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source zhwikisource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E9%A6%96%E9%A1%B5 MediaWiki 1.44.0-wmf.1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source Wikisource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Portal Portal talk Author Author talk Page Page talk Index Index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Topic Portal:法律 100 69 2485673 2454770 2024-11-01T11:17:08Z MarkZhou08 108066 2485673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法律 | section = | previous = [[Portal:主题]] | next = | shortcut = | notes = }} 以下是世界各地的法律条文/行政法规。各國憲法,見[[Portal:憲法]]。国际法,见[[Portal:国际法]]。司法判例,見[[Portal:判例法]]。 ==联合国== *[[聯合國憲章]] *[[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世界人權宣言]]}-(原版);-{[[世界人权宣言]]}-(简化字改编版)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原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简化字改编版) *[[世界版权公约]] ==亚洲== ===中国古代法=== *《[[九章律]]》 *《[[唐律疏議]]》 *《[[宋刑统]]》 *《[[大元通制]]》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大清國籍條例]]》(1909年) *《[[大清著作權律]]》(1910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選舉細則]]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十大政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違反勞動法令懲罰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感化院暫行章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草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組織綱要]]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於蘇維埃建設重要的訓令]]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委員會的工作細則]]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關於蘇維埃建設的決議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維埃組織法]] ===中華民國=== [[:Category:中華民國法規|中華民國法規]]層次從高到低依次分為以下三者: *'''憲法''':即[[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已經廢止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也曾經有憲法地位。 **總統[[Portal:緊急命令|緊急命令]]比法律優先。 **憲法解釋,見[[Portal: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更早判例,見[[Portal:判例法|判例法]]。 *'''法律''':中華民國[[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二條規定,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完整列表,包括廢止法及失效法,見[[Portal:中華民國法律|中華民國法律]]。 *'''命令''':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三條規定,各機關發布之命令,得依其性質,稱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準或準則,見[[Portal:中華民國命令|中華民國命令]]。 *'''自治法規''':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得就其自治事項或依法律及上級法規之授權,制定自治法規。自治法規經地方立法機關通過,並由各該行政機關公佈者,稱自治條例;自治法規由地方行政機關訂定,並發布或下達者,稱自治規則,見[[Portal:中華民國地方自治法規|中華民國地方自治法規]]。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規定,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w: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层次]]从高到低依次分为: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其他基本法律]] *[[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门规章]],例如: :[[基金会名称管理规定]] :[[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香港=== :[[Translation:英王制誥 (1917年)|英王制誥]] (於1997年7月1日起廢除) :[[Translation:王室訓令 (1917年)|王室訓令]] (於1997年7月1日起廢除) 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權條例第183條規定,政府享有每一條條例的版權。見[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chi/cr.html 香港律政司雙語法例資料系統]的版權聲明。雖然政府對法例擁有版權,各位仍可轉載,惟必須引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英联合声明]] ===澳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 法典 ==== * [[刑法典]] ==== 法律 ==== * [[第11/2001號法律]]——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若干廢止。 * [[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 [[第1/2001號法律]]——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警察總局。 * [[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 *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 * [[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 * [[第4/1999號法律]]——通過《就職宣誓法》。 * [[第4/2004號法律]]——軍事設施的保護 * [[第5/1999號法律]]——核准國旗、國徽及國歌使用及保護。 * [[第5/2006號法律]]——司法警察局。 * [[第5/2012號法律]]——修改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 * [[第9/1999號法律]]——通過《司法組織綱要法》。 * [[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 ==== 回歸前 ==== * <s>[[澳門組織章程]]</s> (已廢止) * [[第43/99/M號法令]]——核准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若干廢止 * [[第11/95/M號法律]]——賦予立法許可,以便在新《澳門刑法典》範圍內,就刑罰之延長及保安處分與有關前提之事宜上立法。 * [[第58/95/M號法令]]——核准《刑法典》。 * [[第70/95/M號法令]]——核准《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及引橋規章》--廢止九月十八日第26/74號省令。 * [[第71/89/M號法令]]——關於仁伯爵醫院改名為仁伯爵綜合醫院事宜。 * [[第72/99/M號法令]]——核准《會計師通則》。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仲裁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营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作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经济开发区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商会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国人企业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贸易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投资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马来西亚=== *'''法令: **[[1958年交互强制执行外地判决法令]] ==美洲== ===美國=== 美國法律法規最高者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国权利法案]]及[[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其次是法律。 :[[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協會中譯本) [[Category:法律|*]] [[en:Wikisource:Legislative documents]] [[ja:Wikisource:法律]] [[vi:Wikisource:Văn kiện lập pháp]] dglij12n32v8ercufoys9crrpqeg42c 2485674 2485673 2024-11-01T11:21:39Z MarkZhou08 108066 2485674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法律 | section = | previous = [[Portal:主题]] | next = | shortcut = | notes = }} 以下是世界各地的法律条文/行政法规。各國憲法,見[[Portal:憲法]]。国际法,见[[Portal:国际法]]。司法判例,見[[Portal:判例法]]。 ==联合国== *[[聯合國憲章]] *[[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世界人權宣言]]}-(原版);-{[[世界人权宣言]]}-(简化字改编版)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原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简化字改编版) *[[世界版权公约]] ==亚洲== ===中国古代法=== *《[[九章律]]》 *《[[唐律疏議]]》 *《[[宋刑统]]》 *《[[大元通制]]》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大清國籍條例]]》(1909年) *《[[大清著作權律]]》(1910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選舉細則]]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十大政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違反勞動法令懲罰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感化院暫行章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草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組織綱要]]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於蘇維埃建設重要的訓令]]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委員會的工作細則]]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關於蘇維埃建設的決議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維埃組織法]] ===中華民國=== [[:Category:中華民國法規|中華民國法規]]層次從高到低依次分為以下三者: *'''憲法''':即[[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已經廢止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也曾經有憲法地位。 **總統[[Portal:緊急命令|緊急命令]]比法律優先。 **憲法解釋,見[[Portal: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更早判例,見[[Portal:判例法|判例法]]。 *'''法律''':中華民國[[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二條規定,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完整列表,包括廢止法及失效法,見[[Portal:中華民國法律|中華民國法律]]。 *'''命令''':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三條規定,各機關發布之命令,得依其性質,稱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準或準則,見[[Portal:中華民國命令|中華民國命令]]。 *'''自治法規''':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得就其自治事項或依法律及上級法規之授權,制定自治法規。自治法規經地方立法機關通過,並由各該行政機關公佈者,稱自治條例;自治法規由地方行政機關訂定,並發布或下達者,稱自治規則,見[[Portal:中華民國地方自治法規|中華民國地方自治法規]]。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規定,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w: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层次]]从高到低依次分为: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其他基本法律]] *[[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门规章]],例如: :[[基金会名称管理规定]] :[[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香港=== :[[Translation:英王制誥 (1917年)|英王制誥]] (於1997年7月1日起廢除) :[[Translation:王室訓令 (1917年)|王室訓令]] (於1997年7月1日起廢除) 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權條例第183條規定,政府享有每一條條例的版權。見[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chi/cr.html 香港律政司雙語法例資料系統]的版權聲明。雖然政府對法例擁有版權,各位仍可轉載,惟必須引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英联合声明]] ===澳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 法典 ==== * [[刑法典]] ==== 法律 ==== * [[第11/2001號法律]]——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若干廢止。 * [[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 [[第1/2001號法律]]——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警察總局。 * [[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 *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 * [[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 * [[第4/1999號法律]]——通過《就職宣誓法》。 * [[第4/2004號法律]]——軍事設施的保護 * [[第5/1999號法律]]——核准國旗、國徽及國歌使用及保護。 * [[第5/2006號法律]]——司法警察局。 * [[第5/2012號法律]]——修改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 * [[第9/1999號法律]]——通過《司法組織綱要法》。 * [[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 ==== 回歸前 ==== * <s>[[澳門組織章程]]</s> (已廢止) * [[第43/99/M號法令]]——核准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若干廢止 * [[第11/95/M號法律]]——賦予立法許可,以便在新《澳門刑法典》範圍內,就刑罰之延長及保安處分與有關前提之事宜上立法。 * [[第58/95/M號法令]]——核准《刑法典》。 * [[第70/95/M號法令]]——核准《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及引橋規章》--廢止九月十八日第26/74號省令。 * [[第71/89/M號法令]]——關於仁伯爵醫院改名為仁伯爵綜合醫院事宜。 * [[第72/99/M號法令]]——核准《會計師通則》。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仲裁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营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作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经济开发区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商会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国人企业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贸易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投资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翻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反动思想文化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反动思想文化法]] *[[翻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锦绣山太阳宫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锦绣山太阳宫法]] *[[翻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2)]] ===马来西亚=== *'''法令: **[[1958年交互强制执行外地判决法令]] ==美洲== ===美國=== 美國法律法規最高者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国权利法案]]及[[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其次是法律。 :[[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協會中譯本) [[Category:法律|*]] [[en:Wikisource:Legislative documents]] [[ja:Wikisource:法律]] [[vi:Wikisource:Văn kiện lập pháp]] bwhqkjw540u2swhywe94ln4v1hwqg0o Wikisource:写字间 4 7762 2485272 2484581 2024-10-31T12:10:20Z Blahhmosh 79595 /* Unicode Regex 問題 */ 新章节 2485272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有一些意见如下: #点击右上角的“编辑源代码”以后,页面下方还是会显示一个阅览状态下的版权模板(不同的是这个版权模板被拆散了),且这部分无法操作,应该是代码还没有理顺; #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边距太宽了,看着会很奇怪; #{{反对}}把header模板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什么的才更应该置于顶端,具体是否置顶应视情况而定; #被挂着copyvio的页面,不应强制显示版权模板,这就像是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有版权疑虑,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没有版权问题,自相矛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05:47 (UTC) :已修复[[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0日 (五) 10:17 (UTC) ::感谢。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1:42 (UTC) ::您好,[[模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的五星红旗显示仍然有问题;以及各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页边距问题仍然未解决。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5:59 (UTC) :::已修复[[Template: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该模板]]的语法错误。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2:11 (UTC) ::::刚发现“[[亚运环境质量保障指挥中心杭州分中心指令(第22号)]]”这个页面仍有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1日 (六) 06:02 (UTC) :::::已修改[[Template:Copyvio]]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7:43 (UTC) ::::::中国古代作品版权模板仍然存在边距过宽的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3日 (一) 04:57 (UTC) ::::::文字部分边距过宽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处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12日 (日) 03:02 (UTC)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仍然存在字边距过宽的问题,该问题在中国古代版权模板中尤为明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9日 (六) 06:42 (UTC) :::::::英文维基文库也是这样的,我没想好怎么处理,等待其他人解决吧。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12日 (二) 03:52 (UTC) ::::::::之前都是好好的,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照英文文库的模板搞。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12日 (二) 04:0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6日 (二) 03:03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s>支持第三条,反对header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消歧义模板需要在header上面。 :此外将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导致[[Help:模板]]等帮助页面显示异常,至少应该改为仅在主命名空间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0 (UTC) ::再补一个,为什么{{tl|缺失乐谱}}会被强制置顶?如[[黃河 (楊度)]]。--[[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1 (UTC)</s> :::我这里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未登录时无论是桌面还是移动也没有出现{{tl|缺失乐谱}}置顶的情况,建议您进一步描述使用的皮肤和是否使用移动版访问。某些模板被强制置顶或强制置底是因为这些页面的正文部分嵌入了pages页面,由[[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把正文部分提取至DIV中以便在正文部分展示页码,在这些模板中添加适当的CSS类可以定义模板出现在页面顶部还是底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40 (UTC) ::::实在抱歉,我退出登录后确实没有出现模板被强制置顶/置底,我正在排查哪里设置出问题了。--[[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50 (UTC) :::::我重置参数设置后就正常了,依次勾选此前使用的小工具也未能复现,真是奇怪。--[[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4:14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 還要處理什麼?——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5月3日 (五) 17:40 (UTC) ::模板边距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4日 (六) 04: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请具体说明还需要处理什么,否则建议存档。--[[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3:55 (UTC) ::需要处理模板边距问题,一些文字较短的模板,页边距不合情理的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4:32 (UTC) :::请至少定位到具体可复现的问题,或者扔历史版本链接,否则仍然语焉不详。如您所说的“一些”模版——具体是哪些?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6日 (六) 15:08 (UTC) ::::不是某一个模板的问题,有共通代码被调过,[[: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中包含者最为显著。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7日 (日)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 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如题。免得有些网页来源失效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0日 (一) 03:07 (UTC) :要是技术上可行的话(不懂技术),个人觉得这个应该不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21日 (二) 09:50 (UTC) :支持。如果可行的话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08:18 (UTC) ::网页存档机器人连英文维基文库都没有,不知道怎么才能在中文维基文库加入。在维基文库避免来源失效的最好办法是把原文扫描版文件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并建立页面索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10:00 (UTC) :::但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是网页内容没有所谓原文扫描件。总不能将这部分内容放弃不管。而且我看中文维基百科有存档机器人才提出的本案。要是都没人知道怎么弄的话去那边问问?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2日 (三) 12:30 (UTC) :::有共识的话,管理员可以在[https://iabot.wmcloud.org/?page=wikiconfig 这个页面]申请启用,确实别的文库都没开启,不知道为何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1:50 (UTC) ::::可能是维基文库使用的模板和维基百科的不同,基本没有人用维基百科的{{tl|cite web}},维基文库的{{tl|textinfo}}也没有存档网址参数?中文维基文库如果要做第一个使用网页存档机器人的维基文库,可能需要找个了解网页存档机器人工作机制的人测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2日 (六) 15:24 (UTC) ::::: 可以参考[[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IABot url参数填我们模板用的参数source,然后我们需要加几个模板参数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3日 (日) 00:35 (UTC) ::{{ping|Kcx36}}有关于阁下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这点我有异议,因为事实上部分用户并没有在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加来源的习惯。譬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 ::[[讨论:帝王略論]]、[[清丰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最好还是配置为有网页链接就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2日 (五) 07:42 (UTC) :::设置成处理{{tl|textinfo}}和{{tl|header}}中的链接呢?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34 (UTC) ::::[[讨论:帝王略論]],您看这个页面就是,网址不在任何一个模板里,只有设置成全部网页都添加,才能匹配所有人的习惯。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1:53 (UTC) : 應當鼓勵上傳者填寫網址之時先即時自行存檔,肯定比機器人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38 (UTC) ::不现实,大部分人没有这种习惯。否则维基百科那边也就不需要什么存档机器人了。(甚至更多的人连加来源这种习惯都没有。)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50 (UTC) ::: 這裡還是建議大家安裝網際網路檔案館瀏覽器擴充功能,並開啟自動存檔機制(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19 (UTC) ::::阁下这样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奇怪,这就如同阁下想对世界70亿人口说你们不要违法犯罪,第一个问题是,阁下没有办法对70亿人一个不落;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对这70亿人全部说了,你仍旧无法保证这70亿人不会违法犯罪。甚至这70亿人中有人已经或者正在违法犯罪。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48 (UTC) ::::: 不理解您想表達的意思。我們自己先有意識地「以身作則」有什麼問題?又沒說不讓啟用這功能了,而且我事實上還挺歡迎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2月27日 (三) 01:37 (UTC) ::::::您支持提案就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0 (UTC) ::往页面添加存档链接还是跑Bot快一点。。。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日 (一) 13:58 (UTC) :支持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2:09 (UTC) 基本上参与本条讨论的各位都很支持,要不就2024年1月1日正式启用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2 (UTC) :主要还是技术问题。--[[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2月27日 (三) 04:21 (UTC) ::我看{{ping|94rain}}阁下好像知道怎么弄。不如请这位阁下来协助操作。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9:56 (UTC) :::管理员参考[[metawiki: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去那个界面修改配置,然后我们textinfo模板需要增加archive url, archive date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29日 (五) 13:52 (UTC) ::::textinfo模板的source参数不总是填写URL,所以我不建议把archive url等参数直接加到textinfo模板上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4:33 (UTC) 这条有懂代码的管理员出来说个话不。。———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0日 (三) 07: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4日 (三)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支持该提案。存档出现的所有链接即可,事实上维基百科的机器人也会存档cite模板之外的链接的。--[[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5:5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5日 (日) 04:2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把{{tl|webarchive}}搬运到文库了。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02 (UTC) ::总之先仿照百科的[[phab:T163869]]开工单([[phab:T371655]])了。{{Reply to|94rain|Ericliu1912|Kcx36|Midleading|Yinyue200|红渡厨|银色雪莉}}请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2日 (五) 02:38 (UTC) :::我这边没什么补充,只要能把所有网页都存档就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2: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 這是什麼字? == === 五十六 === {{存档至|Talk:遯菴先生全書/卷四}} 「右周子太極全圖。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4A_A093_043H_IMG] pg 7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我懷疑是「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周敦頤《太極圖説》原文“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參見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53290&page=9 ) ::所以這裏從字形看應該是“也”字,但顯然上面缺了一個“極”字(或爲了簡省而有意略去)。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3 (UTC) :有没有可能就是「一」呢?「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一』」?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6:00 (UTC) ::僅可見的末筆是捺,更像是“之”字,但不排除為“也”(本书有少部分“也”的末筆也趨近于捺,如同一页右侧“不可至就圖想像思惟也”的“也”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19 (UTC) === 五十七 === {{移動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08:48 (UTC)}} === 五十八 === {{存档至|Talk:大觀齋亂稿/卷三}} 原文:「自註。末句。皆下無字者。恨▒失悉無物可倚。」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17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164H_IMG] page 106 我懷疑是「僕」,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06:04 (UTC) :寓言以蒙莊。▒章師楚原。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8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2:57 (UTC) ::贈金國弼名忠▒。時余與公及大遺。同差安城都會試宴。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34 ::我懷疑是「後」還是「浚」還是「{{!|𢓭|⿰彳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3:31 (UTC) ::第二个也许是“掇”,但我没有足够的客观判断依据。第三条有个意外收获,那个“宴”是“官”,我改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7:10 (UTC) :::如果你需要第二個的原文在這裡:《[[大觀齋亂稿/跋#書大觀齋集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201H_IMG] 1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08 (UTC) :::::这个我看过,只是我觉得没有到能绝对肯定的程度。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11 (UTC) ::::::明白了。 ::::::我根據搜索找到了本文作者藥峯金克一的文集: ::::::[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D2B^84_002&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23 (UTC) === 五十九 === {{移动至|Talk:㵢谿集/卷二|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1 (UTC)}} === 六十 === {{移动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4:06 (UTC)}} === 六十一 === {{移動至|Talk:晚悔集 (權得己)/卷四|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7 (UTC)}} === 六十二 === {{存档至|Talk: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卷二}} 原圖:[[File:LLSGU-56605 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pdf|thumb]] 原文:「忼慨埋輪▒未回。」 (pg 152) 原文:「去年▒質正官赴燕」 (pg 158) 原文:「乙巳歲。與兪水▒克己。同遊江城。」 (pg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0:55 (UTC) :而且最後一頁有些闕字:「 匡鼎▒▒▒自負。楊雄識字謾稱奇。花間阻逐裳▒▒。▒▒▒▒瀲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1:47 (UTC) ::第一條,“志”。“埋輪”或者“埋輪之志”,都有出處,見[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7962&la=0&powerMode=0],從前後文上看是適當的,字形也合理。 ::第二條破損過多,而且看起來不是實詞,無法推。 ::第三條我認為是一個姓氏,不宜單憑字形推導。不過我從同書[[梅溪先生文集_(曺偉)/卷一]]處讀到“偶閱書篋。得此詩草。乃壬子三月十七日。同...克己遊藏義寺所作也。是時。...余爲右副。克己副校理。...自壬子抵今僅十稔。而...克己。俱已下世。”我想閣下或許應從其時代及官職上尋線索,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朝鮮成宗、燕山君兩代,“克己”與其同時代(相信“克己”是表字),副校理大小也是個五品官,可能會有記錄,但我的知識有限,不那麼熟悉朝鮮史籍,所以可能要看看閣下有沒有辦法找到。 ::第四條,破損太多。 ::PS,韓國古典翻譯院的[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cate2=&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83A 本子]已經讀過,可惜第二條仍然磨得厲害,個人意見是還不足以推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08:33 (UTC) :::感謝🙏! :::順便提一下,第三條的「克己」指俞好仁,「克己」是他的字。至於「水▒」是什麼意思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你需要跟多信息他有著作藏於本文庫,叫《[[㵢谿集]]》。本倆《㵢谿集》內容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幸好我找到了日本的抄本,那個抄本的字太清晰了,所以很多字被我填上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0 (UTC) :::其實我在其他的韓國大學裡面找到了更多次文獻的藏本,就是沒有辦法讀到他們的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3 (UTC) ::::这样看来我也理解错了,以为那五个字代表两个人。如果照阁下的说法,那么“水?”可能是官职或官职别称,又或者是出身郡望。不过还是那句,除非足够清晰,否则不猜。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6:55 (UTC) ===六十三=== {{移动至|Talk:雪岳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4:25 (UTC)}} === 六十四 === {{存档至|Talk:雪海遺稿/卷一}} 原文:「觥籌交錯。劍拂雙{{?}}。旣智勇之各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58A_0010_010_0010&pageId=ITKC_MO_0858A_B030_007L] page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insiteschStr=&schQuery=&mainSrchField=1&kwd=%E9%9B%AA%E6%B5%B7%E9%81%BA%E7%A8%BF] 我至少知道此字底下是「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29 (UTC) ===六十五=== {{ydz|Talk:春谷先生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4 (UTC)}} ===六十六=== {{Ydz|Talk:寺正公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3:49 (UTC)}} ===六十七=== {{移動至|Talk:止止堂詩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0:19 (UTC)}} === 六十八 === {{存档至|Talk:冲庵先生集/卷三}} 原文:「如將出寥廓而浥▒氣也。」 原圖:[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D3B%5E1588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D3B%5E1588_001_000292&imgsize=] 我認為是「灝」。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19 (UTC) :原文:「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城十也」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118A_0040_020_0360&pageId=ITKC_MO_0118A_A023_167L] pg 146、[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1636.0000-20160331.NS_0958] 卷三40頁、[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WUL-he16_02403_%E5%86%B2%E5%BA%B5%E5%85%88%E7%94%9F%E9%9B%86_3.pdf] 40頁 :又可以參考[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grpId=&itemId=G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GO_1318A_0030_000_0210&upSeoji=ITKC_GO_1305A]、《[[冲庵先生年譜/下]]》「山人月澗求詩於申龜軒命仁。。。。」等相關內容。 :我認為是「因」,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33 (UTC) ::算了,「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十也」是「因」,但是「鎭崔壽{{?}}十也。」不是「十」,是「宇」或者是「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3:00 (UTC) ===六十九 === {{存档至|Talk:柳巷先生詩集}} 原文:「來往歲不闕。乘間{{?}}殺略。」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1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300&pageId=ITKC_MO_0023A_A005_263H] pg 12 這個字是不是「恣」?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2:30 (UTC) :原文:「發源應自▦潺潺。」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30,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550] pg 17,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4.RICH_1016&bookNum=&pageNum=] 2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01 (UTC) ::原文:「摧頹不▦附鳳翼。」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4,[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1050] 2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29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条赞成你。第二条看不出。第三条“擬”。你在文献讨论页里那个高丽大的链接比较清晰,我是在那看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3 (UTC) ::::第二個我認為是「逸」,不過需要徵求更多的意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6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9 (UTC) ::::::从可见部分看有一点像,不过我没有把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31 (UTC) ===七十=== {{存档至|Talk:蓬萊詩集/卷三}} 原文:「將軍一捷萬人觀壯士從游訖可還雨洗戰塵清(?潠潩瀵瀷) 」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08_00] pg 80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海”。字形本身是明確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01 (UTC) ::感謝! ::那麼這個呢? ::原文:「九秋<sub>作後日示{{?|弟}}{{?|馬}}</sub>」 ::以上連接同一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10 (UTC) :::原文:「來薦薄奠庶歆?芬」 pg 86b :::原圖:以上連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9:2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條是“?”“馬”,那個“?”我認為可能是“弟”但不確定;第二條是“芳”,為了押韻而把“芬芳”倒置成了“芳芬”。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7日 (六) 22:56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前面那個“清”應該是“靖”字吧?“雨洗戰塵{{!|靖}}海岱”。 ::後面是{{*|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蓬萊詩集/卷三#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32 (UTC) :::您說的第一條,本件有“靖”字的其他明顯用例(075a、079a),與該字有足夠區分的差異,而在同件另有可見三點水部首字,該字部首似更為與此相近,我個人還是持“清”海岱的看法,除字形以外,“清海岱”上銜“洗戰塵”既通順,且“清海岱”亦有其他用例,見杜甫[[洗兵馬]]。第二條“弟馬”的話,我完全贊成您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7:18 (UTC)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0日 (五) 02:31 (UTC) ===七十一===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一}} 原文:「唯云死不愧。聞者摠傷▦。」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4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48 我懷疑是「撛」,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43 (UTC) :原文:「梅飄東閣空▦興」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5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0 (UTC) ::抱歉,這個字不認得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6 (UTC) ::「梅飄東閣空▦{{!|󴹓|⿳⿰〢⿰月习一八}}」,第7字通「𦥷」、「興」。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57 (UTC) :我覺得是「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5 (UTC) ::「聞者摠傷懷」,很合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03 (UTC) :個人意見:第一個是“憐”,右邊“粦”形在commons這個本子上比較清晰;第二個感覺磨損太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42 (UTC) ::这样一看确实是。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8 (UTC) ===七十二===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七}} 那麼這些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6_00] 冊四 67a 「行尊心小。德▦禮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1/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4.pdf] 4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2&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137 冊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13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40 (UTC) ::可能是「盛」?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9 (UTC) ===七十三=== {{移動至|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五|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47 (UTC)}} ===七十四 === {{移動至|Talk:菊堂先生遺稿/卷一|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50 (UTC)}} ===七十五=== {{Ydz|Talk:贈高敞迴婚禮|sign=[[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七十六=== {{cdz|讨论:挽沃川三從叔/2}} 原文:两家今歲難諶天 逾月之間繼化仙 地下若逢吾叔父 為言孱姪{{?}}茫然 原图:[[c:File:瓠山遺藁.pdf]] pp.42(92)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page42-825px-%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jpg]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8:23 (UTC) :極為不負責任地盲猜是「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9:19 (UTC) :「半」?「乎」(懷疑用「忽」而誤寫作「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3:52 (UTC) ===七十七=== {{ydz|讨论:晩覺齋先生文集/卷五}} === 七十八 ===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翻雲覆雨{{?}}開眼」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0:42 (UTC) :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1:41 (UTC) ::我也這麼想的!但是我不知道恰不恰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15 (UTC) === 七十九===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此身{{?}}瓦全」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5 是「尙」、「向」、「靣」、還是什麼其他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1:37 (UTC) :從殘存字形和句意上,傾向“尙”,其它兩者幾無可能:“向”字形顯然有異,“靣”未見用例(用的都是“面”)。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3:02 (UTC) === 八十=== {{ydz|Talk:白麓遺稿}} ===八十一=== {{移動至|Talk:自菴集/紀年|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9:00 (UTC)}} ===八十二===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雲(?泛㴀)何䖏来仙。」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0:58 (UTC) : "㴀"字我不熟悉。其他诗里面也有很多用“雲泛”的,比如[[遊清都觀尋沈道士得芳字]]、[[送秦錬師]]等等。看下一句的“仙袂空中舉”应该是仙袂空中飘动的意思,那这句就可能是“雲泛何䖏来”,云彩飘动的意思。--[[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2:52 (UTC) :對此二推斷均持保留態度。照原件看,右半部與“乏”或“芝”的常見書體差異甚大,倒更類似於“從”的右半部的常見書體;考慮到本件中與該頁字跡相同的部分也有雙人旁寫成近似三點水的情況(如pg13“安眠飽食後”),我認為這是“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4:21 (UTC) ::同意,就是一般的「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3:37 (UTC) ===八十三===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忍看堂中(?舊奮)綵衣。」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2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8:34 (UTC) :“{{!|𦾔|⿱萑旧}}”,“舊”的異體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3日 (二) 05:07 (UTC) ===八十四===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溪水是青氊學傅詩禮?庭。」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2:52 (UTC) :“趨”。草書,見[https://zi.tools/zi/%E8%B6%A8];“趨庭”是固有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5:49 (UTC) ===八十五===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薄雲寒日?無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6:02 (UTC) :“淡”的异体字,Unicode未收,见[https://zi.tools/zi/%E2%BF%B0%E6%B0%B5%F0%A1%97%A9?secondary=ids&seq=%E2%BF%B0%EF%BC%9F%E2%BF%B1%E7%81%AB%E5%A4%A7]、[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24000#17]。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7 (UTC) ===八十六===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内蒼生都?托」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26 (UTC) :{{!|𢌿|⿱田廾}},“畀”的异体字。“畀”,此处取“付托”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3 (UTC) ===八十七===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蕩遵王道巍巍建皇極錫爾無疆?雨」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6日 (五) 00:22 (UTC) :福?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8:35 (UTC) :⿰示𤰗,"福"字的異寫。[[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49 (UTC) ===八十八===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90 《賀冬至箋》那一大堆空格是缺字還是抬頭?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4:06 (UTC) ===八十九===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28 (原文) pg 29 (PDF) 「百四十五分一者即一日度{{?}}九百」 我懷疑是「效」,但是需要認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2日 (四) 20:49 (UTC) :看起来是【数】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01:48 (UTC) ===九十===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38 (原文) pg 39 (PDF) 「質俾{{?}}爲面墻之歸者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5:19 (UTC) :尼?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6:30 (UTC) ::會不會是「奂」?@[[User:DuckSoft|DuckSof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19 (UTC) :考虑前后文,我的个人看法是“免”。全句是“...而先生不以䝉陋斥之,而置之於門生之列,春山朝榮,秋堂夜空,誘掖獎勸,使小子愚述之質,俾免爲面墻之歸者,皆先生之賜也”(PS:其中“賜”当前录入作“睗”,误,当改。),从前后文看,即感激此先生“不以蒙陋斥之而置之於门生之列”,因此“小子...俾免爲面墻之歸”(使自己免于落得不学无术的结局。“俾免”,常见搭配;面墙,喻不学无术;归,此处作“结局”解。),应归功此先生——这样读下来,应该是通顺的。不过本件的字形我没有找到可以对照的例子,以上是个人意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20:40 (UTC) ::先生大才!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2:27 (UTC) ===九十一===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55 (原文) pg 56 (PDF) 原文:「羙{{?|維緒}}非余私稱也」 我認是「維緒繀䌦䌯」。你們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3:43 (UTC) :字體上是「緒」,但是通順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4:09 (UTC) ::我也认为是【緒】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16:03 (UTC) ::我認爲是「贊」——「此實羙贊,非余私稱也」。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8:35 (UTC) ===九十二===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6 原文:「各自有分而人之?天」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19 (UTC) :“{{!|𠫵}}”,“參”的異體。“...而人之{{!|𠫵}}天地而賛化育者...”,這是化用[[禮記/中庸]]的“...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49 (UTC) ===九十三===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8 原文:「之地?炭其山仍行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20:37 (UTC) :{{!|𤱔|⿰亩么,「畝」的異體字}},「畝」的異體字。同書後文也有此字多次用例。“地畝”,田地,土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20 (UTC) ===九十四=== {{移動至|讨论:龍仁縣邑誌|sign=[[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4:22 (UTC)}} ===九十五=== {{存档至|Talk:㵢谿集/卷四}} 「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75A_0040_010_0430] page 9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18:44 (UTC) :那兩個字實在看不清,但下面一句“抱無辰韓日出邦”的第二個字,不應該是“送”麽?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36 (UTC) ::感覺這首詩目前其它幾處字也有問題: ::茫茫浩氣充兩間。靑䓗萬古𣅿靈山。三十六帝鼓天爐。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抱送辰韓日出邦。彈丸一角纔客塵。眼高宇宙空無人。 ::其中“亘靈超”似應作“{{!|百}}靈超”; ::“賦馬萬蹄綠▒▒”似應作“賦馬萬蹄{{!|緣}}▒▒”; ::“彈丸一角纔客塵”似應作“彈丸一角纔{{!|容}}塵”。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5:31 (UTC) ===九十六=== {{ydz|讨论:龍仁縣邑誌}} ===九十七=== {{cdz|讨论:龍仁縣邑誌}} 原文:「四方學者多?之官至左參賛」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357_00] page 1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1:02 (UTC) :从字形上看像“敀”,但字义不明;如果用“称”字(四方学者多称之),可以说通,但字形又不像。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48 (UTC) ::再找了一下,可能是“敂”,通“叩”字,拜访、拜师的意思。出典:《周礼详解》“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3:11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37 (UTC) ::「敀」同「迫」。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41 (UTC) ===九十八=== {{cdz|讨论:獨谷先生集/卷下}} 原文:「步月▦疏影。臨風聽細聲。」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7A_0040_010_0150]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User:Liouxiao|Liouxiao]] 這個字是不是「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看字形有点像,字义也可以说得过去,只是左侧偏旁笔画稍多——更像「橉」或「𢷵」,前者字義不明,後者《考工記》「矢人夾而搖之」,或做「舞動」解釋,也通。 ::「步月憐踈影,臨風聽細聲。」 ::「步月𢷵踈影,臨風聽細聲。」 ::如果不是字形不對,我更喜歡下面這句: ::「步月搖踈影,臨風聽細聲。」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17 (UTC) :::「橉」的意思: :::*木名 一名橝 橉筋木,树高大,质坚硬,可供染绛色,叶可酿酒 :::*树皮 :::*门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36 (UTC) ===九十九===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咽忍為群?食早」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3 是「鼉」還是「黽」?[[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00:50 (UTC) :http://www.ccamc.co/cjkv.php?cjkv=%F0%AB%9C%9D :「𫜝」,[⿱吅黽],(&# 177949 ;),懷疑是「鼉」(鰐魚)的異體字,見於朝鮮的漢文古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16:10 (UTC) ===一百===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渙渥?涯甘萬」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0 是「同」還是「罔」還是「網」?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3:08 (UTC) :“渙渥”是指帝王的恩泽,后面又提“甘萬死”,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从字义角度“罔涯”至少比另两个字的搭配合适,尚可作“无涯”解;不过我还没有发现字形的用例(或近似用例),又或者是否存在异体。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7:14 (UTC) ::𠕃 (⿵冂亡),& # 132419 ; 罔的异体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3 (UTC) ===一百一=== {{cdz|讨论:蓼齋遺稿}} 第一: 原文:「見夔?魍魉有時」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1 這是「方」還是「分」? 第二: 原文:「木亦還鮮至痛?無日監衷」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4 這是「那」還是「邦」?[[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9:33 (UTC) :原文:「水上槐囬?逆潮渾」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pg 3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0日 (二) 01:06 (UTC) ::「囬?逆潮渾似雪」 - 怀疑應写作「⿺廴旦」(「𧩙」字右半边),音dan,意同「囬蕩」、「蕩漾」、「跌宕起伏」。 ::另從字形看,則像「䢐」(⿺廴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59 (UTC) :「夔?魍魉」,怀疑是「ㄔ」(chi),作为「魑」的简写。 :「至痛?無日」,就是「那」——上下文中多次出现(如上页pg13的「信有參商阻,那勝魂夢牵」)。字义也可做「奈」(奈何),或为感叹语气助词,或为疑问(通「哪」)。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41 (UTC) ::有沒有「彳」作為 「魑」的简写的前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0 (UTC) :::不知道。 :::但「夔魑魍魉」見於《[[全唐文/卷0847#梁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淮南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安撫兼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揚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全唐文/卷0847]]》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99977&page=36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1:58 (UTC) ===一百二===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二}} 原文:「何處玄暉着吟▒」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46H_IMG] page 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6 這個字是不是「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06 (UTC) :原文:「莫道邊城春(?▒享)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1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1 (UTC) ::第一,“料”无误。“吟料”,固词。第二,“亭”,字形尚算明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一百三===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三}} 原文:「乆抱?園病。」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58H_IMG] pg 2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這個字是不是「乆」[[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39 (UTC) :个人意见,这大约是“文”,只是脱落较多。“文園病”,见[[史記/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文園”即司马相如,其有消渴疾,后来就成了固定词。就上下文而言,也还说得过去,未必作诗者真有此病,只是借以抒发己意罢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1 (UTC) ===一百四===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上}} 原文:「煙寺遙思着▒殘。」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3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010] page 4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2 (UTC) :原文:「麗▒寒掛曉星殘。」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150] page 4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5 (UTC) ::原文:「渡口靑歸▒葉春。」 ::這個字是「桃」還是「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3 (UTC) :::原文:「寶唾驚霑滿▒霏」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240] page 44 :::這個字是不是「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原文:「玉局尋仙已▒期。」(是不是「促」)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47 (UTC) :::::原文:「卿卿秉禮宜家▒。」(深度懷疑是「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0 (UTC) ::::::原文:「挽尹都事▒」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1070] 6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9 (UTC) ::::::「卿卿秉禮宜家▒。」——大概是「羙」字。 ::::::後唐《梁魏國尚賢夫人墓誌銘》:「竟以蘊孝悌宜家之美,抱貞淑舉案之賢」。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00 (UTC) :只說個人認為明確的:第三條,“桃”,字形夠明顯(異體)。第四條,“紙”,前“寶唾”(指代他人的談吐和文詞,稱讚之詞)與“滿紙霏”正合意。第五條,“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31 (UTC) :「煙寺遙思着▒殘。」 -- 是「懶」字的異體字「{{!|懶|⿰忄頼}}」,& # 194737 ; ,個人認爲直接用「懶」字即可。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2:08 (UTC) ===一百五===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下}} 原文:「長虹吐氣▒橫坤。」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490] 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1 (UTC) :原文:「窓暉坐愛添▒線。」(是「微」、「㣲」、「幑」、「徴」、還是「徵」?)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8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20] 8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7 (UTC) ::原文:「常年臘日▒玄霜。」(是「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31 (UTC) :::原文:「漫▒歸期手折第」(是「卜」、「十」?)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56 (UTC) ::::原文:「未將彩筆題▒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5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880] 9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1 (UTC) :::::「未將彩筆題糕字。」——典故: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九:“刘梦得(唐 刘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宋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后遂以“题糕字”作为重阳题诗的典故。明 张煌言《九日陪安昌王》诗:“追陪谁复题糕字,愧向銮坡问笔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45 (UTC) ::「窓暉坐愛添▒線,回首璇杓轉一陽。」——和下句的「一陽」相對,用「微線」較宜,窗戶上日光投影的綫條。意趣同李商隱的《[[晚晴_(李商隱)|晚晴]]》「微注小窓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28 (UTC) :第三條:“搗”,[[太平廣記/卷第050]]:「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43 (UTC) :「長虹吐氣▒橫坤。」 —— 可能是「謾」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0:10 (UTC) ::左邊的部首你認為是「言」,是吧?那麼,「詚誯諟諹謁謃䛞䛰䜙」等選擇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2:55 (UTC) :::上句「萬卷蟠{{另|脑|胸}}何補世」,下句「長虹吐氣▒橫坤」,用其它字除了「謁」好像都不通,用「謾」可以通作「漫」,似乎還能對上;而且該字右下半邊看起來和壓扁的「又」相像,不太像「謁」(但中部更像「謁」)。 :::另外上句原本寫作「萬卷蟠{{!|脑}}」很奇怪,看起來應該改爲「萬卷蟠胸」。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28 (UTC) ===一百六===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六}} 原文:「平與草草降衢▒。」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060&pageId=ITKC_MO_0330A_A090_501L] 11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6 (UTC) :原文:「巨嶽摧▒失柱天。」(標?摽?)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20] 11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7 (UTC) ::原文:「▒入瑤山躡飛動。」(興?與?)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6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80] 12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9 (UTC) :第一條:大約是“闉”,韻腳是“十一真”字,從中看的話,前句“禁闥”(宮廷門戶)對該句“衢闉”(衢,道路;闉,城門、城)正合適,字形也有相當像(“門”下還能看到“西”的殘餘)。(PS:此處另有一處應改:是“平輿”,不是“平與”。) :第二條:“標”。詩題“沈左相”當指沈之源,沈曾任左議政,見[[w:Template:左議政]]。[[晩沙稿/附錄]]亦收有此挽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0 (UTC) ===一百七===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八}} 原文:「歷歷明星散復聚。疏▒淸簟了如癡。」(簾?薦?)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90_010_0060] 126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44 (UTC) :原文:「▒何故來問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3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00_010_0130] 13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53 (UTC) ::“則政院答以‘傳旨旣下於政府,又出朝報中,何故來問’云。”——看起來像“中”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7 (UTC) :::但是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就是第二个链接)的本子中有句读,是断在了“又出朝報”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用“中”可能还有些疑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20 (UTC) ::::這個不用擔心,有些朝鮮書籍就是有這個問題,看起來一行完了,但是其實就是磨破太嚴重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5:19 (UTC) :第一條,“簾”,字形顯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2 (UTC) ===一百八=== {{cdz|讨论:竹南堂稿/附錄}} 原文:「神翰蘭亭脩禊後。淸詩▒谷把杯前。」(全?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5:57 (UTC) :原文:「筆陣縱橫▒右軍。」(?雨?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1 (UTC) ::「龜▒盈座閱淸新」(蝺?螭?蠄?)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3 (UTC) ::上句“詩才卓絕雙工部”,下句對“筆陣縱橫兩右軍”——是“兩”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4 (UTC) ::叅至論龜螭——古代碑額刻螭形,碑座為龜趺。宋王安石《李公神道碑》:“伐石西山,作為螭龜,营之墓上,勒此銘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0 (UTC) :既然有兰亭,必然是金谷了。“北金谷、南兰亭”。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1 (UTC) ===一百九=== {{cdz|Talk:鄭鑑錄}} 原文:「似是小運将終之時?及其時阾里㺯俗朋黨十分」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KYUDB-GK12371-00_%E9%84%AD%E9%91%91%E9%8C%84.pdf]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23:44 (UTC) :整個27頁也需要幫助填寫「?」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7日 (二) 00:52 (UTC) ::已填。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2:16 (UTC) :「乎」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36 (UTC) ===一百十=== {{cdz|Talk:柏谷先祖集/附錄}} 請求幫我填補所有「▦」字。謝謝! 如果要填寫,請填寫沒有疑慮的字詞。 原圖:[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360A_0080_01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5:55 (UTC) :原圖鏈接: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60A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1:00 (UTC) :已填,尚有六字不確定;但有疑似者,已加注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2:5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3:33 (UTC) ===一百十一===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益也常以以已而?入之]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47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47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4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8:44 (UTC) :“常以以己而壞人之才”。已代校。源自[[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20|性理大全]],僅略有調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9:02 (UTC) ===一百十二===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慟矣慟矣人之友之而哀其死常也吾於聖?]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59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5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3:33 (UTC) :我認為是「通」。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4:45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邇”。就本文而言前後均已出現多次,柳遠必的字就是“聖邇”——請注意:原文使用的都是“{{!|𮞘}}”,“邇”的異體,建議你替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7: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一百十三===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矣?三月十日之生朝也」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6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6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6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曩的異體字,缺了中間的兩個“口”,結構大致為(⿳日⿱亠𠀎𧘇),參見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60061 :鑒於此爲不規範寫法,建議直接用“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5:0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這個原字結構很清楚不是(⿱日衰),而是(⿱日㐮),不過“㐮”上面的“六”也省作“亠”。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00:54 (UTC) ===一百十四=== {{cdz|Talk:壺谷集 (南龍翼)/卷三}} 原文:「急▦多慙徹至尊。」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665%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3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95A_0030_010_1540] page 12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33_00] 冊二, 36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7 (UTC) :我懷疑是「講」。還有,標題有「事見應製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8 (UTC) ::講經史,製程文,每月一考,優勝者賞。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23:29 (UTC) ===一百十五=== 借用本串測幾個字。 {{cdz|Talk:英軺日記}} {{CSS image crop|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130|cWidth = 36|cHeight = 60|oTop = 205|oLeft = 165|bSize = 666}} * 販者聯▒而上 {{CSS image crop |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205|cWidth = 40|cHeight = 160|oTop = 267|oLeft = 213|bSize = 666}} * 攻城築壘皆?之。疑為"資",但我不是很確定。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第一个是“襼”,跟“袂”一个意思。第二个是“資”没错,取“凭借利用”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38 (UTC) ===一百十六===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一}}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11|cWidth = 40|cHeight = 32|oTop = 495|oLeft = 880|bSize = 1280}} * ?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这应该是“面”的异体,但我眼下不在便利的设备前无法输入,只能请阁下移步到汉典看和复制[https://www.zdic.net/hans/𠚑]。这从句意上也是通顺的:“……通水程十有二更,更六十里,计海舶汎洋面为里七百二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52 (UTC) ::是了,十分感謝閣下協助。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7 (UTC) ===一百十七=== {{cdz|Talk:素隱先生遺稿/一}} 「夢筮{{?}}{{?}}」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29A_0020_030_0170] 5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3 (UTC) :我主要想問:UNICODE有沒有對應的符號?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4 (UTC) ::前者可看成是姤卦變體。後者可以用太玄經符號表示? ::<div style="writing-mode:vertical-lr;">䷫{{gap}}<span style="letter-spacing: -6px;">𝌂𝌃⚏</span></div>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5 (UTC) :::後者應該不是太玄經符號(三進制),而還是易經(六十四卦)符號:6個“两爻(digram)”自上而下排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15 (UTC) ::看你改成了 “夢筮䷫䷴”(单次卦象)——上“䷫”姤卦,下“䷴”漸卦,合起来为[https://zhouyipro.com/gua44-53.html 姤之漸]卦。 ::可是讀他下文,是有两次卦——第1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1.html#yaoci1 重乾初九]”卦:“䷀䷫”(乾之第一爻为老陽變陰者);第2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53-23.html 漸之剝]”卦:“䷴䷖”(風山漸之山地剝)。 ::他的原图,上符是第1卦(由两个乾卦重合,最下面初爻画成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02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08 (UTC) :::再讀了六爻的卦法,要更正一下: :::上符是第1卦(由上下两個叠加的乾構成乾卦,最下面初爻為變爻、畫作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有兩爻變:從下往上數第三爻和第五爻)。 :::不過從符號上看,第1卦的爻變‘—’>>‘--’(老陽變陰)畫作‘㐅’,但第2卦的兩個爻變同樣是‘—’>>‘--’(老陽變陰)、卻畫作‘口’。——暫時不知道‘㐅’和‘口’這兩個爻變符號的差異。另:通常變爻的標記方法是在本爻之後加畫一個‘×’作記號。 :::其餘不變的爻保留原狀(‘—’為陽,‘--’為陰)。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27 (UTC) ===一百十八=== {{cdz|Talk:丹邱遺稿/卷一}}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B%8B%A8%EA%B5%AC%EC%9C%A0%EA%B3%A0&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age 48 最後一項 爲什麼註釋會有「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7日 (四) 03:51 (UTC) :指有些行上面的紫色單字?應該是對下面對應行中的錯字進行更正。 :P48,“⼤昨先⽣親枉⽣之病席詳聞病狀感謝無地⽽又”,在“聞”右上角有紫色小點,同時行首有紫色“問”字——是“聞”應更正為“問”字; :又如,P90,“顔曾冉閟”一行,這裏“閟”字旁邊有紫色的小點,行首有紫色字“閔”——顯然“閟”為錯字,應該更正為“閔子”的“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15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56 (UTC) ===一百十九===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三}}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55|cWidth = 50|cHeight = 120|oTop = 681|oLeft = 560|bSize = 1280}} * 曰畨?。竊以為是"单",或"⿻𦭖一"(草的訛字)。台銀本又作"萆"。故來求個定論。[[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6:13 (UTC) :字形上看,感觉应该是“萆”的(参见[https://zi.tools/zi/%E8%90%86]中《广韵》的字体,留意左下的一小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20:24 (UTC) ::《台灣通志》:又一種似燕,背淡黑色,腹下黃色,尾長,飛則鳴,行則搖,曰{{++|番蓽}}。{{*|「海東札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323220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1:05 (UTC) :::那應該是“萆”了,今日多寫成“蓽”字,皆是取其音而捨其意。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多謝二位的協助。[[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6:30 (UTC) ===一百二十=== {{cdz|Talk:花浦遺稿/卷五}} 原文:「幼學柳世▦」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16A_0060_010_0130] pg 8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0 (UTC) :遠看像個“則”字——太模糊了,最好有高清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16:32 (UTC) ::所有我見到的版本都沒有這一段文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21:18 (UTC) ===一百二十一=== {{cdz|Talk:丹邱遺稿/卷二}} 原文:「不?者斯⽂無有」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E4%B8%B9%E9%82%B1%E9%81%BA%E7%A8%BF%E6%8E%83%E6%8F%8F%E6%9C%AC.pdf] pg 12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2:53 (UTC) :“墜”。左耳長筆是書形,不成問題。“所不泯者斯道,所不墜者斯文”,甚工整,以“墜”或“不墜”對應“斯文”,也是常用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3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11:54 (UTC) == 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中所列出的“'''最近六個月未曾做過'''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編輯,並且'''通知發出逾一個月(30天)''',該管理員便會被取消管理員權限。'''”其中“未做過積極編輯”的時限標準定為六個月,請問根據為何? 目前本站活躍用戶不到150名,管理員就高達7位之多。試問設立數量如此龐大的管理員隊伍,他們是否都切實履行了自身責任。 現任的管理員中很多一年到頭都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把本該為社群服務的職位當成了增加個人炫耀名頭的光環。針對這一部分不稱職不作為的管理員,希望進一步嚴格約束現行標準,改為“最近三個月未積極做出貢獻即可取消管理員權限。”,並予以處罰解任。 管理員這個玩意雖然無法換取直接經濟利益,但隨時可以申請,排隊等著做的人多的是,哪怕臨時出現大量來自外部的破壞行為,處理時人手不夠的狀況,可以隨時擴編。 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難的是做減法。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5:28 (UTC) :笑,其实我一年前也提过类似提案,他们不乐意。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2日 (五) 06:47 (UTC) ::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也沒出什麼大事。什麼時候這群僵尸又從棺材裡爬出來佔著茅坑不拉屎了。 ::還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權力,只能說無恥至極。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8:07 (UTC) : 管理員祇是比別人多了一些社群認為他們可以持有而不會濫用的工具。根本沒有所謂「不作為」或「尸位素餐」可言——個別管理員或許對自身貢獻有格外之期許,但社群總體並未強迫管理員行使權限,近年監管員大概也未曾以「管理員過多」為由阻擋本地社群管理員申請(至於本地社群本身是否有此種意見,我沒仔細確定,不清楚)。長期不活動解任的唯一考量因素是帳號安全問題;就此而言,本站目前規定六個月時間,遠較許多維基媒體站點要嚴格,亦高於全域社群訂定二年之標準,顯然已經足夠。其實維基文庫管理員本身並非多大「光環」就是,我沒看過哪一位管理員會大喇喇藉其名義到處炫耀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3日 (六) 17:19 (UTC) :“试问设立数量如此庞大的管理员队伍,他们是否都切实履行了自身责任”,管理员只是“受信用户”而已,并没有义务参与啊╮(╯_╰)╭(参见[[w:WP:ANOT]])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48 (UTC) ::至于“可以随时扩编”什么的就更搞笑了,总之{{反对}}本提案。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50 (UTC) ::你才搞笑呢,莫名其妙的投個票。這又不是發起投票。 ::管理員權限大到可以封鎖用戶封鎖ip,這叫只是受信用戶? ::擁有這麼大權力卻都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還霸佔位置作甚? ::你拐彎抹角扯七扯八啰啰嗦嗦,從頭到尾繞圈子,迴避我提出的時限標準過長的問題。 ::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05:09 (UTC) :::請注意文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21:13 (UTC) ::::文不文明的怎麼也比僵尸咬人好多了。你要對號入座那僵尸說的就是你。 ::::僵尸這個詞形容你們真是太合適不過了。恰如其分,一點不文明不合理的意味都沒有。 ::::我還記得你這個號去年還是前年為了管理員職位沒羞沒臊在寫字間瘋狂咬人懟人的場景。怎麼?沒你做管理員這個站就要倒閉關門了? ::::這玩意沒錢賺你都打破頭搶著做,有錢發你還不得為了上位殺人放火啊。你這樣滿腦子爭權奪利的狀態就沒資格做管理員。沒有你挺重要的,明白麼。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02:59 (UTC) ::::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所以对我来说无所谓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5:39 (UTC) ::::最後一次警告。我尊重閣下的貢獻,但有貢獻不代表可以口無遮攔。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6:03 (UTC) :::::警告我?你算老几?笑死。老僵尸还真把自己当一回事, :::::老僵尸咬那么多人恼羞成怒还威胁起我来了。你封禁一次我试试。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54 (UTC) :::::你前年在寫字間隨地大小便瘋狂洗版争管理員權限耍潑皮無賴的時候,怎麼沒考慮過其他用戶的感受? :::::說你兩句怎麼還以下犯上了,教訓起人來了,還口無遮攔?你算個什麼玩意。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笑。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00 (UTC) :::: 「滿腦子爭權奪利」——志工好像不僅無利可圖,反而要成天挨罵(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2 (UTC) ::: 說到所謂「擴編」,雖然既無「編制」,遑論「擴編」,但從長期角度而言,我倒是確實希望受社群足夠信任託付管理權柄的維基人越多越好,這代表本站社群愈加成熟而穩重;「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這說得好。——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6 (UTC) :{{意见}}: :1、“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从阁下的注册时间看,这确实是记错的。 :2、“隨時擴編”——根据本地选举管理员的流程的理论时长,“随时”是很难做到的,不过阁下要把这个作为你提案时的一个根据观点,那是您的权利。 :3、用户使用{{支持}}和{{反对}}等符号不意味着投票,这些模板本就可以用于表态,因此称他人“莫名其妙”是不妥当的。 :4、通常维基项目内的管理员确实仅是“可信的经验用户”,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尽管本地(可能因为项目属性导致不怎么出别的项目常出的事而)没有列明或引入很多方针指引,不过大体上不少原理是与其它姊妹项目共通的:{{tq|他们看起来值得信任并提出了善意请求,而将基于正常运作及安全考量的某些功能限制从他们身上解除。}}([[w:WP:ADMIN]])。也因此,如其他项目一样地,他们循不活跃而被解任这一路径的出发点是“因(超过了本地要求的)长时间不活跃而让人对他们的(被解除了某些功能限制的)账户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而非“不活跃是一种失职”——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不过鉴于维基项目“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这倒也说得通。 :5、因此,如果您因某一原因认为任何管理员失职或者不能被信任时,您可以循[[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流程寻求发起对管理员的解任投票。但是,您恐怕很难把不活跃被解任这一路径的逻辑出发点调整成“不活跃是一种失职”或按您说的“...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这与“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相冲突——但是,如果您认为对不活跃的定义时间跨度过于宽松是不妥的或造成“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您可以提出缩短——以符合假定善意和文明的方式。 :6、至于“僵尸”或“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等表述,从方针指引上而言显然违反假定善意与文明的通用逻辑;从实务效力上而言,本地是共识决,文明地就事论事并不会削弱一个论述本身的效力,而相反的行为则可能会。以上,也请阁下注意。 :7、利申:就是否缩短到三个月一事,在下没有任何立场。——除非提案称缩短到七十二小时或者延长到十年这种的话,我可能会投票doge。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7:32 (UTC) :*天下本無事,鄘人自擾之。--[[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09 (UTC) :*: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一{{gap}} | style="text-align:left;" |見到過有人說,現在找不到來源了。那就算我搞錯了吧。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二{{gap}} | style="text-align:left;" |就算擴編需要時間,按照目前活躍用戶和管理員人數的比例,也是嚴重失衡。本站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必須通過擁有高階權限來處理的事務,管理員數量最多三人,不能再多。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三{{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我是來表達不滿要求改正的,不是來尋求民意支持的,所以是在支持和反對我表達不滿的行為?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當然你大概是認同涉及社區管理機制的任何改變都必須經過民主投票決議。但我認為民主制多數決必須在相應嚴格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運轉起來,一群是非不分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糊塗蟲來搞民主,那只能使事情越來越糟糕,成為社區社團社會墮落的開端。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四{{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本站獨立于中文維基百科的網站,為什麼要拿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作為標準?另外你對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後結論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那不就是承認制度bug?很多無恥之徒當上管理員之後利用這點鑽空子,長期給自己續命。我反對的就是這個。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五{{gap}} | style="text-align:left;" |管理員擁有高級權限,自然應該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對有權限的用戶高標准高要求一點都不過分。“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等等設定這些標準和條條框框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秩序,而不是成為消極混事的藉口。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六{{gap}} | style="text-align:left;" |那你覺得“尸位素餐”這個詞是不是也飽含惡意?提前告訴你那句成語裡的“尸”來源於演屍體的活人,在侮辱性上跟僵屍不相上下。在你眼裡是不是也要列入本站的敏感詞?如果只能善意表達,請問閣下該如何描述尸位素餐形同無賴毫無貢獻權力極大人品敗壞裝模作樣爭權奪利沒羞沒臊爬上位置後動不動就拿文不文明當藉口來封禁壓人的混賬敗類?正常途徑想要改變一件事無法解決的時候,只有破壞,正所謂不破不立。一團和氣,相敬如賓那乾脆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七{{gap}} | style="text-align:left;" |你的立場表達的很明確了。不論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我不是第一天進本站的新手小白,僵尸群整天惡斗,拉幫結派拉偏架。20名都不到的普通用戶一張嘴就能看出立場,正所謂上行不正下梁歪。 |}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45 (UTC) :1、我没有补充。 :2、我完全同意阁下和其他用户一样有就站务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我对阁下关于管理员数量的观点没有立场——就像别人对阁下的观点可以有立场一样。 :3、“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作为用户(不论是注册或IP用户),任何人都有在符合方针指引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和资格——何况其反对的是你的提案而不是你的行为,我想阁下仍然需要注意善意推定和正确理解别人的表达。我好像没有讲过事事都要投票,所以我对此没有回应,维基也不是民主试验场,这也是共通的。——如果您说的是“共识决”,“共识决”和“投票”是有很大区别的。 :4、如果阁下指的“中文维基”是指中文维基百科的话,“独立”是没错的;但是维基项目(不论语种)的许多大的方针和立场是共通的,例如推定善意和文明,这并非“事事都要拿中文維基的方針作為標準”。我对“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后的结论并不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而是{{tq|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我并不认为这逻辑不对劲,但我认为肯定会有人觉得这逻辑不对劲,我对有这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tq|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谨请切勿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 :5、同2。 :6、感谢阁下的成语教学,不过请勿用假设性的二分表述试图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我完全相信以阁下的语文能力,有能力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不等于需要使用非文明的词汇,您使用的词汇当中有诉诸人身的,也有不诉诸人身而普通或严厉的,我对您使用后者——在基于实例的前提下——的权利没有质疑。至于不按照您的“不破不立”就“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我不这么看,本站有很多用户都在就各类事务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和想法,他们可能并非是和气的,而是尖锐的,甚至剑拔弩张连篇累牍的——但那与不文明,是有根本区别的。 :7、我的立场确实表达得很明确,至于您是否能理解我的立场,那不是我能关注或控制的问题——大体说来,我认为维基项目的用户立场本也就不是二分化的;把大家的立场看成二分化的事物的话,反而有可能陷入一元化的泥潭。 :PS:最后那句话不是我的,我也不认为天下无事,不过我确实是个向来话多的人,也并不杰出,庸人大概也是算得上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5:30 (UTC) ::最後一句話看錯人了。 ::這也是寫字間的問題,不同賬號的回復之間間隔不明顯,文字密密麻麻,可讀性差,影響閱讀體驗,容易造成誤讀。我之前早就想說。 ::但看目前這個網站流量及日活躍度,以及混亂冗餘的管理人員配置,大概是遠在我進站之前就吵過無數次了。 ::只能說背後是NGO西方白左資源支持下表達自由開放非政府理念下的賽博產物,在華人圈也變成一副死相,走到盡頭。 ::至於其他的我稍晚回復。不見得能顯示出來。畢竟屍位管理員已經對我下達通牒。或許賬號馬上消失。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01 (UTC) :::视觉效果方面,那可能也不是本地能解决的问题。“尸位素餐”可能是一个描述事态的尖刻的词汇,但它与“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仍有根本的差异——区别可能是在于就事论事还是诉诸人身,也可能在于尖锐和不文明之间的细微但明显的差异。我想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12 (UTC) ::::我最後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敗壞的本來就是人,不人身攻擊,無視房間大象,迴避顯而易見的問題,繼續歪曲規則,扭曲事實。那沒必要繼續對我說這麼多。 ::::一個日常2位數用戶都不到的網站搞了7個人工管理,這事放在任何地方都說不過去。我今天就當這個出頭鳥,把實話都說了。僵尸也好尸位素餐也罷,侮辱性也好攻擊性強也罷。只要形容恰當符合事實。一點毛病都沒有。相反對那些避重就輕,迴避問題,一上來就不好好說話,拉偏架的玩意。別說罵,殺了都行,留著這些心術不正,權欲熏天,稍觸逆鱗就要用權殺人的玩意繼續禍害人間那才叫作惡。 [[User:Zhxy 519|Zhxy 519]] 這位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每個月上來混一圈修改幾個條目以防被人捉住把柄的老僵尸就沒必要留。 ::::你對我的言論動輒得咎,吹毛求疵,對真正的首惡第一因裝聾作啞不發一語。貌似在維護所謂文明規則,實際立場站在哪邊清清楚楚。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9:53 (UTC) :::::已經實施封禁3天。閣下有自己的意見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文明是維基支柱,如果搞不清楚,維基文庫可以拒絕閣下繼續活動。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2:59 (UTC) ::::::???????????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0 (UTC) ::::::你懂不懂什么叫避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5 (UTC) :::::::被封禁用戶在我參與之前便已經污言穢語了。參考[[w:维基百科:免死金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3:56 (UTC) :::::我想也许是在下对于阁下能够“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有点太过于相信了。尽管如此,就像我说的,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因此我认为各位仍相当应就此问题继续讨论,看看是{{*|注:以下一月均按30日计算,以免争议}}: :::::1、保持原状“六+一”(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2、还是改成百科那样“五+一”(五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3、又或者可以參考日文文库以及此前红渡厨和树上喜鹊两位曾提议过的“三个月”方案(日文文库的详细,可参见[[:ja:Wikisource:管理者権限依頼]]:{{tq|管理者が3ヶ月以上編集を行っていないとき(管理者権限が不要であり、またアカウント乗っ取りで管理者権限が悪用されるのを防ぐ目的から管理者権限を剥奪します}})(本地化一下,可以是: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无通知期(或者有通知期?)); :::::4、六+一+三(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5、六+一+六(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6、其他方案。 :::::最后,利申:我没有立场(虽然总有观点看不懂或自以为看懂我的利申,不过那也无法,毕竟我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除非有人提案比方案一还要任何形式的延长(或比三个月还要短)。 :::::PS:我只是负责列举(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请各位还是和气生财地推进讨论吧——既然有选项,我想总不至于再继续诉诸人身的——注: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别再给我安一些奇怪的帽子。以上,闲事管完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08 (UTC) :此事之亂源,是Zhxy 519曾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就不應算合法管理員造成的。[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要封用戶也應由他人行之。故'''回退此不合理的封禁'''。红渡厨很對。Zhxy 519根本不懂避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49 (UTC) ::不與實施封禁的管理員溝通的解封,予以回退。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53 (UTC) 维基百科很乱,贵站更乱。银色雪莉老好人当久了,樹上喜鵲[[m:Don't be a jerk|be a jerk]]。沈澄心无辜挨骂,红渡厨钻牛角尖。Midleading似勤嘴酸,Zhxy_519有理懒说。Ericliu1912惜身擦边不动手,Jusjih无耻总想插小刀。爱学习的饭桶云:[[w:User:爱学习的饭桶/免死金牌|我反对你们所有人!]]--[[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6日 (二) 17:08 (UTC) :請勿發表無關言論及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7:20 (UTC) 就算要求提高到連續三個月不活躍解任,管理員每三個月編輯一次就可以,和日文相同,亦非沒有先例,而且比其它中文站點需要每日簽到獲得經驗友好多了,所以我不反對。現任管理員中滿足連續三個月不活躍的有:[[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在2024年2月到2024年6月不活躍;[[User:Shizhao|Shizhao]]在2023年3月開始不活躍,2023年10月收到通知後編輯了2次,然後到2024年6月為止沒有進行編輯。這根本不關[[User:Zhxy 519|Zhxy 519]]什麼事。如果是想表達對[[User:Zhxy 519|Zhxy 519]]的不滿,當然不能用連續三個月不活躍這個理由了。而且無論期限是多久,只要在有人一申請管理員解任的時候,該管理員回退一下,就滿足了活躍條件。另外,用這個提案把不相干的其他管理員拉進來,我也覺得沒必要。 總的來說,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該提案。解決[[User:Zhxy 519|Zhxy 519]]濫用封禁權限的正確程序是申請管理員解任投票以及完善有關方針,而不是別的。監管員中沒有說中文的,過去做出的有關決定我也覺得不合理。如果有必要,可以選出維基文庫首批行政員持續推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31 (UTC) : 有一說一,本站原來是有行政員的,我確實認為放棄社群最高自治權限而交還監管員是個錯誤。——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05:43 (UTC) :: (不過以本站社群規模,即使能恢復行政員,亦似乎很難取得罷免權?)——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22:50 (UTC) :反對5.157.51.66所謂“无耻总想插小刀”,是强烈反對地下管理員濫權。5.157.51.66反对所有人是集體不是個人。也請看[[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濫權的管理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14:26 (UTC) ::哈哈哈哈,维基文库脏活累活从没见你干,Zhxy 519封禁一只疯狗你就出来了,好像现在那些海外那些老民运啊。你不干脏活累活,因为你自己就在各个小维基洒下一堆污秽。反对你的管理员全罢免,因为他们要篡你的位!这是你的原话,你多大了?真不害臊。 ::Midleading还在酸,你是勤快呀,疯狗见你都绕道走啊,脏活就留在那里任其发臭,铲屎的人你不感谢,还酸,羞羞羞! ::至于Shizhao和Gzdavidwong,都在维基百科等着救Mys 721tx吧?达师呢?甚至你Zhxy_519自己,就你们不作为,现在才有一个狗屁不通的“避嫌"。谁来翻译翻译,Jusjih这家伙写的都是啥?没别人赞同就自己成方针指引了,哈哈哈哈,笑死人了。 [[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7日 (三) 22:44 (UTC) :::我對辱罵的忍耐程度比較高,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話只會讓任何人都能看清現在的局勢。但是你除了辱罵以外,IP信息還剛好顯示隧道運營商為PSIPHON3_VPN,所以對不起,在這里發言時請停止使用VPN。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03:44 (UTC) :::我對閣下也是最後一次警告。用不用VPN我可以不管,但是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23:07 (UTC) ::::“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包括不能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不然就是不肯溝通,但本段落先提“解任”的不是我。--[[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20:33 (UTC) :請問要不要投票?即使仍不要投票,就再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2 (UTC) :: 顯然社群目前未有共識。我還是認為六個月已經夠短。——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6日 (一) 04:29 (UTC) ::投票或者討論都沒意義,支味重的地方想要恢復正常只有圖。 ::這地方烏煙瘴氣人煙稀少的一大原因就是圖少了。特別是對於違規濫權的僵屍要多圖。什麼時候圖到三個以下什麼時候才有可能變好。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8月27日 (二) 17:08 (UTC) :::請Ericliu1912公正行使管理權。银色雪莉7月16日列出很多曾被提出的方案,就更應投票,才能解決社群未有共識。--[[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9:27 (UTC) ::::我的原话是:“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请勿以'''在下'''曾代为列出诸位意见方案一事来作为阁下推进投票的立论依据——阁下固然可以说阁下自己留意到有不少方案已经提出,但不必扯上我。就我个人而言,我仍旧支持诸位讨论这些方案或其他方案,也支持各位在充分讨论下可能进行的(包括投票在内的)任何后续操作事项——只是从7月16日在下稍作归纳至今,个人遗憾地未见后续有充分的进一步就这些方案的讨论;特别自8月24日阁下就是否应推进投票一事作出询问以来,目下两人回应,一人认为未有共识,一人否定投票或讨论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再推进投票,只恐怕沦为以投票代替共识之情事。PS:我此前就此话题的利申,继续有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20:23 (UTC) :::把蜀地屠成白地,尚有湖广可填。文库成为白地,是无人可填的。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7:50 (UTC) ::::僵尸喝人血吃人肉你不吭聲,圖個僵尸你馬上跳出來罵張獻忠。顛倒黑白曲解人話挺在行啊。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15:51 (UTC) :::::请注意文明讨论,切忌使用不文明用语。持续违反使用条款会导致你再次被封禁。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26 (UTC) ::::::那還是那句話:僵屍這個詞沒任何問題,定義為不文明用語完全是牽強附會,目的是為濫權封禁製造藉口。 ::::::還有你不是那塊料,對明顯違規的濫權行為不敢下手處理,就別對普通用戶說這些廢話。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0:22 (UTC) :::::僵尸喝了什么人血,我确实不清楚。附言:以本人立场,不认为张献忠对屠蜀负有主要责任。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26日 (四) 16:27 (UTC) :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包庇的Zhxy 519他自己,以及Gzdavidwong,都不應算合法管理員。因此清查[https://meta.toolforge.org/stewardry/zhwikisource?sysop=1 本站管理員]以及認知Midleading2024年7月17日留言,解決Zhxy 519以及Gzdavidwong的地下管理員身份,比本案是否投票重要的多。也請注意[[m:Harassment#Contact the Foundation’s Trust and Safety team|任何可能暗中告密者]],以及[[Special:差异/2364915|Zhxy 519曾破壞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20:14 (UTC) ::破坏投票使用的理由和维基百科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如出一辙,后果就是管理员解任投票通过。只是维基文库这边没有安全投票也没有行政员,无法沿用维基百科的程序。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46 (UTC) :::我5.157.51.66又回来了。先把名字留下,省得死了谁都认不出来。 :::一个谁都不理睬的讨论,被无耻之王Jusjih硬生生拖了回来,维基没有理性的糟糕讨论模式可见一斑。至于某野狗Jerk,嘿嘿。 :::Midleading道貌岸然地想把自己打扮成公正化身,却处处沿着Jusjih铺的路走。这两位沆瀣一气一唱一和,不过那边zhxy_519、Gzdavidwong、Eric liu、达师好歹是4个人。 :::2021年我看戏时候就在想,WMC在文库也不会不动手,投票也有人出头,也总有打手要演出一副中立架势。最近Manchiu回来了,WMC几个走狗又开始在百科活跃了,文库也正好可以利用Jusjih等各只傻鸟嘛。某苗做梦也想不到,居然会在文库被鞭尸。 :::嘿嘿,戏越来越好看了,不过现在仍然是乱斗。 [[Special:用户贡献/104.192.5.144|104.192.5.144]] 2024年9月9日 (一) 20:33 (UTC) :{{ping|Midleading|Fire-and-Ice}}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涉及要不要過渡措施。下接[[#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2:00 (UTC) ::本站能自舊維基文庫匯入頁面,因此不建立安全投票,任何不爽地下管理員的用戶,可能先刊登舊維基文庫,再由特定匯入本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17:20 (UTC) == 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页面的header,均将section参数填写为“沿革和最新版”,意义不明。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03:14 (UTC) *包含所有历史版本(包括现行版本)的链接和最新版内容。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27日 (六) 14:17 (UTC) *:对section参数的错误使用。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14:28 (UTC) *::同意Fire-and-Ice阁下意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28日 (日) 02:45 (UTC) * 改在附註裡標明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27日 (六) 20:36 (UTC) *:主要问题是如何告知读者标题后没有括号注明年份的页面是否是最新版的法律。现在header的note参数里是中国法的题注,这一题注本身是用括号括起来的,删去括号再加上沿革两个字,是否又改变了作品原文的原貌?此处可能存在一定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2:26 (UTC) *::括号里的内容,是“著作权法”“原文”的一部分吗?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4日 (日) 14:19 (UTC) *:::请参见[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3NTJiN2Q0MzAxNzVlNDc2NmJhYjE1NTc%3D 公报原版](需手动点击右上角“公报原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2条第3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65条第3款规定:“'''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题注系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02 (UTC) *::::我理解header的notes参数应该是留给维基文库编者注释的,原文就有的注释应该直接放到正文部分。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3:55 (UTC) *::文库是否有必要告知读者本页面是否最新版法律?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7 (UTC) *:像Teetrition阁下所说,题注为大陆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因此反对删除题注的括号并在之前加上“沿革”的字样。同时我对把题注加在在正文里并无异议,有些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已经是这么操作了的。但问题是做出这种修改是否有必要?文库对大陆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各类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即把文件的题注(制定修改信息)写在Header的notes里。此外,在已被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Header里注明“沿革和最新版”也是文库对大陆法律文件的通行做法,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注明。主张改变这些长期以来做法的用户在我看来还未尽到论证义务。--[[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17:14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常修正,因而常有“沿革和最新版”。要改版,宜用機器人。中華民國法律常修正,因而沿革不含最新版,是因應不同條文施行日期可能不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13:56 (UTC) *::: 兩者均屬法規文章,故格式可能有必要統一,因讀者不見得明白相關區別之箇中意涵。——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4日 (六) 14:46 (UTC) *::::是的。但民國法律沿革頁想要也有最新版,就需要人手,不然暫不支持包括最新版。也要注意尚未施行的條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4 (UTC) *::“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Template:Header]]指出:section“填写章节,如“第一卷”或“水部”。”长期错误使用参数,反而要主张没坏别修、约定俗成。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0 (UTC) *:::我同意从Header模板说明这个角度来说section参数的确不应这么使用,以及回答您上面的问题,当然并无'''必要'''告知读者当前页面的时效性;文库理论上只需要保证收录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定内容完整即可,其他额外信息(时效性、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读者方便而添加的。但考虑到(1)已经900+个页面用了“沿革和最新版”的标记,(2)这个标记可以帮助不熟悉某一部文件修改历史的读者确认当前页面是该文件的最新版,且(3)Header模板似乎没有其他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用,那么除了保持现状以外,似乎只能要么修改Header模板本身(允许section参数这么使用或添加新的参数),要么用机器人对现有页面进行大批量修改(删除该标记或更改参数)。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2:14 (UTC) *::::'''从HTML代码来看使用section参数的内容并不会附加任何语义'''(仅仅是在正标题下用<code><nowiki><br></nowiki></code>手动折行罢了,不会导致全文内容被<code><nowiki><section></nowiki></code>标签包裹,也没有使用<code><hx></code>(x=1,2,3,4,5,6)来告知浏览器标题级别)。同时我发现例如[[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中还将立法时间写在section里。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直接在header模板文档里将section参数解释为正标题下的附注信息,从操作成本上来讲是最为经济实惠的。'''MediaWiki用本该实现定义语义的<code><nowiki><dl><dd></nowiki></code>等标签来实现讨论串的缩进,如果要纠结某个命名本身的含义,那么写字间整个页面都是不能接受的(全是讨论串)。'''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08:20 (UTC) *:::::一、section有其固定的英文含义,维基文库自行赋义就会制造混乱。二、html语言提供{{code|<dd>}}等关键字实现定义列表,但并不限制关键字的自由使用。三、“正标题下的附注”和notes有何区别?标明最新版似乎是在做有时效性的原创研究,就算要标明最新版、立法时间等,也是notes的范围。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31日 (六) 14:57 (UTC) *::::::阁下所言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否矛盾?dd指Description Details(或Definition),dl指Description List,dt指Description Term,MediaWiki将其用作讨论串缩进之用是否是“自行赋义制造混乱”?维基文库文档是否又能够限制参数的“自由使用”——特别是在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 *::::::回到问题本身,notes和section展示上分别适合较长的一段文本和较短的居中文本,在没有其他参数适合的情况下借用无伤大雅。 *::::::诚然,MediaWiki用dl、dd来展现讨论串的做法不值得推荐(这一做法可能还有无障碍上的副作用),用section来展示较短居中文本也是权宜之计。section这个名字确实对不上号。正如Ewan0707阁下所言,除非大批量修改,则就只能修改header模板本身。从操作的方便程度而言,不如直接给section参数加上subtitle之类的可选别名,已有页面中使用section无必要修改(读者不会关注源代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16:22 (UTC) *:::::::一、编程语言是面向计算机和程序员的,这个圈子的缩写和术语自然是层出不穷,dd、src、int等等。但是维基社群应适用于普通的语言圈子。二、“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没有看到非得区分较长notes和较短居中notes的理由。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8:25 (UTC) *:[[Portal:中華民國法律]]已有1005份廣義的法律,扣除334份未修正的,671曾修正的,若都要有沿革和最新版,需要有用戶長期注意。--[[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6:06 (UTC) : 诸君所议甚善。然“沿革和最新版”之标记,对于新读者或不谙法律修订沿革者,确实稍显晦涩。所谓“沿革”,仅于标头下以小字标示,且须点击日期方能寻得历次版本,此设计既不直观,亦易为读者所忽略。反观英文文库如 [[:en: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版本页简明易用,版本更迭一目了然,颇为便捷。若能参照此例,改进“沿革”之展示方式,或增补更清晰之说明,则读者更易明了页面之时效及文本沿革,既可减少初阅者之困惑,亦契合文库简便明晰之宗旨。--[[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6:19 (UTC) :: 其實他們這算是消歧義?但我們確實可以用來改善現行之法規沿革頁面。——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0日 (四) 23:52 (UTC) ::: 承蒙 Eric 君惠察,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页面略施修整[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iff=2482707&oldid=1853154],意在简化版面,便于读者导航。删去“沿革和最新版”六字,原为表明文本沿革及现行版本之时效,然观于标题之下,既与“section”参数设定有所悖离,又令初学者困惑。 ::: 且“沿革”内容已备列于页面消息框中,阅之可明辨历次版本,循脉而行,信息无缺;故删“沿革”之字,实无损于整体。虽去“notes”参数,但其内容已在正文中体现,notes可以留作真正注释所用。至于“最新版”,今页面已明示其为文库所录最新文本,清晰无疑,去之亦无妨。 ::: 更进而言,将“previous”参数指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更为妥当。该宪法页面乃历版宪法之主页面,其前继应当指向法源,而非2018年版之前之2004年修订,若是层级分明,便于读者循序理解。 ::: 若诸君以为此议尚有所未及,愿再加详议;若无异议,俟后以机器人之力推广于相关页面,以统一版式,增益文库之清晰流畅。谨谢诸位雅正,协力改善。--[[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2:40 (UTC) ::::我们需要提示编者,这里内容应为最新版,这一点希望不要忽略。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10月27日 (日) 14:20 (UTC) ::::: 谨谢达师阁下之提点,确应妥善标示,以利众览。--[[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感谢您对现行宪法页面的编辑。个人认为只要一个页面收录了有关文件的所有法定组成部分即可;题注具体是在写在正文里还是用notes参数注明并不是很重要,但需要统一。“沿革”的确不需要注明,但个人认为不含年份的法律页面应该包括该法律最新版的内容,而不只是类似英文文库的各历史版本列表。此外,是否有必要将大陆法律页面的格式(而不仅是内容)保持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完全一致还需商榷。个人以为并无必要,这么做只会增加编辑时间(比如目录得手动添加内链),且对读者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公报》版所用的宋体和黑体在Chrome等浏览器上看起来过细,反而不易阅读)。--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3:13 (UTC) :::::同意,宋体影响阅读。我认为正文部分不要手动设置字体,黑体、加粗的文字使用加粗格式,不用设为黑体。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6:11 (UTC) :::::: 感谢 Kcx36 君垂注。当力求格式得当,以增诸君阅览之便。--[[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Ewan 博士所见深切,谨表谢忱。 :::::# 题注既属法规文本,理当归入正文,既利校对,亦不占notes空间。 :::::# 法规主页面(无消歧义标识者)如能直接呈现最新内容,固为至善;然今文库页面如《[[著作权法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等系列,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皆为消歧而设,非最新版本,若依此例,恐需逐一更正。 :::::# 《公报》版式,本库旨在简明美观,毋需全然照搬。目录内链与字体设置,虽便于部分读者,然非必设,若有乐于研精格式者,亦可随宜而行。 :::::# 已略微调字体[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Template%3A%E5%85%AC%E6%8A%A5%2Fstyles.css&diff=2483555&oldid=2477510],期稍增阅读之便。 ::::: 如有未尽之意,愿再详议,广纳诸君善言,以共同完善文库页面体验。--[[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文庫有些古代文獻已經有多個版本,即:'''同一'''作品,但底本'''不同'''。包括但不限於錄有[[四部叢刊]]本和[[四庫全書]]本的作品。對已經有多個版本的作品,應該各版本的名稱都加消歧義後綴(一個半角空格加半角括號),將作品名留作版本頁(英文文庫即是如此)。這樣可以公平展示每個版本,而且可以減少熱心編者用不同版本來改字的情況。 文庫此類直接錄入的作品不少未曾討論來源和依據的底本,也有些有討論或來源,如果請求移動頁面,如何命名?如果無法聯係到原始錄入者或專家,社群是否有辦法給這些需要更名的作品一個通用的臨時別名,未來再移動到正確消歧義名稱? 幾個未必典型的例子:嘉祐集有三個版本([[嘉祐集]],[[嘉祐集_(四庫全書本)]],[[嘉祐集_(四部叢刊本)]]),其中[[嘉祐集]]缺乏校對和來源。[[韓非子]]已校對,來源信息詳盡。[[靖康要録]]無來源,正文品質50%。 本議題希望能有助於現階段提升已有作品的展示、分類和導覽,意圖并非提刪或合并。徵求充分討論和意見。我對法律、政府作品情況瞭解不足,推測其和文學作品不同,單篇詩詞作品的展示亦有技術困難,兩者可另開話題討論。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3日 (六) 20:02 (UTC) :已知版本來源的作品,可以通過消歧義指出版本來源。沒有版本來源消歧義的頁面應該視為由維基文庫用戶參考所有可靠版本點校的版本,像[[春曉 (孟浩然)]]那樣,允許用戶修訂錯字和標點符號,或者是像政府作品那樣只有一種版本的作品,或者是[[道德經]]那樣的版本消歧義頁。就算都是同一個來源四庫全書本,也可以新建一個頁面加上標點符號,如[[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本)]]和[[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標點本)]]。如果日後有用戶認為[[韓非子]]的個別字和標點符號需要修改,可以把這個頁面加上該版本的消歧義,然後重建一個不帶消歧義後綴的版本並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1:47 (UTC) ::完全同意閣下對標點的看法。 ::文庫有版本頁模板 {{tl|Versions}} 且導入時就是[[: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建议拆分版本页和消歧义页|爲了]]不使用消歧義模板來標記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惜無後續討論,也未寫入方針。但版本頁的需求仍存在,而且在文庫其他作品上的用法很有可能與古代作品「無後綴頁面為點校本」的現狀有矛盾,社群可以再討論用法,找到平衡點。英文文庫的指引在此[[:en:wikisource:Versions|wikisource:Versions]],如有需要可以翻譯成論述以供參考。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26 (UTC) ::「點校」的另一半,即「校對」,也有程度差異。如果所有可見的文字都是按一個底本(假設説:萬曆刊本)所錄,改正的文字只包含在 {{tl|校}}、 {{tl|另}}等模板裏,不直接可見,那這個作品實際是「作品名_(萬曆本)」。否則我認爲這作品是「作品名_(校對本)」,或匯校本、維基文庫匯校本。文庫似乎從未討論過文庫自行匯校本的收錄原則。我認爲前者是文庫項目範圍,後者則是錦上添花,對重要典籍值得保留,但也超出編者的職責。而且并非所有作品都可匯校。現代作者出版一本詩集,再版時作者自己改了幾個字,請問哪個版本更正確?事實上的校對本應該有特別標記,和非匯校作品區分。加後綴是一種辦法,加橫幅模板也是一種。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41 (UTC) :::關於後者,在維基文庫幫助頁有提到,[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Help:模板#注釋、校對和缺字說明 維基文庫的參與者亦負有校正原文訛誤舛錯的義務。] :::雖然說這是一項我從來沒遵照過,也反對這麼做的指示。 :::<br> :::我個人目標是將無標點古籍底本的校對,連同新式標點,作為原作的衍生創作列於原作(直書橫排)頁面下方,算是做到了注標分離。 :::* 缺點是維護不易。若[[Wikisource:样式指南#校对页样式|錄入底本]]有誤字要修,底本的改動不會連動到衍生的標註文本,需要做兩次工。 :::* 優點是對於衍生之校對本可以放手大<nowiki>{{</nowiki>[[Template:校|校]]<nowiki>}}</nowiki>。甚至可以從日文站點改一份[[:ja:モジュール:CharacterJPN|異俗寫歸正寫模組]]來適應當代閱讀用字習慣。 :::至於這麼做的校對文本需不需要再以模板或特別標記指出、區別?我認為無妨,可直接在校對文本前安排<nowiki>{{</nowiki>[[Template:Versions|Versions]]<nowiki>}}</nowiki>做開頭就可以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3:01 (UTC) ::::中文維基文庫有繁簡轉換功能可以把異體字自動轉換為常用字,不需要像日文維基文庫那样。只需要管理員修改繁簡轉換表即可。我现在已经修改了简体中文的转换表将部分异体字也转换为对应的简体字。如果有人支持的話繁體中文也可以啟用此功能,而「不轉換」選項仍可呈現原文的異體字。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7:51 (UTC) :::::我知道中文站點有字詞轉換表這玩意,[[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也已自訂出很不錯的[[紅樓夢(程甲本)/字詞轉換表|轉換表]](我都想抄一份來用了)。 :::::只是它原義上是繁簡轉換。我不大贊同使其又承擔異體字轉換的工作,我擔心會使許多俗寫字、簡筆字被當成簡體字而套用規則轉繁,使事情複雜化。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8:43 (UTC) ::::用字轉換不易用規則實現,文庫不能要求原文符合一個或幾個現代用字標準。我支持用Mediawiki已有的字詞轉換功能,可以慢慢來,添加全局轉換規則需慎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35 (UTC) :::::简体中文用户大多像鲁迅一样讨厌“回字有四样写法”吧,有些人甚至看不懂,原文转换为简体中文可以直接全域转换。繁體中文使用者基本也能理解簡體字,所以目前暫未全域轉换,但有時異體字還是會有影响,特別是影响搜尋引擎,例如搜尋“卷一”沒有結果,因為維基文庫中寫作了“-{巻}-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0:00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一定也有搜尋引擎搜不出的問題吧,那邊怎麽解決這問題?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3 (UTC) ::::::用字轉換在這裏討論偏題了。我建一個新話題討論吧。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4 (UTC) ::::閣下的錄入方案也是保留單個來源的原文的,應是我說的前一種方法。我也傾向編者沒有義務指出原文錯誤,但此類模板仍允許顯示原文,并未有誤導讀者。 ::::我反對的是直接可見的正文有改動,或由幾個來源拼接而成,不使用以上模板,但又不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的。文庫收錄的明清小説多有此問題。提供不同標點或用字不在此意見範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49 (UTC) :::::未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但沒有加消歧義後綴的文章多是從其它來源(如<nowiki/>http://open-lit.com<nowiki/>)導入的,且來源沒有說明版本。在整個文庫完全清理此類文獻比較困難,所以只能以現狀作為方針,在此情况有很大改觀後才可能考虑推廣使用其它方案。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07:49 (UTC) == 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此話題為正式討論方案前,厘清用字轉換改進的目標,和所需的輔助工作而設。 目前中文文庫的簡體,繁體轉換功能有限。現在,可用的技術只有一種,就是使用 Mediawiki 的[[w:Help: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地区词处理|用字模式轉換]]功能,擴充轉換表。其他方案可以在下面建議,以下都只默認使用這種技術。<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目標=== 用字轉換本身我認爲并非文庫的核心任務,首要益處是方便讀者,但不容易做得滿意;其次是方便編者,對社群有益。 以下列出幾個可能的不同目標,相互可能衝突,所以可能必須有取有捨。 * '''規範化''': 提供符合現代用字規範(正體、簡化字、大馬、新、港、澳、日、越等,下面以正字指代)的作品版本。 * '''去缺字''':將缺少字體支持而不能顯示的(特別是手機端)Unicode [[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C|擴展區 C]] 及以上的字以正字代替(如有正字)。 * '''兼容''': 應至少與文庫常用的改字模板和排版模板兼容,也應考慮文庫常用的從 page 頁面嵌入包含,和同一文本復用等功能。還有未來可能會有的,允許讀者切換有無標點、更改直排或橫排等功能。 * '''免標簽''':應避免給每個作品加用字標簽。文庫轉換的困難在於不能用規則自動判斷原文是使用何種用字標準,該用哪種轉換規則,更勿論原文夾雜文言和白話,或手寫本寫錯字的情況。用字標簽并非良方,增加編者和維護負擔不説,對已有頁面也沒有人力完成。另一個相關目的是讓編者不必再在作品正文中添加單字的轉換規則。 各個子目標分別討論:<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規範化==== 對於用字規範化,若其是依靠轉換表達成,不觸及原文本。那我是樂見的。 只是有一點想提出討論:搜尋引擎爬蟲索引的仍是原文文本,轉換表規範化似乎無助於改變這點。這問題似乎無解?要不放棄原文,徑直以規範字收錄;要嘛脫褲子放...我說謄寫一份規範字版本並列,以供現代人閱讀及索引。 還是乾脆就放棄SEO?反正文庫也不掙流量。[[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51 (UTC) :搜尋引擎爬蟲很可能也會索引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因此通過轉換表規範化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用字能提高搜尋引擎找到頁面的機會。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9 (UTC) ====去缺字==== 提個一嘴。我的觀點是:文庫職責在保存文本,不負責渲染相關。故用戶需自備適當渲染文本的措施(如合規的瀏覽器排版引擎、字元覆蓋率足夠的字體等等)。故我反對以缺字為由,將規範字取代原文所錄之字。 文庫後來也有了以[[mediawikiwiki:Help:Extension:WebFonts/zh| 擴展]]提供字體的機制。符合SIL授權的中文字庫也不是毫無半點,我想黑體(sans-serif)、楷體、明體(serif)應該都有。故缺字是可以由站點端去著手改善的。 而就短期可能達成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還是自備渲染手段比較現實。尤其在移動裝置上,除了少數廠家,基本沒可能自行更換字體。還是要用戶在自個用戶空間下的css, js去導入外部資源才能解決缺字。不容易、難普及,但是尊重原典原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16 (UTC) :此目標僅限於在轉換模式,即簡體或繁體等模式下替換,原文和不轉換模式仍顯示原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05:12 (UTC) ::[[:mw:Help:Extension:WebFonts/zh|WebFonts]]已經過時,替代WebFonts的[[:mw:Extension:UniversalLanguageSelector/zh|通用語言選擇器]]僅用於當某種語言完全無法顯示時下載一種嵌入字體。這並不適合中文這種情況,很多設備都支援中文,只是不支援僻字而已。另外,似乎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暫停增加字體,因為通用語言選擇器不是一個字體托管服務(有關討論參見[[phab:T335892]]、[[phab:T166138]]、[[mw:Universal_Language_Selector/WebFont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0 (UTC) ====兼容==== 直排、橫排切換以及是否添加標點符號的功能無法通過轉換表實現,只能用Javascript小工具在瀏覽器前台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4 (UTC) ====免標簽==== ===困難=== * '''一對多''':擴充轉換表的困難,首要的是一對多的簡繁問題。[[w: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和[[w: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中已列例子,很多是文庫常見的,特別是古人姓名用字,不能用轉換規則解決,而需要釋讀原文的。雖然文庫的編輯至少都對原文有熱情,但如要求能讀懂原文,未免門檻太高。這些例子雖不普遍,但和現狀相比,如果大量的用字轉換正確,但夾雜極少的轉換錯誤,有誤導讀者的危險。 * '''合理標記''':另一件困難是怎樣讓讀者意識到原文和轉換本確有區別。這一點并非吹毛求疵。文庫在百科有大量的鏈接來源顯示「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w:Template:Wikisource]]),這原始兩字有點麻煩,文庫這邊對原文允許的合理改進(標點、用字)還算不算是原始文獻?而且文庫的一個很合理的用途就是給較真的讀者提供數字化文本證據(明史四庫本裏這個人確實一會[[Wikisource:写字间#文库的《明史》是什么版本的?|姓黨]]一會姓党)。轉換本如果标记不清,可能会被误用。 <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1:18‎加入。</small> === 其他方案 === 這裏可建議其他轉換方案,或者反對改進轉換的意見。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 (UTC) : 不知是否與百科互助客棧[[:w: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方针#提议大陆简体模式下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引入工具书对合并字保留繁/异体字的惯例|此話題]]相關?——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8:13 (UTC) ::可能無法避免人工。公共转换组對文庫用處可能有限,原因是文庫作品的用字來源于作者或整理者,和内容的關聯較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31 (UTC) == 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0"/><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繼先前部署,今再有[[phab:T375401|42個維基]]的讀者可以使用深色模式。如果您所在維基的未-{zh-hans:登录用户;zh-hant:登入使用者;}-尚無法使用深色模式,這可能是因為許多模板還無法在深色模式下正常顯示。如果您有興趣協助處理這類問題,請使用[https://night-mode-checker.wmcloud.org/ 深色模式檢查工具]。[[mw:Special:MyLanguage/Recommendations for night mode compatibility on Wikimedia wikis|建議頁面]]提供相關指引。深色模式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部署至更多維基。 * -{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0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編輯者,可以在URL尾端加上<code dir=ltr>?veaction=editsource</code>來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功能。如果您想改為-{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您可以在[[Special:Preferences#mw-input-wpvisualeditor-newwikitext|{{int:preferences}}]]中調整-{zh-hant:設定;zh-hans:设置;}-。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39796] * 對於使用Vector 2022-{zh-hans:皮肤;zh-hant:外觀}-的未-{zh-hans:登录;zh-hant:登入;}-讀者,「{{int:sitesupport}}」連結已從內容區塊旁邊的可摺疊選單,移至更顯眼的頂部選單,位於「{{int:pt-createaccount}}」旁邊。這讓連結恢復到與Vector 2010中相當的顯眼程度。[[mw:Readers/2024 Reader and Donor Experiences#Donor Experiences (Key Result WE 3.2 and the related hypotheses)|了解更多捐助體驗相關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3585] * CampaignEvents-{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為活動籌辦人員提供工具,讓他們能更輕鬆地管理活動、與參與者溝通,以及在維基站點上宣傳活動。阿拉伯語維基百科、伊博語維基百科、史瓦希里語維基百科、元維基[[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Deployment status|已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zh: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引進CampaignEvents擴充功能|中文維基百科已決定]]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es:Wikipedia:Votaciones/2024/Sobre la política de Organizadores de Eventos|西班牙語維基百科]]和[[d:Wikidata:Project chat#Enabling the CampaignEvents Extention on Wikidata|維基數據]]正在進行相關討論。參見[[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元維基的CampaignEvents頁面]]了解如何為您所在的維基請求部署。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2|{{formatnum:22}}個|共{{formatnum:2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敬請擁有Wikitech帳號的開發者們[[wikitech:Wikitech/SUL-migration|檢查其帳號是否需要執行任何操作]]。Wikitech正在過渡到使用單一-{zh-hans:用户登录;zh-hant:使用者登入;}-系統(SUL,即全域帳號),以及進行其他配置變更。此變更將有助於降低我們所有維基站點的每週軟體更新的整體複雜度。 '''深入探索''' * 本次[[m:Special:MyLanguage/Tech/Server switch|伺服器切換]]已於上週順利完成,唯讀時間[[wikitech:Switch Datacenter#Past Switches|僅2分46秒]]。這項定期流程確保工程師在切換-{zh-hant:資料;zh-hans:数据;}-中心之時,即使發生重大技術問題,所有維基仍然可供閱讀。藉此機會,工程師得以維護升級平時全天候運行的系統,往往還能找出基礎架構中的弱點。該流程涉及數十個軟體服務和數百個硬體伺服器,需要多個團隊通力合作。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流程所需時間已從17分鐘縮短至兩三分鐘。 [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66ZW7B2MG63AESQVTXDIFQBDBS766JGW/] '''會議與活動''' * 10月4日—6日:[[m:Special:MyLanguage/WikiIndaba conference 2024|WikiIndaba大會的黑客松]],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 * 11月4日—6日:[[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Users and Developers Conference Fall 2024|2024年秋季MediaWiki使用者與開發者大會]],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0"/>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9月30日 (一) 22:20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30062 --> == 關於[[模板:作者|作者模板]] == 此模板是否有可能分列作者及分類參數?尤其某些需要消歧義者(如[[作者:李昂 (唐朝官員)|唐代官員李昂]]),現在似乎還不能正確分類。——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日 (二) 12:53 (UTC) :維基文庫作者頁面就應該使用筆名或者常用名命名,建議把[[作者:李昂]]移動到[[作者:唐文宗]],和[[w:唐文宗|維基百科]]一致。其他原本是機器人建立的作者頁面命名不當的也按[[w:|維基百科]]頁面名類推移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9 (UTC) :: 不過這似乎與消歧義問題無關?畢竟即使將皇帝李昂更名為唐文宗,依據「主從消歧義」原則,前述同名唐代官員仍應添加消歧義後綴為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4日 (五) 01:54 (UTC) :::現在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分類吧,[[:Category:唐文宗]]並不存在。建立了這些分類以後,可以把分類通過維基數據鏈接到作者頁,這樣就可以在[[Module:作者|作者模板]]鏈接到該分類。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14 (UTC) :::: {{ping|Midleading}}可能要全盤考慮,將其他中國古代帝王一併納入討論。——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4 (UTC) == 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上接[[#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ping|Midleading}}2024年9月9日留言,請問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1:50 (UTC) : 未見本站目前有如百科方面大規模投票適用之需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7:49 (UTC) :没必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首先需要制定如何使用安全投票的方針才能進行下一步。其次,維基媒體基金會可能沒有能力在本站使用安全投票。最後,一直都有人覺得社群投票就是強推,反對社群投票,要求先由仲裁委員會審理決定解任理由成立後才能投票,就差上訴到法院了。維基文庫也有一批這樣的人,平時不活躍,但是一到要投票的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來,甚至直接使用傀儡和IP匿名用戶破壞。在沒有本地行政員的情況下,誰來監票就是個問題。誰來審理解任理由是否成立是個更大的問題。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08 (UTC) :近闻诸君之议,深以为然。然愚见以为,弊非在管理员之多寡,实在勤者鲜少。譬如页面移动之请求,常无人及时处理;至于条目之删除,往往草率而行,争议未决,已然除去,亦无详实之总结。尤版权相关,删除之时未明列反删期限,众人无所适从,实欠周全。倘能勤政审慎,详议而后行,则可化解纷争,增进公允。愚见如此,敬请诸位指教。--[[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5:39 (UTC) :: {{ping|Zy26}}其實閣下或可申請管理員,一齊協助站務?本人將予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3 (UTC) ::: 感承Eric君之荐,愚深以为然。盖如Jimmy Wales所言,登位管理员非大事,实为技术之事,非为权位,予人以便,使社区得以顺畅运作。愚认同此言,唯愿其过程更为开放,以消“权威”之感,让更多有识之士得以分担站务,集众力而行[https://lists.wikimedia.org/pipermail/wikien-l/2003-February/001149.html]。 ::: 愚虽略通技艺,且今对文库事务抱有热忱,然精力有限,时常难以久持。且素不擅政治事务,亦不喜涉入争议、开罪于人。今于维基百科,所持权限亦惟方便清理站点、整理页面,实无意涉足纷争。 ::: 若蒙垂允,愚当尽绵薄之力,为社区贡献一己所能,期增益文库而不负所托。谨此复,敬请诸君指正。--[[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3:23 (UTC) == 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本站现有多个机器人长年未有活动,是否应移除这些账户的机器人权限(<del>本站方针未订明不活跃标准,宜参照百科和元维基以一年为限</del>)?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10月4日 (五) 11:31 (UTC) :我同意1年为限。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 反对此议。不活跃并不代表无效,机器人随时可能再次启用,没必要为形式而强行移除其权限。况且管理员人手本已不足,增添管理负担并非明智之举,建议维持现状。--[[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3:20 (UTC) ::了解。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4 (UTC) :本站[[User:AvocatoBot]]和[[User:Interwiki-Bot]]2个机器人账户,主要任务为维护跨语言链接(已被Wikidata取代,因此原先的机器人申请已无效),超过10年未有任何活动,现请求移除上述账户的机器人权限。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7 (UTC) : {{ping|沈澄心}}或可提議先行修訂[[维基文库:机器人|機器人方針]],添加「機器人注銷」一節,俾利統一處理。其餘意見同Zy26,不過AvocatoBot及Interwiki-Bot久未活躍,確可予以注銷。——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0 (UTC) ==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 Dear all, Apologies for writing in English. Please help to translate in your language. We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e upcoming [[m:Wiki Loves Ramadan|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aimed at celebrating Ramadan by enrich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ignificant time of year. As we plan to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your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are crucial in shaping the best possibl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engaging,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set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strategies for organizing this global event. Survey link: https://forms.gle/f66MuzjcPpwzVymu5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hank you for being a part of our journey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 User:ZI Jony 2024年10月6日 (日) 03:20 (UTC)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10935 --> == 如何讓<pages>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pre>{{#invoke:string|replace|<pages include="1" index="Sandbox.djvu" />|<br>|<br><br>}}</pre> 這麼寫並不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若改用Transcluder嵌入 <pre>{{#invoke:string|replace|{{#invoke:Transcluder|main|Page:Sandbox.djvu/1}}|<br>|<br><br>}}</pre> '''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但用Transcluder做全本嵌入時需列舉,不方便大量頁面嵌入。 想來問問該怎麼寫,才能讓<pages>被解析成文本處理。還是說[[w:en:Wikipedia:Lua#MediaWiki-specific_features]]內文提到的,即是<pages>這類的標籤不會被Lua處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10:05 (UTC) :pages是MediaWiki扩展提供的功能,而不是一个模板,所以无法由Lua展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3:50 (UTC) :閣下是否有需求在 Page 頁面和嵌入頁面顯示不同文字排列方向?{{tl|Vertical page start}} 模板也許能實現此功能。受 Mediawiki 限制,必須顯式寫出<code><poem></code>標簽([https://www.mediawiki.org/wiki/Topic:T8qq3x78i9rfem8l])。樣例在[[Page:Sandbox.djvu/1]]。歡迎建議功能及改進。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6:18 (UTC) ::不同文字排列方向這個實踐不難。可我想要的是同一份Page頁面可經由不同處理,分別嵌入成有標點分段橫書排版、無標點縱書橫排兩個版本。(假設原Page頁已錄具有完整的metadata可供處理)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9:17 (UTC) :::可以考虑用 Lua 来解析,模块“{{tl|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临时政府公报01.pdf|1|24}}”乃一简易示例,有许多细节问题未决,需进一步处理。君可参之,或可有所裨益。--[[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7:50 (UTC) ::::感謝大神出手相助。我想,再串接其他模板,約莫就可以達到我的需求。就是要花心思想想偽格式pattern該如何來寫,好讓Lua模組處理。 ::::那個punctuationPattern,可以使其成為<nowiki>{{RemovePunctuation}}</nowiki>可接受的第四個Argument嗎?若是輸入不存在,則默认为缺省table。[[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2:25 (UTC) ::::: {{ping|Aerotinge}}<code><nowiki>{{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臨時政府公報01.pdf|1|10|[,。]}}</nowiki></code>,另,君之需求或致方案繁复,未来编辑恐增维护难度,亦或影响页面稳健。建请三思,兼顾后续便捷,严谨测试各类情境,以便日后同仁易于理解、增修无碍。--[[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9 (UTC) ::::::承您貴言,我本意是希望將"、""。"移出預設清單,因部分古籍已用此類符號圈點。若將之視為新式標點,一概移去略有不妥。 ::::::會再注意,盡可能不去使用自訂RemovePunctuation表。再次感謝您的勞動成果。 ::::::至於頁面繁複,礙於本人能力有限,難以同時兼顧維護、可讀性、成果需求等諸多面向。最後得出的方案在源碼上略顯不直觀,會再考慮注釋一段說明文字以供參。[[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40 (UTC) == 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1"/><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現在,各社群可以為其維基請求安裝[[mw:Special:MyLanguage/Moderator Tools/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是一套自動化反破壞工具,可根據新的「回退風險」(Revert Risk)機器學習模型的評分來回退不良編輯。參閱安裝和配置所需的[[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AutoModerator/Deploying|必要步驟]]。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36934]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現在,在[[mw:Special:MyLanguage/Content translation/Section translation#Try the tool|提供手機版「內容翻譯」]]的維基中,翻譯者在使用該工具時,可以用41項篩選條件來-{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條目建議清單。這項基於主題的條目建議功能,可讓翻譯者輕鬆地根據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自行探索相關條目並進行翻譯。[https://test.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ContentTranslation&active-list=suggestions 用您的行動裝置試試看]。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8422]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12|{{formatnum:12}}個|共{{formatnum:1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現在,為<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syntaxhighlight></nowiki></code></bdi>標籤[[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SyntaxHighlight#copy|指定<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copy=1</nowiki></code></bdi>屬性]],即可讓代碼區塊顯示「{{int:syntaxhighlight-button-copy}}」按鈕。感謝SD0001所做的改進。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932] * 所有維基的-{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著作權頁尾-{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將更新,-{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原始碼將改用wikitext標記,而非原始HTML。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89]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本月稍晚,[[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將在幾個維基試行推出。最終的試行維基清單將在下半月公布。如果您在[[phab:T376499|這11個維基]]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而該軟體使用IP位址的資料,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參閱-{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Code Review工具[[Wikitech:Gerrit|Gerrit]]和[[Wikitech:GitLab|GitLab]]已啟用速率限制,以解決惡意流量和抓取所造成的問題。開啟太多-{zh-hant:同時連線;zh-hans:并行连接;}-的-{zh-hant:用戶端;zh-hans:客户端;}-將被限制幾分鐘。這項速率限制是-{zh-hant:透過;zh-hans:通过;}-[[Wikitech:nftables|nftables]]防火牆規則進行管理的。更多詳情,請參閱Wikitech上有關[[Wikitech:Firewall#Throttling with nftables|防火牆]]、[[Wikitech:GitLab/Abuse and rate limiting|GitLab限制]]和[[Wikitech:Gerrit/Operations#Throttling IPs|Gerrit操作]]的頁面。 * 五個新的維基已-{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 [[d:Q49224|科梅林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w:kge:|<code>w:kge:</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813] ** [[d:Q36096|莫西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m:mos:|<code>m:mos:</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641] ** [[d:Q36213|馬都拉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tionary}} ([[wikt:mad:|<code>wikt:mad:</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968] ** [[d:Q2501174|哥伦打洛语]]{{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quote}} ([[q:gor:|<code>q:gor:</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088] ** [[d:Q56482|撣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news}} ([[n:shn:|<code>n:shn:</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430]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1"/>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7日 (一) 23:42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57422 --> == 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 == 根據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GlyphWiki:%e8%91%97%e4%bd%9c%e6%ac%8a%e8%88%87%e8%a8%b1%e5%8f%af%e5%8d%94%e8%ad%b0 Glyphwiki著作權與許可協議],其上的字體資源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特別是一些生僻漢字,可以在GlyphWiki上找到。 是否可以允許參照類似 [ [ File: xxx.svg ] ] 連接到 upload.wikimedia.org 的方式,支持連接並顯示其它外站(如 glyphwiki.org)的圖像資源?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1 (UTC) :因為Glyphwiki等外部資源沒有遵循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所以一切外部資源都直接無法使用([[w:盗链|盗链]]),只能把外部資源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才能使用。其實很多圖像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了。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9 (UTC) ::GlyphWiki的許可是否比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更爲開放?直接引用是否不應稱爲“盜鏈”? ::不知有哪些來自GlyphWiki的字形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是否有字表可以查詢? ::另,GlyphWiki的資源也是與日增長的,既有字形也可能調整修改,逐一轉載耗時費力,感覺也無必要。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5:17 (UTC) :::這裡不僅是許可問題,還有使用條款的問題。使用者必須同意GlyphWiki的使用條款才能直接連接GlyphWiki,哪怕是引用公有領域資源也要遵循使用條款,否則就是佔用GlyphWiki的頻寬資源。維基共享資源也是一樣,第三方直接引用維基共享資源的圖像但不遵守使用條款,佔用頻寬資源過多時,會被基金會封鎖。但是有一個轉載者同時遵守兩者的使用條款是可以的,而且這樣的話不需要所有讀者遵守GlyphWiki的使用條款。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00 (UTC) ::未收錄僻字適合維基詞典和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三方協作,但我未見中文或英語維基詞典有收錄。 ::本地也許可以維護一份僻字表,供需要的模板調用,錄入Glyphwiki編碼和[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編碼。後者收字更多,可期待編碼穩定不變。 ::[[:c:Category:Chinese characters not in Unicode]]有一些未編碼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54 (UTC) :::多謝!感覺這個整理的[[:c:Category:Chinese_characters_not_in_Unicode |字表]]名稱雜亂,不如Glyph成體系,比如,我要找到“諒”的異體字,可以通過該字編碼(unicode=0x8AD2)定位到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u8ad2, 然後在裏面查找對應的異體字,對於同一個字在不同供應商/字庫的字符集編碼也按照 "字庫代碼"+"unicode代碼"的方式列出,比如 (u2ff0-u8a00-u4eb0) (=hdic_hkrm-05058330) (=toki-01085420) (=linchuyi_hkrm-05058330) (=gt-74180) :::本站還有3個擴展字庫集([[Template:SKchar/字符表|SKchar]], [[Template:SKchar2/字符表|SKchar2]], [[Template:GJchar/字符表|GJchar]]),但也有檢索不便的問題。 :::還有,上面異體字字典網站對生僻字有自己的專用編碼(用了U+F0000以上的擴展段),也提供了woff字庫文檔,只是不知道授權條款是否可用(如將woff裝載到本站),以及如何用技術實現在wikisource頁面引用woff中的指定編碼漢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20 (UTC) ::::Unicode編碼的字在維基詞典、維基共享資源和維基數據搜尋都很容易找到圖片字,除非該圖片字并未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詞典有漢字編碼轉維基共享資源圖片字的模板,有需要可以在維基文庫也使用。woff字庫是有版權的,只能先轉圖片字(如[[:File:SKQSfont.pdf]])再使用,圖片字在美國屬於公有領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55 (UTC) ::::閣下的觀察甚是。共享資源上的這些字不成體例,因爲沒人整理過。GlyphWiki 的長處是匯集多編碼,每個字有圖像,還涵蓋[[: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認同原則與原字集分離原則|變體序列和東亞各國字形]]。這也是對文庫可能的不便,因爲單字缺少唯一編碼,且因由用戶生成,可能有大改動。Unicode 變體序列描述能力也有限。文庫 (MediaWiki) 尚不支持兼容區漢字錄入。不知道變體序列是否支持。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00 (UT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使用的私人使用区 (PUA) 編碼可能沒有太多實用價值。我認爲有用的是連結正字的代碼和「單字ID」。以「窗」爲例,正字代碼為A02964, 異體字「⿺㇄匆」代碼為A02964-017,其正字一望而知。另每個字有ID,用於網頁位址。如「窗」的ID是 31863,A02964-017 為 31880。可以料想單字ID是向前兼容的,即後續修訂不會改變已收字的ID。異體字字典自稱收錄約十萬字,因此如果文庫維護一份字表的話,可考慮以單字ID來做内部編碼,以 SKchar,GlyphWiki 等為後備。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21 (UTC) ::::先不說字型是可以用SIL之類的授權來相容CC的。首先是commons不接受字體,那兒不是字體倉庫(但可以是圖庫,我也在上面看過不只一次屌照了)。關於為何不接受字體上傳也是個[[commons:Commons:Requests_for_comment/Hosting_of_free_fonts_in_Commons|舊話題]]了。 ::::光這點就堵死想要從commons取用字體可能性了。(是可以把整個字體轉成svg一個個上傳,然後手刻css去映射。足夠勝任顯示文庫古文的字庫覆蓋率,不含異體字也就9萬多個glyph吧。<del>這就是我放棄這條路的緣故</del>) ::::所以要想取用GlyphWiki的編碼系統與svg圖檔,我想只有搬磚搬到commons這一條路。 ::::變體序列(IVS)維基好像尚未支援,也有可能是我的文字編輯器的問題,導致文本的IVS描述符丟失,總之我上回的嘗試是失敗的。 ::::但就算要用IVS也是需要字體功能做基礎支援(參見日文站點的[[:ja:テンプレート:異体字シーケンス|模板]]),使得瓶頸還是回到缺字體的問題點上。[[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00 (UTC) :::::我建議在維基詞典継續討論,這些字應該屬於維基詞典收錄的範圍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40 (UTC) ::::::好吧,轉載Glyphwiki圖到維基共享資源,可以先到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Glyphwiki 查看有無合用的(目前有26591个)——只是檢索稍嫌不便。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15:52 (UTC) :換個思路,用JS開發小工具(gadget)配合呢?在文庫文本使用glyph模板,但不傳值、不作連外處理。當用戶自行啟用glyph gadget後,在用戶端本地對文本裡的glyph pattern一個個轉成GlyphWiki連外圖檔。 :沒開啟glyph gadget的就乖乖看一個個�佔位符。 :這樣總不干基金會政策的事兒了吧。就循[[User talk:Kanashimi/era note.js|紀年標注工具]]一樣的路子來走就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7:26 (UTC) ::紀年標注工具沒有使用條款和私隱政策供使用者查閱,實際上也不合規,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注意到[[phab:T275754|這個問題]]了,未來會全面禁止小工具使用外部資源。維基百科在頂部通過外部連接轉到Facebook也是引起維基媒體基金會[[phab:T375253|調查]]的行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0:42 (UTC) ::也請考慮[[:w:MOS:PRECOLLAPSE]] 中的建議。考慮未登入用戶在各維基計劃應佔讀者多數,可以給已登入用戶開發增强功能,但也應讓多數用戶能知曉無法顯示的内容。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42 (UTC) == 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大家好, 我們在此感謝所有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人士。來自180個以上維基媒體專案的近6000名社群成員已投票。 以下四位候選人得票最多: # [[User:Kritzolina|Christel Steigenberger]] # [[User:Nadzik|Maciej Artur Nadzikiewicz]] # [[User:Victoria|Victoria Doronina]] # [[User:Laurentius|Lorenzo Losa]] 儘管這些候選人已透過投票得出名次,但他們仍需要被任命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他們需要成功通過背景調查,並滿足章程中規定的資格。新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將於2024年12月舉行的下一次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會議上任命。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4/Results|請閱讀元維基上的選舉結果。]] 祝好, 選舉委員會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工作小組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MPossoupe_(WMF)|MPossoupe_(WMF)]] 2024年10月14日 (一) 08:26 (UTC) <!-- 信息由 User:MPossoupe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183190 --> == 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2"/><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結構式討論-{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又稱Flow)啟動棄用流程。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未經維護且造成問題。結構式討論將被[[mw:Special:MyLanguage/Help:DiscussionTools|討論工具(DiscussionTools)]]取代,其用於任何一般討論頁。我們正在聯絡[[mw:Special:MyLanguage/Structured Discussions/Deprecation#Deprecation timeline|第一批維基]]。請這些維基停止使用結構式討論,並將所有結構式討論板移至子頁面,作為存檔。2024年10月22日開始,將在這些維基執行腳本,自動將所有不是子頁面的結構式討論頁面移至子頁面。2024年10月28日,這些維基的所有結構式討論板將設為唯讀模式。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tructured_Discussions/Deprecation][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0722] * WMF的-{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平台團隊正致力於讓讀者更容易用自己的語言執行-{zh-hant:文字搜尋;zh-hans:文本搜索;}-。[[phab:T332342|上週對30多種語言進行的一項變更]],使查找帶有變音符號的單詞變得更加容易。這適用於全文-{zh-hant:搜尋;zh-hans:搜索;}-以及進階-{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如<code><bdi lang="en" dir="ltr">''hastemplate''</bdi></code>、<code><bdi lang="en" dir="ltr">''incategory''</bdi></code>等。新聞末尾链接提供對此的詳細說明以及其他較小改進。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User:TJones_%28WMF%29/Notes/Language_Analyzer_Harmonization_Notes#ASCII-folding/ICU-folding_%28T332342%29]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0|{{formatnum:20}}個|共{{formatnum:20}}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俄語維基百科安裝了[[mw:Special:MyLanguage/Help:Edit check|編輯檢查]];修復了一些缺失的UI樣式。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使用Toolforge工具[[toolforge:copyvios|Earwig's Copyvio Detector]]的編輯者,現在需要先-{zh-hant:登入;zh-hans:登录;}-其維基媒體帳號才能啟用「搜尋引擎」選項執行檢查。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旨在防止外部機器人濫用系統。感謝Chlod所做的改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_talk:New_pages_patrol/Reviewers#Authentication_is_now_required_for_search_engine_checks_on_Earwig's_Copyvio_Tool] * [[m: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Phabricator]]-{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再度能夠以電子郵件-{zh-hant:建立;zh-hans:创建;}-工單,以及對既有工單留言。[[mw: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Help#Using email|向Phabricator-{zh-hant:傳送;zh-hans:发送;}-電子郵件]]的功能已修復。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56077]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介面中的一些HTML元素現在使用<code><nowiki><bdi></nowiki></code>元素包裹,以使HTML輸出更符合Web標準。未來幾週將會有更多此類變更。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可能會導致某些依賴介面的舊HTML結構的工具無法正常運作。請留意,我們[[mw:Special:MyLanguage/Stable interface policy/Frontend#What is not stable?|不建議]]任何軟體依賴介面的HTML結構,因為它隨時可能更改而導致錯誤。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975] '''深入探索''' * 月刊[[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Product Insights/Reports/September 2024|MediaWiki產品洞察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維基媒體驗證系統的近況更新;簡化MediaWiki平台功能開發之研究;解析器統一和MathML推出的近況更新;等等。 * 季刊[[mw:Technical Community Newsletter/2024/October|技術社群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改進與國家/地區相關的主題建議之研究;改進PHPUnit測試;等等。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2"/>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14日 (一) 21:21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97254 --> == 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每年10月至12月間,維基媒體基金會若干委員會均會招募志願者。 請在元維基頁面上閱讀有關委員會的更多資訊: * [[m:Special:MyLanguage/Affiliations_Committee|自治體委員會(Affiliations Committee,AffCom)]] * [[m:Special:MyLanguage/Ombuds_commission|監察委員會(Ombuds commission,OC)]]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Legal/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Trust and Safety/Case Review Committee|案例審查委員會(Case Review Committee,CRC)]] 各委員會本輪職務申請自2024年10月16日起。自治體委員會委員之申請期限至2024年11月18日止,而監察委員會和案例審查委員會的委員之申請期限則至2024年12月2日止。您可以透過[[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Legal/Committee_appointments|造訪元維基上有關委員會任命事宜的頁面]]了解如何進行申請。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發佈到討論頁面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mailto:cst@wikimedia.org cst@wikimedia.org]。 謹代表委員會支援團隊,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 [[m: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m:User talk:Keegan (WMF)|talk]]) 2024年10月16日 (三) 23:09 (UTC) <!-- 信息由 User:Keegan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601062 --> == 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閣下之前[[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4#有沒有將生僻字以通同字顯示的模板|問詢]]是否可有一個將未編碼字以通同字顯示,並以 tooltip (提示框)顯示額外信息的模板。考慮需求和未來維護,似有必要為此目的單設一個或幾個模板。我做了一個原型 {{tl|Original character/doc}},請求社群評論功能與樣式。 有關 tooltip 實現的技術問題:以<code>title</code>實現的 tooltip 不能在移動視圖下點觸打開提示框,例如英語維基百科的模板[[:Wikipedia:en:template:tooltip]]。我不懂的是,英語維基百科的編者稱沒有替代方案( [[:Wikipedia:en:Talk:List_of_winners_of_the_Rotterdam_Marathon|此英語維基百科討論頁]])。請問{{tl|Original character}}使用的 CSS tooltips 是否不支持某些設備,或有性能或安全顧慮,才未被使用?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17:32 (UTC) :我现在用的正是移动设备,这也算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 :我的体验是: :#不论是维基百科的[[w:Template:Tooltip]]还是中文维基文库这个{{tl|Tooltip}},不使用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无法正常显示提示'''(只能看到下划线)。 :#*目前我找到唯一可用的方案,是使用[[mw:Reference Tooltips]]这个小工具。这里我也建议中文维基文库安装一个这个工具。 :#{{tl|Original character}}的样式,我在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可以正常显示提示'''。 :#*所以,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我推荐使用这一种。 :至于能不能用CSS tooltips之类技术上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到维基百科的[[w:WP:互助客栈/技术]]去问问?那边人应该多点。 [[User:Wang31|Wang31]]([[User talk:Wang31|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3:34 (UTC) :我覺得模板的'''原字信息'''要再加縮限、明確定義。是要接受IDS字形結構呢?還是要收編碼? :編碼也有GlyphWiki的編碼,ROC的MOE編碼、CNS交換碼,今昔文字鏡的MJ碼。 :如果僅是要參照ROC的MOE異體字編碼,可以考慮做成外鏈的形式(參見[[Wikt:ja:template:R:twedu|詞典模板]]),更方便使用者。 :如果全都要,包山包海,也應該要在模板中定義成參數。<code>|IDS=|GW=|MOE=|CNS=</code> :模板的名稱,竊以為調整一下較合宜。因我認為該模板,應是著重在字形參照/索引的性質,故稱為(CJK(V)_)glyph_index較佳。但名從主人,您的命名及決定,我是一定尊重的。[[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4:58 (UTC) ::可以製作多個相關模板以滿足不同需求。模板為社群共享,非本人獨有,而且還未使用,社群可直接修改。 ::我自己的需求是僅錄入並展示原字編碼。外鏈可作爲選項。惟過度維基鏈接和外鏈影響讀者閲讀,可考慮默認不添加外鏈。 ::閣下對參數的建議甚好。我想避免用戶手工輸入IDS序列,因爲拆分方法和部件可能不唯一(例如,康熙部首和同形漢字有不同編碼)。我的設想是,後臺維護一個類似[[:Module:SKchar]]的字表,錄入MOE異體字編碼,其他編碼,IDS序列和其他資訊(如圖片字),然後允許以參數選擇怎樣顯示這些資訊。這樣易於未來維護,如,未來得到編碼的字可以直接以新編碼字取代正字。因爲只需記錄想要顯示額外資訊的字,所以字表不會很長。 ::這個字表如果只以異體字字典編碼為索引,現在就可實現。如果允許更多編碼,我還不知道如何開發,須請社群協助。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40 (UTC) ::模板名稱:我更想名稱反映編輯用途,也就是「錄入的字非原字,原字沒有編碼」。也許 "Unencoded character" 是更好的名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58 (UTC) ::: “Unencoded Character”已较原名更为贴切;愚以为“Unencoded Original”较“Unencoded Character”更佳,盖其言简意明,点出原字未收,便于辨识。--[[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24 (UTC) ::::贊同“Unencoded Original”,是個好名字,感謝閣下指點。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8 (UTC) :[https://www.conanpedia.com/Template:Tt 这个模板(其他MediaWiki站点)]的效果可能可供参考,将参考文献的提示样式应用于Tooltip上,并支持移动设备点击。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10月21日 (一) 02:45 (UTC) ===其他改字模板的樣式=== 文庫改字模板,如 {{tl|?}}, {{tl|校}}, {{tl|另}}, {{tl|另2}} 等都使用 tooltips。現 CSS tooltips 的技術尚在討論中,如果確實可行,提議未來將這些模板的提示框更新為新樣式,以方便手機讀者。 我想同時提請評論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除{{tl|?}}外,其他大多應用背景顔色和形狀區分功能, 標記原文有異文或者有誤。對比英語維基文庫沒有標記異文的模板,對誤文也只用 [[:en:Template:Sic]] 和 [[:en:Template:SIC]] 等寡樣式模板。其應用頁面,如[[:en:Page:Nietzsche_the_thinker.djvu/208]], 更乾净,也對讀者的干擾少。中文文庫有這些模板的頁面,改字常常是最突出的元素,較作品更吸引讀者。出於文庫對原作的尊重,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可以「低可見度化」,即:去除暗示維護需求的紅色邊框(和{{tl|?}}不同, {{tl|校}} 不是維護模板也無需維護),更淡的背景顔色,或改爲虛綫底線。進一步說,{{tl|校}} 可以用 [[:en:Template:SIC]] 取代:如果文庫不鼓勵編者在作品頁加入醒目<ref>本注釋沒有實際内容,但是你可能還是會看看注釋寫了什麽。</ref>的脚注,那麽更加醒目的{{tl|校}} 也無存在理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6:30 (UTC) {{reflist}} == 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3"/><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行動應用程式團隊發布iOS應用程式導覽功能[[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Phase 1: Creating a user Profile Menu (T373714)|更新]],目前已在最新的App store版本中推出。團隊新增了「個人資料」功能表,可讓您從條目顯示畫面中輕鬆存取通知和監視清單等給編輯者的功能,並將「捐款」按鈕移至更方便讀者存取的位置。這是規模龐大的[[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導覽更新]]計畫的第一階段,幫助iOS應用程式從一個主要以讀者為中心的應用程式,轉變成一個完全支援閱讀和編輯的應用程式。近年來,維基媒體基金會根據志願者的請求,新增了許多編輯功能以及對維基交流的支援。 [[File:IOS App Navigation refresh first phase 05.png|thumb|iOS維基百科應用程式的個人資料-{zh-hant:選單;zh-hans:菜单;}-與內容]]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維基百科讀者現在可以下載瀏覽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程序;}-,嘗試一些早期構想的潛在功能,包括推薦條目供進一步閱讀、自動總結條目、改善搜尋功能等。參閱網頁團隊的[[mw:Special:MyLanguage/Reading/Web/Content Discovery Experiments|「內容探索實驗」頁面]]了解更多,[[mw:Special:MyLanguage/Newsletter:Web team's projects|訂閱電子報]]隨時掌握新訊。 * 本月稍晚,[[phab:T376499|這12個維基]]的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將開始獲得自動建立的[[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試行維基清單可能會稍有變動——可能會移除維基,但不會再新增。臨時帳號是一種新的[[mw:Special:MyLanguage/User account types|-{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帳號類型]],使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的隱私更受保護,也讓社群成員更容易與他們溝通。如果您在這12個維基上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Updates|所有維基的部署計畫]]。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3|{{formatnum:33}}個|共{{formatnum:33}}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nr:Main Page|南恩德貝萊語]]、[[w:rsk:Главни бок|潘諾尼亞盧森尼亞語]]、[[w:ann:Uwu|奧博洛語]]、[[w:iba:Lambar Keterubah|伊班語]]、[[w:tdd:ᥞᥨᥝᥴ ᥘᥣᥲ ᥖᥥᥰ|傣那語]]維基百科語言版本已於上週-{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785][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5660][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61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342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556] * 現在可以在Wikifunctions使用維基數據詞位建立函數,-{zh-hant:透過;zh-hans:通过;}-上週新推出的[[f:Z6005|「維基數據詞位」類型]]。當您進入這些函式之一時,UI會提供一個詞位選擇器,幫助您從維基數據挑選與您輸入的單詞相符的詞位。點擊執行後,您所選取的詞位會從維基數據擷取,轉換成「維基數據詞位」類型,傳送至所選的函數中。參閱[[f:Special:MyLanguage/Wikifunctions:Status updates/2024-10-17#Function of the Week: select representation from lexeme|最新一期的Wikifunctions電子報]]了解更多。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維基媒體網站-{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新的<code dir="ltr">{{[[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timef]]:…}}</code>解析器函數,更輕鬆取得不同語言的格式化日期。例如,<code dir="ltr"><nowiki>{{#timef:now|date|en}}</nowiki></code>顯示為「<bdi lang="en" dir="ltr">{{#timef:now|date|en}}</bdi>」,<code><nowiki>{{#timef:now|date|zh}}</nowiki></code>顯示為「{{#timef:now|date|zh}}」。在此之前,<code dir="ltr"><nowiki>{{#time:…}}</nowiki></code>可以用來格式化日期,但需要手動指定時間和日期的組成部件及順序及標點符號。<code dir="ltr">#timef</code>(或<code dir="ltr">#timefl</code>用於本地時區)提供對MediaWiki在其UI中使用的標準日期格式的-{zh-hant:存取;zh-hans:访问;}-。這能有助於簡化共享資源和元維基等多語言維基中的一些模板。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23772][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共享資源和元維基-{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code dir="ltr"><nowiki>{{USERLANGUAGE}}</nowiki></code>取代<code dir="ltr"><nowiki>{{int:lang}}</nowiki></code>來有效[[mw:Special:MyLanguage/Help:Magic words#Localization|取得使用者語言]]。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85] * [[m:Special:MyLanguage/Product and Technology Advisory Council|產品和技術諮詢委員會]](PTAC)目前已有試行成員,代表遍及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他們將針對[[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 Council|運動策略技術委員會]]倡議,建立一個共同定義且更具彈性的技術平台。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Movement_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_Council] '''深入探索''' * 季刊[[mw:Special:MyLanguage/Growth/Newsletters/32|Growth電子報]]新期數發布。本期內容包括:新手首頁「社群新訊」-{zh-hant:模組;zh-hans:模块;}-即將推出;新的「社群配置」選項;新-{zh-hant:專案;zh-hans:项目;}-的詳情。 * 維基媒體基金會[[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Security Team#CNA Partnership|成為通用漏洞揭露(CVE)計畫的官方合作夥伴]]。[[w:zh:公共漏洞和暴露|CVE計畫]]是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將公開揭露的網路安全漏洞分類。既維基媒體基金會已成為CVE編號管理者,基金會安全團隊將能夠對影響MediaWiki核心、-{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zh-hans:皮肤;zh-hant:外觀}-以及基金會管理的任何-{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的漏洞即時發布CVE紀錄。 * [[m:Special:MyLanguage/Community Wishlist|社群願望清單]]正在[[m:Community Wishlist/Updates#October 16, 2024: Conversations Made Easier: Machine-Translated Wishes Are Here!|測試願望清單內容的機器翻譯]]。志願者現在可以閱讀願望的機器翻譯版本,在譯者翻譯內容之前投入討論。 '''會議與活動''' * 10月24日:維基教育講者系列線上研討會——[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N4XTB4G55BUY3M3PNGUAKQWJ7A4UOPAK/ 開源技術:建立維基教育面板],由維基媒體實習生和一位網頁開發人員參與的專題討論會。 * 2024年12月20日—22日:[[m:Special:MyLanguage/Indic Wikimedia Hackathon Bhubaneswar 2024|2024年印度維基媒體布班尼斯瓦黑客松]]於印度奧里薩邦舉行。該黑客松為社群成員——包括開發者、設計師、內容編輯者——而舉辦,旨在建構能改善貢獻者體驗的技術解決方案。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3"/>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1日 (一) 20:52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34672 --> == 'Wikidata item'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Hello everyone, I previously wrote on the 27th September to advise that the ''Wikidata item'' sitelink will change places in the sidebar menu, moving from the '''General''' section into the '''In Other Projects''' section. The scheduled rollout date of 04.10.2024 was delayed due to a necessary request for Mobile/MinervaNeue skin. I am happy to inform that the global rollout can now proceed and will occur later today, 22.10.2024 at 15:00 UTC-2. [[m:Talk:Wikidata_For_Wikimedia_Projects/Projects/Move_Wikidata_item_link|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notice any problems or bugs after this change. There should be no need for null-edits or purging cache for the changes to occur. Kind regards, -[[m: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Danny Benjafield (WMDE)]] 2024年10月22日 (二) 11:29 (UTC) <!-- 信息由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Danny_Benjafield_(WMDE)/MassMessage_Test_List&oldid=27535421 --> == 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例如[[:File:魏氏家藏方.pdf]],在维基共享资源网站可以政策查看,但在文库显示为0 × 0像素,且[[Index:魏氏家藏方.pdf|索引页]]报错:{{红|无法识别间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13 (UTC) :偶尔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刷新缓存就好了。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5:16 (UTC) ::多谢,是可以了。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07:03 (UTC) == 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10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10/25 (五)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亞洲月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41 (UTC)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 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4"/><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11月稍晚,Chart圖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將部署至測試維基,以供查找並修復任何問題。現正在進行安全審查,以便部署至試行維基進行更廣泛的測試。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Chart/Project/Updates#October 2024: Working towards production deployment|10月份的-{zh-hant:專案;zh-hans:项目;}-最新進展]],以及[https://en.wikipedia.beta.wmflabs.org/wiki/Charts Beta維基百科上的最新-{zh-hant:說明文件;zh-hans:文档;}-及範例]。 * 查看[[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2|{{formatnum:32}}個|共{{formatnum:32}}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en:PediaPress|Pediapress.com]]——將維基百科製作成書籍的外部服務——現在可以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Maps|維基媒體地圖]],在維基百科印刷書籍中加入現有的預渲染-{zh-hant:資訊;zh-hans:信息;}-框地圖圖像。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61]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GuidedTour|導覽]](GuidedTour)-{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可以幫助新手了解如何編輯維基。導覽現在已-{zh-hant:與[[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相容;zh-hans:兼容[[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請導覽維護者檢查各個導覽是否有任何異樣。另外,將<code>emitTransitionOnStep</code>設為<code>true</code>可以修復舊bug,使用新的旗標<code>allowAutomaticBack</code>可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返回按鈕。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73927#10241528] * 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Nuke|大量刪除]](Nuke)-{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完成的刪除將帶有「Nuke」標籤。這將使檢閱和分析使用Nuke執行的刪除變得更容易。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6068]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4"/>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8日 (一) 20:56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68811 --> == 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 == Dear all, We’re thrilled to announce the 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to celebrate Ramadan by enhanc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valuable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pecial time of year. As we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we need your valuable input to make it a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Last Call to Participate in Our Surve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request you to complete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shape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organizing strategies to better meet community needs. * Survey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fN4prPtR5DRSq9nH-t1z8hG3jZFBbySrv32YoxV8KbTwxig/viewform?usp=sf_link Complete the Survey] * Deadline: November 10, 2024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Volunteer Opportunity''': Join the Wiki Loves Ramadan Team! We’re seeking dedicated volunteers for key team role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this initiativ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volunteer roles, we invite you to apply. * Application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Xiox_eEDH4yJ0gxVBgtL7jPe41TINAWYtpNp1JHSk8zhdgw/viewform?usp=sf_link Apply Here] * Application Deadline: October 31, 2024 Explore Open Positions: For a detailed list of role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please refer to the position descriptions here: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y0_tilC6kow5GGf6cEuFvdFpekcubCqJlaxkxh-jT4/ Position Descriptions] Thank you for being part of this journey.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br> The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3 (UTC)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68454 --> == Unicode Regex 問題 == 我想要用REGEX搜索所有的UNICODE CJK B字區。怎麼做到? 具體而言,我想要搜索的regex是: [^|][CJK B字地區]。怎麼做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12:10 (UTC) 6yn47erhkg45nb2l891uf05rkm088h2 2485560 2485272 2024-11-01T03:12:55Z 红渡厨 72745 留言*2 2485560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有一些意见如下: #点击右上角的“编辑源代码”以后,页面下方还是会显示一个阅览状态下的版权模板(不同的是这个版权模板被拆散了),且这部分无法操作,应该是代码还没有理顺; #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边距太宽了,看着会很奇怪; #{{反对}}把header模板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什么的才更应该置于顶端,具体是否置顶应视情况而定; #被挂着copyvio的页面,不应强制显示版权模板,这就像是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有版权疑虑,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没有版权问题,自相矛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05:47 (UTC) :已修复[[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0日 (五) 10:17 (UTC) ::感谢。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1:42 (UTC) ::您好,[[模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的五星红旗显示仍然有问题;以及各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页边距问题仍然未解决。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5:59 (UTC) :::已修复[[Template: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该模板]]的语法错误。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2:11 (UTC) ::::刚发现“[[亚运环境质量保障指挥中心杭州分中心指令(第22号)]]”这个页面仍有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1日 (六) 06:02 (UTC) :::::已修改[[Template:Copyvio]]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7:43 (UTC) ::::::中国古代作品版权模板仍然存在边距过宽的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3日 (一) 04:57 (UTC) ::::::文字部分边距过宽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处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12日 (日) 03:02 (UTC)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仍然存在字边距过宽的问题,该问题在中国古代版权模板中尤为明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9日 (六) 06:42 (UTC) :::::::英文维基文库也是这样的,我没想好怎么处理,等待其他人解决吧。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12日 (二) 03:52 (UTC) ::::::::之前都是好好的,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照英文文库的模板搞。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12日 (二) 04:0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6日 (二) 03:03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s>支持第三条,反对header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消歧义模板需要在header上面。 :此外将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导致[[Help:模板]]等帮助页面显示异常,至少应该改为仅在主命名空间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0 (UTC) ::再补一个,为什么{{tl|缺失乐谱}}会被强制置顶?如[[黃河 (楊度)]]。--[[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1 (UTC)</s> :::我这里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未登录时无论是桌面还是移动也没有出现{{tl|缺失乐谱}}置顶的情况,建议您进一步描述使用的皮肤和是否使用移动版访问。某些模板被强制置顶或强制置底是因为这些页面的正文部分嵌入了pages页面,由[[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把正文部分提取至DIV中以便在正文部分展示页码,在这些模板中添加适当的CSS类可以定义模板出现在页面顶部还是底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40 (UTC) ::::实在抱歉,我退出登录后确实没有出现模板被强制置顶/置底,我正在排查哪里设置出问题了。--[[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50 (UTC) :::::我重置参数设置后就正常了,依次勾选此前使用的小工具也未能复现,真是奇怪。--[[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4:14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 還要處理什麼?——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5月3日 (五) 17:40 (UTC) ::模板边距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4日 (六) 04: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请具体说明还需要处理什么,否则建议存档。--[[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3:55 (UTC) ::需要处理模板边距问题,一些文字较短的模板,页边距不合情理的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4:32 (UTC) :::请至少定位到具体可复现的问题,或者扔历史版本链接,否则仍然语焉不详。如您所说的“一些”模版——具体是哪些?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6日 (六) 15:08 (UTC) ::::不是某一个模板的问题,有共通代码被调过,[[: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中包含者最为显著。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7日 (日)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12 (UTC) == 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如题。免得有些网页来源失效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0日 (一) 03:07 (UTC) :要是技术上可行的话(不懂技术),个人觉得这个应该不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21日 (二) 09:50 (UTC) :支持。如果可行的话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08:18 (UTC) ::网页存档机器人连英文维基文库都没有,不知道怎么才能在中文维基文库加入。在维基文库避免来源失效的最好办法是把原文扫描版文件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并建立页面索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10:00 (UTC) :::但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是网页内容没有所谓原文扫描件。总不能将这部分内容放弃不管。而且我看中文维基百科有存档机器人才提出的本案。要是都没人知道怎么弄的话去那边问问?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2日 (三) 12:30 (UTC) :::有共识的话,管理员可以在[https://iabot.wmcloud.org/?page=wikiconfig 这个页面]申请启用,确实别的文库都没开启,不知道为何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1:50 (UTC) ::::可能是维基文库使用的模板和维基百科的不同,基本没有人用维基百科的{{tl|cite web}},维基文库的{{tl|textinfo}}也没有存档网址参数?中文维基文库如果要做第一个使用网页存档机器人的维基文库,可能需要找个了解网页存档机器人工作机制的人测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2日 (六) 15:24 (UTC) ::::: 可以参考[[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IABot url参数填我们模板用的参数source,然后我们需要加几个模板参数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3日 (日) 00:35 (UTC) ::{{ping|Kcx36}}有关于阁下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这点我有异议,因为事实上部分用户并没有在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加来源的习惯。譬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 ::[[讨论:帝王略論]]、[[清丰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最好还是配置为有网页链接就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2日 (五) 07:42 (UTC) :::设置成处理{{tl|textinfo}}和{{tl|header}}中的链接呢?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34 (UTC) ::::[[讨论:帝王略論]],您看这个页面就是,网址不在任何一个模板里,只有设置成全部网页都添加,才能匹配所有人的习惯。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1:53 (UTC) : 應當鼓勵上傳者填寫網址之時先即時自行存檔,肯定比機器人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38 (UTC) ::不现实,大部分人没有这种习惯。否则维基百科那边也就不需要什么存档机器人了。(甚至更多的人连加来源这种习惯都没有。)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50 (UTC) ::: 這裡還是建議大家安裝網際網路檔案館瀏覽器擴充功能,並開啟自動存檔機制(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19 (UTC) ::::阁下这样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奇怪,这就如同阁下想对世界70亿人口说你们不要违法犯罪,第一个问题是,阁下没有办法对70亿人一个不落;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对这70亿人全部说了,你仍旧无法保证这70亿人不会违法犯罪。甚至这70亿人中有人已经或者正在违法犯罪。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48 (UTC) ::::: 不理解您想表達的意思。我們自己先有意識地「以身作則」有什麼問題?又沒說不讓啟用這功能了,而且我事實上還挺歡迎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2月27日 (三) 01:37 (UTC) ::::::您支持提案就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0 (UTC) ::往页面添加存档链接还是跑Bot快一点。。。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日 (一) 13:58 (UTC) :支持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2:09 (UTC) 基本上参与本条讨论的各位都很支持,要不就2024年1月1日正式启用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2 (UTC) :主要还是技术问题。--[[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2月27日 (三) 04:21 (UTC) ::我看{{ping|94rain}}阁下好像知道怎么弄。不如请这位阁下来协助操作。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9:56 (UTC) :::管理员参考[[metawiki: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去那个界面修改配置,然后我们textinfo模板需要增加archive url, archive date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29日 (五) 13:52 (UTC) ::::textinfo模板的source参数不总是填写URL,所以我不建议把archive url等参数直接加到textinfo模板上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4:33 (UTC) 这条有懂代码的管理员出来说个话不。。———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0日 (三) 07: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4日 (三)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支持该提案。存档出现的所有链接即可,事实上维基百科的机器人也会存档cite模板之外的链接的。--[[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5:5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5日 (日) 04:2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把{{tl|webarchive}}搬运到文库了。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02 (UTC) ::总之先仿照百科的[[phab:T163869]]开工单([[phab:T371655]])了。{{Reply to|94rain|Ericliu1912|Kcx36|Midleading|Yinyue200|红渡厨|银色雪莉}}请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2日 (五) 02:38 (UTC) :::我这边没什么补充,只要能把所有网页都存档就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2: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12 (UTC) == 這是什麼字? == === 五十六 === {{存档至|Talk:遯菴先生全書/卷四}} 「右周子太極全圖。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4A_A093_043H_IMG] pg 7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我懷疑是「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周敦頤《太極圖説》原文“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參見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53290&page=9 ) ::所以這裏從字形看應該是“也”字,但顯然上面缺了一個“極”字(或爲了簡省而有意略去)。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3 (UTC) :有没有可能就是「一」呢?「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一』」?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6:00 (UTC) ::僅可見的末筆是捺,更像是“之”字,但不排除為“也”(本书有少部分“也”的末筆也趨近于捺,如同一页右侧“不可至就圖想像思惟也”的“也”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19 (UTC) === 五十七 === {{移動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08:48 (UTC)}} === 五十八 === {{存档至|Talk:大觀齋亂稿/卷三}} 原文:「自註。末句。皆下無字者。恨▒失悉無物可倚。」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17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164H_IMG] page 106 我懷疑是「僕」,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06:04 (UTC) :寓言以蒙莊。▒章師楚原。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8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2:57 (UTC) ::贈金國弼名忠▒。時余與公及大遺。同差安城都會試宴。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34 ::我懷疑是「後」還是「浚」還是「{{!|𢓭|⿰彳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3:31 (UTC) ::第二个也许是“掇”,但我没有足够的客观判断依据。第三条有个意外收获,那个“宴”是“官”,我改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7:10 (UTC) :::如果你需要第二個的原文在這裡:《[[大觀齋亂稿/跋#書大觀齋集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201H_IMG] 1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08 (UTC) :::::这个我看过,只是我觉得没有到能绝对肯定的程度。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11 (UTC) ::::::明白了。 ::::::我根據搜索找到了本文作者藥峯金克一的文集: ::::::[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D2B^84_002&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23 (UTC) === 五十九 === {{移动至|Talk:㵢谿集/卷二|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1 (UTC)}} === 六十 === {{移动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4:06 (UTC)}} === 六十一 === {{移動至|Talk:晚悔集 (權得己)/卷四|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7 (UTC)}} === 六十二 === {{存档至|Talk: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卷二}} 原圖:[[File:LLSGU-56605 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pdf|thumb]] 原文:「忼慨埋輪▒未回。」 (pg 152) 原文:「去年▒質正官赴燕」 (pg 158) 原文:「乙巳歲。與兪水▒克己。同遊江城。」 (pg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0:55 (UTC) :而且最後一頁有些闕字:「 匡鼎▒▒▒自負。楊雄識字謾稱奇。花間阻逐裳▒▒。▒▒▒▒瀲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1:47 (UTC) ::第一條,“志”。“埋輪”或者“埋輪之志”,都有出處,見[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7962&la=0&powerMode=0],從前後文上看是適當的,字形也合理。 ::第二條破損過多,而且看起來不是實詞,無法推。 ::第三條我認為是一個姓氏,不宜單憑字形推導。不過我從同書[[梅溪先生文集_(曺偉)/卷一]]處讀到“偶閱書篋。得此詩草。乃壬子三月十七日。同...克己遊藏義寺所作也。是時。...余爲右副。克己副校理。...自壬子抵今僅十稔。而...克己。俱已下世。”我想閣下或許應從其時代及官職上尋線索,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朝鮮成宗、燕山君兩代,“克己”與其同時代(相信“克己”是表字),副校理大小也是個五品官,可能會有記錄,但我的知識有限,不那麼熟悉朝鮮史籍,所以可能要看看閣下有沒有辦法找到。 ::第四條,破損太多。 ::PS,韓國古典翻譯院的[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cate2=&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83A 本子]已經讀過,可惜第二條仍然磨得厲害,個人意見是還不足以推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08:33 (UTC) :::感謝🙏! :::順便提一下,第三條的「克己」指俞好仁,「克己」是他的字。至於「水▒」是什麼意思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你需要跟多信息他有著作藏於本文庫,叫《[[㵢谿集]]》。本倆《㵢谿集》內容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幸好我找到了日本的抄本,那個抄本的字太清晰了,所以很多字被我填上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0 (UTC) :::其實我在其他的韓國大學裡面找到了更多次文獻的藏本,就是沒有辦法讀到他們的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3 (UTC) ::::这样看来我也理解错了,以为那五个字代表两个人。如果照阁下的说法,那么“水?”可能是官职或官职别称,又或者是出身郡望。不过还是那句,除非足够清晰,否则不猜。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6:55 (UTC) ===六十三=== {{移动至|Talk:雪岳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4:25 (UTC)}} === 六十四 === {{存档至|Talk:雪海遺稿/卷一}} 原文:「觥籌交錯。劍拂雙{{?}}。旣智勇之各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58A_0010_010_0010&pageId=ITKC_MO_0858A_B030_007L] page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insiteschStr=&schQuery=&mainSrchField=1&kwd=%E9%9B%AA%E6%B5%B7%E9%81%BA%E7%A8%BF] 我至少知道此字底下是「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29 (UTC) ===六十五=== {{ydz|Talk:春谷先生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4 (UTC)}} ===六十六=== {{Ydz|Talk:寺正公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3:49 (UTC)}} ===六十七=== {{移動至|Talk:止止堂詩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0:19 (UTC)}} === 六十八 === {{存档至|Talk:冲庵先生集/卷三}} 原文:「如將出寥廓而浥▒氣也。」 原圖:[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D3B%5E1588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D3B%5E1588_001_000292&imgsize=] 我認為是「灝」。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19 (UTC) :原文:「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城十也」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118A_0040_020_0360&pageId=ITKC_MO_0118A_A023_167L] pg 146、[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1636.0000-20160331.NS_0958] 卷三40頁、[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WUL-he16_02403_%E5%86%B2%E5%BA%B5%E5%85%88%E7%94%9F%E9%9B%86_3.pdf] 40頁 :又可以參考[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grpId=&itemId=G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GO_1318A_0030_000_0210&upSeoji=ITKC_GO_1305A]、《[[冲庵先生年譜/下]]》「山人月澗求詩於申龜軒命仁。。。。」等相關內容。 :我認為是「因」,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33 (UTC) ::算了,「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十也」是「因」,但是「鎭崔壽{{?}}十也。」不是「十」,是「宇」或者是「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3:00 (UTC) ===六十九 === {{存档至|Talk:柳巷先生詩集}} 原文:「來往歲不闕。乘間{{?}}殺略。」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1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300&pageId=ITKC_MO_0023A_A005_263H] pg 12 這個字是不是「恣」?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2:30 (UTC) :原文:「發源應自▦潺潺。」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30,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550] pg 17,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4.RICH_1016&bookNum=&pageNum=] 2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01 (UTC) ::原文:「摧頹不▦附鳳翼。」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4,[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1050] 2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29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条赞成你。第二条看不出。第三条“擬”。你在文献讨论页里那个高丽大的链接比较清晰,我是在那看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3 (UTC) ::::第二個我認為是「逸」,不過需要徵求更多的意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6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9 (UTC) ::::::从可见部分看有一点像,不过我没有把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31 (UTC) ===七十=== {{存档至|Talk:蓬萊詩集/卷三}} 原文:「將軍一捷萬人觀壯士從游訖可還雨洗戰塵清(?潠潩瀵瀷) 」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08_00] pg 80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海”。字形本身是明確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01 (UTC) ::感謝! ::那麼這個呢? ::原文:「九秋<sub>作後日示{{?|弟}}{{?|馬}}</sub>」 ::以上連接同一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10 (UTC) :::原文:「來薦薄奠庶歆?芬」 pg 86b :::原圖:以上連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9:2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條是“?”“馬”,那個“?”我認為可能是“弟”但不確定;第二條是“芳”,為了押韻而把“芬芳”倒置成了“芳芬”。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7日 (六) 22:56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前面那個“清”應該是“靖”字吧?“雨洗戰塵{{!|靖}}海岱”。 ::後面是{{*|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蓬萊詩集/卷三#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32 (UTC) :::您說的第一條,本件有“靖”字的其他明顯用例(075a、079a),與該字有足夠區分的差異,而在同件另有可見三點水部首字,該字部首似更為與此相近,我個人還是持“清”海岱的看法,除字形以外,“清海岱”上銜“洗戰塵”既通順,且“清海岱”亦有其他用例,見杜甫[[洗兵馬]]。第二條“弟馬”的話,我完全贊成您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7:18 (UTC)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0日 (五) 02:31 (UTC) ===七十一===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一}} 原文:「唯云死不愧。聞者摠傷▦。」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4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48 我懷疑是「撛」,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43 (UTC) :原文:「梅飄東閣空▦興」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5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0 (UTC) ::抱歉,這個字不認得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6 (UTC) ::「梅飄東閣空▦{{!|󴹓|⿳⿰〢⿰月习一八}}」,第7字通「𦥷」、「興」。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57 (UTC) :我覺得是「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5 (UTC) ::「聞者摠傷懷」,很合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03 (UTC) :個人意見:第一個是“憐”,右邊“粦”形在commons這個本子上比較清晰;第二個感覺磨損太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42 (UTC) ::这样一看确实是。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8 (UTC) ===七十二===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七}} 那麼這些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6_00] 冊四 67a 「行尊心小。德▦禮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1/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4.pdf] 4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2&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137 冊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13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40 (UTC) ::可能是「盛」?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9 (UTC) ===七十三=== {{移動至|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五|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47 (UTC)}} ===七十四 === {{移動至|Talk:菊堂先生遺稿/卷一|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50 (UTC)}} ===七十五=== {{Ydz|Talk:贈高敞迴婚禮|sign=[[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七十六=== {{cdz|讨论:挽沃川三從叔/2}} 原文:两家今歲難諶天 逾月之間繼化仙 地下若逢吾叔父 為言孱姪{{?}}茫然 原图:[[c:File:瓠山遺藁.pdf]] pp.42(92)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page42-825px-%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jpg]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8:23 (UTC) :極為不負責任地盲猜是「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9:19 (UTC) :「半」?「乎」(懷疑用「忽」而誤寫作「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3:52 (UTC) ===七十七=== {{ydz|讨论:晩覺齋先生文集/卷五}} === 七十八 ===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翻雲覆雨{{?}}開眼」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0:42 (UTC) :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1:41 (UTC) ::我也這麼想的!但是我不知道恰不恰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15 (UTC) === 七十九===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此身{{?}}瓦全」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5 是「尙」、「向」、「靣」、還是什麼其他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1:37 (UTC) :從殘存字形和句意上,傾向“尙”,其它兩者幾無可能:“向”字形顯然有異,“靣”未見用例(用的都是“面”)。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3:02 (UTC) === 八十=== {{ydz|Talk:白麓遺稿}} ===八十一=== {{移動至|Talk:自菴集/紀年|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9:00 (UTC)}} ===八十二===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雲(?泛㴀)何䖏来仙。」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0:58 (UTC) : "㴀"字我不熟悉。其他诗里面也有很多用“雲泛”的,比如[[遊清都觀尋沈道士得芳字]]、[[送秦錬師]]等等。看下一句的“仙袂空中舉”应该是仙袂空中飘动的意思,那这句就可能是“雲泛何䖏来”,云彩飘动的意思。--[[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2:52 (UTC) :對此二推斷均持保留態度。照原件看,右半部與“乏”或“芝”的常見書體差異甚大,倒更類似於“從”的右半部的常見書體;考慮到本件中與該頁字跡相同的部分也有雙人旁寫成近似三點水的情況(如pg13“安眠飽食後”),我認為這是“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4:21 (UTC) ::同意,就是一般的「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3:37 (UTC) ===八十三===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忍看堂中(?舊奮)綵衣。」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2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8:34 (UTC) :“{{!|𦾔|⿱萑旧}}”,“舊”的異體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3日 (二) 05:07 (UTC) ===八十四===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溪水是青氊學傅詩禮?庭。」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2:52 (UTC) :“趨”。草書,見[https://zi.tools/zi/%E8%B6%A8];“趨庭”是固有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5:49 (UTC) ===八十五===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薄雲寒日?無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6:02 (UTC) :“淡”的异体字,Unicode未收,见[https://zi.tools/zi/%E2%BF%B0%E6%B0%B5%F0%A1%97%A9?secondary=ids&seq=%E2%BF%B0%EF%BC%9F%E2%BF%B1%E7%81%AB%E5%A4%A7]、[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24000#17]。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7 (UTC) ===八十六===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内蒼生都?托」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26 (UTC) :{{!|𢌿|⿱田廾}},“畀”的异体字。“畀”,此处取“付托”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3 (UTC) ===八十七===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蕩遵王道巍巍建皇極錫爾無疆?雨」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6日 (五) 00:22 (UTC) :福?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8:35 (UTC) :⿰示𤰗,"福"字的異寫。[[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49 (UTC) ===八十八===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90 《賀冬至箋》那一大堆空格是缺字還是抬頭?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4:06 (UTC) ===八十九===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28 (原文) pg 29 (PDF) 「百四十五分一者即一日度{{?}}九百」 我懷疑是「效」,但是需要認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2日 (四) 20:49 (UTC) :看起来是【数】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01:48 (UTC) ===九十===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38 (原文) pg 39 (PDF) 「質俾{{?}}爲面墻之歸者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5:19 (UTC) :尼?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6:30 (UTC) ::會不會是「奂」?@[[User:DuckSoft|DuckSof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19 (UTC) :考虑前后文,我的个人看法是“免”。全句是“...而先生不以䝉陋斥之,而置之於門生之列,春山朝榮,秋堂夜空,誘掖獎勸,使小子愚述之質,俾免爲面墻之歸者,皆先生之賜也”(PS:其中“賜”当前录入作“睗”,误,当改。),从前后文看,即感激此先生“不以蒙陋斥之而置之於门生之列”,因此“小子...俾免爲面墻之歸”(使自己免于落得不学无术的结局。“俾免”,常见搭配;面墙,喻不学无术;归,此处作“结局”解。),应归功此先生——这样读下来,应该是通顺的。不过本件的字形我没有找到可以对照的例子,以上是个人意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20:40 (UTC) ::先生大才!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2:27 (UTC) ===九十一===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55 (原文) pg 56 (PDF) 原文:「羙{{?|維緒}}非余私稱也」 我認是「維緒繀䌦䌯」。你們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3:43 (UTC) :字體上是「緒」,但是通順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4:09 (UTC) ::我也认为是【緒】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16:03 (UTC) ::我認爲是「贊」——「此實羙贊,非余私稱也」。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8:35 (UTC) ===九十二===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6 原文:「各自有分而人之?天」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19 (UTC) :“{{!|𠫵}}”,“參”的異體。“...而人之{{!|𠫵}}天地而賛化育者...”,這是化用[[禮記/中庸]]的“...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49 (UTC) ===九十三===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8 原文:「之地?炭其山仍行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20:37 (UTC) :{{!|𤱔|⿰亩么,「畝」的異體字}},「畝」的異體字。同書後文也有此字多次用例。“地畝”,田地,土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20 (UTC) ===九十四=== {{移動至|讨论:龍仁縣邑誌|sign=[[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4:22 (UTC)}} ===九十五=== {{存档至|Talk:㵢谿集/卷四}} 「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75A_0040_010_0430] page 9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18:44 (UTC) :那兩個字實在看不清,但下面一句“抱無辰韓日出邦”的第二個字,不應該是“送”麽?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36 (UTC) ::感覺這首詩目前其它幾處字也有問題: ::茫茫浩氣充兩間。靑䓗萬古𣅿靈山。三十六帝鼓天爐。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抱送辰韓日出邦。彈丸一角纔客塵。眼高宇宙空無人。 ::其中“亘靈超”似應作“{{!|百}}靈超”; ::“賦馬萬蹄綠▒▒”似應作“賦馬萬蹄{{!|緣}}▒▒”; ::“彈丸一角纔客塵”似應作“彈丸一角纔{{!|容}}塵”。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5:31 (UTC) ===九十六=== {{ydz|讨论:龍仁縣邑誌}} ===九十七=== {{cdz|讨论:龍仁縣邑誌}} 原文:「四方學者多?之官至左參賛」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357_00] page 1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1:02 (UTC) :从字形上看像“敀”,但字义不明;如果用“称”字(四方学者多称之),可以说通,但字形又不像。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48 (UTC) ::再找了一下,可能是“敂”,通“叩”字,拜访、拜师的意思。出典:《周礼详解》“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3:11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37 (UTC) ::「敀」同「迫」。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41 (UTC) ===九十八=== {{cdz|讨论:獨谷先生集/卷下}} 原文:「步月▦疏影。臨風聽細聲。」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7A_0040_010_0150]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User:Liouxiao|Liouxiao]] 這個字是不是「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看字形有点像,字义也可以说得过去,只是左侧偏旁笔画稍多——更像「橉」或「𢷵」,前者字義不明,後者《考工記》「矢人夾而搖之」,或做「舞動」解釋,也通。 ::「步月憐踈影,臨風聽細聲。」 ::「步月𢷵踈影,臨風聽細聲。」 ::如果不是字形不對,我更喜歡下面這句: ::「步月搖踈影,臨風聽細聲。」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17 (UTC) :::「橉」的意思: :::*木名 一名橝 橉筋木,树高大,质坚硬,可供染绛色,叶可酿酒 :::*树皮 :::*门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36 (UTC) ===九十九===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咽忍為群?食早」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3 是「鼉」還是「黽」?[[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00:50 (UTC) :http://www.ccamc.co/cjkv.php?cjkv=%F0%AB%9C%9D :「𫜝」,[⿱吅黽],(&# 177949 ;),懷疑是「鼉」(鰐魚)的異體字,見於朝鮮的漢文古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16:10 (UTC) ===一百===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渙渥?涯甘萬」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0 是「同」還是「罔」還是「網」?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3:08 (UTC) :“渙渥”是指帝王的恩泽,后面又提“甘萬死”,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从字义角度“罔涯”至少比另两个字的搭配合适,尚可作“无涯”解;不过我还没有发现字形的用例(或近似用例),又或者是否存在异体。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7:14 (UTC) ::𠕃 (⿵冂亡),& # 132419 ; 罔的异体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3 (UTC) ===一百一=== {{cdz|讨论:蓼齋遺稿}} 第一: 原文:「見夔?魍魉有時」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1 這是「方」還是「分」? 第二: 原文:「木亦還鮮至痛?無日監衷」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4 這是「那」還是「邦」?[[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9:33 (UTC) :原文:「水上槐囬?逆潮渾」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pg 3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0日 (二) 01:06 (UTC) ::「囬?逆潮渾似雪」 - 怀疑應写作「⿺廴旦」(「𧩙」字右半边),音dan,意同「囬蕩」、「蕩漾」、「跌宕起伏」。 ::另從字形看,則像「䢐」(⿺廴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59 (UTC) :「夔?魍魉」,怀疑是「ㄔ」(chi),作为「魑」的简写。 :「至痛?無日」,就是「那」——上下文中多次出现(如上页pg13的「信有參商阻,那勝魂夢牵」)。字义也可做「奈」(奈何),或为感叹语气助词,或为疑问(通「哪」)。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41 (UTC) ::有沒有「彳」作為 「魑」的简写的前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0 (UTC) :::不知道。 :::但「夔魑魍魉」見於《[[全唐文/卷0847#梁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淮南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安撫兼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揚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全唐文/卷0847]]》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99977&page=36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1:58 (UTC) ===一百二===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二}} 原文:「何處玄暉着吟▒」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46H_IMG] page 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6 這個字是不是「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06 (UTC) :原文:「莫道邊城春(?▒享)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1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1 (UTC) ::第一,“料”无误。“吟料”,固词。第二,“亭”,字形尚算明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一百三===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三}} 原文:「乆抱?園病。」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58H_IMG] pg 2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這個字是不是「乆」[[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39 (UTC) :个人意见,这大约是“文”,只是脱落较多。“文園病”,见[[史記/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文園”即司马相如,其有消渴疾,后来就成了固定词。就上下文而言,也还说得过去,未必作诗者真有此病,只是借以抒发己意罢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1 (UTC) ===一百四===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上}} 原文:「煙寺遙思着▒殘。」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3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010] page 4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2 (UTC) :原文:「麗▒寒掛曉星殘。」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150] page 4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5 (UTC) ::原文:「渡口靑歸▒葉春。」 ::這個字是「桃」還是「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3 (UTC) :::原文:「寶唾驚霑滿▒霏」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240] page 44 :::這個字是不是「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原文:「玉局尋仙已▒期。」(是不是「促」)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47 (UTC) :::::原文:「卿卿秉禮宜家▒。」(深度懷疑是「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0 (UTC) ::::::原文:「挽尹都事▒」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1070] 6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9 (UTC) ::::::「卿卿秉禮宜家▒。」——大概是「羙」字。 ::::::後唐《梁魏國尚賢夫人墓誌銘》:「竟以蘊孝悌宜家之美,抱貞淑舉案之賢」。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00 (UTC) :只說個人認為明確的:第三條,“桃”,字形夠明顯(異體)。第四條,“紙”,前“寶唾”(指代他人的談吐和文詞,稱讚之詞)與“滿紙霏”正合意。第五條,“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31 (UTC) :「煙寺遙思着▒殘。」 -- 是「懶」字的異體字「{{!|懶|⿰忄頼}}」,& # 194737 ; ,個人認爲直接用「懶」字即可。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2:08 (UTC) ===一百五===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下}} 原文:「長虹吐氣▒橫坤。」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490] 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1 (UTC) :原文:「窓暉坐愛添▒線。」(是「微」、「㣲」、「幑」、「徴」、還是「徵」?)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8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20] 8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7 (UTC) ::原文:「常年臘日▒玄霜。」(是「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31 (UTC) :::原文:「漫▒歸期手折第」(是「卜」、「十」?)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56 (UTC) ::::原文:「未將彩筆題▒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5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880] 9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1 (UTC) :::::「未將彩筆題糕字。」——典故: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九:“刘梦得(唐 刘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宋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后遂以“题糕字”作为重阳题诗的典故。明 张煌言《九日陪安昌王》诗:“追陪谁复题糕字,愧向銮坡问笔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45 (UTC) ::「窓暉坐愛添▒線,回首璇杓轉一陽。」——和下句的「一陽」相對,用「微線」較宜,窗戶上日光投影的綫條。意趣同李商隱的《[[晚晴_(李商隱)|晚晴]]》「微注小窓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28 (UTC) :第三條:“搗”,[[太平廣記/卷第050]]:「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43 (UTC) :「長虹吐氣▒橫坤。」 —— 可能是「謾」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0:10 (UTC) ::左邊的部首你認為是「言」,是吧?那麼,「詚誯諟諹謁謃䛞䛰䜙」等選擇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2:55 (UTC) :::上句「萬卷蟠{{另|脑|胸}}何補世」,下句「長虹吐氣▒橫坤」,用其它字除了「謁」好像都不通,用「謾」可以通作「漫」,似乎還能對上;而且該字右下半邊看起來和壓扁的「又」相像,不太像「謁」(但中部更像「謁」)。 :::另外上句原本寫作「萬卷蟠{{!|脑}}」很奇怪,看起來應該改爲「萬卷蟠胸」。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28 (UTC) ===一百六===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六}} 原文:「平與草草降衢▒。」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060&pageId=ITKC_MO_0330A_A090_501L] 11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6 (UTC) :原文:「巨嶽摧▒失柱天。」(標?摽?)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20] 11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7 (UTC) ::原文:「▒入瑤山躡飛動。」(興?與?)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6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80] 12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9 (UTC) :第一條:大約是“闉”,韻腳是“十一真”字,從中看的話,前句“禁闥”(宮廷門戶)對該句“衢闉”(衢,道路;闉,城門、城)正合適,字形也有相當像(“門”下還能看到“西”的殘餘)。(PS:此處另有一處應改:是“平輿”,不是“平與”。) :第二條:“標”。詩題“沈左相”當指沈之源,沈曾任左議政,見[[w:Template:左議政]]。[[晩沙稿/附錄]]亦收有此挽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0 (UTC) ===一百七===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八}} 原文:「歷歷明星散復聚。疏▒淸簟了如癡。」(簾?薦?)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90_010_0060] 126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44 (UTC) :原文:「▒何故來問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3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00_010_0130] 13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53 (UTC) ::“則政院答以‘傳旨旣下於政府,又出朝報中,何故來問’云。”——看起來像“中”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7 (UTC) :::但是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就是第二个链接)的本子中有句读,是断在了“又出朝報”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用“中”可能还有些疑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20 (UTC) ::::這個不用擔心,有些朝鮮書籍就是有這個問題,看起來一行完了,但是其實就是磨破太嚴重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5:19 (UTC) :第一條,“簾”,字形顯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2 (UTC) ===一百八=== {{cdz|讨论:竹南堂稿/附錄}} 原文:「神翰蘭亭脩禊後。淸詩▒谷把杯前。」(全?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5:57 (UTC) :原文:「筆陣縱橫▒右軍。」(?雨?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1 (UTC) ::「龜▒盈座閱淸新」(蝺?螭?蠄?)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3 (UTC) ::上句“詩才卓絕雙工部”,下句對“筆陣縱橫兩右軍”——是“兩”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4 (UTC) ::叅至論龜螭——古代碑額刻螭形,碑座為龜趺。宋王安石《李公神道碑》:“伐石西山,作為螭龜,营之墓上,勒此銘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0 (UTC) :既然有兰亭,必然是金谷了。“北金谷、南兰亭”。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1 (UTC) ===一百九=== {{cdz|Talk:鄭鑑錄}} 原文:「似是小運将終之時?及其時阾里㺯俗朋黨十分」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KYUDB-GK12371-00_%E9%84%AD%E9%91%91%E9%8C%84.pdf]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23:44 (UTC) :整個27頁也需要幫助填寫「?」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7日 (二) 00:52 (UTC) ::已填。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2:16 (UTC) :「乎」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36 (UTC) ===一百十=== {{cdz|Talk:柏谷先祖集/附錄}} 請求幫我填補所有「▦」字。謝謝! 如果要填寫,請填寫沒有疑慮的字詞。 原圖:[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360A_0080_01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5:55 (UTC) :原圖鏈接: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60A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1:00 (UTC) :已填,尚有六字不確定;但有疑似者,已加注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2:5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3:33 (UTC) ===一百十一===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益也常以以已而?入之]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47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47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4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8:44 (UTC) :“常以以己而壞人之才”。已代校。源自[[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20|性理大全]],僅略有調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9:02 (UTC) ===一百十二===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慟矣慟矣人之友之而哀其死常也吾於聖?]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59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5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3:33 (UTC) :我認為是「通」。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4:45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邇”。就本文而言前後均已出現多次,柳遠必的字就是“聖邇”——請注意:原文使用的都是“{{!|𮞘}}”,“邇”的異體,建議你替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7: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一百十三===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矣?三月十日之生朝也」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6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6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6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曩的異體字,缺了中間的兩個“口”,結構大致為(⿳日⿱亠𠀎𧘇),參見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60061 :鑒於此爲不規範寫法,建議直接用“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5:0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這個原字結構很清楚不是(⿱日衰),而是(⿱日㐮),不過“㐮”上面的“六”也省作“亠”。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00:54 (UTC) ===一百十四=== {{cdz|Talk:壺谷集 (南龍翼)/卷三}} 原文:「急▦多慙徹至尊。」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665%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3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95A_0030_010_1540] page 12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33_00] 冊二, 36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7 (UTC) :我懷疑是「講」。還有,標題有「事見應製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8 (UTC) ::講經史,製程文,每月一考,優勝者賞。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23:29 (UTC) ===一百十五=== 借用本串測幾個字。 {{cdz|Talk:英軺日記}} {{CSS image crop|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130|cWidth = 36|cHeight = 60|oTop = 205|oLeft = 165|bSize = 666}} * 販者聯▒而上 {{CSS image crop |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205|cWidth = 40|cHeight = 160|oTop = 267|oLeft = 213|bSize = 666}} * 攻城築壘皆?之。疑為"資",但我不是很確定。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第一个是“襼”,跟“袂”一个意思。第二个是“資”没错,取“凭借利用”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38 (UTC) ===一百十六===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一}}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11|cWidth = 40|cHeight = 32|oTop = 495|oLeft = 880|bSize = 1280}} * ?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这应该是“面”的异体,但我眼下不在便利的设备前无法输入,只能请阁下移步到汉典看和复制[https://www.zdic.net/hans/𠚑]。这从句意上也是通顺的:“……通水程十有二更,更六十里,计海舶汎洋面为里七百二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52 (UTC) ::是了,十分感謝閣下協助。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7 (UTC) ===一百十七=== {{cdz|Talk:素隱先生遺稿/一}} 「夢筮{{?}}{{?}}」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29A_0020_030_0170] 5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3 (UTC) :我主要想問:UNICODE有沒有對應的符號?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4 (UTC) ::前者可看成是姤卦變體。後者可以用太玄經符號表示? ::<div style="writing-mode:vertical-lr;">䷫{{gap}}<span style="letter-spacing: -6px;">𝌂𝌃⚏</span></div>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5 (UTC) :::後者應該不是太玄經符號(三進制),而還是易經(六十四卦)符號:6個“两爻(digram)”自上而下排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15 (UTC) ::看你改成了 “夢筮䷫䷴”(单次卦象)——上“䷫”姤卦,下“䷴”漸卦,合起来为[https://zhouyipro.com/gua44-53.html 姤之漸]卦。 ::可是讀他下文,是有两次卦——第1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1.html#yaoci1 重乾初九]”卦:“䷀䷫”(乾之第一爻为老陽變陰者);第2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53-23.html 漸之剝]”卦:“䷴䷖”(風山漸之山地剝)。 ::他的原图,上符是第1卦(由两个乾卦重合,最下面初爻画成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02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08 (UTC) :::再讀了六爻的卦法,要更正一下: :::上符是第1卦(由上下两個叠加的乾構成乾卦,最下面初爻為變爻、畫作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有兩爻變:從下往上數第三爻和第五爻)。 :::不過從符號上看,第1卦的爻變‘—’>>‘--’(老陽變陰)畫作‘㐅’,但第2卦的兩個爻變同樣是‘—’>>‘--’(老陽變陰)、卻畫作‘口’。——暫時不知道‘㐅’和‘口’這兩個爻變符號的差異。另:通常變爻的標記方法是在本爻之後加畫一個‘×’作記號。 :::其餘不變的爻保留原狀(‘—’為陽,‘--’為陰)。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27 (UTC) ===一百十八=== {{cdz|Talk:丹邱遺稿/卷一}}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B%8B%A8%EA%B5%AC%EC%9C%A0%EA%B3%A0&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age 48 最後一項 爲什麼註釋會有「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7日 (四) 03:51 (UTC) :指有些行上面的紫色單字?應該是對下面對應行中的錯字進行更正。 :P48,“⼤昨先⽣親枉⽣之病席詳聞病狀感謝無地⽽又”,在“聞”右上角有紫色小點,同時行首有紫色“問”字——是“聞”應更正為“問”字; :又如,P90,“顔曾冉閟”一行,這裏“閟”字旁邊有紫色的小點,行首有紫色字“閔”——顯然“閟”為錯字,應該更正為“閔子”的“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15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56 (UTC) ===一百十九===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三}}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55|cWidth = 50|cHeight = 120|oTop = 681|oLeft = 560|bSize = 1280}} * 曰畨?。竊以為是"单",或"⿻𦭖一"(草的訛字)。台銀本又作"萆"。故來求個定論。[[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6:13 (UTC) :字形上看,感觉应该是“萆”的(参见[https://zi.tools/zi/%E8%90%86]中《广韵》的字体,留意左下的一小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20:24 (UTC) ::《台灣通志》:又一種似燕,背淡黑色,腹下黃色,尾長,飛則鳴,行則搖,曰{{++|番蓽}}。{{*|「海東札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323220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1:05 (UTC) :::那應該是“萆”了,今日多寫成“蓽”字,皆是取其音而捨其意。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多謝二位的協助。[[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6:30 (UTC) ===一百二十=== {{cdz|Talk:花浦遺稿/卷五}} 原文:「幼學柳世▦」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16A_0060_010_0130] pg 8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0 (UTC) :遠看像個“則”字——太模糊了,最好有高清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16:32 (UTC) ::所有我見到的版本都沒有這一段文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21:18 (UTC) ===一百二十一=== {{cdz|Talk:丹邱遺稿/卷二}} 原文:「不?者斯⽂無有」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E4%B8%B9%E9%82%B1%E9%81%BA%E7%A8%BF%E6%8E%83%E6%8F%8F%E6%9C%AC.pdf] pg 12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2:53 (UTC) :“墜”。左耳長筆是書形,不成問題。“所不泯者斯道,所不墜者斯文”,甚工整,以“墜”或“不墜”對應“斯文”,也是常用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3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11:54 (UTC) == 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中所列出的“'''最近六個月未曾做過'''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編輯,並且'''通知發出逾一個月(30天)''',該管理員便會被取消管理員權限。'''”其中“未做過積極編輯”的時限標準定為六個月,請問根據為何? 目前本站活躍用戶不到150名,管理員就高達7位之多。試問設立數量如此龐大的管理員隊伍,他們是否都切實履行了自身責任。 現任的管理員中很多一年到頭都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把本該為社群服務的職位當成了增加個人炫耀名頭的光環。針對這一部分不稱職不作為的管理員,希望進一步嚴格約束現行標準,改為“最近三個月未積極做出貢獻即可取消管理員權限。”,並予以處罰解任。 管理員這個玩意雖然無法換取直接經濟利益,但隨時可以申請,排隊等著做的人多的是,哪怕臨時出現大量來自外部的破壞行為,處理時人手不夠的狀況,可以隨時擴編。 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難的是做減法。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5:28 (UTC) :笑,其实我一年前也提过类似提案,他们不乐意。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2日 (五) 06:47 (UTC) ::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也沒出什麼大事。什麼時候這群僵尸又從棺材裡爬出來佔著茅坑不拉屎了。 ::還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權力,只能說無恥至極。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8:07 (UTC) : 管理員祇是比別人多了一些社群認為他們可以持有而不會濫用的工具。根本沒有所謂「不作為」或「尸位素餐」可言——個別管理員或許對自身貢獻有格外之期許,但社群總體並未強迫管理員行使權限,近年監管員大概也未曾以「管理員過多」為由阻擋本地社群管理員申請(至於本地社群本身是否有此種意見,我沒仔細確定,不清楚)。長期不活動解任的唯一考量因素是帳號安全問題;就此而言,本站目前規定六個月時間,遠較許多維基媒體站點要嚴格,亦高於全域社群訂定二年之標準,顯然已經足夠。其實維基文庫管理員本身並非多大「光環」就是,我沒看過哪一位管理員會大喇喇藉其名義到處炫耀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3日 (六) 17:19 (UTC) :“试问设立数量如此庞大的管理员队伍,他们是否都切实履行了自身责任”,管理员只是“受信用户”而已,并没有义务参与啊╮(╯_╰)╭(参见[[w:WP:ANOT]])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48 (UTC) ::至于“可以随时扩编”什么的就更搞笑了,总之{{反对}}本提案。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50 (UTC) ::你才搞笑呢,莫名其妙的投個票。這又不是發起投票。 ::管理員權限大到可以封鎖用戶封鎖ip,這叫只是受信用戶? ::擁有這麼大權力卻都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還霸佔位置作甚? ::你拐彎抹角扯七扯八啰啰嗦嗦,從頭到尾繞圈子,迴避我提出的時限標準過長的問題。 ::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05:09 (UTC) :::請注意文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21:13 (UTC) ::::文不文明的怎麼也比僵尸咬人好多了。你要對號入座那僵尸說的就是你。 ::::僵尸這個詞形容你們真是太合適不過了。恰如其分,一點不文明不合理的意味都沒有。 ::::我還記得你這個號去年還是前年為了管理員職位沒羞沒臊在寫字間瘋狂咬人懟人的場景。怎麼?沒你做管理員這個站就要倒閉關門了? ::::這玩意沒錢賺你都打破頭搶著做,有錢發你還不得為了上位殺人放火啊。你這樣滿腦子爭權奪利的狀態就沒資格做管理員。沒有你挺重要的,明白麼。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02:59 (UTC) ::::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所以对我来说无所谓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5:39 (UTC) ::::最後一次警告。我尊重閣下的貢獻,但有貢獻不代表可以口無遮攔。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6:03 (UTC) :::::警告我?你算老几?笑死。老僵尸还真把自己当一回事, :::::老僵尸咬那么多人恼羞成怒还威胁起我来了。你封禁一次我试试。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54 (UTC) :::::你前年在寫字間隨地大小便瘋狂洗版争管理員權限耍潑皮無賴的時候,怎麼沒考慮過其他用戶的感受? :::::說你兩句怎麼還以下犯上了,教訓起人來了,還口無遮攔?你算個什麼玩意。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笑。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00 (UTC) :::: 「滿腦子爭權奪利」——志工好像不僅無利可圖,反而要成天挨罵(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2 (UTC) ::: 說到所謂「擴編」,雖然既無「編制」,遑論「擴編」,但從長期角度而言,我倒是確實希望受社群足夠信任託付管理權柄的維基人越多越好,這代表本站社群愈加成熟而穩重;「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這說得好。——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6 (UTC) :{{意见}}: :1、“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从阁下的注册时间看,这确实是记错的。 :2、“隨時擴編”——根据本地选举管理员的流程的理论时长,“随时”是很难做到的,不过阁下要把这个作为你提案时的一个根据观点,那是您的权利。 :3、用户使用{{支持}}和{{反对}}等符号不意味着投票,这些模板本就可以用于表态,因此称他人“莫名其妙”是不妥当的。 :4、通常维基项目内的管理员确实仅是“可信的经验用户”,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尽管本地(可能因为项目属性导致不怎么出别的项目常出的事而)没有列明或引入很多方针指引,不过大体上不少原理是与其它姊妹项目共通的:{{tq|他们看起来值得信任并提出了善意请求,而将基于正常运作及安全考量的某些功能限制从他们身上解除。}}([[w:WP:ADMIN]])。也因此,如其他项目一样地,他们循不活跃而被解任这一路径的出发点是“因(超过了本地要求的)长时间不活跃而让人对他们的(被解除了某些功能限制的)账户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而非“不活跃是一种失职”——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不过鉴于维基项目“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这倒也说得通。 :5、因此,如果您因某一原因认为任何管理员失职或者不能被信任时,您可以循[[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流程寻求发起对管理员的解任投票。但是,您恐怕很难把不活跃被解任这一路径的逻辑出发点调整成“不活跃是一种失职”或按您说的“...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这与“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相冲突——但是,如果您认为对不活跃的定义时间跨度过于宽松是不妥的或造成“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您可以提出缩短——以符合假定善意和文明的方式。 :6、至于“僵尸”或“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等表述,从方针指引上而言显然违反假定善意与文明的通用逻辑;从实务效力上而言,本地是共识决,文明地就事论事并不会削弱一个论述本身的效力,而相反的行为则可能会。以上,也请阁下注意。 :7、利申:就是否缩短到三个月一事,在下没有任何立场。——除非提案称缩短到七十二小时或者延长到十年这种的话,我可能会投票doge。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7:32 (UTC) :*天下本無事,鄘人自擾之。--[[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09 (UTC) :*: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一{{gap}} | style="text-align:left;" |見到過有人說,現在找不到來源了。那就算我搞錯了吧。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二{{gap}} | style="text-align:left;" |就算擴編需要時間,按照目前活躍用戶和管理員人數的比例,也是嚴重失衡。本站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必須通過擁有高階權限來處理的事務,管理員數量最多三人,不能再多。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三{{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我是來表達不滿要求改正的,不是來尋求民意支持的,所以是在支持和反對我表達不滿的行為?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當然你大概是認同涉及社區管理機制的任何改變都必須經過民主投票決議。但我認為民主制多數決必須在相應嚴格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運轉起來,一群是非不分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糊塗蟲來搞民主,那只能使事情越來越糟糕,成為社區社團社會墮落的開端。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四{{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本站獨立于中文維基百科的網站,為什麼要拿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作為標準?另外你對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後結論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那不就是承認制度bug?很多無恥之徒當上管理員之後利用這點鑽空子,長期給自己續命。我反對的就是這個。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五{{gap}} | style="text-align:left;" |管理員擁有高級權限,自然應該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對有權限的用戶高標准高要求一點都不過分。“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等等設定這些標準和條條框框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秩序,而不是成為消極混事的藉口。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六{{gap}} | style="text-align:left;" |那你覺得“尸位素餐”這個詞是不是也飽含惡意?提前告訴你那句成語裡的“尸”來源於演屍體的活人,在侮辱性上跟僵屍不相上下。在你眼裡是不是也要列入本站的敏感詞?如果只能善意表達,請問閣下該如何描述尸位素餐形同無賴毫無貢獻權力極大人品敗壞裝模作樣爭權奪利沒羞沒臊爬上位置後動不動就拿文不文明當藉口來封禁壓人的混賬敗類?正常途徑想要改變一件事無法解決的時候,只有破壞,正所謂不破不立。一團和氣,相敬如賓那乾脆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七{{gap}} | style="text-align:left;" |你的立場表達的很明確了。不論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我不是第一天進本站的新手小白,僵尸群整天惡斗,拉幫結派拉偏架。20名都不到的普通用戶一張嘴就能看出立場,正所謂上行不正下梁歪。 |}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45 (UTC) :1、我没有补充。 :2、我完全同意阁下和其他用户一样有就站务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我对阁下关于管理员数量的观点没有立场——就像别人对阁下的观点可以有立场一样。 :3、“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作为用户(不论是注册或IP用户),任何人都有在符合方针指引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和资格——何况其反对的是你的提案而不是你的行为,我想阁下仍然需要注意善意推定和正确理解别人的表达。我好像没有讲过事事都要投票,所以我对此没有回应,维基也不是民主试验场,这也是共通的。——如果您说的是“共识决”,“共识决”和“投票”是有很大区别的。 :4、如果阁下指的“中文维基”是指中文维基百科的话,“独立”是没错的;但是维基项目(不论语种)的许多大的方针和立场是共通的,例如推定善意和文明,这并非“事事都要拿中文維基的方針作為標準”。我对“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后的结论并不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而是{{tq|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我并不认为这逻辑不对劲,但我认为肯定会有人觉得这逻辑不对劲,我对有这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tq|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谨请切勿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 :5、同2。 :6、感谢阁下的成语教学,不过请勿用假设性的二分表述试图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我完全相信以阁下的语文能力,有能力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不等于需要使用非文明的词汇,您使用的词汇当中有诉诸人身的,也有不诉诸人身而普通或严厉的,我对您使用后者——在基于实例的前提下——的权利没有质疑。至于不按照您的“不破不立”就“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我不这么看,本站有很多用户都在就各类事务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和想法,他们可能并非是和气的,而是尖锐的,甚至剑拔弩张连篇累牍的——但那与不文明,是有根本区别的。 :7、我的立场确实表达得很明确,至于您是否能理解我的立场,那不是我能关注或控制的问题——大体说来,我认为维基项目的用户立场本也就不是二分化的;把大家的立场看成二分化的事物的话,反而有可能陷入一元化的泥潭。 :PS:最后那句话不是我的,我也不认为天下无事,不过我确实是个向来话多的人,也并不杰出,庸人大概也是算得上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5:30 (UTC) ::最後一句話看錯人了。 ::這也是寫字間的問題,不同賬號的回復之間間隔不明顯,文字密密麻麻,可讀性差,影響閱讀體驗,容易造成誤讀。我之前早就想說。 ::但看目前這個網站流量及日活躍度,以及混亂冗餘的管理人員配置,大概是遠在我進站之前就吵過無數次了。 ::只能說背後是NGO西方白左資源支持下表達自由開放非政府理念下的賽博產物,在華人圈也變成一副死相,走到盡頭。 ::至於其他的我稍晚回復。不見得能顯示出來。畢竟屍位管理員已經對我下達通牒。或許賬號馬上消失。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01 (UTC) :::视觉效果方面,那可能也不是本地能解决的问题。“尸位素餐”可能是一个描述事态的尖刻的词汇,但它与“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仍有根本的差异——区别可能是在于就事论事还是诉诸人身,也可能在于尖锐和不文明之间的细微但明显的差异。我想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12 (UTC) ::::我最後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敗壞的本來就是人,不人身攻擊,無視房間大象,迴避顯而易見的問題,繼續歪曲規則,扭曲事實。那沒必要繼續對我說這麼多。 ::::一個日常2位數用戶都不到的網站搞了7個人工管理,這事放在任何地方都說不過去。我今天就當這個出頭鳥,把實話都說了。僵尸也好尸位素餐也罷,侮辱性也好攻擊性強也罷。只要形容恰當符合事實。一點毛病都沒有。相反對那些避重就輕,迴避問題,一上來就不好好說話,拉偏架的玩意。別說罵,殺了都行,留著這些心術不正,權欲熏天,稍觸逆鱗就要用權殺人的玩意繼續禍害人間那才叫作惡。 [[User:Zhxy 519|Zhxy 519]] 這位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每個月上來混一圈修改幾個條目以防被人捉住把柄的老僵尸就沒必要留。 ::::你對我的言論動輒得咎,吹毛求疵,對真正的首惡第一因裝聾作啞不發一語。貌似在維護所謂文明規則,實際立場站在哪邊清清楚楚。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9:53 (UTC) :::::已經實施封禁3天。閣下有自己的意見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文明是維基支柱,如果搞不清楚,維基文庫可以拒絕閣下繼續活動。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2:59 (UTC) ::::::???????????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0 (UTC) ::::::你懂不懂什么叫避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5 (UTC) :::::::被封禁用戶在我參與之前便已經污言穢語了。參考[[w:维基百科:免死金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3:56 (UTC) :::::我想也许是在下对于阁下能够“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有点太过于相信了。尽管如此,就像我说的,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因此我认为各位仍相当应就此问题继续讨论,看看是{{*|注:以下一月均按30日计算,以免争议}}: :::::1、保持原状“六+一”(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2、还是改成百科那样“五+一”(五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3、又或者可以參考日文文库以及此前红渡厨和树上喜鹊两位曾提议过的“三个月”方案(日文文库的详细,可参见[[:ja:Wikisource:管理者権限依頼]]:{{tq|管理者が3ヶ月以上編集を行っていないとき(管理者権限が不要であり、またアカウント乗っ取りで管理者権限が悪用されるのを防ぐ目的から管理者権限を剥奪します}})(本地化一下,可以是: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无通知期(或者有通知期?)); :::::4、六+一+三(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5、六+一+六(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6、其他方案。 :::::最后,利申:我没有立场(虽然总有观点看不懂或自以为看懂我的利申,不过那也无法,毕竟我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除非有人提案比方案一还要任何形式的延长(或比三个月还要短)。 :::::PS:我只是负责列举(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请各位还是和气生财地推进讨论吧——既然有选项,我想总不至于再继续诉诸人身的——注: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别再给我安一些奇怪的帽子。以上,闲事管完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08 (UTC) :此事之亂源,是Zhxy 519曾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就不應算合法管理員造成的。[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要封用戶也應由他人行之。故'''回退此不合理的封禁'''。红渡厨很對。Zhxy 519根本不懂避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49 (UTC) ::不與實施封禁的管理員溝通的解封,予以回退。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53 (UTC) 维基百科很乱,贵站更乱。银色雪莉老好人当久了,樹上喜鵲[[m:Don't be a jerk|be a jerk]]。沈澄心无辜挨骂,红渡厨钻牛角尖。Midleading似勤嘴酸,Zhxy_519有理懒说。Ericliu1912惜身擦边不动手,Jusjih无耻总想插小刀。爱学习的饭桶云:[[w:User:爱学习的饭桶/免死金牌|我反对你们所有人!]]--[[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6日 (二) 17:08 (UTC) :請勿發表無關言論及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7:20 (UTC) 就算要求提高到連續三個月不活躍解任,管理員每三個月編輯一次就可以,和日文相同,亦非沒有先例,而且比其它中文站點需要每日簽到獲得經驗友好多了,所以我不反對。現任管理員中滿足連續三個月不活躍的有:[[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在2024年2月到2024年6月不活躍;[[User:Shizhao|Shizhao]]在2023年3月開始不活躍,2023年10月收到通知後編輯了2次,然後到2024年6月為止沒有進行編輯。這根本不關[[User:Zhxy 519|Zhxy 519]]什麼事。如果是想表達對[[User:Zhxy 519|Zhxy 519]]的不滿,當然不能用連續三個月不活躍這個理由了。而且無論期限是多久,只要在有人一申請管理員解任的時候,該管理員回退一下,就滿足了活躍條件。另外,用這個提案把不相干的其他管理員拉進來,我也覺得沒必要。 總的來說,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該提案。解決[[User:Zhxy 519|Zhxy 519]]濫用封禁權限的正確程序是申請管理員解任投票以及完善有關方針,而不是別的。監管員中沒有說中文的,過去做出的有關決定我也覺得不合理。如果有必要,可以選出維基文庫首批行政員持續推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31 (UTC) : 有一說一,本站原來是有行政員的,我確實認為放棄社群最高自治權限而交還監管員是個錯誤。——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05:43 (UTC) :: (不過以本站社群規模,即使能恢復行政員,亦似乎很難取得罷免權?)——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22:50 (UTC) :反對5.157.51.66所謂“无耻总想插小刀”,是强烈反對地下管理員濫權。5.157.51.66反对所有人是集體不是個人。也請看[[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濫權的管理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14:26 (UTC) ::哈哈哈哈,维基文库脏活累活从没见你干,Zhxy 519封禁一只疯狗你就出来了,好像现在那些海外那些老民运啊。你不干脏活累活,因为你自己就在各个小维基洒下一堆污秽。反对你的管理员全罢免,因为他们要篡你的位!这是你的原话,你多大了?真不害臊。 ::Midleading还在酸,你是勤快呀,疯狗见你都绕道走啊,脏活就留在那里任其发臭,铲屎的人你不感谢,还酸,羞羞羞! ::至于Shizhao和Gzdavidwong,都在维基百科等着救Mys 721tx吧?达师呢?甚至你Zhxy_519自己,就你们不作为,现在才有一个狗屁不通的“避嫌"。谁来翻译翻译,Jusjih这家伙写的都是啥?没别人赞同就自己成方针指引了,哈哈哈哈,笑死人了。 [[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7日 (三) 22:44 (UTC) :::我對辱罵的忍耐程度比較高,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話只會讓任何人都能看清現在的局勢。但是你除了辱罵以外,IP信息還剛好顯示隧道運營商為PSIPHON3_VPN,所以對不起,在這里發言時請停止使用VPN。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03:44 (UTC) :::我對閣下也是最後一次警告。用不用VPN我可以不管,但是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23:07 (UTC) ::::“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包括不能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不然就是不肯溝通,但本段落先提“解任”的不是我。--[[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20:33 (UTC) :請問要不要投票?即使仍不要投票,就再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2 (UTC) :: 顯然社群目前未有共識。我還是認為六個月已經夠短。——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6日 (一) 04:29 (UTC) ::投票或者討論都沒意義,支味重的地方想要恢復正常只有圖。 ::這地方烏煙瘴氣人煙稀少的一大原因就是圖少了。特別是對於違規濫權的僵屍要多圖。什麼時候圖到三個以下什麼時候才有可能變好。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8月27日 (二) 17:08 (UTC) :::請Ericliu1912公正行使管理權。银色雪莉7月16日列出很多曾被提出的方案,就更應投票,才能解決社群未有共識。--[[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9:27 (UTC) ::::我的原话是:“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请勿以'''在下'''曾代为列出诸位意见方案一事来作为阁下推进投票的立论依据——阁下固然可以说阁下自己留意到有不少方案已经提出,但不必扯上我。就我个人而言,我仍旧支持诸位讨论这些方案或其他方案,也支持各位在充分讨论下可能进行的(包括投票在内的)任何后续操作事项——只是从7月16日在下稍作归纳至今,个人遗憾地未见后续有充分的进一步就这些方案的讨论;特别自8月24日阁下就是否应推进投票一事作出询问以来,目下两人回应,一人认为未有共识,一人否定投票或讨论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再推进投票,只恐怕沦为以投票代替共识之情事。PS:我此前就此话题的利申,继续有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20:23 (UTC) :::把蜀地屠成白地,尚有湖广可填。文库成为白地,是无人可填的。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7:50 (UTC) ::::僵尸喝人血吃人肉你不吭聲,圖個僵尸你馬上跳出來罵張獻忠。顛倒黑白曲解人話挺在行啊。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15:51 (UTC) :::::请注意文明讨论,切忌使用不文明用语。持续违反使用条款会导致你再次被封禁。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26 (UTC) ::::::那還是那句話:僵屍這個詞沒任何問題,定義為不文明用語完全是牽強附會,目的是為濫權封禁製造藉口。 ::::::還有你不是那塊料,對明顯違規的濫權行為不敢下手處理,就別對普通用戶說這些廢話。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0:22 (UTC) :::::僵尸喝了什么人血,我确实不清楚。附言:以本人立场,不认为张献忠对屠蜀负有主要责任。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26日 (四) 16:27 (UTC) :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包庇的Zhxy 519他自己,以及Gzdavidwong,都不應算合法管理員。因此清查[https://meta.toolforge.org/stewardry/zhwikisource?sysop=1 本站管理員]以及認知Midleading2024年7月17日留言,解決Zhxy 519以及Gzdavidwong的地下管理員身份,比本案是否投票重要的多。也請注意[[m:Harassment#Contact the Foundation’s Trust and Safety team|任何可能暗中告密者]],以及[[Special:差异/2364915|Zhxy 519曾破壞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20:14 (UTC) ::破坏投票使用的理由和维基百科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如出一辙,后果就是管理员解任投票通过。只是维基文库这边没有安全投票也没有行政员,无法沿用维基百科的程序。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46 (UTC) :::我5.157.51.66又回来了。先把名字留下,省得死了谁都认不出来。 :::一个谁都不理睬的讨论,被无耻之王Jusjih硬生生拖了回来,维基没有理性的糟糕讨论模式可见一斑。至于某野狗Jerk,嘿嘿。 :::Midleading道貌岸然地想把自己打扮成公正化身,却处处沿着Jusjih铺的路走。这两位沆瀣一气一唱一和,不过那边zhxy_519、Gzdavidwong、Eric liu、达师好歹是4个人。 :::2021年我看戏时候就在想,WMC在文库也不会不动手,投票也有人出头,也总有打手要演出一副中立架势。最近Manchiu回来了,WMC几个走狗又开始在百科活跃了,文库也正好可以利用Jusjih等各只傻鸟嘛。某苗做梦也想不到,居然会在文库被鞭尸。 :::嘿嘿,戏越来越好看了,不过现在仍然是乱斗。 [[Special:用户贡献/104.192.5.144|104.192.5.144]] 2024年9月9日 (一) 20:33 (UTC) :{{ping|Midleading|Fire-and-Ice}}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涉及要不要過渡措施。下接[[#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2:00 (UTC) ::本站能自舊維基文庫匯入頁面,因此不建立安全投票,任何不爽地下管理員的用戶,可能先刊登舊維基文庫,再由特定匯入本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17:20 (UTC) == 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页面的header,均将section参数填写为“沿革和最新版”,意义不明。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03:14 (UTC) *包含所有历史版本(包括现行版本)的链接和最新版内容。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27日 (六) 14:17 (UTC) *:对section参数的错误使用。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14:28 (UTC) *::同意Fire-and-Ice阁下意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28日 (日) 02:45 (UTC) * 改在附註裡標明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27日 (六) 20:36 (UTC) *:主要问题是如何告知读者标题后没有括号注明年份的页面是否是最新版的法律。现在header的note参数里是中国法的题注,这一题注本身是用括号括起来的,删去括号再加上沿革两个字,是否又改变了作品原文的原貌?此处可能存在一定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2:26 (UTC) *::括号里的内容,是“著作权法”“原文”的一部分吗?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4日 (日) 14:19 (UTC) *:::请参见[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3NTJiN2Q0MzAxNzVlNDc2NmJhYjE1NTc%3D 公报原版](需手动点击右上角“公报原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2条第3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65条第3款规定:“'''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题注系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02 (UTC) *::::我理解header的notes参数应该是留给维基文库编者注释的,原文就有的注释应该直接放到正文部分。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3:55 (UTC) *::文库是否有必要告知读者本页面是否最新版法律?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7 (UTC) *:像Teetrition阁下所说,题注为大陆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因此反对删除题注的括号并在之前加上“沿革”的字样。同时我对把题注加在在正文里并无异议,有些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已经是这么操作了的。但问题是做出这种修改是否有必要?文库对大陆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各类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即把文件的题注(制定修改信息)写在Header的notes里。此外,在已被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Header里注明“沿革和最新版”也是文库对大陆法律文件的通行做法,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注明。主张改变这些长期以来做法的用户在我看来还未尽到论证义务。--[[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17:14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常修正,因而常有“沿革和最新版”。要改版,宜用機器人。中華民國法律常修正,因而沿革不含最新版,是因應不同條文施行日期可能不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13:56 (UTC) *::: 兩者均屬法規文章,故格式可能有必要統一,因讀者不見得明白相關區別之箇中意涵。——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4日 (六) 14:46 (UTC) *::::是的。但民國法律沿革頁想要也有最新版,就需要人手,不然暫不支持包括最新版。也要注意尚未施行的條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4 (UTC) *::“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Template:Header]]指出:section“填写章节,如“第一卷”或“水部”。”长期错误使用参数,反而要主张没坏别修、约定俗成。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0 (UTC) *:::我同意从Header模板说明这个角度来说section参数的确不应这么使用,以及回答您上面的问题,当然并无'''必要'''告知读者当前页面的时效性;文库理论上只需要保证收录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定内容完整即可,其他额外信息(时效性、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读者方便而添加的。但考虑到(1)已经900+个页面用了“沿革和最新版”的标记,(2)这个标记可以帮助不熟悉某一部文件修改历史的读者确认当前页面是该文件的最新版,且(3)Header模板似乎没有其他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用,那么除了保持现状以外,似乎只能要么修改Header模板本身(允许section参数这么使用或添加新的参数),要么用机器人对现有页面进行大批量修改(删除该标记或更改参数)。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2:14 (UTC) *::::'''从HTML代码来看使用section参数的内容并不会附加任何语义'''(仅仅是在正标题下用<code><nowiki><br></nowiki></code>手动折行罢了,不会导致全文内容被<code><nowiki><section></nowiki></code>标签包裹,也没有使用<code><hx></code>(x=1,2,3,4,5,6)来告知浏览器标题级别)。同时我发现例如[[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中还将立法时间写在section里。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直接在header模板文档里将section参数解释为正标题下的附注信息,从操作成本上来讲是最为经济实惠的。'''MediaWiki用本该实现定义语义的<code><nowiki><dl><dd></nowiki></code>等标签来实现讨论串的缩进,如果要纠结某个命名本身的含义,那么写字间整个页面都是不能接受的(全是讨论串)。'''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08:20 (UTC) *:::::一、section有其固定的英文含义,维基文库自行赋义就会制造混乱。二、html语言提供{{code|<dd>}}等关键字实现定义列表,但并不限制关键字的自由使用。三、“正标题下的附注”和notes有何区别?标明最新版似乎是在做有时效性的原创研究,就算要标明最新版、立法时间等,也是notes的范围。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31日 (六) 14:57 (UTC) *::::::阁下所言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否矛盾?dd指Description Details(或Definition),dl指Description List,dt指Description Term,MediaWiki将其用作讨论串缩进之用是否是“自行赋义制造混乱”?维基文库文档是否又能够限制参数的“自由使用”——特别是在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 *::::::回到问题本身,notes和section展示上分别适合较长的一段文本和较短的居中文本,在没有其他参数适合的情况下借用无伤大雅。 *::::::诚然,MediaWiki用dl、dd来展现讨论串的做法不值得推荐(这一做法可能还有无障碍上的副作用),用section来展示较短居中文本也是权宜之计。section这个名字确实对不上号。正如Ewan0707阁下所言,除非大批量修改,则就只能修改header模板本身。从操作的方便程度而言,不如直接给section参数加上subtitle之类的可选别名,已有页面中使用section无必要修改(读者不会关注源代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16:22 (UTC) *:::::::一、编程语言是面向计算机和程序员的,这个圈子的缩写和术语自然是层出不穷,dd、src、int等等。但是维基社群应适用于普通的语言圈子。二、“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没有看到非得区分较长notes和较短居中notes的理由。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8:25 (UTC) *:[[Portal:中華民國法律]]已有1005份廣義的法律,扣除334份未修正的,671曾修正的,若都要有沿革和最新版,需要有用戶長期注意。--[[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6:06 (UTC) : 诸君所议甚善。然“沿革和最新版”之标记,对于新读者或不谙法律修订沿革者,确实稍显晦涩。所谓“沿革”,仅于标头下以小字标示,且须点击日期方能寻得历次版本,此设计既不直观,亦易为读者所忽略。反观英文文库如 [[:en: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版本页简明易用,版本更迭一目了然,颇为便捷。若能参照此例,改进“沿革”之展示方式,或增补更清晰之说明,则读者更易明了页面之时效及文本沿革,既可减少初阅者之困惑,亦契合文库简便明晰之宗旨。--[[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6:19 (UTC) :: 其實他們這算是消歧義?但我們確實可以用來改善現行之法規沿革頁面。——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0日 (四) 23:52 (UTC) ::: 承蒙 Eric 君惠察,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页面略施修整[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iff=2482707&oldid=1853154],意在简化版面,便于读者导航。删去“沿革和最新版”六字,原为表明文本沿革及现行版本之时效,然观于标题之下,既与“section”参数设定有所悖离,又令初学者困惑。 ::: 且“沿革”内容已备列于页面消息框中,阅之可明辨历次版本,循脉而行,信息无缺;故删“沿革”之字,实无损于整体。虽去“notes”参数,但其内容已在正文中体现,notes可以留作真正注释所用。至于“最新版”,今页面已明示其为文库所录最新文本,清晰无疑,去之亦无妨。 ::: 更进而言,将“previous”参数指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更为妥当。该宪法页面乃历版宪法之主页面,其前继应当指向法源,而非2018年版之前之2004年修订,若是层级分明,便于读者循序理解。 ::: 若诸君以为此议尚有所未及,愿再加详议;若无异议,俟后以机器人之力推广于相关页面,以统一版式,增益文库之清晰流畅。谨谢诸位雅正,协力改善。--[[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2:40 (UTC) ::::我们需要提示编者,这里内容应为最新版,这一点希望不要忽略。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10月27日 (日) 14:20 (UTC) ::::: 谨谢达师阁下之提点,确应妥善标示,以利众览。--[[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感谢您对现行宪法页面的编辑。个人认为只要一个页面收录了有关文件的所有法定组成部分即可;题注具体是在写在正文里还是用notes参数注明并不是很重要,但需要统一。“沿革”的确不需要注明,但个人认为不含年份的法律页面应该包括该法律最新版的内容,而不只是类似英文文库的各历史版本列表。此外,是否有必要将大陆法律页面的格式(而不仅是内容)保持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完全一致还需商榷。个人以为并无必要,这么做只会增加编辑时间(比如目录得手动添加内链),且对读者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公报》版所用的宋体和黑体在Chrome等浏览器上看起来过细,反而不易阅读)。--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3:13 (UTC) :::::同意,宋体影响阅读。我认为正文部分不要手动设置字体,黑体、加粗的文字使用加粗格式,不用设为黑体。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6:11 (UTC) :::::: 感谢 Kcx36 君垂注。当力求格式得当,以增诸君阅览之便。--[[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Ewan 博士所见深切,谨表谢忱。 :::::# 题注既属法规文本,理当归入正文,既利校对,亦不占notes空间。 :::::# 法规主页面(无消歧义标识者)如能直接呈现最新内容,固为至善;然今文库页面如《[[著作权法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等系列,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皆为消歧而设,非最新版本,若依此例,恐需逐一更正。 :::::# 《公报》版式,本库旨在简明美观,毋需全然照搬。目录内链与字体设置,虽便于部分读者,然非必设,若有乐于研精格式者,亦可随宜而行。 :::::# 已略微调字体[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Template%3A%E5%85%AC%E6%8A%A5%2Fstyles.css&diff=2483555&oldid=2477510],期稍增阅读之便。 ::::: 如有未尽之意,愿再详议,广纳诸君善言,以共同完善文库页面体验。--[[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文庫有些古代文獻已經有多個版本,即:'''同一'''作品,但底本'''不同'''。包括但不限於錄有[[四部叢刊]]本和[[四庫全書]]本的作品。對已經有多個版本的作品,應該各版本的名稱都加消歧義後綴(一個半角空格加半角括號),將作品名留作版本頁(英文文庫即是如此)。這樣可以公平展示每個版本,而且可以減少熱心編者用不同版本來改字的情況。 文庫此類直接錄入的作品不少未曾討論來源和依據的底本,也有些有討論或來源,如果請求移動頁面,如何命名?如果無法聯係到原始錄入者或專家,社群是否有辦法給這些需要更名的作品一個通用的臨時別名,未來再移動到正確消歧義名稱? 幾個未必典型的例子:嘉祐集有三個版本([[嘉祐集]],[[嘉祐集_(四庫全書本)]],[[嘉祐集_(四部叢刊本)]]),其中[[嘉祐集]]缺乏校對和來源。[[韓非子]]已校對,來源信息詳盡。[[靖康要録]]無來源,正文品質50%。 本議題希望能有助於現階段提升已有作品的展示、分類和導覽,意圖并非提刪或合并。徵求充分討論和意見。我對法律、政府作品情況瞭解不足,推測其和文學作品不同,單篇詩詞作品的展示亦有技術困難,兩者可另開話題討論。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3日 (六) 20:02 (UTC) :已知版本來源的作品,可以通過消歧義指出版本來源。沒有版本來源消歧義的頁面應該視為由維基文庫用戶參考所有可靠版本點校的版本,像[[春曉 (孟浩然)]]那樣,允許用戶修訂錯字和標點符號,或者是像政府作品那樣只有一種版本的作品,或者是[[道德經]]那樣的版本消歧義頁。就算都是同一個來源四庫全書本,也可以新建一個頁面加上標點符號,如[[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本)]]和[[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標點本)]]。如果日後有用戶認為[[韓非子]]的個別字和標點符號需要修改,可以把這個頁面加上該版本的消歧義,然後重建一個不帶消歧義後綴的版本並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1:47 (UTC) ::完全同意閣下對標點的看法。 ::文庫有版本頁模板 {{tl|Versions}} 且導入時就是[[: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建议拆分版本页和消歧义页|爲了]]不使用消歧義模板來標記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惜無後續討論,也未寫入方針。但版本頁的需求仍存在,而且在文庫其他作品上的用法很有可能與古代作品「無後綴頁面為點校本」的現狀有矛盾,社群可以再討論用法,找到平衡點。英文文庫的指引在此[[:en:wikisource:Versions|wikisource:Versions]],如有需要可以翻譯成論述以供參考。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26 (UTC) ::「點校」的另一半,即「校對」,也有程度差異。如果所有可見的文字都是按一個底本(假設説:萬曆刊本)所錄,改正的文字只包含在 {{tl|校}}、 {{tl|另}}等模板裏,不直接可見,那這個作品實際是「作品名_(萬曆本)」。否則我認爲這作品是「作品名_(校對本)」,或匯校本、維基文庫匯校本。文庫似乎從未討論過文庫自行匯校本的收錄原則。我認爲前者是文庫項目範圍,後者則是錦上添花,對重要典籍值得保留,但也超出編者的職責。而且并非所有作品都可匯校。現代作者出版一本詩集,再版時作者自己改了幾個字,請問哪個版本更正確?事實上的校對本應該有特別標記,和非匯校作品區分。加後綴是一種辦法,加橫幅模板也是一種。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41 (UTC) :::關於後者,在維基文庫幫助頁有提到,[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Help:模板#注釋、校對和缺字說明 維基文庫的參與者亦負有校正原文訛誤舛錯的義務。] :::雖然說這是一項我從來沒遵照過,也反對這麼做的指示。 :::<br> :::我個人目標是將無標點古籍底本的校對,連同新式標點,作為原作的衍生創作列於原作(直書橫排)頁面下方,算是做到了注標分離。 :::* 缺點是維護不易。若[[Wikisource:样式指南#校对页样式|錄入底本]]有誤字要修,底本的改動不會連動到衍生的標註文本,需要做兩次工。 :::* 優點是對於衍生之校對本可以放手大<nowiki>{{</nowiki>[[Template:校|校]]<nowiki>}}</nowiki>。甚至可以從日文站點改一份[[:ja:モジュール:CharacterJPN|異俗寫歸正寫模組]]來適應當代閱讀用字習慣。 :::至於這麼做的校對文本需不需要再以模板或特別標記指出、區別?我認為無妨,可直接在校對文本前安排<nowiki>{{</nowiki>[[Template:Versions|Versions]]<nowiki>}}</nowiki>做開頭就可以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3:01 (UTC) ::::中文維基文庫有繁簡轉換功能可以把異體字自動轉換為常用字,不需要像日文維基文庫那样。只需要管理員修改繁簡轉換表即可。我现在已经修改了简体中文的转换表将部分异体字也转换为对应的简体字。如果有人支持的話繁體中文也可以啟用此功能,而「不轉換」選項仍可呈現原文的異體字。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7:51 (UTC) :::::我知道中文站點有字詞轉換表這玩意,[[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也已自訂出很不錯的[[紅樓夢(程甲本)/字詞轉換表|轉換表]](我都想抄一份來用了)。 :::::只是它原義上是繁簡轉換。我不大贊同使其又承擔異體字轉換的工作,我擔心會使許多俗寫字、簡筆字被當成簡體字而套用規則轉繁,使事情複雜化。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8:43 (UTC) ::::用字轉換不易用規則實現,文庫不能要求原文符合一個或幾個現代用字標準。我支持用Mediawiki已有的字詞轉換功能,可以慢慢來,添加全局轉換規則需慎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35 (UTC) :::::简体中文用户大多像鲁迅一样讨厌“回字有四样写法”吧,有些人甚至看不懂,原文转换为简体中文可以直接全域转换。繁體中文使用者基本也能理解簡體字,所以目前暫未全域轉换,但有時異體字還是會有影响,特別是影响搜尋引擎,例如搜尋“卷一”沒有結果,因為維基文庫中寫作了“-{巻}-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0:00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一定也有搜尋引擎搜不出的問題吧,那邊怎麽解決這問題?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3 (UTC) ::::::用字轉換在這裏討論偏題了。我建一個新話題討論吧。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4 (UTC) ::::閣下的錄入方案也是保留單個來源的原文的,應是我說的前一種方法。我也傾向編者沒有義務指出原文錯誤,但此類模板仍允許顯示原文,并未有誤導讀者。 ::::我反對的是直接可見的正文有改動,或由幾個來源拼接而成,不使用以上模板,但又不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的。文庫收錄的明清小説多有此問題。提供不同標點或用字不在此意見範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49 (UTC) :::::未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但沒有加消歧義後綴的文章多是從其它來源(如<nowiki/>http://open-lit.com<nowiki/>)導入的,且來源沒有說明版本。在整個文庫完全清理此類文獻比較困難,所以只能以現狀作為方針,在此情况有很大改觀後才可能考虑推廣使用其它方案。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07:49 (UTC) == 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此話題為正式討論方案前,厘清用字轉換改進的目標,和所需的輔助工作而設。 目前中文文庫的簡體,繁體轉換功能有限。現在,可用的技術只有一種,就是使用 Mediawiki 的[[w:Help: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地区词处理|用字模式轉換]]功能,擴充轉換表。其他方案可以在下面建議,以下都只默認使用這種技術。<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目標=== 用字轉換本身我認爲并非文庫的核心任務,首要益處是方便讀者,但不容易做得滿意;其次是方便編者,對社群有益。 以下列出幾個可能的不同目標,相互可能衝突,所以可能必須有取有捨。 * '''規範化''': 提供符合現代用字規範(正體、簡化字、大馬、新、港、澳、日、越等,下面以正字指代)的作品版本。 * '''去缺字''':將缺少字體支持而不能顯示的(特別是手機端)Unicode [[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C|擴展區 C]] 及以上的字以正字代替(如有正字)。 * '''兼容''': 應至少與文庫常用的改字模板和排版模板兼容,也應考慮文庫常用的從 page 頁面嵌入包含,和同一文本復用等功能。還有未來可能會有的,允許讀者切換有無標點、更改直排或橫排等功能。 * '''免標簽''':應避免給每個作品加用字標簽。文庫轉換的困難在於不能用規則自動判斷原文是使用何種用字標準,該用哪種轉換規則,更勿論原文夾雜文言和白話,或手寫本寫錯字的情況。用字標簽并非良方,增加編者和維護負擔不説,對已有頁面也沒有人力完成。另一個相關目的是讓編者不必再在作品正文中添加單字的轉換規則。 各個子目標分別討論:<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規範化==== 對於用字規範化,若其是依靠轉換表達成,不觸及原文本。那我是樂見的。 只是有一點想提出討論:搜尋引擎爬蟲索引的仍是原文文本,轉換表規範化似乎無助於改變這點。這問題似乎無解?要不放棄原文,徑直以規範字收錄;要嘛脫褲子放...我說謄寫一份規範字版本並列,以供現代人閱讀及索引。 還是乾脆就放棄SEO?反正文庫也不掙流量。[[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51 (UTC) :搜尋引擎爬蟲很可能也會索引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因此通過轉換表規範化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用字能提高搜尋引擎找到頁面的機會。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9 (UTC) ====去缺字==== 提個一嘴。我的觀點是:文庫職責在保存文本,不負責渲染相關。故用戶需自備適當渲染文本的措施(如合規的瀏覽器排版引擎、字元覆蓋率足夠的字體等等)。故我反對以缺字為由,將規範字取代原文所錄之字。 文庫後來也有了以[[mediawikiwiki:Help:Extension:WebFonts/zh| 擴展]]提供字體的機制。符合SIL授權的中文字庫也不是毫無半點,我想黑體(sans-serif)、楷體、明體(serif)應該都有。故缺字是可以由站點端去著手改善的。 而就短期可能達成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還是自備渲染手段比較現實。尤其在移動裝置上,除了少數廠家,基本沒可能自行更換字體。還是要用戶在自個用戶空間下的css, js去導入外部資源才能解決缺字。不容易、難普及,但是尊重原典原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16 (UTC) :此目標僅限於在轉換模式,即簡體或繁體等模式下替換,原文和不轉換模式仍顯示原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05:12 (UTC) ::[[:mw:Help:Extension:WebFonts/zh|WebFonts]]已經過時,替代WebFonts的[[:mw:Extension:UniversalLanguageSelector/zh|通用語言選擇器]]僅用於當某種語言完全無法顯示時下載一種嵌入字體。這並不適合中文這種情況,很多設備都支援中文,只是不支援僻字而已。另外,似乎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暫停增加字體,因為通用語言選擇器不是一個字體托管服務(有關討論參見[[phab:T335892]]、[[phab:T166138]]、[[mw:Universal_Language_Selector/WebFont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0 (UTC) ====兼容==== 直排、橫排切換以及是否添加標點符號的功能無法通過轉換表實現,只能用Javascript小工具在瀏覽器前台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4 (UTC) ====免標簽==== ===困難=== * '''一對多''':擴充轉換表的困難,首要的是一對多的簡繁問題。[[w: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和[[w: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中已列例子,很多是文庫常見的,特別是古人姓名用字,不能用轉換規則解決,而需要釋讀原文的。雖然文庫的編輯至少都對原文有熱情,但如要求能讀懂原文,未免門檻太高。這些例子雖不普遍,但和現狀相比,如果大量的用字轉換正確,但夾雜極少的轉換錯誤,有誤導讀者的危險。 * '''合理標記''':另一件困難是怎樣讓讀者意識到原文和轉換本確有區別。這一點并非吹毛求疵。文庫在百科有大量的鏈接來源顯示「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w:Template:Wikisource]]),這原始兩字有點麻煩,文庫這邊對原文允許的合理改進(標點、用字)還算不算是原始文獻?而且文庫的一個很合理的用途就是給較真的讀者提供數字化文本證據(明史四庫本裏這個人確實一會[[Wikisource:写字间#文库的《明史》是什么版本的?|姓黨]]一會姓党)。轉換本如果标记不清,可能会被误用。 <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1:18‎加入。</small> === 其他方案 === 這裏可建議其他轉換方案,或者反對改進轉換的意見。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 (UTC) : 不知是否與百科互助客棧[[:w: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方针#提议大陆简体模式下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引入工具书对合并字保留繁/异体字的惯例|此話題]]相關?——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8:13 (UTC) ::可能無法避免人工。公共转换组對文庫用處可能有限,原因是文庫作品的用字來源于作者或整理者,和内容的關聯較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31 (UTC) == 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0"/><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繼先前部署,今再有[[phab:T375401|42個維基]]的讀者可以使用深色模式。如果您所在維基的未-{zh-hans:登录用户;zh-hant:登入使用者;}-尚無法使用深色模式,這可能是因為許多模板還無法在深色模式下正常顯示。如果您有興趣協助處理這類問題,請使用[https://night-mode-checker.wmcloud.org/ 深色模式檢查工具]。[[mw:Special:MyLanguage/Recommendations for night mode compatibility on Wikimedia wikis|建議頁面]]提供相關指引。深色模式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部署至更多維基。 * -{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0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編輯者,可以在URL尾端加上<code dir=ltr>?veaction=editsource</code>來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功能。如果您想改為-{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您可以在[[Special:Preferences#mw-input-wpvisualeditor-newwikitext|{{int:preferences}}]]中調整-{zh-hant:設定;zh-hans:设置;}-。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39796] * 對於使用Vector 2022-{zh-hans:皮肤;zh-hant:外觀}-的未-{zh-hans:登录;zh-hant:登入;}-讀者,「{{int:sitesupport}}」連結已從內容區塊旁邊的可摺疊選單,移至更顯眼的頂部選單,位於「{{int:pt-createaccount}}」旁邊。這讓連結恢復到與Vector 2010中相當的顯眼程度。[[mw:Readers/2024 Reader and Donor Experiences#Donor Experiences (Key Result WE 3.2 and the related hypotheses)|了解更多捐助體驗相關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3585] * CampaignEvents-{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為活動籌辦人員提供工具,讓他們能更輕鬆地管理活動、與參與者溝通,以及在維基站點上宣傳活動。阿拉伯語維基百科、伊博語維基百科、史瓦希里語維基百科、元維基[[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Deployment status|已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zh: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引進CampaignEvents擴充功能|中文維基百科已決定]]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es:Wikipedia:Votaciones/2024/Sobre la política de Organizadores de Eventos|西班牙語維基百科]]和[[d:Wikidata:Project chat#Enabling the CampaignEvents Extention on Wikidata|維基數據]]正在進行相關討論。參見[[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元維基的CampaignEvents頁面]]了解如何為您所在的維基請求部署。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2|{{formatnum:22}}個|共{{formatnum:2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敬請擁有Wikitech帳號的開發者們[[wikitech:Wikitech/SUL-migration|檢查其帳號是否需要執行任何操作]]。Wikitech正在過渡到使用單一-{zh-hans:用户登录;zh-hant:使用者登入;}-系統(SUL,即全域帳號),以及進行其他配置變更。此變更將有助於降低我們所有維基站點的每週軟體更新的整體複雜度。 '''深入探索''' * 本次[[m:Special:MyLanguage/Tech/Server switch|伺服器切換]]已於上週順利完成,唯讀時間[[wikitech:Switch Datacenter#Past Switches|僅2分46秒]]。這項定期流程確保工程師在切換-{zh-hant:資料;zh-hans:数据;}-中心之時,即使發生重大技術問題,所有維基仍然可供閱讀。藉此機會,工程師得以維護升級平時全天候運行的系統,往往還能找出基礎架構中的弱點。該流程涉及數十個軟體服務和數百個硬體伺服器,需要多個團隊通力合作。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流程所需時間已從17分鐘縮短至兩三分鐘。 [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66ZW7B2MG63AESQVTXDIFQBDBS766JGW/] '''會議與活動''' * 10月4日—6日:[[m:Special:MyLanguage/WikiIndaba conference 2024|WikiIndaba大會的黑客松]],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 * 11月4日—6日:[[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Users and Developers Conference Fall 2024|2024年秋季MediaWiki使用者與開發者大會]],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0"/>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9月30日 (一) 22:20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30062 --> == 關於[[模板:作者|作者模板]] == 此模板是否有可能分列作者及分類參數?尤其某些需要消歧義者(如[[作者:李昂 (唐朝官員)|唐代官員李昂]]),現在似乎還不能正確分類。——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日 (二) 12:53 (UTC) :維基文庫作者頁面就應該使用筆名或者常用名命名,建議把[[作者:李昂]]移動到[[作者:唐文宗]],和[[w:唐文宗|維基百科]]一致。其他原本是機器人建立的作者頁面命名不當的也按[[w:|維基百科]]頁面名類推移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9 (UTC) :: 不過這似乎與消歧義問題無關?畢竟即使將皇帝李昂更名為唐文宗,依據「主從消歧義」原則,前述同名唐代官員仍應添加消歧義後綴為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4日 (五) 01:54 (UTC) :::現在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分類吧,[[:Category:唐文宗]]並不存在。建立了這些分類以後,可以把分類通過維基數據鏈接到作者頁,這樣就可以在[[Module:作者|作者模板]]鏈接到該分類。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14 (UTC) :::: {{ping|Midleading}}可能要全盤考慮,將其他中國古代帝王一併納入討論。——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4 (UTC) == 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上接[[#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ping|Midleading}}2024年9月9日留言,請問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1:50 (UTC) : 未見本站目前有如百科方面大規模投票適用之需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7:49 (UTC) :没必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首先需要制定如何使用安全投票的方針才能進行下一步。其次,維基媒體基金會可能沒有能力在本站使用安全投票。最後,一直都有人覺得社群投票就是強推,反對社群投票,要求先由仲裁委員會審理決定解任理由成立後才能投票,就差上訴到法院了。維基文庫也有一批這樣的人,平時不活躍,但是一到要投票的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來,甚至直接使用傀儡和IP匿名用戶破壞。在沒有本地行政員的情況下,誰來監票就是個問題。誰來審理解任理由是否成立是個更大的問題。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08 (UTC) :近闻诸君之议,深以为然。然愚见以为,弊非在管理员之多寡,实在勤者鲜少。譬如页面移动之请求,常无人及时处理;至于条目之删除,往往草率而行,争议未决,已然除去,亦无详实之总结。尤版权相关,删除之时未明列反删期限,众人无所适从,实欠周全。倘能勤政审慎,详议而后行,则可化解纷争,增进公允。愚见如此,敬请诸位指教。--[[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5:39 (UTC) :: {{ping|Zy26}}其實閣下或可申請管理員,一齊協助站務?本人將予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3 (UTC) ::: 感承Eric君之荐,愚深以为然。盖如Jimmy Wales所言,登位管理员非大事,实为技术之事,非为权位,予人以便,使社区得以顺畅运作。愚认同此言,唯愿其过程更为开放,以消“权威”之感,让更多有识之士得以分担站务,集众力而行[https://lists.wikimedia.org/pipermail/wikien-l/2003-February/001149.html]。 ::: 愚虽略通技艺,且今对文库事务抱有热忱,然精力有限,时常难以久持。且素不擅政治事务,亦不喜涉入争议、开罪于人。今于维基百科,所持权限亦惟方便清理站点、整理页面,实无意涉足纷争。 ::: 若蒙垂允,愚当尽绵薄之力,为社区贡献一己所能,期增益文库而不负所托。谨此复,敬请诸君指正。--[[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3:23 (UTC) == 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本站现有多个机器人长年未有活动,是否应移除这些账户的机器人权限(<del>本站方针未订明不活跃标准,宜参照百科和元维基以一年为限</del>)?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10月4日 (五) 11:31 (UTC) :我同意1年为限。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 反对此议。不活跃并不代表无效,机器人随时可能再次启用,没必要为形式而强行移除其权限。况且管理员人手本已不足,增添管理负担并非明智之举,建议维持现状。--[[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3:20 (UTC) ::了解。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4 (UTC) :本站[[User:AvocatoBot]]和[[User:Interwiki-Bot]]2个机器人账户,主要任务为维护跨语言链接(已被Wikidata取代,因此原先的机器人申请已无效),超过10年未有任何活动,现请求移除上述账户的机器人权限。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7 (UTC) : {{ping|沈澄心}}或可提議先行修訂[[维基文库:机器人|機器人方針]],添加「機器人注銷」一節,俾利統一處理。其餘意見同Zy26,不過AvocatoBot及Interwiki-Bot久未活躍,確可予以注銷。——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0 (UTC) ==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 Dear all, Apologies for writing in English. Please help to translate in your language. We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e upcoming [[m:Wiki Loves Ramadan|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aimed at celebrating Ramadan by enrich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ignificant time of year. As we plan to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your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are crucial in shaping the best possibl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engaging,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set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strategies for organizing this global event. Survey link: https://forms.gle/f66MuzjcPpwzVymu5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hank you for being a part of our journey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 User:ZI Jony 2024年10月6日 (日) 03:20 (UTC)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10935 --> == 如何讓<pages>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pre>{{#invoke:string|replace|<pages include="1" index="Sandbox.djvu" />|<br>|<br><br>}}</pre> 這麼寫並不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若改用Transcluder嵌入 <pre>{{#invoke:string|replace|{{#invoke:Transcluder|main|Page:Sandbox.djvu/1}}|<br>|<br><br>}}</pre> '''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但用Transcluder做全本嵌入時需列舉,不方便大量頁面嵌入。 想來問問該怎麼寫,才能讓<pages>被解析成文本處理。還是說[[w:en:Wikipedia:Lua#MediaWiki-specific_features]]內文提到的,即是<pages>這類的標籤不會被Lua處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10:05 (UTC) :pages是MediaWiki扩展提供的功能,而不是一个模板,所以无法由Lua展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3:50 (UTC) :閣下是否有需求在 Page 頁面和嵌入頁面顯示不同文字排列方向?{{tl|Vertical page start}} 模板也許能實現此功能。受 Mediawiki 限制,必須顯式寫出<code><poem></code>標簽([https://www.mediawiki.org/wiki/Topic:T8qq3x78i9rfem8l])。樣例在[[Page:Sandbox.djvu/1]]。歡迎建議功能及改進。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6:18 (UTC) ::不同文字排列方向這個實踐不難。可我想要的是同一份Page頁面可經由不同處理,分別嵌入成有標點分段橫書排版、無標點縱書橫排兩個版本。(假設原Page頁已錄具有完整的metadata可供處理)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9:17 (UTC) :::可以考虑用 Lua 来解析,模块“{{tl|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临时政府公报01.pdf|1|24}}”乃一简易示例,有许多细节问题未决,需进一步处理。君可参之,或可有所裨益。--[[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7:50 (UTC) ::::感謝大神出手相助。我想,再串接其他模板,約莫就可以達到我的需求。就是要花心思想想偽格式pattern該如何來寫,好讓Lua模組處理。 ::::那個punctuationPattern,可以使其成為<nowiki>{{RemovePunctuation}}</nowiki>可接受的第四個Argument嗎?若是輸入不存在,則默认为缺省table。[[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2:25 (UTC) ::::: {{ping|Aerotinge}}<code><nowiki>{{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臨時政府公報01.pdf|1|10|[,。]}}</nowiki></code>,另,君之需求或致方案繁复,未来编辑恐增维护难度,亦或影响页面稳健。建请三思,兼顾后续便捷,严谨测试各类情境,以便日后同仁易于理解、增修无碍。--[[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9 (UTC) ::::::承您貴言,我本意是希望將"、""。"移出預設清單,因部分古籍已用此類符號圈點。若將之視為新式標點,一概移去略有不妥。 ::::::會再注意,盡可能不去使用自訂RemovePunctuation表。再次感謝您的勞動成果。 ::::::至於頁面繁複,礙於本人能力有限,難以同時兼顧維護、可讀性、成果需求等諸多面向。最後得出的方案在源碼上略顯不直觀,會再考慮注釋一段說明文字以供參。[[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40 (UTC) == 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1"/><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現在,各社群可以為其維基請求安裝[[mw:Special:MyLanguage/Moderator Tools/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是一套自動化反破壞工具,可根據新的「回退風險」(Revert Risk)機器學習模型的評分來回退不良編輯。參閱安裝和配置所需的[[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AutoModerator/Deploying|必要步驟]]。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36934]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現在,在[[mw:Special:MyLanguage/Content translation/Section translation#Try the tool|提供手機版「內容翻譯」]]的維基中,翻譯者在使用該工具時,可以用41項篩選條件來-{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條目建議清單。這項基於主題的條目建議功能,可讓翻譯者輕鬆地根據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自行探索相關條目並進行翻譯。[https://test.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ContentTranslation&active-list=suggestions 用您的行動裝置試試看]。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8422]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12|{{formatnum:12}}個|共{{formatnum:1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現在,為<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syntaxhighlight></nowiki></code></bdi>標籤[[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SyntaxHighlight#copy|指定<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copy=1</nowiki></code></bdi>屬性]],即可讓代碼區塊顯示「{{int:syntaxhighlight-button-copy}}」按鈕。感謝SD0001所做的改進。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932] * 所有維基的-{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著作權頁尾-{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將更新,-{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原始碼將改用wikitext標記,而非原始HTML。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89]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本月稍晚,[[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將在幾個維基試行推出。最終的試行維基清單將在下半月公布。如果您在[[phab:T376499|這11個維基]]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而該軟體使用IP位址的資料,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參閱-{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Code Review工具[[Wikitech:Gerrit|Gerrit]]和[[Wikitech:GitLab|GitLab]]已啟用速率限制,以解決惡意流量和抓取所造成的問題。開啟太多-{zh-hant:同時連線;zh-hans:并行连接;}-的-{zh-hant:用戶端;zh-hans:客户端;}-將被限制幾分鐘。這項速率限制是-{zh-hant:透過;zh-hans:通过;}-[[Wikitech:nftables|nftables]]防火牆規則進行管理的。更多詳情,請參閱Wikitech上有關[[Wikitech:Firewall#Throttling with nftables|防火牆]]、[[Wikitech:GitLab/Abuse and rate limiting|GitLab限制]]和[[Wikitech:Gerrit/Operations#Throttling IPs|Gerrit操作]]的頁面。 * 五個新的維基已-{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 [[d:Q49224|科梅林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w:kge:|<code>w:kge:</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813] ** [[d:Q36096|莫西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m:mos:|<code>m:mos:</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641] ** [[d:Q36213|馬都拉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tionary}} ([[wikt:mad:|<code>wikt:mad:</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968] ** [[d:Q2501174|哥伦打洛语]]{{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quote}} ([[q:gor:|<code>q:gor:</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088] ** [[d:Q56482|撣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news}} ([[n:shn:|<code>n:shn:</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430]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1"/>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7日 (一) 23:42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57422 --> == 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 == 根據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GlyphWiki:%e8%91%97%e4%bd%9c%e6%ac%8a%e8%88%87%e8%a8%b1%e5%8f%af%e5%8d%94%e8%ad%b0 Glyphwiki著作權與許可協議],其上的字體資源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特別是一些生僻漢字,可以在GlyphWiki上找到。 是否可以允許參照類似 [ [ File: xxx.svg ] ] 連接到 upload.wikimedia.org 的方式,支持連接並顯示其它外站(如 glyphwiki.org)的圖像資源?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1 (UTC) :因為Glyphwiki等外部資源沒有遵循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所以一切外部資源都直接無法使用([[w:盗链|盗链]]),只能把外部資源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才能使用。其實很多圖像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了。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9 (UTC) ::GlyphWiki的許可是否比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更爲開放?直接引用是否不應稱爲“盜鏈”? ::不知有哪些來自GlyphWiki的字形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是否有字表可以查詢? ::另,GlyphWiki的資源也是與日增長的,既有字形也可能調整修改,逐一轉載耗時費力,感覺也無必要。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5:17 (UTC) :::這裡不僅是許可問題,還有使用條款的問題。使用者必須同意GlyphWiki的使用條款才能直接連接GlyphWiki,哪怕是引用公有領域資源也要遵循使用條款,否則就是佔用GlyphWiki的頻寬資源。維基共享資源也是一樣,第三方直接引用維基共享資源的圖像但不遵守使用條款,佔用頻寬資源過多時,會被基金會封鎖。但是有一個轉載者同時遵守兩者的使用條款是可以的,而且這樣的話不需要所有讀者遵守GlyphWiki的使用條款。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00 (UTC) ::未收錄僻字適合維基詞典和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三方協作,但我未見中文或英語維基詞典有收錄。 ::本地也許可以維護一份僻字表,供需要的模板調用,錄入Glyphwiki編碼和[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編碼。後者收字更多,可期待編碼穩定不變。 ::[[:c:Category:Chinese characters not in Unicode]]有一些未編碼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54 (UTC) :::多謝!感覺這個整理的[[:c:Category:Chinese_characters_not_in_Unicode |字表]]名稱雜亂,不如Glyph成體系,比如,我要找到“諒”的異體字,可以通過該字編碼(unicode=0x8AD2)定位到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u8ad2, 然後在裏面查找對應的異體字,對於同一個字在不同供應商/字庫的字符集編碼也按照 "字庫代碼"+"unicode代碼"的方式列出,比如 (u2ff0-u8a00-u4eb0) (=hdic_hkrm-05058330) (=toki-01085420) (=linchuyi_hkrm-05058330) (=gt-74180) :::本站還有3個擴展字庫集([[Template:SKchar/字符表|SKchar]], [[Template:SKchar2/字符表|SKchar2]], [[Template:GJchar/字符表|GJchar]]),但也有檢索不便的問題。 :::還有,上面異體字字典網站對生僻字有自己的專用編碼(用了U+F0000以上的擴展段),也提供了woff字庫文檔,只是不知道授權條款是否可用(如將woff裝載到本站),以及如何用技術實現在wikisource頁面引用woff中的指定編碼漢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20 (UTC) ::::Unicode編碼的字在維基詞典、維基共享資源和維基數據搜尋都很容易找到圖片字,除非該圖片字并未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詞典有漢字編碼轉維基共享資源圖片字的模板,有需要可以在維基文庫也使用。woff字庫是有版權的,只能先轉圖片字(如[[:File:SKQSfont.pdf]])再使用,圖片字在美國屬於公有領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55 (UTC) ::::閣下的觀察甚是。共享資源上的這些字不成體例,因爲沒人整理過。GlyphWiki 的長處是匯集多編碼,每個字有圖像,還涵蓋[[: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認同原則與原字集分離原則|變體序列和東亞各國字形]]。這也是對文庫可能的不便,因爲單字缺少唯一編碼,且因由用戶生成,可能有大改動。Unicode 變體序列描述能力也有限。文庫 (MediaWiki) 尚不支持兼容區漢字錄入。不知道變體序列是否支持。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00 (UT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使用的私人使用区 (PUA) 編碼可能沒有太多實用價值。我認爲有用的是連結正字的代碼和「單字ID」。以「窗」爲例,正字代碼為A02964, 異體字「⿺㇄匆」代碼為A02964-017,其正字一望而知。另每個字有ID,用於網頁位址。如「窗」的ID是 31863,A02964-017 為 31880。可以料想單字ID是向前兼容的,即後續修訂不會改變已收字的ID。異體字字典自稱收錄約十萬字,因此如果文庫維護一份字表的話,可考慮以單字ID來做内部編碼,以 SKchar,GlyphWiki 等為後備。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21 (UTC) ::::先不說字型是可以用SIL之類的授權來相容CC的。首先是commons不接受字體,那兒不是字體倉庫(但可以是圖庫,我也在上面看過不只一次屌照了)。關於為何不接受字體上傳也是個[[commons:Commons:Requests_for_comment/Hosting_of_free_fonts_in_Commons|舊話題]]了。 ::::光這點就堵死想要從commons取用字體可能性了。(是可以把整個字體轉成svg一個個上傳,然後手刻css去映射。足夠勝任顯示文庫古文的字庫覆蓋率,不含異體字也就9萬多個glyph吧。<del>這就是我放棄這條路的緣故</del>) ::::所以要想取用GlyphWiki的編碼系統與svg圖檔,我想只有搬磚搬到commons這一條路。 ::::變體序列(IVS)維基好像尚未支援,也有可能是我的文字編輯器的問題,導致文本的IVS描述符丟失,總之我上回的嘗試是失敗的。 ::::但就算要用IVS也是需要字體功能做基礎支援(參見日文站點的[[:ja:テンプレート:異体字シーケンス|模板]]),使得瓶頸還是回到缺字體的問題點上。[[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00 (UTC) :::::我建議在維基詞典継續討論,這些字應該屬於維基詞典收錄的範圍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40 (UTC) ::::::好吧,轉載Glyphwiki圖到維基共享資源,可以先到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Glyphwiki 查看有無合用的(目前有26591个)——只是檢索稍嫌不便。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15:52 (UTC) :換個思路,用JS開發小工具(gadget)配合呢?在文庫文本使用glyph模板,但不傳值、不作連外處理。當用戶自行啟用glyph gadget後,在用戶端本地對文本裡的glyph pattern一個個轉成GlyphWiki連外圖檔。 :沒開啟glyph gadget的就乖乖看一個個�佔位符。 :這樣總不干基金會政策的事兒了吧。就循[[User talk:Kanashimi/era note.js|紀年標注工具]]一樣的路子來走就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7:26 (UTC) ::紀年標注工具沒有使用條款和私隱政策供使用者查閱,實際上也不合規,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注意到[[phab:T275754|這個問題]]了,未來會全面禁止小工具使用外部資源。維基百科在頂部通過外部連接轉到Facebook也是引起維基媒體基金會[[phab:T375253|調查]]的行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0:42 (UTC) ::也請考慮[[:w:MOS:PRECOLLAPSE]] 中的建議。考慮未登入用戶在各維基計劃應佔讀者多數,可以給已登入用戶開發增强功能,但也應讓多數用戶能知曉無法顯示的内容。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42 (UTC) == 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大家好, 我們在此感謝所有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人士。來自180個以上維基媒體專案的近6000名社群成員已投票。 以下四位候選人得票最多: # [[User:Kritzolina|Christel Steigenberger]] # [[User:Nadzik|Maciej Artur Nadzikiewicz]] # [[User:Victoria|Victoria Doronina]] # [[User:Laurentius|Lorenzo Losa]] 儘管這些候選人已透過投票得出名次,但他們仍需要被任命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他們需要成功通過背景調查,並滿足章程中規定的資格。新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將於2024年12月舉行的下一次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會議上任命。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4/Results|請閱讀元維基上的選舉結果。]] 祝好, 選舉委員會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工作小組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MPossoupe_(WMF)|MPossoupe_(WMF)]] 2024年10月14日 (一) 08:26 (UTC) <!-- 信息由 User:MPossoupe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183190 --> == 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2"/><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結構式討論-{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又稱Flow)啟動棄用流程。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未經維護且造成問題。結構式討論將被[[mw:Special:MyLanguage/Help:DiscussionTools|討論工具(DiscussionTools)]]取代,其用於任何一般討論頁。我們正在聯絡[[mw:Special:MyLanguage/Structured Discussions/Deprecation#Deprecation timeline|第一批維基]]。請這些維基停止使用結構式討論,並將所有結構式討論板移至子頁面,作為存檔。2024年10月22日開始,將在這些維基執行腳本,自動將所有不是子頁面的結構式討論頁面移至子頁面。2024年10月28日,這些維基的所有結構式討論板將設為唯讀模式。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tructured_Discussions/Deprecation][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0722] * WMF的-{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平台團隊正致力於讓讀者更容易用自己的語言執行-{zh-hant:文字搜尋;zh-hans:文本搜索;}-。[[phab:T332342|上週對30多種語言進行的一項變更]],使查找帶有變音符號的單詞變得更加容易。這適用於全文-{zh-hant:搜尋;zh-hans:搜索;}-以及進階-{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如<code><bdi lang="en" dir="ltr">''hastemplate''</bdi></code>、<code><bdi lang="en" dir="ltr">''incategory''</bdi></code>等。新聞末尾链接提供對此的詳細說明以及其他較小改進。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User:TJones_%28WMF%29/Notes/Language_Analyzer_Harmonization_Notes#ASCII-folding/ICU-folding_%28T332342%29]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0|{{formatnum:20}}個|共{{formatnum:20}}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俄語維基百科安裝了[[mw:Special:MyLanguage/Help:Edit check|編輯檢查]];修復了一些缺失的UI樣式。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使用Toolforge工具[[toolforge:copyvios|Earwig's Copyvio Detector]]的編輯者,現在需要先-{zh-hant:登入;zh-hans:登录;}-其維基媒體帳號才能啟用「搜尋引擎」選項執行檢查。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旨在防止外部機器人濫用系統。感謝Chlod所做的改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_talk:New_pages_patrol/Reviewers#Authentication_is_now_required_for_search_engine_checks_on_Earwig's_Copyvio_Tool] * [[m: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Phabricator]]-{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再度能夠以電子郵件-{zh-hant:建立;zh-hans:创建;}-工單,以及對既有工單留言。[[mw: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Help#Using email|向Phabricator-{zh-hant:傳送;zh-hans:发送;}-電子郵件]]的功能已修復。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56077]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介面中的一些HTML元素現在使用<code><nowiki><bdi></nowiki></code>元素包裹,以使HTML輸出更符合Web標準。未來幾週將會有更多此類變更。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可能會導致某些依賴介面的舊HTML結構的工具無法正常運作。請留意,我們[[mw:Special:MyLanguage/Stable interface policy/Frontend#What is not stable?|不建議]]任何軟體依賴介面的HTML結構,因為它隨時可能更改而導致錯誤。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975] '''深入探索''' * 月刊[[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Product Insights/Reports/September 2024|MediaWiki產品洞察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維基媒體驗證系統的近況更新;簡化MediaWiki平台功能開發之研究;解析器統一和MathML推出的近況更新;等等。 * 季刊[[mw:Technical Community Newsletter/2024/October|技術社群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改進與國家/地區相關的主題建議之研究;改進PHPUnit測試;等等。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2"/>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14日 (一) 21:21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97254 --> == 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每年10月至12月間,維基媒體基金會若干委員會均會招募志願者。 請在元維基頁面上閱讀有關委員會的更多資訊: * [[m:Special:MyLanguage/Affiliations_Committee|自治體委員會(Affiliations Committee,AffCom)]] * [[m:Special:MyLanguage/Ombuds_commission|監察委員會(Ombuds commission,OC)]]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Legal/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Trust and Safety/Case Review Committee|案例審查委員會(Case Review Committee,CRC)]] 各委員會本輪職務申請自2024年10月16日起。自治體委員會委員之申請期限至2024年11月18日止,而監察委員會和案例審查委員會的委員之申請期限則至2024年12月2日止。您可以透過[[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Legal/Committee_appointments|造訪元維基上有關委員會任命事宜的頁面]]了解如何進行申請。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發佈到討論頁面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mailto:cst@wikimedia.org cst@wikimedia.org]。 謹代表委員會支援團隊,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 [[m: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m:User talk:Keegan (WMF)|talk]]) 2024年10月16日 (三) 23:09 (UTC) <!-- 信息由 User:Keegan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601062 --> == 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閣下之前[[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4#有沒有將生僻字以通同字顯示的模板|問詢]]是否可有一個將未編碼字以通同字顯示,並以 tooltip (提示框)顯示額外信息的模板。考慮需求和未來維護,似有必要為此目的單設一個或幾個模板。我做了一個原型 {{tl|Original character/doc}},請求社群評論功能與樣式。 有關 tooltip 實現的技術問題:以<code>title</code>實現的 tooltip 不能在移動視圖下點觸打開提示框,例如英語維基百科的模板[[:Wikipedia:en:template:tooltip]]。我不懂的是,英語維基百科的編者稱沒有替代方案( [[:Wikipedia:en:Talk:List_of_winners_of_the_Rotterdam_Marathon|此英語維基百科討論頁]])。請問{{tl|Original character}}使用的 CSS tooltips 是否不支持某些設備,或有性能或安全顧慮,才未被使用?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17:32 (UTC) :我现在用的正是移动设备,这也算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 :我的体验是: :#不论是维基百科的[[w:Template:Tooltip]]还是中文维基文库这个{{tl|Tooltip}},不使用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无法正常显示提示'''(只能看到下划线)。 :#*目前我找到唯一可用的方案,是使用[[mw:Reference Tooltips]]这个小工具。这里我也建议中文维基文库安装一个这个工具。 :#{{tl|Original character}}的样式,我在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可以正常显示提示'''。 :#*所以,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我推荐使用这一种。 :至于能不能用CSS tooltips之类技术上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到维基百科的[[w:WP:互助客栈/技术]]去问问?那边人应该多点。 [[User:Wang31|Wang31]]([[User talk:Wang31|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3:34 (UTC) :我覺得模板的'''原字信息'''要再加縮限、明確定義。是要接受IDS字形結構呢?還是要收編碼? :編碼也有GlyphWiki的編碼,ROC的MOE編碼、CNS交換碼,今昔文字鏡的MJ碼。 :如果僅是要參照ROC的MOE異體字編碼,可以考慮做成外鏈的形式(參見[[Wikt:ja:template:R:twedu|詞典模板]]),更方便使用者。 :如果全都要,包山包海,也應該要在模板中定義成參數。<code>|IDS=|GW=|MOE=|CNS=</code> :模板的名稱,竊以為調整一下較合宜。因我認為該模板,應是著重在字形參照/索引的性質,故稱為(CJK(V)_)glyph_index較佳。但名從主人,您的命名及決定,我是一定尊重的。[[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4:58 (UTC) ::可以製作多個相關模板以滿足不同需求。模板為社群共享,非本人獨有,而且還未使用,社群可直接修改。 ::我自己的需求是僅錄入並展示原字編碼。外鏈可作爲選項。惟過度維基鏈接和外鏈影響讀者閲讀,可考慮默認不添加外鏈。 ::閣下對參數的建議甚好。我想避免用戶手工輸入IDS序列,因爲拆分方法和部件可能不唯一(例如,康熙部首和同形漢字有不同編碼)。我的設想是,後臺維護一個類似[[:Module:SKchar]]的字表,錄入MOE異體字編碼,其他編碼,IDS序列和其他資訊(如圖片字),然後允許以參數選擇怎樣顯示這些資訊。這樣易於未來維護,如,未來得到編碼的字可以直接以新編碼字取代正字。因爲只需記錄想要顯示額外資訊的字,所以字表不會很長。 ::這個字表如果只以異體字字典編碼為索引,現在就可實現。如果允許更多編碼,我還不知道如何開發,須請社群協助。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40 (UTC) ::模板名稱:我更想名稱反映編輯用途,也就是「錄入的字非原字,原字沒有編碼」。也許 "Unencoded character" 是更好的名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58 (UTC) ::: “Unencoded Character”已较原名更为贴切;愚以为“Unencoded Original”较“Unencoded Character”更佳,盖其言简意明,点出原字未收,便于辨识。--[[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24 (UTC) ::::贊同“Unencoded Original”,是個好名字,感謝閣下指點。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8 (UTC) :[https://www.conanpedia.com/Template:Tt 这个模板(其他MediaWiki站点)]的效果可能可供参考,将参考文献的提示样式应用于Tooltip上,并支持移动设备点击。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10月21日 (一) 02:45 (UTC) ===其他改字模板的樣式=== 文庫改字模板,如 {{tl|?}}, {{tl|校}}, {{tl|另}}, {{tl|另2}} 等都使用 tooltips。現 CSS tooltips 的技術尚在討論中,如果確實可行,提議未來將這些模板的提示框更新為新樣式,以方便手機讀者。 我想同時提請評論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除{{tl|?}}外,其他大多應用背景顔色和形狀區分功能, 標記原文有異文或者有誤。對比英語維基文庫沒有標記異文的模板,對誤文也只用 [[:en:Template:Sic]] 和 [[:en:Template:SIC]] 等寡樣式模板。其應用頁面,如[[:en:Page:Nietzsche_the_thinker.djvu/208]], 更乾净,也對讀者的干擾少。中文文庫有這些模板的頁面,改字常常是最突出的元素,較作品更吸引讀者。出於文庫對原作的尊重,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可以「低可見度化」,即:去除暗示維護需求的紅色邊框(和{{tl|?}}不同, {{tl|校}} 不是維護模板也無需維護),更淡的背景顔色,或改爲虛綫底線。進一步說,{{tl|校}} 可以用 [[:en:Template:SIC]] 取代:如果文庫不鼓勵編者在作品頁加入醒目<ref>本注釋沒有實際内容,但是你可能還是會看看注釋寫了什麽。</ref>的脚注,那麽更加醒目的{{tl|校}} 也無存在理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6:30 (UTC) {{reflist}} == 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3"/><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行動應用程式團隊發布iOS應用程式導覽功能[[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Phase 1: Creating a user Profile Menu (T373714)|更新]],目前已在最新的App store版本中推出。團隊新增了「個人資料」功能表,可讓您從條目顯示畫面中輕鬆存取通知和監視清單等給編輯者的功能,並將「捐款」按鈕移至更方便讀者存取的位置。這是規模龐大的[[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導覽更新]]計畫的第一階段,幫助iOS應用程式從一個主要以讀者為中心的應用程式,轉變成一個完全支援閱讀和編輯的應用程式。近年來,維基媒體基金會根據志願者的請求,新增了許多編輯功能以及對維基交流的支援。 [[File:IOS App Navigation refresh first phase 05.png|thumb|iOS維基百科應用程式的個人資料-{zh-hant:選單;zh-hans:菜单;}-與內容]]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維基百科讀者現在可以下載瀏覽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程序;}-,嘗試一些早期構想的潛在功能,包括推薦條目供進一步閱讀、自動總結條目、改善搜尋功能等。參閱網頁團隊的[[mw:Special:MyLanguage/Reading/Web/Content Discovery Experiments|「內容探索實驗」頁面]]了解更多,[[mw:Special:MyLanguage/Newsletter:Web team's projects|訂閱電子報]]隨時掌握新訊。 * 本月稍晚,[[phab:T376499|這12個維基]]的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將開始獲得自動建立的[[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試行維基清單可能會稍有變動——可能會移除維基,但不會再新增。臨時帳號是一種新的[[mw:Special:MyLanguage/User account types|-{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帳號類型]],使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的隱私更受保護,也讓社群成員更容易與他們溝通。如果您在這12個維基上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Updates|所有維基的部署計畫]]。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3|{{formatnum:33}}個|共{{formatnum:33}}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nr:Main Page|南恩德貝萊語]]、[[w:rsk:Главни бок|潘諾尼亞盧森尼亞語]]、[[w:ann:Uwu|奧博洛語]]、[[w:iba:Lambar Keterubah|伊班語]]、[[w:tdd:ᥞᥨᥝᥴ ᥘᥣᥲ ᥖᥥᥰ|傣那語]]維基百科語言版本已於上週-{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785][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5660][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61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342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556] * 現在可以在Wikifunctions使用維基數據詞位建立函數,-{zh-hant:透過;zh-hans:通过;}-上週新推出的[[f:Z6005|「維基數據詞位」類型]]。當您進入這些函式之一時,UI會提供一個詞位選擇器,幫助您從維基數據挑選與您輸入的單詞相符的詞位。點擊執行後,您所選取的詞位會從維基數據擷取,轉換成「維基數據詞位」類型,傳送至所選的函數中。參閱[[f:Special:MyLanguage/Wikifunctions:Status updates/2024-10-17#Function of the Week: select representation from lexeme|最新一期的Wikifunctions電子報]]了解更多。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維基媒體網站-{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新的<code dir="ltr">{{[[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timef]]:…}}</code>解析器函數,更輕鬆取得不同語言的格式化日期。例如,<code dir="ltr"><nowiki>{{#timef:now|date|en}}</nowiki></code>顯示為「<bdi lang="en" dir="ltr">{{#timef:now|date|en}}</bdi>」,<code><nowiki>{{#timef:now|date|zh}}</nowiki></code>顯示為「{{#timef:now|date|zh}}」。在此之前,<code dir="ltr"><nowiki>{{#time:…}}</nowiki></code>可以用來格式化日期,但需要手動指定時間和日期的組成部件及順序及標點符號。<code dir="ltr">#timef</code>(或<code dir="ltr">#timefl</code>用於本地時區)提供對MediaWiki在其UI中使用的標準日期格式的-{zh-hant:存取;zh-hans:访问;}-。這能有助於簡化共享資源和元維基等多語言維基中的一些模板。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23772][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共享資源和元維基-{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code dir="ltr"><nowiki>{{USERLANGUAGE}}</nowiki></code>取代<code dir="ltr"><nowiki>{{int:lang}}</nowiki></code>來有效[[mw:Special:MyLanguage/Help:Magic words#Localization|取得使用者語言]]。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85] * [[m:Special:MyLanguage/Product and Technology Advisory Council|產品和技術諮詢委員會]](PTAC)目前已有試行成員,代表遍及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他們將針對[[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 Council|運動策略技術委員會]]倡議,建立一個共同定義且更具彈性的技術平台。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Movement_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_Council] '''深入探索''' * 季刊[[mw:Special:MyLanguage/Growth/Newsletters/32|Growth電子報]]新期數發布。本期內容包括:新手首頁「社群新訊」-{zh-hant:模組;zh-hans:模块;}-即將推出;新的「社群配置」選項;新-{zh-hant:專案;zh-hans:项目;}-的詳情。 * 維基媒體基金會[[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Security Team#CNA Partnership|成為通用漏洞揭露(CVE)計畫的官方合作夥伴]]。[[w:zh:公共漏洞和暴露|CVE計畫]]是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將公開揭露的網路安全漏洞分類。既維基媒體基金會已成為CVE編號管理者,基金會安全團隊將能夠對影響MediaWiki核心、-{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zh-hans:皮肤;zh-hant:外觀}-以及基金會管理的任何-{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的漏洞即時發布CVE紀錄。 * [[m:Special:MyLanguage/Community Wishlist|社群願望清單]]正在[[m:Community Wishlist/Updates#October 16, 2024: Conversations Made Easier: Machine-Translated Wishes Are Here!|測試願望清單內容的機器翻譯]]。志願者現在可以閱讀願望的機器翻譯版本,在譯者翻譯內容之前投入討論。 '''會議與活動''' * 10月24日:維基教育講者系列線上研討會——[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N4XTB4G55BUY3M3PNGUAKQWJ7A4UOPAK/ 開源技術:建立維基教育面板],由維基媒體實習生和一位網頁開發人員參與的專題討論會。 * 2024年12月20日—22日:[[m:Special:MyLanguage/Indic Wikimedia Hackathon Bhubaneswar 2024|2024年印度維基媒體布班尼斯瓦黑客松]]於印度奧里薩邦舉行。該黑客松為社群成員——包括開發者、設計師、內容編輯者——而舉辦,旨在建構能改善貢獻者體驗的技術解決方案。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3"/>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1日 (一) 20:52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34672 --> == 'Wikidata item'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Hello everyone, I previously wrote on the 27th September to advise that the ''Wikidata item'' sitelink will change places in the sidebar menu, moving from the '''General''' section into the '''In Other Projects''' section. The scheduled rollout date of 04.10.2024 was delayed due to a necessary request for Mobile/MinervaNeue skin. I am happy to inform that the global rollout can now proceed and will occur later today, 22.10.2024 at 15:00 UTC-2. [[m:Talk:Wikidata_For_Wikimedia_Projects/Projects/Move_Wikidata_item_link|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notice any problems or bugs after this change. There should be no need for null-edits or purging cache for the changes to occur. Kind regards, -[[m: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Danny Benjafield (WMDE)]] 2024年10月22日 (二) 11:29 (UTC) <!-- 信息由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Danny_Benjafield_(WMDE)/MassMessage_Test_List&oldid=27535421 --> == 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例如[[:File:魏氏家藏方.pdf]],在维基共享资源网站可以政策查看,但在文库显示为0 × 0像素,且[[Index:魏氏家藏方.pdf|索引页]]报错:{{红|无法识别间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13 (UTC) :偶尔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刷新缓存就好了。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5:16 (UTC) ::多谢,是可以了。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07:03 (UTC) == 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10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10/25 (五)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亞洲月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41 (UTC)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 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4"/><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11月稍晚,Chart圖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將部署至測試維基,以供查找並修復任何問題。現正在進行安全審查,以便部署至試行維基進行更廣泛的測試。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Chart/Project/Updates#October 2024: Working towards production deployment|10月份的-{zh-hant:專案;zh-hans:项目;}-最新進展]],以及[https://en.wikipedia.beta.wmflabs.org/wiki/Charts Beta維基百科上的最新-{zh-hant:說明文件;zh-hans:文档;}-及範例]。 * 查看[[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2|{{formatnum:32}}個|共{{formatnum:32}}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en:PediaPress|Pediapress.com]]——將維基百科製作成書籍的外部服務——現在可以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Maps|維基媒體地圖]],在維基百科印刷書籍中加入現有的預渲染-{zh-hant:資訊;zh-hans:信息;}-框地圖圖像。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61]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GuidedTour|導覽]](GuidedTour)-{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可以幫助新手了解如何編輯維基。導覽現在已-{zh-hant:與[[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相容;zh-hans:兼容[[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請導覽維護者檢查各個導覽是否有任何異樣。另外,將<code>emitTransitionOnStep</code>設為<code>true</code>可以修復舊bug,使用新的旗標<code>allowAutomaticBack</code>可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返回按鈕。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73927#10241528] * 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Nuke|大量刪除]](Nuke)-{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完成的刪除將帶有「Nuke」標籤。這將使檢閱和分析使用Nuke執行的刪除變得更容易。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6068]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4"/>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8日 (一) 20:56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68811 --> == 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 == Dear all, We’re thrilled to announce the 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to celebrate Ramadan by enhanc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valuable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pecial time of year. As we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we need your valuable input to make it a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Last Call to Participate in Our Surve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request you to complete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shape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organizing strategies to better meet community needs. * Survey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fN4prPtR5DRSq9nH-t1z8hG3jZFBbySrv32YoxV8KbTwxig/viewform?usp=sf_link Complete the Survey] * Deadline: November 10, 2024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Volunteer Opportunity''': Join the Wiki Loves Ramadan Team! We’re seeking dedicated volunteers for key team role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this initiativ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volunteer roles, we invite you to apply. * Application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Xiox_eEDH4yJ0gxVBgtL7jPe41TINAWYtpNp1JHSk8zhdgw/viewform?usp=sf_link Apply Here] * Application Deadline: October 31, 2024 Explore Open Positions: For a detailed list of role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please refer to the position descriptions here: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y0_tilC6kow5GGf6cEuFvdFpekcubCqJlaxkxh-jT4/ Position Descriptions] Thank you for being part of this journey.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br> The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3 (UTC)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68454 --> == Unicode Regex 問題 == 我想要用REGEX搜索所有的UNICODE CJK B字區。怎麼做到? 具體而言,我想要搜索的regex是: [^|][CJK B字地區]。怎麼做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12:10 (UTC) g8ybqe9hgymzjnmfirqroulty65lixs 2485619 2485560 2024-11-01T04:37:16Z Aerotinge 47278 /* Unicode Regex 問題 */ 回复 2485619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有一些意见如下: #点击右上角的“编辑源代码”以后,页面下方还是会显示一个阅览状态下的版权模板(不同的是这个版权模板被拆散了),且这部分无法操作,应该是代码还没有理顺; #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边距太宽了,看着会很奇怪; #{{反对}}把header模板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什么的才更应该置于顶端,具体是否置顶应视情况而定; #被挂着copyvio的页面,不应强制显示版权模板,这就像是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有版权疑虑,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没有版权问题,自相矛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05:47 (UTC) :已修复[[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0日 (五) 10:17 (UTC) ::感谢。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1:42 (UTC) ::您好,[[模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的五星红旗显示仍然有问题;以及各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页边距问题仍然未解决。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5:59 (UTC) :::已修复[[Template: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该模板]]的语法错误。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2:11 (UTC) ::::刚发现“[[亚运环境质量保障指挥中心杭州分中心指令(第22号)]]”这个页面仍有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1日 (六) 06:02 (UTC) :::::已修改[[Template:Copyvio]]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7:43 (UTC) ::::::中国古代作品版权模板仍然存在边距过宽的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3日 (一) 04:57 (UTC) ::::::文字部分边距过宽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处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12日 (日) 03:02 (UTC)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仍然存在字边距过宽的问题,该问题在中国古代版权模板中尤为明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9日 (六) 06:42 (UTC) :::::::英文维基文库也是这样的,我没想好怎么处理,等待其他人解决吧。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12日 (二) 03:52 (UTC) ::::::::之前都是好好的,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照英文文库的模板搞。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12日 (二) 04:0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6日 (二) 03:03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s>支持第三条,反对header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消歧义模板需要在header上面。 :此外将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导致[[Help:模板]]等帮助页面显示异常,至少应该改为仅在主命名空间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0 (UTC) ::再补一个,为什么{{tl|缺失乐谱}}会被强制置顶?如[[黃河 (楊度)]]。--[[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1 (UTC)</s> :::我这里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未登录时无论是桌面还是移动也没有出现{{tl|缺失乐谱}}置顶的情况,建议您进一步描述使用的皮肤和是否使用移动版访问。某些模板被强制置顶或强制置底是因为这些页面的正文部分嵌入了pages页面,由[[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把正文部分提取至DIV中以便在正文部分展示页码,在这些模板中添加适当的CSS类可以定义模板出现在页面顶部还是底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40 (UTC) ::::实在抱歉,我退出登录后确实没有出现模板被强制置顶/置底,我正在排查哪里设置出问题了。--[[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50 (UTC) :::::我重置参数设置后就正常了,依次勾选此前使用的小工具也未能复现,真是奇怪。--[[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4:14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 還要處理什麼?——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5月3日 (五) 17:40 (UTC) ::模板边距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4日 (六) 04: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请具体说明还需要处理什么,否则建议存档。--[[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3:55 (UTC) ::需要处理模板边距问题,一些文字较短的模板,页边距不合情理的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4:32 (UTC) :::请至少定位到具体可复现的问题,或者扔历史版本链接,否则仍然语焉不详。如您所说的“一些”模版——具体是哪些?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6日 (六) 15:08 (UTC) ::::不是某一个模板的问题,有共通代码被调过,[[: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中包含者最为显著。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7日 (日)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12 (UTC) == 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如题。免得有些网页来源失效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0日 (一) 03:07 (UTC) :要是技术上可行的话(不懂技术),个人觉得这个应该不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21日 (二) 09:50 (UTC) :支持。如果可行的话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08:18 (UTC) ::网页存档机器人连英文维基文库都没有,不知道怎么才能在中文维基文库加入。在维基文库避免来源失效的最好办法是把原文扫描版文件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并建立页面索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10:00 (UTC) :::但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是网页内容没有所谓原文扫描件。总不能将这部分内容放弃不管。而且我看中文维基百科有存档机器人才提出的本案。要是都没人知道怎么弄的话去那边问问?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2日 (三) 12:30 (UTC) :::有共识的话,管理员可以在[https://iabot.wmcloud.org/?page=wikiconfig 这个页面]申请启用,确实别的文库都没开启,不知道为何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1:50 (UTC) ::::可能是维基文库使用的模板和维基百科的不同,基本没有人用维基百科的{{tl|cite web}},维基文库的{{tl|textinfo}}也没有存档网址参数?中文维基文库如果要做第一个使用网页存档机器人的维基文库,可能需要找个了解网页存档机器人工作机制的人测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2日 (六) 15:24 (UTC) ::::: 可以参考[[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IABot url参数填我们模板用的参数source,然后我们需要加几个模板参数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3日 (日) 00:35 (UTC) ::{{ping|Kcx36}}有关于阁下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这点我有异议,因为事实上部分用户并没有在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加来源的习惯。譬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 ::[[讨论:帝王略論]]、[[清丰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最好还是配置为有网页链接就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2日 (五) 07:42 (UTC) :::设置成处理{{tl|textinfo}}和{{tl|header}}中的链接呢?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34 (UTC) ::::[[讨论:帝王略論]],您看这个页面就是,网址不在任何一个模板里,只有设置成全部网页都添加,才能匹配所有人的习惯。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1:53 (UTC) : 應當鼓勵上傳者填寫網址之時先即時自行存檔,肯定比機器人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38 (UTC) ::不现实,大部分人没有这种习惯。否则维基百科那边也就不需要什么存档机器人了。(甚至更多的人连加来源这种习惯都没有。)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50 (UTC) ::: 這裡還是建議大家安裝網際網路檔案館瀏覽器擴充功能,並開啟自動存檔機制(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19 (UTC) ::::阁下这样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奇怪,这就如同阁下想对世界70亿人口说你们不要违法犯罪,第一个问题是,阁下没有办法对70亿人一个不落;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对这70亿人全部说了,你仍旧无法保证这70亿人不会违法犯罪。甚至这70亿人中有人已经或者正在违法犯罪。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48 (UTC) ::::: 不理解您想表達的意思。我們自己先有意識地「以身作則」有什麼問題?又沒說不讓啟用這功能了,而且我事實上還挺歡迎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2月27日 (三) 01:37 (UTC) ::::::您支持提案就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0 (UTC) ::往页面添加存档链接还是跑Bot快一点。。。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日 (一) 13:58 (UTC) :支持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2:09 (UTC) 基本上参与本条讨论的各位都很支持,要不就2024年1月1日正式启用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2 (UTC) :主要还是技术问题。--[[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2月27日 (三) 04:21 (UTC) ::我看{{ping|94rain}}阁下好像知道怎么弄。不如请这位阁下来协助操作。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9:56 (UTC) :::管理员参考[[metawiki: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去那个界面修改配置,然后我们textinfo模板需要增加archive url, archive date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29日 (五) 13:52 (UTC) ::::textinfo模板的source参数不总是填写URL,所以我不建议把archive url等参数直接加到textinfo模板上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4:33 (UTC) 这条有懂代码的管理员出来说个话不。。———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0日 (三) 07: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4日 (三)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支持该提案。存档出现的所有链接即可,事实上维基百科的机器人也会存档cite模板之外的链接的。--[[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5:5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5日 (日) 04:2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把{{tl|webarchive}}搬运到文库了。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02 (UTC) ::总之先仿照百科的[[phab:T163869]]开工单([[phab:T371655]])了。{{Reply to|94rain|Ericliu1912|Kcx36|Midleading|Yinyue200|红渡厨|银色雪莉}}请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2日 (五) 02:38 (UTC) :::我这边没什么补充,只要能把所有网页都存档就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2: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12 (UTC) == 這是什麼字? == === 五十六 === {{存档至|Talk:遯菴先生全書/卷四}} 「右周子太極全圖。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4A_A093_043H_IMG] pg 7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我懷疑是「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周敦頤《太極圖説》原文“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參見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53290&page=9 ) ::所以這裏從字形看應該是“也”字,但顯然上面缺了一個“極”字(或爲了簡省而有意略去)。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3 (UTC) :有没有可能就是「一」呢?「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一』」?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6:00 (UTC) ::僅可見的末筆是捺,更像是“之”字,但不排除為“也”(本书有少部分“也”的末筆也趨近于捺,如同一页右侧“不可至就圖想像思惟也”的“也”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19 (UTC) === 五十七 === {{移動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08:48 (UTC)}} === 五十八 === {{存档至|Talk:大觀齋亂稿/卷三}} 原文:「自註。末句。皆下無字者。恨▒失悉無物可倚。」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17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164H_IMG] page 106 我懷疑是「僕」,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06:04 (UTC) :寓言以蒙莊。▒章師楚原。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8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2:57 (UTC) ::贈金國弼名忠▒。時余與公及大遺。同差安城都會試宴。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34 ::我懷疑是「後」還是「浚」還是「{{!|𢓭|⿰彳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3:31 (UTC) ::第二个也许是“掇”,但我没有足够的客观判断依据。第三条有个意外收获,那个“宴”是“官”,我改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7:10 (UTC) :::如果你需要第二個的原文在這裡:《[[大觀齋亂稿/跋#書大觀齋集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201H_IMG] 1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08 (UTC) :::::这个我看过,只是我觉得没有到能绝对肯定的程度。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11 (UTC) ::::::明白了。 ::::::我根據搜索找到了本文作者藥峯金克一的文集: ::::::[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D2B^84_002&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23 (UTC) === 五十九 === {{移动至|Talk:㵢谿集/卷二|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1 (UTC)}} === 六十 === {{移动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4:06 (UTC)}} === 六十一 === {{移動至|Talk:晚悔集 (權得己)/卷四|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7 (UTC)}} === 六十二 === {{存档至|Talk: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卷二}} 原圖:[[File:LLSGU-56605 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pdf|thumb]] 原文:「忼慨埋輪▒未回。」 (pg 152) 原文:「去年▒質正官赴燕」 (pg 158) 原文:「乙巳歲。與兪水▒克己。同遊江城。」 (pg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0:55 (UTC) :而且最後一頁有些闕字:「 匡鼎▒▒▒自負。楊雄識字謾稱奇。花間阻逐裳▒▒。▒▒▒▒瀲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1:47 (UTC) ::第一條,“志”。“埋輪”或者“埋輪之志”,都有出處,見[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7962&la=0&powerMode=0],從前後文上看是適當的,字形也合理。 ::第二條破損過多,而且看起來不是實詞,無法推。 ::第三條我認為是一個姓氏,不宜單憑字形推導。不過我從同書[[梅溪先生文集_(曺偉)/卷一]]處讀到“偶閱書篋。得此詩草。乃壬子三月十七日。同...克己遊藏義寺所作也。是時。...余爲右副。克己副校理。...自壬子抵今僅十稔。而...克己。俱已下世。”我想閣下或許應從其時代及官職上尋線索,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朝鮮成宗、燕山君兩代,“克己”與其同時代(相信“克己”是表字),副校理大小也是個五品官,可能會有記錄,但我的知識有限,不那麼熟悉朝鮮史籍,所以可能要看看閣下有沒有辦法找到。 ::第四條,破損太多。 ::PS,韓國古典翻譯院的[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cate2=&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83A 本子]已經讀過,可惜第二條仍然磨得厲害,個人意見是還不足以推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08:33 (UTC) :::感謝🙏! :::順便提一下,第三條的「克己」指俞好仁,「克己」是他的字。至於「水▒」是什麼意思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你需要跟多信息他有著作藏於本文庫,叫《[[㵢谿集]]》。本倆《㵢谿集》內容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幸好我找到了日本的抄本,那個抄本的字太清晰了,所以很多字被我填上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0 (UTC) :::其實我在其他的韓國大學裡面找到了更多次文獻的藏本,就是沒有辦法讀到他們的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3 (UTC) ::::这样看来我也理解错了,以为那五个字代表两个人。如果照阁下的说法,那么“水?”可能是官职或官职别称,又或者是出身郡望。不过还是那句,除非足够清晰,否则不猜。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6:55 (UTC) ===六十三=== {{移动至|Talk:雪岳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4:25 (UTC)}} === 六十四 === {{存档至|Talk:雪海遺稿/卷一}} 原文:「觥籌交錯。劍拂雙{{?}}。旣智勇之各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58A_0010_010_0010&pageId=ITKC_MO_0858A_B030_007L] page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insiteschStr=&schQuery=&mainSrchField=1&kwd=%E9%9B%AA%E6%B5%B7%E9%81%BA%E7%A8%BF] 我至少知道此字底下是「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29 (UTC) ===六十五=== {{ydz|Talk:春谷先生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4 (UTC)}} ===六十六=== {{Ydz|Talk:寺正公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3:49 (UTC)}} ===六十七=== {{移動至|Talk:止止堂詩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0:19 (UTC)}} === 六十八 === {{存档至|Talk:冲庵先生集/卷三}} 原文:「如將出寥廓而浥▒氣也。」 原圖:[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D3B%5E1588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D3B%5E1588_001_000292&imgsize=] 我認為是「灝」。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19 (UTC) :原文:「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城十也」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118A_0040_020_0360&pageId=ITKC_MO_0118A_A023_167L] pg 146、[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1636.0000-20160331.NS_0958] 卷三40頁、[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WUL-he16_02403_%E5%86%B2%E5%BA%B5%E5%85%88%E7%94%9F%E9%9B%86_3.pdf] 40頁 :又可以參考[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grpId=&itemId=G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GO_1318A_0030_000_0210&upSeoji=ITKC_GO_1305A]、《[[冲庵先生年譜/下]]》「山人月澗求詩於申龜軒命仁。。。。」等相關內容。 :我認為是「因」,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33 (UTC) ::算了,「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十也」是「因」,但是「鎭崔壽{{?}}十也。」不是「十」,是「宇」或者是「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3:00 (UTC) ===六十九 === {{存档至|Talk:柳巷先生詩集}} 原文:「來往歲不闕。乘間{{?}}殺略。」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1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300&pageId=ITKC_MO_0023A_A005_263H] pg 12 這個字是不是「恣」?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2:30 (UTC) :原文:「發源應自▦潺潺。」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30,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550] pg 17,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4.RICH_1016&bookNum=&pageNum=] 2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01 (UTC) ::原文:「摧頹不▦附鳳翼。」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4,[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1050] 2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29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条赞成你。第二条看不出。第三条“擬”。你在文献讨论页里那个高丽大的链接比较清晰,我是在那看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3 (UTC) ::::第二個我認為是「逸」,不過需要徵求更多的意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6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9 (UTC) ::::::从可见部分看有一点像,不过我没有把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31 (UTC) ===七十=== {{存档至|Talk:蓬萊詩集/卷三}} 原文:「將軍一捷萬人觀壯士從游訖可還雨洗戰塵清(?潠潩瀵瀷) 」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08_00] pg 80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海”。字形本身是明確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01 (UTC) ::感謝! ::那麼這個呢? ::原文:「九秋<sub>作後日示{{?|弟}}{{?|馬}}</sub>」 ::以上連接同一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10 (UTC) :::原文:「來薦薄奠庶歆?芬」 pg 86b :::原圖:以上連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9:2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條是“?”“馬”,那個“?”我認為可能是“弟”但不確定;第二條是“芳”,為了押韻而把“芬芳”倒置成了“芳芬”。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7日 (六) 22:56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前面那個“清”應該是“靖”字吧?“雨洗戰塵{{!|靖}}海岱”。 ::後面是{{*|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蓬萊詩集/卷三#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32 (UTC) :::您說的第一條,本件有“靖”字的其他明顯用例(075a、079a),與該字有足夠區分的差異,而在同件另有可見三點水部首字,該字部首似更為與此相近,我個人還是持“清”海岱的看法,除字形以外,“清海岱”上銜“洗戰塵”既通順,且“清海岱”亦有其他用例,見杜甫[[洗兵馬]]。第二條“弟馬”的話,我完全贊成您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7:18 (UTC)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0日 (五) 02:31 (UTC) ===七十一===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一}} 原文:「唯云死不愧。聞者摠傷▦。」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4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48 我懷疑是「撛」,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43 (UTC) :原文:「梅飄東閣空▦興」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5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0 (UTC) ::抱歉,這個字不認得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6 (UTC) ::「梅飄東閣空▦{{!|󴹓|⿳⿰〢⿰月习一八}}」,第7字通「𦥷」、「興」。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57 (UTC) :我覺得是「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5 (UTC) ::「聞者摠傷懷」,很合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03 (UTC) :個人意見:第一個是“憐”,右邊“粦”形在commons這個本子上比較清晰;第二個感覺磨損太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42 (UTC) ::这样一看确实是。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8 (UTC) ===七十二===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七}} 那麼這些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6_00] 冊四 67a 「行尊心小。德▦禮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1/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4.pdf] 4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2&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137 冊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13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40 (UTC) ::可能是「盛」?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9 (UTC) ===七十三=== {{移動至|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五|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47 (UTC)}} ===七十四 === {{移動至|Talk:菊堂先生遺稿/卷一|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50 (UTC)}} ===七十五=== {{Ydz|Talk:贈高敞迴婚禮|sign=[[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七十六=== {{cdz|讨论:挽沃川三從叔/2}} 原文:两家今歲難諶天 逾月之間繼化仙 地下若逢吾叔父 為言孱姪{{?}}茫然 原图:[[c:File:瓠山遺藁.pdf]] pp.42(92)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page42-825px-%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jpg]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8:23 (UTC) :極為不負責任地盲猜是「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9:19 (UTC) :「半」?「乎」(懷疑用「忽」而誤寫作「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3:52 (UTC) ===七十七=== {{ydz|讨论:晩覺齋先生文集/卷五}} === 七十八 ===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翻雲覆雨{{?}}開眼」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0:42 (UTC) :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1:41 (UTC) ::我也這麼想的!但是我不知道恰不恰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15 (UTC) === 七十九===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此身{{?}}瓦全」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5 是「尙」、「向」、「靣」、還是什麼其他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1:37 (UTC) :從殘存字形和句意上,傾向“尙”,其它兩者幾無可能:“向”字形顯然有異,“靣”未見用例(用的都是“面”)。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3:02 (UTC) === 八十=== {{ydz|Talk:白麓遺稿}} ===八十一=== {{移動至|Talk:自菴集/紀年|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9:00 (UTC)}} ===八十二===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雲(?泛㴀)何䖏来仙。」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0:58 (UTC) : "㴀"字我不熟悉。其他诗里面也有很多用“雲泛”的,比如[[遊清都觀尋沈道士得芳字]]、[[送秦錬師]]等等。看下一句的“仙袂空中舉”应该是仙袂空中飘动的意思,那这句就可能是“雲泛何䖏来”,云彩飘动的意思。--[[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2:52 (UTC) :對此二推斷均持保留態度。照原件看,右半部與“乏”或“芝”的常見書體差異甚大,倒更類似於“從”的右半部的常見書體;考慮到本件中與該頁字跡相同的部分也有雙人旁寫成近似三點水的情況(如pg13“安眠飽食後”),我認為這是“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4:21 (UTC) ::同意,就是一般的「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3:37 (UTC) ===八十三===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忍看堂中(?舊奮)綵衣。」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2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8:34 (UTC) :“{{!|𦾔|⿱萑旧}}”,“舊”的異體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3日 (二) 05:07 (UTC) ===八十四===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溪水是青氊學傅詩禮?庭。」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2:52 (UTC) :“趨”。草書,見[https://zi.tools/zi/%E8%B6%A8];“趨庭”是固有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5:49 (UTC) ===八十五===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薄雲寒日?無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6:02 (UTC) :“淡”的异体字,Unicode未收,见[https://zi.tools/zi/%E2%BF%B0%E6%B0%B5%F0%A1%97%A9?secondary=ids&seq=%E2%BF%B0%EF%BC%9F%E2%BF%B1%E7%81%AB%E5%A4%A7]、[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24000#17]。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7 (UTC) ===八十六===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内蒼生都?托」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26 (UTC) :{{!|𢌿|⿱田廾}},“畀”的异体字。“畀”,此处取“付托”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3 (UTC) ===八十七===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蕩遵王道巍巍建皇極錫爾無疆?雨」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6日 (五) 00:22 (UTC) :福?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8:35 (UTC) :⿰示𤰗,"福"字的異寫。[[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49 (UTC) ===八十八===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90 《賀冬至箋》那一大堆空格是缺字還是抬頭?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4:06 (UTC) ===八十九===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28 (原文) pg 29 (PDF) 「百四十五分一者即一日度{{?}}九百」 我懷疑是「效」,但是需要認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2日 (四) 20:49 (UTC) :看起来是【数】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01:48 (UTC) ===九十===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38 (原文) pg 39 (PDF) 「質俾{{?}}爲面墻之歸者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5:19 (UTC) :尼?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6:30 (UTC) ::會不會是「奂」?@[[User:DuckSoft|DuckSof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19 (UTC) :考虑前后文,我的个人看法是“免”。全句是“...而先生不以䝉陋斥之,而置之於門生之列,春山朝榮,秋堂夜空,誘掖獎勸,使小子愚述之質,俾免爲面墻之歸者,皆先生之賜也”(PS:其中“賜”当前录入作“睗”,误,当改。),从前后文看,即感激此先生“不以蒙陋斥之而置之於门生之列”,因此“小子...俾免爲面墻之歸”(使自己免于落得不学无术的结局。“俾免”,常见搭配;面墙,喻不学无术;归,此处作“结局”解。),应归功此先生——这样读下来,应该是通顺的。不过本件的字形我没有找到可以对照的例子,以上是个人意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20:40 (UTC) ::先生大才!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2:27 (UTC) ===九十一===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55 (原文) pg 56 (PDF) 原文:「羙{{?|維緒}}非余私稱也」 我認是「維緒繀䌦䌯」。你們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3:43 (UTC) :字體上是「緒」,但是通順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4:09 (UTC) ::我也认为是【緒】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16:03 (UTC) ::我認爲是「贊」——「此實羙贊,非余私稱也」。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8:35 (UTC) ===九十二===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6 原文:「各自有分而人之?天」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19 (UTC) :“{{!|𠫵}}”,“參”的異體。“...而人之{{!|𠫵}}天地而賛化育者...”,這是化用[[禮記/中庸]]的“...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49 (UTC) ===九十三===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8 原文:「之地?炭其山仍行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20:37 (UTC) :{{!|𤱔|⿰亩么,「畝」的異體字}},「畝」的異體字。同書後文也有此字多次用例。“地畝”,田地,土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20 (UTC) ===九十四=== {{移動至|讨论:龍仁縣邑誌|sign=[[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4:22 (UTC)}} ===九十五=== {{存档至|Talk:㵢谿集/卷四}} 「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75A_0040_010_0430] page 9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18:44 (UTC) :那兩個字實在看不清,但下面一句“抱無辰韓日出邦”的第二個字,不應該是“送”麽?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36 (UTC) ::感覺這首詩目前其它幾處字也有問題: ::茫茫浩氣充兩間。靑䓗萬古𣅿靈山。三十六帝鼓天爐。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抱送辰韓日出邦。彈丸一角纔客塵。眼高宇宙空無人。 ::其中“亘靈超”似應作“{{!|百}}靈超”; ::“賦馬萬蹄綠▒▒”似應作“賦馬萬蹄{{!|緣}}▒▒”; ::“彈丸一角纔客塵”似應作“彈丸一角纔{{!|容}}塵”。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5:31 (UTC) ===九十六=== {{ydz|讨论:龍仁縣邑誌}} ===九十七=== {{cdz|讨论:龍仁縣邑誌}} 原文:「四方學者多?之官至左參賛」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357_00] page 1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1:02 (UTC) :从字形上看像“敀”,但字义不明;如果用“称”字(四方学者多称之),可以说通,但字形又不像。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48 (UTC) ::再找了一下,可能是“敂”,通“叩”字,拜访、拜师的意思。出典:《周礼详解》“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3:11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37 (UTC) ::「敀」同「迫」。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41 (UTC) ===九十八=== {{cdz|讨论:獨谷先生集/卷下}} 原文:「步月▦疏影。臨風聽細聲。」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7A_0040_010_0150]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User:Liouxiao|Liouxiao]] 這個字是不是「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看字形有点像,字义也可以说得过去,只是左侧偏旁笔画稍多——更像「橉」或「𢷵」,前者字義不明,後者《考工記》「矢人夾而搖之」,或做「舞動」解釋,也通。 ::「步月憐踈影,臨風聽細聲。」 ::「步月𢷵踈影,臨風聽細聲。」 ::如果不是字形不對,我更喜歡下面這句: ::「步月搖踈影,臨風聽細聲。」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17 (UTC) :::「橉」的意思: :::*木名 一名橝 橉筋木,树高大,质坚硬,可供染绛色,叶可酿酒 :::*树皮 :::*门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36 (UTC) ===九十九===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咽忍為群?食早」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3 是「鼉」還是「黽」?[[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00:50 (UTC) :http://www.ccamc.co/cjkv.php?cjkv=%F0%AB%9C%9D :「𫜝」,[⿱吅黽],(&# 177949 ;),懷疑是「鼉」(鰐魚)的異體字,見於朝鮮的漢文古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16:10 (UTC) ===一百===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渙渥?涯甘萬」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0 是「同」還是「罔」還是「網」?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3:08 (UTC) :“渙渥”是指帝王的恩泽,后面又提“甘萬死”,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从字义角度“罔涯”至少比另两个字的搭配合适,尚可作“无涯”解;不过我还没有发现字形的用例(或近似用例),又或者是否存在异体。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7:14 (UTC) ::𠕃 (⿵冂亡),& # 132419 ; 罔的异体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3 (UTC) ===一百一=== {{cdz|讨论:蓼齋遺稿}} 第一: 原文:「見夔?魍魉有時」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1 這是「方」還是「分」? 第二: 原文:「木亦還鮮至痛?無日監衷」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4 這是「那」還是「邦」?[[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9:33 (UTC) :原文:「水上槐囬?逆潮渾」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pg 3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0日 (二) 01:06 (UTC) ::「囬?逆潮渾似雪」 - 怀疑應写作「⿺廴旦」(「𧩙」字右半边),音dan,意同「囬蕩」、「蕩漾」、「跌宕起伏」。 ::另從字形看,則像「䢐」(⿺廴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59 (UTC) :「夔?魍魉」,怀疑是「ㄔ」(chi),作为「魑」的简写。 :「至痛?無日」,就是「那」——上下文中多次出现(如上页pg13的「信有參商阻,那勝魂夢牵」)。字义也可做「奈」(奈何),或为感叹语气助词,或为疑问(通「哪」)。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41 (UTC) ::有沒有「彳」作為 「魑」的简写的前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0 (UTC) :::不知道。 :::但「夔魑魍魉」見於《[[全唐文/卷0847#梁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淮南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安撫兼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揚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全唐文/卷0847]]》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99977&page=36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1:58 (UTC) ===一百二===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二}} 原文:「何處玄暉着吟▒」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46H_IMG] page 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6 這個字是不是「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06 (UTC) :原文:「莫道邊城春(?▒享)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1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1 (UTC) ::第一,“料”无误。“吟料”,固词。第二,“亭”,字形尚算明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一百三===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三}} 原文:「乆抱?園病。」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58H_IMG] pg 2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這個字是不是「乆」[[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39 (UTC) :个人意见,这大约是“文”,只是脱落较多。“文園病”,见[[史記/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文園”即司马相如,其有消渴疾,后来就成了固定词。就上下文而言,也还说得过去,未必作诗者真有此病,只是借以抒发己意罢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1 (UTC) ===一百四===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上}} 原文:「煙寺遙思着▒殘。」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3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010] page 4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2 (UTC) :原文:「麗▒寒掛曉星殘。」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150] page 4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5 (UTC) ::原文:「渡口靑歸▒葉春。」 ::這個字是「桃」還是「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3 (UTC) :::原文:「寶唾驚霑滿▒霏」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240] page 44 :::這個字是不是「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原文:「玉局尋仙已▒期。」(是不是「促」)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47 (UTC) :::::原文:「卿卿秉禮宜家▒。」(深度懷疑是「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0 (UTC) ::::::原文:「挽尹都事▒」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1070] 6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9 (UTC) ::::::「卿卿秉禮宜家▒。」——大概是「羙」字。 ::::::後唐《梁魏國尚賢夫人墓誌銘》:「竟以蘊孝悌宜家之美,抱貞淑舉案之賢」。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00 (UTC) :只說個人認為明確的:第三條,“桃”,字形夠明顯(異體)。第四條,“紙”,前“寶唾”(指代他人的談吐和文詞,稱讚之詞)與“滿紙霏”正合意。第五條,“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31 (UTC) :「煙寺遙思着▒殘。」 -- 是「懶」字的異體字「{{!|懶|⿰忄頼}}」,& # 194737 ; ,個人認爲直接用「懶」字即可。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2:08 (UTC) ===一百五===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下}} 原文:「長虹吐氣▒橫坤。」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490] 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1 (UTC) :原文:「窓暉坐愛添▒線。」(是「微」、「㣲」、「幑」、「徴」、還是「徵」?)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8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20] 8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7 (UTC) ::原文:「常年臘日▒玄霜。」(是「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31 (UTC) :::原文:「漫▒歸期手折第」(是「卜」、「十」?)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56 (UTC) ::::原文:「未將彩筆題▒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5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880] 9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1 (UTC) :::::「未將彩筆題糕字。」——典故: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九:“刘梦得(唐 刘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宋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后遂以“题糕字”作为重阳题诗的典故。明 张煌言《九日陪安昌王》诗:“追陪谁复题糕字,愧向銮坡问笔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45 (UTC) ::「窓暉坐愛添▒線,回首璇杓轉一陽。」——和下句的「一陽」相對,用「微線」較宜,窗戶上日光投影的綫條。意趣同李商隱的《[[晚晴_(李商隱)|晚晴]]》「微注小窓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28 (UTC) :第三條:“搗”,[[太平廣記/卷第050]]:「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43 (UTC) :「長虹吐氣▒橫坤。」 —— 可能是「謾」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0:10 (UTC) ::左邊的部首你認為是「言」,是吧?那麼,「詚誯諟諹謁謃䛞䛰䜙」等選擇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2:55 (UTC) :::上句「萬卷蟠{{另|脑|胸}}何補世」,下句「長虹吐氣▒橫坤」,用其它字除了「謁」好像都不通,用「謾」可以通作「漫」,似乎還能對上;而且該字右下半邊看起來和壓扁的「又」相像,不太像「謁」(但中部更像「謁」)。 :::另外上句原本寫作「萬卷蟠{{!|脑}}」很奇怪,看起來應該改爲「萬卷蟠胸」。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28 (UTC) ===一百六===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六}} 原文:「平與草草降衢▒。」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060&pageId=ITKC_MO_0330A_A090_501L] 11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6 (UTC) :原文:「巨嶽摧▒失柱天。」(標?摽?)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20] 11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7 (UTC) ::原文:「▒入瑤山躡飛動。」(興?與?)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6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80] 12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9 (UTC) :第一條:大約是“闉”,韻腳是“十一真”字,從中看的話,前句“禁闥”(宮廷門戶)對該句“衢闉”(衢,道路;闉,城門、城)正合適,字形也有相當像(“門”下還能看到“西”的殘餘)。(PS:此處另有一處應改:是“平輿”,不是“平與”。) :第二條:“標”。詩題“沈左相”當指沈之源,沈曾任左議政,見[[w:Template:左議政]]。[[晩沙稿/附錄]]亦收有此挽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0 (UTC) ===一百七===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八}} 原文:「歷歷明星散復聚。疏▒淸簟了如癡。」(簾?薦?)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90_010_0060] 126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44 (UTC) :原文:「▒何故來問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3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00_010_0130] 13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53 (UTC) ::“則政院答以‘傳旨旣下於政府,又出朝報中,何故來問’云。”——看起來像“中”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7 (UTC) :::但是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就是第二个链接)的本子中有句读,是断在了“又出朝報”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用“中”可能还有些疑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20 (UTC) ::::這個不用擔心,有些朝鮮書籍就是有這個問題,看起來一行完了,但是其實就是磨破太嚴重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5:19 (UTC) :第一條,“簾”,字形顯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2 (UTC) ===一百八=== {{cdz|讨论:竹南堂稿/附錄}} 原文:「神翰蘭亭脩禊後。淸詩▒谷把杯前。」(全?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5:57 (UTC) :原文:「筆陣縱橫▒右軍。」(?雨?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1 (UTC) ::「龜▒盈座閱淸新」(蝺?螭?蠄?)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3 (UTC) ::上句“詩才卓絕雙工部”,下句對“筆陣縱橫兩右軍”——是“兩”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4 (UTC) ::叅至論龜螭——古代碑額刻螭形,碑座為龜趺。宋王安石《李公神道碑》:“伐石西山,作為螭龜,营之墓上,勒此銘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0 (UTC) :既然有兰亭,必然是金谷了。“北金谷、南兰亭”。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1 (UTC) ===一百九=== {{cdz|Talk:鄭鑑錄}} 原文:「似是小運将終之時?及其時阾里㺯俗朋黨十分」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KYUDB-GK12371-00_%E9%84%AD%E9%91%91%E9%8C%84.pdf]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23:44 (UTC) :整個27頁也需要幫助填寫「?」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7日 (二) 00:52 (UTC) ::已填。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2:16 (UTC) :「乎」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36 (UTC) ===一百十=== {{cdz|Talk:柏谷先祖集/附錄}} 請求幫我填補所有「▦」字。謝謝! 如果要填寫,請填寫沒有疑慮的字詞。 原圖:[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360A_0080_01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5:55 (UTC) :原圖鏈接: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60A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1:00 (UTC) :已填,尚有六字不確定;但有疑似者,已加注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2:5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3:33 (UTC) ===一百十一===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益也常以以已而?入之]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47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47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4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8:44 (UTC) :“常以以己而壞人之才”。已代校。源自[[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20|性理大全]],僅略有調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9:02 (UTC) ===一百十二===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慟矣慟矣人之友之而哀其死常也吾於聖?]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59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5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3:33 (UTC) :我認為是「通」。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4:45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邇”。就本文而言前後均已出現多次,柳遠必的字就是“聖邇”——請注意:原文使用的都是“{{!|𮞘}}”,“邇”的異體,建議你替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7: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一百十三===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矣?三月十日之生朝也」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6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6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6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曩的異體字,缺了中間的兩個“口”,結構大致為(⿳日⿱亠𠀎𧘇),參見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60061 :鑒於此爲不規範寫法,建議直接用“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5:0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這個原字結構很清楚不是(⿱日衰),而是(⿱日㐮),不過“㐮”上面的“六”也省作“亠”。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00:54 (UTC) ===一百十四=== {{cdz|Talk:壺谷集 (南龍翼)/卷三}} 原文:「急▦多慙徹至尊。」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665%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3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95A_0030_010_1540] page 12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33_00] 冊二, 36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7 (UTC) :我懷疑是「講」。還有,標題有「事見應製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8 (UTC) ::講經史,製程文,每月一考,優勝者賞。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23:29 (UTC) ===一百十五=== 借用本串測幾個字。 {{cdz|Talk:英軺日記}} {{CSS image crop|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130|cWidth = 36|cHeight = 60|oTop = 205|oLeft = 165|bSize = 666}} * 販者聯▒而上 {{CSS image crop |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205|cWidth = 40|cHeight = 160|oTop = 267|oLeft = 213|bSize = 666}} * 攻城築壘皆?之。疑為"資",但我不是很確定。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第一个是“襼”,跟“袂”一个意思。第二个是“資”没错,取“凭借利用”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38 (UTC) ===一百十六===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一}}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11|cWidth = 40|cHeight = 32|oTop = 495|oLeft = 880|bSize = 1280}} * ?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这应该是“面”的异体,但我眼下不在便利的设备前无法输入,只能请阁下移步到汉典看和复制[https://www.zdic.net/hans/𠚑]。这从句意上也是通顺的:“……通水程十有二更,更六十里,计海舶汎洋面为里七百二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52 (UTC) ::是了,十分感謝閣下協助。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7 (UTC) ===一百十七=== {{cdz|Talk:素隱先生遺稿/一}} 「夢筮{{?}}{{?}}」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29A_0020_030_0170] 5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3 (UTC) :我主要想問:UNICODE有沒有對應的符號?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4 (UTC) ::前者可看成是姤卦變體。後者可以用太玄經符號表示? ::<div style="writing-mode:vertical-lr;">䷫{{gap}}<span style="letter-spacing: -6px;">𝌂𝌃⚏</span></div>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5 (UTC) :::後者應該不是太玄經符號(三進制),而還是易經(六十四卦)符號:6個“两爻(digram)”自上而下排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15 (UTC) ::看你改成了 “夢筮䷫䷴”(单次卦象)——上“䷫”姤卦,下“䷴”漸卦,合起来为[https://zhouyipro.com/gua44-53.html 姤之漸]卦。 ::可是讀他下文,是有两次卦——第1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1.html#yaoci1 重乾初九]”卦:“䷀䷫”(乾之第一爻为老陽變陰者);第2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53-23.html 漸之剝]”卦:“䷴䷖”(風山漸之山地剝)。 ::他的原图,上符是第1卦(由两个乾卦重合,最下面初爻画成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02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08 (UTC) :::再讀了六爻的卦法,要更正一下: :::上符是第1卦(由上下两個叠加的乾構成乾卦,最下面初爻為變爻、畫作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有兩爻變:從下往上數第三爻和第五爻)。 :::不過從符號上看,第1卦的爻變‘—’>>‘--’(老陽變陰)畫作‘㐅’,但第2卦的兩個爻變同樣是‘—’>>‘--’(老陽變陰)、卻畫作‘口’。——暫時不知道‘㐅’和‘口’這兩個爻變符號的差異。另:通常變爻的標記方法是在本爻之後加畫一個‘×’作記號。 :::其餘不變的爻保留原狀(‘—’為陽,‘--’為陰)。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27 (UTC) ===一百十八=== {{cdz|Talk:丹邱遺稿/卷一}}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B%8B%A8%EA%B5%AC%EC%9C%A0%EA%B3%A0&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age 48 最後一項 爲什麼註釋會有「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7日 (四) 03:51 (UTC) :指有些行上面的紫色單字?應該是對下面對應行中的錯字進行更正。 :P48,“⼤昨先⽣親枉⽣之病席詳聞病狀感謝無地⽽又”,在“聞”右上角有紫色小點,同時行首有紫色“問”字——是“聞”應更正為“問”字; :又如,P90,“顔曾冉閟”一行,這裏“閟”字旁邊有紫色的小點,行首有紫色字“閔”——顯然“閟”為錯字,應該更正為“閔子”的“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15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56 (UTC) ===一百十九===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三}}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55|cWidth = 50|cHeight = 120|oTop = 681|oLeft = 560|bSize = 1280}} * 曰畨?。竊以為是"单",或"⿻𦭖一"(草的訛字)。台銀本又作"萆"。故來求個定論。[[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6:13 (UTC) :字形上看,感觉应该是“萆”的(参见[https://zi.tools/zi/%E8%90%86]中《广韵》的字体,留意左下的一小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20:24 (UTC) ::《台灣通志》:又一種似燕,背淡黑色,腹下黃色,尾長,飛則鳴,行則搖,曰{{++|番蓽}}。{{*|「海東札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323220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1:05 (UTC) :::那應該是“萆”了,今日多寫成“蓽”字,皆是取其音而捨其意。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多謝二位的協助。[[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6:30 (UTC) ===一百二十=== {{cdz|Talk:花浦遺稿/卷五}} 原文:「幼學柳世▦」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16A_0060_010_0130] pg 8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0 (UTC) :遠看像個“則”字——太模糊了,最好有高清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16:32 (UTC) ::所有我見到的版本都沒有這一段文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21:18 (UTC) ===一百二十一=== {{cdz|Talk:丹邱遺稿/卷二}} 原文:「不?者斯⽂無有」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E4%B8%B9%E9%82%B1%E9%81%BA%E7%A8%BF%E6%8E%83%E6%8F%8F%E6%9C%AC.pdf] pg 12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2:53 (UTC) :“墜”。左耳長筆是書形,不成問題。“所不泯者斯道,所不墜者斯文”,甚工整,以“墜”或“不墜”對應“斯文”,也是常用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3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11:54 (UTC) == 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中所列出的“'''最近六個月未曾做過'''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編輯,並且'''通知發出逾一個月(30天)''',該管理員便會被取消管理員權限。'''”其中“未做過積極編輯”的時限標準定為六個月,請問根據為何? 目前本站活躍用戶不到150名,管理員就高達7位之多。試問設立數量如此龐大的管理員隊伍,他們是否都切實履行了自身責任。 現任的管理員中很多一年到頭都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把本該為社群服務的職位當成了增加個人炫耀名頭的光環。針對這一部分不稱職不作為的管理員,希望進一步嚴格約束現行標準,改為“最近三個月未積極做出貢獻即可取消管理員權限。”,並予以處罰解任。 管理員這個玩意雖然無法換取直接經濟利益,但隨時可以申請,排隊等著做的人多的是,哪怕臨時出現大量來自外部的破壞行為,處理時人手不夠的狀況,可以隨時擴編。 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難的是做減法。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5:28 (UTC) :笑,其实我一年前也提过类似提案,他们不乐意。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2日 (五) 06:47 (UTC) ::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也沒出什麼大事。什麼時候這群僵尸又從棺材裡爬出來佔著茅坑不拉屎了。 ::還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權力,只能說無恥至極。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8:07 (UTC) : 管理員祇是比別人多了一些社群認為他們可以持有而不會濫用的工具。根本沒有所謂「不作為」或「尸位素餐」可言——個別管理員或許對自身貢獻有格外之期許,但社群總體並未強迫管理員行使權限,近年監管員大概也未曾以「管理員過多」為由阻擋本地社群管理員申請(至於本地社群本身是否有此種意見,我沒仔細確定,不清楚)。長期不活動解任的唯一考量因素是帳號安全問題;就此而言,本站目前規定六個月時間,遠較許多維基媒體站點要嚴格,亦高於全域社群訂定二年之標準,顯然已經足夠。其實維基文庫管理員本身並非多大「光環」就是,我沒看過哪一位管理員會大喇喇藉其名義到處炫耀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3日 (六) 17:19 (UTC) :“试问设立数量如此庞大的管理员队伍,他们是否都切实履行了自身责任”,管理员只是“受信用户”而已,并没有义务参与啊╮(╯_╰)╭(参见[[w:WP:ANOT]])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48 (UTC) ::至于“可以随时扩编”什么的就更搞笑了,总之{{反对}}本提案。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50 (UTC) ::你才搞笑呢,莫名其妙的投個票。這又不是發起投票。 ::管理員權限大到可以封鎖用戶封鎖ip,這叫只是受信用戶? ::擁有這麼大權力卻都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還霸佔位置作甚? ::你拐彎抹角扯七扯八啰啰嗦嗦,從頭到尾繞圈子,迴避我提出的時限標準過長的問題。 ::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05:09 (UTC) :::請注意文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21:13 (UTC) ::::文不文明的怎麼也比僵尸咬人好多了。你要對號入座那僵尸說的就是你。 ::::僵尸這個詞形容你們真是太合適不過了。恰如其分,一點不文明不合理的意味都沒有。 ::::我還記得你這個號去年還是前年為了管理員職位沒羞沒臊在寫字間瘋狂咬人懟人的場景。怎麼?沒你做管理員這個站就要倒閉關門了? ::::這玩意沒錢賺你都打破頭搶著做,有錢發你還不得為了上位殺人放火啊。你這樣滿腦子爭權奪利的狀態就沒資格做管理員。沒有你挺重要的,明白麼。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02:59 (UTC) ::::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所以对我来说无所谓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5:39 (UTC) ::::最後一次警告。我尊重閣下的貢獻,但有貢獻不代表可以口無遮攔。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6:03 (UTC) :::::警告我?你算老几?笑死。老僵尸还真把自己当一回事, :::::老僵尸咬那么多人恼羞成怒还威胁起我来了。你封禁一次我试试。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54 (UTC) :::::你前年在寫字間隨地大小便瘋狂洗版争管理員權限耍潑皮無賴的時候,怎麼沒考慮過其他用戶的感受? :::::說你兩句怎麼還以下犯上了,教訓起人來了,還口無遮攔?你算個什麼玩意。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笑。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00 (UTC) :::: 「滿腦子爭權奪利」——志工好像不僅無利可圖,反而要成天挨罵(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2 (UTC) ::: 說到所謂「擴編」,雖然既無「編制」,遑論「擴編」,但從長期角度而言,我倒是確實希望受社群足夠信任託付管理權柄的維基人越多越好,這代表本站社群愈加成熟而穩重;「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這說得好。——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6 (UTC) :{{意见}}: :1、“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从阁下的注册时间看,这确实是记错的。 :2、“隨時擴編”——根据本地选举管理员的流程的理论时长,“随时”是很难做到的,不过阁下要把这个作为你提案时的一个根据观点,那是您的权利。 :3、用户使用{{支持}}和{{反对}}等符号不意味着投票,这些模板本就可以用于表态,因此称他人“莫名其妙”是不妥当的。 :4、通常维基项目内的管理员确实仅是“可信的经验用户”,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尽管本地(可能因为项目属性导致不怎么出别的项目常出的事而)没有列明或引入很多方针指引,不过大体上不少原理是与其它姊妹项目共通的:{{tq|他们看起来值得信任并提出了善意请求,而将基于正常运作及安全考量的某些功能限制从他们身上解除。}}([[w:WP:ADMIN]])。也因此,如其他项目一样地,他们循不活跃而被解任这一路径的出发点是“因(超过了本地要求的)长时间不活跃而让人对他们的(被解除了某些功能限制的)账户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而非“不活跃是一种失职”——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不过鉴于维基项目“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这倒也说得通。 :5、因此,如果您因某一原因认为任何管理员失职或者不能被信任时,您可以循[[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流程寻求发起对管理员的解任投票。但是,您恐怕很难把不活跃被解任这一路径的逻辑出发点调整成“不活跃是一种失职”或按您说的“...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这与“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相冲突——但是,如果您认为对不活跃的定义时间跨度过于宽松是不妥的或造成“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您可以提出缩短——以符合假定善意和文明的方式。 :6、至于“僵尸”或“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等表述,从方针指引上而言显然违反假定善意与文明的通用逻辑;从实务效力上而言,本地是共识决,文明地就事论事并不会削弱一个论述本身的效力,而相反的行为则可能会。以上,也请阁下注意。 :7、利申:就是否缩短到三个月一事,在下没有任何立场。——除非提案称缩短到七十二小时或者延长到十年这种的话,我可能会投票doge。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7:32 (UTC) :*天下本無事,鄘人自擾之。--[[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09 (UTC) :*: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一{{gap}} | style="text-align:left;" |見到過有人說,現在找不到來源了。那就算我搞錯了吧。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二{{gap}} | style="text-align:left;" |就算擴編需要時間,按照目前活躍用戶和管理員人數的比例,也是嚴重失衡。本站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必須通過擁有高階權限來處理的事務,管理員數量最多三人,不能再多。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三{{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我是來表達不滿要求改正的,不是來尋求民意支持的,所以是在支持和反對我表達不滿的行為?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當然你大概是認同涉及社區管理機制的任何改變都必須經過民主投票決議。但我認為民主制多數決必須在相應嚴格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運轉起來,一群是非不分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糊塗蟲來搞民主,那只能使事情越來越糟糕,成為社區社團社會墮落的開端。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四{{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本站獨立于中文維基百科的網站,為什麼要拿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作為標準?另外你對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後結論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那不就是承認制度bug?很多無恥之徒當上管理員之後利用這點鑽空子,長期給自己續命。我反對的就是這個。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五{{gap}} | style="text-align:left;" |管理員擁有高級權限,自然應該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對有權限的用戶高標准高要求一點都不過分。“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等等設定這些標準和條條框框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秩序,而不是成為消極混事的藉口。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六{{gap}} | style="text-align:left;" |那你覺得“尸位素餐”這個詞是不是也飽含惡意?提前告訴你那句成語裡的“尸”來源於演屍體的活人,在侮辱性上跟僵屍不相上下。在你眼裡是不是也要列入本站的敏感詞?如果只能善意表達,請問閣下該如何描述尸位素餐形同無賴毫無貢獻權力極大人品敗壞裝模作樣爭權奪利沒羞沒臊爬上位置後動不動就拿文不文明當藉口來封禁壓人的混賬敗類?正常途徑想要改變一件事無法解決的時候,只有破壞,正所謂不破不立。一團和氣,相敬如賓那乾脆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七{{gap}} | style="text-align:left;" |你的立場表達的很明確了。不論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我不是第一天進本站的新手小白,僵尸群整天惡斗,拉幫結派拉偏架。20名都不到的普通用戶一張嘴就能看出立場,正所謂上行不正下梁歪。 |}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45 (UTC) :1、我没有补充。 :2、我完全同意阁下和其他用户一样有就站务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我对阁下关于管理员数量的观点没有立场——就像别人对阁下的观点可以有立场一样。 :3、“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作为用户(不论是注册或IP用户),任何人都有在符合方针指引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和资格——何况其反对的是你的提案而不是你的行为,我想阁下仍然需要注意善意推定和正确理解别人的表达。我好像没有讲过事事都要投票,所以我对此没有回应,维基也不是民主试验场,这也是共通的。——如果您说的是“共识决”,“共识决”和“投票”是有很大区别的。 :4、如果阁下指的“中文维基”是指中文维基百科的话,“独立”是没错的;但是维基项目(不论语种)的许多大的方针和立场是共通的,例如推定善意和文明,这并非“事事都要拿中文維基的方針作為標準”。我对“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后的结论并不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而是{{tq|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我并不认为这逻辑不对劲,但我认为肯定会有人觉得这逻辑不对劲,我对有这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tq|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谨请切勿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 :5、同2。 :6、感谢阁下的成语教学,不过请勿用假设性的二分表述试图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我完全相信以阁下的语文能力,有能力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不等于需要使用非文明的词汇,您使用的词汇当中有诉诸人身的,也有不诉诸人身而普通或严厉的,我对您使用后者——在基于实例的前提下——的权利没有质疑。至于不按照您的“不破不立”就“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我不这么看,本站有很多用户都在就各类事务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和想法,他们可能并非是和气的,而是尖锐的,甚至剑拔弩张连篇累牍的——但那与不文明,是有根本区别的。 :7、我的立场确实表达得很明确,至于您是否能理解我的立场,那不是我能关注或控制的问题——大体说来,我认为维基项目的用户立场本也就不是二分化的;把大家的立场看成二分化的事物的话,反而有可能陷入一元化的泥潭。 :PS:最后那句话不是我的,我也不认为天下无事,不过我确实是个向来话多的人,也并不杰出,庸人大概也是算得上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5:30 (UTC) ::最後一句話看錯人了。 ::這也是寫字間的問題,不同賬號的回復之間間隔不明顯,文字密密麻麻,可讀性差,影響閱讀體驗,容易造成誤讀。我之前早就想說。 ::但看目前這個網站流量及日活躍度,以及混亂冗餘的管理人員配置,大概是遠在我進站之前就吵過無數次了。 ::只能說背後是NGO西方白左資源支持下表達自由開放非政府理念下的賽博產物,在華人圈也變成一副死相,走到盡頭。 ::至於其他的我稍晚回復。不見得能顯示出來。畢竟屍位管理員已經對我下達通牒。或許賬號馬上消失。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01 (UTC) :::视觉效果方面,那可能也不是本地能解决的问题。“尸位素餐”可能是一个描述事态的尖刻的词汇,但它与“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仍有根本的差异——区别可能是在于就事论事还是诉诸人身,也可能在于尖锐和不文明之间的细微但明显的差异。我想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12 (UTC) ::::我最後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敗壞的本來就是人,不人身攻擊,無視房間大象,迴避顯而易見的問題,繼續歪曲規則,扭曲事實。那沒必要繼續對我說這麼多。 ::::一個日常2位數用戶都不到的網站搞了7個人工管理,這事放在任何地方都說不過去。我今天就當這個出頭鳥,把實話都說了。僵尸也好尸位素餐也罷,侮辱性也好攻擊性強也罷。只要形容恰當符合事實。一點毛病都沒有。相反對那些避重就輕,迴避問題,一上來就不好好說話,拉偏架的玩意。別說罵,殺了都行,留著這些心術不正,權欲熏天,稍觸逆鱗就要用權殺人的玩意繼續禍害人間那才叫作惡。 [[User:Zhxy 519|Zhxy 519]] 這位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每個月上來混一圈修改幾個條目以防被人捉住把柄的老僵尸就沒必要留。 ::::你對我的言論動輒得咎,吹毛求疵,對真正的首惡第一因裝聾作啞不發一語。貌似在維護所謂文明規則,實際立場站在哪邊清清楚楚。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9:53 (UTC) :::::已經實施封禁3天。閣下有自己的意見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文明是維基支柱,如果搞不清楚,維基文庫可以拒絕閣下繼續活動。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2:59 (UTC) ::::::???????????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0 (UTC) ::::::你懂不懂什么叫避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5 (UTC) :::::::被封禁用戶在我參與之前便已經污言穢語了。參考[[w:维基百科:免死金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3:56 (UTC) :::::我想也许是在下对于阁下能够“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有点太过于相信了。尽管如此,就像我说的,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因此我认为各位仍相当应就此问题继续讨论,看看是{{*|注:以下一月均按30日计算,以免争议}}: :::::1、保持原状“六+一”(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2、还是改成百科那样“五+一”(五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3、又或者可以參考日文文库以及此前红渡厨和树上喜鹊两位曾提议过的“三个月”方案(日文文库的详细,可参见[[:ja:Wikisource:管理者権限依頼]]:{{tq|管理者が3ヶ月以上編集を行っていないとき(管理者権限が不要であり、またアカウント乗っ取りで管理者権限が悪用されるのを防ぐ目的から管理者権限を剥奪します}})(本地化一下,可以是: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无通知期(或者有通知期?)); :::::4、六+一+三(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5、六+一+六(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6、其他方案。 :::::最后,利申:我没有立场(虽然总有观点看不懂或自以为看懂我的利申,不过那也无法,毕竟我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除非有人提案比方案一还要任何形式的延长(或比三个月还要短)。 :::::PS:我只是负责列举(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请各位还是和气生财地推进讨论吧——既然有选项,我想总不至于再继续诉诸人身的——注: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别再给我安一些奇怪的帽子。以上,闲事管完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08 (UTC) :此事之亂源,是Zhxy 519曾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就不應算合法管理員造成的。[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要封用戶也應由他人行之。故'''回退此不合理的封禁'''。红渡厨很對。Zhxy 519根本不懂避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49 (UTC) ::不與實施封禁的管理員溝通的解封,予以回退。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53 (UTC) 维基百科很乱,贵站更乱。银色雪莉老好人当久了,樹上喜鵲[[m:Don't be a jerk|be a jerk]]。沈澄心无辜挨骂,红渡厨钻牛角尖。Midleading似勤嘴酸,Zhxy_519有理懒说。Ericliu1912惜身擦边不动手,Jusjih无耻总想插小刀。爱学习的饭桶云:[[w:User:爱学习的饭桶/免死金牌|我反对你们所有人!]]--[[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6日 (二) 17:08 (UTC) :請勿發表無關言論及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7:20 (UTC) 就算要求提高到連續三個月不活躍解任,管理員每三個月編輯一次就可以,和日文相同,亦非沒有先例,而且比其它中文站點需要每日簽到獲得經驗友好多了,所以我不反對。現任管理員中滿足連續三個月不活躍的有:[[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在2024年2月到2024年6月不活躍;[[User:Shizhao|Shizhao]]在2023年3月開始不活躍,2023年10月收到通知後編輯了2次,然後到2024年6月為止沒有進行編輯。這根本不關[[User:Zhxy 519|Zhxy 519]]什麼事。如果是想表達對[[User:Zhxy 519|Zhxy 519]]的不滿,當然不能用連續三個月不活躍這個理由了。而且無論期限是多久,只要在有人一申請管理員解任的時候,該管理員回退一下,就滿足了活躍條件。另外,用這個提案把不相干的其他管理員拉進來,我也覺得沒必要。 總的來說,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該提案。解決[[User:Zhxy 519|Zhxy 519]]濫用封禁權限的正確程序是申請管理員解任投票以及完善有關方針,而不是別的。監管員中沒有說中文的,過去做出的有關決定我也覺得不合理。如果有必要,可以選出維基文庫首批行政員持續推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31 (UTC) : 有一說一,本站原來是有行政員的,我確實認為放棄社群最高自治權限而交還監管員是個錯誤。——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05:43 (UTC) :: (不過以本站社群規模,即使能恢復行政員,亦似乎很難取得罷免權?)——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22:50 (UTC) :反對5.157.51.66所謂“无耻总想插小刀”,是强烈反對地下管理員濫權。5.157.51.66反对所有人是集體不是個人。也請看[[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濫權的管理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14:26 (UTC) ::哈哈哈哈,维基文库脏活累活从没见你干,Zhxy 519封禁一只疯狗你就出来了,好像现在那些海外那些老民运啊。你不干脏活累活,因为你自己就在各个小维基洒下一堆污秽。反对你的管理员全罢免,因为他们要篡你的位!这是你的原话,你多大了?真不害臊。 ::Midleading还在酸,你是勤快呀,疯狗见你都绕道走啊,脏活就留在那里任其发臭,铲屎的人你不感谢,还酸,羞羞羞! ::至于Shizhao和Gzdavidwong,都在维基百科等着救Mys 721tx吧?达师呢?甚至你Zhxy_519自己,就你们不作为,现在才有一个狗屁不通的“避嫌"。谁来翻译翻译,Jusjih这家伙写的都是啥?没别人赞同就自己成方针指引了,哈哈哈哈,笑死人了。 [[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7日 (三) 22:44 (UTC) :::我對辱罵的忍耐程度比較高,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話只會讓任何人都能看清現在的局勢。但是你除了辱罵以外,IP信息還剛好顯示隧道運營商為PSIPHON3_VPN,所以對不起,在這里發言時請停止使用VPN。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03:44 (UTC) :::我對閣下也是最後一次警告。用不用VPN我可以不管,但是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23:07 (UTC) ::::“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包括不能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不然就是不肯溝通,但本段落先提“解任”的不是我。--[[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20:33 (UTC) :請問要不要投票?即使仍不要投票,就再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2 (UTC) :: 顯然社群目前未有共識。我還是認為六個月已經夠短。——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6日 (一) 04:29 (UTC) ::投票或者討論都沒意義,支味重的地方想要恢復正常只有圖。 ::這地方烏煙瘴氣人煙稀少的一大原因就是圖少了。特別是對於違規濫權的僵屍要多圖。什麼時候圖到三個以下什麼時候才有可能變好。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8月27日 (二) 17:08 (UTC) :::請Ericliu1912公正行使管理權。银色雪莉7月16日列出很多曾被提出的方案,就更應投票,才能解決社群未有共識。--[[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9:27 (UTC) ::::我的原话是:“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请勿以'''在下'''曾代为列出诸位意见方案一事来作为阁下推进投票的立论依据——阁下固然可以说阁下自己留意到有不少方案已经提出,但不必扯上我。就我个人而言,我仍旧支持诸位讨论这些方案或其他方案,也支持各位在充分讨论下可能进行的(包括投票在内的)任何后续操作事项——只是从7月16日在下稍作归纳至今,个人遗憾地未见后续有充分的进一步就这些方案的讨论;特别自8月24日阁下就是否应推进投票一事作出询问以来,目下两人回应,一人认为未有共识,一人否定投票或讨论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再推进投票,只恐怕沦为以投票代替共识之情事。PS:我此前就此话题的利申,继续有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20:23 (UTC) :::把蜀地屠成白地,尚有湖广可填。文库成为白地,是无人可填的。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7:50 (UTC) ::::僵尸喝人血吃人肉你不吭聲,圖個僵尸你馬上跳出來罵張獻忠。顛倒黑白曲解人話挺在行啊。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15:51 (UTC) :::::请注意文明讨论,切忌使用不文明用语。持续违反使用条款会导致你再次被封禁。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26 (UTC) ::::::那還是那句話:僵屍這個詞沒任何問題,定義為不文明用語完全是牽強附會,目的是為濫權封禁製造藉口。 ::::::還有你不是那塊料,對明顯違規的濫權行為不敢下手處理,就別對普通用戶說這些廢話。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0:22 (UTC) :::::僵尸喝了什么人血,我确实不清楚。附言:以本人立场,不认为张献忠对屠蜀负有主要责任。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26日 (四) 16:27 (UTC) :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包庇的Zhxy 519他自己,以及Gzdavidwong,都不應算合法管理員。因此清查[https://meta.toolforge.org/stewardry/zhwikisource?sysop=1 本站管理員]以及認知Midleading2024年7月17日留言,解決Zhxy 519以及Gzdavidwong的地下管理員身份,比本案是否投票重要的多。也請注意[[m:Harassment#Contact the Foundation’s Trust and Safety team|任何可能暗中告密者]],以及[[Special:差异/2364915|Zhxy 519曾破壞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20:14 (UTC) ::破坏投票使用的理由和维基百科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如出一辙,后果就是管理员解任投票通过。只是维基文库这边没有安全投票也没有行政员,无法沿用维基百科的程序。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46 (UTC) :::我5.157.51.66又回来了。先把名字留下,省得死了谁都认不出来。 :::一个谁都不理睬的讨论,被无耻之王Jusjih硬生生拖了回来,维基没有理性的糟糕讨论模式可见一斑。至于某野狗Jerk,嘿嘿。 :::Midleading道貌岸然地想把自己打扮成公正化身,却处处沿着Jusjih铺的路走。这两位沆瀣一气一唱一和,不过那边zhxy_519、Gzdavidwong、Eric liu、达师好歹是4个人。 :::2021年我看戏时候就在想,WMC在文库也不会不动手,投票也有人出头,也总有打手要演出一副中立架势。最近Manchiu回来了,WMC几个走狗又开始在百科活跃了,文库也正好可以利用Jusjih等各只傻鸟嘛。某苗做梦也想不到,居然会在文库被鞭尸。 :::嘿嘿,戏越来越好看了,不过现在仍然是乱斗。 [[Special:用户贡献/104.192.5.144|104.192.5.144]] 2024年9月9日 (一) 20:33 (UTC) :{{ping|Midleading|Fire-and-Ice}}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涉及要不要過渡措施。下接[[#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2:00 (UTC) ::本站能自舊維基文庫匯入頁面,因此不建立安全投票,任何不爽地下管理員的用戶,可能先刊登舊維基文庫,再由特定匯入本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17:20 (UTC) == 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页面的header,均将section参数填写为“沿革和最新版”,意义不明。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03:14 (UTC) *包含所有历史版本(包括现行版本)的链接和最新版内容。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27日 (六) 14:17 (UTC) *:对section参数的错误使用。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14:28 (UTC) *::同意Fire-and-Ice阁下意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28日 (日) 02:45 (UTC) * 改在附註裡標明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27日 (六) 20:36 (UTC) *:主要问题是如何告知读者标题后没有括号注明年份的页面是否是最新版的法律。现在header的note参数里是中国法的题注,这一题注本身是用括号括起来的,删去括号再加上沿革两个字,是否又改变了作品原文的原貌?此处可能存在一定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2:26 (UTC) *::括号里的内容,是“著作权法”“原文”的一部分吗?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4日 (日) 14:19 (UTC) *:::请参见[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3NTJiN2Q0MzAxNzVlNDc2NmJhYjE1NTc%3D 公报原版](需手动点击右上角“公报原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2条第3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65条第3款规定:“'''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题注系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02 (UTC) *::::我理解header的notes参数应该是留给维基文库编者注释的,原文就有的注释应该直接放到正文部分。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3:55 (UTC) *::文库是否有必要告知读者本页面是否最新版法律?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7 (UTC) *:像Teetrition阁下所说,题注为大陆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因此反对删除题注的括号并在之前加上“沿革”的字样。同时我对把题注加在在正文里并无异议,有些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已经是这么操作了的。但问题是做出这种修改是否有必要?文库对大陆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各类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即把文件的题注(制定修改信息)写在Header的notes里。此外,在已被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Header里注明“沿革和最新版”也是文库对大陆法律文件的通行做法,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注明。主张改变这些长期以来做法的用户在我看来还未尽到论证义务。--[[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17:14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常修正,因而常有“沿革和最新版”。要改版,宜用機器人。中華民國法律常修正,因而沿革不含最新版,是因應不同條文施行日期可能不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13:56 (UTC) *::: 兩者均屬法規文章,故格式可能有必要統一,因讀者不見得明白相關區別之箇中意涵。——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4日 (六) 14:46 (UTC) *::::是的。但民國法律沿革頁想要也有最新版,就需要人手,不然暫不支持包括最新版。也要注意尚未施行的條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4 (UTC) *::“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Template:Header]]指出:section“填写章节,如“第一卷”或“水部”。”长期错误使用参数,反而要主张没坏别修、约定俗成。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0 (UTC) *:::我同意从Header模板说明这个角度来说section参数的确不应这么使用,以及回答您上面的问题,当然并无'''必要'''告知读者当前页面的时效性;文库理论上只需要保证收录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定内容完整即可,其他额外信息(时效性、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读者方便而添加的。但考虑到(1)已经900+个页面用了“沿革和最新版”的标记,(2)这个标记可以帮助不熟悉某一部文件修改历史的读者确认当前页面是该文件的最新版,且(3)Header模板似乎没有其他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用,那么除了保持现状以外,似乎只能要么修改Header模板本身(允许section参数这么使用或添加新的参数),要么用机器人对现有页面进行大批量修改(删除该标记或更改参数)。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2:14 (UTC) *::::'''从HTML代码来看使用section参数的内容并不会附加任何语义'''(仅仅是在正标题下用<code><nowiki><br></nowiki></code>手动折行罢了,不会导致全文内容被<code><nowiki><section></nowiki></code>标签包裹,也没有使用<code><hx></code>(x=1,2,3,4,5,6)来告知浏览器标题级别)。同时我发现例如[[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中还将立法时间写在section里。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直接在header模板文档里将section参数解释为正标题下的附注信息,从操作成本上来讲是最为经济实惠的。'''MediaWiki用本该实现定义语义的<code><nowiki><dl><dd></nowiki></code>等标签来实现讨论串的缩进,如果要纠结某个命名本身的含义,那么写字间整个页面都是不能接受的(全是讨论串)。'''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08:20 (UTC) *:::::一、section有其固定的英文含义,维基文库自行赋义就会制造混乱。二、html语言提供{{code|<dd>}}等关键字实现定义列表,但并不限制关键字的自由使用。三、“正标题下的附注”和notes有何区别?标明最新版似乎是在做有时效性的原创研究,就算要标明最新版、立法时间等,也是notes的范围。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31日 (六) 14:57 (UTC) *::::::阁下所言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否矛盾?dd指Description Details(或Definition),dl指Description List,dt指Description Term,MediaWiki将其用作讨论串缩进之用是否是“自行赋义制造混乱”?维基文库文档是否又能够限制参数的“自由使用”——特别是在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 *::::::回到问题本身,notes和section展示上分别适合较长的一段文本和较短的居中文本,在没有其他参数适合的情况下借用无伤大雅。 *::::::诚然,MediaWiki用dl、dd来展现讨论串的做法不值得推荐(这一做法可能还有无障碍上的副作用),用section来展示较短居中文本也是权宜之计。section这个名字确实对不上号。正如Ewan0707阁下所言,除非大批量修改,则就只能修改header模板本身。从操作的方便程度而言,不如直接给section参数加上subtitle之类的可选别名,已有页面中使用section无必要修改(读者不会关注源代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16:22 (UTC) *:::::::一、编程语言是面向计算机和程序员的,这个圈子的缩写和术语自然是层出不穷,dd、src、int等等。但是维基社群应适用于普通的语言圈子。二、“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没有看到非得区分较长notes和较短居中notes的理由。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8:25 (UTC) *:[[Portal:中華民國法律]]已有1005份廣義的法律,扣除334份未修正的,671曾修正的,若都要有沿革和最新版,需要有用戶長期注意。--[[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6:06 (UTC) : 诸君所议甚善。然“沿革和最新版”之标记,对于新读者或不谙法律修订沿革者,确实稍显晦涩。所谓“沿革”,仅于标头下以小字标示,且须点击日期方能寻得历次版本,此设计既不直观,亦易为读者所忽略。反观英文文库如 [[:en: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版本页简明易用,版本更迭一目了然,颇为便捷。若能参照此例,改进“沿革”之展示方式,或增补更清晰之说明,则读者更易明了页面之时效及文本沿革,既可减少初阅者之困惑,亦契合文库简便明晰之宗旨。--[[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6:19 (UTC) :: 其實他們這算是消歧義?但我們確實可以用來改善現行之法規沿革頁面。——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0日 (四) 23:52 (UTC) ::: 承蒙 Eric 君惠察,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页面略施修整[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iff=2482707&oldid=1853154],意在简化版面,便于读者导航。删去“沿革和最新版”六字,原为表明文本沿革及现行版本之时效,然观于标题之下,既与“section”参数设定有所悖离,又令初学者困惑。 ::: 且“沿革”内容已备列于页面消息框中,阅之可明辨历次版本,循脉而行,信息无缺;故删“沿革”之字,实无损于整体。虽去“notes”参数,但其内容已在正文中体现,notes可以留作真正注释所用。至于“最新版”,今页面已明示其为文库所录最新文本,清晰无疑,去之亦无妨。 ::: 更进而言,将“previous”参数指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更为妥当。该宪法页面乃历版宪法之主页面,其前继应当指向法源,而非2018年版之前之2004年修订,若是层级分明,便于读者循序理解。 ::: 若诸君以为此议尚有所未及,愿再加详议;若无异议,俟后以机器人之力推广于相关页面,以统一版式,增益文库之清晰流畅。谨谢诸位雅正,协力改善。--[[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2:40 (UTC) ::::我们需要提示编者,这里内容应为最新版,这一点希望不要忽略。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10月27日 (日) 14:20 (UTC) ::::: 谨谢达师阁下之提点,确应妥善标示,以利众览。--[[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感谢您对现行宪法页面的编辑。个人认为只要一个页面收录了有关文件的所有法定组成部分即可;题注具体是在写在正文里还是用notes参数注明并不是很重要,但需要统一。“沿革”的确不需要注明,但个人认为不含年份的法律页面应该包括该法律最新版的内容,而不只是类似英文文库的各历史版本列表。此外,是否有必要将大陆法律页面的格式(而不仅是内容)保持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完全一致还需商榷。个人以为并无必要,这么做只会增加编辑时间(比如目录得手动添加内链),且对读者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公报》版所用的宋体和黑体在Chrome等浏览器上看起来过细,反而不易阅读)。--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3:13 (UTC) :::::同意,宋体影响阅读。我认为正文部分不要手动设置字体,黑体、加粗的文字使用加粗格式,不用设为黑体。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6:11 (UTC) :::::: 感谢 Kcx36 君垂注。当力求格式得当,以增诸君阅览之便。--[[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Ewan 博士所见深切,谨表谢忱。 :::::# 题注既属法规文本,理当归入正文,既利校对,亦不占notes空间。 :::::# 法规主页面(无消歧义标识者)如能直接呈现最新内容,固为至善;然今文库页面如《[[著作权法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等系列,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皆为消歧而设,非最新版本,若依此例,恐需逐一更正。 :::::# 《公报》版式,本库旨在简明美观,毋需全然照搬。目录内链与字体设置,虽便于部分读者,然非必设,若有乐于研精格式者,亦可随宜而行。 :::::# 已略微调字体[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Template%3A%E5%85%AC%E6%8A%A5%2Fstyles.css&diff=2483555&oldid=2477510],期稍增阅读之便。 ::::: 如有未尽之意,愿再详议,广纳诸君善言,以共同完善文库页面体验。--[[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文庫有些古代文獻已經有多個版本,即:'''同一'''作品,但底本'''不同'''。包括但不限於錄有[[四部叢刊]]本和[[四庫全書]]本的作品。對已經有多個版本的作品,應該各版本的名稱都加消歧義後綴(一個半角空格加半角括號),將作品名留作版本頁(英文文庫即是如此)。這樣可以公平展示每個版本,而且可以減少熱心編者用不同版本來改字的情況。 文庫此類直接錄入的作品不少未曾討論來源和依據的底本,也有些有討論或來源,如果請求移動頁面,如何命名?如果無法聯係到原始錄入者或專家,社群是否有辦法給這些需要更名的作品一個通用的臨時別名,未來再移動到正確消歧義名稱? 幾個未必典型的例子:嘉祐集有三個版本([[嘉祐集]],[[嘉祐集_(四庫全書本)]],[[嘉祐集_(四部叢刊本)]]),其中[[嘉祐集]]缺乏校對和來源。[[韓非子]]已校對,來源信息詳盡。[[靖康要録]]無來源,正文品質50%。 本議題希望能有助於現階段提升已有作品的展示、分類和導覽,意圖并非提刪或合并。徵求充分討論和意見。我對法律、政府作品情況瞭解不足,推測其和文學作品不同,單篇詩詞作品的展示亦有技術困難,兩者可另開話題討論。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3日 (六) 20:02 (UTC) :已知版本來源的作品,可以通過消歧義指出版本來源。沒有版本來源消歧義的頁面應該視為由維基文庫用戶參考所有可靠版本點校的版本,像[[春曉 (孟浩然)]]那樣,允許用戶修訂錯字和標點符號,或者是像政府作品那樣只有一種版本的作品,或者是[[道德經]]那樣的版本消歧義頁。就算都是同一個來源四庫全書本,也可以新建一個頁面加上標點符號,如[[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本)]]和[[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標點本)]]。如果日後有用戶認為[[韓非子]]的個別字和標點符號需要修改,可以把這個頁面加上該版本的消歧義,然後重建一個不帶消歧義後綴的版本並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1:47 (UTC) ::完全同意閣下對標點的看法。 ::文庫有版本頁模板 {{tl|Versions}} 且導入時就是[[: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建议拆分版本页和消歧义页|爲了]]不使用消歧義模板來標記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惜無後續討論,也未寫入方針。但版本頁的需求仍存在,而且在文庫其他作品上的用法很有可能與古代作品「無後綴頁面為點校本」的現狀有矛盾,社群可以再討論用法,找到平衡點。英文文庫的指引在此[[:en:wikisource:Versions|wikisource:Versions]],如有需要可以翻譯成論述以供參考。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26 (UTC) ::「點校」的另一半,即「校對」,也有程度差異。如果所有可見的文字都是按一個底本(假設説:萬曆刊本)所錄,改正的文字只包含在 {{tl|校}}、 {{tl|另}}等模板裏,不直接可見,那這個作品實際是「作品名_(萬曆本)」。否則我認爲這作品是「作品名_(校對本)」,或匯校本、維基文庫匯校本。文庫似乎從未討論過文庫自行匯校本的收錄原則。我認爲前者是文庫項目範圍,後者則是錦上添花,對重要典籍值得保留,但也超出編者的職責。而且并非所有作品都可匯校。現代作者出版一本詩集,再版時作者自己改了幾個字,請問哪個版本更正確?事實上的校對本應該有特別標記,和非匯校作品區分。加後綴是一種辦法,加橫幅模板也是一種。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41 (UTC) :::關於後者,在維基文庫幫助頁有提到,[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Help:模板#注釋、校對和缺字說明 維基文庫的參與者亦負有校正原文訛誤舛錯的義務。] :::雖然說這是一項我從來沒遵照過,也反對這麼做的指示。 :::<br> :::我個人目標是將無標點古籍底本的校對,連同新式標點,作為原作的衍生創作列於原作(直書橫排)頁面下方,算是做到了注標分離。 :::* 缺點是維護不易。若[[Wikisource:样式指南#校对页样式|錄入底本]]有誤字要修,底本的改動不會連動到衍生的標註文本,需要做兩次工。 :::* 優點是對於衍生之校對本可以放手大<nowiki>{{</nowiki>[[Template:校|校]]<nowiki>}}</nowiki>。甚至可以從日文站點改一份[[:ja:モジュール:CharacterJPN|異俗寫歸正寫模組]]來適應當代閱讀用字習慣。 :::至於這麼做的校對文本需不需要再以模板或特別標記指出、區別?我認為無妨,可直接在校對文本前安排<nowiki>{{</nowiki>[[Template:Versions|Versions]]<nowiki>}}</nowiki>做開頭就可以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3:01 (UTC) ::::中文維基文庫有繁簡轉換功能可以把異體字自動轉換為常用字,不需要像日文維基文庫那样。只需要管理員修改繁簡轉換表即可。我现在已经修改了简体中文的转换表将部分异体字也转换为对应的简体字。如果有人支持的話繁體中文也可以啟用此功能,而「不轉換」選項仍可呈現原文的異體字。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7:51 (UTC) :::::我知道中文站點有字詞轉換表這玩意,[[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也已自訂出很不錯的[[紅樓夢(程甲本)/字詞轉換表|轉換表]](我都想抄一份來用了)。 :::::只是它原義上是繁簡轉換。我不大贊同使其又承擔異體字轉換的工作,我擔心會使許多俗寫字、簡筆字被當成簡體字而套用規則轉繁,使事情複雜化。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8:43 (UTC) ::::用字轉換不易用規則實現,文庫不能要求原文符合一個或幾個現代用字標準。我支持用Mediawiki已有的字詞轉換功能,可以慢慢來,添加全局轉換規則需慎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35 (UTC) :::::简体中文用户大多像鲁迅一样讨厌“回字有四样写法”吧,有些人甚至看不懂,原文转换为简体中文可以直接全域转换。繁體中文使用者基本也能理解簡體字,所以目前暫未全域轉换,但有時異體字還是會有影响,特別是影响搜尋引擎,例如搜尋“卷一”沒有結果,因為維基文庫中寫作了“-{巻}-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0:00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一定也有搜尋引擎搜不出的問題吧,那邊怎麽解決這問題?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3 (UTC) ::::::用字轉換在這裏討論偏題了。我建一個新話題討論吧。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4 (UTC) ::::閣下的錄入方案也是保留單個來源的原文的,應是我說的前一種方法。我也傾向編者沒有義務指出原文錯誤,但此類模板仍允許顯示原文,并未有誤導讀者。 ::::我反對的是直接可見的正文有改動,或由幾個來源拼接而成,不使用以上模板,但又不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的。文庫收錄的明清小説多有此問題。提供不同標點或用字不在此意見範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49 (UTC) :::::未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但沒有加消歧義後綴的文章多是從其它來源(如<nowiki/>http://open-lit.com<nowiki/>)導入的,且來源沒有說明版本。在整個文庫完全清理此類文獻比較困難,所以只能以現狀作為方針,在此情况有很大改觀後才可能考虑推廣使用其它方案。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07:49 (UTC) == 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此話題為正式討論方案前,厘清用字轉換改進的目標,和所需的輔助工作而設。 目前中文文庫的簡體,繁體轉換功能有限。現在,可用的技術只有一種,就是使用 Mediawiki 的[[w:Help: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地区词处理|用字模式轉換]]功能,擴充轉換表。其他方案可以在下面建議,以下都只默認使用這種技術。<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目標=== 用字轉換本身我認爲并非文庫的核心任務,首要益處是方便讀者,但不容易做得滿意;其次是方便編者,對社群有益。 以下列出幾個可能的不同目標,相互可能衝突,所以可能必須有取有捨。 * '''規範化''': 提供符合現代用字規範(正體、簡化字、大馬、新、港、澳、日、越等,下面以正字指代)的作品版本。 * '''去缺字''':將缺少字體支持而不能顯示的(特別是手機端)Unicode [[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C|擴展區 C]] 及以上的字以正字代替(如有正字)。 * '''兼容''': 應至少與文庫常用的改字模板和排版模板兼容,也應考慮文庫常用的從 page 頁面嵌入包含,和同一文本復用等功能。還有未來可能會有的,允許讀者切換有無標點、更改直排或橫排等功能。 * '''免標簽''':應避免給每個作品加用字標簽。文庫轉換的困難在於不能用規則自動判斷原文是使用何種用字標準,該用哪種轉換規則,更勿論原文夾雜文言和白話,或手寫本寫錯字的情況。用字標簽并非良方,增加編者和維護負擔不説,對已有頁面也沒有人力完成。另一個相關目的是讓編者不必再在作品正文中添加單字的轉換規則。 各個子目標分別討論:<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規範化==== 對於用字規範化,若其是依靠轉換表達成,不觸及原文本。那我是樂見的。 只是有一點想提出討論:搜尋引擎爬蟲索引的仍是原文文本,轉換表規範化似乎無助於改變這點。這問題似乎無解?要不放棄原文,徑直以規範字收錄;要嘛脫褲子放...我說謄寫一份規範字版本並列,以供現代人閱讀及索引。 還是乾脆就放棄SEO?反正文庫也不掙流量。[[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51 (UTC) :搜尋引擎爬蟲很可能也會索引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因此通過轉換表規範化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用字能提高搜尋引擎找到頁面的機會。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9 (UTC) ====去缺字==== 提個一嘴。我的觀點是:文庫職責在保存文本,不負責渲染相關。故用戶需自備適當渲染文本的措施(如合規的瀏覽器排版引擎、字元覆蓋率足夠的字體等等)。故我反對以缺字為由,將規範字取代原文所錄之字。 文庫後來也有了以[[mediawikiwiki:Help:Extension:WebFonts/zh| 擴展]]提供字體的機制。符合SIL授權的中文字庫也不是毫無半點,我想黑體(sans-serif)、楷體、明體(serif)應該都有。故缺字是可以由站點端去著手改善的。 而就短期可能達成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還是自備渲染手段比較現實。尤其在移動裝置上,除了少數廠家,基本沒可能自行更換字體。還是要用戶在自個用戶空間下的css, js去導入外部資源才能解決缺字。不容易、難普及,但是尊重原典原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16 (UTC) :此目標僅限於在轉換模式,即簡體或繁體等模式下替換,原文和不轉換模式仍顯示原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05:12 (UTC) ::[[:mw:Help:Extension:WebFonts/zh|WebFonts]]已經過時,替代WebFonts的[[:mw:Extension:UniversalLanguageSelector/zh|通用語言選擇器]]僅用於當某種語言完全無法顯示時下載一種嵌入字體。這並不適合中文這種情況,很多設備都支援中文,只是不支援僻字而已。另外,似乎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暫停增加字體,因為通用語言選擇器不是一個字體托管服務(有關討論參見[[phab:T335892]]、[[phab:T166138]]、[[mw:Universal_Language_Selector/WebFont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0 (UTC) ====兼容==== 直排、橫排切換以及是否添加標點符號的功能無法通過轉換表實現,只能用Javascript小工具在瀏覽器前台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4 (UTC) ====免標簽==== ===困難=== * '''一對多''':擴充轉換表的困難,首要的是一對多的簡繁問題。[[w: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和[[w: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中已列例子,很多是文庫常見的,特別是古人姓名用字,不能用轉換規則解決,而需要釋讀原文的。雖然文庫的編輯至少都對原文有熱情,但如要求能讀懂原文,未免門檻太高。這些例子雖不普遍,但和現狀相比,如果大量的用字轉換正確,但夾雜極少的轉換錯誤,有誤導讀者的危險。 * '''合理標記''':另一件困難是怎樣讓讀者意識到原文和轉換本確有區別。這一點并非吹毛求疵。文庫在百科有大量的鏈接來源顯示「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w:Template:Wikisource]]),這原始兩字有點麻煩,文庫這邊對原文允許的合理改進(標點、用字)還算不算是原始文獻?而且文庫的一個很合理的用途就是給較真的讀者提供數字化文本證據(明史四庫本裏這個人確實一會[[Wikisource:写字间#文库的《明史》是什么版本的?|姓黨]]一會姓党)。轉換本如果标记不清,可能会被误用。 <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1:18‎加入。</small> === 其他方案 === 這裏可建議其他轉換方案,或者反對改進轉換的意見。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 (UTC) : 不知是否與百科互助客棧[[:w: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方针#提议大陆简体模式下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引入工具书对合并字保留繁/异体字的惯例|此話題]]相關?——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8:13 (UTC) ::可能無法避免人工。公共转换组對文庫用處可能有限,原因是文庫作品的用字來源于作者或整理者,和内容的關聯較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31 (UTC) == 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0"/><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繼先前部署,今再有[[phab:T375401|42個維基]]的讀者可以使用深色模式。