯然有些東西還是被儲存了下來,儘管不是存在病患可以有意識地去提取的記憶裡。 類似的觀察結果也在其他研究得到印證。在日內瓦的貝雷爾精神療養院(Asile Be-Air),神經學家愛德華·克拉帕瑞德(édouard Claparede)早期曾試圖針對這類「無意識記憶」提出實驗證據。1900 年,罹患柯沙可夫症候群的四十七歲女子被送到療養院,她仍記得許多早年習得的知識,比如一些歐洲國家的首都,但是她有嚴重的順行性遺忘。對她而言,每天照顧她的護士仍是陌生人,照顧她好幾年的醫師也一樣。克拉帕瑞德忍不住想拿她宣稱自己不知道的事,與她實際上應該知道的事來比對一下。她說不出廁所在哪裡,前往廁所時卻不會出現遲疑:她說自己認不出療養院走廊和病房的位置,卻能毫無困難地在裡頭走動。在一次的日常探視中,克拉帕瑞德藏了一根圖釘在手中。他們握手時,女子被刺了一下,但是很快就忘了這件事。隔天早上,醫生再次對她伸出手,這次他手中沒有圖釘,她卻很快反射性地收回自己的手。問她為什麼不願意和醫生握手,她有些困惑地回答:「難道我沒有把手縮回來的權利嗎?」當克拉帕瑞德進一步詢問,她回答:「會不會是因為你手裡藏了圖釘?」 「我只是剛好想到而已,有些人會把圖釘藏在手裡。」。她想都沒想過,自己閃過的念頭其實存在她的記憶裡。這個研究結果—經驗被儲存下來,儘管有時它會持續影響想法和經驗,卻無法從意識的心智中取得—後來就被稱為克拉帕瑞德效應(Claparede effect),是一九八五年被稱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理論的一部分。 ==== 路易體失智症([[w:en:Dementia_with_Lewy_bodies|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路易體失智症(DLB)是一種大腦疾病,導致病人在思維及行動方面的問題,一段時間後病情越加惡化。路易體失智症(DLB)也稱為路易體病。這是一種漸進性性癡呆,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害腦細胞的異常沉積物會逐漸導致思維、推理和獨立的功能下降。 大多數專家估計,路易體失智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vascular dementia)後失智的第三大常見原因,佔病例的 10%至 25%。與路易體失智相關的標誌性大腦異常物質是以 Frederich H. Lewy, M.D.的名字命名,他是在 20 世紀初期在 Alois Alzheimer 博士的實驗室工作時發現這些異常物質的神經學家。α-synuclein(α-突觸核蛋白)是路易體的主要成分,廣泛存在於大腦中,但其正常功能尚不清楚。許多患有路易體失智症和帕金森失智症的人也有斑塊和纏結(plaques and tangles)- 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標誌性腦部變化。路易體也存在於其他腦部疾病中,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失智症(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這類失智症與典型的老年失智症不同。在臨床症狀上,路易氏體失智症多發生於老年期,主要的表現是進行性的失智症,錐體外徑運動失調與神經精神症狀。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常有憂鬱、妄想等症狀。之後有認知功能障礙,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方向感不佳與面孔辨認問題。在錐體外徑運動失調方面的表現有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有如阿茲海默氏病與巴金森氏病的混合體。 此外,病人常有神經精神症狀,如反覆性的視幻覺,會見到人臉,各種動物等,治療上有時會給予抗精神藥物;然而這類病人會有對抗精神藥物過度敏感的現象,而容易造成肢體僵硬等副作用,因此用藥需要注意。病人於睡眠時也常會有演出夢境的現象,這是由於睡眠時產生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 診斷路易氏體失智症是靠診斷準則,包括有明顯的意識或認知症狀的起伏,重覆出現的視幻覺與巴金森氏症。在影像學檢查中會發現有基底核多巴胺轉運受器接受下降。在病理學的檢查下,病人的腦組織產生路易氏體的沉積,這是一種細胞內的蛋白質包含體。 治療路易氏體失智症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包括使用乙醯膽鹼抑制劑來改善認知功能的退化與減少視幻覺產生,及給予多巴胺作用的藥物改善動作障礙。相較於其他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病人通常預後不佳,最終多因相關的併發症而死亡。 ===== 與阿茲海默症主要的差異 ===== #記憶喪失往往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比早期路易體失智症更為突出的症狀。儘管晚期路易體失智症可能也會出現記憶障礙的問題。 #與阿茲海默症相比,初期的路易是失智主要會出現運動上的症狀,例如:顫抖(tremor)、行動遲緩。而阿茲海默症通常到了後期才會出現平衡不好或是行動遲緩這類的運動症狀。 #幻覺、妄想和認知錯誤在早期路易體失智症中比在阿茲海默症中更常見。 #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REM sleep disorder)在早期路易體癡呆症中比在阿茲海默症中更常見。 #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中斷導致站立時血壓下降、頭暈、跌倒和尿失禁,在早期路易體失智症中比在阿茲海默症中更常見。 ===== 治療 ===== 目前任何治療都無法減緩或阻止路易體癡呆引起的腦細胞損傷。目前的策略專注於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上有時會給予抗精神藥物,以緩解病人常有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反覆性的視幻覺,會見到人臉,各種動物等;然而這類病人會有對抗精神藥物過度敏感的現象,而容易造成肢體僵硬等副作用,因此用藥需要注意。病人於睡眠時也常會有演出夢境的現象,這是由於睡眠時產生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涉及藥物治療的考慮因素包括以下問題: #膽鹼酯酶抑製劑藥物(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drugs)是治療阿茲海默症思維變化最主要的藥物。他們也可以幫助某些路易體癡呆症狀。 #在路易體失智症中應特別小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 drugs)。雖然醫生有時會將這些藥物用於阿茲海默症可能發生的行為症狀,但是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多達 50%的路易體癡呆患者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包括意識突然改變,吞嚥受損,急性混亂,妄想或幻覺發作,或帕金森症狀的出現及惡化。 #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可用於治療憂鬱症,這在路易體失智、帕金森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中很常見。最常用的抗憂鬱藥是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 額顳葉失智症([[w:en:Frontotemporal_dementia|Frontotemporal Dementia]])==== 額顳葉失智症(FTD)是一種漸進性失智,患者的心智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喪失。該疾病通常有兩大類初始症狀:(1)行為逐漸改變(2)語言能力逐漸惡化。行為的變化可能涉及衝動和不恰當的社會行為,或對事物極端地不感興趣。語言能力的改變通常是緩慢惡化的,包括命名、閱讀和寫作的困難。大多數患者會在中年時發病,且隨著疾病的進程,病人的語言與溝通能力會逐漸惡化,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會下降,到了最後會變成連日常生活的小事如飲食、穿衣、洗澡與上廁所都需要他人協助,甚至是完全依賴他人。 額顳葉失智症 FTD 實際上是許多疾病的統稱,包括:尼曼匹克症(Niemann- Pick Disease)、額顳葉變性(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語義性失智(Semantic Dementia)和原發性漸進性失語症(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一些 FTD 患者也會發展為一種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運動神經元疾病。FTD 的症狀與大腦額葉和顳葉的退化有關,引起這種癡呆症的大腦病理變化各不相同,有時可以看到大腦中稱為匹克體(Pick Bodies)的異常形成,但有時只有神經細胞或大腦支持組織退化。<br> ===== 種類 ===== 額顳葉失智症病人依其臨床症狀主要分做兩種型式,依其臨床表現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行為變異性額顳葉失智(Behavior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bvFTD)的特徵是人格、人際關係和行為的顯著變化,經常發生在 50 和 60 歲的人群中,但也可能在 20 多歲或 80 歲之後發病。行為變異性額顳葉失智(bvFTD)患者中,負責控制行為、判斷、同理心以及其他能力的區域中之神經細胞退化最為明顯。 #語言退化型額顳葉失智症 ##語意型失語性額顳葉失智症(semantic dementia) ##:此類病人初期仍保有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會失去對於特定詞彙含意的理解力,也可能說不出想要表達的詞彙而用其他相近的話語代替,例如用「四條腿的動物」代替「狗」 等等。有時也會出現命名困. 難、詞彙搜尋困難或字義理解困難。有些病人會出現相關的失認 症,包含無法辨識人臉。 這類患者會有左右邊不對稱的額顳葉萎縮,尤其在前顳葉處。左顳葉萎縮的患者多會出現語意型失語變異型,而右側顳葉萎縮者以行為變異為主要表現。 ##非流暢性失語性額顳葉失智症(non-fluent progressive aphasia) ##:患者主要以不流暢、費力、遲疑性語言表達與語言輸出減少為主要症狀,並常伴隨語法使用錯誤。病患雖知道要表達的語句,卻很難清楚流暢地說出來。他們對於簡單詞彙的理解認知還算正常,但若要理解較複雜的語句是有困難的。 *額顳葉失智合併運動神經元疾病 :約有 12.5%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的患者合併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典型表現包含上運動神經元表徵(肌腱反射增強、肌張力痙攣性增強與腳蹠部的伸張反應)、下運動神經元表徵(無力、肌肉萎縮與肌纖維顫動)、構音困難與吞嚥困難。 ===== 治療 ===== 對於任何額顳葉失智症都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有些藥物可以減少躁動、煩躁或憂鬱。這些治療只能用於幫助改善生活品質。 額顳葉失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地會惡化,並且衰退的速度因人而異。多年來,患有額顳葉失智症的人表現出肌肉無力和協調的問題,使他們需要依賴輪椅等用品。這些肌肉的衰退導致吞嚥、咀嚼、移動和控制膀胱或腸道的問題,致使皮膚、泌尿道或肺部容易被感染,最後使患者死亡。 近代研究發現音樂治療也可以對額顳葉失智症有些許的治療效果。額顳葉失智症的音樂治療以輔助行為為主,音樂的節奏平穩且有規律,可以幫助病患恢復正常的身體律動;但是若音樂有斷奏型重音,反而會讓額顳葉失智症患者感到十分痛苦。 ==== 愛滋失智症(HIV-associated Dementia) ==== 愛滋失智症(HIV-associated Dementia)是一種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失調的徵候群,又叫作「愛滋失智症綜合體」(AIDS dementia complex)、「愛滋病毒相關認知運動綜合體」(HIV-associated cognitive-motor complex)、「愛滋病毒失智症」(HIV dementia)。在小兒科的病人中,相對應的是進行性腦病變(progressive encephalopathy)。病毒在病程早期便會入侵腦部,進而導致漸進性失智,愛滋病失智症的症狀包括: * 腦炎 * 記憶喪失 * 認知受損 * 注意力分散 * 語言能力受損 * 運動減慢 * 性格改變 愛滋失智症的盛行率各家統計不一,差距極大由 7%到 90%不等,而一般較公認的數據是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而愛滋失智症每年的發生率為 5-7%。 而一般愛滋病患者發生失智症的現象多在身體、免疫和感染症狀之後。約只有百分之三的患者以失智症為第一個表徵。愛滋失智症的發生一般需要幾個月,且兒童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較高,若不治療,62%的兒童會發生失智症。 ===== 危險因子 ===== 傅中玲(2000)指出,愛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為:<ref>傅中玲(2000)。愛滋失智症。台灣醫學,4(5),586-588。doi:10.6320/FJM.2000.4(5).16</ref> * 貧血 * 低體重 * 低教育程度 * 與病患是否曾接受抗病毒治療及免疫狀態(CD4 數量小於 200 cells/μl) * 年紀太老或太小 * 有藥物濫用病史 ===== 診斷 ===== 愛滋失智症的診斷標準如下:<ref>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第四版).pdf https://www.cdc.gov.tw/File/Get/5ck2KkPj8TgLO--2xAwEUA</ref> # 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 運動功能失調)。 # 排除中樞神經的伺機性感染與腫瘤(藉由 CSF 分析與腦部電腦斷層 / 磁振造影)。 # 磁振造影顯示:散在性、雙側(通常是對稱性)的非顯影性白質高訊號影像。 腦脊髓液的 PCR 提高了愛滋病毒失智症的診斷正確性,提供 PCR 的診斷技術是臺灣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治療 ===== 愛滋病毒失智症的主要利用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治療以減少中樞神經的發炎,在引入 HAART 之前,大腦被 HIV 感染導致的失智是 HIV 病患常見的症狀。在引入後,不論是愛滋病的死亡率或是愛滋失智症的發病率都逐步降低。但多數研究顯示,HAART 治療可以改善愛滋病毒失智症的臨床症狀,但是並非完全有效,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藥物開發。 此外,許多愛滋病毒感染者為藥癮者,這類患者是認知功能損害的高危險群,需停止使用安非他命或古柯鹼等等中樞神經刺激藥物。 然而仍有可達到一半的病人有較輕微的認知功能症狀。如無症狀性神經精神損害 asymptomatic neuropsychological impairment(ANI),或愛滋病相關之輕度認知功能低下 HIV-associated mil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MND)。 今天,愛滋病毒癡呆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很少見,但在某些患者中仍然有可能存在。不知道自己愛滋病病毒感染狀況的患者特別容易發病。 失智症等腦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容易增加愛滋病患的死亡率,幸好目前也都已經有相對應的治療。但是腦神經系統的臨床症狀與神經學檢查較為複雜,往往使得內科醫師不敢接觸相關領域。 愛滋失智症是一種漸進性疾病,這意味著它可能持續惡化,並且對管理疾病所需的護理量需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w:en:Vascular_dementia|Vascular Dementia]]) ==== 癡呆症可能是由大腦血管損傷引起的,最終會導致中風(stroke)。一些較為明顯的中風可能突然發生並導致大腦功能突然喪失,然而,有一些中風可能在沒有明顯臨床症狀的情況下發生,因此被稱為「靜式中風(silent strokes)」。患有靜式中風的患者可能察覺不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大腦區域受損,這些如同隱形的病症卻會增加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而患者所擁有的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與其他類型的癡呆症一樣,血管性癡呆症會縮短壽命。一些數據顯示,中風後患癡呆症的人平均存活三年。 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包括未治療的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症狀通常在 65 歲之後發生。當大腦突然喪失功能時,通常會需要進行醫學評估。神經系統檢查和醫學影像技術的結合可以很容易地診斷出明顯的中風。但當血管性癡呆是由腦中許多微小的中風逐漸累積所引起時,會變得難以診斷出血管性癡呆。大腦損失的具體功能取決於腦中哪些血管因中風而受損。認知症狀包括回想訊息、深層記憶、事實、名稱和常用詞的困難。身體症狀可能包括走路和平衡的困難、尿頻或尿急,且白天容易嗜睡。血管疾病也可以與其他腦疾病同時發生,例如阿茲海默症,在此情況下兩種疾病的組合導致症狀惡化。很難確定哪種疾病是造成認知困難的主要原因。 ===== 診斷 ===== 由於血管性認知障礙很難被識別,因此許多專家建議利用簡易的測試對大腦做專業的掃描,以評估被認為對這種疾病具有高風險的病人的記憶、思考。風險最高的個體包括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人。其他高危人群包括具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其他心臟或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族群。另外,由於憂鬱症通常與腦血管疾病共存,並可能導致認知改變的症狀,因此對於高危險族群,也建議對憂鬱症進行專業檢查。 #驗血:可有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甲狀腺失調或缺乏維他命 B12等。 #智力及行為評估:醫生會為病人進行一連串記憶及思維性的評估,以判斷是否患上初期的認知障礙症。 #腦部磁力共振造影檢查(MRI):利用精密的電腦科技,透過腦部影像,檢測腦部的萎縮情況,同時檢查腦內是否有血液凝塊或腫瘤等。 #正電子掃瞄(PET):可以監測腦部的澱粉樣蛋白分子水平有沒有異常增高,有效發現病變徵兆及追蹤其變化,亦可以評估病情的嚴重性,及病人對所用藥物的身體反應。 ===== 原因與風險 ===== 就像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一樣,年齡增長是血管性認知障礙或癡呆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他風險因素與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影響血管的疾病相同,這些因素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 治療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尚未批准任何專門用於治療血管性癡呆症狀的藥物,但有一些臨床試驗證據表明,某些批准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也可能對被診斷患有血管性癡呆的人提供適度的益處。控制進一步損害大腦血管的風險因素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策略。有大量證據表明,針對風險因素治療有機會改善病況,並有助於延長或防止進一步退化。 以藥物治療來說,醫生可能會採用下列方法: :#處方乙醯膽鹼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以保持腦部正常運作,這類藥物對於早期及中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一定功效,部分人服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噁心及嘔吐等副作用。 :#處方美金剛胺(Memantine),此藥物可以保護腦細胞免受谷氨酸 (glutamate) 的損害,有助減慢中期及後期病人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同時處方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增加醫療效果,然而,副作用包括頭昏、令人焦慮等。 :#處方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可減慢患者腦部退化。 :#個別患者或需服用其他藥物以舒緩治療失眠,又或因情緒波動及精神混亂所引起的行為問題。 以下策略可以降低患有心臟和血管相關疾病風險也可能有助於保護大腦: * 不要抽菸 * 保持血壓、血脂、血糖在正常範圍內 * 均衡飲食 * 運動 * 維持理想的體重 * 限制酒精的攝取 ==== [[:w:超憶症|超強自我記憶症]](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超強自我記憶症又稱為超憶症(Hyperthymesia;{{lang-en|Hyperthymesia}},源自古希臘語 ''hyper''(“過度”)和''thymesis''(“記憶”))。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研究指出,全球患有超憶症的人數不超過 80 人,可知此症狀為一種極罕見的醫學現象。 2006 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神經生物學家 Elizabeth Parker 等人首次發表論文描述超憶症的特徵:患者能不費力的清楚回憶自己人生當中每一天所做的事,而此症屬於無選擇記憶。有超憶症的人,會利用通常用來處理語言的大腦左額葉(left frontal lobe)和通常用來儲存圖像記憶的後頭區(occiput)來儲存長期記憶。這種機制通常是在潛意識下發生的,超憶症者沒有選擇記憶的能力。超憶症也並非先天獲得,這些人擁有此種能力或者是因為突發事件刺激,或者是不經意發生,發病原理目前仍然沒有科學定論。然而,他們能在不經意間記下所有大小事的能力,有時卻會帶給他們負面的影響,難以正常學習和交流——不受控制地想起其他事讓情緒受到干擾,甚至是精神的傷害,例如:患者無法忘記過去發生的悲慘事件,甚至對當下的情景記得一清二楚,情緒反應也會跟過去相同。患者也會因為覺得自己的大腦被塞得太滿,導致難以容納有創造力的信息。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12-dailynews-remember/ '''實際案例'''<br/> 51 歲的美國女子 Jill Price 是全球第一個被發現有這種能力的人。她覺得自己 14 歲以後的生活像是「被分割成兩部分畫面的電視屏幕」,一邊是現在的生活,另一邊反復「重播」以前的片斷。過往所有的歡樂時光帶給她温暖和安全感,但經歷過的痛苦和尷尬又時常折磨自己。Price 還出版了自傳《忘不了的女人》(The Woman Who Can't Forget),講述過去 30 年的「記憶負擔」。 27 歲的澳洲女子[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1986139 麗貝卡.夏拉克]被診斷出患有超憶症。這種特別的神經學症狀代表夏拉克可以回想起過去任何一天的任何一件事物。 '''相關著作'''<br/>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製作紀錄片《無法忘記的男孩》,講述英國男子奧雷利安·海曼的故事:他患有超憶症,記憶力驚人。他記得近 10 年來自己吃過的每頓飯、做過的每件事、每天如何穿戴。 == 錯誤記憶 == 記憶是具有可塑性的。當一個人回想某件事情,會從腦中不同地方將這件事情片段的記憶提取出來,再將它們重新組合。組合的過程中,有些片段的空缺會依據人的主觀想法、經歷、情感等多種因素而被填補,造成錯誤記憶或假記憶。當人們回憶起這些經驗時,究竟所提取出來的記憶痕跡是否完整地對應之前所發生的事件呢?研究者主要著重在記憶的失誤,故藉由實驗探討錯誤記憶的發生、性質以及可能的引導因素。 當人們接觸了一系列有密切連結的資訊之後,易於將一些和以前呈現過的資訊相關,但實際上並未呈現過的項目判斷為確實呈現過。 *聽到許多與醫院有關的字眼,可能會讓人覺得聽到了「醫生」或「護士」的字樣。 *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先前學習的資料對後來學習資料的記憶產生干擾。例如,換了新的電話號碼後(後來的記憶),受舊的電話號碼(先前的記憶)干擾而記不起新號碼。 *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後來的學習對先前學習的記憶產生干擾。例如,臨睡前學習內容的記憶維持優於白天,因為所受後繼學習的干擾較少。 ====觀察膨脹<ref>Lindner, I., Schain, C., Kopietz, R., & Echterhoff, G. (2012). When Do We Confuse Self and Other in Action Memory? Reduced False Memories of Self-Performance after Observing Actions by an Out-Group vs. In-Group Acto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467.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2.00467</ref>==== =====研究背景===== 近年研究中發現,觀察他人行為動作將影響自身對於該動作的記憶,例如:一邊準備晚餐,一邊看著電視上的烹飪節目時,可能會懷疑自己剛剛是否確實關掉瓦斯爐。這種觀看他人進行動作後,產生自己曾進行同一動作錯覺的現象稱作「觀察膨脹」(observation inflation)。觀察膨脹顯示了人們與外在社會的互動將導致錯誤記憶的產生,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觀察膨脹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實驗方法 ===== 受試者總共有五十八位,皆為淺色膚色;分為「團體內」(in-group) 實驗組、「團體外」(out-group) 實驗組以及控制組。在第一階段中,每位受試者前的螢幕上隨機顯示四十個不同的動作敘述,受試者被要求進行其中二十個動作,另外二十個則僅需看過動作敘述即可。第二階段中,從先前的兩組動作中各取一半,再次隨機顯示於螢幕上,動作敘述顯示過後,將會播放一段十五秒鍾的影片,影片中的人將進行該項動作。影片中的人穿著黑色長袖上衣,受試者只觀看到手、上肢以及上半身的部分(臉並沒有露出)。在「團體內」(in-group) 的實驗組中,受試者觀看的是一名淺色膚色的演員。在「團體外」(outgroup)的實驗組中,受試者觀看的則是一名深色膚色的演員。在控制組中,受試者觀看的是一名戴著黑色手套的演員。兩週後,受試者進行記憶測驗,對於六十個動作(實驗中四十個動作加上二十個新增動作)分別回答該項動作是否顯示過、看過以及自己進行過。 =====實驗結果 ===== 相較於「團體內」(in-group) 實驗組,「團體外」(out-group) 實驗組產生錯誤記憶的比例低了許多。控制組則無顯著降低,推測應是受試者無法確定戴著黑色手套的演員屬於團體內或團體外,因此較沒有受到影響。此一結論符合動作模擬 (motor simulation) 的理論假設:在觀看行為動作時,受試者腦內將會出現動作模擬,但在團體外的狀況下,腦內沒有出現相當程度的動作模擬,因而較不會產生自身與他人的混淆。 ====司法審判中的記憶證據<ref>Howe, M. L., & Knott, L. M. (2015). The fallibility of memory in judicial processes: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their modern consequences. Memory (Hove, England), 23(5), 633–656. https://doi.org/10.1080/09658211.2015.1010709</ref> ==== =====研究背景 ===== 孩童與成人作為證人的記憶是否可作為可靠的證詞,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該文章專注討論有關錯誤記憶的三個面向:第一,孩童作為證人;第二,性暴力歷史;第三,目擊證人的誤認。記憶不一定對於事件會有真實的呈現,尤其是當闡述記憶的對象不同時,記憶的內容會受到人們的目的、需求和情感狀態所影響。記憶不僅可能遺漏原初經驗的細節,更可能產生錯誤的記憶幻覺。記憶幻覺小至把交通號誌的「停」記成「讓」,大至誤以為自己童年在賣場走丟或被外星人綁架。 這些記憶幻覺可以由個人內在產生,或受到他人的影響而產生,皆屬錯誤記憶(false memory)的範圍。然而研究顯示,警察、法官、陪審團對於記憶有高度的信任,若證人對於被告的描述有愈多特定的細節,如逐字的對話內容、案發當天的衣著,都會被認為是真確的記憶,然而在科學實證上,這些細節越多,反而是值得被懷疑的徵兆。科學上對記憶的研究與司法機構上對於記憶的認知間的不一致性導致了審判的不公正。 =====審問過程中有數種問話技巧可能導致孩童產生錯誤記憶 ===== 審問過程中問話技巧的不同,可能導致孩童產生錯誤記憶,進而無法給我們最真實的資訊,以下舉例說明: *加強式問話:分為正面增強和負面增強,前者藉由讚美小孩,使他們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會取悅面談者;後者重複問題多次,使得孩童認為先前的答案是不被接受的。孩童通常會先拒絕引導性問題,但是經過重複,可能便會改變答案。 *以其他證人的資訊施壓:讓他們產生遵從其他孩童講的資訊的壓力。 *引導式推測:不斷引導推測一個特定的事件是否曾經發生在他們身上,使得孩童漸漸不確定腦中的資訊,從而產生不符真相的陳述。 *引進新資訊:在面談中重複灌輸孩童錯誤的資訊,便會導致證詞失真。 影響面談的因素包括時間長短、對話的多寡,若是面談過程中,孩童表現出疲累或注意力不集中,面談所得到的資訊應該被審慎評估,而關於孩童的法庭面談更需允許孩童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然而,面談者的話普遍多於孩童的四倍,因此專業人士建議面談時,應盡可能地減少提供的資訊,並多多以開放式問題讓孩童清楚陳述事件,以提供有效的訊息。在細節被確定之前,面談者應解釋他們的角色與面談目的,也要告知孩童基本原則是只講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而在提問時多使用「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的用語。 Bruck and Ceci 在 1995 年的研究中,讓許多孩童去到一間小兒科診所,並讓男醫生對每個孩童進行身體檢查,而實驗中另有一名女性研究助理陪著孩童玩耍,每個月進行面談四次。過程中,有些孩童被引導認為醫生為女性,而研究助理為男性,且認為是研究助理對他們進行身體檢查,其他孩童則沒有被給予錯誤資訊,最後要求孩童自由地回想小兒科診所裡發生的事。結果顯示,被給予正確資訊的孩子提供了高比例的正確資訊,而被給予錯誤資訊的孩子則提供了高比例的錯誤資訊。此外,許多孩童在面談中感受到自己「不安全」,其中較年幼的小孩對於面談者的地位和權力有明顯感受,因而不敢挑戰該面談者所說的話。 =====NICHD Protocol 提供了面談者各個階段的面談過程指引,內容如下 ===== {| class="wikitable"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階段!!內容 |- |第一階段:介紹||面談者須先介紹自己,闡明孩童的任務為何(需要詳細描述事件並且說出事實),也需要解釋基本規則和期待孩童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孩童對於面談者的提問不清楚時,應該坦然說「我不記得」或「我不知道」,或甚至糾正面談者的問題) |- |第二階段:建立彼此信任關係||目的在於營造一個舒適且正面支持的環境給孩童,並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面談者應該要問一系列的問題以便更暸解該孩童,並給予他安全感。 |- |第三階段:訓練對話式的記憶||面談者應提醒孩童對於最近經歷到的事件,以細節描述出來。這個訓練是為了使得孩童熟悉開放式問題的策略和技巧,以便稍後階段需要孩童提供更多細節描述。 面談者須先介紹自己,闡明孩童的任務為何(需要詳細描述事件並且說出事實),也需要解釋基本規則和期待孩童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孩童對於面談者的提問不清楚時,應該坦然說「我不記得」或「我不知道」,或甚至糾正面談者的問題) |- |第四階段:實質對談||這個階段包含了一些附屬的階段。 面談者:「之後發生什麼事了?」或是「可以多跟我說一點嗎?」 一旦孩童開始提供一些陳述,面談者可以根據其陳述再多問些孩童未提及、但是與案件相關的問題。 當孩童沒有任何問題之後,面談就會結束。面談者應以一個中性的問題作為面談的最後一個問題,比如,問孩童面談後要去哪裡。 |} 研究顯示使用 NICHD Protocol 時,相比未使用此方法的面談,預設立場和引導式目的性的問題減少了五成左右,也因此得以高出八成的比例,讓年幼的孩童放心陳述自己的記憶而不會被扭曲。有經驗的面談者若是遵循 NICHD Protocol 的方式進行面談,即使是四歲的年幼小孩也可以提供真確的資訊作為法庭證據。 =====過往受性暴力經驗(Historic Sexual Abuse)可能導致的錯誤記憶 ===== =====目擊證人的錯誤記憶或證詞 ===== 目擊證人記憶被汙染,有以下幾種可能的方式: 1.不適當的訊問方式<br> 不論是警方或是司法實務人員,在詢問證人時,本身都在對談中存在權力的不對等,因此詢問的場景本身就會給人帶來壓 力,若再加上可能引發主觀偏見的訊問方式,就有可能導出不甚正確的證詞。 2.犯罪現場的高壓場景<br> 親自目擊犯罪會給證人帶來龐大的心理壓力和衝擊,舉例而言,常人看到他人拿出凶器,注意力常常會被其吸引,進而不可避免地忽略其他細節,像是行為人的五官等等。 3.交叉汙染<br> 記憶或證詞也可能受到他人的描述所影響,因此,司法實務上多採用單獨訊問的方式來避免證詞交叉汙染。 =====結論===== 許多司法審判都高比例的依賴在記憶作為證據上。本文揭露了科學上對於記憶的解釋和記憶的可靠性,使得日後大眾能夠對於記憶作為證據給予更適當的評估判斷。 ====[[w: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一群毫無關聯的群眾,卻不約而同地擁有與事實不符的記憶。 曼德拉效應一詞來源於2010年一位愛好超自然現象的美國部落客,自稱為「超能力研究者」的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發現自己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後來更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0年時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對於這段虛假記憶,布梅聲稱「也許有數千人」分享了這種記憶。 心理醫生約翰·保羅·加里森認為,許多關於「曼德拉效應」的記憶是人們在閱讀這一陰謀論時捏造出來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這一記憶自始至終便一直存在。」「曼德拉效應」理論的創始人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自稱是一位「超能力研究者」,在遇見一些與她記憶相左的人後,開始猜想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記憶錯誤。 曼德拉效應被描述為一種以共享和一致的錯誤記憶為標誌的現象,通常集中在流行文化中特定的錯誤記憶細節。一些有趣的例子包括: * 大富翁先生:曼德拉效應最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大富翁先生(Mr.Monopoly),他是流行棋盤遊戲大富翁的吉祥物。人們經常記得他戴著單片眼鏡的照片,實際上他根本沒戴眼鏡。 * 白雪公主:許多人記得裏頭的一句台詞「鏡子,牆上的鏡子,誰是最美麗的?」(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但電影中的台詞實際上是「牆上的魔鏡」(Magic mirror on the wall)。 * The Berenstain Bears:"The Berenstain Bears"是一本經典兒童讀物,許多人說他們記得作品的拼法是"The Berenstein Bears"(-ain變成-ein) * 星際大戰:在帝國大反擊裡的一句經典台詞「路克,我是你爸」(Luke, I am your father.),實際上達斯維達對路克說的是「不,我是你爸」(No, I am your father.) 有研究<ref>Deepasri Prasad, Wilma A Bainbridge(2002), The Visual Mandela Effect as Evidence for Shared and Specific False Memories Across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2), 1971-1988, doi: 10.1177/09567976221108944 </ref>解釋這一現象,雖然並無解釋為甚麼人們對於特定圖片會有同樣的錯誤記憶,而其中,該研究中的一項實驗使用類似眼動追蹤的方式,也未發現任何注意力或視覺的驅動的差異造成此現象,並得出結果,對於某些圖像,儘管人們大多數的視覺經驗是標準的圖像,的確仍會不斷地產生記憶錯誤。 ==== 既視感(Déjà vu)==== [[w:既視感|既視感]](法文:Déjà vu,意思是「已經看過」)是指人在清醒狀態時,第一次見到某場景或情形,卻瞬間認為曾經歷過。此處將排除超自然解釋,如前世記憶等,專注探討於科學方面、較為確定的可能性。 Déjà vu 又可再細分為三種: *似曾生活過(déjà vecu):這是最常見的現象。一個人感覺現在所經歷的,以前好像就有經歷過,各種知覺,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整個情境甚至詳細的細節都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還感覺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預知感。 *似曾感覺過(déjà senti):只有在感覺上有似曾相識感,而且通常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旦脫離那個情境,那種似曾相識感馬上就消失。例如說發生特定的事件,突然覺得曾經經歷或預期過,而且之前就有這種感覺過,但是過沒多久又忘記,要說出這種感覺卻說不出來。這種情形常與顳葉癲癇有關。 *似曾拜訪過(déjà visite):看到某一個地方,只有對空間環境上的似曾相識感,一個人身處第一次造訪的地方,卻覺得自己以前來過這個地方。 過去對既視感產生的原因並沒有太多定論,畢竟這種感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使得科學家幾乎沒有辦法將它記錄下來,更不用說研究它了。因此,人們通常會用「某種感官上的知覺」來解釋既視感。 然而,近年來「神經造影」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讓我們對於既視感有了近一步的了解,而對於既視感的解釋,也慢慢歸結出三種較為人所接受的看法。 :*說法一:雙歷程理論 ::第一種看法,叫作「雙歷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雖然大腦通常會同步記錄訊息,然而,有的時候,某些資訊在大腦的傳輸中會出現些微的延誤,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形成訊息與訊息之間傳遞的時間差,讓大腦將前後的訊息解讀成兩個不同的事件。這讓大腦在播放已存在的記憶時,感覺就像發生過了一樣。也因此,既視感便產生了。 :*說法二:全息理論 ::而第二種說法,叫作「全息理論」。根據它的說法,在記憶的運作中,我們只需要一小部分,就可以窺見全局。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有點抽象,別擔心,讓我們用實際的例子來理解它。 ::舉例而言,你在一家餐廳裡面,而這家餐廳的桌巾,跟奶奶家的桌巾長得很像。這個時候,你的大腦記起了這張桌巾,卻沒有想到自己記起這張桌巾的原因,是因為想到了奶奶家的桌巾。也就是說,你的大腦召喚出了過去的記憶,自己卻渾然不覺。這讓你產生強烈的熟悉感,卻毫無記憶,而既視感也就因此而產生了。 :*說法三:分散性注意力理論 ::第三種說法,叫作「分散性注意力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既視感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大腦下意識接收了外在環境,但也同時分心在某個物件上。在此情形下,當記憶力回歸時,我們對於當時無意識接收的外在環境,便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或許也是既視感的成因之一。 :*說法四:預知夢 ::你可能曾經在夢裡經歷過某事件,或處在某個環境中,而當你醒來之後,通常就會忘記夢的內容,但過幾天後,當你走進某間咖啡廳,發現怎麼有種熟悉的感覺,這可能就是你曾經夢裡所經歷過的情境,只是由於夢境已經被您遺忘,所以產生了既視感的狀況。但關於這項說法存在著爭議,有些研究認為既是感並非預知夢,但預知夢有個跟既視感很相近的名稱(法文:déjà rêvé,意思是「曾經夢到」)。科學家認為,大腦可能有個特別存放夢境的記憶庫,因此夢境記憶就會創造接近既視感的感受。2018年一則研究指出,透過腦電刺激(EBS)可以讓受試者出現預知夢,夢境專家暨心理治療師愛里思(Leslie Ellis)解釋,這可能是因為大腦能同步處理多項訊息傳導,而這些思緒有時會重疊、產生交互作用。 另外,亦有研究指出即使沒有真實的記憶也有可能產生這種似曾相似的既視感。 科學家認為,大腦視別出一個熟悉的物體或場景要經歷兩個過程:首先,大腦從記憶檔案中搜索這個場景的內容以前是否看到過;接著,如果以前看到過,大腦的另一部分便會將這個情景或者物體視別為「熟悉」。 為了研究這個兩階段理論,英國利茲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志願者展示了24個常用單詞,然後對他們實施催眠術。 研究人員告訴這18名志願者,如果向他們展示的單詞戴紅框,他就會對這個單詞感到熟悉,雖然他們不知道上次看到這些單詞視在甚麼時候;但是如果向他們展示的單詞帶綠框,他們就會感到這個單詞屬於原來的24個單詞。 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志願者從催眠術中喚醒,向他們展示一系列帶有各種顏色方框的單詞,其中一些單詞不屬於原來的24個單詞之中,但帶有紅色或綠色的方框。 其中10位志願者說,當他們看到紅色方框的新單詞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另有5名說這種感覺和「似曾相識」的錯覺非常相似。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結果表明,實驗性地分離大腦識別熟悉物體或場景的兩個過程視可能的,這對於最終確認兩個獨立的階段十分關鍵。 以前的研究證明,「似曾相識」的錯覺可能視在大腦的顳葉上產生的。一些患有顳葉癲癇的人經常產生「似曾相識」的錯覺。法國科學家亦發現,電擊顳葉的一些部分會使人對遇到的每個事物產生既視感。 == 記憶術、記憶法 == ===== 一、記憶術===== 要讓記憶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份,關鍵在於意義連結,而登錄歷程是第一關鍵。可以利用多種感官的感覺與心像聯想來強化刺激的鮮明度,再以處理與組織來強化表徵的深度。記憶術是輔助記憶的方法,有達成快速形成記憶、加深記憶的功能。例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利用縮寫、口訣,來記憶一些複雜的內容。但在記憶術之外,也要執行分散式的重複學習。最廣為人熟知的記憶術專家是Alexander Luria(1902-1977)所研究的S先生,S先生的職業為新聞記者,他能夠記得十五年前被測試的一長串文字,他所運用的技巧是將文字轉為圖像,例如他曾說1是一個驕傲並結實的人;2是一個勇敢的女人…等,這種方式稱為圖形式思考(graphic thinking)。但有時這種方法會影響他對於文字的理解:「突然,圖形掌控了思考,思考失去了支配能力……(Luria, 1968, p.116)」還有S先生不擅長理解過於抽象的概念,例如無限、微不足道,他只能理解能夠圖像化的東西。另外一位對照組S.F.則是在初期測試表現普通,但他逐漸發展自身的記憶術,他將熟悉的事物視為一種工具,連結到不熟悉、需要記憶的事物。從S.F.的研究可以得知一般人可以透過訓練或花費時間提升記憶能力,以及記憶術可以成功運用在特殊層面,但無法幫助記憶某些層次的東西。記憶術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 '''圖像法''' :原理:以心像方法幫助記憶。 :例如:以英文單字 seesaw 為例,可以將其想像成兩個小孩坐在蹺蹺板兩端,一上一下地發出 si 跟 so 的聲音,來記住蹺蹺板的英文。此外,圖像法適合與其他方法結合,使記憶更為鮮明。除了上述的方法,英文單字 seesaw 也有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圖像記憶法,此方法常常出現在電視台的廣告中。在這裡也附上其在YouTube的版本,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Uug75tkPQ * '''位置法''' :位置法由古希臘學問家希摩里德斯發明,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記憶術,又稱為羅馬房法。 :原理:方法是先設定一組熟悉的位置,舉凡身體部位、住家附近的建築物等,再將欲記憶的事物與方位上的物體產生連結,運用視覺影像加強記憶。這種記憶法結合了視覺皮質和顳葉,相關的空間定向的神經路徑,這讓我們左腦在感知細節上面的功能能夠發揮出來,而右腦又把這些細節整合成為整體。此種方法適合隨機抽背。 :例如:當使用位置法記憶世界地圖時,可以將地圖上的不同國家或地區與身體的特定部位相關聯。例如,將法國想像成自己的左手,將德國想像成右手,將義大利想像成右腳等等。當需要回憶世界地圖時,只需想像自己的身體部位,就可以自然地回想起與之相關聯的國家或地區。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加強記憶,還可以利用身體部位的空間定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記憶地理資訊。 * '''諧音記憶法''' :原理:將需要記憶的數字或事物,轉成諧音,常用來記憶英文單字或是一長串的數字。<br> :例如:圓周率是較難記憶的不循環小數,因此有人將圓周率到小數點後 21 位寫成一首詩幫助記憶:「山巔一石一壺酒,二侶舞扇舞,把酒砌酒扇又搧,飽死囉」(3.14159265358979323846)。 :例如:也有人將非常難背誦的高中化學沉澱表整理成諧音口訣以利背誦:「氯溴碘:亞汞亞銅銀亞鉈鉛」的口訣為「呂秀蓮:共同贏她錢」、「硫酸根離子:鋇鍶鈣鉛」的口訣為「劉:備死愛錢」。更詳細的沉澱表諧音口訣,請見網址:https://jiayou516.pixnet.net/blog/post/32233440 * '''字頭記憶法''' :原理:取每一刺激項目的字首並串連。<br> :例如:以著名的金磚四國為例,將 Brazil、Russia、India、China 的開頭字母串聯為一個 BRIC 的縮寫,為磚頭的意思。 :例如:以聞名世界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為例,將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的開頭字母串聯為一個 NASA 的縮寫,讓一般人在看到 NASA 時便可聯想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 '''歌訣音韻法''' :原理:將需要記憶的事物轉換成一首歌訣以便記憶。 :例如:高中生物課程記憶「十二對腦神經」的歌訣「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旋,七顏八聽九舌咽,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這個歌訣將十二對腦神經的名稱轉換成了一段容易記憶的詩句,讓學生在學習和背誦腦神經時可以更加輕鬆。 * '''歸納法(分類記憶法)''' :原理:將需要記憶的事物中同質性高者分類在一起,並利用事物的關聯性幫助記憶的方法,又稱分類記憶法。記憶同質性高的事物時,就像記一個事物記了許多次,有固化記憶的效果,舉凡市面上有許多以字根、字首、字尾分類的英文單字書,書中所記載的方法即屬於歸納法,也像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去市場購物,可以將要買的物品分成蔬菜、水果、肉等不同的類別,幫助記憶欲購買的品項。 :例如:國中生物課程記憶「各種不同的動物」時,可以先將它們分成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等不同的類別,再把每個類別下的動物進行歸納整理,如此可以更輕鬆地記憶不同的動物。 * '''組織法(串聯法)''' :原理:常用來記憶一組 10 到 30 字的語句,以故事的方式串聯欲記得的刺激項目。一般而言,故事越合邏輯,記憶就越長久。如果編纂故事時,加入的第五件事物與第四件事物結合,而拋棄前面的第一、二、三件事物,即所謂兩兩相串,也能達成記憶事物順序的效果。課本的例子:要記得的項目分別為窗戶、熱狗、公園、兔子及鳥,此時可以編個故事:從窗戶爬出去溜到公園,看到一隻兔子與鳥在搶熱狗。 :例如:除了記憶語句外,組織法也可用來記憶各類學科知識。以高中生物為例,當我們想要使用組織法來記憶有絲分裂過程時,可以編寫一個故事情節來串聯不同階段的細胞分裂。<br> # 有絲分裂前期(Prophase)是一個咒語師正在準備施法一樣,準備將一個魔法石分裂成兩半。此故事可以描述細胞核的染色質開始凝聚成染色體,細胞核膜開始消失,細胞中心體分裂成兩個。 # 有絲分裂中期(Metaphase)是在一個審判所裡,被告們排列整齊地站在等待審判的位置,正準備受審判。此故事描述了染色體在細胞中央形成一個平坦的板狀排列。 # 有絲分裂後期(Anaphase 和 Telophase)是兩個對立的陣營在戰爭中互相拉扯著,而經過激烈的戰鬥後,戰爭結束,戰場上的所有人都在恢復平靜,傷者得到治療,城市開始重建。此故事描述了染色體被拉到細胞的對立面,當染色體分裂完成後,細胞核膜重新形成,細胞質開始分裂,最終形成兩個新的細胞。 ===== 二、記憶法 ===== '''1. 七田法''' 為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所創,強調經由右腦訓練,將看到、聽到、想到的事物,全部圖像化思考與記憶。其理念是融合右腦開發和傳統的左腦教育,使左右腦和身體平衡發展,使幼兒與生俱來的潛能可以開啟。 然而,七田法可能存在一些問題。第一,七田真所宣稱的實驗,從未被證實、重新實驗過,第二,目前仍然沒有科學的證據直接證明七田法的成效,甚至有關於此方法的論文幾乎找不到。因此,在新的證據出現之前,尚不能認定該方法是可效的。 '''2. 影像閱讀法''' 是由美國人保羅‧席利發展出來的一套方法。其特色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於大量的文字資料,找到其架構並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這個方法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目標設定」''':設定閱讀目標,釐清自己看這本書的目的,進而使閱讀者有意識地攫取自己需要的資訊,而不是讓眼前的文字如流水般流過。 *'''第二階段「預覽閱讀」''':粗淺閱讀起頭,再快速瀏覽過書名、封面、封底、目錄、索引、推薦序、跋,幫助讀者了解整本書的架構。 *'''第三階段「影像閱讀」''':像拍照般把書頁放到腦中。是影像閱讀法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暖身啟動:回想一下自己閱讀的目的。 #肯定激勵:告訴自己可以做好這次影像閱讀的工作。 #影像閱讀:把書像看投影片一般,以一頁一秒鐘的速度翻過去,如同用眼睛拍照儲存或是看電影時快轉一樣。此外,翻頁時可以打拍子幫助保持節奏。 #肯定結束:告訴自己已經做好這次影像閱讀的工作,可以隨時提存潛意識的閱讀內容。 #立刻複習:看一下整本書的架構(就像第二階段中做的事情一樣)並寫下書本的關鍵詞句(最好是 25 個以上),就書中內容提出幾個要自己回答的問題,幫助了解書本的內容。 *'''第四階段「活化整理」''':休息一下,活化腦中連結,並接著閱讀。此步驟的目的是讓腦中的資訊成熟,把新學習的資訊放到潛意識和之前的知識系統連結, #等待成熟:等待至少 20 分鐘到一天的時間,讓新學習的資訊和以前的大腦學習的知識庫連結。 #回答問句:回答第三階段中提出的問題。例如:這本書的主旨?那些資訊對我有什麼用?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 #超人閱讀:如同超人在地球上空飛行,看到感興趣的城市,就可以降落欣賞。再次瀏覽書本,看到令人感興趣之處就可以停留下來細細品味。 #做心智圖:利用心智圖把腦中已經建構的概念實現在紙面上,畫成一張心智圖。寫出本書的主旨、推論、關鍵想法等,可以使讀者更了解自己學到了什麼。 *'''第五階段「變速閱讀」''':持續蒐集更多例證來證明自己找出的主幹是否正確。深究書本內容,再次快速看過並適時的慢下來細讀書本深層的想法,才能對作者想傳遞的想法有更完整的了解。 '''3. 拉扎諾夫超級學習法''' 保加利亞的醫學博士拉札諾夫研發的學習法。主要理論是認為人體處於全身放鬆、甚至接近睡著的狀態下,人腦的記憶和接受能力比平常更好,因此在放鬆的狀態下進行記憶比起清醒時更有效率。由於人在清醒、緊張的時候進行學習,會有不明的恐懼或自責感或是一些懷疑自己能力的思緒。其實人的能力比自己想像的要大的多,人常能在無意中記住無數事物,只是恐懼和懷疑限制了人的能力。拉扎諾夫超級學習法便是利用調整呼吸、放鬆身體肌肉的方法,使人達到一種稱為放鬆的覺知的放鬆狀態,然後再根據這個節奏進行學習。 此方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藉由呼吸法、身體鬆弛法或心理鬆弛法,將學習者的精神引導到鬆弛狀態,也就是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放鬆的覺知狀態。 # 呼吸法:用數拍的方式讓呼吸漸漸放慢,先是呼、吸、停各四拍,進行四次;呼、吸、停各六拍,重複四次;最後呼、吸、停各八拍,重複四次,讓呼吸帶動身體達到一種緩慢放鬆的狀態。 # 身體鬆弛法:令全身的肌肉用力再分別按照順序慢慢放鬆,最後達到全身肌肉放鬆與心靈放鬆的狀態。 第二個部分即為在此種狀態之下,按一定節奏讓學習者進行學習。播放與人體心跳節奏相似,約為每分鐘 60 拍的音樂。這種音樂被稱為智力音樂,像是巴哈的《G 弦上的詠嘆調》。 '''4.[[w:en:Method og loci|記憶宮殿]]''' 最早可追溯到因為記憶力出眾而被關注的義大利藉傳教士利瑪竇 (1552-1610)曾出版《西國記法》記載自己的記憶法。到了 1984 年,重新解讀《西國記法》的《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的出版才使此記憶法為人所知。 宮殿記憶法4步驟 #打造記憶宮殿:選擇一個熟悉的環境,如自己的家。使用者必須對該環境的細節非常熟悉,越仔細越能有效記憶。 #規劃一條熟悉路徑:不再是站在原地看靜態圖,而是巡視這個地方。 #以圖像聯想來編碼:將想記下的內容,轉化成一系列吸引人的視覺圖像,按照事先規劃的路徑,井然有序地將每項欲記住的項目進行編碼,再把想好的畫面,陸續擺放進宮殿中的特定位址。 #參觀記憶宮殿:將圖像統統對號入座後,還要再回過頭來,在腦海中把方才設置的路線走一遍,停留於同樣的位置、回溯看見的畫面。 此記憶法並非毫無心理學依據。實際上,它利用了人類對於空間的認知能力和對於記憶的聯想。 人類對於空間有較強的記憶能力:即使是只去過一次的地方,一般人也可以有「模糊」的印象,知道路該怎麼走。此外,圖象、聲音、氣味等記憶形式也比文字更容易扎根在人類的記憶中。此記憶法正是利用此特性,讓記憶可以更持久。 同樣的,「聯想」也是人類重要的記憶方法之一——透過一些象徵來記憶會讓該記憶更鮮明,不太容易忘記。雖然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訓練過程必須得要集中精神,應用想像力及空間感,排除一切干擾,才能使用此種記憶法。 '''5. 列表記憶法''' 此記憶法主要是由圖像記憶衍生而來,圖像記憶的兩個主要組件是視覺暫留和資訊暫留。視覺暫留為由感覺系統創建的物理圖像之中相對簡短的 (150ms) 預分類視覺表徵,為個人觀察和感知的「快照」。資訊暫留則是更持久的記憶儲存器,其將視覺圖像編碼後的版本表示為後分類資訊,為大腦接收及處理之後的「原始數據」。還可以考慮第三個組件,即神經暫留,指的是「視覺系統的身體活動和記錄」。1967 年,奈瑟 (Ulric Neisser) 將這種迅速衰減的記憶儲存稱為圖像記憶。在斯珀林實驗過後約 20 年,在視覺感官記憶中,浮現兩個獨立組件的概念,即「視覺暫留」和「資訊暫留」。斯珀林的實驗主要測試了刺激的資訊暫留,而其他如 Coltheart 則進行了視覺暫留的直接測試。1978 年,Di Lollo 提出了一種視覺感官記憶的雙態模型。 列表是把材料分別集中起來,放在表中適當的位置上。往往是一張表整理出來了,條理也清楚了,腦子自然就記住了。 列表記憶,運用範圍廣,類型多種多樣,常用的有: {| class="wikitable" !類型 !方式 !舉例 |- |一覽表 |站在統觀全局的角度,掌握其相互關係以命名於全面記憶 |郵遞區號表、全國國立大學一覽表 |- |系統表 |命名識記材料系統化,便於通盤掌握和整體記憶 |繼承系統表、元素週期表 |- |比較表 |即對識記憶材料進行比較和分類,從特徵上掌握知識材料 |商品價格比較表、數學公式 |- |統計表 |即把帶有資料的識記材料製成表格 |人數統計表 |- |關係表 |用簡單的圖式把知識間的關係表示出來,以便於形象記憶 |生物分類法 |- |網路圖 |用圖示來突出知識各方面的關係 |社群網絡 |- |示意圖 |把要記憶的材料圖畫化,畫圖時線條要簡潔,立意新穎,彩色為佳 |台灣地圖、世界地圖 |} 藉由這些列表記憶法可以增加記憶的效率,同時也要在遺忘還沒有開始時,及時複習,因為記憶之後會逐漸遺忘,而且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 '''6. 現代研究中關於增強記憶的新研究與方法''' #向後走 #: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的研究人員,針對人類心智對時間與空間的聯繫進行研究。研究者向受試者展示一列單詞、一套圖組,而受試者被告知在節拍器跳動時,在房間內向前或向後走 10 米。記憶影像、單詞以及圖片並進行測試後,結果顯示,向後走者在每個測試中都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 #:倒著走像是鼓勵其心智在時間上回到過去,結果則是他們能更加容易地記起事情。在他們僅僅想像自己倒著走,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做的時候,這種方法也行得通。這份 2018 年的研究與 2006 年在白鼠身上的一些有趣研究不謀而合。當白鼠學會在迷宮中找到方向時,被稱作「位置細胞」的神經元在每個位置都作了標記。而研究人員發現,每當白鼠在迷宮中停頓,神經元便會將每個學習過的地點關聯起來,並作逆向標記,因此牠們心智上的回溯能幫助記得正確的路線。 #畫畫 #:作畫時,我們不得不考慮更多細節,而這種深層思考讓我們更有可能增強記憶。 #運動 #:規律運動對增強記憶的作用不大。但對於短期內專門學習一項事物時,其實是有效的。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受試者在正確的時間運動,其記憶力可能會有更大幅度的增強,而該時間點可能因需要記憶的事物而異。實驗中,受試者在學習帶有地點的圖組後,經過四小時後才做 35 分鐘間歇訓練者,比起學習後直接做間歇運動者,能更好地記住圖組。 #什麼都不做 #:赫瑞瓦特大學(Herriot Watt University)杜瓦(Michaela Dewar)的研究中曾經實驗,當外傷性健忘症患者試圖記憶 15 個單詞,再做其他任務時,經過 10 分鐘後他們只能記得 14%。然而,如果記憶後讓受試者坐在黑暗的房間裡 15 分鐘,且不做任何任務,他們便能記住 49%的單詞。杜瓦發現,健康者在學習後有無稍作休息,能影響他一整個星期後此記憶還剩多少。此外,為了防止受試者利用在暗房的時間記憶單詞,以致研究結果有誤,杜瓦使受試者記憶一些難以發音、幾乎不可能自己重覆的外文單詞。研究證實,由於新記憶的脆弱, 因此一段短暫的休息都能決定其存留。 #睡覺 #: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記憶幾組單詞時,比起看了一場電影的人,隨後睡了 90 分鐘者能記住更多單詞。也有研究認為,午睡能讓這種技巧發揮更好的增強記憶效果。 #磁刺激 #:在一項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實驗中意外的發現,當我們在學習新材料時,若是以正確的磁刺激頻率對大腦的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部分進行刺激的話,可以幫助我們記得新材料。在論文的實驗當中,24 位健康的成人被要求記下 2 組清單的字,每組共 10 個字。這兩組字被分別呈現了 12 次。在一個設計要用來使受試者分心的短暫任務之後,受試者再次被要求回想才剛呈現的兩組清單中的所有字。當這些字被呈現時,有一半受試者的前額葉皮質接收到單赫茲(hertz)的重複性顱外磁刺激(rTMS),而另一半受試者所接受的單赫茲 rTMS 則是傳到頭頂。相較於控制組中的受試者,那些DLPFC獲得磁刺激的受試者在記憶回想任務中表現得比較好。雖然磁刺激似乎並沒有幫助受試者將字的順序記得更好,但是它的確幫助受試者獨立地記住了每個字。<ref>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1363</ref> == 感官與記憶 == 大腦對從不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有不同的吸收率。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在通常情況下,大腦對視覺輸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達 83%;對聽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為 11%;嗅覺可達 3.5%;對觸覺和味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最低,依序為 1.5%和 1%。人們在記憶外部信息時,必須先要去接受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個,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有多種感官參加的記憶叫做「多通道」記憶。這種記憶方法的效果比單通道記憶強得多。多種感官同時接受知識,就可使同一內容的大腦皮層上建立許多通路,留下多種痕跡,即使某一痕跡淡薄了,還有其他痕跡在,可以使記憶重現。 === 一、嗅覺與記憶 === 嗅覺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中唯一不經過視丘(thalamus)傳遞的,而是直接將刺激傳到大腦中許多與情感與本能反應相關的腺體,例如杏仁核(管理各種情緒、憤怒與恐懼、慾望與飢餓感)、海馬迴(管理長期記憶、回憶過往情境、空間感受)、下視丘(主管性慾望和衝動、生長激素與賀爾蒙的分泌、腎上腺素的分泌控制)、腦下垂體(掌管各種內分泌激素,也是大腦的總司令),因此嗅覺是最直接而且能喚起人類本能行為和情緒記憶的感官。 ===== 1. 普魯斯特效應 ===== 關於嗅覺喚起過往記憶的描寫,最著名的莫過於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其名作《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描寫喝下午茶時的撲鼻的香氣喚醒在貢布雷(Combray)的童年時光。因此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效應」(Proust phenomenon)來表示喚起早年回憶的嗅覺能力,通常只是一個飛快、幾乎瞬間即逝的過程。 <blockquote> ⋯⋯回憶突然出現了:那點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貢布雷時某一個星期天早晨吃到過的小瑪德蓮的滋味(因為那天我在做彌撒前沒有出門),我到萊奧妮姨媽的房內去請安,她把一塊「小瑪德蓮」放到不知是茶葉泡的還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過之後送給我吃。見到那種點心,我還想不起這件往事,等我嘗到味道,往事才浮上心頭⋯⋯ <small>(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small> </blockquote> 某些心理學家則懷疑普魯斯特現象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它牽涉的主體並不明確。普魯斯特現象主要是跟童年記憶相關?抑或只能透過嗅覺聯想才能提取的記憶?還是那些我們顯然已經失落的記憶?這些間題在定義上的差異或許不大,卻非常關鍵。而關於嗅覺和記憶的研究成果,也隨著普魯斯特現象版本的不同而有說服力上的差異。透過氣味喚起記憶此一過程,似乎有二種狀況。 #正如普魯斯特書中所描述的,需要經過兩個階段:某人不經意聞到某種氣味,通常在他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心境已經改變。他會先為之錯愕,然後努力探究是什麼記憶讓自己心情丕變。唯有找到答案,他才能將該氣味與某個記憶連結起來。 #氣味喚起記憶的過程可謂疾如雷電,以致讓人感覺氣味與該記憶間存在一種直接關聯,當中沒有任何情緒轉折來串連。在這樣的記憶中,氣味似乎凌駕其他所有感覺上。當視覺與嗅覺都能刺激回憶生成時,總是嗅覺佔上風:例如一堆新刨的木屑,光是看到木屑,可能也不會產生什麼特別感觸,但在聞到木屑的味道時反而更容易連結到過去相似的記憶;就像普魯斯特雖然常在糕餅店看到瑪德蓮小蛋糕也沒反應,但在聞到撲鼻的糕點味時,記憶便一擁而上。 2017 年 11 月,科學家們發現了與氣味相關的記憶之所以如此生動的可能原因,這些長期記憶可保存在處理嗅覺訊息的梨狀皮質(piriform cortex)部位。根據發表在《Cerebral Cortex》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梨狀皮層連接到大腦中的各種位置,包括稱為眶額皮層的更高級別的結構。這個結構負責對感官輸入做出判斷:比如這道菜有異味,別吃。Strauch 和 Manahan-Vaughan 研究大鼠的梨狀皮層是否能夠表達突觸可塑性,當嘗試刺激了這個區域,果然觸發了梨狀皮層的記憶變化。這種變化甚至能持續超過四個小時,表明可能已經建立了長期記憶。因此梨狀皮層確實能夠作為長期記憶的儲存區,只不過需要來自眶額皮層的指令。因此,嗅覺系統不僅與記憶中心海馬迴直接相連,而且還能在內部儲存長期記憶,這或可解釋為什麼某種東西的氣味可以如此迅速地觸發詳細的兒時記憶甚至是強烈的情緒。<ref>https://www.masters.tw/291834/proust-effect</ref> *相關實驗 :在大衛·魯賓(David Rubin)和同事 Elisabeth Groth and Debra J. Goldsmith的嗅覺提示自傳式記憶(Olfactory Cuing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設計兩項實驗。實驗1,重點是參與者對其自傳式記憶情感品質的評分。他們提供實驗對象許多種氣味相關物品名稱,例如樟腦丸的氣味或「樟腦丸」一詞。實驗者總共使用十五個刺激物,包括咖啡、嬰兒爽身粉、薄荷、花生醬、巧克力等氣味與對應的物品名稱,讓實驗對象去聞某種氣味或看物品名稱,然後寫下因此被喚起的最早記憶。在實驗2中,受試者被呈現了16個常見物品的氣味、照片或名稱。採用內容分析方法來確定參與者回憶中的信息量。 :魯賓和同事期待看到氣味喚起的記憶會比其他感官或刺激物喚起的更生動、更開心,以及最重要的:喚起更久遠的記憶。但事與願違地,氣味喚起的記憶與因其他方式而甦醒的記憶間,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有:氣味相對之下「比較能夠」(但差距極微)喚起已經有段時間沒想起的事件,或是該實驗讓人生平頭一次想起某些氣味相關的記憶。作為支持普魯斯特現象的佐證實驗,結果很不理想。 :普魯斯特現象真的存在嗎?魯賓的實驗雖然沒能提供其存在的證據,但同時也沒證實它不存在。就魯賓實驗的條件設定來看,其實從一開始就不利於喚起普魯斯特式的記憶。畢竟每個人記憶中的味道皆有所不同,也因此,氣味與遙遠記憶之間的連結亦是極個人化的。 :例如:對某個實驗對象來說,蘋果派的氣味會讓他想起週日的午餐會;但對他的鄰居來說,他的記憶是李子和卡士達蛋黃醬的味道。因此同樣都是週日享用美味午餐的感覺,卻可以透過不同氣味引發出來。魯賓沒將這些氣味全囊括在實驗之列,是不合理的設定。換成普魯斯特本人,也會在這個實驗中表現不佳,且這與實驗沒提供菩提花茶和瑪德蓮沒什麼關聯,而是因為他花了太久時間才找回昔日的記憶。(《記憶的風景》第三章氣味與記憶,2013) ===== 2.利用香氛促進記憶 ===== 由於嗅覺喚起記憶的機制是快速而深刻的,因此有人利用這點,在書房裡擺上香氛。閱讀時不自覺的讓香味與學習的過程產生連結,考試時再將眼鏡上或是筆上塗抹同樣味道的香氛,幫助提取之前念書時的記憶,有助於在考試上得到更好的成績。 另外,根據一個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香味能促進白天學習到的事物的記憶。這個實驗是呂貝克大學和漢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做的,他們要求醫學院的學生記憶電腦中一組一組卡片出現的位置,然後在其中某些學生的面罩中提供大量玫瑰香味讓他們吸入。接著讓所有醫學生在半小時之後入睡,並在他們頭上接電極以追蹤他們睡眠的深度。人的睡眠分為深度睡眠(慢波睡眠)、淺度睡眠,以及不斷做夢的快速眼動期。研究人員在受試者進入漫波睡眠時期時,再度發送玫瑰香味。在他們醒來之後,讓他們指出原本卡牌的位置。結果,在記憶卡片階段有吸入玫瑰香味的學生,正確率高達 97%,而沒有吸入玫瑰香味的學生,正確率就只有 86%。並且,如果是在快速眼動期或睡眠前再次聞到香味,就沒有如在慢波睡眠期再次聞到香味達成的記憶效果。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深度睡眠的時期,海馬迴會重新啟動白天時學習事物的神經傳遞過程,因而鞏固白天的記憶。而嗅覺的刺激快速的傳遞到海馬迴,加強了這個鞏固記憶的過程,因此達到促進記憶的效果。而這個實驗的核磁造影紀錄也顯示在深度睡眠期間,若是聞到白天曾經聞過的香味,大腦皮質與海馬迴的活動也會變得更活躍,更加篤定了香味可以促進記憶這個假說。 === 二、視覺與記憶 === ===== 1. 視覺與語音轉錄 ===== 由於視覺在短期記憶中的停留非常短暫,閱讀時眼睛掃描一行文字,看到後面的字時,儲存在感覺記憶裡的前面那些字已經忘記了,前後意義就串連不起來。所以在視覺處理形和義的理解之間,一定有個加強記憶的運作,使讀者閱讀時感到非常順暢。有學者發現,我們把視覺傳遞的資訊轉換成語音的現象,稱為語音轉錄。 一項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銀幕上先出現一個凝視點,接著有三行字母同時出現(每行含四個字母),停留 50 毫秒,然後呈現一片空白,受試者要立刻報告螢幕上曾出現過哪些字母。結果大部份的人只能記住 7 個字母左右。但是受試者皆認為,在報告全部字母的過程中,記憶就已經消失了許多,因此這樣的實驗方式低估了他們的瞬間視覺記憶。因此實驗做了以下改良:受試者不再需一一回報,而是電腦會隨機出現高、中、低音,當聽到高音時,只要報告第一行;聽到中音,報告第二行;聽到低音,就報告第三行。最後再將結果乘以三,估算出視覺記憶的總量。實驗的結果相當驚人,幾乎每個受試者都能記得 12 個字母! 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觀察到了兩個現象: *受試者在視覺訊息一閃即過之後,嘴唇會輕微移動,像是不由自主唸出字母的音 *事後回憶的報告中,受試者出現的錯誤很特別,明明視覺訊息的字母是曲線的「S」,但報告卻是直線條的「X」 而這種錯誤便可以使用語音的相似性來解釋,且這類型的錯誤會因為回憶時間延長而增加。結論很明顯,視覺訊息裡的物理性在認知處理過程上,會轉成為抽象的語音碼。 ===== 2. 視覺筆記法 ===== 又稱為右腦記憶法,視覺凌駕了人類其他的感覺,還佔去大腦一半的資源。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演化過程中,大部份威脅到人生命的東西都能夠用視覺偵測。圖片佔絕對優勢的原因之一,在於大腦其實是把「文字」看成很多的「小圖片」。人要讀出某字以前,大腦也必須先辨認出這個字的特徵;即使人類已經使用文字那麼多年,「特質辨認」這個歷程仍然無法忽略,只是能夠盡量變得比較快而已。換言之,人無法直接認字,但可以直接認出圖片。人的左腦負責語言活動和思考邏輯,右腦則管理影像及感官功能,而單獨使用左腦的學習絕對不會比左右腦並用來得有效率。即使無法立刻使用更多的圖像或影像化教材,持續使用同一本字典而且經常翻閱,也會成為圖片並映在腦海中。 ===== 3.圖像式記憶 ===== 美國心理學家史培靈(George Sperling)在1960年做的[[w:en:Iconic memory #Sperling's partial report procedure|實驗]]中發現,「圖像式記憶」(iconic memory)維持刺激的時間只有幾分之一秒。實驗參與者被給予十二個字母的圖卡,圖卡被分為三排,每排四個字母。這些圖卡出現在受試者面前的時間為五十毫秒,接著史培靈馬上請他們回答出第一排或第二排或第三排的字母,這些實驗參與者事前並不知道會問哪一排的字母。實驗結果顯示,大部分的人可以記住每排四個字母中的三個。在圖卡出現的當下,圖像可以幾乎完整地被人類的大腦記錄下來,但條件是實驗者必須在四分之一秒內提問請受試者回答哪一排的字母。如果實驗者提問的時間從四分之一秒延後到三分之一秒,圖像記憶就會消失。如果在回答完第一排的字母後,再詢問受試者第二排或第三排的字母,圖像記憶同樣馬上會被遺忘。也就是說,在受試者複誦某一排字母的短短幾秒鐘內,另外兩排的記憶已經消失了。 ===三、聽覺與記憶=== 聽覺記憶是透過聽覺作用,將舊的聲音符號跟新的聲音符號統整結合,來建立對新聲音的認知,並進一步保存、運用所獲得的資訊,這個過程須依靠個體對於聲音符號的儲存、回憶、認出等聽覺記憶能力。聽覺記憶之涵義包括下列三項: #能注意聽覺刺激的詳細內容 #能複述所聽到聲音的內容 #能儲存並再現所聽到的資料 聽覺記憶異常,指的是由聽覺至認知的過程雖已建立,但記不住所形成的認知結果,像是聽音之後無法記住字音再說出該字詞的兒童,會以非語言的聲音來代替語言表達意思:以狗吠聲「汪汪」來代替要說的「狗」這個音,便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另外,患有嚴重聽覺處理障礙(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CAPD)者,無法解釋所聽到之聲音的意義,並缺乏聽覺記憶力,甚難將聲音和其所代表之事物或經驗結合。 在教育方面,聽覺記憶訓練為指導兒童如何專注於所聽到的資訊,並能將其回憶、運用,且同時訓練兒童利用聽覺擴大記憶幅度。教師可以藉由進行讓孩子聽完故事後,複述並表演其內容的教學活動,來訓練他們的聽覺記憶。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音樂是人類文化中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是一種具有情緒感染力的表達方式。根據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音樂治療是「由合格音樂治療師,在與個案建立起安全與互信的治療關係中,系統化運用臨床及實證基礎的音樂介入,藉此實現個別化治療目標。」音樂治療具體內容包含歌詞分析與詞曲創作、音樂即興、接受試音樂聆聽等,其受益對象包括自閉症光譜範圍、語言遲緩、學習障礙等,促進精神健康、復健、支持性醫療等方面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musictherapy.com.tw/definition https://www.maria.org.tw/index.php?incfn=data/doc/music/music.html) '''實際案例:''' 11 歲的蘿瑞因為中風,左半腦受到嚴重損傷,包括負責語言認知的腦區布羅卡區。這影響到她的語言表達:中風之後的蘿瑞仍然可以了解別人說的話,卻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從嘴巴發出的僅僅是一串毫無文法、混亂不清的聲響。 然而如蘿瑞一般的失語症病人,雖然無法正常說話,但他們的歌唱能力卻完好無缺,於是音樂治療師藉由旋律音調的治療法,在病患說話時加入不同的旋律、節奏或重音,逐漸改善他們說話的流暢度。蘿瑞在經過 15 個星期的治療後,可成功說出一個完整語句;而再經過數年的訓練後,現在的她可以巡迴演講,以自身經驗鼓勵其他中風病患。 從腦造影的研究可發現,不論是純粹聆聽音樂,或從事音樂表演與創作,這些活動皆會活化各種與情緒、回饋、認知、感覺與動作相關的腦區,甚至強化這些腦區之間的連結,進而幫助神經系統從損傷中逐漸復原。 ====音樂為何能喚起回憶==== 人常因過去長期暴露在某首曲子或某段旋律中,使得當再次聽到相同的曲子、旋律時,就會回憶起特定的時刻。音樂和記憶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而人們早已利用它來協助醫治老年癡呆症患者和抑鬱症患者。對此,新的研究正試圖解密這些記憶是如何起到治療效果的。 數千年來,音樂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助記手段。自傳式記憶和口頭歷史記錄專家大衛·C·魯賓(David C Rubin)在其開創性著作《口頭傳統記憶》(Memory in Oral Traditions)中解釋了諸如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The Iliad)和《奧德賽》(The Odyssey)等史詩般的故事是如何通過詩歌的形式口頭流傳下來的。在有人落筆記錄這些故事之前,它們已被大家吟誦、歌唱,而此種流傳方式與記憶息息相關。 在人腦中,海馬體和額葉皮層是與記憶相連的兩大區域,它們每分鐘都在接收大量的訊息。所以要回憶資訊並不總是那麼容易。而音樂有助於增進記憶,是因為其擁有節奏和韻律,有時可以-{「}-提供暗示、釋放訊息-{」}-,這些歌曲的結構、旋律以及其歌詞所勾勒出的意象,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資訊。時至今日,這種技巧依然重要。神經科學家分析與記憶力相關的大腦機制,發現配上音樂的字詞是最容易被人記住的。將文本配上音樂、唱成歌,比硬生生地把它講出來更容易讓人記住,由此可見,音樂和記憶之間存在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由音樂喚起的記憶一般出自於人生的特定時期。曾轟動一時的經典之作比往後年月中的歌曲更能讓人重返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光陰。心理學家稱這種記憶為「'''記憶隆起'''」(Reminiscence bump)。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記憶高峰,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人類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漸漸學會獨立自主,是生命中尤為重要且精彩紛呈的時刻。在那之後,生活就變得有點模糊不清了。音樂可以勾起人的感情,而儘管歌曲的聲音和所營造的氣氛也很重要,卻不一定會決定聽者的主觀感受:一首悲傷的歌可能會使人回憶起一段開心的時光,反之亦然。 《普魯斯特效應:感官乃通往逝去記憶之門》(The Proust Effect: The Senses as Doorways to Lost Memories)一書的作者克雷蒂安.范.坎彭(Cretien van Campen)對不同感官喚醒記憶的方式進行了研究,強調了音樂對抑鬱症患者的價值。它能幫助抑鬱症患者回想起那些痛苦的人生片段,而其實這些時刻不一定像他們原本所想的那麼糟。「抑鬱症患者常常感覺生活中似乎充滿了掃興的事情。」而聽音樂,回想多姿多彩的往事,「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更加多元化的人生經歷」。他特別提到,這些經歷並不總是正面的,「但它們可能會更加全面」。音樂無法根治抑鬱症,但它或許可以協助抑鬱症患者痊癒。 ====聲象式記憶==== 如同視覺有圖像記憶,聽覺也有聲象記憶。1972 年,Darwin 做了一個與 Sperling 視覺實驗很相似的聽覺實驗。實驗中,受試者戴上耳機,而耳機的左右聲道同時播放兩個字,範例如下: 左耳 雙耳 右耳  B  8   F  2  6   R  L  U   10  (此表翻製於王甦、汪安聖《認知心理學》) 因為當左右耳同時接受同一個刺激,聽起來就像是從大腦裡面發出來的聲音,如此製造出類似 sperling 視覺實驗的矩陣。音檔播放完畢後,施測者會以受試者左、中、右的燈源提醒受試者說出相應位置的資訊。將其結果與視覺實驗比較可以發現,兩者相同之處在於:說出指定資訊的成效比說出全部資訊的成效好,意味著聽覺記憶亦存在。<br> 而與視覺實驗不同的是:第一,聽覺實驗受試者僅能記住約 5 個字母,比視覺實驗少,代表聽覺的記憶容量較視覺的記憶小;第二,聽覺記憶可以持續約 4 秒,然而視覺僅能存在數百毫秒,顯示聽覺記憶比視覺記憶更能持續。<br> 不過針對第二點聲象記憶持續時間較長的特性,值得探討的是:在聲象記憶持續期間,資訊是否已經過處理並儲存,因此才導致聲象記憶的持續時間長於圖像記憶?因為感覺記憶是將資訊刺激以原始的形式儲存,若是如此,則本實驗所研究的便不能稱為感覺記憶。追根究柢,可能還是得回歸到聽覺系統本身的處理方式來討論。<br> === 四、胎內記憶 === 胎內記憶(Fetal memory),又稱產前記憶(Prenatal memory)。胚胎發育到第四週時,神經胚(Neurulation)形成。此時的外胚層中,最重要的發育便是神經管(Neural tube),其中一部分未來會發展成大腦,也就是記憶形成的地方。因此在懷胎過程中,特別是在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會建議產婦注意飲食攝取,以及相關藥物或物質的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的系統性發育。目前胎兒記憶被認為從受孕後的第 8 至 10 週開始。胎內記憶的重要功能有很多,對於胎兒產前與出生後的存活、健康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胎兒與父母的連結,尤其是胎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很大一部分即是源自於胎內記憶。以下列舉幾個胎內記憶的例子:<br> # 胎兒在母親子宮裡能聽見的情境音(如母親的聲音),與胎兒出生後的語言理解、語音區辨等能力有關。 # 嬰兒出生後偏好母親的氣味,是因為在出生後吸乳的過程中,學習辨識母親的氣味,也與胎兒生活在子宮的羊水中有關。 目前有多種測量方式能夠證實胎內記憶存在,最常見的是透過「古典制約」、「暴露學習」以及「習慣化」來測量。如同之前學到的古典制約,利用兩事物經常同時出現的性質,以關聯學習的方式,讓大腦對一件事物的記憶連結至另一件事物。例如:給予胎兒物理震動(Conditioned stimulus),並伴隨著巨大噪音(Unconditioned stimulus),引起胎兒產生躁動的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經過幾次的配對制約後,最後胎兒無須噪音,光是物理震動的發生就會引起躁動。 === 五、味覺與記憶 === 味覺也是有記憶的。根據研究,人類的味覺記憶可以長達四十年以上,比日常生活中人更依賴的視覺和聽覺記憶更加持久。人們傾向於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而其中影響最深的便是胃部記憶的符號,使得人能藉由味覺喚起塵封已久的回憶。當味覺經味蕾接受體,透過三條腦神經傳入腦幹,再上傳視丘,到達大腦的島葉區,其神經纖維會投射到掌管情緒的杏仁核,以及掌管記憶的海馬廻區,因此味覺和記憶有著密切的關連,此即味覺產生記憶的學理機轉。<br> 瑞士日內瓦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醫學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能感知氣味都是經由鼻前、鼻後兩種管道傳遞氣味,而味覺乃是透過後者傳遞。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酸梅還没吃入口就分泌大量口水,感覺嘴巴一陣酸味,那大腦又是如何記錄食物相關味覺的?以色列海法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的一項研究證實,大腦島葉皮質區、味覺皮質區、海馬廻記憶區之間會有連結的功能,這項研究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刋,幫助解釋行為的結果,以及為什麼若大腦某些區域功能失調時、發生意外後,會出現創造記憶的困難。大腦不僅協助人記住食物本身味道,也會連結時間和空間。如果在某地吃到某樣食物,並產生不好吃、不舒服的記憶,下次再吃到相同的食物時,若是換了地方,或許過往不愉快的印象會因時間、地點的不同,改變了原有經驗的味道。 === 六、觸覺與記憶 === 由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研究員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Rn2-Od0AAAAJ&hl=de Fabian Hutmacher] 所做的實驗顯示,人類大腦會自動儲存感官體驗,包括觸覺上的體驗,因此儲存大量訊息的功能可能會在無意識中被開啟。 