如果您所在維基的未-{zh-hans:登录用户;zh-hant:登入使用者;}-尚無法使用深色模式,這可能是因為許多模板還無法在深色模式下正常顯示。如果您有興趣協助處理這類問題,請使用[https://night-mode-checker.wmcloud.org/ 深色模式檢查工具]。[[mw:Special:MyLanguage/Recommendations for night mode compatibility on Wikimedia wikis|建議頁面]]提供相關指引。深色模式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部署至更多維基。 * -{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0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編輯者,可以在URL尾端加上<code dir=ltr>?veaction=editsource</code>來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功能。如果您想改為-{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您可以在[[Special:Preferences#mw-input-wpvisualeditor-newwikitext|{{int:preferences}}]]中調整-{zh-hant:設定;zh-hans:设置;}-。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39796] * 對於使用Vector 2022-{zh-hans:皮肤;zh-hant:外觀}-的未-{zh-hans:登录;zh-hant:登入;}-讀者,「{{int:sitesupport}}」連結已從內容區塊旁邊的可摺疊選單,移至更顯眼的頂部選單,位於「{{int:pt-createaccount}}」旁邊。這讓連結恢復到與Vector 2010中相當的顯眼程度。[[mw:Readers/2024 Reader and Donor Experiences#Donor Experiences (Key Result WE 3.2 and the related hypotheses)|了解更多捐助體驗相關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3585] * CampaignEvents-{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為活動籌辦人員提供工具,讓他們能更輕鬆地管理活動、與參與者溝通,以及在維基站點上宣傳活動。阿拉伯語維基百科、伊博語維基百科、史瓦希里語維基百科、元維基[[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Deployment status|已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zh: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引進CampaignEvents擴充功能|中文維基百科已決定]]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es:Wikipedia:Votaciones/2024/Sobre la política de Organizadores de Eventos|西班牙語維基百科]]和[[d:Wikidata:Project chat#Enabling the CampaignEvents Extention on Wikidata|維基數據]]正在進行相關討論。參見[[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元維基的CampaignEvents頁面]]了解如何為您所在的維基請求部署。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2|{{formatnum:22}}個|共{{formatnum:2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敬請擁有Wikitech帳號的開發者們[[wikitech:Wikitech/SUL-migration|檢查其帳號是否需要執行任何操作]]。Wikitech正在過渡到使用單一-{zh-hans:用户登录;zh-hant:使用者登入;}-系統(SUL,即全域帳號),以及進行其他配置變更。此變更將有助於降低我們所有維基站點的每週軟體更新的整體複雜度。 '''深入探索''' * 本次[[m:Special:MyLanguage/Tech/Server switch|伺服器切換]]已於上週順利完成,唯讀時間[[wikitech:Switch Datacenter#Past Switches|僅2分46秒]]。這項定期流程確保工程師在切換-{zh-hant:資料;zh-hans:数据;}-中心之時,即使發生重大技術問題,所有維基仍然可供閱讀。藉此機會,工程師得以維護升級平時全天候運行的系統,往往還能找出基礎架構中的弱點。該流程涉及數十個軟體服務和數百個硬體伺服器,需要多個團隊通力合作。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流程所需時間已從17分鐘縮短至兩三分鐘。 [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66ZW7B2MG63AESQVTXDIFQBDBS766JGW/] '''會議與活動''' * 10月4日—6日:[[m:Special:MyLanguage/WikiIndaba conference 2024|WikiIndaba大會的黑客松]],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 * 11月4日—6日:[[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Users and Developers Conference Fall 2024|2024年秋季MediaWiki使用者與開發者大會]],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0"/>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9月30日 (一) 22:20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30062 --> == 關於[[模板:作者|作者模板]] == 此模板是否有可能分列作者及分類參數?尤其某些需要消歧義者(如[[作者:李昂 (唐朝官員)|唐代官員李昂]]),現在似乎還不能正確分類。——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日 (二) 12:53 (UTC) :維基文庫作者頁面就應該使用筆名或者常用名命名,建議把[[作者:李昂]]移動到[[作者:唐文宗]],和[[w:唐文宗|維基百科]]一致。其他原本是機器人建立的作者頁面命名不當的也按[[w:|維基百科]]頁面名類推移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9 (UTC) :: 不過這似乎與消歧義問題無關?畢竟即使將皇帝李昂更名為唐文宗,依據「主從消歧義」原則,前述同名唐代官員仍應添加消歧義後綴為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4日 (五) 01:54 (UTC) :::現在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分類吧,[[:Category:唐文宗]]並不存在。建立了這些分類以後,可以把分類通過維基數據鏈接到作者頁,這樣就可以在[[Module:作者|作者模板]]鏈接到該分類。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14 (UTC) :::: {{ping|Midleading}}可能要全盤考慮,將其他中國古代帝王一併納入討論。——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4 (UTC) == 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上接[[#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ping|Midleading}}2024年9月9日留言,請問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1:50 (UTC) : 未見本站目前有如百科方面大規模投票適用之需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7:49 (UTC) :没必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首先需要制定如何使用安全投票的方針才能進行下一步。其次,維基媒體基金會可能沒有能力在本站使用安全投票。最後,一直都有人覺得社群投票就是強推,反對社群投票,要求先由仲裁委員會審理決定解任理由成立後才能投票,就差上訴到法院了。維基文庫也有一批這樣的人,平時不活躍,但是一到要投票的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來,甚至直接使用傀儡和IP匿名用戶破壞。在沒有本地行政員的情況下,誰來監票就是個問題。誰來審理解任理由是否成立是個更大的問題。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08 (UTC) :近闻诸君之议,深以为然。然愚见以为,弊非在管理员之多寡,实在勤者鲜少。譬如页面移动之请求,常无人及时处理;至于条目之删除,往往草率而行,争议未决,已然除去,亦无详实之总结。尤版权相关,删除之时未明列反删期限,众人无所适从,实欠周全。倘能勤政审慎,详议而后行,则可化解纷争,增进公允。愚见如此,敬请诸位指教。--[[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5:39 (UTC) :: {{ping|Zy26}}其實閣下或可申請管理員,一齊協助站務?本人將予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3 (UTC) ::: 感承Eric君之荐,愚深以为然。盖如Jimmy Wales所言,登位管理员非大事,实为技术之事,非为权位,予人以便,使社区得以顺畅运作。愚认同此言,唯愿其过程更为开放,以消“权威”之感,让更多有识之士得以分担站务,集众力而行[https://lists.wikimedia.org/pipermail/wikien-l/2003-February/001149.html]。 ::: 愚虽略通技艺,且今对文库事务抱有热忱,然精力有限,时常难以久持。且素不擅政治事务,亦不喜涉入争议、开罪于人。今于维基百科,所持权限亦惟方便清理站点、整理页面,实无意涉足纷争。 ::: 若蒙垂允,愚当尽绵薄之力,为社区贡献一己所能,期增益文库而不负所托。谨此复,敬请诸君指正。--[[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3:23 (UTC) == 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本站现有多个机器人长年未有活动,是否应移除这些账户的机器人权限(<del>本站方针未订明不活跃标准,宜参照百科和元维基以一年为限</del>)?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10月4日 (五) 11:31 (UTC) :我同意1年为限。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 反对此议。不活跃并不代表无效,机器人随时可能再次启用,没必要为形式而强行移除其权限。况且管理员人手本已不足,增添管理负担并非明智之举,建议维持现状。--[[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3:20 (UTC) ::了解。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4 (UTC) :本站[[User:AvocatoBot]]和[[User:Interwiki-Bot]]2个机器人账户,主要任务为维护跨语言链接(已被Wikidata取代,因此原先的机器人申请已无效),超过10年未有任何活动,现请求移除上述账户的机器人权限。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7 (UTC) : {{ping|沈澄心}}或可提議先行修訂[[维基文库:机器人|機器人方針]],添加「機器人注銷」一節,俾利統一處理。其餘意見同Zy26,不過AvocatoBot及Interwiki-Bot久未活躍,確可予以注銷。——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0 (UTC) ==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 Dear all, Apologies for writing in English. Please help to translate in your language. We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e upcoming [[m:Wiki Loves Ramadan|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aimed at celebrating Ramadan by enrich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ignificant time of year. As we plan to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your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are crucial in shaping the best possibl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engaging,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set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strategies for organizing this global event. Survey link: https://forms.gle/f66MuzjcPpwzVymu5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hank you for being a part of our journey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 User:ZI Jony 2024年10月6日 (日) 03:20 (UTC)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10935 --> == 如何讓<pages>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pre>{{#invoke:string|replace|<pages include="1" index="Sandbox.djvu" />|<br>|<br><br>}}</pre> 這麼寫並不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若改用Transcluder嵌入 <pre>{{#invoke:string|replace|{{#invoke:Transcluder|main|Page:Sandbox.djvu/1}}|<br>|<br><br>}}</pre> '''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但用Transcluder做全本嵌入時需列舉,不方便大量頁面嵌入。 想來問問該怎麼寫,才能讓<pages>被解析成文本處理。還是說[[w:en:Wikipedia:Lua#MediaWiki-specific_features]]內文提到的,即是<pages>這類的標籤不會被Lua處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10:05 (UTC) :pages是MediaWiki扩展提供的功能,而不是一个模板,所以无法由Lua展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3:50 (UTC) :閣下是否有需求在 Page 頁面和嵌入頁面顯示不同文字排列方向?{{tl|Vertical page start}} 模板也許能實現此功能。受 Mediawiki 限制,必須顯式寫出<code><poem></code>標簽([https://www.mediawiki.org/wiki/Topic:T8qq3x78i9rfem8l])。樣例在[[Page:Sandbox.djvu/1]]。歡迎建議功能及改進。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6:18 (UTC) ::不同文字排列方向這個實踐不難。可我想要的是同一份Page頁面可經由不同處理,分別嵌入成有標點分段橫書排版、無標點縱書橫排兩個版本。(假設原Page頁已錄具有完整的metadata可供處理)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9:17 (UTC) :::可以考虑用 Lua 来解析,模块“{{tl|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临时政府公报01.pdf|1|24}}”乃一简易示例,有许多细节问题未决,需进一步处理。君可参之,或可有所裨益。--[[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7:50 (UTC) ::::感謝大神出手相助。我想,再串接其他模板,約莫就可以達到我的需求。就是要花心思想想偽格式pattern該如何來寫,好讓Lua模組處理。 ::::那個punctuationPattern,可以使其成為<nowiki>{{RemovePunctuation}}</nowiki>可接受的第四個Argument嗎?若是輸入不存在,則默认为缺省table。[[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2:25 (UTC) ::::: {{ping|Aerotinge}}<code><nowiki>{{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臨時政府公報01.pdf|1|10|[,。]}}</nowiki></code>,另,君之需求或致方案繁复,未来编辑恐增维护难度,亦或影响页面稳健。建请三思,兼顾后续便捷,严谨测试各类情境,以便日后同仁易于理解、增修无碍。--[[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9 (UTC) ::::::承您貴言,我本意是希望將"、""。"移出預設清單,因部分古籍已用此類符號圈點。若將之視為新式標點,一概移去略有不妥。 ::::::會再注意,盡可能不去使用自訂RemovePunctuation表。再次感謝您的勞動成果。 ::::::至於頁面繁複,礙於本人能力有限,難以同時兼顧維護、可讀性、成果需求等諸多面向。最後得出的方案在源碼上略顯不直觀,會再考慮注釋一段說明文字以供參。[[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40 (UTC) == 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1"/><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現在,各社群可以為其維基請求安裝[[mw:Special:MyLanguage/Moderator Tools/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是一套自動化反破壞工具,可根據新的「回退風險」(Revert Risk)機器學習模型的評分來回退不良編輯。參閱安裝和配置所需的[[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AutoModerator/Deploying|必要步驟]]。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36934]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現在,在[[mw:Special:MyLanguage/Content translation/Section translation#Try the tool|提供手機版「內容翻譯」]]的維基中,翻譯者在使用該工具時,可以用41項篩選條件來-{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條目建議清單。這項基於主題的條目建議功能,可讓翻譯者輕鬆地根據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自行探索相關條目並進行翻譯。[https://test.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ContentTranslation&active-list=suggestions 用您的行動裝置試試看]。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8422]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12|{{formatnum:12}}個|共{{formatnum:1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現在,為<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syntaxhighlight></nowiki></code></bdi>標籤[[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SyntaxHighlight#copy|指定<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copy=1</nowiki></code></bdi>屬性]],即可讓代碼區塊顯示「{{int:syntaxhighlight-button-copy}}」按鈕。感謝SD0001所做的改進。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932] * 所有維基的-{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著作權頁尾-{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將更新,-{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原始碼將改用wikitext標記,而非原始HTML。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89]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本月稍晚,[[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將在幾個維基試行推出。最終的試行維基清單將在下半月公布。如果您在[[phab:T376499|這11個維基]]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而該軟體使用IP位址的資料,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參閱-{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Code Review工具[[Wikitech:Gerrit|Gerrit]]和[[Wikitech:GitLab|GitLab]]已啟用速率限制,以解決惡意流量和抓取所造成的問題。開啟太多-{zh-hant:同時連線;zh-hans:并行连接;}-的-{zh-hant:用戶端;zh-hans:客户端;}-將被限制幾分鐘。這項速率限制是-{zh-hant:透過;zh-hans:通过;}-[[Wikitech:nftables|nftables]]防火牆規則進行管理的。更多詳情,請參閱Wikitech上有關[[Wikitech:Firewall#Throttling with nftables|防火牆]]、[[Wikitech:GitLab/Abuse and rate limiting|GitLab限制]]和[[Wikitech:Gerrit/Operations#Throttling IPs|Gerrit操作]]的頁面。 * 五個新的維基已-{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 [[d:Q49224|科梅林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w:kge:|<code>w:kge:</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813] ** [[d:Q36096|莫西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m:mos:|<code>m:mos:</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641] ** [[d:Q36213|馬都拉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tionary}} ([[wikt:mad:|<code>wikt:mad:</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968] ** [[d:Q2501174|哥伦打洛语]]{{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quote}} ([[q:gor:|<code>q:gor:</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088] ** [[d:Q56482|撣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news}} ([[n:shn:|<code>n:shn:</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430]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1"/>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7日 (一) 23:42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57422 --> == 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 == 根據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GlyphWiki:%e8%91%97%e4%bd%9c%e6%ac%8a%e8%88%87%e8%a8%b1%e5%8f%af%e5%8d%94%e8%ad%b0 Glyphwiki著作權與許可協議],其上的字體資源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特別是一些生僻漢字,可以在GlyphWiki上找到。 是否可以允許參照類似 [ [ File: xxx.svg ] ] 連接到 upload.wikimedia.org 的方式,支持連接並顯示其它外站(如 glyphwiki.org)的圖像資源?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1 (UTC) :因為Glyphwiki等外部資源沒有遵循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所以一切外部資源都直接無法使用([[w:盗链|盗链]]),只能把外部資源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才能使用。其實很多圖像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了。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9 (UTC) ::GlyphWiki的許可是否比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更爲開放?直接引用是否不應稱爲“盜鏈”? ::不知有哪些來自GlyphWiki的字形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是否有字表可以查詢? ::另,GlyphWiki的資源也是與日增長的,既有字形也可能調整修改,逐一轉載耗時費力,感覺也無必要。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5:17 (UTC) :::這裡不僅是許可問題,還有使用條款的問題。使用者必須同意GlyphWiki的使用條款才能直接連接GlyphWiki,哪怕是引用公有領域資源也要遵循使用條款,否則就是佔用GlyphWiki的頻寬資源。維基共享資源也是一樣,第三方直接引用維基共享資源的圖像但不遵守使用條款,佔用頻寬資源過多時,會被基金會封鎖。但是有一個轉載者同時遵守兩者的使用條款是可以的,而且這樣的話不需要所有讀者遵守GlyphWiki的使用條款。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00 (UTC) ::未收錄僻字適合維基詞典和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三方協作,但我未見中文或英語維基詞典有收錄。 ::本地也許可以維護一份僻字表,供需要的模板調用,錄入Glyphwiki編碼和[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編碼。後者收字更多,可期待編碼穩定不變。 ::[[:c:Category:Chinese characters not in Unicode]]有一些未編碼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54 (UTC) :::多謝!感覺這個整理的[[:c:Category:Chinese_characters_not_in_Unicode |字表]]名稱雜亂,不如Glyph成體系,比如,我要找到“諒”的異體字,可以通過該字編碼(unicode=0x8AD2)定位到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u8ad2, 然後在裏面查找對應的異體字,對於同一個字在不同供應商/字庫的字符集編碼也按照 "字庫代碼"+"unicode代碼"的方式列出,比如 (u2ff0-u8a00-u4eb0) (=hdic_hkrm-05058330) (=toki-01085420) (=linchuyi_hkrm-05058330) (=gt-74180) :::本站還有3個擴展字庫集([[Template:SKchar/字符表|SKchar]], [[Template:SKchar2/字符表|SKchar2]], [[Template:GJchar/字符表|GJchar]]),但也有檢索不便的問題。 :::還有,上面異體字字典網站對生僻字有自己的專用編碼(用了U+F0000以上的擴展段),也提供了woff字庫文檔,只是不知道授權條款是否可用(如將woff裝載到本站),以及如何用技術實現在wikisource頁面引用woff中的指定編碼漢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20 (UTC) ::::Unicode編碼的字在維基詞典、維基共享資源和維基數據搜尋都很容易找到圖片字,除非該圖片字并未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詞典有漢字編碼轉維基共享資源圖片字的模板,有需要可以在維基文庫也使用。woff字庫是有版權的,只能先轉圖片字(如[[:File:SKQSfont.pdf]])再使用,圖片字在美國屬於公有領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55 (UTC) ::::閣下的觀察甚是。共享資源上的這些字不成體例,因爲沒人整理過。GlyphWiki 的長處是匯集多編碼,每個字有圖像,還涵蓋[[: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認同原則與原字集分離原則|變體序列和東亞各國字形]]。這也是對文庫可能的不便,因爲單字缺少唯一編碼,且因由用戶生成,可能有大改動。Unicode 變體序列描述能力也有限。文庫 (MediaWiki) 尚不支持兼容區漢字錄入。不知道變體序列是否支持。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00 (UT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使用的私人使用区 (PUA) 編碼可能沒有太多實用價值。我認爲有用的是連結正字的代碼和「單字ID」。以「窗」爲例,正字代碼為A02964, 異體字「⿺㇄匆」代碼為A02964-017,其正字一望而知。另每個字有ID,用於網頁位址。如「窗」的ID是 31863,A02964-017 為 31880。可以料想單字ID是向前兼容的,即後續修訂不會改變已收字的ID。異體字字典自稱收錄約十萬字,因此如果文庫維護一份字表的話,可考慮以單字ID來做内部編碼,以 SKchar,GlyphWiki 等為後備。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21 (UTC) ::::先不說字型是可以用SIL之類的授權來相容CC的。首先是commons不接受字體,那兒不是字體倉庫(但可以是圖庫,我也在上面看過不只一次屌照了)。關於為何不接受字體上傳也是個[[commons:Commons:Requests_for_comment/Hosting_of_free_fonts_in_Commons|舊話題]]了。 ::::光這點就堵死想要從commons取用字體可能性了。(是可以把整個字體轉成svg一個個上傳,然後手刻css去映射。足夠勝任顯示文庫古文的字庫覆蓋率,不含異體字也就9萬多個glyph吧。<del>這就是我放棄這條路的緣故</del>) ::::所以要想取用GlyphWiki的編碼系統與svg圖檔,我想只有搬磚搬到commons這一條路。 ::::變體序列(IVS)維基好像尚未支援,也有可能是我的文字編輯器的問題,導致文本的IVS描述符丟失,總之我上回的嘗試是失敗的。 ::::但就算要用IVS也是需要字體功能做基礎支援(參見日文站點的[[:ja:テンプレート:異体字シーケンス|模板]]),使得瓶頸還是回到缺字體的問題點上。[[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00 (UTC) :::::我建議在維基詞典継續討論,這些字應該屬於維基詞典收錄的範圍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40 (UTC) ::::::好吧,轉載Glyphwiki圖到維基共享資源,可以先到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Glyphwiki 查看有無合用的(目前有26591个)——只是檢索稍嫌不便。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15:52 (UTC) :換個思路,用JS開發小工具(gadget)配合呢?在文庫文本使用glyph模板,但不傳值、不作連外處理。當用戶自行啟用glyph gadget後,在用戶端本地對文本裡的glyph pattern一個個轉成GlyphWiki連外圖檔。 :沒開啟glyph gadget的就乖乖看一個個�佔位符。 :這樣總不干基金會政策的事兒了吧。就循[[User talk:Kanashimi/era note.js|紀年標注工具]]一樣的路子來走就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7:26 (UTC) ::紀年標注工具沒有使用條款和私隱政策供使用者查閱,實際上也不合規,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注意到[[phab:T275754|這個問題]]了,未來會全面禁止小工具使用外部資源。維基百科在頂部通過外部連接轉到Facebook也是引起維基媒體基金會[[phab:T375253|調查]]的行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0:42 (UTC) ::也請考慮[[:w:MOS:PRECOLLAPSE]] 中的建議。考慮未登入用戶在各維基計劃應佔讀者多數,可以給已登入用戶開發增强功能,但也應讓多數用戶能知曉無法顯示的内容。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42 (UTC) == 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大家好, 我們在此感謝所有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人士。來自180個以上維基媒體專案的近6000名社群成員已投票。 以下四位候選人得票最多: # [[User:Kritzolina|Christel Steigenberger]] # [[User:Nadzik|Maciej Artur Nadzikiewicz]] # [[User:Victoria|Victoria Doronina]] # [[User:Laurentius|Lorenzo Losa]] 儘管這些候選人已透過投票得出名次,但他們仍需要被任命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他們需要成功通過背景調查,並滿足章程中規定的資格。新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將於2024年12月舉行的下一次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會議上任命。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4/Results|請閱讀元維基上的選舉結果。]] 祝好, 選舉委員會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工作小組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MPossoupe_(WMF)|MPossoupe_(WMF)]] 2024年10月14日 (一) 08:26 (UTC) <!-- 信息由 User:MPossoupe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183190 --> == 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2"/><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結構式討論-{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又稱Flow)啟動棄用流程。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未經維護且造成問題。結構式討論將被[[mw:Special:MyLanguage/Help:DiscussionTools|討論工具(DiscussionTools)]]取代,其用於任何一般討論頁。我們正在聯絡[[mw:Special:MyLanguage/Structured Discussions/Deprecation#Deprecation timeline|第一批維基]]。請這些維基停止使用結構式討論,並將所有結構式討論板移至子頁面,作為存檔。2024年10月22日開始,將在這些維基執行腳本,自動將所有不是子頁面的結構式討論頁面移至子頁面。2024年10月28日,這些維基的所有結構式討論板將設為唯讀模式。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tructured_Discussions/Deprecation][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0722] * WMF的-{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平台團隊正致力於讓讀者更容易用自己的語言執行-{zh-hant:文字搜尋;zh-hans:文本搜索;}-。[[phab:T332342|上週對30多種語言進行的一項變更]],使查找帶有變音符號的單詞變得更加容易。這適用於全文-{zh-hant:搜尋;zh-hans:搜索;}-以及進階-{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如<code><bdi lang="en" dir="ltr">''hastemplate''</bdi></code>、<code><bdi lang="en" dir="ltr">''incategory''</bdi></code>等。新聞末尾链接提供對此的詳細說明以及其他較小改進。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User:TJones_%28WMF%29/Notes/Language_Analyzer_Harmonization_Notes#ASCII-folding/ICU-folding_%28T332342%29]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0|{{formatnum:20}}個|共{{formatnum:20}}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俄語維基百科安裝了[[mw:Special:MyLanguage/Help:Edit check|編輯檢查]];修復了一些缺失的UI樣式。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使用Toolforge工具[[toolforge:copyvios|Earwig's Copyvio Detector]]的編輯者,現在需要先-{zh-hant:登入;zh-hans:登录;}-其維基媒體帳號才能啟用「搜尋引擎」選項執行檢查。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旨在防止外部機器人濫用系統。感謝Chlod所做的改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_talk:New_pages_patrol/Reviewers#Authentication_is_now_required_for_search_engine_checks_on_Earwig's_Copyvio_Tool] * [[m: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Phabricator]]-{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再度能夠以電子郵件-{zh-hant:建立;zh-hans:创建;}-工單,以及對既有工單留言。[[mw: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Help#Using email|向Phabricator-{zh-hant:傳送;zh-hans:发送;}-電子郵件]]的功能已修復。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56077]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介面中的一些HTML元素現在使用<code><nowiki><bdi></nowiki></code>元素包裹,以使HTML輸出更符合Web標準。未來幾週將會有更多此類變更。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可能會導致某些依賴介面的舊HTML結構的工具無法正常運作。請留意,我們[[mw:Special:MyLanguage/Stable interface policy/Frontend#What is not stable?|不建議]]任何軟體依賴介面的HTML結構,因為它隨時可能更改而導致錯誤。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975] '''深入探索''' * 月刊[[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Product Insights/Reports/September 2024|MediaWiki產品洞察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維基媒體驗證系統的近況更新;簡化MediaWiki平台功能開發之研究;解析器統一和MathML推出的近況更新;等等。 * 季刊[[mw:Technical Community Newsletter/2024/October|技術社群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改進與國家/地區相關的主題建議之研究;改進PHPUnit測試;等等。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2"/>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14日 (一) 21:21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97254 --> == 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每年10月至12月間,維基媒體基金會若干委員會均會招募志願者。 請在元維基頁面上閱讀有關委員會的更多資訊: * [[m:Special:MyLanguage/Affiliations_Committee|自治體委員會(Affiliations Committee,AffCom)]] * [[m:Special:MyLanguage/Ombuds_commission|監察委員會(Ombuds commission,OC)]]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Legal/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Trust and Safety/Case Review Committee|案例審查委員會(Case Review Committee,CRC)]] 各委員會本輪職務申請自2024年10月16日起。自治體委員會委員之申請期限至2024年11月18日止,而監察委員會和案例審查委員會的委員之申請期限則至2024年12月2日止。您可以透過[[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Legal/Committee_appointments|造訪元維基上有關委員會任命事宜的頁面]]了解如何進行申請。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發佈到討論頁面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mailto:cst@wikimedia.org cst@wikimedia.org]。 謹代表委員會支援團隊,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 [[m: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m:User talk:Keegan (WMF)|talk]]) 2024年10月16日 (三) 23:09 (UTC) <!-- 信息由 User:Keegan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601062 --> == 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閣下之前[[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4#有沒有將生僻字以通同字顯示的模板|問詢]]是否可有一個將未編碼字以通同字顯示,並以 tooltip (提示框)顯示額外信息的模板。考慮需求和未來維護,似有必要為此目的單設一個或幾個模板。我做了一個原型 {{tl|Original character/doc}},請求社群評論功能與樣式。 有關 tooltip 實現的技術問題:以<code>title</code>實現的 tooltip 不能在移動視圖下點觸打開提示框,例如英語維基百科的模板[[:Wikipedia:en:template:tooltip]]。我不懂的是,英語維基百科的編者稱沒有替代方案( [[:Wikipedia:en:Talk:List_of_winners_of_the_Rotterdam_Marathon|此英語維基百科討論頁]])。請問{{tl|Original character}}使用的 CSS tooltips 是否不支持某些設備,或有性能或安全顧慮,才未被使用?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17:32 (UTC) :我现在用的正是移动设备,这也算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 :我的体验是: :#不论是维基百科的[[w:Template:Tooltip]]还是中文维基文库这个{{tl|Tooltip}},不使用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无法正常显示提示'''(只能看到下划线)。 :#*目前我找到唯一可用的方案,是使用[[mw:Reference Tooltips]]这个小工具。这里我也建议中文维基文库安装一个这个工具。 :#{{tl|Original character}}的样式,我在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可以正常显示提示'''。 :#*所以,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我推荐使用这一种。 :至于能不能用CSS tooltips之类技术上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到维基百科的[[w:WP:互助客栈/技术]]去问问?那边人应该多点。 [[User:Wang31|Wang31]]([[User talk:Wang31|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3:34 (UTC) :我覺得模板的'''原字信息'''要再加縮限、明確定義。是要接受IDS字形結構呢?還是要收編碼? :編碼也有GlyphWiki的編碼,ROC的MOE編碼、CNS交換碼,今昔文字鏡的MJ碼。 :如果僅是要參照ROC的MOE異體字編碼,可以考慮做成外鏈的形式(參見[[Wikt:ja:template:R:twedu|詞典模板]]),更方便使用者。 :如果全都要,包山包海,也應該要在模板中定義成參數。<code>|IDS=|GW=|MOE=|CNS=</code> :模板的名稱,竊以為調整一下較合宜。因我認為該模板,應是著重在字形參照/索引的性質,故稱為(CJK(V)_)glyph_index較佳。但名從主人,您的命名及決定,我是一定尊重的。[[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4:58 (UTC) ::可以製作多個相關模板以滿足不同需求。模板為社群共享,非本人獨有,而且還未使用,社群可直接修改。 ::我自己的需求是僅錄入並展示原字編碼。外鏈可作爲選項。惟過度維基鏈接和外鏈影響讀者閲讀,可考慮默認不添加外鏈。 ::閣下對參數的建議甚好。我想避免用戶手工輸入IDS序列,因爲拆分方法和部件可能不唯一(例如,康熙部首和同形漢字有不同編碼)。我的設想是,後臺維護一個類似[[:Module:SKchar]]的字表,錄入MOE異體字編碼,其他編碼,IDS序列和其他資訊(如圖片字),然後允許以參數選擇怎樣顯示這些資訊。這樣易於未來維護,如,未來得到編碼的字可以直接以新編碼字取代正字。因爲只需記錄想要顯示額外資訊的字,所以字表不會很長。 ::這個字表如果只以異體字字典編碼為索引,現在就可實現。如果允許更多編碼,我還不知道如何開發,須請社群協助。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40 (UTC) ::模板名稱:我更想名稱反映編輯用途,也就是「錄入的字非原字,原字沒有編碼」。也許 "Unencoded character" 是更好的名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58 (UTC) ::: “Unencoded Character”已较原名更为贴切;愚以为“Unencoded Original”较“Unencoded Character”更佳,盖其言简意明,点出原字未收,便于辨识。--[[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24 (UTC) ::::贊同“Unencoded Original”,是個好名字,感謝閣下指點。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8 (UTC) :[https://www.conanpedia.com/Template:Tt 这个模板(其他MediaWiki站点)]的效果可能可供参考,将参考文献的提示样式应用于Tooltip上,并支持移动设备点击。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10月21日 (一) 02:45 (UTC) ===其他改字模板的樣式=== 文庫改字模板,如 {{tl|?}}, {{tl|校}}, {{tl|另}}, {{tl|另2}} 等都使用 tooltips。現 CSS tooltips 的技術尚在討論中,如果確實可行,提議未來將這些模板的提示框更新為新樣式,以方便手機讀者。 我想同時提請評論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除{{tl|?}}外,其他大多應用背景顔色和形狀區分功能, 標記原文有異文或者有誤。對比英語維基文庫沒有標記異文的模板,對誤文也只用 [[:en:Template:Sic]] 和 [[:en:Template:SIC]] 等寡樣式模板。其應用頁面,如[[:en:Page:Nietzsche_the_thinker.djvu/208]], 更乾净,也對讀者的干擾少。中文文庫有這些模板的頁面,改字常常是最突出的元素,較作品更吸引讀者。出於文庫對原作的尊重,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可以「低可見度化」,即:去除暗示維護需求的紅色邊框(和{{tl|?}}不同, {{tl|校}} 不是維護模板也無需維護),更淡的背景顔色,或改爲虛綫底線。進一步說,{{tl|校}} 可以用 [[:en:Template:SIC]] 取代:如果文庫不鼓勵編者在作品頁加入醒目<ref>本注釋沒有實際内容,但是你可能還是會看看注釋寫了什麽。</ref>的脚注,那麽更加醒目的{{tl|校}} 也無存在理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6:30 (UTC) {{reflist}} == 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3"/><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行動應用程式團隊發布iOS應用程式導覽功能[[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Phase 1: Creating a user Profile Menu (T373714)|更新]],目前已在最新的App store版本中推出。團隊新增了「個人資料」功能表,可讓您從條目顯示畫面中輕鬆存取通知和監視清單等給編輯者的功能,並將「捐款」按鈕移至更方便讀者存取的位置。這是規模龐大的[[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導覽更新]]計畫的第一階段,幫助iOS應用程式從一個主要以讀者為中心的應用程式,轉變成一個完全支援閱讀和編輯的應用程式。近年來,維基媒體基金會根據志願者的請求,新增了許多編輯功能以及對維基交流的支援。 [[File:IOS App Navigation refresh first phase 05.png|thumb|iOS維基百科應用程式的個人資料-{zh-hant:選單;zh-hans:菜单;}-與內容]]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維基百科讀者現在可以下載瀏覽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程序;}-,嘗試一些早期構想的潛在功能,包括推薦條目供進一步閱讀、自動總結條目、改善搜尋功能等。參閱網頁團隊的[[mw:Special:MyLanguage/Reading/Web/Content Discovery Experiments|「內容探索實驗」頁面]]了解更多,[[mw:Special:MyLanguage/Newsletter:Web team's projects|訂閱電子報]]隨時掌握新訊。 * 本月稍晚,[[phab:T376499|這12個維基]]的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將開始獲得自動建立的[[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試行維基清單可能會稍有變動——可能會移除維基,但不會再新增。臨時帳號是一種新的[[mw:Special:MyLanguage/User account types|-{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帳號類型]],使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的隱私更受保護,也讓社群成員更容易與他們溝通。如果您在這12個維基上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Updates|所有維基的部署計畫]]。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3|{{formatnum:33}}個|共{{formatnum:33}}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nr:Main Page|南恩德貝萊語]]、[[w:rsk:Главни бок|潘諾尼亞盧森尼亞語]]、[[w:ann:Uwu|奧博洛語]]、[[w:iba:Lambar Keterubah|伊班語]]、[[w:tdd:ᥞᥨᥝᥴ ᥘᥣᥲ ᥖᥥᥰ|傣那語]]維基百科語言版本已於上週-{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785][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5660][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61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342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556] * 現在可以在Wikifunctions使用維基數據詞位建立函數,-{zh-hant:透過;zh-hans:通过;}-上週新推出的[[f:Z6005|「維基數據詞位」類型]]。當您進入這些函式之一時,UI會提供一個詞位選擇器,幫助您從維基數據挑選與您輸入的單詞相符的詞位。點擊執行後,您所選取的詞位會從維基數據擷取,轉換成「維基數據詞位」類型,傳送至所選的函數中。參閱[[f:Special:MyLanguage/Wikifunctions:Status updates/2024-10-17#Function of the Week: select representation from lexeme|最新一期的Wikifunctions電子報]]了解更多。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維基媒體網站-{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新的<code dir="ltr">{{[[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timef]]:…}}</code>解析器函數,更輕鬆取得不同語言的格式化日期。例如,<code dir="ltr"><nowiki>{{#timef:now|date|en}}</nowiki></code>顯示為「<bdi lang="en" dir="ltr">{{#timef:now|date|en}}</bdi>」,<code><nowiki>{{#timef:now|date|zh}}</nowiki></code>顯示為「{{#timef:now|date|zh}}」。在此之前,<code dir="ltr"><nowiki>{{#time:…}}</nowiki></code>可以用來格式化日期,但需要手動指定時間和日期的組成部件及順序及標點符號。<code dir="ltr">#timef</code>(或<code dir="ltr">#timefl</code>用於本地時區)提供對MediaWiki在其UI中使用的標準日期格式的-{zh-hant:存取;zh-hans:访问;}-。這能有助於簡化共享資源和元維基等多語言維基中的一些模板。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23772][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共享資源和元維基-{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code dir="ltr"><nowiki>{{USERLANGUAGE}}</nowiki></code>取代<code dir="ltr"><nowiki>{{int:lang}}</nowiki></code>來有效[[mw:Special:MyLanguage/Help:Magic words#Localization|取得使用者語言]]。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85] * [[m:Special:MyLanguage/Product and Technology Advisory Council|產品和技術諮詢委員會]](PTAC)目前已有試行成員,代表遍及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他們將針對[[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 Council|運動策略技術委員會]]倡議,建立一個共同定義且更具彈性的技術平台。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Movement_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_Council] '''深入探索''' * 季刊[[mw:Special:MyLanguage/Growth/Newsletters/32|Growth電子報]]新期數發布。本期內容包括:新手首頁「社群新訊」-{zh-hant:模組;zh-hans:模块;}-即將推出;新的「社群配置」選項;新-{zh-hant:專案;zh-hans:项目;}-的詳情。 * 維基媒體基金會[[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Security Team#CNA Partnership|成為通用漏洞揭露(CVE)計畫的官方合作夥伴]]。[[w:zh:公共漏洞和暴露|CVE計畫]]是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將公開揭露的網路安全漏洞分類。既維基媒體基金會已成為CVE編號管理者,基金會安全團隊將能夠對影響MediaWiki核心、-{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zh-hans:皮肤;zh-hant:外觀}-以及基金會管理的任何-{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的漏洞即時發布CVE紀錄。 * [[m:Special:MyLanguage/Community Wishlist|社群願望清單]]正在[[m:Community Wishlist/Updates#October 16, 2024: Conversations Made Easier: Machine-Translated Wishes Are Here!|測試願望清單內容的機器翻譯]]。志願者現在可以閱讀願望的機器翻譯版本,在譯者翻譯內容之前投入討論。 '''會議與活動''' * 10月24日:維基教育講者系列線上研討會——[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N4XTB4G55BUY3M3PNGUAKQWJ7A4UOPAK/ 開源技術:建立維基教育面板],由維基媒體實習生和一位網頁開發人員參與的專題討論會。 * 2024年12月20日—22日:[[m:Special:MyLanguage/Indic Wikimedia Hackathon Bhubaneswar 2024|2024年印度維基媒體布班尼斯瓦黑客松]]於印度奧里薩邦舉行。該黑客松為社群成員——包括開發者、設計師、內容編輯者——而舉辦,旨在建構能改善貢獻者體驗的技術解決方案。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3"/>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1日 (一) 20:52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34672 --> == 'Wikidata item'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Hello everyone, I previously wrote on the 27th September to advise that the ''Wikidata item'' sitelink will change places in the sidebar menu, moving from the '''General''' section into the '''In Other Projects''' section. The scheduled rollout date of 04.10.2024 was delayed due to a necessary request for Mobile/MinervaNeue skin. I am happy to inform that the global rollout can now proceed and will occur later today, 22.10.2024 at 15:00 UTC-2. [[m:Talk:Wikidata_For_Wikimedia_Projects/Projects/Move_Wikidata_item_link|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notice any problems or bugs after this change. There should be no need for null-edits or purging cache for the changes to occur. Kind regards, -[[m: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Danny Benjafield (WMDE)]] 2024年10月22日 (二) 11:29 (UTC) <!-- 信息由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Danny_Benjafield_(WMDE)/MassMessage_Test_List&oldid=27535421 --> == 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例如[[:File:魏氏家藏方.pdf]],在维基共享资源网站可以政策查看,但在文库显示为0 × 0像素,且[[Index:魏氏家藏方.pdf|索引页]]报错:{{红|无法识别间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13 (UTC) :偶尔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刷新缓存就好了。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5:16 (UTC) ::多谢,是可以了。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07:03 (UTC) == 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10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10/25 (五)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亞洲月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41 (UTC)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 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4"/><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11月稍晚,Chart圖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將部署至測試維基,以供查找並修復任何問題。現正在進行安全審查,以便部署至試行維基進行更廣泛的測試。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Chart/Project/Updates#October 2024: Working towards production deployment|10月份的-{zh-hant:專案;zh-hans:项目;}-最新進展]],以及[https://en.wikipedia.beta.wmflabs.org/wiki/Charts Beta維基百科上的最新-{zh-hant:說明文件;zh-hans:文档;}-及範例]。 * 查看[[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2|{{formatnum:32}}個|共{{formatnum:32}}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en:PediaPress|Pediapress.com]]——將維基百科製作成書籍的外部服務——現在可以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Maps|維基媒體地圖]],在維基百科印刷書籍中加入現有的預渲染-{zh-hant:資訊;zh-hans:信息;}-框地圖圖像。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61]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GuidedTour|導覽]](GuidedTour)-{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可以幫助新手了解如何編輯維基。導覽現在已-{zh-hant:與[[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相容;zh-hans:兼容[[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請導覽維護者檢查各個導覽是否有任何異樣。另外,將<code>emitTransitionOnStep</code>設為<code>true</code>可以修復舊bug,使用新的旗標<code>allowAutomaticBack</code>可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返回按鈕。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73927#10241528] * 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Nuke|大量刪除]](Nuke)-{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完成的刪除將帶有「Nuke」標籤。這將使檢閱和分析使用Nuke執行的刪除變得更容易。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6068]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4"/>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8日 (一) 20:56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68811 --> == 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 == Dear all, We’re thrilled to announce the 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to celebrate Ramadan by enhanc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valuable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pecial time of year. As we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we need your valuable input to make it a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Last Call to Participate in Our Surve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request you to complete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shape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organizing strategies to better meet community needs. * Survey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fN4prPtR5DRSq9nH-t1z8hG3jZFBbySrv32YoxV8KbTwxig/viewform?usp=sf_link Complete the Survey] * Deadline: November 10, 2024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Volunteer Opportunity''': Join the Wiki Loves Ramadan Team! We’re seeking dedicated volunteers for key team role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this initiativ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volunteer roles, we invite you to apply. * Application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Xiox_eEDH4yJ0gxVBgtL7jPe41TINAWYtpNp1JHSk8zhdgw/viewform?usp=sf_link Apply Here] * Application Deadline: October 31, 2024 Explore Open Positions: For a detailed list of role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please refer to the position descriptions here: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y0_tilC6kow5GGf6cEuFvdFpekcubCqJlaxkxh-jT4/ Position Descriptions] Thank you for being part of this journey.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br> The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3 (UTC)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68454 --> == Unicode Regex 問題 == 我想要用REGEX搜索所有的UNICODE CJK B字區。怎麼做到? 具體而言,我想要搜索的regex是: [^|][CJK B字地區]。怎麼做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12:10 (UTC) :<code>[\u{20000}-\u{2A6DF}]</code> :但你必須設置旗標"u"。在一些Regex有限支援的文字處理軟體上,這是無效的。[[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4:37 (UTC) 2ejl36ubqfcjnwphew6r6lvappgqkc1 2485623 2485619 2024-11-01T04:41:09Z Blahhmosh 79595 /* Unicode Regex 問題 */ 回复 2485623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有一些意见如下: #点击右上角的“编辑源代码”以后,页面下方还是会显示一个阅览状态下的版权模板(不同的是这个版权模板被拆散了),且这部分无法操作,应该是代码还没有理顺; #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边距太宽了,看着会很奇怪; #{{反对}}把header模板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什么的才更应该置于顶端,具体是否置顶应视情况而定; #被挂着copyvio的页面,不应强制显示版权模板,这就像是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有版权疑虑,一边在说这篇文献没有版权问题,自相矛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05:47 (UTC) :已修复[[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0日 (五) 10:17 (UTC) ::感谢。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1:42 (UTC) ::您好,[[模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的五星红旗显示仍然有问题;以及各版权模板的文字部分页边距问题仍然未解决。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0日 (五) 15:59 (UTC) :::已修复[[Template: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该模板]]的语法错误。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2:11 (UTC) ::::刚发现“[[亚运环境质量保障指挥中心杭州分中心指令(第22号)]]”这个页面仍有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1日 (六) 06:02 (UTC) :::::已修改[[Template:Copyvio]]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0月21日 (六) 07:43 (UTC) ::::::中国古代作品版权模板仍然存在边距过宽的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0月23日 (一) 04:57 (UTC) ::::::文字部分边距过宽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处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12日 (日) 03:02 (UTC)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仍然存在字边距过宽的问题,该问题在中国古代版权模板中尤为明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9日 (六) 06:42 (UTC) :::::::英文维基文库也是这样的,我没想好怎么处理,等待其他人解决吧。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12日 (二) 03:52 (UTC) ::::::::之前都是好好的,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照英文文库的模板搞。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12日 (二) 04:0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6日 (二) 03:03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s>支持第三条,反对header强制置顶。一些废止模板、消歧义模板需要在header上面。 :此外将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导致[[Help:模板]]等帮助页面显示异常,至少应该改为仅在主命名空间header强制置顶、版权模板强制置底。--[[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0 (UTC) ::再补一个,为什么{{tl|缺失乐谱}}会被强制置顶?如[[黃河 (楊度)]]。--[[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5:41 (UTC)</s> :::我这里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未登录时无论是桌面还是移动也没有出现{{tl|缺失乐谱}}置顶的情况,建议您进一步描述使用的皮肤和是否使用移动版访问。某些模板被强制置顶或强制置底是因为这些页面的正文部分嵌入了pages页面,由[[MediaWiki:Gadget-PageNumbers.js]]把正文部分提取至DIV中以便在正文部分展示页码,在这些模板中添加适当的CSS类可以定义模板出现在页面顶部还是底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40 (UTC) ::::实在抱歉,我退出登录后确实没有出现模板被强制置顶/置底,我正在排查哪里设置出问题了。--[[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3:50 (UTC) :::::我重置参数设置后就正常了,依次勾选此前使用的小工具也未能复现,真是奇怪。--[[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1日 (四) 14:14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 還要處理什麼?——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5月3日 (五) 17:40 (UTC) ::模板边距问题。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4日 (六) 04: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请具体说明还需要处理什么,否则建议存档。--[[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3:55 (UTC) ::需要处理模板边距问题,一些文字较短的模板,页边距不合情理的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4:32 (UTC) :::请至少定位到具体可复现的问题,或者扔历史版本链接,否则仍然语焉不详。如您所说的“一些”模版——具体是哪些?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6日 (六) 15:08 (UTC) ::::不是某一个模板的问题,有共通代码被调过,[[: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中包含者最为显著。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7日 (日)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12 (UTC) == 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如题。免得有些网页来源失效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0日 (一) 03:07 (UTC) :要是技术上可行的话(不懂技术),个人觉得这个应该不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21日 (二) 09:50 (UTC) :支持。如果可行的话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08:18 (UTC) ::网页存档机器人连英文维基文库都没有,不知道怎么才能在中文维基文库加入。在维基文库避免来源失效的最好办法是把原文扫描版文件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并建立页面索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1月22日 (三) 10:00 (UTC) :::但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是网页内容没有所谓原文扫描件。总不能将这部分内容放弃不管。而且我看中文维基百科有存档机器人才提出的本案。要是都没人知道怎么弄的话去那边问问?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2日 (三) 12:30 (UTC) :::有共识的话,管理员可以在[https://iabot.wmcloud.org/?page=wikiconfig 这个页面]申请启用,确实别的文库都没开启,不知道为何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1:50 (UTC) ::::可能是维基文库使用的模板和维基百科的不同,基本没有人用维基百科的{{tl|cite web}},维基文库的{{tl|textinfo}}也没有存档网址参数?中文维基文库如果要做第一个使用网页存档机器人的维基文库,可能需要找个了解网页存档机器人工作机制的人测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3年12月2日 (六) 15:24 (UTC) ::::: 可以参考[[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IABot url参数填我们模板用的参数source,然后我们需要加几个模板参数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3日 (日) 00:35 (UTC) ::{{ping|Kcx36}}有关于阁下建议配置为仅存档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的链接,这点我有异议,因为事实上部分用户并没有在talk页{{tl|Textinfo}}模板中加来源的习惯。譬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 ::[[讨论:帝王略論]]、[[清丰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最好还是配置为有网页链接就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2日 (五) 07:42 (UTC) :::设置成处理{{tl|textinfo}}和{{tl|header}}中的链接呢?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34 (UTC) ::::[[讨论:帝王略論]],您看这个页面就是,网址不在任何一个模板里,只有设置成全部网页都添加,才能匹配所有人的习惯。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1:53 (UTC) : 應當鼓勵上傳者填寫網址之時先即時自行存檔,肯定比機器人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38 (UTC) ::不现实,大部分人没有这种习惯。否则维基百科那边也就不需要什么存档机器人了。(甚至更多的人连加来源这种习惯都没有。)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0:50 (UTC) ::: 這裡還是建議大家安裝網際網路檔案館瀏覽器擴充功能,並開啟自動存檔機制(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19 (UTC) ::::阁下这样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奇怪,这就如同阁下想对世界70亿人口说你们不要违法犯罪,第一个问题是,阁下没有办法对70亿人一个不落;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对这70亿人全部说了,你仍旧无法保证这70亿人不会违法犯罪。甚至这70亿人中有人已经或者正在违法犯罪。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11:48 (UTC) ::::: 不理解您想表達的意思。我們自己先有意識地「以身作則」有什麼問題?又沒說不讓啟用這功能了,而且我事實上還挺歡迎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3年12月27日 (三) 01:37 (UTC) ::::::您支持提案就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0 (UTC) ::往页面添加存档链接还是跑Bot快一点。。。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日 (一) 13:58 (UTC) :支持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1日 (五) 22:09 (UTC) 基本上参与本条讨论的各位都很支持,要不就2024年1月1日正式启用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3:32 (UTC) :主要还是技术问题。--[[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3年12月27日 (三) 04:21 (UTC) ::我看{{ping|94rain}}阁下好像知道怎么弄。不如请这位阁下来协助操作。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三) 09:56 (UTC) :::管理员参考[[metawiki: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m:InternetArchiveBot/Documentation/Configuring_archive_templates]]去那个界面修改配置,然后我们textinfo模板需要增加archive url, archive date <span style="text-shadow:0 1px 5px #99FFFF">[[User:94rain|<font color="#6495ED">及时雨</font>]] [[User talk:94rain|<sup><font color="gold">'''留言'''</font></sup>]] </span> 2023年12月29日 (五) 13:52 (UTC) ::::textinfo模板的source参数不总是填写URL,所以我不建议把archive url等参数直接加到textinfo模板上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4:33 (UTC) 这条有懂代码的管理员出来说个话不。。———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0日 (三) 07:3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4日 (三) 02: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5日 (二) 06:47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6:01 (UTC) :支持该提案。存档出现的所有链接即可,事实上维基百科的机器人也会存档cite模板之外的链接的。--[[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5:5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5日 (日) 04:26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6月1日 (六) 09:39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13:48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38 (UTC) :把{{tl|webarchive}}搬运到文库了。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1日 (四) 15:02 (UTC) ::总之先仿照百科的[[phab:T163869]]开工单([[phab:T371655]])了。{{Reply to|94rain|Ericliu1912|Kcx36|Midleading|Yinyue200|红渡厨|银色雪莉}}请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8月2日 (五) 02:38 (UTC) :::我这边没什么补充,只要能把所有网页都存档就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2日 (五) 02:50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8日 (日) 04:22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45 (UTC) 本案仍需处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12 (UTC) == 這是什麼字? == === 五十六 === {{存档至|Talk:遯菴先生全書/卷四}} 「右周子太極全圖。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4A_A093_043H_IMG] pg 7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我懷疑是「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11:16 (UTC) ::周敦頤《太極圖説》原文“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參見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53290&page=9 ) ::所以這裏從字形看應該是“也”字,但顯然上面缺了一個“極”字(或爲了簡省而有意略去)。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3 (UTC) :有没有可能就是「一」呢?「伏羲先天而萬物皆一太『一』」?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6:00 (UTC) ::僅可見的末筆是捺,更像是“之”字,但不排除為“也”(本书有少部分“也”的末筆也趨近于捺,如同一页右侧“不可至就圖想像思惟也”的“也”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19 (UTC) === 五十七 === {{移動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08:48 (UTC)}} === 五十八 === {{存档至|Talk:大觀齋亂稿/卷三}} 原文:「自註。末句。皆下無字者。恨▒失悉無物可倚。」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17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164H_IMG] page 106 我懷疑是「僕」,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06:04 (UTC) :寓言以蒙莊。▒章師楚原。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8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2:57 (UTC) ::贈金國弼名忠▒。時余與公及大遺。同差安城都會試宴。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NAJDA-318-0182_%E5%A4%A7%E8%A6%B3%E6%96%8E%E4%B9%B1%E7%A8%BF2.pdf] page 34 ::我懷疑是「後」還是「浚」還是「{{!|𢓭|⿰彳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0日 (日) 13:31 (UTC) ::第二个也许是“掇”,但我没有足够的客观判断依据。第三条有个意外收获,那个“宴”是“官”,我改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日 (一) 17:10 (UTC) :::如果你需要第二個的原文在這裡:《[[大觀齋亂稿/跋#書大觀齋集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1:20 (UTC) ::::[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05A_A019_201H_IMG] 1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08 (UTC) :::::这个我看过,只是我觉得没有到能绝对肯定的程度。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11 (UTC) ::::::明白了。 ::::::我根據搜索找到了本文作者藥峯金克一的文集: ::::::[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D2B^84_002&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日 (二) 03:23 (UTC) === 五十九 === {{移动至|Talk:㵢谿集/卷二|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1 (UTC)}} === 六十 === {{移动至|Talk:大明居士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4:06 (UTC)}} === 六十一 === {{移動至|Talk:晚悔集 (權得己)/卷四|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8:57 (UTC)}} === 六十二 === {{存档至|Talk: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卷二}} 原圖:[[File:LLSGU-56605 梅溪先生文集 (曺偉).pdf|thumb]] 原文:「忼慨埋輪▒未回。」 (pg 152) 原文:「去年▒質正官赴燕」 (pg 158) 原文:「乙巳歲。與兪水▒克己。同遊江城。」 (pg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0:55 (UTC) :而且最後一頁有些闕字:「 匡鼎▒▒▒自負。楊雄識字謾稱奇。花間阻逐裳▒▒。▒▒▒▒瀲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4日 (四) 21:47 (UTC) ::第一條,“志”。“埋輪”或者“埋輪之志”,都有出處,見[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7962&la=0&powerMode=0],從前後文上看是適當的,字形也合理。 ::第二條破損過多,而且看起來不是實詞,無法推。 ::第三條我認為是一個姓氏,不宜單憑字形推導。不過我從同書[[梅溪先生文集_(曺偉)/卷一]]處讀到“偶閱書篋。得此詩草。乃壬子三月十七日。同...克己遊藏義寺所作也。是時。...余爲右副。克己副校理。...自壬子抵今僅十稔。而...克己。俱已下世。”我想閣下或許應從其時代及官職上尋線索,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朝鮮成宗、燕山君兩代,“克己”與其同時代(相信“克己”是表字),副校理大小也是個五品官,可能會有記錄,但我的知識有限,不那麼熟悉朝鮮史籍,所以可能要看看閣下有沒有辦法找到。 ::第四條,破損太多。 ::PS,韓國古典翻譯院的[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cate2=&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83A 本子]已經讀過,可惜第二條仍然磨得厲害,個人意見是還不足以推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08:33 (UTC) :::感謝🙏! :::順便提一下,第三條的「克己」指俞好仁,「克己」是他的字。至於「水▒」是什麼意思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你需要跟多信息他有著作藏於本文庫,叫《[[㵢谿集]]》。本倆《㵢谿集》內容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幸好我找到了日本的抄本,那個抄本的字太清晰了,所以很多字被我填上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0 (UTC) :::其實我在其他的韓國大學裡面找到了更多次文獻的藏本,就是沒有辦法讀到他們的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4:23 (UTC) ::::这样看来我也理解错了,以为那五个字代表两个人。如果照阁下的说法,那么“水?”可能是官职或官职别称,又或者是出身郡望。不过还是那句,除非足够清晰,否则不猜。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16:55 (UTC) ===六十三=== {{移动至|Talk:雪岳遺稿|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4:25 (UTC)}} === 六十四 === {{存档至|Talk:雪海遺稿/卷一}} 原文:「觥籌交錯。劍拂雙{{?}}。旣智勇之各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58A_0010_010_0010&pageId=ITKC_MO_0858A_B030_007L] page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insiteschStr=&schQuery=&mainSrchField=1&kwd=%E9%9B%AA%E6%B5%B7%E9%81%BA%E7%A8%BF] 我至少知道此字底下是「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29 (UTC) ===六十五=== {{ydz|Talk:春谷先生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4 (UTC)}} ===六十六=== {{Ydz|Talk:寺正公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3:49 (UTC)}} ===六十七=== {{移動至|Talk:止止堂詩集|sign=[[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4日 (三) 00:19 (UTC)}} === 六十八 === {{存档至|Talk:冲庵先生集/卷三}} 原文:「如將出寥廓而浥▒氣也。」 原圖:[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D3B%5E1588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D3B%5E1588_001_000292&imgsize=] 我認為是「灝」。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19 (UTC) :原文:「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城十也」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118A_0040_020_0360&pageId=ITKC_MO_0118A_A023_167L] pg 146、[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1636.0000-20160331.NS_0958] 卷三40頁、[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WUL-he16_02403_%E5%86%B2%E5%BA%B5%E5%85%88%E7%94%9F%E9%9B%86_3.pdf] 40頁 :又可以參考[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grpId=&itemId=G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GO_1318A_0030_000_0210&upSeoji=ITKC_GO_1305A]、《[[冲庵先生年譜/下]]》「山人月澗求詩於申龜軒命仁。。。。」等相關內容。 :我認為是「因」,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2:33 (UTC) ::算了,「軸上有申命仁詩作此絶(▒田?四?因?)僧寄之可鎭崔壽{{?}}十也」是「因」,但是「鎭崔壽{{?}}十也。」不是「十」,是「宇」或者是「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03:00 (UTC) ===六十九 === {{存档至|Talk:柳巷先生詩集}} 原文:「來往歲不闕。乘間{{?}}殺略。」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1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300&pageId=ITKC_MO_0023A_A005_263H] pg 12 這個字是不是「恣」?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2:30 (UTC) :原文:「發源應自▦潺潺。」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30,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0550] pg 17,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4.RICH_1016&bookNum=&pageNum=] 2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01 (UTC) ::原文:「摧頹不▦附鳳翼。」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5%AD%EC%84%A0%EC%83%9D%EC%8B%9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4,[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3A_0040_010_1050] 2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13:29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条赞成你。第二条看不出。第三条“擬”。你在文献讨论页里那个高丽大的链接比较清晰,我是在那看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3 (UTC) ::::第二個我認為是「逸」,不過需要徵求更多的意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6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29 (UTC) ::::::从可见部分看有一点像,不过我没有把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3日 (二) 16:31 (UTC) ===七十=== {{存档至|Talk:蓬萊詩集/卷三}} 原文:「將軍一捷萬人觀壯士從游訖可還雨洗戰塵清(?潠潩瀵瀷) 」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08_00] pg 80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5:4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海”。字形本身是明確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01 (UTC) ::感謝! ::那麼這個呢? ::原文:「九秋<sub>作後日示{{?|弟}}{{?|馬}}</sub>」 ::以上連接同一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6:10 (UTC) :::原文:「來薦薄奠庶歆?芬」 pg 86b :::原圖:以上連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6日 (五) 19:2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第一條是“?”“馬”,那個“?”我認為可能是“弟”但不確定;第二條是“芳”,為了押韻而把“芬芳”倒置成了“芳芬”。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7日 (六) 22:56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前面那個“清”應該是“靖”字吧?“雨洗戰塵{{!|靖}}海岱”。 ::後面是{{*|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蓬萊詩集/卷三#九秋作後日示弟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32 (UTC) :::您說的第一條,本件有“靖”字的其他明顯用例(075a、079a),與該字有足夠區分的差異,而在同件另有可見三點水部首字,該字部首似更為與此相近,我個人還是持“清”海岱的看法,除字形以外,“清海岱”上銜“洗戰塵”既通順,且“清海岱”亦有其他用例,見杜甫[[洗兵馬]]。第二條“弟馬”的話,我完全贊成您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7:18 (UTC)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0日 (五) 02:31 (UTC) ===七十一===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一}} 原文:「唯云死不愧。聞者摠傷▦。」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2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4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48 我懷疑是「撛」,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43 (UTC) :原文:「梅飄東閣空▦興」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5%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296%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1.pdf] pg 5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 5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0 (UTC) ::抱歉,這個字不認得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6 (UTC) ::「梅飄東閣空▦{{!|󴹓|⿳⿰〢⿰月习一八}}」,第7字通「𦥷」、「興」。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1:57 (UTC) :我覺得是「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7:55 (UTC) ::「聞者摠傷懷」,很合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03 (UTC) :個人意見:第一個是“憐”,右邊“粦”形在commons這個本子上比較清晰;第二個感覺磨損太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18:42 (UTC) ::这样一看确实是。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8 (UTC) ===七十二=== {{cdz|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七}} 那麼這些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6_00] 冊四 67a 「行尊心小。德▦禮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1/WUL-he16_02332_%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_4.pdf] 4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2&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7%8E%89%E6%BA%AA%E5%85%88%E7%94%9F%E6%96%87%E9%9B%8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g137 冊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13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7月29日 (一) 20:40 (UTC) ::可能是「盛」?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16:19 (UTC) ===七十三=== {{移動至|Talk: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卷五|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47 (UTC)}} ===七十四 === {{移動至|Talk:菊堂先生遺稿/卷一|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50 (UTC)}} ===七十五=== {{Ydz|Talk:贈高敞迴婚禮|sign=[[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七十六=== {{cdz|讨论:挽沃川三從叔/2}} 原文:两家今歲難諶天 逾月之間繼化仙 地下若逢吾叔父 為言孱姪{{?}}茫然 原图:[[c:File:瓠山遺藁.pdf]] pp.42(92)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page42-825px-%E7%93%A0%E5%B1%B1%E9%81%BA%E8%97%81.pdf.jpg]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8:23 (UTC) :極為不負責任地盲猜是「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19:19 (UTC) :「半」?「乎」(懷疑用「忽」而誤寫作「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3:52 (UTC) ===七十七=== {{ydz|讨论:晩覺齋先生文集/卷五}} === 七十八 ===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翻雲覆雨{{?}}開眼」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0:42 (UTC) :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1:41 (UTC) ::我也這麼想的!但是我不知道恰不恰當!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15 (UTC) === 七十九=== {{cdz|Talk:雪岳遺稿}} 原文:「此身{{?}}瓦全」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8%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2#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3#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149%7C004#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均在 pg 165 是「尙」、「向」、「靣」、還是什麼其他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1:37 (UTC) :從殘存字形和句意上,傾向“尙”,其它兩者幾無可能:“向”字形顯然有異,“靣”未見用例(用的都是“面”)。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6日 (二) 03:02 (UTC) === 八十=== {{ydz|Talk:白麓遺稿}} ===八十一=== {{移動至|Talk:自菴集/紀年|sign=[[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6日 (四) 09:00 (UTC)}} ===八十二===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雲(?泛㴀)何䖏来仙。」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0:58 (UTC) : "㴀"字我不熟悉。其他诗里面也有很多用“雲泛”的,比如[[遊清都觀尋沈道士得芳字]]、[[送秦錬師]]等等。看下一句的“仙袂空中舉”应该是仙袂空中飘动的意思,那这句就可能是“雲泛何䖏来”,云彩飘动的意思。--[[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2:52 (UTC) :對此二推斷均持保留態度。照原件看,右半部與“乏”或“芝”的常見書體差異甚大,倒更類似於“從”的右半部的常見書體;考慮到本件中與該頁字跡相同的部分也有雙人旁寫成近似三點水的情況(如pg13“安眠飽食後”),我認為這是“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4:21 (UTC) ::同意,就是一般的「從」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3:37 (UTC) ===八十三===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忍看堂中(?舊奮)綵衣。」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2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18:34 (UTC) :“{{!|𦾔|⿱萑旧}}”,“舊”的異體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3日 (二) 05:07 (UTC) ===八十四===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溪水是青氊學傅詩禮?庭。」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2:52 (UTC) :“趨”。草書,見[https://zi.tools/zi/%E8%B6%A8];“趨庭”是固有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5:49 (UTC) ===八十五===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上}} 原文:「薄雲寒日?無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5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4日 (三) 06:02 (UTC) :“淡”的异体字,Unicode未收,见[https://zi.tools/zi/%E2%BF%B0%E6%B0%B5%F0%A1%97%A9?secondary=ids&seq=%E2%BF%B0%EF%BC%9F%E2%BF%B1%E7%81%AB%E5%A4%A7]、[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24000#17]。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7 (UTC) ===八十六===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内蒼生都?托」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26 (UTC) :{{!|𢌿|⿱田廾}},“畀”的异体字。“畀”,此处取“付托”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15日 (四) 16:43 (UTC) ===八十七===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文:「蕩遵王道巍巍建皇極錫爾無疆?雨」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6日 (五) 00:22 (UTC) :福?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8:35 (UTC) :⿰示𤰗,"福"字的異寫。[[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49 (UTC) ===八十八=== {{cdz|Talk:雪樵遺稿 (尹安國)/卷下}}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D%95%9C%E5%8F%A4%E6%9C%9D46-%EA%B0%80527-54-%E9%9B%AA%E6%A8%B5%E9%81%BA%E7%A8%BF.pdf] pg 90 《賀冬至箋》那一大堆空格是缺字還是抬頭?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04:06 (UTC) ===八十九===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28 (原文) pg 29 (PDF) 「百四十五分一者即一日度{{?}}九百」 我懷疑是「效」,但是需要認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2日 (四) 20:49 (UTC) :看起来是【数】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01:48 (UTC) ===九十===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38 (原文) pg 39 (PDF) 「質俾{{?}}爲面墻之歸者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5:19 (UTC) :尼?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6:30 (UTC) ::會不會是「奂」?@[[User:DuckSoft|DuckSof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19 (UTC) :考虑前后文,我的个人看法是“免”。全句是“...而先生不以䝉陋斥之,而置之於門生之列,春山朝榮,秋堂夜空,誘掖獎勸,使小子愚述之質,俾免爲面墻之歸者,皆先生之賜也”(PS:其中“賜”当前录入作“睗”,误,当改。),从前后文看,即感激此先生“不以蒙陋斥之而置之於门生之列”,因此“小子...俾免爲面墻之歸”(使自己免于落得不学无术的结局。“俾免”,常见搭配;面墙,喻不学无术;归,此处作“结局”解。),应归功此先生——这样读下来,应该是通顺的。不过本件的字形我没有找到可以对照的例子,以上是个人意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19: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3日 (五) 20:40 (UTC) ::先生大才!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2:27 (UTC) ===九十一=== {{cdz|Talk:愼默齋遺稿 (陳文玉)}} 原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E5%8F%A43648-76-5_%E6%84%BC%E9%BB%98%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55 (原文) pg 56 (PDF) 原文:「羙{{?|維緒}}非余私稱也」 我認是「維緒繀䌦䌯」。你們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3:43 (UTC) :字體上是「緒」,但是通順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04:09 (UTC) ::我也认为是【緒】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16:03 (UTC) ::我認爲是「贊」——「此實羙贊,非余私稱也」。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8:35 (UTC) ===九十二===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6 原文:「各自有分而人之?天」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19 (UTC) :“{{!|𠫵}}”,“參”的異體。“...而人之{{!|𠫵}}天地而賛化育者...”,這是化用[[禮記/中庸]]的“...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16:49 (UTC) ===九十三=== {{cdz|Talk:鐵冶志/卷上}}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E9%93%81%E5%86%B6%E5%BF%97.pdf] pg 18 原文:「之地?炭其山仍行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20:37 (UTC) :{{!|𤱔|⿰亩么,「畝」的異體字}},「畝」的異體字。同書後文也有此字多次用例。“地畝”,田地,土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8月26日 (一) 02:20 (UTC) ===九十四=== {{移動至|讨论:龍仁縣邑誌|sign=[[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4:22 (UTC)}} ===九十五=== {{存档至|Talk:㵢谿集/卷四}} 「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75A_0040_010_0430] page 9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18:44 (UTC) :那兩個字實在看不清,但下面一句“抱無辰韓日出邦”的第二個字,不應該是“送”麽?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36 (UTC) ::感覺這首詩目前其它幾處字也有問題: ::茫茫浩氣充兩間。靑䓗萬古𣅿靈山。三十六帝鼓天爐。陶鑄英雄亘靈超。賦馬萬蹄綠▒▒。抱送辰韓日出邦。彈丸一角纔客塵。眼高宇宙空無人。 ::其中“亘靈超”似應作“{{!|百}}靈超”; ::“賦馬萬蹄綠▒▒”似應作“賦馬萬蹄{{!|緣}}▒▒”; ::“彈丸一角纔客塵”似應作“彈丸一角纔{{!|容}}塵”。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5:31 (UTC) ===九十六=== {{ydz|讨论:龍仁縣邑誌}} ===九十七=== {{cdz|讨论:龍仁縣邑誌}} 原文:「四方學者多?之官至左參賛」 原圖:[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357_00] page 1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1:02 (UTC) :从字形上看像“敀”,但字义不明;如果用“称”字(四方学者多称之),可以说通,但字形又不像。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2:48 (UTC) ::再找了一下,可能是“敂”,通“叩”字,拜访、拜师的意思。出典:《周礼详解》“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3:11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37 (UTC) ::「敀」同「迫」。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04:41 (UTC) ===九十八=== {{cdz|讨论:獨谷先生集/卷下}} 原文:「步月▦疏影。臨風聽細聲。」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027A_0040_010_0150] pg 7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User:Liouxiao|Liouxiao]] 這個字是不是「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3日 (二) 19:22 (UTC) ::看字形有点像,字义也可以说得过去,只是左侧偏旁笔画稍多——更像「橉」或「𢷵」,前者字義不明,後者《考工記》「矢人夾而搖之」,或做「舞動」解釋,也通。 ::「步月憐踈影,臨風聽細聲。」 ::「步月𢷵踈影,臨風聽細聲。」 ::如果不是字形不對,我更喜歡下面這句: ::「步月搖踈影,臨風聽細聲。」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17 (UTC) :::「橉」的意思: :::*木名 一名橝 橉筋木,树高大,质坚硬,可供染绛色,叶可酿酒 :::*树皮 :::*门槛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03:36 (UTC) ===九十九===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咽忍為群?食早」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3 是「鼉」還是「黽」?[[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00:50 (UTC) :http://www.ccamc.co/cjkv.php?cjkv=%F0%AB%9C%9D :「𫜝」,[⿱吅黽],(&# 177949 ;),懷疑是「鼉」(鰐魚)的異體字,見於朝鮮的漢文古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16:10 (UTC) ===一百=== {{cdz|讨论:蓼齋遺稿}} 原文:「渙渥?涯甘萬」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0 是「同」還是「罔」還是「網」?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3:08 (UTC) :“渙渥”是指帝王的恩泽,后面又提“甘萬死”,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从字义角度“罔涯”至少比另两个字的搭配合适,尚可作“无涯”解;不过我还没有发现字形的用例(或近似用例),又或者是否存在异体。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7:14 (UTC) ::𠕃 (⿵冂亡),& # 132419 ; 罔的异体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3 (UTC) ===一百一=== {{cdz|讨论:蓼齋遺稿}} 第一: 原文:「見夔?魍魉有時」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31 這是「方」還是「分」? 第二: 原文:「木亦還鮮至痛?無日監衷」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 pg 14 這是「那」還是「邦」?[[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9:33 (UTC) :原文:「水上槐囬?逆潮渾」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3] pg 3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0日 (二) 01:06 (UTC) ::「囬?逆潮渾似雪」 - 怀疑應写作「⿺廴旦」(「𧩙」字右半边),音dan,意同「囬蕩」、「蕩漾」、「跌宕起伏」。 ::另從字形看,則像「䢐」(⿺廴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59 (UTC) :「夔?魍魉」,怀疑是「ㄔ」(chi),作为「魑」的简写。 :「至痛?無日」,就是「那」——上下文中多次出现(如上页pg13的「信有參商阻,那勝魂夢牵」)。字义也可做「奈」(奈何),或为感叹语气助词,或为疑问(通「哪」)。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41 (UTC) ::有沒有「彳」作為 「魑」的简写的前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0 (UTC) :::不知道。 :::但「夔魑魍魉」見於《[[全唐文/卷0847#梁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淮南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安撫兼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揚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全唐文/卷0847]]》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file=199977&page=36 )。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1:58 (UTC) ===一百二===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二}} 原文:「何處玄暉着吟▒」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46H_IMG] page 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6 這個字是不是「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06 (UTC) :原文:「莫道邊城春(?▒享)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1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20_010_0290] page 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11 (UTC) ::第一,“料”无误。“吟料”,固词。第二,“亭”,字形尚算明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一百三===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三}} 原文:「乆抱?園病。」 原圖:[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30A_A090_458H_IMG] pg 2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g 31 這個字是不是「乆」[[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1:39 (UTC) :个人意见,这大约是“文”,只是脱落较多。“文園病”,见[[史記/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文園”即司马相如,其有消渴疾,后来就成了固定词。就上下文而言,也还说得过去,未必作诗者真有此病,只是借以抒发己意罢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1 (UTC) ===一百四===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上}} 原文:「煙寺遙思着▒殘。」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3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010] page 4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2 (UTC) :原文:「麗▒寒掛曉星殘。」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150] page 4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25 (UTC) ::原文:「渡口靑歸▒葉春。」 ::這個字是「桃」還是「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3 (UTC) :::原文:「寶唾驚霑滿▒霏」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4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240] page 44 :::這個字是不是「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39 (UTC) ::::原文:「玉局尋仙已▒期。」(是不是「促」)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47 (UTC) :::::原文:「卿卿秉禮宜家▒。」(深度懷疑是「羙」)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0970] page 62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6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0 (UTC) ::::::原文:「挽尹都事▒」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40_010_1070] 6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2:59 (UTC) ::::::「卿卿秉禮宜家▒。」——大概是「羙」字。 ::::::後唐《梁魏國尚賢夫人墓誌銘》:「竟以蘊孝悌宜家之美,抱貞淑舉案之賢」。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00 (UTC) :只說個人認為明確的:第三條,“桃”,字形夠明顯(異體)。第四條,“紙”,前“寶唾”(指代他人的談吐和文詞,稱讚之詞)與“滿紙霏”正合意。第五條,“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31 (UTC) :「煙寺遙思着▒殘。」 -- 是「懶」字的異體字「{{!|懶|⿰忄頼}}」,& # 194737 ; ,個人認爲直接用「懶」字即可。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2:08 (UTC) ===一百五===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四下}} 原文:「長虹吐氣▒橫坤。」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490] 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1 (UTC) :原文:「窓暉坐愛添▒線。」(是「微」、「㣲」、「幑」、「徴」、還是「徵」?)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88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20] 8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27 (UTC) ::原文:「常年臘日▒玄霜。」(是「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31 (UTC) :::原文:「漫▒歸期手折第」(是「卜」、「十」?)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gubun=book&depth=5&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690] 8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3:56 (UTC) ::::原文:「未將彩筆題▒字。」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1&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95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50_010_0880] 9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1 (UTC) :::::「未將彩筆題糕字。」——典故: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九:“刘梦得(唐 刘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宋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后遂以“题糕字”作为重阳题诗的典故。明 张煌言《九日陪安昌王》诗:“追陪谁复题糕字,愧向銮坡问笔才。”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45 (UTC) ::「窓暉坐愛添▒線,回首璇杓轉一陽。」——和下句的「一陽」相對,用「微線」較宜,窗戶上日光投影的綫條。意趣同李商隱的《[[晚晴_(李商隱)|晚晴]]》「微注小窓明」。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5日 (日) 11:28 (UTC) :第三條:“搗”,[[太平廣記/卷第050]]:「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0:43 (UTC) :「長虹吐氣▒橫坤。」 —— 可能是「謾」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0:10 (UTC) ::左邊的部首你認為是「言」,是吧?那麼,「詚誯諟諹謁謃䛞䛰䜙」等選擇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12:55 (UTC) :::上句「萬卷蟠{{另|脑|胸}}何補世」,下句「長虹吐氣▒橫坤」,用其它字除了「謁」好像都不通,用「謾」可以通作「漫」,似乎還能對上;而且該字右下半邊看起來和壓扁的「又」相像,不太像「謁」(但中部更像「謁」)。 :::另外上句原本寫作「萬卷蟠{{!|脑}}」很奇怪,看起來應該改爲「萬卷蟠胸」。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28 (UTC) ===一百六===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六}} 原文:「平與草草降衢▒。」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060&pageId=ITKC_MO_0330A_A090_501L] 11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06 (UTC) :原文:「巨嶽摧▒失柱天。」(標?摽?)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20] 118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7 (UTC) ::原文:「▒入瑤山躡飛動。」(興?與?)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16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70_010_0180] 12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19 (UTC) :第一條:大約是“闉”,韻腳是“十一真”字,從中看的話,前句“禁闥”(宮廷門戶)對該句“衢闉”(衢,道路;闉,城門、城)正合適,字形也有相當像(“門”下還能看到“西”的殘餘)。(PS:此處另有一處應改:是“平輿”,不是“平與”。) :第二條:“標”。詩題“沈左相”當指沈之源,沈曾任左議政,見[[w:Template:左議政]]。[[晩沙稿/附錄]]亦收有此挽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0 (UTC) ===一百七=== {{cdz|讨论:竹南堂稿/卷八}} 原文:「歷歷明星散復聚。疏▒淸簟了如癡。」(簾?薦?)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090_010_0060] 126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44 (UTC) :原文:「▒何故來問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34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00_010_0130] 13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04:53 (UTC) ::“則政院答以‘傳旨旣下於政府,又出朝報中,何故來問’云。”——看起來像“中”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7 (UTC) :::但是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就是第二个链接)的本子中有句读,是断在了“又出朝報”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用“中”可能还有些疑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20 (UTC) ::::這個不用擔心,有些朝鮮書籍就是有這個問題,看起來一行完了,但是其實就是磨破太嚴重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5:19 (UTC) :第一條,“簾”,字形顯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1:02 (UTC) ===一百八=== {{cdz|讨论:竹南堂稿/附錄}} 原文:「神翰蘭亭脩禊後。淸詩▒谷把杯前。」(全?金?)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69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5:57 (UTC) :原文:「筆陣縱橫▒右軍。」(?雨?兩)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1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1 (UTC) ::「龜▒盈座閱淸新」(蝺?螭?蠄?)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490%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72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30A_0140_010_0060] 1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3日 (五) 16:03 (UTC) ::上句“詩才卓絕雙工部”,下句對“筆陣縱橫兩右軍”——是“兩”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4 (UTC) ::叅至論龜螭——古代碑額刻螭形,碑座為龜趺。宋王安石《李公神道碑》:“伐石西山,作為螭龜,营之墓上,勒此銘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10:00 (UTC) :既然有兰亭,必然是金谷了。“北金谷、南兰亭”。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4日 (六) 09:51 (UTC) ===一百九=== {{cdz|Talk:鄭鑑錄}} 原文:「似是小運将終之時?及其時阾里㺯俗朋黨十分」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KYUDB-GK12371-00_%E9%84%AD%E9%91%91%E9%8C%84.pdf] 2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6日 (一) 23:44 (UTC) :整個27頁也需要幫助填寫「?」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17日 (二) 00:52 (UTC) ::已填。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2:16 (UTC) :「乎」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1:36 (UTC) ===一百十=== {{cdz|Talk:柏谷先祖集/附錄}} 請求幫我填補所有「▦」字。謝謝! 如果要填寫,請填寫沒有疑慮的字詞。 原圖:[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360A_0080_01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5:55 (UTC) :原圖鏈接: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60A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1:00 (UTC) :已填,尚有六字不確定;但有疑似者,已加注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2:5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3:33 (UTC) ===一百十一===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益也常以以已而?入之]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47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47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4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8:44 (UTC) :“常以以己而壞人之才”。已代校。源自[[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20|性理大全]],僅略有調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7日 (五) 19:02 (UTC) ===一百十二===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慟矣慟矣人之友之而哀其死常也吾於聖?]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59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5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3:33 (UTC) :我認為是「通」。你們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4:45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邇”。就本文而言前後均已出現多次,柳遠必的字就是“聖邇”——請注意:原文使用的都是“{{!|𮞘}}”,“邇”的異體,建議你替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7:47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一百十三=== {{cdz|Talk:一齋遺稿}} 原文:「矣?三月十日之生朝也」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JE_A_D3B%5E1887_001.pdf] pg 6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PD3B-1887_001.pdf] pg 6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K_%EC%9A%B0%EC%B4%8C%E5%8F%A43648-59-27_%E4%B8%80%E9%BD%8B%E9%81%BA%E7%A8%BF.pdf] pg 6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4:17 (UTC) :曩的異體字,缺了中間的兩個“口”,結構大致為(⿳日⿱亠𠀎𧘇),參見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60061 :鑒於此爲不規範寫法,建議直接用“曩”。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15:03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這個原字結構很清楚不是(⿱日衰),而是(⿱日㐮),不過“㐮”上面的“六”也省作“亠”。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00:54 (UTC) ===一百十四=== {{cdz|Talk:壺谷集 (南龍翼)/卷三}} 原文:「急▦多慙徹至尊。」 原圖:[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4-6665%7C002&itemCode=TXT_ARC_AA#node?depth=2&upPath=001&dataId=001] page 37 [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395A_0030_010_1540] page 12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33_00] 冊二, 36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7 (UTC) :我懷疑是「講」。還有,標題有「事見應製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38 (UTC) ::講經史,製程文,每月一考,優勝者賞。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23:29 (UTC) ===一百十五=== 借用本串測幾個字。 {{cdz|Talk:英軺日記}} {{CSS image crop|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130|cWidth = 36|cHeight = 60|oTop = 205|oLeft = 165|bSize = 666}} * 販者聯▒而上 {{CSS image crop |Image = 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Page = 205|cWidth = 40|cHeight = 160|oTop = 267|oLeft = 213|bSize = 666}} * 攻城築壘皆?之。疑為"資",但我不是很確定。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第一个是“襼”,跟“袂”一个意思。第二个是“資”没错,取“凭借利用”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38 (UTC) ===一百十六===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一}}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11|cWidth = 40|cHeight = 32|oTop = 495|oLeft = 880|bSize = 1280}} * ?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5:19 (UTC) :这应该是“面”的异体,但我眼下不在便利的设备前无法输入,只能请阁下移步到汉典看和复制[https://www.zdic.net/hans/𠚑]。这从句意上也是通顺的:“……通水程十有二更,更六十里,计海舶汎洋面为里七百二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0日 (四) 06:52 (UTC) ::是了,十分感謝閣下協助。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7 (UTC) ===一百十七=== {{cdz|Talk:素隱先生遺稿/一}} 「夢筮{{?}}{{?}}」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29A_0020_030_0170] 5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3 (UTC) :我主要想問:UNICODE有沒有對應的符號?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5:34 (UTC) ::前者可看成是姤卦變體。後者可以用太玄經符號表示? ::<div style="writing-mode:vertical-lr;">䷫{{gap}}<span style="letter-spacing: -6px;">𝌂𝌃⚏</span></div>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1日 (五) 06:15 (UTC) :::後者應該不是太玄經符號(三進制),而還是易經(六十四卦)符號:6個“两爻(digram)”自上而下排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15 (UTC) ::看你改成了 “夢筮䷫䷴”(单次卦象)——上“䷫”姤卦,下“䷴”漸卦,合起来为[https://zhouyipro.com/gua44-53.html 姤之漸]卦。 ::可是讀他下文,是有两次卦——第1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1.html#yaoci1 重乾初九]”卦:“䷀䷫”(乾之第一爻为老陽變陰者);第2卦為“[https://zhouyipro.com/gua53-23.html 漸之剝]”卦:“䷴䷖”(風山漸之山地剝)。 ::他的原图,上符是第1卦(由两个乾卦重合,最下面初爻画成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口’,‘--’+‘--’=‘--’)。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06:02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08 (UTC) :::再讀了六爻的卦法,要更正一下: :::上符是第1卦(由上下两個叠加的乾構成乾卦,最下面初爻為變爻、畫作㐅,为初九);下符为第2卦(由漸卦、剝卦重合,有兩爻變:從下往上數第三爻和第五爻)。 :::不過從符號上看,第1卦的爻變‘—’>>‘--’(老陽變陰)畫作‘㐅’,但第2卦的兩個爻變同樣是‘—’>>‘--’(老陽變陰)、卻畫作‘口’。——暫時不知道‘㐅’和‘口’這兩個爻變符號的差異。另:通常變爻的標記方法是在本爻之後加畫一個‘×’作記號。 :::其餘不變的爻保留原狀(‘—’為陽,‘--’為陰)。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27 (UTC) ===一百十八=== {{cdz|Talk:丹邱遺稿/卷一}} 原圖:[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B%8B%A8%EA%B5%AC%EC%9C%A0%EA%B3%A0&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page 48 最後一項 爲什麼註釋會有「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7日 (四) 03:51 (UTC) :指有些行上面的紫色單字?應該是對下面對應行中的錯字進行更正。 :P48,“⼤昨先⽣親枉⽣之病席詳聞病狀感謝無地⽽又”,在“聞”右上角有紫色小點,同時行首有紫色“問”字——是“聞”應更正為“問”字; :又如,P90,“顔曾冉閟”一行,這裏“閟”字旁邊有紫色的小點,行首有紫色字“閔”——顯然“閟”為錯字,應該更正為“閔子”的“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15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1:56 (UTC) ===一百十九=== {{cdz|Talk:海東札記/卷三}} {{CSS image crop|Image = 海東劄記_-_乾隆三十八年_(1773).pdf|Page = 55|cWidth = 50|cHeight = 120|oTop = 681|oLeft = 560|bSize = 1280}} * 曰畨?。竊以為是"单",或"⿻𦭖一"(草的訛字)。台銀本又作"萆"。故來求個定論。[[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6:13 (UTC) :字形上看,感觉应该是“萆”的(参见[https://zi.tools/zi/%E8%90%86]中《广韵》的字体,留意左下的一小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20:24 (UTC) ::《台灣通志》:又一種似燕,背淡黑色,腹下黃色,尾長,飛則鳴,行則搖,曰{{++|番蓽}}。{{*|「海東札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323220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1:05 (UTC) :::那應該是“萆”了,今日多寫成“蓽”字,皆是取其音而捨其意。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多謝二位的協助。[[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6:30 (UTC) ===一百二十=== {{cdz|Talk:花浦遺稿/卷五}} 原文:「幼學柳世▦」 原圖:[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M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MO&dataId=ITKC_MO_0816A_0060_010_0130] pg 8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0 (UTC) :遠看像個“則”字——太模糊了,最好有高清本。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16:32 (UTC) ::所有我見到的版本都沒有這一段文字。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21:18 (UTC) ===一百二十一=== {{cdz|Talk:丹邱遺稿/卷二}} 原文:「不?者斯⽂無有」 原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E4%B8%B9%E9%82%B1%E9%81%BA%E7%A8%BF%E6%8E%83%E6%8F%8F%E6%9C%AC.pdf] pg 12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2:53 (UTC) :“墜”。左耳長筆是書形,不成問題。“所不泯者斯道,所不墜者斯文”,甚工整,以“墜”或“不墜”對應“斯文”,也是常用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35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11:54 (UTC) == 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中所列出的“'''最近六個月未曾做過'''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編輯,並且'''通知發出逾一個月(30天)''',該管理員便會被取消管理員權限。'''”其中“未做過積極編輯”的時限標準定為六個月,請問根據為何? 目前本站活躍用戶不到150名,管理員就高達7位之多。試問設立數量如此龐大的管理員隊伍,他們是否都切實履行了自身責任。 現任的管理員中很多一年到頭都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把本該為社群服務的職位當成了增加個人炫耀名頭的光環。針對這一部分不稱職不作為的管理員,希望進一步嚴格約束現行標準,改為“最近三個月未積極做出貢獻即可取消管理員權限。”,並予以處罰解任。 管理員這個玩意雖然無法換取直接經濟利益,但隨時可以申請,排隊等著做的人多的是,哪怕臨時出現大量來自外部的破壞行為,處理時人手不夠的狀況,可以隨時擴編。 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難的是做減法。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5:28 (UTC) :笑,其实我一年前也提过类似提案,他们不乐意。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2日 (五) 06:47 (UTC) ::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也沒出什麼大事。什麼時候這群僵尸又從棺材裡爬出來佔著茅坑不拉屎了。 ::還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權力,只能說無恥至極。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2日 (五) 08:07 (UTC) : 管理員祇是比別人多了一些社群認為他們可以持有而不會濫用的工具。根本沒有所謂「不作為」或「尸位素餐」可言——個別管理員或許對自身貢獻有格外之期許,但社群總體並未強迫管理員行使權限,近年監管員大概也未曾以「管理員過多」為由阻擋本地社群管理員申請(至於本地社群本身是否有此種意見,我沒仔細確定,不清楚)。長期不活動解任的唯一考量因素是帳號安全問題;就此而言,本站目前規定六個月時間,遠較許多維基媒體站點要嚴格,亦高於全域社群訂定二年之標準,顯然已經足夠。其實維基文庫管理員本身並非多大「光環」就是,我沒看過哪一位管理員會大喇喇藉其名義到處炫耀的。——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3日 (六) 17:19 (UTC) :“试问设立数量如此庞大的管理员队伍,他们是否都切实履行了自身责任”,管理员只是“受信用户”而已,并没有义务参与啊╮(╯_╰)╭(参见[[w:WP:ANOT]])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48 (UTC) ::至于“可以随时扩编”什么的就更搞笑了,总之{{反对}}本提案。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7月13日 (六) 17:50 (UTC) ::你才搞笑呢,莫名其妙的投個票。這又不是發起投票。 ::管理員權限大到可以封鎖用戶封鎖ip,這叫只是受信用戶? ::擁有這麼大權力卻都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還霸佔位置作甚? ::你拐彎抹角扯七扯八啰啰嗦嗦,從頭到尾繞圈子,迴避我提出的時限標準過長的問題。 ::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05:09 (UTC) :::請注意文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4日 (日) 21:13 (UTC) ::::文不文明的怎麼也比僵尸咬人好多了。你要對號入座那僵尸說的就是你。 ::::僵尸這個詞形容你們真是太合適不過了。恰如其分,一點不文明不合理的意味都沒有。 ::::我還記得你這個號去年還是前年為了管理員職位沒羞沒臊在寫字間瘋狂咬人懟人的場景。怎麼?沒你做管理員這個站就要倒閉關門了? ::::這玩意沒錢賺你都打破頭搶著做,有錢發你還不得為了上位殺人放火啊。你這樣滿腦子爭權奪利的狀態就沒資格做管理員。沒有你挺重要的,明白麼。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02:59 (UTC) ::::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所以对我来说无所谓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5:39 (UTC) ::::最後一次警告。我尊重閣下的貢獻,但有貢獻不代表可以口無遮攔。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6:03 (UTC) :::::警告我?你算老几?笑死。老僵尸还真把自己当一回事, :::::老僵尸咬那么多人恼羞成怒还威胁起我来了。你封禁一次我试试。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54 (UTC) :::::你前年在寫字間隨地大小便瘋狂洗版争管理員權限耍潑皮無賴的時候,怎麼沒考慮過其他用戶的感受? :::::說你兩句怎麼還以下犯上了,教訓起人來了,還口無遮攔?你算個什麼玩意。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笑。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00 (UTC) :::: 「滿腦子爭權奪利」——志工好像不僅無利可圖,反而要成天挨罵( ——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2 (UTC) ::: 說到所謂「擴編」,雖然既無「編制」,遑論「擴編」,但從長期角度而言,我倒是確實希望受社群足夠信任託付管理權柄的維基人越多越好,這代表本站社群愈加成熟而穩重;「做加法一直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這說得好。——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5日 (一) 20:06 (UTC) :{{意见}}: :1、“沒記錯的話,剛進這裡的時候好像是無管理員這玩意的”——从阁下的注册时间看,这确实是记错的。 :2、“隨時擴編”——根据本地选举管理员的流程的理论时长,“随时”是很难做到的,不过阁下要把这个作为你提案时的一个根据观点,那是您的权利。 :3、用户使用{{支持}}和{{反对}}等符号不意味着投票,这些模板本就可以用于表态,因此称他人“莫名其妙”是不妥当的。 :4、通常维基项目内的管理员确实仅是“可信的经验用户”,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尽管本地(可能因为项目属性导致不怎么出别的项目常出的事而)没有列明或引入很多方针指引,不过大体上不少原理是与其它姊妹项目共通的:{{tq|他们看起来值得信任并提出了善意请求,而将基于正常运作及安全考量的某些功能限制从他们身上解除。}}([[w:WP:ADMIN]])。也因此,如其他项目一样地,他们循不活跃而被解任这一路径的出发点是“因(超过了本地要求的)长时间不活跃而让人对他们的(被解除了某些功能限制的)账户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而非“不活跃是一种失职”——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不过鉴于维基项目“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这倒也说得通。 :5、因此,如果您因某一原因认为任何管理员失职或者不能被信任时,您可以循[[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流程寻求发起对管理员的解任投票。但是,您恐怕很难把不活跃被解任这一路径的逻辑出发点调整成“不活跃是一种失职”或按您说的“...沒做出幾次貢獻,基本上是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这与“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的通用逻辑相冲突——但是,如果您认为对不活跃的定义时间跨度过于宽松是不妥的或造成“擺爛佔位置尸位素餐死而不僵”,您可以提出缩短——以符合假定善意和文明的方式。 :6、至于“僵尸”或“總之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等表述,从方针指引上而言显然违反假定善意与文明的通用逻辑;从实务效力上而言,本地是共识决,文明地就事论事并不会削弱一个论述本身的效力,而相反的行为则可能会。以上,也请阁下注意。 :7、利申:就是否缩短到三个月一事,在下没有任何立场。——除非提案称缩短到七十二小时或者延长到十年这种的话,我可能会投票doge。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5日 (一) 17:32 (UTC) :*天下本無事,鄘人自擾之。--[[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3:09 (UTC) :*: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一{{gap}} | style="text-align:left;" |見到過有人說,現在找不到來源了。那就算我搞錯了吧。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二{{gap}} | style="text-align:left;" |就算擴編需要時間,按照目前活躍用戶和管理員人數的比例,也是嚴重失衡。本站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必須通過擁有高階權限來處理的事務,管理員數量最多三人,不能再多。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三{{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我是來表達不滿要求改正的,不是來尋求民意支持的,所以是在支持和反對我表達不滿的行為?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當然你大概是認同涉及社區管理機制的任何改變都必須經過民主投票決議。但我認為民主制多數決必須在相應嚴格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運轉起來,一群是非不分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糊塗蟲來搞民主,那只能使事情越來越糟糕,成為社區社團社會墮落的開端。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四{{gap}} | style="text-align:left;" |本站獨立于中文維基百科的網站,為什麼要拿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作為標準?另外你對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後結論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那不就是承認制度bug?很多無恥之徒當上管理員之後利用這點鑽空子,長期給自己續命。我反對的就是這個。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五{{gap}} | style="text-align:left;" |管理員擁有高級權限,自然應該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對有權限的用戶高標准高要求一點都不過分。“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等等設定這些標準和條條框框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秩序,而不是成為消極混事的藉口。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六{{gap}} | style="text-align:left;" |那你覺得“尸位素餐”這個詞是不是也飽含惡意?提前告訴你那句成語裡的“尸”來源於演屍體的活人,在侮辱性上跟僵屍不相上下。在你眼裡是不是也要列入本站的敏感詞?如果只能善意表達,請問閣下該如何描述尸位素餐形同無賴毫無貢獻權力極大人品敗壞裝模作樣爭權奪利沒羞沒臊爬上位置後動不動就拿文不文明當藉口來封禁壓人的混賬敗類?正常途徑想要改變一件事無法解決的時候,只有破壞,正所謂不破不立。一團和氣,相敬如賓那乾脆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 |- style="vertical-align:top;"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七{{gap}} | style="text-align:left;" |你的立場表達的很明確了。不論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我不是第一天進本站的新手小白,僵尸群整天惡斗,拉幫結派拉偏架。20名都不到的普通用戶一張嘴就能看出立場,正所謂上行不正下梁歪。 |}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4:45 (UTC) :1、我没有补充。 :2、我完全同意阁下和其他用户一样有就站务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我对阁下关于管理员数量的观点没有立场——就像别人对阁下的观点可以有立场一样。 :3、“那位沒相應權利和資格。”作为用户(不论是注册或IP用户),任何人都有在符合方针指引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和资格——何况其反对的是你的提案而不是你的行为,我想阁下仍然需要注意善意推定和正确理解别人的表达。我好像没有讲过事事都要投票,所以我对此没有回应,维基也不是民主试验场,这也是共通的。——如果您说的是“共识决”,“共识决”和“投票”是有很大区别的。 :4、如果阁下指的“中文维基”是指中文维基百科的话,“独立”是没错的;但是维基项目(不论语种)的许多大的方针和立场是共通的,例如推定善意和文明,这并非“事事都要拿中文維基的方針作為標準”。我对“中文維基針對管理員的解釋談了那麼多”,最后的结论并不是“自己也感覺不對勁”,而是{{tq|这逻辑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挺古怪的(我认为有人持这样的看法也是很合理的)}}——我并不认为这逻辑不对劲,但我认为肯定会有人觉得这逻辑不对劲,我对有这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tq|这与许多论坛等网站的运作形式有所差异}}。谨请切勿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 :5、同2。 :6、感谢阁下的成语教学,不过请勿用假设性的二分表述试图将一种他人未曾表达过的看法假定为其自身的看法。我完全相信以阁下的语文能力,有能力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不等于需要使用非文明的词汇,您使用的词汇当中有诉诸人身的,也有不诉诸人身而普通或严厉的,我对您使用后者——在基于实例的前提下——的权利没有质疑。至于不按照您的“不破不立”就“別碰別提任何個人想法和態度”,我不这么看,本站有很多用户都在就各类事务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和想法,他们可能并非是和气的,而是尖锐的,甚至剑拔弩张连篇累牍的——但那与不文明,是有根本区别的。 :7、我的立场确实表达得很明确,至于您是否能理解我的立场,那不是我能关注或控制的问题——大体说来,我认为维基项目的用户立场本也就不是二分化的;把大家的立场看成二分化的事物的话,反而有可能陷入一元化的泥潭。 :PS:最后那句话不是我的,我也不认为天下无事,不过我确实是个向来话多的人,也并不杰出,庸人大概也是算得上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5:30 (UTC) ::最後一句話看錯人了。 ::這也是寫字間的問題,不同賬號的回復之間間隔不明顯,文字密密麻麻,可讀性差,影響閱讀體驗,容易造成誤讀。我之前早就想說。 ::但看目前這個網站流量及日活躍度,以及混亂冗餘的管理人員配置,大概是遠在我進站之前就吵過無數次了。 ::只能說背後是NGO西方白左資源支持下表達自由開放非政府理念下的賽博產物,在華人圈也變成一副死相,走到盡頭。 ::至於其他的我稍晚回復。不見得能顯示出來。畢竟屍位管理員已經對我下達通牒。或許賬號馬上消失。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01 (UTC) :::视觉效果方面,那可能也不是本地能解决的问题。“尸位素餐”可能是一个描述事态的尖刻的词汇,但它与“屁股歪到僵尸那邊,沒混成僵尸啊”仍有根本的差异——区别可能是在于就事论事还是诉诸人身,也可能在于尖锐和不文明之间的细微但明显的差异。我想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6:12 (UTC) ::::我最後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敗壞的本來就是人,不人身攻擊,無視房間大象,迴避顯而易見的問題,繼續歪曲規則,扭曲事實。那沒必要繼續對我說這麼多。 ::::一個日常2位數用戶都不到的網站搞了7個人工管理,這事放在任何地方都說不過去。我今天就當這個出頭鳥,把實話都說了。僵尸也好尸位素餐也罷,侮辱性也好攻擊性強也罷。只要形容恰當符合事實。一點毛病都沒有。相反對那些避重就輕,迴避問題,一上來就不好好說話,拉偏架的玩意。別說罵,殺了都行,留著這些心術不正,權欲熏天,稍觸逆鱗就要用權殺人的玩意繼續禍害人間那才叫作惡。 [[User:Zhxy 519|Zhxy 519]] 這位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每個月上來混一圈修改幾個條目以防被人捉住把柄的老僵尸就沒必要留。 ::::你對我的言論動輒得咎,吹毛求疵,對真正的首惡第一因裝聾作啞不發一語。貌似在維護所謂文明規則,實際立場站在哪邊清清楚楚。 [[User:樹上喜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09:53 (UTC) :::::已經實施封禁3天。閣下有自己的意見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文明是維基支柱,如果搞不清楚,維基文庫可以拒絕閣下繼續活動。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2:59 (UTC) ::::::???????????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0 (UTC) ::::::你懂不懂什么叫避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6日 (二) 13:35 (UTC) :::::::被封禁用戶在我參與之前便已經污言穢語了。參考[[w:维基百科:免死金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3:56 (UTC) :::::我想也许是在下对于阁下能够“在基于文明的前提下表达阁下对站务的意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项的表达个人意见乃至于严厉批评”有点太过于相信了。尽管如此,就像我说的,议题如果客观存在,那么它总会被提起,而不论是谁——因此我认为各位仍相当应就此问题继续讨论,看看是{{*|注:以下一月均按30日计算,以免争议}}: :::::1、保持原状“六+一”(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2、还是改成百科那样“五+一”(五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可循环); :::::3、又或者可以參考日文文库以及此前红渡厨和树上喜鹊两位曾提议过的“三个月”方案(日文文库的详细,可参见[[:ja:Wikisource:管理者権限依頼]]:{{tq|管理者が3ヶ月以上編集を行っていないとき(管理者権限が不要であり、またアカウント乗っ取りで管理者権限が悪用されるのを防ぐ目的から管理者権限を剥奪します}})(本地化一下,可以是: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无通知期(或者有通知期?)); :::::4、六+一+三(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三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5、六+一+六(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一个月通知,无回应则除权;但即使有回应,若再六个月无除用户、用户讨论命名空间的编辑,则不通知直接除权) :::::6、其他方案。 :::::最后,利申:我没有立场(虽然总有观点看不懂或自以为看懂我的利申,不过那也无法,毕竟我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除非有人提案比方案一还要任何形式的延长(或比三个月还要短)。 :::::PS:我只是负责列举(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请各位还是和气生财地推进讨论吧——既然有选项,我想总不至于再继续诉诸人身的——注: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别再给我安一些奇怪的帽子。以上,闲事管完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08 (UTC) :此事之亂源,是Zhxy 519曾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就不應算合法管理員造成的。[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要封用戶也應由他人行之。故'''回退此不合理的封禁'''。红渡厨很對。Zhxy 519根本不懂避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49 (UTC) ::不與實施封禁的管理員溝通的解封,予以回退。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5:53 (UTC) 维基百科很乱,贵站更乱。银色雪莉老好人当久了,樹上喜鵲[[m:Don't be a jerk|be a jerk]]。沈澄心无辜挨骂,红渡厨钻牛角尖。Midleading似勤嘴酸,Zhxy_519有理懒说。Ericliu1912惜身擦边不动手,Jusjih无耻总想插小刀。爱学习的饭桶云:[[w:User:爱学习的饭桶/免死金牌|我反对你们所有人!]]--[[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6日 (二) 17:08 (UTC) :請勿發表無關言論及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6日 (二) 17:20 (UTC) 就算要求提高到連續三個月不活躍解任,管理員每三個月編輯一次就可以,和日文相同,亦非沒有先例,而且比其它中文站點需要每日簽到獲得經驗友好多了,所以我不反對。現任管理員中滿足連續三個月不活躍的有:[[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在2024年2月到2024年6月不活躍;[[User:Shizhao|Shizhao]]在2023年3月開始不活躍,2023年10月收到通知後編輯了2次,然後到2024年6月為止沒有進行編輯。這根本不關[[User:Zhxy 519|Zhxy 519]]什麼事。如果是想表達對[[User:Zhxy 519|Zhxy 519]]的不滿,當然不能用連續三個月不活躍這個理由了。而且無論期限是多久,只要在有人一申請管理員解任的時候,該管理員回退一下,就滿足了活躍條件。另外,用這個提案把不相干的其他管理員拉進來,我也覺得沒必要。 總的來說,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該提案。解決[[User:Zhxy 519|Zhxy 519]]濫用封禁權限的正確程序是申請管理員解任投票以及完善有關方針,而不是別的。監管員中沒有說中文的,過去做出的有關決定我也覺得不合理。如果有必要,可以選出維基文庫首批行政員持續推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03:31 (UTC) : 有一說一,本站原來是有行政員的,我確實認為放棄社群最高自治權限而交還監管員是個錯誤。——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05:43 (UTC) :: (不過以本站社群規模,即使能恢復行政員,亦似乎很難取得罷免權?)——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17日 (三) 22:50 (UTC) :反對5.157.51.66所謂“无耻总想插小刀”,是强烈反對地下管理員濫權。5.157.51.66反对所有人是集體不是個人。也請看[[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濫權的管理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17日 (三) 14:26 (UTC) ::哈哈哈哈,维基文库脏活累活从没见你干,Zhxy 519封禁一只疯狗你就出来了,好像现在那些海外那些老民运啊。你不干脏活累活,因为你自己就在各个小维基洒下一堆污秽。反对你的管理员全罢免,因为他们要篡你的位!这是你的原话,你多大了?真不害臊。 ::Midleading还在酸,你是勤快呀,疯狗见你都绕道走啊,脏活就留在那里任其发臭,铲屎的人你不感谢,还酸,羞羞羞! ::至于Shizhao和Gzdavidwong,都在维基百科等着救Mys 721tx吧?达师呢?甚至你Zhxy_519自己,就你们不作为,现在才有一个狗屁不通的“避嫌"。谁来翻译翻译,Jusjih这家伙写的都是啥?没别人赞同就自己成方针指引了,哈哈哈哈,笑死人了。 [[Special:用户贡献/5.157.51.66|5.157.51.66]] 2024年7月17日 (三) 22:44 (UTC) :::我對辱罵的忍耐程度比較高,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話只會讓任何人都能看清現在的局勢。但是你除了辱罵以外,IP信息還剛好顯示隧道運營商為PSIPHON3_VPN,所以對不起,在這里發言時請停止使用VPN。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03:44 (UTC) :::我對閣下也是最後一次警告。用不用VPN我可以不管,但是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7月18日 (四) 23:07 (UTC) ::::“文明發言是維基支柱”,包括不能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不然就是不肯溝通,但本段落先提“解任”的不是我。--[[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7月22日 (一) 20:33 (UTC) :請問要不要投票?即使仍不要投票,就再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2 (UTC) :: 顯然社群目前未有共識。我還是認為六個月已經夠短。——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6日 (一) 04:29 (UTC) ::投票或者討論都沒意義,支味重的地方想要恢復正常只有圖。 ::這地方烏煙瘴氣人煙稀少的一大原因就是圖少了。特別是對於違規濫權的僵屍要多圖。什麼時候圖到三個以下什麼時候才有可能變好。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8月27日 (二) 17:08 (UTC) :::請Ericliu1912公正行使管理權。银色雪莉7月16日列出很多曾被提出的方案,就更應投票,才能解決社群未有共識。--[[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9:27 (UTC) ::::我的原话是:“这些是(各位曾提及过的)方案,不是‘选项’。”请勿以'''在下'''曾代为列出诸位意见方案一事来作为阁下推进投票的立论依据——阁下固然可以说阁下自己留意到有不少方案已经提出,但不必扯上我。就我个人而言,我仍旧支持诸位讨论这些方案或其他方案,也支持各位在充分讨论下可能进行的(包括投票在内的)任何后续操作事项——只是从7月16日在下稍作归纳至今,个人遗憾地未见后续有充分的进一步就这些方案的讨论;特别自8月24日阁下就是否应推进投票一事作出询问以来,目下两人回应,一人认为未有共识,一人否定投票或讨论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再推进投票,只恐怕沦为以投票代替共识之情事。PS:我此前就此话题的利申,继续有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20:23 (UTC) :::把蜀地屠成白地,尚有湖广可填。文库成为白地,是无人可填的。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7:50 (UTC) ::::僵尸喝人血吃人肉你不吭聲,圖個僵尸你馬上跳出來罵張獻忠。顛倒黑白曲解人話挺在行啊。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15:51 (UTC) :::::请注意文明讨论,切忌使用不文明用语。持续违反使用条款会导致你再次被封禁。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26 (UTC) ::::::那還是那句話:僵屍這個詞沒任何問題,定義為不文明用語完全是牽強附會,目的是為濫權封禁製造藉口。 ::::::還有你不是那塊料,對明顯違規的濫權行為不敢下手處理,就別對普通用戶說這些廢話。 [[User:囍鵲|&#35;Kill the zombies in zh.wikisource.org, it&#39;s very important.]]([[User talk:囍鵲|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10:22 (UTC) :::::僵尸喝了什么人血,我确实不清楚。附言:以本人立场,不认为张献忠对屠蜀负有主要责任。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26日 (四) 16:27 (UTC) :四度强行回退掉被解任案[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next&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prev&oldid=2272007],包庇的Zhxy 519他自己,以及Gzdavidwong,都不應算合法管理員。因此清查[https://meta.toolforge.org/stewardry/zhwikisource?sysop=1 本站管理員]以及認知Midleading2024年7月17日留言,解決Zhxy 519以及Gzdavidwong的地下管理員身份,比本案是否投票重要的多。也請注意[[m:Harassment#Contact the Foundation’s Trust and Safety team|任何可能暗中告密者]],以及[[Special:差异/2364915|Zhxy 519曾破壞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20:14 (UTC) ::破坏投票使用的理由和维基百科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如出一辙,后果就是管理员解任投票通过。只是维基文库这边没有安全投票也没有行政员,无法沿用维基百科的程序。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4:46 (UTC) :::我5.157.51.66又回来了。先把名字留下,省得死了谁都认不出来。 :::一个谁都不理睬的讨论,被无耻之王Jusjih硬生生拖了回来,维基没有理性的糟糕讨论模式可见一斑。至于某野狗Jerk,嘿嘿。 :::Midleading道貌岸然地想把自己打扮成公正化身,却处处沿着Jusjih铺的路走。这两位沆瀣一气一唱一和,不过那边zhxy_519、Gzdavidwong、Eric liu、达师好歹是4个人。 :::2021年我看戏时候就在想,WMC在文库也不会不动手,投票也有人出头,也总有打手要演出一副中立架势。最近Manchiu回来了,WMC几个走狗又开始在百科活跃了,文库也正好可以利用Jusjih等各只傻鸟嘛。某苗做梦也想不到,居然会在文库被鞭尸。 :::嘿嘿,戏越来越好看了,不过现在仍然是乱斗。 [[Special:用户贡献/104.192.5.144|104.192.5.144]] 2024年9月9日 (一) 20:33 (UTC) :{{ping|Midleading|Fire-and-Ice}}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涉及要不要過渡措施。下接[[#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2:00 (UTC) ::本站能自舊維基文庫匯入頁面,因此不建立安全投票,任何不爽地下管理員的用戶,可能先刊登舊維基文庫,再由特定匯入本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17:20 (UTC) == 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页面的header,均将section参数填写为“沿革和最新版”,意义不明。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03:14 (UTC) *包含所有历史版本(包括现行版本)的链接和最新版内容。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7月27日 (六) 14:17 (UTC) *:对section参数的错误使用。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7月27日 (六) 14:28 (UTC) *::同意Fire-and-Ice阁下意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28日 (日) 02:45 (UTC) * 改在附註裡標明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7月27日 (六) 20:36 (UTC) *:主要问题是如何告知读者标题后没有括号注明年份的页面是否是最新版的法律。现在header的note参数里是中国法的题注,这一题注本身是用括号括起来的,删去括号再加上沿革两个字,是否又改变了作品原文的原貌?此处可能存在一定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7月30日 (二) 02:26 (UTC) *::括号里的内容,是“著作权法”“原文”的一部分吗?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4日 (日) 14:19 (UTC) *:::请参见[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3NTJiN2Q0MzAxNzVlNDc2NmJhYjE1NTc%3D 公报原版](需手动点击右上角“公报原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2条第3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65条第3款规定:“'''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题注系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2:02 (UTC) *::::我理解header的notes参数应该是留给维基文库编者注释的,原文就有的注释应该直接放到正文部分。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03:55 (UTC) *::文库是否有必要告知读者本页面是否最新版法律?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7 (UTC) *:像Teetrition阁下所说,题注为大陆法律的法定组成部分,因此反对删除题注的括号并在之前加上“沿革”的字样。同时我对把题注加在在正文里并无异议,有些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已经是这么操作了的。但问题是做出这种修改是否有必要?文库对大陆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各类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即把文件的题注(制定修改信息)写在Header的notes里。此外,在已被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Header里注明“沿革和最新版”也是文库对大陆法律文件的通行做法,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注明。主张改变这些长期以来做法的用户在我看来还未尽到论证义务。--[[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5日 (一) 17:14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常修正,因而常有“沿革和最新版”。要改版,宜用機器人。中華民國法律常修正,因而沿革不含最新版,是因應不同條文施行日期可能不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13:56 (UTC) *::: 兩者均屬法規文章,故格式可能有必要統一,因讀者不見得明白相關區別之箇中意涵。——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8月24日 (六) 14:46 (UTC) *::::是的。但民國法律沿革頁想要也有最新版,就需要人手,不然暫不支持包括最新版。也要注意尚未施行的條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8月24日 (六) 17:24 (UTC) *::“如果使用section参数不合适的话(为什么?)”[[Template:Header]]指出:section“填写章节,如“第一卷”或“水部”。”长期错误使用参数,反而要主张没坏别修、约定俗成。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29日 (四) 01:30 (UTC) *:::我同意从Header模板说明这个角度来说section参数的确不应这么使用,以及回答您上面的问题,当然并无'''必要'''告知读者当前页面的时效性;文库理论上只需要保证收录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定内容完整即可,其他额外信息(时效性、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读者方便而添加的。但考虑到(1)已经900+个页面用了“沿革和最新版”的标记,(2)这个标记可以帮助不熟悉某一部文件修改历史的读者确认当前页面是该文件的最新版,且(3)Header模板似乎没有其他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用,那么除了保持现状以外,似乎只能要么修改Header模板本身(允许section参数这么使用或添加新的参数),要么用机器人对现有页面进行大批量修改(删除该标记或更改参数)。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8月29日 (四) 02:14 (UTC) *::::'''从HTML代码来看使用section参数的内容并不会附加任何语义'''(仅仅是在正标题下用<code><nowiki><br></nowiki></code>手动折行罢了,不会导致全文内容被<code><nowiki><section></nowiki></code>标签包裹,也没有使用<code><hx></code>(x=1,2,3,4,5,6)来告知浏览器标题级别)。同时我发现例如[[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5月立法6月公布)]]中还将立法时间写在section里。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直接在header模板文档里将section参数解释为正标题下的附注信息,从操作成本上来讲是最为经济实惠的。'''MediaWiki用本该实现定义语义的<code><nowiki><dl><dd></nowiki></code>等标签来实现讨论串的缩进,如果要纠结某个命名本身的含义,那么写字间整个页面都是不能接受的(全是讨论串)。'''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08:20 (UTC) *:::::一、section有其固定的英文含义,维基文库自行赋义就会制造混乱。二、html语言提供{{code|<dd>}}等关键字实现定义列表,但并不限制关键字的自由使用。三、“正标题下的附注”和notes有何区别?标明最新版似乎是在做有时效性的原创研究,就算要标明最新版、立法时间等,也是notes的范围。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8月31日 (六) 14:57 (UTC) *::::::阁下所言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否矛盾?dd指Description Details(或Definition),dl指Description List,dt指Description Term,MediaWiki将其用作讨论串缩进之用是否是“自行赋义制造混乱”?维基文库文档是否又能够限制参数的“自由使用”——特别是在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 *::::::回到问题本身,notes和section展示上分别适合较长的一段文本和较短的居中文本,在没有其他参数适合的情况下借用无伤大雅。 *::::::诚然,MediaWiki用dl、dd来展现讨论串的做法不值得推荐(这一做法可能还有无障碍上的副作用),用section来展示较短居中文本也是权宜之计。section这个名字确实对不上号。正如Ewan0707阁下所言,除非大批量修改,则就只能修改header模板本身。从操作的方便程度而言,不如直接给section参数加上subtitle之类的可选别名,已有页面中使用section无必要修改(读者不会关注源代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8月31日 (六) 16:22 (UTC) *:::::::一、编程语言是面向计算机和程序员的,这个圈子的缩写和术语自然是层出不穷,dd、src、int等等。但是维基社群应适用于普通的语言圈子。二、“展示效果上能够达到目的且本身没有其他副作用”,没有看到非得区分较长notes和较短居中notes的理由。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5日 (四) 08:25 (UTC) *:[[Portal:中華民國法律]]已有1005份廣義的法律,扣除334份未修正的,671曾修正的,若都要有沿革和最新版,需要有用戶長期注意。--[[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9月4日 (三) 16:06 (UTC) : 诸君所议甚善。然“沿革和最新版”之标记,对于新读者或不谙法律修订沿革者,确实稍显晦涩。所谓“沿革”,仅于标头下以小字标示,且须点击日期方能寻得历次版本,此设计既不直观,亦易为读者所忽略。反观英文文库如 [[:en: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版本页简明易用,版本更迭一目了然,颇为便捷。若能参照此例,改进“沿革”之展示方式,或增补更清晰之说明,则读者更易明了页面之时效及文本沿革,既可减少初阅者之困惑,亦契合文库简便明晰之宗旨。--[[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6:19 (UTC) :: 其實他們這算是消歧義?但我們確實可以用來改善現行之法規沿革頁面。——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0日 (四) 23:52 (UTC) ::: 承蒙 Eric 君惠察,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页面略施修整[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iff=2482707&oldid=1853154],意在简化版面,便于读者导航。删去“沿革和最新版”六字,原为表明文本沿革及现行版本之时效,然观于标题之下,既与“section”参数设定有所悖离,又令初学者困惑。 ::: 且“沿革”内容已备列于页面消息框中,阅之可明辨历次版本,循脉而行,信息无缺;故删“沿革”之字,实无损于整体。虽去“notes”参数,但其内容已在正文中体现,notes可以留作真正注释所用。至于“最新版”,今页面已明示其为文库所录最新文本,清晰无疑,去之亦无妨。 ::: 更进而言,将“previous”参数指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更为妥当。该宪法页面乃历版宪法之主页面,其前继应当指向法源,而非2018年版之前之2004年修订,若是层级分明,便于读者循序理解。 ::: 若诸君以为此议尚有所未及,愿再加详议;若无异议,俟后以机器人之力推广于相关页面,以统一版式,增益文库之清晰流畅。谨谢诸位雅正,协力改善。--[[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2:40 (UTC) ::::我们需要提示编者,这里内容应为最新版,这一点希望不要忽略。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10月27日 (日) 14:20 (UTC) ::::: 谨谢达师阁下之提点,确应妥善标示,以利众览。--[[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感谢您对现行宪法页面的编辑。个人认为只要一个页面收录了有关文件的所有法定组成部分即可;题注具体是在写在正文里还是用notes参数注明并不是很重要,但需要统一。“沿革”的确不需要注明,但个人认为不含年份的法律页面应该包括该法律最新版的内容,而不只是类似英文文库的各历史版本列表。此外,是否有必要将大陆法律页面的格式(而不仅是内容)保持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完全一致还需商榷。个人以为并无必要,这么做只会增加编辑时间(比如目录得手动添加内链),且对读者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公报》版所用的宋体和黑体在Chrome等浏览器上看起来过细,反而不易阅读)。-- [[User:Ewan0707|Ewan0707]]([[User talk:Ewan0707|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3:13 (UTC) :::::同意,宋体影响阅读。我认为正文部分不要手动设置字体,黑体、加粗的文字使用加粗格式,不用设为黑体。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06:11 (UTC) :::::: 感谢 Kcx36 君垂注。当力求格式得当,以增诸君阅览之便。--[[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Ewan 博士所见深切,谨表谢忱。 :::::# 题注既属法规文本,理当归入正文,既利校对,亦不占notes空间。 :::::# 法规主页面(无消歧义标识者)如能直接呈现最新内容,固为至善;然今文库页面如《[[著作权法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等系列,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皆为消歧而设,非最新版本,若依此例,恐需逐一更正。 :::::# 《公报》版式,本库旨在简明美观,毋需全然照搬。目录内链与字体设置,虽便于部分读者,然非必设,若有乐于研精格式者,亦可随宜而行。 :::::# 已略微调字体[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Template%3A%E5%85%AC%E6%8A%A5%2Fstyles.css&diff=2483555&oldid=2477510],期稍增阅读之便。 ::::: 如有未尽之意,愿再详议,广纳诸君善言,以共同完善文库页面体验。--[[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06 (UTC) == 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文庫有些古代文獻已經有多個版本,即:'''同一'''作品,但底本'''不同'''。包括但不限於錄有[[四部叢刊]]本和[[四庫全書]]本的作品。對已經有多個版本的作品,應該各版本的名稱都加消歧義後綴(一個半角空格加半角括號),將作品名留作版本頁(英文文庫即是如此)。這樣可以公平展示每個版本,而且可以減少熱心編者用不同版本來改字的情況。 文庫此類直接錄入的作品不少未曾討論來源和依據的底本,也有些有討論或來源,如果請求移動頁面,如何命名?如果無法聯係到原始錄入者或專家,社群是否有辦法給這些需要更名的作品一個通用的臨時別名,未來再移動到正確消歧義名稱? 幾個未必典型的例子:嘉祐集有三個版本([[嘉祐集]],[[嘉祐集_(四庫全書本)]],[[嘉祐集_(四部叢刊本)]]),其中[[嘉祐集]]缺乏校對和來源。[[韓非子]]已校對,來源信息詳盡。[[靖康要録]]無來源,正文品質50%。 本議題希望能有助於現階段提升已有作品的展示、分類和導覽,意圖并非提刪或合并。徵求充分討論和意見。我對法律、政府作品情況瞭解不足,推測其和文學作品不同,單篇詩詞作品的展示亦有技術困難,兩者可另開話題討論。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3日 (六) 20:02 (UTC) :已知版本來源的作品,可以通過消歧義指出版本來源。沒有版本來源消歧義的頁面應該視為由維基文庫用戶參考所有可靠版本點校的版本,像[[春曉 (孟浩然)]]那樣,允許用戶修訂錯字和標點符號,或者是像政府作品那樣只有一種版本的作品,或者是[[道德經]]那樣的版本消歧義頁。就算都是同一個來源四庫全書本,也可以新建一個頁面加上標點符號,如[[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本)]]和[[東觀漢記 (四庫全書標點本)]]。如果日後有用戶認為[[韓非子]]的個別字和標點符號需要修改,可以把這個頁面加上該版本的消歧義,然後重建一個不帶消歧義後綴的版本並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1:47 (UTC) ::完全同意閣下對標點的看法。 ::文庫有版本頁模板 {{tl|Versions}} 且導入時就是[[: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建议拆分版本页和消歧义页|爲了]]不使用消歧義模板來標記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惜無後續討論,也未寫入方針。但版本頁的需求仍存在,而且在文庫其他作品上的用法很有可能與古代作品「無後綴頁面為點校本」的現狀有矛盾,社群可以再討論用法,找到平衡點。英文文庫的指引在此[[:en:wikisource:Versions|wikisource:Versions]],如有需要可以翻譯成論述以供參考。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26 (UTC) ::「點校」的另一半,即「校對」,也有程度差異。如果所有可見的文字都是按一個底本(假設説:萬曆刊本)所錄,改正的文字只包含在 {{tl|校}}、 {{tl|另}}等模板裏,不直接可見,那這個作品實際是「作品名_(萬曆本)」。否則我認爲這作品是「作品名_(校對本)」,或匯校本、維基文庫匯校本。文庫似乎從未討論過文庫自行匯校本的收錄原則。我認爲前者是文庫項目範圍,後者則是錦上添花,對重要典籍值得保留,但也超出編者的職責。而且并非所有作品都可匯校。現代作者出版一本詩集,再版時作者自己改了幾個字,請問哪個版本更正確?事實上的校對本應該有特別標記,和非匯校作品區分。加後綴是一種辦法,加橫幅模板也是一種。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8月4日 (日) 14:41 (UTC) :::關於後者,在維基文庫幫助頁有提到,[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Help:模板#注釋、校對和缺字說明 維基文庫的參與者亦負有校正原文訛誤舛錯的義務。] :::雖然說這是一項我從來沒遵照過,也反對這麼做的指示。 :::<br> :::我個人目標是將無標點古籍底本的校對,連同新式標點,作為原作的衍生創作列於原作(直書橫排)頁面下方,算是做到了注標分離。 :::* 缺點是維護不易。若[[Wikisource:样式指南#校对页样式|錄入底本]]有誤字要修,底本的改動不會連動到衍生的標註文本,需要做兩次工。 :::* 優點是對於衍生之校對本可以放手大<nowiki>{{</nowiki>[[Template:校|校]]<nowiki>}}</nowiki>。甚至可以從日文站點改一份[[:ja:モジュール:CharacterJPN|異俗寫歸正寫模組]]來適應當代閱讀用字習慣。 :::至於這麼做的校對文本需不需要再以模板或特別標記指出、區別?我認為無妨,可直接在校對文本前安排<nowiki>{{</nowiki>[[Template:Versions|Versions]]<nowiki>}}</nowiki>做開頭就可以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3:01 (UTC) ::::中文維基文庫有繁簡轉換功能可以把異體字自動轉換為常用字,不需要像日文維基文庫那样。只需要管理員修改繁簡轉換表即可。我现在已经修改了简体中文的转换表将部分异体字也转换为对应的简体字。如果有人支持的話繁體中文也可以啟用此功能,而「不轉換」選項仍可呈現原文的異體字。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7:51 (UTC) :::::我知道中文站點有字詞轉換表這玩意,[[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也已自訂出很不錯的[[紅樓夢(程甲本)/字詞轉換表|轉換表]](我都想抄一份來用了)。 :::::只是它原義上是繁簡轉換。我不大贊同使其又承擔異體字轉換的工作,我擔心會使許多俗寫字、簡筆字被當成簡體字而套用規則轉繁,使事情複雜化。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08:43 (UTC) ::::用字轉換不易用規則實現,文庫不能要求原文符合一個或幾個現代用字標準。我支持用Mediawiki已有的字詞轉換功能,可以慢慢來,添加全局轉換規則需慎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35 (UTC) :::::简体中文用户大多像鲁迅一样讨厌“回字有四样写法”吧,有些人甚至看不懂,原文转换为简体中文可以直接全域转换。繁體中文使用者基本也能理解簡體字,所以目前暫未全域轉换,但有時異體字還是會有影响,特別是影响搜尋引擎,例如搜尋“卷一”沒有結果,因為維基文庫中寫作了“-{巻}-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10:00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一定也有搜尋引擎搜不出的問題吧,那邊怎麽解決這問題?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3 (UTC) ::::::用字轉換在這裏討論偏題了。我建一個新話題討論吧。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34 (UTC) ::::閣下的錄入方案也是保留單個來源的原文的,應是我說的前一種方法。我也傾向編者沒有義務指出原文錯誤,但此類模板仍允許顯示原文,并未有誤導讀者。 ::::我反對的是直接可見的正文有改動,或由幾個來源拼接而成,不使用以上模板,但又不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的。文庫收錄的明清小説多有此問題。提供不同標點或用字不在此意見範圍。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19日 (四) 04:49 (UTC) :::::未標明是匯校或校對本但沒有加消歧義後綴的文章多是從其它來源(如<nowiki/>http://open-lit.com<nowiki/>)導入的,且來源沒有說明版本。在整個文庫完全清理此類文獻比較困難,所以只能以現狀作為方針,在此情况有很大改觀後才可能考虑推廣使用其它方案。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22日 (日) 07:49 (UTC) == 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此話題為正式討論方案前,厘清用字轉換改進的目標,和所需的輔助工作而設。 目前中文文庫的簡體,繁體轉換功能有限。現在,可用的技術只有一種,就是使用 Mediawiki 的[[w:Help: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地区词处理|用字模式轉換]]功能,擴充轉換表。其他方案可以在下面建議,以下都只默認使用這種技術。<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目標=== 用字轉換本身我認爲并非文庫的核心任務,首要益處是方便讀者,但不容易做得滿意;其次是方便編者,對社群有益。 以下列出幾個可能的不同目標,相互可能衝突,所以可能必須有取有捨。 * '''規範化''': 提供符合現代用字規範(正體、簡化字、大馬、新、港、澳、日、越等,下面以正字指代)的作品版本。 * '''去缺字''':將缺少字體支持而不能顯示的(特別是手機端)Unicode [[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C|擴展區 C]] 及以上的字以正字代替(如有正字)。 * '''兼容''': 應至少與文庫常用的改字模板和排版模板兼容,也應考慮文庫常用的從 page 頁面嵌入包含,和同一文本復用等功能。還有未來可能會有的,允許讀者切換有無標點、更改直排或橫排等功能。 * '''免標簽''':應避免給每個作品加用字標簽。文庫轉換的困難在於不能用規則自動判斷原文是使用何種用字標準,該用哪種轉換規則,更勿論原文夾雜文言和白話,或手寫本寫錯字的情況。用字標簽并非良方,增加編者和維護負擔不説,對已有頁面也沒有人力完成。另一個相關目的是讓編者不必再在作品正文中添加單字的轉換規則。 各個子目標分別討論:<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加入。</small> ====規範化==== 對於用字規範化,若其是依靠轉換表達成,不觸及原文本。那我是樂見的。 只是有一點想提出討論:搜尋引擎爬蟲索引的仍是原文文本,轉換表規範化似乎無助於改變這點。這問題似乎無解?要不放棄原文,徑直以規範字收錄;要嘛脫褲子放...我說謄寫一份規範字版本並列,以供現代人閱讀及索引。 還是乾脆就放棄SEO?反正文庫也不掙流量。[[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51 (UTC) :搜尋引擎爬蟲很可能也會索引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因此通過轉換表規範化繁體和簡體版本頁面用字能提高搜尋引擎找到頁面的機會。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9 (UTC) ====去缺字==== 提個一嘴。我的觀點是:文庫職責在保存文本,不負責渲染相關。故用戶需自備適當渲染文本的措施(如合規的瀏覽器排版引擎、字元覆蓋率足夠的字體等等)。故我反對以缺字為由,將規範字取代原文所錄之字。 文庫後來也有了以[[mediawikiwiki:Help:Extension:WebFonts/zh| 擴展]]提供字體的機制。符合SIL授權的中文字庫也不是毫無半點,我想黑體(sans-serif)、楷體、明體(serif)應該都有。故缺字是可以由站點端去著手改善的。 而就短期可能達成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還是自備渲染手段比較現實。尤其在移動裝置上,除了少數廠家,基本沒可能自行更換字體。還是要用戶在自個用戶空間下的css, js去導入外部資源才能解決缺字。不容易、難普及,但是尊重原典原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日 (二) 18:16 (UTC) :此目標僅限於在轉換模式,即簡體或繁體等模式下替換,原文和不轉換模式仍顯示原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05:12 (UTC) ::[[:mw:Help:Extension:WebFonts/zh|WebFonts]]已經過時,替代WebFonts的[[:mw:Extension:UniversalLanguageSelector/zh|通用語言選擇器]]僅用於當某種語言完全無法顯示時下載一種嵌入字體。這並不適合中文這種情況,很多設備都支援中文,只是不支援僻字而已。另外,似乎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暫停增加字體,因為通用語言選擇器不是一個字體托管服務(有關討論參見[[phab:T335892]]、[[phab:T166138]]、[[mw:Universal_Language_Selector/WebFonts]])。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40 (UTC) ====兼容==== 直排、橫排切換以及是否添加標點符號的功能無法通過轉換表實現,只能用Javascript小工具在瀏覽器前台修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4 (UTC) ====免標簽==== ===困難=== * '''一對多''':擴充轉換表的困難,首要的是一對多的簡繁問題。[[w: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和[[w: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中已列例子,很多是文庫常見的,特別是古人姓名用字,不能用轉換規則解決,而需要釋讀原文的。雖然文庫的編輯至少都對原文有熱情,但如要求能讀懂原文,未免門檻太高。這些例子雖不普遍,但和現狀相比,如果大量的用字轉換正確,但夾雜極少的轉換錯誤,有誤導讀者的危險。 * '''合理標記''':另一件困難是怎樣讓讀者意識到原文和轉換本確有區別。這一點并非吹毛求疵。文庫在百科有大量的鏈接來源顯示「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w:Template:Wikisource]]),這原始兩字有點麻煩,文庫這邊對原文允許的合理改進(標點、用字)還算不算是原始文獻?而且文庫的一個很合理的用途就是給較真的讀者提供數字化文本證據(明史四庫本裏這個人確實一會[[Wikisource:写字间#文库的《明史》是什么版本的?|姓黨]]一會姓党)。轉換本如果标记不清,可能会被误用。 <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ndayunxiao|貢獻]])於2024年9月29日 (日) 21:18‎加入。</small> === 其他方案 === 這裏可建議其他轉換方案,或者反對改進轉換的意見。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59 (UTC) : 不知是否與百科互助客棧[[:w: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方针#提议大陆简体模式下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引入工具书对合并字保留繁/异体字的惯例|此話題]]相關?——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8:13 (UTC) ::可能無法避免人工。公共转换组對文庫用處可能有限,原因是文庫作品的用字來源于作者或整理者,和内容的關聯較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31 (UTC) == 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0"/><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繼先前部署,今再有[[phab:T375401|42個維基]]的讀者可以使用深色模式。如果您所在維基的未-{zh-hans:登录用户;zh-hant:登入使用者;}-尚無法使用深色模式,這可能是因為許多模板還無法在深色模式下正常顯示。如果您有興趣協助處理這類問題,請使用[https://night-mode-checker.wmcloud.org/ 深色模式檢查工具]。[[mw:Special:MyLanguage/Recommendations for night mode compatibility on Wikimedia wikis|建議頁面]]提供相關指引。深色模式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部署至更多維基。 * -{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0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編輯者,可以在URL尾端加上<code dir=ltr>?veaction=editsource</code>來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的功能。如果您想改為-{zh-hant:預設;zh-hans:默认;}-使用2017年版wikitext編輯器,您可以在[[Special:Preferences#mw-input-wpvisualeditor-newwikitext|{{int:preferences}}]]中調整-{zh-hant:設定;zh-hans:设置;}-。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39796] * 對於使用Vector 2022-{zh-hans:皮肤;zh-hant:外觀}-的未-{zh-hans:登录;zh-hant:登入;}-讀者,「{{int:sitesupport}}」連結已從內容區塊旁邊的可摺疊選單,移至更顯眼的頂部選單,位於「{{int:pt-createaccount}}」旁邊。這讓連結恢復到與Vector 2010中相當的顯眼程度。[[mw:Readers/2024 Reader and Donor Experiences#Donor Experiences (Key Result WE 3.2 and the related hypotheses)|了解更多捐助體驗相關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3585] * CampaignEvents-{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為活動籌辦人員提供工具,讓他們能更輕鬆地管理活動、與參與者溝通,以及在維基站點上宣傳活動。阿拉伯語維基百科、伊博語維基百科、史瓦希里語維基百科、元維基[[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Deployment status|已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zh: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引進CampaignEvents擴充功能|中文維基百科已決定]]啟用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w:es:Wikipedia:Votaciones/2024/Sobre la política de Organizadores de Eventos|西班牙語維基百科]]和[[d:Wikidata:Project chat#Enabling the CampaignEvents Extention on Wikidata|維基數據]]正在進行相關討論。參見[[m:Special:MyLanguage/CampaignEvents|元維基的CampaignEvents頁面]]了解如何為您所在的維基請求部署。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2|{{formatnum:22}}個|共{{formatnum:2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敬請擁有Wikitech帳號的開發者們[[wikitech:Wikitech/SUL-migration|檢查其帳號是否需要執行任何操作]]。Wikitech正在過渡到使用單一-{zh-hans:用户登录;zh-hant:使用者登入;}-系統(SUL,即全域帳號),以及進行其他配置變更。此變更將有助於降低我們所有維基站點的每週軟體更新的整體複雜度。 '''深入探索''' * 本次[[m:Special:MyLanguage/Tech/Server switch|伺服器切換]]已於上週順利完成,唯讀時間[[wikitech:Switch Datacenter#Past Switches|僅2分46秒]]。這項定期流程確保工程師在切換-{zh-hant:資料;zh-hans:数据;}-中心之時,即使發生重大技術問題,所有維基仍然可供閱讀。藉此機會,工程師得以維護升級平時全天候運行的系統,往往還能找出基礎架構中的弱點。該流程涉及數十個軟體服務和數百個硬體伺服器,需要多個團隊通力合作。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流程所需時間已從17分鐘縮短至兩三分鐘。 [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66ZW7B2MG63AESQVTXDIFQBDBS766JGW/] '''會議與活動''' * 10月4日—6日:[[m:Special:MyLanguage/WikiIndaba conference 2024|WikiIndaba大會的黑客松]],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 * 11月4日—6日:[[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Users and Developers Conference Fall 2024|2024年秋季MediaWiki使用者與開發者大會]],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0|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0"/>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9月30日 (一) 22:20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30062 --> == 關於[[模板:作者|作者模板]] == 此模板是否有可能分列作者及分類參數?尤其某些需要消歧義者(如[[作者:李昂 (唐朝官員)|唐代官員李昂]]),現在似乎還不能正確分類。——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1日 (二) 12:53 (UTC) :維基文庫作者頁面就應該使用筆名或者常用名命名,建議把[[作者:李昂]]移動到[[作者:唐文宗]],和[[w:唐文宗|維基百科]]一致。其他原本是機器人建立的作者頁面命名不當的也按[[w:|維基百科]]頁面名類推移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14:59 (UTC) :: 不過這似乎與消歧義問題無關?畢竟即使將皇帝李昂更名為唐文宗,依據「主從消歧義」原則,前述同名唐代官員仍應添加消歧義後綴為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4日 (五) 01:54 (UTC) :::現在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分類吧,[[:Category:唐文宗]]並不存在。建立了這些分類以後,可以把分類通過維基數據鏈接到作者頁,這樣就可以在[[Module:作者|作者模板]]鏈接到該分類。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14 (UTC) :::: {{ping|Midleading}}可能要全盤考慮,將其他中國古代帝王一併納入討論。——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4 (UTC) == 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上接[[#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 {{ping|Midleading}}2024年9月9日留言,請問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4年10月2日 (三) 21:50 (UTC) : 未見本站目前有如百科方面大規模投票適用之需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3日 (四) 17:49 (UTC) :没必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首先需要制定如何使用安全投票的方針才能進行下一步。其次,維基媒體基金會可能沒有能力在本站使用安全投票。最後,一直都有人覺得社群投票就是強推,反對社群投票,要求先由仲裁委員會審理決定解任理由成立後才能投票,就差上訴到法院了。維基文庫也有一批這樣的人,平時不活躍,但是一到要投票的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來,甚至直接使用傀儡和IP匿名用戶破壞。在沒有本地行政員的情況下,誰來監票就是個問題。誰來審理解任理由是否成立是個更大的問題。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4:08 (UTC) :近闻诸君之议,深以为然。然愚见以为,弊非在管理员之多寡,实在勤者鲜少。譬如页面移动之请求,常无人及时处理;至于条目之删除,往往草率而行,争议未决,已然除去,亦无详实之总结。尤版权相关,删除之时未明列反删期限,众人无所适从,实欠周全。倘能勤政审慎,详议而后行,则可化解纷争,增进公允。愚见如此,敬请诸位指教。--[[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5:39 (UTC) :: {{ping|Zy26}}其實閣下或可申請管理員,一齊協助站務?本人將予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3 (UTC) ::: 感承Eric君之荐,愚深以为然。盖如Jimmy Wales所言,登位管理员非大事,实为技术之事,非为权位,予人以便,使社区得以顺畅运作。愚认同此言,唯愿其过程更为开放,以消“权威”之感,让更多有识之士得以分担站务,集众力而行[https://lists.wikimedia.org/pipermail/wikien-l/2003-February/001149.html]。 ::: 愚虽略通技艺,且今对文库事务抱有热忱,然精力有限,时常难以久持。且素不擅政治事务,亦不喜涉入争议、开罪于人。今于维基百科,所持权限亦惟方便清理站点、整理页面,实无意涉足纷争。 ::: 若蒙垂允,愚当尽绵薄之力,为社区贡献一己所能,期增益文库而不负所托。谨此复,敬请诸君指正。--[[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3:23 (UTC) == 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本站现有多个机器人长年未有活动,是否应移除这些账户的机器人权限(<del>本站方针未订明不活跃标准,宜参照百科和元维基以一年为限</del>)? '''[[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4年10月4日 (五) 11:31 (UTC) :我同意1年为限。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4日 (五) 15:40 (UTC) : 反对此议。不活跃并不代表无效,机器人随时可能再次启用,没必要为形式而强行移除其权限。况且管理员人手本已不足,增添管理负担并非明智之举,建议维持现状。--[[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13:20 (UTC) ::了解。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4 (UTC) :本站[[User:AvocatoBot]]和[[User:Interwiki-Bot]]2个机器人账户,主要任务为维护跨语言链接(已被Wikidata取代,因此原先的机器人申请已无效),超过10年未有任何活动,现请求移除上述账户的机器人权限。 '''[[User:沈澄心|<span style="color:#a52a2a">dring</span>]][[User talk:沈澄心|<span style="color:#4b0082">sim</span>]]''' 2024年10月13日 (日) 09:47 (UTC) : {{ping|沈澄心}}或可提議先行修訂[[维基文库:机器人|機器人方針]],添加「機器人注銷」一節,俾利統一處理。其餘意見同Zy26,不過AvocatoBot及Interwiki-Bot久未活躍,確可予以注銷。——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10月24日 (四) 21:50 (UTC) ==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 Dear all, Apologies for writing in English. Please help to translate in your language. We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e upcoming [[m:Wiki Loves Ramadan|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aimed at celebrating Ramadan by enrich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ignificant time of year. As we plan to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your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are crucial in shaping the best possibl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engaging,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set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strategies for organizing this global event. Survey link: https://forms.gle/f66MuzjcPpwzVymu5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hank you for being a part of our journey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 User:ZI Jony 2024年10月6日 (日) 03:20 (UTC)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10935 --> == 如何讓<pages>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pre>{{#invoke:string|replace|<pages include="1" index="Sandbox.djvu" />|<br>|<br><br>}}</pre> 這麼寫並不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若改用Transcluder嵌入 <pre>{{#invoke:string|replace|{{#invoke:Transcluder|main|Page:Sandbox.djvu/1}}|<br>|<br><br>}}</pre> '''會'''讓該嵌入頁面文字中的單<nowiki><br></nowiki>被處理成<nowiki><br><br></nowiki>。 但用Transcluder做全本嵌入時需列舉,不方便大量頁面嵌入。 想來問問該怎麼寫,才能讓<pages>被解析成文本處理。還是說[[w:en:Wikipedia:Lua#MediaWiki-specific_features]]內文提到的,即是<pages>這類的標籤不會被Lua處理?[[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10:05 (UTC) :pages是MediaWiki扩展提供的功能,而不是一个模板,所以无法由Lua展开。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7日 (一) 03:50 (UTC) :閣下是否有需求在 Page 頁面和嵌入頁面顯示不同文字排列方向?{{tl|Vertical page start}} 模板也許能實現此功能。受 Mediawiki 限制,必須顯式寫出<code><poem></code>標簽([https://www.mediawiki.org/wiki/Topic:T8qq3x78i9rfem8l])。樣例在[[Page:Sandbox.djvu/1]]。歡迎建議功能及改進。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6:18 (UTC) ::不同文字排列方向這個實踐不難。可我想要的是同一份Page頁面可經由不同處理,分別嵌入成有標點分段橫書排版、無標點縱書橫排兩個版本。(假設原Page頁已錄具有完整的metadata可供處理)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16日 (三) 09:17 (UTC) :::可以考虑用 Lua 来解析,模块“{{tl|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临时政府公报01.pdf|1|24}}”乃一简易示例,有许多细节问题未决,需进一步处理。君可参之,或可有所裨益。--[[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07:50 (UTC) ::::感謝大神出手相助。我想,再串接其他模板,約莫就可以達到我的需求。就是要花心思想想偽格式pattern該如何來寫,好讓Lua模組處理。 ::::那個punctuationPattern,可以使其成為<nowiki>{{RemovePunctuation}}</nowiki>可接受的第四個Argument嗎?若是輸入不存在,則默认为缺省table。[[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2:25 (UTC) ::::: {{ping|Aerotinge}}<code><nowiki>{{RemovePunctuation|ROC1912-01-29臨時政府公報01.pdf|1|10|[,。]}}</nowiki></code>,另,君之需求或致方案繁复,未来编辑恐增维护难度,亦或影响页面稳健。建请三思,兼顾后续便捷,严谨测试各类情境,以便日后同仁易于理解、增修无碍。--[[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09 (UTC) ::::::承您貴言,我本意是希望將"、""。"移出預設清單,因部分古籍已用此類符號圈點。若將之視為新式標點,一概移去略有不妥。 ::::::會再注意,盡可能不去使用自訂RemovePunctuation表。再次感謝您的勞動成果。 ::::::至於頁面繁複,礙於本人能力有限,難以同時兼顧維護、可讀性、成果需求等諸多面向。最後得出的方案在源碼上略顯不直觀,會再考慮注釋一段說明文字以供參。[[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40 (UTC) == 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1"/><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現在,各社群可以為其維基請求安裝[[mw:Special:MyLanguage/Moderator Tools/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Automoderator是一套自動化反破壞工具,可根據新的「回退風險」(Revert Risk)機器學習模型的評分來回退不良編輯。參閱安裝和配置所需的[[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AutoModerator/Deploying|必要步驟]]。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36934]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現在,在[[mw:Special:MyLanguage/Content translation/Section translation#Try the tool|提供手機版「內容翻譯」]]的維基中,翻譯者在使用該工具時,可以用41項篩選條件來-{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條目建議清單。這項基於主題的條目建議功能,可讓翻譯者輕鬆地根據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自行探索相關條目並進行翻譯。[https://test.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ContentTranslation&active-list=suggestions 用您的行動裝置試試看]。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8422]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12|{{formatnum:12}}個|共{{formatnum:12}}個}}社群提交工單]]。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現在,為<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syntaxhighlight></nowiki></code></bdi>標籤[[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SyntaxHighlight#copy|指定<bdi lang="zxx" dir="ltr"><code><nowiki>copy=1</nowiki></code></bdi>屬性]],即可讓代碼區塊顯示「{{int:syntaxhighlight-button-copy}}」按鈕。感謝SD0001所做的改進。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932] * 所有維基的-{zh-hant:自訂;zh-hans:自定义;}-著作權頁尾-{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將更新,-{zh-hant:訊息;zh-hans:消息;}-原始碼將改用wikitext標記,而非原始HTML。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89]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本月稍晚,[[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將在幾個維基試行推出。最終的試行維基清單將在下半月公布。如果您在[[phab:T376499|這11個維基]]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而該軟體使用IP位址的資料,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參閱-{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Code Review工具[[Wikitech:Gerrit|Gerrit]]和[[Wikitech:GitLab|GitLab]]已啟用速率限制,以解決惡意流量和抓取所造成的問題。開啟太多-{zh-hant:同時連線;zh-hans:并行连接;}-的-{zh-hant:用戶端;zh-hans:客户端;}-將被限制幾分鐘。這項速率限制是-{zh-hant:透過;zh-hans:通过;}-[[Wikitech:nftables|nftables]]防火牆規則進行管理的。更多詳情,請參閱Wikitech上有關[[Wikitech:Firewall#Throttling with nftables|防火牆]]、[[Wikitech:GitLab/Abuse and rate limiting|GitLab限制]]和[[Wikitech:Gerrit/Operations#Throttling IPs|Gerrit操作]]的頁面。 * 五個新的維基已-{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 [[d:Q49224|科梅林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w:kge:|<code>w:kge:</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813] ** [[d:Q36096|莫西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pedia}} ([[m:mos:|<code>m:mos:</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641] ** [[d:Q36213|馬都拉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tionary}} ([[wikt:mad:|<code>wikt:mad:</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4968] ** [[d:Q2501174|哥伦打洛语]]{{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quote}} ([[q:gor:|<code>q:gor:</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088] ** [[d:Q56482|撣語]]{{int:project-localized-name-group-wikinews}} ([[n:shn:|<code>n:shn:</code>]])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430]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1|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1"/>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7日 (一) 23:42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57422 --> == 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 == 根據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GlyphWiki:%e8%91%97%e4%bd%9c%e6%ac%8a%e8%88%87%e8%a8%b1%e5%8f%af%e5%8d%94%e8%ad%b0 Glyphwiki著作權與許可協議],其上的字體資源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特別是一些生僻漢字,可以在GlyphWiki上找到。 是否可以允許參照類似 [ [ File: xxx.svg ] ] 連接到 upload.wikimedia.org 的方式,支持連接並顯示其它外站(如 glyphwiki.org)的圖像資源?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1 (UTC) :因為Glyphwiki等外部資源沒有遵循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所以一切外部資源都直接無法使用([[w:盗链|盗链]]),只能把外部資源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才能使用。其實很多圖像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了。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3:49 (UTC) ::GlyphWiki的許可是否比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更爲開放?直接引用是否不應稱爲“盜鏈”? ::不知有哪些來自GlyphWiki的字形已經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是否有字表可以查詢? ::另,GlyphWiki的資源也是與日增長的,既有字形也可能調整修改,逐一轉載耗時費力,感覺也無必要。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5:17 (UTC) :::這裡不僅是許可問題,還有使用條款的問題。使用者必須同意GlyphWiki的使用條款才能直接連接GlyphWiki,哪怕是引用公有領域資源也要遵循使用條款,否則就是佔用GlyphWiki的頻寬資源。維基共享資源也是一樣,第三方直接引用維基共享資源的圖像但不遵守使用條款,佔用頻寬資源過多時,會被基金會封鎖。但是有一個轉載者同時遵守兩者的使用條款是可以的,而且這樣的話不需要所有讀者遵守GlyphWiki的使用條款。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5:00 (UTC) ::未收錄僻字適合維基詞典和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三方協作,但我未見中文或英語維基詞典有收錄。 ::本地也許可以維護一份僻字表,供需要的模板調用,錄入Glyphwiki編碼和[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編碼。後者收字更多,可期待編碼穩定不變。 ::[[:c:Category:Chinese characters not in Unicode]]有一些未編碼字。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54 (UTC) :::多謝!感覺這個整理的[[:c:Category:Chinese_characters_not_in_Unicode |字表]]名稱雜亂,不如Glyph成體系,比如,我要找到“諒”的異體字,可以通過該字編碼(unicode=0x8AD2)定位到 https://zht.glyphwiki.org/wiki/u8ad2, 然後在裏面查找對應的異體字,對於同一個字在不同供應商/字庫的字符集編碼也按照 "字庫代碼"+"unicode代碼"的方式列出,比如 (u2ff0-u8a00-u4eb0) (=hdic_hkrm-05058330) (=toki-01085420) (=linchuyi_hkrm-05058330) (=gt-74180) :::本站還有3個擴展字庫集([[Template:SKchar/字符表|SKchar]], [[Template:SKchar2/字符表|SKchar2]], [[Template:GJchar/字符表|GJchar]]),但也有檢索不便的問題。 :::還有,上面異體字字典網站對生僻字有自己的專用編碼(用了U+F0000以上的擴展段),也提供了woff字庫文檔,只是不知道授權條款是否可用(如將woff裝載到本站),以及如何用技術實現在wikisource頁面引用woff中的指定編碼漢字?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20 (UTC) ::::Unicode編碼的字在維基詞典、維基共享資源和維基數據搜尋都很容易找到圖片字,除非該圖片字并未轉載到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詞典有漢字編碼轉維基共享資源圖片字的模板,有需要可以在維基文庫也使用。woff字庫是有版權的,只能先轉圖片字(如[[:File:SKQSfont.pdf]])再使用,圖片字在美國屬於公有領域。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3:55 (UTC) ::::閣下的觀察甚是。共享資源上的這些字不成體例,因爲沒人整理過。GlyphWiki 的長處是匯集多編碼,每個字有圖像,還涵蓋[[:w: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認同原則與原字集分離原則|變體序列和東亞各國字形]]。這也是對文庫可能的不便,因爲單字缺少唯一編碼,且因由用戶生成,可能有大改動。Unicode 變體序列描述能力也有限。文庫 (MediaWiki) 尚不支持兼容區漢字錄入。不知道變體序列是否支持。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00 (UT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使用的私人使用区 (PUA) 編碼可能沒有太多實用價值。我認爲有用的是連結正字的代碼和「單字ID」。以「窗」爲例,正字代碼為A02964, 異體字「⿺㇄匆」代碼為A02964-017,其正字一望而知。另每個字有ID,用於網頁位址。如「窗」的ID是 31863,A02964-017 為 31880。可以料想單字ID是向前兼容的,即後續修訂不會改變已收字的ID。異體字字典自稱收錄約十萬字,因此如果文庫維護一份字表的話,可考慮以單字ID來做内部編碼,以 SKchar,GlyphWiki 等為後備。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6:21 (UTC) ::::先不說字型是可以用SIL之類的授權來相容CC的。首先是commons不接受字體,那兒不是字體倉庫(但可以是圖庫,我也在上面看過不只一次屌照了)。關於為何不接受字體上傳也是個[[commons:Commons:Requests_for_comment/Hosting_of_free_fonts_in_Commons|舊話題]]了。 ::::光這點就堵死想要從commons取用字體可能性了。(是可以把整個字體轉成svg一個個上傳,然後手刻css去映射。足夠勝任顯示文庫古文的字庫覆蓋率,不含異體字也就9萬多個glyph吧。<del>這就是我放棄這條路的緣故</del>) ::::所以要想取用GlyphWiki的編碼系統與svg圖檔,我想只有搬磚搬到commons這一條路。 ::::變體序列(IVS)維基好像尚未支援,也有可能是我的文字編輯器的問題,導致文本的IVS描述符丟失,總之我上回的嘗試是失敗的。 ::::但就算要用IVS也是需要字體功能做基礎支援(參見日文站點的[[:ja:テンプレート:異体字シーケンス|模板]]),使得瓶頸還是回到缺字體的問題點上。[[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00 (UTC) :::::我建議在維基詞典継續討論,這些字應該屬於維基詞典收錄的範圍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08:40 (UTC) ::::::好吧,轉載Glyphwiki圖到維基共享資源,可以先到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Glyphwiki 查看有無合用的(目前有26591个)——只是檢索稍嫌不便。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9日 (三) 15:52 (UTC) :換個思路,用JS開發小工具(gadget)配合呢?在文庫文本使用glyph模板,但不傳值、不作連外處理。當用戶自行啟用glyph gadget後,在用戶端本地對文本裡的glyph pattern一個個轉成GlyphWiki連外圖檔。 :沒開啟glyph gadget的就乖乖看一個個�佔位符。 :這樣總不干基金會政策的事兒了吧。就循[[User talk:Kanashimi/era note.js|紀年標注工具]]一樣的路子來走就行。[[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07:26 (UTC) ::紀年標注工具沒有使用條款和私隱政策供使用者查閱,實際上也不合規,維基媒體基金會已經注意到[[phab:T275754|這個問題]]了,未來會全面禁止小工具使用外部資源。維基百科在頂部通過外部連接轉到Facebook也是引起維基媒體基金會[[phab:T375253|調查]]的行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0:42 (UTC) ::也請考慮[[:w:MOS:PRECOLLAPSE]] 中的建議。考慮未登入用戶在各維基計劃應佔讀者多數,可以給已登入用戶開發增强功能,但也應讓多數用戶能知曉無法顯示的内容。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8日 (二) 13:42 (UTC) == 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大家好, 我們在此感謝所有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4|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人士。來自180個以上維基媒體專案的近6000名社群成員已投票。 以下四位候選人得票最多: # [[User:Kritzolina|Christel Steigenberger]] # [[User:Nadzik|Maciej Artur Nadzikiewicz]] # [[User:Victoria|Victoria Doronina]] # [[User:Laurentius|Lorenzo Losa]] 儘管這些候選人已透過投票得出名次,但他們仍需要被任命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他們需要成功通過背景調查,並滿足章程中規定的資格。新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將於2024年12月舉行的下一次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會議上任命。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4/Results|請閱讀元維基上的選舉結果。]] 祝好, 選舉委員會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工作小組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MPossoupe_(WMF)|MPossoupe_(WMF)]] 2024年10月14日 (一) 08:26 (UTC) <!-- 信息由 User:MPossoupe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183190 --> == 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2"/><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結構式討論-{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又稱Flow)啟動棄用流程。該-{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未經維護且造成問題。結構式討論將被[[mw:Special:MyLanguage/Help:DiscussionTools|討論工具(DiscussionTools)]]取代,其用於任何一般討論頁。我們正在聯絡[[mw:Special:MyLanguage/Structured Discussions/Deprecation#Deprecation timeline|第一批維基]]。請這些維基停止使用結構式討論,並將所有結構式討論板移至子頁面,作為存檔。2024年10月22日開始,將在這些維基執行腳本,自動將所有不是子頁面的結構式討論頁面移至子頁面。2024年10月28日,這些維基的所有結構式討論板將設為唯讀模式。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tructured_Discussions/Deprecation][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0722] * WMF的-{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平台團隊正致力於讓讀者更容易用自己的語言執行-{zh-hant:文字搜尋;zh-hans:文本搜索;}-。[[phab:T332342|上週對30多種語言進行的一項變更]],使查找帶有變音符號的單詞變得更加容易。這適用於全文-{zh-hant:搜尋;zh-hans:搜索;}-以及進階-{zh-hant:搜尋;zh-hans:搜索;}-如<code><bdi lang="en" dir="ltr">''hastemplate''</bdi></code>、<code><bdi lang="en" dir="ltr">''incategory''</bdi></code>等。新聞末尾链接提供對此的詳細說明以及其他較小改進。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User:TJones_%28WMF%29/Notes/Language_Analyzer_Harmonization_Notes#ASCII-folding/ICU-folding_%28T332342%29]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20|{{formatnum:20}}個|共{{formatnum:20}}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俄語維基百科安裝了[[mw:Special:MyLanguage/Help:Edit check|編輯檢查]];修復了一些缺失的UI樣式。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使用Toolforge工具[[toolforge:copyvios|Earwig's Copyvio Detector]]的編輯者,現在需要先-{zh-hant:登入;zh-hans:登录;}-其維基媒體帳號才能啟用「搜尋引擎」選項執行檢查。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旨在防止外部機器人濫用系統。感謝Chlod所做的改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_talk:New_pages_patrol/Reviewers#Authentication_is_now_required_for_search_engine_checks_on_Earwig's_Copyvio_Tool] * [[m: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Phabricator]]-{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再度能夠以電子郵件-{zh-hant:建立;zh-hans:创建;}-工單,以及對既有工單留言。[[mw:Special:MyLanguage/Phabricator/Help#Using email|向Phabricator-{zh-hant:傳送;zh-hans:发送;}-電子郵件]]的功能已修復。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56077]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介面中的一些HTML元素現在使用<code><nowiki><bdi></nowiki></code>元素包裹,以使HTML輸出更符合Web標準。未來幾週將會有更多此類變更。這項-{zh-hant:變更;zh-hans:更改;}-可能會導致某些依賴介面的舊HTML結構的工具無法正常運作。請留意,我們[[mw:Special:MyLanguage/Stable interface policy/Frontend#What is not stable?|不建議]]任何軟體依賴介面的HTML結構,因為它隨時可能更改而導致錯誤。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975] '''深入探索''' * 月刊[[mw:Special:MyLanguage/MediaWiki Product Insights/Reports/September 2024|MediaWiki產品洞察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維基媒體驗證系統的近況更新;簡化MediaWiki平台功能開發之研究;解析器統一和MathML推出的近況更新;等等。 * 季刊[[mw:Technical Community Newsletter/2024/October|技術社群電子報]]新期數發布。 本期內容包括:改進與國家/地區相關的主題建議之研究;改進PHPUnit測試;等等。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2|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2"/>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14日 (一) 21:21 (UTC) <!-- 信息由 User:Quiddity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597254 --> == 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每年10月至12月間,維基媒體基金會若干委員會均會招募志願者。 請在元維基頁面上閱讀有關委員會的更多資訊: * [[m:Special:MyLanguage/Affiliations_Committee|自治體委員會(Affiliations Committee,AffCom)]] * [[m:Special:MyLanguage/Ombuds_commission|監察委員會(Ombuds commission,OC)]]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Legal/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Trust and Safety/Case Review Committee|案例審查委員會(Case Review Committee,CRC)]] 各委員會本輪職務申請自2024年10月16日起。自治體委員會委員之申請期限至2024年11月18日止,而監察委員會和案例審查委員會的委員之申請期限則至2024年12月2日止。您可以透過[[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Legal/Committee_appointments|造訪元維基上有關委員會任命事宜的頁面]]了解如何進行申請。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發佈到討論頁面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mailto:cst@wikimedia.org cst@wikimedia.org]。 謹代表委員會支援團隊,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 [[m: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m:User talk:Keegan (WMF)|talk]]) 2024年10月16日 (三) 23:09 (UTC) <!-- 信息由 User:Keegan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oldid=27601062 --> == 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閣下之前[[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4#有沒有將生僻字以通同字顯示的模板|問詢]]是否可有一個將未編碼字以通同字顯示,並以 tooltip (提示框)顯示額外信息的模板。考慮需求和未來維護,似有必要為此目的單設一個或幾個模板。我做了一個原型 {{tl|Original character/doc}},請求社群評論功能與樣式。 有關 tooltip 實現的技術問題:以<code>title</code>實現的 tooltip 不能在移動視圖下點觸打開提示框,例如英語維基百科的模板[[:Wikipedia:en:template:tooltip]]。我不懂的是,英語維基百科的編者稱沒有替代方案( [[:Wikipedia:en:Talk:List_of_winners_of_the_Rotterdam_Marathon|此英語維基百科討論頁]])。請問{{tl|Original character}}使用的 CSS tooltips 是否不支持某些設備,或有性能或安全顧慮,才未被使用?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19日 (六) 17:32 (UTC) :我现在用的正是移动设备,这也算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 :我的体验是: :#不论是维基百科的[[w:Template:Tooltip]]还是中文维基文库这个{{tl|Tooltip}},不使用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无法正常显示提示'''(只能看到下划线)。 :#*目前我找到唯一可用的方案,是使用[[mw:Reference Tooltips]]这个小工具。这里我也建议中文维基文库安装一个这个工具。 :#{{tl|Original character}}的样式,我在桌面视图和移动视图都'''可以正常显示提示'''。 :#*所以,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我推荐使用这一种。 :至于能不能用CSS tooltips之类技术上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到维基百科的[[w:WP:互助客栈/技术]]去问问?那边人应该多点。 [[User:Wang31|Wang31]]([[User talk:Wang31|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03:34 (UTC) :我覺得模板的'''原字信息'''要再加縮限、明確定義。是要接受IDS字形結構呢?還是要收編碼? :編碼也有GlyphWiki的編碼,ROC的MOE編碼、CNS交換碼,今昔文字鏡的MJ碼。 :如果僅是要參照ROC的MOE異體字編碼,可以考慮做成外鏈的形式(參見[[Wikt:ja:template:R:twedu|詞典模板]]),更方便使用者。 :如果全都要,包山包海,也應該要在模板中定義成參數。<code>|IDS=|GW=|MOE=|CNS=</code> :模板的名稱,竊以為調整一下較合宜。因我認為該模板,應是著重在字形參照/索引的性質,故稱為(CJK(V)_)glyph_index較佳。但名從主人,您的命名及決定,我是一定尊重的。[[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4:58 (UTC) ::可以製作多個相關模板以滿足不同需求。模板為社群共享,非本人獨有,而且還未使用,社群可直接修改。 ::我自己的需求是僅錄入並展示原字編碼。外鏈可作爲選項。惟過度維基鏈接和外鏈影響讀者閲讀,可考慮默認不添加外鏈。 ::閣下對參數的建議甚好。我想避免用戶手工輸入IDS序列,因爲拆分方法和部件可能不唯一(例如,康熙部首和同形漢字有不同編碼)。我的設想是,後臺維護一個類似[[:Module:SKchar]]的字表,錄入MOE異體字編碼,其他編碼,IDS序列和其他資訊(如圖片字),然後允許以參數選擇怎樣顯示這些資訊。這樣易於未來維護,如,未來得到編碼的字可以直接以新編碼字取代正字。因爲只需記錄想要顯示額外資訊的字,所以字表不會很長。 ::這個字表如果只以異體字字典編碼為索引,現在就可實現。如果允許更多編碼,我還不知道如何開發,須請社群協助。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40 (UTC) ::模板名稱:我更想名稱反映編輯用途,也就是「錄入的字非原字,原字沒有編碼」。也許 "Unencoded character" 是更好的名稱?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8:58 (UTC) ::: “Unencoded Character”已较原名更为贴切;愚以为“Unencoded Original”较“Unencoded Character”更佳,盖其言简意明,点出原字未收,便于辨识。--[[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日) 04:24 (UTC) ::::贊同“Unencoded Original”,是個好名字,感謝閣下指點。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8 (UTC) :[https://www.conanpedia.com/Template:Tt 这个模板(其他MediaWiki站点)]的效果可能可供参考,将参考文献的提示样式应用于Tooltip上,并支持移动设备点击。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10月21日 (一) 02:45 (UTC) ===其他改字模板的樣式=== 文庫改字模板,如 {{tl|?}}, {{tl|校}}, {{tl|另}}, {{tl|另2}} 等都使用 tooltips。現 CSS tooltips 的技術尚在討論中,如果確實可行,提議未來將這些模板的提示框更新為新樣式,以方便手機讀者。 我想同時提請評論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除{{tl|?}}外,其他大多應用背景顔色和形狀區分功能, 標記原文有異文或者有誤。對比英語維基文庫沒有標記異文的模板,對誤文也只用 [[:en:Template:Sic]] 和 [[:en:Template:SIC]] 等寡樣式模板。其應用頁面,如[[:en:Page:Nietzsche_the_thinker.djvu/208]], 更乾净,也對讀者的干擾少。中文文庫有這些模板的頁面,改字常常是最突出的元素,較作品更吸引讀者。出於文庫對原作的尊重,這些改字模板的顯示樣式可以「低可見度化」,即:去除暗示維護需求的紅色邊框(和{{tl|?}}不同, {{tl|校}} 不是維護模板也無需維護),更淡的背景顔色,或改爲虛綫底線。進一步說,{{tl|校}} 可以用 [[:en:Template:SIC]] 取代:如果文庫不鼓勵編者在作品頁加入醒目<ref>本注釋沒有實際内容,但是你可能還是會看看注釋寫了什麽。</ref>的脚注,那麽更加醒目的{{tl|校}} 也無存在理由。[[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6:30 (UTC) {{reflist}} == 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3"/><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本週要聞''' * 行動應用程式團隊發布iOS應用程式導覽功能[[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Phase 1: Creating a user Profile Menu (T373714)|更新]],目前已在最新的App store版本中推出。團隊新增了「個人資料」功能表,可讓您從條目顯示畫面中輕鬆存取通知和監視清單等給編輯者的功能,並將「捐款」按鈕移至更方便讀者存取的位置。這是規模龐大的[[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Apps/Team/iOS/Navigation Refresh|導覽更新]]計畫的第一階段,幫助iOS應用程式從一個主要以讀者為中心的應用程式,轉變成一個完全支援閱讀和編輯的應用程式。近年來,維基媒體基金會根據志願者的請求,新增了許多編輯功能以及對維基交流的支援。 [[File:IOS App Navigation refresh first phase 05.png|thumb|iOS維基百科應用程式的個人資料-{zh-hant:選單;zh-hans:菜单;}-與內容]]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維基百科讀者現在可以下載瀏覽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程序;}-,嘗試一些早期構想的潛在功能,包括推薦條目供進一步閱讀、自動總結條目、改善搜尋功能等。參閱網頁團隊的[[mw:Special:MyLanguage/Reading/Web/Content Discovery Experiments|「內容探索實驗」頁面]]了解更多,[[mw:Special:MyLanguage/Newsletter:Web team's projects|訂閱電子報]]隨時掌握新訊。 * 本月稍晚,[[phab:T376499|這12個維基]]的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將開始獲得自動建立的[[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臨時帳號]]。試行維基清單可能會稍有變動——可能會移除維基,但不會再新增。臨時帳號是一種新的[[mw:Special:MyLanguage/User account types|-{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帳號類型]],使未-{zh-hant:登入;zh-hans:登录;}-編輯者的隱私更受保護,也讓社群成員更容易與他們溝通。如果您在這12個維基上維護任何工具、機器人或小工具,,或可供未登入-{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使用,請檢查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應對臨時帳號。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For developers|-{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更新指南]]。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Trust and Safety Product/Temporary Accounts/Updates|所有維基的部署計畫]]。 * 查看[[m: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3|{{formatnum:33}}個|共{{formatnum:33}}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nr:Main Page|南恩德貝萊語]]、[[w:rsk:Главни бок|潘諾尼亞盧森尼亞語]]、[[w:ann:Uwu|奧博洛語]]、[[w:iba:Lambar Keterubah|伊班語]]、[[w:tdd:ᥞᥨᥝᥴ ᥘᥣᥲ ᥖᥥᥰ|傣那語]]維基百科語言版本已於上週-{zh-hant:建立;zh-hans:创建;}-。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785][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5660][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61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3424][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6556] * 現在可以在Wikifunctions使用維基數據詞位建立函數,-{zh-hant:透過;zh-hans:通过;}-上週新推出的[[f:Z6005|「維基數據詞位」類型]]。當您進入這些函式之一時,UI會提供一個詞位選擇器,幫助您從維基數據挑選與您輸入的單詞相符的詞位。點擊執行後,您所選取的詞位會從維基數據擷取,轉換成「維基數據詞位」類型,傳送至所選的函數中。參閱[[f:Special:MyLanguage/Wikifunctions:Status updates/2024-10-17#Function of the Week: select representation from lexeme|最新一期的Wikifunctions電子報]]了解更多。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維基媒體網站-{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新的<code dir="ltr">{{[[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timef]]:…}}</code>解析器函數,更輕鬆取得不同語言的格式化日期。例如,<code dir="ltr"><nowiki>{{#timef:now|date|en}}</nowiki></code>顯示為「<bdi lang="en" dir="ltr">{{#timef:now|date|en}}</bdi>」,<code><nowiki>{{#timef:now|date|zh}}</nowiki></code>顯示為「{{#timef:now|date|zh}}」。在此之前,<code dir="ltr"><nowiki>{{#time:…}}</nowiki></code>可以用來格式化日期,但需要手動指定時間和日期的組成部件及順序及標點符號。<code dir="ltr">#timef</code>(或<code dir="ltr">#timefl</code>用於本地時區)提供對MediaWiki在其UI中使用的標準日期格式的-{zh-hant:存取;zh-hans:访问;}-。這能有助於簡化共享資源和元維基等多語言維基中的一些模板。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223772][https://www.mediawiki.org/wiki/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ParserFunctions##timef] * [[File:Octicons-tools.svg|12px|link=|class=skin-invert|-{zh-hant:進階;zh-hans:高级;}-項目]] 共享資源和元維基-{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現在可以使用<code dir="ltr"><nowiki>{{USERLANGUAGE}}</nowiki></code>取代<code dir="ltr"><nowiki>{{int:lang}}</nowiki></code>來有效[[mw:Special:MyLanguage/Help:Magic words#Localization|取得使用者語言]]。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4085] * [[m:Special:MyLanguage/Product and Technology Advisory Council|產品和技術諮詢委員會]](PTAC)目前已有試行成員,代表遍及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他們將針對[[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 Council|運動策略技術委員會]]倡議,建立一個共同定義且更具彈性的技術平台。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Movement_Strategy/Initiatives/Technology_Council] '''深入探索''' * 季刊[[mw:Special:MyLanguage/Growth/Newsletters/32|Growth電子報]]新期數發布。本期內容包括:新手首頁「社群新訊」-{zh-hant:模組;zh-hans:模块;}-即將推出;新的「社群配置」選項;新-{zh-hant:專案;zh-hans:项目;}-的詳情。 * 維基媒體基金會[[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Security Team#CNA Partnership|成為通用漏洞揭露(CVE)計畫的官方合作夥伴]]。[[w:zh:公共漏洞和暴露|CVE計畫]]是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將公開揭露的網路安全漏洞分類。既維基媒體基金會已成為CVE編號管理者,基金會安全團隊將能夠對影響MediaWiki核心、-{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zh-hans:皮肤;zh-hant:外觀}-以及基金會管理的任何-{zh-hant:程式碼;zh-hans:代码;}-的漏洞即時發布CVE紀錄。 * [[m:Special:MyLanguage/Community Wishlist|社群願望清單]]正在[[m:Community Wishlist/Updates#October 16, 2024: Conversations Made Easier: Machine-Translated Wishes Are Here!|測試願望清單內容的機器翻譯]]。志願者現在可以閱讀願望的機器翻譯版本,在譯者翻譯內容之前投入討論。 '''會議與活動''' * 10月24日:維基教育講者系列線上研討會——[https://lists.wikimedia.org/hyperkitty/list/wikitech-l@lists.wikimedia.org/thread/N4XTB4G55BUY3M3PNGUAKQWJ7A4UOPAK/ 開源技術:建立維基教育面板],由維基媒體實習生和一位網頁開發人員參與的專題討論會。 * 2024年12月20日—22日:[[m:Special:MyLanguage/Indic Wikimedia Hackathon Bhubaneswar 2024|2024年印度維基媒體布班尼斯瓦黑客松]]於印度奧里薩邦舉行。該黑客松為社群成員——包括開發者、設計師、內容編輯者——而舉辦,旨在建構能改善貢獻者體驗的技術解決方案。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3|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3"/>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1日 (一) 20:52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34672 --> == 'Wikidata item'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Hello everyone, I previously wrote on the 27th September to advise that the ''Wikidata item'' sitelink will change places in the sidebar menu, moving from the '''General''' section into the '''In Other Projects''' section. The scheduled rollout date of 04.10.2024 was delayed due to a necessary request for Mobile/MinervaNeue skin. I am happy to inform that the global rollout can now proceed and will occur later today, 22.10.2024 at 15:00 UTC-2. [[m:Talk:Wikidata_For_Wikimedia_Projects/Projects/Move_Wikidata_item_link|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notice any problems or bugs after this change. There should be no need for null-edits or purging cache for the changes to occur. Kind regards, -[[m: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Danny Benjafield (WMDE)]] 2024年10月22日 (二) 11:29 (UTC) <!-- 信息由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Danny_Benjafield_(WMDE)/MassMessage_Test_List&oldid=27535421 --> == 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例如[[:File:魏氏家藏方.pdf]],在维基共享资源网站可以政策查看,但在文库显示为0 × 0像素,且[[Index:魏氏家藏方.pdf|索引页]]报错:{{红|无法识别间隔}}。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13 (UTC) :偶尔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刷新缓存就好了。 [[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5:16 (UTC) ::多谢,是可以了。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07:03 (UTC) == 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div style="padding: 0.5rem 1rem; background: #f5f5f5; border: 1px solid #FFFFCC; margin:1em 0; font-size: 1.08em;"> [[File:Wikimedia Taiwan.svg|160px|right|alt=|link=]]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Taiwan|台灣維基媒體協會]]2024年10月的[[m:Wikimedia Taiwan/Wikimedia Taiwan Office Time|對話時間]],<br> 訂於台灣時間'''10/25 (五) 19:00'''舉行,<br> 參與連結為 https://meet.google.com/qiv-ctih-sse 。<br> 想跟更多台灣維基人互動嗎?不知道台灣有個維基協會,或知道協會但不知道他們平常都在幹嘛嗎?本次對話時間將針對亞洲月進行討論,歡迎一起來聊聊!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4年10月22日 (二) 14:41 (UTC) </div> <!-- 信息由 User:NHC@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media_Taiwan/Wikimedia_Taiwan_Office_Time/List&oldid=26298276 --> == 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ection begin="technews-2024-W44"/><div class="plainlinks"> 維基媒體技術社群現在發布最新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請告知其他-{zh-hant:使用者;zh-hans:用户;}-這些-{zh-hant:變更;zh-hans:更改;}-;不是所有的-{zh-hant:變更;zh-hans:更改;}-都會對您造成影響。技術新聞提供其他語言的[[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zh-hant:譯文;zh-hans:翻译;}-版本]]。 '''近況更新 - 面向編輯者''' * 11月稍晚,Chart圖表-{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將部署至測試維基,以供查找並修復任何問題。現正在進行安全審查,以便部署至試行維基進行更廣泛的測試。參閱[[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Chart/Project/Updates#October 2024: Working towards production deployment|10月份的-{zh-hant:專案;zh-hans:项目;}-最新進展]],以及[https://en.wikipedia.beta.wmflabs.org/wiki/Charts Beta維基百科上的最新-{zh-hant:說明文件;zh-hans:文档;}-及範例]。 * 查看[[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Recently resolved community tasks|上週解決的{{PLURAL:32|{{formatnum:32}}個|共{{formatnum:32}}個}}社群提交工單]]。 例如,[[w:en:PediaPress|Pediapress.com]]——將維基百科製作成書籍的外部服務——現在可以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Maps|維基媒體地圖]],在維基百科印刷書籍中加入現有的預渲染-{zh-hant:資訊;zh-hans:信息;}-框地圖圖像。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75761] '''近況更新 - 面向技術貢獻者''' * [[:mw:Special:MyLanguage/Extension:GuidedTour|導覽]](GuidedTour)-{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可以幫助新手了解如何編輯維基。導覽現在已-{zh-hant:與[[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相容;zh-hans:兼容[[mw:Special:MyLanguage/Manual:Dark mode|深色模式]];}-。請導覽維護者檢查各個導覽是否有任何異樣。另外,將<code>emitTransitionOnStep</code>設為<code>true</code>可以修復舊bug,使用新的旗標<code>allowAutomaticBack</code>可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返回按鈕。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73927#10241528] * 使用[[mw:Special:MyLanguage/Help:Extension:Nuke|大量刪除]](Nuke)-{zh-hant:擴充功能;zh-hans:扩展;}-完成的刪除將帶有「Nuke」標籤。這將使檢閱和分析使用Nuke執行的刪除變得更容易。 [https://phabricator.wikimedia.org/T366068] '''[[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技術新聞]]'''由[[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Writers|技術新聞編者]]撰寫,並由[[m:Special:MyLanguage/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機器人]]送達&nbsp;•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contribute|貢獻]]&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Special:MyLanguage/Tech/News/2024/44|翻譯]]&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ech|-{zh-hant:取得協助;zh-hans:获取帮助;}-]]&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Talk:Tech/News|提供-{zh-hant:回饋;zh-hans:反馈;}-]]&nbsp;•</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 nowrap;">[[m: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Tech ambassadors|訂閱或退訂]]。</span> </div><section end="technews-2024-W44"/> <bdi lang="en" dir="ltr">[[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bdi> 2024年10月28日 (一) 20:56 (UTC) <!-- 信息由 User:UOzurumba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Global_message_delivery/Targets/Tech_ambassadors&oldid=27668811 --> == 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 == Dear all, We’re thrilled to announce the Wiki Loves Ramadan event, a global initiative to celebrate Ramadan by enhancing Wikipedia and its sister projects with valuable content related to this special time of year. As we organize this event globally, we need your valuable input to make it a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 Last Call to Participate in Our Survey: To ensure that Wiki Loves Ramadan is inclusive and impactful, we kindly request you to complete our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 Your feedback will shape the event’s focus and guide our organizing strategies to better meet community needs. * Survey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fN4prPtR5DRSq9nH-t1z8hG3jZFBbySrv32YoxV8KbTwxig/viewform?usp=sf_link Complete the Survey] * Deadline: November 10, 2024 Please take a few minutes to share your thoughts. Your input will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Volunteer Opportunity''': Join the Wiki Loves Ramadan Team! We’re seeking dedicated volunteers for key team role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this initiativ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volunteer roles, we invite you to apply. * Application 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Xiox_eEDH4yJ0gxVBgtL7jPe41TINAWYtpNp1JHSk8zhdgw/viewform?usp=sf_link Apply Here] * Application Deadline: October 31, 2024 Explore Open Positions: For a detailed list of role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please refer to the position descriptions here: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y0_tilC6kow5GGf6cEuFvdFpekcubCqJlaxkxh-jT4/ Position Descriptions] Thank you for being part of this journey.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Wiki Loves Ramadan a success! Warm regards,<br> The Wiki Loves Ramadan Organizing Team 2024年10月29日 (二) 05:13 (UTC) <!-- 信息由 User:ZI Jony@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Non-Technical_Village_Pumps_distribution_list&oldid=27568454 --> == Unicode Regex 問題 == 我想要用REGEX搜索所有的UNICODE CJK B字區。怎麼做到? 具體而言,我想要搜索的regex是: [^|][CJK B字地區]。怎麼做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12:10 (UTC) :<code>[\u{20000}-\u{2A6DF}]</code> :但你必須設置旗標"u"。在一些Regex有限支援的文字處理軟體上,這是無效的。[[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4:37 (UTC) ::怎麼設置旗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4:41 (UTC) s2u95ge11f99p7yexfuifso293nyfj6 Wikisource:版權討論 4 7769 2485568 2484667 2024-11-01T03:34:51Z 红渡厨 72745 /* 4月 */ 2485568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維基文庫著作權]] {{process header | title = 版權討論(可能侵犯版权的頁面)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信息|版权信息]] | next =[[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 | shortcut = [[WS:CV]] | notes = -{下面}-列出的文章可能不兼容CC BY-SA 4.0而侵犯版權。在討論期間文章内容將被清空。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内容可以通過修訂歷史查看。請使用{{tl|copyvio}}來标记可能侵权的文章。貢獻用戶能解釋為何沒有侵權,但在討論期間請勿強行回退。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章没有侵權,就會在一定時間後刪除。所有這些刪除都會記錄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存档]]。如果你认為文章不是因為版權問題而需要刪除,請把它列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参看:[[:Category:怀疑侵犯版权文章]]。 * [[/存檔]]([[/存檔/{{CURRENTYEAR}}年|当前]]) ---- 版權所有者若欲將作品發佈到維基文庫,請參看[[w:维基百科:捐赠版权材料/发送授权信]]的方式。 ---- {{#expr:{{CURRENTYEAR}}-96}}年或更早發表的作品,在美國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作者尚未逝世超過50年(在新加坡的情況則為70年),所以大中華地區、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仍有版權限制時,請使用'''<nowiki>{{copyvio}}{{PD-1923}}</nowiki>'''提議转交多语言[[:oldwikisource:|舊维基文库]]代收。一旦兩岸四地、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確定版權許可時,再行收回。 另請社群協助將未來將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加入[[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此列表]],以便社群來日按時恢復。 == [[Wikisource:維基別庫|維基別庫]] == 維基別庫已倒站,所以不能再移交文本。兩岸四地屬公有領域,但通常因爲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所以美國足以有URAA版權爭議時,依據[[m:United_States_non-acceptance_of_the_rule_of_the_shorter_term#Statement_from_Wikimedia_Foundation|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為了盡量[[m:Avoid copyright paranoia|避免版權妄想]]以及不傷害新手,此地可能使用'''<nowiki>{{Not-PD-US-old}}或者{{Not-PD-US-anon}}</nowiki>'''有條件消極容忍,改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收到可信的版權投訴時,被動處理。維基別庫2018年1月大量排除不捐款的管理員,因而不再有中文管理員時,转交作品甚難,改成被動,敬請見諒。 == 恢復讨论 == '''說明''':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Wikisource:删除讨论#恢復讨论]]提出。歡迎每年12月下旬提出[[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版權不久在新年失效者]],但請管理員在西十二區踏入新年,再行恢復,就是2022-01-01T00:00-12:00 = 2022-01-01T07:00-05:00 = 2022-01-01T12:00Z = 2022-01-01T20:00+08:00,避免太早恢復不利時區偏西用戶。 }}{{About Wikisource}} == 待讨论的子页面 == *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報特別提刪討論頁]] *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疾控中心发布内容版权讨论页]] == 2023年 == === 11月 === * [[2022年5月12日北京市教委致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我看不出来这种信件有什么行政性可言。———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11日 (六) 04:46 (UTC) *:個別用戶的主觀判斷、臆測,無需討論。 [[User:RZuo|RZuo]]([[User talk:RZuo|留言]]) 2023年11月17日 (五) 09:17 (UTC) *::哈哈,在阁下留言前,这条说话的也就只有我一个人。您是在对谁说话我想谁都清楚,用不着搞什么“不指名道姓”。回到本案讨论中:对,您说的没错,本案我就是在“主觀判斷、臆測”。那您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我在上面的[[李克强同志逝世]]一案中对阁下说不要主观判断,这里却又在搞主观判断呢?你这不是'''双重标准'''吗?请看[[维基文库:收錄方針]]:{{tq|維基文庫文檔必須已經公開發表,並且已經在公有領域中,或有開源協議許可。}}也就是说,主张保留被质疑的文献的用户需要言之有理地说出该文的版权状况,否则该文献将被删除。所以,阁下在本案中,可以主观吗?答案是不行;我在本案中,可以主观吗?答案是可以。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17日 (五) 10:12 (UTC) *:::“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这句话人人适用,并非仅适用于任何一方。本案固然并非无须讨论,但也不是阁下自称可以“主观”的理由。总之还请双方注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28日 (二) 17:23 (UTC) *::::行,既然银色雪莉阁下都这么说了,那就来聊聊这个。该政府机关的“信”全篇都是一些呼吁性的口吻,看不出来能够体现该机关行政强制性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认为应该删除。上面提删的那篇《[[2022年5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致全市市民朋友们的感谢信]]》同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9日 (三) 03:55 (UTC) * [[同心防疫,从我做起]],添加同类文件。———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2月20日 (三) 10:09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日 (一) 04:37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2日 (五) 10:12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1日 (五) 07:14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此案剩余两件应同《[[2022年5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致全市市民朋友们的感谢信]]》一致处理,理由是相同的,仍符合《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tq|各级人民政府...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只是具体发文的部门不一罢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11:00 (UTC) *::我同意。{{撤回请求}}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8日 (四) 11:12 (UTC)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报告》的通知]],提删其中“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为作者的部分。《[https://www.chinafpa.org.cn/jgsz/jsxjj/201812/t20181228_44633.html 中国计生协章程]》第一条: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性群团组织。———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4日 (五) 16:13 (UTC) *:注意到通知要求各下级部门“参照执行”,并非简单的同意和转发,因此可能使得文件具有行政性质(具有强制性)。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3年11月26日 (日) 00:13 (UTC) *::我觉得按这个逻辑认为是公有的话有点抽象,拿出一些更切实的理据可能更好。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6日 (日) 03:06 (UTC) *:::公有的标准就是行政性质啊。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3年11月28日 (二) 02:14 (UTC) *::::我换个角度跟阁下讲吧。阁下在第一次回复本案时说:“因此'''可能'''使得文件具有行政性质。”阁下为什么用了“可能”这个词呢?因为阁下也拿不出一个切实可供参考的文献佐证阁下的说法,只是凭的一种感觉,即主观判断。所以,我还是建议阁下拿出一些更切实的理据才好作出定论。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28日 (二) 03:21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日 (一) 04:37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2日 (五) 10:12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1日 (五) 07:14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5:55 (UTC) * 如果被转发文件的PD存疑,那么请再讨论通知的PD是否存疑。否则应保留通知而删去被转发文件。 --[[User:hat600|<font color="#6BA53A">'''达师'''</font>]]<small> - [[User talk:hat600|370]] - [[Special:用户贡献/hat600|608]]</small> 2024年5月2日 (四) 06:25 (UTC) *:两办的通知可以留,被转发的报告不行。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2日 (四) 06:55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08:13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14:47 (UTC) ---- 这马上就12月了,再度提醒社群处理[[/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報特別提刪討論頁]]。本来这就是2月提出的内容,马上1年都过去了,该处理掉了。该删的删,该留的留。———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30日 (四) 03:55 (UTC) :还有[[/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疾控中心发布内容版权讨论页]]也一并处理了吧。这里面就剩5个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3年11月30日 (四) 03:56 (UTC) * 继续请求讨论。———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日 (一) 04:37 (UTC) * 继续请求讨论。———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2月2日 (五) 10:12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1日 (五) 07:14 (UTC)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 {{quote|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gap}}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gap}}(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gap}}(二)报社、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创作的职务作品; {{gap}}(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 :那么,在无人能够证明相关文献为非职务作品的情况下,请各位管理员{{ping|Jusjih|Shizhao|Gzdavidwong|Zhxy 519|hat600}}{{Ping|Midleading|Ericliu1912}}负起责任来,删掉这批'''无法证明属于公有领域的文献'''。———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5日 (一) 11:00 (UTC) ::根据著作权法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因此第十八条不适用于满足第五条的文件。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5:42 (UTC) :::@[[User:Yinyue200|Yinyue200]]:您的这个判断的前提是,它们属于满足第五条的文件。疾控本身不是行政机关,如果它履行的职能又不是从行政机关授权和委托而来,那么即使是它的法定职权,也难以够得上行政性。 :::实际上,疾控讨论页剩余的五个页面中,名为“指引”的四个文件,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条:{{tq|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重大传染病...提出预防控制对策}}、第四十条:{{tq|(三)...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的环节。它们负有的组织、指导之职,是基于它们作为公共专业机构的身份而作出,而不是行政行为。其实这一点很清晰的一个印证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是否应扩大疾控权限,赋予其部分行政权限的讨论就持续进行,一些观点也发过文章或上过新闻;如果它们确实具有行政权限,那么想必这个讨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至于剩余的一份隔离意见书,隔离当然是“限制人身自由”,但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甚至也赋予'''医疗机构'''以隔离权限:{{tq|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我想大家总不会认为医疗机构的该行为有行政性质。本件而言,疾控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条:{{tq|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而发出。这些无疑都是法定的专业机构权责,但它与法定的行政权责或行政性质行为是有区别的。 :::因此,隔离及其文书,是否具有行政性,也需要根据发文机构及其权责性质来判定,似更妥当。而以这几件而论,除非有其他的文件可以提供权责成分或性质的变化依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几个文书都是地方文件,也许有一些地方性的规定或临时规定是我们不知晓的),否则似难判定其为行政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6:2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第十八条恰恰说明了其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根据国务院法制办曾经的答复,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都可以成为行政管理主体,独立行使行政权力,承担行政责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1:03 (UTC) :::::参考 https://www.moj.gov.cn/pub/sfbgw/zcjd/200704/t20070424_389853.html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1:03 (UTC)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条规定了疾控职责,对,'''但这并不代表这个职责就是行政职责'''。并且,即使疾控属于“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这也并'''不能等同'''疾控干的所有事情都属于行政职责。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11:17 (UTC) :::::::[https://www.gdjct.gd.gov.cn/bjlt/content/post_159133.html 这篇文章]明确提到了'''疾控中心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行使公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1999-12/27/content_1459912.htm 这篇全国人大的文章]也明确了'''强制隔离属于行政强制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由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02 (UTC) ::::::::防疫指引可不是什么“预防、控制措施”,也不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具备“普遍约束力”。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12:10 (UTC) :::::::::这么说您认可《[[关于南新园小区居民集中隔离观察的意见书]]》属于行政性文件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12 (UTC) ::::::::::你拿合理理据,我就撤案;拿不出来,那就继续提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12:35 (UTC) :::::::::::这份意见书明确要求“南新园小区居民全部集中隔离观察”并称不配合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性明显。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预防、控制措施可以被提起行政复议,说明预防、控制措施是典型的行政行为。如果您还有疑问可以参考浙江大学学报“[http://www.lawlib.zju.edu.cn/attachments/Achievement/%E8%A1%8C%E6%94%BF%E5%BC%BA%E5%88%B6%E9%9A%94%E7%A6%BB%E5%88%B6%E5%BA%A6.pdf 行政强制隔离制度]”和“[https://www.zjujournals.com/soc/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9057 医患强制法律关系研究]”这两篇论文。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44 (UTC) ::::::::::::你这个问题,上方银色雪莉阁下已经回复过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12:47 (UTC) :::::::::::::建议您看一下论文。医疗机构对病人实施隔离也属于公认的行政行为范畴。这就像高等学校颁发学位证毕业证也属于行政行为一个道理。这都是公认的事实,没什么有争议的,您不知道不代表他们就不是行政行为。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54 (UTC) :::::::::::::关于高等学校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属于行政行为可以参考[http://gongbao.court.gov.cn/Details/50602cfbe612084e2d8b1f9c3315ff.html 最高法的这篇文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57 (UTC) :::::::::防疫指引之所以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并且“具有约束力”是因为其引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四方责任”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场所和单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这两份文件,两份文件提出了“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的要求。当然我承认这些防疫指引的行政性肯定是比那个隔离观察意见书要相对弱一些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20 (UTC) ::::::::::“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所以呢?这句话并不能等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就是行政。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12:34 (UTC) :::::::::[[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内人员防疫指引]]和[[高、中、低风险区人员防疫指引]]这两份文件未提及其权力来源,如果没有发现新的证据的话,认可这两份文件行政性存疑的观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12:23 (UTC) ::::::::::因为两位讨论得很密集,请容在下在此处依次回复。 ::::::::::1、关于《意见书》,我的结论粗疏,谨此收回,感谢您的指正。 ::::::::::2、Yinyue200阁下引用《国务院法制办...答记者问》等文章,认为疾控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这一点,不用这篇文,我也没有丝毫意见;但这'''不代表'''疾控的权责性质都具有行政性,却是不可动摇的事实,我想您大概不会反对这一点。请注意,即便是《[[行政复议法]]》,对此类组织也仅就其“行政行为”进行复议。问题就是,疾控在该四份《指引》里具体行使的,是否属于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职能”,而可以由此类比为“行政行为”?四份《指引》(特别是有版数的那两份),如您所说,行政规范性文件需要“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但涉及权利义务的,是这两份政府文件,而不是《指引》本体的内容。因此,对四份《指引》我的个人意见没有发生变化。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10日 (三) 06:09 (UTC) 认可Yinyue200阁下意见,对《[[关于南新园小区居民集中隔离观察的意见书]]》{{撤回请求}}。———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14:17 (UTC) == 2024年 == === 1月 === *[[淨除業障百咒]],内称“索達吉堪布译”,即[[w:索达吉堪布]],仍在世。--[[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日 (一) 16:15 (UTC) *:我主動删除之!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4:46 (UTC) *::阁下并未也无法“删除”页面,而仅是清空内容,删除需要留待管理员完成。个人建议阁下可以先阅读[[Wikisource:方针与指引]]、特别是当中的收录方针和版权方针,了解本地可收录的内容和相关界限后,再考虑录入文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37 (UTC) *:::已加快速删除请求!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47 (UTC) ---- *[[閻羅法王說經旗功德經]],内标示“喇榮五明佛學院至尊登克活佛譯”,五明佛学院1980年才创办,虽然我对宗教人物不甚熟悉,但鉴于其标识,则此书译著时间当在1980年以后,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过期的可能。--[[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日 (一) 16:15 (UTC) *:我主動删除之!我是新入手,好多事也不懂,請原諒及告知我的過失以修正!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4:53 (UTC) *:已加快速删除请求!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48 (UTC) ---- *[[閻羅法王說經幡功德經‎]],内标示“俄果仁波切...譯”。据[http://www.egzg.org/foxue/chuanfa.php?id=92 俄果寺载文],尚应有时间落款“2003年6月5日”,若无误,则显然未到期;又译者为现任俄果寺主持,据[http://www.egzg.org/foxue/boqie.php],生于1970年,且仍在世。--[[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08:40 (UTC) *:题外话,上传的这哥们贡献的条目基本上都有问题,要是他再有拒绝讨论并持续上传问题文献的话建议先处以短期封禁,比如一个星期啥的。。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日 (二) 09:45 (UTC) *::我主動删除之!我是新入手,好多事也不懂,請原諒及告知我的過失以修正!請不要封鎖我!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4:57 (UTC) *::已加快速删除请求!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48 (UTC) *::封禁後能入文庫看書嗎?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56 (UTC) *:我主動删除之!我是新入手,好多事也不懂,請原諒及告知我的過失以修正!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4:55 (UTC) *:已加快速删除请求!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48 (UTC) *::我並無惡意,本意是好的!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5:58 (UTC) *:::不想因此而被封鎖!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6:00 (UTC) ---- *[[梵天經]],本篇内容{{*|从“以下演示來自對《梵天經》(BS)的各種解釋的研究”句开始——占了本篇的绝大部分,余下小部分前面的我想来源大同小异}}实际上是对[https://www.bhagavadgitausa.com/BrahmaSutra.htm]中内容的机翻(Chrome自带机翻下目标语言选择“中文(繁体)”,经尝试可复现),作者V.Krishnaraj(Veeraswamy Krishnaraj),根据[https://myindiastories.com/About-the-Author.html 其个人网站的自我介绍],至少到2018年仍在世,网站亦有copyright宣示,显无公有可能。--[[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7:06 (UTC) *:主動删除之! 請原諒!多謝告知我的過失以修正!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2日 (二) 17:30 (UTC) ---- *[[甚深內義根本頌]],[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23140&page=13&remap=gb]陈健民译,陈健民(1906-1987)[http://chan.bailinsi.net/2005/4/2005409.htm]。--[[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3日 (三) 02:03 (UTC) *:甚深內義根本頌- 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3日 (三) 07:02 (UTC) *::收录于ctext与内容是否处于公有领域没有必然关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3日 (三) 09:02 (UTC) *::是的,ctext允许收录作者授权的非自由内容。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1月6日 (六) 00:57 (UTC) ---- *[[关于发布广茂铁路广州西站至三眼桥站区间和南广铁路三眼桥线路所联络线接触网送电公告的通知]],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是一个公司,不是国家机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月8日 (一) 04:14 (UTC) :{{删除}},显然侵权。———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8日 (一) 04:25 (UTC) ---- *[[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署名全是民主党派,显然没有行政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8日 (一) 10:40 (UTC) *:民主党派显然没有行政权,这条不可以直接删了吗?还要等谁讨论?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9日 (一) 09:23 (UTC) *:{{已刪除}}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2月7日 (三) 14:43 (UTC) ---- *[[惜字集‎]],多人言论结集,结集时间不明,但:(1)内有“妙祖法师”段落,结合[https://www.cernet.edu.cn/zhong_guo_jiao_yu/yu_yan_wen_zi/yu_wen_dong_tai/201104/t20110414_600639.shtml 此报道](恰好也都是同此题材),所指应为报道文中的山西忻州福田寺妙祖法师,则至少到2011年仍在世;(2)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的[https://www.hwadzan.com/archives/89851 一篇逐字稿]中提及“惜字集”,称{{tq|方法是將有文字的紙張,包括報紙、廣告、雜誌,焚化後倒入河流,吃了這些灰的魚,便會投胎作人}},这与本件中称{{tq|把各处的字纸拾到一起,用铁桶或铁盆,用火焚成灰,装袋子。到秋天地里不浇地时,送到河里海里让鱼虾吃上可转人,功德无量}}是一致的,该协会成立于1998年,而此逐字稿标明作于2008年。综上,认为本件的结集时间不可能早于1998年,且内容本已涉侵权,提请删除。--[[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9日 (二) 12:42 (UTC) *:是的,我太粗心大意了!多謝提醒!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9日 (二) 12:51 (UTC) ---- *[[入香光室]],了然法師著,即蘇州靈巖山寺了然法師,據[http://big5.xuefo.tw/nr/article60/599406.html]、[https://yang920617.wordpress.com/2007/12/11/%E5%9B%9E%E6%86%B6%E5%85%A5%E9%A6%99%E5%85%89%E5%AE%A4%E4%B8%BB%E4%BA%BA%E4%BA%86%E7%84%B6%E5%92%8C%E5%B0%9A-%E7%84%A1%E5%90%8D/]諸文,當於1977年逝於蘇州,按中國大陸50年著作權,仍未到期,提請刪除,並備註入未來公有列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0日 (三) 12:23 (UTC) *:OK!删之可也! [[User:Sowhat666|Sowhat666]]([[User talk:Sowhat666|留言]]) 2024年1月10日 (三) 15:06 (UTC) ---- *[[百孝文]],内文写有白水老人所作,应是韩恩荣,见中维[[w:韓恩榮]],1995年去世,显然未到期。[[Special:用户贡献/103.150.214.135|103.150.214.135]] 2024年1月11日 (四) 18:03 (UTC) *:{{同意}}阁下观点。查[http://www.taousa.org/ 美国一贯道总会]所载[http://www.taousa.org/pdf/2012-LA_P052-056_2013-08-23.pdf 文字制品],署名“白水老人韓雨霖”,中维条目中指出“雨霖”是韩的自号。结合此以及其一贯道背景,对应应无疑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1日 (四) 18:36 (UTC) ---- [[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http://gongbao.court.gov.cn/SinglePage.html?result=statement 最高法声明]:{{tq|案例及相应裁判摘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著作权公约保护。}}(这条其实是[[User:Midleading]]阁下提出来的,看他一直没往版权讨论放我就帮他放上来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2:41 (UTC) {{删除}},最高法显然比维基文库社群更懂法律。———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2:46 (UTC) :我丝毫不质疑最高法应该比社群懂法这件事。——不过我的问题是:你们二位(在这里或是在涉事portal页)引用的依据,实际上完整的应该是:{{tq|'''《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及相应裁判摘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著作权公约保护}}?这句话好像管不到指导案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3:17 (UTC) ::最高法公报刊登的案例包括指导案例,所以我想这没什么好质疑的。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3:30 (UTC) :::“包括”吗?抱歉我想阁下确实需要给出明确的依据和例子来,因为就我所见这似乎不是一个包括和被包括的关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3:36 (UTC) :::PS:不管是从收录与否上还是内容格式上,这两者就在下所见都不必然重叠或相似。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3:40 (UTC) ::::搜了一下[http://gongbao.court.gov.cn/QueryArticle.html?title=%E6%8C%87%E5%AF%BC%E6%80%A7%E6%A1%88%E4%BE%8B&content=&document_number=&serial_no=-1&year=-1&number=-1],除了有一个第11批估计是搞错了分类到司法解释里去了,其他的指导性案例都放到司法文件里在。好像还真不能算“最高法公报刊登的案例”。不过哈,既然最高法公报刊登的案例都受版权保护,那么,我想可以推论指导案例受版权保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4:24 (UTC) :::::案例是案例,'''明确分类的司法文件是司法文件'''。在没有进一步可供依据的其他条文或声明前,个人对此推论遗憾表示{{反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4:37 (UTC) ::::::可是,阁下所谓的司法文件,其实是发布指导性案例的那个'''通知''',一个由国家机关发布的通知,其中的附件'''并不必然'''地同该通知具有相同的版权状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上方的推论是有可能成立的。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4:50 (UTC) :::::::(PS:其实吧,要不是最高法公报有那个版权声明,我也是绝对不会认为案例不属于公有领域的,可谁让人家是最高法呢?)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5:17 (UTC) ::::::::我的观点和上方基本一致,因为最高法对案例有版权声明,所以不宜再轻易认定指导案例是公有领域,因为这些文件并不是法律解释、法律文书等明确属于公有领域的范畴。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8:49 (UTC) :::::::::感觉最高法就是拿改编整理权的羊毛使劲薅23333由此形成了裁判文书没事而指导案例不行的惊人“战绩”。我撤回反对,但不表示支持(就让我小小抗议一下这种逻辑吧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9:37 (UTC) ::支持银色雪莉的最初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民申字第441号裁定{{Small|({{URL|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3A034FF00|全文可参见此处}})}}中指出,“{{tq|关于黄木兴主张本案应参照本院公报案例处理的问题,经查,'''黄木兴援引的本院公报案例并非是本院根据《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其主张本案应参照该案例处理没有依据。'''}}”因此,“{{tq|《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与“{{tq|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法发〔2010〕51号)发布的指导性案例}}”是两个概念,前者并没有强制约束力<small>(因为公报案例没有强制性,所以公报刊登版本受汇编权限制,而对应案例裁判文书本身则属公有领域的司法性质文件)</small>,后者依据法发〔2010〕51号文“{{tq|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因此具有司法强制性,全文(包括最高法公告公布的版本)均属于司法性质文件。 [[User:Patlabor Ingram|Patlabor Ingram]]([[User talk:Patlabor Ingram|留言]]) 2024年1月19日 (五) 08:20 (UTC) :::很高兴有人提供了“进一步可供依据的其他条文或声明”。我没有放弃我的意见,只是那时它只是看法;所以可以不用加“最初”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9日 (五) 08:28 (UTC) :::OK,我撤回之前的删除意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9日 (五) 09:07 (UTC) :::我也同意这个意见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月19日 (五) 09:19 (UTC) 说起来我自己都中枪(,前段时间我也传了几个案例,不过还好是最高检的,最高检的应该没事((———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3日 (六) 10:53 (UTC) ---- *[[神曲]],朱維基(1904-1971)譯,{{tq|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4年2月}}([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神曲&oldid=80033522 維基百科])。[[User:Fish bowl|Fish bowl]]([[User talk:Fish bowl|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4:15 (UTC) *:{{删除}},跟这人说了好几次了,结果还是看都不看版权方针就乱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4:25 (UTC) *:#你们二位的逻辑可能有误。著作权是保身后五十年,即便生前未发表也是如此,与出版日期无关。 *:#维基说得没错,但也错了,朱维基的译本最早见于1954(59?)-1962年间,由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国图有相关信息,但我不知道怎么分享这个搜索结果,或者各位可以搜索一下?很抱歉没能给各位提供直接的信息。 *:#所以如果仅凭以上的信息,本文的著作权是没有问题的。但: *:#本文再次出版于1984年时,根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在1982年11月写下的前言显示:“我们决定重印这一译本...并对译文作了一些修订”。考虑到作者于初版后生前似未再出版修订本,那么这一修订可能是字面上的由出版方在作者身故后作出修订,又可能是出版方取得作者生前未及发表的修订稿。但由于无法确认,因此安全的做法是按出版后五十年来'''排除'''这一译本。 *:#然而这一修订是否字面意义上的修订,在下将试图查证,看内文是否存在显然区别。在此提出请求搁置此动议,在下将查核内文是否存在差异,并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尚请诸君慷慨稍待。 *:#查核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旦确认区别,则五十年代的原文是可以收录的。这对于此重要文献,也是好事。 *:#这回可能不能怪到贡献者头上——作为一个查核其侵权文献的用户——我认为本案的情况也确实不容易发现就是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4:35 (UTC) *:#:偶尔一次我肯定不会怪他,老这么弄那就别怪别人对他有意见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4:53 (UTC) *:#::這個用戶上傳的文件類型本身就很難搞清是否侵權,我也可以理解作為一個新用戶很難理解版權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8:49 (UTC) *::补充相关信息: *::#早期版(可能非初版)的[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Q96OnZX5fTSuFL_uUj5CVgKOgGZS3uSt/view?usp=sharing 封面]、[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Pk2T89K-9uOX5tzE6PVN9D-Vk0r4PeOh/view?usp=sharing 版权页]、[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Hlu8WhbhNAKlKC5PYE2S3N82gLc6Nqsu/view?usp=sharing 版权页2],可以验证前述在下所提到的更早期版本的发表时间,确实是1959-1962年期间; *::#早期版和184年再版的内容对比:[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9vGFW1DfqMTfSnfwIVQJ4LuFlCaLVF5D/view?usp=sharing 早期版1]和[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8fd9TYLpmZ476YzXUf-j4dyXyOrmerR/view?usp=sharing 再版1](例:{{tq|'''正当'''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和{{tq|'''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tq|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直的'''道路}}和{{tq|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例子太多,恕不一一补充,在下的这个思路其实来自于[https://www.douban.com/note/659922090/?_i=5047156tchq0aL 此],经求证,确实有异。) *::#上译社在再版时就此修订作出的[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9pSkqUj4sS9uoo9MUsqQYfw9MVX5PkE/view?usp=sharing 编者说明]:{{tq|我们决定重印这一译本...并对译文作了一些修订。}} *::综上,再检查本件所涉页面后,相信可以确认几件事:1、现在在文库中收录的版本是译者身后再版,且由出版方进行过修订;2、译者生前版本的著作权当然无碍。但在对比过两个版本的差异后,我个人倾向于收回在下前述中的第四点的部分观点,因为从对比上来看,这种修订只是个别用词上的更动,似未符合“改翻注整”等产生独创性的行为的定义。因此,即使是此修订版本,仍不必视为产生独创性,著作权到期时间按译者逝世时间+50即可。以上,请诸位指正。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9:27 (UTC) *:::1. 獨創性問題仍賴各位討論,不過看來銀色雪莉的主張應該會基本通過。 *:::2. 之前Shizhao等人就提過維基文庫應該在同文獻的不同版本上有所作為。我認為如果兩個版本都可接受,那麼也應該在版本上做點工作,不過可能涉及技術手段問題。 *:::3. 不論如何,兩個版本現今在維基文庫都是消極容忍狀態而已,本人作為管理員,除了排版之外對此文獻內容整理等無意插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4年2月7日 (三) 14:42 (UTC) *::::我只敢说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了,因为我也不想(不敢)当法官,对于独创性的问题还是想交由各位共识决——因为对这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法律观点。至于版本问题,我感觉我们确实应该多做些——旧有的那种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了,反而可能造成困扰。之前有关Shizhao阁下的那个模板我试用了几次,其实感觉还可以,当然也有些问题,只好交由擅长技术的同好来处理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2月15日 (四) 12:45 (UTC) *:::::既然有版权过期的早期版本,最好应该录入早期版本而不是可能有版权疑虑的版本,所以已删除。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8月25日 (日) 02:46 (UTC) ---- [[解放台灣聯合宣言]],署名里,别的我没意见,都过了50年,但对“中國人民政協無黨派民主人士”有意见。经查阅[[W: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列表]],[[W:叶圣陶]]就是当时一位无党派人士,1989年去世。———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08:18 (UTC) :“无党派”是政协里的一个明定的界别,署名时以此界别为署名的话,就是“非法人组织”的一种了,不会单拆出来算著作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09:32 (UTC) ::我想知道阁下为何认为界别属于“非法人组织”的一种。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13:16 (UTC) :::我这表述也许有些躁动了。不过,根据人日转新华社的通讯,我认为此件似乎需要以三性质文件来收录(同时移动到正确标题)的,因为该[https://reader.jojokanbao.cn/rmrb/19540823 宣言](如果看不清,可以看这两个链接[https://rmrb.zhouenlai.info/%E5%91%A8%E6%80%BB%E7%90%86%E4%B8%93%E6%A0%8F/%E6%80%BB%E7%90%86%E7%9B%B8%E5%85%B3/1954/1954-08-23%200113902%20%E6%94%BF%E5%8D%8F%E5%85%A8%E5%9B%BD%E5%A7%94%E5%91%98%E4%BC%9A%E5%B8%B8%E5%8A%A1%E5%A7%94%E5%91%98%E4%BC%9A%E4%B8%BE%E8%A1%8C%E6%89%A9%E5%A4%A7%E4%BC%9A%E8%AE%AE%20%20%E9%80%9A%E8%BF%87%E4%B8%BA%E8%A7%A3%E6%94%BE%E5%8F%B0%E6%B9%BE%E8%81%94%E5%90%88%E5%AE%A3%E8%A8%80.htm]、[https://rmrb.zhouenlai.info/%E5%91%A8%E6%80%BB%E7%90%86%E4%B8%93%E6%A0%8F/%E6%80%BB%E7%90%86%E7%9B%B8%E5%85%B3/1954/1954-08-23%200113901%20%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90%84%E6%B0%91%E4%B8%BB%E5%85%9A%E6%B4%BE%E5%90%84%E4%BA%BA%E6%B0%91%E5%9B%A2%E4%BD%93%E4%B8%BA%E8%A7%A3%E6%94%BE%E5%8F%B0%E6%B9%BE%E8%81%94%E5%90%88%E5%AE%A3%E8%A8%80.htm])是由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通过的:{{tq|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八次会议...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以后,全体一致地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解放台湾联合宣言》。}}鉴于此文发表时,一届人大尚未举行,《宪法》尚未诞生,根据《共同纲领》,全国政协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视同国家最高政权机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14:12 (UTC) ::::XX通过,XX发布,并不代表该作品的通过(发布)者就是其著作权人,著作权显然应该按照署名的人来判断。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14:31 (UTC) :::::“XX通过,XX发布,并不代表该作品的通过(发布)者就是其著作权人”,这显然部分地不符合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发布”当然不必然,但此处的核心在于“全体一致地通过”,经过有效政权机关的常规表决流程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文件,显然是符合第十一条第三款各项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2日 (五) 14:43 (UTC) ::::::行,我认可本案可以按照第十一条第三款去判断。本条撤案。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2日 (五) 15:21 (UTC) :::::::我认为这里的讨论与第十一条无关,即使是个人作品,获立法机关正式通过后,也应当满足了《著作权法》第五条“具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1月13日 (六) 22:34 (UTC) ::::::::同意阁下这一观点。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1月14日 (日) 03:59 (UTC) ::::::::补充同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14日 (日) 04:54 (UTC) ----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作品,可以直接删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8日 (四) 10:31 (UTC) ---- [[关于防止香港"乐施会"中国分部通过互联网在我高校招聘"大学生志愿者"的紧急通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其中作者为“中共教育部党组”的部分),两份国务院部门党组文件,之前已有讨论,可以直接删了。———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8日 (四) 11:26 (UTC)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国务院要求依《报告》“遵照执行”,而报告中对高校的管理体制等作了一些规定,所以具有行政性。“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名单”部分行政性更明显。实在不行可以留下国务院部分和名单部分,等5年后版权过期再恢复。--[[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月18日 (四) 12:47 (UTC) :“之前已有讨论”我没找到。--[[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1月18日 (四) 13:00 (UTC) ::抱歉,看来我还是要讲清楚。《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这个文件,我提删的是作者为“中共教育部党组”的部分。国务院的部分我不认为需要提删。然后,关于之前的讨论,请参见[[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存檔/2023年#7月]]中对[[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的提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8日 (四) 14:25 (UTC) ::关于名单的部分,我认为可以按单纯事实消息保留。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18日 (四) 14:34 (UTC) :之前的讨论,其实也没有得出有效的共识。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的效能似乎已有不少文件印证。但就像我之前说的,这得开启PD-PRC-CPC的修改讨论,看看大家是否接受中组部的说法“国务院及所属的部、委、会、行等均设党组...都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也许有朋友不接受?(doge)在下有意在目前讨论中的投票结束后发起关于此的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2日 (一) 16:06 (UTC) ::PS:引文来自《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五卷,中组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编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2日 (一) 16:07 (UTC) * 本案之前就已有讨论,烦请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1日 (五) 07:14 (UTC) * 因豁免范围扩大,本案已处理完毕。———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08:13 (UTC) ---- [[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欠缺行政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0日 (六) 15:27 (UTC) :国家机关发布的约束公民行为的文件,没有行政性嘛? [[User:Qvw|Qvw]]([[User talk:Qvw|留言]]) 2024年1月20日 (六) 16:34 (UTC) ::这个只是一些宣传口号,类似于街边拉的一些红色横幅,目前来说看不出来有什么行政性。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6:22 (UTC) :::这里的“行政”是如何定义的?我的理解行政是政府通过约束公民的行为来维持社会有序运行。这个文件就是政府为了约束公民的行为而发布的。不能根据文件使用白话文还是对仗文来评判它是否具有行政性。 [[User:Qvw|Qvw]]([[User talk:Qvw|留言]]) 2024年1月22日 (一) 01:50 (UTC) ::::我觉得简单来说的话,“行政”可以理解为“强制性”。而这些口号,显然不具有强制性,推荐性的意味更浓。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2日 (一) 03:25 (UTC) :::::有点类似于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见[[模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国家标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2日 (一) 05:45 (UTC) ::::::如果只有有强制性的内容才算行政,那么各种建议、倡议、意见、报告是不是都不算了?比如[[“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 [[User:Qvw|Qvw]]([[User talk:Qvw|留言]]) 2024年1月22日 (一) 15:44 (UTC) :::::::路过说一句,阁下这份《意见》是有强制力的。就本件而言,不算是有“约束力”或“强制力”。“推荐性标准”的情况恐不适合用于此作类比?如果是具有“强制性”或者是“公示性”的东西,通常大家都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本件可能还需要找到一些证据——其实两份《倡议》挺好,但是外事文件有一定特殊性,不容易类比本件。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2日 (一) 15:52 (UTC) ::::::::如果要按每份文件分别讨论的话,其实还有很多,比如: ::::::::* [[广东省能源局、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致广东省电力用户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倡议书]] ::::::::* [[荆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 [[神农架林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群防群控倡议书]] ::::::::* [[迁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关于商家不以任何形式过“洋节”的倡议书]] ::::::::*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第十三劳改队工伤事故的建议书]]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性区域组织的建议]] ::::::::* [[国务院关于特赦确实改恶从善的蔣介石集团、伪滿洲国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爭罪犯的建議]] ::::::::等等,符合条件的是不是可以一起提一提侵权? [[User:Qvw|Qvw]]([[User talk:Qvw|留言]]) 2024年1月23日 (二) 04:31 (UTC) :::::::::其实这类文献我都有提过,比如上方仍然在讨论中的《2022年5月12日北京市教委致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案件、《省卫生健康委向李文亮医生表示深切哀悼》案件等,不过社群对这些文献目前讨论得不多。我想等社群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再大批量提删。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3日 (二) 04:42 (UTC) :::::::::话说阁下提出来的这些文献,我只对荆门、神农架、迁安的3份有侵权质疑,其他的我认为均有极强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或者是由于{{tl|PD-PRC-CPC}}的存在而被豁免。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3日 (二) 05:43 (UTC) ::::::::::可以展开讲讲,每个文件为什么质疑,或者为什么有极强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或者把本文件和他们放到一起,按你说的“等社群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再大批量提删”…… [[User:Qvw|Qvw]]([[User talk:Qvw|留言]]) 2024年1月23日 (二) 11:56 (UTC) :::::::::::嗐,我对具体的法律概念不是很熟悉,所以可能跟你讲不清楚。。。。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4日 (三) 04:05 (UTC) :::::::::::代答一部分,几份“极强”是这样:广东省能源局的倡议书内有约束“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事项,且“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亦属该司职能(我一下子找不到能源局的三定文件了,未能附上链接,抱歉);云南省检察院一件是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54年)]]第十八条第二款监督劳改机关并在有违法情事时通知主管机关改正的职权;CPC两份均基于[[Template:PD-PRC-CPC]]及其相关依据判例和共识;人大的一份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982年)]]第三十七条第五项为该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事项;国务院的一份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第四十九条第二项为国务院的职权范围。至于被质疑件是用户个人观点,恕不代为解释了。著作权讨论,有清晰的部分,也有模糊的部分,模糊的部分,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讨论,清晰的部分则通常较显然。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4日 (三) 05:32 (UTC) ::::::::::::如果可以这样解释的话,本文件的第一发布者中央文明办适用于[[Template:PD-PRC-CPC]],第二发布者国家旅游局适用于[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0-11/12/content_7883.htm 国家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第二条第七项的工作职责。另外,之前提到“外事文件有一定特殊性”。本文被外交部和多个驻外外交机构转发,并且出现在多个外交部和领事提醒中,比如: ::::::::::::* [https://www.gov.cn/govweb/fwxx/ly/2006-12/25/content_477437.htm 外交部领事司提醒公民出境游时践行文明行为指南] ::::::::::::* [https://www.gov.cn/govweb//fwxx/cjtbch/content_527716.htm 外交部提醒中国公民春节境外游注意安全] ::::::::::::* [http://fr.china-embassy.gov.cn/zgzfg/zgsg/lsb/202309/t20230926_11150807.htm 关于国庆期间来法中国游客的领事提醒] ::::::::::::* [https://wb.beijing.gov.cn/home/wswm/lsbh/jwaqtx/202106/t20210601_2403092.html 中国驻伊朗大使馆提醒在伊朗的中国公民尊重当地公序良俗] ::::::::::::等等。类似的已经发布在维基文库的领事提醒有 ::::::::::::* [[外交部提醒在乌克兰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 [[提醒在斯里兰卡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关于请在乌中国公民高度注意安全的提醒]] ::::::::::::*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提醒在乌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 [[关于请旅乌中国公民加强疫情防护和密切关注当地局势的提醒]]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敖德萨总领事馆紧急提醒中国公民在撤离途中注意安全]]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敖德萨总领事馆紧急提醒!请勿触摸街上任何可疑物品!]] ::::::::::::* [[关于请在乌中国公民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的通知]] ::::::::::::等等。如果本文件自身侵权,那么包含本文件的领事提醒是否侵权?如果领事提醒也侵权,请一并提删已经发布在维基文库的领事提醒。 [[User:Qvw|Qvw]]([[User talk:Qvw|留言]]) 2024年1月25日 (四) 02:43 (UTC) :::::::::::::中央文明办本身是适合[[Template:PD-PRC-CPC]]的,问题在于“公文”,本件的形式是否能定义到公文,可以讨论。国家旅游局三定文件第二条七项是这样写的:{{tq|制订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政策,管理出境旅游事务,研究掌握出境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外汇平衡。}}本件显然不属政策,也非行政当局方面的旅游管理事务(像这种[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269.htm 出境旅游领队人员管理办法]才属于此类——当然不是仅有此类规章性文件才可以)。八件本站件并不侵权,不明白您提及其与本件的关系。至于四件未录入,首先您需要留意到的是,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是不侵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第七项),所以它们自身对此的利用并不侵权,但这与'''本件自身'''的著作权没有因果关系。此外,第二件未录入不是一个件,是数个件的拼合,其中已包括第一件。最后,我在本页面活动多数是作为资料查找者,不是质疑者,也就是说我的(到目前)立场是中立的——在有足够的资料以前,毕竟本件处在模糊点;而之所以几次“插嘴”,是为了告知您:您想证明此件公有没问题,但努力的方向对本问题没有助益。我觉得[[Template:PD-PRC-CPC]]未尝不是一个好路子,但就像我说的,“公文”可能是一个质疑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5日 (四) 03:17 (UTC) :::::::::::::我觉得您的理解可能出现了一些偏差。。。首先是{{tl|PD-PRC-CPC}},其中明言:{{tq|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及其各直属机构)制定的'''公文'''}}从目前我们可以掌握的情况来看,无法证明这份《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是中央文明办的某份公文或公文的一部分;然后您说的第二,还烦请您能够说明具体是哪一项国家旅游局的职责,因为就我来看,并不能确定《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属于国家旅游局的哪一项职责;再然后,本文被外交部和多个驻外外交机构转发,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比方说,由阁下发布的某篇文章,我把这篇文章改上自己的名字发布,并不代表我就是该文章的著作权人;最后,您提到的提醒在外公民注意安全的这类文件,显属《[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yzz_673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要职责]》:{{tq|(十二)...保护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行政性非常明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5日 (四) 03:24 (UTC) ::::::::::::::不过说真的,我对它是公文一事个人并不怀疑,只是它不容易拿出“一个公文的样子来”——我觉得可以接受,不过我也清楚仅以目前情况会有观点不接受。基于此,我提议补充援用2006年8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制定的[https://www.gov.cn/govweb/gzdt/2006-08/17/content_364838.htm 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在本件以前)中{{tq|拟订《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修订后公开发布...部门,要根据《指南》和《公约》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职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保障措施和工作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教育。}}的表述证实发布形式和约束力,以及随后的[http://policy.mofcom.gov.cn/claw/clawContent.shtml?id=12624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外交部等关于深入宣传和践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通知]内附本指南全文的实际情况,至少基于[[Template:PD-PRC-CPC]]可以保留。不知道阁下怎么看。@[[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5日 (四) 03:40 (UTC) :::::::::::::::既然确为公文的一部分且确能证明其行政性,那我对该文不再表示质疑。(话说你这@系统没提示我啊,是不是要在新回复里发系统才会提示。)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5日 (四) 04:11 (UTC) ::::::::::::::::我也不晓得,维基这ping啊at啊的系统,我是从来没用懂2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25日 (四) 04:23 (UTC) :::::::::::::::::ping需要和签名在一笔编辑中提交才有效,后补ping不会有用。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4年1月26日 (五) 12:58 (UTC) :::::::::::::::一点小建议,二位其实可以不用绕一大圈证明行政性质。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国务院令第763号)第十九条规定,“{{tq|外交部和驻外外交机构应当密切关注有关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传染病疫情等安全形势,根据情况公开发布国外安全提醒。国外安全提醒的级别划分和发布程序,由外交部制定。}}”个人认为,“国外安全提醒”因为领保条例的规定而具有行政性质,这个提醒其实算是类似气象预警信号之类的行政预警。 [[User:Patlabor Ingram|Patlabor Ingram]]([[User talk:Patlabor Ingram|留言]]) 2024年1月31日 (三) 12:31 (UTC) ::::::::::::::::但其实我们也没有要讨论国外安全提醒的问题——上面可以看到,如果不是当事方一拖几式拉出非相关文献,咱也不至于要回复国外安全提醒有关的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月31日 (三) 13:05 (UTC) :::::::::::::::::認為按照提請人多番提案之實際而言,其實謹且盡可能需要他人如銀雪閣下般,進行冗長討論和普及教育各種法理和習慣等等,才可徹底釋除本地現行審查壓力。同意Patlabor Ingram閣下等進一步補正相應文件和政策方略之舉動,應鼓勵更多有識之士提供相應專業協作,共同改進我們的義務活動。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4年2月7日 (三) 02:24 (UTC) :::::::::::::::::基于该讨论,个人建议追加提删[[中国人民银行公告]](没有年月日括号后缀,根据江泽民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第2号)那个),因为相关文字不符合行政强制性。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4年8月18日 (日) 15:14 (UTC) ::::::::::::::::::这倒不是,他有行政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监管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8月18日 (日) 15:23 (UTC) === 3月 === [[反对统一]],毛泽东作品,宜速删。———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3日 (日) 10:27 (UTC) :{{tl|PD-1923}},迁至多语言文库。--[[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3日 (日) 10:33 (UTC) ::我是觉得反正就剩几年了,移来移去没啥必要。删掉等到期了再恢复就是。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6日 (二) 09:09 (UTC) : 这条明显的自然人作品,不需要等这么久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7日 (三) 04:29 (UTC) :: 请{{ping|Jusjih}}移动到多语言文库。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4月22日 (一) 07:45 (UTC) :::{{ping|Jusjih}} 是否打算移動至多語言文庫?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7月5日 (五) 03:19 (UTC) ---- *[[关于授予金桂兰等10名同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柳茹等1023名同志全国三八红旗手、 北京市西城区地税局纳税服务所等1005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的决定]],妇联是人民团体,通常地不具备三性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5日 (二) 20:04 (UTC) *:{{支持}},应{{删除}}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6日 (三) 02:17 (UTC) ---- *[[美國在東亞的原則與目標]]和[[羅納德·里根總統對《八一七聯合公報》解釋]],美國在臺協會不適用{{tl|PD-USGov}}。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3月15日 (五) 08:37 (UTC) ----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碑文]]:未明符合版权要求的理由。--[[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18日 (一) 03:11 (UTC) *: 該紀念碑碑文應該是由[https://www.th.gov.tw/new_site/05publish/03publishquery/02journal/01download.php?COLLECNUM=401073404 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成立的碑文委員會]書寫。——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3月26日 (二) 12:08 (UTC) *::链接点不开,而且阁下既然提到了“應該”,那说明仍然处于无法确认的状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7日 (三) 13:55 (UTC) *:::内容是可以确认的(“应该”有时只是一种说话方式吧),原文是“...由臺北市中山管理所於同年10月成立「碑文委員會」,並由下設的「碑文研議小組」在2011年3月定稿碑文,最後於同年光復節以「歷史長軸」形式立於紀念碑前。”问题是,中山堂管理所是台北市文化局下辖二级机关,但该碑文委员会的组成,似乎是由外部的专家学者组成[http://big5.taiwan.cn/xwzx/la/201110/t20111026_2120855.htm],因此可能需要具体考虑委员会的组成方式和著作权的归属是否有约定等问题(因为可能会牵涉受雇/受聘等情况?)。@[[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不知道阁下是否方便去信或其他方式向相关机关确认此件的著作权归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7日 (三) 14:18 (UTC) *:::: 我在想能不能直接給智慧財產局記寄封信問問,順便取得函釋供後人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4年3月28日 (四) 01:32 (UTC) *:::::辛苦阁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3:19 (UTC) ---- *<s>[[讨论:靖康稗史]]</s>:该讨论页为崔文印(1941-)的文章,显而易见的侵权。正文部分也包含大量崔文印的注解,我将于近日清理。--[[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0日 (三) 09:00 (UTC) *:注:Midleading删除后我重建为版本信息页。--[[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9日 (五) 12:22 (UTC) ---- 提删一批文献,这些虽然是政府部门作品,但行政性存疑,需要明确其是否能划入公有性质,若无法明确,还请删除: # <s>[[国务院给戒严部队全体官兵的慰问信]]</s> # <s>[[2022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致全市父老乡亲的慰问信]]</s> # [[致奋战在全市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的慰问信]] # [[迁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关于商家不以任何形式过“洋节”的倡议书]] # <s>[[鹿城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致全区居民的倡议书]]</s> # <s>[[广东省能源局、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致广东省电力用户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倡议书]]</s> # <s>[[神农架林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群防群控倡议书]]</s> # <s>[[致湖滨区籍在外父老乡亲的倡议书]]</s> # <s>[[举全区之力 集全区之智 创建番禺垃圾处理文明区——致全体番禺市民的倡议书]]</s> # <s>[[椒江区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倡议书]]</s> # <s>[[荆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s> # <s>[[徐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s> # <s>[[2022年天津市委市政府致全市父老乡亲一封信]]</s> # <s>[[2022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s> # <s>[[2022年中共乐亭县委、乐亭县人民政府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封信]]</s> # <s>[[致广大居民朋友的一封信]]</s> # <s>[[2022年六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致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s> # <s>[[中共石家庄市委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s> # <s>[[致网民朋友的一封信]]</s> # <s>[[致在宁外籍人士的一封公开信]]</s> # <s>[[给市民朋友的一封信]]</s> # <s>[[致马鞍山市广大出租汽车驾驶员的一封信]]</s> # [[2020年通海縣人民政府致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一封信]] # [[2022年5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致全市广大护士的一封信]]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7日 (三) 15:12 (UTC) :“6、[[广东省能源局、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致广东省电力用户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倡议书]]”。里面第一点是“'''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节能,则属于[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128102121/http://drc.gd.gov.cn/snyj/jggk/jgzn/content/post_3105217.html 广东省能源局主要职能]的“负责全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一项;第二点和第三点总的而言也属于“承担全社会节能工作...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有关工作”的部分,其中尤其是“...要缩短广告灯、景观灯照明时间,在用电高峰时段减少使用或停用大功率用电设备和非必要照明灯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节约用电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的法定部门职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7日 (三) 16:32 (UTC) :“1、[[国务院给戒严部队全体官兵的慰问信]]”。简而言之,此信由国务院至部队,可类比公对公贺电,本地此前对同类文件已有过收录为结果的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7日 (三) 20:15 (UTC) :“19、[[致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这是警方通报啊?典型第五条——只是标题比较不常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7日 (三) 20:26 (UTC) ::6和19认可银色雪莉阁下意见,先{{撤回请求}}。至于1,阁下类比的是哪个贺电?———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8日 (四) 02:51 (UTC) :::哪个贺电都是,只要不是因私发出而是因公发出。礼仪文书(这只是粗略的说法)不可能用其是否真的“行”了“政”的眼光看待——因为没法这么看——而是应从发文所涉事务是否因公去看它的性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3:17 (UTC) :就“5、7、8、11、12、13、14、15、16、17、18、19、20”: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tq|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则上述文书均属于此条所示法定各级人民政府职权范围。PS:另补入前案被提删而与此系列件情况相同的[[2022年5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致全市市民朋友们的感谢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4:01 (UTC) :就“10、[[椒江区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倡议书]]”: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五条:{{tq|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亦应视同此条所示法定各级人民政府职权范围。PS:请注意“征用”不等同于“强征”;又,请注意“X级以上”按中国大陆的立法习惯用语,均包括本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4:18 (UTC) * 认可银色雪莉阁下的意见,对相应文献{{撤回请求}}。继续提删剩余文献。———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8日 (四) 05:32 (UTC) *:补充一下,同此列类文献还有21,我想我是数漏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6:24 (UTC) *::认可,对21{{撤回请求}}。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9日 (五) 10:03 (UTC) *:还漏了2。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日 (二) 04:36 (UTC) *::认可,对2{{撤回请求}}。———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07:00 (UTC) :“22、[[致马鞍山市广大出租汽车驾驶员的一封信]]”。其实第一点到第四点基本就是强制要求,只是字面上不那么明显;即便不考虑这些,第五点“停止其营运”的警告还是显然展示了其行政许可的职权性质,如果要更加揪着的话,考虑到[https://jyj.mas.gov.cn/dwgk/zqgs/10026508.html 马鞍山市交通运输局权责清单目录](美中不足的是这不是本件以前的,但我想大家凭常识判断下列的事项在2020年以前是不是交运局的权责吧)列明其“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许可、车辆运营许可和驾驶员客运资格证许可”的权责,这显然是清晰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6:20 (UTC) :: 认可,这条也{{撤回请求}}。———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8日 (四) 09:54 (UTC) :“23、[[2020年通海縣人民政府致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删除}}。[http://www.tonghai.gov.cn/thxzfxxgk/tsdh/20201123/1203120.html 通海县人民政府]的网页显示,正确的落款是“中共通海县委宣传部”,不合PD-PRC-CPC收录要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8:57 (UTC) ::靠,这份谁录的,居然乱写作者。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8日 (四) 09:55 (UTC) :9、[[举全区之力 集全区之智 创建番禺垃圾处理文明区——致全体番禺市民的倡议书]]:就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这一政策事项征求公众意见,显然有司权责(事实上的目的也是[https://news.sina.cn/sa/2009-11-24/detail-ikftpnny4214562.d.html 如此])。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日 (二) 04:34 (UTC) ::啊?这文献没说征求意见啊?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08:25 (UTC) :::从内文看,不仅是征求公众意见,其实同样也有政策宣示:{{tq|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创建番禺垃圾处理文明区!...要问计于民,广泛听取民意,让全区人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寻求垃圾处理的最优办法...要问计于专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完善科学、民主、依法的政府决策机制和客观、理性、文明的民意表达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垃圾处理机制...}}太长我就不截了。当然这未免可能让人感到暧昧,但是如果从当年事件的发展看,倡议书(特别是附上了反馈渠道的倡议书)其实就是征求公众意见的宣告,为了说明这一点,特附上当年的《广州日报》(广州市委机关报)就此事的[https://news.sina.com.cn/c/2009-11-24/040719111743.shtml 报道](只有转载的了,未能提供原来源实为遗憾):{{tq|番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联合发出倡议:全区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参与创建番禺垃圾处理文明区活动。'''同时公布了5个市民反映渠道。据了解,从倡议书发出之日起,番禺将在全区进行为期半年的大讨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征求民意的工作。'''}}内有原文,沟通渠道是附在倡议书后的,相信足以佐证在下的意见。次年的《[https://www.panyu.gov.cn/zwgk/zjgb/zfgzbg/content/post_4456160.html 番禺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这一点:{{tq|区四套班子发出《倡议书》,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日 (二) 09:03 (UTC) ::::认可银色雪莉阁下意见,该文献{{撤回请求}}。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14:58 (UTC)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十三条 对在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该文件属于表彰范畴。--[[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4年4月7日 (日) 05:49 (UTC) ::请阁下证明该文件属于“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7日 (日) 06:53 (UTC) * 继续提删剩余的文献。———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1日 (三) 11:22 (UTC) ---- [[中共贵池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有关人代会和选举等问题的意见]],{{tl|PD-PRC-CPC}}豁免范围外作品,宜速删。———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9日 (五) 07:50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1日 (三) 11:22 (UTC) :{{删除}},这没有太大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向领导其的市党委提交报告,显然在PD-PRC-CPC以外;至于报告被批准后,报告内的内容在人大工作中如何落实,那会是另外的文件和流程,不是这一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5月29日 (三) 18:55 (UTC) ----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公安部党组关于给现有四类分子摘掉帽子的请示报告]],提删其中公安部党组为作者的部分,属于{{tl|PD-PRC-CPC}}豁免范围外作品。———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9日 (五) 08:00 (UTC) :据[[Template_talk:PD-PRC-CPC#PD-PRC-CPC模板应适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现有共识]],认为已在豁免范围内。@[[User:红渡厨|红渡厨]]:阁下是否尚有其他补充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5月16日 (四) 23:45 (UTC) ::因{{tl|PD-PRC-CPC}}豁免范围扩大,对本案{{撤回请求}}。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17日 (五) 03:32 (UTC) ---- [[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不适用{{tl|PD-PRC-exempt}}。本文仅在[https://mp.weixin.qq.com/s/Eim_xWNqAzn9plYI0ws2_A “湖北文旅”公众号文章]中提供下载,并没有作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的一部分,或以政府通知的形式印发。我认为其只是作为一种宣传资料向公众提供,可类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申字第1418号民事裁定书]]中的{{tq|本案申报书是涉县排赛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形成的申报材料,不具有行政文件的普遍约束力,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的“行政性文件”}},判断为不适用{{tl|PD-PRC-exempt}}。--[[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29日 (五) 09:28 (UTC) :我翻了一下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条:{{tq|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第五条:{{tq|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可知文物宣传是行政职责,没啥问题,可以录。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29日 (五) 10:14 (UTC) ::从条文上看,它应该要发挥“对文物保护的宣传”作用,但这通篇只谈文物的特点或者意义,不是在宣传文物保护而是在宣传文物本身。如果说它作为文物保护的公文的附件(说到这里,我留意到公众号里提供的扫描件到这部分左上角写着“附件2”),那很常见,收录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是公文的组成部分;但如果单独收录,就让人有些费解了。单就此篇而论,基于公众号里提到了来源,作者是政府法人没什么问题,但是恐怕够不到三性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3月29日 (五) 18:46 (UTC) :::从文字理解的角度来说,“文物保护的宣传”和“宣传文物本身”确实是两码事。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文物保护的宣传”本就应该包括“宣传文物本身”。把具体的文物的价值告诉群众,才能够让群众知道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物,从而起到“文物保护的宣传”的作用。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30日 (六) 04:34 (UTC) :::从国务院最早确立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文件《[[國务院关于在農業生產建設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也可以知道:{{tq|由于農業生產建設范圍空前廣闊,農村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絕非少数文化工作干部所能勝任,因而必須發揮廣大群众所固有的爱护鄕土革命遺迹和歷史文物的積極性,加强領導和宣傳,使保护文物成为廣泛的群众性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適应今天的新情況,才能眞正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30日 (六) 04:36 (UTC) ::::“宣传文物”是一种“宣传文物保护”的途径,这没错;但用于宣传文物的资料被视为“行政性”而豁免著作权则恐不甚恰当,因为一个三性质的文件(除个别新闻公告或礼仪性质外)最基本还是应该宣示政策的,这样才反映这个文献与其法定'''权责'''的相关性。事实上,如在下在前述认为可能保留的一些倡议书,其中其实都有相关当局的政策或规定宣示,这因而反映了该文献与当局法定权责的关联性。一个例子是,像这幅[https://wlj.dl.gov.cn/picture/0/917aead0581a4424b733ce78a3f1d12e.jpg 文宣作品]作为政府举办活动的宣传材料,也由有司署名,但我相信它也不会被视为是三性质文件;又如说卫健委不时发一些“预防流感小妙招”一类的信息,我想它们也不能必然地被视为三性质,道理是一样的。我可能还是比较倾向于它们是法人作品,著作权由来源部门持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1日 (一) 09:21 (UTC) :::::再看看其他用户是什么意见吧。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日 (一) 15:30 (UTC) * 既然没有其他的保留意见,那我同意,删掉吧。———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1日 (三) 11:22 (UTC) ---- [[Author:法尊]](1902—1980)的作品:[[密宗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User:Kcx36|Kcx36]]([[User talk:Kcx36|留言]]) 2024年3月30日 (六) 07:40 (UTC) :不符要求,{{删除}}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3月30日 (六) 11:19 (UTC) ::这条明显的自然人作品,不用等这么久吧?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7日 (三) 04:35 (UTC) {{已删除}}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4月22日 (一) 07:45 (UTC) === 4月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W: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的法人作品,{{tl|PD-PRC-CPC}}豁免范围外作品。———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04:39 (UTC) :判断不确。“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明定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把该规划纲要的作者认为是党组织未见依据。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日 (二) 06:31 (UTC) ::阁下没把原文点开看看吧?“2021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会审议通过”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06:41 (UTC) :::阁下的说法我大概猜到了。“审议通过”和“法人作品”不是划一对口。全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全国人大通过,它是不是就变成人大作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日 (二) 06:53 (UTC) ::::难道不是代表法人意志作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07:01 (UTC) :::::法人作品有三个要求,主持创作、代表意志、为此负责。第一条够不上,那后边何必谈?还有,就算够上了,以兵团党政军企四合一的结构,除非所涉事务是显然的党务,否则它也不适用于PD-PRC-CPC——而这正好不是党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日 (二) 07:07 (UTC) ::::::认可,{{撤回请求}}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日 (二) 08:27 (UTC) ---- [[关于批准发布北京欢乐谷等70家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告的决定]],提删其中“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为作者的部分,需要明确其是否有权行政。———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5日 (一) 07:31 (UTC)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第七条:{{tq|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这没到很疑难的地步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15日 (一) 07:41 (UTC) ::是,我看到这个文件了。不过无法确定“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是否为事业单位。同时,无法确定“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是否为行政工作。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5日 (一) 07:58 (UTC) * 继续请求讨论。———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08:13 (UTC) * 继续请求讨论。———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6日 (五) 09:34 (UTC) :按照王兴斌撰写的《“旅游景区质量标准评定委员会”真的合法吗?》(https://www.tripvivid.com/11385.html ),王兴斌对“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性质提出两种可能,即行政审批机构或产品和服务质量认可机构。“查阅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官网,在其“获准认证机构”栏目中未曾查询到“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该查询结果现仍有效。如果“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性质只有两种可能,而且并非获准许的认证机构,那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的“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如果不是行政审批机构,就会成为非法机构。 :不过就该案例而言,我认为“附件”也是国家旅游局《决定》的组成部分,是完成该决定的行政职能不可或缺的,单删附件是不可接受的。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9月6日 (五) 11:38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2日 (三) 02:50 (UTC) *:正如工作条例所明言,附件是公文的组成部分,要删应该一起删。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10月4日 (五) 06:59 (UTC) *::附件和公文并不绝对拥有同样的版权状态。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5日 (六) 04:00 (UTC) *:::正如工作条例所明言,附件是公文的组成部分。当然,可以改成“附件和正文并不绝对拥有同样的版权状态”,那么同理也可以说,“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s>正文</s>、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和“正文”并不绝对拥有同样的版权状态。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10月5日 (六) 09:15 (UTC) *::::你这就是纯抬杠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5日 (六) 11:23 (UTC) *:::::我自然也有理由认为,你不服从工作条例的明确规定,才是在抬杠。虽然我仅行使“不首先说人杠精”的战略(仿自“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但你毕竟给了我执行战略的机会。下面提到《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公安部党组关于给现有四类分子摘掉帽子的请示报告》,虽然这只是你对《请示报告》的一种理解,我大可以不予置评。 *:::::不过,我也想拿出一个我喜欢的例子,和我认可的一种理解: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于2017年被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列为附件(你维也很快搬运了),恰在田汉死后第四十九年。是否能够说,《国歌法》的附件因为与国歌法版权状况不同,所以不能搬运,或者2019年1月1日以后才能搬运。然而,完全应该像支持香港特区基本法三个附件或者国徽法附件、国旗法附件的法律性质一样,维护国歌法包括附件在内的整体的法律性质。 [[User: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red" >'''Fire'''</span>]] [[User Talk:Fire-and-Ice|<span style="color:#3994E8" >'''Ice'''</span>]] 2024年10月5日 (六) 17:49 (UTC) *::::::我没有要回复的了。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6日 (日) 02:17 (UTC) *::::还是来举例吧,比如上方2024年3月提删的《[[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公安部党组关于给现有四类分子摘掉帽子的请示报告]]》,正文和附件就具有不同的版权状态,一个作者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另一个作者是“公安部党组”。“公安部党组”为作者的部分能够被保留是因为{{tl|PD-PRC-CPC}}经过今年的讨论扩大了版权豁免的范围。而并不是因为“公安部党组”为作者的部分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的附件。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5日 (六) 11:44 (UTC) : {{保留}},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的公告,属于行政或规范性文件,具有公共性质,其目的在于公布政策、管理条例或景区等级评定等信息。从法律角度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等不受著作权保护,尽管有人认为该委员会不是行政审批机构,但其发布的公告在性质上类似于行政文件,属于公共事务的传达,不具备独创性。因此,这类公告主要是传达客观事实和政策性信息,功能性和公共性强,公众可以自由引用和传播,可以类比中共的公文,不受《著作权法》保护。--[[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5日 (六) 09:52 (UTC) ::胡说八道。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5日 (六) 11:46 (UTC) :::讨论之事,在于理性沟通、交流见解。若有不同意见,还望详细阐述理由,方便大家进一步讨论探究。以理相论,方能求得共识。--[[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4年10月6日 (日) 14:38 (UTC) * 继续请求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1月1日 (五) 03:34 (UTC) ---- [[中央政治局同志在接见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全体代表时的指示]],[[W:华国锋]](2008年去世)的讲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tq|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所以没到期。———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15日 (一) 08:03 (UTC) :{{删除}},一般职务作品。这够不上法人作品“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主持”的门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5月29日 (三) 19:08 (UTC) ---- 各位是否考虑讨论一下香港法例适用该模板吗([[Template:PD-EdictGov]])?以及请教一下[[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政府文件]]中【当对待外国政府的文件时,这一条并无法律效力】的出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4年4月15日 (一) 15:07 (UTC) :这句是错的。应当是:只在美国具有法律效力。中文维基文库的共识是要求作品在美国和起源地都处于公有领域,前者不满足可以消极容忍,后者不满足可以软重定向到多语言维基文库。 [[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4年4月15日 (一) 19:17 (UTC) ---- *[[真實佛法息災賜福經]](真佛經),依照[https://tbsn.org/tbf/detail/319/%E3%80%90%E5%AE%97%E5%A7%94%E6%9C%83%E5%85%AC%E5%91%8A%E3%80%91%E6%99%BA%E6%85%A7%E8%B2%A1%E7%94%A2%E6%AC%8A%E9%87%8B%E7%96%91Q%26A.html 真佛宗網站說法],並不允許自由改作與商業使用。--[[User:世界解放者|世界解放者]]([[User talk:世界解放者|留言]]) 2024年4月18日 (四) 10:32 (UTC) *:[[w:盧勝彥]],仍在世,加上上面的表示,{{删除}}。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19日 (五) 10:29 (UTC) {{已删除}}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4月22日 (一) 07:45 (UTC)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叨扰,但此文又遭Ip用户复建,仍劳删除。另,是否可以考虑白纸保护一段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5月3日 (五) 13:45 (UTC) ---- *[[台灣關係法]],美國在臺協會不適用{{tl|PD-USGov}}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4月22日 (一) 07:38 (UTC) *:虽然少见,仍建议细查是否有美国国务院官方中文译本(上次美国宪法就这样洗白的)。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4年4月23日 (二) 23:06 (UTC) ---- [[王毅访问柬埔寨并主持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联合新闻稿]],[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423/c1002-40222014.html],新华社电、且有记者署名。依照2023年9月已有的版权讨论,应删除。———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03:45 (UTC) :“依照2023年9月已有的版权讨论”,事实是此文与任何一篇9月的讨论的对象都不一致——请注意标题是“联合新闻稿”——新华社跟谁联合,柬埔寨国家通讯社?这只能是中柬两国政府(基于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的联合新闻稿,没有其他解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3:53 (UTC) ::1、请拿出依据;2、就算你说的对,新华社也属于国务院系统;3、记者署名在那总不能无视吧?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04:00 (UTC) :::1、AKP(柬埔寨国家通讯社)也刊登了这份新闻稿[https://www.akp.gov.kh/post/detail/304003 Joint Press Release of Chinese FM’s Visit to Cambodia and 7th Meeting of Cambodia-China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2、新华社属于国务院系统,那跟“联合新闻稿”的所属毫无逻辑关系,新华社属于国务院就能作为'''创作'''“跟'''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有关的'''联合'''新闻稿”的'''主体'''啦?3、记者署名,顶天了是著作权法十七条第二款职务作品,如果按归属到其所属“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那么还是那句话,新华社能作为'''创作'''“跟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有关的联合新闻稿”的主体啦?——要害不在“新闻稿”,在“联合”,外交通稿,显而易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4:18 (UTC) ::::阁下这完全是经验主义而不是依靠既有客观事实判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对外表明的主要职责中,'''未有明确表明'''其职责包括撰写外交新闻稿[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yzz_673087/],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排除其著作权归属有可能'''是新华社。记者的署名可是在那里摆着呢。“联合”又怎么样,新华社的记者按照外交部要传达的精神自拟一份稿子,行不行?当然'''有可能'''嘛。再以及,'''由于该文献同时涉及到柬埔寨方面,需要确认柬埔寨的相关著作权法律是否支持录入至本地。'''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05:19 (UTC) :::::我已经叫过你去看柬埔寨的表述了,就是两国的联合新闻稿——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https://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0896.htm]、[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1609/t20160901_9868709.shtml]和[https://www.mfa.gov.cn/wjbz_673089/zyhd_673091/201904/t20190424_7472076.shtml],无视外交常识而选择性地咬文嚼字是不正确的。“联合又怎么样,新华社的记者按照外交部要传达的精神自拟一份稿子”,你不妨问一问柬埔寨政府是否答应在自己的国家通讯社发布这样一份由新华社自拟的“联合新闻稿”——如果你确实有看过那份稿子的话,就应该留意到这是中英文本对照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对外表明的主要职责中,未有明确表明其职责包括撰写外交新闻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排除其著作权归属有可能是新华社。”的逻辑不通顺,一则是新闻稿可以归属于外交部职责的“负责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新闻工作”,二则是新华社著作权归属已经被前述的客观事实排除。还有,“由于该文献同时涉及到柬埔寨方面,需要确认柬埔寨的相关著作权法律是否支持录入至本地”也是缺乏基本常识,照这样说所有具备多语言文本的双边和多边条例都将因这个不知所谓的理据而被质疑著作权,请阁下澄清你的说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5:40 (UTC) ::::::喔,不好意思,前面没表达清楚。新华社作为中方这边的拟稿,柬埔寨国家通讯社作为柬方的拟稿,请问这样有没有可能?谁规定了新闻稿一定要由外交部来写呢?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08:15 (UTC) :::::::没有一丁点可能,这种“可能”无视基本常识,早就已经向你提出在外事上“联合新闻稿”的用例了。没有人规定“新闻稿一定要由外交部来写”,请你停止曲解他人立场,事实是新华社没办法'''代表当局作为'''就相关事项(显然是外交事务)发布'''联合'''新闻稿的'''主体'''——新华社是事业单位,不管外交。那些无法说明到底是外交部通稿还是新华社采写的新闻稿跟这根本不是一回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8:44 (UTC) ::::::::拿证据来。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08:56 (UTC) :::::::::证据前面已经给出,阁下这种所谓“要证据”实则是“不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满意”的胡搅蛮缠也该有个头了。满满一页的版权讨论,你有多少是有理有据的提删?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8:57 (UTC) :::::::::新闻稿可以由主办发放也可以由新闻机构采写,但“联合新闻稿”不同,哪家新闻机构有跟别人联合发布自己采写的同一份新闻稿过?如果说两方官方通讯社代表当局,则至少中方的通讯社在职能上不具备外交事务的处理权,所以这个推论也是行不通的。只有一条路可走——主办方发放。事实上,如果用平常心来看,结合已有用例,答案显而易见。阁下所谓的“要证据”,实际上就是“不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满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9:02 (UTC) ::::::::::我对阁下的恶意揣测只能表示遗憾。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09:04 (UTC) :::::::::::然则阁下无法回应任何反驳,而徒以无根据的(且引用大量情况不一致的类比而达成的)“可能”来说理,同时无视大量情况一致的用例类比,在理解上出现重大偏差,则更显遗憾。如果没有实例、实理的提删,则请阁下反省自身,而不是对他人表示遗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09:09 (UTC) 注意到银色雪莉阁下刚刚上传了[[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联合新闻稿]]及[[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联合新闻稿]],也许银色雪莉阁下期望通过这两份作品来论证案涉文献的著作权。不过我要提醒阁下的是,一份,新华社未对“联合新闻稿”署上记者名字[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4/27/c_1120887053.htm];另一份,新华社干脆没发,直接另拟了一份新闻稿[https://www.gov.cn/guowuyuan/2020-06/16/content_5519797.htm](当然也可能只是我没搜到,如有欢迎补充)。也许这能提醒阁下被提删文献与前述两作品的不同。———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11:45 (UTC) :鉴于《著作权法》第五条指出该法对于“三性质”类文献的不适用的问题,你跟我谈所谓的“署名”以及自鸣得意的所谓“提醒”没有任何意义——而两国当局的联合新闻稿具备“三性质”,以及新华社无法作为发布该具备“三性质”的文书的主体的原因,已经在前面给出明确的证据。如果你没有新东西,请停止“不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满意”。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1:53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时常被选择性遗忘,我对这一点感到哀伤。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1:56 (UTC) ::阁下今天跟喝多了似的拒绝停止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对此我无话可说。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4日 (三) 12:24 (UTC) :::仍旧拒绝回应具体的问题,无视自身实际上对他人的揣测{{tq|阁下这完全是经验主义而不是依靠既有客观事实判断}}、{{tq|也许银色雪莉阁下期望通过这两份作品来论证案涉文献的著作权}}而给别人戴上“恶意揣测”的帽子。——我也觉得你今天跟喝多了似的,阁下平常可没有这样丧失判断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2:33 (UTC) :有新华社电,有责编,[http://www.news.cn/2022-09/15/c_1129005711.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6:33 (UTC) ::说的不是责编,说的是[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423/c1002-40222014.html]这篇里的“(记者吴长伟)”。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4月25日 (四) 02:46 (UTC) 经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tq|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视为作者。}}认为本文属于行政作品,属于公有领域。故{{撤回请求}}。副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阁下。———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5月9日 (四) 14:05 (UTC) === 6月 === *《[[松巖先生別集]]》的序和年譜部分在'''韓國'''刊行於1956年。因此,它們什麼時候進入公有領域?什麼時候可以在維基文庫收錄?[[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日 (日) 17:36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这不能只看刊行年份,这信息是不够的。阁下需要确认阁下所指的是否[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89A_0190_000_0010_2002_A041_XML]和[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89A_0200_000_0010_2002_A041_XML],又或者提供更多关于对应页面的作者的信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6月2日 (日) 17:48 (UTC) *::本文獻收錄的作品的作者是權好文。他死於1587:宣祖20年。因此可以肯定他的作品進入了公有領域。 *::但是根據「松巖先生年譜」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本文獻刊行於朝鮮純宗「後四十一年丙申」,也就是1956年。因此本文獻的年譜《松巖先生別集年譜》在1956年製作。 *::《松巖先生別集序》的作者是權相圭。根據本網站: *::http://people.aks.ac.kr/view.jsp?id=PPL_6JOc_A1874_1_0020251 *::他死在 1961년 7월 23일。因此他的作品完全沒有進入公有領域。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日 (日) 17:56 (UTC) *::https://db.itkc.or.kr/dir/pop/bexam?dataId=ITKC_MO_0189A *::有更多信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日 (日) 17:5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2日 (日) 20:41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如果照C区的[[c:Commons:Copyright_rules_by_territory/South_Korea|说法]],2013年7月以前,韩国的著作权保护期是身后+50年,权相圭卒于1961年,+50是2011。我不知道韩国后来修订的著作权法是否有溯及,不过照这里的说法的话,似乎《序》在韩国是过期了的——但是在美国还没有,回溯之后(照别集刊行日期和序后署名附时间,可以视为1956年发表)应该要到2051。本地有消极容忍模板。 *::::至于年谱,我需要阁下协助确认是不是这一份[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189A_0200_000_0010],如果是这一份,那么根据[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189A_0210_000_0010_2002_A041_XML],权必奎、权靖夏和李晩慤作为《年谱》著者,有名有姓,要先确认他们的逝世时间,而不是靠年谱的出版时间作推定。阁下是否能协助提供此三人的卒年?我能找到的是权靖夏(1892)和李晩慤(1874),但我需要阁下协助确定。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6月3日 (一) 07:10 (UTC) *:::::就是[81]這一部分。 *:::::权靖夏生死年:(1806-1892)[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ppl/pplView.aks?pplId=PPL_6JOc_A1806_1_0027613] *:::::愼庵李晩慤生死年:(1815:純祖15~1874:高宗11)[https://db.itkc.or.kr/dir/pop/bexam?dataId=ITKC_MO_1225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3日 (一) 13:47 (UTC) *::::::权必奎是否有资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6月3日 (一) 14:1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抱歉,沒有看到你的回覆。我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但是很有可能他是19世紀出生的人。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6月15日 (六) 17:4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因为卒年不明,无法确定过期日期。但如果在本地时,也许可以援引[[Template:PD-old-assumed]],因为从权靖夏的年谱识来看,落款时间是“上之二十六年己丑四月”,结合其生卒年和落款的纪年干支,应该指的是朝鲜高宗时期的1889年,那么以PD-old-assumed的逻辑计算,创作年起+(目前)起源国年限+50=1889+120=2019,另外两人是1892+30,1874+30(照[[c:Template:PD-South_Korea]]的说法),按最接近当前的时间,应该可以容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6月17日 (一) 05:40 (UTC) ---- *[[非洲式抢劫]] 2021年文章。--[[User:晞世道明|晞世道明]]([[User talk:晞世道明|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01:49 (UTC) *:原文已经通过VRT授权,需要确认中文译文是否可自由使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6月28日 (五) 02:39 (UTC) *::作者确认通过VRT授权,已还原并移动至[[Translation:非洲式抢劫]]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6月29日 (六) 03:09 (UTC) *:该文可能违反收录方针,已在删除讨论另行提出。———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7月1日 (一) 08:15 (UTC) === 9月 ===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 [[w:劉鵬九|劉鵬九]](1901年—1987年)翻譯,離世不足50年,譯本未進入公有領域。--[[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8.50|221.127.8.50]] 2024年9月1日 (日) 01:28 (UTC) *:{{赞成}}:核对[[c:File:NCL-9900010932_法國第五共和憲法.pdf]]作者身份无误,本件应+50。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日 (日) 06:30 (UTC) ---- *[[老子 (校詁版)]] 高度疑似侵權刪除的陳鼓應版。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7日 (六) 12:32 (UTC) *:此校詁版與陳鼓應版存在大量差異,首先陳鼓應著作正文與附文兩個道德經版本也存在差異。其次陳鼓應道德經加入了人為主觀分析,充滿現代標點符號。標點符號在漢語中會引導文意。此版本完全去掉標點符號,與陳鼓應版意義不同。再次,此版本在不斷校對完善中,還乘下六章未進行精校,此書底本為帛書本,楚簡本,王弼版,傅奕版,尹振環及多個道德經版本混合,務求超越古今版本及陳鼓應版本。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8日 (日) 09:33 (UTC) *::存在差異並不能說明這個文獻不是基於陳鼓應版創作的改編作品。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8日 (日) 13:48 (UTC) *:::陳鼓應在最新著作,推出了第三個《道德經》版本,其在該書承認,由王弼版本改編而成。因此陳鼓應所有版本都源自於古籍改編,是全球公有領域。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8日 (日) 13:54 (UTC) *::::由王弼版改編或是由其他古本改編並不侵犯著作權,但是由陳鼓應版或是其他受版權保護的版本改編存在版權疑慮。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8日 (日) 13:58 (UTC) *:::::請不要偷換概念,本人已經明言底本是帛書本跟王弼本,與陳鼓應無關。你可以找北京大學陳鼓應本人聯係。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8日 (日) 14:04 (UTC) *::::::還有一點要補充,陳鼓應是不能夠創作《道德經》的,中華文化經學是不能重新創作,只能夠校正,《道德經》的創作人是老子,版權是老子擁有,我們只能夠校正最接近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嚴格來說,經學要做到只字不能動,這就叫校詁,而校詁的最終結果,《道德經》會最接近帛書本跟楚簡本。因此等於是老子本人《道德經》的抄本,版權必定屬於老子所有,我們只是重抄一次。後世創作改動過的《道德經》,正確來說是抄寫錯誤的《道德經》,或誤傳的《道德經》,而不是個人創作的《道德經》,這就是中國經學的意義。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9日 (一) 05:08 (UTC) *:::::::和維基文庫已經錄入的其他道德經版本對比以後可以發現有差異的部分是因為陳鼓應版改為了那样。例如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陳鼓應認為“守其黑”等六句是後人窜入([[莊子/天下]]把“守其黑”等句漏了),所以在[[老子 (校詁版)]]里就沒有了。但我却覺得這句話很好,連[[黃庭內景經]]都有“知白守黑”的說法,各個版本包括帛書本都有的句子為何要刪呢,就因為陳鼓應嗎。十九章把“絕聖棄智”改為“絕智棄辯”也是陳鼓應的主意。其他地方的疑點也很多。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個版本不是什麼校詁版,而是一個侵權版本。閣下如此推崇陳鼓應的道德經,何不承認他持有著作權?我會找個時間和圖書馆里其他的版本對比一下看是否有可能誤解了閣下。但是如果確實和陳鼓應版極度雷同的話,這個頁面將被刪除。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2:58 (UTC) *::::::::謝謝您的堅持。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3:48 (UTC) *:::::::::記得不要私下看[[壬遁占方]],這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這篇文章的版權屬於我本人。你們私下研究就是侵權。我是這篇文章的祖師。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3:55 (UTC) *::::::::::[[壬遁占方]]一文,我只授權了臺灣大學可以公開及轉載。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4:17 (UTC) *:::::::::::[[壬遁占方]]未來我會逐步授權澳門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北京大學。但現在這三間大學並未獲得我授權。我需要時間思考。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4:25 (UTC) *::::::::::::黎用先在此承認, *::::::::::::尊陳鼓應老師; *::::::::::::如果您們研究[[壬遁占方]], *::::::::::::也須尊我為老師。 *::::::::::::這是中華師道。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5:01 (UTC) *:::::::::::::撫心自問,為什麼[[壬遁占方]]我貼了將近一年,你今天才刪除?因為你自己都想學,你想我講出所有訣竅之後,才刪除文章。你只想自己學到,不允許其他人學到。這就是自私,就是小人之道。這就是盜取我的知識產權。還滿口《論語》仁義道德。跟你說,奇門遁甲我研究了十多年,《黎用先湮波釣叟歌》本人並沒有留下註解,還有很多概念隱晦混雜,你們一時三刻是搞不懂的。中國人都非常自私,正所謂:入門引路須口授。你會設局,我也會留一手。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7:41 (UTC) *::::::::::::::如果你想跟我對話,就這幾天留言吧,如果你想刪文章就刪掉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無能為力。你不用套我有什麼背景支持。這對你工作沒有好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有個人資料保護局。本人準備離開維基文庫。因為覺得這個平台規矩不適合我。 [[User:黎用先|黎用先]]([[User talk:黎用先|留言]]) 2024年9月11日 (三) 19:19 (UTC) {{已删除}}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1:44 (UTC) ----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2013年樹立,不足50年,侵犯版權。--[[Special:用户贡献/223.19.26.199|223.19.26.199]] 2024年9月12日 (四) 00:51 (UTC) *:{{删除}},显然。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9月12日 (四) 06:30 (UTC) {{已删除}}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1:44 (UTC) ---- *[[英軺私記]],該版本疑自《走向世界丛书》摘出,係1986年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由钟叔河主編,校點者署名朱纯。已錄入之校注本應屬侵權?我之前誤放到删除讨论去了,抱歉[[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11:48 (UTC) *:{{支持}},因为本件不是单纯的标点本,而是汇校本。光看其自身的说明[https://yun.vpsxb.net/ebook/%E6%99%9A%E6%B8%85%E8%B5%B0%E5%90%91%E4%B8%96%E7%95%8C%E4%B8%9B%E4%B9%A6/08%E8%8B%B1%E8%BD%BA%E7%A7%81%E8%AE%B0%E7%AD%89_%E5%88%98%E9%94%A1%E9%B8%BF.pdf](原文页码:p.10;pdf:p.19)可能不是很清晰,具体而言:[[c:File:SSID-12473046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56.pdf|《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p121-220)(原标题作《英軺日記》)、《灵鹣馆丛书》本(这本子我无法提供原链接,不过各位如果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在手则可查到。)和[[c:File:NLC403-312001064932-4033 西洋雜誌 清光緒26年(1900) 卷一.pdf|《西洋杂志》本]]三个本子各自提供了现在的这个《英軺私記》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本件没有任何辩护空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18日 (三) 13:09 (UTC) ---- *[[红卫兵是义和团吗?‎]]、[[共党语言可以袭用吗?]]、[[堵住中国这个缺口‎]]、[[论科学与民主‎]]、[[我对国共的看法‎]]、[[这样的红卫兵‎]]等殷海光先生著作,版本出自1989~90年出版的二十冊套書《殷海光全集》(桂冠出版社),為後人彙編校對版本。收錄進文庫是否存在版權疑慮? *[[共产党之政略与战略]]亦有類同情況。該文出自《曾琦先生文集》(下冊)(史料叢刊十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一樣是匯校本。是否存在版權疑慮?<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Aerotinge|貢獻]])於2024年9月23日 (一) 03:57 (UTC)加入。</small> *:@[[User:Aerotinge|Aerotinge]]:此处收录的是各单篇,因汇编(或注释、整理)而可能产生的作品的著作权并不影响原作单篇的著作权——除非此作品在收录单篇时各单篇产生了足以认定为新作品的改变(例如上面的英軺私記,已显然区别于各本原来面貌,算是一个新作品),则该各单篇才被视为一个新作品,否则不过是原作的忠实复制品而不会产生新的著作权。我暂时未能查阅相关殷的作品,但我看了一下曾的这一篇的原单行发表件,并未见其发生此种情况。一般而言,个人全集或文集收录单篇时并不会对作品做出足以使其被认定为新作品的改动;您是否确认本地收录的这些作品(与原单篇相比)发生了足以认定为新作品的改变?如果没有的话,则这些作品收录应并无大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7:32 (UTC) *::我手上並沒有殷海光先生該本全集,僅是從該全集試閱中「編者的話」來理解其工作。 *::可以的話,是希望貢獻者就當年報章刊物上的版本來進行收錄就好。 *::在版本出處放上個世紀末的出版品,即是說要核實就必須從取得該書開始,更甭說開展進一步的校對工作(該收錄文章以簡體字錄入,可能為貢獻者所譯並釋出,或來自第二手來源授權。皆未註明) [[User:Aerotinge|Aerotinge]]([[User talk:Aerotinge|留言]]) 2024年9月23日 (一) 09:10 (UTC) *:[[我对国共的看法]]已經找到[[Talk:我对国共的看法|來源]],大抵和原文不差,只需移動到正確用字的標題。至於錄入者凴何種來源而錄入,因現在社群容忍挂 {{tl|傳統漢字化}} 的作品的存在,加之大多數非知名作品并無後人修改的動機,不會侵權,故可不要求。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13 (UTC) *::版權未過期的新近版本中可能有注釋或序文等,這些是另有版權的,過期前不能錄入。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User talk:Andayunxiao|留言]]) 2024年9月29日 (日) 20:16 (UTC) === 10月 === [[在纽约向全美广播演说]],[[W:宋美龄|宋美龄]](1898年—2003年)作品,显未过期。———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0月5日 (六) 03:42 (UTC) ---- *[[鳴臯先生文集/續序]]、[[鳴臯先生文集/續後識]]、和[[鳴臯先生文集/續跋]]等作品於1935年刊行於'''韓國'''。這些作品不知道有沒有過期,但是我可以試圖看看這些作者什麼時候過世。 *[[鳴臯先生文集/續序]]作者是金獻周。他過世於1936年。 **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ppl/pplView.aks?pplId=PPL_7HIL_A1866_1_0027486 *[[鳴臯先生文集/續後識]]作者是曺秉健。他過世於1942年。 **https://db.yulgok.or.kr/viewer/view?dataId=A008_01_D00408_001 *[[鳴臯先生文集/續跋]]第一個作者是鄭道榮。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死的。 *[[鳴臯先生文集/續跋]]第二個作者是李起轍。他過世於1971年。 **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ppl/pplView.aks?pplId=PPL_7HIL_A1897_1_0021808 *當然。我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作者。不同姓氏的人可能會有同一個名字。但是我們可以或許用本貫看看這些人的本貫對應的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15:59 (UTC) *:我根據作者的本貫做出了判斷。 *:*金獻周在[[鳴臯先生文集/續序]]裏說他是「聞韶金獻周」。「聞韶」就是本貫的名字。「聞韶」又是「義城」的舊地名。而[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ppl/pplView.aks?pplId=PPL_7HIL_A1866_1_0027486]說金獻周本貫是「義城」。對應的上。確實是同一人。 *:*[[鳴臯先生文集/續跋]]第二個作者是李起轍。他的本貫是「全州」。[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ppl/pplView.aks?pplId=PPL_7HIL_A1897_1_0021808]的李起轍的本貫也是「全州」。對應的上。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16:13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20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抱歉近日来忙于别处,前述请容在下查对后再回复阁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8:42 (UTC) 3ms6sqtaa5rwo921wv5i0r113gqytnh 宋書/卷71 0 18504 2485515 2293545 2024-11-01T01:23:16Z Blahhmosh 79595 248551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列傳第三十一 | author = | previous = [[../卷70|列傳第三十 袁淑]] | next = [[../卷72|列傳第三十二 文九王]] | notes =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textquality|25%}} }} == 徐湛之 == 徐湛之字孝源,東海郯人。司徒羨之兄孫,吳郡太守佩之弟子也。祖欽之,祕書監。父逵之,<ref>父逵之 「逵之」各本並作「達之」,據南史及本書武帝紀改。下出「達之」,並改。</ref>尚高祖長女會稽公主,為振威將軍、彭城沛二郡太守。高祖諸子並幼,以逵之姻戚,將大任之,欲先令立功。及討司馬休之,使統軍為前鋒,配以精兵利器,事剋,當即授荊州。休之遣魯宗之子軌擊破之,於陣見害。追贈中書侍郎。 湛之幼孤,為高祖所愛,常與江夏王義恭寢食不離於側。永初三年,詔曰:「永興公主一門嫡長,<ref>永興公主一門嫡長 上云會稽公主,此云永興公主,疑永興為會稽公主始封之縣。</ref>早罹辛苦。外孫湛之,特所鍾愛。且致節之胤,情實兼常。可封枝江縣侯,食邑五百戶。」年數歲,與弟淳之共車行,牛奔車壞,左右馳來赴之。湛之先令取弟,眾咸歎其幼而有識。及長,頗涉文義,<ref>頗涉文義 「文義」各本並作「大義」,據南史、元龜三0四、御覽一五三引改。</ref>善自位待。事祖母及母,並以孝謹聞。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員外散騎侍郎,並不就。六年,東宮始建,起家補太子洗馬,轉國子博士,遷奮威將軍、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黃門侍郎。祖母年老,辭以朝直,不拜。復授二郡,加輔國將軍,遷祕書監,領右軍將軍,轉侍中,加驍騎將軍。復為祕書監,加散騎常侍,驍騎如故。 會稽公主身居長嫡,為太祖所禮,家事大小,必咨而後行。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臺內,總攝六宮。忽有不得意,輒號哭,上甚憚之。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往新洲伐荻,<ref>嘗自往新洲伐荻 各本並脫「往」字,據御覽一五三引補。</ref>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為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與劉湛等頗相附協。及劉湛得罪,事連湛之,太祖大怒,將致大辟。湛之憂懼無計,以告公主。公主即日入宮,既見太祖,因號哭下牀,不復施臣妾之禮。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上亦號哭,湛之由此得全也。遷中護軍,未拜,又遷太子詹事,尋加侍中。 湛之善於尺牘,音辭流暢。貴戚豪家,產業甚厚。室宇園池,貴遊莫及。伎樂之妙,冠絕一時。門生千餘人,皆三吳富人之子,姿質端妍,衣服鮮麗。每出入行遊,塗巷盈滿,泥雨日,悉以後車載之。太祖嫌其侈縱,每以為言。時安成公何勗,无忌之子也,臨汝公孟靈休,昶之子也,並各奢豪,與湛之共以肴膳、器服、車馬相尚。京邑為之語曰:「安成食,臨汝飾。」湛之二事之美,兼於何、孟。勗官至侍中,追諡荒公。靈休善彈棊,官至祕書監。 湛之遷冠軍將軍、丹陽尹,進號征虜將軍,加散騎常侍,以公主憂不拜。過葬,復授前職,湛之表啟固辭,又詣廷尉受罪,上詔獄官勿得受,然後就命。固辭常侍,許之。二十二年,范曄等謀逆,湛之始與之同,後發其事,所陳多不盡,為曄等款辭所連,乃詣廷尉歸罪,上慰遣令還郡。湛之上表曰: {{quote|賊臣范曄、孔熙先等,連結謀逆,法靜尼宣分往還,與大將軍臣義康共相脣齒,備於鞠對。伏尋仲承祖始達熙先等意,便極言姦狀。而臣兒女近情,不識大體,上聞之初,不務指斥,紙翰所載,尤復漫略者,實以凶計既表,逆事歸露,又仰緣聖慈,不欲窮盡,故言勢依違,未敢縷陳。情旨無隱,已昭天鑒。及羣凶收禽,各有所列,曄等口辭,多見誣謗,承祖醜言,紛紜特甚。乃云臣與義康宿有密契,在省之言,期以為定,潛通姦意,報示天文。末云熙先縣指必同,以誑於曄,或以智勇見稱,或以愚懦為目。既美其信懷可覆,復駭其動止必啟。凡諸詭妄,還自違伐,多舉事端,不究源統,齎傳之信,無有主名,所徵之人,又已死沒,首尾乖互,自為矛楯。即臣誘引之辭,以為始謀之證,銜臣糾告,並見怨咎,縱肆狂言,必規禍陷。<ref>必規禍陷 「規」各本並作「見」,據元龜二0九改。</ref>伏自探省,亦復有由。昔義康南出之始,敕臣入相伴慰,晨夕覲對,經踰旬日。逆圖成謀,雖無顯然,懟容異意,頗形言旨。遺臣利刃,期以際會,臣苦相諫譬,深加距塞。以為怨憤所至,不足為慮,便以關啟,懼成虛妄,思量反覆,實經愚心,非為納受,曲相蔽匿。又令申情范曄,釋中間之憾,致懷蕭思話,恨婚意未申,謂此僥幸,亦不宣達。陛下敦惜天倫,彰於四海,藩禁優簡,親理咸通,又昔蒙眷顧,不容自絕,音翰信命,時相往來。或言少意多,旨深文淺,辭色之間,往往難測。臣每懼異聞,皆略而不答,惟心無邪悖,故不稍以自嫌。慺慺丹實,具如此啟。至於法靜所傳,及熙先等謀,知實不早,見關之日,便即以聞。雖晨光幽燭,曲昭窮款,裁以正義,無所逃刑。束骸北闕,請罪司寇,乾施含宥,未加治考,中旨頻降,制使還往,仰荷恩私,哀惶失守。<br>臣殃積罪深,丁罹酷罰,久應屏棄,永謝人理。況姦謀所染,忠孝頓闕,智防愚淺,闇於禍萌,士類未明其心,羣庶謂之同惡,朝野側目,眾議沸騰,專信讎隙之辭,不復稍相申體。臣雖駑下,情非木石。豈不知醜點難嬰,伏劍為易。而靦然視息,忍此餘生,實非苟吝微命,假延漏刻。誠以負戾灰滅,貽惡方來,貪及視息,少自披訴。冀幽誠丹款,儻或昭然,雖復身膏草土,九泉無恨。顯居官次,垢穢朝班,厚顏何地,可以自處。乞蒙隳放,伏待鈇鑕。|}}上優詔不許。 二十四年,服闋,轉中書令,領太子詹事。出為前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善於為政,威惠並行。廣陵城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鍾山。城北有陂澤,水物豐盛。湛之更起風亭、月觀,吹臺、琴室,果竹繁茂,花藥成行,招集文士,盡遊玩之適,一時之盛也。時有沙門釋惠休,善屬文,辭采綺豔,湛之與之甚厚。世祖命使還俗。本姓湯,位至揚州從事史。二十六年,復入為丹陽尹,領太子詹事,將軍如故。二十七年,索虜至瓜步,湛之領兵置佐,與皇太子分守石頭。二十八年春,魯爽兄弟率部曲歸順,爽等,魯軌子也。湛之以為廟算遠圖,特所奬納,不敢苟申私怨。乞屏居田里,不許。 轉尚書僕射,領護軍將軍。時尚書令何尚之以湛之國戚,任遇隆重,欲以朝政推之。凡諸辭訴,一不料省。湛之亦以職官記及令文,尚書令敷奏出內,事無不總,令缺則僕射總任。又以事歸尚之,互相推委。御史中丞袁淑並奏免官,詔曰:「令僕治務所寄,不共求體當,而互相推委,糾之是也。然故事殘舛,所以致茲疑執,特無所問,時詳正之。」乃使湛之與尚之並受辭訴。尚之雖為令,而朝事悉歸湛之。初,劉湛伏誅,殷景仁卒,太祖委任沈演之、廋炳之、范曄等,後又有江湛、何瑀之,<ref>後又有江湛何瑀之 本書前廢帝何皇后傳:「父瑀字稺玉。」此作何瑀之,蓋六朝人名後之「之」字,有時可省去。又通鑑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胡三省注曰:「何瑀之恐當作何尚之。」蓋以何瑀雖官歷清顯,未嘗管機密,不如何尚之之當要任。</ref>曄誅,炳之免,演之、瑀之並卒,至是江湛為吏部尚書,與湛之並居權要,世謂之江、徐焉。 上每有疾,湛之輒入侍醫藥。二凶巫蠱事發,上欲廢劭,賜濬死。而世祖不見寵,故累出外蕃,不得停京輦。南平王鑠、建平王宏並為上所愛,而鑠妃即湛妹,勸上立之。元嘉末,徵鑠自壽陽入朝,既至,又失旨,欲立宏,嫌其非次,是以議久不決。與湛之屏人共言論,或連日累夕。每夜常使湛之自秉燭,繞壁檢行,慮有竊聽者。劭入弒之旦,其夕,上與湛之屏人語,至曉猶未滅燭。湛之驚起趣北戶,未及開,見害。時年四十四。世祖即位,追贈司空,加散騎常侍,本官如故,諡曰忠烈公。又詔曰:「徐湛之、江湛、王僧綽門戶荼酷,遺孤流寓,言念既往,感痛兼深。可令歸居本宅,厚加恤賜。」於是三家長給廩。 三子:聿之、謙之,為元凶所殺。恒之嗣侯,尚太祖第十五女南陽公主,蚤卒,無子。聿之子孝嗣紹封,齊受禪,國除。 == 江湛 == 江湛字徽淵,濟陽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子也。居喪以孝聞。愛好文義,喜彈棊鼓琴,兼明算術。初為著作佐郎,遷彭城王義康司徒行參軍,南譙王義宣左軍功曹,復為義康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司空檀道濟為子求湛妹婚,不許。義康有命,又不從。時人重其立志。義康欲引與日夕,湛固求外出,乃以為武陵內史,還為司徒從事中郎,遷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隨王誕為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以湛為長史、南東海太守,政事悉委之。<ref>政事悉委之 各本並脫「悉」字,據元龜七一六補。</ref> 元嘉二十五年,徵為侍中,任以機密,領本州大中正,遷左衞將軍。時改選學職,以太尉江夏王義恭領國子祭酒,湛及侍中何攸之領博士。二十七年,轉吏部尚書。家甚貧約,不營財利,餉饋盈門,一無所受,無兼衣餘食。嘗為上所召,值澣衣,稱疾經日,衣成然後赴。牛餓,馭人求草,湛良久曰:「可與飲。」在選職,頗有刻覈之譏,而公平無私,不受請謁,論者以此稱焉。 上大舉北伐,舉朝為不可,唯湛贊成之。索虜至瓜步,領軍將軍劉遵考率軍出江上,以湛兼領軍,軍事處分,一以委焉。虜遣使求婚,上召太子劭以下集議,眾並謂宜許,湛曰:「戎狄無信,許之無益。」劭怒,謂湛曰:「今三王在阨,詎宜苟執異議。」聲色甚厲。坐散俱出,劭使班劍及左右推之,殆將側倒。劭又謂上曰:「北伐敗辱,數州淪破,獨有斬江湛,可以謝天下。」上曰:「北伐自我意,江湛但不異耳。」劭後燕集,未嘗命湛。常謂上曰:「江湛佞人,不宜親也。」上乃為劭長子偉之娉湛第三女,欲以和之。 上將廢劭,使湛具詔草。劭之入弒也,湛直上省,聞叫譟之聲,乃匿傍小屋中。劭遣收之,舍吏紿云:「不在此。」兵士即殺舍吏,乃得湛。湛據窗受害,意色不撓。時年四十六。湛五子恁、恕、憼、愻、法壽,皆見殺。初,湛家數見怪異,未敗少日,所眠牀忽有數升血。世祖即位,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本官如故,諡曰忠簡公。 長子恁,尚太祖第九女淮陽長公主,為著作佐郎。 == 王僧綽 == 王僧綽,琅邪臨沂人,左光祿大夫曇首子也。幼有大成之度,弱年眾以國器許之。好學有理思,<ref>好學有理思 「理思」通鑑宋元嘉二十八年作「思理」。</ref>練悉朝典。年十三,太祖引見,下拜便流涕哽咽,上亦悲不自勝。襲封豫寧縣侯,<ref>襲封豫寧縣侯 「豫寧」各本並作「豫章」,據南史及本書王曇首傳、御覽一五三引改。按晉書地理志有豫章縣無豫寧縣,宋書州郡志有豫寧縣無豫章縣。僧綽襲封在宋世,當作豫寧。</ref>尚太祖長女東陽獻公主。初為江夏王義恭司徒參軍,轉始興王文學,祕書丞,司徒左長史,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徙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究識流品,諳悉人物,拔才舉能,咸得其分。二十八年,遷侍中,任以機密。僧綽沈深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先是,父曇首與王華並為太祖所任,華子嗣人才既劣,位遇亦輕。僧綽嘗謂中書侍郎蔡興宗曰:「弟名位應與新建齊,超至今日,蓋由姻戚所致也。」新建者,嗣之封也。及為侍中,時年二十九。始興王濬嘗問其年,僧綽自嫌蚤達,逡巡良久乃答,其謙虛自退若此。 元嘉末,太祖頗以後事為念,以其年少,方欲大相付託,朝政小大,皆與參焉。從兄微,<ref>從兄微 「微」各本並作「徽」,據南史、御覽七三四引改。殿本考證云:「徽字即微字之譌。」按王微本書有傳。</ref>清介士也,懼其太盛,勸令損抑。僧綽乃求吳郡及廣州,上並不許。 會二凶巫蠱事泄,上獨先召僧綽具言之。及將廢立,使尋求前朝舊典。劭於東宮夜饗將士,僧綽密以啟聞,上又令撰漢魏以來廢諸王故事。撰畢,送與江湛、徐湛之。湛之欲立隨王誕,江湛欲立南平王鑠,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議久不決。誕妃即湛之女,鑠妃即湛妹。太祖謂僧綽曰:「諸人各為身計,便無與國家同憂者。」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以義割恩,略小不忍,不爾便應坦懷如初,無煩疑論。淮南云:『以石投水,吳越之善沒取之。』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慮表,取笑千載。」上曰:「卿可謂能斷大事。此事重,不可不殷勤三思。且庶人始亡,人將謂我無復慈愛之道。」僧綽曰:「臣恐千載之後,言陛下唯能裁弟,不能裁兒。」上默然。江湛同侍坐,出閤,謂僧綽曰:「卿向言,將不太傷切直。」僧綽曰:「弟亦恨君不直。」 及劭弒逆,江湛在尚書上省,聞變,歎曰:「不用僧綽言,以至於此。」劭既立,轉為吏部尚書,委以事任,事在二凶傳。頃之,劭料檢太祖巾箱及江湛家書疏,得僧綽所啟饗士并廢諸王書,乃收害焉,時年三十一。因此陷北第諸王侯,以為與僧綽有異志,并殺僧綽門客太學博士賈匪之、奉朝請司馬文穎、建平國常侍司馬仲秀等。世祖即位,追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諡曰愍侯。 初,太社西空地一區,吳時丁奉宅,孫晧流徙其家。江左初為周顗、蘇峻宅,其後為袁悅宅,又為章武王司馬秀宅,皆以凶終,後給臧燾,<ref>後給臧燾 「燾」各本並作「壽」,據南史、建康實錄、御覽一八0引改。孫虨宋書考論云:「壽當作燾。」</ref>亦頗遇喪禍,故世稱為凶地。僧綽常以正達自居,謂宅無吉凶,請以為第。始就造築,未及居而敗。 子儉嗣,昇明末,為齊國尚書右僕射。 == 史評 == 史臣曰:甚矣宋氏之家難也,讎釁所鍾,親地兼極,雖復傾天滅道,迹非嫌路,而災隙內兆,邪蠱外興,天性既離,愛敬同盡,探雀請熊,非無前釁,猜防之道,有未足乎。世祖弱年輕躁,夙無朝寵,累任邊外,未嘗居中。當璧之重,將由愛立,臣主回疑,事無蚤斷。若使守器以長,命不待賢,則密禍自銷,危機可免。聖哲之訓,豈欺我哉。昔山濤舉羊祜為太子太傅,蓋欲以後事委之,而羊公短世。僧綽綢繆主心,將任以國重,而宮車晏駕。二臣並以道德謙沖,名高兩代。胙未中年,功謝成日。惜矣哉! {{footer | previous = [[../卷70|列傳第三十 袁淑]] | next = [[../卷72|列傳第三十二 文九王]] }} 1hhrwfbd0zwymk63u6bv84q9xcl1qjg 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 0 25444 2485667 1991382 2024-11-01T08:00:33Z 223.19.66.218 248566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隋宮 |section = |author = 李商隱 |previous = |next = |notes = {{唐詩三百首}}七律 }} {{VH1|隋宮}} {{Vtext|}} {{Vtext|李商隱}} {{Vtext|}} {{VtextStart}}紫泉宮殿鎖煙霞{{VtextEnd}} {{VtextStart}}欲取蕪城作帝家{{VtextEnd}} {{VtextStart}}玉璽不緣歸日角{{VtextEnd}} {{VtextStart}}錦帆應是到天涯{{VtextEnd}} {{VtextStart}}於今腐草無螢火{{VtextEnd}} {{VtextStart}}終古垂楊有暮鴉{{VtextEnd}} {{VtextStart}}地下若逢陳後主{{VtextEnd}} {{VtextStart}}豈宜重問後庭花{{VtextEnd}} {{唐朝作品}} [[Category:李商隱]] [[Category:唐诗]] [[Category:唐詩三百首|李]] lll5qtvmvgprkcl0ar3hsrislgtlx7l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0 26027 2485285 2457318 2024-10-31T12:24:33Z Zy26 1268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Header | title = 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 | section = | noauthor =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和南京中央政府代表團 | 民 = 38 | 月 = 4 | 日 = 15 | loc = 北平市 | main = 和约 | theme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previous = 1945年[[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 next = 1949年4月20日晚,南京國府要求代表团拒签《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谈破裂。→ 4月21日朱毛《向…” 248528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 | section = | noauthor =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和南京中央政府代表團 | 民 = 38 | 月 = 4 | 日 = 15 | loc = 北平市 | main = 和约 | theme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previous = 1945年[[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 next = 1949年4月20日晚,南京國府要求代表团拒签《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谈破裂。→ 4月21日朱毛《[[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 edition = yes | notes = 註:因中共及其民主党派盟友不承认[[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及其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中仍称南京当局为国民党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 }} <pages index="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_人民日報_第三〇七號_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_星期五_第一版.jpg" include=1 onlysection=國內和平協定 /> {{PD-ROC-exempt}} eorz8pb4hmclw2xo7rie25q32vrfzun 2485286 2485285 2024-10-31T12:24:55Z Zy26 1268 Zy26移动页面[[國內和平協定]]至[[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248528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 | section = | noauthor =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和南京中央政府代表團 | 民 = 38 | 月 = 4 | 日 = 15 | loc = 北平市 | main = 和约 | theme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previous = 1945年[[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 next = 1949年4月20日晚,南京國府要求代表团拒签《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谈破裂。→ 4月21日朱毛《[[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 edition = yes | notes = 註:因中共及其民主党派盟友不承认[[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及其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中仍称南京当局为国民党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 }} <pages index="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_人民日報_第三〇七號_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_星期五_第一版.jpg" include=1 onlysection=國內和平協定 /> {{PD-ROC-exempt}} eorz8pb4hmclw2xo7rie25q32vrfzun 文子/卷十二 0 54809 2485256 853023 2024-10-31T12:04:16Z Li alan3 109666 2485256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卷十二 上禮|卷十一||卷}} <onlyinclude> 老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及至神農、黃帝,覈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矣。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於無,游心於虛,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聲於世,此至人所不為也。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老子曰:古者被髮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係而從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為民害,故鑄鐵鍛刃以禦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於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而知規矩鉤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廢之,末世之事善即著之。故聖人之制禮樂者,而不制於禮樂,制物者,不制於物,制法者,不制於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老子曰:昔者之聖王,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調陰陽之氣,和四時之節,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財,除飢寒之患,辟疾疢之灾,中受人事,以制禮樂,行仁義之道,以治人倫。列金木水火土之性,以立父子之親而成家,聽五音清濁六律相生之數,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察四時孟仲季之序,以立長幼之節而成官,列地而州之,分國而治之,立大學以教之,此治之綱紀也。得道則舉,失道則廢,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盛而不敗者也。唯聖人可盛而不敗,聖人初作樂也,以歸神杜淫,反其天心,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顧正法,流及後世,至於亡國,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姦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其作囿也,以成宗廟之具,簡士卒以戒不虞,及其衰也,馳騁弋獵以奪民時,以罷民力,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民懷德,至其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所與,廢公趣私,外內相舉,姦人在位,賢者隱處。天地之道,極則反,益則損,故聖人治弊而改制,事終而更為,其美在和,其失在權。聖人之道曰: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無廉恥,不可以治,不知禮義,法不能正,非崇善廢醜,不嚮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錯而不用,禮義修而任賢德也。故天下之高,以為三公,一州之高,以為九卿,一國之高,以為二十七大夫,一鄉之高,以為八十一元士。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傑,十人者謂之豪。明於天地之道,通於人情之理,大足以容眾,惠足以懷遠,智足以知權,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隱義,信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使分財,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傑也。守職不廢,處義不比,見難不苟免,見利不苟得,人豪也。英俊豪傑,各以大小之材處其位,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下和,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嚮仁義,其於化民,若風之靡草。今使不肖臨賢,雖嚴刑不能禁其姦,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天地之性也。故聖人舉賢以立功,不肖之主舉其所與同,觀其所舉,治亂分矣,察其黨與,賢不肖可論也。 老子曰: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趣翔周旋,屈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徵而不飲,外束其形,內愁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哀人。何則?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防其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決江河之流而壅之以手,故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夫禮者,遏情閉欲,以義自防,雖情心㖥噎,形性飢渴,以不得已自強,故莫能終其天年。禮者,非能使人不欲也,而能止之,樂者,非能使人勿樂也,而能防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使無有盜心哉!故知其無所用,雖貪者皆辭之,不知其所用,廉者不能讓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未嘗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無用於己,萬物變為塵垢矣!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老子曰: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純樸散而禮樂飾,是非形而百姓眩,珠玉貴而天下爭。夫禮者,所以別尊卑貴賤也,義者,所以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道之際也。末世之禮,恭敬而交。為義者,布施而得,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也,故水積則生相食之蟲,土積則生自肉之狩,禮樂飾則生詐偽。末世之為治,不積於養生之具,澆天下之醇,散天下之樸,滑亂萬民,以清為濁,性命飛揚,皆亂以營,貞信熳爛,人失其性,法與義相背,行與利相反,貧富之相傾,人君之與僕虜,不足以論。夫有餘則讓,不足則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故多欲則事不省,求贍則爭不止,故世治則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誘也,世亂則君子為姦,而法不能禁也。 老子曰:衰世之主,鑽山石,挈金玉,擿礱蜃,消銅鐵,而萬物不滋,刳胎焚郊,覆巢毀卵,鳳凰不翔,麒麟不遊,構木為臺,焚林而畋,竭澤而漁,積壤而丘處,掘地而井飲,濬川而為池,築城而為固,拘獸以為畜,則陰陽繆戾,四時失序,雷霆毀折,雹霜為害,萬物焦夭,處於太半,草木夏枯,三川絕而不流,分山川谿谷,使有壤界,計人眾寡,使有分數,設機械險阻以為備,制服色等異貴賤,老賢不肖行賞罰,則兵革起而忿爭生,虐殺不辜,誅罰無罪,於是興矣。 老子曰:世之將喪性命,猶陰氣之所起也,主闇昧而不明,道廢而不行,德滅而不揚,舉事戾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人君處位而不安,大夫隱遁而不言,群臣推上意而壞常,疏骨肉而自容,邪人諂而陰謀遽載,驕主而像其意,亂人以成其事,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田無立苖,路無緩步,金積折廉,壁襲無贏,殼龜無腹,蓍筮日施,天下不合而為一家,諸侯制法各異習俗,悖拔其根而棄其本,鑿五刑,為刻削,爭於錐刀之末,斬刈百姓,盡其太半,舉兵為難,攻城濫殺,覆高危安,大衝車,高重壘,除戰隊,使陣死路,犯嚴敵,百姓一反,名聲苟盛,兼國有地,伏尸數十萬,老弱飢寒而死者不可勝計。自此之後,天下未嘗得安其性命,樂其習俗也。賢聖勃然而起,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近者進其智,遠者懷其德,天下混而為一,子孫相代輔佐,黜讒佞之端,息未辯之說,除刻削之法,去煩苛之事,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消智能,循大常,隳枝體,黜聰明,大通混冥,萬物各復歸其根。夫聖人非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也,是以不得中絕。 老子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石在中,形見於外,非不深且清也,魚鱉蛟龍莫之歸也。石上不生五穀,秀山不遊麋鹿,無所蔭蔽也。故為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如此者譬猶廣革者也,大敗大裂之道也,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先為不可勝之政,而後求勝於敵,以未治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應火,以水應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異為奇,奇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飢奇,逸為勞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也,何往而不勝,故德均則眾者勝寡,力敵則智者制愚,智同則有數者禽無數。 </onlyinclude> {{footer|previous=[[../卷十一|上一卷]]}} k8hjd5dz4o5bex0s0oudyt9s1yt5ndb 經學歷史 0 101017 2485403 2485226 2024-10-31T18:20:23Z 岛人小山 63437 /* 三、經學昌明時代 */ 248540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經學歷史|author=皮錫瑞|section=|times=清|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onlyinclude> ==一、經學開闢時代== 凡學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別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古來國運有盛衰,經學亦有盛衰;國統有分合,經學亦有分合。歷史具在,可明征也。經學開闢時代,斷自孔子刪定《六經》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經;猶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釋迦未生,不傳七佛之論也。《易》自伏羲畫卦,文王重卦,止有畫而無辭;{{*|(史遷、揚雄、王充皆止云文王重卦,不云作《卦辭》。)}}亦如《連山》、《歸藏》止為卜筮之用而已。《連山》、《歸藏》不得為經,則伏羲、文王之《易》亦不得為經矣。《春秋》,魯史舊名,止有其事其文而無其義;亦如晉《乘》、楚《梼杌》止為記事之書而已。晉《乘》、楚《梼杌》不得為經,則魯之《春秋》亦不得為經矣。古《詩》三千篇,《書》三千二百四十篇,雖卷帙繁多,而未經刪定,未必篇篇有義可為法戒。《周禮》出山巖屋壁,漢人以為瀆亂不驗,又以為六國時人作,未必真出周公。《儀禮》十七篇,雖周公之遺,然當時或不止此數而孔子刪定,或並不及此數而孔子增補,皆未可知。觀「孺悲學士喪禮於孔子,《士喪禮》於是乎書」,則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猶之刪《詩》為三百篇,刪《書》為百篇,皆經孔子手定而後列於經也。《易》自孔子作《卦爻辭》、{{*|(《史記·周本紀》不言文王作《卦辭》,《魯世家》不言周公作《爻辭》,則《卦辭》、《爻辭》亦必是孔子所作。)}}《彖》、《象》、《文言》,闡發羲、文之旨,而後《易》不僅為占筮之用。《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後王立法,而後《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此二經為孔子所作,義尤顯著。漢初舊說,分明不誤;東漢以後,始疑所不當疑。疑《易》有「蓋取諸益」、「蓋取諸噬嗑」,謂重卦當在神農前。疑《易》有「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謂《卦爻辭》為文王作。疑《爻辭》有「箕子之明夷」、「王用亨於岐山」,謂非文王所作,而當分屬周公。於是《周易》一經不得為孔子作;孔《疏》乃謂文王、周公所作為經,孔子所作為傳矣。疑《左氏傳》韓宣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有「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之言,謂周公作《春秋》。於是《春秋》一經不得為孔子作;杜預乃謂周公所作為舊例,孔子所修為新例矣。或又疑孔子無刪《詩》、《書》之事,《周禮》、《儀禮》並出周公,則孔子並未作一書;章學誠乃謂周公集大成,孔子非集大成矣。 讀孔子所作之經,當知孔子作《六經》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無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刪定《六經》,以教萬世。其微言大義實可為萬世之準則。後之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國;所謂「循之則治,違之則亂。」後之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萬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論也。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經》之內。故孔子為萬世師表,《六經》即萬世教科書。惟漢人知孔子維世立教之義,故謂孔子為漢定道,為漢制作。當時儒者尊信《六經》之學可以治世,孔子之道可為弘亮洪業、贊揚迪哲之用。朝廷議禮、議政,無不引經;公卿大夫士吏,無不通一藝以上。雖漢家制度,王霸雜用,未能盡行孔教;而通經致用,人才已為後世之所莫逮。蓋孔子之以《六經》教萬世者,稍用其學,而效已著明如是矣。自漢以後,闇忽不章。其尊孔子,奉以虛名,不知其所以教萬世者安在;其崇經學,亦視為故事,不實行其學以治世。特以歷代相承,莫之敢廢而已。由是古義茫昧,聖學榛蕪。孔子所作之《易》,以為止有《十翼》;則孔子於《易》,不過為經作傳,如後世箋註家。陳摶又雜以道家之圖書,乃有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加於孔子之上,而《易》義大亂矣。孔子所定之《詩》、《書》,以為並無義例;則孔子於《詩》、《書》,不過如昭明之《文選》、姚鉉之《唐文粹》,編輯一過,稍有去取。王柏又作《詩疑》、《書疑》,恣意刪改,使無完膚,而《詩》、《書》大亂矣。孔子所作之《春秋》,以為本周公之凡例;則孔子於《春秋》,不過如《[[漢書]]》之本《[[史記]]》、《後漢書》之本《三國志》,鈔錄一過,稍有增損。杜《註》、孔《疏》又不信一字褒貶,概以為闕文疑義;王安石乃以《春秋》為斷爛朝報,而《春秋》幾廢矣。凡此皆由不知孔子作《六經》教萬世之旨,不信漢人之說,橫生臆見,詆毀先儒。始於疑經,漸至非聖。或尊周公以壓孔子,{{*|(如杜預之說《春秋》是。)}}或尊伏羲、文王以壓孔子,{{*|(如宋人之說《易》是。)}}孔子手定之經,非特不用以教世,且不以經為孔子手定,而屬之他人。經學不明,孔教不尊,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故必以經為孔子作,始可以言經學;必知孔子作經以教萬世之旨,始可以言經學。 孔子以前,未有經名,而已有經說,具見於《左氏內外傳》。《內傳》所載元亨利貞之解,黃裳元吉之辨,夏後之九功九歌,文武之九德七德,《虞書》數舜功之四凶十六相,以及《外傳》之叔向、單穆公、閔馬父、左史倚相、觀射父、白公子張諸人,或釋《詩》,或征禮,{{*|(詳見王應麟《困學紀聞》。)}}非但比漢儒故訓為古,且出孔子刪訂以前。惟是《左氏》浮誇,未必所言盡信。穆姜明隨卦之義,何與《文言》盡符;季劄在正樂之前,豈能雅頌得所。{{*|(《困學紀聞》引「克己復禮」「出門如賓」二條,云:「左氏粗聞闕里緒言,每每引用,而輒有更易。穆姜於隨舉《文言》,亦此類。」)}}《三墳》、《五典》、《八索》、《九邱》見《左氏昭》十二年。《周禮》外史掌《三墳》、《五典》之書;鄭《註》「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據此,則《三墳》、《五典》乃《書》之類。偽孔安國《尚書傳序》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八卦之說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邱》。」其解《三墳》、《五典》,本於鄭《註》;《八索》、《九邱》,本於馬融。據其說,則《八索》乃《易》之類。皆無明據,可不深究。今所傳惟《帝典》;{{*|(伏生傳《尚書》止有《堯典》,而《舜典》即在內;蓋二帝合為一書,故《大學》稱《帝典》。)}}而宋人偽作《三墳書》。若夫伏羲十言,義著消息;神農並耕,說傳古初。黃帝、顓頊之道,具在丹書;少暤紀官之名,創於白帝。洪荒已遠,文獻無征;有裨博聞,無關閎旨。{{*|(惟伏羲十言之教,於八卦之外,增消、息二字,鄭、荀、虞《易》皆本之以立說。)}} 《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獻通考》應氏曰:「樂正崇四術以訓士,則先王之《詩》、《書》、《禮》、《樂》其設教固已久。《易》雖用於卜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學所可語;《春秋》雖公其記載,而策書亦非民庶所得盡窺。故《易象》、《春秋》,韓宣子適魯始得見之。則諸國之教未必盡備六者。蓋自夫子刪定贊修筆削之余,而後傳習滋廣,經術流行。」案應氏之說近是而未盡也。文王重六十四卦,見《史記·周本紀》,而不云作《卦辭》;《魯周公世家》亦無作《爻辭》事。蓋無文辭,故不可以教士。若當時已有《卦爻辭》,則如後世御纂、欽定之書,必頒學官以教士矣。觀樂正之不以《易》教,知文王、周公無作《卦爻辭》之事。《春秋》,國史相傳,據事直書,有文無義,故亦不可以教士。若當時已有褒貶筆削之例,如朱子《綱目》有《發明》、《書法》,亦可以教士矣。觀樂正之不以《春秋》教,知周公無作《春秋》凡例之事。《論衡須頌篇》曰:「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誰也?孔子也。」匡衡上疏曰:「孔子論《詩》,以《關雎》為首。」張超《誚青衣賦》曰:「周漸將衰,康王晏起。畢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關雎,德不雙侶。孔氏大之,列冠篇首。」是漢人以為《詩》、《書》皆孔子所定,而《易》與《春秋》更無論矣。 孔子出而有經之名。《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然篇名《經解》,而孔子口中無經字。《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始明言經。或當刪定《六經》之時,以其道可常行,正名為經。又《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經典釋文》「說者云:《詩》、《書》、《禮》、《樂》、《易》、《春秋》,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一說云:《易》上、下經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三說不同,皆可為孔子時正名為經之證。經名正,而惟皇建極,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眾星無非拱向矣。龔自珍曰:「仲尼未生,先有《六經》;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嘗率弟子使筆其言以自制一經哉!」如龔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是猶惑於劉歆、杜預之說,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經之義也。 《六經》之外,有《孝經》,亦稱經。《孝經緯鉤命訣》「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又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是孔子已名其書為《孝經》。其所以稱經者,《漢書藝文志》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鄭註《孝經序》曰:「《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鄭註《中庸》「大經大本」曰:「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經》也。」漢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經》並稱。《史晨奉祀孔子廟碑》云:「乃作《春秋》,復演《孝經》。」《百石卒史碑》云:「孔子作《春秋》,制《孝經》。」蓋以《詩》、《書》、《易》、《禮》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經》乃孔子所作也。鄭康成《六藝論》云:「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據鄭說,是《孝經》視諸經為最要,故稱經亦最先。魏文侯已有《孝經傳》,是作傳者亦視諸經為先,與子夏《易傳》同時矣。二書,《藝文志》皆不載。 刪定《六經》之旨,見於《[[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太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據此,則孔子刪定《六經》,《書》與《禮》相通,《詩》與《樂》相通,而《禮》、《樂》又相通。《詩》、《書》、《禮》、《樂》教弟子三千,而通六藝止七十二人;則孔門設教,猶樂正四術之遺,而《易》、《春秋》非高足弟子莫能通矣。 《[[史記]]》以《春秋》別出於後,云:「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案《[[史記]]》以《春秋》別出於後,而解說獨詳,蓋推重孔子作《春秋》之功比刪訂諸經為尤大,與孟子稱孔子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相似。其說《春秋》大義,亦與《孟子》、《公羊》相合,知有據魯、親周、故殷之義,則知《公羊》家三科九旨之說未可非矣。知有繩當世貶損之文,則知《左氏》家經承舊史、史承赴告之說不足信矣。知有後世知丘罪丘之言,則知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者,尤大謬矣。{{*|(程子曰:「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切中漢以後說春秋之失。)}} ==二、經學流傳時代== 經名昉自孔子,經學傳於孔門。《韓非子顯學篇》云:「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子張氏、子思氏、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之儒。」陶潛《聖賢群輔錄》云:「顏氏傳《詩》,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疏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為恭儉莊敬之儒;仲良氏傳《樂》,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潔靜精微之儒。」諸儒皆不傳,無從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洪邁《容齋隨筆》云:「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穀梁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斯其證云。」朱彜尊《經義考》云:「孔門自子夏兼通《六藝》而外,若子木之受《易》,子開之習《書》,子輿之述《孝經》,子貢之問《樂》,有若、仲弓、閔子騫、言遊之撰《論語》;而傳《士喪禮》者,實孺悲之功也。」 《韓非子》言八儒有顏氏;孔門弟子,顏氏有八,未必即是子淵。八儒有子思氏;《子思》二十三篇列《漢志》儒家,今亡。沈約謂《禮記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然則《坊記》、《表記》、《緇衣》之「子言之」、「子曰」,或即子思子之言,故中有引《論語》一條。後人以此疑非孔子之言;解此,可無疑矣。諸篇引《易》、《書》、《詩》、《春秋》,皆可取證古義。劉瓛以《緇衣》為公孫尼子所作,沈約以《樂記》取《公孫尼子》,或即八儒之公孫氏歟?《曾子》十八篇,《漢志》列儒家,今存十篇於《大戴禮記》中:《曾子立事》弟一,《曾子本孝》弟二;《曾子立孝》弟三,《曾子大孝》弟四,《曾子事父母》弟五,《曾子·制言上》弟六,《曾子制言中》弟七,《曾子·制言下》弟八,《曾子·疾病》弟九,《曾子·天員》弟十。中引經義,皆極純正;《天員篇》尤足見大賢之學無不通云。「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員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員,下首之謂方。如誠天員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據曾子說,謂員謂方,謂其道,非謂其形。方員同積,員者不能掩方之四角。今地為天所掩,明地在天中。天體渾員,地體亦員,與地球之說合。《周髀算經》、《黃帝內經》皆言地員,非發自西人也。 《史記·儒林傳》曰:「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趙岐謂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今考其書,實於《春秋》之學尤深。如云「《春秋》,天子之事」、「其義則丘竊取」之類,皆微言大義。惜孟子《春秋》之學不傳。《群輔錄》云樂正氏傳《春秋》,不知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否。其學亦無可考。惟荀卿傳經之功甚巨。《釋文序錄》《毛詩》,一云:「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則《毛詩》為荀子所傳。《漢書楚元王交傳》「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於浮丘伯。伯者,孫卿之門人。」《魯詩》出於申公,則《魯詩》亦荀子所傳。《韓詩》今存《外傳》,引《荀子》以說《詩》者,四十有四,則《韓詩》亦與《荀子》合。《序錄》「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荀卿。」則《左氏春秋》,荀子所傳。《儒林傳》云:「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申公為荀卿再傳弟子,則《穀梁春秋》亦荀子所傳。《大戴曾子立事篇》載《荀子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樂記》、《三年問》、《鄉飲酒義篇》載《荀子·禮論》、《樂論》篇文,則二戴之《禮》亦荀子所傳。劉向稱荀卿善為《易》,其義略見《非相》、《大略》二篇。是荀子能傳《易》、《詩》、《禮》、《樂》、《春秋》,漢初傳其學者極盛。 五三《六經》載籍,{{*|(見司馬相如《封禪書》。五三謂五帝三王,)}}定自尼山;七十二子支流,分於戰國。馯臂子弓之傳《易》,實授蘭陵;{{*|(《荀子》書稱仲尼、子弓,或即傳《易》之馯臂子弓。)}}高行、孟仲之言《詩》,{{*|(傳《毛詩》之高行子孟仲子當即《孟子書》所載者。)}}或師鄒嶧。《王制》在赧王之後,說本鄭君;《周官》為六國之書,論原何氏。凡今古學之兩大派,皆魯東家之三四傳。{{*|(《王制》為今學大宗,《周官》為古學大宗。鄭君欲和同今古文,以《王制》為殷制,《周官》為周制,調停其說。)}}雖云枝葉扶疏,實亦波瀾莫二。是以文侯貴顯,能言大學明堂;蒙吏荒唐,解道《詩》、《書》、《禮》、《樂》。秦廷議禮,援天子七廟之文;{{*|(見《秦始皇本紀》。)}}《汲冢》紀年,仿《春秋》一王之法。良田祖龍肆虐,博士尚守遺書;獲麟成編,西河能傳舊史。當時環堵之士,遁世之徒,崎嶇戎馬之間,展轉縱橫之際,惜年代綿邈,姓氏湮淪;如《公羊》有沈子、司馬子、北宮子、魯子、高子六人,《穀梁》有沈子、屍子二人,皆獨抱遺經,有功後學者。 墨子之引《書傳》,每異孔門;呂氏之著《春秋》,本殊周制。其時九流競勝,諸子爭鳴;雖有古籍留遺,並非尼山手訂。引《書》間出百篇之外,引《詩》或在三千之中,但可臚為異聞,不當執證經義。萬章之問井廩,難補《舜典》逸文;鄭君之註南風,不取《屍子》雜說。誣伊尹以嬰戮,據周公之出奔,疑皆處士橫議之詞,流俗傳聞之訓。雖《魏史》出安釐之世,蒙恬見未焚之書,而義異常經,說難憑信。此其授受,本別參商;惜乎辭辟,未經鄒孟。宜有別裁之識,乃無泥古之譏。{{*|(《竹書》所云:堯幽囚,益幹啟位,太申殺伊尹,與咸邱蒙之說何異?蒙恬言周公奔楚;亦戰國人之說。恬非經師,雖古,不足信也。)}} 秦政晚謬,乃致燔燒;漢高宏規,未遑庠序。而叔孫生、伏生皆博士故宮,杜田生、申公亦先朝舊學;摭拾秦灰之後,寶藏漢壁之先;豈但禮器歸陳,弦歌懷魯?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曰:「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書。至孝惠之時,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絕,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詩》始萌芽。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朝之儒,惟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當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憫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已遠矣。」案歆欲興古文,故極詆今學,所說不無過當,而亦可見漢初傳經之苦心。 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弟子展轉相授謂之說。惟《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乃孔子所手定,得稱為經。如釋家以佛所說為經,禪師所說為律論也。《易》之《系辭》,《禮》之《喪服》,附經最早;而《[[史記]]》稱《系辭》為傳,以《系辭》乃弟子作,義主釋經,不使與正經相混也;《喪服傳》,子夏作,義主釋禮,亦不當與喪禮相混也。《論語》記孔子言而非孔子所作,出於弟子撰定,故亦但名為傳;漢人引《[[論語]]》多稱傳。《孝經》雖名為經,而漢人引之亦稱傳,以不在六藝之中也。漢人以《樂經》亡,但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後增《論語》為六,又增《孝經》為七。唐分三《禮》、三《傳》,合《易》、《書》、《詩》為九。宋又增《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為十三經。皆不知經傳當分別,不得以傳記概稱為經也。{{*|(《易》之《系辭》即卦爻辭;今之《系辭》乃《系辭》傳,蓋商瞿諸人所作,故其中明引子曰。《釋文》,王肅本有傳字。《[[史記]]》引《系辭》,謂之《易大傳》。)}} ==三、經學昌明時代== 《史記·儒林傳》曰:「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申公傳曰:「申公者,魯人也。……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轅固生傳曰:「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韓嬰傳曰:「韓生者,燕人生。孝文帝時,為博士。……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其歸一也。……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傳言《詩》,止有魯、齊、韓三家,而無《毛詩》。伏生傳曰:「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傳言《尚書》,止有伏生;雖乃孔氏古文,而不云安國作傳。高堂生傳曰:「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傳言《禮》,止有《儀禮》,而無周官。田何傳曰:「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傳……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傳言《易》,止有楊何,而無費氏古文。董仲舒傳曰:「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毋生傳曰:「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齊之為《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傳言《春秋》,唯《公羊董》、胡二家;略及《穀梁》,而不言左氏。史遷當時蓋未有《毛詩》、《古文尚書》、《周官》、《左氏》諸古文家也。經學至漢武始昌明,而漢武時之經學為最純正。 《困學紀聞》「後漢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經博士。』考之漢史,文帝時,申公、韓嬰以《詩》為博士,五經列於學官者,唯《詩》而已。景帝以轅固生為博士,而余經未立。武帝{{YL|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經博士。《儒林傳》贊曰:『武帝立五經博士,《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立五經而獨舉其四,蓋《詩》已立於文帝時,今並《詩》為五也。」案《史記儒林傳》,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則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詩》一經矣。特至武帝,五經博士始備。此昌明經學一大事,而《[[史記]]》不載;但云:「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乃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者,……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此漢世明經取士之盛典,亦後世明經取士之權輿。史稱之曰:「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方苞謂古未有以文學為官者,誘以利祿,儒之途通而其道亡。案方氏持論雖高,而三代以下既不尊師,如漢武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已屬曠世一見之事。欲興經學,非導以利祿不可。古今選舉人才之法,至此一變,亦勢之無可如何者也。 劉歆稱先師皆出於建元之間;自建元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據《儒林傳》贊:《書》、《禮》、《易》、《春秋》四經,各止一家;惟《詩》之魯、齊、韓,則漢初已分;申公、轅固、韓嬰,漢初已皆為博士。此三人者,生非一地,學非一師,《詩》分立魯、齊、韓三家,此固不得不分者也。其後五經博士分為十四:《易》立施、孟、梁丘、京四博士;《書》立歐陽、大小夏侯三博士;《詩》立魯、齊、韓三博士;《禮》立大小戴二博士;《春秋》立嚴、顏二博士;共為十四。《後漢儒林傳》云:「《詩》,齊、魯、韓、毛。」則不止十四,而數共十五矣。《儒林傳》明云:「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是漢時《毛詩》不立學。《日知錄》以為衍一「毛」字,考訂甚確。漢人治經,各守家法;博士教授,專主一家。而諸家中,惟魯、齊、韓《詩》本不同師,必應分立;若施讎、孟喜、梁丘賀同師田王孫,大小夏侯同出張生,張生與歐陽生同師伏生,夏侯勝、夏侯建又同出夏侯始昌,戴德、戴聖同師後倉,嚴彭祖、顏安樂同師眭孟,皆以同師共學而各顓門教授,不知如何分門,是皆分所不必分者。 漢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師法之嚴如此。而考其分立博士,則有不可解者。漢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獨守遺經,不參異說,法至善也。《書》傳於伏生,伏生傳歐陽,立歐陽已足矣。二夏侯出張生,而同原伏生;使其學同,不必別立;其學不同,是背師說,尤不應別立也。試舉《書》之二事證之。伏生《大傳》以大麓為大麓之野,明是山麓;《[[史記]]》以為山林,用歐陽說;《漢書於定國傳》以為大錄,用大夏侯說,是大夏侯背師說矣。伏生《大傳》以孟侯為迎侯,《白虎通·朝聘篇》用之;而《漢書·地理志》,周公封弟康叔,號曰孟侯,用小夏侯說,是小夏侯背師說矣。小夏侯乃大夏侯從子,從之受學,而謂大夏侯疏略難應敵;大夏侯亦謂小夏侯破碎大道。是小夏侯求異於大夏侯,大夏侯又求異於歐陽,不守師傳,法當嚴禁,而反為之分立博士,非所謂「大道多歧亡羊」者乎?《[[史記]]》云:「言《易》者本於楊何。」立《易》,楊已足矣;施、孟、梁丘師田王孫,三人學同,何分顓門;學如不同,必有背師說者。乃明知孟喜改師法,不用,後又為立博士,此何說也。京房受《易》焦延壽而託之孟氏,孟氏弟子不肯,皆以為非,而亦為立博士,又何說也。施、孟、梁丘,今不可考;惟京氏猶存其略。飛伏、世應,多近術數,是皆立所不當立者。二戴、嚴、顏不當分立,亦可以此推之。 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曰:「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廣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廢也,寧過而存之。」《漢書儒林傳》贊曰:「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案二說於漢立博士,敘述略同,施、孟、梁丘先後少異,劉歆欲立古文諸經,故以增置博士為例。然義已相反,安可並置;既知其過,又何必存;與其過存,無寧過廢。強詞飾說,宜博士不肯置對也。博士於宣、元之增置,未嘗執爭;獨於歆所議立,力爭不聽。蓋以諸家同屬今文,雖有小異,尚不若古文乖異之甚。然防微杜漸,當時已少深慮。範升謂:「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事莫能據正。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類,亦希置立。京、費已行,次復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騶、夾。如今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高氏、騶、夾五經奇異,並復求立。」據范氏說,可見漢時之爭請立學者,所見甚陋,各懷其私。一家增置,余家怨望;有深慮者,當豫絕其萌,而不可輕開其端矣。平帝時,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王莽、劉歆所為,尤不足論。光武興,皆罷之。此數經,終漢世不立。趙岐《孟子題辭》云:「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案宋以後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為十三經,如趙氏言,則漢初四經已立學矣。後世以此四經並列為十三經,或即趙氏之言啟之。但其言有可疑者,《[[史記]]》、《漢書儒林傳》皆云:「文帝好刑名,博士具官未有進者。」既云具官,豈復增置;五經未備,何及傳記。漢人皆無此說,惟劉歆《移博士書》有孝文時諸子傳說立於學官之語,趙氏此說當即本於劉歆,恐非實錄。 劉歆《移博士書》又曰:「魯共王得古文,《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而詆博士「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案此乃前漢經師不信古文之明證也。以《尚書》為備,即王充《論衡》云:「或說《尚書》二十九篇者,法曰{{*|(疑北字誤)}}斗與七宿。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是也。」《尚書》百篇,其序略見《[[史記]]》;伏生傳篇止二十九,漢人以為即此已足,故有配斗與二十八宿之說。若《逸書》十六篇,其目見於馬、鄭所傳,絕無師說。馬、鄭本出杜林,未知即劉歆所云孔壁古文否。偽孔篇目,與馬、鄭又不符,其偽更不待辨。謂《左氏》為不傳《春秋》,即範升云:「《左氏》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師徒相傳又無其人」是也。{{*|(《釋文序錄》,左丘明作傳授曾申,遞傳至張蒼、賈誼,傳授如此分明,何得謂相傳無人。而範升云云,足見《序錄》乃後出之說,漢人所未見也。)}}《[[史記]]》稱《左氏春秋》,不稱《春秋左氏傳》,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之類,別為一書,不依傍聖經。《[[漢書]]》劉歆傳曰:「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據歆傳,劉歆以前,《左氏》傳文本不解經,故博士以為《左氏》不傳《春秋》。近人劉逢祿以為《左氏》凡例書法皆劉歆竄入者,由《史》、《漢》之說推之也。《漢書藝文志》曰:「魯共王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皆古字也。」據此,則共王得孔壁古文,不止《逸禮》、《尚書》,並有《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論語》古二十一篇,《孝經》古孔氏一篇,皆明見《藝文志》。《志》於《禮》但云:《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當作十七篇,即今《儀禮》。)}}《記》百三十一篇,無《禮記》;而今之《禮記》亦無今古文之分。《志》云《禮記》,即《禮古經》與《記》。《儀禮》有今古文之別;鄭註云:「古文作某,今文作某」是也。鄭以《古論語》校《魯論》,見《經典釋文》,云:「魯讀某為某,今從古。」《孝經》古孔氏,許慎嘗遣子沖上《說文》,並上其古文說。桓譚《新論》以為今異者四百餘字。其書亡不可考。隋劉炫偽作《古文孝經》,唐、宋人多惑之。淺人但見古文二字,即為所震,不敢置議,不知前漢經師並不信古文也。 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於文字之異。今文者,今所謂隸書,世所傳熹平《石經》及孔廟等處漢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謂籀書,世所傳岐陽石鼓及《說文》所載古文是也。隸書,漢世通行,故當時謂之今文;猶今人之於楷書,人人盡識者也。籀書,漢世已不通行,故當時謂之古文;猶今人之於篆、隸,不能人人盡識者也。凡文字必人人盡識,方可以教初學。許慎謂孔子寫定六經,皆用古文;然則,孔氏與伏生所藏書,亦必是古文。漢初發藏以授生徒,必改為通行之今文,乃便學者誦習。故漢立博士十四,皆今文家。而當古文未興之前,未嘗別立今文之名。《史記儒林傳》云:「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乃就《尚書》之古今文字而言。而魯、齊、韓《詩》,《公羊春秋》,《[[史記]]》不云今文家也。至劉歆始增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左氏春秋》。既立學官,必創說解。後漢衛宏、賈逵、馬融又遞為增補,以行於世,遂與今文分道揚鑣。許慎《五經異義》有《古尚書說》、《今尚書》夏侯歐陽說,《古毛詩》說、《今詩》韓魯說,《古周禮》說、《今禮》戴說,《古春秋》左氏說、《今春秋》公羊說,《古孝經》說、《今孝經》說,皆分別言之,非惟文字不同,而說解亦異矣。 治經必宗漢學,而漢學亦有辨。前漢今文說,專明大義微言;後漢雜古文,多詳章句訓詁。章句訓詁不能盡饜學者之心,於是宋儒起而言義理。此漢、宋之經學所以分也。惟前漢今文學能兼義理訓詁之長。武、宣之間,經學大昌,家數未分,純正不雜,故其學極精而有用。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當時之書,惜多散失。傳於今者,惟伏生《尚書大傳》,多存古禮,與《王制》相出入,解《書》義為最古;董子《春秋繁露》,發明《公羊》三科九旨,且深於天人性命之學;《韓詩》僅存《外傳》,推演詩人之旨,足以證明古義。學者先讀三書,深思其旨,乃知漢學所以有用者在精而不在博,將欲通經致用,先求大義微言,以視章句訓詁之學,如劉歆所譏「分文析義,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者,其難易得失何如也。{{*|(古文學出劉歆,而古文訓詁之流弊先為劉歆所譏,則後世破碎支離之學,又歆所不取者。)}} 太史公書成於漢武帝時經學初昌明、極純正時代,間及經學,皆可信據。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則以《序卦》、《雜卦》為孔子作者非矣。云「文王囚於羑裏,重八卦為六十四卦」,則以為伏羲重卦,又以為神農,以為夏禹者,皆非矣。云「伏生獨得二十九篇」,則二十九篇外無師傳矣。其引《書》義,以大麓為山麓,旋機玉衡為北斗,文祖為堯太祖,丹朱為允子朱,二十二人中有彭祖,「夔曰」八字實為衍文,《般庚》作於小辛之時,《微子》非告比幹、箕子,《君奭》為居攝時作,《金縢》在周公薨後,《文侯之命》乃命晉重,魯公《費誓》初代守國。凡此故實,具有明征,則後人臆解《尚書》,變亂事實者,皆非矣。云「《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頌之音」,則朱子以為淫人自言,王柏以為雜有鄭、衛者,非矣。既云「《關雎》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而又云「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仁義陵遲,《鹿鳴》刺焉。」本《魯詩》,以《關雎》、《鹿鳴》為陳古刺今,則毛、鄭以下皆以《關雎》屬文王,又以為后妃求淑女,非矣。云「正考父善宋襄公,作《商頌》」,則毛、鄭以為正考父得《商頌》於周太師,非矣。云「《春秋》筆削,子夏不能贊一辭」,則杜預以為「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者,非矣。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於後別出魯君子左丘明云云,則知丘明不在弟子之列,亦未嘗口受傳指,荀崧以為孔子作《春秋》,丘明造膝親受者,非矣。荀悅《申鑒》曰:「仲尼作經,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謂真本經。古今先師,義一而已;異家別說,而皆自謂真本說。」案今古文皆述聖經,尊孔教,不過文字說解不同而已;而其後古文家之橫決,則有不可訓者。《左氏》昭二年傳:「韓宣子來聘,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夫魯《春秋》即孟子與《乘》、《梼杌》並稱者,止有其事其文而無其義。既無其義,不必深究;而杜預據此孤證,遂以傳中五十凡例皆出周公,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乃為孔子新例。如此,則周公之例多,孔子之例少;周公之功大,孔子之功小。奪尼山之筆削,上獻先君;飾冢宰之文章,下誣後聖。故唐時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孔子止配享周公,不得南面專太牢之祭。劉知幾《史通惑經》、《申左》極詆《春秋》之略,不如《左氏》之詳。非聖無法,並由此等謬說啟之。孔疏云:「先儒之說《春秋》者多矣,皆以丘明作傳,說仲尼之經,凡與不凡無新舊之例。」據此,則杜預以前未有云周公作凡例者。陸淳曰:「按其傳例云: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然則周公先設弒君之義乎?」駮難極明,杜之謬說不待辨矣。若《易》象則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孔子系辭,故曰「《易》歷三聖。」而鄭眾、賈逵、馬融等皆以為周公作《爻辭》,或亦據韓宣子之說,與《易》歷三聖不合矣。劉歆以《周官》為周公致太平之跡;《周禮》一書遂巍然為古文大宗,與今文抗衡;周公亦遂與孔子抗衡,且駕孔子而上之矣。太史公曰:「言六藝者,折衷於孔子。」徐防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六經皆孔子手訂,無有言周公者。作《春秋》尤孔子特筆,自孟子及兩漢諸儒,皆無異辭。孟子以孔子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驅猛獸;又引孔子其義竊取之言,繼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後;足見孔子功繼群聖,全在《春秋》一書。尊孔子者,必遵前漢最初之古義,勿惑於後起之歧說。與其信杜預之言,降孔子於配享周公之列;不如信孟子之言,尊孔子以繼禹、周公之功也。 ==四、經學極盛時代== 經學自漢元、成至後漢,為極盛時代。其所以極盛者,漢初不任儒者,武帝始以公孫弘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元帝尤好儒生,韋、匡、貢、薛,並致輔相。自後公卿之位,未有不從經術進者。青紫拾芥之語,車服稽古之榮。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以累世之通顯,動一時之羨慕。後漢桓氏代為師傅;楊氏世作三公。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漢武開其端,元、成及光武、明、章繼其軌。經學所以極盛者,此其一。武帝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昭帝增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增弟子員三千人。平帝時,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甲乙丙科,為郎中、太子舍人、文學掌故。後世生員科舉之法,實本於此。經生即不得大用,而亦得有出身,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漢末太學諸生至三萬人,為古來未有之盛事。經學所以極盛者,又其一。 漢崇經術,實能見之施行。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孔教已定於一尊矣。然武帝、宣帝皆好刑名,不專重儒。蓋寬饒謂以法律為《詩》、《書》,不盡用經術也。元、成以後,刑名漸廢。上無異教,下無異學。皇帝詔書,群臣奏議,莫不援引經義,以為據依。國有大疑,輒引《春秋》為斷。一時循吏多能推明經意,移易風化,號為以經術飾吏事。漢治近古,實由於此。蓋其時公卿大夫士吏未有不通一藝者也。後世取士偏重文辭,不明經義;為官專守律例,不引儒書。既不用經學,而徒存其名;且疑經學為無用,而欲並去其實。觀兩漢之已事,可以發思古之幽情。孔子道在《六經》,本以垂教萬世;惟漢專崇經術,猶能實行孔教。雖《春秋》太平之義,《禮運》大同之象,尚有未逮;而三代後政教之盛,風化之美,無有如兩漢者。降至唐、宋,皆不能及。尊經之效,已有明征。若能舉太平之義、大同之象而實行之,不益見玄聖綴學立制真神明之式哉?此顧炎武所云「光武、明、章果有變齊至魯之功,而惜其未純乎道」也。 漢有一種天人之學而齊學尤盛。《伏傳》五行,《齊詩》五際,《公羊春秋》多言災異,皆齊學也。《易》有象數占驗,《禮》有明堂陰陽,不盡齊學,而其旨略同。當時儒者以為人主至尊,無所畏憚,借天象以示儆,庶使其君有失德者猶知恐懼修省。此《春秋》以元統天、以天統君之義,亦《易》神道設教之旨。漢儒藉此以匡正其主。其時人主方崇經術,重儒臣,故遇日食地震,必下詔罪己,或責免三公。雖未必能如周宣之遇災而懼,側身修行,尚有君臣交儆遺意。此亦漢時實行孔教之一證。後世不明此義,謂漢儒不應言災異,引讖緯,於是天變不足畏之說出矣。近西法入中國,日食、星變皆可豫測,信之者以為不應附會災祥。然則,孔子《春秋》所書日食、星變,豈無意乎?言非一端,義各有當,不得以今人之所見輕議古人也。 漢儒言災異,實有征驗。如昌邑王時,夏侯勝以為久陰不雨,臣下有謀上者,而應在霍光。昭帝時,眭孟以為有匹夫為天子者,而應在宣帝。成帝時,夏賀良以為漢有再受命之祥,而應在光武。王莽時讖云:「劉秀當為天子」,尤為顯證。故光武以赤伏符受命,深信讖緯。五經之義,皆以讖決。賈逵以此興《左氏》,曹褒以此定漢禮。於是五經為外學,七緯為內學,遂成一代風氣。光武非愚闇妄信者,實以身試有驗之故。天人本不相遠,至誠可以前知。解此,則不必非光武,亦不必非董、劉、何、鄭矣。且緯與讖有別。孔穎達以為「緯候之書,偽起哀、平」。其實不然。《[[史記]]·趙世家》云:「秦讖於是出。」《秦本紀》云:「亡秦者胡也」,「明年祖龍死」,皆讖文。圖讖本方士之書,與經義不相涉。漢儒增益秘緯,乃以讖文牽合經義。其合於經義者近純,其涉於讖文者多駮。故緯,純駮互見,未可一概詆之。其中多漢儒說經之文:如六日七分出《易緯》,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出《書緯》,夏以十三月為正云云出《樂緯》;後世解經,不能不引。三綱大義,名教所尊,而經無明文,出《禮緯含文嘉》。馬融註《[[論語]]》引之,朱子註亦引之,豈得謂緯書皆邪說乎?歐陽修不信祥異,請刪五經註疏所引讖緯;幸當時無從其說者。從其說,將使註疏無完書。其後魏了翁編《五經要義》,略同歐陽之說,多去實證而取空言。當時若刪註疏,其去取必如《五經要義》,浮詞無實,古義盡亡;即惠、戴諸公起於國朝,亦難乎其為力矣。 觀漢世經學之盛衰而有感焉。《[[後漢書]]·儒林傳》曰:「光武中興,愛好經術。{{YL|建武五年}},修起太學。{{YL|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臺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搢紳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授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案永平之際,重熙累洽,千載一時,後世莫逮。至安帝以後,博士倚席不講。順帝更修黌宇,增甲乙之科。梁太后詔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入學。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古來太學人才之多,未有多於此者。而範蔚宗論之曰:「章句漸疏,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是漢儒風之衰,由於經術不重。經術不重,而人才徒侈其眾多;實學已衰,而外貌反似乎極盛。於是遊談起太學,而黨禍遍天下。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實自疏章句、尚浮華者啟之。觀漢之所以盛與所以衰,皆由經學之盛衰為之樞紐。然則,立學必先尊經;不尊經者,必多流弊。後世之立學者可以鑒矣。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後世右文之主,不過與其臣宴飲賦詩,追《卷阿》矢音之盛事,未有能講經議禮者。惟漢宣帝博征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章帝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為曠世一見之典。《石渠議奏》今亡,僅略見於杜佑《通典》。《白虎通義》猶存四卷,集今學之大成。十四博士所傳,賴此一書稍窺崖略。國朝陳立為作《疏證》,治今學者當奉為瑰寶矣。章帝時,已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而《白虎通義》采古文說絕少,以諸儒楊終、魯恭、李育、魏應皆今學大師也。靈帝{{YL|熹平四年}},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蔡邕自書丹,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後儒晚學,咸取則焉。尤為一代大典。使碑石尚在,足以考見漢時經文。惜六朝以後,漸散亡,僅存一千九百餘字於宋洪氏《隸釋》。有《魯詩》、小夏侯《尚書》、《儀禮》、《公羊春秋》、《魯論語》,蓋合《易》為六經。而五經外增《論語》,《公羊春秋》有傳無經,漢時立學官本如此。宋蓬萊閣刻石又壞;今江西南昌、浙江紹興兩府學重刻,止有六百七十五字,與世傳古文經字多不同。漢石經是隸書,非魏三體石經;是立於太學門外,非鴻都門。前人說者多誤,詳見杭世駿《石經考異》、馮登府《石經補考》。 王充《論衡》曰:「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於漢。」案王仲任以孔子制作垂遺於漢,此用《公羊春秋》說也。《韓敕碑》云:「孔子近聖,為漢定道。」《史晨碑》云:「西狩獲麟,為漢制作。」歐陽修以漢儒為狹陋,孔子作《春秋》,豈區區為漢而已哉!不知聖經本為後世立法,雖不專為漢,而繼周者漢,去秦閏位不計,則以聖經為漢制作,固無不可。且在漢當言漢;推崇當代,即以推崇先聖。如歐陽修生於宋,宋尊孔子之教,讀孔子之經,即謂聖經為宋制法,亦無不可。今人生於大清,大清尊孔子之教,讀孔子之經,即謂聖經為清制法,亦無不可。歐公之言何拘閡之甚乎!漢經學所以盛,正以聖經為漢制作,故得人主尊崇。此儒者欲行其道之苦衷,實聖經通行萬世之公理。或疑獲麟制作,出自讖緯家言;赤鳥端門,事近荒唐,詞亦鄙俚;《公羊傳》並無明說,何休不應載入《解詁》。然觀《左氏傳》「其處者為劉氏」,孔疏云:「插註此辭,將以媚世。明帝時,賈逵上疏云:『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竊謂前世藉此欲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說耳。」據疏,是後漢尚讖記;不引讖記,人不尊經。而《左氏》家增竄傳文,《公羊》家但存其說於註,則《公羊》家引讖之罪視《左氏》家當未減矣。 後漢取士,必經明行修;蓋非專重其文,而必深考其行。前漢匡、張、孔、馬皆以經師居相位,而無所匡救。光武有鑒於此,故舉逸民,賓處士,褒崇節義,尊經必尊其能實行經義之人。後漢三公,如袁安、楊震、李固、陳蕃諸人,守正不阿,視前漢匡、張、孔、馬大有薰蕕之別。《儒林傳》中所載如戴憑、孫期、宋登、楊倫、伏恭等,立身皆有可觀。範蔚宗論之,以為:「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勢也。……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顧炎武以范氏為知言,謂:「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然則,國家尊經重學,非直肅清風化,抑可搘拄衰微。無識者以為經學無益而欲去之,觀於後漢之時,當不至如秦王謂儒無益人國矣。 後漢經學盛於前漢者,有二事。一則前漢多專一經,罕能兼通。經學初興,藏書始出,且有或為《雅》、或為《頌》,不能盡一經者。若申公兼通《詩》、《[[春秋]]》,韓嬰兼通《詩》、《易》,孟卿兼通《禮》、《春秋》,已為難能可貴。夏侯始昌通五經,更絕無僅有矣。後漢則尹敏習歐陽《尚書》,兼善《毛詩》、《穀梁》、《左氏春秋》;景鸞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又撰《禮內外說》。何休精研六經,許慎五經無雙,蔡玄學通五經。此其盛於前漢者一也。一則前漢篤守遺經,罕有撰述。章句略備,文采未彰。《藝文志》所載者,說各止一二篇,惟《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為最夥。董子《春秋繁露》,誌不載。韓嬰作《內外傳》數萬言,今存《外傳》。後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臺記》,今無傳者。後漢則周防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景鸞作《易說》及《詩解》,又撰《禮略》,及作《月令章句》,著述五十餘萬言。趙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程曾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何休作《公羊解詁》,又訓註《[[孝經]]》、《[[論語]]》,以《春秋》駮漢事六百餘條,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許慎撰《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賈逵集《古文尚書同異》三卷,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並作《周官解故》。馬融著《三傳異同說》,註《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此其盛於前漢者二也。風氣益開,性靈漸啟;其過於前人之質樸而更加恢張者在此,其不及前人之質樸而未免雜糅者亦在此。至鄭君出而遍註諸經,立言百萬,集漢學之大成。 《[[漢書]]·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繁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案經學之盛,由於祿利,孟堅一語道破。在上者欲持一術以聳動天下,未有不導以祿利而翕然從之者。漢遵《王制》之法,以經術造士,視唐、宋科舉尚文辭者為遠勝矣。大師眾至千餘人,前漢末已稱盛;而《後漢書》所載張興著錄且萬人,牟長著錄前後萬人,蔡玄著錄萬六千人,樓望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宋登教授數千人,魏應、丁恭弟子著錄數千人,姜肱就學者三千餘人,曹曾門徒三千人,楊倫、杜撫、張玄皆千餘人,比前漢為尤盛。所以如此盛者,漢人無無師之學,訓詁句讀皆由口授;非若後世之書,音訓備具,可視簡而誦也。書皆竹簡,得之甚難,若不從師,無從寫錄;非若後世之書,購買極易,可兼兩而載也。負笈雲集,職此之由。至一師能教千萬人,必由高足弟子傳授,有如鄭康成在馬季長門下,三年不得見者;則著錄之人不必皆親受業之人矣。 孟堅云「大師眾至千餘人」,學誠盛矣;「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則漢之經學所以由盛而衰者,弊正坐此,學者不可以不察也。孟堅於《藝文志》曰:「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案兩漢經學盛衰之故,孟堅數語盡之。凡學有用則盛,無用則衰。存大體,玩經文,則有用;碎義逃難,便辭巧說,則無用,有用則為人崇尚,而學盛;無用則為人詬病,而學衰。漢初申公《詩》訓,疑者弗傳;丁將軍《易》說,僅舉大誼;正所謂存大體、玩經文者。甫及百年,而蔓衍支離,漸成無用之學,豈不惜哉!一經說至百餘萬言,說五字至二三萬言,皆指秦恭言之。桓譚《新論》云:「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誼,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後漢書》云:「信都秦恭延君守小夏侯說文,增師法至百萬言。」延君近君是一人,其學出小夏侯。小夏侯師事夏侯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夏侯勝譏其破碎。是小夏侯本碎義逃難之學;恭增師法,益以支蔓。故愚以為如小夏侯者,皆不當立學也。 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後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施、孟、梁丘已不必分,況張、彭、翟、白以下乎!《後漢書儒林傳》云:「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宦者蔡倫傳》云:「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謁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校讎家法。」是博士各守家法也。《質帝紀》云:「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是明經必守家法也。《左雄傳》云:雄上言郡國所舉孝廉,請皆詣公府,諸生試家法。註曰:「儒有一家之學,故稱家法。」是孝廉必守家法也。《徐防傳》,防上疏云:「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漢時不修家法之戒,蓋極嚴矣。然師法別出家法,而家法又各分顓家;如幹既分枝,枝又分枝,枝葉繁滋,浸失其本;又如子既生孫,孫又生孫,雲礽曠遠,漸忘其祖。是末師而非往古,用後說而舍先傳;微言大義之乖,即自源遠末分始矣。 凡事有見為極盛,實則盛極而衰象見者,如後漢師法之下復分家法,今文之外別立古文,似乎廣學甄微,大有裨於經義;實則矜奇炫博,大為經義之蠹。師說下復分家法,此範蔚宗所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也。」今文外別立古文,此範升所謂「各有所執,乖戾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則失人也。」蓋凡學皆貴求新,惟經學必專守舊。經作於大聖,傳自古賢。先儒口授其文,後學心知其意,制度有一定而不可私造,義理衷一是而非能臆說。世世遞嬗,師師相承,謹守訓辭,毋得改易。如是,則經旨不雜而聖教易明矣。若必各務創獲,茍異先儒;騁怪奇以釣名,恣穿鑿以標異,是乃決科之法,發策之文;侮慢聖言,乖違經義。後人說經,多中此弊;漢世近古,已兆其端。故愚以為明、章極盛之時,不加武、宣昌明之代也。 ==五、經學中衰時代== 經學盛於漢;漢亡而經學衰。桓、靈之間,黨禍兩見,志士仁人,多填牢戶,文人學士,亦扞文網;固已士氣頹喪而儒風寂寥矣。鄭君康成,以博聞強記之才,兼高節卓行之美,著書滿家,從學盈萬。當時莫不仰望,稱伊、雒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闕,鄭氏道備。自來經師未有若鄭君之盛者也。然而木鐸行教,卒入河海而逃;蘭陵傳經,無救焚坑之禍;鄭學雖盛,而漢學終衰。《三國志》董昭上疏陳末流之弊云:「竊見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弟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杜恕上疏云:「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則風俗之流弊。」魚豢《魏略》以董邁、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祥七人為儒宗;其序曰:「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飽食相從而退。嗟夫!學業沈隕,乃至於此。是以私心常區區貴乎數公者,各處荒亂之際,而能守志彌敦者也。」魚豢序見《三國志註》,令人閱之悚然。夫以兩漢經學之盛,不百年而一衰至此;然則,文明豈可恃乎!範蔚宗論鄭君「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蓋以漢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學者莫知所從。鄭君兼通今古文,溝合為一,於是經生皆從鄭氏,不必更求各家。鄭學之盛在此,漢學之衰亦在此。《鄭君傳》云:「凡玄所註《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著《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駮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案鄭註諸經,皆兼采今古文。註《易》用費氏古文;爻辰出費氏分野,今既亡佚,而施、孟、梁邱《易》又亡,無以考其同異。註《尚書》用古文,而多異馬融;或馬從今而鄭從古,或馬從古而鄭從今。是鄭註《書》兼采今古文也。箋《詩》以毛為主,而間易毛字。自云:「若有不同,便下己意。」所謂己意,實本三家。是鄭箋《詩》兼采今古文也。註《儀禮》並存今古文;從今文則註內疊出古文,從古文則註內疊出今文。是鄭註《儀禮》兼采今古文也。《周禮》古文無今文,《禮記》亦無今古文之分,其註皆不必論。註《論語》,就《魯論》篇章,參之《齊》、《古》,為之註,云:「《魯》讀某為某,今從古。」是鄭註《論語》兼采今古文也。註《孝經》多今文說,嚴可均有輯本。 所謂鄭學盛而漢學衰者;漢經學近古可信,十四博士今文家說,遠有師承;劉歆創通古文,衛宏、賈逵、馬融、許慎等推衍其說,已與今學分門角立矣。然今學守今學門戶,古學守古學門戶。今學以古學為變亂師法,古學以今學為「黨同妒真。」相攻若仇,不相混合。杜、鄭、賈、馬註《周禮》、《左傳》,不用今說;何休註《公羊傳》,亦不引《周禮》一字;許慎《五經異義》分今文說、古文說甚晰。若盡如此分別,則傳至後世,今古文不雜廁,開卷可了然矣。鄭君先通今文,後通古文。其傳曰:「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案京氏《易》、《公羊春秋》為今文,《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為古文。鄭君博學多師,今古文道通為一,見當時兩家相攻擊,意欲參合其學,自成一家之言,雖以古學為宗,亦兼采今學以附益其義。學者苦其時家法繁雜,見鄭君閎通博大,無所不包,眾論翕然歸之,不復舍此趨彼。於是鄭《易註》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鄭《書註》行而歐陽、大小夏侯之《書》不行矣;鄭《詩箋》行而魯、齊、韓之《詩》不行矣;鄭《禮註》行而大小戴之《禮》不行矣;鄭《論語註》行而齊、魯《論語》不行矣。重以鼎足分爭,經籍道息。漢學衰廢,不能盡咎鄭君;而鄭采今古文,不復分別,使兩漢家法亡不可考,則亦不能無失。故經學至鄭君一變。 事有不可一概論者,非通觀古今,不能定也。《毛詩》、《左傳》乃漢時不立學之書,而後世不可少;鄭君為漢儒敗壞家法之學,{{*|(本李兆洛說)}}而後世尤不可無。漢時《詩》有魯、齊、韓三家,《春秋》有《公》、《穀》二傳。《毛詩》、《左傳》不立學無害;且不立學,而三家二傳更不至淆雜也。漢後三家盡亡,二傳殆絕,若無《毛詩》、《左傳》,學者治《詩》、《春秋》,更無所憑依矣。鄭君雜糅今古,使顓門學盡亡;然顓門學既亡,又賴鄭註得略考見。今古之學若無鄭註,學者欲治漢學,更無從措手矣!此功過得失互見而不可概論者也。鄭君從黨遍天下,即經學論,可謂小統一時代。傳云:「齊、魯間宗之」;非但齊、魯間宗之,傳列郗慮等五人,《鄭志》、《鄭記》有趙商等十六人。《三國志姜維傳》云:「好鄭氏學」,不知其何所受。昭烈帝嘗自言周旋鄭康成間,蓋鄭君避地徐州,時昭烈為徐州牧,嘗以師禮事之。然則,蜀漢君臣亦鄭學支裔矣。有與鄭君同時而學不盡同者:荀爽、虞翻並作《易註》;荀用費《易》,虞用孟《易》,今略存於李鼎祚《集解》中。虞嘗駮鄭《尚書註》,又以《鄭易註》為不得。王粲亦駮鄭,而其說不傳。有視鄭稍後而學不盡同者:王弼《易註》,盡掃象數,雖亦用費《易》,而說解不同。故李鼎祚云:「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何晏《論語集解》雖采鄭註,而不盡主鄭。若王肅尤顯與為敵者。 鄭學出而漢學衰,王肅出而鄭學亦衰。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賈逵、馬融皆古文學,乃鄭學所自出。肅善賈、馬而不好鄭,殆以賈、馬專主古文,而鄭又附益以今文乎?案王肅之學,亦兼通今古文。肅父朗師楊賜,楊氏世傳歐陽《尚書》;洪亮吉《傳經表》以王肅為伏生十七傳弟子,是肅嘗習今文;而又治賈、馬古文學。故其駮鄭,或以今文說駮鄭之古文,或以古文說駮鄭之今文。不知漢學重在顓門,鄭君雜糅今古,近人議其敗壞家法,肅欲攻鄭,正宜分別家法,各還其舊,而辨鄭之非,則漢學復明,鄭學自廢矣。乃肅不惟不知分別,反效鄭君而尤甚焉。偽造孔安國《尚書傳》、《論語孝經註》、《孔子家語》、《孔叢子》,共五書,以互相證明;託於孔子及孔氏子孫,使其徒孔衍為之證。不思《史》、《漢》皆云安國早卒,不云有所撰述;偽作三書,已與《史》、《漢》不合矣。而《家語》、《孔叢子》二書,取郊廟大典禮兩漢今古文家所聚訟不決者,盡託於孔子之言,以為定論。不思漢儒議禮聚訟,正以去聖久遠,無可據依。故石渠、虎觀,天子稱制臨決。若有孔子明文可據,群言淆亂折諸聖,尚安用此紛紛為哉!肅作《聖證論》,以譏短鄭君;蓋自謂取證於聖人之言;《家語》一書,是其根據。其註《家語》,如五帝、七廟、郊丘之類,皆牽引攻鄭之語,適自發其作偽之覆。當時鄭學之徒皆云「《家語》,王肅增加。」或云王肅所作。是肅所謂聖證,人皆知其不出於聖人矣。孫誌祖《家語疏證》已明著其偽。 兩漢經學極盛,而前漢末出一劉歆,後漢末生一王肅,為經學之大蠹。歆,楚元王之後;其父向,極言劉氏、王氏不並立。歆黨王莽篡漢,於漢為不忠,於父為不孝。肅父朗,漢會稽太守,為孫策虜,復歸曹操,為魏三公。肅女適司馬昭,黨司馬氏篡魏,但早死不見篡事耳。二人黨附篡逆,何足以知聖經!而歆創立古文諸經,汨亂今文師法;肅偽作孔氏諸書,並鄭氏學亦為所亂。歆之學行於王莽;肅以晉武帝為其外孫,其學行於晉初。《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立學官。晉初郊廟之禮,皆王肅說,不用鄭義。其時孔晁、孫毓等申王駮鄭,孫炎、馬昭等又主鄭攻王,龂龂於鄭、王兩家之是非,而兩漢顓門無復過問。重以永嘉之亂,《易》亡梁丘、施氏、高氏,《書》亡歐陽、大小夏侯,《齊詩》在魏已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孟、京、費《易》亦無傳人,《公》、《穀》雖在若亡。晉元帝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太常荀崧上疏,請增置鄭《易》、《儀禮》及《春秋公羊》、《穀梁》博士各一人,時以為《穀梁》膚淺不足立。王敦之難,復不果行。晉所立博士,無一為漢十四博士所傳者,而今文之師法遂絕。 世傳《十三經》註,除《孝經》為唐明皇御註外,漢人與魏、晉人各居其半。鄭君箋《毛詩》,註《周禮》、《儀禮》、《禮記》;何休註《公羊傳》;趙岐註《孟子》;凡六經,皆漢人註。孔安國《尚書傳》,王肅偽作;王弼《易註》;何晏《論語集解》;凡三經,皆魏人註。杜預《左傳集解》;範寧《穀梁集解》;郭璞《爾雅註》;凡三經,皆晉人註。以註而論,魏、晉似不讓漢人矣;而魏、晉人註卒不能及漢者:孔《傳》多同王肅,孔《疏》已有此疑;宋吳棫與朱子及近人閻若璩、惠棟歷詆其失,以為偽作;丁晏《尚書餘論》,考定其書實出王肅。據《晉書·荀崧傳》,崧疏稱武帝時置博士,已有孔氏,是晉初已立學。永嘉之亂亡失,東晉時梅頤復獻之,非梅頤偽作也。王弼、何晏祖尚玄虛,範寧常論其罪浮於桀、紂。王弼《易註》,空談名理,與漢儒樸實說經不似;故宋趙師秀云:「輔嗣《易》行無漢學。」何晏《論語集解》合包、周之《魯論》,孔、馬之《古論》,而雜糅莫辨。所引孔註,亦是偽書;如「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孔註「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不自稱幾世祖,此大可疑者。丁晏謂孔註亦王肅偽作。杜預《左傳集解》多據前人說解,而沒其名,後人疑其杜撰。諒闇短喪,倡為邪說。《釋例》於「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一條,亟揚其波。鄭伯射王中肩之類,曲為出脫。焦循論預背父黨篡之罪,謂為司馬氏飾,其註多傷名教,不可為訓。範寧《穀梁集解》,雖存《穀梁》舊說,而不專主一家。序於三傳皆加詆諆,宋人謂其最公。此與宋人門徑合耳;若漢時,三傳各守顓門,未有兼采三傳者也。郭璞《爾雅註》亦沒前人說解之名,余蕭客謂為攘善無恥。此皆魏、晉人所註經,準以漢人著述體例,大有逕庭,不止商、周之判。蓋一壞於三國之分鼎,再壞於五胡之亂華,雖緒論略傳,而宗風已墜矣。 ==六、經學分立時代== 自劉、石十六國並入北魏,與南朝對立,為南北朝分立時代;而其時說經者亦有「南學」「北學」之分。此經學之又一變也。《[[北史]]·儒林傳》序曰:「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於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案南北學派,《[[北史]]》數言盡之。夫學出於一,則人知依歸;道紛於歧,則反致眩惑。鄭君生當漢末,未雜玄虛之習、偽撰之書,箋註流傳,完全無缺;欲治「漢學」,舍鄭莫由。北學,《易》、《書》、《詩》、《禮》皆宗鄭氏,《左傳》則服子慎。鄭君註《左傳》未成,以與子慎,見於《世說新語》。是鄭、服之學本是一家;宗服即宗鄭,學出於一也。南學則尚王輔嗣之玄虛,孔安國之偽撰,杜元凱之臆解,此數家與鄭學枘鑿,亦與漢儒背馳。乃使涇、渭混流,薰、蕕同器,以致後世不得見鄭學之完全,並不得存漢學之什一,豈非談空空、覈玄玄者階之厲乎!南方玄學不行於北魏,李業興對梁武帝云:「少為書生,止習五典,……素不玄學,何敢仰酬!」此北重經學不雜玄學之明證。南學之可稱者,惟晉、宋間諸儒善說禮服。宋初雷次宗最著,與鄭君齊名,有雷、鄭之稱。當崇尚老、莊之時,而說禮謹嚴,引證詳實,有漢石渠、虎觀遺風,此則後世所不逮也。其說略見於杜佑《[[通典]]》。 《[[北史]]》又云;「漢世鄭氏並為眾經註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鄭,《易》、《詩》、《書》、《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於河北。」案漢儒經註,當時存者,止此三家;河北大行,可謂知所宗尚。而據《北史》,河、洛主服氏《左傳》外,不聞更有何氏《公羊》;且云:「《公羊》、《穀梁》,多不措意。」《儒林傳》載習《公羊春秋》者,止有梁祚一人;而劉蘭且排毀《公羊》。則此所云《公羊》大行,似非實錄。《公羊傳何氏解詁疏》二十八卷,《唐志》不載;《崇文總目》始著錄稱,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徐彥;而徐彥亦不知何代人。近人王鳴盛謂即《北史》之徐遵明;以其文氣似六朝人,不似唐人所為。洪頤煊引疏司空掾云「『若今之三府掾。』三府掾,六朝時有之,至唐以後則無此稱矣;此疏為梁、齊間舊帙無疑。」姚範云:「隋、唐間不聞有三府掾,亦無三府之稱,意者在北齊、蕭梁之間乎?」據此二說,則以為徐遵明,不為無見。惟據《北史》,遵明傳鄭《易》、《尚書》、《三禮》,服氏《春秋》,不聞傳何氏《公羊》,其弟子亦無傳《公羊》學者;則謂彥即遵明,尚在疑似之間。《公羊疏》設問答;梁有《公羊傳問》九卷,荀爽問,魏安平太守徐欽答;又晉車騎將軍庾翼問,王愆期答;其書在隋並亡,或即徐《疏》所引。王愆期註《公羊》,以為《春秋》制文王指孔子,見《書泰誓疏》引;兩漢人無此說,亦未可據。 《北史》又云:「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蓋唐初人重南輕北,故定從南學;而其實不然。說經貴約簡,不貴深蕪,自是定論;但所謂約簡者,必如漢人之持大體,玩經文,口授微言,篤守師說,乃為至約而至精也。若唐人謂南人約簡得其英華,不過名言霏屑,騁揮麈之清談;屬詞尚腴,侈雕蟲之餘技。如皇侃之《論語義疏》,名物制度,略而弗講,多以老、莊之旨,發為駢儷之文,與漢人說經相去懸絕。此南朝經疏之僅存於今者,即此可見一時風尚。江藩以其得自日本,疑為足利贗鼎;不知此等文學,非六朝以後人所能為也。《禮記疏》本皇、熊二家;熊安生北學,皇侃南學。孔穎達以為熊違經多引外義,釋經唯聚難義,此正所謂北學深蕪者。又以皇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以熊比皇,皇氏勝矣;此則皇氏比熊為勝,正所謂南人約簡者。而《郊特牲》疏云:「皇氏於此經之首,廣解天地百神用樂委曲,及諸雜禮制,繁而不要,非此經所須;又隨事曲解,無所憑據;今皆略而不載。」此又孔穎達之所謂繁廣者。說禮本宜詳實,不嫌稍繁;皇氏之解《禮記》,視《論語義疏》為遠勝矣。《南史皇侃傳》,「所撰《論語義》、《禮記義》見重於世,學者傳焉。」今《論語義》佚而復存,《禮記義》略見孔疏。 《[[南史]]·儒林傳》《序》「宋、齊國學,時或開置,而勸課未博,建之不能十年,蓋取文具而已。是時鄉里莫或開館,公卿罕通經術。朝廷大儒,獨學而弗肯養眾;後生孤陋,擁經而無所講習。……至梁武創業,深湣其弊。{{YL|天監四年}},乃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於是以平原明山賓、吳郡陸璉、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玚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射策通明經者,即除為吏。於是懷經負笈者雲會矣。又選學生遣就會稽雲門山,受業於廬江河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七年,又詔皇太子宗室王侯始就學受業。武帝親屈輿駕,釋奠於先師先聖,申之以宴語,勞之以束帛。濟濟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及陳武創業,時經喪亂,……敦獎未遑,……稍置學官,成業蓋寡。」案南朝以文學自矜,而不重經術;宋、齊及陳,皆無足觀。惟梁武起自諸生,知崇經術;崔、嚴、何、伏之徒,前後並見升寵,四方學者靡然向風;斯蓋崇儒之效。而晚惑釋氏,尋遘亂亡,故南學仍未大昌。姚方興得《舜典》篇首二十八字於大𦨵頭,梁武時為博士議駮,有漢宣、章二帝稱制臨決之風,而至今流傳。偽中之偽,是又梁武所不料也。 《[[北史]]·儒林傳序》「魏道武初定中原,……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YL|天興二年|399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明元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太武{{YL|始光三年}}春,起太學於城東。後徵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於是人多砥尚儒術。……天安初,詔立鄉學。……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劉芳、李彪諸人以經術進。……宣武時,復詔營國學,樹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周文受命,雅重經典;……明皇纂歷,敦尚學藝。內有崇文之觀,外重成均之職。……徵沈重於南荊,……待熊安生以殊禮。是以天下慕向,文教遠覃。」案北朝諸君,惟魏孝文、周武帝能一變舊風,尊崇儒術。考其實效,亦未必優於蕭梁。而北學反勝於南者,由於北人俗尚樸純,未染清言之風、浮華之習,故能專宗鄭、服,不為偽孔、王、杜所惑。此北學所以純正勝南也。焦循曰:「正始以後,人尚清談。迄晉南渡,經學盛於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齊,遂不能為儒林立傳。梁天監中,漸尚儒風,於是梁書有《儒林傳》。《陳書》嗣之,仍梁所遺也。魏儒學最隆,歷北齊、周、隋,以至唐武德、貞觀,流風不絕,故《魏書儒林傳》為盛。」 「北方戎馬,不能屏視月之儒;南國浮屠,不能改經天之義。」此孔廣森以為經學萬古不廢,歷南北朝之大亂,異端雖熾,聖教不絕也。而南北諸儒抱殘守缺,其功亦未可沒焉。夫漢學重在明經,唐學重在疏註;當漢學已往,唐學未來,絕續之交,諸儒倡為義疏之學,有功於後世甚大。南如崔靈恩《三禮義宗》、《左氏經傳義》,沈文阿《春秋》、《禮記》、《孝經》、《論語義疏》,皇侃《論語》、《禮記義》,戚袞《禮記義》,張譏《周易》、《尚書》、《毛詩》、《孝經》、《論語義》,顧越《喪服》、《毛詩》、《孝經》、《論語義》,王元規《春秋》、《孝經義記》;北如劉獻之《三禮大義》,徐遵明《春秋義章》,李鉉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沈重《周禮》、《儀禮》、《禮記》、《毛詩》、《喪服經義》,熊安生《周禮》、《禮記義疏》、《孝經義》;皆見《南北史·儒林傳》。今自皇、熊二家見采於《禮記疏》外,其餘書皆亡佚。然淵源有自,唐人五經之疏未必無本於諸家者。論先河後海之義,亦豈可忘篳路藍縷之功乎。 《[[北史]]》又云:「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門下講鄭玄所註《周易》,遵明以傳盧景裕,……景裕傳權會、郭茂,……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輔嗣所註,師訓蓋寡。齊時儒士罕傳《尚書》之業,徐遵明兼通之。遵明受業於屯留王聰,傳授浮陽李周仁及勃海張文敬、李鉉、河間權會,並鄭康成所註,非古文也。下里諸生,略不見孔氏註解。武平末,劉光伯、劉士元始得費甝《義疏》,乃留意焉。其《詩》、《禮》、《春秋》,尤為當時所尚,諸生多兼通之。《三禮》並出遵明之門。徐傳業於……熊安生,……其後生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人。諸生盡通《小戴禮》,於《周》、《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通《毛詩》者,多出於魏朝劉獻之,……其後能言《詩》者多出二劉之門。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並服子慎所註,亦出徐生之門。……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兼更講杜元凱所註。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案史言北學極明晰;而北學之折入於南者,亦間見焉。青、齊之間,多講王輔嗣《易》、杜元凱《左傳》;蓋青、齊居南北之中,故魏、晉經師之書,先自南傳於北。北學以徐遵明為最優,擇術最正;鄭註《周易》、《尚書》、《三禮》,服註《春秋》,皆遵明所傳;惟《毛詩》出劉獻之耳。其後則劉焯、劉炫為優,而崇信偽書,擇術不若遵明之正。得費甝《義疏》,傳偽孔古文,實始於二劉。二劉皆北人,乃傳南人費甝之學,此北學折入於南之一證。蓋至隋,而經學分立時代變為統一時代矣。 ==七、經學統一時代== 學術隨世運為轉移,亦不盡隨世運為轉移。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此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天下統一,南並於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此不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北史]]·儒林傳序》「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綸,無所取正。隋文……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於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及帝暮年,……不悅儒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彫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古今,後世鉆仰。所制諸經議疏,搢紳咸師宗之。既而外事四夷,……其風漸墜。……方領矩步之徒,亦轉死溝壑。凡有經籍,因此湮沒於煨燼矣。」案史於隋一代經學盛衰及南北學統一,說皆明晰;而北學所以並入於南之故,尚未了然。南朝衣冠禮樂,文采風流,北人常稱羨之。高歡謂江南蕭衍老公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是當時北人稱羨南朝之證。經本樸學,非顓家莫能解,俗目見之,初無可悅。北人篤守漢學,本近質樸;而南人善談名理,增飾華詞,表裏可觀,雅俗共賞。故雖以亡國之余,足以轉移一時風氣,使北人舍舊而從之。正如王褒入關,貴遊並學褒書,趙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知好尚難反,亦改習褒書。庾信歸周,群公碑誌多出其手。信有「韓陵一片石可共語,餘皆驢鳴犬吠」之言。此皆北人重南、南人輕北之證。北方經學折入於南,亦猶是也。 經學統一之後,有南學,無北學。南學北學,以所學之宗主分之,非以其人之居址分之也。當南北朝時,南學亦有北人,北學亦有南人。如崔靈恩本北人,而歸南;沈重本南人,而歸北。及隋並陳,褚暉、顧彪、魯世達、張沖皆以南人見重於煬帝。南方書籍,如費甝《義疏》之類,亦流入於北方。人情既厭故喜新,學術又以華勝樸。當時北人之於南學,有如「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矣。《隋書經籍志》於《易》云:「梁、陳,鄭玄、王弼二註,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浸微。」於《書》云:「梁、陳所講,有鄭、孔二家。齊代,唯傳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於《春秋》云:「《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浸微。」是偽孔、王、杜之盛行,鄭、服之浸微,皆在隋時。故天下統一之後,經學亦統一,而北學從此絕矣。隋之二劉,冠冕一代。唐人作疏,《詩》、《書》皆本二劉;而孔穎達《書疏》序云:「焯乃組織經文,穿鑿孔穴,……使教者煩而多惑,學者勞而少功。……炫嫌焯之煩雜,就而刪焉。……義既太略,辭又過華。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獎之路。」據孔氏說,是二劉以北人而染南習;變樸實說經之體,蹈華腴害骨之譏;蓋為風氣所轉移,不得不俯從時尚也。 唐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穎達既卒,博士馬嘉運駮其所定義疏之失,有詔更定,未就。{{YL|永徽二年}},詔諸臣復考證之,就加增損。{{YL|永徽四年}},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自唐至宋,明經取士,皆遵此本。夫漢帝稱制臨決,尚未定為全書;博士分門授徒,亦非止一家數;以經學論,未有統一若此之大且久者。此經學之又一變也。其所定五經疏,《易》主王註,《書》主孔傳,《左氏》主杜解;鄭註《易》、《書》,服註《左氏》,皆置不取。論者責其朱紫無別,真贗莫分,唐初編定諸儒誠不得辭其咎。而據《隋經籍志》,鄭註《易》、《書》,服註《左氏》,在隋已浸微將絕,則在唐初已成「廣陵散」矣。北學既並於南,人情各安所習;諸儒之棄彼取此,蓋亦因一時之好尚,定一代之規模。猶之唐行詩賦,本煬帝科舉之遺;明用時文,沿元人經疑之式。名為新義,實襲舊文。《尚書舜典》疏云:「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廢之。」《呂刑》疏云:「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以唐人而稱大隋,此沿襲二劉之明證。是則作奏雖工,葛龔之名未去;建國有制,節度之榜猶存。疏失可嗤,不能為諸儒解矣。 議孔疏之失者,曰彼此互異,曰曲徇註文,曰雜引讖緯。案著書之例,註不駮經,疏不駮註;不取異義,專宗一家;曲徇註文,未足為病。讖緯多存古義,原本今文;雜引釋經,亦非巨謬。惟彼此互異,學者莫知所從;既失刊定之規,殊乖統一之義。即如讖緯之說,經疏並引;而《詩》、《禮》從鄭,則以為是;《書》不從鄭,又以為非;究竟讖緯為是為非,矛盾不已甚歟!官修之書不滿人意,以其雜出眾手,未能自成一家。唐修《晉書》,大為子玄呵詆;梁撰《通史》,未見一字留遺。《正義》奉敕監修,正中此弊。穎達入唐,年已耄老;豈盡逐條親閱,不過總攬大綱。諸儒分治一經;各取一書以為底本,名為創定,實屬因仍。書成而穎達居其功,論定而穎達屍其過。究之功過非一人所獨擅,義疏並非諸儒所能為也。其時同修《正義》者,《周易》則馬嘉運、趙乾葉,《尚書》則王德韶、李子云,《毛詩》則王德韶、齊威,《春秋》則谷那律、楊士勛,《禮記》則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頵、張權。標題孔穎達一人之名者,以年輩在先,名位獨重耳。 朱子謂五經疏,《周禮》最好,《詩》、《禮記》次之,《書》、《易》為下。《困學紀聞》云:「考之《隋志》,王弼《易》,孔安國《書》,齊、梁始列國學;故諸儒之說,不若《詩》、《禮》之詳實。」其說亦未盡然。《正義》者,就傳註而為之疏解者也。所宗之註不同,所撰之疏亦異。《易》主王弼,本屬清言。王註,河北不行。「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正義序》已明言其失。而疏文仍失於虛浮,以王註本不摭實也。《書》主偽孔,亦多空詮,孔《傳》,河北不行。《正義》專取二劉,序又各言其失,由偽傳本無足征也。《詩》、《禮》、《周禮》,皆主鄭氏,義本詳實;名物度數,疏解亦明;故於諸經《正義》為最優。朱子分別次序極當。竊謂《周禮》是一代之制,猶不如《禮記》可以通行,學術治術無所不包。《王制》一篇,體大物博,與《孟子》、《公羊》多合。用其書,可以治天下。比之《周禮》,尤為簡明。治註疏者,當從此始。《左氏傳》,朱子所未言者。案《左氏正義》,雖詳亦略,盡棄賈、服舊解,專宗杜氏一家。劉炫規杜,多中杜失;乃駮劉申杜,強為飾說。嘗讀《正義》,怪其首尾橫決,以為必有訛脫。考各本皆如是,疑莫能釋。後見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乃知劉炫規杜,先申杜而後加規;《正義》乃翦截其文,以劉之申杜者列於後,而反以駮劉;又不審其文義,以致不相承接。首尾橫決,職此之由。《易》、《書》之疏,間亦類此,特未若《左傳疏》之甚耳。{{*|(劉文淇謂「唐人刪定者僅駮劉炫說百餘條,餘皆光伯述議也。」劉毓崧又作《周易尚書舊疏考正》。)}} 唐人義疏,其可議者誠不少矣;而學者當古籍淪亡之後,欲存漢學於萬一,窺鄭君之藩籬,舍是書無徵焉。是又功過互見,未可概論者也。前乎唐人義疏,經學家所寶貴者,有陸德明《經典釋文》。《經典釋文》,亦是南學。其書創始於陳後主元年,成書在未入隋以前。而《易》主王氏,《書》主偽孔,《左》主杜氏,為唐人義疏之先聲。中引北音,止一再見。《序錄》於王曉《周禮音》,註云:「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於《論語》云:「北學有杜弼註,世頗行之。」北方大儒,如徐遵明,未嘗一引。陸本南人,未通北學,固無怪也。與義疏同時並出者,唐初又有《定本》,出顏師古,五經疏嘗引之。師古為顏之推後人。之推本南人,晚歸北,其作《家訓》,引江南、河北本,多以江南為是。師古《定本》從南,蓋本《家訓》之說;而《家訓》有不盡是者。如《詩》「興雲祁祁」,《家訓》以為當作「興雨」,《詩正義》即據《定本》作「興雨」,以或作「興雲」為誤。不知古本作「興雲」,漢《無極山碑》可證。《毛詩》亦當與三家同。古無虛實兩讀之分,下云「雨我公田」,若上句又作「興雨」,則文義重復。《家訓》據班固《靈臺詩》「祁祁甘雨」,不知班氏是合「興雲祁祁,雨我公田」為一句。班作《漢書食貨志》,引《詩》正作「興雲」,尤可證也。自《正義》、《定本》頒之國胄,用以取士,天下奉為圭臬。唐至宋初數百年,士子皆謹守官書,莫敢異議矣。故論經學,為統一最久時代。 唐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合為九經,取士。《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為中經,《周易》、《尚書》、《儀禮》、《穀梁》為小經。以經文多少分大中小三等,取士之法不得不然。{{YL|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瓘上言:「三《禮》、三《傳》及《毛詩》、《尚書》、《周易》等,並聖賢微旨,生人教業。……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咸以《禮記》文少,人皆競讀。《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穀梁》,歷代宗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事資訓誘,不可因循。」{{YL|開元十六年}},楊玚為國子祭酒,奏言:「今明經習《左氏》者十無二三。……又《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殆將絕廢,……請量加優獎。」據此二說,則唐之盛時,諸經已多束閣。蓋大經,《左氏》文多於《禮記》,故多習《禮記》,不習《左氏》。中、小經,《周禮》、《儀禮》、《公羊》、《穀梁》難於《易》、《書》、《詩》,故多習《易》、《書》、《詩》,不習《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此所以四經殆絕也。唐帖經課試之法,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為通。專考記誦,而不求其義,故明經不為世重,而偏重進士。宋初因唐明經之法,王安石改用墨義,是為空衍義理之始,元、明經義時文之濫觴。 漢熹平刊《石經》之後,越五百餘年,而有唐開成《石經》。此一代之盛舉,群經之遺則也。惟唐不重經術,故以文宗右文之主,鄭覃以經術位宰相,而所刊《石經》,不滿人意,史臣以為名儒不窺。當時並無名儒,窺不窺無足論;而自熹平《石經》散亡之後,惟開成《石經》為完備;以視兩宋刻本,尤為近古。雖校刊不盡善,豈無佳處足證今本之訛脫者。顧炎武考監本《儀禮》,脫誤尤多,《士昏禮》脫「壻授綏」一節十四字,賴有長安《石經》可據以補。此開成《石經》有功經學之一證也。顧又考出唐《石經》誤字甚夥,實不盡屬開成原刻。一經乾符之修造,再經後梁之補刊,三經北宋之添註,四經堯惠之謬作。其中誤字,未可盡咎唐人。精審而詳究之,亦治經之一助也。 唐人經說傳今世者,惟陸淳本啖助、趙匡之說,作《春秋纂例》、《微旨》、《辨疑》。謂:左氏,六國時人,非《論語》之丘明;雜采諸書,多不可信。《公》、《穀》口授,子夏所傳;後人據其大義,散配經文,故多乖謬,失其綱統。此等議論,頗能發前人所未發。惟《三傳》自古各自為說,無兼采《三傳》以成一書者;是開通學之途,背顓門之法矣。史徵《周易口訣》,成伯玙《毛詩指說》,韓、李《論語筆解》,皆寥寥短篇,無關閎旨。惟李鼎祚《周易集解》多存古義;後人得以窺漢《易》之大略,考荀、虞之宗旨,賴有此書。 唐人經學有未可抹殺者,《[[說郛]]》令狐澄《[[大中遺事]]》云:「大中時,工部尚書陳商立《春秋左傳》學議;以孔子修經,褒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惜忠賢之泯滅,恐善惡之失墜,以日系月,修其職官,本非扶助聖言、緣飾經旨,蓋太史氏之流也。舉其《春秋》,則明白而有識;合之《左氏》,則叢雜而無徵。杜元凱曾不思夫子所以為經,當以《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以為史,當與司馬遷、班固等列。取二義乖刺不侔之語,參而貫之,故微旨有所不周,宛章有所未一。」孫光憲《北夢瑣言》,亦載此說。案自漢後,《公羊》廢擱,《左氏》孤行,人皆以《左氏》為聖經,甚且執杜解為傳義。不但《春秋》一經,汨亂已久;而《左氏》之傳,受誣亦多。孔疏於經傳不合者,不云傳誤,反云經誤。劉知幾《史通》,詆毀聖人,尤多狂悖。皆由不知《春秋》是經,《左氏》是史。經垂教立法,有一字褒貶之文;史據事直書,無特立褒貶之義。體例判然不合,而必欲混合為一。又無解於經傳參差之故,故不能據經以正傳,反信傳而疑經矣。陳商在唐時無經學之名,乃能分別夫子是經、丘明是史,謂杜元凱參貫二義非是,可謂千古卓識。謂《左傳》非扶助聖言,即博士云「左氏不傳《春秋》」之意也;非緣飾經旨,即範升云「左氏不祖孔子」之說也。治《春秋》者,誠能推廣陳商之言,分別經是經,《左氏》是史,離之雙美,毋使合之兩傷,則不至誤以史視《春秋》,而《春秋》大義微言可復明於世矣。 ==八、經學變古時代== 經學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篤守古義,無取新奇;各承師傳,不憑胸臆,猶漢、唐註疏之遺也。宋王旦作試官,題為「當仁不讓於師」,不取賈邊解師為眾之新說,可見宋初篤實之風。乃不久而風氣遂變。《困學紀聞》云:「自漢儒至於慶曆間,談經者守訓故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據王應麟說,是經學自漢至宋初未嘗大變,至慶曆始一大變也。《七經小傳》,劉敞作,《三經新義》,王安石作,或謂《新義》多剿敞說。元祐諸公,排斥王學;而伊川《易傳》專明義理,東坡《書傳》橫生議論,雖皆傳世,亦各標新。司馬光《論風俗劄子》曰:「新進後生,口傳耳剽,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陸遊曰:「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自慶曆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辭》,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顧命》,黜《詩》之序,不難於議經,況傳註乎!」案宋儒撥棄傳註,遂不難於議經。排《系辭》謂歐陽修,毀《周禮》謂修與蘇軾、蘇轍,疑《孟子》謂李覯、司馬光,譏《書》謂蘇軾,黜《詩序》謂晁說之。此皆慶曆及慶曆稍後人,可見其時風氣實然,亦不獨咎劉敞、王安石矣。 孔子以《易》授商瞿,五傳而至田何,又三傳為施讎、孟喜、梁丘賀,此《易》之正傳也。京房受《易》於焦延壽,託之孟氏,不相與同,多言卦氣占驗,此《易》之別傳也。鄭註言爻辰,虞註言納甲,不過各明一義,本旨不盡在此。鄭與荀爽皆費氏《易》;惟虞翻言家傳孟氏,而註引《參同契》,又言夢道士使吞三爻,則間本於道家。王弼亦費氏《易》,而旨近老氏,則亦涉道家矣。然諸儒雖近道家,或用術數,猶未嘗駕其說於孔子之上也。宋道士陳搏乃本太乙下行九宮之法,作先天後天之圖,託伏羲、文王之說而加之孔子之上。三傳得邵子,百其說益昌。邵子精數學,亦《易》之別傳,非必得於《河》、《洛》。程子不信邵子之數,其識甚卓。《易傳》言理,比王弼之近老氏者,為最純正。朱子以程子不言數,乃取《河》、《洛》九圖冠於所作《本義》之首。於是宋、元、明言《易》者,開卷即說先天後天。不知圖是點畫,書是文字;故漢人以《河圖》為八卦、《洛書》為九疇。宋人所傳《河圖》、《洛書》,皆黑白點子,是止可稱圖,不可稱書。而乾南坤北之位,是乾為君,而北面朝其臣。此皆百喙不能解者。是以先天後天說《易》者,皆無足觀。 《尚書》傳自伏生,今存《大傳》;而《洪範五行傳》專言祥異,則《書》之別傳也。太史公當武帝立歐陽《尚書》之時,所引《尚書》,必歐陽說,與伏傳多吻合。大小夏侯出,始小異。古文說出,乃大不同。今考《五經異義》引《古尚書說》,《五經疏》引馬、鄭遺說,如六卿、六宗、廣地萬里、服十二章之類,多援《周禮》以解唐、虞。夫《周禮》即屬周公手定之書,亦不可強堯、舜下從成周之制,是古文說已不可信矣。偽孔《傳》出,王肅雜采今古,與馬、鄭互有得失。諸儒去古未遠,雖間易其制度,未嘗變亂其事實也。至宋儒乃以義理懸斷數千年以前之事實,謂文王不稱王;戡黎是武王;武王但伐紂,不觀兵;周公惟攝政,未代王;無解於「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子封」之文,乃以為武王封康叔;《君奭》是周公留召公;王命周公後是留後治洛;並與古說不合。考之《詩》、《書》,皆言文王受命。伏《傳》、《[[史記]]》皆言文王稱王,以戡黎為文王事,非武王事。武王既可伐紂,何以必不可觀兵。伏《傳》言周公居攝;《[[史記]]》言周公踐位。又言武王時,康叔幼,未得封;《左氏傳》祝鮀明言周公封康叔,鮀以衛人說衛事,豈猶有誤!《[[史記]]》言《君奭》作於周公居攝時,非留召公。又言周公老於豐,薨於豐,未嘗留後治洛。唐置節度留後,古無此官名。皆變亂事實之甚者,孔《傳》尚無此說,故孔《傳》雖偽,猶愈於蔡《傳》也。疑孔《傳》始於宋吳棫。朱子繼之,謂「某嘗疑孔安國書是假,《書序》是魏、晉間人作。《書》凡易讀者皆古文,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偏記其所難而易者全不能記。」朱子所疑,真千古卓識。蔡《傳》不從師說,殆因其序以傳心為說;傳心出虞廷十六字,不敢明著其偽乎!閻若璩作《古文疏證》,攻偽《書》、偽《傳》;毛奇齡為古文作《冤詞》。人多是閻非毛,實亦未可概論。閻攻偽《書》、偽《傳》極精,而據蔡《傳》則誤。毛不信宋儒所造事實,而一從孔傳,此則毛是而閻非者,學者當分別觀之。 《詩》,魯、齊、韓三家,《藝文志》以為魯最近之。《齊詩》五際六情,獨傳異義,則《詩》之別傳也。《韓詩》,唐時尚存,惜無傳人而亡。《毛傳》孤行,鄭《箋》間采魯、韓。自漢以後,說《詩》皆宗毛、鄭。宋歐陽修《本義》始辨毛、鄭之失,而斷以己意。蘇轍《詩傳》始以毛《序》不可盡信,止存其首句,而刪去其餘。南宋鄭樵《詩傳辨妄》始專攻毛、鄭,而極詆《小序》。當時周孚已反攻鄭樵。朱子早年說《詩》,亦主毛、鄭;呂祖謙《讀詩記》引朱氏曰,即朱子早年之說也。後見鄭樵之書,乃將《大小序》別為一編而辨之,名《詩序辨說》。其《集傳》亦不主毛、鄭,以《鄭》、《衛》為淫詩,且為淫人自言。同時陳傅良已疑之,謂:以城闕為偷期之所,彤管為淫奔之具,竊所未安。馬端臨《文獻通考》辨之尤詳,謂:夫子嘗刪《詩》,取《關雎》樂而不淫;今以文公《詩傳》考之,其為男女淫泆而自作者,凡二十有四,何夫子猶存之不刪!又引鄭六卿餞韓宣子所賦詩,皆文公所斥以為淫奔之人所作,而不聞被譏。乃知當如序者之說,不當如文公之說也。是朱子《詩集傳》,宋人已疑之。而朱子作《白鹿洞賦》,引《青衿》傷學校語,門人疑之而問,朱子答以序亦不可廢。是朱子作《集傳》,不過自成一家之言,非欲後人盡廢古說而從之也。王柏乃用其說而刪《詩》,豈朱子之意哉! 《春秋公羊》、《穀梁》,漢後已成絕學。《左氏》傳事不傳義,後人專習《左氏》,於《春秋》一經,多不得其解。王安石以《春秋》為斷爛朝報而廢之,後世以此詬病安石。安石答韓求仁問《春秋》曰:「此經比他經尤難,蓋《三傳》不足信也。」尹和靖云:「介甫不解《春秋》,以其難之也,廢《春秋》非其意。」據尹氏說,安石本不欲廢《春秋》者,然不信《三傳》,則《春秋》已廢矣。若以《春秋》為斷爛朝報,則非特安石有是言,專執《左氏》為《春秋》者皆不免有此意。信《左氏》家經承舊史、史承赴告之說,是《春秋》如朝報矣;不信《公》、《穀》家日月褒貶之例,而概以為闕文,是《春秋》如朝報之斷爛者矣。宋人治《春秋》者多,而不治顓門,皆沿唐人啖、趙、陸一派。如孫復、孫覺、劉敞、崔子方、葉夢得、呂本中、胡安國、高閌、呂祖謙、程公說、張洽、呂大圭、家鉉翁,皆其著者,以劉敞為最優,胡安國為最顯。元、明用胡《傳》取士,推之太高;近人又詆之太過,而胡《傳》卒廢。平心而論,胡氏《春秋》大義本孟子,一字褒貶本《公》、《穀》,皆不得謂其非。而求之過深,務出《公》、《穀》兩家之外;鍛煉太刻,多存託諷時事之心。其書奏御經筵,原可藉以納約。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諾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胡《傳》首戒權臣,習藝祖懲艾黃袍之非,啟高宗猜疑諸將之意。王夫之謂岳侯之死,其說先中於庸主之心。此其立言之大失,由解經之不明也。崔子方《春秋本例》,以日月為本,在宋儒中,獨能推明《公》、《穀》;而所作《經解》並糾《三傳》,未能專主一家。朱子云:「《春秋》義例……不能自信於心,故未嘗敢措一辭。」此朱子矜慎之處,亦由未能專信《公》、《穀》,故義例無所依據也。 三《禮》本是實學,非可空言;故南北學分,而三《禮》皆從鄭註;皇、熊說異,而皆在鄭註範圍之中。宋時三禮之學,講習亦盛。王安石以《周禮》取士。後有王昭禹、易袚、葉時,皆可觀。《儀禮》有李如圭《集釋》、《釋宮》,張淳《識誤》,並實事求是之學。《禮記》,衛湜《集說》一百六十卷,采摭宏富,可比李鼎祚之集《周易》。而陳祥道之《禮書》一百五十卷,貫通經傳,晁公武、陳振孫服其精博。竊謂祥道之書,博則有之,精則未也。宋人治經,務反漢人之說。以禮而論,如謂郊禘是一,有五人帝,無五天帝,魏王肅之說也。禘是以祖配祖,非以祖配天,唐趙匡之說也。此等處,前人已有疑義,宋人遂據以詆漢儒。三代之禮久亡,漢人去古未遠,其說必有所受。古時宮室制度,至漢當有存者。如周之靈臺,漢時猶在,非後人臆說所能奪也。若古禮之不宜於今者:郊禘一歲屢行,天子難於親出;宗廟四代選毀,人情必疑不安。後世天則每歲一郊,祖則同堂異室,此皆不必強摹古禮,亦不必以古禮為非,宋人盡反先儒,一切武斷;改古人之事實,以就我之義理;變三代之典禮,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為必然者也。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以十七篇為主,取大、小戴及他書傳所載系於禮者附之,僅成家、鄉、邦國、王朝禮,喪、祭二禮未就而朱子歿,黃榦續成之。其書甚便學者,為江永《禮經綱目》、秦蕙田《五禮通考》所自出。 宋人不信註疏,馴至疑經;疑經不己,遂至改經、刪經、移易經文以就己說,此不可為訓者也。世譏鄭康成好改字;不知鄭《箋》改毛,多本魯、韓之說;尋其依據,猶可征驗。註《禮記》用盧、馬之本,當如盧植所云「發起紕繆」;註云「某當為某」,亦必確有憑依。《周禮》故書,不同《儀禮》;今古文異,一從一改,即以《齊》、《古》考《魯論》之意。《儀禮》之《喪服傳》,《禮記》之《玉藻》、《樂記》,雖明知為錯簡,但存其說於註,而不易其正文。先儒之說經,如此其慎,豈有擅改經字者乎!唐魏征作《類禮》,改易《禮記》次序,張說駮之,不行,猶得謹嚴之意。乃至宋而風氣大變。朱子註《論語》,不刪重出之章;「與其進也」三句,不鉤轉其文,但存其說於註。註《詩》「爰其適歸」,云《家語》作奚,而不改為奚;據古本「上帝甚蹈」,云《國語》作神,而不改為神;體例猶未失也。獨於《大學》,移其文,又補其傳;《孝經》分經傳,又刪經文;未免宋人習氣。而移《大學》先有二程子,刪《孝經》云本胡侍郎、汪端明,則未可盡為朱子咎。若王柏作《書疑》,將《尚書》任意增刪;《詩疑》刪《鄭》、《衛》,《風雅頌》亦任意改易;可謂無忌憚矣。《四庫提要》斥之曰:「柏何人斯,敢奮筆以進退孔子哉!」經學至斯,可云一厄。他如俞廷椿《復古編》,割裂五官,以補冬官;吳澄《禮記纂言》,將四十九篇顛倒割裂,私竄古籍,使無完膚。宋、元、明人說經之書,若此者多,而實宋人為之俑始。 ==九、經學積衰時代== 唐、宋明經取士,猶是漢人之遺;而唐不及漢,宋又不及唐者,何也?漢以經術造士,上自公卿,下逮掾吏,莫不通經。其進用,或由孝廉茂才,或由賢良對策。若射策中科,止補文學掌故、博士弟子員,非高選也。唐之帖經,猶漢之射策;其學即淺,而視之又不重。所重視者,詩賦之辭,時務之策,皆非經術。援經義對策者,僅一劉蕡引《春秋》正始之文,發宦侍無君之隱。以直言論,固屬朝陽之鳳;以經義論,亦同獨角之麟;而唐不能用。此其所以不及漢也。宋仁宗始復明經科,神宗變帖經為墨義。貼經之記誦屬實,非數年不為功;墨義之文字蹈空,即一時可猝辦。唐時帖括全寫註疏,議者病其不能通經。權德輿謂註疏猶可以質驗;不者,儻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則蕩然矣。宋用墨義,正如權德輿所料。又專用王氏《新學》,不遵古義。蘇軾以為黃茅白葦,徐禧言竊襲人語不求心通者相半,此其所以並不及唐也。且宋以後,非獨科舉文字蹈空而已,說經之書,亦多空衍義理,橫發議論,與漢、唐註疏全異。朱子答人問胡安定云:「尋常亦不滿於胡說,解經不使道理明白,卻說其中多使故事,大與做時文答策相似。」夫以胡安國《春秋傳》,後世頒之學官,用以取士者,猶不免與時文答策相似;皆由科舉之習深入人心,不可滌除。故論經學,宋以後為積衰時代。 科舉取士之文而用經義,則必務求新異,以歆動試官;用科舉經義之法而成說經之書,則必創為新奇,以煽惑後學。經學宜述古而不宜標新;以經學文字取人,人必標新以別異於古。一代之風氣成於一時之好尚,故立法不可不慎也。元、明之經義,本於宋熙寧中王安石所立墨義之法,命呂惠卿、王雱等為之,而安石自撰《周禮義》,使雱撰《詩》、《書義》,名為《三經新義》,頒行天下。夫既名為《新義》,則明教人棄古說,以從其新說。陳後山《談叢》言:荊公《新義》行,舉子專誦王氏章句而不解義。荊公悔之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是安石立法不善,當時已自悔其失;而其書至南宋始廢。趙鼎謂安石「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陳公輔謂安石使學者習其所為《三經新義》;皆穿鑿破碎無用之空言也。南宋雖廢《新義》,而仍用其墨義之法。朱子謂經義甚害事,分明是侮聖人之言,詩賦卻無害。朱子豈不知經義取士優於詩賦,而其言如是,則當時經義為經之蠹可知。元人因之,而制為四書五經疑。明初用四書疑,後乃改四書五經義。其破承原起之法,本於元王充耘《書義矜式》,又本於呂惠卿、王雱之墨義。名為明經取士,實為荒經蔑古之最。明時所謂經學,不過蒙存淺達之流;即自成一書者,亦如顧炎武云:明人之書,無非盜竊。弘治以後,經解皆隱沒古人名字,將為己說而已。其見於《四庫存目》者,新奇謬戾,不可究詰。《五經》掃地,至此而極。 宋人說經之書傳於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為盛而以為衰者,唐人猶守古義而宋人多務新義也。唐人經說傳世絕少,此亦有故。考《唐書經籍志》,唐人自為之書二萬八千餘卷,《五經》義說著於錄者凡數十種,則亦未為鮮矣。而今所傳不及什一,由於其時刊本未出,傳鈔不易,一遇兵燹,蕩為煨燼。世傳古籍,唐以前什一二,宋以後什八九。此非特唐人所著之書為然,亦非特唐人所著經說為然也。又自宋末元、明,專用宋儒之書取士,註疏且束高閣,何論註疏之外!於是唐以前古籍之不亡於兵燹者,盡亡於宋以後。所以唐人經說傳世寥寥。宋則刊刻已行,流傳甚易,宜其存多佚少。今所傳宋人文集說部皆十倍於唐人,非止經說。是未可以經說之多寡判唐、宋之優劣也。五代極亂之時,忽開文明之象;如鋟木一事,實為藝林之珍。《五代會要》,後唐{{YL|長興三年}}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經書之有木板,實始於此。逮兩宋而刻本多。此宋以後之書所以多傳於今日也。 漢學至鄭君而集大成,於是鄭學行數百年;宋學至朱子而集大成,於是朱學行數百年。懿彼兩賢,師法百祀。其巍然為一代大宗者,非特以學術之閎通,實由制行之高卓也。以經學論,鄭學、朱學皆可謂小統一時代。鄭學統一,惟北學為然;所謂寧道孔、孟誤,諱言鄭、服非;若南學,則兼用偽孔、王、杜,而不盡宗鄭、服;是猶未得為統一也。朱學統一,惟南方最早。金、元時,程學盛於南,蘇學盛於北。北人雖知有朱夫子,未能盡見其書。元兵下江、漢,得趙復,朱子之書始傳於北。姚樞、許衡、竇默、劉因輩翕然從之。於是元仁宗延祐,定科舉法,《易》用朱子《本義》,《書》用蔡沈《集傳》,《詩》用朱子集《傳》,《春秋》用胡安國《傳》,惟《禮記》猶用鄭註,是則可謂小統一矣。尤可異者,隋平陳而南並於北,經學乃北反並於南;元平宋而南並於北,經學亦北反並於南。論兵力之強,北常勝南;論學力之盛,南乃勝北。隋、元前後遙遙一轍,是豈優勝劣敗之理然歟?抑報復循環之道如是歟? 論宋、元、明三朝之經學,元不及宋,明又不及元。宋劉敞、王安石諸儒,其先皆嘗潛心註疏,故能辨其得失。朱子論疏,稱《周禮》而下《易》、《書》,非於諸疏功力甚深,何能斷得如此確鑿。宋儒學有根柢,故雖撥棄古義,猶能自成一家。若元人則株守宋儒之書,而於註疏所得甚淺。如熊朋來《五經說》,於古義古音多所抵牾,是元不及宋也。明人又株守元人之書,於宋儒亦少研究。如季本、郝敬多憑臆說,楊慎作偽欺人,豐坊造《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以行世而世莫能辨,是明又不及元也。顧炎武論《書傳會選》云:「其傳中用古人姓名、古書名目,必具出處,兼亦考證典故。蓋宋、元以來諸儒之規模猶在。而其為此書者,皆自幼為務本之學,非由八股出身之人,故所著之書雖不及先儒,而尚有功於後學。……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其論明之不及宋、元,可謂深切。元、明人之經說,惟元趙汸《春秋屬詞》,義例頗明。孔廣森治《公羊》,其源出於趙汸。明梅鷟《尚書考異》,辨古文之偽,多中肯綮,開閻若璩、惠棟之先。皆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也。 明{{YL|永樂十二年}},敕胡廣等修《五經大全》,頒行天下。此一代之盛事,自唐修《五經正義》後,越八百餘年而再見者也。乃所修之書,大為人姍笑。顧炎武謂:《春秋大全》全襲元人汪克寬《胡傳纂疏》,《詩經大會》全襲元人劉瑾《詩傳通釋》。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人也。取已成之書,鈔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經學之廢,實自此始。《四庫提要》更加考定,謂《周易大全》割裂董楷、董真卿、胡一桂、胡炳文四家之書,饾饤成編;《書傳大全》亦剿襲陳櫟《尚書集傳纂疏》、陳師凱《書蔡傳旁通》;《禮記大全》采諸儒之說凡四十二家,而以陳澔《集說》為主,澔書之列於學官自此書始。案官修之書,多剿舊說,唐修《正義》,已不免此。惟唐所因者,六朝舊籍,故該洽猶可觀。明所因者,元人遺書,故譾陋為尤甚。此《五經正義》至今不得不鉆研,《五經大全》入後遂盡遭唾棄也。元以宋儒之書取士,《禮記》猶存鄭註;明並此而去之,使學者全不睹古義,而代以陳澔之空疏固陋,《經義考》所目為兔園冊子者。故經學至明為極衰時代。而剝極生復,貞下起元,至國朝,經學昌明,乃再盛而骎骎復古。 ==十、經學復盛時代== 經學自兩漢後,越千餘年,至國朝而復盛。兩漢經學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經學、稽古右文故也。國朝稽古右文,超軼前代。{{YL|康熙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YL|乾降二十年}},御纂《周易述義》十卷;康熙六十五年,欽定《書經傳說匯纂》二十四卷,欽定《詩經傳說匯纂》二十卷,序二卷;{{YL|乾隆二十年}},御纂《詩義折中》二十卷;{{YL|乾隆十三年}},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YL|康熙三十八年}},欽定《春秋傳說匯纂》三十八卷;{{YL|乾隆二十三年}},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YL|乾隆四十七年}},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以經部列首,分為十類。夫漢帝稱制臨決,未及著為成書;唐宗御註《孝經》,不聞遍通六藝。今鴻篇鉅制,照耀寰區;頒行學官,開示蒙昧;發周、孔之蘊,持漢、宋之平。承晚明經學極衰之後,推崇實學,以矯空疏,宜乎漢學重興,唐、宋莫逮。{{YL|乾隆五十八年}},詔刊十三經於太學,依開成《石經》,參以善本,多所訂正。{{YL|嘉慶八年}},復命廷臣磨改,以期盡善,尤為一代盛典,足以別黑白而定一尊。 凡事有近因,有遠因。經學所以衰而復盛者,一則明用時文取士,至末年而流弊已甚。顧炎武謂八股之害,甚於焚書。閻若璩謂不通古今,至明之作時文者而極。一時才俊之士,痛矯時文之陋,薄今愛古,棄虛崇實,挽回風氣,幡然一變。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皆負絕人之姿,為舉世不為之學。於是毛奇齡、閻若璩等接踵繼起,考訂校勘,愈推愈密。欺為近因。一則朱子在宋儒中,學最篤實。元、明崇尚朱學,未盡得朱子之旨。朱子常教人看註疏,不可輕議漢儒。又云:「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後以宋孝宗崩,寧宗應承重,而無明據,未能折服異議;及讀《儀禮疏》,鄭答趙商問父有廢疾而為其祖服制三年斬,乃大佩服。謂禮經之文誠有闕略,不無待於後人;向使無鄭康成,則此事誠未有斷決。朱子晚年修《儀禮經傳通解》,蓋因乎此;惜書未成而歿。元、明乃專取其中年未定之說取士,士子樂其簡易。而元本不重儒,科舉不常行;明亦不尊經,科舉法甚陋。慕宗朱之名,而不究其實,非朱子之過也。朱子能遵古義,故從朱學者,如黃震、許謙、金履祥、王應麟諸儒,皆有根柢。王應麟輯《三家詩》與鄭《易註》,開國朝輯古佚書之派。王、顧、黃三大儒,皆嘗潛心朱學,而加以擴充,開國初漢,宋兼采之派。斯為遠因。聖人之經,本如日月,光景常新,有此二因,而又恭逢右文之朝,宜其由衰而復盛矣。 由衰復盛,非一朝可至;由近復古,非一蹴能幾。國初諸儒治經,取漢、唐註疏及宋、元、明人之說,擇善而從。由後人論之,為漢、宋兼采一派;而在諸公當日,不過實事求是,非必欲自成一家也。江藩作《漢學師承記》,以為梨洲、亭林兩家之學,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漢學為不可廢,多騎墻之見、依違之言,豈真知灼見者,乃以黃、顧二公附於冊後。竊謂如江氏說,國初諸儒無一真知灼見者矣,豈獨黃、顧二公!《師承記》首列閻若璩,江氏必以閻為真知灼見;案閻氏之功在考定古文之偽,而其《疏證》信蔡《傳》臆造之事實,邵子意推之年代;其說《詩》,以王柏《詩疑》為然,謂《鄭》、《衛》為可刪;乃誤沿宋學,顯背漢儒者。江刻於黃、顧而寬於閻,是並閻氏之書未之考也。當時如胡渭《易圖明辨》,能辟《圖》、《書》之謬,而《洪範》並攻漢儒。陳啟源《毛詩稽古編》能駮宋以申毛,而經說間談佛教。萬斯大、方苞等兼通《三禮》,多信宋而疑漢。其不染宋學者,惟毛奇齡;而毛務與朱子立異。朱子疑偽孔古文,而毛以偽孔為可信;朱子信《儀禮》,而毛以《儀禮》為可疑;此則朱是而毛非者。雖由門戶之見未融,實以途徑之開未久也。此等處宜分別觀之,諒其求實學之苦心,勿遽責以守顓門之絕業。 雍、乾以後,古書漸出,經義大明。惠、戴諸儒,為漢學大宗,已盡棄宋詮,獨標漢幟矣。惠周惕子士奇,孫棟,三世傳經。棟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書考》、《春秋補註》、《九經古義》等書。論者擬之漢儒,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而惠氏紅豆山齋楹帖云:「《六經》宗孔、孟,百行法程、朱。」是惠氏之學未嘗薄宋儒也。戴震著《毛鄭詩考正》、《考工記圖》、《孟子字義疏證》、《儀禮正誤》、《爾雅文字考》,兼通歷算聲韻,其學本出江永,稱永學自漢經師康成後,罕其儔匹。永嘗註《朱子近思錄》;所著《禮經綱目》,亦本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戴震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雖與朱子說經牴牾,亦只是爭辨一理字。《毛鄭詩考正》嘗采朱子說。段玉裁受學於震,議以震配享朱子祠。又跋朱子《小學》云:「或謂漢人言小學謂六書,非朱子所云,此言尤悖。夫言各有當;漢人之小學,一藝也;朱子之小學,蒙養之全功也。」段以極精小學之人,而不以漢人小學薄朱子《小學》。是江、戴段之學未嘗薄宋儒也。宋儒之經說雖不合於古義,而宋儒之學行實不愧於古人。且其析理之精,多有獨得之處。故惠、江、戴、段為漢學幟誌,皆不敢將宋儒抹殺。學求心得,勿爭門戶;若分門戶,必起詬爭。江藩作《國朝漢學師承記》,焦循貽書諍之,謂當改《國朝經學師承記》,立名較為渾融。江藩不從,方東樹遂作《漢學商兌》,以反攻漢學。平心而論,江氏不脫門戶之見,未免小疵;方氏純以私意肆其謾罵,詆及黃震與顧炎武,名為揚宋抑漢,實則歸心禪學,與其所著《書林揚觶》,皆陽儒陰釋,不可為訓。 國朝經師,能紹承漢學者,有二事。一曰傳家法,如惠氏祖孫父子,江、戴、段師弟,無論矣。惠棟弟子有餘蕭客、江聲。聲有孫沅,弟子有顧廣圻、江藩。藩又受學余蕭客。王鳴盛、錢大昕、王昶皆嘗執經於惠棟。錢大昕有弟大昭,從子塘、坫、東垣、繹、侗。段玉裁有婿龔麗正,外孫自珍。金榜師江永。王念孫師戴震,傳子引之。孔廣森亦師戴震。具見《漢學師承記》。他如陽湖莊氏《公羊》之學,傳於劉逢祿、龔自珍、宋翔鳳;陳壽祺《今文尚書》、《三家詩》之學,傳子喬樅;皆淵源有自者。一曰守顓門。阮元云:「張惠言之《虞氏易》,孔廣森之《公羊春秋》,皆孤家專學也。」阮氏所舉二家之外,如王鳴盛《尚書後案》,專主鄭義;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兼明今古;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專考今文;胡承珙《毛詩後箋》,陳奐《毛詩傳疏》,專宗《毛詩》;迮鶴壽《齊詩翼奉學》,發明齊《詩》;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兼考魯、齊、韓《詩》;淩曙、孔廣森、劉逢祿皆宗《公羊》,陳立《義疏尤備》;柳興宗《穀梁大義述》,許桂林《穀梁釋例》,皆主《穀梁》,鐘文烝《補註》尤備;《周官》有沈彤《祿田考》,王鳴盛《軍賦說》,戴震《考工記圖》;《儀禮》有胡匡衷《釋官》,胡培翚《正義》;《論語》有宋翔鳳《說義》,劉寶楠《正義》;《孟子》有焦循《正義》;《爾雅》有邵晉涵《正義》,郝懿行《義疏》;皆卓然成家者。家法顓門,後漢已絕,至國朝乃能尋墜緒而繼宗風。傳家法則有本原,守顓門則無淆雜。名家指不勝屈,今姑舉其犖犖大者。 國朝經師有功於後學者有三事。一曰輯佚書。兩漢今文家說亡於魏、晉;古文家,鄭之易,馬、鄭之《書》,賈、服之《春秋》,亡於唐、宋以後。宋王應麟輯《三家詩》、鄭氏《易註》,雖蒐采未備,古書之亡而復存者實為首庸。至國朝而此學極盛。惠棟教弟子,親授體例,分輯古書。余蕭客《古經解鉤沈》,采唐以前遺說略備。王謨《漢魏遺書鈔》,章宗源《玉函山房叢書》,輯漢、魏、六朝經說尤多。孫星衍輯馬、鄭《尚書註》,李貽德述《左傳賈》、《服註》,陳壽祺、喬樅父子考《今文尚書》、《三家詩》。其餘間見諸家叢書,抱闕守殘,得窺崖略,有功後學者,此其一。一曰精校勘。校勘之學,始於《顏氏家訓》、《匡謬正俗》等書。至宋,有三劉、宋祁之校史。宋、元說部,間存校訂,然未極精審,說經亦非顓門。國朝多以此名家,戴震、盧文弨、丁傑、顧廣圻尤精此學。阮元《十三經校勘記》,為經學之淵海。余亦間見諸家叢書,刊誤訂訛,具析疑滯,有功後學者,又其一。一曰通小學。古人之語言文字與今之語言文字異;漢儒去古未遠,且多齊、魯間人,其說經有長言、短言之分,讀為、讀若之例。唐人已不甚講,宋以後更不辨。故其解經,如冥行擿埴,又如郢書燕說,雖可治國,而郢人之意不如是也。小學兼聲音故訓。宋吳棫、明陳第講求古音,猶多疏失。顧炎武《音學五書》,始返於古。江、戴、段、孔,益加闡明。是為音韻之學。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昌明許慎之書。同時有嚴可均、鈕樹玉、桂馥,後有王筠、苗夔諸人,益加闡明。是為音韻兼文字之學。經師多通訓詁假借,亦即在音韻文字之中;而經學訓詁以高郵王氏念孫、引之父子為最精,郝懿行次之。是為訓詁之學。有功於後學者,又其一。 國朝經學凡三變。國初,漢學方萌芽,皆以宋學為根柢,不分門戶,各取所長,是為漢、宋兼采之學。乾隆以後,許、鄭之學大明,治宋學者已鮮。說經皆主實證,不空談義理。是為專門漢學。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義,《書》宗伏生、歐陽、夏侯,《詩》宗魯、齊、韓三家,《春秋》宗《公》、《穀》二傳。漢十四博士今文說,自魏、晉淪亡千餘年,至今日而復明。實能述伏、董之遺文,尋武、宣之絕軌。是為西漢今文之學。學愈進而愈古,義愈推而愈高;屢遷而返其初,一變而至於道。學者不特知漢、宋之別,且皆知今、古文之分。門徑大開,榛蕪盡辟。論經學於今日,當覺其易,而不患其難矣。乃自新學出,而薄視舊學,遂有燒經之說。聖人作經,以教萬世,固無可燒之理;而學之簡明者有用,繁雜者無用,則不可以不辨。《漢書藝文志》曰:「古者,三年通一藝,用日少而畜德多。」此簡明有用之學也。又曰:「後世便辭巧說,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此繁雜無用之學也。今欲簡明有用,當如《漢志》所云「存大體,玩經文」而已。如《易》主張惠言《虞氏義》,參以焦循《易章句》、《通釋》諸書;《書》主伏《傳》、《[[史記]]》,輔以兩漢今文家說;《詩》主魯、齊、韓三家遺說,參以毛《傳》、鄭《箋》;《春秋》治《公羊》者主何《註》、徐《疏》,兼采陳立之書;治《左氏》者,主賈、服遺說,參以杜《解》;《三禮》主鄭《註》,孔、賈《疏》,先考其名物制度之大而可行於今者,細碎者姑置之。後儒臆說,極屏勿觀。則專治一經,固屬易事;兼通各經,亦非甚難。能考其源流而不迷於塗徑,本漢人治經之法;求漢人致用之方,如《禹貢》治河、《洪範》察變之類,兩漢人才之盛必有復見於今日者,何至疑聖經為無用以孔教為可廢哉! 《皇清經解》、《續皇清經解》二書,於國朝諸家,蒐輯大備;惟卷帙繁富,幾有累世莫殫之疑;而其中卓然成家者,實亦無幾;一知半解,可置不閱。今之治經者,欲求簡易,惟有人治一經,經主一家;其餘各家,皆可姑置;其他各經,更可從緩。漢註古奧,唐疏繁復,初學先看註疏,人必畏難,當以近人經說先之。如前所列諸書。急宜研究。或猶以為陳義太高,無從入手,則《書》先看孫星衍《今古文註疏》,《詩》先看陳奐《毛氏傳疏》亦可。但能略通大義,確守古說,即已不愧顓門之學。此古之治經者所以重家法而貴顓門也。國朝諸儒有承家法而守顓門者,亦有無家法而非顓門者;今主一家,當取其有家法與顓門者主之。《國朝漢學師承記》具列家法顓門甚詳,其成書在乾、嘉之間,故後出者未著於錄。嘉、道後,治今文說者,《師承記》皆不載,《皇清經解》亦未收其書,書具見於《續經解》中,故《續經解》更切要於前《經解》也。學者誠能於經學源流正變研究一過,即知今之經學,無論今文古文、專學通學,國朝經師莫不著有成說,津逮後人。以視前人之茫無途徑者,實為事半功倍。蓋以了然於心目,則擇從甚易,不至費日力而增葛藤。惟西漢今文近始發明,猶有待於後人之推闡者,有誌之士,其更加之意乎! 《四庫提要》經部總敘曰:「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訓詁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陸,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共弊也悍。{{*|(原註:如王柏、吳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援日眾;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原註:如《論語集註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即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吳師道反以為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才辨聰明,激而橫決。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原註: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原註: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案二千年經學升降得失,《提要》以數十言包括無遺,又各以一字斷之。所謂拘者,兩漢之學也;雜者,魏、晉至唐及宋初之學也;悍者,宋慶曆後至南宋之學也;黨者,宋末至元之學也;肆者,明末王學也;瑣者,國朝漢學也。《提要》之作,當惠、戴講漢學專宗許、鄭之時,其繁稱博引,間有如漢人三萬言說「若稽古」者。若嘉、道以後,講求今文大義微言,並不失之於瑣,學者可以擇所從矣。 </onlyinclude>{{PD-old}} fb5cqs39lhhc4ml6vrtqnr5nf7qau5d 2485409 2485403 2024-10-31T19:15:30Z 岛人小山 63437 /* 一、經學開闢時代 */ 248540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經學歷史|author=皮錫瑞|section=|times=清|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onlyinclude> ==一、經學開闢時代== 凡學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別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古來國運有盛衰,經學亦有盛衰;國統有分合,經學亦有分合。歷史具在,可明征也。經學開闢時代,斷自孔子刪定《六經》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經;猶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釋迦未生,不傳七佛之論也。《易》自伏羲畫卦,文王重卦,止有畫而無辭;{{*|(史遷、揚雄、王充皆止云文王重卦,不云作《卦辭》。)}}亦如《連山》、《歸藏》止為卜筮之用而已。《連山》、《歸藏》不得為經,則伏羲、文王之《易》亦不得為經矣。《春秋》,魯史舊名,止有其事其文而無其義;亦如晉《乘》、楚《梼杌》止為記事之書而已。晉《乘》、楚《梼杌》不得為經,則魯之《春秋》亦不得為經矣。古《詩》三千篇,《書》三千二百四十篇,雖卷帙繁多,而未經刪定,未必篇篇有義可為法戒。《周禮》出山巖屋壁,漢人以為瀆亂不驗,又以為六國時人作,未必真出周公。《儀禮》十七篇,雖周公之遺,然當時或不止此數而孔子刪定,或並不及此數而孔子增補,皆未可知。觀「孺悲學士喪禮於孔子,《士喪禮》於是乎書」,則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猶之刪《詩》為三百篇,刪《書》為百篇,皆經孔子手定而後列於經也。《易》自孔子作《卦爻辭》、{{*|(《史記·周本紀》不言文王作《卦辭》,《魯世家》不言周公作《爻辭》,則《卦辭》、《爻辭》亦必是孔子所作。)}}《彖》、《象》、《文言》,闡發羲、文之旨,而後《易》不僅為占筮之用。《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後王立法,而後《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此二經為孔子所作,義尤顯著。漢初舊說,分明不誤;東漢以後,始疑所不當疑。疑《易》有「蓋取諸益」、「蓋取諸噬嗑」,謂重卦當在神農前。疑《易》有「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謂《卦爻辭》為文王作。疑《爻辭》有「箕子之明夷」、「王用亨於岐山」,謂非文王所作,而當分屬周公。於是《周易》一經不得為孔子作;孔《疏》乃謂文王、周公所作為經,孔子所作為傳矣。疑《左氏傳》韓宣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有「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之言,謂周公作《春秋》。於是《春秋》一經不得為孔子作;杜預乃謂周公所作為舊例,孔子所修為新例矣。或又疑孔子無刪《詩》、《書》之事,《周禮》、《儀禮》並出周公,則孔子並未作一書;章學誠乃謂周公集大成,孔子非集大成矣。 讀孔子所作之經,當知孔子作《六經》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無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刪定《六經》,以教萬世。其微言大義實可為萬世之準則。後之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國;所謂「循之則治,違之則亂。」後之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萬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論也。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經》之內。故孔子為萬世師表,《六經》即萬世教科書。惟漢人知孔子維世立教之義,故謂孔子「為漢定道」、「為漢制作」。當時儒者尊信《六經》之學可以治世,孔子之道可為弘亮洪業、贊揚迪哲之用。朝廷議禮、議政,無不引經;公卿大夫士吏,無不通一藝以上。雖漢家制度,王霸雜用,未能盡行孔教;而通經致用,人才已為後世之所莫逮。蓋孔子之以《六經》教萬世者,稍用其學,而效已著明如是矣。自漢以後,闇忽不章。其尊孔子,奉以虛名,不知其所以教萬世者安在;其崇經學,亦視為故事,不實行其學以治世。特以歷代相承,莫之敢廢而已。由是古義茫昧,聖學榛蕪。孔子所作之《易》,以為止有《十翼》;則孔子於《易》,不過為經作傳,如後世箋註家。陳摶又雜以道家之圖書,乃有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加於孔子之上,而《易》義大亂矣。孔子所定之《詩》、《書》,以為並無義例;則孔子於《詩》、《書》,不過如昭明之《文選》、姚鉉之《唐文粹》,編輯一過,稍有去取。