實驗中,Hutmacher 首先讓戴著眼罩的受試者對 168 項日常用品進行各 10 秒鐘的觸覺探索,並告知他們接下來將會對這些物品進行記憶測試。在探索過程完成後,讓受試者辨別兩樣十分相似的物品,例如:兩把形狀一樣但材質不同的刀子,而其中一樣是在探索過程中並未出現的。受試者的任務是找出在探索過程中他們所碰過的該項物品,結果顯示,測驗的正確率高達 94%。由此可知,只要觸摸過一個物體,人們就能近乎完美地記住它。一週過後,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再進行一次記憶測試,測驗的正確率為 85%,代表受試者仍然記得大多數物品的觸覺資訊。 Hutmacher 接著進行另外一個測試,他讓另一組受試者進行同樣的觸覺探索,但這次告知他們接下來將對這些物品進行審美判斷。一週後,受試者對一半的物體進行觸覺記憶測試,另一半則以視覺辨識觸碰過的物品。結果顯示,記憶測試的正確率達 79%,而視覺辨認的測試正確率則是 73%。 == 耳蟲現象 == 耳蟲現象([[w:en:earworm|Earworm]]),取自德文「Ohrwurm」,意即腦中揮之不去的旋律。又稱為[[w:耳虫|非自主性音樂意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指的是某段音樂或話語持續的佔據一個人的腦袋,就算在停止播放或談論後仍然持續存在。而耳蟲現象與記憶之關聯: # 記憶儲存與回放:當大腦處於閒置或休息狀態時,有時會開始回放以前聽到的聲音或歌曲。這可能與大腦整理記憶有關,也可能是大腦處理信息的一種方式。 #專注度與壓力:有研究表明,當人們處於壓力或焦慮的狀態時更容易出現耳蟲現象。這可能是因為大腦在這些情況下更活躍,所以更容易回放以前的記憶或聲音。 #聽覺系統的神經機制:耳蟲現象可能與聽覺系統的神經機制有關。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會在缺乏外部聽覺刺激的情況下自發性地活動,因此導致人們有聽到聲音或歌曲的感覺。 此現象雖然普遍但基本上無害,研究表明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經歷,但只有少數人表示耳蟲讓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耳蟲現象一般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平均約半小時。另外,耳蟲是否會造成不舒服與持續的時間無關,而是由於感到困擾煩躁而越趨難受。 通常迴響在人們腦中的音樂以流行樂為主,不過每個人的歌甚少相同,這使得科學家找不到這些音樂引起耳蟲現象的共同點,不過這些音樂通常是自己比較熟悉,且重複的多半是音樂的一小段。兩位英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比曼(Philip Beaman)和蒂姆·威廉姆斯(Tim Williams),決定填補實證空白,提供一些關於耳蟲的實際數據。他們對一百多名鐵路旅客、學生和公園遊客進行了關於他們耳蟲經歷的調查,並要求另外12名參與者在四週內記錄他們的耳蟲。同一首歌老是重複出現的情況即使對同一個人來說也很少見,而且同一首歌重複的情況較可能在第一次腦中紀錄了歌曲後,於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 認知搔癢 ====== 辛辛那提大學的行銷學教授[https://business.uc.edu/faculty-and-research/departments/marketing/faculty/james-kellaris.html James Kellaris] 於2001年提出了一套稱為認知搔癢([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260/0957456011498894#:~:text=Consumer%20psychologist%20James%20Kallaris%2C%20of,the%20tune%20in%20your%20head. Cognitive Itch])的理論來解釋耳蟲現象。想像一下,你身上某個地方被蚊子叮而紅腫、發癢。 只要一旦開始抓癢,就容易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抓了越癢,癢了越抓。耳蟲現象可以用類似的方式解釋:當你的大腦被某段音樂旋律「叮」了一下,記憶裡也會開始發腫並發癢。此時大腦的反應很自然的就是設法去「抓」那個癢處,而唯一有效的做法就是在腦中播放那段音樂旋律,但這卻讓情況變得更糟,那段旋律會不斷迴盪在腦中。根據 Kellaris 的研究,有以下特質的音樂特別容易造成認知搔癢:<br> *反覆的旋律:當一首歌曲有著重複的基調、片段時,這種重複的行為本身就會對認知產生刺激,進而在腦中重複播放。 *簡單的音樂:簡單的音樂比起編曲複雜的音樂更容易附著在腦海裡,例如兒歌通常比古典樂容易引發這種現象。 *不協調的音樂:當一首歌曲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東西時,也會引起這種搔癢,像是無預警的改變旋律或故意加入不同的音符。<br> 在 Kellaris 所收集的 1000 份回應中,73.7%的受試者回答最近迴盪在他們腦中的歌是有歌詞的,18.6%是短曲或廣告,7.7%是無人聲的音樂。 =====緩解耳蟲現象===== *高度專注力的工作:耳蟲現象是一種非正常的記憶提取,因此可採取像是阻止大腦調閱記憶的過程以及改變這段記憶的屬性的手段。只要埋首於需要專注的工作,就能讓大腦擱置這個刺激,進而從這一循環中跳脫。 *大聲地念或唱出歌詞:讓大腦不再認為這是個需要被重複的刺激,也就是讓其合理化或正常化,進而緩解這一現象。有些人會認為將這種「上癮性強」的音樂可以在傳給其他人後緩解,就好像把貼在自己背後的標籤貼紙撕下來後貼到其他人身上一樣,其實是在傳遞過程中的有意識地不斷複誦讓大腦將這段音樂從「可疑名單」中除名所致,因此,即使對著泰迪熊重複念或唱也可達到相同效果,不一定要讓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受害。 *嚼口香糖:英國雷丁大學心理學和臨床語言學院曾進行的一項[https://kknews.cc/zh-tw/science/l6oyl8b.html 研究]發現,當發生歌曲的耳蟲現象時,嚼口香糖會幫助他們較少想起歌曲,甚至也可以避免大腦其他惱人且反覆的思想,減少其他有害或侵入性的想法,根據過往的研究,其原因應是咀嚼動作本身便會干擾短期記憶,防止大腦不斷的不正常提取。 此外,在 Philip Beaman 和 James Kellaris 的調查中則發現什麼也不做或者直接去睡覺是解除耳蟲現象的最佳辦法。其他方法如轉移注意力或者回憶歌曲等,反而容易得到反效果。對此一現象的解釋主要是根據'''自我控制的逆效應([[w:en:Ironic_process_theory|theory of ironic mental control]])''',也就是越是努力想把某些東西或想法趕出意識,則往往越讓自己忍不住去想它。 ===== 耳蟲現象的應用===== 對於行銷業者與廠商而言,他們希望自己的產品或名稱能深植在消費者心中。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廣告公司和音樂公司正試圖以這種現象提升目標產品或旗下歌手的市佔率。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天,將這種病毒式影響力的內容透過病毒式行銷的手法散播,的確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但來的快去的也快,這種現象很容易被新的刺激蓋過。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7/life/food.html 聰明藥丸——促進記憶的食品與藥物]== *'''魚油''' 魚油中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主要成分DHA及EPA,DHA是構成細胞和細胞表層膜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腦皮質的功能與記憶力的維持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認為與人的腦部發育有顯著的關聯,若DHA攝取不足可能導致學習障礙,而EPA也有防止血小板的阻塞、血管、動脈的硬化等的好處。 在一項研究中,持續服用Omega-3脂肪酸,結果顯示血液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與工作記憶有關聯。血液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越高,工作記憶改善幅度也越大,甚至可以改善因年紀而退化的學習力及記憶力。另一方面,目前也有研究顯示出,若飲食中缺乏了Omega-3脂肪酸,很有可能造成腦部的退化。 而對於記憶相關的疾病,魚油中的DHA在某些研究中,並沒有辦法延緩阿茲海默氏症的症狀, 而在一個實驗中卻發現了有趣的現象,Apolipoprotein E(簡稱ApoE)是一種脂蛋白元,與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以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又可分為e2、e3、e4,屬於得到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群。實驗結果顯示,有Apo-e4基因變化者之中,DHA並沒有減緩其記憶衰退的速度。相反的,沒有Apo-e4基因變化者之中,服用DHA則可減緩記憶衰退率。 *'''銀杏''' 銀杏,原產於中國,其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果實稱為白果,一般認為有助記憶力,可以改善健忘、失智的症狀,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的銀杏保健食品。 在1997年,美國紐約醫學中心公佈一項研究結果,證實銀杏葉可能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惡化,這項研究中,讓阿茲海默症患者服用銀杏葉萃取物後,發現他們病情惡化的速度明顯下降許多,比對照組中只有服用安慰劑的病患要慢半年左右。 但在2002年,實驗研究中,實驗組服用銀杏精華,另一組服用安慰劑,連續服用六週後,經過學習、記憶力、注意力和集中力有關的測驗,得到的結果顯示:銀杏對記憶力沒有幫助,並沒有腦部變得更加清晰、增進食用者的記憶力。而到了2008年後,美國匹茲堡大學也做了有關銀杏研究,實驗的結果一樣顯示服用銀杏並未減緩老人的認知功能,也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 ※須特別強調的是:直接將魚油、銀杏視為「聰明藥丸」並不恰當。針對銀杏之實驗結果已顯示其無效;魚油雖被證實與記憶有關,卻主要是維護大腦健康而間接促進記憶。 == 網路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vVCcvzVE [TED] Joshua Foer:每個人都能表演的記憶壯舉] :簡介:講者以親身經歷介紹在腦中建構出想像宮殿,讓所有想記住的影像充滿其中的方式,講述任何人都能擁有絕佳的記憶力。 *[[https://www.ted.com/talks/catharine_young_how_memories_form_and_how_we_lose_them/transcript?language=zh-tw TED-Ed] 記憶如何成形和消逝] :簡介:本篇以動畫介紹與記憶相關的神經運作和使記憶退化的可能原因。最後提到社交、營養及增強大腦血液循環都是提高記憶力的好方法。 *[[https://www.ted.com/talks/sam_kean_what_happens_when_you_remove_the_hippocampus/transcript?language=zh-tw TED-Ed] 切除海馬體會有什麼後果?] :簡介:介紹科學家從因切除海馬體而喪失長期記憶的 H.M.身上學到關於大腦和記憶的一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k3BnHtdmo [TED] 伊莉莎白.羅芙托:虛構的記憶] :簡介:講者藉由講述一名在「虛構的記憶」下的受害者的遭遇,提出了他對於錯誤記憶的研究與道德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m0v7Rd2Nk [TED] 丹尼爾·卡尼曼:記憶與經驗爭鬥之謎] :簡介:曾獲得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尼曼将心理学與經濟學結合,剖析心理學來向觀眾傳達快樂的本質,指出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對於體悟快了的區別,是很有創建的發現與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wD5Ut0cmE&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Sensory Mem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evnus2olo&ab_channel=PracticalPsychology Short Term Memory (Free Test + Exampl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VFEiUa8KM&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Explicit Memory | Explained in 2 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nzbHYb1fo&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Decay Theory | Explained in 2 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Xo6ZXTpXk&ab_channel=TimeManagementandProductivity What is Interference Theory | Explained in 2 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Jg-KNlDV0&ab_channel=PracticalPsychology Proactive and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Definition + Examples)] {{HideF}} == 科普書籍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6711320059 記憶心理學]》 :作者:楊志良 :編者:陳美惠 :出版社:五南 :ISBN 9789571126531 :簡介:本書有系統地介紹國內外記憶研究成果,反映記憶研究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技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7720 記憶 vs. 創憶]》 :作者:Elizabeth Loftus & Katherine Ketcham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ISBN 9789573266860 :簡介:本書以對記憶扭曲的實證研究,解說記憶重新建構的特性與過程。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1760145151/ 透視記憶]》 :作者:Larry R. Squire & Eric R. Kandel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ISBN 9789573244486 :簡介:本書從認知的心智行為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觀點深入探討記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16223?sloc=main 記憶的風景]》 :作者:杜威‧伊斯瑪(Douwe Draaisma) :譯者:張朝霞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ISBN 9789865956318 :簡介:本書整理記憶的不同面貌,並以實驗及研究佐證。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1949 記憶七罪]》 :作者: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Schacter) :譯者: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ISBN 9789867975256 :簡介:本書探討記憶衍生的問題,佐證以實驗及研究,進而提出對於這些記憶問題的新觀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4430 永遠的現在式]》 :作者:蘇珊‧科金(Suzanne Corkin) :譯者:謝雯伃 :出版社:夏日出版 :ISBN 9789869100533 :簡介:本書介紹切除部份海馬迴後的 H.M.形成新記憶能力喪失的生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0393 推開記憶囚門]》 :作者:Lenore Terr :譯者:陳玲瓏 :出版社:遠流 :ISBN 9789573227366 :簡介:本書從生理、心理的角度解釋不同的行為,也詳細說明了記憶的運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50692?sloc=main 記憶的秘密]》 :作者:蘿普(Rebecca Rupp) :編者:洪蘭 :出版社:貓頭鷹 :ISBN 9789867879714 :簡介:本書借助科學,試圖解開記憶的謎團,理解腦與記憶的根本原理,介紹「記憶形成、儲存的地方與方法」,並藉助海蛞蝓、果蠅與小白鼠等動物推敲記憶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650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 :編者: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 9789571375793 :簡介:本書解釋了記憶、思考、情感、夢境、語言的習得,展現神經科學最新研究,也探討創傷效應、先天與後天、男性與女性大腦等議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7642 辯方證人]》 :作者:伊莉莎白‧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 9789576673160 :簡介:本書作者以專家證人身份參與審判八個真實案例,藉由現實生活中的法庭劇,闡明心理學,尤其是有關記憶、心理學的研究心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805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 :譯者:黃庭敏 :出版社:天下雜誌 :ISBN 9789863987017 :簡介:本書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說明不同類型的記憶各有不同的特性,幫助讀者理解記憶的運作。書中內容包含提升記憶的方法、如何改善健忘,和完整健腦指南等,用對方法就能提升記憶表現。 == 電影 == *[[w:記憶拼圖|記憶拼圖]](2000) :簡介:主角因為腦部創傷而罹患了順行性失憶症,不能記住病發後發生的事,但不會損失病發前的記憶,與會忘記發病前事物的逆行性失意症相反。雖然確切病理機制還未被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研究透徹,但此病常被認為和中顳葉記憶系統相關,包括海馬體與其周圍皮質等和短期記憶相關的構造。 *[[w:記得我愛你 (電影)|記得我愛你]](2002) :簡介:年輕的柯萊兒罹患了遺傳自母親的阿茲海默症,疾病逐漸侵蝕剝奪著她的記憶與言語能力,於是柯萊兒被送到專門治療記憶疾病的療養院。於此同時,由於意外事故而造成短期性失憶的菲利浦,也在此接受治療,試圖找回自身失去的記憶。逐漸失去記憶的柯萊兒與逐漸找回記憶的菲利浦,在療養院相識相愛的故事。 *[[w:en:Novo|忘記我是誰]](2002) :簡介:少數以生理男性作為失憶主角的電影。男主角患有嚴重失憶症,只能存有短期記憶,因此需要隨身攜帶著記事本來提醒自己的身份與一切生活事項,而在他放肆地與各種不同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後,卻愛上了一位同事,一段沒有記憶的戀情就此展開。 *[[w:海底總動員|海底總動員]](2003) :簡介:小丑魚馬林在尋找兒子尼莫的旅途中遇到了一條患有短暫性失憶症的[[:w:擬刺尾鯛|藍刀鯛]],多莉(Dory)。多莉常常忘記為何馬林會出現在自己身旁,也常常轉頭就忘了尼莫的名字,或者是小時候在和爸爸媽媽玩捉迷藏時,數到一半就忘記自己在玩遊戲了。(以人類來說,短期記憶喪失多半是因為腦部受到外傷造成,如果外傷並沒有對海馬迴造成結構上的嚴重損害,則只要靜待海馬迴恢復功能,記憶就會改善。但如果和海馬迴相關的結構受到較嚴重的損傷,則失憶症狀不易恢復。) *[[w:我的失憶女友|我的失憶女友]](2004) :簡介:劇中主角的狀況和「記憶拼圖」很像,都是由於順行性失憶,患者的短期記憶發生問題,只能記住病發前的事,記不住病發後的事情。 *[[w:腦海中的橡皮擦|腦海中的橡皮擦]](2004) :簡介:講述一對戀人相愛結婚後,妻子得了阿茲海默症的故事。 *[[w:忘了、忘不了|手札情緣]](2004) :簡介:艾莉和挪亞相愛一輩子後一起住進了安養院,但艾莉因為阿茲海默症遺忘了他們一起經歷過的事情,也忘了挪亞,而挪雅將他們相愛的故事寫在手札上,不厭其煩地試著讓艾利回想起兩人年輕時發生的事情。 *[[w:妳的樣子|妳的樣子]](2006) :簡介:一對恩愛的夫妻,葛蘭特與費歐娜,兩人結縭數十年,女方卻飽受阿茲海默症侵蝕記憶之苦。而隨著症狀逐漸惡化,費歐娜決定不顧葛蘭特的反對,獨自住進了療養院,然而根據療養院的規定,病人親屬在一個月之內不得進去探視。而一個月過去後,費歐娜對葛蘭特的記憶徹底消失殆盡,她看著相愛一輩子的丈夫,竟如同陌生人一般。 *[[w:明日的記憶|明日的記憶]](2006) :簡介:故事中,描寫了主角從症狀初現原本的不甚在意,隨著病情開始惡化,影響了主角的生活、工作,到最後病情已經徹底發作無法控制的整個心路歷程。完整敘述了擁有相同症狀的人,生活上會碰到的問題,心理方面又是遭受了多大的壓力,內心是如何的煎熬。而患者家人在這時,則同樣跟著患者面對問題,心理的壓力自然也不在話下,但是他們的陪伴卻也是不可或缺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uuk9sn1AA 被遺忘的時光](2010) :簡介:一般我們對於失智症病人的了解,僅限於知道他們患有失智症,甚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症狀以及他們的難言之苦。藉由這部紀錄片,我們能更清楚的看見他們身上發生的變化、心理上的焦慮,以及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情去面對他們,陪他們走過這一段艱辛的過程。 * [[w:全面啟動|全面啟動]] (2010) :簡介:故事背景中,有一種職業的工作內容是去竊取他人的記憶,並拿來作為商業用途。電影終將記憶分成很多層次,其中最深層的記憶被叫做 Limbo。電影裡面最刺激的地方,是提到植入記憶的危險性,以及沈溺於虛假記憶、走不出來的後果。 * [[w:en:Still_Mine|愛無盡]](2012) :簡介:故事描述一對夫妻克雷格與艾琳結縭超過 60 年,兩人長久居住的房子,隨著日曬雨淋而逐漸毀壞,艾琳更開始出現失智的跡象,也讓繼承父親造船手藝與事必躬親精神的克雷格,決定幫妻子打造新家。然而時過境遷,他所使用的建築工法,早已不符合今日法規,因此被一個偏激又不近人情的政府官員盯上,多次發出停工禁令。眼看愛妻的病情日漸加重,克雷格面對強制出庭,甚至是牢獄之災的威脅,於是讓他做出最後一個決定… *[[w:被偷走的那五年|被偷走的那五年]](2013) :簡介:女主角因車禍而陷入昏迷,醒來後記憶仍停留在五年前度蜜月的時光,但其實她早已跟丈夫離婚。而且記憶的留存會受情緒影響,這也是為何女主角在失憶後只記得開心甜蜜的蜜月時光,卻忘記其他令她難過的事情。 *[[w:別相信任何人_(電影)|別相信任何人]](2014) :簡介:相機錄下的影像,讓「機械記憶」補足了「腦細胞功能失調」的不足,但也製造出記憶的盲點以及錯誤,造成劇情的疑點重重。這些影像一方面解救了主角,讓她不至於困在誰都不能相信的迷宮中,能藉由看見昨天的自己,相信自己而走出驚嚇。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條件下也形成催眠暗示,擾亂主角的思緒,由此可知記憶的真實性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w:我想念我自己|我想念我自己]](2014) :簡介: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患者出現記憶力、智力喪失、思考、社交與情緒障礙,而阿茲海默症為其一。主角罹患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是阿茲海默症中的少數,僅佔其中的 5%,發病於 30-60 歲,且為家族遺傳症狀。主角面對記憶的逐漸喪失,嘗試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問題,她的自我認同及與家人相處的方式也值得我們觀察及探討。 *[https://garageplay.tw/movie/content/1703 我變笨了,請多多指教。](2019) :簡介:是一部令人動容的紀錄片。本來以為是在談論失智症,但實際上它的題目卻是「愛」,父母對女兒的愛、女兒對父母的愛,以及夫妻之間的愛,忠實且真實的紀錄著一對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中間穿插著兩人年輕時的故事。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225242 忘了浪漫,記得你。](2019) :簡介:人們常說夫妻結婚久了,就會越來越像,無論是外貌還是性格。75 歲的趙南峰與 71 歲的李梅子兩人結褵 45 年,早已經忘卻什麼是浪漫、夢想,沉浸在無窮現實的柴米油鹽當中。時至暮年,更殘酷的是梅子罹患了失智症,傾力照顧梅子的南峰,也逐漸開始不對勁...。可是,失智症雖然讓他們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但曾經被丟在一旁的浪漫與願望,卻一點一點重新變得清晰。電影描述這對罹患失智症的老夫妻攜手走人生最後這段旅程的故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91%E4%BA%B2%E7%88%B1%E7%9A%84%E7%88%B6%E4%BA%B2/24192368 我親愛的父親](2019) :簡介:母親意外過世後,睿嘉搬回家與父親同住,才發現從未珍惜過母親那永恆守候的背影,而父親的記憶力也漸漸消退。儘管努力想填起時間的黑洞,睿嘉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終將一點一滴地消失在父親記憶中的事實。 *[https://garageplay.tw/movie/content/1932 與失智共舞](2019) :簡介:影片中的三位主角都正在為失智症所苦,但卻不因此而放棄自己對生命的希望,不斷的從中學習方法與積極面對病症所帶來的不便,進而克服失智症。 *[[w: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父親]](2020) :簡介:年邁的主角患有阿茲海默症,逐漸忘記時間、地點甚至是人,但記憶逐漸退化的他卻不相信自己得病,來往中引爆了他與女兒間的衝突。此片展現了人在記憶流失時心理惡化的情況,以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衝突關係,拍攝特色在於導演利用紊亂的零碎片段與空間的錯置,讓觀眾感受主角如迷宮般混亂的記憶與無能為力。 *[[w:愛·重來|愛·重來]](2012) :簡介:這部電影講述一對新婚夫婦在外出旅遊的過程中,出了車禍,而妻子因為解開了安全帶,造成了頭部重創,雖然安全地活了下來,但卻失去了五年的記憶。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們重新開始,再一次發現相愛的酸甜苦辣,但失去記憶的妻子只顧著自己的事業,完全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放棄事業,跟他結婚,於是他們漸行漸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ZMxhBrxfI 你的記憶騙了你](2016) :簡介:我之為我,取決於記憶——我們的記憶塑造了我們。然而,這些打造我們人生經歷的重要材料,卻不如我們想的堅實。記憶也有黑暗面,如同夢境,我們的回憶經常是經過扭曲的實際經驗。我們對記憶所知的一點是,它並非像錄影機那樣運作,而是比較像維基百科網頁,你可以進去裡面編輯。「編輯」過後的回憶,可能離真實情況越來越遠,但卻感覺很「真實」。這是一個詳細記載偽記憶研究的紀錄片。 == 關鍵詞彙 == *字首組合法 Acrostic:將所要記憶的事件,以第一個字母來代表,再將字母組合起來。 *自傳性記憶 Autobiographic Memory:對於個人相關的過去經驗或事件的記憶,屬於情節式記憶,但包含了更多自我經驗的涉入,同時也夾雜了事實性的語意記憶。 *古典制約(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一種關聯性學習。最簡單的形式,是亞里斯多德曾經提出的接近律,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 *聚斂性思考 Convergent Thinking:針對明確問題找出單一最佳解答的能力,如「球、臉、太陽……等,想出他們的關聯」。 *陳述性記憶 Declarative Memory:人類長時記憶形式的一種,指的是能夠明確想起某個事件或事實的一種記憶。 *似曾相識感 Déjà vu:人在清醒的狀態下第一次見到某場景,卻感到「似曾相識」,是一種常見於大多數人的生理現象。 *擴散性思考 Divergent Thinking:為測量創造力之依據。擴散性思考問題屬於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解答,題目的起始訊息有清楚定義,但目標狀態卻未有明確定義,如「列出竹筷子所有可能的用途」。 *DRM 派典 DRM Paradigm:用來測驗出逐項記憶、相關項目之錯誤再認與無關假警報反應指標的實驗方法。 *餘音記憶 Echoic Memory:聽覺訊息之感覺記憶稱為餘音記憶。 *鎂光燈效應 Flashbulb Effect:指在看到令人震撼的新聞報導後,在個人的內心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遺忘曲線 Forgetting Curve: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的實驗,如果沒有複習,學習後一個鐘頭,已學會的內容有 56%記不起來;一天之後,66%已經遺忘;一個月之後更有將近 80%不見了。 *自由回憶法 Free Recall Method:這個方法不要求受試者記起背東西的順序,他想到甚麼就能說甚麼,跟系列學習法是不一樣的,這個方法在確定遺忘的速率、了解影響記憶的因素、探討記憶系統的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成果。 *要旨記憶 Gist Memory:在模糊痕跡理論中,描述意義或概念的訊息的記憶。 *習慣化 Habituation:當一個不產生傷害性效應的刺激重複作用時,機體對該刺激的反射反應逐漸減弱的過程。 *影像記憶 Iconic Memory:視覺訊息之感覺記憶稱為影像記憶。 *隱藏記憶 Implicit Memory:在提取記憶過程,有意識的介入,稱為外顯;反之,沒有意識介入,稱為內隱記憶。 *頓悟性思考 Insight:未明確規範答題者之限制,但卻有明確之標準解答,如「用 四條彼此相連的直線將九個呈 3x3 正方形排列的點,連接起來」。 *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LTM):是長期貯存的處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 *記憶痕跡 Memory Trace:完形心理學者提出經過學習活動後,會在大腦皮質留下深淺不一的皺紋,稱為記憶痕跡。 *記憶廣度 Memory Span:在短期記憶的時限內,個人在視覺或聽覺的刺激中,於短期間內所能回憶或記憶的事物。大約只可以回憶五到九個訊息單位。 *心理表徵 Mental Representation:指當下未被感官看見或察覺的事物的心靈意象,又稱為「心智表徵」。 *動機性遺忘 Motivate Forgetting:指為避免不愉快的情緒或內心衝突而遺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現象,是個體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軌跡記憶法 Method of Loci:記憶術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就是將所要記憶的內容,與有特定空間順序的事物,逐一聯想在同一條思考路徑上。 *過度概化記憶 Overgeneral Memory:為了與自我所相互調和,相關的記憶被修改、扭曲或杜撰的現象。 *正向基模 Positive Schema:正向自我的心理狀態。 *順向干擾 Proactive Interference:發生在記憶被貯存之前,指之前已出現過的刺激材料成為回憶當前刺激材料的阻礙,舊的訊息干擾新的訊息的記憶。 *瞻前性記憶 Prospective Memory:大腦記憶尚未發生而想要去執行的事情。程序性記憶(非陳述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又稱為內隱記憶,指關於技術、過程、或「如何做」的記憶。 *回憶法 Recall Method:將學習過的內容,完全憑記憶使其再度呈現。再認法 Recognition Method:將所學習過的材料加以辨認,所測量到的東西是舊經驗的核對,而不是回*憶。 *檢索 Retrieval:檢索即是找出儲存在記憶裡的訊息。 *逆向干擾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發生於記憶儲存之後,指新的刺激材料反而成為回憶舊有刺激材料的阻礙。 *回顧性記憶 Retrospective Memory:回憶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機械式記憶 Rote Memory:學習者無法將新的學習內容與其舊經驗取得關聯,於是採用機械式方式學習,從事零碎知識的記憶,也就是俗稱的「硬記」。 *壓抑記憶 Repressed Memory:將覺得過於威脅或痛苦的衝突及記憶,排除在意識狀態之外,而且會影響行為表現。 *節省法 Saving Method:要求受試者再次學習以前學過的材料,並達到初次學習時的熟稔程度,並比較初次學習與再次學習所需要的次數。 *感官記憶 Sensory Memory:訊息從感官(眼睛、耳朵等)進入人的感覺記憶系統,在其中做非常短暫的貯存,以待進一步的處理。 *序列位置效應 Serial Position Effect:學習有系統的材料時,學習效果會因為學習時材料的所處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成效。通常最前端與最後端的材料學習成效高於中間的材料。 *依序回憶法 Serial Recall Method:限制受測者將所要回憶的資料,依一定的順序回憶出來。 *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STM):這是訊息的暫存處所,以便於進一步的處理或長期貯存。 *記憶宮殿 Memory Palace:把需記憶的事物,化為實在的物件,放置在想像的處所中的記憶方式。 *自我–記憶系統 Self-memory System:一個由學者 Conway 提出,關注於"自我"與"記憶"互動方式的系統,強調記憶與自我之間的影響。 *自我參照效應 Self-reference Effect:以自我為出發點,回憶事情發生的始末。 *敏感化 Sensitization:反射反應加強的過程,例如一個弱傷害性刺激本僅引起弱的反應,但在強傷害性刺激作用後弱刺激的反應就明顯加強。 *學者症候群 Savant Syndrome:指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超乎常人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天賦有多種不同形式,有演奏樂器、繪畫、記憶、計算及日曆運算能力。 *舌尖現象 Tip of the Tongue:暫時失去回憶的現象,通常在事後又會突然想起,是一種記憶已經到目標區,卻還沒有正中目標的現象。 *記憶痕跡理論 Trace Theory:由完形心理學家提出。指經過學習後,資訊會在大腦留下深淺不一的皺紋,即記憶痕跡。學習後如果沒有複習,則在新陳代謝下,皺紋會慢慢消失,形成遺忘。 *逐項記憶 Verbatim Memory:在模糊痕跡理論中,描述記憶中含有細節部分的訊息的記憶。 *雷斯多夫效應 Von Restorff Effect:指個人對學習材料,或者接收到的資訊,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這種現象稱為雷斯多夫效應。 *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為短期記憶的一部分,會對接收的訊息反覆複誦、產生視覺心象,並且加以思考、推理、判斷。 == 參考資料 == {{reflist}} === 期刊 === * {{cite book |title=黃河之聲 2012 年 06 期 |date=2012-07 |pages=10-11}} * {{cite web |url=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0707|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working%20memory.html|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multi-store.html|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psychologies.co.uk/old-minds-and-new-tricks|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1036|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quirks-memory/201303/developing-superior-memory-cuing-memories-during-sleep|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athletes-way/201507/the-neuroscience-recalling-old-memories|title=}} * {{cite web|url=https://www.in-mind.org/article/would-you-recognize-the-perpetrator-what-do-you-need-to-know-when-you-have-to-make-an?page=5|title=}} * {{cite web|url=http://brainblogger.com/2015/08/25/repressed-memories-fact-or-fiction/|title=}} * {{cite web|url=http://www.religioustolerance.org/rmt.htm|title=}} * {{cite web|url=http://recoveredmemories.pbworks.com/w/page/11667444/storynicole1|title=}} * {{cite web|url=http://recoveredmemories.pbworks.com/w/page/11667445/storysabrina1|title=}} * Loftus,E.F.,& Pickrell,J E.(1995).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ies. * Talarico, Jennifer. “Flashbulb Memories of Dramatic Events Aren't as Accurate as Believed.” The Conversation, The Conversation Media Group Ltd, 9 Sept. 2016. * {{cite web|title=科學人 2014 五月號 語音轉錄半世紀|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prespective&id=2403}} * {{cite web|title=科學人 2015 年六月號 音樂療癒力|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743}} * {{cite web|title=科學人 2015 年十月號 地中海飲食 補腦有道|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800}} * {{cite web|title=海兔經典實驗|url=http://www.hf123.com/2000_nobel_physiology_medicine_shellless_snails_contribute_great_merit.htm}} * {{cite web|title=Singhal, Divya, Why this Kolaveri Di: Maddening Phenomenon of Earworm (December 8,2011). |url=https://ssrn.com/abstract=1969781}} * {{cite web|title=Retrieved May,2016,from database(Masterfile) on the World Wide Web|url=http://terms.naer.edu.tw/}} === 專書 === * Philip G.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 Scott, Foresman (1985) 7.2.1 ,ISBN 9780673154187. * 葉重新著,《心理學(第四版)》(台北:心理,2011 年 5 月),ISBN 9789861914282。 *Mark F. Bear, Barry W. Connors,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Hardcover,” Scott, Foresman (February 3, 2015) . ISBN 978-0781778176, ISBN-10 0781778174, Edition: Fourth, North American Edition * Bear, M. F., Connors, B. W., & Paradiso, M. A. (2016).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Four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ISBN 9780781778176. * 王不了著,《過目不忘的神功 : 提高記憶力的 20 種魔法》(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 月),ISBN 9787221064684。 === 其他 === WIKI 詞條/教育字典詞條 *[[w:失智症|失智症-維基百科]] * [[w:失憶症|失憶症-維基百科]] * [[w:记忆术|記憶術-維基百科]] *{{cite web|title=聽覺記憶|url=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653/}} 論文研究 * 龔怡文 (2015)。人際創傷者之自我與過度概化記憶的關聯:認知因應風格之調節效果。(P.1~124) * 林曉昀 (2013)。工作記憶廣度與創造力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演講/科普影片 * {{cite web|title=為什麼時間感覺有時過得快、有時過得慢?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人對時間的感知? {{!}} 超邊緣冷知識 第 50 集 {{!}} 啾啾鞋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YSxrglQu8}} 新聞報導 *{{cite web|title=研究:多感官教學增強記憶 學習效率事半功倍|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4/3/11/n4103733.htm}} * {{cite web|title=早安健康-魚油增記憶、銀杏防失智?吃對,健腦食品才有效!|url=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9652}} *{{cite web|title=新浪新聞-魚油補充品加強記憶|url=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3079-1.html}} *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8529495 BBC 五個讓你成為記憶冠軍的小技巧--克勞迪婭·哈蒙德 (Claudia Hammond)] *{{cite web|title=永遠的現在式:失憶症患者亨利.莫萊森令人難忘的一生(2013)|url=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56}} *{{cite web|title=我記得所有的事——「超憶症」是特異功能還是大腦疾病?(2017)|url=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12-dailynews-remember/}} 網誌 * *{{cite web|url = http://shs.ntu.edu.tw/shsblog/?p=17039 | title=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逐項記憶與要旨記憶的功能研究> 吳月梅 2007 年 <記對了還是記錯了?正向的假記憶> (記憶與疾病)}} * {{cite web|title=<交替傳譯中長時工作記憶研究> 崔豔娟(2010) *痞客邦 PIXNET——工作記憶、短期記憶、感官記憶比較@秘密就是秘密|url=http://florapeach0608.pixnet.net/blog/post/26610935}} 6idcei7dubzr0ysjfxpo5xurqzq7vq4 超普通心理学/意識/睡眠 0 31696 175789 175708 2024-04-26T07:15:11Z Uphana 65032 /* 起源與爭議 */ wikitext text/x-wiki {{超普通心理學側邊欄}} 睡眠是一種每個人都會有的身體狀態。在睡眠時,人會完全失去知覺,成為無意識狀態;但有時候會做夢,此時彷彿有知覺的存在,但其實做夢者並不能控制夢境,而「夢」這個主題本身仍存在許多需探討、研究的部分。 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腦神經科學家們不認為夢境中的情節有任何實質意義,因而不同意佛洛伊德的理論。此觀點直到 1950 年代發現「[[w: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睡眠]]」及其與作夢的關係後才發生改變。近年來,許多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證據均指出睡眠與做夢是學習與記憶的關鍵程序。然而,有許多謎團尚待澄清,因此仍有部分腦神經科學家不認同做夢的學習與記憶功能。此外,科學家對於夢境的功能也有不同的猜想。 {{TOClimit|limit=3}} == 睡眠的理論 == 睡眠是種對於外界刺激反應很弱,身體活動大幅減少,肌肉放鬆,意識不清醒的狀態,但比昏迷狀態更具反應性,易被打斷,是一種生物的本能。一般來說,正常人一天需要 7-9 個小時的睡眠。雖然有各種解釋,但是科學家對於睡眠存在的必然性及必要性的解釋至今未有一致的觀點。 目前常見的理論大致可分為以下七種: * 恢復理論 * 能量保存理論 * 演化論 * 躲避天敵理論 * 發展功能理論 * 記憶強化及固化理論 * 清潔大腦理論 接下來將逐一細說以下七種常見理論: === 恢復理論 === 恢復理論主張生物藉由睡眠來恢復體力與精神,並修復大腦組織、神經系統以及白天生物活動時所產生之能量耗損。這是由於大腦在睡眠狀態下耗氧量大幅降低,同時減少腦細胞的能量消耗,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在身體方面,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方式。此外,在睡眠時由於體溫、心跳及血壓下降,呼吸及部分內分泌減少,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使體力得以恢復。但也有持反對意見者,認為睡眠時內臟器官仍持續地在運作,有些器官甚至更活躍,且腦中蛋白質總量並無明顯上升。 恢復理論認為,非快速動眼睡眠主要有助於恢復生理機能,而快速動眼睡眠則是負責恢復心理機能。若睡眠不足,除了會導致精神疲勞、判斷力下降、學習能力受損,也會提高偏頭痛和癲癇的機率。而睡眠狀態下大腦的耗氧量大幅減少,能有效減少腦細胞的能量消耗,進而達到保護大腦的功效。進一步研究更指出清除過程的異常極有可能與某些大腦病變疾病有關。 有關 REM 睡眠的研究指出,身體的細胞分裂與蛋白質合成速率在睡眠期間有顯著的上升,而最近睡眠專家更發現睡眠能夠讓大腦進入「後勤模式」,進一步地為恢復理論提供有力證據。 科學期刊於 2013 年十月號內發表了關於睡眠的突破性發現。該篇論文作者表示睡眠最主要的原因為排除大腦中的有毒代謝廢物。當清醒時,中樞神經系統會逐漸累積神經毒素,而大腦利用睡眠將其移除。 === 能量保存理論 === 此理論認為睡眠是為了進一步儲存能量、釋放內分泌激素,對發育中的兒童尤其重要。在演化的過程中,能否有效率的利用能量在物競天擇中具強烈優勢,因此能量保存理論認為睡眠首要的功能是降低個體的能量需求與損耗,尤其在覓食效率最低的時段。研究發現人類在睡眠期間的新陳代謝會降低約 10%,而降低幅度會依物種有所不同,此時體溫與熱量需求與清醒時相比皆降低,因此能將身體及大腦消耗的能量在睡眠期間回復到基準值,有助於保存並恢復能量。 反對者則認為能量保存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大腦在睡眠機制之外,卻占了身體的總熱量消耗很大的比例。另外,人類睡眠時的代謝率只降低 10%,卻需要花將近一生 1/3 的時間於睡眠,顯然不是有效率的能量保存方法。有趣的是,人類其實在快速動眼期(REM)的睡眠狀態中也需要消耗不亞於正常活動下所需要的能量,甚至比白天所需的能量還多。不過在非快速動眼期(NREM)的睡眠中,相較於快速動眼期(REM)的確是屬於較靜止的狀態,所需消耗的能量也少很多。 === 演化論 === 此理論主張睡眠為長期演化的結果,通常睡眠時期會是該物種最容易遇到危險的時候,因此藉由睡眠減少活動,避免遭受生命的威脅。例如人類夜視能力不佳,因此外出捕食成功率低,又容易發生意外,所以在夜晚進行睡眠以迴避天敵。 此外,各種動物之所以表現出不同類型的睡眠方式,也是在生存過程中長期演化的結果。例如人類的睡眠時間在晚上,且有固定地點,這是因為人類是日行性動物,缺少夜行能力,為了確保安全以及免於野獸侵襲,演化出巢居穴處,繼而建築房屋的適應能力;牛、羊、駱駝等動物,睡眠則分段進行,原因是它們終年居於空曠環境,無固定棲身地點,因此必須能隨時睡眠休息,可以隨時醒來,以防遭遇天敵侵襲時無法脫逃。這類動物多居於草原地帶,食物來源穩定,飲食起居與時間皆不固定;而蛙、蛇等動物在冬天時無法出外覓食,又缺乏如候鳥的遷徙能力,於是經長期適應環境而演化出冬眠的能力。 === 躲避天敵理論 === 該理論主張睡眠時動作會暫停,不會受到天敵的關注而減少被攻擊的機會。但反對者認為,如果只是不想被天敵關注,那麼假死就可以達成目的了,沒必要採用警覺性較低的睡眠,而且天敵獵捕獵物的方式也不止於視覺定位,例如蛇類不會單而靠視覺感官去搜尋獵物,也會利用嗅覺、聽覺甚至觸覺感知定位,因此暫時停止對要躲避天敵的獵物來說不是如此有用。 === 發展功能理論 === 該理論主張睡眠可以幫助身體的發展,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有利於大腦皮質、視覺、動作及神經細胞成長,這個理論尤適用於幼年時期。相關研究顯示,幼鼠睡眠中快速動眼的比率高於成鼠。且睡眠中會進行一些特殊的神經網路發展與連結,有助於鳥類發展特定求偶歌曲,或是動物學習必要生存直覺。但反對者認為,這個理論僅適用於幼年成長時期,成年後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發展,無法解釋為何還會繼續需要睡眠。 === 記憶強化及固化理論 === 該理論主張睡眠和促進記憶、學習和做事效率有關,認為人可以在睡眠過程中達到修復及整合記憶的效果。有人在研究中分別剝奪快速動眼期和深度睡眠期,結果發現剝奪快速動眼期會影響新事物的學習,剝奪深度睡眠期則會影響舊有工作的工作效率。許多實驗結果顯示新形成的記憶在睡過一覺之後,會比持續清醒的狀態維持的較好。研究人員觀察到睡眠時大腦中位於海馬迴的神經元會重複出現在學習新事物時出現過的特定放電序列,加強了清醒時受到強化的神經突觸,有助於記憶編碼的形成。 === 清潔大腦理論 === 清潔大腦理論,也被稱為髓質系統假說,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科學觀點,主要研究在睡眠過程中大腦如何清除廢物和毒素。這個理論於2013年由馬榮茲·內德加德教授和她的團隊在羅徹斯特大學首次提出。他們的研究發現,在睡眠時,大腦的細胞會縮小,從而增加細胞間隙的大小,使得一種稱為髓質系統的清潔機制更有效地運作。 然而現今對於睡眠是強化記憶或是刪減記憶未有定論,亦有學者提出證據,認為睡眠會減弱神經元的連結,不難推測由於大腦消耗許多能量,而身體工作量有限的情況下,適度的弱化突觸,刪減不必要的記憶片段可以防止腦細胞超載,維持效率。 == 睡眠週期 == === 日夜節律 === 人類的生理變化幾乎都會依循一個基本的生理週期,即清醒與睡眠的週期,有實驗發現若在一個完全沒有時間線索的地方,人的日夜週期為 25 小時,但一回到現實生活週期就會變回 24 小時。該週期因人而異,不同人所需要的睡眠模式有非常大的差異,有些人可能需睡 10-12 小時才足夠,有些卻可以少於 6 個小時。實驗發現,這兩種睡眠模式並不會影響到健康情況。此外,研究顯示影響睡眠週期的因素有二:外在環境因素以及內在生理因素。 外界的光線強弱變化,在人體中透過桿狀和錐狀細胞,經由視神經進入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SCN,SuprachiasmaticNucleus),分泌神經傳導物質,調控體溫、睡眠狀況以及褪黑激素分泌;而在一些缺乏桿狀和錐狀細胞的動物之中,也會藉由其他方式感測外界光線變化。因此,藉由偵測外界光線變化,即使生理時鐘的週期並未與外在時間完全相符,但睡眠通常與日夜變化同步。 日夜節律有時會因為跨時區旅行或熬夜,而與生理時鐘分離,症狀包含疲倦、不可抗拒的睡意、以及隨後不正常的睡眠。由於時差的發生是因為內在的晝夜節律與外在環境作息不同步所導致,因此這種錯亂的狀況,可以藉由習慣新的日夜變化改變生理週期。比如:減少睡眠環境中的光源及增強夜間工作環境的光源,來改變對視交叉上核的刺激,加強睡眠或清醒程度。也可藉由攝入褪黑激素減少睡眠障礙,調整生理時鐘,讓睡眠再次與晝夜變化重合。有趣的是,生理時鐘也有一些特性,例如它較容易延長而不容易縮短,而飛行方向與時差的產生有一定的關聯——向東飛行相對於向西飛行會造成更大的時差。 由於睡眠週期受光線影響很大,因此視網膜或視神經受損,導致無法接收光線的盲人通常會有睡眠上的困擾。 === 日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日夜週期會影響感光細胞對外在環境的感知,生物體內本來就存在一個生理時鐘,身體的生理週期與外界光照所產生的刺激有關。 研究果蠅的日夜節律,果蠅細胞核內 clock gene 可轉錄轉譯出兩蛋白:Per、Tim,這樣的轉錄是由 DNA 層級的調控而來,在 DNA 層級,一個名為 CYC-CLK heterodimer 與 E-box 啟動子結合而活化轉錄 mRNA,因此轉譯成 Per、Tim 兩個蛋白質。夜晚時 Per、Tim 兩蛋白質會與另一個蛋白質 DBT 結合構成複合物,複合物進入細胞核中會抓住 CYC-CLK heterodimer 致使無法繼續轉錄轉譯出 Per、Tim;隨著 Per、Tim 減少,自由的 CYC-CLK heterodimer 數量再度增加,又導致 Per、Tim 增加,進而又與 DBT 結合抓住 CYC-CLK heterodimer⋯⋯這種此消彼長的過程可以推論為 Free run 時的循環,也因此解釋為何動物即使在剝奪所有光照的情況下,自體仍會有一定時間的生理週期,此時週期不一定等於 24 小時一天。 另外,到了有光照時,clock gene 中的 Per 蛋白會因磷酸化失效,Tim 蛋白則會與照光後的隱色素 Cryptochrome 作用失效,因此光照可視為影響的刺激(entry),使之產生日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 == 睡眠類型 == 睡眠類型(chronotype,又譯:時間類型)代表感到睡意與睡醒的時間,睡眠類型低的人,會較早感到睡意,並較早睡醒。剛出生的嬰兒的睡眠類型為一生最低點,然後隨著年齡升高,在女性19.5歲、男性21歲時達到最晚。而依照睡眠和睡醒的時間可以分為以下2種類型: * 晨型(morningness):早睡早起的人,又稱雲雀型。 * 夜型(eveningness):晚睡晚起的人,又稱為貓頭鷹型。 ; 迪斯可效應 : 指舞廳和酒吧的存在使青少年的滋事率變高。