王柏又作《詩疑》、《書疑》,恣意刪改,使無完膚,而《詩》、《書》大亂矣。孔子所作之《春秋》,以為本周公之凡例;則孔子於《春秋》,不過如《[[漢書]]》之本《[[史記]]》、《後漢書》之本《三國志》,鈔錄一過,稍有增損。杜《註》、孔《疏》又不信一字褒貶,概以為闕文疑義;王安石乃以《春秋》為斷爛朝報,而《春秋》幾廢矣。凡此皆由不知孔子作《六經》教萬世之旨,不信漢人之說,橫生臆見,詆毀先儒。始於疑經,漸至非聖。或尊周公以壓孔子,{{*|(如杜預之說《春秋》是。)}}或尊伏羲、文王以壓孔子,{{*|(如宋人之說《易》是。)}}孔子手定之經,非特不用以教世,且不以經為孔子手定,而屬之他人。經學不明,孔教不尊,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故必以經為孔子作,始可以言經學;必知孔子作經以教萬世之旨,始可以言經學。 孔子以前,未有經名,而已有經說,具見於《左氏內外傳》。《內傳》所載元亨利貞之解,黃裳元吉之辨,夏後之九功九歌,文武之九德七德,《虞書》數舜功之四凶十六相,以及《外傳》之叔向、單穆公、閔馬父、左史倚相、觀射父、白公子張諸人,或釋《詩》,或征禮,{{*|(詳見王應麟《困學紀聞》。)}}非但比漢儒故訓為古,且出孔子刪訂以前。惟是《左氏》浮誇,未必所言盡信。穆姜明隨卦之義,何與《文言》盡符;季劄在正樂之前,豈能雅頌得所。{{*|(《困學紀聞》引「克己復禮」「出門如賓」二條,云:「左氏粗聞闕里緒言,每每引用,而輒有更易。穆姜於隨舉《文言》,亦此類。」)}}《三墳》、《五典》、《八索》、《九邱》見《左氏昭》十二年。《周禮》外史掌《三墳》、《五典》之書;鄭《註》「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據此,則《三墳》、《五典》乃《書》之類。偽孔安國《尚書傳序》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八卦之說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邱》。」其解《三墳》、《五典》,本於鄭《註》;《八索》、《九邱》,本於馬融。據其說,則《八索》乃《易》之類。皆無明據,可不深究。今所傳惟《帝典》;{{*|(伏生傳《尚書》止有《堯典》,而《舜典》即在內;蓋二帝合為一書,故《大學》稱《帝典》。)}}而宋人偽作《三墳書》。若夫伏羲十言,義著消息;神農並耕,說傳古初。黃帝、顓頊之道,具在丹書;少暤紀官之名,創於白帝。洪荒已遠,文獻無征;有裨博聞,無關閎旨。{{*|(惟伏羲十言之教,於八卦之外,增消、息二字,鄭、荀、虞《易》皆本之以立說。)}} 《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獻通考》應氏曰:「樂正崇四術以訓士,則先王之《詩》、《書》、《禮》、《樂》其設教固已久。《易》雖用於卜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學所可語;《春秋》雖公其記載,而策書亦非民庶所得盡窺。故《易象》、《春秋》,韓宣子適魯始得見之。則諸國之教未必盡備六者。蓋自夫子刪定贊修筆削之余,而後傳習滋廣,經術流行。」案應氏之說近是而未盡也。文王重六十四卦,見《史記·周本紀》,而不云作《卦辭》;《魯周公世家》亦無作《爻辭》事。蓋無文辭,故不可以教士。若當時已有《卦爻辭》,則如後世御纂、欽定之書,必頒學官以教士矣。觀樂正之不以《易》教,知文王、周公無作《卦爻辭》之事。《春秋》,國史相傳,據事直書,有文無義,故亦不可以教士。若當時已有褒貶筆削之例,如朱子《綱目》有《發明》、《書法》,亦可以教士矣。觀樂正之不以《春秋》教,知周公無作《春秋》凡例之事。《論衡須頌篇》曰:「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誰也?孔子也。」匡衡上疏曰:「孔子論《詩》,以《關雎》為首。」張超《誚青衣賦》曰:「周漸將衰,康王晏起。畢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關雎,德不雙侶。孔氏大之,列冠篇首。」是漢人以為《詩》、《書》皆孔子所定,而《易》與《春秋》更無論矣。 孔子出而有經之名。《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然篇名《經解》,而孔子口中無經字。《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始明言經。或當刪定《六經》之時,以其道可常行,正名為經。又《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經典釋文》「說者云:《詩》、《書》、《禮》、《樂》、《易》、《春秋》,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一說云:《易》上、下經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三說不同,皆可為孔子時正名為經之證。經名正,而惟皇建極,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眾星無非拱向矣。龔自珍曰:「仲尼未生,先有《六經》;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嘗率弟子使筆其言以自制一經哉!」如龔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是猶惑於劉歆、杜預之說,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經之義也。 《六經》之外,有《孝經》,亦稱經。《孝經緯鉤命訣》「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又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是孔子已名其書為《孝經》。其所以稱經者,《漢書藝文志》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鄭註《孝經序》曰:「《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鄭註《中庸》「大經大本」曰:「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經》也。」漢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經》並稱。《史晨奉祀孔子廟碑》云:「乃作《春秋》,復演《孝經》。」《百石卒史碑》云:「孔子作《春秋》,制《孝經》。」蓋以《詩》、《書》、《易》、《禮》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經》乃孔子所作也。鄭康成《六藝論》云:「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據鄭說,是《孝經》視諸經為最要,故稱經亦最先。魏文侯已有《孝經傳》,是作傳者亦視諸經為先,與子夏《易傳》同時矣。二書,《藝文志》皆不載。 刪定《六經》之旨,見於《[[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太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據此,則孔子刪定《六經》,《書》與《禮》相通,《詩》與《樂》相通,而《禮》、《樂》又相通。《詩》、《書》、《禮》、《樂》教弟子三千,而通六藝止七十二人;則孔門設教,猶樂正四術之遺,而《易》、《春秋》非高足弟子莫能通矣。 《[[史記]]》以《春秋》別出於後,云:「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案《[[史記]]》以《春秋》別出於後,而解說獨詳,蓋推重孔子作《春秋》之功比刪訂諸經為尤大,與孟子稱孔子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相似。其說《春秋》大義,亦與《孟子》、《公羊》相合,知有據魯、親周、故殷之義,則知《公羊》家三科九旨之說未可非矣。知有繩當世貶損之文,則知《左氏》家經承舊史、史承赴告之說不足信矣。知有後世知丘罪丘之言,則知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者,尤大謬矣。{{*|(程子曰:「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切中漢以後說春秋之失。)}} ==二、經學流傳時代== 經名昉自孔子,經學傳於孔門。《韓非子顯學篇》云:「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子張氏、子思氏、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之儒。」陶潛《聖賢群輔錄》云:「顏氏傳《詩》,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疏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為恭儉莊敬之儒;仲良氏傳《樂》,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潔靜精微之儒。」諸儒皆不傳,無從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洪邁《容齋隨筆》云:「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穀梁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斯其證云。」朱彜尊《經義考》云:「孔門自子夏兼通《六藝》而外,若子木之受《易》,子開之習《書》,子輿之述《孝經》,子貢之問《樂》,有若、仲弓、閔子騫、言遊之撰《論語》;而傳《士喪禮》者,實孺悲之功也。」 《韓非子》言八儒有顏氏;孔門弟子,顏氏有八,未必即是子淵。八儒有子思氏;《子思》二十三篇列《漢志》儒家,今亡。沈約謂《禮記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然則《坊記》、《表記》、《緇衣》之「子言之」、「子曰」,或即子思子之言,故中有引《論語》一條。後人以此疑非孔子之言;解此,可無疑矣。諸篇引《易》、《書》、《詩》、《春秋》,皆可取證古義。劉瓛以《緇衣》為公孫尼子所作,沈約以《樂記》取《公孫尼子》,或即八儒之公孫氏歟?《曾子》十八篇,《漢志》列儒家,今存十篇於《大戴禮記》中:《曾子立事》弟一,《曾子本孝》弟二;《曾子立孝》弟三,《曾子大孝》弟四,《曾子事父母》弟五,《曾子·制言上》弟六,《曾子制言中》弟七,《曾子·制言下》弟八,《曾子·疾病》弟九,《曾子·天員》弟十。中引經義,皆極純正;《天員篇》尤足見大賢之學無不通云。「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員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員,下首之謂方。如誠天員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據曾子說,謂員謂方,謂其道,非謂其形。方員同積,員者不能掩方之四角。今地為天所掩,明地在天中。天體渾員,地體亦員,與地球之說合。《周髀算經》、《黃帝內經》皆言地員,非發自西人也。 《史記·儒林傳》曰:「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趙岐謂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今考其書,實於《春秋》之學尤深。如云「《春秋》,天子之事」、「其義則丘竊取」之類,皆微言大義。惜孟子《春秋》之學不傳。《群輔錄》云樂正氏傳《春秋》,不知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否。其學亦無可考。惟荀卿傳經之功甚巨。《釋文序錄》《毛詩》,一云:「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則《毛詩》為荀子所傳。《漢書楚元王交傳》「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於浮丘伯。伯者,孫卿之門人。」《魯詩》出於申公,則《魯詩》亦荀子所傳。《韓詩》今存《外傳》,引《荀子》以說《詩》者,四十有四,則《韓詩》亦與《荀子》合。《序錄》「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荀卿。」則《左氏春秋》,荀子所傳。《儒林傳》云:「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申公為荀卿再傳弟子,則《穀梁春秋》亦荀子所傳。《大戴曾子立事篇》載《荀子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樂記》、《三年問》、《鄉飲酒義篇》載《荀子·禮論》、《樂論》篇文,則二戴之《禮》亦荀子所傳。劉向稱荀卿善為《易》,其義略見《非相》、《大略》二篇。是荀子能傳《易》、《詩》、《禮》、《樂》、《春秋》,漢初傳其學者極盛。 五三《六經》載籍,{{*|(見司馬相如《封禪書》。五三謂五帝三王,)}}定自尼山;七十二子支流,分於戰國。馯臂子弓之傳《易》,實授蘭陵;{{*|(《荀子》書稱仲尼、子弓,或即傳《易》之馯臂子弓。)}}高行、孟仲之言《詩》,{{*|(傳《毛詩》之高行子孟仲子當即《孟子書》所載者。)}}或師鄒嶧。《王制》在赧王之後,說本鄭君;《周官》為六國之書,論原何氏。凡今古學之兩大派,皆魯東家之三四傳。{{*|(《王制》為今學大宗,《周官》為古學大宗。鄭君欲和同今古文,以《王制》為殷制,《周官》為周制,調停其說。)}}雖云枝葉扶疏,實亦波瀾莫二。是以文侯貴顯,能言大學明堂;蒙吏荒唐,解道《詩》、《書》、《禮》、《樂》。秦廷議禮,援天子七廟之文;{{*|(見《秦始皇本紀》。)}}《汲冢》紀年,仿《春秋》一王之法。良田祖龍肆虐,博士尚守遺書;獲麟成編,西河能傳舊史。當時環堵之士,遁世之徒,崎嶇戎馬之間,展轉縱橫之際,惜年代綿邈,姓氏湮淪;如《公羊》有沈子、司馬子、北宮子、魯子、高子六人,《穀梁》有沈子、屍子二人,皆獨抱遺經,有功後學者。 墨子之引《書傳》,每異孔門;呂氏之著《春秋》,本殊周制。其時九流競勝,諸子爭鳴;雖有古籍留遺,並非尼山手訂。引《書》間出百篇之外,引《詩》或在三千之中,但可臚為異聞,不當執證經義。萬章之問井廩,難補《舜典》逸文;鄭君之註南風,不取《屍子》雜說。誣伊尹以嬰戮,據周公之出奔,疑皆處士橫議之詞,流俗傳聞之訓。雖《魏史》出安釐之世,蒙恬見未焚之書,而義異常經,說難憑信。此其授受,本別參商;惜乎辭辟,未經鄒孟。宜有別裁之識,乃無泥古之譏。{{*|(《竹書》所云:堯幽囚,益幹啟位,太申殺伊尹,與咸邱蒙之說何異?蒙恬言周公奔楚;亦戰國人之說。恬非經師,雖古,不足信也。)}} 秦政晚謬,乃致燔燒;漢高宏規,未遑庠序。而叔孫生、伏生皆博士故宮,杜田生、申公亦先朝舊學;摭拾秦灰之後,寶藏漢壁之先;豈但禮器歸陳,弦歌懷魯?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曰:「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書。至孝惠之時,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絕,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詩》始萌芽。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朝之儒,惟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當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憫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已遠矣。」案歆欲興古文,故極詆今學,所說不無過當,而亦可見漢初傳經之苦心。 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弟子展轉相授謂之說。惟《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乃孔子所手定,得稱為經。如釋家以佛所說為經,禪師所說為律論也。《易》之《系辭》,《禮》之《喪服》,附經最早;而《[[史記]]》稱《系辭》為傳,以《系辭》乃弟子作,義主釋經,不使與正經相混也;《喪服傳》,子夏作,義主釋禮,亦不當與喪禮相混也。《論語》記孔子言而非孔子所作,出於弟子撰定,故亦但名為傳;漢人引《[[論語]]》多稱傳。《孝經》雖名為經,而漢人引之亦稱傳,以不在六藝之中也。漢人以《樂經》亡,但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後增《論語》為六,又增《孝經》為七。唐分三《禮》、三《傳》,合《易》、《書》、《詩》為九。宋又增《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為十三經。皆不知經傳當分別,不得以傳記概稱為經也。{{*|(《易》之《系辭》即卦爻辭;今之《系辭》乃《系辭》傳,蓋商瞿諸人所作,故其中明引子曰。《釋文》,王肅本有傳字。《[[史記]]》引《系辭》,謂之《易大傳》。)}} ==三、經學昌明時代== 《史記·儒林傳》曰:「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申公傳曰:「申公者,魯人也。……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轅固生傳曰:「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韓嬰傳曰:「韓生者,燕人生。孝文帝時,為博士。……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其歸一也。……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傳言《詩》,止有魯、齊、韓三家,而無《毛詩》。伏生傳曰:「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傳言《尚書》,止有伏生;雖乃孔氏古文,而不云安國作傳。高堂生傳曰:「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傳言《禮》,止有《儀禮》,而無周官。田何傳曰:「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傳……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傳言《易》,止有楊何,而無費氏古文。董仲舒傳曰:「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毋生傳曰:「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齊之為《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傳言《春秋》,唯《公羊董》、胡二家;略及《穀梁》,而不言左氏。史遷當時蓋未有《毛詩》、《古文尚書》、《周官》、《左氏》諸古文家也。經學至漢武始昌明,而漢武時之經學為最純正。 《困學紀聞》「後漢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經博士。』考之漢史,文帝時,申公、韓嬰以《詩》為博士,五經列於學官者,唯《詩》而已。景帝以轅固生為博士,而余經未立。武帝{{YL|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經博士。《儒林傳》贊曰:『武帝立五經博士,《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立五經而獨舉其四,蓋《詩》已立於文帝時,今並《詩》為五也。」案《史記儒林傳》,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則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詩》一經矣。特至武帝,五經博士始備。此昌明經學一大事,而《[[史記]]》不載;但云:「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乃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者,……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此漢世明經取士之盛典,亦後世明經取士之權輿。史稱之曰:「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方苞謂古未有以文學為官者,誘以利祿,儒之途通而其道亡。案方氏持論雖高,而三代以下既不尊師,如漢武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已屬曠世一見之事。欲興經學,非導以利祿不可。古今選舉人才之法,至此一變,亦勢之無可如何者也。 劉歆稱先師皆出於建元之間;自建元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據《儒林傳》贊:《書》、《禮》、《易》、《春秋》四經,各止一家;惟《詩》之魯、齊、韓,則漢初已分;申公、轅固、韓嬰,漢初已皆為博士。此三人者,生非一地,學非一師,《詩》分立魯、齊、韓三家,此固不得不分者也。其後五經博士分為十四:《易》立施、孟、梁丘、京四博士;《書》立歐陽、大小夏侯三博士;《詩》立魯、齊、韓三博士;《禮》立大小戴二博士;《春秋》立嚴、顏二博士;共為十四。《後漢儒林傳》云:「《詩》,齊、魯、韓、毛。」則不止十四,而數共十五矣。《儒林傳》明云:「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是漢時《毛詩》不立學。《日知錄》以為衍一「毛」字,考訂甚確。漢人治經,各守家法;博士教授,專主一家。而諸家中,惟魯、齊、韓《詩》本不同師,必應分立;若施讎、孟喜、梁丘賀同師田王孫,大小夏侯同出張生,張生與歐陽生同師伏生,夏侯勝、夏侯建又同出夏侯始昌,戴德、戴聖同師後倉,嚴彭祖、顏安樂同師眭孟,皆以同師共學而各顓門教授,不知如何分門,是皆分所不必分者。 漢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師法之嚴如此。而考其分立博士,則有不可解者。漢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獨守遺經,不參異說,法至善也。《書》傳於伏生,伏生傳歐陽,立歐陽已足矣。二夏侯出張生,而同原伏生;使其學同,不必別立;其學不同,是背師說,尤不應別立也。試舉《書》之二事證之。伏生《大傳》以大麓為大麓之野,明是山麓;《[[史記]]》以為山林,用歐陽說;《漢書於定國傳》以為大錄,用大夏侯說,是大夏侯背師說矣。伏生《大傳》以孟侯為迎侯,《白虎通·朝聘篇》用之;而《漢書·地理志》,周公封弟康叔,號曰孟侯,用小夏侯說,是小夏侯背師說矣。小夏侯乃大夏侯從子,從之受學,而謂大夏侯疏略難應敵;大夏侯亦謂小夏侯破碎大道。是小夏侯求異於大夏侯,大夏侯又求異於歐陽,不守師傳,法當嚴禁,而反為之分立博士,非所謂「大道多歧亡羊」者乎?《[[史記]]》云:「言《易》者本於楊何。」立《易》,楊已足矣;施、孟、梁丘師田王孫,三人學同,何分顓門;學如不同,必有背師說者。乃明知孟喜改師法,不用,後又為立博士,此何說也。京房受《易》焦延壽而託之孟氏,孟氏弟子不肯,皆以為非,而亦為立博士,又何說也。施、孟、梁丘,今不可考;惟京氏猶存其略。飛伏、世應,多近術數,是皆立所不當立者。二戴、嚴、顏不當分立,亦可以此推之。 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曰:「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廣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廢也,寧過而存之。」《漢書儒林傳》贊曰:「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案二說於漢立博士,敘述略同,施、孟、梁丘先後少異,劉歆欲立古文諸經,故以增置博士為例。然義已相反,安可並置;既知其過,又何必存;與其過存,無寧過廢。強詞飾說,宜博士不肯置對也。博士於宣、元之增置,未嘗執爭;獨於歆所議立,力爭不聽。蓋以諸家同屬今文,雖有小異,尚不若古文乖異之甚。然防微杜漸,當時已少深慮。範升謂:「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事莫能據正。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類,亦希置立。京、費已行,次復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騶、夾。如今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高氏、騶、夾五經奇異,並復求立。」據范氏說,可見漢時之爭請立學者,所見甚陋,各懷其私。一家增置,余家怨望;有深慮者,當豫絕其萌,而不可輕開其端矣。平帝時,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王莽、劉歆所為,尤不足論。光武興,皆罷之。此數經,終漢世不立。趙岐《孟子題辭》云:「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案宋以後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為十三經,如趙氏言,則漢初四經已立學矣。後世以此四經並列為十三經,或即趙氏之言啟之。但其言有可疑者,《[[史記]]》、《漢書儒林傳》皆云:「文帝好刑名,博士具官未有進者。」既云具官,豈復增置;五經未備,何及傳記。漢人皆無此說,惟劉歆《移博士書》有孝文時諸子傳說立於學官之語,趙氏此說當即本於劉歆,恐非實錄。 劉歆《移博士書》又曰:「魯共王得古文,《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而詆博士「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案此乃前漢經師不信古文之明證也。以《尚書》為備,即王充《論衡》云:「或說《尚書》二十九篇者,法曰{{*|(疑北字誤)}}斗與七宿。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是也。」《尚書》百篇,其序略見《[[史記]]》;伏生傳篇止二十九,漢人以為即此已足,故有配斗與二十八宿之說。若《逸書》十六篇,其目見於馬、鄭所傳,絕無師說。馬、鄭本出杜林,未知即劉歆所云孔壁古文否。偽孔篇目,與馬、鄭又不符,其偽更不待辨。謂《左氏》為不傳《春秋》,即範升云:「《左氏》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師徒相傳又無其人」是也。{{*|(《釋文序錄》,左丘明作傳授曾申,遞傳至張蒼、賈誼,傳授如此分明,何得謂相傳無人。而範升云云,足見《序錄》乃後出之說,漢人所未見也。)}}《[[史記]]》稱《左氏春秋》,不稱《春秋左氏傳》,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之類,別為一書,不依傍聖經。《[[漢書]]》劉歆傳曰:「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據歆傳,劉歆以前,《左氏》傳文本不解經,故博士以為《左氏》不傳《春秋》。近人劉逢祿以為《左氏》凡例書法皆劉歆竄入者,由《史》、《漢》之說推之也。《漢書藝文志》曰:「魯共王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皆古字也。」據此,則共王得孔壁古文,不止《逸禮》、《尚書》,並有《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論語》古二十一篇,《孝經》古孔氏一篇,皆明見《藝文志》。《志》於《禮》但云:《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當作十七篇,即今《儀禮》。)}}《記》百三十一篇,無《禮記》;而今之《禮記》亦無今古文之分。《志》云《禮記》,即《禮古經》與《記》。《儀禮》有今古文之別;鄭註云:「古文作某,今文作某」是也。鄭以《古論語》校《魯論》,見《經典釋文》,云:「魯讀某為某,今從古。」《孝經》古孔氏,許慎嘗遣子沖上《說文》,並上其古文說。桓譚《新論》以為今異者四百餘字。其書亡不可考。隋劉炫偽作《古文孝經》,唐、宋人多惑之。淺人但見古文二字,即為所震,不敢置議,不知前漢經師並不信古文也。 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於文字之異。今文者,今所謂隸書,世所傳熹平《石經》及孔廟等處漢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謂籀書,世所傳岐陽石鼓及《說文》所載古文是也。隸書,漢世通行,故當時謂之今文;猶今人之於楷書,人人盡識者也。籀書,漢世已不通行,故當時謂之古文;猶今人之於篆、隸,不能人人盡識者也。凡文字必人人盡識,方可以教初學。許慎謂孔子寫定六經,皆用古文;然則,孔氏與伏生所藏書,亦必是古文。漢初發藏以授生徒,必改為通行之今文,乃便學者誦習。故漢立博士十四,皆今文家。而當古文未興之前,未嘗別立今文之名。《史記儒林傳》云:「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乃就《尚書》之古今文字而言。而魯、齊、韓《詩》,《公羊春秋》,《[[史記]]》不云今文家也。至劉歆始增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左氏春秋》。既立學官,必創說解。後漢衛宏、賈逵、馬融又遞為增補,以行於世,遂與今文分道揚鑣。許慎《五經異義》有《古尚書說》、《今尚書》夏侯歐陽說,《古毛詩》說、《今詩》韓魯說,《古周禮》說、《今禮》戴說,《古春秋》左氏說、《今春秋》公羊說,《古孝經》說、《今孝經》說,皆分別言之,非惟文字不同,而說解亦異矣。 治經必宗漢學,而漢學亦有辨。前漢今文說,專明大義微言;後漢雜古文,多詳章句訓詁。章句訓詁不能盡饜學者之心,於是宋儒起而言義理。此漢、宋之經學所以分也。惟前漢今文學能兼義理訓詁之長。武、宣之間,經學大昌,家數未分,純正不雜,故其學極精而有用。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當時之書,惜多散失。傳於今者,惟伏生《尚書大傳》,多存古禮,與《王制》相出入,解《書》義為最古;董子《春秋繁露》,發明《公羊》三科九旨,且深於天人性命之學;《韓詩》僅存《外傳》,推演詩人之旨,足以證明古義。學者先讀三書,深思其旨,乃知漢學所以有用者在精而不在博,將欲通經致用,先求大義微言,以視章句訓詁之學,如劉歆所譏「分文析義,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者,其難易得失何如也。{{*|(古文學出劉歆,而古文訓詁之流弊先為劉歆所譏,則後世破碎支離之學,又歆所不取者。)}} 太史公書成於漢武帝時經學初昌明、極純正時代,間及經學,皆可信據。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則以《序卦》、《雜卦》為孔子作者非矣。云「文王囚於羑裏,重八卦為六十四卦」,則以為伏羲重卦,又以為神農,以為夏禹者,皆非矣。云「伏生獨得二十九篇」,則二十九篇外無師傳矣。其引《書》義,以大麓為山麓,旋機玉衡為北斗,文祖為堯太祖,丹朱為允子朱,二十二人中有彭祖,「夔曰」八字實為衍文,《般庚》作於小辛之時,《微子》非告比幹、箕子,《君奭》為居攝時作,《金縢》在周公薨後,《文侯之命》乃命晉重,魯公《費誓》初代守國。凡此故實,具有明征,則後人臆解《尚書》,變亂事實者,皆非矣。云「《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頌之音」,則朱子以為淫人自言,王柏以為雜有鄭、衛者,非矣。既云「《關雎》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而又云「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仁義陵遲,《鹿鳴》刺焉。」本《魯詩》,以《關雎》、《鹿鳴》為陳古刺今,則毛、鄭以下皆以《關雎》屬文王,又以為后妃求淑女,非矣。云「正考父善宋襄公,作《商頌》」,則毛、鄭以為正考父得《商頌》於周太師,非矣。云「《春秋》筆削,子夏不能贊一辭」,則杜預以為「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者,非矣。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於後別出魯君子左丘明云云,則知丘明不在弟子之列,亦未嘗口受傳指,荀崧以為孔子作《春秋》,丘明造膝親受者,非矣。荀悅《申鑒》曰:「仲尼作經,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謂真本經。古今先師,義一而已;異家別說,而皆自謂真本說。」案今古文皆述聖經,尊孔教,不過文字說解不同而已;而其後古文家之橫決,則有不可訓者。《左氏》昭二年傳:「韓宣子來聘,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夫魯《春秋》即孟子與《乘》、《梼杌》並稱者,止有其事其文而無其義。既無其義,不必深究;而杜預據此孤證,遂以傳中五十凡例皆出周公,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乃為孔子新例。如此,則周公之例多,孔子之例少;周公之功大,孔子之功小。奪尼山之筆削,上獻先君;飾冢宰之文章,下誣後聖。故唐時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孔子止配享周公,不得南面專太牢之祭。劉知幾《史通惑經》、《申左》極詆《春秋》之略,不如《左氏》之詳。非聖無法,並由此等謬說啟之。孔疏云:「先儒之說《春秋》者多矣,皆以丘明作傳,說仲尼之經,凡與不凡無新舊之例。」據此,則杜預以前未有云周公作凡例者。陸淳曰:「按其傳例云: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然則周公先設弒君之義乎?」駮難極明,杜之謬說不待辨矣。若《易》象則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孔子系辭,故曰「《易》歷三聖。」而鄭眾、賈逵、馬融等皆以為周公作《爻辭》,或亦據韓宣子之說,與《易》歷三聖不合矣。劉歆以《周官》為周公致太平之跡;《周禮》一書遂巍然為古文大宗,與今文抗衡;周公亦遂與孔子抗衡,且駕孔子而上之矣。太史公曰:「言六藝者,折衷於孔子。」徐防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六經皆孔子手訂,無有言周公者。作《春秋》尤孔子特筆,自孟子及兩漢諸儒,皆無異辭。孟子以孔子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驅猛獸;又引孔子其義竊取之言,繼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後;足見孔子功繼群聖,全在《春秋》一書。尊孔子者,必遵前漢最初之古義,勿惑於後起之歧說。與其信杜預之言,降孔子於配享周公之列;不如信孟子之言,尊孔子以繼禹、周公之功也。 ==四、經學極盛時代== 經學自漢元、成至後漢,為極盛時代。其所以極盛者,漢初不任儒者,武帝始以公孫弘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元帝尤好儒生,韋、匡、貢、薛,並致輔相。自後公卿之位,未有不從經術進者。青紫拾芥之語,車服稽古之榮。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以累世之通顯,動一時之羨慕。後漢桓氏代為師傅;楊氏世作三公。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漢武開其端,元、成及光武、明、章繼其軌。經學所以極盛者,此其一。武帝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昭帝增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增弟子員三千人。平帝時,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甲乙丙科,為郎中、太子舍人、文學掌故。後世生員科舉之法,實本於此。經生即不得大用,而亦得有出身,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漢末太學諸生至三萬人,為古來未有之盛事。經學所以極盛者,又其一。 漢崇經術,實能見之施行。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孔教已定於一尊矣。然武帝、宣帝皆好刑名,不專重儒。蓋寬饒謂以法律為《詩》、《書》,不盡用經術也。元、成以後,刑名漸廢。上無異教,下無異學。皇帝詔書,群臣奏議,莫不援引經義,以為據依。國有大疑,輒引《春秋》為斷。一時循吏多能推明經意,移易風化,號為以經術飾吏事。漢治近古,實由於此。蓋其時公卿大夫士吏未有不通一藝者也。後世取士偏重文辭,不明經義;為官專守律例,不引儒書。既不用經學,而徒存其名;且疑經學為無用,而欲並去其實。觀兩漢之已事,可以發思古之幽情。孔子道在《六經》,本以垂教萬世;惟漢專崇經術,猶能實行孔教。雖《春秋》太平之義,《禮運》大同之象,尚有未逮;而三代後政教之盛,風化之美,無有如兩漢者。降至唐、宋,皆不能及。尊經之效,已有明征。若能舉太平之義、大同之象而實行之,不益見玄聖綴學立制真神明之式哉?此顧炎武所云「光武、明、章果有變齊至魯之功,而惜其未純乎道」也。 漢有一種天人之學而齊學尤盛。《伏傳》五行,《齊詩》五際,《公羊春秋》多言災異,皆齊學也。《易》有象數占驗,《禮》有明堂陰陽,不盡齊學,而其旨略同。當時儒者以為人主至尊,無所畏憚,借天象以示儆,庶使其君有失德者猶知恐懼修省。此《春秋》以元統天、以天統君之義,亦《易》神道設教之旨。漢儒藉此以匡正其主。其時人主方崇經術,重儒臣,故遇日食地震,必下詔罪己,或責免三公。雖未必能如周宣之遇災而懼,側身修行,尚有君臣交儆遺意。此亦漢時實行孔教之一證。後世不明此義,謂漢儒不應言災異,引讖緯,於是天變不足畏之說出矣。近西法入中國,日食、星變皆可豫測,信之者以為不應附會災祥。然則,孔子《春秋》所書日食、星變,豈無意乎?言非一端,義各有當,不得以今人之所見輕議古人也。 漢儒言災異,實有征驗。如昌邑王時,夏侯勝以為久陰不雨,臣下有謀上者,而應在霍光。昭帝時,眭孟以為有匹夫為天子者,而應在宣帝。成帝時,夏賀良以為漢有再受命之祥,而應在光武。王莽時讖云:「劉秀當為天子」,尤為顯證。故光武以赤伏符受命,深信讖緯。五經之義,皆以讖決。賈逵以此興《左氏》,曹褒以此定漢禮。於是五經為外學,七緯為內學,遂成一代風氣。光武非愚闇妄信者,實以身試有驗之故。天人本不相遠,至誠可以前知。解此,則不必非光武,亦不必非董、劉、何、鄭矣。且緯與讖有別。孔穎達以為「緯候之書,偽起哀、平」。其實不然。《[[史記]]·趙世家》云:「秦讖於是出。」《秦本紀》云:「亡秦者胡也」,「明年祖龍死」,皆讖文。圖讖本方士之書,與經義不相涉。漢儒增益秘緯,乃以讖文牽合經義。其合於經義者近純,其涉於讖文者多駮。故緯,純駮互見,未可一概詆之。其中多漢儒說經之文:如六日七分出《易緯》,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出《書緯》,夏以十三月為正云云出《樂緯》;後世解經,不能不引。三綱大義,名教所尊,而經無明文,出《禮緯含文嘉》。馬融註《[[論語]]》引之,朱子註亦引之,豈得謂緯書皆邪說乎?歐陽修不信祥異,請刪五經註疏所引讖緯;幸當時無從其說者。從其說,將使註疏無完書。其後魏了翁編《五經要義》,略同歐陽之說,多去實證而取空言。當時若刪註疏,其去取必如《五經要義》,浮詞無實,古義盡亡;即惠、戴諸公起於國朝,亦難乎其為力矣。 觀漢世經學之盛衰而有感焉。《[[後漢書]]·儒林傳》曰:「光武中興,愛好經術。{{YL|建武五年}},修起太學。{{YL|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臺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搢紳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授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案永平之際,重熙累洽,千載一時,後世莫逮。至安帝以後,博士倚席不講。順帝更修黌宇,增甲乙之科。梁太后詔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入學。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古來太學人才之多,未有多於此者。而範蔚宗論之曰:「章句漸疏,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是漢儒風之衰,由於經術不重。經術不重,而人才徒侈其眾多;實學已衰,而外貌反似乎極盛。於是遊談起太學,而黨禍遍天下。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實自疏章句、尚浮華者啟之。觀漢之所以盛與所以衰,皆由經學之盛衰為之樞紐。然則,立學必先尊經;不尊經者,必多流弊。後世之立學者可以鑒矣。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後世右文之主,不過與其臣宴飲賦詩,追《卷阿》矢音之盛事,未有能講經議禮者。惟漢宣帝博征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章帝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為曠世一見之典。《石渠議奏》今亡,僅略見於杜佑《通典》。《白虎通義》猶存四卷,集今學之大成。十四博士所傳,賴此一書稍窺崖略。國朝陳立為作《疏證》,治今學者當奉為瑰寶矣。章帝時,已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而《白虎通義》采古文說絕少,以諸儒楊終、魯恭、李育、魏應皆今學大師也。靈帝{{YL|熹平四年}},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蔡邕自書丹,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後儒晚學,咸取則焉。尤為一代大典。使碑石尚在,足以考見漢時經文。惜六朝以後,漸散亡,僅存一千九百餘字於宋洪氏《隸釋》。有《魯詩》、小夏侯《尚書》、《儀禮》、《公羊春秋》、《魯論語》,蓋合《易》為六經。而五經外增《論語》,《公羊春秋》有傳無經,漢時立學官本如此。宋蓬萊閣刻石又壞;今江西南昌、浙江紹興兩府學重刻,止有六百七十五字,與世傳古文經字多不同。漢石經是隸書,非魏三體石經;是立於太學門外,非鴻都門。前人說者多誤,詳見杭世駿《石經考異》、馮登府《石經補考》。 王充《論衡》曰:「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於漢。」案王仲任以孔子制作垂遺於漢,此用《公羊春秋》說也。《韓敕碑》云:「孔子近聖,為漢定道。」《史晨碑》云:「西狩獲麟,為漢制作。」歐陽修以漢儒為狹陋,孔子作《春秋》,豈區區為漢而已哉!不知聖經本為後世立法,雖不專為漢,而繼周者漢,去秦閏位不計,則以聖經為漢制作,固無不可。且在漢當言漢;推崇當代,即以推崇先聖。如歐陽修生於宋,宋尊孔子之教,讀孔子之經,即謂聖經為宋制法,亦無不可。今人生於大清,大清尊孔子之教,讀孔子之經,即謂聖經為清制法,亦無不可。歐公之言何拘閡之甚乎!漢經學所以盛,正以聖經為漢制作,故得人主尊崇。此儒者欲行其道之苦衷,實聖經通行萬世之公理。或疑獲麟制作,出自讖緯家言;赤鳥端門,事近荒唐,詞亦鄙俚;《公羊傳》並無明說,何休不應載入《解詁》。然觀《左氏傳》「其處者為劉氏」,孔疏云:「插註此辭,將以媚世。明帝時,賈逵上疏云:『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竊謂前世藉此欲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說耳。」據疏,是後漢尚讖記;不引讖記,人不尊經。而《左氏》家增竄傳文,《公羊》家但存其說於註,則《公羊》家引讖之罪視《左氏》家當未減矣。 後漢取士,必經明行修;蓋非專重其文,而必深考其行。前漢匡、張、孔、馬皆以經師居相位,而無所匡救。光武有鑒於此,故舉逸民,賓處士,褒崇節義,尊經必尊其能實行經義之人。後漢三公,如袁安、楊震、李固、陳蕃諸人,守正不阿,視前漢匡、張、孔、馬大有薰蕕之別。《儒林傳》中所載如戴憑、孫期、宋登、楊倫、伏恭等,立身皆有可觀。範蔚宗論之,以為:「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勢也。……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顧炎武以范氏為知言,謂:「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然則,國家尊經重學,非直肅清風化,抑可搘拄衰微。無識者以為經學無益而欲去之,觀於後漢之時,當不至如秦王謂儒無益人國矣。 後漢經學盛於前漢者,有二事。一則前漢多專一經,罕能兼通。經學初興,藏書始出,且有或為《雅》、或為《頌》,不能盡一經者。若申公兼通《詩》、《[[春秋]]》,韓嬰兼通《詩》、《易》,孟卿兼通《禮》、《春秋》,已為難能可貴。夏侯始昌通五經,更絕無僅有矣。後漢則尹敏習歐陽《尚書》,兼善《毛詩》、《穀梁》、《左氏春秋》;景鸞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又撰《禮內外說》。何休精研六經,許慎五經無雙,蔡玄學通五經。此其盛於前漢者一也。一則前漢篤守遺經,罕有撰述。章句略備,文采未彰。《藝文志》所載者,說各止一二篇,惟《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為最夥。董子《春秋繁露》,誌不載。韓嬰作《內外傳》數萬言,今存《外傳》。後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臺記》,今無傳者。後漢則周防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景鸞作《易說》及《詩解》,又撰《禮略》,及作《月令章句》,著述五十餘萬言。趙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程曾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何休作《公羊解詁》,又訓註《[[孝經]]》、《[[論語]]》,以《春秋》駮漢事六百餘條,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許慎撰《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賈逵集《古文尚書同異》三卷,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並作《周官解故》。馬融著《三傳異同說》,註《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此其盛於前漢者二也。風氣益開,性靈漸啟;其過於前人之質樸而更加恢張者在此,其不及前人之質樸而未免雜糅者亦在此。至鄭君出而遍註諸經,立言百萬,集漢學之大成。 《[[漢書]]·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繁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案經學之盛,由於祿利,孟堅一語道破。在上者欲持一術以聳動天下,未有不導以祿利而翕然從之者。漢遵《王制》之法,以經術造士,視唐、宋科舉尚文辭者為遠勝矣。大師眾至千餘人,前漢末已稱盛;而《後漢書》所載張興著錄且萬人,牟長著錄前後萬人,蔡玄著錄萬六千人,樓望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宋登教授數千人,魏應、丁恭弟子著錄數千人,姜肱就學者三千餘人,曹曾門徒三千人,楊倫、杜撫、張玄皆千餘人,比前漢為尤盛。所以如此盛者,漢人無無師之學,訓詁句讀皆由口授;非若後世之書,音訓備具,可視簡而誦也。書皆竹簡,得之甚難,若不從師,無從寫錄;非若後世之書,購買極易,可兼兩而載也。負笈雲集,職此之由。至一師能教千萬人,必由高足弟子傳授,有如鄭康成在馬季長門下,三年不得見者;則著錄之人不必皆親受業之人矣。 孟堅云「大師眾至千餘人」,學誠盛矣;「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則漢之經學所以由盛而衰者,弊正坐此,學者不可以不察也。孟堅於《藝文志》曰:「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案兩漢經學盛衰之故,孟堅數語盡之。凡學有用則盛,無用則衰。存大體,玩經文,則有用;碎義逃難,便辭巧說,則無用,有用則為人崇尚,而學盛;無用則為人詬病,而學衰。漢初申公《詩》訓,疑者弗傳;丁將軍《易》說,僅舉大誼;正所謂存大體、玩經文者。甫及百年,而蔓衍支離,漸成無用之學,豈不惜哉!一經說至百餘萬言,說五字至二三萬言,皆指秦恭言之。桓譚《新論》云:「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誼,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後漢書》云:「信都秦恭延君守小夏侯說文,增師法至百萬言。」延君近君是一人,其學出小夏侯。小夏侯師事夏侯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夏侯勝譏其破碎。是小夏侯本碎義逃難之學;恭增師法,益以支蔓。故愚以為如小夏侯者,皆不當立學也。 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後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施、孟、梁丘已不必分,況張、彭、翟、白以下乎!《後漢書儒林傳》云:「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宦者蔡倫傳》云:「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謁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校讎家法。」是博士各守家法也。《質帝紀》云:「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是明經必守家法也。《左雄傳》云:雄上言郡國所舉孝廉,請皆詣公府,諸生試家法。註曰:「儒有一家之學,故稱家法。」是孝廉必守家法也。《徐防傳》,防上疏云:「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漢時不修家法之戒,蓋極嚴矣。然師法別出家法,而家法又各分顓家;如幹既分枝,枝又分枝,枝葉繁滋,浸失其本;又如子既生孫,孫又生孫,雲礽曠遠,漸忘其祖。是末師而非往古,用後說而舍先傳;微言大義之乖,即自源遠末分始矣。 凡事有見為極盛,實則盛極而衰象見者,如後漢師法之下復分家法,今文之外別立古文,似乎廣學甄微,大有裨於經義;實則矜奇炫博,大為經義之蠹。師說下復分家法,此範蔚宗所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也。」今文外別立古文,此範升所謂「各有所執,乖戾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則失人也。」蓋凡學皆貴求新,惟經學必專守舊。經作於大聖,傳自古賢。先儒口授其文,後學心知其意,制度有一定而不可私造,義理衷一是而非能臆說。世世遞嬗,師師相承,謹守訓辭,毋得改易。如是,則經旨不雜而聖教易明矣。若必各務創獲,茍異先儒;騁怪奇以釣名,恣穿鑿以標異,是乃決科之法,發策之文;侮慢聖言,乖違經義。後人說經,多中此弊;漢世近古,已兆其端。故愚以為明、章極盛之時,不加武、宣昌明之代也。 ==五、經學中衰時代== 經學盛於漢;漢亡而經學衰。桓、靈之間,黨禍兩見,志士仁人,多填牢戶,文人學士,亦扞文網;固已士氣頹喪而儒風寂寥矣。鄭君康成,以博聞強記之才,兼高節卓行之美,著書滿家,從學盈萬。當時莫不仰望,稱伊、雒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闕,鄭氏道備。自來經師未有若鄭君之盛者也。然而木鐸行教,卒入河海而逃;蘭陵傳經,無救焚坑之禍;鄭學雖盛,而漢學終衰。《三國志》董昭上疏陳末流之弊云:「竊見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弟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杜恕上疏云:「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則風俗之流弊。」魚豢《魏略》以董邁、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祥七人為儒宗;其序曰:「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飽食相從而退。嗟夫!學業沈隕,乃至於此。是以私心常區區貴乎數公者,各處荒亂之際,而能守志彌敦者也。」魚豢序見《三國志註》,令人閱之悚然。夫以兩漢經學之盛,不百年而一衰至此;然則,文明豈可恃乎!範蔚宗論鄭君「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蓋以漢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學者莫知所從。鄭君兼通今古文,溝合為一,於是經生皆從鄭氏,不必更求各家。鄭學之盛在此,漢學之衰亦在此。《鄭君傳》云:「凡玄所註《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著《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駮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案鄭註諸經,皆兼采今古文。註《易》用費氏古文;爻辰出費氏分野,今既亡佚,而施、孟、梁邱《易》又亡,無以考其同異。註《尚書》用古文,而多異馬融;或馬從今而鄭從古,或馬從古而鄭從今。是鄭註《書》兼采今古文也。箋《詩》以毛為主,而間易毛字。自云:「若有不同,便下己意。」所謂己意,實本三家。是鄭箋《詩》兼采今古文也。註《儀禮》並存今古文;從今文則註內疊出古文,從古文則註內疊出今文。是鄭註《儀禮》兼采今古文也。《周禮》古文無今文,《禮記》亦無今古文之分,其註皆不必論。註《論語》,就《魯論》篇章,參之《齊》、《古》,為之註,云:「《魯》讀某為某,今從古。」是鄭註《論語》兼采今古文也。註《孝經》多今文說,嚴可均有輯本。 所謂鄭學盛而漢學衰者;漢經學近古可信,十四博士今文家說,遠有師承;劉歆創通古文,衛宏、賈逵、馬融、許慎等推衍其說,已與今學分門角立矣。然今學守今學門戶,古學守古學門戶。今學以古學為變亂師法,古學以今學為「黨同妒真。」相攻若仇,不相混合。杜、鄭、賈、馬註《周禮》、《左傳》,不用今說;何休註《公羊傳》,亦不引《周禮》一字;許慎《五經異義》分今文說、古文說甚晰。若盡如此分別,則傳至後世,今古文不雜廁,開卷可了然矣。鄭君先通今文,後通古文。其傳曰:「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案京氏《易》、《公羊春秋》為今文,《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為古文。鄭君博學多師,今古文道通為一,見當時兩家相攻擊,意欲參合其學,自成一家之言,雖以古學為宗,亦兼采今學以附益其義。學者苦其時家法繁雜,見鄭君閎通博大,無所不包,眾論翕然歸之,不復舍此趨彼。於是鄭《易註》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鄭《書註》行而歐陽、大小夏侯之《書》不行矣;鄭《詩箋》行而魯、齊、韓之《詩》不行矣;鄭《禮註》行而大小戴之《禮》不行矣;鄭《論語註》行而齊、魯《論語》不行矣。重以鼎足分爭,經籍道息。漢學衰廢,不能盡咎鄭君;而鄭采今古文,不復分別,使兩漢家法亡不可考,則亦不能無失。故經學至鄭君一變。 事有不可一概論者,非通觀古今,不能定也。《毛詩》、《左傳》乃漢時不立學之書,而後世不可少;鄭君為漢儒敗壞家法之學,{{*|(本李兆洛說)}}而後世尤不可無。漢時《詩》有魯、齊、韓三家,《春秋》有《公》、《穀》二傳。《毛詩》、《左傳》不立學無害;且不立學,而三家二傳更不至淆雜也。漢後三家盡亡,二傳殆絕,若無《毛詩》、《左傳》,學者治《詩》、《春秋》,更無所憑依矣。鄭君雜糅今古,使顓門學盡亡;然顓門學既亡,又賴鄭註得略考見。今古之學若無鄭註,學者欲治漢學,更無從措手矣!此功過得失互見而不可概論者也。鄭君從黨遍天下,即經學論,可謂小統一時代。傳云:「齊、魯間宗之」;非但齊、魯間宗之,傳列郗慮等五人,《鄭志》、《鄭記》有趙商等十六人。《三國志姜維傳》云:「好鄭氏學」,不知其何所受。昭烈帝嘗自言周旋鄭康成間,蓋鄭君避地徐州,時昭烈為徐州牧,嘗以師禮事之。然則,蜀漢君臣亦鄭學支裔矣。有與鄭君同時而學不盡同者:荀爽、虞翻並作《易註》;荀用費《易》,虞用孟《易》,今略存於李鼎祚《集解》中。虞嘗駮鄭《尚書註》,又以《鄭易註》為不得。王粲亦駮鄭,而其說不傳。有視鄭稍後而學不盡同者:王弼《易註》,盡掃象數,雖亦用費《易》,而說解不同。故李鼎祚云:「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何晏《論語集解》雖采鄭註,而不盡主鄭。若王肅尤顯與為敵者。 鄭學出而漢學衰,王肅出而鄭學亦衰。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賈逵、馬融皆古文學,乃鄭學所自出。肅善賈、馬而不好鄭,殆以賈、馬專主古文,而鄭又附益以今文乎?案王肅之學,亦兼通今古文。肅父朗師楊賜,楊氏世傳歐陽《尚書》;洪亮吉《傳經表》以王肅為伏生十七傳弟子,是肅嘗習今文;而又治賈、馬古文學。故其駮鄭,或以今文說駮鄭之古文,或以古文說駮鄭之今文。不知漢學重在顓門,鄭君雜糅今古,近人議其敗壞家法,肅欲攻鄭,正宜分別家法,各還其舊,而辨鄭之非,則漢學復明,鄭學自廢矣。乃肅不惟不知分別,反效鄭君而尤甚焉。偽造孔安國《尚書傳》、《論語孝經註》、《孔子家語》、《孔叢子》,共五書,以互相證明;託於孔子及孔氏子孫,使其徒孔衍為之證。不思《史》、《漢》皆云安國早卒,不云有所撰述;偽作三書,已與《史》、《漢》不合矣。而《家語》、《孔叢子》二書,取郊廟大典禮兩漢今古文家所聚訟不決者,盡託於孔子之言,以為定論。不思漢儒議禮聚訟,正以去聖久遠,無可據依。故石渠、虎觀,天子稱制臨決。若有孔子明文可據,群言淆亂折諸聖,尚安用此紛紛為哉!肅作《聖證論》,以譏短鄭君;蓋自謂取證於聖人之言;《家語》一書,是其根據。其註《家語》,如五帝、七廟、郊丘之類,皆牽引攻鄭之語,適自發其作偽之覆。當時鄭學之徒皆云「《家語》,王肅增加。」或云王肅所作。是肅所謂聖證,人皆知其不出於聖人矣。孫誌祖《家語疏證》已明著其偽。 兩漢經學極盛,而前漢末出一劉歆,後漢末生一王肅,為經學之大蠹。歆,楚元王之後;其父向,極言劉氏、王氏不並立。歆黨王莽篡漢,於漢為不忠,於父為不孝。肅父朗,漢會稽太守,為孫策虜,復歸曹操,為魏三公。肅女適司馬昭,黨司馬氏篡魏,但早死不見篡事耳。二人黨附篡逆,何足以知聖經!而歆創立古文諸經,汨亂今文師法;肅偽作孔氏諸書,並鄭氏學亦為所亂。歆之學行於王莽;肅以晉武帝為其外孫,其學行於晉初。《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立學官。晉初郊廟之禮,皆王肅說,不用鄭義。其時孔晁、孫毓等申王駮鄭,孫炎、馬昭等又主鄭攻王,龂龂於鄭、王兩家之是非,而兩漢顓門無復過問。重以永嘉之亂,《易》亡梁丘、施氏、高氏,《書》亡歐陽、大小夏侯,《齊詩》在魏已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孟、京、費《易》亦無傳人,《公》、《穀》雖在若亡。晉元帝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太常荀崧上疏,請增置鄭《易》、《儀禮》及《春秋公羊》、《穀梁》博士各一人,時以為《穀梁》膚淺不足立。王敦之難,復不果行。晉所立博士,無一為漢十四博士所傳者,而今文之師法遂絕。 世傳《十三經》註,除《孝經》為唐明皇御註外,漢人與魏、晉人各居其半。鄭君箋《毛詩》,註《周禮》、《儀禮》、《禮記》;何休註《公羊傳》;趙岐註《孟子》;凡六經,皆漢人註。孔安國《尚書傳》,王肅偽作;王弼《易註》;何晏《論語集解》;凡三經,皆魏人註。杜預《左傳集解》;範寧《穀梁集解》;郭璞《爾雅註》;凡三經,皆晉人註。以註而論,魏、晉似不讓漢人矣;而魏、晉人註卒不能及漢者:孔《傳》多同王肅,孔《疏》已有此疑;宋吳棫與朱子及近人閻若璩、惠棟歷詆其失,以為偽作;丁晏《尚書餘論》,考定其書實出王肅。據《晉書·荀崧傳》,崧疏稱武帝時置博士,已有孔氏,是晉初已立學。永嘉之亂亡失,東晉時梅頤復獻之,非梅頤偽作也。王弼、何晏祖尚玄虛,範寧常論其罪浮於桀、紂。王弼《易註》,空談名理,與漢儒樸實說經不似;故宋趙師秀云:「輔嗣《易》行無漢學。」何晏《論語集解》合包、周之《魯論》,孔、馬之《古論》,而雜糅莫辨。所引孔註,亦是偽書;如「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孔註「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不自稱幾世祖,此大可疑者。丁晏謂孔註亦王肅偽作。杜預《左傳集解》多據前人說解,而沒其名,後人疑其杜撰。諒闇短喪,倡為邪說。《釋例》於「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一條,亟揚其波。鄭伯射王中肩之類,曲為出脫。焦循論預背父黨篡之罪,謂為司馬氏飾,其註多傷名教,不可為訓。範寧《穀梁集解》,雖存《穀梁》舊說,而不專主一家。序於三傳皆加詆諆,宋人謂其最公。此與宋人門徑合耳;若漢時,三傳各守顓門,未有兼采三傳者也。郭璞《爾雅註》亦沒前人說解之名,余蕭客謂為攘善無恥。此皆魏、晉人所註經,準以漢人著述體例,大有逕庭,不止商、周之判。蓋一壞於三國之分鼎,再壞於五胡之亂華,雖緒論略傳,而宗風已墜矣。 ==六、經學分立時代== 自劉、石十六國並入北魏,與南朝對立,為南北朝分立時代;而其時說經者亦有「南學」「北學」之分。此經學之又一變也。《[[北史]]·儒林傳》序曰:「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於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案南北學派,《[[北史]]》數言盡之。夫學出於一,則人知依歸;道紛於歧,則反致眩惑。鄭君生當漢末,未雜玄虛之習、偽撰之書,箋註流傳,完全無缺;欲治「漢學」,舍鄭莫由。北學,《易》、《書》、《詩》、《禮》皆宗鄭氏,《左傳》則服子慎。鄭君註《左傳》未成,以與子慎,見於《世說新語》。是鄭、服之學本是一家;宗服即宗鄭,學出於一也。南學則尚王輔嗣之玄虛,孔安國之偽撰,杜元凱之臆解,此數家與鄭學枘鑿,亦與漢儒背馳。乃使涇、渭混流,薰、蕕同器,以致後世不得見鄭學之完全,並不得存漢學之什一,豈非談空空、覈玄玄者階之厲乎!南方玄學不行於北魏,李業興對梁武帝云:「少為書生,止習五典,……素不玄學,何敢仰酬!」此北重經學不雜玄學之明證。南學之可稱者,惟晉、宋間諸儒善說禮服。宋初雷次宗最著,與鄭君齊名,有雷、鄭之稱。當崇尚老、莊之時,而說禮謹嚴,引證詳實,有漢石渠、虎觀遺風,此則後世所不逮也。其說略見於杜佑《[[通典]]》。 《[[北史]]》又云;「漢世鄭氏並為眾經註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鄭,《易》、《詩》、《書》、《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於河北。」案漢儒經註,當時存者,止此三家;河北大行,可謂知所宗尚。而據《北史》,河、洛主服氏《左傳》外,不聞更有何氏《公羊》;且云:「《公羊》、《穀梁》,多不措意。」《儒林傳》載習《公羊春秋》者,止有梁祚一人;而劉蘭且排毀《公羊》。則此所云《公羊》大行,似非實錄。《公羊傳何氏解詁疏》二十八卷,《唐志》不載;《崇文總目》始著錄稱,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徐彥;而徐彥亦不知何代人。近人王鳴盛謂即《北史》之徐遵明;以其文氣似六朝人,不似唐人所為。洪頤煊引疏司空掾云「『若今之三府掾。』三府掾,六朝時有之,至唐以後則無此稱矣;此疏為梁、齊間舊帙無疑。」姚範云:「隋、唐間不聞有三府掾,亦無三府之稱,意者在北齊、蕭梁之間乎?」據此二說,則以為徐遵明,不為無見。惟據《北史》,遵明傳鄭《易》、《尚書》、《三禮》,服氏《春秋》,不聞傳何氏《公羊》,其弟子亦無傳《公羊》學者;則謂彥即遵明,尚在疑似之間。《公羊疏》設問答;梁有《公羊傳問》九卷,荀爽問,魏安平太守徐欽答;又晉車騎將軍庾翼問,王愆期答;其書在隋並亡,或即徐《疏》所引。王愆期註《公羊》,以為《春秋》制文王指孔子,見《書泰誓疏》引;兩漢人無此說,亦未可據。 《北史》又云:「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蓋唐初人重南輕北,故定從南學;而其實不然。說經貴約簡,不貴深蕪,自是定論;但所謂約簡者,必如漢人之持大體,玩經文,口授微言,篤守師說,乃為至約而至精也。若唐人謂南人約簡得其英華,不過名言霏屑,騁揮麈之清談;屬詞尚腴,侈雕蟲之餘技。如皇侃之《論語義疏》,名物制度,略而弗講,多以老、莊之旨,發為駢儷之文,與漢人說經相去懸絕。此南朝經疏之僅存於今者,即此可見一時風尚。江藩以其得自日本,疑為足利贗鼎;不知此等文學,非六朝以後人所能為也。《禮記疏》本皇、熊二家;熊安生北學,皇侃南學。孔穎達以為熊違經多引外義,釋經唯聚難義,此正所謂北學深蕪者。又以皇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以熊比皇,皇氏勝矣;此則皇氏比熊為勝,正所謂南人約簡者。而《郊特牲》疏云:「皇氏於此經之首,廣解天地百神用樂委曲,及諸雜禮制,繁而不要,非此經所須;又隨事曲解,無所憑據;今皆略而不載。」此又孔穎達之所謂繁廣者。說禮本宜詳實,不嫌稍繁;皇氏之解《禮記》,視《論語義疏》為遠勝矣。《南史皇侃傳》,「所撰《論語義》、《禮記義》見重於世,學者傳焉。」今《論語義》佚而復存,《禮記義》略見孔疏。 《[[南史]]·儒林傳》《序》「宋、齊國學,時或開置,而勸課未博,建之不能十年,蓋取文具而已。是時鄉里莫或開館,公卿罕通經術。朝廷大儒,獨學而弗肯養眾;後生孤陋,擁經而無所講習。……至梁武創業,深湣其弊。{{YL|天監四年}},乃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於是以平原明山賓、吳郡陸璉、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玚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射策通明經者,即除為吏。於是懷經負笈者雲會矣。又選學生遣就會稽雲門山,受業於廬江河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七年,又詔皇太子宗室王侯始就學受業。武帝親屈輿駕,釋奠於先師先聖,申之以宴語,勞之以束帛。濟濟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及陳武創業,時經喪亂,……敦獎未遑,……稍置學官,成業蓋寡。」案南朝以文學自矜,而不重經術;宋、齊及陳,皆無足觀。惟梁武起自諸生,知崇經術;崔、嚴、何、伏之徒,前後並見升寵,四方學者靡然向風;斯蓋崇儒之效。而晚惑釋氏,尋遘亂亡,故南學仍未大昌。姚方興得《舜典》篇首二十八字於大𦨵頭,梁武時為博士議駮,有漢宣、章二帝稱制臨決之風,而至今流傳。偽中之偽,是又梁武所不料也。 《[[北史]]·儒林傳序》「魏道武初定中原,……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YL|天興二年|399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明元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太武{{YL|始光三年}}春,起太學於城東。後徵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於是人多砥尚儒術。……天安初,詔立鄉學。……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劉芳、李彪諸人以經術進。……宣武時,復詔營國學,樹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周文受命,雅重經典;……明皇纂歷,敦尚學藝。內有崇文之觀,外重成均之職。……徵沈重於南荊,……待熊安生以殊禮。是以天下慕向,文教遠覃。」案北朝諸君,惟魏孝文、周武帝能一變舊風,尊崇儒術。考其實效,亦未必優於蕭梁。而北學反勝於南者,由於北人俗尚樸純,未染清言之風、浮華之習,故能專宗鄭、服,不為偽孔、王、杜所惑。此北學所以純正勝南也。焦循曰:「正始以後,人尚清談。迄晉南渡,經學盛於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齊,遂不能為儒林立傳。梁天監中,漸尚儒風,於是梁書有《儒林傳》。《陳書》嗣之,仍梁所遺也。魏儒學最隆,歷北齊、周、隋,以至唐武德、貞觀,流風不絕,故《魏書儒林傳》為盛。」 「北方戎馬,不能屏視月之儒;南國浮屠,不能改經天之義。」此孔廣森以為經學萬古不廢,歷南北朝之大亂,異端雖熾,聖教不絕也。而南北諸儒抱殘守缺,其功亦未可沒焉。夫漢學重在明經,唐學重在疏註;當漢學已往,唐學未來,絕續之交,諸儒倡為義疏之學,有功於後世甚大。南如崔靈恩《三禮義宗》、《左氏經傳義》,沈文阿《春秋》、《禮記》、《孝經》、《論語義疏》,皇侃《論語》、《禮記義》,戚袞《禮記義》,張譏《周易》、《尚書》、《毛詩》、《孝經》、《論語義》,顧越《喪服》、《毛詩》、《孝經》、《論語義》,王元規《春秋》、《孝經義記》;北如劉獻之《三禮大義》,徐遵明《春秋義章》,李鉉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沈重《周禮》、《儀禮》、《禮記》、《毛詩》、《喪服經義》,熊安生《周禮》、《禮記義疏》、《孝經義》;皆見《南北史·儒林傳》。今自皇、熊二家見采於《禮記疏》外,其餘書皆亡佚。然淵源有自,唐人五經之疏未必無本於諸家者。論先河後海之義,亦豈可忘篳路藍縷之功乎。 《[[北史]]》又云:「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門下講鄭玄所註《周易》,遵明以傳盧景裕,……景裕傳權會、郭茂,……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輔嗣所註,師訓蓋寡。齊時儒士罕傳《尚書》之業,徐遵明兼通之。遵明受業於屯留王聰,傳授浮陽李周仁及勃海張文敬、李鉉、河間權會,並鄭康成所註,非古文也。下里諸生,略不見孔氏註解。武平末,劉光伯、劉士元始得費甝《義疏》,乃留意焉。其《詩》、《禮》、《春秋》,尤為當時所尚,諸生多兼通之。《三禮》並出遵明之門。徐傳業於……熊安生,……其後生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人。諸生盡通《小戴禮》,於《周》、《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通《毛詩》者,多出於魏朝劉獻之,……其後能言《詩》者多出二劉之門。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並服子慎所註,亦出徐生之門。……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兼更講杜元凱所註。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案史言北學極明晰;而北學之折入於南者,亦間見焉。青、齊之間,多講王輔嗣《易》、杜元凱《左傳》;蓋青、齊居南北之中,故魏、晉經師之書,先自南傳於北。北學以徐遵明為最優,擇術最正;鄭註《周易》、《尚書》、《三禮》,服註《春秋》,皆遵明所傳;惟《毛詩》出劉獻之耳。其後則劉焯、劉炫為優,而崇信偽書,擇術不若遵明之正。得費甝《義疏》,傳偽孔古文,實始於二劉。二劉皆北人,乃傳南人費甝之學,此北學折入於南之一證。蓋至隋,而經學分立時代變為統一時代矣。 ==七、經學統一時代== 學術隨世運為轉移,亦不盡隨世運為轉移。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此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天下統一,南並於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此不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北史]]·儒林傳序》「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綸,無所取正。隋文……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於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及帝暮年,……不悅儒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彫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古今,後世鉆仰。所制諸經議疏,搢紳咸師宗之。既而外事四夷,……其風漸墜。……方領矩步之徒,亦轉死溝壑。凡有經籍,因此湮沒於煨燼矣。」案史於隋一代經學盛衰及南北學統一,說皆明晰;而北學所以並入於南之故,尚未了然。南朝衣冠禮樂,文采風流,北人常稱羨之。高歡謂江南蕭衍老公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是當時北人稱羨南朝之證。經本樸學,非顓家莫能解,俗目見之,初無可悅。北人篤守漢學,本近質樸;而南人善談名理,增飾華詞,表裏可觀,雅俗共賞。故雖以亡國之余,足以轉移一時風氣,使北人舍舊而從之。正如王褒入關,貴遊並學褒書,趙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知好尚難反,亦改習褒書。庾信歸周,群公碑誌多出其手。信有「韓陵一片石可共語,餘皆驢鳴犬吠」之言。此皆北人重南、南人輕北之證。北方經學折入於南,亦猶是也。 經學統一之後,有南學,無北學。南學北學,以所學之宗主分之,非以其人之居址分之也。當南北朝時,南學亦有北人,北學亦有南人。如崔靈恩本北人,而歸南;沈重本南人,而歸北。及隋並陳,褚暉、顧彪、魯世達、張沖皆以南人見重於煬帝。南方書籍,如費甝《義疏》之類,亦流入於北方。人情既厭故喜新,學術又以華勝樸。當時北人之於南學,有如「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矣。《隋書經籍志》於《易》云:「梁、陳,鄭玄、王弼二註,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浸微。」於《書》云:「梁、陳所講,有鄭、孔二家。齊代,唯傳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於《春秋》云:「《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浸微。」是偽孔、王、杜之盛行,鄭、服之浸微,皆在隋時。故天下統一之後,經學亦統一,而北學從此絕矣。隋之二劉,冠冕一代。唐人作疏,《詩》、《書》皆本二劉;而孔穎達《書疏》序云:「焯乃組織經文,穿鑿孔穴,……使教者煩而多惑,學者勞而少功。……炫嫌焯之煩雜,就而刪焉。……義既太略,辭又過華。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獎之路。」據孔氏說,是二劉以北人而染南習;變樸實說經之體,蹈華腴害骨之譏;蓋為風氣所轉移,不得不俯從時尚也。 唐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穎達既卒,博士馬嘉運駮其所定義疏之失,有詔更定,未就。{{YL|永徽二年}},詔諸臣復考證之,就加增損。{{YL|永徽四年}},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自唐至宋,明經取士,皆遵此本。夫漢帝稱制臨決,尚未定為全書;博士分門授徒,亦非止一家數;以經學論,未有統一若此之大且久者。此經學之又一變也。其所定五經疏,《易》主王註,《書》主孔傳,《左氏》主杜解;鄭註《易》、《書》,服註《左氏》,皆置不取。論者責其朱紫無別,真贗莫分,唐初編定諸儒誠不得辭其咎。而據《隋經籍志》,鄭註《易》、《書》,服註《左氏》,在隋已浸微將絕,則在唐初已成「廣陵散」矣。北學既並於南,人情各安所習;諸儒之棄彼取此,蓋亦因一時之好尚,定一代之規模。猶之唐行詩賦,本煬帝科舉之遺;明用時文,沿元人經疑之式。名為新義,實襲舊文。《尚書舜典》疏云:「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廢之。」《呂刑》疏云:「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以唐人而稱大隋,此沿襲二劉之明證。是則作奏雖工,葛龔之名未去;建國有制,節度之榜猶存。疏失可嗤,不能為諸儒解矣。 議孔疏之失者,曰彼此互異,曰曲徇註文,曰雜引讖緯。案著書之例,註不駮經,疏不駮註;不取異義,專宗一家;曲徇註文,未足為病。讖緯多存古義,原本今文;雜引釋經,亦非巨謬。惟彼此互異,學者莫知所從;既失刊定之規,殊乖統一之義。即如讖緯之說,經疏並引;而《詩》、《禮》從鄭,則以為是;《書》不從鄭,又以為非;究竟讖緯為是為非,矛盾不已甚歟!官修之書不滿人意,以其雜出眾手,未能自成一家。唐修《晉書》,大為子玄呵詆;梁撰《通史》,未見一字留遺。《正義》奉敕監修,正中此弊。穎達入唐,年已耄老;豈盡逐條親閱,不過總攬大綱。諸儒分治一經;各取一書以為底本,名為創定,實屬因仍。書成而穎達居其功,論定而穎達屍其過。究之功過非一人所獨擅,義疏並非諸儒所能為也。其時同修《正義》者,《周易》則馬嘉運、趙乾葉,《尚書》則王德韶、李子云,《毛詩》則王德韶、齊威,《春秋》則谷那律、楊士勛,《禮記》則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頵、張權。標題孔穎達一人之名者,以年輩在先,名位獨重耳。 朱子謂五經疏,《周禮》最好,《詩》、《禮記》次之,《書》、《易》為下。《困學紀聞》云:「考之《隋志》,王弼《易》,孔安國《書》,齊、梁始列國學;故諸儒之說,不若《詩》、《禮》之詳實。」其說亦未盡然。《正義》者,就傳註而為之疏解者也。所宗之註不同,所撰之疏亦異。《易》主王弼,本屬清言。王註,河北不行。「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正義序》已明言其失。而疏文仍失於虛浮,以王註本不摭實也。《書》主偽孔,亦多空詮,孔《傳》,河北不行。《正義》專取二劉,序又各言其失,由偽傳本無足征也。《詩》、《禮》、《周禮》,皆主鄭氏,義本詳實;名物度數,疏解亦明;故於諸經《正義》為最優。朱子分別次序極當。竊謂《周禮》是一代之制,猶不如《禮記》可以通行,學術治術無所不包。《王制》一篇,體大物博,與《孟子》、《公羊》多合。用其書,可以治天下。比之《周禮》,尤為簡明。治註疏者,當從此始。《左氏傳》,朱子所未言者。案《左氏正義》,雖詳亦略,盡棄賈、服舊解,專宗杜氏一家。劉炫規杜,多中杜失;乃駮劉申杜,強為飾說。嘗讀《正義》,怪其首尾橫決,以為必有訛脫。考各本皆如是,疑莫能釋。後見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乃知劉炫規杜,先申杜而後加規;《正義》乃翦截其文,以劉之申杜者列於後,而反以駮劉;又不審其文義,以致不相承接。首尾橫決,職此之由。《易》、《書》之疏,間亦類此,特未若《左傳疏》之甚耳。{{*|(劉文淇謂「唐人刪定者僅駮劉炫說百餘條,餘皆光伯述議也。」劉毓崧又作《周易尚書舊疏考正》。)}} 唐人義疏,其可議者誠不少矣;而學者當古籍淪亡之後,欲存漢學於萬一,窺鄭君之藩籬,舍是書無徵焉。是又功過互見,未可概論者也。前乎唐人義疏,經學家所寶貴者,有陸德明《經典釋文》。《經典釋文》,亦是南學。其書創始於陳後主元年,成書在未入隋以前。而《易》主王氏,《書》主偽孔,《左》主杜氏,為唐人義疏之先聲。中引北音,止一再見。《序錄》於王曉《周禮音》,註云:「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於《論語》云:「北學有杜弼註,世頗行之。」北方大儒,如徐遵明,未嘗一引。陸本南人,未通北學,固無怪也。與義疏同時並出者,唐初又有《定本》,出顏師古,五經疏嘗引之。師古為顏之推後人。之推本南人,晚歸北,其作《家訓》,引江南、河北本,多以江南為是。師古《定本》從南,蓋本《家訓》之說;而《家訓》有不盡是者。如《詩》「興雲祁祁」,《家訓》以為當作「興雨」,《詩正義》即據《定本》作「興雨」,以或作「興雲」為誤。不知古本作「興雲」,漢《無極山碑》可證。《毛詩》亦當與三家同。古無虛實兩讀之分,下云「雨我公田」,若上句又作「興雨」,則文義重復。《家訓》據班固《靈臺詩》「祁祁甘雨」,不知班氏是合「興雲祁祁,雨我公田」為一句。班作《漢書食貨志》,引《詩》正作「興雲」,尤可證也。自《正義》、《定本》頒之國胄,用以取士,天下奉為圭臬。唐至宋初數百年,士子皆謹守官書,莫敢異議矣。故論經學,為統一最久時代。 唐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合為九經,取士。《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為中經,《周易》、《尚書》、《儀禮》、《穀梁》為小經。以經文多少分大中小三等,取士之法不得不然。{{YL|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瓘上言:「三《禮》、三《傳》及《毛詩》、《尚書》、《周易》等,並聖賢微旨,生人教業。……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咸以《禮記》文少,人皆競讀。《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穀梁》,歷代宗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事資訓誘,不可因循。」{{YL|開元十六年}},楊玚為國子祭酒,奏言:「今明經習《左氏》者十無二三。……又《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殆將絕廢,……請量加優獎。」據此二說,則唐之盛時,諸經已多束閣。蓋大經,《左氏》文多於《禮記》,故多習《禮記》,不習《左氏》。中、小經,《周禮》、《儀禮》、《公羊》、《穀梁》難於《易》、《書》、《詩》,故多習《易》、《書》、《詩》,不習《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此所以四經殆絕也。唐帖經課試之法,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為通。專考記誦,而不求其義,故明經不為世重,而偏重進士。宋初因唐明經之法,王安石改用墨義,是為空衍義理之始,元、明經義時文之濫觴。 漢熹平刊《石經》之後,越五百餘年,而有唐開成《石經》。此一代之盛舉,群經之遺則也。惟唐不重經術,故以文宗右文之主,鄭覃以經術位宰相,而所刊《石經》,不滿人意,史臣以為名儒不窺。當時並無名儒,窺不窺無足論;而自熹平《石經》散亡之後,惟開成《石經》為完備;以視兩宋刻本,尤為近古。雖校刊不盡善,豈無佳處足證今本之訛脫者。顧炎武考監本《儀禮》,脫誤尤多,《士昏禮》脫「壻授綏」一節十四字,賴有長安《石經》可據以補。此開成《石經》有功經學之一證也。顧又考出唐《石經》誤字甚夥,實不盡屬開成原刻。一經乾符之修造,再經後梁之補刊,三經北宋之添註,四經堯惠之謬作。其中誤字,未可盡咎唐人。精審而詳究之,亦治經之一助也。 唐人經說傳今世者,惟陸淳本啖助、趙匡之說,作《春秋纂例》、《微旨》、《辨疑》。謂:左氏,六國時人,非《論語》之丘明;雜采諸書,多不可信。《公》、《穀》口授,子夏所傳;後人據其大義,散配經文,故多乖謬,失其綱統。此等議論,頗能發前人所未發。惟《三傳》自古各自為說,無兼采《三傳》以成一書者;是開通學之途,背顓門之法矣。史徵《周易口訣》,成伯玙《毛詩指說》,韓、李《論語筆解》,皆寥寥短篇,無關閎旨。惟李鼎祚《周易集解》多存古義;後人得以窺漢《易》之大略,考荀、虞之宗旨,賴有此書。 唐人經學有未可抹殺者,《[[說郛]]》令狐澄《[[大中遺事]]》云:「大中時,工部尚書陳商立《春秋左傳》學議;以孔子修經,褒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惜忠賢之泯滅,恐善惡之失墜,以日系月,修其職官,本非扶助聖言、緣飾經旨,蓋太史氏之流也。舉其《春秋》,則明白而有識;合之《左氏》,則叢雜而無徵。杜元凱曾不思夫子所以為經,當以《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以為史,當與司馬遷、班固等列。取二義乖刺不侔之語,參而貫之,故微旨有所不周,宛章有所未一。」孫光憲《北夢瑣言》,亦載此說。案自漢後,《公羊》廢擱,《左氏》孤行,人皆以《左氏》為聖經,甚且執杜解為傳義。不但《春秋》一經,汨亂已久;而《左氏》之傳,受誣亦多。孔疏於經傳不合者,不云傳誤,反云經誤。劉知幾《史通》,詆毀聖人,尤多狂悖。皆由不知《春秋》是經,《左氏》是史。經垂教立法,有一字褒貶之文;史據事直書,無特立褒貶之義。體例判然不合,而必欲混合為一。又無解於經傳參差之故,故不能據經以正傳,反信傳而疑經矣。陳商在唐時無經學之名,乃能分別夫子是經、丘明是史,謂杜元凱參貫二義非是,可謂千古卓識。謂《左傳》非扶助聖言,即博士云「左氏不傳《春秋》」之意也;非緣飾經旨,即範升云「左氏不祖孔子」之說也。治《春秋》者,誠能推廣陳商之言,分別經是經,《左氏》是史,離之雙美,毋使合之兩傷,則不至誤以史視《春秋》,而《春秋》大義微言可復明於世矣。 ==八、經學變古時代== 經學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篤守古義,無取新奇;各承師傳,不憑胸臆,猶漢、唐註疏之遺也。宋王旦作試官,題為「當仁不讓於師」,不取賈邊解師為眾之新說,可見宋初篤實之風。乃不久而風氣遂變。《困學紀聞》云:「自漢儒至於慶曆間,談經者守訓故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據王應麟說,是經學自漢至宋初未嘗大變,至慶曆始一大變也。《七經小傳》,劉敞作,《三經新義》,王安石作,或謂《新義》多剿敞說。元祐諸公,排斥王學;而伊川《易傳》專明義理,東坡《書傳》橫生議論,雖皆傳世,亦各標新。司馬光《論風俗劄子》曰:「新進後生,口傳耳剽,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陸遊曰:「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自慶曆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辭》,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顧命》,黜《詩》之序,不難於議經,況傳註乎!」案宋儒撥棄傳註,遂不難於議經。排《系辭》謂歐陽修,毀《周禮》謂修與蘇軾、蘇轍,疑《孟子》謂李覯、司馬光,譏《書》謂蘇軾,黜《詩序》謂晁說之。此皆慶曆及慶曆稍後人,可見其時風氣實然,亦不獨咎劉敞、王安石矣。 孔子以《易》授商瞿,五傳而至田何,又三傳為施讎、孟喜、梁丘賀,此《易》之正傳也。京房受《易》於焦延壽,託之孟氏,不相與同,多言卦氣占驗,此《易》之別傳也。鄭註言爻辰,虞註言納甲,不過各明一義,本旨不盡在此。鄭與荀爽皆費氏《易》;惟虞翻言家傳孟氏,而註引《參同契》,又言夢道士使吞三爻,則間本於道家。王弼亦費氏《易》,而旨近老氏,則亦涉道家矣。然諸儒雖近道家,或用術數,猶未嘗駕其說於孔子之上也。宋道士陳搏乃本太乙下行九宮之法,作先天後天之圖,託伏羲、文王之說而加之孔子之上。三傳得邵子,百其說益昌。邵子精數學,亦《易》之別傳,非必得於《河》、《洛》。程子不信邵子之數,其識甚卓。《易傳》言理,比王弼之近老氏者,為最純正。朱子以程子不言數,乃取《河》、《洛》九圖冠於所作《本義》之首。於是宋、元、明言《易》者,開卷即說先天後天。不知圖是點畫,書是文字;故漢人以《河圖》為八卦、《洛書》為九疇。宋人所傳《河圖》、《洛書》,皆黑白點子,是止可稱圖,不可稱書。而乾南坤北之位,是乾為君,而北面朝其臣。此皆百喙不能解者。是以先天後天說《易》者,皆無足觀。 《尚書》傳自伏生,今存《大傳》;而《洪範五行傳》專言祥異,則《書》之別傳也。太史公當武帝立歐陽《尚書》之時,所引《尚書》,必歐陽說,與伏傳多吻合。大小夏侯出,始小異。古文說出,乃大不同。今考《五經異義》引《古尚書說》,《五經疏》引馬、鄭遺說,如六卿、六宗、廣地萬里、服十二章之類,多援《周禮》以解唐、虞。夫《周禮》即屬周公手定之書,亦不可強堯、舜下從成周之制,是古文說已不可信矣。偽孔《傳》出,王肅雜采今古,與馬、鄭互有得失。諸儒去古未遠,雖間易其制度,未嘗變亂其事實也。至宋儒乃以義理懸斷數千年以前之事實,謂文王不稱王;戡黎是武王;武王但伐紂,不觀兵;周公惟攝政,未代王;無解於「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子封」之文,乃以為武王封康叔;《君奭》是周公留召公;王命周公後是留後治洛;並與古說不合。考之《詩》、《書》,皆言文王受命。伏《傳》、《[[史記]]》皆言文王稱王,以戡黎為文王事,非武王事。武王既可伐紂,何以必不可觀兵。伏《傳》言周公居攝;《[[史記]]》言周公踐位。又言武王時,康叔幼,未得封;《左氏傳》祝鮀明言周公封康叔,鮀以衛人說衛事,豈猶有誤!《[[史記]]》言《君奭》作於周公居攝時,非留召公。又言周公老於豐,薨於豐,未嘗留後治洛。唐置節度留後,古無此官名。皆變亂事實之甚者,孔《傳》尚無此說,故孔《傳》雖偽,猶愈於蔡《傳》也。疑孔《傳》始於宋吳棫。朱子繼之,謂「某嘗疑孔安國書是假,《書序》是魏、晉間人作。《書》凡易讀者皆古文,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偏記其所難而易者全不能記。」朱子所疑,真千古卓識。蔡《傳》不從師說,殆因其序以傳心為說;傳心出虞廷十六字,不敢明著其偽乎!閻若璩作《古文疏證》,攻偽《書》、偽《傳》;毛奇齡為古文作《冤詞》。人多是閻非毛,實亦未可概論。閻攻偽《書》、偽《傳》極精,而據蔡《傳》則誤。毛不信宋儒所造事實,而一從孔傳,此則毛是而閻非者,學者當分別觀之。 《詩》,魯、齊、韓三家,《藝文志》以為魯最近之。《齊詩》五際六情,獨傳異義,則《詩》之別傳也。《韓詩》,唐時尚存,惜無傳人而亡。《毛傳》孤行,鄭《箋》間采魯、韓。自漢以後,說《詩》皆宗毛、鄭。宋歐陽修《本義》始辨毛、鄭之失,而斷以己意。蘇轍《詩傳》始以毛《序》不可盡信,止存其首句,而刪去其餘。南宋鄭樵《詩傳辨妄》始專攻毛、鄭,而極詆《小序》。當時周孚已反攻鄭樵。朱子早年說《詩》,亦主毛、鄭;呂祖謙《讀詩記》引朱氏曰,即朱子早年之說也。後見鄭樵之書,乃將《大小序》別為一編而辨之,名《詩序辨說》。其《集傳》亦不主毛、鄭,以《鄭》、《衛》為淫詩,且為淫人自言。同時陳傅良已疑之,謂:以城闕為偷期之所,彤管為淫奔之具,竊所未安。馬端臨《文獻通考》辨之尤詳,謂:夫子嘗刪《詩》,取《關雎》樂而不淫;今以文公《詩傳》考之,其為男女淫泆而自作者,凡二十有四,何夫子猶存之不刪!又引鄭六卿餞韓宣子所賦詩,皆文公所斥以為淫奔之人所作,而不聞被譏。乃知當如序者之說,不當如文公之說也。是朱子《詩集傳》,宋人已疑之。而朱子作《白鹿洞賦》,引《青衿》傷學校語,門人疑之而問,朱子答以序亦不可廢。是朱子作《集傳》,不過自成一家之言,非欲後人盡廢古說而從之也。王柏乃用其說而刪《詩》,豈朱子之意哉! 《春秋公羊》、《穀梁》,漢後已成絕學。《左氏》傳事不傳義,後人專習《左氏》,於《春秋》一經,多不得其解。王安石以《春秋》為斷爛朝報而廢之,後世以此詬病安石。安石答韓求仁問《春秋》曰:「此經比他經尤難,蓋《三傳》不足信也。」尹和靖云:「介甫不解《春秋》,以其難之也,廢《春秋》非其意。」據尹氏說,安石本不欲廢《春秋》者,然不信《三傳》,則《春秋》已廢矣。若以《春秋》為斷爛朝報,則非特安石有是言,專執《左氏》為《春秋》者皆不免有此意。信《左氏》家經承舊史、史承赴告之說,是《春秋》如朝報矣;不信《公》、《穀》家日月褒貶之例,而概以為闕文,是《春秋》如朝報之斷爛者矣。宋人治《春秋》者多,而不治顓門,皆沿唐人啖、趙、陸一派。如孫復、孫覺、劉敞、崔子方、葉夢得、呂本中、胡安國、高閌、呂祖謙、程公說、張洽、呂大圭、家鉉翁,皆其著者,以劉敞為最優,胡安國為最顯。元、明用胡《傳》取士,推之太高;近人又詆之太過,而胡《傳》卒廢。平心而論,胡氏《春秋》大義本孟子,一字褒貶本《公》、《穀》,皆不得謂其非。而求之過深,務出《公》、《穀》兩家之外;鍛煉太刻,多存託諷時事之心。其書奏御經筵,原可藉以納約。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諾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胡《傳》首戒權臣,習藝祖懲艾黃袍之非,啟高宗猜疑諸將之意。王夫之謂岳侯之死,其說先中於庸主之心。此其立言之大失,由解經之不明也。崔子方《春秋本例》,以日月為本,在宋儒中,獨能推明《公》、《穀》;而所作《經解》並糾《三傳》,未能專主一家。朱子云:「《春秋》義例……不能自信於心,故未嘗敢措一辭。」此朱子矜慎之處,亦由未能專信《公》、《穀》,故義例無所依據也。 三《禮》本是實學,非可空言;故南北學分,而三《禮》皆從鄭註;皇、熊說異,而皆在鄭註範圍之中。宋時三禮之學,講習亦盛。王安石以《周禮》取士。後有王昭禹、易袚、葉時,皆可觀。《儀禮》有李如圭《集釋》、《釋宮》,張淳《識誤》,並實事求是之學。《禮記》,衛湜《集說》一百六十卷,采摭宏富,可比李鼎祚之集《周易》。而陳祥道之《禮書》一百五十卷,貫通經傳,晁公武、陳振孫服其精博。竊謂祥道之書,博則有之,精則未也。宋人治經,務反漢人之說。以禮而論,如謂郊禘是一,有五人帝,無五天帝,魏王肅之說也。禘是以祖配祖,非以祖配天,唐趙匡之說也。此等處,前人已有疑義,宋人遂據以詆漢儒。三代之禮久亡,漢人去古未遠,其說必有所受。古時宮室制度,至漢當有存者。如周之靈臺,漢時猶在,非後人臆說所能奪也。若古禮之不宜於今者:郊禘一歲屢行,天子難於親出;宗廟四代選毀,人情必疑不安。後世天則每歲一郊,祖則同堂異室,此皆不必強摹古禮,亦不必以古禮為非,宋人盡反先儒,一切武斷;改古人之事實,以就我之義理;變三代之典禮,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為必然者也。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以十七篇為主,取大、小戴及他書傳所載系於禮者附之,僅成家、鄉、邦國、王朝禮,喪、祭二禮未就而朱子歿,黃榦續成之。其書甚便學者,為江永《禮經綱目》、秦蕙田《五禮通考》所自出。 宋人不信註疏,馴至疑經;疑經不己,遂至改經、刪經、移易經文以就己說,此不可為訓者也。世譏鄭康成好改字;不知鄭《箋》改毛,多本魯、韓之說;尋其依據,猶可征驗。註《禮記》用盧、馬之本,當如盧植所云「發起紕繆」;註云「某當為某」,亦必確有憑依。《周禮》故書,不同《儀禮》;今古文異,一從一改,即以《齊》、《古》考《魯論》之意。《儀禮》之《喪服傳》,《禮記》之《玉藻》、《樂記》,雖明知為錯簡,但存其說於註,而不易其正文。先儒之說經,如此其慎,豈有擅改經字者乎!唐魏征作《類禮》,改易《禮記》次序,張說駮之,不行,猶得謹嚴之意。乃至宋而風氣大變。朱子註《論語》,不刪重出之章;「與其進也」三句,不鉤轉其文,但存其說於註。註《詩》「爰其適歸」,云《家語》作奚,而不改為奚;據古本「上帝甚蹈」,云《國語》作神,而不改為神;體例猶未失也。獨於《大學》,移其文,又補其傳;《孝經》分經傳,又刪經文;未免宋人習氣。而移《大學》先有二程子,刪《孝經》云本胡侍郎、汪端明,則未可盡為朱子咎。若王柏作《書疑》,將《尚書》任意增刪;《詩疑》刪《鄭》、《衛》,《風雅頌》亦任意改易;可謂無忌憚矣。《四庫提要》斥之曰:「柏何人斯,敢奮筆以進退孔子哉!」經學至斯,可云一厄。他如俞廷椿《復古編》,割裂五官,以補冬官;吳澄《禮記纂言》,將四十九篇顛倒割裂,私竄古籍,使無完膚。宋、元、明人說經之書,若此者多,而實宋人為之俑始。 ==九、經學積衰時代== 唐、宋明經取士,猶是漢人之遺;而唐不及漢,宋又不及唐者,何也?漢以經術造士,上自公卿,下逮掾吏,莫不通經。其進用,或由孝廉茂才,或由賢良對策。若射策中科,止補文學掌故、博士弟子員,非高選也。唐之帖經,猶漢之射策;其學即淺,而視之又不重。所重視者,詩賦之辭,時務之策,皆非經術。援經義對策者,僅一劉蕡引《春秋》正始之文,發宦侍無君之隱。以直言論,固屬朝陽之鳳;以經義論,亦同獨角之麟;而唐不能用。此其所以不及漢也。宋仁宗始復明經科,神宗變帖經為墨義。貼經之記誦屬實,非數年不為功;墨義之文字蹈空,即一時可猝辦。唐時帖括全寫註疏,議者病其不能通經。權德輿謂註疏猶可以質驗;不者,儻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則蕩然矣。宋用墨義,正如權德輿所料。又專用王氏《新學》,不遵古義。蘇軾以為黃茅白葦,徐禧言竊襲人語不求心通者相半,此其所以並不及唐也。且宋以後,非獨科舉文字蹈空而已,說經之書,亦多空衍義理,橫發議論,與漢、唐註疏全異。朱子答人問胡安定云:「尋常亦不滿於胡說,解經不使道理明白,卻說其中多使故事,大與做時文答策相似。」夫以胡安國《春秋傳》,後世頒之學官,用以取士者,猶不免與時文答策相似;皆由科舉之習深入人心,不可滌除。故論經學,宋以後為積衰時代。 科舉取士之文而用經義,則必務求新異,以歆動試官;用科舉經義之法而成說經之書,則必創為新奇,以煽惑後學。經學宜述古而不宜標新;以經學文字取人,人必標新以別異於古。一代之風氣成於一時之好尚,故立法不可不慎也。元、明之經義,本於宋熙寧中王安石所立墨義之法,命呂惠卿、王雱等為之,而安石自撰《周禮義》,使雱撰《詩》、《書義》,名為《三經新義》,頒行天下。夫既名為《新義》,則明教人棄古說,以從其新說。陳後山《談叢》言:荊公《新義》行,舉子專誦王氏章句而不解義。荊公悔之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是安石立法不善,當時已自悔其失;而其書至南宋始廢。趙鼎謂安石「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陳公輔謂安石使學者習其所為《三經新義》;皆穿鑿破碎無用之空言也。南宋雖廢《新義》,而仍用其墨義之法。朱子謂經義甚害事,分明是侮聖人之言,詩賦卻無害。朱子豈不知經義取士優於詩賦,而其言如是,則當時經義為經之蠹可知。元人因之,而制為四書五經疑。明初用四書疑,後乃改四書五經義。其破承原起之法,本於元王充耘《書義矜式》,又本於呂惠卿、王雱之墨義。名為明經取士,實為荒經蔑古之最。明時所謂經學,不過蒙存淺達之流;即自成一書者,亦如顧炎武云:明人之書,無非盜竊。弘治以後,經解皆隱沒古人名字,將為己說而已。其見於《四庫存目》者,新奇謬戾,不可究詰。《五經》掃地,至此而極。 宋人說經之書傳於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為盛而以為衰者,唐人猶守古義而宋人多務新義也。唐人經說傳世絕少,此亦有故。考《唐書經籍志》,唐人自為之書二萬八千餘卷,《五經》義說著於錄者凡數十種,則亦未為鮮矣。而今所傳不及什一,由於其時刊本未出,傳鈔不易,一遇兵燹,蕩為煨燼。世傳古籍,唐以前什一二,宋以後什八九。此非特唐人所著之書為然,亦非特唐人所著經說為然也。又自宋末元、明,專用宋儒之書取士,註疏且束高閣,何論註疏之外!於是唐以前古籍之不亡於兵燹者,盡亡於宋以後。所以唐人經說傳世寥寥。宋則刊刻已行,流傳甚易,宜其存多佚少。今所傳宋人文集說部皆十倍於唐人,非止經說。是未可以經說之多寡判唐、宋之優劣也。五代極亂之時,忽開文明之象;如鋟木一事,實為藝林之珍。《五代會要》,後唐{{YL|長興三年}}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經書之有木板,實始於此。逮兩宋而刻本多。此宋以後之書所以多傳於今日也。 漢學至鄭君而集大成,於是鄭學行數百年;宋學至朱子而集大成,於是朱學行數百年。懿彼兩賢,師法百祀。其巍然為一代大宗者,非特以學術之閎通,實由制行之高卓也。以經學論,鄭學、朱學皆可謂小統一時代。鄭學統一,惟北學為然;所謂寧道孔、孟誤,諱言鄭、服非;若南學,則兼用偽孔、王、杜,而不盡宗鄭、服;是猶未得為統一也。朱學統一,惟南方最早。金、元時,程學盛於南,蘇學盛於北。北人雖知有朱夫子,未能盡見其書。元兵下江、漢,得趙復,朱子之書始傳於北。姚樞、許衡、竇默、劉因輩翕然從之。於是元仁宗延祐,定科舉法,《易》用朱子《本義》,《書》用蔡沈《集傳》,《詩》用朱子集《傳》,《春秋》用胡安國《傳》,惟《禮記》猶用鄭註,是則可謂小統一矣。尤可異者,隋平陳而南並於北,經學乃北反並於南;元平宋而南並於北,經學亦北反並於南。論兵力之強,北常勝南;論學力之盛,南乃勝北。隋、元前後遙遙一轍,是豈優勝劣敗之理然歟?抑報復循環之道如是歟? 論宋、元、明三朝之經學,元不及宋,明又不及元。宋劉敞、王安石諸儒,其先皆嘗潛心註疏,故能辨其得失。朱子論疏,稱《周禮》而下《易》、《書》,非於諸疏功力甚深,何能斷得如此確鑿。宋儒學有根柢,故雖撥棄古義,猶能自成一家。若元人則株守宋儒之書,而於註疏所得甚淺。如熊朋來《五經說》,於古義古音多所抵牾,是元不及宋也。明人又株守元人之書,於宋儒亦少研究。如季本、郝敬多憑臆說,楊慎作偽欺人,豐坊造《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以行世而世莫能辨,是明又不及元也。顧炎武論《書傳會選》云:「其傳中用古人姓名、古書名目,必具出處,兼亦考證典故。蓋宋、元以來諸儒之規模猶在。而其為此書者,皆自幼為務本之學,非由八股出身之人,故所著之書雖不及先儒,而尚有功於後學。……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其論明之不及宋、元,可謂深切。元、明人之經說,惟元趙汸《春秋屬詞》,義例頗明。孔廣森治《公羊》,其源出於趙汸。明梅鷟《尚書考異》,辨古文之偽,多中肯綮,開閻若璩、惠棟之先。皆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也。 明{{YL|永樂十二年}},敕胡廣等修《五經大全》,頒行天下。此一代之盛事,自唐修《五經正義》後,越八百餘年而再見者也。乃所修之書,大為人姍笑。顧炎武謂:《春秋大全》全襲元人汪克寬《胡傳纂疏》,《詩經大會》全襲元人劉瑾《詩傳通釋》。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人也。取已成之書,鈔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經學之廢,實自此始。《四庫提要》更加考定,謂《周易大全》割裂董楷、董真卿、胡一桂、胡炳文四家之書,饾饤成編;《書傳大全》亦剿襲陳櫟《尚書集傳纂疏》、陳師凱《書蔡傳旁通》;《禮記大全》采諸儒之說凡四十二家,而以陳澔《集說》為主,澔書之列於學官自此書始。案官修之書,多剿舊說,唐修《正義》,已不免此。惟唐所因者,六朝舊籍,故該洽猶可觀。明所因者,元人遺書,故譾陋為尤甚。此《五經正義》至今不得不鉆研,《五經大全》入後遂盡遭唾棄也。元以宋儒之書取士,《禮記》猶存鄭註;明並此而去之,使學者全不睹古義,而代以陳澔之空疏固陋,《經義考》所目為兔園冊子者。故經學至明為極衰時代。而剝極生復,貞下起元,至國朝,經學昌明,乃再盛而骎骎復古。 ==十、經學復盛時代== 經學自兩漢後,越千餘年,至國朝而復盛。兩漢經學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經學、稽古右文故也。國朝稽古右文,超軼前代。{{YL|康熙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YL|乾降二十年}},御纂《周易述義》十卷;康熙六十五年,欽定《書經傳說匯纂》二十四卷,欽定《詩經傳說匯纂》二十卷,序二卷;{{YL|乾隆二十年}},御纂《詩義折中》二十卷;{{YL|乾隆十三年}},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YL|康熙三十八年}},欽定《春秋傳說匯纂》三十八卷;{{YL|乾隆二十三年}},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YL|乾隆四十七年}},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以經部列首,分為十類。夫漢帝稱制臨決,未及著為成書;唐宗御註《孝經》,不聞遍通六藝。今鴻篇鉅制,照耀寰區;頒行學官,開示蒙昧;發周、孔之蘊,持漢、宋之平。承晚明經學極衰之後,推崇實學,以矯空疏,宜乎漢學重興,唐、宋莫逮。{{YL|乾隆五十八年}},詔刊十三經於太學,依開成《石經》,參以善本,多所訂正。{{YL|嘉慶八年}},復命廷臣磨改,以期盡善,尤為一代盛典,足以別黑白而定一尊。 凡事有近因,有遠因。經學所以衰而復盛者,一則明用時文取士,至末年而流弊已甚。顧炎武謂八股之害,甚於焚書。閻若璩謂不通古今,至明之作時文者而極。一時才俊之士,痛矯時文之陋,薄今愛古,棄虛崇實,挽回風氣,幡然一變。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皆負絕人之姿,為舉世不為之學。於是毛奇齡、閻若璩等接踵繼起,考訂校勘,愈推愈密。欺為近因。一則朱子在宋儒中,學最篤實。元、明崇尚朱學,未盡得朱子之旨。朱子常教人看註疏,不可輕議漢儒。又云:「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後以宋孝宗崩,寧宗應承重,而無明據,未能折服異議;及讀《儀禮疏》,鄭答趙商問父有廢疾而為其祖服制三年斬,乃大佩服。謂禮經之文誠有闕略,不無待於後人;向使無鄭康成,則此事誠未有斷決。朱子晚年修《儀禮經傳通解》,蓋因乎此;惜書未成而歿。元、明乃專取其中年未定之說取士,士子樂其簡易。而元本不重儒,科舉不常行;明亦不尊經,科舉法甚陋。慕宗朱之名,而不究其實,非朱子之過也。朱子能遵古義,故從朱學者,如黃震、許謙、金履祥、王應麟諸儒,皆有根柢。王應麟輯《三家詩》與鄭《易註》,開國朝輯古佚書之派。王、顧、黃三大儒,皆嘗潛心朱學,而加以擴充,開國初漢,宋兼采之派。斯為遠因。聖人之經,本如日月,光景常新,有此二因,而又恭逢右文之朝,宜其由衰而復盛矣。 由衰復盛,非一朝可至;由近復古,非一蹴能幾。國初諸儒治經,取漢、唐註疏及宋、元、明人之說,擇善而從。由後人論之,為漢、宋兼采一派;而在諸公當日,不過實事求是,非必欲自成一家也。江藩作《漢學師承記》,以為梨洲、亭林兩家之學,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漢學為不可廢,多騎墻之見、依違之言,豈真知灼見者,乃以黃、顧二公附於冊後。竊謂如江氏說,國初諸儒無一真知灼見者矣,豈獨黃、顧二公!《師承記》首列閻若璩,江氏必以閻為真知灼見;案閻氏之功在考定古文之偽,而其《疏證》信蔡《傳》臆造之事實,邵子意推之年代;其說《詩》,以王柏《詩疑》為然,謂《鄭》、《衛》為可刪;乃誤沿宋學,顯背漢儒者。江刻於黃、顧而寬於閻,是並閻氏之書未之考也。當時如胡渭《易圖明辨》,能辟《圖》、《書》之謬,而《洪範》並攻漢儒。陳啟源《毛詩稽古編》能駮宋以申毛,而經說間談佛教。萬斯大、方苞等兼通《三禮》,多信宋而疑漢。其不染宋學者,惟毛奇齡;而毛務與朱子立異。朱子疑偽孔古文,而毛以偽孔為可信;朱子信《儀禮》,而毛以《儀禮》為可疑;此則朱是而毛非者。雖由門戶之見未融,實以途徑之開未久也。此等處宜分別觀之,諒其求實學之苦心,勿遽責以守顓門之絕業。 雍、乾以後,古書漸出,經義大明。惠、戴諸儒,為漢學大宗,已盡棄宋詮,獨標漢幟矣。惠周惕子士奇,孫棟,三世傳經。棟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書考》、《春秋補註》、《九經古義》等書。論者擬之漢儒,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而惠氏紅豆山齋楹帖云:「《六經》宗孔、孟,百行法程、朱。」是惠氏之學未嘗薄宋儒也。戴震著《毛鄭詩考正》、《考工記圖》、《孟子字義疏證》、《儀禮正誤》、《爾雅文字考》,兼通歷算聲韻,其學本出江永,稱永學自漢經師康成後,罕其儔匹。永嘗註《朱子近思錄》;所著《禮經綱目》,亦本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戴震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雖與朱子說經牴牾,亦只是爭辨一理字。《毛鄭詩考正》嘗采朱子說。段玉裁受學於震,議以震配享朱子祠。又跋朱子《小學》云:「或謂漢人言小學謂六書,非朱子所云,此言尤悖。夫言各有當;漢人之小學,一藝也;朱子之小學,蒙養之全功也。」段以極精小學之人,而不以漢人小學薄朱子《小學》。是江、戴段之學未嘗薄宋儒也。宋儒之經說雖不合於古義,而宋儒之學行實不愧於古人。且其析理之精,多有獨得之處。故惠、江、戴、段為漢學幟誌,皆不敢將宋儒抹殺。學求心得,勿爭門戶;若分門戶,必起詬爭。江藩作《國朝漢學師承記》,焦循貽書諍之,謂當改《國朝經學師承記》,立名較為渾融。江藩不從,方東樹遂作《漢學商兌》,以反攻漢學。平心而論,江氏不脫門戶之見,未免小疵;方氏純以私意肆其謾罵,詆及黃震與顧炎武,名為揚宋抑漢,實則歸心禪學,與其所著《書林揚觶》,皆陽儒陰釋,不可為訓。 國朝經師,能紹承漢學者,有二事。一曰傳家法,如惠氏祖孫父子,江、戴、段師弟,無論矣。惠棟弟子有餘蕭客、江聲。聲有孫沅,弟子有顧廣圻、江藩。藩又受學余蕭客。王鳴盛、錢大昕、王昶皆嘗執經於惠棟。錢大昕有弟大昭,從子塘、坫、東垣、繹、侗。段玉裁有婿龔麗正,外孫自珍。金榜師江永。王念孫師戴震,傳子引之。孔廣森亦師戴震。具見《漢學師承記》。他如陽湖莊氏《公羊》之學,傳於劉逢祿、龔自珍、宋翔鳳;陳壽祺《今文尚書》、《三家詩》之學,傳子喬樅;皆淵源有自者。一曰守顓門。阮元云:「張惠言之《虞氏易》,孔廣森之《公羊春秋》,皆孤家專學也。」阮氏所舉二家之外,如王鳴盛《尚書後案》,專主鄭義;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兼明今古;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專考今文;胡承珙《毛詩後箋》,陳奐《毛詩傳疏》,專宗《毛詩》;迮鶴壽《齊詩翼奉學》,發明齊《詩》;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兼考魯、齊、韓《詩》;淩曙、孔廣森、劉逢祿皆宗《公羊》,陳立《義疏尤備》;柳興宗《穀梁大義述》,許桂林《穀梁釋例》,皆主《穀梁》,鐘文烝《補註》尤備;《周官》有沈彤《祿田考》,王鳴盛《軍賦說》,戴震《考工記圖》;《儀禮》有胡匡衷《釋官》,胡培翚《正義》;《論語》有宋翔鳳《說義》,劉寶楠《正義》;《孟子》有焦循《正義》;《爾雅》有邵晉涵《正義》,郝懿行《義疏》;皆卓然成家者。家法顓門,後漢已絕,至國朝乃能尋墜緒而繼宗風。傳家法則有本原,守顓門則無淆雜。名家指不勝屈,今姑舉其犖犖大者。 國朝經師有功於後學者有三事。一曰輯佚書。兩漢今文家說亡於魏、晉;古文家,鄭之易,馬、鄭之《書》,賈、服之《春秋》,亡於唐、宋以後。宋王應麟輯《三家詩》、鄭氏《易註》,雖蒐采未備,古書之亡而復存者實為首庸。至國朝而此學極盛。惠棟教弟子,親授體例,分輯古書。余蕭客《古經解鉤沈》,采唐以前遺說略備。王謨《漢魏遺書鈔》,章宗源《玉函山房叢書》,輯漢、魏、六朝經說尤多。孫星衍輯馬、鄭《尚書註》,李貽德述《左傳賈》、《服註》,陳壽祺、喬樅父子考《今文尚書》、《三家詩》。其餘間見諸家叢書,抱闕守殘,得窺崖略,有功後學者,此其一。一曰精校勘。校勘之學,始於《顏氏家訓》、《匡謬正俗》等書。至宋,有三劉、宋祁之校史。宋、元說部,間存校訂,然未極精審,說經亦非顓門。國朝多以此名家,戴震、盧文弨、丁傑、顧廣圻尤精此學。阮元《十三經校勘記》,為經學之淵海。余亦間見諸家叢書,刊誤訂訛,具析疑滯,有功後學者,又其一。一曰通小學。古人之語言文字與今之語言文字異;漢儒去古未遠,且多齊、魯間人,其說經有長言、短言之分,讀為、讀若之例。唐人已不甚講,宋以後更不辨。故其解經,如冥行擿埴,又如郢書燕說,雖可治國,而郢人之意不如是也。小學兼聲音故訓。宋吳棫、明陳第講求古音,猶多疏失。顧炎武《音學五書》,始返於古。江、戴、段、孔,益加闡明。是為音韻之學。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昌明許慎之書。同時有嚴可均、鈕樹玉、桂馥,後有王筠、苗夔諸人,益加闡明。是為音韻兼文字之學。經師多通訓詁假借,亦即在音韻文字之中;而經學訓詁以高郵王氏念孫、引之父子為最精,郝懿行次之。是為訓詁之學。有功於後學者,又其一。 國朝經學凡三變。國初,漢學方萌芽,皆以宋學為根柢,不分門戶,各取所長,是為漢、宋兼采之學。乾隆以後,許、鄭之學大明,治宋學者已鮮。說經皆主實證,不空談義理。是為專門漢學。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義,《書》宗伏生、歐陽、夏侯,《詩》宗魯、齊、韓三家,《春秋》宗《公》、《穀》二傳。漢十四博士今文說,自魏、晉淪亡千餘年,至今日而復明。實能述伏、董之遺文,尋武、宣之絕軌。是為西漢今文之學。學愈進而愈古,義愈推而愈高;屢遷而返其初,一變而至於道。學者不特知漢、宋之別,且皆知今、古文之分。門徑大開,榛蕪盡辟。論經學於今日,當覺其易,而不患其難矣。乃自新學出,而薄視舊學,遂有燒經之說。聖人作經,以教萬世,固無可燒之理;而學之簡明者有用,繁雜者無用,則不可以不辨。《漢書藝文志》曰:「古者,三年通一藝,用日少而畜德多。」此簡明有用之學也。又曰:「後世便辭巧說,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此繁雜無用之學也。今欲簡明有用,當如《漢志》所云「存大體,玩經文」而已。如《易》主張惠言《虞氏義》,參以焦循《易章句》、《通釋》諸書;《書》主伏《傳》、《[[史記]]》,輔以兩漢今文家說;《詩》主魯、齊、韓三家遺說,參以毛《傳》、鄭《箋》;《春秋》治《公羊》者主何《註》、徐《疏》,兼采陳立之書;治《左氏》者,主賈、服遺說,參以杜《解》;《三禮》主鄭《註》,孔、賈《疏》,先考其名物制度之大而可行於今者,細碎者姑置之。後儒臆說,極屏勿觀。則專治一經,固屬易事;兼通各經,亦非甚難。能考其源流而不迷於塗徑,本漢人治經之法;求漢人致用之方,如《禹貢》治河、《洪範》察變之類,兩漢人才之盛必有復見於今日者,何至疑聖經為無用以孔教為可廢哉! 《皇清經解》、《續皇清經解》二書,於國朝諸家,蒐輯大備;惟卷帙繁富,幾有累世莫殫之疑;而其中卓然成家者,實亦無幾;一知半解,可置不閱。今之治經者,欲求簡易,惟有人治一經,經主一家;其餘各家,皆可姑置;其他各經,更可從緩。漢註古奧,唐疏繁復,初學先看註疏,人必畏難,當以近人經說先之。如前所列諸書。急宜研究。或猶以為陳義太高,無從入手,則《書》先看孫星衍《今古文註疏》,《詩》先看陳奐《毛氏傳疏》亦可。但能略通大義,確守古說,即已不愧顓門之學。此古之治經者所以重家法而貴顓門也。國朝諸儒有承家法而守顓門者,亦有無家法而非顓門者;今主一家,當取其有家法與顓門者主之。《國朝漢學師承記》具列家法顓門甚詳,其成書在乾、嘉之間,故後出者未著於錄。嘉、道後,治今文說者,《師承記》皆不載,《皇清經解》亦未收其書,書具見於《續經解》中,故《續經解》更切要於前《經解》也。學者誠能於經學源流正變研究一過,即知今之經學,無論今文古文、專學通學,國朝經師莫不著有成說,津逮後人。以視前人之茫無途徑者,實為事半功倍。蓋以了然於心目,則擇從甚易,不至費日力而增葛藤。惟西漢今文近始發明,猶有待於後人之推闡者,有誌之士,其更加之意乎! 《四庫提要》經部總敘曰:「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訓詁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陸,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共弊也悍。{{*|(原註:如王柏、吳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援日眾;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原註:如《論語集註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即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吳師道反以為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才辨聰明,激而橫決。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原註: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原註: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案二千年經學升降得失,《提要》以數十言包括無遺,又各以一字斷之。所謂拘者,兩漢之學也;雜者,魏、晉至唐及宋初之學也;悍者,宋慶曆後至南宋之學也;黨者,宋末至元之學也;肆者,明末王學也;瑣者,國朝漢學也。《提要》之作,當惠、戴講漢學專宗許、鄭之時,其繁稱博引,間有如漢人三萬言說「若稽古」者。若嘉、道以後,講求今文大義微言,並不失之於瑣,學者可以擇所從矣。 </onlyinclude>{{PD-old}} 9vq0xdf30w1r9lh3qk8495gjm8634xw 東行初錄 0 101357 2485592 2484668 2024-11-01T03:55:14Z 117.56.155.61 根據原本,修復錯別字 248559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行初錄|author=馬建忠|section=|times=清|year=1882|previous=|next=[[東行續錄]]|type=|from=|notes=}}<onlyinclude> {{YL|光緒八年}}壬午春三月,我東方屬土朝鮮國始與阿美利加合眾國立約通商,其國之政府以不諳外交,願得中國大員蒞盟,於是[[w:李鴻章|合肥傅相]]請於朝,以建忠行。北洋水師統領[[w:丁汝昌|丁禹亭軍門]]因巡洋之役,率兵舶三艘,曰威遠、曰揚威、曰鎮海,將偕至煙臺,會同美國全權大臣薛孚爾駛赴朝鮮議約。 十四日,余先自析津起程,同行者為呂秋樵孝廉。[[w:丁汝昌|丁軍門]]以事暫留,余乘鐵龍小火船至大沽船塢,勾當公事。 十六日午刻,丁軍門乘鎮海兵船來會。午後登舟,先有一客在焉,詢諸禹亭,知為慶軍分統朱栻程軍門,附舶歸登州防次者。遂乘潮鼓輪出口。是日,潮漲丈有三尺,風平。 十七日晨,微霧,緩輸行,七點鐘至登州蓬萊閣下,以舢舨送朱栻程登岸。忽有煙如雲自閣東出,旋起旋滅,諦視之,則平原淺草間,健兒林立,知為陸營槍操,旌旗飛揚,軍容甚盛。舢舨回,復鼓輸東駛,天亦開朗。鐘報十二點,舟抵煙臺。美國兵舶名汕島者,在口內望見水師提督旗幟,站舷申敬,入口後,渡登威遠兵舶。俄而,汕島船主哥貝來謁-{云}-:「薛使滬遊,即夕可返,英國水師提督刻赴析津,聞亦將迎威妥瑪往朝鮮議約。」而水師總教習葛雷森至舟,亦述新報載有「英法德三國調集兵艦,將赴朝鮮,且日人亦有兵舶直指漢江」之語。無何,哥貝辭去。復有四人來見,詢知為招商局友,附舶東渡者,告以行期既定,令鎮海管駕官知會登舟。晚膳後,海月東升,萬象呈露,偕友人憑高眺望,見島嶼環列,有若屏障,之罘文登榮成諸山,則皆有始皇之遺跡在焉,方其泐石紀功德,入海求神仙,亦自謂駕諦帝而淩往王矣,卒之祚不過二世,地不越萬里,長城甫就而阿房已灰,徒令後之勤遠略者引為蓍鑒!我朝龍興艮垠,東西南朔延袤九萬里,幅員之廣,超越前代,而風氣所開,猶復不可遏抑!嘉道而後,乃更創來賓之局,宏柔遠之模,舉宇內五大洲諸國,罔弗梯航來集,九垓八埏,如在庭戶,誠亙古所未有之盛也。是夜憑眺,至漏三下乃寢。 十八日晨,報薛孚爾至,專人賚傅相書-{云}-,附以洋文一緘,訂相見期。隨偕丁軍門登岸拜東海關道方佑民觀察,歸途遇哥船主,謂「薛使候於寓」,與禹亭改道訪之,促譚良久,薛使謂:「在煙臺宜捐棄拜往升炮繁文,以免嘩屬,且頃聞英法德日四國鹹將調集兵艦麕至朝鮮,果爾,則定議遂難,宜乘間先期往。」遂訂我舟於二十日辰刻起碇,美舶於二十一日辰刻起碇,陸續進發。瀕行與貝船主約午後在汕島船會議入漢江口停泊處所,俾先後來集,於是三點鐘偕丁軍門往晤哥貝於其船。船長三十八丈,廣五丈有奇,船主艙在舵樓下,陳設都麗。相與披圖指定於漢江口虎島旁下碇,蓋過此則水淺溜急,輪舟不能停泊矣。虎島屬朝鮮京畿道仁川府治,去王京九十餘里。回舟繕稟上傅相,報起程日期。 十九日,早膳後,開單購外洋酒點暨中國果菜,以此去漢江不無酬應筵宴故也。午後,丁軍門傳令各船管駕官於詰旦五點二刻起碇東渡,首威遠、次揚威、次鎮海,各距八百碼魚貫而進,速率每小時行八邁半,前舟晝於橫桅懸速率表,夜綴燈球,以屬後舟耳目。諸習流軍將往觀東瀛風景,令下之後,整篷理索,踴躍歡欣。 二十日晨五點二刻,起碇東駛,風平浪凈如拭。九點二刻過劉公島。一點鐘薄成山岬,自此迤東偏南太半度行,直指漢江口仙俠島外小島,距水程一百七十邁,先是海道往朝鮮無入漢江口者。《隋書》,開皇十八年伐高麗,以一軍自東萊泛海趨平壤城;《唐書》,貞觀十七年上親征高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戰艦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平壤箕子故鄉,《漢書》所稱王險城者是也,今屬平安道,據大同江上流,則皆進大同江無疑。宋《徐明叔宣和奉使圖經》-{云}-:「由定海乘南風北行五日程,可歷大青島入急水門」則亦由大同江進。又《唐書》,永徽五年,命蘇定方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百濟,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定方進擊破之,熊津在今忠清道公州下流,由舒川入海,則又自舒川口進。而以一帆東渡,直指漢江,記載以來,都所未有,蓋其口外島嶼棋布,水淺湍急,沙線無常處,巨艦至此,率以觸礁擱淺為懼,故往時泛海者,至大青島成山岬二處,皆分迤南北而去。同治中法國水師提督羅斯駛往測驗,繪圖極審,為海舶指南,始稍稍有知漢江口者。《國朝魏默深聖武記》謂:「熊津江即漢江」系屬舛午,熊津與漢江相距遠甚,從前地圖簡略,經緯不明,雖通材亦不能無誤也。午後,微雨尋霽,道生不敢疾駛,速率一小時行八邁,約遲明可見仙俠島外小島。 二十一日晨四點鐘,舟指仙俠島,微霧,島霾沒不可辨,緩輪繞行。有汽船自南來,辨煤煙知為日本兵舶。有頃霧斂微雨。五點二刻,過仙俠島外小島。八點鐘過仙俠島。島四合,如行江中,水青若潑黛,溜急,溯流上,日舶道熟先駛,相距已十邁矣。十二點三刻,過立岐島傍小貓島,舟折而北。右掠小阜島,左壓燕興島,已復迤東兼北行。鐘報三點,望見日本兵舶已於虎島旁下碇。四點鐘,我舟相繼至下碇,與日舶鄰,其副船主刺舢舨來,與我舟管駕官相慰勞兼詢東來故,我亦遣大副刺舢舨答焉。日舶名磐城,自內海口下關載駐紮朝鮮公使花房義質來,途中行十日程,道泊釜山巨文島各數日,其舶大與鎮海埒。俄而,小艇二只,自山隙出,張蒲帆駛附鎮海,以遠鏡窺之,見有烏帽藍袍倚舷而立者,則朝鮮四品鴻臚李應俊也。應俊前以約事至析津,月之初旬,令鎮海送至鴨綠江口歸國者,故識之。鎮海管駕官,旋以舢舨送之來,則與偕者,又有三品鴻臚韓文奎、五品鴻臚高永周,登舟寒喧。畢,筆談數則,即以登岸為請,言:「其國王已令於仁川掃除行館,派二品參判趙準永為伴接官,明晨來謁。」薄暮,應俊等辭去。丁軍門傳令三舶,乃蒸汽以待。 二十二日午前十點鐘,李應俊諸人與趙準永先後至,準永以登岸請,余以美使未來,而朝鮮議約大員亦未派至,適館無所事事,因固辭。準永等復固請,乃允於午後三點鐘登岸。留準永等同飯舟中,飯畢準永謂:「曩遊日本,識日使[[w:花房義質|花房義質]]。」請往訪於其舟,命舢舨送之去,約二點鐘回,威遠同行。李應俊別偕諸人往觀揚威快艦。鐘報二點二刻,應俊等歸自揚威,準永猶未返。余遂偕秋樵率鎮海管駕官陸倫華及習流軍八名,與應俊等別乘舢舨先行,中流見準永自日舶下,花義房質亦刺舢舨至威遠船,意將往謁丁軍門及余焉。三點鐘抵埠,仁川都護府使鄭志鎔迎謁道左,兼以肩輿來迓。輿如車箱狀,趺坐其中,四人舁之行。導以青旗皂蓋,輿隸河殿漫聲長謠,前後互答。迤邐循山麓行,景色明秀,如在江南道中,村人扶老攜幼來觀者以數百計。越嶺者五,約十許里,見兩山環抱,中嵌茅屋數十家,詢之即仁川府也。府無城郭,官廨在東山之麓,正對文嶽,今即以為賓館。入門則棟宇剝落,儼若古剎,廳事側小室三四間,備余輩棲息。室簇比如蜂房,地薦蒲席,壁障紙屑,無-{几}-案床榻。給事者先於門外解屨乃入,其俗略似日本,而簡陋過之。坐甫定,府使以矮-{几}-獻食,殊粗惡穢,氣觸鼻欲嘔者再,屢辭乃撤去。晚令從者煮粥以食,食已,趙李諸人相繼至,各筆談數則而去。燭跋,席地就寢,穢氣襲屋猶存,而室後山松,因風作濤,三鼓盡,方寐。 二十三日晨起,陸倫華回舟,李應俊辭赴王京,催派議約大員。趙準永等相繼來問訊,因與筆談,將乘間覘其朝議,而準永等狡甚,語涉政府,輒諉不知,乃告以「傅相奏請大皇帝派員來此,原為調護屬藩起見,分宜推誠相待,安用是模棱為?」準永等悚慴謝過。午後無事,方欲偕友出遊,而丁軍門策馬來,知美舶未至,因聯騎遊山,罔巒回合,林木叢茂,雖無雄奇險怪之觀,而平遠深秀,殊足引人入勝。因念中原山水,在通都大邑,為冠蓋所往來者,固皆登諸志乘,繪為圖畫,而荒遠僻左之區,自唐宋以來,亦率有遷客騷人為之搜奇選勝,作為詩文以寵之,俾流傳宙合,蓋一邱一壑能自拔奇於嶽瀆之外,迄於今湮沒不彰者,抑已尠矣!朝鮮山水之勝,無異華土,徒以越在東隅,屐齒罕至,數千百年,卒無好事者從而表章,俾得附宇內名勝之列,地望限人,豪傑所慨,山水亦有然與!方與攬轡流連,而通詞尾至,喘汗雨下,叩馬請返,謂:「余輩屏從微行,設有蹉失,渠等罪且不測。」爰循舊路緩緩歸,村人集道旁觀者益眾,皂隸亦蹤跡至,先驅清道以行。返館小憩,復與高永周筆談。諮其政治風俗,與夫古跡之沿革,遂留之晚膳。膳畢,而二品參事堂備官金景遂至自王京,云:「已派定經理機務衙門事申櫶為議約大員,越日當馳至。」景遂年六十餘,其國王於派定議約大員後遣之來,知其胸中已有成竹,以筆談舐之,詞氣桀黠,隱然有輕量中國之意,因責其應對失禮,立傳接伴官,飭質明備輿馬回舟,漏三下,準永等猶來固留。 二十四日晨起,金趙諸人復來固留,峻詞謝之。丁軍門先行,時余將發輿,而日使花房義質策馬往王京,道出仁川,適館請見,與語良久出館,各分道行,至舟,美舶仍未至,雖連晨霧阻,而後期至三日,恐別有事故。爰與丁軍門議,質明遣鎮海返至煙臺,沿途探視,因以一稟上傅相,令就便賚回,甫繕就,報見美國兵舶入口,時已晚七點鐘矣,登舵樓以遠鏡窺之,則於口門下碇,相距猶三十里。 二十五日霧,美舶未起碇,午前丁軍門邀赴揚威閱操。午後二點鐘,美舶駛至。傍威遠下碇,金景遂李應俊等亦來威遠,余遂歸自揚威。而我舟管駕官呂翰自美舶回,詢知美舶在口外阻霧,停四十八點鐘,故失期,薛使致聲謂:「明日十點鐘來答煙臺之拜。」景遂等尋入見,謂申櫶今夕至,詞氣謙抑,非復前日。數語後,應俊躡衣請間,遂引入別室,詢悉王京議論岐出,興寅君李昰應頗非外交,景遂其黨,故有前日之言,因與筆談數則而出。應俊等請往款接薛使,適美舶船主來答訪呂翰稱:「薛使兩日內不理公務。」乃為轉告,景遂諸人五點鐘辭去。 二十六日九點鐘,美舶船主哥貝來拜。十點鐘,薛使來拜。寒喧畢,薛使謂:「全權字據譯出,兼備有咨行朝鮮總理機務衙門公文一通,以此次未攜繙譯,不審華洋文有無舛午,乞為點勘。」允之,有頃辭去。余與丁軍門議,翌夕七點鐘邀薛使暨美日二船主晚膳,旋繕發洋文請單,薛使辭以疾,二船主答書如約。三點鐘,趙準永率李應俊諸人,持其大官經理機務事申櫶、副官經理機務事金宏集與從事官機務副主事徐相雨三刺來問訊,訂明日十點鐘,登舟晉謁。大官意即大臣之謂,下國陪臣,不敢稱大臣,降而稱大官,禮也。未幾,鐘報四鐘,往美舶答薛使拜,準永等留待舟中,薛使出國書與金權字據華洋文各一通,為校閱。畢,薛使商於余,謂:「條約未定,不便遽遞國書,擬先以公文咨朝鮮政府,國書俟約定後再呈。」余謂:「國書呈遞,先後無關輕重,第先將全權字據咨行朝鮮政府,使可會議。」薛使因問:「朝鮮正副二使有無全權?」余謂:「其國王既特派議約,諒無不予全權,且我傅相所議約稿,內載明全權字樣,彼政府逐件恪遵,非有窒礙,不敢易也。」旋辭回舟,復與準永筆談,語及全權事,李應俊復請往別室,求代擬勑文一稿攜去。 二十七日九點鐘,丁軍門邀同點名。九點二刻,薛使來商請議約時,在近岸支立帳房,不必往仁川行館,並問:「朝鮮正副二使登舟升炮幾響?」余謂:「近岸議約,我免涉跋,彼省供億,計誠兩得,少頃當與點使言之,升炮則按中國禮用三響焉。」十點鐘,趙李諸人先至。十一點二刻,申金二使率徐相雨及申櫶之子奭熙、孫德均登舟,舟師站隊以迎,升炮後,令通詞傳語。陪臣某某入艙,先行三跪九叩禮,代國王恭請皇太后皇上聖安,然後行賓主相見之禮。於時余偕丁軍門屏息旁立,櫶、宏集行跪叩禮,畢,乃與相見,送茶後,立問其國王安,櫶、宏集亦立問傅相安,周旋之間,頗極嚴翼。蓋自二十三日回舟,小示決裂,彼乃知中朝士大夫,不可狎玩,嗣是景遂諸人及凡來自王京者,罔敢稍有褻越,兩使臣則又傴僂益恭-{云}-。就坐數語,遂留飲,與金宏集筆談甚長。申櫶即光緒初與日本締約者,年七十餘,雖步履甚蹇,而風度頗復端凝。金宏集年逾四旬,望之似三十許人,通達識時務,曩與日本議加稅,則章程周密,是其所定,蓋國中矯矯者。飯畢偕赴美舶拜薛使,薛使待之禮有加焉。已而周視炮位,駭嘆無已。四點鐘回舟,申櫶請先歸,余復與金宏集筆談良久,六點鐘始以小火船送之去。七點二刻,美日二船主來赴宴,極歡而散,已九點二刻矣。 二十八日晨起無事,檢點筆談。午後四點鐘仁川府使鄭志鎔以牛一頭、豕二肩暨雞魚等物致饋美舶,遣通詞登舟請示,且言:「李應俊復往王京,面陳機務,因中國派員蒞盟,故雖投贈之微,不敢不告。」亦恭順之一端也。初志鎔亦數以禮來饋余與丁軍門,皆巽辭卻之,一無所受,以體國家優恤藩服之意。 二十九日,舟中無事。與友人縱談朝鮮國祚興衰,郡邑沿革。晚五點鐘,國王遣承政院右副承旨金晚植賚名柬來勞問,柬貯匣中,襲以紅綾,跪而進獻。余長揖受之,啟視則右側下方書「朝鮮國王李熙」六字,細若蠅頭。與坐筆談數則,囑:「歸告國王,蕆事後,詣王京晉謁,願先容焉。」與丁軍門各附銜刺,璧柬,晚植復跪而受之,因順令轉囑:「仁川府使明日備輿馬至浦岸伺候,與丁軍門往行館答拜申金諸君。」 四月初一日雨,美舶船主哥貝將薛使命,來催訂議約期,十點鐘,促具膳,膳後,偕丁軍門登岸,則仁川府使已肅候道左,進肩輿,乘之行,亂山經雨,嵐翠欲活,緣麓越嶺,若歷圖畫。十一點二刻至館,與申金諸君相見畢,就坐,筆談良久。二點鐘進食,食時接談,皆金宏集主筆,率以米穀出口,於朝議民情有礙,須設法議禁為請。余謂:「見薛使時,當相機爭之。」四點二刻辭歸,復往美舶,以米谷出口一條與薛使往復辨論。七點鐘回舟,作書以所議告申金兩使。 初二日曉晴,專弁赴仁川致書。去後,倚舵樓看諸舶曝帆,中美日五舟,星羅如聯珠,而威遠適當其中,亦一異也。亭午,致書人猶未返,一點二刻,李應俊持申金二使復函來,謂:「頃間歸自王京,文件均攜至,副使金宏集於明日謁商壹是,招商局五人已言於朝,允即飭人護送至王京,察看商務,訂後日起行。」且為其國王致願見之忱,請余與丁軍門蕆事從赴漢城一遊,-{云}-已令館人除室以待。三點鐘應俊辭去,薛使在汕島船望見朝鮮人來,遣隨員至我舟謁議約期,答以俟明日金宏集來舟,議定再告。 初三日午前,閱日本達根阪郎所撰《朝鮮國圖誌》。二點鐘金宏集率徐相雨李應俊來舟,宏集以文件遞交已,復筆談良久,四點鐘辭去。是夕余以約事粗定,至朝鮮且半月,尚無一紙抵津,恐傅相眷註,因與丁軍門議令鎮海兵舶,於初五日賚稟先歸。 初四日晨起,申金二使令應俊來,以國王命璧還銜柬,並致牛一頭、豕十蹄、雞五十、卵二百、白粲五石,以犒我軍士,受之。十二點鐘,薛使赴仁川答申金二使拜,即校閱全權字樣,邀與偕行,遂登岸,同至行館,申金二使與薛使出全權字樣,互相校閱。畢訂初六日,在近岸支立帳房,會集畫諾。四點鐘,薛使先歸,余復與金宏集筆談良久,宏集等留飯,出樂侑觴。六點鐘回舟,繕稟上傅相,並附筆談日記二冊,交鎮海管駕官陸倫華,令遲明起碇,賚至煙臺後,沿途探投。稟-{云}-:「忠於去月二十三日,因薛使失期不至,恐有事故,擬遣鎮海輪船回至煙臺,沿途探視,並將抵朝鮮後一切情形,縷悉具稟。稟甫繕就,而美國兵舶已至,故未即發,茲特附呈鈞鑒,將二十三日以後情形,撮舉大概,為憲臺陳之。薛斐爾二十三日入口,次日抵港,二十五日彼此往拜。談及約內第一條,彼終謂有礙平行體統,且電復未至,斷難擅允,詢以『何天爵在京所譯第二條洋文?』則謂『未經攜來,亦並不知所譯是何言語。』」詞意之間,甚為決絕,若必欲以此條列入約中,勢將以固執廢事。不得已,議令朝鮮國王於約外。另備照會一通,聲明為中國屬邦,則在我既存藩服之名,在彼亦無礙平行之體。薛使謂:「曩在煙臺答中堂書時,曾許令朝鮮設法聲明,茲既不列入約中,則亦無所不可。」忠因思此項照會內,須寫明系於未經立約之前,先行聲明,則美國於此條,雖未允列約內,而約先既許聲明,似即與認明朝鮮為我屬邦無異。惟朝鮮自受日人蠱惑以來,雖未敢箕踞向漢,而亦不無狡展之心,自二十日回舟,小示決裂,始知中朝人士不可玩狎,由是景遂諸人及後之來自王京者,皆益恭謹,而其國王亦遂遣承旨官賚帖來拜,其狡展之心,似已非復前日。茲若以聲明屬邦一節,愷切詳諭,令其遵照辦理,以理勢揆之,似不至或有違悖。然萬一中於簧鼓,稍涉支吾,則美日二泊,瞻視非遙,深恐於國體有礙,爰欲略參權變之術,以駕馭之。遂於二十七日,其所派議約大官申櫶、副官金宏集登舟來謁時,令先站隊升炮以張吾威復,傳令陪臣某某代國王行三跪九叩禮,恭請皇太后皇上聖安,以折其氣。然後以筆談所載諸語,從而紆徐引掖,使之樂就夫範圍,已乃為代擬照會一稿,寬假以自主之名,實申明其屬邦之實。金宏集等閱之,乃皆欣然願從,即從次日命李應俊賚回王京,請其國王照稿繕用,繼復議及他款,大都無甚出入。第米糧出口一條,申櫶、金宏集均謂「於其國朝議民情有礙」堅欲議禁,薛使則堅不允禁,相持屢日,金宏集乃議添註「惟仁川口不準出米」一語,忠以語涉含混,擬代改為惟於仁川已開之港,各色米糧概行禁止運出,較為周密。經與薛使輾轉商量,適渠亟欲歸國,極思約事早蕆,內迫於速成之心,外屈於婉商之誼,遂已勉強允行。初二日李應俊返自王京,初三日將照會賚來,照稿謄寫,一字未易,擬存忠處,俟定約時與國書條約交薛使一並賚回。頃薛使邀赴仁川,已輿申櫶、金宏集等約定於初六日在濟物浦會集押約,茲恐仰蒙憲慮,特先具稟,並日記筆談等件,交鎮海兵舶先行賚呈,忠於蕆事後,擬赴王京一行,答其國王專帖之拜,約初十內外,當可起碇西渡矣。 初五日風,午前八點鐘,李應俊來舟請國書答復款式,為屬草以去。九點鐘,丁軍門遣軍士至濟物浦助支帳房。午後朝鮮議約大副官與美師遣人持漢洋文約本各三冊來請校勘,閱畢遣還,已六點鐘矣。復接兩國使臣函謂:「詰旦簽諾事,兩不相諳,乞登岸蒞盟焉。」 初六日風定,午前九點鐘,偕丁軍門減從登岸,美舶四艇偕行,花旗颭風,銜尾而進。至濟物浦,有朝鮮官備肩輿來迓,詢知帳房在山陽,因辭輿步行,越嶺見蓬揭崖麓,環繩為衛,守之以兵。美使率水師官弁十餘人,火器兵二十人踵至,偕行,甫及帳,申金二使趨出,肅迓入帳,送茶畢,即為指授儀節。請兩國使臣中坐行事。余偕丁軍門送居他室以待,約本漢洋文各三冊,悉當場鈴印簽押,冊尾年月均以漢文填寫朝鮮開國若干年,即中國光緒某年月日字樣。事畢,申金二使復起立,以其國王致美國伯理璽天德約外照會一通,捧交薛使,托賚歸轉呈。於時哥船主於帳房燃火箭一枝,俄而,美舶升炮二十一響,致敬朝鮮國王,諸臣各肅立以聽。已復升炮十五響,致敬丁軍門及余,威遠亦升十五炮答之。炮聲止,余偕丁軍門出室稱賀,因邀薛申金三使暨趙準永、徐相雨、李應俊等至我舟宴集,為敦槃之會。申櫶辭以疾,趙準永因事不赴,餘人悉至,登舟已十一點二刻。小憩入座,與宏集筆談甚長,薛使即席邀余與丁軍門暨金徐諸人翌午會飲,金徐以復命辭。席散,薛使辭去,金宏集復留筆談。四點鐘,宏集辭登岸,且謂:「項聞薛使-{云}-『於初八日起碇』語順至美舶送行。」因遣我舟管駕官偕之往,美舶升炮十五響,敬之。六點鐘,申金二使復遣李應俊以其國王命持《答美國伯理璽天德書》二冊來,請余擇用,書中一列名,一不列名,余謂:「照會既無國土名,則答書亦不必列名,以歸畫一。」應俊即以一冊留舟中,托代致美舶。 初七日午前九點鐘,日舶花房義質來拜,詢知昨夕歸自王京,談次,因賀余約事贊成之速,余謂:「此由美使無甚要求,故介紹亦易易耳。」復以約款為問,則答以「初次立約,諸從簡略,不過藉通情好而已。」俄而花房辭去,升十三炮送之。十一點二刻,偕丁軍門赴美舶宴,花房已先在,相見畢,余以朝鮮國王答書轉交薛使,花房詫為奇捷。既而,入座暢飲,花房復舉觴向薛使以約事速成為賀,薛使謂:「此由中國李傅相主持之力,又得馬觀察善為介紹,故便利若此。」花房聞之,詞色慚沮。散席,回舟,李應俊復持其特令總理機務衙門大臣金炳國照覆薛使公文一通來請轉致,蓋薛使於校閱全權字據時,曾以照曾抵朝鮮執政,故炳國覆之。應俊謂:「昨金宏集復命王京,與花房義質遇諸途,花房向叩約款,宏集謂換約後乃可宣示。花房頗有不豫色」-{云}-。四點鐘偕丁軍門答拜花房於其船,薛使亦至,坐定,其船主旋來道炮位不備,不能升炮之歉。蓋西洋水師成例。凡兵舶升炮者,必有邊炮六門,日舶僅邊炮四門於例不能升炮也。少頃回舟,遣管駕官持金炳國照覆公文送交美舶。是晚檢點行裝。擬遲明赴朝鮮王京。 初八日晨霧八點二刻,偕禹亭軍門及秋樵率僕從六名差弁四名習流軍十二名至濟物浦,舍舟登輿儀衛如初赴仁川時,增以鼓吹一部。行三十里過星峴山,山隸富平府治,高約百丈,輿夫登陟,喘汗雨下,前驅軍士按轡徐行,蠕蠕然若蟻緣垤。又十五里,至梧裏洞食,已十二點矣。飯畢,復登輿,行二十里,歷楊花津,抵漢江,江無巨め,以小舟四艘,兩兩比屬,四圍設屏,上覆以頂如亭式,紆徐而渡北岸,渡側石壁數仞,臨江屹立,崖麓樹影中,飛宇翼然,隱約可見者,則江亭館也。復行十五里,抵漢城,城為古朝鮮馬韓之城,因山高下,甃石以城,北枕華山,南襟漢江,左控關嶺,右環渤海。百濟中葉,嘗都於此,有門八,東曰興仁,西曰敦義,南曰崇禮,北曰肅清,東北曰惠化,西北曰彰義,東南曰光熙,西南曰昭義。是日余由崇禮門入,市塵荒陋,民居湫隘,都人士觀者如堵,而婦女絕少,間有一二老嫗,皆以褒衣覆頂,側立遠視歷里許,至南別宮居焉。宮在南部會賢坊,本小公主宅,從前詔使舍於太平館,在西部養生坊,壬辰兵燹,公私庭舍,蕩然灰燼,此宅以倭將所居見遺。癸已四月,李提督如松復京城,館於此,遂為詔使所止,今稱南別宮,屋宇宏敝,擬於王宮。余與丁軍門各處一堂皆布席蔽地,中設公座,座後列屏為障,左側為臥室,中懸紗慢,室內置榻高不及尺,圍以短屏,榻前列矮-{几}-一,上庋木匣貯交具,以備筆談,盤盂爐鼎均備。入館少憩伴,接官趙準永及李應俊諸人先後至,因偕丁軍門先以銜柬往候國王,訂翌日進謁。晚九點鐘,國王遣左承旨趙秉鎬持帖起居,謂:「諏吉於十三日相見。」余謂:「事冗不克久留,無已,則以初十日為期。」托其轉達國王。趙秉鎬辭去,韓文奎復以國王命來璧銜柬。是日適值佛誕,國俗以其夕為燈節,黃昏後火樹銀花,滿城開放,而國王與其世子亦遣內侍持宮燈四懸來贈。 初九日晨,登明雪樓間眺,見棟宇間,木刻櫛列,皆從前皇華蒞止時留題篇什,其詩多道國家綏靖藩封之意,與朝鮮服事上國之忱,想見其國之君長累世恭順,宜一旦有事,朝廷不忍以度外置也。十點鐘,日使花房義質遣參贊近藤真鋤適館請來見期,余謂即日出拜申金諸人,當順道往訪,近藤真鋤辭去。一點鐘,申金二使來謁,與金宏集筆談通商事宜,宏集呈條約冊子,詢未諳各節,手批答之。二使聞余將往拜,固辭,余謂:「輿馬已備,無庸固辭,且余亦將假此一出遊覽耳。」於是二鐘點,遂偕丁軍門先出敦義門,訪日使於清河館,館在盤松洞門外,清泉噴流為池,廣約數畝,新荷出水,乍解搖風,館內正室曰西爽軒,公使居焉,左曰天然亭,右列四宇,隨員及差備官通詞舍之,後一榭曰清遠閣,可供遊息,地勢居高臨下,俯視城中數萬家,如在-{几}-案,顧屋宇狹小,遜南別宮遠甚。坐談少頃,復命駕至申櫶宅,則金宏集、徐相雨俱在,蓋兩君恐余往拜,故均集櫶宅迓阻,相與問訊畢,櫶率其子若孫,導遊園亭。園有晚香堂、御書樓、見山亭、間琴堂諸勝,雖臺榭不多,而水木明瑟,頗饒野趣。其幼孫年十一歲,著茜衫隨行,問:「讀何書?」曰:「《通鑒》。」問:「經書卒業否?」曰:「東國訓蒙之法,童子入塾,首讀周興嗣《[[千字文]]》,次即授以《通鑒》,經書則俟文理略通後乃讀」-{云}-。六點鐘,歸館。九點鐘,國王遣右承旨金晚植持帖請翌日申刻相見,余語晚植:「歸告國王,前已由陪臣代請聖安,此次相見,第賓主長揖而已。」 初十日淩晨。金宏集以國王命來館,密商事件,延入筆談良久,金曰:「小邦地褊民貧,邇來經用實絀,欠項頗多,日人或有願借之意,然此事既出於不得已,則無寧仰請於上國耳。」忠曰:「借貸之事,所系甚重,用之善則國受其利;不善則反受其害。以國乞借,其法創自外洋,往往藉此以富國,亦有因之以弱國者。但外國借債,借之於民,即向他國借債,亦借之於他國之民,從未有向他國政府告貸者,向他國政府告貸,勢必受其要挾,由此以觀,則日人願借之意,甚屬可慮。我中朝屢有洋商欲借款項,而政府屢卻之者,防後患也。然我國繁富,籌款甚易,貴國貧瘠,欲求富強,不得已而出此一舉,良以時勢使然。然告貸之先,當籌所以告貸者,所辦何事,興何善舉,若所辦之事,果於民有益,可以裕商。則願貸者不乏其人,雖千萬百萬可以一呼而至。且利息甚微,何則?以貸主知異日之必能償還故也。」金曰:「所教周悉,籌款事,惟礦山可議,日人自立約後,即要求開礦。然敝邦恐其欺挾,至今不準,願請中國礦師,設法創行。」忠曰:「貴國富有五金礦,日本俄羅斯久已垂涎,創始之先,必須踏勘著實,何處有何礦,何處礦苗最旺,且擇其易於開采者先辦,如是而後可籌款興工也。貴國貧瘠特甚,欲藉此法以為富強,聞之不勝欣善,歸當稟請傅相,先遣礦師數人踏勘礦山,礦山果旺,必當為貴國籌一至當無損之道以借款項,百萬千萬,措借亦易易也。」金曰:「現領選使在津,所辦器械,若能稟傅相求一方便法,俾有購資尤幸。敝邦包參稅有歲課,亦可按年歸償耳。」忠曰:「包參之稅,何處撥遠?」金曰:「包參稅,系義州府柵門接界所征收耳。」忠曰:「領教,但借款一事,不可不慎,為貴國謀,切勿墮日人計。至囑至囑。」丁軍門偕友人策馬往遊南山。宏集去,徐相雨來,復與筆談,因留之飯,方舉箸,而丁軍門歸,頗述南山之勝。飯後三點鐘,伴接官趙準永偕司員四人來請赴王宮,遂偕丁軍門著行裝登輿,行二里許,至新宮,入門,兩旁古樹參天,中擁石道,過勤政殿,至協陽門降輿,入次,次以屏風,支成如兩室狀。於次進茶果二道,從官呈接見國王與王世子儀註四冊,導入便殿,至東楹外,國王出就西楹,東向立,揖讓而入,登殿,行揖,禮畢就坐,提調進揮巾,尋跪獻茶果兩道,進退周旋,均以樂節之。譯官四人,著四品服,奔走傳語,所言者,寒暄而已。殿中袍笏森立,金宏集趙秉鎬、趙準永均在。國王年三十餘,冠翼善冠,服袞龍袍,龍四爪甚灑落,提調行禮,有參錯者,率親加指示。且時與近侍及諸臣談笑,諸臣亦得於王前偶語,狀如家人父子,蓋其風氣近古,故上下之情易通,凡白事者,夜三漏猶接見焉。須臾禮畢,樂止,起座辭出,國王送至楹外,視余與丁軍門出門,獨拱手以立。至協陽門,入次小坐,金趙諸人均來問訊,王叔興寅君李昰應與王弟載冕亦至次款語。少頃,復出至王世子處行禮,與國王同。世子年九歲,眉目穎秀,被服如國王,二中官擁之坐,問答聲均自座後出。禮畢,復至協陽門登輿歸,而王與王世子均遣中使送筵席至,羅列盈室,臭味不可響邇。繼復饋方物,固辭不獲,乃受數種,時已十二點鐘矣。方解衣就寢,而中使又至,詢之,則國王遣慰留少住數日者,亟起辭之。使者去,復臥,則中使復以國王命持千金為贐,余倦甚,偵知丁軍門已醒,令人囑其起辭,峻拒再三,乃肯持去。而墻外雞聲腷膊爭唱,蓋夜漏已五下-{云}-。 十一日晨六點鐘,遣人持銜柬至國王與王世子處辭行,國王與王世子亦遣趙秉鎬賚帖來送,無何,金宏集徐相雨諸人先後至館候送,申櫶以老病遣其子來代。九點鐘起程,至漢江渡,時日使花房亦遣隨員持刺追送。十二點鐘至梧裏洞,食。三點鐘至富平,易轎而馬,疾馳三十里。四點一刻,抵濟物浦,丁軍門躍馬先至,知英國兵舶二艘,一名味齊朗至自長崎,十二點鐘下碇,一名賽得落,至自津門,一點二刻下碇。尋登舟,而英國駐京參贊懋德偵余歸,先以一書請見,未幾,即攜傅相函至,叩余行期,答以遲明即發,則固留,余謂俟讀傅和函後,再定行止,懋德辭去。讀悉書意,旋至昧,齊朗兵舶答拜懋德,兼晤其議約使臣水師提督韋力士,告以暫緩起程。韋使略詢薛斐爾先後議約情事,與所開口岸,小坐回舟。七點鐘伴接官趙準永登舶送行,留以晚膳,本傅相意作書,至申金二使,俾轉達國王,交準永令星夜賚去。 十二日晨七點鐘,李應俊至,先是國王以條約照會等稿,備文令應俊附便舶至津,賚呈禮部及北洋通商大臣衙門。比至舟,知英舶東來議約,遂立回王京而陳。十點鐘,韋使來拜余與丁軍門,並托向朝鮮代購兩舶飲物,行時,升十五門炮送之。十一點鐘,申金二使及趙準永以禮來饋,異辭卻之。午後二點鐘,懋德來舟,索觀美約洋文稿,檢出予之,談次,因述其舟甫至時,日舶遣人叩東來故。答以與朝鮮議約,將俟馬觀察回舟,請為介紹。日人聞之,慚恧而去。 十三日,舟中無事。午後,偕丁軍門刺小艇往遊舞雌島,返至永宗島,得僉使在焉,為言:「島中舊得城壘,置永宗鎮以守,七年前日人因約事尋釁,以巨炮轟塌之,今永宗鎮遂移居山巔。」四點鐘回舟,美舶賽得落,忽起碇駛出,詢知將至大青島,調測量船來朝鮮測量海口。晚七點二刻,偕丁軍門赴韋使宴,席間談笑甚歡,韋使欲將美約略為增減,余堅持不得一字更易,其後竟如余言。歸時已九點二刻,國王復遣韓文奎、高永周來舟挽留,並條詢英約各節,知其國已派兵曹判書官一品趙寧夏為議約大官,偕副官金宏集從事官徐相雨伴接官趙準永即日馳至仁川,訂翌午登舶面請機宜,寧夏年三十餘,大王后之侄,與國王為中表兄弟。 十四日晨,英參贊懋德來商條約事件。十二點鐘,朝鮮議約大官趙寧夏、副官金宏集率從官諸人來舟,留之飯,與寧夏筆談。李應俊尋賚其國王咨北洋大臣暨禮部文件,內有轉請「奏留持辦」等語,至自王京。二點二刻,偕趙金諸人赴英舶拜韋使,議及條約,辯論再三乃定,韋使謂:「俟翻譯官自滬至,即訂期畫諾。」回舟,復與寧夏筆談,先是傅相手諭謂:「望日由津門啟節南旋茲朝美事蕆,而英約亦大概將成,因議令揚威快艦於遲明駛赴煙臺以迓憲節,並乘便添備食物。」趙金二使請順攜李應俊賚文前往,許之。晚膳上傅相稟,並鈔呈筆談略-{云}-:「忠於本月初四日,肅泐寸稟,交鎮海兵舶,賚送回津。旋於初六日,高美兩國使臣就濟物浦支立帳房,會集畫押,當將朝鮮國王照會與國書條約等件並交美使。美使即於初八日起碇歸國,忠亦於是日偕丁提督同赴漢城,初十日見朝鮮國王於便殿,行賓主禮。十二日申刻回舟,則英國使臣韋力士先於日午乘兵舶駛至漢江口,傍我舟下碇,尋遣其參贊懋德來詢行期,告以明日起碇,遂殷殷挽留,囑為介紹,並交出憲臺鈞函,莊誦之餘,就函中大意,即夕書屬申金二使臣,囑其轉達國王,妥速計議,嗣復與韋使論及約內第一條,韋使謂:『威使在津與中堂言明一切,條約均照美國辦理,至朝鮮為中國屬邦,素奉中國為主,美國如何辦理,英國亦應照辦,若必列入約內,則未奉本國電復,斷難擅允。』忠因思條約僅系兩國使臣所議,照會則由朝鮮國王向英國君主自行聲明,似尤覺正大。且此條美國既不允列入約內,使英國允之,則不特於平行有礙,並且將貽笑他人,度其意斷難聽從,計不如仍依美國成例,令朝鮮國王於議約前,先備照會聲明。而朝鮮國王亦甚欲約事速成,即於十三日派兵曹尚書、趙寧夏為大官經理機務事,金宏集為副官來與英使會議,今午後登舟來謁,旋與同赴英舶與韋使相見,韋使初膺使事,諸務未諳,狐疑特甚,-{云}-『美國約略舉大概,似涉掛漏,擬從中添註數條,以期周密。』忠告以『此系初次立約,僅能略舉大概,俟五年後,彼此交誼審熟,然後乃可商量損益,向來各國立約均系如此。』因為之反復開陳,其參贊懋德亦明決善斷,復從旁代為剖晰,於是韋使乃無異言。大約一切可照美約定擬,惟俟英國翻譯官到方可擇期畫押耳。」 十五日晨六點鐘,李應俊來,尋附揚威西渡,交到津海關道周玉山觀察書,書由陸路遞來,乃上月二十一日自津門封發者。八點二刻,丁軍門乘小火船往測漢江,三點鐘韋使遣隨員來告賽得落兵舶將至,至即逕赴煙臺,倘有信件,可便將去,因以一函答玉山觀察。四點二刻,韓文奎持其國王照會英國君主公文至,暫留余處俟簽押日復由朝鮮議約大副官交韋使賚歸。五點鐘,賽得落兵舶進口,尋即駛去。六點鐘,英國測量船名飛魚者至自大青島。八點二刻,赴軍門回舟道:「漢江兩岸風景劇佳,而江華居民稠密,亦復不減漢城」-{云}-。 十六日午前九點鐘,英參贊懋德來舟問訊,繳還美約洋文稿,謂:「翻譯失期不至,焦急殊甚。」午後無事,乘小火船趁潮倩友人往遊江華,初歷舞雌島,次下鶴舞,次虎島,島僅一礁石,狀若伏虎。日本所繪朝鮮圖,以虎島置漢江口,系屬舛午,漢江口右側大島,蓋永宗島也。次西湖里,村落綴山麓,肅疏淡遠,殊有圖意。次至上鶴舞,山窮水盡,前若無路,復行四五里,則兩山對峙,中通一水,曰孫突項,為漢江入海關鏈,朝潮夕汐,此一束峽,勢峭立如門戶,水經其間,不得速出,奔騰噴薄,聲殷怒雷,且其下暗礁林立,利同劍鋩,三南稅船(全羅忠清慶尚三道在朝鮮南境,國人稱為三南)至項外,必俟潮滿乃過,否則率遭觸損,號稱天險。相傳朝鮮太祖嘗乘舟至此,欲鼓棹經過,舟人皆諫不聽,有孫姓者自斷其手以進,太祖懼,乃候潮而濟,故至今以孫突名焉。越項則江面陡狹,兩岸皆山,甃石為壁,間以炮壘,如長虹起伏。三點一刻,至鎮海樓,登岸入石壁門,距江華猶十里,無輿馬,緩步以進,陡高巔,見雉堞參差,知為江華城郭。尋迤下,行山谷中,雞犬連村,桑麻被野,殊有太平景象。十餘年前,佛郎西人嘗兩入其境,今乃完善如此,意當時固未甚蹂躪與未幾入城,其門額曰江都南門,城中亦皆茅屋,過閱武廳,憊甚,小憩,索三馬乘之,至留守署。署踞山腹,廳事軒廠,周覽城郭,皆因山高下為之,如漢城制。山之最高者曰牟尼峰,府置留守官為一品大員,非親貴不得居,任此者恒處漢城歲中,間至其邑而已,今留守李載元,王從兄也。蓋江華自我朝龍興時,以兵伐朝鮮,國王嘗兩遷其地,遂為重鎮,防禦之嚴,為國中第一。時有從官崔姓者來見,具酒食款留,以日暮策馬去,至鎮海樓,已六點鐘矣,適潮落,小火船駛甚速,八點二刻回舟。 十七日十點鐘,趙寧夏遣韓文奎來假小火船赴通津訪友。十一點鐘,英參贊懋德來議約事。一點鐘偕友人刺舢舨遊月尾島,見五色芍藥,翦數枝歸供膽瓶,晚接趙寧夏書請:「午疾作,未赴通津,火船遣還,僅以一函附謝。」是向夕雨。 十八日,大雨,竟日無事。 十九日,晴,九點二刻,懋德復來議事。十點鐘登舵樓,見煤煙一縷白天際起,以遠鏡測之,知為揚威入口。十二點一刻,揚威下碇,葛雷森來,攜交家書一封,詢知十五日起碇後,於次晨四點鐘駛過成山岬,緩輪行,十點鐘至煙臺,探悉傅相乘保大輪船,於昨日三點鐘出攔江沙,迤旅順而南,不入煙臺口,故途次相左,因以文件交文報局寄津,投張制憲轉遞,復鼓輪東渡。煙臺食物購至,乃邀英提督韋力士參贊懋德及其水師官三員於翌午宴敘。 二十日晨,趙金二使遣韓文奎、高永周來問訊。十二點鐘復見汽船進口。一點鐘,韋使等來赴宴,甫入座,則報法國兵舶至矣。旋接其駐津領事狄隆書,謂:「攜有北洋大臣函件,請來舟面交。」韋使聞法舶之至,恐其後來居上,遂不及待翻譯,即席訂翌午簽押。二點二刻客散,狄隆來謁余兼拜禹廷軍門,交到張制憲函件,略談辭去。余即登岸唔趙金二使於仁川行館,為告法舶東來意,並語以明日朝英簽押事宜,與兩使筆談甚長,七點二刻辭回,以日暮易與而馬,疾馳以歸,至舟已九點鐘矣,無何狄隆復來訪,與促談良久而去。 筆談,忠曰:「朝使一聞法國之名,即皇皇然以傳教為慮,隱有不願與貴國立約之情,緣朝鮮最忌傳教,故現與日本重議通商章程,有一款內載將教書與鴉片煙並禁,如有攜入各口者,罰其物主,並將其物當眾燒毀之語。且貴國先有傳教土潛入朝鮮,以致同治七年,入踞江華之事。後經余再三責道,謂法國此來,非為傳教,誌在通商求好,朝使方允將貴國行將締約之意,馳告國王,定奪朝使。」又-{云}-:「貴國此來,雖以通商為名,禁教之事,不得不設法聲明」-{云}--{云}-。狄曰:「禁教一事,吾國萬萬不能允行,欲以吾國萬萬不能允行者格外提明,豈非明明拒我乎?」忠曰:「禁教之事,若在十年以前,貴國固難允從,但刻下貴國政已變,上下議院中維護傳教者,寥寥數人,而秉國政者,多非其黨,若與朝鮮立約,載明禁教一節,貴國政府,必不深咎。」狄曰:「吾國政府,雖於傳教一事,不甚關切,然若以禁教二字,形諸公文,必致激成吾國人民之公忿,故執政者,必不能允行也。」忠曰:「子知貴國民情之可慮,抑知朝鮮民情之尤可慮乎?前日往遊江華府,與其官接談,尚以貴國前踞江華之事為憾,且謂此皆由傳教所致。余居此一月,與其官員往來,無不以傳教鴉片煙為大戒,前國王禁教甚嚴,外洋教土,屢遭殺戳,至今猶盛稱之。今則時局一變,其國王有意外交,而老臣皆以為非,王叔李{{!|昰|此字未確}}應尤力持以為不可。幸國王明決,已與英美立約,故遣來議約者,類皆少年心腹之人,國之老臣屏不與議。今貴國來此,朝鮮臣民,皆知貴國以傳教為務,若不明為禁止,則有拂朝野公論矣。」狄曰:「事雖如此,傳教之事,可如英美約內不必提明,如欲提明,微特吾國難以允從,即歐美各邦,莫不以為大恥,若悉照英美條約定議,余即可暫行代寶公使簽押。」忠曰:「現在朝鮮使臣,專派與英議約,豈敢與貴領事簽押?況暫代秉權大臣簽約,並未見有公法載及者。」狄曰:「簽約不能,還乞貴道請朝使致一函,內願稱與吾國議約,其約款悉照英美定議」-{云}--{云}-。忠曰:「朝使非奉國王特命,不敢私與外人交談,況致書乎!」狄曰:「若國王已允吾國議約,朝使即可致書於我乎?」忠曰:「彼非奉有國王特諭,與某國議與,決不敢以書劄相往來也。無已,貴領事致余照會,余即以照會之意,函致朝使,俟朝使復余後,余再移覆貴領事,是為正辦。」狄曰:「此法甚善,朝使明日至舟,乞由貴道引余一晤,庶可回覆寶大人,謂至此已面見朝鮮官員矣。至禱至禱。」忠曰:「俟朝使明日至舟時,當婉為介紹。」 二十一日晨九點二刻,懋德來議兩國使臣官銜字樣。十點二刻,偕丁軍門答拜狄隆於其船,略談即歸。十一點三刻,趙金二使率從官來舟,款以飯,與之筆談甚長。二點二刻,兩使先辭去,至濟物浦帳房候押。三點鐘,韋使率舢舨四艘向岸疾駛,余亦偕丁軍門乘舢舨尾至。登岸,入帳內小憩。兩國使臣尋中坐簽押,一切如與美國定約時,押後,韋使向余再三申謝,英舶未升炮,以舟小炮位不備故也。六點鐘,回舟,早膳後,狄隆來訪,探問其事,十點二刻去。解衣就寢,而朝鮮人復至,持交周玉山觀察書,詢知為李祖淵由陸路攜來者。 二十二日晨四點二刻,英提督韋力士乘味齊朗兵舶駛去。十點鐘,金宏集偕徐相雨諸人至,知趙寧夏於昨日簽約後,即馳回王京復命,並啟國王以余不日西渡之信。初國王遣派趙金二使與英國議約,諭中即有飭二臣「固留上國星槎」之語,後復另諭飭留茲余欲迥舟,故寧夏返漢城稟命-{云}-。因留金宏集午飯,宏集向余詢商務,又出與日使花房義質所定通商章程一冊,手批答之。飯時報鎮海至自津門,無何陸管駕倫華,持玉山觀察函至,閱悉津門近狀,二點鐘狄隆至舟,余即引與宏集相見,坐間以法語為宏集代達壹是,良久狄隆乃去,復與宏集筆談,言英美和約已由中國介紹,如他國踵至,宜以轉請中國先容辭之,方不受其欺挾,宏集稱感不已。時又報有英國兵舶名基得落斯者自長崎至,已下碇矣。未幾,英國駐日神戶領事亞斯登持懋德一函來見,詢系駐日公使遣之西來襄贊約事,與味齊朗遭於道,故懋德作書令其來見。亞斯登攜有朝鮮人衣日本服色者,宏集等見而惡之,屏弗與語。五點二刻,宏集辭歸仁川,而港內英舶三艘,法舶一艘,知我於質明起碇,各船主皆相繼來送。余即刺舟答拜亞斯登,談次知其在神戶已與家兄相伯相識。尋回舟,而日本領事近藤真鋤至自王京投刺請謁,微詢英美約本,余以他語掩飾之,因即辭去。初,日本朝聞中國派人襄理朝美約事,特遣花房公使馳至,意在居間市惠。一月之間,美英事蕆,而約本尚未一見,數迫朝鮮政府出示,均以未經批準,不便宣示辭之,故日人悵悒殊甚。七點鐘,狄隆復來-{云}-:「其兵舶於詰旦逕赴長崎,欲附我舟西渡。」飭揚威備客艙居之。七點二刻,伴接官趙準永來舟送行,是晚各國兵舶皆鼓樂酣歌以賀成功-{云}-。 二十三日淩晨三點二刻,趙寧夏遣人持函來,-{云}-:「回自王京,國王仍飭固留,聞星槎即發,弗敢再瀆,惟冀不日重臨,則敝邦邀福無量,頃以道路奔馳,委頓已甚,罔克趨送,謹獻數物將意。」與禹廷軍門答刺辭之。五點鐘起碇,威遠停泊匝月,船隨潮汐轉,鏈纏於錨十數圍,倉卒莫能遽解。鎮海駛稍緩,然囓水不深,可逕行取疾,丁軍門升旂令先行。六點鐘,日本兵舶起碇,絕駛而過,無何,我舟錨解,鼓輪進發。揚威尾之,行數里,見日舶停輪,乃軼過之。蓋日舶錨鏈未解,欲爭先他國,弗顧而駛,卒以牽掣難進,天下事有欲速反遲者,皆日舶類也。法舶亦相繼起碇,十二點一刻出口,雨風自船尾來,浪靜舟穩。 二十四日晨三點二刻至成山岬,十一點至煙臺,停泊添煤,繕稟上傳相略-{云}-:「朝美約事定議後,曾上一稟,飭揚威快船賚呈。該船於十六日駛抵煙臺,憲臺已前一日鼓輪逕南,當將稟件交文報處賚投振憲轉遞矣。前稟發後,原議俟英翻譯至朝鮮,便可簽押,乃遲之數日,翻譯不至,因復略生枝節,欲於約外另備照會一通,聲明約內未及詳載者三節。忠查所間各節,尚無違礙,而測量一事,尤於中國有益,蓋朝鮮各口,此後皆中國兵舶所至,得英人測量後,繪一詳審海圖,便可坐享其成,遂為轉告朝鮮趙金兩使,兩使亦請於國王照準咨覆。二十日忠邀英使韋力士在舟午飯,忽報法國兵舶進口,韋使恐法人後來居上,遂不復待翻譯,即席定於次日畫諾。忠尋由法國領事狄隆處,奉到振憲書函,謂:「實使遣狄隆東來,先達通好之意。囑忠設法先容,並指示朝鮮將該國傳教為難情形,詳細告知狄隆,俾回稟寶使商定辦法,然後再赴朝鮮立一通商妥約,而不及傳教,以免日後釁端。」忠遵於是日往晤趙金兩使於仁川行館,代達法舶東來大意,且謂:「朝鮮既與美英通商,似難獨拒法國,好在刻下尚非立約,若其間不便之處,盡可向狄領事先期直陳。」兩使謂:「朝法向無往來,且言語不通,難欲有陳,無由自達。」忠因議令趙金兩使,以一書與忠,-{云}-忠既為狄隆向兩使代達通好之意,故兩使亦覆書以所答之意托忠,轉報狄隆焉,惟禁教一節,辦理頗為棘手。是晚歸自仁川,即與狄隆反覆陳說,謂:「朝鮮所以不願與法國立約者,徒以傳教一事,令欲立約必須禁教。」狄隆謂:「教可不傳,而明禁字樣,斷不能形諸筆墨,無已,則照美英辦法,彼此均不提及乃可。」忠因思教事,最為西國所重,若以明禁字樣,形諸筆墨,微特法人引為深恥,即美英各國,亦皆必不允行,誠有如威使在津所言者然,若仍照美英辦法,彼此均不提及,又恐法人將來乘隙而入,致滋後患。遂於二十二日邀朝使與狄隆共集舟中,將朝鮮傳教為難情形,當面代以法語,詳細告知,而函內則第稱朝鮮向來未通外交,國事民情,多有與他國不同之處,此英美國二約,均於朝鮮國事民情毫無窒礙,法國若要與朝鮮立約,願悉照美英約本定議,而換約後,所行各節則皆按照約內議定條例辦理,如此,則於法國體面無礙,而朝鮮傳教為難之意已隱寓其中。昨已將書函抄稿,移交狄隆,令歸報寶使,而英朝約事,亦已於二十一日在濟物浦支帳簽押,其聲明屬邦照會,亦如與美國定約時,一並交英使賚歸。朝鮮國王恐他國踵至,固留忠暫緩回舟,為之終始其事,忠以美英約事已蕆,而法德俄議約使臣亦均未至,居留以待,似於體統有失,遂於二十三日起碇西渡。瀕行前一日,語朝使令轉告國王-{云}-:「刻以要務暫歸,如他國續來,即告以朝鮮不諳外交,約事多由中國主持,令欲與朝鮮立約,可先赴津門商請北洋大臣派員蒞盟,方可定議。」庶朝鮮為中國屬邦之義,亦將於是益明矣。計此後續來各國中,如法國大局已定,自由中國主持,德國亦與朝鮮言語不通,文字不同,斷難對面立約,惟或逕至朝鮮邀日人介紹,乃為可慮。顧念德國如照英美成約定議,則日人必不肯代達,若仿日約成例,則朝鮮亦必不肯允行,勢非仍請中國蒞盟不可。俄國或未必來請於我,然忠已將利害語之,將來俄人雖不來請,朝鮮亦必來請也。今已於二十四日駛至煙臺,復接振帥來函,抄示總署,又十九日函稿內-{云}-:「寶使於十六日遣翻譯官至署,請函致張制憲,再將法朝議約,照美約不增不減不改之意,加函寄交馬道。本署答以寶大臣既托威使與北洋大臣商定辦法,可不必再由總署寄信。寶使聞言始而忿爭,繼而婉懇,謂此事始終未托威使一字,伊從中招攬誤我要事,所說不足為據,惟求總署再將此意詳致北洋大臣。相與辨駁許久,寶使堅辭相求此事,法朝議約照美約而不提傳教辦法,前次函商,諒臺端早經閱悉,希將此意,函知馬道。」等語。十七日函稿內-{云}-:「英德既-{云}-悉照美約,法使今亦有照美約之言,若獨於法國添入不準傳教條款,無論法國傳教士最多,且用意最專,必不答應,且即勉強答應,而美英德等國,亦各有教十,見法約獨添此一條,將謂靳於法而不靳於我,轉滋糾轕,不如準其仍照美約依樣葫蘆,渾然無跡。」飭忠遵照函內事宜開道朝鮮,與狄領事相機商辨,茲忠已返至煙臺,而狄隆亦已歸報寶使,其如何辦理之處,當俟回津後再聽振帥與總署商定。第念忠前當甫行東渡之時,於照會聲明一事,深慮朝鮮不遵,美國不收,乃抵朝以後,辦理俱皆應手,而英法續至,亦復無甚掣肘,此殊可幸耳。</onlyinclude>{{東行錄}}{{清朝作品}} fncz0ia74xa1ty7clsxt84ykyvajodr 2485599 2485592 2024-11-01T04:00:54Z 117.56.155.61 248559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行初錄|author=馬建忠|section=|times=清|year=1882|previous=|next=[[東行續錄]]|type=|from=|notes=}}<onlyinclude> {{YL|光緒八年}}壬午春三月,我東方屬土朝鮮國始與阿美利加合眾國立約通商,其國之政府以不諳外交,願得中國大員蒞盟,於是[[w:李鴻章|合肥傅相]]請於朝,以建忠行。北洋水師統領[[w:丁汝昌|丁禹亭軍門]]因巡洋之役,率兵舶三艘,曰威遠、曰揚威、曰鎮海,將偕至煙臺,會同美國全權大臣薛孚爾駛赴朝鮮議約。 十四日,余先自析津起程,同行者為呂秋樵孝廉。[[w:丁汝昌|丁軍門]]以事暫留,余乘鐵龍小火船至大沽船塢,勾當公事。 十六日午刻,丁軍門乘鎮海兵船來會。午後登舟,先有一客在焉,詢諸禹亭,知為慶軍分統朱栻程軍門,附舶歸登州防次者。遂乘潮鼓輪出口。是日,潮漲丈有三尺,風平。 十七日晨,微霧,緩輸行,七點鐘至登州蓬萊閣下,以舢舨送朱栻程登岸。忽有煙如雲自閣東出,旋起旋滅,諦視之,則平原淺草間,健兒林立,知為陸營槍操,旌旗飛揚,軍容甚盛。舢舨回,復鼓輸東駛,天亦開朗。鐘報十二點,舟抵煙臺。美國兵舶名汕島者,在口內望見水師提督旗幟,站舷申敬,入口後,渡登威遠兵舶。俄而,汕島船主哥貝來謁-{云}-:「薛使滬遊,即夕可返,英國水師提督刻赴析津,聞亦將迎威妥瑪往朝鮮議約。」而水師總教習葛雷森至舟,亦述新報載有「英法德三國調集兵艦,將赴朝鮮,且日人亦有兵舶直指漢江」之語。無何,哥貝辭去。復有四人來見,詢知為招商局友,附舶東渡者,告以行期既定,令鎮海管駕官知會登舟。晚膳後,海月東升,萬象呈露,偕友人憑高眺望,見島嶼環列,有若屏障,之罘文登榮成諸山,則皆有始皇之遺跡在焉,方其泐石紀功德,入海求神仙,亦自謂駕諦帝而淩往王矣,卒之祚不過二世,地不越萬里,長城甫就而阿房已灰,徒令後之勤遠略者引為蓍鑒!我朝龍興艮垠,東西南朔延袤九萬里,幅員之廣,超越前代,而風氣所開,猶復不可遏抑!嘉道而後,乃更創來賓之局,宏柔遠之模,舉宇內五大洲諸國,罔弗梯航來集,九垓八埏,如在庭戶,誠亙古所未有之盛也。是夜憑眺,至漏三下乃寢。 十八日晨,報薛孚爾至,專人賚傅相書-{云}-,附以洋文一緘,訂相見期。隨偕丁軍門登岸拜東海關道方佑民觀察,歸途遇哥船主,謂「薛使候於寓」,與禹亭改道訪之,促譚良久,薛使謂:「在煙臺宜捐棄拜往升炮繁文,以免嘩屬,且頃聞英法德日四國鹹將調集兵艦麕至朝鮮,果爾,則定議遂難,宜乘間先期往。」遂訂我舟於二十日辰刻起碇,美舶於二十一日辰刻起碇,陸續進發。瀕行與貝船主約午後在汕島船會議入漢江口停泊處所,俾先後來集,於是三點鐘偕丁軍門往晤哥貝於其船。船長三十八丈,廣五丈有奇,船主艙在舵樓下,陳設都麗。相與披圖指定於漢江口虎島旁下碇,蓋過此則水淺溜急,輪舟不能停泊矣。虎島屬朝鮮京畿道仁川府治,去王京九十餘里。回舟繕稟上傅相,報起程日期。 十九日,早膳後,開單購外洋酒點暨中國果菜,以此去漢江不無酬應筵宴故也。午後,丁軍門傳令各船管駕官於詰旦五點二刻起碇東渡,首威遠、次揚威、次鎮海,各距八百碼魚貫而進,速率每小時行八邁半,前舟晝於橫桅懸速率表,夜綴燈球,以屬後舟耳目。諸習流軍將往觀東瀛風景,令下之後,整篷理索,踴躍歡欣。 二十日晨五點二刻,起碇東駛,風平浪凈如拭。九點二刻過劉公島。一點鐘薄成山岬,自此迤東偏南太半度行,直指漢江口仙俠島外小島,距水程一百七十邁,先是海道往朝鮮無入漢江口者。《隋書》,開皇十八年伐高麗,以一軍自東萊泛海趨平壤城;《唐書》,貞觀十七年上親征高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戰艦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平壤箕子故鄉,《漢書》所稱王險城者是也,今屬平安道,據大同江上流,則皆進大同江無疑。宋《徐明叔宣和奉使圖經》-{云}-:「由定海乘南風北行五日程,可歷大青島入急水門」則亦由大同江進。又《唐書》,永徽五年,命蘇定方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百濟,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定方進擊破之,熊津在今忠清道公州下流,由舒川入海,則又自舒川口進。而以一帆東渡,直指漢江,記載以來,都所未有,蓋其口外島嶼棋布,水淺湍急,沙線無常處,巨艦至此,率以觸礁擱淺為懼,故往時泛海者,至大青島成山岬二處,皆分迤南北而去。同治中法國水師提督羅斯駛往測驗,繪圖極審,為海舶指南,始稍稍有知漢江口者。《國朝魏默深聖武記》謂:「熊津江即漢江」系屬舛午,熊津與漢江相距遠甚,從前地圖簡略,經緯不明,雖通材亦不能無誤也。午後,微雨尋霽,道生不敢疾駛,速率一小時行八邁,約遲明可見仙俠島外小島。 二十一日晨四點鐘,舟指仙俠島,微霧,島霾沒不可辨,緩輪繞行。有汽船自南來,辨煤煙知為日本兵舶。有頃霧斂微雨。五點二刻,過仙俠島外小島。八點鐘過仙俠島。島四合,如行江中,水青若潑黛,溜急,溯流上,日舶道熟先駛,相距已十邁矣。十二點三刻,過立岐島傍小貓島,舟折而北。右掠小阜島,左壓燕興島,已復迤東兼北行。鐘報三點,望見日本兵舶已於虎島旁下碇。四點鐘,我舟相繼至下碇,與日舶鄰,其副船主刺舢舨來,與我舟管駕官相慰勞兼詢東來故,我亦遣大副刺舢舨答焉。日舶名磐城,自內海口下關載駐紮朝鮮公使花房義質來,途中行十日程,道泊釜山巨文島各數日,其舶大與鎮海埒。俄而,小艇二只,自山隙出,張蒲帆駛附鎮海,以遠鏡窺之,見有烏帽藍袍倚舷而立者,則朝鮮四品鴻臚李應俊也。應俊前以約事至析津,月之初旬,令鎮海送至鴨綠江口歸國者,故識之。鎮海管駕官,旋以舢舨送之來,則與偕者,又有三品鴻臚韓文奎、五品鴻臚高永周,登舟寒喧。畢,筆談數則,即以登岸為請,言:「其國王已令於仁川掃除行館,派二品參判趙準永為伴接官,明晨來謁。」薄暮,應俊等辭去。丁軍門傳令三舶,乃蒸汽以待。 二十二日午前十點鐘,李應俊諸人與趙準永先後至,準永以登岸請,余以美使未來,而朝鮮議約大員亦未派至,適館無所事事,因固辭。準永等復固請,乃允於午後三點鐘登岸。留準永等同飯舟中,飯畢準永謂:「曩遊日本,識日使[[w:花房義質|花房義質]]。」請往訪於其舟,命舢舨送之去,約二點鐘回,威遠同行。李應俊別偕諸人往觀揚威快艦。鐘報二點二刻,應俊等歸自揚威,準永猶未返。余遂偕秋樵率鎮海管駕官陸倫華及習流軍八名,與應俊等別乘舢舨先行,中流見準永自日舶下,花義房質亦刺舢舨至威遠船,意將往謁丁軍門及余焉。三點鐘抵埠,仁川都護府使鄭志鎔迎謁道左,兼以肩輿來迓。輿如車箱狀,趺坐其中,四人舁之行。導以青旗皂蓋,輿隸河殿漫聲長謠,前後互答。迤邐循山麓行,景色明秀,如在江南道中,村人扶老攜幼來觀者以數百計。越嶺者五,約十許里,見兩山環抱,中嵌茅屋數十家,詢之即仁川府也。府無城郭,官廨在東山之麓,正對文嶽,今即以為賓館。入門則棟宇剝落,儼若古剎,廳事側小室三四間,備余輩棲息。室簇比如蜂房,地薦蒲席,壁障紙屑,無-{几}-案床榻。給事者先於門外解屨乃入,其俗略似日本,而簡陋過之。坐甫定,府使以矮-{几}-獻食,殊粗惡穢,氣觸鼻欲嘔者再,屢辭乃撤去。晚令從者煮粥以食,食已,趙李諸人相繼至,各筆談數則而去。燭跋,席地就寢,穢氣襲屋猶存,而室後山松,因風作濤,三鼓盡,方寐。 二十三日晨起,陸倫華回舟,李應俊辭赴王京,催派議約大員。趙準永等相繼來問訊,因與筆談,將乘間覘其朝議,而準永等狡甚,語涉政府,輒諉不知,乃告以「傅相奏請大皇帝派員來此,原為調護屬藩起見,分宜推誠相待,安用是模棱為?」準永等悚慴謝過。午後無事,方欲偕友出遊,而丁軍門策馬來,知美舶未至,因聯騎遊山,罔巒回合,林木叢茂,雖無雄奇險怪之觀,而平遠深秀,殊足引人入勝。因念中原山水,在通都大邑,為冠蓋所往來者,固皆登諸志乘,繪為圖畫,而荒遠僻左之區,自唐宋以來,亦率有遷客騷人為之搜奇選勝,作為詩文以寵之,俾流傳宙合,蓋一邱一壑能自拔奇於嶽瀆之外,迄於今湮沒不彰者,抑已尠矣!朝鮮山水之勝,無異華土,徒以越在東隅,屐齒罕至,數千百年,卒無好事者從而表章,俾得附宇內名勝之列,地望限人,豪傑所慨,山水亦有然與!方與攬轡流連,而通詞尾至,喘汗雨下,叩馬請返,謂:「余輩屏從微行,設有蹉失,渠等罪且不測。」爰循舊路緩緩歸,村人集道旁觀者益眾,皂隸亦蹤跡至,先驅清道以行。返館小憩,復與高永周筆談。諮其政治風俗,與夫古跡之沿革,遂留之晚膳。膳畢,而二品參事堂備官金景遂至自王京,云:「已派定經理機務衙門事申櫶為議約大員,越日當馳至。」景遂年六十餘,其國王於派定議約大員後遣之來,知其胸中已有成竹,以筆談舐之,詞氣桀黠,隱然有輕量中國之意,因責其應對失禮,立傳接伴官,飭質明備輿馬回舟,漏三下,準永等猶來固留。 二十四日晨起,金趙諸人復來固留,峻詞謝之。丁軍門先行,時余將發輿,而日使花房義質策馬往王京,道出仁川,適館請見,與語良久出館,各分道行,至舟,美舶仍未至,雖連晨霧阻,而後期至三日,恐別有事故。爰與丁軍門議,質明遣鎮海返至煙臺,沿途探視,因以一稟上傅相,令就便賚回,甫繕就,報見美國兵舶入口,時已晚七點鐘矣,登舵樓以遠鏡窺之,則於口門下碇,相距猶三十里。 二十五日霧,美舶未起碇,午前丁軍門邀赴揚威閱操。午後二點鐘,美舶駛至。傍威遠下碇,金景遂李應俊等亦來威遠,余遂歸自揚威。而我舟管駕官呂翰自美舶回,詢知美舶在口外阻霧,停四十八點鐘,故失期,薛使致聲謂:「明日十點鐘來答煙臺之拜。」景遂等尋入見,謂申櫶今夕至,詞氣謙抑,非復前日。數語後,應俊躡衣請間,遂引入別室,詢悉王京議論岐出,興寅君李昰應頗非外交,景遂其黨,故有前日之言,因與筆談數則而出。應俊等請往款接薛使,適美舶船主來答訪呂翰稱:「薛使兩日內不理公務。」乃為轉告,景遂諸人五點鐘辭去。 二十六日九點鐘,美舶船主哥貝來拜。十點鐘,薛使來拜。寒喧畢,薛使謂:「全權字據譯出,兼備有咨行朝鮮總理機務衙門公文一通,以此次未攜繙譯,不審華洋文有無舛午,乞為點勘。」允之,有頃辭去。余與丁軍門議,翌夕七點鐘邀薛使暨美日二船主晚膳,旋繕發洋文請單,薛使辭以疾,二船主答書如約。三點鐘,趙準永率李應俊諸人,持其大官經理機務事申櫶、副官經理機務事金宏集與從事官機務副主事徐相雨三刺來問訊,訂明日十點鐘,登舟晉謁。大官意即大臣之謂,下國陪臣,不敢稱大臣,降而稱大官,禮也。未幾,鐘報四鐘,往美舶答薛使拜,準永等留待舟中,薛使出國書與金權字據華洋文各一通,為校閱。畢,薛使商於余,謂:「條約未定,不便遽遞國書,擬先以公文咨朝鮮政府,國書俟約定後再呈。」余謂:「國書呈遞,先後無關輕重,第先將全權字據咨行朝鮮政府,使可會議。」薛使因問:「朝鮮正副二使有無全權?」余謂:「其國王既特派議約,諒無不予全權,且我傅相所議約稿,內載明全權字樣,彼政府逐件恪遵,非有窒礙,不敢易也。」旋辭回舟,復與準永筆談,語及全權事,李應俊復請往別室,求代擬勑文一稿攜去。 二十七日九點鐘,丁軍門邀同點名。九點二刻,薛使來商請議約時,在近岸支立帳房,不必往仁川行館,並問:「朝鮮正副二使登舟升炮幾響?」余謂:「近岸議約,我免涉跋,彼省供億,計誠兩得,少頃當與點使言之,升炮則按中國禮用三響焉。」十點鐘,趙李諸人先至。十一點二刻,申金二使率徐相雨及申櫶之子奭熙、孫德均登舟,舟師站隊以迎,升炮後,令通詞傳語。陪臣某某入艙,先行三跪九叩禮,代國王恭請皇太后皇上聖安,然後行賓主相見之禮。於時余偕丁軍門屏息旁立,櫶、宏集行跪叩禮,畢,乃與相見,送茶後,立問其國王安,櫶、宏集亦立問傅相安,周旋之間,頗極嚴翼。蓋自二十三日回舟,小示決裂,彼乃知中朝士大夫,不可狎玩,嗣是景遂諸人及凡來自王京者,罔敢稍有褻越,兩使臣則又傴僂益恭-{云}-。就坐數語,遂留飲,與金宏集筆談甚長。申櫶即光緒初與日本締約者,年七十餘,雖步履甚蹇,而風度頗復端凝。金宏集年逾四旬,望之似三十許人,通達識時務,曩與日本議加稅,則章程周密,是其所定,蓋國中矯矯者。飯畢偕赴美舶拜薛使,薛使待之禮有加焉。已而周視炮位,駭嘆無已。四點鐘回舟,申櫶請先歸,余復與金宏集筆談良久,六點鐘始以小火船送之去。七點二刻,美日二船主來赴宴,極歡而散,已九點二刻矣。 二十八日晨起無事,檢點筆談。午後四點鐘仁川府使鄭志鎔以牛一頭、豕二肩暨雞魚等物致饋美舶,遣通詞登舟請示,且言:「李應俊復往王京,面陳機務,因中國派員蒞盟,故雖投贈之微,不敢不告。」亦恭順之一端也。初志鎔亦數以禮來饋余與丁軍門,皆巽辭卻之,一無所受,以體國家優恤藩服之意。 二十九日,舟中無事。與友人縱談朝鮮國祚興衰,郡邑沿革。晚五點鐘,國王遣承政院右副承旨金晚植賚名柬來勞問,柬貯匣中,襲以紅綾,跪而進獻。余長揖受之,啟視則右側下方書「朝鮮國王李熙」六字,細若蠅頭。與坐筆談數則,囑:「歸告國王,蕆事後,詣王京晉謁,願先容焉。」與丁軍門各附銜刺,璧柬,晚植復跪而受之,因順令轉囑:「仁川府使明日備輿馬至浦岸伺候,與丁軍門往行館答拜申金諸君。」 四月初一日雨,美舶船主哥貝將薛使命,來催訂議約期,十點鐘,促具膳,膳後,偕丁軍門登岸,則仁川府使已肅候道左,進肩輿,乘之行,亂山經雨,嵐翠欲活,緣麓越嶺,若歷圖畫。十一點二刻至館,與申金諸君相見畢,就坐,筆談良久。二點鐘進食,食時接談,皆金宏集主筆,率以米穀出口,於朝議民情有礙,須設法議禁為請。余謂:「見薛使時,當相機爭之。」四點二刻辭歸,復往美舶,以米谷出口一條與薛使往復辨論。七點鐘回舟,作書以所議告申金兩使。 初二日曉晴,專弁赴仁川致書。去後,倚舵樓看諸舶曝帆,中美日五舟,星羅如聯珠,而威遠適當其中,亦一異也。亭午,致書人猶未返,一點二刻,李應俊持申金二使復函來,謂:「頃間歸自王京,文件均攜至,副使金宏集於明日謁商壹是,招商局五人已言於朝,允即飭人護送至王京,察看商務,訂後日起行。」且為其國王致願見之忱,請余與丁軍門蕆事從赴漢城一遊,-{云}-已令館人除室以待。三點鐘應俊辭去,薛使在汕島船望見朝鮮人來,遣隨員至我舟謁議約期,答以俟明日金宏集來舟,議定再告。 初三日午前,閱日本達根阪郎所撰《朝鮮國圖誌》。二點鐘金宏集率徐相雨李應俊來舟,宏集以文件遞交已,復筆談良久,四點鐘辭去。是夕余以約事粗定,至朝鮮且半月,尚無一紙抵津,恐傅相眷註,因與丁軍門議令鎮海兵舶,於初五日賚稟先歸。 初四日晨起,申金二使令應俊來,以國王命璧還銜柬,並致牛一頭、豕十蹄、雞五十、卵二百、白粲五石,以犒我軍士,受之。十二點鐘,薛使赴仁川答申金二使拜,即校閱全權字樣,邀與偕行,遂登岸,同至行館,申金二使與薛使出全權字樣,互相校閱。畢訂初六日,在近岸支立帳房,會集畫諾。四點鐘,薛使先歸,余復與金宏集筆談良久,宏集等留飯,出樂侑觴。六點鐘回舟,繕稟上傅相,並附筆談日記二冊,交鎮海管駕官陸倫華,令遲明起碇,賚至煙臺後,沿途探投。稟-{云}-:「忠於去月二十三日,因薛使失期不至,恐有事故,擬遣鎮海輪船回至煙臺,沿途探視,並將抵朝鮮後一切情形,縷悉具稟。稟甫繕就,而美國兵舶已至,故未即發,茲特附呈鈞鑒,將二十三日以後情形,撮舉大概,為憲臺陳之。薛斐爾二十三日入口,次日抵港,二十五日彼此往拜。談及約內第一條,彼終謂有礙平行體統,且電復未至,斷難擅允,詢以『何天爵在京所譯第二條洋文?』則謂『未經攜來,亦並不知所譯是何言語。』」詞意之間,甚為決絕,若必欲以此條列入約中,勢將以固執廢事。不得已,議令朝鮮國王於約外。另備照會一通,聲明為中國屬邦,則在我既存藩服之名,在彼亦無礙平行之體。薛使謂:「曩在煙臺答中堂書時,曾許令朝鮮設法聲明,茲既不列入約中,則亦無所不可。」忠因思此項照會內,須寫明系於未經立約之前,先行聲明,則美國於此條,雖未允列約內,而約先既許聲明,似即與認明朝鮮為我屬邦無異。惟朝鮮自受日人蠱惑以來,雖未敢箕踞向漢,而亦不無狡展之心,自二十日回舟,小示決裂,始知中朝人士不可玩狎,由是景遂諸人及後之來自王京者,皆益恭謹,而其國王亦遂遣承旨官賚帖來拜,其狡展之心,似已非復前日。茲若以聲明屬邦一節,愷切詳諭,令其遵照辦理,以理勢揆之,似不至或有違悖。然萬一中於簧鼓,稍涉支吾,則美日二泊,瞻視非遙,深恐於國體有礙,爰欲略參權變之術,以駕馭之。遂於二十七日,其所派議約大官申櫶、副官金宏集登舟來謁時,令先站隊升炮以張吾威復,傳令陪臣某某代國王行三跪九叩禮,恭請皇太后皇上聖安,以折其氣。然後以筆談所載諸語,從而紆徐引掖,使之樂就夫範圍,已乃為代擬照會一稿,寬假以自主之名,實申明其屬邦之實。金宏集等閱之,乃皆欣然願從,即從次日命李應俊賚回王京,請其國王照稿繕用,繼復議及他款,大都無甚出入。第米糧出口一條,申櫶、金宏集均謂「於其國朝議民情有礙」堅欲議禁,薛使則堅不允禁,相持屢日,金宏集乃議添註「惟仁川口不準出米」一語,忠以語涉含混,擬代改為惟於仁川已開之港,各色米糧概行禁止運出,較為周密。經與薛使輾轉商量,適渠亟欲歸國,極思約事早蕆,內迫於速成之心,外屈於婉商之誼,遂已勉強允行。初二日李應俊返自王京,初三日將照會賚來,照稿謄寫,一字未易,擬存忠處,俟定約時與國書條約交薛使一並賚回。頃薛使邀赴仁川,已輿申櫶、金宏集等約定於初六日在濟物浦會集押約,茲恐仰蒙憲慮,特先具稟,並日記筆談等件,交鎮海兵舶先行賚呈,忠於蕆事後,擬赴王京一行,答其國王專帖之拜,約初十內外,當可起碇西渡矣。 初五日風,午前八點鐘,李應俊來舟請國書答復款式,為屬草以去。九點鐘,丁軍門遣軍士至濟物浦助支帳房。午後朝鮮議約大副官與美師遣人持漢洋文約本各三冊來請校勘,閱畢遣還,已六點鐘矣。復接兩國使臣函謂:「詰旦簽諾事,兩不相諳,乞登岸蒞盟焉。」 初六日風定,午前九點鐘,偕丁軍門減從登岸,美舶四艇偕行,花旗颭風,銜尾而進。至濟物浦,有朝鮮官備肩輿來迓,詢知帳房在山陽,因辭輿步行,越嶺見蓬揭崖麓,環繩為衛,守之以兵。美使率水師官弁十餘人,火器兵二十人踵至,偕行,甫及帳,申金二使趨出,肅迓入帳,送茶畢,即為指授儀節。請兩國使臣中坐行事。余偕丁軍門送居他室以待,約本漢洋文各三冊,悉當場鈴印簽押,冊尾年月均以漢文填寫朝鮮開國若干年,即中國光緒某年月日字樣。事畢,申金二使復起立,以其國王致美國伯理璽天德約外照會一通,捧交薛使,托賚歸轉呈。於時哥船主於帳房燃火箭一枝,俄而,美舶升炮二十一響,致敬朝鮮國王,諸臣各肅立以聽。已復升炮十五響,致敬丁軍門及余,威遠亦升十五炮答之。炮聲止,余偕丁軍門出室稱賀,因邀薛申金三使暨趙準永、徐相雨、李應俊等至我舟宴集,為敦槃之會。申櫶辭以疾,趙準永因事不赴,餘人悉至,登舟已十一點二刻。小憩入座,與宏集筆談甚長,薛使即席邀余與丁軍門暨金徐諸人翌午會飲,金徐以復命辭。席散,薛使辭去,金宏集復留筆談。四點鐘,宏集辭登岸,且謂:「項聞薛使-{云}-『於初八日起碇』語順至美舶送行。」因遣我舟管駕官偕之往,美舶升炮十五響,敬之。六點鐘,申金二使復遣李應俊以其國王命持《答美國伯理璽天德書》二冊來,請余擇用,書中一列名,一不列名,余謂:「照會既無國土名,則答書亦不必列名,以歸畫一。」應俊即以一冊留舟中,托代致美舶。 初七日午前九點鐘,日舶花房義質來拜,詢知昨夕歸自王京,談次,因賀余約事贊成之速,余謂:「此由美使無甚要求,故介紹亦易易耳。」復以約款為問,則答以「初次立約,諸從簡略,不過藉通情好而已。」俄而花房辭去,升十三炮送之。十一點二刻,偕丁軍門赴美舶宴,花房已先在,相見畢,余以朝鮮國王答書轉交薛使,花房詫為奇捷。既而,入座暢飲,花房復舉觴向薛使以約事速成為賀,薛使謂:「此由中國李傅相主持之力,又得馬觀察善為介紹,故便利若此。」花房聞之,詞色慚沮。散席,回舟,李應俊復持其特令總理機務衙門大臣金炳國照覆薛使公文一通來請轉致,蓋薛使於校閱全權字據時,曾以照曾抵朝鮮執政,故炳國覆之。應俊謂:「昨金宏集復命王京,與花房義質遇諸途,花房向叩約款,宏集謂換約後乃可宣示。花房頗有不豫色」-{云}-。四點鐘偕丁軍門答拜花房於其船,薛使亦至,坐定,其船主旋來道炮位不備,不能升炮之歉。蓋西洋水師成例。凡兵舶升炮者,必有邊炮六門,日舶僅邊炮四門於例不能升炮也。少頃回舟,遣管駕官持金炳國照覆公文送交美舶。是晚檢點行裝。擬遲明赴朝鮮王京。 初八日晨霧八點二刻,偕禹亭軍門及秋樵率僕從六名差弁四名習流軍十二名至濟物浦,舍舟登輿儀衛如初赴仁川時,增以鼓吹一部。行三十里過星峴山,山隸富平府治,高約百丈,輿夫登陟,喘汗雨下,前驅軍士按轡徐行,蠕蠕然若蟻緣垤。又十五里,至梧裏洞食,已十二點矣。飯畢,復登輿,行二十里,歷楊花津,抵漢江,江無巨め,以小舟四艘,兩兩比屬,四圍設屏,上覆以頂如亭式,紆徐而渡北岸,渡側石壁數仞,臨江屹立,崖麓樹影中,飛宇翼然,隱約可見者,則江亭館也。復行十五里,抵漢城,城為古朝鮮馬韓之城,因山高下,甃石以城,北枕華山,南襟漢江,左控關嶺,右環渤海。百濟中葉,嘗都於此,有門八,東曰興仁,西曰敦義,南曰崇禮,北曰肅清,東北曰惠化,西北曰彰義,東南曰光熙,西南曰昭義。是日余由崇禮門入,市塵荒陋,民居湫隘,都人士觀者如堵,而婦女絕少,間有一二老嫗,皆以褒衣覆頂,側立遠視歷里許,至南別宮居焉。宮在南部會賢坊,本小公主宅,從前詔使舍於太平館,在西部養生坊,壬辰兵燹,公私庭舍,蕩然灰燼,此宅以倭將所居見遺。癸已四月,李提督如松復京城,館於此,遂為詔使所止,今稱南別宮,屋宇宏敝,擬於王宮。余與丁軍門各處一堂皆布席蔽地,中設公座,座後列屏為障,左側為臥室,中懸紗慢,室內置榻高不及尺,圍以短屏,榻前列矮-{几}-一,上庋木匣貯交具,以備筆談,盤盂爐鼎均備。入館少憩伴,接官趙準永及李應俊諸人先後至,因偕丁軍門先以銜柬往候國王,訂翌日進謁。晚九點鐘,國王遣左承旨趙秉鎬持帖起居,謂:「諏吉於十三日相見。」余謂:「事冗不克久留,無已,則以初十日為期。」托其轉達國王。趙秉鎬辭去,韓文奎復以國王命來璧銜柬。是日適值佛誕,國俗以其夕為燈節,黃昏後火樹銀花,滿城開放,而國王與其世子亦遣內侍持宮燈四懸來贈。 初九日晨,登明雪樓間眺,見棟宇間,木刻櫛列,皆從前皇華蒞止時留題篇什,其詩多道國家綏靖藩封之意,與朝鮮服事上國之忱,想見其國之君長累世恭順,宜一旦有事,朝廷不忍以度外置也。十點鐘,日使花房義質遣參贊近藤真鋤適館請來見期,余謂即日出拜申金諸人,當順道往訪,近藤真鋤辭去。一點鐘,申金二使來謁,與金宏集筆談通商事宜,宏集呈條約冊子,詢未諳各節,手批答之。二使聞余將往拜,固辭,余謂:「輿馬已備,無庸固辭,且余亦將假此一出遊覽耳。」於是二鐘點,遂偕丁軍門先出敦義門,訪日使於清河館,館在盤松洞門外,清泉噴流為池,廣約數畝,新荷出水,乍解搖風,館內正室曰西爽軒,公使居焉,左曰天然亭,右列四宇,隨員及差備官通詞舍之,後一榭曰清遠閣,可供遊息,地勢居高臨下,俯視城中數萬家,如在-{几}-案,顧屋宇狹小,遜南別宮遠甚。坐談少頃,復命駕至申櫶宅,則金宏集、徐相雨俱在,蓋兩君恐余往拜,故均集櫶宅迓阻,相與問訊畢,櫶率其子若孫,導遊園亭。園有晚香堂、御書樓、見山亭、間琴堂諸勝,雖臺榭不多,而水木明瑟,頗饒野趣。其幼孫年十一歲,著茜衫隨行,問:「讀何書?」曰:「《通鑒》。」問:「經書卒業否?」曰:「東國訓蒙之法,童子入塾,首讀周興嗣《[[千字文]]》,次即授以《通鑒》,經書則俟文理略通後乃讀」-{云}-。六點鐘,歸館。九點鐘,國王遣右承旨金晚植持帖請翌日申刻相見,余語晚植:「歸告國王,前已由陪臣代請聖安,此次相見,第賓主長揖而已。」 初十日淩晨。金宏集以國王命來館,密商事件,延入筆談良久,金曰:「小邦地褊民貧,邇來經用實絀,欠項頗多,日人或有願借之意,然此事既出於不得已,則無寧仰請於上國耳。」忠曰:「借貸之事,所系甚重,用之善則國受其利;不善則反受其害。以國乞借,其法創自外洋,往往藉此以富國,亦有因之以弱國者。但外國借債,借之於民,即向他國借債,亦借之於他國之民,從未有向他國政府告貸者,向他國政府告貸,勢必受其要挾,由此以觀,則日人願借之意,甚屬可慮。我中朝屢有洋商欲借款項,而政府屢卻之者,防後患也。然我國繁富,籌款甚易,貴國貧瘠,欲求富強,不得已而出此一舉,良以時勢使然。然告貸之先,當籌所以告貸者,所辦何事,興何善舉,若所辦之事,果於民有益,可以裕商。則願貸者不乏其人,雖千萬百萬可以一呼而至。且利息甚微,何則?以貸主知異日之必能償還故也。」金曰:「所教周悉,籌款事,惟礦山可議,日人自立約後,即要求開礦。然敝邦恐其欺挾,至今不準,願請中國礦師,設法創行。」忠曰:「貴國富有五金礦,日本俄羅斯久已垂涎,創始之先,必須踏勘著實,何處有何礦,何處礦苗最旺,且擇其易於開采者先辦,如是而後可籌款興工也。貴國貧瘠特甚,欲藉此法以為富強,聞之不勝欣善,歸當稟請傅相,先遣礦師數人踏勘礦山,礦山果旺,必當為貴國籌一至當無損之道以借款項,百萬千萬,措借亦易易也。」金曰:「現領選使在津,所辦器械,若能稟傅相求一方便法,俾有購資尤幸。敝邦包參稅有歲課,亦可按年歸償耳。」忠曰:「包參之稅,何處撥遠?」金曰:「包參稅,系義州府柵門接界所征收耳。」忠曰:「領教,但借款一事,不可不慎,為貴國謀,切勿墮日人計。至囑至囑。」丁軍門偕友人策馬往遊南山。宏集去,徐相雨來,復與筆談,因留之飯,方舉箸,而丁軍門歸,頗述南山之勝。飯後三點鐘,伴接官趙準永偕司員四人來請赴王宮,遂偕丁軍門著行裝登輿,行二里許,至新宮,入門,兩旁古樹參天,中擁石道,過勤政殿,至協陽門降輿,入次,次以屏風,支成如兩室狀。於次進茶果二道,從官呈接見國王與王世子儀註四冊,導入便殿,至東楹外,國王出就西楹,東向立,揖讓而入,登殿,行揖,禮畢就坐,提調進揮巾,尋跪獻茶果兩道,進退周旋,均以樂節之。譯官四人,著四品服,奔走傳語,所言者,寒暄而已。殿中袍笏森立,金宏集趙秉鎬、趙準永均在。國王年三十餘,冠翼善冠,服袞龍袍,龍四爪甚灑落,提調行禮,有參錯者,率親加指示。且時與近侍及諸臣談笑,諸臣亦得於王前偶語,狀如家人父子,蓋其風氣近古,故上下之情易通,凡白事者,夜三漏猶接見焉。須臾禮畢,樂止,起座辭出,國王送至楹外,視余與丁軍門出門,獨拱手以立。至協陽門,入次小坐,金趙諸人均來問訊,王叔興寅君李昰應與王弟載冕亦至次款語。少頃,復出至王世子處行禮,與國王同。世子年九歲,眉目穎秀,被服如國王,二中官擁之坐,問答聲均自座後出。禮畢,復至協陽門登輿歸,而王與王世子均遣中使送筵席至,羅列盈室,臭味不可響邇。繼復饋方物,固辭不獲,乃受數種,時已十二點鐘矣。方解衣就寢,而中使又至,詢之,則國王遣慰留少住數日者,亟起辭之。使者去,復臥,則中使復以國王命持千金為贐,余倦甚,偵知丁軍門已醒,令人囑其起辭,峻拒再三,乃肯持去。而墻外雞聲腷膊爭唱,蓋夜漏已五下-{云}-。 十一日晨六點鐘,遣人持銜柬至國王與王世子處辭行,國王與王世子亦遣趙秉鎬賚帖來送,無何,金宏集徐相雨諸人先後至館候送,申櫶以老病遣其子來代。九點鐘起程,至漢江渡,時日使花房亦遣隨員持刺追送。十二點鐘至梧裏洞,食。三點鐘至富平,易轎而馬,疾馳三十里。四點一刻,抵濟物浦,丁軍門躍馬先至,知英國兵舶二艘,一名味齊朗至自長崎,十二點鐘下碇,一名賽得落,至自津門,一點二刻下碇。尋登舟,而英國駐京參贊懋德偵余歸,先以一書請見,未幾,即攜傅相函至,叩余行期,答以遲明即發,則固留,余謂俟讀傅和函後,再定行止,懋德辭去。讀悉書意,旋至昧,齊朗兵舶答拜懋德,兼晤其議約使臣水師提督韋力士,告以暫緩起程。韋使略詢薛斐爾先後議約情事,與所開口岸,小坐回舟。七點鐘伴接官趙準永登舶送行,留以晚膳,本傅相意作書,至申金二使,俾轉達國王,交準永令星夜賚去。 十二日晨七點鐘,李應俊至,先是國王以條約照會等稿,備文令應俊附便舶至津,賚呈禮部及北洋通商大臣衙門。比至舟,知英舶東來議約,遂立回王京而陳。十點鐘,韋使來拜余與丁軍門,並托向朝鮮代購兩舶飲物,行時,升十五門炮送之。十一點鐘,申金二使及趙準永以禮來饋,異辭卻之。午後二點鐘,懋德來舟,索觀美約洋文稿,檢出予之,談次,因述其舟甫至時,日舶遣人叩東來故。答以與朝鮮議約,將俟馬觀察回舟,請為介紹。日人聞之,慚恧而去。 十三日,舟中無事。午後,偕丁軍門刺小艇往遊舞雌島,返至永宗島,得僉使在焉,為言:「島中舊得城壘,置永宗鎮以守,七年前日人因約事尋釁,以巨炮轟塌之,今永宗鎮遂移居山巔。」四點鐘回舟,美舶賽得落,忽起碇駛出,詢知將至大青島,調測量船來朝鮮測量海口。晚七點二刻,偕丁軍門赴韋使宴,席間談笑甚歡,韋使欲將美約略為增減,余堅持不得一字更易,其後竟如余言。歸時已九點二刻,國王復遣韓文奎、高永周來舟挽留,並條詢英約各節,知其國已派兵曹判書官一品趙寧夏為議約大官,偕副官金宏集從事官徐相雨伴接官趙準永即日馳至仁川,訂翌午登舶面請機宜,寧夏年三十餘,大王后之侄,與國王為中表兄弟。 十四日晨,英參贊懋德來商條約事件。十二點鐘,朝鮮議約大官趙寧夏、副官金宏集率從官諸人來舟,留之飯,與寧夏筆談。李應俊尋賚其國王咨北洋大臣暨禮部文件,內有轉請「奏留持辦」等語,至自王京。二點二刻,偕趙金諸人赴英舶拜韋使,議及條約,辯論再三乃定,韋使謂:「俟翻譯官自滬至,即訂期畫諾。」回舟,復與寧夏筆談,先是傅相手諭謂:「望日由津門啟節南旋茲朝美事蕆,而英約亦大概將成,因議令揚威快艦於遲明駛赴煙臺以迓憲節,並乘便添備食物。」趙金二使請順攜李應俊賚文前往,許之。晚膳上傅相稟,並鈔呈筆談略-{云}-:「忠於本月初四日,肅泐寸稟,交鎮海兵舶,賚送回津。旋於初六日,高美兩國使臣就濟物浦支立帳房,會集畫押,當將朝鮮國王照會與國書條約等件並交美使。美使即於初八日起碇歸國,忠亦於是日偕丁提督同赴漢城,初十日見朝鮮國王於便殿,行賓主禮。十二日申刻回舟,則英國使臣韋力士先於日午乘兵舶駛至漢江口,傍我舟下碇,尋遣其參贊懋德來詢行期,告以明日起碇,遂殷殷挽留,囑為介紹,並交出憲臺鈞函,莊誦之餘,就函中大意,即夕書屬申金二使臣,囑其轉達國王,妥速計議,嗣復與韋使論及約內第一條,韋使謂:『威使在津與中堂言明一切,條約均照美國辦理,至朝鮮為中國屬邦,素奉中國為主,美國如何辦理,英國亦應照辦,若必列入約內,則未奉本國電復,斷難擅允。』忠因思條約僅系兩國使臣所議,照會則由朝鮮國王向英國君主自行聲明,似尤覺正大。且此條美國既不允列入約內,使英國允之,則不特於平行有礙,並且將貽笑他人,度其意斷難聽從,計不如仍依美國成例,令朝鮮國王於議約前,先備照會聲明。而朝鮮國王亦甚欲約事速成,即於十三日派兵曹尚書、趙寧夏為大官經理機務事,金宏集為副官來與英使會議,今午後登舟來謁,旋與同赴英舶與韋使相見,韋使初膺使事,諸務未諳,狐疑特甚,-{云}-『美國約略舉大概,似涉掛漏,擬從中添註數條,以期周密。』忠告以『此系初次立約,僅能略舉大概,俟五年後,彼此交誼審熟,然後乃可商量損益,向來各國立約均系如此。』因為之反復開陳,其參贊懋德亦明決善斷,復從旁代為剖晰,於是韋使乃無異言。大約一切可照美約定擬,惟俟英國翻譯官到方可擇期畫押耳。」 十五日晨六點鐘,李應俊來,尋附揚威西渡,交到津海關道周玉山觀察書,書由陸路遞來,乃上月二十一日自津門封發者。八點二刻,丁軍門乘小火船往測漢江,三點鐘韋使遣隨員來告賽得落兵舶將至,至即逕赴煙臺,倘有信件,可便將去,因以一函答玉山觀察。四點二刻,韓文奎持其國王照會英國君主公文至,暫留余處俟簽押日復由朝鮮議約大副官交韋使賚歸。五點鐘,賽得落兵舶進口,尋即駛去。六點鐘,英國測量船名飛魚者至自大青島。八點二刻,赴軍門回舟道:「漢江兩岸風景劇佳,而江華居民稠密,亦復不減漢城」-{云}-。 十六日午前九點鐘,英參贊懋德來舟問訊,繳還美約洋文稿,謂:「翻譯失期不至,焦急殊甚。」午後無事,乘小火船趁潮倩友人往遊江華,初歷舞雌島,次下鶴舞,次虎島,島僅一礁石,狀若伏虎。日本所繪朝鮮圖,以虎島置漢江口,系屬舛午,漢江口右側大島,蓋永宗島也。次西湖里,村落綴山麓,肅疏淡遠,殊有圖意。次至上鶴舞,山窮水盡,前若無路,復行四五里,則兩山對峙,中通一水,曰孫突項,為漢江入海關鏈,朝潮夕汐,此一束峽,勢峭立如門戶,水經其間,不得速出,奔騰噴薄,聲殷怒雷,且其下暗礁林立,利同劍鋩,三南稅船(全羅忠清慶尚三道在朝鮮南境,國人稱為三南)至項外,必俟潮滿乃過,否則率遭觸損,號稱天險。相傳朝鮮太祖嘗乘舟至此,欲鼓棹經過,舟人皆諫不聽,有孫姓者自斷其手以進,太祖懼,乃候潮而濟,故至今以孫突名焉。越項則江面陡狹,兩岸皆山,甃石為壁,間以炮壘,如長虹起伏。三點一刻,至鎮海樓,登岸入石壁門,距江華猶十里,無輿馬,緩步以進,陡高巔,見雉堞參差,知為江華城郭。尋迤下,行山谷中,雞犬連村,桑麻被野,殊有太平景象。十餘年前,佛郎西人嘗兩入其境,今乃完善如此,意當時固未甚蹂躪與未幾入城,其門額曰江都南門,城中亦皆茅屋,過閱武廳,憊甚,小憩,索三馬乘之,至留守署。署踞山腹,廳事軒廠,周覽城郭,皆因山高下為之,如漢城制。山之最高者曰牟尼峰,府置留守官為一品大員,非親貴不得居,任此者恒處漢城歲中,間至其邑而已,今留守李載元,王從兄也。蓋江華自我朝龍興時,以兵伐朝鮮,國王嘗兩遷其地,遂為重鎮,防禦之嚴,為國中第一。時有從官崔姓者來見,具酒食款留,以日暮策馬去,至鎮海樓,已六點鐘矣,適潮落,小火船駛甚速,八點二刻回舟。 十七日十點鐘,趙寧夏遣韓文奎來假小火船赴通津訪友。十一點鐘,英參贊懋德來議約事。一點鐘偕友人刺舢舨遊月尾島,見五色芍藥,翦數枝歸供膽瓶,晚接趙寧夏書請:「午疾作,未赴通津,火船遣還,僅以一函附謝。」是向夕雨。 十八日,大雨,竟日無事。 十九日,晴,九點二刻,懋德復來議事。十點鐘登舵樓,見煤煙一縷白天際起,以遠鏡測之,知為揚威入口。十二點一刻,揚威下碇,葛雷森來,攜交家書一封,詢知十五日起碇後,於次晨四點鐘駛過成山岬,緩輪行,十點鐘至煙臺,探悉傅相乘保大輪船,於昨日三點鐘出攔江沙,迤旅順而南,不入煙臺口,故途次相左,因以文件交文報局寄津,投張制憲轉遞,復鼓輪東渡。煙臺食物購至,乃邀英提督韋力士參贊懋德及其水師官三員於翌午宴敘。 二十日晨,趙金二使遣韓文奎、高永周來問訊。十二點鐘復見汽船進口。一點鐘,韋使等來赴宴,甫入座,則報法國兵舶至矣。旋接其駐津領事狄隆書,謂:「攜有北洋大臣函件,請來舟面交。」韋使聞法舶之至,恐其後來居上,遂不及待翻譯,即席訂翌午簽押。二點二刻客散,狄隆來謁余兼拜禹廷軍門,交到張制憲函件,略談辭去。余即登岸唔趙金二使於仁川行館,為告法舶東來意,並語以明日朝英簽押事宜,與兩使筆談甚長,七點二刻辭回,以日暮易與而馬,疾馳以歸,至舟已九點鐘矣,無何狄隆復來訪,與促談良久而去。 筆談,忠曰:「朝使一聞法國之名,即皇皇然以傳教為慮,隱有不願與貴國立約之情,緣朝鮮最忌傳教,故現與日本重議通商章程,有一款內載將教書與鴉片煙並禁,如有攜入各口者,罰其物主,並將其物當眾燒毀之語。且貴國先有傳教土潛入朝鮮,以致同治七年,入踞江華之事。後經余再三責道,謂法國此來,非為傳教,誌在通商求好,朝使方允將貴國行將締約之意,馳告國王,定奪朝使。」又-{云}-:「貴國此來,雖以通商為名,禁教之事,不得不設法聲明」-{云}--{云}-。狄曰:「禁教一事,吾國萬萬不能允行,欲以吾國萬萬不能允行者格外提明,豈非明明拒我乎?」忠曰:「禁教之事,若在十年以前,貴國固難允從,但刻下貴國政已變,上下議院中維護傳教者,寥寥數人,而秉國政者,多非其黨,若與朝鮮立約,載明禁教一節,貴國政府,必不深咎。」狄曰:「吾國政府,雖於傳教一事,不甚關切,然若以禁教二字,形諸公文,必致激成吾國人民之公忿,故執政者,必不能允行也。」忠曰:「子知貴國民情之可慮,抑知朝鮮民情之尤可慮乎?前日往遊江華府,與其官接談,尚以貴國前踞江華之事為憾,且謂此皆由傳教所致。余居此一月,與其官員往來,無不以傳教鴉片煙為大戒,前國王禁教甚嚴,外洋教土,屢遭殺戳,至今猶盛稱之。今則時局一變,其國王有意外交,而老臣皆以為非,王叔李昰應尤力持以為不可。幸國王明決,已與英美立約,故遣來議約者,類皆少年心腹之人,國之老臣屏不與議。今貴國來此,朝鮮臣民,皆知貴國以傳教為務,若不明為禁止,則有拂朝野公論矣。」狄曰:「事雖如此,傳教之事,可如英美約內不必提明,如欲提明,微特吾國難以允從,即歐美各邦,莫不以為大恥,若悉照英美條約定議,余即可暫行代寶公使簽押。」忠曰:「現在朝鮮使臣,專派與英議約,豈敢與貴領事簽押?況暫代秉權大臣簽約,並未見有公法載及者。」狄曰:「簽約不能,還乞貴道請朝使致一函,內願稱與吾國議約,其約款悉照英美定議」-{云}--{云}-。忠曰:「朝使非奉國王特命,不敢私與外人交談,況致書乎!」狄曰:「若國王已允吾國議約,朝使即可致書於我乎?」忠曰:「彼非奉有國王特諭,與某國議與,決不敢以書劄相往來也。無已,貴領事致余照會,余即以照會之意,函致朝使,俟朝使復余後,余再移覆貴領事,是為正辦。」狄曰:「此法甚善,朝使明日至舟,乞由貴道引余一晤,庶可回覆寶大人,謂至此已面見朝鮮官員矣。至禱至禱。」忠曰:「俟朝使明日至舟時,當婉為介紹。」 二十一日晨九點二刻,懋德來議兩國使臣官銜字樣。十點二刻,偕丁軍門答拜狄隆於其船,略談即歸。十一點三刻,趙金二使率從官來舟,款以飯,與之筆談甚長。二點二刻,兩使先辭去,至濟物浦帳房候押。三點鐘,韋使率舢舨四艘向岸疾駛,余亦偕丁軍門乘舢舨尾至。登岸,入帳內小憩。兩國使臣尋中坐簽押,一切如與美國定約時,押後,韋使向余再三申謝,英舶未升炮,以舟小炮位不備故也。六點鐘,回舟,早膳後,狄隆來訪,探問其事,十點二刻去。解衣就寢,而朝鮮人復至,持交周玉山觀察書,詢知為李祖淵由陸路攜來者。 二十二日晨四點二刻,英提督韋力士乘味齊朗兵舶駛去。十點鐘,金宏集偕徐相雨諸人至,知趙寧夏於昨日簽約後,即馳回王京復命,並啟國王以余不日西渡之信。初國王遣派趙金二使與英國議約,諭中即有飭二臣「固留上國星槎」之語,後復另諭飭留茲余欲迥舟,故寧夏返漢城稟命-{云}-。因留金宏集午飯,宏集向余詢商務,又出與日使花房義質所定通商章程一冊,手批答之。飯時報鎮海至自津門,無何陸管駕倫華,持玉山觀察函至,閱悉津門近狀,二點鐘狄隆至舟,余即引與宏集相見,坐間以法語為宏集代達壹是,良久狄隆乃去,復與宏集筆談,言英美和約已由中國介紹,如他國踵至,宜以轉請中國先容辭之,方不受其欺挾,宏集稱感不已。時又報有英國兵舶名基得落斯者自長崎至,已下碇矣。未幾,英國駐日神戶領事亞斯登持懋德一函來見,詢系駐日公使遣之西來襄贊約事,與味齊朗遭於道,故懋德作書令其來見。亞斯登攜有朝鮮人衣日本服色者,宏集等見而惡之,屏弗與語。五點二刻,宏集辭歸仁川,而港內英舶三艘,法舶一艘,知我於質明起碇,各船主皆相繼來送。余即刺舟答拜亞斯登,談次知其在神戶已與家兄相伯相識。尋回舟,而日本領事近藤真鋤至自王京投刺請謁,微詢英美約本,余以他語掩飾之,因即辭去。初,日本朝聞中國派人襄理朝美約事,特遣花房公使馳至,意在居間市惠。一月之間,美英事蕆,而約本尚未一見,數迫朝鮮政府出示,均以未經批準,不便宣示辭之,故日人悵悒殊甚。七點鐘,狄隆復來-{云}-:「其兵舶於詰旦逕赴長崎,欲附我舟西渡。」飭揚威備客艙居之。七點二刻,伴接官趙準永來舟送行,是晚各國兵舶皆鼓樂酣歌以賀成功-{云}-。 二十三日淩晨三點二刻,趙寧夏遣人持函來,-{云}-:「回自王京,國王仍飭固留,聞星槎即發,弗敢再瀆,惟冀不日重臨,則敝邦邀福無量,頃以道路奔馳,委頓已甚,罔克趨送,謹獻數物將意。」與禹廷軍門答刺辭之。五點鐘起碇,威遠停泊匝月,船隨潮汐轉,鏈纏於錨十數圍,倉卒莫能遽解。鎮海駛稍緩,然囓水不深,可逕行取疾,丁軍門升旂令先行。六點鐘,日本兵舶起碇,絕駛而過,無何,我舟錨解,鼓輪進發。揚威尾之,行數里,見日舶停輪,乃軼過之。蓋日舶錨鏈未解,欲爭先他國,弗顧而駛,卒以牽掣難進,天下事有欲速反遲者,皆日舶類也。法舶亦相繼起碇,十二點一刻出口,雨風自船尾來,浪靜舟穩。 二十四日晨三點二刻至成山岬,十一點至煙臺,停泊添煤,繕稟上傳相略-{云}-:「朝美約事定議後,曾上一稟,飭揚威快船賚呈。該船於十六日駛抵煙臺,憲臺已前一日鼓輪逕南,當將稟件交文報處賚投振憲轉遞矣。前稟發後,原議俟英翻譯至朝鮮,便可簽押,乃遲之數日,翻譯不至,因復略生枝節,欲於約外另備照會一通,聲明約內未及詳載者三節。忠查所間各節,尚無違礙,而測量一事,尤於中國有益,蓋朝鮮各口,此後皆中國兵舶所至,得英人測量後,繪一詳審海圖,便可坐享其成,遂為轉告朝鮮趙金兩使,兩使亦請於國王照準咨覆。二十日忠邀英使韋力士在舟午飯,忽報法國兵舶進口,韋使恐法人後來居上,遂不復待翻譯,即席定於次日畫諾。忠尋由法國領事狄隆處,奉到振憲書函,謂:「實使遣狄隆東來,先達通好之意。囑忠設法先容,並指示朝鮮將該國傳教為難情形,詳細告知狄隆,俾回稟寶使商定辦法,然後再赴朝鮮立一通商妥約,而不及傳教,以免日後釁端。」忠遵於是日往晤趙金兩使於仁川行館,代達法舶東來大意,且謂:「朝鮮既與美英通商,似難獨拒法國,好在刻下尚非立約,若其間不便之處,盡可向狄領事先期直陳。」兩使謂:「朝法向無往來,且言語不通,難欲有陳,無由自達。」忠因議令趙金兩使,以一書與忠,-{云}-忠既為狄隆向兩使代達通好之意,故兩使亦覆書以所答之意托忠,轉報狄隆焉,惟禁教一節,辦理頗為棘手。是晚歸自仁川,即與狄隆反覆陳說,謂:「朝鮮所以不願與法國立約者,徒以傳教一事,令欲立約必須禁教。」狄隆謂:「教可不傳,而明禁字樣,斷不能形諸筆墨,無已,則照美英辦法,彼此均不提及乃可。」忠因思教事,最為西國所重,若以明禁字樣,形諸筆墨,微特法人引為深恥,即美英各國,亦皆必不允行,誠有如威使在津所言者然,若仍照美英辦法,彼此均不提及,又恐法人將來乘隙而入,致滋後患。遂於二十二日邀朝使與狄隆共集舟中,將朝鮮傳教為難情形,當面代以法語,詳細告知,而函內則第稱朝鮮向來未通外交,國事民情,多有與他國不同之處,此英美國二約,均於朝鮮國事民情毫無窒礙,法國若要與朝鮮立約,願悉照美英約本定議,而換約後,所行各節則皆按照約內議定條例辦理,如此,則於法國體面無礙,而朝鮮傳教為難之意已隱寓其中。昨已將書函抄稿,移交狄隆,令歸報寶使,而英朝約事,亦已於二十一日在濟物浦支帳簽押,其聲明屬邦照會,亦如與美國定約時,一並交英使賚歸。朝鮮國王恐他國踵至,固留忠暫緩回舟,為之終始其事,忠以美英約事已蕆,而法德俄議約使臣亦均未至,居留以待,似於體統有失,遂於二十三日起碇西渡。瀕行前一日,語朝使令轉告國王-{云}-:「刻以要務暫歸,如他國續來,即告以朝鮮不諳外交,約事多由中國主持,令欲與朝鮮立約,可先赴津門商請北洋大臣派員蒞盟,方可定議。」庶朝鮮為中國屬邦之義,亦將於是益明矣。計此後續來各國中,如法國大局已定,自由中國主持,德國亦與朝鮮言語不通,文字不同,斷難對面立約,惟或逕至朝鮮邀日人介紹,乃為可慮。顧念德國如照英美成約定議,則日人必不肯代達,若仿日約成例,則朝鮮亦必不肯允行,勢非仍請中國蒞盟不可。俄國或未必來請於我,然忠已將利害語之,將來俄人雖不來請,朝鮮亦必來請也。今已於二十四日駛至煙臺,復接振帥來函,抄示總署,又十九日函稿內-{云}-:「寶使於十六日遣翻譯官至署,請函致張制憲,再將法朝議約,照美約不增不減不改之意,加函寄交馬道。本署答以寶大臣既托威使與北洋大臣商定辦法,可不必再由總署寄信。寶使聞言始而忿爭,繼而婉懇,謂此事始終未托威使一字,伊從中招攬誤我要事,所說不足為據,惟求總署再將此意詳致北洋大臣。相與辨駁許久,寶使堅辭相求此事,法朝議約照美約而不提傳教辦法,前次函商,諒臺端早經閱悉,希將此意,函知馬道。」等語。十七日函稿內-{云}-:「英德既-{云}-悉照美約,法使今亦有照美約之言,若獨於法國添入不準傳教條款,無論法國傳教士最多,且用意最專,必不答應,且即勉強答應,而美英德等國,亦各有教十,見法約獨添此一條,將謂靳於法而不靳於我,轉滋糾轕,不如準其仍照美約依樣葫蘆,渾然無跡。」飭忠遵照函內事宜開道朝鮮,與狄領事相機商辨,茲忠已返至煙臺,而狄隆亦已歸報寶使,其如何辦理之處,當俟回津後再聽振帥與總署商定。第念忠前當甫行東渡之時,於照會聲明一事,深慮朝鮮不遵,美國不收,乃抵朝以後,辦理俱皆應手,而英法續至,亦復無甚掣肘,此殊可幸耳。</onlyinclude>{{東行錄}}{{清朝作品}} nwmsaure9exn4gqxml1y9iwx3cfm4id 東行三錄 0 101359 2485604 2484660 2024-11-01T04:10:08Z 117.56.155.61 248560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行三錄|author=馬建忠|section=|times=清|year=1882|previous=[[東行續錄]]|next=|type=|from=|notes=}}<onlyinclude>壬午夏五月下澣,德朝款成,建忠歸自三韓。六月既望,以北洋大臣[[w:張樹聲|張振帥]]命赴南中謁[[w:李鴻章|合肥傅相]]言事,十九日行次滬瀆,奉電諭截留。蓋以是月初九日,朝鮮亂黨,圍攻日本使館並及王宮,日人有死者。蛉島君臣議將大集兵艦,蒞朝查辦,我駐日大臣黎蒓齋星使電告[[w:張樹聲|振帥]],請派員酌帶兵輪至漢江觀變。振帥以應否派忠前往,商諸總署,故先行截留。 二十一日,奉電諭,謂總署信至,飭即回津,其明日復疊奉電諭,令毋庸回津,即至煙臺會同[[w:丁汝昌|丁禹廷軍門]]率舟師東渡,遂於是晚登海宴船,質明起碇。 二十五日晨三點鐘,駛抵之罘,晤禹廷交到函劄各件,議定翌午兩點鐘開行,當作稟交海宴寄呈[[w:張樹聲|振帥]]。晚晤東海關道方佑民觀察於其署,托以後路,是日各舶購辦糧餉,裝載煤炭,通宵未止。 二十六日十二點鐘,佑民來答,三點鐘偕[[w:丁汝昌|丁軍門]]乘威遠先行,次超勇,次揚威,銜尾而東。 二十七日午後,入仁川口,初與丁軍門約進口後,中道至立岐島停泊,以覘動靜,比入口內,則漁舟來往如常,遂徑駛至月尾島,夜十點鐘,下椗。而日本巨艦名金剛者,已先在矣,我舟至,以舢板來問,遣答如禮。時朝鮮校理官魚允中在超勇快船,立刻招來我舟,囑隨從朝人至近岸花島別將處,詳探一切,二點鐘,人還,未得要領,因令另遣心腹明日至王京續探。 二十八日晨六點鐘,允中自超勇寓書,道國亂甚亟,八點鐘,新任仁川府任榮鎬遣派軍校與花島別將先後來舟,皆白衣冠,詢「為何人持服?」以「王妃薨」對,問「何以薨?」以「為亂黨所驚」對,與之坐,各筆談數則而去。十點鐘日本參贊近藤真鋤偕管領相浦紀道來謁,為其海軍少將[[w:仁禮景範|仁禮景範]]以病弗克並坐,至次,言及初九日遇變時事,與所聞近日情形,有可與允中書辭印證者,胥默識之,有頃辭去,登艦升十五炮禮丁軍門,我舟答炮如數,亦升十一炮以禮其海軍少將,海軍少將者,三等水師提督也。午刻,復召允中來,筆談甚長,於此事粗得梗概{{*|(允中筆談,曰:「國王由支派入承正統,其私父曰大院君,性貪財色,國王入承之時,攬國權專恣,奪人貨,嗜殺人,又與日本無端拒絕,幾構兵釁。其時國王僅擁虛位,趨附大院君者,實繁有徒。及國王年長,總攬朝綱,一二臣亦協贊之奪其權,革一切弊政,與日本尋舊好,欲聊各國以維系國脈,彼大院君憾於失權,隱養無賴,期尋禍亂者久矣,或密藏火藥於王宮,而放火者數次,又以暴發藥焚殺藎臣。國王以事涉倫常,不欲處之於法,只剪其黨與,誘之威之者,屢矣。於昨年秋,果嘯聚黨與,刻日舉事,有來告者,幸得收捕亂黨,而亦不窮治。彼大院君恃其處於不死之地,期欲舉事,而其誘惑眾心者,曰斥邪也、絕外交也?無知小民群附之。昨年逆謀之舉,欲分三號,一號直擊王宮也,一號殺一切異趣之朝臣也,一號殺日人也。今日之事,即昨年之餘智,大院君若在,則人誰敢舉論外交。聞今者亂黨,先殺國王素信任之大臣,繼入王宮,國王及妃嬪皆奔避,而彼大院君,乃劫殺王妃,逼返太王妃,國王則雖不見廢,然幽閉不能與外朝相接。朝臣涉外交者,搜殺無遺,人民皆奔避山谷,國中一變。今日若不亟亟調處,日人必大發報復,生民塗炭,宗神將覆,彼大院君又必廣招炮兵,決計扼守,而國內生靈不保,政何以存?亂何以熄乎?」)}},遂議詰旦丁軍門乘威遠回津謁振帥,面陳機宜,因將所探各節,且稟振帥,其略-{云}-: :「前於二十五日由煙臺肅上一稟,呈報起程日期,諒塵鈞鑒,旋於次日午後三點鐘,展輪東渡,二十七日晚,駛抵漢江口月尾島下碇,見日本兵舶一艘,已先於口內停泊。時魚允中在超勇快船,即傳請來舟,令派人至近岸花島別將處,探訪作亂確實情形,尋據回報各節,似事勢尚未十分吃緊。嗣於次早復接允中來信,-{云}-『更探本邦情形,則國勢一翻,有堪痛哭者,創亂另有其人,朝臣之涉於外交者,殆無孑遺,至仁川府使亦仰藥而死,其他可知』等語。旋新任仁川府使遣派軍校及花島別將先後來舟筆談,該別將等皆服縞素,問答之際,雖未敢直斥倡亂之人,與其[[w:明成皇后|王妃]]及各大臣被害之實,而其吞吐之言,已有與允中函辭吻合者。因復傳請允中來舟筆談,則據稱頃復著人探訪,略得大概,初九日之事,系國王生父[[w:兴宣大院君|興宣君李昰應]]率號倡亂,直入王京,劫殺王妃,逼歸太王妃。[[w:朝鮮高宗|國王]]雖未見廢,已幽囚不與外朝相接,搜殺大小文武之異趣而涉外交者殆盡,人民率奔走山谷以避等因。而日本參贊近藤真鋤來謁,亦謂『李昰應因兵作亂,往見王妃進酖以弒,現在大權獨攬,極為猖獗』-{云}--{云}-。伏查本月二十一二等日,朝鮮領選使金允植致津海關道周馥書函及筆談等件,內稱昰應聊結匪黨,圖危宗社,逆躍久著。茲復據允中及該別將等與近藤真鋤之言,則初九日之變,其為昰應借清君側之名,翦除國王羽翼,徐以窺伺藩位無疑。夫朝鮮國王李熙者,固中國大皇帝冊封以為該國主者也。昰應乃敢恃私親之貴,殺其王妃而幽囚之,其肆無忌憚之心,已可概見,所不敢遽廢國王者,度以人心未定,兵力未集,故少事遲回耳。設中國稍從觀望,不為急圖戡定,則其害將有不可言者。為今之計,莫如仰懇憲臺,權衡獨斷,一面出奏,一面檄調陸軍六營,即趁威遠、湄雲、泰安及招商局輪船之在津者,載以東來,乘迅雷之勢,直取王京,掩執逆首,則該亂黨等布置未定,防禦未周,摧枯拉朽,當可逆計。昨聞丁提督傳知鈞論,謂如須用兵,必先得其國王璽書,或臣民公狀乃可,顧其國王方在幽囚之中,欲以憲臺咨文送呈,令修璽書見復,則內外隔絕,出入難通。欲另作一書致趙寧夏、金宏集等,令糾左袒臣民,具一乞援公狀,則寧夏等既存亡莫卜。而現在昰應大權獨攬,沿途關隘及城門內外,諒無不遍布私人,脫事機走泄,不特速諸臣之死,而使該逆黨等得以知風豫防,則將來辦理必且益難得手。故不揣冒昧,亟請濟師,惟仁川南陽等口,距王京雖僅百里,而遍地皆山,亂黨易於伏匿,進兵之際,必步步為營,節節遞進,使後顧不至貽憂,斯前驅乃能深入。故兵數至少,須以六營為率,如六營不可卒調,則請於就近無論何軍,擇其可疾發者,先派槍炮隊各一營。飭令即速前來,先占海岸,庶隨後各營來集,乃可有路進取。此外仍請函商總署,電調南洋兵船二艘,裝運糧餉,兼壯聲威,其各營所用子藥,亦請飭軍機所分別撥運,以資接濟。所以為是亟亟者,一則恐亂黨日久蔓延,驟難撲滅,一則以日本[[w:花房義質|花房義質]]及井上馨等,不日,將率領兵舶大集漢江。設其時中國仍無舉動,彼必以重兵先赴漢城,自行查辦,則朝鮮國內必至受其荼毒,而此後日本定亂有功,將益逞強鄰之熖,中國相援弗及,或頓寒屬國之心,藩服將由此愈衰,國威亦因之小損,事機之失,有深可惜者!建忠本擬趁舶來津,親承訓誨,以花房義質等即日將至,擬留此相機因應,冀誘之延宕,以待我師,且可續探國內詳細情形。茲丁提督乘威遠西渡稟商壹是,不盡之言,統當由其面陳,所有朝鮮國事危蹙,亟應濟師定亂情形。謹縷悉稟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至各營東來後,建忠應仍留軍中襄助,抑當即行回津,統候鈞示祗遵。再繕稟未竟,日本兵舶二只又至,上載軍士多名,計丁提督回津,往返至速,必須六日,此間僅快船兩艘,聲勢甚單,恐[[w:花房義質|花房]]來時,意存輕挾,乞飭各營,即速東渡。總之今日之事,早一日則多收一日之功,遲一日則重受一日之弊,建忠為顧卸藩封,保全國體起見,故不覺言之過迫也。」 :「再稟者,晚六點鐘,新任仁川府使任榮鎬來舟筆談,詢稱十年山野之人,為國太公起用者。乃知該府使為李昰應黨,因諭令派人星夜至王京,密告執政,令速派大員來此會議。夫今之執政即昰應也,如肯派人必其心腹,刻下王京消息不通,得其心腹前來,亦可微覘動靜,而復藉調停日本之說,䧟以甘言,示以嘉惠,冀可令其弗疑,則隨後辦理,或亦較易得手也」-{云}--{云}-。 余以日本公使花房義質且至,獨留漢江以待。又以新任仁川府使任榮鎬至,詢知乃初九日以後為國太公所起用者,令飛報執政,速派心腹大員來浦議事。而日本兵艦名日進者,復率一商舶載兵七百餘名駛至。當晚繕稟,托丁軍門回呈,夜移至揚威宿。 二十九日晨四點鐘,威遠鼓輪至。十一點鐘,日舶名日進者,馳至港口停泊。十二點鐘,魚允中來,方與坐舵樓少敘,復見日本商舶駛入,主桅懸國旗,知花房至矣。無何,遣其通詞來起居,余謂:「此次貴公使頗受虛驚,少選當登舶問詢。」因飭軍士聲十三炮禮之。五點二刻,往唔花房於其舟,坐談良久。 三十日晨四點鐘,超勇、揚威二管駕各乘小輪至南陽測水,趙寧夏、金宏集花島以書來,謂淩晨馳至候命,余遂飭舢板赴浦岸迓之。八點鐘,永宗僉使宋啟憲來謁,筆談旋去。花房來答拜,坐談移晷。花房去,而允中復來,偕朝鮮官二人:一為校理金玉均、一為史館記註徐光範,頃在日本聞國亂偕花房歸視者,與談良久。二點鐘,趙金二使至,縞管瘁容,面有憂色,屏左右筆談甚長。{{*|(筆談,趙寧夏主筆,趙曰:「敝邦經用甚絀,年來軍餉不敷,且頻與外國來往。故亂卒莠民,緣以為弊,激而成亂。初九日,亂軍先殺宰相,幾家毀破,翌日,仍向王宮咆哮,以至蒼黃罔措之中,大院君聞變而赴撫戢解散。數日之間,上自公卿,下至象胥,毀破其家,至於致命甚多。初九日夕,方亂軍之作也,莠民謂可乘之作亂,欲殺盡日人-{云}-,故國家先為秘通於花房,以為準備避禍之計,以是公使及隨員率兵隊得以免禍,惟路上閑遊幾人遇害。亂軍聞花房逃去,追到仁川,又殺幾人。我國家當場自救不暇,先機指示日人,以開生路,日人似無憾我國之理。日前伴接官尹成鎮見近藤真鋤,亦言顛末,而渠亦稍有所知矣。」)}}瀕行,請往晤花房,余別作洋文一緘道意,交二使面致。五點鐘,復有日本商舶載兵入口,而前駐之罘美國兵艦名磨那哥者亦尾至,其船主命副管駕來告,謂於明晨修謁旋徙倚舵樓,見花房已登陸矣。計二日間,日兵起岸者,已七八百名,其營於濟臉浦者約二百餘人,進營仁川者約五百餘人。夜九點二刻,揚威小輪船歸,鄧副管駕謂:「南陽水口尚便,明日當復往細測-{云}-。」 七月初一日晨,登舵樓,見日舶小輪船曳帶舢板,載兵登岸,絡屬不絕。九點鐘,朝鮮行承政院左承旨尹用求以國王名帖起居。並附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一剌,旁綴繩頭細字數行-{云}-:「賤齒六十三,家住雲監胡同,子載冕年三十六,曾為翰林編修,現任宗人府一品戶曹判書元戎,孫三幼稚」等語。余以名柬分別答之,用求大公主子,與國王為中表兄弟,因與筆談數則。旋得金宏集書謂:「昨晚十點鐘,偕趙寧夏晤花房於仁川,歸後,寧夏則星夜馳赴漢城矣。」十一點二刻,美舶船主高登來謁,詢知其外部聞日高有事,電派以兵舶東來觀變,兼勸日兵毋躁進,因以其外部電諭見示,且謂:「頃晤仁禮景範,叩以此事顛末,輒枝梧不答,請見花房,則答以俟返舶時,即行知會,亦茫無定期,令人悶悶。」爰就余訪初九日之事,余即舉所聞各節告之,言至王妃慘死,戚然不平,曰:「果爾,則益當亟晤花房,阻其躁進,否則,國王恐復不保。」余因教以本外部電諭之意,剴切作書,由仁禮速致仁川,訂相見期,則花房或可來也。高登辭謝去,歸舶,聲十五炮禮餘,余命答炮如教。一點二刻,允中來,略談尋去。其通詞金姓者歸自王京,道漢城民情惶懼,群走山谷,逵市為空。過仁川見日兵四出執豕攘雞,閭閻驚擾,而來蘇之望,咸翹首王師焉。五點鐘答拜高登於其舟,復以稟報該國水師提督書函相示,其間頗不滿於[[w:仁禮景範|仁禮景範]],歸時,復聲十五炮送余。至舟,接花房華洋文函各一,一謂「本國來信,稱元山於六月十七日,有朝鮮亂黨,拆毀觀察使衙門,日本租地戒嚴,幸未殃及。」一以余昨晚函囑緩赴王京,以待寧夏之返,報書如約。八點一刻,復有日本巨艦名比睿者駛至,於是日舶之在漢江者,已六艘矣,聲勢矣張,往來舢板梭織,港內喧嘩達旦,余惟兀坐舵樓,靜守而已。 初二日晨,鄧副管駕來告:「昨自南陽復探歸,其地水深岸近,利泊兵艦。」因念日兵登陸後,虛實動靜,都所未悉,爰以一緘抵花房,令差弁假賚書名,沿途偵探。八點鐘,永宗簽使遞到興宣君李昰應書,稱:「漢城人心未定,弗克跬步離。」以余方削牘招之也。書辭卑巽,深相結納。十二點鐘,日本海軍少將仁禮景範來拜,中西語言均不解,少坐即去,聲十一炮禮之。亭午,熱甚,揚威快艦以鐵葉制成,艙位逼仄,已極蒸郁,加以機艙留火,如坐甑中,寒暑表升至九十六度。四點鐘,偵探人還,備述所見。花房答書,有明發漢城之語。九點鐘,趙金二使來自仁川,謂花房入京意決,挽留弗果,袖出興宣君續致一書,丐余速赴漢城,借資鎮攝,兼圖把晤。因與二使筆談良久,其間稍涉嫌疑者,二使悉隨手抹去。別時囑飭南陽府使集薪以侍,蓋我軍不日且至,貔貅萬竈,不欲縱令采樵也。 初三日九點鐘,允中來舟筆談,允中曰:「本邦近因財政窘竭,掌賦之臣籌劃不善,軍餼屢朔未給。月初頒餼之時,倉吏以陳腐散給,且不準斛量,因與倉吏口角,格殺倉吏數人,倉堂執軍人致之法。軍人以無罪橫拿,訴之而不聽放釋,彼軍因四處奔訴,及到某人之處,彼乃投以一通文字,乃入闕作梗殺閔哥,乃殺倭人與外交之意也。彼軍人及無賴,乃敢行此,彼若無指授,何敢有此變乎!王妃有內助之端,故彼人入闕,以亂軍脅之迫以飲藥。允中在日船一晝夜,知必生梗乃已。彼人拗戾,不離國王之側,人不敢以外務說及,惟引用同黨,睚毗必報,死人日積。於日人議和議戰,終無定見,惟激亂軍,使之尋事,彼人不去,國必亡乃已,痛哭!痛哭!」建忠按允中所-{云}-,彼人某人,謂大院君也。十一點鐘,小輪船自浦岸迎趙金二使至,先款以飯,飯後筆談累幅,均被拉毀,而亂黨之跡益明。一點鐘,日舶名清輝者又至,於是日舶之在漢江者,且七艘矣。三點鐘,偕二使赴美舶,高登敬禮有加。九點鐘,前駐津門日本理事官竹添進一郎,以花房命來舟晤談,漏三下,乃去,竹添曰:「今次事件,其初事情不明,敝國人心動搖。幸我廟堂察朝鮮開國未久,外交之事不能習熟,猶我國二十年前情況,不敢以兵革爭曲直,原之公法,欲妥慎結局。但聞暴徒之餘焰尚熾,故以兵員充護衛,乘坐軍艦而來,弟亦承命來觀動靜,以仁川情狀察之,朝鮮政府亦似少悔暴舉者,故弟以明後日回國,欲陳事情,以安我政府之憂,敢問何如?」忠曰:「初九日之亂,甚為猖獗,以致酖死王妃,荼戳重臣,誅殺諸臣之有外交者。今日亂勢雖平,而死灰未熄,辦理此事,甚為棘手。緣執政之人,非出自國王之命,欲與執政辦理,則執政之名不正,欲與國王商議,則國王不能自主。不識花房星使此去漢城,先從何處下手?至於亂黨滋事,攻擊使館,決非出自該國朝議,想亦不辯自明。」竹添曰:「彼政府果以王命為名,議及此事。則自我觀之,猶是名正也。若夫國情,則政黨之爭,而非開鎖之爭,故茍得速結局,徐徐察事曲直,亦似無不可。」忠曰:「所論極是,貴國與朝鮮為與國,自不得議其內政,但辦理此事,似宜懲辦亂首之攻擊使館者,並宜設法為善後之計。若亂黨不除,善後終無善法,在花房星使與朝鮮政府,自宜以速結為妙。而弟為大局起見,故汲汲焉以朝鮮朝政為慮耳!」竹添曰:「敝國之意,專在重交誼非乘人之亂,以謀掠奪者,故所求於朝鮮者,不過懲辦亂首,並設法以為善後之計。弟所切望者,只有速結局耳。若遷延時日,朝鮮亂民再有暴動,則我國不得已以兵革責其罪,果然,則與國之交絕,而亞細亞全局更岌岌矣。至求償損害,及兵備之費,則萬國所同,不得不遵之,但敝國之出此,非敢貪財也,故欲從實算之,決不以過當處之也。至善後之策,則想當不出於公使領事,及其眷屬得遊內地各處,以親其人民等項也。朝鮮之所以深惡外人者,其原不過少見外人,故多怪疑耳。彼以疑我,故我商民亦激之,交怨交凝,果然,則歐洲諸國來通之日亦如此,萬一不幸,朝鮮暴徒有攻擊歐人之事,則朝鮮之憂更大,故今日為彼之謀,似狎見外人,尤為先著。」忠曰:「朝鮮貧瘠實甚,國帑空虛,民生匱乏,將來此事結局,優卹銀兩,亦情理之常,然索之過多,恐朝鮮亦不堪命。至於兵備之費,弟則難贊一辭,緣朝鮮賦出無多,即使貴國實算以求,不知朝鮮何日償了。至內地遊歷。使朝民狎見外人,此論甚確,但甫亂之後,似不可行之太驟,不識尊意-{云}-何?」竹添曰:「我國內人心甚囂,故借此名以慰其心耳。朝鮮之貧窶,敝國知之熟矣,決無不堪之事。若使敝國果有貪利之意,則責彼淩辱我國人之罪,以求過當之價,或求割取島嶼,亦非難事,然而我政府之無此心,弟以百口保之,抑朝鮮之於我,常挾猜疑之心,以為今之日本,猶是昔日之日本,而必有奪我土地之心,又有取我財寶之心,故今日之事,我政府務以公平處之。」忠曰:「既如來教,則專以優給恤銀為名足矣。猶憶我國於€南之役,英人亦曾調集兵艦,但結局之時,惟以恤銀為名耳。且按之公法,各國交爭,亦有不給兵費者,黑海之戰,俄之求成也,英法未曾索給兵備之費;意大利屢戰屢屈,亦未嘗稍給兵費,其戰而屈,猶且不給兵備之費,而況貴國以優待與國為心,所調兵艦,專為保護與國起見,若藉此有所需素,弟恐以仁始者,他國未必不笑其以利終也。」竹添曰:「請試略言敝國人心動搖之故也,朝鮮人之來敝國者,敝國待之極優。客年朝鮮人毆殺我國民三名,今年又圍擊京城公使館,至公使逃至仁川,仁川府使欺之,乘其眠,奪我兵器,殺害數人矣。故國人之唱征韓說者,攘臂而起,我政府鎮壓之,借償金之名,以慰國人之心,非有他意也。所謂軍費者,海陸兵在內國,亦給俸祿,船艦亦各有經費,以實算之,固非多費,此等事亦系政略。其實非自求償起見者,至其恤銀,亦決無迫以難堪之巨費,以仁始以利終,尚似未察敝國之情。」忠曰:「所謂以仁始,以利終者,乃謂外人妄擬之意耳。至貴國民心初聞滋事之起,自然激於公憤,假如執事將所探實情,歸告政府,謂亂黨起事,不徒攻擊使館,戕殺貴國人民,而朝鮮臣民均受其禍,並且毒及王妃,國人聞之,當亦渙然冰釋矣。」 初四日晨,以夜來與竹添筆談大旨函告趙金二使,令馳報王京,旋念竹添即日回國因作書致蒓齋星使略敘起亂顛末,並以其國貧瘠,索款過鉅,恐不堪命等語,囑得間言於日廷。十二點鐘,飭超勇移碇南陽,先是丁軍門歸請濟帥,余先與之約,謂日兵由仁川登岸,我軍當由南陽登岸,以示區別,且免轇轕。故三十初一等日,疊遣小輪船前往測探,至是度禹廷率兵且至,遣超勇先往停泊以待,趙金二使亦遣隨員吳某偕往,令促府使備軍芻焉。三點鐘,答拜竹添進一郎,竹添謂:「頃得花房書謂『昨次楊花津,韓人勸止未聽,已率師直趣漢城矣。』俟入京後,續有書來,無他變故,即將乘商舶還報政府。」少坐辭歸,日艦聲炮十五響。 初五日午前,趙金二使與承旨尹用求來舟,請偕往南並告花房入至京,駐軍城內木覓山下。因遣員刺舢板詢竹添行止得二函歸報,一花房函稱:「久留仁川,恐生他變,故徑行前進,已於初三日,安抵漢城。」一竹添函謂:「花房抵漢城後,已與韓吏議事,韓吏奔走甚謹」-{云}-。一點鐘,日本明治九號商舶展輪駛去,揚威旋亦起碇行,途中與趙金二使,以礙於耳目,弗克深談。五點二刻,駛抵南陽浦口,以小輪船送二使暨諸人登陸,飭弁與偕令探去岸道途遠近,及有無間阻,候至夜深,猶未返。 初六日八點鐘,小輪船歸,知昨夕擱淺,質明潮漲乃達岸,趙金諸人露坐竟夕,聞之歉然。今日炎㱀逼人,煩郁殊甚,屈指禹廷之歸,已逾七日,濟師當可至,徙倚舵樓,手遠鏡時復西望。晚八點鐘,探路人遠,道自泊處至馬山浦,約三十里,自馬山浦至南陽,約又四五十里,附近諸岸,亂山雜遝,必抵馬山浦,乃可登陸,以達南陽府,使令歸艦報余,謂已備船只馬匹糗芻伺候。 初七日八點鐘,了望者報有煙起立岐島外,急登高矚之,見輪舶五艘自西來,兵弁皆相視色喜。九點二刻,首威遠、次日新、次泰安、次鎮東、次拱北,銜尾而至。先是[[w:張樹聲|振帥]]飭[[w:丁汝昌|丁軍門]]及余赴朝鮮時,即擬奏請欽差幫辦山東軍務[[w:吳長慶|吳筱軒軍門]]督師相繼東渡,至是見威遠前桅懸帥字旗,知吳軍門已至,即刺舢板往謁。並晤丁軍門,詢知五舶載兵二千,尚有兩營南洋兵舶繼至。余亦略述近日情形,尋讀[[w:張樹聲|振帥]]函劄,即議進兵。余以花房至王京已久,不知所議何事,擬先馳赴漢城,筱帥率大軍隨後進發。丁軍門以舟師部署未定,弗克同行,筱帥令右營管帶吳孝亭,率隊以從。四點鐘偕友人呂君秋樵駕小艇乘潮至馬山浦,五點二刻,望見舢板十只,滿載我軍士,以小輪船二艘曳之,魚貫而來,登岸已七點鐘矣。孝亭謂曛黑難進,即駐浦口,余偕友人策馬夜行,須臾月落,燃炬以導,每經山谷,深林密箐中人影林立,為良為莠均未可知,余以王京事急,勢難返顧,徑行五十里,十二點鐘抵南陽府署。趙寧夏獨在,謂宏集昨晚被命入京,以國王今日引見花房,宏集夙辦日本交涉事宜,故亟召還,談至漏四下,乃寢。 初八日九點鐘,右營至,旋接李昰應函,並將昨日花房所開七款,及問答各節,錄寄前來,且謂花房限三日回答,請速赴王京排解,於是漢城之行愈亟矣。因立請孝亭議事,亭午始至,商請進營水原,庶王京翌日可至。孝亭堅執不可,盛氣而去。余甚訝之,遣人隨往偵視,還報-{云}-其營兵弁以山行觸暑病者甚眾,乃悟其因郁生忿,顧只身入漢城終恐為人所輕,意筱帥且至,乃姑待之。午後與寧夏密談累幅,均即扯去,是夕,仍宿南陽。 初九日晨,出館小步,見道旁廳事一所顏曰「唐城館」,款署,「金陵翁書」,詢之通詞曰:「此明時冊使經行所止也。」回館,寧夏來告王京送馬百七十匹,牛車十乘,至軍前備用,乞函請筱帥派員點收。八點鐘,接筱帥書,謂右營兵弁病滯,另派後營管帶張仲明協戎率隊前來,相偕遄進。無何,伸明來見,詢知隊伍已至,擬更行二十里,進營九浦,因與仲明約以全營紆緩,請簡槍隊二百名,輕裝疾走,期翌夕必抵漢城,沿途軍食發價,交地方官整備以待,仲明應允去。午後遲筱帥不至,留呈一函,旋於四點鐘偕友人策馬就道。行經九浦,晤仲明,見健兒林立,則槍隊已排定矣。數語出帳,復上馬疾馳二十五里,水原守鄭箕世,奉國王命迎謁道左。又五里,抵水原館通判署。按朝鮮官制,通判位在府使上,故其署較寬整,寧夏允中亦相繼至。坐定,報張協戎小隊已至署外,令即於隙地駐紮,地方官列帳傳餐俄而右營亦至。駐紮其廨,通詞謂為國王行宮焉。 初十日八點鐘,仲明先發,余少遲亦行,出水原,萬松夾立,中辟馳道,涼雲蕩空,漏日無罅。前行二十里許,接昰應昨午書,謂:「花房以其政府限滿需回,擬詰旦出京,促於楊花津備舟以待,其意蓋存決裂」-{云}--{云}-。爰囑寧夏立遣快馬馳至津上,覘花房曾否北渡。十一點鐘,至果川,國王及世子遣中使馳帖慰問,寧夏從中使詢知昰應輕侮日人,故激而出此。少頃,偵騎歸報,日使已徑渡漢江矣。少憩復發,過南天山,山高數百丈,軍士登陟汗雨夾背,二十里至銅雀津,韓文奎於渡口小舟數十艘,絡繹載渡,登岸後,列隊導行,道旁觀者以萬計。薄暮入居南別宮,昰應父子遲余館次,因相與周旋,尋答花房留函,並知其參贊近藤真鋤以病未發,送作書致近藤,訂相見期。國王及世子復以名柬起居,李祖淵趙準永先後至,晚膳後,復與昰應筆談甚歡。九點鐘,近藤報書,謂:「疾甚,不克來謁」-{云}-。 十一日晨,昰應疊以荷囊、折疊扇為贈,且因余有仁川之行,以其乘與來館備用,旋泐致筱帥與禹廷兩函,告以近事,十一點二刻就道,途中蒸熱殊甚,如熏籠上行。五點鐘次梧裏洞,易輿而騎。六點二刻至仁川,與花房談晤,花房曰:「本月初三日,余率兵隊前至楊花津,朝鮮政府派員至津口,阻我入城,余以城外議事不便,逕行入城,即奏請國王,訂引見期,韓人又固固不從,直至初七日,始見國王,進呈折開七款,且請派員相議,於三日內回復,國王當派首相洪純穆為議事全權大官。乃至初八日,接洪相來函,謂復派令往勘山陵吉地,須三四日後方可回京,且-{云}-,山陵為朝鮮重事,我國之款,當俟歸時再議。夫國王明知限期三日,當面派定洪相為議事全權大官,而初八日猝將所派之人,差往他處,豈非自相矛盾?且以其國山陵為重,是明明以吾國之事為輕矣。彼既絕我商辦之路,故余俟限滿,即將此意奏明國王出京矣。」忠曰:「國王甚欲與貴公使議事,大小臣工亦同此意,徒以有志未逮,致成此局。君謂朝鮮尚有政府乎?猶憶前在舟中語君以朝鮮其勢,必以能使國王自主為先務,國王一日不能自主,他國即一日不可與之議事,以主政者非執政之人也。證之公法,則土爾其、埃及每有亂黨殺傷各國之人之事,各國必俟其君能自主,乃與計議。昨接君函謂欲候晤,以朝鮮政府絕我商辦之路,不得久留為歉」-{云}--{云}-。今我此來,非為朝鮮居間調停,不過與君定明朝鮮事勢,俾君免至錯認題目耳。朝鮮國王現既不能自主,而貴公使貿貿然與之議事,無論所議不成,即令已有成議,他日國王復能自主,則所議者仍屬空談。且若於此時與之決裂,則將來恐不獨朝鮮政府有所借口,吾國此次以兵前來,惟在懲辦亂黨,貴國政府想亦聞知,君倘不審可否,亟與亂黨定議,吾恐日後自此多事矣!故吾不得不先為言之。」八點鐘出署,間道馳抵花島,約三十里許,時已九點二刻矣,府使尾至,相與寒暄而別。 十二日,花房訪余於花島行館,近藤於昨晚回至仁川,亦偕之來謁,相與促談良久。十點鐘自花島啟行,次梧裏洞,復易騎而輿。晚七點鐘,馳回王京,則丁軍門已率習流軍百名,於午後至館,而吳筱帥亦統大軍渡銅雀津,薄漢城而壘。昰應聞余歸,即來相訪,因留之晚膳,筆談十二紙而別。復偕禹廷出城謁筱帥,議機密,四鼓,歸館宿。 十三日八點鐘,允中寧夏先後至,匿允中館內,令寧夏先入慰王。十二點鐘,[[w:吳長慶|吳軍門]]來館約丁軍門及余往拜昰應於私第。吳軍門儀衛甚盛,請減從而往,以示坦率。及至,昰應率其子若孫迓門外,入座,談笑甚歡,已復導觀其精舍數處,陳設都麗,而位置天然,都無俗韻,乃知此老胸中具有邱壑。瀕行,以吳軍門先施,謂即呼騶報謁,於是吳軍門出城止黃松亭軍門營內,以其地距城較近也。余偕禹廷歸南別宮,禹廷遣習流軍四十名先至水原以待,余作赫蹄書,納允中袖內,令薄暮持赴中營,偕何營官赴王宮保護。別遣張營官以軍士百人,往守城門,俾通消息,其余於城內梭巡備警,部署既定,偕丁軍門同赴黃營,則健卒百人,長夫十六人,已結束待用矣。是日微雨,時止四點鐘,昰應率數十騎至,入帳,誘與筆談,自申至酉,累紙二十四幅,環視侍者無一朝人,知已均為帳下所收,度其時可行。遂疾書以示曰:「君知朝鮮國王為皇帝冊封乎?」曰:「知之。」曰:「王為皇帝冊封,則一切政令當自王出。君六月九日之變,擅竊大柄,誅殺異己,引用私人,使皇帝冊封之王,退而守府,欺王實輕皇帝也,罪當勿赦,徙以於王有父子之親,姑從寬假,請速登輿至馬山浦,乘兵輪赴天津,聽朝廷處置。」昰應懼,四顧,吳丁二軍門皆起出帳,余亦掖昰應出,令登輿,於時軍士兩行,劍戟森列,長夫舁輿俟,昰應以非己輿,不肯入,余納而進之,健卒百人蜂擁而去,丁軍門策馬以從。吳軍門即馳行入城。囑張何二營官戒嚴,且探警信,無何,紅燈數十對集營外,詢之,皆迓昰應者也,復收而系之。夜半探者回,道城內無警,遂作書致允中寧夏述事狀,並定應舉行者人事,請密呈國王,是夜宿黃營,雨聲達旦未止。 十四日晨雨,七點鐘,至吳軍門營內,略商以後事宜,隨辭入城,黃軍門撥軍士六十名為衛。抵館,而寧夏已至,密陳國王感謝之意,惟昰應系屬生父,終乞余善為保護焉。與議翦除亂黨事,寧夏謂亂黨數千人,悉隸兵籍,多在城東枉尋利泰二里,聚族以居,其為亂首,無從廉得,而蟠據二里,跡同嘯聚,朝鮮將梭,無敢深入其巢者。亭午,國王派定全權大官李裕元、副官金宏集,將赴仁川與花房議事,先遣戶曹尚書金炳國,持初七日日使進呈七款來館請辭。{{*|(茲先照錄日朝議定條約八款。日本歷七月二十三日,朝鮮歷六月初九日之變,朝鮮兇徒侵襲日本公使館,職事人員,致多罹難,朝鮮國所聘日本陸軍教師,亦被慘害。日本國為重和好,妥當議辦,即約朝鮮國實行下開六款,及別訂續約二款,以表懲前善後之意。於是兩國全權大臣,記名蓋印,以昭信憑。第一,自今期二十日,朝鮮國捕獲兇徒,嚴究渠魁,從事懲辦事。日本國派員眼同究治。若期內未能捕獲,應由日本國辦理。第二,日本官胥遭害者,由朝鮮國優禮瘞葬,以厚其終事。第三,朝鮮國撥支五萬圓,給與日本官胥遭害者遺族,並負傷者,以加體恤事。第四,因兇徒暴舉,日本國所受損害,及護衛公使水陸兵費內五十萬圓,由朝鮮國填補事,每年支十萬圓,待五個年清完。第五,日本公使館置兵員若干備警事,設置修繕兵營,朝鮮國任之,若朝鮮國兵民守律,一年之後,日本公使視做不要警備,不妨撤去。第六,朝鮮國特派大官,修國書以謝日本國事。大日本國明治十五年八月三十日,大朝鮮國開國四百九十一年七月,日本國辦理公使花房義質,朝鮮國全權大官李裕元,朝鮮國全權副官金宏集。照錄日朝議定續約二款,朝鮮國與日本國嗣後為益表親好便貿易,茲訂定續約二款如左:第一,元山釜山仁川各港間,行里程,今後擴為四方,各五十里,朝鮮里法期二年後自條約批準之日起算,周歲為一年,更為各百里,自今期一年後,以楊花鎮為開市場事。第二任聽日本國公使領事,及其隨員眷從遊歷朝鮮內地各處事,指定遊歷地方,由禮曹給照地方官勘照護送。右兩國全權大臣各據諭旨立約,蓋印,更請批準,待兩個月內,日本明治十五年九月,朝鮮開國四百九十一年八月,於日本東京交換。)}}余於折後舉可許不可許,與可變通辦理者,分別批答。{{*|(忠筆談曰:「日使所開八條,其間有即可許者,有決不可許者,有須變通者,試為分別言之:第一條,當許,惟以不限時日為妙。亂黨不獨傷及日人,亦且戕害貴國王妃大臣,若不嚴行查辦,將國法之謂何?第二條,可許。第三條,可許,優恤金五萬圓,分給十三人家屬,尚不為濫。第四條,當力與爭辯,若必不得已,可列入第三條優恤款內。於五萬圓外,增添若干。因以前次舟內,與竹添進一郎筆談示之。第五條,曠地閑行,無礙其事,惟貴國民心不靖,宜限以數年後,再為舉行。至咸興大邱開市,則為陸地通商,決不可為日人開端。楊花津雖屬漢江埠頭,惟以逼近王京,若許以通商,不識有無流弊?第六條,公使領事遊歷內地,原屬至法,惟大亂初定,以後公使等欲往內地遊歷,必先知會地方官方可。第七條,京內長置大隊,萬不可許。至該公使為保身之計,隨帶若干兵卉,在館內駐紮,尚無不可,惟不宜列入款內。至遣使至日廷慰問,似亦無所不可,惟宜與花房言明,日廷亦當有國書,由彼賚呈國王,以慰恤王妃相臣之難。如是,則彼此相慰,乃於國體無礙。蓋朝鮮既無駐日使臣,特地派人慰問,亦不為過。此數條若能辦到,尚屬於情理無悖,惟措辭之間,宜以直捷了當為妙。可許者,則立地許之,不可許者,則堅執不許。隱示以既有可恃,不足深畏之意,彼外屈於公義,內怯於我國,諒可不至始終決裂也。」)}}令回呈國王,先決可否,然後交二使仿行。金曰:「日間所教,間有未明,恤銀五萬圓,而添以兵備之費宜若干?」忠曰:「日本兵艦原有常費,陸兵亦有定餉,調集來此,不過稍加運費,若與恤銀統算在內,不過十萬圓足矣。若貴國國帑可支,則宜一齊交付,以免日後生息之累;若無力齊付,則可攤作幾年,僕想花房亦不至以全付相強也。」金曰:「楊花津開埠可許乎?」忠曰:「若無大弊,何妨許之。仁川已開口岸,楊花津亦不過銷仁川出入之貨,其實非於仁川外另開一口;況楊花津亦屬水路通商,與已開口岸尚屬一例,非若大邱咸興等地,復滋陸路通商之流弊也,惟議事之時,先可一概不許,必不得已,則可許楊花津通市,而不給兵備之費,挹彼註茲,未始非計。」旋以舟中與竹添進一筆談示之。三點鐘,上將軍李載冕來,詢昰應不歸事,曲諭遣之。昨昰應孑身就道,至是國王遣送行裝僕從登舟。其猶子載元亦從往省視,乞致書丁軍門,為之先容,因泐數行付之。發上[[w:李鴻章|傅相]]、[[w:張樹聲|振帥]]稟函各二件,稟傅相-{云}-: :「忠於十二日歸自仁川,丁提督亦於是日率舟師百人偕筱帥大軍馳至,筱帥軍城外。丁提督入居南別宮,與忠互相計議,以我軍分布各處,均有朝鮮官員接待,時與筆談,人既益多,語難盡慎,稍延時日,懼有漏泄。且日兵已盡出城,使於此時舉事,可無慮其攙越,事機所在,斷難遲疑。因擬翌午邀同筱帥往拜昰應,俟其出城報謁,即就軍中拘送登舟。一面出示宣布中朝德意,令軍民毋容驚擾,即彼時亂黨稍有蠢動,而首領既去,脅從易解,似不至或有巨變。議定,即夤夜出城,將此意商之筱帥,筱帥之意,謂:『宜先修外交,後除內亂。』忠當謂:『朝廷為朝鮮主持外交者,所以扶持國王也,今者昰應專權,國王守府,設於此與日人定議,微論其議難定,就令能定,是助昰應,非助國王也,其失體殊甚。今日之事,宜先除內亂為是。』筱帥聞此,乃始毅然允行。於是,次日午後,忠與丁提督皆先集城外。無何,昰應來營,爰誘與筆談,延至日暮,先令收其護從,然後勒令就道。計王京至南陽海口,相距百五十里,途中懼有疏虞,丁提督因自率小隊護送登舟。忠以訪聞王京城東,有居民數千均系亂黨,擬留南別宮,就近查拿渠魁,冀漸解散,筱師仍駐城外,以資鎮壓。顧惟昰應倡亂,竊權罪誠不赦,然究於國王有父子之親,設竟懲之以法,則國王將無以自處,脫令仍居國中,則亂萌又或再起。莫若仍照憲臺始議,將昰應羈留中國,令其富貴以終,則庶幾恩義兩全。已稟商振憲,乞奏請將昰應安置中國,第反正以後,其國王必益圖振作,再造之局,微憲臺誰與主持。況日人狡詐多端,要求無厭,忠以菲材從事,倘復罔所秉承,深懼貽羞隕越。伏望俯念時艱,出而視事,則朝鮮幸甚!大局幸甚!」 稟振帥-{云}-: :「自去月二十八日肅稟由丁提督寄呈後,次日,日使花房義質亦至,其輪艦先後來集者,共有七艘,載兵千數百人。花房即擬進營漢城,建忠設法延宕,至初三日乃始入京,建忠即欲相繼而去,而我軍未至,隨從無人,孑身孤往,微特亂黨可慮,且亦恐為日人所輕。乃仍留舟中靜候,並乘間續偵起亂情形,大率均與前稟吻合。初建忠欲誘昰應來舟,謂花房勒兵入京,蹂躪必甚,若太公來仁川與議,則其行可止。於是昰應乃於三十日派趙寧夏、金宏集馳至,附書稱:『內亂未定,不得跬步離漢城,謹遣二人前來,丐建忠速為排解』-{云}--{云}-。寧夏等來舟相見,謂:『初九日之變,僅而得免,刻下禍且未已,願以性命相托。』遂共留花島不去,凡筆談之稍有關系者,均即扯去。初五日,移碇南陽海口,趙金亦登舟以從。南陽在仁川西百二十里,以前與丁提督約我軍來渡,改於其處登岸,庶免與日兵糾轕,故先期往待。初七日筱帥及丁提督率師駛至,接讀憲臺函劄各件,旋議進兵,以花房入京已久,不知辦理何似,願請先往,筱帥督大軍繼至,丁提督部署舟師,未克同行,筱帥因派右營管帶吳總兵兆有與偕,甫至南陽,以軍士多病,弗克前進,而昰應方寓書敦促,謂:『日使列款七條,限期三日,欲建忠速往代籌。』筱帥聞之,復改派後營張副將光前,率隊趨至,建忠遂簡槍隊二百名,輕裝疾走,於初十日行抵漢城,則花房已以其政府限滿不答,責其慢事,先一日決裂而去。昰應聞建忠且至,先與其子訓練大將軍載冕,遲於南別宮,深相結納,建忠亦謬與周旋,謂:『中國兵來,專為牽制日人,別無他意。』昰應乃亦釋然不疑。伏念朝鮮時事,內患與外憂並亟,而外憂之生,既由於內患,斯內患之去,尤急於外憂。今日之計,莫若為朝鮮先除內患,使其國王得以自主,然後召日使告以前日之事,皆亂黨所為,國王一無開罪,茲仰上國之力,事權反正,願為和好如初。因以所請各條,與之從容商榷,如此則名義既正,事理亦順。故於次日一面函商筱帥進兵,一面馳赴仁川,將此意告知花房,令勿錯認題目,惟至仁川後,為花房反復開陳,雖決裂之意稍回,而要挾之心猶甚。擬請函商總署,請將朝鮮致亂與中國代為戡定緣由,布告日本政府,並泰西諸國之曾與朝鮮立約者,俾群曉然於前日之事,非出國王之意,彼雖過事誅求,其政府或將屈於公議,不至始終堅執,至此後辦理能否應手,尚難預知,惟有勉竭駑駘,相機因應,既不敢激烈以傷友誼,亦不敢脆隨以累藩封,以期仰副憲臺委任之意於萬一而已。」 八點鐘,魚允中金允植以國王鈔錄告示一紙來館,為昰應辯誣,蓋朝鮮素崇禮教,於倫理尤極講求,故自六月初九日之後,昰應入踞宮中,國王至議奔慶尚道以避,而朝臣亦皆引鏡顧影,惴惴焉若不終日,卒無人敢以一旅靖難者,故由勢力不足,亦以骨肉之變,非臣子所敢言者。今者天討特申,藩封再奠,都人士皆喜於心而不敢宣諸口,即寧夏諸人,密室筆談,稍涉隱情,若犯大戾,必拉雜摧燒乃已。是晨余於[[w:吳長慶|吳軍門]]營中,見繕此示,其間頗道昰應劣跡,即知於國王有礙,顧以已列余銜,未便力阻,致涉立異。迨示出,而國王果遣魚金二人來辯,蓋非徒顧念私恩,亦將以掩飾耳目。余因書示二人曰:「太公罪狀,昭若日月,不辯固無所加增,即辯亦斷難末減。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議親議貴,自有權衡,斷不使為人子者,有不能自處之境,君等亦以此意,歸慰國王而已。」九點二刻,金宏集來議日事,語甚精密,宏集攜之而去。朝鮮談時務者,以宏集為翹楚。李裕元則素黨昰應以拒日人者,派為全權大宮,亦欲以拒日人者和日人,使不得借口以拒外交-{云}-。 十五日晨,慶軍會辦營務處袁慰亭至,與密談剿除亂黨事,請歸告吳軍門。午後,慰亭返,-{云}-:「吳軍門如約。」慰亭即欲指揮一切,余謂:「昰應雖已就逮,而其子載冕尚以訓練大臣握兵柄,恐亂黨一聞捕治,或更奉以為亂。宜先誘而系之,然後行事。」於是五點鐘,馳書召載冕來南別宮議事,載冕鑒於其父,作書以母病辭,令其黨李永肅賚復。余因謂永肅曰:「今之召載冕者,亦欲相與設法為太公寬免地耳,載冕如為其父則至,不然則止。」書片紙交永肅持去。十點鐘,金允植至,余與慰亭促令入朝,請國王手書來,俾有把握。允植去,而載冕亦來,因別置一室,令軍士露刃以守。二點鐘,允植袖國王致吳軍門與余公函至,略謂:「亂黨所居多在枉尋利泰二里,請速勒兵往討」-{云}--{云}-。時慶字親兵後營張副將光前駐軍南別宮右,遂令率隊出小東門,會同右營吳總兵兆有,正營何副將乘鰲,同赴枉尋里合圍搜捕,而利泰里則由慰亭回營請[[w:吳長慶|吳軍門]]另派別將掩執焉。部署既定,已三點鐘矣,遂與友人兀坐帳中,秉燭以待。 十六日晨,張副將回,詢知枉尋里在小東門外半里許,其地兩面依山,中辟街衢,瓦屋鱗次。吳總戎勒兵分扼兩頭,張副將入巢搜捕。時天色漸明,該亂黨見我軍掩至,一半持械走登山麓,一半出街前抗拒。里中間有居民雜處,未敢輕用炮火,為昆岡炎之,僅以短兵格鬥。張副將生獲一百三十餘人,何副將後至,亦獲二十餘人,餘悉鼠竄以散。利泰里則[[w:吳長慶|吳軍門]]自往掩執,以地近營址,已先期聞風遠揚。僅獲二十餘人。是役共獲百七十餘人,悉送致軍門營內。余念亂黨已散,載冕當無能為,遂溫言釋之去。隨促備馬出城,晤吳軍門相與分別懲治。四點鐘歸館。數日來國王皆早晚兩次遣中使起居,是日聞余歸,特遣都承旨尹用求持帖慰勞。 十七日晨,李成俊歸自析津,來謁謂:「長途車馬間關,已一閱月矣。」寧夏允中相繼至,略談別去。午後,得宏集書,知日朝款成,即夕鈐印,閱所定各條。{{*|(金宏集來函-{云}-:「僕十五晚抵仁川,夜見花房於船次,辯論七款,仍無成議,傍晨還花島。十六晚,又與之窮日爭詰,彼始終要挾,肆然不少讓,仍促明午鈐印,事到此地,厚負明教。八款釐正,彼才攜歸舟中凈寫,並不及錄呈,另有鈔{殷金}一紙,鑿燭是幸,第一,十五日改以二十日,另註曰:『日本派員眼同究治,若期未捕獲,應由日本國辦理。』我以此事大欠體面,屢回爭詰,彼終肆不服。第二、第三,仍本文,許之。第四,公使館所損物及兵費,始不言多少,至今晚忽以五十萬圓,限五年清兌,填書,故百般要減,而不如意,彼之狡黠不可理說,憤不可堪,賠償二字,改以填補。第五,間行以五十里,二年後百里,揚花津市場竟不得已許之,咸興大邱,則決意終不許之。第六,許之。第七,改以公使館置兵員若干警備,數則當觀勢多少-{云}-,另註曰:『朝鮮兵民守律一年以後,更無可警,則不妨撤去。』第八,派使後,日本亦當以國書慰問-{云}-。」)}}雖尚無大失著,而朝鮮貧瘠,花房勒書五十萬圓,分年填補,未免重受其困。初宏集將之仁川,來館請辭,余以此屬日朝之事,我中國僅能隱與維持,不便顯相干預,爰為逐條剖決以去。乃宏集等以內憂甫平,深懼外患復起,遂至受其逼迫,勉就條議,中心耿耿,抱咎靡已,亦可見日人遇事生風,以求逞欲,直行同無賴焉!五點鐘,輕騎繞王宮相我軍部勒形勢,同人頗有以微行可慮為戒者。晚八點鐘,高永喜以宏集命,自仁川歸見國王,王命之來謁,詢知日廷續派[[w:井上毅|井上毅]]為議官,此次款事,多其主持-{云}-。 十八日晨,無事。午後,金允植來館筆談,允植為人頗迂鈍,每談一事,輒不了了。晚七點鐘,允中以王命持節略來問,手批答之。允中去,寧夏復來-{云}-:「已奉派為大官,宏集為副官,李祖淵為從事官,請附舶至津門,謁傅相上憲言事,並詣京師進謝表。」無何,宏集亦至,謂:「甫自仁川歸。」與之筆談,極道議款時威逼情狀,聞之恨恨。{{*|(忠筆談,曰:『第一條,花房言明如何辦理?』金曰:『其另註,初以應自日本差役自處辦為文,僕謂差役自處辦,亦礙我人眼目,不如辦理含混,以是故之。』忠曰:『彼可言明何法辦理,與懲辦何人及懲辦若干人乎?』金曰:『此事未曾如此詳問。』忠曰:「兵備之費五十萬圓,也如何結算?執事可將竹添之書告之乎?」金曰:『僕在大臣之後,不敢言,言自斷五十萬誠是料外,故先言我帑藏空虛,無可辦之力。則彼亦曰固知其然,日後開礦盡可辦此,若不趁期清兌,彼自行采礦,足此數,後當還之,此甚無理。竹添所言,雖不露破,概將此舉,不欲開釁,專為維持亞細亞大局起見,貴國用意可感,今以賠償一事要挾,是以仁始而以利終也。因要減其數,則彼又將礦師及器械皆延請於渠,又日後設電線,渠國當任之,又咸與大邱事預約三件為請,而只減一十萬之數。故答以如此要挾,不如不減,而仍復為五十萬矣。又將俄國黑海之戰及中國雲南之案為言,則彼亦以為然,而此事非為利也,貴政府不能曉諭民人,以致此變,此次是罰款-{云}-。其言無禮至此,憤不可堪。』忠曰:『日人凱覦貴國礦山久矣,今此執事等至中國,面見中堂,須祈為作主,以絕日本之望,以立富國之基。』金曰:『日人言我國自有財而不能用,其凱覦可知,今此不允其請,誠為向已乞大人作主,延師開采,故開采伊始,自我償其數,綽有裕矣。且敝國雖貧,每年節省,或可辦十萬圓耳,寧失每年十萬,不聽日人之任行開采也。」)}}因訂於二十日晨,由漢城啟行。夜間,繕上傅相與振帥稟各二件,稟傅相-{云}-: :「自抵朝鮮漢城後,所籌日高交涉事宜,與誘送李昰應情形,業經稟報在案。丁汝昌於十三日戍刻,率水軍數十名議送李昰應登程。是夜陰雨泥滓,沿途不準停息,軍士等冒雨忍饑,約百七十里,於次午抵馬山浦,將昰應送至登瀛洲兵舶安置。維時日本兵舶之泊仁川口者,以次移碇來聚,因留海口,部勒舟師,期以壯聲援,而示牽制。忠於十四日,一面請朝鮮國王,由其政府將願重修舊好之意,函知花房,隨派全權大官李裕元,副官金宏集,馳赴仁川會議。一面查拿城東亂黨,蓋王京隸兵籍者,約近萬人,半在枉尋、利泰二里,聚族而居,世世為兵,慢官厲民,久成積習。初朝鮮國王九齡嗣位,昰應以太公攝政,十餘年間,臣民交怨。嗣國王年長,王妃閔氏,亦累世勛舊,其父兄欲輔國王,收回大柄。於是朝臣之同志者,舉昰應頻年惡跡,交章彈勃,遂致失政家居。無何,王妃父兄皆死於火,國人均謂昰應所為,顧以其處不死之地,國王亦姑為隱忍,仍以王妃從兄,置顯要輔政。昰應乃以陳氏豆區之計,陰結枉尋、利泰二里諸軍士,以為羽翼。去年其次子載先,與勛戚三五少年,欲謀篡弒,未發事泄,瘐死獄中。用是積怨益深,流毒愈甚,遂有今年六月之事。現雖昰應就拘,而其長子載冕,新以訓練大將握兵柄,恐亂黨一聞查拿,或更奉以為亂。爰於十五日晚間,先將載冕誘拘南別宮,以水兵數十人守之,然後部署一切。是夜[[w:吳長慶|吳軍門]]派慶軍會辦營務處[[w:袁世凱|袁中書世凱]]來館,幫同料理。而金允植亦以國王致[[w:吳長慶|吳軍門]]及忠書至,請速派兵至該二里剿除亂黨,俾欹器復整,情辭之間,頗極迫切。爰令慶字親兵後營張副將光前,率領全隊出小東門,會同慶字左營吳總兵兆有,慶字正營何副將乘鰲,往捕枉尋里亂黨。其地兩面依山,中列街衢,瓦屋鱗次,吳總兵率軍分扼兩頭,張副將直入其巢。時天色漸明,該亂黨等突見我軍掩至,一半持械走登山麓,一半出街前死拒。里中間有居民雜處,不敢輕用炮火,短兵巷戰兩時許,張副將生獲一百三十餘人,何副將以親兵輔之,亦獲二十餘人,其領悉由屋後竄去。我軍帶傷者二人,當攢捕之時,亂黨之勢窮力蹙,度將就獲者,每以刃自割其腹,腸胃畢露,其湣不畏死,於此可見。利泰里則吳軍門自往掩執,以地近營址,已先期聞風遠揚,僅獲二十餘人。是役所獲者共一百七十餘人,忠當至吳軍門營內會訊,戮其首領及罪狀較重者十人,其餘情有可原者,概予釋放。蓋以六月切九日之變,其中不無脅從,設所獲者不為分別輕重,盡置諸法,則此輩知罪皆不赦,必聚而為走險之謀,惟第戮其首領,則凡脅從者咸知為法所不誅,將安然解散以去,而潢池之禍,可以不興,亦潛消反側之意也。雖亂黨數千,僅戳此十人,猶恐未足以示敬,而天威震讋,群兇奔竄,巢穴既覆,嘯聚無方,此後散處四方,不難隨時續捕。而載冕不安於位,亦即於是日請釋兵柄。方辦理間,接奉振憲來函,與抄示總署函稿,所籌先後機宜,與現在辦理情形,節節吻合。猶憶[[w:丁汝昌|汝昌]]等甫至朝鮮,亦即以生致昰應於先著,故方汝昌回津時,忠即借調停日本之說,與昰應深相結納,冀使弗疑。迨陸軍既至,忠先率小隊二百名,直趣王京,昰應請住城內南別宮,其時頗有勸令勿入者,忠以向日住此,茲忽遲留城外,彼必因疑生懼,預為防備,則辦理即難得手。遂毅然入居,復與謬為親近,彼果深相傾信,終以就逮,而後乃得查拿亂黨。不特朝鮮之宗社危而復安,亦且日本之奸謀隱而難肆,此皆仰賴皇上聲靈,中堂威望,與夫振憲之當機立斷,乃克收此寸效。在事諸員,不無著有微勞,除陸軍應由吳軍門開單請獎外,其水師於汝昌前乘威遠回津請師後,仁川口內,僅超勇揚威二快船,而日本兵舶乃有七艘,該管駕等皆能相機酬答,示以鎮靜,使之不敢輕肆。至登陸後,護送昰應,使元惡不至遁逃。拘守載冕,俾亂黨無從推戴。其後日艦移碇,南陽各舶,又能隱示牽制,俾日兵不敢輕動。而忠乃得與吳軍門捕治亂黨,使日人始終未得攙趨。陸軍為其顯,水師為其隱,其勞亦足相當,其可否擇尤酌保,以示鼓勵之處,已稟請振憲,批示遵行矣。」 十九日晨,聞吳軍門移軍東門,策馬往視,因告行焉。九點鐘,回館,檢點巾篋。允中以王命袖示謝表,暨咨總署與北洋大臣文稿。午後,國王世子並遣中使饋禮各四事,固辭不獲,乃受之。於是朝鮮官來館送行者,屨滿戶外。 二十日晨,國王遣承旨賚帖送行,訂繼見期,且謂:「趙金二使至津門,務乞傅相上憲,進諸前席,親賜教誨。」囑余為之先容焉。旋接津來函劄。十點鐘,偕趙金諸君自南別宮啟行。一點鐘,次果川,國王復遣中使起居。七點鐘次水原,以日中熱甚,乘夜復行五十里,至南陽行館,時漏箭已四下矣。 二十一日晨,南陽行館作二書,致[[w:吳長慶|吳軍門]]與花房公使。尋發馬山浦,午後,抵埠,潮落待渡,復接津來函件,乃昨由鎮海輪船賚至者,內有張振帥手劄,錄譯署公函,謂:「此役也,如能生致李昰應,則采驪得珠矣。」又錄傅相與我駐倭星使黎君蒓齋兩電,亦皆以此役要領,在制服昰應,則他皆迎刃而解-{云}-。計此時昰應當已抵津門矣。四點鐘,乘半潮,刺小艇,渡至鎮海,命駛出口外,薄威遠以登。丁軍門飭管駕官,遲明起碇,並安置朝鮮各官艙位。 二十二日晨,五點二刻,起碇,海天澄凈,如行鏡中,入夜風自舵旁來,舟甚傾側。 二十三日午前九點鐘,駛抵之罘,知[[w:李鴻章|傅相]]已於昨日十點鐘,乘保大鼓輪北上矣。遂登岸,拜方佑民觀察,並晤仲兄相伯。四點鐘,登船舉碇回津,恭錄八月十二、十六諭旨兩道: :「{{YL|光緒八年}}八月十二日,內閣奉上諭:朝鮮為我國大清屬國,世守藩封,素稱恭謹,朝廷視同內服,休戚相關。前據[[w:張樹聲|張樹聲]]奏:『朝鮮國亂軍生弈,突於六月間,圍逼王宮,王妃被難,大臣被戕,日本使館亦被橫害。』當諭令張樹聲調派水陸各軍,前往援剿,又以[[w:李鴻章|李鴻章]]假期屆滿,召赴天津,會同查辦。旋經提督[[w:吳長慶|吳長慶]]、[[w:丁汝昌|丁汝昌]]、道員馬建忠等,率師東渡,進抵該國都城,拿獲亂黨一百數十人,殄厥渠魁,赦其脅從,旬日之間,禍亂悉平,人心大定。采訪該國輿論,咸稱釁起兵丁索餉,而激之使變者,皆出自李昰應主謀。經吳長慶等,將其解送天津,降旨,交李鴻章、[[w:張樹聲|張樹聲]]究明情由具奏。李昰應當國王沖年,專權虐民,惡跡昭著,迨致政後,日深怨望。上年即有伊子李載先,謀逆情事。此次亂軍初起,先赴伊家申訴,既不能正言禁止,乃於事後擅攬庶務,威福自由,獨置亂黨於不問。乃李鴻章等遵旨詰訊,猶復多方掩飾,不肯吐實,其為黨惡首禍,實屬百喙難逃,論其積威震主,謀危宗社之罪,本應執法嚴懲,惟念朝鮮國王,於李昰應該屬尊親,若竟置之重典,轉令該國王無以自處,是用特沛恩施,姑從寬減。李昰應著免其治罪,安置直隸保定府地方,永不準回國,仍著直隸總督優給廩餼,嚴其防閑,以弭該國禍亂之端,即以維該國王倫紀之變。吳長慶所部官軍,仍著暫留朝鮮彈壓,該國善後事宜,並著李鴻章等悉心商查,用副朝廷酌法準情綏靖藩服至意。欽此。{{YL|光緒八年}}八月十六日,內閣奉上諭,禮部奏。」 :「『接據朝鮮國王來咨轉奏各一折,並抄錄原咨呈覽,該國此次亂軍之變,經朝廷發兵戡定,深知感激。』殊堪嘉尚!至所稱中情震迫,瀝懇天恩,準令[[w:兴宣大院君|李昰應]]歸國一節,李昰應以宗屬至親積威震主,謀危宗社,罪無可逭。朝廷酌法準情,姑從寬減。前已明降諭旨,擇地安置,優給廩餼,原屬格外施恩。該國王顧念天倫,系懷定省,以李昰應年老多疾,咨由禮部代奏乞恩,詞意迫切,自屬人子至情。惟李昰應獲罪於該國宗社者甚大,該國王既承先統,應以宗社為重,不能復顧一己之私,所請將李昰應釋迥之處,著毋庸議。仍準事歲時派員省問,以慰該國王思慕之情。嗣後不得再行瀆請,該部知道。欽此。」 {{*|(謹案,嗣於{{YL|光緒十一年}}八月間,釋昰應還國。)}}</onlyinclude>{{東行錄}}{{清朝作品}} 5e9dnhjjao5eizmao3i21v1ihfqidvw 包山楚簡 0 106184 2485374 2485215 2024-10-31T14:58:48Z Liouxiao 45549 24853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包山楚簡|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1987年1月,在南距战国楚古都纪南城16千米的包山岗地所发掘的包山二号楚墓中发掘竹简448枚,有字者278枚,竹牍1枚。}} =簡= ==一 文書== 集箸{{*|1}} 魯陽公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冬{{PUA|}}之月,{{PUA|}}命攵{{--|(令)}}壴宜命之於王大子而以陞{{PUA|}}人,所{{*|2}} 幼未陞。{{PUA|}}之玉𢊾{{--|(府)}}之典,{{PUA|}}{{PUA|}}之少僮盬族縕{{--|(越)}}、{{PUA|}}一夫,凥於王阝{{PUA|}}{{--|(路)}}區湯邑,{{*|3}} 凡君子二夫,辠攵{{--|(辠)}}是,其箸之。】【旅昜公以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屈{{PUA|}}之月,丁巳{{*|4}} 之日,伅大命攵{{--|(令)}}余/𢗀以爲{{PUA|}}命攵{{--|(令)}}宜陞{{PUA|}}人,其𡱽{{--|(伆)}}典,新官帀{{--|(師)}}瑗、新官命攵{{--|(令)}}縕{{--|(越)}}、新官婁{{*|5}} 夏犬、新官連囂郙趞、犇{{--|(奔)}}得受之。{{*|6}} 齊客陳豫𧦤王之{{PUA|}}{{--|(歲)}},八月,乙梄{{--|(酉)}}之日,王廷於藍郢之遊宫,女命{{--|(令)}}大莫囂屈昜爲命,邦人内{{--|(入)}}其沕典,臧王之墨,以内{{--|(入)}}其臣之沕典。憙之子庚一夫,凥郢里,{{*|7}} 司马徒箸之;庚之子日舀一夫,日舀之子疪一夫,未在典。{{*|8}} 囗𠾡囗以内{{--|(入)}}囗。{{*|9}} {{PUA|}}{{PUA|}}上連囂之還集疒/羽族𨺅/ 水一夫,凥於复阝域之少桃邑,{{*|10}} 在陳豫之典。{{*|1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甲戌之日,子左尹命漾{{--|(陽)}}陵邑大夫言對郜室人呆瘽之典之在漾{{--|(陽)}}陵之厽{{--|(參)}}鉨。漾{{--|(陽)}}陵大邑𤷨、馬𡉣尹帀{{--|(師)}}、兆阝公丁、士帀{{--|(師)}}墨、士{{*|12}} ]帀{{--|(師)}}陽慶吉啟漾{{--|(陽)}}陵之厽{{--|(參)}}鉨而在之,呆瘽在漾{{--|(陽)}}陵之厽{{--|(參)}}鉨,𨳿{{--|(間)}}𨓴之典匱。大邑𤷨内{{--|(入)}}氏𠾡。{{*|13}} 集箸言{{*|14}} 僕五帀{{--|(師)}}宵倌之司敗若,敢告見日:邵行之大夫盤力可今𡠗僕之倌登虩、登𣇳、登僕、登𡒉而無古{{--|(故)}}。僕以告君王,君王䛠僕{{*|15}} 於子左尹,子左尹䛠之新俈迅尹丹,命爲僕至典,既{{PUA|}}{{--|(皆)}}至典,僕又{{--|(有)}}典,邵行無典。新俈尹不爲僕剸{{--|(斷)}},僕炏/衣倌夏事𨟻{{--|(將)}}灋,不𣔾新俈迅{{*|16}} 尹,不敢不告見日。{{*|17}} 五帀{{--|(師)}}宵倌之敗告胃{{--|(謂)}},邵行之大夫吟𡠗其倌人,新俈迅尹不爲其言對,不憖。{{*|15反}} 十月甲申王䛠。{{*|16反}} 左尹。{{*|17反}} 受{{PUA|}}({{PUA|}}{{--|(期)}}){{*|33反}}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民阝正婁對虜受{{PUA|}}({{PUA|}}{{--|(期)}}),八月乙亥不{{PUA|}}龏倉以廷,阩門又敗。 義覩。{{*|19}}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喜阝司敗孛耳三受{{PUA|}}({{PUA|}}{{--|(期)}}),九月甲辰之日不貞周取之奴以至{{--|(致)}}命,阩門又敗。 秀免。{{*|20}} 八月己巳之日,司豊司敗鄝隹𦣻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PUA|}}集獸黃辱、黃出/䖵以廷,阩門又敗。正旦塙戠{{--|(識)}}之。{{*|21}} 八月己巳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瑞、裏公{{PUA|}}得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言對陳宔隹𦣻之㦹之古{{--|(故)}}以告,阩門又敗。 正羅𢚇。{{*|22}} 八月己巳之日,𨙽少司敗臧未受{{PUA|}}({{PUA|}}{{--|(期)}}),九月癸丑之日不{{PUA|}}𨙽大司敗以盟𨙽之木被里之早攵無又{{--|(有)}}孛立/从甶,阩門又敗。 秀不孫。{{*|23}} 八月辛未之日,𨙬司馬豫之加州公孛逗、里公{{PUA|}}得受{{PUA|}}({{PUA|}}{{--|(期)}}),癸酉之日不言對陳𧣽之偒,阩門又敗。正羅𢚇。{{*|24}} 八月辛未之日,司敗黃貴毛內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玉命攵{{--|(令)}}步、玉婁牛乘以廷,降門又敗。 秀𠋠。{{*|25}} 八月壬申之日,郙昜大正登生鈜受{{PUA|}}({{PUA|}}{{--|(期)}}),八月癸巳之日不{{PUA|}}郙昜邑大夫,大夫以廷,阩門又敗。 正羅壽戠{{--|(識)}}之。{{*|26}} 八月癸梄{{--|(酉)}}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乙亥之日不以死於其州者之言對告,阩門又敗。正旦阝塙。{{*|27}} 八月甲戌之日,敗尹之司敗邭叴夷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PUA|}}敗尹之䣜尹公遠忻、莫囂遠𦣞見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28}} 八月甲戌之日,鄝莫囂之人周壬受{{PUA|}}({{PUA|}}{{--|(期)}}),癸壬之日不廷,阩門又敗。 正王得。{{*|29}} 八月戊寅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偳、里公{{PUA|}}得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言對陳百隹之㦹、以告,阩門又敗。{{*|30}} 八月戊寅之日,䣊司敗蔡丙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䣊之己里人青辛以廷,阩門又敗。 正秀不孫。 {{*|31}} 八月戊寅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以所死於其州者之居處名族至{{--|(致)}}命,阩門又敗。 旦塙戠{{--|(識)}}之。{{*|32}} 八月辛巳之日,贏昜之馭司敗黄異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五皮以廷,阩門又敗。{{*|33}} 八月辛巳之日,付阝{{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𣳟忻戠{{--|(識)}}之。{{*|34}} 八月癸未之日,新遊宫中音呆之州加公受{{PUA|}}({{PUA|}}{{--|(期)}}),乙酉之日不{{PUA|}}{{PUA|}}以廷,阩門又敗。 𢚇得。{{*|35}} 八月丙戌之日,宰刂羊可受{{PUA|}}({{PUA|}}{{--|(期)}}),九月乙巳之日不不{{PUA|}}對君以廷,阩門又敗。 𣳟{{PUA|}}({{PUA|}}{{--|(期)}})。{{*|36}} 八月己丑之日,福昜宰刂尹之州里公婁毛受,壬辰之日不{{PUA|}}苛辰以廷,阩門又敗。 旦塙。{{*|37}} 八月己丑之日,彳屰叴君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彳屰叴君之司馬、與彳屰叴君之人南車爰、登敢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38}} 八月己丑之日,付{{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正疋忻戠{{--|(識)}}之。{{*|39}} 八月乙未之日,𠤸陵司敗陽非受{{PUA|}}({{PUA|}}{{--|(期)}}),九月己梄{{--|(酉)}}之日不{{PUA|}}孛漾以廷,陞門又敗。 䣡{{PUA|}}戠{{--|(識)}}之。{{*|40}} 八月乙未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九月戊申之日不{{PUA|}}郢𨞊以廷,陞門又敗。 漾{{PUA|}}公。{{*|41}} 八月丙申之日,霝{{--|(靈)}}里子州加公文壬、里公苛言臧受{{PUA|}}({{PUA|}}{{--|(期)}}),九月戊戌之日不對公孫幸虎之侸之死,陞門又敗。 {{PUA|}}力巠{{PUA|}}鼠胃。{{*|42}} 九月己亥之日,𨞊君之右司馬軍臧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以至{{--|(致)}}命於郢,陞門又敗。 秀不孫。{{*|43}} 九月己亥之日,畢阝右仔尹孛鈜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之金,阩門又敗。 秀不孫。{{*|44}} 九月辛丑之日,五帀{{--|(師)}}俈䐘司敗周國受{{PUA|}}({{PUA|}}{{--|(期)}}),己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阩門又敗。 秀不孫。{{*|45}} 九月甲辰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申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以廷,阩門又敗。 𣳟厚。{{*|46}} 九月甲辰之日,喜頁司敗孛取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喜頁宫大夫、囗公旅{{PUA|}}({{PUA|}}{{--|(期)}})、朝昜公秋痀與周𢝔之分對,以廷,阩門又敗。{{*|47}} 九月戊申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㕸𨞊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48}} 九月戊申之日,邚喬差宋加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邚左喬尹秋𦐍以廷,陞門又敗。 義付/臣{{--|(僕)}}戠{{--|(識)}}之。{{*|49}} 九月戊申之日,䣊少司敗蔡丙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郬辛以廷,陞門又敗。 秀不孫。{{*|50}} 九月己酉之日,陰侯之正差囗㪥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陰大迅尹宋力弗以廷,陞門又敗。 宵親。{{*|51}} 九月己酉之日,縕異司敗番豫受{{PUA|}}({{PUA|}}{{--|(期)}}),癸丑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智。{{*|52}} 九月辛亥之日,臨昜之邑司馬孛力可受{{PUA|}}({{PUA|}}{{--|(期)}}),戊午之日不量廡下之貣,陞門又敗。 秀免。{{*|53}} 九月辛亥之日,喜君司敗{{PUA|}}善受{{PUA|}}({{PUA|}}{{--|(期)}}),丙辰之日不對長陵之邑死,陞門又敗。 秀夏。{{*|54}} 九月癸丑之日,縕異之司敗番追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㙗。{{*|55}} 九月癸丑之日,喜君之司敗遠則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PUA|}}邭鬲、外/邑慶以廷,陞門又敗。{{*|56}} 九月癸丑之日,俈暖之司敗周惑受{{PUA|}}({{PUA|}}{{--|(期)}}),辛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陞門又敗。 秀夏{{*|5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九月戊午之日,宣王之垞州人苛矍、登公夷臱之州人苛㪥、苛瓦是以受宣王之垞市之客苛旨,𡠗事人夷㱳、毛攵,旨三受不以出,陞門又敗。{{*|58}} 九月戊午之日,長尾正龏忄臭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戠{{--|(識)}}之。{{*|59}} 九月戊午之日,彳屰叴尹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PUA|}}諻、句栽。{{*|60}} 九月辛酉之日,新大食攵陳漸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行代昜食攵尹郙之人豆戈丰戈於長尾公之軍,陞門又敗。 疋縕。{{*|61}} 九月壬戌之日,郱郢司惪秀阝陽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安陸之下{{PUA|}}里人屈犬、少邑陽申以廷,陞門又敗。 疋雘。{{*|62}} 九月癸亥之日,鄵市之里人𢼄人力可受其兄𢼄朔,𡠗事人夷㱳、囗朔、力可不以朔廷,陞門又敗。{{*|63}} 十月乙亥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寅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 疋畏攵。{{*|64}} 十月戊寅之日,周𧶽之大夫陽義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夫咨彳巨夷、夫咨雘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逯。{{*|65}} 十月戊寅之日,邚正婁蔡串受{{PUA|}}({{PUA|}}{{--|(期)}}),壬辰之日不{{PUA|}}登𡜲之子娭以廷。陞門又敗。 秀義。{{*|66}} 十月戊寅之日,{{PUA|}}{{PUA|}}大邑人屈舵、大𠇔尹夏句浩受{{PUA|}}({{PUA|}}{{--|(期)}}),{{PUA|}}月辛未之日不𨊠𢆶𠭯䢜{{--|(歸)}}其田以至{{--|(致)}}命,陞門又敗。 {{PUA|}}紻。{{*|67}} 十月辛巳之日,鬲君之耆州加公周徛受{{PUA|}}({{PUA|}}{{--|(期)}}),丙戌之日不{{PUA|}}競西之司敗塞阝愴以廷,陞門又敗。 羅壽。{{*|68}} 十月辛巳之日,大厩馭司敗𩁹㪥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大厩馭陳异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69}} 十月己丑之日,笙敔公若馘受{{PUA|}}({{PUA|}}{{--|(期)}}),乙未之日不{{PUA|}}{{PUA|}}若以廷,陞門又敗。 疋𦑖。{{*|70}} 十月己丑之日,中昜司敗黄㦷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中昜之仔門人𨊠慶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1}} 十月壬辰之日,大臧之州人寍𦕏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不侸人於𨛱豫,陞門又敗。 宵被。{{*|72}} 十月壬辰之日,仿命孯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量馬𡉣奉,阩門又敗。{{*|73}} 十月癸巳之日,迅大命㻚之州加公周畢、里公周墨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周緩以廷,陞門又敗。{{*|74}} 十月乙未之日,羕陵正婁郘奇受{{PUA|}}({{PUA|}}{{--|(期)}}),{{PUA|}}月乙巳之日不{{PUA|}}咨{{PUA|}}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5}} 十月壬辰之日,噩君之司敗余丹受{{PUA|}}({{PUA|}}{{--|(期)}}),{{PUA|}}月辛丑之日不{{PUA|}}周緩以廷。 旦阝塙。{{*|76}} {{PUA|}}月辛未之日,迅命人周甬受正孛{{PUA|}}耴以乘田於章域鄃邑。正義牢戠{{--|(識)}}之。{{*|77}} {{PUA|}}月己亥之日,長尾阝之旦陽倚受{{PUA|}}({{PUA|}}{{--|(期)}}),甲辰之日不{{PUA|}}長尾正差塞阝思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78}} 之日,上臨邑公臨力它、下臨邑臨得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廷,陞門又敗。 疋獻。{{*|79}} 疋獄 {{*|84反}} 冬{{PUA|}}之月,甲辰之日,少臧之州人𠇙士石佢訟其州人石𢨋,言胃{{--|(謂)}}㦹其弟石耴馬匕。既發䇙,𡠗勿{{PUA|}}{{--|(失)}}。 𣳟𣳟具戠{{--|(識)}}之,秀夏爲孛。{{*|80}} 冬{{PUA|}}之月,癸丑之日,周𧶽訟邚之兵幸𡠗事人邑司马競丁,以其政其田。{{PUA|}}({{PUA|}}{{--|(期)}})甲戌之日。郯{{PUA|}}公蛙戠{{--|(識)}}之,𣳟囗爲孛。{{*|81}} 冬{{PUA|}}之月,甲寅之日,音余夬訟郘臤、郘{{PUA|}}、郘忄臭、郘壽、郘衣、郘睿,以其不分田之古{{--|(故)}}。 {{PUA|}}({{PUA|}}{{--|(期)}})乙丑。 郯{{PUA|}}公蛙戠{{--|(識)}}之,{{PUA|}}力巠爲孛。{{*|82}} 冬{{PUA|}}之月,壬戌之日,羅之壦里人湘因,訟羅之廡域之怪(去心旁)者邑人疋阝女,胃{{--|(謂)}}殺衰昜公合,偒之妾叴{{PUA|}}。 正𣳟{{PUA|}}({{PUA|}}{{--|(期)}})戠{{--|(識)}}之,旦坪爲孛。{{*|83}}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膚人之州人陳值訟聖夫人之人𨛱軫、𨛱未,胃{{--|(謂)}}殺其兄、臣。 正義{{PUA|}}戠{{--|(識)}}之,秀{{PUA|}}({{PUA|}}{{--|(期)}})爲孛。{{*|84}}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𦈾㝒公值訟宋予鼠、宋庚、差命{{--|(令)}}諐{{--|(愆)}}、臽阝雁、黄{{PUA|}}、黄{{PUA|}}、陳欨、番珏、黄行、登夷、登𨒡、登臤、登淵、登陞、登{{PUA|}}、夫咨上、周敚、奠力可、黄爲宗、酓相{{PUA|}}、苛胼、霝{{--|(靈)}}宋、陽晨、臽阝敢,以其受𦈾㝒人而逃。 疋吉戠{{--|(識)}}之,秀渒爲孛。{{*|85}} 既{{PUA|}}{{--|(發)}}䇙,{{PUA|}}以廷。{{*|85反}} 峣昺之月,戊戌之日,詹昜君之萰陓邑人紫,訟羕陵君之陳淵邑人舟塙,胃{{--|(謂)}}殺其弟。 嬴{{PUA|}}公角,宵阝禾爲孛。{{*|86}} 八月辛巳之日,{{PUA|}}{{--|(許)}}昜大于尹宋衰攵訟𨊠慶、屈䶅、陽僵、陽軍、陳杲,以受{{PUA|}}{{--|(許)}}昜之䙴官陽逿逃之古{{--|(故)}}。 宵逆、王慪。{{*|87}} 八月壬午之日,楚斨司敗拜須訟陽道斨邑囗軍、囗夷角,以反其官。 旦孛戠{{--|(識)}}之,旦臣{{PUA|}}{{--|(蜀)}}。{{*|88}} 八月乙梄{{--|(酉)}}之日,遠乙訟司衣之州人苛齊,胃{{--|(謂)}}取其妾女𢆶。 秀膂戠{{--|(識)}}之,王阝是{{PUA|}}爲孛。{{*|89}} 競得訟緐丘之南里人龏㤹、龏西,胃{{--|(謂)}}殺其兄。九月甲辰之日,緐丘少司敗遠義、信䇙,言胃{{--|(謂)}}緐丘之南里信又{{--|(有)}}龏西,西以甘𠤳之{{PUA|}}{{--|(歲)}}爲亻鬲於喜阝,居口里。緐昜旦無又{{--|(有)}}龏㤹。 正秀齊戠{{--|(識)}}之,旦阝尚爲孛。{{*|90}} 九月戊申之日,俈大{{PUA|}}六命{{--|(令)}}周殺之人周雁訟付{{PUA|}}之關人周王采、周敚,胃{{--|(謂)}}𡒉{{--|(葬)}}於其土,王采、敚、{{PUA|}}雁、成唯、周鼠奚之妻𡒉{{--|(葬)}}女。 疋忻戠{{--|(識)}}之,缶阝從爲孛。{{*|91}}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陳午之里人藍訟登命尹之里人苛黽/口,以其叴其子丹,而得之於黽/口之室。 義癸、王還。{{*|92}}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人𨊠繮訟𨊠騬,以其敚其後。 旦阝近、羅軍。{{*|93}} 九月己酉之日,苛雘訟聖冢之大夫𨊠豎以賕田。 邾{{PUA|}}公壽、義得爲孛。{{*|94}} 九月戊午之日,邵無咨戈之州人鼓壴兆張恁訟邚之囗鼠瓜邑人呆競{{PUA|}}其囗大市米土思人杳,胃{{--|(謂)}}杳維其弟芻而,競殺之。{{*|95}} 十月辛巳之日,{{PUA|}}安人𨊠臣訟{{PUA|}}安人之南昜里人陽緩、孛𡒉,胃{{--|(謂)}}殺其兄。 正疋旦戠{{--|(識)}}之,但捭爲孛。{{*|96}} 十月戊戌之日,中昜{{PUA|}}盤邑人邵囗以訟坪昜之{{PUA|}}里人文旨,以其敚妻。 義牢戠{{--|(識)}}之,但捭孛。{{*|97}} 十月辛丑之日,{{PUA|}}{{--|(許)}}墨矞以訟邸昜君之人化阝公番申以朿見。 {{PUA|}}公朔、宵吳。{{*|98}} {{PUA|}}月辛酉之日,疋阝昜之俈{{PUA|}}{{PUA|}}公厚、教命止訟其官人番嚴、番向、番{{PUA|}}({{PUA|}}{{--|(期)}}),以其反官自䛠於新大厩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99}} {{PUA|}}月辛酉之日,𢍕敚之邾邑人走仿、登成訟走仿郘{{PUA|}}以其敚湯汸與囗溴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100}} {{PUA|}}月癸亥之日,章縕訟宋𠊰以𢼑田。 義牢、秀繮。{{*|101}} 上新都人蔡首羊訟新都南陵大宰縊首、右司寇正、陳得、正{{PUA|}}炎,以其爲其兄蔡襄剸,不灋。 旦阝佗,王阝力可爲孛。囗訽𨟻{{--|(將)}}須囗𡠗{{--|(執)}}。{{*|102}} 𨟻{{--|(將)}}既旅於郢,𨟻{{--|(將)}}須囗。{{*|102反}}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亯月,子司馬以王命命𦺈陵公{{PUA|}}、宜陽司馬強貸縕異之黃金,以貸鄗𨳿以䊮穜。{{*|103}} 王婁逯戠{{--|(識)}}之,王夏、王角爲孛。{{*|103反}} {{PUA|}}({{PUA|}}{{--|(期)}})至屈{{PUA|}}之月賽金。{{*|104}} 囗莫囂步、左司馬殹、安陵莫囂䜌獻爲鄝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5}} 㪥陵攻尹産、少攻尹𢨋爲㪥陵貸縕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6}} 羕陵攻尹𢘜、與喬尹黄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黄金三十益二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7}} 株昜莫囂郘壽君、與喬差妝爲株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8}} 荑昜司馬寅、黄辛、宋嘉爲荑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9}} 鬲連囂郘競𢚃、攻尹隘、波尹宜爲鬲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0}} 正昜莫囂囗、正陽塞公其、少攻尹𢙇爲正昜貸縕異之黄金十益一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1}} 昜陵連囂囗、大迅尹足爲昜陵貸縕異之黄金四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2}} 新者{{--|(都)}}莫囂{{PUA|}}、新都嘉夜公囗爲新都貸縕異之黄金五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3}} 州莫囂疥、州司馬庚爲州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4}}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夏{{PUA|}}之月,庚午之日,命{{--|(令)}}尹子士、大帀{{--|(師)}}子帶命𦺈陵公邘{{PUA|}}爲鄗𨳿貸縕異之金采金一百益二益四兩。{{*|115}} 鄝莫囂邵步、左司馬旅殹爲鄝貸縕異之金七益。 䣜陵攻尹乘、于尹繮爲䣜陵貸縕異之金三益刖益。{{*|116}} 羕陵攻尹夬、喬尹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金三十益二益。 邾陽莫囂壽君、安陵公𠌰爲邾昜貸縕異之金五益。{{*|117}} 夷昜司馬寅、競力申爲定昜貸縕異之金七益。 鬲連囂競夬、攻尹余賹爲鬲貸縕異之金六益。{{*|118}} 定昜司馬囗、芙公耳可爲定貸縕異之金十益一益。 昜陵司馬徸、右司馬志爲昜陵貸縕異之金四益。{{*|119}} 宵囗戠{{--|(識)}}之,秀{{PUA|}}({{PUA|}}{{--|(期)}})、秀淵、秀囗、王阝賞、宵陵、秀囗、秀雘志、王阝遶。{{*|119反}} 囗客監𠤳逅楚之{{PUA|}}{{--|(歲)}},亯月乙卯之日,下蔡兆里人余鼠胃告下蔡名九執事人昜城公羕睪。鼠胃言胃{{--|(謂)}}:𡉑亻拳米敖馬於下蔡其值之於昜城,或殺下蔡人余睪,少{{--|(小)}}命爲丽以傳之,昜城公羕睪命囗𡉑解句,傳𡉑亻拳得之。{{*|120}} 亯月丁巳之日,下蔡山陽里人𡉑亻拳言於昜城公羕睪、大䰻尹屈{{PUA|}}、郫昜莫囂臧厷、余牶。亻拳言胃{{--|(謂)}}:小人不信米敖馬,小人信{{PUA|}}下蔡人問里人雇女返、東戈阝里埸貯、荑里人競不割,並殺余睪於競不割之官,而相{{PUA|}}弃炎於大{{PUA|}}{{--|(路)}},競不割不至{{*|121}} 囗女。孔𡠗埸貯、里公𡉑囗,士尹紬言豕返。孔言胃{{--|(謂)}}埸貯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雇女返、加公臧中、里公利父,返。孔言胃{{--|(謂)}}:女返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競不割,里公𠯈㧦、亚囗{{PUA|}}阝乘車返。孔言胃{{--|(謂)}}:不割既走於前,孔弗{{PUA|}}。孔收𡉑亻拳之㚢加公𨊠戍、里公余{{*|122}} 囗,返。孔言胃{{--|(謂)}}:𡉑亻拳之㚢既走於前,孔弗{{PUA|}}。𡉑亻拳未到剸,有疾,死於{{PUA|}}。 雇女返、場貯、競不割{{PUA|}}{{--|(皆)}}既盟。{{*|123}} 司豊之夷邑人桯甲受𣳟昜之酷官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敢阝域東敔戊之𥫗/夫邑。{{*|124}} 宋客盛公臱聘楚之{{PUA|}}{{--|(歲)}},屈{{PUA|}}之月,戊寅之日,疋阝昜公命敢阝域之客蔁、{{PUA|}}尹癸對之。東敔公余爿卑、敔司馬陽牛{{PUA|}}{{--|(皆)}}言曰:“疋阝昜之酷倌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小人之敔,邵戊之夫邑。”{{*|125}} 既{{PUA|}}{{--|(發)}}䇙,廷疋昜之酷官之客。 王倚爲孛。{{*|125反}}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邑大夫對州里人陽𨱄/月之與父陽年同室與不同室。大邑丑 、大馬𡉣尹帀{{--|(師)}}言胃{{--|(謂)}}: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126}} 年同室。陽𨱄/月居郢,與其季父䣄囂陽必同室。 大邑丑内{{--|(入)}}氏𠾡。{{*|127}} 左尹與漾公賜、正婁惐、正命囗、王丁司敗逿、少里喬與尹𦏴、郯{{PUA|}}尹虎、{{PUA|}}尹利之命胃{{--|(謂)}}:羕陵邑大夫對羕陵之州里人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年同室。夏昺之月,己酉之日,甶一戠{{--|(識)}}獄之宔以至{{--|(致)}}命,不至{{--|(致)}}命,阩門又敗。{{*|128}} 夏昺之月,癸卯之日,戠{{--|(識)}}言市以至,既涉於喬與,喬差{{--|(佐)}}僕受之。 其對戠{{--|(識)}}言市,既,以逅郢。{{*|128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𠄨{{--|(恆)}}思少司馬登{{PUA|}}{{--|(蜀)}}言胃{{--|(謂)}}:甘𠤳之{{PUA|}}{{--|(歲)}},左司馬古以王命𠄨{{--|(恆)}}思畬枼具王之{{PUA|}}一青青豢之齎,足金六匀{{--|(鈞)}}。{{*|129}} 囗{{PUA|}}{{--|(歲)}}也,𠄨{{--|(恆)}}思少司馬屈幸攵/矛以足金六匀{{--|(鈞)}}聖命於枼,枼邑大夫、左司馬縕虩,弗受。食米公臱之{{PUA|}}{{--|(歲)}},𠄨{{--|(恆)}}思少司馬囗乘或以足金六匀{{--|(鈞)}}畬枼,畬枼邑大夫、集昜公蔡逯虖受。{{*|130}} 須左司馬之网行𨟻{{--|(將)}}以{{PUA|昰}}{{--|(聞)}}之。{{*|13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丑之日,陰司敗呆{{PUA|}}告湯公競軍言曰:𡠗{{--|(執)}}事人䛠米㠯、苛冒、余舟、余力呈、余慶之獄於陰之正。{{*|131}} 秦競夫人之人𧧶慶坦凥陰之東𥨚之里,敢告於見日。陰人苛冒、𧻚卯以以宋客盛公臱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巳之日,{{*|132}} 並殺僕之兄𣅉。僕以詰告子{{PUA|}}阝公,子{{PUA|}}阝公命畏阝右司馬彭臭爲僕箞𠾡,以余侌之堇攵客、侌侯之慶孛百宜君命僕尃隻之,得苛{{*|133}} 冒,𧻚卯自殺。堇攵客百宜君既以至{{--|(致)}}命於子{{PUA|}}阝公,得苛冒,𧻚卯自殺。子{{PUA|}}阝公䛠之於陰之堇攵客,甶剸之。吟侌之堇攵客不爲其剸,而{{*|134}} 倚𡠗{{--|(執)}}僕之兄{{PUA|}},侌之正國𡠗{{--|(執)}}僕之父舟。苛冒、𧻚卯並殺僕之兄𣅉,侌人陳𢨋、陳旦、陳縕、陳𨜶、陳寵、連利{{PUA|}}{{--|(皆)}}智{{--|(知)}}其殺之。僕不敢不告於見日,{{*|135}} 甶聖之。舟、力呈{{PUA|}}{{--|(皆)}}言曰:余慶、余力呈、余舟殺𠈗卯,慶逃。夏昺之月,癸亥之日,𡠗{{--|(執)}}事爲之{{*|136}} 盟,囗凡二百人十一人。既盟,{{PUA|}}{{--|(皆)}}言曰:信對{{PUA|昰}}{{--|(聞)}}智{{--|(知)}}余慶之殺𠈗卯,舟、力呈與慶{{PUA|}}{{--|(皆)}}對{{PUA|昰}}{{--|(聞)}}智{{--|(知)}}苛冒、𠈗卯不殺余𣅉。余力呈𡠗{{--|(執)}},未又{{--|(有)}}剸,圭佝而逃。{{*|137}} 陰人余力呈命䛂,陰人御君子陳旦、陳龍、陳無正、陳夬與其堇攵客百宜君、左關黄惕、臽差蔡惑、坪彳屰公蔡冒、大枼尹連𠭯,{{*|138}} 甶力呈之朱戈敍力呈之所䛂。與其來戈,又阯{{--|(怨)}}不可䛂。同社、同里、同官不可䛂,匿至從父兄弟不可䛂。{{*|138反}} 大脰尹公弼必與{{PUA|}}三十。左尹以王命告湯公:余慶告胃{{--|(謂)}},苛冒、宣卯殺其兄𣅉,陰之堇戈客𢽊得冒,卯自殺,陰之堇戈客或𡠗{{--|(執)}}{{PUA|}}之兄力呈,而舊不爲{{PUA|}}。君命兼爲之{{PUA|}},夏{{PUA|}}之月,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於郢,{{*|135反}} 以至{{--|(致)}}命於郢於子左尹。{{PUA|}}{{--|(僕)}}軍造言之:見日以陰人余慶之告䛠{{PUA|}}{{--|(僕)}},君命兼爲之{{PUA|}}。陰之正既爲之盟䛂,慶逃,力呈圭{{PUA|}},其余𡠗{{--|(執)}}𨟻{{--|(將)}}至𣥜而{{PUA|}}之。見日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以行古䚿上𠄨{{--|(恆)}},{{PUA|}}{{--|(僕)}}徛之,以{{--|(致)}}命。{{*|137反}} 左尹以王命告子{{PUA|}}阝公,命䚿上之戠{{--|(識)}}獄爲陰人余力呈盟,其所命於此箸之中,以爲䛂。{{*|139反}} {{PUA|}}{{PUA|}}之亯月甲午之日,囗尹作馬𡉣從郢以此等孛。132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十月辛巳之日,畢囗尹酉米咨與丵阝君之司馬奉爲皆告城,言胃{{--|(謂)}}:小人各政於小人之{{PUA|}}{{--|(地)}},無言嘉。登人所漸木四百先於{{*|140}} 菐阝君之{{PUA|}}{{--|(地)}}蘘溪之中;其百又八十先於畢{{PUA|}}{{--|(地)}}卷阝中。{{*|14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巳之日,秦大夫憍之州里公周肷言於左尹與羕公赐、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肷言曰:甲辰之日小人{{*|141}} 之州人君夫人之𤽐愴之{{PUA|}}一夫,{{PUA|}}{{--|(佚)}}𨓭至州{{PUA|}}{{--|(巷)}},小人𨟻{{--|(將)}}𢾭之,夫自偒,小人女獸之,以告。秀齊戠{{--|(識)}}之,{{PUA|}}蔡爲孛。{{*|142}} {{PUA|}}月乙巳之日,鄝{{PUA|}}囂敔䣄君之淵人黄欽,言於左尹與羕公賜、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欽言:鬲{{PUA|}}尹憍{{PUA|}}{{--|(執)}}小人於君夫人之𤽐愴,甲辰之日{{*|143}} 小人取愴之刀以解小人之桎,小人对州{{PUA|}}{{--|(巷)}},州人𨟻{{--|(將)}}𢾭之小人,小人信以刀自㦹,州人女以小人告。{{*|144}} 東周之客繮朝、妟阝客登余善、秦客陳訢、畏阝客畏阝䘥、畏阝客公孫哀、越客𣍧𥣫、越客左尹軖、畏阝客喜卑喿、郙客望困業之邑犬敍寡,月录旦灋之,無以䢜{{--|(歸)}}之。中余戠{{--|(識)}},歸之客,成昜迅尹成以告子司馬。{{*|145}} 八月戊寅,子司馬䛠之。九月甲申之日,司豐之客須囗箸言胃{{--|(謂)}}:小人以八月甲戌之日,余月录之余人囗囗歸客之囗金十兩又一兩。 交亞爲孛。{{*|145反}} 所又𧠵{{--|(責)}}於寢{{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豕玫苛叴欠利之金一益囗益。秀{{PUA|}}({{PUA|}}{{--|(期)}})、{{PUA|}}{{PUA|}}爲孛。所又𧠵{{--|(責)}}於{{PUA|}}寢{{PUA|}}、寢{{PUA|}}、{{PUA|}}{{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俈迅其命孛怲之金五益。{{*|146}} 陳囗、宋獻爲王具鹵於泯爰,屯二儋之飤金{{PUA|}}二金{{PUA|}}。𨟻{{--|(將)}}以成敗。{{*|147}} 客發䇙。{{*|148}} 陵迅尹塙以楊虎歛關金於邾敚臾仿之新昜一邑、霝{{--|(靈)}}地一邑、𥔘一邑、䣒一邑、房一邑、俈楮一邑;與其汸,女{{PUA|}}一賽,㴚汸一賽、斪汸一賽。不量其關金,𨟻{{--|(將)}}䛂之於其尹命{{--|(令)}}。 陵迅尹之㯮陽、余可内{{--|(入)}}之。{{*|149}} 𨚣昜之酷里人邵夬、邦囗、盤己、𨚣昜之牢中獸竹邑人宋贔、荑陵之{{PUA|}}里人石紳,貸𨑒囗之王金不賽。 𨑒囗之客苛𣅉内{{--|(入)}}之。白{{PUA|}}公{{PUA|}}、登行。{{*|150}} 客發䇙。{{*|150反}} 左馭番戌飤田於巳阝{{PUA|}}𦦹邑城田一素畔𦼲。戌死,其子番步後之;步死,無子,其弟番墨後之;墨死,無子,左尹士命其從父之弟番素後{{*|151}} 之。素飤田{{PUA|}}於責,骨值之。左馭遊,晨骨貯之又{{--|(有)}}五節{{--|(段)}},王士之後王阝賞𨳿{{--|(閒)}}之,言胃{{--|(謂)}}番戌無後。左馭旨命左命{{--|(令)}}夬定之,言胃{{--|(謂)}}戌又{{--|(有)}}後。{{*|152}} 囗囗之田,南與录君佢疆,東與䔖君佢疆,北與鄝昜佢疆,西與鄱君佢疆。其邑:{{PUA|}}一邑、䢿一邑、並一邑、{{PUA|}}一邑、余爲一邑、隼一邑,凡之六邑。{{*|153}} 王所舍新大厩以啻蔖之田,南與录君{{PUA|}}{{--|(執)}}疆,惠泽與䔖君{{PUA|}}{{--|(執)}}疆,北與鄝昜{{PUA|}}{{--|(執)}}疆,西與鄱君{{PUA|}}{{--|(執)}}疆。{{*|154}} 囗囗囗陵公郘䏕、襄陵之{{PUA|}}{{--|(僕)}}邑於邚,郢足命臧{{--|(葬)}}王士,足臧{{--|(葬)}}王士之宅,{{PUA|}}{{--|(僕)}}命𠄨{{--|(恆)}}犬受足若,足命邚少司城龏頡爲叴攵犬受足於{{PUA|}}{{--|(僕)}},方邚左司馬競慶爲大司城叴攵客𠭯,政五連之邑於臧{{--|(葬)}}王士,不以告{{PUA|}}{{--|(僕)}}。{{*|155}} 既言之,䛠之左尹。{{*|155反}} 囗{{PUA|}}{{--|(執)}}命爲王㝅取邾不浧㝅而逃命,䛠之政。左尹冠以其不得{{PUA|}}{{--|(執)}}之凥,弗能詣。 夏{{PUA|}}癸丑,子陵尹䛠之。{{*|156}} 邚邑大夫命少宰尹兆阝言女,對{{PUA|昰}}{{--|(聞)}}大梁之戠{{--|(識)}}崔之客苛坦,苛坦言胃{{--|(謂)}}:邚攻尹屈愓命解舟、囗舟、𦀂司舟,舟斨、車輣{{PUA|}}斨、宋中之斨古斨垞、竽馬𡉣倌、竽倌之崔貸解。{{*|157}} {{PUA|}}月己亥之日,邚少宰尹兆阝言女以此𠾡至{{--|(致)}}命。{{*|157反}} 畢得厠爲右{{PUA|}},於莫囂之軍,死爿方當。{{*|158}} 畢紳命以夏{{PUA|}}{{--|(路)}}{{PUA|}}、舟{{PUA|}}爲告於少帀{{--|(師)}},䣆公嘉之告方之攻尹。复阝囗峣之告、陳興之告言之子司馬。{{*|159}} 臧奠言之少帀{{--|(師)}}。{{*|160}} 厩仿司馬婁臣、廄仿{{PUA|}}婁佗、嘉事命以王命䛠之正。{{*|16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峣昺之月,所䛠告於正婁{{PUA|}}:壬申,{{PUA|}}阝少司馬龏西、邸昜君之人陳貯;乙亥,周足欠;戊寅,䣆{{PUA|}}尹鼠予。夏昺甲寅,陰人陳{{PUA|}};戊午,盬虩、黄亞;壬戌,邾司敗阩、{{*|162}} 周愓之人雘、{{PUA|}}邑人塞阝佊、隋晨;丙寅,邸昜君之人臧塙、陽君之人隋愓、臧燭。亯月己巳,中厩夫咨豫、恆思公之州里公虎、梁人夫咨慶、下蔡人競領;辛未,楚斨族倀力夸、复阝{{PUA|}}連囂番;壬申,孛者欠于;癸酉,喜人{{*|163}} 囗州加公黄監、噩君之人利吉、大厩登代、荇君之加公宋禾、婁旨;乙亥,集迅命登嘉;戊寅,幸阝邑人疋𨑓;辛巳,𣳟昜貝枼尹{{PUA|}}阝余、婁鼧、复阝尹之人敚㒸、鄦之州加公{{PUA|}}{{PUA|}}、登人遠纚;壬午,奠它人、{{*|164}} 复阝命之州加公苛㗖;癸未,縕異之人周𢿶、俈陵君之人登定;甲申,喜君之人奠雁;己丑,新都人奠逃;壬辰,梁人夫咨宜;丙申,朋阝郢人黄鯛。夏{{PUA|}}己亥,䣊君之人登羊曾;辛亥,囂酉臽尹之州加公夫咨宜公鼠里、{{PUA|}}寢{{PUA|}}喜、{{*|165}} 囗黽栽陵之鬲司敗兆阝㝅、愄王垞臧嘉、{{PUA|}}寢命之州苛魚关;辛酉,俈囗司敗縕、晉𣌭之人蔡得、子西{{PUA|}}尹之人辛;乙丑,䣜陵命腸佢、章余可;丙寅,陳公之人奠少士、俈迅喦甬、羕陵人孛縕、{{*|166}} 喜夫之人文睿、栽陵人兆阝{{PUA|}}。八月戊辰,大厩盤尾;邚人架亘、大迅苛羅、臧秦之人吳加;辛未,東阪人登步、東阪人登邵;壬申,俈{{PUA|}}蔡𨊠;戊寅,疋束援、苛作;乙酉,郱郢隋鬲、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丑,珞尹郛、中厩{{*|167}} 苛善、陳聖。九月戊戌,𨊠作;辛丑,舟敗公豕、舟斨公{{PUA|}}、司舟公孛;壬寅,夜基之里人羕墜;乙巳,{{PUA|}}{{PUA|}}呆多欠;丙午,嘼善之人苛力呈;戊申,俈{{PUA|}}黄㾊之人𡰥{{PUA|}}、鬲人秦赤;辛亥,妾婦監、{{PUA|}}臭、鬲人秦赤;丙辰,隋宏之人惑、{{*|168}} 黄和;癸亥,郱郢司惪秀陽、箕人𨊠臱。十月戊寅,郱郢司惪秀陽、苛戄、湛母邑人屈庚、俈大迅尹余右、梁人夫咨慶;辛巳,羕陵人郘夬、武陵{{PUA|}}尹之人翏足、陽癸邑人周{{PUA|}}、郱郢呆子留、兆阝邑人吳{{PUA|}}、俈斪{{*|169}} 夫咨妾之人登州、盬土;己丑,喜沱人宋丹、郱郢人絑爿亯襄、侄命連囂妾、黄{{PUA|}}、蔡睿、隋鐘連囂軻、大俈{{PUA|}}黄盍。九月己亥,邚人黄戌、枼阝人{{PUA|}}阝厚。{{*|170}} 所䛠於發尹利:峣昺壬申,邚人夫咨佢余、囗埜;乙亥,登無龍、隋㫳;戊寅,登俈。亯月乙亥,東反人余豫;辛巳,酅邑人登胃、郱郢人隋鬲、{{PUA|}}寢尹之人㤹;壬午,亡今;癸未,盬塙;丙戌,酓相胃、少妾囗;{{*|171}} 己丑,王阝君{{PUA|}}發;甲午,𣳟昜人陳圑、愄王之垞人臧黽。夏{{PUA|}}己亥,霝昜人盬伆;甲㫳,登孛;乙巳,郱郢攻尹之人登臤、大俈迅䜌𨒡、攻𢊾苛㤋;辛亥,䣄夬、复阝{{PUA|}}夫咨𨊠、朋郢少司馬陳憗;癸丑,新{{*|172}} 埜君之州加公舟;丙㫳,妾婦迻、登軍之州人婁囗;己未,孛王采之人百隹、黃倗、畢同、正昜脰尹止奇、疋昜少司馬夫咨睿、盬虩;辛酉,臧暑、縕異之人五慶。八月辛未,愄王俈室羽 / 二爿善、古迅尹湯昃;壬申,{{*|173}} 周霖之人應、詹凡之人余爲;甲戌,邚人夫咨力爰;戊寅,正昜迅靁秦、大夫咨之州人黄子姚、肅王垞人羽 / 二亞夫;壬㫳,塞阝豫、{{PUA|}}{{PUA|}}黄身身、新俈迅黄值、俈{{PUA|}}巟瘽、隴城莫囂之人利縕;乙梄{{--|(酉)}},阝鹿邑人陽縕、吳晉;己丑,中厩{{*|174}} 馭蔡臣、武城人番衰耳。九月戊戌,鄱君之右司馬;己亥,箕新官宋亡正、靁孛;辛丑,俈{{PUA|}}蔡遶;丙午,孛瘽;戊申,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酉,鄜邑人登㭪;辛亥,妾婦嫌、箕貝枼尹肗;丙㫳,遊宫坦倌黄贛;{{*|175}} 戊午,邚人番羕、子姬盬𡒉、魯客尃臣、栽𣳟君之人苛車爰、新大厩屈爲人;辛酉,陽己之人赐、夫咨襄、石蒼。十月己丑,陽君之人雁臭、宵倌司敗若、盬塙、苛狗子、邵力爰之人余吕亡愄、{{*|176}} 缶阝莫囂之人盬爿童;癸巳,正昜正差羽 / 二𡒉、喜君之人㣈妾;甲午,羕迅命絑;乙未,奉阝昜司敗兆阝睿、羕陵公之人夫咨{{PUA|}}、大室酉臽尹伆。{{PUA|}}月乙亥,妾婦女{{PUA|}};{{*|177}} 癸丑,俈大迅䜌𨒡。{{*|178}} 所䛠於郯{{PUA|}}尹虎:峣昺壬申,蔡人陳弃、酓鹿軞、登邵之人隋訓;戊寅,刃阝人夫咨慶、門婁悲。夏昺甲寅,陵尹之人黄采、𨝷人登蒼、僵馭娄夕刀;戊午,俈迅孛言允;己未,正阝昜迅周臤、聖夫人之青阝邑人黽;{{*|179}} 壬戌,貝童侌𡰥女、舟室余臣、霝{{--|(靈)}}里子之州差{{PUA|}}䝰、競貯之州加公陽鼠予、僵馭郙{{PUA|}};丙寅,䣊君新州里公陽{{PUA|}}、金阝君之人{{PUA|}}蔡、秦{{PUA|}}連囂䐓、盬虩。亯月己巳,复阝{{PUA|}}黄請、{{PUA|}}力夸、中俈{{PUA|}}少童羅角、右馭郙還;{{*|180}} 辛未,安陸人陳環、陵人番乙;壬申,邵上之州加公妟阝、雁阝族之州人孫止、昃𢊾曆;乙亥,{{PUA|}}昜人孛{{PUA|}}、莫囂之州加公五陽;戊寅,遊倉;癸未,少妾媡、奠羊;甲申,𣳟昜人盬𨊠;丙戌,坪夜君之州加公酓鹿、眉新、{{*|181}} 亯埜邑人陳臤、余善、呆溪邑人𢼄雘志;己丑,寅官司敗𨒑;壬晨,{{PUA|}}阝株之仿周囗;癸巳,郊人雥其;丙申,右司馬愋之州加公番占。夏{{PUA|}}己亥,夫咨夬;辛丑,下蔡人畢會;甲㫳,孛獻、大臧之加公黄申;{{*|182}} 乙巳,𨞊昜人陳楚、新埜人少妾旬、郘寅;辛亥{{PUA|}}阝人雁阝丙、蔡睿、枬力{{PUA|}}之州人周庚、新大厩蔡己;癸丑,𣳟昜人邗得;丙㫳,郯人魚隹芻、乇旡獸𨙽邑公姦;己未,魚隹公右、陽隹司敗陽、愄王垞人臧、{{*|183}} 郬尹之隋羕倚、郘寅;乙丑,羕人余郙、陽暑。八月辛未,余{{PUA|}};壬申,坪陵命信;戊寅,郘𣍧、巟雁;壬㫳,鄵人𢼄力可、王西三十里公周訹、𣳟昜人邗得、鬲人秦赤、湯午;丙申,蔡𨊠;壬㫳,大厩黄先;大{{PUA|}}登余善,苛叴兂、{{*|184}} {{PUA|}}邑人苛佗、五子尃、郱郢人酓霖旨;瑞申,郱郢公之州加公婁前、貛禹。九月己亥,陽暑、陽亻𢘳、臨昜人宔貯;壬寅,五帀{{--|(師)}}土尹宜咎;甲㫳,君夫人之力{{PUA|}}阝木周促;乙巳,苛魚{{PUA|}};丙午,邸昜君之呆敚;己酉,俈迅喦甬、{{*|185}} 旅夬;癸丑,盬漸;甲寅,羕正阝公叴旡;丙晨,{{PUA|}}{{PUA|}}人𨊠固、陳圑;己未,邸昜君之人番貝見、俈迅臽阝和、正昜迅𢼄雘志、新{{PUA|}}尹之人{{PUA|}}、盬昜命聑、俈{{PUA|}}巟阝革堇、奠受;辛酉,登人臧燭、羕陵少旬尹燒。{{*|186}} 所䛠於正命䍿:峣昺乙亥,登蔡、競駝;戊寅,俈斪{{PUA|}}{{--|(豭)}}臣。夏昺甲寅,登人苛卑;戊午,婁産;己未,妾婦壬女。夏{{PUA|}}乙丑,大尹之人黄訢。八月戊晨{{--|(辰)}},登塙、甬阝昜莫囂之人痑、正秀暘秋亥;壬申,遊{{PUA|}}黄愴;{{*|187}} 戊寅,旦阝羊曾、龏夫人之人㕸阝𨞊;乙酉,疋阝邑大夫黄車厭、囗昜人陳立皮;己丑,邚{{PUA|}}{{--|(執)}}事人甬阝奠、䣒丘䢼𠭯之人果;壬晨{{--|(辰)}},上䣆邑人周喬、𠍵遊縕、翏亞夫。九月戊戌,邚坪邑夫咨𩁹;辛丑,{{*|188}} 昜厩尹之人黄叴欠、新大厩陽晉;辛亥,翏亞夫、俈交登巠;丙晨{{--|(辰)}},𨟚君之州加公周㪥、株昜莫囂州加公張讙、邗競之州加公旦阝秦、复阝命之州加苛啗;戊午,登{{PUA|}}、{{*|189}} 朋阝郢黄鯛、縕異之人𨊠貯、录君之子連郢、{{PUA|}}州加公周禺;己未,遊邑州加公屰可;辛酉,篁命州加公陽女、楚斨勺阝。十月乙亥,酓鹿巨、羕夬耳、東反人登環、屈貯、 {{PUA|}}繮;戊寅,鄜邑人登亦瓦、壘{{*|190}} 昜君之人宋午、王西州里公命訹、雁族州里公黄固;辛巳,宣王垞市客苛雘、陳人龏㪍;己丑,妾婦𡛡、正阝昜㐵公要、新大厩𢼄新、蔡丙、𨙬迅尹之人余余善、膚{{PUA|}}連囂柞、余豫;壬㫳,五佗、周蟲;{{*|191}} 癸巳,婁鬲;甲午,愄王俈室楚{{PUA|}}、陳吉、楊亂人蔡倉;乙未,陳人龏{{PUA|}}之人{{PUA|}}、㡭阝人武貴墨、坪陵君之州加公佢新。{{PUA|}}月己亥,{{PUA|}}阝人余夏臣、盬塙。{{*|192}} 告所䛠於仴尹:亯月戊寅,夏命蔡言{{PUA|}};辛巳,郙邑人秀鬲、䜌𣍧、楚韋方前。九月癸亥,呆訓;乙丑,昜陵人遠從志。十月乙亥,昜翟人翏臤、膚力巠、壬青、臽阝雘、噩君之人余畢;戊寅,正昜邵{{*|193}} 夬、蔡步、集脰囗夜、余銜鯢、邚人盬憖;迅命{{PUA|}}爿{{PUA|}}、栽尹毛之人、郯{{PUA|}}尹賜之人。{{*|194}} 所䛠於少里喬{{PUA|}}尹𩁹,巳。{{*|195}} 所䛠於王丁司敗逿:亯月己巳,酓本㪥。八月己巳,登連。{{*|196}} ==二 卜筮祭禱記録==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197}} 於竆(躳身),㪥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甶{{--|(鬼)}}攻解於人禹。占之當吉,{{PUA|}}({{PUA|}}{{--|(期)}})中又{{--|(有)}}憙。{{*|198}}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石被裳以訓𩅐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外{{--|(𨳿)}}又{{--|(有)}}𢚧{{--|(憂)}},{{*|199}} 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PUA|}}禱於夫人戠{{PUA|}}。志事兼得,皆兼賽之。占之,吉,亯月、夏{{PUA|}}又{{--|(有)}}憙。{{*|200}}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雁會以央{{PUA|}}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豫、兑。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201}} 竆(躳身),㪥雀立𨒈{{--|(遲)}}踐,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於宫{{PUA|}}{{--|(地)}}宔{{--|(主)}}一{{PUA|}};𥚰於新父蔡公子家牛戠、{{PUA|}}、酉飤,饋之;𥚰新母肥豕干、酉飤;{{PUA|}}{{--|(舉)}}禱東陵連{{*|202}} 囂肥豕干、酉飤。{{PUA|}}{{--|(舉)}}石被裳之敚{{--|(祟)}},{{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於文坪{{PUA|}}{{--|(夜)}}君、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夫人{{*|203}} 戠{{PUA|}}、酉飤。雁會占之曰:吉,至九月憙雀立。凡此䉒{{--|(徧)}}也,既𦘔{{--|(盡)}}迻。{{*|204}} 新父既城。新母既城。{{*|202反}} 東周之客[[File:U232b2-var-001.svg|16px|(⿱無日)]]{{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邵王牛戠、大𡒉,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5}} 東周之客[[File:U232b2-var-001.svg|16px|(⿱無日)]]{{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6}}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𢼎{{--|(胙)}}於栽郢之{{PUA|}}{{--|(歲)}},遠{{PUA|}}之月,癸卯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右{{--|(左)}}尹邵{{PUA|}}貞,{{PUA|}}腹疾,以少𢟪,尚毋又{{--|(有)}}咎。占之,貞吉,少未已,以其古{{--|(故)}}敚之。孨{{--|(薦)}}於埜{{PUA|}}{{--|(地)}}宔{{--|(主)}}一{{PUA|}}{{--|(豭)}},宫{{PUA|}}{{--|(地)}}宔{{--|(主)}}一{{PUA|}}{{--|(豭)}},{{*|207}} 賽於行一𤝡(白犬),酉飤,占之曰:吉。峣昺㪥見王。{{*|208}}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209}} 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與宫室,㪥外又不訓,損、臨。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礻欠一全{{PUA|}},{{PUA|}}{{--|(舉)}}禱社全{{PUA|}};{{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迻雁劊會之祱,賽禱東陵{{*|210}} 連囂豕干豕、酉飤,蒿之。甶攻解於盟𥛜,㪥敍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三{{PUA|}}{{--|(歲)}}無咎,𨟻{{--|(將)}}又{{--|(有)}}大憙,邦智之。{{*|211}}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2}}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亞於王事,㪥{{--|(且)}}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以其古{{--|(故)}}敚之。迻古{{--|(故)}}䉒{{--|(徧)}},賽禱{{PUA|}}{{--|(太)}}備{{--|(佩)}}玉一環,侯土、司命、司𥛔各一少環,大水備{{--|(佩)}}玉一環,二天子{{*|213}} 各一少環,{{PUA|}}山一㺲。迻雁會之祱,賽禱宫侯土一{{PUA|}}。迻石被裳之祱,至秋三月,賽禱邵王戠牛,饋之;賽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賽禱新母{{*|214}} 戠{{PUA|}},饋之。盬吉占之曰:吉。{{PUA|}}{{--|(太)}}、侯土、司命、司𥛔、大水、二天子、{{PUA|}}山既皆城。 {{PUA|}}({{PUA|}}{{--|(期)}})中又{{--|(有)}}憙。{{*|215}}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苛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6}}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㪥{{--|(且)}}外又{{--|(有)}}不訓,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一牂,甶攻解不㱠。苛嘉占之曰:吉。{{*|21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PUA|}}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甲寅之日,{{PUA|}}良瘥,又敚,{{PUA|}}{{--|(太)}}見琥,以其古{{--|(故)}}敚之。壁{{--|(避)}}琥,睪{{--|(擇)}}良月良日䢜{{--|(歸)}}之,{{*|218}} 㪥爲囗綳𤨳{{--|(佩)}},兼囗之厭一{{PUA|}}{{--|(豭)}}於{{PUA|}}{{--|(地)}}宔{{--|(主)}};賽禱行一白犬,䢜{{--|(歸)}}冠帶於二天子。甲寅之日,逗於疋阝昜。{{*|219}}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庚辛又夕刀{{--|(間)}},{{PUA|}}兼瘥,不逗於疋阝昜,同敚。{{*|220}}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莤{{--|(酉)}}之日,{{PUA|}}{{PUA|}}以少寶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PUA|}}月{{PUA|}}({{PUA|}}{{--|(期)}})中尚毋又羕。{{*|221}} {{PUA|}}{{PUA|}}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新父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直牛,饋之。殤内其{{PUA|}}生。{{PUA|}}{{PUA|}}占之曰:吉。{{*|222}} 屈宜習之以彤笿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尚毋又羕。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與{{PUA|}}{{PUA|}}之敚,屈宜占之曰:吉。{{*|223}}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攻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新王父司馬子音戠牛,饋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4}}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PUA|}}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殤東陵連囂子{{PUA|}}肥豕干,蒿祭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226}} 又{{--|(有)}}{{PUA|}}{{--|(憂)}}竆(躬身)。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PUA|}}{{--|(太)}}一全{{PUA|}},{{PUA|}}{{--|(舉)}}禱兄俤{{--|(弟)}}無後者邵良、邵𨍱、縣䶅公各豕干,酉飤,蒿之。盬吉占之曰:吉。{{*|227}}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28}}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蠱、剥。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宫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甶攻叙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229}}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30}}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甶攻祱䢜{{--|(歸)}}備{{--|(佩)}}珥、冠帶於南方。觀綳占曰:吉。{{*|23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隨、離。{{*|232}}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室牅,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侯土一{{PUA|}},{{PUA|}}{{--|(舉)}}禱行一白犬、酉飤,𨳮於大門一白犬。五生占之曰:吉。{{*|233}}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PUA|}}吉{{*|234}} 占之,吉,無咎,無敚。{{*|23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既,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疾難㪥{{--|(瘥)}},以{{*|236}} 其古{{--|(故)}}敚之。{{PUA|}}{{--|(舉)}}禱{{PUA|}}{{--|(太)}}一羊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兩{{PUA|}},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237}} {{PUA|}},甶左尹邵{{PUA|}}{{PUA|}}{{PUA|}}凥。甶攻解於{{PUA|}}{{--|(歲)}}。盬吉占之曰:吉。{{*|23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頤、妄。占之,𠄨{{--|(恆)}}貞吉,疾{{*|239}} {{PUA|}},又{{PUA|}}{{--|(孽)}},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五山各一牂;{{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文坪夜君子良、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240}} 饋之。甶攻解於𥛜與兵死。舉盬吉之敚,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PUA|}}。陳乙占之曰:吉。{{*|24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242}} 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舉盬吉之敚,{{PUA|}}{{--|(舉)}}禱{{PUA|}}{{--|(太)}}一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東陵連囂豜、酉飤,蒿之;{{*|243}} 贛之衣裳各三爯;{{PUA|}}{{--|(舉)}}禱雩一全{{PUA|}}、𠭯梪,保逾之。觀綳占之曰:吉。{{*|244}}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又。{{*|245}}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峣{{--|(荆)}}王,自酓繹以庚武王,五牛、五豕。甶攻解於水上與伆人。五生占之曰:吉。{{*|246}}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夏昺之月,己亥之日,觀義以保家爲子左尹邵{{PUA|}}貞,以其又𤺄疾,{{PUA|}}{{PUA|}},尚毋死。義占之,𠄨{{--|(恆)}}貞,不死。又敚,見於繼無後者與漸木立,以其古{{--|(故)}}敚之。{{PUA|}}{{--|(舉)}}{{*|249}} 禱於繼無後者各肥{{PUA|}},饋之。命攻解於漸木立,𠭯{{PUA|}}{{--|(徙)}}其処而梪之,尚吉。義占之曰:吉。{{*|250}} 不智其州名。{{*|249反}} ==三 遣策== 食室之金器:二金囗囗{{*|151}} 囗之金器:二鉼𨥙;二金囗{{*|252}} 貞{{--|(鼎)}}:一金比,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𦏴觳,皆彫中、厀外;二金。{{*|253}} 囗金圈;二鋍;四金臱,一金臱盍;二觳盍;一貞{{--|(鼎)}};一金比;二刀;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素王䋮之綉;二𦏴。{{*|254}} 飤室之飤:脩一𥸡{{--|(䇨)}}、脯一一𥸡{{--|(䇨)}}、鳥少酭一石缶、囗一石缶、葼{{--|(蔥)}}蔖{{--|(菹)}}二石缶、萬蔖{{--|(菹)}}二石缶、茜蓏之蔖{{--|(菹)}}一石缶、囗某一石缶、囗肉酭一箕、栽酭一箕、魚囗{{*|255}} 一箕、酉奚一箕、囗一囗、湡㕸一箕、青䋮之糹囗四囗糗、四{{PUA|}}{{--|(笲)}}飤、酨魚一𥸡{{--|(䇨)}}。{{*|256}} 飤室所以食𥬹:冢脯二𥬹,脩二𥬹,登豬一𥬹,栗二𥬹,栗二𥬹,{{*|257}} 㮂二𥬹,萑茈(鳧茈)二𥬹,身身{{--|(筍)}}二𥬹,椹{{--|(葚)}}二𥬹,𦺴{{--|(荅)}}二𥬹,𧅁二𥬹,蓏二𥬹,諄利{{--|(䔧)}}二𥬹,檮{{--|(桃)}}脯一{{PUA|}},僻月死(鸊鷉)一{{PUA|}},𢉙鷄一{{PUA|}},一{{PUA|}}月死。{{*|258}} 相尾之器所以行:一桂{{--|(獬)}}冠、組{{PUA|}}、一生糹囗之糹厭,二鼠瓜睪;一紫韋之韋冒;一會𢦉之角昜;一魚韍之縷;一韋𡒉韋孛;二緹婁,皆繏純;一䌍{{PUA|}},六䌍;一緯粉;四楖,一{{PUA|}};一樻𣐌,又{{--|(有)}}䋮𦁳,縞邑;一縞{{PUA|}}{{--|(席)}};囗{{*|259}} 曲𩋵;一金囗;一倗{{--|(憑)}}几;一丩牀,又{{--|(有)}}策;一{{PUA|}}术,又有栚;一羽翣;二䈉(竹䈉);一囗攴革;一𡪷鏷;一角囗;一竹𣐌,䋮邑;一囗,一缶;一奠弓;一紛會攵;夬囗;一囗囗;二金房;四屰;一木囗囗{{*|260}} 一縞衣,色者膚之純,樂成之純,亡裏,霝{{--|(靈)}}光之綉;一金臭柜;一戈;二囗圣仉囗{{*|261}} 囗囗二燭銿;一白毛嘼,䋮純;一縞{{PUA|}}{{--|(席)}},緑裏,䋮純;二{{PUA|}},囗䋮純,一鼠勺青之表,紫裏,繡純,素䋮綉。{{*|262}} 裏,𥿍無之純,一秦縞之絈裏,王䋮之純,二鑑;二緖;一會;二骨木𦙄;一䋍縞之緯;一金鈔;一𡪷{{PUA|}}{{--|(席)}};二俾{{PUA|}}{{--|(席)}},一䟶{{PUA|}}{{--|(席)}},二{{PUA|}}{{--|(莞)}}𥫡,皆又{{--|(有)}}秀{{--|(綉)}};一生縠冠,一𡉗縠冠,皆䘙。囗{{*|263}} 囗一栗,又{{--|(有)}}{{PUA|}};一冠𥸡{{--|(䇨)}},二革囩。{{*|264}} 大兆之金器:一牛鑐,一升鑐,二喬{{--|(鐈)}}真{{--|(貞)}},三囗廌之真{{--|(貞)}},二貴真{{--|(貞)}},二登真{{--|(貞)}},二監,二卵缶,二迅缶,一湯真{{--|(貞)}},一耳串耳真{{--|(貞)}},二缾銅,二𣌭𠤳,一{{PUA|}}囗真{{--|(貞)}},二少釣,二椹錢,一盤,{{*|265}} 一釶,一金叴金獻。木器:一枉㭾,一昃㭾,一米者㭾,一宰㭾,一大房,一小房,二鈢,一房丙,二囗,二祈,五皇般,四𣌭梪,四皇梪,一飤桱、金足。{{*|266}} 大司馬邵骨戈{{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丁亥之日,左尹{{PUA|}}甬車一𨍱,車戈牲{{PUA|}}之{{PUA|}},盬䔍之純,盬䔍之車垂{{PUA|}};盬䔍之𥿽,糹{{PUA|}}組之糹耑;紫{{*|267}} {{PUA|}}(𢐈、蔽);紃約;紫鞎、鞅、紃糹奉、集組之𦴦經、鼠勺𦁐、總䋿、紛妟叴;䶂長{{--|(韔)}};靈光之組,䊮車僉;一紡{{PUA|}},丹黄之䋥,牲{{PUA|}}緙,糹艮組之靈。{{*|268}} 其上車戊{{--|(載)}}:絑𦑖一百囗四十囗羽首之首;㲜{{--|(旄)}}中干,絑縞;十𦐦(格、戟)車丰戈,帚戈{{--|(纖)}}羽;一叴{{--|(厹)}},其巾木;五叴{{--|(厹)}},{{PUA|}}戈{{--|(鍛)}},三叴{{--|(厹)}};一囗,{{PUA|}}{{--|(皆)}}㲜{{--|(旄)}}之首;一和嬴幸;止/首𩊄{{--|(胄)}}緑{{*|269}} 組之糹{{PUA|}}{{--|(繩)}}馭右二囗象幸{{--|(𣐩)}},{{PUA|}}{{--|(皆)}}止/首𩊄,紫糹{{PUA|}}{{--|(繩)}},一彫{{PUA|}}攵,一緅糹戍之糹叴;一彫木缶;一鐃,{{PUA|}}組之綏;二黽韍,霝{{--|(靈)}}光之𦄾{{--|(帞)}}。{{*|270}} 一𨍱正車:象牛之革韋堇{{--|(巾)}},糹生糹{{PUA|}}之純;多{{--|(栘)}}棼,糹戍𦀚{{--|(綎)}},繏純;紫{{PUA|}},纷約;紫鞎、鞅;鼠干鼠莫之韋{{PUA|}}韋安,紫紳,紃糹奉,紫叴{{--|(厹)}};虎畏;四馬之凵{{--|(鍱)}}面,{{*|271}} 赤金之釱;白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釱;臼{{PUA|}}戈;白錫面;臼骨毛,紫拜,霝{{--|(靈)}}光結巾首,糹生䋮之𦅅。{{*|272}} 一𨍱韋車:象牛之革堇,縞純;黽、{{PUA|}}、鞎、鞅、鞼韋叴{{--|(厹)}};虎長,䊮車僉;白金之釱。其上載:儵𦑖{{--|(旌)}},𩫁首;二丰戈,帚戈;二叴{{--|(厹)}},二巾,皆木;九叴{{--|(厹)}},二{{PUA|}}戈,皆帚戈;二叴{{--|(厹)}}。{{*|273}} 一𨍱椯桲攵貝囗囗{{*|274}} 一𨍱羊車:糹生囗,二綞糹{{PUA|}},糹生糹{{PUA|}}之綿,繢䋿;臼骨毛,紫拜,霝{{--|(靈)}}光之童,霝{{--|(靈)}}光結巾首;二馬之鋧,四馬止/首,遺;䊮車僉,白金之釱,赤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靈)}}釱,車疋韋卑。{{*|276}} 苛郙受:一簎䶂歹韋之冒:二十金屰;一臼骨戊,糹{{PUA|}}組之䢊;二糹生糹{{PUA|}}之徸,霝{{--|(靈)}}光結巾首;一𥾑;一糹{{PUA|}}組之{{PUA|}};二辛矛;一缶;一囗;一鞎,組綏;一䋿;二馬之枆;二鑑。{{*|277}} 采脰尹之人盬愆告𥿆多命以貝妟貝乘。{{*|278反}} 古囗𠾡。{{*|440—1}} =牘= 大司馬卓阝{{--|(卓)}}愲{{--|(滑)}} {{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丙戌之日,囗寅受一𨋂正車:革象牛之革革堇,生糹{{PUA|}}之純;其栘,紛秋之綽,繏純;紫{{PUA|}},紛約;紫鞎、鞅;豻韋白之韋維𩎒,紫紳,紫韋叴;虎長;䊮車僉,白金大、赤金之䤜,糹{{PUA|}}組之金靈{{--|(靈)}}之大,楚綼。其上載:絑𦑖,百囗四十囗,辠之首,㲜{{--|(旄)}},中干,絑縞;七叴{{--|(厹)}},車必帚戈囗;一叴{{--|(厹)}},其帚术;五叴{{--|(厹)}},{{PUA|}}戈;三叴{{--|(厹)}},一柽,緣毣首;一和龍幸,首䩜,缘組之朕;馭右二囗象象幸;皆首軸,紫朕;四馬晧面,繙芋結首工,告𥾑,囗紴;一周輣,緅秋之糹叴;一綢椱;{{*|牘1}} 一囗綼,組綏,番芋之童。一𨋂車之上囗皆 {{*|牘1反}} 𢊾𡠗{{--|(執)}}事囗不囗囗之囗。{{*|牘1下反}} 3jcsru760x8tnk1vtcei6qnanwj3frq 2485377 2485374 2024-10-31T15:10:03Z Liouxiao 45549 /* 一 文書 */ 248537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包山楚簡|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1987年1月,在南距战国楚古都纪南城16千米的包山岗地所发掘的包山二号楚墓中发掘竹简448枚,有字者278枚,竹牍1枚。}} =簡= ==一 文書== {{參|集箸|查验名籍的记录}}{{*|1}} 魯陽公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冬{{PUA|}}之月,{{PUA|}}命攵{{--|(令)}}壴宜命之於王大子而以陞{{PUA|}}人,所{{*|2}} 幼未陞。{{PUA|}}之玉𢊾{{--|(府)}}之典,{{PUA|}}{{PUA|}}之少僮盬族縕{{--|(越)}}、{{PUA|}}一夫,凥於王阝{{PUA|}}{{--|(路)}}區湯邑,{{*|3}} 凡君子二夫,辠攵{{--|(辠)}}是,其箸之。】【旅昜公以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屈{{PUA|}}之月,丁巳{{*|4}} 之日,伅大命攵{{--|(令)}}余/𢗀以爲{{PUA|}}命攵{{--|(令)}}宜陞{{PUA|}}人,其𡱽{{--|(伆)}}典,新官帀{{--|(師)}}瑗、新官命攵{{--|(令)}}縕{{--|(越)}}、新官婁{{*|5}} 夏犬、新官連囂郙趞、犇{{--|(奔)}}得受之。{{*|6}} 齊客陳豫𧦤王之{{PUA|}}{{--|(歲)}},八月,乙梄{{--|(酉)}}之日,王廷於藍郢之遊宫,女命{{--|(令)}}大莫囂屈昜爲命,邦人内{{--|(入)}}其沕典,臧王之墨,以内{{--|(入)}}其臣之沕典。憙之子庚一夫,凥郢里,{{*|7}} 司马徒箸之;庚之子日舀一夫,日舀之子疪一夫,未在典。{{*|8}} 囗𠾡囗以内{{--|(入)}}囗。{{*|9}} {{PUA|}}{{PUA|}}上連囂之還集疒/羽族𨺅/ 水一夫,凥於复阝域之少桃邑,{{*|10}} 在陳豫之典。{{*|1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甲戌之日,子左尹命漾{{--|(陽)}}陵邑大夫言對郜室人呆瘽之典之在漾{{--|(陽)}}陵之厽{{--|(參)}}鉨。漾{{--|(陽)}}陵大邑𤷨、馬𡉣尹帀{{--|(師)}}、兆阝公丁、士帀{{--|(師)}}墨、士{{*|12}} ]帀{{--|(師)}}陽慶吉啟漾{{--|(陽)}}陵之厽{{--|(參)}}鉨而在之,呆瘽在漾{{--|(陽)}}陵之厽{{--|(參)}}鉨,𨳿{{--|(間)}}𨓴之典匱。大邑𤷨内{{--|(入)}}氏𠾡。{{*|13}} {{參|集箸言|关于名籍纠纷的诉讼}}{{*|14}} 僕五帀{{--|(師)}}宵倌之司敗若,敢告見日:邵行之大夫盤力可今𡠗僕之倌登虩、登𣇳、登僕、登𡒉而無古{{--|(故)}}。僕以告君王,君王䛠僕{{*|15}} 於子左尹,子左尹䛠之新俈迅尹丹,命爲僕至典,既{{PUA|}}{{--|(皆)}}至典,僕又{{--|(有)}}典,邵行無典。新俈尹不爲僕剸{{--|(斷)}},僕炏/衣倌夏事𨟻{{--|(將)}}灋,不𣔾新俈迅{{*|16}} 尹,不敢不告見日。{{*|17}} 五帀{{--|(師)}}宵倌之敗告胃{{--|(謂)}},邵行之大夫吟𡠗其倌人,新俈迅尹不爲其言對,不憖。{{*|15反}} 十月甲申王䛠。{{*|16反}} 左尹。{{*|17反}} {{參|受{{PUA|}}({{PUA|}}{{--|(期)}})|受理、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及初步判决结论的摘要记录}}{{*|33反}}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民阝正婁對虜受{{PUA|}}({{PUA|}}{{--|(期)}}),八月乙亥不{{PUA|}}龏倉以廷,阩門又敗。 義覩。{{*|19}}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喜阝司敗孛耳三受{{PUA|}}({{PUA|}}{{--|(期)}}),九月甲辰之日不貞周取之奴以至{{--|(致)}}命,阩門又敗。 秀免。{{*|20}} 八月己巳之日,司豊司敗鄝隹𦣻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PUA|}}集獸黃辱、黃出/䖵以廷,阩門又敗。正旦塙戠{{--|(識)}}之。{{*|21}} 八月己巳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瑞、裏公{{PUA|}}得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言對陳宔隹𦣻之㦹之古{{--|(故)}}以告,阩門又敗。 正羅𢚇。{{*|22}} 八月己巳之日,𨙽少司敗臧未受{{PUA|}}({{PUA|}}{{--|(期)}}),九月癸丑之日不{{PUA|}}𨙽大司敗以盟𨙽之木被里之早攵無又{{--|(有)}}孛立/从甶,阩門又敗。 秀不孫。{{*|23}} 八月辛未之日,𨙬司馬豫之加州公孛逗、里公{{PUA|}}得受{{PUA|}}({{PUA|}}{{--|(期)}}),癸酉之日不言對陳𧣽之偒,阩門又敗。正羅𢚇。{{*|24}} 八月辛未之日,司敗黃貴毛內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玉命攵{{--|(令)}}步、玉婁牛乘以廷,降門又敗。 秀𠋠。{{*|25}} 八月壬申之日,郙昜大正登生鈜受{{PUA|}}({{PUA|}}{{--|(期)}}),八月癸巳之日不{{PUA|}}郙昜邑大夫,大夫以廷,阩門又敗。 正羅壽戠{{--|(識)}}之。{{*|26}} 八月癸梄{{--|(酉)}}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乙亥之日不以死於其州者之言對告,阩門又敗。正旦阝塙。{{*|27}} 八月甲戌之日,敗尹之司敗邭叴夷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PUA|}}敗尹之䣜尹公遠忻、莫囂遠𦣞見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28}} 八月甲戌之日,鄝莫囂之人周壬受{{PUA|}}({{PUA|}}{{--|(期)}}),癸壬之日不廷,阩門又敗。 正王得。{{*|29}} 八月戊寅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偳、里公{{PUA|}}得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言對陳百隹之㦹、以告,阩門又敗。{{*|30}} 八月戊寅之日,䣊司敗蔡丙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䣊之己里人青辛以廷,阩門又敗。 正秀不孫。 {{*|31}} 八月戊寅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以所死於其州者之居處名族至{{--|(致)}}命,阩門又敗。 旦塙戠{{--|(識)}}之。{{*|32}} 八月辛巳之日,贏昜之馭司敗黄異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五皮以廷,阩門又敗。{{*|33}} 八月辛巳之日,付阝{{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𣳟忻戠{{--|(識)}}之。{{*|34}} 八月癸未之日,新遊宫中音呆之州加公受{{PUA|}}({{PUA|}}{{--|(期)}}),乙酉之日不{{PUA|}}{{PUA|}}以廷,阩門又敗。 𢚇得。{{*|35}} 八月丙戌之日,宰刂羊可受{{PUA|}}({{PUA|}}{{--|(期)}}),九月乙巳之日不不{{PUA|}}對君以廷,阩門又敗。 𣳟{{PUA|}}({{PUA|}}{{--|(期)}})。{{*|36}} 八月己丑之日,福昜宰刂尹之州里公婁毛受,壬辰之日不{{PUA|}}苛辰以廷,阩門又敗。 旦塙。{{*|37}} 八月己丑之日,彳屰叴君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彳屰叴君之司馬、與彳屰叴君之人南車爰、登敢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38}} 八月己丑之日,付{{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正疋忻戠{{--|(識)}}之。{{*|39}} 八月乙未之日,𠤸陵司敗陽非受{{PUA|}}({{PUA|}}{{--|(期)}}),九月己梄{{--|(酉)}}之日不{{PUA|}}孛漾以廷,陞門又敗。 䣡{{PUA|}}戠{{--|(識)}}之。{{*|40}} 八月乙未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九月戊申之日不{{PUA|}}郢𨞊以廷,陞門又敗。 漾{{PUA|}}公。{{*|41}} 八月丙申之日,霝{{--|(靈)}}里子州加公文壬、里公苛言臧受{{PUA|}}({{PUA|}}{{--|(期)}}),九月戊戌之日不對公孫幸虎之侸之死,陞門又敗。 {{PUA|}}力巠{{PUA|}}鼠胃。{{*|42}} 九月己亥之日,𨞊君之右司馬軍臧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以至{{--|(致)}}命於郢,陞門又敗。 秀不孫。{{*|43}} 九月己亥之日,畢阝右仔尹孛鈜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之金,阩門又敗。 秀不孫。{{*|44}} 九月辛丑之日,五帀{{--|(師)}}俈䐘司敗周國受{{PUA|}}({{PUA|}}{{--|(期)}}),己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阩門又敗。 秀不孫。{{*|45}} 九月甲辰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申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以廷,阩門又敗。 𣳟厚。{{*|46}} 九月甲辰之日,喜頁司敗孛取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喜頁宫大夫、囗公旅{{PUA|}}({{PUA|}}{{--|(期)}})、朝昜公秋痀與周𢝔之分對,以廷,阩門又敗。{{*|47}} 九月戊申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㕸𨞊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48}} 九月戊申之日,邚喬差宋加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邚左喬尹秋𦐍以廷,陞門又敗。 義付/臣{{--|(僕)}}戠{{--|(識)}}之。{{*|49}} 九月戊申之日,䣊少司敗蔡丙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郬辛以廷,陞門又敗。 秀不孫。{{*|50}} 九月己酉之日,陰侯之正差囗㪥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陰大迅尹宋力弗以廷,陞門又敗。 宵親。{{*|51}} 九月己酉之日,縕異司敗番豫受{{PUA|}}({{PUA|}}{{--|(期)}}),癸丑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智。{{*|52}} 九月辛亥之日,臨昜之邑司馬孛力可受{{PUA|}}({{PUA|}}{{--|(期)}}),戊午之日不量廡下之貣,陞門又敗。 秀免。{{*|53}} 九月辛亥之日,喜君司敗{{PUA|}}善受{{PUA|}}({{PUA|}}{{--|(期)}}),丙辰之日不對長陵之邑死,陞門又敗。 秀夏。{{*|54}} 九月癸丑之日,縕異之司敗番追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㙗。{{*|55}} 九月癸丑之日,喜君之司敗遠則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PUA|}}邭鬲、外/邑慶以廷,陞門又敗。{{*|56}} 九月癸丑之日,俈暖之司敗周惑受{{PUA|}}({{PUA|}}{{--|(期)}}),辛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陞門又敗。 秀夏{{*|5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九月戊午之日,宣王之垞州人苛矍、登公夷臱之州人苛㪥、苛瓦是以受宣王之垞市之客苛旨,𡠗事人夷㱳、毛攵,旨三受不以出,陞門又敗。{{*|58}} 九月戊午之日,長尾正龏忄臭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戠{{--|(識)}}之。{{*|59}} 九月戊午之日,彳屰叴尹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PUA|}}諻、句栽。{{*|60}} 九月辛酉之日,新大食攵陳漸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行代昜食攵尹郙之人豆戈丰戈於長尾公之軍,陞門又敗。 疋縕。{{*|61}} 九月壬戌之日,郱郢司惪秀阝陽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安陸之下{{PUA|}}里人屈犬、少邑陽申以廷,陞門又敗。 疋雘。{{*|62}} 九月癸亥之日,鄵市之里人𢼄人力可受其兄𢼄朔,𡠗事人夷㱳、囗朔、力可不以朔廷,陞門又敗。{{*|63}} 十月乙亥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寅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 疋畏攵。{{*|64}} 十月戊寅之日,周𧶽之大夫陽義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夫咨彳巨夷、夫咨雘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逯。{{*|65}} 十月戊寅之日,邚正婁蔡串受{{PUA|}}({{PUA|}}{{--|(期)}}),壬辰之日不{{PUA|}}登𡜲之子娭以廷。陞門又敗。 秀義。{{*|66}} 十月戊寅之日,{{PUA|}}{{PUA|}}大邑人屈舵、大𠇔尹夏句浩受{{PUA|}}({{PUA|}}{{--|(期)}}),{{PUA|}}月辛未之日不𨊠𢆶𠭯䢜{{--|(歸)}}其田以至{{--|(致)}}命,陞門又敗。 {{PUA|}}紻。{{*|67}} 十月辛巳之日,鬲君之耆州加公周徛受{{PUA|}}({{PUA|}}{{--|(期)}}),丙戌之日不{{PUA|}}競西之司敗塞阝愴以廷,陞門又敗。 羅壽。{{*|68}} 十月辛巳之日,大厩馭司敗𩁹㪥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大厩馭陳异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69}} 十月己丑之日,笙敔公若馘受{{PUA|}}({{PUA|}}{{--|(期)}}),乙未之日不{{PUA|}}{{PUA|}}若以廷,陞門又敗。 疋𦑖。{{*|70}} 十月己丑之日,中昜司敗黄㦷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中昜之仔門人𨊠慶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1}} 十月壬辰之日,大臧之州人寍𦕏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不侸人於𨛱豫,陞門又敗。 宵被。{{*|72}} 十月壬辰之日,仿命孯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量馬𡉣奉,阩門又敗。{{*|73}} 十月癸巳之日,迅大命㻚之州加公周畢、里公周墨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周緩以廷,陞門又敗。{{*|74}} 十月乙未之日,羕陵正婁郘奇受{{PUA|}}({{PUA|}}{{--|(期)}}),{{PUA|}}月乙巳之日不{{PUA|}}咨{{PUA|}}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5}} 十月壬辰之日,噩君之司敗余丹受{{PUA|}}({{PUA|}}{{--|(期)}}),{{PUA|}}月辛丑之日不{{PUA|}}周緩以廷。 旦阝塙。{{*|76}} {{PUA|}}月辛未之日,迅命人周甬受正孛{{PUA|}}耴以乘田於章域鄃邑。正義牢戠{{--|(識)}}之。{{*|77}} {{PUA|}}月己亥之日,長尾阝之旦陽倚受{{PUA|}}({{PUA|}}{{--|(期)}}),甲辰之日不{{PUA|}}長尾正差塞阝思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78}} 之日,上臨邑公臨力它、下臨邑臨得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廷,陞門又敗。 疋獻。{{*|79}} {{參|疋獄|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 {{*|84反}} 冬{{PUA|}}之月,甲辰之日,少臧之州人𠇙士石佢訟其州人石𢨋,言胃{{--|(謂)}}㦹其弟石耴馬匕。既發䇙,𡠗勿{{PUA|}}{{--|(失)}}。 𣳟𣳟具戠{{--|(識)}}之,秀夏爲孛。{{*|80}} 冬{{PUA|}}之月,癸丑之日,周𧶽訟邚之兵幸𡠗事人邑司马競丁,以其政其田。{{PUA|}}({{PUA|}}{{--|(期)}})甲戌之日。郯{{PUA|}}公蛙戠{{--|(識)}}之,𣳟囗爲孛。{{*|81}} 冬{{PUA|}}之月,甲寅之日,音余夬訟郘臤、郘{{PUA|}}、郘忄臭、郘壽、郘衣、郘睿,以其不分田之古{{--|(故)}}。 {{PUA|}}({{PUA|}}{{--|(期)}})乙丑。 郯{{PUA|}}公蛙戠{{--|(識)}}之,{{PUA|}}力巠爲孛。{{*|82}} 冬{{PUA|}}之月,壬戌之日,羅之壦里人湘因,訟羅之廡域之怪(去心旁)者邑人疋阝女,胃{{--|(謂)}}殺衰昜公合,偒之妾叴{{PUA|}}。 正𣳟{{PUA|}}({{PUA|}}{{--|(期)}})戠{{--|(識)}}之,旦坪爲孛。{{*|83}}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膚人之州人陳值訟聖夫人之人𨛱軫、𨛱未,胃{{--|(謂)}}殺其兄、臣。 正義{{PUA|}}戠{{--|(識)}}之,秀{{PUA|}}({{PUA|}}{{--|(期)}})爲孛。{{*|84}}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𦈾㝒公值訟宋予鼠、宋庚、差命{{--|(令)}}諐{{--|(愆)}}、臽阝雁、黄{{PUA|}}、黄{{PUA|}}、陳欨、番珏、黄行、登夷、登𨒡、登臤、登淵、登陞、登{{PUA|}}、夫咨上、周敚、奠力可、黄爲宗、酓相{{PUA|}}、苛胼、霝{{--|(靈)}}宋、陽晨、臽阝敢,以其受𦈾㝒人而逃。 疋吉戠{{--|(識)}}之,秀渒爲孛。{{*|85}} 既{{PUA|}}{{--|(發)}}䇙,{{PUA|}}以廷。{{*|85反}} 峣昺之月,戊戌之日,詹昜君之萰陓邑人紫,訟羕陵君之陳淵邑人舟塙,胃{{--|(謂)}}殺其弟。 嬴{{PUA|}}公角,宵阝禾爲孛。{{*|86}} 八月辛巳之日,{{PUA|}}{{--|(許)}}昜大于尹宋衰攵訟𨊠慶、屈䶅、陽僵、陽軍、陳杲,以受{{PUA|}}{{--|(許)}}昜之䙴官陽逿逃之古{{--|(故)}}。 宵逆、王慪。{{*|87}} 八月壬午之日,楚斨司敗拜須訟陽道斨邑囗軍、囗夷角,以反其官。 旦孛戠{{--|(識)}}之,旦臣{{PUA|}}{{--|(蜀)}}。{{*|88}} 八月乙梄{{--|(酉)}}之日,遠乙訟司衣之州人苛齊,胃{{--|(謂)}}取其妾女𢆶。 秀膂戠{{--|(識)}}之,王阝是{{PUA|}}爲孛。{{*|89}} 競得訟緐丘之南里人龏㤹、龏西,胃{{--|(謂)}}殺其兄。九月甲辰之日,緐丘少司敗遠義、信䇙,言胃{{--|(謂)}}緐丘之南里信又{{--|(有)}}龏西,西以甘𠤳之{{PUA|}}{{--|(歲)}}爲亻鬲於喜阝,居口里。緐昜旦無又{{--|(有)}}龏㤹。 正秀齊戠{{--|(識)}}之,旦阝尚爲孛。{{*|90}} 九月戊申之日,俈大{{PUA|}}六命{{--|(令)}}周殺之人周雁訟付{{PUA|}}之關人周王采、周敚,胃{{--|(謂)}}𡒉{{--|(葬)}}於其土,王采、敚、{{PUA|}}雁、成唯、周鼠奚之妻𡒉{{--|(葬)}}女。 疋忻戠{{--|(識)}}之,缶阝從爲孛。{{*|91}}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陳午之里人藍訟登命尹之里人苛黽/口,以其叴其子丹,而得之於黽/口之室。 義癸、王還。{{*|92}}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人𨊠繮訟𨊠騬,以其敚其後。 旦阝近、羅軍。{{*|93}} 九月己酉之日,苛雘訟聖冢之大夫𨊠豎以賕田。 邾{{PUA|}}公壽、義得爲孛。{{*|94}} 九月戊午之日,邵無咨戈之州人鼓壴兆張恁訟邚之囗鼠瓜邑人呆競{{PUA|}}其囗大市米土思人杳,胃{{--|(謂)}}杳維其弟芻而,競殺之。{{*|95}} 十月辛巳之日,{{PUA|}}安人𨊠臣訟{{PUA|}}安人之南昜里人陽緩、孛𡒉,胃{{--|(謂)}}殺其兄。 正疋旦戠{{--|(識)}}之,但捭爲孛。{{*|96}} 十月戊戌之日,中昜{{PUA|}}盤邑人邵囗以訟坪昜之{{PUA|}}里人文旨,以其敚妻。 義牢戠{{--|(識)}}之,但捭孛。{{*|97}} 十月辛丑之日,{{PUA|}}{{--|(許)}}墨矞以訟邸昜君之人化阝公番申以朿見。 {{PUA|}}公朔、宵吳。{{*|98}} {{PUA|}}月辛酉之日,疋阝昜之俈{{PUA|}}{{PUA|}}公厚、教命止訟其官人番嚴、番向、番{{PUA|}}({{PUA|}}{{--|(期)}}),以其反官自䛠於新大厩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99}} {{PUA|}}月辛酉之日,𢍕敚之邾邑人走仿、登成訟走仿郘{{PUA|}}以其敚湯汸與囗溴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100}} {{PUA|}}月癸亥之日,章縕訟宋𠊰以𢼑田。 義牢、秀繮。{{*|101}} 上新都人蔡首羊訟新都南陵大宰縊首、右司寇正、陳得、正{{PUA|}}炎,以其爲其兄蔡襄剸,不灋。 旦阝佗,王阝力可爲孛。囗訽𨟻{{--|(將)}}須囗𡠗{{--|(執)}}。{{*|102}} 𨟻{{--|(將)}}既旅於郢,𨟻{{--|(將)}}須囗。{{*|102反}}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亯月,子司馬以王命命𦺈陵公{{PUA|}}、宜陽司馬強貸縕異之黃金,以貸鄗𨳿以䊮穜。{{*|103}} 王婁逯戠{{--|(識)}}之,王夏、王角爲孛。{{*|103反}} {{PUA|}}({{PUA|}}{{--|(期)}})至屈{{PUA|}}之月賽金。{{*|104}} 囗莫囂步、左司馬殹、安陵莫囂䜌獻爲鄝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5}} 㪥陵攻尹産、少攻尹𢨋爲㪥陵貸縕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6}} 羕陵攻尹𢘜、與喬尹黄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黄金三十益二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7}} 株昜莫囂郘壽君、與喬差妝爲株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8}} 荑昜司馬寅、黄辛、宋嘉爲荑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9}} 鬲連囂郘競𢚃、攻尹隘、波尹宜爲鬲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0}} 正昜莫囂囗、正陽塞公其、少攻尹𢙇爲正昜貸縕異之黄金十益一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1}} 昜陵連囂囗、大迅尹足爲昜陵貸縕異之黄金四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2}} 新者{{--|(都)}}莫囂{{PUA|}}、新都嘉夜公囗爲新都貸縕異之黄金五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3}} 州莫囂疥、州司馬庚爲州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4}}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夏{{PUA|}}之月,庚午之日,命{{--|(令)}}尹子士、大帀{{--|(師)}}子帶命𦺈陵公邘{{PUA|}}爲鄗𨳿貸縕異之金采金一百益二益四兩。{{*|115}} 鄝莫囂邵步、左司馬旅殹爲鄝貸縕異之金七益。 䣜陵攻尹乘、于尹繮爲䣜陵貸縕異之金三益刖益。{{*|116}} 羕陵攻尹夬、喬尹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金三十益二益。 邾陽莫囂壽君、安陵公𠌰爲邾昜貸縕異之金五益。{{*|117}} 夷昜司馬寅、競力申爲定昜貸縕異之金七益。 鬲連囂競夬、攻尹余賹爲鬲貸縕異之金六益。{{*|118}} 定昜司馬囗、芙公耳可爲定貸縕異之金十益一益。 昜陵司馬徸、右司馬志爲昜陵貸縕異之金四益。{{*|119}} 宵囗戠{{--|(識)}}之,秀{{PUA|}}({{PUA|}}{{--|(期)}})、秀淵、秀囗、王阝賞、宵陵、秀囗、秀雘志、王阝遶。{{*|119反}} 囗客監𠤳逅楚之{{PUA|}}{{--|(歲)}},亯月乙卯之日,下蔡兆里人余鼠胃告下蔡名九執事人昜城公羕睪。鼠胃言胃{{--|(謂)}}:𡉑亻拳米敖馬於下蔡其值之於昜城,或殺下蔡人余睪,少{{--|(小)}}命爲丽以傳之,昜城公羕睪命囗𡉑解句,傳𡉑亻拳得之。{{*|120}} 亯月丁巳之日,下蔡山陽里人𡉑亻拳言於昜城公羕睪、大䰻尹屈{{PUA|}}、郫昜莫囂臧厷、余牶。亻拳言胃{{--|(謂)}}:小人不信米敖馬,小人信{{PUA|}}下蔡人問里人雇女返、東戈阝里埸貯、荑里人競不割,並殺余睪於競不割之官,而相{{PUA|}}弃炎於大{{PUA|}}{{--|(路)}},競不割不至{{*|121}} 囗女。孔𡠗埸貯、里公𡉑囗,士尹紬言豕返。孔言胃{{--|(謂)}}埸貯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雇女返、加公臧中、里公利父,返。孔言胃{{--|(謂)}}:女返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競不割,里公𠯈㧦、亚囗{{PUA|}}阝乘車返。孔言胃{{--|(謂)}}:不割既走於前,孔弗{{PUA|}}。孔收𡉑亻拳之㚢加公𨊠戍、里公余{{*|122}} 囗,返。孔言胃{{--|(謂)}}:𡉑亻拳之㚢既走於前,孔弗{{PUA|}}。𡉑亻拳未到剸,有疾,死於{{PUA|}}。 雇女返、場貯、競不割{{PUA|}}{{--|(皆)}}既盟。{{*|123}} 司豊之夷邑人桯甲受𣳟昜之酷官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敢阝域東敔戊之𥫗/夫邑。{{*|124}} 宋客盛公臱聘楚之{{PUA|}}{{--|(歲)}},屈{{PUA|}}之月,戊寅之日,疋阝昜公命敢阝域之客蔁、{{PUA|}}尹癸對之。東敔公余爿卑、敔司馬陽牛{{PUA|}}{{--|(皆)}}言曰:“疋阝昜之酷倌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小人之敔,邵戊之夫邑。”{{*|125}} 既{{PUA|}}{{--|(發)}}䇙,廷疋昜之酷官之客。 王倚爲孛。{{*|125反}}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邑大夫對州里人陽𨱄/月之與父陽年同室與不同室。大邑丑 、大馬𡉣尹帀{{--|(師)}}言胃{{--|(謂)}}: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126}} 年同室。陽𨱄/月居郢,與其季父䣄囂陽必同室。 大邑丑内{{--|(入)}}氏𠾡。{{*|127}} 左尹與漾公賜、正婁惐、正命囗、王丁司敗逿、少里喬與尹𦏴、郯{{PUA|}}尹虎、{{PUA|}}尹利之命胃{{--|(謂)}}:羕陵邑大夫對羕陵之州里人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年同室。夏昺之月,己酉之日,甶一戠{{--|(識)}}獄之宔以至{{--|(致)}}命,不至{{--|(致)}}命,阩門又敗。{{*|128}} 夏昺之月,癸卯之日,戠{{--|(識)}}言市以至,既涉於喬與,喬差{{--|(佐)}}僕受之。 其對戠{{--|(識)}}言市,既,以逅郢。{{*|128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𠄨{{--|(恆)}}思少司馬登{{PUA|}}{{--|(蜀)}}言胃{{--|(謂)}}:甘𠤳之{{PUA|}}{{--|(歲)}},左司馬古以王命𠄨{{--|(恆)}}思畬枼具王之{{PUA|}}一青青豢之齎,足金六匀{{--|(鈞)}}。{{*|129}} 囗{{PUA|}}{{--|(歲)}}也,𠄨{{--|(恆)}}思少司馬屈幸攵/矛以足金六匀{{--|(鈞)}}聖命於枼,枼邑大夫、左司馬縕虩,弗受。食米公臱之{{PUA|}}{{--|(歲)}},𠄨{{--|(恆)}}思少司馬囗乘或以足金六匀{{--|(鈞)}}畬枼,畬枼邑大夫、集昜公蔡逯虖受。{{*|130}} 須左司馬之网行𨟻{{--|(將)}}以{{PUA|昰}}{{--|(聞)}}之。{{*|13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丑之日,陰司敗呆{{PUA|}}告湯公競軍言曰:𡠗{{--|(執)}}事人䛠米㠯、苛冒、余舟、余力呈、余慶之獄於陰之正。{{*|131}} 秦競夫人之人𧧶慶坦凥陰之東𥨚之里,敢告於見日。陰人苛冒、𧻚卯以以宋客盛公臱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巳之日,{{*|132}} 並殺僕之兄𣅉。僕以詰告子{{PUA|}}阝公,子{{PUA|}}阝公命畏阝右司馬彭臭爲僕箞𠾡,以余侌之堇攵客、侌侯之慶孛百宜君命僕尃隻之,得苛{{*|133}} 冒,𧻚卯自殺。堇攵客百宜君既以至{{--|(致)}}命於子{{PUA|}}阝公,得苛冒,𧻚卯自殺。子{{PUA|}}阝公䛠之於陰之堇攵客,甶剸之。吟侌之堇攵客不爲其剸,而{{*|134}} 倚𡠗{{--|(執)}}僕之兄{{PUA|}},侌之正國𡠗{{--|(執)}}僕之父舟。苛冒、𧻚卯並殺僕之兄𣅉,侌人陳𢨋、陳旦、陳縕、陳𨜶、陳寵、連利{{PUA|}}{{--|(皆)}}智{{--|(知)}}其殺之。僕不敢不告於見日,{{*|135}} 甶聖之。舟、力呈{{PUA|}}{{--|(皆)}}言曰:余慶、余力呈、余舟殺𠈗卯,慶逃。夏昺之月,癸亥之日,𡠗{{--|(執)}}事爲之{{*|136}} 盟,囗凡二百人十一人。既盟,{{PUA|}}{{--|(皆)}}言曰:信對{{PUA|昰}}{{--|(聞)}}智{{--|(知)}}余慶之殺𠈗卯,舟、力呈與慶{{PUA|}}{{--|(皆)}}對{{PUA|昰}}{{--|(聞)}}智{{--|(知)}}苛冒、𠈗卯不殺余𣅉。余力呈𡠗{{--|(執)}},未又{{--|(有)}}剸,圭佝而逃。{{*|137}} 陰人余力呈命䛂,陰人御君子陳旦、陳龍、陳無正、陳夬與其堇攵客百宜君、左關黄惕、臽差蔡惑、坪彳屰公蔡冒、大枼尹連𠭯,{{*|138}} 甶力呈之朱戈敍力呈之所䛂。與其來戈,又阯{{--|(怨)}}不可䛂。同社、同里、同官不可䛂,匿至從父兄弟不可䛂。{{*|138反}} 大脰尹公弼必與{{PUA|}}三十。左尹以王命告湯公:余慶告胃{{--|(謂)}},苛冒、宣卯殺其兄𣅉,陰之堇戈客𢽊得冒,卯自殺,陰之堇戈客或𡠗{{--|(執)}}{{PUA|}}之兄力呈,而舊不爲{{PUA|}}。君命兼爲之{{PUA|}},夏{{PUA|}}之月,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於郢,{{*|135反}} 以至{{--|(致)}}命於郢於子左尹。{{PUA|}}{{--|(僕)}}軍造言之:見日以陰人余慶之告䛠{{PUA|}}{{--|(僕)}},君命兼爲之{{PUA|}}。陰之正既爲之盟䛂,慶逃,力呈圭{{PUA|}},其余𡠗{{--|(執)}}𨟻{{--|(將)}}至𣥜而{{PUA|}}之。見日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以行古䚿上𠄨{{--|(恆)}},{{PUA|}}{{--|(僕)}}徛之,以{{--|(致)}}命。{{*|137反}} 左尹以王命告子{{PUA|}}阝公,命䚿上之戠{{--|(識)}}獄爲陰人余力呈盟,其所命於此箸之中,以爲䛂。{{*|139反}} {{PUA|}}{{PUA|}}之亯月甲午之日,囗尹作馬𡉣從郢以此等孛。132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十月辛巳之日,畢囗尹酉米咨與丵阝君之司馬奉爲皆告城,言胃{{--|(謂)}}:小人各政於小人之{{PUA|}}{{--|(地)}},無言嘉。登人所漸木四百先於{{*|140}} 菐阝君之{{PUA|}}{{--|(地)}}蘘溪之中;其百又八十先於畢{{PUA|}}{{--|(地)}}卷阝中。{{*|14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巳之日,秦大夫憍之州里公周肷言於左尹與羕公赐、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肷言曰:甲辰之日小人{{*|141}} 之州人君夫人之𤽐愴之{{PUA|}}一夫,{{PUA|}}{{--|(佚)}}𨓭至州{{PUA|}}{{--|(巷)}},小人𨟻{{--|(將)}}𢾭之,夫自偒,小人女獸之,以告。秀齊戠{{--|(識)}}之,{{PUA|}}蔡爲孛。{{*|142}} {{PUA|}}月乙巳之日,鄝{{PUA|}}囂敔䣄君之淵人黄欽,言於左尹與羕公賜、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欽言:鬲{{PUA|}}尹憍{{PUA|}}{{--|(執)}}小人於君夫人之𤽐愴,甲辰之日{{*|143}} 小人取愴之刀以解小人之桎,小人对州{{PUA|}}{{--|(巷)}},州人𨟻{{--|(將)}}𢾭之小人,小人信以刀自㦹,州人女以小人告。{{*|144}} 東周之客繮朝、妟阝客登余善、秦客陳訢、畏阝客畏阝䘥、畏阝客公孫哀、越客𣍧𥣫、越客左尹軖、畏阝客喜卑喿、郙客望困業之邑犬敍寡,月录旦灋之,無以䢜{{--|(歸)}}之。中余戠{{--|(識)}},歸之客,成昜迅尹成以告子司馬。{{*|145}} 八月戊寅,子司馬䛠之。九月甲申之日,司豐之客須囗箸言胃{{--|(謂)}}:小人以八月甲戌之日,余月录之余人囗囗歸客之囗金十兩又一兩。 交亞爲孛。{{*|145反}} 所又𧠵{{--|(責)}}於寢{{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豕玫苛叴欠利之金一益囗益。秀{{PUA|}}({{PUA|}}{{--|(期)}})、{{PUA|}}{{PUA|}}爲孛。所又𧠵{{--|(責)}}於{{PUA|}}寢{{PUA|}}、寢{{PUA|}}、{{PUA|}}{{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俈迅其命孛怲之金五益。{{*|146}} 陳囗、宋獻爲王具鹵於泯爰,屯二儋之飤金{{PUA|}}二金{{PUA|}}。𨟻{{--|(將)}}以成敗。{{*|147}} 客發䇙。{{*|148}} 陵迅尹塙以楊虎歛關金於邾敚臾仿之新昜一邑、霝{{--|(靈)}}地一邑、𥔘一邑、䣒一邑、房一邑、俈楮一邑;與其汸,女{{PUA|}}一賽,㴚汸一賽、斪汸一賽。不量其關金,𨟻{{--|(將)}}䛂之於其尹命{{--|(令)}}。 陵迅尹之㯮陽、余可内{{--|(入)}}之。{{*|149}} 𨚣昜之酷里人邵夬、邦囗、盤己、𨚣昜之牢中獸竹邑人宋贔、荑陵之{{PUA|}}里人石紳,貸𨑒囗之王金不賽。 𨑒囗之客苛𣅉内{{--|(入)}}之。白{{PUA|}}公{{PUA|}}、登行。{{*|150}} 客發䇙。{{*|150反}} 左馭番戌飤田於巳阝{{PUA|}}𦦹邑城田一素畔𦼲。戌死,其子番步後之;步死,無子,其弟番墨後之;墨死,無子,左尹士命其從父之弟番素後{{*|151}} 之。素飤田{{PUA|}}於責,骨值之。左馭遊,晨骨貯之又{{--|(有)}}五節{{--|(段)}},王士之後王阝賞𨳿{{--|(閒)}}之,言胃{{--|(謂)}}番戌無後。左馭旨命左命{{--|(令)}}夬定之,言胃{{--|(謂)}}戌又{{--|(有)}}後。{{*|152}} 囗囗之田,南與录君佢疆,東與䔖君佢疆,北與鄝昜佢疆,西與鄱君佢疆。其邑:{{PUA|}}一邑、䢿一邑、並一邑、{{PUA|}}一邑、余爲一邑、隼一邑,凡之六邑。{{*|153}} 王所舍新大厩以啻蔖之田,南與录君{{PUA|}}{{--|(執)}}疆,惠泽與䔖君{{PUA|}}{{--|(執)}}疆,北與鄝昜{{PUA|}}{{--|(執)}}疆,西與鄱君{{PUA|}}{{--|(執)}}疆。{{*|154}} 囗囗囗陵公郘䏕、襄陵之{{PUA|}}{{--|(僕)}}邑於邚,郢足命臧{{--|(葬)}}王士,足臧{{--|(葬)}}王士之宅,{{PUA|}}{{--|(僕)}}命𠄨{{--|(恆)}}犬受足若,足命邚少司城龏頡爲叴攵犬受足於{{PUA|}}{{--|(僕)}},方邚左司馬競慶爲大司城叴攵客𠭯,政五連之邑於臧{{--|(葬)}}王士,不以告{{PUA|}}{{--|(僕)}}。{{*|155}} 既言之,䛠之左尹。{{*|155反}} 囗{{PUA|}}{{--|(執)}}命爲王㝅取邾不浧㝅而逃命,䛠之政。左尹冠以其不得{{PUA|}}{{--|(執)}}之凥,弗能詣。 夏{{PUA|}}癸丑,子陵尹䛠之。{{*|156}} 邚邑大夫命少宰尹兆阝言女,對{{PUA|昰}}{{--|(聞)}}大梁之戠{{--|(識)}}崔之客苛坦,苛坦言胃{{--|(謂)}}:邚攻尹屈愓命解舟、囗舟、𦀂司舟,舟斨、車輣{{PUA|}}斨、宋中之斨古斨垞、竽馬𡉣倌、竽倌之崔貸解。{{*|157}} {{PUA|}}月己亥之日,邚少宰尹兆阝言女以此𠾡至{{--|(致)}}命。{{*|157反}} 畢得厠爲右{{PUA|}},於莫囂之軍,死爿方當。{{*|158}} 畢紳命以夏{{PUA|}}{{--|(路)}}{{PUA|}}、舟{{PUA|}}爲告於少帀{{--|(師)}},䣆公嘉之告方之攻尹。复阝囗峣之告、陳興之告言之子司馬。{{*|159}} 臧奠言之少帀{{--|(師)}}。{{*|160}} 厩仿司馬婁臣、廄仿{{PUA|}}婁佗、嘉事命以王命䛠之正。{{*|16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峣昺之月,所䛠告於正婁{{PUA|}}:壬申,{{PUA|}}阝少司馬龏西、邸昜君之人陳貯;乙亥,周足欠;戊寅,䣆{{PUA|}}尹鼠予。夏昺甲寅,陰人陳{{PUA|}};戊午,盬虩、黄亞;壬戌,邾司敗阩、{{*|162}} 周愓之人雘、{{PUA|}}邑人塞阝佊、隋晨;丙寅,邸昜君之人臧塙、陽君之人隋愓、臧燭。亯月己巳,中厩夫咨豫、恆思公之州里公虎、梁人夫咨慶、下蔡人競領;辛未,楚斨族倀力夸、复阝{{PUA|}}連囂番;壬申,孛者欠于;癸酉,喜人{{*|163}} 囗州加公黄監、噩君之人利吉、大厩登代、荇君之加公宋禾、婁旨;乙亥,集迅命登嘉;戊寅,幸阝邑人疋𨑓;辛巳,𣳟昜貝枼尹{{PUA|}}阝余、婁鼧、复阝尹之人敚㒸、鄦之州加公{{PUA|}}{{PUA|}}、登人遠纚;壬午,奠它人、{{*|164}} 复阝命之州加公苛㗖;癸未,縕異之人周𢿶、俈陵君之人登定;甲申,喜君之人奠雁;己丑,新都人奠逃;壬辰,梁人夫咨宜;丙申,朋阝郢人黄鯛。夏{{PUA|}}己亥,䣊君之人登羊曾;辛亥,囂酉臽尹之州加公夫咨宜公鼠里、{{PUA|}}寢{{PUA|}}喜、{{*|165}} 囗黽栽陵之鬲司敗兆阝㝅、愄王垞臧嘉、{{PUA|}}寢命之州苛魚关;辛酉,俈囗司敗縕、晉𣌭之人蔡得、子西{{PUA|}}尹之人辛;乙丑,䣜陵命腸佢、章余可;丙寅,陳公之人奠少士、俈迅喦甬、羕陵人孛縕、{{*|166}} 喜夫之人文睿、栽陵人兆阝{{PUA|}}。八月戊辰,大厩盤尾;邚人架亘、大迅苛羅、臧秦之人吳加;辛未,東阪人登步、東阪人登邵;壬申,俈{{PUA|}}蔡𨊠;戊寅,疋束援、苛作;乙酉,郱郢隋鬲、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丑,珞尹郛、中厩{{*|167}} 苛善、陳聖。九月戊戌,𨊠作;辛丑,舟敗公豕、舟斨公{{PUA|}}、司舟公孛;壬寅,夜基之里人羕墜;乙巳,{{PUA|}}{{PUA|}}呆多欠;丙午,嘼善之人苛力呈;戊申,俈{{PUA|}}黄㾊之人𡰥{{PUA|}}、鬲人秦赤;辛亥,妾婦監、{{PUA|}}臭、鬲人秦赤;丙辰,隋宏之人惑、{{*|168}} 黄和;癸亥,郱郢司惪秀陽、箕人𨊠臱。十月戊寅,郱郢司惪秀陽、苛戄、湛母邑人屈庚、俈大迅尹余右、梁人夫咨慶;辛巳,羕陵人郘夬、武陵{{PUA|}}尹之人翏足、陽癸邑人周{{PUA|}}、郱郢呆子留、兆阝邑人吳{{PUA|}}、俈斪{{*|169}} 夫咨妾之人登州、盬土;己丑,喜沱人宋丹、郱郢人絑爿亯襄、侄命連囂妾、黄{{PUA|}}、蔡睿、隋鐘連囂軻、大俈{{PUA|}}黄盍。九月己亥,邚人黄戌、枼阝人{{PUA|}}阝厚。{{*|170}} 所䛠於發尹利:峣昺壬申,邚人夫咨佢余、囗埜;乙亥,登無龍、隋㫳;戊寅,登俈。亯月乙亥,東反人余豫;辛巳,酅邑人登胃、郱郢人隋鬲、{{PUA|}}寢尹之人㤹;壬午,亡今;癸未,盬塙;丙戌,酓相胃、少妾囗;{{*|171}} 己丑,王阝君{{PUA|}}發;甲午,𣳟昜人陳圑、愄王之垞人臧黽。夏{{PUA|}}己亥,霝昜人盬伆;甲㫳,登孛;乙巳,郱郢攻尹之人登臤、大俈迅䜌𨒡、攻𢊾苛㤋;辛亥,䣄夬、复阝{{PUA|}}夫咨𨊠、朋郢少司馬陳憗;癸丑,新{{*|172}} 埜君之州加公舟;丙㫳,妾婦迻、登軍之州人婁囗;己未,孛王采之人百隹、黃倗、畢同、正昜脰尹止奇、疋昜少司馬夫咨睿、盬虩;辛酉,臧暑、縕異之人五慶。八月辛未,愄王俈室羽 / 二爿善、古迅尹湯昃;壬申,{{*|173}} 周霖之人應、詹凡之人余爲;甲戌,邚人夫咨力爰;戊寅,正昜迅靁秦、大夫咨之州人黄子姚、肅王垞人羽 / 二亞夫;壬㫳,塞阝豫、{{PUA|}}{{PUA|}}黄身身、新俈迅黄值、俈{{PUA|}}巟瘽、隴城莫囂之人利縕;乙梄{{--|(酉)}},阝鹿邑人陽縕、吳晉;己丑,中厩{{*|174}} 馭蔡臣、武城人番衰耳。九月戊戌,鄱君之右司馬;己亥,箕新官宋亡正、靁孛;辛丑,俈{{PUA|}}蔡遶;丙午,孛瘽;戊申,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酉,鄜邑人登㭪;辛亥,妾婦嫌、箕貝枼尹肗;丙㫳,遊宫坦倌黄贛;{{*|175}} 戊午,邚人番羕、子姬盬𡒉、魯客尃臣、栽𣳟君之人苛車爰、新大厩屈爲人;辛酉,陽己之人赐、夫咨襄、石蒼。十月己丑,陽君之人雁臭、宵倌司敗若、盬塙、苛狗子、邵力爰之人余吕亡愄、{{*|176}} 缶阝莫囂之人盬爿童;癸巳,正昜正差羽 / 二𡒉、喜君之人㣈妾;甲午,羕迅命絑;乙未,奉阝昜司敗兆阝睿、羕陵公之人夫咨{{PUA|}}、大室酉臽尹伆。{{PUA|}}月乙亥,妾婦女{{PUA|}};{{*|177}} 癸丑,俈大迅䜌𨒡。{{*|178}} 所䛠於郯{{PUA|}}尹虎:峣昺壬申,蔡人陳弃、酓鹿軞、登邵之人隋訓;戊寅,刃阝人夫咨慶、門婁悲。夏昺甲寅,陵尹之人黄采、𨝷人登蒼、僵馭娄夕刀;戊午,俈迅孛言允;己未,正阝昜迅周臤、聖夫人之青阝邑人黽;{{*|179}} 壬戌,貝童侌𡰥女、舟室余臣、霝{{--|(靈)}}里子之州差{{PUA|}}䝰、競貯之州加公陽鼠予、僵馭郙{{PUA|}};丙寅,䣊君新州里公陽{{PUA|}}、金阝君之人{{PUA|}}蔡、秦{{PUA|}}連囂䐓、盬虩。亯月己巳,复阝{{PUA|}}黄請、{{PUA|}}力夸、中俈{{PUA|}}少童羅角、右馭郙還;{{*|180}} 辛未,安陸人陳環、陵人番乙;壬申,邵上之州加公妟阝、雁阝族之州人孫止、昃𢊾曆;乙亥,{{PUA|}}昜人孛{{PUA|}}、莫囂之州加公五陽;戊寅,遊倉;癸未,少妾媡、奠羊;甲申,𣳟昜人盬𨊠;丙戌,坪夜君之州加公酓鹿、眉新、{{*|181}} 亯埜邑人陳臤、余善、呆溪邑人𢼄雘志;己丑,寅官司敗𨒑;壬晨,{{PUA|}}阝株之仿周囗;癸巳,郊人雥其;丙申,右司馬愋之州加公番占。夏{{PUA|}}己亥,夫咨夬;辛丑,下蔡人畢會;甲㫳,孛獻、大臧之加公黄申;{{*|182}} 乙巳,𨞊昜人陳楚、新埜人少妾旬、郘寅;辛亥{{PUA|}}阝人雁阝丙、蔡睿、枬力{{PUA|}}之州人周庚、新大厩蔡己;癸丑,𣳟昜人邗得;丙㫳,郯人魚隹芻、乇旡獸𨙽邑公姦;己未,魚隹公右、陽隹司敗陽、愄王垞人臧、{{*|183}} 郬尹之隋羕倚、郘寅;乙丑,羕人余郙、陽暑。八月辛未,余{{PUA|}};壬申,坪陵命信;戊寅,郘𣍧、巟雁;壬㫳,鄵人𢼄力可、王西三十里公周訹、𣳟昜人邗得、鬲人秦赤、湯午;丙申,蔡𨊠;壬㫳,大厩黄先;大{{PUA|}}登余善,苛叴兂、{{*|184}} {{PUA|}}邑人苛佗、五子尃、郱郢人酓霖旨;瑞申,郱郢公之州加公婁前、貛禹。九月己亥,陽暑、陽亻𢘳、臨昜人宔貯;壬寅,五帀{{--|(師)}}土尹宜咎;甲㫳,君夫人之力{{PUA|}}阝木周促;乙巳,苛魚{{PUA|}};丙午,邸昜君之呆敚;己酉,俈迅喦甬、{{*|185}} 旅夬;癸丑,盬漸;甲寅,羕正阝公叴旡;丙晨,{{PUA|}}{{PUA|}}人𨊠固、陳圑;己未,邸昜君之人番貝見、俈迅臽阝和、正昜迅𢼄雘志、新{{PUA|}}尹之人{{PUA|}}、盬昜命聑、俈{{PUA|}}巟阝革堇、奠受;辛酉,登人臧燭、羕陵少旬尹燒。{{*|186}} 所䛠於正命䍿:峣昺乙亥,登蔡、競駝;戊寅,俈斪{{PUA|}}{{--|(豭)}}臣。夏昺甲寅,登人苛卑;戊午,婁産;己未,妾婦壬女。夏{{PUA|}}乙丑,大尹之人黄訢。八月戊晨{{--|(辰)}},登塙、甬阝昜莫囂之人痑、正秀暘秋亥;壬申,遊{{PUA|}}黄愴;{{*|187}} 戊寅,旦阝羊曾、龏夫人之人㕸阝𨞊;乙酉,疋阝邑大夫黄車厭、囗昜人陳立皮;己丑,邚{{PUA|}}{{--|(執)}}事人甬阝奠、䣒丘䢼𠭯之人果;壬晨{{--|(辰)}},上䣆邑人周喬、𠍵遊縕、翏亞夫。九月戊戌,邚坪邑夫咨𩁹;辛丑,{{*|188}} 昜厩尹之人黄叴欠、新大厩陽晉;辛亥,翏亞夫、俈交登巠;丙晨{{--|(辰)}},𨟚君之州加公周㪥、株昜莫囂州加公張讙、邗競之州加公旦阝秦、复阝命之州加苛啗;戊午,登{{PUA|}}、{{*|189}} 朋阝郢黄鯛、縕異之人𨊠貯、录君之子連郢、{{PUA|}}州加公周禺;己未,遊邑州加公屰可;辛酉,篁命州加公陽女、楚斨勺阝。十月乙亥,酓鹿巨、羕夬耳、東反人登環、屈貯、 {{PUA|}}繮;戊寅,鄜邑人登亦瓦、壘{{*|190}} 昜君之人宋午、王西州里公命訹、雁族州里公黄固;辛巳,宣王垞市客苛雘、陳人龏㪍;己丑,妾婦𡛡、正阝昜㐵公要、新大厩𢼄新、蔡丙、𨙬迅尹之人余余善、膚{{PUA|}}連囂柞、余豫;壬㫳,五佗、周蟲;{{*|191}} 癸巳,婁鬲;甲午,愄王俈室楚{{PUA|}}、陳吉、楊亂人蔡倉;乙未,陳人龏{{PUA|}}之人{{PUA|}}、㡭阝人武貴墨、坪陵君之州加公佢新。{{PUA|}}月己亥,{{PUA|}}阝人余夏臣、盬塙。{{*|192}} 告所䛠於仴尹:亯月戊寅,夏命蔡言{{PUA|}};辛巳,郙邑人秀鬲、䜌𣍧、楚韋方前。九月癸亥,呆訓;乙丑,昜陵人遠從志。十月乙亥,昜翟人翏臤、膚力巠、壬青、臽阝雘、噩君之人余畢;戊寅,正昜邵{{*|193}} 夬、蔡步、集脰囗夜、余銜鯢、邚人盬憖;迅命{{PUA|}}爿{{PUA|}}、栽尹毛之人、郯{{PUA|}}尹賜之人。{{*|194}} 所䛠於少里喬{{PUA|}}尹𩁹,巳。{{*|195}} 所䛠於王丁司敗逿:亯月己巳,酓本㪥。八月己巳,登連。{{*|196}} ==二 卜筮祭禱記録==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197}} 於竆(躳身),㪥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甶{{--|(鬼)}}攻解於人禹。占之當吉,{{PUA|}}({{PUA|}}{{--|(期)}})中又{{--|(有)}}憙。{{*|198}}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石被裳以訓𩅐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外{{--|(𨳿)}}又{{--|(有)}}𢚧{{--|(憂)}},{{*|199}} 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PUA|}}禱於夫人戠{{PUA|}}。志事兼得,皆兼賽之。占之,吉,亯月、夏{{PUA|}}又{{--|(有)}}憙。{{*|200}}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雁會以央{{PUA|}}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豫、兑。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201}} 竆(躳身),㪥雀立𨒈{{--|(遲)}}踐,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於宫{{PUA|}}{{--|(地)}}宔{{--|(主)}}一{{PUA|}};𥚰於新父蔡公子家牛戠、{{PUA|}}、酉飤,饋之;𥚰新母肥豕干、酉飤;{{PUA|}}{{--|(舉)}}禱東陵連{{*|202}} 囂肥豕干、酉飤。{{PUA|}}{{--|(舉)}}石被裳之敚{{--|(祟)}},{{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於文坪{{PUA|}}{{--|(夜)}}君、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夫人{{*|203}} 戠{{PUA|}}、酉飤。雁會占之曰:吉,至九月憙雀立。凡此䉒{{--|(徧)}}也,既𦘔{{--|(盡)}}迻。{{*|204}} 新父既城。新母既城。{{*|202反}} 東周之客[[File:U232b2-var-001.svg|16px|(⿱無日)]]{{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邵王牛戠、大𡒉,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5}} 東周之客[[File:U232b2-var-001.svg|16px|(⿱無日)]]{{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6}}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𢼎{{--|(胙)}}於栽郢之{{PUA|}}{{--|(歲)}},遠{{PUA|}}之月,癸卯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右{{--|(左)}}尹邵{{PUA|}}貞,{{PUA|}}腹疾,以少𢟪,尚毋又{{--|(有)}}咎。占之,貞吉,少未已,以其古{{--|(故)}}敚之。孨{{--|(薦)}}於埜{{PUA|}}{{--|(地)}}宔{{--|(主)}}一{{PUA|}}{{--|(豭)}},宫{{PUA|}}{{--|(地)}}宔{{--|(主)}}一{{PUA|}}{{--|(豭)}},{{*|207}} 賽於行一𤝡(白犬),酉飤,占之曰:吉。峣昺㪥見王。{{*|208}}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209}} 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與宫室,㪥外又不訓,損、臨。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礻欠一全{{PUA|}},{{PUA|}}{{--|(舉)}}禱社全{{PUA|}};{{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迻雁劊會之祱,賽禱東陵{{*|210}} 連囂豕干豕、酉飤,蒿之。甶攻解於盟𥛜,㪥敍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三{{PUA|}}{{--|(歲)}}無咎,𨟻{{--|(將)}}又{{--|(有)}}大憙,邦智之。{{*|211}}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2}}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亞於王事,㪥{{--|(且)}}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以其古{{--|(故)}}敚之。迻古{{--|(故)}}䉒{{--|(徧)}},賽禱{{PUA|}}{{--|(太)}}備{{--|(佩)}}玉一環,侯土、司命、司𥛔各一少環,大水備{{--|(佩)}}玉一環,二天子{{*|213}} 各一少環,{{PUA|}}山一㺲。迻雁會之祱,賽禱宫侯土一{{PUA|}}。迻石被裳之祱,至秋三月,賽禱邵王戠牛,饋之;賽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賽禱新母{{*|214}} 戠{{PUA|}},饋之。盬吉占之曰:吉。{{PUA|}}{{--|(太)}}、侯土、司命、司𥛔、大水、二天子、{{PUA|}}山既皆城。 {{PUA|}}({{PUA|}}{{--|(期)}})中又{{--|(有)}}憙。{{*|215}}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苛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6}}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㪥{{--|(且)}}外又{{--|(有)}}不訓,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一牂,甶攻解不㱠。苛嘉占之曰:吉。{{*|21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PUA|}}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甲寅之日,{{PUA|}}良瘥,又敚,{{PUA|}}{{--|(太)}}見琥,以其古{{--|(故)}}敚之。壁{{--|(避)}}琥,睪{{--|(擇)}}良月良日䢜{{--|(歸)}}之,{{*|218}} 㪥爲囗綳𤨳{{--|(佩)}},兼囗之厭一{{PUA|}}{{--|(豭)}}於{{PUA|}}{{--|(地)}}宔{{--|(主)}};賽禱行一白犬,䢜{{--|(歸)}}冠帶於二天子。甲寅之日,逗於疋阝昜。{{*|219}}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庚辛又夕刀{{--|(間)}},{{PUA|}}兼瘥,不逗於疋阝昜,同敚。{{*|220}}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莤{{--|(酉)}}之日,{{PUA|}}{{PUA|}}以少寶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PUA|}}月{{PUA|}}({{PUA|}}{{--|(期)}})中尚毋又羕。{{*|221}} {{PUA|}}{{PUA|}}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新父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直牛,饋之。殤内其{{PUA|}}生。{{PUA|}}{{PUA|}}占之曰:吉。{{*|222}} 屈宜習之以彤笿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尚毋又羕。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與{{PUA|}}{{PUA|}}之敚,屈宜占之曰:吉。{{*|223}}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攻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新王父司馬子音戠牛,饋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4}}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PUA|}}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殤東陵連囂子{{PUA|}}肥豕干,蒿祭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226}} 又{{--|(有)}}{{PUA|}}{{--|(憂)}}竆(躬身)。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PUA|}}{{--|(太)}}一全{{PUA|}},{{PUA|}}{{--|(舉)}}禱兄俤{{--|(弟)}}無後者邵良、邵𨍱、縣䶅公各豕干,酉飤,蒿之。盬吉占之曰:吉。{{*|227}}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28}}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蠱、剥。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宫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甶攻叙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229}}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30}}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甶攻祱䢜{{--|(歸)}}備{{--|(佩)}}珥、冠帶於南方。觀綳占曰:吉。{{*|23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隨、離。{{*|232}}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室牅,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侯土一{{PUA|}},{{PUA|}}{{--|(舉)}}禱行一白犬、酉飤,𨳮於大門一白犬。五生占之曰:吉。{{*|233}}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PUA|}}吉{{*|234}} 占之,吉,無咎,無敚。{{*|23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既,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疾難㪥{{--|(瘥)}},以{{*|236}} 其古{{--|(故)}}敚之。{{PUA|}}{{--|(舉)}}禱{{PUA|}}{{--|(太)}}一羊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兩{{PUA|}},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237}} {{PUA|}},甶左尹邵{{PUA|}}{{PUA|}}{{PUA|}}凥。甶攻解於{{PUA|}}{{--|(歲)}}。盬吉占之曰:吉。{{*|23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頤、妄。占之,𠄨{{--|(恆)}}貞吉,疾{{*|239}} {{PUA|}},又{{PUA|}}{{--|(孽)}},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五山各一牂;{{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文坪夜君子良、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240}} 饋之。甶攻解於𥛜與兵死。舉盬吉之敚,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PUA|}}。陳乙占之曰:吉。{{*|24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242}} 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舉盬吉之敚,{{PUA|}}{{--|(舉)}}禱{{PUA|}}{{--|(太)}}一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東陵連囂豜、酉飤,蒿之;{{*|243}} 贛之衣裳各三爯;{{PUA|}}{{--|(舉)}}禱雩一全{{PUA|}}、𠭯梪,保逾之。觀綳占之曰:吉。{{*|244}}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又。{{*|245}}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峣{{--|(荆)}}王,自酓繹以庚武王,五牛、五豕。甶攻解於水上與伆人。五生占之曰:吉。{{*|246}}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夏昺之月,己亥之日,觀義以保家爲子左尹邵{{PUA|}}貞,以其又𤺄疾,{{PUA|}}{{PUA|}},尚毋死。義占之,𠄨{{--|(恆)}}貞,不死。又敚,見於繼無後者與漸木立,以其古{{--|(故)}}敚之。{{PUA|}}{{--|(舉)}}{{*|249}} 禱於繼無後者各肥{{PUA|}},饋之。命攻解於漸木立,𠭯{{PUA|}}{{--|(徙)}}其処而梪之,尚吉。義占之曰:吉。{{*|250}} 不智其州名。{{*|249反}} ==三 遣策== 食室之金器:二金囗囗{{*|151}} 囗之金器:二鉼𨥙;二金囗{{*|252}} 貞{{--|(鼎)}}:一金比,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𦏴觳,皆彫中、厀外;二金。{{*|253}} 囗金圈;二鋍;四金臱,一金臱盍;二觳盍;一貞{{--|(鼎)}};一金比;二刀;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素王䋮之綉;二𦏴。{{*|254}} 飤室之飤:脩一𥸡{{--|(䇨)}}、脯一一𥸡{{--|(䇨)}}、鳥少酭一石缶、囗一石缶、葼{{--|(蔥)}}蔖{{--|(菹)}}二石缶、萬蔖{{--|(菹)}}二石缶、茜蓏之蔖{{--|(菹)}}一石缶、囗某一石缶、囗肉酭一箕、栽酭一箕、魚囗{{*|255}} 一箕、酉奚一箕、囗一囗、湡㕸一箕、青䋮之糹囗四囗糗、四{{PUA|}}{{--|(笲)}}飤、酨魚一𥸡{{--|(䇨)}}。{{*|256}} 飤室所以食𥬹:冢脯二𥬹,脩二𥬹,登豬一𥬹,栗二𥬹,栗二𥬹,{{*|257}} 㮂二𥬹,萑茈(鳧茈)二𥬹,身身{{--|(筍)}}二𥬹,椹{{--|(葚)}}二𥬹,𦺴{{--|(荅)}}二𥬹,𧅁二𥬹,蓏二𥬹,諄利{{--|(䔧)}}二𥬹,檮{{--|(桃)}}脯一{{PUA|}},僻月死(鸊鷉)一{{PUA|}},𢉙鷄一{{PUA|}},一{{PUA|}}月死。{{*|258}} 相尾之器所以行:一桂{{--|(獬)}}冠、組{{PUA|}}、一生糹囗之糹厭,二鼠瓜睪;一紫韋之韋冒;一會𢦉之角昜;一魚韍之縷;一韋𡒉韋孛;二緹婁,皆繏純;一䌍{{PUA|}},六䌍;一緯粉;四楖,一{{PUA|}};一樻𣐌,又{{--|(有)}}䋮𦁳,縞邑;一縞{{PUA|}}{{--|(席)}};囗{{*|259}} 曲𩋵;一金囗;一倗{{--|(憑)}}几;一丩牀,又{{--|(有)}}策;一{{PUA|}}术,又有栚;一羽翣;二䈉(竹䈉);一囗攴革;一𡪷鏷;一角囗;一竹𣐌,䋮邑;一囗,一缶;一奠弓;一紛會攵;夬囗;一囗囗;二金房;四屰;一木囗囗{{*|260}} 一縞衣,色者膚之純,樂成之純,亡裏,霝{{--|(靈)}}光之綉;一金臭柜;一戈;二囗圣仉囗{{*|261}} 囗囗二燭銿;一白毛嘼,䋮純;一縞{{PUA|}}{{--|(席)}},緑裏,䋮純;二{{PUA|}},囗䋮純,一鼠勺青之表,紫裏,繡純,素䋮綉。{{*|262}} 裏,𥿍無之純,一秦縞之絈裏,王䋮之純,二鑑;二緖;一會;二骨木𦙄;一䋍縞之緯;一金鈔;一𡪷{{PUA|}}{{--|(席)}};二俾{{PUA|}}{{--|(席)}},一䟶{{PUA|}}{{--|(席)}},二{{PUA|}}{{--|(莞)}}𥫡,皆又{{--|(有)}}秀{{--|(綉)}};一生縠冠,一𡉗縠冠,皆䘙。囗{{*|263}} 囗一栗,又{{--|(有)}}{{PUA|}};一冠𥸡{{--|(䇨)}},二革囩。{{*|264}} 大兆之金器:一牛鑐,一升鑐,二喬{{--|(鐈)}}真{{--|(貞)}},三囗廌之真{{--|(貞)}},二貴真{{--|(貞)}},二登真{{--|(貞)}},二監,二卵缶,二迅缶,一湯真{{--|(貞)}},一耳串耳真{{--|(貞)}},二缾銅,二𣌭𠤳,一{{PUA|}}囗真{{--|(貞)}},二少釣,二椹錢,一盤,{{*|265}} 一釶,一金叴金獻。木器:一枉㭾,一昃㭾,一米者㭾,一宰㭾,一大房,一小房,二鈢,一房丙,二囗,二祈,五皇般,四𣌭梪,四皇梪,一飤桱、金足。{{*|266}} 大司馬邵骨戈{{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丁亥之日,左尹{{PUA|}}甬車一𨍱,車戈牲{{PUA|}}之{{PUA|}},盬䔍之純,盬䔍之車垂{{PUA|}};盬䔍之𥿽,糹{{PUA|}}組之糹耑;紫{{*|267}} {{PUA|}}(𢐈、蔽);紃約;紫鞎、鞅、紃糹奉、集組之𦴦經、鼠勺𦁐、總䋿、紛妟叴;䶂長{{--|(韔)}};靈光之組,䊮車僉;一紡{{PUA|}},丹黄之䋥,牲{{PUA|}}緙,糹艮組之靈。{{*|268}} 其上車戊{{--|(載)}}:絑𦑖一百囗四十囗羽首之首;㲜{{--|(旄)}}中干,絑縞;十𦐦(格、戟)車丰戈,帚戈{{--|(纖)}}羽;一叴{{--|(厹)}},其巾木;五叴{{--|(厹)}},{{PUA|}}戈{{--|(鍛)}},三叴{{--|(厹)}};一囗,{{PUA|}}{{--|(皆)}}㲜{{--|(旄)}}之首;一和嬴幸;止/首𩊄{{--|(胄)}}緑{{*|269}} 組之糹{{PUA|}}{{--|(繩)}}馭右二囗象幸{{--|(𣐩)}},{{PUA|}}{{--|(皆)}}止/首𩊄,紫糹{{PUA|}}{{--|(繩)}},一彫{{PUA|}}攵,一緅糹戍之糹叴;一彫木缶;一鐃,{{PUA|}}組之綏;二黽韍,霝{{--|(靈)}}光之𦄾{{--|(帞)}}。{{*|270}} 一𨍱正車:象牛之革韋堇{{--|(巾)}},糹生糹{{PUA|}}之純;多{{--|(栘)}}棼,糹戍𦀚{{--|(綎)}},繏純;紫{{PUA|}},纷約;紫鞎、鞅;鼠干鼠莫之韋{{PUA|}}韋安,紫紳,紃糹奉,紫叴{{--|(厹)}};虎畏;四馬之凵{{--|(鍱)}}面,{{*|271}} 赤金之釱;白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釱;臼{{PUA|}}戈;白錫面;臼骨毛,紫拜,霝{{--|(靈)}}光結巾首,糹生䋮之𦅅。{{*|272}} 一𨍱韋車:象牛之革堇,縞純;黽、{{PUA|}}、鞎、鞅、鞼韋叴{{--|(厹)}};虎長,䊮車僉;白金之釱。其上載:儵𦑖{{--|(旌)}},𩫁首;二丰戈,帚戈;二叴{{--|(厹)}},二巾,皆木;九叴{{--|(厹)}},二{{PUA|}}戈,皆帚戈;二叴{{--|(厹)}}。{{*|273}} 一𨍱椯桲攵貝囗囗{{*|274}} 一𨍱羊車:糹生囗,二綞糹{{PUA|}},糹生糹{{PUA|}}之綿,繢䋿;臼骨毛,紫拜,霝{{--|(靈)}}光之童,霝{{--|(靈)}}光結巾首;二馬之鋧,四馬止/首,遺;䊮車僉,白金之釱,赤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靈)}}釱,車疋韋卑。{{*|276}} 苛郙受:一簎䶂歹韋之冒:二十金屰;一臼骨戊,糹{{PUA|}}組之䢊;二糹生糹{{PUA|}}之徸,霝{{--|(靈)}}光結巾首;一𥾑;一糹{{PUA|}}組之{{PUA|}};二辛矛;一缶;一囗;一鞎,組綏;一䋿;二馬之枆;二鑑。{{*|277}} 采脰尹之人盬愆告𥿆多命以貝妟貝乘。{{*|278反}} 古囗𠾡。{{*|440—1}} =牘= 大司馬卓阝{{--|(卓)}}愲{{--|(滑)}} {{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丙戌之日,囗寅受一𨋂正車:革象牛之革革堇,生糹{{PUA|}}之純;其栘,紛秋之綽,繏純;紫{{PUA|}},紛約;紫鞎、鞅;豻韋白之韋維𩎒,紫紳,紫韋叴;虎長;䊮車僉,白金大、赤金之䤜,糹{{PUA|}}組之金靈{{--|(靈)}}之大,楚綼。其上載:絑𦑖,百囗四十囗,辠之首,㲜{{--|(旄)}},中干,絑縞;七叴{{--|(厹)}},車必帚戈囗;一叴{{--|(厹)}},其帚术;五叴{{--|(厹)}},{{PUA|}}戈;三叴{{--|(厹)}},一柽,緣毣首;一和龍幸,首䩜,缘組之朕;馭右二囗象象幸;皆首軸,紫朕;四馬晧面,繙芋結首工,告𥾑,囗紴;一周輣,緅秋之糹叴;一綢椱;{{*|牘1}} 一囗綼,組綏,番芋之童。一𨋂車之上囗皆 {{*|牘1反}} 𢊾𡠗{{--|(執)}}事囗不囗囗之囗。{{*|牘1下反}} 58llixa2c67ki0gsvnrg5bxq8vm9yu5 2485387 2485377 2024-10-31T15:32:43Z Liouxiao 45549 /* 二 卜筮祭禱記録 */ 24853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包山楚簡|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1987年1月,在南距战国楚古都纪南城16千米的包山岗地所发掘的包山二号楚墓中发掘竹简448枚,有字者278枚,竹牍1枚。}} =簡= ==一 文書== {{參|集箸|查验名籍的记录}}{{*|1}} 魯陽公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冬{{PUA|}}之月,{{PUA|}}命攵{{--|(令)}}壴宜命之於王大子而以陞{{PUA|}}人,所{{*|2}} 幼未陞。{{PUA|}}之玉𢊾{{--|(府)}}之典,{{PUA|}}{{PUA|}}之少僮盬族縕{{--|(越)}}、{{PUA|}}一夫,凥於王阝{{PUA|}}{{--|(路)}}區湯邑,{{*|3}} 凡君子二夫,辠攵{{--|(辠)}}是,其箸之。】【旅昜公以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屈{{PUA|}}之月,丁巳{{*|4}} 之日,伅大命攵{{--|(令)}}余/𢗀以爲{{PUA|}}命攵{{--|(令)}}宜陞{{PUA|}}人,其𡱽{{--|(伆)}}典,新官帀{{--|(師)}}瑗、新官命攵{{--|(令)}}縕{{--|(越)}}、新官婁{{*|5}} 夏犬、新官連囂郙趞、犇{{--|(奔)}}得受之。{{*|6}} 齊客陳豫𧦤王之{{PUA|}}{{--|(歲)}},八月,乙梄{{--|(酉)}}之日,王廷於藍郢之遊宫,女命{{--|(令)}}大莫囂屈昜爲命,邦人内{{--|(入)}}其沕典,臧王之墨,以内{{--|(入)}}其臣之沕典。憙之子庚一夫,凥郢里,{{*|7}} 司马徒箸之;庚之子日舀一夫,日舀之子疪一夫,未在典。{{*|8}} 囗𠾡囗以内{{--|(入)}}囗。{{*|9}} {{PUA|}}{{PUA|}}上連囂之還集疒/羽族𨺅/ 水一夫,凥於复阝域之少桃邑,{{*|10}} 在陳豫之典。{{*|1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甲戌之日,子左尹命漾{{--|(陽)}}陵邑大夫言對郜室人呆瘽之典之在漾{{--|(陽)}}陵之厽{{--|(參)}}鉨。漾{{--|(陽)}}陵大邑𤷨、馬𡉣尹帀{{--|(師)}}、兆阝公丁、士帀{{--|(師)}}墨、士{{*|12}} ]帀{{--|(師)}}陽慶吉啟漾{{--|(陽)}}陵之厽{{--|(參)}}鉨而在之,呆瘽在漾{{--|(陽)}}陵之厽{{--|(參)}}鉨,𨳿{{--|(間)}}𨓴之典匱。大邑𤷨内{{--|(入)}}氏𠾡。{{*|13}} {{參|集箸言|关于名籍纠纷的诉讼}}{{*|14}} 僕五帀{{--|(師)}}宵倌之司敗若,敢告見日:邵行之大夫盤力可今𡠗僕之倌登虩、登𣇳、登僕、登𡒉而無古{{--|(故)}}。僕以告君王,君王䛠僕{{*|15}} 於子左尹,子左尹䛠之新俈迅尹丹,命爲僕至典,既{{PUA|}}{{--|(皆)}}至典,僕又{{--|(有)}}典,邵行無典。新俈尹不爲僕剸{{--|(斷)}},僕炏/衣倌夏事𨟻{{--|(將)}}灋,不𣔾新俈迅{{*|16}} 尹,不敢不告見日。{{*|17}} 五帀{{--|(師)}}宵倌之敗告胃{{--|(謂)}},邵行之大夫吟𡠗其倌人,新俈迅尹不爲其言對,不憖。{{*|15反}} 十月甲申王䛠。{{*|16反}} 左尹。{{*|17反}} {{參|受{{PUA|}}({{PUA|}}{{--|(期)}})|受理、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及初步判决结论的摘要记录}}{{*|33反}}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民阝正婁對虜受{{PUA|}}({{PUA|}}{{--|(期)}}),八月乙亥不{{PUA|}}龏倉以廷,阩門又敗。 義覩。{{*|19}}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喜阝司敗孛耳三受{{PUA|}}({{PUA|}}{{--|(期)}}),九月甲辰之日不貞周取之奴以至{{--|(致)}}命,阩門又敗。 秀免。{{*|20}} 八月己巳之日,司豊司敗鄝隹𦣻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PUA|}}集獸黃辱、黃出/䖵以廷,阩門又敗。正旦塙戠{{--|(識)}}之。{{*|21}} 八月己巳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瑞、裏公{{PUA|}}得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言對陳宔隹𦣻之㦹之古{{--|(故)}}以告,阩門又敗。 正羅𢚇。{{*|22}} 八月己巳之日,𨙽少司敗臧未受{{PUA|}}({{PUA|}}{{--|(期)}}),九月癸丑之日不{{PUA|}}𨙽大司敗以盟𨙽之木被里之早攵無又{{--|(有)}}孛立/从甶,阩門又敗。 秀不孫。{{*|23}} 八月辛未之日,𨙬司馬豫之加州公孛逗、里公{{PUA|}}得受{{PUA|}}({{PUA|}}{{--|(期)}}),癸酉之日不言對陳𧣽之偒,阩門又敗。正羅𢚇。{{*|24}} 八月辛未之日,司敗黃貴毛內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玉命攵{{--|(令)}}步、玉婁牛乘以廷,降門又敗。 秀𠋠。{{*|25}} 八月壬申之日,郙昜大正登生鈜受{{PUA|}}({{PUA|}}{{--|(期)}}),八月癸巳之日不{{PUA|}}郙昜邑大夫,大夫以廷,阩門又敗。 正羅壽戠{{--|(識)}}之。{{*|26}} 八月癸梄{{--|(酉)}}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乙亥之日不以死於其州者之言對告,阩門又敗。正旦阝塙。{{*|27}} 八月甲戌之日,敗尹之司敗邭叴夷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PUA|}}敗尹之䣜尹公遠忻、莫囂遠𦣞見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28}} 八月甲戌之日,鄝莫囂之人周壬受{{PUA|}}({{PUA|}}{{--|(期)}}),癸壬之日不廷,阩門又敗。 正王得。{{*|29}} 八月戊寅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偳、里公{{PUA|}}得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言對陳百隹之㦹、以告,阩門又敗。{{*|30}} 八月戊寅之日,䣊司敗蔡丙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䣊之己里人青辛以廷,阩門又敗。 正秀不孫。 {{*|31}} 八月戊寅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以所死於其州者之居處名族至{{--|(致)}}命,阩門又敗。 旦塙戠{{--|(識)}}之。{{*|32}} 八月辛巳之日,贏昜之馭司敗黄異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五皮以廷,阩門又敗。{{*|33}} 八月辛巳之日,付阝{{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𣳟忻戠{{--|(識)}}之。{{*|34}} 八月癸未之日,新遊宫中音呆之州加公受{{PUA|}}({{PUA|}}{{--|(期)}}),乙酉之日不{{PUA|}}{{PUA|}}以廷,阩門又敗。 𢚇得。{{*|35}} 八月丙戌之日,宰刂羊可受{{PUA|}}({{PUA|}}{{--|(期)}}),九月乙巳之日不不{{PUA|}}對君以廷,阩門又敗。 𣳟{{PUA|}}({{PUA|}}{{--|(期)}})。{{*|36}} 八月己丑之日,福昜宰刂尹之州里公婁毛受,壬辰之日不{{PUA|}}苛辰以廷,阩門又敗。 旦塙。{{*|37}} 八月己丑之日,彳屰叴君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彳屰叴君之司馬、與彳屰叴君之人南車爰、登敢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38}} 八月己丑之日,付{{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正疋忻戠{{--|(識)}}之。{{*|39}} 八月乙未之日,𠤸陵司敗陽非受{{PUA|}}({{PUA|}}{{--|(期)}}),九月己梄{{--|(酉)}}之日不{{PUA|}}孛漾以廷,陞門又敗。 䣡{{PUA|}}戠{{--|(識)}}之。{{*|40}} 八月乙未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九月戊申之日不{{PUA|}}郢𨞊以廷,陞門又敗。 漾{{PUA|}}公。{{*|41}} 八月丙申之日,霝{{--|(靈)}}里子州加公文壬、里公苛言臧受{{PUA|}}({{PUA|}}{{--|(期)}}),九月戊戌之日不對公孫幸虎之侸之死,陞門又敗。 {{PUA|}}力巠{{PUA|}}鼠胃。{{*|42}} 九月己亥之日,𨞊君之右司馬軍臧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以至{{--|(致)}}命於郢,陞門又敗。 秀不孫。{{*|43}} 九月己亥之日,畢阝右仔尹孛鈜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之金,阩門又敗。 秀不孫。{{*|44}} 九月辛丑之日,五帀{{--|(師)}}俈䐘司敗周國受{{PUA|}}({{PUA|}}{{--|(期)}}),己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阩門又敗。 秀不孫。{{*|45}} 九月甲辰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申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以廷,阩門又敗。 𣳟厚。{{*|46}} 九月甲辰之日,喜頁司敗孛取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喜頁宫大夫、囗公旅{{PUA|}}({{PUA|}}{{--|(期)}})、朝昜公秋痀與周𢝔之分對,以廷,阩門又敗。{{*|47}} 九月戊申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㕸𨞊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48}} 九月戊申之日,邚喬差宋加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邚左喬尹秋𦐍以廷,陞門又敗。 義付/臣{{--|(僕)}}戠{{--|(識)}}之。{{*|49}} 九月戊申之日,䣊少司敗蔡丙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郬辛以廷,陞門又敗。 秀不孫。{{*|50}} 九月己酉之日,陰侯之正差囗㪥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陰大迅尹宋力弗以廷,陞門又敗。 宵親。{{*|51}} 九月己酉之日,縕異司敗番豫受{{PUA|}}({{PUA|}}{{--|(期)}}),癸丑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智。{{*|52}} 九月辛亥之日,臨昜之邑司馬孛力可受{{PUA|}}({{PUA|}}{{--|(期)}}),戊午之日不量廡下之貣,陞門又敗。 秀免。{{*|53}} 九月辛亥之日,喜君司敗{{PUA|}}善受{{PUA|}}({{PUA|}}{{--|(期)}}),丙辰之日不對長陵之邑死,陞門又敗。 秀夏。{{*|54}} 九月癸丑之日,縕異之司敗番追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㙗。{{*|55}} 九月癸丑之日,喜君之司敗遠則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PUA|}}邭鬲、外/邑慶以廷,陞門又敗。{{*|56}} 九月癸丑之日,俈暖之司敗周惑受{{PUA|}}({{PUA|}}{{--|(期)}}),辛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陞門又敗。 秀夏{{*|5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九月戊午之日,宣王之垞州人苛矍、登公夷臱之州人苛㪥、苛瓦是以受宣王之垞市之客苛旨,𡠗事人夷㱳、毛攵,旨三受不以出,陞門又敗。{{*|58}} 九月戊午之日,長尾正龏忄臭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戠{{--|(識)}}之。{{*|59}} 九月戊午之日,彳屰叴尹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PUA|}}諻、句栽。{{*|60}} 九月辛酉之日,新大食攵陳漸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行代昜食攵尹郙之人豆戈丰戈於長尾公之軍,陞門又敗。 疋縕。{{*|61}} 九月壬戌之日,郱郢司惪秀阝陽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安陸之下{{PUA|}}里人屈犬、少邑陽申以廷,陞門又敗。 疋雘。{{*|62}} 九月癸亥之日,鄵市之里人𢼄人力可受其兄𢼄朔,𡠗事人夷㱳、囗朔、力可不以朔廷,陞門又敗。{{*|63}} 十月乙亥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寅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 疋畏攵。{{*|64}} 十月戊寅之日,周𧶽之大夫陽義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夫咨彳巨夷、夫咨雘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逯。{{*|65}} 十月戊寅之日,邚正婁蔡串受{{PUA|}}({{PUA|}}{{--|(期)}}),壬辰之日不{{PUA|}}登𡜲之子娭以廷。陞門又敗。 秀義。{{*|66}} 十月戊寅之日,{{PUA|}}{{PUA|}}大邑人屈舵、大𠇔尹夏句浩受{{PUA|}}({{PUA|}}{{--|(期)}}),{{PUA|}}月辛未之日不𨊠𢆶𠭯䢜{{--|(歸)}}其田以至{{--|(致)}}命,陞門又敗。 {{PUA|}}紻。{{*|67}} 十月辛巳之日,鬲君之耆州加公周徛受{{PUA|}}({{PUA|}}{{--|(期)}}),丙戌之日不{{PUA|}}競西之司敗塞阝愴以廷,陞門又敗。 羅壽。{{*|68}} 十月辛巳之日,大厩馭司敗𩁹㪥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大厩馭陳异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69}} 十月己丑之日,笙敔公若馘受{{PUA|}}({{PUA|}}{{--|(期)}}),乙未之日不{{PUA|}}{{PUA|}}若以廷,陞門又敗。 疋𦑖。{{*|70}} 十月己丑之日,中昜司敗黄㦷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中昜之仔門人𨊠慶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1}} 十月壬辰之日,大臧之州人寍𦕏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不侸人於𨛱豫,陞門又敗。 宵被。{{*|72}} 十月壬辰之日,仿命孯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量馬𡉣奉,阩門又敗。{{*|73}} 十月癸巳之日,迅大命㻚之州加公周畢、里公周墨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周緩以廷,陞門又敗。{{*|74}} 十月乙未之日,羕陵正婁郘奇受{{PUA|}}({{PUA|}}{{--|(期)}}),{{PUA|}}月乙巳之日不{{PUA|}}咨{{PUA|}}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5}} 十月壬辰之日,噩君之司敗余丹受{{PUA|}}({{PUA|}}{{--|(期)}}),{{PUA|}}月辛丑之日不{{PUA|}}周緩以廷。 旦阝塙。{{*|76}} {{PUA|}}月辛未之日,迅命人周甬受正孛{{PUA|}}耴以乘田於章域鄃邑。正義牢戠{{--|(識)}}之。{{*|77}} {{PUA|}}月己亥之日,長尾阝之旦陽倚受{{PUA|}}({{PUA|}}{{--|(期)}}),甲辰之日不{{PUA|}}長尾正差塞阝思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78}} 之日,上臨邑公臨力它、下臨邑臨得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廷,陞門又敗。 疋獻。{{*|79}} {{參|疋獄|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 {{*|84反}} 冬{{PUA|}}之月,甲辰之日,少臧之州人𠇙士石佢訟其州人石𢨋,言胃{{--|(謂)}}㦹其弟石耴馬匕。既發䇙,𡠗勿{{PUA|}}{{--|(失)}}。 𣳟𣳟具戠{{--|(識)}}之,秀夏爲孛。{{*|80}} 冬{{PUA|}}之月,癸丑之日,周𧶽訟邚之兵幸𡠗事人邑司马競丁,以其政其田。{{PUA|}}({{PUA|}}{{--|(期)}})甲戌之日。郯{{PUA|}}公蛙戠{{--|(識)}}之,𣳟囗爲孛。{{*|81}} 冬{{PUA|}}之月,甲寅之日,音余夬訟郘臤、郘{{PUA|}}、郘忄臭、郘壽、郘衣、郘睿,以其不分田之古{{--|(故)}}。 {{PUA|}}({{PUA|}}{{--|(期)}})乙丑。 郯{{PUA|}}公蛙戠{{--|(識)}}之,{{PUA|}}力巠爲孛。{{*|82}} 冬{{PUA|}}之月,壬戌之日,羅之壦里人湘因,訟羅之廡域之怪(去心旁)者邑人疋阝女,胃{{--|(謂)}}殺衰昜公合,偒之妾叴{{PUA|}}。 正𣳟{{PUA|}}({{PUA|}}{{--|(期)}})戠{{--|(識)}}之,旦坪爲孛。{{*|83}}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膚人之州人陳值訟聖夫人之人𨛱軫、𨛱未,胃{{--|(謂)}}殺其兄、臣。 正義{{PUA|}}戠{{--|(識)}}之,秀{{PUA|}}({{PUA|}}{{--|(期)}})爲孛。{{*|84}}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𦈾㝒公值訟宋予鼠、宋庚、差命{{--|(令)}}諐{{--|(愆)}}、臽阝雁、黄{{PUA|}}、黄{{PUA|}}、陳欨、番珏、黄行、登夷、登𨒡、登臤、登淵、登陞、登{{PUA|}}、夫咨上、周敚、奠力可、黄爲宗、酓相{{PUA|}}、苛胼、霝{{--|(靈)}}宋、陽晨、臽阝敢,以其受𦈾㝒人而逃。 疋吉戠{{--|(識)}}之,秀渒爲孛。{{*|85}} 既{{PUA|}}{{--|(發)}}䇙,{{PUA|}}以廷。{{*|85反}} 峣昺之月,戊戌之日,詹昜君之萰陓邑人紫,訟羕陵君之陳淵邑人舟塙,胃{{--|(謂)}}殺其弟。 嬴{{PUA|}}公角,宵阝禾爲孛。{{*|86}} 八月辛巳之日,{{PUA|}}{{--|(許)}}昜大于尹宋衰攵訟𨊠慶、屈䶅、陽僵、陽軍、陳杲,以受{{PUA|}}{{--|(許)}}昜之䙴官陽逿逃之古{{--|(故)}}。 宵逆、王慪。{{*|87}} 八月壬午之日,楚斨司敗拜須訟陽道斨邑囗軍、囗夷角,以反其官。 旦孛戠{{--|(識)}}之,旦臣{{PUA|}}{{--|(蜀)}}。{{*|88}} 八月乙梄{{--|(酉)}}之日,遠乙訟司衣之州人苛齊,胃{{--|(謂)}}取其妾女𢆶。 秀膂戠{{--|(識)}}之,王阝是{{PUA|}}爲孛。{{*|89}} 競得訟緐丘之南里人龏㤹、龏西,胃{{--|(謂)}}殺其兄。九月甲辰之日,緐丘少司敗遠義、信䇙,言胃{{--|(謂)}}緐丘之南里信又{{--|(有)}}龏西,西以甘𠤳之{{PUA|}}{{--|(歲)}}爲亻鬲於喜阝,居口里。緐昜旦無又{{--|(有)}}龏㤹。 正秀齊戠{{--|(識)}}之,旦阝尚爲孛。{{*|90}} 九月戊申之日,俈大{{PUA|}}六命{{--|(令)}}周殺之人周雁訟付{{PUA|}}之關人周王采、周敚,胃{{--|(謂)}}𡒉{{--|(葬)}}於其土,王采、敚、{{PUA|}}雁、成唯、周鼠奚之妻𡒉{{--|(葬)}}女。 疋忻戠{{--|(識)}}之,缶阝從爲孛。{{*|91}}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陳午之里人藍訟登命尹之里人苛黽/口,以其叴其子丹,而得之於黽/口之室。 義癸、王還。{{*|92}}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人𨊠繮訟𨊠騬,以其敚其後。 旦阝近、羅軍。{{*|93}} 九月己酉之日,苛雘訟聖冢之大夫𨊠豎以賕田。 邾{{PUA|}}公壽、義得爲孛。{{*|94}} 九月戊午之日,邵無咨戈之州人鼓壴兆張恁訟邚之囗鼠瓜邑人呆競{{PUA|}}其囗大市米土思人杳,胃{{--|(謂)}}杳維其弟芻而,競殺之。{{*|95}} 十月辛巳之日,{{PUA|}}安人𨊠臣訟{{PUA|}}安人之南昜里人陽緩、孛𡒉,胃{{--|(謂)}}殺其兄。 正疋旦戠{{--|(識)}}之,但捭爲孛。{{*|96}} 十月戊戌之日,中昜{{PUA|}}盤邑人邵囗以訟坪昜之{{PUA|}}里人文旨,以其敚妻。 義牢戠{{--|(識)}}之,但捭孛。{{*|97}} 十月辛丑之日,{{PUA|}}{{--|(許)}}墨矞以訟邸昜君之人化阝公番申以朿見。 {{PUA|}}公朔、宵吳。{{*|98}} {{PUA|}}月辛酉之日,疋阝昜之俈{{PUA|}}{{PUA|}}公厚、教命止訟其官人番嚴、番向、番{{PUA|}}({{PUA|}}{{--|(期)}}),以其反官自䛠於新大厩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99}} {{PUA|}}月辛酉之日,𢍕敚之邾邑人走仿、登成訟走仿郘{{PUA|}}以其敚湯汸與囗溴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100}} {{PUA|}}月癸亥之日,章縕訟宋𠊰以𢼑田。 義牢、秀繮。{{*|101}} 上新都人蔡首羊訟新都南陵大宰縊首、右司寇正、陳得、正{{PUA|}}炎,以其爲其兄蔡襄剸,不灋。 旦阝佗,王阝力可爲孛。囗訽𨟻{{--|(將)}}須囗𡠗{{--|(執)}}。{{*|102}} 𨟻{{--|(將)}}既旅於郢,𨟻{{--|(將)}}須囗。{{*|102反}}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亯月,子司馬以王命命𦺈陵公{{PUA|}}、宜陽司馬強貸縕異之黃金,以貸鄗𨳿以䊮穜。{{*|103}} 王婁逯戠{{--|(識)}}之,王夏、王角爲孛。{{*|103反}} {{PUA|}}({{PUA|}}{{--|(期)}})至屈{{PUA|}}之月賽金。{{*|104}} 囗莫囂步、左司馬殹、安陵莫囂䜌獻爲鄝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5}} 㪥陵攻尹産、少攻尹𢨋爲㪥陵貸縕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6}} 羕陵攻尹𢘜、與喬尹黄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黄金三十益二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7}} 株昜莫囂郘壽君、與喬差妝爲株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8}} 荑昜司馬寅、黄辛、宋嘉爲荑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9}} 鬲連囂郘競𢚃、攻尹隘、波尹宜爲鬲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0}} 正昜莫囂囗、正陽塞公其、少攻尹𢙇爲正昜貸縕異之黄金十益一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1}} 昜陵連囂囗、大迅尹足爲昜陵貸縕異之黄金四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2}} 新者{{--|(都)}}莫囂{{PUA|}}、新都嘉夜公囗爲新都貸縕異之黄金五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3}} 州莫囂疥、州司馬庚爲州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4}}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夏{{PUA|}}之月,庚午之日,命{{--|(令)}}尹子士、大帀{{--|(師)}}子帶命𦺈陵公邘{{PUA|}}爲鄗𨳿貸縕異之金采金一百益二益四兩。{{*|115}} 鄝莫囂邵步、左司馬旅殹爲鄝貸縕異之金七益。 䣜陵攻尹乘、于尹繮爲䣜陵貸縕異之金三益刖益。{{*|116}} 羕陵攻尹夬、喬尹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金三十益二益。 邾陽莫囂壽君、安陵公𠌰爲邾昜貸縕異之金五益。{{*|117}} 夷昜司馬寅、競力申爲定昜貸縕異之金七益。 鬲連囂競夬、攻尹余賹爲鬲貸縕異之金六益。{{*|118}} 定昜司馬囗、芙公耳可爲定貸縕異之金十益一益。 昜陵司馬徸、右司馬志爲昜陵貸縕異之金四益。{{*|119}} 宵囗戠{{--|(識)}}之,秀{{PUA|}}({{PUA|}}{{--|(期)}})、秀淵、秀囗、王阝賞、宵陵、秀囗、秀雘志、王阝遶。{{*|119反}} 囗客監𠤳逅楚之{{PUA|}}{{--|(歲)}},亯月乙卯之日,下蔡兆里人余鼠胃告下蔡名九執事人昜城公羕睪。鼠胃言胃{{--|(謂)}}:𡉑亻拳米敖馬於下蔡其值之於昜城,或殺下蔡人余睪,少{{--|(小)}}命爲丽以傳之,昜城公羕睪命囗𡉑解句,傳𡉑亻拳得之。{{*|120}} 亯月丁巳之日,下蔡山陽里人𡉑亻拳言於昜城公羕睪、大䰻尹屈{{PUA|}}、郫昜莫囂臧厷、余牶。亻拳言胃{{--|(謂)}}:小人不信米敖馬,小人信{{PUA|}}下蔡人問里人雇女返、東戈阝里埸貯、荑里人競不割,並殺余睪於競不割之官,而相{{PUA|}}弃炎於大{{PUA|}}{{--|(路)}},競不割不至{{*|121}} 囗女。孔𡠗埸貯、里公𡉑囗,士尹紬言豕返。孔言胃{{--|(謂)}}埸貯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雇女返、加公臧中、里公利父,返。孔言胃{{--|(謂)}}:女返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競不割,里公𠯈㧦、亚囗{{PUA|}}阝乘車返。孔言胃{{--|(謂)}}:不割既走於前,孔弗{{PUA|}}。孔收𡉑亻拳之㚢加公𨊠戍、里公余{{*|122}} 囗,返。孔言胃{{--|(謂)}}:𡉑亻拳之㚢既走於前,孔弗{{PUA|}}。𡉑亻拳未到剸,有疾,死於{{PUA|}}。 雇女返、場貯、競不割{{PUA|}}{{--|(皆)}}既盟。{{*|123}} 司豊之夷邑人桯甲受𣳟昜之酷官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敢阝域東敔戊之𥫗/夫邑。{{*|124}} 宋客盛公臱聘楚之{{PUA|}}{{--|(歲)}},屈{{PUA|}}之月,戊寅之日,疋阝昜公命敢阝域之客蔁、{{PUA|}}尹癸對之。東敔公余爿卑、敔司馬陽牛{{PUA|}}{{--|(皆)}}言曰:“疋阝昜之酷倌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小人之敔,邵戊之夫邑。”{{*|125}} 既{{PUA|}}{{--|(發)}}䇙,廷疋昜之酷官之客。 王倚爲孛。{{*|125反}}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邑大夫對州里人陽𨱄/月之與父陽年同室與不同室。大邑丑 、大馬𡉣尹帀{{--|(師)}}言胃{{--|(謂)}}: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126}} 年同室。陽𨱄/月居郢,與其季父䣄囂陽必同室。 大邑丑内{{--|(入)}}氏𠾡。{{*|127}} 左尹與漾公賜、正婁惐、正命囗、王丁司敗逿、少里喬與尹𦏴、郯{{PUA|}}尹虎、{{PUA|}}尹利之命胃{{--|(謂)}}:羕陵邑大夫對羕陵之州里人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年同室。夏昺之月,己酉之日,甶一戠{{--|(識)}}獄之宔以至{{--|(致)}}命,不至{{--|(致)}}命,阩門又敗。{{*|128}} 夏昺之月,癸卯之日,戠{{--|(識)}}言市以至,既涉於喬與,喬差{{--|(佐)}}僕受之。 其對戠{{--|(識)}}言市,既,以逅郢。{{*|128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𠄨{{--|(恆)}}思少司馬登{{PUA|}}{{--|(蜀)}}言胃{{--|(謂)}}:甘𠤳之{{PUA|}}{{--|(歲)}},左司馬古以王命𠄨{{--|(恆)}}思畬枼具王之{{PUA|}}一青青豢之齎,足金六匀{{--|(鈞)}}。{{*|129}} 囗{{PUA|}}{{--|(歲)}}也,𠄨{{--|(恆)}}思少司馬屈幸攵/矛以足金六匀{{--|(鈞)}}聖命於枼,枼邑大夫、左司馬縕虩,弗受。食米公臱之{{PUA|}}{{--|(歲)}},𠄨{{--|(恆)}}思少司馬囗乘或以足金六匀{{--|(鈞)}}畬枼,畬枼邑大夫、集昜公蔡逯虖受。{{*|130}} 須左司馬之网行𨟻{{--|(將)}}以{{PUA|昰}}{{--|(聞)}}之。{{*|13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丑之日,陰司敗呆{{PUA|}}告湯公競軍言曰:𡠗{{--|(執)}}事人䛠米㠯、苛冒、余舟、余力呈、余慶之獄於陰之正。{{*|131}} 秦競夫人之人𧧶慶坦凥陰之東𥨚之里,敢告於見日。陰人苛冒、𧻚卯以以宋客盛公臱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巳之日,{{*|132}} 並殺僕之兄𣅉。僕以詰告子{{PUA|}}阝公,子{{PUA|}}阝公命畏阝右司馬彭臭爲僕箞𠾡,以余侌之堇攵客、侌侯之慶孛百宜君命僕尃隻之,得苛{{*|133}} 冒,𧻚卯自殺。堇攵客百宜君既以至{{--|(致)}}命於子{{PUA|}}阝公,得苛冒,𧻚卯自殺。子{{PUA|}}阝公䛠之於陰之堇攵客,甶剸之。吟侌之堇攵客不爲其剸,而{{*|134}} 倚𡠗{{--|(執)}}僕之兄{{PUA|}},侌之正國𡠗{{--|(執)}}僕之父舟。苛冒、𧻚卯並殺僕之兄𣅉,侌人陳𢨋、陳旦、陳縕、陳𨜶、陳寵、連利{{PUA|}}{{--|(皆)}}智{{--|(知)}}其殺之。僕不敢不告於見日,{{*|135}} 甶聖之。舟、力呈{{PUA|}}{{--|(皆)}}言曰:余慶、余力呈、余舟殺𠈗卯,慶逃。夏昺之月,癸亥之日,𡠗{{--|(執)}}事爲之{{*|136}} 盟,囗凡二百人十一人。既盟,{{PUA|}}{{--|(皆)}}言曰:信對{{PUA|昰}}{{--|(聞)}}智{{--|(知)}}余慶之殺𠈗卯,舟、力呈與慶{{PUA|}}{{--|(皆)}}對{{PUA|昰}}{{--|(聞)}}智{{--|(知)}}苛冒、𠈗卯不殺余𣅉。余力呈𡠗{{--|(執)}},未又{{--|(有)}}剸,圭佝而逃。{{*|137}} 陰人余力呈命䛂,陰人御君子陳旦、陳龍、陳無正、陳夬與其堇攵客百宜君、左關黄惕、臽差蔡惑、坪彳屰公蔡冒、大枼尹連𠭯,{{*|138}} 甶力呈之朱戈敍力呈之所䛂。與其來戈,又阯{{--|(怨)}}不可䛂。同社、同里、同官不可䛂,匿至從父兄弟不可䛂。{{*|138反}} 大脰尹公弼必與{{PUA|}}三十。左尹以王命告湯公:余慶告胃{{--|(謂)}},苛冒、宣卯殺其兄𣅉,陰之堇戈客𢽊得冒,卯自殺,陰之堇戈客或𡠗{{--|(執)}}{{PUA|}}之兄力呈,而舊不爲{{PUA|}}。君命兼爲之{{PUA|}},夏{{PUA|}}之月,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於郢,{{*|135反}} 以至{{--|(致)}}命於郢於子左尹。{{PUA|}}{{--|(僕)}}軍造言之:見日以陰人余慶之告䛠{{PUA|}}{{--|(僕)}},君命兼爲之{{PUA|}}。陰之正既爲之盟䛂,慶逃,力呈圭{{PUA|}},其余𡠗{{--|(執)}}𨟻{{--|(將)}}至𣥜而{{PUA|}}之。見日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以行古䚿上𠄨{{--|(恆)}},{{PUA|}}{{--|(僕)}}徛之,以{{--|(致)}}命。{{*|137反}} 左尹以王命告子{{PUA|}}阝公,命䚿上之戠{{--|(識)}}獄爲陰人余力呈盟,其所命於此箸之中,以爲䛂。{{*|139反}} {{PUA|}}{{PUA|}}之亯月甲午之日,囗尹作馬𡉣從郢以此等孛。132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十月辛巳之日,畢囗尹酉米咨與丵阝君之司馬奉爲皆告城,言胃{{--|(謂)}}:小人各政於小人之{{PUA|}}{{--|(地)}},無言嘉。登人所漸木四百先於{{*|140}} 菐阝君之{{PUA|}}{{--|(地)}}蘘溪之中;其百又八十先於畢{{PUA|}}{{--|(地)}}卷阝中。{{*|14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巳之日,秦大夫憍之州里公周肷言於左尹與羕公赐、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肷言曰:甲辰之日小人{{*|141}} 之州人君夫人之𤽐愴之{{PUA|}}一夫,{{PUA|}}{{--|(佚)}}𨓭至州{{PUA|}}{{--|(巷)}},小人𨟻{{--|(將)}}𢾭之,夫自偒,小人女獸之,以告。秀齊戠{{--|(識)}}之,{{PUA|}}蔡爲孛。{{*|142}} {{PUA|}}月乙巳之日,鄝{{PUA|}}囂敔䣄君之淵人黄欽,言於左尹與羕公賜、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欽言:鬲{{PUA|}}尹憍{{PUA|}}{{--|(執)}}小人於君夫人之𤽐愴,甲辰之日{{*|143}} 小人取愴之刀以解小人之桎,小人对州{{PUA|}}{{--|(巷)}},州人𨟻{{--|(將)}}𢾭之小人,小人信以刀自㦹,州人女以小人告。{{*|144}} 東周之客繮朝、妟阝客登余善、秦客陳訢、畏阝客畏阝䘥、畏阝客公孫哀、越客𣍧𥣫、越客左尹軖、畏阝客喜卑喿、郙客望困業之邑犬敍寡,月录旦灋之,無以䢜{{--|(歸)}}之。中余戠{{--|(識)}},歸之客,成昜迅尹成以告子司馬。{{*|145}} 八月戊寅,子司馬䛠之。九月甲申之日,司豐之客須囗箸言胃{{--|(謂)}}:小人以八月甲戌之日,余月录之余人囗囗歸客之囗金十兩又一兩。 交亞爲孛。{{*|145反}} 所又𧠵{{--|(責)}}於寢{{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豕玫苛叴欠利之金一益囗益。秀{{PUA|}}({{PUA|}}{{--|(期)}})、{{PUA|}}{{PUA|}}爲孛。所又𧠵{{--|(責)}}於{{PUA|}}寢{{PUA|}}、寢{{PUA|}}、{{PUA|}}{{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俈迅其命孛怲之金五益。{{*|146}} 陳囗、宋獻爲王具鹵於泯爰,屯二儋之飤金{{PUA|}}二金{{PUA|}}。𨟻{{--|(將)}}以成敗。{{*|147}} 客發䇙。{{*|148}} 陵迅尹塙以楊虎歛關金於邾敚臾仿之新昜一邑、霝{{--|(靈)}}地一邑、𥔘一邑、䣒一邑、房一邑、俈楮一邑;與其汸,女{{PUA|}}一賽,㴚汸一賽、斪汸一賽。不量其關金,𨟻{{--|(將)}}䛂之於其尹命{{--|(令)}}。 陵迅尹之㯮陽、余可内{{--|(入)}}之。{{*|149}} 𨚣昜之酷里人邵夬、邦囗、盤己、𨚣昜之牢中獸竹邑人宋贔、荑陵之{{PUA|}}里人石紳,貸𨑒囗之王金不賽。 𨑒囗之客苛𣅉内{{--|(入)}}之。白{{PUA|}}公{{PUA|}}、登行。{{*|150}} 客發䇙。{{*|150反}} 左馭番戌飤田於巳阝{{PUA|}}𦦹邑城田一素畔𦼲。戌死,其子番步後之;步死,無子,其弟番墨後之;墨死,無子,左尹士命其從父之弟番素後{{*|151}} 之。素飤田{{PUA|}}於責,骨值之。左馭遊,晨骨貯之又{{--|(有)}}五節{{--|(段)}},王士之後王阝賞𨳿{{--|(閒)}}之,言胃{{--|(謂)}}番戌無後。左馭旨命左命{{--|(令)}}夬定之,言胃{{--|(謂)}}戌又{{--|(有)}}後。{{*|152}} 囗囗之田,南與录君佢疆,東與䔖君佢疆,北與鄝昜佢疆,西與鄱君佢疆。其邑:{{PUA|}}一邑、䢿一邑、並一邑、{{PUA|}}一邑、余爲一邑、隼一邑,凡之六邑。{{*|153}} 王所舍新大厩以啻蔖之田,南與录君{{PUA|}}{{--|(執)}}疆,惠泽與䔖君{{PUA|}}{{--|(執)}}疆,北與鄝昜{{PUA|}}{{--|(執)}}疆,西與鄱君{{PUA|}}{{--|(執)}}疆。{{*|154}} 囗囗囗陵公郘䏕、襄陵之{{PUA|}}{{--|(僕)}}邑於邚,郢足命臧{{--|(葬)}}王士,足臧{{--|(葬)}}王士之宅,{{PUA|}}{{--|(僕)}}命𠄨{{--|(恆)}}犬受足若,足命邚少司城龏頡爲叴攵犬受足於{{PUA|}}{{--|(僕)}},方邚左司馬競慶爲大司城叴攵客𠭯,政五連之邑於臧{{--|(葬)}}王士,不以告{{PUA|}}{{--|(僕)}}。{{*|155}} 既言之,䛠之左尹。{{*|155反}} 囗{{PUA|}}{{--|(執)}}命爲王㝅取邾不浧㝅而逃命,䛠之政。左尹冠以其不得{{PUA|}}{{--|(執)}}之凥,弗能詣。 夏{{PUA|}}癸丑,子陵尹䛠之。{{*|156}} 邚邑大夫命少宰尹兆阝言女,對{{PUA|昰}}{{--|(聞)}}大梁之戠{{--|(識)}}崔之客苛坦,苛坦言胃{{--|(謂)}}:邚攻尹屈愓命解舟、囗舟、𦀂司舟,舟斨、車輣{{PUA|}}斨、宋中之斨古斨垞、竽馬𡉣倌、竽倌之崔貸解。{{*|157}} {{PUA|}}月己亥之日,邚少宰尹兆阝言女以此𠾡至{{--|(致)}}命。{{*|157反}} 畢得厠爲右{{PUA|}},於莫囂之軍,死爿方當。{{*|158}} 畢紳命以夏{{PUA|}}{{--|(路)}}{{PUA|}}、舟{{PUA|}}爲告於少帀{{--|(師)}},䣆公嘉之告方之攻尹。复阝囗峣之告、陳興之告言之子司馬。{{*|159}} 臧奠言之少帀{{--|(師)}}。{{*|160}} 厩仿司馬婁臣、廄仿{{PUA|}}婁佗、嘉事命以王命䛠之正。{{*|16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峣昺之月,所䛠告於正婁{{PUA|}}:壬申,{{PUA|}}阝少司馬龏西、邸昜君之人陳貯;乙亥,周足欠;戊寅,䣆{{PUA|}}尹鼠予。夏昺甲寅,陰人陳{{PUA|}};戊午,盬虩、黄亞;壬戌,邾司敗阩、{{*|162}} 周愓之人雘、{{PUA|}}邑人塞阝佊、隋晨;丙寅,邸昜君之人臧塙、陽君之人隋愓、臧燭。亯月己巳,中厩夫咨豫、恆思公之州里公虎、梁人夫咨慶、下蔡人競領;辛未,楚斨族倀力夸、复阝{{PUA|}}連囂番;壬申,孛者欠于;癸酉,喜人{{*|163}} 囗州加公黄監、噩君之人利吉、大厩登代、荇君之加公宋禾、婁旨;乙亥,集迅命登嘉;戊寅,幸阝邑人疋𨑓;辛巳,𣳟昜貝枼尹{{PUA|}}阝余、婁鼧、复阝尹之人敚㒸、鄦之州加公{{PUA|}}{{PUA|}}、登人遠纚;壬午,奠它人、{{*|164}} 复阝命之州加公苛㗖;癸未,縕異之人周𢿶、俈陵君之人登定;甲申,喜君之人奠雁;己丑,新都人奠逃;壬辰,梁人夫咨宜;丙申,朋阝郢人黄鯛。夏{{PUA|}}己亥,䣊君之人登羊曾;辛亥,囂酉臽尹之州加公夫咨宜公鼠里、{{PUA|}}寢{{PUA|}}喜、{{*|165}} 囗黽栽陵之鬲司敗兆阝㝅、愄王垞臧嘉、{{PUA|}}寢命之州苛魚关;辛酉,俈囗司敗縕、晉𣌭之人蔡得、子西{{PUA|}}尹之人辛;乙丑,䣜陵命腸佢、章余可;丙寅,陳公之人奠少士、俈迅喦甬、羕陵人孛縕、{{*|166}} 喜夫之人文睿、栽陵人兆阝{{PUA|}}。八月戊辰,大厩盤尾;邚人架亘、大迅苛羅、臧秦之人吳加;辛未,東阪人登步、東阪人登邵;壬申,俈{{PUA|}}蔡𨊠;戊寅,疋束援、苛作;乙酉,郱郢隋鬲、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丑,珞尹郛、中厩{{*|167}} 苛善、陳聖。九月戊戌,𨊠作;辛丑,舟敗公豕、舟斨公{{PUA|}}、司舟公孛;壬寅,夜基之里人羕墜;乙巳,{{PUA|}}{{PUA|}}呆多欠;丙午,嘼善之人苛力呈;戊申,俈{{PUA|}}黄㾊之人𡰥{{PUA|}}、鬲人秦赤;辛亥,妾婦監、{{PUA|}}臭、鬲人秦赤;丙辰,隋宏之人惑、{{*|168}} 黄和;癸亥,郱郢司惪秀陽、箕人𨊠臱。十月戊寅,郱郢司惪秀陽、苛戄、湛母邑人屈庚、俈大迅尹余右、梁人夫咨慶;辛巳,羕陵人郘夬、武陵{{PUA|}}尹之人翏足、陽癸邑人周{{PUA|}}、郱郢呆子留、兆阝邑人吳{{PUA|}}、俈斪{{*|169}} 夫咨妾之人登州、盬土;己丑,喜沱人宋丹、郱郢人絑爿亯襄、侄命連囂妾、黄{{PUA|}}、蔡睿、隋鐘連囂軻、大俈{{PUA|}}黄盍。九月己亥,邚人黄戌、枼阝人{{PUA|}}阝厚。{{*|170}} 所䛠於發尹利:峣昺壬申,邚人夫咨佢余、囗埜;乙亥,登無龍、隋㫳;戊寅,登俈。亯月乙亥,東反人余豫;辛巳,酅邑人登胃、郱郢人隋鬲、{{PUA|}}寢尹之人㤹;壬午,亡今;癸未,盬塙;丙戌,酓相胃、少妾囗;{{*|171}} 己丑,王阝君{{PUA|}}發;甲午,𣳟昜人陳圑、愄王之垞人臧黽。夏{{PUA|}}己亥,霝昜人盬伆;甲㫳,登孛;乙巳,郱郢攻尹之人登臤、大俈迅䜌𨒡、攻𢊾苛㤋;辛亥,䣄夬、复阝{{PUA|}}夫咨𨊠、朋郢少司馬陳憗;癸丑,新{{*|172}} 埜君之州加公舟;丙㫳,妾婦迻、登軍之州人婁囗;己未,孛王采之人百隹、黃倗、畢同、正昜脰尹止奇、疋昜少司馬夫咨睿、盬虩;辛酉,臧暑、縕異之人五慶。八月辛未,愄王俈室羽 / 二爿善、古迅尹湯昃;壬申,{{*|173}} 周霖之人應、詹凡之人余爲;甲戌,邚人夫咨力爰;戊寅,正昜迅靁秦、大夫咨之州人黄子姚、肅王垞人羽 / 二亞夫;壬㫳,塞阝豫、{{PUA|}}{{PUA|}}黄身身、新俈迅黄值、俈{{PUA|}}巟瘽、隴城莫囂之人利縕;乙梄{{--|(酉)}},阝鹿邑人陽縕、吳晉;己丑,中厩{{*|174}} 馭蔡臣、武城人番衰耳。九月戊戌,鄱君之右司馬;己亥,箕新官宋亡正、靁孛;辛丑,俈{{PUA|}}蔡遶;丙午,孛瘽;戊申,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酉,鄜邑人登㭪;辛亥,妾婦嫌、箕貝枼尹肗;丙㫳,遊宫坦倌黄贛;{{*|175}} 戊午,邚人番羕、子姬盬𡒉、魯客尃臣、栽𣳟君之人苛車爰、新大厩屈爲人;辛酉,陽己之人赐、夫咨襄、石蒼。十月己丑,陽君之人雁臭、宵倌司敗若、盬塙、苛狗子、邵力爰之人余吕亡愄、{{*|176}} 缶阝莫囂之人盬爿童;癸巳,正昜正差羽 / 二𡒉、喜君之人㣈妾;甲午,羕迅命絑;乙未,奉阝昜司敗兆阝睿、羕陵公之人夫咨{{PUA|}}、大室酉臽尹伆。{{PUA|}}月乙亥,妾婦女{{PUA|}};{{*|177}} 癸丑,俈大迅䜌𨒡。{{*|178}} 所䛠於郯{{PUA|}}尹虎:峣昺壬申,蔡人陳弃、酓鹿軞、登邵之人隋訓;戊寅,刃阝人夫咨慶、門婁悲。夏昺甲寅,陵尹之人黄采、𨝷人登蒼、僵馭娄夕刀;戊午,俈迅孛言允;己未,正阝昜迅周臤、聖夫人之青阝邑人黽;{{*|179}} 壬戌,貝童侌𡰥女、舟室余臣、霝{{--|(靈)}}里子之州差{{PUA|}}䝰、競貯之州加公陽鼠予、僵馭郙{{PUA|}};丙寅,䣊君新州里公陽{{PUA|}}、金阝君之人{{PUA|}}蔡、秦{{PUA|}}連囂䐓、盬虩。亯月己巳,复阝{{PUA|}}黄請、{{PUA|}}力夸、中俈{{PUA|}}少童羅角、右馭郙還;{{*|180}} 辛未,安陸人陳環、陵人番乙;壬申,邵上之州加公妟阝、雁阝族之州人孫止、昃𢊾曆;乙亥,{{PUA|}}昜人孛{{PUA|}}、莫囂之州加公五陽;戊寅,遊倉;癸未,少妾媡、奠羊;甲申,𣳟昜人盬𨊠;丙戌,坪夜君之州加公酓鹿、眉新、{{*|181}} 亯埜邑人陳臤、余善、呆溪邑人𢼄雘志;己丑,寅官司敗𨒑;壬晨,{{PUA|}}阝株之仿周囗;癸巳,郊人雥其;丙申,右司馬愋之州加公番占。夏{{PUA|}}己亥,夫咨夬;辛丑,下蔡人畢會;甲㫳,孛獻、大臧之加公黄申;{{*|182}} 乙巳,𨞊昜人陳楚、新埜人少妾旬、郘寅;辛亥{{PUA|}}阝人雁阝丙、蔡睿、枬力{{PUA|}}之州人周庚、新大厩蔡己;癸丑,𣳟昜人邗得;丙㫳,郯人魚隹芻、乇旡獸𨙽邑公姦;己未,魚隹公右、陽隹司敗陽、愄王垞人臧、{{*|183}} 郬尹之隋羕倚、郘寅;乙丑,羕人余郙、陽暑。八月辛未,余{{PUA|}};壬申,坪陵命信;戊寅,郘𣍧、巟雁;壬㫳,鄵人𢼄力可、王西三十里公周訹、𣳟昜人邗得、鬲人秦赤、湯午;丙申,蔡𨊠;壬㫳,大厩黄先;大{{PUA|}}登余善,苛叴兂、{{*|184}} {{PUA|}}邑人苛佗、五子尃、郱郢人酓霖旨;瑞申,郱郢公之州加公婁前、貛禹。九月己亥,陽暑、陽亻𢘳、臨昜人宔貯;壬寅,五帀{{--|(師)}}土尹宜咎;甲㫳,君夫人之力{{PUA|}}阝木周促;乙巳,苛魚{{PUA|}};丙午,邸昜君之呆敚;己酉,俈迅喦甬、{{*|185}} 旅夬;癸丑,盬漸;甲寅,羕正阝公叴旡;丙晨,{{PUA|}}{{PUA|}}人𨊠固、陳圑;己未,邸昜君之人番貝見、俈迅臽阝和、正昜迅𢼄雘志、新{{PUA|}}尹之人{{PUA|}}、盬昜命聑、俈{{PUA|}}巟阝革堇、奠受;辛酉,登人臧燭、羕陵少旬尹燒。{{*|186}} 所䛠於正命䍿:峣昺乙亥,登蔡、競駝;戊寅,俈斪{{PUA|}}{{--|(豭)}}臣。夏昺甲寅,登人苛卑;戊午,婁産;己未,妾婦壬女。夏{{PUA|}}乙丑,大尹之人黄訢。八月戊晨{{--|(辰)}},登塙、甬阝昜莫囂之人痑、正秀暘秋亥;壬申,遊{{PUA|}}黄愴;{{*|187}} 戊寅,旦阝羊曾、龏夫人之人㕸阝𨞊;乙酉,疋阝邑大夫黄車厭、囗昜人陳立皮;己丑,邚{{PUA|}}{{--|(執)}}事人甬阝奠、䣒丘䢼𠭯之人果;壬晨{{--|(辰)}},上䣆邑人周喬、𠍵遊縕、翏亞夫。九月戊戌,邚坪邑夫咨𩁹;辛丑,{{*|188}} 昜厩尹之人黄叴欠、新大厩陽晉;辛亥,翏亞夫、俈交登巠;丙晨{{--|(辰)}},𨟚君之州加公周㪥、株昜莫囂州加公張讙、邗競之州加公旦阝秦、复阝命之州加苛啗;戊午,登{{PUA|}}、{{*|189}} 朋阝郢黄鯛、縕異之人𨊠貯、录君之子連郢、{{PUA|}}州加公周禺;己未,遊邑州加公屰可;辛酉,篁命州加公陽女、楚斨勺阝。十月乙亥,酓鹿巨、羕夬耳、東反人登環、屈貯、 {{PUA|}}繮;戊寅,鄜邑人登亦瓦、壘{{*|190}} 昜君之人宋午、王西州里公命訹、雁族州里公黄固;辛巳,宣王垞市客苛雘、陳人龏㪍;己丑,妾婦𡛡、正阝昜㐵公要、新大厩𢼄新、蔡丙、𨙬迅尹之人余余善、膚{{PUA|}}連囂柞、余豫;壬㫳,五佗、周蟲;{{*|191}} 癸巳,婁鬲;甲午,愄王俈室楚{{PUA|}}、陳吉、楊亂人蔡倉;乙未,陳人龏{{PUA|}}之人{{PUA|}}、㡭阝人武貴墨、坪陵君之州加公佢新。{{PUA|}}月己亥,{{PUA|}}阝人余夏臣、盬塙。{{*|192}} 告所䛠於仴尹:亯月戊寅,夏命蔡言{{PUA|}};辛巳,郙邑人秀鬲、䜌𣍧、楚韋方前。九月癸亥,呆訓;乙丑,昜陵人遠從志。十月乙亥,昜翟人翏臤、膚力巠、壬青、臽阝雘、噩君之人余畢;戊寅,正昜邵{{*|193}} 夬、蔡步、集脰囗夜、余銜鯢、邚人盬憖;迅命{{PUA|}}爿{{PUA|}}、栽尹毛之人、郯{{PUA|}}尹賜之人。{{*|194}} 所䛠於少里喬{{PUA|}}尹𩁹,巳。{{*|195}} 所䛠於王丁司敗逿:亯月己巳,酓本㪥。八月己巳,登連。{{*|196}} ==二 卜筮祭禱記録==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197}} 於竆(躳身),㪥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甶{{--|(鬼)}}攻解於人禹。占之當吉,{{PUA|}}({{PUA|}}{{--|(期)}})中又{{--|(有)}}憙。{{*|198}}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石被裳以訓𩅐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外{{--|(𨳿)}}又{{--|(有)}}𢚧{{--|(憂)}},{{*|199}} 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PUA|}}禱於夫人戠{{PUA|}}。志事兼得,皆兼賽之。占之,吉,亯月、夏{{PUA|}}又{{--|(有)}}憙。{{*|200}}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雁會以央{{PUA|}}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豫、兑。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201}} 竆(躳身),㪥雀立𨒈{{--|(遲)}}踐,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於宫{{PUA|}}{{--|(地)}}宔{{--|(主)}}一{{PUA|}};𥚰於新父蔡公子家牛戠、{{PUA|}}、酉飤,饋之;𥚰新母肥豕干、酉飤;{{PUA|}}{{--|(舉)}}禱東陵連{{*|202}} 囂肥豕干、酉飤。{{PUA|}}{{--|(舉)}}石被裳之敚{{--|(祟)}},{{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於文坪{{PUA|}}{{--|(夜)}}君、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夫人{{*|203}} 戠{{PUA|}}、酉飤。雁會占之曰:吉,至九月憙雀立。凡此䉒{{--|(徧)}}也,既𦘔{{--|(盡)}}迻。{{*|204}} 新父既城。新母既城。{{*|202反}} 東周之客[[File:U232b2-var-001.svg|16px|鄦(⿱無日)]]{{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邵王牛戠、大𡒉,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5}} 東周之客[[File:U232b2-var-001.svg|16px|鄦(⿱無日)]]{{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6}}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𢼎{{--|(胙)}}於栽郢之{{PUA|}}{{--|(歲)}},遠{{PUA|}}之月,癸卯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右{{--|(左)}}尹邵{{PUA|}}貞,{{PUA|}}腹疾,以少𢟪,尚毋又{{--|(有)}}咎。占之,貞吉,少未已,以其古{{--|(故)}}敚之。孨{{--|(薦)}}於埜{{PUA|}}{{--|(地)}}宔{{--|(主)}}一{{PUA|}}{{--|(豭)}},宫{{PUA|}}{{--|(地)}}宔{{--|(主)}}一{{PUA|}}{{--|(豭)}},{{*|207}} 賽於行一𤝡(白犬),酉飤,占之曰:吉。峣昺㪥見王。{{*|208}}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209}} 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與宫室,㪥外又不訓,損、臨。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礻欠一全{{PUA|}},{{PUA|}}{{--|(舉)}}禱社全{{PUA|}};{{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迻雁劊會之祱,賽禱東陵{{*|210}} 連囂豕干豕、酉飤,蒿之。甶攻解於盟𥛜,㪥敍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三{{PUA|}}{{--|(歲)}}無咎,𨟻{{--|(將)}}又{{--|(有)}}大憙,邦智之。{{*|211}}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2}}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亞於王事,㪥{{--|(且)}}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以其古{{--|(故)}}敚之。迻古{{--|(故)}}䉒{{--|(徧)}},賽禱{{PUA|}}{{--|(太)}}備{{--|(佩)}}玉一環,侯土、司命、司𥛔各一少環,大水備{{--|(佩)}}玉一環,二天子{{*|213}} 各一少環,{{PUA|}}山一㺲。迻雁會之祱,賽禱宫侯土一{{PUA|}}。迻石被裳之祱,至秋三月,賽禱邵王戠牛,饋之;賽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賽禱新母{{*|214}} 戠{{PUA|}},饋之。盬吉占之曰:吉。{{PUA|}}{{--|(太)}}、侯土、司命、司𥛔、大水、二天子、{{PUA|}}山既皆城。 {{PUA|}}({{PUA|}}{{--|(期)}})中又{{--|(有)}}憙。{{*|215}}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苛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6}}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㪥{{--|(且)}}外又{{--|(有)}}不訓,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一牂,甶攻解不㱠。苛嘉占之曰:吉。{{*|21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PUA|}}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甲寅之日,{{PUA|}}良瘥,又敚,{{PUA|}}{{--|(太)}}見琥,以其古{{--|(故)}}敚之。壁{{--|(避)}}琥,睪{{--|(擇)}}良月良日䢜{{--|(歸)}}之,{{*|218}} 㪥爲囗綳𤨳{{--|(佩)}},兼囗之厭一{{PUA|}}{{--|(豭)}}於{{PUA|}}{{--|(地)}}宔{{--|(主)}};賽禱行一白犬,䢜{{--|(歸)}}冠帶於二天子。甲寅之日,逗於疋阝昜。{{*|219}}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庚辛又夕刀{{--|(間)}},{{PUA|}}兼瘥,不逗於疋阝昜,同敚。{{*|220}}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莤{{--|(酉)}}之日,{{PUA|}}{{PUA|}}以少寶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PUA|}}月{{PUA|}}({{PUA|}}{{--|(期)}})中尚毋又羕。{{*|221}} {{PUA|}}{{PUA|}}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新父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直牛,饋之。殤内其{{PUA|}}生。{{PUA|}}{{PUA|}}占之曰:吉。{{*|222}} 屈宜習之以彤笿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尚毋又羕。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與{{PUA|}}{{PUA|}}之敚,屈宜占之曰:吉。{{*|223}}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攻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新王父司馬子音戠牛,饋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4}}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PUA|}}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殤東陵連囂子{{PUA|}}肥豕干,蒿祭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226}} 又{{--|(有)}}{{PUA|}}{{--|(憂)}}竆(躬身)。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PUA|}}{{--|(太)}}一全{{PUA|}},{{PUA|}}{{--|(舉)}}禱兄俤{{--|(弟)}}無後者邵良、邵𨍱、縣䶅公各豕干,酉飤,蒿之。盬吉占之曰:吉。{{*|227}}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28}}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蠱、剥。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宫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甶攻叙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229}}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30}}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甶攻祱䢜{{--|(歸)}}備{{--|(佩)}}珥、冠帶於南方。觀綳占曰:吉。{{*|23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隨、離。{{*|232}}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室牅,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侯土一{{PUA|}},{{PUA|}}{{--|(舉)}}禱行一白犬、酉飤,𨳮於大門一白犬。五生占之曰:吉。{{*|233}}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PUA|}}吉{{*|234}} 占之,吉,無咎,無敚。{{*|23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既,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疾難㪥{{--|(瘥)}},以{{*|236}} 其古{{--|(故)}}敚之。{{PUA|}}{{--|(舉)}}禱{{PUA|}}{{--|(太)}}一羊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兩{{PUA|}},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237}} {{PUA|}},甶左尹邵{{PUA|}}{{PUA|}}{{PUA|}}凥。甶攻解於{{PUA|}}{{--|(歲)}}。盬吉占之曰:吉。{{*|23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頤、妄。占之,𠄨{{--|(恆)}}貞吉,疾{{*|239}} {{PUA|}},又{{PUA|}}{{--|(孽)}},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五山各一牂;{{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文坪夜君子良、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240}} 饋之。甶攻解於𥛜與兵死。舉盬吉之敚,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PUA|}}。陳乙占之曰:吉。{{*|24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242}} 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舉盬吉之敚,{{PUA|}}{{--|(舉)}}禱{{PUA|}}{{--|(太)}}一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東陵連囂豜、酉飤,蒿之;{{*|243}} 贛之衣裳各三爯;{{PUA|}}{{--|(舉)}}禱雩一全{{PUA|}}、𠭯梪,保逾之。觀綳占之曰:吉。{{*|244}}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又。{{*|245}}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峣{{--|(荆)}}王,自酓繹以庚武王,五牛、五豕。甶攻解於水上與伆人。五生占之曰:吉。{{*|246}}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夏昺之月,己亥之日,觀義以保家爲子左尹邵{{PUA|}}貞,以其又𤺄疾,{{PUA|}}{{PUA|}},尚毋死。義占之,𠄨{{--|(恆)}}貞,不死。又敚,見於繼無後者與漸木立,以其古{{--|(故)}}敚之。{{PUA|}}{{--|(舉)}}{{*|249}} 禱於繼無後者各肥{{PUA|}},饋之。命攻解於漸木立,𠭯{{PUA|}}{{--|(徙)}}其処而梪之,尚吉。義占之曰:吉。{{*|250}} 不智其州名。{{*|249反}} ==三 遣策== 食室之金器:二金囗囗{{*|151}} 囗之金器:二鉼𨥙;二金囗{{*|252}} 貞{{--|(鼎)}}:一金比,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𦏴觳,皆彫中、厀外;二金。{{*|253}} 囗金圈;二鋍;四金臱,一金臱盍;二觳盍;一貞{{--|(鼎)}};一金比;二刀;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素王䋮之綉;二𦏴。{{*|254}} 飤室之飤:脩一𥸡{{--|(䇨)}}、脯一一𥸡{{--|(䇨)}}、鳥少酭一石缶、囗一石缶、葼{{--|(蔥)}}蔖{{--|(菹)}}二石缶、萬蔖{{--|(菹)}}二石缶、茜蓏之蔖{{--|(菹)}}一石缶、囗某一石缶、囗肉酭一箕、栽酭一箕、魚囗{{*|255}} 一箕、酉奚一箕、囗一囗、湡㕸一箕、青䋮之糹囗四囗糗、四{{PUA|}}{{--|(笲)}}飤、酨魚一𥸡{{--|(䇨)}}。{{*|256}} 飤室所以食𥬹:冢脯二𥬹,脩二𥬹,登豬一𥬹,栗二𥬹,栗二𥬹,{{*|257}} 㮂二𥬹,萑茈(鳧茈)二𥬹,身身{{--|(筍)}}二𥬹,椹{{--|(葚)}}二𥬹,𦺴{{--|(荅)}}二𥬹,𧅁二𥬹,蓏二𥬹,諄利{{--|(䔧)}}二𥬹,檮{{--|(桃)}}脯一{{PUA|}},僻月死(鸊鷉)一{{PUA|}},𢉙鷄一{{PUA|}},一{{PUA|}}月死。{{*|258}} 相尾之器所以行:一桂{{--|(獬)}}冠、組{{PUA|}}、一生糹囗之糹厭,二鼠瓜睪;一紫韋之韋冒;一會𢦉之角昜;一魚韍之縷;一韋𡒉韋孛;二緹婁,皆繏純;一䌍{{PUA|}},六䌍;一緯粉;四楖,一{{PUA|}};一樻𣐌,又{{--|(有)}}䋮𦁳,縞邑;一縞{{PUA|}}{{--|(席)}};囗{{*|259}} 曲𩋵;一金囗;一倗{{--|(憑)}}几;一丩牀,又{{--|(有)}}策;一{{PUA|}}术,又有栚;一羽翣;二䈉(竹䈉);一囗攴革;一𡪷鏷;一角囗;一竹𣐌,䋮邑;一囗,一缶;一奠弓;一紛會攵;夬囗;一囗囗;二金房;四屰;一木囗囗{{*|260}} 一縞衣,色者膚之純,樂成之純,亡裏,霝{{--|(靈)}}光之綉;一金臭柜;一戈;二囗圣仉囗{{*|261}} 囗囗二燭銿;一白毛嘼,䋮純;一縞{{PUA|}}{{--|(席)}},緑裏,䋮純;二{{PUA|}},囗䋮純,一鼠勺青之表,紫裏,繡純,素䋮綉。{{*|262}} 裏,𥿍無之純,一秦縞之絈裏,王䋮之純,二鑑;二緖;一會;二骨木𦙄;一䋍縞之緯;一金鈔;一𡪷{{PUA|}}{{--|(席)}};二俾{{PUA|}}{{--|(席)}},一䟶{{PUA|}}{{--|(席)}},二{{PUA|}}{{--|(莞)}}𥫡,皆又{{--|(有)}}秀{{--|(綉)}};一生縠冠,一𡉗縠冠,皆䘙。囗{{*|263}} 囗一栗,又{{--|(有)}}{{PUA|}};一冠𥸡{{--|(䇨)}},二革囩。{{*|264}} 大兆之金器:一牛鑐,一升鑐,二喬{{--|(鐈)}}真{{--|(貞)}},三囗廌之真{{--|(貞)}},二貴真{{--|(貞)}},二登真{{--|(貞)}},二監,二卵缶,二迅缶,一湯真{{--|(貞)}},一耳串耳真{{--|(貞)}},二缾銅,二𣌭𠤳,一{{PUA|}}囗真{{--|(貞)}},二少釣,二椹錢,一盤,{{*|265}} 一釶,一金叴金獻。木器:一枉㭾,一昃㭾,一米者㭾,一宰㭾,一大房,一小房,二鈢,一房丙,二囗,二祈,五皇般,四𣌭梪,四皇梪,一飤桱、金足。{{*|266}} 大司馬邵骨戈{{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丁亥之日,左尹{{PUA|}}甬車一𨍱,車戈牲{{PUA|}}之{{PUA|}},盬䔍之純,盬䔍之車垂{{PUA|}};盬䔍之𥿽,糹{{PUA|}}組之糹耑;紫{{*|267}} {{PUA|}}(𢐈、蔽);紃約;紫鞎、鞅、紃糹奉、集組之𦴦經、鼠勺𦁐、總䋿、紛妟叴;䶂長{{--|(韔)}};靈光之組,䊮車僉;一紡{{PUA|}},丹黄之䋥,牲{{PUA|}}緙,糹艮組之靈。{{*|268}} 其上車戊{{--|(載)}}:絑𦑖一百囗四十囗羽首之首;㲜{{--|(旄)}}中干,絑縞;十𦐦(格、戟)車丰戈,帚戈{{--|(纖)}}羽;一叴{{--|(厹)}},其巾木;五叴{{--|(厹)}},{{PUA|}}戈{{--|(鍛)}},三叴{{--|(厹)}};一囗,{{PUA|}}{{--|(皆)}}㲜{{--|(旄)}}之首;一和嬴幸;止/首𩊄{{--|(胄)}}緑{{*|269}} 組之糹{{PUA|}}{{--|(繩)}}馭右二囗象幸{{--|(𣐩)}},{{PUA|}}{{--|(皆)}}止/首𩊄,紫糹{{PUA|}}{{--|(繩)}},一彫{{PUA|}}攵,一緅糹戍之糹叴;一彫木缶;一鐃,{{PUA|}}組之綏;二黽韍,霝{{--|(靈)}}光之𦄾{{--|(帞)}}。{{*|270}} 一𨍱正車:象牛之革韋堇{{--|(巾)}},糹生糹{{PUA|}}之純;多{{--|(栘)}}棼,糹戍𦀚{{--|(綎)}},繏純;紫{{PUA|}},纷約;紫鞎、鞅;鼠干鼠莫之韋{{PUA|}}韋安,紫紳,紃糹奉,紫叴{{--|(厹)}};虎畏;四馬之凵{{--|(鍱)}}面,{{*|271}} 赤金之釱;白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釱;臼{{PUA|}}戈;白錫面;臼骨毛,紫拜,霝{{--|(靈)}}光結巾首,糹生䋮之𦅅。{{*|272}} 一𨍱韋車:象牛之革堇,縞純;黽、{{PUA|}}、鞎、鞅、鞼韋叴{{--|(厹)}};虎長,䊮車僉;白金之釱。其上載:儵𦑖{{--|(旌)}},𩫁首;二丰戈,帚戈;二叴{{--|(厹)}},二巾,皆木;九叴{{--|(厹)}},二{{PUA|}}戈,皆帚戈;二叴{{--|(厹)}}。{{*|273}} 一𨍱椯桲攵貝囗囗{{*|274}} 一𨍱羊車:糹生囗,二綞糹{{PUA|}},糹生糹{{PUA|}}之綿,繢䋿;臼骨毛,紫拜,霝{{--|(靈)}}光之童,霝{{--|(靈)}}光結巾首;二馬之鋧,四馬止/首,遺;䊮車僉,白金之釱,赤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靈)}}釱,車疋韋卑。{{*|276}} 苛郙受:一簎䶂歹韋之冒:二十金屰;一臼骨戊,糹{{PUA|}}組之䢊;二糹生糹{{PUA|}}之徸,霝{{--|(靈)}}光結巾首;一𥾑;一糹{{PUA|}}組之{{PUA|}};二辛矛;一缶;一囗;一鞎,組綏;一䋿;二馬之枆;二鑑。{{*|277}} 采脰尹之人盬愆告𥿆多命以貝妟貝乘。{{*|278反}} 古囗𠾡。{{*|440—1}} =牘= 大司馬卓阝{{--|(卓)}}愲{{--|(滑)}} {{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丙戌之日,囗寅受一𨋂正車:革象牛之革革堇,生糹{{PUA|}}之純;其栘,紛秋之綽,繏純;紫{{PUA|}},紛約;紫鞎、鞅;豻韋白之韋維𩎒,紫紳,紫韋叴;虎長;䊮車僉,白金大、赤金之䤜,糹{{PUA|}}組之金靈{{--|(靈)}}之大,楚綼。其上載:絑𦑖,百囗四十囗,辠之首,㲜{{--|(旄)}},中干,絑縞;七叴{{--|(厹)}},車必帚戈囗;一叴{{--|(厹)}},其帚术;五叴{{--|(厹)}},{{PUA|}}戈;三叴{{--|(厹)}},一柽,緣毣首;一和龍幸,首䩜,缘組之朕;馭右二囗象象幸;皆首軸,紫朕;四馬晧面,繙芋結首工,告𥾑,囗紴;一周輣,緅秋之糹叴;一綢椱;{{*|牘1}} 一囗綼,組綏,番芋之童。一𨋂車之上囗皆 {{*|牘1反}} 𢊾𡠗{{--|(執)}}事囗不囗囗之囗。{{*|牘1下反}} s4wy7ajsacm03agu60tzw1s83rizwai 2485671 2485387 2024-11-01T09:46:25Z Fish bowl 39676 {{參|𱢬|鄦}} [https://glyphwiki.org/wiki/u232b2-var-001?action=history] 248567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包山楚簡|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1987年1月,在南距战国楚古都纪南城16千米的包山岗地所发掘的包山二号楚墓中发掘竹简448枚,有字者278枚,竹牍1枚。}} =簡= ==一 文書== {{參|集箸|查验名籍的记录}}{{*|1}} 魯陽公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冬{{PUA|}}之月,{{PUA|}}命攵{{--|(令)}}壴宜命之於王大子而以陞{{PUA|}}人,所{{*|2}} 幼未陞。{{PUA|}}之玉𢊾{{--|(府)}}之典,{{PUA|}}{{PUA|}}之少僮盬族縕{{--|(越)}}、{{PUA|}}一夫,凥於王阝{{PUA|}}{{--|(路)}}區湯邑,{{*|3}} 凡君子二夫,辠攵{{--|(辠)}}是,其箸之。】【旅昜公以以楚帀{{--|(師)}}後城奠{{--|(鄭)}}之{{PUA|}}{{--|(歲)}},屈{{PUA|}}之月,丁巳{{*|4}} 之日,伅大命攵{{--|(令)}}余/𢗀以爲{{PUA|}}命攵{{--|(令)}}宜陞{{PUA|}}人,其𡱽{{--|(伆)}}典,新官帀{{--|(師)}}瑗、新官命攵{{--|(令)}}縕{{--|(越)}}、新官婁{{*|5}} 夏犬、新官連囂郙趞、犇{{--|(奔)}}得受之。{{*|6}} 齊客陳豫𧦤王之{{PUA|}}{{--|(歲)}},八月,乙梄{{--|(酉)}}之日,王廷於藍郢之遊宫,女命{{--|(令)}}大莫囂屈昜爲命,邦人内{{--|(入)}}其沕典,臧王之墨,以内{{--|(入)}}其臣之沕典。憙之子庚一夫,凥郢里,{{*|7}} 司马徒箸之;庚之子日舀一夫,日舀之子疪一夫,未在典。{{*|8}} 囗𠾡囗以内{{--|(入)}}囗。{{*|9}} {{PUA|}}{{PUA|}}上連囂之還集疒/羽族𨺅/ 水一夫,凥於复阝域之少桃邑,{{*|10}} 在陳豫之典。{{*|1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甲戌之日,子左尹命漾{{--|(陽)}}陵邑大夫言對郜室人呆瘽之典之在漾{{--|(陽)}}陵之厽{{--|(參)}}鉨。漾{{--|(陽)}}陵大邑𤷨、馬𡉣尹帀{{--|(師)}}、兆阝公丁、士帀{{--|(師)}}墨、士{{*|12}} ]帀{{--|(師)}}陽慶吉啟漾{{--|(陽)}}陵之厽{{--|(參)}}鉨而在之,呆瘽在漾{{--|(陽)}}陵之厽{{--|(參)}}鉨,𨳿{{--|(間)}}𨓴之典匱。大邑𤷨内{{--|(入)}}氏𠾡。{{*|13}} {{參|集箸言|关于名籍纠纷的诉讼}}{{*|14}} 僕五帀{{--|(師)}}宵倌之司敗若,敢告見日:邵行之大夫盤力可今𡠗僕之倌登虩、登𣇳、登僕、登𡒉而無古{{--|(故)}}。僕以告君王,君王䛠僕{{*|15}} 於子左尹,子左尹䛠之新俈迅尹丹,命爲僕至典,既{{PUA|}}{{--|(皆)}}至典,僕又{{--|(有)}}典,邵行無典。新俈尹不爲僕剸{{--|(斷)}},僕炏/衣倌夏事𨟻{{--|(將)}}灋,不𣔾新俈迅{{*|16}} 尹,不敢不告見日。{{*|17}} 五帀{{--|(師)}}宵倌之敗告胃{{--|(謂)}},邵行之大夫吟𡠗其倌人,新俈迅尹不爲其言對,不憖。{{*|15反}} 十月甲申王䛠。{{*|16反}} 左尹。{{*|17反}} {{參|受{{PUA|}}({{PUA|}}{{--|(期)}})|受理、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及初步判决结论的摘要记录}}{{*|33反}}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民阝正婁對虜受{{PUA|}}({{PUA|}}{{--|(期)}}),八月乙亥不{{PUA|}}龏倉以廷,阩門又敗。 義覩。{{*|19}} 夏{{PUA|}}之月,乙丑之日,喜阝司敗孛耳三受{{PUA|}}({{PUA|}}{{--|(期)}}),九月甲辰之日不貞周取之奴以至{{--|(致)}}命,阩門又敗。 秀免。{{*|20}} 八月己巳之日,司豊司敗鄝隹𦣻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PUA|}}集獸黃辱、黃出/䖵以廷,阩門又敗。正旦塙戠{{--|(識)}}之。{{*|21}} 八月己巳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瑞、裏公{{PUA|}}得受{{PUA|}}({{PUA|}}{{--|(期)}}),辛未之日不言對陳宔隹𦣻之㦹之古{{--|(故)}}以告,阩門又敗。 正羅𢚇。{{*|22}} 八月己巳之日,𨙽少司敗臧未受{{PUA|}}({{PUA|}}{{--|(期)}}),九月癸丑之日不{{PUA|}}𨙽大司敗以盟𨙽之木被里之早攵無又{{--|(有)}}孛立/从甶,阩門又敗。 秀不孫。{{*|23}} 八月辛未之日,𨙬司馬豫之加州公孛逗、里公{{PUA|}}得受{{PUA|}}({{PUA|}}{{--|(期)}}),癸酉之日不言對陳𧣽之偒,阩門又敗。正羅𢚇。{{*|24}} 八月辛未之日,司敗黃貴毛內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玉命攵{{--|(令)}}步、玉婁牛乘以廷,降門又敗。 秀𠋠。{{*|25}} 八月壬申之日,郙昜大正登生鈜受{{PUA|}}({{PUA|}}{{--|(期)}}),八月癸巳之日不{{PUA|}}郙昜邑大夫,大夫以廷,阩門又敗。 正羅壽戠{{--|(識)}}之。{{*|26}} 八月癸梄{{--|(酉)}}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乙亥之日不以死於其州者之言對告,阩門又敗。正旦阝塙。{{*|27}} 八月甲戌之日,敗尹之司敗邭叴夷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PUA|}}敗尹之䣜尹公遠忻、莫囂遠𦣞見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28}} 八月甲戌之日,鄝莫囂之人周壬受{{PUA|}}({{PUA|}}{{--|(期)}}),癸壬之日不廷,阩門又敗。 正王得。{{*|29}} 八月戊寅之日,𨙬司馬之加州公孛偳、里公{{PUA|}}得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言對陳百隹之㦹、以告,阩門又敗。{{*|30}} 八月戊寅之日,䣊司敗蔡丙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䣊之己里人青辛以廷,阩門又敗。 正秀不孫。 {{*|31}} 八月戊寅之日,邸昜君之州里公登{{PUA|}}受{{PUA|}}({{PUA|}}{{--|(期)}}),辛巳之日不以所死於其州者之居處名族至{{--|(致)}}命,阩門又敗。 旦塙戠{{--|(識)}}之。{{*|32}} 八月辛巳之日,贏昜之馭司敗黄異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五皮以廷,阩門又敗。{{*|33}} 八月辛巳之日,付阝{{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𣳟忻戠{{--|(識)}}之。{{*|34}} 八月癸未之日,新遊宫中音呆之州加公受{{PUA|}}({{PUA|}}{{--|(期)}}),乙酉之日不{{PUA|}}{{PUA|}}以廷,阩門又敗。 𢚇得。{{*|35}} 八月丙戌之日,宰刂羊可受{{PUA|}}({{PUA|}}{{--|(期)}}),九月乙巳之日不不{{PUA|}}對君以廷,阩門又敗。 𣳟{{PUA|}}({{PUA|}}{{--|(期)}})。{{*|36}} 八月己丑之日,福昜宰刂尹之州里公婁毛受,壬辰之日不{{PUA|}}苛辰以廷,阩門又敗。 旦塙。{{*|37}} 八月己丑之日,彳屰叴君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癸巳之日不{{PUA|}}彳屰叴君之司馬、與彳屰叴君之人南車爰、登敢以廷,阩門又敗。 疋𦑖。{{*|38}} 八月己丑之日,付{{PUA|}}之關吾戈公周童耳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付阝{{PUA|}}之關人周敚、周王采以廷,阩門又敗。 正疋忻戠{{--|(識)}}之。{{*|39}} 八月乙未之日,𠤸陵司敗陽非受{{PUA|}}({{PUA|}}{{--|(期)}}),九月己梄{{--|(酉)}}之日不{{PUA|}}孛漾以廷,陞門又敗。 䣡{{PUA|}}戠{{--|(識)}}之。{{*|40}} 八月乙未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九月戊申之日不{{PUA|}}郢𨞊以廷,陞門又敗。 漾{{PUA|}}公。{{*|41}} 八月丙申之日,霝{{--|(靈)}}里子州加公文壬、里公苛言臧受{{PUA|}}({{PUA|}}{{--|(期)}}),九月戊戌之日不對公孫幸虎之侸之死,陞門又敗。 {{PUA|}}力巠{{PUA|}}鼠胃。{{*|42}} 九月己亥之日,𨞊君之右司馬軍臧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以至{{--|(致)}}命於郢,陞門又敗。 秀不孫。{{*|43}} 九月己亥之日,畢阝右仔尹孛鈜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䢜{{--|(歸)}}板於登人之金,阩門又敗。 秀不孫。{{*|44}} 九月辛丑之日,五帀{{--|(師)}}俈䐘司敗周國受{{PUA|}}({{PUA|}}{{--|(期)}}),己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阩門又敗。 秀不孫。{{*|45}} 九月甲辰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申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以廷,阩門又敗。 𣳟厚。{{*|46}} 九月甲辰之日,喜頁司敗孛取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喜頁宫大夫、囗公旅{{PUA|}}({{PUA|}}{{--|(期)}})、朝昜公秋痀與周𢝔之分對,以廷,阩門又敗。{{*|47}} 九月戊申之日,龏夫人之大夫番贏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㕸𨞊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48}} 九月戊申之日,邚喬差宋加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邚左喬尹秋𦐍以廷,陞門又敗。 義付/臣{{--|(僕)}}戠{{--|(識)}}之。{{*|49}} 九月戊申之日,䣊少司敗蔡丙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郬辛以廷,陞門又敗。 秀不孫。{{*|50}} 九月己酉之日,陰侯之正差囗㪥受{{PUA|}}({{PUA|}}{{--|(期)}}),乙丑之日不{{PUA|}}陰大迅尹宋力弗以廷,陞門又敗。 宵親。{{*|51}} 九月己酉之日,縕異司敗番豫受{{PUA|}}({{PUA|}}{{--|(期)}}),癸丑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智。{{*|52}} 九月辛亥之日,臨昜之邑司馬孛力可受{{PUA|}}({{PUA|}}{{--|(期)}}),戊午之日不量廡下之貣,陞門又敗。 秀免。{{*|53}} 九月辛亥之日,喜君司敗{{PUA|}}善受{{PUA|}}({{PUA|}}{{--|(期)}}),丙辰之日不對長陵之邑死,陞門又敗。 秀夏。{{*|54}} 九月癸丑之日,縕異之司敗番追受[{{PUA|}}({{PUA|}}{{--|(期)}})],癸亥之日不{{PUA|}}大帀{{--|(師)}}值以廷,陞門又敗。 𣳟㙗。{{*|55}} 九月癸丑之日,喜君之司敗遠則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PUA|}}邭鬲、外/邑慶以廷,陞門又敗。{{*|56}} 九月癸丑之日,俈暖之司敗周惑受{{PUA|}}({{PUA|}}{{--|(期)}}),辛酉之日不{{PUA|}}登厞以廷,陞門又敗。 秀夏{{*|5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九月戊午之日,宣王之垞州人苛矍、登公夷臱之州人苛㪥、苛瓦是以受宣王之垞市之客苛旨,𡠗事人夷㱳、毛攵,旨三受不以出,陞門又敗。{{*|58}} 九月戊午之日,長尾正龏忄臭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戠{{--|(識)}}之。{{*|59}} 九月戊午之日,彳屰叴尹之司敗臧羊可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PUA|}}彳屰叴尹之司馬周駕以廷,陞門又敗。 {{PUA|}}諻、句栽。{{*|60}} 九月辛酉之日,新大食攵陳漸受{{PUA|}}({{PUA|}}{{--|(期)}}),十月辛未之日不行代昜食攵尹郙之人豆戈丰戈於長尾公之軍,陞門又敗。 疋縕。{{*|61}} 九月壬戌之日,郱郢司惪秀阝陽受{{PUA|}}({{PUA|}}{{--|(期)}}),十月辛巳之日不{{PUA|}}安陸之下{{PUA|}}里人屈犬、少邑陽申以廷,陞門又敗。 疋雘。{{*|62}} 九月癸亥之日,鄵市之里人𢼄人力可受其兄𢼄朔,𡠗事人夷㱳、囗朔、力可不以朔廷,陞門又敗。{{*|63}} 十月乙亥之日,縕異之司敗番亘見受{{PUA|}}({{PUA|}}{{--|(期)}}),戊寅之日不{{PUA|}}縕異之大帀{{--|(師)}}縕值。 疋畏攵。{{*|64}} 十月戊寅之日,周𧶽之大夫陽義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夫咨彳巨夷、夫咨雘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逯。{{*|65}} 十月戊寅之日,邚正婁蔡串受{{PUA|}}({{PUA|}}{{--|(期)}}),壬辰之日不{{PUA|}}登𡜲之子娭以廷。陞門又敗。 秀義。{{*|66}} 十月戊寅之日,{{PUA|}}{{PUA|}}大邑人屈舵、大𠇔尹夏句浩受{{PUA|}}({{PUA|}}{{--|(期)}}),{{PUA|}}月辛未之日不𨊠𢆶𠭯䢜{{--|(歸)}}其田以至{{--|(致)}}命,陞門又敗。 {{PUA|}}紻。{{*|67}} 十月辛巳之日,鬲君之耆州加公周徛受{{PUA|}}({{PUA|}}{{--|(期)}}),丙戌之日不{{PUA|}}競西之司敗塞阝愴以廷,陞門又敗。 羅壽。{{*|68}} 十月辛巳之日,大厩馭司敗𩁹㪥受{{PUA|}}({{PUA|}}{{--|(期)}}),己丑之日不{{PUA|}}大厩馭陳异以廷,陞門又敗。 王婁。{{*|69}} 十月己丑之日,笙敔公若馘受{{PUA|}}({{PUA|}}{{--|(期)}}),乙未之日不{{PUA|}}{{PUA|}}若以廷,陞門又敗。 疋𦑖。{{*|70}} 十月己丑之日,中昜司敗黄㦷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中昜之仔門人𨊠慶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1}} 十月壬辰之日,大臧之州人寍𦕏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不侸人於𨛱豫,陞門又敗。 宵被。{{*|72}} 十月壬辰之日,仿命孯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量馬𡉣奉,阩門又敗。{{*|73}} 十月癸巳之日,迅大命㻚之州加公周畢、里公周墨受{{PUA|}}({{PUA|}}{{--|(期)}}),{{PUA|}}月辛亥之日不{{PUA|}}周緩以廷,陞門又敗。{{*|74}} 十月乙未之日,羕陵正婁郘奇受{{PUA|}}({{PUA|}}{{--|(期)}}),{{PUA|}}月乙巳之日不{{PUA|}}咨{{PUA|}}以廷,陞門又敗。 宵逆。{{*|75}} 十月壬辰之日,噩君之司敗余丹受{{PUA|}}({{PUA|}}{{--|(期)}}),{{PUA|}}月辛丑之日不{{PUA|}}周緩以廷。 旦阝塙。{{*|76}} {{PUA|}}月辛未之日,迅命人周甬受正孛{{PUA|}}耴以乘田於章域鄃邑。正義牢戠{{--|(識)}}之。{{*|77}} {{PUA|}}月己亥之日,長尾阝之旦陽倚受{{PUA|}}({{PUA|}}{{--|(期)}}),甲辰之日不{{PUA|}}長尾正差塞阝思以廷,陞門又敗。 秀免。{{*|78}} 之日,上臨邑公臨力它、下臨邑臨得受{{PUA|}}({{PUA|}}{{--|(期)}}),己未之日不廷,陞門又敗。 疋獻。{{*|79}} {{參|疋獄|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 {{*|84反}} 冬{{PUA|}}之月,甲辰之日,少臧之州人𠇙士石佢訟其州人石𢨋,言胃{{--|(謂)}}㦹其弟石耴馬匕。既發䇙,𡠗勿{{PUA|}}{{--|(失)}}。 𣳟𣳟具戠{{--|(識)}}之,秀夏爲孛。{{*|80}} 冬{{PUA|}}之月,癸丑之日,周𧶽訟邚之兵幸𡠗事人邑司马競丁,以其政其田。{{PUA|}}({{PUA|}}{{--|(期)}})甲戌之日。郯{{PUA|}}公蛙戠{{--|(識)}}之,𣳟囗爲孛。{{*|81}} 冬{{PUA|}}之月,甲寅之日,音余夬訟郘臤、郘{{PUA|}}、郘忄臭、郘壽、郘衣、郘睿,以其不分田之古{{--|(故)}}。 {{PUA|}}({{PUA|}}{{--|(期)}})乙丑。 郯{{PUA|}}公蛙戠{{--|(識)}}之,{{PUA|}}力巠爲孛。{{*|82}} 冬{{PUA|}}之月,壬戌之日,羅之壦里人湘因,訟羅之廡域之怪(去心旁)者邑人疋阝女,胃{{--|(謂)}}殺衰昜公合,偒之妾叴{{PUA|}}。 正𣳟{{PUA|}}({{PUA|}}{{--|(期)}})戠{{--|(識)}}之,旦坪爲孛。{{*|83}}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膚人之州人陳值訟聖夫人之人𨛱軫、𨛱未,胃{{--|(謂)}}殺其兄、臣。 正義{{PUA|}}戠{{--|(識)}}之,秀{{PUA|}}({{PUA|}}{{--|(期)}})爲孛。{{*|84}} 峣昺之月,己丑之日,𦈾㝒公值訟宋予鼠、宋庚、差命{{--|(令)}}諐{{--|(愆)}}、臽阝雁、黄{{PUA|}}、黄{{PUA|}}、陳欨、番珏、黄行、登夷、登𨒡、登臤、登淵、登陞、登{{PUA|}}、夫咨上、周敚、奠力可、黄爲宗、酓相{{PUA|}}、苛胼、霝{{--|(靈)}}宋、陽晨、臽阝敢,以其受𦈾㝒人而逃。 疋吉戠{{--|(識)}}之,秀渒爲孛。{{*|85}} 既{{PUA|}}{{--|(發)}}䇙,{{PUA|}}以廷。{{*|85反}} 峣昺之月,戊戌之日,詹昜君之萰陓邑人紫,訟羕陵君之陳淵邑人舟塙,胃{{--|(謂)}}殺其弟。 嬴{{PUA|}}公角,宵阝禾爲孛。{{*|86}} 八月辛巳之日,{{PUA|}}{{--|(許)}}昜大于尹宋衰攵訟𨊠慶、屈䶅、陽僵、陽軍、陳杲,以受{{PUA|}}{{--|(許)}}昜之䙴官陽逿逃之古{{--|(故)}}。 宵逆、王慪。{{*|87}} 八月壬午之日,楚斨司敗拜須訟陽道斨邑囗軍、囗夷角,以反其官。 旦孛戠{{--|(識)}}之,旦臣{{PUA|}}{{--|(蜀)}}。{{*|88}} 八月乙梄{{--|(酉)}}之日,遠乙訟司衣之州人苛齊,胃{{--|(謂)}}取其妾女𢆶。 秀膂戠{{--|(識)}}之,王阝是{{PUA|}}爲孛。{{*|89}} 競得訟緐丘之南里人龏㤹、龏西,胃{{--|(謂)}}殺其兄。九月甲辰之日,緐丘少司敗遠義、信䇙,言胃{{--|(謂)}}緐丘之南里信又{{--|(有)}}龏西,西以甘𠤳之{{PUA|}}{{--|(歲)}}爲亻鬲於喜阝,居口里。緐昜旦無又{{--|(有)}}龏㤹。 正秀齊戠{{--|(識)}}之,旦阝尚爲孛。{{*|90}} 九月戊申之日,俈大{{PUA|}}六命{{--|(令)}}周殺之人周雁訟付{{PUA|}}之關人周王采、周敚,胃{{--|(謂)}}𡒉{{--|(葬)}}於其土,王采、敚、{{PUA|}}雁、成唯、周鼠奚之妻𡒉{{--|(葬)}}女。 疋忻戠{{--|(識)}}之,缶阝從爲孛。{{*|91}}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陳午之里人藍訟登命尹之里人苛黽/口,以其叴其子丹,而得之於黽/口之室。 義癸、王還。{{*|92}} 九月戊申之日,{{PUA|}}阝人𨊠繮訟𨊠騬,以其敚其後。 旦阝近、羅軍。{{*|93}} 九月己酉之日,苛雘訟聖冢之大夫𨊠豎以賕田。 邾{{PUA|}}公壽、義得爲孛。{{*|94}} 九月戊午之日,邵無咨戈之州人鼓壴兆張恁訟邚之囗鼠瓜邑人呆競{{PUA|}}其囗大市米土思人杳,胃{{--|(謂)}}杳維其弟芻而,競殺之。{{*|95}} 十月辛巳之日,{{PUA|}}安人𨊠臣訟{{PUA|}}安人之南昜里人陽緩、孛𡒉,胃{{--|(謂)}}殺其兄。 正疋旦戠{{--|(識)}}之,但捭爲孛。{{*|96}} 十月戊戌之日,中昜{{PUA|}}盤邑人邵囗以訟坪昜之{{PUA|}}里人文旨,以其敚妻。 義牢戠{{--|(識)}}之,但捭孛。{{*|97}} 十月辛丑之日,{{PUA|}}{{--|(許)}}墨矞以訟邸昜君之人化阝公番申以朿見。 {{PUA|}}公朔、宵吳。{{*|98}} {{PUA|}}月辛酉之日,疋阝昜之俈{{PUA|}}{{PUA|}}公厚、教命止訟其官人番嚴、番向、番{{PUA|}}({{PUA|}}{{--|(期)}}),以其反官自䛠於新大厩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99}} {{PUA|}}月辛酉之日,𢍕敚之邾邑人走仿、登成訟走仿郘{{PUA|}}以其敚湯汸與囗溴之古{{--|(故)}}。 王義牢、王坷。{{*|100}} {{PUA|}}月癸亥之日,章縕訟宋𠊰以𢼑田。 義牢、秀繮。{{*|101}} 上新都人蔡首羊訟新都南陵大宰縊首、右司寇正、陳得、正{{PUA|}}炎,以其爲其兄蔡襄剸,不灋。 旦阝佗,王阝力可爲孛。囗訽𨟻{{--|(將)}}須囗𡠗{{--|(執)}}。{{*|102}} 𨟻{{--|(將)}}既旅於郢,𨟻{{--|(將)}}須囗。{{*|102反}}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亯月,子司馬以王命命𦺈陵公{{PUA|}}、宜陽司馬強貸縕異之黃金,以貸鄗𨳿以䊮穜。{{*|103}} 王婁逯戠{{--|(識)}}之,王夏、王角爲孛。{{*|103反}} {{PUA|}}({{PUA|}}{{--|(期)}})至屈{{PUA|}}之月賽金。{{*|104}} 囗莫囂步、左司馬殹、安陵莫囂䜌獻爲鄝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5}} 㪥陵攻尹産、少攻尹𢨋爲㪥陵貸縕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6}} 羕陵攻尹𢘜、與喬尹黄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黄金三十益二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7}} 株昜莫囂郘壽君、與喬差妝爲株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8}} 荑昜司馬寅、黄辛、宋嘉爲荑昜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09}} 鬲連囂郘競𢚃、攻尹隘、波尹宜爲鬲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0}} 正昜莫囂囗、正陽塞公其、少攻尹𢙇爲正昜貸縕異之黄金十益一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1}} 昜陵連囂囗、大迅尹足爲昜陵貸縕異之黄金四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2}} 新者{{--|(都)}}莫囂{{PUA|}}、新都嘉夜公囗爲新都貸縕異之黄金五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3}} 州莫囂疥、州司馬庚爲州貸縕異之黄金七益以翟穜。 {{PUA|}}{{--|(過)}}其不賽金。{{*|114}} 大司馬邵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PUA|}}{{--|(歲)}},夏{{PUA|}}之月,庚午之日,命{{--|(令)}}尹子士、大帀{{--|(師)}}子帶命𦺈陵公邘{{PUA|}}爲鄗𨳿貸縕異之金采金一百益二益四兩。{{*|115}} 鄝莫囂邵步、左司馬旅殹爲鄝貸縕異之金七益。 䣜陵攻尹乘、于尹繮爲䣜陵貸縕異之金三益刖益。{{*|116}} 羕陵攻尹夬、喬尹墨矞爲羕陵貸縕異之金三十益二益。 邾陽莫囂壽君、安陵公𠌰爲邾昜貸縕異之金五益。{{*|117}} 夷昜司馬寅、競力申爲定昜貸縕異之金七益。 鬲連囂競夬、攻尹余賹爲鬲貸縕異之金六益。{{*|118}} 定昜司馬囗、芙公耳可爲定貸縕異之金十益一益。 昜陵司馬徸、右司馬志爲昜陵貸縕異之金四益。{{*|119}} 宵囗戠{{--|(識)}}之,秀{{PUA|}}({{PUA|}}{{--|(期)}})、秀淵、秀囗、王阝賞、宵陵、秀囗、秀雘志、王阝遶。{{*|119反}} 囗客監𠤳逅楚之{{PUA|}}{{--|(歲)}},亯月乙卯之日,下蔡兆里人余鼠胃告下蔡名九執事人昜城公羕睪。鼠胃言胃{{--|(謂)}}:𡉑亻拳米敖馬於下蔡其值之於昜城,或殺下蔡人余睪,少{{--|(小)}}命爲丽以傳之,昜城公羕睪命囗𡉑解句,傳𡉑亻拳得之。{{*|120}} 亯月丁巳之日,下蔡山陽里人𡉑亻拳言於昜城公羕睪、大䰻尹屈{{PUA|}}、郫昜莫囂臧厷、余牶。亻拳言胃{{--|(謂)}}:小人不信米敖馬,小人信{{PUA|}}下蔡人問里人雇女返、東戈阝里埸貯、荑里人競不割,並殺余睪於競不割之官,而相{{PUA|}}弃炎於大{{PUA|}}{{--|(路)}},競不割不至{{*|121}} 囗女。孔𡠗埸貯、里公𡉑囗,士尹紬言豕返。孔言胃{{--|(謂)}}埸貯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雇女返、加公臧中、里公利父,返。孔言胃{{--|(謂)}}:女返既走於前,孔弗{{PUA|}},孔𡠗{{--|(執)}}競不割,里公𠯈㧦、亚囗{{PUA|}}阝乘車返。孔言胃{{--|(謂)}}:不割既走於前,孔弗{{PUA|}}。孔收𡉑亻拳之㚢加公𨊠戍、里公余{{*|122}} 囗,返。孔言胃{{--|(謂)}}:𡉑亻拳之㚢既走於前,孔弗{{PUA|}}。𡉑亻拳未到剸,有疾,死於{{PUA|}}。 雇女返、場貯、競不割{{PUA|}}{{--|(皆)}}既盟。{{*|123}} 司豊之夷邑人桯甲受𣳟昜之酷官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敢阝域東敔戊之𥫗/夫邑。{{*|124}} 宋客盛公臱聘楚之{{PUA|}}{{--|(歲)}},屈{{PUA|}}之月,戊寅之日,疋阝昜公命敢阝域之客蔁、{{PUA|}}尹癸對之。東敔公余爿卑、敔司馬陽牛{{PUA|}}{{--|(皆)}}言曰:“疋阝昜之酷倌黄齊、黄{{PUA|}}{{PUA|}}{{--|(皆)}}以甘𠤳之{{PUA|}}{{--|(歲)}}{{PUA|}}月死於小人之敔,邵戊之夫邑。”{{*|125}} 既{{PUA|}}{{--|(發)}}䇙,廷疋昜之酷官之客。 王倚爲孛。{{*|125反}}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邑大夫對州里人陽𨱄/月之與父陽年同室與不同室。大邑丑 、大馬𡉣尹帀{{--|(師)}}言胃{{--|(謂)}}: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126}} 年同室。陽𨱄/月居郢,與其季父䣄囂陽必同室。 大邑丑内{{--|(入)}}氏𠾡。{{*|127}} 左尹與漾公賜、正婁惐、正命囗、王丁司敗逿、少里喬與尹𦏴、郯{{PUA|}}尹虎、{{PUA|}}尹利之命胃{{--|(謂)}}:羕陵邑大夫對羕陵之州里人陽𨱄/月不與其父陽年同室。夏昺之月,己酉之日,甶一戠{{--|(識)}}獄之宔以至{{--|(致)}}命,不至{{--|(致)}}命,阩門又敗。{{*|128}} 夏昺之月,癸卯之日,戠{{--|(識)}}言市以至,既涉於喬與,喬差{{--|(佐)}}僕受之。 其對戠{{--|(識)}}言市,既,以逅郢。{{*|128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𠄨{{--|(恆)}}思少司馬登{{PUA|}}{{--|(蜀)}}言胃{{--|(謂)}}:甘𠤳之{{PUA|}}{{--|(歲)}},左司馬古以王命𠄨{{--|(恆)}}思畬枼具王之{{PUA|}}一青青豢之齎,足金六匀{{--|(鈞)}}。{{*|129}} 囗{{PUA|}}{{--|(歲)}}也,𠄨{{--|(恆)}}思少司馬屈幸攵/矛以足金六匀{{--|(鈞)}}聖命於枼,枼邑大夫、左司馬縕虩,弗受。食米公臱之{{PUA|}}{{--|(歲)}},𠄨{{--|(恆)}}思少司馬囗乘或以足金六匀{{--|(鈞)}}畬枼,畬枼邑大夫、集昜公蔡逯虖受。{{*|130}} 須左司馬之网行𨟻{{--|(將)}}以{{PUA|昰}}{{--|(聞)}}之。{{*|13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癸丑之日,陰司敗呆{{PUA|}}告湯公競軍言曰:𡠗{{--|(執)}}事人䛠米㠯、苛冒、余舟、余力呈、余慶之獄於陰之正。{{*|131}} 秦競夫人之人𧧶慶坦凥陰之東𥨚之里,敢告於見日。陰人苛冒、𧻚卯以以宋客盛公臱之{{PUA|}}{{--|(歲)}},夏昺之月,癸巳之日,{{*|132}} 並殺僕之兄𣅉。僕以詰告子{{PUA|}}阝公,子{{PUA|}}阝公命畏阝右司馬彭臭爲僕箞𠾡,以余侌之堇攵客、侌侯之慶孛百宜君命僕尃隻之,得苛{{*|133}} 冒,𧻚卯自殺。堇攵客百宜君既以至{{--|(致)}}命於子{{PUA|}}阝公,得苛冒,𧻚卯自殺。子{{PUA|}}阝公䛠之於陰之堇攵客,甶剸之。吟侌之堇攵客不爲其剸,而{{*|134}} 倚𡠗{{--|(執)}}僕之兄{{PUA|}},侌之正國𡠗{{--|(執)}}僕之父舟。苛冒、𧻚卯並殺僕之兄𣅉,侌人陳𢨋、陳旦、陳縕、陳𨜶、陳寵、連利{{PUA|}}{{--|(皆)}}智{{--|(知)}}其殺之。僕不敢不告於見日,{{*|135}} 甶聖之。舟、力呈{{PUA|}}{{--|(皆)}}言曰:余慶、余力呈、余舟殺𠈗卯,慶逃。夏昺之月,癸亥之日,𡠗{{--|(執)}}事爲之{{*|136}} 盟,囗凡二百人十一人。既盟,{{PUA|}}{{--|(皆)}}言曰:信對{{PUA|昰}}{{--|(聞)}}智{{--|(知)}}余慶之殺𠈗卯,舟、力呈與慶{{PUA|}}{{--|(皆)}}對{{PUA|昰}}{{--|(聞)}}智{{--|(知)}}苛冒、𠈗卯不殺余𣅉。余力呈𡠗{{--|(執)}},未又{{--|(有)}}剸,圭佝而逃。{{*|137}} 陰人余力呈命䛂,陰人御君子陳旦、陳龍、陳無正、陳夬與其堇攵客百宜君、左關黄惕、臽差蔡惑、坪彳屰公蔡冒、大枼尹連𠭯,{{*|138}} 甶力呈之朱戈敍力呈之所䛂。與其來戈,又阯{{--|(怨)}}不可䛂。同社、同里、同官不可䛂,匿至從父兄弟不可䛂。{{*|138反}} 大脰尹公弼必與{{PUA|}}三十。左尹以王命告湯公:余慶告胃{{--|(謂)}},苛冒、宣卯殺其兄𣅉,陰之堇戈客𢽊得冒,卯自殺,陰之堇戈客或𡠗{{--|(執)}}{{PUA|}}之兄力呈,而舊不爲{{PUA|}}。君命兼爲之{{PUA|}},夏{{PUA|}}之月,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於郢,{{*|135反}} 以至{{--|(致)}}命於郢於子左尹。{{PUA|}}{{--|(僕)}}軍造言之:見日以陰人余慶之告䛠{{PUA|}}{{--|(僕)}},君命兼爲之{{PUA|}}。陰之正既爲之盟䛂,慶逃,力呈圭{{PUA|}},其余𡠗{{--|(執)}}𨟻{{--|(將)}}至𣥜而{{PUA|}}之。見日命一𡠗{{--|(執)}}事人以至{{--|(致)}}命,以行古䚿上𠄨{{--|(恆)}},{{PUA|}}{{--|(僕)}}徛之,以{{--|(致)}}命。{{*|137反}} 左尹以王命告子{{PUA|}}阝公,命䚿上之戠{{--|(識)}}獄爲陰人余力呈盟,其所命於此箸之中,以爲䛂。{{*|139反}} {{PUA|}}{{PUA|}}之亯月甲午之日,囗尹作馬𡉣從郢以此等孛。132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十月辛巳之日,畢囗尹酉米咨與丵阝君之司馬奉爲皆告城,言胃{{--|(謂)}}:小人各政於小人之{{PUA|}}{{--|(地)}},無言嘉。登人所漸木四百先於{{*|140}} 菐阝君之{{PUA|}}{{--|(地)}}蘘溪之中;其百又八十先於畢{{PUA|}}{{--|(地)}}卷阝中。{{*|140反}}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祚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巳之日,秦大夫憍之州里公周肷言於左尹與羕公赐、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肷言曰:甲辰之日小人{{*|141}} 之州人君夫人之𤽐愴之{{PUA|}}一夫,{{PUA|}}{{--|(佚)}}𨓭至州{{PUA|}}{{--|(巷)}},小人𨟻{{--|(將)}}𢾭之,夫自偒,小人女獸之,以告。秀齊戠{{--|(識)}}之,{{PUA|}}蔡爲孛。{{*|142}} {{PUA|}}月乙巳之日,鄝{{PUA|}}囂敔䣄君之淵人黄欽,言於左尹與羕公賜、囗尹作、正婁{{PUA|}}、正命壬、王丁司敗逿、少里喬{{PUA|}}尹𦏴、郯{{PUA|}}尹虎、發尹利。欽言:鬲{{PUA|}}尹憍{{PUA|}}{{--|(執)}}小人於君夫人之𤽐愴,甲辰之日{{*|143}} 小人取愴之刀以解小人之桎,小人对州{{PUA|}}{{--|(巷)}},州人𨟻{{--|(將)}}𢾭之小人,小人信以刀自㦹,州人女以小人告。{{*|144}} 東周之客繮朝、妟阝客登余善、秦客陳訢、畏阝客畏阝䘥、畏阝客公孫哀、越客𣍧𥣫、越客左尹軖、畏阝客喜卑喿、郙客望困業之邑犬敍寡,月录旦灋之,無以䢜{{--|(歸)}}之。中余戠{{--|(識)}},歸之客,成昜迅尹成以告子司馬。{{*|145}} 八月戊寅,子司馬䛠之。九月甲申之日,司豐之客須囗箸言胃{{--|(謂)}}:小人以八月甲戌之日,余月录之余人囗囗歸客之囗金十兩又一兩。 交亞爲孛。{{*|145反}} 所又𧠵{{--|(責)}}於寢{{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豕玫苛叴欠利之金一益囗益。秀{{PUA|}}({{PUA|}}{{--|(期)}})、{{PUA|}}{{PUA|}}爲孛。所又𧠵{{--|(責)}}於{{PUA|}}寢{{PUA|}}、寢{{PUA|}}、{{PUA|}}{{PUA|}}五帀{{--|(師)}},而不交於新客者,俈迅其命孛怲之金五益。{{*|146}} 陳囗、宋獻爲王具鹵於泯爰,屯二儋之飤金{{PUA|}}二金{{PUA|}}。𨟻{{--|(將)}}以成敗。{{*|147}} 客發䇙。{{*|148}} 陵迅尹塙以楊虎歛關金於邾敚臾仿之新昜一邑、霝{{--|(靈)}}地一邑、𥔘一邑、䣒一邑、房一邑、俈楮一邑;與其汸,女{{PUA|}}一賽,㴚汸一賽、斪汸一賽。不量其關金,𨟻{{--|(將)}}䛂之於其尹命{{--|(令)}}。 陵迅尹之㯮陽、余可内{{--|(入)}}之。{{*|149}} 𨚣昜之酷里人邵夬、邦囗、盤己、𨚣昜之牢中獸竹邑人宋贔、荑陵之{{PUA|}}里人石紳,貸𨑒囗之王金不賽。 𨑒囗之客苛𣅉内{{--|(入)}}之。白{{PUA|}}公{{PUA|}}、登行。{{*|150}} 客發䇙。{{*|150反}} 左馭番戌飤田於巳阝{{PUA|}}𦦹邑城田一素畔𦼲。戌死,其子番步後之;步死,無子,其弟番墨後之;墨死,無子,左尹士命其從父之弟番素後{{*|151}} 之。素飤田{{PUA|}}於責,骨值之。左馭遊,晨骨貯之又{{--|(有)}}五節{{--|(段)}},王士之後王阝賞𨳿{{--|(閒)}}之,言胃{{--|(謂)}}番戌無後。左馭旨命左命{{--|(令)}}夬定之,言胃{{--|(謂)}}戌又{{--|(有)}}後。{{*|152}} 囗囗之田,南與录君佢疆,東與䔖君佢疆,北與鄝昜佢疆,西與鄱君佢疆。其邑:{{PUA|}}一邑、䢿一邑、並一邑、{{PUA|}}一邑、余爲一邑、隼一邑,凡之六邑。{{*|153}} 王所舍新大厩以啻蔖之田,南與录君{{PUA|}}{{--|(執)}}疆,惠泽與䔖君{{PUA|}}{{--|(執)}}疆,北與鄝昜{{PUA|}}{{--|(執)}}疆,西與鄱君{{PUA|}}{{--|(執)}}疆。{{*|154}} 囗囗囗陵公郘䏕、襄陵之{{PUA|}}{{--|(僕)}}邑於邚,郢足命臧{{--|(葬)}}王士,足臧{{--|(葬)}}王士之宅,{{PUA|}}{{--|(僕)}}命𠄨{{--|(恆)}}犬受足若,足命邚少司城龏頡爲叴攵犬受足於{{PUA|}}{{--|(僕)}},方邚左司馬競慶爲大司城叴攵客𠭯,政五連之邑於臧{{--|(葬)}}王士,不以告{{PUA|}}{{--|(僕)}}。{{*|155}} 既言之,䛠之左尹。{{*|155反}} 囗{{PUA|}}{{--|(執)}}命爲王㝅取邾不浧㝅而逃命,䛠之政。左尹冠以其不得{{PUA|}}{{--|(執)}}之凥,弗能詣。 夏{{PUA|}}癸丑,子陵尹䛠之。{{*|156}} 邚邑大夫命少宰尹兆阝言女,對{{PUA|昰}}{{--|(聞)}}大梁之戠{{--|(識)}}崔之客苛坦,苛坦言胃{{--|(謂)}}:邚攻尹屈愓命解舟、囗舟、𦀂司舟,舟斨、車輣{{PUA|}}斨、宋中之斨古斨垞、竽馬𡉣倌、竽倌之崔貸解。{{*|157}} {{PUA|}}月己亥之日,邚少宰尹兆阝言女以此𠾡至{{--|(致)}}命。{{*|157反}} 畢得厠爲右{{PUA|}},於莫囂之軍,死爿方當。{{*|158}} 畢紳命以夏{{PUA|}}{{--|(路)}}{{PUA|}}、舟{{PUA|}}爲告於少帀{{--|(師)}},䣆公嘉之告方之攻尹。复阝囗峣之告、陳興之告言之子司馬。{{*|159}} 臧奠言之少帀{{--|(師)}}。{{*|160}} 厩仿司馬婁臣、廄仿{{PUA|}}婁佗、嘉事命以王命䛠之正。{{*|161}}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𦳦{{--|(栽)}}郢之{{PUA|}}{{--|(歲)}},峣昺之月,所䛠告於正婁{{PUA|}}:壬申,{{PUA|}}阝少司馬龏西、邸昜君之人陳貯;乙亥,周足欠;戊寅,䣆{{PUA|}}尹鼠予。夏昺甲寅,陰人陳{{PUA|}};戊午,盬虩、黄亞;壬戌,邾司敗阩、{{*|162}} 周愓之人雘、{{PUA|}}邑人塞阝佊、隋晨;丙寅,邸昜君之人臧塙、陽君之人隋愓、臧燭。亯月己巳,中厩夫咨豫、恆思公之州里公虎、梁人夫咨慶、下蔡人競領;辛未,楚斨族倀力夸、复阝{{PUA|}}連囂番;壬申,孛者欠于;癸酉,喜人{{*|163}} 囗州加公黄監、噩君之人利吉、大厩登代、荇君之加公宋禾、婁旨;乙亥,集迅命登嘉;戊寅,幸阝邑人疋𨑓;辛巳,𣳟昜貝枼尹{{PUA|}}阝余、婁鼧、复阝尹之人敚㒸、鄦之州加公{{PUA|}}{{PUA|}}、登人遠纚;壬午,奠它人、{{*|164}} 复阝命之州加公苛㗖;癸未,縕異之人周𢿶、俈陵君之人登定;甲申,喜君之人奠雁;己丑,新都人奠逃;壬辰,梁人夫咨宜;丙申,朋阝郢人黄鯛。夏{{PUA|}}己亥,䣊君之人登羊曾;辛亥,囂酉臽尹之州加公夫咨宜公鼠里、{{PUA|}}寢{{PUA|}}喜、{{*|165}} 囗黽栽陵之鬲司敗兆阝㝅、愄王垞臧嘉、{{PUA|}}寢命之州苛魚关;辛酉,俈囗司敗縕、晉𣌭之人蔡得、子西{{PUA|}}尹之人辛;乙丑,䣜陵命腸佢、章余可;丙寅,陳公之人奠少士、俈迅喦甬、羕陵人孛縕、{{*|166}} 喜夫之人文睿、栽陵人兆阝{{PUA|}}。八月戊辰,大厩盤尾;邚人架亘、大迅苛羅、臧秦之人吳加;辛未,東阪人登步、東阪人登邵;壬申,俈{{PUA|}}蔡𨊠;戊寅,疋束援、苛作;乙酉,郱郢隋鬲、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丑,珞尹郛、中厩{{*|167}} 苛善、陳聖。九月戊戌,𨊠作;辛丑,舟敗公豕、舟斨公{{PUA|}}、司舟公孛;壬寅,夜基之里人羕墜;乙巳,{{PUA|}}{{PUA|}}呆多欠;丙午,嘼善之人苛力呈;戊申,俈{{PUA|}}黄㾊之人𡰥{{PUA|}}、鬲人秦赤;辛亥,妾婦監、{{PUA|}}臭、鬲人秦赤;丙辰,隋宏之人惑、{{*|168}} 黄和;癸亥,郱郢司惪秀陽、箕人𨊠臱。十月戊寅,郱郢司惪秀陽、苛戄、湛母邑人屈庚、俈大迅尹余右、梁人夫咨慶;辛巳,羕陵人郘夬、武陵{{PUA|}}尹之人翏足、陽癸邑人周{{PUA|}}、郱郢呆子留、兆阝邑人吳{{PUA|}}、俈斪{{*|169}} 夫咨妾之人登州、盬土;己丑,喜沱人宋丹、郱郢人絑爿亯襄、侄命連囂妾、黄{{PUA|}}、蔡睿、隋鐘連囂軻、大俈{{PUA|}}黄盍。九月己亥,邚人黄戌、枼阝人{{PUA|}}阝厚。{{*|170}} 所䛠於發尹利:峣昺壬申,邚人夫咨佢余、囗埜;乙亥,登無龍、隋㫳;戊寅,登俈。亯月乙亥,東反人余豫;辛巳,酅邑人登胃、郱郢人隋鬲、{{PUA|}}寢尹之人㤹;壬午,亡今;癸未,盬塙;丙戌,酓相胃、少妾囗;{{*|171}} 己丑,王阝君{{PUA|}}發;甲午,𣳟昜人陳圑、愄王之垞人臧黽。夏{{PUA|}}己亥,霝昜人盬伆;甲㫳,登孛;乙巳,郱郢攻尹之人登臤、大俈迅䜌𨒡、攻𢊾苛㤋;辛亥,䣄夬、复阝{{PUA|}}夫咨𨊠、朋郢少司馬陳憗;癸丑,新{{*|172}} 埜君之州加公舟;丙㫳,妾婦迻、登軍之州人婁囗;己未,孛王采之人百隹、黃倗、畢同、正昜脰尹止奇、疋昜少司馬夫咨睿、盬虩;辛酉,臧暑、縕異之人五慶。八月辛未,愄王俈室羽 / 二爿善、古迅尹湯昃;壬申,{{*|173}} 周霖之人應、詹凡之人余爲;甲戌,邚人夫咨力爰;戊寅,正昜迅靁秦、大夫咨之州人黄子姚、肅王垞人羽 / 二亞夫;壬㫳,塞阝豫、{{PUA|}}{{PUA|}}黄身身、新俈迅黄值、俈{{PUA|}}巟瘽、隴城莫囂之人利縕;乙梄{{--|(酉)}},阝鹿邑人陽縕、吳晉;己丑,中厩{{*|174}} 馭蔡臣、武城人番衰耳。九月戊戌,鄱君之右司馬;己亥,箕新官宋亡正、靁孛;辛丑,俈{{PUA|}}蔡遶;丙午,孛瘽;戊申,邸昜君之人番亘見;己酉,鄜邑人登㭪;辛亥,妾婦嫌、箕貝枼尹肗;丙㫳,遊宫坦倌黄贛;{{*|175}} 戊午,邚人番羕、子姬盬𡒉、魯客尃臣、栽𣳟君之人苛車爰、新大厩屈爲人;辛酉,陽己之人赐、夫咨襄、石蒼。十月己丑,陽君之人雁臭、宵倌司敗若、盬塙、苛狗子、邵力爰之人余吕亡愄、{{*|176}} 缶阝莫囂之人盬爿童;癸巳,正昜正差羽 / 二𡒉、喜君之人㣈妾;甲午,羕迅命絑;乙未,奉阝昜司敗兆阝睿、羕陵公之人夫咨{{PUA|}}、大室酉臽尹伆。{{PUA|}}月乙亥,妾婦女{{PUA|}};{{*|177}} 癸丑,俈大迅䜌𨒡。{{*|178}} 所䛠於郯{{PUA|}}尹虎:峣昺壬申,蔡人陳弃、酓鹿軞、登邵之人隋訓;戊寅,刃阝人夫咨慶、門婁悲。夏昺甲寅,陵尹之人黄采、𨝷人登蒼、僵馭娄夕刀;戊午,俈迅孛言允;己未,正阝昜迅周臤、聖夫人之青阝邑人黽;{{*|179}} 壬戌,貝童侌𡰥女、舟室余臣、霝{{--|(靈)}}里子之州差{{PUA|}}䝰、競貯之州加公陽鼠予、僵馭郙{{PUA|}};丙寅,䣊君新州里公陽{{PUA|}}、金阝君之人{{PUA|}}蔡、秦{{PUA|}}連囂䐓、盬虩。亯月己巳,复阝{{PUA|}}黄請、{{PUA|}}力夸、中俈{{PUA|}}少童羅角、右馭郙還;{{*|180}} 辛未,安陸人陳環、陵人番乙;壬申,邵上之州加公妟阝、雁阝族之州人孫止、昃𢊾曆;乙亥,{{PUA|}}昜人孛{{PUA|}}、莫囂之州加公五陽;戊寅,遊倉;癸未,少妾媡、奠羊;甲申,𣳟昜人盬𨊠;丙戌,坪夜君之州加公酓鹿、眉新、{{*|181}} 亯埜邑人陳臤、余善、呆溪邑人𢼄雘志;己丑,寅官司敗𨒑;壬晨,{{PUA|}}阝株之仿周囗;癸巳,郊人雥其;丙申,右司馬愋之州加公番占。夏{{PUA|}}己亥,夫咨夬;辛丑,下蔡人畢會;甲㫳,孛獻、大臧之加公黄申;{{*|182}} 乙巳,𨞊昜人陳楚、新埜人少妾旬、郘寅;辛亥{{PUA|}}阝人雁阝丙、蔡睿、枬力{{PUA|}}之州人周庚、新大厩蔡己;癸丑,𣳟昜人邗得;丙㫳,郯人魚隹芻、乇旡獸𨙽邑公姦;己未,魚隹公右、陽隹司敗陽、愄王垞人臧、{{*|183}} 郬尹之隋羕倚、郘寅;乙丑,羕人余郙、陽暑。八月辛未,余{{PUA|}};壬申,坪陵命信;戊寅,郘𣍧、巟雁;壬㫳,鄵人𢼄力可、王西三十里公周訹、𣳟昜人邗得、鬲人秦赤、湯午;丙申,蔡𨊠;壬㫳,大厩黄先;大{{PUA|}}登余善,苛叴兂、{{*|184}} {{PUA|}}邑人苛佗、五子尃、郱郢人酓霖旨;瑞申,郱郢公之州加公婁前、貛禹。九月己亥,陽暑、陽亻𢘳、臨昜人宔貯;壬寅,五帀{{--|(師)}}土尹宜咎;甲㫳,君夫人之力{{PUA|}}阝木周促;乙巳,苛魚{{PUA|}};丙午,邸昜君之呆敚;己酉,俈迅喦甬、{{*|185}} 旅夬;癸丑,盬漸;甲寅,羕正阝公叴旡;丙晨,{{PUA|}}{{PUA|}}人𨊠固、陳圑;己未,邸昜君之人番貝見、俈迅臽阝和、正昜迅𢼄雘志、新{{PUA|}}尹之人{{PUA|}}、盬昜命聑、俈{{PUA|}}巟阝革堇、奠受;辛酉,登人臧燭、羕陵少旬尹燒。{{*|186}} 所䛠於正命䍿:峣昺乙亥,登蔡、競駝;戊寅,俈斪{{PUA|}}{{--|(豭)}}臣。夏昺甲寅,登人苛卑;戊午,婁産;己未,妾婦壬女。夏{{PUA|}}乙丑,大尹之人黄訢。八月戊晨{{--|(辰)}},登塙、甬阝昜莫囂之人痑、正秀暘秋亥;壬申,遊{{PUA|}}黄愴;{{*|187}} 戊寅,旦阝羊曾、龏夫人之人㕸阝𨞊;乙酉,疋阝邑大夫黄車厭、囗昜人陳立皮;己丑,邚{{PUA|}}{{--|(執)}}事人甬阝奠、䣒丘䢼𠭯之人果;壬晨{{--|(辰)}},上䣆邑人周喬、𠍵遊縕、翏亞夫。九月戊戌,邚坪邑夫咨𩁹;辛丑,{{*|188}} 昜厩尹之人黄叴欠、新大厩陽晉;辛亥,翏亞夫、俈交登巠;丙晨{{--|(辰)}},𨟚君之州加公周㪥、株昜莫囂州加公張讙、邗競之州加公旦阝秦、复阝命之州加苛啗;戊午,登{{PUA|}}、{{*|189}} 朋阝郢黄鯛、縕異之人𨊠貯、录君之子連郢、{{PUA|}}州加公周禺;己未,遊邑州加公屰可;辛酉,篁命州加公陽女、楚斨勺阝。十月乙亥,酓鹿巨、羕夬耳、東反人登環、屈貯、 {{PUA|}}繮;戊寅,鄜邑人登亦瓦、壘{{*|190}} 昜君之人宋午、王西州里公命訹、雁族州里公黄固;辛巳,宣王垞市客苛雘、陳人龏㪍;己丑,妾婦𡛡、正阝昜㐵公要、新大厩𢼄新、蔡丙、𨙬迅尹之人余余善、膚{{PUA|}}連囂柞、余豫;壬㫳,五佗、周蟲;{{*|191}} 癸巳,婁鬲;甲午,愄王俈室楚{{PUA|}}、陳吉、楊亂人蔡倉;乙未,陳人龏{{PUA|}}之人{{PUA|}}、㡭阝人武貴墨、坪陵君之州加公佢新。{{PUA|}}月己亥,{{PUA|}}阝人余夏臣、盬塙。{{*|192}} 告所䛠於仴尹:亯月戊寅,夏命蔡言{{PUA|}};辛巳,郙邑人秀鬲、䜌𣍧、楚韋方前。九月癸亥,呆訓;乙丑,昜陵人遠從志。十月乙亥,昜翟人翏臤、膚力巠、壬青、臽阝雘、噩君之人余畢;戊寅,正昜邵{{*|193}} 夬、蔡步、集脰囗夜、余銜鯢、邚人盬憖;迅命{{PUA|}}爿{{PUA|}}、栽尹毛之人、郯{{PUA|}}尹賜之人。{{*|194}} 所䛠於少里喬{{PUA|}}尹𩁹,巳。{{*|195}} 所䛠於王丁司敗逿:亯月己巳,酓本㪥。八月己巳,登連。{{*|196}} ==二 卜筮祭禱記録==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197}} 於竆(躳身),㪥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甶{{--|(鬼)}}攻解於人禹。占之當吉,{{PUA|}}({{PUA|}}{{--|(期)}})中又{{--|(有)}}憙。{{*|198}}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石被裳以訓𩅐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外{{--|(𨳿)}}又{{--|(有)}}𢚧{{--|(憂)}},{{*|199}} 志事少𨒈{{--|(遲)}}得。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PUA|}}禱於夫人戠{{PUA|}}。志事兼得,皆兼賽之。占之,吉,亯月、夏{{PUA|}}又{{--|(有)}}憙。{{*|200}} 宋客盛公臱甹{{--|(聘)}}於楚之{{PUA|}}{{--|(歲)}},峣昺之月,乙未之日,雁會以央{{PUA|}}爲左尹{{PUA|}}貞,自峣昺之月以庚峣庚峣昺之月,出内{{--|(入)}}事王𦘔{{--|(盡)}}卒{{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豫、兑。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201}} 竆(躳身),㪥雀立𨒈{{--|(遲)}}踐,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於宫{{PUA|}}{{--|(地)}}宔{{--|(主)}}一{{PUA|}};𥚰於新父蔡公子家牛戠、{{PUA|}}、酉飤,饋之;𥚰新母肥豕干、酉飤;{{PUA|}}{{--|(舉)}}禱東陵連{{*|202}} 囂肥豕干、酉飤。{{PUA|}}{{--|(舉)}}石被裳之敚{{--|(祟)}},{{PUA|}}禱於邵王戠牛,饋之;{{PUA|}}禱於文坪{{PUA|}}{{--|(夜)}}君、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酉飤;夫人{{*|203}} 戠{{PUA|}}、酉飤。雁會占之曰:吉,至九月憙雀立。凡此䉒{{--|(徧)}}也,既𦘔{{--|(盡)}}迻。{{*|204}} 新父既城。新母既城。{{*|202反}} 東周之客{{參|𱢬|鄦}}{{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邵王牛戠、大𡒉,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5}} 東周之客{{參|𱢬|鄦}}{{PUA|𦀚}}䢜{{--|(歸)}}胙於栽郢之{{PUA|}}{{--|(歲)}},冬{{PUA|}}之月,癸丑之日,{{PUA|}}禱於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邵吉爲𥘸,既禱至福。{{*|206}}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𢼎{{--|(胙)}}於栽郢之{{PUA|}}{{--|(歲)}},遠{{PUA|}}之月,癸卯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右{{--|(左)}}尹邵{{PUA|}}貞,{{PUA|}}腹疾,以少𢟪,尚毋又{{--|(有)}}咎。占之,貞吉,少未已,以其古{{--|(故)}}敚之。孨{{--|(薦)}}於埜{{PUA|}}{{--|(地)}}宔{{--|(主)}}一{{PUA|}}{{--|(豭)}},宫{{PUA|}}{{--|(地)}}宔{{--|(主)}}一{{PUA|}}{{--|(豭)}},{{*|207}} 賽於行一𤝡(白犬),酉飤,占之曰:吉。峣昺㪥見王。{{*|208}} 東周之客{{PUA|}}{{PUA|}}至{{--|(致)}}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209}} 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與宫室,㪥外又不訓,損、臨。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礻欠一全{{PUA|}},{{PUA|}}{{--|(舉)}}禱社全{{PUA|}};{{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迻雁劊會之祱,賽禱東陵{{*|210}} 連囂豕干豕、酉飤,蒿之。甶攻解於盟𥛜,㪥敍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三{{PUA|}}{{--|(歲)}}無咎,𨟻{{--|(將)}}又{{--|(有)}}大憙,邦智之。{{*|211}}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盬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2}}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亞於王事,㪥{{--|(且)}}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以其古{{--|(故)}}敚之。迻古{{--|(故)}}䉒{{--|(徧)}},賽禱{{PUA|}}{{--|(太)}}備{{--|(佩)}}玉一環,侯土、司命、司𥛔各一少環,大水備{{--|(佩)}}玉一環,二天子{{*|213}} 各一少環,{{PUA|}}山一㺲。迻雁會之祱,賽禱宫侯土一{{PUA|}}。迻石被裳之祱,至秋三月,賽禱邵王戠牛,饋之;賽禱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賽禱新母{{*|214}} 戠{{PUA|}},饋之。盬吉占之曰:吉。{{PUA|}}{{--|(太)}}、侯土、司命、司𥛔、大水、二天子、{{PUA|}}山既皆城。 {{PUA|}}({{PUA|}}{{--|(期)}})中又{{--|(有)}}憙。{{*|215}}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夏昺之月,乙丑之日,苛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𠱾{{--|(侍)}}王,自夏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夏昺之月,𦘔{{--|(盡)}}集{{*|216}} {{PUA|}}{{--|(歲)}},竆(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𢚧{{--|(憂)}}於竆(躳身),㪥{{--|(且)}}外又{{--|(有)}}不訓,以其古{{--|(故)}}敚之。{{PUA|}}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一牂,甶攻解不㱠。苛嘉占之曰:吉。{{*|217}}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PUA|}}吉以保家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甲寅之日,{{PUA|}}良瘥,又敚,{{PUA|}}{{--|(太)}}見琥,以其古{{--|(故)}}敚之。壁{{--|(避)}}琥,睪{{--|(擇)}}良月良日䢜{{--|(歸)}}之,{{*|218}} 㪥爲囗綳𤨳{{--|(佩)}},兼囗之厭一{{PUA|}}{{--|(豭)}}於{{PUA|}}{{--|(地)}}宔{{--|(主)}};賽禱行一白犬,䢜{{--|(歸)}}冠帶於二天子。甲寅之日,逗於疋阝昜。{{*|219}}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酉之日,苛光以長𢝔爲左尹邵{{PUA|}}貞,以其下心而疾,少{{PUA|}},𠄨{{--|(恆)}}貞吉。庚辛又夕刀{{--|(間)}},{{PUA|}}兼瘥,不逗於疋阝昜,同敚。{{*|220}}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己莤{{--|(酉)}}之日,{{PUA|}}{{PUA|}}以少寶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PUA|}}月{{PUA|}}({{PUA|}}{{--|(期)}})中尚毋又羕。{{*|221}} {{PUA|}}{{PUA|}}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新父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直牛,饋之。殤内其{{PUA|}}生。{{PUA|}}{{PUA|}}占之曰:吉。{{*|222}} 屈宜習之以彤笿爲左尹邵{{PUA|}}貞,既又{{PUA|}},{{PUA|}}心疾,少{{PUA|}},不内{{--|(入)}}飤,尚毋又羕。占之,𠄨{{--|(恆)}}貞吉,又敚見,與{{PUA|}}{{PUA|}}之敚,屈宜占之曰:吉。{{*|223}}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攻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新王父司馬子音戠牛,饋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4}} 東周之客{{PUA|}}{{PUA|}}䢜{{--|(歸)}}作{{--|(胙)}}於栽郢之{{PUA|}}{{--|(歲)}},{{PUA|}}月丙㫳之日,{{PUA|}}尹之{{PUA|}}{{PUA|}}{{--|(執)}}事人暊{{PUA|}}{{--|(舉)}}、衞妝爲子左尹邵{{PUA|}}{{PUA|}}{{--|(舉)}}禱於殤東陵連囂子{{PUA|}}肥豕干,蒿祭之。臧敢爲位,既禱至命。{{*|22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占之,𠄨{{--|(恆)}}貞吉,少{{*|226}} 又{{--|(有)}}{{PUA|}}{{--|(憂)}}竆(躬身)。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飤{{PUA|}}{{--|(太)}}一全{{PUA|}},{{PUA|}}{{--|(舉)}}禱兄俤{{--|(弟)}}無後者邵良、邵𨍱、縣䶅公各豕干,酉飤,蒿之。盬吉占之曰:吉。{{*|227}}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28}}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蠱、剥。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宫室。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行一白犬,酉飤,甶攻叙於宫室。五生占之曰:吉。{{*|229}}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230}}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也。以其古{{--|(故)}}敚之。甶攻祱䢜{{--|(歸)}}備{{--|(佩)}}珥、冠帶於南方。觀綳占曰:吉。{{*|23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𣥕{{--|(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隨、離。{{*|232}} 占之,𠄨{{--|(恆)}}貞吉,少又{{--|(有)}}{{PUA|}}{{--|(憂)}}於室牅,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宫侯土一{{PUA|}},{{PUA|}}{{--|(舉)}}禱行一白犬、酉飤,𨳮於大門一白犬。五生占之曰:吉。{{*|233}}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邵{{PUA|}}貞,出内{{--|(入)}}寺{{--|(侍)}}王,自峣昺之月以庚集{{PUA|}}{{--|(歲)}}之峣昺之月,𦘔{{--|(盡)}}集{{PUA|}}{{--|(歲)}},躳身尚毋又{{--|(有)}}咎。{{PUA|}}吉{{*|234}} 占之,吉,無咎,無敚。{{*|235}}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盬吉以𤥯家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既,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疾難㪥{{--|(瘥)}},以{{*|236}} 其古{{--|(故)}}敚之。{{PUA|}}{{--|(舉)}}禱{{PUA|}}{{--|(太)}}一羊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楚先老僮、祝{{PUA|}}、{{PUA|}}{{--|(鬻)}}酓{{--|(熊)}}各兩{{PUA|}},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237}} {{PUA|}},甶左尹邵{{PUA|}}{{PUA|}}{{PUA|}}凥。甶攻解於{{PUA|}}{{--|(歲)}}。盬吉占之曰:吉。{{*|23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共命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𣥕({{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頤、妄。占之,𠄨{{--|(恆)}}貞吉,疾{{*|239}} {{PUA|}},又{{PUA|}}{{--|(孽)}},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五山各一牂;{{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文坪夜君子良、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240}} 饋之。甶攻解於𥛜與兵死。舉盬吉之敚,亯祭,嗛之高{{PUA|}}{{--|(丘)}}、下{{PUA|}}{{--|(丘)}}各一全{{PUA|}}。陳乙占之曰:吉。{{*|241}}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觀綳以長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242}} 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递㪥{{--|(瘥)}}。以其古{{--|(故)}}敚之。舉盬吉之敚,{{PUA|}}{{--|(舉)}}禱{{PUA|}}{{--|(太)}}一膚,侯土、司命各一牂;{{PUA|}}{{--|(舉)}}禱大水一膚,二天子各一牂,{{PUA|}}山一{{PUA|}};{{PUA|}}{{--|(舉)}}禱邵王戠牛,饋之;{{PUA|}}{{--|(舉)}}禱東陵連囂豜、酉飤,蒿之;{{*|243}} 贛之衣裳各三爯;{{PUA|}}{{--|(舉)}}禱雩一全{{PUA|}}、𠭯梪,保逾之。觀綳占之曰:吉。{{*|244}}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五生以丞惪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舊不㪥{{--|(瘥)}},尚兼㪥{{--|(瘥)}},毋又{{--|(有)}}柰。占之,𠄨{{--|(恆)}}貞吉,{{PUA|}}又。{{*|245}}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峣{{--|(荆)}}王,自酓繹以庚武王,五牛、五豕。甶攻解於水上與伆人。五生占之曰:吉。{{*|246}}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峣昺之月,己卯之日,{{PUA|}}吉以駁霝{{--|(靈)}}爲子左尹{{PUA|}}貞,既腹心疾,以{{PUA|}}𢟪,不甘飤,尚兼㪥{{--|(瘥)}},毋又{{--|(有)}}柰,恆、需。占之,𠄨{{--|(恆)}}貞吉,疾{{PUA|}},{{PUA|}}又{{PUA|}}{{--|(孽)}},以{{*|247}} 以其古{{--|(故)}}敚之。{{PUA|}}{{--|(舉)}}禱大水一犠馬;{{PUA|}}{{--|(舉)}}禱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PUA|}},饋之;{{PUA|}}{{--|(舉)}}禱社一{{PUA|}}。甶攻解日月與不㱠。{{PUA|}}吉占之曰:吉。{{*|248}} 大司馬邵骨志徉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PUA|}}{{--|(歲)}},夏昺之月,己亥之日,觀義以保家爲子左尹邵{{PUA|}}貞,以其又𤺄疾,{{PUA|}}{{PUA|}},尚毋死。義占之,𠄨{{--|(恆)}}貞,不死。又敚,見於繼無後者與漸木立,以其古{{--|(故)}}敚之。{{PUA|}}{{--|(舉)}}{{*|249}} 禱於繼無後者各肥{{PUA|}},饋之。命攻解於漸木立,𠭯{{PUA|}}{{--|(徙)}}其処而梪之,尚吉。義占之曰:吉。{{*|250}} 不智其州名。{{*|249反}} ==三 遣策== 食室之金器:二金囗囗{{*|151}} 囗之金器:二鉼𨥙;二金囗{{*|252}} 貞{{--|(鼎)}}:一金比,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𦏴觳,皆彫中、厀外;二金。{{*|253}} 囗金圈;二鋍;四金臱,一金臱盍;二觳盍;一貞{{--|(鼎)}};一金比;二刀;二𨟻{{--|(醬)}}白之觳,皆𢽧;二素王䋮之綉;二𦏴。{{*|254}} 飤室之飤:脩一𥸡{{--|(䇨)}}、脯一一𥸡{{--|(䇨)}}、鳥少酭一石缶、囗一石缶、葼{{--|(蔥)}}蔖{{--|(菹)}}二石缶、萬蔖{{--|(菹)}}二石缶、茜蓏之蔖{{--|(菹)}}一石缶、囗某一石缶、囗肉酭一箕、栽酭一箕、魚囗{{*|255}} 一箕、酉奚一箕、囗一囗、湡㕸一箕、青䋮之糹囗四囗糗、四{{PUA|}}{{--|(笲)}}飤、酨魚一𥸡{{--|(䇨)}}。{{*|256}} 飤室所以食𥬹:冢脯二𥬹,脩二𥬹,登豬一𥬹,栗二𥬹,栗二𥬹,{{*|257}} 㮂二𥬹,萑茈(鳧茈)二𥬹,身身{{--|(筍)}}二𥬹,椹{{--|(葚)}}二𥬹,𦺴{{--|(荅)}}二𥬹,𧅁二𥬹,蓏二𥬹,諄利{{--|(䔧)}}二𥬹,檮{{--|(桃)}}脯一{{PUA|}},僻月死(鸊鷉)一{{PUA|}},𢉙鷄一{{PUA|}},一{{PUA|}}月死。{{*|258}} 相尾之器所以行:一桂{{--|(獬)}}冠、組{{PUA|}}、一生糹囗之糹厭,二鼠瓜睪;一紫韋之韋冒;一會𢦉之角昜;一魚韍之縷;一韋𡒉韋孛;二緹婁,皆繏純;一䌍{{PUA|}},六䌍;一緯粉;四楖,一{{PUA|}};一樻𣐌,又{{--|(有)}}䋮𦁳,縞邑;一縞{{PUA|}}{{--|(席)}};囗{{*|259}} 曲𩋵;一金囗;一倗{{--|(憑)}}几;一丩牀,又{{--|(有)}}策;一{{PUA|}}术,又有栚;一羽翣;二䈉(竹䈉);一囗攴革;一𡪷鏷;一角囗;一竹𣐌,䋮邑;一囗,一缶;一奠弓;一紛會攵;夬囗;一囗囗;二金房;四屰;一木囗囗{{*|260}} 一縞衣,色者膚之純,樂成之純,亡裏,霝{{--|(靈)}}光之綉;一金臭柜;一戈;二囗圣仉囗{{*|261}} 囗囗二燭銿;一白毛嘼,䋮純;一縞{{PUA|}}{{--|(席)}},緑裏,䋮純;二{{PUA|}},囗䋮純,一鼠勺青之表,紫裏,繡純,素䋮綉。{{*|262}} 裏,𥿍無之純,一秦縞之絈裏,王䋮之純,二鑑;二緖;一會;二骨木𦙄;一䋍縞之緯;一金鈔;一𡪷{{PUA|}}{{--|(席)}};二俾{{PUA|}}{{--|(席)}},一䟶{{PUA|}}{{--|(席)}},二{{PUA|}}{{--|(莞)}}𥫡,皆又{{--|(有)}}秀{{--|(綉)}};一生縠冠,一𡉗縠冠,皆䘙。囗{{*|263}} 囗一栗,又{{--|(有)}}{{PUA|}};一冠𥸡{{--|(䇨)}},二革囩。{{*|264}} 大兆之金器:一牛鑐,一升鑐,二喬{{--|(鐈)}}真{{--|(貞)}},三囗廌之真{{--|(貞)}},二貴真{{--|(貞)}},二登真{{--|(貞)}},二監,二卵缶,二迅缶,一湯真{{--|(貞)}},一耳串耳真{{--|(貞)}},二缾銅,二𣌭𠤳,一{{PUA|}}囗真{{--|(貞)}},二少釣,二椹錢,一盤,{{*|265}} 一釶,一金叴金獻。木器:一枉㭾,一昃㭾,一米者㭾,一宰㭾,一大房,一小房,二鈢,一房丙,二囗,二祈,五皇般,四𣌭梪,四皇梪,一飤桱、金足。{{*|266}} 大司馬邵骨戈{{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丁亥之日,左尹{{PUA|}}甬車一𨍱,車戈牲{{PUA|}}之{{PUA|}},盬䔍之純,盬䔍之車垂{{PUA|}};盬䔍之𥿽,糹{{PUA|}}組之糹耑;紫{{*|267}} {{PUA|}}(𢐈、蔽);紃約;紫鞎、鞅、紃糹奉、集組之𦴦經、鼠勺𦁐、總䋿、紛妟叴;䶂長{{--|(韔)}};靈光之組,䊮車僉;一紡{{PUA|}},丹黄之䋥,牲{{PUA|}}緙,糹艮組之靈。{{*|268}} 其上車戊{{--|(載)}}:絑𦑖一百囗四十囗羽首之首;㲜{{--|(旄)}}中干,絑縞;十𦐦(格、戟)車丰戈,帚戈{{--|(纖)}}羽;一叴{{--|(厹)}},其巾木;五叴{{--|(厹)}},{{PUA|}}戈{{--|(鍛)}},三叴{{--|(厹)}};一囗,{{PUA|}}{{--|(皆)}}㲜{{--|(旄)}}之首;一和嬴幸;止/首𩊄{{--|(胄)}}緑{{*|269}} 組之糹{{PUA|}}{{--|(繩)}}馭右二囗象幸{{--|(𣐩)}},{{PUA|}}{{--|(皆)}}止/首𩊄,紫糹{{PUA|}}{{--|(繩)}},一彫{{PUA|}}攵,一緅糹戍之糹叴;一彫木缶;一鐃,{{PUA|}}組之綏;二黽韍,霝{{--|(靈)}}光之𦄾{{--|(帞)}}。{{*|270}} 一𨍱正車:象牛之革韋堇{{--|(巾)}},糹生糹{{PUA|}}之純;多{{--|(栘)}}棼,糹戍𦀚{{--|(綎)}},繏純;紫{{PUA|}},纷約;紫鞎、鞅;鼠干鼠莫之韋{{PUA|}}韋安,紫紳,紃糹奉,紫叴{{--|(厹)}};虎畏;四馬之凵{{--|(鍱)}}面,{{*|271}} 赤金之釱;白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釱;臼{{PUA|}}戈;白錫面;臼骨毛,紫拜,霝{{--|(靈)}}光結巾首,糹生䋮之𦅅。{{*|272}} 一𨍱韋車:象牛之革堇,縞純;黽、{{PUA|}}、鞎、鞅、鞼韋叴{{--|(厹)}};虎長,䊮車僉;白金之釱。其上載:儵𦑖{{--|(旌)}},𩫁首;二丰戈,帚戈;二叴{{--|(厹)}},二巾,皆木;九叴{{--|(厹)}},二{{PUA|}}戈,皆帚戈;二叴{{--|(厹)}}。{{*|273}} 一𨍱椯桲攵貝囗囗{{*|274}} 一𨍱羊車:糹生囗,二綞糹{{PUA|}},糹生糹{{PUA|}}之綿,繢䋿;臼骨毛,紫拜,霝{{--|(靈)}}光之童,霝{{--|(靈)}}光結巾首;二馬之鋧,四馬止/首,遺;䊮車僉,白金之釱,赤金之銍,糹{{PUA|}}組之金靈{{--|(靈)}}釱,車疋韋卑。{{*|276}} 苛郙受:一簎䶂歹韋之冒:二十金屰;一臼骨戊,糹{{PUA|}}組之䢊;二糹生糹{{PUA|}}之徸,霝{{--|(靈)}}光結巾首;一𥾑;一糹{{PUA|}}組之{{PUA|}};二辛矛;一缶;一囗;一鞎,組綏;一䋿;二馬之枆;二鑑。{{*|277}} 采脰尹之人盬愆告𥿆多命以貝妟貝乘。{{*|278反}} 古囗𠾡。{{*|440—1}} =牘= 大司馬卓阝{{--|(卓)}}愲{{--|(滑)}} {{PUA|}}{{--|(救)}}郙之{{PUA|}}{{--|(歲)}},亯月,丙戌之日,囗寅受一𨋂正車:革象牛之革革堇,生糹{{PUA|}}之純;其栘,紛秋之綽,繏純;紫{{PUA|}},紛約;紫鞎、鞅;豻韋白之韋維𩎒,紫紳,紫韋叴;虎長;䊮車僉,白金大、赤金之䤜,糹{{PUA|}}組之金靈{{--|(靈)}}之大,楚綼。其上載:絑𦑖,百囗四十囗,辠之首,㲜{{--|(旄)}},中干,絑縞;七叴{{--|(厹)}},車必帚戈囗;一叴{{--|(厹)}},其帚术;五叴{{--|(厹)}},{{PUA|}}戈;三叴{{--|(厹)}},一柽,緣毣首;一和龍幸,首䩜,缘組之朕;馭右二囗象象幸;皆首軸,紫朕;四馬晧面,繙芋結首工,告𥾑,囗紴;一周輣,緅秋之糹叴;一綢椱;{{*|牘1}} 一囗綼,組綏,番芋之童。一𨋂車之上囗皆 {{*|牘1反}} 𢊾𡠗{{--|(執)}}事囗不囗囗之囗。{{*|牘1下反}} cm12f3q7ah5ggaionsntyqsar789tgp 觚賸 0 107037 2485242 2484889 2024-10-31T11:59:26Z Blahhmosh 79595 2485242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自序== 原夫天為石補,光乃麗乎三辰;地以鰲勝,力且維乎四極。蓮生嶽上,巨靈運掌而山開;烏走雲中,後羿彎弓而日落。若其遊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然則莊生《齊物》,何得置北溟而不談;屈子《離騷》,能無仰東皇而欲問乎?況夫鬼盈睽載,《易》留語怪之文;神降莘言,史發興妖之論。杏壇書垂筆削,辨六鷁之晝飛;龍門事著興亡,誌一蛇之夜哭。是知虞初小說,非盡出於荒唐,郭氏遺經,固無傷於典則也。余也生雖已晚,世不逮夫嫏嬛,思則靡涯,心常傾夫薈蕞。幼而就傅,延吳劄於楓江;長且服官,謁徐陵於柏府。初垂縞帶,便學長吟。繼傍玉臺,每聆《新語》。入燕都而懷故國,記覽《夢華》;登梁苑而晤名賢,書攜行秘。迨夫哀纏素к,貧典黑貂,旅食三年,不斷臯魚之淚;宦歸千里,無余劉寵之錢。遊跡則雁池鳧渚,閱歷遍賒;行裝則玉格貝編,討搜獨富。既而聽雞函谷,策馬蘆關。嘆密法於秦灰,欲辨怪哉之氣;懷和聲於周鳳,還題吉了之名。碑洞文章,收諸綠笈;橋山陵寢,繪以黃圖。今則仍綰銀章,更臨珠海。鷓鴣啼處,朱旗錦石之鄉;蝴蝶飛時,丹竈羽衣之洞。官逢鬥孛殳,得虎說於荒江;語習И隅,成魚吟於蠻府。粲花賓至,快雄辯之當筵;話雨人歸,喜華箋之在篋。於是傾觚授簡,抄以小胥,因而別地稽時,匯為全帙。言其大略,蓋有三焉。爾其簫斷吳門,曲留小海;築摧易水,歌起悲風。嵇散揮弦,《廣陵》之音欲絕;潘邠閣筆,重陽之句無多。茍非闡此嘉名,誰復求之幽壤?至乃江頭孝女,黃絹無傳;塞外文姬,青蛾莫贖。簾窺燕子,新愁鎖夜月之樓;門倚桃花,舊笑憶春風之徑。維美昭於繡管,斯艷發乎得簇。更若大夫觀止,雅擅多能;君子至斯,夙推博物。疏不遺乎草木,學逆葩經;註兼及乎蟲魚,功期翼雅。爰以資其考索,非止襲夫傳聞。然而宇宙茫茫,人如粟渺;江河滾滾,世亦萍浮。目不越於方隅,每以常而為怪;心茍通乎大造,將何幻而非真?念茲得失之林,總歸陳跡;悟彼逝來之境,庶得遐觀。姑存此日瑣言,豈曰珠能記事;倘附他年野史,亦云稗以備官焉爾。 {{YL|康熙庚辰}}三月既望,吳江鈕誘玉樵甫書於高明官署之根青閣。 ==卷一·吳觚上==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人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靡刂。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卷二·吳觚中==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PUA|}}勇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PUA|}}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PUA|}}夭,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PUA|}}局。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PUA|}}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PUA|}}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PUA|}}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PUA|}}栗也。」{{PUA|}}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PUA|}}、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PUA|}}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PUA|}}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忄{{PUA|}}。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卷三·吳觚下==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PUA|}}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PUA|}}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PUA|}}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PUA|}}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PUA|}}{{PUA|}}斑白,而柳則盛{{PUA|}}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疒術>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礻圭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PUA|}}虒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缶盧>憶{{PUA|}}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PUA|}}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PUA|}}卸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PUA|}}蒙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PUA|}}麗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UA|}}瞿公女也。歸我邑爛溪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PUA|}}{{PUA|}}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卷四·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PUA|}}。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溪馮元<風{{PUA|}}>。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PUA|}}既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風{{PUA|}}>。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卷五·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519ckx7eeew0ax326sh41je9jcu8map 2485254 2485242 2024-10-31T12:03:58Z Blahhmosh 79595 2485254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一·吳觚上==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人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靡刂。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卷二·吳觚中==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PUA|}}勇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PUA|}}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PUA|}}夭,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PUA|}}局。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PUA|}}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PUA|}}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PUA|}}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PUA|}}栗也。」{{PUA|}}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PUA|}}、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PUA|}}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PUA|}}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忄{{PUA|}}。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卷三·吳觚下==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PUA|}}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PUA|}}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PUA|}}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PUA|}}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PUA|}}{{PUA|}}斑白,而柳則盛{{PUA|}}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疒術>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礻圭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PUA|}}虒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缶盧>憶{{PUA|}}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PUA|}}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PUA|}}卸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PUA|}}蒙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PUA|}}麗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UA|}}瞿公女也。歸我邑爛溪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PUA|}}{{PUA|}}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卷四·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PUA|}}。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溪馮元<風{{PUA|}}>。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PUA|}}既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風{{PUA|}}>。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卷五·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65poedodj93o2nh45b76on9o819qh81 2485257 2485254 2024-10-31T12:04:17Z Blahhmosh 79595 /* 卷一·吳觚上 */ 2485257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二·吳觚中==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PUA|}}勇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PUA|}}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PUA|}}夭,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PUA|}}局。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PUA|}}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PUA|}}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PUA|}}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PUA|}}栗也。」{{PUA|}}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PUA|}}、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PUA|}}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PUA|}}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忄{{PUA|}}。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卷三·吳觚下==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PUA|}}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PUA|}}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PUA|}}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PUA|}}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PUA|}}{{PUA|}}斑白,而柳則盛{{PUA|}}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疒術>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礻圭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PUA|}}虒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缶盧>憶{{PUA|}}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PUA|}}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PUA|}}卸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PUA|}}蒙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PUA|}}麗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UA|}}瞿公女也。歸我邑爛溪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PUA|}}{{PUA|}}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卷四·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PUA|}}。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溪馮元<風{{PUA|}}>。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PUA|}}既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風{{PUA|}}>。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卷五·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1lbbtyaozyai7anp7ijzmxxael9qzjd 2485260 2485257 2024-10-31T12:05:43Z Blahhmosh 79595 /* 卷二·吳觚中 */ 2485260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三·吳觚下==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PUA|}}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PUA|}}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PUA|}}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PUA|}}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PUA|}}{{PUA|}}斑白,而柳則盛{{PUA|}}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疒術>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礻圭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PUA|}}虒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缶盧>憶{{PUA|}}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PUA|}}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PUA|}}卸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PUA|}}蒙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PUA|}}麗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UA|}}瞿公女也。歸我邑爛溪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PUA|}}{{PUA|}}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卷四·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PUA|}}。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溪馮元<風{{PUA|}}>。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PUA|}}既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風{{PUA|}}>。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卷五·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04vmd6hfwd4mxns4gw0lz02krodcl5m 2485262 2485260 2024-10-31T12:06:59Z Blahhmosh 79595 /* 卷三·吳觚下 */ 2485262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四·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PUA|}}。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溪馮元<風{{PUA|}}>。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PUA|}}既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風{{PUA|}}>。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卷五·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gmf0tls04bvnwaz99rwn2pezr6ea57g 2485264 2485262 2024-10-31T12:07:37Z Blahhmosh 79595 /* 卷四·燕觚 */ 2485264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五·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h1wdbyqfe7xnk5hmnyw8pdiprnislbz 2485267 2485264 2024-10-31T12:08:01Z Blahhmosh 79595 /* 卷五·豫觚 */ 2485267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六·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nexmtu6q4rep9r589ttsjh1kczlqigu 2485269 2485267 2024-10-31T12:08:19Z Blahhmosh 79595 /* 卷六·秦觚 */ 2485269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七·粵觚上==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tmm8kwf2418bv077317jb56rmv3os92 2485273 2485269 2024-10-31T12:10:32Z Blahhmosh 79595 /* 卷七·粵觚上 */ 2485273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卷八·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eltzjxn3gfjezu7iobxg1xrzg2arrnh 2485276 2485273 2024-10-31T12:11:15Z Blahhmosh 79595 /* 卷八·粵觚下 */ 248527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577mse787t7238x6huvy577g2kufvrt 2485278 2485276 2024-10-31T12:11:34Z Blahhmosh 79595 2485278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PD-old}} {{清朝作品}} deaxwxclogqiqp6cne0qilb1bqem8gg 2485279 2485278 2024-10-31T12:11:51Z Blahhmosh 79595 2485279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清朝作品}} h0x8ylf5ra4qcujyprka0shtc2tmlkk 2485280 2485279 2024-10-31T12:12:14Z Blahhmosh 79595 2485280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y=1700|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清朝作品}} 1zvedwyh5abi3suyrh7q3bk178y6acu 觚賸續編 0 107038 2485446 2485166 2024-10-31T22:52:12Z Blahhmosh 79595 248544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__TOC__<onlyinclude>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自序== 斯人誰與,世已滔滔;此日不回,年何冉冉。悲虞翻之骨相,孤負明時;老潘岳之鬢毛,棲遲拙宦。心如鶴靜,自忘沖舉之勞;政與弦清,亦鮮更張之擾。翠飛斷靄,常迎城上群峰;紅點疏林,最惜簾前永晝。倚床偃息,神惝恍而若移;憑幾沈吟,思紛綸而乍起。則有故人萬里,文傳海國之奇;往事十年,書墜雲車之秘。春風說劍,每期絲繡平原;秋雨挑燈,輒憶珠霏彥國。百花綃,水中宮闕,出龍女之新謠;三生石,月裏關山,得牛童之舊夢。匯非一族,集有百端。拈脈望之衣,驚逢創獲;啟兜玄之郭,欣拾遺聞。此皆曩牘之所未登,而餘音之所欲奏者矣。若夫{{PUA|}}卷樹小園,曲載寵桃之謗;簸錢弱歲,猥加賦柳之誣。《碧雲騢》實敗友聲,《黑心符》奚關世教。揮毫成錦,慘即類於鑠金;濡墨留蠅,疵遂生於玷玉。事可鑒也,義無取焉。近者讀伏波訓子之篇,始悔向人談過;觀德操處時之術,允宜即可稱佳。因抒會粹之衷,用補消搖之錄。德由潛發,故懲寡而勸多;道以邇存,詎洪詳而纖略。偶仿西齋之記,藉耳為通;寧希東觀之藏,寫心則止。遙憐松菊,從此抽簪;漫卷詩書,並當焚硯。冠裳委之蠻府,聞見黜乎愚溪。倘遇蘇公,復有姑且妄言之請;願隨嚴子,應以毋庸求益之辭。 壬午閏六月立秋日,鈕琇書 ==卷一·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卷二·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PUA|}}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PUA|}}既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PUA|}}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PUA|}}{{PUA|}}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卷三·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𩜤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𩜤。」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𩜤,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卷四·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onlyinclude>{{清朝作品}} f1dbiw212sa5som9i8yq6fiqh07yla1 2485452 2485446 2024-10-31T22:52:53Z Blahhmosh 79595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清朝作品}}” 2485452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times=清朝|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search}} *[[/自序|自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清朝作品}} ayu5lt1ojcggk2mza42i45w6fgxt0am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0 113565 2485290 2384551 2024-10-31T12:27:13Z Zy26 1268 248529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 author = 毛泽东 | 发布者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泽东、中國人民解放軍总司令 朱德 | 民 = 38 | 月 = 4 | 日 = 21 | loc = 北平市 | type = 軍令 | type2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 theme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theme2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theme3 = 朱德 | previous = 4月15日《[[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4月20日南京国府拒签)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 yes }} <pages index="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_人民日報_第三〇七號_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_星期五_第一版.jpg" include=1 /> {{PD-anon|1949}} fcxla5nqfctdhtzgyj6d6a927hhpyw1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一 0 154419 2485246 803325 2024-10-31T12:00:14Z 宣武節度使朱晃 88172 24852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title=[[../]] |section='''本紀卷之一''' |author = |override_author=[[作者:吳士連|吳士連]]等 |previous =[[../外紀卷之五|外紀卷之五]] |next=[[../本紀卷之二|本紀卷之二]] |notes= }} == 丁紀 == ===先皇帝=== {{Wikipedia|丁先皇}} :<small>姓丁,諱部領,大黄華閭洞人,驩州刺史丁公著之子也。削平使君,自立爲帝,在位十二年,爲内人杜釋所弑而崩,壽五十六,塟長安山陵。帝才明過人,勇畧盖世,掃盡群䧺,統繼趙武。然失於預防,不保其終,惜夫。</small> :初,帝父丁公著爲楊廷藝牙將,廷藝授攝歡州刺史,後歸吳王遣還舊任卒。帝少孤,母譚氏與其徒入居洞山神祠側。爲兒童時,與群童牧牛于也。群童自知識量不及,相與推爲眾長。凣遊戲,必率眾交手,爲乘輿捧之,及以蘆花左右引之,象天子儀仗。暇日往擊別村兒童,所至皆懾服,相率日供樵爨,以充課役。母見之喜,爲烹家䐁饗之。諸冊父老轉相吿曰:「此兒噐量若是,必能濟事,我輩荀不來附,異日悔之晚矣。」遂率子弟往從之,與立爲長,居陶澳冊。其叔父㨿芃冊,與帝拒戰。時帝年幼,兵勢未振,因奔北。過譚家娘灣橋,橋折陷于淖{{annotate|音撓,泥也}}。叔欲刺之,見二皇龍擁之,懼而退。帝收餘卒復戰,叔乃降。由是人人畏服,凡征戰所過,易如破竹,號萬勝王。時十二使君自相䧺長,割據土宇。吳昌熾㨿平橋,吳日慶㨿唐林,矯三制㨿峯州,阮太平㨿阮家灣,杜景碩據杜洞江,阮令公㨿西扶烈,細江則有吕佐,唐僊遊則有阮守㨗,超類則有李郎公,洄湖則有矯令公,藤州則有范防遏,布海則有陳公。王一舉平之,遂自立爲帝。擇得潭村華地,建都居之,以其世狹隘,又無設險之利,復都華閭。 戊辰元年{{annotate|宋開寳元年}}。帝即位,建國號大瞿越,徙京邑華閭洞,肇新都,築城鑿池,起宫殿,制朝儀。羣臣上尊號曰大勝明皇帝。帝欲以威制天下,乃置大鼎于庭,養猛虎于檻,下令曰:「有違者,受烹齧之罪。」人皆畏服,無有犯者。 :黎文休曰:先皇以過人之才明,盖世之勇畧,當我越無主,羣䧺割㨿之時,一舉而十二使君盡服。其開國建都,改稱皇帝,置百官,設六軍,制度畧備,殆天意而我越復生聖哲,以接趙王之綂也歟。 己巳二年{{annotate|宋開寳二年}}閏五月,封長子璉爲南越王。 庚午太平元年{{annotate|宋開寳三年}}春正月,建元{{annotate|舊-{-{云}-}-我越年號始此。因李南帝建元天德}}。遣使如宋結好。時宋命大將潘美平嶺南{{annotate|劉鋹也}},故有是命。立五皇-{后}-{{annotate|一曰舟嘉,二曰貞明,三曰矯國,四曰瞿國,五曰歌翁}}。 :黎文休曰:天地並其覆載,日月並其照臨,故能生城萬物,發育庶類,亦猶皇-{后}-配儷宸極,故能表率宫中,化成天下。自古祗有立一人以主内治而已,未聞有五其名者。先皇無稽古學,而當時帬臣又無匡正之者,致使溺私,並立五-{后}-。下至黎李二家,亦多效而行之,由先皇始唱其亂階也。 辛未二年{{annotate|宋開寳四年}}。初定文武僧道。以阮匐爲定國公,劉基爲都護府士師,黎桓爲十道將軍,僧綂吳真流賜號匡越大師,張麻尼爲僧錄道士,鄧玄光授崇真威儀。 以明珠公主嫁陳升,封升駙馬都尉{{annotate|陳升明公弟}}。 壬申三年{{annotate|宋開寳五年}}。遣南越王璉聘于宋。 癸酉四年{{annotate|宋開寳六年}}。南越王璉使還。宋遣使封帝爲交趾郡王,璉檢校太師、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annotate|制詞畧曰:世爲右族,能保遐方,志慕華風,常思内附。九州混一,五嶺廓清,遂達梯航,乃輸聀貢。嘉令子稱藩之意,賜乃父裂土之封,秩以維師,疇之井賦。用褒耆德,豈限彛章。}} 甲戌五年{{annotate|宋開寳七年}}春二月,定十道軍,一道十軍,一軍十旅,一旅十卒,一卒十伍,一伍十人,各戴四方平頂帽{{annotate|其帽以皮爲之,平頂四邊,夾縫上狹下寬,其制至今朝起義猶存,後代因之。}}。 皇次子璿生。 乙亥六年{{annotate|宋開寳八年}}春,定文武冠服。 遣鄭琇遺金帛、犀象于宋。秋,宋遣鴻臚卿高保緒率王彦符齎冊,加授南越王璉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交趾郡王。是後遣使如宋以璉爲主。 丙子七年{{annotate|宋開寳九年,十月以後宋太宗匡義太平興國元年}}春,海外諸國商舶來献方物。 遣陳元泰如宋報聘。 冬十月,宋太祖崩。 丁丑八年{{annotate|宋太平興國二年}}。遣使如宋賀太宗即位。 戊寅九年{{annotate|宋太平興國三年}}春正月,地震。 立少子項郎爲皇太子,封次子璿爲衛王。 二月,雨雹。 夏六月,旱。 己卯十年{{annotate|宋太平興國四年}}春,南越王璉殺皇太子項郎。璉帝長子,微時常預難苦,及定天下,帝意欲傳位,即封爲南越王,又賞請命受封于宋。後帝生少子項郎,尤鍾愛之,立爲太子。璉以是不平,使人陰殺之。 :史臣吳士連曰:繼世以嫡,萬世常經,拂是經者,未有不致亂也。間因世亂,立太子則先有功,其或嫡長過惡廢之,然後立次。此處變而得其宜也。古人皆已行之矣。南越王璉長且有功,未聞過矣。先皇乃愛少子,而忘其嫡,謂足以伸鍾愛之情,不知適以害之也。而璉之忍心至殺其弟,天倫滅矣。其禍至於殞身,以及其父,豈不烈矣哉。不然杜釋大恶,何由而萌以符讖語也。 冬十月,秪候内人杜釋弑帝于宫庭。定國公阮匐等誅之。先是釋爲桐關吏,夜卧橋上,忽流星入口,釋以爲休徵,遂萌弑心。至是乘帝夜宴,醉卧庭中,遂殺之,害及南越王璉。時捕賊甚急,釋潜伏于宮霤。踰三日,渴甚,遇雨,以手盛水而飲,宫女見之以吿。定國公阮匐使人收斬之,碎其骨,臠其肉,分與國人食之,不争啖焉。初,帝微時,嘗漁于膠水江,綱得大圭,觸頭闕其角。是夜投膠水寺宿,藏圭于魚筥底,待明是賣魚。時帝方熟睡,其筥有異光,寺僧起問故,帝言乃以圭示之。僧嘆曰:「吾子他日富貴不可言,但恨福不長耳。」又於太平五年得讖文曰:「杜弑弑丁丁,黎家出聖明,兢頭多宏兒,道路絶人行。十二稱大王,十恶無一善,十八子登僊,計都二十天。」人以爲天數自定-{-{云}-}-。時定國公阮匐,外甲丁佃,與十道將軍黎桓奉衛王璿即皇帝位,尊帝曰先皇帝,尊親生母楊氏爲皇太-{-{后}-}-。 奉先皇帝柩塟長焉山陵。 :史臣吳士連曰:帝王之興,未有不本於天者也。然聖人不恃其命之在天,而尤盡其事之在我。事既濟矣,尤思患而豫防之。禮樂刑政之脩,所以防人心也。重門擊析之設,所以待暴客也。盖以人欲無盡,世故無涯,不得不豫之為防,其為後屢遠矣。貽厥孫謀,亦於是乎在,故先皇之不善終,由人事之未盡,非天命之不祐也。惟其不善終,使圖之說勝,後世不能無惑焉。 === 廢帝 === {{Wikipedia|丁廢帝}} :<small>諱璿,先皇次子也。在位八月,黎氏篡位,降封衛王,年十八歲.帝以幼沖之年,嗣艱大之業,强臣攝政,國內離心,丁氏遂亡。</small> 帝嗣位,年方六歲,黎桓攝政,行周公居攝之事,自稱副王。定國公阮匐,外甲丁佃,范盍等疑桓將不利於孺子,乃相率起兵,分水陸二道,欲向京師誅桓,不克死之。先是,佃、匐起兵,太-{后}-聞之惧,謂桓日:「匐等稱兵唱亂,驚我國家,帝幼弱,未堪多難,公等圖之,毋貽後患。」桓曰:「臣居攝副,死生禍變,當任其責。」於是整旅與佃,匐戰于西都{{annotate|桓愛州人,都華闡,故史號愛州為西郡}}。佃,匐敗北,復以舟師出戰,桓困風縱火,焚其戰艦,斬佃于陣,執匐檻送京師,讓之曰:「先帝罹難,神人尚為憤羞,汝為臣子,乃乘其喪亂,背義興兵,臣子之職,固如是乎。」逐斬以徇。佃、匐既死,范盍軍氣沮,奔潰于北江吉利鄉,桓率師追之,生擒范盍歸京師。 :史臣吳士連曰:周公以王室懿親輔幼君,不晃有流言之諧,黎桓異姓之卿,手握兵權,行周公之事,常情猶疑,况阮匐位居首相,丁佃同姓之卿乎,其起兵非稱亂也,一心左袒為丁氏也,誅桓不克而死,死得其所矣。今觀大行數匐之辭,有若自狀,匐死之時,必有一言以伸其義,史不見書,失之也。 駙馬吳日慶引-{占}-城舟師千餘艘入寇,欲攻華閭城,經大鵶,小康二海口,踰一宿,會暴風起,舟皆覆沒,日慶及-{占}-人溺死,惟其王舟僅得還國。日慶吳先主權之後,初稱安王,與十二使君各據其地,先皇平之,以其母為-{后}-,妹為南越王琏夫人,猶恐生變,又以公主妻之,欲窒其怨望之心,而日慶外即言笑自若,內懷不平,遂挈其妻奔-{占}-城,抵南界海口.引佩刀斫妻臉,數之日:「汝父欺脅我母子,我豈以汝而忘汝父之惡哉,汝還歸,我他適,以求能敦我者。」言訖趁往。至是,聞先皇崩,引-{占}-人寇。 庚辰十一年{{annotate|廢帝仍太平年號,七月以後,黎大行天福元年。宋太平興國五年}} 乙夏六月,宋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言於宋帝曰:「安南郡王及其子琏皆被弒。其國垂亡,可因此時,以偏師取之,舍今不圖,恐失機會,請詣闕面陳可取之狀。」令驰驛召之。盧多遜曰:下安南內擾,此天亡之秋,朝廷出其不意,用兵襲擊,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若先召仁寶,其謀必泄.彼因知之,負山阻海為備,勝負之勢,未可知也。不如投仁寶以飛輓之任,因合經度其事,選將發荊湖士卒三萬人,長驅而往,勢出萬全,摧枯拉朽,必無亡矢遺鏃之患。」宋帝以為然。 秋七月丁未,宋以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邕则路兵馬郡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車副使賈湜,供奉官閤門祇侯王僎為廣州路兵馬都部署,會兵四起,約日來侵。時諒州聞宋兵將至,具以狀閱,太-{后}-遺黎桓選勇士拒之,以南册江人范巨倆為大將軍,方畫策出師,巨倆與諸將軍各被戎服,直入府中,謂眾日:「夫賞有功,而誅不用命,行師之明法,今主上幼弱,我眾雖竭死力禦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册十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軍士聞之,咸呼萬歲,太-{后}-見眾心悅服,命以龍袞加桓身,請即帝位,桓於是即皇帝位,改元天福元年,降封帝仍為衞王。 追封帝父為長興王,母鄧氏為皇太-{后}-。 七八月,宋帝下詔出師來侵。遣盧多遜賫書告曰:「夫中夏之於蠻貊,猶人身之有四肢也,運動伸縮,隨諸人心,故曰心為主之謂也。苟一手一足之間,血脉有滞,筋骸不寧,則藥餌以攻之,未效則又鍼砭以達之,非不知藥餌之苦口.而鍼砭之破膚也,蓋以所損者寡,而所益者多,君天下者,其猶是歟。故我太祖皇帝,受禪于周,改國日宋,清明文物,一變及古,居帝王之位,硯蠻貊之病,故一二之歲,藥荊蜀,餌湘潭,三四之歲,鍍賡越,砭吳楚,筋骸血脉,油然少康,非壬者神機睿智,疇能至此乎。洎我嗣守丕基,躬覽庶政,以為扮并者,心腹之疾,苟心腹未治,四肢安能洽乎。於是練仁義之藥餌,修道德之鏃砭,大療於汾并, 一進而愈。九州四海,既康且寧,顧爾交州,遠在天末,實五服之外,而四肢之餘,譬之于身一指耳,雖一指有患,聖人得無念乎。是用開爾吾愚,被我聲教,爾其徙乎。况昔在戍周白雉來獻,降及炎漠,銅柱立镖.至於李唐,常為內地,唐末多難,未遑區置。今玆聖朝,仁覆萬國,太平之業,盖亦盛矣,分封之禮,將已修矣,俟爾至止,康乎帝躬,爾無四隅,為我小羔,俾我為截幡斷節之計,用屠爾國,悔其焉追,矧夫爾水生珠,我沉于泉,爾山孕金,我捐于叢,非利爾之寶也。爾民飛躍野人也,我有車馬,爾民鼻飲交廣山蠻今猶有之,我有酒食,用革爾俗也。爾民斷髮,我有衣冠,爾民鳥言,我有詩書,將教爾禮也。煌煌炎州, 煙蒸霧煑,我飛堯雲,洒為甘雨,湯湯海瘴,雲燒石鎔,我張舜絃,扇為薰風,爾天星辰,人謂不識,我回紫微,使爾拱極,爾地魑魅,人惧其怔,我鑄大鼎,使之不害,出爾島夷,觀明堂辟雍乎。脫爾卉服,慕華衮山龍乎,爾其來乎。無速厥辜,方將整其車徒,戒其鉦鼓,向化我其赦,逆命我其伐,向背吉凶,在爾審之。」{{annotate|舊史載此書於丁紀太平二年之下。今按宜在此。宋王禹你所撰之文也。又按文休於此之上提起「改元稱帝」四字,則是年秋為天福元年明矣。 又書中-{-{云}-}-我太祖受周禪,我嗣守丕基,則為宋太宗之書明矣。文休不應太誤,而紀於先皇之世,盖後人抄錄於残編斷簡之除,妾意竄入,致誣文体之誤耳。明年辛巳,稱天福元年,安知非由失此簡而妄耶。至於李太祖則即位在歲末,故以明年改元。與此不同。}} 冬十月,帝將發兵,先遺牙校江巨望、王紹祚賫書于宋,詐為璿書,求襲父位,乞賜真命,欲以綏宋師。其辭曰:「臣父某兄某,俱荷國恩,忝分闊寄,謹保封界敢有肯違,汗馬之勞未施,朝露之悲俄至,臣堂構相壞,衰裳未除,管內軍民,將吏藩裔耆耋畫等共詣苫魄之中,俾權軍旅之事,臣懇辭數四,請逼愈堅,將待奏陳,又慮稽緩,山野獷惡之俗,洞靈狡猾之民,倘不徇其情,恐或生異變,臣謹己攝節度行軍司馬,權領州軍事,伏望假以真命,令備列藩,慰微臣盡忠之心,畢聖代延賞之典。」 時宋方責帝,以稱帝改元,又有取我越之意,遣張联權復書曰:「丁氏傅襲三世,朕欲以璿為統帥,卿副之,若璿將才無取,猶有童心,宜遣子母及親屬來歸,俟其入朝,必示優禮,却授卿以節旄,凡玆二途,卿宜審處其一。」帝皆不聽。 :右丁朝二帝,起戊辰,終庚辰,凡十三年。 ==黎紀== ===大行皇帝=== {{Wikipedia|黎大行}} :<small>姓黎,諱桓,愛州人也。仕丁爲十道將軍,宋師來侵,領兵出拒,遂代丁而有天下。在位二十四年,壽六十五,崩于長春殿。帝乘内姦而取國,却外寇以安民,海内晏然,北南無事。惜其見儲不早,使後嗣内訌,以至於亡其於夫婦之倫,多有慚德。</small> :先是帝父覔,母鄧氏初懷娠,夢腹中生蓮花,俄而結實,取之分與人,而己獨不食,及覺,莫察其故。以晋天福六年辛丑,秋七月十五日誕生。鄧氏見丰好異常,示人曰:「此兒長成,恐吾不及享其祿。」數年母亡,父亦尋卒惸{{annotate|音煢獨也}},然一身孤寒萬状。本州有黎觀察者,見而異之曰:「此兒資格非庸人比。」復以同姓之故,養以爲子,朝夕撫育,不啻己出常遇。冬寒,帝覆舂{{annotate|擣米噐也}}而卧。是夜祥光盈室,觀察潜往觀之,乃黃龍擁其上也,由是愈噐之。及長,往事南越王璉,倜儻有大志。先皇嘉其智勇度,必能濟事,遂以士卒二千人與之,累迁至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至是代丁氏爲帝,乃都華閭。 辛巳二年{{annotate|宋太平興國六年,按歴代年紀諸本,皆以是年爲天福元年,今改之}}春三月,侯仁寶、孫全興至諒山,陳欽祚至西結,劉澄至白虅江。帝自將禦之,使士卒植樁捍江,宋兵退,復至支陵江。帝令士卒詐降,以誘仁寳,因擒斬之。欽祚等聞水軍敗,引兵還。帝出諸將擊之,欽祚軍大敗,死者太半,屍填原野,擒其將郭君辨、趙奉勳歸華閭。由是海内大定,群臣上尊號曰明乾應運神武昇平至仁廣孝皇帝。 :黎文休曰:黎大行之誅丁佃,執阮匐,擒君辨,虜奉勳,如驅小兒,如役奴隸,曾不數年而疆土大定,其戰勝攻取之功,雖漢唐無以過也。或問大行與李太祖孰優,曰自其削平内奸,攘挫外寇,以壯我越以威宋人而言,則李太祖不如大行之功爲難。自其素著恩威,人樂推戴,延長國祚,垂裕後昆而言,則大行不如李太祖之慮爲長。然則太祖優歟曰,優則不知,但以李德鑒黎爲厚爾,當從李。 :史臣吳士連曰:三綱之道,萬世常經,不可一日紊。大行居攝之時,衛王雖幼,其君也,乃稱副王,將有不利。人臣無將,將而必誅。春秋之法,人人皆得舉行之。阮匐、丁佃安得恝然忍視之哉,於是退而起兵,聲罪致討,圖存社稷忠義之臣也。事不濟而死,則謂死節之臣。文休之論,乃儕諸亂賊,使人倫之道不明於後世,將啓篡奪之萌,凣有權力者,争慕效之,綱常掃地矣,不得不辨。 宋江南轉運使許仲宣以仁寳敗死事聞。宋帝詔班師,遣使讓劉澄、賈湜、王僎等。澄病死,僎戮于邕州,孫全興亦坐棄市。 壬午三年{{annotate|宋太平國七年}}。興立丁朝皇太-{后}-楊氏爲大勝明皇-{后}-。-{后}-先皇配,衛王璿母也。帝得國時納之,宫中至是立爲-{后}-,與奉乾至理皇-{后}-、順聖明道皇-{后}-、鄭國皇-{后}-、范皇-{后}-並爲五皇-{后}-。{{annotate|厥後民俗立祠,塑先皇、大行二帝像及楊-{后}-像同坐,至國初猶存,安撫使黎叔顯始革去。}} :史臣吳士連曰:夫婦人倫之首,王化之端。易下經首咸恒,示取女必以正也。大行通淫君-{后}-,至於偃然立以爲-{后}-,羞惡之心忘矣。以此垂充,其子效之,淫佚取亡,豈無啟禍之端哉。 帝親征-{占}-城,克之。先是帝遣徐穆、吳子庚使-{占}-城,爲其所執。帝怒,繕戰船,治戈甲,自將討之,斬其篦眉税于陣。-{占}-城大敗,俘獲士卒不可勝計,獲宫妓百人,及天竺僧一人,遷其重噐,收金銀寳貨以萬數,夷其城池,毀其宗廟,朞月還京師。 是歲大饑。 癸未四年{{annotate|宋太平興國八年}}春,遣使通好于宋。 初,帝征-{占}-城,管甲劉繼宗遁居其國。至是遣養兒{{annotate|養子也,缺名}}收捕,獲繼宗斬之。 海道新港城{{annotate|未詳某處}}。帝征-{占}-時,歷銅皷山至婆和江,山路險難,人馬困憊,海道波濤,又難往來,乃使人開港。至是成舟楫所至,皆得其便。 甲申五年{{annotate|宋雍熙元年}}春二月,鑄天福錢。 大興宫室,造百寳千歲殿于大雲山,其柱裝之以金銀,爲視朝之所,東曰風流殿,西曰紫華殿,左曰蓬萊殿,右曰極樂殿。次槅大雲樓,連起長春殿,以爲御寢之處。長春殿側又起龍祿殿,盖以銀瓦。 乙酉六年{{annotate|宋雍熙二年}}秋七月望,帝之誕辰也,使人造舟江中,以竹作假山于舟上,號南山。設競舟戲禮,後以爲常。 宋遣使來聘。帝遣使如宋,求領節鎮。 丙戌七年{{annotate|宋雍熙三年}}秋八月,點民爲兵。 冬十月,宋遣佐補闕李若拙,國子監博士李覺賫制冊,封帝爲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使京兆郡侯{{annotate|其制曰:王者丕建皇極,寵綏列藩,設邸京師,所以盛會同之礼,昨土方靣,所以表節制之權,矧兹鳶趾之隅,式修翠羽之貢,適當易師,方利建侯,不忘請命之恭,用舉酬勞之典,茲權知三司留後,黎某資兼義勇,性禀忠純,能得邦人之心,彌謹藩臣之節,囊者丁璿方在童幼,眛厥撫綏,爾以肺腑之親,掌師旅之事,號金自出,威愛兼行。丁氏自解三使之權,以徇人之欲,遠輸誠悃,求領節旄,士爕強明,化越俗以咸乂;尉佗恭順,禀漢詔以無違。宜以元裔之稱,並列通侯之貴,其撫夷落,對揚王休。}}帝受制盡恭,饗禮甚厚,日以珍奇之物,庭實旅百,示其富饒。以郭君辨、趙奉勳還之。又謂若拙、覺曰:「蕞爾小邦,山川悠遠,去天萬里,僻地一隅,行使往來,跋涉山川,不亦勞乎。」覺對曰:「本朝提封萬里,列郡四百,地有坦夷,亦有險阻,此一方何足微遠。」 以徐穆爲總管知軍民事,賜侯爵;范巨俩爲太尉。 遣吳國恩如宋報聘,仍言-{占}-城人蒲羅遏率其族百餘人内附。 丁亥八年{{annotate|宋雍熙四}}年春,帝初耕籍田,于隊山得金一小甕。又耕蟠海山,得銀一小甕,因名之曰金銀田。 宋復遣李覺來。至冊江寺,帝遣法師名順假爲江令迎之。覺甚善文談。時會有两鵝浮水面中,覺喜吟-{云}-:「鵝鵝两鵝鵝,仰面向天涯。」法師於把掉次韻示之曰:「白毛鋪綠水,紅棹擺青波。」覺益奇之,及歸舘,以詩遺之曰:「幸遇明時賛盛猷,一身二度使交州。東都两别心尤恋,南越千重望未休。馬踏煙雲穿浪石,車辭青嶂泛長流。天外有天應遠照,溪潭波静見蟾秋。」順以詩献。帝召贈吳匡越觀之,匡越曰:「此詩尊陛下與其主無異。」帝嘉其意,後遺之。覺辭歸,詔匡越制曲,以餞其辭曰:「祥光風好錦帆張,遙望神僊復帝鄕。萬重山水涉滄浪,九天歸路長,情慘切,對離觴,攀恋使星郎,願將深意爲邊疆,分明奏我皇。」覺拜而歸。 是歲大熟。 戊子九年{{annotate|宋端拱元年}}。-{占}-城國氷王羅曳於佛城自號俱尸利呵呻排麻羅。 太師洪献卒。献北人,通經史常,從征伐爲軍師,及勸進謀議國事,有大功,帝以腹心委之,至是卒。 是歲宋帝改元,遣户部員外郎魏庠,直史舘李度賫制冊,加帝檢校太尉。 己丑興統元年{{annotate|宋端拱二年}}春正月,改元大赦。封太子鍮爲擎天大王,皇第二子銀錫爲東城王,皇第三子鉞爲南封王。 楊進祿以驩愛二州叛。帝親征進,禄伏誅。時帝遣管甲進禄徵驩、愛二州税,進禄率二州人附于-{占}-城。-{占}-城不納。帝聞之,率諸軍伐驩、愛,追捕進禄,殺州人不可勝紀。 庚寅二年{{annotate|宋淳化元年}}。宋遣左正言宋鎬、右正言王世則賫制冊,加封帝特進。帝遣牙内指揮使丁承正以船九艘,率三百人出太平軍迎之,由海口入,經半月至白騰江,乘潮而行。秋九月至長州奈征驛。帝郊迎耀之,以舟師戰俱,按㘘偕行。至明德門,帝奉制書,置殿上不拜,詭言近歲與蛮冦接戰,墜馬傷足。鎬則信之。後乃設宴筵,行饗禮。帝謂鎬曰:「後有國信,當於界首交割,毋頗使君至此。」鎬歸以聞。宋帝允之。 辛卯三年{{annotate|宋淳化二年}}春二月,遣陶勤如宋報聘。 封皇第四子釘爲禦蛮王,居峯州;皇第六子釿爲禦北王,居扶蘭寨。 壬辰四年{{annotate|宋淳化三年}}春正月,帝御乾元殿觀燈。 封皇第五子鋌爲開明王,居藤州。 宣華山陳先生詣闕<sup>按本國無宣華山,盖是宋徵終南種放惑,併徵華山陳摶,而史誤以爲我國事,不然陳先生盛名後世,豈無傳乎。宣字下疑漏召字,華山雲臺觀,陳摶所居也</sup>。 夏六月,許-{占}-城人領取地哩舊城人三百六十,餘歸烏里州。{{annotate|地哩今新平。烏里今順化。}} 秋八月,命輔國吳子安率三萬人開陸路,自南界至地哩。 癸巳五年{{annotate|宋淳化四年}}春二月己未,朔,日食。 封皇第七子鏦爲定藩王,居五縣江司營城;皇第八子鏘爲傅王,居杜洞江;皇第九子鏡爲中國王,居乾沱末連縣。 宋遣王世則、李居簡賫冊書,封帝爲交趾郡王。 甲午應天元年{{annotate|宋淳化五年}}春正月,改元。 封皇第十子鋩爲南國王,居武瀧州。 遣牙校費崇德如宋報聘。 -{占}-城國王孫制荄入朝。先是-{占}-城國使制冬献方物,帝責其違禮,拒之。國王惧,遣制荄入朝。 乙未二年{{annotate|宋至道元年}}。封皇第十一子鍉{{annotate|即明提也}}爲行軍王,居北岸;古覽州義兒爲扶帶王,居扶帶鄕。 :史臣吳士連曰:國君奉宗廟,守社稷,不幸無嗣,則擇宗室子,育爲以子,將以傳之,無窮則有之矣。未聞有義兒也。且帝有本支蕃矣,又所謂義兒者,不過育遂其寵愛之私於其人爾,盍慮夫將啓篡奪之萌乎。 遣杜亨如宋報聘。時宋憚於征役,帝負山海險固,稍縱邊民侵掠宋境。是年春,宋廣西路轉運使張觀,欽州如洪鎮兵馬監押衛昭美皆上言:「交趾戰船百餘艘寇如洪鎮,掠居民,刼廪食而去。」是夏,我蘇茂州又以鄕兵五千侵宋邕州,爲都巡檢楊文傑所擊而還。宋帝意在撫寕,不欲用兵,置之不問。觀又詐言帝爲丁氏所逐,擁餘眾居海島間,寇鈔自級,今已没。觀等上表賀。宋帝命太常丞陳士龍爲採訪使覘虚實,知帝之無恙也。 丙申三年{{annotate|宋至道二年}}春二月,帝親征麻皇、大發、丹波四洞,拔之。 宋議張觀等罪,觀病死,斬衛昭美於如洪鎮,以陳堯叟充廣西轉運使,乃遣海康尉李建中賫詔來賜。先是我潮陽民文勇等爲亂殺人,出亡宋欽州如昔鎮{{annotate|如昔與如洪相鄰}},鎮將黃令德匿之。帝命潮陽鎮將黃成雅追捕。令德不還。堯叟至如昔,詰得藏匿之由,盡以所匿男女老少百十三口召成雅交付還之。帝義宋,遣使謝恩,且言以執海賊二十七人送轉運使,約勒溪峝不復騷動矣。宋復遣李若拙賫詔書及玉帶來賜。既至,帝郊迎,慢不爲禮,以示高異,謂若拙曰:「刧如洪鎮,乃外境海賊也。皇帝知此非交州兵否?若使交州叛命,當首擊蕃禺,次擊閩越,豈止如洪鎮而已。」言訖頓首謝。 丁酉四年{{annotate|宋至道三年}}春三月,宋帝崩。 夏四月,宋封帝爲南平王。帝遣使如宋報聘。宋帝賜詔書褒奬。先是宋使至,常以貢鹹爲辭,因縁賦歛。至是宋真宗即位聞之,只令疆吏召受綸命,而不復專使者。 秋七月,帝親征杜洞江賊,執其徒,歸京師。 -{占}-城以兵窺我邊境。 大水。 戊戌五年{{annotate|宋真宗恒咸平元年}}春三月,地震三日。 夏五月戊午,朔,日食。是月不雨。六月不雨。民人病咳,牛馬多子。 冬十月丙戌,朔,日食。 己亥六年{{annotate|宋咸平二年}}。帝親征何洞等四十九洞,及破日則,定邊州等處。自是諸州洞皆率服。 更子七年{{annotate|宋咸平三年}}。詔討峯州鄭航、陳麗,丹長温賊,航等奔傘圓。 大勝明皇-{后}-亡。擎天王薨。 命統將徐穆巡海西境,吳子安巡北境,覘邊情。 辛丑八年{{annotate|宋咸平四年}}。帝親征莒隆,賊眾見帝,張弓注矢,將發,矢墜,再舉絃,又斷,自惧而退。帝遂御舟,入窮江逐之。賊陳于两岸拒戰,官軍陷于江,故主衛王璿爲流矢所中,殂于陣。帝呼天三聲督戰,賊自敗。 壬寅九年{{annotate|宋咸平五年}}春三月,定律令,選軍伍,分將校爲两班,改十道爲路府州。 詔造兜鍪數千頂頒賜六軍。 癸卯十年{{annotate|宋咸平六年}}。帝幸驩州浚多盖港{{annotate|今華盖是}},直抵暗州思拱場。多盖人叛,斬首以徇。日効城民人及頭目黃慶集等挈家四百五十餘口出亡宋欽州塢。宋遣使慰撫令還。慶集等惧不還,遂於海岸居之。 秋八月,帝有疾。九月瘳。 甲辰十一年{{annotate|宋景德元年}}。春正月,立南封王龍鉞爲皇太子,加封龍鋌爲開明大王,龍錫爲東城大王。先是,龍鋌求爲太子,帝欲許之。廷臣議以爲不立長而立次,非禮也。乃止。至是立龍鉞爲皇太子,而加龍鋌龍錫大王。 遣行軍王明提稱攝驩州刺史,聘于宋。明提至汴,懇求恩使宣撫遐裔。宋帝許之,召入使殿勞問,賜賞甚厚,授明提金紫榮祿大夫、檢校太尉、驩州刺史。 帝於大黃江觀曳,曾有大蛇蟠其中,漁人以聞。帝停舟江中,欲觀之。蛇倏然逆流而去。遣人乘小舟挽之,不還。後復回于本處。 乙巳十二年{{annotate|宋景德二年}}春三月,帝崩于長春殿,號大行皇帝,因爲廟號而不改,塟長安州山陵。{{annotate|按舊本地志記,帝崩在丙午年,乃黎卧朝請命之時,而言非實也。今從黎文休爲是。}} :黎文休曰:天子與皇-{后}-初崩殂,未歸山陵,則號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及寢陵既安,則會羣臣,議其德行之賢否,以爲諡曰某皇帝、某皇-{后}-,不復以大行稱之。黎大行乃以大行爲諡號,相傳至今,何哉?盖以不肖之卧朝爲子,又無儒臣弼亮之以議其諡法故也。 :史臣吳士連曰:帝之戰勝攻取,斬-{占}-城主以雪藩夷執使之耻,摧趙宋軍以挫軍臣必勝之謀,可謂盖世英雄矣。然居攝之時,自稱副王,至佃、匐之起兵,其即帝位也,出於巨俩輩脅之以兵;其造宫殿也,则以金銀而裝蓋。凡此之類營不若李祖之長慮,文休謂以李德鑒黎為厚,詎不信歟。 === 中宗皇帝 === {{Wikipedia|黎中宗}} :{{annotate|諱龍鉞,大行第三子,母祗侯妙女也。即位三日,為同母弟龍鋌所弒而崩,壽二十三。帝失於防微,以及禍難,有仁厚之性,而不能為君,惜哉。}} :大行皇帝崩後,帝與東城、中國二王,及同母弟開明王爭立,相持八月,中國無主。冬十月,東城王敗奔莒隆,帝追捕之,又奔-{占}-城,未至,為石河州人殺于機羅海口{{annotate|今奇羅是也}}。時國人亦奔附禦北王於扶蘭寨。帝即位三日,為龍鋌所殺,群臣皆奔亡,惟殿前軍李公蘊抱屍而哭。龍鋌立,追諡帝曰中宗皇帝,拜公蘊四廂軍副指揮使。 :黎文休曰:臥朝弒其兄而自立,虐其眾以自逞,以至亡國失祚,非黎氏之不幸也,其過在大行不早正儲位,舆中宗不能防其微,以致之也。 :史臣吳士連曰:野史-{-{云}-}-,大行崩,中宗奉遺詔嗣位,龍鋌作亂,中宗以同母弟故不忍殺,赦之。役龍誕使盗夜除墙入宮中殺中宗,则中宗於兄弟之恩雖-{-{云}-}-厚矣,然其主鬯承桃,則社稷為重,骨肉為輕,况不弟之弟乎。斯時也,中宗擧管叔叔牙之事,以正其罪可也。不然幽之別室,使終天年亦可也。乃肆放之,能無反乎,卒以覆宗絕祀,中宗為之也,臥朝何足咎哉,故人君必大居正,而貴窮理也。 === 臥朝皇帝 === {{Wikipedia|黎臥朝}} :<small>諱龍铤,又名至忠,大行第五子,在位四年,壽二十四,崩于寢殿。帝恣行篡弒,逞其淫虐,欲無亡得乎。</small> :冬,帝篡位,尊號曰開天匿運聖文神武則天祟道大勝明光孝皇帝,追尊母為興国廣聖皇太-{后}-。 :立皇-{后}-四。 :禦北王與中國王據扶蘭叛,帝親征至籐州,管甲杜市以從兄黎翕尼反狀聞,收捕鞠問,翕尼及預謀者十二人皆伏誅。至扶蘭寨,寨人堅壁固守,攻之未下,圍之數月,寨人粮盡,禦北王知計窮勢屈,乃捕中國王以獻,斬之。原禦北王罪,遂引兵伐禦蠻王於峯州,降之。師還至藤州,改其州為太平府, 是後諸王及盗賊皆服之。是行也,官軍方與扶蘭寨人戰,忽聞驛奏莒隆賊入寇,至神頭海門郎今神符。還至㵅{{annotate|音貪,水名}},幸愛州,討莒隆賊。 丙午十三年 {{annotate|帝仍應天年號。宋景德三年}}春二月,封長子乍為開封王,義兒紹理為楚王,居于左,紹勳為漢王,居于右,改文武臣僚僧道宫制及朝服,一遵於宋。 行軍王明提以國亂不能還,駐廣州,知州高馹罷給舘券,宋帝詔別賜錢五十萬,米一百五十斛,續給舘券。 夏六月,宋知廣州凌策上言曰:「今以交趾兵亂,令臣與沿邊安撫使邵曄同經度便宜以聞。臣等准廉州所送到交趾黃慶集等干餘口,言南平王諸子各散設塞柵,官屬離拆,人民憂惧,乞出兵平定,慶集等願為先鋒,刻曰可取,若朝廷尤其請,乞以廣南諸州屯兵,益以荊湖勁卒五千,水陸齊進,立可平定。」宋帝曰:「黎氏嘗遣子入覲,海隅寧謐,不失忠順,今聞其薨,未有弔慰,遠伐其喪,豈王者所為。」詔策等依舊招安撫,務合謐靜。仍命曄移書,諭以朝廷威德,無自相戕骨肉,久無定位,天師問罪,黎氏無遺種矣。帝惧,請遣弟入貢。 宋帝詔曄以其國事識明提,自擇去就,願歸則給人船舘券,賜錢遣之。明提歸,曄欲因此取我越,乃上邕州至交州水陸圖。宋帝以示近臣曰:「交州瘴癘,苦興兵攻取,死傷必多,當俱守祖宗堤土而已,」事遂寢。 冬十月丙午,帝誕辰,以竹作小山一峰,賜群臣宴。 渭龍州{{annotate|今大蠻州是也}}獻白駒,四足生距。 丁未十四年{{annotate|帝仍應天年號,宋景德四年}}春,遺弟明昶,掌書記黃成雅獻白犀于宋,乞大藏經文。 秋八月,宋封帝為交趾郡王,領靜海軍節度使,仍賜名至忠。授明昶、成雅爵。九月,鑄交趾郡王印,詔廣南轉運使來赐。 戊申{{annotate|景瑞元年 ,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感聖皇-{后}-,義兒黎偓佺為三{{annotate|一作二}}原王。 帝親征都良,渭龍二州,獲蠻人及馬數百匹,伐按洞,獲人口。使人以杖擊之,蠻人甚痛,啼號屢犯大行諱,帝悅甚。又自將討驩州及千柳州,獲人口,作囷納入其中而焚之。 己酉二年{{annotate|宋大中祥符二年}}春,明昶自宋還,得大藏經文,及誘得宋女蕭氏以獻,納為宮人。遺使遺馴犀于宋,宋帝以犀遠來違性,欲還之,恐逆帝意,令候我使回,縱之海濱。帝又求甲冑金装,宋帝從之。帝又求知邕州丘市,上許廉州,及如洪丘市。 吳都督矯行献等上表,請鑿港築道,立碑堠于愛州。詔以其州軍民鑿築,自支隆開越頂山,至武瀧江。 帝幸愛州,至武瀧江,其俗相傳游涉此江者多被害,帝因使人游泳,凡三反,無所害。詔造舟置于武瀧,拔渠洞、瀧江四處,以濟人行。 秋七月,帝親征驩唐,石河等州,至環江,遣防遏使胡守益領環唐州軍五千餘,除治道路,自州夾江,至南界海口,以便行師。龍舟出環海口至海外,忽週風濤洶湧,雲雨晦冥,遂命回舟,於是惧海道艱險,陸行還京師。 帝性好殺,凡人臨刑,或用芽纏身燃之,其人為火所焦逼,近死,或使宋優人廖守心持短刀鈍刀解之,舍不得速死,其人哀號痛切,守心戲日:「不慣受死,」帝乃大笑。征伐虜獲俘囚,押赴江岸,潮退,令人作水牢,驅入其中,潮漲,呀呷而死。或使高登木杪,而伐其樹,樹倒人堕死,親觀以為樂。嘗之寧江,其江多蛇,繫人舟倒,來往中流,欲令蛇害之。凡牢牲欲供庖者,先手刃刺之,後方入庖。嘗削甘蔗於僧郭昂頭上,假為失手,傷僧頭流血,仍大笑。或因宴殺猫賜諸王,食畢,以猫頭示之,諸王皆惧,乃悅。每視朝,必使詼諧者侍左右,帝或有言,則喋喋應聲取笑,以亂執政之奏事者。又以守宮為膾,使詼諧者相爭食。 冬十月辛亥,帝崩于寢殿,號臥朝,以有痔疾,臥而視朝也{{annotate|野史-{-{云}-}-帝耽淫酒邑,發成痔疾}}。 :史臣吳士連曰:夏桀嗜殺,至有炮烙之刑,商紂嗜殺,至有斮涉之脛,雖以龍逄,比干之賢,盡忠極諫,猶皆見殺,其亡也忽然。後世嗜殺之君,如吳孫皓者多矣,皆底滅亡。臥朝非徒嗜殺,又怨君父之不立已,痛打蠻人,使啼號聲屢犯父諱為悅,殆有甚焉。其促亡也豈無所自哉。又按中宗臥朝,皆不書藏,史失之矣,豈敢夷狄其君,而不書葬乎。 是月癸丑日,李公蘊自立為帝。先是,古法州延蘊鄉木棉樹震,鄉人詳認震迹有文曰:樹根杳杳,木表青青,禾刀木落,十八子成,東阿入地,木異再生,震宮見日,兌宮隱星,六七年間,天下太平。僧萬行私自評曰:「樹根杳杳,,根者本也,本猶君也。杳夭音同,當作夭。木表青青,表者末也,末猶臣也。青菁聲相近,青當作菁,盛也。禾刀术,黎字也。十八子,李字也。東阿者,陳氏也。入地者,北人寇也。木異再生者,黎氏再生也。震宫見日者,震東方也,見出也,曰猶天子也。兌宮隱星者,兌西方也,隱猶沒也,星猶庶人也。此言君夭臣盛,黎落李成,東方出天子,西方沒庶人,經六七年間,而天下平矣。」乃謂李公蘊曰:「近者臣覩符讓之異,知李氏壯盛,而興業必矣。今觀天下之姓,李最多,無如親衞寬慈仁恕,頗得眾心,而掌握兵柄者,宗主萬民,捨親衞,其誰當之,臣年七十餘,願斯須勿死,以觀德化如何,誠干載一遇之幸也。」公蘊惧語泄,遣其兄將萬行匿于蕉山,然亦以此自負,始萌覬覦神器之心,而人亦附焉。臥朝嘗食五廉,果得李核,感於讖語,陰求李氏族誅之,而公蘊在左右,終不之覺。及臥朝崩,嗣君尚幼,公蘊舆右殿前指揮使阮低各得隨龍兵五百人人宿衞,時祗侯陶甘沐揣知公蘊有欲受禪之意,遂以微間激之日:「間者主上昏暴,多行不義,天厭其德,弗克終壽,嗣子幼冲,未堪多難,庶事煩擾,百神靡懷,下民嗷嗷,以求真主,親衞蓋因此時,發英謀攄睿斷,遠觀湯武之迹,近覽丁黎所行,上順天心,下從人望,而欲守區區之小節耶。」公蘊內悅其言,而頗疑甘其有異謀,陽責之曰:「公何為出是言,吾必執公送官。」甘沐徐謂公蘊曰:「甘沐見天時人事如此,故敢發言,今反欲告之,吾誠不避死。」公蘊曰:「吾口安忍告公,但恐語泄丽併誅,故戒之耳。」後日甘沐復謂公蘊曰:「國人皆謂李姓大興,圖讖己見,此不可掩之禍也,轉禍為福,期在旦夕,此天授入應之時,親衞尚何疑哉。」 公蘊曰:「吾明公意,與萬行無異,誠如此言,計將安出?」甘沐曰:「親衞公恕寬仁,眾心尤屬,方今百姓疲弊,民不堪命,親衞因之,撫以恩德,彼必翕然來歸,猶水之就下,孰能禦之哉。」甘沐知事急恐變生,乃以語卿士庶官,人皆悅服,即日皆會于朝,謀曰:「今者億兆異心,上下離德,人厭先帝苛虐,不欲歸之嗣君,而咸有推戴親衞之心,吾輩不因此時共册親衞為天子,倉卒有變,能保首領乎。」於是共扶公蘊升正殿,立為天子卽位,百官于庭下羅拜,內外呼萬歲,聲振朝中,大赦天下,以明年為順天元年,焚網羅,罷獄訟,詔自今有爭訟者,許詣朝廷奏論,帝親臨決,群臣上尊號,曰奉天至理應運自在聖明龍見睿文英武崇仁廣孝天下太平欽明光宅章明萬邦顯應符感威震藩蠻睿謀神助聖治則天道政皇帝。 :史臣吳士連曰:書稱堯曰放勳,舜曰重華,後世人臣,以實行尊稱君上,至十餘字,已多矣。當時人臣上尊號,至五十字,是不稽古學,而務諛其君,太租受而不却,是欲誇大而使後世無以加,胥失之矣。後尊太宗,近至五十字,蓋效尤乎此。 追封父曰顯慶王,母曰明德太-{后}-。 :黎文休曰:有周典王,其追封則曰大王王季。大宋稱帝,其追封則曰僖祖翼祖,蓋父為子貴之義。我李太租既稱帝,而追封其父曰顯慶王,當時禮官不能正之,所謂自卑矣。 立皇-{后}-六,惟嫡夫人為立教皇-{后}-,車服之制,特異於諸宮。册長子佛瑪為皇太子,其餘悉封侯。皇女十三人皆封公主,以長女安國公主嫁陶甘沐,封為義信侯,以皇兄為武威王,皇叔為武道王,武威王子徵顯為太尉,翊聖王子副為總管,陳鎬為相公,吳丁為樞密使,陶碩輔為太保,鄧文孝為太傅,費車磊為左金吾,衞竹為右金吾,譚坦為左武衞,杜簡為右武衛,餘悉如故。 頒衣服賜僧道。 :右黎朝三帝,起辛巳,終己酉,凡二十九年。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一終 7c8t866l15oox78nfenak5gx7ci1sku 清史稿/卷209 0 178016 2485399 1326558 2024-10-31T16:31:04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9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九 |author = 吴廷燮 |previous=[[../卷208|卷二百八]] |next=[[../卷210|卷二百一十]] |notes=}} 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 漢郡屬國,皆有侯王。唐之胡州,亦襲爵號。有清蒙部,實多勳戚。天、崇開國,康、雍禦準,咸、同之間,盪定粵、捻,均收其助。內盟諸爵,始皆世封。乾隆之末,外札薩克以逮回部,皆予罔替。今按舊表,傳襲多者至十數次,可謂盛矣。凡札薩克皆有分土,三代諸侯,殆無以異。故雖台吉,亦所備列。閒散王公,以有世爵,亦不略焉。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第28冊)協助錄入--> {{footer |previous=[[../卷208|卷二百八]] |next=[[../卷210|卷二百一十]] }} {{Pd/1996|1947}} 3jsp2mvhvqk74lwhhmjfvjh4lggj4u1 2485400 2485399 2024-10-31T16:31:25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400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九 |author = 吴廷燮 |previous=[[../卷208|卷二百八]] |next=[[../卷210|卷二百一十]] |notes=}} 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 漢郡屬國,皆有侯王。唐之胡州,亦襲爵號。有清蒙部,實多勳戚。天、崇開國,康、雍禦準,咸、同之間,盪定粵、捻,均收其助。內盟諸爵,始皆世封。乾隆之末,外札薩克以逮回部,皆予罔替。今按舊表,傳襲多者至十數次,可謂盛矣。凡札薩克皆有分土,三代諸侯,殆無以異。故雖台吉,亦所備列。閒散王公,以有世爵,亦不略焉。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第28冊)協助錄入--> {{footer |previous=[[../卷208|卷二百八]] |next=[[../卷210|卷二百一十]] }} {{Pd/1996|1947}} cje2tapnye9kt2j6wj6tqkr8m6pt8py 清史稿/卷213 0 178020 2485324 2484631 2024-10-31T14:04:26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24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7ar82ohqdu0i78h3upa30sx5nx2dbjx 2485325 2485324 2024-10-31T14:11:07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2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q8h0765lse8022yo6ncujkgbw4taag2 2485326 2485325 2024-10-31T14:18:26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2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5b2hnl6s9kf23cdqumlkjelamseo4a7 2485327 2485326 2024-10-31T14:23:43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27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m6mk8a2t64wh0f0xuh8uchwvrmct3ut 2485332 2485327 2024-10-31T14:33:47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32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ms5symvt4a4ksrrgf8bdjdmc9ic1ry5 2485349 2485332 2024-10-31T14:37:39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49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54npfhac9mxw3ch5xn7ybjrpixcs18c 2485359 2485349 2024-10-31T14:42:06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59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nlw4tdu2ocpilnsm7vqhege0pzc4yf1 2485364 2485359 2024-10-31T14:49:09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64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sty1vj18belv192hkb6he01ebyc0e8z 2485369 2485364 2024-10-31T14:53:07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69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7crnij0sl1aoq5uqeytf8hxj6yegr1l 2485375 2485369 2024-10-31T14:59:56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7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9qky5h8znp8m1s0s05p5ksytr03gpu4 2485376 2485375 2024-10-31T15:07:40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7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rsvoex9knx31sk0pxwuhyi4xb2vhsi1 2485379 2485376 2024-10-31T15:12:09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79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su7cvhhmlruzaoj562pd51w58nk7y5y 2485380 2485379 2024-10-31T15:15:33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0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ka51ins8n62c0958faysvj4965njbai 2485381 2485380 2024-10-31T15:19:48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1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8owtr3y6s4e6kv0jra02d0ovgctlvnw 2485382 2485381 2024-10-31T15:20:39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2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薩爾瓦{{*|六月任}}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j6gsjjwl5a0b6n76k6y4sqjuiuh0c5v 2485383 2485382 2024-10-31T15:21:20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3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aco9ykeheoyh1ehtcf9ac4swia3ndzy 2485384 2485383 2024-10-31T15:24:18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4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33p2rw94tnl14vmdg6a9e98lywhh6kr 2485385 2485384 2024-10-31T15:28:32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02skpu1ufr2etn0syef8av2t4q1b8f9 2485388 2485385 2024-10-31T15:33:59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8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1onr4px2qia673a0rhnfgeeg1taz43h 2485389 2485388 2024-10-31T15:37:20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89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bmkatx5fyo1erf821vvqytg1l39x07h 2485390 2485389 2024-10-31T15:40:02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0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d7pd33wxmq7qy73bcgj1s2p8hx8kbry 2485391 2485390 2024-10-31T15:43:42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1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p8bq6qeufal98t8n7qiibj71eyw5mim 2485392 2485391 2024-10-31T15:49:19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2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cw8q7usomqrkqwucrs7p0q3k6c1r5zk 2485393 2485392 2024-10-31T15:53:52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3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 | 柔克義 | 雷克司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林權助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rowspan="2"|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十一月回國}}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顧覲斯基{{*|正月任}} | 林權助{{*|五月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廓索維慈{{*|八月任}} | | | | | | | | | | 文吉{{*|二月任}} | | 伊集院彥吉{{*|五月任}}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4ppzh0wqwxu74akfq4iuosavrs0lflo 2485394 2485393 2024-10-31T15:56:01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4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 | 柔克義 | 雷克司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林權助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rowspan="2"|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十一月回國}}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顧覲斯基{{*|正月任}} | 林權助{{*|五月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廓索維慈{{*|八月任}} | | | | | | | | | | 文吉{{*|二月任}} | | 伊集院彥吉{{*|五月任}} | | | | | | |- | 宣統元年己酉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署}}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1zo8fc4pqxozsttqm3agktpgvz5sd7j 2485395 2485394 2024-10-31T15:59:37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 | 柔克義 | 雷克司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林權助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rowspan="2"|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十一月回國}}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顧覲斯基{{*|正月任}} | 林權助{{*|五月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廓索維慈{{*|八月任}} | | | | | | | | | | 文吉{{*|二月任}} | | 伊集院彥吉{{*|五月任}} | | | | | | |- | 宣統元年己酉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署}}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rowspan="3"|宣統二年庚戌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柔克義{{*|回國}}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卸}}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 | | 嘉樂恆{{*|七月任}} | | | | | | 博賚爾{{*|六月署}} | | | | | | | | | 巴哲格 |- | | | | | | | | | | 賈思牒{{*|九月任}} | | | | | | | | |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knx73oqhm32ojw4q4xusr23zzqe796i 2485396 2485395 2024-10-31T16:02:20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Textquality|25%}}{{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表略) <!--請至https://www.lit.edu.cn/rwyshxy/info/1072/5107.htm下載pdf協助錄入-->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 | 柔克義 | 雷克司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林權助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rowspan="2"|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十一月回國}}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顧覲斯基{{*|正月任}} | 林權助{{*|五月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廓索維慈{{*|八月任}} | | | | | | | | | | 文吉{{*|二月任}} | | 伊集院彥吉{{*|五月任}} | | | | | | |- | 宣統元年己酉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署}}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rowspan="3"|宣統二年庚戌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柔克義{{*|回國}}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卸}}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 | | 嘉樂恆{{*|七月任}} | | | | | | 博賚爾{{*|六月署}} | | | | | | | | | 巴哲格 |- | | | | | | | | | | 賈思牒{{*|九月任}} | | | | | | | | | |- | 宣統三年辛亥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嘉樂恆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賈思牒 | 斯茀爾紮{{*|六月任}}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巴哲格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9xjk78wtt9k3d3uslc4gjtmr7ymnc4f 2485397 2485396 2024-10-31T16:02:42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7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宍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宍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宍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 | 柔克義 | 雷克司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林權助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rowspan="2"|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十一月回國}}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顧覲斯基{{*|正月任}} | 林權助{{*|五月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廓索維慈{{*|八月任}} | | | | | | | | | | 文吉{{*|二月任}} | | 伊集院彥吉{{*|五月任}} | | | | | | |- | 宣統元年己酉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署}}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rowspan="3"|宣統二年庚戌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柔克義{{*|回國}}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卸}}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 | | 嘉樂恆{{*|七月任}} | | | | | | 博賚爾{{*|六月署}} | | | | | | | | | 巴哲格 |- | | | | | | | | | | 賈思牒{{*|九月任}} | | | | | | | | | |- | 宣統三年辛亥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嘉樂恆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賈思牒 | 斯茀爾紮{{*|六月任}}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巴哲格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3i8a4rx0h3ayeh2wvfpkjgzqvcpsc3s 2485398 2485397 2024-10-31T16:05:52Z 唐吉訶德的侍從 8089 2485398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 |title=[[../]] |section=卷二百十三 |author = 劉師培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notes=}}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 各國遣駐使 {| class="wikitable" ! ! 俄 ! 英 ! 法 ! 美 ! 德 ! 瑞<br>那 ! 丹 ! 和 ! 日 ! 比 ! 義 ! 奧 ! 日本 ! 秘魯 ! 巴西 ! 葡 ! 剛果 ! 韓 ! 墨 |- | 咸豐十一年辛酉 | 把留捷克{{*|五月任。是爲俄派駐使之始。}} | 卜魯斯{{*|是爲英派駐使之始。}} | 布爾布隆{{*|是爲法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元年壬戌 | 把留捷克 | 卜魯斯 | 布爾布隆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 | 哥士耆{{*|署。}}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二年癸亥 | 把留捷克{{*|四月回國}} | 卜魯斯 | 哥士耆{{*|二月回國}} | 蒲安臣 | 列斐士 | | | | | | | | | | | | | | |- | 格凌喀{{*|四月署}} | | 柏爾德密{{*|任}} | | | | | | | | | | | | | | | | |- | 倭良嘎哩{{*|四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三年甲子 | 倭良嘎哩 | 卜魯斯{{*|五月回國}} | 柏爾德密 | 蒲安臣 | 列斐士{{*|回國}} | | | | | | | | | | | | | | |- | | 威妥瑪{{*|五月以參贊署}} | | | 德登賁{{*|十一月署}}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四年乙丑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 | 柏爾德密{{*|五月回國}} | 蒲安臣{{*|四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 | | | | | | | | |- | | 阿禮國{{*|八月任}} | 伯洛內{{*|五月以參贊署}} | 衛廉士{{*|四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同治五年丙寅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由訂約專使改派,是爲比利時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六年丁卯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伯洛內 | 蒲安臣{{*|十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蘭盟{{*|四月任}} | 衛廉士{{*|十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七年戊辰 | 倭良嘎哩 | 阿禮國 | 蘭盟{{*|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四月派,是爲日斯巴尼亞駐使之始}} | 金德俄固斯德 | | | | | | | | | |- |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文羅斯{{*|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八年己巳 | 倭良嘎哩{{*|三月卸}} | 阿禮國{{*|九月回國}} | 羅淑亞 | 勞文羅斯{{*|六月回國}} | 德登賁 | | | | 克維度{{*|三月回國,由法使代}} | 金德俄固斯德 | 費三多 | | | | | | | | |- | 布策{{*|三月署}}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九年庚午 | 布策{{*|卸}} | 威妥瑪{{*|署}} | 羅淑亞 | 衛廉士{{*|卸署}} | 德登賁 | | | | 羅淑亞{{*|卸}} | 金德俄固斯德{{*|八月回國}} | 費三多{{*|十月出京}} | | | | | | | | |- | 倭良嘎哩{{*|十月回任}} | | | 鏤斐迪{{*|任}} | | | | | 巴周德{{*|五月任,十月假歸}} | | | | | | | | | | |- | | | | | | | | | 倭澤{{*|十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同治十年辛未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六月實授}} | 羅淑亞 | 鏤斐迪{{*|二月赴朝鮮}} | 德登賁 | | | | 倭澤{{*|九月回國}} | | 費三多{{*|二月回任}} | 嘉理治{{*|九月任,是爲奧派駐使之始。按,奧使兼日本、暹羅,向駐東京。}} | | | | | | | |- | | | | 衛廉士{{*|以副使暫代}} | 安訥克{{*|五月署。是年布魯斯改爲德意志}} | | | | 白來辣{{*|九月任}} | | | | | | | | | | |- | | | | 鏤斐迪{{*|八月回京}}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一年壬申 | 倭良嘎哩 | 威妥瑪{{*|代,旋回京}} | 羅淑亞{{*|卸署}} | 鏤斐迪 | 安訥克{{*|卸署}} | | | | 白來辣{{*|七月任,九月病歸}} | | 費三多 | 嘉理治 | 副島種臣{{*|五月任,閏六月回國,由俄使代辦。是爲日本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熱福理{{*|任}} | | 李福斯{{*|署}} | | | | 丁美霞{{*|十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二年癸酉 | 倭良嘎哩{{*|二月回國}} | 威妥瑪 | 熱福理 | 鏤斐迪{{*|閏六月回國}} | 李福斯{{*|三月回國}} | | | 費果蓀{{*|四月由滬抵京任,是爲和蘭派駐使之始}}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任}} | 費三多 | 嘉理治 | | | | | | | |- | 凱陽德{{*|二月以副使署}} | | | 衛廉士{{*|六月以副使署}} | 和立本{{*|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同治十三年甲戌 | 凱陽德{{*|卸}} | 威妥瑪 | 熱福理{{*|九月回國}} | 衛廉士{{*|卸署}} | 和立本 | | 拉斯勒福{{*|十月任,寓俄使署。是爲丹派駐使之始}}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四月派任}} | 費三多{{*|九月由國回任}} | 嘉理治 | 柳原前光{{*|任。十月回國。}} | | | | | | |- | 布策{{*|正月任}} | | 羅淑亞{{*|九月以參贊署}} | 艾忭敏{{*|九月任}} | | | | | | | | | 鄭永寧{{*|十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rowspan="4"|光緒元年乙亥 | 布策 | 威妥瑪 | 羅淑亞 | 艾忭敏{{*|十月卒}} | 和立本{{*|卸}} | | 拉斯勒福{{*|五月赴日本,俄使布策代辦。十月回國,由布策兼攝。}} | 費果蓀 | 丁美霞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嘉理治{{*|四月回國}} | 森有禮{{*|十二月任}} | 愛勒謨{{*|是年任。是爲秘魯派駐使之始}} | | | | | |- | | | | 何天爵{{*|十月以參贊署}} | 巴蘭德{{*|任}} | | | | 法樂德{{*|四月任,九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賈思理{{*|九月暫署}} | | | | | | | | | | |- | | | | | | | | | 赫海達{{*|十月特派署}}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年丙子 | 布策 | 威妥瑪{{*|九月因事回國}} | 羅淑亞{{*|五月卸}} | 西華{{*|正月任}}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白訥託 | 謝惠施 | 費三多 | 史福禮 | 森有禮{{*|四月回國}} | 愛勒謨{{*|閏五月因事回國,由美使西華暫代}} | | | | | |- | | 傅磊斯{{*|九月以參贊署}} | 赫捷德{{*|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鄭永寧{{*|四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白羅呢{{*|七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三年丁丑 | 布策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任。十月赴暹羅,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謝惠施 | 費三多{{*|卸}} | 史福禮{{*|四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鄭永寧{{*|八月卸}} | 西華 | | | | | |- | | | | | | | | | | | 博海德{{*|任}} | | 森有禮{{*|八月回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四年戊寅 | 布策{{*|二月假回國}} | 傅磊斯 | 白羅呢 | 西華{{*|五月假回國}}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六月由暹羅回任}} | 謝惠施{{*|五月假回}} | 博海德 | 巴蘭德{{*|是年仍代}} | 森有禮{{*|三月卸}} | 西華{{*|七月卸}} | | | | | |- | 凱陽德{{*|以副使署}} | | | 何天爵{{*|五月以參贊署}} | | | | | | 謝武伯{{*|五月署}} | | | 鄭永寧{{*|三月以書記官署}} | 愛勒謨{{*|七月回任}} | | | | | |- | rowspan="2"|光緒五年己卯 | 凱陽德 | 傅磊斯{{*|五月卸}} | 白羅呢{{*|閏三月卸}} | 何天爵{{*|五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伊巴里{{*|三月回國}} | 謝武伯{{*|八月更名謝惠施}} | 盧嘎{{*|閏三月任義使,向兼使日本,專派駐京,自是始。}} | 何福爾{{*|九月任,十月回國}} | {{?|⿱穴兵}}戶璣{{*|閏三月任}} | 愛勒謨 | | | | | |- | | 威妥瑪{{*|五月由國回任}} | 巴特納{{*|閏三月以參贊署}} | 西華{{*|五月由國回任}} | | | | | 倭澤{{*|三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六年庚辰 | 凱陽德 | 威妥瑪 | 巴特納{{*|卸}} | 西華{{*|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倭澤{{*|卸}} | 謝惠施 | 盧嘎 | 何福爾 | {{?|⿱穴兵}}戶璣 | | | | | | |- | | | 寶海{{*|五月任}} | 安吉立{{*|七月任}} | | | | | 伊巴里{{*|四月由國回任,九月卒}}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七年辛巳 | 布策 | 威妥瑪 | 寶海 | 安吉立{{*|八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六月任}} | 諾丹福{{*|四月任}} | 盧嘎 | 何福爾 | {{?|⿱穴兵}}戶璣 | | | | | | |- | | | | 何天爵{{*|八月署}}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八年壬午 | 布策{{*|九月卸}} | 威妥瑪{{*|七月卸}} | 寶海 | 何天爵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諾丹福 | 盧嘎 | 何福爾{{*|七月卸,由德使巴蘭德暫代}} | {{?|⿱穴兵}}戶璣{{*|卸任}} | | | | | | |- | 韋貝{{*|九月以天津領事署}} | 格維訥{{*|七月以參贊署}} | | 楊約翰{{*|七月任}} | | | | | | | | | 榎本武揚{{*|九月任}} | | | | | | |- | rowspan="3"|光緒九年癸未 | 博白傅{{*|九月任}} | 格維訥{{*|卸}} | 寶海{{*|四月卸}} | 楊約翰 | 巴蘭德{{*|二月病回國}} | | | 費果蓀 | 羅德理{{*|二月病回國}} | 諾丹福 | 盧嘎{{*|二月假回國,由德使譚敦邦暫代}}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十一月假回國}} | | | | | | |- | | 巴夏禮{{*|八月任}} | 謝滿祿{{*|四月以參贊署}} | | 譚敦邦{{*|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吳禮巴{{*|二月以參贊署}} | | | | 吉田二郎{{*|十一月以書記官署}} | | | | | | |- | | | 德理固{{*|六月任}}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年甲申 | 博白傅 | 巴夏禮 | 德理固 | 楊約翰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 | 諾丹福{{*|正月卸}} | 盧嘎{{*|四月由國回任,更名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七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巴特納{{*|閏五月任}} | | | | | | 薩時鐸{{*|閏五月任}} | 米師麗{{*|正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一年乙酉 | 博白傅 | 巴夏禮{{*|二月卒}} | 巴特納{{*|九月卸}} | 楊約翰{{*|二月卸}}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二月病回國}} | 薩時鐸 | 米師麗{{*|卸}}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榎本武揚{{*|八月卸}} | | | | | | |- | | 格維訥{{*|二月以參贊署}} | 戈可當{{*|任}} | 石米德{{*|二月署}} | | | | | | 維禮用{{*|四月任}} | | | 品田允則{{*|八月署}} | | | | | | |- | | | | 田貝{{*|八月任}}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二年丙戌 | 博白傅{{*|二月卸}} | 格維訥{{*|卸}} | 戈可當{{*|五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薩時鐸{{*|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二月病回國}} | 薩魯斯齊 | 品田允則{{*|卸}} | | | | | | |- | 拉德仁{{*|二月以參贊署}} | 華爾身{{*|五月任}} | 愷自邇{{*|五月任}} | | | | | | 鄂尼思{{*|三月以參贊署}} | | 蘭家麗{{*|二月署}} | | 鹽三郎{{*|三月任}} | | | | | | |- | 庫滿{{*|十月任}} | | 恭思當{{*|八月任}} | | | | | | 羅德理{{*|六月任}}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三年丁亥 | 庫滿 | 華爾身 | 恭思當{{*|七月卸}}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四月假回國}} | 蘭家麗{{*|卸}}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閏三月假回國,以參贊梶山鼎介代辦,十月回任}} | | | | | | |- | | | 蘇阿爾{{*|七月署}} | | | | | | | | 盧嘉德{{*|三月由國回任}} | | | | | | | | |- | | | 李梅{{*|十月署}}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十四年戊子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羅德理 | 維禮用 | 盧嘉德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 | | | | | | |- | rowspan="4"|光緒十五年己丑 | 庫滿 | 華爾身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三月假回國}} | | | 費果蓀{{*|八月假回國}} | 羅德理{{*|三月卸}} | 維禮用 | 盧嘉德{{*|三月卒}} | 薩魯斯齊 | 鹽田三郎{{*|四月卒}} | | | | | | |- | | | | | | | | 來因{{*|八月任}} | 鄂尼思{{*|四月以參贊署,九月卒}} | | 賈雅第{{*|四月署}} | | 大島圭介{{*|五月任}} | | | | | | |- | | | | | | | | | 羅鄰德{{*|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 | | | | | | | 吳禮巴{{*|十二月署}}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六年庚寅 | 庫滿{{*|閏二月病回國}} | 華爾身 | 李梅{{*|八月回國}}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七月由國回任}} | 吳禮巴 | 維禮用{{*|八月卸}} | 潘薩{{*|三月任}} | 薩魯斯齊 | 大島圭介 | | | | | | |- | {{?|⿵門彥}}雷明{{*|二月以參贊署}} | | 林春{{*|八月署}} | | | | | | | 米師麗{{*|八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七年辛卯 | {{?|⿵門彥}}雷明 | 華爾身 | 李梅{{*|九月由國回任}}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吳禮巴{{*|五月奉調}} | 米師麗 | 潘薩 | 畢格哩本{{*|八月任}} | 大島圭介 | | | | | | |- | 喀希尼{{*|九月任}} | | | | | | | | 阿嶽樂{{*|六月署}} | 陸彌業{{*|六月署}}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十八年壬辰 | 喀希尼 | 華爾身{{*|八月卸}}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 | | | 費果蓀 | 德拉拔{{*|六月任}} | 陸彌業{{*|二月實授,九月假回國}} | 潘薩 | 畢格哩本{{*|六月假回國}} | 大島圭介 | | | | | | |- | | 歐格訥{{*|十月任}} | | | | | | | | 米師麗{{*|九月以參贊署}} | | 古典和福{{*|六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rowspan="3"|光緒十九年癸巳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 | 田貝 | 巴蘭德{{*|二月卸}} | | | 費果蓀 | 德拉拔 | 陸彌業{{*|十月由國回任}} | 潘薩{{*|二月卸}} | 畢格哩本{{*|五月由國回任,十月仍回}} | 大島圭介{{*|四月卸}} | | | | | | |- | | | | | 師特恩博{{*|二月以參贊署}} | | | | | | 嘎釐納{{*|二月以參贊署}} | 古典和福{{*|十月以參贊署}} | 橋口直古衛門{{*|四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紳珂{{*|五月任}}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月署}}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年甲午 | 喀希尼 | 歐格訥 | 李梅{{*|二月卸}} | 田貝 | 紳珂 | | | 費果蓀{{*|十一月假回國,由德使紳珂暫代}} | 德拉拔{{*|六月卸}} | 陸彌業 | 嘎釐納{{*|卸}} | 古典和福 | 小村壽太郎{{*|七月回國}} | | | | | | |- | | | 施阿蘭{{*|二月任}} | | | | | | 梁威理{{*|六月以參贊署}} | | 巴爾迪{{*|四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 喀希尼 | 歐格訥{{*|卸任}}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 | | | 克羅伯{{*|九月任}} | 葛羅幹{{*|八月任}} | 陸彌業 | 巴爾迪 | 比田布祿古 | 林董{{*|閏五月,以和議成,復派駐使,任。}} | | | | | | |- | | 竇訥樂{{*|任}}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 喀希尼{{*|八月卸}} | 竇訥樂 | 施阿蘭 | 田貝 | 紳珂{{*|五月卸}} | | | 克羅伯{{*|正月假回國,由德使暫代,十月回任}} | 葛羅幹{{*|十月假回國,一月以參贊署}} | 陸彌業{{*|三月假回國,尋卒}} | 巴爾迪{{*|九月卸}} | 訥色恩{{*|十月派,署}} | 林董{{*|九月卸}} | | | | | | |- | 巴布羅福{{*|八月以參贊署}} | | | | 貝威士{{*|五月以參贊}} | | | | | 米師麗{{*|三月以參贊署}} | 威達雷{{*|九月以參贊署}} | | 內田康哉{{*|九月以參贊署}} | | | | | | |- | | | | | 靖海{{*|七月任}} | | | | | 費葛{{*|八月任}}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施阿蘭{{*|六月回國}} | 田貝 | 靖海 | 柏固{{*|八月任,兼使日本}}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威達雷 | 羅士恆{{*|署}} | 內田康哉 | | | | | | |- | | | 呂班{{*|六月署}} | | | | | | | | 薩爾瓦{{*|署}} | 齊幹{{*|三月任}} | 矢野文雄{{*|五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 巴布羅福 | 竇訥樂 | 呂班 | 田貝{{*|卸}} | 靖海 | 柏固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 | 薩爾瓦 | 齊幹 | 矢野文雄 | | | | | | |- | 格爾思{{*|十月任}} | | 畢盛{{*|三月任}} | 康格{{*|五月任}} | | | | | | | 馬迪訥{{*|八月任}} | | | | | | | | |- | rowspan="3"|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靖海{{*|四月回國}}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費葛{{*|三月回國}} | 馬迪訥{{*|二月回國,英使竇訥樂暫代}} | 齊幹 | 矢野文雄{{*|十月回國}} | | | | | | |- | | | | | 貝威士{{*|四月署}} | | | | | 賈爾牒{{*|三月署}} | 薩爾瓦{{*|六月任}} | | 西德二郎{{*|十月任}} | | | | | | |- | | | | | 克林德{{*|任}}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 格爾思 | 竇訥樂 | 畢盛 | 康格 | 克林德{{*|五月被戕}}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四月任}} | 薩爾瓦 | 齊幹 | 西德二郎{{*|十一月回國}}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村壽太郎{{*|十一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 格爾思{{*|八月回國}} | 竇訥樂{{*|調日本}} | 鮑渥 | 康格 | 穆默{{*|任。九月假出京}} | | | 克羅伯 | 葛羅幹 | 姚士登 | 薩爾瓦{{*|八月回國}} | 齊幹 | 小村壽太郎{{*|十月回國}} | | | | | | |- | 雷薩爾{{*|八月任}} | 薩道義{{*|任}} | | | 葛爾士{{*|九月署}} | | | | | | 羅瑪訥{{*|八月署}} | | 內田康哉{{*|十月任}}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 雷薩爾 | 薩道義{{*|十一月假歸}} | 鮑渥{{*|五月回國}} | 康格 | 穆默{{*|回任}} | | | 克羅伯{{*|回國}} | 葛羅幹{{*|回國}} | 姚士登 | 羅瑪訥{{*|二月卸}}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月任。是爲韓派駐使之始}} | |- | | 燾訥里{{*|十一月署}} | 賈斯訥{{*|五月署}} | | | | | 羅敦{{*|署}} | 賈思理{{*|署}} | | 嘎釐訥{{*|二月任}} | | | | | | | | |- | rowspan="2"|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 雷薩爾 | 薩道義{{*|回任}}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九月任}} | 賈思理 | 姚士登 | 嘎釐訥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齊純{{*|十二月回國}} | |- | | | | | | | | | | | 巴樂禮{{*|十一月任}} | | | | | | | 朴台榮{{*|署}} | |- | rowspan="2"|光緒三十年甲辰 | 雷薩爾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姚士登{{*|六月回國}}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朴台榮{{*|卸}} | |- | | | | | | | | | | 葛飛業{{*|六月任}} | | | | | | | | 閔泳喆{{*|二月任}} | |- | rowspan="2"|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 雷薩爾{{*|三月卒}} | 薩道義 | 呂班 | 康格{{*|四月回國}} | 穆默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 | | | 白朗穀 | | 閔泳喆 | 胡爾達{{*|五月任護理駐使}} |- | 璞科第{{*|五月任}} | | | 柔克義{{*|五月任}} | | | | | | | | | | | | 阿梅達{{*|署}} | | | |- | rowspan="3"|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 璞科第 | 薩道義{{*|回國}} | 呂班{{*|回國}} | 柔克義 | 穆默{{*|三月回國}}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博賚爾{{*|正月署}} | 巴樂禮 | 齊幹 | 內田康哉{{*|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 朱邇典{{*|十月任}} | 巴思德{{*|五月任}} | | 葛爾士{{*|署}} | | | | | 柯霓雅{{*|九月任}} | | 訥巴恩{{*|正月署}} | 林權助{{*|六月任}} | | | 阿梅達 | | | |- | | | | | 雷克司{{*|十月任}} | | | | |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 | 柔克義 | 雷克司 |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齊幹 | 林權助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rowspan="2"|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 璞科第 | 朱邇典 | 呂班{{*|十一月回國}}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希特斯 | 賈思理 | 葛飛業 | 巴樂禮 | 顧覲斯基{{*|正月任}} | 林權助{{*|五月回國}} | | | 白朗穀 | | | 胡爾達 |- | 廓索維慈{{*|八月任}} | | | | | | | | | | 文吉{{*|二月任}} | | 伊集院彥吉{{*|五月任}} | | | | | | |- | 宣統元年己酉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署}} | 柔克義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rowspan="3"|宣統二年庚戌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柔克義{{*|回國}}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柯霓雅{{*|卸}} | 文吉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胡爾達 |- | | | | 嘉樂恆{{*|七月任}} | | | | | | 博賚爾{{*|六月署}} | | | | | | | | | 巴哲格 |- | | | | | | | | | | 賈思牒{{*|九月任}} | | | | | | | | | |- | 宣統三年辛亥 | 廓索維慈 | 朱邇典 | 潘蓀納 | 嘉樂恆 | 雷克司 | 倭倫白 | | 貝拉斯 | 賈思理 | 賈思牒 | 斯茀爾紮{{*|六月任}} | 顧覲斯基 | 伊集院彥吉 | | | 柏德羅 | | | 巴哲格 |- |} {{footer |previous=[[../卷212|卷二百十二]] |next=[[../卷214|卷二百十四]] }} {{Pd/1996|1919}} 1vs22ski7kp0te66uobbzldfvx0jpkj 周禮正義/42 0 326313 2485440 2395668 2024-10-31T21:54:37Z Victorius James 74321 2485440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 {{Header2|title=[[周禮正義]]|author=鄭玄|author2=孫詒讓 |section=卷四十二|times=漢|times2=清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type=|from= |notes=經文參閱[[周禮/春官宗伯]],自「大司樂」至「及天神」。