然而,蒂爾·倫內伯格(Till Roenneberg)在《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累──神奇的人體生物鐘》書中提出,青少年階段是睡眠類型最晚的時候,青少年們大多在半夜2點就寢,早晨10點起床,而舞廳和酒吧應該是提供這些青少年活動場所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存在<ref>Till Roenneberg(2020)。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累──神奇的人體生物鐘(張叢陽譯)。中國:重慶大學出版社。</ref>。 ; 社會時差 : 又稱為社交性時差(Social Jetlag),蒂爾·倫內伯格(Till Roenneberg)認為,每個人皆有最適合自身的睡眠時間,若因為社會性活動(如工作、上學等等)打亂了固有生理時鐘,造成入睡時間被耽擱或是被迫在自然醒之前的時間起床,身體便會產生不適感,也間接造成睡眠不足或與飛機時差類似精神不佳、生理紊亂、免疫力不足等後果。 : 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也發表了一篇由德國和荷蘭科學家發表的針對社會性時差的研究,旨在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社會時差與肥胖的關係,研究發現通常工作日睡眠越少者,體質指數(BMI)會越高,也間接證明了社會性時差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 睡眠階段 == 在入睡前與睡眠期間的生理狀態、大腦電位變化略有不同,睡眠深淺程度不一,而透過分析[[w:腦電圖|腦電圖(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 非快速動眼期(NREM) : NREM 持續時間為 60~90 分,特色為緩慢的腦波,又可區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 : {| class="wikitable" | 階段一(N1) || 半夢半醒,此時在EEG上顯示的腦波約為 4~7 Hz ,屬於 theta 波。若在這個階段被叫醒,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有睡著。在睡眠第一次進入第一階段時,身體可能會奇怪地抽動一兩次(入睡抽動),看到幻象似的光點,或平白無故聽到巨大的聲響(此現象稱為入睡幻覺),階段一會持續二到五分鐘。 |- | 階段二(N2) || 在這個階段中心跳會減速、體溫也會降低。此時在 EEG 上的顯著的特徵即為睡紡錘波(sleep spindle)和 K 複合波(K complex)。這些腦部活動會阻絕所有可能醒來的外界刺激與內在刺激。 |- | 階段三、四(N3) || 此兩階段為非常放鬆且深沉的睡眠,呼吸和心跳速率也會降低。此時腦波頻率最慢小於 4 Hz 且振幅較大,屬於 delta 波,也因此一般N3階段被稱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由於段較難階段三與階段四較難區分,故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自 2008 年起已不再區分這兩階段的睡眠期。 |} ; 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 : 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為 10~15 分,夢境大多在此時發生。在此階段中眼球會快速移動(每分鐘大約轉 7 圈),並使身體肌肉放鬆,伴隨的生理反應包括呼吸變急且不規律、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對感知外在事件的意識大幅降低,意識主要由內部而生。 : 此階段 EEG 上的特徵即是低伏特、隨意快速的鋸齒波,波形與清醒時非常相似,無法只依靠波形判斷人的清醒與否。在這段時間裡,全身上下除了眼睛和呼吸相關的肌肉還能繼續運動外,其餘的肌肉都無法活動,以免把夢中的遭遇實際用身體展現出來。如果在這個階段被叫醒,將能清楚地描述夢境內容。多數人在夜裡有1/4的時間都反覆處在 REM 狀態。新生兒的睡眠以此類型居多。 當我們在清醒且專注的狀態下,大腦活動的腦波主要為快的 beta 波,頻率大約為 15~30 Hz 的高頻率且振幅較小。在清醒休息的狀態下,大腦活動的腦波要為較慢的 alpha 波,頻率大約為 8~13 Hz 。 整個睡眠週期共花費約 100 分鐘,先大約花 90 分鐘依序完成非快速動眼期(階段一~四),再經過約 10 分鐘的 REM 睡眠。在整個夜晚的睡眠過程中,會經歷此週期三到五次。每做完一個夢,會有一段相當短暫的「片段甦醒」,基本上這個時候是完全清醒的,但隔天早上並不會記得。一般而言,每個人晚上大約有一半的時間花在淺睡期, 20% 在熟睡期, 25% 在快速動眼期,而有 5% 的時間花在片段甦醒。剛開始入睡時會以熟睡期為主,此階段做的是歷時不長的短夢。而隨時間過去,夢境也會變得越來越長,熟睡的時間就會相對變短。 為了能應對突發危險,人體傾向於緩慢地進入深層的 NREM 階段,並快速地回到 REM 階段,確認無危險後,再慢速的回到深層的 NREM 睡眠階段。在 REM 時期醒來,較不會有睡不飽的感覺,因此近期許多睡眠程式都是透過觀察睡眠週期來選擇較適合的鬧鐘時間。 == REM 和 NREM 睡眠 == === 夢 === 一般而言,在 NREM 睡眠階段腦中亦有可能有心智活動。許多 NREM 睡眠階段的腦部活動比較像是白天思考的延續,而非如我們一般的夢境充滿強烈的情緒與幻覺式的情節。根據統計顯示,約有 5-10%的夢境是發生在 NREM 睡眠階段。而由於 REM 睡眠與作夢的高度連結性,我們因此可以推論出作夢對胎生哺乳類動物生存之重要性。 在早期 REM 睡眠的研究中,受測者在 REM 睡眠階段被叫醒時,有 74%表示他們在作夢。受測者在 NREM 睡眠階段被叫醒時,只有不到 10%的人表示他們在作夢。在 REM 睡眠階段被叫醒的受測者會記得夢境的內容。然而如果 REM 睡眠階段結束幾分鐘後再叫醒的受測者,則大部分不會記得之前的夢境發生了甚麼內容。雖然多數的夢境都是發生在 REM 睡眠階段,然而有些研究亦發現,在 NREM 睡眠階段亦有可能作夢。 ==== 學習 ==== * 實驗一:在法國神經科學家朱費的實驗中,他曾將貓某處負責 REM 睡眠時癱瘓自主肌肉的神經切斷,而觀察到貓在 REM 睡眠時會起身作出追捕獵物的動作。朱費因此推論,REM 睡眠時的夢境對動物重複練習求生技巧極為重要。 * 實驗二: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威爾森觀察老鼠腦部海馬迴中負責空間定位的神經細胞活動發現,老鼠清醒時進行迷宮訓練時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在 REM 睡眠時也持續出現。這項科學證據直接證實哺乳類動物在 REM 睡眠時,腦部會模擬清醒時經歷過的情境。 因此,由朱費與威爾森的實驗可以得知,REM 睡眠對胎生哺乳類動物進行學習的行為極其重要。以程序性記憶為例,由於學習的過程需要建構新的神經網路連結以使肢體的協調性更為順暢,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何在演化上,REM 睡眠與胎生哺乳類動物同時出現。 但也有另一派的人認為 REM 不見得有那麼重要。因為當睡眠者的 REM 階段受到長達兩週或以上的干擾,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失眠症狀。另外,一名以色列男子在受到腦部創傷後失去進入 REM 睡眠的能力,他依然順利完成法學院學業成為一名律師。而一些抗憂鬱症藥物的副作用會抑制 REM 的發生,但接受這類藥物的人卻沒有任何其它疾病方面的報告。這樣看來 REM 又似乎可有可無。 ==== 心理治療 ==== 除了學習的效應外, REM 睡眠的夢境亦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在 REM 階段,我們會由潛意識中讀取過往的經驗,並與最近的經驗進行綜合,再將新合成的潛意識經驗寫回。因此,負面的經驗會與之前的正面經驗中和,使負面經驗的影響力逐漸降低,而達到心理重建的效果。在 REM 睡眠階段,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明顯降低(這部分的大腦組織負責高等心智功能諸如邏輯思考、規畫、反省等)。由於前額葉皮質的活動降低,我們在夢境中許多過往經驗的成份會毫無邏輯性以及關聯性的方式出現,使得我們跳脫習慣性的思考模式,而出現令人驚異的靈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與藝術家都宣稱他們的靈感來自夢境。 ==== 夢數量的多寡 ==== 雖然做夢是每天會發生好幾次的事,但在睡醒後不記得自己做的夢代表擁有更高的睡眠品質,如果記得自己有做夢,表示睡眠穩定度較低。但不論是完全不做夢,或是做了過多的夢都是不正常的。 '''多夢'''表示在整個睡眠當中,快速動眼期佔了太高的比例,相對壓縮深眠期因而無法獲得充分休息,因此與其擔心夢的意義,可能更需要留意的是睡眠品質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因為晚上睡眠不足而感到疲累,也較不建議在白天補眠,因為可能持續造成惡性循環,到了晚上還是沒辦法進入深眠期。 完全不做夢則可能因為剝奪快速動眼睡眠期,在入睡之後不會進入快速動眼期,因此難以做夢,且在剝奪快速動眼期睡眠過後可能會發生一些輕度的心理紊亂,例如焦慮、易怒、產生幻覺以及無法集中精力,也有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的快速動眼期發生頻率較一般人為高,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剝奪快速動眼期睡眠的機制是相同的,剝奪快速動眼期睡眠可以緩解憂鬱症,但其作用是暫時的。 === 在各種動物上 === 目前經由腦波的分析,已知: * 胎生哺乳類動物與某些鳥類均具有 NREM 睡眠與 REM 睡眠。 * 爬蟲類由於腦部構造較簡單,因此一般相信不具 REM 睡眠。 * 哺乳類動物在大約 1 億 8 千萬年前出現時,便有 NREM 睡眠。那時的哺乳類動物仍以卵生的方式繁衍下一代有如現存的鴨嘴獸與針鼴。而大約 1 億 4 千萬年前,哺乳類動物進化到以胎生方式繁衍下一代時,開始出現完整的 REM 睡眠。就生理現象而言,REM 睡眠時,大腦仍十分忙碌,並未休息。同時,我們大部分的具有情節的夢境均發生在 REM 睡眠階段。REM 睡眠與胎生哺乳類動物同時出現必然有某種意義。此外,REM 睡眠模式在上億年的生物演化中未被淘汰,代表 REM 睡眠模式對於哺乳類動物必然有其重要性。 === REM 肌肉麻痺 === 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間,人體會偏離平衡狀態。循環系統、呼吸等調節皆會發生波動,肌肉會突然失去張力。而若在此時醒來常會因肌肉麻痺導致肌肉無力而感受到「鬼壓床」的現象。而有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症 (RBD, REM behavior disorder)者,大腦無法控制肌肉,其夢中行為會在現實中藉由患者的身體被表現出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先天性盲人在睡覺時,作夢時雖然不會有明顯的視覺圖像,但是在 REM 睡眠仍然會出現眼球運動。 == 睡眠的功能 == 人的一生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成人每天最少要睡六至七小時,而嬰兒更是常常都要睡覺。睡覺對於人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行為。接下來將介紹睡眠有什麼功能。 === 恢復體力 === 在熟睡時,許多細胞會增加蛋白質的生成、降低耗損,因此睡眠可以使大腦與身體復原、恢復體力。此外,亦可以節省體能消耗,以減低覓食的壓力,迫使動物待在安全的巢穴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險(動物為覓食而離開巢穴乃不得已的求生步驟)。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麥卡利(Robert McCarley)指出,在日常生活清醒之時,腦中會開始累積腺苷(來自神經傳導物質,抑或是大腦中 ATP 代謝而產生),而當這些腺苷累積到一定的濃度,將會抑制腦中的神經元活動。當人體進入睡眠,腺苷產生的速率變慢,他們便可以慢慢的被代謝掉,此時神經元又再度活躍起來,人體也同時從睡夢中清醒。而時常用來提神的咖啡,則被視為可以抑制腺苷與腺苷受體的結合的飲品,但是因為咖啡因無法降低腺苷濃度,因此當咖啡因被代謝掉以後,睡意會比攝取咖啡因前更濃。 ===消除疲勞=== 人們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會覺得筋疲力盡;而我們小睡片刻後,身體各種機能可以藉由睡眠得到修復。一般來說,疲勞可以分成兩種,分別是體力疲勞與精神疲勞。 * 體力疲勞:從瞌睡、淺睡到深睡、再經過慢波睡眠,就可以消除體力疲勞是無容置疑的。 * 精神疲勞:精神疲勞是一種被極端精神活動定義的狀態,也就是感覺超負荷和高度警覺的狀態,而這導致了精神疲勞。它往往源自過度的思考和大腦活動,繼而在身體上表現出來。通過各種感官、情感和心理刺激對你注意力的需求會使你的整體功能超負荷,也降低了你的認知能力。研究發現,有過多憂慮的人,需要較多的睡眠(深睡以後的快動眼睡眠期)來消除精神疲勞;而樂觀的人則只需較少的睡眠就可消除精神疲勞。 ===適應環境=== 由演化的角度來看,睡眠這項機制的保留,意味著其對生物體具有無法忽視、攸關存活的重要性。人類主要依靠視覺活動,因此就人類的睡眠習性而言,於夜間休息可視為對環境的適應。在更廣泛的層面上,睡眠幫助生物體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壓力,透過支持免疫功能、促進細胞修復和恢復認知功能等方式。這些都是生物體在面對環境壓力(如疾病、氣候變化和生態競爭)時保持生存和繁衍能力的關鍵因素。 ===發育=== 深層睡眠與嬰兒及孩童釋出成長荷爾蒙密切相關,對其生長和腦部發育頗有助益。研究顯示,23點至次日02點,生長激素的分泌最為活躍,因此,要使兒童長得快,充足與適時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修復身體=== 對成年人而言,充足的睡眠可修復大腦的神經系統,且神經間的連結會在睡眠中增加。且腦中每天都會累積一些能對腦造成損傷的β類澱粉蛋白,人體就是靠深度睡眠期以清除這些蛋白,根據2019年Sience的文章Coupled electrophysiological, hemodynamic,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scillations in human sleep,睡眠過程中,血液與腦脊液會有規律地出入大腦及腦室,以達到清除代謝物的功效。若長期熬夜、睡眠不足,這些蛋白質大量累積後,將可能造成失智症。 ===維持記憶=== 睡眠對於長期記憶的儲存及維持有著重大的貢獻。人的記憶可以分為兩種。其一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指的是能明確想起事實的記憶;與其相對應的是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指的是無意識、難以表述的記憶。外顯記憶主要靠慢波睡眠期(SWS)改善;內隱記憶主要靠快速動眼期(REM)改善。此外,快速動眼期階段與情緒記憶有關,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睡覺強化記憶及情緒經驗。睡眠不僅有助於固化學習與記憶,也有助於隔天的學習。如果我們缺少充足的睡眠,大腦的記憶系統對新技能或新資訊的吸收會較困難。科學家也發現,當一個人學習一樣新技能時,他的表現跟睡眠有很大關連。 ===重整記憶=== 朱利奧.托諾尼(Giulio Tononi)和奇婭拉.希雷利(Chiara Cirelli)提出,突觸在白天會快速繁殖,大腦會變得很嘈雜;而在睡覺時,大腦的連結會削減,讓大腦不那麼吵。修剪突觸會忘記資訊,但卻有助整理記憶,兩位科學家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認為睡眠的功能是為了遺忘。在睡覺過程中,大腦會自動修剪多餘、不必要的突觸,來重整記憶。 ===增進免疫=== 人在平靜的睡眠狀態中,身體可以自己產生出'''胞壁酸''',它能使某些不完整、不平衡的耗損及刺激達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和整理,使免疫系統快速恢復,當人睡眠不足時免疫系統未能迅速修復,便會容易生病。此外,睡眠也可以提高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 ===養顏美容=== 因為體內很多激素的分泌需要在深度靜止中進行,讓皮膚的代謝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條件下加快更新步伐。因此,睡眠不好的人一定會因血流量不足而引起精神倦怠、皮膚萎黃;睡眠充足者則因血流量充足而顯面色紅潤、富有彈性。 == 睡眠剝奪 == '''睡眠剝奪'''指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品質不良,可細分為'''急性'''或'''慢性'''。急性睡眠剝奪又分為'''部分'''或'''完全'''兩種,前者是指晚上只睡幾個小時,後者則是整晚沒睡,且醒著的時間從 24 小時至 72 小時不等,醒著的時間愈長則表示症狀愈嚴重。慢性(長期)睡眠剝奪則是指長期睡眠時間低於個人理想的時間長度,常與失眠搞混,區別在於:前者可正常入睡,後者則是有入睡困難。 === 對人的影響 === 睡眠剝奪會降低視丘、前額葉以及海馬迴的活動,使得認知的表現降低,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無法與他人溝通等。我們都需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好的表現。一般人持續清醒達 4 天,就會感到極大的不適。睡眠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讓身體能夠獲得充分的休息,因此睡眠不足會是身體疾病發生或者是惡化常見的誘因之一,像是免疫系統失調等等的疾病。更有研究指出,如果睡眠不滿 5 小時,身體因抵抗力下降,便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睡眠不足的人常常會覺得煩躁、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渙散、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等;長期缺少睡眠的人甚至會出現焦慮、偏執、幻覺或瀕臨瘋狂的感覺,此外身體的體溫、新陳代謝、賀爾蒙等也會有異常反應。 === 長期完全睡眠剝奪 === 有一關於老鼠的睡眠剝奪實驗發現,歷經二十一天的睡眠剝奪後,老鼠宣告生命終止。2009 年時,Ted Abel 實驗室在 Nature 上發表的研究指出,睡眠剝奪所造成的記憶缺失問題與海馬迴中 cAMP 的濃度不足有直接的關聯性。他們發現,在給予睡眠剝奪的小鼠 cAMP 的類似物羥苯乙醇胺,其記憶情形與有長時間良好睡眠的小鼠大致相同。這證明了在睡眠剝奪中,記憶衰退的現象的確與海馬迴中的 cAMP 濃度下降有關;並且研究人員了解到,因為睡眠不足而對空間記憶(海馬迴)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可以被逆轉的。 === Randy Gardner 睡眠剝奪實驗 === 史上著名的人類睡眠剝奪案例之一。1964年,17歲的高中生Randy Gardner為了科學展覽項目,自願進行了一個實驗,他保持清醒了264小時(約11天),並全程由史丹佛大學睡眠研究專家 William C. Dement博士監測並紀錄。在此期間,他沒有使用任何刺激物質來保持清醒。實驗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認知性能、情緒穩定性和身體協調能力明顯下降。此外,他也表現出記憶力減退、幻覺和偏執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他恢復睡眠後的長期健康影響似乎有限。 === 補眠的作用 === 《Current Biology》的一項研究指出「補眠只有短暫的好處」。補眠可暫時紓解當下的疲勞,但在先前的時間裡,因為不充足的睡眠導致生理時鐘產生偏差的問題,很可能無法解決,一旦生理時鐘產生偏差,會使我們生活作息混亂,在該睡覺的時間沒有睡意,需要工作時又昏昏欲睡,日復一日,對生活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因此,若我們想要以補眠來暫緩當前的疲憊,最好是短時間的小憩,而非長時間的補眠,如利用午休舒緩疲憊感,並且不要在睡前,才不易影響睡眠品質。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運用時間,使自身獲得充足睡眠,就不會有需要補眠的問題,及後續一連串對身體的負擔。 === 睡眠剝奪對抑鬱症患者的作用 === 1959年,德國發表的一份報告首次提到睡眠剝奪的抗抑鬱效果。德國圖賓根的年輕學者,伯克哈德·普夫盧格(Burkhard Pflug)對此產生興趣並展開研究,透過系統研究睡眠剝奪者,他表示一個晚上的清醒有可能讓患者脫離抑鬱困擾。 1990年代初,心理醫生貝內德蒂開始對這個想法產生興趣。在那之前幾年,[[w:氟西汀|百憂解(Prozac)]]的問世為抑鬱症的治療帶來了一場革命。百憂解是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藥物,透過提升血清素濃度振奮患者的精神;然而,這類藥品對躁鬱症基本上沒有作用。貝內德蒂的患者亟需替代藥物,在閱讀清醒療法相關的早期論文後,貝內德蒂對他自己的病患進行測試,結果是積極的。他和同事持續展開研究,他們的治療方法是三合一生物中治療法:睡眠剝奪、鋰鹽還有燈光。在一周之內,每隔一天剝奪睡眠一次。在接下來的兩周,每天早晨用明亮的燈光照射30分鐘。時至今日,他們仍在堅持這一方案。 他們認為修改作息週期,讓接受治療者修改睡眠週期,每兩天睡一次覺能有效的治療抑鬱症。 1996年,聖拉法爾醫院首次引入三合一生物鐘療法。自此以後,這種療法幫助近千名躁鬱症患者康復——他們中的很多人此前使用抗抑鬱藥物,但是沒有效果。結果說明了一切:根據最近的數據,70%有抗藥性的躁鬱症患者在第一周就對三合一生物鐘療法有反應。55%在一個月後病情有了持續的改善。 抑鬱症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時的大腦活動與健康者不同。白天的時候,晝夜節律系統發出的起床信號被認為能幫助我們抵禦睡意。到晚上,身體又會用促進睡眠的信號取而代之。我們的腦細胞也按照這樣的週期工作,在清醒狀態下對刺激感到興奮,在睡眠時興奮度會消失。但是對抑鬱症患者和躁鬱症患者來說,這些波動似乎會減弱或者不存在。 貝內德蒂說:「我認為抑鬱症是晝夜節律以及大腦穩定變平緩的後果之一,當我們剝奪患者的睡眠時,這一週期過程會得到恢復。」而這種恢復是如何實現的?一種可能是抑鬱症患者只需要增加睡眠壓力,強制啟動晝夜節律系統。 美國、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醫院也開始留意並嘗試類似療法。這種「生物鐘療法」的工作原理是修改睡眠週期,促進懶惰的生物鐘恢復正常。他們認為這會讓我們對抑鬱症的潛在病理學原理和睡眠的功能產生新的認識,不過貝內德蒂也補充一個陷阱:一旦睡覺,補上幾個小時睡眠,復發率將高達 95%。 參考資料: BBC英倫網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2995192 == 睡眠補償 == 由睡眠補償的實驗顯示,當受測者被剝奪 REM 睡眠後,第二天會更快進入 REM 睡眠,且會停留更久。同樣的補償作用亦發生在'''慢波睡眠'''階段。由此可知,REM 睡眠與慢波睡眠,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睡眠型態。當睡眠沒有被補償時,即使並沒感到睡意,生理功能看似正常地運作,其實日常表現、腦力、情緒都已大打折扣。 == 睡眠異常 == === 失眠 === 失眠是指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主要以'''難以入睡'''、'''睡眠過程中頻繁醒來'''、'''過早醒來'''這三種型態呈現。而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有生理、心理、環境等多種因素,並且一般伴隨白天精神不佳、嗜睡、易怒、或是抑鬱等症狀,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易疲憊、學習效果不佳等情形。 根據失眠產生的原因,失眠可以分為'''原發性失眠'''與'''繼發性失眠''',分別簡述其定義如下: *原發性失眠:依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四版 (DSM-IV) 所定義: 失眠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而其失眠並非由其他的精神疾患、身体的疾病、物質藥物使用、或其他特定的睡眠疾患所引發的為原發性失眠<ref>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00)。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第4版)。新北市 : 合記圖書。</ref>。 *繼發性失眠([http://cht.a-hospital.com/w/%E7%BB%A7%E5%8F%91%E6%80%A7%E5%A4%B1%E7%9C%A0 醫學百科:繼發性失眠]):指由其它原因,如生理節律性失眠、身體疾病、心理疾病、使用藥物和飲酒引起的失眠。 其餘有關失眠的原因包含: * 疾病:如心臟病、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 生理因素:如睡眠地點改變而不適應環境、身旁有強光或噪音、環境太冷或太熱、時差造成生理時鐘紊亂等,都會使生理狀態改變而失眠。現代 3C 產品對身體的影響也屬生理的改變,因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其所產生的藍光會刺激感光細胞,使感覺受器處於興奮狀態,增加失眠的可能性。 * 心理、精神因素:如焦慮、恐懼、情緒低落、心情亢奮等。不論是極度低落或亢奮都會影響生理狀態,進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異常,造成失眠。 * 服用藥物或其他物質:最常見的是茶、咖啡、可樂和其它含有咖啡因的提神飲料,若在睡前飲用,容易導致失眠;。酒精會改變睡眠結構,長期酗酒會導致淺眠的睡眠型態,在戒斷期間會有失眠的情形發生。神經興奮藥物或是戒斷抑制類助眠藥物的期間,也會導致失眠。 若根據失眠持續的時間,我們也可以將失眠分為以下三種類別: {| class="wikitable" |- ! 類別 !! 持續時間 !! 引起因素 !! 治療 |- | '''短暫性失眠症''' || 少於一週 || 主要由環境壓力、刺激、興奮、擔憂、急性病、飛行時差等所引起的,如急性的緊張或環境突然改變 || 這些症狀會在事件消失或時間拉長後而改善,但若處理不當會導致慢性失眠。<br>可透過間歇服用低劑量鎮靜性藥物,或改善生活習慣,避免不正常及不規律的作息 |- | '''短期失眠症''' || 一週至一個月 || 主要是有嚴重或持續性壓力,如身體狀況不佳或心理有極大變故 || 短期服用抗憂鬱藥物或接受行為治療。若處理不當,亦會發展為慢性失眠症 |- | '''慢性失眠症''' || 一週至少發生三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 || 相較於短暫性失眠及短期失眠,慢性失眠症的成因複雜且難以確定,但目前主要的原因有三: # 年齡: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及深層睡眠期減少,淺層睡眠增加,故容易在淺層睡眠期醒來。又老年人對於環境因素中的噪音較為敏感,容易被外界聲音吵醒。 # 身體:可分為生理及心理疾病。若有很嚴重的疼痛,例如:牙痛、頭痛、胃痛等,便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而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病患,則可能會因亢奮或是心悸等因素而難以入眠。 # 感情因素或長期用藥:是一種因長期壓力而生的習慣性失眠。 |} ====治療==== 每個人對於睡眠的需求量不同,所以判斷失眠與否,是取決於當事人「是否透過睡眠獲得充分的休息」。 * 短期的失眠患者:大多是服用安眠藥以治療症狀,但連續使用安眠藥幾週後,效果將不再顯著,且長期服藥也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 輕度的失眠患者:通常可透過改變睡眠習慣改善。 * 重度的失眠患者:透過光照治療或補充褪黑激素等方式,改變患者的生理週期。 其他治療方法:藉由夜間血氧監測篩檢或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診斷,釐清失眠是否與呼吸終止相關,如果是,則可利用連續性正壓呼吸器(CPAP)輔助、口腔矯正器、或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反之則可透過服用藥物的方式,像是括苯二氮平類及非苯二氮平類的藥物(Z-藥物)、抗憂鬱劑、低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抗組織胺、及褪黑激素等,或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刺激控制療法及睡眠限制療法等非藥物療法。 