}}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 瑞安孫詒讓學 ==大司樂== ===「大司樂」至「子弟焉」=== '''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鄭司農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 ●疏{{*|掌成均之灋者,大司樂教學之官法也。云“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者,諸子注云:學,大學也。大司樂通掌大、小學之政法,而專教大學,與師氏、保氏、樂師教小學,職掌互相備。王制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羣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鄭注云: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虞書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又文王世子云: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學正授數。又云: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依鄭說,禮記之大樂正,即此大司樂,在周為樂官之長,而兼掌學政者也。又案周制,大學所教有三:一為國子,即王大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學而升者也。二為鄉遂大夫所興賢者、能者,司徒論其秀者入大學。王制云: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是也。三為侯國所貢士。此三者,皆大司樂教之。經唯云“合國子弟”者,舉其貴者言之,亦文不具也。詳“鄉大夫”疏。<ref name="疏文空1">,孫疏凡例皆先疏經再疏注,原其間空一字別之,此處作分段處理。</ref>}} {{*|注鄭司農云:均,調也者,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聖王法承天以立五均。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是樂之調謂之均之。云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者,據樂師云: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先鄭意,樂師主調樂音,此官主成均之法,即掌受樂師成事已調之樂。然成均為學名,文王世子有明文,先鄭成調之訓尤迂曲,故後鄭不從。云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者,文王世子注義同,證成均為學名,破先鄭義也。董說,賈疏及文王世子孔疏並以為春秋繁露文,檢今本繁露無此語,當在逸篇中。云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者,此亦注用今字作法也。後鄭意,成均既為五帝之學,其制尤古,周時其遺禮猶存,可以法式,此官掌修建之也。云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者,師氏以三德教國子,注義同。漢書禮樂志云:周詩即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說亦與鄭同。賈疏云:案王制云:王大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此不言王大子、王子與元士之子及俊選者,引文不具。此云弟者,則王子是也。自公以下,皆適子乃得入也。案凡國子皆通適庶言之,故經、注並兼舉子弟。賈謂弟專據王子,非鄭恉也。凡國子入學之年,鄭王制注引書傳說,謂年十八入大學,而大戴記保傅及白虎通義辟雍篇、漢書食貨志說,則並謂年十五入大學,未知孰是。其出學之年無文,王制注謂九年大成學止。若然,年二十六而出學,與凡學士學成者,皆此官。論其秀者,告於王而升諸司馬,王制謂之進士是也。互詳師氏及司士疏。引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者,彼文云: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鄭彼注云:語謂論說於郊學。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天子飲酒於虞庠,則郊人亦得酌於上尊以相旅。鄭引之者,亦證成均是學名也。黃以周云:文王世子以於成均別郊學之人。是成均為周大學之通稱。云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者,鄭以經言掌成均之法,嫌唯掌其禮法,而不立其宮舍,故據文王世子證成其義。學宮即謂學舍。大戴禮記保傅篇說小學云:小者,所學之宮也。若然,此成均亦即大學之宮。鄭彼注以成均為虞庠者,案虞庠有二:一為大學之北學,亦曰上庠;一為四郊之小學,曰虞庠。明堂位云:米廩,有虞氏之庠也。文王世子云:書在上庠。此大學之虞庠也。王制云:虞庠在國之西郊。北史劉芳傳引王制西郊作四郊,與祭義注合,是也。此小學之虞庠也。段玉裁云:文王世子注之虞庠,謂國之大學上庠,非小學。洪頤煊云:下言樂祖祭於瞽宗,成均有瞽宗,則即大學也。文王世子注虞庠,當是謂虞之上庠。鄭彼注:釋菜於虞庠,則濱賓於東序。虞庠與東序同處,是亦虞之上庠也。孔疏以西郊小學當此之虞庠,亦失之矣。案:段、洪說是也。呂飛鵬說同。此經成均當為大學,固無疑義,而鄭文王世子注謂郊人得於虞庠,酌上尊以相旅,則似仍主四郊小學為說。段玉裁參合此經及文王世子二文,謂大學、小學皆得謂之成均,鄭恉或當如段說。蓋成均為五帝之學,舜即五帝之一,故鄭謂成均近是虞庠。然古書無成均即虞庠之文,故仍為存疑之詞。此注亦不著其說。至周,大學之名見此經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則又有辟雍、上庠、東序、瞽宗。東序亦曰東膠,與成均為五學,皆大學也。大學之外,又有小學,又有四郊之虞庠。其制度及所在之地,諸家之說,紛異殊甚。今綜述鄭義及漢、唐舊說,而議其得失。王制云: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注云: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孔疏推其義,謂周諸侯從殷制,天子則大學在國,小學在郊。鄉射、大射、禮記注並謂大學射宮在郊,葢即據侯國制也。王制又云: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四郊。注云: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四郊,周之小學如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是鄭以東膠為周之大學在國中,虞庠為周之小學在四郊也。文王世子云: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注云: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學舞於夏后氏之學,學禮樂於殷之學。鄉射禮注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是鄭謂周立大學於國中,實備虞、夏、殷、周四代之學也。詩大雅靈臺孔疏引五經異義云:韓詩說辟廱者,天子之學圓如璧,壅之以水,示圓。言辟,取辟有德。不言辟水,言辟廱者,取其庸和也。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里之內,立明堂於中。五經之文所藏處,葢以茅草,取其絜清也。左氏說天子靈臺在大廟之中,壅之靈沼,謂之辟廱。鄭駁之云:玄之聞也,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泮宮。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然則大學即辟廱也。詩頌泮水云: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此復與辟廱同義之證也。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廱。其如是也,則辟廱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囿也,沼也,同言靈於臺下,為囿為沼可知。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西郊,王者相變之宜,眾家之說各不昭晢。雖然,於郊差近之耳,在廟則遠矣。王制與詩,其言察察,亦足以明之矣。是鄭又謂辟雍為大學,在西郊也。金鶚云:王制但言天子大學與諸侯異名,未嘗言與諸侯異地,則天子大學亦在郊,小學亦在王宮南之左矣。大戴禮云: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白虎通云: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小學、大學以年而分。王子八年甚幼,豈可入四郊之小學乎?小學必在宮南之左,天子諸侯所同,亦四代所同也。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別學於國,則學不在國中可知。養於國是國中小學,則養於學是國外大學可知。所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正與此互證。明天子大學,凡鄉遂所升,諸侯所貢,皆入於此。其人最眾,故立五學以居之。又學必習射,天子虎侯九十步,則其地必寬廣,此大學所以在郊也。樂記言武王散軍而郊射,射必在大學,又大學在郊之一證也。案金說足正王制注說周大學在王宮左,小學在郊,及虞庠即小學之誤。黃以周說同韓詩說,及大戴禮記盛德篇並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其說雖不塙,然可證大學在郊之義。蓋周制亦大學在郊,即五學是也。小學在國,雖無專名,要不得以四郊之虞庠當之矣。韓詩說謂辟雍在國南方七里之內,盛德則云在近郊三十里,二說不同。要大學必在近郊之內,近郊五十里為國中,故大學亦謂之國學。其六鄉七萬五千家,在二郊之閒,則別置鄉學。六鄉之餘,地在遠郊者,又別置郊學,即虞庠是也。王制簡不率教者,先移之左右鄉,次移之郊,又次移之遂,每移益遠,明郊學必在遠郊百里之內。魏書劉芳傳引王肅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蓋謂郊學在近郊,恐非也。至成均、辟雍,亦多異說。依鄭文王世子注說,則成均即上庠。然董子以成均為五帝之學,不專指虞學。況文王世子上庠與成均兩見,則非一學可知。然則成均當為虞以前之學。周大學、上庠之外,復有成均,實備五代之制。鄭謂立四代學,義尚未晐也。辟雍、大學,鄭駁異義謂在郊與三靈同處。葢五學皆在郊,近接靈囿。國語齊語:管子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閒燕之地,莫如郊囿。若國中,則朝宅衢市咸萃於是。大學學士甚眾,安可設於是乎?鄭義塙,不可易。然王制注實謂殷大學在郊,周大學在國。若然,鄭意周辟雍既為大學,則不得在郊。儻云在郊,則又不得為大學。駁異義未明著其說。王制孔疏云:鄭駁異義云三靈一雍在郊者,熊氏云:文王之時,猶從殷禮,故辟雍、大學在郊。劉氏以為周之小學為辟雍在郊。靈臺疏謂周立三代之學,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周以虞庠為辟雍,蓋即從劉說。不知鄭意果如是否?今攷辟雍乃天子講學之學,諸學以此為最尊,而劉、孔反以小學、虞庠當之,實為愼到失次。況王制本云虞庠在國之四郊,今本作西郊者,乃傳寫之誤。鄭本自不如是,尤不可以證辟雍之在西郊。依鄭說,辟雍與三靈同處。攷之古制,三靈又與明堂相近,則當在國之南郊。金鶚云:國以向南為正,故惟南郊可專稱郊。祭地必言北郊,而祭天直言郊,此其一證。故大學在郊,不必言南也。案:金說亦是也。鄭駁異義謂在西郊者,葢據詩周頌振鷺有乎彼西{{?}}之文。後漢書邊讓傳李注引韓詩薛君章句云: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學士皆潔白之人也。鄭疑即本韓詩說。然毛傳云:雝,澤也。則不以為辟雍。細繹毛義,西雝蓋即澤宮。毛所謂澤者,即司弓矢射義之澤。鄭箋以為西雝之澤,非毛恉,亦非詩義也。今通校諸經,涉學制之文,知周制國中為小學,在王宮之左。南郊為五學,是為大學。辟雍即大學,在郊與四學同處,殆無疑義。至五學方位,北上庠,東東序,西瞽宗,古無異說。唯成均、辟雍,眾說不同。鄭{{?}}云:周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其義最塙。陸佃黃以周說五學方位亦同。孔廣森亦以成均為在南,云:周人尚赤,先南方。是以五宮首明堂,五學首成均。林喬蔭云:王制云:天子曰辟雍。其位當在中。故大戴禮保傅篇引學禮云:帝入東學、南學、西學、北學、中學,凡為五學。對小學言之,五者皆稱大學。對四學言之,則中學又獨稱大學。蓋東西南北四學,為國子肄業之所。中之辟雍,乃天子所居,非學者之宮。易傳太初篇所謂在中央曰大學,天子之所自學者是也。金鶚云:五學以辟雍居中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承師問道,必在辟雍,辟雍之尊可知。大司樂總五學之教,而教樂德、樂語、樂舞,必於成均,成均之尊亦可知。故統五學可名為辟雍,亦統五學可名為成均。大司樂云:掌成均之{{?}},以治建國之學政。此成均乃五學之通稱也。明堂為正南,一堂而五室,可統稱為明堂,亦猶是也。然別而言之,則成均自是南學之名。今案:諸說謂成均為南學,辟雍為中學,皆不易之論。蓋五學之制,各別為一宮,地則相距不遠,旁列四學,而中為辟雍,即取雝水為名。若與四學同宮,而水圜其外,則是總圜四學,何以中學獨取此名?明辟雍與四學異宮,中學圜以水,四學不圜水也。凡王子弟及國中貴遊子弟幼者,則入王宮東之小學,師氏、保氏教焉。其庶族子弟幼者,則入四郊之虞庠,鄉吏教焉。長則選其秀者,皆入大學,大司樂教焉。其入學者,蓋分居四學,而辟雍則特尊,為王受成獻功及饗射之學。國子無事不敢入,惟王大射及學士學射,則在辟雍。祭義云:天子將祭,必先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宮。澤即靈囿、靈沼之澤宮,射宮即中學之辟雍。澤宮、辟雍,地異而雝水則同。司士云:春合諸學,秋合諸射。學即四學,射即辟雍也。周之學制,大較如是。自鄭君誤解王制,後儒相承莫辨。而鄭義之外,漢、魏、六朝諸儒釋學制者,復多異說。或謂大學與明堂、大廟同處。賈匠人疏引劉向別錄,謂明堂、辟雍與宗廟、社稷左右相對。異義引韓詩說,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左氏說又謂辟雍與大廟同處。舊唐書禮儀志顏師古明堂議引平帝元始四年孔牢等議,隋書牛弘傳引馬宮、王肅說,並與韓詩說同,則鄭已駁其非。而蔡邕集明堂月令論,直并三者為一,云,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鄉明,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易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晡入西學,莫入北學。太學在中央,天子之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大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禮記古大明堂之禮曰,日出居東門,膳夫是相。日中出南門,見九侯及門子。日側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出北闈,視帝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學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叜之位。言教學始於養老,由東方歲始也。又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習於東序。凡祭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詔焉。故稱太學令曰:中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禮記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禮記昭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雍之內。月令記曰:明堂者,水環四周。禮記盛德篇曰:明堂九室,外水名曰辟雍。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舍,奠於學,以訊馘告。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於京太室。詩魯頌云:矯矯虎臣,在泮獻馘。京,鎬京也。太室,辟雍之中明堂太室也。與諸臣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孝經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教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太學事通文合之義也。淮南子本經訓高注、靈臺疏引盧植禮記注、穎容春秋釋例並與蔡說略同。靈臺疏引袁準正論駁之云:明堂、宗廟、大學,禮之大物也,事義不同,各有所為,而世之論者合以為一體,失之遠矣。夫宗廟之中,人所致敬,幽隱清靜,鬼神所居,而使眾學處焉,饗射其中,人鬼慢黷,死生交錯,囚俘截耳,瘡痍流血,以干犯鬼神,非其理矣。自古帝王必立大小之學以教天下,有虞氏謂之上庠、下庠,夏后氏謂之東序、西序,殷謂之右學、左學,周謂之東膠、虞庠,皆以養老乞言。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周置師保之官,居虎門之側。然則學宮非一處也。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又曰:秋學禮,冬學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此周立三代之學也。可謂立其學,不可謂立其廟,然則大學非宗廟也。又曰: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宗廟之中,非百姓所觀也。王制曰:周人養國老於東膠,不曰辟廱。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宗廟之尊,不應與小學為左右也。辟廱之制,圓之以水。圓象天,取生長也;水潤下,取其惠澤也;水必有魚鼈,取其所以養也。是故明堂者,大朝諸侯講禮之處。宗廟,享鬼神歲覲之宮。辟廱,大射養孤之處。大學,眾學之居。各有所為,非一體也。古有王居明堂之禮,月令則其事也。天子居其中,學士處其內,君臣同處,死生參竝,非其義也。大射之禮,天子張三侯,大侯九十步,其次七十步,其次五十步,辟廱處其中。今未知辟廱廣狹之數,但二九十八,加之辟廱,則徑三百步也。凡有公卿大夫諸侯之賓,百官侍從之眾,殆非宗廟中所能容也。禮,天子立五門,又非一門之閒所能受也。於辟廱獻捷者,謂鬼神惡之也。或謂之學者,天下之所學也。揔謂之宮,大同之名也。生人不謂之廟,此其所以別也。先儒曰:春秋人君將行,告宗廟,反獻於廟。王制:釋奠於學,以訊馘告。則大學亦廟也。其上句曰:小學在公宮之左,太學在郊。明太學{{?}}廟,非所以為證也。周人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今王制亦小學近而大學遠,其言乖錯,非以為正也。案袁論雖不無舛駮,而論辟雍、大學與明堂、大廟之不可合而為一,則足與鄭駁異義互相申證。葢五學與明堂地雖相近,然各異宮,其與大廟則一在國,一在郊,固遠不相涉也。至蔡氏謂此經有門闈之學,即四學分列明堂四門,其說尤誤。王宮虎門之左,唯有宗廟,明堂本不在是。師氏、保氏掌教國子,即在王宮左之小學,非大司樂所掌之大學。師氏守王門,保氏守王闈,皆㝛衞之事,門闈又非學宮所在。蔡氏不詳攷,摭集諸文,概傅合為一,謬盭甚矣。互詳師氏疏。又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為學之制,凡有二義。一學之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共一基之上。東堂謂之東學,南堂謂之南學,西堂謂之西學,北堂謂之北學,中央謂之大學。二義云:凡立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謂之東學,在南郊謂之南學,在西郊謂之西學,在北郊謂之北學,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注祭義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案:崔所舉二義,皆非也。五學之制,本與明堂五室不同。明堂之制,五室同居一宮之中,堂宇相連,筵步同度,制自宜然。至於五學,則辟雍居中,為天子饗射之宮。三侯之道,逾二百步,則非徒四堂內之一室可知。況法兼四代,不宜徒取學名,必當略存古制。四學異同,雖無明文,然以魯米廩頖宮推之,其制必異。如同宮為室,而四堂異制,於理不可,其不可通明矣。至以四學分列四郊,而國中為大學,則尤不然。王制但云虞庠在國之四郊,鄭祭義注亦專據虞庠小學言之,何嘗謂四郊分建上庠、東序、瞽宗乎?大學即辟雍,辟雍在郊,鄭說塙不可易,但謂在國中則誤耳。其四郊虞庠之外,別有鄉遂之學,並詳州長疏。}} ===「凡有道」至「大武」===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道,多才藝者。德,能躬行者,若舜命夔典樂教胄子是也。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 ●疏{{*|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者,明大學之教,亦以德行道藝,與大司徒教鄉學,師氏、保氏教小學同也。漢書禮樂志說周典樂云: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據此,是有道德者,即指大司樂正屬諸官言之。蓋此經自大學、小學以及鄉、遂、郊之學,莫不以有道德者為師。但鄉學之師,自以鄉人之有道德者為之,士冠禮所謂鄉先生是也。是鄉師、鄉老、鄉大夫等官,雖掌教而不自為庠序之師,遂、郊諸官亦然。唯此官教大學,及師氏、保氏教小學,則即以官而為帥,與彼異也。云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者,於,經例當作于,石經及各本並誤。此明樂官之賢者得祭於學也。金鶚云:文王世子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帥,秋冬亦如之。又云:天子視學,命有司祭先聖先師。此樂祖即先師也。瞽宗為周之西學,祭義云:祀先賢于西學。先賢亦先師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道,多才藝者者,法言問道篇云: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無不通即多才藝之義。藝即六藝,道、藝義同。鄉大夫兼舉之曰道藝,此偏舉之則曰有道。保氏養國子以道,而教之以六藝,藝之精者即道也。樂雖為六藝之一耑,而此官掌治大學之政,其教亦通晐三物,不徒教樂也。賈疏引論語雍也篇求也藝,鄭注云:藝,多才藝。又憲問篇云: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證才藝與六藝別。此教樂之官,不得以六藝解之,非也。道藝詳宮正疏。云德,能躬行者者,德即六德、六行。鄉大夫兼舉之曰德行,此偏舉之則曰有德。德可以兼行,故鄭以能躬行為釋。賈疏云:案師氏注:德行,外內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彼釋三德、三行為外內,此云德能躬行,則身內有德,又能身行。黃以周云: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其科曰六德、六行、六藝。有德行者謂之師,有道藝者謂之儒,故冢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曰: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大司樂之樂祖,所謂有道者,即以道得民之儒也;有德者,即以賢得民之師也。樂祖,記謂之先師,謂其有德行也。師以賢得民,先師、先賢一也。案:黃說是也。鄭祭義注云:先賢,有道德,王所使教國子者。文王世子注又以樂祖釋先師。綜校鄭義,蓋凡師儒之教於學者,通得祀為樂祖,而以德行為尤重,故記通謂之先師,又謂之先賢。至於前古聖哲,則別祀為先聖,故文王世子注云:先聖,周公若孔子。明先聖非教學之師儒,葢視先師為尤尊矣。云若舜命夔典樂,教冑子是也者,據書堯典文,證有道德使為樂官,而教國子之事也。冑子,釋文作育子,云:本亦作冑。惠棟云:說文引虞書云教育子,云養子使作善也。爾雅育、冑皆訓長,故馬季長注尚書亦云:冑,長也,教長天下之子弟。阮元云:此注尚作,說文同。作教育子,陸本是也。詒讓案:偽古文入舜典,亦作冑子,鄭、王制注引同。段玉裁謂蓋今文作育,古文作冑,則二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書注云:國子也。云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者,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韋注云:神瞽,古樂正,知天道者也。死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謂之神瞽。是樂祖即樂官也。文王世子:春秋冬並官釋奠於其先師。彼注引此經樂祖,謂即先師之類。但彼三時釋奠禮殺,與祭不同。此樂祖之祭,時月及禮皆無攷。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者,孔繼汾謂樂人所共宗上,當有瞽宗二字,是也。後鄭明堂位注義同。王氏訂義及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殷學為瞽宗。宗,尊也。瞽,無目之稱,譬童蒙無有所識,為瞽蒙之尊。又瞽宗者,樂官也,教國子弟。樂訓道童蒙,故因以為學名。案:崔說非鄭義。瞽為樂人,詳序官瞽矇疏。云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者,或說蓋以瞽宗為宗廟也。呂氏春秋。尊師篇云:天子入太廟,祭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先師與先聖同祭,容古亦有祭於廟之說。然此瞽宗則塙為學名,故後鄭不從也。云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者,釋文云:泮,本亦作頖。案:明堂位本作頖,頖俗字。說文有泮無頖,引此者,欲見瞽宗是學名也。鄭彼注云:瞽宗,樂師瞽矇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於此祭之。即據此經為說。賈疏云: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以其教樂在瞽宗,故祭樂祖還在瞽宗。雖有學干戈在東序,以誦弦為正。文王世子云:禮在瞽宗,書在上庠。鄭注云: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己同。則學禮、樂在瞽宗,祭禮先師亦在瞽宗矣。若然,書在上庠,書之先師亦祭於上庠,其詩則春誦夏弦在東序,則祭亦在東序也。故鄭注文王世子云: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也。是皆有先師當祭可知也。祭義云: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是天子親祭之,不見祭先聖者,文不備祭可知。案:賈謂祭詩、書、禮、樂之祖各於其學,文王世子孔疏說同。陳祥道則謂祀先聖先師皆於西學。秦蕙田云:瞽宗在辟雍之西。記云:祀先瞖於西學。則凡先聖先師並祀於瞽宗也。賈疏疑非。黃以周云:詩書禮樂各有祖,大司樂掌樂,故特云樂祖。疏家謂各祭其祖於其學,經固無是文,注亦無是意也。文王世子言樂在東序,詩在南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賈引春誦夏弦以證樂在瞽宗,又以之證詩在東序,語既矛盾,且大師詔之,文應句絕。鄭注連瞽宗為文云:春誦歌樂,夏弦播詩。又注禮在瞽宗云:學禮樂於殷之學。是詩禮樂之祖皆祭於瞽宗明矣。案秦黃皆本陳說以駁賈說,是也。瞽宗於五學在西,故祭義謂之西學。鄭祭義注云:西學,周小學也。彼注亦據此經樂祖為說,而別以西學為小學。孔疏又謂小學即虞庠,在國之西郊,與瞽宗在國異。不知西學亦即大學之瞽宗,周大學在郊不在國也。祀先賢不於小學虞庠,鄭孔說竝誤,不足據。又蔡氏明堂月令論引禮記大學志云: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大學。案左文二年傳引周志云: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周書大匡篇亦有此文。此與逸禮祭聖人善人於明當之說似合。但禮經無文,未詳其典云何。又此經樂祖即樂官,祭於瞽宗亦即大學,而逸禮謂無位者祭於大學,則疑秦漢人之異說,與此經及祭義文皆不相應也。}}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疏{{*|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者,此樂德,樂語、樂舞以下,並樂官之官法也。樂德者,大師云以六德為之本是也。大司徒鄉三物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師氏三德教國子,一至德,二敏德,三孝德,並與此小異。賈疏云:此必使有道有德者教之。此是樂中之六德,與教萬民者少別。其中、和二德,取大司徒六德之下;孝、友二德,取大司徒六行之上;其祗、庸二德與彼異,自是樂德所加。李光地云:六德與師氏三德相表裏,中和即至德,祗庸即敏德,六行、三行皆以孝友為先,故孝友即孝德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中猶忠也者,據大司徒六德有中和,注云:忠言以中心。惠棟云:中與忠通。漢呂君碑云:以中勇顯名。義作忠。後漢王常為漢中將軍,馮異傳作中。古文孝經引詩云:忠心藏之,何日忘之?今毛詩作中。曾子大孝篇云: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知忠與中同。云和,剛柔適也者,大司徒注義同。賈子新書道術篇云:剛柔得適謂之和。云祗敬,庸有常也者,爾雅釋詁云:祗,敬也。庸,常也。云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者,大司徒注義同。}}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荅述曰語。}} ●疏{{*|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者,謂言語應荅,比於詩、樂,所以通意恉,遠鄙倍也。凡賓客、饗射、旅酬之後則有語,故鄉射記云:古者於旅也語。文王世子云: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云: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又記養三老五更云: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注云:語,談說也。樂記子貢論古樂云:君子於是語。國語周語云:晉羊舌肸聘於周,單靖公享之,語說昊天有成命。皆所謂樂語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興者,以善物喻善事者,大師注云: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釋名釋典藝云:興物而作謂之興。論語陽貨篇孔安國注云:興,引譬連類也。案:此言語之興與六詩之興義略同。云道讀曰導者,以音見義也。導、道聲類同。說文寸部云:導,導引也。丁晏云:道、導古通。論語:道之以政,道之以德。漢書刑法志引作導。云導者,言古以剴今也者,釋名釋言語云:導,陶也,陶演己意也。廣雅釋詁云:導,語也。說文刀部云:剴,大鎌也,一曰摩也。言古以剴今,亦謂道引遠古之言語,以摩切今所行之事。樂記子夏說古樂云君子於是道古是也。云倍文曰諷者,漢書賈誼傳顏注云:倍讀曰背。賈疏云:謂不開讀之。詒讓案:荀子大略篇云少不諷,楊注云諷謂就學諷詩書也。此諷誦並謂倍文,文亦謂詩歌之屬。云以聲節之曰誦者,賈疏云此亦皆背文,但諷是直言之,無吟詠,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為異。文王世子春誦注誦謂歌樂,歌樂即詩也。以配樂而歌,故云歌樂,亦是以聲節之。徐養原云諷如小兒背書,聲無回曲,誦則有抑揚頓挫之致。案:徐說是也。說文言部諷誦互訓,葢散文得通誦,詳瞽矇疏。云發端曰言,荅述曰語者,襍記云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又喪服四制云齊衰之喪,對而不言,注云言先發口也。釋名釋言語云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賈疏云詩公劉云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毛云直言曰言,荅述曰語。許氏說文云直言曰論,荅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故鄭注襍記云言,言己事為人說為語。}}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㲈》,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 ●疏{{*|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者,賈疏云:此大司樂所教是大舞,樂師所教者是小舞。案內則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特云大夏者,鄭云樂之文武備,其實六舞皆樂也。保氏云教之六樂,二官共教者,彼教以書,此教以舞,故共其職也。詒讓案:此六代大舞,所謂萬舞也。保氏謂之六樂者,亦有金石之奏及詩歌,墨子公孟篇云舞詩三百是也。六樂雖有歌奏,而以舞為尤重,故此職專據教舞為文。葢保氏教小學,亦兼肄六樂之歌奏,而舞則不過象勺。此官教大學,二十以上之國子,咸肄大舞,而亦不遺歌奏。二官所教,足互相備,亦官聯也。賈疏又云:案孝經緯云:伏犧之樂曰立基,神農之樂曰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又樂緯云: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樂曰六英。注云: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六英者,六合之英。皇甫謐曰:少昊之樂曰九淵。則伏犧已下皆有樂。今此惟有黃帝、堯、舜、禹、湯者,案易繫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鄭注云:金天、高陽、高辛遵黃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焉。則此所不存者,義亦然也。然鄭惟據五帝之中而言,則三皇之樂不存者,以質故也。案依賈說,此經六樂斷自黃帝者,以前古樂,或以質,或以無所改作,皆不存。而漢書律厤志、三統厤譜於少昊、顓頊、帝嚳皆云周人{{?}}其樂,則劉歆說周時自有少昊諸帝之樂,以年代既遠,遷廢不用。與賈說不同,未知孰是。<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此周所存六代之樂者,黃帝、堯、舜、禹揚樂,皆前代樂,至周尚存者,合之周自作之大武,為六代之樂。白虎通義禮樂篇引河閒獻王樂元語云:受命而興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是也。云黃帝曰雲門、大卷者,賈疏謂已下六舞,並依樂緯及元命包說。蔡氏獨斷云:樂,黃帝曰雲門。國語周語韋注、玉燭寶典引樂緯𥡴耀嘉宋均注說竝同。羣書治要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作雲門、咸池之樂。又楚辭遠遊王注云:承雲即雲門,黃帝樂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亦云:咸池、承雲皆黃帝樂。而呂氏春秋古樂篇則以承雲為帝顓頊作,未詳孰是。大卷詳後。云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者,祭法云: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鄭彼注云:明民,謂使之衣服有{{?}}也。國語魯語展禽對臧文仲亦云: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則與祭法文小異。以下文覈之,鄭此注並依魯語,不據祭法也。云言其德如雲之所出者,以門者,人所出入,明黃帝之德盛,如雲之所出,故樂曰雲門。云民得以有族類者,賈疏云:解大卷。卷者,卷聚之義,即族類也。故祭法云正民百物以明民是也。云大咸、咸池,堯樂也者,獨斷云:堯曰咸池。楚辭遠游王注、周語韋注、文選東京賦薛綜注說同。賈疏云:案樂記云:大章,章之也。注云:堯樂名也。周禮闕之,或作大卷。又云:咸池,備矣。注云: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脩而用之,周禮曰大咸。與此經注樂名不同者,本黃帝樂名曰咸池,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堯若增脩黃帝樂體者,存其本名,猶曰咸池,則此大咸也。若樂體依舊不增脩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故云大章,堯樂也。周公作樂,更作大卷,大卷則大章,大章名雖堯樂,其體是黃帝樂,故此大卷亦為黃帝樂也。周公以堯時存黃帝咸池為堯樂名,則更為黃帝樂立名,名曰雲門,則雲門與大卷為一名,故下文分樂而序之,更不序大卷也。樂記孔疏說同。又引熊氏云:案周禮云雲門、大卷,大卷在大咸之上,此大章在咸池之上,故知大卷當大章。樂記唯云咸池、大章,無雲門之名,周禮雲門在六代樂之首,故知別為黃帝之雲門之名也。黃帝之樂,堯增脩者既謂之咸池,不增脩者別名大卷,明周為黃帝於不增脩之樂別更立名,故知於大卷之上別加雲門,是雲門、大卷一也。禮樂志云:黃帝曰咸池。今周禮大咸在雲門之下,大詔之上,當堯之代,故知堯增脩曰咸池也。案賈說三樂,悉本熊安生義。江永云:呂氏春秋黄帝作咸池,莊周亦云黃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則咸池非堯樂。樂記注云:大章,堯樂名。咸池,黃帝樂名。堯增脩而用之。是鄭自圓其說也。咸池為黃帝樂,而雲門、大卷皆為黃帝樂,亦屬可疑。此無大章樂者,當時大章之樂不存耳。至魯所存,又止有四代之樂,故季札觀樂無雲門、咸池。案江說亦通。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風俗通義聲音篇、莊子天下篇、漢禮樂志、初學記樂部引樂緯汁圖徵、文選嘯{{?}}注引樂緯動聲儀,並云:黃帝作咸池。呂氏春秋古樂篇云:黃帝命令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意,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其說尤詳。故鄭樂記注亦以咸池為黃帝樂。惟此六樂,並以時代先後為次。大咸在雲門、大卷之後,大㲈之前,鄭依敘次差之,定為堯樂。樂記注以為堯增脩而用之,故咸池雖本黃帝所作,而亦得為堯樂。其說雖無塙證,然墨子三辯篇云:湯脩九招。呂覽古樂篇亦云:舜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湯修九招、六列,此並後王脩前代樂之事。堯脩咸池,理或然也。淮南子齊俗訓云:有虞氏其樂咸池,承雲九韶。許注云:舜兼用黃帝樂。此又以咸池為舜樂,葢所傳之異。至樂記所說大章,白虎通義引禮記、莊子天下、漢禮樂志、初學記引樂緯、公羊隱五年何注,竝以為堯樂。呂覽古樂又云:堯命質為樂,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是為堯所自作之樂無疑。樂記注云:周禮闕之。則鄭不以當此經之大卷可知。其云或作大卷者,乃後人所增。雖賈氏所引已有此文,而與孔疏所述不合。禮記釋文於咸池注周禮曰大咸下云:一本作大卷。此復一別本,以咸池為大卷,與今本以大章為大卷者又異,皆非鄭注之舊。竊謂此經大半與樂記大章本不相涉,江氏謂周時大章已不存,於理可信。六朝義疏家以此經有雲門、大卷而無大章,樂記有大章而無雲門、大卷,欲强為傅合,乃以大卷當大章,遂謂堯用大卷,改名大章而不脩,脩咸池而不改名。周人以大卷歸之黃帝,而加以雲門之美稱,以咸池專屬之堯,而別謂之大咸。展轉申演,糾互益甚。今通校鄭二禮注義,葢六樂之中,惟咸池為黃帝樂本名,大章為堯樂本名,自是兩樂。周六樂有堯所增脩之咸池,而無其自作之大章,既無堯脩大卷之事,亦非周加雲門之名。鄭說如是而已。其熊、賈、孔諸家推測之論,既非鄭恉,葢無取焉。云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者,禪,宋婺州本、注疏本並作殫,賈疏述注同,今依宋余本、岳本、嘉靖本,與葉鈔釋文及校宋本北堂書鈔樂部所引合。此亦魯語展禽語。禪,韋本作單,注云:單,盡也。均,平也。儀,善也。祭法作賞均刑法以義終,與此文義並異,非鄭所據。禪、單、殫聲類同。案:鄭語又云: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單均與單平義正同,則今本魯語字不誤。祭法作能賞,鄭注云:賞,賞善,謂禪舜,封禹、稷等也。則鄭或讀單為禪,然非古義也。云言其德無所不施者,鄭樂記注云:咸,皆也。池之書,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初學記樂部引五經通義云:黃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池,施也。黃帝時道皆施於民。又引樂緯汁{{?}}{{?}},宋均注云: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御覽樂部引樂緯注云:池者,施也。道施於民,故曰咸池。並與鄭義畧同,唯宋均讀池如字小異。云大㲈,舜樂也者,說文音部云:韶,虞舜樂也。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云:舜樂曰簫韶。此大㲈即簫詔,簫正作,作箾。說文竹部云箾韶,左襄二十九年傳云韶箾是也。段玉裁云:經典舜樂字皆作韶,惟此作㲈。考說文革部:鞀,或作{{?}},或作{{?}},籀文作㲈,從殸,召聲。是則周禮為古文假借字也。案:段說是也。後注及保氏注並作大韶,用正字也。漢禮樂志字又作招,墨子三辯、莊子至樂、列子周穆王、呂氏春秋古樂、淮南子齊俗、史記五帝本紀、山海經大荒西經並有九招。史記李斯傳昭虞武象,字又作昭。招、昭亦並韶之借字。云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者,樂記云:韶,繼也。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周禮曰大韶,賈疏引元命包云:舜之時,民樂其紹堯之業。白虎通義禮樂篇云: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舜曰簫韶,舜時民樂其脩紹堯道也。漢禮樂志作招,云:招,繼堯也。並與義同。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義與鄭異。云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者,賈疏云:案禹貢云敷土,敷,布也,布治九州之水土。是敷土之事也。樂記云:夏,大也。注云: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大中國,即是大堯、舜之德也。元命苞云:禹能德並三聖。德並三聖,即是大堯、舜之德,亦一也。詒讓案:禹貢禹敷土,史記夏本紀及荀子成相篇並作傅土,傅、敷字通。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漢禮樂志云:夏,大承二帝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夏曰大夏,夏時民樂大其三聖相承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亦並同鄭義。云大濩,湯。樂也者,墨子三辯篇云:湯。放桀,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湯。命伊尹作為。大護。濩、護字通。云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者,亦魯語文。韋注云:除其邪,謂放桀扞大忠也。祭法亦有此文,除其邪作除其虐,與魯語異。云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者,漢禮樂。志云:湯。作濩,濩言救民也。風俗通義聲音篇濩作護,說與漢志同。藝文類聚帝王部引元命苞云:湯。之時,民大樂。其救於患害。故護者,救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護。護者,救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殷曰大護,殷時民樂。大其護己也。亦並同鄭義。惟御覽樂。部引宋均樂。緯注云:湯。承衰而起,護先王之道,故曰大護。義與鄭異。云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者,魯語云:武王去民之穢。祭法云: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檃括其文。云言其德能成武功者,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作為大武。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周曰大武,周時民樂其伐紂也。漢禮樂志云: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禮記曰:周樂曰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又云:文王作武,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又三代改制質文篇云:文王作武樂,武王作象樂,周公作汋樂。賈疏引元命包亦云:文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曰武。案:樂記說大武之舞云: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公之事也。是大武有武王、太公、周公之事,則為武王命周公所作無疑。莊子天下篇亦云: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董子及春秋緯並謂文王作武,失之。}} ===「以六律」至「動物」===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國語》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動物,羽臝之屬。《虞書》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 ●疏{{*|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者,通論樂官總調眾樂,以備賓祭之用。月令季春云:擇吉日,大合樂。文王世子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是其事也。李光地云:大合樂,乃肄習於學之事。賈疏云:以六律、六同者,此舉十二管以表其鍾,樂器之中不用管也。大合樂者,據薦腥之後,合樂之時用之也。此所合樂,即下云若樂六變,若樂八變,若樂九變之等。彼據祭天下神,此據正祭合樂。若然,合樂在下神後,面文退下神樂在後者,以下神用一代樂,此用六代,六代事重,故進之在上。若然,下神不亞合樂,而隔分樂之後者,以分樂序之,皆用一代,此三禘下神亦用一代,若不隔分樂,恐其相亂,且使一變、二變之等,與分樂所用樂同,故三禘在下也。案賈推鄭義,以此經所說為即後三禘之合樂。蓋古樂大節凡五:先金奏,次升歌,次下管,笙入,次閒歌,而終以合樂,合樂則興舞。此賓祭大樂之恆法也。鄭釋後三禘之樂云: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祼焉,乃後合樂而祭之。依賈說,此經大合樂,即彼注所云合樂,以其備六舞,故特稱大,以示區別。而彼徑所說三大祭之樂,則自為降神之樂,即彼注所云先奏以致其神者也。郊特牲孔疏則據此注宗廟九奏之文,謂即後降神之樂,與賈說不同。今攷此經以致鬼神示與和邦國、諧萬民、安賓客、說遠人、作動物通為六事,平列為文,則其為泛論樂理,殆無疑義。李氏以大合樂為肄習之事,最為允當。蓋合之云者,亦謂講肄其器調,諧協其音節。後大胥合舞合聲,注釋為等其進退曲折,使應節奏,此合樂義正與彼同也。鄭以二至明日致神示鬼鬽為釋,說固不塙。至賈以為三禘之合樂,則鄭本無是義,非徒先後失次,經必無此文例也。孔又據注引書皋陶謨文,以此經為降神之樂,則與大合樂之文齟齬不合。汎諦審鄭書注義,亦並未嘗以簫韶九成為降神之樂,孔說尤不可通。要之,此經後文圜丘、方丘、宗廟、三禘及兩郊、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之樂,無論降神、正樂,皆各自具本章,與此章絕不相涉。六朝以來,說禮者並謂降神與正樂有兩次合樂,遂以此經與後文强相比傅,重悂貤謬,不可究詰。不知祭饗盛樂,其合樂皆止一次,降神與迎賓之樂,皆不過金奏升歌一二節,諸家紛紛之論,均無當於經義也。互詳後三禘章疏。大合樂非偏作六代樂,亦詳後疏。云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者,賈疏云:致么神示者,是據三禘而言,以和邦國以下,亦據三禘之祭,各包此數事,故鄭引虞書以證宗廟。李光地云:以下推言其用之之效,蓋用樂多端,各從類應,非專主一事而言也。案:李說是也。致鬼神示以下,乃泛論樂和而後可以用之賓祭,猶大宗伯云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也。致鬼神示,自通晐內外羣祀之用樂者而言,非專指三禘之樂也。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者,中庸云:柔遠人也。注云:遠人,蕃國之諸侯也。若然,此賓客遠人,並據朝聘諸侯諸臣,凡賓禮咸有合樂也。但要服以內,朝聘有常期者,謂之賓客,其蕃國無常期而世一至者,謂之遠人,變文見義爾。云以作動物者,據祭四方百物亦有樂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者,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云:聖人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漢書律厤志云: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鍾,二曰大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呂,三曰應鍾,四曰大呂,五曰夾鍾,六曰中呂。六呂即六同。漢郊祀志王莽引周官作六鍾,鍾、同義亦通也。六呂又名六閒,國語周語云:為之六閒,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韋注云:六閒,六呂,在陽律之間。又大師云: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故云合陽聲,合陰聲也。云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者,漢律厤志云: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以風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銅也。大戴禮記保傅篇云:大師持銅而御戶左。銅即律也。賈疏云:案典同,先鄭云:陽律以竹,陰律以銅。後鄭云:皆以銅為。與此注義同也。云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者,大師注義同。賈疏云:據律厤志而言,子午已東為上生,子午已西為下生。上生為陽,陽主息,故三分益一。下生為陰,陰主減,故三分去一。案律厤志: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大蔟為人統,律長八寸。又云: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上生下生,盡於中呂。陰陽生於黃鍾,始於左旋。八八為位者,假令黃鍾生林鍾,是歷八辰,自此已下皆然。是八八為位,蓋象八風也。引國語者,周語云:景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均鍾,百官軌儀。韋注云:律謂六律六呂也。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弦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之,以制樂者。均,平也。度律,度律呂之長短,以平其鍾,和其聲,以立百事之道法也。賈疏云:鄭引之者,欲取以六律六同均之,以制鍾之大小,須應律同也。云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者,此鄭說周語之義。賈疏云:中聲,謂上生下生,定律之長短。度律,以律計,自倍半而立鍾之均。均即是應律長短者也。詒讓案:鄭所謂均者,即後世之調。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鶡冠子環流篇云:五聲不同,圴然其可喜一也。鄭意周語言度律均鍾者,即謂以度定律,以律制鍾之均。均即每宮五調,十二宮六十調也。此與韋義小異。云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者,鄭意經合樂云大,則與尋常樂節不同,故謂徧作六樂也。宋書樂志引王肅議云:說者以為周家祀天唯舞雲門,祭地唯舞咸池,宗廟唯舞大武,似失其義矣。周禮:賓客皆作備樂。左傳: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徧舞六代之樂也。然則一會之日,具作六代樂矣。天地宗廟,事之大者,賓客燕會,比之為細。王制曰: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可以燕樂而踰天地宗廟之樂乎?周官: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夫六律、六呂、五聲、八音,皆一時而作之,至於六舞,獨分擘而用之,所以不懨人心也。又周官: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東夷之樂也。又: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吹而歌之,燕亦如之。四夷之樂,乃入宗廟,先代之典,獨不得用。大享及燕曰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樂,皆主之於宗廟,而後播及其餘也。夫作先王樂者,貴能包而用之;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案王肅說與鄭同,謂大祭祀、大賓客皆徧作六代之樂。宋志引韓祗說,通典樂引任昉奏,並依其議,又引梁武帝駁王說云,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耳,豈謂致鬼神祇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禋徧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濩者,濩,武舞也,周監於二代,質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禘祭,不及四時也,案梁武說與王述舊說略同,而謂大祭止備文武二舞,義尤完密,蓋邐經大合樂,本非祭後合樂之節,鄭王二說,皆不可通,大祭禮節繁重,禋燎祼獻,其事已多,而鄭王謂徧作六樂,賈氏又謂徧作不一時俱為,待一代訖乃更為,信如其說,則六樂多者九變,少者亦有六變,叚令六樂備作,至少亦有三四十變,此豈一日所能竟乎,至左莊二十年傳,王子頹樂乃徧舞,杜注云,皆舞六代之樂。 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及國語周語韋注說並同。然彼乃縱樂非法,不為典要,大祭祀用盛樂,必不如是。王肅引以證禮,殊為失攷。據襄二十九年左傳,則魯有韶、夏、濩、武四大舞,而禘用盛樂,止舞武、夏,是知天子三禘,亦止用文、武二舞,不容更有增益。左傳襄十年杜注謂魯禘作四代之樂,孔疏推其義,謂天子禘用六代樂,此與明堂位不合,不足據。孔又引鄭義,以為天子祫用六代之樂,禘用四代之樂。然此注無禘、祫用樂不同之說,孔亦不知何據也。又漢書郊祀志載王莽改祭祀云:周官天墜之祀,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鍾、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祀天神,祭墬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墬神祇之物皆至。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祀天則天文從,祭墬則墬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天墬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文,則以墬配,一體之誼也。此天墬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別樂曰:冬日至,於墬上之圜丘,奏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樂八變,則墬祇皆出。天墬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案:莽說亦以大合樂為徧作六樂,與鄭義同。然以此章大合樂與下文分樂以至六樂、六變諸文為一事,並為孟春合祀天地於南郊之樂,其三大祭之樂別為二至天地各特祀之樂,與鄭、賈義又大異。攷南郊合祀天地,說甚不經。下文分樂諸文,與此大合樂亦不相涉。莽肊并為一說,殊謬妄。舊唐書禮儀志、賈曾表亦以此經為合祭天神地祇人鬼於圜丘,蓋即隱據莽說,今並無取焉。云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者,賈疏云:皆神仕職文。案:彼注致神鬼於祖廟,致物鬽於墠壇,蓋用祭天地之明日。若然,此經合樂,據三禘正祭天,而引彼天地之小神及人鬼在明日祭之者,但彼明日所祭小神,用樂無文,彼神既多,合樂之時,當與此三禘正祭合樂同,故彼此文同稱致。但據彼正祭祭天地大神,無宗廟之祭,祭天明日,兼祭人鬼,與此為異也。案:賈述鄭義,謂此經即後文三禘之合樂。然鄭意果如是,不宜絕不及二至正祭,而反舉明日致神示鬼鬽之禮。賈說似非鄭恉。審繹注意,蓋以經大合樂云致鬼神示,又云以作動物,與神仕文巧合,故據以為說,並非謂二至三禘之合樂也。但依神仕注義,彼職於二至大祭次日,別為致天地人物之祭,禮視正祭隆殺縣殊,不當亦備盛樂。此經致鬼神示,自是泛論祭樂,本無專指。鄭、賈說雖不同,其非經義一也。云動物,羽{{?}}之屬者,即大司徒五地之動物:毛物、鱗物、羽物、介物、{{?}}物是也。此動物據物鬽而言,皆非生物。引虞書者,皋陶謨文,偽古文改入益稷。賈疏謂古文在舜典,誤。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者,賈疏云:是舜祭宗廟之禮。案:彼鄭注:戛,擽也。戛擊鳴球已下數器,鳴球即玉磬也。{{?}}拊以韋為之,裝之以糠,所以節樂。以詠者,謂歌詩也。詒讓案:此祭樂升歌之節,於樂節為第二。{{?}}歌,大師謂之登歌,詳彼疏。依鄭說,則戛擊統鳴球以下四者言之。偽孔傳云:戛擊柷敔,所以作止樂。則以戛擊為指柷敔,與鄭說異,非也。云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祖考之神來至也。虞賓者,謂舜以為賓,即二王後丹朱也。羣后德讓者,謂諸侯助祭者以德讓。已上皆宗廟堂上之樂所感也。案:書言祖考來格,文在升歌之後,下管之前。賈述鄭義,亦謂祖考之神來至,{{?}}堂上樂所感。是則堂上升歌,即所謂降神之樂矣。而賈後疏則謂九德之歌,九變之舞,悉為隆神之樂。大師疏又謂降神合樂,有兩次升歌。郊特牲孔疏亦據此注,謂書九成即九變,亦是降神之樂。其說雖不同,要皆非經義,詳後疏。云下管鼗鼓者,此謂下管,樂之第三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舜廟堂下之樂,故言下。案:下管亦詳大師疏。云合止柷敔者,釋文云:或本又作梧。案:梧即敔之借字。此謂合樂,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合樂用柷,柷狀如漆{{?}},中有椎,搖之所以節樂。敔狀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櫟之,所以止樂。案鄉飲酒禮注云:合樂,謂歌樂與眾聲俱作。凡合樂之節並在閒歌後,而書先合樂後閒歌者,文不次也。此書備詳祭樂諸節,惟無金奏者,金奏在正樂之先,文偶不具。合樂之後有興舞,無無算樂者,無算樂乃無算爵所用,不在正樂之數,唯鄉飲酒、燕禮有之,祭饗則無也。合樂亦詳後疏。云笙鏞以閒者,謂閒歌,樂之第四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鏞者,西方之樂謂之鏞。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以閒者,堂上堂下閒代而作。案鄉飲酒禮云:閒歌魚麗,笙{{?}}庚,歌南山有臺,笙崇丘,歌南有嘉魚。笙{{?}}儀注云:閒,代也。謂一歌則一吹,與書注義同。但鄉飲酒有笙入無下管,故以笙與歌迭奏。天子諸侯禮盛,有下管,亦兼奏笙,則當以管笙與歌迭奏。段玉裁改鏞為庸,云:庸,今版本皆作鏞,誤。古文尚書作庸,鄭訓為功也,偽孔傳訓為大鍾眡瞭,大射儀疏引笙、庸皆不誤,大司樂注、疏皆為淺人誤改。案:段校是也。今本尚書作鏞,偽孔傳云:鏞,大鍾,吹笙擊鍾。依眡瞭疏引書,則孔本亦當作庸,今本皆後人所改。偽孔繹笙為吹笙,不知天子樂重管不重笙,不當舉笙以配庸,其說與鄭異,亦當以鄭為正。云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釋文云:{{?}},本又作蹌。案:今書偽孔本作蹌,與鄭本異。說文倉部引書亦作{{?}},是許、鄭所據本同。此謂合樂興舞,亦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飛鳥走獸{{?}}{{?}}然而舞也。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韶,舜樂也。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故致得來儀。儀,匹。謂致得雄曰鳳,雌曰皇。來儀,止巢而乘匹。案:此下文六變致象物,象物有象在天,謂四靈之屬。四靈則鳳皇是其一。此六變,彼九成者,其實六{{?}}致之。而言九者,以宗廟九變為限,靈鳥又難致之物,故於九成而言耳。云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夔語舜云:磬有大小,予{{?}}大石磬,拊小石磬,則感百獸相率而舞。庶尹允諧者,庶,眾也;尹,正也;允,信也。言樂之所感,使眾正之官信得其諧和。云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者,明書言九成,與後三禘宗廟奏樂九變同,其奏樂之效,亦可互證也。賈疏云:此經總言三祀大祭,但天地大祭,效驗無文,所引尚書,惟有宗廟,故指宗廟而言也。然尚書云祖考,即此經致鬼也;虞賓,即此經以安賓客;羣后德讓,即此經邦國也;鳥獸鳳皇等,即此經動物也;庶君允諧,即此經“以諧萬民,以說遠人”也。}} ===「乃分樂」至「天神」===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分,謂各用一代之樂。}} ●疏{{*|乃分樂而序之者,序經例當作敘,石經及各本並誤,詳小宰疏。賈疏云:此與下諸文為總目,上總云六舞,今分此六代之舞,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後代,使尊卑有序,故云序。金鶚云:大司樂言六樂分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俱舉大祭祀而言也。舞師云:凡小祭祀則不興舞,不舞則無樂。是知六樂所祭,皆大祭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分謂各用一代之樂者,鄭意下文諸祀祭初降神,分用一代樂,對正祭合樂,皆備用六代樂,為大合樂也。今攷此實兼降神合樂,皆分用六樂,與上文大合樂不相冡,詳後疏。}} '''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鍾,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孝經說》曰「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 ●疏{{*|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竢天神。案此冡上以祀為文,則不當作竢,葢匡氏所改,非故書也。此奏黃鍾者為迎尸之樂,所謂先樂金奏也。歌大呂者為降神之樂,舞雲門者為薦獻後之合樂,合樂則興舞也。降神之樂不得有舞,合樂時堂上雖亦有歌,而與先之升歌復不同,並非一祭之樂,前後重舉也。以後六樂並同。此祀天神,鄭以為祀五帝,葢對後文三禘天神之樂為祀昊天也。賈疏推彼注義,以圜鍾為宮以下為始祭降神之樂,此經與彼相對,則亦以為薦獻之前降神之樂可知。故郊特牲孔疏引熊氏云:四時迎氣及諸小祀等,並有降神之樂,則大司樂分樂而序之以下,降神正祭同其樂是也。蓋六朝諸儒咸謂降神與正祭之樂各備升歌、下管、閒歌、合樂、興舞諸節,賈、孔禮疏並沿其說。通典吉禮說郊祭感帝亦以此樂為降神之樂,即依熊義。郊特牲疏又引皇侃說,謂祭感生帝無降神之樂,失之。賈疏云:此黃鍾言奏,大呂言歌者,云奏據出聲而言,云歌據合曲而說,其實歌、奏通也。知不據堂上歌詩合大呂之調謂之歌者,春秋左氏傳云:晉侯砍鍾二肆,取半以則魏絳,魏絳於是有金石之樂。彼據磬列肆而言,是不在歌詩亦謂之歌,明不據偏歌詩也。襄四年晉侯饗穆叔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亦此類也。案:賈說非也。經凡以奏與歌對文者,奏並謂金奏,歌並謂升歌。奏以九夏,歌則以三百篇之詩。小師注云:歌,依詠詩也。初學記樂部引韓詩章句云:有章曲曰歌。葢協其律調,則此經奏黃鍾、歌大呂等是也。教其章義,則左傳所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是也。歌鍾二肆,自是編鍾,以其應歌詩,故謂之歌鍾,與升歌義不殊也。鄭鍾師注誤以九夏為樂歌,賈遂掍歌、奏為一,殊為失攷。北史牛弘傳引三禮義宗云:周官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歌大呂者,用大呂為調。奏者謂堂下四縣,歌者謂堂上所歌。崔說精析,足證賈疏之誤。律調各備五聲,此不言聲者,徐養原云:六歌、六奏,蓋皆宮調也。案:徐說蓋本宋史樂志引姜夔議,謂周六樂,奏六律,歌六呂,惟十二宮,於義近是。又此舞雲門等並止舉一樂,但大祭合樂,皆當備文武二舞,唯以雲門等為主,下五祭各主所用舞竝同。鄭與王肅竝謂大祭合六舞。王肅引舊說,謂並止用一舞。二說不同,皆非也。詳前疏。又案:依熊安生說,則迎氣祭五帝亦用此樂。六藝流別引尚書大傳說:迎春之樂,倡之以角,舞之以羽。迎夏之樂,倡之以徵,舞之以鼓鼗。迎中氣,樂用黃鍾之官。迎秋之樂,倡之以商,舞之以干戚。迎冬之樂,倡之以羽,舞之以干戈。依伏說,則五時樂舞各異,與鄭、熊不合,恐不足據。<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者,賈疏云:以經云奏,奏者,奏擊以出聲,故據鍾而言。大呂經云歌,歌者,發聲出音,故據聲而說,亦互而通也。言為均者,案下文云: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鄭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則是言均者,欲作樂先擊此二者之鍾,以均諸樂。是以鍾師云:以鍾鼓奏九夏。鄭云:先擊鍾,後擊鼓。論語亦云:始作,翕如也。鄭云:始作,謂金奏。是凡樂皆先奏鍾以均諸樂也。必舉此二者,以其配合。案:賈以歌、奏互通,又謂作樂先擊二者之鍾,亦誤。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堂下之樂,以鍾為重,故舉鍾而言。堂上之樂,以人聲為貴,故以歌為稱。言歌者,知是堂上之音。稱奏者,知是堂下之樂。案:崔說得之。依其說,則奏黃鍾者,擊鍾磬等,以黃鍾宮起調畢曲。歌大呂者,歌詩等,以大呂宮起調畢曲。均即調也。云黃鍾,陽聲之首者,此六祭之奏,皆用六律陽聲,黃鍾為陽律第一,見大師職。云大呂為之合者,六祭之歌,皆用六同陰聲,大呂為陰同第一,黃鍾為子,大呂為丑,子與丑合也。並詳大師疏。江永云:此一律一呂之相合,為地支之子與丑合,亦即日{{?}}與月建之相合也。下諸律呂皆然。云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者,賈疏云:以黃鍾律之首雲門,又黃{{?}}樂以尊祭尊,故云尊之也。云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者,明此天神中無圜丘昊天也。賈疏云:案下云若樂六變,天神皆降,是昊天,則知此天神非天帝也,是五帝矣。知及日月星者,案大宗伯:昊天在禋祀中,日月星辰在實柴中。鄭注云:五帝亦用實柴之禮。則日月星與五帝同科。此下文又不見日月星別用樂之事,故知此天神中有日月星辰可知。其司中已下在槱燎中,則不得入天神中,故下文約與四望同樂也。云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者,大傳注云: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舍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公羊宣三年何注云: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孫,更王天下。此即鄭受命帝之說。周書作雒篇云:乃設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與食。玉燭寶典引尚書大傳云:正月禮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也。並南郊特祀受命帝之事。孫星衍云:郊祀志:匡衡、張譚奏議,宜於長安定南北郊。衡言:臣聞郊紫壇饗帝之義,埽地而祭,上質也。歌大呂,舞雲門,以竢天神。則匡衡即以周官祀天神是夏正之郊。鄭用匡衡之議。案:孫說是也。鄭謂周祭南郊在夏正建寅之月,與{{?}}圜丘之祭在建子之月者異,故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鄭注云:易說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夏正,建寅之月也。此言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是鄭說即據郊特牲及易緯兩文,故大宰疏引箴膏肓謂郊以夏正上旬之日是也。春秋繁露郊祭篇云:周以郊為百神始,始入歲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收於地,先貴之義也。亦與易緯說同。郊既必在建寅之月,則冬至圜丘之祭不得名郊,故郊特牲又云: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注云:言日以周郊天之月而至,陽氣新用事,順之而用辛日。此說非也。郊天之月而日至,魯禮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魯以無冬至祭天於圜丘之事,是以建子之月郊天,示先有事也。用辛日者,凡為人君,當齊戒自新耳。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是鄭謂魯禮郊在建子之月,周南郊不在子月之說也。其王肅則謂南郊與圜丘是一,即在建子之月,與夏正祈穀之郊事異而名同。故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孔疏云:王肅用董仲舒、劉向之說,以此為周郊。上文云郊之祭,迎長日之至,謂周之郊祭於建子之月,而迎此冬至長日之至也。{{?}}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故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建寅之月又祈穀郊祭。此言始者,對建寅為始也。南齊書禮志引盧植說,亦同王義。郊特牲疏又引聖證論王肅難鄭云: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下云周之始郊日以至,玄以為迎長日謂夏正也。郊天日以至,玄以為冬至之日。說其長日至於上,而妄為之說,又徙其始郊日以至於下,非其義也。玄又云: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若儒者愚人也,則不能記斯禮也。苟其不愚不{{?}},亂於周、魯也。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周禮云冬至祭天於圜丘,知圜丘與郊是一也。言始郊者,冬至陽氣初動,天之始也,對啓蟄又將郊祀,故言始。孔子家語云:定公問孔子郊祀之事,孔子對之。與此郊特牲文同,皆以為天子郊祭之事。此王難鄭郊特牲注之說也。家語郊問篇王注義略同。孔又引聖證論馬昭申鄭云:易緯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則周天子不用日至郊也。夏正月陽氣始升,日者陽氣之主,日長而陽氣盛,故祭其始升而迎其盛,月令天子正月迎春是也。若冬至祭天,陰氣始盛,祭陰迎陽,豈為理乎?周禮云:冬日至,祭天於地上之圓丘。不言郊,則非祭郊也。言凡地上之丘,皆可祭焉,無常處,故不言郊。周官之制,祭天圓丘,其禮王服大裘而冕,乘玉路,建大常。明堂位云:魯君以孟春祀帝于郊,服衮服,乘素車,龍旂。衣服、車旂皆自不同,何得以諸侯之郊說天子圓丘?言始郊者,魯以轉卜三正,以建子之月為始,故稱始也。又禮記云:魯君臣未嘗相弒,禮俗未嘗相變,而弒三君。季氏舞八佾,旅於{{?}}山,婦人{{?}}而相弔。儒者此記,豈非亂乎?據此諸文,故以郊、丘為別,冬至之郊,特為魯禮。張融引韓詩說三王各正其郊,與王肅同。今案: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孔安國、唐明皇注並同王義,以郊祀為圜丘。邢疏又引張融稱董仲舒、劉向、馬融之倫,皆㡿周人之祀昊天於郊,以后稷配,無如玄說配蒼帝也。此皆不從鄭義。金鶚申鄭難王云:圜丘祭於冬日至,周禮有明文。若郊祭則在夏正孟春。左氏桓五年傳:啓蟄而郊。杜注:啓蟄,夏正建寅之月。鄭注郊特牲引易說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是郊與圜丘不同月,郊非圜丘明矣。肅謂周郊於建子之月,迎冬至長日之至而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寅月又祈穀郊祭,故言始也。是肅以郊之用辛,與周禮冬日至圜丘為一祭。然迎長日之至,亦非冬至。月令仲夏之月日長至,是夏至為長至也。仲冬之月日短至,是冬至為短至也。日至者,極至之稱。夏至日北極,當云日北至,晝長極,故曰日長至。冬至日南極,當云日南至,晝短極,故云日短至。以左傳日南至例之,可知冬至當為短至也。後儒訓至為到,以冬至為長至,誤矣。郊迎長日之至,此至字固當訓到,然云長日之至,不云日長至,與月令之文不同。子月冬至以後,日尚短甚,不得言長日之至。迨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郊祭以寅月,與卯月近,故曰迎長日之至。鄭說至當不易,而郊非圜丘,更可知矣。肅又謂:子月之郊,所以報本;寅月之郊,所以祈穀。是亦不然。王者歲祭天有三:冬至之禘,專為報本;孟春之郊,報本亦兼祈穀;仲夏之雩,專為祈穀。何以言之?月令:孟春元日,祈穀于上帝。注云:上辛,郊祭天。左氏襄七年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孟春之郊,固以祈穀也。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又云:大報本,反始也。是郊亦以報本也。報本、祈穀二者,以報本為主,祈穀則雩主之。周頌噫嘻序云:春夏祈穀於上帝也。鄭注以夏祈穀為雩。月令:仲夏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雩所以求雨,其為祈穀正祭可知。又仲春祭社稷,亦為祈穀。祈穀有此二祭,則夏正之郊,必不以祈穀為重矣。肅謂寅月郊,專以祈穀,非也。案:金說是也。周制,冬至圜丘祭昊天,以帝嚳配;夏正南郊祭蒼帝,以后稷配。鄭義根據經記,不可易也。王肅謂:冬至圜丘通名郊。其說本史記封禪書及西漢諸儒,非必不可通。而合圜丘、南郊為一帝,皆配以稷,則妄說也。又案:依郊特牲大報天之文,則南郊之祭,蓋以受命帝為主,餘四帝亦配食,然不得與受命帝並尊。故鄭說南郊,唯以受命帝為言。受命帝謂於大微五帝中,特尊其德運之帝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引鄒子云: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呂氏春秋應同篇、史記封禪書及漢書郊祀志載張倉、公孫臣、賈誼、兒寬說並同。五行大義引春秋感精符、漢書律厤志引劉歆三統厤及郊祀志引劉向說,五德並以相生為次,虞土、夏金、殷水、周木。二說不同。鄭從三統,故謂周受命帝為即蒼帝靈威仰。大傳孔疏引春秋元命苞說與鄭同。王肅私定家語,亦謂周以木德王,而說郊帝,則又不從鄭說。故祭法孔疏引王肅難鄭云:案易:帝出乎震。震,東方,生萬物之初,故王者制之。初以木德王天下,非謂木精之所生。五帝皆黃帝之子孫,各改號代變,而以五行為次焉,何大微之精所生乎?又郊祭,鄭玄云:祭感生之帝。唯祭一帝耳,郊特牲何得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又引馬昭申鄭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案文自了,不待師說,則始祖之所自出,非五帝而{{?}}。河圖云:姜原履大人之跡生后稷,{{?}}任夢大人感而生文王。又中候云:姬昌,蒼帝子。經緯所說明文。又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則周公配蒼帝靈威仰。漢氏及魏,據此義而各配其行。易云:帝出乎震。自論八卦,養萬物於四時,不據感生所出也。孫星衍申鄭難王云:商頌小序言:長發,大禘也。其詩云:帝立子生商。又云:玄王桓撥。鄭箋云:帝,黑帝也。承黑帝而生子,故謂契為玄王。又云: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考商頌即有玄王之號,又有帝立之說,則感生帝見于經文。春秋繁露云: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故帝使禹、臯論性,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周土,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五經異義云: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說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繹商頌之文,稱契母有絨方將。周詩亦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爾雅釋詩履帝武敏云:武,迹也。敏,拇也。爾雅周公所作,縱子夏諸人增補,亦周末之書。既以敏為拇,亦以姜嫄有屐迹之事矣。案:孫說足申鄭義。但鄭謂圜丘祭北辰耀魄寶,郊祭感生帝靈威仰諸名,本於緯書。王肅難之,持論自正。然德運終始之說,其原甚古。王者之興,自當各有受命之帝。蓋圜丘昊天,為天之全體,百王同尊。南郊上帝,則於五天帝之中,獨尊其德運之帝,以示受命之所由。此亦聖人治神制禮之精義,特不必為感生之說耳。史記封禪書云:秦襄公既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自帝。此雖與受命帝不同,然亦足證周特尊蒼帝之說。此注謂郊祀受命帝,不云感生帝,說自純正。此經凡言天者,皆謂昊天;言上帝者,皆謂受命帝;言五帝者,謂五色之帝。三者尊卑不同,而同為天帝則一,蓋非天不可以稱帝也。揆之經義,周南郊祀受命帝,當祀天帝之大皡。鄭注月令,誤以大皞為人帝,而別據緯書為釋,其說固不塙。而周有受命帝之祭,則固不誤也。五帝名號及六天之說,並詳小宗伯疏。郊與圜丘異同,詳後疏。又案禮記及春秋所言郊禮,又有魯禮,與周不甚同。郊特牲孔疏云:魯之郊祭,師說不同。崔氏、皇氏用王肅之說,以魯冬至郊天,至建寅之月,又郊以祈穀。故左傳云:啟蟄而郊。又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二郊也。若依鄭說,則異於此也。魯唯一郊,不與天子郊天同月,轉卜三正。故穀梁傳云:魯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若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若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若不從,則止。故聖證論馬昭引穀梁傳以荅王肅之難,是魯一郊則止。或用建子之月郊,則此云日以至,及宣三年正月郊,牛之口傷是也。或用建寅之月,則春秋左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也。但春秋,魯禮也,無建丑之月耳。若杜預不信禮記,不取公羊、穀梁,魯唯有建寅郊天,及龍見而雩。今案魯郊轉卜三正,春秋經、傳有明文,鄭說塙不可易。左哀十三年傳,子服景伯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畢。此又似有建酉月之祭,其禮無徵。孔疏謂是虛言,理或然也。此魯禮雖與周郊禮不相涉,而後儒每多淆掍,謹附攷其略於此。云孝經說,日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者,通典吉禮引孝經鉤命決有此文。檀弓孔疏引鄭志:張逸問:禮注云書說,書說何書也?荅曰:尚書緯也。當為注時,在文網中,嫌引祕書,故諸所牽圖讖皆謂之說。故此職及大祝、夏官、敍官、校人注引孝經緯,馮相氏注引樂緯,並稱說也。孝經緯義與郊特牲同,引之者,證必於南郊之義。賈說云:郊所感帝用樂,與祭五帝不異,以其所郊天亦是五帝故也。}} ===「乃奏大蔟」至「天神」=== '''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 {{*|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 ●疏{{*|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歌太蔟,舞咸池,以竢地祇。案奏大蔟為金奏,不當云歌。以祭地示亦冡上以祭為文,祭不當作竢。匡所述非元文也。賈疏云:地示卑於天神,故降用大蔟陽聲第二及咸池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者,大蔟寅與應鍾亥合也。詳大師疏。云咸池,大咸也者,前注同。云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下竝同。賈疏云以其下文若樂八變者,是崐崘大地,即知此地祇非大地也,是神州之神可知。知及社稷者,以六冕差之,社稷雖在小祀,若薦祭言之,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用血與郊同,又在五嶽之上,故知用樂亦與神州同,謂若日月星與五帝同也。金鶚云:鼓人云以路鼓鼓社祭,社祭與神祀鬼享連文,乃祭地之通稱。大司樂以地該社,鼓人以祀該地,彼此互見。案北郊神州,詳典瑞疏。}} '''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 {{*|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四望,五嶽、四鎭、四竇。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 ●疏{{*|以祀四望者,賈疏云:四望又卑於神州,故降用陽聲第三,及用大㲈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者,姑洗辰與南呂酉合也。詳大師疏。云四望,五嶽、四鎭、四竇者,釋文云:竇,本又作瀆。案:竇即瀆之借字,大宗伯注正作瀆。漢書郊祀志王莽說此經合樂云: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案:莽葢因此四望言祀,故謂其兼有天神。然其說非也。詳大宗伯疏。云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者,賈疏云:以此上下,更不見有司中等用樂之法。又案:大宗伯天神云祀,地祇云祭,人鬼云享。四望是地祇,而不云祭,而變稱祀,明經意本容司中等神,故變文見用樂也。無正文,故云或與以疑之也。詒讓案:四望山川皆地示,而與地示不同樂,則知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雖天神,亦容不與天神同樂,故鄭別以尊卑之次約之,疑其與四望同樂也。}} '''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函鍾一名林鍾。}} ●疏{{*|以祭山川者,謂中小山川祭自貍沈始者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者,蕤賓午與函鍾未合也。詳大師疏云:函鍾一名林鍾者,以此經六祭之樂,奏與歌之律,並取合辰相配,林鍾為蕤賓之合。此以函鍾配蕤賓,故知函鍾即林鍾。大師說六同,亦有函鍾,無林鍾也。唐郊祀錄引三禮義宗云:函鍾即林鍾也。函鍾以函容為義。}} '''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小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跡,感神靈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謂之閟宮。閟,神之。}} ●疏{{*|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者,賈疏云:案祭法:王立七廟,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皆月祭之。二祧,享嘗乃止。不見先妣者,以其七廟外非常,故不言。若祭,當與二祧同,亦享嘗乃止。若追享,自然及之矣。案周祭先妣廟,禮經無文。依賈說,則四時及禘祫皆有祭。詩魯頌閟宮孔疏則云:先妣立廟非常,月朔四時,祭所不及。其祭時節,禮無明文,或因大祭而則祭之也。通典吉禮云:周祭先妣之廟,四時薦,禘祫與七廟皆祭。又引高堂隆議,魏文思后依周姜嫄廟禘祫。宋書禮志朱膺之議亦云:閟宮之祀,高堂隆、趙怡並云周人祫歲俱祫祭之。案高堂隆議,似以姜嫄惟配禘祫,而時享不及,即孔沖遠所本。而依杜說,則禘祫之外,四時有薦而無祭,與賈說又{{?}}不同。古經無可質證,未能定其孰是。管子輕重己篇說夏至天子祭太宗,又云出祭王母,或即指先妣之祭與?至漢書郊祀志:王莽改祭祀,以天地合祀,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說不經,非古禮也。賈疏又云:若然,分樂序之,尊者用前代,其先祖先妣服衮冕,山川百物用玄冕。今用樂,山川在先妣上者,以其山川外神是自然之神,先祀生時曾事之,故樂用前代無嫌。案賈說非也。此六舞配天神地示人鬼,皆以時代先後自相次,不為尊卑之等。又此祭先妣舞大濩,蓋亦文武干羽兼備。春秋隱五年經: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公羊何注云: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穀梁范注義同。以此經覈之,何、范說疑未塙。<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者,夷則申與小呂已合也。詳大師疏。云小呂一名中呂者,以中呂為夷則之合,此以小呂配夷則,故知小呂即中呂。大師六同,亦有小呂,無中呂也。孔廣森云:小呂三寸三分强,倍而用之,六寸六分强。周禮中呂皆稱小呂,據其未倍時,本於諸管為最短,故得小呂之名。據其既倍者言之,則長短居三呂之中,故或謂之中呂。云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踐,感神靈而生后稷者,釋文云:嫄,本亦作原。案:原、嫄字同。大戴禮記帝繫篇云: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產后稷。史記周本紀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號曰后稷。釋文:別本與史記同。詩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武帝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鄭彼箋云:姜姓者,本炎帝之後,有女名嫄,當堯之時,為高辛氏之世妃。帝,上帝也。敏,拇也。姜嫄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如有人道感己者,於是遂有身,後則生子,是為后稷。是姜嫄感神靈生后稷之事。賈疏云:詩云:履帝武敏歆。毛君義與史記同,以為姜嫄帝嚳妃,履帝武敏歆,謂履帝嚳車轍馬跡生后稷,后稷為帝嚳親子。鄭君義依命厤序,帝嚳傳十世乃至堯,后稷為堯官,則姜嫄為帝嚳後世妃,而言履帝武敏歆者,帝謂天帝也。是鄭解巨人跡與毛異也。詩生民孔疏引鄭志趙商問:此箋云帝,上帝,又云當堯之時,姜嫄帝高辛氏世妃,意以為非帝嚳之妃。史記嚳以姜嫄為妃,是生后稷,明文皎然。又毛亦云高辛氏帝。苟信先籍,未覺其徧隱,是以敢問易毛之義。荅曰:即姜嫄誠帝嚳之妃,履大人之迹而歆歆然,是非眞意矣。乃有神氣,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驗後,其不合者,何可悉信?是故悉信亦非,不信亦非。稷稚於堯,堯見為天子,高辛與堯並在天子位乎?又引張融申鄭義云:稷、契年稚於堯,堯不與嚳並處帝位,則稷、契焉得為嚳子乎?若使稷、契必嚳子,如史記是堯之兄弟也。堯有賢弟七十不用,須舜舉之,此不然明矣。詩之雅、頌,姜嫄履迹而生,為周始祖。有娀以玄鳥生商,而契為玄王。即如毛傳、史記之說,嚳為稷、契之父。帝嚳聖夫,姜嫄正妃,配合生子,人之常道,則詩何故但難其母,不美其父?而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后稷,周、魯何殊特立姜嫄之庿乎?案:賈、孔及張融說皆深得鄭恉。呂氏春秋愼勢篇云神農十七世有天下,則帝嚳傳十世,當非毖緯之妄說。姜嫄非嚳妃,鄭說與大戴禮、毛詩傳、史記及生民疏引馬融、王肅說並絕異。然以年代校之,義似允協。古事茫昧,羣言殽亂,姑兩存之,以竢覈定。云是周之先母也者,爾雅釋親云:母為妣。說文女部云:妣,殁母也。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之母,故謂之先妣也。云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者,釋文云:妃,本亦作配。賈疏云:凡祭,以其妃配。周立七廟,自后稷已下不得更立后稷父廟,故姜嫄無所妃也。以其尊敬父母,故特立婦人之廟而祭之。云謂之閟宮,閟,神之者,詩魯頌閟宮云: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同。毛傳云:閟,閉也。先妣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孟仲子曰:是禖宮也。鄭箋云: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廟曰神宮。孔疏云:釋詁云:毖,神。溢,愼也。閟與毖字異音同,故閟為神也。詒讓案:毛以姜嫄為周先妣,與鄭此注同,惟訓閟為閉為異。鄭邐注與箋詩同也。至毛傳引孟仲子說,以閟宮為禖宮。攷毛詩生民傳云: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箋云:禋祀上帝於郊媒。月令郊媒作高媒。郊注則云: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依詩傳、箋說,則郊媒為祀天。御覽禮儀部引五經異義,亦謂王者一歲七祭天,郊媒為其一。月令及生民疏述鄭記焦喬說,則謂古者祭天而以先媒配之,至高辛以後,改以高辛之君配之。諸說雖差異,要郊媒與周祀先妣之宮不同。仲子之說,自是別解,毛、鄭皆不從也。}} '''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 {{*|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夾鍾一名圜鍾。先祖,謂先王、先公。}} ●疏{{*|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者,謂宗廟時享也。通典吉禮云:王三獻后,薦朝事之豆籩,堂上以夾鍾之調歌,堂下以無射之調作大武之樂。以後王及后每獻,皆作樂如初。九獻之後,王降,冕而揔干,舞大武之樂以樂尸。案杜以奏屬堂下,歌屬水上,及舞在獻畢,說並得之。但奏以迎尸,歌以降神,並當在二祼之前。杜謂三獻始作樂,說尚未審耳。又玉海音樂引崔靈恩說及通典,並謂禘樂亦用此。案明堂位記魯禘用大夏、大武二舞,祭統說魯大嘗禘樂同,蓋以大武為主,而以大夏配之。左襄十年傳所謂魯有禘樂,賓祭用之,魯樂即周樂也。其祫樂則別見後,與此不同。<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者,陽律六,無射為末,故云陽聲之下。無射戌與夾鍾卯合也,詳大師疏。云夾鍾一名圜鍾者,據下經賈逵說,詳後疏。云先祖謂先王先公者,賈疏云:鄭據司服而言,但司服以先王先公服異,故別言。此則知先王先公樂同,故合說,以其俱是先祖故也。}} '''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播之言被也。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 ●疏{{*|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者,此言六樂當調以聲音也。大師說十二律亦有此文,義並同,互詳彼疏。<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者,均猶言調也。說文音部云: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賈疏云:謂若黃鍾為宮,自與已下徵、商、羽、角等為均,其絲數五聲各異也。或解以為均謂樂器八音之等。若然,何得先云言其均,始云皆待五聲八音乎?明言其均者,以為六者各據其首與下四聲為均,故云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云播之言被也者,播、被聲之轉。段玉裁云:播音轉則入歌戈部,是以熒播既豬。播即{{?}}堂,古音被,讀如婆,去聲。漢志魯國蕃縣音皮,皮古音如婆。案:段說是也。被者,取布之樂器,以發其音之義。大師注云:播猶揚也。揚與被義亦相成。云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者,杜據大師亦云播之以八音,故不從故書也。惠棟云:古藩字亦作播。尚書大傳五行傳云:播國率相行事。鄭注云:播讀為藩。段玉裁云:說文:播,潘從番聲,藩從潘聲。是三字聲類同,古音同在元寒部也。此云當為者,改其字,又云讀如者,既改為播字,則說播之音義如是也。說文曰:播,穜也,一曰布也。穜、布二義相同。}} '''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樂而禮畢。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矞;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疏{{*|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者,以下竝中論上文致鬼神示及作動物之事。六物與地示天神同,致則亦謂物鬽也。李光地云:此承上而論為樂感召之理,以起下六變九變之端也。黃以周云:一變至六變皆曰致物,一變至五變又曰致示,六變又曰致神。上文所謂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作動物是也。而此節意主作動物而言,故致物文在神示之上。賈疏云:此一變至六變不同者,據難致易致前後而言。案大司徒五地之物生動植俱有,此俱言動物不言植物者,據有精可感者而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者,說文攴部云:變,更也。文選東京賦薛綜注云:凡樂一變為一成,則更奏。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凡樂九變者舞九終,八變者舞八終,六變者舞六終。終,成也。賈疏云:燕禮云終,尚書云成,此云變,孔注尚書云九奏而致,不同者,凡樂曲成則終,終則更奏,各據終始而言。是以鄭云樂成是更奏也。云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者,以六樂致六物,與大宗伯地示百物之祭相應也。大蜡索鬼神,黨正文,詳黨正及大宗伯疏。李光地云:注以此六變為大蜡之樂,特因上下各言鬼神示之祀,中閒乃及百物,緣文生義,為此說爾,無所據也。夫大蜡而用樂,則有之矣。其索物而致之,感通之理,當與此同。然考之經,則祭蜡而龡豳頌,擊土鼓,以{{?}}老物,蓋籥章之掌,非大司樂之司也。且經文上蒙六樂,故知是通言樂理,非指蜡祭。其及于百物者,因此與下節皆論鬼神示之感,而邦國、萬民、賓客、遠人之屬,乃是同類,感應易曉,故言此以備作動物之意。猶虞書既言神人以和,而必終之以百獸率舞者,{{?}}非自為一事也。吳廷華云:經本合天神、土示、山川,而大槩言之。鄭因六變俱有致物之文,與郊特牲索饗萬物相符,故謂之蜡。然據神仕職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注以鬽為百物之神,是祭地示即有致物義,何獨言蜡?郊特牲言蜡,亦未聞有天神也。案:李、吳說是也。云六奏樂而禮畢者,唐郊祀錄引崔靈恩云:蜡者,索也。而索者,盡也。大盡天地四方之神而祭之,故其樂亦盡用四方之調。凡四方之十二神,則有十二律。此為六調,但舉陽律陰配,可番以合天地四方之神,故終數不過六也。詒讓案:鄭謂此經為大蜡,而經止有六變之樂,故謂大蜡之禮樂,六奏而畢。崔氏又曲為申釋,然非經意也。云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者,大蔟寅氣,姑洗辰氣,竝位在東方,故東方祭用之也。東方律尚有夾鍾,此不言者,上分樂而序之,亦無夾鍾,故鄭不數也。云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者,蕤賓午氣,位在南方,故南方祭用之也。云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者,夷則申氣,無射戌氣,竝位在西方,故西方祭用之也。云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者,黃鍾子氣,位在北方,故北方祭用之也。自大蔟以下,竝以其律為均,均亦即調也。賈疏云:此鄭知四方各別,祭用樂不同者,以郊特牲云:八蜡以記四方。又云: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順成之方,其蜡乃通。是四方各有八蜡,故知四方用樂各別也。吳廷華云:蜡樂與郊廟之祭不同。此經所謂六樂,葢承上雲門、咸池等六代之樂言之,非大蜡樂。鄭以六律為六樂,以配四方,春秋各二律,冬夏各一律,删去六呂不用。自古樂律未有舍陰用陽如此者,鄭特以意為湊合爾。案吳說是也。云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者,賈疏云:揔釋地祇與動之神,物雖有遲疾,皆由以樂和感之。云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者,此並鄭以意說六等之物,致之先後舒疾之義。云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賈疏云:鄭知土祇中有原隰者,案大司徒有五地,山林已下有原隰。今此則經上已說川澤、山林、丘陵及墳衍訖,惟不言原隰,故此土祇中有原隰可知也。又土祇中有平地者,案大宰九職云:一曰三農,生九穀。後鄭以三農者,原隰及平地。以其生九穀,故知此土祇中非直有原隰,亦有平地之神也。若然,不言原隰而云土祇者,欲見原隰中有社稷,故鄭君駁異義云:五變而致土祇。土祇者,五土之揔神,謂社。是以變原隰言土祇。郊特牲云:社祭土而主陰氣。是社稱土祇,故鄭云土神也。案大司徒:山林宜毛物,川澤宜鱗物,丘陵宜羽物,墳衍宜介物,原隰宜臝物。此經則以羽物配川澤,臝物配山林,鱗物配丘陸,毛物配墳衍,介物配土祇,與大司徒文不類者,彼以所宜而言,此據難致易致而說,故文有錯綜不同也。案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鄭注云:此周禮所謂蜡也。天宗,日月星。鄭以月令祈於天宗謂之蜡,則此天神亦是日月星辰,非大天神。以蜡祭所祭眾神,祭卑不可援尊,地神惟有土祇,是以知無天地大神也。詒讓案:原隰及平地之神,即王社、侯社、置社之神,詳大宗伯、小宗伯疏。云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者,謂四靈象應天之四官:龍,青龍;鳳,朱鳥;龜,玄武。惟麟無所屬。攷禮運孔疏引五經異義,左氏說麟中央軒轅大角之獸,陳欽說麟是西方毛蟲,許同左氏義,鄭駁不從,蓋亦以麟為西方獸。若然,西官白虎亦麟之象也。但四靈已在毛、羽、麟、介四物之內,不當別為象物。且若依鄭說,此為蜡祭,則彼迎百物未聞及四靈,此說殆非也。蓋上五物皆生物之鬽,與人相近。此象物則時見形象,本無生性,若夔、罔象之屬是也。以其與人尤遠,故與天神同六變致耳。云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者,明此象物及天神致之最後,非至和則不感也。曾釗云:賈說未安。案:下經奏樂于圜丘,六變則天神皆降,可知此天神即祭圜丘之神矣。土示亦即祭方澤之示。彼八變,此五變者,彼就奏以降神而言,故有不滅之樂節;此就神自致而言,故五變而已見其昭假之無閒也。案:曾謂此天神、土示通圜丘、方丘,得之。今攷當亦兼南北二郊等大神示而言。賈疏據月令祈來年於天宗,注謂蜡祭日月星,無天地大神,蓋沿鄭說之誤。引禮運者,釋文云: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案:今本禮記作獝,彼釋文亦作矞,與此同。鄭彼注云:捻之言閃也。獝、狘,飛走之貌也。失,猶去也。龜,北方之靈,信則至矣。此引之者,釋四靈之名。}}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終 ==注釋== <references /> {{footer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 musdnjl7m14yvb2mm3xa8yvxuhnxwqe 2485441 2485440 2024-10-31T22:12:04Z Victorius James 74321 2485441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 {{Header2|title=[[周禮正義]]|author=鄭玄|author2=孫詒讓 |section=卷四十二|times=漢|times2=清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type=|from= |notes=經文參閱[[周禮/春官宗伯]],自「大司樂」至「及天神」。}}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 瑞安孫詒讓學 ==大司樂== ===「大司樂」至「子弟焉」=== '''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鄭司農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 ●疏{{*|掌成均之灋者,大司樂教學之官法也。云“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者,諸子注云:學,大學也。大司樂通掌大、小學之政法,而專教大學,與師氏、保氏、樂師教小學,職掌互相備。王制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羣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鄭注云: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虞書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又文王世子云: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學正授數。又云: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依鄭說,禮記之大樂正,即此大司樂,在周為樂官之長,而兼掌學政者也。又案:周制,大學所教有三:一為國子,即王大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學而升者也。二為鄉遂大夫所興賢者、能者,司徒論其秀者入大學。王制云: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是也。三為侯國所貢士。此三者,皆大司樂教之。經唯云“合國子弟”者,舉其貴者言之,亦文不具也。詳“鄉大夫”疏。<ref name="疏文空1">,孫疏凡例皆先疏經再疏注,原其間空一字別之,此處作分段處理。</ref>}} {{*|注鄭司農云:“均,調也”者,《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聖王法承天、以立五均。”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是樂之調謂之均之。云“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者,據樂師云: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先鄭意,樂師主調樂音,此官主成均之法,即掌受樂師成事已調之樂。然成均為學名,文王世子有明文,先鄭成調之訓尤迂曲,故後鄭不從云。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者,《文王世子》注義同,證“成均”為學名,破先鄭義也。董說、賈疏及《文王世子》孔疏並以為《春秋繁露》文,檢今本《繁露》無此語,當在逸篇中。云“‘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者,此亦注用今字作法也。後鄭意,成均既為五帝之學,其制尤古,周時其遺禮猶存,可以法式,此官掌修建之也。云“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者,師氏以三德教國子,注義同。漢書禮樂志云:周詩即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說亦與鄭同。賈疏云:“案:《王制》云:‘王大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此不言王大子、王子與元士之子及俊選者,引文不具。此云弟者,則王子是也。自公以下,皆適子乃得入也。”案:凡國子皆通適庶言之,故經、注並兼舉子弟。賈謂弟專據王子,非鄭恉也。凡國子入學之年,鄭王制注引書傳說,謂年十八入大學,而《大戴記——保傅》及《白虎通義——辟雍篇》、《漢書——食貨志》說,則並謂年十五入大學,未知孰是。其出學之年無文,《王制》注謂:“九年大成學止。”若然,年二十六而出學,與凡學士學成者,皆此官。論其秀者,告於王而升諸司馬,王制謂之進士是也。互詳師氏及司士疏。引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者,彼文云: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鄭彼注云:語謂論說於郊學。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天子飲酒於虞庠,則郊人亦得酌於上尊以相旅。鄭引之者,亦證成均是學名也。黃以周云:文王世子以於成均別郊學之人。是成均為周大學之通稱。云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者,鄭以經言掌成均之法,嫌唯掌其禮法,而不立其宮舍,故據文王世子證成其義。學宮即謂學舍。大戴禮記保傅篇說小學云:小者,所學之宮也。若然,此成均亦即大學之宮。鄭彼注以成均為虞庠者,案虞庠有二:一為大學之北學,亦曰上庠;一為四郊之小學,曰虞庠。明堂位云:米廩,有虞氏之庠也。文王世子云:書在上庠。此大學之虞庠也。王制云:虞庠在國之西郊。北史劉芳傳引王制西郊作四郊,與祭義注合,是也。此小學之虞庠也。段玉裁云:文王世子注之虞庠,謂國之大學上庠,非小學。洪頤煊云:下言樂祖祭於瞽宗,成均有瞽宗,則即大學也。文王世子注虞庠,當是謂虞之上庠。鄭彼注:釋菜於虞庠,則濱賓於東序。虞庠與東序同處,是亦虞之上庠也。孔疏以西郊小學當此之虞庠,亦失之矣。案:段、洪說是也。呂飛鵬說同。此經成均當為大學,固無疑義,而鄭文王世子注謂郊人得於虞庠,酌上尊以相旅,則似仍主四郊小學為說。段玉裁參合此經及文王世子二文,謂大學、小學皆得謂之成均,鄭恉或當如段說。蓋成均為五帝之學,舜即五帝之一,故鄭謂成均近是虞庠。然古書無成均即虞庠之文,故仍為存疑之詞。此注亦不著其說。至周,大學之名見此經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則又有辟雍、上庠、東序、瞽宗。東序亦曰東膠,與成均為五學,皆大學也。大學之外,又有小學,又有四郊之虞庠。其制度及所在之地,諸家之說,紛異殊甚。今綜述鄭義及漢、唐舊說,而議其得失。王制云: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注云: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孔疏推其義,謂周諸侯從殷制,天子則大學在國,小學在郊。鄉射、大射、禮記注並謂大學射宮在郊,葢即據侯國制也。王制又云: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四郊。注云: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四郊,周之小學如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是鄭以東膠為周之大學在國中,虞庠為周之小學在四郊也。文王世子云: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注云: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學舞於夏后氏之學,學禮樂於殷之學。鄉射禮注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是鄭謂周立大學於國中,實備虞、夏、殷、周四代之學也。詩大雅靈臺孔疏引五經異義云:韓詩說辟廱者,天子之學圓如璧,壅之以水,示圓。言辟,取辟有德。不言辟水,言辟廱者,取其庸和也。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里之內,立明堂於中。五經之文所藏處,葢以茅草,取其絜清也。左氏說天子靈臺在大廟之中,壅之靈沼,謂之辟廱。鄭駁之云:玄之聞也,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泮宮。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然則大學即辟廱也。詩頌泮水云: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此復與辟廱同義之證也。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廱。其如是也,則辟廱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囿也,沼也,同言靈於臺下,為囿為沼可知。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西郊,王者相變之宜,眾家之說各不昭晢。雖然,於郊差近之耳,在廟則遠矣。王制與詩,其言察察,亦足以明之矣。是鄭又謂辟雍為大學,在西郊也。金鶚云:王制但言天子大學與諸侯異名,未嘗言與諸侯異地,則天子大學亦在郊,小學亦在王宮南之左矣。大戴禮云: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白虎通云: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小學、大學以年而分。王子八年甚幼,豈可入四郊之小學乎?小學必在宮南之左,天子諸侯所同,亦四代所同也。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別學於國,則學不在國中可知。養於國是國中小學,則養於學是國外大學可知。所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正與此互證。明天子大學,凡鄉遂所升,諸侯所貢,皆入於此。其人最眾,故立五學以居之。又學必習射,天子虎侯九十步,則其地必寬廣,此大學所以在郊也。樂記言武王散軍而郊射,射必在大學,又大學在郊之一證也。案金說足正王制注說周大學在王宮左,小學在郊,及虞庠即小學之誤。黃以周說同韓詩說,及大戴禮記盛德篇並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其說雖不塙,然可證大學在郊之義。蓋周制亦大學在郊,即五學是也。小學在國,雖無專名,要不得以四郊之虞庠當之矣。韓詩說謂辟雍在國南方七里之內,盛德則云在近郊三十里,二說不同。要大學必在近郊之內,近郊五十里為國中,故大學亦謂之國學。其六鄉七萬五千家,在二郊之閒,則別置鄉學。六鄉之餘,地在遠郊者,又別置郊學,即虞庠是也。王制簡不率教者,先移之左右鄉,次移之郊,又次移之遂,每移益遠,明郊學必在遠郊百里之內。魏書劉芳傳引王肅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蓋謂郊學在近郊,恐非也。至成均、辟雍,亦多異說。依鄭文王世子注說,則成均即上庠。然董子以成均為五帝之學,不專指虞學。況文王世子上庠與成均兩見,則非一學可知。然則成均當為虞以前之學。周大學、上庠之外,復有成均,實備五代之制。鄭謂立四代學,義尚未晐也。辟雍、大學,鄭駁異義謂在郊與三靈同處。葢五學皆在郊,近接靈囿。國語齊語:管子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閒燕之地,莫如郊囿。若國中,則朝宅衢市咸萃於是。大學學士甚眾,安可設於是乎?鄭義塙,不可易。然王制注實謂殷大學在郊,周大學在國。若然,鄭意周辟雍既為大學,則不得在郊。儻云在郊,則又不得為大學。駁異義未明著其說。王制孔疏云:鄭駁異義云三靈一雍在郊者,熊氏云:文王之時,猶從殷禮,故辟雍、大學在郊。劉氏以為周之小學為辟雍在郊。靈臺疏謂周立三代之學,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周以虞庠為辟雍,蓋即從劉說。不知鄭意果如是否?今攷辟雍乃天子講學之學,諸學以此為最尊,而劉、孔反以小學、虞庠當之,實為愼到失次。況王制本云虞庠在國之四郊,今本作西郊者,乃傳寫之誤。鄭本自不如是,尤不可以證辟雍之在西郊。依鄭說,辟雍與三靈同處。攷之古制,三靈又與明堂相近,則當在國之南郊。金鶚云:國以向南為正,故惟南郊可專稱郊。祭地必言北郊,而祭天直言郊,此其一證。故大學在郊,不必言南也。案:金說亦是也。鄭駁異義謂在西郊者,葢據詩周頌振鷺有乎彼西{{?}}之文。後漢書邊讓傳李注引韓詩薛君章句云: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學士皆潔白之人也。鄭疑即本韓詩說。然毛傳云:雝,澤也。則不以為辟雍。細繹毛義,西雝蓋即澤宮。毛所謂澤者,即司弓矢射義之澤。鄭箋以為西雝之澤,非毛恉,亦非詩義也。今通校諸經,涉學制之文,知周制國中為小學,在王宮之左。南郊為五學,是為大學。辟雍即大學,在郊與四學同處,殆無疑義。至五學方位,北上庠,東東序,西瞽宗,古無異說。唯成均、辟雍,眾說不同。鄭{{?}}云:周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其義最塙。陸佃黃以周說五學方位亦同。孔廣森亦以成均為在南,云:周人尚赤,先南方。是以五宮首明堂,五學首成均。林喬蔭云:王制云:天子曰辟雍。其位當在中。故大戴禮保傅篇引學禮云:帝入東學、南學、西學、北學、中學,凡為五學。對小學言之,五者皆稱大學。對四學言之,則中學又獨稱大學。蓋東西南北四學,為國子肄業之所。中之辟雍,乃天子所居,非學者之宮。易傳太初篇所謂在中央曰大學,天子之所自學者是也。金鶚云:五學以辟雍居中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承師問道,必在辟雍,辟雍之尊可知。大司樂總五學之教,而教樂德、樂語、樂舞,必於成均,成均之尊亦可知。故統五學可名為辟雍,亦統五學可名為成均。大司樂云:掌成均之{{?}},以治建國之學政。此成均乃五學之通稱也。明堂為正南,一堂而五室,可統稱為明堂,亦猶是也。然別而言之,則成均自是南學之名。今案:諸說謂成均為南學,辟雍為中學,皆不易之論。蓋五學之制,各別為一宮,地則相距不遠,旁列四學,而中為辟雍,即取雝水為名。若與四學同宮,而水圜其外,則是總圜四學,何以中學獨取此名?明辟雍與四學異宮,中學圜以水,四學不圜水也。凡王子弟及國中貴遊子弟幼者,則入王宮東之小學,師氏、保氏教焉。其庶族子弟幼者,則入四郊之虞庠,鄉吏教焉。長則選其秀者,皆入大學,大司樂教焉。其入學者,蓋分居四學,而辟雍則特尊,為王受成獻功及饗射之學。國子無事不敢入,惟王大射及學士學射,則在辟雍。祭義云:天子將祭,必先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宮。澤即靈囿、靈沼之澤宮,射宮即中學之辟雍。澤宮、辟雍,地異而雝水則同。司士云:春合諸學,秋合諸射。學即四學,射即辟雍也。周之學制,大較如是。自鄭君誤解王制,後儒相承莫辨。而鄭義之外,漢、魏、六朝諸儒釋學制者,復多異說。或謂大學與明堂、大廟同處。賈匠人疏引劉向別錄,謂明堂、辟雍與宗廟、社稷左右相對。異義引韓詩說,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左氏說又謂辟雍與大廟同處。舊唐書禮儀志顏師古明堂議引平帝元始四年孔牢等議,隋書牛弘傳引馬宮、王肅說,並與韓詩說同,則鄭已駁其非。而蔡邕集明堂月令論,直并三者為一,云,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鄉明,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易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晡入西學,莫入北學。太學在中央,天子之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大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禮記古大明堂之禮曰,日出居東門,膳夫是相。日中出南門,見九侯及門子。日側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出北闈,視帝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學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叜之位。言教學始於養老,由東方歲始也。又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習於東序。凡祭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詔焉。故稱太學令曰:中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禮記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禮記昭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雍之內。月令記曰:明堂者,水環四周。禮記盛德篇曰:明堂九室,外水名曰辟雍。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舍,奠於學,以訊馘告。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於京太室。詩魯頌云:矯矯虎臣,在泮獻馘。京,鎬京也。太室,辟雍之中明堂太室也。與諸臣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孝經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教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太學事通文合之義也。淮南子本經訓高注、靈臺疏引盧植禮記注、穎容春秋釋例並與蔡說略同。靈臺疏引袁準正論駁之云:明堂、宗廟、大學,禮之大物也,事義不同,各有所為,而世之論者合以為一體,失之遠矣。夫宗廟之中,人所致敬,幽隱清靜,鬼神所居,而使眾學處焉,饗射其中,人鬼慢黷,死生交錯,囚俘截耳,瘡痍流血,以干犯鬼神,非其理矣。自古帝王必立大小之學以教天下,有虞氏謂之上庠、下庠,夏后氏謂之東序、西序,殷謂之右學、左學,周謂之東膠、虞庠,皆以養老乞言。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周置師保之官,居虎門之側。然則學宮非一處也。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又曰:秋學禮,冬學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此周立三代之學也。可謂立其學,不可謂立其廟,然則大學非宗廟也。又曰: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宗廟之中,非百姓所觀也。王制曰:周人養國老於東膠,不曰辟廱。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宗廟之尊,不應與小學為左右也。辟廱之制,圓之以水。圓象天,取生長也;水潤下,取其惠澤也;水必有魚鼈,取其所以養也。是故明堂者,大朝諸侯講禮之處。宗廟,享鬼神歲覲之宮。辟廱,大射養孤之處。大學,眾學之居。各有所為,非一體也。古有王居明堂之禮,月令則其事也。天子居其中,學士處其內,君臣同處,死生參竝,非其義也。大射之禮,天子張三侯,大侯九十步,其次七十步,其次五十步,辟廱處其中。今未知辟廱廣狹之數,但二九十八,加之辟廱,則徑三百步也。凡有公卿大夫諸侯之賓,百官侍從之眾,殆非宗廟中所能容也。禮,天子立五門,又非一門之閒所能受也。於辟廱獻捷者,謂鬼神惡之也。或謂之學者,天下之所學也。揔謂之宮,大同之名也。生人不謂之廟,此其所以別也。先儒曰:春秋人君將行,告宗廟,反獻於廟。王制:釋奠於學,以訊馘告。則大學亦廟也。其上句曰:小學在公宮之左,太學在郊。明太學{{?}}廟,非所以為證也。周人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今王制亦小學近而大學遠,其言乖錯,非以為正也。案袁論雖不無舛駮,而論辟雍、大學與明堂、大廟之不可合而為一,則足與鄭駁異義互相申證。葢五學與明堂地雖相近,然各異宮,其與大廟則一在國,一在郊,固遠不相涉也。至蔡氏謂此經有門闈之學,即四學分列明堂四門,其說尤誤。王宮虎門之左,唯有宗廟,明堂本不在是。師氏、保氏掌教國子,即在王宮左之小學,非大司樂所掌之大學。師氏守王門,保氏守王闈,皆㝛衞之事,門闈又非學宮所在。蔡氏不詳攷,摭集諸文,概傅合為一,謬盭甚矣。互詳師氏疏。又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為學之制,凡有二義。一學之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共一基之上。東堂謂之東學,南堂謂之南學,西堂謂之西學,北堂謂之北學,中央謂之大學。二義云:凡立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謂之東學,在南郊謂之南學,在西郊謂之西學,在北郊謂之北學,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注祭義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案:崔所舉二義,皆非也。五學之制,本與明堂五室不同。明堂之制,五室同居一宮之中,堂宇相連,筵步同度,制自宜然。至於五學,則辟雍居中,為天子饗射之宮。三侯之道,逾二百步,則非徒四堂內之一室可知。況法兼四代,不宜徒取學名,必當略存古制。四學異同,雖無明文,然以魯米廩頖宮推之,其制必異。如同宮為室,而四堂異制,於理不可,其不可通明矣。至以四學分列四郊,而國中為大學,則尤不然。王制但云虞庠在國之四郊,鄭祭義注亦專據虞庠小學言之,何嘗謂四郊分建上庠、東序、瞽宗乎?大學即辟雍,辟雍在郊,鄭說塙不可易,但謂在國中則誤耳。其四郊虞庠之外,別有鄉遂之學,並詳州長疏。}} ===「凡有道」至「大武」===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道,多才藝者。德,能躬行者,若舜命夔典樂教胄子是也。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 ●疏{{*|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者,明大學之教,亦以德行道藝,與大司徒教鄉學,師氏、保氏教小學同也。漢書禮樂志說周典樂云: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據此,是有道德者,即指大司樂正屬諸官言之。蓋此經自大學、小學以及鄉、遂、郊之學,莫不以有道德者為師。但鄉學之師,自以鄉人之有道德者為之,士冠禮所謂鄉先生是也。是鄉師、鄉老、鄉大夫等官,雖掌教而不自為庠序之師,遂、郊諸官亦然。唯此官教大學,及師氏、保氏教小學,則即以官而為帥,與彼異也。云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者,於,經例當作于,石經及各本並誤。此明樂官之賢者得祭於學也。金鶚云:文王世子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帥,秋冬亦如之。又云:天子視學,命有司祭先聖先師。此樂祖即先師也。瞽宗為周之西學,祭義云:祀先賢于西學。先賢亦先師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道,多才藝者者,法言問道篇云: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無不通即多才藝之義。藝即六藝,道、藝義同。鄉大夫兼舉之曰道藝,此偏舉之則曰有道。保氏養國子以道,而教之以六藝,藝之精者即道也。樂雖為六藝之一耑,而此官掌治大學之政,其教亦通晐三物,不徒教樂也。賈疏引論語雍也篇求也藝,鄭注云:藝,多才藝。又憲問篇云: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證才藝與六藝別。此教樂之官,不得以六藝解之,非也。道藝詳宮正疏。云德,能躬行者者,德即六德、六行。鄉大夫兼舉之曰德行,此偏舉之則曰有德。德可以兼行,故鄭以能躬行為釋。賈疏云:案師氏注:德行,外內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彼釋三德、三行為外內,此云德能躬行,則身內有德,又能身行。黃以周云: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其科曰六德、六行、六藝。有德行者謂之師,有道藝者謂之儒,故冢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曰: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大司樂之樂祖,所謂有道者,即以道得民之儒也;有德者,即以賢得民之師也。樂祖,記謂之先師,謂其有德行也。師以賢得民,先師、先賢一也。案:黃說是也。鄭祭義注云:先賢,有道德,王所使教國子者。文王世子注又以樂祖釋先師。綜校鄭義,蓋凡師儒之教於學者,通得祀為樂祖,而以德行為尤重,故記通謂之先師,又謂之先賢。至於前古聖哲,則別祀為先聖,故文王世子注云:先聖,周公若孔子。明先聖非教學之師儒,葢視先師為尤尊矣。云若舜命夔典樂,教冑子是也者,據書堯典文,證有道德使為樂官,而教國子之事也。冑子,釋文作育子,云:本亦作冑。惠棟云:說文引虞書云教育子,云養子使作善也。爾雅育、冑皆訓長,故馬季長注尚書亦云:冑,長也,教長天下之子弟。阮元云:此注尚作,說文同。作教育子,陸本是也。詒讓案:偽古文入舜典,亦作冑子,鄭、王制注引同。段玉裁謂蓋今文作育,古文作冑,則二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書注云:國子也。云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者,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韋注云:神瞽,古樂正,知天道者也。死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謂之神瞽。是樂祖即樂官也。文王世子:春秋冬並官釋奠於其先師。彼注引此經樂祖,謂即先師之類。但彼三時釋奠禮殺,與祭不同。此樂祖之祭,時月及禮皆無攷。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者,孔繼汾謂樂人所共宗上,當有瞽宗二字,是也。後鄭明堂位注義同。王氏訂義及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殷學為瞽宗。宗,尊也。瞽,無目之稱,譬童蒙無有所識,為瞽蒙之尊。又瞽宗者,樂官也,教國子弟。樂訓道童蒙,故因以為學名。案:崔說非鄭義。瞽為樂人,詳序官瞽矇疏。云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者,或說蓋以瞽宗為宗廟也。呂氏春秋。尊師篇云:天子入太廟,祭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先師與先聖同祭,容古亦有祭於廟之說。然此瞽宗則塙為學名,故後鄭不從也。云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者,釋文云:泮,本亦作頖。案:明堂位本作頖,頖俗字。說文有泮無頖,引此者,欲見瞽宗是學名也。鄭彼注云:瞽宗,樂師瞽矇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於此祭之。即據此經為說。賈疏云: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以其教樂在瞽宗,故祭樂祖還在瞽宗。雖有學干戈在東序,以誦弦為正。文王世子云:禮在瞽宗,書在上庠。鄭注云: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己同。則學禮、樂在瞽宗,祭禮先師亦在瞽宗矣。若然,書在上庠,書之先師亦祭於上庠,其詩則春誦夏弦在東序,則祭亦在東序也。故鄭注文王世子云: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也。是皆有先師當祭可知也。祭義云: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是天子親祭之,不見祭先聖者,文不備祭可知。案:賈謂祭詩、書、禮、樂之祖各於其學,文王世子孔疏說同。陳祥道則謂祀先聖先師皆於西學。秦蕙田云:瞽宗在辟雍之西。記云:祀先瞖於西學。則凡先聖先師並祀於瞽宗也。賈疏疑非。黃以周云:詩書禮樂各有祖,大司樂掌樂,故特云樂祖。疏家謂各祭其祖於其學,經固無是文,注亦無是意也。文王世子言樂在東序,詩在南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賈引春誦夏弦以證樂在瞽宗,又以之證詩在東序,語既矛盾,且大師詔之,文應句絕。鄭注連瞽宗為文云:春誦歌樂,夏弦播詩。又注禮在瞽宗云:學禮樂於殷之學。是詩禮樂之祖皆祭於瞽宗明矣。案秦黃皆本陳說以駁賈說,是也。瞽宗於五學在西,故祭義謂之西學。鄭祭義注云:西學,周小學也。彼注亦據此經樂祖為說,而別以西學為小學。孔疏又謂小學即虞庠,在國之西郊,與瞽宗在國異。不知西學亦即大學之瞽宗,周大學在郊不在國也。祀先賢不於小學虞庠,鄭孔說竝誤,不足據。又蔡氏明堂月令論引禮記大學志云: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大學。案左文二年傳引周志云: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周書大匡篇亦有此文。此與逸禮祭聖人善人於明當之說似合。但禮經無文,未詳其典云何。又此經樂祖即樂官,祭於瞽宗亦即大學,而逸禮謂無位者祭於大學,則疑秦漢人之異說,與此經及祭義文皆不相應也。}}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疏{{*|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者,此樂德,樂語、樂舞以下,並樂官之官法也。樂德者,大師云以六德為之本是也。大司徒鄉三物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師氏三德教國子,一至德,二敏德,三孝德,並與此小異。賈疏云:此必使有道有德者教之。此是樂中之六德,與教萬民者少別。其中、和二德,取大司徒六德之下;孝、友二德,取大司徒六行之上;其祗、庸二德與彼異,自是樂德所加。李光地云:六德與師氏三德相表裏,中和即至德,祗庸即敏德,六行、三行皆以孝友為先,故孝友即孝德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中猶忠也者,據大司徒六德有中和,注云:忠言以中心。惠棟云:中與忠通。漢呂君碑云:以中勇顯名。義作忠。後漢王常為漢中將軍,馮異傳作中。古文孝經引詩云:忠心藏之,何日忘之?今毛詩作中。曾子大孝篇云: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知忠與中同。云和,剛柔適也者,大司徒注義同。賈子新書道術篇云:剛柔得適謂之和。云祗敬,庸有常也者,爾雅釋詁云:祗,敬也。庸,常也。云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者,大司徒注義同。}}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荅述曰語。}} ●疏{{*|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者,謂言語應荅,比於詩、樂,所以通意恉,遠鄙倍也。凡賓客、饗射、旅酬之後則有語,故鄉射記云:古者於旅也語。文王世子云: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云: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又記養三老五更云: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注云:語,談說也。樂記子貢論古樂云:君子於是語。國語周語云:晉羊舌肸聘於周,單靖公享之,語說昊天有成命。皆所謂樂語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興者,以善物喻善事者,大師注云: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釋名釋典藝云:興物而作謂之興。論語陽貨篇孔安國注云:興,引譬連類也。案:此言語之興與六詩之興義略同。云道讀曰導者,以音見義也。導、道聲類同。說文寸部云:導,導引也。丁晏云:道、導古通。論語:道之以政,道之以德。漢書刑法志引作導。云導者,言古以剴今也者,釋名釋言語云:導,陶也,陶演己意也。廣雅釋詁云:導,語也。說文刀部云:剴,大鎌也,一曰摩也。言古以剴今,亦謂道引遠古之言語,以摩切今所行之事。樂記子夏說古樂云君子於是道古是也。云倍文曰諷者,漢書賈誼傳顏注云:倍讀曰背。賈疏云:謂不開讀之。詒讓案:荀子大略篇云少不諷,楊注云諷謂就學諷詩書也。此諷誦並謂倍文,文亦謂詩歌之屬。云以聲節之曰誦者,賈疏云此亦皆背文,但諷是直言之,無吟詠,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為異。文王世子春誦注誦謂歌樂,歌樂即詩也。以配樂而歌,故云歌樂,亦是以聲節之。徐養原云諷如小兒背書,聲無回曲,誦則有抑揚頓挫之致。案:徐說是也。說文言部諷誦互訓,葢散文得通誦,詳瞽矇疏。云發端曰言,荅述曰語者,襍記云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又喪服四制云齊衰之喪,對而不言,注云言先發口也。釋名釋言語云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賈疏云詩公劉云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毛云直言曰言,荅述曰語。許氏說文云直言曰論,荅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故鄭注襍記云言,言己事為人說為語。}}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㲈》,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 ●疏{{*|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者,賈疏云:此大司樂所教是大舞,樂師所教者是小舞。案內則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特云大夏者,鄭云樂之文武備,其實六舞皆樂也。保氏云教之六樂,二官共教者,彼教以書,此教以舞,故共其職也。詒讓案:此六代大舞,所謂萬舞也。保氏謂之六樂者,亦有金石之奏及詩歌,墨子公孟篇云舞詩三百是也。六樂雖有歌奏,而以舞為尤重,故此職專據教舞為文。葢保氏教小學,亦兼肄六樂之歌奏,而舞則不過象勺。此官教大學,二十以上之國子,咸肄大舞,而亦不遺歌奏。二官所教,足互相備,亦官聯也。賈疏又云:案孝經緯云:伏犧之樂曰立基,神農之樂曰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又樂緯云: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樂曰六英。注云: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六英者,六合之英。皇甫謐曰:少昊之樂曰九淵。則伏犧已下皆有樂。今此惟有黃帝、堯、舜、禹、湯者,案易繫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鄭注云:金天、高陽、高辛遵黃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焉。則此所不存者,義亦然也。然鄭惟據五帝之中而言,則三皇之樂不存者,以質故也。案依賈說,此經六樂斷自黃帝者,以前古樂,或以質,或以無所改作,皆不存。而漢書律厤志、三統厤譜於少昊、顓頊、帝嚳皆云周人{{?}}其樂,則劉歆說周時自有少昊諸帝之樂,以年代既遠,遷廢不用。與賈說不同,未知孰是。<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此周所存六代之樂者,黃帝、堯、舜、禹揚樂,皆前代樂,至周尚存者,合之周自作之大武,為六代之樂。白虎通義禮樂篇引河閒獻王樂元語云:受命而興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是也。云黃帝曰雲門、大卷者,賈疏謂已下六舞,並依樂緯及元命包說。蔡氏獨斷云:樂,黃帝曰雲門。國語周語韋注、玉燭寶典引樂緯𥡴耀嘉宋均注說竝同。羣書治要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作雲門、咸池之樂。又楚辭遠遊王注云:承雲即雲門,黃帝樂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亦云:咸池、承雲皆黃帝樂。而呂氏春秋古樂篇則以承雲為帝顓頊作,未詳孰是。大卷詳後。云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者,祭法云: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鄭彼注云:明民,謂使之衣服有{{?}}也。國語魯語展禽對臧文仲亦云: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則與祭法文小異。以下文覈之,鄭此注並依魯語,不據祭法也。云言其德如雲之所出者,以門者,人所出入,明黃帝之德盛,如雲之所出,故樂曰雲門。云民得以有族類者,賈疏云:解大卷。卷者,卷聚之義,即族類也。故祭法云正民百物以明民是也。云大咸、咸池,堯樂也者,獨斷云:堯曰咸池。楚辭遠游王注、周語韋注、文選東京賦薛綜注說同。賈疏云:案樂記云:大章,章之也。注云:堯樂名也。周禮闕之,或作大卷。又云:咸池,備矣。注云: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脩而用之,周禮曰大咸。與此經注樂名不同者,本黃帝樂名曰咸池,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堯若增脩黃帝樂體者,存其本名,猶曰咸池,則此大咸也。若樂體依舊不增脩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故云大章,堯樂也。周公作樂,更作大卷,大卷則大章,大章名雖堯樂,其體是黃帝樂,故此大卷亦為黃帝樂也。周公以堯時存黃帝咸池為堯樂名,則更為黃帝樂立名,名曰雲門,則雲門與大卷為一名,故下文分樂而序之,更不序大卷也。樂記孔疏說同。又引熊氏云:案周禮云雲門、大卷,大卷在大咸之上,此大章在咸池之上,故知大卷當大章。樂記唯云咸池、大章,無雲門之名,周禮雲門在六代樂之首,故知別為黃帝之雲門之名也。黃帝之樂,堯增脩者既謂之咸池,不增脩者別名大卷,明周為黃帝於不增脩之樂別更立名,故知於大卷之上別加雲門,是雲門、大卷一也。禮樂志云:黃帝曰咸池。今周禮大咸在雲門之下,大詔之上,當堯之代,故知堯增脩曰咸池也。案賈說三樂,悉本熊安生義。江永云:呂氏春秋黄帝作咸池,莊周亦云黃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則咸池非堯樂。樂記注云:大章,堯樂名。咸池,黃帝樂名。堯增脩而用之。是鄭自圓其說也。咸池為黃帝樂,而雲門、大卷皆為黃帝樂,亦屬可疑。此無大章樂者,當時大章之樂不存耳。至魯所存,又止有四代之樂,故季札觀樂無雲門、咸池。案江說亦通。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風俗通義聲音篇、莊子天下篇、漢禮樂志、初學記樂部引樂緯汁圖徵、文選嘯{{?}}注引樂緯動聲儀,並云:黃帝作咸池。呂氏春秋古樂篇云:黃帝命令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意,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其說尤詳。故鄭樂記注亦以咸池為黃帝樂。惟此六樂,並以時代先後為次。大咸在雲門、大卷之後,大㲈之前,鄭依敘次差之,定為堯樂。樂記注以為堯增脩而用之,故咸池雖本黃帝所作,而亦得為堯樂。其說雖無塙證,然墨子三辯篇云:湯脩九招。呂覽古樂篇亦云:舜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湯修九招、六列,此並後王脩前代樂之事。堯脩咸池,理或然也。淮南子齊俗訓云:有虞氏其樂咸池,承雲九韶。許注云:舜兼用黃帝樂。此又以咸池為舜樂,葢所傳之異。至樂記所說大章,白虎通義引禮記、莊子天下、漢禮樂志、初學記引樂緯、公羊隱五年何注,竝以為堯樂。呂覽古樂又云:堯命質為樂,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是為堯所自作之樂無疑。樂記注云:周禮闕之。則鄭不以當此經之大卷可知。其云或作大卷者,乃後人所增。雖賈氏所引已有此文,而與孔疏所述不合。禮記釋文於咸池注周禮曰大咸下云:一本作大卷。此復一別本,以咸池為大卷,與今本以大章為大卷者又異,皆非鄭注之舊。竊謂此經大半與樂記大章本不相涉,江氏謂周時大章已不存,於理可信。六朝義疏家以此經有雲門、大卷而無大章,樂記有大章而無雲門、大卷,欲强為傅合,乃以大卷當大章,遂謂堯用大卷,改名大章而不脩,脩咸池而不改名。周人以大卷歸之黃帝,而加以雲門之美稱,以咸池專屬之堯,而別謂之大咸。展轉申演,糾互益甚。今通校鄭二禮注義,葢六樂之中,惟咸池為黃帝樂本名,大章為堯樂本名,自是兩樂。周六樂有堯所增脩之咸池,而無其自作之大章,既無堯脩大卷之事,亦非周加雲門之名。鄭說如是而已。其熊、賈、孔諸家推測之論,既非鄭恉,葢無取焉。云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者,禪,宋婺州本、注疏本並作殫,賈疏述注同,今依宋余本、岳本、嘉靖本,與葉鈔釋文及校宋本北堂書鈔樂部所引合。此亦魯語展禽語。禪,韋本作單,注云:單,盡也。均,平也。儀,善也。祭法作賞均刑法以義終,與此文義並異,非鄭所據。禪、單、殫聲類同。案:鄭語又云: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單均與單平義正同,則今本魯語字不誤。祭法作能賞,鄭注云:賞,賞善,謂禪舜,封禹、稷等也。則鄭或讀單為禪,然非古義也。云言其德無所不施者,鄭樂記注云:咸,皆也。池之書,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初學記樂部引五經通義云:黃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池,施也。黃帝時道皆施於民。又引樂緯汁{{?}}{{?}},宋均注云: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御覽樂部引樂緯注云:池者,施也。道施於民,故曰咸池。並與鄭義畧同,唯宋均讀池如字小異。云大㲈,舜樂也者,說文音部云:韶,虞舜樂也。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云:舜樂曰簫韶。此大㲈即簫詔,簫正作,作箾。說文竹部云箾韶,左襄二十九年傳云韶箾是也。段玉裁云:經典舜樂字皆作韶,惟此作㲈。考說文革部:鞀,或作{{?}},或作{{?}},籀文作㲈,從殸,召聲。是則周禮為古文假借字也。案:段說是也。後注及保氏注並作大韶,用正字也。漢禮樂志字又作招,墨子三辯、莊子至樂、列子周穆王、呂氏春秋古樂、淮南子齊俗、史記五帝本紀、山海經大荒西經並有九招。史記李斯傳昭虞武象,字又作昭。招、昭亦並韶之借字。云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者,樂記云:韶,繼也。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周禮曰大韶,賈疏引元命包云:舜之時,民樂其紹堯之業。白虎通義禮樂篇云: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舜曰簫韶,舜時民樂其脩紹堯道也。漢禮樂志作招,云:招,繼堯也。並與義同。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義與鄭異。云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者,賈疏云:案禹貢云敷土,敷,布也,布治九州之水土。是敷土之事也。樂記云:夏,大也。注云: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大中國,即是大堯、舜之德也。元命苞云:禹能德並三聖。德並三聖,即是大堯、舜之德,亦一也。詒讓案:禹貢禹敷土,史記夏本紀及荀子成相篇並作傅土,傅、敷字通。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漢禮樂志云:夏,大承二帝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夏曰大夏,夏時民樂大其三聖相承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亦並同鄭義。云大濩,湯。樂也者,墨子三辯篇云:湯。放桀,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湯。命伊尹作為。大護。濩、護字通。云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者,亦魯語文。韋注云:除其邪,謂放桀扞大忠也。祭法亦有此文,除其邪作除其虐,與魯語異。云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者,漢禮樂。志云:湯。作濩,濩言救民也。風俗通義聲音篇濩作護,說與漢志同。藝文類聚帝王部引元命苞云:湯。之時,民大樂。其救於患害。故護者,救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護。護者,救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殷曰大護,殷時民樂。大其護己也。亦並同鄭義。惟御覽樂。部引宋均樂。緯注云:湯。承衰而起,護先王之道,故曰大護。義與鄭異。云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者,魯語云:武王去民之穢。祭法云: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檃括其文。云言其德能成武功者,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作為大武。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周曰大武,周時民樂其伐紂也。漢禮樂志云: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禮記曰:周樂曰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又云:文王作武,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又三代改制質文篇云:文王作武樂,武王作象樂,周公作汋樂。賈疏引元命包亦云:文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曰武。案:樂記說大武之舞云: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公之事也。是大武有武王、太公、周公之事,則為武王命周公所作無疑。莊子天下篇亦云: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董子及春秋緯並謂文王作武,失之。}} ===「以六律」至「動物」===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國語》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動物,羽臝之屬。《虞書》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 ●疏{{*|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者,通論樂官總調眾樂,以備賓祭之用。月令季春云:擇吉日,大合樂。文王世子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是其事也。李光地云:大合樂,乃肄習於學之事。賈疏云:以六律、六同者,此舉十二管以表其鍾,樂器之中不用管也。大合樂者,據薦腥之後,合樂之時用之也。此所合樂,即下云若樂六變,若樂八變,若樂九變之等。彼據祭天下神,此據正祭合樂。若然,合樂在下神後,面文退下神樂在後者,以下神用一代樂,此用六代,六代事重,故進之在上。若然,下神不亞合樂,而隔分樂之後者,以分樂序之,皆用一代,此三禘下神亦用一代,若不隔分樂,恐其相亂,且使一變、二變之等,與分樂所用樂同,故三禘在下也。案賈推鄭義,以此經所說為即後三禘之合樂。蓋古樂大節凡五:先金奏,次升歌,次下管,笙入,次閒歌,而終以合樂,合樂則興舞。此賓祭大樂之恆法也。鄭釋後三禘之樂云: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祼焉,乃後合樂而祭之。依賈說,此經大合樂,即彼注所云合樂,以其備六舞,故特稱大,以示區別。而彼徑所說三大祭之樂,則自為降神之樂,即彼注所云先奏以致其神者也。郊特牲孔疏則據此注宗廟九奏之文,謂即後降神之樂,與賈說不同。今攷此經以致鬼神示與和邦國、諧萬民、安賓客、說遠人、作動物通為六事,平列為文,則其為泛論樂理,殆無疑義。李氏以大合樂為肄習之事,最為允當。蓋合之云者,亦謂講肄其器調,諧協其音節。後大胥合舞合聲,注釋為等其進退曲折,使應節奏,此合樂義正與彼同也。鄭以二至明日致神示鬼鬽為釋,說固不塙。至賈以為三禘之合樂,則鄭本無是義,非徒先後失次,經必無此文例也。孔又據注引書皋陶謨文,以此經為降神之樂,則與大合樂之文齟齬不合。汎諦審鄭書注義,亦並未嘗以簫韶九成為降神之樂,孔說尤不可通。要之,此經後文圜丘、方丘、宗廟、三禘及兩郊、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之樂,無論降神、正樂,皆各自具本章,與此章絕不相涉。六朝以來,說禮者並謂降神與正樂有兩次合樂,遂以此經與後文强相比傅,重悂貤謬,不可究詰。不知祭饗盛樂,其合樂皆止一次,降神與迎賓之樂,皆不過金奏升歌一二節,諸家紛紛之論,均無當於經義也。互詳後三禘章疏。大合樂非偏作六代樂,亦詳後疏。云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者,賈疏云:致么神示者,是據三禘而言,以和邦國以下,亦據三禘之祭,各包此數事,故鄭引虞書以證宗廟。李光地云:以下推言其用之之效,蓋用樂多端,各從類應,非專主一事而言也。案:李說是也。致鬼神示以下,乃泛論樂和而後可以用之賓祭,猶大宗伯云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也。致鬼神示,自通晐內外羣祀之用樂者而言,非專指三禘之樂也。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者,中庸云:柔遠人也。注云:遠人,蕃國之諸侯也。若然,此賓客遠人,並據朝聘諸侯諸臣,凡賓禮咸有合樂也。但要服以內,朝聘有常期者,謂之賓客,其蕃國無常期而世一至者,謂之遠人,變文見義爾。云以作動物者,據祭四方百物亦有樂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者,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云:聖人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漢書律厤志云: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鍾,二曰大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呂,三曰應鍾,四曰大呂,五曰夾鍾,六曰中呂。六呂即六同。漢郊祀志王莽引周官作六鍾,鍾、同義亦通也。六呂又名六閒,國語周語云:為之六閒,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韋注云:六閒,六呂,在陽律之間。又大師云: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故云合陽聲,合陰聲也。云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者,漢律厤志云: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以風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銅也。大戴禮記保傅篇云:大師持銅而御戶左。銅即律也。賈疏云:案典同,先鄭云:陽律以竹,陰律以銅。後鄭云:皆以銅為。與此注義同也。云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者,大師注義同。賈疏云:據律厤志而言,子午已東為上生,子午已西為下生。上生為陽,陽主息,故三分益一。下生為陰,陰主減,故三分去一。案律厤志: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大蔟為人統,律長八寸。又云: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上生下生,盡於中呂。陰陽生於黃鍾,始於左旋。八八為位者,假令黃鍾生林鍾,是歷八辰,自此已下皆然。是八八為位,蓋象八風也。引國語者,周語云:景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均鍾,百官軌儀。韋注云:律謂六律六呂也。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弦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之,以制樂者。均,平也。度律,度律呂之長短,以平其鍾,和其聲,以立百事之道法也。賈疏云:鄭引之者,欲取以六律六同均之,以制鍾之大小,須應律同也。云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者,此鄭說周語之義。賈疏云:中聲,謂上生下生,定律之長短。度律,以律計,自倍半而立鍾之均。均即是應律長短者也。詒讓案:鄭所謂均者,即後世之調。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鶡冠子環流篇云:五聲不同,圴然其可喜一也。鄭意周語言度律均鍾者,即謂以度定律,以律制鍾之均。均即每宮五調,十二宮六十調也。此與韋義小異。云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者,鄭意經合樂云大,則與尋常樂節不同,故謂徧作六樂也。宋書樂志引王肅議云:說者以為周家祀天唯舞雲門,祭地唯舞咸池,宗廟唯舞大武,似失其義矣。周禮:賓客皆作備樂。左傳: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徧舞六代之樂也。然則一會之日,具作六代樂矣。天地宗廟,事之大者,賓客燕會,比之為細。王制曰: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可以燕樂而踰天地宗廟之樂乎?周官: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夫六律、六呂、五聲、八音,皆一時而作之,至於六舞,獨分擘而用之,所以不懨人心也。又周官: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東夷之樂也。又: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吹而歌之,燕亦如之。四夷之樂,乃入宗廟,先代之典,獨不得用。大享及燕曰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樂,皆主之於宗廟,而後播及其餘也。夫作先王樂者,貴能包而用之;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案王肅說與鄭同,謂大祭祀、大賓客皆徧作六代之樂。宋志引韓祗說,通典樂引任昉奏,並依其議,又引梁武帝駁王說云,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耳,豈謂致鬼神祇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禋徧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濩者,濩,武舞也,周監於二代,質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禘祭,不及四時也,案梁武說與王述舊說略同,而謂大祭止備文武二舞,義尤完密,蓋邐經大合樂,本非祭後合樂之節,鄭王二說,皆不可通,大祭禮節繁重,禋燎祼獻,其事已多,而鄭王謂徧作六樂,賈氏又謂徧作不一時俱為,待一代訖乃更為,信如其說,則六樂多者九變,少者亦有六變,叚令六樂備作,至少亦有三四十變,此豈一日所能竟乎,至左莊二十年傳,王子頹樂乃徧舞,杜注云,皆舞六代之樂。 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及國語周語韋注說並同。然彼乃縱樂非法,不為典要,大祭祀用盛樂,必不如是。王肅引以證禮,殊為失攷。據襄二十九年左傳,則魯有韶、夏、濩、武四大舞,而禘用盛樂,止舞武、夏,是知天子三禘,亦止用文、武二舞,不容更有增益。左傳襄十年杜注謂魯禘作四代之樂,孔疏推其義,謂天子禘用六代樂,此與明堂位不合,不足據。孔又引鄭義,以為天子祫用六代之樂,禘用四代之樂。然此注無禘、祫用樂不同之說,孔亦不知何據也。又漢書郊祀志載王莽改祭祀云:周官天墜之祀,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鍾、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祀天神,祭墬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墬神祇之物皆至。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祀天則天文從,祭墬則墬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天墬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文,則以墬配,一體之誼也。此天墬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別樂曰:冬日至,於墬上之圜丘,奏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樂八變,則墬祇皆出。天墬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案:莽說亦以大合樂為徧作六樂,與鄭義同。然以此章大合樂與下文分樂以至六樂、六變諸文為一事,並為孟春合祀天地於南郊之樂,其三大祭之樂別為二至天地各特祀之樂,與鄭、賈義又大異。攷南郊合祀天地,說甚不經。下文分樂諸文,與此大合樂亦不相涉。莽肊并為一說,殊謬妄。舊唐書禮儀志、賈曾表亦以此經為合祭天神地祇人鬼於圜丘,蓋即隱據莽說,今並無取焉。云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者,賈疏云:皆神仕職文。案:彼注致神鬼於祖廟,致物鬽於墠壇,蓋用祭天地之明日。若然,此經合樂,據三禘正祭天,而引彼天地之小神及人鬼在明日祭之者,但彼明日所祭小神,用樂無文,彼神既多,合樂之時,當與此三禘正祭合樂同,故彼此文同稱致。但據彼正祭祭天地大神,無宗廟之祭,祭天明日,兼祭人鬼,與此為異也。案:賈述鄭義,謂此經即後文三禘之合樂。然鄭意果如是,不宜絕不及二至正祭,而反舉明日致神示鬼鬽之禮。賈說似非鄭恉。審繹注意,蓋以經大合樂云致鬼神示,又云以作動物,與神仕文巧合,故據以為說,並非謂二至三禘之合樂也。但依神仕注義,彼職於二至大祭次日,別為致天地人物之祭,禮視正祭隆殺縣殊,不當亦備盛樂。此經致鬼神示,自是泛論祭樂,本無專指。鄭、賈說雖不同,其非經義一也。云動物,羽{{?}}之屬者,即大司徒五地之動物:毛物、鱗物、羽物、介物、{{?}}物是也。此動物據物鬽而言,皆非生物。引虞書者,皋陶謨文,偽古文改入益稷。賈疏謂古文在舜典,誤。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者,賈疏云:是舜祭宗廟之禮。案:彼鄭注:戛,擽也。戛擊鳴球已下數器,鳴球即玉磬也。{{?}}拊以韋為之,裝之以糠,所以節樂。以詠者,謂歌詩也。詒讓案:此祭樂升歌之節,於樂節為第二。{{?}}歌,大師謂之登歌,詳彼疏。依鄭說,則戛擊統鳴球以下四者言之。偽孔傳云:戛擊柷敔,所以作止樂。則以戛擊為指柷敔,與鄭說異,非也。云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祖考之神來至也。虞賓者,謂舜以為賓,即二王後丹朱也。羣后德讓者,謂諸侯助祭者以德讓。已上皆宗廟堂上之樂所感也。案:書言祖考來格,文在升歌之後,下管之前。賈述鄭義,亦謂祖考之神來至,{{?}}堂上樂所感。是則堂上升歌,即所謂降神之樂矣。而賈後疏則謂九德之歌,九變之舞,悉為隆神之樂。大師疏又謂降神合樂,有兩次升歌。郊特牲孔疏亦據此注,謂書九成即九變,亦是降神之樂。其說雖不同,要皆非經義,詳後疏。云下管鼗鼓者,此謂下管,樂之第三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舜廟堂下之樂,故言下。案:下管亦詳大師疏。云合止柷敔者,釋文云:或本又作梧。案:梧即敔之借字。此謂合樂,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合樂用柷,柷狀如漆{{?}},中有椎,搖之所以節樂。敔狀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櫟之,所以止樂。案鄉飲酒禮注云:合樂,謂歌樂與眾聲俱作。凡合樂之節並在閒歌後,而書先合樂後閒歌者,文不次也。此書備詳祭樂諸節,惟無金奏者,金奏在正樂之先,文偶不具。合樂之後有興舞,無無算樂者,無算樂乃無算爵所用,不在正樂之數,唯鄉飲酒、燕禮有之,祭饗則無也。合樂亦詳後疏。云笙鏞以閒者,謂閒歌,樂之第四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鏞者,西方之樂謂之鏞。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以閒者,堂上堂下閒代而作。案鄉飲酒禮云:閒歌魚麗,笙{{?}}庚,歌南山有臺,笙崇丘,歌南有嘉魚。笙{{?}}儀注云:閒,代也。謂一歌則一吹,與書注義同。但鄉飲酒有笙入無下管,故以笙與歌迭奏。天子諸侯禮盛,有下管,亦兼奏笙,則當以管笙與歌迭奏。段玉裁改鏞為庸,云:庸,今版本皆作鏞,誤。古文尚書作庸,鄭訓為功也,偽孔傳訓為大鍾眡瞭,大射儀疏引笙、庸皆不誤,大司樂注、疏皆為淺人誤改。案:段校是也。今本尚書作鏞,偽孔傳云:鏞,大鍾,吹笙擊鍾。依眡瞭疏引書,則孔本亦當作庸,今本皆後人所改。偽孔繹笙為吹笙,不知天子樂重管不重笙,不當舉笙以配庸,其說與鄭異,亦當以鄭為正。云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釋文云:{{?}},本又作蹌。案:今書偽孔本作蹌,與鄭本異。說文倉部引書亦作{{?}},是許、鄭所據本同。此謂合樂興舞,亦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飛鳥走獸{{?}}{{?}}然而舞也。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韶,舜樂也。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故致得來儀。儀,匹。謂致得雄曰鳳,雌曰皇。來儀,止巢而乘匹。案:此下文六變致象物,象物有象在天,謂四靈之屬。四靈則鳳皇是其一。此六變,彼九成者,其實六{{?}}致之。而言九者,以宗廟九變為限,靈鳥又難致之物,故於九成而言耳。云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夔語舜云:磬有大小,予{{?}}大石磬,拊小石磬,則感百獸相率而舞。庶尹允諧者,庶,眾也;尹,正也;允,信也。言樂之所感,使眾正之官信得其諧和。云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者,明書言九成,與後三禘宗廟奏樂九變同,其奏樂之效,亦可互證也。賈疏云:此經總言三祀大祭,但天地大祭,效驗無文,所引尚書,惟有宗廟,故指宗廟而言也。然尚書云祖考,即此經致鬼也;虞賓,即此經以安賓客;羣后德讓,即此經邦國也;鳥獸鳳皇等,即此經動物也;庶君允諧,即此經“以諧萬民,以說遠人”也。}} ===「乃分樂」至「天神」===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分,謂各用一代之樂。}} ●疏{{*|乃分樂而序之者,序經例當作敘,石經及各本並誤,詳小宰疏。賈疏云:此與下諸文為總目,上總云六舞,今分此六代之舞,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後代,使尊卑有序,故云序。金鶚云:大司樂言六樂分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俱舉大祭祀而言也。舞師云:凡小祭祀則不興舞,不舞則無樂。是知六樂所祭,皆大祭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分謂各用一代之樂者,鄭意下文諸祀祭初降神,分用一代樂,對正祭合樂,皆備用六代樂,為大合樂也。今攷此實兼降神合樂,皆分用六樂,與上文大合樂不相冡,詳後疏。}} '''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鍾,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孝經說》曰「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 ●疏{{*|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竢天神。案此冡上以祀為文,則不當作竢,葢匡氏所改,非故書也。此奏黃鍾者為迎尸之樂,所謂先樂金奏也。歌大呂者為降神之樂,舞雲門者為薦獻後之合樂,合樂則興舞也。降神之樂不得有舞,合樂時堂上雖亦有歌,而與先之升歌復不同,並非一祭之樂,前後重舉也。以後六樂並同。此祀天神,鄭以為祀五帝,葢對後文三禘天神之樂為祀昊天也。賈疏推彼注義,以圜鍾為宮以下為始祭降神之樂,此經與彼相對,則亦以為薦獻之前降神之樂可知。故郊特牲孔疏引熊氏云:四時迎氣及諸小祀等,並有降神之樂,則大司樂分樂而序之以下,降神正祭同其樂是也。蓋六朝諸儒咸謂降神與正祭之樂各備升歌、下管、閒歌、合樂、興舞諸節,賈、孔禮疏並沿其說。通典吉禮說郊祭感帝亦以此樂為降神之樂,即依熊義。郊特牲疏又引皇侃說,謂祭感生帝無降神之樂,失之。賈疏云:此黃鍾言奏,大呂言歌者,云奏據出聲而言,云歌據合曲而說,其實歌、奏通也。知不據堂上歌詩合大呂之調謂之歌者,春秋左氏傳云:晉侯砍鍾二肆,取半以則魏絳,魏絳於是有金石之樂。彼據磬列肆而言,是不在歌詩亦謂之歌,明不據偏歌詩也。襄四年晉侯饗穆叔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亦此類也。案:賈說非也。經凡以奏與歌對文者,奏並謂金奏,歌並謂升歌。奏以九夏,歌則以三百篇之詩。小師注云:歌,依詠詩也。初學記樂部引韓詩章句云:有章曲曰歌。葢協其律調,則此經奏黃鍾、歌大呂等是也。教其章義,則左傳所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是也。歌鍾二肆,自是編鍾,以其應歌詩,故謂之歌鍾,與升歌義不殊也。鄭鍾師注誤以九夏為樂歌,賈遂掍歌、奏為一,殊為失攷。北史牛弘傳引三禮義宗云:周官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歌大呂者,用大呂為調。奏者謂堂下四縣,歌者謂堂上所歌。崔說精析,足證賈疏之誤。律調各備五聲,此不言聲者,徐養原云:六歌、六奏,蓋皆宮調也。案:徐說蓋本宋史樂志引姜夔議,謂周六樂,奏六律,歌六呂,惟十二宮,於義近是。又此舞雲門等並止舉一樂,但大祭合樂,皆當備文武二舞,唯以雲門等為主,下五祭各主所用舞竝同。鄭與王肅竝謂大祭合六舞。王肅引舊說,謂並止用一舞。二說不同,皆非也。詳前疏。又案:依熊安生說,則迎氣祭五帝亦用此樂。六藝流別引尚書大傳說:迎春之樂,倡之以角,舞之以羽。迎夏之樂,倡之以徵,舞之以鼓鼗。迎中氣,樂用黃鍾之官。迎秋之樂,倡之以商,舞之以干戚。迎冬之樂,倡之以羽,舞之以干戈。依伏說,則五時樂舞各異,與鄭、熊不合,恐不足據。<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者,賈疏云:以經云奏,奏者,奏擊以出聲,故據鍾而言。大呂經云歌,歌者,發聲出音,故據聲而說,亦互而通也。言為均者,案下文云: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鄭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則是言均者,欲作樂先擊此二者之鍾,以均諸樂。是以鍾師云:以鍾鼓奏九夏。鄭云:先擊鍾,後擊鼓。論語亦云:始作,翕如也。鄭云:始作,謂金奏。是凡樂皆先奏鍾以均諸樂也。必舉此二者,以其配合。案:賈以歌、奏互通,又謂作樂先擊二者之鍾,亦誤。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堂下之樂,以鍾為重,故舉鍾而言。堂上之樂,以人聲為貴,故以歌為稱。言歌者,知是堂上之音。稱奏者,知是堂下之樂。案:崔說得之。依其說,則奏黃鍾者,擊鍾磬等,以黃鍾宮起調畢曲。歌大呂者,歌詩等,以大呂宮起調畢曲。均即調也。云黃鍾,陽聲之首者,此六祭之奏,皆用六律陽聲,黃鍾為陽律第一,見大師職。云大呂為之合者,六祭之歌,皆用六同陰聲,大呂為陰同第一,黃鍾為子,大呂為丑,子與丑合也。並詳大師疏。江永云:此一律一呂之相合,為地支之子與丑合,亦即日{{?}}與月建之相合也。下諸律呂皆然。云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者,賈疏云:以黃鍾律之首雲門,又黃{{?}}樂以尊祭尊,故云尊之也。云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者,明此天神中無圜丘昊天也。賈疏云:案下云若樂六變,天神皆降,是昊天,則知此天神非天帝也,是五帝矣。知及日月星者,案大宗伯:昊天在禋祀中,日月星辰在實柴中。鄭注云:五帝亦用實柴之禮。則日月星與五帝同科。此下文又不見日月星別用樂之事,故知此天神中有日月星辰可知。其司中已下在槱燎中,則不得入天神中,故下文約與四望同樂也。云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者,大傳注云: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舍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公羊宣三年何注云: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孫,更王天下。此即鄭受命帝之說。周書作雒篇云:乃設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與食。玉燭寶典引尚書大傳云:正月禮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也。並南郊特祀受命帝之事。孫星衍云:郊祀志:匡衡、張譚奏議,宜於長安定南北郊。衡言:臣聞郊紫壇饗帝之義,埽地而祭,上質也。歌大呂,舞雲門,以竢天神。則匡衡即以周官祀天神是夏正之郊。鄭用匡衡之議。案:孫說是也。鄭謂周祭南郊在夏正建寅之月,與{{?}}圜丘之祭在建子之月者異,故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鄭注云:易說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夏正,建寅之月也。此言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是鄭說即據郊特牲及易緯兩文,故大宰疏引箴膏肓謂郊以夏正上旬之日是也。春秋繁露郊祭篇云:周以郊為百神始,始入歲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收於地,先貴之義也。亦與易緯說同。郊既必在建寅之月,則冬至圜丘之祭不得名郊,故郊特牲又云: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注云:言日以周郊天之月而至,陽氣新用事,順之而用辛日。此說非也。郊天之月而日至,魯禮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魯以無冬至祭天於圜丘之事,是以建子之月郊天,示先有事也。用辛日者,凡為人君,當齊戒自新耳。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是鄭謂魯禮郊在建子之月,周南郊不在子月之說也。其王肅則謂南郊與圜丘是一,即在建子之月,與夏正祈穀之郊事異而名同。故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孔疏云:王肅用董仲舒、劉向之說,以此為周郊。上文云郊之祭,迎長日之至,謂周之郊祭於建子之月,而迎此冬至長日之至也。{{?}}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故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建寅之月又祈穀郊祭。此言始者,對建寅為始也。南齊書禮志引盧植說,亦同王義。郊特牲疏又引聖證論王肅難鄭云: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下云周之始郊日以至,玄以為迎長日謂夏正也。郊天日以至,玄以為冬至之日。說其長日至於上,而妄為之說,又徙其始郊日以至於下,非其義也。玄又云: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若儒者愚人也,則不能記斯禮也。苟其不愚不{{?}},亂於周、魯也。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周禮云冬至祭天於圜丘,知圜丘與郊是一也。言始郊者,冬至陽氣初動,天之始也,對啓蟄又將郊祀,故言始。孔子家語云:定公問孔子郊祀之事,孔子對之。與此郊特牲文同,皆以為天子郊祭之事。此王難鄭郊特牲注之說也。家語郊問篇王注義略同。孔又引聖證論馬昭申鄭云:易緯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則周天子不用日至郊也。夏正月陽氣始升,日者陽氣之主,日長而陽氣盛,故祭其始升而迎其盛,月令天子正月迎春是也。若冬至祭天,陰氣始盛,祭陰迎陽,豈為理乎?周禮云:冬日至,祭天於地上之圓丘。不言郊,則非祭郊也。言凡地上之丘,皆可祭焉,無常處,故不言郊。周官之制,祭天圓丘,其禮王服大裘而冕,乘玉路,建大常。明堂位云:魯君以孟春祀帝于郊,服衮服,乘素車,龍旂。衣服、車旂皆自不同,何得以諸侯之郊說天子圓丘?言始郊者,魯以轉卜三正,以建子之月為始,故稱始也。又禮記云:魯君臣未嘗相弒,禮俗未嘗相變,而弒三君。季氏舞八佾,旅於{{?}}山,婦人{{?}}而相弔。儒者此記,豈非亂乎?據此諸文,故以郊、丘為別,冬至之郊,特為魯禮。張融引韓詩說三王各正其郊,與王肅同。今案: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孔安國、唐明皇注並同王義,以郊祀為圜丘。邢疏又引張融稱董仲舒、劉向、馬融之倫,皆㡿周人之祀昊天於郊,以后稷配,無如玄說配蒼帝也。此皆不從鄭義。金鶚申鄭難王云:圜丘祭於冬日至,周禮有明文。若郊祭則在夏正孟春。左氏桓五年傳:啓蟄而郊。杜注:啓蟄,夏正建寅之月。鄭注郊特牲引易說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是郊與圜丘不同月,郊非圜丘明矣。肅謂周郊於建子之月,迎冬至長日之至而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寅月又祈穀郊祭,故言始也。是肅以郊之用辛,與周禮冬日至圜丘為一祭。然迎長日之至,亦非冬至。月令仲夏之月日長至,是夏至為長至也。仲冬之月日短至,是冬至為短至也。日至者,極至之稱。夏至日北極,當云日北至,晝長極,故曰日長至。冬至日南極,當云日南至,晝短極,故云日短至。以左傳日南至例之,可知冬至當為短至也。後儒訓至為到,以冬至為長至,誤矣。郊迎長日之至,此至字固當訓到,然云長日之至,不云日長至,與月令之文不同。子月冬至以後,日尚短甚,不得言長日之至。迨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郊祭以寅月,與卯月近,故曰迎長日之至。鄭說至當不易,而郊非圜丘,更可知矣。肅又謂:子月之郊,所以報本;寅月之郊,所以祈穀。是亦不然。王者歲祭天有三:冬至之禘,專為報本;孟春之郊,報本亦兼祈穀;仲夏之雩,專為祈穀。何以言之?月令:孟春元日,祈穀于上帝。注云:上辛,郊祭天。左氏襄七年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孟春之郊,固以祈穀也。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又云:大報本,反始也。是郊亦以報本也。報本、祈穀二者,以報本為主,祈穀則雩主之。周頌噫嘻序云:春夏祈穀於上帝也。鄭注以夏祈穀為雩。月令:仲夏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雩所以求雨,其為祈穀正祭可知。又仲春祭社稷,亦為祈穀。祈穀有此二祭,則夏正之郊,必不以祈穀為重矣。肅謂寅月郊,專以祈穀,非也。案:金說是也。周制,冬至圜丘祭昊天,以帝嚳配;夏正南郊祭蒼帝,以后稷配。鄭義根據經記,不可易也。王肅謂:冬至圜丘通名郊。其說本史記封禪書及西漢諸儒,非必不可通。而合圜丘、南郊為一帝,皆配以稷,則妄說也。又案:依郊特牲大報天之文,則南郊之祭,蓋以受命帝為主,餘四帝亦配食,然不得與受命帝並尊。故鄭說南郊,唯以受命帝為言。受命帝謂於大微五帝中,特尊其德運之帝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引鄒子云: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呂氏春秋應同篇、史記封禪書及漢書郊祀志載張倉、公孫臣、賈誼、兒寬說並同。五行大義引春秋感精符、漢書律厤志引劉歆三統厤及郊祀志引劉向說,五德並以相生為次,虞土、夏金、殷水、周木。二說不同。鄭從三統,故謂周受命帝為即蒼帝靈威仰。大傳孔疏引春秋元命苞說與鄭同。王肅私定家語,亦謂周以木德王,而說郊帝,則又不從鄭說。故祭法孔疏引王肅難鄭云:案易:帝出乎震。震,東方,生萬物之初,故王者制之。初以木德王天下,非謂木精之所生。五帝皆黃帝之子孫,各改號代變,而以五行為次焉,何大微之精所生乎?又郊祭,鄭玄云:祭感生之帝。唯祭一帝耳,郊特牲何得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又引馬昭申鄭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案文自了,不待師說,則始祖之所自出,非五帝而{{?}}。河圖云:姜原履大人之跡生后稷,{{?}}任夢大人感而生文王。又中候云:姬昌,蒼帝子。經緯所說明文。又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則周公配蒼帝靈威仰。漢氏及魏,據此義而各配其行。易云:帝出乎震。自論八卦,養萬物於四時,不據感生所出也。孫星衍申鄭難王云:商頌小序言:長發,大禘也。其詩云:帝立子生商。又云:玄王桓撥。鄭箋云:帝,黑帝也。承黑帝而生子,故謂契為玄王。又云: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考商頌即有玄王之號,又有帝立之說,則感生帝見于經文。春秋繁露云: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故帝使禹、臯論性,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周土,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五經異義云: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說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繹商頌之文,稱契母有絨方將。周詩亦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爾雅釋詩履帝武敏云:武,迹也。敏,拇也。爾雅周公所作,縱子夏諸人增補,亦周末之書。既以敏為拇,亦以姜嫄有屐迹之事矣。案:孫說足申鄭義。但鄭謂圜丘祭北辰耀魄寶,郊祭感生帝靈威仰諸名,本於緯書。王肅難之,持論自正。然德運終始之說,其原甚古。王者之興,自當各有受命之帝。蓋圜丘昊天,為天之全體,百王同尊。南郊上帝,則於五天帝之中,獨尊其德運之帝,以示受命之所由。此亦聖人治神制禮之精義,特不必為感生之說耳。史記封禪書云:秦襄公既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自帝。此雖與受命帝不同,然亦足證周特尊蒼帝之說。此注謂郊祀受命帝,不云感生帝,說自純正。此經凡言天者,皆謂昊天;言上帝者,皆謂受命帝;言五帝者,謂五色之帝。三者尊卑不同,而同為天帝則一,蓋非天不可以稱帝也。揆之經義,周南郊祀受命帝,當祀天帝之大皡。鄭注月令,誤以大皞為人帝,而別據緯書為釋,其說固不塙。而周有受命帝之祭,則固不誤也。五帝名號及六天之說,並詳小宗伯疏。郊與圜丘異同,詳後疏。又案禮記及春秋所言郊禮,又有魯禮,與周不甚同。郊特牲孔疏云:魯之郊祭,師說不同。崔氏、皇氏用王肅之說,以魯冬至郊天,至建寅之月,又郊以祈穀。故左傳云:啟蟄而郊。又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二郊也。若依鄭說,則異於此也。魯唯一郊,不與天子郊天同月,轉卜三正。故穀梁傳云:魯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若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若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若不從,則止。故聖證論馬昭引穀梁傳以荅王肅之難,是魯一郊則止。或用建子之月郊,則此云日以至,及宣三年正月郊,牛之口傷是也。或用建寅之月,則春秋左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也。但春秋,魯禮也,無建丑之月耳。若杜預不信禮記,不取公羊、穀梁,魯唯有建寅郊天,及龍見而雩。今案魯郊轉卜三正,春秋經、傳有明文,鄭說塙不可易。左哀十三年傳,子服景伯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畢。此又似有建酉月之祭,其禮無徵。孔疏謂是虛言,理或然也。此魯禮雖與周郊禮不相涉,而後儒每多淆掍,謹附攷其略於此。云孝經說,日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者,通典吉禮引孝經鉤命決有此文。檀弓孔疏引鄭志:張逸問:禮注云書說,書說何書也?荅曰:尚書緯也。當為注時,在文網中,嫌引祕書,故諸所牽圖讖皆謂之說。故此職及大祝、夏官、敍官、校人注引孝經緯,馮相氏注引樂緯,並稱說也。孝經緯義與郊特牲同,引之者,證必於南郊之義。賈說云:郊所感帝用樂,與祭五帝不異,以其所郊天亦是五帝故也。}} ===「乃奏大蔟」至「天神」=== '''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 {{*|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 ●疏{{*|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歌太蔟,舞咸池,以竢地祇。案奏大蔟為金奏,不當云歌。以祭地示亦冡上以祭為文,祭不當作竢。匡所述非元文也。賈疏云:地示卑於天神,故降用大蔟陽聲第二及咸池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者,大蔟寅與應鍾亥合也。詳大師疏。云咸池,大咸也者,前注同。云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下竝同。賈疏云以其下文若樂八變者,是崐崘大地,即知此地祇非大地也,是神州之神可知。知及社稷者,以六冕差之,社稷雖在小祀,若薦祭言之,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用血與郊同,又在五嶽之上,故知用樂亦與神州同,謂若日月星與五帝同也。金鶚云:鼓人云以路鼓鼓社祭,社祭與神祀鬼享連文,乃祭地之通稱。大司樂以地該社,鼓人以祀該地,彼此互見。案北郊神州,詳典瑞疏。}} '''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 {{*|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四望,五嶽、四鎭、四竇。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 ●疏{{*|以祀四望者,賈疏云:四望又卑於神州,故降用陽聲第三,及用大㲈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者,姑洗辰與南呂酉合也。詳大師疏。云四望,五嶽、四鎭、四竇者,釋文云:竇,本又作瀆。案:竇即瀆之借字,大宗伯注正作瀆。漢書郊祀志王莽說此經合樂云: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案:莽葢因此四望言祀,故謂其兼有天神。然其說非也。詳大宗伯疏。云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者,賈疏云:以此上下,更不見有司中等用樂之法。又案:大宗伯天神云祀,地祇云祭,人鬼云享。四望是地祇,而不云祭,而變稱祀,明經意本容司中等神,故變文見用樂也。無正文,故云或與以疑之也。詒讓案:四望山川皆地示,而與地示不同樂,則知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雖天神,亦容不與天神同樂,故鄭別以尊卑之次約之,疑其與四望同樂也。}} '''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函鍾一名林鍾。}} ●疏{{*|以祭山川者,謂中小山川祭自貍沈始者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者,蕤賓午與函鍾未合也。詳大師疏云:函鍾一名林鍾者,以此經六祭之樂,奏與歌之律,並取合辰相配,林鍾為蕤賓之合。此以函鍾配蕤賓,故知函鍾即林鍾。大師說六同,亦有函鍾,無林鍾也。唐郊祀錄引三禮義宗云:函鍾即林鍾也。函鍾以函容為義。}} '''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小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跡,感神靈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謂之閟宮。閟,神之。}} ●疏{{*|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者,賈疏云:案祭法:王立七廟,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皆月祭之。二祧,享嘗乃止。不見先妣者,以其七廟外非常,故不言。若祭,當與二祧同,亦享嘗乃止。若追享,自然及之矣。案周祭先妣廟,禮經無文。依賈說,則四時及禘祫皆有祭。詩魯頌閟宮孔疏則云:先妣立廟非常,月朔四時,祭所不及。其祭時節,禮無明文,或因大祭而則祭之也。通典吉禮云:周祭先妣之廟,四時薦,禘祫與七廟皆祭。又引高堂隆議,魏文思后依周姜嫄廟禘祫。宋書禮志朱膺之議亦云:閟宮之祀,高堂隆、趙怡並云周人祫歲俱祫祭之。案高堂隆議,似以姜嫄惟配禘祫,而時享不及,即孔沖遠所本。而依杜說,則禘祫之外,四時有薦而無祭,與賈說又{{?}}不同。古經無可質證,未能定其孰是。管子輕重己篇說夏至天子祭太宗,又云出祭王母,或即指先妣之祭與?至漢書郊祀志:王莽改祭祀,以天地合祀,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說不經,非古禮也。賈疏又云:若然,分樂序之,尊者用前代,其先祖先妣服衮冕,山川百物用玄冕。今用樂,山川在先妣上者,以其山川外神是自然之神,先祀生時曾事之,故樂用前代無嫌。案賈說非也。此六舞配天神地示人鬼,皆以時代先後自相次,不為尊卑之等。又此祭先妣舞大濩,蓋亦文武干羽兼備。春秋隱五年經: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公羊何注云: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穀梁范注義同。以此經覈之,何、范說疑未塙。<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者,夷則申與小呂已合也。詳大師疏。云小呂一名中呂者,以中呂為夷則之合,此以小呂配夷則,故知小呂即中呂。大師六同,亦有小呂,無中呂也。孔廣森云:小呂三寸三分强,倍而用之,六寸六分强。周禮中呂皆稱小呂,據其未倍時,本於諸管為最短,故得小呂之名。據其既倍者言之,則長短居三呂之中,故或謂之中呂。云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踐,感神靈而生后稷者,釋文云:嫄,本亦作原。案:原、嫄字同。大戴禮記帝繫篇云: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產后稷。史記周本紀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號曰后稷。釋文:別本與史記同。詩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武帝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鄭彼箋云:姜姓者,本炎帝之後,有女名嫄,當堯之時,為高辛氏之世妃。帝,上帝也。敏,拇也。姜嫄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如有人道感己者,於是遂有身,後則生子,是為后稷。是姜嫄感神靈生后稷之事。賈疏云:詩云:履帝武敏歆。毛君義與史記同,以為姜嫄帝嚳妃,履帝武敏歆,謂履帝嚳車轍馬跡生后稷,后稷為帝嚳親子。鄭君義依命厤序,帝嚳傳十世乃至堯,后稷為堯官,則姜嫄為帝嚳後世妃,而言履帝武敏歆者,帝謂天帝也。是鄭解巨人跡與毛異也。詩生民孔疏引鄭志趙商問:此箋云帝,上帝,又云當堯之時,姜嫄帝高辛氏世妃,意以為非帝嚳之妃。史記嚳以姜嫄為妃,是生后稷,明文皎然。又毛亦云高辛氏帝。苟信先籍,未覺其徧隱,是以敢問易毛之義。荅曰:即姜嫄誠帝嚳之妃,履大人之迹而歆歆然,是非眞意矣。乃有神氣,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驗後,其不合者,何可悉信?是故悉信亦非,不信亦非。稷稚於堯,堯見為天子,高辛與堯並在天子位乎?又引張融申鄭義云:稷、契年稚於堯,堯不與嚳並處帝位,則稷、契焉得為嚳子乎?若使稷、契必嚳子,如史記是堯之兄弟也。堯有賢弟七十不用,須舜舉之,此不然明矣。詩之雅、頌,姜嫄履迹而生,為周始祖。有娀以玄鳥生商,而契為玄王。即如毛傳、史記之說,嚳為稷、契之父。帝嚳聖夫,姜嫄正妃,配合生子,人之常道,則詩何故但難其母,不美其父?而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后稷,周、魯何殊特立姜嫄之庿乎?案:賈、孔及張融說皆深得鄭恉。呂氏春秋愼勢篇云神農十七世有天下,則帝嚳傳十世,當非毖緯之妄說。姜嫄非嚳妃,鄭說與大戴禮、毛詩傳、史記及生民疏引馬融、王肅說並絕異。然以年代校之,義似允協。古事茫昧,羣言殽亂,姑兩存之,以竢覈定。云是周之先母也者,爾雅釋親云:母為妣。說文女部云:妣,殁母也。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之母,故謂之先妣也。云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者,釋文云:妃,本亦作配。賈疏云:凡祭,以其妃配。周立七廟,自后稷已下不得更立后稷父廟,故姜嫄無所妃也。以其尊敬父母,故特立婦人之廟而祭之。云謂之閟宮,閟,神之者,詩魯頌閟宮云: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同。毛傳云:閟,閉也。先妣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孟仲子曰:是禖宮也。鄭箋云: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廟曰神宮。孔疏云:釋詁云:毖,神。溢,愼也。閟與毖字異音同,故閟為神也。詒讓案:毛以姜嫄為周先妣,與鄭此注同,惟訓閟為閉為異。鄭邐注與箋詩同也。至毛傳引孟仲子說,以閟宮為禖宮。攷毛詩生民傳云: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箋云:禋祀上帝於郊媒。月令郊媒作高媒。郊注則云: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依詩傳、箋說,則郊媒為祀天。御覽禮儀部引五經異義,亦謂王者一歲七祭天,郊媒為其一。月令及生民疏述鄭記焦喬說,則謂古者祭天而以先媒配之,至高辛以後,改以高辛之君配之。諸說雖差異,要郊媒與周祀先妣之宮不同。仲子之說,自是別解,毛、鄭皆不從也。}} '''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 {{*|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夾鍾一名圜鍾。先祖,謂先王、先公。}} ●疏{{*|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者,謂宗廟時享也。通典吉禮云:王三獻后,薦朝事之豆籩,堂上以夾鍾之調歌,堂下以無射之調作大武之樂。以後王及后每獻,皆作樂如初。九獻之後,王降,冕而揔干,舞大武之樂以樂尸。案杜以奏屬堂下,歌屬水上,及舞在獻畢,說並得之。但奏以迎尸,歌以降神,並當在二祼之前。杜謂三獻始作樂,說尚未審耳。又玉海音樂引崔靈恩說及通典,並謂禘樂亦用此。案明堂位記魯禘用大夏、大武二舞,祭統說魯大嘗禘樂同,蓋以大武為主,而以大夏配之。左襄十年傳所謂魯有禘樂,賓祭用之,魯樂即周樂也。其祫樂則別見後,與此不同。<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者,陽律六,無射為末,故云陽聲之下。無射戌與夾鍾卯合也,詳大師疏。云夾鍾一名圜鍾者,據下經賈逵說,詳後疏。云先祖謂先王先公者,賈疏云:鄭據司服而言,但司服以先王先公服異,故別言。此則知先王先公樂同,故合說,以其俱是先祖故也。}} '''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播之言被也。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 ●疏{{*|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者,此言六樂當調以聲音也。大師說十二律亦有此文,義並同,互詳彼疏。<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者,均猶言調也。說文音部云: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賈疏云:謂若黃鍾為宮,自與已下徵、商、羽、角等為均,其絲數五聲各異也。或解以為均謂樂器八音之等。若然,何得先云言其均,始云皆待五聲八音乎?明言其均者,以為六者各據其首與下四聲為均,故云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云播之言被也者,播、被聲之轉。段玉裁云:播音轉則入歌戈部,是以熒播既豬。播即{{?}}堂,古音被,讀如婆,去聲。漢志魯國蕃縣音皮,皮古音如婆。案:段說是也。被者,取布之樂器,以發其音之義。大師注云:播猶揚也。揚與被義亦相成。云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者,杜據大師亦云播之以八音,故不從故書也。惠棟云:古藩字亦作播。尚書大傳五行傳云:播國率相行事。鄭注云:播讀為藩。段玉裁云:說文:播,潘從番聲,藩從潘聲。是三字聲類同,古音同在元寒部也。此云當為者,改其字,又云讀如者,既改為播字,則說播之音義如是也。說文曰:播,穜也,一曰布也。穜、布二義相同。}} '''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樂而禮畢。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矞;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疏{{*|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者,以下竝中論上文致鬼神示及作動物之事。六物與地示天神同,致則亦謂物鬽也。李光地云:此承上而論為樂感召之理,以起下六變九變之端也。黃以周云:一變至六變皆曰致物,一變至五變又曰致示,六變又曰致神。上文所謂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作動物是也。而此節意主作動物而言,故致物文在神示之上。賈疏云:此一變至六變不同者,據難致易致前後而言。案大司徒五地之物生動植俱有,此俱言動物不言植物者,據有精可感者而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者,說文攴部云:變,更也。文選東京賦薛綜注云:凡樂一變為一成,則更奏。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凡樂九變者舞九終,八變者舞八終,六變者舞六終。終,成也。賈疏云:燕禮云終,尚書云成,此云變,孔注尚書云九奏而致,不同者,凡樂曲成則終,終則更奏,各據終始而言。是以鄭云樂成是更奏也。云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者,以六樂致六物,與大宗伯地示百物之祭相應也。大蜡索鬼神,黨正文,詳黨正及大宗伯疏。李光地云:注以此六變為大蜡之樂,特因上下各言鬼神示之祀,中閒乃及百物,緣文生義,為此說爾,無所據也。夫大蜡而用樂,則有之矣。其索物而致之,感通之理,當與此同。然考之經,則祭蜡而龡豳頌,擊土鼓,以{{?}}老物,蓋籥章之掌,非大司樂之司也。且經文上蒙六樂,故知是通言樂理,非指蜡祭。其及于百物者,因此與下節皆論鬼神示之感,而邦國、萬民、賓客、遠人之屬,乃是同類,感應易曉,故言此以備作動物之意。猶虞書既言神人以和,而必終之以百獸率舞者,{{?}}非自為一事也。吳廷華云:經本合天神、土示、山川,而大槩言之。鄭因六變俱有致物之文,與郊特牲索饗萬物相符,故謂之蜡。然據神仕職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注以鬽為百物之神,是祭地示即有致物義,何獨言蜡?郊特牲言蜡,亦未聞有天神也。案:李、吳說是也。云六奏樂而禮畢者,唐郊祀錄引崔靈恩云:蜡者,索也。而索者,盡也。大盡天地四方之神而祭之,故其樂亦盡用四方之調。凡四方之十二神,則有十二律。此為六調,但舉陽律陰配,可番以合天地四方之神,故終數不過六也。詒讓案:鄭謂此經為大蜡,而經止有六變之樂,故謂大蜡之禮樂,六奏而畢。崔氏又曲為申釋,然非經意也。云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者,大蔟寅氣,姑洗辰氣,竝位在東方,故東方祭用之也。東方律尚有夾鍾,此不言者,上分樂而序之,亦無夾鍾,故鄭不數也。云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者,蕤賓午氣,位在南方,故南方祭用之也。云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者,夷則申氣,無射戌氣,竝位在西方,故西方祭用之也。云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者,黃鍾子氣,位在北方,故北方祭用之也。自大蔟以下,竝以其律為均,均亦即調也。賈疏云:此鄭知四方各別,祭用樂不同者,以郊特牲云:八蜡以記四方。又云: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順成之方,其蜡乃通。是四方各有八蜡,故知四方用樂各別也。吳廷華云:蜡樂與郊廟之祭不同。此經所謂六樂,葢承上雲門、咸池等六代之樂言之,非大蜡樂。鄭以六律為六樂,以配四方,春秋各二律,冬夏各一律,删去六呂不用。自古樂律未有舍陰用陽如此者,鄭特以意為湊合爾。案吳說是也。云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者,賈疏云:揔釋地祇與動之神,物雖有遲疾,皆由以樂和感之。云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者,此並鄭以意說六等之物,致之先後舒疾之義。云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賈疏云:鄭知土祇中有原隰者,案大司徒有五地,山林已下有原隰。今此則經上已說川澤、山林、丘陵及墳衍訖,惟不言原隰,故此土祇中有原隰可知也。又土祇中有平地者,案大宰九職云:一曰三農,生九穀。後鄭以三農者,原隰及平地。以其生九穀,故知此土祇中非直有原隰,亦有平地之神也。若然,不言原隰而云土祇者,欲見原隰中有社稷,故鄭君駁異義云:五變而致土祇。土祇者,五土之揔神,謂社。是以變原隰言土祇。郊特牲云:社祭土而主陰氣。是社稱土祇,故鄭云土神也。案大司徒:山林宜毛物,川澤宜鱗物,丘陵宜羽物,墳衍宜介物,原隰宜臝物。此經則以羽物配川澤,臝物配山林,鱗物配丘陸,毛物配墳衍,介物配土祇,與大司徒文不類者,彼以所宜而言,此據難致易致而說,故文有錯綜不同也。案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鄭注云:此周禮所謂蜡也。天宗,日月星。鄭以月令祈於天宗謂之蜡,則此天神亦是日月星辰,非大天神。以蜡祭所祭眾神,祭卑不可援尊,地神惟有土祇,是以知無天地大神也。詒讓案:原隰及平地之神,即王社、侯社、置社之神,詳大宗伯、小宗伯疏。云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者,謂四靈象應天之四官:龍,青龍;鳳,朱鳥;龜,玄武。惟麟無所屬。攷禮運孔疏引五經異義,左氏說麟中央軒轅大角之獸,陳欽說麟是西方毛蟲,許同左氏義,鄭駁不從,蓋亦以麟為西方獸。若然,西官白虎亦麟之象也。但四靈已在毛、羽、麟、介四物之內,不當別為象物。且若依鄭說,此為蜡祭,則彼迎百物未聞及四靈,此說殆非也。蓋上五物皆生物之鬽,與人相近。此象物則時見形象,本無生性,若夔、罔象之屬是也。以其與人尤遠,故與天神同六變致耳。云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者,明此象物及天神致之最後,非至和則不感也。曾釗云:賈說未安。案:下經奏樂于圜丘,六變則天神皆降,可知此天神即祭圜丘之神矣。土示亦即祭方澤之示。彼八變,此五變者,彼就奏以降神而言,故有不滅之樂節;此就神自致而言,故五變而已見其昭假之無閒也。案:曾謂此天神、土示通圜丘、方丘,得之。今攷當亦兼南北二郊等大神示而言。賈疏據月令祈來年於天宗,注謂蜡祭日月星,無天地大神,蓋沿鄭說之誤。引禮運者,釋文云: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案:今本禮記作獝,彼釋文亦作矞,與此同。鄭彼注云:捻之言閃也。獝、狘,飛走之貌也。失,猶去也。龜,北方之靈,信則至矣。此引之者,釋四靈之名。}}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終 ==注釋== <references /> {{footer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 ieqd0u2f2o395nbvtg4o3rlcoy20ux0 2485442 2485441 2024-10-31T22:17:23Z Victorius James 74321 2485442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 {{Header2|title=[[周禮正義]]|author=鄭玄|author2=孫詒讓 |section=卷四十二|times=漢|times2=清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type=|from= |notes=經文參閱[[周禮/春官宗伯]],自「大司樂」至「及天神」。}}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 瑞安孫詒讓學 ==大司樂== ===「大司樂」至「子弟焉」=== '''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鄭司農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 ●疏{{*|掌成均之灋者,大司樂教學之官法也。云“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者,諸子注云:學,大學也。大司樂通掌大、小學之政法,而專教大學,與師氏、保氏、樂師教小學,職掌互相備。王制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羣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鄭注云: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虞書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又文王世子云: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學正授數。又云: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依鄭說,禮記之大樂正,即此大司樂,在周為樂官之長,而兼掌學政者也。又案:周制,大學所教有三:一為國子,即王大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學而升者也。二為鄉遂大夫所興賢者、能者,司徒論其秀者入大學。王制云: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是也。三為侯國所貢士。此三者,皆大司樂教之。經唯云“合國子弟”者,舉其貴者言之,亦文不具也。詳“鄉大夫”疏。<ref name="疏文空1">,孫疏凡例皆先疏經再疏注,原其間空一字別之,此處作分段處理。</ref>}} {{*|注鄭司農云:“均,調也”者,《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聖王法承天、以立五均。”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是樂之調謂之均之。云“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者,據樂師云: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先鄭意,樂師主調樂音,此官主成均之法,即掌受樂師成事已調之樂。然成均為學名,文王世子有明文,先鄭成調之訓尤迂曲,故後鄭不從云。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者,《文王世子》注義同,證“成均”為學名,破先鄭義也。董說、賈疏及《文王世子》孔疏並以為《春秋繁露》文,檢今本《繁露》無此語,當在逸篇中。云“‘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者,此亦注用今字作法也。後鄭意,成均既為五帝之學,其制尤古,周時其遺禮猶存,可以法式,此官掌修建之也。云“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者,師氏以三德教國子,注義同。漢書禮樂志云:周詩即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說亦與鄭同。賈疏云:“案:《王制》云:‘王大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此不言王大子、王子與元士之子及俊選者,引文不具。此云弟者,則王子是也。自公以下,皆適子乃得入也’。”案:凡國子皆通適庶言之,故經、注並兼舉子弟。賈謂弟專據王子,非鄭恉也。凡國子入學之年,鄭王制注引書傳說,謂年十八入大學,而《大戴記——保傅》及《白虎通義——辟雍篇》、《漢書——食貨志》說,則並謂年十五入大學,未知孰是。其出學之年無文,《王制》注謂:“九年大成學止。”若然,年二十六而出學,與凡學士學成者,皆此官。“論其秀”者,告於王而升諸司馬,《王制》謂之進士是也。互詳師氏及司士疏。“引《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者,彼文云: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鄭彼注云:語謂論說於郊學。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天子飲酒於虞庠,則郊人亦得酌於上尊以相旅。”鄭引之者,亦證成均是學名也。黃以周云:文王世子以於成均別郊學之人。是成均為周大學之通稱。云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者,鄭以經言掌成均之法,嫌唯掌其禮法,而不立其宮舍,故據文王世子證成其義。學宮即謂學舍。大戴禮記保傅篇說小學云:小者,所學之宮也。若然,此成均亦即大學之宮。鄭彼注以成均為虞庠者,案虞庠有二:一為大學之北學,亦曰上庠;一為四郊之小學,曰虞庠。明堂位云:米廩,有虞氏之庠也。文王世子云:書在上庠。此大學之虞庠也。王制云:虞庠在國之西郊。北史劉芳傳引王制西郊作四郊,與祭義注合,是也。此小學之虞庠也。段玉裁云:文王世子注之虞庠,謂國之大學上庠,非小學。洪頤煊云:下言樂祖祭於瞽宗,成均有瞽宗,則即大學也。文王世子注虞庠,當是謂虞之上庠。鄭彼注:釋菜於虞庠,則濱賓於東序。虞庠與東序同處,是亦虞之上庠也。孔疏以西郊小學當此之虞庠,亦失之矣。案:段、洪說是也。呂飛鵬說同。此經成均當為大學,固無疑義,而鄭文王世子注謂郊人得於虞庠,酌上尊以相旅,則似仍主四郊小學為說。段玉裁參合此經及文王世子二文,謂大學、小學皆得謂之成均,鄭恉或當如段說。蓋成均為五帝之學,舜即五帝之一,故鄭謂成均近是虞庠。然古書無成均即虞庠之文,故仍為存疑之詞。此注亦不著其說。至周,大學之名見此經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則又有辟雍、上庠、東序、瞽宗。東序亦曰東膠,與成均為五學,皆大學也。大學之外,又有小學,又有四郊之虞庠。其制度及所在之地,諸家之說,紛異殊甚。今綜述鄭義及漢、唐舊說,而議其得失。王制云: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注云: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孔疏推其義,謂周諸侯從殷制,天子則大學在國,小學在郊。鄉射、大射、禮記注並謂大學射宮在郊,葢即據侯國制也。王制又云: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四郊。注云: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四郊,周之小學如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是鄭以東膠為周之大學在國中,虞庠為周之小學在四郊也。文王世子云: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注云: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學舞於夏后氏之學,學禮樂於殷之學。鄉射禮注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是鄭謂周立大學於國中,實備虞、夏、殷、周四代之學也。詩大雅靈臺孔疏引五經異義云:韓詩說辟廱者,天子之學圓如璧,壅之以水,示圓。言辟,取辟有德。不言辟水,言辟廱者,取其庸和也。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里之內,立明堂於中。五經之文所藏處,葢以茅草,取其絜清也。左氏說天子靈臺在大廟之中,壅之靈沼,謂之辟廱。鄭駁之云:玄之聞也,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泮宮。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然則大學即辟廱也。詩頌泮水云: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此復與辟廱同義之證也。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廱。其如是也,則辟廱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囿也,沼也,同言靈於臺下,為囿為沼可知。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西郊,王者相變之宜,眾家之說各不昭晢。雖然,於郊差近之耳,在廟則遠矣。王制與詩,其言察察,亦足以明之矣。是鄭又謂辟雍為大學,在西郊也。金鶚云:王制但言天子大學與諸侯異名,未嘗言與諸侯異地,則天子大學亦在郊,小學亦在王宮南之左矣。大戴禮云: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白虎通云: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小學、大學以年而分。王子八年甚幼,豈可入四郊之小學乎?小學必在宮南之左,天子諸侯所同,亦四代所同也。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別學於國,則學不在國中可知。養於國是國中小學,則養於學是國外大學可知。所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正與此互證。明天子大學,凡鄉遂所升,諸侯所貢,皆入於此。其人最眾,故立五學以居之。又學必習射,天子虎侯九十步,則其地必寬廣,此大學所以在郊也。樂記言武王散軍而郊射,射必在大學,又大學在郊之一證也。案金說足正王制注說周大學在王宮左,小學在郊,及虞庠即小學之誤。黃以周說同韓詩說,及大戴禮記盛德篇並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其說雖不塙,然可證大學在郊之義。蓋周制亦大學在郊,即五學是也。小學在國,雖無專名,要不得以四郊之虞庠當之矣。韓詩說謂辟雍在國南方七里之內,盛德則云在近郊三十里,二說不同。要大學必在近郊之內,近郊五十里為國中,故大學亦謂之國學。其六鄉七萬五千家,在二郊之閒,則別置鄉學。六鄉之餘,地在遠郊者,又別置郊學,即虞庠是也。王制簡不率教者,先移之左右鄉,次移之郊,又次移之遂,每移益遠,明郊學必在遠郊百里之內。魏書劉芳傳引王肅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蓋謂郊學在近郊,恐非也。至成均、辟雍,亦多異說。依鄭文王世子注說,則成均即上庠。然董子以成均為五帝之學,不專指虞學。況文王世子上庠與成均兩見,則非一學可知。然則成均當為虞以前之學。周大學、上庠之外,復有成均,實備五代之制。鄭謂立四代學,義尚未晐也。辟雍、大學,鄭駁異義謂在郊與三靈同處。葢五學皆在郊,近接靈囿。國語齊語:管子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閒燕之地,莫如郊囿。若國中,則朝宅衢市咸萃於是。大學學士甚眾,安可設於是乎?鄭義塙,不可易。然王制注實謂殷大學在郊,周大學在國。若然,鄭意周辟雍既為大學,則不得在郊。儻云在郊,則又不得為大學。駁異義未明著其說。王制孔疏云:鄭駁異義云三靈一雍在郊者,熊氏云:文王之時,猶從殷禮,故辟雍、大學在郊。劉氏以為周之小學為辟雍在郊。靈臺疏謂周立三代之學,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周以虞庠為辟雍,蓋即從劉說。不知鄭意果如是否?今攷辟雍乃天子講學之學,諸學以此為最尊,而劉、孔反以小學、虞庠當之,實為愼到失次。況王制本云虞庠在國之四郊,今本作西郊者,乃傳寫之誤。鄭本自不如是,尤不可以證辟雍之在西郊。依鄭說,辟雍與三靈同處。攷之古制,三靈又與明堂相近,則當在國之南郊。金鶚云:國以向南為正,故惟南郊可專稱郊。祭地必言北郊,而祭天直言郊,此其一證。故大學在郊,不必言南也。案:金說亦是也。鄭駁異義謂在西郊者,葢據詩周頌振鷺有乎彼西{{?}}之文。後漢書邊讓傳李注引韓詩薛君章句云: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學士皆潔白之人也。鄭疑即本韓詩說。然毛傳云:雝,澤也。則不以為辟雍。細繹毛義,西雝蓋即澤宮。毛所謂澤者,即司弓矢射義之澤。鄭箋以為西雝之澤,非毛恉,亦非詩義也。今通校諸經,涉學制之文,知周制國中為小學,在王宮之左。南郊為五學,是為大學。辟雍即大學,在郊與四學同處,殆無疑義。至五學方位,北上庠,東東序,西瞽宗,古無異說。唯成均、辟雍,眾說不同。鄭{{?}}云:周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其義最塙。陸佃黃以周說五學方位亦同。孔廣森亦以成均為在南,云:周人尚赤,先南方。是以五宮首明堂,五學首成均。林喬蔭云:王制云:天子曰辟雍。其位當在中。故大戴禮保傅篇引學禮云:帝入東學、南學、西學、北學、中學,凡為五學。對小學言之,五者皆稱大學。對四學言之,則中學又獨稱大學。蓋東西南北四學,為國子肄業之所。中之辟雍,乃天子所居,非學者之宮。易傳太初篇所謂在中央曰大學,天子之所自學者是也。金鶚云:五學以辟雍居中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承師問道,必在辟雍,辟雍之尊可知。大司樂總五學之教,而教樂德、樂語、樂舞,必於成均,成均之尊亦可知。故統五學可名為辟雍,亦統五學可名為成均。大司樂云:掌成均之{{?}},以治建國之學政。此成均乃五學之通稱也。明堂為正南,一堂而五室,可統稱為明堂,亦猶是也。然別而言之,則成均自是南學之名。今案:諸說謂成均為南學,辟雍為中學,皆不易之論。蓋五學之制,各別為一宮,地則相距不遠,旁列四學,而中為辟雍,即取雝水為名。若與四學同宮,而水圜其外,則是總圜四學,何以中學獨取此名?明辟雍與四學異宮,中學圜以水,四學不圜水也。凡王子弟及國中貴遊子弟幼者,則入王宮東之小學,師氏、保氏教焉。其庶族子弟幼者,則入四郊之虞庠,鄉吏教焉。長則選其秀者,皆入大學,大司樂教焉。其入學者,蓋分居四學,而辟雍則特尊,為王受成獻功及饗射之學。國子無事不敢入,惟王大射及學士學射,則在辟雍。祭義云:天子將祭,必先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宮。澤即靈囿、靈沼之澤宮,射宮即中學之辟雍。澤宮、辟雍,地異而雝水則同。司士云:春合諸學,秋合諸射。學即四學,射即辟雍也。周之學制,大較如是。自鄭君誤解王制,後儒相承莫辨。而鄭義之外,漢、魏、六朝諸儒釋學制者,復多異說。或謂大學與明堂、大廟同處。賈匠人疏引劉向別錄,謂明堂、辟雍與宗廟、社稷左右相對。異義引韓詩說,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左氏說又謂辟雍與大廟同處。舊唐書禮儀志顏師古明堂議引平帝元始四年孔牢等議,隋書牛弘傳引馬宮、王肅說,並與韓詩說同,則鄭已駁其非。而蔡邕集明堂月令論,直并三者為一,云,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鄉明,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易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晡入西學,莫入北學。太學在中央,天子之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大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禮記古大明堂之禮曰,日出居東門,膳夫是相。日中出南門,見九侯及門子。日側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出北闈,視帝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學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叜之位。言教學始於養老,由東方歲始也。又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習於東序。凡祭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詔焉。故稱太學令曰:中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禮記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禮記昭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雍之內。月令記曰:明堂者,水環四周。禮記盛德篇曰:明堂九室,外水名曰辟雍。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舍,奠於學,以訊馘告。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於京太室。詩魯頌云:矯矯虎臣,在泮獻馘。京,鎬京也。太室,辟雍之中明堂太室也。與諸臣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孝經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教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太學事通文合之義也。淮南子本經訓高注、靈臺疏引盧植禮記注、穎容春秋釋例並與蔡說略同。靈臺疏引袁準正論駁之云:明堂、宗廟、大學,禮之大物也,事義不同,各有所為,而世之論者合以為一體,失之遠矣。夫宗廟之中,人所致敬,幽隱清靜,鬼神所居,而使眾學處焉,饗射其中,人鬼慢黷,死生交錯,囚俘截耳,瘡痍流血,以干犯鬼神,非其理矣。自古帝王必立大小之學以教天下,有虞氏謂之上庠、下庠,夏后氏謂之東序、西序,殷謂之右學、左學,周謂之東膠、虞庠,皆以養老乞言。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周置師保之官,居虎門之側。然則學宮非一處也。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又曰:秋學禮,冬學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此周立三代之學也。可謂立其學,不可謂立其廟,然則大學非宗廟也。又曰: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宗廟之中,非百姓所觀也。王制曰:周人養國老於東膠,不曰辟廱。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宗廟之尊,不應與小學為左右也。辟廱之制,圓之以水。圓象天,取生長也;水潤下,取其惠澤也;水必有魚鼈,取其所以養也。是故明堂者,大朝諸侯講禮之處。宗廟,享鬼神歲覲之宮。辟廱,大射養孤之處。大學,眾學之居。各有所為,非一體也。古有王居明堂之禮,月令則其事也。天子居其中,學士處其內,君臣同處,死生參竝,非其義也。大射之禮,天子張三侯,大侯九十步,其次七十步,其次五十步,辟廱處其中。今未知辟廱廣狹之數,但二九十八,加之辟廱,則徑三百步也。凡有公卿大夫諸侯之賓,百官侍從之眾,殆非宗廟中所能容也。禮,天子立五門,又非一門之閒所能受也。於辟廱獻捷者,謂鬼神惡之也。或謂之學者,天下之所學也。揔謂之宮,大同之名也。生人不謂之廟,此其所以別也。先儒曰:春秋人君將行,告宗廟,反獻於廟。王制:釋奠於學,以訊馘告。則大學亦廟也。其上句曰:小學在公宮之左,太學在郊。明太學{{?}}廟,非所以為證也。周人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今王制亦小學近而大學遠,其言乖錯,非以為正也。案袁論雖不無舛駮,而論辟雍、大學與明堂、大廟之不可合而為一,則足與鄭駁異義互相申證。葢五學與明堂地雖相近,然各異宮,其與大廟則一在國,一在郊,固遠不相涉也。至蔡氏謂此經有門闈之學,即四學分列明堂四門,其說尤誤。王宮虎門之左,唯有宗廟,明堂本不在是。師氏、保氏掌教國子,即在王宮左之小學,非大司樂所掌之大學。師氏守王門,保氏守王闈,皆㝛衞之事,門闈又非學宮所在。蔡氏不詳攷,摭集諸文,概傅合為一,謬盭甚矣。互詳師氏疏。又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為學之制,凡有二義。一學之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共一基之上。東堂謂之東學,南堂謂之南學,西堂謂之西學,北堂謂之北學,中央謂之大學。二義云:凡立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謂之東學,在南郊謂之南學,在西郊謂之西學,在北郊謂之北學,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注祭義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案:崔所舉二義,皆非也。五學之制,本與明堂五室不同。明堂之制,五室同居一宮之中,堂宇相連,筵步同度,制自宜然。至於五學,則辟雍居中,為天子饗射之宮。三侯之道,逾二百步,則非徒四堂內之一室可知。況法兼四代,不宜徒取學名,必當略存古制。四學異同,雖無明文,然以魯米廩頖宮推之,其制必異。如同宮為室,而四堂異制,於理不可,其不可通明矣。至以四學分列四郊,而國中為大學,則尤不然。王制但云虞庠在國之四郊,鄭祭義注亦專據虞庠小學言之,何嘗謂四郊分建上庠、東序、瞽宗乎?大學即辟雍,辟雍在郊,鄭說塙不可易,但謂在國中則誤耳。其四郊虞庠之外,別有鄉遂之學,並詳州長疏。}} ===「凡有道」至「大武」===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道,多才藝者。德,能躬行者,若舜命夔典樂教胄子是也。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 ●疏{{*|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者,明大學之教,亦以德行道藝,與大司徒教鄉學,師氏、保氏教小學同也。漢書禮樂志說周典樂云: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據此,是有道德者,即指大司樂正屬諸官言之。蓋此經自大學、小學以及鄉、遂、郊之學,莫不以有道德者為師。但鄉學之師,自以鄉人之有道德者為之,士冠禮所謂鄉先生是也。是鄉師、鄉老、鄉大夫等官,雖掌教而不自為庠序之師,遂、郊諸官亦然。唯此官教大學,及師氏、保氏教小學,則即以官而為帥,與彼異也。云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者,於,經例當作于,石經及各本並誤。此明樂官之賢者得祭於學也。金鶚云:文王世子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帥,秋冬亦如之。又云:天子視學,命有司祭先聖先師。此樂祖即先師也。瞽宗為周之西學,祭義云:祀先賢于西學。先賢亦先師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道,多才藝者者,法言問道篇云: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無不通即多才藝之義。藝即六藝,道、藝義同。鄉大夫兼舉之曰道藝,此偏舉之則曰有道。保氏養國子以道,而教之以六藝,藝之精者即道也。樂雖為六藝之一耑,而此官掌治大學之政,其教亦通晐三物,不徒教樂也。賈疏引論語雍也篇求也藝,鄭注云:藝,多才藝。又憲問篇云: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證才藝與六藝別。此教樂之官,不得以六藝解之,非也。道藝詳宮正疏。云德,能躬行者者,德即六德、六行。鄉大夫兼舉之曰德行,此偏舉之則曰有德。德可以兼行,故鄭以能躬行為釋。賈疏云:案師氏注:德行,外內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彼釋三德、三行為外內,此云德能躬行,則身內有德,又能身行。黃以周云: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其科曰六德、六行、六藝。有德行者謂之師,有道藝者謂之儒,故冢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曰: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大司樂之樂祖,所謂有道者,即以道得民之儒也;有德者,即以賢得民之師也。樂祖,記謂之先師,謂其有德行也。師以賢得民,先師、先賢一也。案:黃說是也。鄭祭義注云:先賢,有道德,王所使教國子者。文王世子注又以樂祖釋先師。綜校鄭義,蓋凡師儒之教於學者,通得祀為樂祖,而以德行為尤重,故記通謂之先師,又謂之先賢。至於前古聖哲,則別祀為先聖,故文王世子注云:先聖,周公若孔子。明先聖非教學之師儒,葢視先師為尤尊矣。云若舜命夔典樂,教冑子是也者,據書堯典文,證有道德使為樂官,而教國子之事也。冑子,釋文作育子,云:本亦作冑。惠棟云:說文引虞書云教育子,云養子使作善也。爾雅育、冑皆訓長,故馬季長注尚書亦云:冑,長也,教長天下之子弟。阮元云:此注尚作,說文同。作教育子,陸本是也。詒讓案:偽古文入舜典,亦作冑子,鄭、王制注引同。段玉裁謂蓋今文作育,古文作冑,則二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書注云:國子也。云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者,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韋注云:神瞽,古樂正,知天道者也。死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謂之神瞽。是樂祖即樂官也。文王世子:春秋冬並官釋奠於其先師。彼注引此經樂祖,謂即先師之類。但彼三時釋奠禮殺,與祭不同。此樂祖之祭,時月及禮皆無攷。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者,孔繼汾謂樂人所共宗上,當有瞽宗二字,是也。後鄭明堂位注義同。王氏訂義及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殷學為瞽宗。宗,尊也。瞽,無目之稱,譬童蒙無有所識,為瞽蒙之尊。又瞽宗者,樂官也,教國子弟。樂訓道童蒙,故因以為學名。案:崔說非鄭義。瞽為樂人,詳序官瞽矇疏。云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者,或說蓋以瞽宗為宗廟也。呂氏春秋。尊師篇云:天子入太廟,祭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先師與先聖同祭,容古亦有祭於廟之說。然此瞽宗則塙為學名,故後鄭不從也。云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者,釋文云:泮,本亦作頖。案:明堂位本作頖,頖俗字。說文有泮無頖,引此者,欲見瞽宗是學名也。鄭彼注云:瞽宗,樂師瞽矇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於此祭之。即據此經為說。賈疏云: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以其教樂在瞽宗,故祭樂祖還在瞽宗。雖有學干戈在東序,以誦弦為正。文王世子云:禮在瞽宗,書在上庠。鄭注云: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己同。則學禮、樂在瞽宗,祭禮先師亦在瞽宗矣。若然,書在上庠,書之先師亦祭於上庠,其詩則春誦夏弦在東序,則祭亦在東序也。故鄭注文王世子云: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也。是皆有先師當祭可知也。祭義云: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是天子親祭之,不見祭先聖者,文不備祭可知。案:賈謂祭詩、書、禮、樂之祖各於其學,文王世子孔疏說同。陳祥道則謂祀先聖先師皆於西學。秦蕙田云:瞽宗在辟雍之西。記云:祀先瞖於西學。則凡先聖先師並祀於瞽宗也。賈疏疑非。黃以周云:詩書禮樂各有祖,大司樂掌樂,故特云樂祖。疏家謂各祭其祖於其學,經固無是文,注亦無是意也。文王世子言樂在東序,詩在南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賈引春誦夏弦以證樂在瞽宗,又以之證詩在東序,語既矛盾,且大師詔之,文應句絕。鄭注連瞽宗為文云:春誦歌樂,夏弦播詩。又注禮在瞽宗云:學禮樂於殷之學。是詩禮樂之祖皆祭於瞽宗明矣。案秦黃皆本陳說以駁賈說,是也。瞽宗於五學在西,故祭義謂之西學。鄭祭義注云:西學,周小學也。彼注亦據此經樂祖為說,而別以西學為小學。孔疏又謂小學即虞庠,在國之西郊,與瞽宗在國異。不知西學亦即大學之瞽宗,周大學在郊不在國也。祀先賢不於小學虞庠,鄭孔說竝誤,不足據。又蔡氏明堂月令論引禮記大學志云: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大學。案左文二年傳引周志云: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周書大匡篇亦有此文。此與逸禮祭聖人善人於明當之說似合。但禮經無文,未詳其典云何。又此經樂祖即樂官,祭於瞽宗亦即大學,而逸禮謂無位者祭於大學,則疑秦漢人之異說,與此經及祭義文皆不相應也。}}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疏{{*|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者,此樂德,樂語、樂舞以下,並樂官之官法也。樂德者,大師云以六德為之本是也。大司徒鄉三物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師氏三德教國子,一至德,二敏德,三孝德,並與此小異。賈疏云:此必使有道有德者教之。此是樂中之六德,與教萬民者少別。其中、和二德,取大司徒六德之下;孝、友二德,取大司徒六行之上;其祗、庸二德與彼異,自是樂德所加。李光地云:六德與師氏三德相表裏,中和即至德,祗庸即敏德,六行、三行皆以孝友為先,故孝友即孝德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中猶忠也者,據大司徒六德有中和,注云:忠言以中心。惠棟云:中與忠通。漢呂君碑云:以中勇顯名。義作忠。後漢王常為漢中將軍,馮異傳作中。古文孝經引詩云:忠心藏之,何日忘之?今毛詩作中。曾子大孝篇云: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知忠與中同。云和,剛柔適也者,大司徒注義同。賈子新書道術篇云:剛柔得適謂之和。云祗敬,庸有常也者,爾雅釋詁云:祗,敬也。庸,常也。云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者,大司徒注義同。}}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荅述曰語。}} ●疏{{*|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者,謂言語應荅,比於詩、樂,所以通意恉,遠鄙倍也。凡賓客、饗射、旅酬之後則有語,故鄉射記云:古者於旅也語。文王世子云: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云: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又記養三老五更云: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注云:語,談說也。樂記子貢論古樂云:君子於是語。國語周語云:晉羊舌肸聘於周,單靖公享之,語說昊天有成命。皆所謂樂語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興者,以善物喻善事者,大師注云: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釋名釋典藝云:興物而作謂之興。論語陽貨篇孔安國注云:興,引譬連類也。案:此言語之興與六詩之興義略同。云道讀曰導者,以音見義也。導、道聲類同。說文寸部云:導,導引也。丁晏云:道、導古通。論語:道之以政,道之以德。漢書刑法志引作導。云導者,言古以剴今也者,釋名釋言語云:導,陶也,陶演己意也。廣雅釋詁云:導,語也。說文刀部云:剴,大鎌也,一曰摩也。言古以剴今,亦謂道引遠古之言語,以摩切今所行之事。樂記子夏說古樂云君子於是道古是也。云倍文曰諷者,漢書賈誼傳顏注云:倍讀曰背。賈疏云:謂不開讀之。詒讓案:荀子大略篇云少不諷,楊注云諷謂就學諷詩書也。此諷誦並謂倍文,文亦謂詩歌之屬。云以聲節之曰誦者,賈疏云此亦皆背文,但諷是直言之,無吟詠,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為異。文王世子春誦注誦謂歌樂,歌樂即詩也。以配樂而歌,故云歌樂,亦是以聲節之。徐養原云諷如小兒背書,聲無回曲,誦則有抑揚頓挫之致。案:徐說是也。說文言部諷誦互訓,葢散文得通誦,詳瞽矇疏。云發端曰言,荅述曰語者,襍記云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又喪服四制云齊衰之喪,對而不言,注云言先發口也。釋名釋言語云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賈疏云詩公劉云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毛云直言曰言,荅述曰語。許氏說文云直言曰論,荅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故鄭注襍記云言,言己事為人說為語。}}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㲈》,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 ●疏{{*|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者,賈疏云:此大司樂所教是大舞,樂師所教者是小舞。案內則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特云大夏者,鄭云樂之文武備,其實六舞皆樂也。保氏云教之六樂,二官共教者,彼教以書,此教以舞,故共其職也。詒讓案:此六代大舞,所謂萬舞也。保氏謂之六樂者,亦有金石之奏及詩歌,墨子公孟篇云舞詩三百是也。六樂雖有歌奏,而以舞為尤重,故此職專據教舞為文。葢保氏教小學,亦兼肄六樂之歌奏,而舞則不過象勺。此官教大學,二十以上之國子,咸肄大舞,而亦不遺歌奏。二官所教,足互相備,亦官聯也。賈疏又云:案孝經緯云:伏犧之樂曰立基,神農之樂曰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又樂緯云: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樂曰六英。注云: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六英者,六合之英。皇甫謐曰:少昊之樂曰九淵。則伏犧已下皆有樂。今此惟有黃帝、堯、舜、禹、湯者,案易繫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鄭注云:金天、高陽、高辛遵黃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焉。則此所不存者,義亦然也。然鄭惟據五帝之中而言,則三皇之樂不存者,以質故也。案依賈說,此經六樂斷自黃帝者,以前古樂,或以質,或以無所改作,皆不存。而漢書律厤志、三統厤譜於少昊、顓頊、帝嚳皆云周人{{?}}其樂,則劉歆說周時自有少昊諸帝之樂,以年代既遠,遷廢不用。與賈說不同,未知孰是。<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此周所存六代之樂者,黃帝、堯、舜、禹揚樂,皆前代樂,至周尚存者,合之周自作之大武,為六代之樂。白虎通義禮樂篇引河閒獻王樂元語云:受命而興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是也。云黃帝曰雲門、大卷者,賈疏謂已下六舞,並依樂緯及元命包說。蔡氏獨斷云:樂,黃帝曰雲門。國語周語韋注、玉燭寶典引樂緯𥡴耀嘉宋均注說竝同。羣書治要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作雲門、咸池之樂。又楚辭遠遊王注云:承雲即雲門,黃帝樂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亦云:咸池、承雲皆黃帝樂。而呂氏春秋古樂篇則以承雲為帝顓頊作,未詳孰是。大卷詳後。云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者,祭法云: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鄭彼注云:明民,謂使之衣服有{{?}}也。國語魯語展禽對臧文仲亦云: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則與祭法文小異。以下文覈之,鄭此注並依魯語,不據祭法也。云言其德如雲之所出者,以門者,人所出入,明黃帝之德盛,如雲之所出,故樂曰雲門。云民得以有族類者,賈疏云:解大卷。卷者,卷聚之義,即族類也。故祭法云正民百物以明民是也。云大咸、咸池,堯樂也者,獨斷云:堯曰咸池。楚辭遠游王注、周語韋注、文選東京賦薛綜注說同。賈疏云:案樂記云:大章,章之也。注云:堯樂名也。周禮闕之,或作大卷。又云:咸池,備矣。注云: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脩而用之,周禮曰大咸。與此經注樂名不同者,本黃帝樂名曰咸池,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堯若增脩黃帝樂體者,存其本名,猶曰咸池,則此大咸也。若樂體依舊不增脩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故云大章,堯樂也。周公作樂,更作大卷,大卷則大章,大章名雖堯樂,其體是黃帝樂,故此大卷亦為黃帝樂也。周公以堯時存黃帝咸池為堯樂名,則更為黃帝樂立名,名曰雲門,則雲門與大卷為一名,故下文分樂而序之,更不序大卷也。樂記孔疏說同。又引熊氏云:案周禮云雲門、大卷,大卷在大咸之上,此大章在咸池之上,故知大卷當大章。樂記唯云咸池、大章,無雲門之名,周禮雲門在六代樂之首,故知別為黃帝之雲門之名也。黃帝之樂,堯增脩者既謂之咸池,不增脩者別名大卷,明周為黃帝於不增脩之樂別更立名,故知於大卷之上別加雲門,是雲門、大卷一也。禮樂志云:黃帝曰咸池。今周禮大咸在雲門之下,大詔之上,當堯之代,故知堯增脩曰咸池也。案賈說三樂,悉本熊安生義。江永云:呂氏春秋黄帝作咸池,莊周亦云黃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則咸池非堯樂。樂記注云:大章,堯樂名。咸池,黃帝樂名。堯增脩而用之。是鄭自圓其說也。咸池為黃帝樂,而雲門、大卷皆為黃帝樂,亦屬可疑。此無大章樂者,當時大章之樂不存耳。至魯所存,又止有四代之樂,故季札觀樂無雲門、咸池。案江說亦通。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風俗通義聲音篇、莊子天下篇、漢禮樂志、初學記樂部引樂緯汁圖徵、文選嘯{{?}}注引樂緯動聲儀,並云:黃帝作咸池。呂氏春秋古樂篇云:黃帝命令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意,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其說尤詳。故鄭樂記注亦以咸池為黃帝樂。惟此六樂,並以時代先後為次。大咸在雲門、大卷之後,大㲈之前,鄭依敘次差之,定為堯樂。樂記注以為堯增脩而用之,故咸池雖本黃帝所作,而亦得為堯樂。其說雖無塙證,然墨子三辯篇云:湯脩九招。呂覽古樂篇亦云:舜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湯修九招、六列,此並後王脩前代樂之事。堯脩咸池,理或然也。淮南子齊俗訓云:有虞氏其樂咸池,承雲九韶。許注云:舜兼用黃帝樂。此又以咸池為舜樂,葢所傳之異。至樂記所說大章,白虎通義引禮記、莊子天下、漢禮樂志、初學記引樂緯、公羊隱五年何注,竝以為堯樂。呂覽古樂又云:堯命質為樂,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是為堯所自作之樂無疑。樂記注云:周禮闕之。則鄭不以當此經之大卷可知。其云或作大卷者,乃後人所增。雖賈氏所引已有此文,而與孔疏所述不合。禮記釋文於咸池注周禮曰大咸下云:一本作大卷。此復一別本,以咸池為大卷,與今本以大章為大卷者又異,皆非鄭注之舊。竊謂此經大半與樂記大章本不相涉,江氏謂周時大章已不存,於理可信。六朝義疏家以此經有雲門、大卷而無大章,樂記有大章而無雲門、大卷,欲强為傅合,乃以大卷當大章,遂謂堯用大卷,改名大章而不脩,脩咸池而不改名。周人以大卷歸之黃帝,而加以雲門之美稱,以咸池專屬之堯,而別謂之大咸。展轉申演,糾互益甚。今通校鄭二禮注義,葢六樂之中,惟咸池為黃帝樂本名,大章為堯樂本名,自是兩樂。周六樂有堯所增脩之咸池,而無其自作之大章,既無堯脩大卷之事,亦非周加雲門之名。鄭說如是而已。其熊、賈、孔諸家推測之論,既非鄭恉,葢無取焉。云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者,禪,宋婺州本、注疏本並作殫,賈疏述注同,今依宋余本、岳本、嘉靖本,與葉鈔釋文及校宋本北堂書鈔樂部所引合。此亦魯語展禽語。禪,韋本作單,注云:單,盡也。均,平也。儀,善也。祭法作賞均刑法以義終,與此文義並異,非鄭所據。禪、單、殫聲類同。案:鄭語又云: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單均與單平義正同,則今本魯語字不誤。祭法作能賞,鄭注云:賞,賞善,謂禪舜,封禹、稷等也。則鄭或讀單為禪,然非古義也。云言其德無所不施者,鄭樂記注云:咸,皆也。池之書,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初學記樂部引五經通義云:黃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池,施也。黃帝時道皆施於民。又引樂緯汁{{?}}{{?}},宋均注云: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御覽樂部引樂緯注云:池者,施也。道施於民,故曰咸池。並與鄭義畧同,唯宋均讀池如字小異。云大㲈,舜樂也者,說文音部云:韶,虞舜樂也。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云:舜樂曰簫韶。此大㲈即簫詔,簫正作,作箾。說文竹部云箾韶,左襄二十九年傳云韶箾是也。段玉裁云:經典舜樂字皆作韶,惟此作㲈。考說文革部:鞀,或作{{?}},或作{{?}},籀文作㲈,從殸,召聲。是則周禮為古文假借字也。案:段說是也。後注及保氏注並作大韶,用正字也。漢禮樂志字又作招,墨子三辯、莊子至樂、列子周穆王、呂氏春秋古樂、淮南子齊俗、史記五帝本紀、山海經大荒西經並有九招。史記李斯傳昭虞武象,字又作昭。招、昭亦並韶之借字。云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者,樂記云:韶,繼也。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周禮曰大韶,賈疏引元命包云:舜之時,民樂其紹堯之業。白虎通義禮樂篇云: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舜曰簫韶,舜時民樂其脩紹堯道也。漢禮樂志作招,云:招,繼堯也。並與義同。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義與鄭異。云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者,賈疏云:案禹貢云敷土,敷,布也,布治九州之水土。是敷土之事也。樂記云:夏,大也。注云: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大中國,即是大堯、舜之德也。元命苞云:禹能德並三聖。德並三聖,即是大堯、舜之德,亦一也。詒讓案:禹貢禹敷土,史記夏本紀及荀子成相篇並作傅土,傅、敷字通。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漢禮樂志云:夏,大承二帝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夏曰大夏,夏時民樂大其三聖相承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亦並同鄭義。云大濩,湯。樂也者,墨子三辯篇云:湯。放桀,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湯。命伊尹作為。大護。濩、護字通。云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者,亦魯語文。韋注云:除其邪,謂放桀扞大忠也。祭法亦有此文,除其邪作除其虐,與魯語異。云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者,漢禮樂。志云:湯。作濩,濩言救民也。風俗通義聲音篇濩作護,說與漢志同。藝文類聚帝王部引元命苞云:湯。之時,民大樂。其救於患害。故護者,救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護。護者,救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殷曰大護,殷時民樂。大其護己也。亦並同鄭義。惟御覽樂。部引宋均樂。緯注云:湯。承衰而起,護先王之道,故曰大護。義與鄭異。云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者,魯語云:武王去民之穢。祭法云: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檃括其文。云言其德能成武功者,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作為大武。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周曰大武,周時民樂其伐紂也。漢禮樂志云: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禮記曰:周樂曰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又云:文王作武,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又三代改制質文篇云:文王作武樂,武王作象樂,周公作汋樂。賈疏引元命包亦云:文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曰武。案:樂記說大武之舞云: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公之事也。是大武有武王、太公、周公之事,則為武王命周公所作無疑。莊子天下篇亦云: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董子及春秋緯並謂文王作武,失之。}} ===「以六律」至「動物」===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國語》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動物,羽臝之屬。《虞書》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 ●疏{{*|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者,通論樂官總調眾樂,以備賓祭之用。月令季春云:擇吉日,大合樂。文王世子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是其事也。李光地云:大合樂,乃肄習於學之事。賈疏云:以六律、六同者,此舉十二管以表其鍾,樂器之中不用管也。大合樂者,據薦腥之後,合樂之時用之也。此所合樂,即下云若樂六變,若樂八變,若樂九變之等。彼據祭天下神,此據正祭合樂。若然,合樂在下神後,面文退下神樂在後者,以下神用一代樂,此用六代,六代事重,故進之在上。若然,下神不亞合樂,而隔分樂之後者,以分樂序之,皆用一代,此三禘下神亦用一代,若不隔分樂,恐其相亂,且使一變、二變之等,與分樂所用樂同,故三禘在下也。案賈推鄭義,以此經所說為即後三禘之合樂。蓋古樂大節凡五:先金奏,次升歌,次下管,笙入,次閒歌,而終以合樂,合樂則興舞。此賓祭大樂之恆法也。鄭釋後三禘之樂云: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祼焉,乃後合樂而祭之。依賈說,此經大合樂,即彼注所云合樂,以其備六舞,故特稱大,以示區別。而彼徑所說三大祭之樂,則自為降神之樂,即彼注所云先奏以致其神者也。郊特牲孔疏則據此注宗廟九奏之文,謂即後降神之樂,與賈說不同。今攷此經以致鬼神示與和邦國、諧萬民、安賓客、說遠人、作動物通為六事,平列為文,則其為泛論樂理,殆無疑義。李氏以大合樂為肄習之事,最為允當。蓋合之云者,亦謂講肄其器調,諧協其音節。後大胥合舞合聲,注釋為等其進退曲折,使應節奏,此合樂義正與彼同也。鄭以二至明日致神示鬼鬽為釋,說固不塙。至賈以為三禘之合樂,則鄭本無是義,非徒先後失次,經必無此文例也。孔又據注引書皋陶謨文,以此經為降神之樂,則與大合樂之文齟齬不合。汎諦審鄭書注義,亦並未嘗以簫韶九成為降神之樂,孔說尤不可通。要之,此經後文圜丘、方丘、宗廟、三禘及兩郊、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之樂,無論降神、正樂,皆各自具本章,與此章絕不相涉。六朝以來,說禮者並謂降神與正樂有兩次合樂,遂以此經與後文强相比傅,重悂貤謬,不可究詰。不知祭饗盛樂,其合樂皆止一次,降神與迎賓之樂,皆不過金奏升歌一二節,諸家紛紛之論,均無當於經義也。互詳後三禘章疏。大合樂非偏作六代樂,亦詳後疏。云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者,賈疏云:致么神示者,是據三禘而言,以和邦國以下,亦據三禘之祭,各包此數事,故鄭引虞書以證宗廟。李光地云:以下推言其用之之效,蓋用樂多端,各從類應,非專主一事而言也。案:李說是也。致鬼神示以下,乃泛論樂和而後可以用之賓祭,猶大宗伯云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也。致鬼神示,自通晐內外羣祀之用樂者而言,非專指三禘之樂也。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者,中庸云:柔遠人也。注云:遠人,蕃國之諸侯也。若然,此賓客遠人,並據朝聘諸侯諸臣,凡賓禮咸有合樂也。但要服以內,朝聘有常期者,謂之賓客,其蕃國無常期而世一至者,謂之遠人,變文見義爾。云以作動物者,據祭四方百物亦有樂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者,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云:聖人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漢書律厤志云: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鍾,二曰大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呂,三曰應鍾,四曰大呂,五曰夾鍾,六曰中呂。六呂即六同。漢郊祀志王莽引周官作六鍾,鍾、同義亦通也。六呂又名六閒,國語周語云:為之六閒,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韋注云:六閒,六呂,在陽律之間。又大師云: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故云合陽聲,合陰聲也。云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者,漢律厤志云: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以風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銅也。大戴禮記保傅篇云:大師持銅而御戶左。銅即律也。賈疏云:案典同,先鄭云:陽律以竹,陰律以銅。後鄭云:皆以銅為。與此注義同也。云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者,大師注義同。賈疏云:據律厤志而言,子午已東為上生,子午已西為下生。上生為陽,陽主息,故三分益一。下生為陰,陰主減,故三分去一。案律厤志: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大蔟為人統,律長八寸。又云: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上生下生,盡於中呂。陰陽生於黃鍾,始於左旋。八八為位者,假令黃鍾生林鍾,是歷八辰,自此已下皆然。是八八為位,蓋象八風也。引國語者,周語云:景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均鍾,百官軌儀。韋注云:律謂六律六呂也。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弦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之,以制樂者。均,平也。度律,度律呂之長短,以平其鍾,和其聲,以立百事之道法也。賈疏云:鄭引之者,欲取以六律六同均之,以制鍾之大小,須應律同也。云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者,此鄭說周語之義。賈疏云:中聲,謂上生下生,定律之長短。度律,以律計,自倍半而立鍾之均。均即是應律長短者也。詒讓案:鄭所謂均者,即後世之調。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鶡冠子環流篇云:五聲不同,圴然其可喜一也。鄭意周語言度律均鍾者,即謂以度定律,以律制鍾之均。均即每宮五調,十二宮六十調也。此與韋義小異。云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者,鄭意經合樂云大,則與尋常樂節不同,故謂徧作六樂也。宋書樂志引王肅議云:說者以為周家祀天唯舞雲門,祭地唯舞咸池,宗廟唯舞大武,似失其義矣。周禮:賓客皆作備樂。左傳: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徧舞六代之樂也。然則一會之日,具作六代樂矣。天地宗廟,事之大者,賓客燕會,比之為細。王制曰: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可以燕樂而踰天地宗廟之樂乎?周官: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夫六律、六呂、五聲、八音,皆一時而作之,至於六舞,獨分擘而用之,所以不懨人心也。又周官: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東夷之樂也。又: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吹而歌之,燕亦如之。四夷之樂,乃入宗廟,先代之典,獨不得用。大享及燕曰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樂,皆主之於宗廟,而後播及其餘也。夫作先王樂者,貴能包而用之;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案王肅說與鄭同,謂大祭祀、大賓客皆徧作六代之樂。宋志引韓祗說,通典樂引任昉奏,並依其議,又引梁武帝駁王說云,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耳,豈謂致鬼神祇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禋徧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濩者,濩,武舞也,周監於二代,質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禘祭,不及四時也,案梁武說與王述舊說略同,而謂大祭止備文武二舞,義尤完密,蓋邐經大合樂,本非祭後合樂之節,鄭王二說,皆不可通,大祭禮節繁重,禋燎祼獻,其事已多,而鄭王謂徧作六樂,賈氏又謂徧作不一時俱為,待一代訖乃更為,信如其說,則六樂多者九變,少者亦有六變,叚令六樂備作,至少亦有三四十變,此豈一日所能竟乎,至左莊二十年傳,王子頹樂乃徧舞,杜注云,皆舞六代之樂。 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及國語周語韋注說並同。然彼乃縱樂非法,不為典要,大祭祀用盛樂,必不如是。王肅引以證禮,殊為失攷。據襄二十九年左傳,則魯有韶、夏、濩、武四大舞,而禘用盛樂,止舞武、夏,是知天子三禘,亦止用文、武二舞,不容更有增益。左傳襄十年杜注謂魯禘作四代之樂,孔疏推其義,謂天子禘用六代樂,此與明堂位不合,不足據。孔又引鄭義,以為天子祫用六代之樂,禘用四代之樂。然此注無禘、祫用樂不同之說,孔亦不知何據也。又漢書郊祀志載王莽改祭祀云:周官天墜之祀,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鍾、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祀天神,祭墬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墬神祇之物皆至。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祀天則天文從,祭墬則墬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天墬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文,則以墬配,一體之誼也。此天墬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別樂曰:冬日至,於墬上之圜丘,奏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樂八變,則墬祇皆出。天墬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案:莽說亦以大合樂為徧作六樂,與鄭義同。然以此章大合樂與下文分樂以至六樂、六變諸文為一事,並為孟春合祀天地於南郊之樂,其三大祭之樂別為二至天地各特祀之樂,與鄭、賈義又大異。攷南郊合祀天地,說甚不經。下文分樂諸文,與此大合樂亦不相涉。莽肊并為一說,殊謬妄。舊唐書禮儀志、賈曾表亦以此經為合祭天神地祇人鬼於圜丘,蓋即隱據莽說,今並無取焉。云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者,賈疏云:皆神仕職文。案:彼注致神鬼於祖廟,致物鬽於墠壇,蓋用祭天地之明日。若然,此經合樂,據三禘正祭天,而引彼天地之小神及人鬼在明日祭之者,但彼明日所祭小神,用樂無文,彼神既多,合樂之時,當與此三禘正祭合樂同,故彼此文同稱致。但據彼正祭祭天地大神,無宗廟之祭,祭天明日,兼祭人鬼,與此為異也。案:賈述鄭義,謂此經即後文三禘之合樂。然鄭意果如是,不宜絕不及二至正祭,而反舉明日致神示鬼鬽之禮。賈說似非鄭恉。審繹注意,蓋以經大合樂云致鬼神示,又云以作動物,與神仕文巧合,故據以為說,並非謂二至三禘之合樂也。但依神仕注義,彼職於二至大祭次日,別為致天地人物之祭,禮視正祭隆殺縣殊,不當亦備盛樂。此經致鬼神示,自是泛論祭樂,本無專指。鄭、賈說雖不同,其非經義一也。云動物,羽{{?}}之屬者,即大司徒五地之動物:毛物、鱗物、羽物、介物、{{?}}物是也。此動物據物鬽而言,皆非生物。引虞書者,皋陶謨文,偽古文改入益稷。賈疏謂古文在舜典,誤。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者,賈疏云:是舜祭宗廟之禮。案:彼鄭注:戛,擽也。戛擊鳴球已下數器,鳴球即玉磬也。{{?}}拊以韋為之,裝之以糠,所以節樂。以詠者,謂歌詩也。詒讓案:此祭樂升歌之節,於樂節為第二。{{?}}歌,大師謂之登歌,詳彼疏。依鄭說,則戛擊統鳴球以下四者言之。偽孔傳云:戛擊柷敔,所以作止樂。則以戛擊為指柷敔,與鄭說異,非也。云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祖考之神來至也。虞賓者,謂舜以為賓,即二王後丹朱也。羣后德讓者,謂諸侯助祭者以德讓。已上皆宗廟堂上之樂所感也。案:書言祖考來格,文在升歌之後,下管之前。賈述鄭義,亦謂祖考之神來至,{{?}}堂上樂所感。是則堂上升歌,即所謂降神之樂矣。而賈後疏則謂九德之歌,九變之舞,悉為隆神之樂。大師疏又謂降神合樂,有兩次升歌。郊特牲孔疏亦據此注,謂書九成即九變,亦是降神之樂。其說雖不同,要皆非經義,詳後疏。云下管鼗鼓者,此謂下管,樂之第三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舜廟堂下之樂,故言下。案:下管亦詳大師疏。云合止柷敔者,釋文云:或本又作梧。案:梧即敔之借字。此謂合樂,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合樂用柷,柷狀如漆{{?}},中有椎,搖之所以節樂。敔狀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櫟之,所以止樂。案鄉飲酒禮注云:合樂,謂歌樂與眾聲俱作。凡合樂之節並在閒歌後,而書先合樂後閒歌者,文不次也。此書備詳祭樂諸節,惟無金奏者,金奏在正樂之先,文偶不具。合樂之後有興舞,無無算樂者,無算樂乃無算爵所用,不在正樂之數,唯鄉飲酒、燕禮有之,祭饗則無也。合樂亦詳後疏。云笙鏞以閒者,謂閒歌,樂之第四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鏞者,西方之樂謂之鏞。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以閒者,堂上堂下閒代而作。案鄉飲酒禮云:閒歌魚麗,笙{{?}}庚,歌南山有臺,笙崇丘,歌南有嘉魚。笙{{?}}儀注云:閒,代也。謂一歌則一吹,與書注義同。但鄉飲酒有笙入無下管,故以笙與歌迭奏。天子諸侯禮盛,有下管,亦兼奏笙,則當以管笙與歌迭奏。段玉裁改鏞為庸,云:庸,今版本皆作鏞,誤。古文尚書作庸,鄭訓為功也,偽孔傳訓為大鍾眡瞭,大射儀疏引笙、庸皆不誤,大司樂注、疏皆為淺人誤改。案:段校是也。今本尚書作鏞,偽孔傳云:鏞,大鍾,吹笙擊鍾。依眡瞭疏引書,則孔本亦當作庸,今本皆後人所改。偽孔繹笙為吹笙,不知天子樂重管不重笙,不當舉笙以配庸,其說與鄭異,亦當以鄭為正。云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釋文云:{{?}},本又作蹌。案:今書偽孔本作蹌,與鄭本異。說文倉部引書亦作{{?}},是許、鄭所據本同。此謂合樂興舞,亦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飛鳥走獸{{?}}{{?}}然而舞也。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韶,舜樂也。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故致得來儀。儀,匹。謂致得雄曰鳳,雌曰皇。來儀,止巢而乘匹。案:此下文六變致象物,象物有象在天,謂四靈之屬。四靈則鳳皇是其一。此六變,彼九成者,其實六{{?}}致之。而言九者,以宗廟九變為限,靈鳥又難致之物,故於九成而言耳。云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夔語舜云:磬有大小,予{{?}}大石磬,拊小石磬,則感百獸相率而舞。庶尹允諧者,庶,眾也;尹,正也;允,信也。言樂之所感,使眾正之官信得其諧和。云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者,明書言九成,與後三禘宗廟奏樂九變同,其奏樂之效,亦可互證也。賈疏云:此經總言三祀大祭,但天地大祭,效驗無文,所引尚書,惟有宗廟,故指宗廟而言也。然尚書云祖考,即此經致鬼也;虞賓,即此經以安賓客;羣后德讓,即此經邦國也;鳥獸鳳皇等,即此經動物也;庶君允諧,即此經“以諧萬民,以說遠人”也。}} ===「乃分樂」至「天神」===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分,謂各用一代之樂。}} ●疏{{*|乃分樂而序之者,序經例當作敘,石經及各本並誤,詳小宰疏。賈疏云:此與下諸文為總目,上總云六舞,今分此六代之舞,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後代,使尊卑有序,故云序。金鶚云:大司樂言六樂分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俱舉大祭祀而言也。舞師云:凡小祭祀則不興舞,不舞則無樂。是知六樂所祭,皆大祭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分謂各用一代之樂者,鄭意下文諸祀祭初降神,分用一代樂,對正祭合樂,皆備用六代樂,為大合樂也。今攷此實兼降神合樂,皆分用六樂,與上文大合樂不相冡,詳後疏。}} '''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鍾,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孝經說》曰「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 ●疏{{*|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竢天神。案此冡上以祀為文,則不當作竢,葢匡氏所改,非故書也。此奏黃鍾者為迎尸之樂,所謂先樂金奏也。歌大呂者為降神之樂,舞雲門者為薦獻後之合樂,合樂則興舞也。降神之樂不得有舞,合樂時堂上雖亦有歌,而與先之升歌復不同,並非一祭之樂,前後重舉也。以後六樂並同。此祀天神,鄭以為祀五帝,葢對後文三禘天神之樂為祀昊天也。賈疏推彼注義,以圜鍾為宮以下為始祭降神之樂,此經與彼相對,則亦以為薦獻之前降神之樂可知。故郊特牲孔疏引熊氏云:四時迎氣及諸小祀等,並有降神之樂,則大司樂分樂而序之以下,降神正祭同其樂是也。蓋六朝諸儒咸謂降神與正祭之樂各備升歌、下管、閒歌、合樂、興舞諸節,賈、孔禮疏並沿其說。通典吉禮說郊祭感帝亦以此樂為降神之樂,即依熊義。郊特牲疏又引皇侃說,謂祭感生帝無降神之樂,失之。賈疏云:此黃鍾言奏,大呂言歌者,云奏據出聲而言,云歌據合曲而說,其實歌、奏通也。知不據堂上歌詩合大呂之調謂之歌者,春秋左氏傳云:晉侯砍鍾二肆,取半以則魏絳,魏絳於是有金石之樂。彼據磬列肆而言,是不在歌詩亦謂之歌,明不據偏歌詩也。襄四年晉侯饗穆叔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亦此類也。案:賈說非也。經凡以奏與歌對文者,奏並謂金奏,歌並謂升歌。奏以九夏,歌則以三百篇之詩。小師注云:歌,依詠詩也。初學記樂部引韓詩章句云:有章曲曰歌。葢協其律調,則此經奏黃鍾、歌大呂等是也。教其章義,則左傳所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是也。歌鍾二肆,自是編鍾,以其應歌詩,故謂之歌鍾,與升歌義不殊也。鄭鍾師注誤以九夏為樂歌,賈遂掍歌、奏為一,殊為失攷。北史牛弘傳引三禮義宗云:周官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歌大呂者,用大呂為調。奏者謂堂下四縣,歌者謂堂上所歌。崔說精析,足證賈疏之誤。律調各備五聲,此不言聲者,徐養原云:六歌、六奏,蓋皆宮調也。案:徐說蓋本宋史樂志引姜夔議,謂周六樂,奏六律,歌六呂,惟十二宮,於義近是。又此舞雲門等並止舉一樂,但大祭合樂,皆當備文武二舞,唯以雲門等為主,下五祭各主所用舞竝同。鄭與王肅竝謂大祭合六舞。王肅引舊說,謂並止用一舞。二說不同,皆非也。詳前疏。又案:依熊安生說,則迎氣祭五帝亦用此樂。六藝流別引尚書大傳說:迎春之樂,倡之以角,舞之以羽。迎夏之樂,倡之以徵,舞之以鼓鼗。迎中氣,樂用黃鍾之官。迎秋之樂,倡之以商,舞之以干戚。迎冬之樂,倡之以羽,舞之以干戈。依伏說,則五時樂舞各異,與鄭、熊不合,恐不足據。<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者,賈疏云:以經云奏,奏者,奏擊以出聲,故據鍾而言。大呂經云歌,歌者,發聲出音,故據聲而說,亦互而通也。言為均者,案下文云: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鄭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則是言均者,欲作樂先擊此二者之鍾,以均諸樂。是以鍾師云:以鍾鼓奏九夏。鄭云:先擊鍾,後擊鼓。論語亦云:始作,翕如也。鄭云:始作,謂金奏。是凡樂皆先奏鍾以均諸樂也。必舉此二者,以其配合。案:賈以歌、奏互通,又謂作樂先擊二者之鍾,亦誤。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堂下之樂,以鍾為重,故舉鍾而言。堂上之樂,以人聲為貴,故以歌為稱。言歌者,知是堂上之音。稱奏者,知是堂下之樂。案:崔說得之。依其說,則奏黃鍾者,擊鍾磬等,以黃鍾宮起調畢曲。歌大呂者,歌詩等,以大呂宮起調畢曲。均即調也。云黃鍾,陽聲之首者,此六祭之奏,皆用六律陽聲,黃鍾為陽律第一,見大師職。云大呂為之合者,六祭之歌,皆用六同陰聲,大呂為陰同第一,黃鍾為子,大呂為丑,子與丑合也。並詳大師疏。江永云:此一律一呂之相合,為地支之子與丑合,亦即日{{?}}與月建之相合也。下諸律呂皆然。云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者,賈疏云:以黃鍾律之首雲門,又黃{{?}}樂以尊祭尊,故云尊之也。云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者,明此天神中無圜丘昊天也。賈疏云:案下云若樂六變,天神皆降,是昊天,則知此天神非天帝也,是五帝矣。知及日月星者,案大宗伯:昊天在禋祀中,日月星辰在實柴中。鄭注云:五帝亦用實柴之禮。則日月星與五帝同科。此下文又不見日月星別用樂之事,故知此天神中有日月星辰可知。其司中已下在槱燎中,則不得入天神中,故下文約與四望同樂也。云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者,大傳注云: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舍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公羊宣三年何注云: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孫,更王天下。此即鄭受命帝之說。周書作雒篇云:乃設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與食。玉燭寶典引尚書大傳云:正月禮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也。並南郊特祀受命帝之事。孫星衍云:郊祀志:匡衡、張譚奏議,宜於長安定南北郊。衡言:臣聞郊紫壇饗帝之義,埽地而祭,上質也。歌大呂,舞雲門,以竢天神。則匡衡即以周官祀天神是夏正之郊。鄭用匡衡之議。案:孫說是也。鄭謂周祭南郊在夏正建寅之月,與{{?}}圜丘之祭在建子之月者異,故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鄭注云:易說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夏正,建寅之月也。此言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是鄭說即據郊特牲及易緯兩文,故大宰疏引箴膏肓謂郊以夏正上旬之日是也。春秋繁露郊祭篇云:周以郊為百神始,始入歲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收於地,先貴之義也。亦與易緯說同。郊既必在建寅之月,則冬至圜丘之祭不得名郊,故郊特牲又云: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注云:言日以周郊天之月而至,陽氣新用事,順之而用辛日。此說非也。郊天之月而日至,魯禮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魯以無冬至祭天於圜丘之事,是以建子之月郊天,示先有事也。用辛日者,凡為人君,當齊戒自新耳。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是鄭謂魯禮郊在建子之月,周南郊不在子月之說也。其王肅則謂南郊與圜丘是一,即在建子之月,與夏正祈穀之郊事異而名同。故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孔疏云:王肅用董仲舒、劉向之說,以此為周郊。上文云郊之祭,迎長日之至,謂周之郊祭於建子之月,而迎此冬至長日之至也。{{?}}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故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建寅之月又祈穀郊祭。此言始者,對建寅為始也。南齊書禮志引盧植說,亦同王義。郊特牲疏又引聖證論王肅難鄭云: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下云周之始郊日以至,玄以為迎長日謂夏正也。郊天日以至,玄以為冬至之日。說其長日至於上,而妄為之說,又徙其始郊日以至於下,非其義也。玄又云: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若儒者愚人也,則不能記斯禮也。苟其不愚不{{?}},亂於周、魯也。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周禮云冬至祭天於圜丘,知圜丘與郊是一也。言始郊者,冬至陽氣初動,天之始也,對啓蟄又將郊祀,故言始。孔子家語云:定公問孔子郊祀之事,孔子對之。與此郊特牲文同,皆以為天子郊祭之事。此王難鄭郊特牲注之說也。家語郊問篇王注義略同。孔又引聖證論馬昭申鄭云:易緯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則周天子不用日至郊也。夏正月陽氣始升,日者陽氣之主,日長而陽氣盛,故祭其始升而迎其盛,月令天子正月迎春是也。若冬至祭天,陰氣始盛,祭陰迎陽,豈為理乎?周禮云:冬日至,祭天於地上之圓丘。不言郊,則非祭郊也。言凡地上之丘,皆可祭焉,無常處,故不言郊。周官之制,祭天圓丘,其禮王服大裘而冕,乘玉路,建大常。明堂位云:魯君以孟春祀帝于郊,服衮服,乘素車,龍旂。衣服、車旂皆自不同,何得以諸侯之郊說天子圓丘?言始郊者,魯以轉卜三正,以建子之月為始,故稱始也。又禮記云:魯君臣未嘗相弒,禮俗未嘗相變,而弒三君。季氏舞八佾,旅於{{?}}山,婦人{{?}}而相弔。儒者此記,豈非亂乎?據此諸文,故以郊、丘為別,冬至之郊,特為魯禮。張融引韓詩說三王各正其郊,與王肅同。今案: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孔安國、唐明皇注並同王義,以郊祀為圜丘。邢疏又引張融稱董仲舒、劉向、馬融之倫,皆㡿周人之祀昊天於郊,以后稷配,無如玄說配蒼帝也。此皆不從鄭義。金鶚申鄭難王云:圜丘祭於冬日至,周禮有明文。若郊祭則在夏正孟春。左氏桓五年傳:啓蟄而郊。杜注:啓蟄,夏正建寅之月。鄭注郊特牲引易說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是郊與圜丘不同月,郊非圜丘明矣。肅謂周郊於建子之月,迎冬至長日之至而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寅月又祈穀郊祭,故言始也。是肅以郊之用辛,與周禮冬日至圜丘為一祭。然迎長日之至,亦非冬至。月令仲夏之月日長至,是夏至為長至也。仲冬之月日短至,是冬至為短至也。日至者,極至之稱。夏至日北極,當云日北至,晝長極,故曰日長至。冬至日南極,當云日南至,晝短極,故云日短至。以左傳日南至例之,可知冬至當為短至也。後儒訓至為到,以冬至為長至,誤矣。郊迎長日之至,此至字固當訓到,然云長日之至,不云日長至,與月令之文不同。子月冬至以後,日尚短甚,不得言長日之至。迨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郊祭以寅月,與卯月近,故曰迎長日之至。鄭說至當不易,而郊非圜丘,更可知矣。肅又謂:子月之郊,所以報本;寅月之郊,所以祈穀。是亦不然。王者歲祭天有三:冬至之禘,專為報本;孟春之郊,報本亦兼祈穀;仲夏之雩,專為祈穀。何以言之?月令:孟春元日,祈穀于上帝。注云:上辛,郊祭天。左氏襄七年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孟春之郊,固以祈穀也。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又云:大報本,反始也。是郊亦以報本也。報本、祈穀二者,以報本為主,祈穀則雩主之。周頌噫嘻序云:春夏祈穀於上帝也。鄭注以夏祈穀為雩。月令:仲夏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雩所以求雨,其為祈穀正祭可知。又仲春祭社稷,亦為祈穀。祈穀有此二祭,則夏正之郊,必不以祈穀為重矣。肅謂寅月郊,專以祈穀,非也。案:金說是也。周制,冬至圜丘祭昊天,以帝嚳配;夏正南郊祭蒼帝,以后稷配。鄭義根據經記,不可易也。王肅謂:冬至圜丘通名郊。其說本史記封禪書及西漢諸儒,非必不可通。而合圜丘、南郊為一帝,皆配以稷,則妄說也。又案:依郊特牲大報天之文,則南郊之祭,蓋以受命帝為主,餘四帝亦配食,然不得與受命帝並尊。故鄭說南郊,唯以受命帝為言。受命帝謂於大微五帝中,特尊其德運之帝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引鄒子云: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呂氏春秋應同篇、史記封禪書及漢書郊祀志載張倉、公孫臣、賈誼、兒寬說並同。五行大義引春秋感精符、漢書律厤志引劉歆三統厤及郊祀志引劉向說,五德並以相生為次,虞土、夏金、殷水、周木。二說不同。鄭從三統,故謂周受命帝為即蒼帝靈威仰。大傳孔疏引春秋元命苞說與鄭同。王肅私定家語,亦謂周以木德王,而說郊帝,則又不從鄭說。故祭法孔疏引王肅難鄭云:案易:帝出乎震。震,東方,生萬物之初,故王者制之。初以木德王天下,非謂木精之所生。五帝皆黃帝之子孫,各改號代變,而以五行為次焉,何大微之精所生乎?又郊祭,鄭玄云:祭感生之帝。唯祭一帝耳,郊特牲何得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又引馬昭申鄭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案文自了,不待師說,則始祖之所自出,非五帝而{{?}}。河圖云:姜原履大人之跡生后稷,{{?}}任夢大人感而生文王。又中候云:姬昌,蒼帝子。經緯所說明文。又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則周公配蒼帝靈威仰。漢氏及魏,據此義而各配其行。易云:帝出乎震。自論八卦,養萬物於四時,不據感生所出也。孫星衍申鄭難王云:商頌小序言:長發,大禘也。其詩云:帝立子生商。又云:玄王桓撥。鄭箋云:帝,黑帝也。承黑帝而生子,故謂契為玄王。又云: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考商頌即有玄王之號,又有帝立之說,則感生帝見于經文。春秋繁露云: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故帝使禹、臯論性,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周土,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五經異義云: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說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繹商頌之文,稱契母有絨方將。周詩亦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爾雅釋詩履帝武敏云:武,迹也。敏,拇也。爾雅周公所作,縱子夏諸人增補,亦周末之書。既以敏為拇,亦以姜嫄有屐迹之事矣。案:孫說足申鄭義。但鄭謂圜丘祭北辰耀魄寶,郊祭感生帝靈威仰諸名,本於緯書。王肅難之,持論自正。然德運終始之說,其原甚古。王者之興,自當各有受命之帝。蓋圜丘昊天,為天之全體,百王同尊。南郊上帝,則於五天帝之中,獨尊其德運之帝,以示受命之所由。此亦聖人治神制禮之精義,特不必為感生之說耳。史記封禪書云:秦襄公既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自帝。此雖與受命帝不同,然亦足證周特尊蒼帝之說。此注謂郊祀受命帝,不云感生帝,說自純正。此經凡言天者,皆謂昊天;言上帝者,皆謂受命帝;言五帝者,謂五色之帝。三者尊卑不同,而同為天帝則一,蓋非天不可以稱帝也。揆之經義,周南郊祀受命帝,當祀天帝之大皡。鄭注月令,誤以大皞為人帝,而別據緯書為釋,其說固不塙。而周有受命帝之祭,則固不誤也。五帝名號及六天之說,並詳小宗伯疏。郊與圜丘異同,詳後疏。又案禮記及春秋所言郊禮,又有魯禮,與周不甚同。郊特牲孔疏云:魯之郊祭,師說不同。崔氏、皇氏用王肅之說,以魯冬至郊天,至建寅之月,又郊以祈穀。故左傳云:啟蟄而郊。又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二郊也。若依鄭說,則異於此也。魯唯一郊,不與天子郊天同月,轉卜三正。故穀梁傳云:魯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若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若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若不從,則止。故聖證論馬昭引穀梁傳以荅王肅之難,是魯一郊則止。或用建子之月郊,則此云日以至,及宣三年正月郊,牛之口傷是也。或用建寅之月,則春秋左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也。但春秋,魯禮也,無建丑之月耳。若杜預不信禮記,不取公羊、穀梁,魯唯有建寅郊天,及龍見而雩。今案魯郊轉卜三正,春秋經、傳有明文,鄭說塙不可易。左哀十三年傳,子服景伯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畢。此又似有建酉月之祭,其禮無徵。孔疏謂是虛言,理或然也。此魯禮雖與周郊禮不相涉,而後儒每多淆掍,謹附攷其略於此。云孝經說,日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者,通典吉禮引孝經鉤命決有此文。檀弓孔疏引鄭志:張逸問:禮注云書說,書說何書也?荅曰:尚書緯也。當為注時,在文網中,嫌引祕書,故諸所牽圖讖皆謂之說。故此職及大祝、夏官、敍官、校人注引孝經緯,馮相氏注引樂緯,並稱說也。孝經緯義與郊特牲同,引之者,證必於南郊之義。賈說云:郊所感帝用樂,與祭五帝不異,以其所郊天亦是五帝故也。}} ===「乃奏大蔟」至「天神」=== '''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 {{*|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 ●疏{{*|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歌太蔟,舞咸池,以竢地祇。案奏大蔟為金奏,不當云歌。以祭地示亦冡上以祭為文,祭不當作竢。匡所述非元文也。賈疏云:地示卑於天神,故降用大蔟陽聲第二及咸池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者,大蔟寅與應鍾亥合也。詳大師疏。云咸池,大咸也者,前注同。云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下竝同。賈疏云以其下文若樂八變者,是崐崘大地,即知此地祇非大地也,是神州之神可知。知及社稷者,以六冕差之,社稷雖在小祀,若薦祭言之,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用血與郊同,又在五嶽之上,故知用樂亦與神州同,謂若日月星與五帝同也。金鶚云:鼓人云以路鼓鼓社祭,社祭與神祀鬼享連文,乃祭地之通稱。大司樂以地該社,鼓人以祀該地,彼此互見。案北郊神州,詳典瑞疏。}} '''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 {{*|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四望,五嶽、四鎭、四竇。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 ●疏{{*|以祀四望者,賈疏云:四望又卑於神州,故降用陽聲第三,及用大㲈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者,姑洗辰與南呂酉合也。詳大師疏。云四望,五嶽、四鎭、四竇者,釋文云:竇,本又作瀆。案:竇即瀆之借字,大宗伯注正作瀆。漢書郊祀志王莽說此經合樂云: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案:莽葢因此四望言祀,故謂其兼有天神。然其說非也。詳大宗伯疏。云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者,賈疏云:以此上下,更不見有司中等用樂之法。又案:大宗伯天神云祀,地祇云祭,人鬼云享。四望是地祇,而不云祭,而變稱祀,明經意本容司中等神,故變文見用樂也。無正文,故云或與以疑之也。詒讓案:四望山川皆地示,而與地示不同樂,則知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雖天神,亦容不與天神同樂,故鄭別以尊卑之次約之,疑其與四望同樂也。}} '''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函鍾一名林鍾。}} ●疏{{*|以祭山川者,謂中小山川祭自貍沈始者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者,蕤賓午與函鍾未合也。詳大師疏云:函鍾一名林鍾者,以此經六祭之樂,奏與歌之律,並取合辰相配,林鍾為蕤賓之合。此以函鍾配蕤賓,故知函鍾即林鍾。大師說六同,亦有函鍾,無林鍾也。唐郊祀錄引三禮義宗云:函鍾即林鍾也。函鍾以函容為義。}} '''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小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跡,感神靈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謂之閟宮。閟,神之。}} ●疏{{*|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者,賈疏云:案祭法:王立七廟,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皆月祭之。二祧,享嘗乃止。不見先妣者,以其七廟外非常,故不言。若祭,當與二祧同,亦享嘗乃止。若追享,自然及之矣。案周祭先妣廟,禮經無文。依賈說,則四時及禘祫皆有祭。詩魯頌閟宮孔疏則云:先妣立廟非常,月朔四時,祭所不及。其祭時節,禮無明文,或因大祭而則祭之也。通典吉禮云:周祭先妣之廟,四時薦,禘祫與七廟皆祭。又引高堂隆議,魏文思后依周姜嫄廟禘祫。宋書禮志朱膺之議亦云:閟宮之祀,高堂隆、趙怡並云周人祫歲俱祫祭之。案高堂隆議,似以姜嫄惟配禘祫,而時享不及,即孔沖遠所本。而依杜說,則禘祫之外,四時有薦而無祭,與賈說又{{?}}不同。古經無可質證,未能定其孰是。管子輕重己篇說夏至天子祭太宗,又云出祭王母,或即指先妣之祭與?至漢書郊祀志:王莽改祭祀,以天地合祀,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說不經,非古禮也。賈疏又云:若然,分樂序之,尊者用前代,其先祖先妣服衮冕,山川百物用玄冕。今用樂,山川在先妣上者,以其山川外神是自然之神,先祀生時曾事之,故樂用前代無嫌。案賈說非也。此六舞配天神地示人鬼,皆以時代先後自相次,不為尊卑之等。又此祭先妣舞大濩,蓋亦文武干羽兼備。春秋隱五年經: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公羊何注云: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穀梁范注義同。以此經覈之,何、范說疑未塙。<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者,夷則申與小呂已合也。詳大師疏。云小呂一名中呂者,以中呂為夷則之合,此以小呂配夷則,故知小呂即中呂。大師六同,亦有小呂,無中呂也。孔廣森云:小呂三寸三分强,倍而用之,六寸六分强。周禮中呂皆稱小呂,據其未倍時,本於諸管為最短,故得小呂之名。據其既倍者言之,則長短居三呂之中,故或謂之中呂。云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踐,感神靈而生后稷者,釋文云:嫄,本亦作原。案:原、嫄字同。大戴禮記帝繫篇云: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產后稷。史記周本紀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號曰后稷。釋文:別本與史記同。詩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武帝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鄭彼箋云:姜姓者,本炎帝之後,有女名嫄,當堯之時,為高辛氏之世妃。帝,上帝也。敏,拇也。姜嫄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如有人道感己者,於是遂有身,後則生子,是為后稷。是姜嫄感神靈生后稷之事。賈疏云:詩云:履帝武敏歆。毛君義與史記同,以為姜嫄帝嚳妃,履帝武敏歆,謂履帝嚳車轍馬跡生后稷,后稷為帝嚳親子。鄭君義依命厤序,帝嚳傳十世乃至堯,后稷為堯官,則姜嫄為帝嚳後世妃,而言履帝武敏歆者,帝謂天帝也。是鄭解巨人跡與毛異也。詩生民孔疏引鄭志趙商問:此箋云帝,上帝,又云當堯之時,姜嫄帝高辛氏世妃,意以為非帝嚳之妃。史記嚳以姜嫄為妃,是生后稷,明文皎然。又毛亦云高辛氏帝。苟信先籍,未覺其徧隱,是以敢問易毛之義。荅曰:即姜嫄誠帝嚳之妃,履大人之迹而歆歆然,是非眞意矣。乃有神氣,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驗後,其不合者,何可悉信?是故悉信亦非,不信亦非。稷稚於堯,堯見為天子,高辛與堯並在天子位乎?又引張融申鄭義云:稷、契年稚於堯,堯不與嚳並處帝位,則稷、契焉得為嚳子乎?若使稷、契必嚳子,如史記是堯之兄弟也。堯有賢弟七十不用,須舜舉之,此不然明矣。詩之雅、頌,姜嫄履迹而生,為周始祖。有娀以玄鳥生商,而契為玄王。即如毛傳、史記之說,嚳為稷、契之父。帝嚳聖夫,姜嫄正妃,配合生子,人之常道,則詩何故但難其母,不美其父?而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后稷,周、魯何殊特立姜嫄之庿乎?案:賈、孔及張融說皆深得鄭恉。呂氏春秋愼勢篇云神農十七世有天下,則帝嚳傳十世,當非毖緯之妄說。姜嫄非嚳妃,鄭說與大戴禮、毛詩傳、史記及生民疏引馬融、王肅說並絕異。然以年代校之,義似允協。古事茫昧,羣言殽亂,姑兩存之,以竢覈定。云是周之先母也者,爾雅釋親云:母為妣。說文女部云:妣,殁母也。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之母,故謂之先妣也。云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者,釋文云:妃,本亦作配。賈疏云:凡祭,以其妃配。周立七廟,自后稷已下不得更立后稷父廟,故姜嫄無所妃也。以其尊敬父母,故特立婦人之廟而祭之。云謂之閟宮,閟,神之者,詩魯頌閟宮云: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同。毛傳云:閟,閉也。先妣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孟仲子曰:是禖宮也。鄭箋云: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廟曰神宮。孔疏云:釋詁云:毖,神。溢,愼也。閟與毖字異音同,故閟為神也。詒讓案:毛以姜嫄為周先妣,與鄭此注同,惟訓閟為閉為異。鄭邐注與箋詩同也。至毛傳引孟仲子說,以閟宮為禖宮。攷毛詩生民傳云: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箋云:禋祀上帝於郊媒。月令郊媒作高媒。郊注則云: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依詩傳、箋說,則郊媒為祀天。御覽禮儀部引五經異義,亦謂王者一歲七祭天,郊媒為其一。月令及生民疏述鄭記焦喬說,則謂古者祭天而以先媒配之,至高辛以後,改以高辛之君配之。諸說雖差異,要郊媒與周祀先妣之宮不同。仲子之說,自是別解,毛、鄭皆不從也。}} '''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 {{*|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夾鍾一名圜鍾。先祖,謂先王、先公。}} ●疏{{*|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者,謂宗廟時享也。通典吉禮云:王三獻后,薦朝事之豆籩,堂上以夾鍾之調歌,堂下以無射之調作大武之樂。以後王及后每獻,皆作樂如初。九獻之後,王降,冕而揔干,舞大武之樂以樂尸。案杜以奏屬堂下,歌屬水上,及舞在獻畢,說並得之。但奏以迎尸,歌以降神,並當在二祼之前。杜謂三獻始作樂,說尚未審耳。又玉海音樂引崔靈恩說及通典,並謂禘樂亦用此。案明堂位記魯禘用大夏、大武二舞,祭統說魯大嘗禘樂同,蓋以大武為主,而以大夏配之。左襄十年傳所謂魯有禘樂,賓祭用之,魯樂即周樂也。其祫樂則別見後,與此不同。<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者,陽律六,無射為末,故云陽聲之下。無射戌與夾鍾卯合也,詳大師疏。云夾鍾一名圜鍾者,據下經賈逵說,詳後疏。云先祖謂先王先公者,賈疏云:鄭據司服而言,但司服以先王先公服異,故別言。此則知先王先公樂同,故合說,以其俱是先祖故也。}} '''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播之言被也。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 ●疏{{*|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者,此言六樂當調以聲音也。大師說十二律亦有此文,義並同,互詳彼疏。<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者,均猶言調也。說文音部云: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賈疏云:謂若黃鍾為宮,自與已下徵、商、羽、角等為均,其絲數五聲各異也。或解以為均謂樂器八音之等。若然,何得先云言其均,始云皆待五聲八音乎?明言其均者,以為六者各據其首與下四聲為均,故云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云播之言被也者,播、被聲之轉。段玉裁云:播音轉則入歌戈部,是以熒播既豬。播即{{?}}堂,古音被,讀如婆,去聲。漢志魯國蕃縣音皮,皮古音如婆。案:段說是也。被者,取布之樂器,以發其音之義。大師注云:播猶揚也。揚與被義亦相成。云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者,杜據大師亦云播之以八音,故不從故書也。惠棟云:古藩字亦作播。尚書大傳五行傳云:播國率相行事。鄭注云:播讀為藩。段玉裁云:說文:播,潘從番聲,藩從潘聲。是三字聲類同,古音同在元寒部也。此云當為者,改其字,又云讀如者,既改為播字,則說播之音義如是也。說文曰:播,穜也,一曰布也。穜、布二義相同。}} '''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樂而禮畢。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矞;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疏{{*|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者,以下竝中論上文致鬼神示及作動物之事。六物與地示天神同,致則亦謂物鬽也。李光地云:此承上而論為樂感召之理,以起下六變九變之端也。黃以周云:一變至六變皆曰致物,一變至五變又曰致示,六變又曰致神。上文所謂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作動物是也。而此節意主作動物而言,故致物文在神示之上。賈疏云:此一變至六變不同者,據難致易致前後而言。案大司徒五地之物生動植俱有,此俱言動物不言植物者,據有精可感者而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者,說文攴部云:變,更也。文選東京賦薛綜注云:凡樂一變為一成,則更奏。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凡樂九變者舞九終,八變者舞八終,六變者舞六終。終,成也。賈疏云:燕禮云終,尚書云成,此云變,孔注尚書云九奏而致,不同者,凡樂曲成則終,終則更奏,各據終始而言。是以鄭云樂成是更奏也。云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者,以六樂致六物,與大宗伯地示百物之祭相應也。大蜡索鬼神,黨正文,詳黨正及大宗伯疏。李光地云:注以此六變為大蜡之樂,特因上下各言鬼神示之祀,中閒乃及百物,緣文生義,為此說爾,無所據也。夫大蜡而用樂,則有之矣。其索物而致之,感通之理,當與此同。然考之經,則祭蜡而龡豳頌,擊土鼓,以{{?}}老物,蓋籥章之掌,非大司樂之司也。且經文上蒙六樂,故知是通言樂理,非指蜡祭。其及于百物者,因此與下節皆論鬼神示之感,而邦國、萬民、賓客、遠人之屬,乃是同類,感應易曉,故言此以備作動物之意。猶虞書既言神人以和,而必終之以百獸率舞者,{{?}}非自為一事也。吳廷華云:經本合天神、土示、山川,而大槩言之。鄭因六變俱有致物之文,與郊特牲索饗萬物相符,故謂之蜡。然據神仕職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注以鬽為百物之神,是祭地示即有致物義,何獨言蜡?郊特牲言蜡,亦未聞有天神也。案:李、吳說是也。云六奏樂而禮畢者,唐郊祀錄引崔靈恩云:蜡者,索也。而索者,盡也。大盡天地四方之神而祭之,故其樂亦盡用四方之調。凡四方之十二神,則有十二律。此為六調,但舉陽律陰配,可番以合天地四方之神,故終數不過六也。詒讓案:鄭謂此經為大蜡,而經止有六變之樂,故謂大蜡之禮樂,六奏而畢。崔氏又曲為申釋,然非經意也。云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者,大蔟寅氣,姑洗辰氣,竝位在東方,故東方祭用之也。東方律尚有夾鍾,此不言者,上分樂而序之,亦無夾鍾,故鄭不數也。云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者,蕤賓午氣,位在南方,故南方祭用之也。云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者,夷則申氣,無射戌氣,竝位在西方,故西方祭用之也。云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者,黃鍾子氣,位在北方,故北方祭用之也。自大蔟以下,竝以其律為均,均亦即調也。賈疏云:此鄭知四方各別,祭用樂不同者,以郊特牲云:八蜡以記四方。又云: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順成之方,其蜡乃通。是四方各有八蜡,故知四方用樂各別也。吳廷華云:蜡樂與郊廟之祭不同。此經所謂六樂,葢承上雲門、咸池等六代之樂言之,非大蜡樂。鄭以六律為六樂,以配四方,春秋各二律,冬夏各一律,删去六呂不用。自古樂律未有舍陰用陽如此者,鄭特以意為湊合爾。案吳說是也。云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者,賈疏云:揔釋地祇與動之神,物雖有遲疾,皆由以樂和感之。云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者,此並鄭以意說六等之物,致之先後舒疾之義。云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賈疏云:鄭知土祇中有原隰者,案大司徒有五地,山林已下有原隰。今此則經上已說川澤、山林、丘陵及墳衍訖,惟不言原隰,故此土祇中有原隰可知也。又土祇中有平地者,案大宰九職云:一曰三農,生九穀。後鄭以三農者,原隰及平地。以其生九穀,故知此土祇中非直有原隰,亦有平地之神也。若然,不言原隰而云土祇者,欲見原隰中有社稷,故鄭君駁異義云:五變而致土祇。土祇者,五土之揔神,謂社。是以變原隰言土祇。郊特牲云:社祭土而主陰氣。是社稱土祇,故鄭云土神也。案大司徒:山林宜毛物,川澤宜鱗物,丘陵宜羽物,墳衍宜介物,原隰宜臝物。此經則以羽物配川澤,臝物配山林,鱗物配丘陸,毛物配墳衍,介物配土祇,與大司徒文不類者,彼以所宜而言,此據難致易致而說,故文有錯綜不同也。案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鄭注云:此周禮所謂蜡也。天宗,日月星。鄭以月令祈於天宗謂之蜡,則此天神亦是日月星辰,非大天神。以蜡祭所祭眾神,祭卑不可援尊,地神惟有土祇,是以知無天地大神也。詒讓案:原隰及平地之神,即王社、侯社、置社之神,詳大宗伯、小宗伯疏。云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者,謂四靈象應天之四官:龍,青龍;鳳,朱鳥;龜,玄武。惟麟無所屬。攷禮運孔疏引五經異義,左氏說麟中央軒轅大角之獸,陳欽說麟是西方毛蟲,許同左氏義,鄭駁不從,蓋亦以麟為西方獸。若然,西官白虎亦麟之象也。但四靈已在毛、羽、麟、介四物之內,不當別為象物。且若依鄭說,此為蜡祭,則彼迎百物未聞及四靈,此說殆非也。蓋上五物皆生物之鬽,與人相近。此象物則時見形象,本無生性,若夔、罔象之屬是也。以其與人尤遠,故與天神同六變致耳。云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者,明此象物及天神致之最後,非至和則不感也。曾釗云:賈說未安。案:下經奏樂于圜丘,六變則天神皆降,可知此天神即祭圜丘之神矣。土示亦即祭方澤之示。彼八變,此五變者,彼就奏以降神而言,故有不滅之樂節;此就神自致而言,故五變而已見其昭假之無閒也。案:曾謂此天神、土示通圜丘、方丘,得之。今攷當亦兼南北二郊等大神示而言。賈疏據月令祈來年於天宗,注謂蜡祭日月星,無天地大神,蓋沿鄭說之誤。引禮運者,釋文云: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案:今本禮記作獝,彼釋文亦作矞,與此同。鄭彼注云:捻之言閃也。獝、狘,飛走之貌也。失,猶去也。龜,北方之靈,信則至矣。此引之者,釋四靈之名。}}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終 ==注釋== <references /> {{footer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 myrcug4xwsbfyan1dvypueaq3xeos3x 2485466 2485442 2024-10-31T23:07:58Z Victorius James 74321 248546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 {{Header2|title=[[周禮正義]]|author=鄭玄|author2=孫詒讓 |section=卷四十二|times=漢|times2=清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type=|from= |notes=經文參閱[[周禮/春官宗伯]],自「大司樂」至「及天神」。}}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 瑞安孫詒讓學 ==大司樂== ===「大司樂」至「子弟焉」=== '''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鄭司農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 ●疏{{*|掌成均之灋者,大司樂教學之官法也。云“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者,諸子注云:學,大學也。大司樂通掌大、小學之政法,而專教大學,與師氏、保氏、樂師教小學,職掌互相備。王制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羣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鄭注云: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虞書》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又《文王世子》云: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學正授數。又云: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依鄭說,禮記之大樂正,即此大司樂,在周為樂官之長,而兼掌學政者也。又案:周制,大學所教有三:一為國子,即王大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學而升者也。二為鄉遂大夫所興賢者、能者,司徒論其秀者入大學。《王制》云: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是也。三為侯國所貢士。此三者,皆大司樂教之。經唯云“合國子弟”者,舉其貴者言之,亦文不具也。詳“鄉大夫”疏。<ref name="疏文空1">,孫疏凡例皆先疏經再疏注,原其間空一字別之,此處作分段處理。</ref>}} {{*|注鄭司農云:“均,調也”者,《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聖王法承天、以立五均。”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是樂之調謂之均之。云“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者,據樂師云: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先鄭意,樂師主調樂音,此官主成均之法,即掌受樂師成事已調之樂。然成均為學名,文王世子有明文,先鄭成調之訓尤迂曲,故後鄭不從云。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者,《文王世子》注義同,證“成均”為學名,破先鄭義也。董說、賈疏及《文王世子》孔疏並以為《春秋繁露》文,檢今本《繁露》無此語,當在逸篇中。云“‘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者,此亦注用今字作法也。後鄭意,成均既為五帝之學,其制尤古,周時其遺禮猶存,可以法式,此官掌修建之也。云“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者,師氏以三德教國子,注義同。漢書禮樂志云:周詩即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說亦與鄭同。賈疏云:“案:《王制》云:‘王大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此不言王大子、王子與元士之子及俊選者,引文不具。此云弟者,則王子是也。自公以下,皆適子乃得入也’。”案:凡國子皆通適庶言之,故經、注並兼舉子弟。賈謂弟專據王子,非鄭恉也。凡國子入學之年,鄭王制注引書傳說,謂年十八入大學,而《大戴記——保傅》及《白虎通義——辟雍篇》、《漢書——食貨志》說,則並謂年十五入大學,未知孰是。其出學之年無文,《王制》注謂:“九年大成學止。”若然,年二十六而出學,與凡學士學成者,皆此官。“論其秀”者,告於王而升諸司馬,《王制》謂之進士是也。互詳師氏及司士疏。“引《文王世子》曰:‘於成均以及取𣝣於上尊’”者,彼文云: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鄭彼注云:語謂論說於郊學。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天子飲酒於虞庠,則郊人亦得酌於上尊以相旅。”鄭引之者,亦證成均是學名也。黃以周云:文王世子以於成均別郊學之人。是成均為周大學之通稱。云“然則周人立此學之宮”者,鄭以經言掌成均之法,嫌唯掌其禮法,而不立其宮舍,故據文王世子證成其義。學宮即謂學舍。《大戴禮記——保傅篇》說小學云:小者,所學之宮也。若然,此成均亦即大學之宮。鄭彼注以成均為虞庠者,案:虞庠有二:一為大學之北學,亦曰上庠;一為四郊之小學,曰虞庠。《明堂位》云:“米廩,有虞氏之庠也。”《文王世子》云:“書在上庠。”此大學之虞庠也。王制云:“虞庠在國之西郊。”《北史——劉芳傳》引《王制》,“西郊”作“四郊”,與祭義注合,是也。此小學之虞庠也。段玉裁云:《文王世子注》之虞庠,謂國之大學上庠,非小學。洪頤煊云:下言“樂祖祭於瞽宗”,成均有瞽宗,則即大學也。《文王世子注》:虞庠,當是謂虞之上庠。鄭彼注:釋菜於虞庠,則濱賓於東序。虞庠與東序同處,是亦虞之上庠也。孔疏以西郊小學當此之虞庠,亦失之矣。案:段、洪說是也。呂飛鵬說同。此經成均當為大學,固無疑義,而鄭《文王世子注》謂郊人得於虞庠,酌上尊以相旅,則似仍主四郊小學為說。段玉裁參合此經及《文王世子》二文,謂大學、小學皆得謂之成均,鄭恉或當如段說。蓋成均為五帝之學,舜即五帝之一,故鄭謂成均近是虞庠。然古書無成均即虞庠之文,故仍為存疑之詞。此注亦不著其說。至周,大學之名見此經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則又有辟雍、上庠、東序、瞽宗。東序亦曰東膠,與成均為五學,皆大學也。大學之外,又有小學,又有四郊之虞庠。其制度及所在之地,諸家之說,紛異殊甚。今綜述鄭義及漢、唐舊說,而議其得失。《王制》云: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注云: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孔疏推其義,謂周諸侯從殷制,天子則大學在國,小學在郊。鄉射、大射、禮記注並謂大學射宮在郊,葢即據侯國制也。王制又云: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四郊。注云: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四郊,周之小學如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是鄭以東膠為周之大學在國中,虞庠為周之小學在四郊也。文王世子云: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注云: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學舞於夏后氏之學,學禮樂於殷之學。鄉射禮注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是鄭謂周立大學於國中,實備虞、夏、殷、周四代之學也。詩大雅靈臺孔疏引五經異義云:韓詩說辟廱者,天子之學圓如璧,壅之以水,示圓。言辟,取辟有德。不言辟水,言辟廱者,取其庸和也。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里之內,立明堂於中。五經之文所藏處,葢以茅草,取其絜清也。左氏說天子靈臺在大廟之中,壅之靈沼,謂之辟廱。鄭駁之云:玄之聞也,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泮宮。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然則大學即辟廱也。詩頌泮水云: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此復與辟廱同義之證也。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廱。其如是也,則辟廱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囿也,沼也,同言靈於臺下,為囿為沼可知。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西郊,王者相變之宜,眾家之說各不昭晢。雖然,於郊差近之耳,在廟則遠矣。王制與詩,其言察察,亦足以明之矣。是鄭又謂辟雍為大學,在西郊也。金鶚云:王制但言天子大學與諸侯異名,未嘗言與諸侯異地,則天子大學亦在郊,小學亦在王宮南之左矣。大戴禮云: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白虎通云: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小學、大學以年而分。王子八年甚幼,豈可入四郊之小學乎?小學必在宮南之左,天子諸侯所同,亦四代所同也。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別學於國,則學不在國中可知。養於國是國中小學,則養於學是國外大學可知。所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正與此互證。明天子大學,凡鄉遂所升,諸侯所貢,皆入於此。其人最眾,故立五學以居之。又學必習射,天子虎侯九十步,則其地必寬廣,此大學所以在郊也。樂記言武王散軍而郊射,射必在大學,又大學在郊之一證也。案金說足正王制注說周大學在王宮左,小學在郊,及虞庠即小學之誤。黃以周說同韓詩說,及大戴禮記盛德篇並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其說雖不塙,然可證大學在郊之義。蓋周制亦大學在郊,即五學是也。小學在國,雖無專名,要不得以四郊之虞庠當之矣。韓詩說謂辟雍在國南方七里之內,盛德則云在近郊三十里,二說不同。要大學必在近郊之內,近郊五十里為國中,故大學亦謂之國學。其六鄉七萬五千家,在二郊之閒,則別置鄉學。六鄉之餘,地在遠郊者,又別置郊學,即虞庠是也。王制簡不率教者,先移之左右鄉,次移之郊,又次移之遂,每移益遠,明郊學必在遠郊百里之內。魏書劉芳傳引王肅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蓋謂郊學在近郊,恐非也。至成均、辟雍,亦多異說。依鄭文王世子注說,則成均即上庠。然董子以成均為五帝之學,不專指虞學。況文王世子上庠與成均兩見,則非一學可知。然則成均當為虞以前之學。周大學、上庠之外,復有成均,實備五代之制。鄭謂立四代學,義尚未晐也。辟雍、大學,鄭駁異義謂在郊與三靈同處。葢五學皆在郊,近接靈囿。國語齊語:管子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閒燕之地,莫如郊囿。若國中,則朝宅衢市咸萃於是。大學學士甚眾,安可設於是乎?鄭義塙,不可易。然王制注實謂殷大學在郊,周大學在國。若然,鄭意周辟雍既為大學,則不得在郊。儻云在郊,則又不得為大學。駁異義未明著其說。王制孔疏云:鄭駁異義云三靈一雍在郊者,熊氏云:文王之時,猶從殷禮,故辟雍、大學在郊。劉氏以為周之小學為辟雍在郊。靈臺疏謂周立三代之學,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周以虞庠為辟雍,蓋即從劉說。不知鄭意果如是否?今攷辟雍乃天子講學之學,諸學以此為最尊,而劉、孔反以小學、虞庠當之,實為愼到失次。況王制本云虞庠在國之四郊,今本作西郊者,乃傳寫之誤。鄭本自不如是,尤不可以證辟雍之在西郊。依鄭說,辟雍與三靈同處。攷之古制,三靈又與明堂相近,則當在國之南郊。金鶚云:國以向南為正,故惟南郊可專稱郊。祭地必言北郊,而祭天直言郊,此其一證。故大學在郊,不必言南也。案:金說亦是也。鄭駁異義謂在西郊者,葢據詩周頌振鷺有乎彼西{{?}}之文。後漢書邊讓傳李注引韓詩薛君章句云: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學士皆潔白之人也。鄭疑即本韓詩說。然毛傳云:雝,澤也。則不以為辟雍。細繹毛義,西雝蓋即澤宮。毛所謂澤者,即司弓矢射義之澤。鄭箋以為西雝之澤,非毛恉,亦非詩義也。今通校諸經,涉學制之文,知周制國中為小學,在王宮之左。南郊為五學,是為大學。辟雍即大學,在郊與四學同處,殆無疑義。至五學方位,北上庠,東東序,西瞽宗,古無異說。唯成均、辟雍,眾說不同。鄭{{?}}云:周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其義最塙。陸佃黃以周說五學方位亦同。孔廣森亦以成均為在南,云:周人尚赤,先南方。是以五宮首明堂,五學首成均。林喬蔭云:王制云:天子曰辟雍。其位當在中。故大戴禮保傅篇引學禮云:帝入東學、南學、西學、北學、中學,凡為五學。對小學言之,五者皆稱大學。對四學言之,則中學又獨稱大學。蓋東西南北四學,為國子肄業之所。中之辟雍,乃天子所居,非學者之宮。易傳太初篇所謂在中央曰大學,天子之所自學者是也。金鶚云:五學以辟雍居中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承師問道,必在辟雍,辟雍之尊可知。大司樂總五學之教,而教樂德、樂語、樂舞,必於成均,成均之尊亦可知。故統五學可名為辟雍,亦統五學可名為成均。大司樂云:掌成均之{{?}},以治建國之學政。此成均乃五學之通稱也。明堂為正南,一堂而五室,可統稱為明堂,亦猶是也。然別而言之,則成均自是南學之名。今案:諸說謂成均為南學,辟雍為中學,皆不易之論。蓋五學之制,各別為一宮,地則相距不遠,旁列四學,而中為辟雍,即取雝水為名。若與四學同宮,而水圜其外,則是總圜四學,何以中學獨取此名?明辟雍與四學異宮,中學圜以水,四學不圜水也。凡王子弟及國中貴遊子弟幼者,則入王宮東之小學,師氏、保氏教焉。其庶族子弟幼者,則入四郊之虞庠,鄉吏教焉。長則選其秀者,皆入大學,大司樂教焉。其入學者,蓋分居四學,而辟雍則特尊,為王受成獻功及饗射之學。國子無事不敢入,惟王大射及學士學射,則在辟雍。祭義云:天子將祭,必先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宮。澤即靈囿、靈沼之澤宮,射宮即中學之辟雍。澤宮、辟雍,地異而雝水則同。司士云:春合諸學,秋合諸射。學即四學,射即辟雍也。周之學制,大較如是。自鄭君誤解王制,後儒相承莫辨。而鄭義之外,漢、魏、六朝諸儒釋學制者,復多異說。或謂大學與明堂、大廟同處。賈匠人疏引劉向別錄,謂明堂、辟雍與宗廟、社稷左右相對。異義引韓詩說,謂辟雍與明堂同處。左氏說又謂辟雍與大廟同處。舊唐書禮儀志顏師古明堂議引平帝元始四年孔牢等議,隋書牛弘傳引馬宮、王肅說,並與韓詩說同,則鄭已駁其非。而蔡邕集明堂月令論,直并三者為一,云,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鄉明,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易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晡入西學,莫入北學。太學在中央,天子之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大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禮記古大明堂之禮曰,日出居東門,膳夫是相。日中出南門,見九侯及門子。日側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出北闈,視帝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學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叜之位。言教學始於養老,由東方歲始也。又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習於東序。凡祭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詔焉。故稱太學令曰:中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禮記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禮記昭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雍之內。月令記曰:明堂者,水環四周。禮記盛德篇曰:明堂九室,外水名曰辟雍。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舍,奠於學,以訊馘告。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於京太室。詩魯頌云:矯矯虎臣,在泮獻馘。京,鎬京也。太室,辟雍之中明堂太室也。與諸臣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孝經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教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太學事通文合之義也。淮南子本經訓高注、靈臺疏引盧植禮記注、穎容春秋釋例並與蔡說略同。靈臺疏引袁準正論駁之云:明堂、宗廟、大學,禮之大物也,事義不同,各有所為,而世之論者合以為一體,失之遠矣。夫宗廟之中,人所致敬,幽隱清靜,鬼神所居,而使眾學處焉,饗射其中,人鬼慢黷,死生交錯,囚俘截耳,瘡痍流血,以干犯鬼神,非其理矣。自古帝王必立大小之學以教天下,有虞氏謂之上庠、下庠,夏后氏謂之東序、西序,殷謂之右學、左學,周謂之東膠、虞庠,皆以養老乞言。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周置師保之官,居虎門之側。然則學宮非一處也。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又曰:秋學禮,冬學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此周立三代之學也。可謂立其學,不可謂立其廟,然則大學非宗廟也。又曰: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宗廟之中,非百姓所觀也。王制曰:周人養國老於東膠,不曰辟廱。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宗廟之尊,不應與小學為左右也。辟廱之制,圓之以水。圓象天,取生長也;水潤下,取其惠澤也;水必有魚鼈,取其所以養也。是故明堂者,大朝諸侯講禮之處。宗廟,享鬼神歲覲之宮。辟廱,大射養孤之處。大學,眾學之居。各有所為,非一體也。古有王居明堂之禮,月令則其事也。天子居其中,學士處其內,君臣同處,死生參竝,非其義也。大射之禮,天子張三侯,大侯九十步,其次七十步,其次五十步,辟廱處其中。今未知辟廱廣狹之數,但二九十八,加之辟廱,則徑三百步也。凡有公卿大夫諸侯之賓,百官侍從之眾,殆非宗廟中所能容也。禮,天子立五門,又非一門之閒所能受也。於辟廱獻捷者,謂鬼神惡之也。或謂之學者,天下之所學也。揔謂之宮,大同之名也。生人不謂之廟,此其所以別也。先儒曰:春秋人君將行,告宗廟,反獻於廟。王制:釋奠於學,以訊馘告。則大學亦廟也。其上句曰:小學在公宮之左,太學在郊。明太學{{?}}廟,非所以為證也。周人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今王制亦小學近而大學遠,其言乖錯,非以為正也。案袁論雖不無舛駮,而論辟雍、大學與明堂、大廟之不可合而為一,則足與鄭駁異義互相申證。葢五學與明堂地雖相近,然各異宮,其與大廟則一在國,一在郊,固遠不相涉也。至蔡氏謂此經有門闈之學,即四學分列明堂四門,其說尤誤。王宮虎門之左,唯有宗廟,明堂本不在是。師氏、保氏掌教國子,即在王宮左之小學,非大司樂所掌之大學。師氏守王門,保氏守王闈,皆㝛衞之事,門闈又非學宮所在。蔡氏不詳攷,摭集諸文,概傅合為一,謬盭甚矣。互詳師氏疏。又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為學之制,凡有二義。一學之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共一基之上。東堂謂之東學,南堂謂之南學,西堂謂之西學,北堂謂之北學,中央謂之大學。二義云:凡立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謂之東學,在南郊謂之南學,在西郊謂之西學,在北郊謂之北學,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注祭義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案:崔所舉二義,皆非也。五學之制,本與明堂五室不同。明堂之制,五室同居一宮之中,堂宇相連,筵步同度,制自宜然。至於五學,則辟雍居中,為天子饗射之宮。三侯之道,逾二百步,則非徒四堂內之一室可知。況法兼四代,不宜徒取學名,必當略存古制。四學異同,雖無明文,然以魯米廩頖宮推之,其制必異。如同宮為室,而四堂異制,於理不可,其不可通明矣。至以四學分列四郊,而國中為大學,則尤不然。王制但云虞庠在國之四郊,鄭祭義注亦專據虞庠小學言之,何嘗謂四郊分建上庠、東序、瞽宗乎?大學即辟雍,辟雍在郊,鄭說塙不可易,但謂在國中則誤耳。其四郊虞庠之外,別有鄉遂之學,並詳州長疏。}} ===「凡有道」至「大武」===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道,多才藝者。德,能躬行者,若舜命夔典樂教胄子是也。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 ●疏{{*|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者,明大學之教,亦以德行道藝,與大司徒教鄉學,師氏、保氏教小學同也。漢書禮樂志說周典樂云: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據此,是有道德者,即指大司樂正屬諸官言之。蓋此經自大學、小學以及鄉、遂、郊之學,莫不以有道德者為師。但鄉學之師,自以鄉人之有道德者為之,士冠禮所謂鄉先生是也。是鄉師、鄉老、鄉大夫等官,雖掌教而不自為庠序之師,遂、郊諸官亦然。唯此官教大學,及師氏、保氏教小學,則即以官而為帥,與彼異也。云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者,於,經例當作于,石經及各本並誤。此明樂官之賢者得祭於學也。金鶚云:文王世子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帥,秋冬亦如之。又云:天子視學,命有司祭先聖先師。此樂祖即先師也。瞽宗為周之西學,祭義云:祀先賢于西學。先賢亦先師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道,多才藝者者,法言問道篇云: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無不通即多才藝之義。藝即六藝,道、藝義同。鄉大夫兼舉之曰道藝,此偏舉之則曰有道。保氏養國子以道,而教之以六藝,藝之精者即道也。樂雖為六藝之一耑,而此官掌治大學之政,其教亦通晐三物,不徒教樂也。賈疏引論語雍也篇求也藝,鄭注云:藝,多才藝。又憲問篇云: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證才藝與六藝別。此教樂之官,不得以六藝解之,非也。道藝詳宮正疏。云德,能躬行者者,德即六德、六行。鄉大夫兼舉之曰德行,此偏舉之則曰有德。德可以兼行,故鄭以能躬行為釋。賈疏云:案師氏注:德行,外內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彼釋三德、三行為外內,此云德能躬行,則身內有德,又能身行。黃以周云: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其科曰六德、六行、六藝。有德行者謂之師,有道藝者謂之儒,故冢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曰: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大司樂之樂祖,所謂有道者,即以道得民之儒也;有德者,即以賢得民之師也。樂祖,記謂之先師,謂其有德行也。師以賢得民,先師、先賢一也。案:黃說是也。鄭祭義注云:先賢,有道德,王所使教國子者。文王世子注又以樂祖釋先師。綜校鄭義,蓋凡師儒之教於學者,通得祀為樂祖,而以德行為尤重,故記通謂之先師,又謂之先賢。至於前古聖哲,則別祀為先聖,故文王世子注云:先聖,周公若孔子。明先聖非教學之師儒,葢視先師為尤尊矣。云若舜命夔典樂,教冑子是也者,據書堯典文,證有道德使為樂官,而教國子之事也。冑子,釋文作育子,云:本亦作冑。惠棟云:說文引虞書云教育子,云養子使作善也。爾雅育、冑皆訓長,故馬季長注尚書亦云:冑,長也,教長天下之子弟。阮元云:此注尚作,說文同。作教育子,陸本是也。詒讓案:偽古文入舜典,亦作冑子,鄭、王制注引同。段玉裁謂蓋今文作育,古文作冑,則二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書注云:國子也。云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者,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韋注云:神瞽,古樂正,知天道者也。死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謂之神瞽。是樂祖即樂官也。文王世子:春秋冬並官釋奠於其先師。彼注引此經樂祖,謂即先師之類。但彼三時釋奠禮殺,與祭不同。此樂祖之祭,時月及禮皆無攷。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者,孔繼汾謂樂人所共宗上,當有瞽宗二字,是也。後鄭明堂位注義同。王氏訂義及玉海學校引三禮義宗云:殷學為瞽宗。宗,尊也。瞽,無目之稱,譬童蒙無有所識,為瞽蒙之尊。又瞽宗者,樂官也,教國子弟。樂訓道童蒙,故因以為學名。案:崔說非鄭義。瞽為樂人,詳序官瞽矇疏。云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者,或說蓋以瞽宗為宗廟也。呂氏春秋。尊師篇云:天子入太廟,祭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先師與先聖同祭,容古亦有祭於廟之說。然此瞽宗則塙為學名,故後鄭不從也。云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者,釋文云:泮,本亦作頖。案:明堂位本作頖,頖俗字。說文有泮無頖,引此者,欲見瞽宗是學名也。鄭彼注云:瞽宗,樂師瞽矇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於此祭之。即據此經為說。賈疏云: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以其教樂在瞽宗,故祭樂祖還在瞽宗。雖有學干戈在東序,以誦弦為正。文王世子云:禮在瞽宗,書在上庠。鄭注云: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己同。則學禮、樂在瞽宗,祭禮先師亦在瞽宗矣。若然,書在上庠,書之先師亦祭於上庠,其詩則春誦夏弦在東序,則祭亦在東序也。故鄭注文王世子云: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也。是皆有先師當祭可知也。祭義云: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是天子親祭之,不見祭先聖者,文不備祭可知。案:賈謂祭詩、書、禮、樂之祖各於其學,文王世子孔疏說同。陳祥道則謂祀先聖先師皆於西學。秦蕙田云:瞽宗在辟雍之西。記云:祀先瞖於西學。則凡先聖先師並祀於瞽宗也。賈疏疑非。黃以周云:詩書禮樂各有祖,大司樂掌樂,故特云樂祖。疏家謂各祭其祖於其學,經固無是文,注亦無是意也。文王世子言樂在東序,詩在南學,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賈引春誦夏弦以證樂在瞽宗,又以之證詩在東序,語既矛盾,且大師詔之,文應句絕。鄭注連瞽宗為文云:春誦歌樂,夏弦播詩。又注禮在瞽宗云:學禮樂於殷之學。是詩禮樂之祖皆祭於瞽宗明矣。案秦黃皆本陳說以駁賈說,是也。瞽宗於五學在西,故祭義謂之西學。鄭祭義注云:西學,周小學也。彼注亦據此經樂祖為說,而別以西學為小學。孔疏又謂小學即虞庠,在國之西郊,與瞽宗在國異。不知西學亦即大學之瞽宗,周大學在郊不在國也。祀先賢不於小學虞庠,鄭孔說竝誤,不足據。又蔡氏明堂月令論引禮記大學志云: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大學。案左文二年傳引周志云: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周書大匡篇亦有此文。此與逸禮祭聖人善人於明當之說似合。但禮經無文,未詳其典云何。又此經樂祖即樂官,祭於瞽宗亦即大學,而逸禮謂無位者祭於大學,則疑秦漢人之異說,與此經及祭義文皆不相應也。}}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疏{{*|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者,此樂德,樂語、樂舞以下,並樂官之官法也。樂德者,大師云以六德為之本是也。大司徒鄉三物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師氏三德教國子,一至德,二敏德,三孝德,並與此小異。賈疏云:此必使有道有德者教之。此是樂中之六德,與教萬民者少別。其中、和二德,取大司徒六德之下;孝、友二德,取大司徒六行之上;其祗、庸二德與彼異,自是樂德所加。李光地云:六德與師氏三德相表裏,中和即至德,祗庸即敏德,六行、三行皆以孝友為先,故孝友即孝德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中猶忠也者,據大司徒六德有中和,注云:忠言以中心。惠棟云:中與忠通。漢呂君碑云:以中勇顯名。義作忠。後漢王常為漢中將軍,馮異傳作中。古文孝經引詩云:忠心藏之,何日忘之?今毛詩作中。曾子大孝篇云: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知忠與中同。云和,剛柔適也者,大司徒注義同。賈子新書道術篇云:剛柔得適謂之和。云祗敬,庸有常也者,爾雅釋詁云:祗,敬也。庸,常也。云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者,大司徒注義同。}}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荅述曰語。}} ●疏{{*|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者,謂言語應荅,比於詩、樂,所以通意恉,遠鄙倍也。凡賓客、饗射、旅酬之後則有語,故鄉射記云:古者於旅也語。文王世子云: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云: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又記養三老五更云: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注云:語,談說也。樂記子貢論古樂云:君子於是語。國語周語云:晉羊舌肸聘於周,單靖公享之,語說昊天有成命。皆所謂樂語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興者,以善物喻善事者,大師注云: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釋名釋典藝云:興物而作謂之興。論語陽貨篇孔安國注云:興,引譬連類也。案:此言語之興與六詩之興義略同。云道讀曰導者,以音見義也。導、道聲類同。說文寸部云:導,導引也。丁晏云:道、導古通。論語:道之以政,道之以德。漢書刑法志引作導。云導者,言古以剴今也者,釋名釋言語云:導,陶也,陶演己意也。廣雅釋詁云:導,語也。說文刀部云:剴,大鎌也,一曰摩也。言古以剴今,亦謂道引遠古之言語,以摩切今所行之事。樂記子夏說古樂云君子於是道古是也。云倍文曰諷者,漢書賈誼傳顏注云:倍讀曰背。賈疏云:謂不開讀之。詒讓案:荀子大略篇云少不諷,楊注云諷謂就學諷詩書也。此諷誦並謂倍文,文亦謂詩歌之屬。云以聲節之曰誦者,賈疏云此亦皆背文,但諷是直言之,無吟詠,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為異。文王世子春誦注誦謂歌樂,歌樂即詩也。以配樂而歌,故云歌樂,亦是以聲節之。徐養原云諷如小兒背書,聲無回曲,誦則有抑揚頓挫之致。案:徐說是也。說文言部諷誦互訓,葢散文得通誦,詳瞽矇疏。云發端曰言,荅述曰語者,襍記云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又喪服四制云齊衰之喪,對而不言,注云言先發口也。釋名釋言語云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賈疏云詩公劉云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毛云直言曰言,荅述曰語。許氏說文云直言曰論,荅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故鄭注襍記云言,言己事為人說為語。}}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㲈》,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 ●疏{{*|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者,賈疏云:此大司樂所教是大舞,樂師所教者是小舞。案內則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特云大夏者,鄭云樂之文武備,其實六舞皆樂也。保氏云教之六樂,二官共教者,彼教以書,此教以舞,故共其職也。詒讓案:此六代大舞,所謂萬舞也。保氏謂之六樂者,亦有金石之奏及詩歌,墨子公孟篇云舞詩三百是也。六樂雖有歌奏,而以舞為尤重,故此職專據教舞為文。葢保氏教小學,亦兼肄六樂之歌奏,而舞則不過象勺。此官教大學,二十以上之國子,咸肄大舞,而亦不遺歌奏。二官所教,足互相備,亦官聯也。賈疏又云:案孝經緯云:伏犧之樂曰立基,神農之樂曰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又樂緯云: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樂曰六英。注云: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六英者,六合之英。皇甫謐曰:少昊之樂曰九淵。則伏犧已下皆有樂。今此惟有黃帝、堯、舜、禹、湯者,案易繫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鄭注云:金天、高陽、高辛遵黃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焉。則此所不存者,義亦然也。然鄭惟據五帝之中而言,則三皇之樂不存者,以質故也。案依賈說,此經六樂斷自黃帝者,以前古樂,或以質,或以無所改作,皆不存。而漢書律厤志、三統厤譜於少昊、顓頊、帝嚳皆云周人{{?}}其樂,則劉歆說周時自有少昊諸帝之樂,以年代既遠,遷廢不用。與賈說不同,未知孰是。<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此周所存六代之樂者,黃帝、堯、舜、禹揚樂,皆前代樂,至周尚存者,合之周自作之大武,為六代之樂。白虎通義禮樂篇引河閒獻王樂元語云:受命而興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是也。云黃帝曰雲門、大卷者,賈疏謂已下六舞,並依樂緯及元命包說。蔡氏獨斷云:樂,黃帝曰雲門。國語周語韋注、玉燭寶典引樂緯𥡴耀嘉宋均注說竝同。羣書治要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作雲門、咸池之樂。又楚辭遠遊王注云:承雲即雲門,黃帝樂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亦云:咸池、承雲皆黃帝樂。而呂氏春秋古樂篇則以承雲為帝顓頊作,未詳孰是。大卷詳後。云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者,祭法云: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鄭彼注云:明民,謂使之衣服有{{?}}也。國語魯語展禽對臧文仲亦云: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則與祭法文小異。以下文覈之,鄭此注並依魯語,不據祭法也。云言其德如雲之所出者,以門者,人所出入,明黃帝之德盛,如雲之所出,故樂曰雲門。云民得以有族類者,賈疏云:解大卷。卷者,卷聚之義,即族類也。故祭法云正民百物以明民是也。云大咸、咸池,堯樂也者,獨斷云:堯曰咸池。楚辭遠游王注、周語韋注、文選東京賦薛綜注說同。賈疏云:案樂記云:大章,章之也。注云:堯樂名也。周禮闕之,或作大卷。又云:咸池,備矣。注云: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脩而用之,周禮曰大咸。與此經注樂名不同者,本黃帝樂名曰咸池,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堯若增脩黃帝樂體者,存其本名,猶曰咸池,則此大咸也。若樂體依舊不增脩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故云大章,堯樂也。周公作樂,更作大卷,大卷則大章,大章名雖堯樂,其體是黃帝樂,故此大卷亦為黃帝樂也。周公以堯時存黃帝咸池為堯樂名,則更為黃帝樂立名,名曰雲門,則雲門與大卷為一名,故下文分樂而序之,更不序大卷也。樂記孔疏說同。又引熊氏云:案周禮云雲門、大卷,大卷在大咸之上,此大章在咸池之上,故知大卷當大章。樂記唯云咸池、大章,無雲門之名,周禮雲門在六代樂之首,故知別為黃帝之雲門之名也。黃帝之樂,堯增脩者既謂之咸池,不增脩者別名大卷,明周為黃帝於不增脩之樂別更立名,故知於大卷之上別加雲門,是雲門、大卷一也。禮樂志云:黃帝曰咸池。今周禮大咸在雲門之下,大詔之上,當堯之代,故知堯增脩曰咸池也。案賈說三樂,悉本熊安生義。江永云:呂氏春秋黄帝作咸池,莊周亦云黃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則咸池非堯樂。樂記注云:大章,堯樂名。咸池,黃帝樂名。堯增脩而用之。是鄭自圓其說也。咸池為黃帝樂,而雲門、大卷皆為黃帝樂,亦屬可疑。此無大章樂者,當時大章之樂不存耳。至魯所存,又止有四代之樂,故季札觀樂無雲門、咸池。案江說亦通。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風俗通義聲音篇、莊子天下篇、漢禮樂志、初學記樂部引樂緯汁圖徵、文選嘯{{?}}注引樂緯動聲儀,並云:黃帝作咸池。呂氏春秋古樂篇云:黃帝命令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意,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其說尤詳。故鄭樂記注亦以咸池為黃帝樂。惟此六樂,並以時代先後為次。大咸在雲門、大卷之後,大㲈之前,鄭依敘次差之,定為堯樂。樂記注以為堯增脩而用之,故咸池雖本黃帝所作,而亦得為堯樂。其說雖無塙證,然墨子三辯篇云:湯脩九招。呂覽古樂篇亦云:舜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湯修九招、六列,此並後王脩前代樂之事。堯脩咸池,理或然也。淮南子齊俗訓云:有虞氏其樂咸池,承雲九韶。許注云:舜兼用黃帝樂。此又以咸池為舜樂,葢所傳之異。至樂記所說大章,白虎通義引禮記、莊子天下、漢禮樂志、初學記引樂緯、公羊隱五年何注,竝以為堯樂。呂覽古樂又云:堯命質為樂,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是為堯所自作之樂無疑。樂記注云:周禮闕之。則鄭不以當此經之大卷可知。其云或作大卷者,乃後人所增。雖賈氏所引已有此文,而與孔疏所述不合。禮記釋文於咸池注周禮曰大咸下云:一本作大卷。此復一別本,以咸池為大卷,與今本以大章為大卷者又異,皆非鄭注之舊。竊謂此經大半與樂記大章本不相涉,江氏謂周時大章已不存,於理可信。六朝義疏家以此經有雲門、大卷而無大章,樂記有大章而無雲門、大卷,欲强為傅合,乃以大卷當大章,遂謂堯用大卷,改名大章而不脩,脩咸池而不改名。周人以大卷歸之黃帝,而加以雲門之美稱,以咸池專屬之堯,而別謂之大咸。展轉申演,糾互益甚。今通校鄭二禮注義,葢六樂之中,惟咸池為黃帝樂本名,大章為堯樂本名,自是兩樂。周六樂有堯所增脩之咸池,而無其自作之大章,既無堯脩大卷之事,亦非周加雲門之名。鄭說如是而已。其熊、賈、孔諸家推測之論,既非鄭恉,葢無取焉。云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者,禪,宋婺州本、注疏本並作殫,賈疏述注同,今依宋余本、岳本、嘉靖本,與葉鈔釋文及校宋本北堂書鈔樂部所引合。此亦魯語展禽語。禪,韋本作單,注云:單,盡也。均,平也。儀,善也。祭法作賞均刑法以義終,與此文義並異,非鄭所據。禪、單、殫聲類同。案:鄭語又云: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單均與單平義正同,則今本魯語字不誤。祭法作能賞,鄭注云:賞,賞善,謂禪舜,封禹、稷等也。則鄭或讀單為禪,然非古義也。云言其德無所不施者,鄭樂記注云:咸,皆也。池之書,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初學記樂部引五經通義云:黃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池,施也。黃帝時道皆施於民。又引樂緯汁{{?}}{{?}},宋均注云: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御覽樂部引樂緯注云:池者,施也。道施於民,故曰咸池。並與鄭義畧同,唯宋均讀池如字小異。云大㲈,舜樂也者,說文音部云:韶,虞舜樂也。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白虎通義禮樂篇引禮記云:舜樂曰簫韶。此大㲈即簫詔,簫正作,作箾。說文竹部云箾韶,左襄二十九年傳云韶箾是也。段玉裁云:經典舜樂字皆作韶,惟此作㲈。考說文革部:鞀,或作{{?}},或作{{?}},籀文作㲈,從殸,召聲。是則周禮為古文假借字也。案:段說是也。後注及保氏注並作大韶,用正字也。漢禮樂志字又作招,墨子三辯、莊子至樂、列子周穆王、呂氏春秋古樂、淮南子齊俗、史記五帝本紀、山海經大荒西經並有九招。史記李斯傳昭虞武象,字又作昭。招、昭亦並韶之借字。云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者,樂記云:韶,繼也。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周禮曰大韶,賈疏引元命包云:舜之時,民樂其紹堯之業。白虎通義禮樂篇云: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舜曰簫韶,舜時民樂其脩紹堯道也。漢禮樂志作招,云:招,繼堯也。並與義同。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義與鄭異。云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者,賈疏云:案禹貢云敷土,敷,布也,布治九州之水土。是敷土之事也。樂記云:夏,大也。注云: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大中國,即是大堯、舜之德也。元命苞云:禹能德並三聖。德並三聖,即是大堯、舜之德,亦一也。詒讓案:禹貢禹敷土,史記夏本紀及荀子成相篇並作傅土,傅、敷字通。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漢禮樂志云:夏,大承二帝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夏曰大夏,夏時民樂大其三聖相承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亦並同鄭義。云大濩,湯。樂也者,墨子三辯篇云:湯。放桀,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湯。命伊尹作為。大護。濩、護字通。云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者,亦魯語文。韋注云:除其邪,謂放桀扞大忠也。祭法亦有此文,除其邪作除其虐,與魯語異。云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者,漢禮樂。志云:湯。作濩,濩言救民也。風俗通義聲音篇濩作護,說與漢志同。藝文類聚帝王部引元命苞云:湯。之時,民大樂。其救於患害。故護者,救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護。護者,救也。白虎通義禮樂。篇云: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公羊隱五年何注云:殷曰大護,殷時民樂。大其護己也。亦並同鄭義。惟御覽樂。部引宋均樂。緯注云:湯。承衰而起,護先王之道,故曰大護。義與鄭異。云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者,魯語云:武王去民之穢。祭法云: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檃括其文。云言其德能成武功者,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作為大武。公羊隱五年何注云:周曰大武,周時民樂其伐紂也。漢禮樂志云: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風俗通義聲音篇同。白虎通義禮樂篇云:禮記曰:周樂曰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又云:文王作武,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又三代改制質文篇云:文王作武樂,武王作象樂,周公作汋樂。賈疏引元命包亦云:文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曰武。案:樂記說大武之舞云: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公之事也。是大武有武王、太公、周公之事,則為武王命周公所作無疑。莊子天下篇亦云: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董子及春秋緯並謂文王作武,失之。}} ===「以六律」至「動物」===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國語》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動物,羽臝之屬。《虞書》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 ●疏{{*|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者,通論樂官總調眾樂,以備賓祭之用。月令季春云:擇吉日,大合樂。文王世子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是其事也。李光地云:大合樂,乃肄習於學之事。賈疏云:以六律、六同者,此舉十二管以表其鍾,樂器之中不用管也。大合樂者,據薦腥之後,合樂之時用之也。此所合樂,即下云若樂六變,若樂八變,若樂九變之等。彼據祭天下神,此據正祭合樂。若然,合樂在下神後,面文退下神樂在後者,以下神用一代樂,此用六代,六代事重,故進之在上。若然,下神不亞合樂,而隔分樂之後者,以分樂序之,皆用一代,此三禘下神亦用一代,若不隔分樂,恐其相亂,且使一變、二變之等,與分樂所用樂同,故三禘在下也。案賈推鄭義,以此經所說為即後三禘之合樂。蓋古樂大節凡五:先金奏,次升歌,次下管,笙入,次閒歌,而終以合樂,合樂則興舞。此賓祭大樂之恆法也。鄭釋後三禘之樂云: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祼焉,乃後合樂而祭之。依賈說,此經大合樂,即彼注所云合樂,以其備六舞,故特稱大,以示區別。而彼徑所說三大祭之樂,則自為降神之樂,即彼注所云先奏以致其神者也。郊特牲孔疏則據此注宗廟九奏之文,謂即後降神之樂,與賈說不同。今攷此經以致鬼神示與和邦國、諧萬民、安賓客、說遠人、作動物通為六事,平列為文,則其為泛論樂理,殆無疑義。李氏以大合樂為肄習之事,最為允當。蓋合之云者,亦謂講肄其器調,諧協其音節。後大胥合舞合聲,注釋為等其進退曲折,使應節奏,此合樂義正與彼同也。鄭以二至明日致神示鬼鬽為釋,說固不塙。至賈以為三禘之合樂,則鄭本無是義,非徒先後失次,經必無此文例也。孔又據注引書皋陶謨文,以此經為降神之樂,則與大合樂之文齟齬不合。汎諦審鄭書注義,亦並未嘗以簫韶九成為降神之樂,孔說尤不可通。要之,此經後文圜丘、方丘、宗廟、三禘及兩郊、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之樂,無論降神、正樂,皆各自具本章,與此章絕不相涉。六朝以來,說禮者並謂降神與正樂有兩次合樂,遂以此經與後文强相比傅,重悂貤謬,不可究詰。不知祭饗盛樂,其合樂皆止一次,降神與迎賓之樂,皆不過金奏升歌一二節,諸家紛紛之論,均無當於經義也。互詳後三禘章疏。大合樂非偏作六代樂,亦詳後疏。云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者,賈疏云:致么神示者,是據三禘而言,以和邦國以下,亦據三禘之祭,各包此數事,故鄭引虞書以證宗廟。李光地云:以下推言其用之之效,蓋用樂多端,各從類應,非專主一事而言也。案:李說是也。致鬼神示以下,乃泛論樂和而後可以用之賓祭,猶大宗伯云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也。致鬼神示,自通晐內外羣祀之用樂者而言,非專指三禘之樂也。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者,中庸云:柔遠人也。注云:遠人,蕃國之諸侯也。若然,此賓客遠人,並據朝聘諸侯諸臣,凡賓禮咸有合樂也。但要服以內,朝聘有常期者,謂之賓客,其蕃國無常期而世一至者,謂之遠人,變文見義爾。云以作動物者,據祭四方百物亦有樂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者,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云:聖人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漢書律厤志云: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鍾,二曰大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呂,三曰應鍾,四曰大呂,五曰夾鍾,六曰中呂。六呂即六同。漢郊祀志王莽引周官作六鍾,鍾、同義亦通也。六呂又名六閒,國語周語云:為之六閒,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韋注云:六閒,六呂,在陽律之間。又大師云: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故云合陽聲,合陰聲也。云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者,漢律厤志云: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以風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銅也。大戴禮記保傅篇云:大師持銅而御戶左。銅即律也。賈疏云:案典同,先鄭云:陽律以竹,陰律以銅。後鄭云:皆以銅為。與此注義同也。云轉而相生,黃鍾為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者,大師注義同。賈疏云:據律厤志而言,子午已東為上生,子午已西為下生。上生為陽,陽主息,故三分益一。下生為陰,陰主減,故三分去一。案律厤志: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大蔟為人統,律長八寸。又云: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上生下生,盡於中呂。陰陽生於黃鍾,始於左旋。八八為位者,假令黃鍾生林鍾,是歷八辰,自此已下皆然。是八八為位,蓋象八風也。引國語者,周語云:景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均鍾,百官軌儀。韋注云:律謂六律六呂也。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弦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之,以制樂者。均,平也。度律,度律呂之長短,以平其鍾,和其聲,以立百事之道法也。賈疏云:鄭引之者,欲取以六律六同均之,以制鍾之大小,須應律同也。云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者,此鄭說周語之義。賈疏云:中聲,謂上生下生,定律之長短。度律,以律計,自倍半而立鍾之均。均即是應律長短者也。詒讓案:鄭所謂均者,即後世之調。五行大義引樂緯叶圖徵云: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鶡冠子環流篇云:五聲不同,圴然其可喜一也。鄭意周語言度律均鍾者,即謂以度定律,以律制鍾之均。均即每宮五調,十二宮六十調也。此與韋義小異。云大合樂者,謂徧作六代之樂者,鄭意經合樂云大,則與尋常樂節不同,故謂徧作六樂也。宋書樂志引王肅議云:說者以為周家祀天唯舞雲門,祭地唯舞咸池,宗廟唯舞大武,似失其義矣。周禮:賓客皆作備樂。左傳: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徧舞六代之樂也。然則一會之日,具作六代樂矣。天地宗廟,事之大者,賓客燕會,比之為細。王制曰: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可以燕樂而踰天地宗廟之樂乎?周官: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夫六律、六呂、五聲、八音,皆一時而作之,至於六舞,獨分擘而用之,所以不懨人心也。又周官: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東夷之樂也。又: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吹而歌之,燕亦如之。四夷之樂,乃入宗廟,先代之典,獨不得用。大享及燕曰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樂,皆主之於宗廟,而後播及其餘也。夫作先王樂者,貴能包而用之;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案王肅說與鄭同,謂大祭祀、大賓客皆徧作六代之樂。宋志引韓祗說,通典樂引任昉奏,並依其議,又引梁武帝駁王說云,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耳,豈謂致鬼神祇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禋徧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濩者,濩,武舞也,周監於二代,質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禘祭,不及四時也,案梁武說與王述舊說略同,而謂大祭止備文武二舞,義尤完密,蓋邐經大合樂,本非祭後合樂之節,鄭王二說,皆不可通,大祭禮節繁重,禋燎祼獻,其事已多,而鄭王謂徧作六樂,賈氏又謂徧作不一時俱為,待一代訖乃更為,信如其說,則六樂多者九變,少者亦有六變,叚令六樂備作,至少亦有三四十變,此豈一日所能竟乎,至左莊二十年傳,王子頹樂乃徧舞,杜注云,皆舞六代之樂。 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及國語周語韋注說並同。然彼乃縱樂非法,不為典要,大祭祀用盛樂,必不如是。王肅引以證禮,殊為失攷。據襄二十九年左傳,則魯有韶、夏、濩、武四大舞,而禘用盛樂,止舞武、夏,是知天子三禘,亦止用文、武二舞,不容更有增益。左傳襄十年杜注謂魯禘作四代之樂,孔疏推其義,謂天子禘用六代樂,此與明堂位不合,不足據。孔又引鄭義,以為天子祫用六代之樂,禘用四代之樂。然此注無禘、祫用樂不同之說,孔亦不知何據也。又漢書郊祀志載王莽改祭祀云:周官天墜之祀,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鍾、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祀天神,祭墬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墬神祇之物皆至。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祀天則天文從,祭墬則墬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天墬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文,則以墬配,一體之誼也。此天墬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別樂曰:冬日至,於墬上之圜丘,奏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樂八變,則墬祇皆出。天墬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案:莽說亦以大合樂為徧作六樂,與鄭義同。然以此章大合樂與下文分樂以至六樂、六變諸文為一事,並為孟春合祀天地於南郊之樂,其三大祭之樂別為二至天地各特祀之樂,與鄭、賈義又大異。攷南郊合祀天地,說甚不經。下文分樂諸文,與此大合樂亦不相涉。莽肊并為一說,殊謬妄。舊唐書禮儀志、賈曾表亦以此經為合祭天神地祇人鬼於圜丘,蓋即隱據莽說,今並無取焉。云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鬽者,賈疏云:皆神仕職文。案:彼注致神鬼於祖廟,致物鬽於墠壇,蓋用祭天地之明日。若然,此經合樂,據三禘正祭天,而引彼天地之小神及人鬼在明日祭之者,但彼明日所祭小神,用樂無文,彼神既多,合樂之時,當與此三禘正祭合樂同,故彼此文同稱致。但據彼正祭祭天地大神,無宗廟之祭,祭天明日,兼祭人鬼,與此為異也。案:賈述鄭義,謂此經即後文三禘之合樂。然鄭意果如是,不宜絕不及二至正祭,而反舉明日致神示鬼鬽之禮。賈說似非鄭恉。審繹注意,蓋以經大合樂云致鬼神示,又云以作動物,與神仕文巧合,故據以為說,並非謂二至三禘之合樂也。但依神仕注義,彼職於二至大祭次日,別為致天地人物之祭,禮視正祭隆殺縣殊,不當亦備盛樂。此經致鬼神示,自是泛論祭樂,本無專指。鄭、賈說雖不同,其非經義一也。云動物,羽{{?}}之屬者,即大司徒五地之動物:毛物、鱗物、羽物、介物、{{?}}物是也。此動物據物鬽而言,皆非生物。引虞書者,皋陶謨文,偽古文改入益稷。賈疏謂古文在舜典,誤。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者,賈疏云:是舜祭宗廟之禮。案:彼鄭注:戛,擽也。戛擊鳴球已下數器,鳴球即玉磬也。{{?}}拊以韋為之,裝之以糠,所以節樂。以詠者,謂歌詩也。詒讓案:此祭樂升歌之節,於樂節為第二。{{?}}歌,大師謂之登歌,詳彼疏。依鄭說,則戛擊統鳴球以下四者言之。偽孔傳云:戛擊柷敔,所以作止樂。則以戛擊為指柷敔,與鄭說異,非也。云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祖考之神來至也。虞賓者,謂舜以為賓,即二王後丹朱也。羣后德讓者,謂諸侯助祭者以德讓。已上皆宗廟堂上之樂所感也。案:書言祖考來格,文在升歌之後,下管之前。賈述鄭義,亦謂祖考之神來至,{{?}}堂上樂所感。是則堂上升歌,即所謂降神之樂矣。而賈後疏則謂九德之歌,九變之舞,悉為隆神之樂。大師疏又謂降神合樂,有兩次升歌。郊特牲孔疏亦據此注,謂書九成即九變,亦是降神之樂。其說雖不同,要皆非經義,詳後疏。云下管鼗鼓者,此謂下管,樂之第三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舜廟堂下之樂,故言下。案:下管亦詳大師疏。云合止柷敔者,釋文云:或本又作梧。案:梧即敔之借字。此謂合樂,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合樂用柷,柷狀如漆{{?}},中有椎,搖之所以節樂。敔狀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櫟之,所以止樂。案鄉飲酒禮注云:合樂,謂歌樂與眾聲俱作。凡合樂之節並在閒歌後,而書先合樂後閒歌者,文不次也。此書備詳祭樂諸節,惟無金奏者,金奏在正樂之先,文偶不具。合樂之後有興舞,無無算樂者,無算樂乃無算爵所用,不在正樂之數,唯鄉飲酒、燕禮有之,祭饗則無也。合樂亦詳後疏。云笙鏞以閒者,謂閒歌,樂之第四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鏞者,西方之樂謂之鏞。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以閒者,堂上堂下閒代而作。案鄉飲酒禮云:閒歌魚麗,笙{{?}}庚,歌南山有臺,笙崇丘,歌南有嘉魚。笙{{?}}儀注云:閒,代也。謂一歌則一吹,與書注義同。但鄉飲酒有笙入無下管,故以笙與歌迭奏。天子諸侯禮盛,有下管,亦兼奏笙,則當以管笙與歌迭奏。段玉裁改鏞為庸,云:庸,今版本皆作鏞,誤。古文尚書作庸,鄭訓為功也,偽孔傳訓為大鍾眡瞭,大射儀疏引笙、庸皆不誤,大司樂注、疏皆為淺人誤改。案:段校是也。今本尚書作鏞,偽孔傳云:鏞,大鍾,吹笙擊鍾。依眡瞭疏引書,則孔本亦當作庸,今本皆後人所改。偽孔繹笙為吹笙,不知天子樂重管不重笙,不當舉笙以配庸,其說與鄭異,亦當以鄭為正。云鳥獸{{?}}{{?}},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釋文云:{{?}},本又作蹌。案:今書偽孔本作蹌,與鄭本異。說文倉部引書亦作{{?}},是許、鄭所據本同。此謂合樂興舞,亦樂之第五節也。賈疏約鄭書注義云:謂飛鳥走獸{{?}}{{?}}然而舞也。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者,韶,舜樂也。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故致得來儀。儀,匹。謂致得雄曰鳳,雌曰皇。來儀,止巢而乘匹。案:此下文六變致象物,象物有象在天,謂四靈之屬。四靈則鳳皇是其一。此六變,彼九成者,其實六{{?}}致之。而言九者,以宗廟九變為限,靈鳥又難致之物,故於九成而言耳。云夔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者,賈疏約鄭書注義云:夔語舜云:磬有大小,予{{?}}大石磬,拊小石磬,則感百獸相率而舞。庶尹允諧者,庶,眾也;尹,正也;允,信也。言樂之所感,使眾正之官信得其諧和。云此其於宗廟九奏效應者,明書言九成,與後三禘宗廟奏樂九變同,其奏樂之效,亦可互證也。賈疏云:此經總言三祀大祭,但天地大祭,效驗無文,所引尚書,惟有宗廟,故指宗廟而言也。然尚書云祖考,即此經致鬼也;虞賓,即此經以安賓客;羣后德讓,即此經邦國也;鳥獸鳳皇等,即此經動物也;庶君允諧,即此經“以諧萬民,以說遠人”也。}} ===「乃分樂」至「天神」===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分,謂各用一代之樂。}} ●疏{{*|乃分樂而序之者,序經例當作敘,石經及各本並誤,詳小宰疏。賈疏云:此與下諸文為總目,上總云六舞,今分此六代之舞,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後代,使尊卑有序,故云序。金鶚云:大司樂言六樂分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俱舉大祭祀而言也。舞師云:凡小祭祀則不興舞,不舞則無樂。是知六樂所祭,皆大祭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分謂各用一代之樂者,鄭意下文諸祀祭初降神,分用一代樂,對正祭合樂,皆備用六代樂,為大合樂也。今攷此實兼降神合樂,皆分用六樂,與上文大合樂不相冡,詳後疏。}} '''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鍾,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孝經說》曰「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 ●疏{{*|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竢天神。案此冡上以祀為文,則不當作竢,葢匡氏所改,非故書也。此奏黃鍾者為迎尸之樂,所謂先樂金奏也。歌大呂者為降神之樂,舞雲門者為薦獻後之合樂,合樂則興舞也。降神之樂不得有舞,合樂時堂上雖亦有歌,而與先之升歌復不同,並非一祭之樂,前後重舉也。以後六樂並同。此祀天神,鄭以為祀五帝,葢對後文三禘天神之樂為祀昊天也。賈疏推彼注義,以圜鍾為宮以下為始祭降神之樂,此經與彼相對,則亦以為薦獻之前降神之樂可知。故郊特牲孔疏引熊氏云:四時迎氣及諸小祀等,並有降神之樂,則大司樂分樂而序之以下,降神正祭同其樂是也。蓋六朝諸儒咸謂降神與正祭之樂各備升歌、下管、閒歌、合樂、興舞諸節,賈、孔禮疏並沿其說。通典吉禮說郊祭感帝亦以此樂為降神之樂,即依熊義。郊特牲疏又引皇侃說,謂祭感生帝無降神之樂,失之。賈疏云:此黃鍾言奏,大呂言歌者,云奏據出聲而言,云歌據合曲而說,其實歌、奏通也。知不據堂上歌詩合大呂之調謂之歌者,春秋左氏傳云:晉侯砍鍾二肆,取半以則魏絳,魏絳於是有金石之樂。彼據磬列肆而言,是不在歌詩亦謂之歌,明不據偏歌詩也。襄四年晉侯饗穆叔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亦此類也。案:賈說非也。經凡以奏與歌對文者,奏並謂金奏,歌並謂升歌。奏以九夏,歌則以三百篇之詩。小師注云:歌,依詠詩也。初學記樂部引韓詩章句云:有章曲曰歌。葢協其律調,則此經奏黃鍾、歌大呂等是也。教其章義,則左傳所云奏肆夏、歌文王、大明、緜是也。歌鍾二肆,自是編鍾,以其應歌詩,故謂之歌鍾,與升歌義不殊也。鄭鍾師注誤以九夏為樂歌,賈遂掍歌、奏為一,殊為失攷。北史牛弘傳引三禮義宗云:周官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歌大呂者,用大呂為調。奏者謂堂下四縣,歌者謂堂上所歌。崔說精析,足證賈疏之誤。律調各備五聲,此不言聲者,徐養原云:六歌、六奏,蓋皆宮調也。案:徐說蓋本宋史樂志引姜夔議,謂周六樂,奏六律,歌六呂,惟十二宮,於義近是。又此舞雲門等並止舉一樂,但大祭合樂,皆當備文武二舞,唯以雲門等為主,下五祭各主所用舞竝同。鄭與王肅竝謂大祭合六舞。王肅引舊說,謂並止用一舞。二說不同,皆非也。詳前疏。又案:依熊安生說,則迎氣祭五帝亦用此樂。六藝流別引尚書大傳說:迎春之樂,倡之以角,舞之以羽。迎夏之樂,倡之以徵,舞之以鼓鼗。迎中氣,樂用黃鍾之官。迎秋之樂,倡之以商,舞之以干戚。迎冬之樂,倡之以羽,舞之以干戈。依伏說,則五時樂舞各異,與鄭、熊不合,恐不足據。<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者者,賈疏云:以經云奏,奏者,奏擊以出聲,故據鍾而言。大呂經云歌,歌者,發聲出音,故據聲而說,亦互而通也。言為均者,案下文云: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鄭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則是言均者,欲作樂先擊此二者之鍾,以均諸樂。是以鍾師云:以鍾鼓奏九夏。鄭云:先擊鍾,後擊鼓。論語亦云:始作,翕如也。鄭云:始作,謂金奏。是凡樂皆先奏鍾以均諸樂也。必舉此二者,以其配合。案:賈以歌、奏互通,又謂作樂先擊二者之鍾,亦誤。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堂下之樂,以鍾為重,故舉鍾而言。堂上之樂,以人聲為貴,故以歌為稱。言歌者,知是堂上之音。稱奏者,知是堂下之樂。案:崔說得之。依其說,則奏黃鍾者,擊鍾磬等,以黃鍾宮起調畢曲。歌大呂者,歌詩等,以大呂宮起調畢曲。均即調也。云黃鍾,陽聲之首者,此六祭之奏,皆用六律陽聲,黃鍾為陽律第一,見大師職。云大呂為之合者,六祭之歌,皆用六同陰聲,大呂為陰同第一,黃鍾為子,大呂為丑,子與丑合也。並詳大師疏。江永云:此一律一呂之相合,為地支之子與丑合,亦即日{{?}}與月建之相合也。下諸律呂皆然。云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者,賈疏云:以黃鍾律之首雲門,又黃{{?}}樂以尊祭尊,故云尊之也。云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者,明此天神中無圜丘昊天也。賈疏云:案下云若樂六變,天神皆降,是昊天,則知此天神非天帝也,是五帝矣。知及日月星者,案大宗伯:昊天在禋祀中,日月星辰在實柴中。鄭注云:五帝亦用實柴之禮。則日月星與五帝同科。此下文又不見日月星別用樂之事,故知此天神中有日月星辰可知。其司中已下在槱燎中,則不得入天神中,故下文約與四望同樂也。云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尊之也者,大傳注云: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舍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公羊宣三年何注云: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孫,更王天下。此即鄭受命帝之說。周書作雒篇云:乃設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與食。玉燭寶典引尚書大傳云:正月禮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也。並南郊特祀受命帝之事。孫星衍云:郊祀志:匡衡、張譚奏議,宜於長安定南北郊。衡言:臣聞郊紫壇饗帝之義,埽地而祭,上質也。歌大呂,舞雲門,以竢天神。則匡衡即以周官祀天神是夏正之郊。鄭用匡衡之議。案:孫說是也。鄭謂周祭南郊在夏正建寅之月,與{{?}}圜丘之祭在建子之月者異,故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鄭注云:易說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夏正,建寅之月也。此言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是鄭說即據郊特牲及易緯兩文,故大宰疏引箴膏肓謂郊以夏正上旬之日是也。春秋繁露郊祭篇云:周以郊為百神始,始入歲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收於地,先貴之義也。亦與易緯說同。郊既必在建寅之月,則冬至圜丘之祭不得名郊,故郊特牲又云: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注云:言日以周郊天之月而至,陽氣新用事,順之而用辛日。此說非也。郊天之月而日至,魯禮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魯以無冬至祭天於圜丘之事,是以建子之月郊天,示先有事也。用辛日者,凡為人君,當齊戒自新耳。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是鄭謂魯禮郊在建子之月,周南郊不在子月之說也。其王肅則謂南郊與圜丘是一,即在建子之月,與夏正祈穀之郊事異而名同。故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孔疏云:王肅用董仲舒、劉向之說,以此為周郊。上文云郊之祭,迎長日之至,謂周之郊祭於建子之月,而迎此冬至長日之至也。{{?}}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故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建寅之月又祈穀郊祭。此言始者,對建寅為始也。南齊書禮志引盧植說,亦同王義。郊特牲疏又引聖證論王肅難鄭云: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下云周之始郊日以至,玄以為迎長日謂夏正也。郊天日以至,玄以為冬至之日。說其長日至於上,而妄為之說,又徙其始郊日以至於下,非其義也。玄又云:周衰禮廢,儒者見周禮盡在魯,因推魯禮以言周事。若儒者愚人也,則不能記斯禮也。苟其不愚不{{?}},亂於周、魯也。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周禮云冬至祭天於圜丘,知圜丘與郊是一也。言始郊者,冬至陽氣初動,天之始也,對啓蟄又將郊祀,故言始。孔子家語云:定公問孔子郊祀之事,孔子對之。與此郊特牲文同,皆以為天子郊祭之事。此王難鄭郊特牲注之說也。家語郊問篇王注義略同。孔又引聖證論馬昭申鄭云:易緯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則周天子不用日至郊也。夏正月陽氣始升,日者陽氣之主,日長而陽氣盛,故祭其始升而迎其盛,月令天子正月迎春是也。若冬至祭天,陰氣始盛,祭陰迎陽,豈為理乎?周禮云:冬日至,祭天於地上之圓丘。不言郊,則非祭郊也。言凡地上之丘,皆可祭焉,無常處,故不言郊。周官之制,祭天圓丘,其禮王服大裘而冕,乘玉路,建大常。明堂位云:魯君以孟春祀帝于郊,服衮服,乘素車,龍旂。衣服、車旂皆自不同,何得以諸侯之郊說天子圓丘?言始郊者,魯以轉卜三正,以建子之月為始,故稱始也。又禮記云:魯君臣未嘗相弒,禮俗未嘗相變,而弒三君。季氏舞八佾,旅於{{?}}山,婦人{{?}}而相弔。儒者此記,豈非亂乎?據此諸文,故以郊、丘為別,冬至之郊,特為魯禮。張融引韓詩說三王各正其郊,與王肅同。今案: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孔安國、唐明皇注並同王義,以郊祀為圜丘。邢疏又引張融稱董仲舒、劉向、馬融之倫,皆㡿周人之祀昊天於郊,以后稷配,無如玄說配蒼帝也。此皆不從鄭義。金鶚申鄭難王云:圜丘祭於冬日至,周禮有明文。若郊祭則在夏正孟春。左氏桓五年傳:啓蟄而郊。杜注:啓蟄,夏正建寅之月。鄭注郊特牲引易說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是郊與圜丘不同月,郊非圜丘明矣。肅謂周郊於建子之月,迎冬至長日之至而用辛者,以冬至陽氣新用事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者,對寅月又祈穀郊祭,故言始也。是肅以郊之用辛,與周禮冬日至圜丘為一祭。然迎長日之至,亦非冬至。月令仲夏之月日長至,是夏至為長至也。仲冬之月日短至,是冬至為短至也。日至者,極至之稱。夏至日北極,當云日北至,晝長極,故曰日長至。冬至日南極,當云日南至,晝短極,故云日短至。以左傳日南至例之,可知冬至當為短至也。後儒訓至為到,以冬至為長至,誤矣。郊迎長日之至,此至字固當訓到,然云長日之至,不云日長至,與月令之文不同。子月冬至以後,日尚短甚,不得言長日之至。迨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郊祭以寅月,與卯月近,故曰迎長日之至。鄭說至當不易,而郊非圜丘,更可知矣。肅又謂:子月之郊,所以報本;寅月之郊,所以祈穀。是亦不然。王者歲祭天有三:冬至之禘,專為報本;孟春之郊,報本亦兼祈穀;仲夏之雩,專為祈穀。何以言之?月令:孟春元日,祈穀于上帝。注云:上辛,郊祭天。左氏襄七年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孟春之郊,固以祈穀也。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又云:大報本,反始也。是郊亦以報本也。報本、祈穀二者,以報本為主,祈穀則雩主之。周頌噫嘻序云:春夏祈穀於上帝也。鄭注以夏祈穀為雩。月令:仲夏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雩所以求雨,其為祈穀正祭可知。又仲春祭社稷,亦為祈穀。祈穀有此二祭,則夏正之郊,必不以祈穀為重矣。肅謂寅月郊,專以祈穀,非也。案:金說是也。周制,冬至圜丘祭昊天,以帝嚳配;夏正南郊祭蒼帝,以后稷配。鄭義根據經記,不可易也。王肅謂:冬至圜丘通名郊。其說本史記封禪書及西漢諸儒,非必不可通。而合圜丘、南郊為一帝,皆配以稷,則妄說也。又案:依郊特牲大報天之文,則南郊之祭,蓋以受命帝為主,餘四帝亦配食,然不得與受命帝並尊。故鄭說南郊,唯以受命帝為言。受命帝謂於大微五帝中,特尊其德運之帝也。淮南子齊俗訓許注引鄒子云: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呂氏春秋應同篇、史記封禪書及漢書郊祀志載張倉、公孫臣、賈誼、兒寬說並同。五行大義引春秋感精符、漢書律厤志引劉歆三統厤及郊祀志引劉向說,五德並以相生為次,虞土、夏金、殷水、周木。二說不同。鄭從三統,故謂周受命帝為即蒼帝靈威仰。大傳孔疏引春秋元命苞說與鄭同。王肅私定家語,亦謂周以木德王,而說郊帝,則又不從鄭說。故祭法孔疏引王肅難鄭云:案易:帝出乎震。震,東方,生萬物之初,故王者制之。初以木德王天下,非謂木精之所生。五帝皆黃帝之子孫,各改號代變,而以五行為次焉,何大微之精所生乎?又郊祭,鄭玄云:祭感生之帝。唯祭一帝耳,郊特牲何得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又引馬昭申鄭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案文自了,不待師說,則始祖之所自出,非五帝而{{?}}。河圖云:姜原履大人之跡生后稷,{{?}}任夢大人感而生文王。又中候云:姬昌,蒼帝子。經緯所說明文。又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則周公配蒼帝靈威仰。漢氏及魏,據此義而各配其行。易云:帝出乎震。自論八卦,養萬物於四時,不據感生所出也。孫星衍申鄭難王云:商頌小序言:長發,大禘也。其詩云:帝立子生商。又云:玄王桓撥。鄭箋云:帝,黑帝也。承黑帝而生子,故謂契為玄王。又云: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考商頌即有玄王之號,又有帝立之說,則感生帝見于經文。春秋繁露云: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故帝使禹、臯論性,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周土,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五經異義云: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說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繹商頌之文,稱契母有絨方將。周詩亦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爾雅釋詩履帝武敏云:武,迹也。敏,拇也。爾雅周公所作,縱子夏諸人增補,亦周末之書。既以敏為拇,亦以姜嫄有屐迹之事矣。案:孫說足申鄭義。但鄭謂圜丘祭北辰耀魄寶,郊祭感生帝靈威仰諸名,本於緯書。王肅難之,持論自正。然德運終始之說,其原甚古。王者之興,自當各有受命之帝。蓋圜丘昊天,為天之全體,百王同尊。南郊上帝,則於五天帝之中,獨尊其德運之帝,以示受命之所由。此亦聖人治神制禮之精義,特不必為感生之說耳。史記封禪書云:秦襄公既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自帝。此雖與受命帝不同,然亦足證周特尊蒼帝之說。此注謂郊祀受命帝,不云感生帝,說自純正。此經凡言天者,皆謂昊天;言上帝者,皆謂受命帝;言五帝者,謂五色之帝。三者尊卑不同,而同為天帝則一,蓋非天不可以稱帝也。揆之經義,周南郊祀受命帝,當祀天帝之大皡。鄭注月令,誤以大皞為人帝,而別據緯書為釋,其說固不塙。而周有受命帝之祭,則固不誤也。五帝名號及六天之說,並詳小宗伯疏。郊與圜丘異同,詳後疏。又案禮記及春秋所言郊禮,又有魯禮,與周不甚同。郊特牲孔疏云:魯之郊祭,師說不同。崔氏、皇氏用王肅之說,以魯冬至郊天,至建寅之月,又郊以祈穀。故左傳云:啟蟄而郊。又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二郊也。若依鄭說,則異於此也。魯唯一郊,不與天子郊天同月,轉卜三正。故穀梁傳云:魯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若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若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若不從,則止。故聖證論馬昭引穀梁傳以荅王肅之難,是魯一郊則止。或用建子之月郊,則此云日以至,及宣三年正月郊,牛之口傷是也。或用建寅之月,則春秋左傳云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也。但春秋,魯禮也,無建丑之月耳。若杜預不信禮記,不取公羊、穀梁,魯唯有建寅郊天,及龍見而雩。今案魯郊轉卜三正,春秋經、傳有明文,鄭說塙不可易。左哀十三年傳,子服景伯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畢。此又似有建酉月之祭,其禮無徵。孔疏謂是虛言,理或然也。此魯禮雖與周郊禮不相涉,而後儒每多淆掍,謹附攷其略於此。云孝經說,日祭天南郊,就陽位是也者,通典吉禮引孝經鉤命決有此文。檀弓孔疏引鄭志:張逸問:禮注云書說,書說何書也?荅曰:尚書緯也。當為注時,在文網中,嫌引祕書,故諸所牽圖讖皆謂之說。故此職及大祝、夏官、敍官、校人注引孝經緯,馮相氏注引樂緯,並稱說也。孝經緯義與郊特牲同,引之者,證必於南郊之義。賈說云:郊所感帝用樂,與祭五帝不異,以其所郊天亦是五帝故也。}} ===「乃奏大蔟」至「天神」=== '''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 {{*|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 ●疏{{*|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者,漢書郊祀志匡衡奏述此經,作歌太蔟,舞咸池,以竢地祇。案奏大蔟為金奏,不當云歌。以祭地示亦冡上以祭為文,祭不當作竢。匡所述非元文也。賈疏云:地示卑於天神,故降用大蔟陽聲第二及咸池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者,大蔟寅與應鍾亥合也。詳大師疏。云咸池,大咸也者,前注同。云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下竝同。賈疏云以其下文若樂八變者,是崐崘大地,即知此地祇非大地也,是神州之神可知。知及社稷者,以六冕差之,社稷雖在小祀,若薦祭言之,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用血與郊同,又在五嶽之上,故知用樂亦與神州同,謂若日月星與五帝同也。金鶚云:鼓人云以路鼓鼓社祭,社祭與神祀鬼享連文,乃祭地之通稱。大司樂以地該社,鼓人以祀該地,彼此互見。案北郊神州,詳典瑞疏。}} '''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 {{*|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四望,五嶽、四鎭、四竇。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 ●疏{{*|以祀四望者,賈疏云:四望又卑於神州,故降用陽聲第三,及用大㲈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者,姑洗辰與南呂酉合也。詳大師疏。云四望,五嶽、四鎭、四竇者,釋文云:竇,本又作瀆。案:竇即瀆之借字,大宗伯注正作瀆。漢書郊祀志王莽說此經合樂云: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案:莽葢因此四望言祀,故謂其兼有天神。然其說非也。詳大宗伯疏。云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或亦用此樂與者,賈疏云:以此上下,更不見有司中等用樂之法。又案:大宗伯天神云祀,地祇云祭,人鬼云享。四望是地祇,而不云祭,而變稱祀,明經意本容司中等神,故變文見用樂也。無正文,故云或與以疑之也。詒讓案:四望山川皆地示,而與地示不同樂,則知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雖天神,亦容不與天神同樂,故鄭別以尊卑之次約之,疑其與四望同樂也。}} '''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函鍾一名林鍾。}} ●疏{{*|以祭山川者,謂中小山川祭自貍沈始者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蕤賓陽聲第四,函鍾為之合者,蕤賓午與函鍾未合也。詳大師疏云:函鍾一名林鍾者,以此經六祭之樂,奏與歌之律,並取合辰相配,林鍾為蕤賓之合。此以函鍾配蕤賓,故知函鍾即林鍾。大師說六同,亦有函鍾,無林鍾也。唐郊祀錄引三禮義宗云:函鍾即林鍾也。函鍾以函容為義。}} '''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小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跡,感神靈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謂之閟宮。閟,神之。}} ●疏{{*|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者,賈疏云:案祭法:王立七廟,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皆月祭之。二祧,享嘗乃止。不見先妣者,以其七廟外非常,故不言。若祭,當與二祧同,亦享嘗乃止。若追享,自然及之矣。案周祭先妣廟,禮經無文。依賈說,則四時及禘祫皆有祭。詩魯頌閟宮孔疏則云:先妣立廟非常,月朔四時,祭所不及。其祭時節,禮無明文,或因大祭而則祭之也。通典吉禮云:周祭先妣之廟,四時薦,禘祫與七廟皆祭。又引高堂隆議,魏文思后依周姜嫄廟禘祫。宋書禮志朱膺之議亦云:閟宮之祀,高堂隆、趙怡並云周人祫歲俱祫祭之。案高堂隆議,似以姜嫄惟配禘祫,而時享不及,即孔沖遠所本。而依杜說,則禘祫之外,四時有薦而無祭,與賈說又{{?}}不同。古經無可質證,未能定其孰是。管子輕重己篇說夏至天子祭太宗,又云出祭王母,或即指先妣之祭與?至漢書郊祀志:王莽改祭祀,以天地合祀,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說不經,非古禮也。賈疏又云:若然,分樂序之,尊者用前代,其先祖先妣服衮冕,山川百物用玄冕。今用樂,山川在先妣上者,以其山川外神是自然之神,先祀生時曾事之,故樂用前代無嫌。案賈說非也。此六舞配天神地示人鬼,皆以時代先後自相次,不為尊卑之等。又此祭先妣舞大濩,蓋亦文武干羽兼備。春秋隱五年經: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公羊何注云: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穀梁范注義同。以此經覈之,何、范說疑未塙。<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者,夷則申與小呂已合也。詳大師疏。云小呂一名中呂者,以中呂為夷則之合,此以小呂配夷則,故知小呂即中呂。大師六同,亦有小呂,無中呂也。孔廣森云:小呂三寸三分强,倍而用之,六寸六分强。周禮中呂皆稱小呂,據其未倍時,本於諸管為最短,故得小呂之名。據其既倍者言之,則長短居三呂之中,故或謂之中呂。云先妣,姜嫄也。姜嫄履大人踐,感神靈而生后稷者,釋文云:嫄,本亦作原。案:原、嫄字同。大戴禮記帝繫篇云: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產后稷。史記周本紀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號曰后稷。釋文:別本與史記同。詩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武帝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鄭彼箋云:姜姓者,本炎帝之後,有女名嫄,當堯之時,為高辛氏之世妃。帝,上帝也。敏,拇也。姜嫄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如有人道感己者,於是遂有身,後則生子,是為后稷。是姜嫄感神靈生后稷之事。賈疏云:詩云:履帝武敏歆。毛君義與史記同,以為姜嫄帝嚳妃,履帝武敏歆,謂履帝嚳車轍馬跡生后稷,后稷為帝嚳親子。鄭君義依命厤序,帝嚳傳十世乃至堯,后稷為堯官,則姜嫄為帝嚳後世妃,而言履帝武敏歆者,帝謂天帝也。是鄭解巨人跡與毛異也。詩生民孔疏引鄭志趙商問:此箋云帝,上帝,又云當堯之時,姜嫄帝高辛氏世妃,意以為非帝嚳之妃。史記嚳以姜嫄為妃,是生后稷,明文皎然。又毛亦云高辛氏帝。苟信先籍,未覺其徧隱,是以敢問易毛之義。荅曰:即姜嫄誠帝嚳之妃,履大人之迹而歆歆然,是非眞意矣。乃有神氣,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驗後,其不合者,何可悉信?是故悉信亦非,不信亦非。稷稚於堯,堯見為天子,高辛與堯並在天子位乎?又引張融申鄭義云:稷、契年稚於堯,堯不與嚳並處帝位,則稷、契焉得為嚳子乎?若使稷、契必嚳子,如史記是堯之兄弟也。堯有賢弟七十不用,須舜舉之,此不然明矣。詩之雅、頌,姜嫄履迹而生,為周始祖。有娀以玄鳥生商,而契為玄王。即如毛傳、史記之說,嚳為稷、契之父。帝嚳聖夫,姜嫄正妃,配合生子,人之常道,則詩何故但難其母,不美其父?而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后稷,周、魯何殊特立姜嫄之庿乎?案:賈、孔及張融說皆深得鄭恉。呂氏春秋愼勢篇云神農十七世有天下,則帝嚳傳十世,當非毖緯之妄說。姜嫄非嚳妃,鄭說與大戴禮、毛詩傳、史記及生民疏引馬融、王肅說並絕異。然以年代校之,義似允協。古事茫昧,羣言殽亂,姑兩存之,以竢覈定。云是周之先母也者,爾雅釋親云:母為妣。說文女部云:妣,殁母也。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之母,故謂之先妣也。云周立廟自后稷為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者,釋文云:妃,本亦作配。賈疏云:凡祭,以其妃配。周立七廟,自后稷已下不得更立后稷父廟,故姜嫄無所妃也。以其尊敬父母,故特立婦人之廟而祭之。云謂之閟宮,閟,神之者,詩魯頌閟宮云: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同。毛傳云:閟,閉也。先妣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孟仲子曰:是禖宮也。鄭箋云: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廟曰神宮。孔疏云:釋詁云:毖,神。溢,愼也。閟與毖字異音同,故閟為神也。詒讓案:毛以姜嫄為周先妣,與鄭此注同,惟訓閟為閉為異。鄭邐注與箋詩同也。至毛傳引孟仲子說,以閟宮為禖宮。攷毛詩生民傳云: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箋云:禋祀上帝於郊媒。月令郊媒作高媒。郊注則云: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依詩傳、箋說,則郊媒為祀天。御覽禮儀部引五經異義,亦謂王者一歲七祭天,郊媒為其一。月令及生民疏述鄭記焦喬說,則謂古者祭天而以先媒配之,至高辛以後,改以高辛之君配之。諸說雖差異,要郊媒與周祀先妣之宮不同。仲子之說,自是別解,毛、鄭皆不從也。}} '''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 {{*|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夾鍾一名圜鍾。先祖,謂先王、先公。}} ●疏{{*|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者,謂宗廟時享也。通典吉禮云:王三獻后,薦朝事之豆籩,堂上以夾鍾之調歌,堂下以無射之調作大武之樂。以後王及后每獻,皆作樂如初。九獻之後,王降,冕而揔干,舞大武之樂以樂尸。案杜以奏屬堂下,歌屬水上,及舞在獻畢,說並得之。但奏以迎尸,歌以降神,並當在二祼之前。杜謂三獻始作樂,說尚未審耳。又玉海音樂引崔靈恩說及通典,並謂禘樂亦用此。案明堂位記魯禘用大夏、大武二舞,祭統說魯大嘗禘樂同,蓋以大武為主,而以大夏配之。左襄十年傳所謂魯有禘樂,賓祭用之,魯樂即周樂也。其祫樂則別見後,與此不同。<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為之合者,陽律六,無射為末,故云陽聲之下。無射戌與夾鍾卯合也,詳大師疏。云夾鍾一名圜鍾者,據下經賈逵說,詳後疏。云先祖謂先王先公者,賈疏云:鄭據司服而言,但司服以先王先公服異,故別言。此則知先王先公樂同,故合說,以其俱是先祖故也。}} '''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播之言被也。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 ●疏{{*|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者,此言六樂當調以聲音也。大師說十二律亦有此文,義並同,互詳彼疏。<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六者言其均,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者,均猶言調也。說文音部云: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賈疏云:謂若黃鍾為宮,自與已下徵、商、羽、角等為均,其絲數五聲各異也。或解以為均謂樂器八音之等。若然,何得先云言其均,始云皆待五聲八音乎?明言其均者,以為六者各據其首與下四聲為均,故云皆待五聲八音乃成也。云播之言被也者,播、被聲之轉。段玉裁云:播音轉則入歌戈部,是以熒播既豬。播即{{?}}堂,古音被,讀如婆,去聲。漢志魯國蕃縣音皮,皮古音如婆。案:段說是也。被者,取布之樂器,以發其音之義。大師注云:播猶揚也。揚與被義亦相成。云故書播為藩,杜子春云:藩當為播,播讀如后稷播百穀之播者,杜據大師亦云播之以八音,故不從故書也。惠棟云:古藩字亦作播。尚書大傳五行傳云:播國率相行事。鄭注云:播讀為藩。段玉裁云:說文:播,潘從番聲,藩從潘聲。是三字聲類同,古音同在元寒部也。此云當為者,改其字,又云讀如者,既改為播字,則說播之音義如是也。說文曰:播,穜也,一曰布也。穜、布二義相同。}} '''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樂而禮畢。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矞;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疏{{*|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者,以下竝中論上文致鬼神示及作動物之事。六物與地示天神同,致則亦謂物鬽也。李光地云:此承上而論為樂感召之理,以起下六變九變之端也。黃以周云:一變至六變皆曰致物,一變至五變又曰致示,六變又曰致神。上文所謂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作動物是也。而此節意主作動物而言,故致物文在神示之上。賈疏云:此一變至六變不同者,據難致易致前後而言。案大司徒五地之物生動植俱有,此俱言動物不言植物者,據有精可感者而言也。<ref name="疏文空1" />}} {{*|注云: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者,說文攴部云:變,更也。文選東京賦薛綜注云:凡樂一變為一成,則更奏。玉海音樂引三禮義宗云:凡樂九變者舞九終,八變者舞八終,六變者舞六終。終,成也。賈疏云:燕禮云終,尚書云成,此云變,孔注尚書云九奏而致,不同者,凡樂曲成則終,終則更奏,各據終始而言。是以鄭云樂成是更奏也。云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者,以六樂致六物,與大宗伯地示百物之祭相應也。大蜡索鬼神,黨正文,詳黨正及大宗伯疏。李光地云:注以此六變為大蜡之樂,特因上下各言鬼神示之祀,中閒乃及百物,緣文生義,為此說爾,無所據也。夫大蜡而用樂,則有之矣。其索物而致之,感通之理,當與此同。然考之經,則祭蜡而龡豳頌,擊土鼓,以{{?}}老物,蓋籥章之掌,非大司樂之司也。且經文上蒙六樂,故知是通言樂理,非指蜡祭。其及于百物者,因此與下節皆論鬼神示之感,而邦國、萬民、賓客、遠人之屬,乃是同類,感應易曉,故言此以備作動物之意。猶虞書既言神人以和,而必終之以百獸率舞者,{{?}}非自為一事也。吳廷華云:經本合天神、土示、山川,而大槩言之。鄭因六變俱有致物之文,與郊特牲索饗萬物相符,故謂之蜡。然據神仕職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注以鬽為百物之神,是祭地示即有致物義,何獨言蜡?郊特牲言蜡,亦未聞有天神也。案:李、吳說是也。云六奏樂而禮畢者,唐郊祀錄引崔靈恩云:蜡者,索也。而索者,盡也。大盡天地四方之神而祭之,故其樂亦盡用四方之調。凡四方之十二神,則有十二律。此為六調,但舉陽律陰配,可番以合天地四方之神,故終數不過六也。詒讓案:鄭謂此經為大蜡,而經止有六變之樂,故謂大蜡之禮樂,六奏而畢。崔氏又曲為申釋,然非經意也。云東方之祭,則用大蔟、姑洗者,大蔟寅氣,姑洗辰氣,竝位在東方,故東方祭用之也。東方律尚有夾鍾,此不言者,上分樂而序之,亦無夾鍾,故鄭不數也。云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者,蕤賓午氣,位在南方,故南方祭用之也。云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者,夷則申氣,無射戌氣,竝位在西方,故西方祭用之也。云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為均焉者,黃鍾子氣,位在北方,故北方祭用之也。自大蔟以下,竝以其律為均,均亦即調也。賈疏云:此鄭知四方各別,祭用樂不同者,以郊特牲云:八蜡以記四方。又云: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順成之方,其蜡乃通。是四方各有八蜡,故知四方用樂各別也。吳廷華云:蜡樂與郊廟之祭不同。此經所謂六樂,葢承上雲門、咸池等六代之樂言之,非大蜡樂。鄭以六律為六樂,以配四方,春秋各二律,冬夏各一律,删去六呂不用。自古樂律未有舍陰用陽如此者,鄭特以意為湊合爾。案吳說是也。云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者,賈疏云:揔釋地祇與動之神,物雖有遲疾,皆由以樂和感之。云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飛又走,川澤有孔竅者,蛤蟹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者,此並鄭以意說六等之物,致之先後舒疾之義。云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者,此亦注用今字作祇也。賈疏云:鄭知土祇中有原隰者,案大司徒有五地,山林已下有原隰。今此則經上已說川澤、山林、丘陵及墳衍訖,惟不言原隰,故此土祇中有原隰可知也。又土祇中有平地者,案大宰九職云:一曰三農,生九穀。後鄭以三農者,原隰及平地。以其生九穀,故知此土祇中非直有原隰,亦有平地之神也。若然,不言原隰而云土祇者,欲見原隰中有社稷,故鄭君駁異義云:五變而致土祇。土祇者,五土之揔神,謂社。是以變原隰言土祇。郊特牲云:社祭土而主陰氣。是社稱土祇,故鄭云土神也。案大司徒:山林宜毛物,川澤宜鱗物,丘陵宜羽物,墳衍宜介物,原隰宜臝物。此經則以羽物配川澤,臝物配山林,鱗物配丘陸,毛物配墳衍,介物配土祇,與大司徒文不類者,彼以所宜而言,此據難致易致而說,故文有錯綜不同也。案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鄭注云:此周禮所謂蜡也。天宗,日月星。鄭以月令祈於天宗謂之蜡,則此天神亦是日月星辰,非大天神。以蜡祭所祭眾神,祭卑不可援尊,地神惟有土祇,是以知無天地大神也。詒讓案:原隰及平地之神,即王社、侯社、置社之神,詳大宗伯、小宗伯疏。云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者,謂四靈象應天之四官:龍,青龍;鳳,朱鳥;龜,玄武。惟麟無所屬。攷禮運孔疏引五經異義,左氏說麟中央軒轅大角之獸,陳欽說麟是西方毛蟲,許同左氏義,鄭駁不從,蓋亦以麟為西方獸。若然,西官白虎亦麟之象也。但四靈已在毛、羽、麟、介四物之內,不當別為象物。且若依鄭說,此為蜡祭,則彼迎百物未聞及四靈,此說殆非也。蓋上五物皆生物之鬽,與人相近。此象物則時見形象,本無生性,若夔、罔象之屬是也。以其與人尤遠,故與天神同六變致耳。云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者,明此象物及天神致之最後,非至和則不感也。曾釗云:賈說未安。案:下經奏樂于圜丘,六變則天神皆降,可知此天神即祭圜丘之神矣。土示亦即祭方澤之示。彼八變,此五變者,彼就奏以降神而言,故有不滅之樂節;此就神自致而言,故五變而已見其昭假之無閒也。案:曾謂此天神、土示通圜丘、方丘,得之。今攷當亦兼南北二郊等大神示而言。賈疏據月令祈來年於天宗,注謂蜡祭日月星,無天地大神,蓋沿鄭說之誤。引禮運者,釋文云: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案:今本禮記作獝,彼釋文亦作矞,與此同。鄭彼注云:捻之言閃也。獝、狘,飛走之貌也。失,猶去也。龜,北方之靈,信則至矣。此引之者,釋四靈之名。}} 周禮正義卷四十二終 ==注釋== <references /> {{footer |previous=[[周禮正義/41|卷四十一]] |next=[[周禮正義/43|卷四十三]] }} jq4dxo7d4fmqqpmeeszuu3ropd4db82 Wikisource:写字间/topic list 4 760396 2485274 2485240 2024-10-31T12:10:37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 Regex 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2485274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1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2T02:45:00.000Z" | 2024-10-02 <span style="color: blue;">10: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2T02:45:00.000Z" | 2024-10-02 <span style="color: blue;">10: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1T12:10:00.000Z" | 2024-10-31 <span style="color: blue;">20:1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7rlyf6lsubcjx6em4eylwrc4iwc0kko 2485402 2485274 2024-10-31T18:10:52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2485402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1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2T02:45:00.000Z" | 2024-10-02 <span style="color: blue;">10: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2T02:45:00.000Z" | 2024-10-02 <span style="color: blue;">10: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1T12:10:00.000Z" | 2024-10-31 <span style="color: blue;">20:1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5xkknvh6rqsvstpy9cxsvjkbwf2mktx 2485497 2485402 2024-11-01T00:11:05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2485497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1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2T02:45:00.000Z" | 2024-10-02 <span style="color: blue;">10: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2T02:45:00.000Z" | 2024-10-02 <span style="color: blue;">10: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1T12:10:00.000Z" | 2024-10-31 <span style="color: blue;">20:1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81pxktc697k5hlchmpp00tuvlb4lntc 2485561 2485497 2024-11-01T03:13:08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2485561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1T12:10:00.000Z" | 2024-10-31 <span style="color: blue;">20:1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cdj75easmrueemu3fmllvw0uegj6yp0 2485620 2485561 2024-11-01T04:37:32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 Regex 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2485620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4:37: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2:37</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2p23ll48cm9grz1mqjtcni9i4h7gnrp 2485624 2485620 2024-11-01T04:41:21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 Regex 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2485624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4:41: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2:41</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5rp5wencmp0nyxwge5hygmuvxd7lp9f 2485672 2485624 2024-11-01T10:41:35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26個議題]] 2485672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最近是不是有人动过常用模板的代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Wikisource:写字间#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建议文库也导入网页存档机器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红渡厨|红渡厨]]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3:12: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30T11:54: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19: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修改認定長期不活動管理員之時限標準(縮短目前標準改為3個月)]]</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5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17:20:00.000Z" | 2024-10-30 <span style="color: blue;">01: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何谓“沿革和最新版”?|何谓“沿革和最新版”?]]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14:06:00.000Z" | 2024-10-28 <span style="color: blue;">22:0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有多個版本的作品的重命名和稱呼]]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29T20:34:00.000Z" | 2024-09-30 <span style="color: blue;">04: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中文維基文庫用字轉換改進的預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8T13:31: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21:3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0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09-30T22:20:00.000Z" | 2024-10-01 <span style="color: blue;">06: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作者模板|關於作者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4: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本站是否建立安全投票]]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Zy26|Zy26]]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3:23: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1:2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不活跃的机器人账户]]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4T21:50:00.000Z" | 2024-10-25 <span style="color: blue;">05:5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_to_Participate_in_Wiki_Loves_Ramadan_Community_Engagement_Survey|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Wiki Loves Ramadan Community Engagement Survey]]</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讓%3Cpages%3E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如何讓&lt;pages&gt;嵌入的頁面被模組解析並處理?]]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User:Aerotinge|Aerotinge]]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7T04:40:00.000Z" | 2024-10-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1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7T23:42:00.000Z" | 2024-10-08 <span style="color: blue;">07: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如何引用並渲染顯示外站的圖像資源(例如Glyphwiki的字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09T15:52:00.000Z" | 2024-10-09 <span style="color: blue;">23: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2024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的初步結果]]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Possoupe (WMF)|MPossoupe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08:26:00.000Z" | 2024-10-14 <span style="color: blue;">16: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2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4T21:21:00.000Z" | 2024-10-15 <span style="color: blue;">05: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尋找志願者加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委員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Keegan (WMF)|Keegan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16T23:09:00.000Z" | 2024-10-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0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未收錄字以正字替代的模板]]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User:Andayunxiao|Andayunxiao]]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9T06:30: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14: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3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1T20:52: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04: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data_item'_link_is_moving,_finally.|&apos;Wikidata item&apos; link is moving, finally.]]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Danny Benjafield (WMDE)</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1:29: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百科/文库_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百科/文库 无法解析某些PDF文件]]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iouxiao|Liouxiao]]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3T07:03:00.000Z" | 2024-10-23 <span style="color: blue;">15:0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台灣分會2024年10月對話時間]]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2T14:41:00.000Z" | 2024-10-22 <span style="color: blue;">22:4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2024年第44期技術新聞]]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0-28T20:56:00.000Z" | 2024-10-29 <span style="color: blue;">04:5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Final_Reminder:_Join_us_in_Making_Wiki_Loves_Ramadan_Success|Final Reminder: Join us in Making Wiki Loves Ramadan Success]]</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0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style="background-color: #ffd;" |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Unicode_Regex_問題|Unicode Regex 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4-11-01T04:41:00.000Z" | 2024-11-01 <span style="color: blue;">12:41</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hwso6fie9l6usak4f3xfvjhgiyo30mi MediaWiki:Gadget-WikidataDesc.js 8 796045 2485551 1380937 2024-11-01T02:46:10Z Midleading 47637 zhwiki改为zhwikisource 2485551 javascript text/javascript /** * WikidataDesc * * 在条目顶端显示/编辑维基数据描述 * * 原作者:User:Alexander Misel ([[Special:Permalink/45559457]]) * 改进 :User:逆襲的天邪鬼 */ mw.loader.using('mediawiki.ForeignApi').done(function () { 'use strict'; var UI = ['zh-hk','zh-mo','zh-tw','zh-hant'].indexOf(mw.config.get('wgUserLanguage'))!==-1 ? { SAVING: '正在儲存', EDIT: '編輯', SAVE: '儲存', CANCEL: '取消', PLACEHOLDER: '維基數據描述', EMPTY: '無描述', SUCCESS: '儲存成功', ERROR: '發生错误', } : { SAVING: '正在保存', EDIT: '编辑', SAVE: '保存', CANCEL: '取消', PLACEHOLDER: '维基数据描述', EMPTY: '无描述', SUCCESS: '保存成功', ERROR: '发生错误', }; var $desc = $('<div id="wikidatadesc" class="noprint">'); var $saving = $('<span id="wikidatadesc_loading" class="text option" style="display:none;">(' + UI.SAVING + ')</span>'); var $text = $('<span id="wikidatadesc_text" class="text">'); var $editlink = $('<a href="#" class="option">[' + UI.EDIT + ']</a>'); var $descbox = $('<div id="wikidatadesc_descbox">') .append($text) .append('&nbsp;') .append($saving) .append($editlink); var $input = $('<input class="editbox" type="text" placeHolder="' + UI.PLACEHOLDER + '">'); var $save = $('<a href="#" class="option" id="wikidatadesc_save">[' + UI.SAVE + ']</a>'); var $cancel = $('<a href="#" class="option" id="wikidatadesc_cancel">[' + UI.CANCEL + ']</a>'); var $editbox = $('<div id="wikidatadesc_editbox" style="display:none;">') .append($input) .append('<br>') .append($save) .append($cancel); var CSS = '#wikidatadesc .text { color: gray; font-size: medium; } #wikidatadesc .editbox { width: 100%; padding: 4px; border: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ccc; box-sizing: border-box; } #wikidatadesc .editbox:focus { border-bottom: 1px solid #0645ad; } #wikidatadesc .option { font-size: smaller; }'; var status = 0; // 0 显示,1 编辑 var loaded = false; var saving = false; var id = ''; var label = ''; var lastdesc = ''; var pagename = mw.config.get('wgPageName'); var loadCtl = function () { $('body').append($('<style>').text(CSS)); $desc.append($descbox).append($editbox); $("#siteSub").hide().before($desc); $editlink.click(function () { if (status !== 0 || saving) { return; } status = 1; $descbox.hide(); $editbox.show(); $input.focus(); }); $save.click(function () { if (status !== 1) { return; } status = 0; saving = true; var newdesc = $input.val(); $text.text(newdesc); $saving.show(); $editlink.hide(); $descbox.show(); $editbox.hide(); save(newdesc, function (success, error) { saving = false; $saving.hide(); $editlink.show(); if (success) { lastdesc = newdesc; mw.notify(UI.SUCCESS); } else { $text.text(lastdesc); mw.notify(UI.ERROR); } }); }); $cancel.click(function () { if (status !== 1) { return; } status = 0; $input.val(lastdesc); $descbox.show(); $editbox.hide(); }); $input.keydown(function (e) { if (e.which === 13) { $save.click(); } else if (e.which === 27) { $cancel.click(); } }); loaded = true; }; var show = function (desc) { if (!loaded) { loadCtl(); } if (desc !== null) { $text.text(desc); $input.val(desc); lastdesc = desc; } else { $text.text('(' + UI.EMPTY + ')'); $input.val(''); lastdesc = ''; } }; var load = function (callback) { var ns = mw.config.get('wgNamespaceNumber'); if (ns === 0) { var api = new mw.ForeignApi('https://www.wikidata.org/w/api.php'); var res = ''; api.get( { action: 'wbgetentities', props: 'labels|descriptions', sites: 'zhwikisource', titles: pagename, languages: 'zh' }).done(function(data){ $.each( data.entities, function( i, item ) { if (i == '-1') { id = 'NE'; callback(null); } else { id = item.id; var labels = item.labels; if (labels.zh) { label = labels.zh.value; } else { label = ''; } var desc = item.descriptions; if (desc.zh) { res = desc.zh.value; callback(res); } else { callback(null); } } }); }); } }; var save = function (newdesc, callback) { var api = new mw.ForeignApi('https://www.wikidata.org/w/api.php'); api.get( { action: 'query', meta: 'tokens' }).done(function (data) { if (id == 'NE') { var jdata = '{"labels":{"zh":{"language":"zh","value":"' + pagename + '"}}, "descriptions":{"zh":{"language":"zh","value":"' + newdesc + '"}}, "sitelinks":{"zhwikisource":{"site":"zhwikisource","title":"' + pagename + '"}}}'; api.post({ action: 'wbeditentity', 'new': 'item', token: data.query.tokens.csrftoken, data: jdata }).done(function () { callback(true); }).fail(function () { callback(false); }); } else { api.post({ action: 'wbsetdescription', id: id, token: data.query.tokens.csrftoken, language: 'zh', value: newdesc, }).done(function () { if (label === '') { api.post({ action: 'wbsetlabel', id: id, token: data.query.tokens.csrftoken, language: 'zh', value: pagename, }).always(function () { callback(true); }); } else { callback(true); } }).fail(function () { callback(false); }); } }).fail(function () { callback(false); }); }; load(show); }); 8a82i40valar1nuuji3e89t0bsgfsiz User talk:Blahhmosh 3 1046229 2485439 2405923 2024-10-31T21:52:23Z Victorius James 74321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新章节 2485439 wikitext text/x-wiki ==祝贺您完成《[[東文選]]》的录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维基文库的贡献。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来说,您无愧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样的精神再多一些,我想维基文库页面数量到达五十万的日子会来得更快一些。 关于您先前希望我写的《读〈秦妇吟〉》,我会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完成之后发给您。 谨以共勉。 ————[[User:久遠時瀬|<span style="color:#111111;">久<span style="color:#222222;">遠<span style="color:#333333;">時<span style="color:#444444;">瀬<span style="color:#555555;">想<span style="color:#666666;">写<span style="color:#777777;">签<span style="color:#888888;">名<span style="color:#999999;">但<span style="color:#AAAAAA;">墨<span style="color:#BBBBBB;">水<span style="color:#CCCCCC;">要<span style="color:#DDDDDD;">用<span style="color:#EEEEEE;">完<span style="color:#FFFFFF;">了</span>]] ==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6/ri06_02809/],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藏本。--[[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3:59 (UTC)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个版本,而且我看了一下,好像和你提供的“高丽时代史料”是同一个版本,都缺了这两页。--[[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PS:讨论页签名可以使用4个波浪线“~”。--[[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 RE: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太好了!我刚才是根据“高丽时代史料”的藏本: 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bookId=%E5%BF%97&types=o#book-show/kr 现在终于可以修改了!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卽位年]] == <code>則宗(祀)Dd社D無依</code>,模板沒有成功替換?--[[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0 (UTC) :我打算先搬運完,然後在編輯,加模版。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1 (UTC) :當然,如果您想要先加入模板,請用{{校||}}與{{參||}}等模板。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2 (UTC) ::[[Template:參]] [[Template:校/doc]]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4 (UTC) == 關於《大南寔錄》的移動 == 請問閣下近期打算完成剩餘頁面的移動嗎?如果您不打算繼續移動剩餘頁面的話,我準備將已經移動的頁面回移至原名稱。--[[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0:38 (UTC) :説實話,不打算,但是,以我的理解,之所以改這些名稱是因爲《大南實錄前篇》的各卷都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所以我會這麽樣去改。比如像我正在搞定的《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所以加納一個“/”的,以來表示《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2:59 (UTC) :這就是爲什麽我做了那一個改動,因爲這樣子的話不僅表明了這一個《大南實錄前篇》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同時還給了返回到《大南實錄》的機會。你看到《大南實錄前篇》頁面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嗎?“大南寔錄/大南寔錄前編/上諭”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 | 大南寔錄前編”,以便返回到《大南實錄》和《前篇》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3:02 (UTC) ::可是你移動一半就走了,卻把“大南寔錄”頁面的所有子頁面都修改成了新格式,好像那些沒有移動的頁面是還未創建似的。既然你不移動剩下的頁面,那麼我就把移動的頁面回移,以保持條目格式統一。謝謝。--[[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38 (UTC) :::哦,不小心忘記了。對不起。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41 (UTC) :::行了,我仔細查了一下,應該沒漏什麽頁。就是有一個維基文庫的BUG,就是有些頁碼,説是沒有創建,但是卻是已經創建了的。不知道爲什麽會這樣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6:41 (UTC) == RE:這是什麽字? == 抱歉,我沒能認出來這個字。--[[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07:14 (UTC) == 請記得在留言時署名 == [[File:Information.svg|20px]] 您好,当您在所有[[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或开头是“Wikipedia:”的页面中参与讨论时,請記得在您的留言结尾加入四个波浪号标记(<code>~~<nowiki />~~</code>,可使用[[File:Insert-signature2.svg|link=Wikipedia:签名#滑鼠輸入方法]]按鈕)来[[Wikipedia:签名|签名]],使系统自动将您的用户名或[[IP地址]]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加入到页面中。这些信息在参与讨论时对其他人將很有用。{{#if: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谢谢您的參與。}} <!-- Template:uw-tilde --> == RE == 你好,已就阁下留言事项回复,请到[[Wikisource:写字间#《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實錄》《純宗實錄》版權問題|写字间]]查看。--[[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3日 (二) 17:22 (UTC) == RE:《戡亂錄》卷四文字問題 == 抱歉,我认不出来这个字,前后文的关联也不足以帮助辨认。此外,请勿随意删除写字间内的内容(除非那是重复内容或打字错误之类),这些内容在讨论结束后一段时间会被存档,方便其他同好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于检索,请知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 《元朝秘史》格式问题 == 看了一下阁下在[[元朝秘史/卷01]]的试录入,个人意见认为可能需要更专用的模板效果更好,现在的文字对齐等效果均不佳,即便个别调整了也不易后续调整修正和复用。建议阁下往写字间寻求协助(遗憾未能协助阁下,我电脑很弱),待有更好模板后再进行收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不必急在一时。——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在下并无任何强劝之意,请阁下悉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0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 欢迎阁下对维基文库:编辑战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参与投票 == 阁下作为中文维基文库的资深编辑,为中文维基文库贡献很大。为了避免中文维基文库社群像中文维基百科那样分裂成两大政治阵营,忽视“贡献”本身。我创建了维基文库:编辑战的雏形,请阁下提出宝贵意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2 (UTC)https://zh.m.wikisource.iwiki.eu.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编辑战的处理 :謝謝,但是我用的是美國IP。我看不見本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4 (UTC)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9 (UTC) == RE:《兩湖右先鋒日記》與《右先鋒兩湖日記》問題 == 據在下看,這不是兩本書而是一本書。 一、所有我能找到的《兩湖右先鋒日記》藏本([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高麗大藏鈔本]、[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prevLimit=&itemId=prd&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brokerPagingInfo=&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國史編纂委員會藏刻本](與閣下所引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兩冊)同源而全本收錄))都是四冊,述甲午九月至乙未二月歷史,所以《兩湖右先鋒日記》必有四冊而非兩冊,至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只有兩冊的緣故就不得而知。 二、至於何以出現兩個名稱頁面?首先據手抄本和刻本見,封面題字均作“右先鋒日記”,內文文首作“兩湖右先鋒日記”,而刻本版心處又有“右先鋒 兩湖日記”字樣,所以應該視爲同一文獻在被收錄到目列中時採用的不同定名,其可能性是更高的;其次,閣下引的兩個不同名的頁面我看了,其藏本的來源不同,所藏的冊數也不同,可能在原始來源方(高麗大、奎章閣等)入藏時列目的名稱選用有異而已。--[[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03 (UTC) :明白了。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15 (UTC) == 段落标记 == 祝编安。刚才想着帮阁下修一下《十国春秋》,偶然发现,阁下好像在用一级标题(=x=)的格式来写章节标题...按照共识指引[[Wikisource:样式指南#標題]],“對'章節'應使用二級標題(也就是==x==的形式),對'次章節'應使用三級標題。因為一級標題被保留用於頁面的總標題,故不應在頁面內使用一級標題”,阁下此后或许注意一下为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39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0 (UTC) ::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幫我把《三國史記》與《高麗史》裏面的一级标题(=x=)變爲二級標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1 (UTC) :::我在写字间问问如何批量操作吧,一个一个弄也不是办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0:01 (UTC) == BOT问题 == 请教您是如何制作bot的呢?是用的Pywikibot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4 (UTC)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Pywikibot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6 (UTC) ::我是用JAVAFX製作BOT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13:25 (UTC) :::请问您方便指导一下我如何制作bot吗?以及您的bot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呢?谢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2:34 (UTC) ::::這個比較難解釋,但是我的BOT現在的功能包括(到達網頁->取得網頁的HTML源代碼【注意我指的是源代碼,與頁面上所顯示的HTML不一樣】->通過取得HTML ELEMENTS取得所需要的文字->去下一個網頁)。 ::::HTML ELEMENTS的利用可以取得某一個ELMENT的同一種TAG的【孩子elements】,取得某一【孩子element】的PARENT,取得HTML ELEMENT的文字信息,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3:59 (UTC) :::::我目前有意批量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您看如果我想制作一个bot来实现上述功能,我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22 (UTC) ::::::説吧,鏈接在哪兒?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52 (UTC) :::::::就比如 http://sousuo.gov.cn/column/47995/0.htm 、 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 和 https://www.io.gov.mo/cn/legis/list/a/?d=35 等类似页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烦请您拨冗给予帮助。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3 (UTC) ::::::::唯獨加載不到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其他都挺好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仅以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1 (UTC) :::::::数量和规模都较为庞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我希望统一格式录入文库,因此希望能掌握制作并维护修改bot的技能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反正,我現在正在製作另一個BOT,所以這些網站還得要再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4 (UTC) :::::::::不同网站是不能通用的吗,是因为不同网站HTML源码不同吗?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 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7 (UTC) ::::::::::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同一個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有【規律】,咋們就能夠通過規律製作一個BOT,但是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不同的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極可能有不同的規律,就不能製作BOT。 ::::::::::還有,“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這是什麽意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27 (UTC) :::::::::::就是咨询您一下,如果一个bot可以完美导入A网址的内容了,我可以动手修改使其也能导入B网址的内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0 (UTC) ::::::::::::這得要看A與B有多大的不同了。一般這些網站之間不同之處較大,如果要改變BOT的程序,需要改的比較多。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2 (UTC) :::::::::::::好的,感谢您拨冗答复!祝编安!——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5 (UTC) == BOT 问题2 == 按照阁下的说明,出现了如下错误 Unrecognized option: --module-path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我使用的java是这个版本的,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我需要如何做?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2:38 (UTC) :哦對,我忘記了!!!!!!!!等一下,你需要先下載“JAVAFX”的LIBRARY。然後你就需要輸入那個擁有LIBRARY的路徑。等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5 (UTC) ::解决了,谢谢您!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6 (UTC) :::哈?真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9 (UTC)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BOT在未能抓到我设定的停止章节前自动停止,比如我设置了”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在程序的默认页面上,我发现他抓取了前三个就停止了,还没到“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每次都要手动重启。您方便测试一下有这个问题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16 (UTC) ::::准确地说,是每次到--------这条分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自动停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22 (UTC) :::::噢噢噢噢。我還沒有DEBUG這個東西。抱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4 (UTC) :::::我再次修改了一下。 :::::提示:以後這個程序可能還會有問題。請提醒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9 (UTC) :::::我剛剛再一次修改了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51 (UTC) == 消歧义问题 == 您好,一般区分同一标题应采用半角空格和半角圆括号,如“ ()”,这是原标题不存在的内容。无空格的全角圆括号()视为中文字符,应当看作是标题的一部分,即原标题就有的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3 (UTC) :那行,請幫幫我撤掉更改。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4 (UTC) ::这个您已经保留重定向了,目前好像只有管理员能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5 (UTC) :::刚刚试了一下,不是管理员也可以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0 (UTC) ::::借楼咨询一下,我尝试用了一下您的bot,出现【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的提示,请问是怎么回事? ::::{{quote|E:\>cd E:\wikimedia\BJCDCScraper}} ::::{{quote|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 --module-path "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FX\javafx-sdk-17.0.1\lib" --add-modules javafx.controls,javafx.fxml,javafx.web,javafx.base,java.xml,java.net.http,jdk.compiler,javafx.graphics,java.datatransfer,java.desktop -jar BJCDCScraper.jar"}} ::::{{quote|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2 (UTC) ==感谢阁下为中文维基文库做出的贡献== 中文维基文库最勤劳的编辑者,非阁下莫属。[[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8:19 (UTC) == 我該如何协助改進 [[解恠祭謄錄]] 頁面? == 例如,以何种结构组织文本为好?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4:0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我已導入全篇內容,現在校訂中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0:39 (UTC) == 我該如何協助改進 [[倭使日記]] 頁面? == 是否有已數字化之原文?還是需要手錄? Thanks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07:01 (UTC)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Txt?dataId=K2-3492%7C001#node?dataId=ARC_23492_001_000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5 (UTC) :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文獻是該以冊數分頁面呢還是以年月日分頁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宜以冊數分頁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3:11 (UTC) :順便提示:如果“원문텍스트”旁邊有鏈接,那麽點擊鏈接你就會得到原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7 (UTC) == 图书馆备份项目 == 感谢提供来源!不过仅凭我一人也不够,您是否有兴趣参与呢?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3 (UTC) :我忙,但是如果項目需要BOT我或許可以參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8 (UTC) == 我該如何格式化這類日記內容? == 例如,在 [[倭使日記]] 中有这样一段: <pre>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pre> 我该如何断句以及排版呢?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3 (UTC) :我覺得,這一段應該分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 :至於標點符號,我覺得如果你實在是不方便,以後再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6 (UTC) ::已有自動化的標點工具(例如 https://seg.shenshen.wiki/ ),應該不成問題。上段格式化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 :::{{quote|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 :::{{quote|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 :::政府啓曰: :::{{quote|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 :::答曰:允。 ::這樣如何?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42 (UTC) == [[勘亂錄/卷五]]、[[勘亂錄/卷六]] 的 Header 问题 ==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4%BA%94&oldid=2130494 卷五] 和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5%85%AD&oldid=2130497 卷六] 的 Header 都作「瀋館錄」而非「勘亂錄」,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29 (UTC) :這是我的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47 (UTC) == RE:草書識別問題 == 软件有没有我不大了解,我主要靠肉眼识别、前后文推敲再辅以例如像字统里边收录的草书字形作对照,熟练的话不慢,但要是碰上一些章法比较怪的,识别率就不高了——毕竟我对书法也不擅长。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36 (UTC) == RE:《丙申謄錄》丁酉六月日草書部分已經搞定 == 祝安。已就阁下校对段落复校,用字上有差异处已据原文调整,有个别字差异太大不宜确定的,阁下可再看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6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21 (UTC) == 有没有计划搬运《大日本史》? == 我有本纪、列传部分,可以提供。 [[User:吃花椒的喵酱|吃花椒的喵酱]]([[User talk:吃花椒的喵酱|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17:15 (UTC) 暂时没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20:30 (UTC) == 您是否想看到民国图书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呢?请发表意见 == [[commons::Commons_talk:Library_back_up_project#Proposal:_Tolerate_users_to_upload_pre-1949_Chinese_books_建议:容忍用户上传1949年和以前的中文书籍]] [[User:Upload for Freedom|Upload for Freedom]]([[User talk:Upload for Freedom|留言]]) 2022年11月13日 (日) 13:24 (UTC) == [[User:Blahhmosh/未录入]] == 我是来确认一下,您这页面里其实是文库所有的挂了wwc的页面吧?要是那样的话您最好清理一下,把'''您自己'''创建的那些尚未有内容的页面留下来,其他的清掉,不然的话就跟去查隐藏分类没分别了,也就起不到我们本来讨论的目的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3 (UTC) :不是,但是錄入了大概2/3的書籍之後我嬾得去分別了23333333 :我創造的頁面站wwc的絕大多數。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6 (UTC) ::还是得清一下,不然就起不到提醒你自己——鉴于文库人确实不多的现况——的目的了。而且不清理的话,那还不如查分类去了。我看看能不能先帮你清理一些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9 (UTC)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點:絕大多數的“謄錄”、“實記”、“實紀”、“年譜”、和“遺稿”都是我創造的。“集”也一大部分是我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2 (UTC) ::::“陵誌”也挺多是我弄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3 (UTC) ::::这我倒是知道的hh——反正,能干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我自己那边也有东西要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4 (UTC) == [[八歲兒]] == 如題,適才確認未錄入文獻,經確認閣下在本條目留的鏈接,是諺文和蒙文對譯的文本,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有其他文本,如無其他文本,可以提刪,祝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44 (UTC) :第一,不是蒙古文,是滿文。 :第二,除了標題以外,確實沒有漢字。我錯了。 :第三,像這種多文字的文本該如何錄入?有沒有滿文維基文庫?我覺得只錄入於韓語維基文庫不夠。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0 (UTC) ::行了,原文鏈接在此: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2 (UTC) ::抱歉,輸入時手快誤植了,是滿文。可能可以錄入到多語言維基文庫。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5 (UTC)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還有,滿文是竪地寫的。這該怎麽搞?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7 (UTC) ::::问题一,在[https://wikisource.org/ 这里](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这里,只是知道有这个)。但我认为其实录入韩文那边亦可以了,当然我不熟悉那边,就不展开了。 ::::至于竖排,像[[Template:Vertical]]这类,其实已经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我没有在这里实际录入过完整的满语文本,只是适才试了一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7:11 (UTC) == RE:《日本國聞見條件》“是白齊” == 从我查阅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存在一种被称为“口诀”的解读汉籍方式,是在不改变汉文正常书写语序的同时在句读位置加入“吐”(有用谚文的也有用汉字的,大概是类似于助词?),实际上是一种用朝鲜语阅读汉文的语法标记。个人相信此处应该也是同类内容。其实我之前在录入一些朝鲜汉文书籍时也有遇过此类内容,不过我对此所知很有限,如果阁下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掌握,也请指点一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6月17日 (六) 03:17 (UTC) == Re:感謝校正本人對《至正條格》的錄入 == 偶而看到有趣的內容,粗略的校正一下,一小段的內容還可以,大一點的目前没有興趣。-- [[User:Lonicear|Lonicear]]([[User talk:Lonicear|留言]]) 2023年7月11日 (二) 02:48 (UTC) == 三一神诂 ==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版权页,是里面有一页图,在这一页[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C16%5E4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C16%5E4_001_000062&imgsize=](5b),你得把它加到“真理训”的旁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喔,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 RE:《諭湖西士夫民庶綸音》斷句 == 已斷畢。PS:你可能校對一下比較好,網站提供的數字化文本與原件在異體字使用上不盡相同,我在標點期間順手校了幾個,但沒時間全部校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29日 (二) 15:12 (UTC) == [[龍淵金鼎奎日記]] == 如題,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漢諺混合的朝鮮文。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25 (UTC) :明白,但是得要先等他加載完了再說。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3 (UTC) ::抱歉,我没看懂阁下的“加载完”是什么意思(捂脸)。附在链接里面的都是他的日记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7 (UTC) :::就是我現在點擊連結後他用很長的時間加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9 (UTC) ::::哦哦,原来如此,我一下没转过弯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42 (UTC) ::可能我刚才看漏了,再看了一下,好像除了第一个以外,别的都是汉文,那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8 (UTC) == RE:感謝您對我的“未完成”子頁面的貢獻 == 阁下客气了。我觉得您先从短文入手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已留意到您的整理,未来也会视自身实际情况协助阁下。不过当前,我们仍需要逐步把“未录入”子页面里的信息填充完成,我会继续加入帮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05:42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对了,阁下需要复查一下[[小兒論]]。我刚刚浏览了一下,此文除了序言是汉文而外,其他的都是满文和朝鲜文。您当然可以单独录入序文,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或者此文改为录入到朝鲜语的维基文库会是更好的选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5 (UTC) :::那行。既然如此,那麼我打算把本頁刪除掉,把他錄入在朝鮮維基文庫那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8 (UTC) == 計劃錄入[[新傳煮硝方]] == 錄完[[瓠山遺藁]]之后,我打算錄入[[新傳煮硝方]]。 不過,這篇文章是漢諺對照的,類似於[[簡易辟瘟方]],諺文部分我就無能爲力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3:43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 请勿将维基文库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使用 == 早就有人跟阁下讲过不要像这样传文献→[[奎章閣志初草]]。若是要存档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页。文库不是阁下的私人网站,还请注意这一点。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8:33 (UTC) :沒關係,我打算待會兒在這個頁面裡加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37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6:56 (UTC) :沒關係的老鐵,我錄完《奎章閣志再草》後會錄入《奎章閣志初草》的。甭擔心!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21:57 (UTC) == 新春快乐 == 祝现实安好。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4:27 (UTC) == 朝鮮王朝實錄 == 感謝閣下辛苦發佈。不過有一點小問題。朝鮮王朝實錄在每卷開頭、每年開頭會寫明年月日,每月開頭會寫明月份,比如純宗元年開頭是“隆熙二年一月一日”。韓國網站上錄入後把原文內容逐年逐月逐日分開,同時刪掉了原文中卷首、年首、月首日期的年和月,所以純宗二年開頭的1月1日只寫了“一日”,省略了“隆熙二年一月”。此外,純宗實錄即使某日無事記錄,也要寫出該日日期,以純宗元年12月最後幾日為例,記事最後一條是28日,但29、30、31日三天仍然在行文中列明。韓國網站上錄入時把這些日期都省略掉了,並未錄入。後面卷之二終,實錄原文寫作“純宗文温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實錄卷之二終”,韓國網站錄入時簡作“純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終”,並非照原文逐字錄入,您發佈時又少了一個“終”字。-- [[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39 (UTC) :還有一點,純宗實錄和實錄附錄每年的頁面header裡,您把韓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前都標註了“清”字樣。您是利用了什麼程序腳本直接從韓國網站抓取的內容嗎?抓取高宗實錄純宗實錄時忘記了修改腳本。--[[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47 (UTC) ::@[[User:逐风天地|逐风天地]]我是使用一個直接從網站本身的HTML抓取內容的程序,所以會有很多失誤。至於失誤的問題,我就留給你們去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4:13 (UTC)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給古籍標點真是好繁瑣好慢啊!有沒有古籍標點正確率在80%上下的網站?我知道你是維基編輯大王,特此請教。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1:52 (UTC) 97lejlqctln22yvmfvxi2ry0mn9opw5 2485443 2485439 2024-10-31T22:48:53Z Blahhmosh 79595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回复 2485443 wikitext text/x-wiki ==祝贺您完成《[[東文選]]》的录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维基文库的贡献。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来说,您无愧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样的精神再多一些,我想维基文库页面数量到达五十万的日子会来得更快一些。 关于您先前希望我写的《读〈秦妇吟〉》,我会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完成之后发给您。 谨以共勉。 ————[[User:久遠時瀬|<span style="color:#111111;">久<span style="color:#222222;">遠<span style="color:#333333;">時<span style="color:#444444;">瀬<span style="color:#555555;">想<span style="color:#666666;">写<span style="color:#777777;">签<span style="color:#888888;">名<span style="color:#999999;">但<span style="color:#AAAAAA;">墨<span style="color:#BBBBBB;">水<span style="color:#CCCCCC;">要<span style="color:#DDDDDD;">用<span style="color:#EEEEEE;">完<span style="color:#FFFFFF;">了</span>]] ==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6/ri06_02809/],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藏本。--[[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3:59 (UTC)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个版本,而且我看了一下,好像和你提供的“高丽时代史料”是同一个版本,都缺了这两页。--[[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PS:讨论页签名可以使用4个波浪线“~”。--[[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 RE: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太好了!我刚才是根据“高丽时代史料”的藏本: 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bookId=%E5%BF%97&types=o#book-show/kr 现在终于可以修改了!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卽位年]] == <code>則宗(祀)Dd社D無依</code>,模板沒有成功替換?--[[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0 (UTC) :我打算先搬運完,然後在編輯,加模版。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1 (UTC) :當然,如果您想要先加入模板,請用{{校||}}與{{參||}}等模板。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2 (UTC) ::[[Template:參]] [[Template:校/doc]]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4 (UTC) == 關於《大南寔錄》的移動 == 請問閣下近期打算完成剩餘頁面的移動嗎?如果您不打算繼續移動剩餘頁面的話,我準備將已經移動的頁面回移至原名稱。--[[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0:38 (UTC) :説實話,不打算,但是,以我的理解,之所以改這些名稱是因爲《大南實錄前篇》的各卷都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所以我會這麽樣去改。比如像我正在搞定的《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所以加納一個“/”的,以來表示《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2:59 (UTC) :這就是爲什麽我做了那一個改動,因爲這樣子的話不僅表明了這一個《大南實錄前篇》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同時還給了返回到《大南實錄》的機會。你看到《大南實錄前篇》頁面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嗎?“大南寔錄/大南寔錄前編/上諭”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 | 大南寔錄前編”,以便返回到《大南實錄》和《前篇》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3:02 (UTC) ::可是你移動一半就走了,卻把“大南寔錄”頁面的所有子頁面都修改成了新格式,好像那些沒有移動的頁面是還未創建似的。既然你不移動剩下的頁面,那麼我就把移動的頁面回移,以保持條目格式統一。謝謝。--[[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38 (UTC) :::哦,不小心忘記了。對不起。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41 (UTC) :::行了,我仔細查了一下,應該沒漏什麽頁。就是有一個維基文庫的BUG,就是有些頁碼,説是沒有創建,但是卻是已經創建了的。不知道爲什麽會這樣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6:41 (UTC) == RE:這是什麽字? == 抱歉,我沒能認出來這個字。--[[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07:14 (UTC) == 請記得在留言時署名 == [[File:Information.svg|20px]] 您好,当您在所有[[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或开头是“Wikipedia:”的页面中参与讨论时,請記得在您的留言结尾加入四个波浪号标记(<code>~~<nowiki />~~</code>,可使用[[File:Insert-signature2.svg|link=Wikipedia:签名#滑鼠輸入方法]]按鈕)来[[Wikipedia:签名|签名]],使系统自动将您的用户名或[[IP地址]]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加入到页面中。这些信息在参与讨论时对其他人將很有用。{{#if: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谢谢您的參與。}} <!-- Template:uw-tilde --> == RE == 你好,已就阁下留言事项回复,请到[[Wikisource:写字间#《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實錄》《純宗實錄》版權問題|写字间]]查看。--[[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3日 (二) 17:22 (UTC) == RE:《戡亂錄》卷四文字問題 == 抱歉,我认不出来这个字,前后文的关联也不足以帮助辨认。此外,请勿随意删除写字间内的内容(除非那是重复内容或打字错误之类),这些内容在讨论结束后一段时间会被存档,方便其他同好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于检索,请知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 《元朝秘史》格式问题 == 看了一下阁下在[[元朝秘史/卷01]]的试录入,个人意见认为可能需要更专用的模板效果更好,现在的文字对齐等效果均不佳,即便个别调整了也不易后续调整修正和复用。建议阁下往写字间寻求协助(遗憾未能协助阁下,我电脑很弱),待有更好模板后再进行收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不必急在一时。——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在下并无任何强劝之意,请阁下悉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0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 欢迎阁下对维基文库:编辑战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参与投票 == 阁下作为中文维基文库的资深编辑,为中文维基文库贡献很大。为了避免中文维基文库社群像中文维基百科那样分裂成两大政治阵营,忽视“贡献”本身。我创建了维基文库:编辑战的雏形,请阁下提出宝贵意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2 (UTC)https://zh.m.wikisource.iwiki.eu.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编辑战的处理 :謝謝,但是我用的是美國IP。我看不見本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4 (UTC)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9 (UTC) == RE:《兩湖右先鋒日記》與《右先鋒兩湖日記》問題 == 據在下看,這不是兩本書而是一本書。 一、所有我能找到的《兩湖右先鋒日記》藏本([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高麗大藏鈔本]、[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prevLimit=&itemId=prd&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brokerPagingInfo=&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國史編纂委員會藏刻本](與閣下所引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兩冊)同源而全本收錄))都是四冊,述甲午九月至乙未二月歷史,所以《兩湖右先鋒日記》必有四冊而非兩冊,至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只有兩冊的緣故就不得而知。 二、至於何以出現兩個名稱頁面?首先據手抄本和刻本見,封面題字均作“右先鋒日記”,內文文首作“兩湖右先鋒日記”,而刻本版心處又有“右先鋒 兩湖日記”字樣,所以應該視爲同一文獻在被收錄到目列中時採用的不同定名,其可能性是更高的;其次,閣下引的兩個不同名的頁面我看了,其藏本的來源不同,所藏的冊數也不同,可能在原始來源方(高麗大、奎章閣等)入藏時列目的名稱選用有異而已。--[[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03 (UTC) :明白了。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15 (UTC) == 段落标记 == 祝编安。刚才想着帮阁下修一下《十国春秋》,偶然发现,阁下好像在用一级标题(=x=)的格式来写章节标题...按照共识指引[[Wikisource:样式指南#標題]],“對'章節'應使用二級標題(也就是==x==的形式),對'次章節'應使用三級標題。因為一級標題被保留用於頁面的總標題,故不應在頁面內使用一級標題”,阁下此后或许注意一下为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39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0 (UTC) ::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幫我把《三國史記》與《高麗史》裏面的一级标题(=x=)變爲二級標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1 (UTC) :::我在写字间问问如何批量操作吧,一个一个弄也不是办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0:01 (UTC) == BOT问题 == 请教您是如何制作bot的呢?是用的Pywikibot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4 (UTC)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Pywikibot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6 (UTC) ::我是用JAVAFX製作BOT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13:25 (UTC) :::请问您方便指导一下我如何制作bot吗?以及您的bot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呢?谢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2:34 (UTC) ::::這個比較難解釋,但是我的BOT現在的功能包括(到達網頁->取得網頁的HTML源代碼【注意我指的是源代碼,與頁面上所顯示的HTML不一樣】->通過取得HTML ELEMENTS取得所需要的文字->去下一個網頁)。 ::::HTML ELEMENTS的利用可以取得某一個ELMENT的同一種TAG的【孩子elements】,取得某一【孩子element】的PARENT,取得HTML ELEMENT的文字信息,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3:59 (UTC) :::::我目前有意批量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您看如果我想制作一个bot来实现上述功能,我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22 (UTC) ::::::説吧,鏈接在哪兒?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52 (UTC) :::::::就比如 http://sousuo.gov.cn/column/47995/0.htm 、 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 和 https://www.io.gov.mo/cn/legis/list/a/?d=35 等类似页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烦请您拨冗给予帮助。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3 (UTC) ::::::::唯獨加載不到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其他都挺好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仅以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1 (UTC) :::::::数量和规模都较为庞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我希望统一格式录入文库,因此希望能掌握制作并维护修改bot的技能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反正,我現在正在製作另一個BOT,所以這些網站還得要再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4 (UTC) :::::::::不同网站是不能通用的吗,是因为不同网站HTML源码不同吗?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 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7 (UTC) ::::::::::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同一個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有【規律】,咋們就能夠通過規律製作一個BOT,但是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不同的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極可能有不同的規律,就不能製作BOT。 ::::::::::還有,“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這是什麽意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27 (UTC) :::::::::::就是咨询您一下,如果一个bot可以完美导入A网址的内容了,我可以动手修改使其也能导入B网址的内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0 (UTC) ::::::::::::這得要看A與B有多大的不同了。一般這些網站之間不同之處較大,如果要改變BOT的程序,需要改的比較多。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2 (UTC) :::::::::::::好的,感谢您拨冗答复!祝编安!——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5 (UTC) == BOT 问题2 == 按照阁下的说明,出现了如下错误 Unrecognized option: --module-path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我使用的java是这个版本的,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我需要如何做?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2:38 (UTC) :哦對,我忘記了!!!!!!!!等一下,你需要先下載“JAVAFX”的LIBRARY。然後你就需要輸入那個擁有LIBRARY的路徑。等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5 (UTC) ::解决了,谢谢您!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6 (UTC) :::哈?真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9 (UTC)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BOT在未能抓到我设定的停止章节前自动停止,比如我设置了”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在程序的默认页面上,我发现他抓取了前三个就停止了,还没到“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每次都要手动重启。您方便测试一下有这个问题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16 (UTC) ::::准确地说,是每次到--------这条分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自动停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22 (UTC) :::::噢噢噢噢。我還沒有DEBUG這個東西。抱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4 (UTC) :::::我再次修改了一下。 :::::提示:以後這個程序可能還會有問題。請提醒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9 (UTC) :::::我剛剛再一次修改了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51 (UTC) == 消歧义问题 == 您好,一般区分同一标题应采用半角空格和半角圆括号,如“ ()”,这是原标题不存在的内容。无空格的全角圆括号()视为中文字符,应当看作是标题的一部分,即原标题就有的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3 (UTC) :那行,請幫幫我撤掉更改。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4 (UTC) ::这个您已经保留重定向了,目前好像只有管理员能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5 (UTC) :::刚刚试了一下,不是管理员也可以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0 (UTC) ::::借楼咨询一下,我尝试用了一下您的bot,出现【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的提示,请问是怎么回事? ::::{{quote|E:\>cd E:\wikimedia\BJCDCScraper}} ::::{{quote|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 --module-path "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FX\javafx-sdk-17.0.1\lib" --add-modules javafx.controls,javafx.fxml,javafx.web,javafx.base,java.xml,java.net.http,jdk.compiler,javafx.graphics,java.datatransfer,java.desktop -jar BJCDCScraper.jar"}} ::::{{quote|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2 (UTC) ==感谢阁下为中文维基文库做出的贡献== 中文维基文库最勤劳的编辑者,非阁下莫属。[[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8:19 (UTC) == 我該如何协助改進 [[解恠祭謄錄]] 頁面? == 例如,以何种结构组织文本为好?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4:0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我已導入全篇內容,現在校訂中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0:39 (UTC) == 我該如何協助改進 [[倭使日記]] 頁面? == 是否有已數字化之原文?還是需要手錄? Thanks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07:01 (UTC)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Txt?dataId=K2-3492%7C001#node?dataId=ARC_23492_001_000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5 (UTC) :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文獻是該以冊數分頁面呢還是以年月日分頁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宜以冊數分頁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3:11 (UTC) :順便提示:如果“원문텍스트”旁邊有鏈接,那麽點擊鏈接你就會得到原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7 (UTC) == 图书馆备份项目 == 感谢提供来源!不过仅凭我一人也不够,您是否有兴趣参与呢?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3 (UTC) :我忙,但是如果項目需要BOT我或許可以參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8 (UTC) == 我該如何格式化這類日記內容? == 例如,在 [[倭使日記]] 中有这样一段: <pre>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pre> 我该如何断句以及排版呢?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3 (UTC) :我覺得,這一段應該分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 :至於標點符號,我覺得如果你實在是不方便,以後再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6 (UTC) ::已有自動化的標點工具(例如 https://seg.shenshen.wiki/ ),應該不成問題。上段格式化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 :::{{quote|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 :::{{quote|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 :::政府啓曰: :::{{quote|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 :::答曰:允。 ::這樣如何?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42 (UTC) == [[勘亂錄/卷五]]、[[勘亂錄/卷六]] 的 Header 问题 ==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4%BA%94&oldid=2130494 卷五] 和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5%85%AD&oldid=2130497 卷六] 的 Header 都作「瀋館錄」而非「勘亂錄」,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29 (UTC) :這是我的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47 (UTC) == RE:草書識別問題 == 软件有没有我不大了解,我主要靠肉眼识别、前后文推敲再辅以例如像字统里边收录的草书字形作对照,熟练的话不慢,但要是碰上一些章法比较怪的,识别率就不高了——毕竟我对书法也不擅长。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36 (UTC) == RE:《丙申謄錄》丁酉六月日草書部分已經搞定 == 祝安。已就阁下校对段落复校,用字上有差异处已据原文调整,有个别字差异太大不宜确定的,阁下可再看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6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21 (UTC) == 有没有计划搬运《大日本史》? == 我有本纪、列传部分,可以提供。 [[User:吃花椒的喵酱|吃花椒的喵酱]]([[User talk:吃花椒的喵酱|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17:15 (UTC) 暂时没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20:30 (UTC) == 您是否想看到民国图书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呢?请发表意见 == [[commons::Commons_talk:Library_back_up_project#Proposal:_Tolerate_users_to_upload_pre-1949_Chinese_books_建议:容忍用户上传1949年和以前的中文书籍]] [[User:Upload for Freedom|Upload for Freedom]]([[User talk:Upload for Freedom|留言]]) 2022年11月13日 (日) 13:24 (UTC) == [[User:Blahhmosh/未录入]] == 我是来确认一下,您这页面里其实是文库所有的挂了wwc的页面吧?要是那样的话您最好清理一下,把'''您自己'''创建的那些尚未有内容的页面留下来,其他的清掉,不然的话就跟去查隐藏分类没分别了,也就起不到我们本来讨论的目的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3 (UTC) :不是,但是錄入了大概2/3的書籍之後我嬾得去分別了23333333 :我創造的頁面站wwc的絕大多數。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6 (UTC) ::还是得清一下,不然就起不到提醒你自己——鉴于文库人确实不多的现况——的目的了。而且不清理的话,那还不如查分类去了。我看看能不能先帮你清理一些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9 (UTC)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點:絕大多數的“謄錄”、“實記”、“實紀”、“年譜”、和“遺稿”都是我創造的。“集”也一大部分是我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2 (UTC) ::::“陵誌”也挺多是我弄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3 (UTC) ::::这我倒是知道的hh——反正,能干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我自己那边也有东西要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4 (UTC) == [[八歲兒]] == 如題,適才確認未錄入文獻,經確認閣下在本條目留的鏈接,是諺文和蒙文對譯的文本,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有其他文本,如無其他文本,可以提刪,祝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44 (UTC) :第一,不是蒙古文,是滿文。 :第二,除了標題以外,確實沒有漢字。我錯了。 :第三,像這種多文字的文本該如何錄入?有沒有滿文維基文庫?我覺得只錄入於韓語維基文庫不夠。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0 (UTC) ::行了,原文鏈接在此: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2 (UTC) ::抱歉,輸入時手快誤植了,是滿文。可能可以錄入到多語言維基文庫。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5 (UTC)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還有,滿文是竪地寫的。這該怎麽搞?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7 (UTC) ::::问题一,在[https://wikisource.org/ 这里](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这里,只是知道有这个)。但我认为其实录入韩文那边亦可以了,当然我不熟悉那边,就不展开了。 ::::至于竖排,像[[Template:Vertical]]这类,其实已经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我没有在这里实际录入过完整的满语文本,只是适才试了一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7:11 (UTC) == RE:《日本國聞見條件》“是白齊” == 从我查阅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存在一种被称为“口诀”的解读汉籍方式,是在不改变汉文正常书写语序的同时在句读位置加入“吐”(有用谚文的也有用汉字的,大概是类似于助词?),实际上是一种用朝鲜语阅读汉文的语法标记。个人相信此处应该也是同类内容。其实我之前在录入一些朝鲜汉文书籍时也有遇过此类内容,不过我对此所知很有限,如果阁下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掌握,也请指点一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6月17日 (六) 03:17 (UTC) == Re:感謝校正本人對《至正條格》的錄入 == 偶而看到有趣的內容,粗略的校正一下,一小段的內容還可以,大一點的目前没有興趣。-- [[User:Lonicear|Lonicear]]([[User talk:Lonicear|留言]]) 2023年7月11日 (二) 02:48 (UTC) == 三一神诂 ==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版权页,是里面有一页图,在这一页[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C16%5E4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C16%5E4_001_000062&imgsize=](5b),你得把它加到“真理训”的旁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喔,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 RE:《諭湖西士夫民庶綸音》斷句 == 已斷畢。PS:你可能校對一下比較好,網站提供的數字化文本與原件在異體字使用上不盡相同,我在標點期間順手校了幾個,但沒時間全部校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29日 (二) 15:12 (UTC) == [[龍淵金鼎奎日記]] == 如題,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漢諺混合的朝鮮文。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25 (UTC) :明白,但是得要先等他加載完了再說。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3 (UTC) ::抱歉,我没看懂阁下的“加载完”是什么意思(捂脸)。附在链接里面的都是他的日记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7 (UTC) :::就是我現在點擊連結後他用很長的時間加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9 (UTC) ::::哦哦,原来如此,我一下没转过弯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42 (UTC) ::可能我刚才看漏了,再看了一下,好像除了第一个以外,别的都是汉文,那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8 (UTC) == RE:感謝您對我的“未完成”子頁面的貢獻 == 阁下客气了。我觉得您先从短文入手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已留意到您的整理,未来也会视自身实际情况协助阁下。不过当前,我们仍需要逐步把“未录入”子页面里的信息填充完成,我会继续加入帮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05:42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对了,阁下需要复查一下[[小兒論]]。我刚刚浏览了一下,此文除了序言是汉文而外,其他的都是满文和朝鲜文。您当然可以单独录入序文,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或者此文改为录入到朝鲜语的维基文库会是更好的选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5 (UTC) :::那行。既然如此,那麼我打算把本頁刪除掉,把他錄入在朝鮮維基文庫那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8 (UTC) == 計劃錄入[[新傳煮硝方]] == 錄完[[瓠山遺藁]]之后,我打算錄入[[新傳煮硝方]]。 不過,這篇文章是漢諺對照的,類似於[[簡易辟瘟方]],諺文部分我就無能爲力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3:43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 请勿将维基文库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使用 == 早就有人跟阁下讲过不要像这样传文献→[[奎章閣志初草]]。若是要存档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页。文库不是阁下的私人网站,还请注意这一点。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8:33 (UTC) :沒關係,我打算待會兒在這個頁面裡加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37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6:56 (UTC) :沒關係的老鐵,我錄完《奎章閣志再草》後會錄入《奎章閣志初草》的。甭擔心!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21:57 (UTC) == 新春快乐 == 祝现实安好。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4:27 (UTC) == 朝鮮王朝實錄 == 感謝閣下辛苦發佈。不過有一點小問題。朝鮮王朝實錄在每卷開頭、每年開頭會寫明年月日,每月開頭會寫明月份,比如純宗元年開頭是“隆熙二年一月一日”。韓國網站上錄入後把原文內容逐年逐月逐日分開,同時刪掉了原文中卷首、年首、月首日期的年和月,所以純宗二年開頭的1月1日只寫了“一日”,省略了“隆熙二年一月”。此外,純宗實錄即使某日無事記錄,也要寫出該日日期,以純宗元年12月最後幾日為例,記事最後一條是28日,但29、30、31日三天仍然在行文中列明。韓國網站上錄入時把這些日期都省略掉了,並未錄入。後面卷之二終,實錄原文寫作“純宗文温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實錄卷之二終”,韓國網站錄入時簡作“純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終”,並非照原文逐字錄入,您發佈時又少了一個“終”字。-- [[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39 (UTC) :還有一點,純宗實錄和實錄附錄每年的頁面header裡,您把韓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前都標註了“清”字樣。您是利用了什麼程序腳本直接從韓國網站抓取的內容嗎?抓取高宗實錄純宗實錄時忘記了修改腳本。--[[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47 (UTC) ::@[[User:逐风天地|逐风天地]]我是使用一個直接從網站本身的HTML抓取內容的程序,所以會有很多失誤。至於失誤的問題,我就留給你們去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4:13 (UTC)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給古籍標點真是好繁瑣好慢啊!有沒有古籍標點正確率在80%上下的網站?我知道你是維基編輯大王,特此請教。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1:52 (UTC)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古籍網站基本上都是韓國古籍網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48 (UTC) tro5ha13na6m0c9j2rqcbq9gm96lyp1 2485444 2485443 2024-10-31T22:50:19Z Blahhmosh 79595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回复 2485444 wikitext text/x-wiki ==祝贺您完成《[[東文選]]》的录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维基文库的贡献。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来说,您无愧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样的精神再多一些,我想维基文库页面数量到达五十万的日子会来得更快一些。 关于您先前希望我写的《读〈秦妇吟〉》,我会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完成之后发给您。 谨以共勉。 ————[[User:久遠時瀬|<span style="color:#111111;">久<span style="color:#222222;">遠<span style="color:#333333;">時<span style="color:#444444;">瀬<span style="color:#555555;">想<span style="color:#666666;">写<span style="color:#777777;">签<span style="color:#888888;">名<span style="color:#999999;">但<span style="color:#AAAAAA;">墨<span style="color:#BBBBBB;">水<span style="color:#CCCCCC;">要<span style="color:#DDDDDD;">用<span style="color:#EEEEEE;">完<span style="color:#FFFFFF;">了</span>]] ==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6/ri06_02809/],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藏本。--[[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3:59 (UTC)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个版本,而且我看了一下,好像和你提供的“高丽时代史料”是同一个版本,都缺了这两页。--[[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PS:讨论页签名可以使用4个波浪线“~”。--[[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 RE: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太好了!我刚才是根据“高丽时代史料”的藏本: 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bookId=%E5%BF%97&types=o#book-show/kr 现在终于可以修改了!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卽位年]] == <code>則宗(祀)Dd社D無依</code>,模板沒有成功替換?--[[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0 (UTC) :我打算先搬運完,然後在編輯,加模版。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1 (UTC) :當然,如果您想要先加入模板,請用{{校||}}與{{參||}}等模板。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2 (UTC) ::[[Template:參]] [[Template:校/doc]]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4 (UTC) == 關於《大南寔錄》的移動 == 請問閣下近期打算完成剩餘頁面的移動嗎?如果您不打算繼續移動剩餘頁面的話,我準備將已經移動的頁面回移至原名稱。--[[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0:38 (UTC) :説實話,不打算,但是,以我的理解,之所以改這些名稱是因爲《大南實錄前篇》的各卷都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所以我會這麽樣去改。比如像我正在搞定的《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所以加納一個“/”的,以來表示《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2:59 (UTC) :這就是爲什麽我做了那一個改動,因爲這樣子的話不僅表明了這一個《大南實錄前篇》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同時還給了返回到《大南實錄》的機會。你看到《大南實錄前篇》頁面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嗎?“大南寔錄/大南寔錄前編/上諭”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 | 大南寔錄前編”,以便返回到《大南實錄》和《前篇》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3:02 (UTC) ::可是你移動一半就走了,卻把“大南寔錄”頁面的所有子頁面都修改成了新格式,好像那些沒有移動的頁面是還未創建似的。既然你不移動剩下的頁面,那麼我就把移動的頁面回移,以保持條目格式統一。謝謝。--[[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38 (UTC) :::哦,不小心忘記了。對不起。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41 (UTC) :::行了,我仔細查了一下,應該沒漏什麽頁。就是有一個維基文庫的BUG,就是有些頁碼,説是沒有創建,但是卻是已經創建了的。不知道爲什麽會這樣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6:41 (UTC) == RE:這是什麽字? == 抱歉,我沒能認出來這個字。--[[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07:14 (UTC) == 請記得在留言時署名 == [[File:Information.svg|20px]] 您好,当您在所有[[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或开头是“Wikipedia:”的页面中参与讨论时,請記得在您的留言结尾加入四个波浪号标记(<code>~~<nowiki />~~</code>,可使用[[File:Insert-signature2.svg|link=Wikipedia:签名#滑鼠輸入方法]]按鈕)来[[Wikipedia:签名|签名]],使系统自动将您的用户名或[[IP地址]]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加入到页面中。这些信息在参与讨论时对其他人將很有用。{{#if: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谢谢您的參與。}} <!-- Template:uw-tilde --> == RE == 你好,已就阁下留言事项回复,请到[[Wikisource:写字间#《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實錄》《純宗實錄》版權問題|写字间]]查看。--[[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3日 (二) 17:22 (UTC) == RE:《戡亂錄》卷四文字問題 == 抱歉,我认不出来这个字,前后文的关联也不足以帮助辨认。此外,请勿随意删除写字间内的内容(除非那是重复内容或打字错误之类),这些内容在讨论结束后一段时间会被存档,方便其他同好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于检索,请知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 《元朝秘史》格式问题 == 看了一下阁下在[[元朝秘史/卷01]]的试录入,个人意见认为可能需要更专用的模板效果更好,现在的文字对齐等效果均不佳,即便个别调整了也不易后续调整修正和复用。建议阁下往写字间寻求协助(遗憾未能协助阁下,我电脑很弱),待有更好模板后再进行收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不必急在一时。——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在下并无任何强劝之意,请阁下悉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0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 欢迎阁下对维基文库:编辑战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参与投票 == 阁下作为中文维基文库的资深编辑,为中文维基文库贡献很大。为了避免中文维基文库社群像中文维基百科那样分裂成两大政治阵营,忽视“贡献”本身。我创建了维基文库:编辑战的雏形,请阁下提出宝贵意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2 (UTC)https://zh.m.wikisource.iwiki.eu.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编辑战的处理 :謝謝,但是我用的是美國IP。我看不見本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4 (UTC)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9 (UTC) == RE:《兩湖右先鋒日記》與《右先鋒兩湖日記》問題 == 據在下看,這不是兩本書而是一本書。 一、所有我能找到的《兩湖右先鋒日記》藏本([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高麗大藏鈔本]、[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prevLimit=&itemId=prd&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brokerPagingInfo=&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國史編纂委員會藏刻本](與閣下所引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兩冊)同源而全本收錄))都是四冊,述甲午九月至乙未二月歷史,所以《兩湖右先鋒日記》必有四冊而非兩冊,至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只有兩冊的緣故就不得而知。 二、至於何以出現兩個名稱頁面?首先據手抄本和刻本見,封面題字均作“右先鋒日記”,內文文首作“兩湖右先鋒日記”,而刻本版心處又有“右先鋒 兩湖日記”字樣,所以應該視爲同一文獻在被收錄到目列中時採用的不同定名,其可能性是更高的;其次,閣下引的兩個不同名的頁面我看了,其藏本的來源不同,所藏的冊數也不同,可能在原始來源方(高麗大、奎章閣等)入藏時列目的名稱選用有異而已。--[[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03 (UTC) :明白了。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15 (UTC) == 段落标记 == 祝编安。刚才想着帮阁下修一下《十国春秋》,偶然发现,阁下好像在用一级标题(=x=)的格式来写章节标题...按照共识指引[[Wikisource:样式指南#標題]],“對'章節'應使用二級標題(也就是==x==的形式),對'次章節'應使用三級標題。因為一級標題被保留用於頁面的總標題,故不應在頁面內使用一級標題”,阁下此后或许注意一下为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39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0 (UTC) ::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幫我把《三國史記》與《高麗史》裏面的一级标题(=x=)變爲二級標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1 (UTC) :::我在写字间问问如何批量操作吧,一个一个弄也不是办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0:01 (UTC) == BOT问题 == 请教您是如何制作bot的呢?是用的Pywikibot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4 (UTC)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Pywikibot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6 (UTC) ::我是用JAVAFX製作BOT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13:25 (UTC) :::请问您方便指导一下我如何制作bot吗?以及您的bot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呢?谢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2:34 (UTC) ::::這個比較難解釋,但是我的BOT現在的功能包括(到達網頁->取得網頁的HTML源代碼【注意我指的是源代碼,與頁面上所顯示的HTML不一樣】->通過取得HTML ELEMENTS取得所需要的文字->去下一個網頁)。 ::::HTML ELEMENTS的利用可以取得某一個ELMENT的同一種TAG的【孩子elements】,取得某一【孩子element】的PARENT,取得HTML ELEMENT的文字信息,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3:59 (UTC) :::::我目前有意批量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您看如果我想制作一个bot来实现上述功能,我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22 (UTC) ::::::説吧,鏈接在哪兒?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52 (UTC) :::::::就比如 http://sousuo.gov.cn/column/47995/0.htm 、 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 和 https://www.io.gov.mo/cn/legis/list/a/?d=35 等类似页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烦请您拨冗给予帮助。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3 (UTC) ::::::::唯獨加載不到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其他都挺好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仅以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1 (UTC) :::::::数量和规模都较为庞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我希望统一格式录入文库,因此希望能掌握制作并维护修改bot的技能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反正,我現在正在製作另一個BOT,所以這些網站還得要再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4 (UTC) :::::::::不同网站是不能通用的吗,是因为不同网站HTML源码不同吗?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 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7 (UTC) ::::::::::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同一個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有【規律】,咋們就能夠通過規律製作一個BOT,但是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不同的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極可能有不同的規律,就不能製作BOT。 ::::::::::還有,“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這是什麽意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27 (UTC) :::::::::::就是咨询您一下,如果一个bot可以完美导入A网址的内容了,我可以动手修改使其也能导入B网址的内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0 (UTC) ::::::::::::這得要看A與B有多大的不同了。一般這些網站之間不同之處較大,如果要改變BOT的程序,需要改的比較多。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2 (UTC) :::::::::::::好的,感谢您拨冗答复!祝编安!——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5 (UTC) == BOT 问题2 == 按照阁下的说明,出现了如下错误 Unrecognized option: --module-path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我使用的java是这个版本的,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我需要如何做?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2:38 (UTC) :哦對,我忘記了!!!!!!!!等一下,你需要先下載“JAVAFX”的LIBRARY。然後你就需要輸入那個擁有LIBRARY的路徑。等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5 (UTC) ::解决了,谢谢您!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6 (UTC) :::哈?真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9 (UTC)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BOT在未能抓到我设定的停止章节前自动停止,比如我设置了”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在程序的默认页面上,我发现他抓取了前三个就停止了,还没到“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每次都要手动重启。您方便测试一下有这个问题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16 (UTC) ::::准确地说,是每次到--------这条分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自动停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22 (UTC) :::::噢噢噢噢。我還沒有DEBUG這個東西。抱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4 (UTC) :::::我再次修改了一下。 :::::提示:以後這個程序可能還會有問題。請提醒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9 (UTC) :::::我剛剛再一次修改了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51 (UTC) == 消歧义问题 == 您好,一般区分同一标题应采用半角空格和半角圆括号,如“ ()”,这是原标题不存在的内容。无空格的全角圆括号()视为中文字符,应当看作是标题的一部分,即原标题就有的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3 (UTC) :那行,請幫幫我撤掉更改。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4 (UTC) ::这个您已经保留重定向了,目前好像只有管理员能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5 (UTC) :::刚刚试了一下,不是管理员也可以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0 (UTC) ::::借楼咨询一下,我尝试用了一下您的bot,出现【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的提示,请问是怎么回事? ::::{{quote|E:\>cd E:\wikimedia\BJCDCScraper}} ::::{{quote|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 --module-path "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FX\javafx-sdk-17.0.1\lib" --add-modules javafx.controls,javafx.fxml,javafx.web,javafx.base,java.xml,java.net.http,jdk.compiler,javafx.graphics,java.datatransfer,java.desktop -jar BJCDCScraper.jar"}} ::::{{quote|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2 (UTC) ==感谢阁下为中文维基文库做出的贡献== 中文维基文库最勤劳的编辑者,非阁下莫属。[[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8:19 (UTC) == 我該如何协助改進 [[解恠祭謄錄]] 頁面? == 例如,以何种结构组织文本为好?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4:0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我已導入全篇內容,現在校訂中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0:39 (UTC) == 我該如何協助改進 [[倭使日記]] 頁面? == 是否有已數字化之原文?還是需要手錄? Thanks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07:01 (UTC)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Txt?dataId=K2-3492%7C001#node?dataId=ARC_23492_001_000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5 (UTC) :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文獻是該以冊數分頁面呢還是以年月日分頁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宜以冊數分頁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3:11 (UTC) :順便提示:如果“원문텍스트”旁邊有鏈接,那麽點擊鏈接你就會得到原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7 (UTC) == 图书馆备份项目 == 感谢提供来源!不过仅凭我一人也不够,您是否有兴趣参与呢?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3 (UTC) :我忙,但是如果項目需要BOT我或許可以參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8 (UTC) == 我該如何格式化這類日記內容? == 例如,在 [[倭使日記]] 中有这样一段: <pre>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pre> 我该如何断句以及排版呢?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3 (UTC) :我覺得,這一段應該分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 :至於標點符號,我覺得如果你實在是不方便,以後再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6 (UTC) ::已有自動化的標點工具(例如 https://seg.shenshen.wiki/ ),應該不成問題。上段格式化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 :::{{quote|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 :::{{quote|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 :::政府啓曰: :::{{quote|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 :::答曰:允。 ::這樣如何?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42 (UTC) == [[勘亂錄/卷五]]、[[勘亂錄/卷六]] 的 Header 问题 ==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4%BA%94&oldid=2130494 卷五] 和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5%85%AD&oldid=2130497 卷六] 的 Header 都作「瀋館錄」而非「勘亂錄」,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29 (UTC) :這是我的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47 (UTC) == RE:草書識別問題 == 软件有没有我不大了解,我主要靠肉眼识别、前后文推敲再辅以例如像字统里边收录的草书字形作对照,熟练的话不慢,但要是碰上一些章法比较怪的,识别率就不高了——毕竟我对书法也不擅长。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36 (UTC) == RE:《丙申謄錄》丁酉六月日草書部分已經搞定 == 祝安。已就阁下校对段落复校,用字上有差异处已据原文调整,有个别字差异太大不宜确定的,阁下可再看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6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21 (UTC) == 有没有计划搬运《大日本史》? == 我有本纪、列传部分,可以提供。 [[User:吃花椒的喵酱|吃花椒的喵酱]]([[User talk:吃花椒的喵酱|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17:15 (UTC) 暂时没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20:30 (UTC) == 您是否想看到民国图书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呢?请发表意见 == [[commons::Commons_talk:Library_back_up_project#Proposal:_Tolerate_users_to_upload_pre-1949_Chinese_books_建议:容忍用户上传1949年和以前的中文书籍]] [[User:Upload for Freedom|Upload for Freedom]]([[User talk:Upload for Freedom|留言]]) 2022年11月13日 (日) 13:24 (UTC) == [[User:Blahhmosh/未录入]] == 我是来确认一下,您这页面里其实是文库所有的挂了wwc的页面吧?要是那样的话您最好清理一下,把'''您自己'''创建的那些尚未有内容的页面留下来,其他的清掉,不然的话就跟去查隐藏分类没分别了,也就起不到我们本来讨论的目的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3 (UTC) :不是,但是錄入了大概2/3的書籍之後我嬾得去分別了23333333 :我創造的頁面站wwc的絕大多數。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6 (UTC) ::还是得清一下,不然就起不到提醒你自己——鉴于文库人确实不多的现况——的目的了。而且不清理的话,那还不如查分类去了。我看看能不能先帮你清理一些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9 (UTC)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點:絕大多數的“謄錄”、“實記”、“實紀”、“年譜”、和“遺稿”都是我創造的。“集”也一大部分是我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2 (UTC) ::::“陵誌”也挺多是我弄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3 (UTC) ::::这我倒是知道的hh——反正,能干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我自己那边也有东西要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4 (UTC) == [[八歲兒]] == 如題,適才確認未錄入文獻,經確認閣下在本條目留的鏈接,是諺文和蒙文對譯的文本,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有其他文本,如無其他文本,可以提刪,祝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44 (UTC) :第一,不是蒙古文,是滿文。 :第二,除了標題以外,確實沒有漢字。我錯了。 :第三,像這種多文字的文本該如何錄入?有沒有滿文維基文庫?我覺得只錄入於韓語維基文庫不夠。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0 (UTC) ::行了,原文鏈接在此: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2 (UTC) ::抱歉,輸入時手快誤植了,是滿文。可能可以錄入到多語言維基文庫。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5 (UTC)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還有,滿文是竪地寫的。這該怎麽搞?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7 (UTC) ::::问题一,在[https://wikisource.org/ 这里](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这里,只是知道有这个)。但我认为其实录入韩文那边亦可以了,当然我不熟悉那边,就不展开了。 ::::至于竖排,像[[Template:Vertical]]这类,其实已经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我没有在这里实际录入过完整的满语文本,只是适才试了一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7:11 (UTC) == RE:《日本國聞見條件》“是白齊” == 从我查阅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存在一种被称为“口诀”的解读汉籍方式,是在不改变汉文正常书写语序的同时在句读位置加入“吐”(有用谚文的也有用汉字的,大概是类似于助词?),实际上是一种用朝鲜语阅读汉文的语法标记。个人相信此处应该也是同类内容。其实我之前在录入一些朝鲜汉文书籍时也有遇过此类内容,不过我对此所知很有限,如果阁下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掌握,也请指点一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6月17日 (六) 03:17 (UTC) == Re:感謝校正本人對《至正條格》的錄入 == 偶而看到有趣的內容,粗略的校正一下,一小段的內容還可以,大一點的目前没有興趣。-- [[User:Lonicear|Lonicear]]([[User talk:Lonicear|留言]]) 2023年7月11日 (二) 02:48 (UTC) == 三一神诂 ==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版权页,是里面有一页图,在这一页[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C16%5E4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C16%5E4_001_000062&imgsize=](5b),你得把它加到“真理训”的旁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喔,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 RE:《諭湖西士夫民庶綸音》斷句 == 已斷畢。PS:你可能校對一下比較好,網站提供的數字化文本與原件在異體字使用上不盡相同,我在標點期間順手校了幾個,但沒時間全部校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29日 (二) 15:12 (UTC) == [[龍淵金鼎奎日記]] == 如題,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漢諺混合的朝鮮文。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25 (UTC) :明白,但是得要先等他加載完了再說。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3 (UTC) ::抱歉,我没看懂阁下的“加载完”是什么意思(捂脸)。附在链接里面的都是他的日记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7 (UTC) :::就是我現在點擊連結後他用很長的時間加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9 (UTC) ::::哦哦,原来如此,我一下没转过弯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42 (UTC) ::可能我刚才看漏了,再看了一下,好像除了第一个以外,别的都是汉文,那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8 (UTC) == RE:感謝您對我的“未完成”子頁面的貢獻 == 阁下客气了。我觉得您先从短文入手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已留意到您的整理,未来也会视自身实际情况协助阁下。不过当前,我们仍需要逐步把“未录入”子页面里的信息填充完成,我会继续加入帮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05:42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对了,阁下需要复查一下[[小兒論]]。我刚刚浏览了一下,此文除了序言是汉文而外,其他的都是满文和朝鲜文。您当然可以单独录入序文,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或者此文改为录入到朝鲜语的维基文库会是更好的选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5 (UTC) :::那行。既然如此,那麼我打算把本頁刪除掉,把他錄入在朝鮮維基文庫那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8 (UTC) == 計劃錄入[[新傳煮硝方]] == 錄完[[瓠山遺藁]]之后,我打算錄入[[新傳煮硝方]]。 不過,這篇文章是漢諺對照的,類似於[[簡易辟瘟方]],諺文部分我就無能爲力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3:43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 请勿将维基文库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使用 == 早就有人跟阁下讲过不要像这样传文献→[[奎章閣志初草]]。若是要存档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页。文库不是阁下的私人网站,还请注意这一点。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8:33 (UTC) :沒關係,我打算待會兒在這個頁面裡加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37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6:56 (UTC) :沒關係的老鐵,我錄完《奎章閣志再草》後會錄入《奎章閣志初草》的。甭擔心!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21:57 (UTC) == 新春快乐 == 祝现实安好。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4:27 (UTC) == 朝鮮王朝實錄 == 感謝閣下辛苦發佈。不過有一點小問題。朝鮮王朝實錄在每卷開頭、每年開頭會寫明年月日,每月開頭會寫明月份,比如純宗元年開頭是“隆熙二年一月一日”。韓國網站上錄入後把原文內容逐年逐月逐日分開,同時刪掉了原文中卷首、年首、月首日期的年和月,所以純宗二年開頭的1月1日只寫了“一日”,省略了“隆熙二年一月”。此外,純宗實錄即使某日無事記錄,也要寫出該日日期,以純宗元年12月最後幾日為例,記事最後一條是28日,但29、30、31日三天仍然在行文中列明。韓國網站上錄入時把這些日期都省略掉了,並未錄入。後面卷之二終,實錄原文寫作“純宗文温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實錄卷之二終”,韓國網站錄入時簡作“純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終”,並非照原文逐字錄入,您發佈時又少了一個“終”字。-- [[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39 (UTC) :還有一點,純宗實錄和實錄附錄每年的頁面header裡,您把韓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前都標註了“清”字樣。您是利用了什麼程序腳本直接從韓國網站抓取的內容嗎?抓取高宗實錄純宗實錄時忘記了修改腳本。--[[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47 (UTC) ::@[[User:逐风天地|逐风天地]]我是使用一個直接從網站本身的HTML抓取內容的程序,所以會有很多失誤。至於失誤的問題,我就留給你們去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4:13 (UTC)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給古籍標點真是好繁瑣好慢啊!有沒有古籍標點正確率在80%上下的網站?我知道你是維基編輯大王,特此請教。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1:52 (UTC)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古籍網站基本上都是韓國古籍網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48 (UTC) :但是你可以試試: :https://seg.shenshen.wiki/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50 (UTC) 4saczv89lsd47m52u3b5nqh8v7pw9o0 2485517 2485444 2024-11-01T01:24:20Z Liouxiao 45549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回复 2485517 wikitext text/x-wiki ==祝贺您完成《[[東文選]]》的录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维基文库的贡献。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来说,您无愧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样的精神再多一些,我想维基文库页面数量到达五十万的日子会来得更快一些。 关于您先前希望我写的《读〈秦妇吟〉》,我会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完成之后发给您。 谨以共勉。 ————[[User:久遠時瀬|<span style="color:#111111;">久<span style="color:#222222;">遠<span style="color:#333333;">時<span style="color:#444444;">瀬<span style="color:#555555;">想<span style="color:#666666;">写<span style="color:#777777;">签<span style="color:#888888;">名<span style="color:#999999;">但<span style="color:#AAAAAA;">墨<span style="color:#BBBBBB;">水<span style="color:#CCCCCC;">要<span style="color:#DDDDDD;">用<span style="color:#EEEEEE;">完<span style="color:#FFFFFF;">了</span>]] ==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6/ri06_02809/],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藏本。--[[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3:59 (UTC)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个版本,而且我看了一下,好像和你提供的“高丽时代史料”是同一个版本,都缺了这两页。--[[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PS:讨论页签名可以使用4个波浪线“~”。--[[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 RE: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太好了!我刚才是根据“高丽时代史料”的藏本: 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bookId=%E5%BF%97&types=o#book-show/kr 现在终于可以修改了!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卽位年]] == <code>則宗(祀)Dd社D無依</code>,模板沒有成功替換?--[[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0 (UTC) :我打算先搬運完,然後在編輯,加模版。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1 (UTC) :當然,如果您想要先加入模板,請用{{校||}}與{{參||}}等模板。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2 (UTC) ::[[Template:參]] [[Template:校/doc]]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4 (UTC) == 關於《大南寔錄》的移動 == 請問閣下近期打算完成剩餘頁面的移動嗎?如果您不打算繼續移動剩餘頁面的話,我準備將已經移動的頁面回移至原名稱。--[[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0:38 (UTC) :説實話,不打算,但是,以我的理解,之所以改這些名稱是因爲《大南實錄前篇》的各卷都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所以我會這麽樣去改。比如像我正在搞定的《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所以加納一個“/”的,以來表示《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2:59 (UTC) :這就是爲什麽我做了那一個改動,因爲這樣子的話不僅表明了這一個《大南實錄前篇》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同時還給了返回到《大南實錄》的機會。你看到《大南實錄前篇》頁面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嗎?“大南寔錄/大南寔錄前編/上諭”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 | 大南寔錄前編”,以便返回到《大南實錄》和《前篇》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3:02 (UTC) ::可是你移動一半就走了,卻把“大南寔錄”頁面的所有子頁面都修改成了新格式,好像那些沒有移動的頁面是還未創建似的。既然你不移動剩下的頁面,那麼我就把移動的頁面回移,以保持條目格式統一。謝謝。--[[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38 (UTC) :::哦,不小心忘記了。對不起。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41 (UTC) :::行了,我仔細查了一下,應該沒漏什麽頁。就是有一個維基文庫的BUG,就是有些頁碼,説是沒有創建,但是卻是已經創建了的。不知道爲什麽會這樣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6:41 (UTC) == RE:這是什麽字? == 抱歉,我沒能認出來這個字。--[[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07:14 (UTC) == 請記得在留言時署名 == [[File:Information.svg|20px]] 您好,当您在所有[[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或开头是“Wikipedia:”的页面中参与讨论时,請記得在您的留言结尾加入四个波浪号标记(<code>~~<nowiki />~~</code>,可使用[[File:Insert-signature2.svg|link=Wikipedia:签名#滑鼠輸入方法]]按鈕)来[[Wikipedia:签名|签名]],使系统自动将您的用户名或[[IP地址]]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加入到页面中。这些信息在参与讨论时对其他人將很有用。{{#if: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谢谢您的參與。}} <!-- Template:uw-tilde --> == RE == 你好,已就阁下留言事项回复,请到[[Wikisource:写字间#《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實錄》《純宗實錄》版權問題|写字间]]查看。--[[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3日 (二) 17:22 (UTC) == RE:《戡亂錄》卷四文字問題 == 抱歉,我认不出来这个字,前后文的关联也不足以帮助辨认。此外,请勿随意删除写字间内的内容(除非那是重复内容或打字错误之类),这些内容在讨论结束后一段时间会被存档,方便其他同好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于检索,请知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 《元朝秘史》格式问题 == 看了一下阁下在[[元朝秘史/卷01]]的试录入,个人意见认为可能需要更专用的模板效果更好,现在的文字对齐等效果均不佳,即便个别调整了也不易后续调整修正和复用。建议阁下往写字间寻求协助(遗憾未能协助阁下,我电脑很弱),待有更好模板后再进行收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不必急在一时。——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在下并无任何强劝之意,请阁下悉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0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 欢迎阁下对维基文库:编辑战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参与投票 == 阁下作为中文维基文库的资深编辑,为中文维基文库贡献很大。为了避免中文维基文库社群像中文维基百科那样分裂成两大政治阵营,忽视“贡献”本身。我创建了维基文库:编辑战的雏形,请阁下提出宝贵意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2 (UTC)https://zh.m.wikisource.iwiki.eu.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编辑战的处理 :謝謝,但是我用的是美國IP。我看不見本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4 (UTC)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9 (UTC) == RE:《兩湖右先鋒日記》與《右先鋒兩湖日記》問題 == 據在下看,這不是兩本書而是一本書。 一、所有我能找到的《兩湖右先鋒日記》藏本([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高麗大藏鈔本]、[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prevLimit=&itemId=prd&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brokerPagingInfo=&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國史編纂委員會藏刻本](與閣下所引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兩冊)同源而全本收錄))都是四冊,述甲午九月至乙未二月歷史,所以《兩湖右先鋒日記》必有四冊而非兩冊,至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只有兩冊的緣故就不得而知。 二、至於何以出現兩個名稱頁面?首先據手抄本和刻本見,封面題字均作“右先鋒日記”,內文文首作“兩湖右先鋒日記”,而刻本版心處又有“右先鋒 兩湖日記”字樣,所以應該視爲同一文獻在被收錄到目列中時採用的不同定名,其可能性是更高的;其次,閣下引的兩個不同名的頁面我看了,其藏本的來源不同,所藏的冊數也不同,可能在原始來源方(高麗大、奎章閣等)入藏時列目的名稱選用有異而已。--[[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03 (UTC) :明白了。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15 (UTC) == 段落标记 == 祝编安。刚才想着帮阁下修一下《十国春秋》,偶然发现,阁下好像在用一级标题(=x=)的格式来写章节标题...按照共识指引[[Wikisource:样式指南#標題]],“對'章節'應使用二級標題(也就是==x==的形式),對'次章節'應使用三級標題。因為一級標題被保留用於頁面的總標題,故不應在頁面內使用一級標題”,阁下此后或许注意一下为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39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0 (UTC) ::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幫我把《三國史記》與《高麗史》裏面的一级标题(=x=)變爲二級標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1 (UTC) :::我在写字间问问如何批量操作吧,一个一个弄也不是办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0:01 (UTC) == BOT问题 == 请教您是如何制作bot的呢?是用的Pywikibot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4 (UTC)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Pywikibot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6 (UTC) ::我是用JAVAFX製作BOT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13:25 (UTC) :::请问您方便指导一下我如何制作bot吗?以及您的bot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呢?谢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2:34 (UTC) ::::這個比較難解釋,但是我的BOT現在的功能包括(到達網頁->取得網頁的HTML源代碼【注意我指的是源代碼,與頁面上所顯示的HTML不一樣】->通過取得HTML ELEMENTS取得所需要的文字->去下一個網頁)。 ::::HTML ELEMENTS的利用可以取得某一個ELMENT的同一種TAG的【孩子elements】,取得某一【孩子element】的PARENT,取得HTML ELEMENT的文字信息,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3:59 (UTC) :::::我目前有意批量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您看如果我想制作一个bot来实现上述功能,我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22 (UTC) ::::::説吧,鏈接在哪兒?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52 (UTC) :::::::就比如 http://sousuo.gov.cn/column/47995/0.htm 、 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 和 https://www.io.gov.mo/cn/legis/list/a/?d=35 等类似页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烦请您拨冗给予帮助。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3 (UTC) ::::::::唯獨加載不到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其他都挺好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仅以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1 (UTC) :::::::数量和规模都较为庞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我希望统一格式录入文库,因此希望能掌握制作并维护修改bot的技能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反正,我現在正在製作另一個BOT,所以這些網站還得要再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4 (UTC) :::::::::不同网站是不能通用的吗,是因为不同网站HTML源码不同吗?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 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7 (UTC) ::::::::::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同一個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有【規律】,咋們就能夠通過規律製作一個BOT,但是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不同的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極可能有不同的規律,就不能製作BOT。 ::::::::::還有,“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這是什麽意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27 (UTC) :::::::::::就是咨询您一下,如果一个bot可以完美导入A网址的内容了,我可以动手修改使其也能导入B网址的内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0 (UTC) ::::::::::::這得要看A與B有多大的不同了。一般這些網站之間不同之處較大,如果要改變BOT的程序,需要改的比較多。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2 (UTC) :::::::::::::好的,感谢您拨冗答复!祝编安!——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5 (UTC) == BOT 问题2 == 按照阁下的说明,出现了如下错误 Unrecognized option: --module-path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我使用的java是这个版本的,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我需要如何做?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2:38 (UTC) :哦對,我忘記了!!!!!!!!等一下,你需要先下載“JAVAFX”的LIBRARY。然後你就需要輸入那個擁有LIBRARY的路徑。等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5 (UTC) ::解决了,谢谢您!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6 (UTC) :::哈?真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9 (UTC)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BOT在未能抓到我设定的停止章节前自动停止,比如我设置了”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在程序的默认页面上,我发现他抓取了前三个就停止了,还没到“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每次都要手动重启。您方便测试一下有这个问题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16 (UTC) ::::准确地说,是每次到--------这条分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自动停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22 (UTC) :::::噢噢噢噢。我還沒有DEBUG這個東西。抱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4 (UTC) :::::我再次修改了一下。 :::::提示:以後這個程序可能還會有問題。請提醒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9 (UTC) :::::我剛剛再一次修改了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51 (UTC) == 消歧义问题 == 您好,一般区分同一标题应采用半角空格和半角圆括号,如“ ()”,这是原标题不存在的内容。无空格的全角圆括号()视为中文字符,应当看作是标题的一部分,即原标题就有的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3 (UTC) :那行,請幫幫我撤掉更改。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4 (UTC) ::这个您已经保留重定向了,目前好像只有管理员能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5 (UTC) :::刚刚试了一下,不是管理员也可以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0 (UTC) ::::借楼咨询一下,我尝试用了一下您的bot,出现【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的提示,请问是怎么回事? ::::{{quote|E:\>cd E:\wikimedia\BJCDCScraper}} ::::{{quote|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 --module-path "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FX\javafx-sdk-17.0.1\lib" --add-modules javafx.controls,javafx.fxml,javafx.web,javafx.base,java.xml,java.net.http,jdk.compiler,javafx.graphics,java.datatransfer,java.desktop -jar BJCDCScraper.jar"}} ::::{{quote|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2 (UTC) ==感谢阁下为中文维基文库做出的贡献== 中文维基文库最勤劳的编辑者,非阁下莫属。[[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8:19 (UTC) == 我該如何协助改進 [[解恠祭謄錄]] 頁面? == 例如,以何种结构组织文本为好?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4:0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我已導入全篇內容,現在校訂中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0:39 (UTC) == 我該如何協助改進 [[倭使日記]] 頁面? == 是否有已數字化之原文?還是需要手錄? Thanks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07:01 (UTC)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Txt?dataId=K2-3492%7C001#node?dataId=ARC_23492_001_000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5 (UTC) :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文獻是該以冊數分頁面呢還是以年月日分頁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宜以冊數分頁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3:11 (UTC) :順便提示:如果“원문텍스트”旁邊有鏈接,那麽點擊鏈接你就會得到原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7 (UTC) == 图书馆备份项目 == 感谢提供来源!不过仅凭我一人也不够,您是否有兴趣参与呢?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3 (UTC) :我忙,但是如果項目需要BOT我或許可以參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8 (UTC) == 我該如何格式化這類日記內容? == 例如,在 [[倭使日記]] 中有这样一段: <pre>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pre> 我该如何断句以及排版呢?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3 (UTC) :我覺得,這一段應該分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 :至於標點符號,我覺得如果你實在是不方便,以後再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6 (UTC) ::已有自動化的標點工具(例如 https://seg.shenshen.wiki/ ),應該不成問題。上段格式化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 :::{{quote|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 :::{{quote|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 :::政府啓曰: :::{{quote|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 :::答曰:允。 ::這樣如何?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42 (UTC) == [[勘亂錄/卷五]]、[[勘亂錄/卷六]] 的 Header 问题 ==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4%BA%94&oldid=2130494 卷五] 和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5%85%AD&oldid=2130497 卷六] 的 Header 都作「瀋館錄」而非「勘亂錄」,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29 (UTC) :這是我的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47 (UTC) == RE:草書識別問題 == 软件有没有我不大了解,我主要靠肉眼识别、前后文推敲再辅以例如像字统里边收录的草书字形作对照,熟练的话不慢,但要是碰上一些章法比较怪的,识别率就不高了——毕竟我对书法也不擅长。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36 (UTC) == RE:《丙申謄錄》丁酉六月日草書部分已經搞定 == 祝安。已就阁下校对段落复校,用字上有差异处已据原文调整,有个别字差异太大不宜确定的,阁下可再看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6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21 (UTC) == 有没有计划搬运《大日本史》? == 我有本纪、列传部分,可以提供。 [[User:吃花椒的喵酱|吃花椒的喵酱]]([[User talk:吃花椒的喵酱|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17:15 (UTC) 暂时没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20:30 (UTC) == 您是否想看到民国图书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呢?请发表意见 == [[commons::Commons_talk:Library_back_up_project#Proposal:_Tolerate_users_to_upload_pre-1949_Chinese_books_建议:容忍用户上传1949年和以前的中文书籍]] [[User:Upload for Freedom|Upload for Freedom]]([[User talk:Upload for Freedom|留言]]) 2022年11月13日 (日) 13:24 (UTC) == [[User:Blahhmosh/未录入]] == 我是来确认一下,您这页面里其实是文库所有的挂了wwc的页面吧?要是那样的话您最好清理一下,把'''您自己'''创建的那些尚未有内容的页面留下来,其他的清掉,不然的话就跟去查隐藏分类没分别了,也就起不到我们本来讨论的目的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3 (UTC) :不是,但是錄入了大概2/3的書籍之後我嬾得去分別了23333333 :我創造的頁面站wwc的絕大多數。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6 (UTC) ::还是得清一下,不然就起不到提醒你自己——鉴于文库人确实不多的现况——的目的了。而且不清理的话,那还不如查分类去了。我看看能不能先帮你清理一些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9 (UTC)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點:絕大多數的“謄錄”、“實記”、“實紀”、“年譜”、和“遺稿”都是我創造的。“集”也一大部分是我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2 (UTC) ::::“陵誌”也挺多是我弄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3 (UTC) ::::这我倒是知道的hh——反正,能干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我自己那边也有东西要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4 (UTC) == [[八歲兒]] == 如題,適才確認未錄入文獻,經確認閣下在本條目留的鏈接,是諺文和蒙文對譯的文本,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有其他文本,如無其他文本,可以提刪,祝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44 (UTC) :第一,不是蒙古文,是滿文。 :第二,除了標題以外,確實沒有漢字。我錯了。 :第三,像這種多文字的文本該如何錄入?有沒有滿文維基文庫?我覺得只錄入於韓語維基文庫不夠。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0 (UTC) ::行了,原文鏈接在此: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2 (UTC) ::抱歉,輸入時手快誤植了,是滿文。可能可以錄入到多語言維基文庫。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5 (UTC)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還有,滿文是竪地寫的。這該怎麽搞?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7 (UTC) ::::问题一,在[https://wikisource.org/ 这里](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这里,只是知道有这个)。但我认为其实录入韩文那边亦可以了,当然我不熟悉那边,就不展开了。 ::::至于竖排,像[[Template:Vertical]]这类,其实已经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我没有在这里实际录入过完整的满语文本,只是适才试了一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7:11 (UTC) == RE:《日本國聞見條件》“是白齊” == 从我查阅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存在一种被称为“口诀”的解读汉籍方式,是在不改变汉文正常书写语序的同时在句读位置加入“吐”(有用谚文的也有用汉字的,大概是类似于助词?),实际上是一种用朝鲜语阅读汉文的语法标记。个人相信此处应该也是同类内容。其实我之前在录入一些朝鲜汉文书籍时也有遇过此类内容,不过我对此所知很有限,如果阁下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掌握,也请指点一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6月17日 (六) 03:17 (UTC) == Re:感謝校正本人對《至正條格》的錄入 == 偶而看到有趣的內容,粗略的校正一下,一小段的內容還可以,大一點的目前没有興趣。-- [[User:Lonicear|Lonicear]]([[User talk:Lonicear|留言]]) 2023年7月11日 (二) 02:48 (UTC) == 三一神诂 ==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版权页,是里面有一页图,在这一页[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C16%5E4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C16%5E4_001_000062&imgsize=](5b),你得把它加到“真理训”的旁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喔,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 RE:《諭湖西士夫民庶綸音》斷句 == 已斷畢。PS:你可能校對一下比較好,網站提供的數字化文本與原件在異體字使用上不盡相同,我在標點期間順手校了幾個,但沒時間全部校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29日 (二) 15:12 (UTC) == [[龍淵金鼎奎日記]] == 如題,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漢諺混合的朝鮮文。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25 (UTC) :明白,但是得要先等他加載完了再說。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3 (UTC) ::抱歉,我没看懂阁下的“加载完”是什么意思(捂脸)。附在链接里面的都是他的日记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7 (UTC) :::就是我現在點擊連結後他用很長的時間加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9 (UTC) ::::哦哦,原来如此,我一下没转过弯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42 (UTC) ::可能我刚才看漏了,再看了一下,好像除了第一个以外,别的都是汉文,那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8 (UTC) == RE:感謝您對我的“未完成”子頁面的貢獻 == 阁下客气了。我觉得您先从短文入手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已留意到您的整理,未来也会视自身实际情况协助阁下。不过当前,我们仍需要逐步把“未录入”子页面里的信息填充完成,我会继续加入帮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05:42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对了,阁下需要复查一下[[小兒論]]。我刚刚浏览了一下,此文除了序言是汉文而外,其他的都是满文和朝鲜文。您当然可以单独录入序文,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或者此文改为录入到朝鲜语的维基文库会是更好的选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5 (UTC) :::那行。既然如此,那麼我打算把本頁刪除掉,把他錄入在朝鮮維基文庫那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8 (UTC) == 計劃錄入[[新傳煮硝方]] == 錄完[[瓠山遺藁]]之后,我打算錄入[[新傳煮硝方]]。 不過,這篇文章是漢諺對照的,類似於[[簡易辟瘟方]],諺文部分我就無能爲力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3:43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 请勿将维基文库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使用 == 早就有人跟阁下讲过不要像这样传文献→[[奎章閣志初草]]。若是要存档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页。文库不是阁下的私人网站,还请注意这一点。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8:33 (UTC) :沒關係,我打算待會兒在這個頁面裡加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37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6:56 (UTC) :沒關係的老鐵,我錄完《奎章閣志再草》後會錄入《奎章閣志初草》的。甭擔心!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21:57 (UTC) == 新春快乐 == 祝现实安好。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4:27 (UTC) == 朝鮮王朝實錄 == 感謝閣下辛苦發佈。不過有一點小問題。朝鮮王朝實錄在每卷開頭、每年開頭會寫明年月日,每月開頭會寫明月份,比如純宗元年開頭是“隆熙二年一月一日”。韓國網站上錄入後把原文內容逐年逐月逐日分開,同時刪掉了原文中卷首、年首、月首日期的年和月,所以純宗二年開頭的1月1日只寫了“一日”,省略了“隆熙二年一月”。此外,純宗實錄即使某日無事記錄,也要寫出該日日期,以純宗元年12月最後幾日為例,記事最後一條是28日,但29、30、31日三天仍然在行文中列明。韓國網站上錄入時把這些日期都省略掉了,並未錄入。後面卷之二終,實錄原文寫作“純宗文温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實錄卷之二終”,韓國網站錄入時簡作“純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終”,並非照原文逐字錄入,您發佈時又少了一個“終”字。-- [[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39 (UTC) :還有一點,純宗實錄和實錄附錄每年的頁面header裡,您把韓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前都標註了“清”字樣。您是利用了什麼程序腳本直接從韓國網站抓取的內容嗎?抓取高宗實錄純宗實錄時忘記了修改腳本。--[[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47 (UTC) ::@[[User:逐风天地|逐风天地]]我是使用一個直接從網站本身的HTML抓取內容的程序,所以會有很多失誤。至於失誤的問題,我就留給你們去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4:13 (UTC)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給古籍標點真是好繁瑣好慢啊!有沒有古籍標點正確率在80%上下的網站?我知道你是維基編輯大王,特此請教。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1:52 (UTC)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古籍網站基本上都是韓國古籍網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48 (UTC) :但是你可以試試: :https://seg.shenshen.wiki/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50 (UTC) ::這個一次允許的内容長度太短,可以試試ChatGPT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1:24 (UTC) 1ge6o6lpm00rkrctn8axyltqgym4me7 2485521 2485517 2024-11-01T01:43:01Z Victorius James 74321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回复 2485521 wikitext text/x-wiki ==祝贺您完成《[[東文選]]》的录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维基文库的贡献。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来说,您无愧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样的精神再多一些,我想维基文库页面数量到达五十万的日子会来得更快一些。 关于您先前希望我写的《读〈秦妇吟〉》,我会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完成之后发给您。 谨以共勉。 ————[[User:久遠時瀬|<span style="color:#111111;">久<span style="color:#222222;">遠<span style="color:#333333;">時<span style="color:#444444;">瀬<span style="color:#555555;">想<span style="color:#666666;">写<span style="color:#777777;">签<span style="color:#888888;">名<span style="color:#999999;">但<span style="color:#AAAAAA;">墨<span style="color:#BBBBBB;">水<span style="color:#CCCCCC;">要<span style="color:#DDDDDD;">用<span style="color:#EEEEEE;">完<span style="color:#FFFFFF;">了</span>]] ==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6/ri06_02809/],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藏本。--[[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3:59 (UTC)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个版本,而且我看了一下,好像和你提供的“高丽时代史料”是同一个版本,都缺了这两页。--[[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PS:讨论页签名可以使用4个波浪线“~”。--[[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 RE: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太好了!我刚才是根据“高丽时代史料”的藏本: 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bookId=%E5%BF%97&types=o#book-show/kr 现在终于可以修改了!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卽位年]] == <code>則宗(祀)Dd社D無依</code>,模板沒有成功替換?--[[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0 (UTC) :我打算先搬運完,然後在編輯,加模版。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1 (UTC) :當然,如果您想要先加入模板,請用{{校||}}與{{參||}}等模板。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2 (UTC) ::[[Template:參]] [[Template:校/doc]]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4 (UTC) == 關於《大南寔錄》的移動 == 請問閣下近期打算完成剩餘頁面的移動嗎?如果您不打算繼續移動剩餘頁面的話,我準備將已經移動的頁面回移至原名稱。--[[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0:38 (UTC) :説實話,不打算,但是,以我的理解,之所以改這些名稱是因爲《大南實錄前篇》的各卷都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所以我會這麽樣去改。比如像我正在搞定的《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所以加納一個“/”的,以來表示《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2:59 (UTC) :這就是爲什麽我做了那一個改動,因爲這樣子的話不僅表明了這一個《大南實錄前篇》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同時還給了返回到《大南實錄》的機會。你看到《大南實錄前篇》頁面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嗎?“大南寔錄/大南寔錄前編/上諭”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 | 大南寔錄前編”,以便返回到《大南實錄》和《前篇》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3:02 (UTC) ::可是你移動一半就走了,卻把“大南寔錄”頁面的所有子頁面都修改成了新格式,好像那些沒有移動的頁面是還未創建似的。既然你不移動剩下的頁面,那麼我就把移動的頁面回移,以保持條目格式統一。謝謝。--[[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38 (UTC) :::哦,不小心忘記了。對不起。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41 (UTC) :::行了,我仔細查了一下,應該沒漏什麽頁。就是有一個維基文庫的BUG,就是有些頁碼,説是沒有創建,但是卻是已經創建了的。不知道爲什麽會這樣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6:41 (UTC) == RE:這是什麽字? == 抱歉,我沒能認出來這個字。--[[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07:14 (UTC) == 請記得在留言時署名 == [[File:Information.svg|20px]] 您好,当您在所有[[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或开头是“Wikipedia:”的页面中参与讨论时,請記得在您的留言结尾加入四个波浪号标记(<code>~~<nowiki />~~</code>,可使用[[File:Insert-signature2.svg|link=Wikipedia:签名#滑鼠輸入方法]]按鈕)来[[Wikipedia:签名|签名]],使系统自动将您的用户名或[[IP地址]]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加入到页面中。这些信息在参与讨论时对其他人將很有用。{{#if: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谢谢您的參與。}} <!-- Template:uw-tilde --> == RE == 你好,已就阁下留言事项回复,请到[[Wikisource:写字间#《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實錄》《純宗實錄》版權問題|写字间]]查看。--[[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3日 (二) 17:22 (UTC) == RE:《戡亂錄》卷四文字問題 == 抱歉,我认不出来这个字,前后文的关联也不足以帮助辨认。此外,请勿随意删除写字间内的内容(除非那是重复内容或打字错误之类),这些内容在讨论结束后一段时间会被存档,方便其他同好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于检索,请知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 《元朝秘史》格式问题 == 看了一下阁下在[[元朝秘史/卷01]]的试录入,个人意见认为可能需要更专用的模板效果更好,现在的文字对齐等效果均不佳,即便个别调整了也不易后续调整修正和复用。建议阁下往写字间寻求协助(遗憾未能协助阁下,我电脑很弱),待有更好模板后再进行收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不必急在一时。——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在下并无任何强劝之意,请阁下悉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0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 欢迎阁下对维基文库:编辑战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参与投票 == 阁下作为中文维基文库的资深编辑,为中文维基文库贡献很大。为了避免中文维基文库社群像中文维基百科那样分裂成两大政治阵营,忽视“贡献”本身。我创建了维基文库:编辑战的雏形,请阁下提出宝贵意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2 (UTC)https://zh.m.wikisource.iwiki.eu.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编辑战的处理 :謝謝,但是我用的是美國IP。我看不見本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4 (UTC)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9 (UTC) == RE:《兩湖右先鋒日記》與《右先鋒兩湖日記》問題 == 據在下看,這不是兩本書而是一本書。 一、所有我能找到的《兩湖右先鋒日記》藏本([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高麗大藏鈔本]、[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prevLimit=&itemId=prd&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brokerPagingInfo=&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國史編纂委員會藏刻本](與閣下所引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兩冊)同源而全本收錄))都是四冊,述甲午九月至乙未二月歷史,所以《兩湖右先鋒日記》必有四冊而非兩冊,至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只有兩冊的緣故就不得而知。 二、至於何以出現兩個名稱頁面?首先據手抄本和刻本見,封面題字均作“右先鋒日記”,內文文首作“兩湖右先鋒日記”,而刻本版心處又有“右先鋒 兩湖日記”字樣,所以應該視爲同一文獻在被收錄到目列中時採用的不同定名,其可能性是更高的;其次,閣下引的兩個不同名的頁面我看了,其藏本的來源不同,所藏的冊數也不同,可能在原始來源方(高麗大、奎章閣等)入藏時列目的名稱選用有異而已。--[[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03 (UTC) :明白了。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15 (UTC) == 段落标记 == 祝编安。刚才想着帮阁下修一下《十国春秋》,偶然发现,阁下好像在用一级标题(=x=)的格式来写章节标题...按照共识指引[[Wikisource:样式指南#標題]],“對'章節'應使用二級標題(也就是==x==的形式),對'次章節'應使用三級標題。因為一級標題被保留用於頁面的總標題,故不應在頁面內使用一級標題”,阁下此后或许注意一下为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39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0 (UTC) ::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幫我把《三國史記》與《高麗史》裏面的一级标题(=x=)變爲二級標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1 (UTC) :::我在写字间问问如何批量操作吧,一个一个弄也不是办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0:01 (UTC) == BOT问题 == 请教您是如何制作bot的呢?是用的Pywikibot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4 (UTC)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Pywikibot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6 (UTC) ::我是用JAVAFX製作BOT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13:25 (UTC) :::请问您方便指导一下我如何制作bot吗?以及您的bot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呢?谢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2:34 (UTC) ::::這個比較難解釋,但是我的BOT現在的功能包括(到達網頁->取得網頁的HTML源代碼【注意我指的是源代碼,與頁面上所顯示的HTML不一樣】->通過取得HTML ELEMENTS取得所需要的文字->去下一個網頁)。 ::::HTML ELEMENTS的利用可以取得某一個ELMENT的同一種TAG的【孩子elements】,取得某一【孩子element】的PARENT,取得HTML ELEMENT的文字信息,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3:59 (UTC) :::::我目前有意批量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您看如果我想制作一个bot来实现上述功能,我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22 (UTC) ::::::説吧,鏈接在哪兒?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52 (UTC) :::::::就比如 http://sousuo.gov.cn/column/47995/0.htm 、 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 和 https://www.io.gov.mo/cn/legis/list/a/?d=35 等类似页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烦请您拨冗给予帮助。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3 (UTC) ::::::::唯獨加載不到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其他都挺好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仅以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1 (UTC) :::::::数量和规模都较为庞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我希望统一格式录入文库,因此希望能掌握制作并维护修改bot的技能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反正,我現在正在製作另一個BOT,所以這些網站還得要再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4 (UTC) :::::::::不同网站是不能通用的吗,是因为不同网站HTML源码不同吗?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 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7 (UTC) ::::::::::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同一個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有【規律】,咋們就能夠通過規律製作一個BOT,但是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不同的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極可能有不同的規律,就不能製作BOT。 ::::::::::還有,“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這是什麽意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27 (UTC) :::::::::::就是咨询您一下,如果一个bot可以完美导入A网址的内容了,我可以动手修改使其也能导入B网址的内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0 (UTC) ::::::::::::這得要看A與B有多大的不同了。一般這些網站之間不同之處較大,如果要改變BOT的程序,需要改的比較多。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2 (UTC) :::::::::::::好的,感谢您拨冗答复!祝编安!——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5 (UTC) == BOT 问题2 == 按照阁下的说明,出现了如下错误 Unrecognized option: --module-path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我使用的java是这个版本的,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我需要如何做?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2:38 (UTC) :哦對,我忘記了!!!!!!!!等一下,你需要先下載“JAVAFX”的LIBRARY。然後你就需要輸入那個擁有LIBRARY的路徑。等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5 (UTC) ::解决了,谢谢您!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6 (UTC) :::哈?真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9 (UTC)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BOT在未能抓到我设定的停止章节前自动停止,比如我设置了”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在程序的默认页面上,我发现他抓取了前三个就停止了,还没到“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每次都要手动重启。您方便测试一下有这个问题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16 (UTC) ::::准确地说,是每次到--------这条分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自动停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22 (UTC) :::::噢噢噢噢。我還沒有DEBUG這個東西。抱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4 (UTC) :::::我再次修改了一下。 :::::提示:以後這個程序可能還會有問題。請提醒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9 (UTC) :::::我剛剛再一次修改了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51 (UTC) == 消歧义问题 == 您好,一般区分同一标题应采用半角空格和半角圆括号,如“ ()”,这是原标题不存在的内容。无空格的全角圆括号()视为中文字符,应当看作是标题的一部分,即原标题就有的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3 (UTC) :那行,請幫幫我撤掉更改。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4 (UTC) ::这个您已经保留重定向了,目前好像只有管理员能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5 (UTC) :::刚刚试了一下,不是管理员也可以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0 (UTC) ::::借楼咨询一下,我尝试用了一下您的bot,出现【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的提示,请问是怎么回事? ::::{{quote|E:\>cd E:\wikimedia\BJCDCScraper}} ::::{{quote|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 --module-path "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FX\javafx-sdk-17.0.1\lib" --add-modules javafx.controls,javafx.fxml,javafx.web,javafx.base,java.xml,java.net.http,jdk.compiler,javafx.graphics,java.datatransfer,java.desktop -jar BJCDCScraper.jar"}} ::::{{quote|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2 (UTC) ==感谢阁下为中文维基文库做出的贡献== 中文维基文库最勤劳的编辑者,非阁下莫属。[[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8:19 (UTC) == 我該如何协助改進 [[解恠祭謄錄]] 頁面? == 例如,以何种结构组织文本为好?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4:0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我已導入全篇內容,現在校訂中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0:39 (UTC) == 我該如何協助改進 [[倭使日記]] 頁面? == 是否有已數字化之原文?還是需要手錄? Thanks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07:01 (UTC)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Txt?dataId=K2-3492%7C001#node?dataId=ARC_23492_001_000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5 (UTC) :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文獻是該以冊數分頁面呢還是以年月日分頁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宜以冊數分頁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3:11 (UTC) :順便提示:如果“원문텍스트”旁邊有鏈接,那麽點擊鏈接你就會得到原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7 (UTC) == 图书馆备份项目 == 感谢提供来源!不过仅凭我一人也不够,您是否有兴趣参与呢?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3 (UTC) :我忙,但是如果項目需要BOT我或許可以參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8 (UTC) == 我該如何格式化這類日記內容? == 例如,在 [[倭使日記]] 中有这样一段: <pre>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pre> 我该如何断句以及排版呢?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3 (UTC) :我覺得,這一段應該分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 :至於標點符號,我覺得如果你實在是不方便,以後再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6 (UTC) ::已有自動化的標點工具(例如 https://seg.shenshen.wiki/ ),應該不成問題。上段格式化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 :::{{quote|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 :::{{quote|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 :::政府啓曰: :::{{quote|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 :::答曰:允。 ::這樣如何?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42 (UTC) == [[勘亂錄/卷五]]、[[勘亂錄/卷六]] 的 Header 问题 ==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4%BA%94&oldid=2130494 卷五] 和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5%85%AD&oldid=2130497 卷六] 的 Header 都作「瀋館錄」而非「勘亂錄」,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29 (UTC) :這是我的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47 (UTC) == RE:草書識別問題 == 软件有没有我不大了解,我主要靠肉眼识别、前后文推敲再辅以例如像字统里边收录的草书字形作对照,熟练的话不慢,但要是碰上一些章法比较怪的,识别率就不高了——毕竟我对书法也不擅长。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36 (UTC) == RE:《丙申謄錄》丁酉六月日草書部分已經搞定 == 祝安。已就阁下校对段落复校,用字上有差异处已据原文调整,有个别字差异太大不宜确定的,阁下可再看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6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21 (UTC) == 有没有计划搬运《大日本史》? == 我有本纪、列传部分,可以提供。 [[User:吃花椒的喵酱|吃花椒的喵酱]]([[User talk:吃花椒的喵酱|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17:15 (UTC) 暂时没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20:30 (UTC) == 您是否想看到民国图书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呢?请发表意见 == [[commons::Commons_talk:Library_back_up_project#Proposal:_Tolerate_users_to_upload_pre-1949_Chinese_books_建议:容忍用户上传1949年和以前的中文书籍]] [[User:Upload for Freedom|Upload for Freedom]]([[User talk:Upload for Freedom|留言]]) 2022年11月13日 (日) 13:24 (UTC) == [[User:Blahhmosh/未录入]] == 我是来确认一下,您这页面里其实是文库所有的挂了wwc的页面吧?要是那样的话您最好清理一下,把'''您自己'''创建的那些尚未有内容的页面留下来,其他的清掉,不然的话就跟去查隐藏分类没分别了,也就起不到我们本来讨论的目的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3 (UTC) :不是,但是錄入了大概2/3的書籍之後我嬾得去分別了23333333 :我創造的頁面站wwc的絕大多數。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6 (UTC) ::还是得清一下,不然就起不到提醒你自己——鉴于文库人确实不多的现况——的目的了。而且不清理的话,那还不如查分类去了。我看看能不能先帮你清理一些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9 (UTC)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點:絕大多數的“謄錄”、“實記”、“實紀”、“年譜”、和“遺稿”都是我創造的。“集”也一大部分是我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2 (UTC) ::::“陵誌”也挺多是我弄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3 (UTC) ::::这我倒是知道的hh——反正,能干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我自己那边也有东西要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4 (UTC) == [[八歲兒]] == 如題,適才確認未錄入文獻,經確認閣下在本條目留的鏈接,是諺文和蒙文對譯的文本,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有其他文本,如無其他文本,可以提刪,祝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44 (UTC) :第一,不是蒙古文,是滿文。 :第二,除了標題以外,確實沒有漢字。我錯了。 :第三,像這種多文字的文本該如何錄入?有沒有滿文維基文庫?我覺得只錄入於韓語維基文庫不夠。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0 (UTC) ::行了,原文鏈接在此: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2 (UTC) ::抱歉,輸入時手快誤植了,是滿文。可能可以錄入到多語言維基文庫。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5 (UTC)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還有,滿文是竪地寫的。這該怎麽搞?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7 (UTC) ::::问题一,在[https://wikisource.org/ 这里](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这里,只是知道有这个)。但我认为其实录入韩文那边亦可以了,当然我不熟悉那边,就不展开了。 ::::至于竖排,像[[Template:Vertical]]这类,其实已经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我没有在这里实际录入过完整的满语文本,只是适才试了一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7:11 (UTC) == RE:《日本國聞見條件》“是白齊” == 从我查阅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存在一种被称为“口诀”的解读汉籍方式,是在不改变汉文正常书写语序的同时在句读位置加入“吐”(有用谚文的也有用汉字的,大概是类似于助词?),实际上是一种用朝鲜语阅读汉文的语法标记。个人相信此处应该也是同类内容。其实我之前在录入一些朝鲜汉文书籍时也有遇过此类内容,不过我对此所知很有限,如果阁下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掌握,也请指点一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6月17日 (六) 03:17 (UTC) == Re:感謝校正本人對《至正條格》的錄入 == 偶而看到有趣的內容,粗略的校正一下,一小段的內容還可以,大一點的目前没有興趣。-- [[User:Lonicear|Lonicear]]([[User talk:Lonicear|留言]]) 2023年7月11日 (二) 02:48 (UTC) == 三一神诂 ==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版权页,是里面有一页图,在这一页[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C16%5E4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C16%5E4_001_000062&imgsize=](5b),你得把它加到“真理训”的旁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喔,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 RE:《諭湖西士夫民庶綸音》斷句 == 已斷畢。PS:你可能校對一下比較好,網站提供的數字化文本與原件在異體字使用上不盡相同,我在標點期間順手校了幾個,但沒時間全部校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29日 (二) 15:12 (UTC) == [[龍淵金鼎奎日記]] == 如題,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漢諺混合的朝鮮文。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25 (UTC) :明白,但是得要先等他加載完了再說。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3 (UTC) ::抱歉,我没看懂阁下的“加载完”是什么意思(捂脸)。附在链接里面的都是他的日记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7 (UTC) :::就是我現在點擊連結後他用很長的時間加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9 (UTC) ::::哦哦,原来如此,我一下没转过弯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42 (UTC) ::可能我刚才看漏了,再看了一下,好像除了第一个以外,别的都是汉文,那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8 (UTC) == RE:感謝您對我的“未完成”子頁面的貢獻 == 阁下客气了。我觉得您先从短文入手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已留意到您的整理,未来也会视自身实际情况协助阁下。不过当前,我们仍需要逐步把“未录入”子页面里的信息填充完成,我会继续加入帮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05:42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对了,阁下需要复查一下[[小兒論]]。我刚刚浏览了一下,此文除了序言是汉文而外,其他的都是满文和朝鲜文。您当然可以单独录入序文,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或者此文改为录入到朝鲜语的维基文库会是更好的选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5 (UTC) :::那行。既然如此,那麼我打算把本頁刪除掉,把他錄入在朝鮮維基文庫那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8 (UTC) == 計劃錄入[[新傳煮硝方]] == 錄完[[瓠山遺藁]]之后,我打算錄入[[新傳煮硝方]]。 不過,這篇文章是漢諺對照的,類似於[[簡易辟瘟方]],諺文部分我就無能爲力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3:43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 请勿将维基文库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使用 == 早就有人跟阁下讲过不要像这样传文献→[[奎章閣志初草]]。若是要存档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页。文库不是阁下的私人网站,还请注意这一点。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8:33 (UTC) :沒關係,我打算待會兒在這個頁面裡加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37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6:56 (UTC) :沒關係的老鐵,我錄完《奎章閣志再草》後會錄入《奎章閣志初草》的。甭擔心!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21:57 (UTC) == 新春快乐 == 祝现实安好。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4:27 (UTC) == 朝鮮王朝實錄 == 感謝閣下辛苦發佈。不過有一點小問題。朝鮮王朝實錄在每卷開頭、每年開頭會寫明年月日,每月開頭會寫明月份,比如純宗元年開頭是“隆熙二年一月一日”。韓國網站上錄入後把原文內容逐年逐月逐日分開,同時刪掉了原文中卷首、年首、月首日期的年和月,所以純宗二年開頭的1月1日只寫了“一日”,省略了“隆熙二年一月”。此外,純宗實錄即使某日無事記錄,也要寫出該日日期,以純宗元年12月最後幾日為例,記事最後一條是28日,但29、30、31日三天仍然在行文中列明。韓國網站上錄入時把這些日期都省略掉了,並未錄入。後面卷之二終,實錄原文寫作“純宗文温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實錄卷之二終”,韓國網站錄入時簡作“純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終”,並非照原文逐字錄入,您發佈時又少了一個“終”字。-- [[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39 (UTC) :還有一點,純宗實錄和實錄附錄每年的頁面header裡,您把韓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前都標註了“清”字樣。您是利用了什麼程序腳本直接從韓國網站抓取的內容嗎?抓取高宗實錄純宗實錄時忘記了修改腳本。--[[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47 (UTC) ::@[[User:逐风天地|逐风天地]]我是使用一個直接從網站本身的HTML抓取內容的程序,所以會有很多失誤。至於失誤的問題,我就留給你們去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4:13 (UTC)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給古籍標點真是好繁瑣好慢啊!有沒有古籍標點正確率在80%上下的網站?我知道你是維基編輯大王,特此請教。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1:52 (UTC)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古籍網站基本上都是韓國古籍網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48 (UTC) :但是你可以試試: :https://seg.shenshen.wiki/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50 (UTC) ::這個一次允許的内容長度太短,可以試試ChatGPT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1:24 (UTC) ::這個網站比我常用的那古籍標點網站高出15%左右的正確率,但是字數限制很嚴重:https://old.gj.cool/gjcool/index ::謝謝你!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1:43 (UTC) tl01axuj3f4ch6nsiamk9vplr2u5akg 2485523 2485521 2024-11-01T01:44:00Z Victorius James 74321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回复 2485523 wikitext text/x-wiki ==祝贺您完成《[[東文選]]》的录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维基文库的贡献。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来说,您无愧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样的精神再多一些,我想维基文库页面数量到达五十万的日子会来得更快一些。 关于您先前希望我写的《读〈秦妇吟〉》,我会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完成之后发给您。 谨以共勉。 ————[[User:久遠時瀬|<span style="color:#111111;">久<span style="color:#222222;">遠<span style="color:#333333;">時<span style="color:#444444;">瀬<span style="color:#555555;">想<span style="color:#666666;">写<span style="color:#777777;">签<span style="color:#888888;">名<span style="color:#999999;">但<span style="color:#AAAAAA;">墨<span style="color:#BBBBBB;">水<span style="color:#CCCCCC;">要<span style="color:#DDDDDD;">用<span style="color:#EEEEEE;">完<span style="color:#FFFFFF;">了</span>]] ==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鏈接[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6/ri06_02809/],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藏本。--[[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3:59 (UTC)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个版本,而且我看了一下,好像和你提供的“高丽时代史料”是同一个版本,都缺了这两页。--[[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PS:讨论页签名可以使用4个波浪线“~”。--[[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讨论]]) 2021年8月11日 (三) 18:12 (UTC) == RE: RE:關於《高麗史》圖片 == 太好了!我刚才是根据“高丽时代史料”的藏本: http://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bookId=%E5%BF%97&types=o#book-show/kr 现在终于可以修改了!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卽位年]] == <code>則宗(祀)Dd社D無依</code>,模板沒有成功替換?--[[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0 (UTC) :我打算先搬運完,然後在編輯,加模版。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1 (UTC) :當然,如果您想要先加入模板,請用{{校||}}與{{參||}}等模板。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2 (UTC) ::[[Template:參]] [[Template:校/doc]]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2月6日 (日) 19:14 (UTC) == 關於《大南寔錄》的移動 == 請問閣下近期打算完成剩餘頁面的移動嗎?如果您不打算繼續移動剩餘頁面的話,我準備將已經移動的頁面回移至原名稱。--[[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0:38 (UTC) :説實話,不打算,但是,以我的理解,之所以改這些名稱是因爲《大南實錄前篇》的各卷都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所以我會這麽樣去改。比如像我正在搞定的《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所以加納一個“/”的,以來表示《定宗實錄》乃是《朝鮮王朝實錄》的附庸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2:59 (UTC) :這就是爲什麽我做了那一個改動,因爲這樣子的話不僅表明了這一個《大南實錄前篇》是《大南實錄》的附庸篇,同時還給了返回到《大南實錄》的機會。你看到《大南實錄前篇》頁面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嗎?“大南寔錄/大南寔錄前編/上諭”裏面不是加了一個“< 大南寔錄‎ | 大南寔錄前編”,以便返回到《大南實錄》和《前篇》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3:02 (UTC) ::可是你移動一半就走了,卻把“大南寔錄”頁面的所有子頁面都修改成了新格式,好像那些沒有移動的頁面是還未創建似的。既然你不移動剩下的頁面,那麼我就把移動的頁面回移,以保持條目格式統一。謝謝。--[[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38 (UTC) :::哦,不小心忘記了。對不起。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5:41 (UTC) :::行了,我仔細查了一下,應該沒漏什麽頁。就是有一個維基文庫的BUG,就是有些頁碼,説是沒有創建,但是卻是已經創建了的。不知道爲什麽會這樣子。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3月26日 (六) 16:41 (UTC) == RE:這是什麽字? == 抱歉,我沒能認出來這個字。--[[User:逐风天地|大南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07:14 (UTC) == 請記得在留言時署名 == [[File:Information.svg|20px]] 您好,当您在所有[[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或开头是“Wikipedia:”的页面中参与讨论时,請記得在您的留言结尾加入四个波浪号标记(<code>~~<nowiki />~~</code>,可使用[[File:Insert-signature2.svg|link=Wikipedia:签名#滑鼠輸入方法]]按鈕)来[[Wikipedia:签名|签名]],使系统自动将您的用户名或[[IP地址]]以及发表评论的时间加入到页面中。这些信息在参与讨论时对其他人將很有用。{{#if: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可能需要簽名的頁面例如 [[User talk:GZWDer (flood)]], [[User talk:Yinyue200]], [[:Wikisource:写字间]]。謝謝您的參與。 --[[User:Cewbot|Cewbot]]([[User talk:Cewbot|留言]]) 2022年3月31日 (四) 13:12 (UTC)|谢谢您的參與。}} <!-- Template:uw-tilde --> == RE == 你好,已就阁下留言事项回复,请到[[Wikisource:写字间#《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實錄》《純宗實錄》版權問題|写字间]]查看。--[[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3日 (二) 17:22 (UTC) == RE:《戡亂錄》卷四文字問題 == 抱歉,我认不出来这个字,前后文的关联也不足以帮助辨认。此外,请勿随意删除写字间内的内容(除非那是重复内容或打字错误之类),这些内容在讨论结束后一段时间会被存档,方便其他同好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于检索,请知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7日 (六) 15:12 (UTC) == 《元朝秘史》格式问题 == 看了一下阁下在[[元朝秘史/卷01]]的试录入,个人意见认为可能需要更专用的模板效果更好,现在的文字对齐等效果均不佳,即便个别调整了也不易后续调整修正和复用。建议阁下往写字间寻求协助(遗憾未能协助阁下,我电脑很弱),待有更好模板后再进行收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不必急在一时。——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在下并无任何强劝之意,请阁下悉知。--[[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0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 欢迎阁下对维基文库:编辑战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参与投票 == 阁下作为中文维基文库的资深编辑,为中文维基文库贡献很大。为了避免中文维基文库社群像中文维基百科那样分裂成两大政治阵营,忽视“贡献”本身。我创建了维基文库:编辑战的雏形,请阁下提出宝贵意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2 (UTC)https://zh.m.wikisource.iwiki.eu.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编辑战的处理 :謝謝,但是我用的是美國IP。我看不見本頁。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4 (UTC)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User:Assifbus/维基文库:编辑战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9 (UTC) == RE:《兩湖右先鋒日記》與《右先鋒兩湖日記》問題 == 據在下看,這不是兩本書而是一本書。 一、所有我能找到的《兩湖右先鋒日記》藏本([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高麗大藏鈔本]、[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prevLimit=&itemId=prd&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brokerPagingInfo=&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國史編纂委員會藏刻本](與閣下所引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兩冊)同源而全本收錄))都是四冊,述甲午九月至乙未二月歷史,所以《兩湖右先鋒日記》必有四冊而非兩冊,至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刻本只有兩冊的緣故就不得而知。 二、至於何以出現兩個名稱頁面?首先據手抄本和刻本見,封面題字均作“右先鋒日記”,內文文首作“兩湖右先鋒日記”,而刻本版心處又有“右先鋒 兩湖日記”字樣,所以應該視爲同一文獻在被收錄到目列中時採用的不同定名,其可能性是更高的;其次,閣下引的兩個不同名的頁面我看了,其藏本的來源不同,所藏的冊數也不同,可能在原始來源方(高麗大、奎章閣等)入藏時列目的名稱選用有異而已。--[[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03 (UTC) :明白了。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4:15 (UTC) == 段落标记 == 祝编安。刚才想着帮阁下修一下《十国春秋》,偶然发现,阁下好像在用一级标题(=x=)的格式来写章节标题...按照共识指引[[Wikisource:样式指南#標題]],“對'章節'應使用二級標題(也就是==x==的形式),對'次章節'應使用三級標題。因為一級標題被保留用於頁面的總標題,故不應在頁面內使用一級標題”,阁下此后或许注意一下为好。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39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0 (UTC) ::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幫我把《三國史記》與《高麗史》裏面的一级标题(=x=)變爲二級標題?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9:41 (UTC) :::我在写字间问问如何批量操作吧,一个一个弄也不是办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0:01 (UTC) == BOT问题 == 请教您是如何制作bot的呢?是用的Pywikibot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4 (UTC)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Pywikibot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9:46 (UTC) ::我是用JAVAFX製作BOT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13:25 (UTC) :::请问您方便指导一下我如何制作bot吗?以及您的bot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呢?谢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2:34 (UTC) ::::這個比較難解釋,但是我的BOT現在的功能包括(到達網頁->取得網頁的HTML源代碼【注意我指的是源代碼,與頁面上所顯示的HTML不一樣】->通過取得HTML ELEMENTS取得所需要的文字->去下一個網頁)。 ::::HTML ELEMENTS的利用可以取得某一個ELMENT的同一種TAG的【孩子elements】,取得某一【孩子element】的PARENT,取得HTML ELEMENT的文字信息,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3:59 (UTC) :::::我目前有意批量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您看如果我想制作一个bot来实现上述功能,我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22 (UTC) ::::::説吧,鏈接在哪兒?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4:52 (UTC) :::::::就比如 http://sousuo.gov.cn/column/47995/0.htm 、 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 和 https://www.io.gov.mo/cn/legis/list/a/?d=35 等类似页面。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烦请您拨冗给予帮助。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3 (UTC) ::::::::唯獨加載不到https://app.mps.gov.cn/gdnps/zc/index.jsp,其他都挺好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仅以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1 (UTC) :::::::数量和规模都较为庞大,格式也不尽相同,我希望统一格式录入文库,因此希望能掌握制作并维护修改bot的技能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08 (UTC) ::::::::反正,我現在正在製作另一個BOT,所以這些網站還得要再等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4 (UTC) :::::::::不同网站是不能通用的吗,是因为不同网站HTML源码不同吗?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 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17 (UTC) ::::::::::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同一個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有【規律】,咋們就能夠通過規律製作一個BOT,但是如果一群網站都附屬於不同的網站,那麽他們的源代碼極可能有不同的規律,就不能製作BOT。 ::::::::::還有,“对于bot,我想让其录入另一网址,那我个人可以进行修改吗?”這是什麽意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27 (UTC) :::::::::::就是咨询您一下,如果一个bot可以完美导入A网址的内容了,我可以动手修改使其也能导入B网址的内容吗?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0 (UTC) ::::::::::::這得要看A與B有多大的不同了。一般這些網站之間不同之處較大,如果要改變BOT的程序,需要改的比較多。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2 (UTC) :::::::::::::好的,感谢您拨冗答复!祝编安!——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5:35 (UTC) == BOT 问题2 == 按照阁下的说明,出现了如下错误 Unrecognized option: --module-path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我使用的java是这个版本的, java version "1.8.0_333"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33-b0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33-b02, mixed mode) 我需要如何做?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2:38 (UTC) :哦對,我忘記了!!!!!!!!等一下,你需要先下載“JAVAFX”的LIBRARY。然後你就需要輸入那個擁有LIBRARY的路徑。等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5 (UTC) ::解决了,谢谢您!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6 (UTC) :::哈?真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09 (UTC)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BOT在未能抓到我设定的停止章节前自动停止,比如我设置了”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在程序的默认页面上,我发现他抓取了前三个就停止了,还没到“北京市疾控中心2022年第9周疫情周报”,每次都要手动重启。您方便测试一下有这个问题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16 (UTC) ::::准确地说,是每次到--------这条分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自动停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22 (UTC) :::::噢噢噢噢。我還沒有DEBUG這個東西。抱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4 (UTC) :::::我再次修改了一下。 :::::提示:以後這個程序可能還會有問題。請提醒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49 (UTC) :::::我剛剛再一次修改了一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3:51 (UTC) == 消歧义问题 == 您好,一般区分同一标题应采用半角空格和半角圆括号,如“ ()”,这是原标题不存在的内容。无空格的全角圆括号()视为中文字符,应当看作是标题的一部分,即原标题就有的内容。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3 (UTC) :那行,請幫幫我撤掉更改。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4 (UTC) ::这个您已经保留重定向了,目前好像只有管理员能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05 (UTC) :::刚刚试了一下,不是管理员也可以操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0 (UTC) ::::借楼咨询一下,我尝试用了一下您的bot,出现【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的提示,请问是怎么回事? ::::{{quote|E:\>cd E:\wikimedia\BJCDCScraper}} ::::{{quote|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 --module-path "E:\wikimedia\BJCDCScraper\JAVAFX\javafx-sdk-17.0.1\lib" --add-modules javafx.controls,javafx.fxml,javafx.web,javafx.base,java.xml,java.net.http,jdk.compiler,javafx.graphics,java.datatransfer,java.desktop -jar BJCDCScraper.jar"}} ::::{{quote|系统找不到指定的路径。}}——[[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5:12 (UTC) ==感谢阁下为中文维基文库做出的贡献== 中文维基文库最勤劳的编辑者,非阁下莫属。[[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8:19 (UTC) == 我該如何协助改進 [[解恠祭謄錄]] 頁面? == 例如,以何种结构组织文本为好?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4:07 (UTC) :@[[User:Blahhmosh|Blahhmosh]] 我已導入全篇內容,現在校訂中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哦。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0:39 (UTC) == 我該如何協助改進 [[倭使日記]] 頁面? == 是否有已數字化之原文?還是需要手錄? Thanks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07:01 (UTC)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Txt?dataId=K2-3492%7C001#node?dataId=ARC_23492_001_000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5 (UTC) :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文獻是該以冊數分頁面呢還是以年月日分頁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宜以冊數分頁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3:11 (UTC) :順便提示:如果“원문텍스트”旁邊有鏈接,那麽點擊鏈接你就會得到原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9日 (三) 16:37 (UTC) == 图书馆备份项目 == 感谢提供来源!不过仅凭我一人也不够,您是否有兴趣参与呢?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3 (UTC) :我忙,但是如果項目需要BOT我或許可以參與。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8 (UTC) == 我該如何格式化這類日記內容? == 例如,在 [[倭使日記]] 中有这样一段: <pre>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pre> 我该如何断句以及排版呢?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3 (UTC) :我覺得,這一段應該分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 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政府 啓曰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答曰允” :至於標點符號,我覺得如果你實在是不方便,以後再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36 (UTC) ::已有自動化的標點工具(例如 https://seg.shenshen.wiki/ ),應該不成問題。上段格式化爲: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仁川府使尹謄報內,本月二十四日申時成貼,二十六日丑時到付德積僉使牒呈內: :::{{quote|今月二十四日申時,異樣船一隻,吹起烟氣,自忠淸道泰安境前洋,上來于南陽境楓島前洋云云。}} :::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枚擧南陽府使姜潤馳報內: :::{{quote|今月二十五日未時,異樣船二隻,自仙接島後洋,泛來楓島前洋,向于道里島云云。}} ::: :::政府啓曰: :::{{quote|異船之出沒畿沿,未知其有何委曲,而不容不詳細問情矣。釜山訓噵,今適上來,幷與解事譯官幾人,除下直下送事,分付,何如?}} ::: :::答曰:允。 ::這樣如何?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1:42 (UTC) == [[勘亂錄/卷五]]、[[勘亂錄/卷六]] 的 Header 问题 ==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4%BA%94&oldid=2130494 卷五] 和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8B%98%E4%BA%82%E9%8C%84/%E5%8D%B7%E5%85%AD&oldid=2130497 卷六] 的 Header 都作「瀋館錄」而非「勘亂錄」,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29 (UTC) :這是我的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22:47 (UTC) == RE:草書識別問題 == 软件有没有我不大了解,我主要靠肉眼识别、前后文推敲再辅以例如像字统里边收录的草书字形作对照,熟练的话不慢,但要是碰上一些章法比较怪的,识别率就不高了——毕竟我对书法也不擅长。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36 (UTC) == RE:《丙申謄錄》丁酉六月日草書部分已經搞定 == 祝安。已就阁下校对段落复校,用字上有差异处已据原文调整,有个别字差异太大不宜确定的,阁下可再看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6 (UTC) :感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21 (UTC) == 有没有计划搬运《大日本史》? == 我有本纪、列传部分,可以提供。 [[User:吃花椒的喵酱|吃花椒的喵酱]]([[User talk:吃花椒的喵酱|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17:15 (UTC) 暂时没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20:30 (UTC) == 您是否想看到民国图书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呢?请发表意见 == [[commons::Commons_talk:Library_back_up_project#Proposal:_Tolerate_users_to_upload_pre-1949_Chinese_books_建议:容忍用户上传1949年和以前的中文书籍]] [[User:Upload for Freedom|Upload for Freedom]]([[User talk:Upload for Freedom|留言]]) 2022年11月13日 (日) 13:24 (UTC) == [[User:Blahhmosh/未录入]] == 我是来确认一下,您这页面里其实是文库所有的挂了wwc的页面吧?要是那样的话您最好清理一下,把'''您自己'''创建的那些尚未有内容的页面留下来,其他的清掉,不然的话就跟去查隐藏分类没分别了,也就起不到我们本来讨论的目的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3 (UTC) :不是,但是錄入了大概2/3的書籍之後我嬾得去分別了23333333 :我創造的頁面站wwc的絕大多數。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6 (UTC) ::还是得清一下,不然就起不到提醒你自己——鉴于文库人确实不多的现况——的目的了。而且不清理的话,那还不如查分类去了。我看看能不能先帮你清理一些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9 (UTC)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一點:絕大多數的“謄錄”、“實記”、“實紀”、“年譜”、和“遺稿”都是我創造的。“集”也一大部分是我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2 (UTC) ::::“陵誌”也挺多是我弄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3 (UTC) ::::这我倒是知道的hh——反正,能干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我自己那边也有东西要顾。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1月24日 (四) 15:04 (UTC) == [[八歲兒]] == 如題,適才確認未錄入文獻,經確認閣下在本條目留的鏈接,是諺文和蒙文對譯的文本,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有其他文本,如無其他文本,可以提刪,祝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44 (UTC) :第一,不是蒙古文,是滿文。 :第二,除了標題以外,確實沒有漢字。我錯了。 :第三,像這種多文字的文本該如何錄入?有沒有滿文維基文庫?我覺得只錄入於韓語維基文庫不夠。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0 (UTC) ::行了,原文鏈接在此: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2 (UTC) ::抱歉,輸入時手快誤植了,是滿文。可能可以錄入到多語言維基文庫。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5 (UTC)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還有,滿文是竪地寫的。這該怎麽搞?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6:57 (UTC) ::::问题一,在[https://wikisource.org/ 这里](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这里,只是知道有这个)。但我认为其实录入韩文那边亦可以了,当然我不熟悉那边,就不展开了。 ::::至于竖排,像[[Template:Vertical]]这类,其实已经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我没有在这里实际录入过完整的满语文本,只是适才试了一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2月1日 (四) 17:11 (UTC) == RE:《日本國聞見條件》“是白齊” == 从我查阅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存在一种被称为“口诀”的解读汉籍方式,是在不改变汉文正常书写语序的同时在句读位置加入“吐”(有用谚文的也有用汉字的,大概是类似于助词?),实际上是一种用朝鲜语阅读汉文的语法标记。个人相信此处应该也是同类内容。其实我之前在录入一些朝鲜汉文书籍时也有遇过此类内容,不过我对此所知很有限,如果阁下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掌握,也请指点一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6月17日 (六) 03:17 (UTC) == Re:感謝校正本人對《至正條格》的錄入 == 偶而看到有趣的內容,粗略的校正一下,一小段的內容還可以,大一點的目前没有興趣。-- [[User:Lonicear|Lonicear]]([[User talk:Lonicear|留言]]) 2023年7月11日 (二) 02:48 (UTC) == 三一神诂 ==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版权页,是里面有一页图,在这一页[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up=&aa10no=kh2_je_a_vsu_C16%5E4_001&aa15no=&aa20no=&pageno=&imgnum=JE_A_C16%5E4_001_000062&imgsize=](5b),你得把它加到“真理训”的旁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喔,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8月16日 (三) 11:47 (UTC) == RE:《諭湖西士夫民庶綸音》斷句 == 已斷畢。PS:你可能校對一下比較好,網站提供的數字化文本與原件在異體字使用上不盡相同,我在標點期間順手校了幾個,但沒時間全部校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8月29日 (二) 15:12 (UTC) == [[龍淵金鼎奎日記]] == 如題,請確認該文獻是否漢諺混合的朝鮮文。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25 (UTC) :明白,但是得要先等他加載完了再說。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3 (UTC) ::抱歉,我没看懂阁下的“加载完”是什么意思(捂脸)。附在链接里面的都是他的日记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7 (UTC) :::就是我現在點擊連結後他用很長的時間加載。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9 (UTC) ::::哦哦,原来如此,我一下没转过弯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42 (UTC) ::可能我刚才看漏了,再看了一下,好像除了第一个以外,别的都是汉文,那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9月6日 (三) 21:38 (UTC) == RE:感謝您對我的“未完成”子頁面的貢獻 == 阁下客气了。我觉得您先从短文入手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已留意到您的整理,未来也会视自身实际情况协助阁下。不过当前,我们仍需要逐步把“未录入”子页面里的信息填充完成,我会继续加入帮忙。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05:42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对了,阁下需要复查一下[[小兒論]]。我刚刚浏览了一下,此文除了序言是汉文而外,其他的都是满文和朝鲜文。您当然可以单独录入序文,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或者此文改为录入到朝鲜语的维基文库会是更好的选择。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5 (UTC) :::那行。既然如此,那麼我打算把本頁刪除掉,把他錄入在朝鮮維基文庫那裏。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58 (UTC) == 計劃錄入[[新傳煮硝方]] == 錄完[[瓠山遺藁]]之后,我打算錄入[[新傳煮硝方]]。 不過,這篇文章是漢諺對照的,類似於[[簡易辟瘟方]],諺文部分我就無能爲力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3:43 (UTC) :明白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3年11月7日 (二) 14:19 (UTC) == 请勿将维基文库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使用 == 早就有人跟阁下讲过不要像这样传文献→[[奎章閣志初草]]。若是要存档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页。文库不是阁下的私人网站,还请注意这一点。 ——— [[User:红渡厨|红渡厨]]([[User talk:红渡厨|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红渡厨|贡献]]) 2024年1月21日 (日) 08:33 (UTC) :沒關係,我打算待會兒在這個頁面裡加內容。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5:37 (UTC) ::@@[[User:红渡厨|红渡厨]]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6:56 (UTC) :沒關係的老鐵,我錄完《奎章閣志再草》後會錄入《奎章閣志初草》的。甭擔心!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21:57 (UTC) == 新春快乐 == 祝现实安好。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4年1月21日 (日) 14:27 (UTC) == 朝鮮王朝實錄 == 感謝閣下辛苦發佈。不過有一點小問題。朝鮮王朝實錄在每卷開頭、每年開頭會寫明年月日,每月開頭會寫明月份,比如純宗元年開頭是“隆熙二年一月一日”。韓國網站上錄入後把原文內容逐年逐月逐日分開,同時刪掉了原文中卷首、年首、月首日期的年和月,所以純宗二年開頭的1月1日只寫了“一日”,省略了“隆熙二年一月”。此外,純宗實錄即使某日無事記錄,也要寫出該日日期,以純宗元年12月最後幾日為例,記事最後一條是28日,但29、30、31日三天仍然在行文中列明。韓國網站上錄入時把這些日期都省略掉了,並未錄入。後面卷之二終,實錄原文寫作“純宗文温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實錄卷之二終”,韓國網站錄入時簡作“純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終”,並非照原文逐字錄入,您發佈時又少了一個“終”字。-- [[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39 (UTC) :還有一點,純宗實錄和實錄附錄每年的頁面header裡,您把韓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前都標註了“清”字樣。您是利用了什麼程序腳本直接從韓國網站抓取的內容嗎?抓取高宗實錄純宗實錄時忘記了修改腳本。--[[User:逐风天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User talk:逐风天地|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3:47 (UTC) ::@[[User:逐风天地|逐风天地]]我是使用一個直接從網站本身的HTML抓取內容的程序,所以會有很多失誤。至於失誤的問題,我就留給你們去解決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5月11日 (六) 14:13 (UTC) == 有沒有可靠的古籍標點網站? == 給古籍標點真是好繁瑣好慢啊!有沒有古籍標點正確率在80%上下的網站?我知道你是維基編輯大王,特此請教。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1:52 (UTC)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古籍網站基本上都是韓國古籍網站。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48 (UTC) :但是你可以試試: :https://seg.shenshen.wiki/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50 (UTC) ::這個一次允許的内容長度太短,可以試試ChatGPT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1:24 (UTC) :::CHATGPT就算了,它的古文標點錯得掉渣,我眼珠子都崩了出來。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1:44 (UTC) ::這個網站比我常用的那古籍標點網站高出15%左右的正確率,但是字數限制很嚴重:https://old.gj.cool/gjcool/index ::謝謝你! [[User:Victorius James|Fremax]]([[User talk:Victorius James|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1:43 (UTC) er0j781zeipa0sgnqpa50j45kox6m4q 常用字字形表 0 1059242 2485417 2482547 2024-10-31T20:08:07Z 220.143.180.165 更新至2012版(即2007重排本)。另,原「縊」誤作「縕」。 2485417 wikitext text/x-wiki {{非原文字形}} {{header |title = 常用字字形表 |section = |author = |notes = }} # 一 # 丁 # 七 # 三 # 下 # 上 # 丈 # 丑 # 丐 # 不 # 丕 # 丙 # 世 # 且 # 丘 # 丞 # 丟[丢] # 並 # 丫 # 中 # 串 # 丸 # 凡 # 丹 # 主 # 乃 # 久 # 之 # 尹 # 乍 # 乏 # 乎 # 乒 # 乓 # 乖 # 乘 # 乙 # 九 # 也 # 乞 # 乩 # 乳 # 乾 # 亂 # 了 # 予 # 事 # 二 # 于 # 云 # 井 # 互 # 五 # 亙 # 些 # 亞 # 亟 # 亡 # 交 # 亦 # 亥 # 亨 # 享 # 京 # 亭 # 亮 # 人 # 仁 # 什 # 仃 # 今 # 仄 # 仆 # 仇 # 仍 # 介 # 付 # 仔 # 仕 # 他 # 仗 # 代 # 令 # 仞 # 以 # 仙 # 仿 # 伉 # 伙 # 伊 # 伕 # 伍 # 伐 # 休 # 伏 # 任 # 仳 # 仲 # 企 # 件 # 仰 # 份 # 位 # 住 # 佇 # 佗 # 伴 # 佞 # 佛 # 何 # 估 # 佐 # 佑 # 佈 # 伽 # 伺 # 伸 # 佃 # 佔 # 似 # 但 # 佣 # 作 # 你 # 伯 # 低 # 伶 # 余 # 佝 # 佯 # 依 # 併 # 侍 # 佳 # 使 # 佬 # 供 # 例 # 來 # 佰 # 侃 # 侈 # 佩 # 佻 # 侖 # 侏 # 信 # 侵 # 侯 # 便 # 俠 # 俑 # 俏 # 保 # 促 # 侶 # 俚 # 俘 # 俟 # 俊 # 俗 # 侮 # 俐 # 俄 # 係 # 俎 # 俞 # 倌 # 倍 # 倣 # 俯 # 倦 # 倥 # 俸 # 倩 # 倖 # 倆 # 值 # 借 # 倚 # 倒 # 們 # 俺 # 倀 # 倔 # 倨 # 倶 # 倡 # 個 # 候 # 倘 # 俳 # 修 # 倭 # 倪 # 俾 # 倫 # 倉 # 偽[僞] # 停 # 偏 # 假 # 偃 # 偌 # 做 # 偉 # 健 # 偶 # 偎 # 偕 # 偵 # 側 # 倏 # 偷 # 傢 # 傍 # 傅 # 備 # 傑 # 傀 # 傖 # 傘 # 傭 # 債 # 傲 # 傳 # 僅 # 傾 # 催 # 傷 # 傻 # 僧 # 僮 # 僱 # 僥 # 僣 # 僖 # 僚 # 僕 # 像 # 僑 # 億 # 儀 # 僻 # 僵 # 價 # 儂 # 儈 # 儉 # 儐 # 儒 # 儘 # 儔 # 儲 # 優 # 償 # 儡 # 儷 # 儼 # 兀 # 元 # 允 # 兄 # 充 # 光 # 兇 # 兆 # 先 # 克 # 兑[兌] # 免 # 兕 # 兔 # 兒 # 兗 # 兜 # 兢 # 入 # 內 # 全 # 兩 # 八 # 六 # 兮 # 公 # 共 # 兵 # 具 # 其 # 典 # 兼 # 冀 # 冉 # 冊 # 再 # 冒 # 冑 # 冕 # 最 # 冠 # 冢 # 冥 # 冤 # 冬 # 冰 # 冶 # 冷 # 冽 # 凍 # 凌 # 准 # 凋 # 凜 # 凝 # 几 # 凰 # 凱 # 凳[櫈] # 凶 # 凹 # 出 # 凸 # 函 # 刀 # 刁 # 刃 # 切 # 分 # 刈 # 刊 # 列 # 刑 # 划 # 刎 # 判 # 别 # 刪 # 利 # 刨 # 刻 # 券 # 刷 # 刺 # 到 # 刮 # 制 # 剁 # 剃 # 前 # 剌 # 剋[尅] # 則 # 削 # 剎 # 剖 # 剜 # 剔 # 剛 # 剝 # 剪 # 副 # 割 # 剴 # 創 # 剩 # 剷 # 剽 # 剿 # 劃 # 劈 # 劇 # 劉 # 劍 # 劑 # 力 # 加 # 功 # 劣 # 劫 # 助 # 努 # 劬 # 劾 # 勇 # 勃 # 勉 # 勁 # 勒 # 務 # 勘 # 動 # 勞 # 勛[勳] # 勝 # 募 # 勤 # 勢 # 勵 # 勸 # 勻[匀] # 勾 # 勿 # 包 # 匆[怱] # 匈 # 匍 # 匐 # 匏 # 匕 # 化 # 北 # 匙 # 匝 # 匡 # 匠 # 匣 # 匪 # 匯 # 匱 # 匹 # 匾 # 匿 # 區 # 十 # 千 # 卅 # 午 # 升 # 半 # 卉 # 仟 # 卒 # 協 # 卓 # 卑 # 南 # 博 # 卜 # 卞 # 卡 # 占 # 卦 # 卬 # 卮 # 印 # 危 # 即 # 卵 # 卷 # 卸 # 卹 # 卻 # 卿 # 厄 # 厚 # 原 # 厥 # 厭 # 厲 # 去 # 參 # 又 # 叉 # 友 # 反 # 及 # 取 # 叔 # 受 # 叛 # 叟 # 曼 # 叢 # 口 # 可 # 古 # 右 # 召 # 叮 # 叩 # 叨 # 叼 # 司 # 叵 # 另 # 叫 # 只 # 史 # 叱 # 台[臺] # 句 # 叭 # 吉 # 吏 # 吐 # 吁 # 吋 # 同 # 各 # 向 # 名 # 合 # 吃 # 后 # 吆 # 吒 # 吊 # 吝 # 吭 # 吞[呑] # 吾 # 否 # 呎 # 吧 # 呃 # 君 # 吠 # 吼 # 呀 # 吱 # 呆 # 吳 # 吵 # 呐 # 呈 # 呂 # 吩 # 告 # 吹 # 吻 # 吸 # 吮 # 含 # 吟 # 味 # 呵 # 咖 # 呸 # 咕 # 呢 # 咀 # 呻 # 呷 # 咄 # 咒 # 咆 # 呼 # 咐 # 呱 # 呶 # 和 # 咚 # 周 # 咋 # 命 # 咎 # 咬 # 哀 # 咩 # 咨 # 咳 # 咪 # 哎 # 哉 # 咦 # 哇 # 哂 # 哄 # 咫 # 咧 # 咽 # 品 # 哈 # 咯 # 咱 # 咻 # 咸 # 唐 # 唁 # 哼 # 哥 # 哲 # 哺 # 唔 # 哮 # 哪 # 唧 # 哩 # 哭 # 員 # 哨 # 唆 # 唉 # 哦 # 唷 # 商 # 啖 # 唳 # 啪 # 啦 # 啄 # 啞 # 啊 # 啜 # 啃 # 唱 # 問 # 唬 # 啡 # 啕 # 唯 # 啤 # 唸 # 售 # 啣 # 啁 # 啥 # 啻 # 喀 # 喧 # 啼 # 喜 # 喪 # 喔 # 喇 # 喋 # 喃 # 喳 # 喱 # 喝 # 喘 # 喂 # 單 # 喟 # 喊 # 唾 # 喲 # 喚 # 喻 # 喬 # 啾 # 喉 # 嗟 # 嗨 # 嗓 # 嗉 # 嗎 # 嗜 # 嗇 # 嗑 # 嗣 # 嗤 # 嗯 # 嗚 # 嗡 # 嗅 # 嗆 # 嗥 # 嗾 # 嘀 # 嘛 # 嗽 # 嘔 # 嘉 # 嗷 # 嘖 # 嘟 # 嘈 # 嘗 # 嘍 # 嘮 # 嘻 # 嘹 # 嘲 # 嘩 # 噎 # 噴 # 嘶 # 嘿 # 嘰 # 噓 # 噗 # 嘴 # 噫 # 噩 # 噤 # 噸 # 噹 # 噪 # 器 # 噥 # 噱 # 噙 # 噯 # 噬 # 噢 # 嘯 # 嚎 # 嚀 # 嚅 # 嚇 # 嚏 # 嚕 # 嚮 # 嚨 # 嚥 # 嚷 # 嚶 # 嚴 # 嚼 # 囁 # 囀 # 囂 # 囈 # 囊 # 囉 # 囌 # 囑 # 四 # 囚 # 因 # 回 # 困 # 囤 # 囱[囪] # 固 # 圃 # 圈 # 國 # 圍 # 園 # 圓 # 團 # 圖 # 土 # 地 # 在 # 圭 # 圬 # 圯 # 圳 # 坊 # 坑 # 址 # 坍 # 均 # 坎 # 圾 # 坐 # 坏 # 垃 # 坷 # 坪 # 坩 # 坡 # 坦 # 坤 # 坼 # 垂 # 型 # 垠 # 垣 # 垮 # 垢 # 城 # 埔 # 埋 # 埃 # 培 # 域 # 堅 # 基 # 堵 # 執 # 堂 # 堆 # 埠 # 報 # 堯 # 堪 # 堰 # 場 # 堤 # 堡 # 塞 # 塑 # 塘 # 塗 # 塚 # 塔 # 填 # 塌 # 塊 # 塢 # 塵 # 塾 # 境 # 墓 # 墊 # 塹 # 墅 # 增 # 墀 # 墳 # 墜 # 墮 # 墟 # 壅 # 壇 # 壁 # 墾 # 壕 # 壓 # 壑 # 壙 # 壘 # 壞 # 壟 # 壤 # 壩 # 士 # 壬 # 壯 # 壹 # 壺 # 壽 # 夏 # 夕 # 外 # 夙 # 多 # 夜 # 够 # 夥 # 夢 # 夤 # 大 # 太 # 天 # 夫 # 夭 # 央 # 失 # 夷 # 夸 # 夾 # 奉 # 奇 # 奈 # 奔 # 奄 # 奕 # 契 # 奏 # 奎 # 奐 # 套 # 奘 # 奚 # 奢 # 奠 # 奧 # 奪 # 奩 # 奮 # 女 # 奴 # 奶 # 妄 # 奸 # 妃 # 好 # 她 # 如 # 妒 # 妨 # 妞 # 妣 # 妍 # 妤 # 妓 # 妊 # 妝 # 妙 # 妖 # 妥 # 妾 # 妻 # 妹 # 妮 # 姑 # 姐 # 姍 # 妯 # 姒 # 委 # 姆 # 始 # 姓 # 姊 # 妳 # 姜 # 姘 # 姿 # 姣 # 姨 # 娃 # 姥 # 姪 # 姻 # 姚 # 姦 # 威 # 娑 # 娘 # 娣 # 娜 # 娓 # 姬 # 娠 # 娟 # 娛 # 娌 # 娩 # 娥 # 婉 # 婆 # 婊 # 婦 # 婪 # 娶 # 婀 # 婁 # 娼 # 婢 # 婚 # 婷 # 媚 # 婿[壻] # 媒 # 媛 # 媪[媼] # 嫂 # 嫁 # 嫉 # 嫌 # 媾 # 媽 # 媳 # 媲 # 嫡 # 嫩 # 嫗 # 嫖 # 嫣 # 嫦 # 嫘 # 嬉 # 嫻[嫺] # 嬋 # 嫵 # 嬌 # 嬴 # 嬝 # 嬪 # 嬤 # 嬰 # 嬸 # 孀 # 子 # 孑 # 孓 # 孔 # 孕 # 字 # 存 # 孝 # 孜 # 孚 # 孟 # 孤 # 季 # 孩 # 孫 # 孰 # 孳 # 孱 # 孵 # 學 # 孺 # 孽 # 孿 # 它 # 宂 # 宇 # 守 # 宅 # 安 # 完 # 宋 # 宏 # 宗 # 定 # 官 # 宜 # 宙 # 宛 # 宣 # 宦 # 室 # 宥 # 客 # 宰 # 家 # 宴 # 宮 # 宵 # 害 # 容 # 密 # 寇 # 寅 # 寄 # 寂 # 宿 # 寒 # 富 # 寓 # 寐 # 寞 # 寧 # 寡 # 寥 # 寨 # 實 # 寢 # 寤 # 察 # 寮 # 寬 # 審 # 寫 # 寵 # 寶 # 寸 # 寺 # 封 # 射 # 尉 # 專 # 將 # 尊 # 尋 # 對 # 導 # 小 # 少 # 尖 # 尚 # 尤 # 尬 # 就 # 尷 # 尸 # 尺 # 尼 # 局 # 屁 # 尿 # 尾 # 居 # 屆 # 屈 # 屎 # 屏 # 屍 # 屋 # 展 # 屑 # 屐 # 屠 # 屜 # 屢 # 層 # 履 # 屬 # 屯 # 山 # 屹 # 岐 # 岑 # 岔 # 岌 # 岷 # 岡[崗] # 岸 # 岩 # 岫 # 岱 # 岳 # 峙 # 峭 # 峽 # 峻 # 峪 # 峨[峩] # 峯[峰] # 島 # 崇 # 崆 # 崎 # 崛 # 崖 # 崑 # 崩 # 崢 # 崔 # 崙 # 嵌 # 嵐 # 嵩 # 嶄 # 嶇 # 嶝 # 嶼 # 嶺 # 嶽 # 巍 # 巒 # 巔 # 巖[岩] # 川 # 州 # 巢 # 工 # 巨 # 巧 # 左 # 巫 # 差 # 己 # 已 # 巳 # 巴 # 巷 # 巽 # 巾 # 市 # 布 # 帆 # 希 # 帘 # 帚 # 帖 # 帕 # 帛 # 帑 # 帝 # 帥 # 席 # 師 # 常 # 帶 # 帳 # 帷 # 幅 # 帽 # 幀 # 幌 # 幛 # 幣 # 幕 # 幗 # 幔 # 幢 # 幟 # 幫 # 干 # 平 # 并 # 年 # 幸 # 幹 # 幺 # 幻 # 幼 # 幽 # 幾 # 序 # 庇 # 庚 # 店 # 府 # 底 # 庖 # 庠 # 度 # 庫 # 庭 # 座 # 康 # 庸 # 庶 # 庵[菴] # 庾 # 廊 # 廂 # 廁 # 廉 # 廈 # 廓 # 廖 # 廢 # 廚 # 廟 # 廝 # 廣 # 廠 # 龐 # 廬 # 廳 # 廷 # 延 # 建 # 廿 # 弁 # 弄 # 弈 # 弊 # 式 # 弑 # 弓 # 弔 # 引 # 弘 # 弗 # 弛 # 弟 # 弦 # 弧 # 弩 # 弭 # 弱 # 張 # 強 # 弼 # 彆 # 彈 # 彌 # 彎 # 彗 # 彙 # 彝 # 形 # 彤 # 彥 # 彬 # 彩 # 彫 # 彭 # 彰 # 影 # 彷 # 役 # 往 # 征 # 彿 # 彼 # 很 # 待 # 律 # 徊 # 徇 # 後 # 徒 # 徑 # 徐 # 得 # 徙 # 徘 # 從 # 御 # 復 # 循 # 徨 # 徬 # 微 # 徹 # 德 # 徵 # 徽 # 心 # 必 # 忙 # 忖 # 忘 # 忌 # 志 # 忍 # 忱 # 快 # 忝 # 忠 # 忽 # 念 # 忿 # 怔 # 怯 # 怵 # 怖 # 怪 # 怏 # 怕 # 性 # 怡 # 思 # 怒 # 怠 # 急 # 怎 # 怨 # 恨 # 恢 # 恆 # 恃 # 恬 # 恍 # 恫 # 恰 # 恪 # 恤 # 恙 # 恣 # 恥 # 恐 # 恭 # 恩 # 恕 # 息 # 悌 # 悦[悅] # 悟 # 悖 # 悚 # 悍 # 悄 # 悔 # 恿 # 患 # 悉 # 悠 # 您 # 惋 # 悴 # 惦 # 悽 # 情 # 悻 # 悵 # 惜 # 悼 # 惘 # 惕 # 惆 # 惟 # 悸 # 惚 # 惑 # 惡 # 惠 # 悶 # 悲 # 愜 # 惰 # 慨 # 愣 # 惺 # 愕 # 惻 # 惴 # 愠[慍] # 惱 # 愎 # 惶 # 愉 # 愀 # 意 # 想 # 惹 # 愚 # 感 # 愛 # 愁 # 愈 # 慎 # 慌 # 慄 # 愾 # 愴 # 愧 # 慈 # 愿 # 慇 # 態 # 慷[忼] # 慳 # 慚 # 慢 # 慣 # 慟 # 慘 # 慶 # 慧 # 慝 # 慕 # 憂 # 慰 # 慮 # 慼 # 慫 # 慾 # 憧 # 憐 # 憎 # 憫 # 憤 # 憬 # 憚 # 憔 # 憲 # 憑 # 憩 # 憊 # 懍 # 憶 # 憾 # 懂 # 懊 # 懈 # 應 # 懇 # 懦 # 懣 # 懲 # 懷 # 懶 # 懵 # 懸 # 懺 # 懼 # 懿 # 戀 # 戈 # 戊 # 戎 # 戌 # 戍 # 成 # 戒 # 我 # 或 # 戕 # 戛 # 戚 # 戟 # 戡 # 戢 # 截 # 戮 # 戰 # 戴 # 戲 # 戳 # 户 # 房 # 戾 # 所 # 扁 # 扇 # 扈 # 扉 # 才 # 手 # 扎 # 打 # 扔 # 扒 # 扛 # 扣 # 托 # 抗 # 抖 # 技 # 扶 # 抉 # 扭 # 把 # 扼 # 找 # 抒 # 抄 # 批 # 扯 # 抑 # 折 # 扳 # 扮 # 投 # 抓 # 承 # 拉 # 拌 # 拄 # 抿 # 拂 # 抹 # 拒 # 招 # 拓 # 拔 # 拋 # 抨 # 拆 # 拈 # 抽 # 押 # 拐 # 拙 # 拇 # 披 # 拍 # 抵 # 拚 # 抱 # 拘 # 拖 # 拗 # 抬[擡] # 拜 # 挖 # 按 # 拼 # 挑 # 拭 # 持 # 拮 # 指 # 拱 # 拷 # 拯 # 拽 # 拴 # 括 # 拾 # 拿 # 挈 # 拳 # 挾 # 振 # 捕 # 捂 # 挪 # 捎 # 捆 # 捏[揑] # 捉 # 捐 # 挺 # 挽 # 挫 # 挨 # 掠 # 控 # 捲 # 掖 # 探 # 接 # 捩 # 捷 # 捧 # 掘 # 措 # 捱 # 掩 # 掃 # 掛 # 捫 # 掉 # 排 # 捨 # 推 # 掄 # 授 # 掙 # 採 # 掬 # 掏 # 掀 # 捻 # 掌 # 掣 # 揮 # 描 # 揀 # 揉 # 揆 # 揍 # 插 # 握 # 摒 # 揩 # 揣 # 提 # 揖 # 揭 # 揚 # 捶 # 援 # 揪 # 換 # 搜 # 搾 # 搞 # 搪 # 搓 # 搭 # 搽 # 搏 # 搔 # 損 # 搬 # 搶 # 搖 # 搗 # 摘 # 摔 # 摑 # 摸 # 摺 # 摧 # 摟 # 撇 # 摹 # 摩 # 摯 # 撤 # 撞 # 撈 # 撰 # 撥 # 撓 # 撕 # 撩 # 撒 # 撐 # 撲 # 撮 # 播 # 撫 # 撚 # 撬 # 擅 # 擁 # 撻 # 擂 # 擋 # 據 # 擄 # 擇 # 操 # 撼 # 擔 # 擒 # 撿 # 擊 # 擘 # 擎 # 擠 # 擰 # 擦 # 擬 # 擱 # 擴 # 擲 # 擾 # 攆 # 擻 # 擺 # 攀 # 攏 # 攘 # 攔 # 攙 # 攝 # 攜[携] # 攤 # 攣 # 攫 # 攪 # 攬 # 支 # 收 # 改 # 攻 # 放 # 政 # 故 # 效 # 啟[啓] # 敖 # 救 # 教[敎] # 敗 # 敝 # 敏 # 敍[敘叙] # 敦 # 敢 # 散 # 敞 # 敬 # 敲 # 敵 # 敷 # 數 # 整 # 斃 # 斂 # 文 # 斑 # 斐 # 斗 # 料 # 斜 # 斟 # 斡 # 斤 # 斥 # 斧 # 斫 # 斬 # 斯 # 新 # 斷 # 方 # 於 # 施 # 旁 # 旅 # 族 # 旋 # 旌 # 旎 # 旗 # 旖 # 既 # 日 # 旦 # 旨 # 早 # 旬 # 旭 # 旱 # 旺 # 昔 # 昆 # 昌 # 易 # 昂 # 明 # 昏 # 昇 # 春 # 昭 # 昧 # 是 # 映 # 星 # 昨 # 晏 # 時 # 晉 # 晃 # 晌 # 晝 # 晤 # 晨 # 晚 # 晦 # 普 # 晰 # 晴 # 晶 # 景 # 暑 # 智 # 暗 # 暉 # 暈 # 暇 # 暖 # 暨 # 暢 # 暮 # 暫 # 暴 # 曆 # 曉 # 暹 # 曙 # 曖 # 曠 # 曝 # 曦 # 曬[晒] # 曰 # 曲 # 曳 # 更 # 曷 # 書 # 曹 # 勗 # 曾 # 替 # 會 # 月 # 有 # 服 # 朋 # 朔 # 朕 # 朗 # 望 # 期 # 朝 # 朦 # 朧 # 木 # 朮 # 本 # 未 # 末 # 札 # 朽 # 朴 # 朱 # 朵 # 李 # 材 # 杆 # 村[邨] # 杜 # 杖 # 杞 # 束 # 杏 # 杉 # 杭 # 枕 # 杰 # 杷 # 枝 # 林 # 杯 # 板 # 枉 # 東 # 果 # 杳 # 枇 # 松 # 析 # 杵 # 枏 # 柿 # 染 # 柱 # 柔 # 某 # 架 # 枯 # 柩 # 柯 # 柄 # 柑 # 柬 # 柵 # 枴[柺] # 柚 # 查 # 枸 # 柏 # 柳 # 枱[檯] # 校 # 核 # 案 # 框 # 桓 # 根 # 桂 # 桔 # 栩 # 栗 # 桑 # 栽 # 桌 # 柴 # 桐 # 桀 # 格 # 桃 # 株 # 桅 # 栓 # 梳 # 梁 # 梯 # 梢 # 梓 # 梵 # 桶 # 梧 # 梗 # 械 # 桿 # 梃 # 梭 # 梆 # 梅 # 條 # 梨 # 梟 # 棄 # 棺 # 棕 # 椅 # 棟 # 森 # 棧 # 棒 # 棲[栖] # 棣 # 棋 # 植 # 棠 # 棘 # 棗 # 棵 # 棹 # 棍 # 椒 # 椎 # 棉 # 棚 # 榔 # 楚 # 楠 # 楔 # 極 # 椰 # 概 # 業 # 楷 # 楊 # 楨 # 楫 # 楞 # 楓 # 楹 # 榆 # 榜 # 榨 # 榕 # 槁 # 榮 # 榷 # 槓 # 構 # 榛 # 榻 # 榴 # 槐 # 槍 # 榭 # 槌 # 榦 # 樑 # 樣 # 樟 # 槨 # 樁 # 樞 # 標 # 槽 # 樊 # 模 # 樓 # 槳 # 樂 # 樽 # 橙 # 橫 # 橘 # 樹 # 橄 # 橢 # 樸 # 樺 # 橡 # 橋 # 橇 # 樵 # 機 # 檀 # 檔 # 檄 # 檢 # 檜 # 櫛 # 檳 # 檸 # 櫃[柜] # 檻 # 櫂 # 檬 # 櫥 # 櫝 # 櫚 # 櫓 # 欄 # 櫻 # 權 # 欖 # 欠 # 次 # 欣 # 欲 # 款 # 欺 # 欽 # 歇 # 歉 # 歌 # 歎[嘆] # 歐 # 歟 # 歡 # 止 # 正 # 此 # 步 # 武 # 歧 # 歪 # 歲 # 歷 # 歸 # 歹 # 死 # 歿 # 殃 # 殆 # 殊 # 殉 # 殘 # 殖 # 殤 # 殮 # 殯 # 殲 # 段 # 殷 # 殺 # 殼 # 毀 # 殿 # 毅 # 毆 # 毋 # 母 # 每 # 毒 # 毓 # 比 # 毗 # 毛 # 毫 # 毯 # 毽 # 氊 # 氏 # 民 # 氐 # 氓 # 氖 # 氛 # 氟 # 氣 # 氧 # 氨 # 氦 # 氤 # 氫 # 氮 # 氯 # 氲[氳] # 水 # 永 # 汁 # 汀 # 氾 # 求 # 汗 # 污 # 江 # 池 # 汐 # 汕 # 汝 # 汞 # 沁 # 沈 # 沅 # 沛 # 汪 # 決 # 沐 # 汰 # 沌 # 沙 # 汨 # 沖 # 沒 # 汽 # 沃 # 汲 # 汾 # 沉 # 泣 # 注 # 泳 # 沱 # 泌 # 泥 # 河 # 沽 # 泄[洩] # 沼 # 沫 # 法 # 泓 # 沸 # 泱 # 沾 # 油 # 況 # 沮 # 泗 # 泅 # 泊 # 波 # 沿 # 治 # 泡 # 泛 # 泉 # 洛 # 洋 # 洲 # 洪 # 津 # 洱 # 洞 # 洗 # 活 # 洽 # 派 # 洶 # 泰 # 涌 # 流 # 浪 # 涕 # 涇 # 浦 # 浸 # 浙 # 消 # 涓 # 浬 # 涉 # 海 # 浮 # 浚 # 浴 # 浩 # 涎 # 涼 # 淳 # 淙 # 液 # 淡 # 淤 # 淚 # 深 # 淺 # 清 # 淇 # 淋 # 涯 # 涮 # 淞 # 淹 # 淅 # 淒 # 渚 # 涵 # 添 # 淌 # 淑 # 涸 # 混 # 淫 # 淘 # 淪 # 淮 # 淨 # 淆 # 淄 # 淵 # 游 # 湔 # 渡 # 渲 # 渾 # 港 # 湧 # 湊 # 渠 # 渥 # 渣 # 湛 # 湘 # 渤 # 湖 # 湮 # 溉 # 渭 # 渦 # 湯 # 渴 # 湍 # 渺 # 測 # 減 # 湃 # 渝 # 渙 # 温[溫] # 溯 # 滓 # 溶 # 滂 # 溢 # 源 # 溝 # 滇 # 滅 # 溥 # 溘 # 溺 # 滋 # 滑 # 準 # 溜 # 滄 # 滔 # 溪 # 漳 # 演 # 滾 # 漓 # 滴 # 漩 # 漾 # 滬 # 漬 # 漏 # 漂 # 漢 # 滿 # 滯 # 漆 # 漱 # 漸 # 漲 # 漣 # 漕 # 漠 # 漫 # 滌 # 漪 # 漁 # 滲 # 漿 # 澈 # 潼 # 澄 # 潑 # 潦 # 潔 # 澆 # 潭 # 潛 # 潸 # 潮 # 澎 # 潺 # 潤 # 澗 # 潰 # 潘 # 濂 # 澱 # 澡 # 濃 # 澤 # 濁 # 澧 # 澳 # 激 # 澹 # 濕[溼] # 濘 # 濱 # 濟 # 濠 # 濤 # 濫 # 濯 # 澀 # 濡 # 濛 # 濬 # 瀉 # 瀋 # 瀆 # 濾 # 濺 # 瀑 # 瀏 # 瀛 # 瀨 # 瀚 # 瀝 # 瀕 # 瀾 # 瀰 # 瀟 # 灌 # 灑[洒] # 灘 # 灣 # 火 # 灰 # 灶[竈] # 灼 # 災 # 灸 # 炕 # 炎 # 炒 # 炊 # 炙 # 炫 # 為[爲] # 炳 # 炬 # 炯 # 炭 # 炸 # 炮 # 烊 # 烘 # 烤 # 烈 # 烙 # 烏 # 烹 # 焊 # 焉 # 烽 # 焙 # 焚 # 煮 # 焦 # 焰 # 無 # 然 # 煎 # 煙[烟] # 煩 # 煤 # 煉 # 照 # 煜 # 煬 # 煨 # 煦 # 煌 # 煥 # 煞 # 熔 # 煽 # 熙 # 熊 # 熄 # 熟 # 熬 # 熱 # 熨 # 熾 # 燉 # 燐 # 燙 # 燒 # 燈 # 燕 # 熹 # 燎 # 燜 # 燃 # 燄 # 燧 # 營 # 燮 # 燦 # 燥 # 燭 # 燬 # 燴 # 燻 # 爆 # 爍 # 爐 # 爛 # 爨 # 爪 # 爬 # 爭 # 爰 # 爵 # 父 # 爸 # 爹 # 爺 # 爻 # 爽 # 爾 # 牀 # 牆 # 片 # 版 # 牌 # 牒 # 牖 # 牘 # 牙 # 牛 # 牟 # 牝 # 牢 # 牡 # 牠 # 牧 # 物 # 牲 # 牯 # 牴 # 特 # 牽 # 犁 # 犄 # 犀 # 犒 # 犖 # 犛 # 犢 # 犧 # 犬 # 犯 # 狄 # 狂 # 狀 # 狎 # 狙 # 狗 # 狐 # 狩 # 狡 # 狠 # 狼 # 狹 # 狽 # 狸[貍] # 狷 # 猜 # 猛 # 猖 # 猙 # 猶 # 猥 # 猩 # 猴 # 猷 # 猿 # 猾 # 獅 # 獄 # 獐 # 獎[奬] # 獗 # 獨 # 獰 # 獲 # 獷 # 獵 # 獸 # 獺 # 獻 # 玀 # 玄 # 率 # 王 # 玉 # 玖 # 玟 # 玩 # 玫 # 玷 # 珊 # 玻 # 玲 # 珍 # 珀 # 玳 # 班 # 珮 # 珠 # 琉 # 琅 # 琊 # 球 # 理 # 現 # 琺 # 琪 # 琳 # 琢 # 琨 # 琶 # 琥 # 琴 # 琦 # 瑯 # 瑁 # 琿 # 瑚 # 瑕 # 瑟 # 瑞 # 瑛 # 瑙 # 瑜 # 瑰 # 瑪 # 瑣 # 瑤 # 瑩 # 璋 # 璃 # 璜 # 璣 # 環 # 璦 # 璧 # 璽 # 瓊 # 瓏 # 瓜 # 瓠 # 瓢 # 瓣 # 瓦 # 瓶 # 瓷 # 甄 # 甌 # 甕 # 甘 # 甚 # 甜 # 生 # 產 # 甦 # 甥 # 用 # 甩 # 甬 # 甫 # 甭 # 田 # 由 # 甲 # 申 # 男 # 甸 # 畏 # 界 # 畔 # 畝 # 畜 # 畚 # 留 # 畦 # 異 # 略[畧] # 畢 # 畫 # 番 # 畸 # 當 # 疇 # 疆 # 疊 # 疋 # 疏[疎] # 疑 # 疝 # 疙 # 疚 # 疤 # 疫 # 疥 # 疾 # 病 # 症 # 疳 # 疽 # 疲 # 疼 # 疹 # 痔 # 痕 # 疵 # 痊 # 痛 # 痣 # 痙 # 痘 # 痞 # 痢 # 瘀 # 痰 # 瘁 # 痳 # 痱 # 痺 # 痿 # 痴[癡] # 瘧 # 瘍 # 瘋 # 瘓 # 瘦 # 瘟 # 瘩 # 瘠 # 瘤 # 瘡 # 瘴 # 瘸 # 癆 # 癌 # 療 # 癒[瘉] # 癖 # 癘 # 癢 # 癥 # 癩 # 癮 # 癬 # 癱 # 癲 # 癸 # 登 # 發 # 白 # 百 # 皂 # 的 # 皇 # 皆 # 皈 # 皎 # 皖 # 皓 # 皚 # 皮 # 皰 # 皴 # 皺 # 皿 # 盂 # 盈 # 盃 # 盆 # 益 # 盍 # 盎 # 盔 # 盛 # 盒 # 盜 # 盞 # 盟 # 盡 # 監 # 盤 # 盧 # 盥 # 盪 # 目 # 盯 # 盲 # 直 # 盹 # 相 # 眉 # 省 # 看 # 盾 # 盼 # 眩 # 真 # 眠 # 眨 # 眷 # 眼 # 眶 # 眾 # 眸 # 眺 # 着 # 睏 # 睛 # 睫 # 睦 # 睞 # 睹 # 督 # 睬 # 睜 # 睥 # 睨 # 睽 # 瞄 # 睿 # 睾 # 睡 # 瞎 # 瞇 # 瞑 # 瞌 # 瞞 # 瞟 # 瞠 # 瞥 # 瞳 # 瞪 # 瞰 # 瞭 # 瞬 # 瞧 # 瞽 # 瞿 # 瞻 # 矇 # 矓 # 矗 # 矚 # 矛 # 矜 # 矢 # 矣 # 知 # 矩 # 短 # 矮 # 矯 # 石 # 矽 # 研 # 砌 # 砂 # 砍 # 砰 # 砸 # 砝 # 砧 # 破 # 砥 # 砭 # 砲 # 硃 # 硫 # 硬 # 硝 # 硯 # 碎 # 碰 # 碗 # 碘 # 碌 # 碉 # 硼 # 碑 # 碟 # 碧 # 碩 # 碳 # 磋 # 磅 # 確 # 磁 # 磊 # 碾 # 磕 # 碼 # 磐 # 磨 # 磚 # 磬 # 磷 # 磺 # 磴 # 磯 # 礁 # 礎 # 礙 # 礦 # 礪 # 礬 # 礫 # 示 # 社 # 祀 # 祁 # 祆 # 祉 # 祈 # 祇 # 祕 # 祠 # 祝 # 祐 # 祖 # 神 # 祚 # 祗 # 祟 # 祥 # 票 # 祭 # 視 # 祺 # 祿 # 禁 # 禎 # 福 # 禍 # 禦 # 禧 # 禪 # 禮 # 禱 # 禹 # 萬 # 禽 # 禾 # 私 # 秀 # 禿 # 秉 # 科 # 秒 # 秋 # 秤 # 秣 # 秦 # 秧 # 租 # 秩 # 移 # 税[稅] # 稍 # 稈 # 程 # 稀 # 稜 # 稟 # 稚 # 稠 # 稔 # 種 # 稱 # 稿 # 稼 # 穀 # 稽 # 稷 # 稻 # 積 # 穎 # 穇 # 穌 # 穗 # 穡 # 穢 # 穫 # 穩 # 穴 # 究 # 空 # 穹 # 穿 # 突 # 窄 # 窈 # 窒 # 窕 # 窘 # 窗 # 窖 # 窟 # 窠 # 窪 # 窩 # 窯 # 窮 # 窺 # 竄 # 竅 # 竇 # 竊 # 立 # 站 # 童 # 竣 # 竭 # 端 # 競 # 竹 # 竺 # 竿 # 竽 # 笆 # 笑 # 笠 # 笨 # 第 # 笛 # 符 # 笙 # 笞 # 等 # 策 # 筆 # 筐 # 筒 # 答 # 筍 # 筋 # 筏 # 筷 # 節 # 筠 # 管 # 箔 # 箕 # 箋 # 筵 # 箝 # 算 # 箏 # 箭 # 篇 # 箱 # 範 # 箴 # 篆 # 篁 # 篙 # 築 # 篤 # 篡 # 篩 # 簇 # 簍 # 篾 # 篷 # 簧 # 簪 # 簡 # 簞 # 簣 # 簾 # 簿 # 簸 # 簽 # 簷 # 簫 # 籃 # 籌 # 籍 # 籟 # 籠 # 籤 # 籬 # 籮 # 籲 # 米 # 粉 # 粒 # 粗 # 粕 # 粟 # 粥 # 粱 # 粳 # 粵 # 粺 # 粽[糉] # 精 # 糊 # 糕 # 糖 # 糠 # 糜 # 糟 # 糞 # 糢 # 糙 # 糧 # 糯 # 系 # 糾 # 紂 # 紅 # 紀 # 紉 # 紇 # 約 # 紡 # 紊 # 紋 # 素 # 索 # 純 # 紐 # 紕 # 紜 # 紗 # 納 # 級 # 紙 # 紛 # 絆 # 絃 # 紮 # 紹 # 紼 # 絀 # 細 # 紳 # 組 # 累 # 終 # 統 # 絞 # 結 # 絨 # 絕 # 紫 # 絮 # 絲 # 絡 # 給 # 絢 # 經 # 絹 # 綑 # 綁 # 綏 # 綻 # 綰 # 綜 # 綾 # 綴 # 綺 # 緒[緖] # 綽 # 網 # 綱 # 緊 # 綠 # 綢 # 綿 # 綵 # 綸 # 維 # 緇 # 締 # 編 # 練 # 緯 # 緻 # 緬 # 緝 # 緘 # 緣 # 線[綫] # 緞 # 緩 # 綞 # 縊 # 縑 # 縈 # 縛 # 縣 # 縮 # 績 # 繆 # 縷 # 縲 # 繃 # 縫 # 總 # 縱 # 繅 # 繁 # 織 # 繕 # 繞 # 繚 # 繫 # 繭 # 繹 # 繩 # 繪 # 繳 # 繡[綉] # 繽 # 辮 # 繼 # 纂 # 纏 # 續 # 纓 # 纖 # 纜 # 缶 # 缸 # 缺 # 缽[鉢] # 罄 # 罈 # 罐 # 罕 # 罔 # 罟 # 置 # 署 # 罩 # 罪 # 罰 # 罵 # 罷 # 罹 # 羅 # 羈 # 羊 # 羌 # 美 # 羔 # 羞 # 羚 # 善 # 羨 # 羣[群] # 義 # 羯 # 羲 # 羶 # 羹 # 羸 # 羽 # 羿 # 翅 # 翁 # 翌 # 翎 # 習 # 翔 # 翕 # 翠 # 翡 # 翟 # 翩 # 翰 # 翱[翺] # 翳 # 翼 # 翹 # 翻 # 耀 # 老 # 考 # 者 # 耆 # 而 # 耐 # 耍 # 耒 # 耘 # 耕 # 耙 # 耗 # 耜 # 耳 # 耶 # 耽 # 耿 # 聊 # 聆 # 聖 # 聘 # 聞 # 聚 # 聱 # 聲 # 聰 # 聯 # 聳 # 職 # 聶 # 聽 # 聾 # 聿 # 肆 # 肄 # 肅 # 肇 # 肉 # 肋 # 肌 # 肓 # 肖 # 肝 # 肘 # 肛 # 肚 # 育 # 肩 # 肪 # 肺 # 肥 # 肢 # 肱 # 股 # 肫 # 肴 # 肯 # 胖 # 胥 # 胚 # 胡 # 胃 # 背 # 胛 # 胎 # 胞 # 胤 # 胰 # 脅 # 胱 # 脂 # 胭 # 胴 # 脆 # 胸 # 胳 # 脈 # 能 # 脊 # 脱[脫] # 脯 # 脖 # 脣[唇] # 脩 # 腕 # 腔 # 腋 # 腑 # 腎 # 脹 # 腆 # 脾 # 腐 # 腱 # 腰 # 腸 # 腥 # 腮 # 腳 # 腫 # 腹 # 腺 # 腦 # 膀 # 膏 # 膈 # 膊 # 腿 # 膝 # 膠 # 膛 # 膜 # 膚 # 膳 # 膩 # 膨 # 臆 # 臃 # 膺 # 臂 # 臀 # 膿 # 膽 # 臉 # 膾 # 臍 # 臏 # 臘 # 臚 # 臟 # 臣 # 卧[臥] # 臧 # 臨 # 自 # 臭 # 至 # 致 # 臻 # 臼 # 臾 # 舀 # 舂 # 舅 # 與 # 興 # 舉[擧] # 舊 # 舌 # 舍 # 舐 # 舒 # 舔 # 舛 # 舜 # 舞 # 舟 # 舢 # 航 # 舫 # 舨 # 般 # 舵 # 舷 # 舶 # 船 # 艇 # 艘 # 艙 # 艦 # 艮 # 良 # 艱 # 色 # 艾 # 芒 # 芋 # 芍 # 芳 # 芝 # 芙 # 芭 # 芽 # 芟 # 芹 # 花 # 芬 # 芥 # 芻 # 苧 # 范 # 茅 # 苣 # 苛 # 苦 # 茄 # 若 # 茂 # 茉 # 苒 # 苗 # 英 # 茁 # 苔 # 苑 # 苞 # 苓 # 苟 # 茫 # 荒 # 荔 # 荊 # 茸 # 茵 # 茴 # 草 # 荏 # 茹 # 茶 # 茗 # 茲 # 荀 # 茱 # 荃 # 莎 # 莞 # 莘 # 荸 # 莢 # 莖 # 莽 # 莫 # 莒 # 莊 # 莓 # 莉 # 莠 # 荷 # 荻 # 荼 # 菩 # 萃 # 菸 # 萍 # 菠 # 菅 # 萋 # 菁 # 華 # 菱 # 著 # 萊 # 菰 # 萌 # 菌 # 菽 # 菲 # 菊 # 萸 # 萎 # 萄 # 菜 # 蒂 # 葷 # 落 # 萱 # 葵 # 葦 # 葫 # 葉 # 葬 # 葛 # 萼 # 萵 # 葱 # 葡 # 董 # 葩 # 蓑 # 蓉 # 蒿 # 蓆 # 蓄 # 蒙 # 蒞 # 蒲 # 蒜 # 蓋 # 蒸 # 蓀 # 蓓 # 蒐 # 蒼 # 蔗 # 蔽 # 蔚 # 蓮 # 蔭 # 蓬 # 蔓 # 蔑 # 蔣 # 蔡 # 蔔 # 蔬 # 蕊 # 蕩 # 蕙 # 蕨 # 蕃 # 蕉 # 蕪 # 薦[荐] # 薪 # 薄 # 蕾 # 薑 # 薔 # 薯 # 薜 # 薇 # 蕭 # 薩 # 藍 # 藉 # 薰 # 薶 # 藏 # 藩 # 藝 # 藪 # 藕 # 藤 # 藥 # 蘊[藴] # 藹 # 蘑 # 藻 # 蘆 # 蘋 # 藺 # 蘇 # 蘭 # 蘚 # 蘸 # 蘿 # 虎 # 虐 # 虔 # 處 # 彪 # 虛 # 虞 # 虜 # 號 # 虧 # 虫 # 虱 # 虯 # 虹 # 蚊 # 蚪 # 蚓 # 蚤 # 蚩 # 蚌 # 蚣 # 蛇 # 蛀 # 蚶 # 蛋 # 蛆 # 蚱 # 蚯 # 蛟 # 蛙 # 蛭 # 蛔 # 蛛 # 蛤 # 蜕[蛻] # 蛹 # 蜇 # 蜃 # 蜈 # 蜀 # 蛾 # 蜂 # 蜓 # 蜚 # 蜿 # 蜜 # 蜻 # 蜢 # 蜥 # 蜴 # 蜘 # 蝕 # 螂 # 蝙 # 蝴 # 蝶 # 蝠 # 蝦 # 蝨 # 蝸 # 蝗 # 蝌 # 螃 # 螟 # 螢 # 螞 # 融 # 蟀 # 蟑 # 螫 # 蟒 # 蟆 # 螳 # 螻 # 螺 # 蟈 # 蟋 # 蟯 # 蟬 # 蟲 # 蟻 # 蠅 # 蠍 # 蠏 # 蠔 # 蠕 # 蠣 # 蠢 # 蠡 # 蠟 # 蠱 # 蠶 # 蠹 # 蠻 # 血 # 行 # 衍 # 術 # 街 # 衙 # 衝 # 衛 # 衡 # 衢 # 衣 # 初 # 表 # 衫 # 袂 # 衰 # 衷 # 袁 # 袒 # 袖 # 被 # 袍 # 袈 # 袞 # 袋 # 袱 # 裁 # 裂 # 裙 # 補 # 裕 # 裟 # 裘 # 裔 # 裝 # 裏[裡] # 裊 # 褂 # 褚 # 裸 # 裨 # 裳 # 裴 # 裹 # 製 # 褐 # 複 # 褓 # 褒[襃] # 褲 # 褪 # 褫 # 褥 # 褟 # 褸 # 褻 # 襄 # 襟 # 襠 # 襖 # 襤 # 襪 # 襯 # 襲 # 西 # 要 # 覃 # 覆 # 見 # 規 # 覓 # 親 # 覦 # 覬 # 覲 # 覺 # 覽 # 觀 # 角 # 解 # 觴 # 觸 # 言 # 計 # 訂 # 訃 # 記 # 訏 # 討 # 訌 # 訕 # 訊 # 託 # 訓 # 訖 # 訪 # 訝 # 訣 # 訥 # 許 # 設 # 訟 # 訛[譌] # 註 # 詠 # 評 # 詞 # 詁 # 詔 # 詛 # 詐 # 詆 # 訴 # 診 # 詫 # 該 # 詳 # 試 # 詩 # 詰 # 誇 # 詼 # 詣 # 誠 # 話 # 誅 # 詭 # 詢 # 詮 # 詬 # 詹 # 説[說] # 誦 # 誌 # 語 # 誣 # 認 # 誡 # 誓 # 誤 # 誥 # 誨 # 誘 # 誑 # 誼 # 諒 # 談 # 諄 # 請 # 諸 # 課 # 誕 # 諉 # 諂 # 調 # 誰 # 論 # 諍 # 諦 # 諺 # 諮 # 諱 # 謀 # 諜 # 諫 # 諧 # 諾 # 謁 # 謂 # 諷 # 諭 # 謎 # 謗 # 謙 # 講 # 謊 # 謠 # 謝 # 謄 # 謨 # 謹 # 謬 # 譜 # 識 # 譁 # 證 # 譚 # 譎 # 譏 # 議 # 譬 # 警 # 譯 # 護 # 譴 # 譽 # 讀 # 變 # 讓 # 讒 # 讖 # 讚 # 谷 # 豁 # 谿 # 豆 # 豈 # 豉 # 豌 # 豎 # 豐 # 豔[艶] # 豕 # 豚 # 象 # 豢 # 豪 # 豬 # 豫 # 豺 # 豹 # 貂 # 貉 # 貌 # 貓 # 貝 # 貞 # 負 # 財 # 貢 # 販 # 責 # 貫 # 貨 # 貪 # 貧 # 貯 # 貳 # 賁 # 費 # 賀 # 貼 # 貴 # 買 # 貽 # 貶 # 貿 # 貸 # 賅 # 資 # 賊 # 賈 # 貲 # 賄 # 賃 # 賂 # 賓 # 賑 # 賒 # 賠 # 賦 # 賤 # 賬 # 賭 # 賢 # 賣 # 賞 # 賜 # 質 # 賴 # 賺 # 賽 # 購 # 贅 # 贈 # 贋 # 贊 # 贏 # 贍 # 贓 # 贖 # 贛 # 赤 # 赧 # 赦 # 赫 # 赭 # 走 # 赴 # 赳 # 起 # 越 # 超 # 趁 # 趙 # 趕 # 趣 # 趟 # 趨 # 足 # 趴 # 趾 # 跎 # 距 # 跋 # 跚 # 跑 # 跌 # 跛 # 跆 # 跡[迹蹟] # 跟 # 跨 # 路 # 跳 # 跺 # 跪 # 跼 # 踫 # 踐 # 踝 # 踢 # 踏 # 踩 # 踟 # 蹄 # 踱 # 踴 # 蹂 # 踹 # 踵 # 蹉 # 蹋 # 蹈 # 蹊 # 蹣 # 蹦 # 蹙 # 蹤[踪] # 蹲 # 蹬 # 蹺 # 躇 # 蹼 # 蹶 # 躂 # 躁 # 躅 # 躉 # 躊 # 躍 # 躑 # 躡 # 躪 # 身 # 躬 # 躭 # 躲 # 躺 # 軀 # 車 # 軋 # 軍 # 軌 # 軒 # 軔 # 軛 # 軟[輭] # 軻 # 軸 # 軼 # 較 # 載 # 軾 # 輊 # 輔 # 輒 # 輕 # 輓 # 輝 # 輛 # 輟 # 輦 # 輩 # 輪 # 輜 # 輻 # 輯 # 輸 # 轄 # 輾 # 轂 # 轅 # 輿 # 轉 # 轍 # 轔 # 轎 # 轟 # 轡 # 辛 # 辜 # 辟 # 辣 # 辦 # 辨 # 辭 # 辯 # 辰 # 辱 # 農 # 迂 # 迅 # 迄 # 巡 # 迎 # 返 # 近 # 述 # 迦 # 迢 # 迪 # 迥 # 迫 # 迤 # 迭 # 迸 # 送 # 逆 # 迷 # 退 # 迺 # 迴 # 逃 # 追 # 逅 # 這 # 通 # 逗 # 連 # 速 # 逝 # 逐 # 逕 # 逍 # 逞 # 造 # 透 # 逢 # 逖 # 逛 # 途 # 逮 # 逵 # 週 # 逸 # 進 # 運 # 遊 # 道 # 遂 # 遍 # 達 # 逼 # 違 # 遐 # 遇 # 遏 # 過 # 遑 # 逾 # 遁 # 遠 # 遘 # 遜 # 遣 # 遙 # 遞 # 適 # 遮 # 遨 # 遭 # 遷 # 遵 # 遴 # 選 # 遲 # 遼 # 遺 # 避 # 遽 # 還 # 邁 # 邂 # 邀 # 邇 # 邊 # 邐 # 邏 # 邑 # 邕 # 邢 # 邪 # 那 # 邦 # 邵 # 邸 # 邱 # 郊 # 郎 # 郁 # 郡 # 部 # 郭 # 都 # 鄂 # 郵 # 鄉 # 鄒 # 鄙 # 鄰 # 鄭 # 鄧 # 鄱 # 酉 # 酋 # 酊 # 酒 # 配 # 酌 # 酗 # 酣 # 酥 # 酬 # 酪 # 酩 # 酵 # 酸 # 酷 # 醇 # 醉 # 醋 # 醃 # 醒 # 醖[醞] # 醣 # 醜 # 醫 # 醬 # 醺 # 釀 # 釁 # 采 # 釉 # 釋 # 里 # 重 # 野 # 量 # 釐 # 金 # 釘 # 針 # 釗 # 釜 # 釵 # 釦 # 釣 # 釧 # 鈕 # 鈣 # 鈍 # 鈔 # 鈉 # 鈞 # 鈐 # 鈎[鉤] # 鈷 # 鉗 # 鈸 # 鉀 # 鈾 # 鉛 # 鉋 # 鉑 # 鈴 # 銀 # 銅 # 銘 # 銖 # 銓 # 銜 # 銬 # 銻 # 鋭[銳] # 鋅 # 鋪 # 銷 # 鋤 # 鋁 # 銼 # 鋒 # 錠 # 錶 # 鋸 # 錳 # 錯 # 錢 # 鋼 # 錫 # 錄 # 錚 # 錐 # 錦 # 鍍 # 鎂 # 錨 # 鍵 # 鍊 # 鍥 # 鍋 # 錘 # 鍾 # 鍬 # 鍛 # 鎔 # 鎊 # 鎮 # 鎖 # 鎢 # 鎳 # 鏡 # 鏑 # 鏟 # 鏃 # 鏖 # 鏈 # 鏢 # 鏗 # 鏜 # 鏘 # 鐘 # 鐃 # 鐮 # 鐳 # 鐵 # 鐺 # 鐸 # 鐲 # 鏽[銹] # 鑄 # 鑑 # 鑒 # 鑣 # 鑠 # 鑲 # 鑰 # 鑾 # 鑼 # 鑽 # 鑿 # 長 # 門 # 閂 # 閃 # 閉 # 閔 # 閏 # 開 # 閑 # 間 # 閒 # 閘 # 閡 # 閨 # 閩 # 閣 # 閥 # 閤 # 閲[閱] # 閭 # 閻 # 闊 # 闋 # 闌 # 闈 # 闆 # 闔 # 闖 # 闐 # 關 # 闡 # 闢 # 阡 # 防 # 阮 # 阱 # 阪 # 阜 # 陀 # 阿 # 阻 # 附 # 限 # 陋 # 陌 # 降 # 院 # 陣 # 陡 # 陜 # 陛 # 除 # 陪 # 陵 # 陳 # 陸 # 陰 # 陶 # 陷 # 隊 # 隋 # 階 # 陽 # 隅 # 隆 # 隍 # 陲 # 隘 # 隔 # 隕 # 隙 # 障 # 際 # 隧 # 隨 # 險 # 隱 # 隴 # 隸 # 隻 # 雀 # 雇 # 雁 # 雅 # 雄 # 集 # 雋 # 雍 # 雉 # 雌 # 雕 # 雖 # 雜 # 雙 # 雛 # 雞 # 難 # 離 # 雨 # 雪 # 雯 # 雲 # 雷 # 電 # 雹 # 零 # 需 # 震 # 霄 # 霆 # 霉 # 霎 # 霑 # 霖 # 霍 # 霓 # 霏 # 霜 # 霞 # 霪 # 霧 # 霸 # 霹 # 露 # 霽 # 霾 # 靄 # 靂 # 靈 # 青 # 靖 # 靛 # 靜 # 非 # 靠 # 靡 # 面 # 靦 # 靨 # 革 # 靶 # 靴 # 靼 # 鞅 # 鞍 # 鞋 # 鞏 # 鞘 # 鞠 # 鞣 # 鞦 # 鞭 # 韃 # 韁 # 韆 # 韋 # 韌[靭] # 韓 # 韜 # 韭 # 音 # 章 # 竟 # 韶 # 韻[韵] # 響 # 頁 # 頂 # 頃 # 項 # 順 # 須 # 預 # 頑 # 頓 # 頒 # 頌 # 頗 # 領 # 頡 # 頰 # 頸 # 頻 # 頭 # 頤 # 頷 # 頹 # 顆 # 額 # 顏 # 題 # 顎 # 類 # 願 # 顛 # 顧 # 顫 # 顯 # 顰 # 顱 # 風 # 颯 # 颱 # 颳 # 颶 # 颺 # 颼 # 飄 # 飛 # 食 # 飢 # 飧 # 飪 # 飯 # 飩 # 飲 # 飭 # 飼 # 飴 # 飽 # 飾 # 餃 # 餅 # 餌 # 餉 # 養 # 餓 # 餒 # 餘 # 餐 # 館 # 餞 # 餛 # 餡 # 餵 # 餿 # 餾 # 餽 # 饅 # 饒 # 饑 # 饜 # 饞 # 首 # 香 # 馥 # 馨 # 馬 # 馮 # 馭 # 馳 # 馱 # 馴 # 駁 # 駝 # 駐 # 駕 # 駟 # 駛 # 駑 # 駒 # 駙 # 駭 # 駢 # 駱 # 騁 # 駿 # 騎 # 騙 # 騖 # 騫 # 騷 # 騰 # 驅 # 驃 # 驀 # 騾 # 驕 # 驚 # 驛 # 驗 # 驟 # 驢 # 驥 # 驪 # 骨 # 骯 # 骰 # 骷 # 骸 # 骼 # 髏 # 髒 # 髓 # 體 # 高 # 髦 # 髮 # 髯 # 髻 # 髭 # 鬃 # 鬆 # 鬍 # 鬚 # 鬢 # 鬥 # 鬧 # 鬨 # 鬱 # 鬼 # 魁 # 魂 # 魅 # 魄 # 魏 # 魔 # 魘 # 魚 # 魷 # 魯 # 鮑 # 鮮 # 鮫 # 鯊 # 鯽 # 鯉 # 鯨 # 鰓 # 鰍 # 鰭 # 鰥 # 鰱 # 鰾 # 鰻 # 鱔 # 鱗 # 鱖 # 鱷 # 鱸 # 鳥 # 鳩 # 鳶 # 鳴 # 鳳 # 鴆 # 鴉 # 鴕 # 鴣 # 鴦 # 鴨 # 鴛 # 鴻 # 鴿 # 鵑 # 鵝 # 鵠 # 鶉 # 鵡 # 鵲 # 鵪 # 鵬 # 鶯 # 鶴 # 鷂 # 鷓 # 鷗 # 鷥 # 鷹 # 鷺 # 鸚 # 鸞 # 鹵 # 鹹 # 鹽 # 鹼 # 鹿 # 麋 # 麒 # 麗 # 麓 # 麝 # 麟 # 麥 # 麩 # 麪 # 麴 # 麻 # 麼 # 麾 # 黃 # 黍 # 黎 # 黏 # 黑 # 墨 # 默 # 黔 # 點 # 黜 # 黝 # 黛 # 黠 # 黨 # 黯 # 黴 # 黷 # 鼈 # 鼇 # 鼎 # 鼓 # 鼕 # 鼙 # 鼠 # 鼬 # 鼴 # 鼻 # 鼾 # 齊 # 齋 # 齒 # 齟 # 齣 # 齡 # 齦 # 齬 # 齪 # 齷 # 齲 # 龍 # 龔 # 龜 [[Category:香港]] 6w5fw3ab4t4n1ic9pfk743tohouiuzr 2485425 2485417 2024-10-31T20:33:22Z 220.143.180.165 修正誤植 2485425 wikitext text/x-wiki {{非原文字形}} {{header |title = 常用字字形表 |section = |author = |notes = }} # 一 # 丁 # 七 # 三 # 下 # 上 # 丈 # 丑 # 丐 # 不 # 丕 # 丙 # 世 # 且 # 丘 # 丞 # 丟[丢] # 並 # 丫 # 中 # 串 # 丸 # 凡 # 丹 # 主 # 乃 # 久 # 之 # 尹 # 乍 # 乏 # 乎 # 乒 # 乓 # 乖 # 乘 # 乙 # 九 # 也 # 乞 # 乩 # 乳 # 乾 # 亂 # 了 # 予 # 事 # 二 # 于 # 云 # 井 # 互 # 五 # 亙 # 些 # 亞 # 亟 # 亡 # 交 # 亦 # 亥 # 亨 # 享 # 京 # 亭 # 亮 # 人 # 仁 # 什 # 仃 # 今 # 仄 # 仆 # 仇 # 仍 # 介 # 付 # 仔 # 仕 # 他 # 仗 # 代 # 令 # 仞 # 以 # 仙 # 仿 # 伉 # 伙 # 伊 # 伕 # 伍 # 伐 # 休 # 伏 # 任 # 仳 # 仲 # 企 # 件 # 仰 # 份 # 位 # 住 # 佇 # 佗 # 伴 # 佞 # 佛 # 何 # 估 # 佐 # 佑 # 佈 # 伽 # 伺 # 伸 # 佃 # 佔 # 似 # 但 # 佣 # 作 # 你 # 伯 # 低 # 伶 # 余 # 佝 # 佯 # 依 # 併 # 侍 # 佳 # 使 # 佬 # 供 # 例 # 來 # 佰 # 侃 # 侈 # 佩 # 佻 # 侖 # 侏 # 信 # 侵 # 侯 # 便 # 俠 # 俑 # 俏 # 保 # 促 # 侶 # 俚 # 俘 # 俟 # 俊 # 俗 # 侮 # 俐 # 俄 # 係 # 俎 # 俞 # 倌 # 倍 # 倣 # 俯 # 倦 # 倥 # 俸 # 倩 # 倖 # 倆 # 值 # 借 # 倚 # 倒 # 們 # 俺 # 倀 # 倔 # 倨 # 俱 # 倡 # 個 # 候 # 倘 # 俳 # 修 # 倭 # 倪 # 俾 # 倫 # 倉 # 偽[僞] # 停 # 偏 # 假 # 偃 # 偌 # 做 # 偉 # 健 # 偶 # 偎 # 偕 # 偵 # 側 # 倏 # 偷 # 傢 # 傍 # 傅 # 備 # 傑 # 傀 # 傖 # 傘 # 傭 # 債 # 傲 # 傳 # 僅 # 傾 # 催 # 傷 # 傻 # 僧 # 僮 # 僱 # 僥 # 僭 # 僖 # 僚 # 僕 # 像 # 僑 # 億 # 儀 # 僻 # 僵 # 價 # 儂 # 儈 # 儉 # 儐 # 儒 # 儘 # 儔 # 儲 # 優 # 償 # 儡 # 儷 # 儼 # 兀 # 元 # 允 # 兄 # 充 # 光 # 兇 # 兆 # 先 # 克 # 兑[兌] # 免 # 兕 # 兔 # 兒 # 兗 # 兜 # 兢 # 入 # 內 # 全 # 兩 # 八 # 六 # 兮 # 公 # 共 # 兵 # 具 # 其 # 典 # 兼 # 冀 # 冉 # 冊 # 再 # 冒 # 冑 # 冕 # 最 # 冠 # 冢 # 冥 # 冤 # 冬 # 冰 # 冶 # 冷 # 冽 # 凍 # 凌 # 准 # 凋 # 凜 # 凝 # 几 # 凰 # 凱 # 凳[櫈] # 凶 # 凹 # 出 # 凸 # 函 # 刀 # 刁 # 刃 # 切 # 分 # 刈 # 刊 # 列 # 刑 # 划 # 刎 # 判 # 別 # 刪 # 利 # 刨 # 刻 # 券 # 刷 # 刺 # 到 # 刮 # 制 # 剁 # 剃 # 前 # 剌 # 剋[尅] # 則 # 削 # 剎 # 剖 # 剜 # 剔 # 剛 # 剝 # 剪 # 副 # 割 # 剴 # 創 # 剩 # 剷 # 剽 # 剿 # 劃 # 劈 # 劇 # 劉 # 劍 # 劑 # 力 # 加 # 功 # 劣 # 劫 # 助 # 努 # 劬 # 劾 # 勇 # 勃 # 勉 # 勁 # 勒 # 務 # 勘 # 動 # 勞 # 勛[勳] # 勝 # 募 # 勤 # 勢 # 勵 # 勸 # 勻[匀] # 勾 # 勿 # 包 # 匆[怱] # 匈 # 匍 # 匐 # 匏 # 匕 # 化 # 北 # 匙 # 匝 # 匡 # 匠 # 匣 # 匪 # 匯 # 匱 # 匹 # 匾 # 匿 # 區 # 十 # 千 # 卅 # 午 # 升 # 半 # 卉 # 仟 # 卒 # 協 # 卓 # 卑 # 南 # 博 # 卜 # 卞 # 卡 # 占 # 卦 # 卯 # 卮 # 印 # 危 # 即 # 卵 # 卷 # 卸 # 卹 # 卻 # 卿 # 厄 # 厚 # 原 # 厥 # 厭 # 厲 # 去 # 參 # 又 # 叉 # 友 # 反 # 及 # 取 # 叔 # 受 # 叛 # 叟 # 曼 # 叢 # 口 # 可 # 古 # 右 # 召 # 叮 # 叩 # 叨 # 叼 # 司 # 叵 # 另 # 叫 # 只 # 史 # 叱 # 台[臺] # 句 # 叭 # 吉 # 吏 # 吐 # 吁 # 吋 # 同 # 各 # 向 # 名 # 合 # 吃 # 后 # 吆 # 吒 # 吊 # 吝 # 吭 # 吞[呑] # 吾 # 否 # 呎 # 吧 # 呃 # 君 # 吠 # 吼 # 呀 # 吱 # 呆 # 吳 # 吵 # 吶 # 呈 # 呂 # 吩 # 告 # 吹 # 吻 # 吸 # 吮 # 含 # 吟 # 味 # 呵 # 咖 # 呸 # 咕 # 呢 # 咀 # 呻 # 呷 # 咄 # 咒 # 咆 # 呼 # 咐 # 呱 # 呶 # 和 # 咚 # 周 # 咋 # 命 # 咎 # 咬 # 哀 # 咩 # 咨 # 咳 # 咪 # 哎 # 哉 # 咦 # 哇 # 哂 # 哄 # 咫 # 咧 # 咽 # 品 # 哈 # 咯 # 咱 # 咻 # 咸 # 唐 # 唁 # 哼 # 哥 # 哲 # 哺 # 唔 # 哮 # 哪 # 唧 # 哩 # 哭 # 員 # 哨 # 唆 # 唉 # 哦 # 唷 # 商 # 啖 # 唳 # 啪 # 啦 # 啄 # 啞 # 啊 # 啜 # 啃 # 唱 # 問 # 唬 # 啡 # 啕 # 唯 # 啤 # 唸 # 售 # 啣 # 啁 # 啥 # 啻 # 喀 # 喧 # 啼 # 喜 # 喪 # 喔 # 喇 # 喋 # 喃 # 喳 # 喱 # 喝 # 喘 # 喂 # 單 # 喟 # 喊 # 唾 # 喲 # 喚 # 喻 # 喬 # 啾 # 喉 # 嗟 # 嗨 # 嗓 # 嗦 # 嗎 # 嗜 # 嗇 # 嗑 # 嗣 # 嗤 # 嗯 # 嗚 # 嗡 # 嗅 # 嗆 # 嗥 # 嗾 # 嘀 # 嘛 # 嗽 # 嘔 # 嘉 # 嗷 # 嘖 # 嘟 # 嘈 # 嘗 # 嘍 # 嘮 # 嘻 # 嘹 # 嘲 # 嘩 # 噎 # 噴 # 嘶 # 嘿 # 嘰 # 噓 # 噗 # 嘴 # 噫 # 噩 # 噤 # 噸 # 噹 # 噪 # 器 # 噥 # 噱 # 噙 # 噯 # 噬 # 噢 # 嘯 # 嚎 # 嚀 # 嚅 # 嚇 # 嚏 # 嚕 # 嚮 # 嚨 # 嚥 # 嚷 # 嚶 # 嚴 # 嚼 # 囁 # 囀 # 囂 # 囈 # 囊 # 囉 # 囌 # 囑 # 四 # 囚 # 因 # 回 # 困 # 囤 # 囱[囪] # 固 # 圃 # 圈 # 國 # 圍 # 園 # 圓 # 團 # 圖 # 土 # 地 # 在 # 圭 # 圬 # 圯 # 圳 # 坊 # 坑 # 址 # 坍 # 均 # 坎 # 圾 # 坐 # 坏 # 垃 # 坷 # 坪 # 坩 # 坡 # 坦 # 坤 # 坼 # 垂 # 型 # 垠 # 垣 # 垮 # 垢 # 城 # 埔 # 埋 # 埃 # 培 # 域 # 堅 # 基 # 堵 # 執 # 堂 # 堆 # 埠 # 報 # 堯 # 堪 # 堰 # 場 # 堤 # 堡 # 塞 # 塑 # 塘 # 塗 # 塚 # 塔 # 填 # 塌 # 塊 # 塢 # 塵 # 塾 # 境 # 墓 # 墊 # 塹 # 墅 # 增 # 墀 # 墳 # 墜 # 墮 # 墟 # 壅 # 壇 # 壁 # 墾 # 壕 # 壓 # 壑 # 壙 # 壘 # 壞 # 壟 # 壤 # 壩 # 士 # 壬 # 壯 # 壹 # 壺 # 壽 # 夏 # 夕 # 外 # 夙 # 多 # 夜 # 夠 # 夥 # 夢 # 夤 # 大 # 太 # 天 # 夫 # 夭 # 央 # 失 # 夷 # 夸 # 夾 # 奉 # 奇 # 奈 # 奔 # 奄 # 奕 # 契 # 奏 # 奎 # 奐 # 套 # 奘 # 奚 # 奢 # 奠 # 奧 # 奪 # 奩 # 奮 # 女 # 奴 # 奶 # 妄 # 奸 # 妃 # 好 # 她 # 如 # 妒 # 妨 # 妞 # 妣 # 妍 # 妤 # 妓 # 妊 # 妝 # 妙 # 妖 # 妥 # 妾 # 妻 # 妹 # 妮 # 姑 # 姐 # 姍 # 妯 # 姒 # 委 # 姆 # 始 # 姓 # 姊 # 妳 # 姜 # 姘 # 姿 # 姣 # 姨 # 娃 # 姥 # 姪 # 姻 # 姚 # 姦 # 威 # 娑 # 娘 # 娣 # 娜 # 娓 # 姬 # 娠 # 娟 # 娛 # 娌 # 娩 # 娥 # 婉 # 婆 # 婊 # 婦 # 婪 # 娶 # 婀 # 婁 # 娼 # 婢 # 婚 # 婷 # 媚 # 婿[壻] # 媒 # 媛 # 媪[媼] # 嫂 # 嫁 # 嫉 # 嫌 # 媾 # 媽 # 媳 # 媲 # 嫡 # 嫩 # 嫗 # 嫖 # 嫣 # 嫦 # 嫘 # 嬉 # 嫻[嫺] # 嬋 # 嫵 # 嬌 # 嬴 # 嬝 # 嬪 # 嬤 # 嬰 # 嬸 # 孀 # 子 # 孑 # 孓 # 孔 # 孕 # 字 # 存 # 孝 # 孜 # 孚 # 孟 # 孤 # 季 # 孩 # 孫 # 孰 # 孳 # 孱 # 孵 # 學 # 孺 # 孽 # 孿 # 它 # 宂 # 宇 # 守 # 宅 # 安 # 完 # 宋 # 宏 # 宗 # 定 # 官 # 宜 # 宙 # 宛 # 宣 # 宦 # 室 # 宥 # 客 # 宰 # 家 # 宴 # 宮 # 宵 # 害 # 容 # 密 # 寇 # 寅 # 寄 # 寂 # 宿 # 寒 # 富 # 寓 # 寐 # 寞 # 寧 # 寡 # 寥 # 寨 # 實 # 寢 # 寤 # 察 # 寮 # 寬 # 審 # 寫 # 寵 # 寶 # 寸 # 寺 # 封 # 射 # 尉 # 專 # 將 # 尊 # 尋 # 對 # 導 # 小 # 少 # 尖 # 尚 # 尤 # 尬 # 就 # 尷 # 尸 # 尺 # 尼 # 局 # 屁 # 尿 # 尾 # 居 # 屆 # 屈 # 屎 # 屏 # 屍 # 屋 # 展 # 屑 # 屐 # 屠 # 屜 # 屢 # 層 # 履 # 屬 # 屯 # 山 # 屹 # 岐 # 岑 # 岔 # 岌 # 岷 # 岡[崗] # 岸 # 岩 # 岫 # 岱 # 岳 # 峙 # 峭 # 峽 # 峻 # 峪 # 峨[峩] # 峯[峰] # 島 # 崇 # 崆 # 崎 # 崛 # 崖 # 崑 # 崩 # 崢 # 崔 # 崙 # 嵌 # 嵐 # 嵩 # 嶄 # 嶇 # 嶝 # 嶼 # 嶺 # 嶽 # 巍 # 巒 # 巔 # 巖[岩] # 川 # 州 # 巢 # 工 # 巨 # 巧 # 左 # 巫 # 差 # 己 # 已 # 巳 # 巴 # 巷 # 巽 # 巾 # 市 # 布 # 帆 # 希 # 帘 # 帚 # 帖 # 帕 # 帛 # 帑 # 帝 # 帥 # 席 # 師 # 常 # 帶 # 帳 # 帷 # 幅 # 帽 # 幀 # 幌 # 幛 # 幣 # 幕 # 幗 # 幔 # 幢 # 幟 # 幫 # 干 # 平 # 并 # 年 # 幸 # 幹 # 幺 # 幻 # 幼 # 幽 # 幾 # 序 # 庇 # 庚 # 店 # 府 # 底 # 庖 # 庠 # 度 # 庫 # 庭 # 座 # 康 # 庸 # 庶 # 庵[菴] # 庾 # 廊 # 廂 # 廁 # 廉 # 廈 # 廓 # 廖 # 廢 # 廚 # 廟 # 廝 # 廣 # 廠 # 龐 # 廬 # 廳 # 廷 # 延 # 建 # 廿 # 弁 # 弄 # 弈 # 弊 # 式 # 弒 # 弓 # 弔 # 引 # 弘 # 弗 # 弛 # 弟 # 弦 # 弧 # 弩 # 弭 # 弱 # 張 # 強 # 弼 # 彆 # 彈 # 彌 # 彎 # 彗 # 彙 # 彝 # 形 # 彤 # 彥 # 彬 # 彩 # 彫 # 彭 # 彰 # 影 # 彷 # 役 # 往 # 征 # 彿 # 彼 # 很 # 待 # 律 # 徊 # 徇 # 後 # 徒 # 徑 # 徐 # 得 # 徙 # 徘 # 從 # 御 # 復 # 循 # 徨 # 徬 # 微 # 徹 # 德 # 徵 # 徽 # 心 # 必 # 忙 # 忖 # 忘 # 忌 # 志 # 忍 # 忱 # 快 # 忝 # 忠 # 忽 # 念 # 忿 # 怔 # 怯 # 怵 # 怖 # 怪 # 怏 # 怕 # 性 # 怡 # 思 # 怒 # 怠 # 急 # 怎 # 怨 # 恨 # 恢 # 恆 # 恃 # 恬 # 恍 # 恫 # 恰 # 恪 # 恤 # 恙 # 恣 # 恥 # 恐 # 恭 # 恩 # 恕 # 息 # 悌 # 悦[悅] # 悟 # 悖 # 悚 # 悍 # 悄 # 悔 # 恿 # 患 # 悉 # 悠 # 您 # 惋 # 悴 # 惦 # 悽 # 情 # 悻 # 悵 # 惜 # 悼 # 惘 # 惕 # 惆 # 惟 # 悸 # 惚 # 惑 # 惡 # 惠 # 悶 # 悲 # 愜 # 惰 # 慨 # 愣 # 惺 # 愕 # 惻 # 惴 # 愠[慍] # 惱 # 愎 # 惶 # 愉 # 愀 # 意 # 想 # 惹 # 愚 # 感 # 愛 # 愁 # 愈 # 慎 # 慌 # 慄 # 愾 # 愴 # 愧 # 慈 # 愿 # 慇 # 態 # 慷[忼] # 慳 # 慚 # 慢 # 慣 # 慟 # 慘 # 慶 # 慧 # 慝 # 慕 # 憂 # 慰 # 慮 # 慼 # 慫 # 慾 # 憧 # 憐 # 憎 # 憫 # 憤 # 憬 # 憚 # 憔 # 憲 # 憑 # 憩 # 憊 # 懍 # 憶 # 憾 # 懂 # 懊 # 懈 # 應 # 懇 # 懦 # 懣 # 懲 # 懷 # 懶 # 懵 # 懸 # 懺 # 懼 # 懿 # 戀 # 戈 # 戊 # 戎 # 戌 # 戍 # 成 # 戒 # 我 # 或 # 戕 # 戛 # 戚 # 戟 # 戡 # 戢 # 截 # 戮 # 戰 # 戴 # 戲 # 戳 # 户 # 房 # 戾 # 所 # 扁 # 扇 # 扈 # 扉 # 才 # 手 # 扎 # 打 # 扔 # 扒 # 扛 # 扣 # 托 # 抗 # 抖 # 技 # 扶 # 抉 # 扭 # 把 # 扼 # 找 # 抒 # 抄 # 批 # 扯 # 抑 # 折 # 扳 # 扮 # 投 # 抓 # 承 # 拉 # 拌 # 拄 # 抿 # 拂 # 抹 # 拒 # 招 # 拓 # 拔 # 拋 # 抨 # 拆 # 拈 # 抽 # 押 # 拐 # 拙 # 拇 # 披 # 拍 # 抵 # 拚 # 抱 # 拘 # 拖 # 拗 # 抬[擡] # 拜 # 挖 # 按 # 拼 # 挑 # 拭 # 持 # 拮 # 指 # 拱 # 拷 # 拯 # 拽 # 拴 # 括 # 拾 # 拿 # 挈 # 拳 # 挾 # 振 # 捕 # 捂 # 挪 # 捎 # 捆 # 捏[揑] # 捉 # 捐 # 挺 # 挽 # 挫 # 挨 # 掠 # 控 # 捲 # 掖 # 探 # 接 # 捩 # 捷 # 捧 # 掘 # 措 # 捱 # 掩 # 掃 # 掛 # 捫 # 掉 # 排 # 捨 # 推 # 掄 # 授 # 掙 # 採 # 掬 # 掏 # 掀 # 捻 # 掌 # 掣 # 揮 # 描 # 揀 # 揉 # 揆 # 揍 # 插 # 握 # 摒 # 揩 # 揣 # 提 # 揖 # 揭 # 揚 # 捶 # 援 # 揪 # 換 # 搜 # 搾 # 搞 # 搪 # 搓 # 搭 # 搽 # 搏 # 搔 # 損 # 搬 # 搶 # 搖 # 搗 # 摘 # 摔 # 摑 # 摸 # 摺 # 摧 # 摟 # 撇 # 摹 # 摩 # 摯 # 撤 # 撞 # 撈 # 撰 # 撥 # 撓 # 撕 # 撩 # 撒 # 撐 # 撲 # 撮 # 播 # 撫 # 撚 # 撬 # 擅 # 擁 # 撻 # 擂 # 擋 # 據 # 擄 # 擇 # 操 # 撼 # 擔 # 擒 # 撿 # 擊 # 擘 # 擎 # 擠 # 擰 # 擦 # 擬 # 擱 # 擴 # 擲 # 擾 # 攆 # 擻 # 擺 # 攀 # 攏 # 攘 # 攔 # 攙 # 攝 # 攜[携] # 攤 # 攣 # 攫 # 攪 # 攬 # 支 # 收 # 改 # 攻 # 放 # 政 # 故 # 效 # 啟[啓] # 敖 # 救 # 教[敎] # 敗 # 敝 # 敏 # 敍[敘叙] # 敦 # 敢 # 散 # 敞 # 敬 # 敲 # 敵 # 敷 # 數 # 整 # 斃 # 斂 # 文 # 斑 # 斐 # 斗 # 料 # 斜 # 斟 # 斡 # 斤 # 斥 # 斧 # 斫 # 斬 # 斯 # 新 # 斷 # 方 # 於 # 施 # 旁 # 旅 # 族 # 旋 # 旌 # 旎 # 旗 # 旖 # 既 # 日 # 旦 # 旨 # 早 # 旬 # 旭 # 旱 # 旺 # 昔 # 昆 # 昌 # 易 # 昂 # 明 # 昏 # 昇 # 春 # 昭 # 昧 # 是 # 映 # 星 # 昨 # 晏 # 時 # 晉 # 晃 # 晌 # 晝 # 晤 # 晨 # 晚 # 晦 # 普 # 晰 # 晴 # 晶 # 景 # 暑 # 智 # 暗 # 暉 # 暈 # 暇 # 暖 # 暨 # 暢 # 暮 # 暫 # 暴 # 曆 # 曉 # 暹 # 曙 # 曖 # 曠 # 曝 # 曦 # 曬[晒] # 曰 # 曲 # 曳 # 更 # 曷 # 書 # 曹 # 勗 # 曾 # 替 # 會 # 月 # 有 # 服 # 朋 # 朔 # 朕 # 朗 # 望 # 期 # 朝 # 朦 # 朧 # 木 # 朮 # 本 # 未 # 末 # 札 # 朽 # 朴 # 朱 # 朵 # 李 # 材 # 杆 # 村[邨] # 杜 # 杖 # 杞 # 束 # 杏 # 杉 # 杭 # 枕 # 杰 # 杷 # 枝 # 林 # 杯 # 板 # 枉 # 東 # 果 # 杳 # 枇 # 松 # 析 # 杵 # 枚 # 柿 # 染 # 柱 # 柔 # 某 # 架 # 枯 # 柩 # 柯 # 柄 # 柑 # 柬 # 柵 # 枴[柺] # 柚 # 查 # 枸 # 柏 # 柳 # 枱[檯] # 校 # 核 # 案 # 框 # 桓 # 根 # 桂 # 桔 # 栩 # 栗 # 桑 # 栽 # 桌 # 柴 # 桐 # 桀 # 格 # 桃 # 株 # 桅 # 栓 # 梳 # 梁 # 梯 # 梢 # 梓 # 梵 # 桶 # 梧 # 梗 # 械 # 桿 # 梃 # 梭 # 梆 # 梅 # 條 # 梨 # 梟 # 棄 # 棺 # 棕 # 椅 # 棟 # 森 # 棧 # 棒 # 棲[栖] # 棣 # 棋 # 植 # 棠 # 棘 # 棗 # 棵 # 棹 # 棍 # 椒 # 椎 # 棉 # 棚 # 榔 # 楚 # 楠 # 楔 # 極 # 椰 # 概 # 業 # 楷 # 楊 # 楨 # 楫 # 楞 # 楓 # 楹 # 榆 # 榜 # 榨 # 榕 # 槁 # 榮 # 榷 # 槓 # 構 # 榛 # 榻 # 榴 # 槐 # 槍 # 榭 # 槌 # 榦 # 樑 # 樣 # 樟 # 槨 # 樁 # 樞 # 標 # 槽 # 樊 # 模 # 樓 # 槳 # 樂 # 樽 # 橙 # 橫 # 橘 # 樹 # 橄 # 橢 # 樸 # 樺 # 橡 # 橋 # 橇 # 樵 # 機 # 檀 # 檔 # 檄 # 檢 # 檜 # 櫛 # 檳 # 檸 # 櫃[柜] # 檻 # 櫂 # 檬 # 櫥 # 櫝 # 櫚 # 櫓 # 欄 # 櫻 # 權 # 欖 # 欠 # 次 # 欣 # 欲 # 款 # 欺 # 欽 # 歇 # 歉 # 歌 # 歎[嘆] # 歐 # 歟 # 歡 # 止 # 正 # 此 # 步 # 武 # 歧 # 歪 # 歲 # 歷 # 歸 # 歹 # 死 # 歿 # 殃 # 殆 # 殊 # 殉 # 殘 # 殖 # 殤 # 殮 # 殯 # 殲 # 段 # 殷 # 殺 # 殼 # 毀 # 殿 # 毅 # 毆 # 毋 # 母 # 每 # 毒 # 毓 # 比 # 毗 # 毛 # 毫 # 毯 # 毽 # 氈 # 氏 # 民 # 氐 # 氓 # 氖 # 氛 # 氟 # 氣 # 氧 # 氨 # 氦 # 氤 # 氫 # 氮 # 氯 # 氲[氳] # 水 # 永 # 汁 # 汀 # 氾 # 求 # 汗 # 污 # 江 # 池 # 汐 # 汕 # 汝 # 汞 # 沁 # 沈 # 沅 # 沛 # 汪 # 決 # 沐 # 汰 # 沌 # 沙 # 汨 # 沖 # 沒 # 汽 # 沃 # 汲 # 汾 # 沉 # 泣 # 注 # 泳 # 沱 # 泌 # 泥 # 河 # 沽 # 泄[洩] # 沼 # 沫 # 法 # 泓 # 沸 # 泱 # 沾 # 油 # 況 # 沮 # 泗 # 泅 # 泊 # 波 # 沿 # 治 # 泡 # 泛 # 泉 # 洛 # 洋 # 洲 # 洪 # 津 # 洱 # 洞 # 洗 # 活 # 洽 # 派 # 洶 # 泰 # 涌 # 流 # 浪 # 涕 # 涇 # 浦 # 浸 # 浙 # 消 # 涓 # 浬 # 涉 # 海 # 浮 # 浚 # 浴 # 浩 # 涎 # 涼 # 淳 # 淙 # 液 # 淡 # 淤 # 淚 # 深 # 淺 # 清 # 淇 # 淋 # 涯 # 涮 # 淞 # 淹 # 淅 # 淒 # 渚 # 涵 # 添 # 淌 # 淑 # 涸 # 混 # 淫 # 淘 # 淪 # 淮 # 淨 # 淆 # 淄 # 淵 # 游 # 湔 # 渡 # 渲 # 渾 # 港 # 湧 # 湊 # 渠 # 渥 # 渣 # 湛 # 湘 # 渤 # 湖 # 湮 # 溉 # 渭 # 渦 # 湯 # 渴 # 湍 # 渺 # 測 # 減 # 湃 # 渝 # 渙 # 温[溫] # 溯 # 滓 # 溶 # 滂 # 溢 # 源 # 溝 # 滇 # 滅 # 溥 # 溘 # 溺 # 滋 # 滑 # 準 # 溜 # 滄 # 滔 # 溪 # 漳 # 演 # 滾 # 漓 # 滴 # 漩 # 漾 # 滬 # 漬 # 漏 # 漂 # 漢 # 滿 # 滯 # 漆 # 漱 # 漸 # 漲 # 漣 # 漕 # 漠 # 漫 # 滌 # 漪 # 漁 # 滲 # 漿 # 澈 # 潼 # 澄 # 潑 # 潦 # 潔 # 澆 # 潭 # 潛 # 潸 # 潮 # 澎 # 潺 # 潤 # 澗 # 潰 # 潘 # 濂 # 澱 # 澡 # 濃 # 澤 # 濁 # 澧 # 澳 # 激 # 澹 # 濕[溼] # 濘 # 濱 # 濟 # 濠 # 濤 # 濫 # 濯 # 澀 # 濡 # 濛 # 濬 # 瀉 # 瀋 # 瀆 # 濾 # 濺 # 瀑 # 瀏 # 瀛 # 瀨 # 瀚 # 瀝 # 瀕 # 瀾 # 瀰 # 瀟 # 灌 # 灑[洒] # 灘 # 灣 # 火 # 灰 # 灶[竈] # 灼 # 災 # 灸 # 炕 # 炎 # 炒 # 炊 # 炙 # 炫 # 為[爲] # 炳 # 炬 # 炯 # 炭 # 炸 # 炮 # 烊 # 烘 # 烤 # 烈 # 烙 # 烏 # 烹 # 焊 # 焉 # 烽 # 焙 # 焚 # 煮 # 焦 # 焰 # 無 # 然 # 煎 # 煙[烟] # 煩 # 煤 # 煉 # 照 # 煜 # 煬 # 煨 # 煦 # 煌 # 煥 # 煞 # 熔 # 煽 # 熙 # 熊 # 熄 # 熟 # 熬 # 熱 # 熨 # 熾 # 燉 # 燐 # 燙 # 燒 # 燈 # 燕 # 熹 # 燎 # 燜 # 燃 # 燄 # 燧 # 營 # 燮 # 燦 # 燥 # 燭 # 燬 # 燴 # 燻 # 爆 # 爍 # 爐 # 爛 # 爨 # 爪 # 爬 # 爭 # 爰 # 爵 # 父 # 爸 # 爹 # 爺 # 爻 # 爽 # 爾 # 牀 # 牆 # 片 # 版 # 牌 # 牒 # 牖 # 牘 # 牙 # 牛 # 牟 # 牝 # 牢 # 牡 # 牠 # 牧 # 物 # 牲 # 牯 # 牴 # 特 # 牽 # 犁 # 犄 # 犀 # 犒 # 犖 # 犛 # 犢 # 犧 # 犬 # 犯 # 狄 # 狂 # 狀 # 狎 # 狙 # 狗 # 狐 # 狩 # 狡 # 狠 # 狼 # 狹 # 狽 # 狸[貍] # 狷 # 猜 # 猛 # 猖 # 猙 # 猶 # 猥 # 猩 # 猴 # 猷 # 猿 # 猾 # 獅 # 獄 # 獐 # 獎[奬] # 獗 # 獨 # 獰 # 獲 # 獷 # 獵 # 獸 # 獺 # 獻 # 玀 # 玄 # 率 # 王 # 玉 # 玖 # 玟 # 玩 # 玫 # 玷 # 珊 # 玻 # 玲 # 珍 # 珀 # 玳 # 班 # 珮 # 珠 # 琉 # 琅 # 琊 # 球 # 理 # 現 # 琺 # 琪 # 琳 # 琢 # 琵 # 琶 # 琥 # 琴 # 琦 # 瑯 # 瑁 # 琿 # 瑚 # 瑕 # 瑟 # 瑞 # 瑛 # 瑙 # 瑜 # 瑰 # 瑪 # 瑣 # 瑤 # 瑩 # 璋 # 璃 # 璜 # 璣 # 環 # 璦 # 璧 # 璽 # 瓊 # 瓏 # 瓜 # 瓠 # 瓢 # 瓣 # 瓦 # 瓶 # 瓷 # 甄 # 甌 # 甕 # 甘 # 甚 # 甜 # 生 # 產 # 甦 # 甥 # 用 # 甩 # 甬 # 甫 # 甭 # 田 # 由 # 甲 # 申 # 男 # 甸 # 畏 # 界 # 畔 # 畝 # 畜 # 畚 # 留 # 畦 # 異 # 略[畧] # 畢 # 畫 # 番 # 畸 # 當 # 疇 # 疆 # 疊 # 疋 # 疏[疎] # 疑 # 疝 # 疙 # 疚 # 疤 # 疫 # 疥 # 疾 # 病 # 症 # 疳 # 疽 # 疲 # 疼 # 疹 # 痔 # 痕 # 疵 # 痊 # 痛 # 痣 # 痙 # 痘 # 痞 # 痢 # 瘀 # 痰 # 瘁 # 痳 # 痱 # 痺 # 痿 # 痴[癡] # 瘧 # 瘍 # 瘋 # 瘓 # 瘦 # 瘟 # 瘩 # 瘠 # 瘤 # 瘡 # 瘴 # 瘸 # 癆 # 癌 # 療 # 癒[瘉] # 癖 # 癘 # 癢 # 癥 # 癩 # 癮 # 癬 # 癱 # 癲 # 癸 # 登 # 發 # 白 # 百 # 皂 # 的 # 皇 # 皆 # 皈 # 皎 # 皖 # 皓 # 皚 # 皮 # 皰 # 皴 # 皺 # 皿 # 盂 # 盈 # 盃 # 盆 # 益 # 盍 # 盎 # 盔 # 盛 # 盒 # 盜 # 盞 # 盟 # 盡 # 監 # 盤 # 盧 # 盥 # 盪 # 目 # 盯 # 盲 # 直 # 盹 # 相 # 眉 # 省 # 看 # 盾 # 盼 # 眩 # 真 # 眠 # 眨 # 眷 # 眼 # 眶 # 眾 # 眸 # 眺 # 着 # 睏 # 睛 # 睫 # 睦 # 睞 # 睹 # 督 # 睬 # 睜 # 睥 # 睨 # 睽 # 瞄 # 睿 # 睾 # 睡 # 瞎 # 瞇 # 瞑 # 瞌 # 瞞 # 瞟 # 瞠 # 瞥 # 瞳 # 瞪 # 瞰 # 瞭 # 瞬 # 瞧 # 瞽 # 瞿 # 瞻 # 矇 # 矓 # 矗 # 矚 # 矛 # 矜 # 矢 # 矣 # 知 # 矩 # 短 # 矮 # 矯 # 石 # 矽 # 研 # 砌 # 砂 # 砍 # 砰 # 砸 # 砝 # 砧 # 破 # 砥 # 砭 # 砲 # 硃 # 硫 # 硬 # 硝 # 硯 # 碎 # 碰 # 碗 # 碘 # 碌 # 碉 # 硼 # 碑 # 碟 # 碧 # 碩 # 碳 # 磋 # 磅 # 確 # 磁 # 磊 # 碾 # 磕 # 碼 # 磐 # 磨 # 磚 # 磬 # 磷 # 磺 # 磴 # 磯 # 礁 # 礎 # 礙 # 礦 # 礪 # 礬 # 礫 # 示 # 社 # 祀 # 祁 # 祆 # 祉 # 祈 # 祇 # 祕 # 祠 # 祝 # 祐 # 祖 # 神 # 祚 # 祗 # 祟 # 祥 # 票 # 祭 # 視 # 祺 # 祿 # 禁 # 禎 # 福 # 禍 # 禦 # 禧 # 禪 # 禮 # 禱 # 禹 # 萬 # 禽 # 禾 # 私 # 秀 # 禿 # 秉 # 科 # 秒 # 秋 # 秤 # 秣 # 秦 # 秧 # 租 # 秩 # 移 # 税[稅] # 稍 # 稈 # 程 # 稀 # 稜 # 稟 # 稚 # 稠 # 稔 # 種 # 稱 # 稿 # 稼 # 穀 # 稽 # 稷 # 稻 # 積 # 穎 # 穆 # 穌 # 穗 # 穡 # 穢 # 穫 # 穩 # 穴 # 究 # 空 # 穹 # 穿 # 突 # 窄 # 窈 # 窒 # 窕 # 窘 # 窗 # 窖 # 窟 # 窠 # 窪 # 窩 # 窯 # 窮 # 窺 # 竄 # 竅 # 竇 # 竊 # 立 # 站 # 童 # 竣 # 竭 # 端 # 競 # 竹 # 竺 # 竿 # 竽 # 笆 # 笑 # 笠 # 笨 # 第 # 笛 # 符 # 笙 # 笞 # 等 # 策 # 筆 # 筐 # 筒 # 答 # 筍 # 筋 # 筏 # 筷 # 節 # 筠 # 管 # 箔 # 箕 # 箋 # 筵 # 箝 # 算 # 箏 # 箭 # 篇 # 箱 # 範 # 箴 # 篆 # 篁 # 篙 # 築 # 篤 # 篡 # 篩 # 簇 # 簍 # 篾 # 篷 # 簧 # 簪 # 簡 # 簞 # 簣 # 簾 # 簿 # 簸 # 簽 # 簷 # 簫 # 籃 # 籌 # 籍 # 籟 # 籠 # 籤 # 籬 # 籮 # 籲 # 米 # 粉 # 粒 # 粗 # 粕 # 粟 # 粥 # 粱 # 粳 # 粵 # 粹 # 粽[糉] # 精 # 糊 # 糕 # 糖 # 糠 # 糜 # 糟 # 糞 # 糢 # 糙 # 糧 # 糯 # 系 # 糾 # 紂 # 紅 # 紀 # 紉 # 紇 # 約 # 紡 # 紊 # 紋 # 素 # 索 # 純 # 紐 # 紕 # 紜 # 紗 # 納 # 級 # 紙 # 紛 # 絆 # 絃 # 紮 # 紹 # 紼 # 絀 # 細 # 紳 # 組 # 累 # 終 # 統 # 絞 # 結 # 絨 # 絕 # 紫 # 絮 # 絲 # 絡 # 給 # 絢 # 經 # 絹 # 綑 # 綁 # 綏 # 綻 # 綰 # 綜 # 綾 # 綴 # 綺 # 緒[緖] # 綽 # 網 # 綱 # 緊 # 綠 # 綢 # 綿 # 綵 # 綸 # 維 # 緇 # 締 # 編 # 練 # 緯 # 緻 # 緬 # 緝 # 緘 # 緣 # 線[綫] # 緞 # 緩 # 綞 # 縊 # 縑 # 縈 # 縛 # 縣 # 縮 # 績 # 繆 # 縷 # 縲 # 繃 # 縫 # 總 # 縱 # 繅 # 繁 # 織 # 繕 # 繞 # 繚 # 繫 # 繭 # 繹 # 繩 # 繪 # 繳 # 繡[綉] # 繽 # 辮 # 繼 # 纂 # 纏 # 續 # 纓 # 纖 # 纜 # 缶 # 缸 # 缺 # 缽[鉢] # 罄 # 罈 # 罐 # 罕 # 罔 # 罟 # 置 # 署 # 罩 # 罪 # 罰 # 罵 # 罷 # 罹 # 羅 # 羈 # 羊 # 羌 # 美 # 羔 # 羞 # 羚 # 善 # 羨 # 羣[群] # 義 # 羯 # 羲 # 羶 # 羹 # 羸 # 羽 # 羿 # 翅 # 翁 # 翌 # 翎 # 習 # 翔 # 翕 # 翠 # 翡 # 翟 # 翩 # 翰 # 翱[翺] # 翳 # 翼 # 翹 # 翻 # 耀 # 老 # 考 # 者 # 耆 # 而 # 耐 # 耍 # 耒 # 耘 # 耕 # 耙 # 耗 # 耜 # 耳 # 耶 # 耽 # 耿 # 聊 # 聆 # 聖 # 聘 # 聞 # 聚 # 聱 # 聲 # 聰 # 聯 # 聳 # 職 # 聶 # 聽 # 聾 # 聿 # 肆 # 肄 # 肅 # 肇 # 肉 # 肋 # 肌 # 肓 # 肖 # 肝 # 肘 # 肛 # 肚 # 育 # 肩 # 肪 # 肺 # 肥 # 肢 # 肱 # 股 # 肫 # 肴 # 肯 # 胖 # 胥 # 胚 # 胡 # 胃 # 背 # 胛 # 胎 # 胞 # 胤 # 胰 # 脅 # 胱 # 脂 # 胭 # 胴 # 脆 # 胸 # 胳 # 脈 # 能 # 脊 # 脱[脫] # 脯 # 脖 # 脣[唇] # 脩 # 腕 # 腔 # 腋 # 腑 # 腎 # 脹 # 腆 # 脾 # 腐 # 腱 # 腰 # 腸 # 腥 # 腮 # 腳 # 腫 # 腹 # 腺 # 腦 # 膀 # 膏 # 膈 # 膊 # 腿 # 膝 # 膠 # 膛 # 膜 # 膚 # 膳 # 膩 # 膨 # 臆 # 臃 # 膺 # 臂 # 臀 # 膿 # 膽 # 臉 # 膾 # 臍 # 臏 # 臘 # 臚 # 臟 # 臣 # 卧[臥] # 臧 # 臨 # 自 # 臭 # 至 # 致 # 臻 # 臼 # 臾 # 舀 # 舂 # 舅 # 與 # 興 # 舉[擧] # 舊 # 舌 # 舍 # 舐 # 舒 # 舔 # 舛 # 舜 # 舞 # 舟 # 舢 # 航 # 舫 # 舨 # 般 # 舵 # 舷 # 舶 # 船 # 艇 # 艘 # 艙 # 艦 # 艮 # 良 # 艱 # 色 # 艾 # 芒 # 芋 # 芍 # 芳 # 芝 # 芙 # 芭 # 芽 # 芟 # 芹 # 花 # 芬 # 芥 # 芻 # 苧 # 范 # 茅 # 苣 # 苛 # 苦 # 茄 # 若 # 茂 # 茉 # 苒 # 苗 # 英 # 茁 # 苔 # 苑 # 苞 # 苓 # 苟 # 茫 # 荒 # 荔 # 荊 # 茸 # 茵 # 茴 # 草 # 荏 # 茹 # 茶 # 茗 # 茲 # 荀 # 茱 # 荃 # 莎 # 莞 # 莘 # 荸 # 莢 # 莖 # 莽 # 莫 # 莒 # 莊 # 莓 # 莉 # 莠 # 荷 # 荻 # 荼 # 菩 # 萃 # 菸 # 萍 # 菠 # 菅 # 萋 # 菁 # 華 # 菱 # 著 # 萊 # 菰 # 萌 # 菌 # 菽 # 菲 # 菊 # 萸 # 萎 # 萄 # 菜 # 蒂 # 葷 # 落 # 萱 # 葵 # 葦 # 葫 # 葉 # 葬 # 葛 # 萼 # 萵 # 葱 # 葡 # 董 # 葩 # 蓑 # 蓉 # 蒿 # 蓆 # 蓄 # 蒙 # 蒞 # 蒲 # 蒜 # 蓋 # 蒸 # 蓀 # 蓓 # 蒐 # 蒼 # 蔗 # 蔽 # 蔚 # 蓮 # 蔭 # 蓬 # 蔓 # 蔑 # 蔣 # 蔡 # 蔔 # 蔬 # 蕊 # 蕩 # 蕙 # 蕨 # 蕃 # 蕉 # 蕪 # 薦[荐] # 薪 # 薄 # 蕾 # 薑 # 薔 # 薯 # 薛 # 薇 # 蕭 # 薩 # 藍 # 藉 # 薰 # 藐 # 藏 # 藩 # 藝 # 藪 # 藕 # 藤 # 藥 # 藴[蘊] # 藹 # 蘑 # 藻 # 蘆 # 蘋 # 藺 # 蘇 # 蘭 # 蘚 # 蘸 # 蘿 # 虎 # 虐 # 虔 # 處 # 彪 # 虛 # 虞 # 虜 # 號 # 虧 # 虫 # 虱 # 虯 # 虹 # 蚊 # 蚪 # 蚓 # 蚤 # 蚩 # 蚌 # 蚣 # 蛇 # 蛀 # 蚶 # 蛋 # 蛆 # 蚱 # 蚯 # 蛟 # 蛙 # 蛭 # 蛔 # 蛛 # 蛤 # 蜕[蛻] # 蛹 # 蜇 # 蜃 # 蜈 # 蜀 # 蛾 # 蜂 # 蜓 # 蜚 # 蜿 # 蜜 # 蜻 # 蜢 # 蜥 # 蜴 # 蜘 # 蝕 # 螂 # 蝙 # 蝴 # 蝶 # 蝠 # 蝦 # 蝨 # 蝸 # 蝗 # 蝌 # 螃 # 螟 # 螢 # 螞 # 融 # 蟀 # 蟑 # 螫 # 蟒 # 蟆 # 螳 # 螻 # 螺 # 蟈 # 蟋 # 蟯 # 蟬 # 蟲 # 蟻 # 蠅 # 蠍 # 蟹 # 蠔 # 蠕 # 蠣 # 蠢 # 蠡 # 蠟 # 蠱 # 蠶 # 蠹 # 蠻 # 血 # 行 # 衍 # 術 # 街 # 衙 # 衝 # 衞 # 衡 # 衢 # 衣 # 初 # 表 # 衫 # 袂 # 衰 # 衷 # 袁 # 袒 # 袖 # 被 # 袍 # 袈 # 袞 # 袋 # 袱 # 裁 # 裂 # 裙 # 補 # 裕 # 裟 # 裘 # 裔 # 裝 # 裏[裡] # 裊 # 褂 # 褚 # 裸 # 裨 # 裳 # 裴 # 裹 # 製 # 褐 # 複 # 褓 # 褒[襃] # 褲 # 褪 # 褫 # 褥 # 褶 # 褸 # 褻 # 襄 # 襟 # 襠 # 襖 # 襤 # 襪 # 襯 # 襲 # 西 # 要 # 覃 # 覆 # 見 # 規 # 覓 # 親 # 覦 # 覬 # 覲 # 覺 # 覽 # 觀 # 角 # 解 # 觴 # 觸 # 言 # 計 # 訂 # 訃 # 記 # 訐 # 討 # 訌 # 訕 # 訊 # 託 # 訓 # 訖 # 訪 # 訝 # 訣 # 訥 # 許 # 設 # 訟 # 訛[譌] # 註 # 詠 # 評 # 詞 # 詁 # 詔 # 詛 # 詐 # 詆 # 訴 # 診 # 詫 # 該 # 詳 # 試 # 詩 # 詰 # 誇 # 詼 # 詣 # 誠 # 話 # 誅 # 詭 # 詢 # 詮 # 詬 # 詹 # 説[說] # 誦 # 誌 # 語 # 誣 # 認 # 誡 # 誓 # 誤 # 誥 # 誨 # 誘 # 誑 # 誼 # 諒 # 談 # 諄 # 請 # 諸 # 課 # 誕 # 諉 # 諂 # 調 # 誰 # 論 # 諍 # 諦 # 諺 # 諮 # 諱 # 謀 # 諜 # 諫 # 諧 # 諾 # 謁 # 謂 # 諷 # 諭 # 謎 # 謗 # 謙 # 講 # 謊 # 謠 # 謝 # 謄 # 謨 # 謹 # 謬 # 譜 # 識 # 譁 # 證 # 譚 # 譎 # 譏 # 議 # 譬 # 警 # 譯 # 護 # 譴 # 譽 # 讀 # 變 # 讓 # 讒 # 讖 # 讚 # 谷 # 豁 # 谿 # 豆 # 豈 # 豉 # 豌 # 豎 # 豐 # 豔[艶] # 豕 # 豚 # 象 # 豢 # 豪 # 豬 # 豫 # 豺 # 豹 # 貂 # 貉 # 貌 # 貓 # 貝 # 貞 # 負 # 財 # 貢 # 販 # 責 # 貫 # 貨 # 貪 # 貧 # 貯 # 貳 # 賁 # 費 # 賀 # 貼 # 貴 # 買 # 貽 # 貶 # 貿 # 貸 # 賅 # 資 # 賊 # 賈 # 貲 # 賄 # 賃 # 賂 # 賓 # 賑 # 賒 # 賠 # 賦 # 賤 # 賬 # 賭 # 賢 # 賣 # 賞 # 賜 # 質 # 賴 # 賺 # 賽 # 購 # 贅 # 贈 # 贋 # 贊 # 贏 # 贍 # 贓 # 贖 # 贛 # 赤 # 赧 # 赦 # 赫 # 赭 # 走 # 赴 # 赳 # 起 # 越 # 超 # 趁 # 趙 # 趕 # 趣 # 趟 # 趨 # 足 # 趴 # 趾 # 跎 # 距 # 跋 # 跚 # 跑 # 跌 # 跛 # 跆 # 跡[迹蹟] # 跟 # 跨 # 路 # 跳 # 跺 # 跪 # 跼 # 踫 # 踐 # 踝 # 踢 # 踏 # 踩 # 踟 # 蹄 # 踱 # 踴 # 蹂 # 踹 # 踵 # 蹉 # 蹋 # 蹈 # 蹊 # 蹣 # 蹦 # 蹙 # 蹤[踪] # 蹲 # 蹬 # 蹺 # 躇 # 蹼 # 蹶 # 躂 # 躁 # 躅 # 躉 # 躊 # 躍 # 躑 # 躡 # 躪 # 身 # 躬 # 躭 # 躲 # 躺 # 軀 # 車 # 軋 # 軍 # 軌 # 軒 # 軔 # 軛 # 軟[輭] # 軻 # 軸 # 軼 # 較 # 載 # 軾 # 輊 # 輔 # 輒 # 輕 # 輓 # 輝 # 輛 # 輟 # 輦 # 輩 # 輪 # 輜 # 輻 # 輯 # 輸 # 轄 # 輾 # 轂 # 轅 # 輿 # 轉 # 轍 # 轔 # 轎 # 轟 # 轡 # 辛 # 辜 # 辟 # 辣 # 辦 # 辨 # 辭 # 辯 # 辰 # 辱 # 農 # 迂 # 迅 # 迄 # 巡 # 迎 # 返 # 近 # 述 # 迦 # 迢 # 迪 # 迥 # 迫 # 迤 # 迭 # 迸 # 送 # 逆 # 迷 # 退 # 迺 # 迴 # 逃 # 追 # 逅 # 這 # 通 # 逗 # 連 # 速 # 逝 # 逐 # 逕 # 逍 # 逞 # 造 # 透 # 逢 # 逖 # 逛 # 途 # 逮 # 逵 # 週 # 逸 # 進 # 運 # 遊 # 道 # 遂 # 遍 # 達 # 逼 # 違 # 遐 # 遇 # 遏 # 過 # 遑 # 逾 # 遁 # 遠 # 遘 # 遜 # 遣 # 遙 # 遞 # 適 # 遮 # 遨 # 遭 # 遷 # 遵 # 遴 # 選 # 遲 # 遼 # 遺 # 避 # 遽 # 還 # 邁 # 邂 # 邀 # 邇 # 邊 # 邐 # 邏 # 邑 # 邕 # 邢 # 邪 # 那 # 邦 # 邵 # 邸 # 邱 # 郊 # 郎 # 郁 # 郡 # 部 # 郭 # 都 # 鄂 # 郵 # 鄉 # 鄒 # 鄙 # 鄰 # 鄭 # 鄧 # 鄱 # 酉 # 酋 # 酊 # 酒 # 配 # 酌 # 酗 # 酣 # 酥 # 酬 # 酪 # 酩 # 酵 # 酸 # 酷 # 醇 # 醉 # 醋 # 醃 # 醒 # 醖[醞] # 醣 # 醜 # 醫 # 醬 # 醺 # 釀 # 釁 # 采 # 釉 # 釋 # 里 # 重 # 野 # 量 # 釐 # 金 # 釘 # 針 # 釗 # 釜 # 釵 # 釦 # 釣 # 釧 # 鈕 # 鈣 # 鈍 # 鈔 # 鈉 # 鈞 # 鈐 # 鈎[鉤] # 鈷 # 鉗 # 鈸 # 鉀 # 鈾 # 鉛 # 鉋 # 鉑 # 鈴 # 銀 # 銅 # 銘 # 銖 # 銓 # 銜 # 銬 # 銻 # 鋭[銳] # 鋅 # 鋪 # 銷 # 鋤 # 鋁 # 銼 # 鋒 # 錠 # 錶 # 鋸 # 錳 # 錯 # 錢 # 鋼 # 錫 # 錄 # 錚 # 錐 # 錦 # 鍍 # 鎂 # 錨 # 鍵 # 鍊 # 鍥 # 鍋 # 錘 # 鍾 # 鍬 # 鍛 # 鎔 # 鎊 # 鎮 # 鎖 # 鎢 # 鎳 # 鏡 # 鏑 # 鏟 # 鏃 # 鏖 # 鏈 # 鏢 # 鏗 # 鏜 # 鏘 # 鐘 # 鐃 # 鐮 # 鐳 # 鐵 # 鐺 # 鐸 # 鐲 # 鏽[銹] # 鑄 # 鑑 # 鑒 # 鑣 # 鑠 # 鑲 # 鑰 # 鑾 # 鑼 # 鑽 # 鑿 # 長 # 門 # 閂 # 閃 # 閉 # 閔 # 閏 # 開 # 閑 # 間 # 閒 # 閘 # 閡 # 閨 # 閩 # 閣 # 閥 # 閤 # 閲[閱] # 閭 # 閻 # 闊 # 闋 # 闌 # 闈 # 闆 # 闔 # 闖 # 闐 # 關 # 闡 # 闢 # 阡 # 防 # 阮 # 阱 # 阪 # 阜 # 陀 # 阿 # 阻 # 附 # 限 # 陋 # 陌 # 降 # 院 # 陣 # 陡 # 陝 # 陛 # 除 # 陪 # 陵 # 陳 # 陸 # 陰 # 陶 # 陷 # 隊 # 隋 # 階 # 陽 # 隅 # 隆 # 隍 # 陲 # 隘 # 隔 # 隕 # 隙 # 障 # 際 # 隧 # 隨 # 險 # 隱 # 隴 # 隸 # 隻 # 雀 # 雇 # 雁 # 雅 # 雄 # 集 # 雋 # 雍 # 雉 # 雌 # 雕 # 雖 # 雜 # 雙 # 雛 # 雞 # 難 # 離 # 雨 # 雪 # 雯 # 雲 # 雷 # 電 # 雹 # 零 # 需 # 震 # 霄 # 霆 # 霉 # 霎 # 霑 # 霖 # 霍 # 霓 # 霏 # 霜 # 霞 # 霪 # 霧 # 霸 # 霹 # 露 # 霽 # 霾 # 靄 # 靂 # 靈 # 青 # 靖 # 靛 # 靜 # 非 # 靠 # 靡 # 面 # 靦 # 靨 # 革 # 靶 # 靴 # 靼 # 鞅 # 鞍 # 鞋 # 鞏 # 鞘 # 鞠 # 鞣 # 鞦 # 鞭 # 韃 # 韁 # 韆 # 韋 # 韌[靭] # 韓 # 韜 # 韭 # 音 # 章 # 竟 # 韶 # 韻[韵] # 響 # 頁 # 頂 # 頃 # 項 # 順 # 須 # 預 # 頑 # 頓 # 頒 # 頌 # 頗 # 領 # 頡 # 頰 # 頸 # 頻 # 頭 # 頤 # 頷 # 頹 # 顆 # 額 # 顏 # 題 # 顎 # 類 # 願 # 顛 # 顧 # 顫 # 顯 # 顰 # 顱 # 風 # 颯 # 颱 # 颳 # 颶 # 颺 # 颼 # 飄 # 飛 # 食 # 飢 # 飧 # 飪 # 飯 # 飩 # 飲 # 飭 # 飼 # 飴 # 飽 # 飾 # 餃 # 餅 # 餌 # 餉 # 養 # 餓 # 餒 # 餘 # 餐 # 館 # 餞 # 餛 # 餡 # 餵 # 餿 # 餾 # 餽 # 饅 # 饒 # 饑 # 饜 # 饞 # 首 # 香 # 馥 # 馨 # 馬 # 馮 # 馭 # 馳 # 馱 # 馴 # 駁 # 駝 # 駐 # 駕 # 駟 # 駛 # 駑 # 駒 # 駙 # 駭 # 駢 # 駱 # 騁 # 駿 # 騎 # 騙 # 騖 # 騫 # 騷 # 騰 # 驅 # 驃 # 驀 # 騾 # 驕 # 驚 # 驛 # 驗 # 驟 # 驢 # 驥 # 驪 # 骨 # 骯 # 骰 # 骷 # 骸 # 骼 # 髏 # 髒 # 髓 # 體 # 高 # 髦 # 髮 # 髯 # 髻 # 髭 # 鬃 # 鬆 # 鬍 # 鬚 # 鬢 # 鬥 # 鬧 # 鬨 # 鬱 # 鬼 # 魁 # 魂 # 魅 # 魄 # 魏 # 魔 # 魘 # 魚 # 魷 # 魯 # 鮑 # 鮮 # 鮫 # 鯊 # 鯽 # 鯉 # 鯨 # 鰓 # 鰍 # 鰭 # 鰥 # 鰱 # 鰾 # 鰻 # 鱔 # 鱗 # 鱖 # 鱷 # 鱸 # 鳥 # 鳩 # 鳶 # 鳴 # 鳳 # 鴆 # 鴉 # 鴕 # 鴣 # 鴦 # 鴨 # 鴛 # 鴻 # 鴿 # 鵑 # 鵝 # 鵠 # 鶉 # 鵡 # 鵲 # 鵪 # 鵬 # 鶯 # 鶴 # 鷂 # 鷓 # 鷗 # 鷥 # 鷹 # 鷺 # 鸚 # 鸞 # 鹵 # 鹹 # 鹽 # 鹼 # 鹿 # 麋 # 麒 # 麗 # 麓 # 麝 # 麟 # 麥 # 麩 # 麪 # 麴 # 麻 # 麼 # 麾 # 黃 # 黍 # 黎 # 黏 # 黑 # 墨 # 默 # 黔 # 點 # 黜 # 黝 # 黛 # 黠 # 黨 # 黯 # 黴 # 黷 # 鼈 # 鼇 # 鼎 # 鼓 # 鼕 # 鼙 # 鼠 # 鼬 # 鼴 # 鼻 # 鼾 # 齊 # 齋 # 齒 # 齟 # 齣 # 齡 # 齦 # 齬 # 齪 # 齷 # 齲 # 龍 # 龔 # 龜 [[Category:香港]] augs7qg6jva624vlc3nnwc5qhu9fdfr 2485426 2485425 2024-10-31T20:40:07Z 220.143.180.165 2485426 wikitext text/x-wiki {{非原文字形}} {{header |title = 常用字字形表 |section = |author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notes = 2012年版 }} # 一 # 丁 # 七 # 三 # 下 # 上 # 丈 # 丑 # 丐 # 不 # 丕 # 丙 # 世 # 且 # 丘 # 丞 # 丟[丢] # 並 # 丫 # 中 # 串 # 丸 # 凡 # 丹 # 主 # 乃 # 久 # 之 # 尹 # 乍 # 乏 # 乎 # 乒 # 乓 # 乖 # 乘 # 乙 # 九 # 也 # 乞 # 乩 # 乳 # 乾 # 亂 # 了 # 予 # 事 # 二 # 于 # 云 # 井 # 互 # 五 # 亙 # 些 # 亞 # 亟 # 亡 # 交 # 亦 # 亥 # 亨 # 享 # 京 # 亭 # 亮 # 人 # 仁 # 什 # 仃 # 今 # 仄 # 仆 # 仇 # 仍 # 介 # 付 # 仔 # 仕 # 他 # 仗 # 代 # 令 # 仞 # 以 # 仙 # 仿 # 伉 # 伙 # 伊 # 伕 # 伍 # 伐 # 休 # 伏 # 任 # 仳 # 仲 # 企 # 件 # 仰 # 份 # 位 # 住 # 佇 # 佗 # 伴 # 佞 # 佛 # 何 # 估 # 佐 # 佑 # 佈 # 伽 # 伺 # 伸 # 佃 # 佔 # 似 # 但 # 佣 # 作 # 你 # 伯 # 低 # 伶 # 余 # 佝 # 佯 # 依 # 併 # 侍 # 佳 # 使 # 佬 # 供 # 例 # 來 # 佰 # 侃 # 侈 # 佩 # 佻 # 侖 # 侏 # 信 # 侵 # 侯 # 便 # 俠 # 俑 # 俏 # 保 # 促 # 侶 # 俚 # 俘 # 俟 # 俊 # 俗 # 侮 # 俐 # 俄 # 係 # 俎 # 俞 # 倌 # 倍 # 倣 # 俯 # 倦 # 倥 # 俸 # 倩 # 倖 # 倆 # 值 # 借 # 倚 # 倒 # 們 # 俺 # 倀 # 倔 # 倨 # 俱 # 倡 # 個 # 候 # 倘 # 俳 # 修 # 倭 # 倪 # 俾 # 倫 # 倉 # 偽[僞] # 停 # 偏 # 假 # 偃 # 偌 # 做 # 偉 # 健 # 偶 # 偎 # 偕 # 偵 # 側 # 倏 # 偷 # 傢 # 傍 # 傅 # 備 # 傑 # 傀 # 傖 # 傘 # 傭 # 債 # 傲 # 傳 # 僅 # 傾 # 催 # 傷 # 傻 # 僧 # 僮 # 僱 # 僥 # 僭 # 僖 # 僚 # 僕 # 像 # 僑 # 億 # 儀 # 僻 # 僵 # 價 # 儂 # 儈 # 儉 # 儐 # 儒 # 儘 # 儔 # 儲 # 優 # 償 # 儡 # 儷 # 儼 # 兀 # 元 # 允 # 兄 # 充 # 光 # 兇 # 兆 # 先 # 克 # 兑[兌] # 免 # 兕 # 兔 # 兒 # 兗 # 兜 # 兢 # 入 # 內 # 全 # 兩 # 八 # 六 # 兮 # 公 # 共 # 兵 # 具 # 其 # 典 # 兼 # 冀 # 冉 # 冊 # 再 # 冒 # 冑 # 冕 # 最 # 冠 # 冢 # 冥 # 冤 # 冬 # 冰 # 冶 # 冷 # 冽 # 凍 # 凌 # 准 # 凋 # 凜 # 凝 # 几 # 凰 # 凱 # 凳[櫈] # 凶 # 凹 # 出 # 凸 # 函 # 刀 # 刁 # 刃 # 切 # 分 # 刈 # 刊 # 列 # 刑 # 划 # 刎 # 判 # 別 # 刪 # 利 # 刨 # 刻 # 券 # 刷 # 刺 # 到 # 刮 # 制 # 剁 # 剃 # 前 # 剌 # 剋[尅] # 則 # 削 # 剎 # 剖 # 剜 # 剔 # 剛 # 剝 # 剪 # 副 # 割 # 剴 # 創 # 剩 # 剷 # 剽 # 剿 # 劃 # 劈 # 劇 # 劉 # 劍 # 劑 # 力 # 加 # 功 # 劣 # 劫 # 助 # 努 # 劬 # 劾 # 勇 # 勃 # 勉 # 勁 # 勒 # 務 # 勘 # 動 # 勞 # 勛[勳] # 勝 # 募 # 勤 # 勢 # 勵 # 勸 # 勻[匀] # 勾 # 勿 # 包 # 匆[怱] # 匈 # 匍 # 匐 # 匏 # 匕 # 化 # 北 # 匙 # 匝 # 匡 # 匠 # 匣 # 匪 # 匯 # 匱 # 匹 # 匾 # 匿 # 區 # 十 # 千 # 卅 # 午 # 升 # 半 # 卉 # 仟 # 卒 # 協 # 卓 # 卑 # 南 # 博 # 卜 # 卞 # 卡 # 占 # 卦 # 卯 # 卮 # 印 # 危 # 即 # 卵 # 卷 # 卸 # 卹 # 卻 # 卿 # 厄 # 厚 # 原 # 厥 # 厭 # 厲 # 去 # 參 # 又 # 叉 # 友 # 反 # 及 # 取 # 叔 # 受 # 叛 # 叟 # 曼 # 叢 # 口 # 可 # 古 # 右 # 召 # 叮 # 叩 # 叨 # 叼 # 司 # 叵 # 另 # 叫 # 只 # 史 # 叱 # 台[臺] # 句 # 叭 # 吉 # 吏 # 吐 # 吁 # 吋 # 同 # 各 # 向 # 名 # 合 # 吃 # 后 # 吆 # 吒 # 吊 # 吝 # 吭 # 吞[呑] # 吾 # 否 # 呎 # 吧 # 呃 # 君 # 吠 # 吼 # 呀 # 吱 # 呆 # 吳 # 吵 # 吶 # 呈 # 呂 # 吩 # 告 # 吹 # 吻 # 吸 # 吮 # 含 # 吟 # 味 # 呵 # 咖 # 呸 # 咕 # 呢 # 咀 # 呻 # 呷 # 咄 # 咒 # 咆 # 呼 # 咐 # 呱 # 呶 # 和 # 咚 # 周 # 咋 # 命 # 咎 # 咬 # 哀 # 咩 # 咨 # 咳 # 咪 # 哎 # 哉 # 咦 # 哇 # 哂 # 哄 # 咫 # 咧 # 咽 # 品 # 哈 # 咯 # 咱 # 咻 # 咸 # 唐 # 唁 # 哼 # 哥 # 哲 # 哺 # 唔 # 哮 # 哪 # 唧 # 哩 # 哭 # 員 # 哨 # 唆 # 唉 # 哦 # 唷 # 商 # 啖 # 唳 # 啪 # 啦 # 啄 # 啞 # 啊 # 啜 # 啃 # 唱 # 問 # 唬 # 啡 # 啕 # 唯 # 啤 # 唸 # 售 # 啣 # 啁 # 啥 # 啻 # 喀 # 喧 # 啼 # 喜 # 喪 # 喔 # 喇 # 喋 # 喃 # 喳 # 喱 # 喝 # 喘 # 喂 # 單 # 喟 # 喊 # 唾 # 喲 # 喚 # 喻 # 喬 # 啾 # 喉 # 嗟 # 嗨 # 嗓 # 嗦 # 嗎 # 嗜 # 嗇 # 嗑 # 嗣 # 嗤 # 嗯 # 嗚 # 嗡 # 嗅 # 嗆 # 嗥 # 嗾 # 嘀 # 嘛 # 嗽 # 嘔 # 嘉 # 嗷 # 嘖 # 嘟 # 嘈 # 嘗 # 嘍 # 嘮 # 嘻 # 嘹 # 嘲 # 嘩 # 噎 # 噴 # 嘶 # 嘿 # 嘰 # 噓 # 噗 # 嘴 # 噫 # 噩 # 噤 # 噸 # 噹 # 噪 # 器 # 噥 # 噱 # 噙 # 噯 # 噬 # 噢 # 嘯 # 嚎 # 嚀 # 嚅 # 嚇 # 嚏 # 嚕 # 嚮 # 嚨 # 嚥 # 嚷 # 嚶 # 嚴 # 嚼 # 囁 # 囀 # 囂 # 囈 # 囊 # 囉 # 囌 # 囑 # 四 # 囚 # 因 # 回 # 困 # 囤 # 囱[囪] # 固 # 圃 # 圈 # 國 # 圍 # 園 # 圓 # 團 # 圖 # 土 # 地 # 在 # 圭 # 圬 # 圯 # 圳 # 坊 # 坑 # 址 # 坍 # 均 # 坎 # 圾 # 坐 # 坏 # 垃 # 坷 # 坪 # 坩 # 坡 # 坦 # 坤 # 坼 # 垂 # 型 # 垠 # 垣 # 垮 # 垢 # 城 # 埔 # 埋 # 埃 # 培 # 域 # 堅 # 基 # 堵 # 執 # 堂 # 堆 # 埠 # 報 # 堯 # 堪 # 堰 # 場 # 堤 # 堡 # 塞 # 塑 # 塘 # 塗 # 塚 # 塔 # 填 # 塌 # 塊 # 塢 # 塵 # 塾 # 境 # 墓 # 墊 # 塹 # 墅 # 增 # 墀 # 墳 # 墜 # 墮 # 墟 # 壅 # 壇 # 壁 # 墾 # 壕 # 壓 # 壑 # 壙 # 壘 # 壞 # 壟 # 壤 # 壩 # 士 # 壬 # 壯 # 壹 # 壺 # 壽 # 夏 # 夕 # 外 # 夙 # 多 # 夜 # 夠 # 夥 # 夢 # 夤 # 大 # 太 # 天 # 夫 # 夭 # 央 # 失 # 夷 # 夸 # 夾 # 奉 # 奇 # 奈 # 奔 # 奄 # 奕 # 契 # 奏 # 奎 # 奐 # 套 # 奘 # 奚 # 奢 # 奠 # 奧 # 奪 # 奩 # 奮 # 女 # 奴 # 奶 # 妄 # 奸 # 妃 # 好 # 她 # 如 # 妒 # 妨 # 妞 # 妣 # 妍 # 妤 # 妓 # 妊 # 妝 # 妙 # 妖 # 妥 # 妾 # 妻 # 妹 # 妮 # 姑 # 姐 # 姍 # 妯 # 姒 # 委 # 姆 # 始 # 姓 # 姊 # 妳 # 姜 # 姘 # 姿 # 姣 # 姨 # 娃 # 姥 # 姪 # 姻 # 姚 # 姦 # 威 # 娑 # 娘 # 娣 # 娜 # 娓 # 姬 # 娠 # 娟 # 娛 # 娌 # 娩 # 娥 # 婉 # 婆 # 婊 # 婦 # 婪 # 娶 # 婀 # 婁 # 娼 # 婢 # 婚 # 婷 # 媚 # 婿[壻] # 媒 # 媛 # 媪[媼] # 嫂 # 嫁 # 嫉 # 嫌 # 媾 # 媽 # 媳 # 媲 # 嫡 # 嫩 # 嫗 # 嫖 # 嫣 # 嫦 # 嫘 # 嬉 # 嫻[嫺] # 嬋 # 嫵 # 嬌 # 嬴 # 嬝 # 嬪 # 嬤 # 嬰 # 嬸 # 孀 # 子 # 孑 # 孓 # 孔 # 孕 # 字 # 存 # 孝 # 孜 # 孚 # 孟 # 孤 # 季 # 孩 # 孫 # 孰 # 孳 # 孱 # 孵 # 學 # 孺 # 孽 # 孿 # 它 # 宂 # 宇 # 守 # 宅 # 安 # 完 # 宋 # 宏 # 宗 # 定 # 官 # 宜 # 宙 # 宛 # 宣 # 宦 # 室 # 宥 # 客 # 宰 # 家 # 宴 # 宮 # 宵 # 害 # 容 # 密 # 寇 # 寅 # 寄 # 寂 # 宿 # 寒 # 富 # 寓 # 寐 # 寞 # 寧 # 寡 # 寥 # 寨 # 實 # 寢 # 寤 # 察 # 寮 # 寬 # 審 # 寫 # 寵 # 寶 # 寸 # 寺 # 封 # 射 # 尉 # 專 # 將 # 尊 # 尋 # 對 # 導 # 小 # 少 # 尖 # 尚 # 尤 # 尬 # 就 # 尷 # 尸 # 尺 # 尼 # 局 # 屁 # 尿 # 尾 # 居 # 屆 # 屈 # 屎 # 屏 # 屍 # 屋 # 展 # 屑 # 屐 # 屠 # 屜 # 屢 # 層 # 履 # 屬 # 屯 # 山 # 屹 # 岐 # 岑 # 岔 # 岌 # 岷 # 岡[崗] # 岸 # 岩 # 岫 # 岱 # 岳 # 峙 # 峭 # 峽 # 峻 # 峪 # 峨[峩] # 峯[峰] # 島 # 崇 # 崆 # 崎 # 崛 # 崖 # 崑 # 崩 # 崢 # 崔 # 崙 # 嵌 # 嵐 # 嵩 # 嶄 # 嶇 # 嶝 # 嶼 # 嶺 # 嶽 # 巍 # 巒 # 巔 # 巖[岩] # 川 # 州 # 巢 # 工 # 巨 # 巧 # 左 # 巫 # 差 # 己 # 已 # 巳 # 巴 # 巷 # 巽 # 巾 # 市 # 布 # 帆 # 希 # 帘 # 帚 # 帖 # 帕 # 帛 # 帑 # 帝 # 帥 # 席 # 師 # 常 # 帶 # 帳 # 帷 # 幅 # 帽 # 幀 # 幌 # 幛 # 幣 # 幕 # 幗 # 幔 # 幢 # 幟 # 幫 # 干 # 平 # 并 # 年 # 幸 # 幹 # 幺 # 幻 # 幼 # 幽 # 幾 # 序 # 庇 # 庚 # 店 # 府 # 底 # 庖 # 庠 # 度 # 庫 # 庭 # 座 # 康 # 庸 # 庶 # 庵[菴] # 庾 # 廊 # 廂 # 廁 # 廉 # 廈 # 廓 # 廖 # 廢 # 廚 # 廟 # 廝 # 廣 # 廠 # 龐 # 廬 # 廳 # 廷 # 延 # 建 # 廿 # 弁 # 弄 # 弈 # 弊 # 式 # 弒 # 弓 # 弔 # 引 # 弘 # 弗 # 弛 # 弟 # 弦 # 弧 # 弩 # 弭 # 弱 # 張 # 強 # 弼 # 彆 # 彈 # 彌 # 彎 # 彗 # 彙 # 彝 # 形 # 彤 # 彥 # 彬 # 彩 # 彫 # 彭 # 彰 # 影 # 彷 # 役 # 往 # 征 # 彿 # 彼 # 很 # 待 # 律 # 徊 # 徇 # 後 # 徒 # 徑 # 徐 # 得 # 徙 # 徘 # 從 # 御 # 復 # 循 # 徨 # 徬 # 微 # 徹 # 德 # 徵 # 徽 # 心 # 必 # 忙 # 忖 # 忘 # 忌 # 志 # 忍 # 忱 # 快 # 忝 # 忠 # 忽 # 念 # 忿 # 怔 # 怯 # 怵 # 怖 # 怪 # 怏 # 怕 # 性 # 怡 # 思 # 怒 # 怠 # 急 # 怎 # 怨 # 恨 # 恢 # 恆 # 恃 # 恬 # 恍 # 恫 # 恰 # 恪 # 恤 # 恙 # 恣 # 恥 # 恐 # 恭 # 恩 # 恕 # 息 # 悌 # 悦[悅] # 悟 # 悖 # 悚 # 悍 # 悄 # 悔 # 恿 # 患 # 悉 # 悠 # 您 # 惋 # 悴 # 惦 # 悽 # 情 # 悻 # 悵 # 惜 # 悼 # 惘 # 惕 # 惆 # 惟 # 悸 # 惚 # 惑 # 惡 # 惠 # 悶 # 悲 # 愜 # 惰 # 慨 # 愣 # 惺 # 愕 # 惻 # 惴 # 愠[慍] # 惱 # 愎 # 惶 # 愉 # 愀 # 意 # 想 # 惹 # 愚 # 感 # 愛 # 愁 # 愈 # 慎 # 慌 # 慄 # 愾 # 愴 # 愧 # 慈 # 愿 # 慇 # 態 # 慷[忼] # 慳 # 慚 # 慢 # 慣 # 慟 # 慘 # 慶 # 慧 # 慝 # 慕 # 憂 # 慰 # 慮 # 慼 # 慫 # 慾 # 憧 # 憐 # 憎 # 憫 # 憤 # 憬 # 憚 # 憔 # 憲 # 憑 # 憩 # 憊 # 懍 # 憶 # 憾 # 懂 # 懊 # 懈 # 應 # 懇 # 懦 # 懣 # 懲 # 懷 # 懶 # 懵 # 懸 # 懺 # 懼 # 懿 # 戀 # 戈 # 戊 # 戎 # 戌 # 戍 # 成 # 戒 # 我 # 或 # 戕 # 戛 # 戚 # 戟 # 戡 # 戢 # 截 # 戮 # 戰 # 戴 # 戲 # 戳 # 户 # 房 # 戾 # 所 # 扁 # 扇 # 扈 # 扉 # 才 # 手 # 扎 # 打 # 扔 # 扒 # 扛 # 扣 # 托 # 抗 # 抖 # 技 # 扶 # 抉 # 扭 # 把 # 扼 # 找 # 抒 # 抄 # 批 # 扯 # 抑 # 折 # 扳 # 扮 # 投 # 抓 # 承 # 拉 # 拌 # 拄 # 抿 # 拂 # 抹 # 拒 # 招 # 拓 # 拔 # 拋 # 抨 # 拆 # 拈 # 抽 # 押 # 拐 # 拙 # 拇 # 披 # 拍 # 抵 # 拚 # 抱 # 拘 # 拖 # 拗 # 抬[擡] # 拜 # 挖 # 按 # 拼 # 挑 # 拭 # 持 # 拮 # 指 # 拱 # 拷 # 拯 # 拽 # 拴 # 括 # 拾 # 拿 # 挈 # 拳 # 挾 # 振 # 捕 # 捂 # 挪 # 捎 # 捆 # 捏[揑] # 捉 # 捐 # 挺 # 挽 # 挫 # 挨 # 掠 # 控 # 捲 # 掖 # 探 # 接 # 捩 # 捷 # 捧 # 掘 # 措 # 捱 # 掩 # 掃 # 掛 # 捫 # 掉 # 排 # 捨 # 推 # 掄 # 授 # 掙 # 採 # 掬 # 掏 # 掀 # 捻 # 掌 # 掣 # 揮 # 描 # 揀 # 揉 # 揆 # 揍 # 插 # 握 # 摒 # 揩 # 揣 # 提 # 揖 # 揭 # 揚 # 捶 # 援 # 揪 # 換 # 搜 # 搾 # 搞 # 搪 # 搓 # 搭 # 搽 # 搏 # 搔 # 損 # 搬 # 搶 # 搖 # 搗 # 摘 # 摔 # 摑 # 摸 # 摺 # 摧 # 摟 # 撇 # 摹 # 摩 # 摯 # 撤 # 撞 # 撈 # 撰 # 撥 # 撓 # 撕 # 撩 # 撒 # 撐 # 撲 # 撮 # 播 # 撫 # 撚 # 撬 # 擅 # 擁 # 撻 # 擂 # 擋 # 據 # 擄 # 擇 # 操 # 撼 # 擔 # 擒 # 撿 # 擊 # 擘 # 擎 # 擠 # 擰 # 擦 # 擬 # 擱 # 擴 # 擲 # 擾 # 攆 # 擻 # 擺 # 攀 # 攏 # 攘 # 攔 # 攙 # 攝 # 攜[携] # 攤 # 攣 # 攫 # 攪 # 攬 # 支 # 收 # 改 # 攻 # 放 # 政 # 故 # 效 # 啟[啓] # 敖 # 救 # 教[敎] # 敗 # 敝 # 敏 # 敍[敘叙] # 敦 # 敢 # 散 # 敞 # 敬 # 敲 # 敵 # 敷 # 數 # 整 # 斃 # 斂 # 文 # 斑 # 斐 # 斗 # 料 # 斜 # 斟 # 斡 # 斤 # 斥 # 斧 # 斫 # 斬 # 斯 # 新 # 斷 # 方 # 於 # 施 # 旁 # 旅 # 族 # 旋 # 旌 # 旎 # 旗 # 旖 # 既 # 日 # 旦 # 旨 # 早 # 旬 # 旭 # 旱 # 旺 # 昔 # 昆 # 昌 # 易 # 昂 # 明 # 昏 # 昇 # 春 # 昭 # 昧 # 是 # 映 # 星 # 昨 # 晏 # 時 # 晉 # 晃 # 晌 # 晝 # 晤 # 晨 # 晚 # 晦 # 普 # 晰 # 晴 # 晶 # 景 # 暑 # 智 # 暗 # 暉 # 暈 # 暇 # 暖 # 暨 # 暢 # 暮 # 暫 # 暴 # 曆 # 曉 # 暹 # 曙 # 曖 # 曠 # 曝 # 曦 # 曬[晒] # 曰 # 曲 # 曳 # 更 # 曷 # 書 # 曹 # 勗 # 曾 # 替 # 會 # 月 # 有 # 服 # 朋 # 朔 # 朕 # 朗 # 望 # 期 # 朝 # 朦 # 朧 # 木 # 朮 # 本 # 未 # 末 # 札 # 朽 # 朴 # 朱 # 朵 # 李 # 材 # 杆 # 村[邨] # 杜 # 杖 # 杞 # 束 # 杏 # 杉 # 杭 # 枕 # 杰 # 杷 # 枝 # 林 # 杯 # 板 # 枉 # 東 # 果 # 杳 # 枇 # 松 # 析 # 杵 # 枚 # 柿 # 染 # 柱 # 柔 # 某 # 架 # 枯 # 柩 # 柯 # 柄 # 柑 # 柬 # 柵 # 枴[柺] # 柚 # 查 # 枸 # 柏 # 柳 # 枱[檯] # 校 # 核 # 案 # 框 # 桓 # 根 # 桂 # 桔 # 栩 # 栗 # 桑 # 栽 # 桌 # 柴 # 桐 # 桀 # 格 # 桃 # 株 # 桅 # 栓 # 梳 # 梁 # 梯 # 梢 # 梓 # 梵 # 桶 # 梧 # 梗 # 械 # 桿 # 梃 # 梭 # 梆 # 梅 # 條 # 梨 # 梟 # 棄 # 棺 # 棕 # 椅 # 棟 # 森 # 棧 # 棒 # 棲[栖] # 棣 # 棋 # 植 # 棠 # 棘 # 棗 # 棵 # 棹 # 棍 # 椒 # 椎 # 棉 # 棚 # 榔 # 楚 # 楠 # 楔 # 極 # 椰 # 概 # 業 # 楷 # 楊 # 楨 # 楫 # 楞 # 楓 # 楹 # 榆 # 榜 # 榨 # 榕 # 槁 # 榮 # 榷 # 槓 # 構 # 榛 # 榻 # 榴 # 槐 # 槍 # 榭 # 槌 # 榦 # 樑 # 樣 # 樟 # 槨 # 樁 # 樞 # 標 # 槽 # 樊 # 模 # 樓 # 槳 # 樂 # 樽 # 橙 # 橫 # 橘 # 樹 # 橄 # 橢 # 樸 # 樺 # 橡 # 橋 # 橇 # 樵 # 機 # 檀 # 檔 # 檄 # 檢 # 檜 # 櫛 # 檳 # 檸 # 櫃[柜] # 檻 # 櫂 # 檬 # 櫥 # 櫝 # 櫚 # 櫓 # 欄 # 櫻 # 權 # 欖 # 欠 # 次 # 欣 # 欲 # 款 # 欺 # 欽 # 歇 # 歉 # 歌 # 歎[嘆] # 歐 # 歟 # 歡 # 止 # 正 # 此 # 步 # 武 # 歧 # 歪 # 歲 # 歷 # 歸 # 歹 # 死 # 歿 # 殃 # 殆 # 殊 # 殉 # 殘 # 殖 # 殤 # 殮 # 殯 # 殲 # 段 # 殷 # 殺 # 殼 # 毀 # 殿 # 毅 # 毆 # 毋 # 母 # 每 # 毒 # 毓 # 比 # 毗 # 毛 # 毫 # 毯 # 毽 # 氈 # 氏 # 民 # 氐 # 氓 # 氖 # 氛 # 氟 # 氣 # 氧 # 氨 # 氦 # 氤 # 氫 # 氮 # 氯 # 氲[氳] # 水 # 永 # 汁 # 汀 # 氾 # 求 # 汗 # 污 # 江 # 池 # 汐 # 汕 # 汝 # 汞 # 沁 # 沈 # 沅 # 沛 # 汪 # 決 # 沐 # 汰 # 沌 # 沙 # 汨 # 沖 # 沒 # 汽 # 沃 # 汲 # 汾 # 沉 # 泣 # 注 # 泳 # 沱 # 泌 # 泥 # 河 # 沽 # 泄[洩] # 沼 # 沫 # 法 # 泓 # 沸 # 泱 # 沾 # 油 # 況 # 沮 # 泗 # 泅 # 泊 # 波 # 沿 # 治 # 泡 # 泛 # 泉 # 洛 # 洋 # 洲 # 洪 # 津 # 洱 # 洞 # 洗 # 活 # 洽 # 派 # 洶 # 泰 # 涌 # 流 # 浪 # 涕 # 涇 # 浦 # 浸 # 浙 # 消 # 涓 # 浬 # 涉 # 海 # 浮 # 浚 # 浴 # 浩 # 涎 # 涼 # 淳 # 淙 # 液 # 淡 # 淤 # 淚 # 深 # 淺 # 清 # 淇 # 淋 # 涯 # 涮 # 淞 # 淹 # 淅 # 淒 # 渚 # 涵 # 添 # 淌 # 淑 # 涸 # 混 # 淫 # 淘 # 淪 # 淮 # 淨 # 淆 # 淄 # 淵 # 游 # 湔 # 渡 # 渲 # 渾 # 港 # 湧 # 湊 # 渠 # 渥 # 渣 # 湛 # 湘 # 渤 # 湖 # 湮 # 溉 # 渭 # 渦 # 湯 # 渴 # 湍 # 渺 # 測 # 減 # 湃 # 渝 # 渙 # 温[溫] # 溯 # 滓 # 溶 # 滂 # 溢 # 源 # 溝 # 滇 # 滅 # 溥 # 溘 # 溺 # 滋 # 滑 # 準 # 溜 # 滄 # 滔 # 溪 # 漳 # 演 # 滾 # 漓 # 滴 # 漩 # 漾 # 滬 # 漬 # 漏 # 漂 # 漢 # 滿 # 滯 # 漆 # 漱 # 漸 # 漲 # 漣 # 漕 # 漠 # 漫 # 滌 # 漪 # 漁 # 滲 # 漿 # 澈 # 潼 # 澄 # 潑 # 潦 # 潔 # 澆 # 潭 # 潛 # 潸 # 潮 # 澎 # 潺 # 潤 # 澗 # 潰 # 潘 # 濂 # 澱 # 澡 # 濃 # 澤 # 濁 # 澧 # 澳 # 激 # 澹 # 濕[溼] # 濘 # 濱 # 濟 # 濠 # 濤 # 濫 # 濯 # 澀 # 濡 # 濛 # 濬 # 瀉 # 瀋 # 瀆 # 濾 # 濺 # 瀑 # 瀏 # 瀛 # 瀨 # 瀚 # 瀝 # 瀕 # 瀾 # 瀰 # 瀟 # 灌 # 灑[洒] # 灘 # 灣 # 火 # 灰 # 灶[竈] # 灼 # 災 # 灸 # 炕 # 炎 # 炒 # 炊 # 炙 # 炫 # 為[爲] # 炳 # 炬 # 炯 # 炭 # 炸 # 炮 # 烊 # 烘 # 烤 # 烈 # 烙 # 烏 # 烹 # 焊 # 焉 # 烽 # 焙 # 焚 # 煮 # 焦 # 焰 # 無 # 然 # 煎 # 煙[烟] # 煩 # 煤 # 煉 # 照 # 煜 # 煬 # 煨 # 煦 # 煌 # 煥 # 煞 # 熔 # 煽 # 熙 # 熊 # 熄 # 熟 # 熬 # 熱 # 熨 # 熾 # 燉 # 燐 # 燙 # 燒 # 燈 # 燕 # 熹 # 燎 # 燜 # 燃 # 燄 # 燧 # 營 # 燮 # 燦 # 燥 # 燭 # 燬 # 燴 # 燻 # 爆 # 爍 # 爐 # 爛 # 爨 # 爪 # 爬 # 爭 # 爰 # 爵 # 父 # 爸 # 爹 # 爺 # 爻 # 爽 # 爾 # 牀 # 牆 # 片 # 版 # 牌 # 牒 # 牖 # 牘 # 牙 # 牛 # 牟 # 牝 # 牢 # 牡 # 牠 # 牧 # 物 # 牲 # 牯 # 牴 # 特 # 牽 # 犁 # 犄 # 犀 # 犒 # 犖 # 犛 # 犢 # 犧 # 犬 # 犯 # 狄 # 狂 # 狀 # 狎 # 狙 # 狗 # 狐 # 狩 # 狡 # 狠 # 狼 # 狹 # 狽 # 狸[貍] # 狷 # 猜 # 猛 # 猖 # 猙 # 猶 # 猥 # 猩 # 猴 # 猷 # 猿 # 猾 # 獅 # 獄 # 獐 # 獎[奬] # 獗 # 獨 # 獰 # 獲 # 獷 # 獵 # 獸 # 獺 # 獻 # 玀 # 玄 # 率 # 王 # 玉 # 玖 # 玟 # 玩 # 玫 # 玷 # 珊 # 玻 # 玲 # 珍 # 珀 # 玳 # 班 # 珮 # 珠 # 琉 # 琅 # 琊 # 球 # 理 # 現 # 琺 # 琪 # 琳 # 琢 # 琵 # 琶 # 琥 # 琴 # 琦 # 瑯 # 瑁 # 琿 # 瑚 # 瑕 # 瑟 # 瑞 # 瑛 # 瑙 # 瑜 # 瑰 # 瑪 # 瑣 # 瑤 # 瑩 # 璋 # 璃 # 璜 # 璣 # 環 # 璦 # 璧 # 璽 # 瓊 # 瓏 # 瓜 # 瓠 # 瓢 # 瓣 # 瓦 # 瓶 # 瓷 # 甄 # 甌 # 甕 # 甘 # 甚 # 甜 # 生 # 產 # 甦 # 甥 # 用 # 甩 # 甬 # 甫 # 甭 # 田 # 由 # 甲 # 申 # 男 # 甸 # 畏 # 界 # 畔 # 畝 # 畜 # 畚 # 留 # 畦 # 異 # 略[畧] # 畢 # 畫 # 番 # 畸 # 當 # 疇 # 疆 # 疊 # 疋 # 疏[疎] # 疑 # 疝 # 疙 # 疚 # 疤 # 疫 # 疥 # 疾 # 病 # 症 # 疳 # 疽 # 疲 # 疼 # 疹 # 痔 # 痕 # 疵 # 痊 # 痛 # 痣 # 痙 # 痘 # 痞 # 痢 # 瘀 # 痰 # 瘁 # 痳 # 痱 # 痺 # 痿 # 痴[癡] # 瘧 # 瘍 # 瘋 # 瘓 # 瘦 # 瘟 # 瘩 # 瘠 # 瘤 # 瘡 # 瘴 # 瘸 # 癆 # 癌 # 療 # 癒[瘉] # 癖 # 癘 # 癢 # 癥 # 癩 # 癮 # 癬 # 癱 # 癲 # 癸 # 登 # 發 # 白 # 百 # 皂 # 的 # 皇 # 皆 # 皈 # 皎 # 皖 # 皓 # 皚 # 皮 # 皰 # 皴 # 皺 # 皿 # 盂 # 盈 # 盃 # 盆 # 益 # 盍 # 盎 # 盔 # 盛 # 盒 # 盜 # 盞 # 盟 # 盡 # 監 # 盤 # 盧 # 盥 # 盪 # 目 # 盯 # 盲 # 直 # 盹 # 相 # 眉 # 省 # 看 # 盾 # 盼 # 眩 # 真 # 眠 # 眨 # 眷 # 眼 # 眶 # 眾 # 眸 # 眺 # 着 # 睏 # 睛 # 睫 # 睦 # 睞 # 睹 # 督 # 睬 # 睜 # 睥 # 睨 # 睽 # 瞄 # 睿 # 睾 # 睡 # 瞎 # 瞇 # 瞑 # 瞌 # 瞞 # 瞟 # 瞠 # 瞥 # 瞳 # 瞪 # 瞰 # 瞭 # 瞬 # 瞧 # 瞽 # 瞿 # 瞻 # 矇 # 矓 # 矗 # 矚 # 矛 # 矜 # 矢 # 矣 # 知 # 矩 # 短 # 矮 # 矯 # 石 # 矽 # 研 # 砌 # 砂 # 砍 # 砰 # 砸 # 砝 # 砧 # 破 # 砥 # 砭 # 砲 # 硃 # 硫 # 硬 # 硝 # 硯 # 碎 # 碰 # 碗 # 碘 # 碌 # 碉 # 硼 # 碑 # 碟 # 碧 # 碩 # 碳 # 磋 # 磅 # 確 # 磁 # 磊 # 碾 # 磕 # 碼 # 磐 # 磨 # 磚 # 磬 # 磷 # 磺 # 磴 # 磯 # 礁 # 礎 # 礙 # 礦 # 礪 # 礬 # 礫 # 示 # 社 # 祀 # 祁 # 祆 # 祉 # 祈 # 祇 # 祕 # 祠 # 祝 # 祐 # 祖 # 神 # 祚 # 祗 # 祟 # 祥 # 票 # 祭 # 視 # 祺 # 祿 # 禁 # 禎 # 福 # 禍 # 禦 # 禧 # 禪 # 禮 # 禱 # 禹 # 萬 # 禽 # 禾 # 私 # 秀 # 禿 # 秉 # 科 # 秒 # 秋 # 秤 # 秣 # 秦 # 秧 # 租 # 秩 # 移 # 税[稅] # 稍 # 稈 # 程 # 稀 # 稜 # 稟 # 稚 # 稠 # 稔 # 種 # 稱 # 稿 # 稼 # 穀 # 稽 # 稷 # 稻 # 積 # 穎 # 穆 # 穌 # 穗 # 穡 # 穢 # 穫 # 穩 # 穴 # 究 # 空 # 穹 # 穿 # 突 # 窄 # 窈 # 窒 # 窕 # 窘 # 窗 # 窖 # 窟 # 窠 # 窪 # 窩 # 窯 # 窮 # 窺 # 竄 # 竅 # 竇 # 竊 # 立 # 站 # 童 # 竣 # 竭 # 端 # 競 # 竹 # 竺 # 竿 # 竽 # 笆 # 笑 # 笠 # 笨 # 第 # 笛 # 符 # 笙 # 笞 # 等 # 策 # 筆 # 筐 # 筒 # 答 # 筍 # 筋 # 筏 # 筷 # 節 # 筠 # 管 # 箔 # 箕 # 箋 # 筵 # 箝 # 算 # 箏 # 箭 # 篇 # 箱 # 範 # 箴 # 篆 # 篁 # 篙 # 築 # 篤 # 篡 # 篩 # 簇 # 簍 # 篾 # 篷 # 簧 # 簪 # 簡 # 簞 # 簣 # 簾 # 簿 # 簸 # 簽 # 簷 # 簫 # 籃 # 籌 # 籍 # 籟 # 籠 # 籤 # 籬 # 籮 # 籲 # 米 # 粉 # 粒 # 粗 # 粕 # 粟 # 粥 # 粱 # 粳 # 粵 # 粹 # 粽[糉] # 精 # 糊 # 糕 # 糖 # 糠 # 糜 # 糟 # 糞 # 糢 # 糙 # 糧 # 糯 # 系 # 糾 # 紂 # 紅 # 紀 # 紉 # 紇 # 約 # 紡 # 紊 # 紋 # 素 # 索 # 純 # 紐 # 紕 # 紜 # 紗 # 納 # 級 # 紙 # 紛 # 絆 # 絃 # 紮 # 紹 # 紼 # 絀 # 細 # 紳 # 組 # 累 # 終 # 統 # 絞 # 結 # 絨 # 絕 # 紫 # 絮 # 絲 # 絡 # 給 # 絢 # 經 # 絹 # 綑 # 綁 # 綏 # 綻 # 綰 # 綜 # 綾 # 綴 # 綺 # 緒[緖] # 綽 # 網 # 綱 # 緊 # 綠 # 綢 # 綿 # 綵 # 綸 # 維 # 緇 # 締 # 編 # 練 # 緯 # 緻 # 緬 # 緝 # 緘 # 緣 # 線[綫] # 緞 # 緩 # 綞 # 縊 # 縑 # 縈 # 縛 # 縣 # 縮 # 績 # 繆 # 縷 # 縲 # 繃 # 縫 # 總 # 縱 # 繅 # 繁 # 織 # 繕 # 繞 # 繚 # 繫 # 繭 # 繹 # 繩 # 繪 # 繳 # 繡[綉] # 繽 # 辮 # 繼 # 纂 # 纏 # 續 # 纓 # 纖 # 纜 # 缶 # 缸 # 缺 # 缽[鉢] # 罄 # 罈 # 罐 # 罕 # 罔 # 罟 # 置 # 署 # 罩 # 罪 # 罰 # 罵 # 罷 # 罹 # 羅 # 羈 # 羊 # 羌 # 美 # 羔 # 羞 # 羚 # 善 # 羨 # 羣[群] # 義 # 羯 # 羲 # 羶 # 羹 # 羸 # 羽 # 羿 # 翅 # 翁 # 翌 # 翎 # 習 # 翔 # 翕 # 翠 # 翡 # 翟 # 翩 # 翰 # 翱[翺] # 翳 # 翼 # 翹 # 翻 # 耀 # 老 # 考 # 者 # 耆 # 而 # 耐 # 耍 # 耒 # 耘 # 耕 # 耙 # 耗 # 耜 # 耳 # 耶 # 耽 # 耿 # 聊 # 聆 # 聖 # 聘 # 聞 # 聚 # 聱 # 聲 # 聰 # 聯 # 聳 # 職 # 聶 # 聽 # 聾 # 聿 # 肆 # 肄 # 肅 # 肇 # 肉 # 肋 # 肌 # 肓 # 肖 # 肝 # 肘 # 肛 # 肚 # 育 # 肩 # 肪 # 肺 # 肥 # 肢 # 肱 # 股 # 肫 # 肴 # 肯 # 胖 # 胥 # 胚 # 胡 # 胃 # 背 # 胛 # 胎 # 胞 # 胤 # 胰 # 脅 # 胱 # 脂 # 胭 # 胴 # 脆 # 胸 # 胳 # 脈 # 能 # 脊 # 脱[脫] # 脯 # 脖 # 脣[唇] # 脩 # 腕 # 腔 # 腋 # 腑 # 腎 # 脹 # 腆 # 脾 # 腐 # 腱 # 腰 # 腸 # 腥 # 腮 # 腳 # 腫 # 腹 # 腺 # 腦 # 膀 # 膏 # 膈 # 膊 # 腿 # 膝 # 膠 # 膛 # 膜 # 膚 # 膳 # 膩 # 膨 # 臆 # 臃 # 膺 # 臂 # 臀 # 膿 # 膽 # 臉 # 膾 # 臍 # 臏 # 臘 # 臚 # 臟 # 臣 # 卧[臥] # 臧 # 臨 # 自 # 臭 # 至 # 致 # 臻 # 臼 # 臾 # 舀 # 舂 # 舅 # 與 # 興 # 舉[擧] # 舊 # 舌 # 舍 # 舐 # 舒 # 舔 # 舛 # 舜 # 舞 # 舟 # 舢 # 航 # 舫 # 舨 # 般 # 舵 # 舷 # 舶 # 船 # 艇 # 艘 # 艙 # 艦 # 艮 # 良 # 艱 # 色 # 艾 # 芒 # 芋 # 芍 # 芳 # 芝 # 芙 # 芭 # 芽 # 芟 # 芹 # 花 # 芬 # 芥 # 芻 # 苧 # 范 # 茅 # 苣 # 苛 # 苦 # 茄 # 若 # 茂 # 茉 # 苒 # 苗 # 英 # 茁 # 苔 # 苑 # 苞 # 苓 # 苟 # 茫 # 荒 # 荔 # 荊 # 茸 # 茵 # 茴 # 草 # 荏 # 茹 # 茶 # 茗 # 茲 # 荀 # 茱 # 荃 # 莎 # 莞 # 莘 # 荸 # 莢 # 莖 # 莽 # 莫 # 莒 # 莊 # 莓 # 莉 # 莠 # 荷 # 荻 # 荼 # 菩 # 萃 # 菸 # 萍 # 菠 # 菅 # 萋 # 菁 # 華 # 菱 # 著 # 萊 # 菰 # 萌 # 菌 # 菽 # 菲 # 菊 # 萸 # 萎 # 萄 # 菜 # 蒂 # 葷 # 落 # 萱 # 葵 # 葦 # 葫 # 葉 # 葬 # 葛 # 萼 # 萵 # 葱 # 葡 # 董 # 葩 # 蓑 # 蓉 # 蒿 # 蓆 # 蓄 # 蒙 # 蒞 # 蒲 # 蒜 # 蓋 # 蒸 # 蓀 # 蓓 # 蒐 # 蒼 # 蔗 # 蔽 # 蔚 # 蓮 # 蔭 # 蓬 # 蔓 # 蔑 # 蔣 # 蔡 # 蔔 # 蔬 # 蕊 # 蕩 # 蕙 # 蕨 # 蕃 # 蕉 # 蕪 # 薦[荐] # 薪 # 薄 # 蕾 # 薑 # 薔 # 薯 # 薛 # 薇 # 蕭 # 薩 # 藍 # 藉 # 薰 # 藐 # 藏 # 藩 # 藝 # 藪 # 藕 # 藤 # 藥 # 藴[蘊] # 藹 # 蘑 # 藻 # 蘆 # 蘋 # 藺 # 蘇 # 蘭 # 蘚 # 蘸 # 蘿 # 虎 # 虐 # 虔 # 處 # 彪 # 虛 # 虞 # 虜 # 號 # 虧 # 虫 # 虱 # 虯 # 虹 # 蚊 # 蚪 # 蚓 # 蚤 # 蚩 # 蚌 # 蚣 # 蛇 # 蛀 # 蚶 # 蛋 # 蛆 # 蚱 # 蚯 # 蛟 # 蛙 # 蛭 # 蛔 # 蛛 # 蛤 # 蜕[蛻] # 蛹 # 蜇 # 蜃 # 蜈 # 蜀 # 蛾 # 蜂 # 蜓 # 蜚 # 蜿 # 蜜 # 蜻 # 蜢 # 蜥 # 蜴 # 蜘 # 蝕 # 螂 # 蝙 # 蝴 # 蝶 # 蝠 # 蝦 # 蝨 # 蝸 # 蝗 # 蝌 # 螃 # 螟 # 螢 # 螞 # 融 # 蟀 # 蟑 # 螫 # 蟒 # 蟆 # 螳 # 螻 # 螺 # 蟈 # 蟋 # 蟯 # 蟬 # 蟲 # 蟻 # 蠅 # 蠍 # 蟹 # 蠔 # 蠕 # 蠣 # 蠢 # 蠡 # 蠟 # 蠱 # 蠶 # 蠹 # 蠻 # 血 # 行 # 衍 # 術 # 街 # 衙 # 衝 # 衞 # 衡 # 衢 # 衣 # 初 # 表 # 衫 # 袂 # 衰 # 衷 # 袁 # 袒 # 袖 # 被 # 袍 # 袈 # 袞 # 袋 # 袱 # 裁 # 裂 # 裙 # 補 # 裕 # 裟 # 裘 # 裔 # 裝 # 裏[裡] # 裊 # 褂 # 褚 # 裸 # 裨 # 裳 # 裴 # 裹 # 製 # 褐 # 複 # 褓 # 褒[襃] # 褲 # 褪 # 褫 # 褥 # 褶 # 褸 # 褻 # 襄 # 襟 # 襠 # 襖 # 襤 # 襪 # 襯 # 襲 # 西 # 要 # 覃 # 覆 # 見 # 規 # 覓 # 親 # 覦 # 覬 # 覲 # 覺 # 覽 # 觀 # 角 # 解 # 觴 # 觸 # 言 # 計 # 訂 # 訃 # 記 # 訐 # 討 # 訌 # 訕 # 訊 # 託 # 訓 # 訖 # 訪 # 訝 # 訣 # 訥 # 許 # 設 # 訟 # 訛[譌] # 註 # 詠 # 評 # 詞 # 詁 # 詔 # 詛 # 詐 # 詆 # 訴 # 診 # 詫 # 該 # 詳 # 試 # 詩 # 詰 # 誇 # 詼 # 詣 # 誠 # 話 # 誅 # 詭 # 詢 # 詮 # 詬 # 詹 # 説[說] # 誦 # 誌 # 語 # 誣 # 認 # 誡 # 誓 # 誤 # 誥 # 誨 # 誘 # 誑 # 誼 # 諒 # 談 # 諄 # 請 # 諸 # 課 # 誕 # 諉 # 諂 # 調 # 誰 # 論 # 諍 # 諦 # 諺 # 諮 # 諱 # 謀 # 諜 # 諫 # 諧 # 諾 # 謁 # 謂 # 諷 # 諭 # 謎 # 謗 # 謙 # 講 # 謊 # 謠 # 謝 # 謄 # 謨 # 謹 # 謬 # 譜 # 識 # 譁 # 證 # 譚 # 譎 # 譏 # 議 # 譬 # 警 # 譯 # 護 # 譴 # 譽 # 讀 # 變 # 讓 # 讒 # 讖 # 讚 # 谷 # 豁 # 谿 # 豆 # 豈 # 豉 # 豌 # 豎 # 豐 # 豔[艶] # 豕 # 豚 # 象 # 豢 # 豪 # 豬 # 豫 # 豺 # 豹 # 貂 # 貉 # 貌 # 貓 # 貝 # 貞 # 負 # 財 # 貢 # 販 # 責 # 貫 # 貨 # 貪 # 貧 # 貯 # 貳 # 賁 # 費 # 賀 # 貼 # 貴 # 買 # 貽 # 貶 # 貿 # 貸 # 賅 # 資 # 賊 # 賈 # 貲 # 賄 # 賃 # 賂 # 賓 # 賑 # 賒 # 賠 # 賦 # 賤 # 賬 # 賭 # 賢 # 賣 # 賞 # 賜 # 質 # 賴 # 賺 # 賽 # 購 # 贅 # 贈 # 贋 # 贊 # 贏 # 贍 # 贓 # 贖 # 贛 # 赤 # 赧 # 赦 # 赫 # 赭 # 走 # 赴 # 赳 # 起 # 越 # 超 # 趁 # 趙 # 趕 # 趣 # 趟 # 趨 # 足 # 趴 # 趾 # 跎 # 距 # 跋 # 跚 # 跑 # 跌 # 跛 # 跆 # 跡[迹蹟] # 跟 # 跨 # 路 # 跳 # 跺 # 跪 # 跼 # 踫 # 踐 # 踝 # 踢 # 踏 # 踩 # 踟 # 蹄 # 踱 # 踴 # 蹂 # 踹 # 踵 # 蹉 # 蹋 # 蹈 # 蹊 # 蹣 # 蹦 # 蹙 # 蹤[踪] # 蹲 # 蹬 # 蹺 # 躇 # 蹼 # 蹶 # 躂 # 躁 # 躅 # 躉 # 躊 # 躍 # 躑 # 躡 # 躪 # 身 # 躬 # 躭 # 躲 # 躺 # 軀 # 車 # 軋 # 軍 # 軌 # 軒 # 軔 # 軛 # 軟[輭] # 軻 # 軸 # 軼 # 較 # 載 # 軾 # 輊 # 輔 # 輒 # 輕 # 輓 # 輝 # 輛 # 輟 # 輦 # 輩 # 輪 # 輜 # 輻 # 輯 # 輸 # 轄 # 輾 # 轂 # 轅 # 輿 # 轉 # 轍 # 轔 # 轎 # 轟 # 轡 # 辛 # 辜 # 辟 # 辣 # 辦 # 辨 # 辭 # 辯 # 辰 # 辱 # 農 # 迂 # 迅 # 迄 # 巡 # 迎 # 返 # 近 # 述 # 迦 # 迢 # 迪 # 迥 # 迫 # 迤 # 迭 # 迸 # 送 # 逆 # 迷 # 退 # 迺 # 迴 # 逃 # 追 # 逅 # 這 # 通 # 逗 # 連 # 速 # 逝 # 逐 # 逕 # 逍 # 逞 # 造 # 透 # 逢 # 逖 # 逛 # 途 # 逮 # 逵 # 週 # 逸 # 進 # 運 # 遊 # 道 # 遂 # 遍 # 達 # 逼 # 違 # 遐 # 遇 # 遏 # 過 # 遑 # 逾 # 遁 # 遠 # 遘 # 遜 # 遣 # 遙 # 遞 # 適 # 遮 # 遨 # 遭 # 遷 # 遵 # 遴 # 選 # 遲 # 遼 # 遺 # 避 # 遽 # 還 # 邁 # 邂 # 邀 # 邇 # 邊 # 邐 # 邏 # 邑 # 邕 # 邢 # 邪 # 那 # 邦 # 邵 # 邸 # 邱 # 郊 # 郎 # 郁 # 郡 # 部 # 郭 # 都 # 鄂 # 郵 # 鄉 # 鄒 # 鄙 # 鄰 # 鄭 # 鄧 # 鄱 # 酉 # 酋 # 酊 # 酒 # 配 # 酌 # 酗 # 酣 # 酥 # 酬 # 酪 # 酩 # 酵 # 酸 # 酷 # 醇 # 醉 # 醋 # 醃 # 醒 # 醖[醞] # 醣 # 醜 # 醫 # 醬 # 醺 # 釀 # 釁 # 采 # 釉 # 釋 # 里 # 重 # 野 # 量 # 釐 # 金 # 釘 # 針 # 釗 # 釜 # 釵 # 釦 # 釣 # 釧 # 鈕 # 鈣 # 鈍 # 鈔 # 鈉 # 鈞 # 鈐 # 鈎[鉤] # 鈷 # 鉗 # 鈸 # 鉀 # 鈾 # 鉛 # 鉋 # 鉑 # 鈴 # 銀 # 銅 # 銘 # 銖 # 銓 # 銜 # 銬 # 銻 # 鋭[銳] # 鋅 # 鋪 # 銷 # 鋤 # 鋁 # 銼 # 鋒 # 錠 # 錶 # 鋸 # 錳 # 錯 # 錢 # 鋼 # 錫 # 錄 # 錚 # 錐 # 錦 # 鍍 # 鎂 # 錨 # 鍵 # 鍊 # 鍥 # 鍋 # 錘 # 鍾 # 鍬 # 鍛 # 鎔 # 鎊 # 鎮 # 鎖 # 鎢 # 鎳 # 鏡 # 鏑 # 鏟 # 鏃 # 鏖 # 鏈 # 鏢 # 鏗 # 鏜 # 鏘 # 鐘 # 鐃 # 鐮 # 鐳 # 鐵 # 鐺 # 鐸 # 鐲 # 鏽[銹] # 鑄 # 鑑 # 鑒 # 鑣 # 鑠 # 鑲 # 鑰 # 鑾 # 鑼 # 鑽 # 鑿 # 長 # 門 # 閂 # 閃 # 閉 # 閔 # 閏 # 開 # 閑 # 間 # 閒 # 閘 # 閡 # 閨 # 閩 # 閣 # 閥 # 閤 # 閲[閱] # 閭 # 閻 # 闊 # 闋 # 闌 # 闈 # 闆 # 闔 # 闖 # 闐 # 關 # 闡 # 闢 # 阡 # 防 # 阮 # 阱 # 阪 # 阜 # 陀 # 阿 # 阻 # 附 # 限 # 陋 # 陌 # 降 # 院 # 陣 # 陡 # 陝 # 陛 # 除 # 陪 # 陵 # 陳 # 陸 # 陰 # 陶 # 陷 # 隊 # 隋 # 階 # 陽 # 隅 # 隆 # 隍 # 陲 # 隘 # 隔 # 隕 # 隙 # 障 # 際 # 隧 # 隨 # 險 # 隱 # 隴 # 隸 # 隻 # 雀 # 雇 # 雁 # 雅 # 雄 # 集 # 雋 # 雍 # 雉 # 雌 # 雕 # 雖 # 雜 # 雙 # 雛 # 雞 # 難 # 離 # 雨 # 雪 # 雯 # 雲 # 雷 # 電 # 雹 # 零 # 需 # 震 # 霄 # 霆 # 霉 # 霎 # 霑 # 霖 # 霍 # 霓 # 霏 # 霜 # 霞 # 霪 # 霧 # 霸 # 霹 # 露 # 霽 # 霾 # 靄 # 靂 # 靈 # 青 # 靖 # 靛 # 靜 # 非 # 靠 # 靡 # 面 # 靦 # 靨 # 革 # 靶 # 靴 # 靼 # 鞅 # 鞍 # 鞋 # 鞏 # 鞘 # 鞠 # 鞣 # 鞦 # 鞭 # 韃 # 韁 # 韆 # 韋 # 韌[靭] # 韓 # 韜 # 韭 # 音 # 章 # 竟 # 韶 # 韻[韵] # 響 # 頁 # 頂 # 頃 # 項 # 順 # 須 # 預 # 頑 # 頓 # 頒 # 頌 # 頗 # 領 # 頡 # 頰 # 頸 # 頻 # 頭 # 頤 # 頷 # 頹 # 顆 # 額 # 顏 # 題 # 顎 # 類 # 願 # 顛 # 顧 # 顫 # 顯 # 顰 # 顱 # 風 # 颯 # 颱 # 颳 # 颶 # 颺 # 颼 # 飄 # 飛 # 食 # 飢 # 飧 # 飪 # 飯 # 飩 # 飲 # 飭 # 飼 # 飴 # 飽 # 飾 # 餃 # 餅 # 餌 # 餉 # 養 # 餓 # 餒 # 餘 # 餐 # 館 # 餞 # 餛 # 餡 # 餵 # 餿 # 餾 # 餽 # 饅 # 饒 # 饑 # 饜 # 饞 # 首 # 香 # 馥 # 馨 # 馬 # 馮 # 馭 # 馳 # 馱 # 馴 # 駁 # 駝 # 駐 # 駕 # 駟 # 駛 # 駑 # 駒 # 駙 # 駭 # 駢 # 駱 # 騁 # 駿 # 騎 # 騙 # 騖 # 騫 # 騷 # 騰 # 驅 # 驃 # 驀 # 騾 # 驕 # 驚 # 驛 # 驗 # 驟 # 驢 # 驥 # 驪 # 骨 # 骯 # 骰 # 骷 # 骸 # 骼 # 髏 # 髒 # 髓 # 體 # 高 # 髦 # 髮 # 髯 # 髻 # 髭 # 鬃 # 鬆 # 鬍 # 鬚 # 鬢 # 鬥 # 鬧 # 鬨 # 鬱 # 鬼 # 魁 # 魂 # 魅 # 魄 # 魏 # 魔 # 魘 # 魚 # 魷 # 魯 # 鮑 # 鮮 # 鮫 # 鯊 # 鯽 # 鯉 # 鯨 # 鰓 # 鰍 # 鰭 # 鰥 # 鰱 # 鰾 # 鰻 # 鱔 # 鱗 # 鱖 # 鱷 # 鱸 # 鳥 # 鳩 # 鳶 # 鳴 # 鳳 # 鴆 # 鴉 # 鴕 # 鴣 # 鴦 # 鴨 # 鴛 # 鴻 # 鴿 # 鵑 # 鵝 # 鵠 # 鶉 # 鵡 # 鵲 # 鵪 # 鵬 # 鶯 # 鶴 # 鷂 # 鷓 # 鷗 # 鷥 # 鷹 # 鷺 # 鸚 # 鸞 # 鹵 # 鹹 # 鹽 # 鹼 # 鹿 # 麋 # 麒 # 麗 # 麓 # 麝 # 麟 # 麥 # 麩 # 麪 # 麴 # 麻 # 麼 # 麾 # 黃 # 黍 # 黎 # 黏 # 黑 # 墨 # 默 # 黔 # 點 # 黜 # 黝 # 黛 # 黠 # 黨 # 黯 # 黴 # 黷 # 鼈 # 鼇 # 鼎 # 鼓 # 鼕 # 鼙 # 鼠 # 鼬 # 鼴 # 鼻 # 鼾 # 齊 # 齋 # 齒 # 齟 # 齣 # 齡 # 齦 # 齬 # 齪 # 齷 # 齲 # 龍 # 龔 # 龜 [[Category:香港]] meykrnocwb5gt5hs00fyjqw47k4p6i7 Page: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1).jpg 104 1078140 2485437 2056001 2024-10-31T21:38:54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43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1>{{多行合一|詳加|圈點}}唐詩三百首註疏</h1><noinclude></noinclude> 91amx3g6ux20x9t8xq820y1b5xlciei 2485438 2485437 2024-10-31T21:39:07Z Fish bowl 39676 248543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1>{{*|詳加圈點}}唐詩三百首註疏</h1><noinclude></noinclude> kl7ysl43qzlr2m4ndh14z9ih28u4bnu Page: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176).jpg 104 1078141 2485433 2056004 2024-10-31T21:22:46Z Fish bowl 39676 /* 没有文字 */ 248543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0" user="Fish bowl"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1zy2lax5cbm49yywjgkrxghsdz2usf2 Page: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174).jpg 104 1078142 2485436 2056005 2024-10-31T21:37:42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43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2>跋</h2> 唐詩三百首。向無註釋。子弟讀者。往往不得其解。開卷未 見獲益。余註之。原為家塾子弟起見。非敢以示人也。適有 世誼元㑹兄過舍。曰。我非讀書。粗知書理。吾族{{gap|1em}}楓山公 疏易一書。頗聞詳粹。後裔秘不示人。歷數世而仍刼秦灰。 惜哉。君之註。盍公諸世乎。余感是言。將付梓而刋之。四方 {{gap|1em}}君子。其有教我者。則亦余之甚幸也矣。 {{dent|1em|0|時}} {{YL|道光甲午}}年。{{gap|3em}}{{lsp|1em|編|識}}<noinclude></noinclude> 1zgmhn5v08i65ud48o8pmdbe5nm08t7 Page:新青年 第4卷第5號.pdf/56 104 1091762 2485299 2108768 2024-10-31T13:01:26Z RyanYu9921 103344 /* 已校对 */ 248529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RyanYu9921" /></noinclude>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書上寫着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却都笑吟吟的睜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四===  早上,我靜坐了一會。{{專|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我說「老五,對大哥説,我悶得荒,想到園裏走走。」老五不答應,走了;停一會,可就來開了門。  我也不動,研究他們如何擺佈我;知道他們一定不肯放鬆。果然!我大哥引了一個老頭子,慢慢走來;他滿眼兇光,怕我看出,只是低頭向着地,從眼鏡橫邊暗暗看我。大哥說,「今天你彷佛很好。」我說「是的。」大哥說,「今天請{{專|何先生}}來,給你診一診。」我說「可以!」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無非借了看脈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雖然不吃人,膽子卻比他們還壯。伸出兩個拳頭,看他如何下手。老頭子坐着,閉了眼睛,摸了好一會,呆了好一會;便張開他鬼眼睛說,「不要亂想,靜靜的養幾天,就好了。」  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麼好處,怎麼會「好了?」他們這羣人,<noinclude></noinclude> 8kzpiwsswokmtihzi81eyapz6ecml5a Page:新青年 第4卷第5號.pdf/57 104 1091764 2485300 2108771 2024-10-31T13:02:09Z RyanYu9921 103344 /* 已校对 */ 248530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RyanYu9921" /></noinclude>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眞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聲大笑起來,十分快活。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義勇和正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這勇氣正氣鎭壓住了。  但是我有勇氣,他們便越想吃我,沾光一點這勇氣。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五===  這幾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頭子不是劊子手扮的,眞是醫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們的祖師{{專|李時珍}}做的「本草什麼」上,明明寫着人肉可以煎吃;他還能說自己不吃人麼?  至於我家大哥,也毫不寃枉他。他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我那時年紀還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專|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點頭。可見心思是同從前一樣很。旣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麼都易得什麼人都吃得。我從前單聽他講道理,也胡塗過去;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脣邊還抹着<noinclude></noinclude> 3g8lozbf42p0cglknteflc1jh4xj6jp Talk:一默軒遺稿 1 1105100 2485617 2162911 2024-11-01T04:33:2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回复 2485617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0%E9%BB%98%E8%BB%92%E9%81%BA%E7%A8%BF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03:21 (UTC)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936_00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916A_0110_010_002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6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5%B3%AF&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4:33 (UTC) 5ull17w2p1akzpwjqcwenqd8vust5c1 簡易辟瘟方 0 1109084 2485650 2194926 2024-11-01T06:39:28Z Liouxiao 45549 248565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簡易辟瘟方 |author=金順蒙 |author2=劉永貞 |author3=朴世擧 |y=1525 |notes=}}{{Textquality|25%}} {{See|新纂辟瘟方}} {{See|辟疫神方}} {{See|辟瘟新方}} {{醫療}} == [[簡易辟瘟方/序|簡易辟瘟方序]] == {{:簡易辟瘟方/序}} == 疫癘病候 == 其病與時氣温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相似,如有鬼癘之氣,故-{云}-疫癘病。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ref>原字作「{{!|𨒌|⿺辶正}}」</ref>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爲法術以防之。 疫之所興或溝渠不泄,其穢惡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氣,欎發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者,世謂獄溫、傷溫、墓溫、廟溫、社溫、山溫、海溫、家溫、竈溫、歲溫、天溫、地溫等,不可不究。古法用屠蘇酒、務成子螢火元<ref>原字作「{{?|⿱亠儿}}」,通「丸」</ref>、李子建殺鬼煎、老君神明散,皆辟法,惟劉根别傳,令於州治大歲六合處,穿地深三尺,闊亦如之,取淨沙三斛實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此亦消除疫氣之良術。所謂大歲六合者,歲泄氣之所在,故以厭禳。 蘇合香元治鬼氣、時氣、鬼魅。每服四丸,溫水調服,溫酒亦可。老少可服一丸。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凡入瘟疫家,先令開啓門户,以大鍋盛水二-{斗}-于堂中心,用二十圓煎其香,能散疫氣。凡病者各飲一甌後,醫者却入診視,不致相染。 入疫家不相染雄黃研細水調,以筆濃蘸,塗鼻竅中,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後及臨卧時點之。凡瘟家自生惡氣,聞之即上泥丸,散入百脈,轉相傳染。若倉卒無藥,以香油抹鼻端,又以紙撚探鼻,嚏之爲佳。 又方:雄黃,人佩<ref>原字「{{!|𬽳|⿰亻凧}}」</ref>之鬼神不敢近。 香蘇散治四時瘟疫傷寒。 香附子{{*|炒去毛}}四兩,甘草{{*|炙}}一兩,紫蘇葉四兩,陳皮{{*|不去白}}二兩,蒼术{{*|切片米泔浸炒黄}}二两,右為塵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川芎、甘草{{*|灸}}、麻黄{{*|去根}}、乾葛、升麻{{*|去蘆}}、白芷、陳皮、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藥、紫蘇葉各四兩。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七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時疫頭痛增寒壯熱,及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升麻、白芍藥、甘草各一兩,葛根一兩半。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爲度。 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大黃、桔梗、蜀椒、桂心各一兩半,虎杖根一兩一錢,白术一兩八錢,烏頭六錢。右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至大,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其滓三日後還置井中,大辟瘟疫氣。 螢火丸主辟疾病惡氣百鬼。螢火、鬼箭、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礬石燒汁盡各二兩,羖羊角、鍛竈灰、鐵錘柄入鐵處各一兩半。右九味擣篩爲散,以雞子黃、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若從軍,繫腰中勿離身;若家,卦戶中甚辟盗賊。 虎頭殺鬼元辟瘟。虎頭五兩,朱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爲元如彈子大,絳囊盛,繫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庭中燒一元。 神明散辟疫癘。白术、附子{{*|炮去皮}}各二兩,桔梗、細辛各一兩,烏頭{{*|炮去皮}}四兩。右五味麁擣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者,溫酒服方寸,七覆取汗,得吐即差。 *又方:家染時疫,即初病人衣服,浣洗令淨,飯甑上蒸之,即無傳染之患。 *又方:問病於疫家,以右手中指書次字握固。 *又方:常以雞鳴時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可辟百邪惡鬼,令人不病瘟疫。如入病人室,心念三遍尤好。呪曰:「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强。」 *又方:「元梵恢漠」四字朱書,佩之、吞服。 *又方:「{{?|⿱𥫗⿰角會}}{{?|⿱𥫗⿰角付}}{{?|⿱𥫗⿰角甫}}{{?|⿱𥫗⿰角忠}}」等四字朱書,貼門左右邊。 *又方:側栢東向葉,採取乾正,細末,或湯或酒服之。 *又方:新布袋盛赤小豆,沉井二日,舉家各服二十一介。 *又方:松葉細末一匙酒服,日三。 *又方:東向桃枝細剉煮湯,浴之。 *又方:密以艾灸<ref>原字「{{!|𬉹|⿱夕火}}」</ref>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病人知之佳。 *又方:溫蕪菁菹<ref>原字「{{?|⿱艹⿰㕛且}}」</ref>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又方:元日食五辛。葱、韭、蒜、薤、薑名五辛。 *又方:治時行疫癘:苦參二兩擣篩,每服三錢,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頓服即差。又:苦參不拘多少,水煎服差。 *又方:小蒜一升,擣取汁三合,頓服之,不過再作便差。 *又方:仲夏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燒之辟疫氣。或止燒蒼术亦可。 *又方:爆竹辟妖氣。 *又方:端午日以艾爲人安門上辟溫。 *又方:人屎汁{{*|即野人乾松間者佳}}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宜用絕乾者擣末沸湯沃服之。 *又方:婦人月經水亦可。 *又方:五月五日日中,飲菖蒲酒,入雄黃於內,謂之辟除諸疾而禁斷百蟲。 *又方:治溫疫,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大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三七元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正月初上寅日,取廁前草燒中庭,辟瘟氣。 *又方:冬至,赤小豆煮粥食之,辟疫疾。 *又方:歲除夜,積柴於庭燒火,辟災而助陽氣。 逼瘟丹燒之辟瘟疫。白檀香、降真香、馬蹄香、千金草、蒿本、白芷、蒼术各三兩,大黃四兩二錢,黃丹四兩爲衣。右細末,糊元如彈子大,每兩作六丸。 *又方:燒降真香、牛糞、皂莢亦可。 *又方:療寒熱邪氣灸甘草末一錢,小便三合,攪令散服,以差爲度。 *又方:療溫疾山嵐瘴氣,除煩。蒼术細切,不拘多少,米泔浸一宿,焙乾爲末,溫水調服。 *又方:辟瘟疫,馬蹄屑二兩,絳囊帶之,男左女右。 *又方:猪屎治天行熱病黃疸:母猪屎一升,水宿浸,去滓,頓服之。 *又方:雄狐糞燒之,去瘟疫{{*|糞在木石上尖頭堅者是}}。 *又方:獭肉去疫氣溫病,治如食法食之。 *又方:臘雪水治天行時氣瘟疫小溫,服之冰水亦可,蚯蚓汁亦可。 *又方:升麻,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剉一兩,水一升煎,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氣。 == 註釋 == {{Smallrefs}} {{PD-old}} c4o1yj21af4f9qxu5w8ej4j4x2hl8s6 2485653 2485650 2024-11-01T06:57:56Z Liouxiao 45549 248565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簡易辟瘟方 |author=金順蒙 |author2=劉永貞 |author3=朴世擧 |y=1525 |notes=}}{{Textquality|25%}} {{See|新纂辟瘟方}} {{See|辟疫神方}} {{See|辟瘟新方}} {{醫療}} == [[簡易辟瘟方/序|簡易辟瘟方序]] == {{:簡易辟瘟方/序}} == 疫癘病候 == 其病與時氣温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相似,如有鬼癘之氣,故-{云}-疫癘病。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ref>原字作「{{!|𨒌|⿺辶正}}」</ref>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爲法術以防之。 疫之所興或溝渠不泄,其穢惡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氣,欎發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者,世謂獄溫、傷溫、墓溫、廟溫、社溫、山溫、海溫、家溫、竈溫、歲溫、天溫、地溫等,不可不究。古法用屠蘇酒、務成子螢火元<ref>原字作「{{?|⿱亠儿}}」,通「丸」</ref>、李子建殺鬼煎、老君神明散,皆辟法,惟劉根别傳,令於州治大歲六合處,穿地深三尺,闊亦如之,取淨沙三斛實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此亦消除疫氣之良術。所謂大歲六合者,歲泄氣之所在,故以厭禳。 蘇合香元治鬼氣、時氣、鬼魅。每服四丸,溫水調服,溫酒亦可。老少可服一丸。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凡入瘟疫家,先令開啓門户,以大鍋盛水二-{斗}-于堂中心,用二十圓煎其香,能散疫氣。凡病者各飲一甌後,醫者却入診視,不致相染。 入疫家不相染雄黃研細水調,以筆濃蘸,塗鼻竅中,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後及臨卧時點之。凡瘟家自生惡氣,聞之即上泥丸,散入百脈,轉相傳染。若倉卒無藥,以香油抹鼻端,又以紙撚探鼻,嚏之爲佳。 又方:雄黃,人佩<ref>原字「{{!|𬽳|⿰亻凧}}」</ref>之鬼神不敢近。 香蘇散治四時瘟疫傷寒。 香附子{{*|炒去毛}}四兩,甘草{{*|炙}}一兩,紫蘇葉四兩,陳皮{{*|不去白}}二兩,蒼术{{*|切片米泔浸炒黄}}二两,右為塵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川芎、甘草{{*|灸}}、麻黄{{*|去根}}、乾葛、升麻{{*|去蘆}}、白芷、陳皮、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藥、紫蘇葉各四兩。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七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時疫頭痛增寒壯熱,及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升麻、白芍藥、甘草各一兩,葛根一兩半。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爲度。 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大黃、桔梗、蜀椒、桂心各一兩半,虎杖根一兩一錢,白术一兩八錢,烏頭六錢。右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至大,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其滓三日後還置井中,大辟瘟疫氣。 螢火丸主辟疾病惡氣百鬼。螢火、鬼箭、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礬石燒汁盡各二兩,羖羊角、鍛竈灰、鐵錘柄入鐵處各一兩半。右九味擣篩爲散,以雞子黃、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若從軍,繫腰中勿離身;若家,卦戶中甚辟盗賊。 虎頭殺鬼元辟瘟。虎頭五兩,朱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爲元如彈子大,絳囊盛,繫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庭中燒一元。 神明散辟疫癘。白术、附子{{*|炮去皮}}各二兩,桔梗、細辛各一兩,烏頭{{*|炮去皮}}四兩。右五味麁擣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者,溫酒服方寸,七覆取汗,得吐即差。 *又方:家染時疫,即初病人衣服,浣洗令淨,飯甑上蒸之,即無傳染之患。 *又方:問病於疫家,以右手中指書次字握固。 *又方:常以雞鳴時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可辟百邪惡鬼,令人不病瘟疫。如入病人室,心念三遍尤好。呪曰:「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强。」 *又方:「元梵恢漠」四字朱書,佩之、吞服。 *又方:「File:U9c60-var-005.svg|16px|(⿱𥫗⿰角會)]]{{?|⿱𥫗⿰角付}}{{?|⿱𥫗⿰角甫}}{{?|⿱𥫗⿰角忠}}」等四字朱書,貼門左右邊。 *又方:側栢東向葉,採取乾正,細末,或湯或酒服之。 *又方:新布袋盛赤小豆,沉井二日,舉家各服二十一介。 *又方:松葉細末一匙酒服,日三。 *又方:東向桃枝細剉煮湯,浴之。 *又方:密以艾灸<ref>原字「{{!|𬉹|⿱夕火}}」</ref>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病人知之佳。 *又方:溫蕪菁菹<ref>原字「{{?|⿱艹⿰㕛且}}」</ref>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又方:元日食五辛。葱、韭、蒜、薤、薑名五辛。 *又方:治時行疫癘:苦參二兩擣篩,每服三錢,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頓服即差。又:苦參不拘多少,水煎服差。 *又方:小蒜一升,擣取汁三合,頓服之,不過再作便差。 *又方:仲夏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燒之辟疫氣。或止燒蒼术亦可。 *又方:爆竹辟妖氣。 *又方:端午日以艾爲人安門上辟溫。 *又方:人屎汁{{*|即野人乾松間者佳}}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宜用絕乾者擣末沸湯沃服之。 *又方:婦人月經水亦可。 *又方:五月五日日中,飲菖蒲酒,入雄黃於內,謂之辟除諸疾而禁斷百蟲。 *又方:治溫疫,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大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三七元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正月初上寅日,取廁前草燒中庭,辟瘟氣。 *又方:冬至,赤小豆煮粥食之,辟疫疾。 *又方:歲除夜,積柴於庭燒火,辟災而助陽氣。 逼瘟丹燒之辟瘟疫。白檀香、降真香、馬蹄香、千金草、蒿本、白芷、蒼术各三兩,大黃四兩二錢,黃丹四兩爲衣。右細末,糊元如彈子大,每兩作六丸。 *又方:燒降真香、牛糞、皂莢亦可。 *又方:療寒熱邪氣灸甘草末一錢,小便三合,攪令散服,以差爲度。 *又方:療溫疾山嵐瘴氣,除煩。蒼术細切,不拘多少,米泔浸一宿,焙乾爲末,溫水調服。 *又方:辟瘟疫,馬蹄屑二兩,絳囊帶之,男左女右。 *又方:猪屎治天行熱病黃疸:母猪屎一升,水宿浸,去滓,頓服之。 *又方:雄狐糞燒之,去瘟疫{{*|糞在木石上尖頭堅者是}}。 *又方:獭肉去疫氣溫病,治如食法食之。 *又方:臘雪水治天行時氣瘟疫小溫,服之冰水亦可,蚯蚓汁亦可。 *又方:升麻,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剉一兩,水一升煎,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氣。 == 註釋 == {{Smallrefs}} {{PD-old}} phfzgwawmgb3sm4yvlrtym7d1umuwrl 2485654 2485653 2024-11-01T06:58:18Z Liouxiao 45549 248565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簡易辟瘟方 |author=金順蒙 |author2=劉永貞 |author3=朴世擧 |y=1525 |notes=}}{{Textquality|25%}} {{See|新纂辟瘟方}} {{See|辟疫神方}} {{See|辟瘟新方}} {{醫療}} == [[簡易辟瘟方/序|簡易辟瘟方序]] == {{:簡易辟瘟方/序}} == 疫癘病候 == 其病與時氣温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相似,如有鬼癘之氣,故-{云}-疫癘病。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ref>原字作「{{!|𨒌|⿺辶正}}」</ref>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爲法術以防之。 疫之所興或溝渠不泄,其穢惡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氣,欎發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者,世謂獄溫、傷溫、墓溫、廟溫、社溫、山溫、海溫、家溫、竈溫、歲溫、天溫、地溫等,不可不究。古法用屠蘇酒、務成子螢火元<ref>原字作「{{?|⿱亠儿}}」,通「丸」</ref>、李子建殺鬼煎、老君神明散,皆辟法,惟劉根别傳,令於州治大歲六合處,穿地深三尺,闊亦如之,取淨沙三斛實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此亦消除疫氣之良術。所謂大歲六合者,歲泄氣之所在,故以厭禳。 蘇合香元治鬼氣、時氣、鬼魅。每服四丸,溫水調服,溫酒亦可。老少可服一丸。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凡入瘟疫家,先令開啓門户,以大鍋盛水二-{斗}-于堂中心,用二十圓煎其香,能散疫氣。凡病者各飲一甌後,醫者却入診視,不致相染。 入疫家不相染雄黃研細水調,以筆濃蘸,塗鼻竅中,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後及臨卧時點之。凡瘟家自生惡氣,聞之即上泥丸,散入百脈,轉相傳染。若倉卒無藥,以香油抹鼻端,又以紙撚探鼻,嚏之爲佳。 又方:雄黃,人佩<ref>原字「{{!|𬽳|⿰亻凧}}」</ref>之鬼神不敢近。 香蘇散治四時瘟疫傷寒。 香附子{{*|炒去毛}}四兩,甘草{{*|炙}}一兩,紫蘇葉四兩,陳皮{{*|不去白}}二兩,蒼术{{*|切片米泔浸炒黄}}二两,右為塵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川芎、甘草{{*|灸}}、麻黄{{*|去根}}、乾葛、升麻{{*|去蘆}}、白芷、陳皮、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藥、紫蘇葉各四兩。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七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時疫頭痛增寒壯熱,及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升麻、白芍藥、甘草各一兩,葛根一兩半。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爲度。 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大黃、桔梗、蜀椒、桂心各一兩半,虎杖根一兩一錢,白术一兩八錢,烏頭六錢。右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至大,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其滓三日後還置井中,大辟瘟疫氣。 螢火丸主辟疾病惡氣百鬼。螢火、鬼箭、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礬石燒汁盡各二兩,羖羊角、鍛竈灰、鐵錘柄入鐵處各一兩半。右九味擣篩爲散,以雞子黃、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若從軍,繫腰中勿離身;若家,卦戶中甚辟盗賊。 虎頭殺鬼元辟瘟。虎頭五兩,朱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爲元如彈子大,絳囊盛,繫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庭中燒一元。 神明散辟疫癘。白术、附子{{*|炮去皮}}各二兩,桔梗、細辛各一兩,烏頭{{*|炮去皮}}四兩。右五味麁擣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者,溫酒服方寸,七覆取汗,得吐即差。 *又方:家染時疫,即初病人衣服,浣洗令淨,飯甑上蒸之,即無傳染之患。 *又方:問病於疫家,以右手中指書次字握固。 *又方:常以雞鳴時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可辟百邪惡鬼,令人不病瘟疫。如入病人室,心念三遍尤好。呪曰:「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强。」 *又方:「元梵恢漠」四字朱書,佩之、吞服。 *又方:「[[File:U9c60-var-005.svg|16px|(⿱𥫗⿰角會)]]{{?|⿱𥫗⿰角付}}{{?|⿱𥫗⿰角甫}}{{?|⿱𥫗⿰角忠}}」等四字朱書,貼門左右邊。 *又方:側栢東向葉,採取乾正,細末,或湯或酒服之。 *又方:新布袋盛赤小豆,沉井二日,舉家各服二十一介。 *又方:松葉細末一匙酒服,日三。 *又方:東向桃枝細剉煮湯,浴之。 *又方:密以艾灸<ref>原字「{{!|𬉹|⿱夕火}}」</ref>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病人知之佳。 *又方:溫蕪菁菹<ref>原字「{{?|⿱艹⿰㕛且}}」</ref>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又方:元日食五辛。葱、韭、蒜、薤、薑名五辛。 *又方:治時行疫癘:苦參二兩擣篩,每服三錢,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頓服即差。又:苦參不拘多少,水煎服差。 *又方:小蒜一升,擣取汁三合,頓服之,不過再作便差。 *又方:仲夏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燒之辟疫氣。或止燒蒼术亦可。 *又方:爆竹辟妖氣。 *又方:端午日以艾爲人安門上辟溫。 *又方:人屎汁{{*|即野人乾松間者佳}}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宜用絕乾者擣末沸湯沃服之。 *又方:婦人月經水亦可。 *又方:五月五日日中,飲菖蒲酒,入雄黃於內,謂之辟除諸疾而禁斷百蟲。 *又方:治溫疫,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大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三七元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正月初上寅日,取廁前草燒中庭,辟瘟氣。 *又方:冬至,赤小豆煮粥食之,辟疫疾。 *又方:歲除夜,積柴於庭燒火,辟災而助陽氣。 逼瘟丹燒之辟瘟疫。白檀香、降真香、馬蹄香、千金草、蒿本、白芷、蒼术各三兩,大黃四兩二錢,黃丹四兩爲衣。右細末,糊元如彈子大,每兩作六丸。 *又方:燒降真香、牛糞、皂莢亦可。 *又方:療寒熱邪氣灸甘草末一錢,小便三合,攪令散服,以差爲度。 *又方:療溫疾山嵐瘴氣,除煩。蒼术細切,不拘多少,米泔浸一宿,焙乾爲末,溫水調服。 *又方:辟瘟疫,馬蹄屑二兩,絳囊帶之,男左女右。 *又方:猪屎治天行熱病黃疸:母猪屎一升,水宿浸,去滓,頓服之。 *又方:雄狐糞燒之,去瘟疫{{*|糞在木石上尖頭堅者是}}。 *又方:獭肉去疫氣溫病,治如食法食之。 *又方:臘雪水治天行時氣瘟疫小溫,服之冰水亦可,蚯蚓汁亦可。 *又方:升麻,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剉一兩,水一升煎,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氣。 == 註釋 == {{Smallrefs}} {{PD-old}} gn1mtvpov6ualpwjbdkeww6fly33acm 2485679 2485654 2024-11-01T11:49:39Z Liouxiao 45549 248567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簡易辟瘟方 |author=金順蒙 |author2=劉永貞 |author3=朴世擧 |y=1525 |notes=}}{{Textquality|25%}} {{See|新纂辟瘟方}} {{See|辟疫神方}} {{See|辟瘟新方}} {{醫療}} == [[簡易辟瘟方/序|簡易辟瘟方序]] == {{:簡易辟瘟方/序}} == 疫癘病候 == 其病與時氣温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相似,如有鬼癘之氣,故-{云}-疫癘病。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ref>原字作「{{!|𨒌|⿺辶正}}」</ref>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爲法術以防之。 疫之所興或溝渠不泄,其穢惡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氣,欎發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者,世謂獄溫、傷溫、墓溫、廟溫、社溫、山溫、海溫、家溫、竈溫、歲溫、天溫、地溫等,不可不究。古法用屠蘇酒、務成子螢火元<ref>原字作「{{?|⿱亠儿}}」,通「丸」</ref>、李子建殺鬼煎、老君神明散,皆辟法,惟劉根别傳,令於州治大歲六合處,穿地深三尺,闊亦如之,取淨沙三斛實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此亦消除疫氣之良術。所謂大歲六合者,歲泄氣之所在,故以厭禳。 蘇合香元治鬼氣、時氣、鬼魅。每服四丸,溫水調服,溫酒亦可。老少可服一丸。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凡入瘟疫家,先令開啓門户,以大鍋盛水二-{斗}-于堂中心,用二十圓煎其香,能散疫氣。凡病者各飲一甌後,醫者却入診視,不致相染。 入疫家不相染雄黃研細水調,以筆濃蘸,塗鼻竅中,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後及臨卧時點之。凡瘟家自生惡氣,聞之即上泥丸,散入百脈,轉相傳染。若倉卒無藥,以香油抹鼻端,又以紙撚探鼻,嚏之爲佳。 又方:雄黃,人佩<ref>原字「{{!|𬽳|⿰亻凧}}」</ref>之鬼神不敢近。 香蘇散治四時瘟疫傷寒。 香附子{{*|炒去毛}}四兩,甘草{{*|炙}}一兩,紫蘇葉四兩,陳皮{{*|不去白}}二兩,蒼术{{*|切片米泔浸炒黄}}二两,右為塵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川芎、甘草{{*|灸}}、麻黄{{*|去根}}、乾葛、升麻{{*|去蘆}}、白芷、陳皮、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藥、紫蘇葉各四兩。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七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時疫頭痛增寒壯熱,及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升麻、白芍藥、甘草各一兩,葛根一兩半。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爲度。 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大黃、桔梗、蜀椒、桂心各一兩半,虎杖根一兩一錢,白术一兩八錢,烏頭六錢。右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至大,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其滓三日後還置井中,大辟瘟疫氣。 螢火丸主辟疾病惡氣百鬼。螢火、鬼箭、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礬石燒汁盡各二兩,羖羊角、鍛竈灰、鐵錘柄入鐵處各一兩半。右九味擣篩爲散,以雞子黃、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若從軍,繫腰中勿離身;若家,卦戶中甚辟盗賊。 虎頭殺鬼元辟瘟。虎頭五兩,朱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爲元如彈子大,絳囊盛,繫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庭中燒一元。 神明散辟疫癘。白术、附子{{*|炮去皮}}各二兩,桔梗、細辛各一兩,烏頭{{*|炮去皮}}四兩。右五味麁擣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者,溫酒服方寸,七覆取汗,得吐即差。 *又方:家染時疫,即初病人衣服,浣洗令淨,飯甑上蒸之,即無傳染之患。 *又方:問病於疫家,以右手中指書次字握固。 *又方:常以雞鳴時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可辟百邪惡鬼,令人不病瘟疫。如入病人室,心念三遍尤好。呪曰:「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强。」 *又方:「元梵恢漠」四字朱書,佩之、吞服。 *又方:「[[File:U9c60-var-005.svg|16px|(⿱𥫗⿰角會)]][[File:U2b673-var-002.svg|16px|𫙳(⿱𥫗⿰角付)]]{{?|⿱𥫗⿰角甫}}{{?|⿱𥫗⿰角忠}}」等四字朱書,貼門左右邊。 *又方:側栢東向葉,採取乾正,細末,或湯或酒服之。 *又方:新布袋盛赤小豆,沉井二日,舉家各服二十一介。 *又方:松葉細末一匙酒服,日三。 *又方:東向桃枝細剉煮湯,浴之。 *又方:密以艾灸<ref>原字「{{!|𬉹|⿱夕火}}」</ref>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病人知之佳。 *又方:溫蕪菁菹<ref>原字「{{?|⿱艹⿰㕛且}}」</ref>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又方:元日食五辛。葱、韭、蒜、薤、薑名五辛。 *又方:治時行疫癘:苦參二兩擣篩,每服三錢,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頓服即差。又:苦參不拘多少,水煎服差。 *又方:小蒜一升,擣取汁三合,頓服之,不過再作便差。 *又方:仲夏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燒之辟疫氣。或止燒蒼术亦可。 *又方:爆竹辟妖氣。 *又方:端午日以艾爲人安門上辟溫。 *又方:人屎汁{{*|即野人乾松間者佳}}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宜用絕乾者擣末沸湯沃服之。 *又方:婦人月經水亦可。 *又方:五月五日日中,飲菖蒲酒,入雄黃於內,謂之辟除諸疾而禁斷百蟲。 *又方:治溫疫,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大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三七元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正月初上寅日,取廁前草燒中庭,辟瘟氣。 *又方:冬至,赤小豆煮粥食之,辟疫疾。 *又方:歲除夜,積柴於庭燒火,辟災而助陽氣。 逼瘟丹燒之辟瘟疫。白檀香、降真香、馬蹄香、千金草、蒿本、白芷、蒼术各三兩,大黃四兩二錢,黃丹四兩爲衣。右細末,糊元如彈子大,每兩作六丸。 *又方:燒降真香、牛糞、皂莢亦可。 *又方:療寒熱邪氣灸甘草末一錢,小便三合,攪令散服,以差爲度。 *又方:療溫疾山嵐瘴氣,除煩。蒼术細切,不拘多少,米泔浸一宿,焙乾爲末,溫水調服。 *又方:辟瘟疫,馬蹄屑二兩,絳囊帶之,男左女右。 *又方:猪屎治天行熱病黃疸:母猪屎一升,水宿浸,去滓,頓服之。 *又方:雄狐糞燒之,去瘟疫{{*|糞在木石上尖頭堅者是}}。 *又方:獭肉去疫氣溫病,治如食法食之。 *又方:臘雪水治天行時氣瘟疫小溫,服之冰水亦可,蚯蚓汁亦可。 *又方:升麻,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剉一兩,水一升煎,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氣。 == 註釋 == {{Smallrefs}} {{PD-old}} q73lvtalm0fc3tw6kwq9qa0vpux7oem User:Blahhmosh/未录入 2 1115778 2485621 2484872 2024-11-01T04:39:45Z Blahhmosh 79595 2485621 wikitext text/x-wiki *一峯文集 (李鎭萬) **美國伯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 *一峯文集 (趙錫晦)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29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8%B6%99%E9%8C%AB%E6%99%A6&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松坡集 (金濟奎)]] *[[松坡集 (李淸欽)]] **(以上兩條)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松坡&category=고문헌 *松坡集 1982 金琤 *戎垣必備 1813 朴宗慶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Z.1813.0000-20140422.TOYO_1584 *[[忍齋集 (洪暹)]] *[[忍齋集 (李希楙)]] *[[忍齋集 (申𫕵)]]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636_00 *[[忍齋集 (鄭重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鄭重稷&category=고문헌 *[[忍齋遺集 (金宇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金宇漢# *[[忍齋遺集 (申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78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08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申埰# *滄洲遺稿 (李烱胤)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C%A3%BC+%EC%9C%A0%EA%B3%A0+%EC%9D%B4%EA%B2%BD%EC%9C%A4# *滄洲遺稿 (鄭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73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C%A3%BC+%EC%9C%A0%EA%B3%A0+%EC%A0%95%EC%83%81# *松谷詩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8%B0%B7&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大東韻府群玉 1836 權文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4%A7%E6%9D%B1%E9%9F%BB%E5%BA%9C%E7%BE%A4%E7%8E%8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D.1798.0000-20090713.AS_BC_2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60 *淸溪集 具喜 **延世大學校圖書館 *聯芳集 趙正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231 *南谷先生集 趙正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2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8%B0%B7%E5%85%88%E7%94%9F%E9%9B%86# *鐵城聯芳集 李嵒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C%B2%A0%EC%84%B1%EC%97%B0%EB%B0%A9%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40421.TOYO_142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89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53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35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69_00 *[[松潭集 (李榮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317_00 *[[晦堂集 (尹膺善)]] *[[晦堂集 (張錫英)]] *[[晦堂集 (玄翼洙)]] *松江歌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6%B1%9F%E6%AD%8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DE000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79_00 *豈有此理 *皇明四朝成仁錄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658685&remap=gb *兩肉緣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16601 *株林野史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00601 *鬧花叢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67226 *載花船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99769 *邪學懲義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崇實活泉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地球典要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經界策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台溪先生續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B0%E6%BA%AA%E5%85%88%E7%94%9F%E7%BA%8C%E9%9B%86# *四雅子遺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insiteschStr=&schQuery=&mainSrchField=1&kwd=%E6%98%A5%E6%B2%BC%E5%AD%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37 *白江先生年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9%BD%E6%B1%9F%E5%85%88%E7%94%9F%E5%B9%B4%E8%AD%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44 *[[靜觀齋集 (朴文健)]] *牛溪先生年譜補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89%9B%E6%BA%AA&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竹陰先生集 (李萬榮)]] *晴沙先生文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9%B4%E6%B2%9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一齋集 (金性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9%BD%8B&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九云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95645 *[[雪樵遺稿 (王乃新)]] *[[玄谷集 (柳永善)]] *[[獨谷先生遺集]] **藏於成均館大學尊經閣圖書館 *[[慵隱集]] 俞大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A1%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pg 279) *[[巾衍藏]] 沈敬澤 *[[嶧陽先生文集]] 鄭惟明 **https://archive.aks.ac.kr/viewer/viewer.do?itemId=book#imgnode.do?itemId=book&gubun=booktree&upPath=01%5E0150%5EL015019%5EL015019F01%5EL015019F0104%5EG002%2BAKS%2BKSM-WC.0000.0000-20101008.B013a_023_00191_YYY&dataId=G002%2BAKS%2BKSM-WC.0000.0000-20101008.B013a_023_00191_YYY-IMG.001.jpg%5EG002%2BAKS%2BKSM-WC.0000.0000-20101008.B013a_023_00191_YYY (只有卷一) *[[玉溪先生文集 (潘佑亨)]] *[[玉溪先生文集 (金命欽)]] *[[桑村集]] 金自粹 *[[淸江先生續集]] 李濟臣 **(冊四、五)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08 *[[玉峯集 (權暐)]] *[[漁村先生文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765 *[[西原世稿 (鄭逑)]]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西原世稿 (韓楨國)]] *[[西原世稿 (鄭允偉)]] *[[西原世稿 (郭萬胄)]] **(以上三項)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5%8E%9F%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石川集 (林億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51_00 *[[石川先生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F%B3%E5%B7%9D%E5%85%88%E7%94%9F%E9%9B%86# *[[陽谷先生文集]] *[[陽谷先生續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9%99%BD%E8%B0%B7&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8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46_00 *[[惕若齋先生文集]] (鄭東(王+詹)) 18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23 *[[復齋集 (魏啓玟)]]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1948.0000-20090724.RICH_0816 *[[復齋集 (李彙濬)]] *[[復齋集 (張泰欽)]] (以上兩文獻均在以下連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BE%A9%E9%BD%8B&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皇朝經世文編]] 賀長齡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0896 *[[西山集 (張能鱗)]]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626 *[[西山集 (金興洛)]]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4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5%B1%B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西山集 (柳自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5%B1%B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心菴遺稿 (梁啓黙)]] *[[孤舟集 (李徵慶)]]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521 *[[西河集 (崔錫鼎)]] *[[龍溪遺稿 (李榮元)]] *[[龍溪遺稿 (南道弘)]] *[[龍溪遺稿 (朴弘一)]] *[[寒泉遺稿 (並河寒泉)]] **https://kokusho.nijl.ac.jp/biblio/100365051/1?ln=ja *[[梅溪集 (鄭鐸)]] *[[晚悔集 (安景時)]] *[[晩軒集 (申熲)]] *[[晚悟集 (鄭樟)]] *[[晚悟集 (崔廷翰)]] *[[晚悟集 (吳命厚)]] *[[晩翠亭遺稿 (宋之璟)]] *[[屯菴集 (金必泰)]] *[[杜谷集 (高應陟)]] *[[東巖集 (權省吾)]] *[[遯菴全集]] *[[東溟集 (黃中允)]] *[[東里集 (金照)]] *[[東溪集 (朴萬鼎)]] *[[東溪集 (柳晉成)]] *[[東岡遺稿 (吳大夏)]] *[[大溪集 (李周楨)]] *[[鶴臯集 (李周燮)]] *[[鶴臯集 (鄭一鎭)]] *[[鶴臯集 (李奎憲)]] *[[農隱遺稿 (李鍾崑)]] *[[農山集 (郭冕圭)]] *[[農山集 (李匡德)]] *[[農山集 (張升澤)]] *[[農山集 (鄭冕圭)]] *[[訥菴集 (吳衡弼)]] *[[訥菴集 (金漢英)]] *[[蘆溪集 (金載顯)]] *[[南川先生文集 (李道默)]] *[[南溪集 (康應哲)]] *[[南溪集 (李實之)]] *[[南磵集 (羅海鳳)]] *[[南磵集 (柳東淵)]] *[[懶齋集 (李爾長)]] *[[懶隱集 (李玄亮)]] *[[錦南集 (朴奎陽)]] *[[近庵集 (朴寅燮)]] *[[近庵集 (朴載祐)]] *[[近庵集 (崔鋈)]] *[[克齋集 (宋炳瓘)]] *[[克齋集 (黃基道)]] *[[龜村集 (李德溫)]] *[[龜村集 (趙炳寬)]] *[[菊潭集 (張敬文)]] *[[菊潭集 (周宰成)]] *[[菊潭集 (河鎭伯)]] *[[果齋集 (朴海奎)]] *[[顧齋集 (李炳殷)]] *[[顧齋集 (河景賢)]] *[[敬齋集 (李瀣)]] *[[敬齋集 (南秀文)]] *[[敬齋集 (金重南)]] *[[剛齋集 (李起完)]] *[[剛齋集 (鄭再玄)]] *[[覺齋先生文集 (申泰求)]] *[[覺齋先生文集 (權參鉉)]] *[[艮齋集 (蔡徵休)]] *[[龜巖集 (黃孝恭)]] *[[龜巖集 (金忠甲)]] *[[重廣會史]] *[[旅菴全書]] **https://jsg.aks.ac.kr/search/list?q=query%7C%EC%97%AC%EC%95%94%EC%A0%84%EC%84%9C&secId=SJ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03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7%AC%EC%95%94%EC%A0%84%EC%84%9C **Wikimedia *[[新安世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6%B0%E5%AE%89%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馬太傳福音書]]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276150203941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274230203941 *[[真理易知]] 麥嘉締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真理易知 *[[地理全志]] 慕維廉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561550203941 *[[遐域瑣談]] (異域瑣談 西域聞見錄) 七十一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068350203941 *[[化學鑒原]] 傅蘭雅 translator 徐壽 *[[化學鑒原續編]] translator 徐壽 *[[化學鑒原補編]] translator 徐壽 *[[化學考質]] translators 徐壽 *[[化學求數]] translators 徐壽 *[[西藝知新]] translators 徐壽 *[[法律醫學]] translators 徐壽 *[[汽機發軔]] translators 徐壽 偉烈亞 *[[内科新説]]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内科新説 *[[婦嬰新説]]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婦嬰新説 *[[西醫略論]]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西醫略論 *[[全體新論]]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全體新論 *[[呂氏鄉約]]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1159 *[[頖村致祭時日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6%A0%E5%8D%97%E8%B3%93%E8%88%88%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251 *[[奎章閣志初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0_00 *[[中和齋先生實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5 *[[明紀輯略]] 朱璘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0201530203941 *[[盆城金氏世孝圖]] 金學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474 *[[西槎匯草]] 龔輝 明 **https://www.loc.gov/item/2012402100/ *[[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4897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江湖紀聞]]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新刊分類江湖紀聞 *[[孝明世子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320_00 *[[貞純王后國恤謄錄]] (冊一) *[[純元王后國恤謄錄]] (冊二) *[[哲宗國恤謄錄]] (冊三) *[[哲仁王后國恤謄錄]] (冊四)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7_00 *[[金氏溯源錄]] *[[武當嘉慶圖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504624 **http://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107/c1070965.htm#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武當嘉慶圖 *[[紀錄彙編]] 陳于廷 明 1617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1117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79040890203941 *[[海運詳考]] 明 王宗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CL-04592_海運詳考.pdf *[[佚存叢書]] 林衡 *[[里耶秦簡]] 秦 **http://www.wenqujingdian.com/Public/editor/attached/file/20180805/20180805195521_66867.pdf *[[篆隸萬象名義]] 空海 **https://www.iiif.ku-orcas.kansai-u.ac.jp/books/202230678#?page=1 *[[崢霄舘評定通俗演義型世言]] 陸人龍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74409 *[[刑部奏議]] 明 蕭大亨 **藏於名古屋市蓬左文庫 *[[督戎疏紀]] 明 李守錡 **藏於京都大學圖書館 *[[錦繡衣]]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68736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錦繡衣 *[[人間樂]]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86976 *[[玉支璣]]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95946 *[[海上花魅影]]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01282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海上花魅影_醒世艷情長篇說部 *[[雙和歡]]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0434 *[[警世鐘合編]] 余好辯、伍憤時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379 *[[茂邊紀事]] 朱紈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茂邊紀事 *[[忠淸監營憲公廳所任申某防僞私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TM16495_00 *[[忠淸監營軍需所用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6513_00 *[[錦營啓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2_00 *[[鐵冶金學]] 胡庶華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鐵冶金學 *[[倭訓類林]] 海北若冲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倭訓類林 *[[類林新咏]] 姚之駰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類林新咏 *[[崔東壁遺書]] 崔述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91403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崔東壁遺書 *[[類林]] 于立政 *[[類林雜說]] 王朋壽 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698 *[[園冶]] 計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園冶 *[[月令章句]] 蔡邕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7967 *[[魏氏家藏方]] 魏峴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魏氏家藏方 *[[昭代明良錄]] 童時明 **https://www.loc.gov/item/201240218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昭代明良錄 *[[昭代全書]] 黄光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昭代典則 *[[御製詩]]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235-242) *[[御製諭朝參日入庭百官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227-234) *[[各道身軍布舊還蕩減摠數後錄]]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75-224) *[[王世子冊禮後各道身軍布折半蕩減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69-174) *[[王世子冊禮後各道身軍布折半蕩減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57-162) *[[諭咸鏡道南關北關大小士民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37-144) *[[諭原春道嶺東嶺西大小士民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27-136) *[[諭慶尙道觀察使及賑邑守令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87-92) *[[諭京畿洪忠道監司守令等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81-86) *[[諭湖西大小民人等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49-56) *[[諭海西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39-48) *[[諭京畿大小民人等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33-38) *[[諭濟州大靜旌義等邑父老民人書]]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5-32) *[[全浙兵制考]] 明 侯繼高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全浙兵制考 *[[日本一鑑]] 明 鄭舜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日本一鑒 *[[甓餘雜集]] 明 朱紈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甓餘雜集 *[[六書精蘊]] 明 魏校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531 *[[皇明泳化類編]] 明 鄧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106483 *[[榕陰新檢]] 明 徐{{!|𤊹|⿰火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053 *[[聖學心法]] 明 朱棣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890 *[[箋註唐賢絕句三體詩法]] 宋 周弼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0722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箋註唐賢絕句三體詩法 *[[詳説古文真寶大全]] 宋 黃堅?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719/index.html *[[魏忠賢小說斥奸書]] 明 陸雲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魏忠賢小說斥奸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10952 *[[頌天臚筆]] 金日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頌天臚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177 *[[皇明詔制]](明)孔貞運、胡正言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皇明詔制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759 *[[異物志]]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異物志 *[[醫要集覽]]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醫要集覽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醫要集覽九種 *[[少微家塾點校附音通鑑節要]] 明 江贄、史炤、王逢、劉剡、劉文壽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071 *[[袁氏痘疹叢書]] 明 袁顥、(明)袁祥、袁仁、(明)袁了凡、袁錫夀、袁天啟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955 *[[通鑒總類]] 明 159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通鑒總類 *[[縉紳全本]]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縉紳全本 *[[天鑒錄]]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C892-411999030999-148789_天鑒錄.pdf *[[東林同難錄]] 楊坤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東林同難錄 *[[東林點將錄]] 王紹徽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東林點將錄 *[[御世仁風]] 金忠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御世仁風 *[[雲崗選稿]] 龔用卿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雲岡選稿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雲崗選稿 *[[鐫黃離草]] 郭正域 **https://www.loc.gov/item/2012402959/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2000002012 *[[鐫蒼霞草]] 葉向高 趙邦柱(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4282 *[[通鑒直解]] 張居正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30563 *[[古今韻會舉要小補]] (韻會小補) 方日升 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226 *[[海篇直音]] 章黼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86085&remap=gb *[[皇明典禮志]] 郭正域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1272 *[[帝鑒圖說]] 張居正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帝鑑圖說 *[[閨範圖說]] 呂坤 明 **https://dpul.princeton.edu/eastasian/catalog/b5644v196 *[[人鏡陽秋]] 汪廷訥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人鏡陽秋 *[[明紀編年]] 鐘惺 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302_XXX *[[崔府君祠錄]] 鄭烺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48848&page=30 *[[敦煌掇瑣]] 刘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敦煌掇瑣 **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9900009659/reader *[[涉亭遺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73 *[[古鮮冊譜]] *[[淸風世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5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淸風世稿# *[[魏家世稿]] *[[濟州啓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9_00 *[[儒胥必知]]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8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0908.C0701_001_0015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1030.C1003_001_00243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儒胥必知&category=고문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8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8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1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6_00 *[[新式儒胥必知]] 黃泌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新式儒胥必知&category=고문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7_00 *[[一丫堂遺稿]] 李會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987 *[[一愚遺稿]] 崔悌默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一玉遺稿]] 鄭圭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0%E7%8E%89%E9%81%BA%E7%A8%BF *[[一石遺稿 (朴惟棟)]]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一石遺稿 (崔炳夏)]]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一軒遺稿]] 河海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8%BB%92%E9%81%BA%E7%A8%BF# *[[一默軒遺稿]] 趙正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0%E9%BB%98%E8%BB%92%E9%81%BA%E7%A8%BF *[[丁未傳信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39_00 *[[丁酉式年司馬榜目 (1717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31_00 *[[丁酉式年司馬榜目 (1811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5_00 *[[七峯咸先生遺稿]] 咸軒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48 *[[七峰遺稿]] 成壽益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3.0000-20090728.RICH_1121&pageNum= *[[七政百中曆]] *[[七政算內篇丁卯年交食假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88_00 *[[三友堂遺稿]] 李齊白 **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三國史節要]] 盧思愼 李娎 李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713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5%9C%8B%E5%8F%B2%E7%AF%80%E8%A6%8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三壺遺稿]] 李元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40_00 *[[三安堂遺稿]] 郭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26 *[[三山遺稿]] 權基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82%BC%EC%82%B0%EC%9C%A0%EA%B3%A0 *[[三峯先生心氣理三篇]] 鄭道傳 權近 *[[三巖遺稿]] 朴以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C%B4%E4%BB%A5%E8%AC%99# *[[三患齋遺稿]] 蔡之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37_00 *[[三憂堂實記]] 文益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56_00 *[[三朝寶鑑]] *[[三梅堂遺稿]] 丁鎰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6%A2%85%E5%A0%82%E9%81%BA%E7%A8%BF# *[[三槐堂遺稿]] 鄭得命 from 鷄林鄭氏世稿 *[[鷄林鄭氏世稿]] 鄭瑄鎬 鄭敬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鷄林鄭氏世稿&category=고문헌 *[[三樂堂遺稿]]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三淵先生年譜]] 金洙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6%B7%B5%E5%85%88%E7%94%9F%E5%B9%B4%E8%AD%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三班十世譜]] *[[三留齋遺稿]] 金義行 **藏於奎章閣、國史編纂委員會圖書館 *[[三登公遺稿]] 李{{!|𡹘|⿱⿰户攵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9%E7%99%BB%E5%85%AC%E9%81%BA%E7%A8%BF *[[三益堂遺稿]] 申智立 **書在啓明大學圖書館 *[[三省齋遺稿]] 蘇相說 **書在檀國大學圖書館 *[[三禮錄]] 趙時範 金秀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58 *[[三節遺稿]] 尹暹 尹棨 尹集 尹以明 宋時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BC%EC%A0%88%EC%9C%A0%EA%B3%A0# *[[三綱錄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7%B6%B1%E9%8C%84# *[[三足堂遺稿]] 魏世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9%E8%B6%B3%E5%A0%82%E9%81%BA%E7%A8%BF *[[三門直指]] 振虛捌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4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495_00 *[[三韻聲彙]] 洪啓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9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58_00 *[[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06 *[[上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8_00 *[[不欺齋遺稿]] 柳震泰 **此書在邊時淵家裏。 *[[不變堂遺稿]] 朴東蘅 **書在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世孫冊封儀便覽]] 金致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09_00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 *[[丙子四月本寺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丙子日本日記]] 任絖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dataId=ITKC_GO_1385A *[[丙子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4%B8%99%E5%AD%90%E6%97%A5%E8%A8%98 *[[諭華城城役蕫工諸臣綸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62_0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5-9) *[[諭嶺南父老士民庶綸音]]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13-16) *[[養老務農頒行小學五倫行實鄉飲儀式鄉約條例綸音]]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17-21) *[[御製勸農政求農書綸音]]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29-35) *[[丙子錄]] 羅萬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7 *[[丙戌後三百九年甲午再登俊試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5_00 *[[丫湖遺稿]] 辛慶晋 **from《白麓丫湖續集》 *[[白麓丫湖續集]] 辛應時 辛慶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07 *[[中庸九經衍義]] 李彦迪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1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82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4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00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007_XXX *[[中心堂遺稿]] 牟達兼 牟昞基 牟大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C%A4%91%EC%8B%AC%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中西聞見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4%B8%AD%E8%A5%BF%E8%81%9E%E8%A6%8B%E9%8C%84 *[[中觀大師遺稿]] 海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AD%E8%A7%80%E5%A4%A7%E5%B8%AB%E9%81%BA%E7%A8%BF *[[中齋遺稿]] 鄭華鎔 **書在檀國大學、國立中央圖書館。 *[[丹巖漫錄]] 閔鎭遠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74 *[[乙卯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6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8_00 *[[乙坎日記]] 洪楗 **https://library.history.go.kr/library-services/search/all-collections?ALL=k%7Ca%7C乙坎日記&offset=0 *[[乙酉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50_00 *[[乙酉文武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2_00 *[[九包遺稿]] 李鳳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9%9D%E5%8C%85%E9%81%BA%E7%A8%BF *[[九峯遺稿]] 郭天衢 郭令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9%9D%E5%B3%AF%E9%81%BA%E7%A8%BF# *[[九峰實紀]] 李道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A%B5%AC%EB%B4%89%EC%8B%A4%EA%B8%B0 *[[九曲遺稿]] 李重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5%AC%EA%B3%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九經問]] (一名《十三經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46_00 *[[亂中日記]] 李舜臣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4&cate1=Z&dataGubun=%EB%AC%B8%EC%B2%B4&dataId=ITKC_MO_0232A_0080_010 *[[亂中雜錄]]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40 *[[事大文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46_00 、 *[[事變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6 *[[二倫行實圖]] 曹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37_00 *[[二安亭遺稿]] 朴公鎭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4%BA%8C%E5%AE%89%E4%BA%AD%E9%81%BA%E7%A8%BF.pdf *[[二家書法]] *[[二峰遺稿]] 李克堪 **此書在全州大學圖書館。 *[[二憂堂實紀]] 李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이우당실기 *[[二憂堂集 (李瓊)]] 李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69_00 *[[二樂齋遺稿]] 蔣邦翼 **處在首爾、延世、高麗、與成均館等大學的圖書館裡。 *[[二當菴遺稿]]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圖書館裡。 *[[二經英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96_00 *[[五倫行實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6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29_00 *[[五先生禮說分類]]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7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81 *[[五峯遺稿 (安壽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5%B3%A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五峯遺稿 (金澤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5%B3%A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五服便覽]] 權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6%9C%8D%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五服名儀]] 兪彦鏶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22 *[[五無堂遺稿]] 柳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A4%EB%AC%B4%EB%8B%B9%EC%9C%A0%EA%B3%A0# *[[五經百篇]]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2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1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40_00 *[[五龍齋錄]] 南溟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9%BE%8D%E9%BD%8B%E9%8C%84# *[[井山遺稿]] 金炳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A%95%E5%B1%B1%E9%81%BA%E7%A8%BF# *[[京畿右防禦營啓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19_02 *[[京畿水營關報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19_01 *[[京都雜誌]] 柳得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20 *[[仁經附註]] *[[介隱遺稿]] 鄭在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B%8B%E9%9A%B1%E9%81%BA%E7%A8%BF *[[仔夔刪補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00_00 *[[仕進日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B%95%E9%80%B2%E6%97%A5%E8%A8%98# *[[仙山遺稿]] 吳三聘 **藏於韓國慶尚北道英陽郡松源精舍 *[[仙庵實紀]] 劉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9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선암선생실기# *[[以堂遺稿]] 鄭經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B%A5%E5%A0%8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infoTxt *[[伊溪遺稿]] 李浩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4%EA%B3%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休巖實紀]] 孔瑞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C%91%E5%B7%96%E5%AF%A6%E8%A8%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休庵先生實紀]] 白仁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78 *[[休殼齋遺稿]] 金鼎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82 *[[伴鷗堂遺稿]] 柳志和 **零本:缺第二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918 *[[伸寃牛栗兩先生疏]] 趙光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0%EC%9B%90%EC%9A%B0%EC%9C%A8%EC%96%91%EC%84%A0%EC%83%9D%EC%86%8C# *[[佛國寺歷代記]] 歸隱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uc1.c078993708&seq=1 *[[佛說大報父母恩重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61_00 *[[佛頂心陀羅尼經]]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7/%E4%BD%9B%E9%A0%82%E5%BF%83%E9%99%80%E7%BE%85%E5%B0%BC%E7%B6%93.pdf **http://db.sejongkorea.org/front/list.do?bkCode=P27_BD_v001 *[[作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528_00 *[[侍從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0_00 *[[侍講錄]] 盧守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7_00 *[[侍講院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1_00 *[[侍講院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53_00 *[[俎豆錄]] 李萬運 李儒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87_00 *[[俟菴先生年譜]] 丁奎英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信庵遺稿]] 金辰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F%A1%E5%BA%B5%E9%81%BA%E7%A8%BF+%EA%B9%80%ED%99%94%EC%A0%95# *[[修信使日記]] 金綺秀 **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sa_010&position=-1 *[[修信使記錄]] 金綺秀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sa_010&position=-1 *[[倚松軒遺稿]] 崔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80%9A%E6%9D%BE%E8%BB%9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倡義錄]] 郭元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0%A1%E7%BE%A9%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倭人作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2_00 *[[倭人求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5_00 *[[倭使問答 (1877年)]] **奎章閣三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6035_00 *[[倭使問答 (1876年)]] **藏書閣兩冊本: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491 **奎章閣兩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4102_00 *[[倭使日記]] **藏書閣版本: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92 **奎章個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6034_00 *[[倭館修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3_00 *[[倭館移建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2_00 *[[健陵改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7_00 *[[健陵輓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8_00 *[[備局謄錄·內閣日曆調査簿]]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784_00 *[[備局謄錄座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5077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刑獄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2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徵戒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6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法典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7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法制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8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禁制及禁酒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4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籍沒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0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處刑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1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裁判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5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警察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9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赦免及收贖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3_00 *[[備邊司謄錄]] **奎章閣: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4_00 **兩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5078_00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bb 備邊司謄錄原文] *[[備邊司謄錄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6_00 *[[備邊司謄錄拔萃事項]]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5079_00 *[[傳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1_00 *[[傳燈錄]] 道原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51n2076.pdf **奎章閣六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1937_00 **奎章閣十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2056_00 **奎章閣另一個六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21_00 **奎章閣三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27_00 *[[債軒遺稿]] 李如程 195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2%B5%E8%BB%92%E5%85%AC%E9%81%BA%E7%A8%BF# *[[僩齋遺稿]] 金洛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83%A9%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儀曹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2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2_02 *[[儀曹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90 *[[儀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33 *[[儀註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91 *[[儀軌·謄錄·雜書類目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788_00 *[[儉窩遺稿]] 全泗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4%89%E7%AA%A9%E9%81%BA%E7%A8%BF# *[[儒林團獨立運動實記]] 宋仁根 *[[儷文程選]] 李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1573 *[[儺禮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7_00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溪遺稿]] 權正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5%83%E6%BA%AA%E9%81%BA%E7%A8%BF# *[[先儒史評]] **藏於奎章閣 *[[先庚後甲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25 *[[先府君年譜略]] 洪樂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26_00 *[[先祖旅軒先生年譜]] 張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5 *[[先考新齋府君遺稿]] 張錫愚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先考鼓山先生家狀]] 任震宰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先集]] 李獻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70_00 *[[克省窩遺稿]] 李得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79 *[[克齋實紀]] 陳漢彦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7%B9%EC%9E%AC%EC%8B%A4%EA%B8%B0 *[[克齋遺稿]] 許煃 **藏於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 *[[兒戱原覽]] 張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71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5%92%E6%88%B1%E5%8E%9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04_00 *[[兢齋遺稿]] 權相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競齋遺稿.pdf *[[內外進宴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2_00 *[[內外進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4_00 *[[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 李祘 徐有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7 *[[內閣恒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19_00 *[[內閣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88 *[[內閣訪書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48_00 *[[全史銓評]] **藏於奎章閣 *[[全州李氏族譜]] 李容肅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28_00 *[[全海山陣中日記]] 全其弘 **載於《獨立運動史資料集》 *[[全羅兵營吏奴作隊成冊]] **藏於奎章閣 *[[全羅兵營狀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6_00 *[[全羅監營屬牙兵三部六司三十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80_00 *[[全羅道海南縣各項蠲減停代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59_00 *[[全羅道烽燧烟臺將卒摠錄成冊]] **藏於奎章閣 *[[全義李氏族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82 *[[全韻玉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56_00 *[[兩京手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26_00 *[[兩先生四七理氣往復書]] 李滉 奇大升 金鍾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59 *[[兩先生往復書]] 奇孝曾 李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C%84%A0%EC%83%9D%EC%99%95%EB%B3%B5%EC%84%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兩朝冊封入學日記抄錄]] **藏於奎章閣 *[[兩湖招討謄錄]] 洪啓薰 **http://db.history.go.kr/id/prd_027 **奎章閣: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357_00 *[[兩賢傳心錄]] **附錄: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62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8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6_00 *[[兩賢淵源錄]] 朴滉 尹商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D%98%84%EC%97%B0%EC%9B%90%EB%A1%9D# *[[八懷堂遺稿]] 李時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85%AB%E6%87%B7%E5%A0%82%E9%81%BA%E7%A8%BF *[[八道御史齎去事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7_00 *[[公事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5 *[[公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8_00 *[[公使領事條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12_00 *[[公函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2_00 *[[公報抄略]] 金景遂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5%85%AC%E5%A0%B1%E6%8A%84%E7%95%A5 *[[公文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353_00 *[[公木作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8_00 *[[公車文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54_00 *[[公車類覽]] 李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4 *[[六先生遺稿]] 朴彭年 成三問 李塏 河緯地 柳誠源 兪應孚 朴崇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60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F%A7%91%E5%85%88%E7%94%9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六典條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8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89 *[[六友堂遺稿]] 趙渭叟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六經常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57_00 *[[兵學通]] 張志恒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3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33_00 *[[兵將圖說]] 李瑈 14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87_00 *[[兵將說]] 申叔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9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29_00 *[[典客司方物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6_00 *[[典客司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52_00 *[[典律通補]] 具允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77_00 *[[典錄通考]] **https://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60&position=-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828_00 *[[兼山集 (權奎集)]] *[[兼山集 (金成烈)]] **藏於延世、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冊封嘉禮實錄考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96_00 *[[冬郞集]] 韓致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4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6%AC%E9%83%9E%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冶隱先生言行拾遺續集]] 吉興先 吉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621 *[[列朝進講冊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104_00 *[[列聖八高祖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6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31 *[[列聖冊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22_00 *[[列聖御筆]] *[[列聖御筆刊進及景宗大王御筆屛風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7_00 *[[列聖御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631.0000-20160628.C0801_001_0007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65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6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6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6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4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923_00 *[[列聖朝繼講冊子次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36_00 *[[列聖王妃世譜]] **數字化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6 **其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5 *[[列聖王妃世譜修正時往復書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07 *[[列聖皇后王妃世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4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00 *[[列聖皇后王妃世譜改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01 *[[初學字訓增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8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3_00 *[[別例房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83_00 *[[別例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2_00 *[[別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1_00 *[[別繼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3_00 *[[別試殿試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9_00 *[[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1_00 *[[別軍職廳日記]] **藏於奎章閣 *[[別軍職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46_00 *[[制勝方略]] 金宗瑞 李鎰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32_00 *[[剛菴遺稿]] 洪政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9%9B%E8%8F%B4%E9%81%BA%E7%A8%BF# *[[剛齋遺稿]] 金鼎鉉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851.0000-20090728.RICH_0570&pageNum= *[[副正公忠烈錄]] 李達淵 **藏於奎章閣 *[[劍南遺稿]] 李鳳煥 **https://www.ugyo.net/cf/frm/ykFrm.jsp?CODE1=01&CODE2=01&CLSS=A001&B_SUJI_ID=KSAC_M_A01000034&SHKW=%E5%8A%92%E5%8D%97%E9%81%BA%E9%9B%86 *[[勅使儀註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6_02 *[[勅使宴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8_00 *[[勅使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699_00 *[[勅使時各項儀註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6_01 *[[勅使謄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bookViewer.do?levelId=ks_091_$1rem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4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6_03 *[[勅使贈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2_00 *[[勉庵遺稿 (朴瑞東)]]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92 *[[勉庵遺稿 (趙雲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63 *[[勉庵集]] 安英老 安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9%B4%EC%95%94%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勉窩實記]] 黃慶霖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勉齋遺稿 (梁達敎)]]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勉齋遺稿 (鄭滿)]] *[[勉齋遺稿 (山村良行)]] **藏於島根大學圖書館 *[[勘界使謄錄]] **http://contents.nahf.or.kr/item/item.do?itemId=gd#:~:text=%EA%B0%90%EA%B3%84%EC%82%AC%EB%93%B1%EB%A1%9D(%E5%8B%98%E7%95%8C,%EC%83%81%C2%B7%ED%95%98%EA%B6%8C%EC%9C%BC%EB%A1%9C%20%EC%A0%95%EB%A6%AC%EB%90%98%EC%97%88%EB%8B%A4 *[[覲齋實紀]] 李孟賢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奎章閣。 *[[勸念要錄]] 普雨 **http://db.sejongkorea.org/front/list.do?bkCode=P49_GN_v001 *[[勸農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61_00 *[[勿山遺稿]] 鄭邦灝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B%BF%E5%B1%B1%E9%81%BA%E7%A8%BF# *[[包齋集]] 趙雲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89_00 *[[北崖詩稿]] 李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37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37_02 *[[北征日記 (朴權)]]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北征日記 (朴始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VJ_G002%2BJSG%2BKSM-XG.1893.0000-20181130.D80102-DES *[[北接日記]] 曺錫憲 *[[北斗九皇隱諱經]] *[[北汀遺稿]] 洪處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C%97%E6%B1%80%E9%81%BA%E7%A8%BF# *[[北漢誌]] 聖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94_00 *[[北窓古玉兩先生詩集]] 鄭碏 鄭昌順 鄭{{!|𪭙|⿸户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6%81%EC%B0%BD%EA%B3%A0%EC%98%A5%EC%96%91%EC%84%A0%EC%83%9D%EC%8B%9C%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北道陵殿誌]] 魏昌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794_00 *[[北關誌]] 李端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571_00 *[[匙山實紀]] 安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8B%9C%EC%82%B0%EC%8B%A4%EA%B8%B0 *[[匡西先生實紀]] 朴震英 朴致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匡西先生實紀 *[[加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4 *[[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 清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1944&remap=gb *[[十八史略]] 曾先之 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811&remap=gb *[[千一錄 (方弘靜)]]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350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5652.cn/page/n10/mode/2up *[[千一錄 (禹夏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66_00 *[[午亭遺稿]] 李鼎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88%E4%BA%AD%E9%81%BA%E7%A8%BF# *[[卑牧齋日記]] 李煒 *[[協吉通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37_00 *[[南冥先生文集]] 曹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55 *[[南坡遺稿 (安由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5%9D%A1+%E5%AE%89%E7%94%B1%E6%84%BC# *[[南坡遺稿 (朴必祚)]]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南坡遺稿 (李顔泰)]]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南塢遺稿]] 趙榮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5%A1%A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南征日記]] 朴祖壽 **http://library.history.go.kr/dhrs/dhrsXIFViewer.jsp?system=dlidb&id=KO0000005049 *[[南漢日記 (南礏)]]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84 *[[南漢日記 (石之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8_00 *[[南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5_00 *[[南皐遺稿]] 李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7%9A%90%E9%81%BA%E7%A8%BF# *[[南谷集]] 權尙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6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8%B0%B7%E5%85%88%E7%94%9F%E6%96%87%E9%9B%86# *[[南陽洪氏世譜]] 洪敍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97_00 *[[南隱遺稿]] 司空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9%9A%B1%E9%81%BA%E7%A8%BF# *[[南麓遺稿]] 李錫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9%BA%93%E9%81%BA%E7%A8%BF# *[[占例]] **藏於奎章閣 *[[印信謄錄]] **二冊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2919_01 **四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2919_02 *[[危齋遺稿 (趙相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B1%E9%BD%8B%E9%81%BA%E7%A8%BF# *[[危齋遺稿 (金炳周)]] **位於高麗大學圖書館、首爾大學圖書館、延世大學圖書館、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厚齋先生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77 *[[厚齋遺稿]] 徐學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E%9A%E9%BD%8B%E9%81%BA%E7%A8%BF# *[[厲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0_00 *[[友陶遺稿]] *[[反求齋遺稿 (權聖躋)]] 權聖躋 權斗錫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41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8D%E6%B1%82%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反求齋遺稿 (申在壽)]] 申在壽 申泰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8D%E6%B1%82%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受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884_00 *[[受敎輯錄]] 李翊 尹趾完 崔錫鼎 **https://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50_$1int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60_00 *[[受爵賡韻錄]] 李昑 兪拓基 金相福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2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21 *[[叢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3 *[[古今事實類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43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646_00 *[[古今治統]] 徐奮鵬 陳肇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500 *[[古今詩律精選]] *[[古歡堂收草]] 姜瑋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41A *[[古道菴遺稿]] 李心永 李太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8F%A4%E9%81%93%E8%8F%B4%E9%81%BA%E7%A8%BF *[[古鏡重磨方]]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N00070_00 *[[句解南華眞經]] 莊周 林希逸 李士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80_00 *[[召募日記]] 鄭宜默 **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1&prevPage=0&itemId=prd&types=o&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prd_081&position=0 *[[可山遺稿 (吳相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AF%E5%B1%B1%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可山遺稿 (李啓濂)]] **位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可庵集]] 全翼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AF%E5%BA%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台窩遺稿]] 河必淸 **位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台閣志]] **藏於奎章閣 *[[史漢一統]] 司馬遷 班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8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4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795 *[[史略抄]] **藏於奎章閣 *[[史纂]]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00_00 *[[史補略]] 李時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14 *[[史要聚選]] 權以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73_00 *[[史記英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9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23_00 *[[史記評林]] 凌稚隆 司馬遷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058 *[[右先鋒日記]] 李斗璜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itemId=prd&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司憲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560_00 *[[司憲府贖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559_00 *[[各司謄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ks *[[各宮各園祭祝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03 *[[各樣受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2 *[[各派名錢冊價移送本府都合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50_00 *[[各營釐整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2_00 *[[各祠堂各墓所祭享新定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290_00 *[[各道乙亥以後賑恤時穀物數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38_00 *[[各陵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0_00 *[[各陵修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7_00 *[[各陵奉審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6_00 *[[各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6_00 *[[吉氏世孝錄]] 吉繼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8%B8%EC%94%A8%EC%84%B8%ED%9A%A8%EB%A1%9D# *[[吉禮要覽]] 李昰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35_00 *[[同文彙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7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60_00 *[[同文類解]] 玄文恒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2_00 *[[同春堂先生年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B6%98%EB%8B%B9%EC%84%A0%EC%83%9D%EC%97%B0%EB%B3%B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名世叢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8 *[[名臣錄]] 李翼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90_00 *[[后泉遺稿]] 蘇光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0%8E%E6%B3%89%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吏文謄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1.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2.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3.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4.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5.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6.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7.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8.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9.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10.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11.pdf *[[吏文輯覽]] 崔世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8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296_00 *[[吏讀便覽]]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140417.TOYO_1197&pageNum= *[[向化人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81_00 *[[君範輯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6_00 *[[告訃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6_00 *[[告還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1_00 *[[周公書]] 李祘 **藏於奎章閣、國立中央圖書館 *[[周易本義口訣附說]] 崔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234_00 *[[周易講義]]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2_00 *[[味山遺稿]] 朴得寧 **位於嶺南大學圖書館內。 *[[咬菜窩遺稿]] 閔百{{!|𪸚|⿰火右}}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咸從世稿]] 魚有鳳 **藏於奎章閣 *[[咸營備邊司關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6_00 *[[咸興本宮儀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6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70_00 *[[咸興永興兩本宮春秋封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6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68_00 *[[咸興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4_00 *[[咸鏡北兵營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7_00 *[[咸鏡道德源府啓錄及啓下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268_00 *[[咸齋遺稿]] 權相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2%B8%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哲宗實錄廳題名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46_00 *[[唐宋八子百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0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0_00 *[[唐宋句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B%8B%B9%EC%86%A1%EA%B5%AC%EB%B2%9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啓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DE00006_00 *[[啓蒙傳疑]]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 *[[啓蒙圖設]] 徐命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3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8_00 *[[啞齋遺稿]] 柳埴 **處於邊時淵家 *[[喚惺齋遺稿 (宋翼龍)]] *[[喚惺齋遺稿 (李道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96%9A%E6%83%BA%E9%BD%8B%E9%81%BA%E7%A8%BF *[[喚醒菴遺稿]] 陳克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6%9A%E9%86%92%E8%8F%B4%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喪禮便覽]] 金鼎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6%AA%E7%A6%AE%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喪禮備要]] 申義慶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756 *[[喪禮備要補]] 朴建中 *[[單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0_00 *[[嘉陰遺稿]] 崔光肇 **http://library.history.go.kr/dhrs/dhrsXIFViewer.jsp?system=dlidb&id=KO0000016774 *[[嘯浦遺稿]] 羅德明 **處於檀國大學東方學研究所。 *[[嚴公實紀]] 嚴碩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3_00 *[[四七續編]] 李滉 奇大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B%9B%E4%B8%83%E7%BA%8C%E7%B7%A8# *[[四佳遺稿]] 黃居中 **位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四勿齋遺稿]] 蘇建 **位於全北國立大學圖書館 *[[四書廣註]] 張謙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42 *[[四書質疑]] 李德弘 金萬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33 *[[四書輯釋]] 倪士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46671 *[[四禮便覽]] 李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80_00 *[[四禮節略]] *[[四禮纂說]] 李巖 李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07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54 *[[四禮訓蒙]] 李恒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75_00 *[[四端七情分理氣往復書]] 李滉 奇大升 *[[四美亭遺稿]] 李弘明 李東吉 李純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B%9B%E7%BE%8E%E4%BA%AD%E9%81%BA%E7%A8%BF# *[[四翰林遺稿]] 柳文通 柳仁貴 柳仁淑 柳希齡 **被居住在首爾的柳承國所藏 *[[四聲通解]] 崔世珍 *[[四部手圈]]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1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51 *[[回謝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3_00 *[[固軒遺稿]] 金永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B%BA%E8%BB%92%E9%81%BA%E7%A8%BF# *[[國婚定例]] 朴文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04_00 *[[國朝五禮儀]] 申叔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8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75_00 *[[國朝五禮儀序例]] 申叔舟 姜希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21 *[[國朝五禮儀考異]] 申叔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5_00 *[[國朝五禮序例]] 申叔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77_00 *[[國朝儒先錄]] 柳希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24_00 *[[國朝名臣言行錄 (宋徽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0156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88 *[[國朝名臣言行錄 (1864年)]]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8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01570 *[[國朝名臣錄]]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21_00 *[[國朝喪禮補編]] 洪啓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9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5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39_00 *[[國朝寶鑑別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0_00 *[[國朝年綱]] 李鼎俊 *[[國朝御牒]]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0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7 *[[國朝故事]] 純元王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97488 *[[國朝文科姓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1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5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122_00 *[[國朝文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06_00 *[[國朝文衡圈點錄]] *[[國朝曆象考]] 成周鎭 金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C%8B%E6%9C%9D%E6%9B%86%E8%B1%A1%E8%80%83# *[[國朝榜目]]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5%9C%8B%E6%9C%9D%E6%A6%9C%E7%9B%AE *[[國朝樂章]] 洪啓禧 徐命膺 金致讓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5%9C%8B%E6%9C%9D%E6%A8%82%E7%AB%A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01_00 *[[國朝續五禮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00_00 *[[國朝續五禮儀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70_00 *[[國朝記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5%AD%EC%A1%B0%EA%B8%B0%EB%9E%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國朝詩刪]] 許筠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9 *[[國朝諸臣奏議]] *[[國朝通紀]] *[[國朝陵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0_00 *[[國穀總錄]] 朝鮮戶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51_00 *[[園幸乙卯整理儀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49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5%9C%92%E5%B9%B8%E4%B9%99%E5%8D%AF%E6%95%B4%E7%90%86%E5%84%80%E8%BB%8C *[[園幸排設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14_00 *[[園翁集]] 李宜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00 *[[圖書集成分編第次目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2_00 *[[在朝鮮國公使領事費用條例]] *[[在野堂遺稿]] 盧湜 **延世大學圖書館內 *[[地方制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4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9_00 *[[地球圖說]] 何國宗 錢大昕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99798 *[[均役廳事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8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2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25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68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735_00 *[[均役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8_00 *[[坎止堂遺稿]] 金澄 from 淸風世稿 *[[巴江遺稿]] 尹秉鼎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坡隱遺稿]] 朴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7 *[[坦庵遺稿]] 郭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D%A6%E5%BA%B5%E5%85%88%E7%94%9F%E9%81%BA%E7%A8%BF# *[[報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9_00 *[[報草謄綠]] *[[塑窩遺稿]] 李錫華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塔西遺稿]] 朴來謙 **藏於成均館大學。 *[[塾翁遺稿]] 柳興龍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9%EC%98%B9%EC%9C%A0%EA%B3%A0# *[[墓所都監儀軌]] *[[增修無寃錄大全]] *[[端懿嬪墓所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12 *[[孝章世子墓所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1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1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835_00 *[[孝純賢嬪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836_00 *[[昭顯世子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8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920_00 *[[文孝世子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9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925_00 *[[翼宗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8_00 *[[莊祖永祐園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607_00 *[[增廣別試文科殿試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0_00 *[[增補三韻通考]] 金濟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9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27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27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6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61_00 *[[增補典錄通考]] 崔錫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655_00 *[[增補四禮便覽]] 黃泌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2%9E%E8%A3%9C%E5%9B%9B%E7%A6%AE%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增補天機大要]] 池日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6%9D%EB%B3%B4%EC%B2%9C%EA%B8%B0%EB%8C%80%EC%9A%9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增補文獻備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2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1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1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2096 *[[增補歷代總目]] 洪萬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2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98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7.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1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19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6%9D%EB%B3%B4%EC%97%AD%EB%8C%80%EC%B4%9D%EB%AA%A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增訂敬信錄]] 周鼎臣 **http://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98/c98035.htm#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353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수집분류%2F왕실%2F고서&dataId=JSG_K3-183 *[[壁山遺稿]] 李熙瓓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壺亭遺稿]] 魯炳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곤정유고# *[[壺山遺稿]] 魏河祚 from 魏氏世稿 *[[魏氏世稿]] 魏啓龍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731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AD%8F%E6%B0%8F%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壺窩遺稿]] 柳顯時 *[[壺隱遺稿]] 朴萬瓊 **藏於全羅南道長城郡邊時淵家的汕巖文庫 *[[壽峯遺稿]] 文永樸 **藏於大邱市達城仁樹文庫 *[[壽巖遺稿]] 申光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3%BD%E5%B7%96%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壽進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980_00 *[[外事局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45_00 *[[外務衙門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38_00 *[[夢广遺稿]] 尹邦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2%E5%9A%B4%E9%81%BA%E7%A8%BF# *[[夢軒遺稿]] 李東柱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夢關集]] 崔惟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2%E9%97%9C%E9%9B%86# *[[大典後續錄]] 尹殷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3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303_00 *[[大典會通]] 趙斗淳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jsessionid=BA95BDBB9F57BEB5596BC62A1B3F8A47?levelId=jlawa_400_0010_002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2_00 *[[大典續錄]] 李克增 魚世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7_00 *[[大典通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02_00 *[[大司諫公遺稿]] 李亮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4%EC%96%91%EC%8B%A0 *[[大報壇事筵說]] **藏於奎章閣 *[[大報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4_00 *[[大學三綱八目箴]] 柳崇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C%80%ED%95%99%EC%82%BC%EA%B0%95%ED%8C%94%EB%AA%A9%EC%9E%A0# *[[大學序文分節]] **藏於奎章閣 *[[大學章句補遺]] 李彦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81_00 *[[大學章圖]] **藏於奎章閣 *[[大學童子問答]] 曺好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1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13 *[[大學衍義輯略]] 李石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1 *[[大射禮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941_00 *[[大明律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249_XXX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劉基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大易理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6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04_00 *[[大東掌攷]] 洪敬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6_00 *[[大東野乘]] **https://www.krpia.co.kr/viewer?plctId=PLCT00008010&tabNodeId=NODE0737333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54_00 *[[大東韻府羣玉]] 權文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0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08_00 *[[大王大妃殿加上尊號都監儀軌 (朝鮮上號都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8 *[[大王大妃殿加上尊號都監儀軌 (朝鮮尊號都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7 *[[大王大妃王大妃大妃殿尊崇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6 *[[大統曆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26_00 *[[大覺國師外集]] 義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4%A7%E8%A6%BA%E5%9C%8B%E5%B8%AB%E5%A4%96%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大覺國師文集]] 義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N0014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91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728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85 *[[大谷遺稿]] 金錫龜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2-01-20180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7%E8%B0%B7%E9%81%BA%E7%A8%BF# *[[大邱徐氏世譜]] 徐邁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2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1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2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387_00 *[[大院君天津往還日記]] 李昰應 **藏於韓國精神文化硏究院 *[[大韓歷代史略]] 玄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대한역대사략# *[[大韓禮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23 *[[天一齋遺稿]] 洪重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669_00 *[[天休遺稿]] 朴泰孫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天文類抄]] 李純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1907_00 *[[天機大要]] 成如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429.C0704_001_00460_XXX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73_00 *[[增補參贊秘傳天機大要]] 林紹周 池日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2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2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7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8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08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44 *[[天素齋遺稿]] 李圭復 李晩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9%E7%B4%A0%E9%BD%8B%E9%81%BA%E7%A8%BF# *[[天變謄錄]] *[[星變謄錄]] *[[客星謄錄]] *[[天遊遺稿]] 李蒧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太上感應篇圖說]] 崔瑆煥 李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4422_00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6/%E5%A4%AA%E4%B8%8A%E6%84%9F%E6%87%89%E7%AF%87%E5%9C%96%E8%AA%AA_001.pdf *[[太學恩杯詩集]] 李晩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9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79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52_00 *[[太學賡載軸]] 金炳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73 *[[太師權公實紀]] 權重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7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태사권공실기&category=고문헌 *[[太常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65_00 *[[太極問辨]]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628.C0801_001_00049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태극문변&category=고문헌 *[[太極圖說集解]] **藏於奎章閣 *[[奉先雜儀]] 李彦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73_00 *[[奉敎嚴辨錄]] 申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3 *[[奎章總目]] 徐浩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61_00 *[[奎章閣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3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71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2 *[[奎華名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10_01 *[[奎齋實記]] 文成鎬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奏議輯覽]] **藏於奎章閣 *[[奮武原從功臣錄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24 *[[奮武錄勳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935_00 *[[好隱集]] 有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43 *[[如淵遺稿]] 金大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6%82%E6%B7%B5%E9%81%BA%E7%A8%BF# *[[姓號譜彙]] 李容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59 *[[婦人言行錄]] 權純九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25 *[[嬪禮總覽]] 邊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44_00 *[[孔聖誕辰筵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932_00 *[[字彙]] 梅膺祚 明 1615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1499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E6%A2%85%E8%86%BA%E7%A5%9A *[[存誠齋遺稿]] 徐鳳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98%E8%AA%A0%E9%BD%8B%E9%9B%86# *[[存齋先生實紀]] 郭䞭 郭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66.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1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19 *[[存齋遺稿]] 申東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42_00 *[[孚齋日記]] 嚴慶遂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578_00 *[[孝友堂實紀]] 李宗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4%EC%94%A8%EC%96%91%ED%98%84%EC%8B%A4%EA%B8%B0 *[[李氏兩賢實記]] 李敬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4%EC%94%A8%EC%96%91%ED%98%84%EC%8B%A4%EA%B8%B0 *[[孝宗大王行狀]] 李景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8_00 *[[孝田散稿]] 沈魯崇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南遷日錄]] 沈魯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효전산고# *[[孝章世子喪變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9_00 *[[孝經小學抄解]] **藏於奎章閣 *[[孝處堂遺稿]] 郭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9D%E8%99%95%E5%A0%8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孝行等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2_00 *[[孝行錄]] 權準 權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6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0_00 *[[孝顯王后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9_00 *[[孟子淺說]] 趙翼 **藏於奎章閣 *[[孟子講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맹자강의# *[[孤山實記]] 消歧義 *[[孤松遺稿]] 崔纘 **藏於奎章閣 *[[孤査實紀]] 文德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孤査先生實記&category=고문헌 *[[學南齋遺稿]] 張基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B8%E5%8D%97%E9%BD%8B%E9%81%BA%E7%A8%BF# *[[學校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7_00 *[[學潭遺稿]] 劉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學田遺稿]] 李起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B8%E7%94%B0%E9%81%BA%E7%A8%BF# *[[學顔錄]] 朴吉應 **藏於奎章閣 *[[守分堂遺稿]] 邊鎭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5%88%86%E5%A0%82%E9%81%BA%E7%A8%BF# *[[守可齋遺稿]] 卞孝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5%8F%AF%E9%BD%8B%E9%81%BA%E7%A8%BF# *[[守庵遺稿 (金熙淵)]] *[[守愚堂先生實記]] 崔永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6%84%9A%E5%A0%82&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守愚堂先生年譜]] 鄭英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20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6%84%9A%E5%A0%82&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守拙齋遺稿 (朴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6%8B%99%E9%BD%8B%E9%81%BA%E7%A8%BF# *[[守拙齋遺稿 (柳俰)]] **藏於奎章閣 *[[守禦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8_00 *[[守約軒遺稿]] 李秉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15_00 *[[守虛齋遺稿]] 洪啓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8%99%9B%E9%BD%8B%E9%81%BA%E7%A8%BF# *[[守默堂遺稿]] 尹行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9%BB%98%E5%A0%8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守齋遺稿]] 朴菶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AE%88%E9%BD%8B%E9%81%BA%E7%A8%BF *[[安敬窩遺稿]] 朴垕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9%E6%95%AC%E7%AA%A9%E9%81%BA%E7%A8%BF# *[[安景曾遺稿]] 安景曾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76 *[[安東權氏世譜]] 權泰斗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254 *[[安東權氏成化譜]] 徐居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55020_000 *[[安齋遺稿]] 李鍾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96_00 *[[宋元華東史合編綱目]] 李恒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91_00 *[[宋史撮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87_00 *[[宋史筆斷]]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153 *[[宋史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60 *[[宋史翼]] 陸心源 清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AE%8B%E5%8F%B2%E7%BF%BC *[[宋子大全]] 宋時烈 宋煥箕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42_00 *[[宋季元明理學通錄]]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7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9 *[[宋書百選]] 李勝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C%84%9C%EB%B0%B1%EC%84%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viewKey=CNTS-00047978908&viewType=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6&jourId= *[[宋會要]]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37499 *[[宋朝史詳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B%E6%9C%9D%E5%8F%B2%E8%A9%B3%E7%AF%80%0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宋氏家乘]]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5%AE%8B%E6%B0%8F%E5%AE%B6%E4%B9%98_%E5%8D%B7%E4%B8%80_(%E6%AE%8B%E6%9C%AC).pdf *[[宋氏文房譜]] 宋詡 **藏於上海圖書館 *[[宋氏樹畜部]]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AE%8B%E6%B0%8F%E6%A8%B9%E7%95%9C%E9%83%A8 *[[宋氏養生部]] *[[完和君冠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7_00 *[[宗中致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4_00 *[[宗廟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8_00 *[[宗廟儀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70&remap=gb *[[宗正卿進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55_00 *[[宗正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8_00 *[[宗社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4_00 *[[宗簿寺謄錄]] **(1637-1665)本(1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1_00 **(1726-1735)本(1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2_00 **(1755-1762)本(1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1906-1907)本(2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5_00 **(1799)(1冊(37張))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6_01 **(1830-1864)(1冊(26張))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6_02 *[[宗聖志]] 曾承業 呂兆祥 王定安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0967 *[[宗菴遺稿]] 宋有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97%E8%8F%B4%E9%81%BA%E7%A8%BF# *[[宗親府上下色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18_00 *[[宗親府條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043_00 *[[宗親府派譜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4_00 *[[宗親府謄錄]] **色傳掌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870_00 **12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7_00 **2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6_00 *[[宙衡]] 李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E%99%E8%A1%A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定山日記]] *[[定庵文集]] 龔自珍 清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定庵文集 *[[定庵文集補編]] *[[定庵續集]] *[[定庵集外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CL-13401_定庵集外文.pdf *[[宜庵遺稿]] 徐敬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45 *[[宣傳官廳受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57_00 *[[宣傳官廳各道行下禮木新定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84_00 *[[宣傳官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29 *[[宣傳官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45_00 *[[宣廟寶鑑]] 李端夏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58 *[[宣廳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31_00 *[[宣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1_00 *[[宣惠廳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03_00 *[[宣醞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5_00 *[[宮園儀]] 李福源 金華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2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2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3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3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39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696 *[[宮闕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50_00 *[[家禮便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0%80%EB%A1%80%ED%8E%B8%EB%9E%8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家禮增解]] 李宜朝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9C%A0%ED%98%95%EB%B6%84%EB%A5%98&dataId=JSG_K1-105 *[[家禮源流]] 兪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0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3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3_XXX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33_00 *[[家禮源流續錄]] 兪棨 **續錄: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621 *[[家禮考證]] 曹好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02 *[[家禮集考]] 金鍾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B6%E7%A6%AE%E9%9B%86%E8%80%83&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家集]] 李德成 *[[密城朴氏族譜]] 朴信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8_00 *[[密巖遺稿]] 鄭友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F%86%E5%B7%96%E9%81%BA%E7%A8%BF# *[[密陽朴氏世譜]] 朴淵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23_00 *[[寒岡先生言行錄]] 張顯光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67 *[[寒岡先生言行錄謬條辨破錄]]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0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04 *[[寒暄箚錄]] 金宏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86 *[[寒泉堂遺稿]] 吳再挺 吳聖秀 吳正秀 吳漢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F%92%E6%B3%89%E5%A0%82%E9%81%BA%E7%A8%BF# *[[寒泉齋遺稿]] 林樂豊 **藏於延世大學校 *[[寒皐觀外史]] 魚叔權 金鑢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5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8 *[[實菴遺稿]] 李英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397_00 *[[實錄考出船政條]] *[[實錄考出荒政錄]] *[[寧社原從功臣錄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30 *[[寧齋遺稿]] 吳允常 **藏於奎章閣 *[[審理錄 (兩冊版)]] *[[審理錄 (十二冊版)]] 洪仁浩 洪義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6 *[[審理錄 (十六冊版)]] 洪仁浩 洪義浩 **https://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42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70_00 *[[寬我堂遺稿]] 金世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53_00 *[[寬窩遺稿]] 趙炳彬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閣、高麗大學圖書館 *[[寶白堂實紀]] 金係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보백당&category=고문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5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53 *[[尊周彙編]] 李義駿 成大中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75_00 *[[尊周錄]] 李泰壽 李義駿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34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23 *[[對馬島日記]] **藏於獨立運動史資料集 *[[小學問答]] 朴準源 *[[小學抄略]] *[[小學抄略內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D%95%99%EC%B4%88%EB%9E%B5%EB%82%B4%ED%8E%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小學抄略外篇]] *[[小學抄略諺解內篇]] *[[小學抄略諺解外篇]] *[[小學諸家集註]] 李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63_00 *[[小學諸家集註增解]] 朱熹 李珥 李遂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42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429_XXX *[[小巖遺稿]] 金麗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5%B7%96%E9%81%BA%E7%A8%BF# *[[小松遺稿 (鄭在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6%9D%BE%E9%81%BA%E7%A8%BF#viewKey=1176171&viewType=AH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1&jourId= *[[小松遺稿 (蘇鎭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소송유고&category=고문헌 *[[小栢遺稿]] 羅英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6%A0%A2%E9%81%BA%E7%A8%BF# *[[小石遺稿]] 趙秉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7%9F%B3%E9%81%BA%E7%A8%BF# *[[小華龜鑑]] 朴遜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28 *[[小近齋集]] 朴翼東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85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24_00 *[[少微通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072 *[[少雲未定稿]] 韓星履 **藏於延世大學校圖書館 *[[尙方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9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5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349_02 *[[尙武軒遺稿]] 許得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99%E6%AD%A6%E8%BB%92%E9%81%BA%E7%A8%BF# *[[尤可軒遺稿]] 李鼎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1076 (只有第一冊) **藏於奎章閣,延世大學圖書館 *[[尤菴先生文集]] 宋時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75 *[[尤菴先生書節要集解]] 李宣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A4%E8%8F%B4%E5%85%88%E7%94%9F%E6%9B%B8%E7%AF%80%E8%A6%81%E9%9B%86%E8%A7%A3# *[[尹忠憲公實記]] 尹光顔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00 *[[尹致昊日記]] 尹致昊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etId=24&totalCount=24&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page=1&pre_page=1&position=0&levelId=sa_024&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C%9C%A4%EC%B9%98%ED%98%B8%EC%9D%BC%EA%B8%B0&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82245 *[[居昌愼氏世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11 *[[居昌愼氏世譜]] 愼用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3981 *[[居營日記]] 李雲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DE00005_00 *[[屛巖遺稿]] 蘇世良 **藏於國民大學圖書館 *[[屠倭實記]] 金九 嚴恒燮 *[[履齋遺稿 (趙章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1%B0%EC%9E%A5%ED%95%98#viewKey=CNTS-00047973355&viewType=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2&jourId= *[[屯菴集]] 申昉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04A *[[山中日記]] 丁時翰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山書]] 孫承澤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874 *[[山水軒遺稿]] 權震應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山里攷]] **藏於奎章閣 *[[山齋遺稿]] 河載坤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20 *[[島主告還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1_00 *[[崇禎三乙卯式文武龍虎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47_00 *[[崇禎三壬子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9_00 *[[崇禎三己酉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64_00 *[[崇禎三庚戌增廣別試文武科殿試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61_00 *[[崇禎三庚戌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65_00 *[[崇禎三甲寅慶科庭試文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49_00 *[[崇禎三甲寅春謁聖文武龍虎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00_00 *[[崇禎三癸亥春大殿中宮殿疹候平復合二慶慶科別試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70_00 *[[崇禎三辛酉秋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3_00 *[[崇禎四丁亥增廣別試文武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54_01 *[[崇禎四己丑慶科庭試文武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2_00 *[[崇禎後五壬午慶科增廣文武科殿試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9_00 *[[崇禎後五庚辰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4_00 *[[崇禎曆書]] 徐光啓 李之藻 李天經 湯若望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190 *[[崇禎百七十七年甲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1_00 *[[崇禎紀元後三甲午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2_00 *[[崇禎紀元後五乙酉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7_00 *[[崇禎紀元後五乙酉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4_00 *[[崇禎紀元後五戊子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0_00 *[[崇禎紀元後五甲戌增廣別試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2_00 *[[崇禎紀元後四丁亥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13_00 *[[崇禎紀元後四丁酉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10_00 *[[崇禎紀元後四丙午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46_00 *[[崇禎紀元後四乙卯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1_00 *[[崇禎紀元後四乙未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8_00 *[[崇禎紀元後四壬午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1_00 *[[崇禎紀元後四壬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8_00 *[[崇禎紀元後四己酉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4_00 *[[崇禎紀元後四庚午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3_00 *[[崇禎紀元後四庚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5_00 *[[崇禎紀元後四戊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6_00 *[[崇禎紀元後四戊申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1_00 *[[崇禎紀元後四甲午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1_00 *[[崇禎紀元後四甲戌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3_00 *[[崇禎紀元後四甲辰增廣別試文武科殿試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6_00 *[[崇禎紀元後四癸卯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7_00 *[[崇禎紀元後四辛卯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5_00 *[[崇節祠三忠錄]] 趙鎭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AD%EC%A0%88%EC%82%AC%EC%82%BC%EC%B6%A9%EB%A1%9D# *[[崧陽耆舊傳]] 金澤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632_00 *[[嵋東遺稿]] 安鍾洛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嶺上日記]] 金在洪 **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1&prevPage=0&itemId=prd&types=o&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prd_007&position=0 *[[巡撫營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3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497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3_00 *[[左傳彙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55_00 *[[左庵遺稿]] 金龍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5%B7%A6%E5%BA%B5%E9%81%BA%E7%A8%BF *[[己亥春耆社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90_00 *[[己卯八賢傳]]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00_00 *[[己卯錄]] 金堉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35 *[[己齋遺稿]] 姜幼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B7%B1%E9%BD%8B%E9%81%BA%E7%A8%BF *[[巽齋遺稿]] 曺舒九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7%BD%E9%BD%8B%E9%81%BA%E7%A8%BF# *[[市北遺稿]] 南以雄 柳時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972_00 *[[市隱日錄]] 金相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B8%82%E9%9A%B1%E6%97%A5%E9%8C%84 *[[希巖遺稿]] 金在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8%8C%E5%B7%96%E9%81%BA%E7%A8%BF# *[[希庵遺稿]] 朴致準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希覺堂遺稿]] 李絢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D%AC%EA%B0%81%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希谷遺稿]] 李止淵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帶方世家言行錄]] 尹行恁 尹秉綬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0157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40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98 **續編: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B9C^87_000 *[[常訓輯編]]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130521.TOYO_0512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4_00 *[[常齋遺稿]] 張錫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8%B8%E9%BD%8B+%E9%81%BA%E7%A8%BF# *[[平壤志]] 尹斗壽 宋寅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27 *[[平壤續誌]] 尹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01_00 *[[平安兵營所管軍摠兵制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87_00 *[[平安監營所管軍摠兵制成冊]] **藏於奎章閣 *[[平山邑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25 *[[平巖遺稿]] 玄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B9%B3%E5%B7%96%E9%81%BA%E7%A8%BF *[[平庵遺稿]] 權正忱 **藏於伯克利大學圖書館 *[[平隱遺稿]] 金敎性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平齋遺稿]] 宋淳輔 **藏於全北大學校圖書館 *[[幸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5_00 *[[幽窩遺稿]] 權秉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9%BD%E7%AA%A9%E9%81%BA%E7%A8%BF# *[[庥庵遺稿]] 李休徵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643_00 *[[度支別進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34_00 *[[度支定例]] 消歧義 *[[度支志]]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11_00 *[[度支田賦考]] **(竝附編)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4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73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208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39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40_00 *[[庭試文科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8_00 *[[庭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3_00 *[[庶尹公遺稿]] 鄭克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55_00 *[[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東史補編通載]] 申翊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0%95%EC%A0%88%EC%84%A0%EC%83%9D%ED%99%A9%EA%B7%B9%EA%B2%BD%EC%84%B8%EC%84%9C%EB%8F%99%EC%82%AC%EB%B3%B4%ED%8E%B8%ED%86%B5%EC%9E%AC# *[[廣孝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14_00 *[[廣石遺稿]] 金台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50_00 *[[廣禮覽]] 綬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4%91%EB%A1%80%EB%9E%8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廣胖窩遺稿]] 洪以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B%A3%E8%83%96%E7%AA%A9%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廬峯遺稿]] 申弼成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廿一史約編]] 鄭元慶 陳瞿石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588 *[[廿二史考異]] 钱大昕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50684 *[[式好堂遺稿]] 安彦繆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弔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4_00 *[[弔慰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9_00 *[[引逸亭遺稿]] 金性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8%EC%9D%BC%EC%A0%95%EC%9C%A0%EA%B3%A0# *[[弘文館志]] 李魯春 李宗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2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181_00 *[[弘窩遺稿]] 盧東鉉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弟田遺稿]] 沈魯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C%9F%E7%94%B0+%E9%81%BA%E7%A8%BF#! *[[弦窩遺稿]] 高光善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00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C%A6%E7%AA%A9+%E9%81%BA%E7%A8%BF# *[[弦齋遺稿]] 李善和 *[[彙纂功過格]] *[[彙纂麗史]] 洪汝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3 *[[彛尊錄]] 金宗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09_00 *[[彼我往復書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34_00 *[[後巢遺稿]] 金商雨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後柏堂遺稿]] 吳永瓚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後石遺稿]] 吳駿善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008 *[[後隱金先生新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999_00 *[[從仕郎遺稿]] 郭世構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御定人瑞錄]]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 *[[御定大學類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9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27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9 *[[御定奎章全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0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0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4_01 *[[御定書傳人物類聚]] 李玜 朴準源 **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a681464ead334415af6f103530d0315ffDQwMTAw0&image=1&whereString=IERlc2NyaXB0aW9uX0VkaXRpb24gbGlrZSAnJea0u-Wtl-acrCUnIGFuZCBIYXNJbWFnZSA9IDE1&sourceWhereString=IGFuZCBzb3VyY2Vfc291cmNlID0gJ-WPpOexjeW9seWDj-aqoue0ouizh-aWmeW6qyc1&SourceID= *[[御定朱書分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61_00 *[[御定杜陸千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09_00 *[[御定洪翼靖公奏藁]] 洪鳳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199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46_00 *[[御營廳褒貶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8%A4%92%E8%B2%B6%E8%AC%84%E9%8C%84 *[[御營廳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349 *[[御製內訓]] 昭惠王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63_00 *[[御製古今年代龜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6 *[[御製大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75_00 *[[御製御筆孝章世子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15 *[[御製敦孝錄序]] 李秉模 **藏於奎章閣 *[[御製條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9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001_XXX *[[御製祖訓]] 李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6_00 *[[御製綸音]]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75_00 *[[御製續永世追慕錄]] 李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78 *[[御製續集慶堂編輯]] *[[御製翼靖公奏藁敍引]] *[[御製自省編]] 元景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145_00 *[[御製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8_00 *[[御製集慶堂編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2188 *[[御評兩漢詞命]] 徐命膺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66 *[[御賜棠溪金公寶硯記蹟]] 金錫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3 *[[復初齋文集]] 翁方綱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8334 *[[復泉遺稿]] 姜鶴年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徵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5_00 *[[德村集 (崔希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BE%B7%E6%9D%91%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心亭遺稿]] 徐相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F%83%E4%BA%AD%E9%81%BA%E7%A8%BF# *[[心學至訣]] 朴世采 **藏於奎章閣 *[[心窩遺稿]] 全菡錫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784 *[[心經標題]] 李咸亨 **藏於奎章閣 *[[心經發揮]]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6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77_XXX *[[心經附註釋疑]] 李滉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7_00 *[[心適堂遺稿]] 尹頊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心齋遺藁]] 李太源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644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心齋遺藁# *[[忠勳府式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8_02 *[[忠勳府應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8_03 *[[忠勳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8_01 *[[忠孝烈等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4_00 *[[忠孝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9_00 *[[忠憲公遺稿]] 金構 *[[忠武公遺事]] *[[忠淸兵營所管各城鎭編伍軍摠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83_00 *[[忠淸兵營關子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21_00 *[[忠淸監營屬雙樹山城編伍軍摠成冊]] *[[忠淸道大同事目]]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94_00 *[[忠烈實錄]] 鄭德善 李健植 鄭福毅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3 *[[忠烈錄 (朴承宗)]] **http://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989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47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0_00 *[[忠烈錄 (鄭亨逵)]]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Z.1869.0000-20090723.RICH_0216 *[[忠義集傳]] 吳翰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50 *[[忠翊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4_00 *[[忠肅公遺稿]] 李晬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16.AS_SA_322&pageNum= *[[念修堂遺稿]] 趙汝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515_00 *[[念修窩遺稿]] 宋婺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7%BC%EC%88%98%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思菴先生詩集]] 朴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AC%EC%95%94%EC%84%A0%EC%83%9D%EC%8B%9C%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思菴實記]] 千錫奎 千玎洛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0%9D%E8%8F%B4%E5%AF%A6%E8%A8%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性堂遺稿]] 石大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0%A7%E5%A0%82%E9%81%BA%E7%A8%BF# *[[性理管窺]] 蔡之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0%A7%E7%90%86%E7%AE%A1%E7%AA%BA# *[[恒軒遺稿]] 柳敬基 **藏於全北大學圖書館 *[[恒齋遺稿 (孫昊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AD%EC%9E%AC%EC%9C%A0%EA%B3%A0+%E5%AD%AB%E6%98%8A%E6%B0%B8# *[[恒齋遺稿 (崔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AD%EC%9E%AC%EC%9C%A0%EA%B3%A0+%E9%87%91%E7%9B%B8%E7%B5%85# *[[恥翁遺稿]] 河大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9%98%EC%98%B9%EC%9C%A0%EA%B3%A0# *[[恥齋先生遺稿]] 洪仁祐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8.RICH_1120&pageNum= *[[恬窩遺稿]] 趙星臣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悔白堂遺稿]] 李相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81_00 *[[悔窩集]] 安重觀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97A *[[悟山遺稿]] 南重夑 *[[惇厚齋遺稿]] 趙元紀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惟勤堂遺稿]] 金敎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6%83%9F%E5%8B%A4%E5%A0%82%E9%81%BA%E7%A8%BF *[[惠嬪宮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9_00 *[[惠政年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270 *[[惺菴遺稿]] 朴宗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5%94+%EC%9C%A0%EA%B3%A0+%EB%B0%95%EC%A2%85%ED%9B%84# *[[意幽堂關北遊覽日記]] *[[愚堂遺稿]] 姜芝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4%9A%E5%A0%82%E9%81%BA%E7%A8%BF# *[[愚塘遺稿]] 權鍾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4%9A%E5%A1%98%E9%81%BA%E7%A8%BF# *[[愚山遺稿]] 李鉉五 **藏於高麗大學、延世大學、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等圖書館 *[[愚广遺稿]] 全奎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0%EC%97%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愚忍堂遺稿]] 朴麟鎭 **藏於延世大學、成均館大學等圖書館 *[[愚谷遺稿 (李敦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24_00 *[[愚谷遺稿 (林尙愚)]]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4.RICH_0981&pageNum= *[[愚軒集]] 權灦 *[[愛日庵遺稿]] 李彦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5%A0%EC%9D%BC%EC%95%94%EC%9C%A0%EA%B3%A0# *[[感戴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4 *[[感樹齋集]] 朴汝樑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29A *[[感露齋遺稿]] 曺光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0%90%EB%A1%9C%EC%9E%AC%EC%9C%A0%EA%B3%A0# *[[愧全窩遺稿]] 河大觀 **被作者傍孫河有楫所藏。 *[[愼菴遺稿 (具赫模)]] 具赫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신암유고+구혁모# *[[愼菴遺稿 (權麒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0%EC%95%94%EC%9C%A0%EA%B3%A0+%E6%AC%8A%E9%BA%92%E7%85%A5# *[[慈慶志咸興日記]] 金元根 *[[慎修堂集 (亢思謙)]]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4149 *[[慎修堂集 (劉日升)]] *[[慕堂內外孫錄]] *[[慕石遺稿]] 李克福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慕菴孝行錄]] 李建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4 *[[慕隱遺稿]] 鄭東植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慵睡齋遺稿]] 康洵 **藏於成均館大學 *[[慶嬪禮葬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7_00 *[[慶尙左水營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04_00 *[[慶尙道邑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66_00 *[[慶州李氏派譜]] 李裕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15_00 *[[慶州李氏金石錄]] 李裕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89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2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1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2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1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2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17_XXX *[[慶州鄭氏世譜]] 鄭憲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01_00 *[[慶州金氏世譜]] 金慶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363_00 *[[憲宗實錄廳題名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9 *[[懲毖錄]] 柳成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C%A7%95%EB%B9%84%EB%A1%9D.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懲毖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7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7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46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7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9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75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757_00 *[[懼庵遺稿]] 盧光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7%BC%E5%BA%B5%E9%81%BA%E7%A8%BF# *[[懼庵集]] 李樹仁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09A *[[戊子式年璿源錄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9_00 *[[戊申獄案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0_00 *[[戊癸事略]] *[[成仁錄]] 尹斗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D%B8%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成侍中孝行錄]] 成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38_00 *[[成菴遺稿]] 金淵述 **誠庵古書博物館所藏 *[[戶口總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02_00 *[[所志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015_00 *[[才物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00_00 *[[扐堂遺稿]] 李會穆 *[[打愚遺稿]] 李翔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82A *[[扶桑日記]] 趙珩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108&remap=gb *[[拙修齋遺稿]] 趙泰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1%B8%EC%88%98%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拙菴遺稿]] 徐玳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3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1%B8%EC%95%9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拙軒遺稿 (南景岳)]] **延世大學所藏 *[[拙軒遺稿 (李鍾鳳)]] **延世大學所藏 *[[拙隱遺稿]] 李漢輔 **奎章閣所藏 *[[拜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8_00 *[[持菴遺稿]] 金在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95%94%EC%9C%A0%EA%B3%A0+%E9%87%91%E5%9C%A8%E6%95%A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挹芝軒遺稿]] 李見龍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捕盜廳謄錄]] **[[捕盜廳謄錄/左捕廳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7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5_00 **[[捕盜廳謄錄/左右捕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3_00 **[[捕盜廳謄錄/右捕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4_00 *[[掇感錄]] 李之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E%87%E6%84%9F%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898 *[[授時曆捷法立成]] 姜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2_00 *[[授時曆立成]] 王恂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3_00 *[[掌印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44_00 *[[掌苑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0_00 *[[掛鞭堂實紀]] 李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괘편당실기&category=고문헌 *[[推鞫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55 *[[揫翁遺稿]] 金純行 **https://dcollection.korea.ac.kr/ezpdfdrm/dCollection.jsp?sItemId=000000138266# *[[損窩遺稿]] 崔錫恒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44A *[[搏綜誌]] 李重煥 尹致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42_00 *[[摠戎廳幸行謄錄]] 摠戎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83 *[[摭實記蹟]] 徐相喬 *[[撮要新書]] 朴興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52_00 *[[擊蒙要訣]] 李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9_00 *[[擧義日記]] *[[攝大乘論釋]] 玄奘 *[[支菴日記]] **http://wiki.jiamdiary.info/wiki/%EC%A7%80%EC%95%94%EC%9D%BC%EA%B8%B0_%EC%97%B0%EB%8F%84%EB%B3%84_%EB%AA%A9%EB%A1%9D *[[收侍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0_01 *[[收春子遺稿]] 崔致翁 **全羅北道任實郡三溪面朔寧崔氏宗家所藏 *[[尋是齋遺稿]] 崔瓘 **全羅北道任實郡三溪面朔寧崔氏宗家所藏 *[[收養侍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0_02 *[[收養承嫡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38_00 *[[攷事撮要]] 魚叔權 朴希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7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7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3 **附錄: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28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9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10_00 *[[政堂遺稿]] 兪汝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06 *[[政治日記]] *[[政事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7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222_00 *[[政院故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18_00 *[[故事謄錄]] (兩個版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848_00 *[[敏齋遺稿]] 朴琳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敏齋遺稿# *[[敝帚遺稿]] 任弘亮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12A *[[敦孝錄]] 朴聖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8 *[[敦孝須知]] **藏於奎章閣 *[[敦寧譜牒]] (版本不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3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3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40 *[[敬信錄全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032 *[[敬堂遺稿]] 柳相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5%AC%E5%A0%82%E9%81%BA%E7%A8%BF# *[[敬庵先生文集 (吴汝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845&remap=gb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15_00 *[[敬庵文集]] 消歧義 *[[敬慕齋遺稿]] 權佶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敬菴實記]] 金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敬菴先生實記# *[[敬菴遺稿]] 朴齊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14 *[[敬菴集]] 消歧意 *[[敬軒遺稿]] 姜復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168_00 *[[敬齋先生實紀 (李世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敬齋先生實紀&category=고문헌 *[[敬齋先生實紀 (洪魯)]] **注意作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敬齋先生實紀&category=고문헌 *[[敬齋先生遺稿]] 南秀文 南熙錫 南國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21 *[[敬齋箴集說]] 李象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5%AC%E9%BD%8B%E7%AE%B4%E9%9B%86%E8%AA%AA&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4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49 *[[敬齋遺稿 (金是楨)]]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敬齋遺稿 (金相孝)]]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52A *[[文元公晦齋先生年譜]] **藏於奎章閣 *[[文公先生紀譜通編]] 宋時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8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6%87%E5%85%AC%E5%85%88%E7%94%9F%E7%B4%80%E8%AD%9C%E9%80%9A%E7%B7%A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公家禮儀節]] 丘濬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12 *[[文史咀英]] 朴宗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1451 *[[文孝世子喪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80_00 *[[文廟享祀錄]] 金龜柱 具庠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12 *[[文廟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8_00 *[[文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8%ED%9C%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正公言行錄]] 宋近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6%87%E6%AD%A3%E5%85%AC%E8%A8%80%E8%A1%8C%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獻公實紀]] 鄭世禎 鄭逑 鄭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9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9 *[[文獻節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1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1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852_00 *[[文直行書]] 熊明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文直行書 *[[文禧廟營建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0_00 *[[文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4_00 *[[文章大成]] **奎章閣 *[[文節公金先生逸稿]] 金淡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07.0000-20160628.C0801_001_0010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27 *[[文臣講製節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7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77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27_00 *[[文苑大方]] **奎章閣 *[[文苑黼黻]]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96%87%E8%8B%91%E9%BB%BC%E9%BB%BB *[[文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60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63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636_00 *[[文谷年譜]] 金昌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6%87%E8%B0%B7%E5%B9%B4%E8%AD%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貞公遺稿]] 閔維重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01A *[[斗室寤言]] 李煥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84_00 *[[新修自警編]] 趙善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0%EC%88%98%EC%9E%90%EA%B2%BD%ED%8E%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新傳煮硝方]] 金指南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新傳煮硝方 *[[新刊素王事紀]] 田以采 朴致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62 *[[新堂先生實紀]] 鄭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新堂先生實紀&category=고문헌 *[[新堂先生遺稿]] 鄭洪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760350 *[[新安朱氏世譜]] 朱錫冕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78_00 *[[新法中星紀]] 金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46_00 *[[新法漏籌通義]] 金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58_00 *[[新溪縣邑誌]] *[[新羅朴氏溯源錄]] (已有内容,勿誤刪) *[[新薦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6_00 *[[新補受敎輯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8_00 *[[新註無寃錄]] 崔致雲 *[[新齋遺稿]] 朴宗彦 **藏於邊時淵家 *[[方便子遺稿]] 柳僖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129246 *[[方山集 (安基遠)]]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01 *[[方山集 (李運禎)]]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09%E6%96%B9%E5%B1%B1%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方菴遺稿]] 梁敬之 **藏於邊時淵家 *[[方谷遺稿]] 柳洛文 **奎章閣所藏 *[[旅軒先生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776 *[[旅軒先生性理說]] 張顯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7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01 *[[旌忠錄]] 黃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610 *[[日峯遺稿]] 李敎文 **藏於高麗、延世、首爾等大學圖書館 *[[日新齋遺稿]] 任世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C%EC%8B%A0%EC%9E%AC%EC%9C%A0%EA%B3%A0 *[[日本內務省及農商務省視察書啓]]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577_00 *[[日本內務省視察記]]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576_00 *[[日本司法省視察記]] 嚴世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03_00 *[[日本各國條約]] 閔鍾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35_00 *[[日本國工務省視察記]] 姜文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34_00 *[[日本外務省視察記]] 閔鍾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1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12_00 *[[日本往還日記]] 黃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019_00 *[[日本文部省視察記]] 趙準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65_00 *[[日本稅關職制慣行方法上屋規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51_01 *[[日本聞見事件]] 趙準永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1_04 *[[日本農商務省視察記]]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50_00 *[[日本陸軍總制]] 洪英植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C%EB%B3%B8%EC%9C%A1%EA%B5%B0%EC%B4%9D%EC%A0%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日省錄]] **數字化文字:[http://e-kyujanggak.snu.ac.kr/home/index.do?idx=06&siteCd=KYU&topMenuId=206&targetId=379 日省錄] **奎章閣原文圖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42_00 *[[旨洞墓所事蹟謄錄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107_00 *[[旨窩遺稿]] 崔海翼 **藏於《曲江世稿》 *[[早辨錄]] **藏於奎章閣 *[[旺林遺稿]] 李行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89_00 *[[昌原孔氏族譜]] 孔胤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65_00 *[[昌原黃氏族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3_00 *[[昌寧成氏思肅公派譜]] 成道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4_00 *[[昌寧成氏族譜]] 成近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79_00 *[[昌臺實記]] 鄭允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昌臺實記&category=고문헌 *[[明史稿]] 王鴻緒 萬斯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170&remap=gb *[[明史綱目]] 李玄錫 **http://encykorea.aks.ac.kr/Contents/Item/E76223 原文在此頁最底下 *[[明山論]] 蔡成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24 *[[明岡遺稿]] 白奉欽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明村遺稿]] 朴淳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A%85%EC%B4%8C+%EC%9C%A0%EA%B3%A0# *[[明溫公主房喪葬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6_00 *[[明溫公主房嘉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5_00 *[[明窩遺稿 (河智鎬)]]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明窩遺稿 (陳健)]]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明紀提挈]] **藏於奎章閣 *[[明谷遺稿]] 吳希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A%85%EA%B3%A1%EC%9C%A0%EA%B3%A0# *[[明谷集 (具崟)]]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73A *[[明陵翼陵主山鶯峰沙汰處補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6_00 *[[易學傳義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69_00 *[[易學啓蒙段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6_00 *[[易學啓蒙集箋]] 徐命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6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430_00 *[[易學啓蒙要解]]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6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8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1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32_00 *[[易學圖說]] 張顯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75_00 *[[易安遺稿]] 南碩寬 **藏於邊時淵家以及高麗、延世、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易東先生事蹟抄]] *[[易義窺班]] 李玄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23_00 *[[星墩遺稿]] 金珩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B%8F%88%EC%9C%A0%EA%B3%A0# *[[星湖僿說類選]] 安鼎福 李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28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16_00 *[[星菴遺稿]] 鄭翰采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星谷遺稿]] 李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A%B3%A1%EC%9C%A0%EA%B3%A0# *[[春圃遺稿]] 柳莘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6%98%ED%8F%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春坊故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5_00 *[[春坡遺稿 (姜寅會)]]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春坡遺稿 (魏瓘植)]] **藏於高麗大學 *[[春官志]] 李盟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63_00 *[[春官通考]] 柳義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83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44 *[[春庵遺稿]] 蘇凝川 *[[春樊遺稿]] 權命燮 *[[春汀遺稿]] 柳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6%98%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春秋公穀合選]] 洪仁謨 *[[春秋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617 *[[春秋補編]] 朴世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31 *[[春秋集傳大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536_00 *[[昭亭遺稿]] 李重燮 *[[昭代風謠]] 蔡彭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9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0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87_00 *[[昭山遺稿]] 李敦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C%82%B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是窩遺稿]] 韓泰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36A *[[時憲紀要]] 南秉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39_00 *[[時用通書]] 劉朝琯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 *[[晋州公都會科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3_00 *[[晋州鄭氏兩世蹟]] 鄭國彦 *[[晋陽忠義世編]] 柳協基 李義駿 成大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4%EC%96%91%EC%B6%A9%EC%9D%98%EC%84%B8%ED%8E%B8# *[[晦亭遺稿]] 林炳漢 **藏於啟明、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晦岡遺稿]] 柳稚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A%8C%EA%B0%95%EC%9C%A0%EA%B3%A0# *[[晦窩遺稿]] 李中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A%8C%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晦軒先生實記]] 安珦 *[[晦雲遺稿]] 高濟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A%8C%EC%9A%B4%EC%9C%A0%EA%B3%A0# *[[晩圃遺稿]] 鄭濟鎬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晩山遺稿]] 李相軫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晩巖遺稿]] 金崇默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晩悔軒遺稿]] 朴禮彬 **藏於玄谷書院及全州大學圖書館 *[[晩悔遺稿 (奇瀰)]] *[[晩悔遺稿 (宋澈)]]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晩悔遺稿 (李承德)]]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晩悔遺稿 (李有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34_00 *[[晩悔齋遺稿]] 金永泰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晩悟遺稿]] 陳正範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晩松遺稿 (朴履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86%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晩松遺稿 (劉秉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86%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晩松遺稿 (吳正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86%A1%EC%9C%A0%EA%B3%A0+%EC%98%A4%EC%A0%95%EA%B4%80# *[[晩熙集拾遺]] 權得己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984 *[[晩痴菴遺稿]] 洪天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B9%98%EC%95%94%EC%9C%A0%EA%B3%A0# *[[晩窩遺稿]] 金裕壽 **高麗大學圖書館 *[[晩翁集]] 徐命瑞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52A *[[晩翠遺稿]] 成卿修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42.0000-20090723.RICH_0744&pageNum= *[[晩聞遺稿]] 林萬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B%AC%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晩聾遺稿]] 柳協基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晩起堂遺稿]] 金基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9%80%EA%B8%B0%ED%9B%84# *[[晩隱遺稿 (黃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753_XXX *[[晩雲遺稿 (馬志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A%B4%EC%9C%A0%EA%B3%A0+%EB%A7%88%EC%A7%80%EC%9B%90# *[[晩雲遺稿 (黃極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A%B4%EC%9C%A0%EA%B3%A0+%ED%99%A9%EA%B7%B9%EB%8F%99# *[[晩雲遺稿 (崔炳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A%B4%EC%9C%A0%EA%B3%A0+%EC%B5%9C%EB%B3%91%EB%8D%95# *[[晩齋遺稿]] 金世均 **目錄、卷九、十、十三、十四: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9%A9%E9%BD%8A%E9%81%BA%E7%A8%BF# *[[普山遺稿]] 奇宇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6%99%AE%E5%B1%B1%E9%81%BA%E7%A8%BF *[[普法戰紀]] 王韜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186 *[[景孝殿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18 *[[景宗大王實錄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5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58_00 *[[景宗大王御製添刊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03_00 *[[景尤遺稿]] 沈相龍 **https://library.history.go.kr/library-services/search/all-collections/72826?index=2 *[[景山遺稿]] 鄭樂圭 *[[景葊居士詩藁]] 金周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91_00 *[[景賢堂受爵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5_00 *[[景賢堂宣麻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50_00 *[[景賢錄]] 李楨 金夏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7%91%E5%A4%8F%E9%8C%AB&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1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3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8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86 *[[晴沼遺稿]] 趙容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86%8C%EC%9C%A0%EA%B3%A0# *[[曆事明原]] 曹震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2023_00 *[[曆書日記]] *[[曉村遺稿]] 張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78 *[[曉谷遺稿]] 南晉彙 *[[曲阿魏氏忠孝錄]] 魏念先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2977 *[[書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8_00 *[[書契違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5_00 *[[書溪遺稿]] 魏伯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9C%EA%B3%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書筵備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3_00 *[[書筵文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3_00 *[[書筵講義]] 趙靖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1_00 *[[書經淺說]] 趙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22_00 *[[書院可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36_00 *[[書院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9B%B8%E9%99%A2%E8%AC%84%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5_00 *[[書雲觀志]] 成周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7_00 *[[會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2_00 *[[會纂宋岳鄂武穆王精忠錄]] 李山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0_00 *[[月室遺稿]] 權重淵 朴相衡 **作者後孫錫穎所藏。藏於《大酉文獻》 *[[月波集 (兌律)]] **https://kabc.dongguk.edu/content/view?dataId=ABC_BJ_H0205_T_003&gisaNum=0001T&solrQ=query%24%E6%9C%88%E6%B3%A2%E9%9B%86%3Bsolr_sortField%24%3Bsolr_sortOrder%24%3Bsolr_secId%24ABC_BJ_GT%3Bsolr_toalCount%24197%3Bsolr_curPos%240%3Bsolr_solrId%24ABC_BJ_H0205_T_003_0001 *[[月波集 (鄭贊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C%88%E6%B3%A2%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viewKey=CNTS-00047973234&viewType=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8&jourId= *[[月洲遺稿]] 禹洪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B%94%EC%A3%BC%EC%9C%A0%EA%B3%A0# (注意圖書名稱!) *[[月洲集]] 蘇斗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90A *[[月渚遺稿]] 黃胤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B%94%EC%A0%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望庵先生文集]] 金駿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800 *[[朝天日記]] 消歧義 *[[朝天航海錄]] **藏於《燕行錄選集》 *[[朝房新建及重修役事下記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1_00 *[[朝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7_00 *[[朝野會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C%9D%E9%87%8E%E6%9C%83%E9%80%9A&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抄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84_00 *[[朝鮮國輸出入半年表]] 李{{!|𨯶|⿰金憲}}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82_00 *[[朝鮮太祖高皇帝實記]] 洪淳馨 閔丙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조선태조실기&category=고문헌 *[[木川縣誌]] 安鼎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9_00 *[[木澗實紀]] 南奭濟 *[[木石遺稿]] 李義秉 *[[本府新建役事下記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0_00 *[[本廳捧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97_00 *[[本草附方便覽]] 黃度淵 黃道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43 *[[本衙門草記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0072_00 *[[朱子大全拾遺]] 朱熹 朴世采 *[[朱子大全箚疑]]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24_00 *[[朱子大全箚疑問目]] 金昌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6_00 *[[朱子文集語類校刊凡例]] 柳希春 洪啓禧 *[[朱子書節要]] 朱熹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70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83_00 *[[朱子書節要記疑]] 李滉 *[[朱子書節要講錄]] 李德弘 *[[朱子行狀]]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86 *[[朱子言論同異攷]] 韓元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86 *[[朱子語類大全考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75_00 *[[朱文公先生行宮便殿第二奏箚]] 洪啓禧 *[[朱文抄選]]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69_00 *[[朱文酌海]] 朱熹 鄭經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0908.C0701_001_00137_XXX *[[朱書分類]] 姜浩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C%EC%84%9C%EB%B6%84%EB%A5%98# *[[朱書百選]] 朱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880_00 *[[朱書要類]] 朱熹 趙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C%EC%84%9C%EC%9A%94%EB%A5%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朱書講錄刊補]] 李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5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5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30 *[[朴學士暴曬日記]] 朴定陽 **藏於《朴定陽全集》 *[[朴師亨遺稿]] 朴師亨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朴萬鼎海西暗行日記]] 朴萬鼎 *[[朴靈恩遺稿]] 朴恒漢 **藏於奎章閣 *[[李公忠烈錄]] *[[李文靖公實紀]] 李得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04 *[[李氏三世忠孝錄]] 金麗鍾 **藏於日本《東洋文庫》 *[[李秉輝許燁供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45 *[[杏亭遺稿]] 李重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6%89%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杏史實紀]] 梁會一 *[[杏圃遺稿]] 全克敏 **藏於成均館大學 *[[杏坡遺稿]] 李宗夑 *[[杏堂遺稿]] 尹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D%96%89%EB%8B%B9%EC%9C%A0%EA%B3%A0 *[[杏山遺稿]] 宋禹浩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杏村遺稿]] 梁禹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203_00 *[[杜律分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46_00 *[[杜皐世稿]] 權應生 權恁 權慶命 權致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8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9C%E7%9A%90%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杜門洞先生實記]] 成大璡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62 *[[杜門洞實記]] 成思齊 *[[杜陵集]] 李濟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56 *[[杞溪兪氏族譜]] 兪命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62_00 *[[東京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27225 *[[東亭遺稿]] 李炳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人詩話]] 徐居正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KA00241_00 *[[東儒師友錄]] 朴世采 李世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07 *[[東史會綱]] 林象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06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1 *[[東史纂要]] 吳澐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7_00 *[[東史補遺]] 趙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77_00 *[[東史遺稿]] 權鍾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82%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國三綱行實圖]] 柳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8_00 *[[東國史略]] 權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97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6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6_00 *[[東國地理誌]] 韓百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898_00 *[[東國文獻]] 金性溵 *[[東國新續三綱行實]] 柳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9_00 *[[東國新續三綱行實圖]] 柳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32_00 *[[東國歲時記]] 洪錫謨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20 **原文:http://www.davincimap.co.kr/davBase/Source/davSource.jsp?SourID=SOUR001414 *[[東國歷代史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A%B5%AD%EC%97%AD%EB%8C%80%EC%82%AC%EB%9E%B5# *[[東國通鑑提綱]] 洪汝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 *[[東國通鑒]] 徐居正 鄭孝恆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E6%9D%B1%E5%9C%8B%E9%80%9A%E9%91%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55_00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88211 東國通鑑 -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Wayback|url=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88211 |date=20210709182831 }} *[[東國闕里誌]] 孔明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233 *[[東國院宇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48_00 *[[東園遺稿]] 金洪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67_00 *[[東園集 (崔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34 *[[東塢遺稿 (金熙錫)]] *[[東塢遺稿 (曺毅坤)]]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2-01-201804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5%A1%A2%E9%81%BA%E7%A8%BF+%EC%A1%B0%EC%9D%98%EA%B3%A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宣老師遺稿]] 金淨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東宣+遺稿 *[[東宮日記]] *[[東宮日記/景宗春坊日記]] *[[東宮日記/東宮日錄]] *[[東山遺稿 (尹趾完)]]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東川遺稿]] 李忠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51 *[[東川集]] 李尙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5%B7%9D%E9%9B%86# *[[東平公私聞見錄]] 鄭載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73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4567&page=5 *[[東平尉遺稿]] 鄭載崙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16.AS_SA_484&pageNum= *[[東庵遺稿]] 洪大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5%BA%B5++%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槎日記 (任守幹)]]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itemId=BT&gubun=book&depth=3&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BT_1402A&upSeoji=ITKC_BT_1373A *[[東槎日記 (朴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55_00 *[[東槎錄]] 蘇世讓 *[[東武遺稿]] *[[東江詩鈔]] 唐孫華 陸師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695 *[[東湖先生文集 (邊永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43 *[[東湖遺稿 (郭溟翰)]]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東溟遺稿]] 東溟善知 **https://kabc.dongguk.edu/content/view?itemId=ABC_BJ&cate=bookName&depth=3&upPath=C&dataId=ABC_BJ_H0317_T_001 *[[東溪遺稿 (朴春長)]] *[[東田遺稿 (李中均)]]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東眉遺稿]] 辛東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B%AF%B8%EC%9C%A0%EA%B3%A0# *[[東華姓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66_00 *[[東華錄]] 消歧義 *[[東菴日記]] 張孝根 *[[東萊府事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72_00 *[[東萊府啓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42 *[[東萊府接倭狀啓謄錄可考事目錄抄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64_00 *[[東萊府接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08_00 *[[東萊府築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076_00 *[[東萊邊報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06_00 *[[東萊鄭氏家錄]] 鄭健朝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B%9E%98%EC%A0%95%EC%94%A8%EA%B0%80%EB%A1%9D# *[[東萊鄭氏派譜]] 鄭元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60_00 *[[東谷集]] 金在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24 *[[東谿遺稿]] 宋晦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8%B0%BF%E9%81%BA%E7%A8%BF# *[[東醫寶鑒]] (已有部分內容) *[[東閣散錄]] 金君錫 **藏於奎章閣、日本東洋文庫 *[[東陽遺稿]] 林最洙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松南遺稿 (鄭明源)]] *[[松南遺稿 (摩島松南)]]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442/index.html *[[松厓集 (崔虎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8E%93%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厓集 (李志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8E%93%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厓集 (李遂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8E%93%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園偈庵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730 *[[松坡遺稿 (吳尙默)]] **藏於奎章閣 *[[松坡遺稿 (安夢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D%8C%8C%EC%9C%A0%EA%B3%A0+%E5%AE%89%E5%A4%A2%E5%BE%B5# *[[松坡遺稿 (李喜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D%8C%8C%EC%9C%A0%EA%B3%A0+%EC%9D%B4%ED%9D%AC%ED%92%8D# *[[松坡遺稿 (林植)]]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D%8C%8C%EC%9C%A0%EA%B3%A0+%EC%9E%84%EC%8B%9D# *[[松塢遺稿]] 朴宗永 **藏於成均館、延世大學圖書館 *[[松岡遺稿]] 李命徵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松峯遺稿]] 吳益升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82A *[[松崖集 (金慶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47A *[[松嵒先生文集]] 朴齊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20_00 *[[松巖先生文集 (奇挺翼)]] *[[松庵先生實紀 (朴門壽)]] *[[松庵先生實紀 (金沔)]] *[[松庵遺稿]] 朴鳳煥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28.4887-20090727.RICH_0890&pageNum= *[[松湖實記]] 金漢哲 *[[松源遺稿]] 吳承鳳 **藏於慶尚北道英陽郡松源精舍 *[[松溪遺稿 (李麟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A%B3%84%EC%9C%A0%EA%B3%A0+%EC%9D%B4%EC%9D%B8%EA%B8%B0# *[[松溪遺稿 (金龍彦)]]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松潭遺稿]] 姜世靖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1901860 *[[松灣遺稿]] 鞠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7%81%A3%E5%85%88%E7%94%9F%E9%81%BA%E7%A8%BF# *[[松皐遺稿]] 宋國澤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60331.NS_0788&pageNum= *[[松石遺稿]] 金學性 *[[松窩遺稿]] 崔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28_00 *[[松竹軒遺稿]] 裵應煥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松臯集]] 宋程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816 *[[松菴遺稿 (金沔)]]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03A *[[松谷遺稿]] 朴周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8%B0%B7%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郊遺稿]] 李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A%B5%90%EC%9C%A0%EA%B3%A0# *[[松都記異]] 李德泂 *[[松都誌]] 鄭昌順 *[[松陵文獻]] 鄭昌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019 *[[松隱實紀]] 具鴻 *[[松隱遺稿]] 鄭逸和 **藏於住在慶尚北道安東市的鄭鍾泰 *[[松鱗翁遺稿]] 鄭逸和 **藏於住在慶尚北道安東市的鄭鍾泰 *[[松齋遺稿 (李景稷)]]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松齋遺稿 (羅世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38A *[[板谷遺稿]] 鄭以道 *[[枕泉齋遺稿]] 李熙赫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枕肱堂遺稿]] 李夢賚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林居漫錄]] 伍袁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604 *[[林忠愍公實記]] 林淳憲 尹行任 金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09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91_00 *[[果菴遺稿]] **https://library.history.go.kr/library-services/search/all-collections/73000?index=2 *[[果齋遺稿]] 林熙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BC%EC%9E%AC%EC%9C%A0%EA%B3%A0# *[[栢谷集]] 鄭崑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48 *[[柳川遺稿 (柳初)]]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栗翁遺稿]] 宋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8%EC%98%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栗谷先生文集]] 李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4 *[[栗谷牛溪二先生年譜]] 宋時烈 尹宣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9 *[[校生考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5_00 *[[栢下遺稿]] 梁相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D%95%98%EC%9C%A0%EA%B3%A0# *[[栢軒遺稿]] 金重呂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格致彙編]] 傅兰雅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2560420203941 *[[桂窩遺稿]] 成一濬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1.1100-20090728.RICH_0592&pageNum= *[[桂窩集]] 趙備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77A *[[桂陽遺稿]] 李桂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3%84%EC%96%9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桃溪遺稿]] 沈齊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84%EA%B3%84%EC%9C%A0%EA%B3%A0# *[[桐岡遺稿]] 李毅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A1%90%E5%B2%A1%E5%85%88%E7%94%9F%E9%81%BA%E7%A8%BF+%3A+%28%E5%B9%B7%29%E9%99%84# *[[桐巢漫錄]] 南夏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19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1 *[[桐巢遺稿]] 南夏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86%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桐溪遺稿]] 黃克孝 **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所藏 *[[桐漁年譜]] 李敦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26 *[[梁大司馬實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1 *[[梁文襄公外裔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33_00 *[[梅下遺稿]] 金根培 **藏於高麗、嶺南等大學圖書館。 *[[梅塢遺稿]] 趙景璡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梅壑遺稿]] 徐鳳翎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梅村遺稿 (汪桂之)]] *[[梅村遺稿 (尹摶)]] *[[梅石遺稿]] 金光柏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梅軒實記]] 李仁亨 *[[梅軒遺稿 (李垶)]] *[[梅軒遺稿 (李夏永)]] *[[梣溪遺稿]] 尹定鉉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22A *[[梧下日記]] 李圭弘 *[[梧墅遺稿]] 朴永元 **藏於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 *[[梧山遺稿]] 李龍憲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梧岡遺稿]] 金正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A4%EA%B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梧川年譜]] *[[梧泉實紀]] 金奭鎭 *[[梧潭遺稿]] 李壽檍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梧里日記]] 李元翼 *[[梨湖遺稿]] 金時鐸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60A *[[梵宇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52_00 *[[梵海禪師遺稿]] 覺岸 **藏於東國大學圖書館 *[[棄棄齋文集]] 金尙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96 *[[棄隱遺稿]] 奇義獻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棋齋遺稿]] 元尙鎭 *[[棲霞堂遺稿]] 金成遠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4_00 *[[楊州趙氏族譜]] 趙榮國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1765 *[[楊波遺稿]]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79_00 *[[楊湖遺稿]] 閔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D%98%B8%EC%9C%A0%EA%B3%A0# *[[楓崖遺稿]] 金必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10_00 *[[楓巖輯話]] 柳光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22 *[[楓庵遺稿]] 文緯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93 *[[楓渠遺稿]] 李文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D%92%8D%EA%B1%B0%EC%9C%A0%EA%B3%A0 *[[楓溪遺稿]] 宋國準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楓潭遺稿]] 權克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2%8D%EB%8B%B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楓皐集]] 金祖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17_00 *[[楚山軒遺稿]] 洪吉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10_00 *[[楡軒遺稿]] 韓夢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2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7%8C%EC%9C%A0%EA%B3%A0# *[[楮竹田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19_00 *[[楸溪遺稿]] 尹孝孫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楸軒遺稿]] 洪萬愚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槎川詩抄]] 李秉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15 *[[槐亭遺稿]] 曺啓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4%B4%EC%A0%95%EC%9C%A0%EA%B3%A0# *[[槐山郡三綱錄]] 尹鑑烈 朴民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549 *[[槐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7013_00 *[[樂吾齋遺稿]] 李秉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672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2%99%EC%98%A4%EC%9E%AC%EC%9C%A0%EA%B3%A0# *[[樂學便考]] 李衡祥 *[[樂學軌範]] 成俔 **http://yoksa.aks.ac.kr/search/SearchDetail.jsp?page=1&keywordtext=%EC%95%85%ED%95%99%EA%B6%A4%EB%B2%94&sobj=0&ClassID=CI20&rowcount=1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677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8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89 *[[樂庵遺稿]] 奇挺龍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樂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9_00 *[[樂窩遺稿]] 河弘達 **https://archive.aks.ac.kr/viewer/viewer.do?itemId=book#imgnode.do?itemId=book&gubun=booktree&upPath=01%5E0150%5EL015011%5EL015011F02%5EL015011F0208%5EG002%2BKHD%2BKSM-XI.0000.0000-20161231.C0805_002_24005_XXX&dataId=G002%2BKHD%2BKSM-XI.0000.0000-20161231.C0805_002_24005_XXX-IMG.001.jpg%5EG002%2BKHD%2BKSM-XI.0000.0000-20161231.C0805_002_24005_XXX *[[樊巖先生集]] 蔡濟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7_XXX *[[樊悠合藁]] 金在華 金在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08 *[[樗村遺稿]] 沈錥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98A *[[樗田遺稿]] 李鍾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80%EC%A0%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樹烈千秋傳]] 崔重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70 *[[橘下遺稿]] 崔植民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橘庵遺稿]] 姜壽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7%A4%EC%95%94%EC%9C%A0%EA%B3%A0# *[[橡庵遺稿]] 李光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檀坡遺稿]] 黃在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B%A8%ED%8C%8C%EC%9C%A0%EA%B3%A0+%E9%BB%83%E5%9C%A8%E5%BC%BC# *[[檜軒先生逸稿]] 柳義孫 柳範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73 *[[檢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68_00 *[[檢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91_00 *[[櫟翁稗說]] 李齊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64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720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721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3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055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711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53_00 *[[櫟翁遺稿]] 李正臣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52A *[[櫟菴遺稿]] 姜晋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68_00 *[[權元帥實蹟]] *[[權文海草澗日記]] *[[權橃沖齋日記]] **http://library.history.go.kr/search/Search.Result.ax?sid=1&q=%E6%B2%96%E9%BD%8B%E6%97%A5%E8%A8%98&qf=%E6%B2%96%E9%BD%8B%E6%97%A5%E8%A8%98 *[[欽恤典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7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67_00 *[[歌曲源流]] 朴孝寬 安玟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62_00 *[[止善亭遺稿]] 吳名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7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84%A0%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止庵遺稿]] 李喆輔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21A *[[止觀齋遺稿]] 朴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A%B4%80%EC%9E%AC%EC%9C%A0%EA%B3%A0# *[[止谷遺稿]] 李泰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A%B3%A1%EC%9C%A0%EA%B3%A0# *[[止軒遺稿]] 康熙鎭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正史彙鑑]] 洪鳳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58 *[[正字宋公遺稿]] 宋廷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64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C%9E%90%EC%86%A1%EA%B3%B5%EC%9C%A0%EA%B3%A0# *[[正氣錄]] 高由厚 高敬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5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288 *[[正祖丙午所懷騰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0_00 *[[正祖實錄廳題名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6 *[[正軒集]] 李坧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AD%A3%E8%BB%92%E9%9B%86 *[[武經節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85_00 *[[武藝圖譜通志]]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4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0_00 *[[歲寒齋遺稿]] 宋時燾 **延世大學圖書館 *[[歲舡恒式出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7_00 *[[歲船定奪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1_00 *[[歲船鷹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5_00 *[[歷代史論 (宋徵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7 *[[歷代史論 (張溥)]]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0303 *[[歷代將鑑博議]] 戴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1.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2.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3.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4.pdf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歷代將鑑博議&category=고문헌 *[[歷代帝王傳授總圖]] *[[歷代總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4_00 *[[歸休堂集]] 李培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7_00 *[[歸川遺稿]] 李廷燮 **藏於奎章閣、藏書閣 *[[歸恩堂集]] 南公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71 *[[殿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9_00 (有數字化原文和原件) *[[毅烈公誌狀]] *[[毅齋遺稿 (姜鑌)]] *[[毅齋遺稿 (金悌甲)]] *[[毓祥宮昭寧園式例]] 具允明 趙明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6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7 *[[民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925_00 (有數字化原文和原件) *[[水原旨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2_00 *[[水月堂遺稿]] 金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8%EC%9B%94%EB%8B%B9+%EC%9C%A0%EA%B3%A0# *[[水部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B0%B4%E9%83%A8%E8%AC%84%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12_00 *[[永思齋遺稿]] 崔晟 **藏於日本大板府玄中之島、啟明大學、全北大學、啟明大學東山等圖書館 *[[永惠翁主吉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5_00 (有數字化原文和原件) *[[永慕齋遺稿 (李猶龍)]] 李猶龍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永慕齋遺稿 (金道源)]] 金道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B%AA%A8%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永禧殿儀仗祭器等物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7_00 *[[永興本宮儀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9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00_00 *[[求仁錄]] 李彦迪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03 *[[求齋實紀]] 鄭東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求齋實紀 *[[汕樵遺稿]] 南夔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B0%EC%B4%88%EC%9C%A0%EA%B3%A0# *[[江北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B1%9F%E5%8C%97%E6%97%A5%E8%A8%98 *[[江原道杆城郡流民還接及他官民新接數爻區別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2_00 *[[江原道軍丁都數成冊]] *[[江樵遺稿]] 具然海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成均館大學圖書館、延世大學圖書館 *[[江湖實記]] 金叔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0%95%ED%98%B8%EC%84%A0%EC%83%9D%EC%8B%A4%EA%B8%B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江西郡邑誌]] *[[江都忠烈錄]] 金昌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76_00 *[[江都日記]] 魚漢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400_00 *[[池月堂遺稿]] 金克己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池氏鴻史]] 池光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05.C0401_001_0001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05.C0401_001_0001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0915.C0702_001_00037_XXX *[[汾厓遺稿]] 申晸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93A *[[汾厓集]] 申晸 *[[沁行日記 (申櫶)]] *[[沁行日記 (金圭復)]] *[[沃川遺稿]] 朴聖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2%83%E5%B7%9D%E5%85%AC%E9%81%BA%E7%A8%BF# *[[沈南一實記]] 吳駿善 *[[沈墓守護事蹟謄錄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366_00 *[[沈德裕遺稿]] 沈安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C%EB%8D%95%EC%9C%A0%EC%9C%A0%EA%B3%A0# *[[沈氏弋說]] 沈長卿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516 *[[沙村張先生集]] 張經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70_00 *[[沙村遺稿]] 曺守弘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沙溪房公實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2%99%E6%BA%AA%E6%88%BF%E5%85%AC%E5%AF%A6%E8%A8%98# *[[沙潭遺稿]] 羅德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AC%EB%8B%B4%EC%9C%A0%EA%B3%A0# *[[沙趣堂遺稿]] 崔弘甸 **藏於邊時淵家的仙巖文庫 *[[河忠烈公貫系辨誣錄]] 朴光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73_00 *[[河西先生全集]] 金麟厚 金日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51A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99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2_00 **續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86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4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86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882 *[[河西先生言行錄]] 金佶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392_XXX *[[河西從享事實]] *[[治平要覽]] 鄭麟趾 李佑成 *[[泛虛亭集 (宋光淵)]] *[[泛虛亭集 (尙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B%B2%94%ED%97%88%EC%A0%95%EC%A7%91# *[[洌陽歲時記]] 金邁淳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20 **http://www.davincimap.co.kr/davBase/Source/davSource.jsp?Job=Body&SourID=SOUR002123&Lang=%ED%95%9C%EB%AC%B8&Page=1 *[[洛渚遺稿]] 李柱天 **慶尚北道漆谷郡李愚穆所藏 *[[洪翼靖遺事]] 洪樂信 *[[活溪遺稿]] 李大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C%EA%B3%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浣亭集]] 李彥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75A *[[浦渚先生年譜]] 尹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65 *[[浪翁遺稿]] 高世章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海上日記草]] 朴定陽 李完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22_00 *[[海印寺事蹟]] *[[海嶽遺稿]] 李裕昆 **慶尚北道安東市祿轉面元川里李範九所藏 *[[海州崔氏世譜]] 崔尙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47_00 *[[海州崔氏家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A3%BC%EC%B5%9C%EC%94%A8%EA%B0%80%EC%9E%A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州鄭氏派譜]] 鄭冕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1_00 *[[海左先生文集]] 丁範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5%B7%A6%E5%85%88%E7%94%9F%E6%96%87%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左記年]] *[[海平尹氏世譜]] 尹致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48_00 *[[海愚遺稿]] 李鍾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9A%B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東名將傳]] 洪良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14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6%9D%B1%E5%90%8D%E5%B0%87%E5%82%B3&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東名臣錄]] 金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6%9D%B1%E5%90%8D%E8%87%A3%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東辭賦]] 金錫胄 *[[海東近思錄]] 李漢膺 *[[海槎日記]] 趙曮 *[[海港日記]] *[[海營各樣捄弊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40_00 *[[海營啓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4_00 *[[海營査達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KA00118_00 *[[海石日錄]] 金載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7%9F%B3%E6%97%A5%E9%8C%84# *[[海石遺稿]] 金載瓚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78A *[[海蘇實紀]] 金浣 *[[海行摠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8%A1%8C%E6%91%A0%E8%BC%8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西軍兵摠錄成冊]] *[[海防纂要]] 王在晉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173 *[[海陽遺稿]] 羅烈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30520.TOYO_0461&pageNum= *[[海隱遺稿 (吳仁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9D%80%EC%9C%A0%EA%B3%A0+%EC%98%A4%EC%9D%B8%ED%83%9C# *[[海隱遺稿 (姜必孝)]] **https://db.itkc.or.kr/dir/item?grpId=hj#/dir/node?grpId=hj&itemId=MI&dataId=ITKC_MI_1151A *[[海隱遺稿 (朴岐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9D%80%EC%9C%A0%EA%B3%A0+%EB%B0%95%EA%B8%B0%EB%B4%89# *[[涵齋遺稿]] 沈念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21_00 *[[淇竹堂遺稿]] 朴永徽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淑愼翁主家屋許與文記]] 李成桂 **https://ko.wikipedia.org/wiki/%EC%88%99%EC%8B%A0%EC%98%B9%EC%A3%BC_%EA%B0%80%EC%98%A5%ED%97%88%EC%97%AC%EB%AC%B8%EA%B8%B0#/media/%ED%8C%8C%EC%9D%BC:%E5%A4%AA%E7%A5%96%E5%A4%A7%E7%8E%8B%E5%BE%A1%E7%AD%86%EF%BC%8D%E6%B7%91%E6%84%BC%E7%BF%81%E4%B8%BB%E5%AE%B6%E5%B1%8B%E8%A8%B1%E8%88%87%E6%96%87%E8%A8%98.svg *[[淡庵逸集]] 白文寶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17A *[[深窩遺稿]] 李誠中 **藏於誠庵古書博物館 *[[淵谷書院講會記韻]] 閔致成 *[[淵雷遺稿]] 鄭克淳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16.AS_SA_310&pageNum= *[[淸州韓氏世譜]] 韓應疇 韓孝仲 韓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57_00 *[[淸泠子遺稿]] 崔守哲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99A *[[淸衍郡主墓誌]] **https://www.museum.go.kr/site/main/relic/search/view?relicId=6834 *[[淸選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03 *[[淸陰先生集]] 金尙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00_00 *[[淸隱遺稿 (安圭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9D%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淸隱遺稿 (閔致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9D%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淸風金氏世譜]] 金學性 金在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9_00 *[[湖上遺稿]] 李淵性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湖南丙子倡義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02_00 *[[湖南六邑民人綸音]] *[[湖叟實紀]] 鄭世雅 *[[湖憂遺稿]] 李煥 **藏於慶尚北道安東市豐川面河回里永慕閣 *[[湖西兵營狀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3_00 *[[湖隱遺稿 (宋一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8%B8%EC%9D%80%EC%9C%A0%EA%B3%A0+%EC%86%A1%EC%9D%BC%ED%98%84# *[[湖隱遺稿 (金濟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8%B8%EC%9D%80%EC%9C%A0%EA%B3%A0+%EA%B9%80%EC%83%81%EC%8B%9D# *[[湖隱遺稿 (柳元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8%B8%EC%9D%80%EC%9C%A0%EA%B3%A0+%EC%9C%A0%EC%83%81%EC%9D%B8# *[[溪堂遺稿]] 崔興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26 *[[溪堂集 (鄭悔燦)]]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3%84%EB%8B%B9%EC%A7%91 *[[溪山記善錄]] 李德弘 金萬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84%EC%82%B0%EA%B8%B0%EC%84%A0%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溪湄遺稿]] 金炳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84%EB%AF%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溪西遺稿]] 白鎭恒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溪西野談]] 李羲準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ID021b_%E6%BA%AA%E8%A5%BF%E9%87%8E%E8%AD%9A_%E5%A5%8E%E7%AB%A0%E9%96%A3%E6%9C%AC.pdf *[[溪陰集 (曺漢賓)]] *[[溪雲遺稿]] 金洛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3%84%EC%9A%B4%EC%9C%A0%EA%B3%A0 *[[溫宮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8_00 *[[溫裕齋集]] 尹鐘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45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88A *[[溫陵志]] 金光泰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27_00 *[[韞齋遺稿]] 金鎭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4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45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A8%EC%9E%AC%EC%9C%A0%EA%B3%A0# *[[滄北遺稿]] 沈宜復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50331.NS_0942&pageNum= *[[滄厓文集]] 李重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BB%84%E5%8E%93%E6%96%87%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滄巖遺稿]] 邊命益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滄庵文集]] 趙鍾悳 *[[滄洲遺稿 (羅茂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C%A3%BC+%EC%9C%A0%EA%B3%A0+%EB%82%98%EB%AC%B4%EC%86%A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滄浪亭遺稿]] 李尙靖 **藏於東國大學圖書館 *[[滄浪叟遺稿]] 李道由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滄浪實蹟]] 高貞鎭 高敬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9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B%84%E6%B5%AA%E5%AF%A6%E8%B9%9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漁溪集]] 趙旅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62A *[[漁隱遺稿]] 吳國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B4%EC%9D%80+%EC%9C%A0%EA%B3%A0# *[[漂人領來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4_00 *[[漂人領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910_00 *[[漂倭入送回謝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0_00 *[[漂倭入送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4_00 *[[漆室遺稿]] 李德一 **藏於忠南大學圖書館 *[[漏籌通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94_00 *[[演易治平要覽]] 朴興林 *[[演機新編]] 朴興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40_00 *[[漢史列傳抄]] 崔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07_00 *[[漢書傳抄]] 安瑋 *[[漢書列傳選]] *[[漢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48 *[[漢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26_00 *[[漫翁遺稿]] 李廷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8%B9%EC%9C%A0%EA%B3%A0+%EC%9D%B4%EC%A0%95%EA%B8%B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潘南朴氏世譜]] 朴宗薰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29_00 *[[潘南朴氏五世遺稿]] 朴宗慶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816.0000-20160331.NS_0552&pageNum= *[[潘陽二先生遺稿]] 朴世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BD%98%E9%99%BD%E4%BA%8C%E5%85%88%E7%94%9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潛溪遺稿]] 李全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8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潛溪+遺稿&category=고문헌 *[[潛研堂文集]] 錢大昕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83420 *[[潮溪實紀]] 柳宗智 *[[澗翠堂遺稿]] 鄭瑀贇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澹山實記]] 安圭容 *[[澹溪遺稿]] 邊鍾基 **藏於延世、高麗等大學圖書館 *[[濟衆新編]] 康命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510_00 *[[濬川事實]] 洪啓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9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745_00 *[[瀋陽往還日記]] 魏廷喆 *[[瀋陽日記]]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471 *[[瀋陽状啓]]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91874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78_00 *[[瀛寰志略]] *[[瀛洲再訪日記]] *[[瀯湖實記]] *[[灃西草堂集]] *[[灘叟實紀]] *[[灘村遺稿]] *[[災異考]] *[[炭翁遺事]] *[[烏淵遺稿]] *[[烟村遺稿]] *[[無何堂遺稿]] *[[無何翁遺稿]] *[[無愁翁遺稿]] *[[無知窩遺稿]] *[[焦氏類林]] *[[熙朝軼事]] *[[熱河日記]] *[[燃藜室記述]] *[[燕行日記 (安東權氏)]] *[[燕行日記 (李馨郁)]] *[[燕行記事]] *[[燕行錄]] *[[燕行錄(崔德中)]] *[[燕行錄(權悏)]] *[[燕行錄(金正中)]] *[[燕超齋遺稿]] *[[版籍司恩賜謄錄]] *[[版籍司癸巳年謄錄]] *[[版籍司謄錄]] *[[版籍司辛丑謄錄]] *[[牧場色謄錄]] *[[牧息遺稿]] *[[牧民心書]] *[[牧牛子修心訣]] *[[物異考]] *[[狀啓謄錄]] *[[獨對說話]] *[[獨松遺稿]] *[[獨樂齋遺稿]] *[[玄同室遺稿]] *[[玄巖遺稿 (宋煓)]] *[[玄駒記]] *[[率性齋遺稿]] *[[率菴遺稿]] *[[玉光劍氣集]] *[[玉吾齋集]] *[[玉局齋遺稿]] *[[玉山遺稿]] *[[玉川遺稿]] *[[玉溪遺稿]] *[[王世子冊封慶龍虎榜]] *[[王世弟冊禮謄錄]] *[[王公處分則例]] *[[王子仁城君孝愍公行狀]] *[[王百穀集]] *[[珠淵選集]] *[[琬琰通考]] *[[琬琰通考解題]] *[[琴史]] *[[琴湖遺稿 (朴挺最)]] *[[琴谷遺稿]] *[[琴隱先生實紀]] *[[琴隱實紀]] *[[瑞川遺稿]] 周瑞五 *[[瑞樵遺稿]] 李熙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9C%EC%B4%88%EC%9C%A0%EA%B3%A0# *[[瑞石實紀]] 金國光 *[[瑞竹堂遺稿]] 梁相恒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環報刪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53_00 *[[璿寶輯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0 *[[璿源系譜紀略]]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481 *[[璿源譜略修正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6_00 *[[璿源譜略校正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7_00 *[[瓊林聞喜錄]] 尹益列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37 *[[瓠巖遺稿]] 吳相淳 **藏於邊時淵家 *[[瓢翁遺稿]] 宋英耈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32A *[[甕谷遺稿]] 岡松甕谷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8879 *[[生生字譜]] 朝鮮鑄字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3_00 *[[生老堂遺稿]] 吳孝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7%94%9F%E8%80%81%E5%A0%82%E9%81%BA%E7%A8%BF *[[由由軒遺稿]] 南礏 *[[甲申日錄]] 金玉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5 *[[申將軍實記]] 洪元標 *[[申江新報]] 安纳斯脱·美查 *[[畏庵遺稿]] 李驥一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畢依齋遺稿]] 黃梓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30518.TOYO_0477&pageNum= *[[畸庵集]] 鄭弘溟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24A *[[疎翁遺稿]] 成德雨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8.4481-20090727.RICH_0877&pageNum= *[[疏箚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5_00 *[[疑禮問解]] 金長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1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1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09_00 *[[疑禮類說]] 申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28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A3%BC%EC%A0%9C%EB%B6%84%EB%A5%98&dataId=JSG_K1-94 *[[病叟遺稿]] 李建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507_00 *[[病窩遺稿]] 朴東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3%91%EC%99%80%EC%9C%A0%EA%B3%A0# *[[痘科彙編]] 尹光顔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30 *[[癡史集]] 安鑽 安英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45 *[[癡堂遺稿]] 延最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9%98%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癸丑日記]] *[[癸丑覃恩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4_00 *[[癸卯正月勅使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799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5 *[[癸巳合六慶大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98_00 *[[癸巳往復書]] 兪相基 尹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 *[[癸未東槎日記]] *[[癸甲錄]] *[[登壇年表]] *[[登壇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01_00 *[[登瀛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93%B1%EC%98%81%EB%A1%9D# *[[白峯遺稿]] 金壽賓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白崖遺稿]] 李衡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C%95%A0%EC%9C%A0%EA%B3%A0# *[[白川趙氏世譜]] 趙冕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29_00 *[[白沙先生北遷日錄]] 鄭忠信 李世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7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4 *[[白沙先生集 (1726年)]] 李恒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56 *[[白洛遺稿]] 鄭東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B%9D%BD%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白痴齋遺稿]] 李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C%B9%98%EC%9E%AC%EC%9C%A0%EA%B3%A0# *[[白癡遺稿]] 崔九錫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白石遺稿]] 柳楫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13A *[[白篷遺稿]] 尹宗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54 *[[白經野堂遺稿]] 白鳳洙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12.0000-20090724.RICH_0795&pageNum= *[[白草遺稿]] 盧亨夏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白雲齋實紀]] 權應銖 *[[白雲齋遺稿]] 李廷藎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百千堂遺稿]] 吳翮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70331.NS_0725&pageNum= *[[百弗庵先生言行錄]] 崔興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9%BE%E5%BC%97%E5%BA%B5%E5%85%88%E7%94%9F%E8%A8%80%E8%A1%8C%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百歲榮壽帖]] 李喜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C%84%B8%EC%98%81%EC%88%98%EC%B2%A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皇壇配享諸臣目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5_00 *[[皇室略牒]]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214587 *[[皇明大政紀]] 雷禮 范守己 譚希思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854 *[[皇明時槐院謄錄]] 權近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465 *[[皇明正嘉八才子文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05_00 *[[皇明紀略 (金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A9%EB%AA%85%EA%B8%B0%EB%9E%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皇明貢舉考]] 張朝瑞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470 *[[皇明資治通紀]] 陳建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136 *[[皇明通紀輯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41 *[[皇朝人事蹟]] *[[皇極一元圖]] 徐命膺 *[[皇極衍義]] 李敏坤 *[[皇華集]]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9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0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480_00 *[[皐隱遺稿]] 安止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皛齋遺稿]] 南泰彙 *[[益平君禮葬造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0399_00 *[[益庵遺稿 (張鎭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5%EC%95%94%EC%9C%A0%EA%B3%A0# *[[益庵遺稿 (李道輔)]]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監董漁基顚末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37_00 *[[盤川遺稿]] 王德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49_00 *[[盤桓堂遺稿]] 秦尙弘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60331.NS_0718&pageNum= *[[盤膳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48_00 *[[蘆浦未定藁]] 安世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B%85%B8%ED%8F%AC%EB%AF%B8 *[[直星行年便覽]] 池松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7%9B%B4%E6%98%9F%E8%A1%8C%E5%B9%B4%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直養齋遺稿]] 徐秉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512_00 *[[直齋遺稿]] 許炳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直齋集 (李箕洪)]]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19A *[[直齋集 (金翊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90A *[[省愆齋遺稿]] 姜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3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1.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8_XXX *[[省菴遺稿 (宋駿)]]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省菴遺稿 (金孝元)]]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90A *[[省齋實記]] 崔文炳 *[[省齋遺稿]] 尹履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E%AC%EC%9C%A0%EA%B3%A0+%E5%88%8A%E5%AF%AB%E8%80%85%E6%9C%AA%E8%A9%B3# *[[眉巖先生集]] 柳希春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57A *[[眉巖日記]] 柳希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B%AF%B8%EC%95%94%EC%9D%BC%EA%B8%B0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55024_000 *[[眞言集]] 朗奎 慧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0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7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0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1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2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60_00 *[[睡山遺稿]] 李友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8%EC%82%B0%EC%9C%A0%EA%B3%A0+%EC%9D%B4%EC%9A%B0%EC%8B%A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447_00 *[[睡庵遺稿]] 韓復胤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睡翁日記]] 宋甲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D%A1%E7%BF%81%E6%97%A5%E8%A8%98# *[[睡軒遺稿]] 李會一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督蜀疏草]] 朱燮元 *[[睿陵誌狀]] 李敦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59_00 *[[瞻猗軒遺稿]] 趙弼鑑 **藏於奎章閣 *[[知吾齋遺稿]] 宣始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98%A4%EC%9E%AC%EC%9C%A0%EA%B3%A0# *[[知止堂遺稿]] 宋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A7%80%EB%8B%B9%EC%9C%A0%EA%B3%A0# *[[知殼官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7%9F%A5%E6%AE%BC%E5%AE%98%E5%BB%B3%E6%97%A5%E8%A8%98 *[[知退堂集]] 李廷馨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42A *[[石世遺稿]] *[[石亭遺稿]] *[[石北集]] *[[石南遺稿]] *[[石城三綱言行錄]] *[[石堂遺稿]] *[[石山遺稿]] *[[石川遺稿 (李奉魯)]] *[[石川遺稿 (都爾望)]] *[[石年遺稿]] *[[石愚遺稿]] *[[石村遺稿 (朴忠挺)]] *[[石村遺稿 (林㥠)]] *[[石樵遺稿]] *[[石泉遺稿 (申綽)]] *[[石泉遺稿 (魯榮勳)]] *[[石洞遺稿]] *[[石浦遺稿]] *[[石湖遺稿]] *[[石溪遺稿]] *[[石溪集 (李時明)]] *[[石溪集 (閔昱)]] *[[石潭先生文集]] *[[石潭遺稿]] *[[石田遺稿]] *[[石谷封事]] *[[石軒先生實紀]] *[[石隱遺稿]] *[[碑銘記]] *[[碧山遺稿]] *[[碧峰遺稿]] *[[碧梧遺稿]] *[[碩齋稿]] *[[磻溪遺稿]] *[[祈雨祭謄錄]] *[[祖鑑]] *[[神器秘訣]] *[[神檀實記]] *[[祠宇修改謄錄]] *[[祭謄錄]] *[[禁啓謄錄]] *[[禁營擧動謄錄]] *[[禁營津船謄錄]] *[[禁營謄錄]] *[[禁衛營殿座謄錄]] *[[禁衛營褒貶謄錄]] *[[禁衛營都謄錄]] *[[禪門拈頌說話]] *[[禪門拈頌集釋]] *[[禮房謄錄]] *[[禮書箚記]] *[[禮曹受敎謄錄]] *[[禮曹謄錄]] *[[禮疑類輯]] *[[禮葬廳謄錄]] *[[禮記淺見錄]] *[[禮記補註]] *[[禮說]] *[[离筵講說]] *[[离院條例]] *[[秀軒遺稿]] *[[私集]] *[[秋官志]] *[[秋峯實紀]] *[[秋房謄錄]] *[[秋曹褒貶謄錄]] *[[秋槎公家狀]] *[[秋江遺稿]] *[[秋溪家乘]] *[[秋溪遺稿]] *[[科場異聞錄]] *[[科擧謄錄]] *[[秘書監志]] *[[稅關事務]] *[[稧屛謄錄]] *[[種德新編]] *[[稼隱遺稿]] *[[稽制司別謄錄]] *[[稽制司謄錄]] *[[稽古錄]] *[[穀總便攷]] *[[穎翁再續藁]] *[[穎翁續藁]] *[[穎陽千氏世譜]] *[[立朝錄]] *[[立齋遺稿 (姜再恒)]] *[[立齋遺稿 (趙大胤)]] *[[章疏彙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52_00 *[[童學初讀]] *[[童蒙禮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0_00 *[[端庵遺稿]] 鄭在璉 *[[端懿王后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5_00 *[[端磎先生日記]] 金麟燮 *[[竹下日錄]] 金熤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6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96394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D%95%98%EC%9D%BC%EB%A1%9D# *[[竹下詩集]] 金時和 *[[竹下遺稿 (李謇愚)]] *[[竹下遺稿 (權顥明)]]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D%95%9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竹僑便覽]] 韓錫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AB%B9%E5%83%91%E4%BE%BF%E8%A6%BD# *[[竹塢遺稿]] 魏道僩 **藏於全南大學圖書館 *[[竹室集]] 任弘望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50 *[[竹師遺稿]] 張柄晦 *[[竹林先生實記]] 權致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2 *[[竹泉齋遺稿]] 邊致道 *[[竹溪遺稿 (徐再謙)]] **藏於延世、啟明等大學圖書館 *[[竹溪遺稿 (鄭惟達)]] *[[竹溪遺稿 (鞠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A%B3%84%EC%9C%A0%EA%B3%A0+%EA%B5%AD%EB%AA%85# *[[竹窓遺稿 (姜籒)]] **藏於奎章閣、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竹西遺稿 (沈相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AB%B9%E8%A5%BF%E9%81%BA%E7%A8%BF+%EC%8B%AC%EA%B8%B0%EC%84%AD# *[[竹西遺稿 (河濟勳)]] **藏於晋州河氏文宗 *[[竹谷遺稿]] 鄭昕 *[[竹軒遺集]] 羅繼從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64A *[[竹農遺稿]] 韓炯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B%86%8D%EC%9C%A0%EA%B3%A0# *[[竹麓遺稿]] 尹孝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B%A1%9D%EC%9C%A0%EA%B3%A0# *[[笑癡齋遺稿]] 姜命世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笑皐遺稿]] 朴光生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笑翁遺稿]] 朴光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651_00 *[[箋文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2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7015_00 *[[箋文頭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2_00 *[[箕子外紀]] 徐命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8%B0%EC%9E%90%EC%99%B8%EA%B8%B0# *[[箕雅]] 南龍翼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52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6 *[[管山遺稿]] 安貞晦 **藏於成均館、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節庵遺稿]] 宮原潛叟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9518 *[[節酌通編]] 宋時烈 朱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5 **全文與補遺: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6 **僅有補遺: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7 *[[節酌通編補遺]]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4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7 *[[範學全編]] 朴世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2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190_00 *[[篆海心鏡]] 金振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42_00 *[[築城金烏時日記]] 鄭邦俊 *[[篠叢遺稿]] 洪𥙿孫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67A *[[簡齋文集]] 邊中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0%84%EC%9E%AC%EB%AC%B8%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簫隱遺稿]] 鄭敏河 **藏於奎章閣 *[[精忠錄]] 李山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C%B6%A9%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紀年便攷]] 朴義成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7 *[[紀年兒覽]] 李萬運 金世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71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09%E7%B4%80%E5%B9%B4%E5%85%92%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03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28 *[[紀效新書節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8_00 *[[純祖大王、純元王后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47 *[[純祖大王改上諡號廟號追上尊號純元王后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73 *[[純祖大王追上尊號純元王后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2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26 *[[純祖實錄廳題名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8 *[[純祖辛未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1_00 *[[素圃遺稿]] 吳慶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D%8F%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素山遺稿 (張寅睦)]] **仁同長氏宗家所藏 *[[素山遺稿 (李康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C%82%B0%EC%9C%A0%EA%B3%A0+%EC%9D%B4%EA%B0%95%ED%99%98# *[[素心遺稿]] 申瀷 *[[素王事紀]] 朴致維 *[[素窩遺稿]] 宋欽大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素谷遺稿]] 尹光紹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26A *[[素軒遺稿]] 李尙伯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紫巖遺稿]] 趙性源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紫皐遺稿]] 李在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E%90%EA%B3%A0%EC%9C%A0%EA%B3%A0 *[[紹修書院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5 *[[紹巖遺稿]] 柳寅奎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紹雲遺稿]] 曺錫元 **藏於國民大學圖書館 *[[絅堂遺稿]] 徐應淳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UL-he16_02440_%E7%B5%85%E5%A0%82%E9%81%BA%E7%A8%BF_1.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UL-he16_02440_%E7%B5%85%E5%A0%82%E9%81%BA%E7%A8%BF_2.pdf *[[絅庵遺稿]] 吳麟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2%BD%EC%95%94%EC%9C%A0%EA%B3%A0+%EC%98%A4%EC%9D%B8%EC%84%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絅晦遺稿]] 李鍾和 **藏於延世、國民等大學圖書館 *[[結束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8_00 *[[統椽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37_00 *[[統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36_00 *[[統禦營關子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20_00 *[[綏陵遷奉禮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8_00 *[[經世指掌]] 洪啓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18 *[[經國六典]] 鄭道傳 *[[經國大典]] (已有內容,勿誤刪) *[[經國大典註解]]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71_00 *[[經書正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92_00 *[[經書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02_00 *[[經濟野言]] 禹禎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2 *[[經筵故事書進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92_00 *[[經筵日記 (作者不詳)]] *[[經筵日記 (宋浚吉)]] *[[經義記問錄]] 韓元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01_00 *[[維馨遺稿]] 李勉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8%95%EC%9C%A0%EA%B3%A0# *[[綱目集要]] 李昰應 申應朝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 *[[綾城具氏世譜]] 具仁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383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3837 *[[縉紳五世譜]] *[[縉紳資歷]] *[[總禦營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377 *[[繡啓]] 朴珪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46_00 *[[繼後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7%B9%BC%E5%BE%8C%E8%AC%84%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9_00 *[[纂註分類杜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51_00 *[[纂註杜詩澤風堂批解]] 李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66_00 *[[續兵將圖說]] 趙觀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83_00 *[[續大典]] 金在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26_00 *[[續武定寶鑑]] 洪彦弼 *[[續經筵故事]] 李喜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6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4_00 *[[續近思錄]] 韓夢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77 *[[續靑丘風雅]]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42_00 *[[羅巖遺稿]] 朴周大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 *[[羅里浦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59_00 *[[群書標記]] *[[義和君冠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8_00 *[[義和君嘉禮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0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9_00 *[[義州崔孝一事蹟]] *[[義州府狀啓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60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5135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5113_00 *[[義禁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50_00 *[[義谷遺稿]] 沈澄 **藏於成均館、首爾、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習靜齋遺稿]] 金漢忠 **藏於首爾金鍾元家 *[[翠屛公燕行日記]] 趙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7%BF%A0%E5%B1%9B%E5%85%AC%E7%87%95%E8%A1%8C%E6%97%A5%E8%A8%98 *[[翠軒疏箚]] 兪伯曾 **http://218.48.188.225/book/view.do?book_cd=GK07326_00 *[[老可庵遺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AF%E5%BA%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老圃遺稿]] 鄭冕奎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老稼齋燕行日記]] 金昌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8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516 *[[老耘三官通]] 尹東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12 **捨遺: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985_00 *[[老隱實紀]] 朴儁 *[[老隱遺稿]] 金景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5%B8%EC%9D%80%EC%9C%A0%EA%B3%A0# *[[耆相佩印賡載錄]] 徐命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8%80%86%E7%9B%B8%E4%BD%A9%E5%8D%B0%E8%B3%A1%E8%BC%89%E9%8C%84# *[[耆社慶會曆]] 徐命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85_00 *[[耆科賡載錄]] 王世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0%86%E7%A7%91%E8%B3%A1%E8%BC%89%E9%8C%84# *[[耆耈宴會錄]] 王世孫 韓翼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5 *[[耐庵遺稿]] 鄭士雄 **藏於奎章閣 *[[耐軒遺稿]] 宋志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2%B4%ED%97%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耐齋集]] 洪泰猷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72A *[[耕窩遺稿]] 李命源 *[[耕隱實記]] 田祖生 *[[耘谷遺稿]] 元天錫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30520.TOYO_0569&pageNum= *[[耳溪集]] 洪良浩 **全部原文**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51A **集原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53_00 **外集原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11_00 *[[耻齋遺稿 (洪仁祐)]]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61A *[[耻齋遺稿 (金相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9%98%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耽津世稿]] 安思龍 安厚坤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0%BD%E6%B4%A5%E4%B8%96%E7%A8%BF# *[[耽羅志]] 李元鎭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4320 *[[耽羅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5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64 *[[聖學十圖]]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2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3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3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02_00 *[[聖學輯要]] 李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84 *[[聖德]] *[[聖武記]] (已有部分内容) *[[聖賢道學淵源]] *[[聚說]] *[[聚遠堂先生文集]] 曺光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7%A8%EC%9B%90%EB%8B%B9%EC%84%A0%EC%83%9D%EB%AC%B8%EC%A7%91# *[[聞灘先生文集]] 孫遴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936 *[[職憂堂遺稿]] 安昌勳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聽松先生集]] 成守琛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74_00 *[[聽水軒遺稿]] 尹鳳翰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聽溪堂遺稿]] 黃勉基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聽禽遺稿]] 魏廷勳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聽竹遺稿]] 成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A3%BD%EC%9C%A0%EA%B3%A0# *[[聾巖先生文集]] 李賢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6%8D%EC%95%94%EC%84%A0%EC%83%9D%EB%AC%B8%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聾溪遺稿]] 李秀彦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4%EC%88%98%EC%96%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聾窩遺稿]] 崔光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崔光岳&category=고문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62 *[[聾訥齋遺稿]] 卞泰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8%A5%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聾齋先生逸稿]] 李彦适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63 *[[聿修齋遺稿]] 朴海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8%EC%88%98%EC%9E%AC%EC%9C%A0%EA%B3%A0# *[[肅宗大王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6_00 *[[肅廟寶鑑]] 尹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6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1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11_00 *[[肯構堂遺稿 (金瑞景)]]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肯構堂遺稿 (金重鼎)]]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育英公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74_00 *[[胎峯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3_00 *[[膳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9_00 *[[臥雲遺稿]] 宋煥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77_00 *[[臧六遺稿]] 趙濟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臨履堂遺稿]] 金興龍 **藏於玄谷書院、全州大學圖書館 *[[臨湖遺稿]] 洪萬迪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76 *[[臨齋遺稿]] 李基一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自然堂遺稿]] 金時瑞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9%80%EC%8B%9C%EC%84%9C# *[[至樂窩遺稿]] 李周冕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92A *[[至順鎮江志]] 脫因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66058 *[[致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5_00 *[[致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2_00 *[[致齋日記]] 金仁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55002_000 *[[臺巖遺稿]] 權時復 *[[與猶堂全書]] 丁若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01 *[[興園遷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1_00 *[[興王肇乘]] 洪良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3_00 *[[舊庵實紀]] 李厚謙 *[[舟橋指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7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4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315_00 *[[舫山遺稿]] 尹廷琦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艮庭集]] 李惟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65A *[[艮谷遺稿]] 李喬年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387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9%AE%E8%B0%B7+%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艮齋年譜]] 崔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82 *[[良谷遺稿]] 李承福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芝山實記]] 李芸 *[[芝山遺稿]] 安在護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芝峯先生實紀]] 皇甫仁 *[[芝峰遺稿 (宋履赫)]] 宋履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B%B4%89%EC%9C%A0%EA%B3%A0+%EC%86%A1%EC%9D%B4%ED%98%8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芝峰遺稿 (李宗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B%B4%89%EC%9C%A0%EA%B3%A0+%EC%9D%B4%EA%B7%9C%ED%95%98# *[[芝巖遺稿]] 李祥奎 **藏於奎章閣 *[[芝村先生集]] 李喜朝 *[[芝涯遺稿]] 金相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49_00 *[[芝湖集]] 李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46_00 *[[花山先生逸稿]] 權柱 權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42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50 *[[花溪先生文集]] 柳宜健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10A *[[花石遺稿]] 李東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4%EC%84%9D%EC%9C%A0%EA%B3%A0# *[[花谷公遺稿]] 柳鼎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47 *[[芸窩集]] 洪重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74_00 *[[芸齋遺稿]] 李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4%EC%9E%AC%EC%9C%A0%EA%B3%A0# ***注意書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0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KA00252_00 *[[芹谷遺稿]] 李宗郁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苔泉集]] 閔仁伯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47A *[[英宗御製續編]] 具允明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C%A2%85%EC%96%B4%EC%A0%9C%EC%86%8D%ED%8E%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英宗紀事]] *[[英祖戊申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9_00 *[[英陵寧陵補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1_00 *[[英陵補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9_00 *[[茅隱實記]] 李午 *[[茶嵓遺稿]] 魏榮馥 **藏於忠北大學圖書館 *[[茶川實記]] 崔東嵂 *[[草广遺稿]] 草广復初 **https://kabc.dongguk.edu/content/view?itemId=ABC_BJ&cate=bookName&depth=3&upPath=J&dataId=ABC_BJ_H0304_T_001 *[[草廬李惟泰遺稿]] 李惟泰 **被居住在大田廣域市大德區中里洞的金英漢、忠清南道光州市上旺洞的李禎雨所藏。 *[[草梁客舍重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36_00 *[[草記繼後抄錄]] *[[荷隱遺稿]] 鄭尙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98%EC%9D%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莊子辨解]] 韓元震 *[[莊陵史補]]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8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84_00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486_00 *[[莊陵誌]] 朴慶餘 權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78_00 *[[莊陵誌補初稿]] *[[莊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4_00 *[[莊陵配食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489_00 *[[莎隱遺稿]] 李珪緖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菊圃遺稿]] 李元馥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菊坡遺稿]] 閔百忠 **藏於奎章閣 *[[菊庵遺稿]] 申冕求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菊村遺稿]] 李國林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菊泉遺稿]] 洪來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33_00 *[[菊潭實紀]] 梁在魯 *[[菊潭遺稿]] 任希重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12.0000-20090720.RICH_0618&pageNum= *[[菊軒遺稿 (林玉山)]] *[[菊軒遺稿 (權思溥)]] *[[菊隱遺稿]] 林應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5%AD%EC%9D%80%EC%9C%A0%EA%B3%A0# *[[菊齋實記]] 權溥 *[[菡山遺稿]] 李綱鎬 **被住在首爾的載謙所藏 *[[華城城役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0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0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06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84 *[[華城日記]] 李羲平 *[[華寧殿應行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40_00 *[[華山秘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717 *[[華山遺稿]] 權潗 **藏於全北大學圖書館 *[[華村遺稿]] 李埴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華語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44_00 *[[華谷遺稿]] 洪南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4%EA%B3%A1+%EC%9C%A0%EA%B3%A0+%ED%99%8D%EB%82%A8%EB%A6%BD# *[[華軒遺稿]] 徐璘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4%ED%97%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華郊遺稿]] 曺鳳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F%AF%E9%83%8A%E9%81%BA%E7%A8%BF# *[[華隱遺稿]] 安應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F%AF%E9%9A%B1%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華音啓蒙]] 李應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80_00 *[[萊府日記]] 金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90%8A%E5%BA%9C%E6%97%A5%E8%A8%98# *[[萍湖遺稿]] 申命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D%8F%89%ED%98%B8%EC%9C%A0%EA%B3%A0 *[[蓮湖遺稿]] 金璡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7%B0%ED%98%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萬化仙禽]] 劉基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CL-06594_%E8%90%AC%E5%8C%96%E4%BB%99%E7%A6%BD.pdf *[[萬國公法]]亨利·惠頓 丁韙良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73980 *[[萬年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90 *[[萬言封事]] 李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6%B8%EB%B4%89%EC%82%AC# *[[葆眞堂燕行日記]] 蘇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91%86%E7%9C%9E%E5%A0%82%E7%87%95%E8%A1%8C%E6%97%A5%E8%A8%98# *[[葛峯遺稿]] 金得硏 *[[葯窓遺稿]] 朴燁 *[[葵史]] 達西精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0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97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65_00 *[[蒙庵遺稿]] 金錫兼 *[[蒙語類解]] 方孝彦 *[[蒼厓遺稿]] 徐說卿 *[[蒼崖遺稿]] 許萬璞 *[[蒼果遺稿]] 安衡 安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A%B3%BC%EC%9C%A0%EA%B3%A0# *[[蒼溪遺稿]] 李學基 *[[蒼筠遺稿]] 金基報 *[[蓉山私藁]] 鄭健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0_00 *[[蓬壺遺稿]] 趙鎭宅 *[[蓬西遺稿]] 辛汎 *[[蓮士遺稿]] 李祖憲 *[[蓮浦堂遺稿]] 具鼎來 *[[蓮港遺稿]] 李大愚 *[[蓮湖遺稿]] 金璡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7%B0%ED%98%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蓼庵遺稿]] 鄭耆容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798.0000-20090716.AS_SA_315&pageNum= *[[蔓川遺稿]] 李承薰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薇山遺稿]] 鄭煥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F%B8%EC%82%B0%EC%9C%A0%EA%B3%A0+%EC%A0%95%ED%99%98%EC%A3%BC# *[[薦新進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3_00 *[[藏六齋遺稿]] 文德龜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藏園遺稿]]黃源善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藏氷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2_00 *[[藏溪遺稿]] 吳以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E%A5%EA%B3%84%EC%9C%A0%EA%B3%A0# *[[藥圃公文集]] 鄭吾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5%BD%ED%8F%AC%EA%B3%B5%EB%AC%B8%EC%A7%91# *[[藥圃遺稿]] 李海壽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02A *[[藥坡漫錄]] 李希齡 李漢宗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9 *[[藥山遺稿]] 李璜周 **藏於全羅北道玄谷書院與全州大學圖書館 *[[藥峯遺稿]] 徐渻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63A *[[藥房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613 *[[藥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4_00 *[[藥泉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79 *[[藫庭遺藁]] 金鑢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01A *[[蘆厓集]] 柳道源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47A *[[蘆峯集]] 金{{?|⿰亻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7132 *[[蘇山遺稿]] 安東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C%82%B0%EC%9C%A0%EA%B3%A0+%E5%AE%89%E6%88%90%E7%85%A5# *[[蘇齋先生文集]] 盧守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5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5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33.0000-20150908.C0701_001_00301_XXX *[[蘧庵遺稿]] 宋寅慤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蘭樵遺稿]] 李正斗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蘭溪先生遺藁]] 朴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98_00 *[[蘭谷遺稿 (禹錫一)]]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蘭谷遺稿 (蘇昇奎)]]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蘭谷遺稿 (鄭佶)]]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蘿谷實記]] 朴春茂 *[[蘿隱先生文集]] 呂聖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843 *[[虎溪實紀]] 李乙奎 *[[虛庵遺藁]] 鄭希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494 *[[虛舟窩遺稿]] 金錫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46_00 *[[虹變陳戒疏中七條]] 李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86_00 *[[蛾述堂遺稿]] 黃璡 **藏於延世、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蟾齋遺稿]] 李羲老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蠶桑輯要 (李祐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22_00 *[[衙變時日記]] *[[裁判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7_00 *[[裕昆要錄]] 陳廷益 *[[褒貶謄錄 (弘文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68_00 *[[褒貶謄錄 (禮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9_00 *[[襄武公實記]] 金志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77 *[[襄靖公實紀]] 河敬復 *[[襟溪集]] 李鳳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03_00 *[[西厓集]]、[[西厓先生文集]]、[[西厓先生別集]]、[[西厓先生年譜]] 柳成龍 **原文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itemId=BT&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BT_0224B **文集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3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43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628.C0801_001_00112_XXX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93_00 **別集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628.C0801_001_00117_XXX **年譜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256 *[[西坰集]] 柳根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41A *[[西域中華海東佛祖源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79_00 *[[西岳誌]] 鄭克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9_00 *[[西峯日記]] 李時方 *[[西崖遺稿]] 李正祿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西巖遺稿]] 李震白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86A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710.0000-20090724.RICH_0845&pageNum= *[[西州集]] 曹夏望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93A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5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12_00 *[[西庫藏書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132 *[[西征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8%A5%BF%E5%BE%81%E6%97%A5%E8%A8%98 *[[西征錄 (李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71_00 *[[西征錄 (金起宗)]] *[[西歸遺稿]] 李起浡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55A *[[西湖忠烈錄]] 申耆 *[[西溪先生文集]] 李得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20_00 *[[西漁遺稿]] 權常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641_00 *[[西漢詔書抄]] *[[西繡日記]] 朴來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582_00 *[[西齋集]] 任徵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45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12A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9%BD%8B%E9%9B%86# *[[要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17_00 *[[見山實記]] 鄭期遠 *[[見睫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A3%BC%EC%A0%9C%EB%B6%84%EB%A5%98&dataId=JSG_K2-162 *[[規堂日記]] 安炳瓚 *[[親臨摛文院講義]] 金載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30_00 *[[親臨殿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2_00 *[[親鞠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57 *[[觀山遺稿]] 朴文彬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觀生窩遺稿]] 閔彝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4%80%EC%83%9D%EC%99%80%EC%9C%A0%EA%B3%A0 *[[角亭遺稿]] 趙翰逵 **藏於奎章閣 *[[言行錄]] 李弘臨 *[[訓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3_00 *[[訓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5_00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8%A8%93%E5%B1%80%E8%AC%84%E9%8C%84 *[[訓蒙字會]] 崔世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26_00 *[[訓諭都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54_00 *[[訥幸齋遺稿]] 李師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8%8C%ED%96%89%EC%9E%AC%EC%9C%A0%EA%B3%A0# *[[訥溪遺稿]] 禹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8%8C%EA%B3%84%EC%9C%A0%EA%B3%A0# *[[訥菴遺稿]] 呂師伯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訥菴集]] 朴旨瑞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32A *[[訥軒遺稿]] 任行宰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8%8C%ED%97%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訥隱遺稿]] 柳光德 *[[訥齋遺稿]] 朴增榮 朴永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68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50331.NS_0651&pageNum=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8%A5%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訥齋集續編]] 梁誠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845 *[[詔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4_02 *[[詞垣英華]] 李祘 *[[詞訟類聚]] 金伯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74_00 *[[詠而齋遺稿]] 魏文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C%9D%B4%EC%9E%AC%EC%9C%A0%EA%B3%A0# *[[試藝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1_00 *[[詩傳講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C%8B%9C%EC%A0%84%EA%B0%95%EC%9D%98 *[[詩樂和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16_00 *[[語錄解]] 南二星 宋浚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A%9E%E9%8C%84%E8%A7%A3+%E5%8D%97%E4%BA%8C%E6%98%9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誠菴遺稿 (李洙爀)]] *[[誠菴遺稿 (韓晩裕)]]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73_00 *[[誠齋實紀]] 蔣希春 *[[誠齋遺稿]] 閔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E%AC%EC%9C%A0%EA%B3%A0+%E9%96%94%E6%99%9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課試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9_00 *[[課誦]]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4 *[[請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01_00 *[[論孟人物類聚]] *[[論孟或問精義通攷]] 宋時烈 *[[論賞賜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7_00 *[[諫言龜鑑]] *[[諫議上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3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0 *[[諫議公遺稿]] 宋敎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389 *[[諫議箚子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4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1 *[[諫議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2_00 *[[諸道松禁事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7_00 *[[謄錄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79_00 *[[謄錄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80_00 *[[謙山遺稿]] 李炳壽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ED%91%9C%EC%A0%90%EC%98%81%EC%9D%B8&dataId=HIKS_OB_F9008-01-201901 *[[謙齋集 (奇學敬)]] *[[謙齋集 (韓起翊)]] *[[謙齋集 (鄭翊東)]] **以上三皆在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 *[[講學廳日記]] *[[講筵說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7_00 *[[謝五齋遺稿]] 徐宗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82_00 *[[謨訓輯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7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52 *[[謾翁遺稿]] 尹致邦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警修堂全藁]] 申緯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05A *[[警修堂詩選]] 申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12_00 *[[警庵遺稿]] 張基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2%BD%EC%95%94%EC%9C%A0%EA%B3%A0+%EC%9E%A5%EC%98%81%EA%B7%BC# *[[警齋遺稿]] 金正洙 **藏於高麗、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譯官上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3_00 *[[議政府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6_00 *[[議政府日記]] *[[議政府褒貶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7_00 *[[議政府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203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203-v001.pdf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348_00 *[[議政府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5_01 *[[讀書記]] 朴世采 *[[讀禮隨抄]] 金尙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46 *[[谷雲集]] 金壽增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85A *[[谿谷遺稿]] 金福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8%B0%BF%E8%B0%B7%E9%81%BA%E7%A8%BF *[[豊壤趙氏世譜]] 趙曮 趙寅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68_00 *[[豊山洪氏族譜]] 洪象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802 *[[豊沛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81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77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1%8A%E6%B2%9B%E8%B3%93%E8%88%88%E9%8C%84# *[[豊湖遺稿]] 李瑾相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豐山世稿]] 洪奭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771 *[[豹菴遺稿]] 姜世晃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57A *[[豹谷實紀]] 池繼催 *[[貞夫人安東張氏實紀]] 貞夫人安東張氏 *[[貞武公崔先生實記]] 崔慶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B%AC%B4%EA%B3%B5%EC%B5%9C%EC%84%A0%EC%83%9D%EC%8B%A4%EA%B8%B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負喧堂遺稿]] 吳祥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53A *[[貢膳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23_00 *[[資治通鑑綱目三編]] 張廷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E%90%EC%B9%98%ED%86%B5%EA%B0%90%EA%B0%95%EB%AA%A9%EC%82%BC%ED%8E%B8# *[[賈子粹言]] 賈誼 洪良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86_00 *[[賑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987_00 *[[賓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4_00 *[[賡載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2975 *[[賢嬪宮喪騰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8_00 *[[賦役實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52_00 *[[赤城誌]] 趙秉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08_00 *[[趙氏三世遺稿]] 趙弼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6%99%E6%B0%8F%E4%B8%89%E4%B8%96%E9%81%BA%E7%A8%BF# *[[蹇菴遺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00 *[[車文節公遺事]] 車錫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91.