如何提升睡眠品質減少失眠: *不要躺在床上使用3C產品,容易影響睡眠週期延後。 *不要在床上煩惱過去與未來,我們擁有的只有當下,執著在睡覺時間思考過去和未來時,容易讓我們陷入焦慮影響睡眠。 *不要過度補眠,例如午睡睡超過 30 分鐘,假日睡到下午 *不要過度使用咖啡因產品提神,過度的咖啡因刺激,會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影響睡眠品質。 *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 *建立舒適的睡眠環境,讓自己處在放鬆的環境。研究指出,房間在沒有燈光、噪音的情況下有助於睡眠。 *專注當下,閉上雙眼,專注的深呼吸,讓自己的思緒專注在當下,並暗示自己要進入夢鄉了。 === 臨睡肌躍症(Hypnic jerk)=== 又稱為'''[[w:入睡抽動|入睡抽動]]'''。指即將入睡時,因為肌肉不自主的攣性抽搐,使人在睡夢中會突然覺得自己像從高空墜落、跌倒或踩空一樣,並且很可能導致驚醒。而這樣的現象發生在'''睡眠週期的第一階段''',大約有 70%的人都曾有過此經驗。 普遍認為它與身體疲憊或睡眠姿勢不佳有關,而在研究者中普遍比較被接受的說法是,當入睡時肌肉會開始鬆弛,此時大腦的感官會將這些放鬆的信號、跡象曲解為身體的不平衡(或認為身體已失去功能,即死亡),進而將信號發送到手臂和腿部的肌肉,試圖重新恢復平衡。有時大腦的這種誤解也可能是因為正做著「落下」情境的夢,因而有墜落的感覺,但這些「夢」並非正常的夢,因為他們不是從 REM 睡眠產生,而是由身體的感覺所產生的幻覺,大腦仍能夠控制身體的行動,並且產生抽動,以確保身體的平衡或確認身體是否因死亡而失去功能。而以下為其他臨睡肌躍症原因的理論: * 某些演化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與遠古時代人們在樹上睡眠有關,而這樣的機制能避免人們熟睡後從樹上掉下來。 * 個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因為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會隨之放鬆,而網狀啟動系統負責控制這一轉換過程,入睡抽動可能僅僅是網狀啟動系統資料出錯時產生的一種副作用。 * 人腦是由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因此仍然保留一部分爬行動物對於刺激的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現象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出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到什麼東西。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會突然收緊,導致入睡抽動。 === 猝睡症(Narcolepsy) === 又稱為'''[[w:發作性嗜睡病|發作性嗜睡病]]''',這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男性患者通常多於女性,常發生於患者有強烈情緒時,此時患者會四肢無力、猝然倒下,伴隨視覺模糊不清,記憶力喪失,並跳過睡眠前四個階段,立即進入 REM 睡眠階段。在 REM 睡眠階段(快速動眼期)時,身體處於休息狀態,大腦也和身體暫停信號連結,當大腦突然恢復運作,身體來不及與大腦連結,便會造成患者躺在床上,處於半睡半醒、想動卻動彈不得的狀態。 ==== 典型症狀 ==== ; [[w:嗜睡症|過度嗜睡(Hypersomnia)]] : 此為最典型的症狀,患者會一直感到疲倦嗜睡,即使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儘管在危險情況下,也無法提起精神。一般人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從輕度睡眠進入到深度睡眠,患者只需要一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便能進入看似深度睡眠的階段。這些小睡可能會每天發生幾次,但只會持續幾個小時或更少。 ; [[wikipedia:Cataplexy|猝倒症(Cataplexy)]] : 這是一種肌肉功能的短暫性缺失,包括輕微的軟弱如膝關節屈曲、口齒不清、完全身體崩潰,又有嚴重的肌肉無力摔倒、呈現睡著狀態,但因為協助呼吸的肌肉不會受此症狀影響,所以不會使患者陷入生命危險。突發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引發猝倒症的發生,如大笑、憤怒、驚訝或恐懼。在猝倒期間,患者意識是清醒的,會知道自己猝倒時發生的事,但卻無法動作,而持續時間只有幾秒到幾分鐘。在某些情況下,猝倒可能類似於癲癇發作。言語不清,視力受損(雙重視力、無法聚焦),但聽力和意識仍然正常。猝倒症對嗜睡症也有嚴重的情緒影響,因為它會引起極度的焦慮、恐懼和迴避可能引發症狀的人或情況。猝倒症一般被認為是嗜睡症所特有的,而且與睡眠癱瘓類似,是因為在睡眠期間發生的保護性麻痺機制(REM 肌肉麻痺)被不正確地觸發。與這種情況相反(REM 肌肉麻痺無法被觸發)發生在快速動眼期障礙中。 ; 入睡前幻覺 : 在患者即將進入睡眠前,會出現類似夢境的體驗,稱作「幻覺」,這些幻覺除了有視覺、聽覺,甚至會有觸覺的感受,使患者感到害怕,因為他仍處於清醒狀態,卻無法看見或控制現實的事物。 ; [[w:睡眠瘫痪症|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 : 此會出現在剛入睡或剛睡醒時,這時患者會感到全身無力,意識已經清醒了,大腦也下了指令,身體卻無法做到,這個情況有一個通俗的說法「鬼壓床」,睡眠癱瘓的持續時間不長,幾秒鐘內就可恢復。 ; 無法連貫的夜間睡眠 : 患者無法體驗正常人體驗到的恢復性深度睡眠。事實上,患者一生都處於極度睡眠不足的狀態。患者在夜間無法維持睡眠狀態,經常翻來覆去睡不著,就算睡著了也持續不了多久,很快就會醒來,有時還會伴隨噩夢或腿部抽動的情形,影響睡眠品質,這又會再惡化白天嗜睡的狀況。 ==== 致病原因 ==== 造成猝睡症的主因是我們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發生異常,使人清醒的時候出現睡眠的情形,它是一種神經異常的疾病,和生理或心理狀態沒有太大的關連,最近研究發現,有不少嗜睡症患者的白血球表面都帶有特定抗原,另外又有研究發現是睡症患者體內大多缺乏[[w:食慾素|下視丘泌素(hypocretin)]]。猝睡症患者常有家族成員亦有此病症,因此研究者認為猝睡症應與基因有關。 ==== 治療方法 ==== 可分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 * 藥物治療:治療有兩大面向,一是解決猝倒,一是解決過度嗜睡。猝倒是因為身體進入類似快速動眼期的階段,而出現肌肉無力的情形,所以解決猝倒的方法就是抑制快速動眼期,服用抑制腎上腺素回收的藥物,如抗憂鬱藥物 TCA,SNRI,就可以快速緩解猝倒的情況。解決過度嗜睡的方法則是投入刺激中樞神經的藥物,如 methylphenidate,modafinil 等,其作用就是使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更活躍,使精神亢奮睡意全消。 * 非藥物治療:主要就是改善夜間睡眠和白天嗜睡的情形,盡量排除夜間睡眠環境的干擾,因為猝睡症患者對睡眠環境的感知比一般人更敏感,所以改善「睡眠衛生」是很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此外,白天嗜睡的狀況可安排幾次休息時間,利用短暫的休息緩解嗜睡的症狀。猝睡症也與情緒狀態有關聯,因此也要避免可能會引起猝倒的各種情緒因素。 === 睡眠呼吸中止症 === [[w: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睡眠障礙,其最明顯的症狀便是鼾聲大作。大部分的人在睡眠過程中,會發生短暫的窒息,但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每晚窒息次數可達上百次,且每次窒息時間高達 1 分鐘,促使患者醒來喘口氣、導致睡眠被打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因可能為呼吸道受阻,若是因肥胖導致呼吸道受阻,可透過減肥有效改善症狀,其他非因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像是常喝酒或者是常吃安眠藥,則需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 由於常喝酒、常吃安眠藥會讓喉嚨的肌肉失去張力,一躺下來呼吸道就會扁下來,且亞洲人的頭骨比較小,下顎骨會有一點向後縮,因此壓迫到了呼吸道、口咽的容量,原本空腔構造就比較小,再放上舌頭、咽喉,剩下的空間就變得更小了,可能會導致很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此病多好發於中年男性,男性的發病率約為女性的 2 至 8 倍,且平均每 20 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患有此疾病。除此以外,曾患嚴重小兒麻痺症人士會因肌肉癱瘓導致呼吸機能變差,出現睡眠窒息問題。惟此類病例隨著小兒麻痺症疫苗 1960 年代起被廣泛接種而已變得極為罕見。 目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分為以下三種: * [[w: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阻撓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睡眠時,因為上呼吸道肌肉群以及喉腔組織過度鬆弛或肥大,使呼吸道變狹窄,進而導致上呼吸道發生完全或部分的阻塞,無法順利吸入空氣,導致血氧濃度降低,睡眠受到干擾。在三種類型的患者中,以罹患 OSA 的情形最為普遍,佔了 84% 的比例。導致阻撓性睡眠呼吸暫停的成因: **過度肥胖:上呼吸道脂肪的累積會增加阻塞發生的可能性。 **飲酒、使用鎮靜藥或麻醉藥:這些物質會使肌肉放鬆,包括喉部的肌肉,會增加呼吸道發生阻塞的可能性。 **吸菸:吸菸會引起喉部的過敏反應和體液分泌殘留。 **其他如年齡增加、家庭遺傳、男性、狹窄呼吸道與阻撓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發生都有正相關性。 * [[wikipedia:Central sleep apnea|中樞神經性睡眠呼吸暫停]](Central sleep apnea, CSA):當發生此類呼吸暫停時,呼吸道並沒有發生阻塞,而是因為呼吸中樞神經無法正常控制呼吸肌,造成呼吸運動暫時停止,可能是呼吸中樞神經曾受到損害而導致。只單純罹患 CSA 的患者很少,只佔了總患者比例的 0.4%,大部分 CSA 患者會同時患有 OSA,此同時併有的情況佔了總患者約 15% 的比重。導致中樞神經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因素,主要有年齡、男性、心臟衰竭、中風、使用麻醉性止痛劑等。 * '''複合性睡眠呼吸暫停''':即同時具有阻撓性和中樞神經性睡眠呼吸暫停,導致此類睡眠呼吸暫停的成因,與以上兩者相同。 生理睡眠檢查大致有以下幾種: * [[w:腦電圖|腦電圖]](EEG,electroencephalogram):利用電極貼片,在腦部貼上多個腦部電極貼片,這些貼片會記錄睡眠的各個階段(非快速動眼睡眠的 N1、N2、N3 及快速動眼期),除了可以知道睡眠的進入階段以外,對於癲癇、記憶喪失或腦損傷等腦部疾病,在腦波圖當中都能進行數據紀錄,以提供醫生作為病症判斷。 * [[w:肌電圖|肌電圖]](EMG,electromyogram):使用四個電極貼片,在下巴貼上兩個、兩腿上各貼一個,主要是監測肌肉的張力,在睡眠時肌肉張力會明顯下降,由此可以佐證睡眠的發生情況。另外某些睡眠腿部異常抽動的「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PLMD),也可以在肌電圖的紀錄當中,發現異常的抽動訊號。 * [[w:心电图|心電圖]](ECG ,electrocardiography):在典型的心電圖測試當中,可能會使用到十個電極貼片,但是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的時候,最多只會使用 2-3 個電極貼片,主要貼在受測者兩側的肋骨位置。這幾個電極貼片會記錄心臟的活動情形,分別有 T 波、P 波及 QRS 波。 * 眼電圖(EOG,eletrooculogram):將兩個測試電極貼片,貼在兩眼外角的位置,紀錄角膜和視網膜的電位差,如此一來可以知道甚麼時間發生快速動眼期,藉以判斷睡眠現象的過程記錄。 * [[w:血氧饱和度|血氧飽和度]](SaO2 Saturation,Oxygen saturation)及[[w:脉搏|脈搏]](Pulse):夾住病患的手指,以波長為 660nm 的紅光和波長為 940nm 的紅外線,同時紀錄病人的脈搏和血氧濃度狀態。 * 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在胸部及腹部兩處,分別繫上兩條束帶,在睡眠狀態當中,束帶的鬆緊狀態,會以數據方式記錄病人的呼吸情形。 * 口鼻呼吸氣流(Nasal - oral Air Flow):在受測者的鼻孔處,安裝兩條氣流強度偵測管,藉以了解受測者的比部呼吸情況,偵測口、鼻氣流:監控呼吸是否順暢。 目前的治療大多針對阻撓性睡眠呼吸暫停。中樞神經性睡眠呼吸暫停因為是中樞神經出問題,治療方法多採用第一種方法-可攜式正壓呼吸器。 * 非手術療法 ** 可攜式正壓呼吸器:人類呼吸時產生的負壓會壓縮呼吸道,利用正壓呼吸器持續灌氣,可以吹開患者的呼吸道,確保空氣能傳入體內,不會缺氧。此為中樞神經性睡眠呼吸暫停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 健身、減重、戒菸、戒酒也可以幫助減少睡眠呼吸暫停的發生。 * 手術療法 ** 顎部、鼻部手術:將軟組織固定或部分切出,以擴大呼吸道和鼻腔,避免呼吸道阻塞。也可以利用整形手術改變下顎外觀、口咽、增加呼吸道空間。 ** 無線電波手術:利用無線電波使離子震盪,造成組織加溫,組織乾燥且組織內的蛋白質凝固,組織體積減小,利用這個原理,可以縮小鼻甲體積、軟顎體積、舌根體積,以預防呼吸道阻塞。 === 夢遊 === ==== 起源與爭議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A6%E6%B8%B8%E7%97%87 夢遊],又稱[[w:梦游症|夢遊症]]。以夢遊為主題的論文最早出現於西元1815年,由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約翰·威廉·波里道利'''(John William Polidori)所撰寫的〈夢遊症的醫學研究初探〉。論文中提到,夢遊是一種'''催眠狀態''',其最佳的治療方式為拍打、泡冷水澡與電療。在一八三O年代晚期,德國化學家萊勤巴哈在長時間訪談多位夢遊者後,最後歸結這種現象是由月亮的位置所引起,並證明「自然力」這種強大的宇宙能量存在。 西元1907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A0%BC%E8%92%99%E5%BE%B7%C2%B7%E5%BC%97%E6%B4%9B%E4%BC%8A%E5%BE%B7 佛洛伊德]'''發表關於夢遊的新理論,認為夢遊者心中埋藏著某種焦慮,而藉由夢遊,可以使他們回到如孩童般安全的狀態。但目前仍無有力的相關證據,大多仍不採信。 ==== 科學上的發現 ==== 目前已能用更科學的方式,增進大眾對於夢遊的認識。現今有些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夢遊行為似乎明顯地受到基因影響。 研究者在連夜偵測受試者夢遊時的大腦活動後,發現夢遊者並不是在演示自己的夢境。不同於一般做夢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夢遊則是發生在熟睡階段(睡眠循環的第三及第四階段)。多數睡眠學者認為,夢遊與夜驚是大腦為了從熟睡中清醒過來的努力。睡眠循環是從第一、第二階段(淺眠期)進入第三、第四階段(熟睡期),而後回到第二階段,然後再回到快速動眼期,這個循環一輪大約需要九十分鐘,在整夜的睡眠會重複數次。此外,在經歷淺眠期和快速動眼期之間的轉換時,通常會經歷幾次片段的甦醒,而這些片段甦醒大約只有十秒左右,之後會立即回到睡著的狀態,因為片段甦醒的時間太短,所以一般人通常不會記得自己曾經醒來過。 由此,許多睡眠科學家認為,夢遊是大腦快速地從熟睡轉換到某種類似於片段甦醒的狀態所產生的結果,這種狀態並不是完全清醒,也不是完全睡著。既然大腦某部分停留在熟睡狀態,於是會完全處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中,但大腦的另一部分又完好的運作著,因此會做出某些簡單的動作。 ==== 夢遊與做夢的差異 ==== 根據研究顯示,夢遊與做夢有些差異如下: <br> 在'''動作'''方面,做夢時,幾乎全身都處於癱瘓的狀態,所以不可能把夢境演示出來,也才不會在夢中傷害到自己。<br> 在'''意識'''方面,在發生夢遊時,不僅可以四處走動,還能拳打腳踢。當研究者把正在做夢或夢遊的人叫醒,並請他們說出剛才腦中正在想什麼,兩者的答案不盡相同。正在快速動眼期中做夢的人,能說出複雜且色彩豐富的夢境。相反地,夢遊者不是處於快速動眼期,他們通常只能回答出一些基本而片段的念頭,例如「我帶我的狗出門」,或是「我的房子著火了」。<br> 在'''時間'''方面,夢遊通常在入睡後幾小時內發生,因為熟睡期通常發生在上半夜。相反地,多數的夢境發生在接近清晨的時候,因為快速動眼期在下半夜比較密集的出現。<br> 此外,相較於成人,夢遊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因為他們的熟睡期比成人更長,而且其腦部尚未發育完成,待其腦部發育成熟後,大多能不藥而癒。 === 夢囈 === 夢囈(sleeptalking)是一種異睡症(異態睡眠,parasomnia),患者會在睡覺時說話,從喃喃自語到大聲喊叫和語無倫次的長篇大論皆有之,而且在一個睡眠週期中可能發生多次。夢囈並不常出現在做夢階段,而是會出現在睡眠的第四階段——即深度睡眠階段。此外,透過臨床實驗也認為發生夢囈現象的人,多半有精神緊張以及過度疲勞的問題存在。 夢囈與夢遊和睡眠驚恐一樣,通常發生在 delta 波非快速動眼期或在其被臨時喚醒期間,也可能在快速動眼期(REM)發生,根據發作的頻率,不被認為一定是病理性的。在快速動眼期間,通常所有的運動功能都會失效,因此,夢境內容的言語闡述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快速動眼期的行為障礙。 1966 年時,研究人員致力於尋找遺傳和夢囈之間的聯繫。他們的研究表明以下幾點: * 夢囈的父母更可能生出會夢囈的孩子。 * 父母雙方都沒有夢囈病史,小孩仍可能有夢囈的情況。 * 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在晚年才開始有夢囈的情況,且他們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並沒有任何夢囈的病史。 夢囈可能由壓力引起:在一項研究中,大約 30% 的 [[w: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患者會在睡眠中說話,1990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患有PTSD的越戰老兵在睡眠中說話比較多。此外,夢囈也可能由抑鬱症、睡眠不足、白天嗜睡、酗酒或發燒引起,它經常與其他睡眠障礙有關,如睡眠呼吸暫停和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在極少數情況下,成人發病的夢囈與精神疾病或夜間癲癇發作有關。 === 異睡症 === [[:異睡症|異睡症]]為在睡眠時或睡眠與睡醒之間的半睡醒狀態異常,被視為一種睡眠障礙,夢魘、睡眠驚恐症、磨牙或是夢遊症等都屬於異睡症,而夢魘和睡眠驚恐症的主要分別為夢魘是在「快速動眼睡眠」發生的異睡症,而睡眠驚恐症則是在「非快速動眼睡眠」發生的。 * 夢魘為帶有高焦慮的一種夢境,會因為人體自主性停止夢境中的高焦慮狀態而睡眠中驚醒過來。夢魘和惡夢有點相似,惡夢會使人由快速動眼期(REM)中醒來,同時伴隨著高焦慮和高激動的狀態。孩童 3 ~ 6 歲為夢魘發生的高峰期,若度過這段時期夢魘的情況更加惡化,可能與經歷的創傷事件或生活壓力有關。服用抗帕金森藥物,或降高血壓藥物,也有可能產生夢靨。 * 睡眠驚恐症會使患者於睡眠過程中驚醒、甚至是突然發出尖叫聲,並感到極度恐懼,通常伴隨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及盜汗等生理反應。5 ~ 7 歲為睡眠驚恐症的高峰期,睡眠驚恐症異於夢魘之處,是在於睡眠驚恐症通常不會發生於快速動眼期,且睡眠驚恐症的患者在發作時無法被旁人安撫下來,且在病發後並不會記得夢境內容。 * 磨牙症表現為過度磨牙或上下顎緊咬的口腔異常活動。磨牙症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發生在睡眠期間稱為「動態磨牙症」,另一種發生在清醒時稱為「靜態磨牙症」。兩種類型的牙齒損傷相似,但動態磨牙症的症狀更加嚴重,甚至可能使牙齒磨耗或斷裂。發作的同時手腳肌肉也跟著緊繃抽動,呼吸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而且腦波呈現清醒時的波形。好發族群多為生活壓力大者,情緒壓力和焦慮是主要的觸發因素。 === 下肢靜止不能症 === 下肢靜止不能症(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是一種神經運動疾病(neurological movement disorder),又稱為「不寧腿症候群」,主要發生於下肢,好發於夜間或即將入睡時。當病人肢體處於休息狀態時出現雙腿痠麻、燒灼刺痛、昆蟲在爬等身體不適的感覺,迫使病人移動四肢以達到舒緩。病患常因每次欲躺下或坐下休息時症狀被喚起,也可能因睡眠時定期的四肢動作(PLMS)而驚醒,嚴重中斷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低落。通常是遺傳性疾病,可能是因大腦分泌多巴胺不平衡而導致的疾病。通常患者只要藉由改變某些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改善,例如規律睡眠、少喝咖啡及酒精、睡覺時在雙腿間夾個枕頭、以及做簡單的伸展運動等。 ==== 分類 ==== RLS可根據其致病機轉分為: * 原發性(Primary) RLS ** 家族史及基因遺傳:40%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史。 ** 與神經傳導物質dopamine有關:實驗證明,給予dopamine阻斷劑可引發RLS症狀。 * 續發性或病因性(Secondary or etiology) RLS: ** 鐵不足(Iron insufficiency):腦部的鐵不足已被證明會影響dopamine的製造。 ** 周邊神經疾病(peripheral neuropathies):如糖尿病。 ** 懷孕:多達40%的孕婦會有RLS症狀。 ** 尿毒症(uremia)、類風濕疾病(rheumatic disease)、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 ** 其他:鎂缺乏、維生素B12缺乏 ==== 臨床表現與診斷 ==== * 一種強烈想動腿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來自腿的深部,不動會不舒服。 * 在休息或坐著的時候這種感覺會特別強烈。 * 需要站立、走路或踱步才能緩解這種不是。嚴重時甚至走路也不能解除症狀。 * 大多發生在晚上。 ==== 檢查 ==== * 紅血球計數(CBC)和血紅素(Hb)、基本生化,可能的維生素缺乏和甲狀腺功能。 * 針極肌電圖檢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神經傳導檢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 多項睡眠生理檢查儀(Polysomnography) ==== 治療 ==== * 藥物治療:增加腦部dopamine濃度、施予dopamine受體的直接促效劑等。 * 非藥物治療:補充鐵劑、物理療法(如伸展、冷熱浴、肢體按摩等)、避免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 === 週期性腿部抽動症 === 週期性腿部抽動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PLMD)是一種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中不自主地、週期性地移動肢體,並出現與運動有關的症狀或問題。週期性腿部抽動症與下肢靜止不能症(RLS)不同,後者有著對由於不適而產生的移動腿部的衝動的自發反應的特點。此外,週期性腿部抽動症是不自主的動作,且患者通常完全不知道這些運動。大多發生在身體的下部,如腳趾、腳踝、膝蓋和臀部,關節彎曲的連續性動作,每次持續約 0.5 到 5 秒,20 到 30 秒出現一次,也有出現在上肢的可能性,這些運動可能導致病人從睡夢中醒來。週期性肢體抽動通常在睡眠第 1 及第 2 期發生,目前推測病因與多巴胺系統分泌有關,許多巴胺能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患者可觀察到周期性肢體運動的症狀。 周期性肢體運動(PLMS)是否與 PLMD 有關,仍然是臨床及科學領域的一個挑戰。此外,若已診斷出嗜睡症(Hypersomnia)、下肢靜止不能症(RLS)、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或未經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時,便不能診斷為 PLMD,因為這些疾病在睡眠中也經常出現異常運動。 === 嗜睡症 === [[:嗜睡症|嗜睡症]](Hypersomnia)的主要症狀有過度日間嗜睡(EDS)或延長的夜間睡眠。嗜睡症患者常於日間工作時不斷的被迫進入睡眠,但不同於猝睡症的立即進入睡眠,嗜睡症的倦意主要逐漸襲來的。進入睡眠的嗜睡症患者不易被喚起,即使被喚起後也往往需要花數十分鐘至數小時才能達到完全清醒。造成嗜睡症的可能原因有:酒精及毒品的濫用、自律神經失調或其他腦部傷害如腫瘤、頭部創傷等。 若要測試嗜睡症,可以用下列的指標判斷: * 是否會在坐著做事時睡著 * 參加會議或觀賞電影中是否會睡著 * 與他人談話時是否會有睡意 * 開車在等待紅綠燈時是否會有睡意 若有類似的情況,且持續頻繁的發生,則有嗜睡症的可能性。 而嗜睡症的的主要症狀有下列四項: * 白天過度睡眠:在做一些重複且無聊的事時可能會陷入睡眠,這種突發性入睡的情形會越來越頻繁且可能在不適當的時機發生,造成危險(例如說在開車時睡著導致車禍)。 * 猝倒(cataplexy):突然失去肌肉的穩定度和強度,肌肉群會突然癱軟無力,患者可能因而跌倒。 * 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在剛睡醒和入睡前患者的四肢可能會麻痺且動彈不得。 * 幻覺:患者可能會出現「將睡期幻覺」或「將醒期幻覺」,無法分辨夢和真實世界,會有視覺、聽覺、觸覺上的幻覺產生。 造成嗜睡症的病因有很多種,以下茲一一介紹: *睡眠不足症候群(Insufficient sleep syndrone):因為平時正常的夜晚睡眠時間被工作、學習、考試等外在因素剝奪,或因為生活過於繁忙而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昏昏欲睡。一般人通常會選擇在假日補眠,但如果在睡眠不足時從事專業或可能具有傷害性的活動,則可能造成危險。 *發作性嗜睡病(Narcolepsy):又名猝睡症或渴睡症,是一種長期的神經失調的疾病,其調節睡眠-覺醒週期的能力下降。症狀包括白天過度嗜睡,通常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且隨時可能發生,患者睡著的速度和醒來的速度都相對較快。目前有一些有效且副作用並不大的藥物可以協助改善發作性嗜睡病的症狀,但無法完全治癒。 *特發性中樞嗜睡症(Idiopathic CNS hypersomnia):特徵是沒有入眠期的快速動眼期,且不會發生猝倒現像,好發在青少年時期。 === 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 === 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簡稱 DSPS 或 DSPD 是一種慢性的睡眠紊亂。得到此症狀的人通常具有晚睡晚起的特徵,睡眠品質不受影響,但患者多半到了凌晨甚至清晨才能入睡,嚴重影響了生活作息。一般認為,患有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的病患重置生理時鐘的能力降低,導致患者試圖過著正常作息規律的嘗試都徒勞無功。DSPS 靠臨床觀察,機體活動變化記錄儀監測或者睡眠記錄來持續跟蹤患者長達至少 3 個星期。DSPS 經常和很多其他疾病混淆,如精神心理的失眠、抑鬱症、精神障礙如思覺失調症或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有其他睡眠障礙,或一些故意行為,如不想去上學。