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14_XXX *[[軍門謄錄]] 柳成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978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483_00 *[[輔德廳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44_00 *[[輿地便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185 *[[轢翁遺稿]] 李正臣 **藏於奎章閣 *[[辛亥啓下觀象監釐正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22_00 *[[辛卯重光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96_00 *[[辛壬紀年提要]] 具駿遠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5 *[[辛巳辨誣始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933_00 *[[農叟文集]] 崔天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E%B2%E5%8F%9F%E6%96%87%E9%9B%8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7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73 *[[農叟遺稿]] 李聞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E%B2%E5%8F%9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農圃集]] 鄭文孚 **續集: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794 *[[農巖先生四端七精辨]] 金昌協 *[[農政新編]] 安宗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농정신편&category=고문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530_00 *[[農談]] 李淙遠 張錫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531_00 *[[農雲遺稿 (閔致鴻)]]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6%8D%EC%9A%B4%EC%9C%A0%EA%B3%A0+%EB%AF%BC%EC%B9%98%ED%99%8D# *[[農雲遺稿 (李晋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6%8D%EC%9A%B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ttps://viewer.nl.go.kr/main.wviewer# **最底下的部分都是諺文版本。 *[[農齋遺稿]] 朴漢光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與慶尚北道醴泉郡味山古宅 *[[迂拙齋實記]] 朴漢柱 *[[迂窩遺稿]] 崔啓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0%EC%99%80%EC%9C%A0%EA%B3%A0+%E5%B4%94%E5%95%93%E7%BF%81# *[[迎恩慶喜錄]] 洪鳳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236 *[[迎接都監宴享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49_00 *[[迎接都監米麵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85_00 *[[迎接都監軍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3_00 *[[迎接都監雜物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5_00 *[[近思錄釋疑]] 鄭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6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33.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6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8 *[[近思齋遺稿]] 李最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7%BC%EC%82%AC%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近齋禮說]] 朴胤源 *[[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4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49 *[[追感皇恩編]] 元仁孫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19 *[[退修堂遺稿]] 劉漢儉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退湖遺稿]] 李貞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87%B4%ED%98%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退溪先生喪禮答問]] 李滉 *[[退溪先生年譜]] 柳成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9_XXX *[[退溪先生文集]]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05_00 *[[退溪先生續集]] 李滉 李守淵 *[[退溪先生言行錄]] 金誠一 李滉 權斗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5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5_XXX *[[退漁堂遺稿]] 金鎭商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01A *[[退澗遺稿]]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199911 *[[退省軒遺稿]] 鄭熙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87%B4%EC%84%B1%ED%97%8C%EC%9C%A0%EA%B3%A0# *[[退谷集]] 洪萬績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969 *[[退軒遺稿]] 徐宗伋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13A *[[退軒集]] 趙榮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4 *[[退高兩先生四七續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13_00 *[[逋翁實紀]] 鄭之産 *[[通信使往回時廣州府板橋站擧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8_00 *[[通信使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7_00 *[[通信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0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0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0_03 *[[通文館志]] 金指南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204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82_00 *[[通鑑增刪]] 江贄 江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D%86%B5%EA%B0%90%EC%A6%9D%EC%82%B0 *[[造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9_00 *[[進上別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0_00 *[[進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8_00 *[[進修楷範]] 柳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0%B2%E4%BF%AE%E6%A5%B7%E7%AF%84# *[[進爵儀軌]] **原文圖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8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6_00 **數字化原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75_00 *[[進饌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73 *[[進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2_00 *[[進香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3_00 *[[逸窩遺稿]] 全貴海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逸翁文集]] 崔希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68 *[[逸翁遺稿]] 李春發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逸軒遺稿]] 鄭諶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遁村遺稿]] 李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91%94%EC%B4%8C%EC%9C%A0%EA%B3%A0+%EC%9D%B4%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遂初堂先生集]] 權忭 權躋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7084 *[[遂初堂遺稿]] 柳俔 柳震泰 柳彛鉉 **藏於邊時淵家 *[[過齋遺稿]] 金正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73A *[[道峰遺稿]] 宋養銓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道村遺稿]] 金仁璜 **藏於高麗、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道林先生遺集]] 吳以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84%EB%A6%BC%EC%84%A0%EC%83%9D%EC%9C%A0%EC%A7%91# *[[遜菴遺稿]] 金愼德 **藏於邊時淵家 *[[遠齋遺稿]] 朴喆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B%90%EC%9E%AC%EC%9C%A0%EA%B3%A0# *[[遯村遺稿]] 金萬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15 *[[遯窩遺稿 (楊宗楷)]]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遯窩遺稿 (金東權)]] *[[遯軒遺稿]] 林炳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88%ED%97%8C%EC%9C%A0%EA%B3%A0# *[[遯軒集]] 李弘有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19A *[[遯齋遺稿 (趙常本)]]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遯齋遺稿 (金光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9%81%AF%E9%BD%8B%E9%81%BA%E7%A8%BF *[[遲軒遺稿]] 宋應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D%97%8C%EC%9C%A0%EA%B3%A0+%EC%86%A1%EC%9D%91%EA%B7%9C# *[[遷園事實]] *[[遷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3_00 *[[選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80_00 *[[遺賢遺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1%BA%E8%B3%A2%E9%81%BA%E9%80%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463 *[[邊例續集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90_00 *[[邊例集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변례집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89_00 *[[邵亭文稿]] 金永爵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LIB_1138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2%B5%E4%BA%AD%E6%96%87%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邵亭詩稿]] 金永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99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2%B5%E4%BA%AD%E8%A9%A9%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都正公遺稿]] 尹東魯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2.RICH_0691&pageNum= *[[鄕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09_00 *[[鄕禮三選]] 閔泳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4%95%E7%A6%AE%E4%B8%89%E9%81%B8# *[[鄕禮合編]] 李秉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9_00 *[[鄕藥集成方]] 盧重禮、俞孝通、朴允德等多人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9%84%95%E8%97%A5%E9%9B%86%E6%88%90%E6%96%B9 *[[鄭堂讀書記]] 周中孚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92565 *[[鄭忠壯公實紀]] 鄭熺 鄭在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4%AD%E5%BF%A0%E5%A3%AF%E5%85%AC%E5%AF%A6%E7%B4%80# *[[鄭忠武公實記]] *[[酊庵遺稿]] 李徵龍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醇庵集]] 吳載純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55 *[[醉亭遺稿]] 奉采奎 **藏於邊時淵家 *[[醉夢軒遺稿]] 金博淵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 *[[醉竹遺稿 (姜克誠)]] *[[醉竹遺稿 (金炳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71_00 *[[醉軒遺稿]] 柳賁時 *[[醉醒堂遺稿]] 鄭時衎 *[[醉隱遺稿]] 黃世基 *[[醒晩遺稿]] 庾一鉉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5.0000-20090727.RICH_0866&pageNum= *[[醒狂遺稿]] 李深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6%92%E7%8B%82+%E9%81%BA%E7%A8%BF# *[[醒齋遺稿 (李麟鎬)]]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醒齋遺稿 (申翼相)]]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11A *[[醫方類聚]] 金禮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704 *[[重修大明曆丁卯年日食假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49_00 *[[重修大明曆丁卯年月食假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1_00 *[[重刊老乞大]] 李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32_00 *[[重宰總目]] *[[重峯先生抗義新編]] 安邦俊 趙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4 *[[重峯先生文集]] 趙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6_00 *[[重訂南漢誌]] 洪敬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6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8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113_00 *[[野堂遺稿]] 柳赫然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78A *[[野塘遺稿]] 金南重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39A *[[野翁遺稿]] 曺學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5%BC%EC%98%B9%EC%9C%A0%EA%B3%A0 *[[野隱遺稿 (宋時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野隱遺稿 (李熽)]] **被住在慶尚北道永川市的李秀昌所藏 *[[量田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32_00 *[[釐整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1_00 *[[金先生憂亭集]] 金克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05 *[[金公柱臣神道碑銘]] 朴宗薰 *[[金剛遊山日記]] *[[金將軍傳]]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高麗大學晩松文庫。 *[[金山公遺稿]] 趙松年 **延世大學圖書館 *[[金忠壯公遺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999_00 *[[金氏世孝圖]] 金學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09 *[[金氏分貫錄]] 金昌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43_00 *[[金河洛陣中日記]] 金河洛 *[[金涌扈從日記]] 金涌 *[[金總理遺稿]] 金弘集 **藏於國民、高麗等大學圖書館 *[[金華遺稿]] 李知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8%88%ED%99%94%EC%9C%A0%EA%B3%A0# *[[鈍菴遺稿]] 宋炳奎 **藏於高麗、國民等大學圖書館 *[[鋤歸子遺稿]] 鄭允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9C%EA%B7%80%EC%9E%90%EC%9C%A0%EA%B3%A0# *[[鋤漁遺稿]] 金鼎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28_00 *[[錄勳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57 *[[錦坡遺稿]] 朴宗良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錦山先生實紀]] 吳國華 *[[錦帶集]] 李家煥 *[[錦帶遺稿]] 李家煥 *[[錦汀遺稿]] 辛慶衍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854.0000-20150331.NS_0618&pageNum= *[[錦浦實紀]] 金是聲 *[[鍼灸經驗方]] 許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09_00 *[[鎖院程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0_00 *[[鎭安大君祠墓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99_00 *[[鑒訣]] *[[長津府解由重記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801_00 *[[開湖遺稿]] 金是柱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閑居漫錄]] 龜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D%95%9C%EA%B1%B0%EB%A7%8C%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閒居漫錄]] 鄭載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D%95%9C%EA%B1%B0%EB%A7%8C%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閔文忠公奏議]] 閔鎭遠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02_00 *[[閔文貞遺稿]] 閔維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554_00 *[[閫外春秋]] *[[關北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0_00 *[[關北邑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67_00 *[[關東日錄]] 洪仁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194 *[[關東賔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0 *[[關西各鎭戶斂給代癸丑改釐正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69_00 *[[關西問答錄]] 李彦迪 李全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00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11.0000-20150908.C0701_001_0012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11.0000-20151117.C0703_001_0093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6 *[[關西日記]] 李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97%9C%E8%A5%BF%E6%97%A5%E8%A8%98# *[[關西武士試取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64_00 *[[關西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1_00 *[[關西辛未錄]] 鄭晩錫 *[[陣中日記]] **https://db.history.go.kr/diachronic/level.do?levelId=sa_019_0030_0010_0010 *[[陪衛結束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1_00 *[[陳說]] 韓孝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89_00 *[[陳賀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0_00 *[[陵墓守護軍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4_00 *[[陶山記]]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2 *[[陶谷遺稿]] 李養源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陸奏約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15 *[[陸宣公奏議]] 陸贄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8364 *[[陸律分韻]] 考文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30_00 *[[陸稿手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2 *[[陽坡實紀]] 洪彦博 *[[陽坡年記]] 鄭太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2 *[[陽川許氏世稿]] 許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55 *[[陽泉遺稿]] 丁大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C%B2%9C%EC%9C%A0%EA%B3%A0# *[[陽洞遺稿]] 朴燦瑛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B%8F%9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陽秋館集]] 帥機 *[[隣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930_00 *[[隣語大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22_00 *[[隨事備錄]] **藏於奎章閣 *[[隨聞錄]] 李聞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8%EB%AC%B8%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雅亭遺稿]] 李德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49_00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133031 *[[雅誦]] 朱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35_00 *[[雅軒遺稿]] 李尙苾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集慶堂頌]] 洪鳳漢 *[[雙楠亭遺稿]] 石鍾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C%8D%EB%82%A8%EC%A0%95%EC%9C%A0%EA%B3%A0# *[[難窩遺稿]] 吳繼洙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006 *[[雩潭遺稿]] 蔡得沂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0%EB%8B%B4+%EC%9C%A0%EA%B3%A0+%EC%B1%84%EB%93%9D%EA%B8%B0# *[[雲影亭遺稿]] 朴燦璿 **藏於延世、首爾、高麗、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雲樵謾錄]] 白榮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21_00 *[[雲水堂實記]] 河潤 *[[雲江遺稿]] 金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87 *[[雲沙遺稿]] 姜浚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4%EC%82%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雲洲遺稿]] 李元奭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雲皐遺稿]] 黃夏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4%EA%B3%A0%EC%9C%A0%EA%B3%A0# *[[雲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9_00 *[[雲谷實紀]] 李光佐 *[[雲間志略]] 何三畏 *[[雲齋遺稿 (鄭基雨)]] (搜索注意作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9%9B%B2%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雷風齋遺稿]] 孟欽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11_00 *[[震史記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0 *[[震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73_00 *[[震鑑]] *[[霞石遺稿]] 韓弼敎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霧隱朴公遺稿]] 朴桂鳳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霽峯年譜]] 高濟寅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17 *[[靈谷遺稿]] 高得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A%B3%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靑丘詩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44_00 *[[靑丘風雅]] 金宗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9D%91%E4%B8%98%E9%A2%A8%E9%9B%85+%EA%B9%80%EC%A2%85%EC%A7%8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靑坡李先生文集]] 李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430&page=173 *[[靑溪倡義錄]] 梁大樸 梁慶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15_00 *[[靑衿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9%9D%91%E8%A1%BF%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靑逸遺稿]] 李浩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9D%BC%EC%9C%A0%EA%B3%A0# *[[靑邱日記]] 李晩燾 *[[靑邱詩話拾遺稿]] 徐湄 **藏於奎章閣 *[[靑邱野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05_00 *[[靑陸集]] 金德謙 *[[靑霞紫雲館遺稿]] 李璡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D%95%98%EC%9E%90%EC%9A%B4%EA%B4%80%EC%9C%A0%EA%B3%A0# *[[靑風世稿]] 金鍾厚 金克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5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9D%91%E9%A2%A8%E4%B8%96%E7%A8%BF# *[[青萊續史]] 朱里 魯人龍 吳重熹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497 *[[靖社桭武兩功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8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82_00 *[[靜友堂實記]] 曺致虞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靜友堂實記# *[[靜嘯齋存草]] 董斯張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884 *[[靜窩遺稿]] 金裕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靜軒瀛海處坎錄]] 趙貞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22 *[[靜齋實紀]] 曺尙治 *[[鞫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26 *[[韋堂遺稿]] 曺龍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84%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韋菴先生詩錄]] 金相岳 *[[韓史綮辨]] 李炳善 孟輔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98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 *[[音律節略考]] 潘繼善 *[[韻會玉篇]] 崔世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4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50_00 *[[響山日記]] 李晩燾 **數字化原文: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etId=5&totalCount=5&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page=1&pre_page=1&position=0&levelId=sa_062&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9%9F%BF%E5%B1%B1%E6%97%A5%E8%A8%98&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9%9F%BF%E5%B1%B1%E6%97%A5%E8%A8%98&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 *[[順敬堂遺稿]] 李挺坤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順窩遺稿]] 安景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C%EC%99%80%EC%9C%A0%EA%B3%A0# *[[頤居遺稿]] 李龜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053_00 *[[願醉堂遺稿]] 魏道純 **藏於首爾、延世等大學圖書館、高麗大學圖書館所藏的《魏氏世稿》的一部分 *[[類苑叢寶]]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02_00 *[[顧菴遺稿]] 鄭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A0%EC%95%94%EC%9C%A0%EA%B3%A0+%EC%A0%95%EB%A6%BD# *[[顯宗大王行狀]] 南九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44_00 *[[顯忠祠誌]] 白鳳奭 *[[風泉遺響]] 宋奎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90_00 *[[風泉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935_00 *[[風玉軒遺稿]] 趙守倫 **國民大學圖書館 *[[龍飛紀略]] 吴朴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79747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9%BE%8D%E9%A3%9B%E7%B4%80%E7%95%A5 *[[養心軒遺稿]] 梁聖麟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養正齋遺稿]] 李福謙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養浩堂日記]] *[[養眞堂遺稿]] 河萬里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養窩集]] 李世龜 *[[馬島日記]] 柳濬根 *[[驪興閔氏族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69_00 *[[驪興閔氏派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1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19_00 *[[高宗實錄資料原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633 *[[高宗純宗實錄資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2 *[[高嶺里祈稔閣賡載軸]] 徐命膺 正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54 *[[高靈申氏世稿續編]] 申潛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05_00 *[[高靈誌]] 李斗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57_00 *[[高麗名臣傳]] 南公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73_00 *[[鬱陵島檢察日記]] 李奎遠 *[[魯史零言]] 李恒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8 *[[魯巖遺稿]] 劉命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46 *[[魯認錦溪日記]] 魯認 *[[鳳下遺稿]] 申瀏 *[[鳳南日記]] 邊萬基 *[[鳳山郡輿地誌]] *[[鳳洲遺稿]] 兪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89 *[[鳳溪先生逸稿]] 洪世恭 洪學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4%89%EA%B3%84%EC%84%A0%EC%83%9D%EC%9D%BC%EA%B3%A0# *[[鳳麓集]] 金履坤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85 *[[鵝山遺稿 (丁好敏)]]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鵝山遺稿 (權行夏)]] **藏於慶尚北道奉化郡奉化邑酉谷里安東權氏宗家 *[[鶴坡遺稿]] 鄭致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99%ED%8C%8C%EC%9C%A0%EA%B3%A0# *[[鶴巖遺稿]] 柳夢鼎 **藏於奎章閣、高麗大學圖書館 *[[鶴广遺稿]] 宋相泰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延世大學圖書館 *[[鶴皐遺稿]] 李時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20_00 *[[鶴西遺稿]] 趙秉相 **藏於慶尚北道醴泉郡趙東翰家 *[[鹿裘石室集]] 梅鼎祚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702 *[[麗史提綱]] 兪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9 *[[麗朝忠烈錄]] 蔡東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620 *[[麗朝王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6_00 *[[麗顯陵誌]] *[[黃坡遺稿]] 崔愼之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黃海兵營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2_00 *[[黃海水亞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8_00 *[[黃海水營啓報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801_00 *[[黃海監營狀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07_00 *[[黃海監營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1_00 *[[黎湖先生年譜]] 朴綏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6 *[[默吾遺稿]] 李明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202_00 *[[默和堂遺稿]] 吳永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5%ED%99%94%EB%8B%B9%EC%9C%A0%EA%B3%A0# *[[默所齋遺稿]] 宋仁慶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默窩遺稿 (李慶泰)]] *[[默窩遺稿 (李圭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5%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默軒遺稿]] 金載一 *[[默隱遺稿]] 李鼎新 *[[默齋日記]] 李貴 安邦俊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VJ_G002+JSG+KSM-XG.1535.0000-20181130.D50101-DES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71 *[[默齋遺稿 (李鼎圭)]]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默齋遺稿 (韓慶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5%EC%9E%AC%EC%9C%A0%EA%B3%A0+%ED%95%9C%EA%B2%BD%EC%9B%9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龍仁李氏族譜]] 李參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28_00 *[[龍城府邑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499_00 *[[龍城志 (房斗天)]]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7402_00 *[[龍城志 (李志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46_00 *[[龍城續誌]] **第三冊以後: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9_00 *[[龍城舊誌]] **第一到第二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9_00 *[[龍堂誌]] 金魯奎 吳在英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279 *[[龍山遺稿 (奇弘衍)]]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107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A9%EC%82%B0%EC%9C%A0%EA%B3%A0+%EA%B8%B0%ED%99%8D%EC%97%B0# *[[龍山遺稿 (李燾)]]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龍巖遺稿]] 宋光井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龍泉遺稿]] 權鼎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73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67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A9%EC%B2%9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龍洞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573_00 *[[龍淵金鼎奎日記]] 金鼎奎 **https://search.i815.or.kr/main/moreSojangSearchList.do?searchOption=%EC%A0%84%EC%A0%81%EB%A5%98&searchWord=%EA%B9%80%EC%A0%95%EA%B7%9C *[[龍灣聞見錄]] 鄭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881_00 *[[龍灣誌]] 金應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9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10_00 *[[龍灣遺稿]] 金友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A9%EB%A7%8C%EC%9C%A0%EA%B3%A0# *[[龍興聖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90_00 *[[龍蛇日記]] 李魯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M.1915.0000-20090714.AS_BC_165&pageNum= *[[龍谷遺稿]] 金有慶 **藏於住在首爾的金基喆 *[[龍隱遺稿]] 金俊炯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龜城公實紀]] 全尙毅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 *[[龜城城役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23_00 *[[龜峯先生遺集]] 權德麟 權零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BE%9C%E5%B3%AF%E5%85%88%E7%94%9F%E9%81%BA%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龜巖遺稿 (權培)]] **藏於誠庵古書博物館 *[[龜巖遺稿 (黃履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5%AC%EC%95%94%EC%9C%A0%EA%B3%A0+%ED%99%A9%EC%9D%B4%EC%A0%95# *[[龜村遺稿]] 李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633_00 *[[龜溪遺稿 (李安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BE%9C%E6%BA%AA%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龜溪遺稿 (金榮洛)]]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BE%9C%E6%BA%AA%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龜潭實記]] 鄭仁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龜潭先生實記 *[[龜菴擬政內外案]] 金濟學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40423.TOYO_1675 *[[明成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司甕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3 *[[明聖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2 *[[哲仁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1 *[[孝定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0 *[[貞純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69 *[[仁元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68 *[[仁顯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稽制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67 *[[淑善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嘉禮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5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52 *[[福溫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4 *[[明溫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2 *[[明安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39 *[[德溫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31 *[[和協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6 *[[和平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嘉禮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5 *[[和柔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4 *[[和緩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3 *[[和吉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0 *[[淸衍郡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27 *[[淸璿郡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26 *[[義和君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0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9_00 *[[恩全君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03 *[[王世子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3 *[[王世孫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5 *[[慶嬪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14 *[[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00 *[[和順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83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94338 *[[醫鈔類編]] 翁藻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9%86%AB%E9%88%94%E9%A1%9E%E7%B7%A8 *[[釋氏六帖]] **http://tripitaka.cbeta.org/B13n0079 *[[國朝寶鑑監印廳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7 *[[御製祖訓]] 李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6_00 *[[華城奉壽堂進饌賡載軸]]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9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922 *[[寶鑑纂輯廳賡載軸]]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10 *[[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 李祘 徐有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7 *[[健陵誌]] 南廷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13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0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07 *[[同文考略續]] 朝鮮司譯院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4090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90%8C%E6%96%87%E8%80%83%E7%95%A5 *[[同文考略]] 朝鮮司譯院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49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4089_00 *[[護産廳日記]] 朝鮮護產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19 *[[乾象通鑑]] 李季 宋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78961 phm9ww1va3b7k6hglpqcktnp71d8x6l 2485622 2485621 2024-11-01T04:40:18Z Blahhmosh 79595 2485622 wikitext text/x-wiki *一峯文集 (李鎭萬) **美國伯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 *一峯文集 (趙錫晦)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29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6%99%E9%8C%AB%E6%99%A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坡集 (金濟奎)]] *[[松坡集 (李淸欽)]] **(以上兩條)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松坡&category=고문헌 *松坡集 1982 金琤 *戎垣必備 1813 朴宗慶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Z.1813.0000-20140422.TOYO_1584 *[[忍齋集 (洪暹)]] *[[忍齋集 (李希楙)]] *[[忍齋集 (申𫕵)]]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636_00 *[[忍齋集 (鄭重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鄭重稷&category=고문헌 *[[忍齋遺集 (金宇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金宇漢# *[[忍齋遺集 (申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78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08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申埰# *滄洲遺稿 (李烱胤)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C%A3%BC+%EC%9C%A0%EA%B3%A0+%EC%9D%B4%EA%B2%BD%EC%9C%A4# *滄洲遺稿 (鄭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732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C%A3%BC+%EC%9C%A0%EA%B3%A0+%EC%A0%95%EC%83%81# *松谷詩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8%B0%B7&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大東韻府群玉 1836 權文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4%A7%E6%9D%B1%E9%9F%BB%E5%BA%9C%E7%BE%A4%E7%8E%8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D.1798.0000-20090713.AS_BC_2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60 *淸溪集 具喜 **延世大學校圖書館 *聯芳集 趙正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231 *南谷先生集 趙正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2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8%B0%B7%E5%85%88%E7%94%9F%E9%9B%86# *鐵城聯芳集 李嵒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C%B2%A0%EC%84%B1%EC%97%B0%EB%B0%A9%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40421.TOYO_142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89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53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35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69_00 *[[松潭集 (李榮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317_00 *[[晦堂集 (尹膺善)]] *[[晦堂集 (張錫英)]] *[[晦堂集 (玄翼洙)]] *松江歌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6%B1%9F%E6%AD%8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DE000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79_00 *豈有此理 *皇明四朝成仁錄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658685&remap=gb *兩肉緣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16601 *株林野史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00601 *鬧花叢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67226 *載花船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99769 *邪學懲義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崇實活泉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地球典要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經界策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台溪先生續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B0%E6%BA%AA%E5%85%88%E7%94%9F%E7%BA%8C%E9%9B%86# *四雅子遺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insiteschStr=&schQuery=&mainSrchField=1&kwd=%E6%98%A5%E6%B2%BC%E5%AD%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37 *白江先生年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9%BD%E6%B1%9F%E5%85%88%E7%94%9F%E5%B9%B4%E8%AD%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44 *[[靜觀齋集 (朴文健)]] *牛溪先生年譜補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89%9B%E6%BA%AA&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竹陰先生集 (李萬榮)]] *晴沙先生文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9%B4%E6%B2%9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一齋集 (金性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9%BD%8B&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九云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95645 *[[雪樵遺稿 (王乃新)]] *[[玄谷集 (柳永善)]] *[[獨谷先生遺集]] **藏於成均館大學尊經閣圖書館 *[[慵隱集]] 俞大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A1%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pg 279) *[[巾衍藏]] 沈敬澤 *[[嶧陽先生文集]] 鄭惟明 **https://archive.aks.ac.kr/viewer/viewer.do?itemId=book#imgnode.do?itemId=book&gubun=booktree&upPath=01%5E0150%5EL015019%5EL015019F01%5EL015019F0104%5EG002%2BAKS%2BKSM-WC.0000.0000-20101008.B013a_023_00191_YYY&dataId=G002%2BAKS%2BKSM-WC.0000.0000-20101008.B013a_023_00191_YYY-IMG.001.jpg%5EG002%2BAKS%2BKSM-WC.0000.0000-20101008.B013a_023_00191_YYY (只有卷一) *[[玉溪先生文集 (潘佑亨)]] *[[玉溪先生文集 (金命欽)]] *[[桑村集]] 金自粹 *[[淸江先生續集]] 李濟臣 **(冊四、五)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08 *[[玉峯集 (權暐)]] *[[漁村先生文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765 *[[西原世稿 (鄭逑)]]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西原世稿 (韓楨國)]] *[[西原世稿 (鄭允偉)]] *[[西原世稿 (郭萬胄)]] **(以上三項)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5%8E%9F%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石川集 (林億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51_00 *[[石川先生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F%B3%E5%B7%9D%E5%85%88%E7%94%9F%E9%9B%86# *[[陽谷先生文集]] *[[陽谷先生續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9%99%BD%E8%B0%B7&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8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46_00 *[[惕若齋先生文集]] (鄭東(王+詹)) 18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23 *[[復齋集 (魏啓玟)]]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C.1948.0000-20090724.RICH_0816 *[[復齋集 (李彙濬)]] *[[復齋集 (張泰欽)]] (以上兩文獻均在以下連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BE%A9%E9%BD%8B&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皇朝經世文編]] 賀長齡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0896 *[[西山集 (張能鱗)]]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626 *[[西山集 (金興洛)]]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4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5%B1%B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西山集 (柳自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5%B1%B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心菴遺稿 (梁啓黙)]] *[[孤舟集 (李徵慶)]]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521 *[[西河集 (崔錫鼎)]] *[[龍溪遺稿 (李榮元)]] *[[龍溪遺稿 (南道弘)]] *[[龍溪遺稿 (朴弘一)]] *[[寒泉遺稿 (並河寒泉)]] **https://kokusho.nijl.ac.jp/biblio/100365051/1?ln=ja *[[梅溪集 (鄭鐸)]] *[[晚悔集 (安景時)]] *[[晩軒集 (申熲)]] *[[晚悟集 (鄭樟)]] *[[晚悟集 (崔廷翰)]] *[[晚悟集 (吳命厚)]] *[[晩翠亭遺稿 (宋之璟)]] *[[屯菴集 (金必泰)]] *[[杜谷集 (高應陟)]] *[[東巖集 (權省吾)]] *[[遯菴全集]] *[[東溟集 (黃中允)]] *[[東里集 (金照)]] *[[東溪集 (朴萬鼎)]] *[[東溪集 (柳晉成)]] *[[東岡遺稿 (吳大夏)]] *[[大溪集 (李周楨)]] *[[鶴臯集 (李周燮)]] *[[鶴臯集 (鄭一鎭)]] *[[鶴臯集 (李奎憲)]] *[[農隱遺稿 (李鍾崑)]] *[[農山集 (郭冕圭)]] *[[農山集 (李匡德)]] *[[農山集 (張升澤)]] *[[農山集 (鄭冕圭)]] *[[訥菴集 (吳衡弼)]] *[[訥菴集 (金漢英)]] *[[蘆溪集 (金載顯)]] *[[南川先生文集 (李道默)]] *[[南溪集 (康應哲)]] *[[南溪集 (李實之)]] *[[南磵集 (羅海鳳)]] *[[南磵集 (柳東淵)]] *[[懶齋集 (李爾長)]] *[[懶隱集 (李玄亮)]] *[[錦南集 (朴奎陽)]] *[[近庵集 (朴寅燮)]] *[[近庵集 (朴載祐)]] *[[近庵集 (崔鋈)]] *[[克齋集 (宋炳瓘)]] *[[克齋集 (黃基道)]] *[[龜村集 (李德溫)]] *[[龜村集 (趙炳寬)]] *[[菊潭集 (張敬文)]] *[[菊潭集 (周宰成)]] *[[菊潭集 (河鎭伯)]] *[[果齋集 (朴海奎)]] *[[顧齋集 (李炳殷)]] *[[顧齋集 (河景賢)]] *[[敬齋集 (李瀣)]] *[[敬齋集 (南秀文)]] *[[敬齋集 (金重南)]] *[[剛齋集 (李起完)]] *[[剛齋集 (鄭再玄)]] *[[覺齋先生文集 (申泰求)]] *[[覺齋先生文集 (權參鉉)]] *[[艮齋集 (蔡徵休)]] *[[龜巖集 (黃孝恭)]] *[[龜巖集 (金忠甲)]] *[[重廣會史]] *[[旅菴全書]] **https://jsg.aks.ac.kr/search/list?q=query%7C%EC%97%AC%EC%95%94%EC%A0%84%EC%84%9C&secId=SJ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03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7%AC%EC%95%94%EC%A0%84%EC%84%9C **Wikimedia *[[新安世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6%B0%E5%AE%89%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馬太傳福音書]]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276150203941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274230203941 *[[真理易知]] 麥嘉締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真理易知 *[[地理全志]] 慕維廉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561550203941 *[[遐域瑣談]] (異域瑣談 西域聞見錄) 七十一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1068350203941 *[[化學鑒原]] 傅蘭雅 translator 徐壽 *[[化學鑒原續編]] translator 徐壽 *[[化學鑒原補編]] translator 徐壽 *[[化學考質]] translators 徐壽 *[[化學求數]] translators 徐壽 *[[西藝知新]] translators 徐壽 *[[法律醫學]] translators 徐壽 *[[汽機發軔]] translators 徐壽 偉烈亞 *[[内科新説]]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内科新説 *[[婦嬰新説]]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婦嬰新説 *[[西醫略論]]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西醫略論 *[[全體新論]] 合信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全體新論 *[[呂氏鄉約]]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1159 *[[頖村致祭時日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6%A0%E5%8D%97%E8%B3%93%E8%88%88%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251 *[[奎章閣志初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0_00 *[[中和齋先生實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5 *[[明紀輯略]] 朱璘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0201530203941 *[[盆城金氏世孝圖]] 金學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474 *[[西槎匯草]] 龔輝 明 **https://www.loc.gov/item/2012402100/ *[[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4897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江湖紀聞]]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新刊分類江湖紀聞 *[[孝明世子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320_00 *[[貞純王后國恤謄錄]] (冊一) *[[純元王后國恤謄錄]] (冊二) *[[哲宗國恤謄錄]] (冊三) *[[哲仁王后國恤謄錄]] (冊四)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7_00 *[[金氏溯源錄]] *[[武當嘉慶圖記]]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504624 **http://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107/c1070965.htm#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武當嘉慶圖 *[[紀錄彙編]] 陳于廷 明 1617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1117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79040890203941 *[[海運詳考]] 明 王宗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CL-04592_海運詳考.pdf *[[佚存叢書]] 林衡 *[[里耶秦簡]] 秦 **http://www.wenqujingdian.com/Public/editor/attached/file/20180805/20180805195521_66867.pdf *[[篆隸萬象名義]] 空海 **https://www.iiif.ku-orcas.kansai-u.ac.jp/books/202230678#?page=1 *[[崢霄舘評定通俗演義型世言]] 陸人龍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74409 *[[刑部奏議]] 明 蕭大亨 **藏於名古屋市蓬左文庫 *[[督戎疏紀]] 明 李守錡 **藏於京都大學圖書館 *[[錦繡衣]]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68736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錦繡衣 *[[人間樂]]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86976 *[[玉支璣]]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95946 *[[海上花魅影]]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01282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海上花魅影_醒世艷情長篇說部 *[[雙和歡]]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0434 *[[警世鐘合編]] 余好辯、伍憤時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379 *[[茂邊紀事]] 朱紈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茂邊紀事 *[[忠淸監營憲公廳所任申某防僞私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TM16495_00 *[[忠淸監營軍需所用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6513_00 *[[錦營啓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2_00 *[[鐵冶金學]] 胡庶華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鐵冶金學 *[[倭訓類林]] 海北若冲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倭訓類林 *[[類林新咏]] 姚之駰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類林新咏 *[[崔東壁遺書]] 崔述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91403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崔東壁遺書 *[[類林]] 于立政 *[[類林雜說]] 王朋壽 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698 *[[園冶]] 計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園冶 *[[月令章句]] 蔡邕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7967 *[[魏氏家藏方]] 魏峴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魏氏家藏方 *[[昭代明良錄]] 童時明 **https://www.loc.gov/item/2012402189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昭代明良錄 *[[昭代全書]] 黄光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昭代典則 *[[御製詩]]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235-242) *[[御製諭朝參日入庭百官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227-234) *[[各道身軍布舊還蕩減摠數後錄]]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75-224) *[[王世子冊禮後各道身軍布折半蕩減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69-174) *[[王世子冊禮後各道身軍布折半蕩減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57-162) *[[諭咸鏡道南關北關大小士民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37-144) *[[諭原春道嶺東嶺西大小士民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27-136) *[[諭慶尙道觀察使及賑邑守令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87-92) *[[諭京畿洪忠道監司守令等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81-86) *[[諭湖西大小民人等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49-56) *[[諭海西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39-48) *[[諭京畿大小民人等綸音]]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33-38) *[[諭濟州大靜旌義等邑父老民人書]] 朝鮮正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02975_00 (pg 15-32) *[[全浙兵制考]] 明 侯繼高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全浙兵制考 *[[日本一鑑]] 明 鄭舜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日本一鑒 *[[甓餘雜集]] 明 朱紈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甓餘雜集 *[[六書精蘊]] 明 魏校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531 *[[皇明泳化類編]] 明 鄧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106483 *[[榕陰新檢]] 明 徐{{!|𤊹|⿰火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053 *[[聖學心法]] 明 朱棣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890 *[[箋註唐賢絕句三體詩法]] 宋 周弼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0722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箋註唐賢絕句三體詩法 *[[詳説古文真寶大全]] 宋 黃堅?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719/index.html *[[魏忠賢小說斥奸書]] 明 陸雲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魏忠賢小說斥奸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10952 *[[頌天臚筆]] 金日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頌天臚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177 *[[皇明詔制]](明)孔貞運、胡正言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皇明詔制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759 *[[異物志]]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異物志 *[[醫要集覽]]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醫要集覽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醫要集覽九種 *[[少微家塾點校附音通鑑節要]] 明 江贄、史炤、王逢、劉剡、劉文壽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071 *[[袁氏痘疹叢書]] 明 袁顥、(明)袁祥、袁仁、(明)袁了凡、袁錫夀、袁天啟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955 *[[通鑒總類]] 明 159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通鑒總類 *[[縉紳全本]]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縉紳全本 *[[天鑒錄]]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LC892-411999030999-148789_天鑒錄.pdf *[[東林同難錄]] 楊坤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東林同難錄 *[[東林點將錄]] 王紹徽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東林點將錄 *[[御世仁風]] 金忠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御世仁風 *[[雲崗選稿]] 龔用卿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雲岡選稿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雲崗選稿 *[[鐫黃離草]] 郭正域 **https://www.loc.gov/item/2012402959/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2000002012 *[[鐫蒼霞草]] 葉向高 趙邦柱(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4282 *[[通鑒直解]] 張居正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30563 *[[古今韻會舉要小補]] (韻會小補) 方日升 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226 *[[海篇直音]] 章黼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86085&remap=gb *[[皇明典禮志]] 郭正域 明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1272 *[[帝鑒圖說]] 張居正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帝鑑圖說 *[[閨範圖說]] 呂坤 明 **https://dpul.princeton.edu/eastasian/catalog/b5644v196 *[[人鏡陽秋]] 汪廷訥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人鏡陽秋 *[[明紀編年]] 鐘惺 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302_XXX *[[崔府君祠錄]] 鄭烺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48848&page=30 *[[敦煌掇瑣]] 刘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敦煌掇瑣 **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9900009659/reader *[[涉亭遺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73 *[[古鮮冊譜]] *[[淸風世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5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淸風世稿# *[[魏家世稿]] *[[濟州啓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9_00 *[[儒胥必知]]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8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0908.C0701_001_0015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1030.C1003_001_00243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儒胥必知&category=고문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8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8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1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2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6_00 *[[新式儒胥必知]] 黃泌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新式儒胥必知&category=고문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7_00 *[[一丫堂遺稿]] 李會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987 *[[一愚遺稿]] 崔悌默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一玉遺稿]] 鄭圭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0%E7%8E%89%E9%81%BA%E7%A8%BF *[[一石遺稿 (朴惟棟)]]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一石遺稿 (崔炳夏)]]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一軒遺稿]] 河海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8%BB%92%E9%81%BA%E7%A8%BF# *[[一默軒遺稿]] 趙正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0%E9%BB%98%E8%BB%92%E9%81%BA%E7%A8%BF *[[丁未傳信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39_00 *[[丁酉式年司馬榜目 (1717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31_00 *[[丁酉式年司馬榜目 (1811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5_00 *[[七峯咸先生遺稿]] 咸軒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48 *[[七峰遺稿]] 成壽益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3.0000-20090728.RICH_1121&pageNum= *[[七政百中曆]] *[[七政算內篇丁卯年交食假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88_00 *[[三友堂遺稿]] 李齊白 **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三國史節要]] 盧思愼 李娎 李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713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5%9C%8B%E5%8F%B2%E7%AF%80%E8%A6%8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三壺遺稿]] 李元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40_00 *[[三安堂遺稿]] 郭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26 *[[三山遺稿]] 權基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82%BC%EC%82%B0%EC%9C%A0%EA%B3%A0 *[[三峯先生心氣理三篇]] 鄭道傳 權近 *[[三巖遺稿]] 朴以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C%B4%E4%BB%A5%E8%AC%99# *[[三患齋遺稿]] 蔡之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37_00 *[[三憂堂實記]] 文益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56_00 *[[三朝寶鑑]] *[[三梅堂遺稿]] 丁鎰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6%A2%85%E5%A0%82%E9%81%BA%E7%A8%BF# *[[三槐堂遺稿]] 鄭得命 from 鷄林鄭氏世稿 *[[鷄林鄭氏世稿]] 鄭瑄鎬 鄭敬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鷄林鄭氏世稿&category=고문헌 *[[三樂堂遺稿]] **書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三淵先生年譜]] 金洙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6%B7%B5%E5%85%88%E7%94%9F%E5%B9%B4%E8%AD%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三班十世譜]] *[[三留齋遺稿]] 金義行 **藏於奎章閣、國史編纂委員會圖書館 *[[三登公遺稿]] 李{{!|𡹘|⿱⿰户攵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9%E7%99%BB%E5%85%AC%E9%81%BA%E7%A8%BF *[[三益堂遺稿]] 申智立 **書在啓明大學圖書館 *[[三省齋遺稿]] 蘇相說 **書在檀國大學圖書館 *[[三禮錄]] 趙時範 金秀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58 *[[三節遺稿]] 尹暹 尹棨 尹集 尹以明 宋時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BC%EC%A0%88%EC%9C%A0%EA%B3%A0# *[[三綱錄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8%89%E7%B6%B1%E9%8C%84# *[[三足堂遺稿]] 魏世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89%E8%B6%B3%E5%A0%82%E9%81%BA%E7%A8%BF *[[三門直指]] 振虛捌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4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495_00 *[[三韻聲彙]] 洪啓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9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58_00 *[[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06 *[[上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8_00 *[[不欺齋遺稿]] 柳震泰 **此書在邊時淵家裏。 *[[不變堂遺稿]] 朴東蘅 **書在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世孫冊封儀便覽]] 金致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09_00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 *[[丙子四月本寺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丙子日本日記]] 任絖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dataId=ITKC_GO_1385A *[[丙子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4%B8%99%E5%AD%90%E6%97%A5%E8%A8%98 *[[諭華城城役蕫工諸臣綸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62_05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5-9) *[[諭嶺南父老士民庶綸音]]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13-16) *[[養老務農頒行小學五倫行實鄉飲儀式鄉約條例綸音]]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17-21) *[[御製勸農政求農書綸音]] **https://jsg.aks.ac.kr/viewer/viewIMok?dataId=K2-1940%7C001 (pg29-35) *[[丙子錄]] 羅萬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7 *[[丙戌後三百九年甲午再登俊試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5_00 *[[丫湖遺稿]] 辛慶晋 **from《白麓丫湖續集》 *[[白麓丫湖續集]] 辛應時 辛慶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07 *[[中庸九經衍義]] 李彦迪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1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82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4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00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007_XXX *[[中心堂遺稿]] 牟達兼 牟昞基 牟大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C%A4%91%EC%8B%AC%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中西聞見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4%B8%AD%E8%A5%BF%E8%81%9E%E8%A6%8B%E9%8C%84 *[[中觀大師遺稿]] 海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8%AD%E8%A7%80%E5%A4%A7%E5%B8%AB%E9%81%BA%E7%A8%BF *[[中齋遺稿]] 鄭華鎔 **書在檀國大學、國立中央圖書館。 *[[丹巖漫錄]] 閔鎭遠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74 *[[乙卯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6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28_00 *[[乙坎日記]] 洪楗 **https://library.history.go.kr/library-services/search/all-collections?ALL=k%7Ca%7C乙坎日記&offset=0 *[[乙酉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50_00 *[[乙酉文武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2_00 *[[九包遺稿]] 李鳳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9%9D%E5%8C%85%E9%81%BA%E7%A8%BF *[[九峯遺稿]] 郭天衢 郭令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9%9D%E5%B3%AF%E9%81%BA%E7%A8%BF# *[[九峰實紀]] 李道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A%B5%AC%EB%B4%89%EC%8B%A4%EA%B8%B0 *[[九曲遺稿]] 李重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5%AC%EA%B3%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九經問]] (一名《十三經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46_00 *[[亂中日記]] 李舜臣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4&cate1=Z&dataGubun=%EB%AC%B8%EC%B2%B4&dataId=ITKC_MO_0232A_0080_010 *[[亂中雜錄]]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40 *[[事大文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46_00 、 *[[事變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6 *[[二倫行實圖]] 曹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37_00 *[[二安亭遺稿]] 朴公鎭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4%BA%8C%E5%AE%89%E4%BA%AD%E9%81%BA%E7%A8%BF.pdf *[[二家書法]] *[[二峰遺稿]] 李克堪 **此書在全州大學圖書館。 *[[二憂堂實紀]] 李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이우당실기 *[[二憂堂集 (李瓊)]] 李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69_00 *[[二樂齋遺稿]] 蔣邦翼 **處在首爾、延世、高麗、與成均館等大學的圖書館裡。 *[[二當菴遺稿]]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圖書館裡。 *[[二經英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96_00 *[[五倫行實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6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29_00 *[[五先生禮說分類]]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7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81 *[[五峯遺稿 (安壽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5%B3%A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五峯遺稿 (金澤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5%B3%A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五服便覽]] 權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6%9C%8D%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五服名儀]] 兪彦鏶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22 *[[五無堂遺稿]] 柳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A4%EB%AC%B4%EB%8B%B9%EC%9C%A0%EA%B3%A0# *[[五經百篇]]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2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1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40_00 *[[五龍齋錄]] 南溟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A%94%E9%BE%8D%E9%BD%8B%E9%8C%84# *[[井山遺稿]] 金炳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A%95%E5%B1%B1%E9%81%BA%E7%A8%BF# *[[京畿右防禦營啓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19_02 *[[京畿水營關報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19_01 *[[京都雜誌]] 柳得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20 *[[仁經附註]] *[[介隱遺稿]] 鄭在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4%BB%8B%E9%9A%B1%E9%81%BA%E7%A8%BF *[[仔夔刪補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00_00 *[[仕進日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B%95%E9%80%B2%E6%97%A5%E8%A8%98# *[[仙山遺稿]] 吳三聘 **藏於韓國慶尚北道英陽郡松源精舍 *[[仙庵實紀]] 劉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9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선암선생실기# *[[以堂遺稿]] 鄭經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B%A5%E5%A0%8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infoTxt *[[伊溪遺稿]] 李浩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4%EA%B3%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休巖實紀]] 孔瑞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4%BC%91%E5%B7%96%E5%AF%A6%E8%A8%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休庵先生實紀]] 白仁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78 *[[休殼齋遺稿]] 金鼎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82 *[[伴鷗堂遺稿]] 柳志和 **零本:缺第二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918 *[[伸寃牛栗兩先生疏]] 趙光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0%EC%9B%90%EC%9A%B0%EC%9C%A8%EC%96%91%EC%84%A0%EC%83%9D%EC%86%8C# *[[佛國寺歷代記]] 歸隱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uc1.c078993708&seq=1 *[[佛說大報父母恩重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61_00 *[[佛頂心陀羅尼經]]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7/%E4%BD%9B%E9%A0%82%E5%BF%83%E9%99%80%E7%BE%85%E5%B0%BC%E7%B6%93.pdf **http://db.sejongkorea.org/front/list.do?bkCode=P27_BD_v001 *[[作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528_00 *[[侍從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0_00 *[[侍講錄]] 盧守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7_00 *[[侍講院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1_00 *[[侍講院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53_00 *[[俎豆錄]] 李萬運 李儒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87_00 *[[俟菴先生年譜]] 丁奎英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信庵遺稿]] 金辰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4%BF%A1%E5%BA%B5%E9%81%BA%E7%A8%BF+%EA%B9%80%ED%99%94%EC%A0%95# *[[修信使日記]] 金綺秀 **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sa_010&position=-1 *[[修信使記錄]] 金綺秀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sa_010&position=-1 *[[倚松軒遺稿]] 崔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80%9A%E6%9D%BE%E8%BB%9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倡義錄]] 郭元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0%A1%E7%BE%A9%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倭人作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2_00 *[[倭人求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5_00 *[[倭使問答 (1877年)]] **奎章閣三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6035_00 *[[倭使問答 (1876年)]] **藏書閣兩冊本: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491 **奎章閣兩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4102_00 *[[倭使日記]] **藏書閣版本: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92 **奎章個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6034_00 *[[倭館修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3_00 *[[倭館移建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2_00 *[[健陵改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7_00 *[[健陵輓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8_00 *[[備局謄錄·內閣日曆調査簿]]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784_00 *[[備局謄錄座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5077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刑獄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2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徵戒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6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法典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7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法制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8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禁制及禁酒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4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籍沒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0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處刑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1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裁判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5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警察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79_00 *[[備局謄錄拔萃/備局謄錄拔萃 (赦免及收贖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3_00 *[[備邊司謄錄]] **奎章閣: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4_00 **兩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5078_00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bb 備邊司謄錄原文] *[[備邊司謄錄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6_00 *[[備邊司謄錄拔萃事項]]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5079_00 *[[傳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1_00 *[[傳燈錄]] 道原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51n2076.pdf **奎章閣六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1937_00 **奎章閣十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2056_00 **奎章閣另一個六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21_00 **奎章閣三冊版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27_00 *[[債軒遺稿]] 李如程 195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2%B5%E8%BB%92%E5%85%AC%E9%81%BA%E7%A8%BF# *[[僩齋遺稿]] 金洛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83%A9%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儀曹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2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2_02 *[[儀曹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90 *[[儀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33 *[[儀註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91 *[[儀軌·謄錄·雜書類目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788_00 *[[儉窩遺稿]] 全泗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4%89%E7%AA%A9%E9%81%BA%E7%A8%BF# *[[儒林團獨立運動實記]] 宋仁根 *[[儷文程選]] 李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1573 *[[儺禮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7_00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溪遺稿]] 權正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5%83%E6%BA%AA%E9%81%BA%E7%A8%BF# *[[先儒史評]] **藏於奎章閣 *[[先庚後甲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25 *[[先府君年譜略]] 洪樂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26_00 *[[先祖旅軒先生年譜]] 張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5 *[[先考新齋府君遺稿]] 張錫愚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先考鼓山先生家狀]] 任震宰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先集]] 李獻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70_00 *[[克省窩遺稿]] 李得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79 *[[克齋實紀]] 陳漢彦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7%B9%EC%9E%AC%EC%8B%A4%EA%B8%B0 *[[克齋遺稿]] 許煃 **藏於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 *[[兒戱原覽]] 張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71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5%92%E6%88%B1%E5%8E%9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04_00 *[[兢齋遺稿]] 權相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競齋遺稿.pdf *[[內外進宴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2_00 *[[內外進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4_00 *[[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 李祘 徐有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7 *[[內閣恒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19_00 *[[內閣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88 *[[內閣訪書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48_00 *[[全史銓評]] **藏於奎章閣 *[[全州李氏族譜]] 李容肅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28_00 *[[全海山陣中日記]] 全其弘 **載於《獨立運動史資料集》 *[[全羅兵營吏奴作隊成冊]] **藏於奎章閣 *[[全羅兵營狀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6_00 *[[全羅監營屬牙兵三部六司三十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80_00 *[[全羅道海南縣各項蠲減停代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59_00 *[[全羅道烽燧烟臺將卒摠錄成冊]] **藏於奎章閣 *[[全義李氏族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82 *[[全韻玉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56_00 *[[兩京手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26_00 *[[兩先生四七理氣往復書]] 李滉 奇大升 金鍾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59 *[[兩先生往復書]] 奇孝曾 李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C%84%A0%EC%83%9D%EC%99%95%EB%B3%B5%EC%84%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兩朝冊封入學日記抄錄]] **藏於奎章閣 *[[兩湖招討謄錄]] 洪啓薰 **http://db.history.go.kr/id/prd_027 **奎章閣: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357_00 *[[兩賢傳心錄]] **附錄: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62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8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6_00 *[[兩賢淵源錄]] 朴滉 尹商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D%98%84%EC%97%B0%EC%9B%90%EB%A1%9D# *[[八懷堂遺稿]] 李時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85%AB%E6%87%B7%E5%A0%82%E9%81%BA%E7%A8%BF *[[八道御史齎去事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7_00 *[[公事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5 *[[公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8_00 *[[公使領事條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12_00 *[[公函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2_00 *[[公報抄略]] 金景遂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5%85%AC%E5%A0%B1%E6%8A%84%E7%95%A5 *[[公文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353_00 *[[公木作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8_00 *[[公車文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54_00 *[[公車類覽]] 李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4 *[[六先生遺稿]] 朴彭年 成三問 李塏 河緯地 柳誠源 兪應孚 朴崇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60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F%A7%91%E5%85%88%E7%94%9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六典條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8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89 *[[六友堂遺稿]] 趙渭叟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六經常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57_00 *[[兵學通]] 張志恒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3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33_00 *[[兵將圖說]] 李瑈 14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87_00 *[[兵將說]] 申叔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9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29_00 *[[典客司方物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6_00 *[[典客司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52_00 *[[典律通補]] 具允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77_00 *[[典錄通考]] **https://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60&position=-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828_00 *[[兼山集 (權奎集)]] *[[兼山集 (金成烈)]] **藏於延世、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冊封嘉禮實錄考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96_00 *[[冬郞集]] 韓致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4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6%AC%E9%83%9E%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冶隱先生言行拾遺續集]] 吉興先 吉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621 *[[列朝進講冊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104_00 *[[列聖八高祖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6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31 *[[列聖冊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22_00 *[[列聖御筆]] *[[列聖御筆刊進及景宗大王御筆屛風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7_00 *[[列聖御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631.0000-20160628.C0801_001_0007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65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6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6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6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4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923_00 *[[列聖朝繼講冊子次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36_00 *[[列聖王妃世譜]] **數字化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6 **其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95 *[[列聖王妃世譜修正時往復書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07 *[[列聖皇后王妃世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4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00 *[[列聖皇后王妃世譜改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01 *[[初學字訓增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8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3_00 *[[別例房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83_00 *[[別例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2_00 *[[別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1_00 *[[別繼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3_00 *[[別試殿試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9_00 *[[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1_00 *[[別軍職廳日記]] **藏於奎章閣 *[[別軍職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46_00 *[[制勝方略]] 金宗瑞 李鎰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32_00 *[[剛菴遺稿]] 洪政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9%9B%E8%8F%B4%E9%81%BA%E7%A8%BF# *[[剛齋遺稿]] 金鼎鉉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851.0000-20090728.RICH_0570&pageNum= *[[副正公忠烈錄]] 李達淵 **藏於奎章閣 *[[劍南遺稿]] 李鳳煥 **https://www.ugyo.net/cf/frm/ykFrm.jsp?CODE1=01&CODE2=01&CLSS=A001&B_SUJI_ID=KSAC_M_A01000034&SHKW=%E5%8A%92%E5%8D%97%E9%81%BA%E9%9B%86 *[[勅使儀註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6_02 *[[勅使宴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8_00 *[[勅使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699_00 *[[勅使時各項儀註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6_01 *[[勅使謄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bookViewer.do?levelId=ks_091_$1rem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4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6_03 *[[勅使贈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2_00 *[[勉庵遺稿 (朴瑞東)]]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92 *[[勉庵遺稿 (趙雲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63 *[[勉庵集]] 安英老 安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9%B4%EC%95%94%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勉窩實記]] 黃慶霖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勉齋遺稿 (梁達敎)]]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勉齋遺稿 (鄭滿)]] *[[勉齋遺稿 (山村良行)]] **藏於島根大學圖書館 *[[勘界使謄錄]] **http://contents.nahf.or.kr/item/item.do?itemId=gd#:~:text=%EA%B0%90%EA%B3%84%EC%82%AC%EB%93%B1%EB%A1%9D(%E5%8B%98%E7%95%8C,%EC%83%81%C2%B7%ED%95%98%EA%B6%8C%EC%9C%BC%EB%A1%9C%20%EC%A0%95%EB%A6%AC%EB%90%98%EC%97%88%EB%8B%A4 *[[覲齋實紀]] 李孟賢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奎章閣。 *[[勸念要錄]] 普雨 **http://db.sejongkorea.org/front/list.do?bkCode=P49_GN_v001 *[[勸農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61_00 *[[勿山遺稿]] 鄭邦灝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B%BF%E5%B1%B1%E9%81%BA%E7%A8%BF# *[[包齋集]] 趙雲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89_00 *[[北崖詩稿]] 李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37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37_02 *[[北征日記 (朴權)]]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北征日記 (朴始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VJ_G002%2BJSG%2BKSM-XG.1893.0000-20181130.D80102-DES *[[北接日記]] 曺錫憲 *[[北斗九皇隱諱經]] *[[北汀遺稿]] 洪處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C%97%E6%B1%80%E9%81%BA%E7%A8%BF# *[[北漢誌]] 聖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94_00 *[[北窓古玉兩先生詩集]] 鄭碏 鄭昌順 鄭{{!|𪭙|⿸户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6%81%EC%B0%BD%EA%B3%A0%EC%98%A5%EC%96%91%EC%84%A0%EC%83%9D%EC%8B%9C%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北道陵殿誌]] 魏昌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794_00 *[[北關誌]] 李端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571_00 *[[匙山實紀]] 安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8B%9C%EC%82%B0%EC%8B%A4%EA%B8%B0 *[[匡西先生實紀]] 朴震英 朴致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匡西先生實紀 *[[加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4 *[[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 清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1944&remap=gb *[[十八史略]] 曾先之 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811&remap=gb *[[千一錄 (方弘靜)]]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350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5652.cn/page/n10/mode/2up *[[千一錄 (禹夏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66_00 *[[午亭遺稿]] 李鼎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88%E4%BA%AD%E9%81%BA%E7%A8%BF# *[[卑牧齋日記]] 李煒 *[[協吉通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37_00 *[[南冥先生文集]] 曹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55 *[[南坡遺稿 (安由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5%9D%A1+%E5%AE%89%E7%94%B1%E6%84%BC# *[[南坡遺稿 (朴必祚)]] **處在延世大學圖書館。 *[[南坡遺稿 (李顔泰)]]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南塢遺稿]] 趙榮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5%A1%A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南征日記]] 朴祖壽 **http://library.history.go.kr/dhrs/dhrsXIFViewer.jsp?system=dlidb&id=KO0000005049 *[[南漢日記 (南礏)]]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84 *[[南漢日記 (石之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8_00 *[[南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5_00 *[[南皐遺稿]] 李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7%9A%90%E9%81%BA%E7%A8%BF# *[[南谷集]] 權尙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6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8%B0%B7%E5%85%88%E7%94%9F%E6%96%87%E9%9B%86# *[[南陽洪氏世譜]] 洪敍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97_00 *[[南隱遺稿]] 司空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9%9A%B1%E9%81%BA%E7%A8%BF# *[[南麓遺稿]] 李錫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97%E9%BA%93%E9%81%BA%E7%A8%BF# *[[占例]] **藏於奎章閣 *[[印信謄錄]] **二冊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2919_01 **四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2919_02 *[[危齋遺稿 (趙相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D%B1%E9%BD%8B%E9%81%BA%E7%A8%BF# *[[危齋遺稿 (金炳周)]] **位於高麗大學圖書館、首爾大學圖書館、延世大學圖書館、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厚齋先生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77 *[[厚齋遺稿]] 徐學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E%9A%E9%BD%8B%E9%81%BA%E7%A8%BF# *[[厲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0_00 *[[友陶遺稿]] *[[反求齋遺稿 (權聖躋)]] 權聖躋 權斗錫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41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8D%E6%B1%82%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反求齋遺稿 (申在壽)]] 申在壽 申泰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8D%E6%B1%82%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受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884_00 *[[受敎輯錄]] 李翊 尹趾完 崔錫鼎 **https://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50_$1int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60_00 *[[受爵賡韻錄]] 李昑 兪拓基 金相福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2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21 *[[叢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3 *[[古今事實類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43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646_00 *[[古今治統]] 徐奮鵬 陳肇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500 *[[古今詩律精選]] *[[古歡堂收草]] 姜瑋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41A *[[古道菴遺稿]] 李心永 李太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8F%A4%E9%81%93%E8%8F%B4%E9%81%BA%E7%A8%BF *[[古鏡重磨方]]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N00070_00 *[[句解南華眞經]] 莊周 林希逸 李士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80_00 *[[召募日記]] 鄭宜默 **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1&prevPage=0&itemId=prd&types=o&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prd_081&position=0 *[[可山遺稿 (吳相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AF%E5%B1%B1%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可山遺稿 (李啓濂)]] **位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可庵集]] 全翼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AF%E5%BA%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台窩遺稿]] 河必淸 **位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台閣志]] **藏於奎章閣 *[[史漢一統]] 司馬遷 班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8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4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795 *[[史略抄]] **藏於奎章閣 *[[史纂]]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00_00 *[[史補略]] 李時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14 *[[史要聚選]] 權以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73_00 *[[史記英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9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23_00 *[[史記評林]] 凌稚隆 司馬遷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058 *[[右先鋒日記]] 李斗璜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E.1894.0000-20140407.TOYO_1005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0&prevPage=0&itemId=prd&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prd_102&position=-1 *[[司憲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560_00 *[[司憲府贖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559_00 *[[各司謄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ks *[[各宮各園祭祝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03 *[[各樣受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7_02 *[[各派名錢冊價移送本府都合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50_00 *[[各營釐整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2_00 *[[各祠堂各墓所祭享新定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290_00 *[[各道乙亥以後賑恤時穀物數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38_00 *[[各陵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0_00 *[[各陵修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7_00 *[[各陵奉審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6_00 *[[各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6_00 *[[吉氏世孝錄]] 吉繼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8%B8%EC%94%A8%EC%84%B8%ED%9A%A8%EB%A1%9D# *[[吉禮要覽]] 李昰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35_00 *[[同文彙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7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60_00 *[[同文類解]] 玄文恒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2_00 *[[同春堂先生年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B6%98%EB%8B%B9%EC%84%A0%EC%83%9D%EC%97%B0%EB%B3%B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名世叢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8 *[[名臣錄]] 李翼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90_00 *[[后泉遺稿]] 蘇光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0%8E%E6%B3%89%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吏文謄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1.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2.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3.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4.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5.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6.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7.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8.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09.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10.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3497-v011.pdf *[[吏文輯覽]] 崔世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8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296_00 *[[吏讀便覽]]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140417.TOYO_1197&pageNum= *[[向化人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81_00 *[[君範輯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6_00 *[[告訃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6_00 *[[告還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1_00 *[[周公書]] 李祘 **藏於奎章閣、國立中央圖書館 *[[周易本義口訣附說]] 崔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234_00 *[[周易講義]]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2_00 *[[味山遺稿]] 朴得寧 **位於嶺南大學圖書館內。 *[[咬菜窩遺稿]] 閔百{{!|𪸚|⿰火右}}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咸從世稿]] 魚有鳳 **藏於奎章閣 *[[咸營備邊司關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6_00 *[[咸興本宮儀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6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70_00 *[[咸興永興兩本宮春秋封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6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68_00 *[[咸興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4_00 *[[咸鏡北兵營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7_00 *[[咸鏡道德源府啓錄及啓下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268_00 *[[咸齋遺稿]] 權相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2%B8%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哲宗實錄廳題名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46_00 *[[唐宋八子百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0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0_00 *[[唐宋句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B%8B%B9%EC%86%A1%EA%B5%AC%EB%B2%9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啓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DE00006_00 *[[啓蒙傳疑]]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 *[[啓蒙圖設]] 徐命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3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8_00 *[[啞齋遺稿]] 柳埴 **處於邊時淵家 *[[喚惺齋遺稿 (宋翼龍)]] *[[喚惺齋遺稿 (李道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96%9A%E6%83%BA%E9%BD%8B%E9%81%BA%E7%A8%BF *[[喚醒菴遺稿]] 陳克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6%9A%E9%86%92%E8%8F%B4%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喪禮便覽]] 金鼎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6%AA%E7%A6%AE%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喪禮備要]] 申義慶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756 *[[喪禮備要補]] 朴建中 *[[單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0_00 *[[嘉陰遺稿]] 崔光肇 **http://library.history.go.kr/dhrs/dhrsXIFViewer.jsp?system=dlidb&id=KO0000016774 *[[嘯浦遺稿]] 羅德明 **處於檀國大學東方學研究所。 *[[嚴公實紀]] 嚴碩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3_00 *[[四七續編]] 李滉 奇大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B%9B%E4%B8%83%E7%BA%8C%E7%B7%A8# *[[四佳遺稿]] 黃居中 **位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四勿齋遺稿]] 蘇建 **位於全北國立大學圖書館 *[[四書廣註]] 張謙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42 *[[四書質疑]] 李德弘 金萬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33 *[[四書輯釋]] 倪士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46671 *[[四禮便覽]] 李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80_00 *[[四禮節略]] *[[四禮纂說]] 李巖 李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07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54 *[[四禮訓蒙]] 李恒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75_00 *[[四端七情分理氣往復書]] 李滉 奇大升 *[[四美亭遺稿]] 李弘明 李東吉 李純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B%9B%E7%BE%8E%E4%BA%AD%E9%81%BA%E7%A8%BF# *[[四翰林遺稿]] 柳文通 柳仁貴 柳仁淑 柳希齡 **被居住在首爾的柳承國所藏 *[[四聲通解]] 崔世珍 *[[四部手圈]]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1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51 *[[回謝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3_00 *[[固軒遺稿]] 金永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B%BA%E8%BB%92%E9%81%BA%E7%A8%BF# *[[國婚定例]] 朴文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04_00 *[[國朝五禮儀]] 申叔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8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75_00 *[[國朝五禮儀序例]] 申叔舟 姜希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21 *[[國朝五禮儀考異]] 申叔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5_00 *[[國朝五禮序例]] 申叔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77_00 *[[國朝儒先錄]] 柳希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24_00 *[[國朝名臣言行錄 (宋徽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0156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88 *[[國朝名臣言行錄 (1864年)]]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8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01570 *[[國朝名臣錄]]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21_00 *[[國朝喪禮補編]] 洪啓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9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5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39_00 *[[國朝寶鑑別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0_00 *[[國朝年綱]] 李鼎俊 *[[國朝御牒]]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0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17 *[[國朝故事]] 純元王后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97488 *[[國朝文科姓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1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5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122_00 *[[國朝文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06_00 *[[國朝文衡圈點錄]] *[[國朝曆象考]] 成周鎭 金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C%8B%E6%9C%9D%E6%9B%86%E8%B1%A1%E8%80%83# *[[國朝榜目]]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5%9C%8B%E6%9C%9D%E6%A6%9C%E7%9B%AE *[[國朝樂章]] 洪啓禧 徐命膺 金致讓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5%9C%8B%E6%9C%9D%E6%A8%82%E7%AB%A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01_00 *[[國朝續五禮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00_00 *[[國朝續五禮儀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70_00 *[[國朝記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5%AD%EC%A1%B0%EA%B8%B0%EB%9E%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國朝詩刪]] 許筠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9 *[[國朝諸臣奏議]] *[[國朝通紀]] *[[國朝陵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0_00 *[[國穀總錄]] 朝鮮戶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51_00 *[[園幸乙卯整理儀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49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5%9C%92%E5%B9%B8%E4%B9%99%E5%8D%AF%E6%95%B4%E7%90%86%E5%84%80%E8%BB%8C *[[園幸排設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14_00 *[[園翁集]] 李宜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00 *[[圖書集成分編第次目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2_00 *[[在朝鮮國公使領事費用條例]] *[[在野堂遺稿]] 盧湜 **延世大學圖書館內 *[[地方制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4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49_00 *[[地球圖說]] 何國宗 錢大昕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99798 *[[均役廳事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8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2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25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68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735_00 *[[均役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8_00 *[[坎止堂遺稿]] 金澄 from 淸風世稿 *[[巴江遺稿]] 尹秉鼎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坡隱遺稿]] 朴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7 *[[坦庵遺稿]] 郭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9D%A6%E5%BA%B5%E5%85%88%E7%94%9F%E9%81%BA%E7%A8%BF# *[[報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9_00 *[[報草謄綠]] *[[塑窩遺稿]] 李錫華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塔西遺稿]] 朴來謙 **藏於成均館大學。 *[[塾翁遺稿]] 柳興龍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9%EC%98%B9%EC%9C%A0%EA%B3%A0# *[[墓所都監儀軌]] *[[增修無寃錄大全]] *[[端懿嬪墓所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12 *[[孝章世子墓所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1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1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835_00 *[[孝純賢嬪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836_00 *[[昭顯世子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8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920_00 *[[文孝世子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9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925_00 *[[翼宗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728_00 *[[莊祖永祐園墓所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607_00 *[[增廣別試文科殿試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0_00 *[[增補三韻通考]] 金濟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9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27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27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6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61_00 *[[增補典錄通考]] 崔錫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655_00 *[[增補四禮便覽]] 黃泌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2%9E%E8%A3%9C%E5%9B%9B%E7%A6%AE%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增補天機大要]] 池日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6%9D%EB%B3%B4%EC%B2%9C%EA%B8%B0%EB%8C%80%EC%9A%9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增補文獻備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2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1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1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2096 *[[增補歷代總目]] 洪萬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2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98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7.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1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19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6%9D%EB%B3%B4%EC%97%AD%EB%8C%80%EC%B4%9D%EB%AA%A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增訂敬信錄]] 周鼎臣 **http://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98/c98035.htm#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353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수집분류%2F왕실%2F고서&dataId=JSG_K3-183 *[[壁山遺稿]] 李熙瓓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壺亭遺稿]] 魯炳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곤정유고# *[[壺山遺稿]] 魏河祚 from 魏氏世稿 *[[魏氏世稿]] 魏啓龍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731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AD%8F%E6%B0%8F%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壺窩遺稿]] 柳顯時 *[[壺隱遺稿]] 朴萬瓊 **藏於全羅南道長城郡邊時淵家的汕巖文庫 *[[壽峯遺稿]] 文永樸 **藏於大邱市達城仁樹文庫 *[[壽巖遺稿]] 申光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3%BD%E5%B7%96%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壽進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980_00 *[[外事局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45_00 *[[外務衙門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38_00 *[[夢广遺稿]] 尹邦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2%E5%9A%B4%E9%81%BA%E7%A8%BF# *[[夢軒遺稿]] 李東柱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夢關集]] 崔惟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2%E9%97%9C%E9%9B%86# *[[大典後續錄]] 尹殷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3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303_00 *[[大典會通]] 趙斗淳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jsessionid=BA95BDBB9F57BEB5596BC62A1B3F8A47?levelId=jlawa_400_0010_002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2_00 *[[大典續錄]] 李克增 魚世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7_00 *[[大典通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02_00 *[[大司諫公遺稿]] 李亮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4%EC%96%91%EC%8B%A0 *[[大報壇事筵說]] **藏於奎章閣 *[[大報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4_00 *[[大學三綱八目箴]] 柳崇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C%80%ED%95%99%EC%82%BC%EA%B0%95%ED%8C%94%EB%AA%A9%EC%9E%A0# *[[大學序文分節]] **藏於奎章閣 *[[大學章句補遺]] 李彦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81_00 *[[大學章圖]] **藏於奎章閣 *[[大學童子問答]] 曺好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1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413 *[[大學衍義輯略]] 李石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1 *[[大射禮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941_00 *[[大明律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249_XXX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劉基 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大易理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6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04_00 *[[大東掌攷]] 洪敬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6_00 *[[大東野乘]] **https://www.krpia.co.kr/viewer?plctId=PLCT00008010&tabNodeId=NODE0737333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54_00 *[[大東韻府羣玉]] 權文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00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08_00 *[[大王大妃殿加上尊號都監儀軌 (朝鮮上號都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8 *[[大王大妃殿加上尊號都監儀軌 (朝鮮尊號都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7 *[[大王大妃王大妃大妃殿尊崇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96 *[[大統曆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26_00 *[[大覺國師外集]] 義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4%A7%E8%A6%BA%E5%9C%8B%E5%B8%AB%E5%A4%96%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大覺國師文集]] 義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N0014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91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728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85 *[[大谷遺稿]] 金錫龜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2-01-20180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7%E8%B0%B7%E9%81%BA%E7%A8%BF# *[[大邱徐氏世譜]] 徐邁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2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1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2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387_00 *[[大院君天津往還日記]] 李昰應 **藏於韓國精神文化硏究院 *[[大韓歷代史略]] 玄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대한역대사략# *[[大韓禮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23 *[[天一齋遺稿]] 洪重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669_00 *[[天休遺稿]] 朴泰孫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天文類抄]] 李純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1907_00 *[[天機大要]] 成如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429.C0704_001_00460_XXX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73_00 *[[增補參贊秘傳天機大要]] 林紹周 池日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2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2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3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1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7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8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08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44 *[[天素齋遺稿]] 李圭復 李晩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4%A9%E7%B4%A0%E9%BD%8B%E9%81%BA%E7%A8%BF# *[[天變謄錄]] *[[星變謄錄]] *[[客星謄錄]] *[[天遊遺稿]] 李蒧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太上感應篇圖說]] 崔瑆煥 李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4422_00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6/%E5%A4%AA%E4%B8%8A%E6%84%9F%E6%87%89%E7%AF%87%E5%9C%96%E8%AA%AA_001.pdf *[[太學恩杯詩集]] 李晩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9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79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52_00 *[[太學賡載軸]] 金炳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73 *[[太師權公實紀]] 權重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7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태사권공실기&category=고문헌 *[[太常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65_00 *[[太極問辨]]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628.C0801_001_00049_XXX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태극문변&category=고문헌 *[[太極圖說集解]] **藏於奎章閣 *[[奉先雜儀]] 李彦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73_00 *[[奉敎嚴辨錄]] 申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3 *[[奎章總目]] 徐浩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61_00 *[[奎章閣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3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71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2 *[[奎華名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10_01 *[[奎齋實記]] 文成鎬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奏議輯覽]] **藏於奎章閣 *[[奮武原從功臣錄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24 *[[奮武錄勳都監儀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935_00 *[[好隱集]] 有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43 *[[如淵遺稿]] 金大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6%82%E6%B7%B5%E9%81%BA%E7%A8%BF# *[[姓號譜彙]] 李容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59 *[[婦人言行錄]] 權純九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25 *[[嬪禮總覽]] 邊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44_00 *[[孔聖誕辰筵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932_00 *[[字彙]] 梅膺祚 明 1615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1499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E6%A2%85%E8%86%BA%E7%A5%9A *[[存誠齋遺稿]] 徐鳳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98%E8%AA%A0%E9%BD%8B%E9%9B%86# *[[存齋先生實紀]] 郭䞭 郭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66.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1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19 *[[存齋遺稿]] 申東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42_00 *[[孚齋日記]] 嚴慶遂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578_00 *[[孝友堂實紀]] 李宗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4%EC%94%A8%EC%96%91%ED%98%84%EC%8B%A4%EA%B8%B0 *[[李氏兩賢實記]] 李敬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4%EC%94%A8%EC%96%91%ED%98%84%EC%8B%A4%EA%B8%B0 *[[孝宗大王行狀]] 李景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8_00 *[[孝田散稿]] 沈魯崇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南遷日錄]] 沈魯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효전산고# *[[孝章世子喪變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9_00 *[[孝經小學抄解]] **藏於奎章閣 *[[孝處堂遺稿]] 郭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9D%E8%99%95%E5%A0%8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孝行等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2_00 *[[孝行錄]] 權準 權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6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0_00 *[[孝顯王后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9_00 *[[孟子淺說]] 趙翼 **藏於奎章閣 *[[孟子講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맹자강의# *[[孤山實記]] 消歧義 *[[孤松遺稿]] 崔纘 **藏於奎章閣 *[[孤査實紀]] 文德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孤査先生實記&category=고문헌 *[[學南齋遺稿]] 張基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B8%E5%8D%97%E9%BD%8B%E9%81%BA%E7%A8%BF# *[[學校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7_00 *[[學潭遺稿]] 劉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學田遺稿]] 李起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D%B8%E7%94%B0%E9%81%BA%E7%A8%BF# *[[學顔錄]] 朴吉應 **藏於奎章閣 *[[守分堂遺稿]] 邊鎭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5%88%86%E5%A0%82%E9%81%BA%E7%A8%BF# *[[守可齋遺稿]] 卞孝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5%8F%AF%E9%BD%8B%E9%81%BA%E7%A8%BF# *[[守庵遺稿 (金熙淵)]] *[[守愚堂先生實記]] 崔永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6%84%9A%E5%A0%82&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守愚堂先生年譜]] 鄭英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20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6%84%9A%E5%A0%82&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守拙齋遺稿 (朴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6%8B%99%E9%BD%8B%E9%81%BA%E7%A8%BF# *[[守拙齋遺稿 (柳俰)]] **藏於奎章閣 *[[守禦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8_00 *[[守約軒遺稿]] 李秉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15_00 *[[守虛齋遺稿]] 洪啓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8%99%9B%E9%BD%8B%E9%81%BA%E7%A8%BF# *[[守默堂遺稿]] 尹行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8%E9%BB%98%E5%A0%82%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守齋遺稿]] 朴菶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AE%88%E9%BD%8B%E9%81%BA%E7%A8%BF *[[安敬窩遺稿]] 朴垕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9%E6%95%AC%E7%AA%A9%E9%81%BA%E7%A8%BF# *[[安景曾遺稿]] 安景曾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76 *[[安東權氏世譜]] 權泰斗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254 *[[安東權氏成化譜]] 徐居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55020_000 *[[安齋遺稿]] 李鍾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96_00 *[[宋元華東史合編綱目]] 李恒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91_00 *[[宋史撮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87_00 *[[宋史筆斷]]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153 *[[宋史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60 *[[宋史翼]] 陸心源 清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AE%8B%E5%8F%B2%E7%BF%BC *[[宋子大全]] 宋時烈 宋煥箕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42_00 *[[宋季元明理學通錄]]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7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9 *[[宋書百選]] 李勝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C%84%9C%EB%B0%B1%EC%84%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viewKey=CNTS-00047978908&viewType=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6&jourId= *[[宋會要]] 清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37499 *[[宋朝史詳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8B%E6%9C%9D%E5%8F%B2%E8%A9%B3%E7%AF%80%0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宋氏家乘]]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5%AE%8B%E6%B0%8F%E5%AE%B6%E4%B9%98_%E5%8D%B7%E4%B8%80_(%E6%AE%8B%E6%9C%AC).pdf *[[宋氏文房譜]] 宋詡 **藏於上海圖書館 *[[宋氏樹畜部]]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AE%8B%E6%B0%8F%E6%A8%B9%E7%95%9C%E9%83%A8 *[[宋氏養生部]] *[[完和君冠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7_00 *[[宗中致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4_00 *[[宗廟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8_00 *[[宗廟儀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70&remap=gb *[[宗正卿進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55_00 *[[宗正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8_00 *[[宗社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4_00 *[[宗簿寺謄錄]] **(1637-1665)本(1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1_00 **(1726-1735)本(1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2_00 **(1755-1762)本(1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1906-1907)本(2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5_00 **(1799)(1冊(37張))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6_01 **(1830-1864)(1冊(26張))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6_02 *[[宗聖志]] 曾承業 呂兆祥 王定安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0967 *[[宗菴遺稿]] 宋有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97%E8%8F%B4%E9%81%BA%E7%A8%BF# *[[宗親府上下色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18_00 *[[宗親府條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043_00 *[[宗親府派譜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4_00 *[[宗親府謄錄]] **色傳掌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870_00 **12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7_00 **2冊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6_00 *[[宙衡]] 李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AE%99%E8%A1%A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定山日記]] *[[定庵文集]] 龔自珍 清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定庵文集 *[[定庵文集補編]] *[[定庵續集]] *[[定庵集外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CL-13401_定庵集外文.pdf *[[宜庵遺稿]] 徐敬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45 *[[宣傳官廳受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57_00 *[[宣傳官廳各道行下禮木新定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84_00 *[[宣傳官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29 *[[宣傳官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45_00 *[[宣廟寶鑑]] 李端夏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58 *[[宣廳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31_00 *[[宣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1_00 *[[宣惠廳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03_00 *[[宣醞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5_00 *[[宮園儀]] 李福源 金華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2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2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3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3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39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696 *[[宮闕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50_00 *[[家禮便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0%80%EB%A1%80%ED%8E%B8%EB%9E%8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家禮增解]] 李宜朝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9C%A0%ED%98%95%EB%B6%84%EB%A5%98&dataId=JSG_K1-105 *[[家禮源流]] 兪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0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3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4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153_XXX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33_00 *[[家禮源流續錄]] 兪棨 **續錄: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621 *[[家禮考證]] 曹好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02 *[[家禮集考]] 金鍾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E%B6%E7%A6%AE%E9%9B%86%E8%80%83&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家集]] 李德成 *[[密城朴氏族譜]] 朴信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8_00 *[[密巖遺稿]] 鄭友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F%86%E5%B7%96%E9%81%BA%E7%A8%BF# *[[密陽朴氏世譜]] 朴淵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23_00 *[[寒岡先生言行錄]] 張顯光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67 *[[寒岡先生言行錄謬條辨破錄]]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90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04 *[[寒暄箚錄]] 金宏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86 *[[寒泉堂遺稿]] 吳再挺 吳聖秀 吳正秀 吳漢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AF%92%E6%B3%89%E5%A0%82%E9%81%BA%E7%A8%BF# *[[寒泉齋遺稿]] 林樂豊 **藏於延世大學校 *[[寒皐觀外史]] 魚叔權 金鑢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5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8 *[[實菴遺稿]] 李英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397_00 *[[實錄考出船政條]] *[[實錄考出荒政錄]] *[[寧社原從功臣錄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30 *[[寧齋遺稿]] 吳允常 **藏於奎章閣 *[[審理錄 (兩冊版)]] *[[審理錄 (十二冊版)]] 洪仁浩 洪義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6 *[[審理錄 (十六冊版)]] 洪仁浩 洪義浩 **https://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42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70_00 *[[寬我堂遺稿]] 金世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53_00 *[[寬窩遺稿]] 趙炳彬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閣、高麗大學圖書館 *[[寶白堂實紀]] 金係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보백당&category=고문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5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53 *[[尊周彙編]] 李義駿 成大中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75_00 *[[尊周錄]] 李泰壽 李義駿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34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23 *[[對馬島日記]] **藏於獨立運動史資料集 *[[小學問答]] 朴準源 *[[小學抄略]] *[[小學抄略內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D%95%99%EC%B4%88%EB%9E%B5%EB%82%B4%ED%8E%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小學抄略外篇]] *[[小學抄略諺解內篇]] *[[小學抄略諺解外篇]] *[[小學諸家集註]] 李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63_00 *[[小學諸家集註增解]] 朱熹 李珥 李遂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42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429_XXX *[[小巖遺稿]] 金麗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5%B7%96%E9%81%BA%E7%A8%BF# *[[小松遺稿 (鄭在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6%9D%BE%E9%81%BA%E7%A8%BF#viewKey=1176171&viewType=AH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1&jourId= *[[小松遺稿 (蘇鎭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소송유고&category=고문헌 *[[小栢遺稿]] 羅英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6%A0%A2%E9%81%BA%E7%A8%BF# *[[小石遺稿]] 趙秉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8F%E7%9F%B3%E9%81%BA%E7%A8%BF# *[[小華龜鑑]] 朴遜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28 *[[小近齋集]] 朴翼東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85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24_00 *[[少微通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072 *[[少雲未定稿]] 韓星履 **藏於延世大學校圖書館 *[[尙方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9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5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349_02 *[[尙武軒遺稿]] 許得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99%E6%AD%A6%E8%BB%92%E9%81%BA%E7%A8%BF# *[[尤可軒遺稿]] 李鼎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1076 (只有第一冊) **藏於奎章閣,延世大學圖書館 *[[尤菴先生文集]] 宋時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75 *[[尤菴先生書節要集解]] 李宣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0%A4%E8%8F%B4%E5%85%88%E7%94%9F%E6%9B%B8%E7%AF%80%E8%A6%81%E9%9B%86%E8%A7%A3# *[[尹忠憲公實記]] 尹光顔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00 *[[尹致昊日記]] 尹致昊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etId=24&totalCount=24&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page=1&pre_page=1&position=0&levelId=sa_024&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C%9C%A4%EC%B9%98%ED%98%B8%EC%9D%BC%EA%B8%B0&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82245 *[[居昌愼氏世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11 *[[居昌愼氏世譜]] 愼用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3981 *[[居營日記]] 李雲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DE00005_00 *[[屛巖遺稿]] 蘇世良 **藏於國民大學圖書館 *[[屠倭實記]] 金九 嚴恒燮 *[[履齋遺稿 (趙章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1%B0%EC%9E%A5%ED%95%98#viewKey=CNTS-00047973355&viewType=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2&jourId= *[[屯菴集]] 申昉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04A *[[山中日記]] 丁時翰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山書]] 孫承澤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874 *[[山水軒遺稿]] 權震應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山里攷]] **藏於奎章閣 *[[山齋遺稿]] 河載坤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20 *[[島主告還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1_00 *[[崇禎三乙卯式文武龍虎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47_00 *[[崇禎三壬子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9_00 *[[崇禎三己酉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64_00 *[[崇禎三庚戌增廣別試文武科殿試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61_00 *[[崇禎三庚戌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65_00 *[[崇禎三甲寅慶科庭試文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49_00 *[[崇禎三甲寅春謁聖文武龍虎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00_00 *[[崇禎三癸亥春大殿中宮殿疹候平復合二慶慶科別試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70_00 *[[崇禎三辛酉秋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3_00 *[[崇禎四丁亥增廣別試文武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54_01 *[[崇禎四己丑慶科庭試文武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2_00 *[[崇禎後五壬午慶科增廣文武科殿試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9_00 *[[崇禎後五庚辰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4_00 *[[崇禎曆書]] 徐光啓 李之藻 李天經 湯若望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190 *[[崇禎百七十七年甲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1_00 *[[崇禎紀元後三甲午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2_00 *[[崇禎紀元後五乙酉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7_00 *[[崇禎紀元後五乙酉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84_00 *[[崇禎紀元後五戊子式年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0_00 *[[崇禎紀元後五甲戌增廣別試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2_00 *[[崇禎紀元後四丁亥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13_00 *[[崇禎紀元後四丁酉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10_00 *[[崇禎紀元後四丙午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46_00 *[[崇禎紀元後四乙卯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1_00 *[[崇禎紀元後四乙未慶科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18_00 *[[崇禎紀元後四壬午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1_00 *[[崇禎紀元後四壬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8_00 *[[崇禎紀元後四己酉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4_00 *[[崇禎紀元後四庚午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3_00 *[[崇禎紀元後四庚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5_00 *[[崇禎紀元後四戊子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6_00 *[[崇禎紀元後四戊申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1_00 *[[崇禎紀元後四甲午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1_00 *[[崇禎紀元後四甲戌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3_00 *[[崇禎紀元後四甲辰增廣別試文武科殿試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86_00 *[[崇禎紀元後四癸卯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17_00 *[[崇禎紀元後四辛卯式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25_00 *[[崇節祠三忠錄]] 趙鎭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AD%EC%A0%88%EC%82%AC%EC%82%BC%EC%B6%A9%EB%A1%9D# *[[崧陽耆舊傳]] 金澤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632_00 *[[嵋東遺稿]] 安鍾洛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嶺上日記]] 金在洪 **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pre_page=1&setId=1&totalCount=1&prevPage=0&itemId=prd&types=o&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prd_007&position=0 *[[巡撫營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3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497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3_00 *[[左傳彙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55_00 *[[左庵遺稿]] 金龍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5%B7%A6%E5%BA%B5%E9%81%BA%E7%A8%BF *[[己亥春耆社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90_00 *[[己卯八賢傳]]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00_00 *[[己卯錄]] 金堉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35 *[[己齋遺稿]] 姜幼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B7%B1%E9%BD%8B%E9%81%BA%E7%A8%BF *[[巽齋遺稿]] 曺舒九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7%BD%E9%BD%8B%E9%81%BA%E7%A8%BF# *[[市北遺稿]] 南以雄 柳時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972_00 *[[市隱日錄]] 金相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B8%82%E9%9A%B1%E6%97%A5%E9%8C%84 *[[希巖遺稿]] 金在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8%8C%E5%B7%96%E9%81%BA%E7%A8%BF# *[[希庵遺稿]] 朴致準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希覺堂遺稿]] 李絢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D%AC%EA%B0%81%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希谷遺稿]] 李止淵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帶方世家言行錄]] 尹行恁 尹秉綬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0157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40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98 **續編: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B9C^87_000 *[[常訓輯編]]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130521.TOYO_0512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4_00 *[[常齋遺稿]] 張錫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8%B8%E9%BD%8B+%E9%81%BA%E7%A8%BF# *[[平壤志]] 尹斗壽 宋寅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27 *[[平壤續誌]] 尹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01_00 *[[平安兵營所管軍摠兵制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87_00 *[[平安監營所管軍摠兵制成冊]] **藏於奎章閣 *[[平山邑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25 *[[平巖遺稿]] 玄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B9%B3%E5%B7%96%E9%81%BA%E7%A8%BF *[[平庵遺稿]] 權正忱 **藏於伯克利大學圖書館 *[[平隱遺稿]] 金敎性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平齋遺稿]] 宋淳輔 **藏於全北大學校圖書館 *[[幸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5_00 *[[幽窩遺稿]] 權秉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9%BD%E7%AA%A9%E9%81%BA%E7%A8%BF# *[[庥庵遺稿]] 李休徵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643_00 *[[度支別進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34_00 *[[度支定例]] 消歧義 *[[度支志]]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11_00 *[[度支田賦考]] **(竝附編)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4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73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208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39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40_00 *[[庭試文科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08_00 *[[庭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3_00 *[[庶尹公遺稿]] 鄭克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955_00 *[[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東史補編通載]] 申翊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0%95%EC%A0%88%EC%84%A0%EC%83%9D%ED%99%A9%EA%B7%B9%EA%B2%BD%EC%84%B8%EC%84%9C%EB%8F%99%EC%82%AC%EB%B3%B4%ED%8E%B8%ED%86%B5%EC%9E%AC# *[[廣孝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14_00 *[[廣石遺稿]] 金台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50_00 *[[廣禮覽]] 綬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4%91%EB%A1%80%EB%9E%8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廣胖窩遺稿]] 洪以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B%A3%E8%83%96%E7%AA%A9%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廬峯遺稿]] 申弼成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廿一史約編]] 鄭元慶 陳瞿石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588 *[[廿二史考異]] 钱大昕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50684 *[[式好堂遺稿]] 安彦繆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弔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4_00 *[[弔慰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9_00 *[[引逸亭遺稿]] 金性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8%EC%9D%BC%EC%A0%95%EC%9C%A0%EA%B3%A0# *[[弘文館志]] 李魯春 李宗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2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181_00 *[[弘窩遺稿]] 盧東鉉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弟田遺稿]] 沈魯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C%9F%E7%94%B0+%E9%81%BA%E7%A8%BF#! *[[弦窩遺稿]] 高光善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00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C%A6%E7%AA%A9+%E9%81%BA%E7%A8%BF# *[[弦齋遺稿]] 李善和 *[[彙纂功過格]] *[[彙纂麗史]] 洪汝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3 *[[彛尊錄]] 金宗直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09_00 *[[彼我往復書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34_00 *[[後巢遺稿]] 金商雨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後柏堂遺稿]] 吳永瓚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後石遺稿]] 吳駿善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008 *[[後隱金先生新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999_00 *[[從仕郎遺稿]] 郭世構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御定人瑞錄]]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 *[[御定大學類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9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27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59 *[[御定奎章全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0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0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44_01 *[[御定書傳人物類聚]] 李玜 朴準源 **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a681464ead334415af6f103530d0315ffDQwMTAw0&image=1&whereString=IERlc2NyaXB0aW9uX0VkaXRpb24gbGlrZSAnJea0u-Wtl-acrCUnIGFuZCBIYXNJbWFnZSA9IDE1&sourceWhereString=IGFuZCBzb3VyY2Vfc291cmNlID0gJ-WPpOexjeW9seWDj-aqoue0ouizh-aWmeW6qyc1&SourceID= *[[御定朱書分類]]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61_00 *[[御定杜陸千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09_00 *[[御定洪翼靖公奏藁]] 洪鳳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199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46_00 *[[御營廳褒貶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8%A4%92%E8%B2%B6%E8%AC%84%E9%8C%84 *[[御營廳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349 *[[御製內訓]] 昭惠王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63_00 *[[御製古今年代龜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6 *[[御製大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75_00 *[[御製御筆孝章世子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15 *[[御製敦孝錄序]] 李秉模 **藏於奎章閣 *[[御製條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9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001_XXX *[[御製祖訓]] 李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6_00 *[[御製綸音]]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75_00 *[[御製續永世追慕錄]] 李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78 *[[御製續集慶堂編輯]] *[[御製翼靖公奏藁敍引]] *[[御製自省編]] 元景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145_00 *[[御製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8_00 *[[御製集慶堂編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2188 *[[御評兩漢詞命]] 徐命膺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66 *[[御賜棠溪金公寶硯記蹟]] 金錫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3 *[[復初齋文集]] 翁方綱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8334 *[[復泉遺稿]] 姜鶴年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徵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5_00 *[[德村集 (崔希汀)]]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5%BE%B7%E6%9D%91%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心亭遺稿]] 徐相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BF%83%E4%BA%AD%E9%81%BA%E7%A8%BF# *[[心學至訣]] 朴世采 **藏於奎章閣 *[[心窩遺稿]] 全菡錫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784 *[[心經標題]] 李咸亨 **藏於奎章閣 *[[心經發揮]] 鄭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6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77_XXX *[[心經附註釋疑]] 李滉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7_00 *[[心適堂遺稿]] 尹頊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心齋遺藁]] 李太源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644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心齋遺藁# *[[忠勳府式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8_02 *[[忠勳府應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8_03 *[[忠勳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8_01 *[[忠孝烈等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4_00 *[[忠孝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9_00 *[[忠憲公遺稿]] 金構 *[[忠武公遺事]] *[[忠淸兵營所管各城鎭編伍軍摠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83_00 *[[忠淸兵營關子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21_00 *[[忠淸監營屬雙樹山城編伍軍摠成冊]] *[[忠淸道大同事目]]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94_00 *[[忠烈實錄]] 鄭德善 李健植 鄭福毅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73 *[[忠烈錄 (朴承宗)]] **http://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989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47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0_00 *[[忠烈錄 (鄭亨逵)]]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Z.1869.0000-20090723.RICH_0216 *[[忠義集傳]] 吳翰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50 *[[忠翊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4_00 *[[忠肅公遺稿]] 李晬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16.AS_SA_322&pageNum= *[[念修堂遺稿]] 趙汝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515_00 *[[念修窩遺稿]] 宋婺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7%BC%EC%88%98%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思菴先生詩集]] 朴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AC%EC%95%94%EC%84%A0%EC%83%9D%EC%8B%9C%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思菴實記]] 千錫奎 千玎洛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0%9D%E8%8F%B4%E5%AF%A6%E8%A8%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性堂遺稿]] 石大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0%A7%E5%A0%82%E9%81%BA%E7%A8%BF# *[[性理管窺]] 蔡之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0%A7%E7%90%86%E7%AE%A1%E7%AA%BA# *[[恒軒遺稿]] 柳敬基 **藏於全北大學圖書館 *[[恒齋遺稿 (孫昊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AD%EC%9E%AC%EC%9C%A0%EA%B3%A0+%E5%AD%AB%E6%98%8A%E6%B0%B8# *[[恒齋遺稿 (崔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AD%EC%9E%AC%EC%9C%A0%EA%B3%A0+%E9%87%91%E7%9B%B8%E7%B5%85# *[[恥翁遺稿]] 河大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9%98%EC%98%B9%EC%9C%A0%EA%B3%A0# *[[恥齋先生遺稿]] 洪仁祐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8.RICH_1120&pageNum= *[[恬窩遺稿]] 趙星臣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悔白堂遺稿]] 李相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81_00 *[[悔窩集]] 安重觀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97A *[[悟山遺稿]] 南重夑 *[[惇厚齋遺稿]] 趙元紀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惟勤堂遺稿]] 金敎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6%83%9F%E5%8B%A4%E5%A0%82%E9%81%BA%E7%A8%BF *[[惠嬪宮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9_00 *[[惠政年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270 *[[惺菴遺稿]] 朴宗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5%94+%EC%9C%A0%EA%B3%A0+%EB%B0%95%EC%A2%85%ED%9B%84# *[[意幽堂關北遊覽日記]] *[[愚堂遺稿]] 姜芝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4%9A%E5%A0%82%E9%81%BA%E7%A8%BF# *[[愚塘遺稿]] 權鍾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4%9A%E5%A1%98%E9%81%BA%E7%A8%BF# *[[愚山遺稿]] 李鉉五 **藏於高麗大學、延世大學、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等圖書館 *[[愚广遺稿]] 全奎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0%EC%97%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愚忍堂遺稿]] 朴麟鎭 **藏於延世大學、成均館大學等圖書館 *[[愚谷遺稿 (李敦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24_00 *[[愚谷遺稿 (林尙愚)]]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4.RICH_0981&pageNum= *[[愚軒集]] 權灦 *[[愛日庵遺稿]] 李彦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5%A0%EC%9D%BC%EC%95%94%EC%9C%A0%EA%B3%A0# *[[感戴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4 *[[感樹齋集]] 朴汝樑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29A *[[感露齋遺稿]] 曺光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0%90%EB%A1%9C%EC%9E%AC%EC%9C%A0%EA%B3%A0# *[[愧全窩遺稿]] 河大觀 **被作者傍孫河有楫所藏。 *[[愼菴遺稿 (具赫模)]] 具赫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신암유고+구혁모# *[[愼菴遺稿 (權麒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0%EC%95%94%EC%9C%A0%EA%B3%A0+%E6%AC%8A%E9%BA%92%E7%85%A5# *[[慈慶志咸興日記]] 金元根 *[[慎修堂集 (亢思謙)]]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4149 *[[慎修堂集 (劉日升)]] *[[慕堂內外孫錄]] *[[慕石遺稿]] 李克福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慕菴孝行錄]] 李建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4 *[[慕隱遺稿]] 鄭東植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慵睡齋遺稿]] 康洵 **藏於成均館大學 *[[慶嬪禮葬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7_00 *[[慶尙左水營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04_00 *[[慶尙道邑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66_00 *[[慶州李氏派譜]] 李裕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15_00 *[[慶州李氏金石錄]] 李裕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89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2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1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2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1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2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17_XXX *[[慶州鄭氏世譜]] 鄭憲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01_00 *[[慶州金氏世譜]] 金慶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363_00 *[[憲宗實錄廳題名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9 *[[懲毖錄]] 柳成龍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C%A7%95%EB%B9%84%EB%A1%9D.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懲毖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7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72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46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7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9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75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757_00 *[[懼庵遺稿]] 盧光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7%BC%E5%BA%B5%E9%81%BA%E7%A8%BF# *[[懼庵集]] 李樹仁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09A *[[戊子式年璿源錄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9_00 *[[戊申獄案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60_00 *[[戊癸事略]] *[[成仁錄]] 尹斗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D%B8%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成侍中孝行錄]] 成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38_00 *[[成菴遺稿]] 金淵述 **誠庵古書博物館所藏 *[[戶口總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02_00 *[[所志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015_00 *[[才物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00_00 *[[扐堂遺稿]] 李會穆 *[[打愚遺稿]] 李翔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82A *[[扶桑日記]] 趙珩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108&remap=gb *[[拙修齋遺稿]] 趙泰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1%B8%EC%88%98%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拙菴遺稿]] 徐玳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3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1%B8%EC%95%9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拙軒遺稿 (南景岳)]] **延世大學所藏 *[[拙軒遺稿 (李鍾鳳)]] **延世大學所藏 *[[拙隱遺稿]] 李漢輔 **奎章閣所藏 *[[拜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8_00 *[[持菴遺稿]] 金在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95%94%EC%9C%A0%EA%B3%A0+%E9%87%91%E5%9C%A8%E6%95%A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挹芝軒遺稿]] 李見龍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捕盜廳謄錄]] **[[捕盜廳謄錄/左捕廳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7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5_00 **[[捕盜廳謄錄/左右捕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3_00 **[[捕盜廳謄錄/右捕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44_00 *[[掇感錄]] 李之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8E%87%E6%84%9F%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898 *[[授時曆捷法立成]] 姜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2_00 *[[授時曆立成]] 王恂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93_00 *[[掌印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44_00 *[[掌苑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0_00 *[[掛鞭堂實紀]] 李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괘편당실기&category=고문헌 *[[推鞫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55 *[[揫翁遺稿]] 金純行 **https://dcollection.korea.ac.kr/ezpdfdrm/dCollection.jsp?sItemId=000000138266# *[[損窩遺稿]] 崔錫恒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44A *[[搏綜誌]] 李重煥 尹致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42_00 *[[摠戎廳幸行謄錄]] 摠戎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83 *[[摭實記蹟]] 徐相喬 *[[撮要新書]] 朴興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52_00 *[[擊蒙要訣]] 李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9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9_00 *[[擧義日記]] *[[攝大乘論釋]] 玄奘 *[[支菴日記]] **http://wiki.jiamdiary.info/wiki/%EC%A7%80%EC%95%94%EC%9D%BC%EA%B8%B0_%EC%97%B0%EB%8F%84%EB%B3%84_%EB%AA%A9%EB%A1%9D *[[收侍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0_01 *[[收春子遺稿]] 崔致翁 **全羅北道任實郡三溪面朔寧崔氏宗家所藏 *[[尋是齋遺稿]] 崔瓘 **全羅北道任實郡三溪面朔寧崔氏宗家所藏 *[[收養侍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0_02 *[[收養承嫡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38_00 *[[攷事撮要]] 魚叔權 朴希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7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7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63 **附錄: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28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9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010_00 *[[政堂遺稿]] 兪汝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06 *[[政治日記]] *[[政事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79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222_00 *[[政院故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18_00 *[[故事謄錄]] (兩個版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848_00 *[[敏齋遺稿]] 朴琳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敏齋遺稿# *[[敝帚遺稿]] 任弘亮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12A *[[敦孝錄]] 朴聖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8 *[[敦孝須知]] **藏於奎章閣 *[[敦寧譜牒]] (版本不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3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3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40 *[[敬信錄全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032 *[[敬堂遺稿]] 柳相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5%AC%E5%A0%82%E9%81%BA%E7%A8%BF# *[[敬庵先生文集 (吴汝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845&remap=gb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15_00 *[[敬庵文集]] 消歧義 *[[敬慕齋遺稿]] 權佶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敬菴實記]] 金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敬菴先生實記# *[[敬菴遺稿]] 朴齊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14 *[[敬菴集]] 消歧意 *[[敬軒遺稿]] 姜復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168_00 *[[敬齋先生實紀 (李世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敬齋先生實紀&category=고문헌 *[[敬齋先生實紀 (洪魯)]] **注意作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敬齋先生實紀&category=고문헌 *[[敬齋先生遺稿]] 南秀文 南熙錫 南國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21 *[[敬齋箴集說]] 李象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5%AC%E9%BD%8B%E7%AE%B4%E9%9B%86%E8%AA%AA&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4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49 *[[敬齋遺稿 (金是楨)]]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敬齋遺稿 (金相孝)]]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52A *[[文元公晦齋先生年譜]] **藏於奎章閣 *[[文公先生紀譜通編]] 宋時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8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6%87%E5%85%AC%E5%85%88%E7%94%9F%E7%B4%80%E8%AD%9C%E9%80%9A%E7%B7%A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公家禮儀節]] 丘濬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12 *[[文史咀英]] 朴宗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1451 *[[文孝世子喪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80_00 *[[文廟享祀錄]] 金龜柱 具庠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12 *[[文廟修改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8_00 *[[文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8%ED%9C%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正公言行錄]] 宋近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96%87%E6%AD%A3%E5%85%AC%E8%A8%80%E8%A1%8C%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獻公實紀]] 鄭世禎 鄭逑 鄭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9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39 *[[文獻節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1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1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6852_00 *[[文直行書]] 熊明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文直行書 *[[文禧廟營建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0_00 *[[文科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4_00 *[[文章大成]] **奎章閣 *[[文節公金先生逸稿]] 金淡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07.0000-20160628.C0801_001_0010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27 *[[文臣講製節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7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77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527_00 *[[文苑大方]] **奎章閣 *[[文苑黼黻]]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96%87%E8%8B%91%E9%BB%BC%E9%BB%BB *[[文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60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63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636_00 *[[文谷年譜]] 金昌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6%87%E8%B0%B7%E5%B9%B4%E8%AD%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文貞公遺稿]] 閔維重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01A *[[斗室寤言]] 李煥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84_00 *[[新修自警編]] 趙善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0%EC%88%98%EC%9E%90%EA%B2%BD%ED%8E%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新傳煮硝方]] 金指南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新傳煮硝方 *[[新刊素王事紀]] 田以采 朴致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62 *[[新堂先生實紀]] 鄭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新堂先生實紀&category=고문헌 *[[新堂先生遺稿]] 鄭洪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760350 *[[新安朱氏世譜]] 朱錫冕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78_00 *[[新法中星紀]] 金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46_00 *[[新法漏籌通義]] 金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58_00 *[[新溪縣邑誌]] *[[新羅朴氏溯源錄]] (已有内容,勿誤刪) *[[新薦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6_00 *[[新補受敎輯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8_00 *[[新註無寃錄]] 崔致雲 *[[新齋遺稿]] 朴宗彦 **藏於邊時淵家 *[[方便子遺稿]] 柳僖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129246 *[[方山集 (安基遠)]]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01 *[[方山集 (李運禎)]]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09%E6%96%B9%E5%B1%B1%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方菴遺稿]] 梁敬之 **藏於邊時淵家 *[[方谷遺稿]] 柳洛文 **奎章閣所藏 *[[旅軒先生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776 *[[旅軒先生性理說]] 張顯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7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01 *[[旌忠錄]] 黃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610 *[[日峯遺稿]] 李敎文 **藏於高麗、延世、首爾等大學圖書館 *[[日新齋遺稿]] 任世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D%BC%EC%8B%A0%EC%9E%AC%EC%9C%A0%EA%B3%A0 *[[日本內務省及農商務省視察書啓]]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577_00 *[[日本內務省視察記]]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576_00 *[[日本司法省視察記]] 嚴世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03_00 *[[日本各國條約]] 閔鍾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35_00 *[[日本國工務省視察記]] 姜文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34_00 *[[日本外務省視察記]] 閔鍾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1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712_00 *[[日本往還日記]] 黃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019_00 *[[日本文部省視察記]] 趙準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65_00 *[[日本稅關職制慣行方法上屋規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51_01 *[[日本聞見事件]] 趙準永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11_04 *[[日本農商務省視察記]] 朴定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50_00 *[[日本陸軍總制]] 洪英植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C%EB%B3%B8%EC%9C%A1%EA%B5%B0%EC%B4%9D%EC%A0%9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日省錄]] **數字化文字:[http://e-kyujanggak.snu.ac.kr/home/index.do?idx=06&siteCd=KYU&topMenuId=206&targetId=379 日省錄] **奎章閣原文圖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1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42_00 *[[旨洞墓所事蹟謄錄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6107_00 *[[旨窩遺稿]] 崔海翼 **藏於《曲江世稿》 *[[早辨錄]] **藏於奎章閣 *[[旺林遺稿]] 李行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89_00 *[[昌原孔氏族譜]] 孔胤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65_00 *[[昌原黃氏族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3_00 *[[昌寧成氏思肅公派譜]] 成道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4_00 *[[昌寧成氏族譜]] 成近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79_00 *[[昌臺實記]] 鄭允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昌臺實記&category=고문헌 *[[明史稿]] 王鴻緒 萬斯同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170&remap=gb *[[明史綱目]] 李玄錫 **http://encykorea.aks.ac.kr/Contents/Item/E76223 原文在此頁最底下 *[[明山論]] 蔡成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24 *[[明岡遺稿]] 白奉欽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明村遺稿]] 朴淳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A%85%EC%B4%8C+%EC%9C%A0%EA%B3%A0# *[[明溫公主房喪葬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6_00 *[[明溫公主房嘉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5_00 *[[明窩遺稿 (河智鎬)]]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明窩遺稿 (陳健)]]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明紀提挈]] **藏於奎章閣 *[[明谷遺稿]] 吳希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A%85%EA%B3%A1%EC%9C%A0%EA%B3%A0# *[[明谷集 (具崟)]]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73A *[[明陵翼陵主山鶯峰沙汰處補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6_00 *[[易學傳義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69_00 *[[易學啓蒙段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6_00 *[[易學啓蒙集箋]] 徐命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3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6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430_00 *[[易學啓蒙要解]]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55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6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4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8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8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1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32_00 *[[易學圖說]] 張顯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5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75_00 *[[易安遺稿]] 南碩寬 **藏於邊時淵家以及高麗、延世、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易東先生事蹟抄]] *[[易義窺班]] 李玄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23_00 *[[星墩遺稿]] 金珩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B%8F%88%EC%9C%A0%EA%B3%A0# *[[星湖僿說類選]] 安鼎福 李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128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16_00 *[[星菴遺稿]] 鄭翰采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星谷遺稿]] 李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A%B3%A1%EC%9C%A0%EA%B3%A0# *[[春圃遺稿]] 柳莘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6%98%ED%8F%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春坊故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5_00 *[[春坡遺稿 (姜寅會)]]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春坡遺稿 (魏瓘植)]] **藏於高麗大學 *[[春官志]] 李盟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63_00 *[[春官通考]] 柳義養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83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144 *[[春庵遺稿]] 蘇凝川 *[[春樊遺稿]] 權命燮 *[[春汀遺稿]] 柳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6%98%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春秋公穀合選]] 洪仁謨 *[[春秋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617 *[[春秋補編]] 朴世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131 *[[春秋集傳大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536_00 *[[昭亭遺稿]] 李重燮 *[[昭代風謠]] 蔡彭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9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0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87_00 *[[昭山遺稿]] 李敦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C%82%B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是窩遺稿]] 韓泰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36A *[[時憲紀要]] 南秉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39_00 *[[時用通書]] 劉朝琯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 *[[晋州公都會科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3_00 *[[晋州鄭氏兩世蹟]] 鄭國彦 *[[晋陽忠義世編]] 柳協基 李義駿 成大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4%EC%96%91%EC%B6%A9%EC%9D%98%EC%84%B8%ED%8E%B8# *[[晦亭遺稿]] 林炳漢 **藏於啟明、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晦岡遺稿]] 柳稚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A%8C%EA%B0%95%EC%9C%A0%EA%B3%A0# *[[晦窩遺稿]] 李中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A%8C%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晦軒先生實記]] 安珦 *[[晦雲遺稿]] 高濟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A%8C%EC%9A%B4%EC%9C%A0%EA%B3%A0# *[[晩圃遺稿]] 鄭濟鎬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晩山遺稿]] 李相軫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晩巖遺稿]] 金崇默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晩悔軒遺稿]] 朴禮彬 **藏於玄谷書院及全州大學圖書館 *[[晩悔遺稿 (奇瀰)]] *[[晩悔遺稿 (宋澈)]]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晩悔遺稿 (李承德)]]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晩悔遺稿 (李有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34_00 *[[晩悔齋遺稿]] 金永泰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晩悟遺稿]] 陳正範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晩松遺稿 (朴履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86%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晩松遺稿 (劉秉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86%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晩松遺稿 (吳正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86%A1%EC%9C%A0%EA%B3%A0+%EC%98%A4%EC%A0%95%EA%B4%80# *[[晩熙集拾遺]] 權得己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984 *[[晩痴菴遺稿]] 洪天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B9%98%EC%95%94%EC%9C%A0%EA%B3%A0# *[[晩窩遺稿]] 金裕壽 **高麗大學圖書館 *[[晩翁集]] 徐命瑞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52A *[[晩翠遺稿]] 成卿修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42.0000-20090723.RICH_0744&pageNum= *[[晩聞遺稿]] 林萬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B%AC%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晩聾遺稿]] 柳協基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晩起堂遺稿]] 金基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9%80%EA%B8%B0%ED%9B%84# *[[晩隱遺稿 (黃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753_XXX *[[晩雲遺稿 (馬志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A%B4%EC%9C%A0%EA%B3%A0+%EB%A7%88%EC%A7%80%EC%9B%90# *[[晩雲遺稿 (黃極東)]]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A%B4%EC%9C%A0%EA%B3%A0+%ED%99%A9%EA%B7%B9%EB%8F%99# *[[晩雲遺稿 (崔炳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A%B4%EC%9C%A0%EA%B3%A0+%EC%B5%9C%EB%B3%91%EB%8D%95# *[[晩齋遺稿]] 金世均 **目錄、卷九、十、十三、十四: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9%A9%E9%BD%8A%E9%81%BA%E7%A8%BF# *[[普山遺稿]] 奇宇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6%99%AE%E5%B1%B1%E9%81%BA%E7%A8%BF *[[普法戰紀]] 王韜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186 *[[景孝殿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18 *[[景宗大王實錄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5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358_00 *[[景宗大王御製添刊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0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03_00 *[[景尤遺稿]] 沈相龍 **https://library.history.go.kr/library-services/search/all-collections/72826?index=2 *[[景山遺稿]] 鄭樂圭 *[[景葊居士詩藁]] 金周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91_00 *[[景賢堂受爵時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5_00 *[[景賢堂宣麻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50_00 *[[景賢錄]] 李楨 金夏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7%91%E5%A4%8F%E9%8C%AB&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19.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3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8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86 *[[晴沼遺稿]] 趙容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86%8C%EC%9C%A0%EA%B3%A0# *[[曆事明原]] 曹震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C02023_00 *[[曆書日記]] *[[曉村遺稿]] 張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78 *[[曉谷遺稿]] 南晉彙 *[[曲阿魏氏忠孝錄]] 魏念先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2977 *[[書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8_00 *[[書契違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5_00 *[[書溪遺稿]] 魏伯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9C%EA%B3%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書筵備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3_00 *[[書筵文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83_00 *[[書筵講義]] 趙靖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31_00 *[[書經淺說]] 趙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22_00 *[[書院可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36_00 *[[書院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9B%B8%E9%99%A2%E8%AC%84%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5_00 *[[書雲觀志]] 成周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7_00 *[[會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2_00 *[[會纂宋岳鄂武穆王精忠錄]] 李山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90_00 *[[月室遺稿]] 權重淵 朴相衡 **作者後孫錫穎所藏。藏於《大酉文獻》 *[[月波集 (兌律)]] **https://kabc.dongguk.edu/content/view?dataId=ABC_BJ_H0205_T_003&gisaNum=0001T&solrQ=query%24%E6%9C%88%E6%B3%A2%E9%9B%86%3Bsolr_sortField%24%3Bsolr_sortOrder%24%3Bsolr_secId%24ABC_BJ_GT%3Bsolr_toalCount%24197%3Bsolr_curPos%240%3Bsolr_solrId%24ABC_BJ_H0205_T_003_0001 *[[月波集 (鄭贊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C%88%E6%B3%A2%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viewKey=CNTS-00047973234&viewType=C&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8&jourId= *[[月洲遺稿]] 禹洪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B%94%EC%A3%BC%EC%9C%A0%EA%B3%A0# (注意圖書名稱!) *[[月洲集]] 蘇斗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90A *[[月渚遺稿]] 黃胤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B%94%EC%A0%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望庵先生文集]] 金駿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800 *[[朝天日記]] 消歧義 *[[朝天航海錄]] **藏於《燕行錄選集》 *[[朝房新建及重修役事下記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1_00 *[[朝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7_00 *[[朝野會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C%9D%E9%87%8E%E6%9C%83%E9%80%9A&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抄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84_00 *[[朝鮮國輸出入半年表]] 李{{!|𨯶|⿰金憲}}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82_00 *[[朝鮮太祖高皇帝實記]] 洪淳馨 閔丙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조선태조실기&category=고문헌 *[[木川縣誌]] 安鼎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9_00 *[[木澗實紀]] 南奭濟 *[[木石遺稿]] 李義秉 *[[本府新建役事下記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0_00 *[[本廳捧下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97_00 *[[本草附方便覽]] 黃度淵 黃道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43 *[[本衙門草記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0072_00 *[[朱子大全拾遺]] 朱熹 朴世采 *[[朱子大全箚疑]]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24_00 *[[朱子大全箚疑問目]] 金昌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6_00 *[[朱子文集語類校刊凡例]] 柳希春 洪啓禧 *[[朱子書節要]] 朱熹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70_00 *(零本)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183_00 *[[朱子書節要記疑]] 李滉 *[[朱子書節要講錄]] 李德弘 *[[朱子行狀]]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86 *[[朱子言論同異攷]] 韓元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86 *[[朱子語類大全考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75_00 *[[朱文公先生行宮便殿第二奏箚]] 洪啓禧 *[[朱文抄選]]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69_00 *[[朱文酌海]] 朱熹 鄭經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0908.C0701_001_00137_XXX *[[朱書分類]] 姜浩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C%EC%84%9C%EB%B6%84%EB%A5%98# *[[朱書百選]] 朱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880_00 *[[朱書要類]] 朱熹 趙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C%EC%84%9C%EC%9A%94%EB%A5%9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朱書講錄刊補]] 李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5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85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30 *[[朴學士暴曬日記]] 朴定陽 **藏於《朴定陽全集》 *[[朴師亨遺稿]] 朴師亨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朴萬鼎海西暗行日記]] 朴萬鼎 *[[朴靈恩遺稿]] 朴恒漢 **藏於奎章閣 *[[李公忠烈錄]] *[[李文靖公實紀]] 李得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04 *[[李氏三世忠孝錄]] 金麗鍾 **藏於日本《東洋文庫》 *[[李秉輝許燁供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45 *[[杏亭遺稿]] 李重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6%89%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杏史實紀]] 梁會一 *[[杏圃遺稿]] 全克敏 **藏於成均館大學 *[[杏坡遺稿]] 李宗夑 *[[杏堂遺稿]] 尹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D%96%89%EB%8B%B9%EC%9C%A0%EA%B3%A0 *[[杏山遺稿]] 宋禹浩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杏村遺稿]] 梁禹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203_00 *[[杜律分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146_00 *[[杜皐世稿]] 權應生 權恁 權慶命 權致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8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9C%E7%9A%90%E4%B8%96%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杜門洞先生實記]] 成大璡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62 *[[杜門洞實記]] 成思齊 *[[杜陵集]] 李濟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56 *[[杞溪兪氏族譜]] 兪命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62_00 *[[東京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27225 *[[東亭遺稿]] 李炳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人詩話]] 徐居正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KA00241_00 *[[東儒師友錄]] 朴世采 李世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07 *[[東史會綱]] 林象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06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1 *[[東史纂要]] 吳澐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7_00 *[[東史補遺]] 趙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77_00 *[[東史遺稿]] 權鍾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82%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國三綱行實圖]] 柳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8_00 *[[東國史略]] 權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97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6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6_00 *[[東國地理誌]] 韓百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898_00 *[[東國文獻]] 金性溵 *[[東國新續三綱行實]] 柳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39_00 *[[東國新續三綱行實圖]] 柳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32_00 *[[東國歲時記]] 洪錫謨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20 **原文:http://www.davincimap.co.kr/davBase/Source/davSource.jsp?SourID=SOUR001414 *[[東國歷代史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A%B5%AD%EC%97%AD%EB%8C%80%EC%82%AC%EB%9E%B5# *[[東國通鑑提綱]] 洪汝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2 *[[東國通鑒]] 徐居正 鄭孝恆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E6%9D%B1%E5%9C%8B%E9%80%9A%E9%91%9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55_00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88211 東國通鑑 -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Wayback|url=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88211 |date=20210709182831 }} *[[東國闕里誌]] 孔明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233 *[[東國院宇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48_00 *[[東園遺稿]] 金洪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67_00 *[[東園集 (崔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34 *[[東塢遺稿 (金熙錫)]] *[[東塢遺稿 (曺毅坤)]]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2-01-201804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5%A1%A2%E9%81%BA%E7%A8%BF+%EC%A1%B0%EC%9D%98%EA%B3%A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宣老師遺稿]] 金淨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東宣+遺稿 *[[東宮日記]] *[[東宮日記/景宗春坊日記]] *[[東宮日記/東宮日錄]] *[[東山遺稿 (尹趾完)]]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東川遺稿]] 李忠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51 *[[東川集]] 李尙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5%B7%9D%E9%9B%86# *[[東平公私聞見錄]] 鄭載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573_00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4567&page=5 *[[東平尉遺稿]] 鄭載崙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16.AS_SA_484&pageNum= *[[東庵遺稿]] 洪大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5%BA%B5++%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東槎日記 (任守幹)]]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itemId=BT&gubun=book&depth=3&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BT_1402A&upSeoji=ITKC_BT_1373A *[[東槎日記 (朴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55_00 *[[東槎錄]] 蘇世讓 *[[東武遺稿]] *[[東江詩鈔]] 唐孫華 陸師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3695 *[[東湖先生文集 (邊永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43 *[[東湖遺稿 (郭溟翰)]]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東溟遺稿]] 東溟善知 **https://kabc.dongguk.edu/content/view?itemId=ABC_BJ&cate=bookName&depth=3&upPath=C&dataId=ABC_BJ_H0317_T_001 *[[東溪遺稿 (朴春長)]] *[[東田遺稿 (李中均)]]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東眉遺稿]] 辛東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B%AF%B8%EC%9C%A0%EA%B3%A0# *[[東華姓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66_00 *[[東華錄]] 消歧義 *[[東菴日記]] 張孝根 *[[東萊府事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72_00 *[[東萊府啓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42 *[[東萊府接倭狀啓謄錄可考事目錄抄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764_00 *[[東萊府接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08_00 *[[東萊府築城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076_00 *[[東萊邊報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06_00 *[[東萊鄭氏家錄]] 鄭健朝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B%9E%98%EC%A0%95%EC%94%A8%EA%B0%80%EB%A1%9D# *[[東萊鄭氏派譜]] 鄭元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60_00 *[[東谷集]] 金在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24 *[[東谿遺稿]] 宋晦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1%E8%B0%BF%E9%81%BA%E7%A8%BF# *[[東醫寶鑒]] (已有部分內容) *[[東閣散錄]] 金君錫 **藏於奎章閣、日本東洋文庫 *[[東陽遺稿]] 林最洙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松南遺稿 (鄭明源)]] *[[松南遺稿 (摩島松南)]]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442/index.html *[[松厓集 (崔虎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8E%93%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厓集 (李志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8E%93%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厓集 (李遂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5%8E%93%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園偈庵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730 *[[松坡遺稿 (吳尙默)]] **藏於奎章閣 *[[松坡遺稿 (安夢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D%8C%8C%EC%9C%A0%EA%B3%A0+%E5%AE%89%E5%A4%A2%E5%BE%B5# *[[松坡遺稿 (李喜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D%8C%8C%EC%9C%A0%EA%B3%A0+%EC%9D%B4%ED%9D%AC%ED%92%8D# *[[松坡遺稿 (林植)]]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D%8C%8C%EC%9C%A0%EA%B3%A0+%EC%9E%84%EC%8B%9D# *[[松塢遺稿]] 朴宗永 **藏於成均館、延世大學圖書館 *[[松岡遺稿]] 李命徵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松峯遺稿]] 吳益升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82A *[[松崖集 (金慶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47A *[[松嵒先生文集]] 朴齊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20_00 *[[松巖先生文集 (奇挺翼)]] *[[松庵先生實紀 (朴門壽)]] *[[松庵先生實紀 (金沔)]] *[[松庵遺稿]] 朴鳳煥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28.4887-20090727.RICH_0890&pageNum= *[[松湖實記]] 金漢哲 *[[松源遺稿]] 吳承鳳 **藏於慶尚北道英陽郡松源精舍 *[[松溪遺稿 (李麟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A%B3%84%EC%9C%A0%EA%B3%A0+%EC%9D%B4%EC%9D%B8%EA%B8%B0# *[[松溪遺稿 (金龍彦)]]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松潭遺稿]] 姜世靖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1901860 *[[松灣遺稿]] 鞠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7%81%A3%E5%85%88%E7%94%9F%E9%81%BA%E7%A8%BF# *[[松皐遺稿]] 宋國澤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60331.NS_0788&pageNum= *[[松石遺稿]] 金學性 *[[松窩遺稿]] 崔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28_00 *[[松竹軒遺稿]] 裵應煥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松臯集]] 宋程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816 *[[松菴遺稿 (金沔)]]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03A *[[松谷遺稿]] 朴周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9D%BE%E8%B0%B7%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松郊遺稿]] 李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A1%EA%B5%90%EC%9C%A0%EA%B3%A0# *[[松都記異]] 李德泂 *[[松都誌]] 鄭昌順 *[[松陵文獻]] 鄭昌順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019 *[[松隱實紀]] 具鴻 *[[松隱遺稿]] 鄭逸和 **藏於住在慶尚北道安東市的鄭鍾泰 *[[松鱗翁遺稿]] 鄭逸和 **藏於住在慶尚北道安東市的鄭鍾泰 *[[松齋遺稿 (李景稷)]]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松齋遺稿 (羅世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38A *[[板谷遺稿]] 鄭以道 *[[枕泉齋遺稿]] 李熙赫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枕肱堂遺稿]] 李夢賚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林居漫錄]] 伍袁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604 *[[林忠愍公實記]] 林淳憲 尹行任 金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09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91_00 *[[果菴遺稿]] **https://library.history.go.kr/library-services/search/all-collections/73000?index=2 *[[果齋遺稿]] 林熙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BC%EC%9E%AC%EC%9C%A0%EA%B3%A0# *[[栢谷集]] 鄭崑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48 *[[柳川遺稿 (柳初)]]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栗翁遺稿]] 宋徵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8%EC%98%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栗谷先生文集]] 李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34 *[[栗谷牛溪二先生年譜]] 宋時烈 尹宣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9 *[[校生考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5_00 *[[栢下遺稿]] 梁相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D%95%98%EC%9C%A0%EA%B3%A0# *[[栢軒遺稿]] 金重呂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格致彙編]] 傅兰雅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hinese-rare-books/catalog/49-990082560420203941 *[[桂窩遺稿]] 成一濬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1.1100-20090728.RICH_0592&pageNum= *[[桂窩集]] 趙備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77A *[[桂陽遺稿]] 李桂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3%84%EC%96%9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桃溪遺稿]] 沈齊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84%EA%B3%84%EC%9C%A0%EA%B3%A0# *[[桐岡遺稿]] 李毅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A1%90%E5%B2%A1%E5%85%88%E7%94%9F%E9%81%BA%E7%A8%BF+%3A+%28%E5%B9%B7%29%E9%99%84# *[[桐巢漫錄]] 南夏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19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1 *[[桐巢遺稿]] 南夏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86%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桐溪遺稿]] 黃克孝 **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所藏 *[[桐漁年譜]] 李敦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26 *[[梁大司馬實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1 *[[梁文襄公外裔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33_00 *[[梅下遺稿]] 金根培 **藏於高麗、嶺南等大學圖書館。 *[[梅塢遺稿]] 趙景璡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梅壑遺稿]] 徐鳳翎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梅村遺稿 (汪桂之)]] *[[梅村遺稿 (尹摶)]] *[[梅石遺稿]] 金光柏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梅軒實記]] 李仁亨 *[[梅軒遺稿 (李垶)]] *[[梅軒遺稿 (李夏永)]] *[[梣溪遺稿]] 尹定鉉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22A *[[梧下日記]] 李圭弘 *[[梧墅遺稿]] 朴永元 **藏於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 *[[梧山遺稿]] 李龍憲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梧岡遺稿]] 金正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A4%EA%B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梧川年譜]] *[[梧泉實紀]] 金奭鎭 *[[梧潭遺稿]] 李壽檍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梧里日記]] 李元翼 *[[梨湖遺稿]] 金時鐸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60A *[[梵宇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152_00 *[[梵海禪師遺稿]] 覺岸 **藏於東國大學圖書館 *[[棄棄齋文集]] 金尙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96 *[[棄隱遺稿]] 奇義獻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棋齋遺稿]] 元尙鎭 *[[棲霞堂遺稿]] 金成遠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4_00 *[[楊州趙氏族譜]] 趙榮國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1765 *[[楊波遺稿]]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179_00 *[[楊湖遺稿]] 閔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D%98%B8%EC%9C%A0%EA%B3%A0# *[[楓崖遺稿]] 金必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10_00 *[[楓巖輯話]] 柳光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22 *[[楓庵遺稿]] 文緯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93 *[[楓渠遺稿]] 李文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D%92%8D%EA%B1%B0%EC%9C%A0%EA%B3%A0 *[[楓溪遺稿]] 宋國準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楓潭遺稿]] 權克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2%8D%EB%8B%B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楓皐集]] 金祖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17_00 *[[楚山軒遺稿]] 洪吉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10_00 *[[楡軒遺稿]] 韓夢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2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7%8C%EC%9C%A0%EA%B3%A0# *[[楮竹田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19_00 *[[楸溪遺稿]] 尹孝孫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楸軒遺稿]] 洪萬愚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槎川詩抄]] 李秉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15 *[[槐亭遺稿]] 曺啓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4%B4%EC%A0%95%EC%9C%A0%EA%B3%A0# *[[槐山郡三綱錄]] 尹鑑烈 朴民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549 *[[槐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7013_00 *[[樂吾齋遺稿]] 李秉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672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2%99%EC%98%A4%EC%9E%AC%EC%9C%A0%EA%B3%A0# *[[樂學便考]] 李衡祥 *[[樂學軌範]] 成俔 **http://yoksa.aks.ac.kr/search/SearchDetail.jsp?page=1&keywordtext=%EC%95%85%ED%95%99%EA%B6%A4%EB%B2%94&sobj=0&ClassID=CI20&rowcount=1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677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8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89 *[[樂庵遺稿]] 奇挺龍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樂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9_00 *[[樂窩遺稿]] 河弘達 **https://archive.aks.ac.kr/viewer/viewer.do?itemId=book#imgnode.do?itemId=book&gubun=booktree&upPath=01%5E0150%5EL015011%5EL015011F02%5EL015011F0208%5EG002%2BKHD%2BKSM-XI.0000.0000-20161231.C0805_002_24005_XXX&dataId=G002%2BKHD%2BKSM-XI.0000.0000-20161231.C0805_002_24005_XXX-IMG.001.jpg%5EG002%2BKHD%2BKSM-XI.0000.0000-20161231.C0805_002_24005_XXX *[[樊巖先生集]] 蔡濟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2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397_XXX *[[樊悠合藁]] 金在華 金在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08 *[[樗村遺稿]] 沈錥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98A *[[樗田遺稿]] 李鍾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80%EC%A0%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樹烈千秋傳]] 崔重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70 *[[橘下遺稿]] 崔植民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橘庵遺稿]] 姜壽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7%A4%EC%95%94%EC%9C%A0%EA%B3%A0# *[[橡庵遺稿]] 李光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檀坡遺稿]] 黃在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B%A8%ED%8C%8C%EC%9C%A0%EA%B3%A0+%E9%BB%83%E5%9C%A8%E5%BC%BC# *[[檜軒先生逸稿]] 柳義孫 柳範休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73 *[[檢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68_00 *[[檢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491_00 *[[櫟翁稗說]] 李齊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164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720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721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3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055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711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53_00 *[[櫟翁遺稿]] 李正臣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52A *[[櫟菴遺稿]] 姜晋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68_00 *[[權元帥實蹟]] *[[權文海草澗日記]] *[[權橃沖齋日記]] **http://library.history.go.kr/search/Search.Result.ax?sid=1&q=%E6%B2%96%E9%BD%8B%E6%97%A5%E8%A8%98&qf=%E6%B2%96%E9%BD%8B%E6%97%A5%E8%A8%98 *[[欽恤典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7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67_00 *[[歌曲源流]] 朴孝寬 安玟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62_00 *[[止善亭遺稿]] 吳名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73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84%A0%EC%A0%95%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止庵遺稿]] 李喆輔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21A *[[止觀齋遺稿]] 朴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A%B4%80%EC%9E%AC%EC%9C%A0%EA%B3%A0# *[[止谷遺稿]] 李泰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A%B3%A1%EC%9C%A0%EA%B3%A0# *[[止軒遺稿]] 康熙鎭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正史彙鑑]] 洪鳳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58 *[[正字宋公遺稿]] 宋廷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64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C%9E%90%EC%86%A1%EA%B3%B5%EC%9C%A0%EA%B3%A0# *[[正氣錄]] 高由厚 高敬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5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288 *[[正祖丙午所懷騰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0_00 *[[正祖實錄廳題名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6 *[[正軒集]] 李坧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AD%A3%E8%BB%92%E9%9B%86 *[[武經節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85_00 *[[武藝圖譜通志]] 李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4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0_00 *[[歲寒齋遺稿]] 宋時燾 **延世大學圖書館 *[[歲舡恒式出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7_00 *[[歲船定奪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1_00 *[[歲船鷹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5_00 *[[歷代史論 (宋徵殷)]]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7 *[[歷代史論 (張溥)]]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0303 *[[歷代將鑑博議]] 戴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1.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2.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3.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645-v004.pdf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歷代將鑑博議&category=고문헌 *[[歷代帝王傳授總圖]] *[[歷代總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4_00 *[[歸休堂集]] 李培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27_00 *[[歸川遺稿]] 李廷燮 **藏於奎章閣、藏書閣 *[[歸恩堂集]] 南公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71 *[[殿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9_00 (有數字化原文和原件) *[[毅烈公誌狀]] *[[毅齋遺稿 (姜鑌)]] *[[毅齋遺稿 (金悌甲)]] *[[毓祥宮昭寧園式例]] 具允明 趙明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6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477 *[[民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925_00 (有數字化原文和原件) *[[水原旨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2_00 *[[水月堂遺稿]] 金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8%EC%9B%94%EB%8B%B9+%EC%9C%A0%EA%B3%A0# *[[水部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B0%B4%E9%83%A8%E8%AC%84%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12_00 *[[永思齋遺稿]] 崔晟 **藏於日本大板府玄中之島、啟明大學、全北大學、啟明大學東山等圖書館 *[[永惠翁主吉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5_00 (有數字化原文和原件) *[[永慕齋遺稿 (李猶龍)]] 李猶龍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永慕齋遺稿 (金道源)]] 金道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B%AA%A8%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永禧殿儀仗祭器等物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7_00 *[[永興本宮儀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29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00_00 *[[求仁錄]] 李彦迪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03 *[[求齋實紀]] 鄭東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求齋實紀 *[[汕樵遺稿]] 南夔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B0%EC%B4%88%EC%9C%A0%EA%B3%A0# *[[江北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6%B1%9F%E5%8C%97%E6%97%A5%E8%A8%98 *[[江原道杆城郡流民還接及他官民新接數爻區別成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52_00 *[[江原道軍丁都數成冊]] *[[江樵遺稿]] 具然海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成均館大學圖書館、延世大學圖書館 *[[江湖實記]] 金叔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A%B0%95%ED%98%B8%EC%84%A0%EC%83%9D%EC%8B%A4%EA%B8%B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江西郡邑誌]] *[[江都忠烈錄]] 金昌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76_00 *[[江都日記]] 魚漢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400_00 *[[池月堂遺稿]] 金克己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池氏鴻史]] 池光翰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3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05.C0401_001_0001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05.C0401_001_0001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0915.C0702_001_00037_XXX *[[汾厓遺稿]] 申晸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93A *[[汾厓集]] 申晸 *[[沁行日記 (申櫶)]] *[[沁行日記 (金圭復)]] *[[沃川遺稿]] 朴聖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2%83%E5%B7%9D%E5%85%AC%E9%81%BA%E7%A8%BF# *[[沈南一實記]] 吳駿善 *[[沈墓守護事蹟謄錄冊]]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366_00 *[[沈德裕遺稿]] 沈安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B%AC%EB%8D%95%EC%9C%A0%EC%9C%A0%EA%B3%A0# *[[沈氏弋說]] 沈長卿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516 *[[沙村張先生集]] 張經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70_00 *[[沙村遺稿]] 曺守弘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沙溪房公實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2%99%E6%BA%AA%E6%88%BF%E5%85%AC%E5%AF%A6%E8%A8%98# *[[沙潭遺稿]] 羅德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2%AC%EB%8B%B4%EC%9C%A0%EA%B3%A0# *[[沙趣堂遺稿]] 崔弘甸 **藏於邊時淵家的仙巖文庫 *[[河忠烈公貫系辨誣錄]] 朴光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73_00 *[[河西先生全集]] 金麟厚 金日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51A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99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2_00 **續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86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4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86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882 *[[河西先生言行錄]] 金佶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392_XXX *[[河西從享事實]] *[[治平要覽]] 鄭麟趾 李佑成 *[[泛虛亭集 (宋光淵)]] *[[泛虛亭集 (尙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B%B2%94%ED%97%88%EC%A0%95%EC%A7%91# *[[洌陽歲時記]] 金邁淳 **原圖: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20 **http://www.davincimap.co.kr/davBase/Source/davSource.jsp?Job=Body&SourID=SOUR002123&Lang=%ED%95%9C%EB%AC%B8&Page=1 *[[洛渚遺稿]] 李柱天 **慶尚北道漆谷郡李愚穆所藏 *[[洪翼靖遺事]] 洪樂信 *[[活溪遺稿]] 李大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C%EA%B3%8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浣亭集]] 李彥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75A *[[浦渚先生年譜]] 尹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65 *[[浪翁遺稿]] 高世章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海上日記草]] 朴定陽 李完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22_00 *[[海印寺事蹟]] *[[海嶽遺稿]] 李裕昆 **慶尚北道安東市祿轉面元川里李範九所藏 *[[海州崔氏世譜]] 崔尙鼎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47_00 *[[海州崔氏家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A3%BC%EC%B5%9C%EC%94%A8%EA%B0%80%EC%9E%A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州鄭氏派譜]] 鄭冕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1_00 *[[海左先生文集]] 丁範祖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5%B7%A6%E5%85%88%E7%94%9F%E6%96%87%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左記年]] *[[海平尹氏世譜]] 尹致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48_00 *[[海愚遺稿]] 李鍾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9A%B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東名將傳]] 洪良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14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6%9D%B1%E5%90%8D%E5%B0%87%E5%82%B3&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東名臣錄]] 金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6%9D%B1%E5%90%8D%E8%87%A3%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東辭賦]] 金錫胄 *[[海東近思錄]] 李漢膺 *[[海槎日記]] 趙曮 *[[海港日記]] *[[海營各樣捄弊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40_00 *[[海營啓本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4_00 *[[海營査達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KA00118_00 *[[海石日錄]] 金載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7%9F%B3%E6%97%A5%E9%8C%84# *[[海石遺稿]] 金載瓚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78A *[[海蘇實紀]] 金浣 *[[海行摠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5%B7%E8%A1%8C%E6%91%A0%E8%BC%8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海西軍兵摠錄成冊]] *[[海防纂要]] 王在晉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173 *[[海陽遺稿]] 羅烈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30520.TOYO_0461&pageNum= *[[海隱遺稿 (吳仁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9D%80%EC%9C%A0%EA%B3%A0+%EC%98%A4%EC%9D%B8%ED%83%9C# *[[海隱遺稿 (姜必孝)]] **https://db.itkc.or.kr/dir/item?grpId=hj#/dir/node?grpId=hj&itemId=MI&dataId=ITKC_MI_1151A *[[海隱遺稿 (朴岐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B4%EC%9D%80%EC%9C%A0%EA%B3%A0+%EB%B0%95%EA%B8%B0%EB%B4%89# *[[涵齋遺稿]] 沈念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21_00 *[[淇竹堂遺稿]] 朴永徽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淑愼翁主家屋許與文記]] 李成桂 **https://ko.wikipedia.org/wiki/%EC%88%99%EC%8B%A0%EC%98%B9%EC%A3%BC_%EA%B0%80%EC%98%A5%ED%97%88%EC%97%AC%EB%AC%B8%EA%B8%B0#/media/%ED%8C%8C%EC%9D%BC:%E5%A4%AA%E7%A5%96%E5%A4%A7%E7%8E%8B%E5%BE%A1%E7%AD%86%EF%BC%8D%E6%B7%91%E6%84%BC%E7%BF%81%E4%B8%BB%E5%AE%B6%E5%B1%8B%E8%A8%B1%E8%88%87%E6%96%87%E8%A8%98.svg *[[淡庵逸集]] 白文寶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17A *[[深窩遺稿]] 李誠中 **藏於誠庵古書博物館 *[[淵谷書院講會記韻]] 閔致成 *[[淵雷遺稿]] 鄭克淳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16.AS_SA_310&pageNum= *[[淸州韓氏世譜]] 韓應疇 韓孝仲 韓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1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57_00 *[[淸泠子遺稿]] 崔守哲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99A *[[淸衍郡主墓誌]] **https://www.museum.go.kr/site/main/relic/search/view?relicId=6834 *[[淸選考]]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03 *[[淸陰先生集]] 金尙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00_00 *[[淸隱遺稿 (安圭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9D%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淸隱遺稿 (閔致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9D%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淸風金氏世譜]] 金學性 金在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19_00 *[[湖上遺稿]] 李淵性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湖南丙子倡義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02_00 *[[湖南六邑民人綸音]] *[[湖叟實紀]] 鄭世雅 *[[湖憂遺稿]] 李煥 **藏於慶尚北道安東市豐川面河回里永慕閣 *[[湖西兵營狀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93_00 *[[湖隱遺稿 (宋一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8%B8%EC%9D%80%EC%9C%A0%EA%B3%A0+%EC%86%A1%EC%9D%BC%ED%98%84# *[[湖隱遺稿 (金濟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8%B8%EC%9D%80%EC%9C%A0%EA%B3%A0+%EA%B9%80%EC%83%81%EC%8B%9D# *[[湖隱遺稿 (柳元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8%B8%EC%9D%80%EC%9C%A0%EA%B3%A0+%EC%9C%A0%EC%83%81%EC%9D%B8# *[[溪堂遺稿]] 崔興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26 *[[溪堂集 (鄭悔燦)]]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3%84%EB%8B%B9%EC%A7%91 *[[溪山記善錄]] 李德弘 金萬烋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84%EC%82%B0%EA%B8%B0%EC%84%A0%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溪湄遺稿]] 金炳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84%EB%AF%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溪西遺稿]] 白鎭恒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溪西野談]] 李羲準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ID021b_%E6%BA%AA%E8%A5%BF%E9%87%8E%E8%AD%9A_%E5%A5%8E%E7%AB%A0%E9%96%A3%E6%9C%AC.pdf *[[溪陰集 (曺漢賓)]] *[[溪雲遺稿]] 金洛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3%84%EC%9A%B4%EC%9C%A0%EA%B3%A0 *[[溫宮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78_00 *[[溫裕齋集]] 尹鐘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45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88A *[[溫陵志]] 金光泰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27_00 *[[韞齋遺稿]] 金鎭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46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45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A8%EC%9E%AC%EC%9C%A0%EA%B3%A0# *[[滄北遺稿]] 沈宜復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50331.NS_0942&pageNum= *[[滄厓文集]] 李重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BB%84%E5%8E%93%E6%96%87%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滄巖遺稿]] 邊命益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滄庵文集]] 趙鍾悳 *[[滄洲遺稿 (羅茂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C%A3%BC+%EC%9C%A0%EA%B3%A0+%EB%82%98%EB%AC%B4%EC%86%A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滄浪亭遺稿]] 李尙靖 **藏於東國大學圖書館 *[[滄浪叟遺稿]] 李道由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滄浪實蹟]] 高貞鎭 高敬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95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6%BB%84%E6%B5%AA%E5%AF%A6%E8%B9%9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漁溪集]] 趙旅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62A *[[漁隱遺稿]] 吳國獻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B4%EC%9D%80+%EC%9C%A0%EA%B3%A0# *[[漂人領來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4_00 *[[漂人領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910_00 *[[漂倭入送回謝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0_00 *[[漂倭入送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4_00 *[[漆室遺稿]] 李德一 **藏於忠南大學圖書館 *[[漏籌通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94_00 *[[演易治平要覽]] 朴興林 *[[演機新編]] 朴興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40_00 *[[漢史列傳抄]] 崔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07_00 *[[漢書傳抄]] 安瑋 *[[漢書列傳選]] *[[漢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48 *[[漢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26_00 *[[漫翁遺稿]] 李廷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8%B9%EC%9C%A0%EA%B3%A0+%EC%9D%B4%EC%A0%95%EA%B8%B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潘南朴氏世譜]] 朴宗薰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29_00 *[[潘南朴氏五世遺稿]] 朴宗慶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816.0000-20160331.NS_0552&pageNum= *[[潘陽二先生遺稿]] 朴世采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6%BD%98%E9%99%BD%E4%BA%8C%E5%85%88%E7%94%9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潛溪遺稿]] 李全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8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潛溪+遺稿&category=고문헌 *[[潛研堂文集]] 錢大昕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83420 *[[潮溪實紀]] 柳宗智 *[[澗翠堂遺稿]] 鄭瑀贇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澹山實記]] 安圭容 *[[澹溪遺稿]] 邊鍾基 **藏於延世、高麗等大學圖書館 *[[濟衆新編]] 康命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510_00 *[[濬川事實]] 洪啓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9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9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745_00 *[[瀋陽往還日記]] 魏廷喆 *[[瀋陽日記]]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471 *[[瀋陽状啓]]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91874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78_00 *[[瀛寰志略]] *[[瀛洲再訪日記]] *[[瀯湖實記]] *[[灃西草堂集]] *[[灘叟實紀]] *[[灘村遺稿]] *[[災異考]] *[[炭翁遺事]] *[[烏淵遺稿]] *[[烟村遺稿]] *[[無何堂遺稿]] *[[無何翁遺稿]] *[[無愁翁遺稿]] *[[無知窩遺稿]] *[[焦氏類林]] *[[熙朝軼事]] *[[熱河日記]] *[[燃藜室記述]] *[[燕行日記 (安東權氏)]] *[[燕行日記 (李馨郁)]] *[[燕行記事]] *[[燕行錄]] *[[燕行錄(崔德中)]] *[[燕行錄(權悏)]] *[[燕行錄(金正中)]] *[[燕超齋遺稿]] *[[版籍司恩賜謄錄]] *[[版籍司癸巳年謄錄]] *[[版籍司謄錄]] *[[版籍司辛丑謄錄]] *[[牧場色謄錄]] *[[牧息遺稿]] *[[牧民心書]] *[[牧牛子修心訣]] *[[物異考]] *[[狀啓謄錄]] *[[獨對說話]] *[[獨松遺稿]] *[[獨樂齋遺稿]] *[[玄同室遺稿]] *[[玄巖遺稿 (宋煓)]] *[[玄駒記]] *[[率性齋遺稿]] *[[率菴遺稿]] *[[玉光劍氣集]] *[[玉吾齋集]] *[[玉局齋遺稿]] *[[玉山遺稿]] *[[玉川遺稿]] *[[玉溪遺稿]] *[[王世子冊封慶龍虎榜]] *[[王世弟冊禮謄錄]] *[[王公處分則例]] *[[王子仁城君孝愍公行狀]] *[[王百穀集]] *[[珠淵選集]] *[[琬琰通考]] *[[琬琰通考解題]] *[[琴史]] *[[琴湖遺稿 (朴挺最)]] *[[琴谷遺稿]] *[[琴隱先生實紀]] *[[琴隱實紀]] *[[瑞川遺稿]] 周瑞五 *[[瑞樵遺稿]] 李熙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9C%EC%B4%88%EC%9C%A0%EA%B3%A0# *[[瑞石實紀]] 金國光 *[[瑞竹堂遺稿]] 梁相恒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環報刪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53_00 *[[璿寶輯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0 *[[璿源系譜紀略]]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481 *[[璿源譜略修正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6_00 *[[璿源譜略校正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7_00 *[[瓊林聞喜錄]] 尹益列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37 *[[瓠巖遺稿]] 吳相淳 **藏於邊時淵家 *[[瓢翁遺稿]] 宋英耈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32A *[[甕谷遺稿]] 岡松甕谷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8879 *[[生生字譜]] 朝鮮鑄字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3_00 *[[生老堂遺稿]] 吳孝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7%94%9F%E8%80%81%E5%A0%82%E9%81%BA%E7%A8%BF *[[由由軒遺稿]] 南礏 *[[甲申日錄]] 金玉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55 *[[申將軍實記]] 洪元標 *[[申江新報]] 安纳斯脱·美查 *[[畏庵遺稿]] 李驥一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畢依齋遺稿]] 黃梓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30518.TOYO_0477&pageNum= *[[畸庵集]] 鄭弘溟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24A *[[疎翁遺稿]] 成德雨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8.4481-20090727.RICH_0877&pageNum= *[[疏箚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5_00 *[[疑禮問解]] 金長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1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1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1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09_00 *[[疑禮類說]] 申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28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A3%BC%EC%A0%9C%EB%B6%84%EB%A5%98&dataId=JSG_K1-94 *[[病叟遺稿]] 李建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507_00 *[[病窩遺稿]] 朴東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3%91%EC%99%80%EC%9C%A0%EA%B3%A0# *[[痘科彙編]] 尹光顔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30 *[[癡史集]] 安鑽 安英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45 *[[癡堂遺稿]] 延最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9%98%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癸丑日記]] *[[癸丑覃恩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4_00 *[[癸卯正月勅使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799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5 *[[癸巳合六慶大增廣司馬榜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98_00 *[[癸巳往復書]] 兪相基 尹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5 *[[癸未東槎日記]] *[[癸甲錄]] *[[登壇年表]] *[[登壇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01_00 *[[登瀛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93%B1%EC%98%81%EB%A1%9D# *[[白峯遺稿]] 金壽賓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白崖遺稿]] 李衡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C%95%A0%EC%9C%A0%EA%B3%A0# *[[白川趙氏世譜]] 趙冕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29_00 *[[白沙先生北遷日錄]] 鄭忠信 李世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7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4 *[[白沙先生集 (1726年)]] 李恒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56 *[[白洛遺稿]] 鄭東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B%9D%BD%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白痴齋遺稿]] 李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C%B9%98%EC%9E%AC%EC%9C%A0%EA%B3%A0# *[[白癡遺稿]] 崔九錫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白石遺稿]] 柳楫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13A *[[白篷遺稿]] 尹宗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54 *[[白經野堂遺稿]] 白鳳洙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12.0000-20090724.RICH_0795&pageNum= *[[白草遺稿]] 盧亨夏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白雲齋實紀]] 權應銖 *[[白雲齋遺稿]] 李廷藎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百千堂遺稿]] 吳翮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70331.NS_0725&pageNum= *[[百弗庵先生言行錄]] 崔興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9%BE%E5%BC%97%E5%BA%B5%E5%85%88%E7%94%9F%E8%A8%80%E8%A1%8C%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百歲榮壽帖]] 李喜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0%B1%EC%84%B8%EC%98%81%EC%88%98%EC%B2%A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皇壇配享諸臣目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25_00 *[[皇室略牒]]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214587 *[[皇明大政紀]] 雷禮 范守己 譚希思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854 *[[皇明時槐院謄錄]] 權近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465 *[[皇明正嘉八才子文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05_00 *[[皇明紀略 (金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A9%EB%AA%85%EA%B8%B0%EB%9E%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皇明貢舉考]] 張朝瑞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470 *[[皇明資治通紀]] 陳建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136 *[[皇明通紀輯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41 *[[皇朝人事蹟]] *[[皇極一元圖]] 徐命膺 *[[皇極衍義]] 李敏坤 *[[皇華集]]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9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0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0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7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480_00 *[[皐隱遺稿]] 安止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皛齋遺稿]] 南泰彙 *[[益平君禮葬造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0399_00 *[[益庵遺稿 (張鎭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5%EC%95%94%EC%9C%A0%EA%B3%A0# *[[益庵遺稿 (李道輔)]]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監董漁基顚末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37_00 *[[盤川遺稿]] 王德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49_00 *[[盤桓堂遺稿]] 秦尙弘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60331.NS_0718&pageNum= *[[盤膳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48_00 *[[蘆浦未定藁]] 安世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B%85%B8%ED%8F%AC%EB%AF%B8 *[[直星行年便覽]] 池松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7%9B%B4%E6%98%9F%E8%A1%8C%E5%B9%B4%E4%BE%BF%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直養齋遺稿]] 徐秉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512_00 *[[直齋遺稿]] 許炳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直齋集 (李箕洪)]]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19A *[[直齋集 (金翊東)]]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90A *[[省愆齋遺稿]] 姜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3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5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6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11.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1130.C0803_001_00078_XXX *[[省菴遺稿 (宋駿)]]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省菴遺稿 (金孝元)]]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90A *[[省齋實記]] 崔文炳 *[[省齋遺稿]] 尹履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E%AC%EC%9C%A0%EA%B3%A0+%E5%88%8A%E5%AF%AB%E8%80%85%E6%9C%AA%E8%A9%B3# *[[眉巖先生集]] 柳希春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57A *[[眉巖日記]] 柳希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B%AF%B8%EC%95%94%EC%9D%BC%EA%B8%B0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55024_000 *[[眞言集]] 朗奎 慧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4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0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7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5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0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1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6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23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260_00 *[[睡山遺稿]] 李友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8%EC%82%B0%EC%9C%A0%EA%B3%A0+%EC%9D%B4%EC%9A%B0%EC%8B%A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447_00 *[[睡庵遺稿]] 韓復胤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睡翁日記]] 宋甲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9D%A1%E7%BF%81%E6%97%A5%E8%A8%98# *[[睡軒遺稿]] 李會一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督蜀疏草]] 朱燮元 *[[睿陵誌狀]] 李敦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59_00 *[[瞻猗軒遺稿]] 趙弼鑑 **藏於奎章閣 *[[知吾齋遺稿]] 宣始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98%A4%EC%9E%AC%EC%9C%A0%EA%B3%A0# *[[知止堂遺稿]] 宋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C%A7%80%EB%8B%B9%EC%9C%A0%EA%B3%A0# *[[知殼官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7%9F%A5%E6%AE%BC%E5%AE%98%E5%BB%B3%E6%97%A5%E8%A8%98 *[[知退堂集]] 李廷馨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42A *[[石世遺稿]] *[[石亭遺稿]] *[[石北集]] *[[石南遺稿]] *[[石城三綱言行錄]] *[[石堂遺稿]] *[[石山遺稿]] *[[石川遺稿 (李奉魯)]] *[[石川遺稿 (都爾望)]] *[[石年遺稿]] *[[石愚遺稿]] *[[石村遺稿 (朴忠挺)]] *[[石村遺稿 (林㥠)]] *[[石樵遺稿]] *[[石泉遺稿 (申綽)]] *[[石泉遺稿 (魯榮勳)]] *[[石洞遺稿]] *[[石浦遺稿]] *[[石湖遺稿]] *[[石溪遺稿]] *[[石溪集 (李時明)]] *[[石溪集 (閔昱)]] *[[石潭先生文集]] *[[石潭遺稿]] *[[石田遺稿]] *[[石谷封事]] *[[石軒先生實紀]] *[[石隱遺稿]] *[[碑銘記]] *[[碧山遺稿]] *[[碧峰遺稿]] *[[碧梧遺稿]] *[[碩齋稿]] *[[磻溪遺稿]] *[[祈雨祭謄錄]] *[[祖鑑]] *[[神器秘訣]] *[[神檀實記]] *[[祠宇修改謄錄]] *[[祭謄錄]] *[[禁啓謄錄]] *[[禁營擧動謄錄]] *[[禁營津船謄錄]] *[[禁營謄錄]] *[[禁衛營殿座謄錄]] *[[禁衛營褒貶謄錄]] *[[禁衛營都謄錄]] *[[禪門拈頌說話]] *[[禪門拈頌集釋]] *[[禮房謄錄]] *[[禮書箚記]] *[[禮曹受敎謄錄]] *[[禮曹謄錄]] *[[禮疑類輯]] *[[禮葬廳謄錄]] *[[禮記淺見錄]] *[[禮記補註]] *[[禮說]] *[[离筵講說]] *[[离院條例]] *[[秀軒遺稿]] *[[私集]] *[[秋官志]] *[[秋峯實紀]] *[[秋房謄錄]] *[[秋曹褒貶謄錄]] *[[秋槎公家狀]] *[[秋江遺稿]] *[[秋溪家乘]] *[[秋溪遺稿]] *[[科場異聞錄]] *[[科擧謄錄]] *[[秘書監志]] *[[稅關事務]] *[[稧屛謄錄]] *[[種德新編]] *[[稼隱遺稿]] *[[稽制司別謄錄]] *[[稽制司謄錄]] *[[稽古錄]] *[[穀總便攷]] *[[穎翁再續藁]] *[[穎翁續藁]] *[[穎陽千氏世譜]] *[[立朝錄]] *[[立齋遺稿 (姜再恒)]] *[[立齋遺稿 (趙大胤)]] *[[章疏彙攷]]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52_00 *[[童學初讀]] *[[童蒙禮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0_00 *[[端庵遺稿]] 鄭在璉 *[[端懿王后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5_00 *[[端磎先生日記]] 金麟燮 *[[竹下日錄]] 金熤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9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6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96394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D%95%98%EC%9D%BC%EB%A1%9D# *[[竹下詩集]] 金時和 *[[竹下遺稿 (李謇愚)]] *[[竹下遺稿 (權顥明)]]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D%95%9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竹僑便覽]] 韓錫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AB%B9%E5%83%91%E4%BE%BF%E8%A6%BD# *[[竹塢遺稿]] 魏道僩 **藏於全南大學圖書館 *[[竹室集]] 任弘望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50 *[[竹師遺稿]] 張柄晦 *[[竹林先生實記]] 權致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2 *[[竹泉齋遺稿]] 邊致道 *[[竹溪遺稿 (徐再謙)]] **藏於延世、啟明等大學圖書館 *[[竹溪遺稿 (鄭惟達)]] *[[竹溪遺稿 (鞠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A%B3%84%EC%9C%A0%EA%B3%A0+%EA%B5%AD%EB%AA%85# *[[竹窓遺稿 (姜籒)]] **藏於奎章閣、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竹西遺稿 (沈相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7%AB%B9%E8%A5%BF%E9%81%BA%E7%A8%BF+%EC%8B%AC%EA%B8%B0%EC%84%AD# *[[竹西遺稿 (河濟勳)]] **藏於晋州河氏文宗 *[[竹谷遺稿]] 鄭昕 *[[竹軒遺集]] 羅繼從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64A *[[竹農遺稿]] 韓炯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B%86%8D%EC%9C%A0%EA%B3%A0# *[[竹麓遺稿]] 尹孝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3%BD%EB%A1%9D%EC%9C%A0%EA%B3%A0# *[[笑癡齋遺稿]] 姜命世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笑皐遺稿]] 朴光生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笑翁遺稿]] 朴光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5651_00 *[[箋文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29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27015_00 *[[箋文頭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2_00 *[[箕子外紀]] 徐命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8%B0%EC%9E%90%EC%99%B8%EA%B8%B0# *[[箕雅]] 南龍翼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52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6 *[[管山遺稿]] 安貞晦 **藏於成均館、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節庵遺稿]] 宮原潛叟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9518 *[[節酌通編]] 宋時烈 朱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5 **全文與補遺: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6 **僅有補遺: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7 *[[節酌通編補遺]] 宋時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4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7 *[[範學全編]] 朴世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2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2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96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190_00 *[[篆海心鏡]] 金振興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42_00 *[[築城金烏時日記]] 鄭邦俊 *[[篠叢遺稿]] 洪𥙿孫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067A *[[簡齋文集]] 邊中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0%84%EC%9E%AC%EB%AC%B8%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簫隱遺稿]] 鄭敏河 **藏於奎章閣 *[[精忠錄]] 李山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C%B6%A9%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紀年便攷]] 朴義成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7 *[[紀年兒覽]] 李萬運 金世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71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09%E7%B4%80%E5%B9%B4%E5%85%92%E8%A6%B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03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28 *[[紀效新書節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08_00 *[[純祖大王、純元王后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47 *[[純祖大王改上諡號廟號追上尊號純元王后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073 *[[純祖大王追上尊號純元王后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2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26 *[[純祖實錄廳題名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58 *[[純祖辛未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1_00 *[[素圃遺稿]] 吳慶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D%8F%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素山遺稿 (張寅睦)]] **仁同長氏宗家所藏 *[[素山遺稿 (李康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C%82%B0%EC%9C%A0%EA%B3%A0+%EC%9D%B4%EA%B0%95%ED%99%98# *[[素心遺稿]] 申瀷 *[[素王事紀]] 朴致維 *[[素窩遺稿]] 宋欽大 **藏於國史編纂委員會 *[[素谷遺稿]] 尹光紹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26A *[[素軒遺稿]] 李尙伯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紫巖遺稿]] 趙性源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紫皐遺稿]] 李在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E%90%EA%B3%A0%EC%9C%A0%EA%B3%A0 *[[紹修書院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5 *[[紹巖遺稿]] 柳寅奎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紹雲遺稿]] 曺錫元 **藏於國民大學圖書館 *[[絅堂遺稿]] 徐應淳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UL-he16_02440_%E7%B5%85%E5%A0%82%E9%81%BA%E7%A8%BF_1.pdf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UL-he16_02440_%E7%B5%85%E5%A0%82%E9%81%BA%E7%A8%BF_2.pdf *[[絅庵遺稿]] 吳麟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2%BD%EC%95%94%EC%9C%A0%EA%B3%A0+%EC%98%A4%EC%9D%B8%EC%84%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絅晦遺稿]] 李鍾和 **藏於延世、國民等大學圖書館 *[[結束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8_00 *[[統椽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37_00 *[[統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836_00 *[[統禦營關子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20_00 *[[綏陵遷奉禮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8_00 *[[經世指掌]] 洪啓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18 *[[經國六典]] 鄭道傳 *[[經國大典]] (已有內容,勿誤刪) *[[經國大典註解]]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71_00 *[[經書正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92_00 *[[經書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02_00 *[[經濟野言]] 禹禎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2 *[[經筵故事書進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92_00 *[[經筵日記 (作者不詳)]] *[[經筵日記 (宋浚吉)]] *[[經義記問錄]] 韓元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01_00 *[[維馨遺稿]] 李勉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0%ED%98%95%EC%9C%A0%EA%B3%A0# *[[綱目集要]] 李昰應 申應朝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 *[[綾城具氏世譜]] 具仁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383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3837 *[[縉紳五世譜]] *[[縉紳資歷]] *[[總禦營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377 *[[繡啓]] 朴珪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46_00 *[[繼後謄錄]]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7%B9%BC%E5%BE%8C%E8%AC%84%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69_00 *[[纂註分類杜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51_00 *[[纂註杜詩澤風堂批解]] 李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66_00 *[[續兵將圖說]] 趙觀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83_00 *[[續大典]] 金在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1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26_00 *[[續武定寶鑑]] 洪彦弼 *[[續經筵故事]] 李喜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6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264_00 *[[續近思錄]] 韓夢麟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777 *[[續靑丘風雅]]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42_00 *[[羅巖遺稿]] 朴周大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 *[[羅里浦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59_00 *[[群書標記]] *[[義和君冠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8_00 *[[義和君嘉禮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0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9_00 *[[義州崔孝一事蹟]] *[[義州府狀啓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60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5135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5113_00 *[[義禁府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50_00 *[[義谷遺稿]] 沈澄 **藏於成均館、首爾、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習靜齋遺稿]] 金漢忠 **藏於首爾金鍾元家 *[[翠屛公燕行日記]] 趙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7%BF%A0%E5%B1%9B%E5%85%AC%E7%87%95%E8%A1%8C%E6%97%A5%E8%A8%98 *[[翠軒疏箚]] 兪伯曾 **http://218.48.188.225/book/view.do?book_cd=GK07326_00 *[[老可庵遺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5%8F%AF%E5%BA%B5&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老圃遺稿]] 鄭冕奎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老稼齋燕行日記]] 金昌業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538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516 *[[老耘三官通]] 尹東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612 **捨遺: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985_00 *[[老隱實紀]] 朴儁 *[[老隱遺稿]] 金景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5%B8%EC%9D%80%EC%9C%A0%EA%B3%A0# *[[耆相佩印賡載錄]] 徐命膺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8%80%86%E7%9B%B8%E4%BD%A9%E5%8D%B0%E8%B3%A1%E8%BC%89%E9%8C%84# *[[耆社慶會曆]] 徐命膺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85_00 *[[耆科賡載錄]] 王世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0%86%E7%A7%91%E8%B3%A1%E8%BC%89%E9%8C%84# *[[耆耈宴會錄]] 王世孫 韓翼謩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5 *[[耐庵遺稿]] 鄭士雄 **藏於奎章閣 *[[耐軒遺稿]] 宋志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2%B4%ED%97%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耐齋集]] 洪泰猷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72A *[[耕窩遺稿]] 李命源 *[[耕隱實記]] 田祖生 *[[耘谷遺稿]] 元天錫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30520.TOYO_0569&pageNum= *[[耳溪集]] 洪良浩 **全部原文**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51A **集原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53_00 **外集原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11_00 *[[耻齋遺稿 (洪仁祐)]]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61A *[[耻齋遺稿 (金相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9%98%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耽津世稿]] 安思龍 安厚坤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0%BD%E6%B4%A5%E4%B8%96%E7%A8%BF# *[[耽羅志]] 李元鎭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4320 *[[耽羅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5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64 *[[聖學十圖]]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2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3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37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9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S42102_00 *[[聖學輯要]] 李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984 *[[聖德]] *[[聖武記]] (已有部分内容) *[[聖賢道學淵源]] *[[聚說]] *[[聚遠堂先生文集]] 曺光益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7%A8%EC%9B%90%EB%8B%B9%EC%84%A0%EC%83%9D%EB%AC%B8%EC%A7%91# *[[聞灘先生文集]] 孫遴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936 *[[職憂堂遺稿]] 安昌勳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聽松先生集]] 成守琛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74_00 *[[聽水軒遺稿]] 尹鳳翰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聽溪堂遺稿]] 黃勉基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聽禽遺稿]] 魏廷勳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聽竹遺稿]] 成灠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A3%BD%EC%9C%A0%EA%B3%A0# *[[聾巖先生文集]] 李賢輔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6%8D%EC%95%94%EC%84%A0%EC%83%9D%EB%AC%B8%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聾溪遺稿]] 李秀彦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D%B4%EC%88%98%EC%96%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聾窩遺稿]] 崔光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崔光岳&category=고문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62 *[[聾訥齋遺稿]] 卞泰和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8%A5%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聾齋先生逸稿]] 李彦适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63 *[[聿修齋遺稿]] 朴海量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A8%EC%88%98%EC%9E%AC%EC%9C%A0%EA%B3%A0# *[[肅宗大王國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6_00 *[[肅廟寶鑑]] 尹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6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1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1011_00 *[[肯構堂遺稿 (金瑞景)]]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肯構堂遺稿 (金重鼎)]]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育英公院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374_00 *[[胎峯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93_00 *[[膳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9_00 *[[臥雲遺稿]] 宋煥經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77_00 *[[臧六遺稿]] 趙濟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臨履堂遺稿]] 金興龍 **藏於玄谷書院、全州大學圖書館 *[[臨湖遺稿]] 洪萬迪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76 *[[臨齋遺稿]] 李基一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自然堂遺稿]] 金時瑞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9%80%EC%8B%9C%EC%84%9C# *[[至樂窩遺稿]] 李周冕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92A *[[至順鎮江志]] 脫因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66058 *[[致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5_00 *[[致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2_00 *[[致齋日記]] 金仁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55002_000 *[[臺巖遺稿]] 權時復 *[[與猶堂全書]] 丁若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01 *[[興園遷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1_00 *[[興王肇乘]] 洪良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63_00 *[[舊庵實紀]] 李厚謙 *[[舟橋指南]]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7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4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315_00 *[[舫山遺稿]] 尹廷琦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艮庭集]] 李惟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765A *[[艮谷遺稿]] 李喬年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387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9%AE%E8%B0%B7+%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艮齋年譜]] 崔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682 *[[良谷遺稿]] 李承福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芝山實記]] 李芸 *[[芝山遺稿]] 安在護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芝峯先生實紀]] 皇甫仁 *[[芝峰遺稿 (宋履赫)]] 宋履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B%B4%89%EC%9C%A0%EA%B3%A0+%EC%86%A1%EC%9D%B4%ED%98%8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芝峰遺稿 (李宗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B%B4%89%EC%9C%A0%EA%B3%A0+%EC%9D%B4%EA%B7%9C%ED%95%98# *[[芝巖遺稿]] 李祥奎 **藏於奎章閣 *[[芝村先生集]] 李喜朝 *[[芝涯遺稿]] 金相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649_00 *[[芝湖集]] 李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46_00 *[[花山先生逸稿]] 權柱 權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42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50 *[[花溪先生文集]] 柳宜健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10A *[[花石遺稿]] 李東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4%EC%84%9D%EC%9C%A0%EA%B3%A0# *[[花谷公遺稿]] 柳鼎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447 *[[芸窩集]] 洪重聖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74_00 *[[芸齋遺稿]] 李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4%EC%9E%AC%EC%9C%A0%EA%B3%A0# ***注意書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03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KA00252_00 *[[芹谷遺稿]] 李宗郁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苔泉集]] 閔仁伯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47A *[[英宗御製續編]] 具允明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C%A2%85%EC%96%B4%EC%A0%9C%EC%86%8D%ED%8E%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英宗紀事]] *[[英祖戊申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9_00 *[[英陵寧陵補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11_00 *[[英陵補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29_00 *[[茅隱實記]] 李午 *[[茶嵓遺稿]] 魏榮馥 **藏於忠北大學圖書館 *[[茶川實記]] 崔東嵂 *[[草广遺稿]] 草广復初 **https://kabc.dongguk.edu/content/view?itemId=ABC_BJ&cate=bookName&depth=3&upPath=J&dataId=ABC_BJ_H0304_T_001 *[[草廬李惟泰遺稿]] 李惟泰 **被居住在大田廣域市大德區中里洞的金英漢、忠清南道光州市上旺洞的李禎雨所藏。 *[[草梁客舍重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36_00 *[[草記繼後抄錄]] *[[荷隱遺稿]] 鄭尙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98%EC%9D%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莊子辨解]] 韓元震 *[[莊陵史補]]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8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684_00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486_00 *[[莊陵誌]] 朴慶餘 權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78_00 *[[莊陵誌補初稿]] *[[莊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4_00 *[[莊陵配食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489_00 *[[莎隱遺稿]] 李珪緖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菊圃遺稿]] 李元馥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菊坡遺稿]] 閔百忠 **藏於奎章閣 *[[菊庵遺稿]] 申冕求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菊村遺稿]] 李國林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菊泉遺稿]] 洪來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433_00 *[[菊潭實紀]] 梁在魯 *[[菊潭遺稿]] 任希重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12.0000-20090720.RICH_0618&pageNum= *[[菊軒遺稿 (林玉山)]] *[[菊軒遺稿 (權思溥)]] *[[菊隱遺稿]] 林應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5%AD%EC%9D%80%EC%9C%A0%EA%B3%A0# *[[菊齋實記]] 權溥 *[[菡山遺稿]] 李綱鎬 **被住在首爾的載謙所藏 *[[華城城役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0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0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06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84 *[[華城日記]] 李羲平 *[[華寧殿應行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40_00 *[[華山秘訣]]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717 *[[華山遺稿]] 權潗 **藏於全北大學圖書館 *[[華村遺稿]] 李埴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華語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44_00 *[[華谷遺稿]] 洪南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4%EA%B3%A1+%EC%9C%A0%EA%B3%A0+%ED%99%8D%EB%82%A8%EB%A6%BD# *[[華軒遺稿]] 徐璘淳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9%94%ED%97%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華郊遺稿]] 曺鳳默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F%AF%E9%83%8A%E9%81%BA%E7%A8%BF# *[[華隱遺稿]] 安應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8F%AF%E9%9A%B1%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華音啓蒙]] 李應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80_00 *[[萊府日記]] 金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90%8A%E5%BA%9C%E6%97%A5%E8%A8%98# *[[萍湖遺稿]] 申命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D%8F%89%ED%98%B8%EC%9C%A0%EA%B3%A0 *[[蓮湖遺稿]] 金璡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7%B0%ED%98%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萬化仙禽]] 劉基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CL-06594_%E8%90%AC%E5%8C%96%E4%BB%99%E7%A6%BD.pdf *[[萬國公法]]亨利·惠頓 丁韙良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73980 *[[萬年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390 *[[萬言封事]] 李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7%8C%EC%96%B8%EB%B4%89%EC%82%AC# *[[葆眞堂燕行日記]] 蘇巡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91%86%E7%9C%9E%E5%A0%82%E7%87%95%E8%A1%8C%E6%97%A5%E8%A8%98# *[[葛峯遺稿]] 金得硏 *[[葯窓遺稿]] 朴燁 *[[葵史]] 達西精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0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7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97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665_00 *[[蒙庵遺稿]] 金錫兼 *[[蒙語類解]] 方孝彦 *[[蒼厓遺稿]] 徐說卿 *[[蒼崖遺稿]] 許萬璞 *[[蒼果遺稿]] 安衡 安衢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0%BD%EA%B3%BC%EC%9C%A0%EA%B3%A0# *[[蒼溪遺稿]] 李學基 *[[蒼筠遺稿]] 金基報 *[[蓉山私藁]] 鄭健朝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50_00 *[[蓬壺遺稿]] 趙鎭宅 *[[蓬西遺稿]] 辛汎 *[[蓮士遺稿]] 李祖憲 *[[蓮浦堂遺稿]] 具鼎來 *[[蓮港遺稿]] 李大愚 *[[蓮湖遺稿]] 金璡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7%B0%ED%98%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蓼庵遺稿]] 鄭耆容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798.0000-20090716.AS_SA_315&pageNum= *[[蔓川遺稿]] 李承薰 **藏於崇實大學韓國基督教博物館 *[[薇山遺稿]] 鄭煥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F%B8%EC%82%B0%EC%9C%A0%EA%B3%A0+%EC%A0%95%ED%99%98%EC%A3%BC# *[[薦新進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3_00 *[[藏六齋遺稿]] 文德龜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藏園遺稿]]黃源善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藏氷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2_00 *[[藏溪遺稿]] 吳以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E%A5%EA%B3%84%EC%9C%A0%EA%B3%A0# *[[藥圃公文集]] 鄭吾道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5%BD%ED%8F%AC%EA%B3%B5%EB%AC%B8%EC%A7%91# *[[藥圃遺稿]] 李海壽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02A *[[藥坡漫錄]] 李希齡 李漢宗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9 *[[藥山遺稿]] 李璜周 **藏於全羅北道玄谷書院與全州大學圖書館 *[[藥峯遺稿]] 徐渻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63A *[[藥房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3613 *[[藥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4_00 *[[藥泉年譜]]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79 *[[藫庭遺藁]] 金鑢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01A *[[蘆厓集]] 柳道源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47A *[[蘆峯集]] 金{{?|⿰亻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7132 *[[蘇山遺稿]] 安東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6%8C%EC%82%B0%EC%9C%A0%EA%B3%A0+%E5%AE%89%E6%88%90%E7%85%A5# *[[蘇齋先生文集]] 盧守愼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56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56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33.0000-20150908.C0701_001_00301_XXX *[[蘧庵遺稿]] 宋寅慤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蘭樵遺稿]] 李正斗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蘭溪先生遺藁]] 朴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7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498_00 *[[蘭谷遺稿 (禹錫一)]]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蘭谷遺稿 (蘇昇奎)]]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蘭谷遺稿 (鄭佶)]]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蘿谷實記]] 朴春茂 *[[蘿隱先生文集]] 呂聖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843 *[[虎溪實紀]] 李乙奎 *[[虛庵遺藁]] 鄭希良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494 *[[虛舟窩遺稿]] 金錫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46_00 *[[虹變陳戒疏中七條]] 李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86_00 *[[蛾述堂遺稿]] 黃璡 **藏於延世、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蟾齋遺稿]] 李羲老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蠶桑輯要 (李祐珪)]]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22_00 *[[衙變時日記]] *[[裁判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7_00 *[[裕昆要錄]] 陳廷益 *[[褒貶謄錄 (弘文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9868_00 *[[褒貶謄錄 (禮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79_00 *[[襄武公實記]] 金志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77 *[[襄靖公實紀]] 河敬復 *[[襟溪集]] 李鳳秀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03_00 *[[西厓集]]、[[西厓先生文集]]、[[西厓先生別集]]、[[西厓先生年譜]] 柳成龍 **原文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itemId=BT&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BT_0224B **文集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34.0000-20151117.C0703_001_0143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628.C0801_001_00112_XXX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093_00 **別集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60628.C0801_001_00117_XXX **年譜原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256 *[[西坰集]] 柳根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241A *[[西域中華海東佛祖源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79_00 *[[西岳誌]] 鄭克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369_00 *[[西峯日記]] 李時方 *[[西崖遺稿]] 李正祿 **藏於全州大學圖書館 *[[西巖遺稿]] 李震白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86A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710.0000-20090724.RICH_0845&pageNum= *[[西州集]] 曹夏望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993A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5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12_00 *[[西庫藏書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5132 *[[西征日記]]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8%A5%BF%E5%BE%81%E6%97%A5%E8%A8%98 *[[西征錄 (李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371_00 *[[西征錄 (金起宗)]] *[[西歸遺稿]] 李起浡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55A *[[西湖忠烈錄]] 申耆 *[[西溪先生文集]] 李得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20_00 *[[西漁遺稿]] 權常愼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641_00 *[[西漢詔書抄]] *[[西繡日記]] 朴來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582_00 *[[西齋集]] 任徵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45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12A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5%BF%E9%BD%8B%E9%9B%86# *[[要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717_00 *[[見山實記]] 鄭期遠 *[[見睫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A3%BC%EC%A0%9C%EB%B6%84%EB%A5%98&dataId=JSG_K2-162 *[[規堂日記]] 安炳瓚 *[[親臨摛文院講義]] 金載瓚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330_00 *[[親臨殿講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2_00 *[[親鞠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57 *[[觀山遺稿]] 朴文彬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觀生窩遺稿]] 閔彝顯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A%B4%80%EC%83%9D%EC%99%80%EC%9C%A0%EA%B3%A0 *[[角亭遺稿]] 趙翰逵 **藏於奎章閣 *[[言行錄]] 李弘臨 *[[訓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73_00 *[[訓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5_00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8%A8%93%E5%B1%80%E8%AC%84%E9%8C%84 *[[訓蒙字會]] 崔世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26_00 *[[訓諭都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54_00 *[[訥幸齋遺稿]] 李師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8%8C%ED%96%89%EC%9E%AC%EC%9C%A0%EA%B3%A0# *[[訥溪遺稿]] 禹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8%8C%EA%B3%84%EC%9C%A0%EA%B3%A0# *[[訥菴遺稿]] 呂師伯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訥菴集]] 朴旨瑞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132A *[[訥軒遺稿]] 任行宰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8%8C%ED%97%8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訥隱遺稿]] 柳光德 *[[訥齋遺稿]] 朴增榮 朴永文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68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50331.NS_0651&pageNum=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8%A5%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訥齋集續編]] 梁誠之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845 *[[詔勅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04_02 *[[詞垣英華]] 李祘 *[[詞訟類聚]] 金伯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74_00 *[[詠而齋遺稿]] 魏文德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C%9D%B4%EC%9E%AC%EC%9C%A0%EA%B3%A0# *[[試藝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1_00 *[[詩傳講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C%8B%9C%EC%A0%84%EA%B0%95%EC%9D%98 *[[詩樂和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416_00 *[[語錄解]] 南二星 宋浚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AA%9E%E9%8C%84%E8%A7%A3+%E5%8D%97%E4%BA%8C%E6%98%9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誠菴遺稿 (李洙爀)]] *[[誠菴遺稿 (韓晩裕)]]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73_00 *[[誠齋實紀]] 蔣希春 *[[誠齋遺稿]] 閔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B1%EC%9E%AC%EC%9C%A0%EA%B3%A0+%E9%96%94%E6%99%99&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課試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9_00 *[[課誦]]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4 *[[請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01_00 *[[論孟人物類聚]] *[[論孟或問精義通攷]] 宋時烈 *[[論賞賜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7_00 *[[諫言龜鑑]] *[[諫議上疏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3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0 *[[諫議公遺稿]] 宋敎明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389 *[[諫議箚子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4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971 *[[諫議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2_00 *[[諸道松禁事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57_00 *[[謄錄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79_00 *[[謄錄類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80_00 *[[謙山遺稿]] 李炳壽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ED%91%9C%EC%A0%90%EC%98%81%EC%9D%B8&dataId=HIKS_OB_F9008-01-201901 *[[謙齋集 (奇學敬)]] *[[謙齋集 (韓起翊)]] *[[謙齋集 (鄭翊東)]] **以上三皆在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 *[[講學廳日記]] *[[講筵說話]]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7_00 *[[謝五齋遺稿]] 徐宗璧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82_00 *[[謨訓輯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72_0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52 *[[謾翁遺稿]] 尹致邦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警修堂全藁]] 申緯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605A *[[警修堂詩選]] 申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12_00 *[[警庵遺稿]] 張基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2%BD%EC%95%94%EC%9C%A0%EA%B3%A0+%EC%9E%A5%EC%98%81%EA%B7%BC# *[[警齋遺稿]] 金正洙 **藏於高麗、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譯官上言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63_00 *[[議政府別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6_00 *[[議政府日記]] *[[議政府褒貶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7_00 *[[議政府謄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203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2-203-v001.pdf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4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348_00 *[[議政府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5_01 *[[讀書記]] 朴世采 *[[讀禮隨抄]] 金尙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46 *[[谷雲集]] 金壽增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85A *[[谿谷遺稿]] 金福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8%B0%BF%E8%B0%B7%E9%81%BA%E7%A8%BF *[[豊壤趙氏世譜]] 趙曮 趙寅永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0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68_00 *[[豊山洪氏族譜]] 洪象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802 *[[豊沛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81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77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1%8A%E6%B2%9B%E8%B3%93%E8%88%88%E9%8C%84# *[[豊湖遺稿]] 李瑾相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豐山世稿]] 洪奭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771 *[[豹菴遺稿]] 姜世晃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57A *[[豹谷實紀]] 池繼催 *[[貞夫人安東張氏實紀]] 貞夫人安東張氏 *[[貞武公崔先生實記]] 崔慶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B%AC%B4%EA%B3%B5%EC%B5%9C%EC%84%A0%EC%83%9D%EC%8B%A4%EA%B8%B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負喧堂遺稿]] 吳祥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153A *[[貢膳定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4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50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923_00 *[[資治通鑑綱目三編]] 張廷玉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E%90%EC%B9%98%ED%86%B5%EA%B0%90%EA%B0%95%EB%AA%A9%EC%82%BC%ED%8E%B8# *[[賈子粹言]] 賈誼 洪良浩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86_00 *[[賑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987_00 *[[賓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54_00 *[[賡載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2975 *[[賢嬪宮喪騰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8178_00 *[[賦役實總]]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252_00 *[[赤城誌]] 趙秉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08_00 *[[趙氏三世遺稿]] 趙弼鑑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6%99%E6%B0%8F%E4%B8%89%E4%B8%96%E9%81%BA%E7%A8%BF# *[[蹇菴遺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00 *[[車文節公遺事]] 車錫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791.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14_XXX *[[軍門謄錄]] 柳成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978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483_00 *[[輔德廳日記]]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44_00 *[[輿地便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185 *[[轢翁遺稿]] 李正臣 **藏於奎章閣 *[[辛亥啓下觀象監釐正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222_00 *[[辛卯重光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96_00 *[[辛壬紀年提要]] 具駿遠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35 *[[辛巳辨誣始末]]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5933_00 *[[農叟文集]] 崔天翼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E%B2%E5%8F%9F%E6%96%87%E9%9B%8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7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173 *[[農叟遺稿]] 李聞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8%BE%B2%E5%8F%9F%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農圃集]] 鄭文孚 **續集: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319794 *[[農巖先生四端七精辨]] 金昌協 *[[農政新編]] 安宗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농정신편&category=고문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530_00 *[[農談]] 李淙遠 張錫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531_00 *[[農雲遺稿 (閔致鴻)]]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6%8D%EC%9A%B4%EC%9C%A0%EA%B3%A0+%EB%AF%BC%EC%B9%98%ED%99%8D# *[[農雲遺稿 (李晋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6%8D%EC%9A%B4%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ttps://viewer.nl.go.kr/main.wviewer# **最底下的部分都是諺文版本。 *[[農齋遺稿]] 朴漢光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與慶尚北道醴泉郡味山古宅 *[[迂拙齋實記]] 朴漢柱 *[[迂窩遺稿]] 崔啓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0%EC%99%80%EC%9C%A0%EA%B3%A0+%E5%B4%94%E5%95%93%E7%BF%81# *[[迎恩慶喜錄]] 洪鳳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236 *[[迎接都監宴享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49_00 *[[迎接都監米麵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85_00 *[[迎接都監軍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3_00 *[[迎接都監雜物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55_00 *[[近思錄釋疑]] 鄭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6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33.0000-20180417.C1001_001_0006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8 *[[近思齋遺稿]] 李最煥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7%BC%EC%82%AC%EC%9E%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近齋禮說]] 朴胤源 *[[追上尊號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4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49 *[[追感皇恩編]] 元仁孫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519 *[[退修堂遺稿]] 劉漢儉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退湖遺稿]] 李貞烈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87%B4%ED%98%B8%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退溪先生喪禮答問]] 李滉 *[[退溪先生年譜]] 柳成龍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8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69_XXX *[[退溪先生文集]] 李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705_00 *[[退溪先生續集]] 李滉 李守淵 *[[退溪先生言行錄]] 金誠一 李滉 權斗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5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1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905.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3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4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51117.C0703_001_00775_XXX *[[退漁堂遺稿]] 金鎭商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01A *[[退澗遺稿]]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199911 *[[退省軒遺稿]] 鄭熙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87%B4%EC%84%B1%ED%97%8C%EC%9C%A0%EA%B3%A0# *[[退谷集]] 洪萬績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6969 *[[退軒遺稿]] 徐宗伋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1013A *[[退軒集]] 趙榮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374 *[[退高兩先生四七續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13_00 *[[逋翁實紀]] 鄭之産 *[[通信使往回時廣州府板橋站擧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8_00 *[[通信使草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7_00 *[[通信使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0_0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0_02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0_03 *[[通文館志]] 金指南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70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JSG_K2-204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82_00 *[[通鑑增刪]] 江贄 江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D%86%B5%EA%B0%90%EC%A6%9D%EC%82%B0 *[[造筆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99_00 *[[進上別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0_00 *[[進上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8_00 *[[進修楷範]] 柳雲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0%B2%E4%BF%AE%E6%A5%B7%E7%AF%84# *[[進爵儀軌]] **原文圖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8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28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6_00 **數字化原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64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375_00 *[[進饌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73 *[[進饌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2_00 *[[進香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53_00 *[[逸窩遺稿]] 全貴海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逸翁文集]] 崔希亮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68 *[[逸翁遺稿]] 李春發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逸軒遺稿]] 鄭諶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遁村遺稿]] 李集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91%94%EC%B4%8C%EC%9C%A0%EA%B3%A0+%EC%9D%B4%EC%A7%9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遂初堂先生集]] 權忭 權躋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7084 *[[遂初堂遺稿]] 柳俔 柳震泰 柳彛鉉 **藏於邊時淵家 *[[過齋遺稿]] 金正默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573A *[[道峰遺稿]] 宋養銓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道村遺稿]] 金仁璜 **藏於高麗、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道林先生遺集]] 吳以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84%EB%A6%BC%EC%84%A0%EC%83%9D%EC%9C%A0%EC%A7%91# *[[遜菴遺稿]] 金愼德 **藏於邊時淵家 *[[遠齋遺稿]] 朴喆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B%90%EC%9E%AC%EC%9C%A0%EA%B3%A0# *[[遯村遺稿]] 金萬增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615 *[[遯窩遺稿 (楊宗楷)]]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遯窩遺稿 (金東權)]] *[[遯軒遺稿]] 林炳瓚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8F%88%ED%97%8C%EC%9C%A0%EA%B3%A0# *[[遯軒集]] 李弘有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19A *[[遯齋遺稿 (趙常本)]]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遯齋遺稿 (金光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9%81%AF%E9%BD%8B%E9%81%BA%E7%A8%BF *[[遲軒遺稿]] 宋應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7%80%ED%97%8C%EC%9C%A0%EA%B3%A0+%EC%86%A1%EC%9D%91%EA%B7%9C# *[[遷園事實]] *[[遷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33_00 *[[選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380_00 *[[遺賢遺逸]]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1%BA%E8%B3%A2%E9%81%BA%E9%80%B8&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463 *[[邊例續集要]]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90_00 *[[邊例集要]]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변례집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89_00 *[[邵亭文稿]] 金永爵 **https://jsg.aks.ac.kr/dir/view?catePath=%EC%88%98%EC%A7%91%EB%B6%84%EB%A5%98%2F%EC%99%95%EC%8B%A4%2F%EA%B3%A0%EC%84%9C&dataId=LIB_1138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2%B5%E4%BA%AD%E6%96%87%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邵亭詩稿]] 金永爵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99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2%B5%E4%BA%AD%E8%A9%A9%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都正公遺稿]] 尹東魯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090722.RICH_0691&pageNum= *[[鄕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09_00 *[[鄕禮三選]] 閔泳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4%95%E7%A6%AE%E4%B8%89%E9%81%B8# *[[鄕禮合編]] 李秉模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59_00 *[[鄕藥集成方]] 盧重禮、俞孝通、朴允德等多人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7C%E9%84%95%E8%97%A5%E9%9B%86%E6%88%90%E6%96%B9 *[[鄭堂讀書記]] 周中孚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92565 *[[鄭忠壯公實紀]] 鄭熺 鄭在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4%AD%E5%BF%A0%E5%A3%AF%E5%85%AC%E5%AF%A6%E7%B4%80# *[[鄭忠武公實記]] *[[酊庵遺稿]] 李徵龍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醇庵集]] 吳載純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955 *[[醉亭遺稿]] 奉采奎 **藏於邊時淵家 *[[醉夢軒遺稿]] 金博淵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 *[[醉竹遺稿 (姜克誠)]] *[[醉竹遺稿 (金炳球)]]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71_00 *[[醉軒遺稿]] 柳賁時 *[[醉醒堂遺稿]] 鄭時衎 *[[醉隱遺稿]] 黃世基 *[[醒晩遺稿]] 庾一鉉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935.0000-20090727.RICH_0866&pageNum= *[[醒狂遺稿]] 李深源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86%92%E7%8B%82+%E9%81%BA%E7%A8%BF# *[[醒齋遺稿 (李麟鎬)]] **藏於高麗大學圖書館 *[[醒齋遺稿 (申翼相)]]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411A *[[醫方類聚]] 金禮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704 *[[重修大明曆丁卯年日食假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49_00 *[[重修大明曆丁卯年月食假令]]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51_00 *[[重刊老乞大]] 李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32_00 *[[重宰總目]] *[[重峯先生抗義新編]] 安邦俊 趙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80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24 *[[重峯先生文集]] 趙憲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6_00 *[[重訂南漢誌]] 洪敬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6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087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113_00 *[[野堂遺稿]] 柳赫然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378A *[[野塘遺稿]] 金南重 **數字化原文: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itemId=MO&gubun=book&depth=2&cate1=Z&dataGubun=%EC%84%9C%EC%A7%80&dataId=ITKC_MO_0839A *[[野翁遺稿]] 曺學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EC%95%BC%EC%98%B9%EC%9C%A0%EA%B3%A0 *[[野隱遺稿 (宋時榮)]]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野隱遺稿 (李熽)]] **被住在慶尚北道永川市的李秀昌所藏 *[[量田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32_00 *[[釐整廳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061_00 *[[金先生憂亭集]] 金克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05 *[[金公柱臣神道碑銘]] 朴宗薰 *[[金剛遊山日記]] *[[金將軍傳]]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高麗大學晩松文庫。 *[[金山公遺稿]] 趙松年 **延世大學圖書館 *[[金忠壯公遺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999_00 *[[金氏世孝圖]] 金學性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09 *[[金氏分貫錄]] 金昌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43_00 *[[金河洛陣中日記]] 金河洛 *[[金涌扈從日記]] 金涌 *[[金總理遺稿]] 金弘集 **藏於國民、高麗等大學圖書館 *[[金華遺稿]] 李知白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8%88%ED%99%94%EC%9C%A0%EA%B3%A0# *[[鈍菴遺稿]] 宋炳奎 **藏於高麗、國民等大學圖書館 *[[鋤歸子遺稿]] 鄭允諧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4%9C%EA%B7%80%EC%9E%90%EC%9C%A0%EA%B3%A0# *[[鋤漁遺稿]] 金鼎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28_00 *[[錄勳都監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857 *[[錦坡遺稿]] 朴宗良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錦山先生實紀]] 吳國華 *[[錦帶集]] 李家煥 *[[錦帶遺稿]] 李家煥 *[[錦汀遺稿]] 辛慶衍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854.0000-20150331.NS_0618&pageNum= *[[錦浦實紀]] 金是聲 *[[鍼灸經驗方]] 許任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09_00 *[[鎖院程式]]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820_00 *[[鎭安大君祠墓事實]]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099_00 *[[鑒訣]] *[[長津府解由重記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801_00 *[[開湖遺稿]] 金是柱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閑居漫錄]] 龜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D%95%9C%EA%B1%B0%EB%A7%8C%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閒居漫錄]] 鄭載崙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D%95%9C%EA%B1%B0%EB%A7%8C%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閔文忠公奏議]] 閔鎭遠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02_00 *[[閔文貞遺稿]] 閔維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554_00 *[[閫外春秋]] *[[關北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1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0_00 *[[關北邑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667_00 *[[關東日錄]] 洪仁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6194 *[[關東賔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0 *[[關西各鎭戶斂給代癸丑改釐正節目]]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69_00 *[[關西問答錄]] 李彦迪 李全仁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700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11.0000-20150908.C0701_001_00127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11.0000-20151117.C0703_001_00932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16 *[[關西日記]] 李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97%9C%E8%A5%BF%E6%97%A5%E8%A8%98# *[[關西武士試取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064_00 *[[關西賓興錄]]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63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1_00 *[[關西辛未錄]] 鄭晩錫 *[[陣中日記]] **https://db.history.go.kr/diachronic/level.do?levelId=sa_019_0030_0010_0010 *[[陪衛結束色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41_00 *[[陳說]] 韓孝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89_00 *[[陳賀差倭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10_00 *[[陵墓守護軍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74_00 *[[陶山記]] 李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2 *[[陶谷遺稿]] 李養源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陸奏約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015 *[[陸宣公奏議]] 陸贄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8364 *[[陸律分韻]] 考文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30_00 *[[陸稿手圈]]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512 *[[陽坡實紀]] 洪彦博 *[[陽坡年記]] 鄭太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2 *[[陽川許氏世稿]] 許洽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55 *[[陽泉遺稿]] 丁大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C%B2%9C%EC%9C%A0%EA%B3%A0# *[[陽洞遺稿]] 朴燦瑛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6%91%EB%8F%9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陽秋館集]] 帥機 *[[隣交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930_00 *[[隣語大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22_00 *[[隨事備錄]] **藏於奎章閣 *[[隨聞錄]] 李聞政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8%EB%AC%B8%EB%A1%9D&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雅亭遺稿]] 李德懋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49_00 **https://library.yonsei.ac.kr/search/media/url/CAT000000133031 *[[雅誦]] 朱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35_00 *[[雅軒遺稿]] 李尙苾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集慶堂頌]] 洪鳳漢 *[[雙楠亭遺稿]] 石鍾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C%8D%EB%82%A8%EC%A0%95%EC%9C%A0%EA%B3%A0# *[[難窩遺稿]] 吳繼洙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006 *[[雩潭遺稿]] 蔡得沂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0%EB%8B%B4+%EC%9C%A0%EA%B3%A0+%EC%B1%84%EB%93%9D%EA%B8%B0# *[[雲影亭遺稿]] 朴燦璿 **藏於延世、首爾、高麗、成均館等大學圖書館 *[[雲樵謾錄]] 白榮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821_00 *[[雲水堂實記]] 河潤 *[[雲江遺稿]] 金啓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87 *[[雲沙遺稿]] 姜浚馨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4%EC%82%A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雲洲遺稿]] 李元奭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雲皐遺稿]] 黃夏錫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B4%EA%B3%A0%EC%9C%A0%EA%B3%A0# *[[雲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3789_00 *[[雲谷實紀]] 李光佐 *[[雲間志略]] 何三畏 *[[雲齋遺稿 (鄭基雨)]] (搜索注意作者)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9%9B%B2%E9%BD%8B%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雷風齋遺稿]] 孟欽堯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811_00 *[[震史記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0 *[[震表]]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573_00 *[[震鑑]] *[[霞石遺稿]] 韓弼敎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霧隱朴公遺稿]] 朴桂鳳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霽峯年譜]] 高濟寅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817 *[[靈谷遺稿]] 高得宗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8%81%EA%B3%A1%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靑丘詩鈔]]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344_00 *[[靑丘風雅]] 金宗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9D%91%E4%B8%98%E9%A2%A8%E9%9B%85+%EA%B9%80%EC%A2%85%EC%A7%8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靑坡李先生文集]] 李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430&page=173 *[[靑溪倡義錄]] 梁大樸 梁慶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982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15_00 *[[靑衿錄]]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10&srchTarget=total&kwd=%E9%9D%91%E8%A1%BF%E9%8C%84&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靑逸遺稿]] 李浩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C%9D%BC%EC%9C%A0%EA%B3%A0# *[[靑邱日記]] 李晩燾 *[[靑邱詩話拾遺稿]] 徐湄 **藏於奎章閣 *[[靑邱野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405_00 *[[靑陸集]] 金德謙 *[[靑霞紫雲館遺稿]] 李璡秀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D%95%98%EC%9E%90%EC%9A%B4%EA%B4%80%EC%9C%A0%EA%B3%A0# *[[靑風世稿]] 金鍾厚 金克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598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9D%91%E9%A2%A8%E4%B8%96%E7%A8%BF# *[[青萊續史]] 朱里 魯人龍 吳重熹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5497 *[[靖社桭武兩功臣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81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4582_00 *[[靜友堂實記]] 曺致虞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靜友堂實記# *[[靜嘯齋存草]] 董斯張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884 *[[靜窩遺稿]] 金裕慶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A0%95%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靜軒瀛海處坎錄]] 趙貞喆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222 *[[靜齋實紀]] 曺尙治 *[[鞫廳日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26 *[[韋堂遺稿]] 曺龍燮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C%84%EB%8B%B9%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韋菴先生詩錄]] 金相岳 *[[韓史綮辨]] 李炳善 孟輔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98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43 *[[音律節略考]] 潘繼善 *[[韻會玉篇]] 崔世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49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450_00 *[[響山日記]] 李晩燾 **數字化原文: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etId=5&totalCount=5&itemId=sa&synonym=off&chinessChar=on&page=1&pre_page=1&position=0&levelId=sa_062&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9%9F%BF%E5%B1%B1%E6%97%A5%E8%A8%98&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9%9F%BF%E5%B1%B1%E6%97%A5%E8%A8%98&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 *[[順敬堂遺稿]] 李挺坤 **藏於碧珍李氏大宗會 *[[順窩遺稿]] 安景禕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88%9C%EC%99%80%EC%9C%A0%EA%B3%A0# *[[頤居遺稿]] 李龜祥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053_00 *[[願醉堂遺稿]] 魏道純 **藏於首爾、延世等大學圖書館、高麗大學圖書館所藏的《魏氏世稿》的一部分 *[[類苑叢寶]] 金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225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006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002_00 *[[顧菴遺稿]] 鄭雴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3%A0%EC%95%94%EC%9C%A0%EA%B3%A0+%EC%A0%95%EB%A6%BD# *[[顯宗大王行狀]] 南九萬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144_00 *[[顯忠祠誌]] 白鳳奭 *[[風泉遺響]] 宋奎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490_00 *[[風泉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0935_00 *[[風玉軒遺稿]] 趙守倫 **國民大學圖書館 *[[龍飛紀略]] 吴朴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79747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9%BE%8D%E9%A3%9B%E7%B4%80%E7%95%A5 *[[養心軒遺稿]] 梁聖麟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養正齋遺稿]] 李福謙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養浩堂日記]] *[[養眞堂遺稿]] 河萬里 **藏於高麗、延世等大學圖書館 *[[養窩集]] 李世龜 *[[馬島日記]] 柳濬根 *[[驪興閔氏族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169_00 *[[驪興閔氏派譜]]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1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019_00 *[[高宗實錄資料原簿]]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633 *[[高宗純宗實錄資料]]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2 *[[高嶺里祈稔閣賡載軸]] 徐命膺 正祖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54 *[[高靈申氏世稿續編]] 申潛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905_00 *[[高靈誌]] 李斗勳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157_00 *[[高麗名臣傳]] 南公轍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673_00 *[[鬱陵島檢察日記]] 李奎遠 *[[魯史零言]] 李恒福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108 *[[魯巖遺稿]] 劉命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46 *[[魯認錦溪日記]] 魯認 *[[鳳下遺稿]] 申瀏 *[[鳳南日記]] 邊萬基 *[[鳳山郡輿地誌]] *[[鳳洲遺稿]] 兪榥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89 *[[鳳溪先生逸稿]] 洪世恭 洪學鍾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B4%89%EA%B3%84%EC%84%A0%EC%83%9D%EC%9D%BC%EA%B3%A0# *[[鳳麓集]] 金履坤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85 *[[鵝山遺稿 (丁好敏)]]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鵝山遺稿 (權行夏)]] **藏於慶尚北道奉化郡奉化邑酉谷里安東權氏宗家 *[[鶴坡遺稿]] 鄭致龜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D%95%99%ED%8C%8C%EC%9C%A0%EA%B3%A0# *[[鶴巖遺稿]] 柳夢鼎 **藏於奎章閣、高麗大學圖書館 *[[鶴广遺稿]] 宋相泰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延世大學圖書館 *[[鶴皐遺稿]] 李時徹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320_00 *[[鶴西遺稿]] 趙秉相 **藏於慶尚北道醴泉郡趙東翰家 *[[鹿裘石室集]] 梅鼎祚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3702 *[[麗史提綱]] 兪棨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9 *[[麗朝忠烈錄]] 蔡東設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620 *[[麗朝王陵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886_00 *[[麗顯陵誌]] *[[黃坡遺稿]] 崔愼之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黃海兵營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2_00 *[[黃海水亞營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2668_00 *[[黃海水營啓報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801_00 *[[黃海監營狀啓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07_00 *[[黃海監營關牒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5131_00 *[[黎湖先生年譜]] 朴綏源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86 *[[默吾遺稿]] 李明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1202_00 *[[默和堂遺稿]] 吳永圭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5%ED%99%94%EB%8B%B9%EC%9C%A0%EA%B3%A0# *[[默所齋遺稿]] 宋仁慶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默窩遺稿 (李慶泰)]] *[[默窩遺稿 (李圭彩)]]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5%EC%99%80%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默軒遺稿]] 金載一 *[[默隱遺稿]] 李鼎新 *[[默齋日記]] 李貴 安邦俊 **數字化原文: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VJ_G002+JSG+KSM-XG.1535.0000-20181130.D50101-DES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5871 *[[默齋遺稿 (李鼎圭)]] **藏於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默齋遺稿 (韓慶元)]]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B%AC%B5%EC%9E%AC%EC%9C%A0%EA%B3%A0+%ED%95%9C%EA%B2%BD%EC%9B%9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龍仁李氏族譜]] 李參鉉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28_00 *[[龍城府邑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7499_00 *[[龍城志 (房斗天)]] **https://kyudb.snu.ac.kr/book/text.do?book_cd=GK17402_00 *[[龍城志 (李志昇)]]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E44146_00 *[[龍城續誌]] **第三冊以後: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9_00 *[[龍城舊誌]] **第一到第二冊: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H00089_00 *[[龍堂誌]] 金魯奎 吳在英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279 *[[龍山遺稿 (奇弘衍)]] **http://db.hiks.or.kr/trpj/node.do?itemId=trpj&gubun=pj&depth=2&upPath=표점영인&dataId=HIKS_OB_F9008-01-202107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A9%EC%82%B0%EC%9C%A0%EA%B3%A0+%EA%B8%B0%ED%99%8D%EC%97%B0# *[[龍山遺稿 (李燾)]] **藏於啟明大學圖書館 *[[龍巖遺稿]] 宋光井 **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 *[[龍泉遺稿]] 權鼎鉉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073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067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A9%EC%B2%9C%EC%9C%A0%EA%B3%A0&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龍洞宮謄錄]]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9573_00 *[[龍淵金鼎奎日記]] 金鼎奎 **https://search.i815.or.kr/main/moreSojangSearchList.do?searchOption=%EC%A0%84%EC%A0%81%EB%A5%98&searchWord=%EA%B9%80%EC%A0%95%EA%B7%9C *[[龍灣聞見錄]] 鄭琢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881_00 *[[龍灣誌]] 金應洙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079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10_00 *[[龍灣遺稿]] 金友尹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C%9A%A9%EB%A7%8C%EC%9C%A0%EA%B3%A0# *[[龍興聖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1790_00 *[[龍蛇日記]] 李魯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M.1915.0000-20090714.AS_BC_165&pageNum= *[[龍谷遺稿]] 金有慶 **藏於住在首爾的金基喆 *[[龍隱遺稿]] 金俊炯 **藏於延世大學圖書館 *[[龜城公實紀]] 全尙毅 **藏於嶺南大學圖書館 *[[龜城城役誌]]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223_00 *[[龜峯先生遺集]] 權德麟 權零星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BE%9C%E5%B3%AF%E5%85%88%E7%94%9F%E9%81%BA%E9%9B%86&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龜巖遺稿 (權培)]] **藏於誠庵古書博物館 *[[龜巖遺稿 (黃履正)]]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A%B5%AC%EC%95%94%EC%9C%A0%EA%B3%A0+%ED%99%A9%EC%9D%B4%EC%A0%95# *[[龜村遺稿]] 李溟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1633_00 *[[龜溪遺稿 (李安迪)]]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BE%9C%E6%BA%AA%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龜溪遺稿 (金榮洛)]]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pageNum=1&pageSize=30&srchTarget=total&kwd=%E9%BE%9C%E6%BA%AA%E9%81%BA%E7%A8%BF&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 ***注意作者!! *[[龜潭實記]] 鄭仁濬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mainSrchField=1&kwd=龜潭先生實記 *[[龜菴擬政內外案]] 金濟學 **http://kostma.korea.ac.kr/dir/viewIf?uci=RIKS+CRMA+KSM-WC.0000.0000-20140423.TOYO_1675 *[[明成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司甕院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3 *[[明聖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2 *[[哲仁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1 *[[孝定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0 *[[貞純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69 *[[仁元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68 *[[仁顯王后王妃嘉禮謄錄]] 朝鮮稽制司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67 *[[淑善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嘉禮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5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52 *[[福溫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4 *[[明溫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42 *[[明安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39 *[[德溫公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31 *[[和協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6 *[[和平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嘉禮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5 *[[和柔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4 *[[和緩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3 *[[和吉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30 *[[淸衍郡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27 *[[淸璿郡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26 *[[義和君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05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989_00 *[[恩全君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703 *[[王世子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9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2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83 *[[王世孫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75 *[[慶嬪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14 *[[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2600 *[[和順翁主嘉禮謄錄]] 朝鮮禮曹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83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94338 *[[醫鈔類編]] 翁藻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9%86%AB%E9%88%94%E9%A1%9E%E7%B7%A8 *[[釋氏六帖]] **http://tripitaka.cbeta.org/B13n0079 *[[國朝寶鑑監印廳儀軌]]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5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87 *[[御製祖訓]] 李昑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3436_00 *[[華城奉壽堂進饌賡載軸]]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9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922 *[[寶鑑纂輯廳賡載軸]] 李祘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10 *[[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 李祘 徐有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7 *[[健陵誌]] 南廷哲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13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0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407 *[[同文考略續]] 朝鮮司譯院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4090_00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srchTarget=total&pageNum=1&pageSize=10&kwd=%E5%90%8C%E6%96%87%E8%80%83%E7%95%A5 *[[同文考略]] 朝鮮司譯院 **數字化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2498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R34089_00 *[[護産廳日記]] 朝鮮護產廳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3619 *[[乾象通鑑]] 李季 宋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78961 futelew0iukr4hi1tez8af0ypcvltg5 Talk: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1 1136408 2485288 2309535 2024-10-31T12:24:56Z Zy26 1268 Zy26移动页面[[Talk:國內和平協定]]至[[Talk: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2309535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報》 |source= [https://archive.org/details/renminribao-1949.04.22/mode/1up?view=theater Internet Archive]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75%.png]]<!-- 完成度,25%:这表示不能保证文章的任何部分可靠,还没有进行过校对或格式化,或者文章还不完整。50%:文章已经完整并经过了格式化,但是仍然有错误或需要进一步格式化。75%:文章已经相当可靠,而且也充分格式化,而且有详细的来源信息。文章已经相当可靠,而且也充分格式化,而且有详细的来源信息。100%:文章已经被几个用户校对,并且对照了所有可靠的参考版本。这篇文章非常可靠。-->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nkabkhjyk06204hd57v2o0l4qmaf4kl Page:官話講義 J8IxAQAAMAAJ.pdf/63 104 1140364 2485636 2323308 2024-11-01T05:35:24Z Fish bowl 39676 change style 248563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愛嘅:要的 ;嚟:來 ;真係:當眞 ;而家:此刻或現在或如今均可 ;邊處:那裏(那字要讀上聲) ;𱒲處:那裏(那字要讀去聲) ;𠵱處:這裏<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三裏字又可將塊字代講塊字去聲上聲均可</dt> ;喐:動 ;寫緊:寫開 ;抖一抖:歇一歇 ;唔好去:不要去 ;唔准去:不許去 ;墨硯:硯台 ;律囉:滑車子 ;尾:尾羓 ;咁樣:這樣 ;點樣:怎樣 ;齊黑:霎黑 ;落更:定更 ;唔好講:不要講 ;究竟:到底 ;避埋:閃開 ;難睇:難看 ;唔舍得:舍不得 ;貴得啲:貴得一點<noinclude></noinclude> ovjt93ak17w2khm9l0j5owtput64gab Page:官話講義 J8IxAQAAMAAJ.pdf/97 104 1140559 2485635 2323891 2024-11-01T05:34:48Z Fish bowl 39676 change style 248563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五:經魁手 ;對手:對照 ;六拿:祿位 ;久長:快來<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卽俗云字字深嘅猜法</dt> ;一定恭喜拿:一品當朝呀 ;二个度度拿:二氣二氣呀 ;三星公拿:三元及第呀 ;四雄四四拿:四季發財呀 ;五:五子登科呀 ;六就六拿:祿位高升呀 ;七潮潮潮拿:七子桃花呀 ;八皮馬馬拿:八仙飄海呀 ;九个九九拿:快來快來呀 ;開得晒拿:全福壽呀 ;{{*|以上係尋常猜法}}:發財一點 ;全福壽福壽全:頭品頂戴 ;發財二氣:全福壽照上二氣二氣 ;發財三呢:全福壽照上三元 ;發財四季:全福壽照上四季四季 ;五:全福壽照上五子登科 ;發財六呢:全福壽照上祿位 ;發財七呢:全福壽照上七子七子 ;發財八喎:全福壽照上八馬八馬 ;發財九喎:全福壽照上快來 ;發財開清:全福壽照上全福壽<noinclude></noinclude> 2r2xvys8fpz0bxo7c9mxt8fw5ex036h Page:官話講義 J8IxAQAAMAAJ.pdf/98 104 1140560 2485634 2484119 2024-11-01T05:34:27Z Fish bowl 39676 change style 248563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即俗云梅花間竹嘅猜法</dt> ;瞞住佢:瞞倒他 ;布政司:藩台 ;手鬆:鬆活 ;鹽運司:運台 ;擠入荷包:放下懷裏 ;按察司:臬台 ;鷄行:娘鷄 笋鷄 ;提學司:提學司 ;總督:制台 ;道:道台 ;巡撫:撫台 ;府:知府 ;縣:知縣 ;大南門:大南門 ;將軍:將軍 ;小南門:小南門 ;唔够使:不够用 ;大東門:大東門 ;唔識人意思:不懂眼 ;大北門:大北門 ;捉倒隻老鼠:捉倒一個耗子 ;西門:西門 ;痕:癢 ;文明門:文明門 ;好痕:癢不過<noinclude></noinclude> kqnqcjjr40ghoaeo3y37eprcbxadm3s User:Midleading/最近编辑页面 2 1141139 2485669 2484832 2024-11-01T08:13:38Z Midleading 47637 更新最近编辑页面 2485669 wikitext text/x-wiki * [[觚賸]] * [[清史稿]] * [[觚賸續編]] * [[滄洲先生遺稿 (金益熙)]] * [[梧灘集]] * [[丹邱遺稿]] * [[雩沙集]] * [[荷谷先生集]] * [[愼獨齋先生遺稿]] * [[鳴臯集 (鄭榦)]] * [[花浦遺稿]] * [[栢谷先生集]] * [[松坡集 (李海昌)]] * [[鶴谷集]] * [[一峯集 (趙顯期)]] * [[村隱集]] * [[三秀軒稿]] * [[魏氏家藏方]] * [[退憂堂集]] * [[壽峴集]] 4t3apsy2h3ch4rncwoaouz3k00nz999 Page: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0年第五号.pdf/93 104 1171710 2485670 2472294 2024-11-01T08:19:46Z Zy26 1268 248567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Div col|cols=2}}</noinclude>等距离的点,其中均须各有一点位于大五角星中心点与以上四个圆心的各联结线上。然后用构成大五角星的同样方法,构成小五角星。此四颗小五角星均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点。 {{gap}}(三)国旗之通用尺度定为如下五种,各界酌情选用: {{gap}}甲、长288公分,高192公分。 {{gap}}乙、长240公分,高160公分。 {{gap}}丙、长192公分,高128公分。 {{gap}}丁、长144公分,高96公分。 {{gap}}戊、长96公分,高64公分。 <noinclude>{{Div col end}}</noinclude> ==国 旗 制 法 图 案== {{dhr}} [[File: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400px|居中]] {{dhr|0em}} [[Fil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制法图案分解图.svg|400px|居中]] {{nop}}<noinclude></noinclude> g897chrswuxl7itk7l6q0bf64p0mkqa Page:SSID-10007124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匯編 1949-1950.pdf/43 104 1171767 2485630 2461432 2024-11-01T05:22:54Z Zy26 1268 248563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Zy26" /></noinclude> {{h1n|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 {{date|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 {{ti/s}} 一、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爲北京。 二、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爲一九四九年。 三、全體一致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爲國歌。 四、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爲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ti/e}}<noinclude></noinclude> d9g58zuraskes7sukoe3f2iq4vsav9m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6 104 1172347 2485346 2472341 2024-10-31T14:35:5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跋<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i8bqz8oc1tejpvd7wvmcumprckbst30 2485358 2485346 2024-10-31T14:41:35Z Liouxiao 45549 248535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目錄<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2ln9e650xqb2zznaqhuhsztg8s2143b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7 104 1172349 2485347 2472448 2024-10-31T14:36:0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47pdj2a1lu0clyvna6cn8z7faq4fpst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21 104 1172353 2485360 2472450 2024-10-31T14:43:51Z Liouxiao 45549 248536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意從古爲仁皆本是   送⼈有感 寓物詩⼼與⽇長形形色⾊倍⽣光我有良媒成癢 使微醺紅玉滿⾦鐺   謹次朱夫⼦求放⼼詩 活物捨亡猶放鷄随時乍出奪扵私喚醒眞是操持 法纔敬翻然反在兹   戒兒詩 當年爲學擬倍㓛授受之間爾我同溫故知新如許 法孜孜不忘⼀⼼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hq39naan5km6fgpvpbawn5olsqzp9q6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2 104 1172404 2485362 2472478 2024-10-31T14:48:39Z Liouxiao 45549 248536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龍馬出河⽽伏羲畫卦開物⽽成務神龜出洛而⼤ 禹範疇⽴政⽽叙倫修道⽴教⽽裁成天地之道也 教化百姓⽽輔相天地之宜也繼天⽴極之妙爲如 何哉  明德是何物耶有曰合⼼性之名則是⼼性具扵  明徳耶明德⼀是⼼性耶有曰知覺是明德則謂  其理歟氣歟⽿⽬口⿐亦具明徳耶⽗⼦君臣上  獨具明徳耶明德之爲何物何樣可以軆認⽽朋  言歟 ⼼綂性情⽽光明正⼤者是謂明德則明德之爲何<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4mxbhuqm308irbjawjikwa1cu3xfdmt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4 104 1172406 2485363 2472472 2024-10-31T14:48:58Z Liouxiao 45549 248536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身之所具也⽗⼦君臣身之所接也吾之明德已明 然後其於⽿⽬⿐口各盡其當肰之則其於⽗⼦君 臣各盡其當然之理則在⼀身⽽明德明扵⼀身矣 在⼀國⽽明德明扵⼀國矣朱夫⼦明明德詩曰蕩 除泥滓泉斯潔拭拂塵埃鏡乃明然則⾸所云⼼綂 性情光明正⼤者果非何物何樣之體認明⾔耶  不曰誠情⽽曰誠意何歟情意之别可詳⾔歟 情無偽爲⽽意有僞爲故不曰誠情⽽必曰誠意情 是性之發⽽無虛僞也意是⼼之發⽽有虛偽也闖 然發出⽽無所施⼯者情也商量運⽤⽽有所施⼯<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8v7t4wlof3y7v4s0grrgvi17mf0goqy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5 104 1172407 2485361 2472471 2024-10-31T14:45:24Z Liouxiao 45549 248536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者意也朱夫⼦所謂情如舟⾞意如⼈使那舟⾞者 最精詳也  不曰修身齊家曰身修家齊不曰格物致知而曰  物格知至者亦有精義歟此章句必置功效之下  何歟 但⾔其功效⽽不⾔其⼯夫修身齊家格物致知是 ⼯夫也身修家齊物格知至是㓛效也上節曰欲齊 其家先修其身者逆推⼯夫也下節曰物格⽽后知 至者順推功效也章何之必置功效之下者不⾜多 辨矣<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3ekcmb946t9qxpf9m1wx1q2pu87mmwz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法院(2016)浙1181刑初286号刑事判决书 0 1177135 2485657 2478471 2024-11-01T07:17:58Z SuperGrey 50034 248565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法院<br><BIG>刑 事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16)浙1181刑初286号 |year = 2017 |month = 1 |day = 19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判决书 |notes = }} 公诉机关龙泉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胡某,男,汉族,小学文化,某车行老板。因本案于2016年8月19日被龙泉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9月13日被逮捕。现羁押在龙泉市看守所。 辩护人张小青,浙江金铿律师事务所律师。 龙泉市人民检察院以龙检公诉刑诉〔2016〕294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胡某犯寻衅滋事罪,于2016年12月19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龙泉市人民检察院指派代理检察员俞丽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胡某及其辩护人张小青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2016年5月份以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QQ(账号为11×××29,网名为“八颗牙齿晒太阳[●]”)先后创建多个群名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大日本皇军军部”等QQ群,并将群设置为公开状态以吸引社会网友入群。期间,胡某为寻求精神刺激伙同群内成员多次在QQ群内发表亲日辱华言论,辱骂中国人,并发送丑化国家主要领导人形象的图片,具体事实如下: 1.2016年5月14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账号为11×××29的QQ创建名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的QQ群,后将该群名改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3”。建群后,胡某多次在群内发表辱骂中国人的言论,如“你们中国人就是垃圾”、“杀光中国人人人有责从娃娃杀起”等;同时还在群内多次发送丑化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侮辱国家领导人。 2.2016年5月23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号码为11×××29的QQ创建名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的QQ群。建群后,胡某多次在群内发表辱骂中国人的言语,如“中国男人都是吃日本大便长大的”、“猪狗不如的中国人”、“你们中国人永远的是日本人脚下的一坨屎”等;同时还在群内多次发送丑化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侮辱国家领导人。 3.2016年7月5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号码为11×××29的QQ创建名为“日本是中国祖宗”的QQ群,后将该群名改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建群后,胡某多次在群内发送丑化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侮辱国家领导人。 4.2016年8月12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号码为11×××29的QQ创建名为“大日本皇军指挥中心”的QQ群,后将该群名改为“大日本皇军军部”。 5.2016年8月12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号码为11×××29的QQ创建名为“日本是中国祖宗2”的QQ群,后将该群名改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建群后,胡某多次在群内发表辱骂中国人的言论,如“中国狗真是畜生”、“垃圾国旗”等;同时还在群内多次发送丑化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侮辱国家领导人。 6.2016年8月17日,被告人胡某使用其号码为11×××29的QQ创建名为“日本是中国的祖宗3”的QQ群,后将该群名改为“大日本是中国人的祖宗”。 另查明:2016年8月19日,被告人胡某主动到龙泉市公安局剑池派出所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2016年10月17日,经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法医精神病鉴定,被告人胡某作案时无精神病,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上述事实,被告人胡某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亦无异议,并有被告人胡某的供述与辩解;证人胡某、柳某、项某的证言;受案登记表、扣押决定书、扣押清单、证据保全决定书、证据保全清单、归案经过、归案说明、情况说明、户籍信息;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法医精神病鉴定意见书;搜查笔录、提取笔录、提取照片、辨认笔录;电子证物检查工作记录、涉案QQ群聊天记录及图片光盘4张等证据证实,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胡某利用信息网络多次辱骂中国人,发表亲日辱华言论并发送大量丑化辱骂中国人及国家领导人的图片,破坏社会秩序,情节恶劣,其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胡某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辩护人提出的上述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本院予以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胡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6年8月19日起至2019年2月18日止)。 二、扣押在案的电脑主机一台(Berry牌)、手机一部(UOOGOU牌)予以没收,由龙泉市公安局依法处理。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直接向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两份。 {{Right|审 判 长  杨 娟 代理审判员  颜海滨 人民陪审员  方争鸣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九日 代 书 记 员  雷雨晴}} {{PD-CN}} 3br9as206ompq0591qpr1do6vb6qhzk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浙03行终313号行政判决书 0 1178062 2485658 2480435 2024-11-01T07:19:47Z SuperGrey 50034 24856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br><BIG>行 政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17)浙03行终313号 |year = 2017 |month = 11 |day = 1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判决书 |notes = }} 上诉人(原审原告)张小孩,女,1973年11月9日出生,汉族,住浙江省平阳县。 委托代理人何兵,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周海洋,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苍南县公安局,住所地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江滨路128号。 法定代表人汪泽斌,局长。 出庭应诉负责人张立吕,常务副局长。 委托代理人孙海芬,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瞿韶军,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张小孩因诉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治安行政处罚及行政赔偿一案,不服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2016)浙0381行初81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7年7月18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同年8月3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张小孩及其委托代理人何兵,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的常务副局长张立吕及其委托代理人孙海芬、瞿韶军到庭参加诉讼。因案情复杂,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浙行延字第562号批复同意,本案审理期限延长至2018年1月18日。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判认定:2016年6月2日上午,张小孩至苍南县人民法院旁听张启双等16名被告人涉黑一案,庭审中张启双等陈述苍南县公安局在办案中存在刑讯逼供。同年8月10日、11日,张小孩通过手机,在其微博名为“齐安娜含羞草-7087”的新浪微博账号上转发该案辩护律师的微博,内容为:#温州中院二审张启双等16人黑社会假案#【1.法官陈民城犯了不该犯的错】就辩护人对苍南县公安局大规模对嫌疑人刑讯逼供制造虚假有罪供述且不提供同步讯问录音录像的质疑,苍南县法院审委会委员、刑庭庭长、审判长陈民城说“有辩护人提出对涉黑案件(讯问)必须录音录像,是针对可能判处死刑或重大案件,考虑到部分人员仅起到帮忙作用,是可以不录音录像”。如果陈法官真不了解法律规定的话,或许可以原谅(资深刑事法官怎能不了解呢?),但在开庭前,已经有多位律师书面申请调取同步录音录像并充分说明了涉黑案件讯问必须有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律依据,但其作为审判长却当庭为侦查机关没有提供全部录音录像找托词,这是什么性质呢?@苍南法院@温州法院@之江天平@浙江检察@温州检察@最高人民法院。并加上两条批注,内容为:1.“苍南公安、检察院、法院玩弄中国法律,没有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乱戴帽子于张启双等十多位无辜青年,苍南公安为自己表功而乱判,乱加罪,甚是刑讯逼供,这不是另一个文强和王立军吗?大家帮忙转发起来。”2.“@温州市公安局@浙江省公安局@浙江人民法院@浙江高检@苍南草根网,苍南公安局办案人员扬言:自己是有证的黑社会!你自认倒霉吧!我们局长要搞你!没办法!为了自己的政绩就能如此猖狂!导致多名被告人自杀,抢救!受伤!更嚣张的是能在苍南人民医院特殊病房逼供!!!!求转发!求明察!”。该两条信息的点击浏览数分别为138次和204次。同年8月11日,苍南县公安局发现上述微博,以治安案件立案,于同年8月15日12点40分传唤张小孩到案,对其手机进行检查并保全,通过该手机登陆入网,对上述批注及转发内容进行拍照确认,并对其谈话询问。张小孩对以上微博转发时加以批注的行为均予以承认,称批注的内容来源于庭审犯罪嫌疑人的陈述,以为是真实的,故予以加注。同年8月16日,苍南县公安局告知拟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幅度,并告知张小孩享有陈述和申辩权,其当场表示不提出陈述和申辩。同日,苍南县公安局作出苍公(治安一)行罚决字〔2016〕13825号行政处罚决定,给予张小孩行政拘留4日的行政处罚,并于当日将其送至苍拘留所执行行政拘留。 原判认为:一、关于苍南县公安局是否具有案件管辖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规定,治安案件的管辖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规定,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违法行为地应包括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本案的违法结果地包括苍,因此苍对本案具有管辖权。二、关于苍南县公安局涉案处罚程序是否违法。1.受案审批是否合法。本案受案审批表为内部电子审批格式,已经完成电子审批,不存在未经审批的情形。2.苍南县公安局应否回避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一条规定,治安案件的回避仅限于公安机关负责人及办案人员的个人回避,并无规定办案单位的回避。本案经办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已经告知张小孩回避的权利,因其表示不予回避,故其提出苍南县公安局应予以回避的理由不予支持。3.传唤是否合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五十三条规定,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的,经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苍南县公安局传唤张小孩已经依法审批。审批时传唤证上填写的时间、地点为到案时间和到案地点,并非传唤证的有效期限,张小孩称传唤证已失效的理由不予采纳。4.关于权利告知是否合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行为人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处罚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苍南县公安局向张小孩作出权利告知,不仅包括事实、理由、处罚依据,并且明确其行为属情节较轻,且告知行为已确保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权,符合法律规定。5.关于保全和检查程序问题。法律没有规定检查和保全的顺序,苍南县公安局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保全和检查并不违反法律规定。至于在检查审批表里出现了证据保全清单,证据保全审批表里出现手机检查笔录,为操作上的瑕疵,并未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6.关于手机检查是否合法。检查证由张小孩签名并注明检查时间为2016年8月15日18时25分,与检查笔录上记载的检查时间一致。检查笔录及照片均由张小孩签名确认,该时间应认定为检查时间。张小孩认为照片上反映的手机上的时间为实际检查的时间,不能反映真实的时间,其认为检查笔录不真实不合法的意见不予以采纳。7.关于苍南县公安局是否及时进行询问。苍南县公安局延长传唤并不违反相关规定,并在传唤期间进行询问查证,程序合法。张小孩认为延长传唤时间无法定理由以及传唤拖延,理由不予采纳。8.张小孩提出处罚未生效予以执行问题,属于涉诉处罚的执行问题,非本案审理范围。三、关于涉案处罚行为实体处理是否正确。张小孩系被告人张启双的亲属,历经庭审旁听,知悉司法机关正在审查张启双一案是否存在非法证据问题,应明知诉讼程序会对张启双一案中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给出终局结论,却在他人发布的有关庭审评论的微博上加上针对公、检、法三家的歪曲事实、带有攻击性言论的批注并予以转发,其称内容来源于庭审中各刑事被告人关于遭受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陈述,但其批注中并非就庭审过程的信息进行描述,而是直接针对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内容进行描述,显已超出“喊冤”的范围以及言论自由的必要界限,其目的是为了制造舆论,给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主观上并非善意。网络空间虚拟但完全开放,浏览主体不特定,范围极其广泛,一旦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上述批注,其影响难以控制,张小孩所发内容已经产生一定的浏览量,贬损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涉诉处罚行为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得当、程序合法、量罚得当,张小孩主张其行为并没有违反该法条规定,而是依法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和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批评、控告权,该意见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采纳。张小孩要求撤销涉诉处罚决定的请求应当予以驳回。行政赔偿须以行政行为违法为前提,故张小孩要求赔偿的请求于法无据,也应予以驳回。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判决:一、驳回张小孩要求撤销苍南县公安局作出的苍公(治安一)行罚决字〔2016〕第13825号行政处罚决定的诉讼请求;二、驳回张小孩要求苍南县公安局赔偿其人身自由赔偿金及代理律师的差旅费用的诉讼请求;三、案件受理费50元由张小孩负担。 上诉人张小孩诉称:一、被诉行政处罚行为程序违法。1.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不具有本案治安处罚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规定,治安处罚案件应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包括违法行为发生地和违法行为人居住地。本案中,上诉人居住地及涉案行为发生地均为平阳县,不属于苍行政辖区范围,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依法不具有本案治安处罚管辖权。原判将违法行为地扩大解释包括违法结果发生地,并据此认定被上诉人享有本案治安处罚管辖权,适用法律错误。2.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违反自行回避原则。《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申请。上诉人转发涉案微博并评论的内容系批评苍南县公安局的执法行为,无论是否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但均与苍南县公安局有利害关系,由其调查处理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性。被上诉人负责人及办案人民警察未根据上述规定自行提出回避申请,程序违法。苍南县公安局以上诉人明确不申请上述人员回避为由主张其无需自行申请回避,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3.本案传唤程序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五十三条规定,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应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涉案传唤证签发的传唤时间为2016年8月11日20时00分,被上诉人于同月15日持该传唤证传唤上诉人,系使用失效传唤证传唤当事人。4.询问查证超过法定期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治安处罚案件,询问查证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的,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涉案行为虽有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但案情简单,上诉人于2016年8月15日12时40分被传唤到案,被上诉人至同日18时25分才开始询问,时间长达近二十四小时,期间近六小时上诉人人身自由被限制,违反法定程序。二、被诉行政处罚行为定性错误。1.上诉人主观上没有扰乱公共秩序的故意。上诉人转发涉案微博并评论,系认为其弟张启双案属冤假错案,希望通过微博引起社会关注,对该案二审进行舆论监督并依法审判,主观上没有扰乱公共秩序的故意。2.上诉人未实施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上诉人在旁听张启双涉黑案庭审中获知“刑讯逼供”等信息后发表评论,系行使宪法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即使与事实有出入,亦属于“误断事实”,而非捏造事实,客观上没有实施以散布谣言方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3.涉案行为未造成公共秩序被扰乱的后果。扰乱公共秩序必须导致公共秩序被扰乱或可能被扰乱的危险。涉案微博阅读量仅138次,转发数为0,不存在公共秩序被扰乱的可能,现被上诉人亦未提供证据证明已造成现实公共秩序被扰乱的后果。综上,上诉人张小孩行为不构成违反扰乱公共秩序的治安管理行为,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予以行政处罚错误。请求撤销原判及被诉行政处罚行为,并赔偿上诉人人身自由赔偿金969.20元和代理律师差旅费用。 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辩称:一、被诉行政处罚行为程序合法。1.被上诉人对涉案违法行为依法具有管辖权。上诉人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结果发生地在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的规定,被上诉人依法具有本案治安处罚管辖权。2.被上诉人不存在应当自行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形。法定的回避均是针对有利害关系的执法人员,而非办案单位。上诉人以涉案转发微博及评论内容明显与被上诉人存在利害关系为由,要求办案机关负责人和办案人民警察回避,实际系要求办案机关回避,缺乏法律依据。3.本案传唤程序合法。涉案传唤证经被上诉人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告知传唤原因、依据。被上诉人依此传唤上诉人到案,在传唤证上填写到案、离开时间并签字确认,传唤程序合法。传唤证显示的到案时间并非有效期,因传唤证未及时送达,导致被上诉人晚于传唤证指定时间到案,此并不影响传唤行为本身效力。4.询问查证时间符合法定要求。本案案情复杂,且有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对询问查证时间予以延长,但并未超过二十四小时,符合法律规定。二、被诉行政处罚行为定性正确。上诉人转发他人微博并加入批注,内容未经司法机关裁判确认,主观上存在虚构的故意,希望通过网络扩散、传播引起众多网友浏览,借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审判,致使民众误认为苍南政法系统玩弄中国法律、制造冤假错案、刑讯逼供,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社会公共秩序。被上诉人认定上诉人扰乱公共秩序,并决定予以处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各方当事人在一审诉讼中提供的证据均已随卷移送本院,在二审诉讼中均未向本院提供新的证据。 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提供的检查证、检查笔录及照片落款时间均为“2016年8月15日”,并经张小孩本人签名确认,上诉人对上述落款时间及其签名的真实性亦无异议,可以证明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于2016年8月15日对上诉人手机进行检查并拍照固定证据的事实。原判认定“2016年8月15日12点40分传唤张小孩到案,对其手机进行检查并保全,通过该手机登陆入网,对上述批注及转发内容进行拍照确认,并对其谈话询问”,并无不当。上诉人张小孩以上述证据落款时间系依被上诉人要求倒签为由主张苍南县公安局实际于次日对其手机进行检查并取证,但未提供充分证据予以证实,本院不予采信。原判认定的其他事实有证据证实,且双方当事人均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根据各方陈述和庭审查明的事实,本案主要争议焦点如下:一、苍南县公安局有无涉案治安处罚管辖权。二、被诉行政处罚行为定性是否正确。三、被诉行政处罚行为程序是否合法。四、上诉人赔偿请求能否成立。 关于焦点一。1.治安案件的管辖应当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治安案件的管辖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13年1月1日施行,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09年修正)属于特别和新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治安案件的管辖应当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即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2.违法行为地应当包括违法行为结果地。2013年1月1日施行的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规定,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据此,治安案件由违法行为地或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违法行为地应当包括违法行为发生地、违法行为经过地、违法行为结果地等与违法活动有关的场所。本案的违法行为结果地为苍,故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具有涉案治安处罚的管辖权。上诉人张小孩主张苍南县公安局无权作出被诉行政处罚行为,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纳。 关于焦点二,综合评析如下:1.从客观方面看,散布谣言是指捏造并散布没有事实根据的谎言用以迷惑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诉人张小孩未经核实即发布苍南县公安局存在刑讯逼供等没有事实根据的涉案微博,并加上“苍南公安局办案人员扬言自己是有证的黑社会,为自己的政绩如此猖狂,导致多名被告人自杀,更嚣张的是能在苍南人民医院特殊病房逼供”等虚构事实的批注,还请求他人转发。对此,张小孩在行政程序中亦陈述在案,其2016年8月15日两次询问时分别陈述“我在转发微博时加上了自己的批注……我都是从别人的微博、微信上复制黏贴过来的,具体是谁记不得了”、“我看到‘公安办案人员扬言自己人是有证的黑社会’这条批注,我个人认为是正确的,在庭审现场听过犯罪嫌疑人讲过这些话,但我没有核实这些言论的真假”等。据此,足以认定上诉人张小孩实施了散布谣言的行为。2.从主观方面看,上诉人张小孩于2016年8月15日两次询问时分别陈述“我在网络上转发这些信息,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知道苍南法院和公安机关办冤案,一审就是错误的审判,同时也想通过制造舆论引起二审法官重视,撤销一审,重新审判,从轻审判”、“通过在网络上制造舆论,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让温州中院二审判决时能够推翻一审判决,重新审判”。上述内容足以证实,上诉人张小孩作为张启双家属,明知散布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可能误导不明真相的公众,但仍予以放任,存在扰乱公共秩序的主观故意。3.从侵犯客体看,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快速性、发散性。上诉人张小孩发布涉案微博后已引发公众浏览关注,其恶意抨击行为足以误导公众,损害涉案机关形象,影响其办案公信力,可能造成公共秩序被扰乱的后果。据此,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认定张小孩存在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且情节较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决定予以行政拘留四日,亦无不当。上诉人张小孩主张涉案微博内容全部来源于张启双等案件庭审内容或他人、主观上不存在扰乱公共秩序的故意以及客观上未造成扰乱公共秩序的实际后果,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信。上诉人张小孩另主张发布涉案微博系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和言论自由权。本院认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言论自由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上诉人张小孩捏造并散布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明显已超出依法行使法定权利的必要、合理限度,显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综上,上诉人张小孩以上述理由主张被诉行政处罚行为定性违法,均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关于焦点三,涉及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是否违反回避原则、被诉行政处罚行为传唤程序及询问查证是否合法。1.关于回避问题。《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申请。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系单位,不属于上述自行回避的适用对象。同时,亦无证据证明苍南县公安局负责人、涉案办案人民警察存在法定自行回避的情形,上诉人张小孩以苍南县公安局与涉案微博有利害关系,可能会影响案件公正处理为由主张其未自行申请回避违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纳。2.关于传唤程序问题。《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五十三条规定,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派出所、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部门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并通知其家属。第五十四条规定,使用传唤证传唤的,违法嫌疑人被传唤到案后和询问查证结束后,应当由其在传唤证上填写到案和离开时间并签名。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使用传唤证传唤上诉人到案接受询问,传唤证签发、传唤原因、依据告知等均符合上述规定。传唤证指定的到案时间并非传唤证的有效期限,上诉人张小孩主张苍南县公安局未在传唤证指定的到案时间实际传唤上诉人违法,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3.关于询问查证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上诉人张小孩被处四日行政拘留,被上诉人苍南县公安局结合案件调查情况将询问时间延长至二十四小时内,并无不当。上诉人张小孩以涉案微博浏览人数少、不属于情况复杂为由主张本案询问查证时间违法,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关于焦点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原告的请求没有事实或法律根据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赔偿请求。如上分析,上诉人张小孩要求撤销被诉行政处罚行为,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其一并提出的行政赔偿请求,亦应予以驳回。 综上,被诉行政处罚行为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原判驳回上诉人张小孩要求撤销该处罚行为及行政赔偿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依法应当予以维持。上诉人张小孩的上诉理由均不能成立,其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张小孩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Right|审 判 长  邱志丰 审 判 员  董忠波 审 判 员  章宝晓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一日 代 书 记 员  刘双旋}} {{PD-CN}} 2x519kk4qpv20q7j9jnzhydey02gvgj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浙07行终184号行政判决书 0 1178064 2485659 2480440 2024-11-01T07:20:12Z SuperGrey 50034 248565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br><BIG>行 政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17)浙07行终184号 |year = 2017 |month = 8 |day = 23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判决书 |notes = }} 上诉人(原审原告)吴立星,男,1969年7月29日出生,汉族,无业,住浙江省浦江县。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浦江县公安局,住所地浙江省浦江县人民东路128号。 法定代表人陈伟通,局长。 委托代理人张盼攀,该局法制大队教导员。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金华市公安局,住所地浙江省金华市八一北街1055号。 法定代表人聂展云,局长。 委托代理人施友忠,该局法制支队政委。 委托代理人翁正刚,该局法制支队民警。 吴立星诉浦江县公安局、金华市公安局治安行政处罚及行政复议一案,不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2016)浙0702行初144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采取阅卷、询问当事人等方式对本案进行了审理。上诉人吴立星,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的行政负责人谢道文及委托代理人张盼攀,被上诉人金华市公安局委托代理人施友忠、翁正刚,均于2017年7月4日到庭参加了询问。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经审理认定:2016年4月11日,原告吴立星通过手机以个人微信(昵称:江星,微信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紧急消息”,具体内容为“175名中国员工被叙利亚ISIS武装劫持杀害,消息确认属实。目前只有叙利亚军队和美国空军无人机参与了救援。请问解放军和那艘全球最贵邮轮“辽宁号”什么时候出动”。同月12日,被告浦江县公安局发现原告上述行为,遂依法立案受理。当日,被告曾至原告户籍所在地传唤,未果。同年8月19日,被告民警在浦阳街道文化广场发现原告,遂传唤其至石马派出所接受讯问调查。同月27日,被告浦江县公安局履行告知程序后,作出浦公行罚决字〔2016〕第13154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五)项规定,对原告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当日将原告送浦江县拘留所执行拘留。同年10月10日,原告向被告金华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请求撤销浦公行罚决字〔2016〕第13154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被告金华市公安局同日受理,于同年11月22日作出金公复决字〔2015〕第49号行政复议决定,认为原告发布该虚假新闻的行为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被告浦江县公安局对原告的传唤、权利保障、询问等均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决定维持浦江县公安局的上述行政处罚决定。被告于同月25日向原告邮寄行政复议决定,因收件人外出,邮件经多次投递未果退回。同月30日,被告将上述复议决定书留置送达原告住处。另查明:2015年8月29日,原告因在微信群内发布“天津大爆炸场面”的有关虚假图片、信息,被浦江县公安局以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处以行政拘留10日;同年9月8日,又因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法轮功宣传视频,被浦江县公安局以利用邪教危害社会,处以行政拘留15日。 原审法院认为,公民有通信、言论自由,但其通信及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不得侵害社会公共秩序。原告曾因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虚假言论,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原告本应引以为戒,但其再次于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信息,其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告浦江县公安局依法受理后,根据原告的上述违法行为,依法履行告知程序后,对原告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被告作出的该行政行为,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并无不当。被告金华市公安局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后,根据上述事实依法驳回原告的复议请求,亦无不当。原告的诉讼请求无充分依据,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七十九条等规定,判决:驳回原告吴立星的诉讼请求。本案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原告负担。 上诉人吴立星诉称:2016年8月19日晚,上诉人在浦江文化广场边散步,被石马派出所没有出示传唤证强行扭进警车拉至石马派出所,被非法关押24小时,因上诉人系听力二级残疾,向派出所申请委托代理人此权益没有得到合法保障,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及询问笔录。后于20号晚八时左右放出移交杭坪镇政府非法拘禁。8月27日中午原告被石马派出所警号:157399强制押往浦江县拘留所。没有询问笔录,没有向原告宣读行政罚决定书,此程序严重违法。9月6日中午从拘留所出来,治安大队警号:156177又以同样理由传唤至城东派出所,治安大队楼中华(原石马派出所副所长)来询问补充8月27日非法拘留笔录。原告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又非法关押二十四小时。石马派出所提供证人有虚假成分,江小英可以当面对质,薛玉成、吴涛、唐吉田、蒋约苟、蒋星剑、吴黎明的证人笔录不能证明上诉人转发谣言信息,与本案无关。内容“175名中国员工被叙利亚ISIS武装劫持杀害,目前只有叙利亚军队和美国空军无人机参与了救援。请问解放军和那艘全球最贵油轮辽宁号什么时候出动呢?”此信息不是上诉人制作,制作这信息的媒体、报纸都没有造成扰乱社会秩序。上诉人只是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下,而且信息来自国家安全网络。上诉人爱国心切,关注国人命运。依据《宪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审法院判决书上有捏造事实,说上诉人向一审法院提交证据有【3浦江县公安局治安大队10844、10853、10886号传唤证各一份】上诉人只提交了治安大队传唤证一份,没有收到过其它二份,也就没有提供其它二份传唤证。综上所述,请求:一、撤销原审判决并依法改判;二、本案一、二审诉讼费由被上诉人承担。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辩称:上诉人吴立星提出事实和理由缺乏根据,不能成立。首先,上诉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其作出处罚无事实根据及适用法律错误的说法不能成立。本案中上诉人吴立星随意将内容“175名中国员工被叙利亚ISIS武装劫持杀害”的虚假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予以散布,这一事实是十分清楚的,不仅有远程勘验工作记录,也有相关的证人证言予以证实,上诉人提出证人证言虚假的说法缺乏根据,且其散布的信息内容足以造成对社会公共秩序的扰乱,其行为显然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因此,公安机关认定其行为违法并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是正确的。其次,上诉人认为公安机关程序违法的说法毫无根据,不能成立。2016年8月I9日公安机关对上诉人进行传唤时,已依法开具了传唤证,因上诉人本人拒绝进行签名,公安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在传唤证上予以注明。本案中,公安机关基于上诉人存在违法嫌疑,依法对其传唤询问,根本不存在非法拘禁一说。公安机关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后,并于同年8月27日对上诉人进行处罚告知后,宣布送达了处罚决定并予以执行行政拘留,因上诉人拒不签名,公安机关已按规定在告知笔录及处罚决定书上予以注明。公安机关上述行为均属依法开展,根本不存在程序违法。综上,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请求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人金华市公安局辩称:一、我局作出的复议决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2016年10月10日,我局收到上诉人不服浦江县公安局浦公(石马)行罚决字[2016]13154号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同日,我局受理并分别通知上诉人吴立星、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于10月18日提交行政复议答复书及相关证据材料。经复议审查,2016年11月22日,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之规定,决定维持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作出的浦公(石马)行罚决字[2016]13154号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复议决定书于11月25日以挂号信函邮寄方式邮寄送达上诉人吴立星,因无人签收退回。同月30日,将复议决定书留置送达被上诉人住处。二、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作出的处罚决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我局认为,2016年4月11日,上诉人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一条[紧急新闻],具体内容为“4月6日到4月8日期间,175名中国企业员工被叙利亚ISIS武装劫持杀害,消息确认属实。目前只有叙利亚军队和美国空军无人机参与了救援。请问解放军和那艘全球最贵游轮“辽宁号”什么时候出动呢?”。该新闻为虚假信息,上诉人发布该新闻的行为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对上诉人的传唤、权利保障、询问等均符合法律规定。三、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判决合法正确。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审理,本院对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根据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及各方当事人庭审陈述,上诉人吴立星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信息的事实清楚,其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上诉人浦江县公安局根据调查属实的原告上述违法行为,依法履行告知程序后,对上诉人吴立星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行政处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该行政处罚行为并无不当。被上诉人金华市公安局受理上诉人的复议申请后,依法作出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程序合法。上诉人吴立星的上诉请求及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吴立星承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Right|审 判 长  张旭良 审 判 员  冯少华 审 判 员  单晓剑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代 书 记 员  朱丽敏}} {{PD-CN}} 3vwc1dn49nc1k17qqscptk6mc1vvdrc 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浙10行终113号行政判决书 0 1178548 2485660 2481535 2024-11-01T07:22:07Z SuperGrey 50034 248566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br><BIG>行 政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18)浙10行终113号 |year = 2018 |month = 5 |day = 22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判决书 |notes = }} 上诉人(原审原告)王林友,男,1979年5月21日出生,汉族,住临海市。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住所地台州市椒江区青年路232号。 法定代表人朱怀宏,局长。 委托代理人郑敏志,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民警。 委托代理人袁志程,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民警。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台州市公安局,住所地台州市椒江区康平路2号。 法定代表人伍建利,局长。 委托代理人金慧芬,台州市公安局民警。 上诉人王林友因诉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台州市公安局治安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一案,不服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2018)浙1002行初13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结。 原审法院判决认定:原告王林友在台州市××小区××号开设有台州正义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系个人独资企业,2016年8月曾在公安机关登记暂住于台州市××楼××单元××室。2017年10月18日,原告王林友在其微信朋友圈上发布粗俗语言加图像或视频等不当言论和不良信息,被北京市公安局王府井派出所查获后移送到临海市公安局。2017年10月20日,临海市公安局将该案移交被告椒江公安分局办理。经被告椒江公安分局调查,2017年2月至9月间,原告的微信朋友圈上发布有大量不当言论和不良链接信息,遂于2017年10月21日作出台公(椒)(西)行罚决字[2017]12263号行政处罚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对原告王林友处以14日拘留的处罚。原告不服,向被告台州市公安局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被告台州市公安局于2017年12月8日收到后依法予以审理、审查,并于2018年1月17日作出台公复决字[2018]第2号行政复议决定,维持了被告椒江公安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原告仍然不服,向该院提起诉讼。 原审法院认为:原告王林友常住于椒江,被告椒江公安分局对原告的治安违法行为依法负有调查、处理职责。言论自由,但有界限。原告王林友的微信朋友圈多次以极其粗俗的语言发布不当言论或转发不良信息,扰乱网络公共秩序,被告椒江公安分局据此认定原告寻衅滋事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对原告作出拘留十四天的行政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正确,量罚适当。作出处罚决定前,椒江公安分局依法履行了告知、听取原告陈述申辩等程序,程序合法。被告台州市公安局作出维持上述行政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得当,复议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综上,原告要求撤销被告椒江公安分局作出的台公(椒)(西)行罚决字[2017]1226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及被告台州市公安局作出的台公复决字[2018]第2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的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均不足,原审法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王林友的诉讼请求。 王林友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一、撤销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作出的(2018)浙1002行初13号行政判决书;二、撤销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作出的台公复决字(2018)第2号行政复议决定书;三、撤销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作出的台公(椒)(西)行罚决字(2017)1226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四、判令两被上诉人承担一、二审诉讼费。事实和理由:一、本案案情复杂,不应适用简易程序。原审法院在召开庭前会议后在庭审过程中没有进行证据举证、质证,程序违法。二、原审法院认定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对上诉人的行政处罚有管辖权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上诉人在10月18日前6个月即2月份至4月份的不当言论不应再被追究。三、椒江分局对上诉人作出的治安行政处罚证据不足。四、上诉人的言论并未造成任何不良后果,也未扰乱公共秩序,被上诉人认为上诉人朋友圈的不当言论和不良信息构成寻衅滋事,属于适用法律不当。 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辩称:一、该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该局经依法调查查明:2017年10月18日,违法行为人王林友在其微信朋友圈上发布不当言论和不良信息,后被北京市公安局王府井大街派出所查获。2017年10月20日,临海市公安局将本案移交该局办理。该局同时查明,2017年2月至9月期间,王林友多次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不当言论和不良信息。证明上述事实的证据有:违法行为人王林友的陈诉和申辩、证人证言、证据保全费决定书及清单、检查笔录及照片、微信截图、电子证物检查工作记录、归案经过等。二、该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正确,处罚适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王林友多次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不当言论和不良信息,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且属情节较重。三、该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符合法定程序,依法执行了受案、调查、告知、决定、执行等规定。 台州市公安局辩称:一、该局作出台公复决字(2018)第2号行政复议决定事实清楚,依据充分。二、该局作出的复议决定程序合法,该局于2017年12月8日收到上诉人的行政复议申请,及时进行了审查,同日依法受理了该案。12月11日,该局向上诉人和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分别送达了《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和《行政复议提交答复通知书》,并告知了在行政复议期间享有的权利。2018年1月17日,该局作出台公复决字(2018)第2号行政复议决定,并于2018年1月18日以邮寄送达方式向上诉人和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分别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办理全案程序合法。三、该局作出的复议决定适用法律正确。该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作出台公复决字(2018)第2号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作出的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正确。 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判决一致,对此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上诉人多次在其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不当言论和不良信息的事实清楚,其行为已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且情节较重,已构成寻衅滋事。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对上诉人王林友处以拘留十四天的处罚并无不当,该处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在受理上诉人的复议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并送达上诉人,复议程序合法。对于被上诉人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的管辖权问题,由于上诉人长期居住在椒江,作为其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对上诉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行使管辖权并无不当。对于一审判决程序问题,一审法院在开庭前已召开了庭前会议,且在庭前会议中已经过了举证、质证环节,且记录在卷,在庭审过程中对此予以简化,并无不当。综上,上诉人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审判决得当,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王林友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Right|审 判 长  郭晓明 审 判 员  吴鸿滨 审 判 员  徐后利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代 书 记 员  金秋吟}} {{PD-CN}} fk2dac5n5527oghl56i51xy5puuys0v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39 104 1178910 2485637 2484174 2024-11-01T05:35:42Z Fish bowl 39676 change style 248563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他的男客:佢嘅丈夫 ;他的女客:佢嘅老婆 ;大舅奶奶:妻兄之妻 ;小舅奶奶:妻弟之妻<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係尋常通稱</dt> ;&nbsp;:&nbsp;<!--空項--> ;廚子:廚房佬 ;弄飯的:煑飯嘅人 伙頭也 ;大客商:做生意人 ;牙子:販仔又呌販子 ;燒鍋的:伙頭 或呌燒火的 ;弄菜的:整菜嘅人 ;老板:出錢做生意人 卽事頭 ;少老板:事頭嘅仔卽俗云太子爺 ;老板娘:事頭嘅老婆 ;掌櫃的:掌櫃之人 ;夥計:帮手做生意人 ;小夥計:夥計之小者卽後生仔 ;夫子:抬嘢担嘢嘅人 ;帮忙的:帮人做事之人 ;小厮:伙仔 ;伙伕:辦理伙食者 ;陰陽:喃嘸佬 ;觀亡的:問醒人 ;打卦的:占卦化 ;郞中:醫生又大夫<noinclude></noinclude> e8xk45ksrs45vqttimbwhbu7fw56vmq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7 104 1178963 2485367 2484285 2024-10-31T14:52:07Z Liouxiao 45549 248536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明明德⽽⽌於至善耶  經與傳皆育精義眼字乃其⾎脉貫通也果於節  莭句句索得眼字精義歟 今觀經⼀章以明新⽌三字爲⼀篇綱領⽽有曰⾃ 天⼦以至於庶⼈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本之⼀字上 以結本末之本下以開本末之本⽽上⽽格致誠正 之⼯夫在扵⼀身也下⽽修齊治平之功效係於⼀ 身也帝堯之光四表格上下果非修身之功效乎帝 舜之闢四⾨達四聦亦非修身之功效乎六箇先字 欲如此者必先如此也七箇{{校|后|後}}字旣如此者必{{校|后|後}}如<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hx9jl7vloa9q7qfu4kxes5vowsoxaek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8 104 1178964 2485365 2484244 2024-10-31T14:50:56Z Liouxiao 45549 248536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此也必先如此⽽承其知所先后之先字必后如此 ⽽引其知所先后之后字則此皆⾎脉貫通處⽽以 此推究則經⼀章節節句句索得精義眼字也傳十 章節節句句索得精義眼字也復何屋上加屋㦲{{DL|加疑|架}}  誠意正⼼两傳獨有章下註何歟 承上章致知⽽⾔其誠意承上章誠意⽽⾔其正⼼ 修身則两傳之獨有章下註者可知  此傳之結必反其辭何歟經⽂無相照者歟 引經文之反結⽽結此傳以反辭此傳之身字經文 之本字也此傳之家字經⽂之所厚字也則豈無經<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g4mk85ib14uts0xsu5n0k0uhav3oizb 2485368 2485365 2024-10-31T14:52:30Z Liouxiao 45549 248536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此也必先如此⽽承其知所先{{校|后|後}}之先字必{{校|后|後}}如此 ⽽引其知所先{{校|后|後}}之{{校|后|後}}字則此皆⾎脉貫通處⽽以 此推究則經⼀章節節句句索得精義眼字也傳十 章節節句句索得精義眼字也復何屋上加屋㦲{{DL|加疑|架}}  誠意正⼼两傳獨有章下註何歟 承上章致知⽽⾔其誠意承上章誠意⽽⾔其正⼼ 修身則两傳之獨有章下註者可知  此傳之結必反其辭何歟經⽂無相照者歟 引經文之反結⽽結此傳以反辭此傳之身字經文 之本字也此傳之家字經⽂之所厚字也則豈無經<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f76symlzmm4mw5x9k9beuv14se2escp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9 104 1178965 2485366 2484254 2024-10-31T14:51:01Z Liouxiao 45549 248536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傳之相照耶  上旣引孝弟慈三事⽽此只⾔慈⼀事者何歟 舉其不失之天⽽觸其有失之天故不⾔孝弟⽽持 ⾔慈字孝弟慈皆⼈⼼之天⽽孝弟則或有失之矣 惟慈則皆不失之矣  平天下章絜矩之道在第⼀節耶在第⼆節耶 第⼀節始起絜矩之道⽽苐⼆節詳說絜矩之道上 節之是以有云者始起之也下節之此之謂云者詳 說之也  平天下章當分幾莭耶<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f8r1gwvp54ce62x867sxnwavfxab7qi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80 104 1178966 2485370 2484229 2024-10-31T14:53:10Z Liouxiao 45549 248537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已有胡氏之論當分八節看⾸莭爲苐⼀節⽽⾔孝 弟慈之上⾏下效捷扵影響平天下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扵上母以使下爲苐⼆節⽽⾔⼈已之⼼本無 間焉以此度彼此之謂絜矩之道也殷之未䘮師爲 三節⽽就好{{!|𢙣|⿱覀心}}⾔絜矩⼈⼼天命之得失在於⼈君 之絜矩與否也唯命不于常爲四節⽽就財⽤⾔絜 矩⽽好{{!|𢙣|⿱覀心}}不能絜矩則任已⾃私不能平天下財⽤ 不能絜矩則瘠民肥巳不能平天下矣舅犯⽇兦⼈ 無以為寳爲五節⽽連上⽂善與不善結上⽂財⽤ 起下文⽤⼈也好⼈之所{{!|𢙣|⿱覀心}}為六節⽽就⽤⼈⾔好<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13jy7bwxex3qdmderjy3py0a02y9b9x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83 104 1178969 2485371 2484272 2024-10-31T14:53:32Z Liouxiao 45549 248537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有⼈不及如之處⽽⾃有天獨知之妙豈可以不患 不知之訓致疑於莫我知之歎乎  ⼦曰⾏有餘⼒⾏固爲先扵⽂矣乃扵四教先以  文⽽⾏為次何歟 此章是⼩學之事⽽⾃孝悌忠信⼈故先⾏後文四 教是{{校|天|大}}學之事⽽⾃格物致知入故先⽂後⾏弟⼦ 之學以⾏爲重聖⼈之教以知爲先  ⼦曰不知命無以爲君⼦然則君⼦不可不知命  不可不知命則聖⼈教⼈當諄諄誨之而乃罕言  命何歟<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5a4sqosxt6pc7b3cqdxobz1caocnfbh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84 104 1178970 2485372 2484267 2024-10-31T14:53:43Z Liouxiao 45549 248537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不知命之命字就氣⽽⾔之則命有富貴竆達之殊 ⽽慮其趨利避害故所以曰不知命無以爲君⼦也 罕⾔命之命字就理⽽⾔之則命是天之令⽽修已 以俟然後可以⽴命矣若多⾔則下學⼈事不修已 ⽽反害扵命故所以罕⾔命也  夫⼦論治化之效曰三年有成百年可以勝殘去  殺又曰必世⽽後仁又曰七年可以卽戎其所以  三年百年三⼗年七年⽽遅速之不同若是何歟 時勢有⼤⼩難易故化効有遲速不同言其綱紀之 粗布故謂之三年也⾔其教化之浹洽故謂之百年<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65x68pl1e5v1lt14c8a5wsgjmcwyexy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85 104 1178971 2485373 2484270 2024-10-31T14:53:48Z Liouxiao 45549 248537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也使其綱紀布扵⼀朞成於考續⽽法度⼤備則可 不以三年⾔之乎使其教化洽扵肥膚淪於骨髓⽽ 禮樂可興則亦不以百年⾔乎  七⼗⼦之事夫⼦⼼悅誠服凡於夫⼦⼀⾔⼀動  誨勉之際宜其恪遵⼒學無有毫分之違⽽爲⼦  華請粟則許以釜庾⽽竟予五秉爲顏淵欲厚葬  則以不可⽌之⽽竟厚葬之者不聽教者肰何歟 冉⼦之與粟只是周㥯繼富之間有所過義也顏淵 之厚葬只是⾨⼈尊賢之際有所失義也則不可以 與糓厚葬疑諸⼦之不聽夫子之教也<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q8qvkdes768xzpal5dxdhz42ctsx590 Page talk:官話講義 tlc4AQAAMAAJ.pdf/122 105 1179030 2485668 2484487 2024-11-01T08:12:34Z Midleading 47637 Midleading移动页面[[Page talk: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30]]至[[Page talk:官話講義 tlc4AQAAMAAJ.pdf/122]],不留重定向:​移动孤立的讨论页 2484487 wikitext text/x-wiki == 爲什麽是快速刪除? == 如果這兩個PDF文件的卷二内容完全相同,做redirect更妥當? [[User:Liouxiao|Liouxiao]]([[User talk:Liouxiao|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0:03 (UTC) : [[Index:官話講義_F8IxAQAAMAAJ.pdf]]的掃描質量比[[Index:官話講義_tlc4AQAAMAAJ.pdf]]略好。我在編輯tlc4AQAAMAAJ的過程中已經多次參照了F8IxAQAAMAAJ,tlc4AQAAMAAJ本來就卷一、二本末顛倒<span style="opacity:0.5;">([[Page:官話講義_tlc4AQAAMAAJ.pdf/2]]、[[Page:官話講義_tlc4AQAAMAAJ.pdf/202]])</span>,今次在移動的過程中又發現tlc4AQAAMAAJ兩次漏頁,何必辛苦。其他的頁面已經移動好了,就是這個[[Page:官話講義_F8IxAQAAMAAJ.pdf/130]]不小心弄錯了。[[User:Fish bowl|Fish bowl]]([[User talk:Fish bowl|留言]]) 2024年10月30日 (三) 00:23 (UTC) t5k41px3cgfvn19imlva9bo601tldvl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36 104 1179115 2485625 2485193 2024-11-01T04:49:04Z Fish bowl 39676 248562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舅舅:舅父 或稱舅舅 幾舅父 ;舅母:妗母 或稱幾舅母 ;姑爹:姑丈或稱姑夫 或稱幾姑爹 幾姑夫 ;姑媽:父之姐或稱幾姑媽 幾姑母 ;姑姐:父之妹或幾姑姐或稱姑娘或稱幾姑 ;姨爹:姨丈或幾姨爹 ;姨媽:姨母 或幾姨媽 ;亁爹:契爺 ;亁媽:契媽 ;&nbsp;:&nbsp;<dt style="grid-column: auto / span 2">{{*|以上係尋常對稱}}</dt> ;&nbsp;:&nbsp; ;老頭子:老大公 ;老媽子:老大婆 北呌老婆子 ;男客:男人 ;女客:女人 ;小孩子:嫩仔 ;女孩子:女仔 北呌小娃子 ;奶孩子:飮乳嫩仔 ;奶娘:奶媽 北呌奶媽子 卽乳母 ;姑娘:未嫁女子 北呌小姑娘 ;閨女:未嫁之女 如已嫁則稱姑奶奶 ;家生子:買來當奴者卽俗云娣也 ;丫頭:妹仔 ;他的老子:佢嘅老豆 ;他的娘:佢嘅老母<noinclude></noinclude> 9ffqv4n1mdzmwdnh3olwmur73ktfa77 2485633 2485625 2024-11-01T05:34:09Z Fish bowl 39676 change style 248563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舅舅:舅父 或稱舅舅 幾舅父 ;舅母:妗母 或稱幾舅母 ;姑爹:姑丈或稱姑夫 或稱幾姑爹 幾姑夫 ;姑媽:父之姐或稱幾姑媽 幾姑母 ;姑姐:父之妹或幾姑姐或稱姑娘或稱幾姑 ;姨爹:姨丈或幾姨爹 ;姨媽:姨母 或幾姨媽 ;亁爹:契爺 ;亁媽:契媽 ;&nbsp;:&nbsp;<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係尋常對稱</dt> ;&nbsp;:&nbsp; ;老頭子:老大公 ;老媽子:老大婆 北呌老婆子 ;男客:男人 ;女客:女人 ;小孩子:嫩仔 ;女孩子:女仔 北呌小娃子 ;奶孩子:飮乳嫩仔 ;奶娘:奶媽 北呌奶媽子 卽乳母 ;姑娘:未嫁女子 北呌小姑娘 ;閨女:未嫁之女 如已嫁則稱姑奶奶 ;家生子:買來當奴者卽俗云娣也 ;丫頭:妹仔 ;他的老子:佢嘅老豆 ;他的娘:佢嘅老母<noinclude></noinclude> h0lgi5qpbnyf9gcszpzg09ackqi2jgo Page: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 人民日報 第三〇七號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第一版.jpg 104 1179124 2485247 2485241 2024-10-31T12:00:54Z Zy26 1268 248524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 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 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 堅決徹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 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決、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報關 - 學校、工廠會啡等),一明軍事政份(軍站-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產,應由格編委員會及北分會 根然各區西况,合共分进分明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潢,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南京國民政府所冠季軍滿院(海兵部隊,特 分分開指定地歌集委員 據各區實況,或出分。改祸計劃,定切實粱。改編原肘,應 依照人民解故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规編制,亦經過集中整理的 自融进食或程等,均由整衎委員會及北分會負責處理,精 以評家的獲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至生活無著 ,發生不良行踢。 第二點:南道國民政守所屬散軍空軍,在分區分別開 —中效理後,即按原委號,原創,臣人數,由 世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辦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装部除,在改編碼 人民怒放軍後,應嚴格董宇民解放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忠度執行人民阁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學:在啟山後,退伍兵應等市當地人民敦行, 迈守人民政府法令。唯方人民政辟及當地人民,索比對退伍 官兵婚以經讀,不得枝視。 第九款 南(國民政府所用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 定簽予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還一 切装需,一切軍事機些发備及一切軍用物光,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阪出,戰匠、速移或出賣的行医, 協助人民幣居軍督制执行,以保證改击! 第五條 第十一款歴方同立,凡閣南京國民收 治特術及豪門劳力而獲得蒙特估的一條後本至出 監督十一 逃匿,或鍑壞,還移戶怕,嗜中出喔。 菲十五款,在人民解 資本 兆軍無及 後,不需<noinclude></noinclude> kefy8bflmkrsupbe9av2ly2ftntue6j 2485266 2485247 2024-10-31T12:07:51Z Zy26 1268 248526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 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 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 堅決徹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 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決、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noinclude></noinclude> kiq05zd906btwltofv1ahuinuyl1q79 2485271 2485266 2024-10-31T12:09:28Z Zy26 1268 248527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 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 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 堅決徹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 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決、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六條 第十六款 捷方嬅認,全中國農衬中的牙?的土地所有溼 制度,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在人民解放軍到後,一般地 先行被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 第十七款,在人民解放军做到這和救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当所苦的地方取的庄負資保護農民群案的組織及北活動 第七條 第十八款方同意 一切外交條約、協定及他公開的或過密的外 府予以審查。北中,凡對於 出賣國家桎利的性質者,應分別情形,予以廢除,或悔改, 第八條 第十悲款 雙方同意,在國內和平協定签之 應师行使職權,但必拍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沒商现理 ,他協贤人民婦放軍辦理各地的 合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 宣告目己的結束。 第二十款 南京國民立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與所另一切 移交時,人民辦放軍,各地人民政府及中國民主驊 合政府酒注韻吸,工作人員中一切分子及行引人 ,拾以民主泵作,並任当於適當的工作崗位,不使流離。 第二十一款 南京国民政府及此所屬各省,市, 府,在人民解放軍對未到至和接收以前,應各占線打當地 安·保管及保通一切政戰书、國家酒下一包子 設備等)及各种泥 損失、黑緣、藏匿求 古物珍寶,金銀外鈔及一切董老许財,均應立即凍品,能 拉歌。其已豐行 在外國者 攴長 害或保管,浪貓突代 第二十二、 在人民屡教 經出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 北方人民政府或聯合政府委任 的機導,接敦地方的一切力及國家產業財宿。 第二十三款,在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国簽字於國 蒙山南京湖民政府台詁置後,中國共產 代 向折的政治煬尚會議的評論委員會提讚南京剛 國分子若干人驾代表,出售的政治规 代表出 方政爁 到明:若中國人民们解放和中華民衷的 工作,使國家和人民一步地。