睡眠醫藥的從業者指出,DSPS 的診斷準確率實在太低,急需對睡眠障礙者進行更好的生理學教育。 ====特徵==== * 睡眠開始和醒來的時間,比理想情況不可控制的晚。 * 每天入睡時間基本相同。 * 一入睡,並不會輕易醒來。 * 在早晨理想時間起床是非常困難的。 * 相對非常嚴重的,沒有能力去把睡眠相位提前,如強迫在正常的時間睡覺和起床。 ====與其他睡眠障礙不同處==== * 患者至少能在早上甚至是下午有正常的睡眠(甚至睡眠品質更好)。相比之下,長期失眠患者不會感覺在早上入睡比晚上更容易。 * 患者每天晚上幾乎是準時的感覺到睡意。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躺下休息,他們能迅速的進入夢鄉。兒童患者在沒有感覺到睡意的時候會拒絕上床睡覺,但是如果能允許他們在平常睡覺時間前不在床上躺著,上床時間的爭吵就會消失。 * 患者可以睡得很好並且很規律,如果讓他們遵循自己的生理時鐘,如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 * DSPS 是一個長期的病症,診斷這個症候群需要根據至少一個月的臨床表現。 ====治療方式==== 跟治療失眠不一樣,重視患者睡眠質量的同時要兼顧時間問題。症狀較輕的患者可以用每天提早 15 分鐘起床直到達到期望時間的辦法,嚴重一些的患者,在治療方面,通常有以下的一些治療方法:開始 DSPS 治療以前,患者通常被要求按照他們自己的作息來有規律的睡眠,要保證他們在「白天」不瞌睡,讓患者在治療開始的時候讓精神放鬆是非常重要的。 * 光線治療:配合全光譜燈,通常早上 30-90 分鐘照射 10,000 照度。日光也是可以的。光線治療通常會要求患者在早晨花更多的時間。這個方法需要幾天至 2 周才能見效,之後可以不時的使用來保持效果。避免晚上有強光也會有幫助。 * 時間療法:連續幾天晚睡覺幾個小時,來重置生理時鐘;但至今時間治療的安全性還不完全清楚。 * 褪黑素:幫助建立早一些的作息,特別是結合光線治療在自主醒來的時候。但是一些褪黑素的副作用是擾亂睡眠,噩夢,白天萎靡不振。長期服用褪黑素副作用還不知道,也不能隨便生產。 * 莫達非尼(Modafinil):是一種美國批准的治療輪班工作睡眠紊亂(SWSD)的藥物,SWSD 和 DSPS 有很多共同特點,很多臨床醫生用這個疾病來描述 DSPS 病患。但是莫達菲尼不能解決 DSPS 的深層原因,他只能提高缺乏睡眠的病患的生活品質。如果在理想睡覺時間前 12 小時以內服用莫達菲尼會惡化 DSPS 徵狀,因為實際上他會推後入睡醒來的周期。 補充說明: 有研究探討鄉村與城市的睡眠差異,發現居住在鄉村的人,遠比住在城市的人更早睡早起,造成這一現象的某一個主因,是因為光線會很大程度的影響我們的睡眠。腦下垂體中的松果體會依據光線的亮暗來決定分泌多少褪黑激素,當人體感受到光線變弱,便會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反之則會抑制。當褪黑激素濃度增加,我們就會有更大的睡意。住在鄉村的人,白天較常在戶外,接受的光線較多,而進入夜晚時,人體會感受到明顯的光線強度差異(光線變弱),而促使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而提早有睡意;相反的,居住在城市的人白天和夜晚較常待在室內,較不易感受到明顯的光線差(光線沒有顯著減弱),而抑制了褪黑激素的分泌,而使人不易感受到睡意。上面提到的光線治療,也可以增加白天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或減少夜間的光線,使睡意提早產生。 === 非 24 小時睡醒周期障礙 === 非 24 小時睡醒周期障礙的患者常見於視障人士。患者的生理時鐘週期通常比正常人的 24 小時多 1 至 2 小時,導致患者每天自然入睡的時間都會延後,這使患者每天都得重新調節晝夜節律。當患者嘗試過著 24 小時週期的生活時,往往會出現失眠或嗜睡的症狀,使得工作或學業表現不如預期。 地球自轉一圈是 24 小時,晝夜依照地球自轉的節律而運作,人體內也有一個生物時鐘,位於下視丘,透過內分泌系統調控人體的生物週期。人類的生物時鐘大約是 25 小時,因此當一個人被關在無法接觸到日夜變化的暗室中,一天的人體生命週期會大約是 25 小時。生活在地球上,由於外界光線的刺激,眼睛中的光受器會協助調整生物時鐘,使其趨近一天的 24 小時,而「非 24 小時睡醒周期障礙」(或稱「非 24 小時睡醒症候群」)就是腦中的生物時鐘堅持維持 25 小時的原狀,而沒有調整成 24 小時的節律,當一天比其他人多了 1 個小時,可能會影響睡眠週期,在生產、生活、工作等方面常常出問題。少部分的病人是因為腦下垂體或者下視丘長了腫瘤,但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的腦部病變。 === 睡眠癱瘓症 (Sleep Paralysis)=== 又稱睡癱,夢魘,睡眠麻痹,在民間叫作鬼壓身、鬼壓床。通常發生在人類剛進入睡眠或將醒未醒時。患者感覺自己剛剛醒過來,可以睜開雙眼並看到周圍事物的影像以及聽到周圍的聲音,但是無法移動軀幹和四肢,也無法發出聲音,有時會產生幻覺並看到虛擬的影像,嚴重的病例會感到呼吸困難。睡眠癱瘓常伴有恐慌發作,因為人還處於有意識的狀態。同時伴隨聽覺和視覺上的幻覺,對於睡眠癱瘓也是很典型的,然後漸漸進入「夢境」。通常還會有「假醒」,即人醒過來,發現自己原來還在夢裡,現實中也還在睡眠。這樣的「假醒」通常會多次重複,伴隨的還有來自於對這種無終止重複的恐懼。通常是可以打斷這種重複與麻痹的,如通過試著對小指的移動等。睡眠癱瘓經常會有呼吸困難與耳裡的聲響的感覺,經常被誤認為血液循環問題。很多人有過一次睡眠癱瘓的經歷,有些人卻會經常發生。睡眠麻痺症並不會傷害整體健康,主要影響在於心裡會感到非常害怕、恐懼。 ====原因==== 當人在睡覺的時候,睡眠周期大致包括「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一般睡覺做夢多在快速動眼期,此時大腦會下達命令,要全身肌肉完全放鬆,屬於「癱瘓」狀態,這樣身體、肢體才不會隨夢境亂動,造成危險。睡眠麻痺症為全身肌肉還在麻痺、癱瘓症狀,但大腦卻已清醒,患者就會感覺四肢動不了,不知該如何是好。也可能生在剛入睡的時候,當身體很快進入快速動眼期,而大腦還是清醒,或者睡眠周期混亂,就可能出現睡眠麻痺。ㄧ些人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生活壓力較大、睡眠不太夠,就比較容易發生睡眠麻痺。 ====對象==== 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出現睡眠麻痺症,但在青少年、年輕成人族群較為常見。 ====治療==== 只發生一、兩次睡眠麻痺症時,不需要特別就醫、接受治療。但如果有人對睡眠麻痺症狀感到非常焦慮,甚至晚上常被驚醒,嚴重影響睡眠,導致白天昏昏欲睡,那就最好找醫師聊一聊。 減少睡眠麻痺發生機率,睡眠品質格外重要。睡覺前避免喝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且要改善睡眠環境、紓解壓力,睡眠時間也要規律,才能減少睡眠障礙、睡眠麻痺發生機率。規律運動也可幫助改善睡眠品質, == 如何睡一個好覺? == 生理學家經常推薦下列步驟來獲得一夜好眠,並建議避免使用安眠藥入睡<ref>Borbely, A. (1988). Secrets Of Sleep. New York, NT: Basic Books.</ref>。 *建立固定的上床時間並遵守它,如果你偶爾會晚睡,第二天早晨仍試著在相同的時間起床。 *避免偶爾的小睡,保持規律的小睡否則不要有任何的小睡。 *建立規律的睡眠例行事務,包括規律的睡前放鬆活動(例如閱讀、洗熱水澡或聽輕柔音樂)。 *避免夜晚進行激烈的心智或生理活動。雖然固定運動可以幫助睡眠,但如果睡前生理或心理太活躍則很難入睡。 *避免睡前吃太多東西,如果一定要吃東西則吃點心。有些證據支持古老諺語所說:睡前一杯熱牛奶可以幫助入睡。 *避免睡前喝酒、咖啡或抽菸。酒精不會使你無法入睡,但會使你整夜睡不熟;咖啡因與尼古丁使你不容易進入睡眠的第一階段。 *避免吃安眠藥。短期內它提供一定幫助,但長期可能會造成失眠症,而且安眠藥在服用後其作用會持續到白天。 *在安靜、黑暗與設備、溫度都適當的房間睡覺。 *如果半夜醒來無法再度進入睡眠則起床做些輕鬆的活動,如閱讀休閒書籍或聽輕柔音樂,不需在床上翻身擔心睡不著的問題(擔憂會增加焦慮程度,使失眠症更嚴重)。 tjmmddny61qydft0hx2kc7a7h5wgtqz Wikibooks:互助客棧/topic list 4 32161 175771 175637 2024-04-25T20:20:03Z Cewbot 42738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11個議題]]; new reply: [[:Wikibooks:互助客棧#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books:互助客棧#再谈改名建议|再谈改名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Special:Contributions/118.170.40.46|<span style="color: #f82;">118.170.40.46</span>]]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5T06:52:00.000Z" | 2024-03-15 <span style="color: blue;">1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books:互助客棧#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07T02:06:00.000Z" | 2024-03-07 <span style="color: blue;">10: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2-12T18:23:00.000Z" | 2024-02-13 <span style="color: blue;">02: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05T16:25:00.000Z" | 2024-03-06 <span style="color: blue;">00:2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books:互助客棧#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_2024_遴選|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遴選]]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2T19:56:00.000Z" | 2024-03-13 <span style="color: blue;">03: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books:互助客棧#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Trizek (WMF)|Trizek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5T00:01:00.000Z" | 2024-03-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books:互助客棧#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28T13:48:00.000Z" | 2024-03-28 <span style="color: blue;">21:4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books:互助客棧#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04T05:22:00.000Z" | 2024-04-04 <span style="color: blue;">13:2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25T20:20:00.000Z" | 2024-04-26 <span style="color: blue;">04:2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style="text-decoration: line-through"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570a1ldnxq4m038fryp3e7tr6n4m8p 175773 175771 2024-04-25T20:28:04Z Cewbot 42738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12個議題]]; new reply: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books:互助客棧#再谈改名建议|再谈改名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Special:Contributions/118.170.40.46|<span style="color: #f82;">118.170.40.46</span>]]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5T06:52:00.000Z" | 2024-03-15 <span style="color: blue;">1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books:互助客棧#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07T02:06:00.000Z" | 2024-03-07 <span style="color: blue;">10: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2-12T18:23:00.000Z" | 2024-02-13 <span style="color: blue;">02: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05T16:25:00.000Z" | 2024-03-06 <span style="color: blue;">00:2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books:互助客棧#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_2024_遴選|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遴選]]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2T19:56:00.000Z" | 2024-03-13 <span style="color: blue;">03: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books:互助客棧#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Trizek (WMF)|Trizek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5T00:01:00.000Z" | 2024-03-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books:互助客棧#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28T13:48:00.000Z" | 2024-03-28 <span style="color: blue;">21:4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books:互助客棧#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04T05:22:00.000Z" | 2024-04-04 <span style="color: blue;">13:2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25T20:20:00.000Z" | 2024-04-26 <span style="color: blue;">04: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25T20:28:00.000Z" | 2024-04-26 <span style="color: blue;">04:28</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style="text-decoration: line-through"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dn55eflky0iqni8g8qqgjf5c425pkzg 175776 175773 2024-04-26T02:28:14Z Cewbot 42738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12個議題]]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books:互助客棧#再谈改名建议|再谈改名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Special:Contributions/118.170.40.46|<span style="color: #f82;">118.170.40.46</span>]]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5T06:52:00.000Z" | 2024-03-15 <span style="color: blue;">1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books:互助客棧#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重要信息:管理员活动审核]]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07T02:06:00.000Z" | 2024-03-07 <span style="color: blue;">10: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公佈《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章程批准投票結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2-12T18:23:00.000Z" | 2024-02-13 <span style="color: blue;">02: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2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批准報告公布;現正受理協調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申請登記]]</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05T16:25:00.000Z" | 2024-03-06 <span style="color: blue;">00:2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books:互助客棧#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_2024_遴選|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 2024 遴選]]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2T19:56:00.000Z" | 2024-03-13 <span style="color: blue;">03: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books:互助客棧#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本wiki即將切換至只讀模式]]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Trizek (WMF)|Trizek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15T00:01:00.000Z" | 2024-03-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3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books:互助客棧#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维基媒体运动宪章草案全文即将公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3-28T13:48:00.000Z" | 2024-03-28 <span style="color: blue;">21:4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books:互助客棧#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完整的運動章程草案等待您在元維基上審核]]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04T05:22:00.000Z" | 2024-04-04 <span style="color: blue;">13:2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books:互助客棧#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現在投票選出第一屆《通用行為準則》協調委員會成員]]</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RamzyM (WMF)|RamzyM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25T20:20:00.000Z" | 2024-04-26 <span style="color: blue;">04: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books:互助客棧#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4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4-25T20:28:00.000Z" | 2024-04-26 <span style="color: blue;">04:28</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style="text-decoration: line-through"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iw6fwsqie67buqs5f9f0vx9pcomtm7u Wikibooks:GUS2Wiki 4 32222 175769 175659 2024-04-25T19:33:21Z Alexis Jazz 55150 Updating gadget usage statistics from [[Special:GadgetUsage]] ([[phab:T121049]]) wikitext text/x-wiki {{#ifexist:Project:GUS2Wiki/top|{{/top}}|This page provides a historical record of [[Special:GadgetUsage]] through its page history. To get the data in CSV format, see wikitext. To customize this message or add categories, create [[/top]].}} 以下是缓存的数据,最后更新于2024-04-25T14:22:29Z。缓存中最多有{{PLURAL:5000|5000条结果}}。 {| class="sortable wikitable" ! 小工具 !! data-sort-type="number" | 用户人数 !! data-sort-type="number" | 活跃用户 |- |Blackskin || 15 || 0 |- |Cat-a-lot || 44 || 2 |- |Edittools-VFD || 56 || 1 |- |Edittools-ZHC || 76 || 1 |- |Edittools-admin || 33 || 0 |- |Edittools-cite || 84 || 1 |- |Edittools-default || 63 || 0 |- |Edittools-plus || 130 || 2 |- |Edittools-user || 44 || 0 |- |HotCat || 116 || 2 |- |JSL || 90 || 0 |- |Navigation popups || 102 || 1 |- |PreviewWithVariant || 31 || 0 |- |UTCLiveClock || 97 || 2 |- |blinktalk || 35 || 0 |- |contribsrange || 57 || 1 |- |easy-archive || 20 || 0 |- |edit0 || 98 || 1 |- |hantsect || 54 || 1 |- |internalLinkHelper-cravix || 3 || 0 |- |internalLinkHelper-external || 3 || 0 |- |internalLinkHelper-ilbluehl || 7 || 0 |- |internalLinkHelper-redonly || 2 || 0 |- |internalLinkHelper-redplain || 4 || 0 |- |internalLinkHelper-redtipsy || 5 || 0 |- |internalLinkHelper-suffix || 5 || 1 |- |moveEditsection || 32 || 0 |- |popupUserLanguage || 39 || 0 |- |removeAccessKeys || 19 || 0 |- |specialchars || 82 || 1 |- |wikEd || 71 || 0 |- |wikEd intl hans || 80 || 0 |- |wikEd intl hant || 52 || 0 |- |wikimediaplayer || 77 || 0 |} * [[Special:小工具使用统计]] * [[m:Meta:GUS2Wiki/Script|GUS2Wiki]] <!-- data in CSV format: Blackskin,15,0 Cat-a-lot,44,2 Edittools-VFD,56,1 Edittools-ZHC,76,1 Edittools-admin,33,0 Edittools-cite,84,1 Edittools-default,63,0 Edittools-plus,130,2 Edittools-user,44,0 HotCat,116,2 JSL,90,0 Navigation popups,102,1 PreviewWithVariant,31,0 UTCLiveClock,97,2 blinktalk,35,0 contribsrange,57,1 easy-archive,20,0 edit0,98,1 hantsect,54,1 internalLinkHelper-cravix,3,0 internalLinkHelper-external,3,0 internalLinkHelper-ilbluehl,7,0 internalLinkHelper-redonly,2,0 internalLinkHelper-redplain,4,0 internalLinkHelper-redtipsy,5,0 internalLinkHelper-suffix,5,1 moveEditsection,32,0 popupUserLanguage,39,0 removeAccessKeys,19,0 specialchars,82,1 wikEd,71,0 wikEd intl hans,80,0 wikEd intl hant,52,0 wikimediaplayer,77,0 --> 7ludvq3ovh5ird0jgiynnbkcsk56i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