入當強 直卣訂本國定,希望全國人民團結,<noinclude></noinclude> 6787cle9a35wxi1t3322hjnxkzlfnpz 2485281 2485271 2024-10-31T12:14:30Z Zy26 1268 248528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 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 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 堅決徹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 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決、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六條 第十六款 雙方確認,全中國農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權 制度,應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後,一般地 先行減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 第十七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地方政府應負責保護農民群眾的組織及其活動 ,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七條 第十八款 雙方同意,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所訂立的 一切外交條約、協定及其他公開的或祕密的外交文件及檔案 ,均應由南京國民政府交給民主聯合政府,並由民主聯合政 府予以審查。其中,凡對於中國人民及國家不利,尤其是有 出賣國家權利的性質者,應分別情形,予以廢除,或修改, 或重訂。 第八條 第十九款 雙方同意,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院、部、會等項機構, 應暫行使職權,但必須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協商處理 ,並協助人民解放軍辦理各地的接收和移交事項。待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卽向民主聯合政府移交,並 宣告自己的結束。 第二十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與其所屬一切 機構舉行移交時,人民解放軍、各地人民政府及中國民主聯 合政府必須注意吸收其工作人員中一切愛國分子及有用人材 ,給以民主教育,並任用於適當的工作崗位,不使流離失所 。 第二十一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所屬各省、市、縣地方政 府,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以前,應負責維持當地治 安,保管及保護一切政府機關、國家企業(包括銀行、工廠 、礦山、鐵路、郵電、飛機、船舶、公司、倉庫及一切交通 設備等)及各種屬於國家的動產不動產,不許有任何破壞、 損失、遷移、藏匿或出賣。其已經遷移或藏匿的圖書檔案, 古物珍寶,金銀外鈔及一切產業資財,均應立卽凍結,聽候 接收。其已經送往外國或原在外國者,應由南京國民政府負 責收回或保管,準備交代。 第二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卽應 經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及地方人民政府或聯合政府委任 的機構,接收地方的一切權力及國家產業財富。 第二十三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簽字於國內和平協定 並由南京國民政府付諸實施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願意負責 向新的政府協商會議的籌備委員會提議南京國民政府得派遣 愛國分子若干人爲代表,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取得新 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批准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卽 可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十四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業已派遣代表出席新的政治 協商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方面願意負責向新的政治協商會 議提議:在民主聯合政府中應包括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若干 愛國分子,以利合作。 雙方代表團聲明:爲着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獨 立自由,爲着早日結束戰爭,恢復和平,以利在全國範圍內 開始生產建設的偉大工作,使國家和人民穩步地進入富強康 樂之境,我們特負責簽訂本協定,希望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爲完滿地實現本協定而奮鬥。本協定於簽字後立卽生效。<noinclude></noinclude> f7za3u6dsbo325lq3vk5kcd3y3al6ux 2485283 2485281 2024-10-31T12:19:40Z Zy26 1268 248528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h1n|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堅決徹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決、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h1n|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六條==  第十六款 雙方確認,全中國農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權 制度,應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後,一般地 先行減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  第十七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地方政府應負責保護農民群眾的組織及其活動 ,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七條==  第十八款 雙方同意,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所訂立的 一切外交條約、協定及其他公開的或祕密的外交文件及檔案 ,均應由南京國民政府交給民主聯合政府,並由民主聯合政 府予以審查。其中,凡對於中國人民及國家不利,尤其是有 出賣國家權利的性質者,應分別情形,予以廢除,或修改, 或重訂。 ==第八條==  第十九款 雙方同意,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院、部、會等項機構, 應暫行使職權,但必須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協商處理 ,並協助人民解放軍辦理各地的接收和移交事項。待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卽向民主聯合政府移交,並 宣告自己的結束。  第二十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與其所屬一切 機構舉行移交時,人民解放軍、各地人民政府及中國民主聯 合政府必須注意吸收其工作人員中一切愛國分子及有用人材 ,給以民主教育,並任用於適當的工作崗位,不使流離失所 。  第二十一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所屬各省、市、縣地方政 府,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以前,應負責維持當地治 安,保管及保護一切政府機關、國家企業(包括銀行、工廠 、礦山、鐵路、郵電、飛機、船舶、公司、倉庫及一切交通 設備等)及各種屬於國家的動產不動產,不許有任何破壞、 損失、遷移、藏匿或出賣。其已經遷移或藏匿的圖書檔案, 古物珍寶,金銀外鈔及一切產業資財,均應立卽凍結,聽候 接收。其已經送往外國或原在外國者,應由南京國民政府負 責收回或保管,準備交代。  第二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卽應 經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及地方人民政府或聯合政府委任 的機構,接收地方的一切權力及國家產業財富。  第二十三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簽字於國內和平協定 並由南京國民政府付諸實施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願意負責 向新的政府協商會議的籌備委員會提議南京國民政府得派遣 愛國分子若干人爲代表,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取得新 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批准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卽 可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十四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業已派遣代表出席新的政治 協商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方面願意負責向新的政治協商會 議提議:在民主聯合政府中應包括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若干 愛國分子,以利合作。   雙方代表團聲明:爲着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獨 立自由,爲着早日結束戰爭,恢復和平,以利在全國範圍內 開始生產建設的偉大工作,使國家和人民穩步地進入富強康 樂之境,我們特負責簽訂本協定,希望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爲完滿地實現本協定而奮鬥。本協定於簽字後立卽生效。<noinclude></noinclude> azf51b6oy3royvyfr7emky0itqbs1mb 2485284 2485283 2024-10-31T12:20:32Z Zy26 1268 248528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h1n|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堅決徹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決、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section begin=國內和平協定/> {{h1n|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六條==  第十六款 雙方確認,全中國農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權 制度,應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後,一般地 先行減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  第十七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地方政府應負責保護農民群眾的組織及其活動 ,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七條==  第十八款 雙方同意,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所訂立的 一切外交條約、協定及其他公開的或祕密的外交文件及檔案 ,均應由南京國民政府交給民主聯合政府,並由民主聯合政 府予以審查。其中,凡對於中國人民及國家不利,尤其是有 出賣國家權利的性質者,應分別情形,予以廢除,或修改, 或重訂。 ==第八條==  第十九款 雙方同意,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院、部、會等項機構, 應暫行使職權,但必須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協商處理 ,並協助人民解放軍辦理各地的接收和移交事項。待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卽向民主聯合政府移交,並 宣告自己的結束。  第二十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與其所屬一切 機構舉行移交時,人民解放軍、各地人民政府及中國民主聯 合政府必須注意吸收其工作人員中一切愛國分子及有用人材 ,給以民主教育,並任用於適當的工作崗位,不使流離失所 。  第二十一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所屬各省、市、縣地方政 府,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以前,應負責維持當地治 安,保管及保護一切政府機關、國家企業(包括銀行、工廠 、礦山、鐵路、郵電、飛機、船舶、公司、倉庫及一切交通 設備等)及各種屬於國家的動產不動產,不許有任何破壞、 損失、遷移、藏匿或出賣。其已經遷移或藏匿的圖書檔案, 古物珍寶,金銀外鈔及一切產業資財,均應立卽凍結,聽候 接收。其已經送往外國或原在外國者,應由南京國民政府負 責收回或保管,準備交代。  第二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卽應 經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及地方人民政府或聯合政府委任 的機構,接收地方的一切權力及國家產業財富。  第二十三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簽字於國內和平協定 並由南京國民政府付諸實施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願意負責 向新的政府協商會議的籌備委員會提議南京國民政府得派遣 愛國分子若干人爲代表,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取得新 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批准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卽 可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十四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業已派遣代表出席新的政治 協商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方面願意負責向新的政治協商會 議提議:在民主聯合政府中應包括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若干 愛國分子,以利合作。   雙方代表團聲明:爲着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獨 立自由,爲着早日結束戰爭,恢復和平,以利在全國範圍內 開始生產建設的偉大工作,使國家和人民穩步地進入富強康 樂之境,我們特負責簽訂本協定,希望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爲完滿地實現本協定而奮鬥。本協定於簽字後立卽生效。<noinclude></noinclude> l16vspi79b20ormmrmvrjwb6n1wpycb 2485291 2485284 2024-10-31T12:29:15Z Zy26 1268 248529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h1n|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堅决澈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决、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决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section begin=國內和平協定/> {{h1n|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六條==  第十六款 雙方確認,全中國農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權 制度,應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後,一般地 先行減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  第十七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地方政府應負責保護農民群眾的組織及其活動 ,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七條==  第十八款 雙方同意,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所訂立的 一切外交條約、協定及其他公開的或祕密的外交文件及檔案 ,均應由南京國民政府交給民主聯合政府,並由民主聯合政 府予以審查。其中,凡對於中國人民及國家不利,尤其是有 出賣國家權利的性質者,應分別情形,予以廢除,或修改, 或重訂。 ==第八條==  第十九款 雙方同意,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院、部、會等項機構, 應暫行使職權,但必須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協商處理 ,並協助人民解放軍辦理各地的接收和移交事項。待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卽向民主聯合政府移交,並 宣告自己的結束。  第二十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與其所屬一切 機構舉行移交時,人民解放軍、各地人民政府及中國民主聯 合政府必須注意吸收其工作人員中一切愛國分子及有用人材 ,給以民主教育,並任用於適當的工作崗位,不使流離失所 。  第二十一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所屬各省、市、縣地方政 府,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以前,應負責維持當地治 安,保管及保護一切政府機關、國家企業(包括銀行、工廠 、礦山、鐵路、郵電、飛機、船舶、公司、倉庫及一切交通 設備等)及各種屬於國家的動產不動產,不許有任何破壞、 損失、遷移、藏匿或出賣。其已經遷移或藏匿的圖書檔案, 古物珍寶,金銀外鈔及一切產業資財,均應立卽凍結,聽候 接收。其已經送往外國或原在外國者,應由南京國民政府負 責收回或保管,準備交代。  第二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卽應 經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及地方人民政府或聯合政府委任 的機構,接收地方的一切權力及國家產業財富。  第二十三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簽字於國內和平協定 並由南京國民政府付諸實施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願意負責 向新的政府協商會議的籌備委員會提議南京國民政府得派遣 愛國分子若干人爲代表,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取得新 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批准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卽 可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十四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業已派遣代表出席新的政治 協商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方面願意負責向新的政治協商會 議提議:在民主聯合政府中應包括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若干 愛國分子,以利合作。   雙方代表團聲明:爲着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獨 立自由,爲着早日結束戰爭,恢復和平,以利在全國範圍內 開始生產建設的偉大工作,使國家和人民穩步地進入富強康 樂之境,我們特負責簽訂本協定,希望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爲完滿地實現本協定而奮鬥。本協定於簽字後立卽生效。<noinclude></noinclude> 7eaijvoyht0avp7i6s2cnzc3l7h3wyb 2485295 2485291 2024-10-31T12:34:37Z Zy26 1268 248529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Zy26" /></noinclude> {{h1n|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堅决澈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本日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命令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諸同志,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我軍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諸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諸同志,太原前線人民 解放軍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諸同志,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由中國共產黨代 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 員之所以拒絕這個國內和平協定,是因爲他們仍然服從美國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匪首蔣介石的命令,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 推進,阻止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 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官兵及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與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 的解决。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决心將他們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打到底。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國民黨反動派在 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議的和平談判,不過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前推進,以便反動派獲得喘息時間,然後捲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 。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謂承認中共八個和平條件以為談判基礎是完全虛偽的。因爲,既然承認懲辦戰爭罪 犯,用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反動軍隊,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以及其他各項基礎條件,就沒有理由拒絕 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所擬定的而且是極爲寬大的各項具體辦法。在此種情况下,我們命令你們:  (一)奮勇前進,堅决、澈底、乾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 的獨立與完整。  (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蔣介石。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及地方軍事集團宣布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决問題者,你們 卽可照此最後修正案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協定。  (四)在人民解放軍包圍南京之後,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並願意於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我們願意再一次給該政府 以簽字的機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 德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度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 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 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 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决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section begin=國內和平協定/> {{h1n|國內和平協定<small>(最後修正案)</small>全文}}  【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經過半個月談判,四月十五日由中共代表團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四月二十日被南京政府所 拒絕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帮助之下,違背人民意志,破壞停戰協定及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在反對 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之下,向中國人民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國規模的國內戰爭。此項戰爭,至今已達兩年又九個半月之 久。全國人民,因此蒙受了極大的災難。國家財力物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國家主權亦遭受了新的損害。全國人民,對於 南京國民政府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的立場,違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及扶助農工等項正確的政策,以及違 背[[總理遺囑|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臨終遺囑]],歷來表示不滿。全國人民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此次空前規模的國內戰爭以及由此而採 取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外交等項錯誤的政策及措施,尤其表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中業已完全 喪失信任。而在此次國內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業已爲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指揮的 人民解放軍所戰敗。基於上述情況,南京國民政府曾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向中國共產黨提議舉行停止國內戰爭恢 復和平狀態的談判。中國共產黨曾於同年一月十四日發表聲明,同意南京國民政府上項提議,並提議以懲辦戰爭罪犯,廢 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廢除賣國條約,召集沒有反動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等八項條件爲雙方 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此八項基礎條件已爲南京國民政府所同意。因此,中國共產黨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遣自己的 代表團,授以舉行談判和簽訂協定的全權。雙方代表於北平集會,首先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應對於此次國內戰爭及其各項錯 誤政策担負全部責任,並同意成立本協定。 ==第一條==  第一款 爲着分清是非,判明責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 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雙方(以下簡稱雙方)確認,對於發動 及執行此次國內戰爭應負責任的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戰爭罪 犯,原則上必須予以懲辦,但得依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第一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如能認清是非,翻然悔 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者,准予取 消戰犯罪名,給以寬大待遇。   第二項 一切戰犯,不問何人,凡屬怙惡不悛,阻碍人 民解放事業之推進,不利於用和平方法解决國內問題,或竟 策動叛亂者,應予從嚴懲辦。其率隊叛亂者,應由中國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予以討平。  第二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 月二十六日將日本侵華戰爭罪犯岡村寧次大將宣告無罪釋放 ,復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允許其他日本戰犯二百六十名送返 日本等項處置,是錯誤的。此項日本戰犯,一俟中國民主聯合 政府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卽應重新處理。 ==第二條==  第三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黨政府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十一月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 ,應予廢除。  第四款 『中華民國憲法』廢除後,中國國家及人民所當 遵循的根本法,應依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决 議處理之。 ==第三條==  第五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切法統,應予廢除。  第六款 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及在民主聯合政 府成立以後,應卽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法統,並廢止一切反動 法令。 ==第四條==  第七款 雙方確認,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力量 (一切陸軍、海軍、空軍、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地方部 隊,一切軍事機關、學校、工廠及後方勤務機構等),均應 依照民主原則實行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 之後,應立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負責此項改編 工作。整編委員會委員爲七人至九人,由人民革命軍事委員 會派出四人至五人,南京國民政府派出三人至四人,以人民 革命軍事委員會派出之委員一人爲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派出 之委員一人爲副主任。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得 依需要,設立區域性的整編委員會分會。此項分會雙方人數 的比例及主任副主任的分擔,同於全國性的整編委員會。海 軍及空軍的改編,應各設一個整編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向南 京國民政府現時所轄地區開進和接收的一切事宜,由中國人 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命令規定之。人民解放軍開進時,南京 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不得抵抗。  第八款 雙方同意每一區域的改編計劃,分爲兩個階段進 行:   第一項 第一階段,爲集中整理階段。    第一點:凡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切武裝部隊 (陸軍 、海軍、空軍、憲兵、交通警察總隊及地方部隊等)均應集 中整理。整理原則,應由整編委員會根據各區實況,在人民 解放軍到達和接收的地區,按照其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 ,命令其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其駐在 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河流海港及鄉村,當人民解放軍尚 未到達和接收前,應負責維持當地秩序,防止任何破壞事件 發生。    第三點:在上述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到達和接收時,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根據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的 命令,實行和平移交,開赴指定地點。在開赴指定地點的行 進中及到達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應嚴格遵守紀律 ,不得破壞地方秩序。    第四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武裝部隊遵照整編委員 會及其分會的命令離開原駐地時,原在當地駐守的地方警察 或保安部隊不得撤走,並應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接受人民解 放軍的指揮和命令。    第五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 隊,在開動與集中期間,其糧秣被服及其他軍 需供給,統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和地方政府 負責解决。    第六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軍事機 關 (從國防部直到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所屬 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一切軍事設備(軍港、要塞 、空軍基地等)及一切軍用物資,應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 根據各區實況,命令其分區分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及其各地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   第二項 第二階段,爲分區改編階段。    第一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陸軍部隊(步兵部隊,騎 兵部隊,特種兵部隊,憲兵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分區分期開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整編委員會應根 據各區實況,制出分區改編計劃,定期實施。改編原則,應 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和正規編制,將經過集中整理的 上述全部陸軍部隊編成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其士兵中老 弱殘廢,經查驗屬實,確須退伍,並自願退伍者,其官佐中 自願退役或轉業者,均由整編委員會及其分會負責處理,給 以回家的便利和生活的安置,務使各得其所,不致生活無着 ,發生不良行爲。    第二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海軍空軍,在分區分期開 赴指定地點集中整理後,卽按原番號,原編制,原人數,由 海軍空軍整編委員會依照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加以改編 。    第三點: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部隊,在改編爲 人民解放軍後,應嚴格遵守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 意,忠實執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政治制度,不得違犯。    第四點:在改編後,退伍官兵應尊重當地人民政府, 遵守人民政府法令。地方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亦應對退伍 官兵給以照顧,不得歧視。  第九款 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一切武裝力量,於國內和平協 定簽字之後,不得再行徵募兵員。對其所有武器、彈藥及一 切裝備,一切軍事機關設備及一切軍用物資,均須負責保護 ,不得有任何破壞、藏匿、轉移或出賣的行爲。  第十款 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所屬任 何武裝力量,如有對改編計劃抗不執行者,南京國民政府應 協助人民解放軍強制執行,以保證改編計劃的徹底實施。 ==第五條==  第十一款 雙方同意,凡屬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仗政 治特權及豪門勢力而獲得或侵占的官僚資本企業 (包括銀行 、工廠、礦山、船舶、公司、商店等)及財產, 應沒收爲國 家所有。  第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應負責監督第十一款所述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不許 逃匿,或破壞,或轉移戶頭,暗中出賣。其已經遷移者,應 命其就地凍結,不許繼續遷移,或逃往國外,或加以破壞。 官僚資本的企業及財產在國外者,應宣布爲國家所有。  第十三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第十一 款所指的官僚資本企業和財產,卽應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 會或民主聯合政府委任的機構實行沒收。其中,如有私人股 份,應加清理,經證實確爲私人股份並非由官僚資本暗中轉 移者,應予承認,並許其有留股或退股之自由。  第十四款 凡官僚資本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以前及 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而爲不大的企業且與國計民生無 害者,不予沒收。但其中若干人物,由於犯罪行爲,例如罪 大惡極的反動分子而爲人民告發並審查屬實者,仍應沒收其 企業及財產。  第十五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城市,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省、市、縣政府應負責保護當地的人民民主力 量及其活動,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六條==  第十六款 雙方確認,全中國農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權 制度,應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在人民解放軍到達後,一般地 先行減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  第十七款 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南京國 民政府所屬的地方政府應負責保護農民群眾的組織及其活動 ,不得壓抑或破壞。 ==第七條==  第十八款 雙方同意,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所訂立的 一切外交條約、協定及其他公開的或祕密的外交文件及檔案 ,均應由南京國民政府交給民主聯合政府,並由民主聯合政 府予以審查。其中,凡對於中國人民及國家不利,尤其是有 出賣國家權利的性質者,應分別情形,予以廢除,或修改, 或重訂。 ==第八條==  第十九款 雙方同意,在國內和平協定簽字之後,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院、部、會等項機構, 應暫行使職權,但必須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協商處理 ,並協助人民解放軍辦理各地的接收和移交事項。待民主聯 合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卽向民主聯合政府移交,並 宣告自己的結束。  第二十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與其所屬一切 機構舉行移交時,人民解放軍、各地人民政府及中國民主聯 合政府必須注意吸收其工作人員中一切愛國分子及有用人材 ,給以民主教育,並任用於適當的工作崗位,不使流離失所 。  第二十一款 南京國民政府及其所屬各省、市、縣地方政 府,在人民解放軍尚未到達和接收以前,應負責維持當地治 安,保管及保護一切政府機關、國家企業(包括銀行、工廠 、礦山、鐵路、郵電、飛機、船舶、公司、倉庫及一切交通 設備等)及各種屬於國家的動產不動產,不許有任何破壞、 損失、遷移、藏匿或出賣。其已經遷移或藏匿的圖書檔案, 古物珍寶,金銀外鈔及一切產業資財,均應立卽凍結,聽候 接收。其已經送往外國或原在外國者,應由南京國民政府負 責收回或保管,準備交代。  第二十二款 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到達和接收的地區,卽應 經由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及地方人民政府或聯合政府委任 的機構,接收地方的一切權力及國家產業財富。  第二十三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簽字於國內和平協定 並由南京國民政府付諸實施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願意負責 向新的政府協商會議的籌備委員會提議南京國民政府得派遣 愛國分子若干人爲代表,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取得新 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批准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卽 可出席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十四款 在南京國民政府業已派遣代表出席新的政治 協商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方面願意負責向新的政治協商會 議提議:在民主聯合政府中應包括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若干 愛國分子,以利合作。   雙方代表團聲明:爲着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獨 立自由,爲着早日結束戰爭,恢復和平,以利在全國範圍內 開始生產建設的偉大工作,使國家和人民穩步地進入富強康 樂之境,我們特負責簽訂本協定,希望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爲完滿地實現本協定而奮鬥。本協定於簽字後立卽生效。<noinclude></noinclude> jtjm32ndcqhjcf7x8h7mwid5298sp7p 觚賸/自序 0 1179125 2485243 2024-10-31T11:59:3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0|next=[[../卷一|卷一]]}}” 248524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0|next=[[../卷一|卷一]]}} 74owcgm2hco1iui3cjqwulouekzyx0h 2485255 2485243 2024-10-31T12:04:09Z Blahhmosh 79595 248525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0|next=[[../卷一|卷一]]}} 原夫天為石補,光乃麗乎三辰;地以鰲勝,力且維乎四極。蓮生嶽上,巨靈運掌而山開;烏走雲中,後羿彎弓而日落。若其遊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然則莊生《齊物》,何得置北溟而不談;屈子《離騷》,能無仰東皇而欲問乎?況夫鬼盈睽載,《易》留語怪之文;神降莘言,史發興妖之論。杏壇書垂筆削,辨六鷁之晝飛;龍門事著興亡,誌一蛇之夜哭。是知虞初小說,非盡出於荒唐,郭氏遺經,固無傷於典則也。余也生雖已晚,世不逮夫嫏嬛,思則靡涯,心常傾夫薈蕞。幼而就傅,延吳劄於楓江;長且服官,謁徐陵於柏府。初垂縞帶,便學長吟。繼傍玉臺,每聆《新語》。入燕都而懷故國,記覽《夢華》;登梁苑而晤名賢,書攜行秘。迨夫哀纏素к,貧典黑貂,旅食三年,不斷臯魚之淚;宦歸千里,無余劉寵之錢。遊跡則雁池鳧渚,閱歷遍賒;行裝則玉格貝編,討搜獨富。既而聽雞函谷,策馬蘆關。嘆密法於秦灰,欲辨怪哉之氣;懷和聲於周鳳,還題吉了之名。碑洞文章,收諸綠笈;橋山陵寢,繪以黃圖。今則仍綰銀章,更臨珠海。鷓鴣啼處,朱旗錦石之鄉;蝴蝶飛時,丹竈羽衣之洞。官逢鬥孛殳,得虎說於荒江;語習И隅,成魚吟於蠻府。粲花賓至,快雄辯之當筵;話雨人歸,喜華箋之在篋。於是傾觚授簡,抄以小胥,因而別地稽時,匯為全帙。言其大略,蓋有三焉。爾其簫斷吳門,曲留小海;築摧易水,歌起悲風。嵇散揮弦,《廣陵》之音欲絕;潘邠閣筆,重陽之句無多。茍非闡此嘉名,誰復求之幽壤?至乃江頭孝女,黃絹無傳;塞外文姬,青蛾莫贖。簾窺燕子,新愁鎖夜月之樓;門倚桃花,舊笑憶春風之徑。維美昭於繡管,斯艷發乎得簇。更若大夫觀止,雅擅多能;君子至斯,夙推博物。疏不遺乎草木,學逆葩經;註兼及乎蟲魚,功期翼雅。爰以資其考索,非止襲夫傳聞。然而宇宙茫茫,人如粟渺;江河滾滾,世亦萍浮。目不越於方隅,每以常而為怪;心茍通乎大造,將何幻而非真?念茲得失之林,總歸陳跡;悟彼逝來之境,庶得遐觀。姑存此日瑣言,豈曰珠能記事;倘附他年野史,亦云稗以備官焉爾。 {{YL|康熙庚辰}}三月既望,吳江鈕誘玉樵甫書於高明官署之根青閣。 cd1s6k45joiogzxlmkrdkhgt0qk1l1a 2485526 2485255 2024-11-01T01:50:39Z Blahhmosh 79595 248552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0|next=[[../卷一|卷一]]}} 原夫天為石補,光乃麗乎三辰;地以鰲勝,力且維乎四極。蓮生嶽上,巨靈運掌而山開;烏走雲中,後羿彎弓而日落。若其遊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然則莊生《齊物》,何得置北溟而不談;屈子《離騷》,能無仰東皇而欲問乎?況夫鬼盈睽載,《易》留語怪之文;神降莘言,史發興妖之論。杏壇書垂筆削,辨六鷁之晝飛;龍門事著興亡,誌一蛇之夜哭。是知虞初小說,非盡出於荒唐,郭氏遺經,固無傷於典則也。余也生雖已晚,世不逮夫嫏嬛,思則靡涯,心常傾夫薈蕞。幼而就傅,延吳劄於楓江;長且服官,謁徐陵於柏府。初垂縞帶,便學長吟。繼傍玉臺,每聆《新語》。入燕都而懷故國,記覽《夢華》;登梁苑而晤名賢,書攜行秘。迨夫哀纏素к,貧典黑貂,旅食三年,不斷臯魚之淚;宦歸千里,無余劉寵之錢。遊跡則雁池鳧渚,閱歷遍賒;行裝則玉格貝編,討搜獨富。既而聽雞函谷,策馬蘆關。嘆密法於秦灰,欲辨怪哉之氣;懷和聲於周鳳,還題吉了之名。碑洞文章,收諸綠笈;橋山陵寢,繪以黃圖。今則仍綰銀章,更臨珠海。鷓鴣啼處,朱旗錦石之鄉;蝴蝶飛時,丹竈羽衣之洞。官逢鬥㝅,得虎說於荒江;語習И隅,成魚吟於蠻府。粲花賓至,快雄辯之當筵;話雨人歸,喜華箋之在篋。於是傾觚授簡,抄以小胥,因而別地稽時,匯為全帙。言其大略,蓋有三焉。爾其簫斷吳門,曲留小海;築摧易水,歌起悲風。嵇散揮弦,《廣陵》之音欲絕;潘邠閣筆,重陽之句無多。茍非闡此嘉名,誰復求之幽壤?至乃江頭孝女,黃絹無傳;塞外文姬,青蛾莫贖。簾窺燕子,新愁鎖夜月之樓;門倚桃花,舊笑憶春風之徑。維美昭於繡管,斯艷發乎得簇。更若大夫觀止,雅擅多能;君子至斯,夙推博物。疏不遺乎草木,學逆葩經;註兼及乎蟲魚,功期翼雅。爰以資其考索,非止襲夫傳聞。然而宇宙茫茫,人如粟渺;江河滾滾,世亦萍浮。目不越於方隅,每以常而為怪;心茍通乎大造,將何幻而非真?念茲得失之林,總歸陳跡;悟彼逝來之境,庶得遐觀。姑存此日瑣言,豈曰珠能記事;倘附他年野史,亦云稗以備官焉爾。 {{YL|康熙庚辰}}三月既望,吳江鈕誘玉樵甫書於高明官署之根青閣。 niw755n5s7173xi97f9cxq91ht4soa7 2485549 2485526 2024-11-01T02:41:36Z Blahhmosh 79595 248554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0|next=[[../卷一|卷一]]}} 原夫天為石補,光乃麗乎三辰;地以鰲勝,力且維乎四極。蓮生嶽上,巨靈運掌而山開;烏走雲中,後羿彎弓而日落。若其遊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然則莊生《齊物》,何得置北溟而不談;屈子《離騷》,能無仰東皇而欲問乎?況夫鬼盈睽載,《易》留語怪之文;神降莘言,史發興妖之論。杏壇書垂筆削,辨六鷁之晝飛;龍門事著興亡,誌一蛇之夜哭。是知虞初小說,非盡出於荒唐,郭氏遺經,固無傷於典則也。余也生雖已晚,世不逮夫嫏嬛,思則靡涯,心常傾夫薈蕞。幼而就傅,延吳劄於楓江;長且服官,謁徐陵於柏府。初垂縞帶,便學長吟。繼傍玉臺,每聆《新語》。入燕都而懷故國,記覽《夢華》;登梁苑而晤名賢,書攜行秘。迨夫哀纏素韠,貧典黑貂,旅食三年,不斷臯魚之淚;宦歸千里,無余劉寵之錢。遊跡則雁池鳧渚,閱歷遍賒;行裝則玉格貝編,討搜獨富。既而聽雞函谷,策馬蘆關。嘆密法於秦灰,欲辨怪哉之氣;懷和聲於周鳳,還題吉了之名。碑洞文章,收諸綠笈;橋山陵寢,繪以黃圖。今則仍綰銀章,更臨珠海。鷓鴣啼處,朱旗錦石之鄉;蝴蝶飛時,丹竈羽衣之洞。官逢鬥㝅,得虎說於荒江;語習娵隅,成魚吟於蠻府。粲花賓至,快雄辯之當筵;話雨人歸,喜華箋之在篋。於是傾觚授簡,抄以小胥,因而別地稽時,匯為全帙。言其大略,蓋有三焉。爾其簫斷吳門,曲留小海;築摧易水,歌起悲風。嵇散揮弦,《廣陵》之音欲絕;潘邠閣筆,重陽之句無多。茍非闡此嘉名,誰復求之幽壤?至乃江頭孝女,黃絹無傳;塞外文姬,青蛾莫贖。簾窺燕子,新愁鎖夜月之樓;門倚桃花,舊笑憶春風之徑。維美昭於繡管,斯艷發乎得簇。更若大夫觀止,雅擅多能;君子至斯,夙推博物。疏不遺乎草木,學逆葩經;註兼及乎蟲魚,功期翼雅。爰以資其考索,非止襲夫傳聞。然而宇宙茫茫,人如粟渺;江河滾滾,世亦萍浮。目不越於方隅,每以常而為怪;心茍通乎大造,將何幻而非真?念茲得失之林,總歸陳跡;悟彼逝來之境,庶得遐觀。姑存此日瑣言,豈曰珠能記事;倘附他年野史,亦云稗以備官焉爾。 {{YL|康熙庚辰}}三月既望,吳江鈕誘玉樵甫書於高明官署之根青閣。 kvbi7iy10mhkj4xrijczgc7sq565ph2 觚賸/卷一 0 1179126 2485244 2024-10-31T11:59:4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248524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2q2ocdistbjjq27djsfhwmx5tjmdjt5 2485258 2485244 2024-10-31T12:04:35Z Blahhmosh 79595 24852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上==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人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靡刂。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dz41d84pprwfy2gj2xwlbq614k26fyh 2485259 2485258 2024-10-31T12:05:20Z Blahhmosh 79595 248525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人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靡刂。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37qg16urvb2stwpjvhy65v48buuxj01 2485406 2485259 2024-10-31T19:07:23Z Blahhmosh 79595 248540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人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靡刂。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59s3xk6g23npie8qlt1ttzde3gfuyig 2485428 2485406 2024-10-31T20:49:54Z Blahhmosh 79595 /* 歲寒集 */ 248542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靡刂。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o0itzcrb6l1kdisxck2b7ue9wfy8ml4 2485472 2485428 2024-10-31T23:28:49Z Blahhmosh 79595 /* 陶庵剛正 */ 248547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trwfgmpzx5rehjqqvzigqxmsa2wt2go 2485478 2485472 2024-10-31T23:35:52Z Blahhmosh 79595 /* 憤僧投池 */ 248547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亻英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by5uf2ja0fa3c14jqpm9qg2awgrk5pf 2485479 2485478 2024-10-31T23:36:20Z Blahhmosh 79595 /* 憤僧投池 */ 248547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忄栗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偀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mz94p0gvvep9l32a595n5sr1dmo1i5d 2485486 2485479 2024-10-31T23:49:50Z Blahhmosh 79595 /* 鬼誤 */ 248548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辟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慄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偀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pcuihark21f32odku8dz0vhjknnbh0y 2485539 2485486 2024-11-01T02:19:17Z Blahhmosh 79595 /* 力田遺詩 */ 248553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闢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慄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偀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m3g3p0fe4jss03l4spzxrsj7qbkbodn 2485550 2485539 2024-11-01T02:42:40Z Blahhmosh 79595 248555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舟周}}。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δ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闢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慄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偀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4malsmyi5gaamiwyflsnw22847m1x6f 2485552 2485550 2024-11-01T02:46:34Z Blahhmosh 79595 /* 虎林軍營唱和 */ 248555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0|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吳觚<sub>上</sub>== ===歲寒集=== 余幼從吳南村先生於家塾,受《尚書》、《左氏傳》及時制義,所見著述甚富,惜在髫齔,不及抄綴成編。未幾夫子下世,遺稿零落,越今三十餘載;偶於故簏中,搜得數章,敬錄於此。《擬道路憶山中》云:「微陽淡遙薄,羈客困塵鞅。珪帛策今誌,煙霞厲曩想。遲遲楚粵郊,一步一回仰。靈境隔紫霄,夙昔憑誕放。墜萼薦春屐,歸雲麗秋氅。軒開納曙景,襟豁眷初爽。自生性情悅,願領丘壑長。浩浩九門津,恢恢千目網。野犢被文錦,雖貴非所賞。銅鬥瞻漸碧,禹穴顧已莽。新遊非故鄉,登頓益慨慷。空抱嵇生琴,戚戚發哀響。」《追和孟東野審交》云:「枳棘初生時,青青似柑柚。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結交非其人,不但初心負。名義如日星,斯人等埃垢。君子田中禾,小人田中莠。同畝而異根,安得秋實茂。寧為管華薄,莫效蘇李厚。厥初或依違,鮮終誰執咎。」《詠梅花》云:「百卉千妍竟艷陽,有人籬角問孤芳。寒交近與蒼松絕,濫籍秦官亦可傷。」《賦得城春草木深二首》云:「名區屯宿莽,春向幾人家。衙晚聽啼鳥,碑殘臥落花。堂巢無主燕,池唱在官蛙。何必曾侯印,東門遍種瓜。」「百戰余荒壘,陽和尚草萊。青簾花外肆,烏鵲雨中臺。怨氣流為火,腥痕繡作苔。登高如可賦,愧乏鮑生才。」《田家秋興》云:「九月築場後,田家事事幽。斷橋霜下阪,修竹水邊樓。雞犬無心晝,菇蒲有望秋。蒔蔬攜插短,栽枳結籬稠。燈火鄰舂共,魚書社飲修。落桑秔入甕,覆草{{!|𥟱|⿰禾秉}}成丘。簾曝貪朝坐,溪雲動晚謳。牽蘿閑補漏,策杖遍尋儔。夢以無因永,行緣得句留。所須無凍餒,城市有何求。」《寡女行》云:「明月夜照井上霜,如花寡女開中堂。當軒軋軋朝復暮,機中之錦他人裳。夜闌月轉燈燼滅,獨向空床抱冰鐵。君不見東家鶴發娘,垂老嫁人為媵妾。」《西門行》云:「西門有高冢,乃是城中富家兒,當年不樂,為後人嗤。後人嗤,後人仍效之。日復一日,坐令青鬢絲。疏布裘,屈木卮,此物我所制,奈何坐令他人嬉!城中車馬客,不向西門冢上馳。即向西門冢上馳,冢中之人不能復起相追隨。請盡今日歡,明日非我知。」《東門行》云:「出東門,意欲前,欲前未及得前,遠聞兒啼女泣,使我仆馬為流連。君但行,勿留連。堂上有兩親,機中有絲日一縑,賤妾餔糟糠,終不令君親饑且寒。道傍之水泥濁濁。長安馬,多食粟。一車覆,一車續。願君為臣忠,為吏廉,吹風到茅屋。結駟歸來非我欲。」《西山爽氣》云:「雨歇池館涼,開軒睇原隰。遙峰如盥櫛,蒼翠凈可吸。竹樹延清暉,苔階響余滴。群鳥次第起,遠背晨光沒。我意亦悅之,曳杖遙與即。曠然融心魂,神領興自給。松風塞雙耳,米鹽詎容入。出門無可營,坦坦任所適。」《寄題周蟄庵新居二首》云:「周子幽棲處,浮名信可逃。竹才埋瓦屋,水足受魚{{!|𦩍|⿰舟周}}。近渚饒菇蔣,低簾見桔橰。從知予去後,雙板沒新蒿。」「苧通小徑,雞犬自成村。亂水繞三面,數家同一門。塾童來問字,鄰叟共攜尊。縱遣桃花出,無人解覓源。」《寄故鄉諸友》云:「白雲紅樹隱溪塘,何處登高可望鄉?百里畏途天外夢,兩年愁鬢客中霜。刺秦慚負千金諾,歸蜀空回九曲腸。倘有貧交問流落,尚懸雙眼看蒼蒼。」夫子為王昆侖山人之甥,明末食餼歸安,名馳三吳、兩浙間。鼎革後改名宗漢,號南村,與兄東裏、弟西山偕隱,日以文酒相娛,並手輯同志之詩,曰《歲寒集》。先生為人溫厚而嚴正,終其身絕跡城府。吳興莊氏子聘修《[[明史]]》,堅拒之,卒免於禍。 ===貞白樓詩=== 余族兄易庵先生,名棨,與先君同受知於黎博庵副使。鼎革後,築樓溪濱,繞以修竹,而種菊其下,賦詩飲酒,絕意人世。自南村師歿,先君即命余從易庵遊。今易庵年已八十有二,無子以繼其傳,手抄《貞白樓詩》寄余,若冀余之傳之者。存其一二,亦可以見興象之恬,襟懷之峻矣。《閏上巳》序云:「上巳不詩,閏而詩,紀異也。蘭亭已矣,禊事猶存,雖跡類嬉遊,而志存蠲祓,懷潔之士,實欣尚焉。於斯時也,澄澤流鮮,朗區披秀,洛川名閥,撫令節以舒光;洧水麗姝,激景風而吐艷。斯誠騷邁之歡辰,詠喁之良遘矣。乃者節序乖疏,賓朋散逸,黃龍夢杳,白水吟空。言念曩今,能無涕悼!當右軍作記,年冠永和,乃其臨流感慨,猶至嘆於世殊事異,揆厥所悲,一何遐也。至元嘉祖道之篇,永明禊飲之什,金石畢陳,鈞天雜奏,窅眇寂寥,風斯邁矣。南樓倦倚,髑緒興哀,漫賦五言,忘其拙率。」詩云:「入春饒勝事,我復愛花辰。曲水門闌舊,熏風節序新。祓除如有待,觴詠豈辭頻。寂寞尋芳侶,重來訪隱淪。」《上巳日種菊》云:「未肯忘秋興,霜花手自栽。力鋤非種去,懸想故人來。宿土承新露,疏籬傍老梅。相依成密友,日夕共徘徊。」又《秋懷》十首,殊有靖節風致,今錄其二:「風霜頗威厲,敗葉走階幾。我庭日寥廓,一望盡披靡。人事苦衰謝,天道有傾否。古桂發幽馨,吾無隱乎爾。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又云:「西風頓涼冷,衣被應裝綿。妻兒負單夾,欷歔當我前。問我我不應,四顧空茫然。南鄰貧徹骨,北裏富薰天。造物本不齊,豈復關愚賢!」 ===西山五七言=== 吳西山重暉,行十,南村先生之弟。少年詩名甚著,惜早卒。其詩長於寫景,如《野眺》云:「花明背郭寺,柳暗入村橋。」《醉歸》云:「荇亂牽搖櫓,鷗驚觸過船。」《村居》云:「木脫雲辭徑,禾登鳥集門。」《吳興旅次》云:「老藤隨樹倒,危石帶沙崩。」《村橋遠眺》云:「天長眾鳥去,林遠細煙升。」《春窗對雨》云:「窗雨沈花影,檐風落鳥聲。」《遊硤石東山》云:「柳深鶯坐穩,柏老鶴巢危。」《曉寒》云:「霜花驕古木,水骨壓狂流。」《春夜步月》云:「暗香花隱月,迷路樹鉤衣。」七言如《題畫》云:「遠水日斜漁倚棹,空山雲起客登樓。」《入山》云:「江寒雁落蘆花國,山冷人歸楓葉村。」《秋霽》云:「檻外雨過群壑響,檐前風定一蟬聞。」《春怨》云:「驚殘好夢憎啼鳥,催理新妝惱侍兒。」《新遷》云:「竹孫脫籜看過屋,鷗母攜雛並浴川。」《雨望》云:「廢苑亭臺新牧隴,孤村煙水舊漁家。」《秋夜》云:「幽砌露寒蛩近榻,荒園槿落犬穿籬。」皆可傳也。 ===布囊㷊余=== 張玄著先生起自海中,部落解散,竄身僧寺。杭守臣覘得之,與愛仆楊貫玉、幕友羅自牧同被執。就逮之日,公烏巾葛衣,不言不食者數日,惟啜水而已。臨刑,二卒以竹輿舁至江口。先生從輿中出,見江上青山夾岸,始一言曰:「好山色。」因索筆研,作絕命詞,付行刑者。自牧與貫玉俱從死焉。所著詩詞,貯一布囊,悉為邏卒所焚。其遺在僧寺及民家者僅數篇。近體三首云:「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將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傳。」又:「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又:「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往,一帆仍向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蚤,青史他年任是非。」《古風一首》云:「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陽,亦閱十九年。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余生獨不辰,家國兩荒煙。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反作楚囚憐。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仿佛丁令威,魂遊華表巔。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以為辱,愚者笑我頑。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豈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難焉!」 ===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庵名炎,潘力田名檉章,才望相埒。康熙癸卯二月,同以史事株連,逮系虎林軍營。吳有《營中送春》詩云:「一半春光縲拽過,唾壺敲缺待如何。鶯聲啼老聽難到,柳絮飛殘撲轉多。晼晚斜陽連雉堞,朦朧短夢繞巖阿。不堪往事成回首,總付錢塘東逝波。」潘《漫成四首》,其一:「抱膝年來學避名,無端世網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知愧管寧。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其二:「吳關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足不如葵。下堂真愧先賢訓,抱璧幾同楚客悲。從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廢《蓼莪》詩。」其三:「圜土初經二月春,薰風又到縶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珮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侶,閑譜龜茲慰苦辛。」其四:「閱歷風霜只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後詩。」吳《懷古》四首,《詠嶽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義在《春秋》臣節殫,法過韜略陣雲明。運移宋歷終江海,功就蘄王敢弟兄。痛飲黃龍千載恨,錢塘夜夜有潮聲。」《詠伍相國》云:「閶闔行歌未死身,一言投契作宗臣。報仇暮日忘荊國,抉眼衰年看越人。羅剎江頭潮最怒,姑蘇臺畔草長新。蟲沙猿鶴無窮化,願向波濤問大神。」《詠蘇文忠》云:「杭州刺史最風流,簫鼓樓船春復秋。譏誚每攖丞相怒,判書常應老翁求。六橋花柳蒙遺澤,兩岸湖山紀勝遊。當日憐才豈無意,峨嵋夜月照高丘。」《詠於忠肅》云:「開元城外黑雲屯,土木營邊日月昏。手挾六龍群喙定,身擔一線國威尊。戰爭有幾禁南牧,繒幣無多返北轅。兩字獄成明主惜,高名贏得並乾坤。」《與美生對酌絕句》云:「平生恨不學屠沽,輸與高陽一酒徒。」此日尊前須盡醉,黃泉還有賣漿無?」是歲五月,吳與潘俱磔於杭之弼教坊,同死者二百餘人。先一日吳語其弟曰:「我輩必罹極刑,血肉狼籍,豈能辨識?汝但視兩股上各有一火字者,即我屍也。」聞者無不流涕。 ===力田遺詩=== 潘檉章著述甚富,悉於被系時遺亡,間有留之故人家者,因其罹法甚酷,輒廢匿之。如《杜詩博議》一書,引據考證,糾訛闢舛,可謂少陵功臣。朱長孺箋註,多所采取,竟諱而不著其姓氏矣。余幼從學吳南村夫子時,曾錄其古近體詩數篇,留敝篋中,今檢而存之,並著《博議》所自,以俟能表章者。其《讀五代史》云:「唐室亂天紀,鷙猛化侯王。健者夜一呼,萬乘起傍徨。取守既同道,貽謀安得良。遂令燕雲地,化為狼與羊。倒受太阿柄,失勢還自戕。有宋鑒其弊,居重禦四方。矯枉失之過,國威遂不強。善哉府兵制,作法貴於涼。」《卜居二首》云:「每愛西山好,煙霞無蚤昏。茶香晴送鶴,果熟曉爭猿。得意花顏色,會心鳥語言。幽尋偏得性,獨往誌空存。」「極望草萋萋,春原肥乳羝。青桐誰見實,朱鳳爾何棲?短褐晨霜重,征塵夕照低。浣花溪有約,杖履不應違。」《關山月》云:「繡衣金匼匝,寶馬鐵連蜷。出身誓向邊場死,那能宛轉妻兒前!離家復見故鄉月,見月思鄉情不歇。天山飛鳥卻向南,隴頭流水分嗚咽。幕前健兒歌且悲,霜寒風勁胡馬肥。閨中遠不聞吹笛,塞上愁誰聽搗衣?可憐夜夜關山月,只照從軍不照歸。」《丁亥春與文心兄理平川舊業,歸途有感》云:「草堂幸巳賦歸來,別業藍田且共裁。廢驛舊經征戰盡,野花初向別離開。數通畫角連笳起,一樹斜陽帶鳥回。照水獨憐華發改,詩棋兩事老余才。」《憶戊子秋過外家東衡裏,因寄表弟章伯升》云:「數載烽煙隔渚隈,清溪野色望中開。山將落日排雲去,水抱孤帆拂岸來。巷口燕巢春繞樹,門前虎跡曉沖苔。援琴四壁貧何恨,孫叔當年不治財。」《奕隱贈雲間謝繹之用枰字》云:「扁舟問我霅溪行,坐覺九峰秀色生。當局盡從疑處失,先機誰向敗中爭。白雲侵戶明書幾,紅葉當階覆石枰。身世漁樵何處穩,獨能蟬蛻任浮名。」《酬王雲頑夕坐有感見寄》云:「虛無映卷簾,林壑尚余炎。露咽蟬高樹,風吹月短檐。雄談曾壓膽,怪事幾張髯。鄭重瑤華贈,聊從紫氣占。」《靈嚴懷古》云:「半空塔影迥參差,入眼興衰欲問誰?麋鹿有情傷地僻,草花無主恨年移。溪山尚倚吳王劍,江月空彎西子眉。薄暮老僧為指點,白雲封處六朝碑。」《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公並序》云:「辛卯秋,村民十百為輩,望門投食。予謂救災恤鄰,誼也。況上無所呼號,下不為剽克,而俯首一飯,猶良民也。淵明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日月尚悠,為患未已。乞食賢者之事,乃眾人優為之。慨然有作:溝壑勢所迫,貿貿行安之。促步望煙火,低頭好言辭。善悉主人意,高義無嗟來。升斗竭所余,滿腹輒廢卮。感激話疇昔,內熱牂羊詩。同里無賑恤,曷雲濟世材。愧客供給薄,強飯以相貽。」《移居詩贈人》云:「近知卜築到江濱,遁跡聊依水岸分。波底白鷗漁有國,天邊蒼菼雁為群。故鄉回首桑麻接,曲徑通人雞犬聞。吾亦經營滄海計,乘槎浩蕩一從君。」 ===序賦創格=== 陳鶴客三島,長洲人。崇禎末為博士弟子,有聲。國初晦跡授徒,然故國《黍離》之感,不去於懷,終以憂憤成疾,年三十有四而卒。曾為余內兄畢西臨作《當泣草序》曰:「畢子西臨,以終生上策之年,懷太傅度湘之志。被明月於江臯,爰歌《九辨》;悲雨雪於阪道,兼作《四愁》。乃示予以詩,其自命曰《當泣草》。噫嘻,悲夫!仙人羽蓋,望姑射以何歸;帝子霓旌,仰橋山而莫及。玉泉河畔,水漲桃花;銅馬門前,風吹秀麥。故府久為拜月之庭,行宮竟作祭天之宅。朝圍獵騎,萬里揚沙:暮起{{!|𡰥|⿸尸二}}歌;九門落日,西山草綠,誰傳社飯於諸陵?北殿貂黃,徒思臘酒於故闕。逢荊卿之故友,相對生悲;登樂毅之空臺,自然飲泣。若夫道指金陵,客歸江表,風景蕭條,河山綿邈。金鳧銀雁,盡出人間;細柳新蒲,悲從父老。鳳凰臺上,朝來麋鹿之遊;鳷鵲觀前,夕作牛羊之道。劉琨既逝,嘯未舉而樓空;祖逖雲亡,雞既鳴而天曉。山中公子,誰共攀夫桂樹?道上王孫,獨自尋夫芳草。遂乃下雲陽,登石屋,望遠則目屬青龍,臨空則悲生黃鵠。彈箏拊築,傭工歌變征之聲;短笛橫簫,乞食吹《小海》之曲。華屋增羊子之悲,窮途起阮公之哭。於是駕雲螭,乘白霓,王良為禦,造父前馳,巫咸申命,詹尹陳辭。遠遊誰去?焱舉何之,橫四海其焉極,望夫君而太息;吊玉米於江陵,奠椒漿於太乙。鳳吹寂寞,空存雲母之山;鸞蓋飄零,徒憶辛君之邑。仙城飛鶴,懷往日以悲鳴;蜀道啼鵑,見故家而飲血。浮雲白帝之鄉,羽旗何處?細草黃陵之廟,珮聲俱沒。斯則懷古思今,悲從中起。表松柏於林間,不獨齊君;歌烏鳶於江上,寧唯越子。乘犢過翟義之臺,咸歌《薤露》;執紼拜田橫之墓,盡唱《蒿裏》。聞者無不心傷,見者為之發指。然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問道則路無朱燭,寄書則江無赤鯉。候旭日於成山,文鳥不來;望飛雲於海曲,青羊莫止。錦江彩石,信窮河漢之槎;金馬碧雞,日斷岣嶁之使。所以仲連絕跡於海濱,伯鸞息影於吳市。莊舄之思越國,哀感旁人。鐘儀之操南音,情惟故主。萱草非可忘憂,荼苦其如甘旨。嗟乎!世修曼以多艱,心悱惻而永嘆。往路憂多,焉得化蜺於嬰弗;來日苦少,不逢斟雉於鼓籛。悠悠蒼天,其已焉哉!乃為之歌曰:上有漢兮雲漫漫,望北斗兮不能攀。舒長嘯兮心未安,感皇穹兮獨無言。歌既闋,畢子泣數行下而去。」詩序以賦體用韻,此為創見。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賦》,皆極文心之奇變,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賦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風,如水之漪,如耳之鳴,如駟之驟,如巫之祝,如{{!|𧍝|⿰虫帝}}蝀之隮,如燈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煙,如鐵之出於火、入於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兒,如仕,如觀史,如樂,如禦宮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晝,如晝之夜,如交,如問途,如咒,如鄒魯哄,如財,如戰,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魘,如兒言,如婚,如君臣,如繭,如白雲,如黃雲,如黑雲,如青雲,如電,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講學,如弟子之從師,如佞,如蒂,如盜,如云之出於山、歸於山,如水之泄於山、蓄於山,如優,如博。而其死也,幽幽爾,荒荒爾,蘧蘧爾,沈沈爾,沖沖爾,墨墨爾,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歸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塊然,而角然,而銅錫金璧種種然,而瓦礫罌缶種種然,而楹稅柱牖種種然,而矛殳鉦戟種種然,而脛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極、死未及也,而鬼為之祟,而人為之祟,而寒為之祟,而暑為之祟,而風為之祟,而日為之祟,而飲食為之祟,而仁為之祟,而義為之祟,而醫為之祟,而巫為之祟。而其耳也與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與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與魚鱉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氈?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雕?而其腹也與軍通,不然胡戰?而其膽也與大將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與繅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與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與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結?而其溺也與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與弩通,不然胡勁?而其股與足也與金通,不然胡沈堅而不能舉?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為生也,死忘其為死也;而病也。」 ===紉蘭詞=== 三吳詞家,稱朱、陳兩檢討。陳以蒼雄擅奇,朱以生新標雋,俱已譽高黃絹,價重烏絲。若黃子鴻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東堂,齊蹤西麓也。摘錄數闋,以見其概。《昭君怨·詠落花》云:「每愛春來偏蚤,縱是雨過也好。小徑不生塵,簇香裀。幾點穠苔綠襯,一撚繡鞋紅印。生怪燕喃喃,帶泥啣。」《踏莎行》云:「宿雨隨收,春寒頓軟,博山銷盡沈煙篆。越羅裁得稱身無?黃昏蚤是停刀剪。燭影偏明,花陰又淺。井桐休放月痕來,玉階剛臥金鈴犬。」《風流子·題城西某氏園亭》云:「柳岸試維舟,蒼苔路,仿佛認層樓。想曉燕催妝,春鶯教伎,雲翻舞掌,雪噴歌喉。誰曾管、疏簾難隱笑,小扇不障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風流渾未厭,奈珠沈翠殞,是事休休。忍看雕甍畫棟,冷落山丘。但雲去雲來,有時有夢。花開花謝,無地無愁。題取斷腸詞句,當我纏頭。」《一剪梅》云「迤邐山根帶浦沙,也有樵家,也有漁家。酒旗挑出竹籬笆,映朵桃花,映朵梨花。宿雨初收日向斜,幾點飛鴉,幾點棲鴉。碧江偏是渺天涯,半被山遮,半被雲遮。」《水龍吟》云:「霜容莫笑龍鐘,少年曾是推豪興。高陽伴侶,三春逐日,聯鑣飛{{!|𩍐|⿰革登}}。山北山南,芳菲賞遍,別尋幽勝。記披襟直上、雲峰絕頂,渾欲喚、青天應。誰道多生蹭蹬。舊情懷、都來難稱。十年回首,交遊嚼蠟,功名墜甑。除卻枯吟,酒腸棋膽,消磨無剩。但秋來猶愛,斷鴻聲苦,把危樓憑。」《浪淘沙·江上晚眺》云:「萬里瀉長洪,雪卷秋空。自憑天塹界江東。北向投鞭南擊楫,多少英雄。閑擬話從戎,夕照沈紅。布帆蕭索掛西風。無限滄波量不得,付與漁翁。」子鴻名儀,常熟之鶯沙人。 ===芷崖詩句=== 蕭詩字中素,號芷崖,居華亭之壯行鎮。以攻木為業,博學能文,尤長於詩。斤削之暇,間以吟詠。蓋呂徽之、朱百年之流,而以藝隱者也。所著有《南浦集》。適於沈子竹西齋頭,得其詩若干首。其五言若《聞雁》云:「稻梁謀自遠,霜月韻偏哀。」《過墶堰庵訪澄初上人》云:「水清魚入定,林靜鳥忘機。」七言若《春夜同友集南陔齋》云:「雄心每為風流折,逸興能教禮法疏。」《過澄懷草堂憶王子井廬》云:「庭前孤直看槐樹,池上豐神望柳絲。」《挽桐月較書》云:「空階蕙草遺香佩,小院榴花憶舞裙。」《贈別諸遠之》云:「山寺落梅傷別易,天涯芳草寄愁難。」可稱佳句。其《度關》一律,最為時所傳誦。詩曰:「獨身遊萬里,深雪度重關。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馬隨雞唱發,心逐雁飛還。東道多賢主,葡萄壯客顏。」 ===秋燈=== 元宵張燈,是處皆然。而我邑獨盛於中秋,且作龍艦數十,俱籠燈為鱗甲,蛇蜒垂虹、釣雪間,波光月色,上下輝映。香輿夾路,畫舫盈湖,簫鼓管弦之聲,達曙不輟。顧英白有《江城秋燈》篇云:「吳中燈市元宵盛,萬戶千門共輝映。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采鷁相誇競。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燈火徹江城。爭連冶袂探花飲,共踏長橋玩月行。家家賭勝經營遍,插竹懸球光彩現。制成采勝出文鴛,剪就銀花回舞燕。還將百寶結流蘇,繡戶珠簾擬畫圖。燦燦遊人齊祛服,盈盈艷女特當壚。豪門得賞鰲山景,深夜寧愁涼露冷。釣雪灘邊火樹新,垂虹亭下星橋整。別有殊方獻鬼功,機關走馬實玲瓏。雕鎪雲母矜滇巧,錯落珍珠羨閩工。最是龍舟喧夜棹,滿湖絲管爭歡笑。楓岸遙聞蘭氣香,蘆洲震聽鼉聲鬧。誰知鞞鼓揭天來,人去城空事可哀。女墻吊月啼寒蟪,露井臨風墜綠槐。淒涼亦止十年余,江上繁華轉勝初。何人不慶升平樂,每事還嫌舊日疏。土谷靈祠高樹幟,建作勾欄呈百戲。歌時畫棟遏雲流,舞罷朱欄叢綺綴。清秋明月勝元宵,寶鏡懸空駕彩橋。仙樂霓裳雲外聽,天香丹桂月中飄。秋燈更比春燈好,是處樓臺似瑤島。步月爭看響屧來,踏燈又聽清歌繞。借問觀燈孰可誇,千行寶炬擁香車。競梳高髻稱浮渲,並曳新裾號月霞。先時甲第多更主,宴樂燈筵靡舊侶。遊俠歡邀饌玉珍,屠沽意滿尊金縷。窄袖輕衫樣最時,邊關曲調有情癡。止知勝賞年年是,豈料滄桑事事非。蕭條獨有楊雄宅,不藉余光來照壁。閑吟聊備采風篇,獨看江秋蘆月白。」顧英白名偉,以字行,吳江之同里人。篤誌好學,所輯有《唐詩、明詩匯選》、《古文粹選》。惜其後嗣不振,而卷帙浩繁,無有能行之者。英白論詩,專以格律深細、對屬精切為工,故微傷於氣。然《秋燈》一篇,婉麗悲宕,而奢儉盛衰之感寓焉。洵無愧為風人也。 ===虎丘題詩=== 虞山錢宗伯以譴歸,有題詩虎丘刺之者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蒓鱸此日又相逢。黑頭蚤已羞江總,青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沈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或云雲間陳臥子作。 ===逸老堂對=== 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鼎革後,絕意進取,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人才節士之廬」。然負氣自高,未甚韜晦。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吳走筆書曰:「山川無恙,嘆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碣,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臺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琱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詞既悲壯,書復蔚跂。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陰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費千餘金,事乃已。 ===秀門三絕=== 寒山趙均室人文淑,工寫形畫,並無粉本,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遇物成圖,自得天趣。其姑陸卿子妙有文筆;均蚤善篆書,淑精能繪事,一家三絕,吳中以為秀門。 ===酒芝=== 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司馬岵雲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髫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誚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後,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追於城闉,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貲,大半耗於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後,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泛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後,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於舟次,李亟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雲諸子,自司馬沒後,家漸替矣。 ===陶庵剛正=== 黃陶庵先生少有盛名,館於同里侯氏,以道義相切劘。虞山錢宗伯有一子名孫愛,甫成童,欲延師教之,而難其人,商之程孟陽。孟陽曰:「我有故人子嘉定黃蘊生,奇士也。與同里侯氏交三世矣。未可輕致。公雅與侯善,以情告侯,公可得也。」宗伯乃具厚幣,遣門下客李生,至嘉定延之。李先是侯,道宗伯指。侯力為勸駕,黃意不悅,強而後可。遂與李偕至宗伯家,宗伯待以殊禮。居浹月,孟陽出海棠小箋示黃。黃詢唱者為誰。孟陽曰:「宗伯如君柳夫人作也。子於帖括之暇,試點筆焉。」陶庵變色曰:「忝居師席,可與小君酬和乎?」孟陽曰:「此何傷?我亦偕諸君子和之矣。」陶庵曰:「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為老友,固可無嫌,諸君亦非下帷於此者,若淳耀則斷不可。」孟陽慚退。先是,曾館某撫軍幕府,有邑令聞先生在署,橐數百金,賂先生父,令致書,俾為之左右。先生復父書曰:「父生男之身,尤望生男之心。若行一不義,取一非有,男心先死矣,尚何以養父乎?」其自命剛正如此。忠孝大節,豈臨時激於意氣者所能為乎! ===釋氏親送=== 吳易字日生,其母夫人善繡觀音,技同針絕,乞繡者一金始得一幅。生易之夕,遙見雙燈前導,有帕首少婦引朱衣童入室,倏然不見,而易墮地。蓋釋氏親送也。長而文譽日著,膂力過人。以癸未進士,授兵部職方司。時南都已陷,歸舉義旗,聚舟師數千,結營長白蕩。吳提督兵下吳江,眾遂解散,全家俱溺於水。易乘小舴艋遁去,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於市。 ===奏毀淫祠=== 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沒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吾吳上方山,尤極淫侈,娶婦貸錢,妖詭百出。吳人驚信若狂,簫鼓畫船,報賽者相屬於道,巫覡牲牢,闐委雜陳。計一日之費,不下數百金,歲無虛日也。睢州湯公巡撫江南,深痛惡俗,康熙乙丑奏於朝而毀之,奉有俞旨。並檄各省如江南土木之俑,或畀炎火,或投濁流,五聖祠遂斬無孑遺。 ===扁舟訪隱=== 徐俟齋不出山者幾四十年,巡撫湯公慕其品望,悉屏騶導,止從一小僮,駕扁舟訪焉。鶴跡滿徑,松影在門。候之良久,竟不獲見,嘆息而返。吳人兩高之。 ===公歸集=== 平湖陸稼書龍其,改名隴其。初為嘉定令,以小舟載紡具抵任,內子躬自辟壚,易日用蔬菜。而慈惠字民,強毅任事,一時有神君之頌。忽有瞽者詣案自陳曰:「聰明正直謂之神,公即神也。我不幸兩目無見,特乞公一字,批斷來生作有目人。地下冥王,必不違公言耳。」稼書笑而允之。不二載,被劾去。嘉定士民數千,泣留不得,因刻《公歸集》為贈。山右魏總憲上疏,稱以天下第一清官,復其職,仍補靈壽縣,內擢監察御史。罷官歸朱涇,著書自娛。康熙乙亥年歿時,並無疾苦。午倦臥床,口喃喃若與人談者,有頃,呼其家人曰:「忠湣公在此交代,我其去矣。」遂閉目而逝。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 ===怨鶴行=== 客有南州生者,錢塘人,少年出遊,久不得意,流館西吳。其閨人郁郁以沒,一日托形野鶴,飛集生館。生方沈醉,對鶴訴其愁苦。鶴忽墮淚,生遂悶絕,欹仆書床。既而嗚咽為閨人語曰:「君不如歸去,妾死矣,然依戀不已,魂魄渡江尋君至此。」言絕而蘇,鶴亦飛去。董若雨為之賦《怨鶴行》云:「白鶴復白鶴,獨立兀如醉。驅汝汝不飛,那作仙人驥。」{{*|一解}}「不鳴亦不舞,斜陽傍行子。低頭語白鶴,惆悵儂如許。」{{*|二解}}「白鶴長鳴,行客沾裳。白鶴淚垂,一何瑯瑯。鶴鳴尚自可,鶴淚愁殺我。」{{*|三解}}「呼郎來前,念郎愁苦。儂不願封侯,願君還故宇。欲知腸斷絕,衣上錢塘雨。」{{*|四解}} ===鬼誤=== 驥村嚴氏為苕中舊族,其亭館皆蕪穢不葺。有客宿其外樓,敗檻斷欞,積塵滿幾。客殊膽弱,人靜後蒙被而臥,忽聞樓上橐橐聲,心慄焉,以為鬼來矣。俄而聲漸繞榻,心益怖,以手啟被,出兩目視,於黑影中見渺小鬼褰幃直入。客大駭躍起,持被撲鬼,而裸踞其上。堅坐達曙,主人出,呼客下榻共視之,則其家捕鼠貍也。 ===術者言=== 順治元年夏五月,嘉興角裏街徐圃臣,偕同人三五中堂暑話。聞堂柱中膈膊三響,柱忽開裂,跳出一緇衣雛僧,長二寸許,背負黃袱包繞地疾走。眾皆駭愕,環而逐之,隨手攫得,咥然有聲。以漆盒緘覆,移時闃寂。啟視,則化為燕窩,殘泥零落,他無所有。是時天下初定,王師南下,所至歸命,禾郡已改服薙髮矣。而人情搖搖,潛蓄異謀。適遇柱僧之怪,亟召術者黃姓占之。黃顰蹙良久曰:「此大不祥。夫僧者,薙髮之象也。負包而走者,無家可歸也。燕泥零落者,破巢之下無完卵也。吾郡其有大厄乎!」未幾徽人入禾,倡亂舉兵。王師聞變,自閩返旅攻城。城陷,焚戮之慘,竟符前兆。 ===僧虎=== 會稽宋廿一者,家貧少孤,居日鑄山下,其業樵。事母至孝,每早起為母汲爨,候母飯罷,乃負擔入山薪樵,歸易甘旨供母。一日客至,留共早餐,比去,日亭午矣。入山行里許,一老僧坐道傍,語廿一曰:「我待若久矣,若來何晏也?子雖果腹,如老僧之餒何?」廿一不解所謂,曰:「我素不與師期,曷我責為?」僧曰:「我期即若期,若豈忘之耶?余憊甚,請藉子為拄杖,子可乎?」竟起撲廿一背。廿一不得已,負之行。行覺體漸重,戲之曰:「黃面瞿曇,何食而肥若是?」僧曰:「四大本空,老僧與居士,俱以未能解脫為恨。毋獨哂老僧也。」且行且語,其山中人刳竹為器者,自高岡望見之,曰:「此非宋廿一耶?曷為乎負虎而走?」共擊竹大叫,虎乃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廿一驚仆澗水。刳竹者趨至問故,廿一曰:「向者我視為僧,不意其為虎也。微爾輩,幾不免虎口。」眾視宋所著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跡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廿一由是奉其母徙居近市,改業負販。姚竹友曰:「人獸之機,轉於孝子。孝德所感,不大且速歟!」 ===今樂府=== 李西涯《擬古樂府》,久傳於世。我邑潘、吳二子分類作《明史記》成,各撰今樂府,詠有明一代之事,復輯《解題》三卷,俱於被難時散軼。余家易庵夫子,亦潘、吳同志也,《貞白樓詩稿》中有《今樂府》,其辭曰:「權門犬,吠權門。好官自我為,笑罵誰復論。嗥以南,嗥以北,權門有竇恣出入。鹵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嘆息。一朝權門冷落車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搖尾權門空爾為。」{{*|右《權門犬》}}「椒山膽,何壯哉!一月官四遷,遠自狄道萬里來。君恩一何渥,臣心安敢灰!一腔熱血不敢冷,九死百折終不回。寧與夏曾同日死,不顧權奸怒若雷。捐此七尺軀,上報明天子。忠臣之心聊復爾,刀鋸鼎鑊甘如旨。十罪五奸義不移,疏草一入人人危。椒山自有膽,何用蚺蛇為!」{{*|右《椒山膽》}}錄存遺響,以著題所自始焉。 ===內外蛾述=== 順治十六年海上之變,金壇薦紳,罹禍最酷。王公明新,名在逆藉,身戮家徙,有妾方孕,行至山東紅花浦,產兒旅舍。楊老仆密啟曰:「覆巢之下,已無完卵。一線之系,在茲客嬰。此去馮益都家不遠,我主為其門下士,受知極深,馳告求匿,必能納也。」妾是其言。楊乃繈兒於懷,痛哭夜走叩益都之門。時馮公在告,嘅然曰:「此我事也。」疾揮楊去。遂命侍姬乳之,名曰「協一」,示與己出無二。協一年至弱冠,昆山徐司寇高益都之義,女內侄以字協一,內外蛾述,聞者傳為美談。今協一以益都蔭,歷仕至廣州太守。而金壇王氏之孥,復以輸金歸自塞外,完聚骨肉,仍享既仕,皆益都存孤之德也。 ===憤僧投池=== 孫偀字商聲,張西廬先生高弟也。詩古文簡潔有法度,性孤冷不喜諧俗。自康熙癸卯西廬遭變後,嘗謂:「斯文既喪,世無可交者。乃與此齷齪輩同其食息,不如無生。」故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無臭味人」之句。每就硯席,輒怒其館主,不合而去。所著《海棠緣傳奇》,痛詆傖父,蓋以此也。蘇州承天寺僧慕商聲名,厚聘學詩。初至,見其曲房密室,酒氣薰蒸,心已憤憤。閱三月,有貴人攜妓而來,設宴招提,是僧隅坐酗飲。商聲窺視大怒,亟欲辭,又不能即出。適見書齋前池水甚清,奮投而死。是年元旦,商聲家祭,懸其故婦之像於堂。童孫侍立其側,指謂商聲曰:「祖母泣而來下矣。」未及半載,果獲此禍。 99chmkw02z7b4hnfzerw8xwkiymkhbe 觚賸/卷二 0 1179127 2485245 2024-10-31T11:59:5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0|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248524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0|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2gcjshlnb34ong3yld08998q954elya 2485261 2485245 2024-10-31T12:06:01Z Blahhmosh 79595 248526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0|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吳觚<sub>中</sub>==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PUA|}}勇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PUA|}}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PUA|}}夭,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PUA|}}局。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PUA|}}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PUA|}}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PUA|}}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PUA|}}栗也。」{{PUA|}}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PUA|}}、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PUA|}}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PUA|}}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忄{{PUA|}}。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anuyy2dv0u17r19ccbgncasgj2ctegj 2485282 2485261 2024-10-31T12:16:15Z Blahhmosh 79595 248528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0|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吳觚<sub>中</sub>==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踴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賙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殀,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PUA|}}局。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PUA|}}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PUA|}}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PUA|}}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PUA|}}栗也。」{{PUA|}}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PUA|}}、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PUA|}}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PUA|}}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忄{{PUA|}}。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47v4rct4aws0w9db9m1bu5atvv8pe1q 2485296 2485282 2024-10-31T12:37:28Z Blahhmosh 79595 248529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0|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吳觚<sub>中</sub>==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踴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賙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殀,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梮。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芧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芧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芧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芧栗也。」芧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芧、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谿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PUA|}}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忄{{PUA|}}。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im3o2bm86scl684ur37kxifrrfo8ib6 2485297 2485296 2024-10-31T12:39:20Z Blahhmosh 79595 248529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0|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吳觚<sub>中</sub>== ===仙根=== 李子靜學士,少隨其父如石先生官於吳,遇國變,不能歸蜀,僦居錦帆涇側,館於鄉間柴氏。柴氏子世俊,夢入玉京,試得狀頭,師得榜眼。以告子靜。子靜心喜自負,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為「根」字,改名仙根,仍回原籍應舉。辛丑傳臚,果一甲第二,狀元則馬世俊也。柴本姓馬,名偶符耳。如石先生名實,癸未進士,明末為吳縣令,著有賢聲。鼎革後,杜門著書,不以子貴易操,方巾布袍終其身。 ===樵隱=== 黃九煙名周星,性極簡傲,或以詩文就見者,非面加姍侮,則哂而置之。其寓武水也,遇隱士崔金友於市,蚩蚩然肩負擔而口吟哦。黃遽揖之入室,並索觀所著。崔出《樵隱近詠》相示。其五律《書懷》云:「花落無人徑,雲飛到處山。」《訪友》云:「野曠天垂遠,花深月出遲。」《詠螢》云:「撲扇憐兒女,窺書見聖賢。」七律《憶舊》云:「因風去住憐黃蝶,與世浮沈笑白鷗。」《贈友》云:「吟思白社傾佳釀,坐對青山看異書。」黃不覺驚賞曰:「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事類翁子=== 孫天閑名胤驥,泉州人,家甚貧,屢赴童試不售。其妻已生一子一女,力欲離異,孫不得已聽之。未幾孔文在自洙督學閩中,拔置榜首,旋令食餼。甲午乙未聯捷,妻乃偕後夫至,願鬻身為奴。孫堅不許,妻愧恨而死。此與朱翁子事絕類。孫貴後,謀再娶。有宦室女已受聘而夫病痿,改適於孫,不半載而病痿者愈。孫督學江南,不甚惜名節,以漁色沒於任。其不善後,亦類翁子焉。 ===鶴癖=== 長山王進士㞳生,素有鶴癖。謁選得令如臯,臯故產鶴,乃大喜。抵任後,即於署內購畜十餘雙,庭空夜靜,唳聲徹云。俟其蹁躚競舞,則輟案牘而玩之。忽見一鶴吞蛇,以為鶴固甘帶也,乃諭諸丐戶每人日納一蛇,有罪應罰鍰者,亦許以蛇贖。由是一境之內,捕蛇殆盡。後移癖貍奴,見其面空撲蝶,俯仰可觀,遂令百姓捉蝶,因此{{!|𦊱|⿱⿵冂人圭}}吏議,罷去。 ===沈香街=== 嘉興項墨林,名元汴,遊金陵,昵院中一妓,久而欲別,妓執手雪涕,意殊戀戀。項歸,乃廣購沈水香,斬為臥床,玲瓏工巧。復以名紈美錦制衣數篋,裝巨艦訪之。入門值有客在,妓顧項若不復識。項前通姓名,且言有所持贈,妓始婉容加禮焉。項命潔前堂,舁床置其中。闔院爭來致賀,群艷紛集。項乃大張綺筵,釵細絲管,分行接響。酒半,忽抗聲指妓云:「我以世上有情種多在章臺,故不惜千金以買一笑。詎期月之別,便已相忘。絮薄花浮,於今乃信。」呼仆出篋中衣,悉裂之。奮大槌碎床,焚於庭。煙焰裊空,遍城聞異香,經四五日不散,因名此街為沈香街。 ===借臥魚缸=== 烏程唐宜之,名時,才而狂,同人以為絕類桑民懌。其就試京師也,攜一彌猴為伴。家貧患病,寄身枯寺,向僧借魚缸,晝夜坐臥其中。後為鳳陽通判,倪鴻寶先生贈以詩曰:「帝陵秀復添龍臥,客路清惟有鶴隨。」 ===泥無身=== 吾邑盛澤卜孟碩,名舜,年少負雋才,工書畫,雲間陳仲醇、董玄宰俱愛重之。其自榜所居綠曉齋曰:「濯足須加漢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須。」又曰:「鬥歌喉,鳥眾人寡;賭笑面,花輸我贏。」常於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紅苧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長三四尺,而袖小,蓋僅方廣數寸。見者皆指為狂。性喜視鬼,每於陰雲晦月之夕,獨至荒冢中露宿,冀得一遇。年三十二而歿。臨沒之歲,人有乞其書畫者,卷後但題曰:「泥無身。」近日越中有符致乩仙者,亦稱「泥無身」,蓋巳仙去矣。所著有《綠曉齋集》。其自為墓誌銘甚佳。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如「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何減唐音! ===史癡=== 嘉興東門外有史癡者,娶婦甚美,遣之別嫁。佯狂行乞於市,所乞之家,貨必倍售。以是遇其來,輒施以錢。或有過門不入者,雖招與之,掉頭不顧也。蓬首,發如亂絲。沍寒時身衣草衫,以破絮纏兩足,日至河中濯之,曳冰而走,琤琮有聲,以為樂。乞錢沽酒,飲輒醉,余錢置道旁墻隙中,云:「有緣者任得之。」間與人言禍福,多奇驗。有老嫗素相識,忽詣之曰:「詰朝當有少錢助汝。」是夜即於嫗門,端坐而逝。人聞其死,爭致賻錢,嫗果大獲。既舉棺,輕若無人,蓋屍解矣。 ===小楊枝=== 如臯冒辟疆,家有園亭聲伎之勝。歌者楊枝,態極妍媚,知名之士,題贈盈卷,惟陳其年擅長。閱二十年而楊枝老矣,其子亦玉人也。因呼小楊枝。一日宴集,辟疆出前卷相示,虞山邵青門題其後曰:「唱出陳髯絕妙詞,燈前認取小楊枝。天工不斷消魂種,又值春風二月時。」 ===白月=== 楚中杜於皇,名濬,以詩文往來淮揚間,復善諧謔。適中秋於廣陵豪家宴集,同席十餘輩舉令,須各誦唐律,月在第二字。坐間有紈袴子,初不解詩,口撰一語曰:「白月照詩人。」眾哄問:「此系誰作?能頌其上句否?」逡巡未對,杜遽曰:「是『黑風吹酒鬼』也。」合坐大笑。 ===佞佛=== 魏裏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續學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內室供準提畫像,淩晨必焚香誦咒,跪而禮之。一日偶觸婦怒,手裂像擲地。仲不能堪,潛詣伯曰:「弟獲大罪過,無復生理。當捐此穢臭,以圖懺悔。何如?伯曰:「弟言是也。」於是仲徑出門,伯送於後。仲至岸,正衣冠,一踴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還。適其家人見之,援救得免。 ===去年此日=== 戴耘野名笠,我邑之同里人,高隱工詩,妙達禪理。康熙庚戌,寓爛溪周氏,王寅旭,潘次耕邀余同訪,是歲之八月二十一日也。周留宿小飲,戴舉一令,以几案食物為問。能辨對明晰者,免飲,否則罰。隨手拈豆一顆,問予曰:「或云豆形似蠶,或云豆熟蠶時。二說孰是?」予曰:「豆熟於蠶時者不一。《酉陽雜俎》載:刀豆莢,形似劍,脊三棱,謂之挾劍豆。則此豆亦以似蠶得名耳。」戴然之,又指盤中雞卵,問寅旭曰:「先有雞而後有卵乎?先有卵而後有雞乎?」王以形化、氣化之說應之。復問次耕曰:「去年此日,是何物耶?」潘曰:「酉二十一日,乃醋也。」眾共服其超雋。 ===邵邑侯前生=== 邵士梅,濟寧人,自記前生為棲霞處士,生四子。年六旬余乃卒,值四子皆出,獨孫女垂涕送訣。一青衣卒引見冥王,語之曰:「汝後身當復為男,登乙榜,官至邑宰。」遂生邵家,歷歷皆能憶之。既領鄉薦,秉鐸青州。適棲霞廣文缺,往攝篆,乃尋其故居。巷陌門庭,無不認識。四子並已物故,惟孫女孀居,發且白矣。邵具道其故,敘前生及沒時景狀悉符。女甚貧悴,因解俸金賙之。令吳江不三月,即解組歸,自言冥數如此,不可久於官也。 ===桃花魚=== 吳公慈受,名晉錫,司理永州。崇禎壬午人闈校士,夜夢一婦人素妝麗質,攜饌餉吳,指魚羹曰:「此桃花魚也。」因出詩相貽。中一聯云:「桃花魚漾桃花水,濯錦大吟濯錦詩。」次夕夢復如前。尋獲一卷,其二場表聯,乃有此二語。心甚驚異,因薦之人彀。及榜發,則江陵姚士升也。偶與同年友眉山朱公拙修話其事,朱曰:「此我姨某氏詩也。氏少而慧,嫻於篇詠。夫蚤殀,苦節十餘載,以某歲卒。第不知何緣入夢。」未幾姚入謁,詢其生辰,正氏卒之歲。 ===蛟橋幻遇=== 宜興許郎行二,農家子也。康熙二十年間偶入城,至蚊橋,遇一女絕艷。許將與目成,已失所在。是日薄暮抵舍,則所遇女先在室內,迎謂許曰:「來從絳闕,暫寄紅塵,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問其姓名,曰:「何淑貞。」從婢年可十三四,曰秋鴻。是時許婦適歸寧,許因詭言:「我婦美不遜汝。」何曰:「邑中金閨之艷,幽谷之姝,遍數止某三人,差不慚巾幗,我猶勝之。若君婦,則歷齒蓬頭,既疥且痔,直登徒所愛者耳。又何足言!」婦聞甚恚,率其諸姑姊坌集哄觀,僅聞語聲出戶,並不見形。乃共指而詈之。何曰:「我與許君締未斷之緣,命自真宰。汝輩某與某私,某為某事,此豈貞靜者,而亦毀我乎?」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何善談論,其言皆古宮闈事,於漢時尤詳。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輿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如是月餘,頗厭囂煩,挈婢辭許,不知所往逾旬,瞥見前婢持衣履來貽,且招許。許叩以所在,婢言但閉目行,少頃可達。許如言,覺兩足冉冉若乘煙霧,經丘穿壑,恍入仙源,曲欄重閣,花木幽深。何薄鬟約袖,躬自紡績。許至,潔卮而進,山肴芳腆。酒闌,起曰:「我姊妹五人,各有所適。北堂老母,往河南訪我第二姊矣,君留信宿,無害也。」因相與繾綣。逾夕惝恍出門,遙見曉村舊徑,忽然抵家。 ===藏金券=== 昆陵周文山,名起岐,順治末督學於楚。試未及半,適故鄉有奏銷之信,例應左遷,郁居省院。院有一室,凡入臥於內者,輒見金甲神叱起,人皆畏避,指為凶室。文山不之信,設臥具於土床,寢焉。夢一金甲神前來曰:「吾待君二十餘年矣。床下白金萬兩,可速取以歸,釋我典守之責也。」詰朝發其藏,獲一小匱,匱中有券,其文云:「視學事竣,積有萬金。家無子女,適逢喪亂,瘞金於此,俟福厚者取之。願秉公遴士,勿負我意。」券無姓字,大約為明季學使者。燦然白鏹,悉如券數。橐之南返,家用以饒。 ===吳充墓=== 桃墩舊有宋大臣吳充墓。充之後,貧不自存,鬻其墓之土於里人顧姓者。顧遣人平其封,發石榔。充赭袍碧帶,偉焉如生,見風忽化;兩夫人朱氏、戴氏,金釵及纏臂之屬,光焰猶新。其墓誌則賈平章筆也。按賈與吳不同時,蓋吳之後人乞賈為銘耳。桃墩亦吾邑地,去吳興之南潯,可四五里許。 ===瘡言=== 金陵神樂觀陸道士,十七歲時毆死一仆,即火其骨,人無知者。十餘年,足外臁發毒成瘡,瘡口似唇而有舌,能言,曰:「我即仆也。」日索飲食,飼以脂膏,自能吞化。飲以酒,四周皆紅。但開口言,必大痛垂絕。如是載余,忽曰:「我欲他往,冤亦解也。明日下山,遇樵者可求治之。」陸如其言,果遇樵者,懇焉。樵厲聲曰:「孽畜敢言我乎?夜半療汝。」忽不見。是夜夢金甲神詣陸臥室,指謂之曰:「有藥在幾,煎服。取渣,以左手持向水西門外,見婦人潑水,急棄於道而返。」陸旦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因依所戒,至門外第十二家,果見一婦,隨棄藥而歸。瘡遂愈。後探此婦,竟亦無他。 ===爐中造化=== 常州銀工居甘棠橋畔。一日有以銀二兩就鎔者,出冶,忽化異狀:中為小錠,如拇指甲,四圍細如梧子,珠貫其間,數之得九十七錠,窩絲悉具,棱角宛然。咸謂之爐中造化。 ===木偶出號=== 王司理繩河公,寄籍檇李,實居吳江之茅塔村。其未遇時,借村中仲氏小樓三楹,為授徒地。仲辭以此樓多怪,不可居。王不之信,遂於其內置榻設幾。夜分燃燭而坐,見東壁有四五寸小人,各執旌蓋數事,列隊前行,末後一人冠帶肩輿,如州府官之出號者。王熟視良久,擊案叱之。樸落一聲,皆木偶也。聚而焚焉,怪遂絕。 ===吳介繁=== 秀水吳介繁,年三十許。康熙庚午之秋,臥病經月,垂絕者屢矣。家人左右環視,更番不輟。一夕介繁昏然似稍安者,眾皆垂頭而睡。少頃,其婦先覺,移燈就床,將進湯藥。忽不見介繁,衾翻枕橫,狀如蟬蛻,深幕重門,並未啟也。舉家驚愕,達旦,四出訪覓,聞村農相告:「離此半里,有一男子,沾首濡足,宛轉泥中,絕似吳介繁。然久知其病,何得露宿於田也?」亟至其處,舁以歸。盥濯而詰其由,懵不能對。越數日,其神小復,乃曰:「我方病劇時,每日向暮,輒有三青衣伺我於床。是夜汝輩守視偶懈,青衣者扶項牽臂,負我從窗旁板隙而出。倏至田間,遇白衣老人怒叱之,遂委我遁去。」今介繁尚存,常口道其異。 ===笠澤古柏=== 笠澤三賢祠前古柏,鱗枝黛膚,蓋千年物也。前人歷有題詠。崇禎甲申之次,漸就枯萎,今止存根株而已。先是祠後竹圃中,忽於地出一花,如木芍藥,並無枝葉。里人施姓者見之,以為下必有異,持鍤坎之,盡花之莖,則有細絲緣絡土中。絲斷鍤止,亦無所見。又閱月,復生一花。施坎之如前,其絲蜒蜿丈餘,得物圓大如土茯苓;碎之,中脫而出,則宛然一鹿也,頭角尾足皆具。於是好事者爭穴土而入,見柏根回環無端,大可二十圍。中徑之,木色光潤而清芬。觸手皆有細絲分懸其間,跡絲求取,若茯苓者,盈畚累梮。或為人形,或為禽形,或為獸形。士人以鬻於吳門,多得善值。是歲有客從吳興來,道遇寄舟者,服制樸古,而形神憔悴。問其姓,曰:「姓柏。」問其家若何,曰:「曩頗饒,今衰矣。」問所往,曰:「將之杭州。今日已晡,欲宿於震澤之普濟寺。」既至,艤舟寺前,趨而入,顧榜人曰:「少待即歸汝值。」久之不出。遍索寺內無若人,從古柏下瓦礫間拾碎鏹少許,則所償寄舟之值也。俗傳此柏能為神,達觀禪師其化身也。觀此,信有之乎!抑柏既能神,而何以槁死?豈神以樹為形,其萎也,亦如仙家之遺蛻而去耶? ===白鴿紅豆=== 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小開,十七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小開,有鎮江之擾;康熙十二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莢小於槐角,霜後莢落,其子深紅可愛。 ===羊珠=== 陸佃曰:「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類皆能孕珠,非獨蚌也。近日嘉興九里匯農人徐心橋,畜一牂羖,已五六歲。因為子娶婦,宰以饗客。屠者覺羊肚中累累然,剖而濯之,得珠盈掬,圓大如豌豆。有老人云:「羊食仙草,或雷雨時與龍交則生珠。」然博物之書所未載也。 ===疥蟲=== 曹溪金孟常短視,離物寸許,即模糊不辨,近則能察毫末。年逾七十餘猶然。見人有疥者,輒為搜取其疥內蟲。云:「疥蟲有雌雄。雄者頷下有須,種種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 ===浮桶=== 明甲申六月大旱,吾邑十九都沅蕩浮木桶七,土人爭取之,即沈水中。捷足者得其一,內盛牛頭、馬頭瓦瓶各二,瓶質甚粗,碎之表裏瑩澈如鏡。是後吳日生易舉義旗,敗於此,殺人無算。桶浮處,每年生草七叢,菁蔥倍常。 ===芧栗=== 杜工部《南鄰》詩「園收芧栗未全貧」,或作「芋栗」或作「芋粟」。芋粟不必植之園中,而芋與栗不當類舉,朱愚庵註杜,定作「芧栗」為是。余往湖口,路經南陵,訪王進士五清於山居。留宿具餐,雜陳野蔌,中有粉葉子,和醯醢以進者,王謂余曰:「此即錦裏之芧栗也。」芧似栗而小,山家率於冬月取實去皺,磨而溲之以水,然後用之。是知芧、栗皆屬園果。況《莊子·徐無鬼》篇所載甚明,益信杜詩無字不有來歷。 ===水災風變=== 康熙庚戌六月十二日,大水猝至,間以狂飈。村落之家,漂床沈竈,人皆露處,繞郭諸所,罹禍尤烈,枕屍大小以數百計。先一夕有漁舟宿太湖濱,夜半見水神列坐煙波間,絳服雕冠,如廷議國事者,爭論久之而散。忽於湖中起一長堤如虹,橫界水面,風濤大作,明旦遂有此異。「吳江縣」三大字額,向懸邑門譙樓,萬曆三十六年水至,邑令上樓,向額再拜,取以投水,勢遂定。是日趙令促騎出署,水沒馬腹,不能行,耆老言邑有故事可行。如其言,果驗。時熒惑入箕,與南斗只差一度,箕主風,故風力焱疾。康熙丙子七月廿三日午後,北風陡發,雨如懸瀑,平地湧水,驟至數尺。夜半返風而南,勢益狂猛,篝燈密室中無不盡滅,屋瓦交飛,頹墻覆屋者十家而九,所在喬木,倒折殆盡。城隍廟有四古榆,大皆合抱,連根盡拔,真異變也。先一日,句容縣水發時,士子錄科者,多寓城外,水驟至不及避,淹死數十人。吾邑仲姓亦與焉。 ===科名異數=== 常州巢儀部震林,號兼三。辛卯舉於鄉,壬辰成進士一百六十二名,以磨勘被落。乙未再成進士,名次仍在一百六十二,前後相符,一時驚羨。韓中丞贈額有「科名異數」之題。 ===賦梅釋雲=== 余所交海內三髯,一為慈谿姜西溟,一為郃陽康孟謀,其一則陽羨生陳其年也。其年未遇時,遊於廣陵,冒巢民愛其才,延致梅花別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贈以佳句,並圖其像,裝為卷帙,題曰「雲郎小照」。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偶登內閣,遙望見之。忽佯怒,呼二健仆縛紫雲去,將加以杖。生營救無策,意極旁徨,計唯得冒母片言,方解此厄。時已薄暮,乃趨赴老宅前長跪門外,啟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蒙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回,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其後紫雲配婦,合巹有期矣,生惘惘如失,賦《賀新郎》贈之云:「小酌荼蘼釀。喜今朝、釵光鈿影,燈前滉漾。隔著屏風喧笑語,報道雀翹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撲朔雌雄渾不辨,但臨風、私取春弓量。送爾去,揭鴛帳。六年孤館相依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飈。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努力做、槁砧模樣。只我羅衾渾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此詞競傳人口,聞者為之絕倒。 ===酒兵=== 唐人有「酒沖愁陣出奇兵」之句,余常賞其豪雋。然余飲不能一蕉葉,故遇酒兵時絕少。近得姚竹友《庚辰中秋夕醉後放歌》,可謂善用酒兵者矣。其詩曰:「丁丑之年仲秋節,珠江放舟看明月。酒徒多挾少年狂,痛飲高歌曉未輟。淩空擬駕黿鼉遊,波底乖龍魂欲慴。星移物換秋復秋,此樂至今思忽忽。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浙。秋涇橋東初把茅,婚嫁因之罄囊篋。舉觴對月月無光,一夜煩憂頭蓋雪。昨年飄轉瀛州城,閉置官衙類羈紲。主人獨酌羅浮春,高腔小隊喧私宅。令我有酒不敢飲,霜娥夜怨無情客。長揖飄然信所之,西歸復理羊城楫。一椽初賃伯通廡,二三好友重接席。佳時恰遇蟾魄圓,觸著狂懷興蓬勃。畫篋搜衣質庫還,瓶之罄矣那復惜。陳村豆酒買十甕,綠柚黃蕉隨意設。廣寒宮妃試新妝,雨洗鉛華倍瑩潔。微雲薄綴霓裳輕,涼颼細曳淩波襪。如此好景若不醉,天公笑我真癡絕。四筵狂客鼓掌起,君言適與同調協。會須較戶陳酒兵,立監視師分撻伐。旗標兩翼各張軍,射覆藏鉤隨弄劇。濟陽驍騎稱蔡髯,一鼓而下氣先竭。亞夫之師天上來,轉戰中原傷一蹶。大樹將軍氣最雄,露布敵逢袁彥伯。昆侖關破酒尚溫,大笑三軍盡投幘。贅翁老興復不淺,制勝出奇伺敵隙。居如處女行脫兔,量而後會戰必捷。強吳勁楚埽籜空,何有江黃與滕薛。冬冬鼓絕喧未休,驚起鄰翁罵唐突。鄰翁勸汝一杯酒,爾何不樂此今夕。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今年今夜共此月,明日明年遂陳跡。感我此言促引觴,請為贅翁歌一闋。歌殘月落杯影空,不知東方之既白。」竹友名東明,嘉興之秀水人,年四十後,頷下生小瘤如盎,因更號贅翁。夙負經世之略,兼工書繪,而時無知者。其落拓江河也,必載酒以行。其揮豪染翰淋漓子墨也,得酒乃益入神。嘗自題《醉畫》絕句云:「醉中畫樹醒添石,醒筆不如醉筆佳。安得青州六從事,百年同伴作生涯。」余觀贅翁,豪於酒而不沈湎於酒,蓋意不在酒也。所著詩文若干卷,曰《弄酒余閑集》。 ===黑漆漆=== 天同一生王錫闡,別號余不。精究歷理,兼通中西之學。遇天色晴霽,輒登屋臥鴟吻間,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作書與人,俱用古文奇字,人多不識,王亦不欲人識也。里中有詢以水旱之占者,答曰:「若將此事問先生,先生肚裏黑漆漆。」王隱居笠澤,有自著《天同一生傳》。 ===釣叟慨言=== 雪灘釣叟曰:「昔蘇季子云:『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今世異是:富貴則父母不子,貧窮則親戚畏懼。」此言殊有感慨。 1h3c3e300ef7g4wvwp9xohv2hxpxj4w 觚賸/卷三 0 1179128 2485248 2024-10-31T12:01:0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248524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tsea1unu789eg5bg67vfxwngjepam57 2485263 2485248 2024-10-31T12:07:12Z Blahhmosh 79595 248526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PUA|}}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PUA|}}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PUA|}}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PUA|}}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PUA|}}{{PUA|}}斑白,而柳則盛{{PUA|}}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疒術>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礻圭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PUA|}}虒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缶盧>憶{{PUA|}}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PUA|}}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PUA|}}卸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PUA|}}蒙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PUA|}}麗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UA|}}瞿公女也。歸我邑爛溪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PUA|}}{{PUA|}}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8cll688p0pqjb70jdblx2suoz49f9gq 2485298 2485263 2024-10-31T12:48:40Z Blahhmosh 79595 248529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疒術>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礻圭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PUA|}}虒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缶盧>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PUA|}}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PUA|}}卸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PUA|}}蒙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PUA|}}麗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UA|}}瞿公女也。歸我邑爛溪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PUA|}}{{PUA|}}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bcuhd2627ixdyvbkeo4cxpbsj59yye7 2485301 2485298 2024-10-31T13:06:22Z Blahhmosh 79595 248530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衤離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衤離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衤離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74he2xrrwt7x6ys9hze6mr1piuwi9yi 2485302 2485301 2024-10-31T13:09:29Z Blahhmosh 79595 24853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艹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5nc5trcdz9swv455joxty6h2ia16ykn 2485429 2485302 2024-10-31T20:51:53Z Blahhmosh 79595 /* 雲娘 */ 248542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帶心},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2m5lp19hjbfw3mjhzwahhd6mi7rk7t4 2485430 2485429 2024-10-31T20:52:56Z Blahhmosh 79595 /* 河東君 */ 248543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饣亶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kz1uz5ilns4hd7sfmn3g9hzty8rn5xn 2485485 2485430 2024-10-31T23:48:55Z Blahhmosh 79595 /* 李婦金氏 */ 248548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沈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d1f599j0diujuw1evqzqd927b7ar0yo 2485529 2485485 2024-11-01T02:05:02Z Blahhmosh 79595 /* 沈香瘞貍 */ 248552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糸困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沉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70gb8gqejgvz808qh0mw3zpu6kqu5jb 2485530 2485529 2024-11-01T02:05:41Z Blahhmosh 79595 /* 姜楚蘭 */ 248553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綑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沉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糸率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peqf85gp0y192yv7eptidzvnhvfmfl9 2485532 2485530 2024-11-01T02:11:59Z Blahhmosh 79595 /* 河東君 */ 248553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綑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沉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繂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33yi1yz6fluyu4g9jy0wwsonkaq0obv 2485553 2485532 2024-11-01T02:47:41Z Blahhmosh 79595 248555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綑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ゅ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ゅ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沉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繂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0o4uy6sib48pfx96tf7q7p30pf44zp5 2485554 2485553 2024-11-01T02:49:21Z Blahhmosh 79595 /* 雲娘 */ 248555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綑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箙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箙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沉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眾始解散。是夕執豕い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繂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bi93n1e66s70f1rpvxluwlrw5f940at 2485555 2485554 2024-11-01T02:51:59Z Blahhmosh 79595 /* 河東君 */ 248555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0|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吳觚<sub>下</sub>== ===姜楚蘭=== 劉東平澤清,建閫淮陰,興屯置榷,兼課魚鹽,不貲之富,幾亞郿塢。淮浦名倡姜楚蘭者,色藝冠時,尤善琵琶。素與某生交歡,生金盡,則每出纏頭錦為生取酒。一日聞劉巡視浦上,蘭特凝妝登臨街小樓,鼓數曲,繁音徹外。劉從肩輿中諦聽良久,意茲麗曲,必成纖手。亟遣從騎索之,得蘭,大喜。即攜至幕府,寵之專房,時以弦歌自娛。居逾月,蘭啟劉曰:「君侯牙樹名邦,紱膺高爵。帷幄之謀,金鼓之役,皆非賤妾所敢預聞。至於披較琴書,品置服玩,竊有微長。妾固不惜纖軀,晨夕於君侯之側也。」劉掀髯大笑曰:「解語花,亦欲窺我清秘耶?」因命以筦鑰之任,金玉錦繡,悉以委焉。未幾天旅南下,劉惶懼出閱黃河。蘭折簡致生曰:「資虬髯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昆奴,速完邛遇。」生遂泛畫舫於城下,綑載宵行。劉歸視蘭室,麽弦在壁,黼帳闃如,撫膺太息而已。鼎革後,東平遠竄,蘭自越返淮,與生偕老。 ===雲娘=== 密雲汪參將,廣陵人也。有仆王忠,常往來酒肆李家,久之相善,李以女雲娘歸焉,年十八矣。汪解任,將還維揚,呼忠謀備輿具,並所以載雲者。雲曰:「主之行李甚壯,取道河北,征途不靖。請效軍人裝,執弓矢以戒不虞。可乎?」汪聞而異之,召雲娘至,授五石弓,折之如斷梗。凡易數弓,悉不稱意。顧謂忠曰:「須取我家弓來」遂腰箙插矢,乘駿馬以從。時歲在己卯,群盜塞路。行至一荒原,雲縱馬而前,遙見十餘騎,擁塵突至。飛矢拂雲袖,雲揮袖矢落。又一矢到,雲隨以手承之,即彀而發,騎駭反奔,中項仆地。又於箙中出矢斃一騎,餘皆散遁。由是參將抵家無寸箸之失。雲貌殊艷,參將子一見心動,欲狎之。雲曰:「妾下走陋質,不意為公子憐。然有忠在,何忍及此。無若遣忠而納以禮,我乃從。」公子喜過望,遂厚給忠,雲指示令去。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雲忽易戎服,掣所佩刀,出立堂上,責公子曰:「爾家忝建高牙,不能出奇報國。偶遇萑苻,薾焉膽栗。妾以一婦人,奮衛長途,迄於安吉,所以報公子者至矣。乃恣行不義,玷我貞素耶?」遽以刀擬公子,且前且卻,曰:「有追我者,我即斷其頭,如河北盜矣。」公子驚悚喪魄。雲娘行及門,門外已有碧衫奴控馬以待,遂馳去,永不復返。 ===沉香瘞貍=== 合肥宗伯所寵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飼以精粲嘉魚,過饜而斃。夫人惋惜累日,至為輟膳。宗伯特以沈香斬棺瘞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場三晝夜。 ===河東君=== 河東君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蕪,本名愛,柳其寓姓也。豐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 先是我邑盛澤歸家院,有名妓徐佛者,能琴,善畫蘭草。雖僻居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滿其室。丙子春,婁東張西銘以庶常在假,過吳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訪之。佛他適,其弟子曰楊愛,色美於徐,綺談雅什,亦復過之。西銘一見傾意,攜至垂虹,繾綣而別。愛於是心喜自負,謂:「我生不辰,墮茲埃{{!|𡏖|⿰土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吳之間,簪纓雲集。膏粱紈袴,形同木偶。而帖括咿唔,幸竊科第者,皆傖父耳。唯博學好古,曠代逸才,我乃從之。所謂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無憾。矧盛澤固駔儈之藪也,能郁郁久此土乎!」遂易「楊」以「柳」,而「是」其名。聞茸城陳臥子為雲間繡虎,移家結鄰,覬有所遇。維時海內鼎沸,嚴關重鎮,半化丘墟,虎旅熊師,日聞撓敗,黃巾交於伊雒,赤羽迫於淮徐。而江左士大夫,曾無延林之恐,益事宴遊。其於征色選聲,極意精討。以此狹邪紅粉,各以容伎相尚,而一時喧譽,獨推章臺。居松久之,屢以刺謁陳,陳嚴正不易近,且觀其名紙,自稱女弟,意滋不悅。而虞山宗伯與陳齊望,巍科贍學,又於陳為先輩,因昌言於人曰:「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適宗伯喪偶,聞之大喜,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錢之門多狎客,往來傳致,迄於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為築「我聞室」,十日落成,促席圍壚,相與餞歲。柳有《春日我聞室》之作,詩曰:「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裙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辛巳初夏,結褵於芙蓉舫中。簫鼓遏雲,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於是三泖薦紳,喧焉騰議,至有輕薄之子,擲磚彩鷁,投礫香車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柳歸虞山宗伯,目為絳雲仙姥下降。仙好樓居,乃枕峰依堞,於半野堂後構樓五楹,窮丹碧之麗,扁曰「絳雲」。大江以南,藏書之家無富於錢。至是,益購善本,加以汲古雕鐫,輿致其上。牙簽寶軸,參差充韌。其下黼幃瓊寢,與柳日夕晤對。所云「爭先石鼎搜聯句,薄怒銀燈算劫棋」,蓋紀實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齡益篤,圖史較讎,惟柳是問。每於畫眉余暇,臨文有所討論,柳輒上樓翻閱,雖縹緗浮棟,而某書某卷,拈示尖纖,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訛,隨亦辨正。宗伯悅其慧解,益加憐重。國初錄用前朝耆舊,宗伯赴召。旋恚史議放還,由此專事述作。柳侍左右,好讀書以資放誕。登龍之客,沓至高閭。有時貂冠錦靴,或羽衣霞帔,出與酬應。否則肩筠輿訪於逆旅。清辯泉流,雄談鋒起,即英賢宿彥,莫能屈之。宗伯殊不薊慸,曰:「此我高弟,亦良記室也。」常戲稱為柳儒士。越十載庚寅,絳雲樓災。時移居紅豆村莊,良辰勝節,必放舟湖山佳處,留連唱和,望者疑以為仙。其《中秋日攜內出遊》詩曰:「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柳依韻和曰:「秋水春衫淡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雲傍彩舟。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五湖煙水長如此,願逐鴟夷泛急流」其他篇什,多附見《有學集》,不盡載。生一女,嫁毗陵趙編修玉森之子。康熙初,嗣子孝廉君迎宗伯入城同居,而柳與女及婿仍在紅豆村。逾二年而宗伯病,柳聞之,自村奔候。未幾,宗伯捐館,柳留城守喪,不及歸也。初宗伯與其族素不相睦,乃托言宗伯舊有所負,梟悍之徒,聚百人交訌於堂。柳泫然曰:「家有長嫡,義不坐受淩削。未亡人奩有薄貲,留固無用,當捐此以賂凶而紓難。」立出帑千金授之。詰朝喧集如故。柳遣問曰:「今將奚為?」宗人曰:「昨所頒者,夫人之長物耳,未足以贍族。長君華館連雲,腴田錯綺,獨不可割其半以給貧窶耶?」嗣子懼不敢出。柳自念欲厭其求,則如宋之割地,地不盡,兵不止,非計也。乃密召宗伯懿親及門人素厚者,復糾紀綱之仆數輩,部畫已定,與之誓曰:「茍念舊德,毋渝此言。」咸應曰:「諾。」柳出廳事,婉以致辭曰:「妾之貲盡矣,誠不足為贈。期以明日,置酒合宴,其有所須,多寡惟命。府君之業故在,不我惜也。」衆始解散。是夕執豕炰羔,肆筵設席。申旦而群宗麕至,柳諭使列坐喪次,潛令健者闔其前扉,乃入室登榮木樓,若將持物以出者。逡巡久之,家人心訝,入視,則已投繯畢命,而大書於壁曰:「並力縛飲者而後報官。」嗣君見之,與家人相向號慟。紼繂之屬,先一日預聚於室,隨出以盡縛凶黨,門閉無得脫者,須臾,邑令至,窮治得實,系凶於獄。以其事上聞,置之法。夫河東君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於以禦侮,於以亢宗,詎不偉歟! 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婉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雲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風前柳欲窺青眼,雪裏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而不知一與之醮,終身以之,即奉雁牽絲,有所不逮也如此。 ===湯素畹=== 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僑寓吳中,以避風鶴之警。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丙戌除夕》詩云:「病余弱質困烽煙,鬢入今宵怕說年。臘盡不知秦歲月,春來猶見漢山川。何勞茂草牽鄉夢,自有梅花作客緣。眉案未輸鴻與耀,只愁時事正紛然。」 ===墨池=== 李研齋之繼室,曰「鐘山秀才」,浮渲梳頭,凝妝特妙。每一出遊,則秦淮麗人,急相窺仿。其婢墨池,性亦明慧。秀才常畫蘭竹,池輒侍側,宜墨之淡,令以口受筆退其墨。李詩云:「別有香在口,莫畏胭脂黑。」此墨池所由名矣。 ===睞娘=== 睞娘者,姓易氏,居松陵之舜水鎮。祖某以閥閱世宦,累貲億萬。其父某盡散其貲,畜古名畫。環室為香木城,城有十架,架藏百卷為率,各以鏤金牌記之,其錦韜玉軸者為最品。睞方四五歲,性聰良,善記誦。父嘗戲舉古人姓名,叩以所作某畫,睞即指第幾卷中,靡不悉符。父以是愛之,令其掌鏤金牌而司畫城,呼曰「畫奴」。長及齒齔,作花鳥小圖,工刀劄,善吟詠。姿體絕麗,未嘗假粉脂,而浮香發艷,盈盈欲仙。星眸流離,遠黛明媚,復嫣然善睞,故其母氏更「畫奴」名為「睞娘」。 明甲申歲,海內鼎沸,兵燹所被,諸郡縣皆陸沈。秋八月,睞與父母夜飯罷,畫楹間列繡燈,圍以紫絲步帳,月光掩映簾幕,睞方研墨濡穎,手摹吳道子畫觀音像,將賽於鄰側醉香庵,施其庵之女冠。未舉筆,忽聞號呶成雷,燎火四張,外宅大呼曰:「兵至矣!兵至矣!」睞倉卒入內閣,取畫城之錦韜玉軸者,持以出,從父母走僻巷中,潛達金牛村。居金牛村三載,賣珠以綴衣,傭繡以佐饌,備旅食之困。時舜水廬室悉為灰燼,亂稍定,睞父將理故業,而無資可繕。睞泫然曰:「吾家世業隆大,不幸蹈於離亂,煢煢飄寄,非長策也。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姑以艾孀守貞,女可就訪合居,共為晨昏。女裝中有古畫十餘卷,售之當得千金。父以其值稍葺故廬而新之,女時可從父母從容完聚耳。」父然之,為買小舫,從一女奴曰問香,賦詩淚別。詩曰:「漂泊何由返故園,桃花春雨照離魂。憑將別後雙紅袖,記取東風舊淚痕。」遂至東新巷,次於姑家。 姑字倩娘,夫家姓言氏,於新巷亦豪族。倩夫以癇㾁之病,走死亂軍,無子。倩故甚愛睞娘,視睞娘若子也。倩有表之自出潘生,緒其親與倩乃異姓之叔嫂。生故世胄,其父母以行穢見黜於族,僦倩之側舍以居。生能詩文,然無士君子行,窺倩寡處闃寂,日以事請見。瞇目哆口,欹肩攝足,以意挑倩娘。倩娘意惑焉,久而相悅。睞之臥室,去倩之臥室可百武,在東廂小紅樓,鎖簾閉幃,旦晚不下樓級。倩之事,問香稍知之,以告睞,睞嘿不應。倩之家有一園,名隔夢,景頗幽勝。時暮春初旬,倩娘辟諸女從,邀睞娘往遊,睞辭以午繡方倦,倩頻促之,乃啟隔夢門,轉曲池上小山左側,憩半峰亭。綠柳數樹,紅欄三折,茶以竹壚,棋以石磴。復轉而左,隔太湖石累丈,海棠盛開,爛如繡屏。緣海棠行數十武,一徑皆櫻桃花,一徑皆薔薇花。倩曰:「櫻桃未子而花容少媚,不若薔薇紅香足愛也。」挈睞左腕,低扇微笑,乃至薔薇架下,瞥然一聲,片花亂舞,落紅落鬟鬢間,垂垂拂衫袖,有細彩流蘇貫相思子,綴以同心鳳凰結,雜花而墜,中睞之右肩。睞驚愕,隔花望見一生,烏巾倩容,凝睇於睞。問香遽呼之曰:「潘秀才從誰來耶?」倩娘曰:「潘郎從櫻桃徑來耶?郎素不識睞娘,何敢唐突西子?」生視而笑,倩亦視生而笑。遂散去。睞知倩之賣己也,頳顏不懌者累日。蓋倩娘素悅於生,恥睞之獨為君子也,故潛生於園以俟睞之至,將市穢於睞。倩知事不可諧,於是始不慊於睞,而為生計益深。 一日睞娘曉妝方竟,綺窗無事,偶疊紅箋作細字,集唐句成一絕云:「蚤是傷春夢雨天,鶯啼燕語報新年。東風不道珠簾隔,引出幽香落外邊。」蓋隱刺倩事也。書畢,以玉篆獅鎮紙。忽聞樓級有點屐聲,乃倩娘至。睞拾袿連屧趨迎倩,紅箋詩猶在鎮獅下。睞急取置鏡臺鎖桶內,而尾紙半露。倩出讀之,納於杏衫左袖,遽下樓級。睞止之不能,惋悒而已。倩出中堂,適遇生於梧桐軒下。倩出箋於袖,望生而投曰:「櫻桃徑上,有援琴之挑。梧桐軒下,乃無擲車之果耶?」生舒箋展視,乃絕句云云,後有「畫奴戲草」四楷書。倩曰:「畫奴,是睞娘小字。紅箋,是潘郎良媒也。」生攜箋而去。 後累日新霽始涼,金風初扇,沼荷零香,庭草淒綠,睞孤坐凝眸,惘惘有思歸之意。見問香攜斑竹鎖絲籃,籃置畫金小方奩,進曰:「倩娘以為娘午茶,少潤詩脾。」開奩視之,乃石榴子二盒,金柑四蒂。果盡覆奩,奩衣下文錦尺幅,繡帶雙結,密緘重重。發緘而觀,則薄赫蹏也,得五十六字云:「球樓十二夜初長,秋恨應知怯晚妝。巫水有雲通楚佩,賈墻無夢問韓香。錦弦舊瑟調鸚鵡,蘭酒新罏憶鷫鸘。落月斜廊無限意,可能流影到西廂。」篇末著云:「米在田而可實,水非米而何炊?」睞以指畫者久之,作「潘」字狀,懣焉起立,碎紙而擲於地。墮鬟拂衣,遂往見倩。時倩方坐繡裀,裁鳳花細襪。忽見睞,以睞至,意必有合,移席駢坐,為睞整髻上墜釵。睞暈臉潮紅,嚴容噎氣。良久乃言曰:「侄以穉年,背慈就外,孤跡單心,托命於姑。以姑之惠,被以綺繡,餌以珍錯,良厚矣。乃不訓之以德,而假道於不令之生,傳以褻詞。姑縱不愛侄,獨不自愛乎?曩者以楮墨閑情,染成小句,姑掠而取之,致以穢意見誘。修筠有節,高柏有心,豈相浼也?陌上之金,尚不能亂桑中之婦,而謂紅閨流葉,乃自媒於東墻宋玉哉?侄非敢斷絕雅恩,然久安於此,實敗令名,請從此辭。」欷歔再拜而起。倩以好言固留,不許。時舜水已成小築,睞之父母將欲迎睞,睞適歸,驚喜道故,睞所不悅於倩娘者,匿不以告也。 先是生父母為生婚於王氏,自溺誌於倩,遂背婚於王,王亦以生狂蕩無檢,字女他姓。至是,生欲因倩娘求合於睞,而不愜其願,故揚紅箋之詩以誣睞,使聞於睞之父母,因而求娶。閱歲餘,倩以他事至睞父母家,起居外,並為睞議姻。口籌心語,未白其人,而數目睞父。睞父無忤色,因極口潘生之才,而諱其貧。又附睞母耳密語。睞父母嘿然,相顧微嘆,遂首肯之。倩歸,即為生致六禮。睞父母擇吉,將贅生於家,而絕不以聞於睞。至宴爾之夕,銀缸斜照,黼帳高張。夜闌撤妝流盼,見此良人,則即隔夢園櫻桃花下生也。睞大號慟,絕而後蘇。問香馳走,驚呼睞父母至,睞悲極不能言。良久唯曰:「倩娘誤我。」父母再四救解。然伉儷之際,非其本情,雖勉為笑語,而眉嫵間鎖愁駐恨,如不勝致。 居又二年,生亦構數椽別墅,挈睞以歸。生之父母窮悍極虐,素知睞之不禮生也,為盛怒以待睞。睞拜告方畢,含啼入室,意不聊生。歲辛丑,生以不給家食,為硯耕之謀,復隙窺館之鄰女,見黜其主。睞愈不禮生。生大慍睞,叱詈之聲,達於庭戶。睞支頤語生曰:「薄命之薄,啣冤可知。狂童之狂,負心若此。何須何眉,無恥無禮!我死為鬼,爾生尚能為人乎?」語未竟,鞭楚亂下,散發蒙面,流血被肩。維時明月入戶,青燈熒熒,睞矇目嗚咽而嘆曰:「命盡此矣。」令問香於故篋中取《愁鹽》一卷,詩詞若干首,及綠窗小寫百葉,皆幼時所畫花鳥粉本,悉焚之火。乃裂帛盈尺,和淚為書,授之問香,曰:「遲明,汝為吾送易氏爹娘。」書略云:「女不幸少逢離亂,骨肉飄依,兩地異處。況復長年羸病,自知弱蕙易殤,薄雲難壽。然從垂髫以來,溺情蕓藝,散誌簽圖,將謂結褵名族,執爨良家,俾慈幃二人,得慰心於白髮,竊所願也。不意媒妁之欺,近在至戚。涅我素名,織彼萋計。致匹合於瑣類,終身之仰,失在一朝。怨魄不舒,愁魂欲斷,豈知有生之樂哉!女自春首分袂而後,郁為沈疾,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悲苦之狀,不可殫陳。當夫蘭門暮掩,薄寒中人,檐雨淅瀝,燈花頻落,砧聲遠飄,譙鼓斷續。女於斯時,淒其淚零,倚枕竟夕,不知憂之何從也。及夫畫窗曉開,麗花笑暖,慧鳥爭啼,憑欄數回,因思穉年西園隨伴,踏青始歸,泛錦瑟於芳樓,馳紅衫於細馬,匏絲稠雜,諧笑為歡。方之今時,遂若隔世。同是一身,而苦樂頓異,命之不猶,夫復何言!今秋負心人以窺逾失意,遷怒於女,笞楚千態,垂垂待斃,無復生理。爰令丫鬟問香告情父母,即夜是命盡之日。父母一來垂視,永以遐隔。綠香帳裏,豈有冷翠零膏;紅葉窗前,莫問韶顏穉齒。將見柳眼露凝,埋春化淚,蓮心風折,劈恨成絲。明月三更,天涯草碧,還家之期,當在曉風新夢間耳。父母春秋已高,強飯自愛,無以女為念。幸收女余骨,覆以懷土,得以脫跡人間,銷形天上,粱黃槐綠,煙冷雲荒,遂畢此生矣。孟光同隱,未得是人;弄玉俱仙,徒為虛語。獨念父母畜我不卒,繞膝之歡,邈矣難再。梅花猶在額乎?蓮花猶在足乎?鏡臺舊影,翠帷余香,姍姍其來遲者,知是亭亭倩女魂也。」及晨,睞父母得書,憤駭長慟而至,則睞已縊於前軒左欐間矣。生與父母俱逃,莫曉所在。睞父母及易氏諸戚,乃棺睞於兩楹,而以問香歸。 蓋睞之為人,風神散朗,亦珊珊流雅,而幽情如緘,慧心長結,藝能窮巧,而貌若不知。咳唾生珠玉,而寡於辯給,援管成牘,而揮染必本於性,故寫愉則墨以歡露,道哀則字與淚並。蓋孝穆所謂妙解文章者也。惜紫紈無托,紅顏非耦,才豐命嗇,生短恨長。悲哉!睞生才二十四歲。殮後數日,忽有豪士,戟髯拳發,紅巾綠縵,跨劍躍馬而馳,後從碧眼奴背負血囊,至睞之門,排門直入。豪立馬柩前,掀髯大呼曰:「負心人已殺之矣。」從者下囊前傾,血糊模一髑髏著地疾走,乃生之首也。其明年,午溪盜亂,倩娘虜去,不知所終。人咸以為睞冤之所雪云。 ===顏吳才媛=== 顏芳在,字柔仙,桐鄉工部雪P周氏,所著有《偶葉草》,其《送春詩》,佳,詩曰:「豈是春歸候,憑欄意忽離。綠酣鶯語澀,紅瘦蝶魂癡。淡泊無群好,幽閑與古期。欠伸方欲起,風雨到窗時。」工部第五子祁之婦吳,亦能詩,《月夜夢歸有感》云:「假寐承顏到膝前,花枝明月話歡然。正當絮語牽衣際,白鶴一聲悲遠天。」工部示祁書曰:「閨閣之詠,不嫌婉弱。唐詩所選,亦無高老之什。看其用筆靈活,若『白鶴一聲悲遠天』,直可與諸姑相伯仲。」芳在妹宛在,綺才蘭質,不遜柔仙,以所適非耦,抑郁而夭。吳名徽,字似音。 ===李婦金氏=== 距余居里許,有民家女金氏,幼無以自育,年十二,歸里人李乙。乙之父以治皮為業,人呼之曰「皮」。皮性茂而愚,受人值,為其驅使,即利害無所避。康熙戊申,里中大姓有事,臧獲無可使者,以命皮,皮慨然任之。及事發,詞株及皮。已就縛,乙奮身走郡,告郡守曰:「此皆乙所為,無與吾父事。」於是郡守釋皮拘乙,論法當流於秦。金氏計且偕往,間關數千里,不免多露之虞,泣曰:「我從我夫,而不獲終事我夫,不若完節以報我夫之為民愈也。雖然,我夫未行,吾不可以先死。雖貧家無簪珥可鬻,而竭手指勞,猶足供饘粥,俾累人無患饑渴。」乙在禁數月,金氏拮據紡織,因得制衣置食,往來餉乙,見者為之泣下。己酉夏,郡遣流人,乙之裏同累者二,其二人之婦,皆促裝為從行計。氏獨托其三歲女於姻,乃往見乙於獄曰:「勉之自愛!新婦將為君養姑地下耳。」歸未至家,恐有覺其將死者,遂自裁於他氏室。時年二十二。金氏死閱月,同里諸君子為位於崇義寺,設醮三日,各以詩文吊祭,嘉其得死所也。 ===棲梧閣=== 桐城吳氏,年二十五而寡,以其所居有棲梧閣,世遂稱為棲梧閣吳氏。秉性高沽,好讀歷代群史,而艷詞小說,屏絕弗觀。今聞其年六旬有奇,乙屆梳雪之辰,尚勤操觚之業。著有吟詠,蒼古悲涼,無脂粉氣,若置之《朱鳥集》中,又為閨閣另開一生面矣。余於番禺宰姚公官署,得《金陵懷古》詩八章,錄其四而存之。《詠南齊》云:「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雍州。銀槍酒市春雙靨,玉屧蓮臺月半鉤。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誰知講武旄頭人,芳樂茄吹碧麝秋。」《詠南梁》云:「同泰齋中拜佛羅,壽陽千騎渡江波。金甌突向中原缺,寶劍空嗔萬卷多。五月誰勤君父難,七官先反弟兄戈。江淮廢後襄陽促,秋草臺城放橐駝。」《詠南陳》云:「臨春閣上萬花妍,寶帳朱簾裊蕙煙。鼙鼓飛沖朱雀路,軍書壓損繡床邊。嫦娥入月昏銀鏡,狎客還家碎錦箋。剩有景陽宮畔井,胭脂春水咽殘弦。」《詠南唐》云:「江南一劍卷秋霜,半壁山河入雒陽。百尺樓空蓮葉碎,翠微亭冷鳥聲荒。臨城淒愴填宮曲,辭廟倉皇聽教坊。日夕淚痕誰洗面,錦書封恨報紅妝。」 ===小鸞=== 我邑葉工部與其夫人沈宛君,才華絕艷。子女數人,無不具有彩筆。而小鸞字瓊章者,其幼女也。鸞方十齡,與母氏初寒夜坐,於時銀蟾漾影,金粟凝香,瀼瀼既零,漸成涓滴。宛君口占一語曰:「桂寒清露濕。」鸞即應聲封曰:「楓冷亂紅雕。」宛君驚其敏慧,尤心憐之。措未笄而卒。其詩詞附《午夢堂集》行世。 ===宛在=== 顏芳在之妹宛在,適吳興貴公子。其性蠢愚,偏多忿忌,每出則鍵宛在於深閨。庭涼月皓,徑煖花芳,不許一至吟玩。宛在以苕中人呼之。結褵而後,意不聊生,憔悴經年,遂至奄逝。余見其遺稿二絕句云:「秋入重門夜似年,麝蘭香燼不成眠。梧窗坐聽瀟瀟雨,挑盡殘燈獨黯然。」「黛痕消減兩眉峰,強起臨妝意已慵。對鏡自疑非似我,可能描取舊時容。」似此愁言,讀者尚堪屬斷,況拈管之人乎! ===張麗人=== 麗人姓張氏,其母吳倡也,以善歌轉籍入粵,生麗人。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幼即能記歌曲,尤好詩詞。每吟唐人「銅雀春深」之句,自名二喬。客或語:「二喬,雙稱也,不如呼為小喬。」麗人應聲曰:「兼金雙璧,名有相當。」因笑指鏡中影曰:「此亦一喬也。」於是「二喬」之名,艷稱於時。麗人稍長,其母將擇伶之美者贅焉。仙城豪貴,謀為落籍,有以三斛珠挑之者。麗人堅不為動,長嘆辭曰:「我母愛我,不可暫離,且已委身字人。蝶粉可汙,燕巢終在,不聊勝於入他人手,吼獅換馬,又隨風漂泊哉!年甫及笄,麗人隨諸伶於村墟,賽神作劇,夜宿水二王廟,夢王刻期聘之為妃。醒以語其母,泫然淚下。拍板而歌羅郎《比紅》諸絕,宛轉悲愴。及期,無疾而逝。粵人黎美周誌其墓曰:「嗟乎!予知麗人故不屈於勢者,王何由致之?豈洛水淩波,乃符銅雀之讖耶?若夫粉黛何假,美人何真,艷色等空,春花易謝。後之過者,知為麗人埋香處,明月為鏡,清風引簫,好鳥和歌,蛺蝶自舞,徘徊其間,倘有霧鬢風鬟一唱三嘆者出焉,能不為傳書之柳毅乎?」 s2xhc4hirbbq2d5hle4l76s1l4hg3el 觚賸/卷四 0 1179129 2485249 2024-10-31T12:01:0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248524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br4foryvo2xm8z8uvr92jjzckl78j6x 2485265 2485249 2024-10-31T12:07:48Z Blahhmosh 79595 248526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PUA|}}。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溪馮元<風{{PUA|}}>。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PUA|}}既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風{{PUA|}}>。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sc3jnlfl8sxfwku719eylr5hb1ybyxe 2485303 2485265 2024-10-31T13:47:35Z Blahhmosh 79595 248530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PUA|}}卸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PUA|}}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PUA|}}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bhq4y20f7autok8bqxipel57e4xgty6 2485306 2485303 2024-10-31T13:50:37Z Blahhmosh 79595 248530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PUA|}}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PUA|}}詞=== 竹{{PUA|}}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PUA|}}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PUA|}}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PUA|}}{{PUA|}}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辶屯>{{PUA|}}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PUA|}}斥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cvownzfteej2e5wnkaotiijkhd3v07q 2485321 2485306 2024-10-31T14:01:02Z Blahhmosh 79595 248532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PUA|}},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準{{PUA|}}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PUA|}}占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evz7tqzb7971z6ygkgek5r7op1otsrl 2485323 2485321 2024-10-31T14:03:00Z Blahhmosh 79595 248532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缶盧>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rk3xazyq02bpn0om8m56c48l2j4ya6a 2485431 2485323 2024-10-31T20:54:10Z Blahhmosh 79595 248543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衤離,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5xva0rwud1fhkd31thn9b33kqkx2yv6 2485504 2485431 2024-11-01T00:57:36Z Blahhmosh 79595 /* 延平女子 */ 248550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糸廷,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bcn69pqqge4i62d3xv0iefhu1zz2b8v 2485536 2485504 2024-11-01T02:16:02Z Blahhmosh 79595 /* 劉將軍 */ 248553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糸困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796hhuki521jqc4ofnwxnr0z4o4a0a3 2485537 2485536 2024-11-01T02:16:44Z Blahhmosh 79595 /* 圓圓 */ 248553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綑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糸惠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3td4l9b1r18nkpmmtcc0a2icaux6wsw 2485538 2485537 2024-11-01T02:17:20Z Blahhmosh 79595 /* 程公引 */ 248553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綑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繐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lab0qty5e9oxwyz84z2f9u7nh7trrj3 2485556 2485538 2024-11-01T02:52:26Z Blahhmosh 79595 248555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ツ,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綑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繐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e53v0jtul5667e9ct0w20zf4morjrvm 2485557 2485556 2024-11-01T03:00:32Z Blahhmosh 79595 /* 圓圓 */ 248555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0|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燕觚== ===朱圈墓表=== 燕市旅舍,有廬陵貢士,述其土故事云:歐陽文忠公為其考崇公及太夫人撰《瀧岡阡表》成,勒諸石,遣吏賫之歸,並檄郡守董墓事。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篙師呼曰:「客有懷寶者乎?請投之以禳此厄。」客曰:「無之。唯碑在焉。」因共擠之江,龍乃冉冉去,波亦平,遂得竟渡。吏持檄以實告郡守,守訝之,令吏祭墓,且以告。則碑已巋然植於其側矣。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電發土,碑於是出也。」薄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跡炳然,閱數百載如新。嗟乎!椎牛而祭,不如雞豚之逮存,昔賢著之矣,而發之自公,有甚痛於中者,故言之足以動鬼神、致靈異若此。夫非盡人之子歟?讀是文者,其尚有感於斯! ===誚鄭=== 潘稼堂未遇時,常遊京華,與余同主於柯都諫家。柯同鄉鄭文溪,少年善謔,以潘夙有高尚名,口占一絕嘲之,起曰:「夷齊陸續到皇畿,日向朱門乞蕨薇」云云。潘即和韻答曰:「蒲東回首思依依,欲向關西心事違。輸卻櫻桃紅一點,春風重著繡襦歸。」每句隱一事誚鄭。予笑謂:「其詞絕妙,而意極虐。」 ===西園蘭石=== 山右旅店舊有彭西園姬人所畫蘭石,雨昏紅壁,芳墨摧殘。王阮亭士稹題其後云:「無復湘中見汜人,西園蘭石愴猶新。回思十五年前事,空有蛛絲絡暗塵。」 ===延平女子=== 郵亭旅舍,好事者往往贗為巾幗之語,書以媚筆,以資過客傳誦,多不足信。沈公子二聞夜宿垛莊,所見延平女子題壁詩,騎塵未遠,墨痕猶新,小記短章,淒惋可誦。惜其依違寡斷,閱者不無夫人少商量之嘆也。序云:「妾閩嶠名家,延平著姓。十三織素,在家賦嬌女之詩;二八結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莫愁南國,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相逢蕭史。方調琴瑟,頓起干戈。夫死於兵,妾乃被掠。含羞辭故里,魂銷劍浦之津;掩面強登輿,腸斷西陵之路。茲當北上,永隔南天,爰題驛舍數言,聊破愁城百疊。嗟乎!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編;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紅淚。秋墳鬼唱,哀似峽猿三兩聲;青冢魂歸,恨擬《胡笳十八拍》。」詩云:「野燒獵獵北風哀,細馬氈車去不回。紫玉青陵悵已矣,泉臺當有望鄉臺。」「那堪驛舍又黃昏,樺燭三條照淚痕。想像延津沈故劍,相期青冢一歸魂。」「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後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不道臨時死亦難,強為歡笑淚偷彈。同行女伴新梳裹,皂帕蒙頭壓繡鞍。」後書「庚申季秋,延平張氏,題於沂水縣垛莊驛舍」。 ===杜亭=== 德州盧世淮營杜亭,設子美像,自稱杜亭亭長。著《杜詩胥鈔》。役竣,祭告詩曰:「十年曾有約,三歲始能成。」 ===劉將軍=== 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故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及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袖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卻。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嘆。將軍曰:「某投閑何足惜?獨令群馬伏櫪、思戰場,為可惜耳。」言已欷歔。貞父亦改顏良久。 ===李侍御=== 山左李侍御望石,初名立。其選庶常也,世祖舉御筆改名「贊元」。後以監察御史出按楚。時鄂渚有大猾段世昌,稔惡萬端,而神謀四達,前臺使莫能誰何。李至,佯置不問。一日餞客江幹,乙微醉,從一尉一僮夜往叩門。世昌倉皇趨出,徑前手縶之,命尉牽其頸,踏月還署,即置之獄。遠近顯要為之求解者,書牘盈案,李概不發,立杖殺之。當世昌入獄時,語其家人曰:「我少時見一道人,能知未來事。詢以終身,道人曰:『他日所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今按君姓名適符,尚欲覬生乎?」 ===癸未榜=== {{YL|崇禎癸未}}一榜,結有明全代之局。然是科殊多盛事。子先登第,則南豐湯紹中子來賀庚辰進士,乏午紹中鄉薦,來賀以揚州司理分校南闈,所取徐征麟,與紹中同登會榜,而門生乃為年伯。父子同科,則常熟王曰俞,丁卯孝廉,六上春官,至是與子澧偕捷。而榜中復有一王曰俞,陽城人。兄弟同科,則全椒吳國鼎、國龍,並為詩魁。四代進士,則武進吳剛思,而剛思母丁氏乃觀察亮之媵,三子並貴,柔思壬戌進士,簡思辛未進士。五經中式,則嘉興譚貞良,慈谿馮元飂。仕於本朝者有五相:陳名夏、張端、成克鞏、杜立德、梁清標;六尚書:王崇簡、張玄錫、胡統虞、白胤謙、姚文然、朱鼎延。後人繼起者,有狀元歸允肅,榜眼李仙根、吳昞,探花張豫章,會元宮夢仁,解元何龍文。其外甲乙榜百餘人,皆前科所未及。 ===鬼徒=== 宣城高檢討遺山言:其族兄某,於崇禎中訓蒙村廟。暑夕散徒,納涼庭間,忽見廟殿青燈影影,因從窗楞窺之。內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兩傍童子,以次侍立,約十餘人,深目巨鼻,貌極猙獰。高拍窗驚呼。殿內人從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師也。所訓諸徒,皆三十年後公侯將相。上帝憫其目不識丁,欲使稍習文字,略知仁義。天下將亂,孑遺之民,不至被其鹵莽啖噬也。吾身隱少微,適奉帝命來此,分方授業,暫假廟席,月餘事畢矣。」語後入殿息燈,寂無所見。 ===半仙=== 李道人言未來事多奇中,甲午從山東入京,皆稱為半仙。朱少宰鼎延,有子應順天試,詢得雋否。李大書云:「有田皆種玉,無馬不成龍。」朱以為嘉兆。及榜發,解首乃田種玉,而末名馬成龍也。梁司馬清標嘗邀之飲,同會六七人,請預道今夕事。李即書片紙,置燭檠下。頃之,座中共話關壯繆出處。俄有致書與梁者,發示無一字,翻柬背則字在焉。李因取紙出視云:「客所談者,皆關公事。有送柬者,至顛之倒之,大可笑也。」眾為拊掌久之。 ===驢孕石=== 京師有宋姓者,武定相公鄴園之仆也。自其家來至京邸,去彰義門尚數里,忽黃霧四起,擁驢不得行。少頃霧散,驢踉蹌抵門,腹陡脹而斃。剖視其腸,有卵一枚,大可容升許物,其色白紫相間,而堅如石。回人云:「乘熱取置麥膚,經宿尚可復大一圍。」試之果然。 ===粵藩豫定=== 顏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YL|康熙十六年}}江南藩司缺出,客有以經營之說進者。顏曰:「吾向在西秦,元旦假寐,夢乘官舫。舫中白榜青書,有『月臨波作案,雲倚樹為屏』之聯。出觀兩岸,紳士稠雜,皆云迎方伯公者,行已至廣西界矣。十年前曾有此兆,異時當補粵藩,他非所望也。」閱二載,顏以舊例引見,忽欽點粵西,竟歿於任。 ===再世婚=== 京城東偏有民家生一女,能言之歲,忽曰:「我工部郎中鄭濂婦也,何以在此?我欲歸我家矣。」跡鄭之居,與女家相去二里許,某秘之不以告。女甫能行,即出戶覓鄭居。或時趨出巷外,其家輒抱持之,防其逸,而女之求歸益堅。不得已,以聞於鄭,鄭乃迎之,蓋八齡矣。重堂邃室,皆若素遊,直入踞床,南面而為婦言曰:「我之子與媳安在?不速出見?」眾方匿笑旁睨,濂適自外來,起而曰:「我別夫子日久,豈遂不相識耶?」籠篋之庋,香履之存,靡不一一指點其處。鄭郎中以事近怪,不逾宿而遣之。然聞者驚相傳告,旋徹內庭。今上召詢濂,濂不敢隱,因命續再世之婚。濂辭以「年齒甚懸,且臣之子已生孫矣,居室名言,恐有未順。」上曰:「天命之也,待十三歲而婚,誰曰不宜?」濂奉旨屆期成禮,伉儷如初。 ===圓圓=== 延陵將軍美豐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弱冠中翹關高選,裘馬清狂,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嘅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雖一時寄情之語,而妄覬非分,意肇於此。 明崇禎末,流氛日熾,秦豫之間,關城失守,燕都震動,而大江以南,阻於天塹,民物晏如,方極聲色之娛,吳門尤盛。有名妓陳圓圓者,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林下風致。年十八,隸籍梨園。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維時田妃擅寵,兩宮不協,烽火羽書,相望於道,宸居為之憔悴。外戚周嘉定伯以營葬歸蘇,將求色藝兼絕之女,由母後進之,以紓宵旰憂且分西宮之寵。因出重貲購圓圓,載之以北,納於椒庭。一日侍後側,上見之,問所從來。後對:「左右供禦鮮同里順意者,茲女吳人,且嫻昆伎,令侍櫛盥耳。」上制於田妃,復念國事,不甚顧,遂命遣還。故圓圓仍入周邸。 延陵方為上倚重,奉詔出鎮山海,祖道者綿亙青門以外。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輕鬟纖屐,綽約淩雲,每至遲聲,則歌珠累累,與蘭馨並發。延陵停卮流盻,深屬意焉。詰朝使人道情於周,有紫雲見惠之請。周將拒之,甚昵者說周曰:「方今四方多事,寄命幹城,嚴關鎖鑰,尤稱重任。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將軍獨端受賑之柄。他日功成奏凱,則二八之賜,降自上方,猶非所吝。君侯以田、竇之親,坐膺紱冕,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陳,何惜一女子以結其歡耶?」周然其說,乃許諾。延陵陛辭,上賜三千金,分千金為聘。限迫即行,未及娶也。嘉定伯盛具奩媵,擇吉送其父襄家。 未幾闖賊攻陷京師,宮闈殲蕩,貴臣巨室,悉加系累,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擁重兵,挾襄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家人潛至帳前約降,忽問:「陳娘何在?」使不能隱,以籍入告。延陵遂大怒,按劍曰:「嗟乎,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生為!」即作書與襄訣,勒軍入關,縞素髮喪,隨天旅西下,殄賊過半。賊憤襄,殺之,懸其首於竿。襄家三十八口,俱遭慘屠。蓋延陵已有正室,亦遇害,而圓圓翻以籍入無恙。闖棄京出走,十八營解散,各委其輜重婦女於途。延陵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將渡河,聞之大喜。遂於玉帳結五彩樓,備翟茀之服,從以香輿,列旌旂簫鼓三十里,親往迎迓。雖霧鬢風鬟,不勝掩抑,而翠消紅泫,嬌態逾增。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圓圓皈依上將,匹合大藩,回憶當年牽蘿幽谷,挾瑟勾闌時,豈復思有茲日!是以鶴市蓮塘,采香舊侶,艷此奇逢,咸有咳吐九天之羨。 梅村太史有《圓圓曲》曰:「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天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獨呼絳雪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逕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此詩史微詞也。 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五華山向有永歷故宮,乃據有之。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墻,袤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弦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綑載不絕,以從圓圓之好。延陵既封王,圓圓將正妃位。辭曰:「妾以章臺陋質,謬汙瓊寢。始於一顧一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保殘軀,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珠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裏,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垂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繡裀,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延陵不得已,乃別娶中閫。而後婦悍妒絕倫,群姬之艷而進幸者,輒殺之。唯圓圓能順適其意,屏謝鉛華,獨居別院,雖貴寵相等而不相排軋,親若姒娣。圓圓之養姥曰陳,故幼從陳姓,本出於邢,至是府中皆稱邢太太。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帔星冠,日以藥罏經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晷而還。府中或事有疑難,遇延陵怒不可解者,邢致一二婉語,立時冰釋。常曰:「我晨夕焚修,為善是樂,他非所計耳。」內外益敬禮焉。 今上之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歿。戊午滇南平,籍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然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凈域,晚節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 ===李旂六=== 嘉善李旂六,寓京師胭脂巷,有微疾。鄰之兄弟二人居肆者也,傍晚闔戶,纖月流照窗間,其弟方寢,見窗外有人歘然而過,驚以為賊,呼兄出,共攫之。無所獲,因攜燈扃室。其弟忽仆地為鬼語曰:「吾欲至某家攝人,誤入汝室,汝何閉我而不出耶?速出我,毋失我期。」遂洞開其門,仆者寤而起。是夕,李旂六卒。 ===水樹=== 喇麻國僧至京師,其所經塞外地,累月無泉。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水出如註。飲之清甘,駝馬亦給。抽刃水止,樹膚復合。不知其何名也。 ===姜郎=== 玉峰姜郎繡者,性柔姿媚,宛然金閨質也。踏青之暇,雅憩山亭,偶歌《步芳塵》一闋,珠聲圓於鶯囀,吳生適至,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睇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時有十八公,風流榮達,心傾於繡。婉轉致之門下,分桃斷袖,莫逾其寵,視人間麗姝,皆為贅物。然繡情終屬吳生,雖餉以重寶,配以名姬,非所好也。十八公晉秩北上,偕繡以行,吳生追送湖幹,僅於簫鼓官船,黯焉目別,長慟而返,幾不欲生。於是日責其婦揣稱玉趾,制雲蘭之履十雙,復於鶴市孫家買幹{{!|𦠆|⿰月巽}}十瓶,緶攜繈負,徒步入都。露餐風寐者三十餘日,始達十八公之第。而朱閣海深,難成良覿,遂手提臥具,夜宿其門。繡聞之,輒為向隅飲泣。十八公廉知其狀,憤憐交至,乃褫繡之服,裸而坐之於石,責其忘尊憶賤,恝貴懷貧。繡嘿無一言,嬌啼而已。維時紅日垂檐,纖肌雪耀,轉側低徊,益增妍艷。十八公翻然心動,隨以繡襦覆體,許其與吳生一見。乃有都下婉孌之徒,欽茲情種,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雲鷗以紫貂之冠至,韋曲燭奴以雙鴛之被至,杜陵琴客以五花之裀至。或輸錢而僦華屋,或秩俎而進豐肴。韶顏環坐,玉映四筵。既而銀蟾入戶,角枕燦陳,群髫畢退,二美相攜,迨於春明鐘動,十八公亟遣健者促繡還第,且將收吳而置之法。忽失所在,遍索九衢,莫知所之矣。 ===琥珀案=== 元輔巴公籍沒時,寶貨不可勝紀。有一書案,純以琥珀琢成,面嵌水晶,方廣二尺,下承以替,高可三寸,亦以水晶為之,貯水蓄金魚數頭,朱鱗碧藻,恍若麗空,見者嘆為奇器。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後,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於詞,故指事肖物,有從革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專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以余觀之,殆又過焉。己未奉詔入都,時余亦在青門,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菇飯新炊後,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處,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螯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裏。」再詠蟬云:「蛻余不作遊仙夢,炎天愛浮涼吹。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颺,一絲風裏。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後,濕雲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人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於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碧血=== 疁城黃陶庵先生為諸生時,即深究性命之學,晚年始達,以國事日非,不肯出就官。乙酉城破,投筆慷慨,扼吭而死。弟偉恭,與其徒侯幾道雲,同日並命焉。後二十餘年,幼弟洪耀出應郡邑試,是夜家廟神主震動作聲,微聞愀然若嘆息者。己未歲,余於都門遇陸翼王元輔,即先生門人也,以博學鴻儒召試。試時,忽有風掣其卷,恍惚間先生入夢,大書「碧血」二字示之。陸為悚悟,投筆而出,遂不與薦。 ===三別號=== 嘉善柯光祿岸初先生常言:「昆山徐氏三昆季,皆世間偉人,其別號健庵、果亭、立齋,各道性情,無不極似。」余從遊日久,信其知言。相國面方口大,雙眸有光,寡於言笑。與客飲,至酒深,或述往事,或發諧語,乃始微哂。莊坐移晷無倦容。盛暑必肅衣冠,雖門生故吏,不以褻見。少時嗜奕及葉子戲,自晉秩大司成,遂絕不為。昔李九我為南祭酒亦然,蓋先後賢有同揆也。司寇溫厚凝重,短視,而善鑒人,凡受其賞識者,次第盡掇巍科。吐握之勤,晨夕靡暇,常至口酬辨問,手繕簡箋,耳受陳稟,兼施並給,曾不闕誤。賓退而後,輒事鉛槧,即飲闌寢倦,從無釋卷之時。宮詹性恬榮進,稱疾家居。築室山南曰「耘圃」,榱桷樸素,列貯縹緗,竹塢蕭森,蓮池淡蕩,遊其門者倏然有遺世之思。年五十有二,始舉一子,遂命地師相地。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宮詹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宮詹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不數載而司寇與相國相繼謝世,果亭先生特膺寵命,洊陟宮詹。嗟乎,達天者,其得天獨厚哉! ===程公引=== 程汲字公引,其先本徽人,以行鹽寓居揚州。明末全家罹難,汲方十二歲,兵劈其首,仆久復蘇。迨於既壯,身長八尺,狀貌魁梧,惟自頂及頤,創痕尚在。顧生產已盡,漂泊江湖間。適大賈方姓者,自楚反吳,汲附其舟。方呼與奕,奕甚善。飲之酒,酒盡數斗,神猶卓然。方心異之,因相約為兄弟,假以萬金,仍使行鹽以繼前業。汲悉散其金,結交當途貴客,康熙成午,以太學生入貲,得杭州府同知。蒞任之明日,自持帚筆大書署門曰:「官居佐貳,不受民詞。」往時頗以暮酒自豪,至是楸枰杯勺,悉皆屏絕。凡讞上之獄,必孚而輸,臨以權勢不為屈,誘以賄賂不能通,訟庭之肅,等於憲府。未幾方姓者至,將理舊逋,嘉其室冷如冰,太息而去。閱三載,以卓異聞,遷河間府太守。旋升直隸巡道。己巳皇上南巡,命於中丞扈從,汲以巡道護理巡撫事。鑾回之日迎候,舟車倉卒不備,因削秩歸。乃還揚州故居,逾歲而歿。其沒也,門無賓客,室無媵婢,懷無子女,積無帑藏,孤燈繐幃,老婦啜泣而已。觀其列騶樹戟,距布衣北行時,僅十有一載耳。勃然而興,奄然以逝,當是槐下淳於,重成一夢也。 ===福壽難兼=== 人生之幻,原無常境,然以俗情而觀,必俟結局乃定。河陽趙玉峰士麟,為江浙巡撫,內升少宰。{{YL|康熙丁丑}},子宸黼弱冠成進士,入詞林,太夫人適當百歲,禦題「百歲壽母」以賜。是夏,太夫人忽患脾泄,一夜數十起。旋即安善,強飯如初,舉朝共相羨慶,稱為「萱瑞」。不逾年而宸黼卒,少宰以哭子過痛,亦歿於己卯五月。觀其臨終疏語云:「上有百歲老母,下無三尺遺孤,忠孝兩違,抱憾奚極!」言念及此,壽母雖有奇齡,固不若先少宰而以脾泄之疾終也。常熟歸孝儀允肅,中年登鼎甲,其夫人相從京邸二十餘載。孝儀卒於官,無子,止生一女,遠嫁維揚,夫人孤身扶柩而歸。未幾,婿家以女病告,倉皇買舟抵揚,肩輿入視,女瞑目矣。遂長慟而出,亟命輿還舟。從婢揭簾請行,夫人拔笄自刺,已死輿中。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並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是知目前之境,其幸獲之富貴,固無足欣,即現享之壽考,亦未足慶也。 ===服禁=== 宜興任葵尊弘嘉,性儉樸而貌恭謹,玉峰相國最器愛之。丙辰成進士,館選有期矣,葵尊猶然藍縷。相國謂曰:「廷見天子?衣冠不在華侈,然亦須楚楚。」葵尊曰:「敬依夫子命,當借之同舍生。」相國哂焉。嗣以考比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獨《請定服制》一疏,滿漢大臣意頗不愜。京師為之謠曰:「九卿六部兩衙門,盡脫貂狐猞猁孫。待漏五更寒徹骨,人人致怨任葵尊。」 ===晚遇=== 高詠字阮懷,別號遺山,宣城人。姜宸英,字西溟,慈溪人。俱以詩古文見重於時,其{{!|𨂫|⿰(跑-包)㡿}}弛不羈,性亦相似。阮懷十五省試不售,年近六旬,始歲貢入太學。昆山徐相國為大司成,奇其才,延之家塾。常謂曰:「先生弱冠蚤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顏色不可得。今乃屈至門下,實慚且幸。」阮懷唯唯,絕無遜讓意。又數年,召試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以老病去官而卒。西溟長身多髯,尤工書法。相國監修《[[明史]]》,疏其名以聞,因得借秩史館,屢試京兆,乃得雋,{{YL|康熙丁丑}}成進士。時聖駕親征葛爾旦,奏凱旋京,舉朝獻頌,諸體畢備,唯西溟文最古雅,適遇傳臚,皇上特拔置一甲第三名,已七十有餘歲矣。西溟書素以行草擅長,登第後乃喜作小楷。以三指撮管端懸腕疾揮,分行結體,疏密合度,其紙尾圖記曰「丁丑後書」。 ===燕京元夜詞=== 京城元夜,婦女連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云:「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相國夫人姓徐名燦,字湘蘋,才華敏贍,此其從宦京邸所作。 ===五經中式=== {{YL|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題文。監察御史以違例不准謄錄。榜發後,知貢舉者疏二人名以聞,上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登詞苑,蓋特典也。比來呫嗶之家,以帖括竊取科第,自本經而外,一無通曉,仕路之登進日繁,學殖之荒落日甚。查、林二公乃能於風檐刻燭時,立就二十三藝,洵未易才。若非幸遇聖明,則格於成例,終至淹沈矣。考之有明三百年來,五經中式者僅二三人,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飂。今一科之內,兩獲奇雋,又仍出於閩浙,於以征化成天下,為尤盛焉。 q6gnxtsofq665getdxeeh0fvgfb4tn5 觚賸/卷五 0 1179130 2485250 2024-10-31T12:01:1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248525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odc3yximj9rj0jqob97wumqwxxpm9z7 2485268 2485250 2024-10-31T12:08:11Z Blahhmosh 79595 248526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PUA|}}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鞂{{PUA|}}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8ka4tpossh9pc8xzuq9co5cnx6hrw66 2485378 2485268 2024-10-31T15:11:10Z Blahhmosh 79595 248537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缶盧>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轗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靺鞈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PUA|}}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PUA|}},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PUA|}}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PUA|}}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艹{{PUA|}}}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艹{{PUA|}}}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PUA|}}{{PUA|}}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PUA|}}眉,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1747ux26askfdgulb2g7w7pv0fmvo75 2485386 2485378 2024-10-31T15:29:08Z Blahhmosh 79595 248538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罏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轗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靺鞈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萟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磑,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鮦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亻票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跼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葊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葊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櫺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堳,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6zfox3a2c5s7hltvjbh4gz7r5qia9jh 2485474 2485386 2024-10-31T23:32:08Z Blahhmosh 79595 /* 秦大漢 */ 24854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罏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糸麗糸麗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轗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靺鞈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萟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磑,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鮦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僄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跼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葊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葊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櫺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堳,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fejsc0fxv2xmkc07d4yj1o4sww2uud2 2485534 2485474 2024-11-01T02:14:14Z Blahhmosh 79595 /* 潛竄衿錄 */ 248553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罏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纚纚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轗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糸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糸廷,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靺鞈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萟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磑,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鮦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僄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跼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葊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葊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櫺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堳,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gmcz30dnee373xqpbb75r02jp4amyo1 2485535 2485534 2024-11-01T02:14:57Z Blahhmosh 79595 /* 古古詩 */ 248553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五|y=1700|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豫觚== ===訓吏名言=== 余筮仕陳之項城時,昆山徐立齋夫子掌憲南臺,以手書來云:「嘉政設施,遂有次第,足征蘊養有素。昔賢為政,三年而後頌聲作,然其始未免怨謗。民譽不失,亦何容易?程子有云:『節用愛人,常愧此四字。』足下今為民父母,庶幾時存此心。無論更弦而張,仍貫為治,要實有與民屙癢相關之意。情隱既孚,久而共信,卓然之績,何施不宜?豈特百里無負已哉!」此真訓吏名言,凡為守令者,皆當敬書一通,置之座右。 ===鳴鉦薦試=== 梅長公之煥自巡撫甘肅歸裏,暮年以乏嗣漁色,頗為鄉評所輕。然好獎掖後進,亦以此望重於時。崇禎末,麻城之就童子試者,不下三千人,而府錄甚狹。有周水心等四十五人,皆府錄所遺,懷刺謁梅,因閽者言求見。梅故緩步而出,佯呵之曰:「若輩皆博徒豪飲者耳,業荒於嬉,而乃混我為?」諸子不敢致辭,逡巡下階。遽止之曰:「若輩飯乎?且少休,我為若輩具一餐。」須臾,出酒脯極腆。食畢,諸子告退。又止之曰:「若去乎?若來云何也?我且試若矣。」因面課而甲乙之,曰:「可售者僅二十人耳,周水心其首也。」遂許其致剡牘於學使者。時堵學使蒞黃已久,試麻城限止隔一日,自懸至州,且百有六十里,度事不濟。乃令兩健仆騎而馳,各與一小鉦,結束為驛使狀,諸子隨其後,夜分抵州,急鳴鉦如警報者,隨辟門而進。學使者方啟轅燃燭,見二騎直入投檄,驚怖發觀,則梅中丞之薦童子試者也。即魚貫收之,四十五名內取十七名,周水心果冠一榜。 ===除夜覘士=== 陳楚產號五不,讀書甚苦,寄食硯田三十餘載,齒逾知非,始補弟子員。隨捷兩闈,筮仕萊陽令。時值除夕,欲覘萊俗與楚風同異若何,徒步出郭。所見烘罏戲鼓,爆竹粘符,比戶皆是。行至郊墟,忽聞茅屋有書聲出,潛窺之,見一士子與其婦坐擁敗絮,一吟一紡,青燈熒然,色甚淒瘁。夜向午矣,陳殊嘆異。即還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餉,並贈以詩曰:「破竈無煙火,寒門蛛結絲。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時。」元旦士子來謝,則童生觀光也。時楚產尚艱嗣,立遷其家於署內,飲食教誨如子者數年,亦成進士,官至粵東司臬。楚產累官知府,適為其屬,觀光執弟子禮,不改在萊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輩好文愛士,必舉前二事為稱首。 ===呼名批頰=== 佟中丞鳳彩巡撫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燭治文書。或坐倦假寐,少頃,輒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老不任事若此!」輒以手批頰數四,侍者為之悚栗。中丞在豫,如論罷修河夫役、協濟柳梢及調劑西征大兵,秋毫無犯,豫人感其德者,猶繪像祀之。 ===潛竄衿錄===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碭山天齊寺。攻苦之暇,散步殿廡,見東帝座下判官,像貌偉麗,戲拊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乎?」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願交者來矣。」啟扃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懼,繼稍款洽。坐談之頃,溫語莊言,纚纚動聽。生且喜得佳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生久之與習,因自陳轗軻有年,莫測榮枯所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即一芹猶難擷也。奈何!」生不覺憤慟,堅請為之回斡。神徐曰:「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者,應於明年入泮。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嗣後神不復見,生亦歸裏。試果獲售,悉如神言。浮沈黌宮十餘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潛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耳。」生覺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李通判=== 李通判者,山西汾州人。其前世為鄉學究,年逾五旬,閑居晝臥,夢二卒持帖到門云:「吾府延君教授,請速往。」挾之上馬,不移時,至一府第,如達官家。青衣者引之入,重闥煥麗,曲檻紆回,最後書室三楹。坐頃,兩公子出拜,錦衣玉貌,皆執弟子禮,日夕講課不輟。書室外院地逼廳事,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請於二子。二子曰:「家君即出見先生矣。」未幾,主人果出,冠帶殊偉,晤語間禮意款洽。學究因言:「晚輩承乏幕下,久且閱歲,不無故園之思。」主人微曬曰:「君至此,已不可歸。然自後當有佳處,幸勿復多言。」學究淒然不樂,竟忘其身在冥府也。一日主人開宴,邀學究共席。辭以寒素,不宜與先輩抗禮。強之乃行。廳事設有四筵,掃徑良久,一僧肩輿而至,極騶從之盛,曰「大和尚。又一僧至如前,曰「二和尚」。直據南面兩筵。學究、主人依次列坐。主人與二僧語,學究皆不解。肴果亦並非人間物。酒半,忽見一梯懸於堂檐,二僧出躡之,冉冉而去。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繈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騭其父文,可否悉當。後登崇禎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號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龕。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汝其志之。」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遠近觀者雲集。中牟韓令亦適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隨刃湧出。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由其熟於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太康軒姓者,夢劉將軍綎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綎,字以公劉。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於世。山人贈詩云:「江湖萬里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鷺群。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將軍?錕捂動星辰氣,靺鞈涵沈虎豹文。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篇內所謂「前進士」、「故將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於「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鯀堙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羽淵。」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考東坡詩序亦然。{{YL|康熙乙丑}}春,余晤太康王司訓鈿於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可為前誌之證。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云:「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御。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驛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又賈耽《花譜》云:「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於是乎著。」然考之雜誌,煬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跡,名為一撚紅。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沈香亭也。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云:「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則花之入貢,不止於李留守也。余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里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產最稱爛熳。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艑,連檣而集。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觴,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浹旬喧訁燕,歲以為常。土人以是殫其萟灌之工,用資賞客。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於其幹,故花易繁。又於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然賞非勝地,蒔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眾」,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余日躓於簿書,不能一往。閱三載復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余之不幸,甚於花也,而終不忘於余心。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艷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於左: 花之以氏名者十有八: 支家大紅支家新大紅支家新紫 甄家榴紅宋紅 蔡家銀紅孟白石家大紅 支家銀紅武家遺愛紅董紅 魏紅雅白 雅二白大焦白 王二紅二焦白馬家黃 次品一: 王家紅 花之以色名者十有六: 花紅平頭花紅無對銀紅大觀 御衣黃中黃 瓜瓤黃鰲頭紅水獺銀紅 拖地白大黃 小黃鸚羽綠佛頭青 花紅勝妝鬥口銀紅 花紅疊翠 次品二: 花紅樓子宮袍紅 花之以人名者十有七: 太真晚妝郭興紅老郭興紅 健紅洛妃妝 綠珠瓊樓楊妃沈醉健白 貂蟬輕醉飛燕妝 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 楊妃一撚紅蘊秀妝 孟烈紅碧玉紅妝 花之以地名者八: 瑤池春漢宮春明堂紅 閬苑仙姿陜西大白 太和紅生白堂繡谷春魁 次品三: 玉樓春蕊宮仙顏沈香亭 花之以物名者二十有七: 金玉變花紅縐紗藕絲霓裳 醉仙桃金輪 綠衣含珠出爐金金玉交輝 紫羅斕界破玉 鬥金金不換鬥珠 無瑕玉琉瓶貫珠 黃絨鋪錦白舞青猊白雪錦繡 磚色藍出水芙蓉 栗玉香一匹馬千張灰 五色奇玉海市神珠 錦帳芙蓉銀紅球 次品十有一: 霞天鳳蕊珠軟玉 丹鳳羽笑雪烏 屑綺蜀錦胭脂樓子 花紅剪絨雪魄蟾精 菱花晚翠 花之以數名者三: 第一紅十七號十九號 花之以境名者十有二: 金烏出海湖山映日扶桑曉日 萬疊雲山碧天秋月 秋水妝白水月妝瓊樓玉宇 冰輪乍湧金精雪浪 寒潭月一朵紅雲 次品一: 雪塔 花之以事名者六: 奪錦泥金捷報十二連城 綠水紅連朱顏傅粉祥光罩玉 次品三: 奪元墨魁縞素妝 花之以品名者八: 花聖萬花一品天香一品 奪萃奪萃變 羞花伍獨勝天葩奇艷 次品七: 花王花祖奪艷 姿貌絕倫群芳羞 嬌容三變勝嬌容 以上皆異種。其尤異者支家大紅,太學生支薇甫手植,千葉明霞,鮮艷奪目,殊非深紫可比;新大紅色亦如之,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一匹馬,色紅,有以匹馬易之者,名遂著。健紅之名,始於土人健宇所嗜,向無支紅,則健紅固一時之冠也。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甚白,午候轉為淺黃,鶯然可愛。綠珠瓊樓,色白,每瓣綠點如珠,雖丹青葉葉為之,無其巧幻。出爐金,娟娟嫵媚,艷並海棠,枝幹亦小。金輪為黃中第一,古之姚黃,恐亦遜此。魏紅如傅粉美人,錢思公常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譜》云:「姚黃出於姚氏。魏花肉紅色,出於魏相仁溥家。」今之魏紅,其遺種歟?焦白,明秀為白中上品,與健、雅伯仲。界破玉,嫩白色,每花片上紅絲一縷印之。磚色藍,藍間帶紅,望若紅衫女子貯碧紗籠中。十二連城,白次雅、健。五色奇玉,白又次於連城,而花瓣各有紅紫碧綠諸色絲絡其間,洵雲奇矣。金玉交輝,白花錯以黃須;綠衣含珠,紅花綴以翠縷,亦奇玉之亞。古以左紫稱最,近唯紅白擅場,然支家新紫,嬌膩無俗韻,固宜與大紅、新紅名甲海內云。其次者雖非本州所貴,歲以售之花賈,好事之家購而得,猶不止吉光寸羽,昆山片玉,況其尤者乎。雖然,盛衰無時,代謝有數,後日之譙,安知不為今日之雒?則繁英佳卉,泯滅無傳,是花之不幸,又甚於余,余烏能以無述也?時康熙癸亥七月望日。 ===人猬=== 祥符縣三教庵,距城十餘里,僻在荒野,鄰近並無居民。適有武衿王生者,康熙壬戌七月,自遠道訪舊而回,孑身無伴,暑渴且甚,暫憩斯庵。庵僧以茶飲之。生遂懵然不能言,但兩目瞪視,形同木偶。隨有一僧,以二寸許針從左手腕刺入,初覺微痛,漸乃不省。遂解去生衣,髡其頂。復將百針自腰以上,凡肩背胸膊,悉用密釘,竟成人猬。乃以柳輿舁之出庵,周行村鎮,口稱佛號,且曰:「有能施銀錢者,為拔一針。」檀施頗集。旋至城市,觀者如堵。眾中一人迫視久之,亟呼曰:「此我表弟王生也。何以至是?」僧即駭走。市人擒僧鳴縣,押取解藥,為生去計盡乃蘇。時蒲圻黃岵雲令祥符,鞫治得實,置僧於法。 ===孫家莊=== 扶溝有孫家莊,惟孫姓者居之,性黠而鷙,多行不義;頗贍於財,危樓高臺,構至百楹,周以繚垣,甃甓甚固;佃戶之依以居者,茅舍三十餘家。康熙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雨中,忽見莊東北有巨人,長十丈許,去莊前半里地,拔一大柳樹,望空旋舞。狂風刮地,其聲若雷,孫姓之屋,蕩掃無遺,摧壓而斃者九人,傍居佃戶,完然如故。是日孫氏有一甥,為巨人掣置別村樓脊,見其兩掌如箕。風定後,居人量所履之跡,長五尺八寸。吾邑官溪吳聖揆家,白晝晦冥,有龍自中門入,天矯倏忽,破屋而逝。榱桷甍棟,挾以俱飛,耕牛三頭,攝至雲中而墮。聞聖揆為人頗與孫相似,故亦致此異。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間事也。 ===讎驢=== 闖賊之黨袁鷹兒屯眾河北,亦時時渡河焚劫。去陳州二十里,州民黃鳴梧之父為其所殺。梧年方少,日夜思報父仇,念眾寡不敵,遂單身投賊。梧能騎射,善琵琶,賊愛而容之。居賊營七閱月,陰求殺父者,則鷹兒之弟袁三也。鷹兒遣三入陳偵候官兵,梧從之,因潛至其家,約其族黨敢死者八十人,乘夜劫賊營,縛袁三歸。時官兵適至,余賊各散去。梧見三佯為不知者,曰:「何驚吾主也?」急解其縛,以好酒食啖之。直遇其父死日,梧怒目持刃前曰:「袁三,爾非去年此日之殺吾父者乎?殺人者死,請就縛!」剝其上下衣,捆束如祭豕狀,貯柳筐中,陳於父墓前,釃酒灌袁耳。痛哭祭告畢,刳其腹,握心肝,焚瘞之。去梧家三里許,有一柳樹,其下即殺梧父處。梧乃挈袁首掛柳樹,乃歸。半載後,家產一驢,其色純黑,甚健且良。有以十五金易之者,梧愛不與。一日跨是驢自州還家,行至前柳樹下,驢忽作人語曰:「我袁三也。我殺爾父,我死宜矣。何刳腹屠腸之酷也?」隨嚙梧左股墮地,自肩至背,嚙無完膚,復折其臂。偶欹帽掩項,未至斷喉,得不死。適旁有枯井,急轉身入之。然驢猶望井跳躍不已,旋舐其井旁血至盡。里人過其地,見梧,遂舁以歸。療治數月,乃愈。梧復欲殺驢,有識者謂曰:「冤冤相報,何時了也?不如舍之。」梧是其言,命奴牽去鬻於市,獲銀六兩。今梧見存,猶折一肱。 ===雲蟲=== 中州山嶺間有物如蜥蜴,俟天將雨,則群蟲從石罅緣沿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並散漫,滃然彌空,遂成密云。山中人稱為雲蟲。 ===屍行=== 潁上舒子將言:其鄉人死而未斂,其子出備棺衾之屬,囑所親守之。夜室闃然,枕肱註目。忽於燈次見屍踽踽有動意。因大懼起坐,屍亦起。急奔戶外,戶已扃,屍尾其後,繞階逐之。遂逾墻走,屍抱其足不得出。迨曉其子返,猶僵立墻下,持所親足愈堅,百計救治,乃脫。所親已迷昧無人色,久之始蘇。舒曰:「是必天地不正之氣,憑之為妖。如豕立於齊,石言於晉,當非豕與石能然耳。」 ===判官薦才=== 項城王爾固允貞,好學能詩,以副車貢入太學,與余友善。自言康熙癸丑之冬,遘疾幾殆。至明年上元日午,僵臥榻上,忽見一隸戴白宣帽,衣藍布半臂,露肘及足,乘小赤馬,於草堂西北隅,冉冉自壁間下,揖王而前曰:「請若官裏去。」王笑應之曰:「世豈有秀才仕宦者乎?隸曰:「第去則官可立至。」當時室中之人,不聞其應對何語,即王亦不知隸為鬼也。適其母夫人以茶來,呼之乃悟,因話其事。闔室悲啼請命。王復見隸,似憫之者,曰:「若辭以母老子幼,多焚楮帛,可免此行。薄暮盍少飯我湖邊。幸勿於家,於井、於路,恐為他神所攫。」因索紙商定辭職之狀,揚鞭破壁而返。是夜二更,忽前隸見於燈下,津津有喜色曰:「得所請矣。」手探夾袋中,取稟帖一幅示王,並無人名,其詞則曰:「稟為薦才事。役自掌文案以來,已經九十餘載,未蒙更換,情實可矜。今有項城縣生員王允貞,年少老成,堪掌文察。懇乞俯準更換,庶寒儒不致淹滯,而下役得以超升矣。」帖尾作行草大字批曰:』據稟王允貞近方立志從善,前此之心,豈可問乎?文案之掌,夫豈細故?所稟不準。」王始自信無恙。因問:「稟我者為誰?」隸初不答,三問之,乃曰:「蓮池東嶽廟東廊第一殿判官衣青者是。」又問:「汝為誰?」曰:「我則土地祠隸也。」遂去。蓮池集在沈、項之交,廟中果有青衣殿判,如隸所言。 ===產龍=== 竇四者,沈丘槐店竇生之佃也。康熙庚午夏日,四婦將逼娩期,夢黑丈夫頎而髯,謂之曰:「我欲暫托汝家,幸勿加害,當有以報。」次日之晡,產一龍,蜿蜒逾尺,鱗角俱備,項間有黃鬃如馬鬣,拂拂而動。婦極驚怖,意欲斫除。忽飛蟠屋梁,因憶前夢,姑置豢焉。不三日驟長數丈,天矯遊行,就乳則體仍縮小如初生時。熟習日久,飼以雞卵,亦能啖也。沈丘範令,親往其家視之 ===劉船=== 康熙初,沈丘程家村有劉船者,字小舟,充縣捕役,其年已老。夏月雷雨暴至,倚門南望,遙見雲霧中,一人乘馬而至,兩腋各挾石榿,將舉皚擊船。又一人大呼曰:「非此劉船也。」遂去。是時沈丘王邦溜南岸,別有劉船,亦字小舟,方於河濱鋤地,雷至擊死。程村之劉船,一足及磑,腫如盎,旬余而愈。 ===秦大漢=== 沈丘枳店民秦大漢,名光甫,狀如金狄,絕有力。鮦陽之門,傴而行,乃得入。鬻所獲秫稈於市,每擔四十捆。適積雨後,市有大車陷淖泥中,三牛不能出。光甫脫牛而以手出之。康熙十三年,時方用兵,親王出鎮荊州,有薦於軍前者。王賜袍一領,制布十二疋,尚不掩脛。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與食案等。健驢肥馬,莫能勝載。刀矛之屬,不足供其展用。乃騎以橐駝,而鑄三十斤鐵槍與之,始得稱意。然不宜於僄疾之戰,廢歸,以病死。 ===木介=== 語云:「木生介,達官怕。」余於康熙乙丑冬杪,將從項城扶親柩南歸,士民故舊,相送郊外。時雨雪已霽,地無積素,而樹枝多有淩澤對凝,厚至二三寸,雖晴旭耀射,經旬不化。余指示項人曰:「此木介也,必有受其咎者。」未幾,睢州湯公,鄢陵王公相繼徂謝,內而閣學以及卿貳,外而各省督撫,亦屏黜殆盡。 ===筍根稚子=== 西華縣黃灣寨李泰真家堂前,有竹一叢,不甚茂密。童戲其間,喧言竹根見三寸小人,往來跳躍。泰真怪而覘之,已沒土內。隨掘土,果得一人。眉目口鼻皆具,兩手各分指形,足指拳跼如鳥爪,色極嫩白。康熙乙丑秋日醫士陳子俊言。 ===自怡編序=== {{YL|康熙十六年}},余筮仕陳之項城,迎養兩大人於官舍。先贈君芥葊公,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讀書。適有昆山徐大司寇所贈《資治通鑒》在署,每日端坐繙閱,常至夜午乃就寢。暇則飲酒賦詩,與幕中諸子相唱和,匯成一帙,題為《芥斧自怡編》,而引其端曰:「憶余七齡,先大人教以誦詩,時尚未諳聲律。既而攻舉子業,無庸也,年十七,外父黃羽沖先生攜余就浙試,偶得『煙樹隨船走,漁榔雜浪聞』句於湖中,外父頗頷之。中歲以來,累遭外訌,倦於翰墨。事既已,輒欲研露註《離騷經》,焚膏檢較涑水《通鑒》,為之標舉建儲、綏遠、用賢、黜佞、重農田、定賦役、正禮律、興學校諸大典,編輯成書,付兒誦習。詎意天不假我父母年,相繼見背,益悲不自勝,未暇卒業。會皇朝定鼎,南北未靖,乃悉所有葬我先人,誌決鹿門偕隱。爰命我子從吳南村遊。南村雅擅詩古文名,與相唱和,得《秋日雜感》若干首。復和其伯氏《東裏絕粒吟》十律。方愧未工,而我子亦竊竊然習壯夫弗為之所為。余投筆誡曰:『爾尚以典常作之師,其毋采華隳厥實。』誠欲進我子以經緯之策,弗徒繪風鏤月,與庾、鮑角勝也。又二十餘載,余詩學益落,而吾子則受知於玉峰徐大司成,三雍追琢,德業稍進,捧檄來令古項。辛酉孟夏以籃輿迎養,入其邑,觀吾子於治賦、興學、寬徭、平獄之政,次第修舉,足副余編輯曩誌,而見之施行,余心大慰。爰喟然曰:『吾向謂作詩者,唯閑衲子與宦遊人爾。汝今於蒞任之暇,撫弦調鶴之余,始可與言詩也已。余且優遊官閣,復理前業,庶效閑衲之所為,以畢我先人始教之意。』因命諸孫日錄署中所詠題,曰《芥葊自怡編》。康熙辛酉夏五,書於古項子國之聽松軒。」其明年九月,先贈君抱疾,十一月棄世。又明年我母黃孺人亦終於項寓。嗚呼,痛哉!余家酷貧,至無以為菽水歡。勉就祿仕,以幾古人致親之義,乃天不假年,相繼見背,余復痛先贈君之所痛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逮存之難如此。為人子者,其可不惕心於愛日哉! ===臘月雷=== {{YL|康熙辛酉}}十二月十七日,項城大雨雪,積素盈尺,入夜益甚。二鼓霹靂陡發,電光照射室內,纖物畢見,轟雷之聲達旦。東城王孝廉海曙家,龍入其堂,爪破窗櫺而去。《詩》稱十月震電,尚曰「不寧不令」。今乃臘月而雷,豈瑞雷乎! ===屋梁三花=== 陜州慈鐘集何貢士家築堂初成,堂東偏置貢土臥榻。每聞堂有膈膊聲,如是數夕。晨起視之,忽堂梁中坼縫生花,其色純赤,大如紅牡丹,鮮艷奪目。閱夕,其左右復生二花而差小,一碧一黃,相去各二尺許。觀者雲集。三花累月乃萎。 ===廷式再見=== 項城韓雲門,名堳,聘戚氏女,未幾兩目失明。戚謂韓郎年少能文,必成遠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毀婚而終女於家。韓之父母將許之,雲門毅然不可,如禮迎娶以歸。戚不得已,媵以美婢。雲門曰:「人情見欲則動,不若無見,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還戚。後以壬子拔貢舉於鄉,出為教諭,挈婦偕行,伉儷無間。豫人稱其篤行,以為宋之劉廷式再見於今。 gbih091u8zaogqy7jucjo88sh2mz84c 觚賸/卷六 0 1179131 2485251 2024-10-31T12:01:1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248525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9szssfeklfyu6avfbhlf0ojdfplu75p 2485270 2485251 2024-10-31T12:08:30Z Blahhmosh 79595 248527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缶並>{{PUA|}}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khxwbgg9uym4fo7bfvqapdgvxcmp72p 2485401 2485270 2024-10-31T17:37:25Z Blahhmosh 79595 248540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PUA|}}卸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PUA|}}卸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紮,{{PUA|}}{{PUA|}}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PUA|}}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PUA|}}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PUA|}}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PUA|}}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PUA|}}函,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ね。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亻垂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缶盧>。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PUA|}}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缶盧>。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flb6vn5llpvezggk326ln0k2loprvf0 2485404 2485401 2024-10-31T19:03:10Z Blahhmosh 79595 248540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PUA|}}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PUA|}}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饣侯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PUA|}}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PUA|}}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t7a4yktujqigf2leh2uzgvvhfudvytm 2485405 2485404 2024-10-31T19:06:12Z Blahhmosh 79595 248540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fjlawqxay1iy6riof9mdzebmf6631gw 2485407 2485405 2024-10-31T19:08:08Z Blahhmosh 79595 248540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毛冒><毛{{PUA|}}>;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懼{{PUA|}}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PUA|}}扌勒之條;受之則累累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k8z38y8u0kw68bw0ytxdoh4d2mn604z 2485408 2485407 2024-10-31T19:13:57Z Blahhmosh 79595 /* 七月天 */ 248540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PUA|}}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PUA|}}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PUA|}}貝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PUA|}}貝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PUA|}}見{{PUA|}}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PUA|}}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PUA|}}彖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am9eduqsjfsqesqrphvdxkgd01qg7ps 2485410 2485408 2024-10-31T19:18:57Z Blahhmosh 79595 248541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naz5jt819bxbik2na52pjlyujej5rhh 2485469 2485410 2024-10-31T23:24:40Z Blahhmosh 79595 /* 一康 */ 248546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p90iy771bi96r6fo0zu2vs2o9c3c380 2485470 2485469 2024-10-31T23:25:30Z Blahhmosh 79595 /* 石經 */ 248547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去刂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iapuph016dtj4qhzj9ltv8eofaaq6ib 2485473 2485470 2024-10-31T23:31:02Z Blahhmosh 79595 248547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繆,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t6uuwra5fy1i91wawhtzvwqeeuey1to 2485475 2485473 2024-10-31T23:33:25Z Blahhmosh 79595 /* 石經 */ 248547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石仇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氵朋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ccrbry3z0ff2arl19c1cqcbqulzccia 2485487 2485475 2024-10-31T23:52:16Z Blahhmosh 79595 /* 神僧 */ 24854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石仇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糸散===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淜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sg20xydah0psfa68t3yqqgotrsq1yh8 2485533 2485487 2024-11-01T02:12:53Z Blahhmosh 79595 /* 空中黃糸散 */ 248553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ゼ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石仇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繖 ===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淜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1xedgahqo82izrhmyflrmjmu9m1ofro 2485558 2485533 2024-11-01T03:10:50Z Blahhmosh 79595 24855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摛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ル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ル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石仇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繖 ===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淜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3bcyrwti090el1z9b90x5s8d99kgtvx 2485559 2485558 2024-11-01T03:12:25Z Blahhmosh 79595 /* 兩大文章 */ 248555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摛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斁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靦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石仇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繖 ===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みま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淜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cxqrhh9lhja5b9cyt7m8ls7bzclrm24 2485562 2485559 2024-11-01T03:13:38Z Blahhmosh 79595 /* 神僧 */ 248556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六|y=1700|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秦觚== ===兩大文章=== 人生大節,首在忠孝。若夫縻之爵祿不為榮,臨之斧鉞不為屈,以全其致親之義,以成其不負國之貞,非性分定而學力優者,蓋難言之。皇朝摛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如近日李征君陳情辭職,葉方伯見危致命,忠孝之誠,洋溢楮墨,洵天地間兩大文章也。 李征君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西安富平人。康熙己未,詔海內博學鴻儒至京師,因篤試授翰林院檢討,以母老上疏辭歸,得允。其詞:「奏為微臣母老多病,獨子萬難遠離,泣血陳情,籲恩歸養事;竊惟幼學而壯行者,人臣之盛節,辭榮而乞養者,人子之苦心。故求賢雖有國之經,而教孝實人倫之本。伏蒙皇上敕諭內外諸臣,保舉學行兼優之人,比有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旁采虛聲,先後以臣因篤姓名,聯塵薦牘,獲奉俞旨,吏部遵行陜西督撫,促臣應詔赴京。臣自念,臣母年逾七旬,屬歲多病,又緣避寇墜馬,左股撞傷,晝夜呻吟,久成廢疾,困頓床褥,轉側需人。臣止一弟因材,從幼過繼於臣叔曾祖家,分奉小宗之祀。臣年四十有九,兒女並無。母子煢煢,相依為命,躬親扶持,跬步難離,隨經具呈哀辭,次第移咨吏部。吏部謂咨內三人,其中稱親、援病,恐有推諉,一概駁回。竊思己病或可偽言,親老豈容假借。臣雖極愚不肖,詎忍藉口所生,指為諉卸之端?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臣若貪承恩詔,背母遠行,必至倚門倚閭,夙病增劇。況衰齡七十,久困扶床,輦路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已遠,回西景以無期,萬一有為子所不忍言者,則毛義之捧檄,不逮其親;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即臣永為名教罪人。虧子職而負朝廷,非臣愚之所敢出也。皇上方敬事兩宮,聿隆孝治,細如草木,咸被矜容,自能弘錫類之仁,推之士庶。寧忍孑然母子,飲泣向隅,奪其烏鳥私情,置之仕路?蓋閣臣去臣最遠,故以虛譽采臣,而不知臣之有老母也。臣雲翼與臣皆秦人,雖所居里閈非遠,知臣有老母,而不知其既病且衰,委頓支離至於此極也。即部臣推諉之語,概指三人而言,非謂臣當必舍其親而不之顧也。且臣雖譾陋,而同時薦臣者,皆朝廷大臣,其於君親出處之義,聞之熟矣。如臣獵名違母,則其始進已乖,不惟瀆斁天倫,無顏以對皇上,而循陔負疚,躁進貽譏,則於薦臣諸臣,亦為有靦面目。去歲臺司郡邑,絡繹遣人催臣長行,急若風火。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然呼天莫應,號泣就途,誌緒荒迷,如墮雲霧,低頭轉瞬,輒見臣母在前,寢食俱忘,肝腸進裂,其不可瀆官常而幹祿位也明矣。況皇上至聖至仁,以堯舜之道治天下,敦倫厚俗,遠邁前朝。而臣甘違離老親,致傷風化,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乃臣自抵都以來,屢次具呈具疏,九重嚴邃,情壅上聞。隨於三月初一日扶病考試,蒙皇上拔之前列,奉旨授臣翰林院檢討,與臣同官纂修《[[明史]]》。聞命悚惶,忝竊非分。念臣衡茅下士,受皇上特達之知,天恩深重,何忍言歸!但臣於去秋入京,奄更十月,數接家信,雲臣母自臣遠離膝下,哀痛彌侵,晝夜思臣,流涕無已,雙目昏毦,垂至失明。臣仰圖報君,俯迫諗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闕庭,進退維谷。乃於五月二十一日具呈吏部,未蒙代題。臣孺切下情,惟哀祈君父。查見行事例:凡在京官員,門無以次人丁,聽其終養。臣身為獨子,與例正符。伏願皇上特沛恩慈,許臣遄歸,扶養其母,叨沐聖澤,以終天年。臣母殘病余生,統由再造。不惟臣母子啣環鏤骨,誓竭畢生,而報國方長,策名有日,益圖力酬知遇,務展涓埃矣。」 葉方伯映榴,號蒼巖,松江上海縣人。康熙戊辰,映榴以湖廣糧儲道攝布政司事,適夏逆作亂,先遣仆奉其母出城,由水道還家。乃刺血書表,潛達御前,於藩署大堂朝服正坐自刎。其詞:「奏為臨難瀝血陳情,恭謝天恩事:切臣一介豎儒,幸中辛丑進士,選擢庶常。叨沐皇上高厚深恩,歷任今職。常以潔己奉公砥礪夙夜,但愧才具庸虛,寸長莫效。茲於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署理布政司印務,忽於本月二十二日督標裁兵,陳夏包子倡亂,閉城造反,刦奪撫臣敕印,分兵圍臣衙署,百計脅從。臣幼續詩書,粗知禮義,雖曰刃在前,豈肯喪恥茍生?此時即欲率同妻女,闔門殉節。第念臣母年已七十六矣,隨臣任所,長子監生葉敷又遠在原籍,其餘二子年未成童。煢煢孤嫠,死將安歸?臣心不忍,因遣妻女,奉臣母於水溝遁出潛逃。臣此時微服匿影,或可幸免,以圖後效。伏念臣守土之官也,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義所當然。謹將糧道衙門及布政司道號印五顆,封付家人葉善林,囑向所過衙門呈繳具題。復謹繕謝恩一疏。囑付家人葉升等,俟臣盡節之後,奔赴京師,詣通政司衙門賫投。臣謹於本月二十六日,朝服向厥九叩謝恩畢,隨升臣衙門罵賊,以佩刀自刎。勉盡一死,以報國恩。但恨事起倉卒,既不能先事綢繆,默消反側;復不能臨期捍圉,獨守孤城。上辜三十載之皇恩,下負七旬余之老母。君親兩負,死有餘愧。伏惟我皇上廟算如神,兵威丕振,麽麼小醜,指日掃滅。但臣不能忍死須臾,以睹蕩定,惟有生生世世,啣結無盡而已。」上覽奏惻然,褒恤有加。 嗚呼,世有視終南為捷徑,而絕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系頸自甘者。彼何人哉?讀二公之文,亦可以少愧矣! ===蔣山傭=== 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有《答監修徐學士書》,以龍門雄健之筆,間作麗詞,以商山沈隱之年,深言時事,覽其遺編,別為一格。豈誼切渭陽,不覺語之工而思之迫歟?書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鑒》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然憂患之余,重以老髦,不談此事,已二十年,都不記憶。而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悉為亡友借觀。中郎被收,琴書俱盡。承吾甥來劄,惓惓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絳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思賈誼之言,每聞於諭旨;烹弘羊之論,屢見於封章。遺風善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禎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財盡,又倍蓰而無算矣。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關輔荒涼,非復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里。於是強者鹿鋌,弱者雉經,闔門而聚哭投河,並村則張旗抗令。此一方之隱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巖俯澗,將卜幽棲,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隨示以音問。不悉。」先生在南時,號蔣山傭,中年以後,跡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將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將軍皆秦人,勛望相埒,而氣度各殊。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謁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註簿送驛,每日飛騎入報。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隨導入館舍,飲饌供帳,莫不腆備。客入見,多在宅內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於詞對,然宴幣稠疊,雖疏交必飫意而返。勇略功懋性剛。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偽職來歸。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凡削稿進覽。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於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故士人每憚從之。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謁,則禮接有加。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篤、二曲山人李中孚顒與雪木也。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閱耕者》云:「農無谷,不農則肉。農無服,不農則縠。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有古謠遺響。《雁字絕句》云:「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里閑。」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鳳泉別墅》云:「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鉤。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唯將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嘆白頭。」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郿縣。余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致之,不可得。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於杜曲,迎而居之。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復宋曰:「自到杜曲,神隱壺天者數晨夕矣。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致。此則林壑環廬有閑致,郊坰散步有曠致,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致,鷗鷺飛於水田,麋鹿遊於苔徑有幽致。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鸚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臥於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於禮賢,未易即致。存此書,以見緇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郃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有文譽,尤工於詩。康熙乙丑,王少司農士禛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嘆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於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雋。觀乎晏元獻之於王琪,楊鐵崖之於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余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內翰。李遣其嗣子叔青往盩厔,從趙子函家抄示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於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石仇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復定石經字體,於國子監立石,九經並《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則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敕定,而成於開成時者,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棄之於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呂公始遷今學。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別刻小石立於碑旁,以便摹補。《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眾人,而法猶不離歐、虞,恐非晚近所及。唯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趙子函名崡,啟、禎間孝廉,盩厔人。所著有《石墨鐫華》。按「光和」在「熹平」後。錢牧齋註杜亦云:「刻立石經,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也。」今分初、再刻,似誤。 ===景龍觀鐘銘=== 西安府學宮,唐宋之碑林立,俗稱碑洞。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故罕傳於世。然文體簡雅,書法遒媚,極可愛也。文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霜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罏。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振,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禦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陣。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九廟,旁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其後款為:「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曹全碑=== 漢曹全碑,出於郃陽之莘裏村,明萬曆中得之。其石完好,止缺一因字。無書撰人姓名,俗謂蔡中郎者,以其文格似漢,又為八分體也。碑陰有市掾、曹史、督郵、嗇夫、三老、將軍、令史、門下、祭酒諸人,醵錢豎石。蓋亦去思遺制。 ===兔=== 《曲禮》:「兔曰明視。」陸佃曰:「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王充《論衡》:「兔,舐雄毫而孕,及生子,從口中出。」余見蒲城原子《兔說》,以為:「兔之雌雄,其孳尾無異他獸。每月一孕。子生則以土培之而壅其穴,出入必然。或竊啟其戶,子輒不成。」蓋古所謂「視月」者,視月之候而孕,又謂「吐生」者,得土而生,「土」訛為「吐」也。 ===七月天=== 淮上金道洲人望,初任粵西馬平,余初任河南項城,丁艱服闋,皆補秩關中。余至白水一載,道洲乃令長武。夙好既諧,偏隅相望,因走役候之。其復書云:才到鶉觚,剛剛一月,欣傳鯉素,耿耿生平。感舊雨之彌新,捧新詩而溯舊。鴻賓雁旅,曾經十換星霜;蟲臂鼠肝,不啻重逢笑語。沾青衫而欲濕,是誠何心?指白水以為盟,恭惟執事。粵自君袍方綠,予服猶緇。佯羨馬上之鞭,中多{{!|𣯀|⿺毛冒}}{{!|𣰕|⿺毛喿}};私挾懷中之錦,會有逢迎。詎料僅不下秦,總由旁竇;瑜何生亮,都付荒唐。愳惎我之有人,遂易名而去國。斯時也,江邊舴艋,尚插征旗,嶺上烽煙,渾如毒霧。艱虞萬里,既地老而天荒;荏苒三年,徒風悲而日慘。兼之攜來僮仆,半葬於懊惱澤邊;賣去琴書,行吟於汨羅江畔。辱藩侯之招簡{{*|今楚南方伯}},問生涯原是之無,竊駢語以飛翰,操丹鉛何工四六。節傭書之辛苦,一歲累有千金;填在任之逋亡,百劫幸留殘喘。謂斯人之不死,絕意希榮;念垂白之高堂,奉甘唯祿。爰束帶而重瞻三殿,又極巍峨閶閹之觀;下除書而分列五方{{*|補止五人,分五省}},偏處蕭瑟間關之地。潘輿未遂,毛檄遄征,一至於斯,亡五日矣。顧長武者,割邠國之一隅,當邊陲之三面。驛騷而罷於奔命。歲儉而苦於頻仍。地大如丸,封函者此物;居凹唯穴,營窟者何嫌?更且賦逋萬千,萬皆鳩鵠。授受類玄黃之戰,前者已傷;飈電若神鬼之驚,後來尤酷。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𢳝|⿰扌勒}}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昔僅憂生於瘴癘,今則坐敗於催科。望之未解者一也。憶彼炎疆十二城,裒然居首;俯茲馮翊三十長,瞻之在前。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望之未解者二也。願有請焉,大可怪者。羅池樹聳,柑閱臘而仍丹;南服陽生;花未春而盡紫。蠻女擎荷包飯,冰無迨泮之時;峒害擷箬裹鹽,地有不死之章。夫何三冬衣葛,未聞範叔啼寒;頓易五月披裘,應被嚴陵叫屈。天心如此,生意薄知。望之未解者三也。若就服食居處而言,以及風土人情之變,真堪發人一噱,笑我長貧者矣。偕兄入雒,老米三餐,迨弟居夷,豆芽兩頓{{*|記與君京邸,有「老未三餐兩豆芽」之謔,比官柳下,猶然舊家風也}}。庭前朱荔,偏間歲而方苞;江上秋風{{*|鳥名,立秋十日,小魚出水能飛。予有句云:「狀類原鴒殊少肉,試同乳燕未全衣。」其味頗佳,逾時則不出}},甫逾時而不見。今者一望周原,百年豳地。市無兼味,官廚以剪韭為豐;圃乏嘉蔬,土人以烹葵為誕。將使公劉囊底,餱即稱珍;蕪令釜中,塵仍是寶。嗟乎,噫嘻!來日大長,居者不易。沈沈夜柝,如送鐵撥清淒;種種顛毛,怕聽銅琵劈裂。謂鮑明遠擅蒼涼之調,我則何人?奉張燕公富制誥之才,卿其雅匹。胡為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仰叨高誼。走七百里之使者,慰十八年之故人。翻笑成悲,情所必至。銘感入骨,口總難宣。本同學之少年,竟一官而老大。聖明在上,望吾兄於掖梧臺柏之間;局蹐難容,當諗我於塞柳關榆之下。」道洲才調風流,即此書已見一班。其抵長武也,題一聯於堂柱曰:「家臨漂母千金地,人到邠風七月天。」未幾,以受代詿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御襄,家藏南宮真跡,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許云:「樹色模糊蘚逕平,人家只隔水泠泠。白雲不解寵眾出,繞卻峰嵐一半青。」方云:「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隱南宮。別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慈凈===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凈,嫁於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將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靚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凈也。郃陽康子孟謀為余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良耦未諧,早歸泉壤。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幃,以成委身之願。」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衾稠繾綣,貞體宛然。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將離之辰,掩泣流連曰:「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云:「中舉中進士,做官做御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艷。同閭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於子墨。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於月亭松閣,興至揮弦。粟輒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氳,肅立無倦容。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余芬,拂拂出袿袖間,見者無不嘆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贏,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雋,從刺史至長安,館於蕭寺。適有清河公子,號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謁。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刺史微覘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於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汝能從之遊,則棲托之佳,無逾於此。」粟再拜,嘿無一言。乃遣粟至公子所。時維夏五之杪,雨霽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粟適至,遽起歡迎,輟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凈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釂以後,雙靨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於關中,貂轂珠履,日集其門。以兒視之,率麟楦耳。繡虎英雄,今乃得公。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釂以輕綃,吹芳語綢,擁之忘曙。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云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儼然刺史也。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悵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隨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誌弗諼,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於馬卿之側,竊所願耳。」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歷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袴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袞袞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於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於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詘於知,屯於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於粟可以慰矣。」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里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繖 === 余內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雲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復軒舉。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如是者兩月餘。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齒者、奔者、臥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霽,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石壁古文刻云:「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順治四年,復見二雛。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杜工部《入喬口》詩云:「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錢箋引《古今註》「枳梖子,一名樹蜜」證之。按:積梖子,秦中呼為拐棗。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余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餉者。初無關於早蜂也。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內呼黃鶯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夫一鶯也,春囀上林,則巧同歌鳳;雨占下里,則拙並啼鳩。可知物無定名,亦在所遇之時,與所值之地耳。 ===乳彜=== 扶風縣田者,偶見河岸土崩,钁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朱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識。田者橐以入城,醫師席姓出千錢易之。遍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古文為『租丁』二字。」席乃珍焉。合肥許四山孫荃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旱草=== 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謂「薺」,劉伯溫《早春詞》「喜見兒童相報,墻邊薺菜先生」是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謂「蒺藜」。{{YL|康熙壬申}}西安大饑,余自彭衙攝事奉先,散賑東鄉。有以蒺藜子獻者,余卻之曰:「豈有斗米千錢之時,而受人饋遺者乎?」獻者曰:「野無青草,惟此則不濡而繁,敢以代芹。」余因黯然,得句云:「野獻蒺藜為旱草,澤鳴鴻雁是哀禽。」 ===天雨蟲=== 害稼之蟲,螽蝝螟特,生必以漸,故可禳可捕也。庚午八月七日,忽有小黑蟲,長寸許,從空而墜。轉瞬間蔽地盈林,穿窗登幾,幾欲無隙。蠕蠕之狀,惡不可耐。如是兩日,倏然不見。西延近邑,河東蒲、汾皆然,頗菑秋谷。此異亦史傳所未聞者。 ===神僧=== 蒲城羅秀才,家貧授徒,館於邑之東偏。暇日緩步池上,天正晴朗,聞樹杪颯颯聲,風雷驟作,羅生闔戶少息。出遇一僧,毰毸披發,覆被肩面,布衲芒鞋,貌甚奇古,生揖之曰:「師從何來耶?」僧笑而不答。因邀至書館,授以一餐。僧曰:「明日幸俟我於東嶽神祠,當設筵相酬也。」如期而赴,良久僧至。祠內空無一物。時已昏黃,僧乃於袖出圓紙,吹上屋梁,忽成皎月,光彩煜煜四照。向祠東壁,以手指畫門雙扇,門豁然開。長須平頭者數人,從壁門出,布席設坐,錦屏繡褥,海錯山珍,靡不備具。酒既再行,僧曰:「寂寂無以娛賓,可命妓之能歌舞者來。」俄見十六麗姝,亦出自壁門,纖謳乍發,雅樂雜鳴,既而咸呈妙技,或淩屐緣屏,或反腰貼地,或雪飛雙劍,或星走三丸。羅本寒素士,觀之目眩神駭,逡巡求退。僧舉袖一揮,妓仆器物,俱隱入壁。梁月隨人,移照嶽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羅向僧拜曰:「我師固天上人也,不謂塵途,遘茲神異。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僧曰:「子有窮相而無仙骨,未易言此。」羅哀祈再四,仍於袖出一小木龍,令羅乘之。鱗角飛動,倏長數丈,千林萬壑,瞬息而過,狂濤怪浪,淜湃盈耳,羅震悚欲墜。僧已在前途呼曰:「可下矣。」下則一海島茅庵也。翠峰插漢,孤燈熒然。僧曰:「君且止此,我往覓懷茗,為君解酲。」庵外白額虎跳躍而來,張口向羅,僧至叱去。羅生淒怖欲絕,涕泣求歸。僧曰:「我固知君之不能從我遊也。然君常飯我,有薄物奉君,為壺餐之報。」因傾小瓶藥丸如豆,斷庭前細竹數寸贈羅。謂曰:「君歸後,殷邦十五,鬼井奇祲,用此乃免耳。」羅祗受。假寐少頃,開目,依然身在嶽祠門外。殘漏未終,天甫向曉,悵惘步回書館,竹枝丸藥,猶在掌中,投置敝篋,不復省視。閱三載,果遇奇旱,羅益貧困,取僧所贈藥,偶向門屈戌磨之,藥化火發,屈戌鎔為黃金,重二兩許。又以細竹枝劃地成圈,輒得胡餅一枚,啖至三枚,再劃則不成矣。日以為常,以此不致困乏,次年谷稔,遂失竹枝所在。「殷邦」蓋謂嘉靖,「十五」,即七八兩年,而「鬼井」,乃秦之分野也。 ===屈曼=== 崇禎末,蒲城人屈曼者,為縣隸,性嗜酒。一日持檄下鄉,中途醉臥。夜半乃醒。時朗月如畫,見古槐樹間有年少書生,烏巾絨袍,仰月呼吸。俄而口吐一珠,色赤於火,以手承弄。曼踉蹌而前,遽向生手奪取吞咽。生怒爭不已,既而曰:「假汝經年,仍當歸我耳。」隨失所在。曼吞珠後,覺體甚飄忽,舉念即至其所。旋有黠者雇曼入省會投文,距西安二百餘里,食頃已到,並不見其跋涉之跡。試之他事皆然。眾咸謂其得隱形術。適御史巡蒲,錄諸訟牒,怨家重賂曼,徑入堂掣牒,左右無見者,御史微覺階前有半體人,案牒翻翻自動,心甚駭異。急以所佩印重按之,忽得人手,其全體亦遂現。立命棰斃。曼埋逾夕,其地墳起成一小穴,若有物出入狀。蓋書生取珠為之。 ===白巾=== 葉石林《避暑錄話》謂:「李思訓畫《明皇幸蜀圖》,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馬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嶺谷間民,皆冠白巾。以蜀人為諸葛孔明服,山居深遠者,後遂不除。」余在關中時,其民人依制宜戴纓笠,而皆冠白巾,雖遇吉筵亦不易。大抵雍梁之俗,自古然也。 ===金蝦蟆=== 杜工部《靈湫》詩曰:「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按《瀟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罏。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宮人奏之,帝頗驚異,命放苑池。」拾遺所詠,是當年實事。乃錢虞山箋註,援《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尋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后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似近附會。 ===飛浮石=== 飛服山在黃河中,出沒不時,峰巒下垂,上平如幾,山勢可三四里許。近河好事者,或棹舟敲取其石為玩。石竅皆空,能吸水倒升。順治丁酉歲,出浮河面,不久而沒,非常見也。史又作「飛服山」。 ===乩書=== 陜西糧鹽道祖公允圖,事乩仙甚謹。康熙丙子科,祖襄典試出闈,偶詢他事,乩忽書云:「我乃延安府清澗縣受冤人李奉河也。」問何以至此,又書:「我隨仇生入場,汙其卷而出。」祖公潛訪其實,為之雪冤,適被召入京,未果。夫一鄉舉何關榮辱?而行一不義,至為怨鬼所阻,既奪其名,復暴其過,不大可畏乎? ===高宮詹=== 中南山人常言:高宮詹生有異質,身禦盛服,雖時當酷暑,曾無點汗。便遺之事,終日不行。以是出入禁闥,從容中禮。凡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tgr7mmlbdyi67qth1k912d63hha5es7 觚賸/卷七 0 1179132 2485252 2024-10-31T12:01:2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248525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6s3gokemrjw051g2jpnlo83zi6qfqu6 2485275 2485252 2024-10-31T12:11:08Z Blahhmosh 79595 248527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衤離{{PUA|}},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PUA|}}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氵彖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氵彖廬中,聽者有月笙雲{{PUA|}}敖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氵彖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PUA|}}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PUA|}}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PUA|}}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PUA|}}無。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ggfm7eboqe82rleq785taf6j602jxk5 2485411 2485275 2024-10-31T19:27:59Z Blahhmosh 79595 248541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湪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湪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湪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廈」,音芒。山之巖洞為「{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乙田>」,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氵義。隱身忽出為「<門人>」,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華,以茲作[1234],以悵作犭長,以閱作<門免>,以貺作{{PUA|}}兄,以曷作[1234],以聞作{人耳},以鄰作伶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oisgkj75nlypn8pluoll452ehe0wbjt 2485412 2485411 2024-10-31T19:36:07Z Blahhmosh 79595 /* 語字之異 */ 248541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湪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湪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湪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PUA|}}虜,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aim4lgpu0grdkjc59q8pekpoeo4ykmj 2485413 2485412 2024-10-31T19:46:11Z Blahhmosh 79595 248541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湪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湪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湪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PUA|}}劫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g808l7yhiuzpqk09yb7dtrib7bbg0x7 2485414 2485413 2024-10-31T19:46:52Z Blahhmosh 79595 /* 廣東月令 */ 248541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湪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湪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湪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PUA|}}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mavun6t1cdhk9id155pd8x1b4xtlw3w 2485415 2485414 2024-10-31T20:01:53Z Blahhmosh 79595 248541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湪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湪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湪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gjuzb3gn1mw3ivp0oms26jnslrozmx5 2485416 2485415 2024-10-31T20:03:21Z Blahhmosh 79595 248541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PUA|}}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PUA|}}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PUA|}}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PUA|}},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冫賣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gssk79arvqr6c16kmujvlgrhxwwagx8 2485418 2485416 2024-10-31T20:09:54Z Blahhmosh 79595 /* 惠士陳言 */ 248541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PUA|}}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kpbhz3g7an8k8ec4715ac9iwpoh3mep 2485419 2485418 2024-10-31T20:11:19Z Blahhmosh 79595 /* 木中少女 */ 248541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PUA|}}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hyu3epl1n3vmt56wx25cytxs1wlgidi 2485420 2485419 2024-10-31T20:16:45Z Blahhmosh 79595 /* 八分書 */ 248542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氵義,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𥗝|⿰石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4mwer6189vg6rxm91jl1hj6m317x9yg 2485488 2485420 2024-10-31T23:53:20Z Blahhmosh 79595 /* 兩海賊 */ 248548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㲼,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𥗝|⿰石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dpay78q4etcshmeekr0uz1xys3q6toh 2485527 2485488 2024-11-01T02:01:15Z Blahhmosh 79595 /* 仆木自起 */ 248552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己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㲼,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𥗝|⿰石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4n11ur76q51ro7vx06woeegio7bpt4d 2485563 2485527 2024-11-01T03:13:57Z Blahhmosh 79595 248556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己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㲼,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А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𥗝|⿰石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5z3dud71fnzsz4oydphnrciulxxjbih 2485564 2485563 2024-11-01T03:16:22Z Blahhmosh 79595 /* 舒氏義烈 */ 248556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己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㲼,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抔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𥗝|⿰石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7pvj72v0tkh32owfkwu3l8obpbfkgzv 2485565 2485564 2024-11-01T03:16:52Z Blahhmosh 79595 /* 廣東月令 */ 248556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七|y=1700|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粵觚<sub>上</sub>== ===五瘴=== 宋景祐初,龍圖梅公摯以殿中丞出知昭州,著有《瘴說》,鐫之崖石,曰:「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馳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簿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夫梅公所指五瘴,切中仕者膏盲,茍其知而反之,非止卻疾,亦以延生。則真療瘴之良方也。余仕粵載余,五者幸無一犯,身泰心間,極於平善。然是說也,中土之人。既遠不獲聞,而仕茲土者,又或非所樂聞,誰復捫石剝苔以傳於世?己卯秋,潘太史稼堂從西粵來,以拓本見示,予亟錄之,不敢自秘,用以公諸仕於瘴土者。 ===仆木自起=== 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陰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截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己卯五月初十日,忽自起立,於本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䙰褷,勢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以為余蒞茲土,致有此瑞,欲以上聞。余曰:「此天地國家之禎祥,余何有焉。」眾議乃息。是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六貞女墓=== 順德縣陳村,土沃人稠,李氏之族尤盛,皆夾水而居。丙辰春,偽馬雄從廣州竊據新會,有武進土伍皇多者,村中大猾也,首先納款,為雄征餉於鄉,倚勢作威,唯意所欲。李氏六女,以伍強暴日甚,懼必不免,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一夕俱赴水死,了無知者。詰旦失女,傳告驚愕,迨於潮落,女屍見焉,紅羅連臂,明妝儼然。其家合葬於龜山之陰,當事者立石表之曰「六貞女墓」。過客多有題詠,而陳元孝「乘鸞合上三珠樹,化雪應為六出花」之句,最稱工妙。 ===啖石丐=== 廣州市上有丐者,年二十餘,貌極尫羸,而腹大如瓠,每晨出,則行且呼曰:「收買瓦石磁器。」群豎聞聲即走隨其後,好事者與以銀錢少許,拾塊石片瓦命之食,即納口咀嚼,無異藕蔗,東莞紅米石,其所最甘也。唯與以磁器,必索重賞而後食,瞪目伸頸,微有哽咽難下之狀。暮棲三界神廟,天暑必浴於廟前之江,如瓠之腹,浮水不溺,群豎噪而聚觀焉。 ===焚旗=== 兩廣總督轅門兩旗竿,東西省各主其一。康熙甲寅二月,白晝飛火,忽焚其右,焦灼過半。晉卜史曰:「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是年遜延齡叛,竊據桂林,攻之屢挫,蓋亦凶兆之先見者歟。 ===天涯亭=== 番禺黎方潞,字臺引,甲午省試,謁文昌於桂香宮而占焉,得「蕭然流落在天涯」之句,意甚怏悒。及榜發有名,竊謂神語無驗。比下第歸,道經山東,行李悉為賊掠,蕭然一身。又十餘年,得廉州府欽州學正,入境仰首,忽見天涯亭,暗憶前占,始信數皆預定,而中心益懷隱憂。未幾,尚藩謀叛,以從逆失職,流落而終。 ===雪遘=== 浙江海寧縣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歲暮,命酒獨酌,頃之愁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冀有乘興佳客,相與賞玩。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強直而立,孝廉熟視良久,心竊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聞,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鐵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余酒傾甌與飲,丐者舉甌立盡。孝廉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卮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孝廉頹臥胡床矣,侍童扶掖入內,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孝廉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鐵丐對飲甚歡,觀其衣極藍樓,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侶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昂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孝廉奇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孝廉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粵海,名曰六奇,只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汙。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奇傑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仍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扉屨之資,遣歸粵東。 六奇世居潮州,為吳觀察道夫之後,略涉詩書,軀遊盧雉,失業蕩產,寄身郵卒,故於關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維時天下初定,王師由浙人廣,舳艫相銜,旌旗鉦鼓,喧耀數百里不絕,凡所過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間,路無行者,六奇獨貿貿然來,邏兵執送麾下,因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奇有義結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只以四海無主,擁眾據土,弄兵潢池。方今九五當陽,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蘇之會,豪傑效用之秋,茍假奇以遊紮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群豪,近者迎降,遠者響應,不逾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如其言行之,粵地悉平。由是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奇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 當六奇流落不偶時,自分以汙賤終,一遇查孝廉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內奇傑之譽,遂心喜自負,獲以奮跡行伍,進秩元戎。嘗言「天下有一人知己無若查孝廉者」。康熙初開府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孝廉來粵,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吳公子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先生,爭先饋貽,篋綺囊珠,不可勝紀。去州城二十里,吳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孝廉至府,則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得查先生一言,無不立應,義取之貲,幾至鉅萬。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雲報,聊以誌淮陰少年之感耳。」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鉞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於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偕列焉。未幾私史禍發,凡有事於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孝廉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艷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昔孝廉之在幕府也,園林極勝,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鬼制,孝廉極所心賞,題曰「縐雲」。閱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孝廉家矣。涉江逾嶺,費亦千緡。今孝廉既沒,青蛾老去,林荒池涸,而英石峰巋然尚存。 ===百歲觀場=== 順德人黃章,年近四旬,寄籍新寧,為博士弟子;六十餘歲,試優補廩;八十三歲,貢名太學。康熙己卯,入闈秋試,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前導。同學之士,有異而問之者,曰:「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督撫兩臺召見授餐,其飲啖俱過常人,各贈金幣遣之。 ===逍遙居士=== 番禺隱士蒲衣子王隼生而善病,臒體鶴立,結潨盧於西山之麓者二十年。夫人潘氏,通《史》、《漢》諸書,樂貧偕隱,字之曰「孟齊」。有女瑤湘能詩,擇婿得故人子李孝先,遂妻之。蒲衣子性嗜音,常自度曲,孝先倚而和之,瑤湘吹洞簫以赴節,雨闌更靜,則聲發潨廬中,聽者有月笙雲璈之想。未幾孝先卒,瑤湘怡然矢節,自稱「逍遙居士」。蒲衣為刻《逍遙樓詩》。梁太史藥亭寄示瑤湘書云:「聞瑤湘讀書,余甚喜。余與汝祖若翁交,凡兩世矣,視汝一如己出子,故甚望於汝之成也。余有女龍端,少汝一歲,頗聰慧,余授以詩,上口即能背誦,而余性懶不能常授,以此龍端之學不及汝。聞汝近讀漆園《南華》,《南華》之文章善幻,而其言道也,必溯乎未始有道。其言物也,必主乎齊,齊而列以不齊之狀,總歸於化。善讀《南華》者當知之。又讀《禮經》,《禮經》,漢白虎諸儒之所著也,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至言閨門,則禮之節蓋謹矣。更讀《離騷》,楚臣屈原不得於君,發為奇文,香草美人,芳蘭君子,三湘九疑之間,左倚桂旗,右攬揭車,汝誦之倘亦有恍焉如見者乎?乎何時得來汝父西山,見汝於潨盧,使汝將所讀書各誦一遍,俾我泠然稱善也。」觀太史書,精深雅麗,其寄示當在瑤湘未字孝先時。瑤湘非奇女子,何以得此於藥亭哉! ===花乳糖=== 食物生於樹,亦有成於樹者。桄面、椰酒而外,又有{{!|𣕖|⿰木律}}糖。占城國柬蒲寨及東洋諸處,樹名丹{{!|𣕖|⿰木律}},其本在草木之間,微有疏節,幹似檳榔,葉似蒲葵。三四月間白花生於葉底,異穗同莖,香朵累累。揉其莖,則白乳淋漓而出,系筒盛之,取熬成糖,較蔗霜更為甘瑩。然必成於花時,猶婦人之育而始乳焉。 ===不昧堂=== 長壽寺僧寄生,童真入道,精純一職。中歲忽示微疾,白其師石濂曰:某二十年後,再來助和尚,重興飛來舊剎,乞塔全身於此。」石濂許諾,泊然而逝。閱辛酉到甲戌之閏五,洪潦侵龕,意將荼毗,見夢於和尚,以法體不壞為言。合山禪眾,夢亦如是。啟龕而觀,莊容儼若。乃於長壽西偏建不昧堂,迎供肉身。余於戊寅八月至堂瞻禮,猶見其修髯皓齒,結趺冥坐,無異定中僧也。 ===粵社以榕=== 學者目覽群籍,而足未履方州,不特見聞之隘,即四子書亦未得其解也。如《伯牛有疾》章紫陽小註,曲為之說。殊不知鄒魯之家,土床俱在南牖下,伯牛臥床,夫子從牖外執其手而嘆耳。南方橋梁之以木成者,數十歲而一易,北方則一歲一易。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蓋冬月潦盡,然後徒杠、輿梁可成,春水大至,則撤其材而藏之,策馬褰裳,各因深淺而涉。茍非逾晉越秦,豈識「厲揭」之章哉!余補官東粵,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壽。郊廛鄉遂,無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始知夏氏殷人之以松以柏,亦猶粵之以榕也。朱竹垞曰:「北方之人,四體不勤。南方之人,五穀不分。」顧亭林曰:「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南方之人,群居終日,好行小慧,難矣哉。」此皆周行南北,熟悉其人情土風,乃有是語。 ===巡檢附魂=== 河源縣藍口司巡檢王學貢,浙江山陰人,{{YL|康熙戊寅}}十一月卒於司署。有女長而未字,以哭父成疾,逾且亦夭。就木之頃,忽蹶然起坐,俯視其體曰:「我固王巡司也,何以作婦人裝。」遂亟解其足紈,投於地。復命左右剃髮留辮,索戴纓笠,披袍曳履,若患狂譫者,內外胥仆,無不愕駭。良久漸已豁悟,乃呼其子宗昌來前,言:「我陽歷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然莊行之志,尚熱於衷,未知可聞之上官,還我微秩否?」因欲往謁縣宰,宗昌止之不能,竟持版入見,肅行曲跽,不愆曩儀,縷指輪詞,猶誌陳牘。宰為順天劉肇琨,已心訝其事,座次酬答,形貌妍媚,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職既返生,尚祈還秩,惟堂公實主之。」劉微笑而已。維時隴幹殷公建牙惠州,宗昌冠帶其姊,侍叩軍府,殷公極為嘆異,贈以多金,己卯二月二十二日也。 ===荔根屏=== 粵土疏而沃,名花珍果,是處繁膴。而老樹之產於幽厓邃谷者,歷年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好事之家,搜剔遐險,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無若高明謝氏之荔根屏者,色純紫,高五尺許,橫斜二尺,鐵幹離奇,新枝挺出,宛如畫梅滿幅,其疏花散布枝間,包苞拆蕊,細大不一。復有寒雀三四,或翥或棲,各具生態。最上一枝倒垂,尤極夭矯。夫天之生物神矣,而以物肖物,天奪人工,抑又神也,楓叟梓牛,曷足異乎? ===相思子=== 紅豆名相思子,其樹之葉如槐,盛夏子熟,破莢而出,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經年不壞。相傳有怨婦望夫樹下,血淚染枝,旋結為子,斯名所由防也。維揚吳轅次為吳興太守,有詞云「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梁溪顧氏女見而悅之,日夕諷詠,四壁皆書二語,時因目轅次為紅豆詞人。 ===花田花冢=== 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莊頭村,家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昔南漢劉鋹有美人小字素馨者居此,故其植獨繁,而芬芳酷烈,亦勝他所。花時珠懸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南海布衣岑霍山詩:「珠江南岸晚雲晴,處處桑麻間素馨。燈事尚傳遊子艇,墓田曾誌美人銘。迎風暗入秋衫膩,籠月微聞夜夢醒。腸斷賣花聲去後,當年朱戶已長扃。」明崇禎中,名姬張喬歿後,風流之士,醵錢捧土,葬之白雲山梅坳,人致一花,種其葬處,得數百本,五色相間,爛然如錦,是曰「花冢」,遙與「花田」相望。 ===語字之異===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你」,謂子曰「崽」,子女末生曰「孻」,衣一襲曰「一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此粵語之異也。其字之隨俗撰出者,如:穩坐之為「{{!|𡘫|⿱大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𩫇|⿱不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𡶪|⿱石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㲼。隱身忽出為「閄」,音或。截木作墊為「不」,音墩。橫木上關為「閂」,音拴。此粵字之異也。至於士子行文,亦多變體,以華作{{!|𦰗|⿳艹世十}},以茲作{{!|𠧦|⿱䒑⿰幺卜}},以悵作{{!|𤟔|⿰犭長}},以閱作{{!|𨵃|⿵門免}},以貺作{{!|𣍦|⿰月兄}},以曷作{{!|𭥭|⿱日⿹勹止}},以聞作{{!|𦔵|⿱入耳}},以鄰作僯之類,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司文柄者,尚宜出而正之。 ===鴛鴦壙=== 長洲倪士義與其婦楊氏伉儷甚篤,有同穴之誓。明崇禎末,士義年未三十而卒,楊親詣虎丘,相地葬之。復營一穴於旁,命工鑿「鴛鴦」兩字壙上,歸即自剄,遂合葬焉,吳人稱為「鴛鴦壙」。番禺屈大均過此,感其事而題曰:「血濺良人墓,嬋娟事可傷,闔廬無此劍,紫玉不成香。俠烈光吳嶽,流傳自野王。千秋蓮沼上,人見紫鴛鴦。」 ===南海神廟=== 南海之神,唐天寶問封為廣利王,其廟遙對虎門。韓昌黎碑文首序神秩之貴,次序海濤之惡。今廟前止成小湧以通官舫,南望水田千頃,溝塍相錯,與韓碑絕不符矣。余昔在關中,遊慈恩寺,訪所謂曲江池者,只見高隴平疇,往來耕牧,當年則宮殿繞其外,菇蒲積其中,而風浪之興,或至覆舟者也。是知山川之形雖亙古常存,而滄桑之幻亦何時不見哉! ===兩海賊=== 周玉、李榮皆番禺蛋民,以捕魚為業,所轄繒船數百,其上可以設樓㯭,列兵械,三帆八棹,沖濤若飛。平藩尚可喜以其能習水戰,委以遊擊之任,遇警輒調遣防護,水鄉賴以安輯。自{{YL|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於是盡掣其船,分泊港㲼,遷其孥屬於城內,玉等鵲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可喜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合亡命,聲勢大張。癸卯十一月,連檣集艦,直抵州前,盡焚汛哨廬舍,火光燭天,獨於民居一無騷擾,復破順德縣,執縣令王胤而去。可喜聞變,亟發舟師剿捕,獲賊首周玉,余黨解散,出王令於賊舟,釋其縛,令得不死。是時尚藩與督、撫兩院俱諱其事,王僅罷職而已。 ===徙民=== 甲寅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多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遷者委居捐產,流離失所。而周、李余黨,乘機剽掠。巡撫王公來任,安插賑濟,存活甚眾。公以病卒於粵,遺疏極言其狀,始得復界,流民乃有寧宇。 ===產卵=== 番禺縣市橋村民家女謝氏,{{YL|康熙丁丑}}歸於王,閱歲而孕。及分娩之期,腹痛經旬,委頓欲絕。其姑亟投以催生丸,產一物,形如鵝卵,連下六枚。闔室驚異,裹而埋之,婦竟無恙。 ===浚濠得碑=== 吳逆之亂,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平藩尚可喜發兵討之,此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鳳凰山一戰,挫衄尤甚。乙卯,可喜於粵秀山後浚濠、築壘,為固守計,於土中得一石碑,其上有文云:「挖破老龍傷粵秀,八風吹箭入佗城。種柳昔年曾有恨,看花今日豈無情。殘花已自知零落,折柳何須問廢興。可憐野鬼黃沙磧,直待劉終班馬鳴。」其文似詩似讖,未有能解其意者。 ===西園瘞燼=== {{YL|康熙丁巳}}五月,朝廷寬尚之信從逆之罪,仍命襲父爵為平南親王,率師討孫延齡,駐宣武縣。有藩下人張伯全,素不悅於之信。而張士選者,之信弟之孝之私人也,亦與之信有隙。至是之信忽召伯全至軍,伯全懼禍,密約士選入京告變,謂其心懷怨憝,放言訕上。有旨遣宜大人同伯全至粵勘問。是時藩下之兵,悉隸於固山王國棟,國棟方與巡撫金俊交歡,俊授意國棟,偕尚之璋賫詔至廣西。之信聞命,即解王印還廣州,待罪羈留五仙門提督行臺,設兵嚴衛。適李天植憤殺王國棟,俊遂以反狀聞。庚申八月十七日,賜死於府學名宦祠,焚屍揚灰。沈上達家人鐘姓者,收其骸骼余燼,瘞之西園報資寺。 ===舒氏義烈=== 尚之信之羈於五仙門也,內外音信不能相通,時之信母萬福金與其弟若子尚在舊府,旁徨涕泣,不知所為。藩下總兵李天植密與府中人謀曰:「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兵樞歸其掌握,寶貨充其帑藏,王之所以待國棟者,不可謂不厚矣。俺達公納款偽周,曾無一言諫阻,亦受輔翼將軍之秩。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因二三宵小讒構,致見羈執。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否則繼之以死,此正竭忠效命之秋也。乃陰陽其間,冀賣主以易富貴,忘覆翼之洪慈,肆反噬之慘毒,王之抔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國棟之罪,其可逭乎?不若誘而殺之,庶足慰在天之靈,而紓合門之憤。」因傳福金命,召國棟入,商移家還京之計。先伏武士於兩廊,及國棟至,共出擒之,之信之子剜去兩目睛,天植與尚之節等寸割其肉,投與群犬啖之。國棟家人奔告金巡撫,捕同謀者,皆慷慨就縛,天植對獄無諱詞,詞氣甚壯。巡撫以其狀聞,坐反伏誅,同死者一百八人,即俺達賜劍之日也。當天植受戮時,其妻舒氏盡出家財,散與親舊,及其部卒,復撿取篋內券約,聚而焚之。手執白刃,呼二女至前,告之曰:「汝不幸生我家,命不得長,與其汙而生,不若潔而死。」揮刃各劈其首而殞。又顧謂諸侍妾曰:「我夫以死報我主,我輩可不以死報我夫乎。」閨中之姬十人,皆令自裁,乃立刎於堂上,其凜凜義烈,粵人嘗艷稱焉。 ===廣東月令=== 正月:蜃氣成樓水仙來賓荷錢浮於水二麥黃木葉微脫 二月:蔗初芽蕨拳輸粉魚苗生蜆降於霧木綿吐英 三月:杜若芳石蜐揚葩江鷗避風孔雀之尾開金檳榔包坼 四月:佛桑紅綻高榕蔭日仙掌立鯊入山麓化為虎樹蘭綴珠 五月:荔支丹菩提舒葉椰含漿群蟻朝其祖鉤割鳴年 六月:白雨足西潦至芭蕉子垂苦瓜入饌早禾乃登 七月:秧針重碧龍眼熟蝴蝶營繭素馨結為燈蕹田浮 八月:颶母息影茶徙蠅子樹紙鳶翻風黃柑分指河魨乘潮而上 九月:紅薯登白欖落嘉魚出於峽南燭迎社香門開 十月:耕牛放閑八蠶之功畢嶺梅芳橘柚錫貢銀河夜見 十一月:桃李花鷓鴣蔽葉黃雀復為魚巖蜂聚糧瑞香霏雪 十二月:蚊不絕吟池塘竭稚筍出風蘭賀春舊雷有聲 天之節候,見於地之物產,故《月令》一篇,載自《禮經》,後人遂著於授時之歷。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粵中則不特與朔方絕異,即較之江淮,亦甚懸殊。爰采屈翁山《新語》,參以耳目見聞,戲為《廣東月令》乃知炎陬譎詭,固不止於再稻八蠶已也。 ===惠士陳言=== {{YL|康熙四十一年}},莆田彭公古愚巡撫粵東,時逢春旱,有惠州拔貢生盧毓華者,借蘊隆之隱憂,指謬悠而婉諷,揣斯眾感,伏籲嚴鈴。其詞曰:「陳為密雲錮雨向日問天事。竊惟憲臺,遇隆聖天子之知,得君何厚;官拜大中丞之職,受任匪輕。耳目寄自九重,視聽必無壅蔽;撫綏加諸百粵,恫瘝應未懸殊。夫蒞茲土者,宋有包孝肅,正獨勝邪;生是鄉者,明有海忠介,剛能無欲。緬二賢之清範,實我公之前規。況草木知名,久企祥雲過嶺;而父老觀化,彌殷甘雨隨車。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尚違十郡來蘇之願,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空傳活佛者千家,楊枝不滴水;漫道福星兮一路,蔀屋無余光。詎仁澤之已枯,乃和風之未動,惟有搖搖佞草,環生棨戟之間;止余汩汩貪泉,曲註庭闈之內。於是憑社之狐,媚思競獻;吠籬之犬,諂欲爭行。蜮射潛飛,中含沙而誰恤;鯨吞叠告,置漏網於弗聞。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裏,更逢縱火燒林。非止同室操戈,亦等鄉鄰緩視;盍思孺子入井,奚堪秦越殊觀。甚則剝膚之籲靡申,慘捐生而刎頸;戴盆之冤莫雪,甘就死而投淵。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委三千人之訟牒,同落絮於空庭。如謂采訪宜真,何處無潰川之口;如謂譖言多妄,遍省非載鬼之車。不然幹謁阻於故人,豈熱語遂鎔冷鐵;不然投金溺於暮客,豈外鑠立化堅冰。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姜桂之性未泯。倏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倘一日者,元龜協卜,召對楓宸,丹鳳銜綸,敕還荔浦。何武去後之思,嗟靡及矣;寇恂請借之舉,將何補耶?某也蛙沈井底,仍擬窺天;蠡測海隅,輒思就日。昔者涑水作相,直言曾恕坡公;今而陽城曠官,持論或容韓子。雖勺水無多,未可代驅旱魃;而靈源猶在,何妨仰凟神龍。敢削牘以陳辭,謹伏轅而待命。」 ===木中少女=== 維楊汪舟次奉使硫球,甫出海,見浮木丈許,鐵鐍兩頭。取而剖視,中有一女裸臥,縝發冰肌,以右手掩面,左手蔽其醜,咥爾微笑,隨淩波以去,而狂風旋作。蓋風之有少女者,殆謂是乎? ===八分書=== 獨漉子陳恭尹,為領南三家之一,盛有詩名,兼工八分書法。而晚年好道,結願放生。人有乞其書者,籠禽而至,輒欣然灑翰,視禽之多寡,則嬴縮其書以應之。閣筆開籠,淋漓滿誌。其四方碑版之酬,亦即遇物買放,貲盡乃已。蓋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議,而追仿曇{{!|𥗝|⿰石襄}}之換者,其致遠矣。 tmzg2faj3kyo1fg8yksug6dxffd8dz4 觚賸/卷八 0 1179133 2485253 2024-10-31T12:01:2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248525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9lootqquhk0rr5yhvfmonao4j9m33n8 2485277 2485253 2024-10-31T12:11:26Z Blahhmosh 79595 248527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下==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snqm4otj7hff26xvjgbm6044rkuw6wg 2485421 2485277 2024-10-31T20:17:01Z Blahhmosh 79595 248542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ekggcauetixk8lfgf7poreu8sdfoc5s 2485422 2485421 2024-10-31T20:17:27Z Blahhmosh 79595 248542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樽杯{{PUA|}}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PUA|}}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PUA|}}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二竿長丈,以{{PUA|}}{{PUA|}}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PUA|}}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鉤牙{{PUA|}}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PUA|}}{{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7p9vmhfifsocss00cmmiqm7nt2x9wor 2485423 2485422 2024-10-31T20:22:59Z Blahhmosh 79595 248542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PUA|}}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12b0u7lh2xvyn4k343tlxrmn7s8u1g2 2485424 2485423 2024-10-31T20:28:12Z Blahhmosh 79595 /* 石言 */ 248542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PUA|}}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黑{{PUA|}}>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PUA|}}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PUA|}}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PUA|}},堆床輪{{PUA|}}。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PUA|鋩}},發墨華之蔥{{PUA|}}。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PUA|}},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黝然而{{PUA|}};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PUA|}}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s5a68ggo29okv8rbe0zr9z534i3gvxw 2485427 2485424 2024-10-31T20:48:17Z Blahhmosh 79595 248542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登阝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4d6sd707aa559a2e3v2dxoc7h42dkls 2485471 2485427 2024-10-31T23:27:20Z Blahhmosh 79595 /* 張將子 */ 248547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d1bhj9kjzdsemc3nlt5dilhg0oehmbm 2485476 2485471 2024-10-31T23:35:01Z Blahhmosh 79595 /* 綠瓢 */ 248547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duk4qaxm8vpeefcwswos1x5owns2k9u 2485477 2485476 2024-10-31T23:35:31Z Blahhmosh 79595 /* 綠瓢 */ 248547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忄吳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猓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66nnhjiy42m3z9mg6oeea9fv0qoieih 2485483 2485477 2024-10-31T23:45:11Z Blahhmosh 79595 /* 琉球使 */ 248548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悞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猓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钅慮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gos05y3dott5ghy3uxr1426bdnxt9no 2485501 2485483 2024-11-01T00:53:34Z Blahhmosh 79595 /* 石言 */ 248550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悞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猓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於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鑢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edef9gat7sg6hnir8fk42z2y3b9d8t0 2485540 2485501 2024-11-01T02:28:24Z Blahhmosh 79595 /* 石言 */ 248554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悞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猓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于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鑢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nua6ecaxomh90sxmbuysibka9udplvd 2485566 2485540 2024-11-01T03:17:25Z Blahhmosh 79595 248556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悞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В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猓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于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鑢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gmetqsck92mterscv8rvg2dx03l98h0 2485567 2485566 2024-11-01T03:18:38Z Blahhmosh 79595 /* 偽牘諭降 */ 248556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author=鈕琇|section=卷八|y=1700|previous=[[../卷七|卷七]]}} ==粵觚<sub>下</sub>== ===張將子=== 張孝起,字將子,吳江人。{{YL|崇禎十三年}}特賜進士,任廉州府推官,城陷被執,{{YL|永歷元年}}始得出獄。從幸梧州,遷兵科給事,兼掌吏科。四年,會十三營自楚戰敗,入行在,跋扈不法,孝起疏劾其罪,直聲大震。有鄖國公高必正者,闖賊李自成之妻弟也,驕蹇尤甚,孝起責以大義,卒懾服焉。五年,從幸南寧,孝起出為高、雷、廉、瓊四府巡撫。未至,四府已陷,乃入廉州山中,依靖氛將軍鄧耀於龍門島,後依漳平伯周金湯。金湯敗走,孝起倉卒被執,不食七日死之。 ===共冢=== {{YL|順治庚寅}}正月,耿繼茂、尚可喜兵入廣州,屠戮甚慘,城內居民幾無噍類,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擠弱以死,復不可勝計。浮屠氏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乃募役購薪,聚鑿於東門隙地焚之。累骸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即於其旁築為大坎瘞焉,名曰「共冢」。亂定後,延侶結壇,設伊蒲之祭,番禺王孝廉有《祭共冢文》,頗行於世。 ===白石獅=== 粵東既定,建平南、靖南二王府,東西相望,備極雄麗。而靖藩性尤汰侈,謂門前兩獅,必用白石琢成,而石以星巖者為良。乃飛檄肇慶,行高要縣取之。時浙中楊自西雍建為邑令,承命開鑿,督促頻繁,斧斤丁丁,晝夜不得暫息,僅獲胚石二具,駕以艨艟,行至峽口,舟不勝載,與石俱沈。復命更取,其督愈亟,藩官日喧訁句於堂,令唯俯首隱忍而已。未幾,雍建內擢兵垣,疏言粵東不堪兩王,條其累民之弊二十餘事,因遷耿於閩。今其府已改將軍第,而猙獰列峙於門者,猶是楊公經營之石也。 ===洪廟神夢=== 嚴學思,高明縣平步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意氣傲岸,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闈,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又復自負,謂南宮之捷,轉瞬可俟,仍下第歸。由此惘惘若失,卜筮之詢,殆無虛晷。或言:「我村洪聖廟,其神甚靈,盍往祈焉?」學思即攜濮被夜宿殿廡,恍惚夢神告曰:「汝欲成名,須俟麥而炫,乃同榜耳。」驚喜而寤。及遍訪知名之士,並無其人。偶一日自村入城,東門外亦有洪聖廟,見塾師訓課其中,相與談論,忽一童子呈書於前,視其姓名則麥而炫也。因細問年歲裏居,嘿誌而去,不以告人。是時炫方髫齡,越十有餘載,炫一舉獲雋,學思欣然資以行李,偕入京師。崇禎辛未科俱成進士,聯舫旋鄉,乃話前夢。 ===五華山故宮=== 雲南五華山,永歷故宮在其上。順治丁亥,洪承疇督師由貴竹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省城。永歷遁至阿瓦,三桂重購得之,縊於貴陽府。三桂以功封平西王,遂據山上故宮,增修二十餘載,備極崇麗。{{YL|康熙癸丑}}三桂反,出攻長沙抗命,乙卯僭尊號,丁巳病死。偽周洪化其孫也。戊午,諸王貝勒討賊,駐軍曲靖。賴將軍平耿精忠,由福建進征西粵,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偽洪化斬之,滇南大定。{{YL|康熙癸亥}},金陵邵子為章赴幕楚雄,訪其父老得實,題四截句於壁,一時爭相傳和。詩曰:「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脈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軍威南朔敢稱雄,轉眼興亡一瞬中。他日龍門成紀傳,君臣父子總無公。」「行營歷歷草萋萋,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睛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岧嶤天半起觚棱,不盡亭臺取次登。心力剛枯人事去,秋風誰與哭西陵。」邵子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 ===琉球使=== 康熙二年,科臣張立庵學禮、王巢雲垓,奉使琉球,冊封國王尚質。其所紀入海之舟,為梭子形,上下三層,廣二丈二尺,高如之,長十八丈,桅之高如之。桅頭有鬥,可容數人。舟設水井二口,官司啟閉。柁用廣西鐵力木。入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謂之分水洋。過此祥,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而視之,其清則一。行三日後,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以鏡照之,乃巨魚也。緇黃贊唄,其魚漸沈,然鱗鬣矗峙,猶沙嶼蘆葦然,至晚潛消,舟始得進。又數日,將近伊藍埠,悞泊龍潭,二龍垂天而下,風雲四起,恍惚晦冥,舟師大怖。風稍定,急移帆而南,次溫鎮,抵那壩港,入琉球界矣。凡宴使臣,擊鼓而歌者大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貴官子弟為之。考之舊冊,大約渡海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故使臣之在其國也,有迎風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是役於五月啟行,十一月始回舟復命。 ===獻花寺僧=== 武昌小南門外獻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藥不效,臨歿謂其徒曰:「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為祟,逝後剖去殮我,我感之入地矣。」其徒如教,得一骨如簪,收置經案,久相傳示。閱歲適有戎帥寓寺,從者殺鵝,未斷其喉,偶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噴發,而骨遂消減。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鵝血可治,數飲遂愈。遍以此方授人,無不驗者。明太祖破陳友諒詩,兵環其城,寺中忽開異花,兵去而萎,寺名「獻花」以此。 ===俺達縱暴=== 俺達公之信,尚王可喜之長子也,酗酒嗜殺,壺罇杯斝與弓刀矛戟之屬,隨其所至,必兼攜以行,坐則輒飲,飲醉則必殺人。深宮靜室,無以解酲,即引佩刀刺其侍者,雖寵仆艷姬,瘢痏滿體。性喜蓄狗,築狗房,設狗監監之,下隸以健兒數十人,閱旬必縱之出府,所過屠肆,例應各給豕肉飼之,街中人狗塞途,行者辟易。一夕聞有哄聲,亟呼監往視,監遇瘈狗而奔,不敢復往。之信大怒,命左右割監肉啖狗,肉盡而止。又取民間子十五以下為把竿之戲,竿長二丈,以篔簹為之,礱節瑩皮,其光可鑒,教之攀緣上下,盤舞竿頭,之信把盞觀笑為樂。其習技未熟者,多至顛殞,或穿腹折肢,恬不介意。 ===跛金=== 金光字公絢,浙江義烏人,知書,有權略。尚可喜從遼陽入關,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計議,必咨於光而後行。然光頗自負,意不欲屈人下,乘間潛逃。可喜遣健卒追還,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禮愛益加,於是跛金之名遂著。順治中,可喜入粵,進爵平南王。其長子俺達公之信,酗酒暴逆。王之宮監,適有事於公所,偶值其醉,忽指監曰:「汝腹何大也,此中必有奇寶,我欲開視之。」以匕首刺監腹,應刃而斃。王之堂官王化者,年已六十餘,盛夏苦暑,袒而立於庭,之信憎其年老,笑謂化曰:「汝鬚眉太白,我當黑之。」遂縛化曝烈日中,自巳至酉,百計求免,始得脫。王大忿恚,呼之信杖之三十,而專恣益甚。光因乘間言:「俺達公剛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社稷,請廢而立次子固山。」王深然其說,因循猶豫,終未即行。光窺王無廢立意,恐謀泄見疑,遂曲順之信所為,凡鑿山開礦,煮海鬻鹽,遣列郡之稅使,通外洋之賈舶,無不從光擘畫。以是藩府之富,幾甲天下,而光之富亦擬於王。丙辰二月,鄭錦下東莞,馬雄入南海,趙天元、謝厥扶俱以舟師迎降。之信計無所出,乃殺光以辭於敵,謂向之抗衡上國,久持弗下者,皆此人之為也,遂納款偽周。時可喜屏居舊府,聞之,深悔不用光言,以速光之死,流涕太息者累月,不久亦歿。 ===禍兆斬頭=== {{YL|康熙丙辰}}二月,尚之信約眾謀逆,送印偽周,自稱暫管輔德將軍。次年丁巳五月,反正歸朝,自稱暫管平南親王。識者謂其前後兩銜,俱以「暫」字冠首,於義為「斬頭」,禍形已兆,宜天誅之難逭也。 ===偽牘諭降=== 泉州人江幾,少年無賴,逾墻竊人婦,墮地傷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鄭氏之黨也;受偽命為將軍,聚眾邵武山間,蔓延衢、信。其所領卒,皆裹頭露足,輕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緣如飛,頻出摽掠,官兵莫能誰何。時吳留村公開府八閩,計欲諭降,而以未得通使為憂。江右有翁韜、郭國祚,因相與謀作吳公偽牘,既成,步行三百餘里,越壑逾巖,抵其賬下。江發書怒,將殺之。偽總兵高茂方諫曰:「將軍雄據險要,勒兵數萬,水戰鳧輕,山鬥猿捷,而馳驟平原,非其長也。況地無千里之饒,糧無一年之積,出則勢不能遠,守則師無所資,其能久乎?許之猶不失我富貴。」江是其言,遂釋二人歸,然納款之期,猶豫未決。韜與國祚徑造吳公轅門,請見言機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陳江幾可撫狀,且權宜擅假公書,罪應死。公聞之大喜曰:「壯士,可用也。」立作手劄,擇標下之有幹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勸幾,幾已心動,至是遂率其所部偽官百員眾七萬餘人出降。吳公奏聞於朝,各與爵賞有差。康熙辛未,吳山瞿修齡在吳撫軍幕,親見國祚,年止二十餘,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賊巢,直登憲府,負荊、飛之勇,成連、賈之功,可謂奇矣。男蕙卜識曰:庚寅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帥郭公刺以《觚剩》為請,惠攜謁焉,羽扇流風,令人欽挹。揖蕙而言曰:「予即《粵觚》中所載《偽牘諭降》之郭某也,片紙功名,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見公,而未得盡為公所知者。予自江賊既撫,成功不居,負勇莫試,改名世耀,應選翹關,拔任千夫長。值臺灣未靖,師駐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島,勢阻險要,師不克進。金門總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鷁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臺灣以平。靖海將軍施公瑯,題敘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標遊府。恭遇鑾輿北幸,得邀顧問。時上御日本貢刀,令予跨赤驦以試,深蒙嘉嘆,隨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誌,猶若從觚余勃勃欲發,請續誌之,無負表微之遺意。」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詎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復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於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云。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誌堅意決,眾莫敢犯。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其屍逆流三晝夜,浮於故居水濱,夢訴於其父母。父母驚起跡之,果獲女屍,慟哭收殯,玉顏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通州王孝廉兆升令臺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里,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並無屋宇,即於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於家,有此者眾號強宗。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復為吾殺,受吾享祀。」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通判每蒞廳事,輒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斗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闃無所見。其地瘴癘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並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因並誌於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復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裏老。夏五月,吳自鄉輸糧於縣。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將歸貽其婦。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里,涼月皎然,隱隱聞笙簫聲。往前跡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繽紛,霞裙縹緲,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吳奔追諦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於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內。適閽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隨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於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吳自後頗厭烹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猓玀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此猓漸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朱發金睛,鈎牙銛爪。其攀陟巖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余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於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云。羚羊峽距郡東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產石類瑊玏,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閟也。未至峽十里,為大蟯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峽山青蒼對峙,江流泓凈,頗似巖瀨。峽石鑛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巖、朝天巖,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於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峽將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巖仔坑。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於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西上越水澗,隔裏曰朝天巖{{*|土人名山坑為隔裏}},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著堊壁斜焰,及燒損几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古塔巖,其石比朝天巖無火捺紋、蕉葉白。古塔巖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于風日。宣德巖,在屏風背下,去水巖二里許,其石仿佛水巖,今不可得。巖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棲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棲之所。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內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洞臨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盤盛豨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墮深淵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臥,膝前置磁盤燈於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中層常有翡翠雜拉。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下此底阪石云。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縈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黫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紈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繻縷隱隱,又如魚兒隊行。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鴝鵒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蒨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巖,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亙石面,工指為瑕。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崇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顏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別,征其說,各護所偏。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於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於真宰也。」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蓬門晝掩,蠟屐生塵。有客過訪,寂若無人。披帷何有,硯石錯陳。疊架磊砢,堆床輪囷。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硨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紈,辟雨之毳。子曾不是求而航情於片石,甚無謂也。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購之兼金,載之專車。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將焉用是,無乃近於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將嗜之不已,而奚暇笑余?』客曰:『試嘗言之。』主人曰:『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石之為質,頑然粗醜,迨其神奇,萬象無偶。所以怪石作貢,文石呈樣。甲乙品於衛公,袍笏拜於元章。要其程功而致用,無若硯石之最良。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晦明與居,寒暑無間。淬筆鋒之銛鋩,發墨華之蔥蒨。貴利用而不窮,故宜取於盡善。硯材上品,厥惟端溪。萬里滄江,一峽束之。秀氣回薄,靈液潛滋。是生石寶,美勝懸黎。爾其巖分三層,下層在水。石歧三洞,中洞最美。造化所秘,邃古莫啟。誰鑿鴻濛,創割端紫。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三冬水落,良工是謀。傳瓢涸水,燃膏燭幽。斧之登登,削粗鏟浮。菁華乃出,如琳如謬。其質則膩若摶粉,縝若刷絲,潤若含凍,柔若凝脂。其色則淵然而光,冲然而睪;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雲。馬肝純色,火痣間紋。芙蓉出水以照灼,初陽升天以鮮新。美人薄醉而酡顏,天孫七襄而錦文。水月清華,凝為蕉白。平鋪鮫綃,橫截昆璧。雲霏霏其冪林,河耿耿以湛碧。削春蔥之始萌,雪秋藕之乍擘。青花最貴,隱起石膚。乍沈乍浮,如有如無。雁行過於遙天,魚兒戲於清渠。綺縠之理蹙沓,蘋藻之影扶疏。惟人至靈,乃有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紅為丹砂,黃為象牙,圓為鴝鵒,長者為鴉。或孤標而雙映,或三五而橫斜。象臺鬥而可貴,惟明潤而最佳。至若點號翡翠,輪名金錢。玉帶橫亙,黃龍斜纏。鷓鴣之班,蟮血之邊。各絢采以發色,咸爭奇而鬥妍。天質美矣,復貴裁制。追之琢之,乃成佳器;爾乃選良工,考舊譜;量厚薄,程細鉅;審背面,定顏武;留精純,去苦窳。因圓成規,遇方為矩。妙隨材而適用,任師心而法古。爰有唐模宋範,貢式藏型。端方是尚,樸雅為經。間標新而樹異,有象物以賦形。或尊肩而壺腹,或璧沼而珠庭;或瓢身而瓦脊,或鳳味而鶴翎;風田之文惟肖,琴笏之德可銘。於是鑢以散粟之砂,砥以切玉之石。文以瑩而愈明,理以細而彌澤。溫潤之色可餐,鮮秀之采欲滴。口噓呵而成津,手捧握而成液。其受墨也,差差鱗鱗,融洽停勻。石與墨得,墨與石親。沛然膏流,油然酎醇。磨之無聲,浣之無痕。其宜筆也,沾濡不留,運轉無滯。墨飽固恬,墨竭亦利。中山柔毫,迅掃不敝。使心忘手,使手忘器。故當妾視龍尾,媵蓄金星。澄泥斂色,雀瓦銷英。彼洮河與鼉磯,迥莫敢與抗衡者也。夫其盛夏不燥,隆冬不凍,君子之節也。涅不藏淄,滌不留垢,幽人之潔也。廉芒內含,溫文外著,貞臣之烈也。瑕不掩瑜,贗不亂真,介士之別也。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閱世之壽焉。無色之色,是為真色;無味之味,是為至味,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其求之也傷廉,其藏之也招咎。豈若山川之美,文翰之需,廣坐可以共賞,一室可以自娛。石戶之封可守,石田之獲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且人之歸自斯土者,莫不連載兼乘,轟隱道塗。而吾舟小於葉,身輕於鳧。唯此硌硌,與吾為徒。連箱累篋,負挈以趨,猶足詫奇珍於鄉里,而壓風濤於江湖也。』客乃惝恍自失,逡巡而去。主人遂婆娑硯林,不知日之既暮。」 夫不持一硯,包孝肅之清風,豈能復繼?我得二公之文,雖不持一硯,而端州之石,盡為我有矣,所取不已奢乎! ===著書三家=== 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唯《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日知錄》為吾鄉顧亭林先生所著,而廖昆湖、屈翁山皆東粵人。夫著書必兼才學識,而又有窮愁之遇,斯立言乃以不朽。《正字通》出衡山張爾公之筆,昆湖為南康太守,以重貲購刻,弁以己名,實非廖筆。顧與張與屈,皆隱君子,所謂有窮愁之遇者也。稱粵山者必曰羅浮,稱粵石者必曰端硯,稱粵果者必曰荔枝,故翁山語焉獨詳。 ===孟謀絕句=== 關中詩派,多尚沈郁。郃陽康孝廉孟謀,清新豪蕩,自成一家,而七言絕句,尤所擅長。漁洋先生見其《題秦莊襄王墓》二首,以為用古甚奇,遂有一康之目。詩曰:「莊襄冢並白雲齊,頫視長安萬井低。誰使韓生傳古墓,教人錯認灞陵西。」「園廟衣冠此內藏,野花歲歲上陵香。邯鄲鼓瑟應如舊,贏得佳兒畢六王。」庚辰孟秋,鐫《觚剩》將成,門人惠宏從八千里外以此詩見寄,因補錄於末。 r62j17mz7a07c5vjcqnow25f69n4h7g 國內和平協定 0 1179134 2485287 2024-10-31T12:24:55Z Zy26 1268 Zy26移动页面[[國內和平協定]]至[[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2485287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1xy7saly0gb5cibeh85kgkwc6yc4ssf Talk:國內和平協定 1 1179135 2485289 2024-10-31T12:24:56Z Zy26 1268 Zy26移动页面[[Talk:國內和平協定]]至[[Talk: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2485289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Talk: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l40hxuymskdnz7l34fkrwdbp12n4in1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全文 0 1179136 2485292 2024-10-31T12:30:05Z Zy26 1268 重定向页面至[[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2485292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1xy7saly0gb5cibeh85kgkwc6yc4ssf 奮勇前進,解放全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全軍堅决澈底乾凈全部殲滅敵人大軍卅萬昨日渡過長江 0 1179137 2485293 2024-10-31T12:30:12Z Zy26 1268 重定向页面至[[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2485293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1xy7saly0gb5cibeh85kgkwc6yc4ssf 2485294 2485293 2024-10-31T12:30:43Z Zy26 1268 已将重定向目标从[[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更改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485294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ytisfisezvb1hlu8uh5qa1b0oj2dd7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17 104 1179138 2485304 2024-10-31T13:50:2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0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先⽣質疑問難儒風⼤振泰山⽂學之蔚興賴府君 及⼆先⽣始云 艮齋⽥先⽣愚講道于完山之⽇府君往⽽先焉其 好賢樂善之誠每如此⽽⾃後先⽣屢次委訪論辨 經旨府君嘗病卧⼿床也先⽣來問府君欣然若瘳 娓娓談論其相知之深如此 府君氣質清弱常苦吟病⽽卧起看誦未甞或怠 甲申有裂冕之變青下李公炳宇作促織詩⽽歎之 府君反⽽和之盖寓意扵各盡其道⽽感嘆之義 甲午之擾府君作告諭⽂⽽⽰衆多有感化者<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6msaa6ywmnpis20see5zv5hagmgx8v8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18 104 1179139 2485305 2024-10-31T13:50:3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0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府君⽣於。純祖甲午⼗⼆⽉五⽇卒扵。太皇丙 午九⽉十⼀⽇享年七⼗三遠近⼠林嗟惜曰哲⼈ 萎矣吾道孤矣⾨⼈加麻者三⼗餘⼈⽽葬于所居 ⾥青龍洞丑坐從先兆也 府君平⽇不喜著述且多散佚僅捃拾者若⼲卷家 兄甞䄂遺集曳病海島謁於艮齋先⽣得蒙校正⽽ 弁之歸路中暍隨嵗添㞃家兄病中嘗曰吾疾⼩可 必湏再回往謁無⼀字紕滿然後乃可入梓云矣竟 至不起噫噫痛矣今⾨下僉君⼦極⼒扵事⼀之義 共圖壽傳之計不肖敢曰奉親命遂兄志乎哉癸丑<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4nkvfrhd05jywreyv3251o46xgu0ggx 2485315 2485305 2024-10-31T13:54:12Z Liouxiao 45549 248531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府君⽣於 純祖甲午⼗⼆⽉五⽇卒扵 太皇丙 午九⽉十⼀⽇享年七⼗三遠近⼠林嗟惜曰哲⼈ 萎矣吾道孤矣⾨⼈加麻者三⼗餘⼈⽽葬于所居 ⾥青龍洞丑坐從先兆也 府君平⽇不喜著述且多散佚僅捃拾者若⼲卷家 兄甞䄂遺集曳病海島謁於艮齋先⽣得蒙校正⽽ 弁之歸路中暍隨嵗添㞃家兄病中嘗曰吾疾⼩可 必湏再回往謁無⼀字紕滿然後乃可入梓云矣竟 至不起噫噫痛矣今⾨下僉君⼦極⼒扵事⼀之義 共圖壽傳之計不肖敢曰奉親命遂兄志乎哉癸丑<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gk5zq3f1m067nxpbsmvy23a26kjm1hv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19 104 1179140 2485307 2024-10-31T13:50:4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0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三⽉下澣不肖孫煥株謹述   墓碣銘 先⽣姓⾦氏諱永三字允五⾃號丹邱⾦氏卽新羅 宗胄⽽有諱希祖以⾨下侍中封君于道康卽今全 羅道康津縣也⼦孫因貫焉諱原卿司醖署直長⽣ 諱柱⾨下評理判⼯曺事⽣諱懷鍊佐我。太祖叅 ⼀等勳官至漢城判尹謚忠敏配貞夫⼈醴川李氏 ⾃楊州南下至泰仁縣之古縣⽽仍居世以簪纓淸 ⽩相傳諱挺洙諱泰復諱墨卽先⽣之⾼曾若祖也 考諱喆欽號槐亭⽂學⾏義爲世矝式妣清州韓氏<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6et6ewz7tsnyld29xfc34fzv7sjpu9v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0 104 1179141 2485308 2024-10-31T13:50:5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0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以。純祖甲午⼗⼆⽉五⽇⽣先⽣于古縣之丹村 ⾃幼聦明英果醇厚正直每與羣兒戱以爲揖讓周 旋之容鄊⼈不以⼩兒稱之矣七歲丁內艱⼀遵䘮 禮⽽其有⽼成處多矣及其外艱⼀如前䘮嘗從學 扵族祖龜溪先⽣得聞聖賢之道絕意於{{校|切|功}}令潜⼼ 扵經傳扵⼼性理氣之說莫不通徹每與艮齋⽥先 ⽣論戒懼已未發之處歎其明辨焉晚修精舍于⽵ 林下與族弟春雨先⽣⽇以講討遠近學者多從之 也當甲午之擾以扶道{{校|⽰|斥}}邪爲已任作戒喻⽂⽽多 有興感者尢嚴於尊華攘夷之義觀⼤明梅及感作<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gnosftl66mio5fjddruez4l1rxkv0w0 2485316 2485308 2024-10-31T13:54:59Z Liouxiao 45549 248531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以 純祖甲午⼗⼆⽉五⽇⽣先⽣于古縣之丹村 ⾃幼聦明英果醇厚正直每與羣兒戱以爲揖讓周 旋之容鄊⼈不以⼩兒稱之矣七歲丁內艱⼀遵䘮 禮⽽其有⽼成處多矣及其外艱⼀如前䘮嘗從學 扵族祖龜溪先⽣得聞聖賢之道絕意於{{校|切|功}}令潜⼼ 扵經傳扵⼼性理氣之說莫不通徹每與艮齋⽥先 ⽣論戒懼已未發之處歎其明辨焉晚修精舍于⽵ 林下與族弟春雨先⽣⽇以講討遠近學者多從之 也當甲午之擾以扶道{{校|⽰|斥}}邪爲已任作戒喻⽂⽽多 有興感者尢嚴於尊華攘夷之義觀⼤明梅及感作<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suh5c3rl91r1vqluwexl7mbj92m5css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1 104 1179142 2485309 2024-10-31T13:51:0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0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之詩可⾒其志矣丙午九⽉十⼀⽇考終于精舍享 年七⼗三噫⼠林相痛莫不以吾道不幸⾔矣越明 年葬于丹村後麓丑坐之原從先兆也配南原尹氏 相鉉女無育取從姪翊述爲繼⽽⽣⼆男⼀女男長 煥東⽣⼀女次煥株⽣⼀男女適晉州姜永瑱嗚呼 以先⽣之孝之學不得需⽤當世展其藴抱⽽娑婆 林下六⼗餘年可勝惜哉先⽣之孫煥株以墓隧之 銘托扵煥鎔拙且無⽂何能發幽光之萬⼀乎謹依 狀⽂撮其{{!|𣖀|⿰木㪅}}㮣⽽仍爲之銘曰 ⽴志實地⾃強不息重内䡖外居陋⽽樂龜溪淵源<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h3rvyi1guzqnsvnhy6sfnmbaqsih8ia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2 104 1179143 2485310 2024-10-31T13:51:1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1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剛齋私淑懿矣模範永世之則匵玉不沽有誰能識 吾道正脉復振濂洛丹崖之阡有欝松栢我銘斯鐫 以圖不泐 上章閹茂李秋上澣⾨⼈⾦煥鎔謹撰<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2r54yltp5gn2ov0x85ixy0vgiqhzn4a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3 104 1179144 2485311 2024-10-31T13:51:2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1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槁跋 韓昌黎⽂集序云⽂者貫道之器亦今⽇準備語⽂ 天地之經緯道天地之綱紀道本無形文以著焉丹 邱⼦⾦公才器卓犖學問精造上窺濂閩下搜栗尢 以其交富道贍世稱丹邱先⽣咳唾糟粕弆在遺篋 就審其辭義則典重溫雅有眞儒氣像但恨在世時 未遑承聞其緒論也以若公之抱負早當出世⽽不 此之爲歛膝⾃修扵蓬蓽之下滔滔⼀世豈無⾒得 ⽽然歟玉之所在精輝難掩蘭之所在幽⾹⾃聞况 扵⼈⽽有才德之美乎亘萬古⽽所不泯者斯道所<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rlr4v83ql68ppivgyxbrq0s358hfsao 2485318 2485311 2024-10-31T13:59:12Z Liouxiao 45549 248531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跋 韓昌黎⽂集序云⽂者貫道之器亦今⽇準備語⽂ 天地之經緯道天地之綱紀道本無形文以著焉丹 邱⼦⾦公才器卓犖學問精造上窺濂閩下搜栗尢 以其交富道贍世稱丹邱先⽣咳唾糟粕弆在遺篋 就審其辭義則典重溫雅有眞儒氣像但恨在世時 未遑承聞其緒論也以若公之抱負早當出世⽽不 此之爲歛膝⾃修扵蓬蓽之下滔滔⼀世豈無⾒得 ⽽然歟玉之所在精輝難掩蘭之所在幽⾹⾃聞况 扵⼈⽽有才德之美乎亘萬古⽽所不泯者斯道所<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kywnld9uwzyhw7ob4nbyc71mdfb58ms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4 104 1179145 2485312 2024-10-31T13:51:3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1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不墜者斯⽂無有文則道何以明⾒今刋印非徒當 場耿光亦是尚後模範學者⼀開卷則⼼⽬瞭然修 ⽂進道之⽅⾃存乎此烏不猗歟欽哉公之⾨⼈⼦ 弟{{!|𢯱|⿰扌叜}}其遺文刋而壽傳扵世俾不侫置名於卷尾不 敢辭畧叙數⾏以寓景仰之誠云爾 著雍涒灘孟夏下澣完山李起晦謹跋 右遺稿⼆{{!|𢎥|⿹弓二}}卽吾族祖丹{{!|𠀉|「丘」減去第三畵}}先⽣所著者也公早擩 染槐亭公之庭訓發軔旣正⽽私淑扵剛齋宋先⽣ 受緒端的學問淳實隱居林下六⼗餘年養靜⽽求 道⾃持謙退不求聞達於外視諸聲聞煒燁⽽無其<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rl8byxiafcqas209xq98jsvhyce02yk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5 104 1179146 2485313 2024-10-31T13:51:4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1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實⽽副之者可同年⽽語哉又篤扵孝思⽣事葬祭 ⼀遵古禮斯須舉⽌必以古⼈爲則已任以誘掖⽣ 徒以⼩學爲蒙養之初程如著衣啗飯然不倦之誨 盖⾃不厭中來苟非所受之正所養之深能然㦲公 平⽇不喜著述僅掇於其家藏與⾨弟之抄錄者若 干卷公之孫煥東嘗得校序於艮齊⽥先⽣未及刋 布⽽遽爾泉臺逝者之⽬應不能瞑矣今其弟煥株 與⾨下僉賢更加勘定遂厥兄齎去之志將付諸剞 劂氏屬余爲䟦非爲余⽂以其出入多年稔知公德 ⾏也後之覧是稿者可以㮣公之萬⼀云爾嵗昭陽<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jjoca246603q4uaprhzn47wfg218pyn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6 104 1179147 2485314 2024-10-31T13:51:5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1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奮若窉⽉下休族孫煥珏敬題<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29ql4s9tz1woqoabb5cum9601qcudw4 2485322 2485314 2024-10-31T14:01:44Z Liouxiao 45549 248532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奮若窉⽉下休族孫煥珏敬題                 丹邱遺稿卷之二終<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6pd7oq6ngf79kdcp67w6tu3wat8xos3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16 104 1179148 2485317 2024-10-31T13:57:44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1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卑忍齋先⽣諱墍遊每携府君徃焉府君必待側⽽ ⽴詳聞其說先⽣⾒⽽奇之期以遠⼤愛之深誡之 切及長受學⽂詞⽇進性理之奧經禮之疑質⽽訂 焉先⽣卽剛齋宋先⽣之⾼弟也 府君之事偏嚴也志口共養務悅親⼼焉 早廢舉業専意經學夙夜靡懈至忘{{!|𥨊|⿱穴⿰爿⿳⺕冖又}}食所居⽵林 下設家塾引進後⽣諄諄善誨碩德多出其⾨下云 〇時聖學榛蕪⼠氣頹䘮府君深爲慨戴設⼩學宮 教灑掃揖讓之節且設⼀禊名以⼩學稧每扵春秋 設講于武城與族弟春雨享諱永相毅齊諱永烈⼆<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bokvv7a0bwqjbocuqbb0ryy395of03c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7 104 1179149 2485319 2024-10-31T14:00:27Z Liouxiao 45549 /* 没有文字 */ 248531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0" user="Liouxiao"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t4gd181an9x92rv6wy6quw5nlfqta89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8 104 1179150 2485320 2024-10-31T14:00:33Z Liouxiao 45549 /* 没有文字 */ 248532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0" user="Liouxiao"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t4gd181an9x92rv6wy6quw5nlfqta89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6 104 1179151 2485328 2024-10-31T14:30:49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2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縂目 序  卷之一   詩   書  卷之二   雜著   附錄<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5wcj7jmgirym4tasbsld5u3n00a7obu 2485334 2485328 2024-10-31T14:34:1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縂目<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anpn8n09jhkdco562jw883geow1n8m6 2485342 2485334 2024-10-31T14:35:17Z Liouxiao 45549 248534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總目<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4hro15phzpzpl1vaalj70911l3mxnrt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7 104 1179152 2485329 2024-10-31T14:30:59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2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縂目<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anpn8n09jhkdco562jw883geow1n8m6 2485335 2485329 2024-10-31T14:34:2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目錄  卷之一   詩    示諸兒{{DL|二首}}    途中口呼    族叔{{DL|璡欽}}輓    ⽰諸⽣    偶吟{{DL|二首}}    謹次河西⾦先⽣種豆詩    族弟醉溪{{DL|永植}}輓<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k6c8kkryjm3jvm5cldjysswmi01b23r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8 104 1179153 2485330 2024-10-31T14:31:09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目錄  卷之一   詩    示諸兒{{DL|二首}}    途中口呼    族叔{{DL|璡欽}}輓    ⽰諸⽣    偶吟{{DL|二首}}    謹次河西⾦先⽣種豆詩    族弟醉溪{{DL|永植}}輓<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k6c8kkryjm3jvm5cldjysswmi01b23r 2485336 2485330 2024-10-31T14:34:3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白叅奉{{DL|缺缺}}輓    次李青下{{DL|炳宇}}促織詩    武城講會聯句{{DL|癸巳}}    讀書有感    孝悌    送⼈有感    謹次朱夫⼦求放⼼詩    戒⾒詩    雨    ⾦尹述來訪問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mzsud5cwypf2p5w4hnt6u16384p7b4h 2485348 2485336 2024-10-31T14:36:24Z Liouxiao 45549 248534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白叅奉{{DL|缺缺}}輓    次李青下{{DL|炳宇}}促織詩    武城講會聯句{{DL|癸巳}}    讀書有感    孝悌    送⼈有感    謹次朱夫⼦求放⼼詩    戒⾒詩    雨    ⾦尹述來訪問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a6w5hw0a787rdsp64abwxmjgwd01cgn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9 104 1179154 2485331 2024-10-31T14:31:19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白叅奉{{DL|缺缺}}輓    次李青下{{DL|炳宇}}促織詩    武城講會聯句{{DL|癸巳}}    讀書有感    孝悌    送⼈有感    謹次朱夫⼦求放⼼詩    戒⾒詩    雨    ⾦尹述來訪問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mzsud5cwypf2p5w4hnt6u16384p7b4h 2485338 2485331 2024-10-31T14:34:4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寄族姪龍江{{DL|鼎述}}留洞閣    感吟    丁⾣冬率諸⽣肄業花庄臘⽉還家    願留本倅李台珽韻{{DL|并後序}}    咏雪    咏梅    逢族弟{{DL|永旭}}喜⽽吟    花庄新春    勸⾨⽣{{DL|二⾸}}    感興{{DL|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flgao5q9hh1iv0b8epyxl3xwk6520p4 2485351 2485338 2024-10-31T14:39:22Z Liouxiao 45549 248535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寄族姪龍江{{DL|鼎述}}留洞閣    感吟    丁⾣冬率諸⽣肄業花庄臘⽉還家    願留本倅李台珽韻{{DL|并後序}}    咏雪    咏梅    逢族弟{{DL|永旭}}喜⽽吟    花庄新春    勸⾨⽣{{DL|二⾸}}    感興{{DL|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p8kcmauztc15nvebx9c04uqkgh4lfff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5 104 1179155 2485333 2024-10-31T14:34:0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縂目 序  卷之一   詩   書  卷之二   雜著   附錄<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5wcj7jmgirym4tasbsld5u3n00a7obu 2485337 2485333 2024-10-31T14:34:41Z Liouxiao 45549 248533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丹邱遺稿總目 序  卷之一   詩   書  卷之二   雜著   附錄<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nwfkcai78vg4ln4lt7e5fisan0ibee5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0 104 1179156 2485339 2024-10-31T14:34:5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3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靜養齋會吟    天    地    人    春    夏    寓興{{DL|二首}}    與宋祥王吟    次⾀修齋韻{{DL|金永哲先|世墓閣}}    次南臯講磨齋韻<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hwqrqdo9gkjzh4porcrdzs1lahv0xaf 2485352 2485339 2024-10-31T14:39:28Z Liouxiao 45549 248535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靜養齋會吟    天    地    人    春    夏    寓興{{DL|二首}}    與宋祥王吟    次⾀修齋韻{{DL|金永哲先|世墓閣}}    次南臯講磨齋韻<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tupowu38tu7vwwa6bbgl4r8p1o22a8z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1 104 1179157 2485340 2024-10-31T14:35:0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次後松亭韻    贈别⾦東錫    述懷    春⽇卽事    春⽇墓祀後感作    丙戌新元    至全州⾒淸⼈感作    贈族⼈⽂景諸弟⼦    贈族弟惺溪{{DL|永秀二首}}    贈劉叅奉{{DL|泓烈}}翠軒<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b4294rgp62ppklpr2o46b2ajddbz0qy 2485353 2485340 2024-10-31T14:39:34Z Liouxiao 45549 248535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次後松亭韻    贈别⾦東錫    述懷    春⽇卽事    春⽇墓祀後感作    丙戌新元    至全州⾒淸⼈感作    贈族⼈⽂景諸弟⼦    贈族弟惺溪{{DL|永秀二首}}    贈劉叅奉{{DL|泓烈}}翠軒<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py4s23w6rdmh9sz2ulhay2e291cfkb2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2 104 1179158 2485341 2024-10-31T14:35:1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和族⼈{{DL|鎭玉}}是非詩    寓接花庄{{DL|三首}}    咏雪{{DL|二⾸}}    冬至    次族豐汝{{DL|永鎬}}菊隱韻    家君優禮韻    回甲原韻    次族弟錦⽯{{DL|永麟}}晬宴韻    次族弟春⾬亭{{DL|永相}}周甲韻    ⼩學禊講信⽇定于晬⽇故感作<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kski11a10mx0afz1i9okhb9qceh635k 2485350 2485341 2024-10-31T14:38:12Z Liouxiao 45549 248535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和族⼈{{DL|鎭玉}}是非詩    寓接花庄{{DL|三首}}    咏雪{{DL|二⾸}}    冬至    次族弟豐汝{{DL|永鎬}}菊隱韻    家君優禮韻    回甲原韻    次族弟錦⽯{{DL|永麟}}晬宴韻    次族弟春⾬亭{{DL|永相}}周甲韻    ⼩學禊講信⽇定于晬⽇故感作<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ddvq1z91xeuri5a1h1c3h12p8v50o0d 2485354 2485350 2024-10-31T14:39:40Z Liouxiao 45549 248535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和族⼈{{DL|鎭玉}}是非詩    寓接花庄{{DL|三首}}    咏雪{{DL|二⾸}}    冬至    次族弟豐汝{{DL|永鎬}}菊隱韻    家君優禮韻    回甲原韻    次族弟錦⽯{{DL|永麟}}晬宴韻    次族弟春⾬亭{{DL|永相}}周甲韻    ⼩學禊講信⽇定于晬⽇故感作<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0sikeqoy6cix5vb77yfdjp59pcmgbf4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3 104 1179159 2485343 2024-10-31T14:35:2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次安叅奉{{DL|珣}}晬宴韻    七耋優禮原韻    次春雨亭七耋優禮韻    宋致彥{{DL|缺缺}}輓{{DL|代安叅奉作}}    宋致彥輓    李青下輓    ⾦泰川{{DL|箕庸}}輓{{DL|代族孫煥曄作}}   書    與艮齋⽥公{{DL|愚〇二}}    與族弟春雨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mp3ysuu66ycp09z3fg3qk407ve4pjg7 2485355 2485343 2024-10-31T14:39:46Z Liouxiao 45549 248535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次安叅奉{{DL|珣}}晬宴韻    七耋優禮原韻    次春雨亭七耋優禮韻    宋致彥{{DL|缺缺}}輓{{DL|代安叅奉作}}    宋致彥輓    李青下輓    ⾦泰川{{DL|箕庸}}輓{{DL|代族孫煥曄作}}   書    與艮齋⽥公{{DL|愚〇二}}    與族弟春雨亭<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b4xvn2vt3mjgaxjj4hdo6iwpm5wpqad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4 104 1179160 2485344 2024-10-31T14:35:3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答族孫煥鎔{{DL|⼠明}}   雜著{{DL|經義|問答}}    大學    論語    孟⼦    中庸   附錄    家狀    行錄<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o149l4lf4nnj72dl5x5oyl74qteo2be 2485356 2485344 2024-10-31T14:39:54Z Liouxiao 45549 248535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答族孫煥鎔{{DL|⼠明}}   雜著{{DL|經義|問答}}    大學    論語    孟⼦    中庸   附錄    家狀    行錄<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0wto9xcw1u6j34ba2aole9pm0lzv4nj Page:丹邱遺稿掃描本.pdf/15 104 1179161 2485345 2024-10-31T14:35:45Z LiouxiaoBot 46687 Pywikibot 9.4.1 248534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墓碣銘<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ektktn3uvc2uqr6bai75davlqn43vc6 2485357 2485345 2024-10-31T14:39:59Z Liouxiao 45549 248535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1" user="LiouxiaoBot" />{{Vtext2Start}}</noinclude>    墓碣銘<noinclude>{{SKQS footer}}</noinclude> mk3lofv0is6qqxvkwyaa2j7fc6hn80u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41 104 1179162 2485432 2024-10-31T21:02:29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43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舵公:管船尾嘅人或呌梢公(舵)官墬字音 ;灘師:管理船過灘者 ;做香公的:做廟祝公嘅 ;穩婆:接仔婆 或呌接生婆 北話有呌老老 ;伴婆:陪伴新娘者 ;牽娘:拖新娘之人 ;新娘子:新娘 ;和尙:僧 ;道士:修道之人 ;尼姑:師姑 ;道姑:修道之人 ;畫符的:畫符嘅人 ;老夫子:老師 ;先生:稱老師及斯文人 ;老先生:尊稱老師及斯文人 ;先生娘:先生之妻 ;洋人:外國人 又呌洋鬼子 又呌鬼子 ;三小子:衙門當三爺者 ;討飯的:乞食嘅人 ;花子:乞食嘅人 ;走唱的:唱曲乞食人 ;君子:好人 ;小人:唔好人 ;蠢子:笨佬 ;獃子:呆佬 ;倯獃子:軟弱無用人<noinclude></noinclude> 8q6kpbvojnyh59sv1pf27fyrvrc4nrn Page: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2).jpg 104 1179163 2485434 2024-10-31T21:22:52Z Fish bowl 39676 /* 没有文字 */ 248543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0" user="Fish bowl"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1zy2lax5cbm49yywjgkrxghsdz2usf2 Page: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175).jpg 104 1179164 2485435 2024-10-31T21:22:58Z Fish bowl 39676 /* 没有文字 */ 248543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0" user="Fish bowl"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1zy2lax5cbm49yywjgkrxghsdz2usf2 Talk:觚賸續編 1 1179165 2485445 2024-10-31T22:51:1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2485445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4517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0月31日 (四) 22:51 (UTC) pr4g9uvzie202c5ytkgywg95villeox 觚賸續編/自序 0 1179166 2485447 2024-10-31T22:52:1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2|next=[[../卷一|卷一]]}}” 248544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2|next=[[../卷一|卷一]]}} owwnitxubmfe9g4unbtq188i7syipwa 2485453 2485447 2024-10-31T22:53:05Z Blahhmosh 79595 248545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2|next=[[../卷一|卷一]]}} 斯人誰與,世已滔滔;此日不回,年何冉冉。悲虞翻之骨相,孤負明時;老潘岳之鬢毛,棲遲拙宦。心如鶴靜,自忘沖舉之勞;政與弦清,亦鮮更張之擾。翠飛斷靄,常迎城上群峰;紅點疏林,最惜簾前永晝。倚床偃息,神惝恍而若移;憑幾沈吟,思紛綸而乍起。則有故人萬里,文傳海國之奇;往事十年,書墜雲車之秘。春風說劍,每期絲繡平原;秋雨挑燈,輒憶珠霏彥國。百花綃,水中宮闕,出龍女之新謠;三生石,月裏關山,得牛童之舊夢。匯非一族,集有百端。拈脈望之衣,驚逢創獲;啟兜玄之郭,欣拾遺聞。此皆曩牘之所未登,而餘音之所欲奏者矣。若夫{{PUA|}}卷樹小園,曲載寵桃之謗;簸錢弱歲,猥加賦柳之誣。《碧雲騢》實敗友聲,《黑心符》奚關世教。揮毫成錦,慘即類於鑠金;濡墨留蠅,疵遂生於玷玉。事可鑒也,義無取焉。近者讀伏波訓子之篇,始悔向人談過;觀德操處時之術,允宜即可稱佳。因抒會粹之衷,用補消搖之錄。德由潛發,故懲寡而勸多;道以邇存,詎洪詳而纖略。偶仿西齋之記,藉耳為通;寧希東觀之藏,寫心則止。遙憐松菊,從此抽簪;漫卷詩書,並當焚硯。冠裳委之蠻府,聞見黜乎愚溪。倘遇蘇公,復有姑且妄言之請;願隨嚴子,應以毋庸求益之辭。 壬午閏六月立秋日,鈕琇書 9ppuiphytg0cuhzauylhl8vkigaxeu5 2485467 2485453 2024-10-31T23:18:20Z Blahhmosh 79595 248546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自序|y=1702|next=[[../卷一|卷一]]}} 斯人誰與,世已滔滔;此日不回,年何冉冉。悲虞翻之骨相,孤負明時;老潘岳之鬢毛,棲遲拙宦。心如鶴靜,自忘沖舉之勞;政與弦清,亦鮮更張之擾。翠飛斷靄,常迎城上群峰;紅點疏林,最惜簾前永晝。倚床偃息,神惝恍而若移;憑幾沈吟,思紛綸而乍起。則有故人萬里,文傳海國之奇;往事十年,書墜雲車之秘。春風說劍,每期絲繡平原;秋雨挑燈,輒憶珠霏彥國。百花綃,水中宮闕,出龍女之新謠;三生石,月裏關山,得牛童之舊夢。匯非一族,集有百端。拈脈望之衣,驚逢創獲;啟兜玄之郭,欣拾遺聞。此皆曩牘之所未登,而餘音之所欲奏者矣。若夫睠樹小園,曲載寵桃之謗;簸錢弱歲,猥加賦柳之誣。《碧雲騢》實敗友聲,《黑心符》奚關世教。揮毫成錦,慘即類於鑠金;濡墨留蠅,疵遂生於玷玉。事可鑒也,義無取焉。近者讀伏波訓子之篇,始悔向人談過;觀德操處時之術,允宜即可稱佳。因抒會粹之衷,用補消搖之錄。德由潛發,故懲寡而勸多;道以邇存,詎洪詳而纖略。偶仿西齋之記,藉耳為通;寧希東觀之藏,寫心則止。遙憐松菊,從此抽簪;漫卷詩書,並當焚硯。冠裳委之蠻府,聞見黜乎愚溪。倘遇蘇公,復有姑且妄言之請;願隨嚴子,應以毋庸求益之辭。 壬午閏六月立秋日,鈕琇書 27l7dorgw7taddml6xeaoknn8u2u01e 觚賸續編/卷一 0 1179167 2485448 2024-10-31T22:52:2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248544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ig71h7zo5u5cksxub4977ghliartcqf 2485454 2485448 2024-10-31T22:53:11Z Blahhmosh 79595 248545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卷一·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卷二·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PUA|}}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PUA|}}既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PUA|}}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PUA|}}{{PUA|}}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卷三·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𩜤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𩜤。」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𩜤,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卷四·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7pc6czwb1y7kijebgwle2rwbrk4vb7p 2485455 2485454 2024-10-31T22:53:19Z Blahhmosh 79595 /* 卷一·言觚 */ 248545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卷二·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PUA|}}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PUA|}}既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PUA|}}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PUA|}}{{PUA|}}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卷三·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𩜤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𩜤。」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𩜤,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卷四·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mjogu7rjp1mpmc0kw3rd7l32h3419c9 2485456 2485455 2024-10-31T22:53:24Z Blahhmosh 79595 /* 卷二·人觚 */ 248545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卷三·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𩜤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𩜤。」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𩜤,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卷四·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tgw8peavrqekzhqiax44efyz54od5c4 2485458 2485456 2024-10-31T22:53:40Z Blahhmosh 79595 /* 卷三·事觚 */ 24854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卷四·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mvked3h4bu616qvnnciv3g20oefcet6 2485460 2485458 2024-10-31T22:53:56Z Blahhmosh 79595 /* 卷四·物觚 */ 248546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jfk46vsil4atcm2te8w3d37dllvbopl 2485462 2485460 2024-10-31T22:55:27Z Blahhmosh 79595 248546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PUA|}}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PUA|}}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PUA|}}英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PUA|}}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PUA|}}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PUA|}},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PUA|}}。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swemsjzddcivr4w76kjtpmo6v5vlh44 2485468 2485462 2024-10-31T23:23:02Z Blahhmosh 79595 248546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PUA|}}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gt2ybxu8yfvh3lt2npnqp8k4ppntdk8 2485480 2485468 2024-10-31T23:38:58Z Blahhmosh 79595 /* 首尾限字體 */ 248548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蘋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PUA|}}{{PUA|}}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egghoh66v1jqwvx8p7hj54d0wgom4a3 2485481 2485480 2024-10-31T23:40:55Z Blahhmosh 79595 248548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蘋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鶗鴂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030h9d9prcei6igh3msgramzftevhf3 2485482 2485481 2024-10-31T23:42:29Z Blahhmosh 79595 248548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票彡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蘋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鶗鴂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ib26itkf5atx5lf0rgjao3txxlshpp8 2485489 2485482 2024-10-31T23:54:42Z Blahhmosh 79595 /* 醉隱記 */ 248548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け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彯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蘋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鶗鴂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6cxqzareyt7vxm3c5mmxuw6dgo5gd5m 2485520 2485489 2024-11-01T01:38:23Z Blahhmosh 79595 248552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嗢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彯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村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Ψ,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蘋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鶗鴂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sn2b97c8pahyz6joavbbg5y8aqj7w76 2485522 2485520 2024-11-01T01:43:17Z Blahhmosh 79595 /* 棉村麗句 */ 248552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一|y=1702|previous=[[../自序|自序]]|next=[[../卷二|卷二]]}} ==言觚== ===字訓=== 先贈君曰:刻之為義,刀豎其側,將自戕也;薄之為言,冰承其下,將自陷也。有一於此,災必及身,可不戒哉! ===文章有本=== 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哀艷奇恣,各有專家。其文章近於遊戲,大約空中結撰,寄姓氏於有無之間,以徵其詭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本於龔聖與之《三十六贊》,其贊首呼保義宋江,終撲天雕李應,《水滸》名號,悉與相符。惟易尺八腿劉唐為赤髪鬼,易鐵天王晁蓋為托塔天王,則與龔《贊》稍異耳。《[[琵琶記]]》所稱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與同年友鄧敞相善,強以女弟妻之。而牛氏甚賢,鄧元配李氏,亦婉順有謙德。鄧攜牛氏歸,牛、李二人各以門第年齒相讓,結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歸伯喈,蓋憾其有愧於忠而以不盡孝譏之也。古以孝稱者,莫著於王氏,裒祥其首也。若夫萬里尋親,則《滇南慟哭記》,亦系王紳之事,故近時傳奇行世者,兩孝子皆姓王,豈無所本而命意乎。 ===晝=== 《坦園通編》云: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音獲。按《史記·田單傳》: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註:畫,齊西南近邑。後漢耿弇討張步,進軍畫中,遂攻臨淄拔之。即此可證。近聞顧氏格軒曰:宰予晝寢,「晝」亦當作「畫」,音話,謂施畫於寢也。禮,諸侯畫寢。今以士人而用諸侯之制,是欲雕朽木而圬土墻也,侈而且僭矣,故夫子責之。不然,宰予為四科之賢,豈有志氣昏惰當晝而寢之事乎? ===格軒雜詠=== 潘稼堂敘《格軒遺書》曰:其書約有三種,一撰述,二編纂,三評選,皆細書密註,計三十餘帙,可謂富矣,獨其遺詩少傳。蓋格軒於詩不茍作,亦不多作。余已錄其《秋燈篇》於《吳觚》,今復得《村居雜詠》,猶可想見其人於架阿空谷之間也。其一:「小築聊成隱,衡門繞徑斜。每多驚枕鳥,不斷暎窗花。秋月橫漁艇,春風響緯車。苦吟時有得,把酒玩年華。」其二:「震澤東回渚,鱸魚是舊鄉。池菇鮮入饌,畦韭剪初香。綠樹遮低屋,青苔繡短墻。更多堪畫處,漁網掛斜陽。」其三:「綠滿平蕪處,輕風媚柳條。蝶衣原自舞,燕語故相招。竹裏斜通徑,門前半枕橋。喧塵終不染,隔市亦非遙。」其四:「地僻人來罕,機忘鳥自群。魚苗能種水,雁字得書云。香靜憑風度,琴幽帶月聞。溪邊帆影出,一望已紛紛。」其五:「籬下黃花徑,凝眸直遠天。竹深留雉宿,草暖藉牛眠。艷倚過墻杏,酣垂出水蓮。情唯希種秫,難買傍湖田。」其六:「流水桃花路,來遊可問津。指梅酸沁齒,摘芰冷侵唇。客見將迎少,書成借貸頻。乾坤容嘯傲,我敢任天真。」 ===總戎佳論=== 項城于大海,永歷時予鐵券封伯。皇朝質其母而招之,乃始歸命,改授總兵。順治中,由滇南還項,椎牛設宴,大會故鄉父老,曰:「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一旦躬擐甲胄,出入戎馬間,兵刃雪飛於前,炮石雷鬥於側,當是時,余豈復有生之心哉!戰必受傷,傷必重創,甚則洞胸穿腹,自期必死,而卒未嘗死也。懦夫弱卒,鋒鏑未交,心懷退縮,而枕屍於疆場者不少矣。避死者顧反得死,忘生者顧反得生,是有天焉,無容逆計也。」因袒其體遍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繡,見者無不驚嘆。彜陵總兵張忠孝,賢而好文。{{YL|康熙三十一年}},余親家楊允文驚一以中軍守備為其屬,謁張,張必降階握手,備致謙抑,曰:「君以文章魁天下,致身戎軒,顧僕何人,而屈君於麾下乎?僕固武昌一守城卒耳。猶憶少時與亡婦棲止茅舍,歲暮絕糧,丐恩主帥之閽,賜錢二百,易麵一斗。將藉為夕餐,而腹枵心棘,趨蹶仆地,斗麵遂失其半。歸而告婦,相對垂涕,以為無復伸眉之日也。惝恍出門,負暄東墻,偶以柳枝畫土,晃然若有物耀於目者,手坎之,得白金三兩。是年進百夫長,家亦小阜。今幸聖明拔擢,建牙於茲,而糟糠之侶,久遊泉下,念之未能輒忘。僕舉此以告君者,要知困極則亨,理有必然。凡人遇小不如意,動生怨尤,此自絕於天耳。彼蒼仁而愛人,俟命者乃知天之君子也。」二公雖武人,然其言皆當於理,筆之以為偷生疾貧之鑒。 ===故友箴言=== 余有故友王師石,嘗言:「嘉善丁清惠公為南畿操江時,巡視郭外,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公已忘之,熟視良久,乃曰:『汝店前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命改耳,無他也。』其人自公呼後,隨有夜役鎖至軍府,鋃鐺周其身,叱咤盈於耳,晝夜不能食息。逮其還家也,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亟。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余時甫十一歲,已有味乎其言。既壯而後,幸叨一命,奉之益恭。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念故友之箴言也。 ===玉劍訛=== 《中山狼傳》為宋謝良所著,雖遊戲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託此以抒憤耳。《玉劍尊聞》曰:李獻吉下獄時,劉瑾欲殺之,急,乃書片紙出,謂對山救我。家人往告康,康即上馬,馳至瑾門白之,明日即赦出。其後獻吉反嫉害對山。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夫對山之救獻吉,原非望報於獻吉也,獻吉即有忮忌,何至若中山狼之甚乎?況其文體豐茂,非宋人不辦,馬東田或有憾於獻吉,書此相誚,遂以為撰自東田,《明文英華》仍之,蓋亦未深考矣。 ===京師竹枝詞=== 指揮陳鐸舊有《京師月令》,其二月云:「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鞋。」都下傳之以資嗢噱。近日桐城方爾止有《京師竹枝詞》云:「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傍晚起來五個事,一回小曲一筒煙。」亦可笑也。 ===藝林名句=== 石門呂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後,屏黜風騷,精研理學,然其少時每一點筆,輒成佳詠。五言一聯云:「病嫌賓客滿,貧覺子孫多。」吳轅次為吳興郡守,地接常、蘇,賓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罷官。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春夢短,客比亂山多。」兩押多字,藝林並稱名句。 ===醉隱記=== 區大相,字用孺,高明人,前朝萬曆間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其孫崇喆手抄全集來贄,中有《醉隱記》,蕭疏醇雅,其事可記,其文亦可傳也。記曰:「去余鄉三十里,瀕江而居,有隱君子者,號曰醉隱公。醉隱公於他物無所嗜好,而獨寄其情於酒。方其寄情於酒也,沈冥酩酊,嘗累日月,凡家之有無,親戚之往來慶弔,世之理亂否泰,身之窮通榮辱,一切弗問也,以是數者為妨於醉也。年十二三即好讀古書,有誌著述,尋以為妨於醉而去之。舉於有司,彯纓系組,謂可券取,以為妨於醉又去之,終身不仕。或勸之仕。閉目搖頭,急呼家人取酒滌其耳然後快。其才可以仕竟不仕,其不仕直以酒,故曰醉隱也。醉隱公既浮沈於酒,於是鄉之好事者,多載酒從之遊,耕夫牧子,有招輒往,往輒盡醉,而人亦樂公之易與。於是風日之朝,月露之夕,或藉花蹊,或蔭竹嶼,或杖山煙,或棹水郭,皆無不醉之時,無不醉之地,遺形骸,忘物我,以自適於天地間,乃自號其鄉曰『醉鄉』。鄉之前大江曰『酒池』,江之對岸大雁山曰『糟丘』。嘗命家人曰:『我死,魂氣往來於是,祭我多具酒,親戚或見憶,以杯酒相酹足矣。』醉隱公既歿,其子中書君仕鑒,即所構樓貌像思焉,曰『醉隱樓』,歲時陳設漿醑肴核如存日。親友過者必酹以杯酒。屬余為記。余維古之以酒為隱者多矣,未必其真好也。彼生不遇時,或才不遇世,竄匿瓶罍,浮泊糟檗以避名而遠害,所謂有托而逃焉者。醉隱公生遇明時,懷才不仕,無所托而逃於酒,殆真隱者耶?昔屈到嗜芰,以子薦不以芰,君子譏之,其以飲食之故而違親之命;中書君是舉,可謂善思其所嗜者乎!余唯不能酒,然喜酒,又喜人飲酒。常遲客不至,或客至不能具觴,終日談無趣味。嘗恨不與醉隱公同時,觀其沈冥酩酊之態,以發我趣;又束縛紳弁,無所逃於名義,不能如醉隱公之脫然無累,以適其酣暢之懷。謀於歸日後括所積俸余,盡付酒家,日與酒氏酣暢其間,以庶幾所謂醉隱者也。然且未遑也,故樂道其事而記之。」 ===禪諷=== 留村吳公總制兩粵時,揚州吳轅次以同譜舊好,來遊羊城,寓長壽寺。寺僧大汕者,法筵甚侈,而道力未真,知轅次為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轅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牡丹狀元=== {{YL|崇禎戊辰}},揚州鄭元勛集四方才士於影園,賦黃牡丹詩,推虞山錢宗伯為騷壇盟主,品題群詠,最者賫以金罍。番禺孝廉黎遂球下第南還,亦與斯會,即席成七律十章,宗伯評置第一,時號「牡丹狀元」。其詩有「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釵化寶胎」,皆麗句也。而讀其全篇,尚未盡體物之妙,兼與揚州少切。余因點筆題四韻於後:「聞道姚家種絕倫,雕欄重見一枝新。色分鶯羽迎風艷,香染蜂須泡露勻。小草豈能齊富貴,群花從此辨君臣。碧簫聲裏紅橋畔,金帶徒誇往日春。」 ===清客天=== 太倉王太常子孫眾多而賢,顓庵、麓臺,尤所鐘愛。康熙庚戌,俱以弱冠試捷南宮,泥金之報疊至。適吳梅村在坐,戲曰:「彼蒼者天,當是君家門下清客耶?」太常駭問云何,梅村曰:「善探主人所欲而巧於趨承、事事如意者,門客也。今日之天無乃近是。」太常不覺莞爾。 ===三通=== 書賈錢桂林嘗見雲間陳臥子言:「人而不讀『三通』,安得謂之通。」「三通」者,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也。按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謂之伎。」讀「三通」庶幾通乎人矣。富哉斯言! ===書名=== 著書必先命名。所命之名,與所著之書,明簡確切,然後可傳。若意尚新奇,字謀替代,一有謬誤,遂生訾議,不可不慎也。太倉吳梅村與客坐語,適有送《姑蘇志》者,梅村斜睨標題,呼童置幾,略不展覽,客頗疑訝。梅村曰:「睹其書名,其書可知。考之於古,吾郡或稱會稽,或稱吳郡,或稱平江,國朝則踵唐制而曰蘇州,則志蘇州者,自應名《蘇州志》。今稱姑蘇,將志姑蘇山乎?抑志姑蘇臺乎?於理未達,何寓目為!」番禺屈翁山曰:「吾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常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而嶺南之稱尤未當。按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今徒曰嶺南,則未知為東乎?為西乎?故為書者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以尊王朝,以合國史。其道端在乎是。」合觀二公所論,可以知著書之體矣。 ===聖武成功詩=== {{YL|康熙丁丑}},今上親征葛爾丹,殲魁系孥,大定漠北。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天子橐鞬戎服,從德勝門入,諸王群臣蒲伏郊迎,珪組充溢,髦倪抃舞,誠所謂敷天之鴻休,無前之偉績也。還宮而後,在朝者掞藻彰勛,諸體咸備。京江張公、新城王公,各有凱歌數十首,矞皇肅穆,盛世元音。其他以蒼健稱者,有慈溪姜西溟之頌。以雄麗稱者,有海寧查聲山之賦。而昆山徐公果亭仿唐楊巨源體,獻《聖武成功詩》五言十章,章十二句,尤為典雅。其第一章云:「玉帛朝宗會,車書定保年。顯承揚往烈,欽若契真傳。協律姚風奏,恢紘姒日懸。時巡龍馭出,清問鳳綸宣。紫禁桐頻錫,黃壤賦屢捐。巍巍唯帝德,丕冒本如天。」二章云:「敷文凝定命,奮武訖方隅。跋扈殲三孽,披猖蹶一夫。才當收猰貐,即已靖萑苻。海國雲沈艦,天山月掛弧。式圍真有截,咨牧正無虞。共仰垂衣治,淳風葉瑞圖。」三章云:「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豈期遺小醜,尚敢極恣睢。負險營區脫,憑遐樹拂廬。詔曾馳博望,名每竊扶余。蠶食侵藩部,鴟張震里閭。安民行一怒,中外有寧居。」四章云:「帳殿神居迥,戎衣睿慮長。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蓄眾仁無敵,勝殘武獨揚。旌旃林蔽影,組練日流光。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軍容分左右,黃鉞在中央。」五章云:「貞卜師行吉,狂知賊勢微。自違雞犬詛,遂失虎狼威。乍遇朱旗合,何當赤羽飛。倒戈膏染鍔,積甲蘚生衣。路有千輜委,人無六騎歸。渠魁亡可待,蚤已決神機。」六章云:「嘉歲逢柔兆,仁聲浹狄鞮。載驅勤展輅,眾望慰揚霓。僸佅陳歌合,蒲萄飲釂齊。系嬰收乳贙,納贐上文犀。驛絡投青海,欹斜舞白題。垂恩行大賫,天外醒群迷。」七章云:「金錞諧雅奏,玉帳啟高雯。兩屆芳春節,三占絕塞云。長征輕險阻,勝略重憂勤。駭浪平浮馬,危峰遠縋軍。枯源泉自湧,凍澤草能薰。瑞應由誠感,群神仰大君。」八章云:「大武張皇地,洪勛赫濯時。山形規聚米,士氣鼓行糜。寇自歸連尹,威猶斬郅支。傾心輸鞂鞨,流唱息胭脂。溢路聯冠珮,充閭擁旄倪。天街迎萬乘,歌舞著班師。」九章云:「鑾發秦川永,龍回晉水清。睿情周隱蔀,朗鑒肅彯纓。兵白天河洗,功因月竁成。三農安襏襫,一宿落欃槍。大漠煙何峻,周行砥似平。無窮宵旰意,浩蕩及蒼生。」十章云:「三靈環黼座,萬壽進簫韶。廷集瞻雲頌,衢盈擊壤謠。祖功分櫛沐,天德共鈞陶。銀漢奎章麗,金甌甸宇遙。池開非舞駿,門辟更詢蕘。自昔聞恭己,尊光獨聖朝。」韓學士見而嘆曰:「我輩當焚硯矣。」是時上在暢春苑,奏進稱旨者加秩有差。其文書以葉金之箋,韜以文錦之帶,而各鐫姓名銜職於牙簽以束之。一帙之備,所費多金,裝潢善手,獲利頗厚。 ===曹娥碑辨=== 華州王山史著有《山志》一書,其《曹娥碑辨》曰:「《世說新語》載魏武與楊修解曹娥碑事,註云:曹娥墓在上虞。魏武未嘗至上虞,是矣;即蔡中郎避難在吳,亦並未嘗至越也。今按《典略》云:魏文為世子,經陳太丘墓,見碑題曰『黃絹幼婦,外孫齋臼』,思之不解。楊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鐘繇之書,絕妙好辭也。』與《世說新語》大異。余嘗謂此皆後人傳會之說,必無之事也。或又謂當時有兩蔡邕,皆字伯喈,一陳留人,即中郎;一上虞人,以孝行舉,終隱不仕,乃辨柯亭之竹,撰孝娥之碑者也。事固有巧合者,遂致傳訛耳。」 ===家國同慨=== 元僧雪庵《題三山萬歲峰》詩云:「一沼曾教役萬民,一峰曾使九州貧。江山假設方成就,真個江山已屬人。」近有縉紳周姓者,致政家居,見其子日事營造,口占四語示之云:「塊塊黃砂石,錠錠雪花銀。老夫歸天後,依舊與他人。」家國之理,雖大小各殊,而無德以居之,勞民傷財,轉瞬易主,同一可慨也。 ===西溟書=== 姜西溟臨王廙帖貽余,題其後云:「王廙字仲將,其書真學元常,草法伯英。廙乃右軍之叔,而傳書法於右軍者也。然右軍雖云出藍,不如仲將多矣。」又題余《述哀》詩後云:「嘗怪子美有東郡趨庭之句,而不聞蓼莪之悲,豈逸之耶?得此補之。」二意皆前人所未發。西溟逝矣,覽其遺墨,不勝淒然。存此以誌故人之感。 ===棉邨麗句=== 尚櫟山之子玉藻,號棉村,{{YL|康熙辛巳}}以事暫假出京,題其《遊七星巖》詩於素箑,晤余高明官舍,詩曰:「誰鑿雲根一罅開,青排古木翠鋪苔。倒籠日月疑無地,深貯煙霞忽有臺。星鬥象從巖畔掛,鼓鐘聲向窟中來。浮生如寄幾回到,又被猿啼聒耳哀。」余見其年姿韶令,辭筆超警,延之根青閣,索觀舊篇。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詠燕》云:「雨昏南浦飛偏急,簾卷東風晝正長。」《茉莉》云:「枕畔夢回羅帳月,鬢邊香綻玉釵風。」《紙鳶》云:「毛骨已輕歸不去,雲霄雖近到無因。」《梅花紙帳》云:「風煙縱少何曾隔,雨露雖多總未沾。」《美人病》云:「竊去始憐靈藥誤,瘦來終愛舞腰纖。」《夢》云:「五更酒醒人歸後,三月鶯啼花落時。」《醒》云:「重門夜靜梨花雨,孤館春寒柳絮風。」《白鸚鵡》云:「掛當玉樹春難辨,棲向瓊樓夜不知。」非神擬西昆者,無此麗以則也。 ===詩聖=== 古來詩材之富,無若老杜,詩律之細,亦無若老杜。而律細於屬對之工見之:「風蝶勤依槳,江鷗懶避船」,「煙花山際重,舟楫浪前輕」,對以板為工也;「沈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對以活為工也;「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以沓字自對為工也;「西嶺紆村北,南江繞舍東」,以四方合兩句對為工也;「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邊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以四方分四句對為工也;「媛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以隔句對為工也;「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以下句對申上句對為工也。老耽詩律細,非即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乎?此之謂「詩聖」。 ===脫換法=== 「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本佛經語,而高季迪《悲歌》則曰:「貧少不如富老,美遊不如惡歸。」「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格軒嘗稱:吳門女子《秋風》一聯云「清同月色歸深院,冷帶天香入畫樓」,其為《落葉》詩則曰「黃隨寒影埋荒寺,紅帶芳心出御溝」,亦善於脫換者也。 ===樾巢近體=== 近時有選嶺南五朝詩者,意在臚列時賢,而不在表章前哲,故四朝之詩止三之一,而國朝之詩反居其二。然求其律細詞清,則自梁、屈、陳三家而外,惟何子鞏道五七律為可誦也。鞏道字皇圖,香山相國之仲子,著有《樾巢集》,余就其家購得藏稿,選而錄之。其《過淡園憶歐子建》云:「斯人不可作,懷古向殘園。末路獨相念,高風誰與言。壁蟲乾有字,籬竹老無孫。莫問三千客,年年燕在門。」《寄匡山石西堂》云:「武夷回短棹,廬嶽住高秋。舊路皆紅葉,孤僧想白頭。嶺遙鄉夢入,江逼道心流。三十浮家客,無因學水鷗。」《坐雨得月》云:「秋風江上城,殘月雨中明。愧我青尊盡,教人白髮生。濕燈搖草露,涼葉動蟲聲。共作天涯客,登樓正有情。」《雨中作》云:「高棟燒銀燭,層檐送雨聲。壁空孤影見,簾靜薄寒生。鐵笛催三弄,銅龍報五更。庭花將盡落,莫遣夜啼鶯。」《重過西園》云:「幾囀初鶯語,西園春盡宜。每於好花處,轉憶少年時。紫玉紉蘭葉,紅牙按竹枝。徘徊行酒地,空見粉墻詩。」《甘灘口占》云:「步月出灘上,夜歸人語稀。竹風喧一巷,螢火候雙扉。獨賞興逾遠,冷吟聲漸微。幾時臥空谷,終日抱金徽。」《過武侯祠》云:「天涯爭奉武侯祠,千古精靈想在茲。魚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終恨不逢時。南陽大勢言曾蚤,西蜀偏安計已遲。徒使老臣頻拜表,出師心事至今悲。」《春夕》云:「黃蝶飛飛又夕陰,數重簾幕隔平林。水邊對月難尋影,樓上看花盡見心。漸老忽驚潘嶽鬢,多愁空抱馬卿琴。青春只道時時在,不謂柔桑已有椹。」《日日》云:「日日悲笳海上來,蕭條風景暗相催。怒潮打鶴猶閑立,深雨迷花尚鬥開。曉出不知心所往,夜吟唯有影相陪。天涯縱得投間地,庾信江南未免哀。」《歸至鐵岡》云:「舟路蒼茫數里煙,風吹秋思晚淒然。十年故國人空老,一夜他鄉月可憐。下瀨船從波底起,臨崖燈向樹頭懸。菇蘆自古容鷗鷺,怪得閑身到水邊。」《懷李東苑》云:「樹裏陰濃晝寂然,濕雲蒸作一溪煙。愁中生計沈杯底,夢裏功名到枕邊。野水流來初落蕊,江風吹起欲吟蟬。蓬門若肯停車從,經授侯芭或敢傳。」《寄虞山嚴伯玉》云:「零落蒼梧老一村,鄉心空倚夕陽門。路遙盡怨王孫草,地古能淹帝子魂。新藥店中多病債,舊朝衣上有啼痕。憑君莫問平原石,共化寒灰總負恩。」《登平湖閣》云:「人煙亂後半窮荒,湖上登樓見一方。路合燒痕溪草黑,窗分斜照縣山黃。葉當秋落心先覺,水自天來夢更長。四海茫茫身未老,勝遊多感在他鄉。」《宿準提閣寄陳元孝》云:「秋深高閣靜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層。別夢暗迷紅葉寺,病身閑對白頭僧。流螢入雨能為火,凍瀑臨風不化冰。莫怨離憂隔江水,此時吟盡佛前燈。」《登中峰塔》云:「憑高竟日對斜曛,一片鄉心在白雲。繞寺磬從天際入,向城帆到水中分。窗開山色層層見,地抱江聲處處聞。便欲忘憂共杯酒,不堪明發更離群。」《暮冬歸訪西山呈草堂主人》云:「草堂西望女墻遮,一片松窗晚送霞。學道漸知歸有路,看山休嘆老無家。斜陽靜對吟邊鶴,淺水間開飲處花。心戀石樓食獨宿,滿房寒瀑月初華。」《贈家博士任生》云:「買得寒雲一片山,朝簪抽罷住人間。憂時亦為偏安出,避世誰能未老閑。雨凍圍棋敲半夜,竹深孤鶴款重關。舊遊記得西湖月,滿匣詩題不忍刪。」《和贈雲美》云:「上清秋夜降真仙,月裏霓裳曲盡傳。電影射簾知一笑,柳痕遮殿惜三眠。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不是人間能買笑,後園辜負落金錢。」《贈老人》云:「望見雙瞳碧幾層,冬殘留得滿須冰。一家金鎖皆持鑰,十畝嘉禾半飯僧。日午看棋眠社樹,夜深扶婢點河燈。洞中知有能騎鶴,不敢投君七尺藤。」《夜舟》云:「江燈忽向老漁分,照見潮生遠處聞。獨鳥半天啼到水,余霞終夜散為雲。樓邊海氣昏鐘亂,樹裏秋聲落葉紛。西舫有人歌白苧,寄將紅淚贈羅裙。」《寄梁藥亭》云:「幾欲披緇念有親,閉門依舊水邊人。菖蒲作劍難消恨,荷葉為衣易洗塵。月色此時看濯濯,車聲何日聽轔轔?為誰紅蕊參差落,吟斷空園一片春。」《晝坐》云:「晝坐高齋新放晴,當門山色背南城。花飛苔徑日千點,蠅打紙窗時一聲。病後客懷多寂寞,夢中人事最分明。十年買酒醒還醉,醒學靈均醉步兵。」《秋吟》云:「隔竹西風送暮蟬,蕭蕭疏雨意茫然。數莖白髮添詩債,七尺青藤掛酒錢。地靜野鷗長占水,日斜村樹自生煙。交遊十載雕零盡,猶有遺民似葛天。」《詠簾》云:「一幅湘煙半掩門,幾雙春燕繞黃昏。每當月到通花氣,不待風來作水痕,私語傳多斜見影,秋波遮斷兩消魂。為誰返掛珊瑚冷,愁坐空宮憶舊恩。」《元夕坐西山草堂感舊》云:「雨晴荒縣有春燈,照入西山路幾層。屋暖漸低雞樹月,石寒猶響馬蹄冰。新愁綠酒酣千日,往事紅灰化五陵。不用更歌金管曲,十年王謝半為僧。」《同王方之遊大小石樓》云:「數里輕陰到石樓,遠天斜照一時收。村煙未出松門冷,人影欲空潭水秋。蝙蝠晝藏諸洞濕,薜蘿深鎖一泉浮。無端更聽山陽笛,淚落西風憶舊遊。」皇圖以貴公子而遭逢離亂,刻意抒懷,音多哀颯。方在盛年,為怨家夜殺於道,其業未竟,識者惜焉。 ===律例=== 自捐納之門辟,雖貧如顏子,無不市簞鬻瓢,爭求一命之服。自風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風捕月,自詡五言之城。計改亭曰:「捐納者遵例而行,宜然已。大清律無『一人不作詩則九家連坐』之條,何以效蘇、陸者比戶,談王、李者塞途也?」可謂善謔矣。 ===園竹詩=== 湖州白雀寺,綠竹盈園,枝修節巨,有女子刻詩於上云:「閑拔金釵撥翠筠,尋春人自惜殘春。幽情無限誰能見,疏雨東風總未真。」後書「吳門蘇氏碧虬題」。 ===首尾限字體=== 余與頻陽李太史天生相晤於薜蘿莊,剪燭論詩,旁及雜體。太史言:「往居雁門,盧制府出限韻春閨題,屬諸賢賦,傅徵君青主以蓋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為《牡丹亭》曲中語,一笑而罷。然搦管則實難綺靡而妥貼也。」余曰:「琇幼年曾有此作。」隨命小胥抄示。太史曰:「辨加哉!詩審博,惟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雖未免割雞牛刀之惜,而成千花塔,造五鳳樓,亦何不可?其勿以少作姑舍。」因遂存之: 雨脂紅染女兒溪,絲幌朱甍舊姓西。風剪巧裁釵作燕,片雲閑織錦成雞。煙銷香篆金猊冷,波動簾紋彩鳳齊。畫閣時攜諸女伴,船浮綠蟻聽鶯啼。 雨馬聲過柳外溪,絲幃沈醉玉東西。風簾上押垂銀蒜,片錦安籠鬥木雞。煙冪銅溝紅杏發,波縈瓊澀碧苔齊。畫眉的是金閨鳥,船外樓頭伴妾啼。 雨屐尋芳傍晚溪,絲幡簪髻過鄰西。風姨月姊春時酒,片石孤花午後雞。煙薄綃衣珠腕弱,波淩羅襪玉趺齊。畫橋一自劉郎別,船去天臺空鳥啼。 雨腳初收瑟瑟溪,絲欄寄恨宋墻西。風塵久隔占晨鵲,片夢難成惱夜雞。煙鎖梨花魂欲斷,波搖蘋葉影初齊。畫欄十二凝眸處,船望江頭掩淚啼。 雨墜添瓶水註溪,絲絲草綠小樓西。風濤幾誤緘書鯉,片羽空憐舞鏡雞。煙拖蠟銷珠淚合,波箋香膩墨痕齊。畫堂欲寫琵琶怨,船裏青衫莫浪啼。 雨珠盈掬撒寒溪,絲線春量日影西。風柳半垂藏水鴨,片花時落打山雞。煙凝瑟戶熏蘭罷,波峭回欄倚袖齊。畫出江南三月景,船行芳渚鷓鵲啼。 雨潤如酥冪曉溪,絲絨刺繡碧窗西。風流解舞銜珠鶴,片段成文吐綬雞。煙裏賭釵香草集,波間傳劄錦鱗齊。畫衣漬盡芳閨恨,船載車量玉箸啼。 雨燕飛飛下夕溪,絲籠繡帳憶征西。風綃霧縠飄荀麝,片紙單書寫庾雞。煙點殘梅妝額就,波涵纖月影蛾齊。畫屏掩燭春寒淺,船子聲過烏夜啼。 雨檻星窗倚碧溪,絲繩彩柱杏園西。風幡暖護探花鳳,片枕寒驚候日雞。煙繞遠山眉黛蹙,波橫秋水額黃齊。畫樓春曉東風劣,船系垂楊百舌啼。 雨淋鈴閣唱南溪,絲鬢難玄日易西。風淡花疏愁裏月,片山孤水夢中雞。煙飄弱絮才如謝,波織輕紈服似齊。畫戟朱門夫婿在,船歸封寄數行啼。 ===桃花園=== 宋侍郎楊紹雲,吳江人,去官歸里,於震澤鎮之中,築桃源洞,至今猶存。去鎮西三里許,地名馬甫,明萬曆時諸生錢泊庵自鳧湖徙居焉,有桃園十二畝,中坎小池,外環幽竹,春時花光燦照兩岸,日與諸名人觴詠其中,風流勝地,足繼名賢。百年來宅廢園空,子孫俱盡,無有過而問者。余表弟錢雲,字宛朱,其族孫也,好古工文,愴然懷舊,遍索追題詩句,匯而成集,自冠以序云:「千株夾岸,記寫幽源;百畝盈庭,句吟紫陌。醉歸杜老,賦韋曲之家家,棹去白仙,歌武夷之處處。乃至揣劉郎之路,滿澗連溪;憶曼卿之山,倚天照海。桃花勝地,作者名篇,自昔為然,於今亦有。如我泊庵公少愛園居,老多花癖。營成別業,槎浮笠澤之家;選遍名葩,核裹龍門之種。激流植援,佇雨露之三年;漬酒塗箋,候風光於二月。流脂點點,曉放千嬌;罥粉重重,午分一笑。犬吠紅階之影,人驚客到門中;魚吞碧水之香,風送春流村外。幾度詩成金谷,曾自解花貪結子之嘲;一時賓集蘭亭,亦共有觴泛流霞之樂。境殊不隔,爭看棹入漁郎;心既常閑,盡謂巖棲雲客。地止逾乎十畝,原對衡門;時忽閱夫百年,已成古路。池欹衰柳,黯縈數樹荒煙;徑沒平蕪,冷墮半輪殘月。蒼涼之後,難言香跡成蹊;零落之余,孰睹紫絲若障。渺矣話傳送果,玉井常分;慨焉意識逃名,柳橋共訪。園中事往,緬小亭覆綺之年;江上村多,溯蜜樹烘雲之處。李吟錦浪,近體生新;韓賦紅霞,古風絕麗。敘賓朋之觴詠,述士女之遊觀。竹裏芳華,恍見有一家占住,林間春色,儼如從當日看來。故或只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疊綺,蜀錦紛披。一問棲山,永懷傍井。將比諸人面東風之憶,句可流傳;抑視為兔葵燕麥之嗟,序堪並錄。雲也居雖分乎北阮,同在吳鄉;路亦出乎南塘,常過甫里。斜陽燕子,無地尋芳,流水鱖魚,有時懷舊。子孫何處,洞中幾世人家;書卷誰傳,《陌上》一篇風月{{*|公詩失傳,止留《陌上吟》一幅}}。正賴詩題西滾,識杜氏之花潭;已多韻用東坡,品我家之錦樹。遂使人歌一曲,興紫雲紅雨之思;因令客唱數聲,動白草黃桑之感。不必過讀書之塢,始知樹接溪橋;無須訪載酒之堤,已見煙迷村路。縱多諸體,皆比瓊瑤;爰勒一編,共登梨棗。冀永垂藝圃,爭看好句如花;且共識桃園,續賦佳篇似畫。」 ===天粘=== 「離離山抹雲,窅窅天粘浪」,此少遊《松江》詩也。「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此少遊《滿庭芳》詞也。其用意在「抹」字「粘」字,蓋屢見矣。況庾闡賦「浪勢粘天」,張祐詩「草色粘天鶗鴂恨」,俱有來歷。俗本以「粘」作「連」,益信其謬。 ===東里奇句=== 吳東里先生,名宗潛,崇禎末以諸生負重名於時。鼎革後隱於醫,有《中秋家宴》詩云:「大烹豆腐瓜茄菜,高會荊妻兒女孫。」句法極為奇創。{{YL|康熙丙寅}},年已八十餘,其將易簀也,忽起坐曰:「尚有詩債未了。」亟呼孫口授《挽沈介軒長歌》,令書之,爛熳數十韻,詩成,瞑目而逝。 ===支干=== 支干以紀天時而無關地理。然長安有子午谷,杜少陵云「故人今居子午谷」是也。潤州有丁卯橋,許渾別業在橋畔,因名其詩曰《丁卯集》。吳興有癸辛里,周密寄家里中,因名其書曰《癸辛雜識》。我邑亦有庚申亭,今雖其址已廢,而其名絕雅,可與「問鶯」「垂虹」並傳。 f8cckzn5ruj37i26glegevlsvyys2dl 觚賸續編/卷二 0 1179168 2485449 2024-10-31T22:52:2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248544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9h3nsvqad1mpt4u7vgjqsu9bzdbn3ce 2485457 2485449 2024-10-31T22:53:31Z Blahhmosh 79595 248545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PUA|}}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PUA|}}既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PUA|}}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PUA|}}{{PUA|}}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s56gfob4vgmbypt0r9q9nocwnin0sbd 2485463 2485457 2024-10-31T22:55:45Z Blahhmosh 79595 248546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PUA|}}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PUA|}}既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PUA|}}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PUA|}}{{PUA|}}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26xhpwq0przpndj4dcb0gfv3om07rza 2485490 2485463 2024-10-31T23:55:29Z Blahhmosh 79595 /* 嚴拒夜飲 */ 248549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PUA|}}既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PUA|}}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PUA|}}{{PUA|}}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1zejlt6w7urj7g7mnjk2vyaghstl56o 2485491 2485490 2024-10-31T23:58:15Z Blahhmosh 79595 248549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衤會,道悅{{PUA|}}萏,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ajm1dsdyvmvw354kwtdt4nu25pv6lrc 2485494 2485491 2024-11-01T00:06:09Z Blahhmosh 79595 248549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PUA|}}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PUA|}}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PUA|}},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frpqf7hthh7myrmdsz1314cdjdmtdbf 2485495 2485494 2024-11-01T00:08:47Z Blahhmosh 79595 24854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PUA|}}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PUA|}}。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dktki7r5mxlhsb1ddzgus8aa6k25cv1 2485496 2485495 2024-11-01T00:10:29Z Blahhmosh 79595 248549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PUA|}}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jec6ct89h53l3gwcaa4j0echz2vpytm 2485498 2485496 2024-11-01T00:16:06Z Blahhmosh 79595 248549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荈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PUA|}}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PUA|}}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0ode7j4ejp5pjlou1p6e0nnttl5ztwa 2485500 2485498 2024-11-01T00:40:54Z Blahhmosh 79595 248550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荈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㡓,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咥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etqjdxmvggwbxcrmqqy0z45wkk2wa54 2485503 2485500 2024-11-01T00:55:14Z Blahhmosh 79595 /* 淄川小聖人 */ 248550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襜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荈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㡓,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咥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僉{{PUA|}}屍,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PUA|}}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0rkms4v2r08097euhm5303v38kfm4sn 2485505 2485503 2024-11-01T01:00:31Z Blahhmosh 79595 248550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衤詹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荈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㡓,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咥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歛尸,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欬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plbh7f7qv35pm40tif6ybjdsgegykh7 2485506 2485505 2024-11-01T01:01:05Z Blahhmosh 79595 /* 淄川小聖人 */ 248550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襜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糸川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荈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㡓,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咥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歛尸,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欬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gco3lrmv0x7302yldz9a3sypb61p0ue 2485525 2485506 2024-11-01T01:47:27Z Blahhmosh 79595 /* 妙霓 */ 248552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二|y=1702|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人觚== ===淄川小聖人=== 淄川孫先生,名若群,學贍品端,言動有則,鄉里咸稱為「小聖人」。蚤歲成進士,謁選京師,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訓其子彥方。處以廣廈,坐不易床,供以豐肴,食不兼豆,雖隆冬盛暑,衣冠襜如。司寇知孫有二子,已就童試,適是時山左學使者與司寇有舊,將為之地,而未詳二子名,屢欲請之,憚其嚴正,終不敢發。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滾滾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門與輦下諸子以制藝就正者,一一評騭,務愜其隱,而運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於文預決之。康熙癸丑出為交城令,攜家以行。既而遣其長子歸淄就婚,課以書藝,忽驚嘆曰:「嗟乎,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別。歸未匝月,忽無故自縊死。治交多異政,秩滿,遷蜀中州牧,卒於官。迄今過其故里,詢孫姓名,或不盡識,詢「小聖人」,無不識也。 ===嚴拒夜飲=== 亭林先生,貌極醜怪,性復嚴峻。鼎革後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於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千金,亦不取償也。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釂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陸舒城常言:「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非習見不知其形容之確。 ===芙蓉閣=== 崑崙山人,少時家貧,出贅於秋澤錢氏。錢以鬻腐為業,每夜五鼓起,篝燈磨豆,山人輒攜書就燈讀之,婦翁弗善也,嘅然出門,從所善商生至銅雀臺,無所遇,遂抵都下。山人以詩酒豪推重當時,所歷交遊之盛,山川之奇,不盡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遠饋於蜀山;荔漿遍嘗於閩海;紫蟹一夕五百螯,擘膏於瓜步;黃魚一頭六百斤,割脆於江陵。其目之所睹:如華家玉樹高至四五丈,玲瓏月地;魏園名菊多至四千本,爛熳霜籬;婁江老梅一株,虬枝遠覆,穹如樓閣,其中置酒可十四筵;滇江山茶五色,彩瓣重樓,大於盤盂,其下積花常二三寸。此皆古今所罕覯者。晚年倦遊歸嚴墓,築堂村中,曰蟭螟寄。東偏芙蓉閣,為太倉王文肅公題,今其閣已易主矣。余訪購遺稿,僅得雜文墨跡一本,草法皆祖二王。山人不以書名而書復絕佳,才大者何所不可哉!山人之初入都也,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九,陰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李以進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食德祠=== 瓊士之赴省試者,越海逆川,途經三千里,往往困於裹糧,多至中阻。順德梁廷佐為定安教諭,迎養其母馮氏,馮目擊其艱,呼廷佐而語之曰:「汝忝為人師,教與育皆汝事也。今定安之士,貧不能應試,而汝能漠然乎?我手治絲葛,得絹布若干匹,並鬻我簪珥,買田於是邑,取其入以供往來行李,俾單寒士子,俱踴躍於功名,則我之留此方者,較之貽爾子若孫為久且大矣。」廷佐遵命,置腴田三百畝於居丁莊,諸生群感其德,即於莊之左為馮建立生祠。康熙辛未落成,設位於內,至者千有餘人,屬屈翁山題其額曰「食德」,誌弗諼也。馮年二十,娠廷佐,七月而寡,撫廷佐,慈而嚴。皇朝制應剃髮,剃則令廷佐藏之,積盈數缶,廷佐亦於祠側築藏發隴焉。考之婦人生祠,前所未聞,今適與洗夫人廟相鄰。洗受祿保民,馮置田育士;洗以功顯,馮以節成,巋然海南,允堪並峙。 ===英雄舉動=== 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每得佳篇,輒浮大白,用誌賞心之快,遇荒謬者,則舞劍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雋才宿學,甄拔無遺。吾吳馮夢龍,亦其門下士也。夢龍文多遊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者。其父兄群起訐之,事不可解。適熊公在告,夢龍泛舟西江,求解於熊。相見之頃,熊忽問曰:「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曲,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馮跼蹐不敢置對,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慮也。我且飯子,徐為子籌之。」須臾,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馮下箸有難色。熊曰:「晨選嘉肴,夕謀精粲,吳下書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馮啜飯匕余而已。熊起入內,良久始出曰:「我有書一緘,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並無所答,而手挾一冬瓜為贈。瓜重數十斤,馮傴僂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勝,未及舟,即委瓜於地,鼓棹而去。行數日,泊一巨鎮,熊故人之居在焉。書投未幾,主人即躬謁馮,延至其家,華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辦。席罷,主人揖馮曰:「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今幸親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納履之緣也。但念吳頭楚尾,雲樹為遙,荊柴陋宇,豈足羈長者車轍哉。敬備不腆,以犒從者,先生其毋辭。」馮不解其故,婉謝以別,則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後,熊飛書當路,而被訐之事已釋。蓋熊公固心愛猶龍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窮,則假途以厚濟之;怨謗之集,則移書以潛消之。英豪舉動,其不令人易測如此。 ===妙霓=== 貞姑妙霓,字靜韶,我邑江髯翁之仲女也;情忘衿襘,道悅苾蒭,堅守不字之貞,妙解無生之諦。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售針絕之文章,廣施貧子;假貝多之歲月,永侍高堂。迨乎塵勞欲息,禪悟已深,預示冥期,遂遊凈域。若非玉卮之偶謫,豈到人間;此蓋金粟之再來,應還天上。爰吟長句,用誌奇蹤。詩曰:「天香飄處雁來時,太息人間失女師。文熟五千通妙覺,儀蠲九十見貞持。組紃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慧業凈因誰得似,千秋空說寧馨兒。」 ===王價人=== 秀水布衣王價人,高隱工詩,與王言遠同里相友善。順治中,言遠為廣州太守,約價人攜稿入粵,將梓行之。價人欣然命棹,至瑞洪鎮,鎮有張睢陽公廟,即鄱陽湖神也,渡湖者必割牲祀廟,然後敢發,以是帆檣所集,香火紛稠,膋血池殷,羽毛阜積。價人以睢陽公義炳千秋,功撐半壁,陰主楚粵之靈封,默相風濤之巨險,自應軫民財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當不其然,因為文祭告焚於鼎。解維渡湖,行不數里,忽逢群盜劫舟,同舟之貲已罄,搜及價人篋衍,唯詩稿四五帙,怒投於湖。迨至羊城官署,言遠欲理前約,一無以應,乞其副墨,竟不能記錄只字。郁居歲餘,復得詩余百闋,緘之藤笥而歸。到家發視,諸物不改,而詞稿碎如刀劃,迎風片飛,無完紙矣。故價人著作甚富而侍者絕少,其《金陵懷古》十絕句,極為時所傳誦。猶誌二章云:「鐘山王氣繞飛龍,雲外參差紫閣重。遙想當年明月下,宮人初聽景陽鐘。」「水滿秦淮長綠蘋,千秋王謝已灰塵。春風燕子家家入,無復當時舊主人。」 ===李生孝友=== 李生中德之父,京師東城驍騎校也。{{YL|康熙十二年}},從征入閩。十三年,中德參軍陜西,攜家入秦。秩滿偕母而歸,其父已自閩回,娶妾生子,恐嫡至,非妾所樂,遂不許相見而休之。中德涕泣蒲伏啟父曰:「我母少時從大人入關,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今頭且半白,男幸獲升斗祿,承菽水歡,方以團圞為慶。母之賢,大人所知也,於七出之條無歷犯,何忍中道棄之!煢煢邁年,旁徨何倚?我母止生一男,而勿使男終母之養乎。」言未既,以頭搶地,流血沾衣,父終不聽。再請別室而居,亦不可。中德念留母違父,非人子自靖之誼,乃於東直門外,營密室居母,復買一媼一僮,供其汲爨之役。每日下直後,蚤晚侍父側,視膳問寢,無幾微憾容,與庶弟燕笑如常,伺有間則潛住母所定省,而父不知也。如是者六年,迨父病棘,始告其父迎母還。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未幾妾亦隨歿。遺有四子,其母不以前事芥蒂,視如己出,而中德亦撫若同生,歲延師訓之。其後食指漸繁,不能設西席,乃自為師位於堂,列坐諸弟,講誦無輟。余嘗過其家,書聲瑯瑯,從戶牖間出。長幼之服,裘葛以時,寒燠必備。其子六齡,亦在塾,短襦敝緼而已。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中德字子峻,受業於余,通滿漢文,能詩。 ===獻詩保寨=== 戎馬盈郊,干戈塞路,當斯時也,守土之臣,建牙之將,或系組而款迎,或匿章而潛竄,貽辱含汙,踵相接於世矣。若夫智足保人,辭能卻敵,魯仲連繫矢一書,郭子儀立馬數語,自古逮今,未易數見,而況問之巾幗者流乎!前朝俞指揮良輔南征入粵,誅諸寨之未附者。潮陽郭氏貞順從其夫周伯玉依溪頭寨,俞兵將臨,遠不數里,貞順手制長歌,題為《俞將軍引》,獻投麾下。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馬蹄帶得淮河冰,灑向江南作晴雪。潮陽僻在南海濱,十載不斷干戈塵。客星移處萬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將軍高名邁千古,五千健兒猛如虎。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此時特奉明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大開藩衛制方面,期以忠義酬高旻。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黃犢春耕萬隴雲,黧龍夜臥千溪月。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欲為將軍紀勛績,天家自有麒麟筆。願屬壺民頌太平,摩崖勒盡韓山石。」良輔覽詩大喜,斂兵而回,一寨得全。貞順後與伯玉卜築偕隱。壽至一百二十五歲。洵乎閨幃奇傑,亦詞翰雄才也。 ===趙公裕後=== 趙僉憲公之符,字爾合,武清人,慷慨謙和,甚著聲望,而延師訓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於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晝奉湯藥,夕視寢興。迨其歿也,棺衾之屬,無不腆備,復為送柩歸鄉。庇子入監。承項之後者,為宣城高阮懷。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仍割京寓之半居之,歲供米炭如故。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戊午,地震復傾,公獨力重建,廟貌聿新。其隆文愛賢,非尋常搢紳可及。以是公子四人,三舉孝廉,一成進士。世之欲裕後者,當以趙公為法。 ===預草典禮=== {{YL|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文皇后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猝無以應。蕭公永藻為儀制司主事,已預草典禮,精詳周備,由是深加器重,不次拔擢,遂至廣東巡撫。其為巡撫也,一介不取。紀網之仆張二,潔如其主,以賂進者,亦正色峻拒,立品於臧獲中,此在近世尤難。 ===月涵=== 吳興董說,字若雨,華閥懿孫,才情恬曠。淑配稱閨閣之賢,佳兒獲芝蘭之秀,中年以後,一旦捐棄,獨皈凈域,自號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月涵為禪門尊宿矣。月涵於傳缽開堂、飛錫住山之輩,視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遊,則有書五十擔隨之,雖僻谷之深,洪濤之險,不暫離也。余幼時曾見其《西遊補》一書,俱言孫悟空夢遊事,鑿天驅山,出入莊老,而未來世界歷日,先晦後朔尤奇。 ===得樹=== 昆山徐相國仲子樹本,字道積,常與余言: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因自號「忍齋」。康熙丁丑成進士,與宮詹先生同寓京邸。每日蚤膳罷,輒閉門謝客,置幾於堂,恭跪幾前,習寫禦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有錯誤,則易卷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先是相國於宅後度土築園,偶得鄰家老樹,聳臨池上,顧而樂之,乃經始焉。迨乎園成,取子美「老樹空庭得」之句,名曰「得樹」。忍齋韶歲巍科,繼美前哲,追念嘉名,洵非誣矣。 ===簡公雪冤=== 蜀中簡公謙居,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康熙辛亥,視學江南。江南財賄所都,前學使者無不藉營金窟,公至力反其弊,勢挾利誘,屹不為動。每發榜後,進諸生而面誨之,某某解題中款,某某用古入化,並不攤卷於案,皆能背誦其文。余亦在列,所目睹也。試蘇州,題中有「上」字,一生因公名「上」,遂寫「上」為「尚」。公呼是生問故。生曰:「憲名未敢正書耳。」公怒曰:「汝將以此求媚耶?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推此意也,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跪生於庭,立令改正。又數年,公補粵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公同官,屢有幹請,公薄其為人,不甚應之。是時升任粵藩,護理院事,遂以故巡撫郝公與公有交,借事誣奏,系公於獄。公無以自明,吞金而歿。其明日之午,維雅方啟門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倉皇亟趨下階,伏地叩顙不已,復起立,投帽脫衣,反手面縛。左右扶入內室,乃絕。維雅疏下部議,白公無罪,而公已歿,天下莫不冤之。 ===湯司空=== 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遷大司空。其歿於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猶有以偽學劾之者。獨為君子,不其難乎! ===傅徵君=== 傅徵君山,字青主,山西人,擅皇甫玄晏之重名,秉司馬子微之高節,兼以筆精墨妙,為世所珍。康熙己未,詔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臥不起。朝廷遂聽其還鄉。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討,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復落拓不羈,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於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跡於木天矣。天下莫不嘆徵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臺篤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號木洲居士。生時跏趺從母胎出。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於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臺。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爭傳誦,遂儼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於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隨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輒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幃臥,鼾聲如雷,少婦為具荈以待。比其夫及翁媼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諫;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詔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晚年臥病西臺,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於此日逝矣。其篤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臺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顛===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山宜蒔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有阿顛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採茶,常竟日不食。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㡓,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掛杖頭,置墻隙,輒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顛」。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其臥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山故多虎,一日咥二牛去,寺僧戲謂顛曰:「爾能擒此虎否?」顛曰:「諾。」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於雲破處,忽見顛以草索繫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里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隨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眾畏索斷不可測,咸請放之,乃聽去。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人以此識顛之異,而顛固如常也。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近日博學鴻儒,復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隱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孻成神=== 明{{YL|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孻者,素稱樸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孻亟止之,兼問其故。眾曰:「歲朝將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係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亞孻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亞孻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獄眾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御史,請為縣獄之神。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孻爺」。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亞讀如阿,孻讀如來。 ===張羽軍=== 張翬,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於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年十八,從其父於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謁之,一見傾倒,賓於家,禮意優渥。往來酬唱者半載,翬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翬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揮手而別。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儕輩,行事不甚循理。上聞之不悅。寶懼禍,挈妻子奴婢十數人出走,買舟直抵湖廣,訪其舊友總兵某,而某已歿,惘惘無可依。因念吳中有故人張翬,俠者也,家在虎阜,猶憶曩年分歧之語,投之必能納我。初泛長江,由毗陵潛達姑蘇。一日山塘晚市初罷,翬侍其父夜酌,忽有叩門者,翬出見,乃寶也。翬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為我知己,被罪出亡,於國法無赦,留者罪與之均。今窮而歸我,畏法則執而首於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張儉,義聲炳於千秋。敢告嚴君,將背友而保家乎,抑舍生而取義乎?」翬父張目奮髯曰:「北海之母何人,我豈不及一巾幗哉?其留之。」因致諸窟室居焉。先是寶出奔時,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寶寄翬日久,恐事露累翬,乃與故所善鄒生謀,更移無錫之惠山。{{YL|康熙二十四年}},翠華南巡,寶之仆告寶謀逆,且歷指所匿處,捕寶並逮翬與父。翬力辯父脫罪,翬竟論斬,減等流秦。凡官於秦者,高其義,皆願與交,不以流人目之,為之營居長安市中。造其廬,蕭然環堵,花術幽疏。客至攜入小樓,輒具尊酒,酒闌,鼓琴一曲,或賦詩四韻,若忘其身在異鄉矣。余惟翬慷慨自命,知難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如朱亥、郭解之流。今觀其貌,恂恂撝雅,弦歌終日,則儒生也而烈士哉!乃其父亦非常人也。 ===義娘=== 泉州府同安之廈門前朝中左所地也,順治初為海寇鄭錦所據。壬辰,我師進剿鄭寇,大掠子女而還。有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過同安東關,婦見道旁有井,紿騎士下馬小遺,即躍入井。騎士窺井大怒,連發三矢,中婦肩而去。越十日,有村民薛姓者,由村入城,行至半途,天甫向曉,忽於煙霧中見一婦人,韶年麗容,身衣碧色短襦,腰擊淡黃裙,雙趾纖細,文履高屐,迎前泣告曰:「妾乃廈門難婦王氏也。夫死於兵,而妾被掠,矢誌不辱,投身東關道傍之井。聞君夙有高義,幸出我於井,拔箭歛尸,埋棺井側。妾當隨事默祐,以報君德。」薛應曰:「諾。」婦忽不見。是日,薛適有事於縣,如意而出,因於東關往求井,婦宛然在焉。偶遇博場,薛欲驗婦語,遂入場下采,復獲大勝。囊錢還家,與子弟語其事,即以錢買棺,約子弟同至井所,出婦屍,顏貌如生,為之拔箭整衣履,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大道。又月餘,薛夢婦拜謝而言曰:「妾荷君之義,幸獲安葬,妾身雖朽,而妾心之感君者不朽也。陰府憫妾之節,命妾香火於此。君若為妾立尺五之廟,則妾之報君,當不止曩昔矣。惟君終始之。」薛覺而驚異,次日,舁運磚土,築成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自後舉家安順,事事獲濟。遠近競相傳說,不數年,紳士商民各致錢鏹,大啟神宇,丹碧輪煥,而肖像於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入廟莊誠,有禱輒應;遇衣冠不潔,或出穢褻語者,立致譴責。以是土人及往來之客益加敬畏,焚叩駢集,至今不衰。 ===觀人之法=== 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不特持已之道宜然,即此亦可得觀人之法。康熙初,先贈君挈余同表弟徐元灝就童子試於江陰,僦一樓為寓。旁有小樓,一人設幾榻其中,終日兀坐,不聞有步履謦欬之聲。先贈君異而詢之主人,則武進趙申喬松伍也。先贈君因引余與元灝謁之,兼以課藝就質。時趙年止二旬,容顏肅穆,言語安詳,手評所質之文,亦甚簡雅。先贈君退謂余輩曰「此真讀書人,必不以諸生終者。汝其志之。」後二十年,余筮仕項城,趙已成進士,宰商丘,與余為同官,而先贈君見背。今又二十年,趙以刑部主政家居,特起為浙江藩伯,未幾進秩巡撫。昆山徐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劄,從無一筆潦草。猶憶戊辰之春,相國方以閣學解職在京,余將之任白水,相國謂余曰:「我有鬥酒詩三十章,姜西溟已序於前,汝駢體文甚佳,為我題一跋於後,兼可留別也。」余以稿呈,中有「滁」字,訛寫作「滌」,相國粉塗其上,然後用細楷改正,而命登於卷。其於一字之微,敬慎若此,他可知矣。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 ===歸癡=== 昆山歸莊字玄恭,依隱作達,結廬於墟墓之間,蕭然數椽,與孺人相酬對。嘗自題其草堂曰「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吳俗每逢改歲,必更易紅箋,以吉語書門。忽一元旦見其門有「北平都督僉事;南臺御史大夫」一聯,賀歲之客,訝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壽,求平安耳。」玄恭於行草法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之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以示人。一時遂有「歸癡」之目,然玄恭實不癡也。 pnf0h3iwl4ox8glm9g672zm84r1bdys 觚賸續編/卷三 0 1179169 2485450 2024-10-31T22:52:3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248545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l8ohwq4h1vny3kxq8higw8fgfhw99eq 2485459 2485450 2024-10-31T22:53:47Z Blahhmosh 79595 248545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𩜤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𩜤。」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𩜤,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8qva83opm7yp3aggl3aluzy853t2uri 2485464 2485459 2024-10-31T22:55:58Z Blahhmosh 79595 248546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𩜤===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𩜤。」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𩜤,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tudpeqmba3lyo7rfuudmft31m2t59zr 2485493 2485464 2024-11-01T00:03:13Z Blahhmosh 79595 248549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衤詹衤俞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q8gyhtegn3fntzgrz1lijssnmtpasfa 2485502 2485493 2024-11-01T00:54:32Z Blahhmosh 79595 24855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PUA|}}既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PUA|}}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PUA|}}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PUA|}}豪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PUA|}}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b63efgwrj5ugbue8ekh4x0tm1t7fhbr 2485507 2485502 2024-11-01T01:07:24Z Blahhmosh 79595 248550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PUA|}}{{PUA|}}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PUA|}}{{PUA|}}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j7uef4dbhhzu9lumc1g8c5pdh6aimk3 2485508 2485507 2024-11-01T01:09:59Z Blahhmosh 79595 248550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槎{{PUA|}}牙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qcg9b9o4dhm38px5uyhh1p48vkyplz5 2485509 2485508 2024-11-01T01:12:03Z Blahhmosh 79595 248550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PUA|}}{{PUA|}}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6lmf8zaicza7t8h5hjwhdd2g7mdkrvc 2485511 2485509 2024-11-01T01:14:10Z Blahhmosh 79595 248551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糸京=== 蒲城王孝齊名糸京,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糸京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糸京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064faq3tuohr3ii0torhytgj5z2tdsl 2485524 2485511 2024-11-01T01:46:22Z Blahhmosh 79595 /* 糸京 */ 248552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山截}で,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綡=== 蒲城王孝齊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綡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n07pvdx0ef5urbmy1101jdjzl1lemh1 2485541 2485524 2024-11-01T02:30:36Z Blahhmosh 79595 /* 海天行 */ 248554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嶻嶪,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綡=== 蒲城王孝齊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綡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ν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j4sazbzu0inua5yozdq8g7sga7iqswm 2485542 2485541 2024-11-01T02:33:12Z Blahhmosh 79595 /* 夜光 */ 248554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嶻嶪,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綡=== 蒲城王孝齊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綡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頔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82mljnqe4vaogq0rfbwwk2l2wgh7595 2485543 2485542 2024-11-01T02:33:49Z Blahhmosh 79595 248554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嶻嶪,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綡=== 蒲城王孝齊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綡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頔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忄雙}}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ㄜ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m1vyqv89t1ls8xaihh6lswy17zrp1eb 2485544 2485543 2024-11-01T02:35:14Z Blahhmosh 79595 /* 相墓四大惑 */ 248554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嶻嶪,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綡=== 蒲城王孝齊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綡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頔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忄雙}}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洿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涿者>,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ecjsqqu8d0jyr6s7lgqirglnmfdqu0i 2485548 2485544 2024-11-01T02:39:26Z Blahhmosh 79595 /* 相墓四大惑 */ 248554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三|y=1702|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事觚== ===新城家法=== 新城王氏自參議公而後,累世顯秩。家法甚嚴,凡遇吉凶之事,與歲時伏臘祀廟祭墓,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子弟各入泮宮,其婦始易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荊布而已。膺爵者纓紱輝華,伏牖者襜褕偃蹇,貴賤相形,慚惶交至。以是父誡其子,妻勉其夫,人人勤學以自奮於功名。故新城之文藻貽芳,衣冠接武,號為宇內名家。 ===喉簧腹鼓=== 《酉陽雜俎》云:「許州有一老僧,自四十年以後,每寐熟,喉間有聲如鼓簧。許州伶人伺其寢,即譜其聲,按之絲竹,皆合古奏,僧覺亦不自知。《稗史匯編》云:陳子直主薄之妻有異疾,每腹脹,則中有聲如擊鼓,遠聞於外,腹消則聲亦止。一月一作,經數十醫莫能治。腹鼓可對喉簧,竹革之音,由肉而得,此乃古今所創聞者。 ===啞樵=== 會稽東南有山曰平水。康熙初,樵人經其下,見一大蛇如蟒,蜿蜒澗泥內,久之,塗附其身。樵人釋擔而觀,澗旁有洞,蛇曳泥而入,隨以泥封洞口。樵歸遂不能言,與人酬對,唯張手作狀而已。如是者三年,復過前遇蛇處,陰雲乍合,雷雨驟至,霹靂一聲,有龍從洞中出,騰空而出。樵人不禁大呼曰:「向我卷舌不能出聲者,正此物為之也。」於是能言如初。 ===海天行===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嘅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產,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YL|崇禎壬午}}二月,揚帆出洋,行至薄暮,颶風陡作,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隨風飄至一處,昏霾莫辨何地。須臾雲開風定,遙見六七官人高冠大帶,拱立水次,侍從百輩,狀貌醜怪,皆魚鱗銀甲,擁巨螯之劍,荷長須之戟,秉炬張燈,若有所伺。不覺舟忽抵岸,官人各喜躍上舟,環視曰:「是可用已。」即問船主為誰。述祖不解其意,匆遽聲諾。詰朝呼述祖同入見王。約行三里許,夾道皎如玉山,無纖毫塵土,至一闕門,門有二黃龍守之,周遭垣墻,悉以水晶疊成,光明映徹,可鑒毛髮。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又逾門三重,方及大殿。其制與人間帝王之居相似,而輝煌嶻嶪,廣設千人之饌,高容十丈之旗,不足言矣,王甫升殿,首以紅巾圍兩肉角,衣黃繡袍,髯長垂腹。眾官進奏曰:「前文下所司取二舟,久不見至,今有自來一舟,敢以聞。」王曰:「舊例二舟陳設貢物,今少一奈何?眾曰:「貢期已迫,臣等細閱此舟,制度暗合渾儀,以達天衢,允宜利涉。且復寬大新潔,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王允奏曰:「徙其凡貨凡人,滌以符水,速行勿遲。」眾唯唯下殿,仍回至舟,將人貨盡押上岸,置之宮西瑯玕池內。唯述祖不肯前,私問曰:「貢將焉往?」眾曰:「貢上天耳。」述祖曰:「述祖雖炎陬賤民,而誌切雲霄,常恨羽翼未生,九閽難叩,幸遘奇緣,亦願隨往。」眾曰:「汝濁世凡人也,去則恐犯天令,不可。」中有一官曰:「汝可具所生年月日時來。」述祖亟書以進。官與眾言:「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姑許之。」俄頃舁貢物者數百人,絡繹而至。賫貢官先以符水遍灑舟中,然後奉金葉表文供之中樓。次有押貢官二員,將諸寶物安頓。述祖私窺貢單,內開:亦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五十株。黃珊瑚林一座,大小共七十株,高者俱一丈四五尺。夜光珠一百顆,火齊珠二百顆,圓大一寸五分。鮫綃五百匹。靈梭錦五百匹。碧瑟瑟二十斛。紅鞂鞨二十斛。玻璃鏡一百具,圓廣三尺,各重四十斤。玉屑一千斗,金漿一百器。五色石一萬方。其他殊名異品,不能悉記。安頓已畢,大伐鼉鼓三通,乃始啟行。逆風而上,兩巨魚夾舟若飛,白波搖漾,練靜鏡平,路無坦險,時無晝夜。中途石壁千仞,截流而立,其上金書「天人河海分界」六大字。眾指示述祖曰:「昔張騫乘槎,未能過此,今汝得遠泛銀潢,豈非盛事。」述祖俯首稱謝。食頃之間,咸云南天關在望矣。既而及關,賫貢官、押貢官各整朝服,舁寶諸役俱易赭色長衣,亦令述祖衣之,登岸陳設。足之所履,皆軟金地,間以瑤石,嵌成異彩。仰視瓊闕璿堂,絳樓碧閣,俱在飄渺之中,若近若遠,不可測量。門下天卿四員,冕笏傳旨,令賫貢官入昊天門,於神霄殿前進表行禮。述祖及眾役叩首門外,唯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氳,飄忽不斷而已。隨有星冠嶽帔者二人為接貢官,察收貢物,引押貢官亦入行禮畢。玉音宣問南方民事,北方兵象,語甚繁,不盡述。各賜宴於恬波館,謝恩而出。於是集眾登舟,述祖假寐片時,恍忽不知幾千萬里,已還故處,因啟領所押貨物與同行諸人。王下令曰:「述祖之舟,曾入天界,不可復歸人寰,眾伴在池,宜令一見。」則三十八人俱化為魚,唯首未變,述祖大慟。前取舟官引至一室,慰諭之曰:「汝同行人,命應皆葬魚腹,其得身為魚,幸也。汝以假舟之故,貸汝一死。尚何悲哉?候有閩船過此,當俾汝歸。」日給飲食如常。居久之,忽有報者曰:「閩船已到。」王召見,賜白黑珠一囊曰:「以此償造舟之價。命小艇送附閩船,抵瓊山還家。壬午之十二月也。家人蚤聞覆溺之信,設主發喪,乍見述祖,驚喜逾望。述祖亦不言所以,但云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次年,入廣州,出囊中珠,鬻於番賈,獲貲無算,買田終老。康熙丙子,粵僧方趾麟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元時陳孚出使安南,其國宴享之際,以朱盤進炙魚,人面魚身,置之席上,孚舉箸取雙目啖之,魚味在目,彼國服其多識。三十八人之首未變者,蓋亦將為人面魚也。 ===丙辰會狀=== 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廢乩運腕,不假思索,始為詩文,繼為制藝,隨筆疾書,悉成佳構。棘闈獲雋,用此技也。康熙丙辰歲,計偕入都,余友吳大馮與彭有舊,得其經義秘本示余,內有朱書「元君許我必中丙辰會狀」十字,余竊異之。及禮闈榜發,與殿試傳臚,果皆第一。蓋功名之事,原有定數,而元君獨能預告之。所謂元君者,豈即所奉之乩仙耶?或云乩仙是前朝進士松江杜麟徵。 ===綡=== 蒲城王孝齊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趨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敢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擊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又吳江有廩生沈龕,順治中江南督學御史歲試點名,不解龕字,乃破龕為兩,呼云「合龍」。識字之難如此。王綡以知縣內升禮部,{{YL|康熙三十二年}}出為江西督學道。今之司文柄者,其學問大抵然歟! ===魚頭=== 陳州環城皆水,水產佳鯽。康熙初,旗人張自用巡撫河南,陳州牧以鯽饋之,揭書「鮮鯽百頭」。張甚駭愕,促召中軍,以手折示之曰:「送魚者皆稱『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云:『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其次章云:『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自後事必諮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復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儼然據開封搢紳之座矣。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墮驢。適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於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宋范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安。」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公欣然從之。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隱住龍翔寺》,頸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薩大服而去。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季自滄葦以御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墻數里,中有復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於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猻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及笄而後,散配僮僕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態,未能盡除。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食後輒按牙歌曲或吹洞簫一闋,又復理晚妝,尋夜宴。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號秋厓,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於京師。秋厓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隨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甫出津門,狂飈驟發,舟覆而歿。秋厓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閱二載,復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里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維時道路昏黑,僕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秋厓疑於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於東壁影出紅綃一縷。頃之,又於紅綃上疊現青綃一縷,宛似婦人衣帶。未幾湘裙垂地,玉顏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欷歔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久俟於此,以求一見。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君亟入京,延僧於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幸藉祈禳,庶免殤妖。」言訖,仍隱壁而去。秋厓如夢始寤,大呼有鬼。群僕燃炬四照,闃無所見。曉起蓐食。兼程入都。是時務嘉果於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適符。方妾之溺於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秋厓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眾響漸臻。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或為行圍,則軍帥號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吳南邨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於今者有三,嘯其一也。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於變者。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產蕩盡。適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將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渡法:人給一牌,將抵埠,計牌收錢。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迨於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於店。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谿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兩粵名醫,延致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於懷。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褸,蒲伏階下。吳問:「知醫乎?」曰:「知。」問其姓,曰:「林。」問其居,曰:「龍溪。」吳曰:「同鄉大姓也。」命起而與之坐。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於瓠,奄奄僅存一息。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左右皆掩口笑。吳問:「應用何藥?」林復漫曰:「此癥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饜珍味,腹作痛幾欲墮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於此間覓草,實遺矢也。而於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聯轡還府,而日向夕矣。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亟命煮湯進公子。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明日天尚未曉,內傳林先生甚急。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公子曰:「昨飲湯更余,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篋,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鰥獨,為鄉塾師。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隨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里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里譚姓,因往告以此異。譚怒詫其妄,鳴於官,質驗果真,乃解婚。四方觀者雲集。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適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瑱猶在耳也。孫有句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卸卻羅衫蝴蝶裙,博帶寬衣相揖讓。見人低首尚含羞,珠環小髻烏蠻樣。」 ===名字前定=== 金文通公之俊,世居吳江之曹村。村分南北,如南北阮,南居者貧而勤學,北居者富而寡文。方公在娠肘,其翁姥宿南村小樓,一夕忽有炮聲,夢驚偕寤,聞空中語曰:「今夕吉時,為汝家德兒上梁。」詰朝訪之,則北村興築新宇,鼓樂升炮也。地極閎敞,制尤壯麗,廣庭夾道,環以流泉,庶民之家,所未曾有。公生而彌月,太姥繈攜外氏,舅問甥有乳名否,曰:「未也,舅命之。」舅曰:「觀其形貌端純,似有德者,可名德兒。」太姥憶空中語,心頗喜訝,然秘不告人。閱三十餘載,公已貴,而北業漸替,以其居出鬻,太翁受之,今之端清堂是已。嘆息數有前定,始與賀者言其事。公少時遇運乩者,詢終身祿命,乩曰:「汝豈凡人也耶!」故字「豈凡」。 ==={{!|𩜤|⿰飠波}}{{!|𩜤|⿰飠波}}=== 丁丑狀元李蟠,字根大,書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復遲澀。當廷試日,諸進士薄暮皆出,而蟠獨留殿前,護軍催督甚急。蟠泣告曰:「畢生之業,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護軍哂諾,直至四鼓,始獲呈卷。上廉知之,以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同榜探花,則慈溪姜宸英也。姜作五言戲贈云:「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𩜤|⿰飠波}}{{!|𩜤|⿰飠波}}。」蟠偉幹虬須,狀似武人,其為諸生時,以刀筆聞,廷試懷麵餅三十六枚,餐之至盡。{{!|𩜤|⿰飠波}}{{!|𩜤|⿰飠波}},都下方言也。 ===雙雙=== 吳門有名妓蔣四娘者,小字雙雙,媚姿艷冶,儇態輕盈,琴精奕妙,復善談謔。花月之筵,坐無雙雙,不足以罄客歡也。毗陵呂狀元蒼臣遇於席,一見傾悅,以千金買之,攜至京師,扃置花市畫樓,窮極珍綺,以資服饌,自謂玉堂金屋,稱人間佳配。而雙雙以為瓊盎芙蓉,雕籠鸚鵡,動而觸隅,非意所適。順治甲午除夕,共相餞歲,出兩玉卮行酒。呂斟其舊者奉蔣曰:「此我家藏重器,為卿浮白。」蔣以新者自與,仍以舊者還呂曰:「君雖念舊,妾自懷新。」呂意怫然。明年放歸吳門,雙雙構室南園,頗有卉木之勝。昆山徐生,其舊識也,泛扁舟訪之,蔣留茗話。徐生曰:「四娘已作狀元婦,何不令生狀元兒,而重尋舊遊耶?」雙雙曰:「人言嫁逐雞犬,不若得富貴婿。我謂不然。譬如置銅山寶林於前,與之齊眉舉案,懸玉帶金魚於側,與之比肩偕老,既乏風流之趣,又鮮宴笑之歡,則富貴婿猶雞犬也,又奚戀乎!嘗憶從蒼臣於都下時,泉石莫由怡目,絲竹無以娛心。每當深閨晝掩,長日如年,玉宇無塵,涼蟾照夜,徙倚曲欄之間,悵望廣庭之內,寂寂跫音,忽焉腸斷。此時若有一二才鬼,從空而墜,亦擁之為無價寶矣。人壽幾何,難逢仙偶,非脫此苦海,今日安得與君坐對也?」徐生大笑而別。 ===澤民實事===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邦本計者,莫先於興利除害,害不除,則利亦不能興也。故出而在外,入而在內,凡有地方之責,其於民間疾苦,或因時陳告,或即事籲聞,其始相其可行而後為,其既期於必行而後止。議定一朝,澤流萬姓,則言與人俱不朽矣。河南自闖賊蹂躪之後,田野半化汙萊,天朝底定,荒者減其額稅。惟靈寶一縣,以許姓族大糧多,當事避嫌,未經豁免,虛糧二萬,貽累日久。康熙十七年,江采白甫至其邑,夙夜籌畫,三請於院司,竟得奏蠲,合境歡騰,江亦因之內擢。舊例順天獄之罪犯軍流者,必俟咨行各省僉妻到日,然後發遣。康熙四十年,錢再亭為京尹,請先掣定地方,押赴本省,領妻同解,則擊者不致淹滯於囹圄,行者不致欺辱於道路,三便之奏,奉詔允行。又琉璃亮瓦二廠,舊例除官房富戶外,小民計屋輸租,而貧苦之氓,倒壞之舍,糊口未能,算緡何出,請悉貸之,於是歲免租四千三百有奇。當再亭在垣中時,建白俱切政要,而其尹京兆也,猶不忘民瘼,天下稱之。江采白名蘩,漢陽人。錢再亭,名晉錫,太倉人。 ===於家琵琶=== 蒲州於孝廉有愛姬曰紅桃,美容止,善談謔,尤擅名琵琶。北地閨闈,多嫻此技,而紅桃纖指嬌喉,攏弦葉曲,其調與眾絕異,故才一發聲,聞者即知為於琵琶也。崇禎末,闖寇所至蹂躪,河汾間罹禍尤酷。孝廉被執,闖帥將殺之。牛金星見其年韶質秀,且已登科,丐為子師而免。紅桃亦於此散失,不知所往。孝廉從金星於軍,數月後,館之晉王府中,晉府初經兵燹,雖重樓疊閣,而棟折垣頹,金粉雕落,沼荒林敗,竹柏傾欹。孝廉於最後之宮,置一榻焉,妖狐晝嘯於庭,奇鬼宵窺於牖,詭形怪響,百態千聲。孝廉斯時,雖偷息人間,實同冥域,而心念紅桃,如醉如癡,一切可憎可怖之境,翻置度外矣。又逾一載,闖兵進逼京師,列營保定城北。序屆殘冬,雲問霰集。孝廉與牛子共一行帳,薄暮雪下愈密。二鼓初報。孝廉啟帳小遺,四望皎然,隱隱聞琵琶聲,觸其夙好,遂跣足踏雪潛行求之。越數十行帳,獨一帳有燈,聲從帳出,俯而諦聽,是耳所素熟者,大慟一聲,身仆深雪不能起。帳中人疑其奸細,捆縛入帳,識為金星西席,乃釋而詢其故。孝廉曰:「家有小姬,素善琵琶,兵間散去,巳逾二載,願見之私,雖寐不忘。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幹觸麾下,疏狂之咎,尚期宥之。」帳中人亦豪者,慨焉出姬相見,果紅桃也。乃復行酒列炙,俾孝廉與姬歡飲達旦。明日言於金星,以紅桃歸孝廉,仍遣二騎送回浦州。孝廉入本朝,以揚州通判終。 ===夜光=== 藍田幕客瞿修齡言:於康熙三十年四月陰晦之夕,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間,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許,仍復昏黑。昔於頔在海南時,三更忽曉,如日初出,移時復暗,是夜海中大金鰲浮出有光,照耀天地,遍嶺南悉見,乃知是鰲所為。秦地去海萬里,何由得光?蓋深山大澤,俱有龍蛇之屬,不第金鰲有光也。 ===豹仙=== 徐州李蟠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其家去州城一二里,有趙翁者,所居之村與李村相望,晨夕往來無間也。趙翁頗饒於貲,小築數十楹,外周以垣,中分兩院而空其半,欄檻曲折,花木幽深。忽一日,有美髯老人從空屋中曳杖而出,自號「豹仙」,顏如童孺,衣冠甚古,長揖趙翁,偕入其室,則屏幃之麗,几案之精,皆非素有。翁顧視駭愕,豹仙曰:「老夫生無氏族,居無井里,所至之地,安即為鄉。昨從天目、天台渡江而北,遍訪幽棲,曾無愜意。適見君有間館,絕遠囂塵,暫頓妾婢於此,當圖留珠之報,用酬割宅之恩,幸無訝也。」言未既,美姬漸次出見,焚香於爐,瀹茗於碗,更侍遞進,光艷照座。豹仙笑指諸姬曰:「此皆老夫養生之具矣。」趙翁告退,念其禮意既殷,談論復雅,頓忘怪異,轉與親昵,暇則輒相過從。豹仙自言得道漢時,市朝屢變,轉瞬間不覺千有餘歲。賴有狐氏八仙,從侍巾櫛。紅粉四班,命曰「陰獵」,逾月則遣一班於三百里外媚人取精,挹彼註茲,合同而化,運之以氣,葆之以神,延生之術,實由於此。趙翁度其必能前知,因叩以吉凶禍福,無不奇中。驚傳鄉曲,咸以真仙奉之。蟠獨不信,一夕痛飲極醉,直造豹所,大呼「妖獸」數其惑眾之罪。豹則蚤已避去,其室闃如,而蟠仍毒詈不止也。趙翁隔院聞其聲,亟往諄勸,令仆夫乘月扶歸。明日豹仙復見,趙翁曰:「吾友無狀,深獲罪於老仙。醉人當恕,幸無較焉。」豹仙曰:「此君天祿甚高,老夫輩法當退避。計其年滿三十,當魁天下,四十六歲,位至三公。但其生平有二隱事,實傷陰德,致幹天罰。且性近鬼躁,功名雖顯,不免淹阻,或至遷謫。若老夫則跡本萍浮,呼當馬應,既被譴驅,無庸留滯矣。」辭別出門。有頃過覘其居,鳥語在檐,落紅滿地,依然一空院也。他日趙以二隱事詢李,李嘿而不悅,似有悔咎之色。{{YL|康熙丁丑}},蟠果狀元及第,尋以事去官。 ===猿風鷹火=== 天津徐緯真素嗜方技,縱酒落魄。康熙初,偶有江淮之行,道經山東古廟,忽聞廟中大呼:「徐緯真救我!」乃解鞍小憩,又聞呼之如前。入廟遍視,並無一人,唯有一大鐵鐘覆地,語出鐘內。徐問曰:「汝是何怪,而作人語,且呼我望救耶?」鐘內語曰:「上古猿公,黃石老曾從學劍,我即其裔也。以劍術之疏,誤傷良善,蒙上市譴責,囚此鐘已百有餘年。今限滿當出,幸君開之。」徐曰:「我無千鈞之力,豈能獨發此鐘?」鐘內語曰:「不勞君手發也,君但去鐘上十二字,我即出矣。」鐘體泥封,篆文苔繡,取石敲磨,有頃立盡。鐘內語曰:「可矣。然須速走,稍遲半刻,不無於君有害。」徐遂跨驢疾行二三里,回望來處,雲霾風暴,響若山崩,遙見大白猿從空飛墮,叩首驢前,倏忽不見。徐生南遊半載,仍還都下,天街夜靜,明月滿戶,聞剝啄聲甚急。啟戶納之,則年少書生,儀容妍雅,再拜稱謝,而曰:「余濟南之鐘囚也,賴君拯拔之恩,得超沈淪之厄。上帝赦其夙愆,仍還仙秩。感君厚德,沒齒弗諼。念君志切鼎罏、學求圖緯,今於天府瓊笈,竊得道書三卷授君,以申環珠之報。必於一夕篝燈畢抄,慎毋緩也。」出書置幾,匆匆辭別。徐生展閱第一卷,其文如《論語》、《孝經》,曰:「平平無奇耳。」展閱第二卷,其文如《陰符》、《鴻烈》,曰:「此亦不足習也。」展閱第三卷,其皆文言吐火吞刀之秘,徵風召雨之奇,乃大喜曰:「我所求者,正在於是。」遂亟錄之。天甫向曉,而少年已至,窺徐意在末帙,色若不懌者。嘆曰:「我所以報公者,豈謂是乎?第一卷具帝王之略,第二卷成將相之才,第三卷術數之書耳,用之而善,僅以修業,用而不善,適以戕生。然緣止於此,當可奈何!」言未既,人與書俱失矣。徐原籍山陰,自獲書後,嘗以其術試於故鄉。或捉月於懷,懸之暗室;或捏雷於掌,放之晴霄,以法為戲,取薄酬而資旅食。一日飲酒大醉,時值炎暑,袒而坐於門,適涼飈驟起,向空書符,招之入袖,良久不放。怒觸風伯,於袖中大吼,破袖而出,雷火繼之,膚髮焦枯,隨以致斃。又{{YL|康熙庚申}},高州大旱,有瓊山諸生黃賓臣者,自言得奇門真傳。有司往請之,賓臣結壇觀山寺,披發仗劍,以目視日,竟晷不下一睫,天果微雨。詰朝烈日如故,有司誚其左道無驗,賓臣於是由觀山遷壇於發祥寺,登浮圖第四層,上下左右,悉封以符,謂觀者曰:「明午必雨,但從東南來,則吉,否則當有性命之憂。」因作書與家人訣。明日未時,烈日中狂風大作,賓臣謂其僕曰:「雨從西北來,不祥。爾當速去!」其僕甫下塔,霹靂一聲,雨如註,有老人見一麻鷹口含火丸,從塔頂飛入,霹靂再震,賓臣顛仆塔外,右臂一孔如針,血涔涔流不已而死。此皆素無修道之真,妄習褻天之術,宜其干神怒,遭冥誅也。 ===東坡亭=== 昔蘇公子瞻在惠州時,結亭白鶴峰上,今名東坡亭,面臨東江,而附州之歸善縣城,適當其前。自有亭以來,城墻頹墜,廣四五尺許,屢築屢圮,久不修治。{{YL|康熙三十四年}},縣令林宸書決計完之。土人以為東坡勝跡,應仍其舊,林不以為然。卜吉鳩工,以蠔灰累石,備加堅鞏,月餘又復崩陷如故。蓋蘇公之神棲遊於此,不欲障其眺望也。亭之左右,有水二泓,一曰「朱池」,一曰「墨沼」,燃燭亭內,雖風狂雨暴,其焰不熄不搖。 ===奇嗜=== 南海孝廉李耘,字倩為,性嗜腌鴨尾,每膳必需。家人以全鴨進者,則割尾而棄其餘。親友設宴,以為褻而不供,則怫然謝去,雖珍錯盈前,不肯下箸。佛山鎮有一豪家,筵宴不時,烹飪狼籍,其用腌鴨,日以數十計,惡其尾羶,未下釜時,即命家人刲投墻處。倩為聞而嘆曰:「委明珠於糞壤,抵尺璧於汙泥,天下有拂人之性如此傖父哉!世不實寶,我不忍其棄於地也。遂徙居與豪家結鄰,日享其腌尾焉。粵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紅熟,方以甘鮮擅名,非其候則攢眉螫口,不可下咽。倩為獨嗜純青者,蘸以香山鹽蝦醬,一啖百枚。嘗曰:「人間至味,無逾於是,惜不能與腌鴨尾日夕慰我饞耳。」蔗霜米飴,皆所深嫉。其令河內時,見民有姓唐者,以其音之似糖也,輒怒目曰:「萬姓譜中何一不可姓,而必姓此乎!」遇有罪者必倍其笞。 ===兩夢=== 尚櫟山名崇乾,其先番禺人,本姓蔡,鼎革後,尚藩立為嗣,因冒姓尚,自言:「藩生之有文名者,唯余與盛某相埒。」壬子秋闈試後,盛某之弟,夢一貴人烏帽絳袍,鼓吹登堂,指揮胥役,上文魁匾額。詰旦,告其母與嫂,同是夢也。後二日,復夢前貴人到門,除去匾額,付年少頭陀,投匾於水,頭陀坐其上,蕩漾而去。旦又告其母與嫂,夢亦如一。及榜發,櫟山獲薦,而盛某被斥。訪之房考官,乃知盛某七藝已入彀,因二場表語不合,以櫟山卷易之。櫟山又言:「徹棘之晨,夢過荒寺,恍若舊遊,因於佛前嘿禱,心期獲雋。展拜間,聞有『自然祐爾』之語,出金剛口中。再登後殿,見一人手敲桐魚,坐而誦經,余側窺之,亦頭陀也,貌與余酷似。未幾,喧呶聒耳,{{!|𢥠|⿰忄雙}}然驚寤,則報捷者在門矣。」嘗觀人世之事,變態萬端,悉如夢幻,科名特其一耳。有夢而失之者,有夢而得之者,是又夢中之夢也。盛子失意後,不久徂謝。櫟山由縣令起家,生有象賢,文譽顯著,此亦頭陀之善夢者哉。 ===紅衣土偶=== 京師劉光廷,有棗園在東直門外,其實長白甘脆,稱為佳果。熟時園丁晨起看視,逾夕輒減,而莫測其故,走告光廷。光廷曰:「此必有竊者,汝特守之不密耳。」遂自往詣園,恰值月夜,持桃棓伺於樹隱。至四更後,見有紅衣女子從墻外飛入,不假攀援,不懼鉤刺,往來輕捷,甚於猿鳥,摘其肥而熟者,即納口中。光廷植棓大喝,紅衣者飄瞥颺去。光廷開門跡之,經三四里,天色已明,紅衣者至一土地祠而隱。光廷入祠追索,諸土偶積埃盈寸,唯右側紅衫侍女,露首如沐。光廷怒視曰:「汝是竊我棗者。」舉棓奮擊,破其像,獲腹棗鬥許而歸。 ===相墓四大惑=== 人之生也,有耳目可以視聽,有手足可以持行,尚不能精攻文以取貴,善治產以致富,信堪與家言,求諸冥冥之朽骨,茫茫之頑土,謂富貴當安坐而致,一大惑也。相墓之書曰:「前有洿池,後有丘陵,東有流水,西有長道,謂之正穴。」然巖居者絕少圍瀦,澤居者難求崇阜,居在山水之間,又安能恰兼四者有之?而必曰「此為正穴」,一大惑也。陳魏公俊卿父墓在莆田南寺之側,本一富民葬處也,葬後二十年間,其子若孫無不病目,多至失明。有術人語之曰:「此害由墓而起,當急徙之。」富民子大懼,即別卜改窆,而故穴為俊卿所得。富民病者愈,而俊卿官至右僕射,封魏國公。柯四者,甫田之小民也。有一山人善相地,為富家卜葬,夜臥於穴,土神呵之曰:「此柯狀元祖穴,奈何犯之,可速遷免禍。」明旦以告主人,其家遂別葬。然郡中大族,並無柯氏。他日山人假坐米肆,肆主姓柯,問家有葬者否,曰:「我父枯骨,尚在淺土。」遂以地言於柯,移父骨瘞於其中。生子曰潛,景泰辛未及第,仕至翰林侍讀。然則宅兆之吉,若有所待,茍非其人,不容妄冀。乃祖父之歿,輒延地師,遍求善地,一大惑也。古今稱地師之神者,晉有郭景純,宋有張鬼靈。然景純自知命盡,而不能逃於刑誅;鬼靈自知數促,而不能免於夭折。況其術萬不如景純、鬼靈,而欲為他人祛禍就福,避凶趨吉,有是理乎?一大惑也。 ===樹怪=== 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黃山。歲暮雨雪,與一二禪侶圍火庵內。更定以後,突見一人排戶直入,其形甚鉅,藍發紫面,張口若箕,亦於罏旁踞坐。諸禪侶驚愕散匿,石濤凝然不動,徐舉鐵火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銜炭箸負痛疾趨而去。閱三日,雪霽,石濤攜筇出遊,離庵里許,見路側核桃樹,杈枒如人,樹本上有橫坎,廣七八寸,鐵箸與炭在焉。乃知前宵之排戶者,即此怪也,遂命僮斫而薪之。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第一,余與石谷,皆所未逮。」 ===還金=== {{YL|順治十年}}三月,龍溪老農黃中與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東門買糞,泊船浦頭,浦傍廁糞,黃所買也。父子飯畢,入廁擔糞,見遺有腰袱一具,攜以回船,解袱而觀,內有白金六封。黃謂其子曰:「此必上廁人所失者。富貴之人,必不親自腰纏;若貧困之人,則此銀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當待其人而還之。」小三大以為迂,爭之不聽,幸幸徑回龍溪。黃以袱藏船尾,約篙坐待。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走,入廁周視,旁徨號慟,情狀慘迫。黃呼問故,其人曰:「我父為山賊妄指,現系州獄。昨造謁貴紳達情,州守許以百二十金為酬。今鬻田宅,丐親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許父保釋,然後拮據全饋,事乃得解,故以銀袱纏腰入州。因急欲如廁,解袱置板,心焦意亂,結衣而出,竟失此銀。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訖,淚如雨下。黃細詢銀數與袱色俱符,慰之曰:「銀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驚喜過望,留一封謝黃。黃曰:「使我有貪心,寧肯辭六受一?」揮手使去。是時船糞將滿,而子久不至,遂獨自刺船歸。行至中途,風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饔,錫灌其口。黃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為儲米器,然重不能勝,力舉乃得至船。須臾雨霽風和,月懸柳外,數聲欺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兩相怨詈,黃歸扣戶,皆不肯應。黃因誑云:「我有寶饔在船,汝可出共舉之。」子母驚起趨船,月光射饔頭如雪,手舁而上,鑿錫傾饔,果皆白鏹,約有千金,黃愕然悟蕉鹿之非夢矣。黃之鄰止隔葦墻,臥聽黃夫婦切切私語甚悉,明日以擅發私藏首於官。龍溪宰執黃庭訊,黃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宰曰:「為善者食其報,此天賜也,豈他人所得而問乎?」笞鄰釋黃,由是遷家入城,遂終享焉。 ===紅娘子=== 陸雲士之宰江陰也,湯西崖以孝廉來遊,有情必達,他則不然,群客交妒西崖。雲士曰:「公等無多言也,公試觀天下有幾西崖乎?」是時西崖甫逾弱冠,顏美如玉,而詞筆媚秀,所至傾坐。邑有妓號紅娘子者,已在杜秋之年矣,西崖悅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客裝所蓄,盡散罏頭而去。閱歲西崖登第入翰院,遣人致書雲士,雲士大喜,以為湯君心念舊交,不以雲泥有間也。發其緘,寒暄外,唯惓惓問紅娘子無恙,且言:「紅有假子,頗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絕不及疇昔禮遇之雅。雲士大怒,裂書投地,作長牘謾語復之。余聞雲士盛有男寵,老而艱嗣,畜愛童字鶴書者為子,委以邑政,因致奪秩。雲士家於杭,杭人稱雲士為「子梅妻鶴」。則雲士亦不得專以昵紅咎西崖也。 ===少陵骨=== {{YL|至元十年}},喬中山以東漕掾出使延安,道經畦州,土人傳有少陵枯骨在石中者,因往觀之。石樹州市道傍,色青質堅,人骨一具,跌坐於內,與石俱化而狀若生成。按《唐書·文苑傳》:甫攜家避亂荊楚,寓居耒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年五十九。其子宗武流落江湘,不久亦歿。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則少陵枯骨。應在首陽,何由而見於畦地乎?「今夜畦州月,閨中只獨看」,此少陵寄家畦州,在長安憶其兒女之詩,亦不久居於畦也。乃後之好事者,因拾遺官號,而訛改婦人之妝;因偶寓畦州,而妄指石函之骨。少陵身已逝矣,而猶不免為名累也如此哉! ===十力前知=== 十力禪師者,空隱和尚之上座也。十公能詩,工八分書,為人慷慨有才略。少時久遊西北邊關及滇黔秦蜀,多識天下豪傑,與曹文詔、虎大威兩總戎交厚。年五十,始皈依空隱,出家匡廬。崇禎辛巳,從空隱說法於廣州光孝寺,與二樵薛起蛟同鄉舊識,梵修之暇,輒抵掌談四方兵將強弱與險要塞阨處,娓娓不倦。密語二樵曰:「汝輩經生,不知興廢大勢,尚搦管咿唔何為者?」二樵因叩其興廢之由。曰:「朋黨亂於朝,盜賊亂於野,大事去矣,不久且將革命。」二樵問:「闖李連營十八,大者十萬,小者不下四五萬,已破豫楚,復據秦晉,意欲窺伺神京,朝中貴臣,多有為其心腹者,草野之民,憂之久矣。代興者豈即此寇耶?」曰:「非也。天降禍亂,以致闖賊披猖。然中國之民,不過與中國之君相終始。日月既沒,雖有爝火,尚不能以微光自存,矧茲腐草之螢哉!」二樵曰:「然則誰得之?」曰:「有天命者得之,老僧不及見矣,汝等行當自知,毋多言。」癸未八月,十公坐化於羅浮。次年甲申,懷宗殉國,弘光偏安江左,不久亦亡,而本朝太祖以天命建元,其言悉驗。 ===小座師=== 潘稼堂素與南州交好。{{YL|康熙乙卯}},徐太史果亭典試浙江,偕潘入闈。潘得許汝龍卷,極賞其後場五策,亟稱於太史,因此入彀。撤棘後,許謁徐,並見潘於武林行館,尊為小座師。己未,潘以布衣應詔,授翰林院檢討。{{YL|康熙壬戌}},分校禮闈,許卷仍以潘薦成進士,遂為真座師矣。汝龍改名汝霖,今官至禮部侍郎。 ===岳家神兵=== 余家吳江之北麻村,居瀕麻湖。{{YL|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晦夕,遙見燎火遍野,列如繁星,穿林登隴,其行甚速,鉦炮喧震,而絕無人聲。湖內之舟,舳艫相接,桅燈高入天際,其燈皆書「岳府」二字。村人舉家出走,驚以為盜。久之乃滅。及曉訪之,遠地百里內,無不有此,咸以為忠武神兵,道經吾邑也。 led660m6zgfrzwis25yem8pm4genqmm 觚賸續編/卷四 0 1179170 2485451 2024-10-31T22:52:3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248545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5hqcnsvlsg5uf5vcj3ru8msaabggqup 2485461 2485451 2024-10-31T22:54:03Z Blahhmosh 79595 248546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3hhk6s8d0tatin7rthgrnha70jz7itt 2485465 2485461 2024-10-31T22:56:11Z Blahhmosh 79595 248546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氵朋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3olj0o9eams6jf78aax8d1dnyiigwud 2485484 2485465 2024-10-31T23:46:30Z Blahhmosh 79595 /* 畫水 */ 248548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忄詹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5vkplss8eglw2gjz8qb808pmrd6cj3b 2485492 2485484 2024-10-31T23:59:37Z Blahhmosh 79595 /* 塔影 */ 248549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PUA|}}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PUA|}}敫{{PUA|}}高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PUA|}}付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PUA|}}既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ga7xgebu8qhupteeqabiswepenj3igw 2485513 2485492 2024-11-01T01:18:28Z Blahhmosh 79595 248551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PUA|}}俞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sl34bix4jsw9z265ti55rg7yu714uo1 2485514 2485513 2024-11-01T01:20:18Z Blahhmosh 79595 248551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PUA|}}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03gepuvozpt5kys3makjt7a8c3oa2bz 2485516 2485514 2024-11-01T01:24:09Z Blahhmosh 79595 248551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靦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PUA|}}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rqg1wu8gupowz3h300qjb1w6q081j6w 2485518 2485516 2024-11-01T01:32:15Z Blahhmosh 79595 248551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靦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檿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PUA|}}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PUA|}}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pf81hnwdiwg45kqw4mxfyniaozy4coj 2485519 2485518 2024-11-01T01:35:31Z Blahhmosh 79595 248551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А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靦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檿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瘖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趯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muf7d8mpe0wglk1dgx6xon96t6jlchr 2485545 2485519 2024-11-01T02:36:31Z Blahhmosh 79595 /* 物尤命 */ 248554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抔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靦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檿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瘖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趯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b0cf2cqslvcrd4lysmnzousxyrobx7i 2485546 2485545 2024-11-01T02:37:37Z Blahhmosh 79595 /* 玉籠 */ 24855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抔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靦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檿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卍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瘖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趯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05sx0xl39s170144r0jqqitqifj9j4v 2485547 2485546 2024-11-01T02:38:04Z Blahhmosh 79595 248554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觚賸續編|author=鈕琇|section=卷四|y=1702|previous=[[../卷三|卷三]]}} ==物觚== ===行在貢獻=== 歲當夏秋之交,上嘗巡幸口外。{{YL|康熙四十年}}七月,駕至索爾哈濟,有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青翅蝴蝶一雙。上問:「此二物產於何地?」頭人回奏:「生穹谷山中,鷂能擒虎,蝶能捕鳥。」天顏大喜,賜以金而遣之。又駐蹕郭哈密圖七立,有索和諾蛇哈密獻麟草一方,奏云:「此草產於鳴鹿山雷風嶺,自利用元年至今止結數枚,必俟千月乃成,非遇聖朝,不易呈瑞。」 ===畫水=== 我邑盛澤鎮,牙儈所集,然往往有畸人才士挺生其間。自卜舜年、湯三俊後,三俊之孫豹處,號雨七,沈思好古,散其素封之業,遍購法書名畫,日夕摩玩,故所作行草,得枝山筆意,而畫尤入神。嘗以為古今繪事,唯於林巖樓閣花鳥求工,至若寫無形而為有形,寫無聲而似有聲,則未能也。乃獨創意繪水,余家藏有百幅,靈幻恢奇,殆難名狀。其題為「嚴灘急瀨」、「盤谷回泉」、「習池影月」、「桃源落英」,則往哲棲隱之水也。其題為「雁蕩飛泉」、「匡廬瀑布」、「三峽驚湍」、「五湖夕照」,則勝地垂名之水也。其題為「曉月乘潮」、「晚虹收雨」、「風卷寒漪」、「煙含秋浸」,則晴雨朝昏之水也。其題為「炎浦蒸霞」、「寒溪飛雪」、「秋水駕浦」、「夏淙盈谷」,則水之寓景於四時也。其題為「暖沙臥鴛」、「芳洲飛蝶」、「萍渚繁英」、「海濱群介」,而水之假形於百物也。若夫曲渚平川,長波郁浪,觸其淜拜,忽若撼城,引其淪漣,輒欲放艇,臨其瀲灩,花月迷江,逆其瀠洄,雲煙湧壑,而水之變態極矣。余族兄素庵雅擅丹青,見而驚嘆曰:「此曠世仙筆也,人間畫師皆凡品耳。」雨七體貌清瘦,揮毫余暇,復耽長生之學,餌石茹丹,年未五旬,嘔血而卒。 ===白蜆=== 廣州海中有白蜆塘,長三百餘里,皆產白蜆。二三月南風起,霧氣蔽空,輒有白蜆,微細如塵,飛落海水,秋長冬肥,貧者買以代蔬。前朝何公經以副都御史罷官家居,偶思食蜆,適蜆過其門,探囊無錢。夫人曰:「何不書清字售之?」公笑而止。 ===吐火獸=== 上虞顧族聚居西華村,去海不遠。{{YL|康熙二十九年}}八月,顧氏子偶與客登樓南望,遙見晴空有青色龍飛逐怪獸。其獸遍體純赤,狀如巨狗。青龍撲舞而前,此獸吐火迎鬥,龍噴雪花拒之,奮爪張鱗,火騰雪繞,盤旋久之,俱入於海。 ===物尤命=== 鹽官朱子薄遊西山,見五色蝴蝶斃於崖間,抔土覆之,曰「蝴蝶冢」,弔之以辭,憫其文而不永於年也。苕中吳太守,有餉水禽者,見鴛鴦一雙,義不忍食,命童子瘞於峴山之陰,自為文祭之,立碑明霞亭側,曰「鴛鴦碑」,憐其文而偕罹於禍也。嗚呼,文章尤命,獨人乎哉?物亦有之。 ===狨=== 狨生東粵山中,柔毛,善緣木,陸佃曰尾作金色,俗謂金線狨。楊億《談苑》曰:「大小類猿,長尾絕自愛,尾中毒矢,即自嚙斷。未聞其以彌猴為食也。余閱南海陳恭尹《狨賦》而甚怪之,因錄以補《博物》所未備。賦曰:「猛虎之搏,健走可避;鷹鸇之擊,伏者不摯。狡兔畏虞,三窟入地;維猴與狨,若見大吏。唇戰爪縮,相泣而跪;狨呼猴前,膝行蒲伏。伸手探囊,捫胸抵脊,驗其腰腹,孰肥孰瘠。瘠者遣去,肥者戴石。使其湔洗,使自拔毛,須臾之間,飫彼貪饕。瘠猴得免,各歸其所,聚族相戒,噭嗃爾汝。有介葛盧,頗聞其語。猴之言曰:榛栗之林,植梨橘棗,上幹層雲,危柯天矯。棘蓬未剖,青柎未老,彼肥輕捷,獨得先飽。空山斷蹊,無鄉之社,鬼嘯兒嗥,以恐行者,連臂上屋,搴門擲瓦。彼肥便巧,欺童虐寡。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彼肥顏厚,沐而衣冠。吾聞福始,是曰禍先,果為狨飽,更被惡言。謂汝不臧,飲水刮腸;謂汝不潔,倮濯於江。故曰足可躍,陷於機,翮可奮,弋於絲,坐客辨肴,大胾先之,方今之時,慎哉勿肥。此之謂也。」恭尹此賦,豈目擊狨之為狀而著之於詞歟?抑有見於同類者之擇肥而食,故假狨以況之?而多方以致肥之猴,亦其所自取歟!或曰:宋文武二品以上用狨坐,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大吏之喻,寄嘅深矣。 ===孝牛=== 江西德安縣有王甲李乙同至南郭門外,是日牛集,李謂王曰:「集有母牛而孕者,買之,是費一牛價而獲二牛也。」王然之,遂買以歸,不數月果產一犢。又逾年,而犢且角矣。李復謂王曰:「母牛有子,則母之價已償。今其母老,無能於田事,不如殺而鬻其肉,既增一健牛之用,復省一疲牛之食,不兩得乎?」王又然之,烹而置之衢,收其值與初市之價等。犢自失母後,垂淚不止,每出耕,遇李輒怒目視。一日,鄉人散牧於野,犢亦在焉,李偶經其地,犢從山蹊間突出觸李仰仆,更以角刺其腹,腹潰而死。乙子訟甲於官,王之耕業盡廢,而孝牛之名於是乎著。{{YL|康熙二十三年}},玉樵子適在湖口,聞而嘆曰:「五常之理,賦於人而不及於物,是以萬物之生,唯人為貴。然觀於往籍,有義犬矣,能禦害也;有義虎矣,能酬恩也;有義騟矣,能助勇也。若夫牛則龐然蠢然,尤物之頑鈍無知者,而乃以孝稱。嗚呼,彼人也,而背親忘讎,其尚得靦顏而襟裾於世耶!」 ===白蟻=== 粵處天下之南,地以陽勝,而為害於粵者三,皆陰類也。一、山水多盜,一、墻屋多鼠,一、果木多蟻。蟻之屬,唯白蟻無所不蝕,其害尤甚。康熙辛巳,粵東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則白蟻據為銀窩矣。 ===粵之貓=== 鼠之橫,無過於粵,而貓之昏庸猥惰,亦無過於粵,蓋其地使然,非盡物之咎也。嘗讀高太史啟《乞貓》詩云:「鼠類固甚繁,家有偏狡獪。厥質亦陋微,朋聚工造怪。舞庭欲呈妖,憑社期免敗。饞同善飯頗,暴比橫行噲。倉偷自詫肥,穴竄寧辭隘。唯思淮南舉,不悟河東戒。嗟余守窮僻,有屋如敝廨。公然肆相欺,遠告來別界。嘐嘐嗚橐頻,窣窣緣幕快。伺暗忌燈然,聞腥喜餐餲。空床印凝塵,高壁隤墮塊。核遺盤果亡,汁覆罌齊壞。轟霆駭怒鬥,急雨疑流嘬。書殘費補裝,裀涴煩烘曬。入廁客驚吁,守舍奴憂誡。豈無老烏圓,昔壯今何憊。不修司捕職,垂頭象瘖瞆。難求許邁符,莫具張湯械。尋蹊謾設機,薰隧徒吹韛。遂令不眠人,中夜長抑噫。君家產銜蟬,許贈不以賣。願得縱驅擒,凈若刈菅蒯。盡殺豈匪仁,去害容少懈!高枕幸無苦,君惠當再拜。」薛文清碹《貓說》云:「余家苦鼠暴,乞得一貓,形魁然大,爪牙鋸且利,私計鼠暴當不復患矣。以未馴,維縶之,群鼠聞其聲,窺其形,類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餘日。既而以其馴也,解其維縶,適睹出殼雞雛,鳴啾啾焉,遽起捕之,比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執而擊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雞是其病也,獨無捕鼠之能乎?」遂釋之。已而伈伈泯泯,饑哺飽嬉,一無所為。群鼠復潛視,以為彼將匿形致己也,猶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窺之益熟,覺其無他異,遂歷穴相告云:「彼無為也。」遂偕其類,復出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復有雞雛過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則嚙者過半矣。余之家人執而至前,數之曰:『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材也哉!』遂笞而放之。」觀於高與薛之詞,則貓之衣缽相授,固以此擅能於天下,又不僅在粵矣。 ===蜂君臣=== 汝南張生善養蜂,生之言曰:「養蜂必先治室,治室必於爽塏向陽之地,上而林木不得翳,下而蟲蟻不得侵。室以板為之,背穹而旁殺,四周加以塈茨,前後多穿小隙,為出入之門。蜂王大如人指,首黑腰長,其集有常處曰蜂臺。王以下有蜂相、蜂將,將相各率其屬以朝於王曰蜂衙。侍王之側為蜂博士,其數十八,寒則擁翅以燠之,熱則鼓翅以涼之。博士與將相皆享蜜俸,不采花。采花之蜂,得梅與桂者倍其糧,惰則刺而舁投室外矣。蜂王之子歲一生,兩王不得並立,老王居室,則稚王分封而出;稚王居室,則老王遜位而出。其出也有從,其送也有使,從者一去不返,使者送至其所,則仍歸也。王之出,或棲屋瓦,或棲樹枝,群蜂列隊伍以為環衛。若其所從之王,須翼有缺,飛息無常,則群蜂散而他往。故累日不散者,良蜂也,養蜂之家,遂收而別為室以居之。」余因嘆蜂有君臣之禮,信然。嘉靖初,楊公一清致政歸,遊北固山,見群蜂擁蜂王而出,遇鷙鳥攫蜂王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斃,楊公命家僮瘞焉,而為文以祭,謂之「義蜂」。此與海島五百人從死田橫何異?又豈得以尋常之君臣同類而並視哉! ===石長=== 揚州江郢上家中庭有石,苔蘚乍開,繭栗徐湧,察而視之,日有加焉,郢上名為瑞石。有賦之者曰:「如人累善,惟不覺而常增;似物迎年,非有培而自益。」雉城錢霏玉未顯時,其父墓在吳興,地極褊小,棺後有石如筍,止高尺許。霏玉官日尊,石亦漸長。至山東巡撫罷歸,是石高已八尺,亦可謂瑞石矣。 ===㧬畫=== 王秋山工為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俱於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較紙高止分許,大劈小襯,吮粉研朱,設色濃淡,布境淺深,無不一一法古名繪,其技絕神,無有能傳之者。紅豆詞人賦《沁園春》贈之曰:「天壤王郎,具天下才,而巧若斯。向邊生腕裏,撇開彩筆;薛娘針下,碎襞靈絲。綴就成春,呼來欲活,展卷同驚未有奇。真奇也,比千秋圖畫,高一分兒。相逢別具襟期,看湖海風流一笑時。愛談兵席上,公髯如戟;銜觴燭底,人醉如泥。技至此乎,誰為是者?長嘯翻疑不是伊。何疑爾,疑紅窗金剪,另有蛾眉。」 ===奇觚=== 長興朱羲人,好古之士也,築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籌、韻葉、茗碗、食箸,多取諸竹木自然之質。其最異為癭觚。觚之屬凡十具:一日西母觴,合之則一巨桃,分之二桃而殊形也;一曰醉綠天,形肖蕉;一曰高士觚,形肖梧;其次曰古錦囊,曰洞庭波,曰鑒湖冠,曰鯨濤,曰露珠明,曰一卷書。參差輪囷,名肖其形,用以觴客,洵稱奇器。其室名亦質而新。 ===塔影=== 松江城內舊有四塔:曰普照,曰延恩,曰超果,曰興聖。夏監運家在四塔之東,而小室內有一塔影,長五尺許,倒懸於西壁上,不知何來。昆山徐大司寇宅亦在城內,宅後新築憺園,園中樓榭參差,桂竹蓊薈,屏蔽重重。又去山尚五六里,而山上塔影,乃於園西偏小池見之,藻波峰石間,宛然小浮圖在焉,因即池上構軒曰塔影軒。其園中之他池與他園之池則無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諂虎=== 山東萊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一日采薪荒岡,腥風乍起,轉盼間遇一斑斕猛虎,懼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頸,竟不嚙噬,銜二衣領,逾嶺兩重,置於山溝。溝中落葉積四五尺,虎以足開葉,藏二於內,仍以葉覆,眈視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遠,從葉出,四望溝旁,適有大樹,亟援以上,隱身高枝。縛薪之繩,猶在腰也,更解繩自縛於樹,使不易墮。遙見前虎背負一獸。遍體斑文,狀亦類虎,而馬頭獨角,負之矩步緩行,若輿卒之舁貴人者。漸近葉溝下而坐之,將獻二以供其飽。忽失二所在,驚惶戰栗,屈足前跪,獸怒以角觸虎額去,虎腦潰而死。二乃下樹脫歸。按獸屬有名六駮者,如馬,黑尾,一角,鋸齒,能食虎豹,戈二所見,殆所謂六駮者歟?夫戈二之為虎攫也,虎欲以二享駮也,全其膚骨而不敢傷,密其庋藏而不使出,於是俯身為輿,畫溝為俎,以饜其欲,虎之諂駮,可謂至矣。而莫賞其勞,反責其詐,卒之凶名揚而膻體裂,行諂不效,乃以致敗。天下之得失,固有出於意外者乎。 ===桃核舫=== 姑蘇金老,貌甚樸而有刻棘鏤塵之巧,其最異者,用桃核一枚,雕為東坡遊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後奮,中則方倉,四圍左右,各有花紋。短窗二,可能開闔。啟窗而觀:一幾,三椅,巾袍而多髯者為東坡;坐而倚窗外望,禪衣冠坐對東坡而俯於幾者為佛印師;幾上縱橫列三十二牌,若欲搜抹者然;少年隅坐,橫洞簫而吹者,則相從之客也。舫首童子一,旁置茶鐺,童子平頭短襦,右手執扇,傴而颺火。舫尾老翁,椎髻芒鞋,邪立搖櫓。外而柁篙篷纜之屬,無不具也。舷檻檐幕之形,無不周也。細測其體,大不過兩指甲耳。{{YL|康熙三十七年}}春,江南巡撫宋公家藏一器,左側窗敗,無有能修治者,聞金老名,贈銀十餅,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製也。世間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氣不靜,氣靜而神不完,與無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傳我法,而未得其精,況他人乎!」 ===大甑灣=== 東安、西寧與羅定州三接壤之間,群山盤郁,瑤僮屯聚。前朝陳倫進兵開復,即於其地設立墟場。墟上建一社壇,壇前小河,匯而為潭,潭廣畝許,水深窅不可測,名大甑灣。環墟二十餘村,每歲二八月丁後一日,各村長幼咸集,約二百餘人赴社。其將祭也,潭內必有大鍋浮出水面,取以炊米烹肉,不溢不漏。祭畢合飲,則人人足給。仍以其鍋還潭,鍋自沈潭底。及屆祭期,鍋復浮出,歲歲皆然,大甑之名所由昉矣。墟有碑記之。 ===味聖=== 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比諸佳人,西子以浣紗始,以泛扁舟終,蓋其性樂水,而一入吳宮,便能亡國;河魨於桃花春漲時,盛鬻於吳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似之。趙合德纖肌玉瑩,珠汗生香,蘭湯晚浴,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溢口,似之。楊太真舉體豐艷,名在仙籍,一騎紅塵,嗜其所獨;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似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寧波江瑤柱,洞庭楊梅,宜興柿狐,亦其流亞,然總非宮闈絕色也。 ===蘇州土產=== 長洲汪鈍翁在詞館日,玉署之友,各誇鄉土所產,南粵象犀,西秦裘廚,齊魯有檿絲海錯,楚豫有精粲良材,侈舉備陳,以為歡笑,唯鈍翁嘿無一言。眾共揶揄之,曰:「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乎?」鈍翁曰:「蘇產絕少,唯有二物耳。」眾問:「二者謂何?」鈍翁曰:「一為梨園子弟。」眾皆撫掌稱是,鈍翁遂止不語。眾復堅問其一,鈍翁徐曰:「狀元也。」眾因結舌而散。 ===天井=== 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孫子兵法》曰地陷、天井,皆言天成之井也。江南人家建造堂室,必於其前空方丈之地為庭,亦曰天井,蓋取象於此。 ===萃仙丸=== {{YL|康熙癸酉}}十月三日,戶部尚書山東王騭奏事上前,上問:「卿年幾何矣?」騭對曰:「臣不敢隱,臣今實年八十。」上問:「居常用何藥餌?」對曰:「向者科臣陳調元貽臣一方,名萃仙丸,非有奇草異味,而甚能益人。調元服之,八十尚生一子,存年九十六歲。臣亦用之日久,以是幸享余齡,效犬馬之報於陛下耳。」上命以方進,次日恭進繕呈,上見騭跪起輕捷,顧左右曰:「八旬之人,矍鑠如此,真福德老翁也。」騭出,即敕太醫院依方修合,其方用白蓮蕊{{*|陰乾,四兩}}、川續斷{{*|酒炒,三兩}}、韭子{{*|微炒,二兩}}、枸杞子{{*|四兩}}、茨實{{*|四兩,乳汁拌蒸}}、沙苑蒺藜{{*|微炒,四兩}}、兔絲餅{{*|二兩}}、覆盆子{{*|酒炒,二兩}}、蓮肉{{*|乳汁拌蒸,三兩}}、懷山藥{{*|二兩,乳汁拌蒸}}、赤何首烏{{*|四兩,九蒸九曬}}、破故紙{{*|三兩,酒炒}}、核桃肉{{*|二兩}}、龍骨{{*|三兩,水飛}}、金櫻子{{*|三兩,去毛}}、白茯苓{{*|二兩,乳汁拌蒸}}、黃花魚鰾{{*|三兩,炒成珠}}、人參{{*|二錢}}。煉蜜丸如梧子,淡鹽湯下。武進鄒言倫常遊其門,聞之王曰:「吾自中年以後,所御孌童姹女,共六十有八人,而體未嘗疲,萃仙丸之力也。」此語入邪,不足為訓。 ===雪姑=== 上海王元翰在都下,見揭小榜者,曰:「虞太博失去貓兒,色白,小名雪姑。」名物以人,不減瓊花公主之銜蟬奴,昆侖妲己也。 ===玉籠=== 蕪湖朱人瞻,為高陵令時,攜有家藏白玉籠,高廣二寸有奇,四面皆作連瑣格眼,上下卍文,較旁稍疏,外有一童,伏而俯窺,中有一猿,坐而仰視,意態俱極生動。其雕鏤精巧,疑鬼工所成。 ===鼠魂=== 嶽松禪師,姓畢氏,余室之族弟也,習靜於新城之地藏庵。忽得異疾,遇有微響,如蠅翼之動,輒驚怖欲絕。因鍵錮其戶,潛臥邃室,饋以食者,於暗中嘿然進之,師亦瘖不能語,首點指畫而已。晝夜不合眼,二年有餘,百藥不效。康熙辛巳秋月,平湖醫土崔維巖初設肆於市,群醫即以嶽師之疾告。崔曰:「聞之方書云:凡貓逐鼠急,鼠則先失其魂,遂伏不動,貓乃擒噬,病者偶感其氣,以鼠魂易人魂,故獲此疾,然易療也。」嶽師延崔診視,投以解毒安神之劑,不旬日而愈。 ===雁翎刀=== 山東文登縣,僻在海隅,其瀕海之地,於康熙二十二年秋,有怪物出入其間,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如是兩月,不得已而聞於縣。縣宰之僕高忠勇敢有大力,告其主曰:「海怪擾民,家不貼席,此我主之事,而亦即忠之事也,願賜良馬一匹,銛槍一枝,忠能除之。」宰如所請,忠即跨馬挾槍,獨至海濱。新月初上,平沙如雪,比至二鼓,見一藍面鬼,身長一丈有餘,聳角枝牙,毛肱鱗背,坐於沙上,列置熟雞五隻,濁酒十瓶,舉觥獨酌,運掌若扇。忠馳馬直前,以槍擬其肉角,鬼驚竄入海,忠遂據其坐,裂雞釃酒,神氣益壯。少頃海水湧立,前鬼騎一怪獸,隨波而出,舞刀迎鬥,相持久之,忠乘間槍刺其腹,鬼遺刀而遁。忠拾刀還縣,其上有「雁翎刀」三宇,宰命收貯縣庫,於是瀕海之怪遂絕。 ===頃刻酒=== 臺灣所屬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采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豕蛻=== {{YL|康熙辛巳}}二月,肇慶府北門王道士家畜一牡豕,約五十餘斤,晚臥墻下,飼之不食,捶之不起,視其頸有紅痕如線。道士以其病也,將到而鬻之,而日已暮。次日侵晨,召屠未至,忽見是豕遍體作粉紅色,委皮於地,若蠶之蛻殼者,然口嚄嚄有聲,起而疾走。道士心嫌其怪,驅豕並攜所褪之皮送於福田禪阮。阮僧以酥油塗之,新肉日漸光堅,而舊皮連蜷,尚掛於壁。 ===瓦溺器=== 東粵省城甜水巷旗人丁姓者,入市買一溺器,命童攜歸,置於臥床之側。夜起小遺,而壺口閉壅,且舉之頗重,就月視之,口內外皆黃蠟封固。丁以石碎之,忽見三寸小黑人跳躍而出,頃刻間長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將殺丁婦。丁隨於床頭拔劍格鬥,至雞鳴時,黑人倏然而隱。次夕更余,復見燈下,丁仍揮劍逐去。越十餘日,其鄰余秀士之妻告丁婦曰:「我聞五仙廟法師善治妖,盍往求焉?」是夜,黑人竟奔秀士家,大聲詈曰:「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死亡無遺,唯此女在耳,將盡殺以雪我冤。何與汝事而令遣妖道驅我為?」悉碎其日用器物,憤憤出門,遂不復見。丁婦自是無恙。 ===助雷殪蛇=== 英德縣含洸司有獵人負弓弩射於山,適雷雨驟至,隱身蓊翳。遙見數武外老樹上盤繞巨蛇長十餘丈,首大於甕,迅雷轟轟,將迫蛇,蛇仰首吐火上沖,紅光如彗,雷漸引去。少頃雷聲甚怒,復迫蛇,蛇復吐火敵雷。獵人惡其猛毒,彀弓發弩,中其尾,蛇首頓縮,霹靂大震,蛇遂擊死,而獵人亦驚仆矣。聞空中有語之者曰:「無恐,當即蘇也。」良久清醒還家。家人見其背有朱書「代天除暴,延壽二紀」八字,浣之不去。此康熙辛酉四月間事,今距射蛇時已二十餘載,英德人言其雄健猶昔,蓋天錫之齡固未艾也。 ===噬逆=== {{YL|康熙壬申}}、癸酉兩歲,西安洊饑,斗米千錢,道饉相望。渭南縣民趙午,鬻其子女已盡,家有一母一妻,無所得食,擔其釜甑,就粟湖廣。趙以其母老而善飯,常生厭棄之意,其婦王氏事姑至孝,隨侍益謹。癸酉四月,行至商州山中,午謂婦曰:「老母步履艱難,汝負擔先行,俟我挾之徐走。」婦是其言,遂於前途息肩以待。午狂奔追及,婦問姑何在,午曰:「少頃即至矣。」婦怒曰:「龍鐘老人,何以令其獨走!」以擔授午,仍回舊路覓姑,午掌摑其婦數十,攜擔竟去。婦回至一僻所,見其姑面縛於樹,以土塞口,氣將絕矣。婦亟解姑縛,揠口出土,捧泉水灌之乃蘇。傴僂負姑,行二里許,其夫已為虎噬,投擔委衣,殘胔狼籍。婦視而啼曰:「天乎!趙午大逆,遭此虎暴,非死於虎,死於神也。」道傍聞者,無不嘆息,稱婦之賢,而快午之斃。是時商州守戴良佐散賬龍駒寨,婦負姑行久,色狀餒疲,適經寨下,戴守召詢得其詳,厚賜以金,令婦還渭南養姑,感泣而歸。 ===金銀變化=== 余同學友王仔衡言:其親某以紅紙作筒,封銀三錢,致賀婚家;婚家返銀,拆筒展視,忽變小蝦蟆一頭,眼若點朱,通體白如水精,瑩潔空明,骨臟俱見,趯然從紙窩躍出;捕而藏之篋,閱三日失去。廣州陳弘泰貸錢於人而徵其息,其人將鬻蝦蟆萬頭以償,弘泰睹而心惻,命悉放之江中,遂與焚券。數月後騎行夜歸,路間有物,光焰閃鑠,驚馬不前,視之乃尺許金蝦蟆也,取以還家,自此益致饒裕。夫金銀本無定質,變易不常,故其聚散,每因人心以為去留。天下之溺於富貴者,取之既非以義,守之又無其道,而欲據為子孫百世之業,不亦傎乎? jvicqeqqbzvpw5v92ekblun6limrfb9 臺灣省政府公報 0 1179171 2485499 2024-11-01T00:31:09Z Sd5605 103611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臺灣省政府公報 |发布者 = 臺灣省政府 |theme = 臺灣省政府 |type = 中華民國政府的公報 |is_main_of = 臺灣省政府公報 |previous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notes = 取自中華民國(臺灣)[https://gaz.ncl.edu.tw/browse.jsp?p=L79002356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 }} {| class="wikitable" style="border:1px solid;" |+ 臺灣省政府公報 |-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 248549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臺灣省政府公報 |发布者 = 臺灣省政府 |theme = 臺灣省政府 |type = 中華民國政府的公報 |is_main_of = 臺灣省政府公報 |previous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notes = 取自中華民國(臺灣)[https://gaz.ncl.edu.tw/browse.jsp?p=L79002356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 }} {| class="wikitable" style="border:1px solid;" |+ 臺灣省政府公報 |-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94年)|2005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93年)|2004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92年)|2003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91年)|2002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90年)|2001年]]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9年)|2000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8年)|1999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7年)|1998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6年)|1997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5年)|1996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4年)|1995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3年)|1994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2年)|1993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1年)|1992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80年)|1991年]]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9年)|1990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8年)|1989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7年)|1988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6年)|1987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5年)|1986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4年)|1985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3年)|1984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2年)|1983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1年)|1982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70年)|1981年]]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9年)|1980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8年)|1979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7年)|1978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6年)|1977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5年)|1976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4年)|1975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3年)|1974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2年)|1973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1年)|1972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60年)|1971年]]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9年)|1970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8年)|1969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7年)|1968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6年)|1967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5年)|1966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4年)|1965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3年)|1964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2年)|1963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1年)|1962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50年)|1961年]]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9年)|1960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8年)|1959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7年)|1958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6年)|1957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5年)|1956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4年)|1955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3年)|1954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2年)|1953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1年)|1952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40年)|1951年]] |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39年)|1950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38年)|1949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37年)|1948年]]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公報 (民國36年)|1947年]] |} 3zghujabrwjv0iqoe7kirvzsrr01nau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0 1179172 2485510 2024-11-01T01:13:54Z Sd5605 103611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发布者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theme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type = 中華民國政府的公報 |is_main_of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next = [[臺灣省政府公報]] |notes = 取自中華民國(臺灣)[https://gaz.ncl.edu.tw/browse.jsp?jid=34240081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 }} ==民國34年(1945年)== ===第一卷===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248551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发布者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theme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type = 中華民國政府的公報 |is_main_of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next = [[臺灣省政府公報]] |notes = 取自中華民國(臺灣)[https://gaz.ncl.edu.tw/browse.jsp?jid=34240081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 }} ==民國34年(1945年)== ===第一卷===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1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5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8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12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15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19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22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26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29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4年12月31日)]] ==民國35年(1946年)== ===第二卷===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月20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月23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月25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月27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月30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1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3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6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8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11日)]] ===春字===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13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15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16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20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22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25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2月27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1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4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6日)]]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8日)]]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11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13日)]]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15日)]]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18日)]]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20日)]]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22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25日)]]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27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3月29日)]] ===夏字===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1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3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5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8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10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12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15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17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19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22日)]]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24日)]]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26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4月29日)]]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1日)]]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3日)]]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6日)]]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8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10日)]]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13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15日)]]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17日)]]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20日)]] :2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22日)]] :2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24日)]] :2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27日)]] :2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29日)]] :2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5月31日)]] :2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日)]]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日)]]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4日)]]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5日)]]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6日)]]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7日)]] :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8日)]] :3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0日)]] :3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1日)]]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2日)]]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3日)]]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4日)]] :4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5日)]] :4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7日)]] :4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8日)]] :4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19日)]] :4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0日)]] :4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1日)]] :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2日)]] :4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4日)]] :4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5日)]] :4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6日)]] :5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7日)]] :5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8日)]] :5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6月29日)]] ===秋字===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3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4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5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6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8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9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0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1日)]]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2日)]]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3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5日)]]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6日)]]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7日)]]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8日)]]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19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0日)]]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2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3日)]]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4日)]]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5日)]] :2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6日)]] :2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7日)]] :2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29日)]] :2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30日)]] :2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7月31日)]] :2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日)]]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日)]]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3日)]]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5日)]]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6日)]]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7日)]] :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8日)]] :3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9日)]] :3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0日)]]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2日)]]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3日)]]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4日)]] :4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5日)]] :4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6日)]] :4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7日)]] :4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19日)]] :4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0日)]] :4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1日)]] :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2日)]] :4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3日)]] :4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4日)]] :4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6日)]] :5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8日)]] :5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29日)]] :5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30日)]] :5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8月31日)]] :5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日)]] :5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4日)]] :5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5日)]] :5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6日)]] :5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7日)]] :5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9日)]] :6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0日)]] :6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1日)]] :6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2日)]] :6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3日)]] :6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4日)]] :6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6日)]] :6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7日)]] :6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8日)]] :6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19日)]] :69(一).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0日)]] :70(二).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0日)]] :7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1日)]] :7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3日)]] :7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4日)]] :7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5日)]] :7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6日)]] :7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7日)]] :7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28日)]] :7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9月30日)]] ===冬字===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3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4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5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7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8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9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1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2日)]]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4日)]]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5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6日)]]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7日)]]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8日)]]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19日)]]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1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2日)]]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3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4日)]]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6日)]]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8日)]] :2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29日)]] :2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30日)]] :2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0月31日)]] :2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日)]] :2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日)]] :2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4日)]]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5日)]]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6日)]]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7日)]]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8日)]]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9日)]] :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1日)]] :3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3日)]] :3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4日)]]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5日)]]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6日)]]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8日)]] :4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19日)]] :4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0日)]] :4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1日)]] :4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2日)]] :4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3日)]] :4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5日)]] :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6日)]] :4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7日)]] :4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8日)]] :4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29日)]] :5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1月30日)]] :5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日)]] :5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3日)]] :5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4日)]] :5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5日)]] :5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6日)]] :5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7日)]] :5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9日)]] :5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0日)]] :5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1日)]] :6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2日)]] :6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3日)]] :6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4日)]] :6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6日)]] :6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7日)]] :6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8日)]] :6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19日)]] :6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0日)]] :6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1日)]] :6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3日)]] :7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4日)]] :7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6日)]] :7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7日)]] :7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28日)]] :74(一).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30日)]] :75(二).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30日)]] :76(一).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31日)]] :77(二).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5年12月31日)]] ==民國36年(1947年)== ===春字===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6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7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8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9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0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1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3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4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5日)]]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6日)]]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7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18日)]]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0日)]]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1日)]]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2日)]]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3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4日)]]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5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6日)]]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7日)]]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8日)]] :2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29日)]] :2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30日)]] :2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1月31日)]] :2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日)]] :2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3日)]] :2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4日)]]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5日)]]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6日)]]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7日)]]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8日)]]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0日)]] :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1日)]] :3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2日)]] :3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3日)]]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4日)]]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5日)]]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7日)]] :4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8日)]] :4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19日)]] :4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0日)]] :4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1日)]] :4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2日)]] :4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4日)]] :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5日)]] :4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6日)]] :4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7日)]] :4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2月28日)]] :5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1日)]] :5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8日)]] :5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13日)]] :5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22日)]] :5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24日)]] :5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25日)]] :5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26日)]] :5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27日)]] :5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28日)]] :5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3月31日)]] ===夏字===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日)]]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日)]]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3日)]]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4日)]] :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5日)]]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7日)]]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8日)]]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9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0日)]]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1日)]]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2日)]]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4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5日)]]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6日)]]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7日)]]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8日)]]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19日)]]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1日)]]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2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3日)]]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4日)]]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5日)]] :2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6日)]] :2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8日)]] :2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29日)]] :2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4月30日)]] :2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1日)]] :2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2日)]]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3日)]]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5日)]]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6日)]]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7日)]]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8日)]] :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9日)]] :3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10日)]] :3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12日)]]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13日)]]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14日)]]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民國36年5月15日)]] o5arqj6uyqsd2esuw13yyhsxi9i3w9a Category: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4 1179173 2485512 2024-11-01T01:15:54Z Sd5605 103611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中華民國臺灣省‎|行]] [[Category:台灣政府機構|省]]” 2485512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中華民國臺灣省‎|行]] [[Category:台灣政府機構|省]] 9e80lcxeokwz46u0hwlxkwoeiy6i9ur 有关人权捍卫者余文生与许艳被判刑的新闻声明 0 1179174 2485528 2024-11-01T02:04:36Z Allervous 80901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有关人权捍卫者余文生与许艳被判刑的新闻声明 |author = 美国国务院 |section = |previous = |next = |year = 2024 |month = 10 |day = 31 |notes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发表声明,谴责中国政府本星期将人权捍卫者余文生和他的妻子许艳判处徒刑。以下是讲话的中译文,由美国之音翻译,登载于[https://www.voachinese.com/a/us-state-department-statement-on-the-senten…” 248552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有关人权捍卫者余文生与许艳被判刑的新闻声明 |author = 美国国务院 |section = |previous = |next = |year = 2024 |month = 10 |day = 31 |notes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发表声明,谴责中国政府本星期将人权捍卫者余文生和他的妻子许艳判处徒刑。以下是讲话的中译文,由美国之音翻译,登载于[https://www.voachinese.com/a/us-state-department-statement-on-the-sentencing-of-human-rights-defenders-yu-wensheng-and-xu-yan-20241031/7847176.html?utm_medium=proxy&utm_campaign=psiphon-landing-pages&utm_source=psiphon&utm_content=mandarin 其官网] |edition = }} ==有关人权捍卫者余文生与许艳被判刑的新闻声明== <small>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 2024年10月31日</small> 美国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对人权律师余文生和他的妻子许艳的不公正监禁。10月29日,PRC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指称判处余文生三年有期徒刑,许艳一年零九个月有期徒刑。这些判决表明PRC继续试图压制那些为人权和法治发声的人。在审判余文生和许艳期间,当局禁止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外国使团的外交官旁听,破坏了对确保尊重余文生和许艳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来说至关重要的透明度。 我们呼吁PRC立即无条件释放余文生和许艳。我们还再次要求PRC释放所有被不公正拘押或监禁的人。美国继续与那些在PRC和世界各地勇为人权而勇敢奋斗的人站在一起。 {{PD-USGov}} lo41zjzrv9uuboif4p3q3ij7tqhs5f4 2485531 2485528 2024-11-01T02:06:02Z Allervous 80901 248553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有关人权捍卫者余文生与许艳被判刑的新闻声明 |author = 美国国务院 |section = |previous = |next = |year = 2024 |month = 10 |day = 31 |notes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发表声明,谴责中国政府本星期将人权捍卫者余文生和他的妻子许艳判处徒刑。以下是讲话的中译文,由美国之音翻译,登载于[https://www.voachinese.com/a/us-state-department-statement-on-the-sentencing-of-human-rights-defenders-yu-wensheng-and-xu-yan-20241031/7847176.html?utm_medium=proxy&utm_campaign=psiphon-landing-pages&utm_source=psiphon&utm_content=mandarin 其官网] |edition = }} ==有关人权捍卫者余文生与许艳被判刑的新闻声明== <small>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 2024年10月31日</small> 美国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对人权律师余文生和他的妻子许艳的不公正监禁。10月29日,PRC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指称判处余文生三年有期徒刑,许艳一年零九个月有期徒刑。这些判决表明PRC继续试图压制那些为人权和法治发声的人。在审判余文生和许艳期间,当局禁止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外国使团的外交官旁听,破坏了对确保尊重余文生和许艳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来说至关重要的透明度。 我们呼吁PRC立即无条件释放余文生和许艳。我们还再次要求PRC释放所有被不公正拘押或监禁的人。美国继续与那些在PRC和世界各地勇为人权而勇敢奋斗的人站在一起。 {{translation license|original={{PD-USGov}}|translation={{PD-USGov-VOA}}}} [[Category:原文是英語的作品]] pwl688x22mta6qavejapy1c4nzh6p0c 一峯先生集 0 1179175 2485569 2024-11-01T03:40:28Z Blahhmosh 79595 重定向页面至[[一峯集 (趙顯期)]] 2485569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一峯集 (趙顯期)]] fay220gg5uta6858nmi7brooqn2nt5y 一峯集 (趙顯期) 0 1179176 2485570 2024-11-01T03:47:0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序|y=1717|next=[[../卷一|卷一]]}} {{search}} *[[/序|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卷九|卷九]]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248557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序|y=1717|next=[[../卷一|卷一]]}} {{search}} *[[/序|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卷九|卷九]]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e4f8sy29x2nc81ua48oikf8sdzye7ep 2485591 2485570 2024-11-01T03:53:45Z Blahhmosh 79595 248559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集|author=趙顯期|y=1717}} {{search}} *[[/序|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卷九|卷九]]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nitx66nnj0bqcujysfu51vaogifa2sa 2485611 2485591 2024-11-01T04:27:16Z Blahhmosh 79595 2485611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 {{Header|title=一峯集|author=趙顯期|y=1717}} {{search}} *[[/序|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卷七|卷七]] *[[/卷八|卷八]] *[[/卷九|卷九]]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d0tjgd1owze58qa1eg1xdlstzcg6xjs 一峯集 (趙顯期)/序 0 1179177 2485571 2024-11-01T03:47:4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序|y=1717|next=[[../卷一|卷一]]}}” 248557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序|y=1717|next=[[../卷一|卷一]]}} i1tjrmzqblcc6lpb9y7g5pcxu0q7i9m 2485581 2485571 2024-11-01T03:48:48Z Blahhmosh 79595 248558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集|section=序|next=[[../卷一|卷一]]}} 昔晦菴夫子與南軒論當世人物。而以未見大心衆生爲嘆。不佞嘗誦其言而大之。獨未知如何然後可當是稱也。及登拙齋趙公之門。始聽博辯偉論。天人古今之融貫。理事本末之該擧。談道與論治一串盡之。余則撫掌稱快而問其淵源所自。則曰。吾與弟文卿。留心經濟。大究周官之法。開端則自仲氏矣。遂出其所祭一峰文。盛述其平生志業。專在活國澤民。竊有慕乎三代佐王之風。而降格與賈長沙范高平。同其歸趣。夫賈生恥大漢之不及三代。至於痛哭流涕。范公欲轉嘉祐爲雍煕。以天下爲憂樂。若此輩人。千古無多。而自其天倫揚扢。猶以爲未粹未究。則可見其眼目之大矣。夫志不于當世而于萬古。憂不以一身而以四海。寧欲以己之苦而博衆生之樂。以己之勞而易天下之逸。如公兄弟。豈非所謂大心衆生者流乎。不佞於一峰公。乍接偉表而未及承誨。以爲大恨。公沒三十年。其胤懷川使君正綱甫。以遺稾七卷。屬不佞爲序。不佞不能辭。謹受而卒業。浩乎滂沛。燦乎煒燁。其不可以狎視矣。然其負抱之攄。精神所注。獨在於前後萬言疏中。盖自君德之立志端本。以至修內攘外。與招賢養士均稅改貢鍊軍擇將之要。靡不綱擧條陳。而說務必原其所由弊。陳弊必奏其救之之方。若言其着緊中宜。則猶良棊之受敗局。轉危於一着。名藥之對壞症。起死於須臾。果使施措其一二要。必使一域蒼生解倒懸而歸奠枕。無可疑者。夫然後方見其講究之精而揮霍者大。衰季偏邦。豈復有如許範圍乎。且以今而回思。孝顯兩廟。豈非所謂盛際。而自公視之。以爲泄泄沓沓。其遑遑呼籲。若救焚拯溺。殆欲爲之磨頂放踵而不自恤。則賈生平世之哭。范公先人之憂。夫豈有古今之殊哉。詩云心之憂矣。聊以行國。其誰知之。盖亦勿思。公之心事。正亦如此。彼汩於名利者。固不足道。世所稱瓌望碩儒。亦坐其體用不全。理事未融。慣講仁義。而不知保民之爲何事。極論中庸。而未及九經之義。徒知滿腔皆仁。而未能於皮膜外推出也。以故授之以政。茫然無措。天下之事。未知果將誰寄。則識時務者在俊傑。豈非如公之謂歟。公之他雜文及句語。皆警拔豪暢而未暇詳論者。以公大處之不在是也。公於昆季中文格最高。蓋公少時。與息菴金公同學文章於申春沼之門。並蒙奬許。而主理主詞。意見差異。故其與息菴書。原原本本。深斥其摸擬粉澤之陋。惟恐文與道之或二也。此與甲午萬言疏。同在弱冠時。妙年卓識。已能如此。其亦可畏也哉。公所歷三郡。皆有儒化。其赴溫陽也。引見于煕政堂。伏檻論治。明主動聽。視諸龔渤海初見宣帝。尤似卓犖。未知太史氏能載其奇否。不佞甞誌拙齋墓。愧非其任矣。又此弁卷之托。亦知以心期所在。而顧此窾見。徒能博觀於外。未窺其閫域。只以影響說話。潦草應副。其何足爲公輕重哉。然公家之與世抹摋。亦已久矣。寥寥數十年。遽歸以大心衆生之稱。自不佞始。則誠不顧他人是非爾。公之伯胤號一默者。優於經學。文亦遒健。信乎屈産無劣駒。鄧林無弱植也。所撰拙齋狀。不佞固斂袵稱奇矣。他文皆極馳驟。而不失作者軌範。是豈但一峰肖兒。展矣息菴之甥也。倂爲序。 丁酉孟春日。安東金昌翕謹序。 余舊居長安之北巷。望見終南左麓。時有光芒燁燁。疑其下或有絶代文章。而東壁一點星照之歟。其後問之人。人亦以爲子之疑固也。林川趙揚卿之居。政在左麓之下。而其人如玉雪。其詩如其人云。余聞是言。恐當吾世而失之。常顧一識荊州。而顧余自五六年來。盖不樂於世。退伏枌楡社中。一脚未嘗出門。洛下舊日交親。落落如晨星。則矧敢有新知樂耶。幸而歲在辛丑。家豚犬贅於揚卿之門。寅緣往來。與之相習。情義如素。際見。輒揚扢風雅。雌黃古今。爲大媮快。恨相知晩也。然而斯人也溫於撝謙。不欲以作家自居。其所著述。不以示於人。余時從杯酒間。得聞其一二詩律。不能悉也。此何異仙遊月宮。聆霓裳羽衣之曲。而惝怳如夢寐也。甞欲驂鸞駕鶴。再躡虹橋。記雲間第一譜而不能得。一日揚卿以詩卷一冊子投示之。余喜而讀之數日。得以卒業。遂擊節而曰。此非所謂絶代希聲乎。何其吾所疑者若符契也。蓋其各體無慮數百篇。而夙涉藝囿。叔堂覩奧。天才脫俗。發語驚人。雖其就下駟而論之。亦不作長慶以下語。于盛矣哉。至於五言近體。尤得古詩人爐錘。奇逸如岑參。淸雅如孟浩然。閑曠近於劉禹錫。冲澹近於韋應物。要之皆不失爲禪門之上乘詩家之本色。則他日立幟詞壇。建旗鼓而主夏盟者。非揚卿其誰也。如余百戰殘兵。頭髮種種。雖不能爲役漢庭。諸公或不棄數奇之將。則亦庶乎從大將軍。效鉛刀一割之用。豈不幸哉。海客金建中書于浯涯之恩波亭中。歲癸卯孟秋下浣也。 文章小技。而詩又文之小者也。雖工不足尙。況未工乎。余自少時。爲觀光國子試。粗治唐宋人長句學。作程式詩。才鈍不甚工。而性又不屑也。顧喜爲五七言絶句近體。其於居閒養病。或負笈山房。作客異鄕。凡風花雪月之態。道途山川之觀。岑寂壹鬱之懷。一於詩焉發之。積數歲。已成累百篇矣。遇興拈毫。不復湛思。且未塾古人一部律語。以爲柯則。調格卑下。疵類層見。其望作者藩籬。亦遠矣。工復敢冀乎。自己亥以後。專事科場論策。間嘗留意古文。而又無窺見性理之書。汎濫出入之際。居然抵三十矣。文學俱無所成。而詩亦才思日退。時與人酬唱。氣餒語澁。反不如少日所爲。眞古所謂學步邯鄲。匍匐而歸者也。且其篇什數枚。多未省記。棄之不省。固無害。然古人於弊箒微物。猶或藏之。況根於情志而發於詠歌者。奚必放逸不收然後爲是哉。遂分類編次。合爲一帙。以博異日開卷一粲。且待兒少長成。使知乃翁用志閒漫。無所成就。而作一戒技之大小。文之工不工。有不暇論。而亦不必論也。癸卯抄夏下浣。一峯識。 7gl422foo3wmyb1kto2v862wgwgqq4p 一峯集 (趙顯期)/卷一 0 1179178 2485572 2024-11-01T03:47:4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248557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kx3fgfywuguojopvuwlsauj3u56tqci 2485582 2485572 2024-11-01T03:49:14Z Blahhmosh 79595 248558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五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高山驛=== 朝發觀音村。夕向高山驛。山谷多險{{!|𡾟|⿰山戯}}。石逕何newchar KC01059_24崅。天寒水急流。林深恠禽哭。溪行四十里。盡日無村落。黃昏始投店。新月上天白。 ===月夜步雪庭=== 夜起步空庭。獨伴寒影行。明月照我心。白雪照我形。形孤意自逈。心淸身亦輕。怳聞碧雲裡。遙送笙鶴聲。飄然欲飛去。長嘯萬峯靑。 ===夜夢金斯百<sub>錫胄</sub>=== 別來日月深。歲暮幽愁結。今夜夢君面。握手話契濶。覺來又成別。惘然還自失。空齋夜如水。落月影半缺。攬帶獨起立。涕淚沾巾幭。回琴彈一曲。悽斷不成闋。郢客久已沒。何人和白雪。黃鵠本高飛。寧爲鴟梟喝。行當與吾子。歸卧滄洲濶。 ===庚申夜。會飮沈伯衡<sub>機</sub>家。余作長句近體各一。座中人或毁或譽。戱作俳諧語解之。=== 作詩不須毁。毁而怒則癡。作詩不須譽。譽而喜則卑。工拙任自然。隨意揮洒之。陶陶逸興足。襟韵自曠夷。寄語座中人。此意知不知。 ==七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黃龍行。贈演上人之楓嶽。<sub>戊子冬。在安邊。</sub>=== 咸鏡之道鶴城郡。有山有山名黃龍。黃龍之山冠北方。岡巒削出金芙蓉。元功直與乾坤並。秀氣多因造化鍾。噴雲泄霧藏半腹。突兀參差相疊重。俯臨茫茫大海上。洪濤巨浪相撞舂。我來試向最高頂。石逕斜日飛短筇。黃昏始投招提境。氷輪已自天邊鎔。時聞淸風動脩竹。林中萬籟鼓笙鏞。平明出門問前途。有僧指路來相從。引手攀蘿到龍湫。百尺深潭碧溶溶。木蓮花發繞水旁。山中遠近香霧濃。尋源直抵上上頭。不覺幽興盈襟胷。遙看蘭若在林端。數聲淸磬隔踈松。二三道人住其間。招我入室相敬恭。中有一禪氣軒昂。物外高標超凡庸。眉目淸秀意態淨。瘦形可比孤鶴容。云是金剛山上僧。來住黃龍經十冬。我欲冠之不可得。坐睨神骨心魂鬆。携手更登廣石上。巖下流泉響淙淙。歸來雖不每會面。亦能時時得相逢。今欲尋師向楓嶽。使我心中苦無悰。身寄虗空如過客。雲遊萬里難追蹤。嗟吾性癖亦愛山。到處尋山意不慵。明春花時定與爾。共遊金剛萬千峯。 ===十月初。與諸友會飮于權汝綱<sub>斗樞</sub>家。盆菊方盛開。今夜復會沈伯衡家。唯見白雪滿山。轉眄之頃。景物頓異。懷往感今。情見于辭。仍賦長句一首。示座中諸益求和。=== 昔日我從壽家飮。堦上寒花滿意開。徵杯泛英不問籌。酒酣意氣何崔嵬。健筆縱橫走龍蛇。新詞錯落聯瓊瑰。陶然不覺西日暝。留待靑天月上廻。今夜終南復高會。滿山唯見白雪堆。節物風光不相待。天時人事謾自催。相看鬂髮漸老蒼。對酒不飮何爲哉。床頭莫惜黃金盡。甕裡須傾綠蟻來。功名富貴各有時。我曹豈是終蒿萊。啁啾已任俗子譏。揣摩唯信經濟才。男兒行世本如此。誰復局束趨塵埃。淵明逸興此時多。阮籍淸狂君莫咍。喧呼取醉不知寐。月色倒暎玻瓈杯。 ===夜深。諸友皆寐。對月獨酌。逸興飛動。走成長句二首。=== 把酒我問靑天月。能經今古幾英雄。采石曾伴謫仙人。赤壁更友東坡公。謫仙東坡今寂寞。來照揚卿酒杯中。揚卿意氣太濩落。何似當時兩仙翁。兩翁風彩雖不見。對月酣歌氣味同。况復終南雪色高。金波滿地光玲瓏。人照白雪雪照月。月影入杯杯影空。傾杯並與月光吸。瑩然氷玉橫襟胷。飄飄逸興若羽化。碧海何處蓬萊宮。便欲凌風向此去。下視塵世驚羣蒙。 ====又==== 月在天上明。雪在地中白。雪月瑩相照。上下同一色。玉人在其間。把酒發高詠。胷襟湛若虗。皎皎氷壺暎。若謂雪勝月。月色逾淸逈。若謂月勝雪。雪光更寒淨。我心比雪月。斗覺偏皎㓗。可憐雪月人。炯然無區別。何處不有雪。何處不有月。孰有愛而翫。能如我心樂。樂意我自知。不必向人說。唯當對雪並對月。吸盡金樽滿樽綠。 ==五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辛丑作</sub>== ===卽景<sub>戊子在安邊</sub>=== 細雨蕭蕭過。前村日欲斜。牧童橫篴去。亂揷杜鵑花。 ===伏次嚴親下示韵=== 淸夜樽前會。班衣五六人。稱觴齊獻壽。山海祝雙親。 ===山齋<sub>庚寅秋在靑白堂</sub>=== 山齋晝寂寞。落葉空庭來。日暮閉柴戶。蕭蕭寒雨哀。 ===落日=== 落日遠山紫。雨餘凉氣多。蕭蕭夕風起。江渚生寒波。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騷人寂寞恨。歲暮江潭時。中夜拂長劒。雄心自不夷。 美玉自多價。何勞十上秦。深秋獨閉戶。長對卷中人。 {{*|右二首漫興}} 獨卧不成夢。中宵萬古心。此時何所聽。寒月數聲砧。 {{*|右聞砧}} 野曠僧歸獨。山深客到稀。閒看江上鷺。遙帶夕陽飛。 {{*|右卽景}} 秋風起百感。烈士悲流年。夜坐獨長嘯。心如不繫舡。 {{*|右悲秋}} 水呑沙岸濶。天入暮雲空。一杖松林月。風高聞唳鴻。 {{*|右松亭聞鴈}} 落木蕭蕭下。秋江一夜寒。孤舟風露滿。移棹入前灘。 {{*|右落木}} ===問寒梅=== 素蘂緣何故。窮冬尙未開。得非春意動。要作百花魁。 ===寒梅答=== 非如桃李輩。苦待韶光回。要惱騷人興。緘香故未開。 ===雪夜詠月。仰呈伯氏。兼寄金斯百。=== 影落空霄月。光搖遠雪花。山中人似玉。獨立望天涯。 ===懷仙謠=== 蓬海三千隔。靑鸞信不來。空山歲欲暮。歌罷紫芝哀。 ===夜夢親庭=== 露下蛩吟月。風高葉語秋。曉來孤客恨。昨夜夢東州。 ===聞子夜鷄=== 風雨空齋夜。靑燈影半低。無人共起舞。有客獨聽鷄。 ===傷時<sub>二首</sub>=== 黃閣經綸密。蒼生産業非。誰將安上畫。排闥獻天{{!|𭏊|⿰土⿸尸羊}}。 ====又==== 遯世心還切。匡時計已消。遙憐賈太傅。枉哭聖明朝。 ===春雨=== 地僻春扉掩。幽居斷世情。朝來山雨足。啼鳥更新聲。 ===奉次申春沼<sub>最</sub>韵=== 出處何非道。閒忙且任時。靜觀羣物理。默默坐如癡。 ===重尋道峯書院=== 五到道峯院。誰知我意偏。窓前萬仞壁。相對却欣然。 ===步出泉邊=== 㶁㶁石泉響。嚶嚶山鳥鳴。悠然雲裡峀。與我兩忘情。 ===午睡方熟。忽驚雨聲。仍吟一絶。=== 多小山中味。深春獨樂身。蘧然午夢覺。窓外雨聲新。 ===出遊泉上=== 步石尋流遠。看雲出洞遅。山花向我笑。折取弄淸漪。 ===霽月樓聯句=== 醉倚高樓飮。月明花作陰。{{*|伯氏。}}人間無此景。相對淺深斟。{{*|楊卿。}} ===霽月樓。示金亮卿<sub>世翊</sub>求和。=== 春晩惜年逝。詩成宜酒賖。君看香雪落。月照滿庭花。 ===訪上菴。菴僧印祐多諳佛經。且知詩。可與語者。與余有舊。是日適出不在。遂題壁上。<sub>二首</sub>=== 偶到雲間寺。閒題壁上詩。眞仙應在此。峯壑捴堪疑。 ====又==== 不逢惠遠師。誰和淵明詩。笑別雲山去。秋風是後期。 ===送春日。不可無詩酒。買濁醪細酌。吟成二絶。示亮卿。=== 有詩題客思。無語送春華。尙愛窓前鳥。偏啼未落花。 ====又==== 一歲韶光盡。三杯醉興長。花飛猶有跡。莫掃滿庭香。 ===乙巳二月。發咸陽向洛。鄭景綏<sub>有禧</sub>自晉州來別。雨夜細酌。呼韵賦詩。<sub>景綏卽余從姊夫也。</sub>=== 細雨挑燈話。天涯去住情。秋風桂花發。一笑洛陽城。{{*|秋有別擧。約景綏上京觀光。故末句及之。}} ===雨後=== 雨後微凉生。桐陰滿小庭。呼童導泉脉。坐愛一池淸。 ==七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壬寅作</sub>== ===送春=== 異地逢春又送春。浮生長作遠遊人。生憎柳上黃鶯語。喚起江南歸夢頻。 ===詠竹=== 堦前長揖此君風。歲晩孤標與我同。最愛小窓殘雪夜。數聲寒玉月明中。 ===曉思=== 洞中深鎖白雲扃。夢逐遊仙到玉京。朝罷歸來山月曉。數聲笙鶴響靑冥。 ===遊仙詞。次許蘭雪韵。<sub>二首</sub>=== 花間賭罷一殘棋。仙島烟霞日影遅。風動玉鈴驚起夢。侍童來報宴瑤池。 ====又==== 桃花洞口彤雲重。花下仙郞一笑迎。曉起欲參蓬島會。雲中騎出兩靑龍。 ===夢遊楓嶽=== 夢裡抽身到玉峯。羣仙笑指日輪紅。弄罷鸞笙閒上鶴。白雲飛盡海天空。 ===病後覽鏡=== 朝來攬鏡照枯容。病骨嵬然一老翁。二十男兒還若許。逢人羞說伯王功。 ===四皓=== 白首商巖世慮空。休言當日到塵中。安知羽翼靑宮客。別是田家四老翁。{{*|高麗崔拙翁詩曰。漢用奇謀立帝功。指揮豪傑若兒童。可憐皓首商山客。亦墮留侯計畫中。聊反其意。}} ===除夜=== 平居不識惜年華。今夜方驚一齒加。暗對寒缸愁漏斷。曉鷄呼處髮生皤。 ===晝眠=== 虛室寥寥散白烟。晩來山色落簷前。悠然一枕春風裡。夢到羲皇太古天。 ===奉贐春沼丈歸廣陵=== 休官行色快如飛。林下爭看有客歸。從此廣陵山後里。水雲溪月捴光輝。 ===上太極亭<sub>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sub>=== 寒塘水落石稜出。霜着巖楓一半紅。談罷小亭僧獨去。亂山秋色夕陽中。 ===重陽日。對雨有感。=== 病裡悲秋倍斷魂。幽懷悄悄向誰論。無人解送黃花酒。風雨重陽獨掩門。 ===雪後<sub>在道峯</sub>=== 瑤林瓊樹望中鮮。奇態爭呈雪後天。獨有亭亭巖下栢。歲寒孤節更蒼然。 ===適見窓外梅花滿發。對之欣然。仍賦春興一絶。仰呈伯氏。=== 梅花初雪柳颺金。春興悠然着處深。山鳥亦知人自樂。隔窓終日弄淸音。 ===雨後出南郊=== 城南泥路不分阡。行策羸驂渡水田。日暮數峯雲外露。雨餘蒼翠欲磨天。 ===菊秋旣望。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滿山紅葉落紛紛。山北山南路不分。日暮上方何處是。數聲淸磬隔雲間。 ====其二==== 上方秋色欲黃昏。獨抱藜筇步石門。流水繞山雲滿壑。不知何處武陵源。{{*|山中有武陵洞。}} ====其三==== 寒山來宿白雲中。古寺僧殘佛殿空。明月滿窓淸夜永。隔溪霜葉響秋風。 ===曉雪=== 霜凝屋壁小燈昏。紙被生稜冷徹魂。曉起忽驚天地白。夜來寒雪壓貧村。 ===送舍弟文卿歸覲昌衙。臨分走筆贐行。=== 京國鄕關半弟兄。別君今日倍傷情。臨分更灑懷親淚。錯莫南雲萬里平。 ===卽事=== 春意盎然小雨餘。漸看庭草上階除。蒔花種竹還多事。長向晴窓讀古書。 ===戱題<sub>今秋監會。拙作與李壯元泂文爭魁。而考官多右李者。降置之第四。有來嘲者。戱而賦之。</sub>=== 屈首科闈豈爲名。此心元在濟蒼生。區區高下君休道。一任人間兒輩爭。 ===朝出崇禮門。回望終南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鳴鞭馳出漢陽城。朝日初披宿霧晴。別路依依誰送客。終南山色望中靑。 ===夢家=== 身隨一劒向天涯。別後鄕關望轉賖。魂夢不愁雲嶺隔。夜隨殘月獨還家。 ===詠懷=== 天涯來作遠遊身。歲暮湖關霜雪新。羣醉世間醒不見。楚雲何處覔靈均。 ===鎭岑道中=== 長郊夜雨洗歸程。搖落山川帶晩晴。天外白雲欣入望。征人遙指漢陽城。 ===來渡銅江津。涯已合氷矣。=== 芳蘭爲佩玉爲心。行色依俙楚澤吟。底事寒天滿江雪。更敎氷合照吾襟。 ===余檢行李。只有古劒一把,香柚一枚,杜律一卷。仍成一絶。=== 江山到處鎭相隨。遊子襟期一劒知。更愛柚香偏入鼻。袖中况有少陵詩。 ===春日<sub>在道峯</sub>=== 春日初暄谷鳥吟。偶扶藜杖到溪潯。閑看草木欣欣意。默契乾坤造化心。 ===追送春沼靈櫬於廣津。風日陰曀。江濤洶湧。佇立悵望。懷抱自惡。遂成一絶。=== 風撲丹㫌浪撲舟。靈輀哭送廣陵洲。傷心不獨沙頭客。嗚咽江波亦不流。 ===舟下龍津=== 龍津歸路白雲間。二月春江江水寒。橫挂片帆舡際立。晩峯爭掃碧螺鬟。 ===睡起<sub>戊戌春在道峯</sub>=== 萋萋庭草欲侵墻。春晩山齋白日長。睡起午窓無一事。暗風時送杏花香。 ===午睡初覺。金斯百忽自京中佩酒來訪。仍與院中諸友。同出泉邊對酌。醉中口占<sub>四絶</sub>。=== 松窓日午夢初回。忽有閒人載酒來。携手共登盤石上。山花無數暎金杯。 ====其二==== 步屧尋芳日日回。巖花應笑客頻來。兒童莫道樽將盡。須向淸泉更洗杯。 ====其三==== 山勢嵯峨水勢回。新詩吟罷白雲來。春風似解遊人意。時送飛花落酒杯。{{*|右三首。次金斯百韵。}} ====其四==== 飛花啼鳥欲殘春。谷口携壺醉興新。留待月明聯袂去。野童應訝畫中人。 ===申寅伯<sub>晸</sub>,趙公擧<sub>師錫</sub>諸友自京携酒而來。會飮霽月樓上。醉中口占。=== 晩來風日轉淸娟。徙倚高樓聽玉泉。春酒一樽人欲醉。滿空紅雨落花天。 ===金亮卿先歸。臨別索詩。信口贈一絶。=== 花發逢君花落別。逢時相樂別時愁。休把去留花裡寄。綠陰芳草更堪遊。 ===雨中躑躅=== 瞥眼風光捴委塵。誰裝紅萼雨中新。嫣然似笑芳菲盡。獨占山家分外春。 ===別道峯=== 三月來遊四月歸。巖花落盡樹陰肥。奚童且莫催鞭馬。背後靑山望漸微。 ===小亭初成。揭號以此君。詩以記之。=== 堂成揭號此君亭。辛苦移叢繞小庭。要待萬林黃落後。獨看寒色雪中靑。 ===蓮亭夜詠=== 窓間月到人驚夢。池面風歸露瀉荷。起視小庭明似晝。一雙眠鶴倚松柯。 ===聞新蟬=== 風來砌竹移踈影。雨後山嵐帶晩晴。病裡又驚秋序近。隔林蟬唳送新聲。 ===謝權汝綱雨中分竹<sub>進退格</sub>=== 新開蔣逕繞籬根。托契平生在此君。感子歲寒相勖意。一叢移雨到山門。 ===又以一絶乞菊=== 堦上蒼松堦下竹。襟期共結歲寒情。從君更覔東籬菊。會待淸霜餐落英。 ===送春日偶題=== 庭院風微蝶戱輕。角巾終日坐軒淸。春歸似慰幽人意。留得桃花一樹明。 ===蕭寺雨後獨坐<sub>庚子棲仙狎寺。寺在任實地。</sub>=== 蕭寺棲遅過一旬。敢將經傳究天人。喜觀萬物涵陽處。生意油然雨後春。 ===錦江=== 靑山繞水水回郊。日照沙堤白馬驕。滿眼乾坤光景媚。春風獨渡錦江橋。 ===成歡道中=== 秦城歸客懶揮鞭。料峭春寒二月天。薄暮長郊人欲斷。遠看孤店起靑烟。 ===雨後=== 雨後班鳩相喚鳴。客程春色惱詩情。緣溪盡日孤吟過。時見村花一樹明。 ===次能上人韵=== 寒花伴客寂寥開。剝啄欣看白足來。留與說空忘日夕。更携秋色上高㙜。 ===參禮道中=== 春回遠客發天涯。二月湖城未見花。昨夜小村山雨過。滿谿芳草自抽芽。{{*|六一答元珍律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笋欲抽芽。豈甞見而忘之耶。聊存之。}} ===落花<sub>進退格</sub>=== 間關乳鳥自呼羣。深院無人晝掩門。風雨一番花事晩。滿庭香雪落紛紛。 ===深居<sub>癸卯秋</sub>=== 深居不出動經時。眞味悠然我獨知。楓葉菊花相暎處。一丘秋色捴宜詩。 ===睡起對菊花有感=== 暫向軒羲夢一塲。起看天地已斜陽。經秋未改風霜操。獨對籬邊晩菊香。 ===夜來對月欣然。率爾口占。=== 閉戶空山紅葉深。絶無車馬到雲林。獨憐夜夜峯頭月。來照幽人一片心。 ===奉次眞珠使君韵=== 一棹飄然泝碧灘。蘸江千疊玉屛寒。懸知望月孤吟處。應喚爲仙不喚官。 ===恩波亭夜坐賞月=== 一出都門世慮空。滄波萬頃碧磨銅。霽天明月淸秋夜。飛閣來憑縹緲中。 ===二月旬後。自嶺南返洛。來渡瓦灘。春江正漲。鷗鳧驚散。中流戱賦。<sub>丙午</sub>=== 東風吹送一舠輕。獨樂亭前春水平。三載重來遊子興。白鷗何事謾相驚。 ===朝日<sub>己酉春。在道峯書院。</sub>=== 地靜心閑夢亦淸。誰知外境助眞情。朝來洗滌開黃卷。旭日昭昭照案明。 ===夜月=== 春日山齋事事淸。鳥啼花笑捴詩情。知心獨有靑天月。夜夜相看一片明。 ===與院中諸益。上中㙜看瀑。=== 步石緣溪行復留。日斜纔得到山頭。眞源恐被塵人識。莫放閒花泛水流。 ===訪李生<sub>彦綱</sub>不遇。歸見李生亦來叩交違。留詩欲去。相視欣然。終夕欵晤。有菊無酒。愧無以待。遂以一絶謝之。=== 城西剝啄悵空廻。來到山齋眼忽開。一首淸篇三枉義。秋風愧負菊花杯。 ====其二==== 靑眼山谿一笑廻。小齋新掃白雲開。黃花赤葉九秋興。濁酒淸詩三兩杯。{{*|有事出門。遇李生來訪。遂與之同廻。對菊細酌。翌日李生步前韵二疊以困之。又飛書促和。走成以謝。}} ====其三==== 深山有約玉人廻。寒日傲霜黃菊開。人美菊香俱可愛。摘來秋色泛金杯。 ===霽月堂十詠=== 捲盡浮雲霽色空。一輪新月上天東。山河大地光明裡。居士胷襟洒落同。 {{*|右東嶺霽月}} 古靈山逈揷靑天。霧罷淸光碧似烟。向晩白雲生頂上。倚窓終日看悠然。 {{*|右古靈晴雲}} 二陵松檜遶茅堂。翠色寒聲十里長。最是雪霜天地白。歲寒柯葉更蒼蒼。 {{*|右二陵松檜}} 杜鵑花發四山紅。亭在花間似畫中。莫道山翁貧活計。春來錦障繞西東。 {{*|右四山杜鵑}} 亭上閑人閱簡編。亭前春水碧淪漣。風恬日暖游魚躍。物我無心共樂天。 {{*|右前溪遊魚}} 楓林一夜落淸霜。紅葉玲瓏透夕陽。不必較姸三月萼。但看春色與秋光。 {{*|右後崗霜楓}} 圓塘水滿浴䲶鴦。萬朶芙蓉耀太陽。亭上玉人無箇事。製花爲珮葉爲裳。 {{*|右南塘荷花}} 淵明去後有揚卿。隱逸偏多愛菊情。歲晩羣芳皆已歇。獨從籬下採金英。 {{*|右東籬菊英}} 長郊極目綠無涯。雨後萋萋草色賖。牛背牧童何處去。數聲蘆笛夕陽斜。 {{*|右長堤牧笛}} 時平無事樂耕耘。何幸斯民際聖君。雨順風調眞上瑞。晩秋田野靄黃雲。 {{*|右平野黃雲}} ===淸平<sub>四絶</sub>=== 希夷仙骨去無蹤。梅月淸風詎可逢。秪有兩公棲樂地。半天高揷玉芙蓉。 {{*|右懷希夷,梅月兩公}} 慶雲寺下瑞香東。萬古方塘一鑑空。影落芙蓉千疊玉。箇中金刹更玲瓏。 {{*|右影池}} 芒鞋踏破白雲封。更上芙蓉第一峯。美水佳山看不盡。暮天長嘯倚孤松。{{*|僧言峯後數里許。有泉石勝絶處。而日暮未及歷賞。故末句及之。}} {{*|右登芙蓉峯}} 雲霞深鎖梵王宮。偶入廬山謁遠公。夜靜諸天閑對榻。禪心月色一般空。 {{*|右贈寺僧}} ===獨坐東軒。望南山寺有感。=== 民生愧未千人活。時務徒令百慮牽。遙望白雲山上寺。却思投紱往參禪。 ===重陽日。與學子數十人。登北山上仙㙜望海。=== 落日微茫大海廻。九秋來醉最高㙜。冠童左右成行坐。白髮蒼顔太守頹。 ==五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江望<sub>庚寅秋。在德淵靑白堂。</sub>=== 小閣開晴望。千峯淨色多。雲歸極浦盡。鴈向遠天過。夜寂秋生樹。江空月入波。漁舟人不寐。風送數聲歌。 ===卽事=== 地僻雲封戶。秋深葉滿庭。眼空歸鳥沒。吟斷遠山靑。古木晴烟散。寒江暮靄冥。漁人閒送笛。新月照沙汀。 ===夜別趙公擧。走筆贐行。=== 羡君成遠志。愧我尙塵情。江海歸心浩。春風一騎輕。天長矗石野。日落洗兵營。倘記壯遊跡。投看病眼明。 ===春日登家後小園=== 煑艾邀情伴。携筇陟後園。陽和浮草木。春意動乾坤。雪坼崖全濕。禽謠景漸暄。悠然閒興極。竟日澹忘言。 ===江行=== 八月蘋風起。蕭蕭蘆荻多。秋聲向暮緊。野笛隔江過。拖白雲歸洞。翻金月湧波。此時何處客。更發竹枝歌。 ===秋夜=== 秋夜步庭際。淒凄露濕衣。詩從月下得。影向菊邊依。歲晩山容凈。居高塵事稀。風光且若此。不必賦言歸。 ===楊州途中<sub>甲午春。歸覲鶴林親庭。</sub>=== 惜別當年恨。趨庭此日情。歸心如逝水。屈指筭前程。花眩吟眸亂。風飄彩服輕。鳴鞭出山谷。林外夕陽明。 ===過洪公<sub>命耉</sub>忠烈碑<sub>進退格</sub>=== 舊許捐身節。今過破虜營。雲埋古壘暗。草沒短碑靑。壯氣風霆怒。孤忠日月明。英魂招莫返。撫劒涕橫零。 ===金化道中=== 客路當三月。烟花處處林。風歸紅雨亂。日午綠楊陰。谷鳥參差語。溪山宛轉深。新詩與春興。忘却遠遊心。 ===滯雨金城=== 滯雨金城縣。孤村坐寂寥。行裝劒獨在。歸路筭還遙。歲月英雄老。風塵鬂髮凋。明朝登大嶺。雲海望迢迢。 ===朝發金城=== 夜雨泥程滑。朝溪宿霧移。春山添活畫。遠客又新詩。爽氣靑天霽。韶光白日遅。男兒遠遊興。誰復泣途歧。 ===曉行=== 長堤迷曉色。十里斷行塵。細雨雙飛鷺。寒溪獨渡人。烟沉孤店小。霧罷遠峯新。誰喚龍眠筆。能摸箇裡身。{{*|後閱象村詩話。載宋歐伯威詩。云細雨雙飛鷺。寒簑獨釣船。余怪其暗合。仍存之。}} ===道中逢雨=== 冐曉離村北。崇朝指嶺東。靑山遙隔霧。白雨亂隨風。野色蒼茫外。天光黯慘中。春泥深沒膝。顚仆泣羸童。 ===旅店夜吟=== 側景鳴寒杵。孤村暝色沉。川聲雨後壯。客思夜來深。旅泊三春恨。飄颻萬里心。防身有寶劒。彈鋏獨長吟。 ===麥坂<sub>二首</sub>=== 宇宙何年闢。山河此道難。人從天上下。江自霧中還。急浪蒼龍闘。高岑白日寒。愁看雲樹外。遙指是東關。 ====又==== 山行藤絡足。溪渡水侵鞍。遠峀披雲碧。朝暉出霧寒。天低愁麥坂。樹豁見新安。卸馬倚林樾。長歌行路難。 ===有京便。奉呈伯氏。=== 弟到關河日。兄還洛浦辰。風塵長作別。歧路各沾巾。地遠逢書濶。春深夢草頻。相思無限意。題寄北歸人。 ===野逈=== 野逈寒烟積。山深苦霧多。民心看穢貊。地勢限關河。不雨天常黑。無風海自波。三春孤客恨。萬里獨長歌。 ===詠懷=== 絶域延愁望。荒城秪暮烟。夜凉人獨詠。天逈月孤懸。江海身千里。乾坤客十年。時危徒感慨。撫劒一茫然。 ===麥坂=== 急浪奔開峽。危途峻揷空。頻年長遠役。此地又重逢。谷暝蘿懸雨。林深鬼嘯風。孤歌攀絶壁。顚仆半成翁。 ===春日詠懷<sub>二首</sub>=== 細草緣堦長。遙峯入座寒。庭空春鳥語。日午篆烟殘。病起誰相問。詩成獨自看。悠然高睡足。淸夢落江干。 ====又==== 地僻人來少。茅齋晝掩扉。媚陽花獨笑。刷羽鶴相依。春事看將晩。鬂華覺漸稀。幽懷無與語。默坐悟眞機。 ===果川道中=== 艤舟別前浦。策馬上高巓。石拆通微逕。林鳴走暗川。遙村依僻野。古郭起荒烟。盡日尋征道。愁吟落景懸。 ===沙斤店夜吟=== 路遠知身苦。秋來覺夜長。寒蛩啼暗壁。落月滿虗堂。道在名何與。時移鬂欲蒼。中宵千古意。愁坐獨商量。 ===步出前溪望月=== 旅榻淸無寐。寒宵獨步徐。秋生高樹響。月入小溪虗。天地空搔首。江湖緬憶魚。年來頻作客。愁絶欲沾裾。 ===曉發沙斤村=== 小澗鳴籬底。茅齋夜色幽。靑燈孤客夢。白露五更秋。世事誰前定。吾生本自浮。鷄鳴向前舘。歲晩更遐遊。 ====又==== 曉發沙斤舘。淸秋獨遠征。殘星數點白。落月半輪明。露濕田花落。風高店杵鳴。飄飄何所適。立馬更含情。 ===過洪慶寺遺墟=== 淸秋驅匹馬。落日渡寒溪。事往人誰在。碑殘草自萋。樓㙜荒礎廢。風雨幾年迷。緬憶歸雲句。長吟意更悽。 ===成歡芙蓉池。對月飛觴。=== 客裡逢佳境。閒來試把觴。夜深池淨鏡。天逈月如霜。擲岸遊魚樂。依荷宿鷺凉。興闌渾不寐。零露滿衣裳。 ===全義道中=== 衰草連天暗。黃雲去野低。危橋人獨渡。落日馬寒嘶。遠適愁長路。閒居憶舊棲。何時謝世故。歸卧月明溪。 ===曉霧=== 曉逕䨪山碧。朝巖罨日紅。原浮波渺海。峀露島涵空。活畫驚天妙。奇形寫孰工。新詩乏傑句。獨立鬂搔蓬。 ===重尋道峯書院=== 凍雨蒼崖滑。凌兢馬不登。雲沉山缺峀。水落石生稜。一別驚年邁。重尋喜我能。齋童猶記面。依舊點書燈。 ===往拜春沼申丈於氷湖。道占一律。奉呈求和。=== 霧日寒光薄。汀烟晩色冥。偶乘剡溪興。來叩子雲亭。雪壓踈籬白。松含暮歲靑。欣然解榻處。相對說玄經。 ====附次韵<sub>春沼</sub>==== 雪積乾坤暮。烟沉浦渚冥。無人解問字。盡日不開亭。忽接君眉白。能令老眼靑。詩成酒又熟。何必要談經。 ===奉次春沼喜雨詩韵=== 責六湯誠切。連旬霈澤甘。欣看景物潤。休道客眠酣。慶想龍樓賀。豊從野老探。詞人新草頌。何路達封函。 ====又==== 閉戶無人問。耽閑此味甘。簟凉逢雨喜。酒薄得詩酣。翫物心誰悟。尙玄我獨探。優游以卒世。聖澤一身函。 ===菊秋旣望。與申寅伯,李樂甫<sub>藼</sub>,金斯百,李次山<sub>嵇</sub>,沈伯衡,申瑞明<sub>儀華</sub>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斜日重興路。秋光乍染山。人從紅樹入。僧帶白雲還。古壁形偏恠。奇禽語自閑。諸天知不遠。寒磬落層巒。 ====其二==== 暎日楓林晩。繞山石路深。水流仙洞遠。松老古壇陰。採藥人何去。尋眞客獨吟。奇遊如再續。重入白雲岑。 ====其三==== 偶脫紅塵累。來從凈界遊。踈鍾雲外寺。寒月澗邊樓。洞僻乾坤別。山深松桂幽。客懷淸不寐。閒步萬峯秋。 ===閒居一律。寄沈伯衡求和。=== 茆屋終南下。柴扉盡日扃。才踈人共棄。道大我無營。積雪連峯白。孤松覆壑靑。新詩有餘味。吟罷更關情。 ====附次韵==== 湖海思歸客。風塵獨掩扃。畸蹤甘蠖屈。末路愧蠅營。暮峀凌雲碧。殘燈入夜靑。懷人又不見。惆悵若爲情。 ===次沈伯衡韵=== 鍊句髭頻撚。看山坐屢移。寒松風掃影。古木雪封枝。道在常探奧。名浮久絶思。知音幸遇子。綺語解人頤。 ===詠月蝕<sub>是夜月蝕</sub>=== 影轉初鎔鏡。光沉忽挂鉤。陰陰萬象暗。窣窣一天幽。更也人皆仰。消時我獨憂。狂懷何處訴。迢遆望宸樓。 ===奉次春沼申丈韵=== 病卧寒齋久。淸詩忽起余。風塵甘落拓。關塞問何如。春動梅如雪。簷虗月照書。相逢且酩酊。不用戀樵漁。 ====附原韵<sub>春沼</sub>==== 白髮難禁得。靑春忽負余。誰憐寒范叔。空老病相如。天下無知己。床頭有古書。淮中古廬在。何日伴樵漁。 ===登終南小亭賞春。時正二月念間也。<sub>進退格。</sub>=== 偶爾携筇到。悠然坐不歸。山容雲半露。春意鳥深知。池暖遊魚出。林幽過客稀。靜觀羣物茁。天地自無私。{{*|亭前有半月池養魚。}} ===卽事=== 巷僻門長掩。人閒一院深。雨餘觀物態。春至見天心。種藥繞畦畔。哦詩還夕陰。忘機吾已久。塵事絶相侵。 ===重陽夜。申瑞明携壺來飮。醉中走筆。<sub>是日終夕下雨。入夜始霽。</sub>=== 未展匡時略。空懷今古愁。靑燈一夜雨。黃葉萬山秋。醉興從深酌。佳辰負勝遊。猶憐縱談處。意氣傲公侯。 ===陪岳君遊重興洞閔漬巖。山人守一適來訪。=== 步入仙山路。巖崖自不同。秋林霜落後。人語水流中。石凈渾如洗。詩淸未要工。此時雲衲至。相對證玄空。 ===靑鶴洞。次申寅伯韵。=== 寂寂山光晩。紛紛黃葉飛。緣溪偶深入。得句澹忘歸。水落層巖秀。烟沉遠樹微。悠然坐到夕。松翠滴寒衣。 ===夜聞寒葉鳴雨。覺而有感。=== 寥閴茅齋掩。床頭卷秩堆。中宵客夢散。枯葉雨聲來。照壁殘燈暗。嘶空斷鴈哀。幽懷獨輾轉。默數曉鍾催。 ===漫興=== 寂寞山中舍。蕭條歲暮天。愛閒仍絶世。閉戶獨探玄。吟或拈毫寫。倦時倚枕眠。從來陶處士。萬事一悠然。 ===渡銅雀津。中流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寒日津亭外。孤舟艤北風。天晴萬峯出。霜落一江空。撫劒心猶壯。懸帆路自通。中流試擊楫。慷慨氣成虹。{{*|余未甞窺李白律語。今朝偶披見之。有天晴遠峯出。水落寒沙空之句。與第二句語意暗合。喜而仍存之。}} ===沙斤店逢雨。夜坐書懷。=== 獨坐荒村夜。覊懷問孰雙。孤燈寒照壁。細雨暗投窓。吟苦髭空撚。愁饒酒未降。更堪籬外水。終曉響瀧瀧。 ===早發葛院=== 客有遠行役。凄凄冐曉風。飛霜四野白。初日半天紅。歲月身空老。湖山路不窮。平生丈夫志。旅泊愧西東。 ===成歡道中<sub>進退格</sub>=== 十月成歡道。征驂倦却遅。薄雲愁未散。寒日淡無暉。爲客身良苦。摩胷計自奇。男兒聊信命。不必怨離違。 ===瓦灘=== 誰謂風塵際。支離尙此身。浮名聊失笑。世事謾沾巾。曉月催離店。寒江獨問津。丁寧謝舟子。莫怪遠遊頻。 ===重上獨樂亭=== 一別今三載。重來已過秋。江山猶記面。天地獨登樓。久客凋靑鬂。浮遊愧白鷗。空將千古思。寒日解孤舟。 ===鎭岑道中=== 曉渡瓦灘水。遙遙指鎭城。破村依峽小。殘日漏雲明。僮倦相看睡。騎行自認程。愁心强拔劒。濩落笑吾生。 ===展謁先祖考墳塋=== 寂寞空山裏。燒香獨奠觴。孱孫能記緖。餘慶幸登庠。霜露丘陵感。雲烟草樹荒。追惟十年事。悽咽欲沾裳。 ===滯雨=== 汩汩爲形役。飄飄作遠遊。空山雨滯客。寒杵夜舂愁。酒薄詩難就。燈明眼欲羞。從來憂世志。萬事入搔頭。 ===昌陵道中=== 斷橋來獨渡。行色剩蕭然。馬瘦困泥岸。鴉飢啼野田。遠峯含落日。孤店起炊烟。却望終南色。寒吟強着鞭。 ===敬次伯氏韵<sub>時在道峯</sub>=== 倚杖逍遙處。春風步屧輕。禽聲哢日碎。花影落潭明。坐石觀魚樂。緣溪愛草生。天遊吾自得。浮世久逃名。 ===雨中偶吟=== 隱几蕭然坐。朝來雨洗塵。吾心久忘我。萬物自生春。洞濕雲猶在。泉添澗不貧。箇中無限趣。花外鳥聲新。 ===雨後出詠歸門=== 雨霽韶光艶。相携上翠微。石滋苔印屐。花亞露沾衣。遅日鳥相語。遠天雲獨飛。倚筇時矯首。幽興澹忘歸。 ===眠起=== 眠起獨無語。開窓覽物華。翠來雲出峀。紅落鳥飛花。靜味閒中飽。春容雨後誇。地淸塵自絶。長日鎖仙家。 ===會霽月樓邀月。口占一律。示金亮卿求和。=== 地僻超塵界。人逢是勝流。論詩到半夜。邀月上高樓。霽景澄疑水。踈襟爽似秋。何緣一樽酒。同入醉鄕遊。 ===漫興<sub>二首</sub>=== 高卧林泉興。閑來更欲誇。機心塵外息。玄趣靜中加。暮出雲迷徑。朝吟露壓花。一春無事處。時或會南華。 ====又==== 獨坐虛明室。潛觀萬物心。和風時入戶。春意藹盈襟。鳥語天機在。花開生色深。誰知世外樂。都屬此間吟。 ===與金亮卿伯仲及舍弟文卿。同訪上菴。道中有石窟。窟中有小石佛。傍有杜鵑一叢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與山下諸花大異。石路懸空。望若上天。口占一律。=== 路盡疑無地。巖開別有天。千年孤佛坐。一樹異花姸。攀壁雲隨步。凌風骨欲仙。應知蓬海客。鸞馭此翩躚。 ===訪申寅伯於靑鶴洞。口占一律求和。=== 愛子饒淸趣。占玆福地偏。簷排萬峯出。巖坼一泉懸。對榻閒開畫。傳杯不避賢。興闌山色暮。孤嘯挹蒼烟。{{*|是日觀李畫師楨山水圖。仍酌濁醪。故五六及之。}} ===賦草堂=== 偶結三間屋。仍專一壑棲。草緣移竹去。籬爲見山低。養鶴成琴友。藏書欲架齊。猶堪寄嘯傲。不復羡榱題。 ===車踰嶺<sub>進退格。時有任實之行。</sub>=== 爲向公山道。愁攀石嶺危。征鴻雲外唳。黃葉馬前飛。客意自多感。秋容看更悲。明朝攬鏡照。雙鬂頓驚稀。 ====又==== 入雲重{{!|𡽹|⿰山領}}峻。淸曉斷人行。歸客悄無語。恠禽時一鳴。巖楓霜後醉。朝日霧邊明。更把前程筭。愁連長短亭。 ===曉發恩津=== 曉店鷄聲亂。催行任冒風。星河微欲曙。霜月逈當空。劒在防身足。時危歎道窮。猶憐溪上岸。楓葉向人紅。 ===參禮村舍滯雨=== 空山滯雨客。愁坐欲黃昏。寒雨濕枯樹。亂烟生遠村。苦吟雙鬂改。多病一身存。寂寞親雄劒。幽懷共孰論。 ===天台菴<sub>在任實</sub>=== 萬古天台洞。冥搜入短筇。小菴流水繞。深壑白雲封。好客幸相會。眞人何處逢。尋源無限意。落日倚孤松。 ===敬次伯氏韵=== 虫語亦何苦。客心空自愁。思量千古意。寥閴一堂幽。地僻露華冷。天虛月影秋。感深成兀坐。明㓕數螢流。 ===次息庵韵。謝趙正字公擧來訪。=== 秋夜挑燈話。還應到曉分。世情偏笑我。交誼獨憐君。滿地鷄爭啄。中天鶴不羣。丁寧箴警意。努力任斯文。 ===又次息庵韵=== 澗聲秋雨後。山色夕陽餘。有志客離俗。無心雲繞居。功程看草木。道體驗鳶魚。萬事悠然地。高吟引步徐。 ===與斯百訪道成菴。入洞口口占。=== 日午松陰直。緣崖細路通。孤吟向蕭寺。逸興任秋風。葉醉殷如錦。峯寒翠入空。騎驢肩聳處。着我畫圖中。 ===道成菴夜坐細酌。申徵明<sub>以華</sub>諸友。先已負笈。=== 寒雨鳴霜葉。虛堂照佛燈。傳杯逢舊友。軟語對高僧。古寺秋將盡。凉宵夢亦澄。令人發深省。淸磬落雲層。 ===余從斯百所。得見古僧戒安詩軸。軸中詩僅十篇。而率出於文章巨手。五峯首題。玄軒,月沙,一松,西坰,東岳,簡易,南窓,石洲,五山續而和之。可見一時人才之盛也。噫今世。安得見此等人也。遂感而步其韵。=== 前輩文章在。淸詩起病夫。乞歸知有意。題品笑徒愚。藝絶同鳴世。時危獨撫吾。沉吟倚虛閣。秋雨撼池蒲。 ===鎭岑道中。賦春寒。=== 二月寒猶重。千崖雪未消。雲陰欺白日。風色振長郊。縮手客行苦。緘香花事遙。佇看雷雨動。春意一朝饒。 ===朝發葛院=== 斗屋昏如㓒。終宵寐不成。呼童看雨意。側耳數鷄聲。歷苦方知學。省親敢憚行。朝來催上道。溪柳弄新晴。 ===次金斯百韵<sub>丙午</sub>=== 花滿堯夫宅。柳垂陶令居。懶猶耽聖學。貧亦有床書。自得衡門樂。誰將化日舒。西疇方有事。時或命巾車。 ===喜雨次金斯百韵=== 好雨自知節。幽人欣未眠。始驚鳴樹杪。漸愛注簷前。萬井花如海。千村麥秀田。斯民天豈捨。一霈驗豐年。 ===又次斯百韵<sub>二首</sub>=== 遯世吾何敢。棲山自喜深。葆眞渾道氣。樂靜似禪心。寂寂常扃戶。悠悠獨弄琴。夕陽時矯首。歸鳥倦投林。 ====又==== 一雨晩初霽。小堂淸更深。薇花新拆蘂。蕉葉欲抽心。物態看春夏。生涯送酒琴。蘧然午夢罷。鶯語在靑林。 ===夜坐書懷錄奉息庵=== 獨坐深更夜。繁憂不自裁。正懷南北慮。還軫小民哀。世事猶堪做。經綸豈乏才。茫茫上天意。至月有轟雷。 ===次金斯百韵<sub>斯百時以接慰官在東萊</sub>=== 偃仰神情逸。驅馳鬂髮明。君身已許國。吾道不要名。花柳池邊月。雲烟海上城。別離驚節序。春草喚愁生。 ====附原韵<sub>斯百</sub>==== 顚髮三分白。鬂毛一縷明。少年玆面䫉。何日更功名。蠻雨春沉市。鯨濤夜拍城。通夷吾計拙。孤絶百憂生。 ===再疊=== 故人千里別。書至眼先明。夷險應同操。賢勞豈爲名。春歸日南域。花滿洛陽城。兩地遙相憶。三看月魄生。 ====附原韵==== 絶域愁誰語。行裝我自明。已嫌頗識字。何用更求名。急雨通夷舘。飛雲隔漢城。何當公事了。歸學華山生。 ===全義道中=== 千里湖西客。仲冬半月行。川原還上下。雲日遆微明。歷問野人路。時聞山鳥聲。寒天搖落意。風葉更悲鳴。 ===買居鄭文翼舊第=== 文翼經營地。居然屬一峯。泠泠小石澗。落落斷崖松。秋葉當窓赤。春花滿壑濃。葺修仍舊貫。常對碧山容。 ===挽宗姪正宇=== 少年名進士。詞藻筆鋒俱。異日一枝桂。吾家千里駒。承宗忽爾失。雪涕共兄呼。可惜邯鄲璧。茫茫造化爐。 ===廣德寺。口占五言近體。示諸君求和。=== 廣德何年寺。樓㙜勢切蒼。雲霞藏佛骨。日月仰宸章。夜色千峯肅。溪聲萬壑凉。金沙奇絶地。一宿信難忘。 ===訪講堂廢寺=== 簿領三旬苦。春風一日閑。傍崖經犖确。入谷聽潺湲。廢殿金身古。殘碑碧蘚斑。溪山有宿債。早晩出塵寰。 f9d1i35zrwz85nd31f966dllopvnv21 2485600 2485582 2024-11-01T04:01:22Z Blahhmosh 79595 248560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五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高山驛=== 朝發觀音村。夕向高山驛。山谷多險{{!|𡾟|⿰山戯}}。石逕何newchar KC01059_24崅。天寒水急流。林深恠禽哭。溪行四十里。盡日無村落。黃昏始投店。新月上天白。 ===月夜步雪庭=== 夜起步空庭。獨伴寒影行。明月照我心。白雪照我形。形孤意自逈。心淸身亦輕。怳聞碧雲裡。遙送笙鶴聲。飄然欲飛去。長嘯萬峯靑。 ===夜夢金斯百<sub>錫胄</sub>=== 別來日月深。歲暮幽愁結。今夜夢君面。握手話契濶。覺來又成別。惘然還自失。空齋夜如水。落月影半缺。攬帶獨起立。涕淚沾巾幭。回琴彈一曲。悽斷不成闋。郢客久已沒。何人和白雪。黃鵠本高飛。寧爲鴟梟喝。行當與吾子。歸卧滄洲濶。 ===庚申夜。會飮沈伯衡<sub>機</sub>家。余作長句近體各一。座中人或毁或譽。戱作俳諧語解之。=== 作詩不須毁。毁而怒則癡。作詩不須譽。譽而喜則卑。工拙任自然。隨意揮洒之。陶陶逸興足。襟韵自曠夷。寄語座中人。此意知不知。 ==七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黃龍行。贈演上人之楓嶽。<sub>戊子冬。在安邊。</sub>=== 咸鏡之道鶴城郡。有山有山名黃龍。黃龍之山冠北方。岡巒削出金芙蓉。元功直與乾坤並。秀氣多因造化鍾。噴雲泄霧藏半腹。突兀參差相疊重。俯臨茫茫大海上。洪濤巨浪相撞舂。我來試向最高頂。石逕斜日飛短筇。黃昏始投招提境。氷輪已自天邊鎔。時聞淸風動脩竹。林中萬籟鼓笙鏞。平明出門問前途。有僧指路來相從。引手攀蘿到龍湫。百尺深潭碧溶溶。木蓮花發繞水旁。山中遠近香霧濃。尋源直抵上上頭。不覺幽興盈襟胷。遙看蘭若在林端。數聲淸磬隔踈松。二三道人住其間。招我入室相敬恭。中有一禪氣軒昂。物外高標超凡庸。眉目淸秀意態淨。瘦形可比孤鶴容。云是金剛山上僧。來住黃龍經十冬。我欲冠之不可得。坐睨神骨心魂鬆。携手更登廣石上。巖下流泉響淙淙。歸來雖不每會面。亦能時時得相逢。今欲尋師向楓嶽。使我心中苦無悰。身寄虗空如過客。雲遊萬里難追蹤。嗟吾性癖亦愛山。到處尋山意不慵。明春花時定與爾。共遊金剛萬千峯。 ===十月初。與諸友會飮于權汝綱<sub>斗樞</sub>家。盆菊方盛開。今夜復會沈伯衡家。唯見白雪滿山。轉眄之頃。景物頓異。懷往感今。情見于辭。仍賦長句一首。示座中諸益求和。=== 昔日我從壽家飮。堦上寒花滿意開。徵杯泛英不問籌。酒酣意氣何崔嵬。健筆縱橫走龍蛇。新詞錯落聯瓊瑰。陶然不覺西日暝。留待靑天月上廻。今夜終南復高會。滿山唯見白雪堆。節物風光不相待。天時人事謾自催。相看鬂髮漸老蒼。對酒不飮何爲哉。床頭莫惜黃金盡。甕裡須傾綠蟻來。功名富貴各有時。我曹豈是終蒿萊。啁啾已任俗子譏。揣摩唯信經濟才。男兒行世本如此。誰復局束趨塵埃。淵明逸興此時多。阮籍淸狂君莫咍。喧呼取醉不知寐。月色倒暎玻瓈杯。 ===夜深。諸友皆寐。對月獨酌。逸興飛動。走成長句二首。=== 把酒我問靑天月。能經今古幾英雄。采石曾伴謫仙人。赤壁更友東坡公。謫仙東坡今寂寞。來照揚卿酒杯中。揚卿意氣太濩落。何似當時兩仙翁。兩翁風彩雖不見。對月酣歌氣味同。况復終南雪色高。金波滿地光玲瓏。人照白雪雪照月。月影入杯杯影空。傾杯並與月光吸。瑩然氷玉橫襟胷。飄飄逸興若羽化。碧海何處蓬萊宮。便欲凌風向此去。下視塵世驚羣蒙。 ====又==== 月在天上明。雪在地中白。雪月瑩相照。上下同一色。玉人在其間。把酒發高詠。胷襟湛若虗。皎皎氷壺暎。若謂雪勝月。月色逾淸逈。若謂月勝雪。雪光更寒淨。我心比雪月。斗覺偏皎㓗。可憐雪月人。炯然無區別。何處不有雪。何處不有月。孰有愛而翫。能如我心樂。樂意我自知。不必向人說。唯當對雪並對月。吸盡金樽滿樽綠。 ==五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辛丑作</sub>== ===卽景<sub>戊子在安邊</sub>=== 細雨蕭蕭過。前村日欲斜。牧童橫篴去。亂揷杜鵑花。 ===伏次嚴親下示韵=== 淸夜樽前會。班衣五六人。稱觴齊獻壽。山海祝雙親。 ===山齋<sub>庚寅秋在靑白堂</sub>=== 山齋晝寂寞。落葉空庭來。日暮閉柴戶。蕭蕭寒雨哀。 ===落日=== 落日遠山紫。雨餘凉氣多。蕭蕭夕風起。江渚生寒波。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騷人寂寞恨。歲暮江潭時。中夜拂長劒。雄心自不夷。 美玉自多價。何勞十上秦。深秋獨閉戶。長對卷中人。 {{*|右二首漫興}} 獨卧不成夢。中宵萬古心。此時何所聽。寒月數聲砧。 {{*|右聞砧}} 野曠僧歸獨。山深客到稀。閒看江上鷺。遙帶夕陽飛。 {{*|右卽景}} 秋風起百感。烈士悲流年。夜坐獨長嘯。心如不繫舡。 {{*|右悲秋}} 水呑沙岸濶。天入暮雲空。一杖松林月。風高聞唳鴻。 {{*|右松亭聞鴈}} 落木蕭蕭下。秋江一夜寒。孤舟風露滿。移棹入前灘。 {{*|右落木}} ===問寒梅=== 素蘂緣何故。窮冬尙未開。得非春意動。要作百花魁。 ===寒梅答=== 非如桃李輩。苦待韶光回。要惱騷人興。緘香故未開。 ===雪夜詠月。仰呈伯氏。兼寄金斯百。=== 影落空霄月。光搖遠雪花。山中人似玉。獨立望天涯。 ===懷仙謠=== 蓬海三千隔。靑鸞信不來。空山歲欲暮。歌罷紫芝哀。 ===夜夢親庭=== 露下蛩吟月。風高葉語秋。曉來孤客恨。昨夜夢東州。 ===聞子夜鷄=== 風雨空齋夜。靑燈影半低。無人共起舞。有客獨聽鷄。 ===傷時<sub>二首</sub>=== 黃閣經綸密。蒼生産業非。誰將安上畫。排闥獻天{{!|𭏊|⿰土⿸尸羊}}。 ====又==== 遯世心還切。匡時計已消。遙憐賈太傅。枉哭聖明朝。 ===春雨=== 地僻春扉掩。幽居斷世情。朝來山雨足。啼鳥更新聲。 ===奉次申春沼<sub>最</sub>韵=== 出處何非道。閒忙且任時。靜觀羣物理。默默坐如癡。 ===重尋道峯書院=== 五到道峯院。誰知我意偏。窓前萬仞壁。相對却欣然。 ===步出泉邊=== 㶁㶁石泉響。嚶嚶山鳥鳴。悠然雲裡峀。與我兩忘情。 ===午睡方熟。忽驚雨聲。仍吟一絶。=== 多小山中味。深春獨樂身。蘧然午夢覺。窓外雨聲新。 ===出遊泉上=== 步石尋流遠。看雲出洞遅。山花向我笑。折取弄淸漪。 ===霽月樓聯句=== 醉倚高樓飮。月明花作陰。{{*|伯氏。}}人間無此景。相對淺深斟。{{*|楊卿。}} ===霽月樓。示金亮卿<sub>世翊</sub>求和。=== 春晩惜年逝。詩成宜酒賖。君看香雪落。月照滿庭花。 ===訪上菴。菴僧印祐多諳佛經。且知詩。可與語者。與余有舊。是日適出不在。遂題壁上。<sub>二首</sub>=== 偶到雲間寺。閒題壁上詩。眞仙應在此。峯壑捴堪疑。 ====又==== 不逢惠遠師。誰和淵明詩。笑別雲山去。秋風是後期。 ===送春日。不可無詩酒。買濁醪細酌。吟成二絶。示亮卿。=== 有詩題客思。無語送春華。尙愛窓前鳥。偏啼未落花。 ====又==== 一歲韶光盡。三杯醉興長。花飛猶有跡。莫掃滿庭香。 ===乙巳二月。發咸陽向洛。鄭景綏<sub>有禧</sub>自晉州來別。雨夜細酌。呼韵賦詩。<sub>景綏卽余從姊夫也。</sub>=== 細雨挑燈話。天涯去住情。秋風桂花發。一笑洛陽城。{{*|秋有別擧。約景綏上京觀光。故末句及之。}} ===雨後=== 雨後微凉生。桐陰滿小庭。呼童導泉脉。坐愛一池淸。 ==七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壬寅作</sub>== ===送春=== 異地逢春又送春。浮生長作遠遊人。生憎柳上黃鶯語。喚起江南歸夢頻。 ===詠竹=== 堦前長揖此君風。歲晩孤標與我同。最愛小窓殘雪夜。數聲寒玉月明中。 ===曉思=== 洞中深鎖白雲扃。夢逐遊仙到玉京。朝罷歸來山月曉。數聲笙鶴響靑冥。 ===遊仙詞。次許蘭雪韵。<sub>二首</sub>=== 花間賭罷一殘棋。仙島烟霞日影遅。風動玉鈴驚起夢。侍童來報宴瑤池。 ====又==== 桃花洞口彤雲重。花下仙郞一笑迎。曉起欲參蓬島會。雲中騎出兩靑龍。 ===夢遊楓嶽=== 夢裡抽身到玉峯。羣仙笑指日輪紅。弄罷鸞笙閒上鶴。白雲飛盡海天空。 ===病後覽鏡=== 朝來攬鏡照枯容。病骨嵬然一老翁。二十男兒還若許。逢人羞說伯王功。 ===四皓=== 白首商巖世慮空。休言當日到塵中。安知羽翼靑宮客。別是田家四老翁。{{*|高麗崔拙翁詩曰。漢用奇謀立帝功。指揮豪傑若兒童。可憐皓首商山客。亦墮留侯計畫中。聊反其意。}} ===除夜=== 平居不識惜年華。今夜方驚一齒加。暗對寒缸愁漏斷。曉鷄呼處髮生皤。 ===晝眠=== 虛室寥寥散白烟。晩來山色落簷前。悠然一枕春風裡。夢到羲皇太古天。 ===奉贐春沼丈歸廣陵=== 休官行色快如飛。林下爭看有客歸。從此廣陵山後里。水雲溪月捴光輝。 ===上太極亭<sub>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sub>=== 寒塘水落石稜出。霜着巖楓一半紅。談罷小亭僧獨去。亂山秋色夕陽中。 ===重陽日。對雨有感。=== 病裡悲秋倍斷魂。幽懷悄悄向誰論。無人解送黃花酒。風雨重陽獨掩門。 ===雪後<sub>在道峯</sub>=== 瑤林瓊樹望中鮮。奇態爭呈雪後天。獨有亭亭巖下栢。歲寒孤節更蒼然。 ===適見窓外梅花滿發。對之欣然。仍賦春興一絶。仰呈伯氏。=== 梅花初雪柳颺金。春興悠然着處深。山鳥亦知人自樂。隔窓終日弄淸音。 ===雨後出南郊=== 城南泥路不分阡。行策羸驂渡水田。日暮數峯雲外露。雨餘蒼翠欲磨天。 ===菊秋旣望。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滿山紅葉落紛紛。山北山南路不分。日暮上方何處是。數聲淸磬隔雲間。 ====其二==== 上方秋色欲黃昏。獨抱藜筇步石門。流水繞山雲滿壑。不知何處武陵源。{{*|山中有武陵洞。}} ====其三==== 寒山來宿白雲中。古寺僧殘佛殿空。明月滿窓淸夜永。隔溪霜葉響秋風。 ===曉雪=== 霜凝屋壁小燈昏。紙被生稜冷徹魂。曉起忽驚天地白。夜來寒雪壓貧村。 ===送舍弟文卿歸覲昌衙。臨分走筆贐行。=== 京國鄕關半弟兄。別君今日倍傷情。臨分更灑懷親淚。錯莫南雲萬里平。 ===卽事=== 春意盎然小雨餘。漸看庭草上階除。蒔花種竹還多事。長向晴窓讀古書。 ===戱題<sub>今秋監會。拙作與李壯元泂文爭魁。而考官多右李者。降置之第四。有來嘲者。戱而賦之。</sub>=== 屈首科闈豈爲名。此心元在濟蒼生。區區高下君休道。一任人間兒輩爭。 ===朝出崇禮門。回望終南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鳴鞭馳出漢陽城。朝日初披宿霧晴。別路依依誰送客。終南山色望中靑。 ===夢家=== 身隨一劒向天涯。別後鄕關望轉賖。魂夢不愁雲嶺隔。夜隨殘月獨還家。 ===詠懷=== 天涯來作遠遊身。歲暮湖關霜雪新。羣醉世間醒不見。楚雲何處覔靈均。 ===鎭岑道中=== 長郊夜雨洗歸程。搖落山川帶晩晴。天外白雲欣入望。征人遙指漢陽城。 ===來渡銅江津。涯已合氷矣。=== 芳蘭爲佩玉爲心。行色依俙楚澤吟。底事寒天滿江雪。更敎氷合照吾襟。 ===余檢行李。只有古劒一把,香柚一枚,杜律一卷。仍成一絶。=== 江山到處鎭相隨。遊子襟期一劒知。更愛柚香偏入鼻。袖中况有少陵詩。 ===春日<sub>在道峯</sub>=== 春日初暄谷鳥吟。偶扶藜杖到溪潯。閑看草木欣欣意。默契乾坤造化心。 ===追送春沼靈櫬於廣津。風日陰曀。江濤洶湧。佇立悵望。懷抱自惡。遂成一絶。=== 風撲丹㫌浪撲舟。靈輀哭送廣陵洲。傷心不獨沙頭客。嗚咽江波亦不流。 ===舟下龍津=== 龍津歸路白雲間。二月春江江水寒。橫挂片帆舡際立。晩峯爭掃碧螺鬟。 ===睡起<sub>戊戌春在道峯</sub>=== 萋萋庭草欲侵墻。春晩山齋白日長。睡起午窓無一事。暗風時送杏花香。 ===午睡初覺。金斯百忽自京中佩酒來訪。仍與院中諸友。同出泉邊對酌。醉中口占<sub>四絶</sub>。=== 松窓日午夢初回。忽有閒人載酒來。携手共登盤石上。山花無數暎金杯。 ====其二==== 步屧尋芳日日回。巖花應笑客頻來。兒童莫道樽將盡。須向淸泉更洗杯。 ====其三==== 山勢嵯峨水勢回。新詩吟罷白雲來。春風似解遊人意。時送飛花落酒杯。{{*|右三首。次金斯百韵。}} ====其四==== 飛花啼鳥欲殘春。谷口携壺醉興新。留待月明聯袂去。野童應訝畫中人。 ===申寅伯<sub>晸</sub>,趙公擧<sub>師錫</sub>諸友自京携酒而來。會飮霽月樓上。醉中口占。=== 晩來風日轉淸娟。徙倚高樓聽玉泉。春酒一樽人欲醉。滿空紅雨落花天。 ===金亮卿先歸。臨別索詩。信口贈一絶。=== 花發逢君花落別。逢時相樂別時愁。休把去留花裡寄。綠陰芳草更堪遊。 ===雨中躑躅=== 瞥眼風光捴委塵。誰裝紅萼雨中新。嫣然似笑芳菲盡。獨占山家分外春。 ===別道峯=== 三月來遊四月歸。巖花落盡樹陰肥。奚童且莫催鞭馬。背後靑山望漸微。 ===小亭初成。揭號以此君。詩以記之。=== 堂成揭號此君亭。辛苦移叢繞小庭。要待萬林黃落後。獨看寒色雪中靑。 ===蓮亭夜詠=== 窓間月到人驚夢。池面風歸露瀉荷。起視小庭明似晝。一雙眠鶴倚松柯。 ===聞新蟬=== 風來砌竹移踈影。雨後山嵐帶晩晴。病裡又驚秋序近。隔林蟬唳送新聲。 ===謝權汝綱雨中分竹<sub>進退格</sub>=== 新開蔣逕繞籬根。托契平生在此君。感子歲寒相勖意。一叢移雨到山門。 ===又以一絶乞菊=== 堦上蒼松堦下竹。襟期共結歲寒情。從君更覔東籬菊。會待淸霜餐落英。 ===送春日偶題=== 庭院風微蝶戱輕。角巾終日坐軒淸。春歸似慰幽人意。留得桃花一樹明。 ===蕭寺雨後獨坐<sub>庚子棲仙狎寺。寺在任實地。</sub>=== 蕭寺棲遅過一旬。敢將經傳究天人。喜觀萬物涵陽處。生意油然雨後春。 ===錦江=== 靑山繞水水回郊。日照沙堤白馬驕。滿眼乾坤光景媚。春風獨渡錦江橋。 ===成歡道中=== 秦城歸客懶揮鞭。料峭春寒二月天。薄暮長郊人欲斷。遠看孤店起靑烟。 ===雨後=== 雨後班鳩相喚鳴。客程春色惱詩情。緣溪盡日孤吟過。時見村花一樹明。 ===次能上人韵=== 寒花伴客寂寥開。剝啄欣看白足來。留與說空忘日夕。更携秋色上高㙜。 ===參禮道中=== 春回遠客發天涯。二月湖城未見花。昨夜小村山雨過。滿谿芳草自抽芽。{{*|六一答元珍律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笋欲抽芽。豈甞見而忘之耶。聊存之。}} ===落花<sub>進退格</sub>=== 間關乳鳥自呼羣。深院無人晝掩門。風雨一番花事晩。滿庭香雪落紛紛。 ===深居<sub>癸卯秋</sub>=== 深居不出動經時。眞味悠然我獨知。楓葉菊花相暎處。一丘秋色捴宜詩。 ===睡起對菊花有感=== 暫向軒羲夢一塲。起看天地已斜陽。經秋未改風霜操。獨對籬邊晩菊香。 ===夜來對月欣然。率爾口占。=== 閉戶空山紅葉深。絶無車馬到雲林。獨憐夜夜峯頭月。來照幽人一片心。 ===奉次眞珠使君韵=== 一棹飄然泝碧灘。蘸江千疊玉屛寒。懸知望月孤吟處。應喚爲仙不喚官。 ===恩波亭夜坐賞月=== 一出都門世慮空。滄波萬頃碧磨銅。霽天明月淸秋夜。飛閣來憑縹緲中。 ===二月旬後。自嶺南返洛。來渡瓦灘。春江正漲。鷗鳧驚散。中流戱賦。<sub>丙午</sub>=== 東風吹送一舠輕。獨樂亭前春水平。三載重來遊子興。白鷗何事謾相驚。 ===朝日<sub>己酉春。在道峯書院。</sub>=== 地靜心閑夢亦淸。誰知外境助眞情。朝來洗滌開黃卷。旭日昭昭照案明。 ===夜月=== 春日山齋事事淸。鳥啼花笑捴詩情。知心獨有靑天月。夜夜相看一片明。 ===與院中諸益。上中㙜看瀑。=== 步石緣溪行復留。日斜纔得到山頭。眞源恐被塵人識。莫放閒花泛水流。 ===訪李生<sub>彦綱</sub>不遇。歸見李生亦來叩交違。留詩欲去。相視欣然。終夕欵晤。有菊無酒。愧無以待。遂以一絶謝之。=== 城西剝啄悵空廻。來到山齋眼忽開。一首淸篇三枉義。秋風愧負菊花杯。 ====其二==== 靑眼山谿一笑廻。小齋新掃白雲開。黃花赤葉九秋興。濁酒淸詩三兩杯。{{*|有事出門。遇李生來訪。遂與之同廻。對菊細酌。翌日李生步前韵二疊以困之。又飛書促和。走成以謝。}} ====其三==== 深山有約玉人廻。寒日傲霜黃菊開。人美菊香俱可愛。摘來秋色泛金杯。 ===霽月堂十詠=== 捲盡浮雲霽色空。一輪新月上天東。山河大地光明裡。居士胷襟洒落同。 {{*|右東嶺霽月}} 古靈山逈揷靑天。霧罷淸光碧似烟。向晩白雲生頂上。倚窓終日看悠然。 {{*|右古靈晴雲}} 二陵松檜遶茅堂。翠色寒聲十里長。最是雪霜天地白。歲寒柯葉更蒼蒼。 {{*|右二陵松檜}} 杜鵑花發四山紅。亭在花間似畫中。莫道山翁貧活計。春來錦障繞西東。 {{*|右四山杜鵑}} 亭上閑人閱簡編。亭前春水碧淪漣。風恬日暖游魚躍。物我無心共樂天。 {{*|右前溪遊魚}} 楓林一夜落淸霜。紅葉玲瓏透夕陽。不必較姸三月萼。但看春色與秋光。 {{*|右後崗霜楓}} 圓塘水滿浴䲶鴦。萬朶芙蓉耀太陽。亭上玉人無箇事。製花爲珮葉爲裳。 {{*|右南塘荷花}} 淵明去後有揚卿。隱逸偏多愛菊情。歲晩羣芳皆已歇。獨從籬下採金英。 {{*|右東籬菊英}} 長郊極目綠無涯。雨後萋萋草色賖。牛背牧童何處去。數聲蘆笛夕陽斜。 {{*|右長堤牧笛}} 時平無事樂耕耘。何幸斯民際聖君。雨順風調眞上瑞。晩秋田野靄黃雲。 {{*|右平野黃雲}} ===淸平<sub>四絶</sub>=== 希夷仙骨去無蹤。梅月淸風詎可逢。秪有兩公棲樂地。半天高揷玉芙蓉。 {{*|右懷希夷,梅月兩公}} 慶雲寺下瑞香東。萬古方塘一鑑空。影落芙蓉千疊玉。箇中金刹更玲瓏。 {{*|右影池}} 芒鞋踏破白雲封。更上芙蓉第一峯。美水佳山看不盡。暮天長嘯倚孤松。{{*|僧言峯後數里許。有泉石勝絶處。而日暮未及歷賞。故末句及之。}} {{*|右登芙蓉峯}} 雲霞深鎖梵王宮。偶入廬山謁遠公。夜靜諸天閑對榻。禪心月色一般空。 {{*|右贈寺僧}} ===獨坐東軒。望南山寺有感。=== 民生愧未千人活。時務徒令百慮牽。遙望白雲山上寺。却思投紱往參禪。 ===重陽日。與學子數十人。登北山上仙㙜望海。=== 落日微茫大海廻。九秋來醉最高㙜。冠童左右成行坐。白髮蒼顔太守頹。 ==五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江望<sub>庚寅秋。在德淵靑白堂。</sub>=== 小閣開晴望。千峯淨色多。雲歸極浦盡。鴈向遠天過。夜寂秋生樹。江空月入波。漁舟人不寐。風送數聲歌。 ===卽事=== 地僻雲封戶。秋深葉滿庭。眼空歸鳥沒。吟斷遠山靑。古木晴烟散。寒江暮靄冥。漁人閒送笛。新月照沙汀。 ===夜別趙公擧。走筆贐行。=== 羡君成遠志。愧我尙塵情。江海歸心浩。春風一騎輕。天長矗石野。日落洗兵營。倘記壯遊跡。投看病眼明。 ===春日登家後小園=== 煑艾邀情伴。携筇陟後園。陽和浮草木。春意動乾坤。雪坼崖全濕。禽謠景漸暄。悠然閒興極。竟日澹忘言。 ===江行=== 八月蘋風起。蕭蕭蘆荻多。秋聲向暮緊。野笛隔江過。拖白雲歸洞。翻金月湧波。此時何處客。更發竹枝歌。 ===秋夜=== 秋夜步庭際。淒凄露濕衣。詩從月下得。影向菊邊依。歲晩山容凈。居高塵事稀。風光且若此。不必賦言歸。 ===楊州途中<sub>甲午春。歸覲鶴林親庭。</sub>=== 惜別當年恨。趨庭此日情。歸心如逝水。屈指筭前程。花眩吟眸亂。風飄彩服輕。鳴鞭出山谷。林外夕陽明。 ===過洪公<sub>命耉</sub>忠烈碑<sub>進退格</sub>=== 舊許捐身節。今過破虜營。雲埋古壘暗。草沒短碑靑。壯氣風霆怒。孤忠日月明。英魂招莫返。撫劒涕橫零。 ===金化道中=== 客路當三月。烟花處處林。風歸紅雨亂。日午綠楊陰。谷鳥參差語。溪山宛轉深。新詩與春興。忘却遠遊心。 ===滯雨金城=== 滯雨金城縣。孤村坐寂寥。行裝劒獨在。歸路筭還遙。歲月英雄老。風塵鬂髮凋。明朝登大嶺。雲海望迢迢。 ===朝發金城=== 夜雨泥程滑。朝溪宿霧移。春山添活畫。遠客又新詩。爽氣靑天霽。韶光白日遅。男兒遠遊興。誰復泣途歧。 ===曉行=== 長堤迷曉色。十里斷行塵。細雨雙飛鷺。寒溪獨渡人。烟沉孤店小。霧罷遠峯新。誰喚龍眠筆。能摸箇裡身。{{*|後閱象村詩話。載宋歐伯威詩。云細雨雙飛鷺。寒簑獨釣船。余怪其暗合。仍存之。}} ===道中逢雨=== 冐曉離村北。崇朝指嶺東。靑山遙隔霧。白雨亂隨風。野色蒼茫外。天光黯慘中。春泥深沒膝。顚仆泣羸童。 ===旅店夜吟=== 側景鳴寒杵。孤村暝色沉。川聲雨後壯。客思夜來深。旅泊三春恨。飄颻萬里心。防身有寶劒。彈鋏獨長吟。 ===麥坂<sub>二首</sub>=== 宇宙何年闢。山河此道難。人從天上下。江自霧中還。急浪蒼龍闘。高岑白日寒。愁看雲樹外。遙指是東關。 ====又==== 山行藤絡足。溪渡水侵鞍。遠峀披雲碧。朝暉出霧寒。天低愁麥坂。樹豁見新安。卸馬倚林樾。長歌行路難。 ===有京便。奉呈伯氏。=== 弟到關河日。兄還洛浦辰。風塵長作別。歧路各沾巾。地遠逢書濶。春深夢草頻。相思無限意。題寄北歸人。 ===野逈=== 野逈寒烟積。山深苦霧多。民心看穢貊。地勢限關河。不雨天常黑。無風海自波。三春孤客恨。萬里獨長歌。 ===詠懷=== 絶域延愁望。荒城秪暮烟。夜凉人獨詠。天逈月孤懸。江海身千里。乾坤客十年。時危徒感慨。撫劒一茫然。 ===麥坂=== 急浪奔開峽。危途峻揷空。頻年長遠役。此地又重逢。谷暝蘿懸雨。林深鬼嘯風。孤歌攀絶壁。顚仆半成翁。 ===春日詠懷<sub>二首</sub>=== 細草緣堦長。遙峯入座寒。庭空春鳥語。日午篆烟殘。病起誰相問。詩成獨自看。悠然高睡足。淸夢落江干。 ====又==== 地僻人來少。茅齋晝掩扉。媚陽花獨笑。刷羽鶴相依。春事看將晩。鬂華覺漸稀。幽懷無與語。默坐悟眞機。 ===果川道中=== 艤舟別前浦。策馬上高巓。石拆通微逕。林鳴走暗川。遙村依僻野。古郭起荒烟。盡日尋征道。愁吟落景懸。 ===沙斤店夜吟=== 路遠知身苦。秋來覺夜長。寒蛩啼暗壁。落月滿虗堂。道在名何與。時移鬂欲蒼。中宵千古意。愁坐獨商量。 ===步出前溪望月=== 旅榻淸無寐。寒宵獨步徐。秋生高樹響。月入小溪虗。天地空搔首。江湖緬憶魚。年來頻作客。愁絶欲沾裾。 ===曉發沙斤村=== 小澗鳴籬底。茅齋夜色幽。靑燈孤客夢。白露五更秋。世事誰前定。吾生本自浮。鷄鳴向前舘。歲晩更遐遊。 ====又==== 曉發沙斤舘。淸秋獨遠征。殘星數點白。落月半輪明。露濕田花落。風高店杵鳴。飄飄何所適。立馬更含情。 ===過洪慶寺遺墟=== 淸秋驅匹馬。落日渡寒溪。事往人誰在。碑殘草自萋。樓㙜荒礎廢。風雨幾年迷。緬憶歸雲句。長吟意更悽。 ===成歡芙蓉池。對月飛觴。=== 客裡逢佳境。閒來試把觴。夜深池淨鏡。天逈月如霜。擲岸遊魚樂。依荷宿鷺凉。興闌渾不寐。零露滿衣裳。 ===全義道中=== 衰草連天暗。黃雲去野低。危橋人獨渡。落日馬寒嘶。遠適愁長路。閒居憶舊棲。何時謝世故。歸卧月明溪。 ===曉霧=== 曉逕䨪山碧。朝巖罨日紅。原浮波渺海。峀露島涵空。活畫驚天妙。奇形寫孰工。新詩乏傑句。獨立鬂搔蓬。 ===重尋道峯書院=== 凍雨蒼崖滑。凌兢馬不登。雲沉山缺峀。水落石生稜。一別驚年邁。重尋喜我能。齋童猶記面。依舊點書燈。 ===往拜春沼申丈於氷湖。道占一律。奉呈求和。=== 霧日寒光薄。汀烟晩色冥。偶乘剡溪興。來叩子雲亭。雪壓踈籬白。松含暮歲靑。欣然解榻處。相對說玄經。 ====附次韵==== {{right|春沼}} 雪積乾坤暮。烟沉浦渚冥。無人解問字。盡日不開亭。忽接君眉白。能令老眼靑。詩成酒又熟。何必要談經。 ===奉次春沼喜雨詩韵=== 責六湯誠切。連旬霈澤甘。欣看景物潤。休道客眠酣。慶想龍樓賀。豊從野老探。詞人新草頌。何路達封函。 ====又==== 閉戶無人問。耽閑此味甘。簟凉逢雨喜。酒薄得詩酣。翫物心誰悟。尙玄我獨探。優游以卒世。聖澤一身函。 ===菊秋旣望。與申寅伯,李樂甫<sub>藼</sub>,金斯百,李次山<sub>嵇</sub>,沈伯衡,申瑞明<sub>儀華</sub>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斜日重興路。秋光乍染山。人從紅樹入。僧帶白雲還。古壁形偏恠。奇禽語自閑。諸天知不遠。寒磬落層巒。 ====其二==== 暎日楓林晩。繞山石路深。水流仙洞遠。松老古壇陰。採藥人何去。尋眞客獨吟。奇遊如再續。重入白雲岑。 ====其三==== 偶脫紅塵累。來從凈界遊。踈鍾雲外寺。寒月澗邊樓。洞僻乾坤別。山深松桂幽。客懷淸不寐。閒步萬峯秋。 ===閒居一律。寄沈伯衡求和。=== 茆屋終南下。柴扉盡日扃。才踈人共棄。道大我無營。積雪連峯白。孤松覆壑靑。新詩有餘味。吟罷更關情。 ====附次韵==== 湖海思歸客。風塵獨掩扃。畸蹤甘蠖屈。末路愧蠅營。暮峀凌雲碧。殘燈入夜靑。懷人又不見。惆悵若爲情。 ===次沈伯衡韵=== 鍊句髭頻撚。看山坐屢移。寒松風掃影。古木雪封枝。道在常探奧。名浮久絶思。知音幸遇子。綺語解人頤。 ===詠月蝕<sub>是夜月蝕</sub>=== 影轉初鎔鏡。光沉忽挂鉤。陰陰萬象暗。窣窣一天幽。更也人皆仰。消時我獨憂。狂懷何處訴。迢遆望宸樓。 ===奉次春沼申丈韵=== 病卧寒齋久。淸詩忽起余。風塵甘落拓。關塞問何如。春動梅如雪。簷虗月照書。相逢且酩酊。不用戀樵漁。 ====附原韵==== {{right|春沼}} 白髮難禁得。靑春忽負余。誰憐寒范叔。空老病相如。天下無知己。床頭有古書。淮中古廬在。何日伴樵漁。 ===登終南小亭賞春。時正二月念間也。<sub>進退格。</sub>=== 偶爾携筇到。悠然坐不歸。山容雲半露。春意鳥深知。池暖遊魚出。林幽過客稀。靜觀羣物茁。天地自無私。{{*|亭前有半月池養魚。}} ===卽事=== 巷僻門長掩。人閒一院深。雨餘觀物態。春至見天心。種藥繞畦畔。哦詩還夕陰。忘機吾已久。塵事絶相侵。 ===重陽夜。申瑞明携壺來飮。醉中走筆。<sub>是日終夕下雨。入夜始霽。</sub>=== 未展匡時略。空懷今古愁。靑燈一夜雨。黃葉萬山秋。醉興從深酌。佳辰負勝遊。猶憐縱談處。意氣傲公侯。 ===陪岳君遊重興洞閔漬巖。山人守一適來訪。=== 步入仙山路。巖崖自不同。秋林霜落後。人語水流中。石凈渾如洗。詩淸未要工。此時雲衲至。相對證玄空。 ===靑鶴洞。次申寅伯韵。=== 寂寂山光晩。紛紛黃葉飛。緣溪偶深入。得句澹忘歸。水落層巖秀。烟沉遠樹微。悠然坐到夕。松翠滴寒衣。 ===夜聞寒葉鳴雨。覺而有感。=== 寥閴茅齋掩。床頭卷秩堆。中宵客夢散。枯葉雨聲來。照壁殘燈暗。嘶空斷鴈哀。幽懷獨輾轉。默數曉鍾催。 ===漫興=== 寂寞山中舍。蕭條歲暮天。愛閒仍絶世。閉戶獨探玄。吟或拈毫寫。倦時倚枕眠。從來陶處士。萬事一悠然。 ===渡銅雀津。中流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寒日津亭外。孤舟艤北風。天晴萬峯出。霜落一江空。撫劒心猶壯。懸帆路自通。中流試擊楫。慷慨氣成虹。{{*|余未甞窺李白律語。今朝偶披見之。有天晴遠峯出。水落寒沙空之句。與第二句語意暗合。喜而仍存之。}} ===沙斤店逢雨。夜坐書懷。=== 獨坐荒村夜。覊懷問孰雙。孤燈寒照壁。細雨暗投窓。吟苦髭空撚。愁饒酒未降。更堪籬外水。終曉響瀧瀧。 ===早發葛院=== 客有遠行役。凄凄冐曉風。飛霜四野白。初日半天紅。歲月身空老。湖山路不窮。平生丈夫志。旅泊愧西東。 ===成歡道中<sub>進退格</sub>=== 十月成歡道。征驂倦却遅。薄雲愁未散。寒日淡無暉。爲客身良苦。摩胷計自奇。男兒聊信命。不必怨離違。 ===瓦灘=== 誰謂風塵際。支離尙此身。浮名聊失笑。世事謾沾巾。曉月催離店。寒江獨問津。丁寧謝舟子。莫怪遠遊頻。 ===重上獨樂亭=== 一別今三載。重來已過秋。江山猶記面。天地獨登樓。久客凋靑鬂。浮遊愧白鷗。空將千古思。寒日解孤舟。 ===鎭岑道中=== 曉渡瓦灘水。遙遙指鎭城。破村依峽小。殘日漏雲明。僮倦相看睡。騎行自認程。愁心强拔劒。濩落笑吾生。 ===展謁先祖考墳塋=== 寂寞空山裏。燒香獨奠觴。孱孫能記緖。餘慶幸登庠。霜露丘陵感。雲烟草樹荒。追惟十年事。悽咽欲沾裳。 ===滯雨=== 汩汩爲形役。飄飄作遠遊。空山雨滯客。寒杵夜舂愁。酒薄詩難就。燈明眼欲羞。從來憂世志。萬事入搔頭。 ===昌陵道中=== 斷橋來獨渡。行色剩蕭然。馬瘦困泥岸。鴉飢啼野田。遠峯含落日。孤店起炊烟。却望終南色。寒吟強着鞭。 ===敬次伯氏韵<sub>時在道峯</sub>=== 倚杖逍遙處。春風步屧輕。禽聲哢日碎。花影落潭明。坐石觀魚樂。緣溪愛草生。天遊吾自得。浮世久逃名。 ===雨中偶吟=== 隱几蕭然坐。朝來雨洗塵。吾心久忘我。萬物自生春。洞濕雲猶在。泉添澗不貧。箇中無限趣。花外鳥聲新。 ===雨後出詠歸門=== 雨霽韶光艶。相携上翠微。石滋苔印屐。花亞露沾衣。遅日鳥相語。遠天雲獨飛。倚筇時矯首。幽興澹忘歸。 ===眠起=== 眠起獨無語。開窓覽物華。翠來雲出峀。紅落鳥飛花。靜味閒中飽。春容雨後誇。地淸塵自絶。長日鎖仙家。 ===會霽月樓邀月。口占一律。示金亮卿求和。=== 地僻超塵界。人逢是勝流。論詩到半夜。邀月上高樓。霽景澄疑水。踈襟爽似秋。何緣一樽酒。同入醉鄕遊。 ===漫興<sub>二首</sub>=== 高卧林泉興。閑來更欲誇。機心塵外息。玄趣靜中加。暮出雲迷徑。朝吟露壓花。一春無事處。時或會南華。 ====又==== 獨坐虛明室。潛觀萬物心。和風時入戶。春意藹盈襟。鳥語天機在。花開生色深。誰知世外樂。都屬此間吟。 ===與金亮卿伯仲及舍弟文卿。同訪上菴。道中有石窟。窟中有小石佛。傍有杜鵑一叢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與山下諸花大異。石路懸空。望若上天。口占一律。=== 路盡疑無地。巖開別有天。千年孤佛坐。一樹異花姸。攀壁雲隨步。凌風骨欲仙。應知蓬海客。鸞馭此翩躚。 ===訪申寅伯於靑鶴洞。口占一律求和。=== 愛子饒淸趣。占玆福地偏。簷排萬峯出。巖坼一泉懸。對榻閒開畫。傳杯不避賢。興闌山色暮。孤嘯挹蒼烟。{{*|是日觀李畫師楨山水圖。仍酌濁醪。故五六及之。}} ===賦草堂=== 偶結三間屋。仍專一壑棲。草緣移竹去。籬爲見山低。養鶴成琴友。藏書欲架齊。猶堪寄嘯傲。不復羡榱題。 ===車踰嶺<sub>進退格。時有任實之行。</sub>=== 爲向公山道。愁攀石嶺危。征鴻雲外唳。黃葉馬前飛。客意自多感。秋容看更悲。明朝攬鏡照。雙鬂頓驚稀。 ====又==== 入雲重{{!|𡽹|⿰山領}}峻。淸曉斷人行。歸客悄無語。恠禽時一鳴。巖楓霜後醉。朝日霧邊明。更把前程筭。愁連長短亭。 ===曉發恩津=== 曉店鷄聲亂。催行任冒風。星河微欲曙。霜月逈當空。劒在防身足。時危歎道窮。猶憐溪上岸。楓葉向人紅。 ===參禮村舍滯雨=== 空山滯雨客。愁坐欲黃昏。寒雨濕枯樹。亂烟生遠村。苦吟雙鬂改。多病一身存。寂寞親雄劒。幽懷共孰論。 ===天台菴<sub>在任實</sub>=== 萬古天台洞。冥搜入短筇。小菴流水繞。深壑白雲封。好客幸相會。眞人何處逢。尋源無限意。落日倚孤松。 ===敬次伯氏韵=== 虫語亦何苦。客心空自愁。思量千古意。寥閴一堂幽。地僻露華冷。天虛月影秋。感深成兀坐。明㓕數螢流。 ===次息庵韵。謝趙正字公擧來訪。=== 秋夜挑燈話。還應到曉分。世情偏笑我。交誼獨憐君。滿地鷄爭啄。中天鶴不羣。丁寧箴警意。努力任斯文。 ===又次息庵韵=== 澗聲秋雨後。山色夕陽餘。有志客離俗。無心雲繞居。功程看草木。道體驗鳶魚。萬事悠然地。高吟引步徐。 ===與斯百訪道成菴。入洞口口占。=== 日午松陰直。緣崖細路通。孤吟向蕭寺。逸興任秋風。葉醉殷如錦。峯寒翠入空。騎驢肩聳處。着我畫圖中。 ===道成菴夜坐細酌。申徵明<sub>以華</sub>諸友。先已負笈。=== 寒雨鳴霜葉。虛堂照佛燈。傳杯逢舊友。軟語對高僧。古寺秋將盡。凉宵夢亦澄。令人發深省。淸磬落雲層。 ===余從斯百所。得見古僧戒安詩軸。軸中詩僅十篇。而率出於文章巨手。五峯首題。玄軒,月沙,一松,西坰,東岳,簡易,南窓,石洲,五山續而和之。可見一時人才之盛也。噫今世。安得見此等人也。遂感而步其韵。=== 前輩文章在。淸詩起病夫。乞歸知有意。題品笑徒愚。藝絶同鳴世。時危獨撫吾。沉吟倚虛閣。秋雨撼池蒲。 ===鎭岑道中。賦春寒。=== 二月寒猶重。千崖雪未消。雲陰欺白日。風色振長郊。縮手客行苦。緘香花事遙。佇看雷雨動。春意一朝饒。 ===朝發葛院=== 斗屋昏如㓒。終宵寐不成。呼童看雨意。側耳數鷄聲。歷苦方知學。省親敢憚行。朝來催上道。溪柳弄新晴。 ===次金斯百韵<sub>丙午</sub>=== 花滿堯夫宅。柳垂陶令居。懶猶耽聖學。貧亦有床書。自得衡門樂。誰將化日舒。西疇方有事。時或命巾車。 ===喜雨次金斯百韵=== 好雨自知節。幽人欣未眠。始驚鳴樹杪。漸愛注簷前。萬井花如海。千村麥秀田。斯民天豈捨。一霈驗豐年。 ===又次斯百韵<sub>二首</sub>=== 遯世吾何敢。棲山自喜深。葆眞渾道氣。樂靜似禪心。寂寂常扃戶。悠悠獨弄琴。夕陽時矯首。歸鳥倦投林。 ====又==== 一雨晩初霽。小堂淸更深。薇花新拆蘂。蕉葉欲抽心。物態看春夏。生涯送酒琴。蘧然午夢罷。鶯語在靑林。 ===夜坐書懷錄奉息庵=== 獨坐深更夜。繁憂不自裁。正懷南北慮。還軫小民哀。世事猶堪做。經綸豈乏才。茫茫上天意。至月有轟雷。 ===次金斯百韵<sub>斯百時以接慰官在東萊</sub>=== 偃仰神情逸。驅馳鬂髮明。君身已許國。吾道不要名。花柳池邊月。雲烟海上城。別離驚節序。春草喚愁生。 ====附原韵==== {{right|斯百}} 顚髮三分白。鬂毛一縷明。少年玆面䫉。何日更功名。蠻雨春沉市。鯨濤夜拍城。通夷吾計拙。孤絶百憂生。 ===再疊=== 故人千里別。書至眼先明。夷險應同操。賢勞豈爲名。春歸日南域。花滿洛陽城。兩地遙相憶。三看月魄生。 ====附原韵==== 絶域愁誰語。行裝我自明。已嫌頗識字。何用更求名。急雨通夷舘。飛雲隔漢城。何當公事了。歸學華山生。 ===全義道中=== 千里湖西客。仲冬半月行。川原還上下。雲日遆微明。歷問野人路。時聞山鳥聲。寒天搖落意。風葉更悲鳴。 ===買居鄭文翼舊第=== 文翼經營地。居然屬一峯。泠泠小石澗。落落斷崖松。秋葉當窓赤。春花滿壑濃。葺修仍舊貫。常對碧山容。 ===挽宗姪正宇=== 少年名進士。詞藻筆鋒俱。異日一枝桂。吾家千里駒。承宗忽爾失。雪涕共兄呼。可惜邯鄲璧。茫茫造化爐。 ===廣德寺。口占五言近體。示諸君求和。=== 廣德何年寺。樓㙜勢切蒼。雲霞藏佛骨。日月仰宸章。夜色千峯肅。溪聲萬壑凉。金沙奇絶地。一宿信難忘。 ===訪講堂廢寺=== 簿領三旬苦。春風一日閑。傍崖經犖确。入谷聽潺湲。廢殿金身古。殘碑碧蘚斑。溪山有宿債。早晩出塵寰。 ikikx58e2b2oi603mwco7efn8bz6kpl 2485601 2485600 2024-11-01T04:02:30Z Blahhmosh 79595 /*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 248560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五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高山驛=== 朝發觀音村。夕向高山驛。山谷多險{{!|𡾟|⿰山戯}}。石逕何newchar KC01059_24崅。天寒水急流。林深恠禽哭。溪行四十里。盡日無村落。黃昏始投店。新月上天白。 ===月夜步雪庭=== 夜起步空庭。獨伴寒影行。明月照我心。白雪照我形。形孤意自逈。心淸身亦輕。怳聞碧雲裡。遙送笙鶴聲。飄然欲飛去。長嘯萬峯靑。 ===夜夢金斯百<sub>錫胄</sub>=== 別來日月深。歲暮幽愁結。今夜夢君面。握手話契濶。覺來又成別。惘然還自失。空齋夜如水。落月影半缺。攬帶獨起立。涕淚沾巾幭。回琴彈一曲。悽斷不成闋。郢客久已沒。何人和白雪。黃鵠本高飛。寧爲鴟梟喝。行當與吾子。歸卧滄洲濶。 ===庚申夜。會飮沈伯衡<sub>機</sub>家。余作長句近體各一。座中人或毁或譽。戱作俳諧語解之。=== 作詩不須毁。毁而怒則癡。作詩不須譽。譽而喜則卑。工拙任自然。隨意揮洒之。陶陶逸興足。襟韵自曠夷。寄語座中人。此意知不知。 ==七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黃龍行。贈演上人之楓嶽。<sub>戊子冬。在安邊。</sub>=== 咸鏡之道鶴城郡。有山有山名黃龍。黃龍之山冠北方。岡巒削出金芙蓉。元功直與乾坤並。秀氣多因造化鍾。噴雲泄霧藏半腹。突兀參差相疊重。俯臨茫茫大海上。洪濤巨浪相撞舂。我來試向最高頂。石逕斜日飛短筇。黃昏始投招提境。氷輪已自天邊鎔。時聞淸風動脩竹。林中萬籟鼓笙鏞。平明出門問前途。有僧指路來相從。引手攀蘿到龍湫。百尺深潭碧溶溶。木蓮花發繞水旁。山中遠近香霧濃。尋源直抵上上頭。不覺幽興盈襟胷。遙看蘭若在林端。數聲淸磬隔踈松。二三道人住其間。招我入室相敬恭。中有一禪氣軒昂。物外高標超凡庸。眉目淸秀意態淨。瘦形可比孤鶴容。云是金剛山上僧。來住黃龍經十冬。我欲冠之不可得。坐睨神骨心魂鬆。携手更登廣石上。巖下流泉響淙淙。歸來雖不每會面。亦能時時得相逢。今欲尋師向楓嶽。使我心中苦無悰。身寄虗空如過客。雲遊萬里難追蹤。嗟吾性癖亦愛山。到處尋山意不慵。明春花時定與爾。共遊金剛萬千峯。 ===十月初。與諸友會飮于權汝綱<sub>斗樞</sub>家。盆菊方盛開。今夜復會沈伯衡家。唯見白雪滿山。轉眄之頃。景物頓異。懷往感今。情見于辭。仍賦長句一首。示座中諸益求和。=== 昔日我從壽家飮。堦上寒花滿意開。徵杯泛英不問籌。酒酣意氣何崔嵬。健筆縱橫走龍蛇。新詞錯落聯瓊瑰。陶然不覺西日暝。留待靑天月上廻。今夜終南復高會。滿山唯見白雪堆。節物風光不相待。天時人事謾自催。相看鬂髮漸老蒼。對酒不飮何爲哉。床頭莫惜黃金盡。甕裡須傾綠蟻來。功名富貴各有時。我曹豈是終蒿萊。啁啾已任俗子譏。揣摩唯信經濟才。男兒行世本如此。誰復局束趨塵埃。淵明逸興此時多。阮籍淸狂君莫咍。喧呼取醉不知寐。月色倒暎玻瓈杯。 ===夜深。諸友皆寐。對月獨酌。逸興飛動。走成長句二首。=== 把酒我問靑天月。能經今古幾英雄。采石曾伴謫仙人。赤壁更友東坡公。謫仙東坡今寂寞。來照揚卿酒杯中。揚卿意氣太濩落。何似當時兩仙翁。兩翁風彩雖不見。對月酣歌氣味同。况復終南雪色高。金波滿地光玲瓏。人照白雪雪照月。月影入杯杯影空。傾杯並與月光吸。瑩然氷玉橫襟胷。飄飄逸興若羽化。碧海何處蓬萊宮。便欲凌風向此去。下視塵世驚羣蒙。 ====又==== 月在天上明。雪在地中白。雪月瑩相照。上下同一色。玉人在其間。把酒發高詠。胷襟湛若虗。皎皎氷壺暎。若謂雪勝月。月色逾淸逈。若謂月勝雪。雪光更寒淨。我心比雪月。斗覺偏皎㓗。可憐雪月人。炯然無區別。何處不有雪。何處不有月。孰有愛而翫。能如我心樂。樂意我自知。不必向人說。唯當對雪並對月。吸盡金樽滿樽綠。 ==五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辛丑作</sub>== ===卽景<sub>戊子在安邊</sub>=== 細雨蕭蕭過。前村日欲斜。牧童橫篴去。亂揷杜鵑花。 ===伏次嚴親下示韵=== 淸夜樽前會。班衣五六人。稱觴齊獻壽。山海祝雙親。 ===山齋<sub>庚寅秋在靑白堂</sub>=== 山齋晝寂寞。落葉空庭來。日暮閉柴戶。蕭蕭寒雨哀。 ===落日=== 落日遠山紫。雨餘凉氣多。蕭蕭夕風起。江渚生寒波。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騷人寂寞恨。歲暮江潭時。中夜拂長劒。雄心自不夷。 美玉自多價。何勞十上秦。深秋獨閉戶。長對卷中人。 {{right|右二首漫興}} 獨卧不成夢。中宵萬古心。此時何所聽。寒月數聲砧。 {{right|右聞砧}} 野曠僧歸獨。山深客到稀。閒看江上鷺。遙帶夕陽飛。 {{right|右卽景}} 秋風起百感。烈士悲流年。夜坐獨長嘯。心如不繫舡。 {{right|右悲秋}} 水呑沙岸濶。天入暮雲空。一杖松林月。風高聞唳鴻。 {{right|右松亭聞鴈}} 落木蕭蕭下。秋江一夜寒。孤舟風露滿。移棹入前灘。 {{right|右落木}} ===問寒梅=== 素蘂緣何故。窮冬尙未開。得非春意動。要作百花魁。 ===寒梅答=== 非如桃李輩。苦待韶光回。要惱騷人興。緘香故未開。 ===雪夜詠月。仰呈伯氏。兼寄金斯百。=== 影落空霄月。光搖遠雪花。山中人似玉。獨立望天涯。 ===懷仙謠=== 蓬海三千隔。靑鸞信不來。空山歲欲暮。歌罷紫芝哀。 ===夜夢親庭=== 露下蛩吟月。風高葉語秋。曉來孤客恨。昨夜夢東州。 ===聞子夜鷄=== 風雨空齋夜。靑燈影半低。無人共起舞。有客獨聽鷄。 ===傷時<sub>二首</sub>=== 黃閣經綸密。蒼生産業非。誰將安上畫。排闥獻天{{!|𭏊|⿰土⿸尸羊}}。 ====又==== 遯世心還切。匡時計已消。遙憐賈太傅。枉哭聖明朝。 ===春雨=== 地僻春扉掩。幽居斷世情。朝來山雨足。啼鳥更新聲。 ===奉次申春沼<sub>最</sub>韵=== 出處何非道。閒忙且任時。靜觀羣物理。默默坐如癡。 ===重尋道峯書院=== 五到道峯院。誰知我意偏。窓前萬仞壁。相對却欣然。 ===步出泉邊=== 㶁㶁石泉響。嚶嚶山鳥鳴。悠然雲裡峀。與我兩忘情。 ===午睡方熟。忽驚雨聲。仍吟一絶。=== 多小山中味。深春獨樂身。蘧然午夢覺。窓外雨聲新。 ===出遊泉上=== 步石尋流遠。看雲出洞遅。山花向我笑。折取弄淸漪。 ===霽月樓聯句=== 醉倚高樓飮。月明花作陰。{{*|伯氏。}}人間無此景。相對淺深斟。{{*|楊卿。}} ===霽月樓。示金亮卿<sub>世翊</sub>求和。=== 春晩惜年逝。詩成宜酒賖。君看香雪落。月照滿庭花。 ===訪上菴。菴僧印祐多諳佛經。且知詩。可與語者。與余有舊。是日適出不在。遂題壁上。<sub>二首</sub>=== 偶到雲間寺。閒題壁上詩。眞仙應在此。峯壑捴堪疑。 ====又==== 不逢惠遠師。誰和淵明詩。笑別雲山去。秋風是後期。 ===送春日。不可無詩酒。買濁醪細酌。吟成二絶。示亮卿。=== 有詩題客思。無語送春華。尙愛窓前鳥。偏啼未落花。 ====又==== 一歲韶光盡。三杯醉興長。花飛猶有跡。莫掃滿庭香。 ===乙巳二月。發咸陽向洛。鄭景綏<sub>有禧</sub>自晉州來別。雨夜細酌。呼韵賦詩。<sub>景綏卽余從姊夫也。</sub>=== 細雨挑燈話。天涯去住情。秋風桂花發。一笑洛陽城。{{*|秋有別擧。約景綏上京觀光。故末句及之。}} ===雨後=== 雨後微凉生。桐陰滿小庭。呼童導泉脉。坐愛一池淸。 ==七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壬寅作</sub>== ===送春=== 異地逢春又送春。浮生長作遠遊人。生憎柳上黃鶯語。喚起江南歸夢頻。 ===詠竹=== 堦前長揖此君風。歲晩孤標與我同。最愛小窓殘雪夜。數聲寒玉月明中。 ===曉思=== 洞中深鎖白雲扃。夢逐遊仙到玉京。朝罷歸來山月曉。數聲笙鶴響靑冥。 ===遊仙詞。次許蘭雪韵。<sub>二首</sub>=== 花間賭罷一殘棋。仙島烟霞日影遅。風動玉鈴驚起夢。侍童來報宴瑤池。 ====又==== 桃花洞口彤雲重。花下仙郞一笑迎。曉起欲參蓬島會。雲中騎出兩靑龍。 ===夢遊楓嶽=== 夢裡抽身到玉峯。羣仙笑指日輪紅。弄罷鸞笙閒上鶴。白雲飛盡海天空。 ===病後覽鏡=== 朝來攬鏡照枯容。病骨嵬然一老翁。二十男兒還若許。逢人羞說伯王功。 ===四皓=== 白首商巖世慮空。休言當日到塵中。安知羽翼靑宮客。別是田家四老翁。{{*|高麗崔拙翁詩曰。漢用奇謀立帝功。指揮豪傑若兒童。可憐皓首商山客。亦墮留侯計畫中。聊反其意。}} ===除夜=== 平居不識惜年華。今夜方驚一齒加。暗對寒缸愁漏斷。曉鷄呼處髮生皤。 ===晝眠=== 虛室寥寥散白烟。晩來山色落簷前。悠然一枕春風裡。夢到羲皇太古天。 ===奉贐春沼丈歸廣陵=== 休官行色快如飛。林下爭看有客歸。從此廣陵山後里。水雲溪月捴光輝。 ===上太極亭<sub>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sub>=== 寒塘水落石稜出。霜着巖楓一半紅。談罷小亭僧獨去。亂山秋色夕陽中。 ===重陽日。對雨有感。=== 病裡悲秋倍斷魂。幽懷悄悄向誰論。無人解送黃花酒。風雨重陽獨掩門。 ===雪後<sub>在道峯</sub>=== 瑤林瓊樹望中鮮。奇態爭呈雪後天。獨有亭亭巖下栢。歲寒孤節更蒼然。 ===適見窓外梅花滿發。對之欣然。仍賦春興一絶。仰呈伯氏。=== 梅花初雪柳颺金。春興悠然着處深。山鳥亦知人自樂。隔窓終日弄淸音。 ===雨後出南郊=== 城南泥路不分阡。行策羸驂渡水田。日暮數峯雲外露。雨餘蒼翠欲磨天。 ===菊秋旣望。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滿山紅葉落紛紛。山北山南路不分。日暮上方何處是。數聲淸磬隔雲間。 ====其二==== 上方秋色欲黃昏。獨抱藜筇步石門。流水繞山雲滿壑。不知何處武陵源。{{*|山中有武陵洞。}} ====其三==== 寒山來宿白雲中。古寺僧殘佛殿空。明月滿窓淸夜永。隔溪霜葉響秋風。 ===曉雪=== 霜凝屋壁小燈昏。紙被生稜冷徹魂。曉起忽驚天地白。夜來寒雪壓貧村。 ===送舍弟文卿歸覲昌衙。臨分走筆贐行。=== 京國鄕關半弟兄。別君今日倍傷情。臨分更灑懷親淚。錯莫南雲萬里平。 ===卽事=== 春意盎然小雨餘。漸看庭草上階除。蒔花種竹還多事。長向晴窓讀古書。 ===戱題<sub>今秋監會。拙作與李壯元泂文爭魁。而考官多右李者。降置之第四。有來嘲者。戱而賦之。</sub>=== 屈首科闈豈爲名。此心元在濟蒼生。區區高下君休道。一任人間兒輩爭。 ===朝出崇禮門。回望終南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鳴鞭馳出漢陽城。朝日初披宿霧晴。別路依依誰送客。終南山色望中靑。 ===夢家=== 身隨一劒向天涯。別後鄕關望轉賖。魂夢不愁雲嶺隔。夜隨殘月獨還家。 ===詠懷=== 天涯來作遠遊身。歲暮湖關霜雪新。羣醉世間醒不見。楚雲何處覔靈均。 ===鎭岑道中=== 長郊夜雨洗歸程。搖落山川帶晩晴。天外白雲欣入望。征人遙指漢陽城。 ===來渡銅江津。涯已合氷矣。=== 芳蘭爲佩玉爲心。行色依俙楚澤吟。底事寒天滿江雪。更敎氷合照吾襟。 ===余檢行李。只有古劒一把,香柚一枚,杜律一卷。仍成一絶。=== 江山到處鎭相隨。遊子襟期一劒知。更愛柚香偏入鼻。袖中况有少陵詩。 ===春日<sub>在道峯</sub>=== 春日初暄谷鳥吟。偶扶藜杖到溪潯。閑看草木欣欣意。默契乾坤造化心。 ===追送春沼靈櫬於廣津。風日陰曀。江濤洶湧。佇立悵望。懷抱自惡。遂成一絶。=== 風撲丹㫌浪撲舟。靈輀哭送廣陵洲。傷心不獨沙頭客。嗚咽江波亦不流。 ===舟下龍津=== 龍津歸路白雲間。二月春江江水寒。橫挂片帆舡際立。晩峯爭掃碧螺鬟。 ===睡起<sub>戊戌春在道峯</sub>=== 萋萋庭草欲侵墻。春晩山齋白日長。睡起午窓無一事。暗風時送杏花香。 ===午睡初覺。金斯百忽自京中佩酒來訪。仍與院中諸友。同出泉邊對酌。醉中口占<sub>四絶</sub>。=== 松窓日午夢初回。忽有閒人載酒來。携手共登盤石上。山花無數暎金杯。 ====其二==== 步屧尋芳日日回。巖花應笑客頻來。兒童莫道樽將盡。須向淸泉更洗杯。 ====其三==== 山勢嵯峨水勢回。新詩吟罷白雲來。春風似解遊人意。時送飛花落酒杯。{{*|右三首。次金斯百韵。}} ====其四==== 飛花啼鳥欲殘春。谷口携壺醉興新。留待月明聯袂去。野童應訝畫中人。 ===申寅伯<sub>晸</sub>,趙公擧<sub>師錫</sub>諸友自京携酒而來。會飮霽月樓上。醉中口占。=== 晩來風日轉淸娟。徙倚高樓聽玉泉。春酒一樽人欲醉。滿空紅雨落花天。 ===金亮卿先歸。臨別索詩。信口贈一絶。=== 花發逢君花落別。逢時相樂別時愁。休把去留花裡寄。綠陰芳草更堪遊。 ===雨中躑躅=== 瞥眼風光捴委塵。誰裝紅萼雨中新。嫣然似笑芳菲盡。獨占山家分外春。 ===別道峯=== 三月來遊四月歸。巖花落盡樹陰肥。奚童且莫催鞭馬。背後靑山望漸微。 ===小亭初成。揭號以此君。詩以記之。=== 堂成揭號此君亭。辛苦移叢繞小庭。要待萬林黃落後。獨看寒色雪中靑。 ===蓮亭夜詠=== 窓間月到人驚夢。池面風歸露瀉荷。起視小庭明似晝。一雙眠鶴倚松柯。 ===聞新蟬=== 風來砌竹移踈影。雨後山嵐帶晩晴。病裡又驚秋序近。隔林蟬唳送新聲。 ===謝權汝綱雨中分竹<sub>進退格</sub>=== 新開蔣逕繞籬根。托契平生在此君。感子歲寒相勖意。一叢移雨到山門。 ===又以一絶乞菊=== 堦上蒼松堦下竹。襟期共結歲寒情。從君更覔東籬菊。會待淸霜餐落英。 ===送春日偶題=== 庭院風微蝶戱輕。角巾終日坐軒淸。春歸似慰幽人意。留得桃花一樹明。 ===蕭寺雨後獨坐<sub>庚子棲仙狎寺。寺在任實地。</sub>=== 蕭寺棲遅過一旬。敢將經傳究天人。喜觀萬物涵陽處。生意油然雨後春。 ===錦江=== 靑山繞水水回郊。日照沙堤白馬驕。滿眼乾坤光景媚。春風獨渡錦江橋。 ===成歡道中=== 秦城歸客懶揮鞭。料峭春寒二月天。薄暮長郊人欲斷。遠看孤店起靑烟。 ===雨後=== 雨後班鳩相喚鳴。客程春色惱詩情。緣溪盡日孤吟過。時見村花一樹明。 ===次能上人韵=== 寒花伴客寂寥開。剝啄欣看白足來。留與說空忘日夕。更携秋色上高㙜。 ===參禮道中=== 春回遠客發天涯。二月湖城未見花。昨夜小村山雨過。滿谿芳草自抽芽。{{*|六一答元珍律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笋欲抽芽。豈甞見而忘之耶。聊存之。}} ===落花<sub>進退格</sub>=== 間關乳鳥自呼羣。深院無人晝掩門。風雨一番花事晩。滿庭香雪落紛紛。 ===深居<sub>癸卯秋</sub>=== 深居不出動經時。眞味悠然我獨知。楓葉菊花相暎處。一丘秋色捴宜詩。 ===睡起對菊花有感=== 暫向軒羲夢一塲。起看天地已斜陽。經秋未改風霜操。獨對籬邊晩菊香。 ===夜來對月欣然。率爾口占。=== 閉戶空山紅葉深。絶無車馬到雲林。獨憐夜夜峯頭月。來照幽人一片心。 ===奉次眞珠使君韵=== 一棹飄然泝碧灘。蘸江千疊玉屛寒。懸知望月孤吟處。應喚爲仙不喚官。 ===恩波亭夜坐賞月=== 一出都門世慮空。滄波萬頃碧磨銅。霽天明月淸秋夜。飛閣來憑縹緲中。 ===二月旬後。自嶺南返洛。來渡瓦灘。春江正漲。鷗鳧驚散。中流戱賦。<sub>丙午</sub>=== 東風吹送一舠輕。獨樂亭前春水平。三載重來遊子興。白鷗何事謾相驚。 ===朝日<sub>己酉春。在道峯書院。</sub>=== 地靜心閑夢亦淸。誰知外境助眞情。朝來洗滌開黃卷。旭日昭昭照案明。 ===夜月=== 春日山齋事事淸。鳥啼花笑捴詩情。知心獨有靑天月。夜夜相看一片明。 ===與院中諸益。上中㙜看瀑。=== 步石緣溪行復留。日斜纔得到山頭。眞源恐被塵人識。莫放閒花泛水流。 ===訪李生<sub>彦綱</sub>不遇。歸見李生亦來叩交違。留詩欲去。相視欣然。終夕欵晤。有菊無酒。愧無以待。遂以一絶謝之。=== 城西剝啄悵空廻。來到山齋眼忽開。一首淸篇三枉義。秋風愧負菊花杯。 ====其二==== 靑眼山谿一笑廻。小齋新掃白雲開。黃花赤葉九秋興。濁酒淸詩三兩杯。{{*|有事出門。遇李生來訪。遂與之同廻。對菊細酌。翌日李生步前韵二疊以困之。又飛書促和。走成以謝。}} ====其三==== 深山有約玉人廻。寒日傲霜黃菊開。人美菊香俱可愛。摘來秋色泛金杯。 ===霽月堂十詠=== 捲盡浮雲霽色空。一輪新月上天東。山河大地光明裡。居士胷襟洒落同。 {{*|右東嶺霽月}} 古靈山逈揷靑天。霧罷淸光碧似烟。向晩白雲生頂上。倚窓終日看悠然。 {{*|右古靈晴雲}} 二陵松檜遶茅堂。翠色寒聲十里長。最是雪霜天地白。歲寒柯葉更蒼蒼。 {{*|右二陵松檜}} 杜鵑花發四山紅。亭在花間似畫中。莫道山翁貧活計。春來錦障繞西東。 {{*|右四山杜鵑}} 亭上閑人閱簡編。亭前春水碧淪漣。風恬日暖游魚躍。物我無心共樂天。 {{*|右前溪遊魚}} 楓林一夜落淸霜。紅葉玲瓏透夕陽。不必較姸三月萼。但看春色與秋光。 {{*|右後崗霜楓}} 圓塘水滿浴䲶鴦。萬朶芙蓉耀太陽。亭上玉人無箇事。製花爲珮葉爲裳。 {{*|右南塘荷花}} 淵明去後有揚卿。隱逸偏多愛菊情。歲晩羣芳皆已歇。獨從籬下採金英。 {{*|右東籬菊英}} 長郊極目綠無涯。雨後萋萋草色賖。牛背牧童何處去。數聲蘆笛夕陽斜。 {{*|右長堤牧笛}} 時平無事樂耕耘。何幸斯民際聖君。雨順風調眞上瑞。晩秋田野靄黃雲。 {{*|右平野黃雲}} ===淸平<sub>四絶</sub>=== 希夷仙骨去無蹤。梅月淸風詎可逢。秪有兩公棲樂地。半天高揷玉芙蓉。 {{*|右懷希夷,梅月兩公}} 慶雲寺下瑞香東。萬古方塘一鑑空。影落芙蓉千疊玉。箇中金刹更玲瓏。 {{*|右影池}} 芒鞋踏破白雲封。更上芙蓉第一峯。美水佳山看不盡。暮天長嘯倚孤松。{{*|僧言峯後數里許。有泉石勝絶處。而日暮未及歷賞。故末句及之。}} {{*|右登芙蓉峯}} 雲霞深鎖梵王宮。偶入廬山謁遠公。夜靜諸天閑對榻。禪心月色一般空。 {{*|右贈寺僧}} ===獨坐東軒。望南山寺有感。=== 民生愧未千人活。時務徒令百慮牽。遙望白雲山上寺。却思投紱往參禪。 ===重陽日。與學子數十人。登北山上仙㙜望海。=== 落日微茫大海廻。九秋來醉最高㙜。冠童左右成行坐。白髮蒼顔太守頹。 ==五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江望<sub>庚寅秋。在德淵靑白堂。</sub>=== 小閣開晴望。千峯淨色多。雲歸極浦盡。鴈向遠天過。夜寂秋生樹。江空月入波。漁舟人不寐。風送數聲歌。 ===卽事=== 地僻雲封戶。秋深葉滿庭。眼空歸鳥沒。吟斷遠山靑。古木晴烟散。寒江暮靄冥。漁人閒送笛。新月照沙汀。 ===夜別趙公擧。走筆贐行。=== 羡君成遠志。愧我尙塵情。江海歸心浩。春風一騎輕。天長矗石野。日落洗兵營。倘記壯遊跡。投看病眼明。 ===春日登家後小園=== 煑艾邀情伴。携筇陟後園。陽和浮草木。春意動乾坤。雪坼崖全濕。禽謠景漸暄。悠然閒興極。竟日澹忘言。 ===江行=== 八月蘋風起。蕭蕭蘆荻多。秋聲向暮緊。野笛隔江過。拖白雲歸洞。翻金月湧波。此時何處客。更發竹枝歌。 ===秋夜=== 秋夜步庭際。淒凄露濕衣。詩從月下得。影向菊邊依。歲晩山容凈。居高塵事稀。風光且若此。不必賦言歸。 ===楊州途中<sub>甲午春。歸覲鶴林親庭。</sub>=== 惜別當年恨。趨庭此日情。歸心如逝水。屈指筭前程。花眩吟眸亂。風飄彩服輕。鳴鞭出山谷。林外夕陽明。 ===過洪公<sub>命耉</sub>忠烈碑<sub>進退格</sub>=== 舊許捐身節。今過破虜營。雲埋古壘暗。草沒短碑靑。壯氣風霆怒。孤忠日月明。英魂招莫返。撫劒涕橫零。 ===金化道中=== 客路當三月。烟花處處林。風歸紅雨亂。日午綠楊陰。谷鳥參差語。溪山宛轉深。新詩與春興。忘却遠遊心。 ===滯雨金城=== 滯雨金城縣。孤村坐寂寥。行裝劒獨在。歸路筭還遙。歲月英雄老。風塵鬂髮凋。明朝登大嶺。雲海望迢迢。 ===朝發金城=== 夜雨泥程滑。朝溪宿霧移。春山添活畫。遠客又新詩。爽氣靑天霽。韶光白日遅。男兒遠遊興。誰復泣途歧。 ===曉行=== 長堤迷曉色。十里斷行塵。細雨雙飛鷺。寒溪獨渡人。烟沉孤店小。霧罷遠峯新。誰喚龍眠筆。能摸箇裡身。{{*|後閱象村詩話。載宋歐伯威詩。云細雨雙飛鷺。寒簑獨釣船。余怪其暗合。仍存之。}} ===道中逢雨=== 冐曉離村北。崇朝指嶺東。靑山遙隔霧。白雨亂隨風。野色蒼茫外。天光黯慘中。春泥深沒膝。顚仆泣羸童。 ===旅店夜吟=== 側景鳴寒杵。孤村暝色沉。川聲雨後壯。客思夜來深。旅泊三春恨。飄颻萬里心。防身有寶劒。彈鋏獨長吟。 ===麥坂<sub>二首</sub>=== 宇宙何年闢。山河此道難。人從天上下。江自霧中還。急浪蒼龍闘。高岑白日寒。愁看雲樹外。遙指是東關。 ====又==== 山行藤絡足。溪渡水侵鞍。遠峀披雲碧。朝暉出霧寒。天低愁麥坂。樹豁見新安。卸馬倚林樾。長歌行路難。 ===有京便。奉呈伯氏。=== 弟到關河日。兄還洛浦辰。風塵長作別。歧路各沾巾。地遠逢書濶。春深夢草頻。相思無限意。題寄北歸人。 ===野逈=== 野逈寒烟積。山深苦霧多。民心看穢貊。地勢限關河。不雨天常黑。無風海自波。三春孤客恨。萬里獨長歌。 ===詠懷=== 絶域延愁望。荒城秪暮烟。夜凉人獨詠。天逈月孤懸。江海身千里。乾坤客十年。時危徒感慨。撫劒一茫然。 ===麥坂=== 急浪奔開峽。危途峻揷空。頻年長遠役。此地又重逢。谷暝蘿懸雨。林深鬼嘯風。孤歌攀絶壁。顚仆半成翁。 ===春日詠懷<sub>二首</sub>=== 細草緣堦長。遙峯入座寒。庭空春鳥語。日午篆烟殘。病起誰相問。詩成獨自看。悠然高睡足。淸夢落江干。 ====又==== 地僻人來少。茅齋晝掩扉。媚陽花獨笑。刷羽鶴相依。春事看將晩。鬂華覺漸稀。幽懷無與語。默坐悟眞機。 ===果川道中=== 艤舟別前浦。策馬上高巓。石拆通微逕。林鳴走暗川。遙村依僻野。古郭起荒烟。盡日尋征道。愁吟落景懸。 ===沙斤店夜吟=== 路遠知身苦。秋來覺夜長。寒蛩啼暗壁。落月滿虗堂。道在名何與。時移鬂欲蒼。中宵千古意。愁坐獨商量。 ===步出前溪望月=== 旅榻淸無寐。寒宵獨步徐。秋生高樹響。月入小溪虗。天地空搔首。江湖緬憶魚。年來頻作客。愁絶欲沾裾。 ===曉發沙斤村=== 小澗鳴籬底。茅齋夜色幽。靑燈孤客夢。白露五更秋。世事誰前定。吾生本自浮。鷄鳴向前舘。歲晩更遐遊。 ====又==== 曉發沙斤舘。淸秋獨遠征。殘星數點白。落月半輪明。露濕田花落。風高店杵鳴。飄飄何所適。立馬更含情。 ===過洪慶寺遺墟=== 淸秋驅匹馬。落日渡寒溪。事往人誰在。碑殘草自萋。樓㙜荒礎廢。風雨幾年迷。緬憶歸雲句。長吟意更悽。 ===成歡芙蓉池。對月飛觴。=== 客裡逢佳境。閒來試把觴。夜深池淨鏡。天逈月如霜。擲岸遊魚樂。依荷宿鷺凉。興闌渾不寐。零露滿衣裳。 ===全義道中=== 衰草連天暗。黃雲去野低。危橋人獨渡。落日馬寒嘶。遠適愁長路。閒居憶舊棲。何時謝世故。歸卧月明溪。 ===曉霧=== 曉逕䨪山碧。朝巖罨日紅。原浮波渺海。峀露島涵空。活畫驚天妙。奇形寫孰工。新詩乏傑句。獨立鬂搔蓬。 ===重尋道峯書院=== 凍雨蒼崖滑。凌兢馬不登。雲沉山缺峀。水落石生稜。一別驚年邁。重尋喜我能。齋童猶記面。依舊點書燈。 ===往拜春沼申丈於氷湖。道占一律。奉呈求和。=== 霧日寒光薄。汀烟晩色冥。偶乘剡溪興。來叩子雲亭。雪壓踈籬白。松含暮歲靑。欣然解榻處。相對說玄經。 ====附次韵==== {{right|春沼}} 雪積乾坤暮。烟沉浦渚冥。無人解問字。盡日不開亭。忽接君眉白。能令老眼靑。詩成酒又熟。何必要談經。 ===奉次春沼喜雨詩韵=== 責六湯誠切。連旬霈澤甘。欣看景物潤。休道客眠酣。慶想龍樓賀。豊從野老探。詞人新草頌。何路達封函。 ====又==== 閉戶無人問。耽閑此味甘。簟凉逢雨喜。酒薄得詩酣。翫物心誰悟。尙玄我獨探。優游以卒世。聖澤一身函。 ===菊秋旣望。與申寅伯,李樂甫<sub>藼</sub>,金斯百,李次山<sub>嵇</sub>,沈伯衡,申瑞明<sub>儀華</sub>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斜日重興路。秋光乍染山。人從紅樹入。僧帶白雲還。古壁形偏恠。奇禽語自閑。諸天知不遠。寒磬落層巒。 ====其二==== 暎日楓林晩。繞山石路深。水流仙洞遠。松老古壇陰。採藥人何去。尋眞客獨吟。奇遊如再續。重入白雲岑。 ====其三==== 偶脫紅塵累。來從凈界遊。踈鍾雲外寺。寒月澗邊樓。洞僻乾坤別。山深松桂幽。客懷淸不寐。閒步萬峯秋。 ===閒居一律。寄沈伯衡求和。=== 茆屋終南下。柴扉盡日扃。才踈人共棄。道大我無營。積雪連峯白。孤松覆壑靑。新詩有餘味。吟罷更關情。 ====附次韵==== 湖海思歸客。風塵獨掩扃。畸蹤甘蠖屈。末路愧蠅營。暮峀凌雲碧。殘燈入夜靑。懷人又不見。惆悵若爲情。 ===次沈伯衡韵=== 鍊句髭頻撚。看山坐屢移。寒松風掃影。古木雪封枝。道在常探奧。名浮久絶思。知音幸遇子。綺語解人頤。 ===詠月蝕<sub>是夜月蝕</sub>=== 影轉初鎔鏡。光沉忽挂鉤。陰陰萬象暗。窣窣一天幽。更也人皆仰。消時我獨憂。狂懷何處訴。迢遆望宸樓。 ===奉次春沼申丈韵=== 病卧寒齋久。淸詩忽起余。風塵甘落拓。關塞問何如。春動梅如雪。簷虗月照書。相逢且酩酊。不用戀樵漁。 ====附原韵==== {{right|春沼}} 白髮難禁得。靑春忽負余。誰憐寒范叔。空老病相如。天下無知己。床頭有古書。淮中古廬在。何日伴樵漁。 ===登終南小亭賞春。時正二月念間也。<sub>進退格。</sub>=== 偶爾携筇到。悠然坐不歸。山容雲半露。春意鳥深知。池暖遊魚出。林幽過客稀。靜觀羣物茁。天地自無私。{{*|亭前有半月池養魚。}} ===卽事=== 巷僻門長掩。人閒一院深。雨餘觀物態。春至見天心。種藥繞畦畔。哦詩還夕陰。忘機吾已久。塵事絶相侵。 ===重陽夜。申瑞明携壺來飮。醉中走筆。<sub>是日終夕下雨。入夜始霽。</sub>=== 未展匡時略。空懷今古愁。靑燈一夜雨。黃葉萬山秋。醉興從深酌。佳辰負勝遊。猶憐縱談處。意氣傲公侯。 ===陪岳君遊重興洞閔漬巖。山人守一適來訪。=== 步入仙山路。巖崖自不同。秋林霜落後。人語水流中。石凈渾如洗。詩淸未要工。此時雲衲至。相對證玄空。 ===靑鶴洞。次申寅伯韵。=== 寂寂山光晩。紛紛黃葉飛。緣溪偶深入。得句澹忘歸。水落層巖秀。烟沉遠樹微。悠然坐到夕。松翠滴寒衣。 ===夜聞寒葉鳴雨。覺而有感。=== 寥閴茅齋掩。床頭卷秩堆。中宵客夢散。枯葉雨聲來。照壁殘燈暗。嘶空斷鴈哀。幽懷獨輾轉。默數曉鍾催。 ===漫興=== 寂寞山中舍。蕭條歲暮天。愛閒仍絶世。閉戶獨探玄。吟或拈毫寫。倦時倚枕眠。從來陶處士。萬事一悠然。 ===渡銅雀津。中流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寒日津亭外。孤舟艤北風。天晴萬峯出。霜落一江空。撫劒心猶壯。懸帆路自通。中流試擊楫。慷慨氣成虹。{{*|余未甞窺李白律語。今朝偶披見之。有天晴遠峯出。水落寒沙空之句。與第二句語意暗合。喜而仍存之。}} ===沙斤店逢雨。夜坐書懷。=== 獨坐荒村夜。覊懷問孰雙。孤燈寒照壁。細雨暗投窓。吟苦髭空撚。愁饒酒未降。更堪籬外水。終曉響瀧瀧。 ===早發葛院=== 客有遠行役。凄凄冐曉風。飛霜四野白。初日半天紅。歲月身空老。湖山路不窮。平生丈夫志。旅泊愧西東。 ===成歡道中<sub>進退格</sub>=== 十月成歡道。征驂倦却遅。薄雲愁未散。寒日淡無暉。爲客身良苦。摩胷計自奇。男兒聊信命。不必怨離違。 ===瓦灘=== 誰謂風塵際。支離尙此身。浮名聊失笑。世事謾沾巾。曉月催離店。寒江獨問津。丁寧謝舟子。莫怪遠遊頻。 ===重上獨樂亭=== 一別今三載。重來已過秋。江山猶記面。天地獨登樓。久客凋靑鬂。浮遊愧白鷗。空將千古思。寒日解孤舟。 ===鎭岑道中=== 曉渡瓦灘水。遙遙指鎭城。破村依峽小。殘日漏雲明。僮倦相看睡。騎行自認程。愁心强拔劒。濩落笑吾生。 ===展謁先祖考墳塋=== 寂寞空山裏。燒香獨奠觴。孱孫能記緖。餘慶幸登庠。霜露丘陵感。雲烟草樹荒。追惟十年事。悽咽欲沾裳。 ===滯雨=== 汩汩爲形役。飄飄作遠遊。空山雨滯客。寒杵夜舂愁。酒薄詩難就。燈明眼欲羞。從來憂世志。萬事入搔頭。 ===昌陵道中=== 斷橋來獨渡。行色剩蕭然。馬瘦困泥岸。鴉飢啼野田。遠峯含落日。孤店起炊烟。却望終南色。寒吟強着鞭。 ===敬次伯氏韵<sub>時在道峯</sub>=== 倚杖逍遙處。春風步屧輕。禽聲哢日碎。花影落潭明。坐石觀魚樂。緣溪愛草生。天遊吾自得。浮世久逃名。 ===雨中偶吟=== 隱几蕭然坐。朝來雨洗塵。吾心久忘我。萬物自生春。洞濕雲猶在。泉添澗不貧。箇中無限趣。花外鳥聲新。 ===雨後出詠歸門=== 雨霽韶光艶。相携上翠微。石滋苔印屐。花亞露沾衣。遅日鳥相語。遠天雲獨飛。倚筇時矯首。幽興澹忘歸。 ===眠起=== 眠起獨無語。開窓覽物華。翠來雲出峀。紅落鳥飛花。靜味閒中飽。春容雨後誇。地淸塵自絶。長日鎖仙家。 ===會霽月樓邀月。口占一律。示金亮卿求和。=== 地僻超塵界。人逢是勝流。論詩到半夜。邀月上高樓。霽景澄疑水。踈襟爽似秋。何緣一樽酒。同入醉鄕遊。 ===漫興<sub>二首</sub>=== 高卧林泉興。閑來更欲誇。機心塵外息。玄趣靜中加。暮出雲迷徑。朝吟露壓花。一春無事處。時或會南華。 ====又==== 獨坐虛明室。潛觀萬物心。和風時入戶。春意藹盈襟。鳥語天機在。花開生色深。誰知世外樂。都屬此間吟。 ===與金亮卿伯仲及舍弟文卿。同訪上菴。道中有石窟。窟中有小石佛。傍有杜鵑一叢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與山下諸花大異。石路懸空。望若上天。口占一律。=== 路盡疑無地。巖開別有天。千年孤佛坐。一樹異花姸。攀壁雲隨步。凌風骨欲仙。應知蓬海客。鸞馭此翩躚。 ===訪申寅伯於靑鶴洞。口占一律求和。=== 愛子饒淸趣。占玆福地偏。簷排萬峯出。巖坼一泉懸。對榻閒開畫。傳杯不避賢。興闌山色暮。孤嘯挹蒼烟。{{*|是日觀李畫師楨山水圖。仍酌濁醪。故五六及之。}} ===賦草堂=== 偶結三間屋。仍專一壑棲。草緣移竹去。籬爲見山低。養鶴成琴友。藏書欲架齊。猶堪寄嘯傲。不復羡榱題。 ===車踰嶺<sub>進退格。時有任實之行。</sub>=== 爲向公山道。愁攀石嶺危。征鴻雲外唳。黃葉馬前飛。客意自多感。秋容看更悲。明朝攬鏡照。雙鬂頓驚稀。 ====又==== 入雲重{{!|𡽹|⿰山領}}峻。淸曉斷人行。歸客悄無語。恠禽時一鳴。巖楓霜後醉。朝日霧邊明。更把前程筭。愁連長短亭。 ===曉發恩津=== 曉店鷄聲亂。催行任冒風。星河微欲曙。霜月逈當空。劒在防身足。時危歎道窮。猶憐溪上岸。楓葉向人紅。 ===參禮村舍滯雨=== 空山滯雨客。愁坐欲黃昏。寒雨濕枯樹。亂烟生遠村。苦吟雙鬂改。多病一身存。寂寞親雄劒。幽懷共孰論。 ===天台菴<sub>在任實</sub>=== 萬古天台洞。冥搜入短筇。小菴流水繞。深壑白雲封。好客幸相會。眞人何處逢。尋源無限意。落日倚孤松。 ===敬次伯氏韵=== 虫語亦何苦。客心空自愁。思量千古意。寥閴一堂幽。地僻露華冷。天虛月影秋。感深成兀坐。明㓕數螢流。 ===次息庵韵。謝趙正字公擧來訪。=== 秋夜挑燈話。還應到曉分。世情偏笑我。交誼獨憐君。滿地鷄爭啄。中天鶴不羣。丁寧箴警意。努力任斯文。 ===又次息庵韵=== 澗聲秋雨後。山色夕陽餘。有志客離俗。無心雲繞居。功程看草木。道體驗鳶魚。萬事悠然地。高吟引步徐。 ===與斯百訪道成菴。入洞口口占。=== 日午松陰直。緣崖細路通。孤吟向蕭寺。逸興任秋風。葉醉殷如錦。峯寒翠入空。騎驢肩聳處。着我畫圖中。 ===道成菴夜坐細酌。申徵明<sub>以華</sub>諸友。先已負笈。=== 寒雨鳴霜葉。虛堂照佛燈。傳杯逢舊友。軟語對高僧。古寺秋將盡。凉宵夢亦澄。令人發深省。淸磬落雲層。 ===余從斯百所。得見古僧戒安詩軸。軸中詩僅十篇。而率出於文章巨手。五峯首題。玄軒,月沙,一松,西坰,東岳,簡易,南窓,石洲,五山續而和之。可見一時人才之盛也。噫今世。安得見此等人也。遂感而步其韵。=== 前輩文章在。淸詩起病夫。乞歸知有意。題品笑徒愚。藝絶同鳴世。時危獨撫吾。沉吟倚虛閣。秋雨撼池蒲。 ===鎭岑道中。賦春寒。=== 二月寒猶重。千崖雪未消。雲陰欺白日。風色振長郊。縮手客行苦。緘香花事遙。佇看雷雨動。春意一朝饒。 ===朝發葛院=== 斗屋昏如㓒。終宵寐不成。呼童看雨意。側耳數鷄聲。歷苦方知學。省親敢憚行。朝來催上道。溪柳弄新晴。 ===次金斯百韵<sub>丙午</sub>=== 花滿堯夫宅。柳垂陶令居。懶猶耽聖學。貧亦有床書。自得衡門樂。誰將化日舒。西疇方有事。時或命巾車。 ===喜雨次金斯百韵=== 好雨自知節。幽人欣未眠。始驚鳴樹杪。漸愛注簷前。萬井花如海。千村麥秀田。斯民天豈捨。一霈驗豐年。 ===又次斯百韵<sub>二首</sub>=== 遯世吾何敢。棲山自喜深。葆眞渾道氣。樂靜似禪心。寂寂常扃戶。悠悠獨弄琴。夕陽時矯首。歸鳥倦投林。 ====又==== 一雨晩初霽。小堂淸更深。薇花新拆蘂。蕉葉欲抽心。物態看春夏。生涯送酒琴。蘧然午夢罷。鶯語在靑林。 ===夜坐書懷錄奉息庵=== 獨坐深更夜。繁憂不自裁。正懷南北慮。還軫小民哀。世事猶堪做。經綸豈乏才。茫茫上天意。至月有轟雷。 ===次金斯百韵<sub>斯百時以接慰官在東萊</sub>=== 偃仰神情逸。驅馳鬂髮明。君身已許國。吾道不要名。花柳池邊月。雲烟海上城。別離驚節序。春草喚愁生。 ====附原韵==== {{right|斯百}} 顚髮三分白。鬂毛一縷明。少年玆面䫉。何日更功名。蠻雨春沉市。鯨濤夜拍城。通夷吾計拙。孤絶百憂生。 ===再疊=== 故人千里別。書至眼先明。夷險應同操。賢勞豈爲名。春歸日南域。花滿洛陽城。兩地遙相憶。三看月魄生。 ====附原韵==== 絶域愁誰語。行裝我自明。已嫌頗識字。何用更求名。急雨通夷舘。飛雲隔漢城。何當公事了。歸學華山生。 ===全義道中=== 千里湖西客。仲冬半月行。川原還上下。雲日遆微明。歷問野人路。時聞山鳥聲。寒天搖落意。風葉更悲鳴。 ===買居鄭文翼舊第=== 文翼經營地。居然屬一峯。泠泠小石澗。落落斷崖松。秋葉當窓赤。春花滿壑濃。葺修仍舊貫。常對碧山容。 ===挽宗姪正宇=== 少年名進士。詞藻筆鋒俱。異日一枝桂。吾家千里駒。承宗忽爾失。雪涕共兄呼。可惜邯鄲璧。茫茫造化爐。 ===廣德寺。口占五言近體。示諸君求和。=== 廣德何年寺。樓㙜勢切蒼。雲霞藏佛骨。日月仰宸章。夜色千峯肅。溪聲萬壑凉。金沙奇絶地。一宿信難忘。 ===訪講堂廢寺=== 簿領三旬苦。春風一日閑。傍崖經犖确。入谷聽潺湲。廢殿金身古。殘碑碧蘚斑。溪山有宿債。早晩出塵寰。 3p1u0x5945nph88um8xxjjtntjrvnfa 2485602 2485601 2024-11-01T04:05:06Z Blahhmosh 79595 /* 霽月堂十詠 */ 24856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五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高山驛=== 朝發觀音村。夕向高山驛。山谷多險{{!|𡾟|⿰山戯}}。石逕何newchar KC01059_24崅。天寒水急流。林深恠禽哭。溪行四十里。盡日無村落。黃昏始投店。新月上天白。 ===月夜步雪庭=== 夜起步空庭。獨伴寒影行。明月照我心。白雪照我形。形孤意自逈。心淸身亦輕。怳聞碧雲裡。遙送笙鶴聲。飄然欲飛去。長嘯萬峯靑。 ===夜夢金斯百<sub>錫胄</sub>=== 別來日月深。歲暮幽愁結。今夜夢君面。握手話契濶。覺來又成別。惘然還自失。空齋夜如水。落月影半缺。攬帶獨起立。涕淚沾巾幭。回琴彈一曲。悽斷不成闋。郢客久已沒。何人和白雪。黃鵠本高飛。寧爲鴟梟喝。行當與吾子。歸卧滄洲濶。 ===庚申夜。會飮沈伯衡<sub>機</sub>家。余作長句近體各一。座中人或毁或譽。戱作俳諧語解之。=== 作詩不須毁。毁而怒則癡。作詩不須譽。譽而喜則卑。工拙任自然。隨意揮洒之。陶陶逸興足。襟韵自曠夷。寄語座中人。此意知不知。 ==七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黃龍行。贈演上人之楓嶽。<sub>戊子冬。在安邊。</sub>=== 咸鏡之道鶴城郡。有山有山名黃龍。黃龍之山冠北方。岡巒削出金芙蓉。元功直與乾坤並。秀氣多因造化鍾。噴雲泄霧藏半腹。突兀參差相疊重。俯臨茫茫大海上。洪濤巨浪相撞舂。我來試向最高頂。石逕斜日飛短筇。黃昏始投招提境。氷輪已自天邊鎔。時聞淸風動脩竹。林中萬籟鼓笙鏞。平明出門問前途。有僧指路來相從。引手攀蘿到龍湫。百尺深潭碧溶溶。木蓮花發繞水旁。山中遠近香霧濃。尋源直抵上上頭。不覺幽興盈襟胷。遙看蘭若在林端。數聲淸磬隔踈松。二三道人住其間。招我入室相敬恭。中有一禪氣軒昂。物外高標超凡庸。眉目淸秀意態淨。瘦形可比孤鶴容。云是金剛山上僧。來住黃龍經十冬。我欲冠之不可得。坐睨神骨心魂鬆。携手更登廣石上。巖下流泉響淙淙。歸來雖不每會面。亦能時時得相逢。今欲尋師向楓嶽。使我心中苦無悰。身寄虗空如過客。雲遊萬里難追蹤。嗟吾性癖亦愛山。到處尋山意不慵。明春花時定與爾。共遊金剛萬千峯。 ===十月初。與諸友會飮于權汝綱<sub>斗樞</sub>家。盆菊方盛開。今夜復會沈伯衡家。唯見白雪滿山。轉眄之頃。景物頓異。懷往感今。情見于辭。仍賦長句一首。示座中諸益求和。=== 昔日我從壽家飮。堦上寒花滿意開。徵杯泛英不問籌。酒酣意氣何崔嵬。健筆縱橫走龍蛇。新詞錯落聯瓊瑰。陶然不覺西日暝。留待靑天月上廻。今夜終南復高會。滿山唯見白雪堆。節物風光不相待。天時人事謾自催。相看鬂髮漸老蒼。對酒不飮何爲哉。床頭莫惜黃金盡。甕裡須傾綠蟻來。功名富貴各有時。我曹豈是終蒿萊。啁啾已任俗子譏。揣摩唯信經濟才。男兒行世本如此。誰復局束趨塵埃。淵明逸興此時多。阮籍淸狂君莫咍。喧呼取醉不知寐。月色倒暎玻瓈杯。 ===夜深。諸友皆寐。對月獨酌。逸興飛動。走成長句二首。=== 把酒我問靑天月。能經今古幾英雄。采石曾伴謫仙人。赤壁更友東坡公。謫仙東坡今寂寞。來照揚卿酒杯中。揚卿意氣太濩落。何似當時兩仙翁。兩翁風彩雖不見。對月酣歌氣味同。况復終南雪色高。金波滿地光玲瓏。人照白雪雪照月。月影入杯杯影空。傾杯並與月光吸。瑩然氷玉橫襟胷。飄飄逸興若羽化。碧海何處蓬萊宮。便欲凌風向此去。下視塵世驚羣蒙。 ====又==== 月在天上明。雪在地中白。雪月瑩相照。上下同一色。玉人在其間。把酒發高詠。胷襟湛若虗。皎皎氷壺暎。若謂雪勝月。月色逾淸逈。若謂月勝雪。雪光更寒淨。我心比雪月。斗覺偏皎㓗。可憐雪月人。炯然無區別。何處不有雪。何處不有月。孰有愛而翫。能如我心樂。樂意我自知。不必向人說。唯當對雪並對月。吸盡金樽滿樽綠。 ==五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辛丑作</sub>== ===卽景<sub>戊子在安邊</sub>=== 細雨蕭蕭過。前村日欲斜。牧童橫篴去。亂揷杜鵑花。 ===伏次嚴親下示韵=== 淸夜樽前會。班衣五六人。稱觴齊獻壽。山海祝雙親。 ===山齋<sub>庚寅秋在靑白堂</sub>=== 山齋晝寂寞。落葉空庭來。日暮閉柴戶。蕭蕭寒雨哀。 ===落日=== 落日遠山紫。雨餘凉氣多。蕭蕭夕風起。江渚生寒波。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騷人寂寞恨。歲暮江潭時。中夜拂長劒。雄心自不夷。 美玉自多價。何勞十上秦。深秋獨閉戶。長對卷中人。 {{right|右二首漫興}} 獨卧不成夢。中宵萬古心。此時何所聽。寒月數聲砧。 {{right|右聞砧}} 野曠僧歸獨。山深客到稀。閒看江上鷺。遙帶夕陽飛。 {{right|右卽景}} 秋風起百感。烈士悲流年。夜坐獨長嘯。心如不繫舡。 {{right|右悲秋}} 水呑沙岸濶。天入暮雲空。一杖松林月。風高聞唳鴻。 {{right|右松亭聞鴈}} 落木蕭蕭下。秋江一夜寒。孤舟風露滿。移棹入前灘。 {{right|右落木}} ===問寒梅=== 素蘂緣何故。窮冬尙未開。得非春意動。要作百花魁。 ===寒梅答=== 非如桃李輩。苦待韶光回。要惱騷人興。緘香故未開。 ===雪夜詠月。仰呈伯氏。兼寄金斯百。=== 影落空霄月。光搖遠雪花。山中人似玉。獨立望天涯。 ===懷仙謠=== 蓬海三千隔。靑鸞信不來。空山歲欲暮。歌罷紫芝哀。 ===夜夢親庭=== 露下蛩吟月。風高葉語秋。曉來孤客恨。昨夜夢東州。 ===聞子夜鷄=== 風雨空齋夜。靑燈影半低。無人共起舞。有客獨聽鷄。 ===傷時<sub>二首</sub>=== 黃閣經綸密。蒼生産業非。誰將安上畫。排闥獻天{{!|𭏊|⿰土⿸尸羊}}。 ====又==== 遯世心還切。匡時計已消。遙憐賈太傅。枉哭聖明朝。 ===春雨=== 地僻春扉掩。幽居斷世情。朝來山雨足。啼鳥更新聲。 ===奉次申春沼<sub>最</sub>韵=== 出處何非道。閒忙且任時。靜觀羣物理。默默坐如癡。 ===重尋道峯書院=== 五到道峯院。誰知我意偏。窓前萬仞壁。相對却欣然。 ===步出泉邊=== 㶁㶁石泉響。嚶嚶山鳥鳴。悠然雲裡峀。與我兩忘情。 ===午睡方熟。忽驚雨聲。仍吟一絶。=== 多小山中味。深春獨樂身。蘧然午夢覺。窓外雨聲新。 ===出遊泉上=== 步石尋流遠。看雲出洞遅。山花向我笑。折取弄淸漪。 ===霽月樓聯句=== 醉倚高樓飮。月明花作陰。{{*|伯氏。}}人間無此景。相對淺深斟。{{*|楊卿。}} ===霽月樓。示金亮卿<sub>世翊</sub>求和。=== 春晩惜年逝。詩成宜酒賖。君看香雪落。月照滿庭花。 ===訪上菴。菴僧印祐多諳佛經。且知詩。可與語者。與余有舊。是日適出不在。遂題壁上。<sub>二首</sub>=== 偶到雲間寺。閒題壁上詩。眞仙應在此。峯壑捴堪疑。 ====又==== 不逢惠遠師。誰和淵明詩。笑別雲山去。秋風是後期。 ===送春日。不可無詩酒。買濁醪細酌。吟成二絶。示亮卿。=== 有詩題客思。無語送春華。尙愛窓前鳥。偏啼未落花。 ====又==== 一歲韶光盡。三杯醉興長。花飛猶有跡。莫掃滿庭香。 ===乙巳二月。發咸陽向洛。鄭景綏<sub>有禧</sub>自晉州來別。雨夜細酌。呼韵賦詩。<sub>景綏卽余從姊夫也。</sub>=== 細雨挑燈話。天涯去住情。秋風桂花發。一笑洛陽城。{{*|秋有別擧。約景綏上京觀光。故末句及之。}} ===雨後=== 雨後微凉生。桐陰滿小庭。呼童導泉脉。坐愛一池淸。 ==七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壬寅作</sub>== ===送春=== 異地逢春又送春。浮生長作遠遊人。生憎柳上黃鶯語。喚起江南歸夢頻。 ===詠竹=== 堦前長揖此君風。歲晩孤標與我同。最愛小窓殘雪夜。數聲寒玉月明中。 ===曉思=== 洞中深鎖白雲扃。夢逐遊仙到玉京。朝罷歸來山月曉。數聲笙鶴響靑冥。 ===遊仙詞。次許蘭雪韵。<sub>二首</sub>=== 花間賭罷一殘棋。仙島烟霞日影遅。風動玉鈴驚起夢。侍童來報宴瑤池。 ====又==== 桃花洞口彤雲重。花下仙郞一笑迎。曉起欲參蓬島會。雲中騎出兩靑龍。 ===夢遊楓嶽=== 夢裡抽身到玉峯。羣仙笑指日輪紅。弄罷鸞笙閒上鶴。白雲飛盡海天空。 ===病後覽鏡=== 朝來攬鏡照枯容。病骨嵬然一老翁。二十男兒還若許。逢人羞說伯王功。 ===四皓=== 白首商巖世慮空。休言當日到塵中。安知羽翼靑宮客。別是田家四老翁。{{*|高麗崔拙翁詩曰。漢用奇謀立帝功。指揮豪傑若兒童。可憐皓首商山客。亦墮留侯計畫中。聊反其意。}} ===除夜=== 平居不識惜年華。今夜方驚一齒加。暗對寒缸愁漏斷。曉鷄呼處髮生皤。 ===晝眠=== 虛室寥寥散白烟。晩來山色落簷前。悠然一枕春風裡。夢到羲皇太古天。 ===奉贐春沼丈歸廣陵=== 休官行色快如飛。林下爭看有客歸。從此廣陵山後里。水雲溪月捴光輝。 ===上太極亭<sub>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sub>=== 寒塘水落石稜出。霜着巖楓一半紅。談罷小亭僧獨去。亂山秋色夕陽中。 ===重陽日。對雨有感。=== 病裡悲秋倍斷魂。幽懷悄悄向誰論。無人解送黃花酒。風雨重陽獨掩門。 ===雪後<sub>在道峯</sub>=== 瑤林瓊樹望中鮮。奇態爭呈雪後天。獨有亭亭巖下栢。歲寒孤節更蒼然。 ===適見窓外梅花滿發。對之欣然。仍賦春興一絶。仰呈伯氏。=== 梅花初雪柳颺金。春興悠然着處深。山鳥亦知人自樂。隔窓終日弄淸音。 ===雨後出南郊=== 城南泥路不分阡。行策羸驂渡水田。日暮數峯雲外露。雨餘蒼翠欲磨天。 ===菊秋旣望。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滿山紅葉落紛紛。山北山南路不分。日暮上方何處是。數聲淸磬隔雲間。 ====其二==== 上方秋色欲黃昏。獨抱藜筇步石門。流水繞山雲滿壑。不知何處武陵源。{{*|山中有武陵洞。}} ====其三==== 寒山來宿白雲中。古寺僧殘佛殿空。明月滿窓淸夜永。隔溪霜葉響秋風。 ===曉雪=== 霜凝屋壁小燈昏。紙被生稜冷徹魂。曉起忽驚天地白。夜來寒雪壓貧村。 ===送舍弟文卿歸覲昌衙。臨分走筆贐行。=== 京國鄕關半弟兄。別君今日倍傷情。臨分更灑懷親淚。錯莫南雲萬里平。 ===卽事=== 春意盎然小雨餘。漸看庭草上階除。蒔花種竹還多事。長向晴窓讀古書。 ===戱題<sub>今秋監會。拙作與李壯元泂文爭魁。而考官多右李者。降置之第四。有來嘲者。戱而賦之。</sub>=== 屈首科闈豈爲名。此心元在濟蒼生。區區高下君休道。一任人間兒輩爭。 ===朝出崇禮門。回望終南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鳴鞭馳出漢陽城。朝日初披宿霧晴。別路依依誰送客。終南山色望中靑。 ===夢家=== 身隨一劒向天涯。別後鄕關望轉賖。魂夢不愁雲嶺隔。夜隨殘月獨還家。 ===詠懷=== 天涯來作遠遊身。歲暮湖關霜雪新。羣醉世間醒不見。楚雲何處覔靈均。 ===鎭岑道中=== 長郊夜雨洗歸程。搖落山川帶晩晴。天外白雲欣入望。征人遙指漢陽城。 ===來渡銅江津。涯已合氷矣。=== 芳蘭爲佩玉爲心。行色依俙楚澤吟。底事寒天滿江雪。更敎氷合照吾襟。 ===余檢行李。只有古劒一把,香柚一枚,杜律一卷。仍成一絶。=== 江山到處鎭相隨。遊子襟期一劒知。更愛柚香偏入鼻。袖中况有少陵詩。 ===春日<sub>在道峯</sub>=== 春日初暄谷鳥吟。偶扶藜杖到溪潯。閑看草木欣欣意。默契乾坤造化心。 ===追送春沼靈櫬於廣津。風日陰曀。江濤洶湧。佇立悵望。懷抱自惡。遂成一絶。=== 風撲丹㫌浪撲舟。靈輀哭送廣陵洲。傷心不獨沙頭客。嗚咽江波亦不流。 ===舟下龍津=== 龍津歸路白雲間。二月春江江水寒。橫挂片帆舡際立。晩峯爭掃碧螺鬟。 ===睡起<sub>戊戌春在道峯</sub>=== 萋萋庭草欲侵墻。春晩山齋白日長。睡起午窓無一事。暗風時送杏花香。 ===午睡初覺。金斯百忽自京中佩酒來訪。仍與院中諸友。同出泉邊對酌。醉中口占<sub>四絶</sub>。=== 松窓日午夢初回。忽有閒人載酒來。携手共登盤石上。山花無數暎金杯。 ====其二==== 步屧尋芳日日回。巖花應笑客頻來。兒童莫道樽將盡。須向淸泉更洗杯。 ====其三==== 山勢嵯峨水勢回。新詩吟罷白雲來。春風似解遊人意。時送飛花落酒杯。{{*|右三首。次金斯百韵。}} ====其四==== 飛花啼鳥欲殘春。谷口携壺醉興新。留待月明聯袂去。野童應訝畫中人。 ===申寅伯<sub>晸</sub>,趙公擧<sub>師錫</sub>諸友自京携酒而來。會飮霽月樓上。醉中口占。=== 晩來風日轉淸娟。徙倚高樓聽玉泉。春酒一樽人欲醉。滿空紅雨落花天。 ===金亮卿先歸。臨別索詩。信口贈一絶。=== 花發逢君花落別。逢時相樂別時愁。休把去留花裡寄。綠陰芳草更堪遊。 ===雨中躑躅=== 瞥眼風光捴委塵。誰裝紅萼雨中新。嫣然似笑芳菲盡。獨占山家分外春。 ===別道峯=== 三月來遊四月歸。巖花落盡樹陰肥。奚童且莫催鞭馬。背後靑山望漸微。 ===小亭初成。揭號以此君。詩以記之。=== 堂成揭號此君亭。辛苦移叢繞小庭。要待萬林黃落後。獨看寒色雪中靑。 ===蓮亭夜詠=== 窓間月到人驚夢。池面風歸露瀉荷。起視小庭明似晝。一雙眠鶴倚松柯。 ===聞新蟬=== 風來砌竹移踈影。雨後山嵐帶晩晴。病裡又驚秋序近。隔林蟬唳送新聲。 ===謝權汝綱雨中分竹<sub>進退格</sub>=== 新開蔣逕繞籬根。托契平生在此君。感子歲寒相勖意。一叢移雨到山門。 ===又以一絶乞菊=== 堦上蒼松堦下竹。襟期共結歲寒情。從君更覔東籬菊。會待淸霜餐落英。 ===送春日偶題=== 庭院風微蝶戱輕。角巾終日坐軒淸。春歸似慰幽人意。留得桃花一樹明。 ===蕭寺雨後獨坐<sub>庚子棲仙狎寺。寺在任實地。</sub>=== 蕭寺棲遅過一旬。敢將經傳究天人。喜觀萬物涵陽處。生意油然雨後春。 ===錦江=== 靑山繞水水回郊。日照沙堤白馬驕。滿眼乾坤光景媚。春風獨渡錦江橋。 ===成歡道中=== 秦城歸客懶揮鞭。料峭春寒二月天。薄暮長郊人欲斷。遠看孤店起靑烟。 ===雨後=== 雨後班鳩相喚鳴。客程春色惱詩情。緣溪盡日孤吟過。時見村花一樹明。 ===次能上人韵=== 寒花伴客寂寥開。剝啄欣看白足來。留與說空忘日夕。更携秋色上高㙜。 ===參禮道中=== 春回遠客發天涯。二月湖城未見花。昨夜小村山雨過。滿谿芳草自抽芽。{{*|六一答元珍律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笋欲抽芽。豈甞見而忘之耶。聊存之。}} ===落花<sub>進退格</sub>=== 間關乳鳥自呼羣。深院無人晝掩門。風雨一番花事晩。滿庭香雪落紛紛。 ===深居<sub>癸卯秋</sub>=== 深居不出動經時。眞味悠然我獨知。楓葉菊花相暎處。一丘秋色捴宜詩。 ===睡起對菊花有感=== 暫向軒羲夢一塲。起看天地已斜陽。經秋未改風霜操。獨對籬邊晩菊香。 ===夜來對月欣然。率爾口占。=== 閉戶空山紅葉深。絶無車馬到雲林。獨憐夜夜峯頭月。來照幽人一片心。 ===奉次眞珠使君韵=== 一棹飄然泝碧灘。蘸江千疊玉屛寒。懸知望月孤吟處。應喚爲仙不喚官。 ===恩波亭夜坐賞月=== 一出都門世慮空。滄波萬頃碧磨銅。霽天明月淸秋夜。飛閣來憑縹緲中。 ===二月旬後。自嶺南返洛。來渡瓦灘。春江正漲。鷗鳧驚散。中流戱賦。<sub>丙午</sub>=== 東風吹送一舠輕。獨樂亭前春水平。三載重來遊子興。白鷗何事謾相驚。 ===朝日<sub>己酉春。在道峯書院。</sub>=== 地靜心閑夢亦淸。誰知外境助眞情。朝來洗滌開黃卷。旭日昭昭照案明。 ===夜月=== 春日山齋事事淸。鳥啼花笑捴詩情。知心獨有靑天月。夜夜相看一片明。 ===與院中諸益。上中㙜看瀑。=== 步石緣溪行復留。日斜纔得到山頭。眞源恐被塵人識。莫放閒花泛水流。 ===訪李生<sub>彦綱</sub>不遇。歸見李生亦來叩交違。留詩欲去。相視欣然。終夕欵晤。有菊無酒。愧無以待。遂以一絶謝之。=== 城西剝啄悵空廻。來到山齋眼忽開。一首淸篇三枉義。秋風愧負菊花杯。 ====其二==== 靑眼山谿一笑廻。小齋新掃白雲開。黃花赤葉九秋興。濁酒淸詩三兩杯。{{*|有事出門。遇李生來訪。遂與之同廻。對菊細酌。翌日李生步前韵二疊以困之。又飛書促和。走成以謝。}} ====其三==== 深山有約玉人廻。寒日傲霜黃菊開。人美菊香俱可愛。摘來秋色泛金杯。 ===霽月堂十詠=== 捲盡浮雲霽色空。一輪新月上天東。山河大地光明裡。居士胷襟洒落同。 {{right|右東嶺霽月}} 古靈山逈揷靑天。霧罷淸光碧似烟。向晩白雲生頂上。倚窓終日看悠然。 {{right|右古靈晴雲}} 二陵松檜遶茅堂。翠色寒聲十里長。最是雪霜天地白。歲寒柯葉更蒼蒼。 {{right|右二陵松檜}} 杜鵑花發四山紅。亭在花間似畫中。莫道山翁貧活計。春來錦障繞西東。 {{right|右四山杜鵑}} 亭上閑人閱簡編。亭前春水碧淪漣。風恬日暖游魚躍。物我無心共樂天。 {{right|右前溪遊魚}} 楓林一夜落淸霜。紅葉玲瓏透夕陽。不必較姸三月萼。但看春色與秋光。 {{right|右後崗霜楓}} 圓塘水滿浴䲶鴦。萬朶芙蓉耀太陽。亭上玉人無箇事。製花爲珮葉爲裳。 {{right|右南塘荷花}} 淵明去後有揚卿。隱逸偏多愛菊情。歲晩羣芳皆已歇。獨從籬下採金英。 {{right|右東籬菊英}} 長郊極目綠無涯。雨後萋萋草色賖。牛背牧童何處去。數聲蘆笛夕陽斜。 {{right|右長堤牧笛}} 時平無事樂耕耘。何幸斯民際聖君。雨順風調眞上瑞。晩秋田野靄黃雲。 {{right|右平野黃雲}} ===淸平<sub>四絶</sub>=== 希夷仙骨去無蹤。梅月淸風詎可逢。秪有兩公棲樂地。半天高揷玉芙蓉。 {{*|右懷希夷,梅月兩公}} 慶雲寺下瑞香東。萬古方塘一鑑空。影落芙蓉千疊玉。箇中金刹更玲瓏。 {{*|右影池}} 芒鞋踏破白雲封。更上芙蓉第一峯。美水佳山看不盡。暮天長嘯倚孤松。{{*|僧言峯後數里許。有泉石勝絶處。而日暮未及歷賞。故末句及之。}} {{*|右登芙蓉峯}} 雲霞深鎖梵王宮。偶入廬山謁遠公。夜靜諸天閑對榻。禪心月色一般空。 {{*|右贈寺僧}} ===獨坐東軒。望南山寺有感。=== 民生愧未千人活。時務徒令百慮牽。遙望白雲山上寺。却思投紱往參禪。 ===重陽日。與學子數十人。登北山上仙㙜望海。=== 落日微茫大海廻。九秋來醉最高㙜。冠童左右成行坐。白髮蒼顔太守頹。 ==五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江望<sub>庚寅秋。在德淵靑白堂。</sub>=== 小閣開晴望。千峯淨色多。雲歸極浦盡。鴈向遠天過。夜寂秋生樹。江空月入波。漁舟人不寐。風送數聲歌。 ===卽事=== 地僻雲封戶。秋深葉滿庭。眼空歸鳥沒。吟斷遠山靑。古木晴烟散。寒江暮靄冥。漁人閒送笛。新月照沙汀。 ===夜別趙公擧。走筆贐行。=== 羡君成遠志。愧我尙塵情。江海歸心浩。春風一騎輕。天長矗石野。日落洗兵營。倘記壯遊跡。投看病眼明。 ===春日登家後小園=== 煑艾邀情伴。携筇陟後園。陽和浮草木。春意動乾坤。雪坼崖全濕。禽謠景漸暄。悠然閒興極。竟日澹忘言。 ===江行=== 八月蘋風起。蕭蕭蘆荻多。秋聲向暮緊。野笛隔江過。拖白雲歸洞。翻金月湧波。此時何處客。更發竹枝歌。 ===秋夜=== 秋夜步庭際。淒凄露濕衣。詩從月下得。影向菊邊依。歲晩山容凈。居高塵事稀。風光且若此。不必賦言歸。 ===楊州途中<sub>甲午春。歸覲鶴林親庭。</sub>=== 惜別當年恨。趨庭此日情。歸心如逝水。屈指筭前程。花眩吟眸亂。風飄彩服輕。鳴鞭出山谷。林外夕陽明。 ===過洪公<sub>命耉</sub>忠烈碑<sub>進退格</sub>=== 舊許捐身節。今過破虜營。雲埋古壘暗。草沒短碑靑。壯氣風霆怒。孤忠日月明。英魂招莫返。撫劒涕橫零。 ===金化道中=== 客路當三月。烟花處處林。風歸紅雨亂。日午綠楊陰。谷鳥參差語。溪山宛轉深。新詩與春興。忘却遠遊心。 ===滯雨金城=== 滯雨金城縣。孤村坐寂寥。行裝劒獨在。歸路筭還遙。歲月英雄老。風塵鬂髮凋。明朝登大嶺。雲海望迢迢。 ===朝發金城=== 夜雨泥程滑。朝溪宿霧移。春山添活畫。遠客又新詩。爽氣靑天霽。韶光白日遅。男兒遠遊興。誰復泣途歧。 ===曉行=== 長堤迷曉色。十里斷行塵。細雨雙飛鷺。寒溪獨渡人。烟沉孤店小。霧罷遠峯新。誰喚龍眠筆。能摸箇裡身。{{*|後閱象村詩話。載宋歐伯威詩。云細雨雙飛鷺。寒簑獨釣船。余怪其暗合。仍存之。}} ===道中逢雨=== 冐曉離村北。崇朝指嶺東。靑山遙隔霧。白雨亂隨風。野色蒼茫外。天光黯慘中。春泥深沒膝。顚仆泣羸童。 ===旅店夜吟=== 側景鳴寒杵。孤村暝色沉。川聲雨後壯。客思夜來深。旅泊三春恨。飄颻萬里心。防身有寶劒。彈鋏獨長吟。 ===麥坂<sub>二首</sub>=== 宇宙何年闢。山河此道難。人從天上下。江自霧中還。急浪蒼龍闘。高岑白日寒。愁看雲樹外。遙指是東關。 ====又==== 山行藤絡足。溪渡水侵鞍。遠峀披雲碧。朝暉出霧寒。天低愁麥坂。樹豁見新安。卸馬倚林樾。長歌行路難。 ===有京便。奉呈伯氏。=== 弟到關河日。兄還洛浦辰。風塵長作別。歧路各沾巾。地遠逢書濶。春深夢草頻。相思無限意。題寄北歸人。 ===野逈=== 野逈寒烟積。山深苦霧多。民心看穢貊。地勢限關河。不雨天常黑。無風海自波。三春孤客恨。萬里獨長歌。 ===詠懷=== 絶域延愁望。荒城秪暮烟。夜凉人獨詠。天逈月孤懸。江海身千里。乾坤客十年。時危徒感慨。撫劒一茫然。 ===麥坂=== 急浪奔開峽。危途峻揷空。頻年長遠役。此地又重逢。谷暝蘿懸雨。林深鬼嘯風。孤歌攀絶壁。顚仆半成翁。 ===春日詠懷<sub>二首</sub>=== 細草緣堦長。遙峯入座寒。庭空春鳥語。日午篆烟殘。病起誰相問。詩成獨自看。悠然高睡足。淸夢落江干。 ====又==== 地僻人來少。茅齋晝掩扉。媚陽花獨笑。刷羽鶴相依。春事看將晩。鬂華覺漸稀。幽懷無與語。默坐悟眞機。 ===果川道中=== 艤舟別前浦。策馬上高巓。石拆通微逕。林鳴走暗川。遙村依僻野。古郭起荒烟。盡日尋征道。愁吟落景懸。 ===沙斤店夜吟=== 路遠知身苦。秋來覺夜長。寒蛩啼暗壁。落月滿虗堂。道在名何與。時移鬂欲蒼。中宵千古意。愁坐獨商量。 ===步出前溪望月=== 旅榻淸無寐。寒宵獨步徐。秋生高樹響。月入小溪虗。天地空搔首。江湖緬憶魚。年來頻作客。愁絶欲沾裾。 ===曉發沙斤村=== 小澗鳴籬底。茅齋夜色幽。靑燈孤客夢。白露五更秋。世事誰前定。吾生本自浮。鷄鳴向前舘。歲晩更遐遊。 ====又==== 曉發沙斤舘。淸秋獨遠征。殘星數點白。落月半輪明。露濕田花落。風高店杵鳴。飄飄何所適。立馬更含情。 ===過洪慶寺遺墟=== 淸秋驅匹馬。落日渡寒溪。事往人誰在。碑殘草自萋。樓㙜荒礎廢。風雨幾年迷。緬憶歸雲句。長吟意更悽。 ===成歡芙蓉池。對月飛觴。=== 客裡逢佳境。閒來試把觴。夜深池淨鏡。天逈月如霜。擲岸遊魚樂。依荷宿鷺凉。興闌渾不寐。零露滿衣裳。 ===全義道中=== 衰草連天暗。黃雲去野低。危橋人獨渡。落日馬寒嘶。遠適愁長路。閒居憶舊棲。何時謝世故。歸卧月明溪。 ===曉霧=== 曉逕䨪山碧。朝巖罨日紅。原浮波渺海。峀露島涵空。活畫驚天妙。奇形寫孰工。新詩乏傑句。獨立鬂搔蓬。 ===重尋道峯書院=== 凍雨蒼崖滑。凌兢馬不登。雲沉山缺峀。水落石生稜。一別驚年邁。重尋喜我能。齋童猶記面。依舊點書燈。 ===往拜春沼申丈於氷湖。道占一律。奉呈求和。=== 霧日寒光薄。汀烟晩色冥。偶乘剡溪興。來叩子雲亭。雪壓踈籬白。松含暮歲靑。欣然解榻處。相對說玄經。 ====附次韵==== {{right|春沼}} 雪積乾坤暮。烟沉浦渚冥。無人解問字。盡日不開亭。忽接君眉白。能令老眼靑。詩成酒又熟。何必要談經。 ===奉次春沼喜雨詩韵=== 責六湯誠切。連旬霈澤甘。欣看景物潤。休道客眠酣。慶想龍樓賀。豊從野老探。詞人新草頌。何路達封函。 ====又==== 閉戶無人問。耽閑此味甘。簟凉逢雨喜。酒薄得詩酣。翫物心誰悟。尙玄我獨探。優游以卒世。聖澤一身函。 ===菊秋旣望。與申寅伯,李樂甫<sub>藼</sub>,金斯百,李次山<sub>嵇</sub>,沈伯衡,申瑞明<sub>儀華</sub>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斜日重興路。秋光乍染山。人從紅樹入。僧帶白雲還。古壁形偏恠。奇禽語自閑。諸天知不遠。寒磬落層巒。 ====其二==== 暎日楓林晩。繞山石路深。水流仙洞遠。松老古壇陰。採藥人何去。尋眞客獨吟。奇遊如再續。重入白雲岑。 ====其三==== 偶脫紅塵累。來從凈界遊。踈鍾雲外寺。寒月澗邊樓。洞僻乾坤別。山深松桂幽。客懷淸不寐。閒步萬峯秋。 ===閒居一律。寄沈伯衡求和。=== 茆屋終南下。柴扉盡日扃。才踈人共棄。道大我無營。積雪連峯白。孤松覆壑靑。新詩有餘味。吟罷更關情。 ====附次韵==== 湖海思歸客。風塵獨掩扃。畸蹤甘蠖屈。末路愧蠅營。暮峀凌雲碧。殘燈入夜靑。懷人又不見。惆悵若爲情。 ===次沈伯衡韵=== 鍊句髭頻撚。看山坐屢移。寒松風掃影。古木雪封枝。道在常探奧。名浮久絶思。知音幸遇子。綺語解人頤。 ===詠月蝕<sub>是夜月蝕</sub>=== 影轉初鎔鏡。光沉忽挂鉤。陰陰萬象暗。窣窣一天幽。更也人皆仰。消時我獨憂。狂懷何處訴。迢遆望宸樓。 ===奉次春沼申丈韵=== 病卧寒齋久。淸詩忽起余。風塵甘落拓。關塞問何如。春動梅如雪。簷虗月照書。相逢且酩酊。不用戀樵漁。 ====附原韵==== {{right|春沼}} 白髮難禁得。靑春忽負余。誰憐寒范叔。空老病相如。天下無知己。床頭有古書。淮中古廬在。何日伴樵漁。 ===登終南小亭賞春。時正二月念間也。<sub>進退格。</sub>=== 偶爾携筇到。悠然坐不歸。山容雲半露。春意鳥深知。池暖遊魚出。林幽過客稀。靜觀羣物茁。天地自無私。{{*|亭前有半月池養魚。}} ===卽事=== 巷僻門長掩。人閒一院深。雨餘觀物態。春至見天心。種藥繞畦畔。哦詩還夕陰。忘機吾已久。塵事絶相侵。 ===重陽夜。申瑞明携壺來飮。醉中走筆。<sub>是日終夕下雨。入夜始霽。</sub>=== 未展匡時略。空懷今古愁。靑燈一夜雨。黃葉萬山秋。醉興從深酌。佳辰負勝遊。猶憐縱談處。意氣傲公侯。 ===陪岳君遊重興洞閔漬巖。山人守一適來訪。=== 步入仙山路。巖崖自不同。秋林霜落後。人語水流中。石凈渾如洗。詩淸未要工。此時雲衲至。相對證玄空。 ===靑鶴洞。次申寅伯韵。=== 寂寂山光晩。紛紛黃葉飛。緣溪偶深入。得句澹忘歸。水落層巖秀。烟沉遠樹微。悠然坐到夕。松翠滴寒衣。 ===夜聞寒葉鳴雨。覺而有感。=== 寥閴茅齋掩。床頭卷秩堆。中宵客夢散。枯葉雨聲來。照壁殘燈暗。嘶空斷鴈哀。幽懷獨輾轉。默數曉鍾催。 ===漫興=== 寂寞山中舍。蕭條歲暮天。愛閒仍絶世。閉戶獨探玄。吟或拈毫寫。倦時倚枕眠。從來陶處士。萬事一悠然。 ===渡銅雀津。中流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寒日津亭外。孤舟艤北風。天晴萬峯出。霜落一江空。撫劒心猶壯。懸帆路自通。中流試擊楫。慷慨氣成虹。{{*|余未甞窺李白律語。今朝偶披見之。有天晴遠峯出。水落寒沙空之句。與第二句語意暗合。喜而仍存之。}} ===沙斤店逢雨。夜坐書懷。=== 獨坐荒村夜。覊懷問孰雙。孤燈寒照壁。細雨暗投窓。吟苦髭空撚。愁饒酒未降。更堪籬外水。終曉響瀧瀧。 ===早發葛院=== 客有遠行役。凄凄冐曉風。飛霜四野白。初日半天紅。歲月身空老。湖山路不窮。平生丈夫志。旅泊愧西東。 ===成歡道中<sub>進退格</sub>=== 十月成歡道。征驂倦却遅。薄雲愁未散。寒日淡無暉。爲客身良苦。摩胷計自奇。男兒聊信命。不必怨離違。 ===瓦灘=== 誰謂風塵際。支離尙此身。浮名聊失笑。世事謾沾巾。曉月催離店。寒江獨問津。丁寧謝舟子。莫怪遠遊頻。 ===重上獨樂亭=== 一別今三載。重來已過秋。江山猶記面。天地獨登樓。久客凋靑鬂。浮遊愧白鷗。空將千古思。寒日解孤舟。 ===鎭岑道中=== 曉渡瓦灘水。遙遙指鎭城。破村依峽小。殘日漏雲明。僮倦相看睡。騎行自認程。愁心强拔劒。濩落笑吾生。 ===展謁先祖考墳塋=== 寂寞空山裏。燒香獨奠觴。孱孫能記緖。餘慶幸登庠。霜露丘陵感。雲烟草樹荒。追惟十年事。悽咽欲沾裳。 ===滯雨=== 汩汩爲形役。飄飄作遠遊。空山雨滯客。寒杵夜舂愁。酒薄詩難就。燈明眼欲羞。從來憂世志。萬事入搔頭。 ===昌陵道中=== 斷橋來獨渡。行色剩蕭然。馬瘦困泥岸。鴉飢啼野田。遠峯含落日。孤店起炊烟。却望終南色。寒吟強着鞭。 ===敬次伯氏韵<sub>時在道峯</sub>=== 倚杖逍遙處。春風步屧輕。禽聲哢日碎。花影落潭明。坐石觀魚樂。緣溪愛草生。天遊吾自得。浮世久逃名。 ===雨中偶吟=== 隱几蕭然坐。朝來雨洗塵。吾心久忘我。萬物自生春。洞濕雲猶在。泉添澗不貧。箇中無限趣。花外鳥聲新。 ===雨後出詠歸門=== 雨霽韶光艶。相携上翠微。石滋苔印屐。花亞露沾衣。遅日鳥相語。遠天雲獨飛。倚筇時矯首。幽興澹忘歸。 ===眠起=== 眠起獨無語。開窓覽物華。翠來雲出峀。紅落鳥飛花。靜味閒中飽。春容雨後誇。地淸塵自絶。長日鎖仙家。 ===會霽月樓邀月。口占一律。示金亮卿求和。=== 地僻超塵界。人逢是勝流。論詩到半夜。邀月上高樓。霽景澄疑水。踈襟爽似秋。何緣一樽酒。同入醉鄕遊。 ===漫興<sub>二首</sub>=== 高卧林泉興。閑來更欲誇。機心塵外息。玄趣靜中加。暮出雲迷徑。朝吟露壓花。一春無事處。時或會南華。 ====又==== 獨坐虛明室。潛觀萬物心。和風時入戶。春意藹盈襟。鳥語天機在。花開生色深。誰知世外樂。都屬此間吟。 ===與金亮卿伯仲及舍弟文卿。同訪上菴。道中有石窟。窟中有小石佛。傍有杜鵑一叢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與山下諸花大異。石路懸空。望若上天。口占一律。=== 路盡疑無地。巖開別有天。千年孤佛坐。一樹異花姸。攀壁雲隨步。凌風骨欲仙。應知蓬海客。鸞馭此翩躚。 ===訪申寅伯於靑鶴洞。口占一律求和。=== 愛子饒淸趣。占玆福地偏。簷排萬峯出。巖坼一泉懸。對榻閒開畫。傳杯不避賢。興闌山色暮。孤嘯挹蒼烟。{{*|是日觀李畫師楨山水圖。仍酌濁醪。故五六及之。}} ===賦草堂=== 偶結三間屋。仍專一壑棲。草緣移竹去。籬爲見山低。養鶴成琴友。藏書欲架齊。猶堪寄嘯傲。不復羡榱題。 ===車踰嶺<sub>進退格。時有任實之行。</sub>=== 爲向公山道。愁攀石嶺危。征鴻雲外唳。黃葉馬前飛。客意自多感。秋容看更悲。明朝攬鏡照。雙鬂頓驚稀。 ====又==== 入雲重{{!|𡽹|⿰山領}}峻。淸曉斷人行。歸客悄無語。恠禽時一鳴。巖楓霜後醉。朝日霧邊明。更把前程筭。愁連長短亭。 ===曉發恩津=== 曉店鷄聲亂。催行任冒風。星河微欲曙。霜月逈當空。劒在防身足。時危歎道窮。猶憐溪上岸。楓葉向人紅。 ===參禮村舍滯雨=== 空山滯雨客。愁坐欲黃昏。寒雨濕枯樹。亂烟生遠村。苦吟雙鬂改。多病一身存。寂寞親雄劒。幽懷共孰論。 ===天台菴<sub>在任實</sub>=== 萬古天台洞。冥搜入短筇。小菴流水繞。深壑白雲封。好客幸相會。眞人何處逢。尋源無限意。落日倚孤松。 ===敬次伯氏韵=== 虫語亦何苦。客心空自愁。思量千古意。寥閴一堂幽。地僻露華冷。天虛月影秋。感深成兀坐。明㓕數螢流。 ===次息庵韵。謝趙正字公擧來訪。=== 秋夜挑燈話。還應到曉分。世情偏笑我。交誼獨憐君。滿地鷄爭啄。中天鶴不羣。丁寧箴警意。努力任斯文。 ===又次息庵韵=== 澗聲秋雨後。山色夕陽餘。有志客離俗。無心雲繞居。功程看草木。道體驗鳶魚。萬事悠然地。高吟引步徐。 ===與斯百訪道成菴。入洞口口占。=== 日午松陰直。緣崖細路通。孤吟向蕭寺。逸興任秋風。葉醉殷如錦。峯寒翠入空。騎驢肩聳處。着我畫圖中。 ===道成菴夜坐細酌。申徵明<sub>以華</sub>諸友。先已負笈。=== 寒雨鳴霜葉。虛堂照佛燈。傳杯逢舊友。軟語對高僧。古寺秋將盡。凉宵夢亦澄。令人發深省。淸磬落雲層。 ===余從斯百所。得見古僧戒安詩軸。軸中詩僅十篇。而率出於文章巨手。五峯首題。玄軒,月沙,一松,西坰,東岳,簡易,南窓,石洲,五山續而和之。可見一時人才之盛也。噫今世。安得見此等人也。遂感而步其韵。=== 前輩文章在。淸詩起病夫。乞歸知有意。題品笑徒愚。藝絶同鳴世。時危獨撫吾。沉吟倚虛閣。秋雨撼池蒲。 ===鎭岑道中。賦春寒。=== 二月寒猶重。千崖雪未消。雲陰欺白日。風色振長郊。縮手客行苦。緘香花事遙。佇看雷雨動。春意一朝饒。 ===朝發葛院=== 斗屋昏如㓒。終宵寐不成。呼童看雨意。側耳數鷄聲。歷苦方知學。省親敢憚行。朝來催上道。溪柳弄新晴。 ===次金斯百韵<sub>丙午</sub>=== 花滿堯夫宅。柳垂陶令居。懶猶耽聖學。貧亦有床書。自得衡門樂。誰將化日舒。西疇方有事。時或命巾車。 ===喜雨次金斯百韵=== 好雨自知節。幽人欣未眠。始驚鳴樹杪。漸愛注簷前。萬井花如海。千村麥秀田。斯民天豈捨。一霈驗豐年。 ===又次斯百韵<sub>二首</sub>=== 遯世吾何敢。棲山自喜深。葆眞渾道氣。樂靜似禪心。寂寂常扃戶。悠悠獨弄琴。夕陽時矯首。歸鳥倦投林。 ====又==== 一雨晩初霽。小堂淸更深。薇花新拆蘂。蕉葉欲抽心。物態看春夏。生涯送酒琴。蘧然午夢罷。鶯語在靑林。 ===夜坐書懷錄奉息庵=== 獨坐深更夜。繁憂不自裁。正懷南北慮。還軫小民哀。世事猶堪做。經綸豈乏才。茫茫上天意。至月有轟雷。 ===次金斯百韵<sub>斯百時以接慰官在東萊</sub>=== 偃仰神情逸。驅馳鬂髮明。君身已許國。吾道不要名。花柳池邊月。雲烟海上城。別離驚節序。春草喚愁生。 ====附原韵==== {{right|斯百}} 顚髮三分白。鬂毛一縷明。少年玆面䫉。何日更功名。蠻雨春沉市。鯨濤夜拍城。通夷吾計拙。孤絶百憂生。 ===再疊=== 故人千里別。書至眼先明。夷險應同操。賢勞豈爲名。春歸日南域。花滿洛陽城。兩地遙相憶。三看月魄生。 ====附原韵==== 絶域愁誰語。行裝我自明。已嫌頗識字。何用更求名。急雨通夷舘。飛雲隔漢城。何當公事了。歸學華山生。 ===全義道中=== 千里湖西客。仲冬半月行。川原還上下。雲日遆微明。歷問野人路。時聞山鳥聲。寒天搖落意。風葉更悲鳴。 ===買居鄭文翼舊第=== 文翼經營地。居然屬一峯。泠泠小石澗。落落斷崖松。秋葉當窓赤。春花滿壑濃。葺修仍舊貫。常對碧山容。 ===挽宗姪正宇=== 少年名進士。詞藻筆鋒俱。異日一枝桂。吾家千里駒。承宗忽爾失。雪涕共兄呼。可惜邯鄲璧。茫茫造化爐。 ===廣德寺。口占五言近體。示諸君求和。=== 廣德何年寺。樓㙜勢切蒼。雲霞藏佛骨。日月仰宸章。夜色千峯肅。溪聲萬壑凉。金沙奇絶地。一宿信難忘。 ===訪講堂廢寺=== 簿領三旬苦。春風一日閑。傍崖經犖确。入谷聽潺湲。廢殿金身古。殘碑碧蘚斑。溪山有宿債。早晩出塵寰。 lqcsss5trd33wm2712876orwexjwkdo 2485603 2485602 2024-11-01T04:05:49Z Blahhmosh 79595 /* 淸平四絶 */ 248560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五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高山驛=== 朝發觀音村。夕向高山驛。山谷多險{{!|𡾟|⿰山戯}}。石逕何newchar KC01059_24崅。天寒水急流。林深恠禽哭。溪行四十里。盡日無村落。黃昏始投店。新月上天白。 ===月夜步雪庭=== 夜起步空庭。獨伴寒影行。明月照我心。白雪照我形。形孤意自逈。心淸身亦輕。怳聞碧雲裡。遙送笙鶴聲。飄然欲飛去。長嘯萬峯靑。 ===夜夢金斯百<sub>錫胄</sub>=== 別來日月深。歲暮幽愁結。今夜夢君面。握手話契濶。覺來又成別。惘然還自失。空齋夜如水。落月影半缺。攬帶獨起立。涕淚沾巾幭。回琴彈一曲。悽斷不成闋。郢客久已沒。何人和白雪。黃鵠本高飛。寧爲鴟梟喝。行當與吾子。歸卧滄洲濶。 ===庚申夜。會飮沈伯衡<sub>機</sub>家。余作長句近體各一。座中人或毁或譽。戱作俳諧語解之。=== 作詩不須毁。毁而怒則癡。作詩不須譽。譽而喜則卑。工拙任自然。隨意揮洒之。陶陶逸興足。襟韵自曠夷。寄語座中人。此意知不知。 ==七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黃龍行。贈演上人之楓嶽。<sub>戊子冬。在安邊。</sub>=== 咸鏡之道鶴城郡。有山有山名黃龍。黃龍之山冠北方。岡巒削出金芙蓉。元功直與乾坤並。秀氣多因造化鍾。噴雲泄霧藏半腹。突兀參差相疊重。俯臨茫茫大海上。洪濤巨浪相撞舂。我來試向最高頂。石逕斜日飛短筇。黃昏始投招提境。氷輪已自天邊鎔。時聞淸風動脩竹。林中萬籟鼓笙鏞。平明出門問前途。有僧指路來相從。引手攀蘿到龍湫。百尺深潭碧溶溶。木蓮花發繞水旁。山中遠近香霧濃。尋源直抵上上頭。不覺幽興盈襟胷。遙看蘭若在林端。數聲淸磬隔踈松。二三道人住其間。招我入室相敬恭。中有一禪氣軒昂。物外高標超凡庸。眉目淸秀意態淨。瘦形可比孤鶴容。云是金剛山上僧。來住黃龍經十冬。我欲冠之不可得。坐睨神骨心魂鬆。携手更登廣石上。巖下流泉響淙淙。歸來雖不每會面。亦能時時得相逢。今欲尋師向楓嶽。使我心中苦無悰。身寄虗空如過客。雲遊萬里難追蹤。嗟吾性癖亦愛山。到處尋山意不慵。明春花時定與爾。共遊金剛萬千峯。 ===十月初。與諸友會飮于權汝綱<sub>斗樞</sub>家。盆菊方盛開。今夜復會沈伯衡家。唯見白雪滿山。轉眄之頃。景物頓異。懷往感今。情見于辭。仍賦長句一首。示座中諸益求和。=== 昔日我從壽家飮。堦上寒花滿意開。徵杯泛英不問籌。酒酣意氣何崔嵬。健筆縱橫走龍蛇。新詞錯落聯瓊瑰。陶然不覺西日暝。留待靑天月上廻。今夜終南復高會。滿山唯見白雪堆。節物風光不相待。天時人事謾自催。相看鬂髮漸老蒼。對酒不飮何爲哉。床頭莫惜黃金盡。甕裡須傾綠蟻來。功名富貴各有時。我曹豈是終蒿萊。啁啾已任俗子譏。揣摩唯信經濟才。男兒行世本如此。誰復局束趨塵埃。淵明逸興此時多。阮籍淸狂君莫咍。喧呼取醉不知寐。月色倒暎玻瓈杯。 ===夜深。諸友皆寐。對月獨酌。逸興飛動。走成長句二首。=== 把酒我問靑天月。能經今古幾英雄。采石曾伴謫仙人。赤壁更友東坡公。謫仙東坡今寂寞。來照揚卿酒杯中。揚卿意氣太濩落。何似當時兩仙翁。兩翁風彩雖不見。對月酣歌氣味同。况復終南雪色高。金波滿地光玲瓏。人照白雪雪照月。月影入杯杯影空。傾杯並與月光吸。瑩然氷玉橫襟胷。飄飄逸興若羽化。碧海何處蓬萊宮。便欲凌風向此去。下視塵世驚羣蒙。 ====又==== 月在天上明。雪在地中白。雪月瑩相照。上下同一色。玉人在其間。把酒發高詠。胷襟湛若虗。皎皎氷壺暎。若謂雪勝月。月色逾淸逈。若謂月勝雪。雪光更寒淨。我心比雪月。斗覺偏皎㓗。可憐雪月人。炯然無區別。何處不有雪。何處不有月。孰有愛而翫。能如我心樂。樂意我自知。不必向人說。唯當對雪並對月。吸盡金樽滿樽綠。 ==五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辛丑作</sub>== ===卽景<sub>戊子在安邊</sub>=== 細雨蕭蕭過。前村日欲斜。牧童橫篴去。亂揷杜鵑花。 ===伏次嚴親下示韵=== 淸夜樽前會。班衣五六人。稱觴齊獻壽。山海祝雙親。 ===山齋<sub>庚寅秋在靑白堂</sub>=== 山齋晝寂寞。落葉空庭來。日暮閉柴戶。蕭蕭寒雨哀。 ===落日=== 落日遠山紫。雨餘凉氣多。蕭蕭夕風起。江渚生寒波。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騷人寂寞恨。歲暮江潭時。中夜拂長劒。雄心自不夷。 美玉自多價。何勞十上秦。深秋獨閉戶。長對卷中人。 {{right|右二首漫興}} 獨卧不成夢。中宵萬古心。此時何所聽。寒月數聲砧。 {{right|右聞砧}} 野曠僧歸獨。山深客到稀。閒看江上鷺。遙帶夕陽飛。 {{right|右卽景}} 秋風起百感。烈士悲流年。夜坐獨長嘯。心如不繫舡。 {{right|右悲秋}} 水呑沙岸濶。天入暮雲空。一杖松林月。風高聞唳鴻。 {{right|右松亭聞鴈}} 落木蕭蕭下。秋江一夜寒。孤舟風露滿。移棹入前灘。 {{right|右落木}} ===問寒梅=== 素蘂緣何故。窮冬尙未開。得非春意動。要作百花魁。 ===寒梅答=== 非如桃李輩。苦待韶光回。要惱騷人興。緘香故未開。 ===雪夜詠月。仰呈伯氏。兼寄金斯百。=== 影落空霄月。光搖遠雪花。山中人似玉。獨立望天涯。 ===懷仙謠=== 蓬海三千隔。靑鸞信不來。空山歲欲暮。歌罷紫芝哀。 ===夜夢親庭=== 露下蛩吟月。風高葉語秋。曉來孤客恨。昨夜夢東州。 ===聞子夜鷄=== 風雨空齋夜。靑燈影半低。無人共起舞。有客獨聽鷄。 ===傷時<sub>二首</sub>=== 黃閣經綸密。蒼生産業非。誰將安上畫。排闥獻天{{!|𭏊|⿰土⿸尸羊}}。 ====又==== 遯世心還切。匡時計已消。遙憐賈太傅。枉哭聖明朝。 ===春雨=== 地僻春扉掩。幽居斷世情。朝來山雨足。啼鳥更新聲。 ===奉次申春沼<sub>最</sub>韵=== 出處何非道。閒忙且任時。靜觀羣物理。默默坐如癡。 ===重尋道峯書院=== 五到道峯院。誰知我意偏。窓前萬仞壁。相對却欣然。 ===步出泉邊=== 㶁㶁石泉響。嚶嚶山鳥鳴。悠然雲裡峀。與我兩忘情。 ===午睡方熟。忽驚雨聲。仍吟一絶。=== 多小山中味。深春獨樂身。蘧然午夢覺。窓外雨聲新。 ===出遊泉上=== 步石尋流遠。看雲出洞遅。山花向我笑。折取弄淸漪。 ===霽月樓聯句=== 醉倚高樓飮。月明花作陰。{{*|伯氏。}}人間無此景。相對淺深斟。{{*|楊卿。}} ===霽月樓。示金亮卿<sub>世翊</sub>求和。=== 春晩惜年逝。詩成宜酒賖。君看香雪落。月照滿庭花。 ===訪上菴。菴僧印祐多諳佛經。且知詩。可與語者。與余有舊。是日適出不在。遂題壁上。<sub>二首</sub>=== 偶到雲間寺。閒題壁上詩。眞仙應在此。峯壑捴堪疑。 ====又==== 不逢惠遠師。誰和淵明詩。笑別雲山去。秋風是後期。 ===送春日。不可無詩酒。買濁醪細酌。吟成二絶。示亮卿。=== 有詩題客思。無語送春華。尙愛窓前鳥。偏啼未落花。 ====又==== 一歲韶光盡。三杯醉興長。花飛猶有跡。莫掃滿庭香。 ===乙巳二月。發咸陽向洛。鄭景綏<sub>有禧</sub>自晉州來別。雨夜細酌。呼韵賦詩。<sub>景綏卽余從姊夫也。</sub>=== 細雨挑燈話。天涯去住情。秋風桂花發。一笑洛陽城。{{*|秋有別擧。約景綏上京觀光。故末句及之。}} ===雨後=== 雨後微凉生。桐陰滿小庭。呼童導泉脉。坐愛一池淸。 ==七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壬寅作</sub>== ===送春=== 異地逢春又送春。浮生長作遠遊人。生憎柳上黃鶯語。喚起江南歸夢頻。 ===詠竹=== 堦前長揖此君風。歲晩孤標與我同。最愛小窓殘雪夜。數聲寒玉月明中。 ===曉思=== 洞中深鎖白雲扃。夢逐遊仙到玉京。朝罷歸來山月曉。數聲笙鶴響靑冥。 ===遊仙詞。次許蘭雪韵。<sub>二首</sub>=== 花間賭罷一殘棋。仙島烟霞日影遅。風動玉鈴驚起夢。侍童來報宴瑤池。 ====又==== 桃花洞口彤雲重。花下仙郞一笑迎。曉起欲參蓬島會。雲中騎出兩靑龍。 ===夢遊楓嶽=== 夢裡抽身到玉峯。羣仙笑指日輪紅。弄罷鸞笙閒上鶴。白雲飛盡海天空。 ===病後覽鏡=== 朝來攬鏡照枯容。病骨嵬然一老翁。二十男兒還若許。逢人羞說伯王功。 ===四皓=== 白首商巖世慮空。休言當日到塵中。安知羽翼靑宮客。別是田家四老翁。{{*|高麗崔拙翁詩曰。漢用奇謀立帝功。指揮豪傑若兒童。可憐皓首商山客。亦墮留侯計畫中。聊反其意。}} ===除夜=== 平居不識惜年華。今夜方驚一齒加。暗對寒缸愁漏斷。曉鷄呼處髮生皤。 ===晝眠=== 虛室寥寥散白烟。晩來山色落簷前。悠然一枕春風裡。夢到羲皇太古天。 ===奉贐春沼丈歸廣陵=== 休官行色快如飛。林下爭看有客歸。從此廣陵山後里。水雲溪月捴光輝。 ===上太極亭<sub>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sub>=== 寒塘水落石稜出。霜着巖楓一半紅。談罷小亭僧獨去。亂山秋色夕陽中。 ===重陽日。對雨有感。=== 病裡悲秋倍斷魂。幽懷悄悄向誰論。無人解送黃花酒。風雨重陽獨掩門。 ===雪後<sub>在道峯</sub>=== 瑤林瓊樹望中鮮。奇態爭呈雪後天。獨有亭亭巖下栢。歲寒孤節更蒼然。 ===適見窓外梅花滿發。對之欣然。仍賦春興一絶。仰呈伯氏。=== 梅花初雪柳颺金。春興悠然着處深。山鳥亦知人自樂。隔窓終日弄淸音。 ===雨後出南郊=== 城南泥路不分阡。行策羸驂渡水田。日暮數峯雲外露。雨餘蒼翠欲磨天。 ===菊秋旣望。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滿山紅葉落紛紛。山北山南路不分。日暮上方何處是。數聲淸磬隔雲間。 ====其二==== 上方秋色欲黃昏。獨抱藜筇步石門。流水繞山雲滿壑。不知何處武陵源。{{*|山中有武陵洞。}} ====其三==== 寒山來宿白雲中。古寺僧殘佛殿空。明月滿窓淸夜永。隔溪霜葉響秋風。 ===曉雪=== 霜凝屋壁小燈昏。紙被生稜冷徹魂。曉起忽驚天地白。夜來寒雪壓貧村。 ===送舍弟文卿歸覲昌衙。臨分走筆贐行。=== 京國鄕關半弟兄。別君今日倍傷情。臨分更灑懷親淚。錯莫南雲萬里平。 ===卽事=== 春意盎然小雨餘。漸看庭草上階除。蒔花種竹還多事。長向晴窓讀古書。 ===戱題<sub>今秋監會。拙作與李壯元泂文爭魁。而考官多右李者。降置之第四。有來嘲者。戱而賦之。</sub>=== 屈首科闈豈爲名。此心元在濟蒼生。區區高下君休道。一任人間兒輩爭。 ===朝出崇禮門。回望終南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鳴鞭馳出漢陽城。朝日初披宿霧晴。別路依依誰送客。終南山色望中靑。 ===夢家=== 身隨一劒向天涯。別後鄕關望轉賖。魂夢不愁雲嶺隔。夜隨殘月獨還家。 ===詠懷=== 天涯來作遠遊身。歲暮湖關霜雪新。羣醉世間醒不見。楚雲何處覔靈均。 ===鎭岑道中=== 長郊夜雨洗歸程。搖落山川帶晩晴。天外白雲欣入望。征人遙指漢陽城。 ===來渡銅江津。涯已合氷矣。=== 芳蘭爲佩玉爲心。行色依俙楚澤吟。底事寒天滿江雪。更敎氷合照吾襟。 ===余檢行李。只有古劒一把,香柚一枚,杜律一卷。仍成一絶。=== 江山到處鎭相隨。遊子襟期一劒知。更愛柚香偏入鼻。袖中况有少陵詩。 ===春日<sub>在道峯</sub>=== 春日初暄谷鳥吟。偶扶藜杖到溪潯。閑看草木欣欣意。默契乾坤造化心。 ===追送春沼靈櫬於廣津。風日陰曀。江濤洶湧。佇立悵望。懷抱自惡。遂成一絶。=== 風撲丹㫌浪撲舟。靈輀哭送廣陵洲。傷心不獨沙頭客。嗚咽江波亦不流。 ===舟下龍津=== 龍津歸路白雲間。二月春江江水寒。橫挂片帆舡際立。晩峯爭掃碧螺鬟。 ===睡起<sub>戊戌春在道峯</sub>=== 萋萋庭草欲侵墻。春晩山齋白日長。睡起午窓無一事。暗風時送杏花香。 ===午睡初覺。金斯百忽自京中佩酒來訪。仍與院中諸友。同出泉邊對酌。醉中口占<sub>四絶</sub>。=== 松窓日午夢初回。忽有閒人載酒來。携手共登盤石上。山花無數暎金杯。 ====其二==== 步屧尋芳日日回。巖花應笑客頻來。兒童莫道樽將盡。須向淸泉更洗杯。 ====其三==== 山勢嵯峨水勢回。新詩吟罷白雲來。春風似解遊人意。時送飛花落酒杯。{{*|右三首。次金斯百韵。}} ====其四==== 飛花啼鳥欲殘春。谷口携壺醉興新。留待月明聯袂去。野童應訝畫中人。 ===申寅伯<sub>晸</sub>,趙公擧<sub>師錫</sub>諸友自京携酒而來。會飮霽月樓上。醉中口占。=== 晩來風日轉淸娟。徙倚高樓聽玉泉。春酒一樽人欲醉。滿空紅雨落花天。 ===金亮卿先歸。臨別索詩。信口贈一絶。=== 花發逢君花落別。逢時相樂別時愁。休把去留花裡寄。綠陰芳草更堪遊。 ===雨中躑躅=== 瞥眼風光捴委塵。誰裝紅萼雨中新。嫣然似笑芳菲盡。獨占山家分外春。 ===別道峯=== 三月來遊四月歸。巖花落盡樹陰肥。奚童且莫催鞭馬。背後靑山望漸微。 ===小亭初成。揭號以此君。詩以記之。=== 堂成揭號此君亭。辛苦移叢繞小庭。要待萬林黃落後。獨看寒色雪中靑。 ===蓮亭夜詠=== 窓間月到人驚夢。池面風歸露瀉荷。起視小庭明似晝。一雙眠鶴倚松柯。 ===聞新蟬=== 風來砌竹移踈影。雨後山嵐帶晩晴。病裡又驚秋序近。隔林蟬唳送新聲。 ===謝權汝綱雨中分竹<sub>進退格</sub>=== 新開蔣逕繞籬根。托契平生在此君。感子歲寒相勖意。一叢移雨到山門。 ===又以一絶乞菊=== 堦上蒼松堦下竹。襟期共結歲寒情。從君更覔東籬菊。會待淸霜餐落英。 ===送春日偶題=== 庭院風微蝶戱輕。角巾終日坐軒淸。春歸似慰幽人意。留得桃花一樹明。 ===蕭寺雨後獨坐<sub>庚子棲仙狎寺。寺在任實地。</sub>=== 蕭寺棲遅過一旬。敢將經傳究天人。喜觀萬物涵陽處。生意油然雨後春。 ===錦江=== 靑山繞水水回郊。日照沙堤白馬驕。滿眼乾坤光景媚。春風獨渡錦江橋。 ===成歡道中=== 秦城歸客懶揮鞭。料峭春寒二月天。薄暮長郊人欲斷。遠看孤店起靑烟。 ===雨後=== 雨後班鳩相喚鳴。客程春色惱詩情。緣溪盡日孤吟過。時見村花一樹明。 ===次能上人韵=== 寒花伴客寂寥開。剝啄欣看白足來。留與說空忘日夕。更携秋色上高㙜。 ===參禮道中=== 春回遠客發天涯。二月湖城未見花。昨夜小村山雨過。滿谿芳草自抽芽。{{*|六一答元珍律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笋欲抽芽。豈甞見而忘之耶。聊存之。}} ===落花<sub>進退格</sub>=== 間關乳鳥自呼羣。深院無人晝掩門。風雨一番花事晩。滿庭香雪落紛紛。 ===深居<sub>癸卯秋</sub>=== 深居不出動經時。眞味悠然我獨知。楓葉菊花相暎處。一丘秋色捴宜詩。 ===睡起對菊花有感=== 暫向軒羲夢一塲。起看天地已斜陽。經秋未改風霜操。獨對籬邊晩菊香。 ===夜來對月欣然。率爾口占。=== 閉戶空山紅葉深。絶無車馬到雲林。獨憐夜夜峯頭月。來照幽人一片心。 ===奉次眞珠使君韵=== 一棹飄然泝碧灘。蘸江千疊玉屛寒。懸知望月孤吟處。應喚爲仙不喚官。 ===恩波亭夜坐賞月=== 一出都門世慮空。滄波萬頃碧磨銅。霽天明月淸秋夜。飛閣來憑縹緲中。 ===二月旬後。自嶺南返洛。來渡瓦灘。春江正漲。鷗鳧驚散。中流戱賦。<sub>丙午</sub>=== 東風吹送一舠輕。獨樂亭前春水平。三載重來遊子興。白鷗何事謾相驚。 ===朝日<sub>己酉春。在道峯書院。</sub>=== 地靜心閑夢亦淸。誰知外境助眞情。朝來洗滌開黃卷。旭日昭昭照案明。 ===夜月=== 春日山齋事事淸。鳥啼花笑捴詩情。知心獨有靑天月。夜夜相看一片明。 ===與院中諸益。上中㙜看瀑。=== 步石緣溪行復留。日斜纔得到山頭。眞源恐被塵人識。莫放閒花泛水流。 ===訪李生<sub>彦綱</sub>不遇。歸見李生亦來叩交違。留詩欲去。相視欣然。終夕欵晤。有菊無酒。愧無以待。遂以一絶謝之。=== 城西剝啄悵空廻。來到山齋眼忽開。一首淸篇三枉義。秋風愧負菊花杯。 ====其二==== 靑眼山谿一笑廻。小齋新掃白雲開。黃花赤葉九秋興。濁酒淸詩三兩杯。{{*|有事出門。遇李生來訪。遂與之同廻。對菊細酌。翌日李生步前韵二疊以困之。又飛書促和。走成以謝。}} ====其三==== 深山有約玉人廻。寒日傲霜黃菊開。人美菊香俱可愛。摘來秋色泛金杯。 ===霽月堂十詠=== 捲盡浮雲霽色空。一輪新月上天東。山河大地光明裡。居士胷襟洒落同。 {{right|右東嶺霽月}} 古靈山逈揷靑天。霧罷淸光碧似烟。向晩白雲生頂上。倚窓終日看悠然。 {{right|右古靈晴雲}} 二陵松檜遶茅堂。翠色寒聲十里長。最是雪霜天地白。歲寒柯葉更蒼蒼。 {{right|右二陵松檜}} 杜鵑花發四山紅。亭在花間似畫中。莫道山翁貧活計。春來錦障繞西東。 {{right|右四山杜鵑}} 亭上閑人閱簡編。亭前春水碧淪漣。風恬日暖游魚躍。物我無心共樂天。 {{right|右前溪遊魚}} 楓林一夜落淸霜。紅葉玲瓏透夕陽。不必較姸三月萼。但看春色與秋光。 {{right|右後崗霜楓}} 圓塘水滿浴䲶鴦。萬朶芙蓉耀太陽。亭上玉人無箇事。製花爲珮葉爲裳。 {{right|右南塘荷花}} 淵明去後有揚卿。隱逸偏多愛菊情。歲晩羣芳皆已歇。獨從籬下採金英。 {{right|右東籬菊英}} 長郊極目綠無涯。雨後萋萋草色賖。牛背牧童何處去。數聲蘆笛夕陽斜。 {{right|右長堤牧笛}} 時平無事樂耕耘。何幸斯民際聖君。雨順風調眞上瑞。晩秋田野靄黃雲。 {{right|右平野黃雲}} ===淸平<sub>四絶</sub>=== 希夷仙骨去無蹤。梅月淸風詎可逢。秪有兩公棲樂地。半天高揷玉芙蓉。 {{right|右懷希夷,梅月兩公}} 慶雲寺下瑞香東。萬古方塘一鑑空。影落芙蓉千疊玉。箇中金刹更玲瓏。 {{right|右影池}} 芒鞋踏破白雲封。更上芙蓉第一峯。美水佳山看不盡。暮天長嘯倚孤松。{{*|僧言峯後數里許。有泉石勝絶處。而日暮未及歷賞。故末句及之。}} {{right|右登芙蓉峯}} 雲霞深鎖梵王宮。偶入廬山謁遠公。夜靜諸天閑對榻。禪心月色一般空。 {{right|右贈寺僧}} ===獨坐東軒。望南山寺有感。=== 民生愧未千人活。時務徒令百慮牽。遙望白雲山上寺。却思投紱往參禪。 ===重陽日。與學子數十人。登北山上仙㙜望海。=== 落日微茫大海廻。九秋來醉最高㙜。冠童左右成行坐。白髮蒼顔太守頹。 ==五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江望<sub>庚寅秋。在德淵靑白堂。</sub>=== 小閣開晴望。千峯淨色多。雲歸極浦盡。鴈向遠天過。夜寂秋生樹。江空月入波。漁舟人不寐。風送數聲歌。 ===卽事=== 地僻雲封戶。秋深葉滿庭。眼空歸鳥沒。吟斷遠山靑。古木晴烟散。寒江暮靄冥。漁人閒送笛。新月照沙汀。 ===夜別趙公擧。走筆贐行。=== 羡君成遠志。愧我尙塵情。江海歸心浩。春風一騎輕。天長矗石野。日落洗兵營。倘記壯遊跡。投看病眼明。 ===春日登家後小園=== 煑艾邀情伴。携筇陟後園。陽和浮草木。春意動乾坤。雪坼崖全濕。禽謠景漸暄。悠然閒興極。竟日澹忘言。 ===江行=== 八月蘋風起。蕭蕭蘆荻多。秋聲向暮緊。野笛隔江過。拖白雲歸洞。翻金月湧波。此時何處客。更發竹枝歌。 ===秋夜=== 秋夜步庭際。淒凄露濕衣。詩從月下得。影向菊邊依。歲晩山容凈。居高塵事稀。風光且若此。不必賦言歸。 ===楊州途中<sub>甲午春。歸覲鶴林親庭。</sub>=== 惜別當年恨。趨庭此日情。歸心如逝水。屈指筭前程。花眩吟眸亂。風飄彩服輕。鳴鞭出山谷。林外夕陽明。 ===過洪公<sub>命耉</sub>忠烈碑<sub>進退格</sub>=== 舊許捐身節。今過破虜營。雲埋古壘暗。草沒短碑靑。壯氣風霆怒。孤忠日月明。英魂招莫返。撫劒涕橫零。 ===金化道中=== 客路當三月。烟花處處林。風歸紅雨亂。日午綠楊陰。谷鳥參差語。溪山宛轉深。新詩與春興。忘却遠遊心。 ===滯雨金城=== 滯雨金城縣。孤村坐寂寥。行裝劒獨在。歸路筭還遙。歲月英雄老。風塵鬂髮凋。明朝登大嶺。雲海望迢迢。 ===朝發金城=== 夜雨泥程滑。朝溪宿霧移。春山添活畫。遠客又新詩。爽氣靑天霽。韶光白日遅。男兒遠遊興。誰復泣途歧。 ===曉行=== 長堤迷曉色。十里斷行塵。細雨雙飛鷺。寒溪獨渡人。烟沉孤店小。霧罷遠峯新。誰喚龍眠筆。能摸箇裡身。{{*|後閱象村詩話。載宋歐伯威詩。云細雨雙飛鷺。寒簑獨釣船。余怪其暗合。仍存之。}} ===道中逢雨=== 冐曉離村北。崇朝指嶺東。靑山遙隔霧。白雨亂隨風。野色蒼茫外。天光黯慘中。春泥深沒膝。顚仆泣羸童。 ===旅店夜吟=== 側景鳴寒杵。孤村暝色沉。川聲雨後壯。客思夜來深。旅泊三春恨。飄颻萬里心。防身有寶劒。彈鋏獨長吟。 ===麥坂<sub>二首</sub>=== 宇宙何年闢。山河此道難。人從天上下。江自霧中還。急浪蒼龍闘。高岑白日寒。愁看雲樹外。遙指是東關。 ====又==== 山行藤絡足。溪渡水侵鞍。遠峀披雲碧。朝暉出霧寒。天低愁麥坂。樹豁見新安。卸馬倚林樾。長歌行路難。 ===有京便。奉呈伯氏。=== 弟到關河日。兄還洛浦辰。風塵長作別。歧路各沾巾。地遠逢書濶。春深夢草頻。相思無限意。題寄北歸人。 ===野逈=== 野逈寒烟積。山深苦霧多。民心看穢貊。地勢限關河。不雨天常黑。無風海自波。三春孤客恨。萬里獨長歌。 ===詠懷=== 絶域延愁望。荒城秪暮烟。夜凉人獨詠。天逈月孤懸。江海身千里。乾坤客十年。時危徒感慨。撫劒一茫然。 ===麥坂=== 急浪奔開峽。危途峻揷空。頻年長遠役。此地又重逢。谷暝蘿懸雨。林深鬼嘯風。孤歌攀絶壁。顚仆半成翁。 ===春日詠懷<sub>二首</sub>=== 細草緣堦長。遙峯入座寒。庭空春鳥語。日午篆烟殘。病起誰相問。詩成獨自看。悠然高睡足。淸夢落江干。 ====又==== 地僻人來少。茅齋晝掩扉。媚陽花獨笑。刷羽鶴相依。春事看將晩。鬂華覺漸稀。幽懷無與語。默坐悟眞機。 ===果川道中=== 艤舟別前浦。策馬上高巓。石拆通微逕。林鳴走暗川。遙村依僻野。古郭起荒烟。盡日尋征道。愁吟落景懸。 ===沙斤店夜吟=== 路遠知身苦。秋來覺夜長。寒蛩啼暗壁。落月滿虗堂。道在名何與。時移鬂欲蒼。中宵千古意。愁坐獨商量。 ===步出前溪望月=== 旅榻淸無寐。寒宵獨步徐。秋生高樹響。月入小溪虗。天地空搔首。江湖緬憶魚。年來頻作客。愁絶欲沾裾。 ===曉發沙斤村=== 小澗鳴籬底。茅齋夜色幽。靑燈孤客夢。白露五更秋。世事誰前定。吾生本自浮。鷄鳴向前舘。歲晩更遐遊。 ====又==== 曉發沙斤舘。淸秋獨遠征。殘星數點白。落月半輪明。露濕田花落。風高店杵鳴。飄飄何所適。立馬更含情。 ===過洪慶寺遺墟=== 淸秋驅匹馬。落日渡寒溪。事往人誰在。碑殘草自萋。樓㙜荒礎廢。風雨幾年迷。緬憶歸雲句。長吟意更悽。 ===成歡芙蓉池。對月飛觴。=== 客裡逢佳境。閒來試把觴。夜深池淨鏡。天逈月如霜。擲岸遊魚樂。依荷宿鷺凉。興闌渾不寐。零露滿衣裳。 ===全義道中=== 衰草連天暗。黃雲去野低。危橋人獨渡。落日馬寒嘶。遠適愁長路。閒居憶舊棲。何時謝世故。歸卧月明溪。 ===曉霧=== 曉逕䨪山碧。朝巖罨日紅。原浮波渺海。峀露島涵空。活畫驚天妙。奇形寫孰工。新詩乏傑句。獨立鬂搔蓬。 ===重尋道峯書院=== 凍雨蒼崖滑。凌兢馬不登。雲沉山缺峀。水落石生稜。一別驚年邁。重尋喜我能。齋童猶記面。依舊點書燈。 ===往拜春沼申丈於氷湖。道占一律。奉呈求和。=== 霧日寒光薄。汀烟晩色冥。偶乘剡溪興。來叩子雲亭。雪壓踈籬白。松含暮歲靑。欣然解榻處。相對說玄經。 ====附次韵==== {{right|春沼}} 雪積乾坤暮。烟沉浦渚冥。無人解問字。盡日不開亭。忽接君眉白。能令老眼靑。詩成酒又熟。何必要談經。 ===奉次春沼喜雨詩韵=== 責六湯誠切。連旬霈澤甘。欣看景物潤。休道客眠酣。慶想龍樓賀。豊從野老探。詞人新草頌。何路達封函。 ====又==== 閉戶無人問。耽閑此味甘。簟凉逢雨喜。酒薄得詩酣。翫物心誰悟。尙玄我獨探。優游以卒世。聖澤一身函。 ===菊秋旣望。與申寅伯,李樂甫<sub>藼</sub>,金斯百,李次山<sub>嵇</sub>,沈伯衡,申瑞明<sub>儀華</sub>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斜日重興路。秋光乍染山。人從紅樹入。僧帶白雲還。古壁形偏恠。奇禽語自閑。諸天知不遠。寒磬落層巒。 ====其二==== 暎日楓林晩。繞山石路深。水流仙洞遠。松老古壇陰。採藥人何去。尋眞客獨吟。奇遊如再續。重入白雲岑。 ====其三==== 偶脫紅塵累。來從凈界遊。踈鍾雲外寺。寒月澗邊樓。洞僻乾坤別。山深松桂幽。客懷淸不寐。閒步萬峯秋。 ===閒居一律。寄沈伯衡求和。=== 茆屋終南下。柴扉盡日扃。才踈人共棄。道大我無營。積雪連峯白。孤松覆壑靑。新詩有餘味。吟罷更關情。 ====附次韵==== 湖海思歸客。風塵獨掩扃。畸蹤甘蠖屈。末路愧蠅營。暮峀凌雲碧。殘燈入夜靑。懷人又不見。惆悵若爲情。 ===次沈伯衡韵=== 鍊句髭頻撚。看山坐屢移。寒松風掃影。古木雪封枝。道在常探奧。名浮久絶思。知音幸遇子。綺語解人頤。 ===詠月蝕<sub>是夜月蝕</sub>=== 影轉初鎔鏡。光沉忽挂鉤。陰陰萬象暗。窣窣一天幽。更也人皆仰。消時我獨憂。狂懷何處訴。迢遆望宸樓。 ===奉次春沼申丈韵=== 病卧寒齋久。淸詩忽起余。風塵甘落拓。關塞問何如。春動梅如雪。簷虗月照書。相逢且酩酊。不用戀樵漁。 ====附原韵==== {{right|春沼}} 白髮難禁得。靑春忽負余。誰憐寒范叔。空老病相如。天下無知己。床頭有古書。淮中古廬在。何日伴樵漁。 ===登終南小亭賞春。時正二月念間也。<sub>進退格。</sub>=== 偶爾携筇到。悠然坐不歸。山容雲半露。春意鳥深知。池暖遊魚出。林幽過客稀。靜觀羣物茁。天地自無私。{{*|亭前有半月池養魚。}} ===卽事=== 巷僻門長掩。人閒一院深。雨餘觀物態。春至見天心。種藥繞畦畔。哦詩還夕陰。忘機吾已久。塵事絶相侵。 ===重陽夜。申瑞明携壺來飮。醉中走筆。<sub>是日終夕下雨。入夜始霽。</sub>=== 未展匡時略。空懷今古愁。靑燈一夜雨。黃葉萬山秋。醉興從深酌。佳辰負勝遊。猶憐縱談處。意氣傲公侯。 ===陪岳君遊重興洞閔漬巖。山人守一適來訪。=== 步入仙山路。巖崖自不同。秋林霜落後。人語水流中。石凈渾如洗。詩淸未要工。此時雲衲至。相對證玄空。 ===靑鶴洞。次申寅伯韵。=== 寂寂山光晩。紛紛黃葉飛。緣溪偶深入。得句澹忘歸。水落層巖秀。烟沉遠樹微。悠然坐到夕。松翠滴寒衣。 ===夜聞寒葉鳴雨。覺而有感。=== 寥閴茅齋掩。床頭卷秩堆。中宵客夢散。枯葉雨聲來。照壁殘燈暗。嘶空斷鴈哀。幽懷獨輾轉。默數曉鍾催。 ===漫興=== 寂寞山中舍。蕭條歲暮天。愛閒仍絶世。閉戶獨探玄。吟或拈毫寫。倦時倚枕眠。從來陶處士。萬事一悠然。 ===渡銅雀津。中流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寒日津亭外。孤舟艤北風。天晴萬峯出。霜落一江空。撫劒心猶壯。懸帆路自通。中流試擊楫。慷慨氣成虹。{{*|余未甞窺李白律語。今朝偶披見之。有天晴遠峯出。水落寒沙空之句。與第二句語意暗合。喜而仍存之。}} ===沙斤店逢雨。夜坐書懷。=== 獨坐荒村夜。覊懷問孰雙。孤燈寒照壁。細雨暗投窓。吟苦髭空撚。愁饒酒未降。更堪籬外水。終曉響瀧瀧。 ===早發葛院=== 客有遠行役。凄凄冐曉風。飛霜四野白。初日半天紅。歲月身空老。湖山路不窮。平生丈夫志。旅泊愧西東。 ===成歡道中<sub>進退格</sub>=== 十月成歡道。征驂倦却遅。薄雲愁未散。寒日淡無暉。爲客身良苦。摩胷計自奇。男兒聊信命。不必怨離違。 ===瓦灘=== 誰謂風塵際。支離尙此身。浮名聊失笑。世事謾沾巾。曉月催離店。寒江獨問津。丁寧謝舟子。莫怪遠遊頻。 ===重上獨樂亭=== 一別今三載。重來已過秋。江山猶記面。天地獨登樓。久客凋靑鬂。浮遊愧白鷗。空將千古思。寒日解孤舟。 ===鎭岑道中=== 曉渡瓦灘水。遙遙指鎭城。破村依峽小。殘日漏雲明。僮倦相看睡。騎行自認程。愁心强拔劒。濩落笑吾生。 ===展謁先祖考墳塋=== 寂寞空山裏。燒香獨奠觴。孱孫能記緖。餘慶幸登庠。霜露丘陵感。雲烟草樹荒。追惟十年事。悽咽欲沾裳。 ===滯雨=== 汩汩爲形役。飄飄作遠遊。空山雨滯客。寒杵夜舂愁。酒薄詩難就。燈明眼欲羞。從來憂世志。萬事入搔頭。 ===昌陵道中=== 斷橋來獨渡。行色剩蕭然。馬瘦困泥岸。鴉飢啼野田。遠峯含落日。孤店起炊烟。却望終南色。寒吟強着鞭。 ===敬次伯氏韵<sub>時在道峯</sub>=== 倚杖逍遙處。春風步屧輕。禽聲哢日碎。花影落潭明。坐石觀魚樂。緣溪愛草生。天遊吾自得。浮世久逃名。 ===雨中偶吟=== 隱几蕭然坐。朝來雨洗塵。吾心久忘我。萬物自生春。洞濕雲猶在。泉添澗不貧。箇中無限趣。花外鳥聲新。 ===雨後出詠歸門=== 雨霽韶光艶。相携上翠微。石滋苔印屐。花亞露沾衣。遅日鳥相語。遠天雲獨飛。倚筇時矯首。幽興澹忘歸。 ===眠起=== 眠起獨無語。開窓覽物華。翠來雲出峀。紅落鳥飛花。靜味閒中飽。春容雨後誇。地淸塵自絶。長日鎖仙家。 ===會霽月樓邀月。口占一律。示金亮卿求和。=== 地僻超塵界。人逢是勝流。論詩到半夜。邀月上高樓。霽景澄疑水。踈襟爽似秋。何緣一樽酒。同入醉鄕遊。 ===漫興<sub>二首</sub>=== 高卧林泉興。閑來更欲誇。機心塵外息。玄趣靜中加。暮出雲迷徑。朝吟露壓花。一春無事處。時或會南華。 ====又==== 獨坐虛明室。潛觀萬物心。和風時入戶。春意藹盈襟。鳥語天機在。花開生色深。誰知世外樂。都屬此間吟。 ===與金亮卿伯仲及舍弟文卿。同訪上菴。道中有石窟。窟中有小石佛。傍有杜鵑一叢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與山下諸花大異。石路懸空。望若上天。口占一律。=== 路盡疑無地。巖開別有天。千年孤佛坐。一樹異花姸。攀壁雲隨步。凌風骨欲仙。應知蓬海客。鸞馭此翩躚。 ===訪申寅伯於靑鶴洞。口占一律求和。=== 愛子饒淸趣。占玆福地偏。簷排萬峯出。巖坼一泉懸。對榻閒開畫。傳杯不避賢。興闌山色暮。孤嘯挹蒼烟。{{*|是日觀李畫師楨山水圖。仍酌濁醪。故五六及之。}} ===賦草堂=== 偶結三間屋。仍專一壑棲。草緣移竹去。籬爲見山低。養鶴成琴友。藏書欲架齊。猶堪寄嘯傲。不復羡榱題。 ===車踰嶺<sub>進退格。時有任實之行。</sub>=== 爲向公山道。愁攀石嶺危。征鴻雲外唳。黃葉馬前飛。客意自多感。秋容看更悲。明朝攬鏡照。雙鬂頓驚稀。 ====又==== 入雲重{{!|𡽹|⿰山領}}峻。淸曉斷人行。歸客悄無語。恠禽時一鳴。巖楓霜後醉。朝日霧邊明。更把前程筭。愁連長短亭。 ===曉發恩津=== 曉店鷄聲亂。催行任冒風。星河微欲曙。霜月逈當空。劒在防身足。時危歎道窮。猶憐溪上岸。楓葉向人紅。 ===參禮村舍滯雨=== 空山滯雨客。愁坐欲黃昏。寒雨濕枯樹。亂烟生遠村。苦吟雙鬂改。多病一身存。寂寞親雄劒。幽懷共孰論。 ===天台菴<sub>在任實</sub>=== 萬古天台洞。冥搜入短筇。小菴流水繞。深壑白雲封。好客幸相會。眞人何處逢。尋源無限意。落日倚孤松。 ===敬次伯氏韵=== 虫語亦何苦。客心空自愁。思量千古意。寥閴一堂幽。地僻露華冷。天虛月影秋。感深成兀坐。明㓕數螢流。 ===次息庵韵。謝趙正字公擧來訪。=== 秋夜挑燈話。還應到曉分。世情偏笑我。交誼獨憐君。滿地鷄爭啄。中天鶴不羣。丁寧箴警意。努力任斯文。 ===又次息庵韵=== 澗聲秋雨後。山色夕陽餘。有志客離俗。無心雲繞居。功程看草木。道體驗鳶魚。萬事悠然地。高吟引步徐。 ===與斯百訪道成菴。入洞口口占。=== 日午松陰直。緣崖細路通。孤吟向蕭寺。逸興任秋風。葉醉殷如錦。峯寒翠入空。騎驢肩聳處。着我畫圖中。 ===道成菴夜坐細酌。申徵明<sub>以華</sub>諸友。先已負笈。=== 寒雨鳴霜葉。虛堂照佛燈。傳杯逢舊友。軟語對高僧。古寺秋將盡。凉宵夢亦澄。令人發深省。淸磬落雲層。 ===余從斯百所。得見古僧戒安詩軸。軸中詩僅十篇。而率出於文章巨手。五峯首題。玄軒,月沙,一松,西坰,東岳,簡易,南窓,石洲,五山續而和之。可見一時人才之盛也。噫今世。安得見此等人也。遂感而步其韵。=== 前輩文章在。淸詩起病夫。乞歸知有意。題品笑徒愚。藝絶同鳴世。時危獨撫吾。沉吟倚虛閣。秋雨撼池蒲。 ===鎭岑道中。賦春寒。=== 二月寒猶重。千崖雪未消。雲陰欺白日。風色振長郊。縮手客行苦。緘香花事遙。佇看雷雨動。春意一朝饒。 ===朝發葛院=== 斗屋昏如㓒。終宵寐不成。呼童看雨意。側耳數鷄聲。歷苦方知學。省親敢憚行。朝來催上道。溪柳弄新晴。 ===次金斯百韵<sub>丙午</sub>=== 花滿堯夫宅。柳垂陶令居。懶猶耽聖學。貧亦有床書。自得衡門樂。誰將化日舒。西疇方有事。時或命巾車。 ===喜雨次金斯百韵=== 好雨自知節。幽人欣未眠。始驚鳴樹杪。漸愛注簷前。萬井花如海。千村麥秀田。斯民天豈捨。一霈驗豐年。 ===又次斯百韵<sub>二首</sub>=== 遯世吾何敢。棲山自喜深。葆眞渾道氣。樂靜似禪心。寂寂常扃戶。悠悠獨弄琴。夕陽時矯首。歸鳥倦投林。 ====又==== 一雨晩初霽。小堂淸更深。薇花新拆蘂。蕉葉欲抽心。物態看春夏。生涯送酒琴。蘧然午夢罷。鶯語在靑林。 ===夜坐書懷錄奉息庵=== 獨坐深更夜。繁憂不自裁。正懷南北慮。還軫小民哀。世事猶堪做。經綸豈乏才。茫茫上天意。至月有轟雷。 ===次金斯百韵<sub>斯百時以接慰官在東萊</sub>=== 偃仰神情逸。驅馳鬂髮明。君身已許國。吾道不要名。花柳池邊月。雲烟海上城。別離驚節序。春草喚愁生。 ====附原韵==== {{right|斯百}} 顚髮三分白。鬂毛一縷明。少年玆面䫉。何日更功名。蠻雨春沉市。鯨濤夜拍城。通夷吾計拙。孤絶百憂生。 ===再疊=== 故人千里別。書至眼先明。夷險應同操。賢勞豈爲名。春歸日南域。花滿洛陽城。兩地遙相憶。三看月魄生。 ====附原韵==== 絶域愁誰語。行裝我自明。已嫌頗識字。何用更求名。急雨通夷舘。飛雲隔漢城。何當公事了。歸學華山生。 ===全義道中=== 千里湖西客。仲冬半月行。川原還上下。雲日遆微明。歷問野人路。時聞山鳥聲。寒天搖落意。風葉更悲鳴。 ===買居鄭文翼舊第=== 文翼經營地。居然屬一峯。泠泠小石澗。落落斷崖松。秋葉當窓赤。春花滿壑濃。葺修仍舊貫。常對碧山容。 ===挽宗姪正宇=== 少年名進士。詞藻筆鋒俱。異日一枝桂。吾家千里駒。承宗忽爾失。雪涕共兄呼。可惜邯鄲璧。茫茫造化爐。 ===廣德寺。口占五言近體。示諸君求和。=== 廣德何年寺。樓㙜勢切蒼。雲霞藏佛骨。日月仰宸章。夜色千峯肅。溪聲萬壑凉。金沙奇絶地。一宿信難忘。 ===訪講堂廢寺=== 簿領三旬苦。春風一日閑。傍崖經犖确。入谷聽潺湲。廢殿金身古。殘碑碧蘚斑。溪山有宿債。早晩出塵寰。 bxkpqqkgn20vc4fuf0g4me2410y91ni 2485606 2485603 2024-11-01T04:23:24Z Blahhmosh 79595 248560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一|y=1717|previous=[[../序|序]]|next=[[../卷二|卷二]]}} ==五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高山驛=== 朝發觀音村。夕向高山驛。山谷多險{{!|𡾟|⿰山戯}}。石逕何{{?|⿰山犖}}崅。天寒水急流。林深恠禽哭。溪行四十里。盡日無村落。黃昏始投店。新月上天白。 ===月夜步雪庭=== 夜起步空庭。獨伴寒影行。明月照我心。白雪照我形。形孤意自逈。心淸身亦輕。怳聞碧雲裡。遙送笙鶴聲。飄然欲飛去。長嘯萬峯靑。 ===夜夢金斯百<sub>錫胄</sub>=== 別來日月深。歲暮幽愁結。今夜夢君面。握手話契濶。覺來又成別。惘然還自失。空齋夜如水。落月影半缺。攬帶獨起立。涕淚沾巾幭。回琴彈一曲。悽斷不成闋。郢客久已沒。何人和白雪。黃鵠本高飛。寧爲鴟梟喝。行當與吾子。歸卧滄洲濶。 ===庚申夜。會飮沈伯衡<sub>機</sub>家。余作長句近體各一。座中人或毁或譽。戱作俳諧語解之。=== 作詩不須毁。毁而怒則癡。作詩不須譽。譽而喜則卑。工拙任自然。隨意揮洒之。陶陶逸興足。襟韵自曠夷。寄語座中人。此意知不知。 ==七言古詩<sub>此篇錄戊子至丁酉作</sub>== ===黃龍行。贈演上人之楓嶽。<sub>戊子冬。在安邊。</sub>=== 咸鏡之道鶴城郡。有山有山名黃龍。黃龍之山冠北方。岡巒削出金芙蓉。元功直與乾坤並。秀氣多因造化鍾。噴雲泄霧藏半腹。突兀參差相疊重。俯臨茫茫大海上。洪濤巨浪相撞舂。我來試向最高頂。石逕斜日飛短筇。黃昏始投招提境。氷輪已自天邊鎔。時聞淸風動脩竹。林中萬籟鼓笙鏞。平明出門問前途。有僧指路來相從。引手攀蘿到龍湫。百尺深潭碧溶溶。木蓮花發繞水旁。山中遠近香霧濃。尋源直抵上上頭。不覺幽興盈襟胷。遙看蘭若在林端。數聲淸磬隔踈松。二三道人住其間。招我入室相敬恭。中有一禪氣軒昂。物外高標超凡庸。眉目淸秀意態淨。瘦形可比孤鶴容。云是金剛山上僧。來住黃龍經十冬。我欲冠之不可得。坐睨神骨心魂鬆。携手更登廣石上。巖下流泉響淙淙。歸來雖不每會面。亦能時時得相逢。今欲尋師向楓嶽。使我心中苦無悰。身寄虗空如過客。雲遊萬里難追蹤。嗟吾性癖亦愛山。到處尋山意不慵。明春花時定與爾。共遊金剛萬千峯。 ===十月初。與諸友會飮于權汝綱<sub>斗樞</sub>家。盆菊方盛開。今夜復會沈伯衡家。唯見白雪滿山。轉眄之頃。景物頓異。懷往感今。情見于辭。仍賦長句一首。示座中諸益求和。=== 昔日我從壽家飮。堦上寒花滿意開。徵杯泛英不問籌。酒酣意氣何崔嵬。健筆縱橫走龍蛇。新詞錯落聯瓊瑰。陶然不覺西日暝。留待靑天月上廻。今夜終南復高會。滿山唯見白雪堆。節物風光不相待。天時人事謾自催。相看鬂髮漸老蒼。對酒不飮何爲哉。床頭莫惜黃金盡。甕裡須傾綠蟻來。功名富貴各有時。我曹豈是終蒿萊。啁啾已任俗子譏。揣摩唯信經濟才。男兒行世本如此。誰復局束趨塵埃。淵明逸興此時多。阮籍淸狂君莫咍。喧呼取醉不知寐。月色倒暎玻瓈杯。 ===夜深。諸友皆寐。對月獨酌。逸興飛動。走成長句二首。=== 把酒我問靑天月。能經今古幾英雄。采石曾伴謫仙人。赤壁更友東坡公。謫仙東坡今寂寞。來照揚卿酒杯中。揚卿意氣太濩落。何似當時兩仙翁。兩翁風彩雖不見。對月酣歌氣味同。况復終南雪色高。金波滿地光玲瓏。人照白雪雪照月。月影入杯杯影空。傾杯並與月光吸。瑩然氷玉橫襟胷。飄飄逸興若羽化。碧海何處蓬萊宮。便欲凌風向此去。下視塵世驚羣蒙。 ====又==== 月在天上明。雪在地中白。雪月瑩相照。上下同一色。玉人在其間。把酒發高詠。胷襟湛若虗。皎皎氷壺暎。若謂雪勝月。月色逾淸逈。若謂月勝雪。雪光更寒淨。我心比雪月。斗覺偏皎㓗。可憐雪月人。炯然無區別。何處不有雪。何處不有月。孰有愛而翫。能如我心樂。樂意我自知。不必向人說。唯當對雪並對月。吸盡金樽滿樽綠。 ==五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辛丑作</sub>== ===卽景<sub>戊子在安邊</sub>=== 細雨蕭蕭過。前村日欲斜。牧童橫篴去。亂揷杜鵑花。 ===伏次嚴親下示韵=== 淸夜樽前會。班衣五六人。稱觴齊獻壽。山海祝雙親。 ===山齋<sub>庚寅秋在靑白堂</sub>=== 山齋晝寂寞。落葉空庭來。日暮閉柴戶。蕭蕭寒雨哀。 ===落日=== 落日遠山紫。雨餘凉氣多。蕭蕭夕風起。江渚生寒波。 ===次錢中郞江行七首=== 騷人寂寞恨。歲暮江潭時。中夜拂長劒。雄心自不夷。 美玉自多價。何勞十上秦。深秋獨閉戶。長對卷中人。 {{right|右二首漫興}} 獨卧不成夢。中宵萬古心。此時何所聽。寒月數聲砧。 {{right|右聞砧}} 野曠僧歸獨。山深客到稀。閒看江上鷺。遙帶夕陽飛。 {{right|右卽景}} 秋風起百感。烈士悲流年。夜坐獨長嘯。心如不繫舡。 {{right|右悲秋}} 水呑沙岸濶。天入暮雲空。一杖松林月。風高聞唳鴻。 {{right|右松亭聞鴈}} 落木蕭蕭下。秋江一夜寒。孤舟風露滿。移棹入前灘。 {{right|右落木}} ===問寒梅=== 素蘂緣何故。窮冬尙未開。得非春意動。要作百花魁。 ===寒梅答=== 非如桃李輩。苦待韶光回。要惱騷人興。緘香故未開。 ===雪夜詠月。仰呈伯氏。兼寄金斯百。=== 影落空霄月。光搖遠雪花。山中人似玉。獨立望天涯。 ===懷仙謠=== 蓬海三千隔。靑鸞信不來。空山歲欲暮。歌罷紫芝哀。 ===夜夢親庭=== 露下蛩吟月。風高葉語秋。曉來孤客恨。昨夜夢東州。 ===聞子夜鷄=== 風雨空齋夜。靑燈影半低。無人共起舞。有客獨聽鷄。 ===傷時<sub>二首</sub>=== 黃閣經綸密。蒼生産業非。誰將安上畫。排闥獻天{{!|𭏊|⿰土⿸尸羊}}。 ====又==== 遯世心還切。匡時計已消。遙憐賈太傅。枉哭聖明朝。 ===春雨=== 地僻春扉掩。幽居斷世情。朝來山雨足。啼鳥更新聲。 ===奉次申春沼<sub>最</sub>韵=== 出處何非道。閒忙且任時。靜觀羣物理。默默坐如癡。 ===重尋道峯書院=== 五到道峯院。誰知我意偏。窓前萬仞壁。相對却欣然。 ===步出泉邊=== 㶁㶁石泉響。嚶嚶山鳥鳴。悠然雲裡峀。與我兩忘情。 ===午睡方熟。忽驚雨聲。仍吟一絶。=== 多小山中味。深春獨樂身。蘧然午夢覺。窓外雨聲新。 ===出遊泉上=== 步石尋流遠。看雲出洞遅。山花向我笑。折取弄淸漪。 ===霽月樓聯句=== 醉倚高樓飮。月明花作陰。{{*|伯氏。}}人間無此景。相對淺深斟。{{*|楊卿。}} ===霽月樓。示金亮卿<sub>世翊</sub>求和。=== 春晩惜年逝。詩成宜酒賖。君看香雪落。月照滿庭花。 ===訪上菴。菴僧印祐多諳佛經。且知詩。可與語者。與余有舊。是日適出不在。遂題壁上。<sub>二首</sub>=== 偶到雲間寺。閒題壁上詩。眞仙應在此。峯壑捴堪疑。 ====又==== 不逢惠遠師。誰和淵明詩。笑別雲山去。秋風是後期。 ===送春日。不可無詩酒。買濁醪細酌。吟成二絶。示亮卿。=== 有詩題客思。無語送春華。尙愛窓前鳥。偏啼未落花。 ====又==== 一歲韶光盡。三杯醉興長。花飛猶有跡。莫掃滿庭香。 ===乙巳二月。發咸陽向洛。鄭景綏<sub>有禧</sub>自晉州來別。雨夜細酌。呼韵賦詩。<sub>景綏卽余從姊夫也。</sub>=== 細雨挑燈話。天涯去住情。秋風桂花發。一笑洛陽城。{{*|秋有別擧。約景綏上京觀光。故末句及之。}} ===雨後=== 雨後微凉生。桐陰滿小庭。呼童導泉脉。坐愛一池淸。 ==七言絶句<sub>此篇錄戊子至壬寅作</sub>== ===送春=== 異地逢春又送春。浮生長作遠遊人。生憎柳上黃鶯語。喚起江南歸夢頻。 ===詠竹=== 堦前長揖此君風。歲晩孤標與我同。最愛小窓殘雪夜。數聲寒玉月明中。 ===曉思=== 洞中深鎖白雲扃。夢逐遊仙到玉京。朝罷歸來山月曉。數聲笙鶴響靑冥。 ===遊仙詞。次許蘭雪韵。<sub>二首</sub>=== 花間賭罷一殘棋。仙島烟霞日影遅。風動玉鈴驚起夢。侍童來報宴瑤池。 ====又==== 桃花洞口彤雲重。花下仙郞一笑迎。曉起欲參蓬島會。雲中騎出兩靑龍。 ===夢遊楓嶽=== 夢裡抽身到玉峯。羣仙笑指日輪紅。弄罷鸞笙閒上鶴。白雲飛盡海天空。 ===病後覽鏡=== 朝來攬鏡照枯容。病骨嵬然一老翁。二十男兒還若許。逢人羞說伯王功。 ===四皓=== 白首商巖世慮空。休言當日到塵中。安知羽翼靑宮客。別是田家四老翁。{{*|高麗崔拙翁詩曰。漢用奇謀立帝功。指揮豪傑若兒童。可憐皓首商山客。亦墮留侯計畫中。聊反其意。}} ===除夜=== 平居不識惜年華。今夜方驚一齒加。暗對寒缸愁漏斷。曉鷄呼處髮生皤。 ===晝眠=== 虛室寥寥散白烟。晩來山色落簷前。悠然一枕春風裡。夢到羲皇太古天。 ===奉贐春沼丈歸廣陵=== 休官行色快如飛。林下爭看有客歸。從此廣陵山後里。水雲溪月捴光輝。 ===上太極亭<sub>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sub>=== 寒塘水落石稜出。霜着巖楓一半紅。談罷小亭僧獨去。亂山秋色夕陽中。 ===重陽日。對雨有感。=== 病裡悲秋倍斷魂。幽懷悄悄向誰論。無人解送黃花酒。風雨重陽獨掩門。 ===雪後<sub>在道峯</sub>=== 瑤林瓊樹望中鮮。奇態爭呈雪後天。獨有亭亭巖下栢。歲寒孤節更蒼然。 ===適見窓外梅花滿發。對之欣然。仍賦春興一絶。仰呈伯氏。=== 梅花初雪柳颺金。春興悠然着處深。山鳥亦知人自樂。隔窓終日弄淸音。 ===雨後出南郊=== 城南泥路不分阡。行策羸驂渡水田。日暮數峯雲外露。雨餘蒼翠欲磨天。 ===菊秋旣望。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滿山紅葉落紛紛。山北山南路不分。日暮上方何處是。數聲淸磬隔雲間。 ====其二==== 上方秋色欲黃昏。獨抱藜筇步石門。流水繞山雲滿壑。不知何處武陵源。{{*|山中有武陵洞。}} ====其三==== 寒山來宿白雲中。古寺僧殘佛殿空。明月滿窓淸夜永。隔溪霜葉響秋風。 ===曉雪=== 霜凝屋壁小燈昏。紙被生稜冷徹魂。曉起忽驚天地白。夜來寒雪壓貧村。 ===送舍弟文卿歸覲昌衙。臨分走筆贐行。=== 京國鄕關半弟兄。別君今日倍傷情。臨分更灑懷親淚。錯莫南雲萬里平。 ===卽事=== 春意盎然小雨餘。漸看庭草上階除。蒔花種竹還多事。長向晴窓讀古書。 ===戱題<sub>今秋監會。拙作與李壯元泂文爭魁。而考官多右李者。降置之第四。有來嘲者。戱而賦之。</sub>=== 屈首科闈豈爲名。此心元在濟蒼生。區區高下君休道。一任人間兒輩爭。 ===朝出崇禮門。回望終南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鳴鞭馳出漢陽城。朝日初披宿霧晴。別路依依誰送客。終南山色望中靑。 ===夢家=== 身隨一劒向天涯。別後鄕關望轉賖。魂夢不愁雲嶺隔。夜隨殘月獨還家。 ===詠懷=== 天涯來作遠遊身。歲暮湖關霜雪新。羣醉世間醒不見。楚雲何處覔靈均。 ===鎭岑道中=== 長郊夜雨洗歸程。搖落山川帶晩晴。天外白雲欣入望。征人遙指漢陽城。 ===來渡銅江津。涯已合氷矣。=== 芳蘭爲佩玉爲心。行色依俙楚澤吟。底事寒天滿江雪。更敎氷合照吾襟。 ===余檢行李。只有古劒一把,香柚一枚,杜律一卷。仍成一絶。=== 江山到處鎭相隨。遊子襟期一劒知。更愛柚香偏入鼻。袖中况有少陵詩。 ===春日<sub>在道峯</sub>=== 春日初暄谷鳥吟。偶扶藜杖到溪潯。閑看草木欣欣意。默契乾坤造化心。 ===追送春沼靈櫬於廣津。風日陰曀。江濤洶湧。佇立悵望。懷抱自惡。遂成一絶。=== 風撲丹㫌浪撲舟。靈輀哭送廣陵洲。傷心不獨沙頭客。嗚咽江波亦不流。 ===舟下龍津=== 龍津歸路白雲間。二月春江江水寒。橫挂片帆舡際立。晩峯爭掃碧螺鬟。 ===睡起<sub>戊戌春在道峯</sub>=== 萋萋庭草欲侵墻。春晩山齋白日長。睡起午窓無一事。暗風時送杏花香。 ===午睡初覺。金斯百忽自京中佩酒來訪。仍與院中諸友。同出泉邊對酌。醉中口占<sub>四絶</sub>。=== 松窓日午夢初回。忽有閒人載酒來。携手共登盤石上。山花無數暎金杯。 ====其二==== 步屧尋芳日日回。巖花應笑客頻來。兒童莫道樽將盡。須向淸泉更洗杯。 ====其三==== 山勢嵯峨水勢回。新詩吟罷白雲來。春風似解遊人意。時送飛花落酒杯。{{*|右三首。次金斯百韵。}} ====其四==== 飛花啼鳥欲殘春。谷口携壺醉興新。留待月明聯袂去。野童應訝畫中人。 ===申寅伯<sub>晸</sub>,趙公擧<sub>師錫</sub>諸友自京携酒而來。會飮霽月樓上。醉中口占。=== 晩來風日轉淸娟。徙倚高樓聽玉泉。春酒一樽人欲醉。滿空紅雨落花天。 ===金亮卿先歸。臨別索詩。信口贈一絶。=== 花發逢君花落別。逢時相樂別時愁。休把去留花裡寄。綠陰芳草更堪遊。 ===雨中躑躅=== 瞥眼風光捴委塵。誰裝紅萼雨中新。嫣然似笑芳菲盡。獨占山家分外春。 ===別道峯=== 三月來遊四月歸。巖花落盡樹陰肥。奚童且莫催鞭馬。背後靑山望漸微。 ===小亭初成。揭號以此君。詩以記之。=== 堂成揭號此君亭。辛苦移叢繞小庭。要待萬林黃落後。獨看寒色雪中靑。 ===蓮亭夜詠=== 窓間月到人驚夢。池面風歸露瀉荷。起視小庭明似晝。一雙眠鶴倚松柯。 ===聞新蟬=== 風來砌竹移踈影。雨後山嵐帶晩晴。病裡又驚秋序近。隔林蟬唳送新聲。 ===謝權汝綱雨中分竹<sub>進退格</sub>=== 新開蔣逕繞籬根。托契平生在此君。感子歲寒相勖意。一叢移雨到山門。 ===又以一絶乞菊=== 堦上蒼松堦下竹。襟期共結歲寒情。從君更覔東籬菊。會待淸霜餐落英。 ===送春日偶題=== 庭院風微蝶戱輕。角巾終日坐軒淸。春歸似慰幽人意。留得桃花一樹明。 ===蕭寺雨後獨坐<sub>庚子棲仙狎寺。寺在任實地。</sub>=== 蕭寺棲遅過一旬。敢將經傳究天人。喜觀萬物涵陽處。生意油然雨後春。 ===錦江=== 靑山繞水水回郊。日照沙堤白馬驕。滿眼乾坤光景媚。春風獨渡錦江橋。 ===成歡道中=== 秦城歸客懶揮鞭。料峭春寒二月天。薄暮長郊人欲斷。遠看孤店起靑烟。 ===雨後=== 雨後班鳩相喚鳴。客程春色惱詩情。緣溪盡日孤吟過。時見村花一樹明。 ===次能上人韵=== 寒花伴客寂寥開。剝啄欣看白足來。留與說空忘日夕。更携秋色上高㙜。 ===參禮道中=== 春回遠客發天涯。二月湖城未見花。昨夜小村山雨過。滿谿芳草自抽芽。{{*|六一答元珍律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笋欲抽芽。豈甞見而忘之耶。聊存之。}} ===落花<sub>進退格</sub>=== 間關乳鳥自呼羣。深院無人晝掩門。風雨一番花事晩。滿庭香雪落紛紛。 ===深居<sub>癸卯秋</sub>=== 深居不出動經時。眞味悠然我獨知。楓葉菊花相暎處。一丘秋色捴宜詩。 ===睡起對菊花有感=== 暫向軒羲夢一塲。起看天地已斜陽。經秋未改風霜操。獨對籬邊晩菊香。 ===夜來對月欣然。率爾口占。=== 閉戶空山紅葉深。絶無車馬到雲林。獨憐夜夜峯頭月。來照幽人一片心。 ===奉次眞珠使君韵=== 一棹飄然泝碧灘。蘸江千疊玉屛寒。懸知望月孤吟處。應喚爲仙不喚官。 ===恩波亭夜坐賞月=== 一出都門世慮空。滄波萬頃碧磨銅。霽天明月淸秋夜。飛閣來憑縹緲中。 ===二月旬後。自嶺南返洛。來渡瓦灘。春江正漲。鷗鳧驚散。中流戱賦。<sub>丙午</sub>=== 東風吹送一舠輕。獨樂亭前春水平。三載重來遊子興。白鷗何事謾相驚。 ===朝日<sub>己酉春。在道峯書院。</sub>=== 地靜心閑夢亦淸。誰知外境助眞情。朝來洗滌開黃卷。旭日昭昭照案明。 ===夜月=== 春日山齋事事淸。鳥啼花笑捴詩情。知心獨有靑天月。夜夜相看一片明。 ===與院中諸益。上中㙜看瀑。=== 步石緣溪行復留。日斜纔得到山頭。眞源恐被塵人識。莫放閒花泛水流。 ===訪李生<sub>彦綱</sub>不遇。歸見李生亦來叩交違。留詩欲去。相視欣然。終夕欵晤。有菊無酒。愧無以待。遂以一絶謝之。=== 城西剝啄悵空廻。來到山齋眼忽開。一首淸篇三枉義。秋風愧負菊花杯。 ====其二==== 靑眼山谿一笑廻。小齋新掃白雲開。黃花赤葉九秋興。濁酒淸詩三兩杯。{{*|有事出門。遇李生來訪。遂與之同廻。對菊細酌。翌日李生步前韵二疊以困之。又飛書促和。走成以謝。}} ====其三==== 深山有約玉人廻。寒日傲霜黃菊開。人美菊香俱可愛。摘來秋色泛金杯。 ===霽月堂十詠=== 捲盡浮雲霽色空。一輪新月上天東。山河大地光明裡。居士胷襟洒落同。 {{right|右東嶺霽月}} 古靈山逈揷靑天。霧罷淸光碧似烟。向晩白雲生頂上。倚窓終日看悠然。 {{right|右古靈晴雲}} 二陵松檜遶茅堂。翠色寒聲十里長。最是雪霜天地白。歲寒柯葉更蒼蒼。 {{right|右二陵松檜}} 杜鵑花發四山紅。亭在花間似畫中。莫道山翁貧活計。春來錦障繞西東。 {{right|右四山杜鵑}} 亭上閑人閱簡編。亭前春水碧淪漣。風恬日暖游魚躍。物我無心共樂天。 {{right|右前溪遊魚}} 楓林一夜落淸霜。紅葉玲瓏透夕陽。不必較姸三月萼。但看春色與秋光。 {{right|右後崗霜楓}} 圓塘水滿浴䲶鴦。萬朶芙蓉耀太陽。亭上玉人無箇事。製花爲珮葉爲裳。 {{right|右南塘荷花}} 淵明去後有揚卿。隱逸偏多愛菊情。歲晩羣芳皆已歇。獨從籬下採金英。 {{right|右東籬菊英}} 長郊極目綠無涯。雨後萋萋草色賖。牛背牧童何處去。數聲蘆笛夕陽斜。 {{right|右長堤牧笛}} 時平無事樂耕耘。何幸斯民際聖君。雨順風調眞上瑞。晩秋田野靄黃雲。 {{right|右平野黃雲}} ===淸平<sub>四絶</sub>=== 希夷仙骨去無蹤。梅月淸風詎可逢。秪有兩公棲樂地。半天高揷玉芙蓉。 {{right|右懷希夷,梅月兩公}} 慶雲寺下瑞香東。萬古方塘一鑑空。影落芙蓉千疊玉。箇中金刹更玲瓏。 {{right|右影池}} 芒鞋踏破白雲封。更上芙蓉第一峯。美水佳山看不盡。暮天長嘯倚孤松。{{*|僧言峯後數里許。有泉石勝絶處。而日暮未及歷賞。故末句及之。}} {{right|右登芙蓉峯}} 雲霞深鎖梵王宮。偶入廬山謁遠公。夜靜諸天閑對榻。禪心月色一般空。 {{right|右贈寺僧}} ===獨坐東軒。望南山寺有感。=== 民生愧未千人活。時務徒令百慮牽。遙望白雲山上寺。却思投紱往參禪。 ===重陽日。與學子數十人。登北山上仙㙜望海。=== 落日微茫大海廻。九秋來醉最高㙜。冠童左右成行坐。白髮蒼顔太守頹。 ==五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江望<sub>庚寅秋。在德淵靑白堂。</sub>=== 小閣開晴望。千峯淨色多。雲歸極浦盡。鴈向遠天過。夜寂秋生樹。江空月入波。漁舟人不寐。風送數聲歌。 ===卽事=== 地僻雲封戶。秋深葉滿庭。眼空歸鳥沒。吟斷遠山靑。古木晴烟散。寒江暮靄冥。漁人閒送笛。新月照沙汀。 ===夜別趙公擧。走筆贐行。=== 羡君成遠志。愧我尙塵情。江海歸心浩。春風一騎輕。天長矗石野。日落洗兵營。倘記壯遊跡。投看病眼明。 ===春日登家後小園=== 煑艾邀情伴。携筇陟後園。陽和浮草木。春意動乾坤。雪坼崖全濕。禽謠景漸暄。悠然閒興極。竟日澹忘言。 ===江行=== 八月蘋風起。蕭蕭蘆荻多。秋聲向暮緊。野笛隔江過。拖白雲歸洞。翻金月湧波。此時何處客。更發竹枝歌。 ===秋夜=== 秋夜步庭際。淒凄露濕衣。詩從月下得。影向菊邊依。歲晩山容凈。居高塵事稀。風光且若此。不必賦言歸。 ===楊州途中<sub>甲午春。歸覲鶴林親庭。</sub>=== 惜別當年恨。趨庭此日情。歸心如逝水。屈指筭前程。花眩吟眸亂。風飄彩服輕。鳴鞭出山谷。林外夕陽明。 ===過洪公<sub>命耉</sub>忠烈碑<sub>進退格</sub>=== 舊許捐身節。今過破虜營。雲埋古壘暗。草沒短碑靑。壯氣風霆怒。孤忠日月明。英魂招莫返。撫劒涕橫零。 ===金化道中=== 客路當三月。烟花處處林。風歸紅雨亂。日午綠楊陰。谷鳥參差語。溪山宛轉深。新詩與春興。忘却遠遊心。 ===滯雨金城=== 滯雨金城縣。孤村坐寂寥。行裝劒獨在。歸路筭還遙。歲月英雄老。風塵鬂髮凋。明朝登大嶺。雲海望迢迢。 ===朝發金城=== 夜雨泥程滑。朝溪宿霧移。春山添活畫。遠客又新詩。爽氣靑天霽。韶光白日遅。男兒遠遊興。誰復泣途歧。 ===曉行=== 長堤迷曉色。十里斷行塵。細雨雙飛鷺。寒溪獨渡人。烟沉孤店小。霧罷遠峯新。誰喚龍眠筆。能摸箇裡身。{{*|後閱象村詩話。載宋歐伯威詩。云細雨雙飛鷺。寒簑獨釣船。余怪其暗合。仍存之。}} ===道中逢雨=== 冐曉離村北。崇朝指嶺東。靑山遙隔霧。白雨亂隨風。野色蒼茫外。天光黯慘中。春泥深沒膝。顚仆泣羸童。 ===旅店夜吟=== 側景鳴寒杵。孤村暝色沉。川聲雨後壯。客思夜來深。旅泊三春恨。飄颻萬里心。防身有寶劒。彈鋏獨長吟。 ===麥坂<sub>二首</sub>=== 宇宙何年闢。山河此道難。人從天上下。江自霧中還。急浪蒼龍闘。高岑白日寒。愁看雲樹外。遙指是東關。 ====又==== 山行藤絡足。溪渡水侵鞍。遠峀披雲碧。朝暉出霧寒。天低愁麥坂。樹豁見新安。卸馬倚林樾。長歌行路難。 ===有京便。奉呈伯氏。=== 弟到關河日。兄還洛浦辰。風塵長作別。歧路各沾巾。地遠逢書濶。春深夢草頻。相思無限意。題寄北歸人。 ===野逈=== 野逈寒烟積。山深苦霧多。民心看穢貊。地勢限關河。不雨天常黑。無風海自波。三春孤客恨。萬里獨長歌。 ===詠懷=== 絶域延愁望。荒城秪暮烟。夜凉人獨詠。天逈月孤懸。江海身千里。乾坤客十年。時危徒感慨。撫劒一茫然。 ===麥坂=== 急浪奔開峽。危途峻揷空。頻年長遠役。此地又重逢。谷暝蘿懸雨。林深鬼嘯風。孤歌攀絶壁。顚仆半成翁。 ===春日詠懷<sub>二首</sub>=== 細草緣堦長。遙峯入座寒。庭空春鳥語。日午篆烟殘。病起誰相問。詩成獨自看。悠然高睡足。淸夢落江干。 ====又==== 地僻人來少。茅齋晝掩扉。媚陽花獨笑。刷羽鶴相依。春事看將晩。鬂華覺漸稀。幽懷無與語。默坐悟眞機。 ===果川道中=== 艤舟別前浦。策馬上高巓。石拆通微逕。林鳴走暗川。遙村依僻野。古郭起荒烟。盡日尋征道。愁吟落景懸。 ===沙斤店夜吟=== 路遠知身苦。秋來覺夜長。寒蛩啼暗壁。落月滿虗堂。道在名何與。時移鬂欲蒼。中宵千古意。愁坐獨商量。 ===步出前溪望月=== 旅榻淸無寐。寒宵獨步徐。秋生高樹響。月入小溪虗。天地空搔首。江湖緬憶魚。年來頻作客。愁絶欲沾裾。 ===曉發沙斤村=== 小澗鳴籬底。茅齋夜色幽。靑燈孤客夢。白露五更秋。世事誰前定。吾生本自浮。鷄鳴向前舘。歲晩更遐遊。 ====又==== 曉發沙斤舘。淸秋獨遠征。殘星數點白。落月半輪明。露濕田花落。風高店杵鳴。飄飄何所適。立馬更含情。 ===過洪慶寺遺墟=== 淸秋驅匹馬。落日渡寒溪。事往人誰在。碑殘草自萋。樓㙜荒礎廢。風雨幾年迷。緬憶歸雲句。長吟意更悽。 ===成歡芙蓉池。對月飛觴。=== 客裡逢佳境。閒來試把觴。夜深池淨鏡。天逈月如霜。擲岸遊魚樂。依荷宿鷺凉。興闌渾不寐。零露滿衣裳。 ===全義道中=== 衰草連天暗。黃雲去野低。危橋人獨渡。落日馬寒嘶。遠適愁長路。閒居憶舊棲。何時謝世故。歸卧月明溪。 ===曉霧=== 曉逕䨪山碧。朝巖罨日紅。原浮波渺海。峀露島涵空。活畫驚天妙。奇形寫孰工。新詩乏傑句。獨立鬂搔蓬。 ===重尋道峯書院=== 凍雨蒼崖滑。凌兢馬不登。雲沉山缺峀。水落石生稜。一別驚年邁。重尋喜我能。齋童猶記面。依舊點書燈。 ===往拜春沼申丈於氷湖。道占一律。奉呈求和。=== 霧日寒光薄。汀烟晩色冥。偶乘剡溪興。來叩子雲亭。雪壓踈籬白。松含暮歲靑。欣然解榻處。相對說玄經。 ====附次韵==== {{right|春沼}} 雪積乾坤暮。烟沉浦渚冥。無人解問字。盡日不開亭。忽接君眉白。能令老眼靑。詩成酒又熟。何必要談經。 ===奉次春沼喜雨詩韵=== 責六湯誠切。連旬霈澤甘。欣看景物潤。休道客眠酣。慶想龍樓賀。豊從野老探。詞人新草頌。何路達封函。 ====又==== 閉戶無人問。耽閑此味甘。簟凉逢雨喜。酒薄得詩酣。翫物心誰悟。尙玄我獨探。優游以卒世。聖澤一身函。 ===菊秋旣望。與申寅伯,李樂甫<sub>藼</sub>,金斯百,李次山<sub>嵇</sub>,沈伯衡,申瑞明<sub>儀華</sub>遊重興洞。<sub>三首</sub>=== 斜日重興路。秋光乍染山。人從紅樹入。僧帶白雲還。古壁形偏恠。奇禽語自閑。諸天知不遠。寒磬落層巒。 ====其二==== 暎日楓林晩。繞山石路深。水流仙洞遠。松老古壇陰。採藥人何去。尋眞客獨吟。奇遊如再續。重入白雲岑。 ====其三==== 偶脫紅塵累。來從凈界遊。踈鍾雲外寺。寒月澗邊樓。洞僻乾坤別。山深松桂幽。客懷淸不寐。閒步萬峯秋。 ===閒居一律。寄沈伯衡求和。=== 茆屋終南下。柴扉盡日扃。才踈人共棄。道大我無營。積雪連峯白。孤松覆壑靑。新詩有餘味。吟罷更關情。 ====附次韵==== 湖海思歸客。風塵獨掩扃。畸蹤甘蠖屈。末路愧蠅營。暮峀凌雲碧。殘燈入夜靑。懷人又不見。惆悵若爲情。 ===次沈伯衡韵=== 鍊句髭頻撚。看山坐屢移。寒松風掃影。古木雪封枝。道在常探奧。名浮久絶思。知音幸遇子。綺語解人頤。 ===詠月蝕<sub>是夜月蝕</sub>=== 影轉初鎔鏡。光沉忽挂鉤。陰陰萬象暗。窣窣一天幽。更也人皆仰。消時我獨憂。狂懷何處訴。迢遆望宸樓。 ===奉次春沼申丈韵=== 病卧寒齋久。淸詩忽起余。風塵甘落拓。關塞問何如。春動梅如雪。簷虗月照書。相逢且酩酊。不用戀樵漁。 ====附原韵==== {{right|春沼}} 白髮難禁得。靑春忽負余。誰憐寒范叔。空老病相如。天下無知己。床頭有古書。淮中古廬在。何日伴樵漁。 ===登終南小亭賞春。時正二月念間也。<sub>進退格。</sub>=== 偶爾携筇到。悠然坐不歸。山容雲半露。春意鳥深知。池暖遊魚出。林幽過客稀。靜觀羣物茁。天地自無私。{{*|亭前有半月池養魚。}} ===卽事=== 巷僻門長掩。人閒一院深。雨餘觀物態。春至見天心。種藥繞畦畔。哦詩還夕陰。忘機吾已久。塵事絶相侵。 ===重陽夜。申瑞明携壺來飮。醉中走筆。<sub>是日終夕下雨。入夜始霽。</sub>=== 未展匡時略。空懷今古愁。靑燈一夜雨。黃葉萬山秋。醉興從深酌。佳辰負勝遊。猶憐縱談處。意氣傲公侯。 ===陪岳君遊重興洞閔漬巖。山人守一適來訪。=== 步入仙山路。巖崖自不同。秋林霜落後。人語水流中。石凈渾如洗。詩淸未要工。此時雲衲至。相對證玄空。 ===靑鶴洞。次申寅伯韵。=== 寂寂山光晩。紛紛黃葉飛。緣溪偶深入。得句澹忘歸。水落層巖秀。烟沉遠樹微。悠然坐到夕。松翠滴寒衣。 ===夜聞寒葉鳴雨。覺而有感。=== 寥閴茅齋掩。床頭卷秩堆。中宵客夢散。枯葉雨聲來。照壁殘燈暗。嘶空斷鴈哀。幽懷獨輾轉。默數曉鍾催。 ===漫興=== 寂寞山中舍。蕭條歲暮天。愛閒仍絶世。閉戶獨探玄。吟或拈毫寫。倦時倚枕眠。從來陶處士。萬事一悠然。 ===渡銅雀津。中流有感。<sub>時有湖行。</sub>=== 寒日津亭外。孤舟艤北風。天晴萬峯出。霜落一江空。撫劒心猶壯。懸帆路自通。中流試擊楫。慷慨氣成虹。{{*|余未甞窺李白律語。今朝偶披見之。有天晴遠峯出。水落寒沙空之句。與第二句語意暗合。喜而仍存之。}} ===沙斤店逢雨。夜坐書懷。=== 獨坐荒村夜。覊懷問孰雙。孤燈寒照壁。細雨暗投窓。吟苦髭空撚。愁饒酒未降。更堪籬外水。終曉響瀧瀧。 ===早發葛院=== 客有遠行役。凄凄冐曉風。飛霜四野白。初日半天紅。歲月身空老。湖山路不窮。平生丈夫志。旅泊愧西東。 ===成歡道中<sub>進退格</sub>=== 十月成歡道。征驂倦却遅。薄雲愁未散。寒日淡無暉。爲客身良苦。摩胷計自奇。男兒聊信命。不必怨離違。 ===瓦灘=== 誰謂風塵際。支離尙此身。浮名聊失笑。世事謾沾巾。曉月催離店。寒江獨問津。丁寧謝舟子。莫怪遠遊頻。 ===重上獨樂亭=== 一別今三載。重來已過秋。江山猶記面。天地獨登樓。久客凋靑鬂。浮遊愧白鷗。空將千古思。寒日解孤舟。 ===鎭岑道中=== 曉渡瓦灘水。遙遙指鎭城。破村依峽小。殘日漏雲明。僮倦相看睡。騎行自認程。愁心强拔劒。濩落笑吾生。 ===展謁先祖考墳塋=== 寂寞空山裏。燒香獨奠觴。孱孫能記緖。餘慶幸登庠。霜露丘陵感。雲烟草樹荒。追惟十年事。悽咽欲沾裳。 ===滯雨=== 汩汩爲形役。飄飄作遠遊。空山雨滯客。寒杵夜舂愁。酒薄詩難就。燈明眼欲羞。從來憂世志。萬事入搔頭。 ===昌陵道中=== 斷橋來獨渡。行色剩蕭然。馬瘦困泥岸。鴉飢啼野田。遠峯含落日。孤店起炊烟。却望終南色。寒吟強着鞭。 ===敬次伯氏韵<sub>時在道峯</sub>=== 倚杖逍遙處。春風步屧輕。禽聲哢日碎。花影落潭明。坐石觀魚樂。緣溪愛草生。天遊吾自得。浮世久逃名。 ===雨中偶吟=== 隱几蕭然坐。朝來雨洗塵。吾心久忘我。萬物自生春。洞濕雲猶在。泉添澗不貧。箇中無限趣。花外鳥聲新。 ===雨後出詠歸門=== 雨霽韶光艶。相携上翠微。石滋苔印屐。花亞露沾衣。遅日鳥相語。遠天雲獨飛。倚筇時矯首。幽興澹忘歸。 ===眠起=== 眠起獨無語。開窓覽物華。翠來雲出峀。紅落鳥飛花。靜味閒中飽。春容雨後誇。地淸塵自絶。長日鎖仙家。 ===會霽月樓邀月。口占一律。示金亮卿求和。=== 地僻超塵界。人逢是勝流。論詩到半夜。邀月上高樓。霽景澄疑水。踈襟爽似秋。何緣一樽酒。同入醉鄕遊。 ===漫興<sub>二首</sub>=== 高卧林泉興。閑來更欲誇。機心塵外息。玄趣靜中加。暮出雲迷徑。朝吟露壓花。一春無事處。時或會南華。 ====又==== 獨坐虛明室。潛觀萬物心。和風時入戶。春意藹盈襟。鳥語天機在。花開生色深。誰知世外樂。都屬此間吟。 ===與金亮卿伯仲及舍弟文卿。同訪上菴。道中有石窟。窟中有小石佛。傍有杜鵑一叢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與山下諸花大異。石路懸空。望若上天。口占一律。=== 路盡疑無地。巖開別有天。千年孤佛坐。一樹異花姸。攀壁雲隨步。凌風骨欲仙。應知蓬海客。鸞馭此翩躚。 ===訪申寅伯於靑鶴洞。口占一律求和。=== 愛子饒淸趣。占玆福地偏。簷排萬峯出。巖坼一泉懸。對榻閒開畫。傳杯不避賢。興闌山色暮。孤嘯挹蒼烟。{{*|是日觀李畫師楨山水圖。仍酌濁醪。故五六及之。}} ===賦草堂=== 偶結三間屋。仍專一壑棲。草緣移竹去。籬爲見山低。養鶴成琴友。藏書欲架齊。猶堪寄嘯傲。不復羡榱題。 ===車踰嶺<sub>進退格。時有任實之行。</sub>=== 爲向公山道。愁攀石嶺危。征鴻雲外唳。黃葉馬前飛。客意自多感。秋容看更悲。明朝攬鏡照。雙鬂頓驚稀。 ====又==== 入雲重{{!|𡽹|⿰山領}}峻。淸曉斷人行。歸客悄無語。恠禽時一鳴。巖楓霜後醉。朝日霧邊明。更把前程筭。愁連長短亭。 ===曉發恩津=== 曉店鷄聲亂。催行任冒風。星河微欲曙。霜月逈當空。劒在防身足。時危歎道窮。猶憐溪上岸。楓葉向人紅。 ===參禮村舍滯雨=== 空山滯雨客。愁坐欲黃昏。寒雨濕枯樹。亂烟生遠村。苦吟雙鬂改。多病一身存。寂寞親雄劒。幽懷共孰論。 ===天台菴<sub>在任實</sub>=== 萬古天台洞。冥搜入短筇。小菴流水繞。深壑白雲封。好客幸相會。眞人何處逢。尋源無限意。落日倚孤松。 ===敬次伯氏韵=== 虫語亦何苦。客心空自愁。思量千古意。寥閴一堂幽。地僻露華冷。天虛月影秋。感深成兀坐。明㓕數螢流。 ===次息庵韵。謝趙正字公擧來訪。=== 秋夜挑燈話。還應到曉分。世情偏笑我。交誼獨憐君。滿地鷄爭啄。中天鶴不羣。丁寧箴警意。努力任斯文。 ===又次息庵韵=== 澗聲秋雨後。山色夕陽餘。有志客離俗。無心雲繞居。功程看草木。道體驗鳶魚。萬事悠然地。高吟引步徐。 ===與斯百訪道成菴。入洞口口占。=== 日午松陰直。緣崖細路通。孤吟向蕭寺。逸興任秋風。葉醉殷如錦。峯寒翠入空。騎驢肩聳處。着我畫圖中。 ===道成菴夜坐細酌。申徵明<sub>以華</sub>諸友。先已負笈。=== 寒雨鳴霜葉。虛堂照佛燈。傳杯逢舊友。軟語對高僧。古寺秋將盡。凉宵夢亦澄。令人發深省。淸磬落雲層。 ===余從斯百所。得見古僧戒安詩軸。軸中詩僅十篇。而率出於文章巨手。五峯首題。玄軒,月沙,一松,西坰,東岳,簡易,南窓,石洲,五山續而和之。可見一時人才之盛也。噫今世。安得見此等人也。遂感而步其韵。=== 前輩文章在。淸詩起病夫。乞歸知有意。題品笑徒愚。藝絶同鳴世。時危獨撫吾。沉吟倚虛閣。秋雨撼池蒲。 ===鎭岑道中。賦春寒。=== 二月寒猶重。千崖雪未消。雲陰欺白日。風色振長郊。縮手客行苦。緘香花事遙。佇看雷雨動。春意一朝饒。 ===朝發葛院=== 斗屋昏如㓒。終宵寐不成。呼童看雨意。側耳數鷄聲。歷苦方知學。省親敢憚行。朝來催上道。溪柳弄新晴。 ===次金斯百韵<sub>丙午</sub>=== 花滿堯夫宅。柳垂陶令居。懶猶耽聖學。貧亦有床書。自得衡門樂。誰將化日舒。西疇方有事。時或命巾車。 ===喜雨次金斯百韵=== 好雨自知節。幽人欣未眠。始驚鳴樹杪。漸愛注簷前。萬井花如海。千村麥秀田。斯民天豈捨。一霈驗豐年。 ===又次斯百韵<sub>二首</sub>=== 遯世吾何敢。棲山自喜深。葆眞渾道氣。樂靜似禪心。寂寂常扃戶。悠悠獨弄琴。夕陽時矯首。歸鳥倦投林。 ====又==== 一雨晩初霽。小堂淸更深。薇花新拆蘂。蕉葉欲抽心。物態看春夏。生涯送酒琴。蘧然午夢罷。鶯語在靑林。 ===夜坐書懷錄奉息庵=== 獨坐深更夜。繁憂不自裁。正懷南北慮。還軫小民哀。世事猶堪做。經綸豈乏才。茫茫上天意。至月有轟雷。 ===次金斯百韵<sub>斯百時以接慰官在東萊</sub>=== 偃仰神情逸。驅馳鬂髮明。君身已許國。吾道不要名。花柳池邊月。雲烟海上城。別離驚節序。春草喚愁生。 ====附原韵==== {{right|斯百}} 顚髮三分白。鬂毛一縷明。少年玆面䫉。何日更功名。蠻雨春沉市。鯨濤夜拍城。通夷吾計拙。孤絶百憂生。 ===再疊=== 故人千里別。書至眼先明。夷險應同操。賢勞豈爲名。春歸日南域。花滿洛陽城。兩地遙相憶。三看月魄生。 ====附原韵==== 絶域愁誰語。行裝我自明。已嫌頗識字。何用更求名。急雨通夷舘。飛雲隔漢城。何當公事了。歸學華山生。 ===全義道中=== 千里湖西客。仲冬半月行。川原還上下。雲日遆微明。歷問野人路。時聞山鳥聲。寒天搖落意。風葉更悲鳴。 ===買居鄭文翼舊第=== 文翼經營地。居然屬一峯。泠泠小石澗。落落斷崖松。秋葉當窓赤。春花滿壑濃。葺修仍舊貫。常對碧山容。 ===挽宗姪正宇=== 少年名進士。詞藻筆鋒俱。異日一枝桂。吾家千里駒。承宗忽爾失。雪涕共兄呼。可惜邯鄲璧。茫茫造化爐。 ===廣德寺。口占五言近體。示諸君求和。=== 廣德何年寺。樓㙜勢切蒼。雲霞藏佛骨。日月仰宸章。夜色千峯肅。溪聲萬壑凉。金沙奇絶地。一宿信難忘。 ===訪講堂廢寺=== 簿領三旬苦。春風一日閑。傍崖經犖确。入谷聽潺湲。廢殿金身古。殘碑碧蘚斑。溪山有宿債。早晩出塵寰。 4xjwvvpyyb7bn7131s2hfk4gjeufoyf 一峯集 (趙顯期)/卷二 0 1179179 2485573 2024-11-01T03:47:5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二|y=1717|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248557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二|y=1717|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3run5xjxmyk57iavlmc6qt9aujpygad 2485583 2485573 2024-11-01T03:49:26Z Blahhmosh 79595 248558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詩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二|y=1717|previous=[[../卷一|卷一]]|next=[[../卷三|卷三]]}} ==七言律詩<sub>此篇錄庚寅至癸卯作</sub>== ===漫興二首。呈伯氏。=== 曈曨初日照簷紅。好鳥喚人出屋東。世事已拋輕屨外。閑情都付短筇中。居因斷客心常靜。興到忘言句欲工。散步却迷前去路。奚童引入竹林叢。 ====又==== 先生手闢竹門扃。步出前林自上亭。夜暝獨望孤月吐。雲開遙認衆峯靑。閑來野景供佳句。歲暮山容伴瘦形。絶喜幽居占福地。世間喧聒不容聆。 ===送趙公擧之嶺南=== 寒卧城南閱一旬。那堪病裡送征輪。雲山此日償君願。塵土幾年覊我身。嶺路殘梅留舊雪。桂林幽鳥語新春。玆遊倘踏仙區遍。須把奇觀報故人。 ===追寄趙公擧嶺南之行=== 計子今朝到郢城。趨庭兼愜遠遊情。醉臨滄海時憑劒。閑過仙山獨弄笙。矗石雲烟橫眼碧。雙溪水月洗心淸。塵土十年徒夢想。半生愧負丈夫名。 ===釋悶=== 浹月幽懷苦未伸。小兒濱死弱妻呻。十年肺病形渾易。半夜憂愁髮欲新。豈是天公於我薄。由來禍福本無因。淸晨獨起茫然坐。窓外啼禽謾弄春。 ===奉送春沼申丈之任狼川=== 翩翩五馬出東關。二月郊原春尙寒。地擬桃源民物古。山同巴峽道途艱。朝天幾躡雲間舃。泥竈常調鼎裡丹。早晩金宮傳詔日。看公歸壓玉{{!|𭏊|⿰土⿸尸羊}}班。 ===凈土寺。書贈澤上人。<sub>癸巳秋。與趙公擧,金斯百同棲。</sub>=== 上方㙜殿欝穹崇。俯壓滄溟萬里通。地拆橫看金浦北。山開遙認洛陽東。雲籠野色平朝壑。風捲江帆落晩空。客到偶逢重九節。滿林霜葉染猩紅。 ===漫興=== 門掩終南小洞天。晩來風日散晴烟。幽人獨採黃花立。瘦鶴孤依白石眠。山際片雲閑自在。箇中眞意更悠然。却憐靖節先知我。遙揖淸芬百代前。 ===讀野史。悼朴仲悅<sub>誾</sub>死直。=== 曾看寶唾已傷神。今日芸編倍濕巾。豈獨雄詞鳴大雅。要將直道濟斯民。朝廷枉殺無雙士。天地虛生第一人。秪有淸風能起我。爲將餘恨入吟新。 ===夜夢親庭=== 椿堂東望海雲冥。離思逢秋鬂欲星。一夜空山風下葉。五更殘月夢歸庭。怡愉幸奉樽前樂。憔悴還驚別後形。可惜千端懷未盡。曉鷄來喚遠魂醒。 ===發長安<sub>時有鶴城之行。進退格。</sub>=== 春風一騎發長安。花柳村村解客顔。夜雨新添芳草嫰。朝嵐猶鎖碧峯寒。少年豪氣雲霄鶚。沿路風光錦繡山。何日毘盧登絶頂。笑看紅旭浴層瀾。 ===楸地嶺下有感=== 長路茫茫日色曛。暮天愁思正紛紜。胷中韜略知誰解。匣裏蓮花動劒文。山接鬼門恒白雪。地連沙磧半黃雲。近聞醜虜侵邊急。遙憶征西舊將軍。{{*|時聞北虞候出征曰介部落。}} ===曉行=== 幾年書劒困風塵。今日歸程嶺海春。野店杵鳴明遠火。溪橋月黑斷行人。宿雲未捲千山濕。曉雨初晴萬木新。長路間關何足歎。北堂來夕拜雙親。 ===步上終南後麓。次金斯百韵。是日奉恩寺僧適來訪。=== 孤亭如斗枕山垠。秋晩霜林落葉紛。緩步偶尋幽磵石。矯頭却望遠峯雲。松間鳥語醒心悅。杖外花香襲袖薰。珍重老僧來乞句。共譚玄趣到斜曛。 ===觀臨穎美人舞劒有感<sub>月課○代作</sub>=== 兵戈留滯楚天端。客裡逢塲強作歡。紅袖佳人能劒舞。靑袍朝士獨眉攢。瀏灕爾自當年態。流落吾堪此日觀。莫試開元供奉曲。泰陵秋色不勝寒。 ===送申寅伯之松都=== 東風送客洛陽西。把酒城隅惜解携。細草暗催春意動。寒雲偏傍別筵低。日斜鵠嶺孤登遠。氷泮臨江獨渡迷。君去莫尋亡國跡。古㙜殘月不勝悽。 ===復從春沼。與李士休<sub>行逸</sub>諸兄。登戴恩亭。=== 澄江一帶白雲中。江上朱樓入半空。六月炎塵飛不到。四山蒼翠繞無窮。遊仙對酌傾霞露。漁子移舟趁晩風。留醉莫須愁日暮。佇看銀闕湧天東。 ===奉送春沼丈赴北幕=== 秋思難禁宋玉悲。更堪今夕送將歸。高才自合明時用。薄宦誰憐壯志違。雲海日沉人獨去。塞門霜落鴈初飛。應知夜夜還家夢。長遶西江舊釣磯。 ===次申寅伯追憶重興韻=== 秋林霜着暎紅霞。憶上寒山石磴斜。雲鎖秪園藏佛塔。水流金界泛天花。懸空月色觀心性。繞夜香烟聽法華。勝賞秪今成一夢。碧峯何處閉仙家。 ===又疊前韵詠懷=== 巖際茅亭鎖暮霞。籬邊一逕自橫斜。松當歲晩逾含翠。菊傲霜寒半拆花。誰向白雲尋隱跡。獨從空谷攬秋華。知君更被閒愁惱。黃葉蒼苔晝掩家。{{*|時寅伯有微{{!|𧏮|⿰虫恙}}。}} ===次申瑞明韵=== 白雲深處鎖仙家。淸景秋來特地誇。無事每馴壇上鶴。有時閑訪澗邊花。蘭香襲袂堪爲佩。楓葉粧林乍暎霞。惆悵郢音人寡和。謾將幽抱惜年華。 ===贈李次山蕭寺之行=== 茂陵吟病已經秋。况是今朝又別愁。明月小窓空對酒。白雲何處獨登樓。時名落落吾堪笑。詞藻翩翩子最優。想得上方饒雪景。倘將佳句遠相投。 ===雪後登望終南小亭=== 古木槎牙石磴盤。空山來眺歲華殘。風鳴絶壑松鏗韵。日挂高亭客倚欄。雲裏樓㙜雙闕逈。雪中天地萬峯寒。傍人且莫尋常道。疑向龍眠畫上看。 ===詠懷=== 瘦骨崚{{!|𡾓|⿰山層}}病互侵。浹旬寒卧但親衾。光能射斗誰看劒。才或匡時秪負心。永夜孤燈搔鬂短。一村殘雪閉門深。陽春自是無人和。莫把哀歌奏古音。 ===庚申夜。會飮沈汝斗<sub>樞</sub>家。醉中走筆。=== 秉燭高堂一宴開。相看意氣欝崔嵬。風塵海內猶吾輩。雪月樽前更此杯。世事已知春夢亂。傍人莫笑玉山頹。秪應歸去潯陽社。挈榼提壺任去來。 ===追憶庚夕會飮。寄呈沈汝斗。兼示同遊諸君求和。=== 憶昨君家醉興豪。滿堂寒月恣揮毫。主人意氣黃金盡。才子詩篇白雪高。佳節有情愁暫解。勝遊無跡夢空勞。明年花發應重會。一笑陶然更我曹。 ===詠懷=== 歲暮孤村白雪深。竹扉終日掩空林。志因好古人爭笑。心爲傷時涕不禁。千里未應無駿骨。高㙜誰復築黃金。唯當捲入溪山去。釣月耕雲費醉吟。 ===十月初。會飮于權汝綱家。醉中走筆示座中諸益求和。<sub>二首</sub>=== 閉戶經旬閱簡編。偶來城北暫留連。人逢勝友開襟穩。家近靑山占地偏。望裏烟嵐晴似畫。醉中詩意湧如泉。從知好會難常有。須折黃花揷滿顚。 ====又==== 濟世初心轉墮空。中宵劒氣幾成虹。孤高自擬陶元亮。骯髒還憐馮敬通。今日就君空大嚼。古來何者最英雄。陶然且向花間醉。一任兒曹笑面紅。 ===渡銅津<sub>時有湖行</sub>=== 男兒墮地四方志。誰向深閨謾蹙眉。匹馬客程秋色遠。片帆江口夕陽遅。天空落木蕭蕭下。雲洗浮岑點點奇。倘有閑人移畫裏。淸遊輸與世間知。{{*|時妻兒皆有病。而天氣漸寒。不能留待差歇而發。故第二戱及之。}} ===曉發燕歧向鎭岑=== 秦京回首白雲鄕。匹馬南來思正長。歸路怨鴻寒帶月。古城殘角曉吹霜。江山歲暮渾新賞。書劒天涯只舊裝。爲問驛亭能記我。一年重賦遠遊章。 ===渡瓦灘=== 汀洲落日下依依。沙岸遙村盡掩扉。浮世客遊重過此。暮年心事欲沾衣。天邊雨洗羣峯出。江上人隨一葉歸。休向舊亭懷舊隱。至今寒月照漁磯。 ===過素沙戰塲。有懷楊公鎬。=== 楊公此地破蠻兵。征旅猶傳戰伐名。荒壘暮天雲自黑。古溝寒夜月空明。至今偉績藩邦賴。當日飛言貝錦成。羸馬北風來獨吊。醉憑孤劒若爲情。 ===詠懷一首。寄沈伯衡。=== 深巷寥寥斷客過。竹扉長掩小溪涯。靑霞謾菀平生氣。白石誰憐中夜歌。歲暮空山聞怨鶴。日斜遙樹見歸鴉。西隣賴有同心子。時把瓊琚餉我多。 ===霽月樓有感<sub>丁酉冬。往棲道峯。</sub>=== 世外雲林深復深。興來今夕偶重尋。中天萬仞一峯聳。落日高樓孤客吟。吾道已非堪屛跡。古人難見秪傷心。却憐巖下泠泠水。依舊淸音帶玉琴。 ===偶吟=== 松門深鎖絶塵囂。仙洞端宜着我曹。欹枕遠聲巖澗落。上樓寒色雪峯高。有時得句仍成律。終日看雲不覺勞。林麓暮來淸更肅。坐須新月湧東臯。 ===敬次伯氏韵=== 松齋春寂興偏幽。獨出柴門散步遊。山鳥自能迎客語。玉泉時復泛花流。詩因得意行行詠。杖爲探閑處處留。矯首片雲天際繞。去來同我兩悠悠。 ===雨中閑吟=== 浮名曾覺夢槐安。獨卧山齋事事閑。千聖道心言外契。一年春意雨中看。鳥爭哢舌當窓語。花自綻房滿壑斑。別有悠然相對處。半空蒼翠聳層巒。 ===登霽月樓望道峯=== 霏霏輕靄鎖空欄。日暮山色卧獨看。經雨萬林紅蘂亂。露雲千尺碧峯寒。催開活畫驚天妙。輸入新詩下字難。回視飛泉更奇絶。銀潢一派挂巖端。 ===日晩步出澗邊。雲閒峯秀。水流花開。景物宛然一仙境也。=== 寧山洞裏再尋眞。野服藜筇穩稱身。瑤草白雲元化界。落花流水武陵春。前名正記仙宮籙。今世長爲物外人。寄語松林伐柯子。莫將幽趣洩紅塵。{{*|道峯洞名舊號寧國。}} ===入夜浮雲四捲。皓月流空。與院中諸友。閒步中庭。=== 寒山獨宿耿無寐。與客携筇散步同。峯落碧空雲霽外。水流仙界月明中。詩魂皎皎貯氷玉。松籟泠泠韵谷風。賞得一春花事好。夜來閒興更難窮。 ===雨中獨坐。偶占一律。仰呈伯氏。=== 花邊終日鵓鴣啼。細雨簾纖草色齊。孤坐玉人看遠峀。雙飛燕子落香泥。門因斷客閒長掩。詩爲殘春醉懶題。別有上方佳約在。石橋明月訪淸溪。{{*|時約院中諸友。將尋望月。}} ===望月菴夜吟<sub>進退格</sub>=== 借宿禪房絶世紛。窓開峯頂斗幾捫。高僧獨起參金佛。半夜踈鍾落白雲。天外怳逢乘鶴儷。月中閒步雨花園。他年定入烟霞隱。不向人間要鬻文。 ===醉眠盤石。日暮始起。適有牧竪騎牛而過。=== 村南村北総春華。沽酒閒吟興欲誇。醉裡愛眠臨磵石。醒來驚拂滿衣花。久將世味同流水。新入仙源飡絳霞。牛背小童何處去。數聲橫篴夕陽斜。 ===自道峯還京。歷賞曹溪。<sub>進退格</sub>=== 春花踏盡道峯紅。更入曹溪擲短筇。千古斷崖扶畫閣。半空飛瀑挂晴虹。松間客醉流霞液。雲外僧鳴遠寺鍾。直到夕陽應不去。夜來泉月影玲瓏。 ===敬次伯氏韵。記道峯舊遊。寄趙公擧,洪伯涵<sub>萬容</sub>,叔平<sub>萬衡</sub>諸益求和。=== 三月山村花事忙。偶逢佳客會高堂。猶憐爾面樽前記。不省吾言醉後狂。玄晏病懷須藥{{!|𮖐|⿱果衣}}。武陵春色夢仙鄕。何時更遂尋眞計。共汲曹溪一滴香。{{*|伊日之會。余乘興引滿。先醉而倒。不省諸人之歸。醒聞醉中語侵公擧特甚云。故第四及之。又約諸人同遊曹溪而不果。故末句及之。}} ===陪伯氏。送沈汝斗於江外。與寅伯諸益同舟而歸。口占一律求和。=== 依依楊柳綰離愁。酒盡江天雨乍收。漁店斷烟迷古渡。夕陽歸客解孤舟。雲邊縹緲看靑嶂。沙渚飛來有白鷗。仍憶去年秋色暮。荻花楓葉泝中流。 ===詠懷=== 此身於世任羣咻。深隱年來更寡儔。病久蓽門苔色老。夢回蟬語夕陽秋。浮榮已斷人間戀。仙賞空懷海上丘。倦倚小窓聊極目。過雲飛鳥総關愁。 ===睡起<sub>進退格</sub>=== 居然晝寢夢南柯。起視床頭卷秩斜。高閣晩風鏖老暑。一塘踈雨戰秋荷。馬卿吟病人誰記。工部耽詩句謾誇。堪笑半生經世志。獨憑靑鏡感懷多。 ===草堂對月有感=== 庭前白露暗驚秋。獨揭踈簾待月留。蔓草怨螿催歲晩。小堦眠鶴伴人愁。雄心舊負經綸在。衰鬂今羞志業偸。夜久倚筇瞻北斗。碧天無際亂雲收。 ===重陽日有感=== 南天回首隔親堂。日暮扶筇上彼崗。千里別懷惟遠夢。一年佳節又重陽。踈林葉墜蕭騷響。空谷花開寂寞香。景物惱人心倍感。幽愁不語獨彷徨。 ===村店夜詠<sub>時有任實之行</sub>=== 楚峽年年賦遠遊。浮生形役幾時休。功名寂寞心猶壯。行色蕭條劒獨留。半壁靑燈人詠夜。一輪明月鴈聲秋。明朝更向公山去。詩思應添錦水樓。 ===卧治齋閑吟=== 騷人生計寄茅亭。無事官門晝亦扃。霜後菊香猶未改。歲寒篁葉更深靑。踈狂已任嵇生懶。皎㓗偏懷屈子醒。靜坐蕭然觀物態。一聲幽鳥下空庭。 ===自南還京。道中口占。=== 滿空佳氣藹和烟。沙渚氷融晩景鮮。草木春來新雨露。郊原客度舊山川。半生求道猶迷路。一日吟詩未竟篇。回首白雲千萬疊。北堂南望更茫然。 ===挽沈伯衡<sub>二首</sub>=== 拔俗淸標驚世句。少年聲譽動京師。靑雲未獻明光賦。黃壤先埋玉樹枝。已痛子安元短命。誰憐伯道更無兒。平生交契兼親誼。忍說萱堂白髮垂。 ====又==== 相將意氣早追遊。天地猶看我輩留。把酒湖亭明月夜。題詩岳寺白雲秋。繁華已逐風中絮。存沒翻驚水上漚。從此不堪門外過。滿庭春草総新愁。 ===次舍弟成卿韵=== 獨坐虛堂萬慮縈。思量非但爲身名。書生豈乏經邦策。時事終難入手成。日暮靑山愁外對。秋來蒼鬂鏡中驚。煩君莫作傷心語。且把淸樽慰不平。 ===入夜對月無寐。吟舍弟所寄詩。有感次韵。=== 一讀新詩牙頰淸。莫嘆書劒業無成。時危正憶陶翁隱。世遠寧追賈傅名。秋月滿庭蛩語閙。松泉鳴壑客眠驚。沉吟半夜閒思慮。除却歸田便息營。 ===送舍季長卿。自金川入天磨。看朴淵。歸路歷觀滿月㙜。=== 尋眞何處擲吟筇。脚底烟霞萬壑同。莫向高㙜吊明月。先看瀑布挂飛虹。依俙靈境三淸裡。自在觀音五色中。想得歸來行槖富。新詩総染九秋楓。{{*|去朴淵未遠。有觀音窟。窟中有觀音眞像。故第六及之。}} ===奉別李金吾士休兄遠謫西塞=== 男兒直己古猶今。末路誰知羿彀深。關外此行眞似夢。世間何事不驚心。一樽離恨靑山色。四野浮雲白日陰。忍想客程頻駐馬。北堂東望倍沾襟。 ===敬次伯氏下示韵<sub>二首○時伯氏出佐關西幕</sub>=== 一別居然節序移。西郊幾憶摻裾時。飛花繞樹春無賴。離恨添宵月有期。欹枕謾成靑草夢。掩門愁見綠楊絲。朝來驛使傳筒處。猶喜音書帶數詩。 ====又==== 何處登臨倚畫欄。練光烟柳拂江寒。樓㙜到此遊觀壯。塵世從前會合難。春去旅懷爲客後。夜來孤夢落天端。男兒弧矢當年志。休說歸田早掛冠。 ===敬次伯氏韵<sub>癸卯秋</sub>=== 新秋霽色散輕陰。閱送流光感古今。露滴鶴驚松外夢。月高人愛竹間吟。唐虞事業違初計。賢聖工夫尙此心。雲在靑天蓮在水。曠懷寧受一塵侵。 ===秋夜獨酌有感。賦得七言近體。錄奉金壯元斯百。=== 悠悠榮落任乾坤。宿志吾非在飽溫。三策天人慚董子。十年經學老公孫。朝廷謾道民生樂。時務誰令國勢尊。半夜秋風歌激烈。滿窓寒月照淸樽。 ===太極亭偶吟=== 巖下方塘巖上亭。幽居孤絶斷人行。四圍松翠羣峯合。九月楓丹兩岸明。隆古已遙寧挽世。小山新占可藏名。猶餘舊習常耽酒。白眼秋天意氣橫。 ===送秋日有感=== 流序堂堂去不停。別秋今日倍含情。卧看落葉愁誰語。吟向靑山句已成。萬事晴空孤鳥沒。幽懷晩嶂白雲生。隱淪亦足全吾樂。何用風塵浪逐名。 ===醉中口占呈息庵=== 男兒行世信蒼天。肯受區區俗子憐。慟哭有懷寧達務。簞瓢亦樂尙爲賢。興亡萬古書連屋。嘯咏三秋月滿川。欲識箇中眞味在。請君看我醉時篇。 ===奉送東涯金侍郞<sub>震標</sub>出刺眞珠<sub>四首○眞珠三陟別號</sub>=== 形勝東關第一州。竹西終古號仙丘。百年有分丹砂境。五馬催行赤葉秋。雲外玉峯當檻聳。海門銀浪拍天流。懸知謝眺驚人句。陶寫風烟獨倚樓。 ====其二==== 眞珠樓觀出雲烟。樓下橫流五十川。鳧舃遠辭天北闕。海山還作竹西仙。扶桑瑞色看初日。句漏靈砂住大年。爲報明春花爛熳。萬千峯上共蹁躚。 ====其三==== 知公昔在玉京樓。暫下人間辦勝遊。閒跨靑城雲外鶴。醉移寒碧月中舟。仙鳧又向眞珠去。羽客應從蓬海求。自笑終南吟病久。閉門黃葉獨悲秋。 ====其四==== 先祖當年莅此州。使君歸去問淸遊。至今題壁紗籠句。依舊凝雲玉笛秋。西日別筵徒摻袂。海天何處獨登樓。仙區早晩追飛舃。笙鶴遺塵倘可求。 侍郞曾經淸風靑松宰。兩邑皆素號仙鄕。故第三詩及之。往在宣廟朝。先祖雲江公出莅眞珠。題詩竹西樓。至今詩板尙懸樓壁。而詩中有鶴背冷風射玉樓。雲凝列峀海山秋等語。故末詩及之。 ===葛院道中<sub>甲辰春</sub>=== 盡日行行泥路漫。遊人二月向秦關。平蕪雪釀春抽草。遙野雲驅雨度山。景物競新心欲醉。詩情忽湧句難刪。懸知京國花如海。不放東風待客還。 ===朝發柳川=== 茅簷終夜雨聲長。朝擁寒簑出戶忙。且喜新春生萬物。不愁行路濕輕裝。谿莎裛露芽初綠。陌柳搖風眼半黃。最是客懷淸澈骨。遙山一抹勢磨蒼。 ===渡銅雀津<sub>時連三日雨</sub>=== 山川入眼総依依。京洛春風遠客歸。挾岸波濤靑雀舫。滿江烟雨綠簑衣。鳴榔舟子看相語。近棹沙禽慣不飛。待得桃花三月浪。一竿來釣鱖魚肥。 ===雨中獨坐口占=== 終南山下澗西涯。居士門前楊柳斜。連日不晴三月雨。一時爭綻萬林花。誰將松酒慰幽寂。獨對春風管物華。直想明朝登巘崿。層城十里繞紅霞。 ===登終南賞春=== 三月長安穀雨晴。晩風吹我上高亭。春深花柳千村暗。日暮雲山萬點靑。宸極北瞻迷瑞霧。海門西望際蒼冥。森羅景物吟眸外。醉盡松間白玉甁。 ===獨酌有懷。吟成一律。寄金斯百。=== 杏花初謝桃花開。九十春光次第催。白酒入唇意自好。靑山當戶心無猜。城南玉友病何久。巷北詩人期不來。獨酌此時還獨詠。廵簷索句空徘徊。{{*|斯百病不出門。寅伯有約不至。五六及之。}} ===奉送伯氏歸覲任實衙內=== 成毁紛紛未足驚。是非誰眩九重聽。人情末路羊膓險。心事靑天白日明。六月南州催去路。二年西塞闕趨庭。離懷最覺鴒原苦。不共高堂獻壽觥。 ===九月卄五日。與金郞同舟濟露梁。歷賞黔山念佛菴。仍向三岳寺。歸路將訪紫霞洞。口占一律。示金郞。=== 晴沙十里大江回。秋後澄波碧玉堆。驅馬背看將落日。御風身陟最高㙜。佛菴石壁天中起。三嶽雲烟海上來。禪榻一宵淸夢爛。勝遊還向紫霞催。{{*|念佛菴後石壁斗起列立。不知其幾百丈。而三岳望海樓。通望南陽仁川等地。眼界無礙。故三四聯及之。}} ===敬次伯氏下示韵<sub>三首</sub>=== 一卧終南淸興闌。小齋長對白雲閑。誰言大隱隱城市。自喜幽棲棲碧山。杖屨有時尋磵谷。竹林終日掩柴關。只憐憂世當年志。耿耿中宵苦未刪。 ====其二==== 偃仰雲林歲又闌。蒼生未濟此生閑。自憐壯志霜侵鬂。愁對寒天雪滿山。出處古人唯義命。功名末路足機關。樽前尙有橫秋氣。酒興詩情未要刪。 ====其三==== 一會淸樽意未闌。僕夫催馭不敎閑。何須捫蝨空譚世。且愛停觴共說山。雨雪北風身出國。郊園暮歲葉堆關。分携數月猶堪苦。別語丁寧莫遣刪。 ===八月十五。泛舟漢江。<sub>乙巳</sub>=== 子瞻去後揚卿遊。十五之宵乙巳秋。萬里碧天懸一月。二更淸漢放孤舟。茫茫獨遡空明上。點點橫看遠峀浮。神馬奔騰周八極。御風疑入廣寒樓。 ===自麻田向洛道中口占=== 公舘淹留歲序遒。重陽過後向神州。孤舟客渡淸江曉。十里楓酣赤壁秋。盈野黃雲禾大熟。上峯初日霧全收。前程最有佳期在。一笑題詩霽月樓。 ===乙巳秋。聞舍弟文卿喪毁病谻。自麻田入城。馳下丹城。前一月。舍季長卿已先下去。臘月十八到丹。文病小間。而家間及一村。癘疫大熾。二十日。率兩弟。自栗寺移寓山陰邑底。長卿又病卧旅邸。蒼黃率病弟。僑寓於咸陽盧丈家。復馳還山陰。留護六七日。長病始得差歇。丙午正月二日。復還咸陽。文病又忽添劇。濡滯月餘。長病快復。而文病亦占差道。二月初。同會咸陽。一時作行到瓦灘。偶占一律示長卿。文卿出後伯父。時在草土中。=== 濡滯天涯兩弟病。會稽凾谷幾奔忙。覊愁白髮新經歲。行色靑春好返鄕。文峀雨收靑靄靄。錦江氷泮碧茫茫。也知荊樹團圓樂。爭說離懷促羽觴。 ===趙君汝吉<sub>嘉錫</sub>遆拾遺而宰扶餘。過余自詑。仍索別語。謹奉一律。略申鄙意。兼備贐行之儀。=== 今世寧無一丈夫。國艱民瘼足長吁。孤鳴正望朝陽鳳。雙躡休誇葉縣鳧。捧檄喜深知自得。分符責重庶殘蘓。片舟白馬江天月。能憶終南此病癯。 ===奉別伯氏九峯公以冬至下价赴燕<sub>四首</sub>=== 華夏今看天地翻。小邦皮幣更何言。行裝萬里玄陰積。文物千秋淚眼昏。日暮忍經柴市路。雪中空酹首陽魂。山河不盡英雄恨。着處唯應倒酒樽。 ====其二==== 弱國金繒歲遠輸。使車十月指燕都。衣冠漢代今能見。山海秦關謾壯圖。落日中原氛祲惡。凍天遼野朔風呼。悲歌試向屠沽訪。感慨寧無一丈夫。 ====其三==== 王事連年賦遠遊。燕行此日倍離憂。驅馳西北賢勞獨。悵望關河雨雪稠。何處白雲瞻入眼。異時靑草夢添愁。歸來共奉高堂酒。舞彩雙雙獻壽籌。 ====其四==== 塞北關西領略周。行㫌歲暮又中州。遼城化鶴千年跡。薊樹浮烟萬古愁。射虎石留人已遠。釣魚㙜廢水空流。男兒墮地蓬桑志。塊處還羞海一頭。 ===靑鶴洞小搆初成。詩以落之。=== 一區新卜絶塵緣。曲曲層巖注玉泉。眼對白雲天外峀。身爲靑鶴洞中仙。踈松落地晴陰合。疊壁圍軒畫障連。從此無心求別界。藥爐經卷送餘年。 ===追寄金學士斯百接慰之行。時倭奴以究詰漂蠻事。出來東萊。多發恐喝語。事機異前。朝廷擇送接慰之任。斯百以玉堂修撰。膺是命而行。余適在麻田。未及送別。=== 忽聞啣命下金鑾。剛恨靑門阻別顔。王事敢論千里遠。虜謀應折片言間。孤城瘴雨愁如海。旅舘春宵夢度關。無限倚閭朝夕望。朱炎未動早回還。 ===棄氷官。卽作覲行於麻田衙中。八月自麻向洛。留數日。將歸西庄讀書。到石銀津有感。=== 書劒無成一散人。氷銜雖小亦何因。少年枉許經邦手。末路寧堪束帶身。秋水碧天涵影動。野光山色入詩新。不知落拓風塵裡。爭似歸田作隱淪。 ===登覽昭陽亭。仍向淸平。到寺門口占。=== 暫憇昭陽江上亭。吟鞭更拂入淸平。噴巖飛瀑層層雪。障日高松瑟瑟笙。眞樂觀藏仙洞逈。見星菴落影池明。息翁遺躅今誰繼。欲結茅茨度此生。 ===自淸平廻路。又登昭陽亭。=== 昭陽江上夕陽天。客自淸平寺裏旋。已踏丹梯窮絶境。更憑虛閣作飛仙。湖光薄暮明如鏡。山色浮空碧似烟。胡不歸歟此間住。紅塵寧到白鷗邊。 ===夏日卽事=== 夏日山齋樹影濃。層松絶壁翠重重。高丘偶占心偏樂。小築新成膝可容。瑞色晨瞻丹鳳闕。幽懷晩對白雲峯。何人錯道經綸在。萬事無心任懶慵。 ===武陵㙜。口占一律。示李生<sub>元慶</sub>,尹生<sub>遇三</sub>。=== 當時意氣欝崔嵬。今日低頭吏役催。客路初經新禮院。風光別入武陵㙜。濃雲釀雨風吹散。小幕排丘水抱回。更待湖山春爛熳。桃花源裏共重來。 2iyad8f4k6rmwir1iyti9fb3ktf7hnb 一峯集 (趙顯期)/卷三 0 1179180 2485574 2024-11-01T03:47:5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三|y=1717|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24855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三|y=1717|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6rpdmk14o75la2dlktsrvaz6o7lfwq4 2485584 2485574 2024-11-01T03:49:50Z Blahhmosh 79595 248558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三|y=1717|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錄== ===戊子壯遊錄=== 余於己丑冬。作此文。棄置不復省。今朝偶閱舊篋見之。披讀一回。癡語滿篇。𡼏隙層出。冗蕪不足觀。然少時作。不必深咎。聊存之。以資異日一哂。 大丈夫生于天壤之間。老此彈丸之區。生平所觀。不過東方數千里之地。而况於不能盡數千里者乎。余自髫齓。慕子長之遠遊。性且樂山水。若逢尋山訪水之客。必問其景致之如何。亹亹不知已。年尙少。不得展素志。常以爲恨。往歲。絜一家來住松京之官廨。時潛谷金公留鎭。而余爲其贅客也。余熟聞舊都之勝。思欲一探歷者久矣。居數月。與冠者二三人。聯鑣而出。繞城而行五里許。望見一高山。松檜參天。岳麓連雲。余顧謂從者曰。此所謂松岳者歟。策馬促行。濟一沙川。來抵山下。時當暮春。山鳥間關。野花爛熳。陳希夷所謂野花啼鳥一般春者。到此益覺其妙矣。余知其漸入佳境。喜不自勝。遂屛去僕從。使往靈隱寺以待之。卸馬摳衣。躡芒屩策枯籐。朗詠緩步而入。行到一處。則洞壑窈窕。石泉琮琤。傍有一石凈滑平圓。遂與諸人鼎足列坐。回望左右。則杜鵑千層焯灼亂開。堆山暎水。恰似焚烈火而張錦幄。洞之名紫霞。盖以此也。退之詩曰巖紅澗碧紛爛熳。又曰川源遠近蒸紅霞。可謂善形容矣。余乃濯足臨流。詠孺子滄浪之歌。酌酒對花。吟謫仙一盃之句。逸興飛動。微酡潮頰。意自悠然而閑矣。數廵之後。更起索藜。尋源遠入。則石橋跨澗。竹林茂盛。探幽討奇。散步逍遙。逶迤而到一古刹。乃安和之遺趾。柱礎階墻頹圮荒蕪之中。撫跡感古。令人悵恨。顧眄之際。忽見一高峯突起中天。鳳飛螭舞。屹然獨立。韓吏部所謂海浴騫鵬啁者是也。余欲一登眺壯心魄。而昧其路。正躊躇之間。牧童數三。自山谷來。指示甚詳。余揖而謝。攀壁緣崖而上。適有一隊遊人。亂揷杜鵑花。從深松裏結袂而來。亦一奇觀也。日午始登絶頂而四顧。則古城之址連延數十里。襟帶宏濶。四塞以爲固。古所謂山河壯帝居者是也。但見其落照空城。炊烟亂起。古基荒凉。孤㙜獨存。慷慨懷古。還覺悄然而不樂。峯之高去地幾數百丈。石壁嵯峩。眼界無礙。三角靑溪隱見於暮靄之中。聖居天磨出沒於歸雲之表。退之所謂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峀者是也。日晡向靈隱。佛殿寥落。荊榛塞路。盖居僧嫌其近城而遠遁也。遂入空堂。望月而坐。仍吟愧無酒食待遊人之句。恨不能折松杉而煮溪簌也。無何。齎遊山具。又作天聖之遊。金丈{{*|佑明}},李進士{{*|樞}},河進士{{*|偉甲}},宋進士{{*|尙文}},李進士{{*|胤}},鄭進士{{*|東益}}其同遊也。與余幷七人。童子一人,僮僕十餘人。早食後出午正門。行數十里。少憇于路旁叢林間。各擧一觴。復行二十餘里。始達靜慈寺洞口。澗水嗚咽。山石newchar KC01059_24确。小橋橫卧。樹陰扶踈。景物瀟灑。極可喜也。由洞而入登學禪樓。樓是新刱。丹碧炳煥。牖戶鮮明。樓前又有兩株老檜高幾數百尺。而枝幹磊砢可愛。須臾。衲子數十人來謁。盛設蒲團而待之。茶罷。一老宿近前言曰。諸公子旣已到此。當遍踏諸勝處而歸耶。只觀朴生淵而返耶。余率爾應曰。旣爲尋山而來。則當遍踏而歸。無使有遺恨。豈止見朴淵而已也。座中人或欲或不欲。余甚苦之。有一人力言周遊之好。以沮橫議。快哉。夜深掃一凈室。各就寢焉。至夜半。小鐘踈亮淸徹。令人發深省。耿耿良宵。自不能成夢。又有一僧與李進士舊相善。終夜博戲。李也多爲僧所負。一座皆笑其拙手。相與戲謔之際。日已明矣。僧罷齋後言輿已具。座中人皆曰。此間雖云山路。不甚艱險。何用輿爲。然最難之處。亦不可無。當備而隨之。遂聯袂出門。至所謂十王殿者。巍然一閣。獨傍山麓。中設十王之像。以供香火。而兩邊各立神將一人。老宿言丙子之亂。中間金佛出涕。以故此殿最號靈驗云。衆皆疑其誕。近前諦視。則淚痕猶存。甚可恠也。無乃寺僧唾其目而劘之。以惑愚氓耶。是未可知也。俄而向朴淵。行五里許。已抵上流。遙聞瀑布喧豗之聲。怳如風雨之震作。旣達淵上。則淵之廣可三四間。而長亦類焉。四面團圓。形若甕口。淵心有廣石盤踞。老髡云昔高麗文宗游幸至此。上島石張樂以宴。會風雨暴至。震動其石。王大懼。從臣李靈幹作符投淵以責之。龍露其脊。遂鞭之。水爲之赤。故至今血點猶斑斑。淵邊石上之殷紅處。卽龍染血痕也。出血處卽龍掛爪地也。淵中甚靈異。故當秋落木之時。一葉亦不墮其中。淵之號則昔有朴進士者。乘月明吹笛淵上。因之有蕭史柳毅之異。故稱以朴云。未知其言果信也。頃之又尋下淵而來。逕路艱澁。木影婆娑。或憇或步。隨意而行。日晩始到。矯首仰見。則一道飛泉。來自半空。遠而望之。若玉龍舞滄浪之中。迫而視之。如長虹飮碧澗之上。皚皚然若雪色之橫千丈也。隱隱然如雷聲之震萬壑也。奇奇恠恠。目纈魂{{!|𢥠|⿰忄雙}}。羗不可以覩也。然余强欲近前諦視。携數三童子。履氷而入。時已季春。氷猶堅而不泮。盖山中深邃。長林翳日。陽氣未易透也。徐步而入。坐於磐石之上。明珠散落。飛沫滿面。胷襟灑落。塵累滌盡。飄飄然如御冷風而升九臯。怳怳然如駕飈輪而馳康莊。雖違於先賢戒危之訓。亦可爲一時之壯觀。只恨無李靑蓮之奇才。不能使山水增輝。惜哉。又有古松數株立於淵中。挺然特出。童童如一靑盖。又有一叢躑躅托根於千仞絶壁之上。蓓蕾半拆。凡此數者。無乃天公其欲侈仙境而生之耶。不然夫何有異之多也。瀑流之傍。又有兩石穴相對而開。形體甚奇恠。問于老髡。則昔者有雙白鶴來棲于此。一日見惡少欲彈射之。鶴乃飛去。空餘遺巢云。衆人各賦一首詩以記之。吟罷。環沙石而坐。又傾一鐘酒。日未午趨龜潭。潭水淸徹。味甚冷冽。使一僧前導。散步而入觀音寺。寺甚宏壯。而棟宇頹破。居僧殘弊。僅有如干人。盖此寺太祖潛邸時所重營。而李牧隱穡爲之記。凡百之役。窮極其工。高大麗妙。爲諸寺最。而數百年來。多爲風雨所毁。且緇徒以遊觀人數數往來爲巨弊。屢空不留。遂成一弊刹云。寺後有叢竹連山。淸風時動。踈響淅瀝。聽之可喜。寺之側有石窟。窟之內有觀音諸佛之石像。創制之巧。礱斲之妙。非近代所能爲也。遂從窟後向大興洞。陟太宗㙜。㙜在深谷中。澗水四圍。而中可坐數十人。㙜前有一古松。枝條雖不遠延。結子甚多。故老相傳以爲太宗所手植。而㙜下有無數錦鱗游泳往來。山中有魚。亦可恠也。耽玩久之。又上一里。有泉出自東崖曰馬潭。碧波黝深。絶壁嶄嵓。兩派長泉。飛流直下。聲勢之雄壯。亦可爲朴淵之亞。僧言潭神如馬形。故爲號云。又上數三步。有大石卧澗口。名曰石門潭。由洞門以上。木益壯而石益瘦。山益高而水益淸。狀致之幽閒。非觀音窟太宗㙜之比。余知僧人苦擔笋輿。雖落葉積地。山路甚滑。獨强意徒行。遙看一小菴橫壓林麓。菴外一株大檜樹突兀孤立。其高不知其幾尺。而其色蒼然。亦不知其閱幾年。眞人世希有之奇材。老杜所謂霜皮淄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者。非虛語也。僧言此乃大興之遺墟。洞中有圓通,詩穴,禪巖,寂照,法林,雲谷等諸菴舊址。此刹亦不知毁於何代。而只有一小室存焉。余與諸同遊共入而觀之。基址廣遠。墻垣堅固。宛若一城池。想必古之巨刹也。寺後石骨揷雲。壁面橫空。人不堪行。余或乘輿或杖策。令老禪引路。十步九坐。休于樹陰之下。僧天順仰空而指一峯曰。此乃天磨。在右者文殊。在左者普賢。前是羅月。後是淸凉。此五峯之高。爲玆山絶頂。若升此處。遠近高下。無不歷歷。又値淸明之日。則西海亦可以望見。麗時華人到此。歎其奇絶。潛使人摹寫而去。眞可與楓嶽之毗盧。頭流之天王比肩矣。余聞言大喜。乃擲筇飛身。奮袂迅赴。有如淸風駕兩腋而吹上。頓忘登陟之勞矣。自大興西行一里許。峻塗又忽直上。先行之人望之。若天上人。余一起再顚。尺進尋退。猶不計身疲力困。魚貫而上。及其路窮也。快若控飛鶴而遊戲於閬風玄圃之上矣。峯頭有恠石數十丈斗起。其狀也如白鶴丹鳳矯翮而爭翔。如萬馬羣龍張翼而競騰。如削芙蓉而爲之峯巒。如琢金玉而爲之屛障。巍巍齧齧。不可以寫其形而記其狀。但見丹霞白雲歘忽變態於巖崖之下。若非游仙之地。世豈有此等奇絶處也。古人曰人間亦自有丹丘。信不誣矣。是日也天朗氣淸。惠風和暢。立絶頂而遠望滄溟。則波濤汹潏連天。而俯視牛峯開城等諸邑。隱然如彈丸黑子狀。至於崇山峻嶺。緫如培塿。觀此可以蕩千古磈磊之奇胷。峯之南。有一菴橫卧。岌然如將墜。探歷之後。飛錫而來叩禪扉。時鄭進士最憊。不能從諸人行。獨坐峯頭。喘息而言曰。吾力已竭。死不能下此峯。余笑而譏之曰。太白所謂以手撫膺坐長歎者。無乃爲鄭君發耶。衆爲之一噱。及入菴中。視額板則曰文殊。二老釋年踰八十者。住持修業矣。衆皆困倒幾食頃餘。鄭進士始爲諸僧所扶來。遂挈裾携袂。又趨普賢菴。菴在峯之西。與文殊相對而地勢稍卑。無一釋子留居者。入坐菴中。正渴悶之際。忽有老衲汲冷水數碗而來。雖瓊漿玉醴。未足以諭其快也。日將仄。投泰安寺。寺在平野。無甚可觀。僕從亦來待已久。小留點心。卽上馬別諸禪。冒雨入城。斯足爲一塲壯遊。但日暮行忙。不得見遮日巖而歸。玆非日後之恨耶。留數旬。來入王京。一日與所知者。廣論山水勝處。余力言天聖之雄偉。其人笑曰。子但見松京一帶。以爲無偶之奇觀。此奚異於坐井而觀天。斥鷃之振翼乎。夫嶺北之勝槩。亦關東之亞矣。今子之外舅方編管鶴城。子盍往見。仍爲大觀而歸耶。夫我國之名山。東有金剛之秀麗。南有地異之高大。其他九月,妙香之類。緫是殊絶。而至於雄渾峻拔。皆讓嶺北之黃龍山之九龍淵。與楓岳之九井相甲乙。至若鶴浦國島之勝。不可以言語形容矣。余聽未竟。惝然自失。乃拜而謝曰。微子之言。吾幾虛過半生矣。今夏且有往返是州之故。吾當因是而遊。以副吾子之敎。遂以其月十八日。啓程宿坡山。翌日入松都留一日。又作北行。夫北之關隘險絶。道路阻遠。三百州郡。無出其右。而麥陂兩坂。尤險巇難行。一莖鳥道。俯臨千尋之波。衆皆舍馬。蟻附而上。令人不覺神{{!|𢥠|⿰忄雙}}。二十五日。到鐵嶺下。嶺之脉遠自白山而來。到此而勃起欝塞。恠石騰擲。疊嶂嵯峩。森然如攢劒鋩而橫矛戟。盤錯之勢。上薄靑蒼。下壓億丈之平陸。中間一逕。纔容騎行。橫出山腰。曲折無數。坡翁所謂路轉山腰三百曲者是也。嶺之巓。有古關板築處。敗壁崩城。至今猶存。而登臨遠望。則微茫海門。指點眼底。島嶼羅列。露出空碧之間。獨立長嘯。俯仰乾坤。心神灑落。曠然無礙矣。噫關隘之固若是。而丙子胡虜之禍。酷於他處何也。謫仙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其可謂虛語耶。余戒從者小心而行。余亦下鞍徒步而下。路傍躑躅數十叢。方盛開可玩。由嶺而下。行路尤艱。密林蔽虧。雲日不漏。遠遊至此。反生羈旅之悲矣。日暮入高山驛。舘壁多揭先輩詩板。而李公{{*|睟光}}之作。拔乎其萃。翌明向鶴城行數十餘里。有人指一處高峯曰。此乃鞍峴。古有戍卒娶妻未久而赴邊者。其妻後生一子。及長。其父罷役還家。道遇一男子負米而行。問其鄕里。乃其子也。遂相携慟哭。畫其形於巖上而同死。至今血痕不滅云。鄭文忠所謂泣送歸時在腹兒者指此也。余感歎自古戍邊之悲。爲之一涕。日未西。渡南大川。入岳君所寓家。自京城凡七宿而至此。道里不甚遠。而山川隔絶。反似萬里外矣。到郡一閱月。治行李。陪岳君歸隱金公。與斯百甫。又作黃龍之行。從者五六人隨其後。時當初夏中。正是綠陰芳草之節。而樹葉初展。野花始綻。塞北風光。苦不早矣。余誦風光疑不到天涯之句。緩轡而行。歇鞍于石川之傍。倚巖閒坐。瞻望遠近。則桑林麥隴。高下競秀。草色茸茸。雉鳩和鳴。卽村居一景也。薄暮抵普賢寺洞口。兩道飛川。瀧瀧而流。川之上有水確。確之上有飛梁藏林。見之極淸絶。寺僧十餘人來迎。法演亦謁見。法演者本以金剛釋子。來住玆山之廣石菴。其爲人溫良。稍識字可與語者。與岳君宿相親。故先來此處以待之矣。遂與之同入。則佛堂石陛下。紅芍藥一朶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有自然之態。與諸老宿諄諄談話。夜分而寐。朝起開窓。則宿霧猶濕。浮嵐蒼茫。蒼峯萬丈。掩暎於烟靄之裏。須臾霧散雲捲。朝暾初射。紅紫輪囷。異氣{{!|𥳽|⿱(竺-二)欺}}揚。霏微景物。頃刻萬狀。謫仙所謂日照香爐生紫烟者是也。與衆人出坐前簷。顧而異之。日高三竿。率法演及寺中首僧。向龍湫到山坡下。先送奴馬于廣石菴。引手攀蘿。登高頂而下視。則有一潭在洞壑深處。水勢溶溶。雲氣騰騰。以手據地。良久見之。心魂戰悸。初甚可畏。及爲衆人所挾持。僅而得到淵邊。則軒豁廣敞。非如在山頂時所見。而左右高峯。撑極貫天。中有石笋石茸之類甚多。俗所謂僧菴草葉大如盤。莖大如股者。亦無數矣。此地最深邃。人跡罕到。故不得正路。疊壁之間。摺縫一逕。纔通人行。與諸人爾推我挈。備艱苦而深入。則又有一潭如下所。深不及而形體之團圓過之。色淸瑩也。如盛碧玉於玻瓈之器。眞仙境也。傍有木蓮數百株繞水而發。薰風一動。異香遍壑。折枝弄泉。興不可勝矣。沿潭而上。又到一潭。行益深而水益淸境益奇。余與斯百,法演。傍淵列坐。沉吟玩賞。忽焉陰風習習。小雨濛濛。黑雲漫山。天日無光。余大駭問普賢僧。則曰此地之神最靈異。故凡水旱之災。太守若虔誠禋祀。則無不獲請。遊山入此洞者。亦莫不冒雨而歸。故老相傳以爲神龍藏於深潭云。余聞言畢。有懼乎心。始知神威之不可犯也。法演曰。龍湫之數凡九也。而皆間以一小潭。及其窮也。地氣寒凜。不可少留。潭之奇亦無異於此處。自古尋山人無能窮其源者。今當止於斯而歸可乎。岳君曰。誠若爾言。雖不得窮源。豈可止於斯而遽歸耶。遂緣木而更上。則潭水之深。漸不及下。而形體則益團圓矣。凡歷觀五處。至第六則有一高峯崛起。上有長松數十條欝蟠覆其頂。岳君曰。日已晩。吾等登此峯。探歷而歸可乎。余曰諾。遂回筇而陟之。松陰滿地。凉颸自至。雖當炎夏。凜乎其不能久留矣。由小逕趨廣石菴。菴之所在。比普賢則頗高峻。新創之家。故未及盖瓦。覆以茅茨。而草草明豁。有一小僧淸瘦短小。衣若不勝體。而最諳佛經。無不通云。茶罷。又向廣石㙜。㙜在菴之右。石形如以刀鉅削成。平濶妥帖。可容數三十人。㙜下有小泉淙淙。巖容亦甚潔淨。而時有黑點點綴。如玉之有微瑕。巖上又有墨痕。而苔蘚蝕盡。不辨字畫。問之法演。乃潛谷公爲州倅時所題也。日暮始還家。未一旬。又作鶴浦之行。岳君及金千揔,斯百甫曁不佞凡四人。離家四五十里。到一處則石壁連亘數里。下臨萬丈滄海。余生不見海水。觀其波浪之汹湧。目懾瞻悼。鞠躬屛氣。僅以得過。地名曰火磴霜陰之路。雖無石角。道途之險。誠爲過之。由霜陰行二里許。已抵湖水之傍。有白沙平鋪五六里。風之起也。如雪花之飛舞。日之照也。如金玉之晶光。鳥行之跡。如龍章鳳篆之森羅。靡風之痕。如浪花錦紋之凌亂。野棠之紅。杜若之香。亦足以助一奇也。湖之水遠自海門而來。匯爲一大浦。周廻二十餘里。而中間元帥㙜鵲島之類。淼如覆盆之狀矣。設席沙上。循湖而坐。迭飛小觴。少焉有秀才韓元斗者。携酒來見。更倒數三盃。朱顔始紅。興自陶陶。湖中素多魚。大小相逐。銀刀玉尺。出沒滄浪之裏。而不得橫大網截之。以設張舍人松江之膾。遠追杜工部東津之觀。豈非欠也。日晡。漁人棹小舟而來。余與岳君斯百甫金千揔韓秀才從者二三人上之。則舡已滿而無餘地。盖東海饒風波。不得行巨艦。刳兩木而合成小舟。名之曰馬上。不能獨行。必結舡而使之。舟之大僅可載數十石米矣。繫舟元帥㙜下。登其背而遠望。則茫茫大洋。浴日月而涵乾坤。長風破浪。怳若雪山之崩來。其勢之雄壯。信非短文者所能述。如太白所謂白浪如銀屋者。庶可髣髴。而始知老杜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之句。工於模寫情境。宛然千載在目也。回看湖上。則靑山如畫。綠水如天。兩兩白鷗。翩翩而飛。人間勝槩。萃於此而盡矣。洞庭瀟湘。安得以揚其奇也。蓬萊方丈。又何必勞求哉。左顧右眄。若將羽化而登仙。㙜上有蒼松數十株。而困於蒲蘇。不能自奮。叢薄間又有作舍基址。問于金千揔。則曰潛谷公之莅是州也。到此而歎名區之汩沒。植松杉而搆小亭。亭已沒而松猶存。無人培養。不能長成云。岳君使從者入村落。廣求鋤鎌而歸。盡除雜木之藩欝者。則島上洞然。成一爽塏。而松之形。亦偃蹇穹窿。反走蛟龍之形矣。薄暮有恠氣自海中起。須臾遍天地。不能辨咫尺。遂回泊沙岸。東踰一峴。宿漁子家。夜半起詣海上。具兩小舟。棹向國島。五雲遠連天海。茫茫然無所見。頃之海水鼎沸。紅光騰起。日輪如火盤。歘湧於溟波之中。一顧之間。已掛雲天之上。照燭乾坤。萬里一色。怳惚如鴻濛初闢。混沌始分。但瘴氣猶未收。不得明見可恨。日丈五。已泊國島。有石柱數十條束立大洋中。高可數百尺而直上。或曰屛巖。盖其形疊疊如屛風故也。其頂各戴一小石。如華表柱頭者。意者混沌之初。融結無心而偶成此奇恠耶。無乃神工鬼匠。召風霆而弄此狡獪耶。抑亦造物者。故欲駭人矚。而擲玉柱於滄溟之上耶。孰陶鑄是。孰礱斲是。豈意生於世。得見如許處也。巖之下則亂石堆積。而面偶之方如碁局。層層作一堦梯。傍有窟宅陰幽。深不可測。乃使人明兩炬火。撑舟而入其中。則有異石或長或短。皆似削成之物。而或有中折者。或有橫置者。倒懸於屛巖之下。奇奇恠恠。不得以詳其理焉。窟之內甚狹窄。僅容一小舟。若遇風浪則皆碎死其中。不得生還。操身者非可履之地也。入數十步。則海水澄淸。徹底可見。而珠蛤之類。粲然成五采。光輝射目。不能正視。好奇者入此窟。則不燃溫嶠之犀。而海中羣族。自不能遁形矣。余知深入無益也。語舟子回船頭而出。遂恣意跌蕩。轉巖石之右。則有一土山相背而立。中有綠竹被山。雖渭川千畒。未足以比其多也。山上有二三蒼鶻。刷翮而側目雲霄。意欲决飛。山腰又有奇禽一羣烏衣丹趾者。含魚往來。相繼不絶。亦生所未曾見者。杜陵詩曰水鷄含魚來去飛。所謂水鷄者。豈指此耶。由竹逕而上巖頂。則吾東數千里。如在目中。而浩浩碧波。極天無際。仰面而觀。若可以攬日月而摘星宿。飄然身世。已非塵土之人。當晩復上舟回棹而返。惘然如親舊別。頻頻回首。不能忘矣。留鶴城數月入京城。時時想像。依然如夢裏事。聖人有言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尙且樂山水。况我有泉石膏肓之疾者乎。余年甫舞象。能遍踏千里外。誠可謂少年之遠遊。追賦此錄。目之曰戊子壯遊。言踈文淺。雖不能寫出江山之趣。亦足以記吾遊覽之跡。觀者恕之。時歲舍己丑孟冬之下浣。嘉林趙揚卿識。 ==銘== ===尙友堂銘=== 數畒之園。一畒之宮。爰有一人。偃卧乎其中。松爲姿而玉爲質。意不苟而心不俗。嘐嘐然古之人古之人。日逍遙而自樂。{{*|言尙友之志。}} ===尙友堂銘=== 靑靑者首陽之薇。採而歌者孤竹子兮。猗猗者楚澤之蘭。綛爲佩者三閭氏兮。淸風峻節歷乎今而不泯兮。攬遺編而爲涕揮。嗟嗟末俗之莫我知兮。微二子吾誰與歸。{{*|言尙友之人。}} ==書== ===與金斯百書<sub>癸巳冬</sub>=== 昨承手滋。足當一晤。卽惟鍊况珍相。弟腫患旣已濃潰。庶可平復。而餘毒未散。浮氣尙欝。運動坐卧。不能自便。雖未刺痛。亦可苦也。貴文再三復之。文暢理順。意達辭宏。無一字傅會穿鑿之態。豈三餘勤做之業。一䠞至此歟。何丕變若是勇也。如弟魯下者。固將刮眼擎讀之不暇。尙何容喙於隋珠之玷夜光之瑕哉。然鄙意妄以爲此若他人哀辭。則善矣無間。以爲宋子哀辭。則未妥也何也。夫文者發諸中而形諸文字之謂。浮辭過語。君子所不取也。今爲宋子哀辭者。但當叙其上遺雙親。下棄弱妻。身不遂名而遽卒早夭。其死之可悲者。又叙其平日言行之表表可稱者。又叙其交游之厚情誼之親。其哀傷悼惜之意溢於言而後。係以辭而哀之可也。今兄則不然。文雖富麗。專以壽夭貧富窮達顯晦。反復論辨。有若安貧樂道養德山林。其命雖厄而其賢足以傳于萬世者然。此卽古君子懷寶不遇者之事。如原憲輩可以當之。豈宋子所能及哉。宋子之貧。特士之窮不濫者。非眞樂貧者。宋子之賢。特士之慈詳者。非眞傳于後世者。朱輪華轂。又未必宋子之所不欲也。此等語皆浮華不實。設令宋子有知。豈不爲過也。且不佞於文無所識。意者哀辭體不如是專以議論爲也。無乃驟讀太史公文之所致耶。不然何兄之文。條暢過於前。而切實减乎往也。然此特文章家之禁忌。何足多辨。有一焉。不得不爲兄悉之。兄今年二十歲。齒尙富矣。才禀甚高。决非下等人也。倘以此時。專意性理之學。刻下操存之功。溯伊洛之淵源。接洙泗之流派。一變至道。以造其極。則上可以爲顔爲孟。次可以爲程爲朱。下不失爲令德君子。已有自得之樂。人蒙私淑之惠。且其發於言而形諸文者。無非衛道之言。其有功於斯世斯文。固不可量也。顧且䂓䂓於文華詞藻之末。豈不左哉。古之所謂能文者。漢有班楊兩司馬。唐有柳韓李翺輩。宋有歐陽三蘇王曾諸子。是數子之爲文。引物連類。聘辭博辯。大者萬餘言。小不下數千百言。開闔馳驟。抑揚頓挫。百恠層見。衆態疊出。使人卒見之。目懾膽悼。心搖氣奪。閉口措舌而莫之敢議。其爲文可謂宏且博矣。然及究其合乎聖人之旨者。卒未有也。惟韓愈氏稍號知道。而未免駁雜之譏。南豐發源六經。而尙有行誼之誚。文章之不足尙。不亦較然著哉。噫。彼數子之力於文也。想必窮日夜忘寢食。欲工則必極其工。欲奇則必極其奇。以至於博也大也精也約也。亦莫不各極其奧而後已爾。其孜孜用力。亦甚勤矣。若移此於聖賢之學。以求所謂大本大原者。則以數子之才若智。其成就爲如何。而迷不知變。卒皓首佔𠌫而沒。功烈如彼卑也。吾每覽遺編。未嘗不慨然三歎。今兄又踵訛襲謬。枉用力於不足爲之地。抑何意歟。縱使兄文工而奇。又能博大精約。如數子者。尙不足多。况不必其如數子者乎。大丈夫之生斯世也。得天地之理。禀天地之氣。心卽天地之心。體卽天地之體。苟能盡吾性而上達。則便與天地合其德矣。固可以煦濡萬物。化育羣生。功烈光千古。德澤流萬世。豈不偉也。然此達之者之事。不可幸而得也。窮當囂然樂道。不爲物遷。讀聖賢之書。窮聖賢之旨。參之理。體之心。久而無疑然後。乃敢以聖賢之旨著於文。明二帝三王之道。述仁義禮樂之說。千載之下。讀而誦之者。猶知大本之在此。使聖賢之道煥然復明。則庶乎不負此生。視彼徒從事於文藻之餘。相誇以爲能者。孰爲得失哉。且彼之所以相誇者何。不過博大精約奇工也。彼羲文之易。仲尼之經。虞夏之史。風雅之什。孟子子思之書。其他聖賢之文。日月宇宙。綱紀萬古者。獨不博大精約奇且工哉。然聖人者豈固爲此而後能哉。德充於內。道形於外。吐辭爲經。矢口成文。無所用其意。而自不得不爾也。能使吾之心仁智明聖如聖人。則其發於言而形諸文字者。獨不能如聖人乎。不此之事而徒欲其能者。譬猶塞其源而望其流也。故其所謂博大精約奇工者。以衆人觀之。固其然也。參以聖賢之文。不啻若日月之於爝火。河海之於溝瀆也。吾故嘗曰心乎聖賢之學者。不期文而自文。悖乎聖賢之學者。雖欲文而卒不可得。然則彼數子者。非惟不知人之生也。自有大事業。又不知爲文之道而後之攻文章者。口必稱司馬氏班楊韓柳歐蘇。輒以爲文之至者。不亦左哉。文者載道之器。豈數子之文云乎哉。兄近來頗淫於此技。弟每勸求聖賢之學而卒莫回。豈人輕而言不足重歟。然此非弟之臆說。乃古聖賢之遺意。兄何執己之甚也。世之人方馳騖於科擧之文。無一人志乎道。弟亦未免此習。兄之業此技。猶愈於弟之不爲。不可輕發此言。其嘐嘐然之中心。未嘗不在此。故不得不爲兄悉之。而倚案信筆。不覺其支縷。惟兄恕諒。顯期白。 ===上伯氏書<sub>甲午冬</sub>=== 一日之內。再承下書。兼蒙下誨諄諄。伏慰之餘。感佩實深。弟之搆䟽。非欲廢讀書而枉用力於無用也。自念以世祿之臣。生丁衰季。目見危亂之禍迫在朝夕。不忍憤憤之忠。思效管見。冀裨聖明之萬一。豈有他意於其間哉。若無求言之旨而妄自投䟽。則固不免越位謀政之誚。今則聖上因雷變。手下數百言。令臣隣士庶極言不諱。丁寧之敎。不啻若耳提面誨。讀未終行。涕幾欲零。士生斯世。不於此時陳所懷。更待何日乎。昔張齊賢以布衣。上十策於宋祖。程叔子以布衣。上書仁宗。勸行王道。陳同甫以布衣。四上書於孝宗。金寒暄以布衣。上書成廟。請誅妖僧。南秋江亦以布衣。上書請復昭陵。此數君子當無事之時。未有求言之旨。而尙自如此。矧今國勢之岌岌。非若數君子之時。而聖明之敎。復若是丁寧哉。弟平居行事不能合於中正者。非止一二。豈獨於此事而能合中正哉。然血誠憂國。慷慨陳章。猶不害爲直士。雖聖人復起。必哀而恕之。豈深罪於狂狷之言哉。且士之讀古書。非爲他也。直欲立身行道。濟世澤民。而時有不可。事有不合。則捲而退藏。樂聖賢之道而獨善其身。是乃士之道也。今弟則不然。當危亂之世。旣不能高蹈遠引。囂然自樂。如古聖賢。顧且摘抉章句。區區求升斗之祿於有司。與其屈首科闈。决得失於一夫之目。無寧直陳狂懷於吾君紸纊之下。俾聖明知有愛君之忠。令奸究知有折檻之直。且使吾東數千里之民。小蘇其生。庶可矣。决意搆上。今承下敎若此。此無非憫弟之狂。哀弟之癡。誠心止之。使不得罪於聖人中正之道也。弟何敢强違。妄自蹈於不測之禍哉。卽撤不搆。自明更讀鄒傳爲計。而滿腔忠憤。抑而不洩。徒自仰天唏噓而已。立伻走草。萬不能一。伏惟下諒。 ===擬與李兄善裕書<sub>善裕於吾。爲再從表兄。○丙申夏。</sub>=== 畏日不敢出跬步。阻奉一至此極。古之所謂咫尺千里。正謂此也。庚炎尙酷。卽惟兄動靜有相。弟一發狂言。羣詆衆攻。喧天之謗。日呶呶於耳。此亦數耶。昨見兄抵斯百書。以弟從斯百而得見困得。有所謗議。多有慍懟之語。弟竊惑焉。夫趙公之改註經傳者。豈嘗以文公之道德爲不足尙也。以其所以註釋經傳者。猶有所未盡也。弟之致疑於趙公者。亦豈敢疵公之實行爲不足貴也。以其所以改註經傳者。大逕庭於文公之說。無可取信也。弟之不信公說。猶公之不信文公之說也。若以弟爲謗公。則其以公爲謗文公可乎。噫。若使公果崇信文公也。則文公之註釋經傳者。極至而無餘蘊矣。譬如太陽中天。衆物昭晣。幽者以顯。微者以著。質之乎前聖而無疑。傳之乎百世而無議。以中朝言之。雖以許魯齋,薛敬軒之宏師宿儒。敬之如神明。以我朝言之。雖以靜菴,栗谷之高明英達。退陶,牛翁之沉潛縝密。尊之如父母。不敢有一毫異論。而至於公。始乃昌言曰文公之說。多有可疑。吾當改之。任意鐫削。無所顧憚。崇信其說者。亦嘗如是哉。兄嘗見其大學後序及誠意章下註。弟之言果有一毫誣公者乎否乎。如以公之學問識見。有加於向六先生。直軼程朱而上。則吾不知也。不然弟之信文公而不信公說者。有何足恠也。嗟夫世之人。解頤游口。揚臂抵掌。必欲公享俎豆之奉者。豈能知公之道之高下。學之淺深。言之是非。而自伸己見哉。或有傅合時議。馳逐干名而皷動之者。或有內不誠服。外怵謗言而强從之者。或有情親義厚。期欲尊崇而張大之者。弟雖魯莾庸拙。無所知識。然枉己屈人。隨波靡然。以圖免衆咻之所困。心有所不忍爲也。且弟有所未曉者也。我朝名卿。如白休菴之堂堂大節。終身勤學者。栗翁所嘗許也。如鄭守夢之提掖後進。標準儒林者。國人所共稱也。未嘗聞館學之士奔走崇奉。刱建祠宇。而於趙公獨然。豈二公之學行事業。有不及於趙公而然耶。抑二公之沒。世代旣遠。子孫浸微。無所貴於世。而趙公則能有二公之所未有者。爲世之所貴而然耶。是未可知也。噫。公之說果是也。則雖擧世非之。後世必有是之者。公之說果非也。則雖擧世是之。後世必有非之者。今日世人之尊崇。與弟之不信者。百代之下。亦豈無一線公論哉。但世之齪齪者。固無足道。而以兄與汝良兄之公心愛我者。亦不能無疑。則弟安得不一陳白。以破兩間之阻隔也。惟兄平心恕亮。毋靳一字之覆。以開愚蒙。且傳示良兄。俾知弟心之本如此也。餘非鉛槧可旣。姑俟後日。不究。 去年冬。余從斯百得見趙公所著大學困得。與朱子章句。大相逕庭。而誠意章下註。尤甚無據。至其跋文。則曰余作此書。沉潛反復三十年。終不知朱子之說之爲是。愚之說之爲非。其學之無所得。而言之僭妄有如是者。公雖內行淳謹。余固不韙其學。今春書院之議大起。而時之所謂士類者。力主其論。擧朝靡然從之。雖或有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者。於是右相沈公爲院長。吏判金益煕以下諸大夫爲文官有司。館學知名之士爲儒生有司者。亦數十餘人。出文諸生。要出米布扶助。而余名亦在其中。答書其下曰。雖欲依示。其於崇信朱子何。羣情大駭。謗議喧天。極口醜詆。無所不至。而閔蓍重,李商翼一隊尤峻。遂至館學俱起削儒籍。或稱以敢肆妄論。詆毁先正。或稱以妄詆公議。得罪儒林。甚可笑也。善裕亦峻論之徒。抵書金斯百。咎其示余困得。余作此書。欲與之。疑其涉於自辨。不果送。盖困得善裕家冊。而斯百借來也。趙公盡改四書二經云。而余所得見者。只大學困得也。 ===與金斯百書<sub>戊午</sub>=== 卽候台起居萬重。接見朝報。再昨引見時。首相以號牌之不當罷。至謂之廟堂之上。無一異議者云。弟曾見台意力主當罷者之說。台獨非廟堂之一乎。目今旱災孔慘。民命將止。縱使得雨。時已晩矣。此豈騷擾農氓。使不得服力南畒之時乎。逃故之當蕩减。必欲不减。號牌之不當行。必欲强行。未知宰相與百姓有何仇怨。而必欲侵困失所而後乃已乎。台於此際。不可無一言。望台毋以小異廟議爲難。必以國計民憂爲念。或陳䟽或請對。力言逃故之當减號牌之當罷。毋誤此大機會。如何如何。以布衣而刺口論事。古人所譏。而曾見朱夫子於知舊宰樞往復書䟽。未嘗不以國事惓惓相勉。今弟於台兄。何嫌何疑而不盡言乎。惟台恕諒。不究。 ==序== ===奉送春沼申丈之任狼川序<sub>癸巳春</sub>=== 春沼申丈以國子典籍。出守關東之狼川。狼古貊墟也。臨行要余一言以贐之。余拜而曰諾。公嘗聞夫天與人之道乎。天之道不能常盈而無虛。人之道不能常顯而無晦。故天有否泰消長之數。人有用捨窮達之理。是知虛倚於盈。晦朕於顯。二者迭代。未嘗獨存也。故曰虛者盈之本也。晦者顯之基也。虛未始不爲盈。晦未始不爲顯。如其洞乎盈虛之數。達乎顯晦之理。貴賤榮辱。無足以膠其中而易其心者。豈非全德君子也歟。今先生以瓌瑋倜儻之姿。服家庭詩禮之訓。才甚高學甚博。演而爲文章詞翰者又甚富。且嘗擢高第而登雲衢矣。世之望公。如鳳起鵠立。謂將歷金馬上玉堂。以羽儀王庭。輝暎一時者。非朝伊夕也。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始斥而放于田野。中叙而處于散班。終麾而困于簿牒之間。文足以振一代而不能售於時。學足以輔聖德而不能安於朝。才足以當大任而屈跡於一縣之小。此固公道晦之極。而悲憤忼慨之士。不能無憾者也。公則不然。顧乃昌言曰臣之事君。惟所在致命焉。內外燥濕非所計也。况古之君子蘊不世之德。勵拔俗之操。遭時屯厄。沒世無聞者有之。今吾幸際聖明。身佩專城之章。狼縣雖小。有民人焉。有學校焉。可以行吾道澤吾民。仰答吾聖君之恩。豈可以州縣之勞人而有所芥滯也。怡然就道。略無幾微見於顔面。嗚呼。公之於曩也可謂値道之顯也。於今也可謂値道之晦也。曩不見公之喜。今不覩公之慽。若公者非所謂全德君子不撓於貴賤榮辱者非歟。雖然虛之極。必反於盈。晦之極。必反於顯。看公今日之晦。比如天道之極乎虛也。安知異日之顯。又不如天道之反乎盈也。吾於是益信夫今之晦。適足啓後之顯。而後之施公之才學若文。亦符於向所云者無疑也。且吾聞之。狼之邑介乎春州之傍。地僻而務省。名山異水。琳宮寶刹。往往而在。黃堂朱墨之暇。究墳典討經籍。以造乎宏中彪外之域。時因小輿。訪高躅於山翁釋子。談因果公案而證其空。時復跌蕩於巖秀壑流之間。噓吸雲霞。睥睨天地。滌萬古磈磊之胷。窮一時汗漫之游。則公之才雖不因是大施。公之學將因是益博。公之文將因是益富。海涵岳峙。與司馬子長。上下千載矣。若是則卽公今日之行。雖謂値道之顯亦可也。小子書是而歸之。冀以贐公之行而塞公敎也。 ===贈申君瑞明序<sub>丁酉春</sub>=== 瑞明勉乎哉。古人言君子尙德。小人尙口。德之不懋。而惟口之是誇。鮮有不敗焉者矣。瑞明曠夷坦率。於交際有誠。德不可謂不有也。但素喜燕趙俠士悲歌感慨之風。務爲博辯大談。以壓倒天下士爲事。不肯屈首服聖賢訓。以求爲純行君子。是比世之庸衆人有間。其終或歸於尙口也耶。嗚呼。忠信以持之。謙恭以濟之。行之惟篤而無徒言爲也。吾之告瑞明止此矣。瑞明勉乎哉。瑞明適百里外。而必欲得一言相䂓。意非徒然。吾故書是以歸。言縱朴陋乎。抑亦有補於瑞明之德者歟。瑞明勉乎哉。 ==雜著== ===書甲午䟽草後<sub>丙申</sub>=== 余小也不自諒。慨然慕王仲淹,范希文之爲人。見國家闕失生民困戚。輒慷慨泣下。常欲抗章論列而未有路也。歲甲午冬。因雷變。自上手敎求言。辭旨懇惻。遂草數萬言。將上之際。伯昆上庠公作書切責。余不敢違。仍棄置不果上。今朝偶閱舊籍見之。展卷一讀。語多矯偏亢厲。雖傷於切直乎。忠儻所發。亦豈無一二可取者。噫。使此䟽上。而幸蒙察納。採施政敎。則民之受賜多矣。或牴牾聖旨。橫罹竄斥。則私門之不幸極矣。余之欲上。伯公之止之。或緣救時之急。或出明哲之戒。各不無其意。而竟使䟽本深藏廢棄於篋笥之中。徒作一空紙而已。則豈亶余之慨惜。實民之無福也。乃喟然而題之。時歲舍丙申暮春之下澣。一峯識。 ===推考緘答草=== 庚申正月除溫陽。二十五日辭朝。引見于煕政堂。諫院以越職言事。啓請從重推考。再啓蒙允。因北詔頒赦。蕩滌不勘。 云云。臣本空踈迂拙。百無一能。而惟是愛君憂國之誠。根於天性。不能自抑。向在甲寅年間。妄陳愚戇之見。敢論軍國之事矣。不意四五歲後。因此薦拔。謬恩橫加。直叙六品。前後除官。非止一再。臣雖緣疾病在身。不能奔走供職。而啣恩感激。殞結爲期。目見當今朝著混淆而不靖。民生困悴而難保。邊圉空踈而無備。仰屋長吁。不勝慷慨。思欲一徹天聽而未有路也。適當此際。猥叨郡寄。而復於辭陛之日。幸蒙引接之寵。親承玉音之丁寧。諭以別薦而差遣。臣於是衷情益激。感涕自零。仍念臣昔在閭巷布衣。尙且封章而論事。今於咫尺威顔。何忍結舌而無言。且臣伏見宋臣朱熹每於州郡差除。若蒙賜對。則輒以短箚面論時事。臣嘗感歎。竊欲慕效。而今臣所遭。實與此同。臣妄意古人之可學。不知今時之難言。敢將正朝廷安萬民固邊圉之說。反復陳達。而語無倫序。自不覺其荒雜之歸。志切匡救。終難免乎僭越之誅。傳旨內辭緣。惶恐遲晩。 ===示兵判金斯百戶布便宜十條=== 我國京外軍保逃故。兒弱之徵布。爲民巨弊久矣。廷臣有建白筵中。請下大蕩减之典。而公家經用將匱。亦無以善其後矣。議者或請廣括閑丁。以爲充補支給之地。或請計戶出布。以爲平賦均役之制。各持其說。久未停當。愚以管見亦有一得。謹具戶布便宜十策。條列于左。以備當路君子財擇焉。 一。諸色軍保身役太重。多者出三布。小不下二布。而如三南土厚之地。則中歲一布可直米一石餘。一人歲供數石米。固已難堪。而良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則一歲所出。幾至十布。十布之直。多至數十石。哀我小民。何以保其生乎。逃散相繼。由於身役之太重。隣族侵徵。由於逃散之相繼。而白骨兒弱之徵布。尤極無謂。今若計戶出布。則民雖有子四五人者。一歲所出。不過一布而已。其視一歲十布。苦歇懸殊。不啻天淵矣。凡隷軍保者。莫不懽欣皷舞。如脫水火之中而措袵席之上。流散者率皆還集。而物故兒弱之徵布。不待蕩减而自蠲矣。此一便也。 {{*|右論身役太重。}} 一。三代以後賦民之法。惟李唐粗庸調法。最爲近古便民。而所謂庸調者。不過絹二疋綿三兩而已。我國則田稅雖輕而貢法稍重。又別定良民而號爲軍保。一口所收。多至二三布。則其視庸調絹綿之制。不啻倍簁。而法亦無名。今若計戶出布。則實是戶調之遺意。民賦頓輕而法制亦善。可以垂諸永久而無弊。此一便也。 {{*|右論法制便否。}} 一。五衛罷後。如訓局御營等諸軍門長第建置。凡號良民。皆編於諸色軍保。除本兵騎步軍保外。其他雜色軍保。其數甚多。槩擧而通計之。則騎步元軍保戶幾至十二三萬。御營軍保幾至十萬。砲保幾數萬。別隊幾四萬。精抄軍保幾數萬。忠順忠壯諸衛及外方監兵水使僉萬戶大小營鎭牙兵防軍水卒諸色軍保。又幾至十數萬。刊其逃故兒弱。只以其實丁而數之。亦不下三十餘萬之多。而所謂諸色軍保者。除騎步軍保外。或以其出布雇人。或以其應募蠲役之故。未嘗作隊鍊閱。而諸道郡縣所謂實軍。不過殘弊良賤束伍而已。外方兵力之單弱。職此之由。今若計戶出布。則戶雖有數三丁者。一歲所收不過一布。而丁壯健實之民。終歲閑便。因前軍簿而籍名團結作隊。農隙講閱。一如束伍之制。則數三十萬精兵。可以不勞而一朝坐辦。此一便也。 {{*|右論兵小保多。}} 一。凡物數寡者價輕而易備。數多者價重而難辦。今一戶之出一布。一口之收二三布。其多寡輕重難易。雖三尺童子。不待多辨而可知矣。難備則難捧。難捧則囚繫捶楚之威。不得不施。而其終歸於浚民膏血而流亡四散。易備則易捧。易捧則不待號召之煩。剋期畢納。而其終歸於制産活民而安居樂業。其法之繁簡好否。利害得失。又不待智者而可以了然矣。此一便也。 {{*|右論收捧難易。}} 一。國朝舊制。雖是閥閱子弟。若非業文應擧。得參發解者。則率皆定隷於忠順忠壯諸衛。身出一布。無一倖民。昇平旣久。國制漸弛。且屢經變亂。專事姑息。至於今日。則凡號士族者。非獨卿大夫子孫。雖鄕曲品官。莫不自稱兩班。閑遊無事。未嘗出一尺之布。以供身庸。而國家之侵徵毒虐。獨遍於小民。議者多以爲弊瘼至此。不可不變通。有蔭者雖不可猝補諸衛。無蔭者則搜定軍保。以分民苦。無所不可云。此言雖似有理。深思則實有不然者。我國風俗。素貴士族。雖其庶類孽派。與常漢自別。而至於軍保則身役甚重。故雖常民。亦且抵死圖免。今以數百年任便閑遊之士族。一朝驅而降定軍役。則其憤恥怨恨。詛謗國家。有不可勝言。而末路人心之生變。亦大可畏。以今日國綱世道。决不可諉諸國制而猝然輕擧。終莫能收殺也。今若上自公卿。下至士庶。凡號良民。無不計戶出布。而使士族無蔭之類。別無降定軍役之擧。則彼旣不失兩班之名。少無所恥。又共卿大夫而同供戶賦。亦不偏苦。其視名隷軍簿身出數布者。不可同日而語矣。雖有頑悍不良者。亦不敢造言作謗而自陷於刑章。此一便也。 {{*|右論無蔭士族出布。}} 一。本朝定制。最重功臣。凡係功臣子枝者。無論遠裔末屬。皆隷忠義。宗室子孫。亦無問庶賤。率補忠義而任其閑便。國初則錄勳僅數三。年代亦不久遠。故功臣子枝旣不多。而宗室子孫。亦不甚蕃矣。今則三百年來錄勳。多至二十。世代亦久遠。故功臣子弟及宗室子孫之名隷忠義者。幾至五六萬。其中冗雜卑賤之流可定軍役者。其數雖甚衆。國制旣如此。今不敢輕議變通。以取咎怨。而至於通同卿大夫而戶供一布。則彼亦無辭而可避矣。此一便也。 {{*|右論忠義出布。}} 一。我國良民軍保居多。而諸色軍保出布者。水軍爲最重。砲保騎步兵保次之。外方才兵防軍諸保次之。御營軍保,別隊保最爲輕歇。而此亦一歲所出米幾至一石。則其視一戶一布之輕。逈然不侔矣。若行此法。則凡隷諸色軍保者。其歡欣皷舞。有不可勝言。而京外無蔭士族之得免軍役。只供戶賦者。亦皆竊自爲幸。小無所怨。獨卿大夫有蔭子孫。及儒士之業文應擧。或參初試。或爲生進者。及武擧出身醫譯市井之徒。必以爲苦。不無謗議。而此亦有說。我國士族。有異中華。簪纓子孫世業稍優者。則其臧獲田宅。與凡民懸殊。醫譯市井之民。富戶亦居多。居其國而食其土之毛。終歲閒便。而戶供一布。以給公用。固有所不敢厭憚者矣。况武擧雖異文科。旣已出身事主。生進幼學雖在韋布。是多世祿之裔。讀書之士。縱非富戶。亦豈有以一戶一布之供。而遽懷怨國之心哉。此則必不然。而惟是單丁挾戶最甚貧殘者。雖似可矜。而此亦幷兩戶而收一布。則其視軍保之身出數布者。苦歇亦逈別矣。至於孱病廢疾者及鰥寡孤獨。別錄成冊。姑不擧論。則其於一國臣民殘盛廢病之戶。無不均便矣。但公卿大夫以下凡諸時仕者。不可下同編戶。有所徵捧。而旣以戶賦而爲名。則不爲區別。通共行法。一如田結大同之制。無論貴賤。計結出米者。亦無不可矣。且末路人心澆薄日甚。先自卿大夫而倡始。一以慰擧國士庶之心。一以塞囂囂浮議之口。是亦一時權宜之不得不爾者也。大槩王者之愛民。一視而同仁。國家之制法。均平而齊整。豈可牽制於遊士倖民豪猾武斷者之浮言橫議。一任其閑遊自便。不供一戶布。而乃反毒痡小民。剝膚椎髓。使之流亡四散而莫之恤乎。此法之行。悅者衆。不悅者小。初雖有小小訿議。而過一二歲之後。則自底帖然矣。此一便也。 {{*|右論公卿以下齊民出布。}} 一。逃故兒弱徵布之弊。爲今日生民之大害。民窮失業。如陷塗炭。若不汲汲變通。以解倒懸。則土崩瓦解之患。可指日而待也。今日大蕩减之典。不可不急講亟布。而又不均賦戶布。只行蕩减。則逃故兒弱徵布之弊。雖得蠲祛。而諸色軍保身役之重。一如前日。無以大慰民心大寬民力。而且軍布所縮。其數甚多。國家京外費用。無以支給矣。議者多以廣搜閑丁。一齊充補爲言。而今日良民皆入於諸色軍保。無役閑氓。百無一二。近十萬閑丁。從何處搜得乎。所刷出者。非無蔭士族。則不過兩班庶孽入作遊民。而無蔭士族之不可猝定軍役。或生意外之變。如上所論。至於庶孽遊民。則非但其數無幾。且其搜括充補之際。八路騷然。人情忷懼。巧避逃匿。完局甚難。初欲惠民。而反歸厲民。舊弊未及祛。而新瘼又有甚焉。假令搜括充補。一如議者之言。身役旣重。無以支保。十數年後。流亡絶戶之弊。復如前日。此豈良法美制。隨時善變通者乎。若行戶賦之法。則十數萬疋之布。一號令之間。可以坐辦。法之簡易要約。莫踰於此。而行之於末路繁文之時。尤爲便好。此一便也。 {{*|右論閑丁難括。}} 一。國家戶籍之法。每式年一修正。而若無大變亂大侵飢。則生齒漸繁。而戶數隨增。戶數旣增。則賦布亦隨而加焉。賦布旣加。則國用周足而自無不給之憂矣。且籍戶之䂓。計家成冊。其人雖亡而其家自在。則出布如前。非如物故代定者之煩擾難得也。此一便也。 {{*|右論戶口增息。}} 一。軍保身役之重。爲生民之痼弊。逃移流散。侵徵隣族。自祖宗全盛時已然。而至于今日而極矣。民窮旣甚。民心已離。居常怨詛。小無愛戴之心。脫有變亂。則此輩皆起爲盜。所在劫略。而無一衛國之士矣。豈不大可懼哉。今若特施大霈。亟行戶賦之法。則數十萬蒼生。無不感戴德惠。浹骨淪肌。平居而有親上之心。臨亂而奮死長之義矣。如此則非但坐得數十萬精兵。亦可坐得數十萬敢死之士矣。深識遠慮之士爲國長計者。捨此奚以哉。此又今日戶賦之不可不汲汲决行者也此一便也。 {{*|右論得民死力。}} 大抵常人之情。不深究事理。徒以新制爲不便。一口唱議。百人和附。雖使三代明王。復生今日。其頒行良制。亦不無嘵嘵雜說。此何足顧恤。惟在在上之人。詳究利病。斷然定行。不爲浮議所撓奪耳。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程子曰民生之理旣窮。聖王之法可改。眞西山曰當持守而持守。固繼述也。當變通而變通。亦繼述也。今百年痼弊。爲殺良民之烏喙。大命近止。而不思所以急救。又有神方良劑可以立活者。而環顧持疑而不能用。徒曰新制不可輕頒。舊弊不可猝革。坐視國家之將亡。而茫然無所措手。則其可謂善持守乎。抑可謂善變通乎。當路君子如有得此說而行之者。我國其庶幾乎。 m72d3uw3z7a3nbb5dj1ng32kef5iqzp 2485605 2485584 2024-11-01T04:21:21Z Blahhmosh 79595 /* 示兵判金斯百戶布便宜十條 */ 248560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三|y=1717|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錄== ===戊子壯遊錄=== 余於己丑冬。作此文。棄置不復省。今朝偶閱舊篋見之。披讀一回。癡語滿篇。𡼏隙層出。冗蕪不足觀。然少時作。不必深咎。聊存之。以資異日一哂。 大丈夫生于天壤之間。老此彈丸之區。生平所觀。不過東方數千里之地。而况於不能盡數千里者乎。余自髫齓。慕子長之遠遊。性且樂山水。若逢尋山訪水之客。必問其景致之如何。亹亹不知已。年尙少。不得展素志。常以爲恨。往歲。絜一家來住松京之官廨。時潛谷金公留鎭。而余爲其贅客也。余熟聞舊都之勝。思欲一探歷者久矣。居數月。與冠者二三人。聯鑣而出。繞城而行五里許。望見一高山。松檜參天。岳麓連雲。余顧謂從者曰。此所謂松岳者歟。策馬促行。濟一沙川。來抵山下。時當暮春。山鳥間關。野花爛熳。陳希夷所謂野花啼鳥一般春者。到此益覺其妙矣。余知其漸入佳境。喜不自勝。遂屛去僕從。使往靈隱寺以待之。卸馬摳衣。躡芒屩策枯籐。朗詠緩步而入。行到一處。則洞壑窈窕。石泉琮琤。傍有一石凈滑平圓。遂與諸人鼎足列坐。回望左右。則杜鵑千層焯灼亂開。堆山暎水。恰似焚烈火而張錦幄。洞之名紫霞。盖以此也。退之詩曰巖紅澗碧紛爛熳。又曰川源遠近蒸紅霞。可謂善形容矣。余乃濯足臨流。詠孺子滄浪之歌。酌酒對花。吟謫仙一盃之句。逸興飛動。微酡潮頰。意自悠然而閑矣。數廵之後。更起索藜。尋源遠入。則石橋跨澗。竹林茂盛。探幽討奇。散步逍遙。逶迤而到一古刹。乃安和之遺趾。柱礎階墻頹圮荒蕪之中。撫跡感古。令人悵恨。顧眄之際。忽見一高峯突起中天。鳳飛螭舞。屹然獨立。韓吏部所謂海浴騫鵬啁者是也。余欲一登眺壯心魄。而昧其路。正躊躇之間。牧童數三。自山谷來。指示甚詳。余揖而謝。攀壁緣崖而上。適有一隊遊人。亂揷杜鵑花。從深松裏結袂而來。亦一奇觀也。日午始登絶頂而四顧。則古城之址連延數十里。襟帶宏濶。四塞以爲固。古所謂山河壯帝居者是也。但見其落照空城。炊烟亂起。古基荒凉。孤㙜獨存。慷慨懷古。還覺悄然而不樂。峯之高去地幾數百丈。石壁嵯峩。眼界無礙。三角靑溪隱見於暮靄之中。聖居天磨出沒於歸雲之表。退之所謂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峀者是也。日晡向靈隱。佛殿寥落。荊榛塞路。盖居僧嫌其近城而遠遁也。遂入空堂。望月而坐。仍吟愧無酒食待遊人之句。恨不能折松杉而煮溪簌也。無何。齎遊山具。又作天聖之遊。金丈{{*|佑明}},李進士{{*|樞}},河進士{{*|偉甲}},宋進士{{*|尙文}},李進士{{*|胤}},鄭進士{{*|東益}}其同遊也。與余幷七人。童子一人,僮僕十餘人。早食後出午正門。行數十里。少憇于路旁叢林間。各擧一觴。復行二十餘里。始達靜慈寺洞口。澗水嗚咽。山石newchar KC01059_24确。小橋橫卧。樹陰扶踈。景物瀟灑。極可喜也。由洞而入登學禪樓。樓是新刱。丹碧炳煥。牖戶鮮明。樓前又有兩株老檜高幾數百尺。而枝幹磊砢可愛。須臾。衲子數十人來謁。盛設蒲團而待之。茶罷。一老宿近前言曰。諸公子旣已到此。當遍踏諸勝處而歸耶。只觀朴生淵而返耶。余率爾應曰。旣爲尋山而來。則當遍踏而歸。無使有遺恨。豈止見朴淵而已也。座中人或欲或不欲。余甚苦之。有一人力言周遊之好。以沮橫議。快哉。夜深掃一凈室。各就寢焉。至夜半。小鐘踈亮淸徹。令人發深省。耿耿良宵。自不能成夢。又有一僧與李進士舊相善。終夜博戲。李也多爲僧所負。一座皆笑其拙手。相與戲謔之際。日已明矣。僧罷齋後言輿已具。座中人皆曰。此間雖云山路。不甚艱險。何用輿爲。然最難之處。亦不可無。當備而隨之。遂聯袂出門。至所謂十王殿者。巍然一閣。獨傍山麓。中設十王之像。以供香火。而兩邊各立神將一人。老宿言丙子之亂。中間金佛出涕。以故此殿最號靈驗云。衆皆疑其誕。近前諦視。則淚痕猶存。甚可恠也。無乃寺僧唾其目而劘之。以惑愚氓耶。是未可知也。俄而向朴淵。行五里許。已抵上流。遙聞瀑布喧豗之聲。怳如風雨之震作。旣達淵上。則淵之廣可三四間。而長亦類焉。四面團圓。形若甕口。淵心有廣石盤踞。老髡云昔高麗文宗游幸至此。上島石張樂以宴。會風雨暴至。震動其石。王大懼。從臣李靈幹作符投淵以責之。龍露其脊。遂鞭之。水爲之赤。故至今血點猶斑斑。淵邊石上之殷紅處。卽龍染血痕也。出血處卽龍掛爪地也。淵中甚靈異。故當秋落木之時。一葉亦不墮其中。淵之號則昔有朴進士者。乘月明吹笛淵上。因之有蕭史柳毅之異。故稱以朴云。未知其言果信也。頃之又尋下淵而來。逕路艱澁。木影婆娑。或憇或步。隨意而行。日晩始到。矯首仰見。則一道飛泉。來自半空。遠而望之。若玉龍舞滄浪之中。迫而視之。如長虹飮碧澗之上。皚皚然若雪色之橫千丈也。隱隱然如雷聲之震萬壑也。奇奇恠恠。目纈魂{{!|𢥠|⿰忄雙}}。羗不可以覩也。然余强欲近前諦視。携數三童子。履氷而入。時已季春。氷猶堅而不泮。盖山中深邃。長林翳日。陽氣未易透也。徐步而入。坐於磐石之上。明珠散落。飛沫滿面。胷襟灑落。塵累滌盡。飄飄然如御冷風而升九臯。怳怳然如駕飈輪而馳康莊。雖違於先賢戒危之訓。亦可爲一時之壯觀。只恨無李靑蓮之奇才。不能使山水增輝。惜哉。又有古松數株立於淵中。挺然特出。童童如一靑盖。又有一叢躑躅托根於千仞絶壁之上。蓓蕾半拆。凡此數者。無乃天公其欲侈仙境而生之耶。不然夫何有異之多也。瀑流之傍。又有兩石穴相對而開。形體甚奇恠。問于老髡。則昔者有雙白鶴來棲于此。一日見惡少欲彈射之。鶴乃飛去。空餘遺巢云。衆人各賦一首詩以記之。吟罷。環沙石而坐。又傾一鐘酒。日未午趨龜潭。潭水淸徹。味甚冷冽。使一僧前導。散步而入觀音寺。寺甚宏壯。而棟宇頹破。居僧殘弊。僅有如干人。盖此寺太祖潛邸時所重營。而李牧隱穡爲之記。凡百之役。窮極其工。高大麗妙。爲諸寺最。而數百年來。多爲風雨所毁。且緇徒以遊觀人數數往來爲巨弊。屢空不留。遂成一弊刹云。寺後有叢竹連山。淸風時動。踈響淅瀝。聽之可喜。寺之側有石窟。窟之內有觀音諸佛之石像。創制之巧。礱斲之妙。非近代所能爲也。遂從窟後向大興洞。陟太宗㙜。㙜在深谷中。澗水四圍。而中可坐數十人。㙜前有一古松。枝條雖不遠延。結子甚多。故老相傳以爲太宗所手植。而㙜下有無數錦鱗游泳往來。山中有魚。亦可恠也。耽玩久之。又上一里。有泉出自東崖曰馬潭。碧波黝深。絶壁嶄嵓。兩派長泉。飛流直下。聲勢之雄壯。亦可爲朴淵之亞。僧言潭神如馬形。故爲號云。又上數三步。有大石卧澗口。名曰石門潭。由洞門以上。木益壯而石益瘦。山益高而水益淸。狀致之幽閒。非觀音窟太宗㙜之比。余知僧人苦擔笋輿。雖落葉積地。山路甚滑。獨强意徒行。遙看一小菴橫壓林麓。菴外一株大檜樹突兀孤立。其高不知其幾尺。而其色蒼然。亦不知其閱幾年。眞人世希有之奇材。老杜所謂霜皮淄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者。非虛語也。僧言此乃大興之遺墟。洞中有圓通,詩穴,禪巖,寂照,法林,雲谷等諸菴舊址。此刹亦不知毁於何代。而只有一小室存焉。余與諸同遊共入而觀之。基址廣遠。墻垣堅固。宛若一城池。想必古之巨刹也。寺後石骨揷雲。壁面橫空。人不堪行。余或乘輿或杖策。令老禪引路。十步九坐。休于樹陰之下。僧天順仰空而指一峯曰。此乃天磨。在右者文殊。在左者普賢。前是羅月。後是淸凉。此五峯之高。爲玆山絶頂。若升此處。遠近高下。無不歷歷。又値淸明之日。則西海亦可以望見。麗時華人到此。歎其奇絶。潛使人摹寫而去。眞可與楓嶽之毗盧。頭流之天王比肩矣。余聞言大喜。乃擲筇飛身。奮袂迅赴。有如淸風駕兩腋而吹上。頓忘登陟之勞矣。自大興西行一里許。峻塗又忽直上。先行之人望之。若天上人。余一起再顚。尺進尋退。猶不計身疲力困。魚貫而上。及其路窮也。快若控飛鶴而遊戲於閬風玄圃之上矣。峯頭有恠石數十丈斗起。其狀也如白鶴丹鳳矯翮而爭翔。如萬馬羣龍張翼而競騰。如削芙蓉而爲之峯巒。如琢金玉而爲之屛障。巍巍齧齧。不可以寫其形而記其狀。但見丹霞白雲歘忽變態於巖崖之下。若非游仙之地。世豈有此等奇絶處也。古人曰人間亦自有丹丘。信不誣矣。是日也天朗氣淸。惠風和暢。立絶頂而遠望滄溟。則波濤汹潏連天。而俯視牛峯開城等諸邑。隱然如彈丸黑子狀。至於崇山峻嶺。緫如培塿。觀此可以蕩千古磈磊之奇胷。峯之南。有一菴橫卧。岌然如將墜。探歷之後。飛錫而來叩禪扉。時鄭進士最憊。不能從諸人行。獨坐峯頭。喘息而言曰。吾力已竭。死不能下此峯。余笑而譏之曰。太白所謂以手撫膺坐長歎者。無乃爲鄭君發耶。衆爲之一噱。及入菴中。視額板則曰文殊。二老釋年踰八十者。住持修業矣。衆皆困倒幾食頃餘。鄭進士始爲諸僧所扶來。遂挈裾携袂。又趨普賢菴。菴在峯之西。與文殊相對而地勢稍卑。無一釋子留居者。入坐菴中。正渴悶之際。忽有老衲汲冷水數碗而來。雖瓊漿玉醴。未足以諭其快也。日將仄。投泰安寺。寺在平野。無甚可觀。僕從亦來待已久。小留點心。卽上馬別諸禪。冒雨入城。斯足爲一塲壯遊。但日暮行忙。不得見遮日巖而歸。玆非日後之恨耶。留數旬。來入王京。一日與所知者。廣論山水勝處。余力言天聖之雄偉。其人笑曰。子但見松京一帶。以爲無偶之奇觀。此奚異於坐井而觀天。斥鷃之振翼乎。夫嶺北之勝槩。亦關東之亞矣。今子之外舅方編管鶴城。子盍往見。仍爲大觀而歸耶。夫我國之名山。東有金剛之秀麗。南有地異之高大。其他九月,妙香之類。緫是殊絶。而至於雄渾峻拔。皆讓嶺北之黃龍山之九龍淵。與楓岳之九井相甲乙。至若鶴浦國島之勝。不可以言語形容矣。余聽未竟。惝然自失。乃拜而謝曰。微子之言。吾幾虛過半生矣。今夏且有往返是州之故。吾當因是而遊。以副吾子之敎。遂以其月十八日。啓程宿坡山。翌日入松都留一日。又作北行。夫北之關隘險絶。道路阻遠。三百州郡。無出其右。而麥陂兩坂。尤險巇難行。一莖鳥道。俯臨千尋之波。衆皆舍馬。蟻附而上。令人不覺神{{!|𢥠|⿰忄雙}}。二十五日。到鐵嶺下。嶺之脉遠自白山而來。到此而勃起欝塞。恠石騰擲。疊嶂嵯峩。森然如攢劒鋩而橫矛戟。盤錯之勢。上薄靑蒼。下壓億丈之平陸。中間一逕。纔容騎行。橫出山腰。曲折無數。坡翁所謂路轉山腰三百曲者是也。嶺之巓。有古關板築處。敗壁崩城。至今猶存。而登臨遠望。則微茫海門。指點眼底。島嶼羅列。露出空碧之間。獨立長嘯。俯仰乾坤。心神灑落。曠然無礙矣。噫關隘之固若是。而丙子胡虜之禍。酷於他處何也。謫仙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其可謂虛語耶。余戒從者小心而行。余亦下鞍徒步而下。路傍躑躅數十叢。方盛開可玩。由嶺而下。行路尤艱。密林蔽虧。雲日不漏。遠遊至此。反生羈旅之悲矣。日暮入高山驛。舘壁多揭先輩詩板。而李公{{*|睟光}}之作。拔乎其萃。翌明向鶴城行數十餘里。有人指一處高峯曰。此乃鞍峴。古有戍卒娶妻未久而赴邊者。其妻後生一子。及長。其父罷役還家。道遇一男子負米而行。問其鄕里。乃其子也。遂相携慟哭。畫其形於巖上而同死。至今血痕不滅云。鄭文忠所謂泣送歸時在腹兒者指此也。余感歎自古戍邊之悲。爲之一涕。日未西。渡南大川。入岳君所寓家。自京城凡七宿而至此。道里不甚遠。而山川隔絶。反似萬里外矣。到郡一閱月。治行李。陪岳君歸隱金公。與斯百甫。又作黃龍之行。從者五六人隨其後。時當初夏中。正是綠陰芳草之節。而樹葉初展。野花始綻。塞北風光。苦不早矣。余誦風光疑不到天涯之句。緩轡而行。歇鞍于石川之傍。倚巖閒坐。瞻望遠近。則桑林麥隴。高下競秀。草色茸茸。雉鳩和鳴。卽村居一景也。薄暮抵普賢寺洞口。兩道飛川。瀧瀧而流。川之上有水確。確之上有飛梁藏林。見之極淸絶。寺僧十餘人來迎。法演亦謁見。法演者本以金剛釋子。來住玆山之廣石菴。其爲人溫良。稍識字可與語者。與岳君宿相親。故先來此處以待之矣。遂與之同入。則佛堂石陛下。紅芍藥一朶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有自然之態。與諸老宿諄諄談話。夜分而寐。朝起開窓。則宿霧猶濕。浮嵐蒼茫。蒼峯萬丈。掩暎於烟靄之裏。須臾霧散雲捲。朝暾初射。紅紫輪囷。異氣{{!|𥳽|⿱(竺-二)欺}}揚。霏微景物。頃刻萬狀。謫仙所謂日照香爐生紫烟者是也。與衆人出坐前簷。顧而異之。日高三竿。率法演及寺中首僧。向龍湫到山坡下。先送奴馬于廣石菴。引手攀蘿。登高頂而下視。則有一潭在洞壑深處。水勢溶溶。雲氣騰騰。以手據地。良久見之。心魂戰悸。初甚可畏。及爲衆人所挾持。僅而得到淵邊。則軒豁廣敞。非如在山頂時所見。而左右高峯。撑極貫天。中有石笋石茸之類甚多。俗所謂僧菴草葉大如盤。莖大如股者。亦無數矣。此地最深邃。人跡罕到。故不得正路。疊壁之間。摺縫一逕。纔通人行。與諸人爾推我挈。備艱苦而深入。則又有一潭如下所。深不及而形體之團圓過之。色淸瑩也。如盛碧玉於玻瓈之器。眞仙境也。傍有木蓮數百株繞水而發。薰風一動。異香遍壑。折枝弄泉。興不可勝矣。沿潭而上。又到一潭。行益深而水益淸境益奇。余與斯百,法演。傍淵列坐。沉吟玩賞。忽焉陰風習習。小雨濛濛。黑雲漫山。天日無光。余大駭問普賢僧。則曰此地之神最靈異。故凡水旱之災。太守若虔誠禋祀。則無不獲請。遊山入此洞者。亦莫不冒雨而歸。故老相傳以爲神龍藏於深潭云。余聞言畢。有懼乎心。始知神威之不可犯也。法演曰。龍湫之數凡九也。而皆間以一小潭。及其窮也。地氣寒凜。不可少留。潭之奇亦無異於此處。自古尋山人無能窮其源者。今當止於斯而歸可乎。岳君曰。誠若爾言。雖不得窮源。豈可止於斯而遽歸耶。遂緣木而更上。則潭水之深。漸不及下。而形體則益團圓矣。凡歷觀五處。至第六則有一高峯崛起。上有長松數十條欝蟠覆其頂。岳君曰。日已晩。吾等登此峯。探歷而歸可乎。余曰諾。遂回筇而陟之。松陰滿地。凉颸自至。雖當炎夏。凜乎其不能久留矣。由小逕趨廣石菴。菴之所在。比普賢則頗高峻。新創之家。故未及盖瓦。覆以茅茨。而草草明豁。有一小僧淸瘦短小。衣若不勝體。而最諳佛經。無不通云。茶罷。又向廣石㙜。㙜在菴之右。石形如以刀鉅削成。平濶妥帖。可容數三十人。㙜下有小泉淙淙。巖容亦甚潔淨。而時有黑點點綴。如玉之有微瑕。巖上又有墨痕。而苔蘚蝕盡。不辨字畫。問之法演。乃潛谷公爲州倅時所題也。日暮始還家。未一旬。又作鶴浦之行。岳君及金千揔,斯百甫曁不佞凡四人。離家四五十里。到一處則石壁連亘數里。下臨萬丈滄海。余生不見海水。觀其波浪之汹湧。目懾瞻悼。鞠躬屛氣。僅以得過。地名曰火磴霜陰之路。雖無石角。道途之險。誠爲過之。由霜陰行二里許。已抵湖水之傍。有白沙平鋪五六里。風之起也。如雪花之飛舞。日之照也。如金玉之晶光。鳥行之跡。如龍章鳳篆之森羅。靡風之痕。如浪花錦紋之凌亂。野棠之紅。杜若之香。亦足以助一奇也。湖之水遠自海門而來。匯爲一大浦。周廻二十餘里。而中間元帥㙜鵲島之類。淼如覆盆之狀矣。設席沙上。循湖而坐。迭飛小觴。少焉有秀才韓元斗者。携酒來見。更倒數三盃。朱顔始紅。興自陶陶。湖中素多魚。大小相逐。銀刀玉尺。出沒滄浪之裏。而不得橫大網截之。以設張舍人松江之膾。遠追杜工部東津之觀。豈非欠也。日晡。漁人棹小舟而來。余與岳君斯百甫金千揔韓秀才從者二三人上之。則舡已滿而無餘地。盖東海饒風波。不得行巨艦。刳兩木而合成小舟。名之曰馬上。不能獨行。必結舡而使之。舟之大僅可載數十石米矣。繫舟元帥㙜下。登其背而遠望。則茫茫大洋。浴日月而涵乾坤。長風破浪。怳若雪山之崩來。其勢之雄壯。信非短文者所能述。如太白所謂白浪如銀屋者。庶可髣髴。而始知老杜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之句。工於模寫情境。宛然千載在目也。回看湖上。則靑山如畫。綠水如天。兩兩白鷗。翩翩而飛。人間勝槩。萃於此而盡矣。洞庭瀟湘。安得以揚其奇也。蓬萊方丈。又何必勞求哉。左顧右眄。若將羽化而登仙。㙜上有蒼松數十株。而困於蒲蘇。不能自奮。叢薄間又有作舍基址。問于金千揔。則曰潛谷公之莅是州也。到此而歎名區之汩沒。植松杉而搆小亭。亭已沒而松猶存。無人培養。不能長成云。岳君使從者入村落。廣求鋤鎌而歸。盡除雜木之藩欝者。則島上洞然。成一爽塏。而松之形。亦偃蹇穹窿。反走蛟龍之形矣。薄暮有恠氣自海中起。須臾遍天地。不能辨咫尺。遂回泊沙岸。東踰一峴。宿漁子家。夜半起詣海上。具兩小舟。棹向國島。五雲遠連天海。茫茫然無所見。頃之海水鼎沸。紅光騰起。日輪如火盤。歘湧於溟波之中。一顧之間。已掛雲天之上。照燭乾坤。萬里一色。怳惚如鴻濛初闢。混沌始分。但瘴氣猶未收。不得明見可恨。日丈五。已泊國島。有石柱數十條束立大洋中。高可數百尺而直上。或曰屛巖。盖其形疊疊如屛風故也。其頂各戴一小石。如華表柱頭者。意者混沌之初。融結無心而偶成此奇恠耶。無乃神工鬼匠。召風霆而弄此狡獪耶。抑亦造物者。故欲駭人矚。而擲玉柱於滄溟之上耶。孰陶鑄是。孰礱斲是。豈意生於世。得見如許處也。巖之下則亂石堆積。而面偶之方如碁局。層層作一堦梯。傍有窟宅陰幽。深不可測。乃使人明兩炬火。撑舟而入其中。則有異石或長或短。皆似削成之物。而或有中折者。或有橫置者。倒懸於屛巖之下。奇奇恠恠。不得以詳其理焉。窟之內甚狹窄。僅容一小舟。若遇風浪則皆碎死其中。不得生還。操身者非可履之地也。入數十步。則海水澄淸。徹底可見。而珠蛤之類。粲然成五采。光輝射目。不能正視。好奇者入此窟。則不燃溫嶠之犀。而海中羣族。自不能遁形矣。余知深入無益也。語舟子回船頭而出。遂恣意跌蕩。轉巖石之右。則有一土山相背而立。中有綠竹被山。雖渭川千畒。未足以比其多也。山上有二三蒼鶻。刷翮而側目雲霄。意欲决飛。山腰又有奇禽一羣烏衣丹趾者。含魚往來。相繼不絶。亦生所未曾見者。杜陵詩曰水鷄含魚來去飛。所謂水鷄者。豈指此耶。由竹逕而上巖頂。則吾東數千里。如在目中。而浩浩碧波。極天無際。仰面而觀。若可以攬日月而摘星宿。飄然身世。已非塵土之人。當晩復上舟回棹而返。惘然如親舊別。頻頻回首。不能忘矣。留鶴城數月入京城。時時想像。依然如夢裏事。聖人有言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尙且樂山水。况我有泉石膏肓之疾者乎。余年甫舞象。能遍踏千里外。誠可謂少年之遠遊。追賦此錄。目之曰戊子壯遊。言踈文淺。雖不能寫出江山之趣。亦足以記吾遊覽之跡。觀者恕之。時歲舍己丑孟冬之下浣。嘉林趙揚卿識。 ==銘== ===尙友堂銘=== 數畒之園。一畒之宮。爰有一人。偃卧乎其中。松爲姿而玉爲質。意不苟而心不俗。嘐嘐然古之人古之人。日逍遙而自樂。{{*|言尙友之志。}} ===尙友堂銘=== 靑靑者首陽之薇。採而歌者孤竹子兮。猗猗者楚澤之蘭。綛爲佩者三閭氏兮。淸風峻節歷乎今而不泯兮。攬遺編而爲涕揮。嗟嗟末俗之莫我知兮。微二子吾誰與歸。{{*|言尙友之人。}} ==書== ===與金斯百書<sub>癸巳冬</sub>=== 昨承手滋。足當一晤。卽惟鍊况珍相。弟腫患旣已濃潰。庶可平復。而餘毒未散。浮氣尙欝。運動坐卧。不能自便。雖未刺痛。亦可苦也。貴文再三復之。文暢理順。意達辭宏。無一字傅會穿鑿之態。豈三餘勤做之業。一䠞至此歟。何丕變若是勇也。如弟魯下者。固將刮眼擎讀之不暇。尙何容喙於隋珠之玷夜光之瑕哉。然鄙意妄以爲此若他人哀辭。則善矣無間。以爲宋子哀辭。則未妥也何也。夫文者發諸中而形諸文字之謂。浮辭過語。君子所不取也。今爲宋子哀辭者。但當叙其上遺雙親。下棄弱妻。身不遂名而遽卒早夭。其死之可悲者。又叙其平日言行之表表可稱者。又叙其交游之厚情誼之親。其哀傷悼惜之意溢於言而後。係以辭而哀之可也。今兄則不然。文雖富麗。專以壽夭貧富窮達顯晦。反復論辨。有若安貧樂道養德山林。其命雖厄而其賢足以傳于萬世者然。此卽古君子懷寶不遇者之事。如原憲輩可以當之。豈宋子所能及哉。宋子之貧。特士之窮不濫者。非眞樂貧者。宋子之賢。特士之慈詳者。非眞傳于後世者。朱輪華轂。又未必宋子之所不欲也。此等語皆浮華不實。設令宋子有知。豈不爲過也。且不佞於文無所識。意者哀辭體不如是專以議論爲也。無乃驟讀太史公文之所致耶。不然何兄之文。條暢過於前。而切實减乎往也。然此特文章家之禁忌。何足多辨。有一焉。不得不爲兄悉之。兄今年二十歲。齒尙富矣。才禀甚高。决非下等人也。倘以此時。專意性理之學。刻下操存之功。溯伊洛之淵源。接洙泗之流派。一變至道。以造其極。則上可以爲顔爲孟。次可以爲程爲朱。下不失爲令德君子。已有自得之樂。人蒙私淑之惠。且其發於言而形諸文者。無非衛道之言。其有功於斯世斯文。固不可量也。顧且䂓䂓於文華詞藻之末。豈不左哉。古之所謂能文者。漢有班楊兩司馬。唐有柳韓李翺輩。宋有歐陽三蘇王曾諸子。是數子之爲文。引物連類。聘辭博辯。大者萬餘言。小不下數千百言。開闔馳驟。抑揚頓挫。百恠層見。衆態疊出。使人卒見之。目懾膽悼。心搖氣奪。閉口措舌而莫之敢議。其爲文可謂宏且博矣。然及究其合乎聖人之旨者。卒未有也。惟韓愈氏稍號知道。而未免駁雜之譏。南豐發源六經。而尙有行誼之誚。文章之不足尙。不亦較然著哉。噫。彼數子之力於文也。想必窮日夜忘寢食。欲工則必極其工。欲奇則必極其奇。以至於博也大也精也約也。亦莫不各極其奧而後已爾。其孜孜用力。亦甚勤矣。若移此於聖賢之學。以求所謂大本大原者。則以數子之才若智。其成就爲如何。而迷不知變。卒皓首佔𠌫而沒。功烈如彼卑也。吾每覽遺編。未嘗不慨然三歎。今兄又踵訛襲謬。枉用力於不足爲之地。抑何意歟。縱使兄文工而奇。又能博大精約。如數子者。尙不足多。况不必其如數子者乎。大丈夫之生斯世也。得天地之理。禀天地之氣。心卽天地之心。體卽天地之體。苟能盡吾性而上達。則便與天地合其德矣。固可以煦濡萬物。化育羣生。功烈光千古。德澤流萬世。豈不偉也。然此達之者之事。不可幸而得也。窮當囂然樂道。不爲物遷。讀聖賢之書。窮聖賢之旨。參之理。體之心。久而無疑然後。乃敢以聖賢之旨著於文。明二帝三王之道。述仁義禮樂之說。千載之下。讀而誦之者。猶知大本之在此。使聖賢之道煥然復明。則庶乎不負此生。視彼徒從事於文藻之餘。相誇以爲能者。孰爲得失哉。且彼之所以相誇者何。不過博大精約奇工也。彼羲文之易。仲尼之經。虞夏之史。風雅之什。孟子子思之書。其他聖賢之文。日月宇宙。綱紀萬古者。獨不博大精約奇且工哉。然聖人者豈固爲此而後能哉。德充於內。道形於外。吐辭爲經。矢口成文。無所用其意。而自不得不爾也。能使吾之心仁智明聖如聖人。則其發於言而形諸文字者。獨不能如聖人乎。不此之事而徒欲其能者。譬猶塞其源而望其流也。故其所謂博大精約奇工者。以衆人觀之。固其然也。參以聖賢之文。不啻若日月之於爝火。河海之於溝瀆也。吾故嘗曰心乎聖賢之學者。不期文而自文。悖乎聖賢之學者。雖欲文而卒不可得。然則彼數子者。非惟不知人之生也。自有大事業。又不知爲文之道而後之攻文章者。口必稱司馬氏班楊韓柳歐蘇。輒以爲文之至者。不亦左哉。文者載道之器。豈數子之文云乎哉。兄近來頗淫於此技。弟每勸求聖賢之學而卒莫回。豈人輕而言不足重歟。然此非弟之臆說。乃古聖賢之遺意。兄何執己之甚也。世之人方馳騖於科擧之文。無一人志乎道。弟亦未免此習。兄之業此技。猶愈於弟之不爲。不可輕發此言。其嘐嘐然之中心。未嘗不在此。故不得不爲兄悉之。而倚案信筆。不覺其支縷。惟兄恕諒。顯期白。 ===上伯氏書<sub>甲午冬</sub>=== 一日之內。再承下書。兼蒙下誨諄諄。伏慰之餘。感佩實深。弟之搆䟽。非欲廢讀書而枉用力於無用也。自念以世祿之臣。生丁衰季。目見危亂之禍迫在朝夕。不忍憤憤之忠。思效管見。冀裨聖明之萬一。豈有他意於其間哉。若無求言之旨而妄自投䟽。則固不免越位謀政之誚。今則聖上因雷變。手下數百言。令臣隣士庶極言不諱。丁寧之敎。不啻若耳提面誨。讀未終行。涕幾欲零。士生斯世。不於此時陳所懷。更待何日乎。昔張齊賢以布衣。上十策於宋祖。程叔子以布衣。上書仁宗。勸行王道。陳同甫以布衣。四上書於孝宗。金寒暄以布衣。上書成廟。請誅妖僧。南秋江亦以布衣。上書請復昭陵。此數君子當無事之時。未有求言之旨。而尙自如此。矧今國勢之岌岌。非若數君子之時。而聖明之敎。復若是丁寧哉。弟平居行事不能合於中正者。非止一二。豈獨於此事而能合中正哉。然血誠憂國。慷慨陳章。猶不害爲直士。雖聖人復起。必哀而恕之。豈深罪於狂狷之言哉。且士之讀古書。非爲他也。直欲立身行道。濟世澤民。而時有不可。事有不合。則捲而退藏。樂聖賢之道而獨善其身。是乃士之道也。今弟則不然。當危亂之世。旣不能高蹈遠引。囂然自樂。如古聖賢。顧且摘抉章句。區區求升斗之祿於有司。與其屈首科闈。决得失於一夫之目。無寧直陳狂懷於吾君紸纊之下。俾聖明知有愛君之忠。令奸究知有折檻之直。且使吾東數千里之民。小蘇其生。庶可矣。决意搆上。今承下敎若此。此無非憫弟之狂。哀弟之癡。誠心止之。使不得罪於聖人中正之道也。弟何敢强違。妄自蹈於不測之禍哉。卽撤不搆。自明更讀鄒傳爲計。而滿腔忠憤。抑而不洩。徒自仰天唏噓而已。立伻走草。萬不能一。伏惟下諒。 ===擬與李兄善裕書<sub>善裕於吾。爲再從表兄。○丙申夏。</sub>=== 畏日不敢出跬步。阻奉一至此極。古之所謂咫尺千里。正謂此也。庚炎尙酷。卽惟兄動靜有相。弟一發狂言。羣詆衆攻。喧天之謗。日呶呶於耳。此亦數耶。昨見兄抵斯百書。以弟從斯百而得見困得。有所謗議。多有慍懟之語。弟竊惑焉。夫趙公之改註經傳者。豈嘗以文公之道德爲不足尙也。以其所以註釋經傳者。猶有所未盡也。弟之致疑於趙公者。亦豈敢疵公之實行爲不足貴也。以其所以改註經傳者。大逕庭於文公之說。無可取信也。弟之不信公說。猶公之不信文公之說也。若以弟爲謗公。則其以公爲謗文公可乎。噫。若使公果崇信文公也。則文公之註釋經傳者。極至而無餘蘊矣。譬如太陽中天。衆物昭晣。幽者以顯。微者以著。質之乎前聖而無疑。傳之乎百世而無議。以中朝言之。雖以許魯齋,薛敬軒之宏師宿儒。敬之如神明。以我朝言之。雖以靜菴,栗谷之高明英達。退陶,牛翁之沉潛縝密。尊之如父母。不敢有一毫異論。而至於公。始乃昌言曰文公之說。多有可疑。吾當改之。任意鐫削。無所顧憚。崇信其說者。亦嘗如是哉。兄嘗見其大學後序及誠意章下註。弟之言果有一毫誣公者乎否乎。如以公之學問識見。有加於向六先生。直軼程朱而上。則吾不知也。不然弟之信文公而不信公說者。有何足恠也。嗟夫世之人。解頤游口。揚臂抵掌。必欲公享俎豆之奉者。豈能知公之道之高下。學之淺深。言之是非。而自伸己見哉。或有傅合時議。馳逐干名而皷動之者。或有內不誠服。外怵謗言而强從之者。或有情親義厚。期欲尊崇而張大之者。弟雖魯莾庸拙。無所知識。然枉己屈人。隨波靡然。以圖免衆咻之所困。心有所不忍爲也。且弟有所未曉者也。我朝名卿。如白休菴之堂堂大節。終身勤學者。栗翁所嘗許也。如鄭守夢之提掖後進。標準儒林者。國人所共稱也。未嘗聞館學之士奔走崇奉。刱建祠宇。而於趙公獨然。豈二公之學行事業。有不及於趙公而然耶。抑二公之沒。世代旣遠。子孫浸微。無所貴於世。而趙公則能有二公之所未有者。爲世之所貴而然耶。是未可知也。噫。公之說果是也。則雖擧世非之。後世必有是之者。公之說果非也。則雖擧世是之。後世必有非之者。今日世人之尊崇。與弟之不信者。百代之下。亦豈無一線公論哉。但世之齪齪者。固無足道。而以兄與汝良兄之公心愛我者。亦不能無疑。則弟安得不一陳白。以破兩間之阻隔也。惟兄平心恕亮。毋靳一字之覆。以開愚蒙。且傳示良兄。俾知弟心之本如此也。餘非鉛槧可旣。姑俟後日。不究。 去年冬。余從斯百得見趙公所著大學困得。與朱子章句。大相逕庭。而誠意章下註。尤甚無據。至其跋文。則曰余作此書。沉潛反復三十年。終不知朱子之說之爲是。愚之說之爲非。其學之無所得。而言之僭妄有如是者。公雖內行淳謹。余固不韙其學。今春書院之議大起。而時之所謂士類者。力主其論。擧朝靡然從之。雖或有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者。於是右相沈公爲院長。吏判金益煕以下諸大夫爲文官有司。館學知名之士爲儒生有司者。亦數十餘人。出文諸生。要出米布扶助。而余名亦在其中。答書其下曰。雖欲依示。其於崇信朱子何。羣情大駭。謗議喧天。極口醜詆。無所不至。而閔蓍重,李商翼一隊尤峻。遂至館學俱起削儒籍。或稱以敢肆妄論。詆毁先正。或稱以妄詆公議。得罪儒林。甚可笑也。善裕亦峻論之徒。抵書金斯百。咎其示余困得。余作此書。欲與之。疑其涉於自辨。不果送。盖困得善裕家冊。而斯百借來也。趙公盡改四書二經云。而余所得見者。只大學困得也。 ===與金斯百書<sub>戊午</sub>=== 卽候台起居萬重。接見朝報。再昨引見時。首相以號牌之不當罷。至謂之廟堂之上。無一異議者云。弟曾見台意力主當罷者之說。台獨非廟堂之一乎。目今旱災孔慘。民命將止。縱使得雨。時已晩矣。此豈騷擾農氓。使不得服力南畒之時乎。逃故之當蕩减。必欲不减。號牌之不當行。必欲强行。未知宰相與百姓有何仇怨。而必欲侵困失所而後乃已乎。台於此際。不可無一言。望台毋以小異廟議爲難。必以國計民憂爲念。或陳䟽或請對。力言逃故之當减號牌之當罷。毋誤此大機會。如何如何。以布衣而刺口論事。古人所譏。而曾見朱夫子於知舊宰樞往復書䟽。未嘗不以國事惓惓相勉。今弟於台兄。何嫌何疑而不盡言乎。惟台恕諒。不究。 ==序== ===奉送春沼申丈之任狼川序<sub>癸巳春</sub>=== 春沼申丈以國子典籍。出守關東之狼川。狼古貊墟也。臨行要余一言以贐之。余拜而曰諾。公嘗聞夫天與人之道乎。天之道不能常盈而無虛。人之道不能常顯而無晦。故天有否泰消長之數。人有用捨窮達之理。是知虛倚於盈。晦朕於顯。二者迭代。未嘗獨存也。故曰虛者盈之本也。晦者顯之基也。虛未始不爲盈。晦未始不爲顯。如其洞乎盈虛之數。達乎顯晦之理。貴賤榮辱。無足以膠其中而易其心者。豈非全德君子也歟。今先生以瓌瑋倜儻之姿。服家庭詩禮之訓。才甚高學甚博。演而爲文章詞翰者又甚富。且嘗擢高第而登雲衢矣。世之望公。如鳳起鵠立。謂將歷金馬上玉堂。以羽儀王庭。輝暎一時者。非朝伊夕也。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始斥而放于田野。中叙而處于散班。終麾而困于簿牒之間。文足以振一代而不能售於時。學足以輔聖德而不能安於朝。才足以當大任而屈跡於一縣之小。此固公道晦之極。而悲憤忼慨之士。不能無憾者也。公則不然。顧乃昌言曰臣之事君。惟所在致命焉。內外燥濕非所計也。况古之君子蘊不世之德。勵拔俗之操。遭時屯厄。沒世無聞者有之。今吾幸際聖明。身佩專城之章。狼縣雖小。有民人焉。有學校焉。可以行吾道澤吾民。仰答吾聖君之恩。豈可以州縣之勞人而有所芥滯也。怡然就道。略無幾微見於顔面。嗚呼。公之於曩也可謂値道之顯也。於今也可謂値道之晦也。曩不見公之喜。今不覩公之慽。若公者非所謂全德君子不撓於貴賤榮辱者非歟。雖然虛之極。必反於盈。晦之極。必反於顯。看公今日之晦。比如天道之極乎虛也。安知異日之顯。又不如天道之反乎盈也。吾於是益信夫今之晦。適足啓後之顯。而後之施公之才學若文。亦符於向所云者無疑也。且吾聞之。狼之邑介乎春州之傍。地僻而務省。名山異水。琳宮寶刹。往往而在。黃堂朱墨之暇。究墳典討經籍。以造乎宏中彪外之域。時因小輿。訪高躅於山翁釋子。談因果公案而證其空。時復跌蕩於巖秀壑流之間。噓吸雲霞。睥睨天地。滌萬古磈磊之胷。窮一時汗漫之游。則公之才雖不因是大施。公之學將因是益博。公之文將因是益富。海涵岳峙。與司馬子長。上下千載矣。若是則卽公今日之行。雖謂値道之顯亦可也。小子書是而歸之。冀以贐公之行而塞公敎也。 ===贈申君瑞明序<sub>丁酉春</sub>=== 瑞明勉乎哉。古人言君子尙德。小人尙口。德之不懋。而惟口之是誇。鮮有不敗焉者矣。瑞明曠夷坦率。於交際有誠。德不可謂不有也。但素喜燕趙俠士悲歌感慨之風。務爲博辯大談。以壓倒天下士爲事。不肯屈首服聖賢訓。以求爲純行君子。是比世之庸衆人有間。其終或歸於尙口也耶。嗚呼。忠信以持之。謙恭以濟之。行之惟篤而無徒言爲也。吾之告瑞明止此矣。瑞明勉乎哉。瑞明適百里外。而必欲得一言相䂓。意非徒然。吾故書是以歸。言縱朴陋乎。抑亦有補於瑞明之德者歟。瑞明勉乎哉。 ==雜著== ===書甲午䟽草後<sub>丙申</sub>=== 余小也不自諒。慨然慕王仲淹,范希文之爲人。見國家闕失生民困戚。輒慷慨泣下。常欲抗章論列而未有路也。歲甲午冬。因雷變。自上手敎求言。辭旨懇惻。遂草數萬言。將上之際。伯昆上庠公作書切責。余不敢違。仍棄置不果上。今朝偶閱舊籍見之。展卷一讀。語多矯偏亢厲。雖傷於切直乎。忠儻所發。亦豈無一二可取者。噫。使此䟽上。而幸蒙察納。採施政敎。則民之受賜多矣。或牴牾聖旨。橫罹竄斥。則私門之不幸極矣。余之欲上。伯公之止之。或緣救時之急。或出明哲之戒。各不無其意。而竟使䟽本深藏廢棄於篋笥之中。徒作一空紙而已。則豈亶余之慨惜。實民之無福也。乃喟然而題之。時歲舍丙申暮春之下澣。一峯識。 ===推考緘答草=== 庚申正月除溫陽。二十五日辭朝。引見于煕政堂。諫院以越職言事。啓請從重推考。再啓蒙允。因北詔頒赦。蕩滌不勘。 云云。臣本空踈迂拙。百無一能。而惟是愛君憂國之誠。根於天性。不能自抑。向在甲寅年間。妄陳愚戇之見。敢論軍國之事矣。不意四五歲後。因此薦拔。謬恩橫加。直叙六品。前後除官。非止一再。臣雖緣疾病在身。不能奔走供職。而啣恩感激。殞結爲期。目見當今朝著混淆而不靖。民生困悴而難保。邊圉空踈而無備。仰屋長吁。不勝慷慨。思欲一徹天聽而未有路也。適當此際。猥叨郡寄。而復於辭陛之日。幸蒙引接之寵。親承玉音之丁寧。諭以別薦而差遣。臣於是衷情益激。感涕自零。仍念臣昔在閭巷布衣。尙且封章而論事。今於咫尺威顔。何忍結舌而無言。且臣伏見宋臣朱熹每於州郡差除。若蒙賜對。則輒以短箚面論時事。臣嘗感歎。竊欲慕效。而今臣所遭。實與此同。臣妄意古人之可學。不知今時之難言。敢將正朝廷安萬民固邊圉之說。反復陳達。而語無倫序。自不覺其荒雜之歸。志切匡救。終難免乎僭越之誅。傳旨內辭緣。惶恐遲晩。 ===示兵判金斯百戶布便宜十條=== 我國京外軍保逃故。兒弱之徵布。爲民巨弊久矣。廷臣有建白筵中。請下大蕩减之典。而公家經用將匱。亦無以善其後矣。議者或請廣括閑丁。以爲充補支給之地。或請計戶出布。以爲平賦均役之制。各持其說。久未停當。愚以管見亦有一得。謹具戶布便宜十策。條列于左。以備當路君子財擇焉。 一。諸色軍保身役太重。多者出三布。小不下二布。而如三南土厚之地。則中歲一布可直米一石餘。一人歲供數石米。固已難堪。而良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則一歲所出。幾至十布。十布之直。多至數十石。哀我小民。何以保其生乎。逃散相繼。由於身役之太重。隣族侵徵。由於逃散之相繼。而白骨兒弱之徵布。尤極無謂。今若計戶出布。則民雖有子四五人者。一歲所出。不過一布而已。其視一歲十布。苦歇懸殊。不啻天淵矣。凡隷軍保者。莫不懽欣皷舞。如脫水火之中而措袵席之上。流散者率皆還集。而物故兒弱之徵布。不待蕩减而自蠲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身役太重。}} 一。三代以後賦民之法。惟李唐粗庸調法。最爲近古便民。而所謂庸調者。不過絹二疋綿三兩而已。我國則田稅雖輕而貢法稍重。又別定良民而號爲軍保。一口所收。多至二三布。則其視庸調絹綿之制。不啻倍簁。而法亦無名。今若計戶出布。則實是戶調之遺意。民賦頓輕而法制亦善。可以垂諸永久而無弊。此一便也。 {{right|右論法制便否。}} 一。五衛罷後。如訓局御營等諸軍門長第建置。凡號良民。皆編於諸色軍保。除本兵騎步軍保外。其他雜色軍保。其數甚多。槩擧而通計之。則騎步元軍保戶幾至十二三萬。御營軍保幾至十萬。砲保幾數萬。別隊幾四萬。精抄軍保幾數萬。忠順忠壯諸衛及外方監兵水使僉萬戶大小營鎭牙兵防軍水卒諸色軍保。又幾至十數萬。刊其逃故兒弱。只以其實丁而數之。亦不下三十餘萬之多。而所謂諸色軍保者。除騎步軍保外。或以其出布雇人。或以其應募蠲役之故。未嘗作隊鍊閱。而諸道郡縣所謂實軍。不過殘弊良賤束伍而已。外方兵力之單弱。職此之由。今若計戶出布。則戶雖有數三丁者。一歲所收不過一布。而丁壯健實之民。終歲閑便。因前軍簿而籍名團結作隊。農隙講閱。一如束伍之制。則數三十萬精兵。可以不勞而一朝坐辦。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兵小保多。}} 一。凡物數寡者價輕而易備。數多者價重而難辦。今一戶之出一布。一口之收二三布。其多寡輕重難易。雖三尺童子。不待多辨而可知矣。難備則難捧。難捧則囚繫捶楚之威。不得不施。而其終歸於浚民膏血而流亡四散。易備則易捧。易捧則不待號召之煩。剋期畢納。而其終歸於制産活民而安居樂業。其法之繁簡好否。利害得失。又不待智者而可以了然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收捧難易。}} 一。國朝舊制。雖是閥閱子弟。若非業文應擧。得參發解者。則率皆定隷於忠順忠壯諸衛。身出一布。無一倖民。昇平旣久。國制漸弛。且屢經變亂。專事姑息。至於今日。則凡號士族者。非獨卿大夫子孫。雖鄕曲品官。莫不自稱兩班。閑遊無事。未嘗出一尺之布。以供身庸。而國家之侵徵毒虐。獨遍於小民。議者多以爲弊瘼至此。不可不變通。有蔭者雖不可猝補諸衛。無蔭者則搜定軍保。以分民苦。無所不可云。此言雖似有理。深思則實有不然者。我國風俗。素貴士族。雖其庶類孽派。與常漢自別。而至於軍保則身役甚重。故雖常民。亦且抵死圖免。今以數百年任便閑遊之士族。一朝驅而降定軍役。則其憤恥怨恨。詛謗國家。有不可勝言。而末路人心之生變。亦大可畏。以今日國綱世道。决不可諉諸國制而猝然輕擧。終莫能收殺也。今若上自公卿。下至士庶。凡號良民。無不計戶出布。而使士族無蔭之類。別無降定軍役之擧。則彼旣不失兩班之名。少無所恥。又共卿大夫而同供戶賦。亦不偏苦。其視名隷軍簿身出數布者。不可同日而語矣。雖有頑悍不良者。亦不敢造言作謗而自陷於刑章。此一便也。 {{right|右論無蔭士族出布。}} 一。本朝定制。最重功臣。凡係功臣子枝者。無論遠裔末屬。皆隷忠義。宗室子孫。亦無問庶賤。率補忠義而任其閑便。國初則錄勳僅數三。年代亦不久遠。故功臣子枝旣不多。而宗室子孫。亦不甚蕃矣。今則三百年來錄勳。多至二十。世代亦久遠。故功臣子弟及宗室子孫之名隷忠義者。幾至五六萬。其中冗雜卑賤之流可定軍役者。其數雖甚衆。國制旣如此。今不敢輕議變通。以取咎怨。而至於通同卿大夫而戶供一布。則彼亦無辭而可避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忠義出布。}} 一。我國良民軍保居多。而諸色軍保出布者。水軍爲最重。砲保騎步兵保次之。外方才兵防軍諸保次之。御營軍保,別隊保最爲輕歇。而此亦一歲所出米幾至一石。則其視一戶一布之輕。逈然不侔矣。若行此法。則凡隷諸色軍保者。其歡欣皷舞。有不可勝言。而京外無蔭士族之得免軍役。只供戶賦者。亦皆竊自爲幸。小無所怨。獨卿大夫有蔭子孫。及儒士之業文應擧。或參初試。或爲生進者。及武擧出身醫譯市井之徒。必以爲苦。不無謗議。而此亦有說。我國士族。有異中華。簪纓子孫世業稍優者。則其臧獲田宅。與凡民懸殊。醫譯市井之民。富戶亦居多。居其國而食其土之毛。終歲閒便。而戶供一布。以給公用。固有所不敢厭憚者矣。况武擧雖異文科。旣已出身事主。生進幼學雖在韋布。是多世祿之裔。讀書之士。縱非富戶。亦豈有以一戶一布之供。而遽懷怨國之心哉。此則必不然。而惟是單丁挾戶最甚貧殘者。雖似可矜。而此亦幷兩戶而收一布。則其視軍保之身出數布者。苦歇亦逈別矣。至於孱病廢疾者及鰥寡孤獨。別錄成冊。姑不擧論。則其於一國臣民殘盛廢病之戶。無不均便矣。但公卿大夫以下凡諸時仕者。不可下同編戶。有所徵捧。而旣以戶賦而爲名。則不爲區別。通共行法。一如田結大同之制。無論貴賤。計結出米者。亦無不可矣。且末路人心澆薄日甚。先自卿大夫而倡始。一以慰擧國士庶之心。一以塞囂囂浮議之口。是亦一時權宜之不得不爾者也。大槩王者之愛民。一視而同仁。國家之制法。均平而齊整。豈可牽制於遊士倖民豪猾武斷者之浮言橫議。一任其閑遊自便。不供一戶布。而乃反毒痡小民。剝膚椎髓。使之流亡四散而莫之恤乎。此法之行。悅者衆。不悅者小。初雖有小小訿議。而過一二歲之後。則自底帖然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公卿以下齊民出布。}} 一。逃故兒弱徵布之弊。爲今日生民之大害。民窮失業。如陷塗炭。若不汲汲變通。以解倒懸。則土崩瓦解之患。可指日而待也。今日大蕩减之典。不可不急講亟布。而又不均賦戶布。只行蕩减。則逃故兒弱徵布之弊。雖得蠲祛。而諸色軍保身役之重。一如前日。無以大慰民心大寬民力。而且軍布所縮。其數甚多。國家京外費用。無以支給矣。議者多以廣搜閑丁。一齊充補爲言。而今日良民皆入於諸色軍保。無役閑氓。百無一二。近十萬閑丁。從何處搜得乎。所刷出者。非無蔭士族。則不過兩班庶孽入作遊民。而無蔭士族之不可猝定軍役。或生意外之變。如上所論。至於庶孽遊民。則非但其數無幾。且其搜括充補之際。八路騷然。人情忷懼。巧避逃匿。完局甚難。初欲惠民。而反歸厲民。舊弊未及祛。而新瘼又有甚焉。假令搜括充補。一如議者之言。身役旣重。無以支保。十數年後。流亡絶戶之弊。復如前日。此豈良法美制。隨時善變通者乎。若行戶賦之法。則十數萬疋之布。一號令之間。可以坐辦。法之簡易要約。莫踰於此。而行之於末路繁文之時。尤爲便好。此一便也。 {{right|右論閑丁難括。}} 一。國家戶籍之法。每式年一修正。而若無大變亂大侵飢。則生齒漸繁。而戶數隨增。戶數旣增。則賦布亦隨而加焉。賦布旣加。則國用周足而自無不給之憂矣。且籍戶之䂓。計家成冊。其人雖亡而其家自在。則出布如前。非如物故代定者之煩擾難得也。此一便也。 {{right|右論戶口增息。}} 一。軍保身役之重。爲生民之痼弊。逃移流散。侵徵隣族。自祖宗全盛時已然。而至于今日而極矣。民窮旣甚。民心已離。居常怨詛。小無愛戴之心。脫有變亂。則此輩皆起爲盜。所在劫略。而無一衛國之士矣。豈不大可懼哉。今若特施大霈。亟行戶賦之法。則數十萬蒼生。無不感戴德惠。浹骨淪肌。平居而有親上之心。臨亂而奮死長之義矣。如此則非但坐得數十萬精兵。亦可坐得數十萬敢死之士矣。深識遠慮之士爲國長計者。捨此奚以哉。此又今日戶賦之不可不汲汲决行者也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得民死力。}} 大抵常人之情。不深究事理。徒以新制爲不便。一口唱議。百人和附。雖使三代明王。復生今日。其頒行良制。亦不無嘵嘵雜說。此何足顧恤。惟在在上之人。詳究利病。斷然定行。不爲浮議所撓奪耳。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程子曰民生之理旣窮。聖王之法可改。眞西山曰當持守而持守。固繼述也。當變通而變通。亦繼述也。今百年痼弊。爲殺良民之烏喙。大命近止。而不思所以急救。又有神方良劑可以立活者。而環顧持疑而不能用。徒曰新制不可輕頒。舊弊不可猝革。坐視國家之將亡。而茫然無所措手。則其可謂善持守乎。抑可謂善變通乎。當路君子如有得此說而行之者。我國其庶幾乎。 imdp0nufajatkacom289613ob3o004g 2485609 2485605 2024-11-01T04:25:48Z Blahhmosh 79595 248560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三|y=1717|previous=[[../卷二|卷二]]|next=[[../卷四|卷四]]}} ==錄== ===戊子壯遊錄=== 余於己丑冬。作此文。棄置不復省。今朝偶閱舊篋見之。披讀一回。癡語滿篇。𡼏隙層出。冗蕪不足觀。然少時作。不必深咎。聊存之。以資異日一哂。 大丈夫生于天壤之間。老此彈丸之區。生平所觀。不過東方數千里之地。而况於不能盡數千里者乎。余自髫齓。慕子長之遠遊。性且樂山水。若逢尋山訪水之客。必問其景致之如何。亹亹不知已。年尙少。不得展素志。常以爲恨。往歲。絜一家來住松京之官廨。時潛谷金公留鎭。而余爲其贅客也。余熟聞舊都之勝。思欲一探歷者久矣。居數月。與冠者二三人。聯鑣而出。繞城而行五里許。望見一高山。松檜參天。岳麓連雲。余顧謂從者曰。此所謂松岳者歟。策馬促行。濟一沙川。來抵山下。時當暮春。山鳥間關。野花爛熳。陳希夷所謂野花啼鳥一般春者。到此益覺其妙矣。余知其漸入佳境。喜不自勝。遂屛去僕從。使往靈隱寺以待之。卸馬摳衣。躡芒屩策枯籐。朗詠緩步而入。行到一處。則洞壑窈窕。石泉琮琤。傍有一石凈滑平圓。遂與諸人鼎足列坐。回望左右。則杜鵑千層焯灼亂開。堆山暎水。恰似焚烈火而張錦幄。洞之名紫霞。盖以此也。退之詩曰巖紅澗碧紛爛熳。又曰川源遠近蒸紅霞。可謂善形容矣。余乃濯足臨流。詠孺子滄浪之歌。酌酒對花。吟謫仙一盃之句。逸興飛動。微酡潮頰。意自悠然而閑矣。數廵之後。更起索藜。尋源遠入。則石橋跨澗。竹林茂盛。探幽討奇。散步逍遙。逶迤而到一古刹。乃安和之遺趾。柱礎階墻頹圮荒蕪之中。撫跡感古。令人悵恨。顧眄之際。忽見一高峯突起中天。鳳飛螭舞。屹然獨立。韓吏部所謂海浴騫鵬啁者是也。余欲一登眺壯心魄。而昧其路。正躊躇之間。牧童數三。自山谷來。指示甚詳。余揖而謝。攀壁緣崖而上。適有一隊遊人。亂揷杜鵑花。從深松裏結袂而來。亦一奇觀也。日午始登絶頂而四顧。則古城之址連延數十里。襟帶宏濶。四塞以爲固。古所謂山河壯帝居者是也。但見其落照空城。炊烟亂起。古基荒凉。孤㙜獨存。慷慨懷古。還覺悄然而不樂。峯之高去地幾數百丈。石壁嵯峩。眼界無礙。三角靑溪隱見於暮靄之中。聖居天磨出沒於歸雲之表。退之所謂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峀者是也。日晡向靈隱。佛殿寥落。荊榛塞路。盖居僧嫌其近城而遠遁也。遂入空堂。望月而坐。仍吟愧無酒食待遊人之句。恨不能折松杉而煮溪簌也。無何。齎遊山具。又作天聖之遊。金丈{{*|佑明}},李進士{{*|樞}},河進士{{*|偉甲}},宋進士{{*|尙文}},李進士{{*|胤}},鄭進士{{*|東益}}其同遊也。與余幷七人。童子一人,僮僕十餘人。早食後出午正門。行數十里。少憇于路旁叢林間。各擧一觴。復行二十餘里。始達靜慈寺洞口。澗水嗚咽。山石{{?|⿰山犖}}确。小橋橫卧。樹陰扶踈。景物瀟灑。極可喜也。由洞而入登學禪樓。樓是新刱。丹碧炳煥。牖戶鮮明。樓前又有兩株老檜高幾數百尺。而枝幹磊砢可愛。須臾。衲子數十人來謁。盛設蒲團而待之。茶罷。一老宿近前言曰。諸公子旣已到此。當遍踏諸勝處而歸耶。只觀朴生淵而返耶。余率爾應曰。旣爲尋山而來。則當遍踏而歸。無使有遺恨。豈止見朴淵而已也。座中人或欲或不欲。余甚苦之。有一人力言周遊之好。以沮橫議。快哉。夜深掃一凈室。各就寢焉。至夜半。小鐘踈亮淸徹。令人發深省。耿耿良宵。自不能成夢。又有一僧與李進士舊相善。終夜博戲。李也多爲僧所負。一座皆笑其拙手。相與戲謔之際。日已明矣。僧罷齋後言輿已具。座中人皆曰。此間雖云山路。不甚艱險。何用輿爲。然最難之處。亦不可無。當備而隨之。遂聯袂出門。至所謂十王殿者。巍然一閣。獨傍山麓。中設十王之像。以供香火。而兩邊各立神將一人。老宿言丙子之亂。中間金佛出涕。以故此殿最號靈驗云。衆皆疑其誕。近前諦視。則淚痕猶存。甚可恠也。無乃寺僧唾其目而劘之。以惑愚氓耶。是未可知也。俄而向朴淵。行五里許。已抵上流。遙聞瀑布喧豗之聲。怳如風雨之震作。旣達淵上。則淵之廣可三四間。而長亦類焉。四面團圓。形若甕口。淵心有廣石盤踞。老髡云昔高麗文宗游幸至此。上島石張樂以宴。會風雨暴至。震動其石。王大懼。從臣李靈幹作符投淵以責之。龍露其脊。遂鞭之。水爲之赤。故至今血點猶斑斑。淵邊石上之殷紅處。卽龍染血痕也。出血處卽龍掛爪地也。淵中甚靈異。故當秋落木之時。一葉亦不墮其中。淵之號則昔有朴進士者。乘月明吹笛淵上。因之有蕭史柳毅之異。故稱以朴云。未知其言果信也。頃之又尋下淵而來。逕路艱澁。木影婆娑。或憇或步。隨意而行。日晩始到。矯首仰見。則一道飛泉。來自半空。遠而望之。若玉龍舞滄浪之中。迫而視之。如長虹飮碧澗之上。皚皚然若雪色之橫千丈也。隱隱然如雷聲之震萬壑也。奇奇恠恠。目纈魂{{!|𢥠|⿰忄雙}}。羗不可以覩也。然余强欲近前諦視。携數三童子。履氷而入。時已季春。氷猶堅而不泮。盖山中深邃。長林翳日。陽氣未易透也。徐步而入。坐於磐石之上。明珠散落。飛沫滿面。胷襟灑落。塵累滌盡。飄飄然如御冷風而升九臯。怳怳然如駕飈輪而馳康莊。雖違於先賢戒危之訓。亦可爲一時之壯觀。只恨無李靑蓮之奇才。不能使山水增輝。惜哉。又有古松數株立於淵中。挺然特出。童童如一靑盖。又有一叢躑躅托根於千仞絶壁之上。蓓蕾半拆。凡此數者。無乃天公其欲侈仙境而生之耶。不然夫何有異之多也。瀑流之傍。又有兩石穴相對而開。形體甚奇恠。問于老髡。則昔者有雙白鶴來棲于此。一日見惡少欲彈射之。鶴乃飛去。空餘遺巢云。衆人各賦一首詩以記之。吟罷。環沙石而坐。又傾一鐘酒。日未午趨龜潭。潭水淸徹。味甚冷冽。使一僧前導。散步而入觀音寺。寺甚宏壯。而棟宇頹破。居僧殘弊。僅有如干人。盖此寺太祖潛邸時所重營。而李牧隱穡爲之記。凡百之役。窮極其工。高大麗妙。爲諸寺最。而數百年來。多爲風雨所毁。且緇徒以遊觀人數數往來爲巨弊。屢空不留。遂成一弊刹云。寺後有叢竹連山。淸風時動。踈響淅瀝。聽之可喜。寺之側有石窟。窟之內有觀音諸佛之石像。創制之巧。礱斲之妙。非近代所能爲也。遂從窟後向大興洞。陟太宗㙜。㙜在深谷中。澗水四圍。而中可坐數十人。㙜前有一古松。枝條雖不遠延。結子甚多。故老相傳以爲太宗所手植。而㙜下有無數錦鱗游泳往來。山中有魚。亦可恠也。耽玩久之。又上一里。有泉出自東崖曰馬潭。碧波黝深。絶壁嶄嵓。兩派長泉。飛流直下。聲勢之雄壯。亦可爲朴淵之亞。僧言潭神如馬形。故爲號云。又上數三步。有大石卧澗口。名曰石門潭。由洞門以上。木益壯而石益瘦。山益高而水益淸。狀致之幽閒。非觀音窟太宗㙜之比。余知僧人苦擔笋輿。雖落葉積地。山路甚滑。獨强意徒行。遙看一小菴橫壓林麓。菴外一株大檜樹突兀孤立。其高不知其幾尺。而其色蒼然。亦不知其閱幾年。眞人世希有之奇材。老杜所謂霜皮淄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者。非虛語也。僧言此乃大興之遺墟。洞中有圓通,詩穴,禪巖,寂照,法林,雲谷等諸菴舊址。此刹亦不知毁於何代。而只有一小室存焉。余與諸同遊共入而觀之。基址廣遠。墻垣堅固。宛若一城池。想必古之巨刹也。寺後石骨揷雲。壁面橫空。人不堪行。余或乘輿或杖策。令老禪引路。十步九坐。休于樹陰之下。僧天順仰空而指一峯曰。此乃天磨。在右者文殊。在左者普賢。前是羅月。後是淸凉。此五峯之高。爲玆山絶頂。若升此處。遠近高下。無不歷歷。又値淸明之日。則西海亦可以望見。麗時華人到此。歎其奇絶。潛使人摹寫而去。眞可與楓嶽之毗盧。頭流之天王比肩矣。余聞言大喜。乃擲筇飛身。奮袂迅赴。有如淸風駕兩腋而吹上。頓忘登陟之勞矣。自大興西行一里許。峻塗又忽直上。先行之人望之。若天上人。余一起再顚。尺進尋退。猶不計身疲力困。魚貫而上。及其路窮也。快若控飛鶴而遊戲於閬風玄圃之上矣。峯頭有恠石數十丈斗起。其狀也如白鶴丹鳳矯翮而爭翔。如萬馬羣龍張翼而競騰。如削芙蓉而爲之峯巒。如琢金玉而爲之屛障。巍巍齧齧。不可以寫其形而記其狀。但見丹霞白雲歘忽變態於巖崖之下。若非游仙之地。世豈有此等奇絶處也。古人曰人間亦自有丹丘。信不誣矣。是日也天朗氣淸。惠風和暢。立絶頂而遠望滄溟。則波濤汹潏連天。而俯視牛峯開城等諸邑。隱然如彈丸黑子狀。至於崇山峻嶺。緫如培塿。觀此可以蕩千古磈磊之奇胷。峯之南。有一菴橫卧。岌然如將墜。探歷之後。飛錫而來叩禪扉。時鄭進士最憊。不能從諸人行。獨坐峯頭。喘息而言曰。吾力已竭。死不能下此峯。余笑而譏之曰。太白所謂以手撫膺坐長歎者。無乃爲鄭君發耶。衆爲之一噱。及入菴中。視額板則曰文殊。二老釋年踰八十者。住持修業矣。衆皆困倒幾食頃餘。鄭進士始爲諸僧所扶來。遂挈裾携袂。又趨普賢菴。菴在峯之西。與文殊相對而地勢稍卑。無一釋子留居者。入坐菴中。正渴悶之際。忽有老衲汲冷水數碗而來。雖瓊漿玉醴。未足以諭其快也。日將仄。投泰安寺。寺在平野。無甚可觀。僕從亦來待已久。小留點心。卽上馬別諸禪。冒雨入城。斯足爲一塲壯遊。但日暮行忙。不得見遮日巖而歸。玆非日後之恨耶。留數旬。來入王京。一日與所知者。廣論山水勝處。余力言天聖之雄偉。其人笑曰。子但見松京一帶。以爲無偶之奇觀。此奚異於坐井而觀天。斥鷃之振翼乎。夫嶺北之勝槩。亦關東之亞矣。今子之外舅方編管鶴城。子盍往見。仍爲大觀而歸耶。夫我國之名山。東有金剛之秀麗。南有地異之高大。其他九月,妙香之類。緫是殊絶。而至於雄渾峻拔。皆讓嶺北之黃龍山之九龍淵。與楓岳之九井相甲乙。至若鶴浦國島之勝。不可以言語形容矣。余聽未竟。惝然自失。乃拜而謝曰。微子之言。吾幾虛過半生矣。今夏且有往返是州之故。吾當因是而遊。以副吾子之敎。遂以其月十八日。啓程宿坡山。翌日入松都留一日。又作北行。夫北之關隘險絶。道路阻遠。三百州郡。無出其右。而麥陂兩坂。尤險巇難行。一莖鳥道。俯臨千尋之波。衆皆舍馬。蟻附而上。令人不覺神{{!|𢥠|⿰忄雙}}。二十五日。到鐵嶺下。嶺之脉遠自白山而來。到此而勃起欝塞。恠石騰擲。疊嶂嵯峩。森然如攢劒鋩而橫矛戟。盤錯之勢。上薄靑蒼。下壓億丈之平陸。中間一逕。纔容騎行。橫出山腰。曲折無數。坡翁所謂路轉山腰三百曲者是也。嶺之巓。有古關板築處。敗壁崩城。至今猶存。而登臨遠望。則微茫海門。指點眼底。島嶼羅列。露出空碧之間。獨立長嘯。俯仰乾坤。心神灑落。曠然無礙矣。噫關隘之固若是。而丙子胡虜之禍。酷於他處何也。謫仙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其可謂虛語耶。余戒從者小心而行。余亦下鞍徒步而下。路傍躑躅數十叢。方盛開可玩。由嶺而下。行路尤艱。密林蔽虧。雲日不漏。遠遊至此。反生羈旅之悲矣。日暮入高山驛。舘壁多揭先輩詩板。而李公{{*|睟光}}之作。拔乎其萃。翌明向鶴城行數十餘里。有人指一處高峯曰。此乃鞍峴。古有戍卒娶妻未久而赴邊者。其妻後生一子。及長。其父罷役還家。道遇一男子負米而行。問其鄕里。乃其子也。遂相携慟哭。畫其形於巖上而同死。至今血痕不滅云。鄭文忠所謂泣送歸時在腹兒者指此也。余感歎自古戍邊之悲。爲之一涕。日未西。渡南大川。入岳君所寓家。自京城凡七宿而至此。道里不甚遠。而山川隔絶。反似萬里外矣。到郡一閱月。治行李。陪岳君歸隱金公。與斯百甫。又作黃龍之行。從者五六人隨其後。時當初夏中。正是綠陰芳草之節。而樹葉初展。野花始綻。塞北風光。苦不早矣。余誦風光疑不到天涯之句。緩轡而行。歇鞍于石川之傍。倚巖閒坐。瞻望遠近。則桑林麥隴。高下競秀。草色茸茸。雉鳩和鳴。卽村居一景也。薄暮抵普賢寺洞口。兩道飛川。瀧瀧而流。川之上有水確。確之上有飛梁藏林。見之極淸絶。寺僧十餘人來迎。法演亦謁見。法演者本以金剛釋子。來住玆山之廣石菴。其爲人溫良。稍識字可與語者。與岳君宿相親。故先來此處以待之矣。遂與之同入。則佛堂石陛下。紅芍藥一朶方盛開。信殊品。不繁而麗。有自然之態。與諸老宿諄諄談話。夜分而寐。朝起開窓。則宿霧猶濕。浮嵐蒼茫。蒼峯萬丈。掩暎於烟靄之裏。須臾霧散雲捲。朝暾初射。紅紫輪囷。異氣{{!|𥳽|⿱(竺-二)欺}}揚。霏微景物。頃刻萬狀。謫仙所謂日照香爐生紫烟者是也。與衆人出坐前簷。顧而異之。日高三竿。率法演及寺中首僧。向龍湫到山坡下。先送奴馬于廣石菴。引手攀蘿。登高頂而下視。則有一潭在洞壑深處。水勢溶溶。雲氣騰騰。以手據地。良久見之。心魂戰悸。初甚可畏。及爲衆人所挾持。僅而得到淵邊。則軒豁廣敞。非如在山頂時所見。而左右高峯。撑極貫天。中有石笋石茸之類甚多。俗所謂僧菴草葉大如盤。莖大如股者。亦無數矣。此地最深邃。人跡罕到。故不得正路。疊壁之間。摺縫一逕。纔通人行。與諸人爾推我挈。備艱苦而深入。則又有一潭如下所。深不及而形體之團圓過之。色淸瑩也。如盛碧玉於玻瓈之器。眞仙境也。傍有木蓮數百株繞水而發。薰風一動。異香遍壑。折枝弄泉。興不可勝矣。沿潭而上。又到一潭。行益深而水益淸境益奇。余與斯百,法演。傍淵列坐。沉吟玩賞。忽焉陰風習習。小雨濛濛。黑雲漫山。天日無光。余大駭問普賢僧。則曰此地之神最靈異。故凡水旱之災。太守若虔誠禋祀。則無不獲請。遊山入此洞者。亦莫不冒雨而歸。故老相傳以爲神龍藏於深潭云。余聞言畢。有懼乎心。始知神威之不可犯也。法演曰。龍湫之數凡九也。而皆間以一小潭。及其窮也。地氣寒凜。不可少留。潭之奇亦無異於此處。自古尋山人無能窮其源者。今當止於斯而歸可乎。岳君曰。誠若爾言。雖不得窮源。豈可止於斯而遽歸耶。遂緣木而更上。則潭水之深。漸不及下。而形體則益團圓矣。凡歷觀五處。至第六則有一高峯崛起。上有長松數十條欝蟠覆其頂。岳君曰。日已晩。吾等登此峯。探歷而歸可乎。余曰諾。遂回筇而陟之。松陰滿地。凉颸自至。雖當炎夏。凜乎其不能久留矣。由小逕趨廣石菴。菴之所在。比普賢則頗高峻。新創之家。故未及盖瓦。覆以茅茨。而草草明豁。有一小僧淸瘦短小。衣若不勝體。而最諳佛經。無不通云。茶罷。又向廣石㙜。㙜在菴之右。石形如以刀鉅削成。平濶妥帖。可容數三十人。㙜下有小泉淙淙。巖容亦甚潔淨。而時有黑點點綴。如玉之有微瑕。巖上又有墨痕。而苔蘚蝕盡。不辨字畫。問之法演。乃潛谷公爲州倅時所題也。日暮始還家。未一旬。又作鶴浦之行。岳君及金千揔,斯百甫曁不佞凡四人。離家四五十里。到一處則石壁連亘數里。下臨萬丈滄海。余生不見海水。觀其波浪之汹湧。目懾瞻悼。鞠躬屛氣。僅以得過。地名曰火磴霜陰之路。雖無石角。道途之險。誠爲過之。由霜陰行二里許。已抵湖水之傍。有白沙平鋪五六里。風之起也。如雪花之飛舞。日之照也。如金玉之晶光。鳥行之跡。如龍章鳳篆之森羅。靡風之痕。如浪花錦紋之凌亂。野棠之紅。杜若之香。亦足以助一奇也。湖之水遠自海門而來。匯爲一大浦。周廻二十餘里。而中間元帥㙜鵲島之類。淼如覆盆之狀矣。設席沙上。循湖而坐。迭飛小觴。少焉有秀才韓元斗者。携酒來見。更倒數三盃。朱顔始紅。興自陶陶。湖中素多魚。大小相逐。銀刀玉尺。出沒滄浪之裏。而不得橫大網截之。以設張舍人松江之膾。遠追杜工部東津之觀。豈非欠也。日晡。漁人棹小舟而來。余與岳君斯百甫金千揔韓秀才從者二三人上之。則舡已滿而無餘地。盖東海饒風波。不得行巨艦。刳兩木而合成小舟。名之曰馬上。不能獨行。必結舡而使之。舟之大僅可載數十石米矣。繫舟元帥㙜下。登其背而遠望。則茫茫大洋。浴日月而涵乾坤。長風破浪。怳若雪山之崩來。其勢之雄壯。信非短文者所能述。如太白所謂白浪如銀屋者。庶可髣髴。而始知老杜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之句。工於模寫情境。宛然千載在目也。回看湖上。則靑山如畫。綠水如天。兩兩白鷗。翩翩而飛。人間勝槩。萃於此而盡矣。洞庭瀟湘。安得以揚其奇也。蓬萊方丈。又何必勞求哉。左顧右眄。若將羽化而登仙。㙜上有蒼松數十株。而困於蒲蘇。不能自奮。叢薄間又有作舍基址。問于金千揔。則曰潛谷公之莅是州也。到此而歎名區之汩沒。植松杉而搆小亭。亭已沒而松猶存。無人培養。不能長成云。岳君使從者入村落。廣求鋤鎌而歸。盡除雜木之藩欝者。則島上洞然。成一爽塏。而松之形。亦偃蹇穹窿。反走蛟龍之形矣。薄暮有恠氣自海中起。須臾遍天地。不能辨咫尺。遂回泊沙岸。東踰一峴。宿漁子家。夜半起詣海上。具兩小舟。棹向國島。五雲遠連天海。茫茫然無所見。頃之海水鼎沸。紅光騰起。日輪如火盤。歘湧於溟波之中。一顧之間。已掛雲天之上。照燭乾坤。萬里一色。怳惚如鴻濛初闢。混沌始分。但瘴氣猶未收。不得明見可恨。日丈五。已泊國島。有石柱數十條束立大洋中。高可數百尺而直上。或曰屛巖。盖其形疊疊如屛風故也。其頂各戴一小石。如華表柱頭者。意者混沌之初。融結無心而偶成此奇恠耶。無乃神工鬼匠。召風霆而弄此狡獪耶。抑亦造物者。故欲駭人矚。而擲玉柱於滄溟之上耶。孰陶鑄是。孰礱斲是。豈意生於世。得見如許處也。巖之下則亂石堆積。而面偶之方如碁局。層層作一堦梯。傍有窟宅陰幽。深不可測。乃使人明兩炬火。撑舟而入其中。則有異石或長或短。皆似削成之物。而或有中折者。或有橫置者。倒懸於屛巖之下。奇奇恠恠。不得以詳其理焉。窟之內甚狹窄。僅容一小舟。若遇風浪則皆碎死其中。不得生還。操身者非可履之地也。入數十步。則海水澄淸。徹底可見。而珠蛤之類。粲然成五采。光輝射目。不能正視。好奇者入此窟。則不燃溫嶠之犀。而海中羣族。自不能遁形矣。余知深入無益也。語舟子回船頭而出。遂恣意跌蕩。轉巖石之右。則有一土山相背而立。中有綠竹被山。雖渭川千畒。未足以比其多也。山上有二三蒼鶻。刷翮而側目雲霄。意欲决飛。山腰又有奇禽一羣烏衣丹趾者。含魚往來。相繼不絶。亦生所未曾見者。杜陵詩曰水鷄含魚來去飛。所謂水鷄者。豈指此耶。由竹逕而上巖頂。則吾東數千里。如在目中。而浩浩碧波。極天無際。仰面而觀。若可以攬日月而摘星宿。飄然身世。已非塵土之人。當晩復上舟回棹而返。惘然如親舊別。頻頻回首。不能忘矣。留鶴城數月入京城。時時想像。依然如夢裏事。聖人有言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尙且樂山水。况我有泉石膏肓之疾者乎。余年甫舞象。能遍踏千里外。誠可謂少年之遠遊。追賦此錄。目之曰戊子壯遊。言踈文淺。雖不能寫出江山之趣。亦足以記吾遊覽之跡。觀者恕之。時歲舍己丑孟冬之下浣。嘉林趙揚卿識。 ==銘== ===尙友堂銘=== 數畒之園。一畒之宮。爰有一人。偃卧乎其中。松爲姿而玉爲質。意不苟而心不俗。嘐嘐然古之人古之人。日逍遙而自樂。{{*|言尙友之志。}} ===尙友堂銘=== 靑靑者首陽之薇。採而歌者孤竹子兮。猗猗者楚澤之蘭。綛爲佩者三閭氏兮。淸風峻節歷乎今而不泯兮。攬遺編而爲涕揮。嗟嗟末俗之莫我知兮。微二子吾誰與歸。{{*|言尙友之人。}} ==書== ===與金斯百書<sub>癸巳冬</sub>=== 昨承手滋。足當一晤。卽惟鍊况珍相。弟腫患旣已濃潰。庶可平復。而餘毒未散。浮氣尙欝。運動坐卧。不能自便。雖未刺痛。亦可苦也。貴文再三復之。文暢理順。意達辭宏。無一字傅會穿鑿之態。豈三餘勤做之業。一䠞至此歟。何丕變若是勇也。如弟魯下者。固將刮眼擎讀之不暇。尙何容喙於隋珠之玷夜光之瑕哉。然鄙意妄以爲此若他人哀辭。則善矣無間。以爲宋子哀辭。則未妥也何也。夫文者發諸中而形諸文字之謂。浮辭過語。君子所不取也。今爲宋子哀辭者。但當叙其上遺雙親。下棄弱妻。身不遂名而遽卒早夭。其死之可悲者。又叙其平日言行之表表可稱者。又叙其交游之厚情誼之親。其哀傷悼惜之意溢於言而後。係以辭而哀之可也。今兄則不然。文雖富麗。專以壽夭貧富窮達顯晦。反復論辨。有若安貧樂道養德山林。其命雖厄而其賢足以傳于萬世者然。此卽古君子懷寶不遇者之事。如原憲輩可以當之。豈宋子所能及哉。宋子之貧。特士之窮不濫者。非眞樂貧者。宋子之賢。特士之慈詳者。非眞傳于後世者。朱輪華轂。又未必宋子之所不欲也。此等語皆浮華不實。設令宋子有知。豈不爲過也。且不佞於文無所識。意者哀辭體不如是專以議論爲也。無乃驟讀太史公文之所致耶。不然何兄之文。條暢過於前。而切實减乎往也。然此特文章家之禁忌。何足多辨。有一焉。不得不爲兄悉之。兄今年二十歲。齒尙富矣。才禀甚高。决非下等人也。倘以此時。專意性理之學。刻下操存之功。溯伊洛之淵源。接洙泗之流派。一變至道。以造其極。則上可以爲顔爲孟。次可以爲程爲朱。下不失爲令德君子。已有自得之樂。人蒙私淑之惠。且其發於言而形諸文者。無非衛道之言。其有功於斯世斯文。固不可量也。顧且䂓䂓於文華詞藻之末。豈不左哉。古之所謂能文者。漢有班楊兩司馬。唐有柳韓李翺輩。宋有歐陽三蘇王曾諸子。是數子之爲文。引物連類。聘辭博辯。大者萬餘言。小不下數千百言。開闔馳驟。抑揚頓挫。百恠層見。衆態疊出。使人卒見之。目懾膽悼。心搖氣奪。閉口措舌而莫之敢議。其爲文可謂宏且博矣。然及究其合乎聖人之旨者。卒未有也。惟韓愈氏稍號知道。而未免駁雜之譏。南豐發源六經。而尙有行誼之誚。文章之不足尙。不亦較然著哉。噫。彼數子之力於文也。想必窮日夜忘寢食。欲工則必極其工。欲奇則必極其奇。以至於博也大也精也約也。亦莫不各極其奧而後已爾。其孜孜用力。亦甚勤矣。若移此於聖賢之學。以求所謂大本大原者。則以數子之才若智。其成就爲如何。而迷不知變。卒皓首佔𠌫而沒。功烈如彼卑也。吾每覽遺編。未嘗不慨然三歎。今兄又踵訛襲謬。枉用力於不足爲之地。抑何意歟。縱使兄文工而奇。又能博大精約。如數子者。尙不足多。况不必其如數子者乎。大丈夫之生斯世也。得天地之理。禀天地之氣。心卽天地之心。體卽天地之體。苟能盡吾性而上達。則便與天地合其德矣。固可以煦濡萬物。化育羣生。功烈光千古。德澤流萬世。豈不偉也。然此達之者之事。不可幸而得也。窮當囂然樂道。不爲物遷。讀聖賢之書。窮聖賢之旨。參之理。體之心。久而無疑然後。乃敢以聖賢之旨著於文。明二帝三王之道。述仁義禮樂之說。千載之下。讀而誦之者。猶知大本之在此。使聖賢之道煥然復明。則庶乎不負此生。視彼徒從事於文藻之餘。相誇以爲能者。孰爲得失哉。且彼之所以相誇者何。不過博大精約奇工也。彼羲文之易。仲尼之經。虞夏之史。風雅之什。孟子子思之書。其他聖賢之文。日月宇宙。綱紀萬古者。獨不博大精約奇且工哉。然聖人者豈固爲此而後能哉。德充於內。道形於外。吐辭爲經。矢口成文。無所用其意。而自不得不爾也。能使吾之心仁智明聖如聖人。則其發於言而形諸文字者。獨不能如聖人乎。不此之事而徒欲其能者。譬猶塞其源而望其流也。故其所謂博大精約奇工者。以衆人觀之。固其然也。參以聖賢之文。不啻若日月之於爝火。河海之於溝瀆也。吾故嘗曰心乎聖賢之學者。不期文而自文。悖乎聖賢之學者。雖欲文而卒不可得。然則彼數子者。非惟不知人之生也。自有大事業。又不知爲文之道而後之攻文章者。口必稱司馬氏班楊韓柳歐蘇。輒以爲文之至者。不亦左哉。文者載道之器。豈數子之文云乎哉。兄近來頗淫於此技。弟每勸求聖賢之學而卒莫回。豈人輕而言不足重歟。然此非弟之臆說。乃古聖賢之遺意。兄何執己之甚也。世之人方馳騖於科擧之文。無一人志乎道。弟亦未免此習。兄之業此技。猶愈於弟之不爲。不可輕發此言。其嘐嘐然之中心。未嘗不在此。故不得不爲兄悉之。而倚案信筆。不覺其支縷。惟兄恕諒。顯期白。 ===上伯氏書<sub>甲午冬</sub>=== 一日之內。再承下書。兼蒙下誨諄諄。伏慰之餘。感佩實深。弟之搆䟽。非欲廢讀書而枉用力於無用也。自念以世祿之臣。生丁衰季。目見危亂之禍迫在朝夕。不忍憤憤之忠。思效管見。冀裨聖明之萬一。豈有他意於其間哉。若無求言之旨而妄自投䟽。則固不免越位謀政之誚。今則聖上因雷變。手下數百言。令臣隣士庶極言不諱。丁寧之敎。不啻若耳提面誨。讀未終行。涕幾欲零。士生斯世。不於此時陳所懷。更待何日乎。昔張齊賢以布衣。上十策於宋祖。程叔子以布衣。上書仁宗。勸行王道。陳同甫以布衣。四上書於孝宗。金寒暄以布衣。上書成廟。請誅妖僧。南秋江亦以布衣。上書請復昭陵。此數君子當無事之時。未有求言之旨。而尙自如此。矧今國勢之岌岌。非若數君子之時。而聖明之敎。復若是丁寧哉。弟平居行事不能合於中正者。非止一二。豈獨於此事而能合中正哉。然血誠憂國。慷慨陳章。猶不害爲直士。雖聖人復起。必哀而恕之。豈深罪於狂狷之言哉。且士之讀古書。非爲他也。直欲立身行道。濟世澤民。而時有不可。事有不合。則捲而退藏。樂聖賢之道而獨善其身。是乃士之道也。今弟則不然。當危亂之世。旣不能高蹈遠引。囂然自樂。如古聖賢。顧且摘抉章句。區區求升斗之祿於有司。與其屈首科闈。决得失於一夫之目。無寧直陳狂懷於吾君紸纊之下。俾聖明知有愛君之忠。令奸究知有折檻之直。且使吾東數千里之民。小蘇其生。庶可矣。决意搆上。今承下敎若此。此無非憫弟之狂。哀弟之癡。誠心止之。使不得罪於聖人中正之道也。弟何敢强違。妄自蹈於不測之禍哉。卽撤不搆。自明更讀鄒傳爲計。而滿腔忠憤。抑而不洩。徒自仰天唏噓而已。立伻走草。萬不能一。伏惟下諒。 ===擬與李兄善裕書<sub>善裕於吾。爲再從表兄。○丙申夏。</sub>=== 畏日不敢出跬步。阻奉一至此極。古之所謂咫尺千里。正謂此也。庚炎尙酷。卽惟兄動靜有相。弟一發狂言。羣詆衆攻。喧天之謗。日呶呶於耳。此亦數耶。昨見兄抵斯百書。以弟從斯百而得見困得。有所謗議。多有慍懟之語。弟竊惑焉。夫趙公之改註經傳者。豈嘗以文公之道德爲不足尙也。以其所以註釋經傳者。猶有所未盡也。弟之致疑於趙公者。亦豈敢疵公之實行爲不足貴也。以其所以改註經傳者。大逕庭於文公之說。無可取信也。弟之不信公說。猶公之不信文公之說也。若以弟爲謗公。則其以公爲謗文公可乎。噫。若使公果崇信文公也。則文公之註釋經傳者。極至而無餘蘊矣。譬如太陽中天。衆物昭晣。幽者以顯。微者以著。質之乎前聖而無疑。傳之乎百世而無議。以中朝言之。雖以許魯齋,薛敬軒之宏師宿儒。敬之如神明。以我朝言之。雖以靜菴,栗谷之高明英達。退陶,牛翁之沉潛縝密。尊之如父母。不敢有一毫異論。而至於公。始乃昌言曰文公之說。多有可疑。吾當改之。任意鐫削。無所顧憚。崇信其說者。亦嘗如是哉。兄嘗見其大學後序及誠意章下註。弟之言果有一毫誣公者乎否乎。如以公之學問識見。有加於向六先生。直軼程朱而上。則吾不知也。不然弟之信文公而不信公說者。有何足恠也。嗟夫世之人。解頤游口。揚臂抵掌。必欲公享俎豆之奉者。豈能知公之道之高下。學之淺深。言之是非。而自伸己見哉。或有傅合時議。馳逐干名而皷動之者。或有內不誠服。外怵謗言而强從之者。或有情親義厚。期欲尊崇而張大之者。弟雖魯莾庸拙。無所知識。然枉己屈人。隨波靡然。以圖免衆咻之所困。心有所不忍爲也。且弟有所未曉者也。我朝名卿。如白休菴之堂堂大節。終身勤學者。栗翁所嘗許也。如鄭守夢之提掖後進。標準儒林者。國人所共稱也。未嘗聞館學之士奔走崇奉。刱建祠宇。而於趙公獨然。豈二公之學行事業。有不及於趙公而然耶。抑二公之沒。世代旣遠。子孫浸微。無所貴於世。而趙公則能有二公之所未有者。爲世之所貴而然耶。是未可知也。噫。公之說果是也。則雖擧世非之。後世必有是之者。公之說果非也。則雖擧世是之。後世必有非之者。今日世人之尊崇。與弟之不信者。百代之下。亦豈無一線公論哉。但世之齪齪者。固無足道。而以兄與汝良兄之公心愛我者。亦不能無疑。則弟安得不一陳白。以破兩間之阻隔也。惟兄平心恕亮。毋靳一字之覆。以開愚蒙。且傳示良兄。俾知弟心之本如此也。餘非鉛槧可旣。姑俟後日。不究。 去年冬。余從斯百得見趙公所著大學困得。與朱子章句。大相逕庭。而誠意章下註。尤甚無據。至其跋文。則曰余作此書。沉潛反復三十年。終不知朱子之說之爲是。愚之說之爲非。其學之無所得。而言之僭妄有如是者。公雖內行淳謹。余固不韙其學。今春書院之議大起。而時之所謂士類者。力主其論。擧朝靡然從之。雖或有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者。於是右相沈公爲院長。吏判金益煕以下諸大夫爲文官有司。館學知名之士爲儒生有司者。亦數十餘人。出文諸生。要出米布扶助。而余名亦在其中。答書其下曰。雖欲依示。其於崇信朱子何。羣情大駭。謗議喧天。極口醜詆。無所不至。而閔蓍重,李商翼一隊尤峻。遂至館學俱起削儒籍。或稱以敢肆妄論。詆毁先正。或稱以妄詆公議。得罪儒林。甚可笑也。善裕亦峻論之徒。抵書金斯百。咎其示余困得。余作此書。欲與之。疑其涉於自辨。不果送。盖困得善裕家冊。而斯百借來也。趙公盡改四書二經云。而余所得見者。只大學困得也。 ===與金斯百書<sub>戊午</sub>=== 卽候台起居萬重。接見朝報。再昨引見時。首相以號牌之不當罷。至謂之廟堂之上。無一異議者云。弟曾見台意力主當罷者之說。台獨非廟堂之一乎。目今旱災孔慘。民命將止。縱使得雨。時已晩矣。此豈騷擾農氓。使不得服力南畒之時乎。逃故之當蕩减。必欲不减。號牌之不當行。必欲强行。未知宰相與百姓有何仇怨。而必欲侵困失所而後乃已乎。台於此際。不可無一言。望台毋以小異廟議爲難。必以國計民憂爲念。或陳䟽或請對。力言逃故之當减號牌之當罷。毋誤此大機會。如何如何。以布衣而刺口論事。古人所譏。而曾見朱夫子於知舊宰樞往復書䟽。未嘗不以國事惓惓相勉。今弟於台兄。何嫌何疑而不盡言乎。惟台恕諒。不究。 ==序== ===奉送春沼申丈之任狼川序<sub>癸巳春</sub>=== 春沼申丈以國子典籍。出守關東之狼川。狼古貊墟也。臨行要余一言以贐之。余拜而曰諾。公嘗聞夫天與人之道乎。天之道不能常盈而無虛。人之道不能常顯而無晦。故天有否泰消長之數。人有用捨窮達之理。是知虛倚於盈。晦朕於顯。二者迭代。未嘗獨存也。故曰虛者盈之本也。晦者顯之基也。虛未始不爲盈。晦未始不爲顯。如其洞乎盈虛之數。達乎顯晦之理。貴賤榮辱。無足以膠其中而易其心者。豈非全德君子也歟。今先生以瓌瑋倜儻之姿。服家庭詩禮之訓。才甚高學甚博。演而爲文章詞翰者又甚富。且嘗擢高第而登雲衢矣。世之望公。如鳳起鵠立。謂將歷金馬上玉堂。以羽儀王庭。輝暎一時者。非朝伊夕也。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始斥而放于田野。中叙而處于散班。終麾而困于簿牒之間。文足以振一代而不能售於時。學足以輔聖德而不能安於朝。才足以當大任而屈跡於一縣之小。此固公道晦之極。而悲憤忼慨之士。不能無憾者也。公則不然。顧乃昌言曰臣之事君。惟所在致命焉。內外燥濕非所計也。况古之君子蘊不世之德。勵拔俗之操。遭時屯厄。沒世無聞者有之。今吾幸際聖明。身佩專城之章。狼縣雖小。有民人焉。有學校焉。可以行吾道澤吾民。仰答吾聖君之恩。豈可以州縣之勞人而有所芥滯也。怡然就道。略無幾微見於顔面。嗚呼。公之於曩也可謂値道之顯也。於今也可謂値道之晦也。曩不見公之喜。今不覩公之慽。若公者非所謂全德君子不撓於貴賤榮辱者非歟。雖然虛之極。必反於盈。晦之極。必反於顯。看公今日之晦。比如天道之極乎虛也。安知異日之顯。又不如天道之反乎盈也。吾於是益信夫今之晦。適足啓後之顯。而後之施公之才學若文。亦符於向所云者無疑也。且吾聞之。狼之邑介乎春州之傍。地僻而務省。名山異水。琳宮寶刹。往往而在。黃堂朱墨之暇。究墳典討經籍。以造乎宏中彪外之域。時因小輿。訪高躅於山翁釋子。談因果公案而證其空。時復跌蕩於巖秀壑流之間。噓吸雲霞。睥睨天地。滌萬古磈磊之胷。窮一時汗漫之游。則公之才雖不因是大施。公之學將因是益博。公之文將因是益富。海涵岳峙。與司馬子長。上下千載矣。若是則卽公今日之行。雖謂値道之顯亦可也。小子書是而歸之。冀以贐公之行而塞公敎也。 ===贈申君瑞明序<sub>丁酉春</sub>=== 瑞明勉乎哉。古人言君子尙德。小人尙口。德之不懋。而惟口之是誇。鮮有不敗焉者矣。瑞明曠夷坦率。於交際有誠。德不可謂不有也。但素喜燕趙俠士悲歌感慨之風。務爲博辯大談。以壓倒天下士爲事。不肯屈首服聖賢訓。以求爲純行君子。是比世之庸衆人有間。其終或歸於尙口也耶。嗚呼。忠信以持之。謙恭以濟之。行之惟篤而無徒言爲也。吾之告瑞明止此矣。瑞明勉乎哉。瑞明適百里外。而必欲得一言相䂓。意非徒然。吾故書是以歸。言縱朴陋乎。抑亦有補於瑞明之德者歟。瑞明勉乎哉。 ==雜著== ===書甲午䟽草後<sub>丙申</sub>=== 余小也不自諒。慨然慕王仲淹,范希文之爲人。見國家闕失生民困戚。輒慷慨泣下。常欲抗章論列而未有路也。歲甲午冬。因雷變。自上手敎求言。辭旨懇惻。遂草數萬言。將上之際。伯昆上庠公作書切責。余不敢違。仍棄置不果上。今朝偶閱舊籍見之。展卷一讀。語多矯偏亢厲。雖傷於切直乎。忠儻所發。亦豈無一二可取者。噫。使此䟽上。而幸蒙察納。採施政敎。則民之受賜多矣。或牴牾聖旨。橫罹竄斥。則私門之不幸極矣。余之欲上。伯公之止之。或緣救時之急。或出明哲之戒。各不無其意。而竟使䟽本深藏廢棄於篋笥之中。徒作一空紙而已。則豈亶余之慨惜。實民之無福也。乃喟然而題之。時歲舍丙申暮春之下澣。一峯識。 ===推考緘答草=== 庚申正月除溫陽。二十五日辭朝。引見于煕政堂。諫院以越職言事。啓請從重推考。再啓蒙允。因北詔頒赦。蕩滌不勘。 云云。臣本空踈迂拙。百無一能。而惟是愛君憂國之誠。根於天性。不能自抑。向在甲寅年間。妄陳愚戇之見。敢論軍國之事矣。不意四五歲後。因此薦拔。謬恩橫加。直叙六品。前後除官。非止一再。臣雖緣疾病在身。不能奔走供職。而啣恩感激。殞結爲期。目見當今朝著混淆而不靖。民生困悴而難保。邊圉空踈而無備。仰屋長吁。不勝慷慨。思欲一徹天聽而未有路也。適當此際。猥叨郡寄。而復於辭陛之日。幸蒙引接之寵。親承玉音之丁寧。諭以別薦而差遣。臣於是衷情益激。感涕自零。仍念臣昔在閭巷布衣。尙且封章而論事。今於咫尺威顔。何忍結舌而無言。且臣伏見宋臣朱熹每於州郡差除。若蒙賜對。則輒以短箚面論時事。臣嘗感歎。竊欲慕效。而今臣所遭。實與此同。臣妄意古人之可學。不知今時之難言。敢將正朝廷安萬民固邊圉之說。反復陳達。而語無倫序。自不覺其荒雜之歸。志切匡救。終難免乎僭越之誅。傳旨內辭緣。惶恐遲晩。 ===示兵判金斯百戶布便宜十條=== 我國京外軍保逃故。兒弱之徵布。爲民巨弊久矣。廷臣有建白筵中。請下大蕩减之典。而公家經用將匱。亦無以善其後矣。議者或請廣括閑丁。以爲充補支給之地。或請計戶出布。以爲平賦均役之制。各持其說。久未停當。愚以管見亦有一得。謹具戶布便宜十策。條列于左。以備當路君子財擇焉。 一。諸色軍保身役太重。多者出三布。小不下二布。而如三南土厚之地。則中歲一布可直米一石餘。一人歲供數石米。固已難堪。而良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則一歲所出。幾至十布。十布之直。多至數十石。哀我小民。何以保其生乎。逃散相繼。由於身役之太重。隣族侵徵。由於逃散之相繼。而白骨兒弱之徵布。尤極無謂。今若計戶出布。則民雖有子四五人者。一歲所出。不過一布而已。其視一歲十布。苦歇懸殊。不啻天淵矣。凡隷軍保者。莫不懽欣皷舞。如脫水火之中而措袵席之上。流散者率皆還集。而物故兒弱之徵布。不待蕩减而自蠲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身役太重。}} 一。三代以後賦民之法。惟李唐粗庸調法。最爲近古便民。而所謂庸調者。不過絹二疋綿三兩而已。我國則田稅雖輕而貢法稍重。又別定良民而號爲軍保。一口所收。多至二三布。則其視庸調絹綿之制。不啻倍簁。而法亦無名。今若計戶出布。則實是戶調之遺意。民賦頓輕而法制亦善。可以垂諸永久而無弊。此一便也。 {{right|右論法制便否。}} 一。五衛罷後。如訓局御營等諸軍門長第建置。凡號良民。皆編於諸色軍保。除本兵騎步軍保外。其他雜色軍保。其數甚多。槩擧而通計之。則騎步元軍保戶幾至十二三萬。御營軍保幾至十萬。砲保幾數萬。別隊幾四萬。精抄軍保幾數萬。忠順忠壯諸衛及外方監兵水使僉萬戶大小營鎭牙兵防軍水卒諸色軍保。又幾至十數萬。刊其逃故兒弱。只以其實丁而數之。亦不下三十餘萬之多。而所謂諸色軍保者。除騎步軍保外。或以其出布雇人。或以其應募蠲役之故。未嘗作隊鍊閱。而諸道郡縣所謂實軍。不過殘弊良賤束伍而已。外方兵力之單弱。職此之由。今若計戶出布。則戶雖有數三丁者。一歲所收不過一布。而丁壯健實之民。終歲閑便。因前軍簿而籍名團結作隊。農隙講閱。一如束伍之制。則數三十萬精兵。可以不勞而一朝坐辦。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兵小保多。}} 一。凡物數寡者價輕而易備。數多者價重而難辦。今一戶之出一布。一口之收二三布。其多寡輕重難易。雖三尺童子。不待多辨而可知矣。難備則難捧。難捧則囚繫捶楚之威。不得不施。而其終歸於浚民膏血而流亡四散。易備則易捧。易捧則不待號召之煩。剋期畢納。而其終歸於制産活民而安居樂業。其法之繁簡好否。利害得失。又不待智者而可以了然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收捧難易。}} 一。國朝舊制。雖是閥閱子弟。若非業文應擧。得參發解者。則率皆定隷於忠順忠壯諸衛。身出一布。無一倖民。昇平旣久。國制漸弛。且屢經變亂。專事姑息。至於今日。則凡號士族者。非獨卿大夫子孫。雖鄕曲品官。莫不自稱兩班。閑遊無事。未嘗出一尺之布。以供身庸。而國家之侵徵毒虐。獨遍於小民。議者多以爲弊瘼至此。不可不變通。有蔭者雖不可猝補諸衛。無蔭者則搜定軍保。以分民苦。無所不可云。此言雖似有理。深思則實有不然者。我國風俗。素貴士族。雖其庶類孽派。與常漢自別。而至於軍保則身役甚重。故雖常民。亦且抵死圖免。今以數百年任便閑遊之士族。一朝驅而降定軍役。則其憤恥怨恨。詛謗國家。有不可勝言。而末路人心之生變。亦大可畏。以今日國綱世道。决不可諉諸國制而猝然輕擧。終莫能收殺也。今若上自公卿。下至士庶。凡號良民。無不計戶出布。而使士族無蔭之類。別無降定軍役之擧。則彼旣不失兩班之名。少無所恥。又共卿大夫而同供戶賦。亦不偏苦。其視名隷軍簿身出數布者。不可同日而語矣。雖有頑悍不良者。亦不敢造言作謗而自陷於刑章。此一便也。 {{right|右論無蔭士族出布。}} 一。本朝定制。最重功臣。凡係功臣子枝者。無論遠裔末屬。皆隷忠義。宗室子孫。亦無問庶賤。率補忠義而任其閑便。國初則錄勳僅數三。年代亦不久遠。故功臣子枝旣不多。而宗室子孫。亦不甚蕃矣。今則三百年來錄勳。多至二十。世代亦久遠。故功臣子弟及宗室子孫之名隷忠義者。幾至五六萬。其中冗雜卑賤之流可定軍役者。其數雖甚衆。國制旣如此。今不敢輕議變通。以取咎怨。而至於通同卿大夫而戶供一布。則彼亦無辭而可避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忠義出布。}} 一。我國良民軍保居多。而諸色軍保出布者。水軍爲最重。砲保騎步兵保次之。外方才兵防軍諸保次之。御營軍保,別隊保最爲輕歇。而此亦一歲所出米幾至一石。則其視一戶一布之輕。逈然不侔矣。若行此法。則凡隷諸色軍保者。其歡欣皷舞。有不可勝言。而京外無蔭士族之得免軍役。只供戶賦者。亦皆竊自爲幸。小無所怨。獨卿大夫有蔭子孫。及儒士之業文應擧。或參初試。或爲生進者。及武擧出身醫譯市井之徒。必以爲苦。不無謗議。而此亦有說。我國士族。有異中華。簪纓子孫世業稍優者。則其臧獲田宅。與凡民懸殊。醫譯市井之民。富戶亦居多。居其國而食其土之毛。終歲閒便。而戶供一布。以給公用。固有所不敢厭憚者矣。况武擧雖異文科。旣已出身事主。生進幼學雖在韋布。是多世祿之裔。讀書之士。縱非富戶。亦豈有以一戶一布之供。而遽懷怨國之心哉。此則必不然。而惟是單丁挾戶最甚貧殘者。雖似可矜。而此亦幷兩戶而收一布。則其視軍保之身出數布者。苦歇亦逈別矣。至於孱病廢疾者及鰥寡孤獨。別錄成冊。姑不擧論。則其於一國臣民殘盛廢病之戶。無不均便矣。但公卿大夫以下凡諸時仕者。不可下同編戶。有所徵捧。而旣以戶賦而爲名。則不爲區別。通共行法。一如田結大同之制。無論貴賤。計結出米者。亦無不可矣。且末路人心澆薄日甚。先自卿大夫而倡始。一以慰擧國士庶之心。一以塞囂囂浮議之口。是亦一時權宜之不得不爾者也。大槩王者之愛民。一視而同仁。國家之制法。均平而齊整。豈可牽制於遊士倖民豪猾武斷者之浮言橫議。一任其閑遊自便。不供一戶布。而乃反毒痡小民。剝膚椎髓。使之流亡四散而莫之恤乎。此法之行。悅者衆。不悅者小。初雖有小小訿議。而過一二歲之後。則自底帖然矣。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公卿以下齊民出布。}} 一。逃故兒弱徵布之弊。爲今日生民之大害。民窮失業。如陷塗炭。若不汲汲變通。以解倒懸。則土崩瓦解之患。可指日而待也。今日大蕩减之典。不可不急講亟布。而又不均賦戶布。只行蕩减。則逃故兒弱徵布之弊。雖得蠲祛。而諸色軍保身役之重。一如前日。無以大慰民心大寬民力。而且軍布所縮。其數甚多。國家京外費用。無以支給矣。議者多以廣搜閑丁。一齊充補爲言。而今日良民皆入於諸色軍保。無役閑氓。百無一二。近十萬閑丁。從何處搜得乎。所刷出者。非無蔭士族。則不過兩班庶孽入作遊民。而無蔭士族之不可猝定軍役。或生意外之變。如上所論。至於庶孽遊民。則非但其數無幾。且其搜括充補之際。八路騷然。人情忷懼。巧避逃匿。完局甚難。初欲惠民。而反歸厲民。舊弊未及祛。而新瘼又有甚焉。假令搜括充補。一如議者之言。身役旣重。無以支保。十數年後。流亡絶戶之弊。復如前日。此豈良法美制。隨時善變通者乎。若行戶賦之法。則十數萬疋之布。一號令之間。可以坐辦。法之簡易要約。莫踰於此。而行之於末路繁文之時。尤爲便好。此一便也。 {{right|右論閑丁難括。}} 一。國家戶籍之法。每式年一修正。而若無大變亂大侵飢。則生齒漸繁。而戶數隨增。戶數旣增。則賦布亦隨而加焉。賦布旣加。則國用周足而自無不給之憂矣。且籍戶之䂓。計家成冊。其人雖亡而其家自在。則出布如前。非如物故代定者之煩擾難得也。此一便也。 {{right|右論戶口增息。}} 一。軍保身役之重。爲生民之痼弊。逃移流散。侵徵隣族。自祖宗全盛時已然。而至于今日而極矣。民窮旣甚。民心已離。居常怨詛。小無愛戴之心。脫有變亂。則此輩皆起爲盜。所在劫略。而無一衛國之士矣。豈不大可懼哉。今若特施大霈。亟行戶賦之法。則數十萬蒼生。無不感戴德惠。浹骨淪肌。平居而有親上之心。臨亂而奮死長之義矣。如此則非但坐得數十萬精兵。亦可坐得數十萬敢死之士矣。深識遠慮之士爲國長計者。捨此奚以哉。此又今日戶賦之不可不汲汲决行者也此一便也。 {{right|右論得民死力。}} 大抵常人之情。不深究事理。徒以新制爲不便。一口唱議。百人和附。雖使三代明王。復生今日。其頒行良制。亦不無嘵嘵雜說。此何足顧恤。惟在在上之人。詳究利病。斷然定行。不爲浮議所撓奪耳。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程子曰民生之理旣窮。聖王之法可改。眞西山曰當持守而持守。固繼述也。當變通而變通。亦繼述也。今百年痼弊。爲殺良民之烏喙。大命近止。而不思所以急救。又有神方良劑可以立活者。而環顧持疑而不能用。徒曰新制不可輕頒。舊弊不可猝革。坐視國家之將亡。而茫然無所措手。則其可謂善持守乎。抑可謂善變通乎。當路君子如有得此說而行之者。我國其庶幾乎。 8bg81gulurv9gzjywh7l1w9m0w2xg2c 一峯集 (趙顯期)/卷四 0 1179181 2485575 2024-11-01T03:48:0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四|y=1717|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248557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四|y=1717|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1fcrct48adsmto2cfilrvu07t7ku55c 2485585 2485575 2024-11-01T03:50:09Z Blahhmosh 79595 248558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四|y=1717|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祭文== ===祭伯叔母盧氏文<sub>丙申秋</sub>=== 嗚呼叔母之入吾門。三紀于玆矣。小子之生乎世。今亦二十有三載矣。京鄕邈然。尙闕展拜。玆固勢之使然。在小子不敏之罪。安所逃也。往夏季父奄逝於湖庄。慘慟未艾。叔母之訃。又以今春至。天胡偏禍吾家。降酷罰至此也。承訃之日。妹病濱危。不得奔哭於靈帷。今當卽幽之期。身又沉綿床褥。末由繞坎而攀號。豈但小子抱恨終身。抑恐長逝者魂魄。亦有憾於冥冥之中也。南望長慟。涕泗無從。謹具菲薄之奠。千里薦誠。靈其有知。庶幾歆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堂叔父北谷趙公文<sub>丙申冬</sub>=== 粤我靈宗。顯自麗始。簪珪相襲。盖數百𥜥。逮入聖朝。光耀冞焰。累葉連科。世所歆艶。式至曾考。誕揚厥聲。魁選上庠。舞夏之齡。旋擢巍第。鳳儀王庭。輿望藹欝。衆莫與京。惟從伯祖。妙年成藝。豈惟冠會。幷魁于解。重攀蟾桂。再儐皇華。獨騖騷壇。居然大家。婦孺亦知。竹陰之號。公懋世績。夙蔚詞藻。繼冠會解。若執左契。一猶爲難。矧至于再。喧傳一代。壯元三世。公有厥文。浩瀚閎踔。鋪張大篇。寂寥小作。俱優並能。罔不適宜。一第何難。頷摘之髭。孰云命謬。竟不售時。馮頭易白。杜汁空富。人而胥媢。鬼亦旁妬。疇將一命。强來相嬰。公笑不應。視一髮輕。棲遲丘壑。富貴浮雲。咀嚼風雅。浸淫典墳。臨池弄墨。若有神得。楷雅整飭。二王之則。花朝月夕。竹院松塢。興來倘佯。其樂浩浩。揮毫促觴。短詠長句。揚扢今古。睥睨宇宙。雜以調諧。風流暎發。身困道亨。衆勞我佚。謂宜耉老。尙以有爲。神胡不相。遽至於斯。惟我嚴君。與公爲從。怡愉湛樂。若親伯仲。小子自孩。視公親叔。公又撫我。不間己姪。諄諄敎誨。警覺提撕。情義之篤。卄年于玆。昔公有疾。余嘗往候。眞元未鑠。容彩若舊。霧露之感。醫視不劇。勿藥之慶。非朝伊夕。城南巷北。路頗阻修。㥘寒龜縮。衣不頻摳。傳聞公疾。比昨稍苦。方欲馳問。遽先承訃。驚呼出門。鞭而疾驅。未及升堂。涕泗交流。昔我問公。公必我罄。今我呼公。公不我應。撫殯大慟。白日無輝。嗚呼。有才無命。昔人所悲。豈如我公。百不一試。有文有筆。誰之不似。旣嗇其壽。又靳其位。天耶人耶。是孰之使。日月荏苒。佳城旣卜。靈車將引。素幔將撤。庭梅欲柝。孰嗅其芬。床書連屋。孰開其塵。一杯薦誠。萬古長訣。靈其有知。庶幾來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春沼申公文=== 維歲戊戌春二月己丑。嘉林趙顯期謹以酒果脯醢之奠。敬祭于故春沼先生申公之靈。哭而侑之以文曰。嗚呼天之所以福善禍淫之理。久已爽矣。世所謂賢者恒夭而不肖者恒延。才者常斥而無能者常顯。不佞於曠世士。聞有如此者。嘗自悲咜慷慨悼惜而不能已。豈意於吾公親見之哉。方公之少也。秀爽灑脫。如鍔之發硎。如珠之剖蚌。人望見其烱然之光燁然之彩。盖莫不以連城千金以待價矣。出而校藝塲屋。擧輒屈曹偶。一戰而巍選上庠。繼鑠第而展步雲衢。錄玉堂講震宮。簪彤管而立人主左右。駸駸向晉用。意將陟膴仕而秉大鈞。以笙鏞治道。黼黻王猷也。孰謂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始斥而徊徨田里。纔叙而棲遲下邑。卒使之顚頓困躓於陰風朔雪之地。位未踐乎給舍。年纔及於彊仕。而遽齎志而沒。使朋徒叩心。志士釀涕。直欲訴蒼蒼而不可得歟。嗚呼。瓌瑋倜儻。軒豁蹇開。氣盖一世而衆莫能抗其豪。心超千古而人莫得窺其涯。有阮嗣宗之達而不至於慢。有李長源之奇而不至於誕。衛叔寶之澹也而飭之以禮。嵇叔夜之高也而濟之以和。披襟宴坐。雲水自在。輸誠接人。表裏浻徹。則公之爲器。不可謂偉乎。旁搜遠紹。妙契默悟。究經世而闖康節之奧。晣範疇而闡仲默之邃。該乎典墳。蔡伯喈之多識也。博乎物類。張茂先之洽聞也。大而古今興亡之變。小而人物出處之際。著而禮樂刑政之屬。微而名目度數之末。洎乎律曆卜筮歧黃莊釋之訣。無不提綱絜維。鉤幽探玄。疑之者來解。惑之者求辨。偏者驚全。隘者望洋。則公之爲學。不可謂博乎。才奧蓄優。黜靡祛陳。精深而緻密。峻發而遒逸。根乎六經。軌乎兩漢。文之以諸子。響之以騷選。嘬柳州端明而剝其榮。扼滄溟弇園而拔其髓。其光芒也如入波斯。而琳琅珠貝。炫煌奪目。其裁雅也如會公朝。而冠冕佩玉。鏗鏘中䂓。則公之爲文。不可謂宏乎。世固有嫺飾其外。荏蓄其中。乘時附麗。詭遇忒遂者。率皆綰黃轂朱。擁鼎軸而居巖廊。揚揚自爲得志。而若公者顧乃擯棄敲撼。偃蹇落拓。終不借上林一枝棲。世固有迷塗面墻。擿埴冥行。高閣前經。解頤當世者。率皆陞石渠閱木天。從容論說於廣廈細氊之上。而若公者顧乃閉戶深居。獨講家塾。私相傳授於問字一二徒矣。世固有鄙俚其辭。軋茁其句。金根莫辨。魚魯亦混者。率皆掌王誥撰國命。登詞壇而立赤幟。若公者顧乃風呻雨喟。醉罵愁囈。徒自鳴其不平之氣而已。至若所謂年者。在天不在人也。而亦不能踰乎四紀。長衢萬里。中途遽摧者。玆曷故哉。玆曷故哉。豈人之所好。天乃不好。而人之所不好者。天乃好之。人之所榮。天乃不榮。而人之所不榮者。天乃榮之耶。抑天之與人。不能全備。畀以高才美質者。不與以壽考爵祿。畀以壽考爵祿者。不與以高才美質也乎。抑才高者人媢。質美者鬼妬。陽擠陰剿。摧折沉埋。而惟天之冥冥漠漠。無所宰於其間耶。抑天與人鬼。皆無所用力。而別有所謂莫之爲而爲。莫之致而至者耶。不然卽向所謂福善禍淫之理久已爽。賢者常不延。才者常不遇者是耶。嗚呼。顔回夭而跖蹻壽。柳下黜而彌子進。則玆理從古已然。何獨於吾公而始疑哉。然彼之窮夭困瘁者。雖厄於一時。而其名與萬世而不朽。壽貴利達者。雖顯於一時。而不旋踵而名磨滅。與蜉蝣蠛蠓無異。若然則公之位與命。雖厄於今。公之名則有百世不亡者存矣。公又何悲。抑又何憾也。公方且乘雲氣御冷風。蟬蛻溷濁。而浮遊於淸都絳闕之上矣。俯視吾輩切切於壽夭窮達之際。悼其文之不售。學之不施。器之不用。相與拊膺而嘷。抆涕而吊者。得不以爲妄而笑乎。嗚呼噫嘻。小子終有所不能自釋。而若恫癏吾身者矣。小子於公。爲戚屬而居比隣。公又與吾嚴君友。而兄弟若者也。不佞在髫齓。公已撫而愛之。不佞纔辨字。公又提而敎之。居未嘗一日不相面。則公固視不佞如己姪。而不佞視公亦不啻親叔矣。當是時。公方有重名於世。世之趨下塵丐膏馥。籍公自重者踵相比也。公不暇與稚昧者言。而余又時尙小。無所知識。雖親愛公篤至。不知公之器與學與文之如何。徒致敬公而已。及公爲世齮齕。蹭蹬而不偶。向之沾沾媚公者。輒反眼若不相識。不引手一捄。反擠之穽而又下石矣。公遂無復意於世。而余亦稍長有蠡測。每拜公。輒瞷公器宇。叩公文學。則今世卽不論也。求於古。亦鮮有當公者。不佞遂日益敬服公。而公亦不以不佞爲不肖無狀。忘年輩而辱與之奬許。日是不佞出輒造公拜床下。而公亦見不佞。輒欣然色敷腴。斟酒引興。輸寫靡贏。或出示瓊汁。或命進拙搆。或析性理。或譚世務。或甄別智愚。或評隲詞章。上下數千百載升降汚隆之由。而亹亹莫厭。盖朝而不知日之夕。夕而不知夜之夐也。方其得意酣暢。淋漓顚倒。嘻笑悲唫。揚扢風塵。睥睨宇宙。擧一世而莫有當其意者。其見流輩而詡詡强笑語者。特粃耳糠耳。惡足知公之什一也。不佞性狷偏伉拙。心否者擧世趨而獨背。心是者擧世非而獨行。坐是雖冠布衣褐。不與世論。而謗議已不勝其呶呶矣。雖於公言。若有逕庭不相符者。亦不敢强意苟從。而公亦不以此爲尤。輒進而語曰。違乎衆而獨立。是直己也。與余言而不苟合。是相䂓也。是汝之長。是可嘉也。時又戒其徑情率意。或挑災咎。則是公無一二資於不佞。而不佞之爲公所包容久矣。今公已矣。不佞縱寓形骸於人間世。孰從而質難問疑。孰從而抗議縱論。孰能容吾狷而不余訾。孰能警余過而不我外哉。盖自公亡。居則悄然。若有所失。出而茫然。不知所適矣。曷爲不使我失聲而慟。仰天而咷。以小洩吾悲也乎。當公之疾革。余往候視。形神已脫。無復可爲。潛自拭淚而歸。惟冀善良之或獲其報。公竟不吊而不能起矣。不佞所以爲公盡謀者。惟在從棘人而裒集公遺編。庶不泯沒而無傳。及聞公甞謂世無知我者。我沒而能經紀我事行。不失其實者惟某也云。則哽咽愴悢。益不能爲心。豈公親我篤愛我偏。不自知其非其人而偶有此云云耶。然不佞倘或賴天之靈。學有小進。文有小能。敢不殫竭駑鈍。以不負平生之知。而小慰公九原之靈也。嗚呼。言有盡而情不可極。哭有終而哀不可罄。幽明有間。此心不昧。靈若有知。想必歆假於余之誠也。嗚呼哀哉。尙饗。 ===祭大岳君潛谷金相國文<sub>戊戌冬</sub>=== 惟靈。世襲儒雅。天賦忠貞。妙齡秀朗。玉潤金精。硏窮典墳。學蔚行成。出遊庠校。正論肆張。斥邪崇賢。士林增光。乾坤晦塞。浩然丘樊。樂志衡門。富貴浮雲。先王改玉。首膺剡章。分憂百里。漢吏之良。旋擢魁第。誕振厥聲。靑冥奮翼。鳳騫鸞翔。何以待公。天官玉堂。直道難容。雅望冞揚。起彼澤畔。煥我王猷。含綸帝京。季子觀周。萬里溟渤。一葦遐征。忠信是仗。視險若平。石老灘翁。後先儷名。時丁百六。殫勞周旋。遼塞瀋舘。幾歎獨賢。知臣惟君。謂公長者。超躋卿月。聖渥偏荷。西京卧理。政自淸凈。文翁化成。蜀人相慶。嗣聖繼明。側席如渴。爰卜金甌。正笏黃閣。彌綸叶贊。廟謨密勿。法先均賦。思革宿瘼。蘇殘一方。衆黎涵澤。公猶爲歉。欲遍南服。排羣特立。尺䟽屢陳。滿紙瀝血。常在君民。雷霆震威。公不曾屈。侈哆煽訛。公寧小恤。耿耿夙夜。心拱北極。一片丹悃。神明可質。嗚呼。公年耆耋。符彩燁然。白髮童顔。人稱地仙。鳩杖洛社。謂公長延。云胡不憗。天奪斯速。遺章惓惓。沒不忘國。九重興嗟。士流同慽。嗚呼。公性秉正。與世落落。抱負雖大。十豈試一。然公在朝。屹如喬嶽。國有倚毗。民賴仰活。今公一去。廊廟凄凉。大澤深山。虎逝龍亡。衮衣皇皇。孰補其闕。赤子嗷嗷。孰援其溺。秦舂胥撤。唐鑑遽失。殄瘁之痛。匪爲私哭。嗚呼。惟公博綜。卓焉寡比。浸淫經傳。咀嚼百代。旁通堪輿。妙契星曆。卜命筭數。裨史小說。貫穿無礙。若衣領挈。爬羅今古。緝摩成書。編簡秩秩。汗牛盈車。况公儉德。世尤歆服。閱道勵操。楊綰固節。登庸三十。始終如一。泊然外慕。氷蘖同潔。今皆已矣。世豈復覿。嗟我小子。早贅公門。十載同爨。情擬祖孫。提撕警策。啓迪蒙昏。我飽公德。飮醇則醺。頃公寢疾。余亟候視。公時委席。强病而起。謂汝來前。詔我諄諄。惟先之蔭。福履逾倫。八袠非短。三事非卑。委順乘化。更何所悲。民憂方殷。國無定策。死生達觀。此念難釋。抽示短簡。指誨昭晣。反覆商論。率裕民食。小子何知。跽伏唯諾。歸來嘖嘖。歎公精確。尙恃康强。不日旋復。曾何日月。便成長訣。嗚呼。昔我謁公。威容肅穆。今我拜公。虛堂閴寂。素帷襜襜。丹旌孑孑。不聞德音。惟聆哭擗。靜念平昔。涕泗滂滂。義重恩洪。銘佩曷忘。我肴雖菲。我誠則長。不昧者靈。歆我此觴。嗚呼哀哉。尙饗。 ===祭沈伯衡文<sub>走筆○庚子</sub>=== 嗚呼。昔我與君。同長一家。君齡差小。我齒稍加。行必隨肩。學又同科。情義之篤。豈亶以親。滄桑易變。喪故連仍。落落離居。會合難頻。及余贅寓。又與君隣。重攀舊遊。樂且無央。敬君貞操。氷蘖之淸。愛君逸才。錦繡之膓。賦追屈宋。詩學李唐。寧玉而瑕。豈瓦而全。每一有作。示必我先。更唱迭酬。短詠長篇。風花之辰。雪月之宵。我往君來。杖屨逍遙。讀書分燈。訪寺聯鑣。凡有遊賞。動則相邀。嗟君美疹。自幼已然。淸羸秀削。禀氣未完。重以勞火。閱歲沉綿。衆皆憂君。惟我獨深。然君善攝。靜以養心。脫此紛囂。就彼山林。庶幾從此。勿藥有喜。去歲季秋。余戒行李。邈矣任城。維南之涘。山川阻脩。羽絶鱗沉。兩地離懷。對月孤吟。寧知一夕。遽承凶音。北望潸涕。我心如焚。恨不羽翰。飛來哭君。曁我回轅。徑造君堂。庭舘寂寥。繐帷空張。不見玉儀。惟列豆觴。曾何歲月。萬事殊昔。握手相慟。惟君之伯。萱堂日暮。君胡不顧。宗祀無托。君使誰主。我昔訪君。君必驩迎。今我呼君。君寧我聽。嗚呼。春陽煦物。生意日滋。君獨一去。永無回期。床書已塵。素琴獨懸。觸物愴情。有隕如泉。嗚呼。余性狷偏。落落寡儔。君惟我好。和若醇醪。砌磋硺磨。相期進修。今君棄我。我將疇依。每逢斯瑞。相對噓唏。逝者有知。亦必啣悲。嗚呼。福善禍淫。厥理靡忒。君躬孝悌。行不缺一。一命未霑。又奪其年。彼蒼者天。胡禍君偏。嗚呼。瞻彼佳城。昔君卜築。送君今歸。重會何日。千秋淮上。水雲空白。一盃今夕。幽明永訣。有盡者辭。無涯者情。靈若不昧。庶歆我誠。嗚呼哀哉。尙饗。 ===祭洪子疇文=== 嗟嗟子疇。遽至斯歟。人孰不死。死孰不悲。而君之死。死有餘悲。衰麻至痛之日。韋布弱冠之年。旣無一子女可以托後事兮。只見孀婦摧殞叩地而叫天。此固人理之所不堪。而天意之不可測者。行路聞之。尙且齎咨而釀涕。矧我懷友于之慟。而不能自抑者歟。昔君坦腹。寔在壬寅。與我相面。癸卯之春。君視我而猶兄。我視君而猶弟。情愛之篤。豈間同氣。英粹雅潔之姿。溫良愷悌之質。旣端莊以持己。復恬靜而寡欲。茁然如蘭。瑩然如玉。業不傳於科臼。意實在於向學。肆專精而讀書。惟日勉乎進益。自愛阿妹之得良配兮。求諸輩行而實罕其匹。庶有爲於斯世。豈無聞而湮沒。不意微恙嬰體。轉成苦疾。眞元日鑠。榮衛日脫。或疑水土之傷脾。亦云痰火之作孽。砭焫雜施。藥餌兼補。終不得對症之良劑兮。奈積年之沉痼。然君靜養而善攝兮。實將理之適宜。惟冀善良之獲報兮。恃神明之扶持。夫何旣加君以巨創之酷罰兮。復不延朞月之視息。哀哀玉折而蘭摧兮。直欲訴蒼蒼而不可得。嗚呼。君之病谻。余在雲州。躬奉湯劑。方有色憂。沒不得握手而永訣兮。斂不得撫屍而盡哀。承凶問而驚呼。策欵段而遄廻。升瞻丹旐之孑孑兮。我涕橫臆。入覩寡妹之哭擗兮。我心如割。世固有暴戾恣睢。而亦能享頑福而壽期頤者。孰謂以君之純明。纔踰二紀而遽與世違。孰謂以妹之順善。不有一兒而遽失所依。念之痛怛。言之哽塞。寧無聞而無見。一委之於冥漠。日不留而月不居兮。去寢堂而就窀穸。玆陳肴而薦酌兮。魂庶幾乎來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聘君歸川金相公文=== 嗚呼。世逖隆古。士尠全德。或修之家。亦壞於國。旣孝能忠。於我公覿。英英我公。邦國之特。端凝其資。警敏其識。標格灑落。操履方確。夙襲庭訓。承事翼翼。忠養旣至。愼終冞篤。二連善居。子羔泣血。奉先追遠。盡誠盡則。隆於友于。敦乎婣睦。內行克備。疇不敬服。含章奮藻。試輒曹屈。用賓于王。聲譽藹欝。一擧登庠。再擧釋褐。博學宏辭。如頷髭摘。靑冥縱靶。晉塗快闢。玉堂天官。靡不敭歷。臨池藝擅。穿楊技絶。旣文旣武。有望有實。剖蚌明月。發砥新鍔。騁如駃騠。矯若鸞鵠。朝儀盡傾。聖鑑斯別。曰惟汝才。荐加寵擢。旣超喉司。復贊宥密。專掌機要。與議軍國。或長御史。或都諫列。或敎胄子。或講經幄。裨益弘多。顯揚彰徹。當宁眷注。位遇益陟。粤由銓貳。晉踐宗伯。乃握中兵。乃管南鑰。戎政墮窳。卒惰財竭。公奮厥庸。晝營宵度。爰整徒旅。振肅紀律。爰阜軍食。儲偫委積。敽鍛皷鑄。繕完板築。甲兵{{!|𡱝|⿸尸羊}}利。墉壘堅屹。赳赳將校。戢驕而恪。號令一施。旌旗變色。湖制新創。左牽右掣。公緫厥賦。式貢均節。劑量濶狹。斟酌緊歇。米塩細鎖。靡毫不燭。綱擧目挈。較若畫一。民瘼漸蘇。國用肆足。損益適宜。公私兩得。公判金吾。平允獄讞。公帶太僕。修明馬復。公莅度支。帑藏羡溢。公司大理。姦究屛息。調護聖躬。公提內藥。賙飢荒歲。公主賑活。若燥若濕。曰難曰劇。事有難平。機有難决。咸曰公宜。擧以委屬。旁統兼領。十又有六。出綜庶務。入弘廟略。錢糓軍旅。一歸管轄。簿書塡委。談笑掃却。幽隱畢擧。小大咸適。宿蠧藏奸。苗耨髮櫛。猾胥欺吏。先聲若失。人服神明。門絶干囑。察惟廣漢。嚴則孝肅。世道混濁。私意橫塞。死黨背公。翕訾逐逐。公獨介立。正色搢笏。意祛偏係。心無適莫。國耳公耳。惟正惟直。釋回措枉。繩律三尺。頻頻鸒斯。孰皷簧舌。公任羣怨。不撓不奪。恬憘痼習。玩愒成俗。百隷怠弛。衆職曠闕。公獨慨然。委身不恤。曉出夜歸。弊情殫力。弊所當革。利所當設。一力擔當。勇行不輟。剸煩若甘。供劇猶慾。奉公征虜。盡瘁諸葛。積勞成病。以死勤職。惟先相國。爲時龎碩。惠我東氓。沒世涵澤。公趾厥美。克勵克惕。君親一念。炳然星日。備盡在我。卒就有績。以此報塞。庶無愧恧。上嘉乃効。載旌茂閥。倚毗日深。恩顧日渥。位班公孤。名卜鼎軸。都人拭目。佇將加額。皇天不憗。黔黎無祿。楫失中流。樑折廈屋。朝野驚動。九重震衋。昔公獨賢。一身衆責。多多益辦。遊刃恢劃。今判而分。汗顔代斲。公能益著。衆口嘖嘖。始未盡知。今乃大覺。叔世艱危。眇然人物。憂虞溢目。變怪層出。孰司邦命。以防禍孽。孰掌邦計。以援民溺。部曲凄凉。廊廟寥廓。遠邇踈昵。齊聲悼惜。况余小子。早歲托迹。齒未舞象。稚妄昧惑。公不我鄙。不常婿畜。撫我訓我。授我以學。歲在屠雍。我踵公北。逖矣鶴城。在天一角。覊旅千里。欵欵晨夕。或和瓊汁。或陪蠟屐。大海觀日。古寺賞雪。跌宕泉石。追逐雲月。至今夢想。山水之樂。歸來京洛。舍我宅側。我寒公衣。我飢公食。我女公嫁。我子公育。卄載同炊。情擬骨肉。我實狷偏。有或冒觸。公自包容。不我尤謫。我慕公性。却掃簡默。我喜公眞。絶去嫺飾。世稱其才。吾服貞白。世論其外。吾得閨闥。豈不公知。而莫我若。小子不吊。天降酷罰。纍然服斬。頑冥不滅。公時枉問。必偸公隙。悶我傷我。醫來藥續。惓戀恩義。一倍常昔。幸有依歸。少慰窮慽。恃公康强。謂公耆耋。形神雖役。善德宜福。霧露微感。孰云猝谻。蒼黃寢門。公疾已革。握手呼公。公不我覆。視天茫茫。萬事腸裂。英爽遽盡。百身寧贖。欒欒棘人。我哀其獨。婉婉稚孫。我憐其哭。國憂民慽。斂歸一木。乘風駕霆。去何倐忽。倀倀人世。生意頓索。幈幪一失。身計焉托。僾僾音容。怳接金玉。寤寐驚惑。咄咄莫測。日月不居。靈辰遽迫。風流已矣。九原難作。一盃長慟。千古永訣。辭不盡情。有淚橫臆。我肴雖菲。我誠匪薄。靈若有知。庶幾我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東涯金侍郞文=== 嗚呼。少長鍾鼎之家。生貴甚而不以紈綺自居。非公之操乎。魁大庭冠上庠。馳聲振譽焜耀一世。而不以科甲自高。非公之志乎。製錦黃堂。口碑頌績。不足以爲公之能。佐貳刑曹。鳴玉揷貂。不足以爲公之榮。惟其根柢經傳。源委風雅。浸灌乎昌黎。取裁乎小陵。詩文兩造。華實兼備。緗素之業。炳烺表著。而終不得以提衡藝苑。黼黻王猷。則是豈非國人之所共歉然。而公亦不能忘情於斯者歟。嗚呼。不佞於公。世誼雖敦而年輩邈然。傾嚮有素而會合差遲。寅緣姻好。獲忝登門。盖一再見而傾盖亹亹。輒許以忘年交矣。余嘗往拜床下。公或枉駕弊止。斟酒促膝。縱談今古。豪姿襲人。爽論豁襟。余閱公文而歎賞。公索我詩而評隲。毛皮刮去。肝膽洞照。相知之深。自詑當吾世而無有兩焉。從遊之樂。庶期永久而毋替。孰謂轉眄之頃。倐成千古也歟。嗚呼。公雖夙抱美疹。而靜居攝養。將理適宜。則公之壽可享期頤矣。而甲子未周。遽爾乘化。喬木巨室。功存社稷。慶流後裔。則公之世可以蕃衍矣。而嗣續之托。不絶如縷。天道其可恃耶。其不可恃耶。嗚呼。呼公爲爺則我之媳。謂我爲舅則公之嗣。有兒而夭。公若痛割于心。繼而有孕。公實喜動于色。公竟不待而去。何所之乎。嗚呼。世道日以益危矣。時事日以益艱矣。安知蟬蛻溷濁。浮遊乎汗漫之上。是乃大快樂。而吾儕之切切脩短。相與抆涕而吊者。反不爲公所笑也乎。嗚呼。有盡者生。不朽者業。不佞之所以爲公盡謀。惟在日後從棘人而裒集公遺編。以詔來世而垂之無窮也。公其知也歟。其不知也歟。嗚呼哀哉。尙饗。 ===祭伯兄九峯公文=== 維歲次庚申三月庚申朔初十日己亥。弟顯期謹具酒果脯醢之奠。敬祭于伯兄故觀察使九峯公之靈筵。俯哭而侑以文曰。嗚呼我兄乎。遽止於斯乎。嗚呼我兄乎。捨此而何之乎。上而垂白之親在堂。下而諸孤幼滿室中。而羣兄弟友于之樂方隆。而兄忽奄然長逝。無復係戀。嗚呼我兄乎。捨此而何之乎。嗚呼我兄乎。其果止於斯而已乎。嗚呼貫穿經傳。涉獵子史。究心理性之書。旁該稗家之說。博雅淹通。兄之學而守之若虛。力追古作。兼工騈語。專意有韻之文。極其聲律之精。富麗緻巧。兄之文而持之若無。兄有儉約之節而出於天性。兄有淸白之操而非由外飾。任字牧則著循良之績。居㙜閣則有謇諤之風。侍講震宮。而殫輔導之誠。入處納言。而得惟允之稱。不喜造請而迹斷乎權貴。素厭黨論而口絶乎雌黃。此我兄平昔之志業事行。而兄又有厚重之德遠大之像。儕流之所期待。一家之所顒望。而長衢萬里。中途遽殞。年纔滿乎半百。位未躋于卿列。嗚呼痛矣。嗚呼痛矣。豈吾家災禍荐臻。而天奪兄之速耶。抑兄之禀氣不厚。賦命有嗇。不得盡展其所抱也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吾兄弟五人。兄序在長。弟居其二。成與文長又其次也。兄與文卿聯榜决科。早通仕籍。弟及長卿蹇連不遇。屢屈公車。成之抱痼病而作廢人。積有年紀。慈闈瀡滫之奉。門戶維持之計。專在於兄與文弟矣。不幸文弟早夭。而兄獨敭歷中外。名位漸顯。弟敢恃兄無憂。而棄擧業辭爵祿。自適於寬閑矣。今兄已矣。弟等縱留形骸於人間世。更將何恃而上慰慈闈。更將誰倚而維持門戶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弟之生距兄歲。僅數歲而近。少而同遊戲。長而同學業。負笈而讀書山房。觀光而試藝科闈。弟未嘗不踵兄後也。中歲以後。兄始宦遊四方。時有睽離之歎。而別未嘗經歲而不相合。合未嘗閱日而不相會湛樂也。兄雖素嗜麴蘖。不無隱傷乎。然猶强健而無疾病。近又罕進盃酌。孰以死生之念。而或萌於夢寐之間耶。正月初五。聞兄往宗家。弟亦適有微恙。不能來侍矣。夜半猝聞兄臨卧氣塞。亟來省視。則病已無可爲者矣。呼兄而兄不聞。攀兄而兄不知。叩心叫天。萬事膓裂。嗚呼痛矣。嗚呼痛矣。人孰無一死。死孰不悲哀。而豈有半夜之間數刻之內。醫無所效其術。藥無所施其方。蒼黃號咷。遽决千古。若兄今日之病者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弟自失兄後。精神茫茫。意緖忽忽。或獨語而咄咄。或寤寐而驚惕。若存若亡。若眞若僞。疑恠而不能測。惝怳而不能定。此弟之潛悲隱痛。飮泣疚心。日彌久而哀彌深者。兄於冥漠之中。亦能知此間情懷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弟於兄沒之六日。濫被朝命。復叨郡寄。迫於便養。不得不强起赴官。而纔過一旬。遠日已迫。馳還升堂。跪奠一酌。但聞諸兒之哭擗。不聆我兄之笑語。嗚呼痛矣。嗚呼痛矣。老親在堂而兄終不顧乎。稚幼滿室而兄終不戀乎。弟與長卿在旁相咷。而兄終無聞無寤。而百年友于之情。其終止於今日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尙饗。 ===祭息庵金公文=== 嗚呼。寬洪沉重。喜慍不形。人莫得以窺其際涯者。非公之德量乎。精深緻密。自闢堂奧。世共推爲宗工哲匠者。非公之文章乎。該乎古今。博乎物類。經史百家貫穿淹通者。公之學也。殫誠竭智。一心循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公之忠也。勳名盖乎一世。才望冠乎百僚。以一身用舍而繫國家輕重。庶幾如郭汾陽,裴晉公之於唐家者。殆十稔矣。聖主倚爲柱石。朝廷恃若蓍龜。三軍戴如父兄。四方望如山嶽。至於深山窮谷婦人孺子。亦莫不聞公名而識公忠。以爲緩急可仗者。指無有先公屈焉。孰謂天奪之速。遽出於一夜之頃。九重痛棟樑之摧。廟堂失鍾呂之重。將士抆涕而相吊。閭巷輟舂而相嗟。擧國之人而倀倀然若有所失耶。嗚呼世末矣。人物益眇然矣。博學高文。安得如我公者乎。洪量偉績。安得如我公者乎。孰爲緩急可仗者乎。孰爲死生徇國者乎。此輿情之所悼惜。萬口之所同辭。而如余絶絃之悲。尤有所不能自抑者矣。余年十四。贅于公門。公與我年相若也。業相同也。同遊國學矣。同升上庠矣。講遺經則負笈而相與切磋。做擧業則共榻而相與磨礲。以至嶽寺之賞。湖海之游。關塞之適。聯袂齊鑣。未嘗不同。而同居炊爨。幾至于三十年之久。則眞所謂義朋友而情兄弟若者也。公則高才夙達。擢魁科而躋膴仕。身都將相。職兼文武。位遇之隆。擧世無兩焉。而弟則才鈍而屢屈公車。質駁而學無所成。性戅而與世抹摋。崟崎落拓。作一樗散。雲泥之隔。不啻懸絶矣。而公忘其貴。弟忘其卑。相得驩然。如在布衣時。則公可謂不有孟獻之百乘。而弟亦竊慕乎樂正,牧仲之無獻子家者也。公在巖廊。余勉公以經綸之大。公攻文章。余箴公以道學之眞。公之勳庸已盛矣。而余之勖公者常切於開誠心而布公道。公之志業已偉矣。而余之䂓公者每急於先民憂而後己樂。公能知時勢度事宜。謀爲施措。動審機要。而弟則妄引古道而爭辨。必謂今時之可行。濶踈之論。常搔拂於公之耳。而公未嘗以余爲不解事而强論事。恕我之狂而喜其迂愿。容我之狷而察其白直。雖未盡用吾言。而亦能虛己以受。終無咈忤之意。則公眞有好善之德。而余爲其所包容久矣。今公已矣。余將誰從。而出意見而論理義乎。縱使有言。孰能恕吾狂而與我之愿。容吾狷而察我之直乎。嗚呼嘻噫。從此而世無復有知我者矣。從此而余出門而靡所適矣。少時麗澤之樂。思之如昨日事。而暮歲共勵之志。倐然成千古之痛。曷爲不使我凉凉踽踽。悲塡臆而涕橫襟也耶。雖然脩短不齊。而死而同歸者。理之常也。以公之凝遠。而遽先於朝露。則以弟之孱病。而其能久視於世乎。遠不出數十載。近不過十許年。相與追隨於九原矣。然則與公相離者無幾。而與公會合者無窮期矣。抑又何悲也。嗚呼。我肴雖菲。我誠可格。我文雖蕪。我言眞切。有若平昔之亹亹于左右者。公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嗚呼痛哉。尙饗。 ==䟽== ===館學請栗谷牛溪兩先生從祀文廟䟽<sub>癸卯</sub>=== 伏以事有當行。不可以其重大而有所持疑。言有當進。不可以其頻數而有所顧忌。事以重而難行。則國家之闕典。何時而可擧。言以數而嫌進。則儒林之至願。何時而可伸。臣等以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從祀文廟事。始newchar KC07786_24於嗣服之初。繼陳於前歲之末。先後論列。罄竭底蘊。其於兩賢臣學問之精深。德行之淳備。論議之正大。出處之光明。而大有功於吾道者。殿下旣已洞燭無餘。而至今天聽未允。盛禮猶闕。豈殿下之於兩臣。猶有所未盡悉者乎。臣等請姑略其細。特擧其大。以更陳必可行之意。而屢至瀆告之嫌。有不可暇顧。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等竊惟吾東方性理之學。倡自高麗鄭夢周。盛於我朝五賢臣。而卒大明於李珥,成渾兩賢臣。夫珥之精詣獨造。妙契默悟。洞見理氣之本原。剖闡四七之精微。立言著書。皆由自得。橫說竪說。無不當理。質之前聖而無疑。竢之百世而不惑。則雖李滉之沉潛理窟。未有以過也。身任斯道。志切當世。進而立朝。以堯舜君民爲心。退而講學。以濂洛關閩自期。遠近師尊。四方風動。則雖趙光祖之倡明道學。亦無以逾焉。若其高才遠識。貫穿今古。偉略宏猷。軒擧宇宙。氣像言行。磊磊落落。如靑天白日者。則於光祖,滉。尤有光焉。眞可謂一代之宏儒。百世之宗師矣。若渾之天資篤實。操履端確。敬以持心。莊以律己。講明究窮於格致之地。而其見旣精。操存省察於動靜之間。而其守益固。知行幷進。克造高明。而又與珥道同志合。麗澤是資。則正與金宏弼,鄭汝昌兩賢臣之同門幷世。講磨切磋。有相類者。其所論難義理。多發前賢之所未發。則又與李彦迪太極諸書。同爲載道之文。而至於尊嚴師道。提掖後進。其所成就於函丈者。或樹風節於危亂之際。或植彜倫於昏濁之朝。則斯又宏弼以下諸賢臣之所未有者也。之二臣者。道足以經世。德足以化俗。行足以爲範。功足以啓來。生而遇時。雖未及盡展其志。而沒而垂後。果見其道之大行。至於今日冠儒冠衣儒衣者。猶知聖學之爲可尊。異端之爲可排。仁義忠信之爲可貴。功利術數之爲可惡。擧一世而不歸長夜之域者。皆是二臣者之力也。使國家無從祀之典則已。國有從祀之典。則繼五賢而復享配食之列者。捨二臣而其誰哉。嗚呼。事不當行而輕擧之。固有害也。事有當行而諉以重大。不卽修擧者。其害反有甚焉者。夫以二臣之道之大德之盛。功烈之茂著。如彼其焯焯。而象賢之義不擧。崇德之典不行。人無標準。士無矜式。則臣等恐道學榛蕪。士趨靡定。義理日益晦塞。習尙日益汚下。君子無所恃而觀感興起。小人無所憚而革面從善。其流之害。將至於正氣熄而邪說興。貿貿焉莫知所之矣。豈不大可懼哉。殿下每以先朝之所未行者。今不可輕許爲辭。是亦有大不然者。夫天下之事。唯觀其是非可否。是則行之。非則去之。可則用之。不可則置之。如使無問是非。不辨可否。前王所未行者。後王輒不得行。則是堯舜旣往而禹湯之政不擧。文武已沒而成康之治不修也。天下寧有是理哉。雖以兩臣事言之。貤爵贈謚。宣廟所未行也。而仁祖行之不疑。賜額予祭。仁祖所未行也。而孝考亦行之不疑。上遵二聖之盛意。下循一國之輿論。使二臣褒奬之典。大有備於今日。使聖上重道之誠。尤有光於前烈者。有何一毫之不可哉。嗚呼。二臣之歿雖遠。而二臣之道彌彰。上自朝紳。下至韋布。景仰尊尙。不啻若泰山北斗。以至遐方絶裔窮鄕晩出之士。亦莫不裹足千里。上章闕下。冀見崇報之禮亟行於今日。則眞所謂公論之定。不待百年者也。殿下何所疑而尙此持難。使人心欝抑。士氣沮澆。仰首伸吭。叩天閽而不知止也。曩日臣等之再陳䟽也。非不知曠日伏闕。期於得請。而意者聖上其於兩臣之道學事行。固將徐究潛索。渙然釋悟。不待人言。斷自宸衷而夬行之。隱忍徑退。將有待也。恭竢閱歲。寂無所聞。若此因循。更不陳乞。則是兩賢臣從祀之典。永無望於今日也。臣等雖欲避瀆擾之嫌。而不大聲疾呼於紸纊之下。其可得乎。殿下於一人之進言。一事之將行。亦必廣詢廷議。詳審而處之。何獨於儒賢莫大之擧。諸臣奏箚。漫不省記。館學陳章。一向牢拒。惟守一定之見。而不顧擧國之公議也哉。伏願聖明亟將臣等之章。詢于廊廟。訪于近密。博采諸大夫之論。斷然决定。無復持疑。克擧縟儀。以修闕典。則斯文幸甚。國家幸甚。臣等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䟽具悉。爾等欲以數請强從而然也。似爲不然。更毋來煩也。 ===第五䟽<sub>辨南重維等醜正之䟽。仍請從祀。不用。</sub>=== 伏以尙賢辨邪。人君之大德。循公黜私。有國之急務。而辨邪必以尙賢爲本。黜私必以循公爲先。邪雖已辨而不擧尊賢之典。則於何見其辨邪之實。私雖已黜而不循公共之論。則於何見其黜私之效哉。臣等以兩賢臣餟食文廟事。累日伏闕。聯上四章。方冀曠世盛典。亟見於今日。不意南重維等恠鬼之輩。掇拾奸兇之緖論。呼聚若干之徒黨。潛逞蜮射。仰玷天聦。至謂兩賢臣學問粗淺。疵累難掩。决不可濫躋俎豆之列。又謂之列聖必加嚴斥。公論終不肯許。噫嘻亦甚矣。人言之不類。一至此哉。夫兩臣之學貫天人。行通神明。發幽闡妙。洞見性命之本原。明體適用。講究皇王之大道。致君澤民之志。炳如日星。繼往開來之功。昭揭宇宙。則眞所謂百世以竢而不惑者也。前後儒賢景仰旣極。累朝列聖尊尙亦至。而若我孝考。其稱兩臣。不以名而以號。慨然興懷。恨不同時。則其所以敬慕崇奬之意。爲如何哉。至於今日。世逾遠而道益彰。歿逾久而人益慕。內而搢紳儒林。外而八路章甫。莫不一聲同辭。恭請兩丁之享。或千里封章。或連歲叫閽。次第繼起。猶不知止。則一國大同之論。於此可見。而幺麽憸小之徒。乃敢簧皷邪說。橫加詆誣。詖淫自恣。無所顧忌。噫。其心可誣。擧世其可誣乎。擧世可誣。天聽其可誣乎。幸賴我聖上淵鑑孔昭。乾斷獨運。明降痛斥之旨。快示好惡之典。譬如太陽中天。氛翳自消。魑魅魍魎。無所遁形於昭昭之下矣。聖主一言。足以破奸究之膽。增士林之氣。定國是而扶道脉矣。臣等聚首感歎。欽仰聖朝之擧措痛快光明有如此也。雖然臣等所望於聖明者。豈亶辨枉慝之情。黜邪私之論。使憸人懲礪。無復惎間也。必也先循擧國之輿論。克修象賢之縟儀。以新一代之觀瞻。以定多士之趨向。使道學之行。大盛於今日然後斯爲至矣。而newchar KC07786_24天浹旬。未蒙察納。不允二字。連示訑訑之色。曾謂殿下崇儒重道之誠。右文興化之志。止於此而已乎。此臣等所以每奉聖批。彌增惶惑。莫曉聖意之所在也。若謂殿下於二臣之道學事行。猶有所未悉。則先後陳章。已盡論列。而聖明旣已洞燭矣。若謂讒言巧入。正論莫伸。則殿下於一種邪說。深惡而痛絶之。不待終日矣。未知殿下何所疑。而尙靳一兪之音。不副羣下之情。使擧國臣隣。不無歉於天地之大也。嗚呼。賢人旣尊。則邪不得以投其隙矣。公議旣張。則私不得以抵其巇矣。若使兩臣崇報之禮。亟擧於今日。則媢嫉之徒。其何從而售讒間也。若使一國公共之論。早行於今日。則邪遁之說。又何從而干宸嚴乎。邪而必辨固好矣。未若尙賢而邪自屛也。私而必黜固善矣。未若循公而私自祛也。聖上若不早擧褒奬之典。以爲興善之方。則臣等恐魋倉陰賊之說。未必不行於日後也。豈不大可懼哉。嗚呼。臣等文辭短拙。旣不足以述二臣之懿德。誠意淺薄。又不足以動九重之淸聽。緘章屢進。徒事瀆擾。今日盛禮之不擧。實皆臣等之罪也。雖然殿下縱以臣等之言。爲不槪於心而未卽允從。至於下臣章於諸臣。詢其可否。有何大難。而亦且深拒之至此哉。殿下若以臣等之言。詢于廊廟。訪于近密。博采諸大夫之論。廊廟近密諸大夫之論。皆以爲不可。臣等亦將結舌而退。更將何辭而仰瀆於冕旒之下乎。伏願聖明更加三思。快順輿情。使大同公共之論。得伸於一朝。則斯文幸甚。國家幸甚。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淸風鳳巖書院請額䟽<sub>代湖儒作</sub>=== 伏以尙賢尊道。斯文之先務。崇德酬功。有國之恒典。德崇而莫褒。功大而靡報。則朝家奬善之道闕矣。賢遠而寢忘。道嵬而不隆。則儒林尙行之義蔑矣。臣等竊惟先正臣贈吏曹參判大司成金湜。以名世之賢。際煕運之朝。與先正臣文正公趙光祖志同道合。首倡理性之學。造詣高明。德行純粹。聲名彰徹。四方師宗。朝廷薦授憲職。聖主臨筵稱歎。旋魁賢良。擢首論思。移長國子。仍贊經帷。入告于廈氊者。無非二帝三王之道。退講于函丈者。一以濂洛關閩之學。挽回陶鑄。期唐虞雍煕之治。成就蛾述。致遠近風動之化。朝野聳抃。太平可興。而姦究旁伺。蜮矢潛發。北門刀俎。禍烈於黨錮。高梯絶命。事類乎沉湘。遺䟽痛切。忠憤激烈。至今讀之者。無不飮泣而慷慨。嗚呼。是豈獨湜之不幸。抑豈非世道時運之一大否會也乎。當靖陵圖理之日。俊乂幷造。拔茅連茹。博學敦行之士。指不勝屈。數國朝人物之盛者。必曰己卯。而數己卯諸賢之冠。必曰趙光祖,金湜。雖以文簡公臣金凈之超詣貫洽眼空一世者。朝罷袖卷。步就講學。折輩行而敬師之。推以精深於性理。則如湜之道德學問。可不謂之一代之醇儒百世之宗師也乎。湜之孫贈領議政忠簡公臣金權。受業于先正臣成渾之門。誠實直諒。立心不苟。孝悌忠勤。制行甚高。遭遇明時。歷敭㙜閣。侃侃論事。堅貞不沮。宣廟嘗歎曰。金權剛直之士也。逮光海昏濁之辰。幽閉母后。大張罟擭。三綱墮地。百僚茅靡。而臣權奮不顧身。獻議守正。辭氣凜凜。壁立千仞。初竄江界。旋移務安。南荒北塞。顚沛拘辱。而略無幾微見於顔面。後因儺夕傳訛。驚倒慟哭。遂至殞命。堂堂忠義。可與日星而爭光。雖前史所稱。何以加玆。癸亥改玉。貤爵上公。遣官致祭。孝考當宁。申贈茂謚。㫌奬備至。如權之精忠偉節。可不謂之頹波之砥柱。歲寒之松栢也乎。湜之玄孫領議政文貞公臣金堉。師事成渾,曺好益兩儒臣。得聞道學之要旨。操履端方。志尙挺特。孝友愷悌。廉㓗儉約。齋莊篤敬之行。不愧乎屋漏。愛君憂國之心。可質諸神明。早遊太學。斥邪而崇賢。晩際昌辰。竭誠而奉公。設良法以活湖氓。盡忠告以匡王室。窮而讀書窮經。跡超乎昏穢。達而尊主庇民。望孚乎朝野。功光于祖。業垂于後。仁祖嘗謂金堉誠學俱優。孝考亦嘗亟稱曰。安得擔當國事堅確不撓者。如金領敦寧者乎。又曰。憂念國事。皆如領敦寧。則國豈至如今日乎。又曰。危坐工夫。吾獨於金堉見之。嘉奬悼念。不一言而足。如堉之忱誠事業。可不謂之濟時之賢相。稀代之貞臣也乎。嗚呼。之三臣者。道學足以衛斯文。節義足以扶綱常。忠績足以炳前古。凡在士類。孰不景仰興歎。而至於臣等所居之邑。卽是三臣姓貫之鄕也。其所以溯源追風。馳想寓慕之誠。視他實有倍簁焉。仍竊伏念本邑以湖左名郡。値盛朝右文之運。沐列聖菁莪之化。而二百年來。未嘗有名賢碩儒生而標準儒林。歿而祭于鄕社者。此實本邑之一大欠事也。幸而三臣者繼出一門。炳烺表著。正學純行。爲後學之矜式。豐功偉烈。爲邦家之楨幹。遺風餘澤。到今未斬。令聞廣譽。彌久逾彰。一路士論。莫不歆羡稱頌曰。一邑出一賢難矣。况三賢乎。一邑出三賢。固已絶尠矣。况一家乎。卽今湖人之言族姓賢碩之盛者。咸以淸風爲首。其爲郡邑之光耀。又何如矣。臣等聞生而爲德於鄕邦則其士祭之。死而寄惠於治封則其民祭之。忠臣節士放廢寓居。土人懷其誼則祭之。以至於先生長者一遊一詠之地。亦莫不封植而表識之。矧玆三臣姓貫之鄕。邑人之追慕景服。不啻若親炙而觀感之者。百載之下。猶不覺皷舞而興起焉。則豈可無揭虔妥靈。祀薦俎豆。以爲多士瞻仰依歸之地乎。闔府士民。齊心而叶議。隣邑章甫。聞風而助義。乃於府治西面鳳飛巖下。刱建祠宇。主享大司成臣金湜。忠簡公臣金權,文貞公臣金堉從饗左右。儒林尙賢之義。邑人尊道之誠。庶可以小伸。而尙未有朝家寵錫之典。以彰崇報之儀。是豈非明時之一闕事乎。臣等玆敢不避僭猥。數郡同志之人。相與裹足封章。仰newchar KC07786_24于九重之天。伏乞聖明察三臣成烈之可奬。憐臣等慕義之無窮。亟令禮官。如賜額予祭頒經等凡干應擧之典。一依成例。快賜施行。則此誠國家之美擧。斯文之盛事。奚但臣等環湖左人士感戴龍光。竊自誇榮而已也。臣等無任瞻天望聖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辭直叙六品拜尙衣主簿䟽<sub>不上○戊午</sub>=== 伏以布衣賤臣。跧伏閭巷。乃於前月二十五日。伏聞聖上下敎選部。以臣才合擢用。可直叙六品。繼而伏奉敎旨。以臣爲尙衣院主簿者。臣聞命震駴。誠惶誠恐。臣竊伏念國家之官人。必審其名實。臣子之事君。必度其才分。不究其實而徒循虛譽。則國有謬擧之失。不量其才而妄叨非分。則士招冒進之誚矣。今臣尋常科臼中一豎儒耳。資質輕淺。而語言浮躁。學術空踈。而聞見寡陋。行誼無可稱。志節無可取。加以應擧多年。屢遭黜退。年踰四十。未得一第。則文墨小技。尙不及恒人矣。年邁志衰。念絶當時。則宜其謝廢擧業。不求聞達。而乍觀乍輟。行止靡定。受人嗤點。恬不知愧。則其無操守亦甚矣。昔在先大王末年。不任杞國之憂。妄論當世之事。而言多踈迂。策乏救時。則實無適用之才。臣亦自知。未知筵臣何所取於此。而至於上誤天聽。大臣復何所聞。而重失對於淸問之下。使國朝待遺逸之盛典。遽紆於儱侗樸愚庸碌陋劣之一微臣乎。仰惟聖明方奮大有爲之志。日御經筵。勵精圖理。思欲挽衰季之運。而躋隆古之治。正宜爬羅賢俊。布列庶位。擧不失才。官必得人。而今乃咨詢廊廟。奬拔寒遠。先及於如臣無似者。則四方豪傑之士聞之。豈不解體寒心。爲朝廷之大羞乎。臣數十年來。再霑朝命。病未供仕。布素闤闠。徒切祝堯。今蒙陞擢之命。遽自欣幸而進。則適爲忘廉喪耻之歸。甚非辭尊居卑之義。且臣旣無積仕計朔之勞。又蔑敦行力學之稱。而濫叨誤恩。偃然承當。則是臣以無爲有。以虛爲實。上誣聖明。下欺臣心。終不免爲誇誕自大。竊吹盜寵之一妄夫耳。此誠微臣之所大懼者也。臣以世祿之裔。生長京師。夙遊國庠。性拙心小。守分循常。何敢有一毫倖望。矯情干譽。偃蹇自便。虛辱君命。以退媒進。有若山林矯激者爲哉。秪以朝家之處臣。過循虛聞。事異常例。微臣之才分。環顧忖度。百無寸長。今若徒畏分義之嚴。冒沒奔走而行。則不量苟進之誚。在臣身固無所逃。而謬擧蔑實之譏。於國體豈不重損矣乎。臣一自承命以來。夙夜憂悶。罔知所出。玆敢不避僭越之誅。冒進崩迫之懇。伏乞聖明審國家擧措之必愼。察微臣情勢之難迫。亟收成命。俾安愚分。則豈但微臣獲遂所願。歌詠聖澤而已。抑亦朝廷處分。自得其宜。無復有倖進之士矣。於公於私。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懼殞越伏地祈懇之至。 ==論== ===尹和靖迎觀音論=== 論曰。君子之所爲。賢者信之。衆人疑焉。於其可疑之中。知其有必可信者存焉。斯可以得觀人之術矣。昔宋高宗時。令朝臣迎天笁佛像於郊。尹和靖亦與焉。人或疑之。和靖曰。彼亦賢者。誠拜之耳。夫佛何爲者。特西方之一夷狄也。其爲道以虛無爲宗。寂滅爲高。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背人倫蔑天理。則爲吾聖賢之學者。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今和靖以程門高弟。爲一代儒宗。非惟不斥之。又從而與衆迎拜。若以爲不崇其道。則必不迎拜其像。若以爲崇其道。則以和靖之篤信聖學。必不崇西方之一異敎也。斯豈非可疑之甚。而來當時後世之議者乎。嗚呼。是必有所由然矣。豈衆人淺見之所能識哉。夫作法於天下。爲敎於萬世。使後人景而行之者。非吾夫子乎。夫子盖嘗往問禮於老子矣。當其往問質疑之際。必與之致敬矣。以夫子之聖。豈以老子之道爲可崇而致敬也哉。誠以其智有過人者耳。今佛氏之道。雖非吾之所謂道。其爲人能淸心絶欲。脫略塵累。其亦賢於衆人之蚩蚩者。則誠子思所謂賢者而過者也。假令其人而在世。其道雖可斥。而其身不必慢也。斯非和靖所以爲賢而迎拜之者乎。若以和靖之迎拜爲不可。則其敢以夫子之致敬老子爲不可乎。若以和靖之迎拜。爲崇其道。則其敢以夫子之致敬老子。亦爲崇其道也乎。老氏之害。無異釋氏。而夫子以其知而亦嘗致敬。則和靖之以爲賢而與衆迎拜者。又何可疑也。嗚呼。和靖之事。豈亶有符於夫子。伊川之往山寺。戒人背佛而坐。則其事亦類於和靖者矣。若疑和靖。則程子亦可疑乎。傳吾夫子之道者程子也。尊吾程子之道者和靖也。今考之於夫子而旣無所疑。質之於程子而又無可疑。則若和靖之事。君子之所當疑者乎。所不當疑者乎。曰。然則和靖之迎佛像。非崇其道。只以其賢。或有可取也。固無可疑者矣。但吾道之不行。異端害之也。今不倡言斥之。又從而禮之。心縱不崇其道。獨不孤吾道之望而增彼黨之氣勢乎。曰噫嘻。是豈足以知和靖者哉。和靖之在當時。其所自任者。爲如何哉。以孔孟周程之道。明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尊孔孟周程之道者。非和靖之志乎。苟使天下之人。皆尊孔孟周程之道。則異端之害。不攻自滅。區區佛像之迎不迎。有何輕重於其間哉。不然韓愈一豪傑之士。猶能明目張膽。上章而闢之。曾謂和靖之賢。而反不能出一辭而斥其邪。以絶衆人之疑也歟。嗚呼在程門。以篤實見稱者。非和靖乎。以守正不失見許者。非和靖乎。因陳公輔之攻道學。而毅然不就召命者。非和靖乎。以不背其師。自誓於祭伊川之文者。非和靖乎。以篤實守正之資。又能尊師道而不失其傳。則苟有小害吾道者。皆知當斥。况於佛氏之甚於楊墨者。有所崇奉而自屈其身乎。由其事而觀其迹。則其所迎拜者。雖與衆同。自其道而究其心。則其所以迎拜之者。意有別焉。苟非明於義理而善觀君子者。亦安能知其必可信而不歸於衆人之疑也。雖然旣非如老子之必可問禮者。則雖不往迎。亦無不可。而今必往迎焉。則其與不忘其親而念佛經之意一般矣。此朱子所謂持守有餘而格物未至者歟。 ===安石錄於名臣論=== 論曰。夫誤天下之蒼生者。不可以其節行之善而貸其罪。陷一世之人心者。不可以其文章之美而恕其過。昔王安石執拗自是。剛愎自用。斥衆賢創新法。爲宋室基禍之臣。當時指爲姦臣。後世目爲小人。而朱子編本朝名臣言行。亦錄安石者何也。嗚呼。此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夫君子之論人也。不以罪掩行。不以過廢言。罪雖可誅。而行有過人則稱之。過雖可癉。而言足垂後則揚之。俾有罪者知懼。而爲善者知勸。此君子論人之道也。竊嘗論安石之爲人。凌跨楊韓。掩跡顔孟。陋漢唐之事業。欲追三代者。乃其志也。根柢六經。發爲言議。踔厲辯博。可傳之不朽者。乃其文也。節儉恬退。德行素高。持身處事。爲時所推伏者。乃其行也。雖其執拗自用。敗天下之事。剛愎自是。仇一世之賢。卒不免於誤國之罪。而其志則乃君子好古之志也。其文則乃傳世不朽之文也。其行則乃絶俗過人之行也。其視章蔡羣小具衆惡而乏一善者。不可同日而語。則若安石者。其可錄之名臣乎。其不可錄之名臣乎。嗚呼。錄安石於名臣者。豈獨朱子爲然。程伯子嘗稱安石爲博學多聞。博學多聞者。非君子人乎。嘗言安石可任爲翰林學士。爲大賢所與。而可掌大朝絲綸之任者。非君子人乎。以安石謂之君子而不仁則可。斷謂之小人則不可。焉有君子而不可錄於名臣者乎。使程子而錄名臣。吾知其必錄安石也。嗚呼。豈獨程子爲然。昔孔子作春秋。嚴筆削。特書趙盾之罪。而又嘗稱爲趙之良大夫。朱子之錄安石。卽吾夫子稱趙盾之遺意也。嗚呼。謂安石爲誅之首罪之魁者。卽朱子也。表安石之善而錄於名臣者。亦朱子也。誅安石之罪。則嚴於鈇鉞而有罪者懼焉。褒安石之善。則公如日月而爲善者勸焉。是誠大人君子公天下是非賞罰之心也。豈若衆人徒見其有罪。而不知其有善。執跡而遺心。擧一而廢二。瑕瑜相蒙。善惡相掩者乎。况朱子之是錄也。錄人言行之善而已。苟有一言一行之可取者。則雖以程琳,陳堯佐之瑣瑣。韓絳之護法沙門。亦在收錄。豈以安石之邃學博識淸節高行。而終有所不可錄者乎。由是觀之。疑安石之錄於名臣者衆人也。錄安石於名臣者朱子也。雖程子必錄焉。雖吾夫子。亦必與其文學節行焉。今不信孔聖之所必與。程子朱子所稱道表錄者。而反信衆人之所疑。是衆人之論人。賢於孔聖程子朱子者耶。愚於此又有所取焉。昔宋史之未至我朝也。玉堂諸公論安石事。咸謂安石必在姦臣傳。獨柳公誠源以爲必在別傳。及後之史至也。安石果在別傳。柳公喜曰。諸君當竪降幡。愚謂柳公亦有得於朱子之意也。 ===旣亂易治將亂難治論=== 論曰。人有恒言。治已亂難。治將亂易。禍亂旣作。國勢已去。非有明君哲輔英雄豪傑之才。未易挽而回之。其勢固難矣。其在治平無事之時。雖有一二將亂之兆。苟能覺悟而善圖之。其治只在一轉移之間。其勢直易易耳。蘇明允獨以爲旣亂易治而將亂難治者。抑何歟。嗚呼。是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夫天下之理。有形者易圖。無形者難防。亂之旣作。其形已著。其機易乘。仁者易爲惠。智者易爲謀矣。是以其爲亂也縱非一端。生民塗炭。是拯之而已。則民之亂。可易治也。權臣專制。是斥之而已。則朝之亂。可易治也。蠻夷猾夏。是攘之而已。則邊鄙之亂。亦可易治也。物極必返。否極必泰。飢者易食。而渴者易飮矣。自常情觀之。天下之亂。孰不以爲難治。由君子論之。順天下厭亂思治之心。因其勢而利導之。執其機而善反之。變亂爲治。轉危爲安者。若决江河而走之海。沛然莫之能禦也。斯非所謂旣亂易治者乎。至於將亂之機。則其萌雖朕。而其形未著。明者未及睹。聦者未及察矣。亂之將成。亦非一端。而擧其大而言之。黎元愁歎。不自聊生。而因循忨愒。不知民之將亂也。國紀日紊。國勢陵夷。而浸淫狃肆。不知朝之將亂也。隣敵覬覦。抵{{!|𡾟|⿰山戯}}伺釁。而恬憘姑息。不知邊之將亂也。謂之已亂則無已亂之形。謂之未亂則有將亂之漸。旣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漫漫乎其流也。靡靡乎其趨也。驟言則諉以過越。徐譬則漫不省記。雖有賢智。無能防其頹矣。雖有英俊。無能塞其𡼏矣。日甚月盛。終至於無可救之地而莫之及也。斯非所謂將亂難治者乎。抑又論之。人情當亂則懼。懼則戒。戒則有備。救亂則奮。奮則勇。勇則有爲。有備則無患。有爲則能成。雖有亂。寧爲難治者乎。無虞則不戒亂。不戒亂則狃安逸。狃安逸則樂舒肆。樂舒肆則昏昧無悟。沉惑無覺。不自知其禍患之將至矣。安能反顧猛省。亟救於未亂之前。而終免於有難之歸乎。譬若涉龍門登太行者。雖有滔天之浪入雲之嶺。堅車利艦。心存戒塗。則履危險如平坦矣。今有途焉。旣非龍門太行之險。又非通衢大道之平。其危旣不至懼。其安亦不可恃。戒則免。不戒則難免。而恬然弛志。不知有虞。則其顚也可立而待也。旣亂之易治。將亂之難治。何以異於是。嗚呼。當紂之世。商之亂極矣。而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變商之亂而爲周之治。當胡亥之時。秦之亂極矣。而高帝起布衣而提三尺。變秦之亂而爲漢之治。六朝之亂也。而唐宗治之。五季之亂也。而宋祖治之。亂其有不可治者乎。幽厲之時。周治將亂。而幽厲不悟。終至于亡。元成之時。漢治將亂。而元成罔覺。竟底于覆。玄宗親平韋氏之亂。而不知天寶之致冦。梁武躬治蕭齊之亂。而罔戒㙜城之召禍。將亂之難治。不亦較然著哉。善乎夫子有言曰亂者有其治者也。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是故君子治而不忘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世之人君。盍鑑于玆。 51jb84eslrjrmjxfbc7dv4byob8ajln 2485607 2485585 2024-11-01T04:24:35Z Blahhmosh 79595 248560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四|y=1717|previous=[[../卷三|卷三]]|next=[[../卷五|卷五]]}} ==祭文== ===祭伯叔母盧氏文<sub>丙申秋</sub>=== 嗚呼叔母之入吾門。三紀于玆矣。小子之生乎世。今亦二十有三載矣。京鄕邈然。尙闕展拜。玆固勢之使然。在小子不敏之罪。安所逃也。往夏季父奄逝於湖庄。慘慟未艾。叔母之訃。又以今春至。天胡偏禍吾家。降酷罰至此也。承訃之日。妹病濱危。不得奔哭於靈帷。今當卽幽之期。身又沉綿床褥。末由繞坎而攀號。豈但小子抱恨終身。抑恐長逝者魂魄。亦有憾於冥冥之中也。南望長慟。涕泗無從。謹具菲薄之奠。千里薦誠。靈其有知。庶幾歆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堂叔父北谷趙公文<sub>丙申冬</sub>=== 粤我靈宗。顯自麗始。簪珪相襲。盖數百𥜥。逮入聖朝。光耀冞焰。累葉連科。世所歆艶。式至曾考。誕揚厥聲。魁選上庠。舞夏之齡。旋擢巍第。鳳儀王庭。輿望藹欝。衆莫與京。惟從伯祖。妙年成藝。豈惟冠會。幷魁于解。重攀蟾桂。再儐皇華。獨騖騷壇。居然大家。婦孺亦知。竹陰之號。公懋世績。夙蔚詞藻。繼冠會解。若執左契。一猶爲難。矧至于再。喧傳一代。壯元三世。公有厥文。浩瀚閎踔。鋪張大篇。寂寥小作。俱優並能。罔不適宜。一第何難。頷摘之髭。孰云命謬。竟不售時。馮頭易白。杜汁空富。人而胥媢。鬼亦旁妬。疇將一命。强來相嬰。公笑不應。視一髮輕。棲遲丘壑。富貴浮雲。咀嚼風雅。浸淫典墳。臨池弄墨。若有神得。楷雅整飭。二王之則。花朝月夕。竹院松塢。興來倘佯。其樂浩浩。揮毫促觴。短詠長句。揚扢今古。睥睨宇宙。雜以調諧。風流暎發。身困道亨。衆勞我佚。謂宜耉老。尙以有爲。神胡不相。遽至於斯。惟我嚴君。與公爲從。怡愉湛樂。若親伯仲。小子自孩。視公親叔。公又撫我。不間己姪。諄諄敎誨。警覺提撕。情義之篤。卄年于玆。昔公有疾。余嘗往候。眞元未鑠。容彩若舊。霧露之感。醫視不劇。勿藥之慶。非朝伊夕。城南巷北。路頗阻修。㥘寒龜縮。衣不頻摳。傳聞公疾。比昨稍苦。方欲馳問。遽先承訃。驚呼出門。鞭而疾驅。未及升堂。涕泗交流。昔我問公。公必我罄。今我呼公。公不我應。撫殯大慟。白日無輝。嗚呼。有才無命。昔人所悲。豈如我公。百不一試。有文有筆。誰之不似。旣嗇其壽。又靳其位。天耶人耶。是孰之使。日月荏苒。佳城旣卜。靈車將引。素幔將撤。庭梅欲柝。孰嗅其芬。床書連屋。孰開其塵。一杯薦誠。萬古長訣。靈其有知。庶幾來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春沼申公文=== 維歲戊戌春二月己丑。嘉林趙顯期謹以酒果脯醢之奠。敬祭于故春沼先生申公之靈。哭而侑之以文曰。嗚呼天之所以福善禍淫之理。久已爽矣。世所謂賢者恒夭而不肖者恒延。才者常斥而無能者常顯。不佞於曠世士。聞有如此者。嘗自悲咜慷慨悼惜而不能已。豈意於吾公親見之哉。方公之少也。秀爽灑脫。如鍔之發硎。如珠之剖蚌。人望見其烱然之光燁然之彩。盖莫不以連城千金以待價矣。出而校藝塲屋。擧輒屈曹偶。一戰而巍選上庠。繼鑠第而展步雲衢。錄玉堂講震宮。簪彤管而立人主左右。駸駸向晉用。意將陟膴仕而秉大鈞。以笙鏞治道。黼黻王猷也。孰謂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始斥而徊徨田里。纔叙而棲遲下邑。卒使之顚頓困躓於陰風朔雪之地。位未踐乎給舍。年纔及於彊仕。而遽齎志而沒。使朋徒叩心。志士釀涕。直欲訴蒼蒼而不可得歟。嗚呼。瓌瑋倜儻。軒豁蹇開。氣盖一世而衆莫能抗其豪。心超千古而人莫得窺其涯。有阮嗣宗之達而不至於慢。有李長源之奇而不至於誕。衛叔寶之澹也而飭之以禮。嵇叔夜之高也而濟之以和。披襟宴坐。雲水自在。輸誠接人。表裏浻徹。則公之爲器。不可謂偉乎。旁搜遠紹。妙契默悟。究經世而闖康節之奧。晣範疇而闡仲默之邃。該乎典墳。蔡伯喈之多識也。博乎物類。張茂先之洽聞也。大而古今興亡之變。小而人物出處之際。著而禮樂刑政之屬。微而名目度數之末。洎乎律曆卜筮歧黃莊釋之訣。無不提綱絜維。鉤幽探玄。疑之者來解。惑之者求辨。偏者驚全。隘者望洋。則公之爲學。不可謂博乎。才奧蓄優。黜靡祛陳。精深而緻密。峻發而遒逸。根乎六經。軌乎兩漢。文之以諸子。響之以騷選。嘬柳州端明而剝其榮。扼滄溟弇園而拔其髓。其光芒也如入波斯。而琳琅珠貝。炫煌奪目。其裁雅也如會公朝。而冠冕佩玉。鏗鏘中䂓。則公之爲文。不可謂宏乎。世固有嫺飾其外。荏蓄其中。乘時附麗。詭遇忒遂者。率皆綰黃轂朱。擁鼎軸而居巖廊。揚揚自爲得志。而若公者顧乃擯棄敲撼。偃蹇落拓。終不借上林一枝棲。世固有迷塗面墻。擿埴冥行。高閣前經。解頤當世者。率皆陞石渠閱木天。從容論說於廣廈細氊之上。而若公者顧乃閉戶深居。獨講家塾。私相傳授於問字一二徒矣。世固有鄙俚其辭。軋茁其句。金根莫辨。魚魯亦混者。率皆掌王誥撰國命。登詞壇而立赤幟。若公者顧乃風呻雨喟。醉罵愁囈。徒自鳴其不平之氣而已。至若所謂年者。在天不在人也。而亦不能踰乎四紀。長衢萬里。中途遽摧者。玆曷故哉。玆曷故哉。豈人之所好。天乃不好。而人之所不好者。天乃好之。人之所榮。天乃不榮。而人之所不榮者。天乃榮之耶。抑天之與人。不能全備。畀以高才美質者。不與以壽考爵祿。畀以壽考爵祿者。不與以高才美質也乎。抑才高者人媢。質美者鬼妬。陽擠陰剿。摧折沉埋。而惟天之冥冥漠漠。無所宰於其間耶。抑天與人鬼。皆無所用力。而別有所謂莫之爲而爲。莫之致而至者耶。不然卽向所謂福善禍淫之理久已爽。賢者常不延。才者常不遇者是耶。嗚呼。顔回夭而跖蹻壽。柳下黜而彌子進。則玆理從古已然。何獨於吾公而始疑哉。然彼之窮夭困瘁者。雖厄於一時。而其名與萬世而不朽。壽貴利達者。雖顯於一時。而不旋踵而名磨滅。與蜉蝣蠛蠓無異。若然則公之位與命。雖厄於今。公之名則有百世不亡者存矣。公又何悲。抑又何憾也。公方且乘雲氣御冷風。蟬蛻溷濁。而浮遊於淸都絳闕之上矣。俯視吾輩切切於壽夭窮達之際。悼其文之不售。學之不施。器之不用。相與拊膺而嘷。抆涕而吊者。得不以爲妄而笑乎。嗚呼噫嘻。小子終有所不能自釋。而若恫癏吾身者矣。小子於公。爲戚屬而居比隣。公又與吾嚴君友。而兄弟若者也。不佞在髫齓。公已撫而愛之。不佞纔辨字。公又提而敎之。居未嘗一日不相面。則公固視不佞如己姪。而不佞視公亦不啻親叔矣。當是時。公方有重名於世。世之趨下塵丐膏馥。籍公自重者踵相比也。公不暇與稚昧者言。而余又時尙小。無所知識。雖親愛公篤至。不知公之器與學與文之如何。徒致敬公而已。及公爲世齮齕。蹭蹬而不偶。向之沾沾媚公者。輒反眼若不相識。不引手一捄。反擠之穽而又下石矣。公遂無復意於世。而余亦稍長有蠡測。每拜公。輒瞷公器宇。叩公文學。則今世卽不論也。求於古。亦鮮有當公者。不佞遂日益敬服公。而公亦不以不佞爲不肖無狀。忘年輩而辱與之奬許。日是不佞出輒造公拜床下。而公亦見不佞。輒欣然色敷腴。斟酒引興。輸寫靡贏。或出示瓊汁。或命進拙搆。或析性理。或譚世務。或甄別智愚。或評隲詞章。上下數千百載升降汚隆之由。而亹亹莫厭。盖朝而不知日之夕。夕而不知夜之夐也。方其得意酣暢。淋漓顚倒。嘻笑悲唫。揚扢風塵。睥睨宇宙。擧一世而莫有當其意者。其見流輩而詡詡强笑語者。特粃耳糠耳。惡足知公之什一也。不佞性狷偏伉拙。心否者擧世趨而獨背。心是者擧世非而獨行。坐是雖冠布衣褐。不與世論。而謗議已不勝其呶呶矣。雖於公言。若有逕庭不相符者。亦不敢强意苟從。而公亦不以此爲尤。輒進而語曰。違乎衆而獨立。是直己也。與余言而不苟合。是相䂓也。是汝之長。是可嘉也。時又戒其徑情率意。或挑災咎。則是公無一二資於不佞。而不佞之爲公所包容久矣。今公已矣。不佞縱寓形骸於人間世。孰從而質難問疑。孰從而抗議縱論。孰能容吾狷而不余訾。孰能警余過而不我外哉。盖自公亡。居則悄然。若有所失。出而茫然。不知所適矣。曷爲不使我失聲而慟。仰天而咷。以小洩吾悲也乎。當公之疾革。余往候視。形神已脫。無復可爲。潛自拭淚而歸。惟冀善良之或獲其報。公竟不吊而不能起矣。不佞所以爲公盡謀者。惟在從棘人而裒集公遺編。庶不泯沒而無傳。及聞公甞謂世無知我者。我沒而能經紀我事行。不失其實者惟某也云。則哽咽愴悢。益不能爲心。豈公親我篤愛我偏。不自知其非其人而偶有此云云耶。然不佞倘或賴天之靈。學有小進。文有小能。敢不殫竭駑鈍。以不負平生之知。而小慰公九原之靈也。嗚呼。言有盡而情不可極。哭有終而哀不可罄。幽明有間。此心不昧。靈若有知。想必歆假於余之誠也。嗚呼哀哉。尙饗。 ===祭大岳君潛谷金相國文<sub>戊戌冬</sub>=== 惟靈。世襲儒雅。天賦忠貞。妙齡秀朗。玉潤金精。硏窮典墳。學蔚行成。出遊庠校。正論肆張。斥邪崇賢。士林增光。乾坤晦塞。浩然丘樊。樂志衡門。富貴浮雲。先王改玉。首膺剡章。分憂百里。漢吏之良。旋擢魁第。誕振厥聲。靑冥奮翼。鳳騫鸞翔。何以待公。天官玉堂。直道難容。雅望冞揚。起彼澤畔。煥我王猷。含綸帝京。季子觀周。萬里溟渤。一葦遐征。忠信是仗。視險若平。石老灘翁。後先儷名。時丁百六。殫勞周旋。遼塞瀋舘。幾歎獨賢。知臣惟君。謂公長者。超躋卿月。聖渥偏荷。西京卧理。政自淸凈。文翁化成。蜀人相慶。嗣聖繼明。側席如渴。爰卜金甌。正笏黃閣。彌綸叶贊。廟謨密勿。法先均賦。思革宿瘼。蘇殘一方。衆黎涵澤。公猶爲歉。欲遍南服。排羣特立。尺䟽屢陳。滿紙瀝血。常在君民。雷霆震威。公不曾屈。侈哆煽訛。公寧小恤。耿耿夙夜。心拱北極。一片丹悃。神明可質。嗚呼。公年耆耋。符彩燁然。白髮童顔。人稱地仙。鳩杖洛社。謂公長延。云胡不憗。天奪斯速。遺章惓惓。沒不忘國。九重興嗟。士流同慽。嗚呼。公性秉正。與世落落。抱負雖大。十豈試一。然公在朝。屹如喬嶽。國有倚毗。民賴仰活。今公一去。廊廟凄凉。大澤深山。虎逝龍亡。衮衣皇皇。孰補其闕。赤子嗷嗷。孰援其溺。秦舂胥撤。唐鑑遽失。殄瘁之痛。匪爲私哭。嗚呼。惟公博綜。卓焉寡比。浸淫經傳。咀嚼百代。旁通堪輿。妙契星曆。卜命筭數。裨史小說。貫穿無礙。若衣領挈。爬羅今古。緝摩成書。編簡秩秩。汗牛盈車。况公儉德。世尤歆服。閱道勵操。楊綰固節。登庸三十。始終如一。泊然外慕。氷蘖同潔。今皆已矣。世豈復覿。嗟我小子。早贅公門。十載同爨。情擬祖孫。提撕警策。啓迪蒙昏。我飽公德。飮醇則醺。頃公寢疾。余亟候視。公時委席。强病而起。謂汝來前。詔我諄諄。惟先之蔭。福履逾倫。八袠非短。三事非卑。委順乘化。更何所悲。民憂方殷。國無定策。死生達觀。此念難釋。抽示短簡。指誨昭晣。反覆商論。率裕民食。小子何知。跽伏唯諾。歸來嘖嘖。歎公精確。尙恃康强。不日旋復。曾何日月。便成長訣。嗚呼。昔我謁公。威容肅穆。今我拜公。虛堂閴寂。素帷襜襜。丹旌孑孑。不聞德音。惟聆哭擗。靜念平昔。涕泗滂滂。義重恩洪。銘佩曷忘。我肴雖菲。我誠則長。不昧者靈。歆我此觴。嗚呼哀哉。尙饗。 ===祭沈伯衡文<sub>走筆○庚子</sub>=== 嗚呼。昔我與君。同長一家。君齡差小。我齒稍加。行必隨肩。學又同科。情義之篤。豈亶以親。滄桑易變。喪故連仍。落落離居。會合難頻。及余贅寓。又與君隣。重攀舊遊。樂且無央。敬君貞操。氷蘖之淸。愛君逸才。錦繡之膓。賦追屈宋。詩學李唐。寧玉而瑕。豈瓦而全。每一有作。示必我先。更唱迭酬。短詠長篇。風花之辰。雪月之宵。我往君來。杖屨逍遙。讀書分燈。訪寺聯鑣。凡有遊賞。動則相邀。嗟君美疹。自幼已然。淸羸秀削。禀氣未完。重以勞火。閱歲沉綿。衆皆憂君。惟我獨深。然君善攝。靜以養心。脫此紛囂。就彼山林。庶幾從此。勿藥有喜。去歲季秋。余戒行李。邈矣任城。維南之涘。山川阻脩。羽絶鱗沉。兩地離懷。對月孤吟。寧知一夕。遽承凶音。北望潸涕。我心如焚。恨不羽翰。飛來哭君。曁我回轅。徑造君堂。庭舘寂寥。繐帷空張。不見玉儀。惟列豆觴。曾何歲月。萬事殊昔。握手相慟。惟君之伯。萱堂日暮。君胡不顧。宗祀無托。君使誰主。我昔訪君。君必驩迎。今我呼君。君寧我聽。嗚呼。春陽煦物。生意日滋。君獨一去。永無回期。床書已塵。素琴獨懸。觸物愴情。有隕如泉。嗚呼。余性狷偏。落落寡儔。君惟我好。和若醇醪。砌磋硺磨。相期進修。今君棄我。我將疇依。每逢斯瑞。相對噓唏。逝者有知。亦必啣悲。嗚呼。福善禍淫。厥理靡忒。君躬孝悌。行不缺一。一命未霑。又奪其年。彼蒼者天。胡禍君偏。嗚呼。瞻彼佳城。昔君卜築。送君今歸。重會何日。千秋淮上。水雲空白。一盃今夕。幽明永訣。有盡者辭。無涯者情。靈若不昧。庶歆我誠。嗚呼哀哉。尙饗。 ===祭洪子疇文=== 嗟嗟子疇。遽至斯歟。人孰不死。死孰不悲。而君之死。死有餘悲。衰麻至痛之日。韋布弱冠之年。旣無一子女可以托後事兮。只見孀婦摧殞叩地而叫天。此固人理之所不堪。而天意之不可測者。行路聞之。尙且齎咨而釀涕。矧我懷友于之慟。而不能自抑者歟。昔君坦腹。寔在壬寅。與我相面。癸卯之春。君視我而猶兄。我視君而猶弟。情愛之篤。豈間同氣。英粹雅潔之姿。溫良愷悌之質。旣端莊以持己。復恬靜而寡欲。茁然如蘭。瑩然如玉。業不傳於科臼。意實在於向學。肆專精而讀書。惟日勉乎進益。自愛阿妹之得良配兮。求諸輩行而實罕其匹。庶有爲於斯世。豈無聞而湮沒。不意微恙嬰體。轉成苦疾。眞元日鑠。榮衛日脫。或疑水土之傷脾。亦云痰火之作孽。砭焫雜施。藥餌兼補。終不得對症之良劑兮。奈積年之沉痼。然君靜養而善攝兮。實將理之適宜。惟冀善良之獲報兮。恃神明之扶持。夫何旣加君以巨創之酷罰兮。復不延朞月之視息。哀哀玉折而蘭摧兮。直欲訴蒼蒼而不可得。嗚呼。君之病谻。余在雲州。躬奉湯劑。方有色憂。沒不得握手而永訣兮。斂不得撫屍而盡哀。承凶問而驚呼。策欵段而遄廻。升瞻丹旐之孑孑兮。我涕橫臆。入覩寡妹之哭擗兮。我心如割。世固有暴戾恣睢。而亦能享頑福而壽期頤者。孰謂以君之純明。纔踰二紀而遽與世違。孰謂以妹之順善。不有一兒而遽失所依。念之痛怛。言之哽塞。寧無聞而無見。一委之於冥漠。日不留而月不居兮。去寢堂而就窀穸。玆陳肴而薦酌兮。魂庶幾乎來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聘君歸川金相公文=== 嗚呼。世逖隆古。士尠全德。或修之家。亦壞於國。旣孝能忠。於我公覿。英英我公。邦國之特。端凝其資。警敏其識。標格灑落。操履方確。夙襲庭訓。承事翼翼。忠養旣至。愼終冞篤。二連善居。子羔泣血。奉先追遠。盡誠盡則。隆於友于。敦乎婣睦。內行克備。疇不敬服。含章奮藻。試輒曹屈。用賓于王。聲譽藹欝。一擧登庠。再擧釋褐。博學宏辭。如頷髭摘。靑冥縱靶。晉塗快闢。玉堂天官。靡不敭歷。臨池藝擅。穿楊技絶。旣文旣武。有望有實。剖蚌明月。發砥新鍔。騁如駃騠。矯若鸞鵠。朝儀盡傾。聖鑑斯別。曰惟汝才。荐加寵擢。旣超喉司。復贊宥密。專掌機要。與議軍國。或長御史。或都諫列。或敎胄子。或講經幄。裨益弘多。顯揚彰徹。當宁眷注。位遇益陟。粤由銓貳。晉踐宗伯。乃握中兵。乃管南鑰。戎政墮窳。卒惰財竭。公奮厥庸。晝營宵度。爰整徒旅。振肅紀律。爰阜軍食。儲偫委積。敽鍛皷鑄。繕完板築。甲兵{{!|𡱝|⿸尸羊}}利。墉壘堅屹。赳赳將校。戢驕而恪。號令一施。旌旗變色。湖制新創。左牽右掣。公緫厥賦。式貢均節。劑量濶狹。斟酌緊歇。米塩細鎖。靡毫不燭。綱擧目挈。較若畫一。民瘼漸蘇。國用肆足。損益適宜。公私兩得。公判金吾。平允獄讞。公帶太僕。修明馬復。公莅度支。帑藏羡溢。公司大理。姦究屛息。調護聖躬。公提內藥。賙飢荒歲。公主賑活。若燥若濕。曰難曰劇。事有難平。機有難决。咸曰公宜。擧以委屬。旁統兼領。十又有六。出綜庶務。入弘廟略。錢糓軍旅。一歸管轄。簿書塡委。談笑掃却。幽隱畢擧。小大咸適。宿蠧藏奸。苗耨髮櫛。猾胥欺吏。先聲若失。人服神明。門絶干囑。察惟廣漢。嚴則孝肅。世道混濁。私意橫塞。死黨背公。翕訾逐逐。公獨介立。正色搢笏。意祛偏係。心無適莫。國耳公耳。惟正惟直。釋回措枉。繩律三尺。頻頻鸒斯。孰皷簧舌。公任羣怨。不撓不奪。恬憘痼習。玩愒成俗。百隷怠弛。衆職曠闕。公獨慨然。委身不恤。曉出夜歸。弊情殫力。弊所當革。利所當設。一力擔當。勇行不輟。剸煩若甘。供劇猶慾。奉公征虜。盡瘁諸葛。積勞成病。以死勤職。惟先相國。爲時龎碩。惠我東氓。沒世涵澤。公趾厥美。克勵克惕。君親一念。炳然星日。備盡在我。卒就有績。以此報塞。庶無愧恧。上嘉乃効。載旌茂閥。倚毗日深。恩顧日渥。位班公孤。名卜鼎軸。都人拭目。佇將加額。皇天不憗。黔黎無祿。楫失中流。樑折廈屋。朝野驚動。九重震衋。昔公獨賢。一身衆責。多多益辦。遊刃恢劃。今判而分。汗顔代斲。公能益著。衆口嘖嘖。始未盡知。今乃大覺。叔世艱危。眇然人物。憂虞溢目。變怪層出。孰司邦命。以防禍孽。孰掌邦計。以援民溺。部曲凄凉。廊廟寥廓。遠邇踈昵。齊聲悼惜。况余小子。早歲托迹。齒未舞象。稚妄昧惑。公不我鄙。不常婿畜。撫我訓我。授我以學。歲在屠雍。我踵公北。逖矣鶴城。在天一角。覊旅千里。欵欵晨夕。或和瓊汁。或陪蠟屐。大海觀日。古寺賞雪。跌宕泉石。追逐雲月。至今夢想。山水之樂。歸來京洛。舍我宅側。我寒公衣。我飢公食。我女公嫁。我子公育。卄載同炊。情擬骨肉。我實狷偏。有或冒觸。公自包容。不我尤謫。我慕公性。却掃簡默。我喜公眞。絶去嫺飾。世稱其才。吾服貞白。世論其外。吾得閨闥。豈不公知。而莫我若。小子不吊。天降酷罰。纍然服斬。頑冥不滅。公時枉問。必偸公隙。悶我傷我。醫來藥續。惓戀恩義。一倍常昔。幸有依歸。少慰窮慽。恃公康强。謂公耆耋。形神雖役。善德宜福。霧露微感。孰云猝谻。蒼黃寢門。公疾已革。握手呼公。公不我覆。視天茫茫。萬事腸裂。英爽遽盡。百身寧贖。欒欒棘人。我哀其獨。婉婉稚孫。我憐其哭。國憂民慽。斂歸一木。乘風駕霆。去何倐忽。倀倀人世。生意頓索。幈幪一失。身計焉托。僾僾音容。怳接金玉。寤寐驚惑。咄咄莫測。日月不居。靈辰遽迫。風流已矣。九原難作。一盃長慟。千古永訣。辭不盡情。有淚橫臆。我肴雖菲。我誠匪薄。靈若有知。庶幾我格。嗚呼哀哉。尙饗。 ===祭東涯金侍郞文=== 嗚呼。少長鍾鼎之家。生貴甚而不以紈綺自居。非公之操乎。魁大庭冠上庠。馳聲振譽焜耀一世。而不以科甲自高。非公之志乎。製錦黃堂。口碑頌績。不足以爲公之能。佐貳刑曹。鳴玉揷貂。不足以爲公之榮。惟其根柢經傳。源委風雅。浸灌乎昌黎。取裁乎小陵。詩文兩造。華實兼備。緗素之業。炳烺表著。而終不得以提衡藝苑。黼黻王猷。則是豈非國人之所共歉然。而公亦不能忘情於斯者歟。嗚呼。不佞於公。世誼雖敦而年輩邈然。傾嚮有素而會合差遲。寅緣姻好。獲忝登門。盖一再見而傾盖亹亹。輒許以忘年交矣。余嘗往拜床下。公或枉駕弊止。斟酒促膝。縱談今古。豪姿襲人。爽論豁襟。余閱公文而歎賞。公索我詩而評隲。毛皮刮去。肝膽洞照。相知之深。自詑當吾世而無有兩焉。從遊之樂。庶期永久而毋替。孰謂轉眄之頃。倐成千古也歟。嗚呼。公雖夙抱美疹。而靜居攝養。將理適宜。則公之壽可享期頤矣。而甲子未周。遽爾乘化。喬木巨室。功存社稷。慶流後裔。則公之世可以蕃衍矣。而嗣續之托。不絶如縷。天道其可恃耶。其不可恃耶。嗚呼。呼公爲爺則我之媳。謂我爲舅則公之嗣。有兒而夭。公若痛割于心。繼而有孕。公實喜動于色。公竟不待而去。何所之乎。嗚呼。世道日以益危矣。時事日以益艱矣。安知蟬蛻溷濁。浮遊乎汗漫之上。是乃大快樂。而吾儕之切切脩短。相與抆涕而吊者。反不爲公所笑也乎。嗚呼。有盡者生。不朽者業。不佞之所以爲公盡謀。惟在日後從棘人而裒集公遺編。以詔來世而垂之無窮也。公其知也歟。其不知也歟。嗚呼哀哉。尙饗。 ===祭伯兄九峯公文=== 維歲次庚申三月庚申朔初十日己亥。弟顯期謹具酒果脯醢之奠。敬祭于伯兄故觀察使九峯公之靈筵。俯哭而侑以文曰。嗚呼我兄乎。遽止於斯乎。嗚呼我兄乎。捨此而何之乎。上而垂白之親在堂。下而諸孤幼滿室中。而羣兄弟友于之樂方隆。而兄忽奄然長逝。無復係戀。嗚呼我兄乎。捨此而何之乎。嗚呼我兄乎。其果止於斯而已乎。嗚呼貫穿經傳。涉獵子史。究心理性之書。旁該稗家之說。博雅淹通。兄之學而守之若虛。力追古作。兼工騈語。專意有韻之文。極其聲律之精。富麗緻巧。兄之文而持之若無。兄有儉約之節而出於天性。兄有淸白之操而非由外飾。任字牧則著循良之績。居㙜閣則有謇諤之風。侍講震宮。而殫輔導之誠。入處納言。而得惟允之稱。不喜造請而迹斷乎權貴。素厭黨論而口絶乎雌黃。此我兄平昔之志業事行。而兄又有厚重之德遠大之像。儕流之所期待。一家之所顒望。而長衢萬里。中途遽殞。年纔滿乎半百。位未躋于卿列。嗚呼痛矣。嗚呼痛矣。豈吾家災禍荐臻。而天奪兄之速耶。抑兄之禀氣不厚。賦命有嗇。不得盡展其所抱也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吾兄弟五人。兄序在長。弟居其二。成與文長又其次也。兄與文卿聯榜决科。早通仕籍。弟及長卿蹇連不遇。屢屈公車。成之抱痼病而作廢人。積有年紀。慈闈瀡滫之奉。門戶維持之計。專在於兄與文弟矣。不幸文弟早夭。而兄獨敭歷中外。名位漸顯。弟敢恃兄無憂。而棄擧業辭爵祿。自適於寬閑矣。今兄已矣。弟等縱留形骸於人間世。更將何恃而上慰慈闈。更將誰倚而維持門戶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弟之生距兄歲。僅數歲而近。少而同遊戲。長而同學業。負笈而讀書山房。觀光而試藝科闈。弟未嘗不踵兄後也。中歲以後。兄始宦遊四方。時有睽離之歎。而別未嘗經歲而不相合。合未嘗閱日而不相會湛樂也。兄雖素嗜麴蘖。不無隱傷乎。然猶强健而無疾病。近又罕進盃酌。孰以死生之念。而或萌於夢寐之間耶。正月初五。聞兄往宗家。弟亦適有微恙。不能來侍矣。夜半猝聞兄臨卧氣塞。亟來省視。則病已無可爲者矣。呼兄而兄不聞。攀兄而兄不知。叩心叫天。萬事膓裂。嗚呼痛矣。嗚呼痛矣。人孰無一死。死孰不悲哀。而豈有半夜之間數刻之內。醫無所效其術。藥無所施其方。蒼黃號咷。遽决千古。若兄今日之病者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弟自失兄後。精神茫茫。意緖忽忽。或獨語而咄咄。或寤寐而驚惕。若存若亡。若眞若僞。疑恠而不能測。惝怳而不能定。此弟之潛悲隱痛。飮泣疚心。日彌久而哀彌深者。兄於冥漠之中。亦能知此間情懷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弟於兄沒之六日。濫被朝命。復叨郡寄。迫於便養。不得不强起赴官。而纔過一旬。遠日已迫。馳還升堂。跪奠一酌。但聞諸兒之哭擗。不聆我兄之笑語。嗚呼痛矣。嗚呼痛矣。老親在堂而兄終不顧乎。稚幼滿室而兄終不戀乎。弟與長卿在旁相咷。而兄終無聞無寤。而百年友于之情。其終止於今日乎。嗚呼痛矣。嗚呼痛矣。尙饗。 ===祭息庵金公文=== 嗚呼。寬洪沉重。喜慍不形。人莫得以窺其際涯者。非公之德量乎。精深緻密。自闢堂奧。世共推爲宗工哲匠者。非公之文章乎。該乎古今。博乎物類。經史百家貫穿淹通者。公之學也。殫誠竭智。一心循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公之忠也。勳名盖乎一世。才望冠乎百僚。以一身用舍而繫國家輕重。庶幾如郭汾陽,裴晉公之於唐家者。殆十稔矣。聖主倚爲柱石。朝廷恃若蓍龜。三軍戴如父兄。四方望如山嶽。至於深山窮谷婦人孺子。亦莫不聞公名而識公忠。以爲緩急可仗者。指無有先公屈焉。孰謂天奪之速。遽出於一夜之頃。九重痛棟樑之摧。廟堂失鍾呂之重。將士抆涕而相吊。閭巷輟舂而相嗟。擧國之人而倀倀然若有所失耶。嗚呼世末矣。人物益眇然矣。博學高文。安得如我公者乎。洪量偉績。安得如我公者乎。孰爲緩急可仗者乎。孰爲死生徇國者乎。此輿情之所悼惜。萬口之所同辭。而如余絶絃之悲。尤有所不能自抑者矣。余年十四。贅于公門。公與我年相若也。業相同也。同遊國學矣。同升上庠矣。講遺經則負笈而相與切磋。做擧業則共榻而相與磨礲。以至嶽寺之賞。湖海之游。關塞之適。聯袂齊鑣。未嘗不同。而同居炊爨。幾至于三十年之久。則眞所謂義朋友而情兄弟若者也。公則高才夙達。擢魁科而躋膴仕。身都將相。職兼文武。位遇之隆。擧世無兩焉。而弟則才鈍而屢屈公車。質駁而學無所成。性戅而與世抹摋。崟崎落拓。作一樗散。雲泥之隔。不啻懸絶矣。而公忘其貴。弟忘其卑。相得驩然。如在布衣時。則公可謂不有孟獻之百乘。而弟亦竊慕乎樂正,牧仲之無獻子家者也。公在巖廊。余勉公以經綸之大。公攻文章。余箴公以道學之眞。公之勳庸已盛矣。而余之勖公者常切於開誠心而布公道。公之志業已偉矣。而余之䂓公者每急於先民憂而後己樂。公能知時勢度事宜。謀爲施措。動審機要。而弟則妄引古道而爭辨。必謂今時之可行。濶踈之論。常搔拂於公之耳。而公未嘗以余爲不解事而强論事。恕我之狂而喜其迂愿。容我之狷而察其白直。雖未盡用吾言。而亦能虛己以受。終無咈忤之意。則公眞有好善之德。而余爲其所包容久矣。今公已矣。余將誰從。而出意見而論理義乎。縱使有言。孰能恕吾狂而與我之愿。容吾狷而察我之直乎。嗚呼嘻噫。從此而世無復有知我者矣。從此而余出門而靡所適矣。少時麗澤之樂。思之如昨日事。而暮歲共勵之志。倐然成千古之痛。曷爲不使我凉凉踽踽。悲塡臆而涕橫襟也耶。雖然脩短不齊。而死而同歸者。理之常也。以公之凝遠。而遽先於朝露。則以弟之孱病。而其能久視於世乎。遠不出數十載。近不過十許年。相與追隨於九原矣。然則與公相離者無幾。而與公會合者無窮期矣。抑又何悲也。嗚呼。我肴雖菲。我誠可格。我文雖蕪。我言眞切。有若平昔之亹亹于左右者。公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嗚呼痛哉。尙饗。 ==䟽== ===館學請栗谷牛溪兩先生從祀文廟䟽<sub>癸卯</sub>=== 伏以事有當行。不可以其重大而有所持疑。言有當進。不可以其頻數而有所顧忌。事以重而難行。則國家之闕典。何時而可擧。言以數而嫌進。則儒林之至願。何時而可伸。臣等以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從祀文廟事。始{{?|⿰口籲}}於嗣服之初。繼陳於前歲之末。先後論列。罄竭底蘊。其於兩賢臣學問之精深。德行之淳備。論議之正大。出處之光明。而大有功於吾道者。殿下旣已洞燭無餘。而至今天聽未允。盛禮猶闕。豈殿下之於兩臣。猶有所未盡悉者乎。臣等請姑略其細。特擧其大。以更陳必可行之意。而屢至瀆告之嫌。有不可暇顧。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等竊惟吾東方性理之學。倡自高麗鄭夢周。盛於我朝五賢臣。而卒大明於李珥,成渾兩賢臣。夫珥之精詣獨造。妙契默悟。洞見理氣之本原。剖闡四七之精微。立言著書。皆由自得。橫說竪說。無不當理。質之前聖而無疑。竢之百世而不惑。則雖李滉之沉潛理窟。未有以過也。身任斯道。志切當世。進而立朝。以堯舜君民爲心。退而講學。以濂洛關閩自期。遠近師尊。四方風動。則雖趙光祖之倡明道學。亦無以逾焉。若其高才遠識。貫穿今古。偉略宏猷。軒擧宇宙。氣像言行。磊磊落落。如靑天白日者。則於光祖,滉。尤有光焉。眞可謂一代之宏儒。百世之宗師矣。若渾之天資篤實。操履端確。敬以持心。莊以律己。講明究窮於格致之地。而其見旣精。操存省察於動靜之間。而其守益固。知行幷進。克造高明。而又與珥道同志合。麗澤是資。則正與金宏弼,鄭汝昌兩賢臣之同門幷世。講磨切磋。有相類者。其所論難義理。多發前賢之所未發。則又與李彦迪太極諸書。同爲載道之文。而至於尊嚴師道。提掖後進。其所成就於函丈者。或樹風節於危亂之際。或植彜倫於昏濁之朝。則斯又宏弼以下諸賢臣之所未有者也。之二臣者。道足以經世。德足以化俗。行足以爲範。功足以啓來。生而遇時。雖未及盡展其志。而沒而垂後。果見其道之大行。至於今日冠儒冠衣儒衣者。猶知聖學之爲可尊。異端之爲可排。仁義忠信之爲可貴。功利術數之爲可惡。擧一世而不歸長夜之域者。皆是二臣者之力也。使國家無從祀之典則已。國有從祀之典。則繼五賢而復享配食之列者。捨二臣而其誰哉。嗚呼。事不當行而輕擧之。固有害也。事有當行而諉以重大。不卽修擧者。其害反有甚焉者。夫以二臣之道之大德之盛。功烈之茂著。如彼其焯焯。而象賢之義不擧。崇德之典不行。人無標準。士無矜式。則臣等恐道學榛蕪。士趨靡定。義理日益晦塞。習尙日益汚下。君子無所恃而觀感興起。小人無所憚而革面從善。其流之害。將至於正氣熄而邪說興。貿貿焉莫知所之矣。豈不大可懼哉。殿下每以先朝之所未行者。今不可輕許爲辭。是亦有大不然者。夫天下之事。唯觀其是非可否。是則行之。非則去之。可則用之。不可則置之。如使無問是非。不辨可否。前王所未行者。後王輒不得行。則是堯舜旣往而禹湯之政不擧。文武已沒而成康之治不修也。天下寧有是理哉。雖以兩臣事言之。貤爵贈謚。宣廟所未行也。而仁祖行之不疑。賜額予祭。仁祖所未行也。而孝考亦行之不疑。上遵二聖之盛意。下循一國之輿論。使二臣褒奬之典。大有備於今日。使聖上重道之誠。尤有光於前烈者。有何一毫之不可哉。嗚呼。二臣之歿雖遠。而二臣之道彌彰。上自朝紳。下至韋布。景仰尊尙。不啻若泰山北斗。以至遐方絶裔窮鄕晩出之士。亦莫不裹足千里。上章闕下。冀見崇報之禮亟行於今日。則眞所謂公論之定。不待百年者也。殿下何所疑而尙此持難。使人心欝抑。士氣沮澆。仰首伸吭。叩天閽而不知止也。曩日臣等之再陳䟽也。非不知曠日伏闕。期於得請。而意者聖上其於兩臣之道學事行。固將徐究潛索。渙然釋悟。不待人言。斷自宸衷而夬行之。隱忍徑退。將有待也。恭竢閱歲。寂無所聞。若此因循。更不陳乞。則是兩賢臣從祀之典。永無望於今日也。臣等雖欲避瀆擾之嫌。而不大聲疾呼於紸纊之下。其可得乎。殿下於一人之進言。一事之將行。亦必廣詢廷議。詳審而處之。何獨於儒賢莫大之擧。諸臣奏箚。漫不省記。館學陳章。一向牢拒。惟守一定之見。而不顧擧國之公議也哉。伏願聖明亟將臣等之章。詢于廊廟。訪于近密。博采諸大夫之論。斷然决定。無復持疑。克擧縟儀。以修闕典。則斯文幸甚。國家幸甚。臣等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䟽具悉。爾等欲以數請强從而然也。似爲不然。更毋來煩也。 ===第五䟽<sub>辨南重維等醜正之䟽。仍請從祀。不用。</sub>=== 伏以尙賢辨邪。人君之大德。循公黜私。有國之急務。而辨邪必以尙賢爲本。黜私必以循公爲先。邪雖已辨而不擧尊賢之典。則於何見其辨邪之實。私雖已黜而不循公共之論。則於何見其黜私之效哉。臣等以兩賢臣餟食文廟事。累日伏闕。聯上四章。方冀曠世盛典。亟見於今日。不意南重維等恠鬼之輩。掇拾奸兇之緖論。呼聚若干之徒黨。潛逞蜮射。仰玷天聦。至謂兩賢臣學問粗淺。疵累難掩。决不可濫躋俎豆之列。又謂之列聖必加嚴斥。公論終不肯許。噫嘻亦甚矣。人言之不類。一至此哉。夫兩臣之學貫天人。行通神明。發幽闡妙。洞見性命之本原。明體適用。講究皇王之大道。致君澤民之志。炳如日星。繼往開來之功。昭揭宇宙。則眞所謂百世以竢而不惑者也。前後儒賢景仰旣極。累朝列聖尊尙亦至。而若我孝考。其稱兩臣。不以名而以號。慨然興懷。恨不同時。則其所以敬慕崇奬之意。爲如何哉。至於今日。世逾遠而道益彰。歿逾久而人益慕。內而搢紳儒林。外而八路章甫。莫不一聲同辭。恭請兩丁之享。或千里封章。或連歲叫閽。次第繼起。猶不知止。則一國大同之論。於此可見。而幺麽憸小之徒。乃敢簧皷邪說。橫加詆誣。詖淫自恣。無所顧忌。噫。其心可誣。擧世其可誣乎。擧世可誣。天聽其可誣乎。幸賴我聖上淵鑑孔昭。乾斷獨運。明降痛斥之旨。快示好惡之典。譬如太陽中天。氛翳自消。魑魅魍魎。無所遁形於昭昭之下矣。聖主一言。足以破奸究之膽。增士林之氣。定國是而扶道脉矣。臣等聚首感歎。欽仰聖朝之擧措痛快光明有如此也。雖然臣等所望於聖明者。豈亶辨枉慝之情。黜邪私之論。使憸人懲礪。無復惎間也。必也先循擧國之輿論。克修象賢之縟儀。以新一代之觀瞻。以定多士之趨向。使道學之行。大盛於今日然後斯爲至矣。而{{?|⿰口籲}}天浹旬。未蒙察納。不允二字。連示訑訑之色。曾謂殿下崇儒重道之誠。右文興化之志。止於此而已乎。此臣等所以每奉聖批。彌增惶惑。莫曉聖意之所在也。若謂殿下於二臣之道學事行。猶有所未悉。則先後陳章。已盡論列。而聖明旣已洞燭矣。若謂讒言巧入。正論莫伸。則殿下於一種邪說。深惡而痛絶之。不待終日矣。未知殿下何所疑。而尙靳一兪之音。不副羣下之情。使擧國臣隣。不無歉於天地之大也。嗚呼。賢人旣尊。則邪不得以投其隙矣。公議旣張。則私不得以抵其巇矣。若使兩臣崇報之禮。亟擧於今日。則媢嫉之徒。其何從而售讒間也。若使一國公共之論。早行於今日。則邪遁之說。又何從而干宸嚴乎。邪而必辨固好矣。未若尙賢而邪自屛也。私而必黜固善矣。未若循公而私自祛也。聖上若不早擧褒奬之典。以爲興善之方。則臣等恐魋倉陰賊之說。未必不行於日後也。豈不大可懼哉。嗚呼。臣等文辭短拙。旣不足以述二臣之懿德。誠意淺薄。又不足以動九重之淸聽。緘章屢進。徒事瀆擾。今日盛禮之不擧。實皆臣等之罪也。雖然殿下縱以臣等之言。爲不槪於心而未卽允從。至於下臣章於諸臣。詢其可否。有何大難。而亦且深拒之至此哉。殿下若以臣等之言。詢于廊廟。訪于近密。博采諸大夫之論。廊廟近密諸大夫之論。皆以爲不可。臣等亦將結舌而退。更將何辭而仰瀆於冕旒之下乎。伏願聖明更加三思。快順輿情。使大同公共之論。得伸於一朝。則斯文幸甚。國家幸甚。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淸風鳳巖書院請額䟽<sub>代湖儒作</sub>=== 伏以尙賢尊道。斯文之先務。崇德酬功。有國之恒典。德崇而莫褒。功大而靡報。則朝家奬善之道闕矣。賢遠而寢忘。道嵬而不隆。則儒林尙行之義蔑矣。臣等竊惟先正臣贈吏曹參判大司成金湜。以名世之賢。際煕運之朝。與先正臣文正公趙光祖志同道合。首倡理性之學。造詣高明。德行純粹。聲名彰徹。四方師宗。朝廷薦授憲職。聖主臨筵稱歎。旋魁賢良。擢首論思。移長國子。仍贊經帷。入告于廈氊者。無非二帝三王之道。退講于函丈者。一以濂洛關閩之學。挽回陶鑄。期唐虞雍煕之治。成就蛾述。致遠近風動之化。朝野聳抃。太平可興。而姦究旁伺。蜮矢潛發。北門刀俎。禍烈於黨錮。高梯絶命。事類乎沉湘。遺䟽痛切。忠憤激烈。至今讀之者。無不飮泣而慷慨。嗚呼。是豈獨湜之不幸。抑豈非世道時運之一大否會也乎。當靖陵圖理之日。俊乂幷造。拔茅連茹。博學敦行之士。指不勝屈。數國朝人物之盛者。必曰己卯。而數己卯諸賢之冠。必曰趙光祖,金湜。雖以文簡公臣金凈之超詣貫洽眼空一世者。朝罷袖卷。步就講學。折輩行而敬師之。推以精深於性理。則如湜之道德學問。可不謂之一代之醇儒百世之宗師也乎。湜之孫贈領議政忠簡公臣金權。受業于先正臣成渾之門。誠實直諒。立心不苟。孝悌忠勤。制行甚高。遭遇明時。歷敭㙜閣。侃侃論事。堅貞不沮。宣廟嘗歎曰。金權剛直之士也。逮光海昏濁之辰。幽閉母后。大張罟擭。三綱墮地。百僚茅靡。而臣權奮不顧身。獻議守正。辭氣凜凜。壁立千仞。初竄江界。旋移務安。南荒北塞。顚沛拘辱。而略無幾微見於顔面。後因儺夕傳訛。驚倒慟哭。遂至殞命。堂堂忠義。可與日星而爭光。雖前史所稱。何以加玆。癸亥改玉。貤爵上公。遣官致祭。孝考當宁。申贈茂謚。㫌奬備至。如權之精忠偉節。可不謂之頹波之砥柱。歲寒之松栢也乎。湜之玄孫領議政文貞公臣金堉。師事成渾,曺好益兩儒臣。得聞道學之要旨。操履端方。志尙挺特。孝友愷悌。廉㓗儉約。齋莊篤敬之行。不愧乎屋漏。愛君憂國之心。可質諸神明。早遊太學。斥邪而崇賢。晩際昌辰。竭誠而奉公。設良法以活湖氓。盡忠告以匡王室。窮而讀書窮經。跡超乎昏穢。達而尊主庇民。望孚乎朝野。功光于祖。業垂于後。仁祖嘗謂金堉誠學俱優。孝考亦嘗亟稱曰。安得擔當國事堅確不撓者。如金領敦寧者乎。又曰。憂念國事。皆如領敦寧。則國豈至如今日乎。又曰。危坐工夫。吾獨於金堉見之。嘉奬悼念。不一言而足。如堉之忱誠事業。可不謂之濟時之賢相。稀代之貞臣也乎。嗚呼。之三臣者。道學足以衛斯文。節義足以扶綱常。忠績足以炳前古。凡在士類。孰不景仰興歎。而至於臣等所居之邑。卽是三臣姓貫之鄕也。其所以溯源追風。馳想寓慕之誠。視他實有倍簁焉。仍竊伏念本邑以湖左名郡。値盛朝右文之運。沐列聖菁莪之化。而二百年來。未嘗有名賢碩儒生而標準儒林。歿而祭于鄕社者。此實本邑之一大欠事也。幸而三臣者繼出一門。炳烺表著。正學純行。爲後學之矜式。豐功偉烈。爲邦家之楨幹。遺風餘澤。到今未斬。令聞廣譽。彌久逾彰。一路士論。莫不歆羡稱頌曰。一邑出一賢難矣。况三賢乎。一邑出三賢。固已絶尠矣。况一家乎。卽今湖人之言族姓賢碩之盛者。咸以淸風爲首。其爲郡邑之光耀。又何如矣。臣等聞生而爲德於鄕邦則其士祭之。死而寄惠於治封則其民祭之。忠臣節士放廢寓居。土人懷其誼則祭之。以至於先生長者一遊一詠之地。亦莫不封植而表識之。矧玆三臣姓貫之鄕。邑人之追慕景服。不啻若親炙而觀感之者。百載之下。猶不覺皷舞而興起焉。則豈可無揭虔妥靈。祀薦俎豆。以爲多士瞻仰依歸之地乎。闔府士民。齊心而叶議。隣邑章甫。聞風而助義。乃於府治西面鳳飛巖下。刱建祠宇。主享大司成臣金湜。忠簡公臣金權,文貞公臣金堉從饗左右。儒林尙賢之義。邑人尊道之誠。庶可以小伸。而尙未有朝家寵錫之典。以彰崇報之儀。是豈非明時之一闕事乎。臣等玆敢不避僭猥。數郡同志之人。相與裹足封章。仰{{?|⿰口籲}}于九重之天。伏乞聖明察三臣成烈之可奬。憐臣等慕義之無窮。亟令禮官。如賜額予祭頒經等凡干應擧之典。一依成例。快賜施行。則此誠國家之美擧。斯文之盛事。奚但臣等環湖左人士感戴龍光。竊自誇榮而已也。臣等無任瞻天望聖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辭直叙六品拜尙衣主簿䟽<sub>不上○戊午</sub>=== 伏以布衣賤臣。跧伏閭巷。乃於前月二十五日。伏聞聖上下敎選部。以臣才合擢用。可直叙六品。繼而伏奉敎旨。以臣爲尙衣院主簿者。臣聞命震駴。誠惶誠恐。臣竊伏念國家之官人。必審其名實。臣子之事君。必度其才分。不究其實而徒循虛譽。則國有謬擧之失。不量其才而妄叨非分。則士招冒進之誚矣。今臣尋常科臼中一豎儒耳。資質輕淺。而語言浮躁。學術空踈。而聞見寡陋。行誼無可稱。志節無可取。加以應擧多年。屢遭黜退。年踰四十。未得一第。則文墨小技。尙不及恒人矣。年邁志衰。念絶當時。則宜其謝廢擧業。不求聞達。而乍觀乍輟。行止靡定。受人嗤點。恬不知愧。則其無操守亦甚矣。昔在先大王末年。不任杞國之憂。妄論當世之事。而言多踈迂。策乏救時。則實無適用之才。臣亦自知。未知筵臣何所取於此。而至於上誤天聽。大臣復何所聞。而重失對於淸問之下。使國朝待遺逸之盛典。遽紆於儱侗樸愚庸碌陋劣之一微臣乎。仰惟聖明方奮大有爲之志。日御經筵。勵精圖理。思欲挽衰季之運。而躋隆古之治。正宜爬羅賢俊。布列庶位。擧不失才。官必得人。而今乃咨詢廊廟。奬拔寒遠。先及於如臣無似者。則四方豪傑之士聞之。豈不解體寒心。爲朝廷之大羞乎。臣數十年來。再霑朝命。病未供仕。布素闤闠。徒切祝堯。今蒙陞擢之命。遽自欣幸而進。則適爲忘廉喪耻之歸。甚非辭尊居卑之義。且臣旣無積仕計朔之勞。又蔑敦行力學之稱。而濫叨誤恩。偃然承當。則是臣以無爲有。以虛爲實。上誣聖明。下欺臣心。終不免爲誇誕自大。竊吹盜寵之一妄夫耳。此誠微臣之所大懼者也。臣以世祿之裔。生長京師。夙遊國庠。性拙心小。守分循常。何敢有一毫倖望。矯情干譽。偃蹇自便。虛辱君命。以退媒進。有若山林矯激者爲哉。秪以朝家之處臣。過循虛聞。事異常例。微臣之才分。環顧忖度。百無寸長。今若徒畏分義之嚴。冒沒奔走而行。則不量苟進之誚。在臣身固無所逃。而謬擧蔑實之譏。於國體豈不重損矣乎。臣一自承命以來。夙夜憂悶。罔知所出。玆敢不避僭越之誅。冒進崩迫之懇。伏乞聖明審國家擧措之必愼。察微臣情勢之難迫。亟收成命。俾安愚分。則豈但微臣獲遂所願。歌詠聖澤而已。抑亦朝廷處分。自得其宜。無復有倖進之士矣。於公於私。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懼殞越伏地祈懇之至。 ==論== ===尹和靖迎觀音論=== 論曰。君子之所爲。賢者信之。衆人疑焉。於其可疑之中。知其有必可信者存焉。斯可以得觀人之術矣。昔宋高宗時。令朝臣迎天笁佛像於郊。尹和靖亦與焉。人或疑之。和靖曰。彼亦賢者。誠拜之耳。夫佛何爲者。特西方之一夷狄也。其爲道以虛無爲宗。寂滅爲高。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背人倫蔑天理。則爲吾聖賢之學者。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今和靖以程門高弟。爲一代儒宗。非惟不斥之。又從而與衆迎拜。若以爲不崇其道。則必不迎拜其像。若以爲崇其道。則以和靖之篤信聖學。必不崇西方之一異敎也。斯豈非可疑之甚。而來當時後世之議者乎。嗚呼。是必有所由然矣。豈衆人淺見之所能識哉。夫作法於天下。爲敎於萬世。使後人景而行之者。非吾夫子乎。夫子盖嘗往問禮於老子矣。當其往問質疑之際。必與之致敬矣。以夫子之聖。豈以老子之道爲可崇而致敬也哉。誠以其智有過人者耳。今佛氏之道。雖非吾之所謂道。其爲人能淸心絶欲。脫略塵累。其亦賢於衆人之蚩蚩者。則誠子思所謂賢者而過者也。假令其人而在世。其道雖可斥。而其身不必慢也。斯非和靖所以爲賢而迎拜之者乎。若以和靖之迎拜爲不可。則其敢以夫子之致敬老子爲不可乎。若以和靖之迎拜。爲崇其道。則其敢以夫子之致敬老子。亦爲崇其道也乎。老氏之害。無異釋氏。而夫子以其知而亦嘗致敬。則和靖之以爲賢而與衆迎拜者。又何可疑也。嗚呼。和靖之事。豈亶有符於夫子。伊川之往山寺。戒人背佛而坐。則其事亦類於和靖者矣。若疑和靖。則程子亦可疑乎。傳吾夫子之道者程子也。尊吾程子之道者和靖也。今考之於夫子而旣無所疑。質之於程子而又無可疑。則若和靖之事。君子之所當疑者乎。所不當疑者乎。曰。然則和靖之迎佛像。非崇其道。只以其賢。或有可取也。固無可疑者矣。但吾道之不行。異端害之也。今不倡言斥之。又從而禮之。心縱不崇其道。獨不孤吾道之望而增彼黨之氣勢乎。曰噫嘻。是豈足以知和靖者哉。和靖之在當時。其所自任者。爲如何哉。以孔孟周程之道。明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尊孔孟周程之道者。非和靖之志乎。苟使天下之人。皆尊孔孟周程之道。則異端之害。不攻自滅。區區佛像之迎不迎。有何輕重於其間哉。不然韓愈一豪傑之士。猶能明目張膽。上章而闢之。曾謂和靖之賢。而反不能出一辭而斥其邪。以絶衆人之疑也歟。嗚呼在程門。以篤實見稱者。非和靖乎。以守正不失見許者。非和靖乎。因陳公輔之攻道學。而毅然不就召命者。非和靖乎。以不背其師。自誓於祭伊川之文者。非和靖乎。以篤實守正之資。又能尊師道而不失其傳。則苟有小害吾道者。皆知當斥。况於佛氏之甚於楊墨者。有所崇奉而自屈其身乎。由其事而觀其迹。則其所迎拜者。雖與衆同。自其道而究其心。則其所以迎拜之者。意有別焉。苟非明於義理而善觀君子者。亦安能知其必可信而不歸於衆人之疑也。雖然旣非如老子之必可問禮者。則雖不往迎。亦無不可。而今必往迎焉。則其與不忘其親而念佛經之意一般矣。此朱子所謂持守有餘而格物未至者歟。 ===安石錄於名臣論=== 論曰。夫誤天下之蒼生者。不可以其節行之善而貸其罪。陷一世之人心者。不可以其文章之美而恕其過。昔王安石執拗自是。剛愎自用。斥衆賢創新法。爲宋室基禍之臣。當時指爲姦臣。後世目爲小人。而朱子編本朝名臣言行。亦錄安石者何也。嗚呼。此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夫君子之論人也。不以罪掩行。不以過廢言。罪雖可誅。而行有過人則稱之。過雖可癉。而言足垂後則揚之。俾有罪者知懼。而爲善者知勸。此君子論人之道也。竊嘗論安石之爲人。凌跨楊韓。掩跡顔孟。陋漢唐之事業。欲追三代者。乃其志也。根柢六經。發爲言議。踔厲辯博。可傳之不朽者。乃其文也。節儉恬退。德行素高。持身處事。爲時所推伏者。乃其行也。雖其執拗自用。敗天下之事。剛愎自是。仇一世之賢。卒不免於誤國之罪。而其志則乃君子好古之志也。其文則乃傳世不朽之文也。其行則乃絶俗過人之行也。其視章蔡羣小具衆惡而乏一善者。不可同日而語。則若安石者。其可錄之名臣乎。其不可錄之名臣乎。嗚呼。錄安石於名臣者。豈獨朱子爲然。程伯子嘗稱安石爲博學多聞。博學多聞者。非君子人乎。嘗言安石可任爲翰林學士。爲大賢所與。而可掌大朝絲綸之任者。非君子人乎。以安石謂之君子而不仁則可。斷謂之小人則不可。焉有君子而不可錄於名臣者乎。使程子而錄名臣。吾知其必錄安石也。嗚呼。豈獨程子爲然。昔孔子作春秋。嚴筆削。特書趙盾之罪。而又嘗稱爲趙之良大夫。朱子之錄安石。卽吾夫子稱趙盾之遺意也。嗚呼。謂安石爲誅之首罪之魁者。卽朱子也。表安石之善而錄於名臣者。亦朱子也。誅安石之罪。則嚴於鈇鉞而有罪者懼焉。褒安石之善。則公如日月而爲善者勸焉。是誠大人君子公天下是非賞罰之心也。豈若衆人徒見其有罪。而不知其有善。執跡而遺心。擧一而廢二。瑕瑜相蒙。善惡相掩者乎。况朱子之是錄也。錄人言行之善而已。苟有一言一行之可取者。則雖以程琳,陳堯佐之瑣瑣。韓絳之護法沙門。亦在收錄。豈以安石之邃學博識淸節高行。而終有所不可錄者乎。由是觀之。疑安石之錄於名臣者衆人也。錄安石於名臣者朱子也。雖程子必錄焉。雖吾夫子。亦必與其文學節行焉。今不信孔聖之所必與。程子朱子所稱道表錄者。而反信衆人之所疑。是衆人之論人。賢於孔聖程子朱子者耶。愚於此又有所取焉。昔宋史之未至我朝也。玉堂諸公論安石事。咸謂安石必在姦臣傳。獨柳公誠源以爲必在別傳。及後之史至也。安石果在別傳。柳公喜曰。諸君當竪降幡。愚謂柳公亦有得於朱子之意也。 ===旣亂易治將亂難治論=== 論曰。人有恒言。治已亂難。治將亂易。禍亂旣作。國勢已去。非有明君哲輔英雄豪傑之才。未易挽而回之。其勢固難矣。其在治平無事之時。雖有一二將亂之兆。苟能覺悟而善圖之。其治只在一轉移之間。其勢直易易耳。蘇明允獨以爲旣亂易治而將亂難治者。抑何歟。嗚呼。是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夫天下之理。有形者易圖。無形者難防。亂之旣作。其形已著。其機易乘。仁者易爲惠。智者易爲謀矣。是以其爲亂也縱非一端。生民塗炭。是拯之而已。則民之亂。可易治也。權臣專制。是斥之而已。則朝之亂。可易治也。蠻夷猾夏。是攘之而已。則邊鄙之亂。亦可易治也。物極必返。否極必泰。飢者易食。而渴者易飮矣。自常情觀之。天下之亂。孰不以爲難治。由君子論之。順天下厭亂思治之心。因其勢而利導之。執其機而善反之。變亂爲治。轉危爲安者。若决江河而走之海。沛然莫之能禦也。斯非所謂旣亂易治者乎。至於將亂之機。則其萌雖朕。而其形未著。明者未及睹。聦者未及察矣。亂之將成。亦非一端。而擧其大而言之。黎元愁歎。不自聊生。而因循忨愒。不知民之將亂也。國紀日紊。國勢陵夷。而浸淫狃肆。不知朝之將亂也。隣敵覬覦。抵{{!|𡾟|⿰山戯}}伺釁。而恬憘姑息。不知邊之將亂也。謂之已亂則無已亂之形。謂之未亂則有將亂之漸。旣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漫漫乎其流也。靡靡乎其趨也。驟言則諉以過越。徐譬則漫不省記。雖有賢智。無能防其頹矣。雖有英俊。無能塞其{{!|𡼏|⿰山間}}矣。日甚月盛。終至於無可救之地而莫之及也。斯非所謂將亂難治者乎。抑又論之。人情當亂則懼。懼則戒。戒則有備。救亂則奮。奮則勇。勇則有爲。有備則無患。有爲則能成。雖有亂。寧爲難治者乎。無虞則不戒亂。不戒亂則狃安逸。狃安逸則樂舒肆。樂舒肆則昏昧無悟。沉惑無覺。不自知其禍患之將至矣。安能反顧猛省。亟救於未亂之前。而終免於有難之歸乎。譬若涉龍門登太行者。雖有滔天之浪入雲之嶺。堅車利艦。心存戒塗。則履危險如平坦矣。今有途焉。旣非龍門太行之險。又非通衢大道之平。其危旣不至懼。其安亦不可恃。戒則免。不戒則難免。而恬然弛志。不知有虞。則其顚也可立而待也。旣亂之易治。將亂之難治。何以異於是。嗚呼。當紂之世。商之亂極矣。而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變商之亂而爲周之治。當胡亥之時。秦之亂極矣。而高帝起布衣而提三尺。變秦之亂而爲漢之治。六朝之亂也。而唐宗治之。五季之亂也。而宋祖治之。亂其有不可治者乎。幽厲之時。周治將亂。而幽厲不悟。終至于亡。元成之時。漢治將亂。而元成罔覺。竟底于覆。玄宗親平韋氏之亂。而不知天寶之致冦。梁武躬治蕭齊之亂。而罔戒㙜城之召禍。將亂之難治。不亦較然著哉。善乎夫子有言曰亂者有其治者也。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是故君子治而不忘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世之人君。盍鑑于玆。 k8irh0y7bpkewf0cvuxpwopeilrmp2f 一峯集 (趙顯期)/卷五 0 1179182 2485576 2024-11-01T03:48:0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五|y=1717|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248557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五|y=1717|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bcixx7fi893fayagry92b4wp9ets19i 2485586 2485576 2024-11-01T03:50:59Z Blahhmosh 79595 248558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五|y=1717|previous=[[../卷四|卷四]]|next=[[../卷六|卷六]]}} ==行狀== ===領議政沈公行狀=== 公姓沈。諱悅字學而。自號南坡居士。靑松大族。遠祖洪符。麗代官衛尉丞。數傳而至左政丞靑城伯恭靖公諱德符始大顯。寔生諱溫國舅。領議政府事靑川府院君謚安孝公。寔生諱澮翊戴佐理功臣領議政靑松府院君謚恭肅公。寔生諱湲內資寺判官。贈左贊成。寔生諱順門議政府舍人。燕山朝。以直道扞文罔。後贈領議政。寔爲公高祖。曾祖曰連源。領議政謚忠惠公。相明宗大王。碩德重望。儀刑一時。配享廟庭。祖曰鋼。領敦寧府事靑陵府院君謚翼孝公。卽我仁順王后之皇考也。考諱忠謙魁文科。歷敭淸要。官至兵曹判書。壬辰之難。與鼇漢諸公。協力王室。贊成中興之業。追賜扈聖功臣號。封靑林君謚忠翼。妣曰貞敬夫人李氏。王子鳳城君岏之女。兩姓媲美。以隆慶己巳十一月十三日生公。公於序爲次。以判書公命。出後仲父成川府使贈領議政諱禮謙。夫人鄭氏。亦延日望閥也。將誕之夕。李夫人倚枕假寐。夢珠雨亂滴簷前。驚寤則公已出矣。生而骨相異凡。廣顙大耳。聲如洪鍾。忠翼公大奇之。恒撫置膝上。鍾愛異衆子。諸長老見者。亦莫不期以遠大。仁順王后甞召入禁中。時公年在髫齔。略無惧色。擧止豪縱。宣廟手摩其頂曰。此兒當大貴。沈氏之福其未艾也。及授書。聡雋絶人。不煩程督。文義日進。仍力學不懈。十八貫漢城試三塲。華聞大播。己丑選上庠。癸巳釋褐。甲午補承文權知。俄薦爲藝文館檢閱。冬忠翼公捐舘舍。公柴毁骨立。持制有過禮者。丁酉服闋。拜待敎,奉敎。俄陞禮曹佐郞。移兵曹。冬又遭議政公憂。執禮視前。庚子服闋。除弘文館修撰,禮曹佐郞。累轉爲兵曹正郞,司憲府持平。首劾亂政者。公議韙之。入銓曹爲佐郞。兼知製敎,司書,文學。陞本曹正郞。以事遆。未幾大臣請竗選東宮官僚。以專輔導之任。復拜文學。辛丑移校理。仍帶春坊。俄陞應敎。遆授司成,司宰監正。旋復應敎兼弼善。皆棘棘盡職。八月承命。與副提學申公欽。同修四傳春秋。書成。進秩通政。拜兵曹參知,承政院同副承旨。冬爲養乞郡。特除爲海州牧使。公莅邑。整維繩猾。敷惠恤窮。民戴吏戢。一境翕然。方伯報最。特賜表裏奬之。癸卯遆付護軍。甲辰自禮曹參議。出爲江華府使。爲治比海尤勤。御史褒聞。又賜表裏。及歸。吏民追思。勒石頌德。乙巳自江華陞拜黃海監司。威惠並行。幽隱畢抉。民艱兵額。以釐以正。黃人大喜。又碑頌大逵。丙午辭遆。拜兵曹參議。丁未遆授僉樞。移參知。俄以備局薦。拜忠淸監司。特命增秩嘉善。冬以親癠䟽遆。戊申拜禮曹參判。兼副捴管。尋拜京畿觀察使。時國有大恤。命令旁午。公左右策應。衷裁合宜。民不知苦。事以辦治。八月書穆陵哀冊文。陞嘉義。俄以疾辭遆。拜同樞。改左尹。兼同知義禁。己酉以大臣薦。拜黃海道節度使。庚戌丁李夫人憂。壬子疊遭鄭夫人憂。秉禮逾篤。不以年衰小懈。甲寅制除。拜同樞兼捴管。遆授安東府使未赴。拜慶尙觀察使。嶺南地鉅人衆。俗好嚚訟。素號難治。初莅界。狀報牒訴。雲委阜積。棼不可理。公特命善書習事吏十數輩。齊聲白之。口酬手題。剖判如流。無留時决遣。老吏吐舌嘖嘖曰。眞神才也。古未甞有也。豪右望風屛息。不數月。政以大擧。至今論嶺南賢觀察者。指無得先公屈焉。公以南方境接島夷。備禦之策。宜以時講。而舟師凋弊。緩急難恃。遂條陳十策。極言其踈虞之狀整理之術。縷縷數千餘言。無不{{!|𮢶|⿱殹金}}{{!|𮢶|⿱殹金}}中窽。乙卯辭遆。拜同樞。丙辰移刑參。遷禮曹。丁巳辭遆。六月書懿仁王后追崇玉冊文。陞階資憲。俄又陞正憲。戊午拜刑曹判書。兼備局有司提調。時奴酋襲破撫順。天兵追出境外。遇伏失利。將議大發兵征之。敕令我國操鍊兵馬七千。以備合剿。而光海方大興土木。無應援意。公憂之上䟽極言。其略曰奴酋桀傲。日益強大。稱兵掩襲。陷沒邊城。伏路邀截。殺掠官軍。罪惡旣極。兵端已啓。問罪之師。勢所必興。合剿之擧。似不但已。在我之道。唯當調兵辦糧。若將朝令夕發。豈可遷延等待。不爲整理乎。萬一征剿之議遂寢。而兵不出境。則國之幸也。如或克定師期。降勅徵發。則以今之人心紀綱。可能一齊調送於倉卒之間乎。精抄七千。雖不能準數聽調。小不下五六千。發兵五千。則擔負器械者。其數必倍。滿萬之兵。何以調發。軍前粮餉。何以接濟。古人云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俸。日費千金。內外騷動。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以我國偏小之地。興兵萬餘。轉餉千里。則民心洶惧。國內騷然。行齎居送之弊。豈止於不得操事而已乎。况我國密邇奴穴。隄備之策。不可小忽。而近聞兩界列鎭。土兵盡散。沿江一帶。蕩然無備。若使伊賊不得志於上國。而怒我國應援天朝。移兵於我。則以何兵力可以抵當乎。思之至此。不覺寒心。近年以來。國有大役。征徭繁重。小民怨咨。古語曰。足寒傷心。民怨傷國。今之民怨。可謂極矣。不幸又有軍旅之事。自古兵革土木。勢不並擧。而一面調發軍兵。一面輸運木石。內則呼邪之聲。振動遠近。外焉征役之人。攔道號哭。則其爲氣像何如哉。臣恐大役未完。邦本先蹶。嗚呼。軍書交急。事機極緊。䂓畫料理。不容少緩。而廟堂之上。論議不廣。軍國之事。主張無人。殿下試觀今日之國勢。脫有緩急。則有一事可恃者乎。伏願殿下亟停宮闕之役。專意防備之事。奮發乾剛。開張聖聡。數召備局諸臣於卧內。咨訪謀謨。則其於選兵峙粮。豈無其宜乎。又因本司獻議。申言天朝是我父母之國。而又有再造之恩。不可不預練士卒。以待徵發。末端又曰人心之離合。只在聖上轉移之間。誠能下惻怛之詔。蠲免征徭。停土木之役。以紓民力。使三軍之士有所增氣。則感動之機。豈外於此。山東布詔書。驕將悍卒。皆爲感泣。民心之變遷。唯上所使。又陳西北二邊備禦之策。光海雖不之罪。內甚不喜。時妖覡福同出入宮禁。譸張誕說。公憤之。捕囚痛訊。同出謂人曰。吾不畏死。但畏判相之威容矣。公見奸凶得志。國事罔極。常欲退休。而堂姪挺世新罹永昌獄杖殞。而其弟煕世爲公繼子。火色方急。公爲保全門戶計。不能决歸。而黽勉供仕。非公素志也。己未出爲咸鏡監司。時奴賊狺然伺窺。邊情汹汹。公觀宣之外。凡有係戎政關民瘼者。無不悉心䂓畫。大者驛聞。小者立變。其如停甲州築城役。以紓民力。革四鎭府判五營殘堡。以省冗費。出牧馬試才給賞。以聳軍情。揀武士隨闕補鎭。以收人才。發藏布貿米。以益粮儲。設武擧取人。以添防戍之類。皆公所請施。而其他見幾先防。謀謨密勿。有非常情所可及也。庚申以疾再陳䟽乞免。未及蒙許。本道儒生任轍等詣闕下。上章請留。公以不能檢飭部民。陳䟽自劾。光海溫諭慰勉。公不得已留撫。辛酉瓜滿遆歸。拜知樞。壬戌又斥拜靑松府使。光海命移授畿邑。改呂州未數月。解紱歸通津先隴下。若將畢命。癸亥三月。仁祖改玉。促召赴呂任。未幾拜京畿觀察使。尋入爲戶曹判書。時新經昏朝奢靡之後。府庫若洗。公斟酌時宜。量入爲出。省浮費杜私囑。貿遷有無。以備不時之需。帑儲幾於剩溢。而聽斷嚴明。發摘如神。猾胥斂手。宿弊一祛。談中興善度支者。皆推公爲首。甲子賊适擧兵叛。公從上南狩。軍旅之際。調度倍簁。而能拮据供億。未甞缺乏。至於行在大小臣僚。亦無不足公者。賊平。扈駕還都。以勞陞崇政。冬書玉冊文。陞崇祿。時當鼎革之初。羣議紛沓。多所變更。號牌量田。一時並行。公從容進言曰。人情安於所常。而不樂新法。量田舊制也。民不爲苦。號牌新法也。民必驚擾。頃者大同之法。非不美矣。民不便之。旋行旋罷。今又先行號牌。則民間騷屑必甚。目今纔經詔使。民未堪命。先擧民之所便者而行之。徐待經界旣正。民役稍均然後。次行號牌。亦未晩也。上深然之。乙丑解度支知西樞。累遷判尹,刑曹判書,右參贊。皆不久辭遆。丙寅復拜知樞。陞判中樞。俄以疾丐閑歸通津。丁卯因虜變赴難。以知樞陪東宮。南下全州。爲撫軍司堂上。虜退。奉東宮會上于江華。上還都。陞江華爲陪京。留公爲守。兼經理使。以公曾牧是府。有惠政。且才公爲創設保障地也。公葺治有緖。不緩不亟。小涉病民。輒皆奏免。築宮儲粮。率以計辦集。民賴大以安。戊辰復入爲戶曹判書。兼判義禁府事。夏因旱災上箚極陳修省之道。仍請减諸司浮費冗軍廩食。進供肴膳之物賤價重者。以補賑恤。其餘修繕營造等役。無論巨細。一切請罷。而尤於齊民困瘁之狀。各衙私護之弊。反覆陳卞。切中時病。上皆嘉納焉。己巳辭遆拜知樞。庚午改判中樞,左參贊,工曹判書。皆不拜。壬申差追崇奏請上使。時公脚瘡甚重。自氷湖輿疾入城。因備局啓遆免。甲戌乙亥。連拜西樞皆辭。公自癸亥以後。引疾求退者非一。而世方以通才倚重。公爲國儲胥。雖不獲請。自己巳九月至乙亥。恒處江郊。不受祿俸。丙子復拜工曹判書。兼判義禁。累辭不獲。始出行公。俄以微故坐罷。旋叙付知樞。移判尹。又遆付知樞。兼長金吾。冬敵兵猝襲王京。駕幸南漢。公隨駕入城。虜圍數重。援兵絶影。城中食且盡。危在朝夕。而廷臣各持所見。論議乖張。公甚憂之。會聞虜使以和事來到城外。遂上箚曰。兩國交兵。使在其中。兵家之事也。敵之誠僞。雖不可知。旣以和爲名而來。則必有所以。今宜差遣的當人員。措辭開諭曰。當初爾以王子大臣爲言。故我爲兩國生靈。屈意許之。爾乃反覆不信。又以東宮爲請。此則决不可從也。三軍扼腕。皆願血戰。不復念和矣。今爾復以好意來告。果能誠心請成。退師江外。則王子大臣。亦可遣也。不然則唯有戰耳。以此意善爲說辭。以觀其答。兼探虗實。亦是兵家之一道也。近日我軍剿殺虞賊。朝廷動色相賀。若將如是而可以了此敵者。臣竊悶焉。目今被圍累日。尙無蟻子之援。敵若添兵。城中食盡。則奉君父於一片孤城之中。其危不啻一髮。豈不思緩禍之計。决存亡於一着哉。臣之愚意。一面差人往來。以示覊縻之色。一面埋伏截殺。俾不得迫近城下。以待外援之至。方爲萬全。公意盖欲緩圍以待諸道勤王。兼探敵情虗實。以爲善後圖。而浮議譁然。以公倡爲兩端之說。搖動軍情。至請焚䟽而不用焉。丁丑陪駕還都。又拜判尹。以扈從勞陞輔國。遆判尹。六月以判樞兼帶戶曹判書,內局提調。時板蕩之餘。公私赤立。公勵氣殫誠。夙夜在公。劑量濶狹。參商緊歇。雖升勺尺寸之微。無不推移變通。轉換生息。而相時平價。不競小利。市民便之。期月間。積金幾累萬。亂初。使价絡繹於道。歲送銀幣亦不貲。而不煩民賦。賴以支持者。皆公之力也。當淸使始到。廟堂恐或生梗。議一依華使時舊例待之。公以爲我國接待淸人。自今日始。徒事危惧。務從豊侈。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上箚請力陳國家蕩敗狀。量宜節省。永爲成式。人服其遠慮。朝廷以農牛經亂喪失。且疫死靡遺。欲求買于馬島。公上箚極言其非曰。豺狼夷狄遠之可也。豈可與有無相資。財畜相通乎。况聞島中大小事務。無不報知關伯。今若發請而見阻關伯。則受侮多矣。如或快許。優數買送。以大官稱爲國使而領來。則船隻格倭其數必多。接應之苦。有不暇顧。而彼若慮有德色。直上王京。或發他請。處置實難。且耳目多則聽聞亦廣。國中之事。無微不聞。異日啓釁之端。亦可慮也。自古帝王謹華夷之辨。嚴內外之防。豈非後世明鑑乎。及他種種不便狀。亦皆條列陳白。上從之。戊寅淸人要我助兵。朝廷不得已許之。而蕩殘之極。無計調辦。彼又續發恐喝語。中外汹惧。上特命左議政崔鳴吉入瀋。探其情實。公又上箚曰。淸人之所大欲。只在發兵。發兵大事。旣已聽從。則此外千言萬語。都是虗喝。不必送大臣以貽一路之弊也。粮餉一事。以歲飢難辦畜弊難輸之意。善辭懇乞。則或可得免。至於軍兵。我國人心。素貴科擧。若特設一科。取人調遣。補以兩西束伍。則自可充數矣。又曰。今此發兵。雖出於不得已。戴履天地。何以爲心。徐觀事機。兵將出境。則通諭都督。似不可已。自上或直爲揭帖。或令邊臣因往來漢人。付送尺書。洞陳事勢之萬萬不獲已。則天下之人。曉然知我國情勢之可矜矣。一面直告于淸國曰。二百年臣事之國。一朝加兵。而無一言以告。則人情天理。豈容如是。據實直言。無有隱諱。則彼欲張皇聲勢。以爲㥘和之計。助兵之言。必不深怒矣。遂停崔公之行。而彼亦不能有加於我。公痛國勢危蹙。民生艱悴。慷慨流涕曰。人臣到此。唯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而軍國重事。小而錢穀細務。無不一力擔當。知無不爲。言無不盡。朝野顒望。上眷益注。九月自度支大拜爲右議政。公五上章懇辭。上溫批不許。再遣承旨敦諭。公始拜命。他大臣言此時度支任重。非公不可。啓請兼帶。公上䟽辭曰。三公兼領六卿。祖宗朝雖或有之。皆有實任。大臣則兼領捴察而已。不可創前無之䂓。虧損國體。上不許。公又上章苦辭。於是始出代公者。以公兼攝。其倚重如此。公以壼位久虗。而淸俗重婚媾。萬一有不可言者。何辭以拒。請早建長秋。又以亂後士大夫半鄕半京。稱病呈告。紛紜避事。癏曠日甚。上箚請責以大義。警動其心。而公率先百僚。卯仕酉罷。終始不怠。人以爲難。而不喜者亦多。己卯以疾引入。呈告幾二十。上章亦七八上。上終不允。四遣承旨敦諭。公感激殊恩。出視事。六月以進賀使赴瀋。八月復命。庚辰始遆付判中樞。時東宮久滯異域。廟堂適因機會。遣使請還。旣得諾。而旋以民弊中止。公上箚爭之。辛巳拜領中樞。癸未復拜左議政。夏旱災甚酷。公引漢故事。上箚乞免。且曰審理寃獄。欲其宣通幽欝。導迎和氣。而畢蒙恩赦。不過輕囚。罪己求言。乃是反躬自責。取人爲善。而言涉不諱。未蒙察納。避殿减膳。只歸應文。遍禱山川。徒爲瀆神。如是而欲望轉災爲祥。不亦難乎。伏願聖明益加敬天之實。更盡修省之道。體桑林之六責。效宮庭之露禱。以回天意。而囹圄之間流配之中。常赦所不原者。亦令䟽釋。以示曠蕩之典。下十行之敎。以求忠儻之言。言雖不中。不以爲罪。减去常膳。以示貶損之意。振淹滯以通湮欝。寬賦稅以蘓貧民。使人心悅豫。和氣流行。則天災可弭。乖氣可消矣。又請發江都南漢儲穀七千餘石。分給諸道。賑恤窮餓。上皆嘉納焉。五月陞領議政。兼內訓兩局提調。冬因人言。引咎辭退。上至批以身佩安危等語。五遣近侍敦諭。甲申春。始遆拜領樞。三月沈器遠謀反伏誅。公參鞫獄完。拜鞍馬之賜。七月復入爲右揆。八月又辭遆拜領樞。十二月。復拜左揆。乙酉正言李晩榮言事獲罪。公上箚極陳。上不從。因㙜臣䟽。批下嚴旨。公仍累辭不已。三月遆拜領樞。丙戌咀呪獄發。公詣闕參鞫。得疾還家。以正月二十三日。考終于正寢。享年七十八。訃聞。上震悼輟朝三日。遣禮官致祭。賻賵有加。上自公卿。下至委巷賤胥。莫不咨嗟太息曰。賢相亡矣。訓營士卒追感公舊德。會米來哭者。幾數千餘人。有司庇喪。以同年三月。永窆于楊根郡治之南某村某向之原。哀榮之典備矣。公前聘宜寧南氏。參議彦經之女。繼聘杞溪兪氏。進士贈贊成涵之女。判書絳之孫。景安公汝霖之曾孫。大有婦德。事舅姑以孝。御下以恩。承奉公無違。公甚敬重之。先公六年卒。兩夫人俱祔公墓之左。嗣子煕世登文科。歷官天曹郞。止弘文館校理。亦先公一年夭。以靖社元從勳。贈都承旨。側室擧二男。長廷男折衝。次廷達業儒。校理先娶監察兪大佑女。生二女。長適咸鏡都事申最。次適參奉李行逸。後娶縣監朴安鼎女。生三男一女。男長樞監察。出繼本宗。以次子機承重。次幼。女適進士申晸。樞娶參判趙珩女。生三男幼。機娶僉正趙胤錫女。未有子。申最生二男四女。男長儀華進士。女長正字權斗樞。次士人韓伯箕,金奐。餘幼。申晸育三男二女。皆幼。內外曾玄凡十數人。公才智出天。計慮周詳。臨事决機。㢠邁人表。性又莊重簡默。而輔以學識。言笑以時。動靜有度。長不踰中人。而鬚髯翩翩。符彩端凝。望之儼然。自不可犯。居家孝友兼至。事大夫人。左右就養。自定省奉引。至滫瀡甘旨。無不備極其誠。年高位隆。服勤猶如童稚時。有所欲爲。苟不大害義者。必屈意承順。每於佳辰令節。會親黨。大供宴樂。奉觴上壽。閭里歆艶稱歎。相傳以爲榮。弟悰及其子廷揚皆早夭。只有一孫女。公爲致于家。撫養備至。及長辦裝婚嫁。除給臧獲田宅。以制生理。視其出如己孫。兩妹寡居。友愛尤篤。得一味必分之。其他內外宗族待之。各盡其道。凡於吉凶慶吊。窮寒困乏。盡力賙救。不問有無。親踈遠邇咸自充然有得。每有事。必曰吾相公活我矣。及沒。哀傷追慕。逾久不衰。奉先祀以禮。饌品必潔。齋素必誠。非有疾病大故。不使攝也。媵妾雖多。而莅之以莊。閨庭內外斬斬如也。御僕隷有法。而軫念飢寒。厚其衣食。恩威並濟。待吏胥極嚴。而敷著誠信。終始如一。使自感服。人雖素不識。若見飢餓不自存者。解脫無惜。隱痛形於色辭。臧獲如有爭詰者。雖明知己有。輒與之不與較曰。安有身爲宰相而與匹夫爭訟者。客至必饋。居常親知來依仰食者甚衆。以此家號素饒。內宲枵然。而人之感戴德惠。聞訃奔走如喪親戚者。指亦不勝屈矣。筮仕五十餘年。內外燥濕。踐歷殆遍。四莅雄府。膏澤洽民。七鎭巨藩。威績遠著。三掌度支。國儲告裕。久判金吾。讞獄稱平。若大若小。機宜咸中。以文以武。望宲俱全。而唯以忝負職事爲憂。不以榮華升沉爲意。早際淸明。荐敭華貫。不自亢高。中遭昏濁。擠斥散秩。亦不貶損。晩復際遇。位極台鼎。尤以盛滿爲戒。當癸亥改玉之初。新貴滿朝。議論蜂起。公以先朝舊臣。跡頗齟齬。舊所不喜者。又從而媒孽其間。雖上眷隆重。不忍便退。隨拜旋辭。長在休告。曁乎丙丁。國危如綴。自念以喬木世臣。荷國厚恩。危急存亡。義同休戚。遂竭誠奉公。供職如嗜欲。剸劇若游刃。見朝廷過擧。輒盡言不諱。得一善策。必建請乃行。而事或有不得如意。則終宵不寐。若恫在己。忠君憂國之志。可質諸神明。而其於愛民力節經費。尤致惓惓。卒能䌤縫𡼏隙。拯濟艱虞。陰壽國脉於無窮。公之事業。可謂韙矣。而其於進退仕止之義。亦可謂雍容不苟矣。素不喜黨論。常曰。士君子立心。當公平正大。惡用是黨偏爲哉。又不喜與人造請。公退。杜門却掃。端居終日。見人若傅合時議。馳逐干名者。若將凂己。尤耻溢名。當官莅職。一務誠宲。稍有一事涉名。則輒决去不爲。其自守不撓如此。而與世軒輊。除拜多在通塞間者。亦以此也。持己廉謹。例俸之外。不妄犯尺寸。恂恂不伐。未甞爲崖異斬截之行。故人鮮知之。性嗜學。末年雖眼瞖不卞細字。而猶令侍者抽讀古史聽之。自少讀書。能數行俱下。爲文明白剴切。不事雕飾。而尤長於章奏。每於備局坐。召郞僚使前。口號疾書。不復加點。而條暢支達。曲盡事情。詩亦淸麗典雅。而不屑喜爲。筆法吳興。楷婉端飭。公私金石。跡殆遍焉。陞資亦多階此。而耻以一藝名。每承敎。必累辭不獲然後乃書。至如射藝之類。亦皆妙詣。盖得之天才。非習而能也。所著放逸奏議二卷,詩文一卷藏于家。嗚呼天之生人。鮮能兼備。多藝者缺行。飭躬者寡智。此古今之所同患也。若公則不然。寄以字牧則黃覇之治穎也。任諸方面則張詠之鎭蜀也。使掌邦計則劉晏之善籌畫也。而至若孝友敦睦之行。雖范希文亦無以過之。豈非所謂全才卓行。碩德君子也歟。位登三司。官非不貴。年躋八袠。壽非不遐。唯其跡與時左。才爲人忌。不能盡展所抱。雖不可謂不用公。亦不可謂究公用也。嗚呼惜哉。顯期於公。爲外近族。而實甞提育公家。有祖孫之義焉。幼侍分甘。親承警欬。當時稚昧。雖不能有所知識。然亦甞瞷公之才。覿公之德。景仰欽歎。非一日雅。玆敢不揆荒拙。略叙世系官歷如左。以備知言君子財擇。而後生末學。識淺文陋。其於大君子氣像言行。惡能發揚一二。且其壯歲蜚英之跡。門無長老。無從而問。謹採舊所稔聞者。識其梗槩。玆又曷足以徵公十一也。嘉林後人趙顯期謹狀。 ===咸鏡都事申公行狀<sub>戊戌</sub>=== 公諱最字季良。自號春沼。高麗太師壯節公申崇謙之裔也。太師翊麗祖爲元功。竟代主徇節。人以比紀信。賜籍平山。後世遂爲平山人。迄麗季。簪絓相襲。入我朝益蕃昌。其著者曰右正言諱曉仕太宗朝。言事不合。退歸鄕里。屢徵終不起。高祖諱瑛右參贊。謚夷簡公。曾祖諱承緖開城都事。贈領議政。祖諱欽領議政。謚文貞公。相仁祖大王。配享廟庭。考諱翊聖尙穆陵女貞淑翁主。封東陽尉。連世用文章致盛名。公東陽公第四子也。以萬曆己未七月二十四日生。是夜文貞公在田舍。夢金鳳之兆。心異之。俄而聞擧公。以叶名小字。謂叶厥夢也。幼岐嶷俊發。嬉戱異凡兒。尤聡警善學。纔授書。已無肯綮。有所述作。輒出人意表。十三甞步韓昌黎南山詩韻。諸前輩鉅公見之。極稱歎以爲不可及。十六擧司馬解額高等。翌年赴覆試。文爲第一。而考官嫌其年少。降置之第三。華聞藉藉一時。知名之士。爭相慕遊。顧公不屑屑爲擧子業。遂湛淫於六藝百家之文。汪洋大肆。所造日高。聲名益大振。卽不論薦紳儒林。雖委巷胥徒。無不習知公名。數世之將秉文衡者。必先指公。諸生亦多有質業者。戊子朝廷薦授大君師傅。是秋擢庭試。補承文權知。俄被薦史局。錄玉堂南床。兼說書。時今上在春宮。方懋聖學。公每入侍講席。剖析疑義。論說明暢。又旁引古今治亂得失盛衰興敗之由。反覆敷奏。上爲聳聽。他講官皆結舌莫能間。及上嗣服。公又以爲納諫人主盛德。用舍爲政大要。今日先務無過此二者。遂與同僚聯名投䟽。援据譬曉。諷諭切至。上嘉奬。命節要以進。俄拜檢閱。上甞夜引筵臣。從容論程氏心學圖。左右辭謝。對不悉。公爲越席陳辨。無滯義。上稱善賜醞。未幾時事漸變。而公有所不愜。遂自求罷。自是屢罷屢叙。常不出藝苑堂後。辛卯以纂修郞。與修仁廟實錄。復拜待敎。陞奉敎。兼帶春坊。冬遭伯氏禍。挈家歸廣陵村庄。爲終焉計。壬辰復叙拜奉敎。陞典籍。癸巳移授狼川縣監。居一年。又有不樂。棄官歸。丙申又北出爲咸鏡都事。公自辛卯來。意忽忽感憤。往往被酒泣下。內固已隱鑠。而齮齕者復擠之遠惡水上風雪。又不能無傷。及歸感疾彌劇。遂以戊戌正月初七日卒。享年僅四十。吁短矣哉。以其年二月二十四日。葬于廣州莎阜村寅向之原。從先兆也。公娶靑松沈氏校理煕世之女。生二男七女。男長儀華亦進士第三。次範華。女長適正字權斗樞。次適士人韓伯箕,金奐。餘皆幼。公孝於親友於同氣。九歲遭貞淑翁主憂。致毁如成人。及丁外艱。秉禮冞苦。嬰疾幾不救。與諸兄弟鼎峙而居。怡愉湛樂。靡日不相從。爲人軒豁豪爽。而濟以和易。與人交。刮去畦畛。洞見肺腑。汎愛衆。儕流有被謗議而涉闇䀜者。必極力救伸。好奬訓後進。有一善。亹亹稱揚。人有逐炎凉爲去就。先附後背者。亦逌然不爲意曰。寧人負我。毋我負人。非古人語耶。惟其任眞坦率。邊幅濶踈。未甞強爲擎跽曲謹。而惡世之藻繪嫺餙態色爲悅者。視之蔑蔑也。由此流俗多不悅。狀䫉秀偉。廣顙豊頰。踈眉目美鬚髯。符彩翩翩。出入常暎帶數人。言論磊落辯博。能伏一座。尤善言國家因革人物出處。典章儀文本末損益。了了若燭照數計。聽之豁然。喜飮酒。飮必醉。醉後語益豪。慷慨談天下事。若旁無人也。常曰。天之生才有不同。使我掌兵治財。固不能。如其斟酌制度。刪定律令。差有尺寸長爾。又曰。論人當先觀其標致。如古之奇偉之士。與時不諧。沉冥麯孽者。揆以儒家繩尺。誠過矣。然其高風逸韻。豈恒人所能彷彿耶。又曰。治天下國家。自有時勢機要。不知此而徒事作爲。譬猶庸醫不知病而妄施砭劑。其不殺人者幾何也。盖有所感發而言也。公雖長於綺紈乎。脫略奢靡習。唯酷嗜書。平居左經右史。日咿唔其中。爲學甚博。邃於禮明於易範。旁通衆技。以至卜筮歧黃家言。靡不淹貫。爲文敏妙精深。務祛陳腐語。工於古賦詞。得楚人遺調。詩亦沉欝蒼古。自闢堂奧。所著有圖數童觀,家禮附說及他詩文六百餘篇。又有十一原者。論治道甚詳。皆可以傳于後也。嗚呼。公生自名家。早服庭訓。長又自奮勵。所抱甚鉅。復旣通籍金閨。世之期公。非巖廊則必掌詞命而煥王猷也。公亦自奇其才。謂將一發施當時。非意遭家難。抱寃莫白。悲憂欝悒。無復意於人世。而人之媢忌擯斥久逾甚。卒顚頓困疐。百不試一。年又纔及強仕。遽齎志泉壤。噫豈非命也。然古人不以窮達爲欣戚。以名不稱爲悲。若公雖不遇於今。其名與文。將垂之永久而不朽。又何足慨也。顯期與公有通家誼。從遊問字幾二十載。年輩邈然後先。而顧相得驩甚。每竊以爲公之風流標擧。自非今世人。求於古。庶幾王逸少,衛叔寶之流輩。而若其抱才莫售。感慨跌蕩。與宋之蘓滄浪同調也。以是自識矣。及公沒後。余往拜沈恭人。恭人泣謂曰。良人在時。甞言世無知我者。我沒而能記我行。不失實者唯某也。子其記之。言訖復泣。余亦抆涕。不敢以不文辭。盖以世之知公。無如我之知也。且不忍負公平昔之托也。久之進士君又屢見促。遂略叙公氣誼事行。以備知言君子財擇焉。 ===先祖考掌樂院正府君狀<sub>代家君作</sub>=== 先府君諱希進字與叔。自號丹圃居士。氏出林川。其始也有諱天赫中中朝進士。仕高麗封嘉林伯。自是族大以昌。世襲簪纓。九傳而至諱元卿。官成均館司藝。寔爲府君高祖。曾祖諱翊登第。負時譽而忤孽臣衮。見斥散秩。終於軍資監正。兼承文院參校。祖諱應恭黃海都事。兼春秋館記注官。考諱瑗早以文望顯。魁司馬擢高第。敭歷淸要。止承政院承旨。以子竹陰公貴。贈吏曹判書兩館大提學。自入國朝。至府君凡六葉。連以科第進。世多榮之。妣貞夫人李氏。全義大姓。高麗太師棹之後。左參贊俊民之女也。判書公出後季父贈左承旨諱應寬。府君又以判書公命。出後同宗諱璘。侍講院輔德贈都承旨諱之瑞。參奉諱珵。學生諱得璜。卽上三代。配安東權氏。別坐運之女。承旨公妙齡冠上庠。又擧宏辭第一。受知成廟。久居經幄。與許文貞琛。同爲燕山師。竟以直道扞文罔。中廟改玉。首褒贈錄淸白。事載國乘。參奉公遭家禍。終身不復擧。以德行稱於鄕里。鄕人立祠俎豆之。學生公連二世俱早夭不振。此府君世系也。府君昆弟四人。長希正死於壬辰兵亂。以孝㫌閭。次希哲能詩文善草隷。早擢第。官止尙書郞。壬辰。與兄同死。次希逸卽竹陰公。魁司馬。再登第。賜暇湖堂。官至禮曹參判。以文章鳴世。季卽府君也。府君以萬曆己卯正月十七日生。幼聡警夙達。從諸兄學。不煩程督。文義日進。時以四鳳目之。壬辰兩兄俱罹害。府君亦不免見擄。賊愛其英秀而恐其亡。隄備甚密。府君能乘機伺隙。卒以計脫歸。時府君年十四。人以爲難。府君少與隣人某友善往來。而其父方在史職。某甞裂草記。包果以饋府君。欲分諸姊妹。誤持還家而不之察。適有醫到。見有犯上語。歸洩之仇家。仇家遂嗾告都堂。於是判書公與竹陰公及府君曁隣人某俱被逮。人皆惴惴謂不善對必死。及對辨。某恇㥘不直白。府君折之曰。吾家安有此等文字。爾父方爲史官。此必史草棄置者無疑也。府君於鞫廳下刑杖左右森列。而略不動容。從容卞析。堂上諸宰皆嘖嘖曰。趙某可謂有子。由此兒衆皆活矣。供上。宣廟究其寃不罪。繫理凡三月。卒無事得釋。丙午中司馬試。出遊泮宮。繩墨律己。持論正直。而好善疾惡。分別太明。媢嫉者亦多。甞於謁聖試。考官擬府君文第一。將拆號。以一字違式。遂拔去。竟中丙辰別科。時權兇竊柄。排擯不附己者。斥補成均權知。移授碧沙察訪。未久與帥臣不愜。棄官歸。府君痛時倫紀斁絶。善良遘禍。絶意仕宦。忍飢家食。唯以書史自娛。癸亥反正。始免新。仕于本館。金公光炫在史局。欲薦府君爲代。府君辭曰。吾年衰家貧。官已階七品。速圖一縣活妻孥足矣。拗入華貫以徼名。非吾志也。金公遂止。被薦堂後,騎省郞。例以博士陞典籍。遷工曹佐郞。兼纂修廳郞廳。未幾擬宜寧首望。時上適親政。顧謂銓判吳公允謙曰。如趙某可處侍從。胡遽外補耶。吳公對曰。聞某有嫌避事。自求出外。故姑徇其志爾。上曰。如某有文華人。豈必調外也。久之始下恩點。有惜去意。盖府君以假注書屢入侍。上已默察其才也。宜在嶺南僻遠。而前此屢經貪汚吏。官儲枵赤。百弊蝟滋。府君下車。洗心奉公。徵逋欠束豪猾。平賦均役。聽斷詳晢。而尤以興學養士賑飢蘓殘爲先務。始終不怠。居數年。邑政大擧。風化一變。而庫藏亦充衍。遂爲嶺之一饒邑。方伯褒聞。十考俱居最。及歸吏民追思之。來往問訊。垂數十載不絶。秩滿。以刑曹正郞召入。朝議將擬憲職。而府君顧不樂在內。又力求爲瑞山郡守。爲治如宜寧。而豪右被裁抑者。蓄私憾騰謗不已。府君遂棄歸。自此屢起屢躓。位僅躋三品。內而直講,工曹正郞,奉常掌樂僉正,司饔司導軍資掌樂正。外而黃海都事,靑松府使。是府君所踐歷。而若直講,工曹正郞,司導正則俱再莅。屢帶春秋館記事記注官。官無閒劇。皆棘棘盡職。府君以甲申九月十一日。卒于靑松官舍。享年六十六。以其年十一月。葬于鎭岑嘉壽村先隴下卯向之原。府君先後娶。前妣南陽洪氏。佐郞涵之女。無嗣。先妣淑人兪氏。杞溪望閥。僉正贈承旨大偁之女。進士贈贊成涵之孫。判書絳之曾孫。景安公汝霖之玄孫。尙衣判官淸州韓公諱漪之外孫。生於萬曆甲申。十九歸于府君。先府君二年下世。卽崇禎壬午。享年僅五十九。與府君同窆。生四男四女。男長世馨以蔭階通德郞。次卽不肖時馨。壬午進士。筮仕爲縣令。次文馨己卯進士。次郁馨夭。女長適尹源慶。次適李楚奇。俱士人。次適閔晦廣興主簿。次適閔鐄亦士人。世馨娶判官盧士召女。生一女適鄭有禧。時馨娶贈參議沈廷揚女。生五男三女。男長遠期進士。次顯期生員。次聖期,昌期,亨期。女長適宗室益豊君涑。餘幼。文馨娶郡守李景滉女。生二男三女幼。郁馨初娶朴誠之女。生一男慶期。繼娶南斗建女。生一男一女幼。尹源慶生三男二女。男曰悏。曰弼聖。曰恂。女長適參軍黃玧。次幼。李楚奇生二男三女。男長之斗。女長適崔時奭。餘幼。閔晦生一男五女。女長適監司元萬石。餘幼。閔鐄生二男一女幼。遠期娶領議政李景奭女。有三男四女。顯期娶大司憲金佐明女。有二男三女。聖期娶都事李尙元女。有一男一女。昌期娶生員沈橒女。有一女。亨期娶郡守李山賚女。有一女。尹悏有三男一女。弼星有三男。李之斗有一男。崔時奭有二女。內外孫曾凡六十餘人。府君孝友根於天植。敦睦著於族黨。小而事判書公。左右服勤。誠意備至。判書公晩嬰痼疾。恒在床褥。府君夙夜侍旁。親湯藥以進。謁醫訊症。遑遑如不及。食不以時。寢不解衣者累年。宗戚感歎共稱爲孝兒。及遭大故。水漿不入口。柴毁骨立。幾至滅性。秉禮逾成人。長而事太夫人。尤極誠敬。有所欲爲。必竭力承順。每晨早起盥灌。問寢於外。雖盛寒。不命之入。則侍坐廳事。不敢入。夕必具酒肴。與諸兄弟湛樂於前。夜入乃罷。事竹陰公。如事判書。公年高。執子弟禮逾恭。晩唯有一姊。友愛尤篤。得一味。雖少必分之。親戚無問䟽邇。待各盡誠。雖窮鄕庶族。若有寒餓者。賙救如不及。不顧有無。人亦感戴。不能忘焉。光海時。竹陰公爲奸兇所搆捏。荐棘絶塞。而兇徒猶狺然未已。事將有不忍言者。時太夫人年踰七十。晝夜號哭。府君痛迫焦勞。爲廢寢食。苟有以解脫竹陰公者。無所不用其極。雖寅緣相識。轉通當路。而不至害義。亦不暇恤也。如是四年。竹陰公賴脫機穽。得放還田里。而是歲己未。竟遭太夫人憂。府君殞絶泣血。持制有過。前者中興初。竹陰公復顯于朝。府君亦駸駸向用。而不悅者反巧摭當時事。爲擠擯府君地。始途枳棘。宲媒於此。府君不以介意。甞曰。家兄陷於死地。老母年近八十。晝夜號哭。爲子弟者。若置之無可奈何。而不竭心力救之。吾未知其可也。凡世之公於論者咸曰。某甫登第八年。尙不爲免新。安有非道干人。爲進取計。如謗者所誣也。潔其身。且盡孝悌。宜可爲世稱。而反以是齮齕之。是亦何心哉。惟府君絶口。未甞自卞。其於榮辱窮通是非毁譽。一付之命而坦如也。府君性嚴重簡默。平居却掃端坐。不設惰容。尤不喜與人造請。雖少時親交。及其官位隆赫。亦不先屈以自貶。非親舊慶吊。常杜戶罕出也。善飮酒。能多而不亂。所守甚確。事所當爲。雖涉於權貴。而不毫髮撓。非其意也。雖世號達官名流。持通塞關者。不小強言笑苟同。如見尙氣凌人者。尤不借色辭。若將凂焉。由是年少輩尤嘩然大噪。極力詆毁。至劾以侮弄㙜諫輕蔑朝廷等語。而府君亦不以此小挫焉。丙子。上因虜變。急狩南漢。府君蒼黃追扈。夜始入城北。聞上已出南門幸江都。遂旋出北。徑向江都。時天寒夜黑。氷途又險{{!|𡾟|⿰山戯}}不堪行。上乃還駕。復入南漢。而府君行數十里。始聞知。亟馳向城下。則賊已圍累重。不能入矣。仍轉往江都。見守臣極言賊勢浩大。宜急設防。以備不虞。時受命諸臣。恃長江爲天塹。無意爲備禦計。及聞府君語。笑以爲㥘而不聽。卒致覆敗。府君每慨然以爲言。府君敎子弟甚嚴。常曰凡爲人子之道。躬先孝悌。服勞長者可也。至如文墨。當於餘力勉之。以故子弟侍側。必正衣冠。終日危坐。未有命。不敢退私室。素不悅芬華奢靡之習。於衣服玩好一切世味泊如也。唯篤喜書。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而記性絶人。凡典墳丘索諸子百家之言。無不淹貫融會。於經傳尤反覆溫繹。居恒講誦。至如稗史小說。一過目。亦終身不忘。並其書第幾簡而能念之。甞與任踈庵叔英同入塲屋。有人求祝氏類書者。踈庵戱謂曰兩部來矣。其人亟求見。笑指府君及其腹曰在此矣。其人愕然而去。戰藝科圍。擧輒屈儕偶。解額課試。屢居高等。顧奇蹇困厄。晩始得一第。爲文平鋪富贍。援筆立就滔滔數千言。於詩最專意著功。上自李唐。下逮宋元諸人。擧皆浸灌取裁。厚蓄宏造。蔚成一家言。往往遇興揮洒。不甚經意。而濃腴華敏。各適其體。生平所著。積成卷秩。俱見逸兵火。僅有若而篇藏于家。筆法吳興。亦能臻其妙焉。嗚呼。府君以名家嗣。摛經辦志。早自鏃礪。躬行誼挾才藝。有可以顯于時者。而始遭昏濁。沉淪不售。晩際淸明。復軒輊寡合。位不滿德。年又不享遐壽。嗚呼痛哉。府君棄不肖等。寒暑今十五易。而墓道尙闕顯刻。不肖等重懼府君懿德純行。卒湮沒無傳。玆敢略次世系官歷。仰溷於相公閤下。以供財幸。而不肖等卽顓蒙無所識。其於先府君平日言行。固多忘漏。而不敢有小增溢。伏乞閤下特垂哀憐。惠之一言。以爲不朽地。則不肖等庶可因此藉手。歸見先人於地下。不勝悲泣祈懇之至。 ===六代祖侍講院輔德贈都承旨府君。夫人鄭氏行錄。=== 公諱之瑞字伯符。林川人。遠祖天赫中中朝進士。仕高麗封嘉林伯。六傳而至門下祗候諱淳。生門下侍中嘉興伯諱石堅。侍中生殿中御史諱益。殿中生司醞寺直長諱敏原。直長生諱瓚。中進士及第。爲司憲府監察。早卒。贈執義。寔爲公皇考。妣鄭氏生員參之女。以景泰甲戌生公。公生而秀異。姿容玉雪。聡警絶倫。纔授書。已通大義。開口輒出奇語。人以神童目之。八歲。往學于執義同年在晉之蝟淵村者。其時方伯亦執義同年也。聞公名。思欲一見。及至晉。直詣蝟淵上。邀同年。使率公來。公風儀動人。言辭閑雅。方伯已注視曰。果苻前聞。仍呼韵令賦近體。公立對曰。蝟山山下有深淵。帖帖平波印晩天。片片白雲生鏡面。高高紅樹暎汀邊。揮鞭客子沉歸影。伐木樵童倒聳肩。方伯嘖嘖暗稱。至結句堅字。公遂應以幾箇靑蒲多少節。無端回首憶符堅之句。方伯大奇之。執手歎賞曰。監察雖早沒。此兒必作鳴世人。以顯父母。及長文章日成。華聞大播。於成化甲午。中生員第一,進士第二文丙科。越五年己亥。又擢重試第一人。號其居爲三壯元洞。是歲蘂城君魚有沼率諸路兵數萬。征建州衛。幕僚之選。極一時才望。而公實膺其選。時公年二十六。賜長暇讀書。錄玉堂。歷校理,應敎。移侍講院弼善。陞輔德。時燕山主在東宮。日事遊戱。專不留心學問。成廟揀朝臣端方有文學者。使訓誨之。公與許文貞琛同爲講官。公天性鯁直。又重被成廟之托。慨然以師道爲己任。每當進講。諷諭切至。深中其病。而燕山聽之逾邈。公時或投冊於前曰。邸下不力學至此。臣當啓達殿下。燕山甚惡之。視如仇讐。一日東宮官因講入侍。仰見壁間。大書曰趙某大小人。聞者爲公危惧。及燕山嗣位。公知不克負荷。乞守昌原府。秋毫無犯。撫摩盡誠。闔境父母之。未幾解紱還鄕。扁其亭曰知足。左右圖書。吟哦自娛。若將終身者。盖十餘年。甲子士禍起。與鄭公誠謹同被繫逮。首遭酷刑。沼其宅。投屍于江。當其被刑。雷霆暴起。風雨大作。人皆曰正人之死天知之。中廟改玉。褒贈都承旨。又錄公淸白。夫人鄭氏。延日望閥。生員允寬之女。文忠公夢周之玄孫。世家山陰。公喪室後娶焉。甲子公將就理。擧酒與夫人訣曰。吾之此行。必不能返。奈祖父神主何。夫人泣曰。當以死自保。旣而公見害籍家財。夫人沒爲城旦。無所於歸。鄭公曰。家已敗矣。盍還本宗。以觀其終。夫人以義絶之曰。良人托我以祖父神主。妾許之以死。豈宜中負。且良人之妾。別有第宅。可以往依。遂抱神主詣其家。時子琛在襁褓。理在腹。夫人流離草野。備甞艱險。手拾木實。烹爨瓦甌。朝夕哭泣奉奠。如聞中使到境。卽抱神主。伏於舍後竹林。或至數日。以終三年。丙寅反正。遂復舊家。奉祀事如常。一邑稱之。李公堣牧晉州。啓㫌其門。世之篤論君子謂夫人以忠義伯後。來配公。矢死無二。不繫世類。雖曰尙矣。源淸之流。表正之影。豈無所關云云。公凡擧三男。長珵燕山時。再栲禁獄。百死一生。謫南海。靖陵初。舒寃拜軍資參奉。仕一年。棄官歸鄕。終身不復擧。以德行稱鄕里。鄕人立祠祀之。次卽琛生員。次卽理參奉。有三子得璜,得璫,得瑜。得璜早卒。有子曰璘。亦早夭無嗣。以族子希進爲後。登文科。官掌樂院正。卽我先祖考也。琛有三子二女。子曰光燧,光炫,光玉。女適門人鄭希鳳,萬戶梁淑。理有一子一女。子曰光珝。女適南泰亨。有子曰曄承旨。內外曾玄凡若干人。公居家孝立朝忠。剛毅而有大節。貞白而勵至操。其事親也。自以早孤。爲終天痛。每値先忌。前一夕。必設位。具饌于正寢。齋明盛服。儼然對越。達宵不交睫。旣祭。追慕哀號。極其誠愛。庶幾視於無形聽於無聲之孝也。其從政也。惓惓以扶世道立人紀爲志。甞曰。士生斯世。所甞竭力者。唯忠與孝而已。利害榮辱。非所計也。正色特立。直言不諱。士林倚重。謂汲長孺復出也。及侍書筵。潛思宿講。殫心啓迪。其於聖帝明王嘉言懿行。未甞不反覆陳誦。其於暴君汙主悖德亂政。未甞不流涕告戒。雖知昏狂自棄。難與有爲。而上念國家。下顧民生。冀或有一分開益。勤勤懇懇。不忍自已。則是誠出於仁人君子至誠惻怛之意。而及其末如之何也。便能脫身長往。與世相忘。至十年久。則公可謂見幾勇退。超然溷濁。深有得於明哲之訓。而卒嬰奇禍者。斯宲關乎天也。豈人力所能爲也。公於辭受。尤致謹嚴。非其義。一介不以取人。鄭公誠謹。亦以淸白同名於世。龔翰林用卿來使我國。簡嚴自持。雖微物亦不取焉。國人竊言公毋以潔白自高。我國亦有趙某鄭誠謹云。此雖公之小節。修於己而信於人。沒後數十年。猶爲與論所共頌。則豈與夫佼佼自好。見稱一時者。同日道哉。南冥先生曺植誌公墓曰。延陵季子之墓無他贏。聖人之辭幹矣。兒童君實。走卒司馬。國乘有傳。人口有銘。庸詎贅爲。獨痛夫彼燕山兮。不與我好。君亡身死。爲當日蕭望之。爲異時吳子胥。呱呱之慟。叫叫蒼蒼者矣。又曰。昔子産之沒。仲尼出涕曰古之遺直也。植繼之曰輔德亦古之遺直也。又曰。身百碎兮藺之玉。家雙節兮湘之竹。羊公一石淚可目兮。比干七竅口不可讀。又於遊頭流錄。有曰看來高山大川。非無所得。而比韓鄭趙三君子於高山大川。更於千層峯頭冠一玉也。萬頃波面生一月也。又曰。明哲之幸不幸。豈非命也。韓謂高麗高士韓惟漢也。鄭謂一蠧先生。趙謂公也。三公皆隱居地異山下。而或免禍或不免故云。其稱道如此。公生平大肆力於典墳。學甚博文甚宏。妙齡决高第。如拾芥摘髭。而詩又老蒼雅健。其漫興一首曰。愁坐淸宵數漏籤。朝來捲幔對山尖。鸎{{?|⿲口缶亍}}晩色啼深樹。燕掠輕陰入短簷。卧穩正因身慣懶。家貧非是我爲廉。平生壯志消磨盡。羞把菱花照老髯。味此一臠。他可類推。而家難兵燹。放逸殆盡。獨此詩見錄於東文選。可惜也已。嗚呼。夫以公之忠孝大節。苟能得君行道。展布所蘊。則挽頹波振弛綱。直易易焉。而遭時不淑。齎志就殲。行路聞之。尙且咨嗟涕泣。况我爲子孫者。當作何如懷耶。公之言論事行。爲法當時。可傳後世者。非止一二。而年代旣久。邈不可詳。謹採野乘雜錄及家傳可信者。識其梗槩如右。玆豈足以發揚公遺光。聊以寓後裔遠慕之誠爾。六代孫顯期謹錄。 世傳公小時。夢登頭流第一層。倚杵於天。向日搗霜。聲振八垓。人以此爲三壯元徵云。語涉誇誕。不能無疑。故今不載焉。又傳公並魁司馬解額覆試。又魁宏辭科。故人號其居爲三壯元洞云。其魁司馬解額。則無可徵文獻。故亦不載焉。而甞見佔俾金先生有送公詩。曰高才穎脫正芳年。首膺宏辭氣裒然。冠玉吾知中有璞。滄溟人道外無天。連空沆瀣傾三雅。落地雲烟滿一船。想見扶桑風土記。歸來拜獻赤{{!|𭏊|⿰土⿸尸羊}}前。觀此一詩。亦可以想公風流文彩之一班。故聊錄于此。 pnr756275sp7t9g9n39odw27umkwb7j 一峯集 (趙顯期)/卷六 0 1179183 2485577 2024-11-01T03:48:0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六|y=1717|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248557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六|y=1717|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t7it7at6qm0isyr6cgtz3ogbq5j8pwq 2485587 2485577 2024-11-01T03:51:07Z Blahhmosh 79595 24855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六|y=1717|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行狀== ===兵曹判書金公行狀=== 公諱佐明字一正。自號歸川。金氏本新羅國姓。羅衰。有王子避地淸風。仍爲郡人。至諱大猷。始顯于麗。諱昌祚位侍中。諱仲源官上將軍。入國朝。諱耋官御史中丞。諱湜魁賢良科。官大司成。與趙靜庵光祖爲道義交。首唱性理之學。罹己卯士{{!|𥚁|⿰示呄}}。事在八賢傳。寔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諱德秀遭家難不仕。號頤眞子。贈吏曹判書。曾祖諱棐軍資監判官。贈左贊成。祖諱興宇成均生員。有文行早卒。贈領議政。考諱堉領議政謚文貞。有德望事業。爲世名相。紀在太常。妣貞敬夫人尹氏。坡平望閥。孝子成均進士贈吏曹參議諱汲之女也。以萬曆丙辰十一月十九日子時。生公于嘉平潛谷寓舍。文貞公以公所生日辰支干生勝推之。謂曰是類鰲城相。其殆貴乎。公少而英邁卓犖。標擧絶人。眉目秀朗。丰彩照暎。若丹霞之帶朝日也。出入人皆拭目。如望神仙中人。纔髫齔。已解書。能作大字。仁祖在潛邸。甞因人見之。大加稱歎。特賜狼尾不律以奬之。尤聡警善學。不煩程督。文義日進。十八中崇禎癸酉司馬。出遊泮宮。聲譽藹蔚。一時勝流爭願與之交。丙子文貞公奉使京師。冬金人犯我。公與季淸風公。奉大夫人。避亂江都。江都陷。公背負大夫人。跋履氷雪。望海而走。絶食已兩日。追船或不及。或及又未登。適遇一船。船中人亦已滿且發。不可復載。公謂淸風公曰。汝奉慈親。守此巖石。日沒則擧火。我將以誠乞此船。船不來。是我死也。遂急趍獨投艙艫間。舟旣過別嶼。公乃求哀於船人。請回泊以濟老母。船人曰。我向水營。無回泊理。公曰。如此卽卸我。遂將赴水。船人動容慰解。卽從公回船。船迴而日果將沒矣。抽行中婦女釵釧之餙。以謝船人。船人曰。我特感生員誠孝。豈爲受此物乎。時公年僅踰冠。其臨危勇决。能以至誠動人已如此。癸未春。應柑製。大學士李公植將以公文爲第一。文貞公適長玉堂。承特命參考。知爲公所作。降置之第二。甲申秋。擢別試丙科。分隷承文院權知。俄被薦史局。時朝廷多事。公不欲居榮次。曰何苦自入於千古是非叢中乎。當講署不能。仕本院由正字。序陞著作博士。移侍講院說書。錄玉堂南床。參下極選也。丙戌陞拜兵曹佐郞。秋又擢重試。連除副修撰,修撰。將入天官。時有柄相子辟睨要路圖梯援。公務自斂避。遂又居殿不就。戊子復爲修撰。公因族人喪。書求葬夫於圻邑。邑宰倂他朝紳。囑簡封聞于朝。抵言公甞求喂馬茭藁。公就理對以實。以犯關節禁。謫咸鏡之安邊。己丑春始賜環。夏孝廟卽位。叙復入玉堂爲修撰。甞因夜對。極言黨比害國。不悅者爲之側目。辛卯由校理入天曹。爲佐郞。陞正郞。兼校書校理,侍講院司書,漢學敎授。冬以重試准職恩例。超太僕正。其在選司僅五閱月。而力恢公道。不苟合朋輩爲依違。黜從臣諂附時議者于外。薦親友屬以海役。人愈益以爲難。移應敎,司諫。常帶春坊。遷執義。復還司諫。諫長有黨比勳貴者。受其嗾。劾李延城時昉以附麗器遠,自點兩逆。語至危險。張皇震撼。同僚無敢爲異同者。公獨曰。論人如畫人顔面。必須毫髮不爽。方可以服人心而定國是。若遺其實狀。加以非罪。則彼豈自服。而人孰信之。今直罪時昉以不能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讐。如古之廉藺云爾。則彼必無辭。而人聽亦快矣。遂以此引避。其論卒不果行。壬辰由應敎擢拜同副承旨。俄遆拜兵曹參知。旋復入銀㙜。自右副至左。兼承文副提調。歷禮兵刑工諸曹參議,判决事,大司諫,大司成。或一再任。或三四任。或至五六焉。而前後除喉司者。凡十八爲最多。公夙夜在公。非有甚故。未甞一日言病。久則浹歲。近亦至八九月。孝廟每明愼庶獄。尤留意戎政。而於諸承宣中。特才公。始常任公以刑房。後則專屬以兵房事。公旣明鍊疆察。綱條畢擧。無毫髮遺漏。尤能周旋左右。敷奏詳晰。批旨有過中而不當理者。公或面對或繳還。論執至再至三而不已。不亶爲應文塞責計。如出律無死而故入于死者。抑守宰濫賞。諫打圍非宜之類。隨事箴䂓。不可以一二數。甞從上駕幸獜坪第問疾。喪出倉卒。上已擧哀。公以爲君臨臣喪禮也。而不行久矣。今不可苟然爲之。請令禮官草定儀法。禀奏擧行。及日暮。將草啓請上還宮。同僚有有文望。將主詞苑者。忩迫淹滯。噤不能下筆。公自口號屬草。不復加點而辭理俱到。旋降旋啓。一院皆服公敏速爲不可及。其在禮部。奉命往祭魯山墓于寧越。還陳本郡弊瘼。請蠲役减賦。其爲諫長。請勿逮治湖儒丁晢。雖荐承嚴旨。而愈盡言不撓。論斥諫官之以異己而迎擊承召玉堂者之非。儒臣與㙜官各挾所私爭論。公兩劾罷之。兩人者卽公素際。又時所謂名流。主持言議者也。時文貞公方以原任大臣。與聞國政。公自以宰相子。務屛退。不欲干朝家機務。唯居其職盡其事而已。丙申四月。上引見諸大臣宰樞。謂曰近日備局事多滯。且不中窽要。諸公何乃置度外如是。諸臣拜謝。仍言諸宰多老病。未得可以專任有司者。時公方以兵房承旨入侍。上顧謂曰。如承旨明敏可任。何不畀之。諸臣言誠如上敎。第資級尙卑。請除爲副提調。上特命加階嘉善。俾專管籌司。公惶恐辭謝。不能得遂。除工曹參判。移都承旨。遆拜大司諫。移吏曹參判。以連擬忤上旨者於淸要。特譴罷。冬叙拜副提學。公以君德成就。專責經筵。不邃於經學而叨居集賢首席。非量己也。且例兼史館修撰。而與知春秋有姻嫌。䟽引金淸陰乞免例。固辭遆。又拜大諫。丁酉兼同知經筵兵曹參判。移禮曹。夏拜大司憲。上因旱灾求言。公應旨陳箚論時政。語甚剴切。上嘉納之。遆拜漢城右尹。移禮曹。又移都承旨。遆付同知敦寧。又拜刑曹。秋出觀察京圻。嚴殿最絶干囑。聽斷神明。列郡震肅。有徵士號爲時大儒者。攘人葬地。爭訟䦧然。公斷以法不饒。其人多親友。助之言群起。詆謗公不止曰。是爲塚中何許枯骨。使孝子茹憤至此。時宰至有勸公以具錄文案一通。以備日後辨析者。公笑曰。吾未甞有所意必左右。不過是其是非其非。吾無所懼。不須錄也。有俘譯爲中行於彼中者。來我國必橫恣惹釁。人皆畏懾。灣上小隷之從而來者。亦乘藉咆哱。甚於諸胡。公怒曰。自閔尙書聖徽以後。無敢治此奴。遂使此奴凌轢若此耶。遂拘其最作惡者三人。啓于朝。刑之至死。自此西隷始小戢。戊戌遆付同知敦寧。移大諫。已又拜右尹。夏又拜知申事。兼管藥房。適上違豫已久。內外章奏之留院者甚多。公於侍針藥之暇。取諸路書狀。用啓本單抄之例。亦貼黃而撮其槩。且察其緩緊而時入之。以便上省覽。而事亦不滯。上一夕特敎曰。卿念予疾病。如是盡誠爲之。予甚感激。時文貞公亦患微恙不已。上甞於卧內顧公曰。領府事病。近復如何。爲之勞問再三。文貞公疾寢谻。公陳情乞解職救護。遆拜大司成。九月竟遭文貞公憂。己亥二月。又丁內艱。始公外家於先喪。甞用杜當陽所謂羡道之制。而當時卿大夫家間亦有用之者。公之營文貞公宅兆也。復因用之。不喜公者在諫院。遂執此爲僭制。論公以考律勘罪。至請改文貞葬。先是文貞公當朝。務爲公正直諒。深惡新進喜事者之排軋標榜。一無所假借。公又耿介特立。未甞少貶色辭。益取怨怒。主時議者必欲擠陷公。而無瑕隙可指。旁伺者久矣。及是躍然曰。是足以據法斥黜某。某廢則朝無可憚者矣。不議於僚newchar KC03128_24。於常參面對獨陳。上已燭其狀。謂曰此事士夫家比比有之。何獨於金某論之。及長官以見輕引避。又諉以猝聞入對。未及相議爲辭。上又敎曰。大臣之葬。謂之僭而罪其孤。至請發改。則是何等擧措。而不議於同僚。有若乘時汲汲者然乎。殊非光明正大之事。若此事成風。日後奸回輩欲狙擊善良者。皆以此藉口。其害可勝言哉。况聽其言則似非伊日猝聞者。尤可駭也。於是重臣之主時議而爲上所寵禮者。又極言其不畏疆禦爲可尙。申解不已。上竟執不可。公由是獲免。只革職旋叙。至顯宗辛丑夏。始服闋。拜工曹參判。公在平丘先隴下。陳䟽力辭。仍請出試湖藩。先是孝廟用文貞公建議。特許繼行湖南大同於旁海諸邑。顯宗初。又命均行於山郡。然文貞公旣卒。朝臣又無爲國力贊者。媢忌公父子。並詆其法。又誘湖儒。更䟽言其不便幾罷。公慨然思有以述先志而善良法也。又不樂在內。故有是請。上下其章于廟堂。廟議方欲重用公。故不許出外。仍復兼備局有司。同知成均義禁府槐院提調等任如舊。秋書仁宣大妃尊號玉冊文。加階嘉義。拜大司憲。公上䟽固辭遆。拜都承旨。甞於筵中啓曰。朝廷號令不行。査覈諸事。雖涉緊重者。外方多稽滯。不以時聞。如法府刑官開坐甚稀罕。事多曠廢。請如先朝故事。申飭憲府有擬律不公者。公又曰。三尺法。雖人主不敢有所輕重。况該官乎。請加警責。又以時方凶歉。請節損進供諸費。又曰。纔過陵幸。又爲朝參。臣隣瞻仰。孰不歡抃。但近日久不開筵。又不召對。羣臣雖有所懷。無由陳達。自上雖有眼患。願頻接臣僚。或使筵臣讀書。憑几而聽之。其於進學。必有益矣。至如不緊急狀奏有煩睿覽者。亦使臣等讀於前。以賜發落。亦甚便矣。上遂特命諸承旨持公事以時入奏。有西民與勳臣家訟田見屈訴寃者。公又請令該司明覈决之。毋使遐氓有怨國家事。未幾因事乞免。仍陳䂓戒。其略曰天行若不健。則萬物何得以遂焉。人君苟不力行。則庶績何得以凝焉。是以聖如周文。而昧爽丕顯。賢如唐宗。而不安丙枕。曷甞有逸豫而進德。優遊而治理者乎。殿下春秋鼎盛。淸明在躬。此正奮發志慮。勇往力行之日。苟能惕然警省。絶姑息偸惰之念。加嚴恭寅畏之心。策勵羣工。綱紀庶務。則風動之效。當在於轉移之間。豈不快哉。宋臣蘇軾曰。畏期月之勞。而忘千載之禍。其言最深切。至今令人讀之。常有凜然之戒。伏願殿下尙念于玆。臣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以臣藐末。猶能逮事我仁祖大王及孝廟。兩朝之所以致勤於此者。臣可得而知之。雖以小節言之。如享官受香。必在淸早。則受押之單。纔啓卽下。如監軍廵將之受牌事例嚴重。則落點之降。每趁宣飯之後。兩朝之事。夫豈偶然哉。曩因殿下久在調攝之中。多有差過之時。是無非喉舌諸臣不能隨事陳白之過。而亦由宮中掌故不能詮禀之失也。至於禮貌大臣之節。我仁祖大王尤致意於此。雖尋常話言之際。章奏酬答之間。未甞少有忽焉。是以藥房之啓。登時發落。相臣之䟽箚。入不拘齋戒。批不踰時刻。我仁祖在邸之日。實甞親炙於宣廟。其必有遵述。而孝廟承之。亦罔敢小忽焉。殿下之所當法者。其不在於兩朝乎。至於諸司草記,庶僚陳章。雖與此有間。亦不宜留時而引日。一則曠官而廢事。一則逆揣而妄議。如非熟思裁斷之事。則亦願隨事批下。俾無留牘於乙覽也。大抵人情。狃於安逸則易。起其頹惰則難。如非大段着力。何能變化氣質。噫。以匹夫之身。慮百畒之易。尙不欲晷刻放過。况以千乘之尊。受祖宗之託。係兆庶之望。貽燕翼之謨。其可自暇自逸。苟一時之安。忽經遠之圖哉。曾在先朝。因筵臣建白。令史官謄取列聖誌狀以進矣。殿下亦甞覽觀於淸燕之側乎。我世宗大王。卽東方之聖人也。宵旰憂勤。勵精圖治。三十七年如一日焉。當此之時。品式備具。摳機周密。軼於漢唐之治世。語云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殿下之所當法者。其不在於此乎。臣在先朝。叨侍經筵。先王甞講周書文侯之命篇題之辭。顧謂臣等曰。此非譬喩於今日之事。而今日君臣上下不可不思患而豫防之也。淵裏之發。出於尋常萬萬而有不獲已也。但古人所謂凶器危事之喩。不特取戒於用武之際而已。千金之子。尙不垂堂。况以人主之尊。豈可親莅於倉卒之間。致有萬有一危之慮乎。昔年銜橜之虞。尙未痛定。而大臣之誤觸。又出於不虞。思之體粟。伏想聖懷當復如何。伏願殿下深加戒心。克盡愼毖之道。苟於日後欲有所試。則毋寧降旨明敎。俾令有司得以周旋於先事之辰。而庶不至於如昨日之急遽顚倒。一擧而三失也。臣本無似。忝叨近密。目見綱紀之日替。而不能執一維持。以尊君命。心知古事之日亡。而不能隨事糾察。以存體例。而又不能陳達所蘊。終又泯嘿而退。則臣罪尤大。玆將一二故事。仰瀆於冕旒之下。一得之愚。有所槪於宸心。則不必宣露此章而特賜採納。上優批答之。遆授大司憲。又力辭不拜。大臣啓請差公宣惠提調。俾專管兩湖大同事。大同卽文貞公所建行以均賦紓民者。而朝議絆掣。乍沮乍復。禁防條例。又從而大弛。公遂悉心經畫。務爲振刷申嚴。而酌緊歇裁濶狹。尤必使京外俱便。公私兩益。湖西自乙巳以後歲仍飢饉。上又連幸溫泉。各邑收米。以灾减以恩减。减於常額。常什之四五。而京師諸司之需用。一無所省。歲入漸縮。儲㣥日匱。而公拮据調度。隨事辦理。一路賴以粗安。圻甸則自李完平設法宣惠。民始以爲便。而亂後以北使絡續。根本大困。朝廷又設常平廳。以助其不給。而民猶未大蒙其惠。及公提擧。自宴筵所需。以至求索百物。悉制爲恒式。自常平措辦。無闕以下各邑。各邑只出路支應而已。分畿邑一半。以遆供來往。以省其奔命道路。民又大便之。關東地素磽瘠。而丙午戊申兩年。復大歉。公實主賑事。白于朝。盡蠲一路征徭。如海産朔膳。亦自京廳予價封進。一如畿營例。東民亦多賴以全活。冬拜禮曹參判。兼賑恤廳提調。時上將移御慶德宮。特命修理諸役務從簡約。而莅事中涓。多有不法者。公上䟽極言其違令之罪。請於移御後如有新鮮太過者。則摘治有司及中官以違制之律。且曰。國家不幸。連歲大侵。庚癸之呼。遠近同然。倉庾之乏。內外無異。加以星文告警。地道不寧。其他變異。指不勝屈。無非敗亂之徵。危亡之象。殿下深居九重。雖末能盡燭。而愚夫愚婦。皆知其禍患之迫在朝夕也。年少氣銳之人。徒懷慷慨。而語不中窽。老成輔弼之臣。或知其然而亦無奈何。國門之外。未見藩蔽之固。肘腋之間。或慮蜂蠆之伏。雖在昇平之餘。足以馴至於亂。况値衰微之極。幾何其不至於無可救之地耶。嗚呼。祖宗數千里疆土。國家百萬民命。皆係於殿下之一身。殿下之自處。其可同於匹夫之苟安。而忽經遠之圖哉。近以賣官也船粟也免租也减貢也而觀之。則似乎憂民之急。而以侈忲也宴安也慢命也姑息也而言之。則未見有圖事之實。上下交修之道。其止於此而已乎。噫。桑糓雊雉之異。古之賢君身親遇之。未聞其歸咎於物妖。而只修反身之德。豈慮有所不及而然耶。今有牛而兩頭。牛猶易罪。至於星之晝耀。其將何掩。惟願殿下懋修厥德。不容虛僞。事天以實。愛民以誠。求才如渴而嚴賢邪之別。從諫如流而察公私之分。以猛濟寬。勿移威福於下。以敬勝怠。常存兢業於中。則雖妖孽式月而生。或得全安之助。如其不然。則臣未知國家將稅駕於何所也。時灾異屢見。朝論益潰。而又有名宰指物怪爲非灾者。故公䟽及之。不悅公者。果騰蜚語謂䟽中某語指某人。諫臣至有陳達於筵席者。公又明陳其不然。壬寅二月。因大臣言。特除工曹判書。諫官言內戚不宜先被特陞。還改授吏曹參判。三䟽辭不拜。移大司諫。大臣又力言目今人才。當以金某爲第一。終不可不大用。遂更拜禮曹判書。秋移長兵部。八月。上大閱訓局御營兵於露梁。公以本兵。實総其事。中軍鄭傅賢方下營違節度。上趣命大將李浣改其陣。又不曉上旨。最後公馳至其壁。易置其旗而陣始成。上乃霽威得無事。尋代洪相命夏。爲守禦使。公旣莅任。首閱倉廒。考糓鍛較。卒伍大惧。踈虞耗弊。緩急之無可恃。晝營宵度。至忘寢食。建設修繕。汲汲如不及。山城之糓僅十萬。而在民爲什七八。在城爲二三。公曰。國家所恃爲大蓄積者三。京師,江都及此城而已。不可虛擁空簿。以僨大事。每勅州尹。且時遣從事。催收舊糶。而悉摘奸民中積逋過百而不輸者。並徙之北邊。又覈其流亡困瘠而實無如何者。並請于朝。蠲之至數萬。又繕墉堞拓廨庾刱營館於形便地。俾閱戎講藝。藏兵貯粟。皆有處所。大鑄火砲刀槍。造弓箭煮焇黃。以累萬計。無不精利堅銳。以至鉦鼓旗幟。擧皆一新。囷廩庫藏餉械充牣。而凡係行宮百用。亦皆豫具。始公之受代也。京廳諸粟之不脫者五百。米則不滿二百。紬以尺布以疋。魚薧以束。膠筋角以斤以桷。皆不滿十。及公爲之數年。而十者百百者千。或有以萬數者。盖安于尹鐸之政。兩不相循。而公則左而右之。張而弛之。䂓畫措置。動中機宜。初若小煩。而後無不以爲便者。每歲常會三營鍊操。申約束明賞罰。紀律齊肅。又揀牙兵精壯者。以農隙分番入衛講閱。如壯抄之制。人言自李完豊後四十年間。辦此職者。唯公而已。時有以捕賊勞陞資者相續。公進啓曰。恩賞旣廣。外方多鍛鍊成獄。希覬非分。一入死牢。無一出脫。或徑斃杖下。或不忍痛楚而誣服。橫罹寃枉。其類甚多。請自今必捕得獷悍儻伍殺越人命。如法典所載者外。並停僭賞。且區別首從。以抑僥倖。又於藥房入侍時。從容言曰。玉候久未安寧。而結核處亦未得診按。未知近日漸有差效乎。備局事雖不至大段積滯。大臣諸宰之阻於進見者已久。羣情頗以爲欝。且㙜諫所論如醫官之乘醉入侍。儒生之陳䟽被囚。內侍之詬辱敎官。皆所當爭執者。而兪音尙閟。上下相持。終爲聖德之累。臣竊悶焉。又甞論朝廷乏人。仍言曰。凡物長之則難。折之則易。於人亦必須蕩垢拭瑕。庶無遺才。今者一經譴罰。久廢不錄。此最不可者。上皆嘉納之。甲辰。執義李端相䟽言在野儒臣之不赴召。實由於金某之以其所論己亥服制爲不是。且以金某之意如此。則國舅之意。亦必無異爲言。公上䟽陳卞曰。端相甞問臣。君於近日服制之論。所見如何。臣以尹善道之用意搆人。固不仁矣。而至於當服三年之說。不爲無據答之。凡人意見。雖各自不同。豈可以此爲賢者進退之所係乎。今端相所謂國舅之意亦必無異云者。尤爲可惧。國舅之意如此。則又將推以及之於何所乎。䟽出。時議譁然。諫官相率請對。諉公以䟽語大失。論罷公職。大臣言公所受任重。不可以語言微過罷。仍言朝紳不相寅協。自上唯當鎭靜。上初命勿罷。諫官又侵攻大臣以塞言路。三公並引入。上責諫官。復命罷公。公旣罷歸平丘。冬叙判刑部。累辭不就。乙巳因淸風公病谻入城。始拜命。復帶守禦宣惠籌司諸任如故。以癸卯上候違豫時藥房侍藥勞。加正憲階。夏。上以眼患瘡核諸候閱歲愆和。急議幸溫泉試浴。命公先往整理行宮諸事。公相度便宜。經營御室及百官所處。僅七日而畢。還迎上於中路。因陳本道兵集境上以待者已過十日。當此東作方急。使數千農軍。釋耒耜備糗粮。顚頓道路。此最可憂。上旣至行宮。遂命罷鄕兵悉歸農。湖民胥悅。冬差節使赴燕。仍辭遆本職。丙午春復命。授知中樞。夏判漢城尹。儐査勑於灣上還。陳兩西列邑凋弊狀。又以客使需索。逐歲倍加。所經營郡。罄竭不支。請自今勑差備通事與通官衙譯從行者。殫力開曉。有能得其輕减者。差赴燕一次。或加優賞。不者施重罰。著爲式。以寬一分民力。秋復判刑部。兼提擧太僕。冬又再任本兵。丁未春。復從上幸溫陽還。董視永寧殿重建之役。時公遭慘戚。又積有勞傷。引疾求免。章屢上。不許。大臣請特允所請。以便調治。始遆授左參贊。病少間。入對筵席。仍極言曰。目今公正日少。偏私日勝。朝著之不靖甚矣。如入侍承旨二人。其文學才望。卽所謂朝紳拔萃者也。而亦多有偏係之病。進退通塞。隨其好惡。以致趍時附勢者爭相慕效。務爲朋比。喜張言議。此殊可惜也。若令此兩臣者。祛偏私恢公道。用人勿以親踈。持論一循平正。精白一心。共濟時艱。則豈不美哉。如是則雖十日一講。必有益於爲國。苟不如是。而徒使講官略說文義。承旨謹書判付而退。則雖日三晉接。亦何所補乎。臣非不知淸議固是好題目。國事之潰裂。亦非專由於兩臣。而年少浮薄之輩。輾轉波蕩。其流之弊。將至於害人國家。此不可不憂也。又言於上曰。夫王政必曰仁政。稱人主之德。亦必曰仁厚之德。唯仁唯厚。固可謂美矣。綱紀解弛者。亦不可不一以剛德振之。筵臣有以導君以剛果爲非者。公曰不然。夫沉潛剛克。本聖人之訓。人君之道。尤當以陽剛爲主也。以四時言之。旣有春生。又有秋殺。有春而無秋。必不能成歲功。近者冬霧四塞。時氣失節。此亦國家專尙柔道之致也。戊申永寧殿修改旣畢。用其勞加崇政階。拜戶曹判書。兼判金吾。又於筵席言於上曰。今筵臣所謂收召人才。聚精會神者誠得矣。自上旣難盡察臣僚之賢否。且朝廷有黨議以來。入者主之。出者斥之。此烏得爲公論乎。昔在仁祖朝。銓郞權輕。今則銓事皆歸郞官。有譴責則諉以下僚。使君上無所施罰。當除拜則稱以執筆。使官長不得官人。此國事之所以日誤也。上之視羣下。如天之視萬物。陶甄生成。必無彼此之殊。而卽今見忤時議。無罪廢棄者甚多。其中雖未知果有特出之人才。亦豈不如今日之隨時浮沉。歷敭㙜閣者乎。雖以頃日別薦言之。憲官薦諫官之叔。諫官薦憲官之弟。如是用私。此亦大可寒心者也。時入侍重臣。或言銓郞權故不重。或言朝廷之不爲黨論已久。公曰。此近於面謾矣。兩臣懟甚有訟言。大臣兩和解之。夏出視南漢。因乞由歷展平丘先墓。疾復作。遂懇辭遆。付知樞。尋拜吏曹判書。公聞命蹙然曰。郞薦其可革乎。黨論其可息乎。吾豈可以親戚賓客之得我。而遂冒衆忌而處此乎。諫官竟以漢家不相竇廣國。元帝亦不用馮野王爲言卽遆。還付中樞。移拜工曹判書。己酉春。移判禮部。復兼金吾。承命往視設倉便否於安興。夏。上復幸溫泉。命公留都。復判度支。庚戌春。三主本兵。以神德王后祔廟禮成。用都監提調勞。加崇祿階。尋與枚卜。因㙜啓請。內降諸旨。悉關由政院。毋直令中官分付諸司。公亦陳近日內侍頗有橫恣之漸。因尙方貂皮事。公又陳中官索賂。至有受五十金者。此甚可駭。又陳太官所供物膳。不用賂則常爲掖庭人所點退。其弊滋益甚。昔在成湯之時。夫豈有女謁苞苴。而猶以此爲言者。聖王之意。盖恐其於暗昧幽蔽之中。或有所未及覺察者而然也。此必須隨現嚴治。庶有所懲戢矣。上爲之動容嘉納。秋以藥房侍藥勞。又加輔國階。於是班視三事矣。公周流六官。所莅稱辦。有赫赫聲。而尤長於折獄。其爲司寇。甞先與郞胥設禁約。痛繩詐代人訟狀者以法。公聽斷達情僞。雖積年疑滯。號難决者。及一經公眼。端緖立見。剖判無留。不獨伸者頌悅。負者亦驚嗟稱神明。其理曲而罔者。皆瞿然自避去。甞有寡嫗迫于貸而鬻其子者。公卽撤嘉肺之餘。使自贖以完其母子。一夕坐曹。有荷校而入于庭者。公遙見謂曰。此富平吏也。左右試問之。果然。吏自言曾賫牒詣圻營。一謁而退。計日月則已十稔矣。人莫不感公之惠。服公之明。都下至爲語曰。古朱悅今復出。悅盖麗朝典理。稱方正者云。其爲度支。曹中舊多猾胥以絶簿書盜竊爲事者。皆凜然相誡。戒以毋作欺生事。至諸屬司。亦無敢張文書虗瞞爲耗沒計。公只捴察領要。不事苛細。而所費大省。公藏盈溢。甞以內進豹褥品尺中制。而爲中官所止却。公嚴詰其不可。又甞建請勿遣內司官於外。以貽弊列邑。中貴屛懾。方公在曹時。亦無敢作氣勢操縱者。其在兵部。尤抑僥倖恢公道。如有才器可用。而沉屈不售者。必加甄拔。雖威重難犯。而褊裨卒校。如有負膽氣。能犯顔直前。則必優容開納。大加激賞。每春秋。禁旅都郞及國家有武擧。公必自擬掌試事。務公務嚴。人莫得以售其奸。一經視閱。則輒盡識其身名才技。以至馬蹄噭肥瘠皆然。上之幸溫泉設科也。其屬軍班者。多賈人子。日夜伻人取金於京。爲行賄計。及聞公又典試。日夜齎金。不待試皆遣歸。曰此爺何可謾也。公甞軫諸道兵政之日壞。每欲一有所變通。至辛亥春。首先釐改湖西舟卒之弊。盡蠲其陸物之價。又於所納七布。减其四。更定節目。啓于上而行之。當公病革。侍者見公猶自取案上文簿。番閱視之。卽湖西事也。又以諸色丁役。唯鷹師最苦。將有魚爛之弊。方且長第釐之。而公已病矣。公久典重任。所帶如經筵內局籌司金吾守禦宣惠太僕賑恤諸務。無非關係軍國者。及他兼領諸司。並十有六。公每晨詣藥房起居已。坐本兵裁庶務已。又赴金吾議讞已。又出賑所。檢賑事。歸家又聽治守禦太僕諸寺事。非有疾病呈告。不廢風雨寒暑。曉出夜歸。弊精殫力幾十年所。積勞瘁成疾。竟以辛亥三月初九日。復于鄕校洞之寓舍。享年五十有六。始上聞公有疾。馳遣太醫。賫御藥相續於道。及訃聞。震衋至夜深。臨軒欷歔悼惜者良久。輟視朝二日。贈賵襚特優。以是年五月。權厝于平丘先塋。至十一月辛亥。永窆于楊根牛川酒谷里己坐亥向之原。夫人平山申氏。東陽尉翊聖之女。領議政文貞公欽之孫。於宣祖大王爲外孫。幼有至性。十一遭貞淑翁主憂。哀毁若成人。及歸公。事舅姑盡誠敬。接妯娌得歡心。承奉公無違事。尤自盡於烝甞蘋藻之奉。其見諸事行。皆可爲閨閫則。篤愛同氣。伯兄副學公罹奇{{!|𥚁|⿰示呄}}。諸兄弟皆早世。撫其諸孤。恩意曲至。敦宗黨族姻。親踈遠邇。各盡其道。識慮明透。類士君子。諸親屬每有事。必來咨决。與公處幾四十年。公甚敬重焉。先公五年。以丁未四月二十五日卒。享年五十有一。墓祔公墓左。同壙而異室。有一男一女。男錫胄並魁司馬文科。歷典文衡。今判兵部。兼帶守禦宣惠諸任。一如公。方爲國家所倚重。女適林川趙顯期。判書初娶右議政李厚源女。無子。繼娶府尹黃一皓女。育一男一女。男道淵。女幼。趙顯期有六男六女。男正緯,正紳,正緖。女長適參奉金魯得。次適生員李{{?|⿰冏阝}}。次適李寅燁。餘並幼。公天資聡穎。操履端方。而有確然不可屈之節。尤敦孝友篤倫理。事文貞公。左右承養。融融悅豫。非有公故。不忍暫違。其侍疾病。晝夜躬湯劑。不解衣帶。及見背。水漿不入口。哭泣不輟聲。自始含斂。至封植塋宅。盡誠盡禮。無一毫不恔於心者。尹夫人自經文貞公襄事。却藥餌不進。公於半載之間。荐遭巨創。遑遑如窮人無所歸。幷奉几筵於一堂。每朝夕祭奠。輒悲哀號絶。不能自止。隣里感動嗟嘆。居外廬。不履閾內。不脫衰絰。寢處飮食。一遵禮制。服旣闋。每晨謁廟而月展墓。每當夫日。常齋居蠲㓗。儼然正坐。以至達宵。每於四時上塚。頻乞暇。如不得暇。輒自求祀寧陵。仍馳往省掃。與淸風公友愛隆郅。一日不見。卽悵然懷思。晩年常同處一第。朝夕相對。怡怡和樂。仲姊寡居有宿疢。迎于家。醫療盡方。雖公務鞅掌。日必一省。季妹病亦如之。飮食饋遺相續。俾不至缺乏。推之族戚亦然。其居於鄕曲者。有婚有喪。皆令取辦於公家如其家。雖至踈遠。待之皆有恩意。至有提育童弱而敎之學。以至决科第成立者。居家簡嘿寡言笑。動止有常度。雖家人鮮見其惰容。於子弟雖慈愛甚。而莅之以莊。其待僕隷極嚴。閨庭內外肅如也。淸風公位旣貴。年又不甚差池。然常曰家兄性方嚴。欲言私事。到口不敢發也。與朋友交。初不爲苟悅。其當公義相䂓。亦不以私意少貸。而至含盃酒接慇懃。風流映發。輸寫靡贏。間以調諧。豪氣襲人。人亦莫不親愛公。公又尙氣誼重然諾。一與之定契。死生不變。推及其遺孤。生則怜恤。病則繼以藥。死則辦其喪。其拯人困厄。濟人貧窮。如嫁貧女。衣食凍丐。特公細行耳。盖自先文貞公以純誠大忠。功烈茂著。而公又受知兩朝。致位上卿。居恒自勵以盡節奉公忘身循國爲志。上欲以尊主威而重國勢。中欲以破黨議而肅朝綱。下欲以革弊瘼而蘇民命。入而敷奏筵席。出而訏謨廟堂者。無不明白懇至。切中時病。百僚恬憘。曠廢職務。而公獨夙夜虔共。克勤靡懈。擧朝朋比。背公死黨。而公獨危言正色。孤介特立。其承訓述事。愛君憂世之念。炳如日星。堅如金石。質神明而無愧。處顚沛而不渝。雖哆哆噏呷。驅世訿嗷。而益激厲無少沮。晩而主眷愈隆。輿望愈屬。大臣愈信嚮。官有難辦則曰某可屬。事有難爲則曰某可了。錢糓甲兵。咸歸管轄。文武內外。罔不適宜。以公一身而繫國家重輕。如中流之維楫。崇廈之樑棟。及其沒也。朝野驚慟。上自薦紳。下至委巷。莫不咨嗟太息曰。賢宰相亡矣。國其如何。以至流氓丐兒。相聚而哭於庭。曾所受杖軍門而幾死者。亦自爲文。哀哭而奠焉。雖與公素不相能者。亦曰誠於國才於時。今無其人矣。國人追思愈久不已。曰某所多多益辦者。今分諸衆人而猶不濟。人才之相遠若是耶。國有大事。則曰某公若在。當如何處玆。市民無知。初苦公制節者。後乃相言曰。使公在者。必方便活我矣。噫。此可以見人心之公矣。假令公小延數年。位鼎軸而盡展所抱。則公道庶可恢。國勢庶可尊。民瘼庶可蠲。而天不憗遺。奪公斯速。此豈人爲也哉。公雖奪於世務。不能專意學問。而喜讀魯論。雖在禁直。公務少間。必吚唔不輟。每月夜朗誦諸葛武侯出師表。有曠世尙友之意。爲文明白剴切。而尤長於章箚書䟽。朝家每有南北機宜。必待公定著咨札。筆法遒美。甞書屢朝寶冊。旁曉音律。射藝亦過人。皆出於天才。非習而能也。雅志愛山水。甞探歷楓岳天聖嶺湖諸勝槩。尤愛重興道峯曹溪泉石。得暇便卽匹馬出賞。倘徉忘返。居第在終南下。而先文貞公架小亭於松間巖際。有山林水石之趣。每巾屨嘯咏。翛然有出塵之想。少號歸隱。晩揭堂扁曰退憂。盖取范文正進亦憂退亦憂之意也。嗚呼。世降時末。全才實難。其有行義。能文學優政事者。或不無其人。而若公之才誠兼至。忠孝兩盡。當求諸古人。非今世所可得也。君子謂公奉公憂國。如祭征虜。聡察剛明。如趙次都。杜絶干請。如包孝肅。孤立無黨。如呂汲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諸葛武侯之遺風。而至於孝悌至行。雖柳山南家法。亦不多讓云。顯宗大王三年制畢。將躋祔太廟。廷議推公當配食廟庭。判書公使顯期序次公官歷志行如右。以備當世知言君子裁擇。以請牲石之文。嘉林趙顯期謹狀。 rkacvlq26e71qat7s1ysw4nuu26r9ui 2485608 2485587 2024-11-01T04:25:27Z Blahhmosh 79595 248560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六|y=1717|previous=[[../卷五|卷五]]|next=[[../卷七|卷七]]}} ==行狀== ===兵曹判書金公行狀=== 公諱佐明字一正。自號歸川。金氏本新羅國姓。羅衰。有王子避地淸風。仍爲郡人。至諱大猷。始顯于麗。諱昌祚位侍中。諱仲源官上將軍。入國朝。諱耋官御史中丞。諱湜魁賢良科。官大司成。與趙靜庵光祖爲道義交。首唱性理之學。罹己卯士{{!|𥚁|⿰示呄}}。事在八賢傳。寔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諱德秀遭家難不仕。號頤眞子。贈吏曹判書。曾祖諱棐軍資監判官。贈左贊成。祖諱興宇成均生員。有文行早卒。贈領議政。考諱堉領議政謚文貞。有德望事業。爲世名相。紀在太常。妣貞敬夫人尹氏。坡平望閥。孝子成均進士贈吏曹參議諱汲之女也。以萬曆丙辰十一月十九日子時。生公于嘉平潛谷寓舍。文貞公以公所生日辰支干生勝推之。謂曰是類鰲城相。其殆貴乎。公少而英邁卓犖。標擧絶人。眉目秀朗。丰彩照暎。若丹霞之帶朝日也。出入人皆拭目。如望神仙中人。纔髫齔。已解書。能作大字。仁祖在潛邸。甞因人見之。大加稱歎。特賜狼尾不律以奬之。尤聡警善學。不煩程督。文義日進。十八中崇禎癸酉司馬。出遊泮宮。聲譽藹蔚。一時勝流爭願與之交。丙子文貞公奉使京師。冬金人犯我。公與季淸風公。奉大夫人。避亂江都。江都陷。公背負大夫人。跋履氷雪。望海而走。絶食已兩日。追船或不及。或及又未登。適遇一船。船中人亦已滿且發。不可復載。公謂淸風公曰。汝奉慈親。守此巖石。日沒則擧火。我將以誠乞此船。船不來。是我死也。遂急趍獨投艙艫間。舟旣過別嶼。公乃求哀於船人。請回泊以濟老母。船人曰。我向水營。無回泊理。公曰。如此卽卸我。遂將赴水。船人動容慰解。卽從公回船。船迴而日果將沒矣。抽行中婦女釵釧之餙。以謝船人。船人曰。我特感生員誠孝。豈爲受此物乎。時公年僅踰冠。其臨危勇决。能以至誠動人已如此。癸未春。應柑製。大學士李公植將以公文爲第一。文貞公適長玉堂。承特命參考。知爲公所作。降置之第二。甲申秋。擢別試丙科。分隷承文院權知。俄被薦史局。時朝廷多事。公不欲居榮次。曰何苦自入於千古是非叢中乎。當講署不能。仕本院由正字。序陞著作博士。移侍講院說書。錄玉堂南床。參下極選也。丙戌陞拜兵曹佐郞。秋又擢重試。連除副修撰,修撰。將入天官。時有柄相子辟睨要路圖梯援。公務自斂避。遂又居殿不就。戊子復爲修撰。公因族人喪。書求葬夫於圻邑。邑宰倂他朝紳。囑簡封聞于朝。抵言公甞求喂馬茭藁。公就理對以實。以犯關節禁。謫咸鏡之安邊。己丑春始賜環。夏孝廟卽位。叙復入玉堂爲修撰。甞因夜對。極言黨比害國。不悅者爲之側目。辛卯由校理入天曹。爲佐郞。陞正郞。兼校書校理,侍講院司書,漢學敎授。冬以重試准職恩例。超太僕正。其在選司僅五閱月。而力恢公道。不苟合朋輩爲依違。黜從臣諂附時議者于外。薦親友屬以海役。人愈益以爲難。移應敎,司諫。常帶春坊。遷執義。復還司諫。諫長有黨比勳貴者。受其嗾。劾李延城時昉以附麗器遠,自點兩逆。語至危險。張皇震撼。同僚無敢爲異同者。公獨曰。論人如畫人顔面。必須毫髮不爽。方可以服人心而定國是。若遺其實狀。加以非罪。則彼豈自服。而人孰信之。今直罪時昉以不能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讐。如古之廉藺云爾。則彼必無辭。而人聽亦快矣。遂以此引避。其論卒不果行。壬辰由應敎擢拜同副承旨。俄遆拜兵曹參知。旋復入銀㙜。自右副至左。兼承文副提調。歷禮兵刑工諸曹參議,判决事,大司諫,大司成。或一再任。或三四任。或至五六焉。而前後除喉司者。凡十八爲最多。公夙夜在公。非有甚故。未甞一日言病。久則浹歲。近亦至八九月。孝廟每明愼庶獄。尤留意戎政。而於諸承宣中。特才公。始常任公以刑房。後則專屬以兵房事。公旣明鍊疆察。綱條畢擧。無毫髮遺漏。尤能周旋左右。敷奏詳晰。批旨有過中而不當理者。公或面對或繳還。論執至再至三而不已。不亶爲應文塞責計。如出律無死而故入于死者。抑守宰濫賞。諫打圍非宜之類。隨事箴䂓。不可以一二數。甞從上駕幸獜坪第問疾。喪出倉卒。上已擧哀。公以爲君臨臣喪禮也。而不行久矣。今不可苟然爲之。請令禮官草定儀法。禀奏擧行。及日暮。將草啓請上還宮。同僚有有文望。將主詞苑者。忩迫淹滯。噤不能下筆。公自口號屬草。不復加點而辭理俱到。旋降旋啓。一院皆服公敏速爲不可及。其在禮部。奉命往祭魯山墓于寧越。還陳本郡弊瘼。請蠲役减賦。其爲諫長。請勿逮治湖儒丁晢。雖荐承嚴旨。而愈盡言不撓。論斥諫官之以異己而迎擊承召玉堂者之非。儒臣與㙜官各挾所私爭論。公兩劾罷之。兩人者卽公素際。又時所謂名流。主持言議者也。時文貞公方以原任大臣。與聞國政。公自以宰相子。務屛退。不欲干朝家機務。唯居其職盡其事而已。丙申四月。上引見諸大臣宰樞。謂曰近日備局事多滯。且不中窽要。諸公何乃置度外如是。諸臣拜謝。仍言諸宰多老病。未得可以專任有司者。時公方以兵房承旨入侍。上顧謂曰。如承旨明敏可任。何不畀之。諸臣言誠如上敎。第資級尙卑。請除爲副提調。上特命加階嘉善。俾專管籌司。公惶恐辭謝。不能得遂。除工曹參判。移都承旨。遆拜大司諫。移吏曹參判。以連擬忤上旨者於淸要。特譴罷。冬叙拜副提學。公以君德成就。專責經筵。不邃於經學而叨居集賢首席。非量己也。且例兼史館修撰。而與知春秋有姻嫌。䟽引金淸陰乞免例。固辭遆。又拜大諫。丁酉兼同知經筵兵曹參判。移禮曹。夏拜大司憲。上因旱灾求言。公應旨陳箚論時政。語甚剴切。上嘉納之。遆拜漢城右尹。移禮曹。又移都承旨。遆付同知敦寧。又拜刑曹。秋出觀察京圻。嚴殿最絶干囑。聽斷神明。列郡震肅。有徵士號爲時大儒者。攘人葬地。爭訟䦧然。公斷以法不饒。其人多親友。助之言群起。詆謗公不止曰。是爲塚中何許枯骨。使孝子茹憤至此。時宰至有勸公以具錄文案一通。以備日後辨析者。公笑曰。吾未甞有所意必左右。不過是其是非其非。吾無所懼。不須錄也。有俘譯爲中行於彼中者。來我國必橫恣惹釁。人皆畏懾。灣上小隷之從而來者。亦乘藉咆哱。甚於諸胡。公怒曰。自閔尙書聖徽以後。無敢治此奴。遂使此奴凌轢若此耶。遂拘其最作惡者三人。啓于朝。刑之至死。自此西隷始小戢。戊戌遆付同知敦寧。移大諫。已又拜右尹。夏又拜知申事。兼管藥房。適上違豫已久。內外章奏之留院者甚多。公於侍針藥之暇。取諸路書狀。用啓本單抄之例。亦貼黃而撮其槩。且察其緩緊而時入之。以便上省覽。而事亦不滯。上一夕特敎曰。卿念予疾病。如是盡誠爲之。予甚感激。時文貞公亦患微恙不已。上甞於卧內顧公曰。領府事病。近復如何。爲之勞問再三。文貞公疾寢谻。公陳情乞解職救護。遆拜大司成。九月竟遭文貞公憂。己亥二月。又丁內艱。始公外家於先喪。甞用杜當陽所謂羡道之制。而當時卿大夫家間亦有用之者。公之營文貞公宅兆也。復因用之。不喜公者在諫院。遂執此爲僭制。論公以考律勘罪。至請改文貞葬。先是文貞公當朝。務爲公正直諒。深惡新進喜事者之排軋標榜。一無所假借。公又耿介特立。未甞少貶色辭。益取怨怒。主時議者必欲擠陷公。而無瑕隙可指。旁伺者久矣。及是躍然曰。是足以據法斥黜某。某廢則朝無可憚者矣。不議於僚{{?|⿱穴采}}。於常參面對獨陳。上已燭其狀。謂曰此事士夫家比比有之。何獨於金某論之。及長官以見輕引避。又諉以猝聞入對。未及相議爲辭。上又敎曰。大臣之葬。謂之僭而罪其孤。至請發改。則是何等擧措。而不議於同僚。有若乘時汲汲者然乎。殊非光明正大之事。若此事成風。日後奸回輩欲狙擊善良者。皆以此藉口。其害可勝言哉。况聽其言則似非伊日猝聞者。尤可駭也。於是重臣之主時議而爲上所寵禮者。又極言其不畏疆禦爲可尙。申解不已。上竟執不可。公由是獲免。只革職旋叙。至顯宗辛丑夏。始服闋。拜工曹參判。公在平丘先隴下。陳䟽力辭。仍請出試湖藩。先是孝廟用文貞公建議。特許繼行湖南大同於旁海諸邑。顯宗初。又命均行於山郡。然文貞公旣卒。朝臣又無爲國力贊者。媢忌公父子。並詆其法。又誘湖儒。更䟽言其不便幾罷。公慨然思有以述先志而善良法也。又不樂在內。故有是請。上下其章于廟堂。廟議方欲重用公。故不許出外。仍復兼備局有司。同知成均義禁府槐院提調等任如舊。秋書仁宣大妃尊號玉冊文。加階嘉義。拜大司憲。公上䟽固辭遆。拜都承旨。甞於筵中啓曰。朝廷號令不行。査覈諸事。雖涉緊重者。外方多稽滯。不以時聞。如法府刑官開坐甚稀罕。事多曠廢。請如先朝故事。申飭憲府有擬律不公者。公又曰。三尺法。雖人主不敢有所輕重。况該官乎。請加警責。又以時方凶歉。請節損進供諸費。又曰。纔過陵幸。又爲朝參。臣隣瞻仰。孰不歡抃。但近日久不開筵。又不召對。羣臣雖有所懷。無由陳達。自上雖有眼患。願頻接臣僚。或使筵臣讀書。憑几而聽之。其於進學。必有益矣。至如不緊急狀奏有煩睿覽者。亦使臣等讀於前。以賜發落。亦甚便矣。上遂特命諸承旨持公事以時入奏。有西民與勳臣家訟田見屈訴寃者。公又請令該司明覈决之。毋使遐氓有怨國家事。未幾因事乞免。仍陳䂓戒。其略曰天行若不健。則萬物何得以遂焉。人君苟不力行。則庶績何得以凝焉。是以聖如周文。而昧爽丕顯。賢如唐宗。而不安丙枕。曷甞有逸豫而進德。優遊而治理者乎。殿下春秋鼎盛。淸明在躬。此正奮發志慮。勇往力行之日。苟能惕然警省。絶姑息偸惰之念。加嚴恭寅畏之心。策勵羣工。綱紀庶務。則風動之效。當在於轉移之間。豈不快哉。宋臣蘇軾曰。畏期月之勞。而忘千載之禍。其言最深切。至今令人讀之。常有凜然之戒。伏願殿下尙念于玆。臣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以臣藐末。猶能逮事我仁祖大王及孝廟。兩朝之所以致勤於此者。臣可得而知之。雖以小節言之。如享官受香。必在淸早。則受押之單。纔啓卽下。如監軍廵將之受牌事例嚴重。則落點之降。每趁宣飯之後。兩朝之事。夫豈偶然哉。曩因殿下久在調攝之中。多有差過之時。是無非喉舌諸臣不能隨事陳白之過。而亦由宮中掌故不能詮禀之失也。至於禮貌大臣之節。我仁祖大王尤致意於此。雖尋常話言之際。章奏酬答之間。未甞少有忽焉。是以藥房之啓。登時發落。相臣之䟽箚。入不拘齋戒。批不踰時刻。我仁祖在邸之日。實甞親炙於宣廟。其必有遵述。而孝廟承之。亦罔敢小忽焉。殿下之所當法者。其不在於兩朝乎。至於諸司草記,庶僚陳章。雖與此有間。亦不宜留時而引日。一則曠官而廢事。一則逆揣而妄議。如非熟思裁斷之事。則亦願隨事批下。俾無留牘於乙覽也。大抵人情。狃於安逸則易。起其頹惰則難。如非大段着力。何能變化氣質。噫。以匹夫之身。慮百畒之易。尙不欲晷刻放過。况以千乘之尊。受祖宗之託。係兆庶之望。貽燕翼之謨。其可自暇自逸。苟一時之安。忽經遠之圖哉。曾在先朝。因筵臣建白。令史官謄取列聖誌狀以進矣。殿下亦甞覽觀於淸燕之側乎。我世宗大王。卽東方之聖人也。宵旰憂勤。勵精圖治。三十七年如一日焉。當此之時。品式備具。摳機周密。軼於漢唐之治世。語云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殿下之所當法者。其不在於此乎。臣在先朝。叨侍經筵。先王甞講周書文侯之命篇題之辭。顧謂臣等曰。此非譬喩於今日之事。而今日君臣上下不可不思患而豫防之也。淵裏之發。出於尋常萬萬而有不獲已也。但古人所謂凶器危事之喩。不特取戒於用武之際而已。千金之子。尙不垂堂。况以人主之尊。豈可親莅於倉卒之間。致有萬有一危之慮乎。昔年銜橜之虞。尙未痛定。而大臣之誤觸。又出於不虞。思之體粟。伏想聖懷當復如何。伏願殿下深加戒心。克盡愼毖之道。苟於日後欲有所試。則毋寧降旨明敎。俾令有司得以周旋於先事之辰。而庶不至於如昨日之急遽顚倒。一擧而三失也。臣本無似。忝叨近密。目見綱紀之日替。而不能執一維持。以尊君命。心知古事之日亡。而不能隨事糾察。以存體例。而又不能陳達所蘊。終又泯嘿而退。則臣罪尤大。玆將一二故事。仰瀆於冕旒之下。一得之愚。有所槪於宸心。則不必宣露此章而特賜採納。上優批答之。遆授大司憲。又力辭不拜。大臣啓請差公宣惠提調。俾專管兩湖大同事。大同卽文貞公所建行以均賦紓民者。而朝議絆掣。乍沮乍復。禁防條例。又從而大弛。公遂悉心經畫。務爲振刷申嚴。而酌緊歇裁濶狹。尤必使京外俱便。公私兩益。湖西自乙巳以後歲仍飢饉。上又連幸溫泉。各邑收米。以灾减以恩减。减於常額。常什之四五。而京師諸司之需用。一無所省。歲入漸縮。儲㣥日匱。而公拮据調度。隨事辦理。一路賴以粗安。圻甸則自李完平設法宣惠。民始以爲便。而亂後以北使絡續。根本大困。朝廷又設常平廳。以助其不給。而民猶未大蒙其惠。及公提擧。自宴筵所需。以至求索百物。悉制爲恒式。自常平措辦。無闕以下各邑。各邑只出路支應而已。分畿邑一半。以遆供來往。以省其奔命道路。民又大便之。關東地素磽瘠。而丙午戊申兩年。復大歉。公實主賑事。白于朝。盡蠲一路征徭。如海産朔膳。亦自京廳予價封進。一如畿營例。東民亦多賴以全活。冬拜禮曹參判。兼賑恤廳提調。時上將移御慶德宮。特命修理諸役務從簡約。而莅事中涓。多有不法者。公上䟽極言其違令之罪。請於移御後如有新鮮太過者。則摘治有司及中官以違制之律。且曰。國家不幸。連歲大侵。庚癸之呼。遠近同然。倉庾之乏。內外無異。加以星文告警。地道不寧。其他變異。指不勝屈。無非敗亂之徵。危亡之象。殿下深居九重。雖末能盡燭。而愚夫愚婦。皆知其禍患之迫在朝夕也。年少氣銳之人。徒懷慷慨。而語不中窽。老成輔弼之臣。或知其然而亦無奈何。國門之外。未見藩蔽之固。肘腋之間。或慮蜂蠆之伏。雖在昇平之餘。足以馴至於亂。况値衰微之極。幾何其不至於無可救之地耶。嗚呼。祖宗數千里疆土。國家百萬民命。皆係於殿下之一身。殿下之自處。其可同於匹夫之苟安。而忽經遠之圖哉。近以賣官也船粟也免租也减貢也而觀之。則似乎憂民之急。而以侈忲也宴安也慢命也姑息也而言之。則未見有圖事之實。上下交修之道。其止於此而已乎。噫。桑糓雊雉之異。古之賢君身親遇之。未聞其歸咎於物妖。而只修反身之德。豈慮有所不及而然耶。今有牛而兩頭。牛猶易罪。至於星之晝耀。其將何掩。惟願殿下懋修厥德。不容虛僞。事天以實。愛民以誠。求才如渴而嚴賢邪之別。從諫如流而察公私之分。以猛濟寬。勿移威福於下。以敬勝怠。常存兢業於中。則雖妖孽式月而生。或得全安之助。如其不然。則臣未知國家將稅駕於何所也。時灾異屢見。朝論益潰。而又有名宰指物怪爲非灾者。故公䟽及之。不悅公者。果騰蜚語謂䟽中某語指某人。諫臣至有陳達於筵席者。公又明陳其不然。壬寅二月。因大臣言。特除工曹判書。諫官言內戚不宜先被特陞。還改授吏曹參判。三䟽辭不拜。移大司諫。大臣又力言目今人才。當以金某爲第一。終不可不大用。遂更拜禮曹判書。秋移長兵部。八月。上大閱訓局御營兵於露梁。公以本兵。實総其事。中軍鄭傅賢方下營違節度。上趣命大將李浣改其陣。又不曉上旨。最後公馳至其壁。易置其旗而陣始成。上乃霽威得無事。尋代洪相命夏。爲守禦使。公旣莅任。首閱倉廒。考糓鍛較。卒伍大惧。踈虞耗弊。緩急之無可恃。晝營宵度。至忘寢食。建設修繕。汲汲如不及。山城之糓僅十萬。而在民爲什七八。在城爲二三。公曰。國家所恃爲大蓄積者三。京師,江都及此城而已。不可虛擁空簿。以僨大事。每勅州尹。且時遣從事。催收舊糶。而悉摘奸民中積逋過百而不輸者。並徙之北邊。又覈其流亡困瘠而實無如何者。並請于朝。蠲之至數萬。又繕墉堞拓廨庾刱營館於形便地。俾閱戎講藝。藏兵貯粟。皆有處所。大鑄火砲刀槍。造弓箭煮焇黃。以累萬計。無不精利堅銳。以至鉦鼓旗幟。擧皆一新。囷廩庫藏餉械充牣。而凡係行宮百用。亦皆豫具。始公之受代也。京廳諸粟之不脫者五百。米則不滿二百。紬以尺布以疋。魚薧以束。膠筋角以斤以桷。皆不滿十。及公爲之數年。而十者百百者千。或有以萬數者。盖安于尹鐸之政。兩不相循。而公則左而右之。張而弛之。䂓畫措置。動中機宜。初若小煩。而後無不以爲便者。每歲常會三營鍊操。申約束明賞罰。紀律齊肅。又揀牙兵精壯者。以農隙分番入衛講閱。如壯抄之制。人言自李完豊後四十年間。辦此職者。唯公而已。時有以捕賊勞陞資者相續。公進啓曰。恩賞旣廣。外方多鍛鍊成獄。希覬非分。一入死牢。無一出脫。或徑斃杖下。或不忍痛楚而誣服。橫罹寃枉。其類甚多。請自今必捕得獷悍儻伍殺越人命。如法典所載者外。並停僭賞。且區別首從。以抑僥倖。又於藥房入侍時。從容言曰。玉候久未安寧。而結核處亦未得診按。未知近日漸有差效乎。備局事雖不至大段積滯。大臣諸宰之阻於進見者已久。羣情頗以爲欝。且㙜諫所論如醫官之乘醉入侍。儒生之陳䟽被囚。內侍之詬辱敎官。皆所當爭執者。而兪音尙閟。上下相持。終爲聖德之累。臣竊悶焉。又甞論朝廷乏人。仍言曰。凡物長之則難。折之則易。於人亦必須蕩垢拭瑕。庶無遺才。今者一經譴罰。久廢不錄。此最不可者。上皆嘉納之。甲辰。執義李端相䟽言在野儒臣之不赴召。實由於金某之以其所論己亥服制爲不是。且以金某之意如此。則國舅之意。亦必無異爲言。公上䟽陳卞曰。端相甞問臣。君於近日服制之論。所見如何。臣以尹善道之用意搆人。固不仁矣。而至於當服三年之說。不爲無據答之。凡人意見。雖各自不同。豈可以此爲賢者進退之所係乎。今端相所謂國舅之意亦必無異云者。尤爲可惧。國舅之意如此。則又將推以及之於何所乎。䟽出。時議譁然。諫官相率請對。諉公以䟽語大失。論罷公職。大臣言公所受任重。不可以語言微過罷。仍言朝紳不相寅協。自上唯當鎭靜。上初命勿罷。諫官又侵攻大臣以塞言路。三公並引入。上責諫官。復命罷公。公旣罷歸平丘。冬叙判刑部。累辭不就。乙巳因淸風公病谻入城。始拜命。復帶守禦宣惠籌司諸任如故。以癸卯上候違豫時藥房侍藥勞。加正憲階。夏。上以眼患瘡核諸候閱歲愆和。急議幸溫泉試浴。命公先往整理行宮諸事。公相度便宜。經營御室及百官所處。僅七日而畢。還迎上於中路。因陳本道兵集境上以待者已過十日。當此東作方急。使數千農軍。釋耒耜備糗粮。顚頓道路。此最可憂。上旣至行宮。遂命罷鄕兵悉歸農。湖民胥悅。冬差節使赴燕。仍辭遆本職。丙午春復命。授知中樞。夏判漢城尹。儐査勑於灣上還。陳兩西列邑凋弊狀。又以客使需索。逐歲倍加。所經營郡。罄竭不支。請自今勑差備通事與通官衙譯從行者。殫力開曉。有能得其輕减者。差赴燕一次。或加優賞。不者施重罰。著爲式。以寬一分民力。秋復判刑部。兼提擧太僕。冬又再任本兵。丁未春。復從上幸溫陽還。董視永寧殿重建之役。時公遭慘戚。又積有勞傷。引疾求免。章屢上。不許。大臣請特允所請。以便調治。始遆授左參贊。病少間。入對筵席。仍極言曰。目今公正日少。偏私日勝。朝著之不靖甚矣。如入侍承旨二人。其文學才望。卽所謂朝紳拔萃者也。而亦多有偏係之病。進退通塞。隨其好惡。以致趍時附勢者爭相慕效。務爲朋比。喜張言議。此殊可惜也。若令此兩臣者。祛偏私恢公道。用人勿以親踈。持論一循平正。精白一心。共濟時艱。則豈不美哉。如是則雖十日一講。必有益於爲國。苟不如是。而徒使講官略說文義。承旨謹書判付而退。則雖日三晉接。亦何所補乎。臣非不知淸議固是好題目。國事之潰裂。亦非專由於兩臣。而年少浮薄之輩。輾轉波蕩。其流之弊。將至於害人國家。此不可不憂也。又言於上曰。夫王政必曰仁政。稱人主之德。亦必曰仁厚之德。唯仁唯厚。固可謂美矣。綱紀解弛者。亦不可不一以剛德振之。筵臣有以導君以剛果爲非者。公曰不然。夫沉潛剛克。本聖人之訓。人君之道。尤當以陽剛爲主也。以四時言之。旣有春生。又有秋殺。有春而無秋。必不能成歲功。近者冬霧四塞。時氣失節。此亦國家專尙柔道之致也。戊申永寧殿修改旣畢。用其勞加崇政階。拜戶曹判書。兼判金吾。又於筵席言於上曰。今筵臣所謂收召人才。聚精會神者誠得矣。自上旣難盡察臣僚之賢否。且朝廷有黨議以來。入者主之。出者斥之。此烏得爲公論乎。昔在仁祖朝。銓郞權輕。今則銓事皆歸郞官。有譴責則諉以下僚。使君上無所施罰。當除拜則稱以執筆。使官長不得官人。此國事之所以日誤也。上之視羣下。如天之視萬物。陶甄生成。必無彼此之殊。而卽今見忤時議。無罪廢棄者甚多。其中雖未知果有特出之人才。亦豈不如今日之隨時浮沉。歷敭㙜閣者乎。雖以頃日別薦言之。憲官薦諫官之叔。諫官薦憲官之弟。如是用私。此亦大可寒心者也。時入侍重臣。或言銓郞權故不重。或言朝廷之不爲黨論已久。公曰。此近於面謾矣。兩臣懟甚有訟言。大臣兩和解之。夏出視南漢。因乞由歷展平丘先墓。疾復作。遂懇辭遆。付知樞。尋拜吏曹判書。公聞命蹙然曰。郞薦其可革乎。黨論其可息乎。吾豈可以親戚賓客之得我。而遂冒衆忌而處此乎。諫官竟以漢家不相竇廣國。元帝亦不用馮野王爲言卽遆。還付中樞。移拜工曹判書。己酉春。移判禮部。復兼金吾。承命往視設倉便否於安興。夏。上復幸溫泉。命公留都。復判度支。庚戌春。三主本兵。以神德王后祔廟禮成。用都監提調勞。加崇祿階。尋與枚卜。因㙜啓請。內降諸旨。悉關由政院。毋直令中官分付諸司。公亦陳近日內侍頗有橫恣之漸。因尙方貂皮事。公又陳中官索賂。至有受五十金者。此甚可駭。又陳太官所供物膳。不用賂則常爲掖庭人所點退。其弊滋益甚。昔在成湯之時。夫豈有女謁苞苴。而猶以此爲言者。聖王之意。盖恐其於暗昧幽蔽之中。或有所未及覺察者而然也。此必須隨現嚴治。庶有所懲戢矣。上爲之動容嘉納。秋以藥房侍藥勞。又加輔國階。於是班視三事矣。公周流六官。所莅稱辦。有赫赫聲。而尤長於折獄。其爲司寇。甞先與郞胥設禁約。痛繩詐代人訟狀者以法。公聽斷達情僞。雖積年疑滯。號難决者。及一經公眼。端緖立見。剖判無留。不獨伸者頌悅。負者亦驚嗟稱神明。其理曲而罔者。皆瞿然自避去。甞有寡嫗迫于貸而鬻其子者。公卽撤嘉肺之餘。使自贖以完其母子。一夕坐曹。有荷校而入于庭者。公遙見謂曰。此富平吏也。左右試問之。果然。吏自言曾賫牒詣圻營。一謁而退。計日月則已十稔矣。人莫不感公之惠。服公之明。都下至爲語曰。古朱悅今復出。悅盖麗朝典理。稱方正者云。其爲度支。曹中舊多猾胥以絶簿書盜竊爲事者。皆凜然相誡。戒以毋作欺生事。至諸屬司。亦無敢張文書虗瞞爲耗沒計。公只捴察領要。不事苛細。而所費大省。公藏盈溢。甞以內進豹褥品尺中制。而爲中官所止却。公嚴詰其不可。又甞建請勿遣內司官於外。以貽弊列邑。中貴屛懾。方公在曹時。亦無敢作氣勢操縱者。其在兵部。尤抑僥倖恢公道。如有才器可用。而沉屈不售者。必加甄拔。雖威重難犯。而褊裨卒校。如有負膽氣。能犯顔直前。則必優容開納。大加激賞。每春秋。禁旅都郞及國家有武擧。公必自擬掌試事。務公務嚴。人莫得以售其奸。一經視閱。則輒盡識其身名才技。以至馬蹄噭肥瘠皆然。上之幸溫泉設科也。其屬軍班者。多賈人子。日夜伻人取金於京。爲行賄計。及聞公又典試。日夜齎金。不待試皆遣歸。曰此爺何可謾也。公甞軫諸道兵政之日壞。每欲一有所變通。至辛亥春。首先釐改湖西舟卒之弊。盡蠲其陸物之價。又於所納七布。减其四。更定節目。啓于上而行之。當公病革。侍者見公猶自取案上文簿。番閱視之。卽湖西事也。又以諸色丁役。唯鷹師最苦。將有魚爛之弊。方且長第釐之。而公已病矣。公久典重任。所帶如經筵內局籌司金吾守禦宣惠太僕賑恤諸務。無非關係軍國者。及他兼領諸司。並十有六。公每晨詣藥房起居已。坐本兵裁庶務已。又赴金吾議讞已。又出賑所。檢賑事。歸家又聽治守禦太僕諸寺事。非有疾病呈告。不廢風雨寒暑。曉出夜歸。弊精殫力幾十年所。積勞瘁成疾。竟以辛亥三月初九日。復于鄕校洞之寓舍。享年五十有六。始上聞公有疾。馳遣太醫。賫御藥相續於道。及訃聞。震衋至夜深。臨軒欷歔悼惜者良久。輟視朝二日。贈賵襚特優。以是年五月。權厝于平丘先塋。至十一月辛亥。永窆于楊根牛川酒谷里己坐亥向之原。夫人平山申氏。東陽尉翊聖之女。領議政文貞公欽之孫。於宣祖大王爲外孫。幼有至性。十一遭貞淑翁主憂。哀毁若成人。及歸公。事舅姑盡誠敬。接妯娌得歡心。承奉公無違事。尤自盡於烝甞蘋藻之奉。其見諸事行。皆可爲閨閫則。篤愛同氣。伯兄副學公罹奇{{!|𥚁|⿰示呄}}。諸兄弟皆早世。撫其諸孤。恩意曲至。敦宗黨族姻。親踈遠邇。各盡其道。識慮明透。類士君子。諸親屬每有事。必來咨决。與公處幾四十年。公甚敬重焉。先公五年。以丁未四月二十五日卒。享年五十有一。墓祔公墓左。同壙而異室。有一男一女。男錫胄並魁司馬文科。歷典文衡。今判兵部。兼帶守禦宣惠諸任。一如公。方爲國家所倚重。女適林川趙顯期。判書初娶右議政李厚源女。無子。繼娶府尹黃一皓女。育一男一女。男道淵。女幼。趙顯期有六男六女。男正緯,正紳,正緖。女長適參奉金魯得。次適生員李{{?|⿰冏阝}}。次適李寅燁。餘並幼。公天資聡穎。操履端方。而有確然不可屈之節。尤敦孝友篤倫理。事文貞公。左右承養。融融悅豫。非有公故。不忍暫違。其侍疾病。晝夜躬湯劑。不解衣帶。及見背。水漿不入口。哭泣不輟聲。自始含斂。至封植塋宅。盡誠盡禮。無一毫不恔於心者。尹夫人自經文貞公襄事。却藥餌不進。公於半載之間。荐遭巨創。遑遑如窮人無所歸。幷奉几筵於一堂。每朝夕祭奠。輒悲哀號絶。不能自止。隣里感動嗟嘆。居外廬。不履閾內。不脫衰絰。寢處飮食。一遵禮制。服旣闋。每晨謁廟而月展墓。每當夫日。常齋居蠲㓗。儼然正坐。以至達宵。每於四時上塚。頻乞暇。如不得暇。輒自求祀寧陵。仍馳往省掃。與淸風公友愛隆郅。一日不見。卽悵然懷思。晩年常同處一第。朝夕相對。怡怡和樂。仲姊寡居有宿疢。迎于家。醫療盡方。雖公務鞅掌。日必一省。季妹病亦如之。飮食饋遺相續。俾不至缺乏。推之族戚亦然。其居於鄕曲者。有婚有喪。皆令取辦於公家如其家。雖至踈遠。待之皆有恩意。至有提育童弱而敎之學。以至决科第成立者。居家簡嘿寡言笑。動止有常度。雖家人鮮見其惰容。於子弟雖慈愛甚。而莅之以莊。其待僕隷極嚴。閨庭內外肅如也。淸風公位旣貴。年又不甚差池。然常曰家兄性方嚴。欲言私事。到口不敢發也。與朋友交。初不爲苟悅。其當公義相䂓。亦不以私意少貸。而至含盃酒接慇懃。風流映發。輸寫靡贏。間以調諧。豪氣襲人。人亦莫不親愛公。公又尙氣誼重然諾。一與之定契。死生不變。推及其遺孤。生則怜恤。病則繼以藥。死則辦其喪。其拯人困厄。濟人貧窮。如嫁貧女。衣食凍丐。特公細行耳。盖自先文貞公以純誠大忠。功烈茂著。而公又受知兩朝。致位上卿。居恒自勵以盡節奉公忘身循國爲志。上欲以尊主威而重國勢。中欲以破黨議而肅朝綱。下欲以革弊瘼而蘇民命。入而敷奏筵席。出而訏謨廟堂者。無不明白懇至。切中時病。百僚恬憘。曠廢職務。而公獨夙夜虔共。克勤靡懈。擧朝朋比。背公死黨。而公獨危言正色。孤介特立。其承訓述事。愛君憂世之念。炳如日星。堅如金石。質神明而無愧。處顚沛而不渝。雖哆哆噏呷。驅世訿嗷。而益激厲無少沮。晩而主眷愈隆。輿望愈屬。大臣愈信嚮。官有難辦則曰某可屬。事有難爲則曰某可了。錢糓甲兵。咸歸管轄。文武內外。罔不適宜。以公一身而繫國家重輕。如中流之維楫。崇廈之樑棟。及其沒也。朝野驚慟。上自薦紳。下至委巷。莫不咨嗟太息曰。賢宰相亡矣。國其如何。以至流氓丐兒。相聚而哭於庭。曾所受杖軍門而幾死者。亦自爲文。哀哭而奠焉。雖與公素不相能者。亦曰誠於國才於時。今無其人矣。國人追思愈久不已。曰某所多多益辦者。今分諸衆人而猶不濟。人才之相遠若是耶。國有大事。則曰某公若在。當如何處玆。市民無知。初苦公制節者。後乃相言曰。使公在者。必方便活我矣。噫。此可以見人心之公矣。假令公小延數年。位鼎軸而盡展所抱。則公道庶可恢。國勢庶可尊。民瘼庶可蠲。而天不憗遺。奪公斯速。此豈人爲也哉。公雖奪於世務。不能專意學問。而喜讀魯論。雖在禁直。公務少間。必吚唔不輟。每月夜朗誦諸葛武侯出師表。有曠世尙友之意。爲文明白剴切。而尤長於章箚書䟽。朝家每有南北機宜。必待公定著咨札。筆法遒美。甞書屢朝寶冊。旁曉音律。射藝亦過人。皆出於天才。非習而能也。雅志愛山水。甞探歷楓岳天聖嶺湖諸勝槩。尤愛重興道峯曹溪泉石。得暇便卽匹馬出賞。倘徉忘返。居第在終南下。而先文貞公架小亭於松間巖際。有山林水石之趣。每巾屨嘯咏。翛然有出塵之想。少號歸隱。晩揭堂扁曰退憂。盖取范文正進亦憂退亦憂之意也。嗚呼。世降時末。全才實難。其有行義。能文學優政事者。或不無其人。而若公之才誠兼至。忠孝兩盡。當求諸古人。非今世所可得也。君子謂公奉公憂國。如祭征虜。聡察剛明。如趙次都。杜絶干請。如包孝肅。孤立無黨。如呂汲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諸葛武侯之遺風。而至於孝悌至行。雖柳山南家法。亦不多讓云。顯宗大王三年制畢。將躋祔太廟。廷議推公當配食廟庭。判書公使顯期序次公官歷志行如右。以備當世知言君子裁擇。以請牲石之文。嘉林趙顯期謹狀。 7dvnl9pdivi14m4u1j2a36y695e60j5 一峯集 (趙顯期)/卷七 0 1179184 2485578 2024-11-01T03:48:1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七|y=1717|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248557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七|y=1717|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ojt98hml59m5zi4gjyzohopiwd8jek4 2485588 2485578 2024-11-01T03:51:15Z Blahhmosh 79595 248558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七|y=1717|previous=[[../卷六|卷六]]|next=[[../卷八|卷八]]}} ==行狀== ===右議政淸城府院君金公行狀=== 公諱錫胄字斯百姓金氏。系出淸風。其先新羅王者裔也。麗時有諱大猷官侍中。三世而至昌祚。又官侍中。生仲源淸虜將軍。生瀞殿中。又二世至耋司憲府執義。生叔弼成均生員。生湜魁中廟朝賢良科。官大司成。與靜菴趙先生。首倡性理之學。竟罹北門之禍。事載八賢傳。生德秀遭家難不仕。號頤眞子。訓誨後進。多聞人。贈吏曹判書。生棐軍資監判官。贈左贊成。寔爲公高祖。曾祖諱興宇生員。受業于牛溪成先生之門。文行俱茂。早卒不振。贈領議政。祖諱堉由魁科進。事我仁祖孝宗兩朝。三位首揆。爲時賢相。謚文貞。考諱佐明再擢儒科。早以才望顯。官至輔國兼兵曹判書。久掌中權。兼揔守禦。大爲顯廟所倚重。卒配享廟庭。贈領議政謚忠肅。後以公錄保社元勳。追封淸陵府院君。妣貞敬夫人申氏。平山大姓。宣廟駙馬東陽尉翊聖之女。領議政文貞公欽之孫也。申夫人嘗夢五色爵而有娠。以崇禎甲戌閏八月初五日。生公于漢城第。幼岐嶷俊發。聦警尤絶人。三四歲。已解文字。文貞公大奇愛之。嘗抱置膝上。口授李白長句。輒成誦不錯一字。外王考樂全公鑑識素高。亦奇公以爲後必大貴。以所着金圈而與之。八九歲時。出遊街上。或指揮羣兒。作戰陣狀。或與表從兄弟。陳設俎豆。爲進退揖遜。其所嬉戱異凡兒。十二三。遍觀經史子集。旁及稗史小說象緯筭數。諸兵家語。靡不涉獵。十四委禽于完南李相公之門。李公又加器重。期以遠到。十八九。戰藝科圍。輒屈儕偶。屢魁解額課試。丁酉中進士第一。生員第八名。並冠發解。遊泮宮。與諸生䟽請栗谷,牛溪兩先生從享文廟。䟽文多出公手。辛丑。顯廟視學試士。公居第四。初命直赴殿試。因大臣言。只令許赴增廣會試。壬寅春。捷會試第二。又擢殿試第一。卽授典籍。時公外姑夫洪公命夏判銓部。以故久不調。癸卯始拜司諫院正言。甲辰入玉堂。爲副修撰。移司憲府持平。選帶知製敎。復拜修撰。遆授兵曹佐郞。自是歲至丁未三載間。連除直講,騎省郞,副修撰,修撰,副校理,校理,侍講院文學。或一或再。或至三四五六焉。丁未春。日本以我國接留阿蘭漂蠻於南陲而不相報知。有違誓約。遣差倭䝱喝。而別有邀索。朝廷難其對。揀公爲接慰官。公辨折以理。辭嚴義正。倭人懾屈。不敢復出請求語。四月公在萊館。猝丁申夫人憂。上愍念公以王事在外。遽遭巨創。千里奔訃。恐於中途貽傷。特遣內醫護來。盖異數也。己酉制除。復授校理。兼南學校授。庚戌移獻納。入天曹爲佐郞。遆拜文學。移校理。仍帶春坊。辛亥三月。又遭忠肅公憂。癸丑服闋。又拜校理,獻納,兼司書。再入銓爲佐郞。陞正郞。兼帶芸館春坊南學漢學敎授。甲寅陞副應敎。移執義已遆。授太僕正,兼輔德。遷應敎,司諫。薦入中書爲檢詳。陞舍人。六月復移應敎。此公堂下踐歷也。其在修撰也。正言李堥劾新相許積不合具瞻。上怒命竄堥及憲府宋時喆等。公以爲積以吏能入相。堥雖狂率。言者不可罪。而大司憲李一相不能誠心爭執。並䟽論之。上以公亦難免彼此之迹。特譴罷公。其爲副校理也。因冬雷上䟽。略曰皇天之所以仁愛我聖上者。可謂至矣。前歲之彗。卽數十百年來所未有之災也。當彗之始出也。聖上之所以憂遑震惕。激勵興發者。雖商宗周王。無以過此。曾未幾時。妖芒幸消。而一日二日。聖懷漸紓。震惕者變以爲沮縮。興勵者易以爲弛惰。以當日避殿减膳之心。而復轉以爲平日宴安姑息之心矣。以當日求言修政之心。而復轉以爲平日輟講停務之心矣。是何周歲之間。聖心之敬肆檢放不齊之至於此耶。今者天戒又作。冬雷荐發。轟轟燁燁。光恠非常。此固無他。仁愛之天。盖欲以復警我聖上之心。以皷其沮縮之氣。以振其弛惰之政耳。聖上於此其可不思所以體天之心答天之譴。以盡其修省之實。以之而率厲臣工。蠲恤民隱。變委靡牽繫之陋習。而爲蕩滌振刷之宏䂓乎。仍請停兩殿進宴曰。王者之孝。異於匹庶。夫必待布筵設席。擧樂稱觴而後以爲壽者。此乃常人之孝也。至於奉宗廟安國家。以四海之歡心以爲壽者。惟王者之孝爲然。目今冬雷晝星。天災孔棘。禾損菽無。民事轉慘。俯仰四顧。憂虞溢目。微臣愚妄之忱。竊以爲維我東朝亦必蹙然不寧於今日之受此樂也。又請止慈聖溫幸曰。夫聖候之宜於溫泉則言之久矣。未知今者慈聖之候。必宜於溫泉而萬萬無疑者。其果如曩者聖候之比乎。其鍼藥之皆無可施者。其果如曩者聖候之比乎。常人履屐之間。猶不可以不愼。况玉趾之臨。至於數百里之遠耶。得志而再往。尤爲邵氏明戒。聖上於此亦宜惕然反顧。罷不急之興造。而熟思而善圖之也。其論民瘼。則曰方今民生之困悴。可謂極矣。以一身而爲數人之役。以一戶而萃數口之征。以一歲而輸數年之稅。嗷嗷怨謗。八路皆然。而國家之所刻法督意。每不少恕者。惟在於積逋之徵退賦之捧。而所謂積逋率多指徵無處。則留之不足以得國粟。去之則可以得民心。蠲其虛簿。以施實惠。計莫先於此者。而今者必欲擁其虛簿。以招實怨。則臣竊未知此果何益於國家耶。假使虛簿之中。果有一二指徵之處。得以浚殘民之膏血。而想其催斂。亦必無多矣。而况自有明査之令。今世之所謂才有司者。擧皆詰民如詰盜。德音未遍於窮閭。而怨聲已徹於蒼穹。則臣竊未知此果何益於國家耶。至於退捧一事。其始也本欲爲惠於民。而終至於爲民之大害。夫民旣不得納矣。國雖不捧於民而猶可以支也。故於是而有蠲减之意。而今旣不得捧矣。又不忍便棄之於民。故於是而爲退捧之令。其所謂退捧者。卽今日之所以爲積欠者也。臣嘗觀蘇軾知楊州時論積欠狀。曰臣過濠壽楚泗等州。所至麻麥如雲。臣每屛吏卒。親入村落。訪問父老。則皆有憂色云豐年不如凶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口。猶可以生。若豐年。擧催積欠。胥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言訖淚下。臣亦不覺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官吏皆云以夏麥旣熟。擧催積欠。故流民不敢歸鄕。嗚呼此數語者。眞可謂善言窮民之情者矣。積欠之害。古猶若此。民怨之酷。今亦何異。伏願聖上深察百姓之怨苦。收回前日明査指徵之命。而特令該道並取癸卯以前積年雜色欠額。悉行蠲免。只將於見年前額。責令盡完。以一施曠蕩之恩。而自今以往。苟遇凶歲。有可减則减之。不可减則不减。毋苟爲退捧之令。以爲民害。則今日救民之道。寧復有大於此者乎。昔在皇明萬曆初年。輔臣張居正當國。以爲與其朘剝以資奸貪。孰若盡蠲舊逋。以利窮民。令行而天下大悅。臣每觀此事。以爲居正不過一時之才相。而其䂓模廣大。能識先務者。乃至於此。宜乎做十五年之治平也。今聖上以神宗已行之政。施之於民。以居正識務之道。責之於輔相。則今日吾國吾民。亦豈無粗安之效乎。頃者諫臣陳䟽請取京衙門所儲銀布。以代一歲之布役。此其言亦美。而然終不可施者何也。今朝廷方欲取窮民口吻之餘。以充積逋。又豈肯捐京府腹心之藏。以濟貧民乎。雖然臣於去秋。忝在兵部。適掌軍布。得以知京府腹心之藏。亦頗有尾閭之泄矣。淑敬公主房之營造也。土木工役。三年乃畢。臣竊筭其工匠募役之價。多至於二百十四同零。以金而折。盖不下七八千兩。而若復以度支之糧料。內司之所費而計之。則必至於滿萬而有餘矣。噫噫可謂多矣。苟能以一宮營作之需。移之於一歲之民布。設有不足。其亦幾何。臣於是益知雖前日諫臣之䟽。盖未始不可行也。而雖用議者之言。以盡蠲其積欠。盖亦未始大損於國計也。又因雷變。與同僚進箚曰。上無興撥之志。而逸豫之日狃。下絶激勵之方。而婾媠之日痼。惟日趨於淪墊破壞之域而已矣。古人有言曰迅而易失者幾也。往而不返者時也。夫殿下之臨御臣民。今已八年矣。其不及十年者纔二年矣。殿下試反思之。八年之間。所注措者何策歟。而所作爲者何業歟。不聞其日進而惟聞其日退。未見其寢昌而惟見其寢弊。紀綱政令。日懈一日。國體君威。日替一日。譬如千仞崖岸。雖未見崩隳之果始於何時。而夷而復夷。今且窪然而爲谷矣。盛年易過。大業難持。而扶衰補弊之政。其眞無可成之時矣。當殿下初登寶位也。承仁廟之赫業。繼寧考之大志。睿質夙茂。令聞克著。則有初光前。此眞可爲之幾也。而此幾旣已失矣。當頃歲妖彗之示警也。懼譴告之孔慘。憫憂虞之多端。而殿下之警動厥心者。盖嘗切矣。招集羣僚。大詢謀謨。則因災轉祥。此又可爲之幾也。而此幾又已失矣。當前夏溫泉之返駕也。沉痾旣祛。舊學亦至。志氣可以復勵。德慧可以復進。則舍舊圖新。此又可爲之幾也。而此幾又已失矣。難逢之會。當面輒過。易頹之治。擧足愈下。則此今日有識之士所以不能無慨然憾恨於殿下之日事倦勤也。今者暴客纔回。嘖言方肆。庚寅之事。猶未至此。則拂亂增益。此又其幾。而臣等竊伏覸殿下之所以措心立政。猶未有以大異於前日。而震惕之餘。繼之以消沮。消沮之後。轉以爲偸靡。而惟將曰亦旣勞止。汔可少康矣。惟將曰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矣。則今日之幾。又安保其不爲前日之虛拋耶。噫。今夫爲州縣者。一旬廢衙坐。則吏胥爲之寒心。一日留訟牒。則小民爲之嗷嗷。人君之事。重於守宰則晣矣。軍國之務。殷於州縣則彰矣。操作威作福之權。而事事而拘牽。持國家利勢之柄。而惟日以遅回。則逶迤遷就之際。綱紀之潛替。事機之漸隳。盖必有不勝其多矣。晉接之期。甚濶而愈廢。文書之入。雖眇而亦滯。此雖每因玉候之多愆。而其於君臣上下應酬交際之道。豈不隔絶旁落而無餘存者耶。嗚呼。今日羣下之所庶幾日望於殿下之一奮聖志。非欲以自利其家也。乃欲我殿下之國之理也。使今日國家盡革舊習。而以日臻於治安。則此大榮也。是榮也是羣下之榮耶。抑君父之榮耶。使今日國家不改此轍。而終不免於危亂。則此辱名也。是名也是羣下當之耶。抑君父當之耶。苟殿下垂念至此。則亦必有所瞿然惕然而知所擇矣。而然以殿下之明聖。終未見其有悔悟之端者。是必殿下自以席祖宗重煕之業。二邊之釁粗弭矣。四方之民粗保矣。百職奔走。又自率於下矣。吾雖深居於內。高拱於上。而可以宴佚而無他虞矣。抑又以爲吾雖不事剛健。而終不失爲仁厚矣。吾雖未能憂勤。而亦豈至於弛廢矣乎。以自恕之心。長自逸之德。惟泄泄危亂之日歸而不自覺焉。噫噫豈不大可憂閔而痛迫者哉。西漢之盛也。莫盛於文景。而復興於孝宣。終危於成哀。後之論者不以咎成哀。非無咎也。不足咎也。而所咎者在於元帝之徒能仁厚。優游無斷。唐之盛也。莫盛於貞觀。而復興於元和。終危於懿僖。後之論者不以咎懿僖。非無咎也。不足咎也。而所咎者在於開成之徒事文雅。痿弱不振。今殿下當積衰之餘。處狃安之時。亦宜一鑑往古而以戒其當戒者也。嗚呼。使今日之事至於如此者。亦豈非羣下之罪乎。臣嘗觀金史。金自南遷之後。羣臣任事者。往往無恢復之謀。惟臨事相習。低言緩語。互相推讓。以爲養體。每四方災異。民間疾苦將奏。必相謂曰恐聖主心困。事至危處。輒罷散曰竢再議。已而復然。或有言當改革者。輒以生事抑之。故所用必擇輭熟無鋒鋩易制者。每北兵壓境。則惟相對泣下。或發長吁而已。兵退則大張具會飮。此金之所以終底於危亡者也。以臣等觀於今日。則其不與彼時同者。盖幾希矣。今殿下如欲自勵而勵羣臣。則必先刻誓于心曰。疾疢之作。由宴安矣。宴安之懷。不足樂矣。徒使我獲戾于天于祖宗于小民矣。必先屛嗜慾懲怠惰。而使吾身始立於無過之地。察民瘼决壅蔽。而使四方無異於戶庭之間。而數開經幄。以資講劘。揔擥大柄。以振頹廢。且以之責勉宰輔。使之孜孜於拯救生靈。迓續天命之策。毋復以先入爲主。已行爲是。而爲前日之姑息。則今日之危者。或可轉以爲安。而如其不然。臣等顓愚不佞。誠不識國家之將稅駕於何所也。嗚呼。人才之凌替。又莫如今日之甚。此亦莫非殿下之不頻接臣僚之致也。旣不見其面。又何以知其心。旣不聞其言。又何以知其才。今將使之授吾之重任。托吾之大事。而所憑者只是銓筒紙上之名而已。則古之明君英辟。所以顚倒駕馭。使有才有能者爭自淬勵。以供上之所需者。必不如是之草草也。是故祖宗舊䂓。庶官並賜輪對。先朝美政。守令亦皆晉接。其所以綜覈激厲之實。豈不委曲周悉。而今殿下則於法筵三講。旣以違豫而不擧。儒臣召對。因復廢閣而不行。臣等無狀。跡忝近密。而猶未得以數覲耿光。而况於遠外䟽賤之士耶。逸驥未必不馽於下澤。美材未必不混於焦爨。而移東塡西。挈左補右。平時差除。每患耗缺。苟國家多事。四方有虞。則抑將何以應之耶。此亦非細憂也。且言路之於國家。猶人之有命脉也。脉絶者死。言絶者亡。此誠不可以不慮者也。而臣等竊伏覸近來。此路轉益崎嶇。片言有忤。而恩命每靳。一事或錯。而嚴旨隨降。則曩日一二臣之事。固足爲言路之戒矣。至於今秋求言之敎。眞可謂哀痛惻怛。而布之四方。已過兩朔。只是二三守令所陳民瘼而已。曾未有指摘朝廷之闕失者。是豈朝廷果無闕失之可言者耶。是誠由聖敎末端數語耳。若其同異之說。則尤有所未然者。今之薦紳之士。懷同異之心者。固皆非矣。然國家之祛此害。自有道理。今徒欲設此目。以爲言者之禁。則是將無人不可疑。無言不可罪。而其流之弊。或至於雖有私爲朋黨。以壞我殿下朝廷。而亦無由而聞於前矣。昔宋哲宗時。嘗於求言詔禁六事。相臣司馬光抗䟽爭之以爲人臣惟不上言。上言則皆可以六事罪之。是詔書始於求諫而終於拒諫也。斯豈非老成者長慮遠見。懇懇之忠言耶。又因災異進言曰。臣竊觀今日國事之可憂。日甚於一日。上天發警。式月斯頻。則此可憂也。小民怨詛。四方嗷嗷。則此可憂也。人才眇然而百度弛廢。材用蕩然而經費虛竭。則此又可憂也。然而人心之易婾。物情之冀倖。而沉迷宴安。亦莫甚於今日。或者以爲前日亦嘗有某災矣。有某異矣。而前日之應。旣無所可徵矣。今雖有某災有某異。今亦如前日之無可徵則善矣。前日亦嘗爲某事矣。行某法矣。而前日之民。旣不敢不從矣。今雖爲某事行某法。今亦如前日之不敢不從則足矣。前日之所嘗警動。而不敢不畏于天者。今則漸至於恬然不忌。前日之所嘗難愼。而不敢不軫于民者。今則漸至於悍然不顧。此固臣愚所謂日甚一日之憂。而日者梨柿差員之報。又適至於此際。北方聲息。頗屬危厲。彼之事情虛實。固有不可以詳知者。且必有未必盡如所傳之說者矣。然此卽與南宋嘉定年間。余嶸之刺得金事。同一情形。此眞德秀之所以中夜彷徨。以爲國家多事之始。君臣上下恐懼修省之日。可以爲憂而不可以爲幸者也。堂堂中華。蛇豕宅之。翼翼宗周。荊棘生之。有志之士。常思一灑其羞耻。則完顔之自阽危釁。豈非有宋之大幸。而德秀乃復以可憂爲言者。抑又何歟。臣嘗細考德秀前後之論。其曰日逐呼韓之爭。信以爲天之佑漢。而高澄侯景之隙。獨非天之所以禍梁者乎。今虜之存亡大勢可覩。雖量時度力。動以覆車自懲。然失火亡猿。勢有相及。應酬一誤。何事不生。安危之機。迨難預卜者。最爲灼然幾先之見。其後三十餘年。開慶景定之間。德秀之言。無一不驗。噫。昔人之所以爲憂於當日者。又安知獨不爲今日憂耶。爲今日之計。惟在於修實德敷惠政。以先固結人心。抑浮議尙忠實。以先收拾人才。省冗費愼興作。以先完養人力。如越人之生聚十年。如齊人之責實試官。絶朋禁飾。如衛人之大布大帛而已。其發之爲政令者。尤必加意於賞罰之際。賞必以時而擧。罰不以近而免。而一擧一措。無復爲前日姑息濡滯之歸。其他繁文末儀。有近於虛夸。私智褊見。或病於牽繫者。並皆一切掃除。無令更慁我敦大淸明之治焉。則其於自强之道。或者其過半矣。惟願我聖明於湯劑調攝之暇。毋遽以疢疾自怠。危虞自沮。念玆在玆。以恢遠圖。則又安知今日之所以爲憂者。乃不爲興邦啓聖之一大機會也耶。臣昨伏見本館諸臣所進箚本中。備陳新選別隊之事。此事之擾民。臣亦聞之稔矣。臣請復得以申言之。臣聞治兵之道。大抵貴乎精而不貴乎博。便乎更番而不便乎長征。則日者訓局之欲爲議更兵制者。固卽務精之策也。亦卽更番之法也。其於减冗食而裕經用。捐老惰而裒壯勇。孰不謂之急先之務也。然而舊籍之卒。易怨於剋减。新募之兵。不樂於蒐補。必須磨以歲月。漸革而漸新。庶可爲從容善變之歸矣。今也主事之人。於諸營假屬。刷得移隷者外。又令諸道一時搜括丁壯。中外喧然。繹騷不已。而其言則曰吾非搜括也。乃募其自入者也。又曰吾非令郡邑自得也。吾只令諸兵營及將官私相收召也。又以諭誘就募之人曰此非兵也。乃別隊也。人有恒言。必曰愚民。民固至愚。可以易欺。然其累千人衆之中。亦豈無知別隊之非非兵者乎。異名而亂實。非募而卽括。計本欲靜而民反益擾。計本欲密而民反益疑。此卽諺所謂以鎌障目。取鈴掩耳之說也。臣則竊以爲不可使聞於人也。今若只取其已得之數。徐徐團結。漸次充補。惟勿失務精更番之本意則可矣。又何以汲汲爲此忙遽之圖抑勒之政。而病民之至於此耶。此亦今日之無以固結人心之一端也。臣昔在丙午冬間。忝叨館職。亦嘗上一箚本。以進淬礪人才之說矣。伊時聖明特下批優奬。繼以雷變。隨諸宰臣之後。進對於宣政。更申箚中之說。則聖明又若不以臣言爲虛妄者。而有所酬答。臣每一追惟。不勝感幸。而亦有以知聖明未嘗無意於作成人才也。顧近數年以來。朝廷之上。乏才之歎尤甚。六官三司。堇堇單排。每一員有缺。銓部輒患其無以爲代者。此又何故耶。且以武選之事言之。杖鉞制閫。偏任以白面紈袴。而超陞濫躋之塗遂開。軍班殿直。多歸於賈豎販兒。而朔藝輪授之䂓亦廢。只此一事。臣竊以爲已無以奬勵士心。厭服人情。而必不足以爲他日緩急之用也。噫。培養之方不擧。而眞才不出。激勸之典不施。而眞才不出。黨論足以害公。而眞才不出。浮議足以眩實。而眞才不出。有一於此。猶不足以得人。而况四者之兼備者乎。此又今日無以收拾人才之大患也。且臣嘗聞國家經費。舊貯常患漸耗。新收常患漸少。而一遇凶歉。輒虞匱缺。此猶中人以下之家。不免求貸者之生活也。而况以弱而隣强。以小而隣大。又且不得不費力於金繒玉帛。則正如南宋之人。女眞尙存。用之於女眞。强敵更生。用之於强敵。目前苟安之計。日後消弭之圖。皆將有賴於此財。臣故嘗以爲有國於財。夫孰不節。而吾國今日之財。尤不可以不節也。粗安日久。變故必生。萬一邊隣事端連仍。則明季毛帥之島餉。淸人乙酉之海運。又是吾國所以傷虎之役。未知此時國家將何以爲計耶。今特以疆埸之憂。未集於眉睫。房闥之娛。足弛其心志。而治朝禮儀則漸尙繁縟。宮禁服用則日趨浮靡。如丁未廟殿之改建。如戊申集祥之新刱。固是萬不可已之役也。至於今年諸主第之移搆。臣亦知非聖明始所樂爲之擧也。然而無論當爲與不當爲。土木之事則盖無歲而不興矣。昔人所謂宋室南渡之後。宮室本不應過飾。禮樂本不應周備。而粉飾太平。沮鑠士氣。但使士大夫沉酣豢養於湖山歌舞之娛者。又不幸而近之矣。苟國家於此一向泄泄。迷不改圖。則臣竊恐費鉅畜竭。民困邦瘁。駸駸焉終爲危弱之歸。而其所謂完養人力以謀自强之策者。終無可成之期也。惟願聖明軫意於蒭蕘必擇之義。留神於後時無及之誡。以深追孟氏及時閑暇。修明政刑之訓焉。上皆優批而嘉納焉。淸國以俘人逃回事。責以違約。罰金辱及朝廷。兩司論劾廟堂三相。以爲法受罪爲辭。而司諫李垕自外後至。誤聞堂后日錄中謬記語。論鄭相太和益急。上震怒。並竄執義李䎘等及垕八人。公在玉堂。又上䟽以爲昔司馬遷有言爲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其實皆以爲善爲之而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今日相臣之所遭。正如馬遷所謂皆以爲善爲之而不知其義者也。執法之請。此有所憑。而爲法之受。彼亦難憾。苟聖明務欲念舊全恩。則莫如使之速得其自便而已。至於李垕所引說話。旣具載於起居之草。則此其非所自誣者可知也。而執義金益廉初與垕相證於朝堂。後乃變辭。其間情狀。聖明有未盡燭。仍力請召還前後八諫。一以爲大臣。一以爲言者地。上雖不用公言。亦不之罪。己酉。政府三司共請躋附神德王后於太廟。玉堂數十箚多公筆。援据譬曉。反覆諄切。竟得回天。庚戌因歲大歉。命議蠲民役。公又上箚曰。勤勤聖敎。辭旨惻怛。旣令並减今年八路諸般身布。俱有等次。又許兩湖姑捨秋用舊結之例。而並以今年實驗田結收其稅役。惟此二事。實是目今第一救民活民之擧。今日民庶之聞此擧者。孰不懽忻皷舞。以頌我聖上矜恤愛惠之至德也。顧臣於此復有所不能無惑於心者。夫國家旣已大蠲歲入之額。則又必須大節歲出之數。庶幾收費相當。經用無缺。而今國家之所以許該部之寢抑者。乃不過各處小小營繕之事。而至於役大於此者。猶有所不能寢。所以飭該部之裁禁者。乃不過各司若干先期進排之物。而至其費鉅於此者。則猶有所不能裁者。抑又何歟。昔在宋治平中。司馬光以知諫院。一進箚子論凶荒殺禮之事。其言以爲雖南郊事天。帝王之殷禮。而牲帛之外。儀仗之類。皆可减也。雖上自乘輿服飾。下至親王公主婚嫁之具。亦可省也。夫以中國之殷富。以天下之財力。一遇數方之水旱。其所節損。猶且如此。而况今吾國之災。八路之災也。禾黍之野。盡爲蒿萊。奠聚之民。擧將溝壑。飢荒之慘。古亦未有。然而猶且不能不椎其膚髓。掠其口吻。亟徵於萬無可出之地。而若復旋費於非必難已之役。甚或至於一事不得减。二事不得减。依然爲前豐豫之擧措而已。則此正所謂聚者涓滴。泄者尾閭。不但有入不需出之慮。將必有大亂大敗。不可爲救者也。雖以細事而言之。臣竊伏聞尙方歲例北貿之物種類頗夥。今年則度支所送價銀。已有折减之命。而然以貂皮一種應貿之數言之。猶不下半百。而一貂之價。乃至於十餘金。噫。災歲之一貂。卽豐歲之百貂也。災歲之一金。卽豐歲之百金也。此安得不謂之多耶。且臣又伏聞淑安公主之第。方有修繕之役。而猶未克畢。近百工匠糧布之外。許多需取於版部者。猶且絲絡不絶。而其中唐硃二斤。乃是眞彩之用。版部雖欲减給。幹事者猶日催督云。曩在集祥殿宇丹雘之日。儒臣尙亦有以啓侈爲言者。至於論及版部之長。今者主第雖貴私第也。乃必欲復取此物於此部。此可謂不約之甚也。昔魯昭公曰吾何僭矣。君子譏之以爲惟其久於僭。故不自知其爲僭也。夫董主家之役者之不能體國家遇大災沴。上下遑遑之意。則固已不可言矣。而其所以使私第自溺於過侈靡曼之習。不自知其當節者。斯誠國家之失也。噫。今臣之所以特擧此二事爲言者。非謂今日節省之道。只在此兩事而已。擧此兩事。則他事之宜節而未節者。皆可類而推也。臣等區區之望。惟在聖明之先節於此。又節於彼。以至於無事不節。而民力且得以少休。國用由是而少裕。則此豈非國家之幸歟。且司馬光又嘗進奏於神宗曰。宣布惠澤則宜以在下爲先。撙節用度則宜以在上爲始。今欲裁損諸費。而不先於貴者近者。則踈遠之人。亦安肯甘心而無怨乎。此又不易之論也。臣等旣見德意之下宣。不勝感祝祈戴之誠。則又不敢不以撙節自近之說。更演於今日。而兼以光治平中所進箚本。節略以備故事呈進焉。又於至日。獻箴進䂓。其於勤聖學振綱紀。扶陽抑陰。尙剛戒柔。進君子退不肖。恤民隱省浮費。惓惓致意。切中時病焉。甲寅仁宣王后上賓。朝議將由木道奉梓宮詣山陵。以紓民省弊。公在應敎。以爲弊一也。而由陸安從水危。今捨經而喜權。行危而求安。非至愼之道也。䟽陳其三可憂三不便。縷縷切至。事雖不行。識者多之。其爲獻納也。論全羅監司金澄爲親設宴。而徵辦一道。大集守宰。侈忲無嚴。貨幣狼藉。當歲窮財竭之日。豐呈尙且停進。而爲藩臣者。縱饕至此。統制使柳斐然,兵使朴而㫥,水使李旰。賫遺綵段紬綿。累箱連駄。罪犯贓汚。並請置法。又擿其邑宰數人尤盛賂求媚者斥罷之。物情快焉。嘗因大臣論諸道監司黜陟不嚴。幷命推勘八路方伯。公䟽陳其不可曰。今不知其某官之當黜不黜。而遽責之曰不嚴於黜。不知其某邑之當陟不陟。而遽責之曰不明於陟。彼豈不內生玩忽之意。而有支吾不首實之計耶。莫若先賜別諭於諸道。以申戒克愼考績之意。仍令於諸道。特擧善治者幾人。不善治者幾人。而其於考其善不善也。又令用宋朝司馬光所陳刺擧八法以爲例。及其後又以其黜陟之當否。以爲諸道監司者之黜陟。則庶幾事有條理。且近於務實矣。其爲執義也。言湖西自溫泉行幸以後。春秋收米。或以恩减。或以災省。該廳所納。旣多减削。而復値庚辛大侵。蕩然並蠲。數年間。其所假貸於賑廳常平版曹者。布至五萬餘疋。米至三萬餘石。銀至四千餘兩。今雖加一道之賦。盡一年之納。而不足以充其債也。請幷蕩滌。以不廢良法而大慰窮民。上並命蠲之。公自爲小官。其居㙜閣在論思也。凡所論諸章奏。達之筵席者。率皆憂深慮遠。指陳軍國大計。不摘抉瑣微。爲應文塞責計。識者已知其爲異日國器。而一時流輩亦皆推服。公文學才識。以爲莫可及焉。由應敎擢拜同副承旨。序陞至右承旨。時首相金公壽興以議禮失對。特命編配中道。同參諸公。俱惶懼出城外待命。上遣近臣諭之。而猶徊徨不敢遽入。八月。上候違豫日谻。公急走簡于待命諸公曰。上疾大漸。宜亟入毋遅。諸公遂顚倒入城。翌日。今首台金公入受顧命於卧內。當大喪蒼黃之日。公在近密。其所周旋裨益者居多。今上嗣服。益眷注公。九月。擢授守禦使。陞嘉善。行左承旨。尋陞都承旨。公上䟽辭守禦。上批以先朝遺旨爲敎。盖顯廟末年。已深察公忠慮遠識。將大用公而未及。故有是命。先忠肅公居是任十年。盡心戎政。峙糧儲完樓堞繕器械。以至行宮百用。無不備具。歿四年而公復繼任焉。部曲猶在。經畫未泯。公大以酬上知纘先業爲己責。殫精竭智。晝營夜度。其所施措。無不務盡其方。糧儲日以益峙。器械日以益精。樓櫓雉堞愈益完。行宮百需愈益備。而忠肅公治軍甚嚴。公復濟之以寬。大得士心。君子以公爲善繼述焉。始朝家以京畿三營,忠淸一營,江原二營隷南漢。以備守堞。李相浣爲守禦。以淮陽兵可守鐵嶺。忠州軍可防鳥嶺。不可撤藩蘺而入內堂。請並還屬本路。而以廣州民兵代二營堞守。及公代李相。遂白于上曰。南漢城堞。多至二千。必得二萬兵然後方可以備守無缺。而旣减二營。太半不給。甚可憂也。兵雖團束。臨亂猶難必其得力。况令遊食閒氓。蒼卒守禦。其勢誠不可爲也。嶺西諸邑。大抵多深山長谷。逋民之入處其地者。其麗不億。而田土靡定。朝遷暮徙。旣無團束。唯以射獵爲事。而此皆健實。可充軍額。若以設屯爲名。而募入屯民。仍爲作隊。則峽民可以此團束。軍丁可以此優得。仍請於南漢所隷楊根,橫城,洪川,原州,砥平等邑。並設屯田。廣招屯軍。又擇遣曉解兵事者而將之。於是果募聚得累千精卒。以補堞守不給者。又得穀累千以爲食。而郡縣多不便。議者又從而爲言。公難曰。嶺邑曠土。本不係版曹元稅。山峽逋氓。又不應縣邑調役。招募耕墾。團結爲伍。不但於平時可以裕軍裕食。亦可防世亂不虞之變。此於國家計。有益非有害也。議者亦不能奪。時有嶺南人郭世楗者上䟽詆攻宋尤菴時烈。假托議禮而探試朝廷。㙜議峻發。至請拿鞠。而上以其黨同伐異。久未允從。左議政鄭公致和於筵席。言其不可不罪。且力陳㙜啓之非出於黨論者。公進曰。大臣所達。非偏私爲黨也。聖上嗣位之初。志慮淸明。喜怒未動。如鑑之明。如衡之平。聽言之際。順逆宜審。若使世楗所言。止於悖妄而已。則擧朝何可因一世楗。交口仰陳。而惟其假借論禮。乘時媒孽之狀。殊甚可惡。故有不得不然者。㙜啓請鞠。固非得中。而當嚴賜斥退。俾絶傾訐之習。甚宜矣。臣自先祖先父不爲黨論。通朝之所共信。臣雖不肖。至於不爲黨。則必欲不墜先父祖遺意。以報國恩。故今於此敢陳所懷。亦非爲黨也。上命罪世楗。而領議政許積止請施儒罰。公又曰。儒罰似不當。世楗受罪旣輕。則其輩必有接迹而起者。朝著將自此日益不靖。壞亂國事。其患非細。此後如有如世楗䟽者。自本院啓知其䟽主意是非然後退却不捧。以杜日後紛紜可矣。上從之。嘗於夜對。請進講綱目曰。臣當陳殿下家法焉。昔我世宗大王偏好綱目。嘗與諸儒臣。考正註解。定其舛訛。逮至宣祖朝。尤尙此書。命選年少儒臣。使之專治。以備顧問。其時與選者五人。皆是名臣。而宣廟臨御多年。終始進講此書。萬機浩汗之餘。雖不能熟習溫繹。時時披閱。通貫首尾。則前古得失。豈不瞭然於聖鑑乎。上命於經筵兼講綱目。俄遆拜吏曹參判。兼同知成均備局有司堂上。提擧承文司譯院。冬復拜知申事。上用尹䥴言。將躬詣山陵。哀臨于下玄宮時。公諫曰。聖上冲弱。惟疾是憂。而今乃不體慈聖虞憂。又不念君上疾病。遽然遠駕。犯風寒觸霜雪。驅馳撼頓之餘。攀擗悲號之中。不自覺其暗害潛傷。而苫塊興居。一有不適。則臣恐强爲此請者。適足以爲敗孝傷忠之歸也。上初執不聽。因慈敎懇篤。竟未果行。自崇陵末。時事漸變。一邊人日益用事。嶺儒金鋼,柳世哲等。曾以誣詆先賢與儒臣。太學覆名儒籍已久。及是上命解鋼,世哲等罰。太學生朴泰素,黃欽等不卽奉旨。上命停擧泰素,欽等。公言儒生所爲。例多强項硬脊。雖於威尊。每以不自懾屈爲主。往往不免於矯激狂率。國家必優容寬貸。不當輕易罪之。爭之不能得。承命製進崇陵誌文。乙卯春。陞嘉義階。移拜副提學。兼惠局提調。嘗於夜對。䥴投進冊子。有所陳白。上顧問公。公進曰。䥴言大意固好。臣願聖明勿令虛聲聞於外。兵法曰。先爲敵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卽今我國無敵之不可勝之勢。如欲爲敵之不可勝之道。宜以省浮費得人材爲先。而此亦不能矣。臣於少時。孝廟朝訏謨密勿。亦嘗聞之。而五公主第宅之費。至於六萬餘金。可謂浮費之極也。其時任事之臣。不能諫止。不能止此事而欲爲大事。其與衛文公大布大帛。句賤嘗膽。夫差卧薪異矣。事係先朝。固知猥濫。而殿下深問。臣不敢不以直對。目今因山纔畢。民力已殫。而朝廷又大亂。宜先念此然後他事可做也。上然之。又因䟽决入侍。諸公卿已罷出。公未及退。正言李壽慶托以有懷欲陳。而恐煩聽聞。書諸小札而封進。公進曰。史官當見之。上覽竟。命示公與承旨史官。公因言曰。臣當以次退出。而見壽慶有所達事。慮壽慶及承旨生踈。或致有外言密進封書者。臣敢留在而及見其札。似是過慮。然當問于大臣。上仍命承旨凡緊要公事。先令大臣見之而捧入。其潛察宵人情僞。而臨機善奏。防微杜漸類此。又於晝講。從容言曰。近來舊臣多不在朝。如前判書李尙眞。本非參與議禮之人。只以言者見攻。遂遽下鄕。尙眞素以戅樸受知於孝廟朝。且試藩臬。積有勞效。當此艱虞。自上不可不收召舊臣。而尙眞亦可下別諭召之矣。上從之。二月超拜兵曹判書。兼同知經筵。例帶訓局御營精抄等提調。又兼軍器寺。五月又拜兩館大提學。知成均春秋。又提擧書雲秘書。復兼實錄纂修堂上。公自下大夫列未半載。躋授上卿。委以邦政。而如經幄文衡史館諸重任及甲兵錢穀。咸歸管轄。國家所以倚重公者愈隆矣。公感激殊遇。一力擔當。知無不爲。言無不盡。左議政金公壽恒嘗於筵中。因言事忤旨。上下未安之敎。公進曰。懲忿之難。已陳於進講時。盖懲忿工夫。最宜着力矣。人臣雖有觸犯之言。其心則在於補過盡忠。故古之人君多虛己容受。雖尋常諫官之言。尙宜如此。况大臣乎。自上冲年臨御。在朝諸宰。皆先朝舊臣也。古人云老臣待君上匡輔之責尤重。壽恒所言。雖有觸犯天意者。而其心則只欲補過盡忠而已。下敎豈宜如是也。自上若激於一時之心不平而有此敎。則請更賜聖敎而開諭。使上下釋然可也。聖心若果有一毫如許底意思。則不但壽恒。在朝諸臣。孰敢自安。其所關係誠爲不細矣。上曰。前言出於未安。左相宜安心焉。時朝著淆亂日甚。而李觀徵方居亞銓。擬其子沃於諫長。公啓於筵席曰。近日朝廷。公道掃盡。私意橫流。罔有紀極。雖以一事言之。父爲銓官而子通諫長。此誠國家三百年來所未有者也。用捨人物。專在銓曹。銓曹政本。政本淸然後可以責勵羣工。而濁亂如此。此實亡國之兆也。又因李同揆進密䟽。言于上曰。民心騷動。京外同然。甚可慮也。古人有將欲伐之而先殺請伐者。所以秘其事也。今國家兵力寡弱不能自守。而如李同揆者。直欲長驅入彼。燕人之畏。正在今日也。時又用尹䥴言。方廣造戰車。公又曰。古者擊匈奴。多用兵車。盖廣漠之野。車戰最便。且輜車所以載輜重。尤不可無也。而我國則無十里平地。將安所施乎。徒費財力。而造此無用之器。恐非長筭也。上遂命停兩南造車。丙辰春。感疾彌月。累辭遞大提學。旋授弘文提學。時上頻開經筵。方講孟子。公入侍經席。敷奏詳晣。其講經界章曰。所謂潤澤者。非如後世粉飾之類。要令合人情宜土俗。而不失先王之意也。今若欲行仁政。不可膠守古法。强拂人情。亦不可外爲文具。內無實政。必須潤澤之合宜然後。方可謂之善政。而其本則孔子言節用愛民。孟子言恭儉有制。治國之要。不出斯二者。此正聖明體念處也。又講王公之尊賢曰。古之賢者。雖不可得之於今日。古語云天生一代才。足了一世事。今亦豈無一時可用之人也。只以人君以賢者爲不賢。忠者爲不忠。故人才不能見售於世。是可恨也。然用人如着碁。只在其易置之如何耳。又講菽粟如水火。而仍論節儉曰。漢之文帝非不遇水旱。而刑措富庶。至於三十年之久。此亦節儉之效也。至於一虛費一賞賜。所關雖小。而其有害於節儉則大矣。必須省念而毋或妄施也。又講好名之人章曰。好名之士。雖愈於不顧廉耻者。欲適時君所好。而務爲矯飾之事。則此猶紫之亂朱也。人君其可不審察而輕用之乎。至寶珠玉。則曰昔齊威王以四臣爲寶。故能伯諸侯。桀紂衣寶玉。故終底滅亡。而歷代人君寶珠玉而殃不及身者。未之有也。以我朝言之。廢朝光海以寶爲寶。賣官鬻爵。無所不至。此尤可戒也。又曰養心莫先於寡欲云者。最宜惕念。寡欲而後可以存心。存心而後可以爲學。故心經末篇。亦因此章。學者猶可深察。而况於帝王之學乎。前後陳說。或因時事而寓諷諭。或因往古而進䂓戒。不但爲臨文講義而已。夏兼提調太僕。白于上曰。諸路冬至進獻馬。當自太僕捧上。而一馬或直至二百。或至百四十。不可不均一定式。而揔而計之。多至千累百餘金。糜費可謂不尠矣。上以年例進馬。國無實用。民弊甚多。仍令後勿封進焉。公又請蕩滌江原大同米布貸用諸廳者穀斛五千,銀累千,布幾至萬匹。時因北報有警。朝廷議設體府。而許積爲都體察使。羣小必欲積兼揔內外兵權。李聃命爲其從事。言于上曰。訓御兩局。旣命體使節制。而體臣終始固辭。旣謂之體府。則一國軍務。何可分而二之乎。公曰。體使旣謂之八道都體察。則此閫外之將。非揔制禁旅之謂也。向在丙子。金瑬以領議政。兼帶體察使。而方在圍城中。故有揔制之事。今則異於此。何可揔制禁旅乎。且旣委以八道兵權。則無以加矣。復使之揔內兵。豈不太重矣乎。上曰。有變亂後。使之節制矣。聃命曰。有亂而節制。則常時豈不可節制乎。公曰。有事則體使當出外禦敵。何暇幷節制禁旅乎。此非可爭之事也。聃命又以體統不當爲言。而上然公言。其議遂寢。而後亦罷體府矣。至己未冬。聃命父元禎又請復設。積復爲都體察。而時又有以勿稱八道。並管內外爲言者。公謂積曰。魏晉間所謂都督中外諸軍事者。非加九錫之人。罕有兼之者。相公豈不知乎。積大驚。遂不敢復議其事。盖微公一言。則當時內外兵權。盡歸之於積矣。公又以史官時政記多有踈略。言于上曰。我國史官記事。只憑政院日錄。故如軍制刑獄凡係軍國重事。皆不記載。至於設科取士。國之大事。而亦不載錄。修史時無所考據。草率甚矣。請自今令六部及他司。有兼春秋員者。一一抄錄其司大段公事可爲後考者。月終送于政院。而又使金吾郞及備局文郞。一如六部諸司兼春秋者之例。上從之。公自幼少時。素多疾恙。仍攻歧黃家言。頗精於其術。每聖體或慈候違豫。特命入診議藥。四月。以顯烈大妃未寧時同參議藥。賞加正憲堦。十月。祔躋顯廟于太廟。上尊號于慈懿大妃殿。公製進玉冊文。陞崇政。兼內局提調。時上用議者言。將以明春先親耕籍田而停陵幸。公曰。親耕非但勸農。又有先農報祀。不可以虛假之心爲之。而爲停拜陵。先行此文具。臣愚以爲陵幸當先行也。盖公意必欲上事事皆懋實。而如許穆等諸人。每導上以專事文爲故云然。十二月。陞拜右贊成。以方開都目政未畢。還授本兵。丁巳春。力辭遞本兵。又因大臣言而還仍。復因災異引見。入侍言曰。當今急務。在聖躬則勤學爲要。在安民則休息當先。苟能以誠心行此二者。亦豈無弭災之道乎。且以臣曹言之。徵布白骨。侵害隣族。大爲斯民至寃。感傷和氣之一端。請詳査諸路流亡絶戶。而刊其虛簿。又廣刷庶流閑遊無隷役者。以塡闕額。又請換定水陸軍子枝。以祛水卒世役偏苦之寃。前此公已白上。先令湖西覈出諸賤孽無蔭者。而中外衆庶喧然騰謗語。朝議撓奪。竟未果遍行兩南焉。初宋尤菴時烈。以己亥大喪。大王大妃殿服制獻議時。誤引儀禮體而不正爲言。文致重辟。荐棘瘴癘。而羣小必欲加律不已。至是竟發告廟之論。賓廳會議。宰臣光城金公以下諸公。並待命于金吾門外。公慨然言于上曰。目今亢旱如此。民將盡劉。而朝臣不以爲念。且前年始聞燕京聲息也。羣心洶洶。朝夕待變。今則曰軍門皆可罷。武事不須備。其爲恬憘玩愒可知。而今日之所甚力者。惟以宋時烈告廟一欵。紛拏日甚。事極寒心。今時烈只去死一間。何與於國家事。而轉輾至此。必欲深治乃已乎。至於檀弓免子游衰之說。渠亦自以爲妄發。而至達於先王曰。臣是戰國時人。則當爲自刎以謝。其說具載於政院日記中。則時烈亦頗自覺其罪。而先王亦以爲空言不用矣。何必至於告廟而後快於心哉。賓廳諸臣之待罪。恐時烈加律後有延及諸臣之慮故也。於是上諭諸公使還第。而竟不允㙜請。時議又欲罷扈衛諸廳。而先議汰去其閑良偏裨。公言此輩本遊手遊食。而幸得隷軍門。仰官料以爲生。今聞一朝猝罷。累千成羣。奔走號訴。當此天災孔棘之日。取怨於五千兵民。亦非細慮。必須深思善處。俾無後悔宜矣。上然之。扈衛諸廳遂不罷。而閑良並汰之議。亦竟寢焉。夏旱災甚酷。公上䟽略曰。自古遇旱悶雨之日。必先務行寬釋之典。有過者赦而不問。有罪者宥而從輕。以推廣其仁心。導迎其和氣。日者聖明亦嘗召集大臣三司。共議刑獄。以行審理之舊例。而其時所放者。不過妖髡餘徒痴獃者數人及李嵇,權讓,申懹等三人門黜徒配而已。則此何足以爲王者法天道行寬宥施恩惠之大政乎。噫。晝陰而夜晴。朝雨而晩風。暫時沾灑。已卽開霽。天心之靳澤如此。可赦而不赦。當宥而不宥。始欲開釋。旋並錮閉。朝議之慳赦如此。以此求雨。臣恐終無得雨之理也。惟願聖明亟軫睿念。其於應天則必以實。其於用法則必在寬。而更命有司取進前後流配者罪籍。量其輕重。並行宥赦。則庶幾雷雨遂作。屯膏一解。德澤霈然。霑及遠邇。蘇枯醒暍。不足以喩其化也。時前後被譴諸臣在流配者。每爲當路所執持。雖遇赦宥。輒靳恩霈。故公䟽及焉。先時文貞公在孝廟朝。建行兩湖大同。兩湖民至今便之。而惟嶺南未及行焉。嶺南人以獨未均被仁惠。後先陳籲。至是公在惠局。必欲遍行三南。而廟議又與公合。遂請設行嶺南大同。一如湖南例。嶺民大悅。公又以諸色軍保逃故兒弱之徵布。爲毒痡生民之一巨弊。不可不一大變通。而國朝定制。田稅太輕。貢法頗重。而身役爲最苦。故民未堪命。逃散相繼。簽丁補闕之難。徵族侵隣之害。流來旣久。今成百年痼疾。而國家已行三南大同。以均節式貢。若又計戶出布。一如唐家戶調之制。則法一役平。而小民無偏重難保之憂矣。國中良戶計不下七八十萬。以七八十萬之布。而支一國中外經用。則經用亦不患其不給矣。戶出一布。身役旣輕。因其簿籍而簡其丁壯。編爲行伍。則州縣數十萬精兵。可以一朝坐辦矣。而兒弱逃故之徵布。不待减而自蠲矣。此非但可救積年病民之弊法。抑可爲永久遵用之良制。計無便於此者。時議多與公相符。或勸上以堅意定行。公又必欲嘗試數年。以驗人情。計戶數量經費。講定節目。詳要兼盡。而有大臣力持以爲不可行者。附而和者甚衆。公亦反顧。人心澆訛。綱紀大壞。非時創制。恐致騷擾。終不能力爭焉。時呂判書聖齊自江陵入貳東銓。奸黨秉論者忌其進用。誣呂於甲寅篆大行寶章也。誤寫字畫。意有所在。嗾其徒趙瑊,李碩徵等捏奏呂。擠陷于不測。公亟請對。痛白其寃狀。仍斥瑊等䟽語至無倫不敬。碩徵等又投䟽醜詆公。上命停擧碩徵等。慰諭公。呂公賴以免焉。冬復拜大提學。戊午春。上候違豫逾月復常。又以藥房侍藥勞陞崇祿。時上方講中庸。公啓於筵席曰。人主一心。萬事根本。誠心而明善然後存諸中者。皆眞實無妄。而及於物者。亦皆眞實無妄矣。自古人君。孰無愛民之心。而終無愛民之效。孰無致治之心。而終無致治之效者。皆以不誠其身故也。誠身之功。不可少有間斷也。又曰。人之本心。高明廣大。與天地同其大。而不無物我之私。若有一毫私意累其靈㙜。則有如浮雲蔽日。其措心處事。率多乖誤。而高明廣大之體。終必至於昏昧蔽小矣。程子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知行兩者。如車兩輪。如鳥兩翼。可以交修幷進而不可闕一。及其理明仁熟。則心之本體。自底于高明廣大。而措諸萬事者。無不沛然有裕矣。勿以此爲老生常談而忽之。深加猛省也。三月。又兼帶判義禁。柳命天居銓部。以李沃初事宋尤菴。後乃反戈相攻。傾巧反覆。斥補外郡。沃弟渤上䟽誣命天事後母不孝。上以命天,沃,渤等互相搆捏。命並置對究覈。公讞奏命天無不孝狀。而沃,渤懷嫌誣陷。沃事實然。而又有他奸濫之罪。奪沃爵而謫配渤。許穆上章伸沃,渤。至謂公不嚴無法。公䟽陳其按驗委折。而語有抵觸穆者。穆遂出城。其徒權聖中,尹周美等連章攻公。語絶悖。公累䟽懇辭本兵文衡諸任。上優批終不許。痛斥聖中,周美等。羣小愈益憚公。時御營大將李汝發以病免。積等必欲以其黨代汝發。而上以中批特授金益勳。積知上意有在。不得已啓遞益勳而薦公以代之。於是公遞守禦而兼御營焉。先是朝廷欲行鄕約於諸路。而先令民作五家統焉。又欲行號牌法。以知民數。而先令民持紙牌焉。至是復議易以木牌。而使諸良民有隷役者先佩焉。公上䟽極言其以木易紙之爲巨弊。而民情甚不便。又曰。目今天怒日甚。災旱轉酷。遍祀羣望。牲璧無徵。此正君臣上下齋心凝慮。不妄動作之日也。此法雖善。苟欲必行於今日。則臣竊以爲殊有乖於敬天怒之道也。京城五部之內。街巷市廛之間。去官府四五里之遠。而至於遠方大邑。則其民或在數百里之外。舂糧而往。治任而行。一入官庭。費日甚多。考覈之際。枷捧可畏。刻烙之時。需索難堪。其間愁怨顚頓。有不可盡言者。噫。郡邑廢務。以務行此牌。疲氓廢穡。以務受此牌。旣佩之後。又未見其有大便益。則臣以爲不如姑依初命。仍且停止之爲愈也。又曰。炎炎熇熇。數日不雨。則民類將盡矣。國不爲國矣。及今可爲者。只有䟽釋罪累一事而已。今若但憑始初行譴條目。而議其可否。則勘責之下。雖非危辟。論讞之際。寧有寬語。惟當於有罪求無罪。重處求輕處。以盡其推廣仁心。導迎和氣之道焉耳。上遂命停木牌之令。公嘗以我國所恃以爲保障者。只有江都。江都雖曰有天塹之險。內無城壘可以拒守。踈虞亦甚。宜就其最要害處。築石爲墩㙜。上設砲樓以相望。下築土城以相聯。又從高麗舊城址。築內城以爲固。則庶幾緩急。有可恃而無虞矣。上命公往審其形便。公還獻圖。指陳其控扼險易與必可設墩築城狀。遂定議以己未春始役。命公專掌其事。公啓遣前水使李㒖。率諸將校董役。三月。逆賊有湞投兇書於㒖所而亡去。㒖追有湞而不及。急送示其書于公。公乃上聞。京師戒嚴。大索賊黨。逾月不能得。朝議疑㒖與逆賊相識。而故縱不捕逮。治㒖拷掠備至。㒖終不服而死。時又有士人宋尙敏者。痛其師尤菴公抱至寃莫白。徒步詣闕上章訟辨。而適與有湞兇書同日。聞又疑尙敏與有湞相應。而以其䟽語大不敬。治以逆律。尙敏竟掠死桁楊下。而辭連同門諸人。前校理趙根及申啓澄,李橝等。並刑訊遠流。今左台鄭公知和以下卿宰八九公。又以名在有湞兇書。並待命于金吾門外。上雖遣近侍慰諭。而一時名流在廢散者。人人惴恐不自保。奸黨又必欲百計以去公。而時江都墩㙜役未訖工。旣罷遣僧徒。而繼徵御營兵之在鄕番休者。以畢其役。因此煽蜚語謂御營兵將作涇原亂卒。至榜書于闕門外。語至有兇逆不忍聞者。適𧨝捕得兇人李煥者。榜書之迹已露。而金吾故不深究。時都下又喧傳有宰相子掠奪舌官子婦。奸騙累日而乃還。今右台南公九萬爲左尹。請究覈繩法。上命刑官按治。而刑部又姑緩其獄。公言于上曰。盜人財貨。猶謂之盜。况盜人妻妾乎。請付捕盜官以明覈其虛實。捕盜廳果驗治危。得其情實。而所請宰相子者。卽逆堅也。堅父積大恐。囑他大臣。請移禁府推治。而積黨吳始壽判金吾。竟諉以事無端緖而縱出之。秋逆湞就捕伏誅。公製進頒敎文。而只擧討逆一欵爲辭。時公適承命往江都。廵視墩㙜。羣小乘公出。誘相臣白于上。添入別語。數次竄改。以爲加律宋公之張本。而猶冒以公名。公䟽辨其誣曰。此正諺所謂張三操刀。李二償命者也。天下豈有如許乖謬事耶。俄而三司果請加律宋公。目以罪魁。而今判府事閔公鼎重,右台南公,驪陽閔公維重,李參贊䎘曁其季判書翊,李留守選。相繼行遣于遠惡。中外洶洶。公心知㒖寃死。尙敏爲師而無他膓。趙根等不可拷訊。煥,堅不可不正法。至於加律尤菴。行遣諸公。尤爲國家危亡之兆。而未嘗明言正議以爭辨其枉直是非者。適於伊時事機危疑。機辟日深。公若一言救伸。奸黨必藉此擊公。而公不能安其位矣。公若去位。則聖主無可倚仗。而國事無復可爲矣。此公所以隱忍含嘿。姑且放過。而密白東朝扶持保護。使士林卒幸免有大禍者。實聖主仁覆之大德。而公之從中善導。仰裨聖德者。爲不小矣。時高山察訪趙持謙擧奏監司李元祿濫調驛騎事。下該曹。時議以持謙居下官。搆陷道主。將勒成其罪案。公以爲朝家旣令郵官擧劾濫騎者。持謙奏元祿。乃其職耳。元祿可罪。而持謙不當譴也。奏當元祿竟抵法。持謙獲免焉。時朝議以神懿,元敬兩王后位版后字上有太字。當改題去其太字。昭憲,章敬兩王后位版。只書二字謚而不書徽號。亦當加書徽號。上命詢于諸公卿。公議曰。神懿王后,元敬王后兩位版后字之上。復有一太字。誠爲未安。而兩位版之妥安於閟寢。今已三百年矣。昔在英廟宣陵禮儀明備之日。皆未之能改。而當壬丁兵亂之後。亦有重建廟宇。改題位版之擧。其時亦必詳細奉審。寧有不能覺發此誤之理。而然而亦不能有所釐改者。豈非以造主則無再造。一書主則無再書之禮乎。至於王后徽號加書一節。臣竊以爲此亦未安。當昭憲王后禮陟之辰。只以昭憲二字之謚題于主。則雖當顯陵以子尊母之日。旣不得有所加書矣。當章敬王后薨逝之初。只以章敬二字之謚題于主。則雖當明廟追上尊號之時。亦不得有所加書矣。位版之上。縱未得追書。而旣已進冊獻寶。以致其崇美之道。則仍以其所上徽號書之祝版。用之於祀饗告祝之際者。亦其禮宜矣。屢經兵燹。寶冊之藏於太廟者。皆已散失無存。而今若又將書之祝版者而去之。則此又大段不可。反覆以思之。終不若勿爲擦改舊題。勿爲减去舊號之爲小安於敬謹之心也。九月。上大閱于露梁。公以本兵兼行御營事。上以士卒精鍊紀律明肅。面賜內廐馬於壇所。冬。上又觀武於春塘㙜。適於其日雷雨。上引公卿講問弭災之方。公言曰。今者相臣所陳天災由於民怨者。誠爲要約。今日之務。亶在懷保。而第於一時遇災之日。始以蠲役减賦。申飭守宰。爲懷保之道則亦末耳。國儲之竭。民生之慽。俱由於上不省儉而用財不節。故人主必以崇儉節用爲務。則宮中之日用不廣。宮中之日用不廣。則民間之加賦自緩。如是則取於民者有節。而民力自紓矣。古昔人君有服澣濯之衣者。儉省之道。豈但在大。上有一分之節。則下有無窮之利矣。又言曰。方今時世漸至懈怠。凡在柔緩之世。宜用振肅之方。而今殿下仁厚有餘。剛健不足。必須盡公明。如日月之無私。雖常時所親信之人。有誤則罰之。雖常時所罪過之人。有善則賞之。賞罰一主於嚴明然後。政法擧而國事可爲矣。法者祖宗之法。亦所以奉天之道。豈可撓屈於一己之私乎。周之衰。日常暖。秦之亡。日常寒。今當嚴凝之時。而日氣之和暖如是。則其可不以周衰爲戒乎。又曰。器使羣工。明王用人之道。方數千里之地。豈能常有不世之才乎。夫一藝一技。才雖小而亦得之於天。有才者誠足貴也。此宜捨短取長。拂拭用之。聚精會神。共與爲國。而論議一歧。是非相眩。此以爲是則彼以爲非。彼以爲可則此以爲否。人君最宜公聽並觀。勿容偏係於其間。廣聚有才之人。恢張用人之道。必待其有過然後斥之罪之。靡不可矣。人才何可不愛惜。而用之不盡其道乎。臣愚敢以崇節儉主嚴明惜人才三者獻焉。上皆嘉納焉。時復設體府。許積必欲以尹䥴爲其副。累言于上。而上終不應。於是公又兼副體察使。逆堅勸積日招募勇士。校藝角力。仍隷其幕下。意在叵測。公亦請添設御營將官爲百員。以領鄕兵爲號。而廣引材武塡差。以分其勢而防其姦萌焉。一日上謂公曰。卿任藥房。不可遠在。其來住闕外近處。公卽承命移居于闕門外。是時奸臣欺蔽。國事日危。或有言公以胡不一極言竭論以决其進退者。公歎曰。吾以肺腑之臣。荷兩朝恩遇罔極。身爲上卿。手握重兵。黨人之所憚惡者。惟我一人。我今决退。正墮其計。吾上奉聖主。親信臣日深。惟當遅遅積誠意。以冀聖明之心照察覺悟而一振肅之耳。吾豈可但顧惜身名。而不深念國家事。終致大誤耶。入而盡忠告導上以恢公明祛偏蔽。以建極于上。出而與光城諸公協募定計。密布親信耳目。以譏𧨝羣不佞之陰情秘迹。頗偵得其實狀。及至庚申春。禍機已露。公手書密箚。備陳孽臣亂政。强宗覬覦。宗社岌嶪狀。上遂决策。亟授光城以訓鍊大將。而盡逐諸黨人用事者。竄罪宗楨,柟于絶島。已而逆堅腹心人鄭元老,姜萬鉄。因公內弟申範華。上變告堅等謀不軌。公與光城率諸將。扈衛宮城內外。悉分捕逆黨。堅,台瑞,萬松等俱伏誅。柟伏法。楨賜死。獄竟命錄勳。策公元勳。賜奮忠效義炳幾協謨保社功臣號。超輔國封淸城府院君。於是上起尤菴於謫中。禮遇之甚隆。相金公,閔公。而悉召舊臣遜荒者。布列淸要。朝著一新。更化之初。人皆拭目矣。前此公已辭遞大提學。拜弘文提學。至是以資高遞提學。而復兼太常賑恤提調。公又白上罷體府。而廟議以體府所管大興山城所儲備者。餉械巨萬。屯卒累千。已成一督府衙門。幾比南漢。不可畀非其人。以公爲管理使。幷體府所屬諸屯而勾管焉。秋。李元成又發覺元老不盡告諸同與兇謀人。元老,萬悅,挺昌等並伏法。上復命校理李師命以下五人並錄勳。㙜議以追錄爲非宜。累啓爭之。而語侵公。至請推勘。公陳章列白諸人有功狀及初未並錄之由。又援据國朝前例以證之。㙜啓遂寢。嘗於筵中。因咸鏡監司陛辭。言于上曰。北路素以弓馬之鄕。不事文學。朝家雖以邊地武備弛廢爲虞。武士亦不可不敎以文字。俾曉親上死長之義也。而聞其地書籍絶無。雖有向學之人。如小學等書。亦不能得見。無所開發云。誠爲可惜。今不必使此輩務習章句浮華。必先敎以小學等書。俾知實行之當先。而三綱行實。又記古人忠臣孝子烈婦事行。其於扶植綱常。多有所助。請廣頒二書於本路。以誘掖奬成焉。上從之。又言曰。臣頃忝太史。掌修先朝實錄。而間得危疾。辭遞文衡。久不赴史局。且臣所分修兩年五六朔記事。多爲揔裁臣許積所勾抹改削。臣仍祈免史任。而臣不得復與史事矣。其後掌史之臣。緩於纂修。積等悶其稽遅。加差堂上二員。趁日趲期。惟務速完。其始也三載所修。不過三年事。而末梢六七朔。遽成十六年完秩。其草草忙迫可想矣。如備局刑戶兵部諸司國家政令之所變通。錢穀甲兵等論奏題覆文書。一無所見者。以此著爲實錄。豈不甚踈矣乎。上亟詢于諸大臣。命復設局釐改焉。自頃一邊人用事以來。中外章甫右袒正論者。爲其徒侵剝困厄。有如氷炭水火者久矣。至是朝廷又慮其年少士類過爲峻激。無以鎭定其遠外疑畏。敕令國子生通文曉諭于諸路學校。公言外方則監司於一道諸事無不揔轄。令禮部關布朝家包容之意。使之轉諭州縣士子。俾勿如前紛擾爲宜矣。上命依公言布諭慰安焉。公又陳白李㒖寃死。宋尙敏爲師致死。其義可尙。趙根之受刑遠流亦甚寃。上命復㒖,根爵。除尙敏罪籍。後又因公言。贈尙敏職。甞侍講尙書周官。仍進曰。臣因周官董正之訓。而敢陳大明之美制。盖其任人也。每於出身之初。問其才可任某官。隨其願而各授之職。若其可任兵部者。則自兵部郞。仍至兵部尙書。其他諸部莫不皆然。久處其職。自然慣習。故人無僨事。績用咸煕矣。我國則不然。朝任春官。夕遷秋曹。不問才局之當否。惟望每事之盡善。若是則雖使臯稷當官。亦難望其成績矣。王安石曰。久任則雖不才者。亦有能習知其事者。若使爲守令而有善績者。久委外職。明習吏事然後。置之方伯之任。則明朝美制。或可復見於今日矣。又曰。今日朝廷之上。一邊人亦有往往進用者。彼豈皆與知兇謀者哉。風聲氣習之所漸染。雖不能自拔於頹波。在聖朝包容之道。亦宜滌瑕蕩垢。均用彼此而無間矣。况如沈梓曾以陳橋之言。見斥於䥴。申厚載亦不趨附權奸。故向在七年當局之時。此兩人者終未超擢。今當特許收叙。以示平平蕩蕩之政也。又曰。今日諸臣。皆以修明六典。盡擧祖宗朝舊法爲言。此在聖明惕念奮發。見諸行事而已。大典頒行後。又不無隨時添補之新令。故前後撰成兩續錄。而後續錄則盖成於中宗末年矣。其後又至百餘年。累經變亂。新制益多。亦有宜於今而實不可廢者。故今有謄書受敎兩冊藏在於律官者。此外或因備忘。或因覆啓。緊要行用者亦甚多。而以其不載於刊行成書。故中外或眩於奉行而奸弊益滋。不可不及今收集。纂成續錄。如漢朝甲令丙令之類也。宜令六曹各以該典所宜載者。一一抄出。就議於大臣。刪煩取約。始可爲刊行之成書。而又使承旨分掌其房者。預知而督成則似好矣。上皆然之。仍命諸司各抄其所宜行者。就議于大臣。完定刊行焉。時年事又未免失稔。而禮曹以各殿方物物膳久廢不行爲未安。至請復舊。公以爲此在豐年則在所不可已者。而今當儉歲。方以蠲减節省爲務。不宜一依常例啓請。仍前權减。又請仍减京畿日進雉鮮及月令諸種各司貢物價。又請蕩滌湖嶺大同諸廳貸用諸衙門米布。米至七萬有奇。布至六萬九千。銀至五千。十月。移拜吏曹判書。兼內局提調。時因星變。延問諸臣。公言曰。諸臣所謂君臣上下必先務去私之一字云者。實爲要切。心去私意則克己之功可期。政無私事則布公之治可致也。上旣以此自勉。又以此策勵臣工。則在下者亦安敢懷私背公以干王誅乎。臣又伏念自古明君誼辟。必皆以節儉爲務。能節能儉。則自有無限好事。不節不儉。則終亦必至於顚覆危亡。人君於一動靜之間。能不忘儉節之意。則八方民生。必有與被其澤者矣。且以國家財用言之。天地生物。只有此數。設法巧取。不能增多。惟加意撙節。其用自足。惟願聖明。克愼儉德。務抑奢靡。爲一國惜福。爲萬民惜命。至如革弊政蠲民瘼諸事。此非倉卒所能陳者。亦惟聖明亟詢于廟堂諸臣。必有一番大變通然後。始可以救得一分於十分疵弊之中矣。公以崇儉節用陳於前席者。前後非一。而至此而尤加切矣。時有以北路居山,輸城兩郵官。可復以文僚差遣而罷其郵卒作隊者。公言曰。甲寅以後朝家申飭諸路戎備。而北路兵事。尤爲齟齬可慮。且以六鎭言之。脫有緩急。盡歸各邑兵於該鎭。使之城守。則兵使乃是塞上元戎。而手下所領。不滿千數。此最寒心。輸城驛屬其數甚衆。揀其丁壯。團束部伍。隷于兵營。則無缺於本郵傳命。而有益於一路軍政則大矣。至於居山驛屬幾至萬數。介在摩雲摩天兩嶺之間。不得不並爲團結。以守天作之關防矣。今之論者或以爲如此驛屬。臨時調發。以兵用之。亦未晩也。夫驅市人以戰。乃如韓白者之所能。北方勁敵。豈可以不鍊驛卒。倉卒調發。杖馬箠而禦之也。國有邊憂。預先蒐簡。實是不可已之擧。今當頭緖將成之際。遽先破壞。豈非失計乎。臣以爲六鎭之復設五衛。兩驛之抄選作隊。决難更罷矣。上命仍存勿罷焉。公又於筵席啓曰。聖學輯要。卽先正臣李珥所撰也。其書最切於聖學工夫。可與眞德秀大學衍義並而論之。心經畢後。更講此書。必有所益矣。昔在先朝。儒臣宋浚吉進講心經時。臣適以修撰添在筵末。見其陳奏講論。明白痛快。心切歆歎以爲儒臣有補於聖學如是。向者宋領府在朝。臣意謂過卒哭後。連講心經。開發聖心。大有所益。卒然决退。無意還來。朝野殊甚缺望矣。修撰朴泰輔又推言人主進學在於尊賢。上曰。此言誠然。當更加誠禮而招致之矣。辛酉夏。旱災又甚。公言曰。遇災䟽决。盖欲解釋幽欝。導迎和氣也。前後被罪人中其干係逆獄者。雖不可擧論。其餘罪名差輕。情理可恕者。量宜䟽釋。則不但爲聖朝寬大之典。實有合於弭災致和之道。仍言姜碩賓,柳命天俱有老母。鄭榏,季夏鎭罪可寬恕。上初欲並釋。大臣㙜諫爭執不可。上命榏,碩賓並减等。命天量移。又以人才積滯。而一邊人尤多廢散。仍薦尹搢,宋奎濂可合超陞。金德遠,睦來善,安汝石等諸人。亦可調用。上命叙用來善,德遠等。而尹搢,宋奎濂俄皆遷秩。時大臣建議請一試講諸路儒生。一以勸文學。一以澄汰其僞冒者。公仍言曰。臣聞嶺南校生落講者。多願納布助役。而大惡名隷軍簿。至於關西士民。則直欲計戶出布云。古之人有欲試井田於一方者。今此戶布之法。亦姑試之關西。恐無不可。請詢便否於本路監司,節帥。監司,節帥亦皆以羣情甚便爲言。而㙜臣以輕變成憲。大擾民心。交章攻之。事竟寢廢。公歎曰。古所謂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云者。豈不信然乎。時朝廷將以宋朝豫章,龜山,延平三賢及我朝栗谷,牛溪兩先生從祀文廟。公以聖廟享祀。不可不因此時一依明制而釐正上䟽。略曰本朝兩臣從祀之請。盖自仁祖乙亥始。而至先朝戊申年間。館學復有宋朝三賢並配之議。今因八路同聲。多士申請。兪命已下。陞配且有日矣。諸夏無君。我爲東周。不但尊奉我朝儒賢而已。雖以豫章,延平中朝祀典之所未遑者。而皆將擧而祀之。則漢晉之間。訓誥章句之儒。初不當配。而今已爲中朝之所罷退者。亦安可不趁此時一釐而正之乎。今以大明會典,明史記事等書考之。其抑而祀於鄕者七人。直罷其祀者。又至於十三人。而我國之無鄕可祀者。旣不可罷。十三人之中。亦有一二可惜者。亦不可盡黜。而如荀况以性爲惡。以禮爲僞。以子思孟子爲亂天下。古之稱况者。必並稱曰荀揚。而揚雄旣已見黜於揚砥之一言。則况安可獨留乎。馬融爲梁冀草奏。殺忠臣李固。後爲南郡太守。以貪濁罪免。可罷也。王弼祖述老莊。與何晏唱淸談。晉室之亂。此其濫觴。可罷也。王肅仕於曹魏。爵至徹侯。而以女適司馬昭。又爲司馬師畫策。討文欽,毌丘儉。可罷也。杜預爲司馬炎謀主。守襄陽行餽遺。且盡殺江陵人。爲臣則不純。以將則不義。可罷也。何休所註春秋。黜周王魯。又註風角等書。班之於孝經論語。此亦異端邪說之流。可罷也。至於七十子之中。論語則稱申棖。史記則作申黨。其實一人。而今者以棖祀東。以黨祀西。二位之中。一則可去也。公伯寮則非家語所載。而又是毁子路者。則此卽子服景伯之所謂力能肆諸朝者。此又可去也。盖此刪黜之論。初起於宋濂之議。益著於程敏政䟽。而卒乃見施於嘉靖大正祀典之日。我國則初未知有此。至我宣祖朝。先正臣趙憲以質正官朝京。始聞而韙之。東還之日。卽上封事。請從中朝之制。其後故相臣李廷龜爲禮曹判書。適當五賢從祀之禮。又請釐改廟享。一如明制。而時事擾攘。未克聽施。廷龜尋亦罷免。識者恨之。夫進退羣言。斟酌美備。擧前日未遑之事。完一代莫大之典者。亦安知其不有待於今日乎。義旣近於從周。則輕罷之議。非所憂也。事且關於正名。則濫躋之譏。亦將從而息矣。上令禮官廣詢于大臣及儒賢。大臣儒賢議。亦與公合。遂命一依公言而陞黜焉。於是廟享祀典。始克正矣。嘗侍講毛詩甫田章。言曰甫田言妄作妄想之事。婉孌言循序以進之意。雖以道路喩之。千里之行。起於足下。凡事循序而行。則自可漸致其極。故朱子亦以爲行一步斂一步。着實做始得。言事事固宜着實做工也。以甫田言之。先小而後大。則雖大可治。人君治國之要。人臣任職之道。亦猶是也。後世之事。每患作輟無常。而吾東方人物。最不能耐苦。凡事鮮或着實做得。此最可戒也。又曰。古之爲政。愛民爲大。雖三代之治。其要莫過於愛民。漢之文帝。亦以愛民爲務。故能致少康之治。景帝則亞夫之死。吳楚之反。大爲其政令之疵。而亦能愛民而富庶。故能與文帝並稱。後世人君政令施措之間。必以愛民爲心。而耻其不及三代。則三代庶可追也。又講周詩鴟鴞章曰。武王旣崩。成王幼冲。人心危疑未定。國家形勢。比如鳥巢未定。風雨又從而搖之。則其作詩而諭譬之者。安得不汲汲乎。周室三聖相承。積德累仁。宜若無他憂。而猶且多難如此。人君不可以祖宗積德之厚爲恃而小忽也。成湯之後。至太甲而已衰。若非伊尹。則亦幾乎喪亡。爲君甚難。豈不可懼乎。又因裁省進戒曰。國計民憂。每每如此。支保之道。只在於省費節用。故去年减貢價。至於萬石。三南之自本土出價者。亦幾减萬石。卽今進上物種。又將蠲减。此後更無可减者。而國家如有不時之需。則當自戶曹辦出。而戶曹宣惠之所用。亦皆出於民。此不可不深念也。今年望來歲豐熟。而來歲又或如今年。則將何以繼此者。辛亥以後。不被大侵者。不過一二年。連歲蠲减。不成模㨾。自上必須深加軫念。凡干需用。勿使一依常時。一事興作。必慮害及斯民。則其效愈於蠲减諸役矣。又曰。今年被災。諸路同然。而嶺東爲尤甚。民將無以爲生。一依丙午年例。停减朔膳似宜。而事係進上。不敢直請。上命一依丙午年例停减。而兩慈殿朔膳。只令惠廳料理封進焉。時當仁敬王后祥期。禮官依五禮儀。以祭後卽吉爲請。公言今士夫家若値諱日。則例以素衣帶終其日。祥日卽吉。實爲未安。昔在仁烈王后小祥變服時。祥日則仍着淺淡服。至翌日乃服吉云。依此定行。恐合情禮。上命於祥後翌日卽吉。冬辭遞吏曹。移判禮部。俄拜左贊成。壬戌春。又兼兵曹判書訓鍊大將。復帶判義禁。從容言于上曰。向來被罪諸人。分輕重竄謫者。已至三年。日月寢久。負罪者自當有革心之事。而一向竄置。亦必有寃欝之氣。至於年八十之人。雖罪名關重。不能全釋。移配峽中。不至死於邊荒則幸矣。自上斟酌重輕。開示生路。則其中絶悖者。雖不知感。亦豈無能知君恩者乎。仍言洪宇遠,李袤年俱八十。姜碩賓在謫飢餓。並宜量處。而㙜諫復爭執如前。公說不得行矣。公旣再任本兵。復以戶調旣不得行。無以平法均役。而兒弱族隣。今又査蠲徵布。軍額日縮。而蒐補無策。歲捧太减而經用難繼。不可不變通軍制以捄其弊。遂請倂訓局別隊兵曹精抄。料其精壯而合爲一營。名以禁衛而屬之本兵。更休番上。一如舊制。仍刊其餘丁萬數。又請除御營別抄四千。又請並査中外諸軍門諸色冒屬人丁。以塡其闕額。別籍其兒弱。以待其成壯而應徭。民役亦稍紓矣。公嘗以黃翼成喜,鄭文翼光弼。俱是國朝配享名相。而翼成嫡孫絶嗣。文翼庶裔承嫡者伏法。請令其門族擇定其主祀者。又請追授故掌令申碩蕃堂上職。以慰南中士心。又薦林泳,吳道一文學博雅。請久置經幄。以資勸講焉。五月。大拜爲右議政。兼扈衛大將,禁衛都提調。時濟州儒生等創建書院。祀故金文簡凈,宋圭菴麟壽,金文正尙憲,鄭東溪蘊。而越海入京。䟽請院額。該曹援勿許疊設例而防啓。公言曰。此四臣或牧是州。或以御史出廵。或被禍謫配。而其文學德行名節。素爲士林之所矜式。海外人士。亦能尊慕。至設俎豆之所。以爲表準之地。則誠是美事。不可與陸地州縣紛紜疊設者比而同之。上命特許賜額。時仁政殿有雨漏腐傷處。將議修改。伐材於海島。公請隨毁葺補。而勿大興工役。將以明春。進豐呈于兩慈殿。因災異改以進宴。而如分定宴需。選上妓生等事。次第擧行。公又請姑徐以示警畏之道。上皆從之。冬。差冬至謝恩正使。將行。上以災咎荐臻。鼎席不備。特命留公。差遣宗宰。公請曰。臣差謝使。彼已知之。臣若不行。更遣他人。則固已不信於彼人。且今中原形勢。與曩時有異。臣亦欲一遭入往。有所覘察。臣何敢憚於行役。而不盡所懷乎。上仍命公往焉。時吏曹正郞林泳陳䟽。有所指議。而上留中不下。公言曰。臣未知林泳䟽中說話之如何。而伏見䟽批。有不用乾斷及干與於其間等語。臣始知有所指斥。而聖批因此而發也。向者討逆之時。勢有所不獲已。果有得因一內侍。傳達機密之事矣。今者泳之䟽語。想或有及於此耶。其時逆宗陰蓄不道之心。動靜云爲之際。自有發露之時。賊堅罪積惡盈。欲免日後之誅。反爲兇逆之計。是時光城與小臣時時相對。語及國事。罔知所爲。近侍中多有與彼最親者。凡干言語。旋卽密通。臣以此事狀。欲以言辭直達。則左右聽聞。必有漏泄之患。欲以文書啓達。則捧入之際。彼必先知。非徒速禍於國。亦且媒害於臣。臣反覆思之。計無所出。而宋臣趙汝愚事。朱子亦不以爲非矣。臣得因趙泰相爲內乘時。有相知宦官。使南斗北,朴斌輩出入相通。以至易將之地。而鄭元老又相繼上變。得伸討逆之典。當初因此蹊徑。臣非不知其不可。且非不慮後日之弊。而當國家危急之時。事勢出於萬不獲已也。臣見先朝功臣錄。申雲以宦者。亦在其中。又考見列聖御製。則雲以文書出納之人。亦在勛籍。自古及今。或出於萬分不得已。有此一時權宜之道矣。今者物議分騰。轉加三層。一則以爲當初事勢固然。而但慮事成之後。仍開此徑也。一則士類厭避人言。欲抽身以爲自潔之計。一則當初事勢有未詳知。而興言造謗。使被罪者以爲口實之資。今日所可恨者。正在於此也。林泳博覽羣書。頗有識見。以其思慮之所及。畢陳於章牘之中。盖欲自上防禁近侍。以杜日後之弊也。若使其時出納之人。恃功自恣。則將來之患。有不可勝言。而爲人臣者。在於平常之時。開此私徑。有所因緣。則死有餘罪。自今以後。一切惕念。以爲毖後之計。泳之此䟽。不必隱秘。史官修整日記時。不可不取考。亟下此䟽。以示諸臣亦宜矣。又曰。向者一番人濁亂朝廷。士類盡爲屛黜矣。更化以來。朝著淸明。引進賢良。採用謀猷。朝廷可以安矣。百姓可以寧矣。竊念人主一心。攻之者衆。自上尤加勤勉工夫。必須防杜漸微。日夜警惕。終始惟一然後萬事理而庶務擧矣。至於用人之際。尤當詳愼。察其賢否。責以職事。庶可無曠官之患。不可但以銓曹之擬望而循常調用也明矣。古人云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則可以涵養氣質而薰陶德性。又云宦官不知名人爲可用。此皆格言也。自上必宜頻御經筵。從容講論。又於淸燕之暇。引接承旨。咨詢政務。習以爲常。則可以知其爲人。而亦可知其用人矣。盖承旨職在近密。掌其出納。其爲責任。不輕而重矣。而向者承旨或有不似之人。今後則尤愼其選焉。臣聞太宗朝頻接喉司之臣。論難事務。金汝知拜都承旨三年。一日召對。陞拜兵曹判書。亦粤先朝。徐必遠,金時振,金壽興久在政院。終至大用。以承旨擢用。非止一二人也。卽今玉體安寧。及此閑暇。頻引承旨。講論事務。則必有所補益矣。臣祖父臣某。亦除承旨二十九月後陞嘉善。承旨之任。不必速遞。須久任而頻接之。可以詳其才否也。上曰然矣。泳䟽當出給。而承旨亦當以時引接之矣。十月晦日。公將啓燕行。前一日請對入侍曰。臣奉使遠出。明當辭朝。而明日則拜表出郊之際。事多怱怱。故欲於今日入侍前席。兼陳所懷矣。國家不幸。年年飢饉。小民困悴。怨咨朋興。朝廷之上。綱紀法度。日就陵夷。當此之時。如臣無似。忝居輔相。了無一事之猷爲。今又奉命遠出。歸期杳然。大臣之職。不可久曠。仍力請解任。又辭扈衛大將。上皆溫諭不許。公又曰。臣頃於入侍時。以勤政之意。有所仰達矣。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云者。是名儒引君之第一義。而程子之後。明儒羅倫。又用此語於對策中。一時以爲格言矣。今日引接臣僚。不必別創新䂓。承旨持公事入侍之䂓。若復修明。則承旨不但書判付而已。自上當有時時詢問之事。臣下之才能工拙。亦可以下燭。雖令大臣薦進人才。不過只循久次。或不無引進所親之人。今若因此接見之擧。爲揀用人才之塗。則其人之賢愚才否。無所逃於聖鑑之下矣。臣聞此事頃嘗一番擧行。而玉堂進講。一時並擧云。玉體想必疲勞。而聖心亦易怠惓矣。公事若簡略則或可兼行。而不然則承旨入侍與玉堂進講。各有其時。不必並擧於一時也。此後則須頻數開筵。講論文義。而暇則引接承旨。裁决時務。則兩事俱不至妨廢。豈不大有所益哉。又曰。國家經費。專靠於兩南。而今歲凶歉。比他道尤甚。今日國計。若無大段撙節之擧。則來歲經用。决難支過。前頭收租案上來。被災邑分等蠲减後。則田稅應入之多寡。身布所捧之羡縮。可坐而數矣。以其揔數分爲十四分。以十三分爲十三朔所用之需。其餘一分則別爲䂓外不得已責應之資。一切堅守。毋或濫觴。則猶可以支過一歲。而其於量入爲出之道。庶乎其有制矣。又曰。國家不幸。逆變又出。許璽之凶謀情節。誠爲叵測。器遠之後。設謀凶慘。無如此賊者。其爲驚心。可勝達哉。告變人急於上變。未及詳知其情節而徑先上告。今若慮其網漏。一切嚴治。則獄事必多濫及。若以爲事不可知而專意輕釋。則亦非討逆之道。臣意則今此治獄。必須十分詳審。凡干係獄之人。旣已現出賊招。情節可疑者則固當究覈。而其餘無端緖者則只可尋常處之。盖失時之人。其數甚多。而此皆是士大夫。未必盡入於此謀。而人懷疑懼。不能自安。當初雖無所犯。因其驚憂疑惑。而轉輾自陷於罪戾者。亦或有之。前頭朝家於此等人。十分善處。庶可以鎭定其憂疑之心矣。沈梓爲人。無他技能。而自能謹愼。且見忤尹䥴。久塞淸望。如此之人。寧有不可用之理。而纔入銀㙜。重遭彈劾。豈非過當之甚乎。大抵新進喜事之人。最害於國事。如宋之梅詢,曾致堯輩豈不是人才。而李沆以浮薄不可用之意。言於宋帝。盖惡其爲人浮躁喜事也。今之居㙜閣者。皆以搏擊爲能事。以爲崖異自衒之地。如此之人。最宜抑絶。以警其喜事之習也。今日朝臣若聞臣此言。必責之以偸惰。斥之以模棱。而臣之愚見。以此爲甚害也。又言睦來善在其儕流中。持身淸簡。可復置之六卿。睦林一䟽語固非。而此亦出於心懷不平。不可以此久廢。亦可收用。又曰。國家用捨如此。不足以服人心。故失志之人。益懷不平。而一國之內。此輩殆過半焉。豈曰不多。而擧皆廢棄。將無立朝之人。則其心之憂疑。安得而不然乎。其在國家用人之體。亦須蕩滌瑕垢。一體調用。方可合於廣大公平之道矣。臣累以此意言於大臣。而不得見施。頃又與閔鼎重言及此事。則其意頗以爲然矣。洪宇遠,李袤竄謫多年。罪罰已行矣。而年皆八十。朝暮將死。今者許璽之父。亦以年八十。得免其緣坐之律。則獨於二人之罪。何可不爲之寬恕。而使之終死於謫所乎。又言湖南擇帥事及海西設鎭諸便宜。上曰。縷縷陳達。無非切實。而新進浮薄之習。誠爲卽今病痛矣。三南被災尤甚。稅入無多。嗣歲之計。罔知攸爲。若依卿言而爲之。可以着實有效矣。洪宇遠等事。獄事收殺後。當問于他大臣而善處之矣。公之言一邊人之可收用。洪宇遠等之可寬宥。前後申奏至再至三。而至是而其言益切。公之持心和平。不爲已甚之論。於此亦可見矣。上又謂公曰。當此人心波蕩之際。卿又奉命遠出。心甚缺然。故當初特遞使職矣。卿必欲入往。故不得已差送。明當發去。冒寒遠行。其慮不可言矣。萬里行役。無事往返。予所深望也。明日拜表之際。自至日晩。必未從容。欲於今日相見。而卿又請對入侍。故玆諭予懷矣。公曰。臣行似當於三月間回還。而遅速姑未可知。臣雖遠去。國家之事。不可暫忘。臣豈得安於心乎。公之當行進戒。懃懃懇懇之忠。聖主臨遣恩諭。惓惓戀戀之寵。可謂兩至。而非他羣臣所能及焉。公以是年十二月入燕。以癸亥三月復命。上引見勞勉。公仍啓曰。臣還到灣上。始伏見邸報中宣諭備忘記。其所以軫恤災荒。憂念元元者。懇切惻怛。有足以感人心而回天怒者。邊上愚氓。獲逢盛擧。無不歡忻皷舞以頌聖德。而其中亦不無惠澤不均。反有憾於天地之大者。盖西邊糶穀。固有元會與管餉之不同。而各邑前䂓。初未嘗分而二之。當其放散也。一時並給。及其還捧也。又必先塡於元會之數。元會旣盈。始錄於餉穀。故元會掛欠。自前甚少。而餉穀積逋。每患增多矣。今聞海西各邑。朝家只許蕩滌戊午元會逋穀。而不及餉穀。故蒙恩者絶少。西民之以不均稱寃。其勢固然矣。今者蠲役宣諭之擧。實是無前之大惠。豈可使此擧措。終歸於有名而無實者耶。兩西之民。勞役甚重。又不可不別㨾軫恤。海西戊午條糶穀。無論管餉與元會。今宜一倂蕩减。而關西淸北五邑之庚申條及淸南六邑之丙辰條逋欠。亦不可不一體變通。而平山縣虛錄米穀累千。亦可蕩滌。上並命蠲之。公又曰。臣行到海西之境。道內民人父老等。以聖明洞燭遠外民情。特减本道五斗收米之役。負抱稚弱。擁路歡呼。願於臣等復命之日。替達其感戴欣悅之意。處處相聚。攢手崗祝者。無慮萬有餘人。臣誠感歎。及逢黃海監司宋光淵。始聞戶曹有追陳難堪之意。臣復致訝。今到闕下。取見該曹啓辭。則果有貢物各種直納之請。該曹此擧。亦出於貢價之難辦。而以國家大體言之。朝而蠲减。夕而還徵。海西人心。將從此而大失。萬餘石米穀。猶可拮据而復聚。十餘種貢物。雖姑减去而猶可爲國。數十餘萬人心。誠難一朝而復得矣。依前特敎而减除。實合事宜矣。上曰。特减之命。旣已頒布。而旋請還徵。實爲失信之大者。仍命依前蠲减焉。公又請蠲尙方奴婢新推徵貢者。又請令義州造車。而其制一倣中朝車制行用於遼瀋者而爲之。搬運赴燕卜物。以捄雇貰夫馬之弊。上皆從之。公又於數日後從容登對。備陳彼中形勢。如軍容盛衰。關防罷設。政治得失。用人當否。號令氣勢之所逮及。擧措習俗之所務尙。以至西㺚南寇之强弱緩急。山川道里之險易遠邇。無不一一列白。如指諸掌。不但以沿路所聞見者。謄諸狀奏而已。時朝廷方有太廟追謚之擧。命再詢庭臣。而公適請暇省掃先隴在外。上特命待公還朝。一時問議。公惶恐陳箚。略曰太祖世室。加上尊謚之擧。旣已再次詢議而定之矣。致仕臣宋時烈前後箚論。本出於尊周扶義。有感乎今日之時勢。而今此朴世采筵席所陳之言。又慮其致隆之際。反乖於詳愼。提起威化一事。亦恐有失於微顯前後之分。則此其說宜若不可棄者。前代開創之君。如漢高帝功烈最盛。其爲義帝發喪。縞素興師者。豈不樹萬世君臣之大綱。而其時臣子之追稱功烈者。只曰功莫大於高皇帝。宜爲帝者太祖之廟。廟制一定。雖未嘗擧某事稱某謚。而如發喪等事。固已包括於褒揚頌美之中矣。今我太祖廟。曾上八字之謚。實是我太宗與一時諸臣定議。以盡致隆歸美之義者。其於太祖功德。亦已無所不包。恐不當更有所加於太宗朝所上之謚也。况今宗廟樂詩中如順應寵綏二章。俱載回旗之烈。以侑歌於獻饗之際。而龍飛御天歌第九第十第十一三章。又皆專詠此事。此正可與周頌諸篇及文王生民之用之於祀享釐胙之禮者。匹休而並美。今雖無加上數字。恐亦無所憾者矣。臣竊伏聞太室廟主。皆不用粉面之制。但於木板上。墨書漆畫而已。自古傳言廟主一題。而不用不改刮削之事云者。盖以此也。今者太祖世室。方有加謚之議。若令此事果得擧行。則此與定宗廟號時不同。惟以玉冊進號。更於祝板添書。而廟主則仍舊題毋改。實爲合當矣。且神懿,元敬兩王后。皆稱王太后者。乃是高麗贈后之舊制。今若考諸麗史。則必有可徵之文矣。元敬薨逝於世宗受禪之初。其時草創。經制未定。故其仍用麗制者如此。以此論之。誠爲不合於本朝典禮者矣。而其後列聖相承。儀制漸備。享祀之典。盖多追改。然且不敢遽議於改題之事者。豈不以神道尙靜。而至敬之地。恐不無褻瀆之嫌而然耶。此等節目。亦不可不十分敬愼究度而處之矣。朝議竟追上尊謚。而廟主仍舊題不改。盖用公議也。時因歲歉。議省三南大同貢價過多者。定爲永制。都民掌貢者。以减削難支。頗騰怨謗。儒臣朴公世采陳其不便。仍言貢案之當改。上以問公。公對曰。貢案釐改之說。自先正臣趙光祖,李珥諸人時已有之。此則因燕山暴虐。徵斂無藝。厥後因循。未卽改定。故諸儒皆以此爲寬民之急務。而及至壬辰之後六七年之間。八路俱創。無論先王善政及昏朝弊法。舊日賦民之制。則皆已蕩然矣。癸卯年間。始爲改定貢案。而嶺南下道久淪於賊藪。湖右一帶獨免於兵禍。故嶺南之役。盡移於湖右。湖民嗷嗷。如在水火。此辛卯大同之法。先行於湖右者也。李珥所論海州貢物之法。只是一結一斗。故臣權盼所嘗磨鍊者。則亦以一結三斗五斗爲式。此則盖欲只應貢物之役。故收米甚少。而辛卯行法之初。臣祖父實主其事。以爲貢價之外。若使本官復有徵捧於民間之物。則籍此侵擾。亦必多端。遂並與官需客供及不時責應之資。並入於春秋所捧之中。而收米之數。遂以十斗爲限。湖南大同。又行於十年之後。而其地米穀頗賤。以五斗作木則不堪行用。不得不以七斗作木。而京納之後。用之以五斗之代。今雖捧十二斗。其實則與十斗無異矣。嶺南則又行於二十年之後。以其道里絶遠。海路又險。慮有臭載再徵之患。且以船價尤多之故。比湖南加捧一斗。爲十三斗。諸道收米之多寡不同。盖以此也。今此裁省之擧。出於臣奉使出疆之後。雖未能詳知曲折。而第臣意則辛亥以來權减已多。庚申秋間。又取應用十五萬之米。各减十五分之一。减分之數。至於一萬餘石。而今此裁省。恰與此數相準。則今不必別爲新减。而只仍舊貫行之。則人聽可以不驚。衆心可以還鎭矣。舊定貢物之價。雖曰過多。凡干物種。賤於當節者。背節則貴。輕於少辦者。多得則難。或有一輸而無弊。亦有累納而見退。些少疵點。皆不中於國用。則此其價之不得不多也。國費漸廣。元貢不足。數外多納。名曰加用。而戶曹又不給價。至於無典僕。各司則常時使役。亦責於主人。無異人奴料布不給。而曲爲應役。無敢逃避者。以其所受貢價之多也。近來科擧甚頻。輪回應辦。爲費最鉅。白徵於主人輩。其數每至於累百金。而彼不敢呼寃。俛首而爲之者。亦以其價之多也。今者責役不减。而獨减其價。則實是招怨之道也。臣故曰因用减分。以過目前。雖似苟簡。而實則無弊。考較裁削。盡節浮費。雖甚釐齊。而民或不堪。不如從容講究。只省其最緊者。而依前减分用之爲好矣。上命姑徐其裁减。而只去其尤甚者焉。先是兩司論誣告人全翊戴用反坐律。而仍論御營大將金益勳密啓兒房。希功覬賞。削黜門外。至是因審理放釋。副提學趙持謙啓請還收。而至援公以爲證。公䟽辨其前後委折。仍及益勳不必深罪。而㙜議輾轉乖隔。持平兪得一引避。語侵公。上以得一凌踏大臣。特罷其職。公言於上曰。得一因臣箚。首先引避而至於罷職。臣誠惶蹙。况聖批中有賦性邪毒之敎。似此文字。誠爲過當。竊恐有害於君上辭命。日昨儒臣亦嘗請改四字。此則不可不速改也。上從之。公嘗以庚申以後。一邊人盡遭黜退。而舊臣當朝。必須大小協心。新舊同寅。沮抑浮議。恢張公道。徐徐收拾被譴人中過微才著者。參互甄用。無間彼此然後。庶可以調和鎭定。共濟國事。而趙持謙等與一隊名流論議大激。先於自中顯有老少分朋之漸。公甚憂之。適尤菴宋公承召入見。出寓近畿。因㙜臣避辭。有不安於心者。倉卒徑歸。公遂白于上曰。近來朝著不靖。分割門戶。有各立私黨之漸。而自上深嚴九重之中。只憑章䟽之論奏。其何以盡燭羣下之情僞乎。我國不幸東西偏黨。爲百年痼疾。此其人豈皆全昧於共濟國事之義。而各牽私黨。以至亡國亡家。迭相攻擊。世爲仇敵。牢不可破。而卽今若干朝臣中。又爲分黨排軋。以搖朝廷。臣於頃日。請上敦勉在告之大臣者。非爲公務浩穰。難以剸决。盖欲協力共議。以爲調劑之地也。臣久欲陳達。而或冀有鎭定保合之道。且慮有轉益乖隔之患。故隱忍至此矣。今則一事二事。漸至壞誤。誠可寒心。朴泰維性本耿介。固守不易。而頃日上䟽。亦言人之所難言。實近來所罕見者。但其廟禮一欵。若於當初詢議之時。各陳所見。固無不可。而至於議定禮擧之後。又何敢更爲追論乎。且其上下皆知其非等語。專出於臆逆。而大意終歸於侵及獻議之老臣。此何道理乎。䟽中此語。雖未上徹。旣經縣道。爲公人之所見。而傳諸搢紳。播於中外。今則已成國言矣。如是狼藉之後。仍復置而不論。則是不幾於全無是非耶。李宏之欲論罷其職者。實是斟酌輕重之言也。罰行事過之後。自當收叙。仍前顯用。有何不可。而大司諫申琓牽繫黨私。無少顧忌。直以深刻已甚。而斥李宏而遞之。似此處置。誠甚乖當矣。臣竊見近日時輩一種言論。人人皆以爲我亦尊慕老師云。而夷考其情狀。類皆陽尊陰斥。排笮不已。此乃一世變也。宋時烈以累朝禮遇之臣。國家待以賓師。而一二小官。如是侵侮。則施以薄罰。烏可已乎。近日之事。申琓適當大諫。故處置如此。而朝著之間。擧措顚倒。其不佳之甚者。趙持謙,吳道一爲最。而持謙則自上特除大司成。在渠之道。固當盡心課勸擧職不暇。而不惟不此之圖。憑藉師長之威尊。沮抑多士之論議。同己者奬進之。異己者斥罰之。署置齋任。皆出私意。頃於宋時烈徑還之日。館學儒生。終不得爲一番勉留之䟽者。皆持謙之所沮撓也。誠不可一日置諸師儒之長也。且持謙以館官朴益茂陳䟽議己。引嫌呈告。已有日矣。聞李宏出仕。欲論朴泰維。汲汲出謝。入參召對。乃以泰維䟽中措語。極口褒奬。此不過欲使聖上先知渠輩之論議。不信李宏之彈劾。其所用意。殊甚無據矣。持謙以名家子弟。文藝夙成。志氣果銳。臣常愛惜。以近來所爲觀之。則如是異常。以執拗之性。爲縱恣之事。他日得志。恐誤國事也。吳道一則前爲銓郞時所引進者。皆是私黨。而排擯異己。至爲已甚。宋時烈亦以爲非。故道一聞而銜之。及兪信一事出。而汲汲製䟽。以給李東郁。使之伸救。道一本以宋時烈門下挾冊問字之人。陰主排斥之論。時烈門生。方欲爲師陳䟽辨明。而道一自爲一邊。與之角立。甚可駭也。韓泰東爲人固執。且有踈讜之節。而頃日製進領相批答也。以眩惑疑捱。間搆已成。心苟無瑕等語爲言。凡代撰王言之道。當以上意所存者推衍撰出。而泰東揷入別語。顯有譏斥之意。身爲掌製之官。代言草敎。何敢如是乎。此三人者。不可不略示警責。以爲鎭定朝著之地矣。臣之此言。實出於深慮國事之漸非。盖不得已而發也。而少輩聞臣之言。必多有憤然不快者矣。然臣名位已極。本欲求退。因此獲退。亦無所恨矣。昔在宣祖朝。故臣金應南以承旨斥補濟州。下敎曰。予愛應南之勤幹。常以爲能察職事。今乃締結朋比。予實痛之。若於日後改過自新。則未必不更爲親寵也。其後應南官至左相。今此數人者。若能自悔其過。盡去偏私植黨之心。則雖更至大用。亦何不可乎。上曰。東西分黨。已成痼弊。常以爲慮。卽今自中又爲分黨。打成一片。至於如此。大臣所陳沮抑鎭定之言。誠爲得宜。而譴罰太過。則又必至於轉激。未知何以則可爲參酌得中之歸乎。公仍請遞申琓。罷泰東,持謙職。出道一於外邑。上皆從之。時議譁然訾毁公以將搆害士林。至謂公於上前。呼召小宦。取進官案。指定吳道一所補邑名。盖公初請道一之當外補也。上未詳嶺邑遠近。目小宦使進官案。而史官金洪福錯認輕泄。以致外間流訛。公驚懼白于上。洪福陳䟽自列。而語又不稱停。公又上章陳辨。且曰。臣嘗聞國朝故事。故相臣沈連源之請退金汝孚諸人也。俱至削黜。先正臣李珥之請出金孝元也。初亦補塞邑。至於臣先祖臣某請罪李時楷也。亦至付處。則今此一麾之行。俾得逍遙於海山者。其於道一非不幸也。豈料此事訛傳浪播。終乃至於爲誣人搆人之一資斧耶。上以洪福咫尺筵席。搆捏虛無。使大臣不安其位。命削職黜外。公又因朴公世采陳䟽。上箚略曰。臣伏見大司憲朴世采䟽本。盖爲趙持謙,吳道一等受罪罷斥而發。而其所稱擧錯枉直之辨。語殊激切。第未知所指以爲直者誰歟。枉者誰歟。今若指持謙,道一而爲直者。則其爲持謙,道一之所陽浮慕而陰排之者。亦可以爲枉者歟。加大凌長敬老之風已衰。順非堅僻朋淫之迹日彰。而時議所附。互相崇長。使今日朝著。有腹心先潰之憂者。是果誰之過歟。山林讀書之人。多不慣於世情。徒以一時歸趣。牽繫戀顧。而終或至於見鐵稱金。認賊爲子。則亦安知時往年邁。受人反覆。如今日之於老師歟。抑臣於此又有所慨然自歎於心者。憲臣於臣爲外黨至親。生平慕悅。有倍恒人。頃得同朝。其喜可知。亦嘗有協心酬國之約矣。今乃以意見差殊。言議相掣。此豈宿昔之所期耶。時議又因此謂公侵攻朴公。公又陳箚曰。臣箚中三節。初論被罪兩人之枉直。次言時輩之慢賢喜朋。私相崇長。亦無非兩人之過者。末乃言憲臣不慣世情。恐有受人反覆之事。其上下文勢。俱可按覩。則此不過質難違復而已。非有所侵攻也。且臣於憲臣。以親戚情義言之。則卽臣尊屬。以朝廷事體論之。則爲世大儒。此豈有侵攻之理乎。况臣方言時輩慢賢之失。而輒復詆排憲臣。則彼旣爲裸。我復爲浴。尤非臣之所欲爲者也。上答曰。卿之箚辭。夫豈有侵攻儒臣底意。而媢嫉之輩。勒加情外之說。欲售侵逼大臣之計。良可駭異。於卿亦不足掛齒牙也。卿其安心焉。公以先忠肅公葬兆。術家多言其水泉可懼。欲爲求山遷{{?|⿸尸昔}}計。陳情乞暇。兼請浴椒。上特命帶去書雲地官。又令御醫賫藥隨往。盖異數也。公以七月出楊根。八月來住江舍。未及還朝。館學生黃霨等十餘人。受時輩意旨。乘公在外。上章詆公。極其醜悖。外託尊賢爲言。而內實爲退斥數臣者而雪憤。上震怒。初命遠竄霨。旋因大臣言。只令停擧。特遣承旨敦諭公。公附奏其不可留者三不可不退者二。而繼又上章申前請。辭意懇至。且曰。臣之前日請退斥當路數人者。本欲以鎭其浮裁其汰。以無異其陰陽。以協之中正之道而已。而顧其朋類互扇。疑怒交行。乖亂掀翻。日以益甚。則譬如馳泛駕之馬。而且鼓以致駭。揚束薪之火。而復燎於秋原。其所以救之者。適所以禍於國也。此實臣誤事之罪也。上批曰。噫今日之事。實是前古之所罕聞。國家之大不幸。而抑又念卿情事。誠有所慽然者。嗚呼。疇昔權奸用事。勢焰薰熾。逆節萌生之日。其能夙夜焦心。竭誠扶護。使宗社得以再安。善類得以彙征者。伊誰之功。而惟彼峻激之輩。少無景仰之心。輒生侵逼之計。搆捏譸張。無所不至。洪福唱之於前。霨等和之於後。致令身佩安危之大臣。情迹危蹙。蒼黃去朝而後已。豈料人心世道之薄惡。一至於斯耶。不覺痛歎。幾忘寢食也。仍念當初危急存亡之秋。寡昧之所依賴仰成者。惟卿一人而已。故於承旨傳諭之批。略示决不可捨予恝視之意矣。誠意淺薄。旣不足以挽回遐心。繼又露章自列。辭意之痛迫。愈往愈切。缺然慚恧。罔知爲喩。更遣近侍。悉敷心腹。亟體至意。安心勿辭。須速就道。以濟時艱。又遣承旨傳諭。而公又連章苦辭。至於六七而不止。上四遣承旨別諭。六遣史官傳批。前後聖旨愈往愈隆。而公之乞解亦愈切。上不得已又遣承旨。諭公許遞曰。前後別諭及章箚之批。敷心腹腎膓。庶冀其幡然改圖者。誠以國勢阽危。身佩安危。斷不可遽因媢嫉輩搆誣之言。决意退休。袖手恝視。而仍念疇昔權奸濁亂。危疑多端之日。卿獨扶護王室。心勞力瘁。小子之尊信仰成。實非平時大臣之比。此所以縷縷敦勉。愈久而愈懇者也。第惟誠意淺薄。竟不能挽回遐心。巽辭益切。只增其不安之端。予心之愧恧。已不可言。而抑有乖於慰安之道。且頃於䟽中。有奉朝請備顧問等語。則固知以卿武侯之忠貞。其憂國愛君之至誠。不以釋負而有間。故本職不得已姑爲勉副。以安卿心。亟體寡昧如渴之志。須念時勢之孔艱。從速上來。毋孤企望。以慰予心。繼又遣都承旨。諭公以亟還朝。公感激恩命。以十月始入謝。上卽命引見。慰諭再四。天顔和悅。玉音諄切。至有卿今入來。予心喜幸何可言之敎。仍命久留京邸。共圖國事。又下詢海防措置事。公縷縷備陳情勢之不安。仍言曰。以國家言之。無敵國者恒亡。以朝臣言之。有忌憚則不敢放肆。曾前忌嫉臣者甚多。而亦不敢决退者。以朝無推委之人。故隱默而不能去也。今則國家倚任之臣。布列朝端。今臣在位。別無所補。且臣於頃日妄論數臣。以致羣議之囂然。若待旬月。周詳相議。則豈無善處之道。而苟有所懷。何可等待。畢陳底蘊。未免顚倒。雖前日不是持謙等者。亦言臣刻論之失。此皆臣之自取也。臣厚蒙國恩。異於諸臣。國家休戚。相與終始。區區私分。不敢煩達。而臣豈同旅進旅退之人哉。國有事變。則臣不暇他顧。卽當入參。而至於聖敎海防之策。亦是國家重事。苟有所見。在京在外。敢不盡心備陳乎。上曰。挽留京邸。欲與議事。而議事與朝請。卿欲入參而終有退去之意。予心缺然。卿有休戚與同之義。當此國事岌嶪之日。予獨倚卿。卿亦不可恝視國事。留與共事。是予望也。公惶感不敢辭。仍言史官金洪福緣臣被罪。至於削黜。相臣雖重。不可以相臣之故。而重罪史官。臣則罪名昭雪。而史官尙在罪黜中。收叙似宜矣。上以洪福罪名非尋常無妄之比。削黜亦末减。終堅執不許。公以經營先墓遷兆。是月又請暇出楊根。聞上體有痘候。{{!|𨃃|⿰(跑-包)曷}}蹶入城。與藥房諸提調。夙夜直宿禁中。同參議藥。上候復常。命子弟一人。直叙六品職。別賜廐馬綵段。恩賚踰常。十二月。明聖王大妃昇遐。公承命製進行狀。於例賜賞格外。又特賜廐馬。甲子春。因馬島詐書。中外騷擾。上詢問諸宰以備豫之策。公具言倭書雖巧詐難信。而國家形勢。多有可虞者。人才不可不收拾。民心不可不固結。海防不可不修勑。而凡事處置得宜。則民心可以結。海防可以固矣。而處置得宜。亦有其本。今當以行某政做某事。可以固結民心者。令諸臣條陳而講行焉。又於中外別薦人中。先擇其可用者而試用之。以爲收拾人才之地。又言金洪福久在罪廢。史局又缺員。今可叙復。韓泰東代草王言。下語差失。元非大段罪過。趙持謙事。前日固已陳達。而此皆素有文翰廉介之名。又俱苦寒貧者也。古之人或有行誼廉潔。而亦不免爲黨論者。當此人才竭乏之時。此等人豈可永棄不用乎。㙜啓旣停。事且經歲。合有收用之道矣。上命卽叙洪福。而持謙,泰東等。亦長第叙用焉。公又請重諸路守宰虛錄捧糶之罪。又請停湖西量田。以待秋成。又請以揔戎所管通津南陽兩營兵。移屬江都。以固保障。又以忠州爲邑。左對淸州兵營。右得南漢上流。形勢於湖西一路。最是要害。請設獨鎭。置數千軍兵。以爲陰雨之備。又論禁衛大興兵餉事。宜有所廢置。上皆從之。而惟忠州獨鎭。朝議難於新設。未果行焉。公自在本兵時。每慮兩西戎事之尤蕩然無備。而迫於淸國。不得顯言治兵。請密於關西淸北海西山郡諸嶺扼要害及直路有餉屯處。幷設鎭置將。前後凡十數。築堡障以控扼險阻。團土兵以敎習戰陣。廣屯田以稍儲軍食。至是又言於上曰。近來水旱連仍。各邑儲蓄一空。此最寒心。我國三南外。惟關西土地最爲膏沃。如近海三縣及安博定義等處。有舊筒廢堰。民不蒙利。而實合耕墾者甚多。若令本邑許民開墾。盡力耕耨。則數三年內。可得累萬穀物。請令道臣亟許民耕墾。以爲厚偫粮餉之地。上以事甚便好。命分付監司。劃卽擧行。公之此計。盖欲如棗祗,任峻之於許下。廣屯積儲。以備不虞。非欲䂓一時之利。以盡地力而已。夏公又請暇往瀟川。臨行。上賜對溫諭曰。卿於前冬。以遷葬受由。而適値國家多事。未克爲之。其在人子情理。誠甚惻然。故今又給由暇。而卿以勳戚大臣。寡昧之倚毗。惟卿一人。不宜久出郊埛。費了時月。定葬兆後趁速還朝之意。欲爲親諭。故使之留待矣。公謝曰。聖敎至此。惶恐感激。不知所以爲對也。臣今出去而幸有賜對之命。瞻望玉色勝於未經痘患之時。下情喜幸。何可盡達。孝思無窮之中。卽爲視事。亦所難强。而前頭暑熱漸盛。則視事例有頉禀。須趁此時。頻接儒臣。最爲先務。聖體纔經重症。雖不可逐日賜對。時招講官。或討論經書。或講磨治務。則竊恐無害於調攝。而於自己分上。大有進益。動靜之間。必須省念焉。上曰。予當爲卿留意焉。公在鄕。連患瘡疔。彌月不愈。又陳䟽更請長暇。上遣近侍諭批曰。卿之去朝。已過數旬。缺然思想。曷有其已。須體至意。益加調息。時時出入公會。與論國事。是所望於卿者。卿宜念哉。公俟病少閑。黽勉入城。而頭瘡未完。久未造朝。九月。上引見大臣諸宰謂曰。禁衛營新設屬於本兵。事體之重。有異於前。而以祖宗朝故事觀之。多有大臣兼察本兵之時。淸城府院君金錫胄屢經將任。備諳軍務。且有勳庸。爲國家所倚重。特兼兵曹判書。遣史官傳諭。公三上章固辭。批旨敦勉。牌招促授符。盖大臣兼判六部。雖有祖宗朝故事。壬辰以後百年來所罕有者。而特命公兼揔本兵。其倚仗眷重之者。至此而愈加隆矣。先忠肅公前後任本兵七年。兼帶諸司劇務十有六。積瘁勞成病。公亦任本兵七年。兼帶諸司一如忠肅公。而又重以文翰絲綸之任。弊精殫力。曉出夜歸。又當時事扤捏之日。過用心慮。仍患痰火。及是而已積漸沉痼。公猶力疾供務。是月十九日夜。猝患右臂不仁。呼醫問藥。仍而痰壅。竟以二十日曉。告終于寬平洞第之正寢。享年五十有一。上聞公疾谻。急遣中使馳問。未復命而遽以訃聞。上震悼下敎曰。淸城府院君。以喬木休戚之臣。當國家危疑之際。竭誠殫力。誅除兇孽。使幾危之宗社得以再安。其盖世之勳庸。貫日之忠貞。實無愧於古人。而亦可質於神明矣。及其更化之後。凡所以訏謨廊廟。協輔王室者。無非一斗腔血中流出。此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也。豈料國家不幸。方切倚信仰成之辰。凶聞遽至。幽明永隔耶。驚疑莫定。慟悼難抑。嗚呼彼蒼者天。奪我棟樑。國將奚賴。予將疇依。興言及此。不覺長呼一聲。涕下沾襟也。其令一等禮葬。祿俸亦爲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而凡干喪需。各司官員躬親進排。俾無一毫未盡之悔。上遂擧哀于煕政堂。悲慟慘慽。左右莫敢仰視。擧哀大臣之喪。自世宗朝再行後廢閣數百餘年。至是始行云。輟視朝三日。初命進素膳五日。因承旨陳啓。進二日。別遣內使護喪。出大內題湊瀝漆。賜尙方錦衣。自含襚絞衾。以至轝紼諸具。命羣有司各以其物庇事。特遣都承旨吊孤。三殿又遣中使致吊。又命書雲觀別遣地師數人。擇定葬兆而久未定。特命賜國陵置簿中不看審一處。以完襄事。遣禮官致祭。又遣內使別祭。又命發引後日祭及葬時諸奠。並令沿路官辦焉。嗚呼。此可以觀君臣始終矣。哀榮之典。國朝以來勳舊大臣。無有及此者。上自公卿大夫庶官流品。下至官司吏隷市井民庶。以及窮鄕村氓。聞公歿。莫不驚愕嗟悼。雖一時論議與公不相能者。咸以爲國其如何。緩急將誰仗乎。大小武夫將士。亦無不失聲相吊。如失所歸。而其部曲偏裨受恩重者。或心喪或持服。如喪其父兄。訓御禁衛扈衛諸營將校士卒及各寺掌貢物人等。皆來哭奠。盡哀而去。盖公曾建議變通諸司弊瘼尤甚者。使掌貢者有所支保也。發引之日。望於郊外。執炬而送者。連亘數十里。塡街咽巷。悲號震野。此可以觀公德愛之入人深也。以十一月初七日。永窆于抱川新坪里旺方山子坐午向之原。前夫人全州李氏。卽右議政李公厚源之女。無嗣。後夫人黃氏。昌原望閥。府尹一皓之女。文敏公愼之孫也。有一男道淵。辛酉生員。曾授參奉。娶東平尉鄭載崙之女。公長不踰中人。而體貌豐碩。廣顙美髯。眉眼秀朗。爲人寬洪沉厚。明達周愼。重遅而警敏。和易而莊毅。言笑以時。動靜有度。平居凝默。喜慍不形。人莫得以窺其際涯。臨機應斷。懸合事宜。物莫得以遁其情僞。其居家也。承事忠肅公與申夫人。融融悅豫。未嘗離側。及遭大故。哭泣毁戚盡其節。祭奠襄奉盡其儀。以至封植塋宅。顯揚墓道。無不盡其情禮。日必晨起謁廟。每於節祀。雖公務鞅掌。頻乞暇省墓。奉先追遠。克誠克愼。凡遇祭祀。非有疾病大故。不使攝也。篤友一姊。姊有病。雖貴至台司。日來省視。醫治盡方。姊子女甚多。而一皆備裝婚嫁。不使姊知其匱乏。或提育于家而敎之學。或題給臧獲田宅。以制其生理。推而及於內外宗族。曲有恩義。賙恤其貧乏。藥餌其疾病。常時待公擧火者數十家。而凡有婚嫁死喪。皆來取辦於公家如其家。至於公歿後數日。有鄕族遭喪者。猶來促取衣衾如平日。盖敦睦至行。自文貞,忠肅時已然。而至公而愈益篤厚。族祖金同樞垓年老家貧。公爲迎致于家旁。朝夕供饌味不缺。少受學于內舅申春沼最。申公歿後。公經紀其家事如己事。又刊行其遺集。敎導其表從兄弟。多至成立。至於踈黨遠屬。鄕隣知舊。救災恤患。無不皆然。雖平昔素昧者。如見有橫罹困厄。不能自拔者。不惜重貨。以拯救其急難。其汎愛濟衆。實有范希文,郭元振之遺風焉。其立朝也。一心以奉公竭誠以徇國。每勸上以勤聖學以進聖德。崇節儉以裕財用。用人惟公而必辨其賢否。澤民以仁而先察其緩急。事爲毋尙文具。政化惟懋實績。而其言委曲婉順。從容啓沃。凡有美號善令。咸歸美於上。一切陳列注措。不宣言於外。眞得古大臣將美弼違之大體。平生不喜黨偏。尤惡激訐。自居銓衡。及登巖廊。推賢讓能。一忘恩怨。愛惜人才。捨短取長。常欲以打去朋私。參用彼此。鎭靜浮論。保合羣心。調劑寅協。共底和平之域。而人心不如我心。世道日益險{{!|𡾟|⿰山戯}}。終不能調其乖激合其渙散。而其公忠正平斷斷無他之志。可質諸神明。其見諸施爲者。建設嶺南大同。以均民賦。請行錢幣於中外諸省。以流通其物貨。又欲設行戶調法。以一民役。以制國用。又簡其丁壯而籍兵。以壯諸路郡縣之勢。而時勢乖宜。論議掣肘。沮止撓敗。前後一轍。公每慨然以爲恨。而凡係軍國得失生民利害。靡不悉心講究。見一弊瘼。則必變通乃已。得一善策。則輒建請乃行。入告出議。經營籌畫。莫非備豫經遠之謨。而不欲爲供一務辦一職。斤斤守功令而已。其待將士也。先恩而後威。軫其寒飢而撫養焉。察其苦樂而寬假之。才俊者擢拔。以聳動其士氣。藝絶者優賞。以激勸其軍心。有不能則勤敎誨之。犯小過者全掩覆之。寧過厚於愛恤。不輕施其威怒。恩信周遍。而紀律亦未嘗不申明。由是擧國武士。咸思歸附而樂爲之用。追慕永懷。逾久而不衰。其爲文章也。發源於經傳。而折衷于先秦兩漢諸子。沉侵于韓柳王曾歐蘇八大家。而卒取裁於皇明諸名家。如濂洛關閩諸先儒書。亦莫不參究博綜。擬議變化。蔚然成一家言。精深而緻密。典實而雅健。務去陳言俚語。自合繩墨尺度。用常爲新。化腐爲奇。雖短箚尺牘。亦無凡筆。少時嗜讀騷選。工於詞賦。每一篇出。膾炙一時。其程式諸作。世稱百餘年來所未有也。詩亦體格蒼古。法律森整。自闢堂奧。而尤長於五言長句。得昌黎遺法。性酷好書。平居左圖右書。手不釋卷。雖官事倥偬。賓從紛沓之際。披閱考校。亦不停廢。記性過人。看文字。數行俱下。一再過目。終身不忘。凡古今治亂得失。人物出處。世代沿革。典章損益。刑法官制。氏系族派。疆埸道里。山川謠俗。以及我國朝典故。無不貫穿該洽。人有來問者。應答如響。論者謂公御衆寬大。得士卒心。有逾於張玉城。文章奧淵。學識淹博。可與李澤風並驅。而公則全備兼有。左右俱宜。三登戎壇。再主文盟。遞握兩銓。復列茅土。身都將相。持國秉政。功名之煥爀。近古無兩焉。而此未足以爲公盛也。惟其當權奸濁亂之日。以隻手而撑柱扶持之。讒口交亂。惎間百端。而公乃不撓不沮。屹如山岳。卒使宗社再安。朝著廓淸。功存王室。澤及生民。聖主倚以爲柱石。朝廷恃之若蓍龜。四方望之如星斗。以一身用捨進退。而繫國家安危輕重。如郭汾陽,裵晉公之於唐家者。殆十稔矣。天不憗遺。中途遽奪。才不能盡展。業未及盡究。九重震衋。朝野慟悼。若大廈之去高棟。中流之失維楫。則若公生死。豈非關氣運之盛衰。而重爲邦國之不幸也耶。公少號節齋。又號息菴。晩號趾齋。作銘以見志。扁其江亭曰角巾。盖公雖緣時事艱虞。聖渥隆重。不忍便退。而常以盛滿爲戒。寵利爲懼。角巾歸鄕。保全晩節者。未嘗須臾而忘于懷也。所著有奏議䟽箚詩文雜著幷二十卷藏于家。公歿之數日。上敎曰。淸城府院君勤勞王家。勳庸德望。在人耳目。其在酬報之道。不可不卽施易名之典。待其家狀。速爲議謚。參奉君以余從公遊最久。知公事行頗詳。要余撰次實蹟。余固知其非其人。而亦不可以不文辭。謹叙其世系官歷言行事績如右。寧詳毋簡。寧備毋略。寧繁蕪而有所刪節。不欲刊落而有或漏遺。以備當世知言君子財擇。以請節惠之典云。嘉林後人趙顯期謹狀。 105ci6sh0mfabxrow23o3nqxfd7itei 一峯集 (趙顯期)/卷八 0 1179185 2485579 2024-11-01T03:48:1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八|y=1717|previous=[[../卷七|卷七]]|next=[[../卷九|卷九]]}}” 248557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八|y=1717|previous=[[../卷七|卷七]]|next=[[../卷九|卷九]]}} ts9d12yu6cn48sy2udqf4zqiwoj2jjv 2485589 2485579 2024-11-01T03:51:27Z Blahhmosh 79595 248558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八|y=1717|previous=[[../卷七|卷七]]|next=[[../卷九|卷九]]}} ==封事== ===甲午封事=== 伏以臣仰觀乾象。俯察地紀。旁占人事。今之國勢。可謂危矣。日月告㐫。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迅雷冬鳴。繁霜夏隕。沴氣恒漫。赤雪屢降。則此天道紊矣。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灾。比歲疊現。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恠。則此地氣乖矣。飢饉荐臻。黎民失業。荷擔相望。蹙頞相告。流離殿屎。不自聊生。而彜倫斁喪。天理滅絶。父子相戕。夫婦相刃。姊甥姑姪。迭相烝姦。俗變禽犢。盜賊興行。則此人紀泯矣。臣未知自古及今。三才紊然失序。而國有長治久安者乎。今臣韋布之士也。身未及登朝端而服君命。固無與於肉食之謀。唯其憂國之誠。愛君之忠。鍾於天性。不能自抑。目擊時艱。慨然長吁。直欲擊登聞之鼓。書誹謗之木。以效一得。雖由是得僭妄之罪。亦無悔恨。而越位謀政。聖經垂戒。交淺言深。君子不與。用是趑趄。苟過歲月。徒自欝結於中者。盖有年矣。玆者聖上引咎自責。下詔求言。令內外臣民各陳闕失。極言直斥。無有隱諱。此誠微臣進言之秋也。雖殿下使之不言。臣固欲言之。今殿下導之使言。而臣其可無言乎。臣玆冒萬死。刳肝瀝膽。竭智殫誠。上以報殿下懇惻之盛意。下以攄小臣平昔之憂憤。若其言辭之狂妄無倫。聞見之訛謬不實。伏想殿下必優容而諒恕之也。非臣所可更慮也。臣聞漢儒董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四方。四方正而遠近莫不一於正矣。陰陽和風雨時。羣生遂萬物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書曰。惠迪吉。從逆㐫。猶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由玆觀之。灾祥之類應。治化之汚隆。顧不在於人主一心之正不正乎。今殿下聡明拔萃。睿智出類。誠於圖治。勤於爲政。臨御六載。未甞怠荒。是宜召和氣奠民生。而天怒民怨。國勢岌嶪。將阽於危亡之域者。是豈非殿下之心不能一出於正。而朝廷從而不正。朝廷不正。而萬民不得措其生乎。今臣不避嚴威。先陳聖明之累。而次及朝廷之失。繼論民生之困。而終以振救之策。伏願殿下勿厭支縷。虗心聽納焉。夫經筵之設。所以成就君德。非爲臨文講讀。不失章句而已。是以我朝列聖之於經筵。日三勤御。講究道義。常參之日。亦不停廢。又數引侍臣。召對便殿。咨以時務。訪以民瘼。以端出治之本。故聖德著於當時。膏澤及於後世。至於殿下則不然。開筵講學。旣不能如祖宗日三之勤。或一日一御。或間日一御。或累日一御。徒事句讀。不務踐實。政要時務。亦不詳詢。而罷筵之後。長御深宮。聖心操捨。羣下莫知。外間之人。多有疑之曰。我殿下罕接羣臣。長御深宮。未知燕居之時所做者何事。無乃與䆠妾昵處乎。無乃以射御爲娛乎。無乃有宴嬉遊觀之樂乎。䆠妾之說。以殿下長御深宮而言之也。射御遊宴之說。以殿下在潛邸時所嘗嗜好而言之也。殿下自卽祚之後。慕夏后之德而去儀狄之味。效楚王之賢而絶強㙜之遊。遠邇瞻戴。莫不歡慶。外間之說。誠爲恠妄。然殿下旣踈羣臣。長御深宮。則臣非目見。又安保必無是事也。至於春初拜陵之擧。實出追遠之誠。庶盡孝思之敦。但其回駕之時。棄羣臣陟峻坂。麾旗作陳。比藝較武。而事出怱遽。令急風火。臣隣瞠駭。將校蒼黃。蹈科犯紀。梃杖交作。而卒使不敎之卒。顯被誅戮之慘。則無問罪之輕重。其與宿齋謁陵之本意。不相逕庭乎。臣伏想萬機之暇。閒日尙多。擇良辰閱衆武。賞勝罰負。一付帥臣。帥臣犯科。有司科罪。使國體嚴重。軍容肅整。有何不可。而顧乃於拜陵之日。習介冑之末務。躬褊裨之小任。以駭萬人之瞻聽哉。古之帝王。鸞車在前。屬車在後。師行三十。吉行五十者。必不如是之不從容也。若此不已。臣恐晉元復引覆杯。程氏更發初心。侈騖之習轉盛。而修省之道漸怠。聖德之進。終無其日。國家之治。更無所望。此乃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儲貳國家之本也。國家之興替。係於儲貳。儲貳之賢否。在於敎導。敎得其道則光前垂後。爲國家萬世之福。敎失其道則敗政亂治。爲國家萬世之禍。可不懼哉。是以前世帝王。莫不以此爲急務。旣擇寬厚有德之士。爲之保傅。又擇端方志道之士。爲之僚員。朝晝訓誨。夙夜講究。所聞者莫非正言。所見者莫非正事。左右前後。莫非正人。漸磨仁義。薰陶德性。習與心成。終就仁聖。故前古帝王之賢。非後世所及者。良以此也。今王世子睿性邁倫。德容歧嶷。臣隣屬望。海內延頸。此實國家無疆之福。而但其敎導之方。不急講究。所謂師傅者。一見之外。更無輔翼之道。所謂宮僚者。侍講之外。別無䂓進之事。只勸以記誦讀說之勤。未聞以仁孝禮義之訓。至於飮食起居之節。容貌辭氣之際。未甞有以裁之也。入與宮人昵處。出與䆠侍狎習。所聞者莫非阿媚傾巧之說。所見者莫非遊戱詖慢之事。歲久月深。志放心弛。恪勤之誠漸懈。而逸豫之思遂長。則後雖有賢師傅。將安所爲哉。嗚呼。血氣未強之時。趨向不定之際。雖以仁義之說聞之。正大之事導之。十寒一曝。猶恐難免。况令刀鋸之餘。妾婦之流。夙夜朋居。羣邪交入。而望其德器之成就乎。殆朱子所謂以帝王之世。當傳付之統。負宗廟社稷之重。臨四方蒸民之生。而輔養之具踈略如此。是猶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側者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兄弟天顯之至親。骨肉之至情。其身雖有彼此之殊。其本同出父母之懷。則豈可以彼此而有所間於其間。兄弟旣無彼此。則兄弟之子。又何間於己之子也。嚮者姜逆之自絶于天也。仁廟赫然震威。旣賜其死。又竄其三兒于絶島。數年之後。其二繼夭。其一尙存。一線之命。僅延日月。而今我聖上未久嗣位。臣私自語心曰。我殿下仁孝之誠。卓冠百王。友愛之情。超越千古。臨御翌日。必將收入宮中。撫而養之。以待其長成而婚嫁之也。于今六載。寂無影響。拘身於島嶼之中。寄命於波濤之間。四顧無親。孑孑靡依。呼怙恃於日夜。與窮鬼而作隣。臣聞此言。尙且矜惻。殿下思之。寧不痛傷。若以爲預知其謀。則生纔提孩。遽遭大變。襁褓謀逆。萬無其理。若以爲不知其謀。則收而養之。以盡叔姪之情。於義無所害。於理有必然者也。殿下何惡而莫之爲也。噫。若使昭顯在天之靈。俯鑑此兒失所竄謫。呱呱悲泣者。則必應隱痛於冥冥之中也。以殿下友于之情。何獨忍乎此也。若以爲事在先朝。不可輕釋。則是大不然。先王之謫三兒。特怒其母。暫施一時之恩譴。非欲從此永絶祖孫之大義也。安知今日在天之靈。亦不無悔恨於冥冥之中也。今夫閭巷之人。與兄弟而羣居。其兄死而其子若稚孤無立。則撫而養之。尙加己子。矧乎帝王睦婣之道。有非常人所可企及者乎。昔周成囚蔡叔。而封其子於蔡。漢文徙淮南。而封其五子而爲侯。我仁廟之在東宮。亦嘗懇乞中廟。收福城之姊娚於宮中而友愛之。今殿下之於昭顯之子。語其變則猶周成之於蔡叔。仁廟之於福城也。語其親則猶漢文之於淮南之子也。漢文尙且封之。而况殿下乎。殿下何不遠法周成。近法我仁廟。使後世儷美而幷稱也哉。嗚呼。匹婦含寃。尙致三年之旱。一夫繫獄。尙降六月之霜。况此以王孫之貴。抱至寃而莫之白者乎。至於澂,潚之事。人皆曰此人有難赦之罪。我殿下處之之道可謂至矣。臣愚不敏。竊獨有所慊然。昔象之於舜。謀盖百般。而舜非徒不放之。又從而封之。非徒封之。又從而源源相見。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以之盡兄弟之道。終身不替。今以殿下之處澂,潚。比于舜之處象。則不亦有愧乎。臣固知殿下之竄澂,潚。非惡而絶之以傷其生也。將欲其疚心痛懷。恒存疹疾。懲其母之惡而改其身之愆也。此亦保全終始之一大道也。但此兩人生長深宮。保養素至。一朝竄逐。煖飽失時。憂愁欝挹以攻其內。瘴烟風邪以襲其外。疾病乘之。猝致夭扎之患。則殿下此時雖悔恨萬萬。尙何及哉。兩人雖曰逆趙之出。若究其本。則乃先王之遺體。殿下之同氣。其在無事之時。則位極諸宗。榮貴無比。而拘幽棘室。吊影濱死。備甞艱險。一至此極。眞所謂自作之孽不可以逭。而亦豈非殿下所甞衋然傷痛者乎。昔淮南謀叛。廢徙道斃。而斗粟之謠。尙爲漢文終身之悲。今澂,潚之罪。實非淮南之比。而一朝瘐死。復起斗粟之謠。則其爲殿下之累。爲如何哉。殿下亦將何辭而自解其痛也。殿下若赦其罪。以盡撫育。則不過爲虞舜之至德。終嫉其累。以致殞斃。則不過效漢文之過擧。殿下何苦捨虞舜之至德。而效漢文之過擧也。臣誠愚惑。不知聖意之所在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也。夫言語君子之樞機也。君子之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一室之內違之。故雖在閭巷之匹夫。草野之寒士。尙不敢輕發而取侮。妄肆而招譏。而况王言一出。四方傳播。流於一時。爲萬人之取則。書之簡册。作千古之所法乎。殿下自臨御以來。言辭之際。多不愼重。若有進言之士少怫天意。則遽加以不忍聞之說。無所容之敎。使羣下震慄危懼。無地置身。而至於今秋。凡形諸敎旨。發之筵席者。無一和平。政院啓禀開筵。則曰予不病而痛。無意此事。玉堂處置兩司。則曰爾罪揆以漢法。難免肆市之誅。大臣有所陳說。則曰朝臣朋比自恣。蔑法無君。無異魯氏之三桓。其終也或厲聲而叱之。僇辱而加之。待如奴隷。視同犬馬。噫嘻亦太甚矣。古語曰奴詬大臣。豕蓄羣下。無乃爲今日發耶。殿下以此待臣。臣孰肯盡心而事殿下。殿下以此責臣。臣孰欲盡言而䂓殿下哉。孔子曰。聲色之於化民末也。欲化民者。聲色尙不大。况復以僇辱之辭。奴詬而豕蓄也乎。嗚呼。以殿下之明睿。豈甞顚錯言辭。自不覺其至此哉。不過摧挫沮抑。箝其口而莫敢語也。不亦思之過乎。夫前古帝王之好聞其過者。亦豈悅衆人之攻己而甘受哉。良以人雖至聖。不能無一失。人雖至愚。不能無一得。取彼一得。補我一失。則彼有所勸而我有所益故也。是以以舜之大聖。宜無所不知。而猶取邇言。以禹之大聖。宜無所不知。而猶拜昌言。以文王之大聖。宜無所不知。而猶擇蒭蕘之言。又從而立誹謗之木。懸登聞之鼓。以招四方之讜言而虛受之。故當是時也。君無過擧。臣無面諛。國泰民安。庶績咸煕。至於後世。上不悅忠讜之說。下亦多柔懦之士。佞言日進。讜論日退。故開言路之君者。必平辭氣而受之。和顔色而導之。言者賞之。不言者刑之。誠以不如是。下不敢言上之失。而上不得聞其過也。若漢之文皇。唐之太宗之類是也。今殿下雖聖。固有歉於舜禹文王之德也。羣下雖庸。固有愈於蒭蕘之言也。歲飢民困。時又下於漢唐之世。則雖有狂妄不中之說。亦且優而納之。擇而用之。以補不逮可也。豈宜摧折之慢罵之。加之以不忍聞之說。使大小臣僚箝口而莫敢言。聖愆日增。國事日非也。臣甞觀虞書。堯舜之爲君。臯稷之爲臣。都兪吁咈於廊廟之上。未甞以拂言厲色加之。而後世之稱堯舜者。必曰能使其臣。稱臯稷者。必曰能事其君。稱堯舜之世者。必曰歲和時平。未甞以不爲拂言厲色而小之也。殿下何不法堯舜之所爲。以爲後世稱。而反示𧦧𧦧之聲音顔色。拒人於千里之外。以犯孟軻之深戒也。書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乾之上九曰。亢龍有悔。孔子曰。一言幾於喪邦。陸贄曰。廣納者成德。獨用者敗身。由玆觀之。人君之病。其有大於自聖獨用而悖慢其辭令乎。至如喜怒之際。尤不可不愼。以示無私。而今一有不合聖旨者。則天怒輒加。震之以雷霆之威。壓之以泰山之勢。朝而唯諾於九重之內。夕而投畀於千仞之坑。雖經幄之官。近密之臣。昵侍天宸。久蒙恩寵者。係紲束縛。斥去放逐。略無顧忌。一日之內。榮辱懸殊。而間有一二耳目之官。畏公議而不敢閉口。柔辭遜言。冒死陳解。則非徒不從。又並與救解者而罪之。一層之外。更加一層。擧朝之士。蒼黃失措。色沮氣喪。墮膽而立。側足而行。人皆如不自保者然。此豈聖世之氣像哉。臣聞諸故老。我朝列聖仁厚爲治。優禮朝臣。若非作奸犯贓。身陷大憝。則鮮下司敗。故當時士大夫以繫械對理。爲一大深恥。至於今日。雖語言薄過。纖芥微愆。不分輕重。先付王獄。小則杖黜。大則流竄。故在廷之臣。無問高下大小。莫不囚首梏項。拘幽圜墻。身伍獄吏。僇辱備至。是何大異於祖宗朝優禮之道乎。喜怒之際。如是不中。故賞罰之權。亦隨而傾焉。聖上以爲賢而擢置宰列者。未必皆賢。以爲惡而麾之邊遠者。未必皆惡。以爲有罪而深究者。未必皆有罪。以爲無罪而不治者。未必皆無罪。黑白無辨。是非顚倒。賢者痛心而不肖者彈冠。智者思退而嗜利者冒進。若此不已。臣恐賞罰之權一頹。而國家之亂隨後也。豈不痛哉。嗚呼。古之所謂賢士。居官以廉㓗稱。進言以正直名。惟從義理之所在。不計利害之如何。今則不然。狡詐險詖之輩。貪墨庸鄙之徒。乘時傾軋。聯戚媒進者。亦以爲賢而荐蒙寵擢。則眞所謂腐臭化爲神奇。鴟梟變爲鸞鳳。其可謂眞賞賢耶。平居雖無可稱之行。臨事稍有一言之善。則容而受之。聖王之德。今反流之瘴海。遷之沙塞。則其可謂眞罰惡耶。身居論思之職。悉陳胷膈之蘊。言雖不適於用。斷無他意於其間。而斥去五載。尙未收叙。則其可謂眞治有罪耶。一逢難處之事。遽輸國情於虜。身有負君之罪。法著罔赦之律。而聖渥橫被。專制藩臬。則其可謂眞釋無罪耶。至若金弘郁者。引數欵無徵之說。伸先朝已斷之獄。形諸章奏。縱肆無忌。其言固可愕也。其罪固云重矣。但至於拿鞠闕庭。酷加刑訊。有加治逆之律。禁錮子孫。連累親黨。則無乃大聖人天地生成之德。或過於中歟。夫所謂反逆者。陰結凶側之徒。潛謀不軌之云爾。古今天下。安有應旨投䟽。嘵嘵辨說之反賊哉。且生而榮者。人之所至欲也。死而辱者。人之所甚惡也。弘郁遭遇明時。荐被天恩。入侍銀㙜。出按藩屛。榮已極矣。寵已至矣。豈有欲附於骨朽之一姜逆。自取殺身之禍。而背殿下之理哉。此人情之所必無也。弘郁雖喪心易性。奚至此哉。其意不過欲言人之所不能言。沽直名於一時也。其人固不足道。其罪比之反逆。則豈不大相遼絶乎。殿下若以辛卯之敎。反覆丁寧。不殺弘郁。無以示信。不得已而治以反逆之律。則尤爲不然。昔唐太宗以選人多詐冒資蔭。飭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太宗欲殺之。大理卿戴胄奏據法當流。太宗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胄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旣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喜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遂不殺選人。而擢用戴胄。今弘郁之罪。實有間於反逆。而殿下重失信於一時。治以反逆之律。則是存小信而失大法也。其異太宗遠矣。而當時大臣侍從。無以此言開悟聖明。如戴胄之於太宗。吾東可謂有士乎。噫。弘郁妄言自死。死固不足惜。事已旣往。今不必追論。但刑過其實。輿情不愜。一自其死。士夫多懷危懼。人情大異前日。朝著氣像。日益不好。故臣今反覆開陳。欲殿下懲前改後。用法和平。寧有失於不經。不或重於惟疑也。倘殿下平心而徐察焉。則想必惻念於斯矣。臣於此又有一說焉。殿下若知喜怒之不愼。賞罰之不中。其害至於如此。則何所好而必如此哉。聖意必謂此是治國家之機關。御臣下之威權。不如是。無以顚倒豪傑以成治道。而臣愚不敏。竊以爲不然。昔聖王之御天下也。喜怒未甞由己。可喜則喜之。可怒則怒之。賞罰未甞從欲。賢則賞之。不肖則罰之。未有一不如意。遽下司敗而治者。其臣恪勤奉職。羣績以成。後之人君。率皆以不測之怒難堪之刑。威其羣下。而其臣怠緩不率。庶事以墮。以此觀之。殿下今日之喜怒賞罰。無乃不善法乎。若其顚倒豪傑。以興功業。古有漢高能行此術。而自是伯者之末事。亦非人人之所能。而殿下喜而欲法之。臣竊恐今日之治。未及如漢。而人先得以窺殿下之淺深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誠者萬事之實也。苟無其實。雖至微至細之事。尙不得成。而况於國家之大。兆民之衆乎。臣伏覩殿下於發號處事之際。多虛僞而少誠實。至於君臣交際之間。尤須誠意交孚。親密無間然後。可成治績。而聖智獨運。蔑視羣下。常以爲彼輩利祿之心撑于中。躁進之念競於外。日夜營營。唯是爲身之謀。無一願忠之誠。是何足與决大議而成大業乎。上自公卿。下至郞署。無一人倚信者。其小注意而親密者。唯二三姻戚勳舊之臣而已。噫。今日之公卿大夫庸陋瑣屑。無可倚信者。固如聖料。然聖上苟能洞敷誠意。銘感其心。親如骨肉。愛如父子。則亦豈無一二願忠之士。竭誠報國。忘身奉公者。而輕賤踈遠。至於此極哉。加以聽言之時。私意先萌。辭氣之際。抑揚太過。若有上章救人者。則輒疑其黨同。若有封䟽斥惡者。則輒疑其伐異。若有不卽奉旨者。則輒疑其矯情。沽直。或有稱道過實而費辭太多者。或有詆斥至甚而若不復用者。羣情疑惑。莫測聖心。懈意而無盡職之念。恝視而少死長之誠。君臣之間。誠意如此。而可望功用之有成。政治之有興乎。且夫賢人。國家之器。而聖王之匡弼也。必須致敬盡禮。以盡其誠。回考槃之樂。而盡委任之道。方可以責其效也。此君人之急務也。天東今日。人才眇然。有用之士。雖曰難得。才不借於異代。宋儒有言。興不待於文王。孟軻垂訓。則安知遐遠之方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蘊櫝不售者。而殿下自卽祚以後。大小官僚。數日計朔。循例遷轉。未甞加屈體之禮。盡側席之誠。以盡搜羅之典。如是而可望人才之立於朝乎。至於左右便嬖可合使令者。旁搜廣覔。猶患不給。良民女子各寺典僕。前後揀入。其數甚多。是何誠於選宮妾。而不誠於求賢士也。昔唐德宗卽祚之初。黜宮人放鷹犬。一新庶政。蔚有太平之望。今殿下旣不能黜。又從而選入之。不亦有愧於德宗之初年乎。今夫世俗庸鄙之士。率曰我國宮妾之數百。不如中朝之多。壼闈服役。常患不給。不可以古人之深戒一切論之。臣竊鄙之。自古人君爲國。每患人才不足。未有乏使令而不能治者。假令今日之便嬖苦患不給。當國家空虛之日。値危亡將迫之際。不暇慮及於此等事。而况未必不足者乎。且殿下若遇灾異。則外雖示兢惶之意。內實乏震惕之誠。未甞反躬改愆。革罷疵政。務所以補前過回天怒。唯以應文備數。循例求言。爲感天之一大務。應文備數。循例求言。固可以感今日之天乎。且殿下因灾求言。今已屢矣。章䟽之達于冕旒者。非止一二。今世雖無知大道識時務之人。亦豈無直言讜論足救一時之弊者。而殿下徒曰我當體念之矣。我當服膺之矣。終無一事之採用。且爲有司者只恤經費。不顧民力。凡干陳弊之䟽。例以防啓爲常䂓。惠鮮之論。雖達於九重之內。而塗炭之苦。未解於圭竇之下。餓殍載路。四境嗷嗷。夫所貴乎求言者。在乎察納忠言救亂持危而已。有言不用。則奚事求言。宜乎民生之日益困。天灾之日益臻。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財者出於民者也。國者依於民者也。財聚則民散。民散則國蹶。是以古之帝王。或藏富於一國。儲貨於四方。與民同之而不敢私蓄。此非後世人君所當法者乎。臣聞諸故老。我國內需之設。始於前代。仍于我朝。二百年來。遵循膠守。而至於今日。其弊尤甚云。臣竊恠歎。殿下貴爲一國之主。富有八路之大。倉廩府庫皆其財也。億兆衆庶皆其臣也。何患乎財用之不足。使令之不給乎。至必撓廢公方。崇積私貨。辱萬乘而效匹夫之藏。降至尊而代有司之守。又別我同胞之赤子。名爲內奴而然後快於心哉。昔唐明五季之中主。卽祚翌日。立罷內帑之藏。今以殿下之明聖。反不能爲唐明之所能爲。豈非可羞之甚乎。不特此也。鄕曲寒薄之士。身處僻遠。形勢孤弱。則強悍之奴。桀黠之僕。相率而投入內需。爭訟官庭。以决輸嬴。而輸之者常多。嬴之者絶少。是殿下以君臨一國之貴。下與匹夫爭訟也。夫爭訟。鄕黨自好者不爲。而况萬乘之君乎。自古衰靡之代。內帑之設。時或有之。未聞有置內奴者。又未有與匹夫爭訟者。而今殿下以爲當然之事而恬然爲之。此何足以聞於後世也。嗚呼。以殿下之明睿。豈不知罷此之爲可。置此之爲不可哉。聖意必曰此非自我創始。流行已至數百年之久。我何必一朝撤去。以缺私用哉。是大不然。苟有以利民。雖行之千百載尙可固守。苟有以害民。罷之當如救焚拯溺。不可一日留也。豈可諉之前代之所爲。而任其病民哉。至於土木之事。自是庸辟之所窮欲。實非聖王之所玩好。臣固知殿下之明聖。必不留心於此。但自近年以來。禁菀㙜榭之高。公主第宅之大。擧國之人。莫不皆言。臣實惑焉。昔堯之爲君。茅茨不剪。土堦三等。禹之爲君。亦卑宮室。今我九重之內。雖曰狹小。若比堯禹之宮則大矣。亦可以朝羣臣出政令。何必別立㙜榭而後足哉。至如公主第宅。臣不暇遠引。臣之家傍。有故駙馬礪城尉宋寅之第。而間架之大。無異常人之室。至其園囿狹陋低小。反不如今日達官之家。人之過之者。莫不咨嗟太息曰。我祖宗朝人民之衆。物力之盛。百倍今日。而公主第宅之小如此。我先王儉素之德。可謂至矣。相與稱頌不已。殿下何不上法祖宗之儉德。下受輿人之稱頌。而至必拒臣隣之諫。費罄竭之財。侈而大之。至於此極乎。古之明王。雖在無事之時。愛民力節經費。未甞妄用一財。况今國家北有恐喝之淸人。南有窺伺之倭賊。難形之禍。不測之變。伏於冥冥。而內之民生之困。國用之竭。日甚一日。將不保朝夕者乎。此正君臣上下卧薪甞膽。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與百姓分其有無。同其甘苦之時也。殿下之思。不能及此。其於節財用愛民力之道。少不致意。獨於無用之役不急之需。汲汲如此。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嗚呼。臣本布衣。僻居窮巷。跡阻鵷行。不曾陪朝廷之末議。則凡右所陳。或多道聽而塗說。未甞耳聞而目見。固不可妄言挑禍。以招人譏。但殿下無是事而臣言之。則臣言適足爲妄。於聖明固無害也。若殿下實有是事而臣言之。則螢燭之光。庶有裨於日月之明。臣豈敢畏鈇鉞之誅。避傍人之譏。而不盡獻芹之微誠哉。臣旣於聖明之愆。粗陳一二。請以朝廷之事繼而論之。臣聞朝廷者。人君政令之所自出也。國家治亂之所由係也。必也百職修擧。萬目備張。臣隣輯睦。敎化敷明。以至輿儓下吏之賤。莫不奉法守公然後。政令可一而治道可成也。苟或廢一於此。尙不可以有爲。而况五者俱壞乎。自古朝政之紊亂。考諸往牒。班班可見。而未有如今日之甚者。聖明雖已洞燭。想必有未盡悉也。臣今悉陳焉。夫設官分職。所以各有所司。不廢其務。而近年以來。人才絶乏。百職懈弛。內而上自三公。下至庶官。無一人能修其任。外而上自監司。下至鎭將。亦無一人能擧其務。以言乎三公。則備員台鼎。素餐度日。上不能格君心之非。下不能鎭百僚之衆。名位日卑。體統日紊。而其於君國之得失。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安危。漫不知爲何事。所務者唯簿書期會而已。悠悠泛泛。迄無所事。而若有一段議論。稍關成敗。則上而恐拂聖旨。下而懼招衆謗。隨波模稜。不能卞別。只以固寵保位。與世浮沈。爲一大奇策。自以爲國家久安。其身長保。譬如措火於積薪之下而坐其上。火未及燃。猶以爲安也。豈不異哉。以言乎兩銓。則旣無藻鑑以別人才。又不小心以重名器。大官則專以資級高下出身久遠爲次第。而不問其賢否。小官則專以門閥顯微論議峻緩爲通塞。而不辨其才不能。至於守令蔭官鎭將監戍。則專視其賂遺請囑權勢親舊。而先後差除。政目未出。人皆指點曰。某人某判之切族。某人某判之親舊。某人有勢力。某人多財貨。某官有闕。某必爲之。某邑出窠。某必差之。及其政目旣出。一如其言。凡今所謂宰相之戚屬。達官之子弟。雖才無一能。身乏一勞。好官美爵。探如己物。至其寡勢無恥之輩。則奴顔婢膝。蠅營狗苟。必得一命之官而後已。私門大開。公道日泯。以言乎度支。則簿籍塡委。心魂眩亂。民戶之多寡。錢穀之出入。茫然失其頭緖。而姦猾之吏乘間盜竊。無所不至。財用日乏。國儲蕩竭。不時之需。悉辦於市人。而市人剝膚。橫侵之稅。濫及於坊內。而坊內竭髓。將至於公私俱困。調辦無路。以言乎宗伯。則只憑五禮之典。以爲繪餙之具。而怠緩昏耗。亦不詳究。大經大禮。置之不道。雖凡干威儀節目之間。踈漏放失。不成貌㨾。羣笑衆譏。苟簡支過。以言乎冬官。則自謂閒暇。無復有爲。頹卧其家。養病調氣。雖至旬朔之久。未甞一赴公衙。凡百事務。一委郞署。至於司冦之職。及他獄訟之府。專以勢力有無賂遺多寡。爲判决訟獄之一案。金多者雖曲。厚遺吏胥。期於必立。財少者雖直。不敢措喙。至於必落。倚勢者雖非。多般圖囑。期於必勝。寡力者雖是。無所暴白。至於必負。豪猾之徒。武斷滋甚。窮寒之人。痛寃愈極。至於㙜閣之臣。不過摘一二奸細之事。駁一二寒微之官。以塞耳目之責。若其職居宰列。氣勢稍張者。則雖蔑法自恣。貪贓狼藉。莫敢一言。曰此人官高勢重。不可輕劾以祟他日之患也。若其君上之過。國家之失。聽聞未終。先自縮頸。曰此死生榮辱之所由繫也。我之在㙜閣。多不過數月。小則在旬朔之間。何敢妄言以挑不測之禍哉。朝拜夕遞。噤口結舌。聖上無所憚。朝臣無所畏。草野如臣者。潛歎而竊笑之。使祖宗朝㙜閣之風。紊然墮地。至於論思之官。則口雖讀聖賢之文。心則昧聖賢之學。入直之時。唯以飮酒打話。嬉戱雜沓爲奇致。預講字音。入侍經席爲大業。至於君德成就。聖學開導。付諸相忘之域而不復知恥。至於庶寺之官。不聞所掌何事。唯知積日累朔。以求遷轉。此臣所謂上自三公。下至庶官。無一人能修其任者也。以言于外。則爲監司者。廵遊自娛。宴樂爲事。其於褒貶之時。不視兵民之休戚。職務之勤懈。若是當路親姻。自己交舊。雖或贓暗之甚者。例以最聞。其所貶黜者。不過殘縣監務無所攀援者而已。無可望明黜陟之法。宣風化之敎也。爲節帥者。嚴刑以自威。剝割以自奉。撫綏精鍊。兩失其道。而及其罷歸。稛載還家。唯以厚遺當路。求遷他職。爲汲汲之務。無復望得撫御之道。副閫外之寄也。爲守令者。只知斂民而自利。行媚而干譽。徒思肥己之策。全昧字牧之任。爲鎭將者。先問軍卒之數。爭售侵漁之計。至於防備大虞。全置度外。此臣所謂上自監司。下至鎭將。無一人能擧其務者也。如是而可望百職修明。羣績煕載乎。嗚呼。內外大小之官。擧國文武之衆。臣豈敢曰無一二奉公之人。而形單勢弱。不能自立。終歸一致。與無不異。則今日殿下之國。果不幾於空虛而無一人乎。唯其論議之乖隔。逾往逾極。西邊若有一介新進之士頗峻其論。則西之居要津者。必極力汲引。南邊若有一介新進之士稍峻其論。則南之居樞機者。必極力推遷。如有薦進之擧。則不問任之輕重人之可否。此若塞彼則彼亦塞此。此若通彼則彼亦通此。較名準數。衆寡相敵然後。兩無所歉。方决其議。當其薦拔之時。爭詰紛紜。若一戰塲。而其餘凡干論議。不關利害之機者。若出於此。雖非必是。若出於彼。雖臧必否。解頤游口。橫議雲興。攘臂抵掌。新論蜂起。而猶以論議之不能峻。宦路之不能淸。爲一身之大憂。夙夜呶呶。唯固此軋彼之爲急。噫嘻甚矣。朋黨之說。古雖有之。朋黨之亂。豈有甚於今日者乎。又有一種之人。自謂不爲黨論。而媕婀苟容。漫不可否。旣不見斥於彼。又不招謗於此。守位保祿。自幸得計。此則所謂鄕愿之罪人。蠧政亂德。反有甚於黨論之士也。豈不痛哉。槩言其爲人。則凡今所謂達官者。矜其辭氣。㓗其衣服。以驕仰爲高標。凌轢爲豪擧。揚揚而入。得得而行。心滿志溢。常自幸足。曰人之窮寒困乏。不能自拔。見輕於世。取侮於人者。擧世滔滔。而今我擢高第爲達官。身不憂寒。腹不憂飢。父兄愛貴。親黨尊慕。行呼唱於道路。市人莫不歆艶。視彼貧寒賤侮者。不啻霄淵。男兒能事。於斯畢矣。至於國家危亂。非我一人所可扶起。我何苦輕憂妄慮。勞我心肝。上而見忤主上。下而見嫉羣僚。中而失我好爵。使我一生顚頓困拂。不能安過乎。入則營治田宅。貿辦器用。以備日用之需。出則引朋㘅盃。拍肩諂笑。以結援好之地。甚者倚勢貪瀆。靡所不爲。攘民之田土。奪民之臧獲。而訟官不能止。臺臣如不聞。強呑弱肉。濁風大熾。擧國之人。不曰某人官高不可爭。則必曰某人勢重不可抗而已。未聞稱某人盡心國事。某人竭力愛民。某人有德量。某人多才能也。當今日之國勢。雖處以有才德之人。尙不可以日月而塞其𡼏。况此徒以勢力之徒充溢朝廷乎。嗚呼。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忠孝之外。更無他道。而人性本善。初無彼此。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忠之心。不過人心日下。世道日薄。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作興之方。未盡其道。風草之化。未能究下。源混而流濁。表仄而影欹也。殿下於此其亦自顧而反省之耶。雖然自古危亡之國。雖如南宋之末勝國之季。尙有持節義奮忠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今我國家雖曰衰替。亦不至於兩國之板蕩。而在廷之臣。無一人愛君如父。忘身慷慨。使我主上獨憂於上。令我蒼生獨困於下。臣每念及此。不覺扼腕而痛心也。噫。臣之此言。亦出憤惋。摘人之失。小不隱諱。流於訐直。甚失忠厚之道。而聖上之不信羣下旣如是。羣下之不愛聖上又如是。君臣交失其道。而國將至於不國。則臣之此言。烏得已乎。且臣戇愚。不識觸忤。旣於聖明之愆。冐死竭陳。則敢於朝臣之失。顧忌不悉乎。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綱紀所以整齊法令而維持國脉者也。綱紀整則衆事理而國脉固。綱紀紊則百度廢而國脉亂。綱紀之於國家。顧不大哉。我國綱紀之不振。其來已久。而至於今日。陵替極矣。上而君上之令。不能行於朝廷。下而朝廷之令。不能行於州縣。頹靡之習。有萬其端。而至於王子公主之家。干禁蔑法。略無顧忌。背主之僕。偸入而安受。非我之財。橫侵而無恥。防海占田。殆半國中。而至於漁梁鱉藪。亦稱其己物而收稅。使百姓不得任意漁獵。噫嘻甚矣。臣只聞文王之時澤梁無禁。與民共之。未聞滔滔洋洋奔流於千里之地者。亦稱宮家之物而收其稅也。此亦不可以已者乎。至其奴隷之輩。亦憑威權。恣橫閭巷。武斷鄕曲。愚民畏避。不敢爭抗。縣官憚忤。莫能禁戢。此猶難制則而况加於此者乎。且法府若出禁吏。使禁屠牛者。則吏入其家。炙肉而食之。使禁巫覡之淫祀者。則吏入其家。酌酒而飮之。使禁服餙之僭者。則吏受其賂。中道而釋之。間或有一二見捉之人。而稍有勢力者。多般請囑。關節公行。終至得釋而後已。一令不能行。一法不能守。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今日國家之所存。亦云幸矣。何敢望紀綱之振擧乎。紀綱之頹。如是其極。故奢靡之習。亦隨而甚焉。宗戚勳舊之家。置而不論。其爲市井無賴之輩。亦皆衣必紬帛。冠必斜笠。食必珍饌。出必控騎馳騁。至於舌官富豪之輩。十倍於此。貂裘賤於布衣。珍味厭於糠粃。居處之好。浮於公侯。服御之僭。踰於卿相。一饌之費。可爲飢者數月之糧。一卓之資。可爲寒者十人之衣。而至於倡優下賤。亦被紋繡綾段之服。侈靡成習。僭踰無制。自古衰靡之代。雖患紀綱之不能振。奢靡之不能矯。豈有如今日之下而擬上。賤而僭貴。名分紊然。等數無別者乎。至於婚姻喪葬之際。無問高下大小。莫不以奢爲榮。以儉爲恥。有財多具則艶而稱之。無財不備則賤而笑之。富者貪而不知止。貧者竭力以爲追。粟帛之稀貴。物價之登踊。莫不由此而益甚。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士習國家之元氣也。士習得其正。則人才有濟濟之美。而國家之興勃然。士習失其正。則人才有缺乏之歎。而國家之亡忽焉。人君之於士習。其可不養而正之乎。我國養士之道。頹廢旣久。其爲師長學官者。只知課製儒生。以充陞補而已。至於外方士子。元無敎養之䂓。只都事廵歷列邑。一番課講而已。如是而欲望作成人才。以致菁莪之化者。何異於却步而求前。緣木而求魚乎。導率之方。如是踈略。故士習之偸。日甚一日。父兄之所望。只在科第。師友之所講。不過利祿。抽黃獵白。無補實用。刻意雕心。終歸虛地。不知道學爲何物。義理爲何事。矇眛前經之旨。解頤當世之事。言䫉粉餙者。自以爲雅飭。論議酸妄者。自以爲淸高。席家世之貴而侮賤寒遠。聘儇利之辯而愚弄眞純。澆薄之態。不一其狀。而若逢一欵議論。則羣咻衆咶。{{!|𠴲|⿰口沓}}{{!|𠴲|⿰口沓}}噂噂。朝而始議。暮而不决。無一二向道之人。稍解是非以率多士。而甚者含糊鶻突。只貪富貴。廉恥道喪。禮讓掃地。末路士習之偸薄。何代無之。而豈有如今日之甚者乎。昔東京黨錮之餘。士類殆盡。觀經洪都者。率是斗筲之輩。君子恥之。而以臣觀之。猶有逾於今日也。嗚呼。太學賢士之所關也。異時朝廷之登崇而擢用者。莫不由於太學。而今日士習之偸薄。如是其極。則異時朝士之庸鄙。從此可占。國勢之復振。敎化之復明。其可期乎。加以尼宇搆大都之內。佛刹遍八路之山。妖術盛行。州縣巫覡。雜沓都下。設齋忌辰。諂祭非鬼。闕中崇奉。旣極其至。而擧國奔波。罔有底定。此雖非一朝一夕之故。亦豈非志士仁人所共歎吁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國家之置吏胥。所以持行文簿。足給使令而已。非使之作俑其間。以售其姦也。近年以來。百寺之官。朝更暮遆。不知顚末。凡干事務。一委吏胥之手。故緣文舞術。售姦百端。至如列邑貢納之物。則不分精麁。不筭多寡。惟以貨賂輕重。等第取捨。多則受之。小則退之。故列邑備送貢物之時。必須優給該吏。以結歡心然後。始得無事捧納。而其他塗名絶簿。種種作拏之弊。又何可勝道哉。是以此輩不勞一力。不費一物。安生閑行。賊貨無筭。高宮室買臧獲。美衣服好飮食。優遊安樂以卒其身。而外方巨鎭之吏。乘間抵隙。弄執機要。反有甚於此。至若籍兵。最是大事。而賄賂交于路左。僞券亂其眞僞。或受牛隻。或受布匹。生民膏血。殆盡於吏胥之手。以至一皁一隷稍關官府者。莫不憑籍官威。侵漁百姓。哀我民生。何罪何辜。夫十人耕之。不足爲數人一歲之食。十人作之。不足爲數人一歲之衣。而上而竭力於上供之物。中而蕩儲於官府之徵。及其終也。剝膚浚血於吏胥之誅求。飢不得充腹。寒不得蔽體。以吏之姦。有何功勞。而安坐享富。若是其夥。以民之良。有何罪戾。而力役困苦。若是其奇也。天之報施。亦云舛矣。昔先正臣曺植甞曰。我國以吏胥而亡。李珥每誦此言於穆陵曰。曺植之言雖過。亦有理焉。曺植,李珥之時。朝廷淸明。紀綱不紊。吏胥之輩。鮮有作爲。而尙且云云。若使兩人生于今時。則當作何如言也。此是當今之痼弊。而在廷之臣。漫不省事。一任其所爲。臣恐曺植之言。正驗於今日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嗚呼。今日朝廷之弊。若欲悉陳。雖夜以繼日。亦患不足。而細瑣之說。不足盡溷。故特表此五者而出之。旣陳其梗槩。請以民生之困。繼而瀆之。臣聞皇明臣丘濬之言曰。國之所以爲國者民而已。無民無以爲國。君之所以爲君者國而已。無國無以爲君。盖民爲邦國之本。而國爲人主之家。故欲爲君者先治其國。欲治國者先養其民。未有不養其民而能治其國。不治其國而能爲其君者也。是以古昔聖王之養其民也。生之而不殺。利之而不害。安之而不危。節之而不盡其力。故能得其心以安其國。長享人君之樂而不替。至於後世則率反是道。故失其心而亡其國。終欲爲匹夫而不可得。此得失存亡之了然於方冊者也。人君之於民。其可不撫養而遂其生乎。我國民生之困。六十年於此矣。初喪於壬辰。再困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亡於丙子之禍。祖宗休養之赤子。殆無孑遺。幸賴我先王躬先節儉。手摩瘡痍。惠養之政。終始不懈。故二十餘年之間。流散之民。稍稍還集。爲今之計。唯當撫摩招集。猶患不及。勞來安頓。如恐或後。庶可望蘓殘起病以救萬一。而朝家徵督。十倍前日。巧斂橫取。誅求百端。而加以不急之興造。無用之調度。層見疊出。毒害戕賊。使擧國之民。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壯者散之四方。老弱塡于溝壑。嗷嗷蒼生。無處訴寃。而朝臣面諛。無意入告。岳牧旁視。不思馳報。如臣草野之士。亦不仰首狂號。則殿下誰從而得聞民生之困至此哉。今夫束伍之民。籍私賤而爲隊伍。春夏則力農。秋冬則講藝。有事則發遣征戍。無事則復還畎畒。此乃周家民兵之遺意也。今者不然。徒知訓鍊之爲急。不念稼穡之艱難。其爲閫帥營將者。承望朝旨。競相校閱。雖盛夏方農之月。亦不蹔停。使束伍之民。持弓負矢。長立官門。而其居數百里之外者。往返閱試之間。殆費七八日子。哀我殘民。將何隙而得事耕稼乎。自古戰爭之國。雖磨刃擦拳。朝夕待變。而勸農課桑。未敢暫廢者。良以民無所食則兵雖精。亦無能爲也。其亦異乎今之國家奪民時而專講閱。使不得安居樂業以遂其生矣。且夫城池之設。當國家閑暇之日。安不忘危。逸不忘勞。綢繆牖戶。預防冦亂。非謂喪亂之餘民生倒懸。而不知懷保。唯以城池爲固也。今者不究其本。徒效其跡。築城設鎭。曾靡虛歲。使飢饉之民。携粮負石。顚仆道路。則是不幾於欲茂其枝而先蹶其根乎。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日民生之困。若是其甚。則城池之設。恐非所先也。且國家自近年以來。大修軍器。凡砲焇弓箭戈矛兜鍪之屬。歲加月增。嚴飭郡縣。令急風火。爲守令者。自非神謀鬼計。從空創出。則勢當責辦民結。而將死之民。常賦尙不能堪。况此砲焇弓箭之價大物重者。從何辦出乎。是故一度軍器之修。官儲民産。蕩竭無餘。百姓之懷亂久矣。特未有隙耳。倘一朝有警。則此輩將{{!|𮖐|⿱果衣}}足遠走。不復回顧。器械雖精。將使誰人負戰乎。向在丙子。砲焇弓箭之積於江都者非不多也。帥臣非人。防禦失策。則一虜飛箭。滿城崩潰。一弦未及控。一砲不能放。惡在其多器械也。此特將佐驕惰。士未有離叛之心。而器械之無補。尙如此。况今士民未及逢亂。先懷潰散之心乎。其不以精兵利器。委衢路而藉冦敵者幾希。國家縱不能自保。何必竭民力而造器械。以與敵衆乎。昔大業之末。積米洛口者。無慮億萬。而卒爲李密之所據。大開餉士。其初積蓄之時。豈欲與密哉。不過不恤其民。徒聚其穀。民散不守。自爲密有。今日聖明之治。雖大非隋家之比。獨此竭民力而造器械者。其歸於大業之積米者不遠。臣竊痛之。且國家自丙子以後。聚財蓄穀。多方設策。山積南漢。阜儲江都。將爲異日行宮之費。而屢歲積穀。不無陳腐難食之患。無問欲與不欲。分糶近郡之民。春散冬收。歲以爲常。而官吏弄法。糶糴不均。小分多斂。咨怨日興。臣竊恠之。梁惠之爲國。河內㐫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㐫亦然。盡心救荒。不遑自暇。孟子猶譏其不知本也。今我國家南荒未甞移北之粟。北飢未甞移南之米。不恤殘民。徒以聚財蓄穀。大積空城。將爲異日行宮之費。爲汲汲之大務。其不及於梁惠之末政者。不亦遠乎。且自古喪亂之國。例以收拾餘燼。興亡起殘爲務。未有聚財蓄穀。預爲走避之計者也。是以越王之棲會稽也。枕戈甞膽。生聚敎訓而已。未聞預爲走避之計也。衛文之城楚丘也。布衣布冠。勸民農桑而已。未聞預爲走避之計也。燕昭之敗於齊也。吊死問生。廣招賢者而已。未聞預爲走避之計也。唯唐之德宗聽術士之言。城奉天之府。後甞出奔。幸而不亡。此固千古帝王之計。最爲庸下者。今殿下以堂堂千里之國。抱沒世不忘之恥。不能抱氷握火憤然自奮。如弱燕殘越敗衛。反欲效德宗之庸計。傷民聚穀。猶恐不給。此何足以聞于後世也。且國家於外方營鎭。旣置方伯。又置節帥虞候。至於一郡一縣。亦莫不有千捴哨官之任。苟能將士相得。校閱以時。則雖無營將。豈有乏帥不能戰之患。苟不能將士相得。校閱以時。則雖有營將。亦豈有將多善戰之理。而至必別創大官。置兩府於一州。使百姓奔走供億。不能自保。又使之令出多門。士不知適從。又使之陵轢郡縣。以致驕橫之患哉。且今三南幣木之貢。非祖宗朝流來常賦也。丙子之後國用蕩竭。無路辦出。別定三南之民。使之備納。此固不得已而爲者。苟使該府小有措辦之路。則如此科外之賦。固當蠲去輟罷。一刻不留。豈可自京備送。而復徵其價。有若常賦。重浚民之膏血哉。且幣木之長短精粗。別無異於倭貢木。而幣木之價。定以一石之米。倭貢木則定以五斗。是何與民者其價小。輸官者其價大乎。噫。當民生倒懸之日。常賦尙且蠲去。况此科外之賦。科外之賦尙不可徵。况復增定其價乎。古昔帝王之施仁政於民者。必不如是。而廟堂方以爲聚穀之一奇策。無一人言其非者。臣竊恥之。至於推刷之擧。只欲搜括隱匿之公賤。以補國用之不足。非欲侵害良民以傷其生。但其科條太嚴。督徵太急。雷奔霆馳。不小假貸。州縣畏㥘。競務充額。而屢經喪亂。民戶散亡。徒有其籍。實無其戶。又無一族切隣之可侵問者。不計其數。若欲從實牒報。則旣畏科條之嚴。若欲按簿搜出。則又無形迹之尋。禍將及己。不遑恤他。於是遂強定良民之失隷簿籍者及其流民之僑居村落者。䝱誘里正。使相告訐。而若不明言子支者。則囚繫滿獄。敲扑狼籍。居民痛毒。不能支保。僑戶驚散。相繼逋亡。扶老携幼。蔽野漫山。邑里蕭然。如經兵火之慘。若此不已。窮無所食。起而作盜。爲禍轉盛。則當此之時。雖誅殛首事之人。尙何所及哉。縱使今日之民。唯官所令。而小無逃避之患。籍良民而爲公賤。固已失計。况此鳥驚獸竄。流亡而四散乎。今雖虛成其簿。秋後點閱之時。空籍必居其半。而守令不可盡罪。隣族不可盡侵。至於流來之民本無隣族者。則又無可奈何。計之旣窮。必當行不可堪之法以桎梏之。殿下歷觀古今。亦甞有民窮不支。相繼流亡。而不敷仁惠而懷之。徒以威勢㥘制驅使而能長久者乎。昔唐玄宗時。檢括天下逃戶。而聽百姓自首。或於所在附籍。或牒歸故鄕。各從所欲。過期不首。卽加檢括。謫徙邊州。而使者競爲刻急。州縣務於獲多。虛張其數。或以實戶爲客。百姓愁苦。天下騷然。天寶之亂。實基於此。况今國家之治。遠不及唐。變良爲賤。不特主客之相混。流離逃散之弊。又不止於愁苦而已乎。其事之得喪。了然無異燭照數計。而殿下牢守媚逢之說。不念邦本之危。必欲刷出而後已。臣愚不敏。潛憂隱歎。不知其終歸於何地也。加以京師之軍竈日增。州縣之兵簿日衍。朝創暮設。羣起而言計者。莫不爲傷民蠧穀之歸。此乃今日興作之弊。動爲民害者。而至如流來病民之弊。則又不可盡擧。臣請陳其一二。夫今所謂貢案者。本非祖宗朝所定也。乃燕山中年。用度侈張。常貢不足以供百需。故加定雜物。以充其欲。膠守八十餘年。未甞革罷。向在癸卯年間。廟堂以喪亂之餘。民多失業。建請改定。而任事之臣。全不致意。所减者毫末。其所重害於民者。未曾刪去。雖有改定之名。實無改定之效。今之列邑所貢。多非所産也。有如緣木求魚。乘船捕獸。或轉貿他邑。來貨京中。民費百倍。公用不裕。而往歲百人之物。前年責辦十人。前歲十人之納。今年責辦一人。其勢必至於一民亦無然後乃已。若不更張此弊。邦本一蹶。無以爲國。議者猶以變亂舊章爲言。噫此雖祖宗之法。其害至於如此。則不可不改。况燕山之所改定者。有何持難而不罷乎。且今所謂進上者。非必盡合上供也。細瑣之物。莫不畢獻。水陸之物。搜括無遺。而眞擇其可合御膳者。則亦無幾也。古之聖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雖使今日進獻之物。一一皆合上供。亦當减省以舒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殘傷百姓乎。且諸道之物力不齊。而分定之數目未均。甚者一道殘民。獵山漁水。田蕪不耘。屋壞不葺。顚沛流亡。無以奠居。民生到此。寧不於悒乎。且物膳之出。或有昔産今絶者。而爲官守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小有遅延。編繫牢獄。捶撻亂施。窮寒之民。朝夕難保。况此重價之物。何路辦出乎。捽髮叩胷。頓號哭擗。裂裳爲囊。相率而逃之。沿海漁戶。將至一空。以聖上惻隱之心。何忍爲鱗介腥羶之物。使民失業至此極乎。且値客行之來。則列邑差員來留京中。凡百物膳。艱貿供納。一雉之價。幾至一石之米。其他物價。推此可知。此皆非天隕而地湧也。率是我赤子之膏血。哀我民生。何以支堪。然此則事之無可奈何者。爲今之計。唯以節减御膳。損上益下爲急務。而議者猶曰享上之物。臣子不可輕議損减。此豈愛君之言。昔帝堯以四海之大。所奉不過糲飯藜羹而已。今日帝王之奉。雖不可責以帝堯所爲。人臣愛君以德。亦可以節財用養民力爲本。豈以口腹之奉爲重哉。况今民力漸不能支。一朝財竭。民無孑遺。四方進貢。無路徵納。則雖欲三分减一。其可得乎。且今隷籍民簿之民。一有逃散者。則必侵其一族及切隣。一族切隣不能支保。亦至於流散。則又侵其一族之一族切隣之切隣。一人之逃。患及千人。其勢必至於民無孑遺而後已。而議者猶以爲今者軍額隷籍絶戶者居半。若罷此法。無以應目前之百需。流俗之見。每每如是。此國勢之所以終不振起也。今者民生之困。甚於倒懸。若不急救。勢將空國。空國之後。目前之需。辦出何地。此必至之理也。且所貴乎軍額之不减者。爲其實有是軍。可以備用也。今者絶戶之軍。只侵一族。徵其價布而已。脫有緩急發軍之擧。則一族終不足以荷戈。價布終不足以募人。安用吝惜虛簿。以使民受實禍哉。自古敗國之事。固非一二。而未有以侵一族切隣之弊亡其國者。我國作俑。未知昉於何時。而此誠千古所無之患。不可使聞於隣國也。書曰。罰不及嗣。賞延于世。斯民之流散。出於困瘁。固當惠鮮之不暇。反以毒害之政。散其未散之民。此豈仁人君子之所可忍爲也。且我國地方之大。不及中朝一州。而臣甞聞皇明之世。官職衙門。不倍我國云。可見我國官方之太冗。而各寺吏胥之數。反有倍於中朝。豈不恠哉。至於八道郡邑至多。或有坐受無民之也者。生之者寡。食之者衆。民烏得不困乎。夫設邑官民。只爲牧民。而我國則邑夥民小。多擁虛器。四方蹙蹙。蘓殘無日。其勢將至於環八路而作曠土也。不亦哀乎。且今所謂方伯者。兩界全南之外。率以周年限遆。雖以聡明有才者當之。生民之利害。政事之得失。一年之內。尙不能周知。况今日之人。旣無才能。又以不久在官。全不修省乎。且國家歲飭州縣以充定閑丁爲能事。而民戶絶縮。閒丁甚尠。所刷出者。非童稚則乞人。非乞人則士族也。閒丁實有幾人乎。今雖籍名。不久必成虛簿。而該曹方且矻矻然以必充爲說。其不度理勢亦甚矣。且如貧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則雖傾財罷産。不能支一年之供。仰天號呼。欲死而不能得焉。此豈聖王愛民之政哉。凡此數者。皆流來病民之弊。而其他逋糶督捧。役使偏重。客行之時。凡干人夫刷馬科外。各種無名之稅。安能盡知。亦安能盡擧哉。昔在宣廟朝。先正臣李珥慨然有志曰。不革此數弊。無以爲治。前後䟽章。凡數十上。而憸人交擠。卒未果行。有志莫展。齎恨而沒。臣少而曾見其䟽。長而彌信其說。甞以數條之弊。訪問于人。則蠧政害國。至今逾極。臣亦不勝慨然。玆因李珥之舊說。衍以今日之新弊。不避支煩。敢畢其說。此非微臣之臆見。乃李珥之格言也。豈非殿下尤可惕然警念者乎。嗚呼。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而流來病民之弊旣如彼。今日法外之徵又如是。狗偸鼠竊之盜。遍於都下。威劫殺掠之賊。蝟起鄕曲。三南之域。幾將爲草冦之藪。自古及今。民窮作盜而國有不亂者乎。加以我國人心。本多怯懦。雖以祖宗全盛之時。蕞爾草冦。未易殄滅。世祖之世。長興之賊。十年搆亂。明廟之朝。海西之寇。亦十年挑禍。向在宣廟朝。李夢鶴以繩樞尸牖之子。崛起草昧之間。持隻手招亂卒。連陷五郡。擧國震駭。近在仁廟朝。窮盜數百。冦攘湖西之郡。京師戒嚴。人皆荷擔。命將出師。若見大敵。祖宗全盛之時。尙且如此。倘使今日之盜冦攘不已。而間有黃巢綠林之徒出於其間。則以何民力可以抵當乎。臣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萌。蕭墻之禍。起於域中。而今世之人。苟安偸過。聞臣此言者。莫不捧腹大笑以爲妖妄。臣言固妖妄。然指臣言而爲妖妄者。亦安知非至愚乎。嗚呼。殿下若知民生之困國家之危至於此極。則固當恐懼懷保之不暇。何苦而紛紜興作。重貽其害乎。聖意必曰予之節用愛民。雖不能如古聖王。別無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之擧。今之興作。雖非仁政之本。亦非作無益而害有益。實欲富國強兵。預爲苞桑之計也。流俗之人。因循懈怠。雖以煩擾爲說。此皆庸儒陳腐之談。何足採也。决意斷行。小不持疑。此豈非國家之不幸而生民之大厄也。奢侈之習。雖曰病國。若不至於呂政,楊廣之甚。則其取其用。尙有其限。至於興作之弊。則今日始一役。明日創一法。百弊千瘼。紛紜並興。使百姓東奔西走。無時休息。譬如汲井泉者。雖以大甕汲之。若一二度而止。則固不至渴。雖以小杓酌之。日夜滑滑不知止。則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豈不危哉。富國強兵。雖曰覇者之事。必也打破私欲。一誠不懈然後。方可以遂其欲。豈有當危亂之日。而不知節儉。耳目之翫。宴安之私。子弟之奉。貨利之殖。十倍昇平之時。而徒以浚剝殘民。作器械築城池爲事。而能富國且強兵者哉。至於軍旅之事。臣所面墻。而亦粗效其管見。夫今京營之卒。雖曰旬試月鍊。旣精且強。爲帥者紀律不明。號令煩數。徒以愎虐爲務。不以撫綏爲念。士衆憤懟。皆懷離心。聖上欲收其心而又不得其要。只令美衣鮮服。以爲誇詡啗誘之地。故此輩一有所賞。則輒曰聖上之若此者。特畏冦而餌我。豈眞愛我哉。遂生驕矜之心。一有所逆。則輒曰我輩將爲國死難。而何待之不厚若是耶。遂生咨怨之情。夫以憤怨之情。挾驕矜之心。內懷自利之計。外無死長之誠。則其能冒刃蹈火。爭先犯鋒。先國難而後其身者。臣未敢料也。是無乃國家之修軍政者。徒修其僞而不務其實耶。不然何廟堂日夜孜孜籌畫。而齟齬迂踈之若此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凡此十數者。或滓累聖明之靈㙜。使不出於至公至善之道。或蟊賊朝廷之政令。以致百職癏曠。庶事頹廢。或殄絶萬民之性命。使不得身沾王化。起而爲盜焉。雖不知某事致某灾。某擧召某變。而大抵今日天灾之沓臻。國勢之扤捏。莫不由於斯十數者也。若欲弭之安之。轉灾爲祥。變亂爲治。則亦豈一擧措一施爲之間。所可能哉。必須君臣上下一齊奮發。先正聖心以正朝廷。旣正朝廷以正萬民。以至百度庶績。罔不出於正然後。天怒庶可弭。民怨庶可解也。雖然此非焦心勞神。高遠難行之事。其要只在人主一念之善而已。殿下誠能赫然改圖。奮然發憤。大警動于聖衷曰。古人之能使其國治其民安。德覆一時。名垂萬古者。豈有他哉。不過此志惕勵振作。一於爲國。無自聖之癖。無循私之心。無紛紜動作之念汩其中而然也。今我之不能治國。不能安民。德不覆於一時。名將泯於後世者。亦豈有他哉。不過此志退托自小。不誠爲國。又有喜自聖好循私。快紛紜動作之念。汩其中而然也。人性一也。古人何故能一於爲國而去其私慾。我則何故不能一於爲國而縱其私慾乎。痛斷舊習。如刀斷絲。奮發新志。如水湧泉。確乎如山岳之不可拔。堅乎如金石之不可破。不移於讒諂之口。無撓於阿諛之說。一定聖志。無少變易。而首以友愛之不盡。痛自衋傷曰。澂,潚二人。先王之弱子。寡人之稚弟。其母雖有滔天之惡。其身雖有不道之罪。我之同氣麟坪之外。唯此二人而已。渠雖負我。我豈忍藏怒宿怨。割情拘縶。衣不得解衣。食不得推食。以傷我友于之情乎。昔象之惡。在法罔赦。而舜以兄弟之故。愛無不至。可謂循私不公。而後世不以此爲舜之過也。反稱舜之德不衰。今日澂,潚之罪。雖曰難赦。我若效舜之德。釋象之罪。撫而養之。以盡其道。則人豈以此小我之德乎。至於亡兄之子。本無可罪之事。只坐其母之累而不見天日。今已九年。我今恝視。不爲收養。卒使瘐死於海島之中。則異日九泉之下。何面目拜亡兄之靈乎。斥羣小蝟起之邪論。擴聖衷藹然之至情。立釋三兒。致之京中。或崇其爵而厚其祿。或美其衣而豐其食。源源引見。以盡友于之情。則擧國之人。孰不化殿下之德而興仁厚之心乎。其於內帑之財。則曰昔虞舜抵璧於淵。投珠於谷。上古隆治之世。帝王之不貴財尙如此。况我今日國勢將蹶。民生將絶。而北人之徵求。益復無厭。雖一物不妄費。一財不私用。猶難塞其谿壑之欲。若復別立內帑。崇積私財。則民何能保餘生乎。立罷內帑之藏。盡付有司。以賑貧民之飢餓者。而自今以後。奴婢之貢。悉令有司收納。其餘偸入之人。悉推還本主。則所活不止數。萬民之命。不煩民力。亦足以償彼人數年之徵。豈曰小補之哉。其他第宅之營。城池之築。推刷之擧。營將之設。三南幣木之價。行宮粮餉之積。州郡軍器之造。凡干瀆神諂鬼。無用不急之費。一切罷去。小無留礙。然後手下哀痛之詔。深陳旣往之失。如漢武輪㙜之詔唐皇奉天之旨。布告八方。使深山窮谷之人。無不曉然知殿下更始之意。而急令大臣中稍有才能可以幹辦者。專掌貢案之事。悉除燕山之所加定而癸卯之未及改者。以復祖宗之舊。而詳考列邑物産之有無。田結之多少。民戶之殘盛。推移量定。均平如一。必以本色納于各司。而又令大臣有司悉取進上名目。講究緊歇。只取其切於上供。不可不存者。其餘不緊之物。一切蠲除。雖合於上供而數目太多者。亦復量减其數。而至於一族切隣之弊。亦急撤罷。則防物不禁自止。民生如解倒懸。雖疲癃殘疾。亦皆歡忻鼓舞戴殿下愛民力節經費。廓然大公。不私一毫之盛德矣。夫然後一動一靜。罔不出於正己。一號一令。罔不出於愛民。其於經筵則除玉度愆和之外。雖有事故。日三御筵。未甞停廢。且令筵臣便坐進講。如祖宗舊例。溫顔假色。從容顧問。於經傳則討論微奧。質難疑礙。以沉潛玩索精詣實踐爲務。於時務則政要民瘼。反覆咨詢。以革弊救民陶鑄至治爲期。又每夜引接近臣於便殿。不拘煩禮。殿下亦以便服隨意坐卧。凡古今治亂。人物賢否。義理得失。商確講究。以廣聞見。則其爲進學益智。豈淺淺哉。自古明王良臣。常以夜對爲喜者。良以志氣淸明之時。善端易發而開導不難故也。此光武所以討論典墳。夜分乃罷。我莊憲王每夜引接侍臣。咨訪治道。恩義繾綣。有如家人父子者也。此非殿下所當景行者乎。臣愚以爲殿下非獨御筵之時。其於平居。亦多御外殿。使承旨親奉敎旨。㙜臣面論是非。大臣入告謀猷。而萬機之暇。不撤觀書。六經則以尙書爲本。史記則以綱目爲首。其餘四書五經心經近思錄先儒格言。凡係正心修己治國平天下之書者。循環披讀。深究其義。今日格一理。明日格一理。從事於斯。無小懈怠。則融會之久。一朝豁然。物無不格。理無不窮。我之知見。吻合聖賢。嗜欲之誘。功利之說。異端之害。擧不足以累吾靈㙜。而大路坦然。行遠無疑。以至决大事成大業。如决江河而注之海。沛然莫之能禦也。不亦休哉。其於儲宮輔翼之道。則除日三問安之外。居外常多。居內常小。其入內也。則殿下嚴立課程。恒加檢飭。整拱端居。勤講書史。而時與從容燕語。告之以國家之難治。生民之難保。正直之必可進。邪佞之必可退。輿馬聲色之不可小玩。誠正修齊之不可小緩。使其心聳愼戒懼。不敢怠忽。而凡䆠官宮妾邪媚之言。狎渫之事。未甞一接於耳目。其出外也。則令師傅五日一見。以示禮敬之道。令賓客輪日侍講。以驗學問之進。令僚員朝夕侍坐。或勉以盡孝兩宮之道。或勸以專意先聖之學。或辨義理之精粗。或論古今之興亡。以至飮食起居容貌辭氣之際。莫不有所匡正箴䂓。則王世子凡居內出外。所聞者莫非正言。所見者莫非正事。雖以凡庸之資。尙能變化氣質。况以儲宮聡睿之性。其所成就。何可量哉。將見日新月將。以躋聖敬。宗社之安。統業之固。垂之永久而無窮矣。不亦休哉。其於辭令。則絶去堅執不平之言。務爲寬厚和順之辭。洞洞屬屬。愼之又愼。當語而語。其語如圭璋。當嘿而嘿。其嘿如玄天。則臣隣士庶。罔不悅服。而一語一令。永爲後世師矣。不亦休哉。其於喜怒。則一去忿懥之思。常懷廣平之德。雖有逆己者。若合於義理則喜之。雖有悅己者。若悖於義理則怒之。惟看其事之是非。不循一己之私意。則好惡皆在於彼。喜怒無與於我。古所謂公天下之喜而喜。公天下之怒而怒者。不得專美於前矣。不亦休哉。其於賞罰。則盡赦前後無罪而得譴者。盡降前後無善而被擢者。以示悔懊之意。自玆以後。一賞一罰。皆從國人之言。己雖欲賞。國人若曰不可賞者則不賞。己雖欲罰。國人若曰不可罰者則不罰。賞必加於有功。不以踈遠遺。罰必及於有罪。不以貴近免。則賞一人而千萬人勸曰此爲善而自得賞也。非殿下有意賞之也。罰一人而千萬人懲曰此爲惡而自取罰也。非殿下有意罰之也。將見環境之內。爲善者日衆。爲惡者日無。而賞罰之失中。非所慮也。不亦休哉。其於言路。則立釋前後以言獲罪者。盡復舊官。而誠心下旨。廣求讜言。諒直者嘉之。訐犯者義之。愚騃者恕之。狂誕者容之。葑菲不以下體而不采。英華靡遺。蒭蕘不以賤品而不擇。幽隱必達。虛心平氣。熟慮深思。怫心之言。則輒曰此是畜君之欲也。求諸道而奬進之。遜志之言。則輒曰此是逢君之惡也。求諸非道而斥退之。唯以通上下之志。講時務之急。去民瘼而醫國病者。日夜孜孜。而猶恐一夫之不盡其情。一事之不得其理。植告善之㫌。置敢諫之鼓。使庶人莫不議於市。則將見阿諛者變爲忠藎。軟熟者化爲鯁直。格言日聞。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不亦休哉。其於君臣交際之間。則不患彼忠之不盡。而唯恐吾誠之未孚。視大臣如股肱。視㙜諫如耳目。其餘羣臣。莫不待之盡禮。雖有微愆。未甞遽加譴責。雖有小失。未甞遽下司敗。擺脫阻隔之意。敷著誠信之德。肝膽相照。表裡相通。密如父子。合如符契。則爲今日臣僚者。亦莫不隳肝抽膽。竭誠事上。有懷必陳。有計必達。上下交欣。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不亦休哉。其於人才。則不患賢能之難得。唯恐我求之不誠。數召大臣卿士。告之以民生將熄國勢將絶。必須君臣上下一齊奮發。庶可有爲之志。使之夙夜在公。盡心職事。勤懇之意。溢於言表。則今世之士。雖曰鄙闒。一端秉彜之心。人皆有之。孰不感激天意。策勵庸鈍乎。殿下尤自警飭。盡黜前後宮人之加選者。只給使令。以示不貴之意。而夙宵勤念。唯在得人。其於大政之日。必常親臨。守令則必以愛民蠲瘼。聲譽素彰者差之。庶官則必以爲善有行。聞望稍著者差之。㙜諫則必以前日直言敢諫。被罪得譴者差之。及他大小羣員。亦皆量才度能。各稱其職。而其餘席權勢而冐得好爵。售讒佞而叨居達官者。一切斥去。不復任用。廣詢公卿侍從。使之各薦所知。以補不足。則掌銓之官。雖曰不公。咫尺天威之下。誰敢循私蔑法以負聖意哉。將見苞苴干請。絶不復行。而異時朝臣之任事。大異今日矣。然此特矯救一時之弊爾。何足爲多。殿下若欲大羅賢俊。以興至治。則必須竭誠求士。思共天職。明明揚側。急如飢渴。巖穴之髦。草野之俊。莫不搜收網羅。畢致京中。厚給俸料。以示禮待。數賜召見。以諮治道。觀其言而究其學。察其爲而驗其行。辨之旣詳。人品益分然後始授以官。或委付郡縣。或師表士儒。其德業尤著者。漸進以帥臣職司之任。公卿輔弼之位。無所顧惜。一如程頤所言者。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士。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效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而沓至矣。何患賢才之難致哉。夫然後信之篤而任之專。並屈羣策。執端用中。則國家雖大。運之掌上。事機雖煩。决之建瓴。拱己無爲。區宇自安。不亦休哉。雖然殿下若不先修其德。以爲取人之本。而徒欲應文備數。以得求賢之名爲務。則豪傑之士。望望遠遁。進取之臣。紛紛並臻。鉛刀爲銛。鏌鋣爲鈍。徒長虛僞之風。無補國家之治。有何益哉。必也聖上先自顧省。望道未見如文王。側身修行如宣王。理明知盡。賢邪自別然後。豪傑之士庶可得。而國家之治庶可興也。此非殿下尤先惕念者乎。今之議者又曰此特迂儒陳言。今世豈有豪傑之士。此皆流俗庸鄙之見也。昔堯舜興而臯夔進。湯武作而伊呂出。殷宗中興。傅說斯得。其餘創業中興之君。莫不廣求良弼以成大事。而至如苻堅之徒。亦能得王猛而用之。古今天下。豈甞有有君無臣之時哉。今我東方壤地雖偏。時代雖下。若聖上大修德敎。至誠求賢。則伊呂之佐。雖不可得。其能佐聖明而興小康之治者。必有其人矣。豈敢誣千里之邦。遽謂之無賢才乎。其於綱紀。則殿下首自奮勵。凡發號處事。莫不粹然一出於大公至正之道。嚴於內治。肅淸宮禁。檢防姻戚。杜絶交通。使內言不出。外言不入。抑制閹宦。只供灑掃然後。無問公主大君勳戚公卿之家。若得干禁蔑法者。一以法斷。小不容私。而至如侵奪魚澤之弊。一切推罷。使羣下咸覩聖心如靑天白日。無一毫循私之心。則孰敢因循自便。不改舊習。羣臣旣如此。則爲士庶者亦何敢蔑法干禁。自抵刑辟哉。將見擧國之內。雷變風動。唯法令之是從矣。雖然紀綱之大振。非獨此一令之得正一事之合宜。而遽見其效矣。必也尊賢使能。去邪黜憸。考績核實。信賞必罰。施爲注措。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大服一世然後。方可謂之大振。倘殿下於向十數事。更加三思。堅行不疑。則雖二帝三王所以悅服人心。扶持世道者。亦不外此矣。不亦休哉。其於奢靡。則殿下首先節儉。被漢文之弋綈。惜宋祖之一羊。御衫不厭澣濯。常膳量宜减損。而內殿亦以馬后大練自飭。以爲矜式諸宮之地。至如大禮之儀服玩之美。亦不必悉遵舊䂓。斟量節省。務使得宜。而次戒左右佞嬖禁其綵段之服。次戒公主大君家禁其珠玉錦繡之餙。次戒公卿大夫除章服外。不得衣綾段。而凡婚喪服食之制。無不詳定節目。使不得僭踰。至如譯官吏胥市井妓娼之僭衣紬帛紋繡者。一依邦憲。無所容貸。而若有終不奉法。小無悛改者。則此乃亂民也。率付之有司。斷以重律。㙜官若以請賂輕釋犯禁者。亦皆斥罷。則人人皆知自好。夫豈有干禁行賂之事乎。將見上行下效。風動草偃。貴戚視宮中之所爲。卿士視貴戚之所爲。庶民視卿士之所爲。爭以奢靡爲恥。節儉爲貴。豪侈之習一去。而敦朴之習可回矣。不亦休哉。其於士習。則殿下先講聖學。懋自時敏。孜孜夙夜。不少懈怠。又數幸太學。聽經講學。一如祖宗故事。以爲矜式聳動之地。而至於擇師儒敷敎迪之法。一依李珥選士之䂓。持之不撓。行之不怠。以至積年之久。則爲士者皆知德義之可尊。不徒文藝之爲尙。凡民興起。四方風動。敎導之職。亦復甚重。不屑就之士。亦有肯爲者矣。不亦休哉。今世之士。多曰此法固善。庶幾古昔取人之法。但世代漸下。民僞日滋。祖宗全盛之時。尙且難行。况今習俗不及祖宗朝遠甚。選拔之時。必多徇私。與選之人。率是京蓽粉餙之輩。外方干譽之徒。有何補於士習之正乎。此皆流俗之見也。今日士習之正。其不及於祖宗朝固遠矣。然人心本善。不以古今而有異。則內外多士之中。亦豈全無向學之人乎。且自古立法。固是待人而行。不爲無人而不立其法。玆法旣行。風俗漸變。士知廉恥。則徇私之弊。亦當自止矣。若以徇私爲懼。徒守常䂓。則利欲之網。無人得脫。尙可望明敎化而作人才乎。且如今日學校所爲。徒行文具。則此法亦歸虛僞。固難收效。若聖上專意敷敎。一於務實。則豈終無丕變之化乎。李珥選士之䂓曰。爲今之計。莫如令八道及京師五部。每年一度選生進及幼學。稍有學問之志。不爲非義之人。不必太高其選。只知道學之可尙者皆當與焉。錄其名。悉移于吏曹及禮曹。會于一處。案其簿而更加商議。取上舍生二百人。居于太學。分五番。每番四十人。雖在鄕者。必及期而至。又取幼學二百人。分處四學。每學五十人。亦分六番。每番一十人。名之曰選士。別擇儒臣之學高行尊者。爲太學及四學之官。使誨諸生。唯以講明正學爲務。其學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擇善修身。以成德爲期。曉達治道。以經濟爲志。若有學行皆中於是者。則卽陞于朝。使居㙜侍之列。雖不及此而行無瑕玷。年過四十者。授以百執事之職。如有信道不篤。行己無檢者。刊除其籍。使禮曹更擇他人。隨闕隨補。且其廩養之具。極其豐㓗。以盡禮賢之道。若外方幼學與選者。則隨其多小。居於鄕校或書院。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受敎于訓導。若於外方選士中。若有學行卓然者。州縣報于監司。監司錄其名。移于吏禮曹。俾居于太學下齋。接待與生進無異。觀其實德。昇補于朝。其餘生進幼學之不參選士者。生進籍名于太學。幼學籍名于四學。皆依舊格。但不爲圓點。不食官養。只於釋奠及主上視學及上䟽章之時。一齊聚會。及參食堂。外邑數外儒生。若不識一字。無復可敎者。悉補軍額。其於赴擧之時。除式年大擧別科之外。如庭試之科。只選士得參。而凡儒不與焉。式年則生進之爲選士者赴館試。其餘生進赴鄕漢城試。外方訓導之官。則令八道監司移文列邑。每三年一度選其鄕人之能通經史。稍知向方。可爲人師者。錄其名。報于監司。監司合諸邑之選。而移于吏曹。吏曹按其簿。博採公論。更加詳擇。凡差訓導之際。必以其邑之人授之。其邑無人則授隣邑之人。隣邑無人則授以其道之人。不限其箇滿。唯以成敎爲期。使命之行。待之以禮。不入鄕校則不使祗迎。除儒生試講之外。凡公會並不來參。使訓導持身自重。勉勵學者然後。每年監司親臨考其成績。但試儒生。不試訓導。若使儒生能知道學之可尙。整其威儀。飭其行檢。其讀書務以窮理爲要者。績之上也。若使儒生讀書不倦。操行無疵。雖不及科擧之習。不至於奪志榮進者次也。若使儒生曉解文義。能善製述。則又其次也。績之上者。馳啓論賞。授以六品之職。以聳動士林。其次亦啓其勞。加其資級。以示褒賞。使勉於敎訓。又其次者監司深加奬勸。使之勖勵進步。若其依舊碌碌。無績可考者。卽課以殿最。又若貪鄙無節。誅求校生者。按律治罪云云。其於軍政。則器械不須增備。唯以精利已備者爲務。軍額不須增定。唯以鍊習已定者爲務。將佐不須增置。唯以激勵已置者爲務。校閱必以隙而不奪農時。簡選毋貪多。而專事其實。使人人精銳。士士強壯。則吾東國雖小。諸路兵將不下數十萬。京營兵亦不下萬人。尙可以禦外侮固封疆。何必傷財病民。加修增定而後能哉。古人曰兵貴精不務多。豈非今日所當法者乎。然殿下猶慮踈虞。必思精飭。不煩民力而修之以內帑之財。不獨籍民而先之以內需之奴。則臣隣士庶孰敢曰不可者。雖然民者本也。兵者末也。民生之困。莫此時若。則臣愚以爲今之急務。在民不在兵也。殿下苟能誠心愛民。左右輔養。效夏后之泣辜。法周文之如傷。則民之戴殿下。亦將如手足之捍頭目。子弟之衛父兄。赤足而蹈湯火。空拳而冒白刃。爭欲死吾君。而軍政之修擧。特一擧措間事耳。不亦休哉。嗚呼。今之聞臣此言者。莫不以爲腐儒常談。殿下亦以爲迂遠而不省。昔孟子以亞聖之才。當戰國之世。歷聘齊梁。未甞一及軍旅。唯以制民産行王道爲言者。豈有他哉。良以本始不可不先。而末終不可不後也。亦可謂之迂遠而不省乎。至於吏胥。非但六部諸司之吏。無俸遊食。納賂售姦者。其數不量。若如外方。則凡衙前使令等輩。長立官門。其苦莫甚。速令該司詳考各衙列邑之大小。量定隷吏胥徒之多寡。除給料復戶者外。悉去剩員。僅及使令。而申明贓律。嚴立科目。許民陳訴以察其寃。發隱摘伏以得其情。若有如前侵漁受賂事覺者布一疋以上。悉治以全家之律。以實邊圉空虛之地。則吏胥侵漁之弊。自可息絶。不亦休哉。其於民生。則急令有司倣唐虞建百之制。內而各司可倂者倂之。外而列郡可合者合之。秪存有爲之官。悉捐不急之員。使朝無倖位。民有餘力。而凡民間疾苦。無問細弊微瘼。雖一尺一升之物。稍涉病民者。一切蠲去。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飢之求哺。其革弊瘼。若急病之服藥。而猶恐一毫之未盡一事之或害。一民飢則曰我飢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我陷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氣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人給家足。旣致富庶之業。安堵奠枕。自有樂生之心矣。夫然後禁遊民之度爲僧尼者。盡還本業。而申之以孝悌忠信之敎。則人心之惡。亦漸於變。而盜賊之患。有不足慮也。不亦休哉。今日害治之弊。固非一端。而莫甚於民生之失所。今日求治之方。亦非一端。而又莫切於使民遂業。故臣今反覆開陳。重言而不知止焉。倘殿下不以爲卑。更加察納。則民生之安。可計日而待也。雖然殿下一心。萬化之本也。其所修省者。苟或有一息間斷。則今日雖改一愆。明日必當復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悠悠泛泛。迄無底績之日矣。可不懼哉。雖然此非如臣庸暗所可創出新見。以備藥石之供。堯舜傳授之訓。著在方策。倘殿下守而不失。則作聖之基。亶在是矣。伏願殿下黜雜覇假仁之術。遵聖王實心之學。旣致思卞之功。以益聖智。又加敦篤之行。以進聖德。存此心於齋莊精一之中。察此心於幽獨隱微之際。不以廣庭朝會。有所加勉。不以私閒燕居。有所加損。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念念提撕。件件兢業。萬累衆欲。洗滌於靈㙜。五常百行。磨礲乎至善。食息酬酢。而涵泳義理。懲窒遷改。而懋勉誠正。眞積之多。而歷時之久。則自然義精仁熟。欲罷不能。不自覺其入於聖賢中正之域矣。實踐之效。至於如此。則道成德立。爲治之本自立。宮闈不期正而自正。朝廷不期靖而自靖。萬民不期安而自安。灾轉爲祥。亂變爲治。措世隆平。納民仁壽。可以比肩於三代之治。豈獨救今日弊政而已乎。如是而或不免有水旱之灾。殿下亦不遽生懈意。益加警飭。以成湯之自責太戊之從善。日夜恐懼顧省。則天人之應。捷如影響。將見乖氣自塞。和氣自臻。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天祿永昌。萬世無疆矣。不亦休哉。不亦休哉。嗚呼。三代以後。有國之君。每以此言爲腐儒常談。不思力行者。特其心汩於人欲。暗於大道。不知實理之所在。先爲退托之庸言。豈甞有行之而不得其效者乎。自古及今。聖莫大於堯舜周孔。賢莫盛於思孟程朱。而其言出治之本。必以正心爲言。使玆數三聖賢。非聖賢也則可。如謂之聖賢。雖使復出今日言治。必先正心。亦可謂之常談而不用乎。臣之此言。非臣之言。特以玆數聖賢之遺意。剽竊先儒之言。略加敷演。仰勉聖明者也。豈非殿下尤可省念者乎。嗚呼。若使殿下正心修己以安百姓。而當時不戴其德。後世不稱其賢。則雖不爲可也。當時戴其德而不衰。後世稱其賢而不已。將與古聖君比數。而不爲之亦何也。自古亂亡之君。或有好土木樂遊畋而亡者。或有淫聲色喜兵革而亡者。今殿下臨御六載。未甞踰關越海。遠興師旅。則其可謂喜兵革乎。未甞馳聘弋獵。逸豫無度。則其可謂樂遊畋乎。太液建章。未立漢闕。淫聲美色。不蓄唐宮。則土木聲色之玩。於殿下何有。今日之不治者。特殿下自聖之心未能祛。喜私之癖未能醫。快紛紜動作之念未能定而然也。殿下何惜去此數病。而獨不惜國家之大。日阽危亡耶。嗚呼。殿下以此時爲何等時也。仰觀乾象。乾象紊矣。俯察地氣。地氣乖矣。旁占人紀。人紀泯矣。民心洶洶思亂。草冦處處蜂起。而內無輔弼之大臣。外無宣化之方伯。今之國勢。不亦岌岌殆哉。以臣妄見。不出十年。禍亂必作。而朝臣無一言匡救之策。聖上無一心奮作之誠。若此頹潰。終至於不可爲之地。則君臣上下雖一齊追悔。尙何及哉。今使聖明旣無可治之才。又無願治之誠。而國事至此。則臣民絶望。無復有恨。今殿下春秋鼎盛。天錫勇智。旣有可治之才。又有願治之誠。而惟其不識治要。紛然度日。國勢自至朽敗。民生自就散亡。則志士仁人。孰不於此時而於悒也。今之朝廷雖曰混濁。尙未有作威作福之臣。民心雖曰洶懼。尙未有黃巢綠林之亂。南北雖曰有警。尙未有侵掠邊圉之患。及今疾救。庶可有爲。而祖宗付托之重旣如此。皇天勸戒之至又如彼。政是殿下之政。民是殿下之民。殿下誰禁而莫之治也。嗚呼。國家之所以回亂反治者只在今日。國家之所以因亂趨亡者亦在今日。國家今日。此誠吾東興廢存亡之秋。而求言之旨。適下此時。臣雖踈遠。素積忠憤之懷。則不於此時略吐愚見。仰徹宸聡以裨萬一。而更待何日乎。今臣之草此䟽也。親黨爭來止之曰。人臣之進言有二道焉。有位有才而開陳時務者。此忠也。無才無位而妄自論列者。此愚也。今汝年纔弱冠。學未知方。才不足以當務。識不足以達治。且以布衣之身。處迂下之地妄論聖心之操捨。朝政之得失。言之可否。顧不暇論。獨不念禍患之及身乎。臣笑而應之曰。子言固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夫士之生世。或有知幾遠遁。囂然自樂者。或有愛君憂國。出於至誠。不能自已者。固不可以一槩論也。今余素性忼慨。不能自晦。自在髫齔。常以居官則竭誠奉公。臨亂則殺身成仁。二者斷定於中。雖身生僻遠。處同下流。當不諱之朝。値求言之日。尙欲有所開陳。况我生長輦轂之下。世食吾君之祿。受國厚恩。與肉食無別乎。且自古以布衣陳䟽者。豈獨余哉。昔王仲淹以布衣上十二策於隋文。張齊賢以布衣上十策於宋祖。程叔子十八上書仁宗。勸行王道。陳同甫以布衣四上書於孝宗。請雪國恥。呂祖泰以布衣上書寧宗。請斬韓侂胄。以我國言之。南秋江十八上書成廟。請復昭陵。金寒暄以布衣上書請斬妖僧。李穆亦以布衣上書請烹尹弼商。此數君子。雖道有大小。才有高下。言有輕重。其所以愛君憂國之心。固未甞不同也。今余才識言論。雖百不及於古人。其所以愛君憂國之心。豈獨下於古人。萬一聖明不以爲鄙而採施政敎。則東民之受賜。固已多矣。身之利害。顧不暇恤。况聖德廣大。天覆海涵。狂瞽之說。莫不優容。則今余所陳。雖曰狂雜。無非憂國之至誠。愛君之赤衷。聖明必哀而恕之。豈忍以譴罰而加之。噫。聖上以誠心求言。而吾若不言。則是吾負聖明也。吾以血誠封章。而聖上若罪臣。則是聖明負臣也。吾以一介布衣之身。尙不忍負聖意。聖上以萬乘君師之尊。其忍負微臣哉。且吾聞之。魯女有倚柱之歌。齊婦有停織之憂。向者戶部吏有應旨投䟽之擧。今余冠儒冠衣儒衣。出入於學校之中。而獨不能如愚婦賤吏乎。凡子所言。皆非吾之所願聞也。臣一切謝遣。竭精覃思。晝度夜思。寢不暇寐。食不知味者幾一月。始能搆出。臣才鈍。又不能疾書。故搆出後幾十數日。始能繕寫。敢此仰呈。伏願殿下試用臣策。行之不疑。如是五年。朝廷不靖。民生不安。國家不治。請治臣以誣罔之罪。以爲越職言事者之戒。臣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自識[趙顯期]==== 余少也不自量。慨然慕王仲淹,范希文之爲人。見國家闕失生民困戚。輒忼慨泣下。常欲封章論列而未有路也。歲甲午冬。因雷變。自上手敎求言。辭旨懇惻。遂草數萬言。將上之際。伯昆上庠公作書切責。余不敢違。因棄置不果上。今朝偶閱舊籍見之。展卷一讀。語多矯褊亢厲。雖傷於切直忠讜。所發亦豈無一二可取者乎。噫。使此䟽上而幸蒙察納。採施政敎。則民之受賜多矣。或牴牾聖旨。橫罹竄斥。則私門之不幸極矣。余之欲上。伯公之止之。或緣救時之急。或出明哲之戒。各不無其義。而竟使䟽本深藏廢棄於篋笥中。徒作一空紙而已。則豈亶余之嘅惜。實民之無福也。乃喟然而題之。歲舍丙申暮春之下澣。一峯識。 ====識[趙遠期]==== 此所謂直言極諫匡時之策也。在位之人。得此說而陳之。可以弼違。在上之人。得此說而行之。可以致理。今乃出於韋布之手。而拘於言遜之戒。緘封在骨髓。莫由警欬於吾君之側。嗚呼哉疏也。 九峯識。 4sguz3joicnl2iveh2nyhjdq6if0qbg 2485610 2485589 2024-11-01T04:26:42Z Blahhmosh 79595 248561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八|y=1717|previous=[[../卷七|卷七]]|next=[[../卷九|卷九]]}} ==封事== ===甲午封事=== 伏以臣仰觀乾象。俯察地紀。旁占人事。今之國勢。可謂危矣。日月告㐫。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迅雷冬鳴。繁霜夏隕。沴氣恒漫。赤雪屢降。則此天道紊矣。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灾。比歲疊現。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恠。則此地氣乖矣。飢饉荐臻。黎民失業。荷擔相望。蹙頞相告。流離殿屎。不自聊生。而彜倫斁喪。天理滅絶。父子相戕。夫婦相刃。姊甥姑姪。迭相烝姦。俗變禽犢。盜賊興行。則此人紀泯矣。臣未知自古及今。三才紊然失序。而國有長治久安者乎。今臣韋布之士也。身未及登朝端而服君命。固無與於肉食之謀。唯其憂國之誠。愛君之忠。鍾於天性。不能自抑。目擊時艱。慨然長吁。直欲擊登聞之鼓。書誹謗之木。以效一得。雖由是得僭妄之罪。亦無悔恨。而越位謀政。聖經垂戒。交淺言深。君子不與。用是趑趄。苟過歲月。徒自欝結於中者。盖有年矣。玆者聖上引咎自責。下詔求言。令內外臣民各陳闕失。極言直斥。無有隱諱。此誠微臣進言之秋也。雖殿下使之不言。臣固欲言之。今殿下導之使言。而臣其可無言乎。臣玆冒萬死。刳肝瀝膽。竭智殫誠。上以報殿下懇惻之盛意。下以攄小臣平昔之憂憤。若其言辭之狂妄無倫。聞見之訛謬不實。伏想殿下必優容而諒恕之也。非臣所可更慮也。臣聞漢儒董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四方。四方正而遠近莫不一於正矣。陰陽和風雨時。羣生遂萬物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書曰。惠迪吉。從逆㐫。猶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由玆觀之。灾祥之類應。治化之汚隆。顧不在於人主一心之正不正乎。今殿下聡明拔萃。睿智出類。誠於圖治。勤於爲政。臨御六載。未甞怠荒。是宜召和氣奠民生。而天怒民怨。國勢岌嶪。將阽於危亡之域者。是豈非殿下之心不能一出於正。而朝廷從而不正。朝廷不正。而萬民不得措其生乎。今臣不避嚴威。先陳聖明之累。而次及朝廷之失。繼論民生之困。而終以振救之策。伏願殿下勿厭支縷。虗心聽納焉。夫經筵之設。所以成就君德。非爲臨文講讀。不失章句而已。是以我朝列聖之於經筵。日三勤御。講究道義。常參之日。亦不停廢。又數引侍臣。召對便殿。咨以時務。訪以民瘼。以端出治之本。故聖德著於當時。膏澤及於後世。至於殿下則不然。開筵講學。旣不能如祖宗日三之勤。或一日一御。或間日一御。或累日一御。徒事句讀。不務踐實。政要時務。亦不詳詢。而罷筵之後。長御深宮。聖心操捨。羣下莫知。外間之人。多有疑之曰。我殿下罕接羣臣。長御深宮。未知燕居之時所做者何事。無乃與䆠妾昵處乎。無乃以射御爲娛乎。無乃有宴嬉遊觀之樂乎。䆠妾之說。以殿下長御深宮而言之也。射御遊宴之說。以殿下在潛邸時所嘗嗜好而言之也。殿下自卽祚之後。慕夏后之德而去儀狄之味。效楚王之賢而絶強㙜之遊。遠邇瞻戴。莫不歡慶。外間之說。誠爲恠妄。然殿下旣踈羣臣。長御深宮。則臣非目見。又安保必無是事也。至於春初拜陵之擧。實出追遠之誠。庶盡孝思之敦。但其回駕之時。棄羣臣陟峻坂。麾旗作陳。比藝較武。而事出怱遽。令急風火。臣隣瞠駭。將校蒼黃。蹈科犯紀。梃杖交作。而卒使不敎之卒。顯被誅戮之慘。則無問罪之輕重。其與宿齋謁陵之本意。不相逕庭乎。臣伏想萬機之暇。閒日尙多。擇良辰閱衆武。賞勝罰負。一付帥臣。帥臣犯科。有司科罪。使國體嚴重。軍容肅整。有何不可。而顧乃於拜陵之日。習介冑之末務。躬褊裨之小任。以駭萬人之瞻聽哉。古之帝王。鸞車在前。屬車在後。師行三十。吉行五十者。必不如是之不從容也。若此不已。臣恐晉元復引覆杯。程氏更發初心。侈騖之習轉盛。而修省之道漸怠。聖德之進。終無其日。國家之治。更無所望。此乃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儲貳國家之本也。國家之興替。係於儲貳。儲貳之賢否。在於敎導。敎得其道則光前垂後。爲國家萬世之福。敎失其道則敗政亂治。爲國家萬世之禍。可不懼哉。是以前世帝王。莫不以此爲急務。旣擇寬厚有德之士。爲之保傅。又擇端方志道之士。爲之僚員。朝晝訓誨。夙夜講究。所聞者莫非正言。所見者莫非正事。左右前後。莫非正人。漸磨仁義。薰陶德性。習與心成。終就仁聖。故前古帝王之賢。非後世所及者。良以此也。今王世子睿性邁倫。德容歧嶷。臣隣屬望。海內延頸。此實國家無疆之福。而但其敎導之方。不急講究。所謂師傅者。一見之外。更無輔翼之道。所謂宮僚者。侍講之外。別無䂓進之事。只勸以記誦讀說之勤。未聞以仁孝禮義之訓。至於飮食起居之節。容貌辭氣之際。未甞有以裁之也。入與宮人昵處。出與䆠侍狎習。所聞者莫非阿媚傾巧之說。所見者莫非遊戱詖慢之事。歲久月深。志放心弛。恪勤之誠漸懈。而逸豫之思遂長。則後雖有賢師傅。將安所爲哉。嗚呼。血氣未強之時。趨向不定之際。雖以仁義之說聞之。正大之事導之。十寒一曝。猶恐難免。况令刀鋸之餘。妾婦之流。夙夜朋居。羣邪交入。而望其德器之成就乎。殆朱子所謂以帝王之世。當傳付之統。負宗廟社稷之重。臨四方蒸民之生。而輔養之具踈略如此。是猶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側者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兄弟天顯之至親。骨肉之至情。其身雖有彼此之殊。其本同出父母之懷。則豈可以彼此而有所間於其間。兄弟旣無彼此。則兄弟之子。又何間於己之子也。嚮者姜逆之自絶于天也。仁廟赫然震威。旣賜其死。又竄其三兒于絶島。數年之後。其二繼夭。其一尙存。一線之命。僅延日月。而今我聖上未久嗣位。臣私自語心曰。我殿下仁孝之誠。卓冠百王。友愛之情。超越千古。臨御翌日。必將收入宮中。撫而養之。以待其長成而婚嫁之也。于今六載。寂無影響。拘身於島嶼之中。寄命於波濤之間。四顧無親。孑孑靡依。呼怙恃於日夜。與窮鬼而作隣。臣聞此言。尙且矜惻。殿下思之。寧不痛傷。若以爲預知其謀。則生纔提孩。遽遭大變。襁褓謀逆。萬無其理。若以爲不知其謀。則收而養之。以盡叔姪之情。於義無所害。於理有必然者也。殿下何惡而莫之爲也。噫。若使昭顯在天之靈。俯鑑此兒失所竄謫。呱呱悲泣者。則必應隱痛於冥冥之中也。以殿下友于之情。何獨忍乎此也。若以爲事在先朝。不可輕釋。則是大不然。先王之謫三兒。特怒其母。暫施一時之恩譴。非欲從此永絶祖孫之大義也。安知今日在天之靈。亦不無悔恨於冥冥之中也。今夫閭巷之人。與兄弟而羣居。其兄死而其子若稚孤無立。則撫而養之。尙加己子。矧乎帝王睦婣之道。有非常人所可企及者乎。昔周成囚蔡叔。而封其子於蔡。漢文徙淮南。而封其五子而爲侯。我仁廟之在東宮。亦嘗懇乞中廟。收福城之姊娚於宮中而友愛之。今殿下之於昭顯之子。語其變則猶周成之於蔡叔。仁廟之於福城也。語其親則猶漢文之於淮南之子也。漢文尙且封之。而况殿下乎。殿下何不遠法周成。近法我仁廟。使後世儷美而幷稱也哉。嗚呼。匹婦含寃。尙致三年之旱。一夫繫獄。尙降六月之霜。况此以王孫之貴。抱至寃而莫之白者乎。至於澂,潚之事。人皆曰此人有難赦之罪。我殿下處之之道可謂至矣。臣愚不敏。竊獨有所慊然。昔象之於舜。謀盖百般。而舜非徒不放之。又從而封之。非徒封之。又從而源源相見。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以之盡兄弟之道。終身不替。今以殿下之處澂,潚。比于舜之處象。則不亦有愧乎。臣固知殿下之竄澂,潚。非惡而絶之以傷其生也。將欲其疚心痛懷。恒存疹疾。懲其母之惡而改其身之愆也。此亦保全終始之一大道也。但此兩人生長深宮。保養素至。一朝竄逐。煖飽失時。憂愁欝挹以攻其內。瘴烟風邪以襲其外。疾病乘之。猝致夭扎之患。則殿下此時雖悔恨萬萬。尙何及哉。兩人雖曰逆趙之出。若究其本。則乃先王之遺體。殿下之同氣。其在無事之時。則位極諸宗。榮貴無比。而拘幽棘室。吊影濱死。備甞艱險。一至此極。眞所謂自作之孽不可以逭。而亦豈非殿下所甞衋然傷痛者乎。昔淮南謀叛。廢徙道斃。而斗粟之謠。尙爲漢文終身之悲。今澂,潚之罪。實非淮南之比。而一朝瘐死。復起斗粟之謠。則其爲殿下之累。爲如何哉。殿下亦將何辭而自解其痛也。殿下若赦其罪。以盡撫育。則不過爲虞舜之至德。終嫉其累。以致殞斃。則不過效漢文之過擧。殿下何苦捨虞舜之至德。而效漢文之過擧也。臣誠愚惑。不知聖意之所在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也。夫言語君子之樞機也。君子之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一室之內違之。故雖在閭巷之匹夫。草野之寒士。尙不敢輕發而取侮。妄肆而招譏。而况王言一出。四方傳播。流於一時。爲萬人之取則。書之簡册。作千古之所法乎。殿下自臨御以來。言辭之際。多不愼重。若有進言之士少怫天意。則遽加以不忍聞之說。無所容之敎。使羣下震慄危懼。無地置身。而至於今秋。凡形諸敎旨。發之筵席者。無一和平。政院啓禀開筵。則曰予不病而痛。無意此事。玉堂處置兩司。則曰爾罪揆以漢法。難免肆市之誅。大臣有所陳說。則曰朝臣朋比自恣。蔑法無君。無異魯氏之三桓。其終也或厲聲而叱之。僇辱而加之。待如奴隷。視同犬馬。噫嘻亦太甚矣。古語曰奴詬大臣。豕蓄羣下。無乃爲今日發耶。殿下以此待臣。臣孰肯盡心而事殿下。殿下以此責臣。臣孰欲盡言而䂓殿下哉。孔子曰。聲色之於化民末也。欲化民者。聲色尙不大。况復以僇辱之辭。奴詬而豕蓄也乎。嗚呼。以殿下之明睿。豈甞顚錯言辭。自不覺其至此哉。不過摧挫沮抑。箝其口而莫敢語也。不亦思之過乎。夫前古帝王之好聞其過者。亦豈悅衆人之攻己而甘受哉。良以人雖至聖。不能無一失。人雖至愚。不能無一得。取彼一得。補我一失。則彼有所勸而我有所益故也。是以以舜之大聖。宜無所不知。而猶取邇言。以禹之大聖。宜無所不知。而猶拜昌言。以文王之大聖。宜無所不知。而猶擇蒭蕘之言。又從而立誹謗之木。懸登聞之鼓。以招四方之讜言而虛受之。故當是時也。君無過擧。臣無面諛。國泰民安。庶績咸煕。至於後世。上不悅忠讜之說。下亦多柔懦之士。佞言日進。讜論日退。故開言路之君者。必平辭氣而受之。和顔色而導之。言者賞之。不言者刑之。誠以不如是。下不敢言上之失。而上不得聞其過也。若漢之文皇。唐之太宗之類是也。今殿下雖聖。固有歉於舜禹文王之德也。羣下雖庸。固有愈於蒭蕘之言也。歲飢民困。時又下於漢唐之世。則雖有狂妄不中之說。亦且優而納之。擇而用之。以補不逮可也。豈宜摧折之慢罵之。加之以不忍聞之說。使大小臣僚箝口而莫敢言。聖愆日增。國事日非也。臣甞觀虞書。堯舜之爲君。臯稷之爲臣。都兪吁咈於廊廟之上。未甞以拂言厲色加之。而後世之稱堯舜者。必曰能使其臣。稱臯稷者。必曰能事其君。稱堯舜之世者。必曰歲和時平。未甞以不爲拂言厲色而小之也。殿下何不法堯舜之所爲。以爲後世稱。而反示𧦧𧦧之聲音顔色。拒人於千里之外。以犯孟軻之深戒也。書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乾之上九曰。亢龍有悔。孔子曰。一言幾於喪邦。陸贄曰。廣納者成德。獨用者敗身。由玆觀之。人君之病。其有大於自聖獨用而悖慢其辭令乎。至如喜怒之際。尤不可不愼。以示無私。而今一有不合聖旨者。則天怒輒加。震之以雷霆之威。壓之以泰山之勢。朝而唯諾於九重之內。夕而投畀於千仞之坑。雖經幄之官。近密之臣。昵侍天宸。久蒙恩寵者。係紲束縛。斥去放逐。略無顧忌。一日之內。榮辱懸殊。而間有一二耳目之官。畏公議而不敢閉口。柔辭遜言。冒死陳解。則非徒不從。又並與救解者而罪之。一層之外。更加一層。擧朝之士。蒼黃失措。色沮氣喪。墮膽而立。側足而行。人皆如不自保者然。此豈聖世之氣像哉。臣聞諸故老。我朝列聖仁厚爲治。優禮朝臣。若非作奸犯贓。身陷大憝。則鮮下司敗。故當時士大夫以繫械對理。爲一大深恥。至於今日。雖語言薄過。纖芥微愆。不分輕重。先付王獄。小則杖黜。大則流竄。故在廷之臣。無問高下大小。莫不囚首梏項。拘幽圜墻。身伍獄吏。僇辱備至。是何大異於祖宗朝優禮之道乎。喜怒之際。如是不中。故賞罰之權。亦隨而傾焉。聖上以爲賢而擢置宰列者。未必皆賢。以爲惡而麾之邊遠者。未必皆惡。以爲有罪而深究者。未必皆有罪。以爲無罪而不治者。未必皆無罪。黑白無辨。是非顚倒。賢者痛心而不肖者彈冠。智者思退而嗜利者冒進。若此不已。臣恐賞罰之權一頹。而國家之亂隨後也。豈不痛哉。嗚呼。古之所謂賢士。居官以廉㓗稱。進言以正直名。惟從義理之所在。不計利害之如何。今則不然。狡詐險詖之輩。貪墨庸鄙之徒。乘時傾軋。聯戚媒進者。亦以爲賢而荐蒙寵擢。則眞所謂腐臭化爲神奇。鴟梟變爲鸞鳳。其可謂眞賞賢耶。平居雖無可稱之行。臨事稍有一言之善。則容而受之。聖王之德。今反流之瘴海。遷之沙塞。則其可謂眞罰惡耶。身居論思之職。悉陳胷膈之蘊。言雖不適於用。斷無他意於其間。而斥去五載。尙未收叙。則其可謂眞治有罪耶。一逢難處之事。遽輸國情於虜。身有負君之罪。法著罔赦之律。而聖渥橫被。專制藩臬。則其可謂眞釋無罪耶。至若金弘郁者。引數欵無徵之說。伸先朝已斷之獄。形諸章奏。縱肆無忌。其言固可愕也。其罪固云重矣。但至於拿鞠闕庭。酷加刑訊。有加治逆之律。禁錮子孫。連累親黨。則無乃大聖人天地生成之德。或過於中歟。夫所謂反逆者。陰結凶側之徒。潛謀不軌之云爾。古今天下。安有應旨投䟽。嘵嘵辨說之反賊哉。且生而榮者。人之所至欲也。死而辱者。人之所甚惡也。弘郁遭遇明時。荐被天恩。入侍銀㙜。出按藩屛。榮已極矣。寵已至矣。豈有欲附於骨朽之一姜逆。自取殺身之禍。而背殿下之理哉。此人情之所必無也。弘郁雖喪心易性。奚至此哉。其意不過欲言人之所不能言。沽直名於一時也。其人固不足道。其罪比之反逆。則豈不大相遼絶乎。殿下若以辛卯之敎。反覆丁寧。不殺弘郁。無以示信。不得已而治以反逆之律。則尤爲不然。昔唐太宗以選人多詐冒資蔭。飭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太宗欲殺之。大理卿戴胄奏據法當流。太宗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胄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旣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喜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遂不殺選人。而擢用戴胄。今弘郁之罪。實有間於反逆。而殿下重失信於一時。治以反逆之律。則是存小信而失大法也。其異太宗遠矣。而當時大臣侍從。無以此言開悟聖明。如戴胄之於太宗。吾東可謂有士乎。噫。弘郁妄言自死。死固不足惜。事已旣往。今不必追論。但刑過其實。輿情不愜。一自其死。士夫多懷危懼。人情大異前日。朝著氣像。日益不好。故臣今反覆開陳。欲殿下懲前改後。用法和平。寧有失於不經。不或重於惟疑也。倘殿下平心而徐察焉。則想必惻念於斯矣。臣於此又有一說焉。殿下若知喜怒之不愼。賞罰之不中。其害至於如此。則何所好而必如此哉。聖意必謂此是治國家之機關。御臣下之威權。不如是。無以顚倒豪傑以成治道。而臣愚不敏。竊以爲不然。昔聖王之御天下也。喜怒未甞由己。可喜則喜之。可怒則怒之。賞罰未甞從欲。賢則賞之。不肖則罰之。未有一不如意。遽下司敗而治者。其臣恪勤奉職。羣績以成。後之人君。率皆以不測之怒難堪之刑。威其羣下。而其臣怠緩不率。庶事以墮。以此觀之。殿下今日之喜怒賞罰。無乃不善法乎。若其顚倒豪傑。以興功業。古有漢高能行此術。而自是伯者之末事。亦非人人之所能。而殿下喜而欲法之。臣竊恐今日之治。未及如漢。而人先得以窺殿下之淺深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誠者萬事之實也。苟無其實。雖至微至細之事。尙不得成。而况於國家之大。兆民之衆乎。臣伏覩殿下於發號處事之際。多虛僞而少誠實。至於君臣交際之間。尤須誠意交孚。親密無間然後。可成治績。而聖智獨運。蔑視羣下。常以爲彼輩利祿之心撑于中。躁進之念競於外。日夜營營。唯是爲身之謀。無一願忠之誠。是何足與决大議而成大業乎。上自公卿。下至郞署。無一人倚信者。其小注意而親密者。唯二三姻戚勳舊之臣而已。噫。今日之公卿大夫庸陋瑣屑。無可倚信者。固如聖料。然聖上苟能洞敷誠意。銘感其心。親如骨肉。愛如父子。則亦豈無一二願忠之士。竭誠報國。忘身奉公者。而輕賤踈遠。至於此極哉。加以聽言之時。私意先萌。辭氣之際。抑揚太過。若有上章救人者。則輒疑其黨同。若有封䟽斥惡者。則輒疑其伐異。若有不卽奉旨者。則輒疑其矯情。沽直。或有稱道過實而費辭太多者。或有詆斥至甚而若不復用者。羣情疑惑。莫測聖心。懈意而無盡職之念。恝視而少死長之誠。君臣之間。誠意如此。而可望功用之有成。政治之有興乎。且夫賢人。國家之器。而聖王之匡弼也。必須致敬盡禮。以盡其誠。回考槃之樂。而盡委任之道。方可以責其效也。此君人之急務也。天東今日。人才眇然。有用之士。雖曰難得。才不借於異代。宋儒有言。興不待於文王。孟軻垂訓。則安知遐遠之方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蘊櫝不售者。而殿下自卽祚以後。大小官僚。數日計朔。循例遷轉。未甞加屈體之禮。盡側席之誠。以盡搜羅之典。如是而可望人才之立於朝乎。至於左右便嬖可合使令者。旁搜廣覔。猶患不給。良民女子各寺典僕。前後揀入。其數甚多。是何誠於選宮妾。而不誠於求賢士也。昔唐德宗卽祚之初。黜宮人放鷹犬。一新庶政。蔚有太平之望。今殿下旣不能黜。又從而選入之。不亦有愧於德宗之初年乎。今夫世俗庸鄙之士。率曰我國宮妾之數百。不如中朝之多。壼闈服役。常患不給。不可以古人之深戒一切論之。臣竊鄙之。自古人君爲國。每患人才不足。未有乏使令而不能治者。假令今日之便嬖苦患不給。當國家空虛之日。値危亡將迫之際。不暇慮及於此等事。而况未必不足者乎。且殿下若遇灾異。則外雖示兢惶之意。內實乏震惕之誠。未甞反躬改愆。革罷疵政。務所以補前過回天怒。唯以應文備數。循例求言。爲感天之一大務。應文備數。循例求言。固可以感今日之天乎。且殿下因灾求言。今已屢矣。章䟽之達于冕旒者。非止一二。今世雖無知大道識時務之人。亦豈無直言讜論足救一時之弊者。而殿下徒曰我當體念之矣。我當服膺之矣。終無一事之採用。且爲有司者只恤經費。不顧民力。凡干陳弊之䟽。例以防啓爲常䂓。惠鮮之論。雖達於九重之內。而塗炭之苦。未解於圭竇之下。餓殍載路。四境嗷嗷。夫所貴乎求言者。在乎察納忠言救亂持危而已。有言不用。則奚事求言。宜乎民生之日益困。天灾之日益臻。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財者出於民者也。國者依於民者也。財聚則民散。民散則國蹶。是以古之帝王。或藏富於一國。儲貨於四方。與民同之而不敢私蓄。此非後世人君所當法者乎。臣聞諸故老。我國內需之設。始於前代。仍于我朝。二百年來。遵循膠守。而至於今日。其弊尤甚云。臣竊恠歎。殿下貴爲一國之主。富有八路之大。倉廩府庫皆其財也。億兆衆庶皆其臣也。何患乎財用之不足。使令之不給乎。至必撓廢公方。崇積私貨。辱萬乘而效匹夫之藏。降至尊而代有司之守。又別我同胞之赤子。名爲內奴而然後快於心哉。昔唐明五季之中主。卽祚翌日。立罷內帑之藏。今以殿下之明聖。反不能爲唐明之所能爲。豈非可羞之甚乎。不特此也。鄕曲寒薄之士。身處僻遠。形勢孤弱。則強悍之奴。桀黠之僕。相率而投入內需。爭訟官庭。以决輸嬴。而輸之者常多。嬴之者絶少。是殿下以君臨一國之貴。下與匹夫爭訟也。夫爭訟。鄕黨自好者不爲。而况萬乘之君乎。自古衰靡之代。內帑之設。時或有之。未聞有置內奴者。又未有與匹夫爭訟者。而今殿下以爲當然之事而恬然爲之。此何足以聞於後世也。嗚呼。以殿下之明睿。豈不知罷此之爲可。置此之爲不可哉。聖意必曰此非自我創始。流行已至數百年之久。我何必一朝撤去。以缺私用哉。是大不然。苟有以利民。雖行之千百載尙可固守。苟有以害民。罷之當如救焚拯溺。不可一日留也。豈可諉之前代之所爲。而任其病民哉。至於土木之事。自是庸辟之所窮欲。實非聖王之所玩好。臣固知殿下之明聖。必不留心於此。但自近年以來。禁菀㙜榭之高。公主第宅之大。擧國之人。莫不皆言。臣實惑焉。昔堯之爲君。茅茨不剪。土堦三等。禹之爲君。亦卑宮室。今我九重之內。雖曰狹小。若比堯禹之宮則大矣。亦可以朝羣臣出政令。何必別立㙜榭而後足哉。至如公主第宅。臣不暇遠引。臣之家傍。有故駙馬礪城尉宋寅之第。而間架之大。無異常人之室。至其園囿狹陋低小。反不如今日達官之家。人之過之者。莫不咨嗟太息曰。我祖宗朝人民之衆。物力之盛。百倍今日。而公主第宅之小如此。我先王儉素之德。可謂至矣。相與稱頌不已。殿下何不上法祖宗之儉德。下受輿人之稱頌。而至必拒臣隣之諫。費罄竭之財。侈而大之。至於此極乎。古之明王。雖在無事之時。愛民力節經費。未甞妄用一財。况今國家北有恐喝之淸人。南有窺伺之倭賊。難形之禍。不測之變。伏於冥冥。而內之民生之困。國用之竭。日甚一日。將不保朝夕者乎。此正君臣上下卧薪甞膽。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與百姓分其有無。同其甘苦之時也。殿下之思。不能及此。其於節財用愛民力之道。少不致意。獨於無用之役不急之需。汲汲如此。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嗚呼。臣本布衣。僻居窮巷。跡阻鵷行。不曾陪朝廷之末議。則凡右所陳。或多道聽而塗說。未甞耳聞而目見。固不可妄言挑禍。以招人譏。但殿下無是事而臣言之。則臣言適足爲妄。於聖明固無害也。若殿下實有是事而臣言之。則螢燭之光。庶有裨於日月之明。臣豈敢畏鈇鉞之誅。避傍人之譏。而不盡獻芹之微誠哉。臣旣於聖明之愆。粗陳一二。請以朝廷之事繼而論之。臣聞朝廷者。人君政令之所自出也。國家治亂之所由係也。必也百職修擧。萬目備張。臣隣輯睦。敎化敷明。以至輿儓下吏之賤。莫不奉法守公然後。政令可一而治道可成也。苟或廢一於此。尙不可以有爲。而况五者俱壞乎。自古朝政之紊亂。考諸往牒。班班可見。而未有如今日之甚者。聖明雖已洞燭。想必有未盡悉也。臣今悉陳焉。夫設官分職。所以各有所司。不廢其務。而近年以來。人才絶乏。百職懈弛。內而上自三公。下至庶官。無一人能修其任。外而上自監司。下至鎭將。亦無一人能擧其務。以言乎三公。則備員台鼎。素餐度日。上不能格君心之非。下不能鎭百僚之衆。名位日卑。體統日紊。而其於君國之得失。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安危。漫不知爲何事。所務者唯簿書期會而已。悠悠泛泛。迄無所事。而若有一段議論。稍關成敗。則上而恐拂聖旨。下而懼招衆謗。隨波模稜。不能卞別。只以固寵保位。與世浮沈。爲一大奇策。自以爲國家久安。其身長保。譬如措火於積薪之下而坐其上。火未及燃。猶以爲安也。豈不異哉。以言乎兩銓。則旣無藻鑑以別人才。又不小心以重名器。大官則專以資級高下出身久遠爲次第。而不問其賢否。小官則專以門閥顯微論議峻緩爲通塞。而不辨其才不能。至於守令蔭官鎭將監戍。則專視其賂遺請囑權勢親舊。而先後差除。政目未出。人皆指點曰。某人某判之切族。某人某判之親舊。某人有勢力。某人多財貨。某官有闕。某必爲之。某邑出窠。某必差之。及其政目旣出。一如其言。凡今所謂宰相之戚屬。達官之子弟。雖才無一能。身乏一勞。好官美爵。探如己物。至其寡勢無恥之輩。則奴顔婢膝。蠅營狗苟。必得一命之官而後已。私門大開。公道日泯。以言乎度支。則簿籍塡委。心魂眩亂。民戶之多寡。錢穀之出入。茫然失其頭緖。而姦猾之吏乘間盜竊。無所不至。財用日乏。國儲蕩竭。不時之需。悉辦於市人。而市人剝膚。橫侵之稅。濫及於坊內。而坊內竭髓。將至於公私俱困。調辦無路。以言乎宗伯。則只憑五禮之典。以爲繪餙之具。而怠緩昏耗。亦不詳究。大經大禮。置之不道。雖凡干威儀節目之間。踈漏放失。不成貌㨾。羣笑衆譏。苟簡支過。以言乎冬官。則自謂閒暇。無復有爲。頹卧其家。養病調氣。雖至旬朔之久。未甞一赴公衙。凡百事務。一委郞署。至於司冦之職。及他獄訟之府。專以勢力有無賂遺多寡。爲判决訟獄之一案。金多者雖曲。厚遺吏胥。期於必立。財少者雖直。不敢措喙。至於必落。倚勢者雖非。多般圖囑。期於必勝。寡力者雖是。無所暴白。至於必負。豪猾之徒。武斷滋甚。窮寒之人。痛寃愈極。至於㙜閣之臣。不過摘一二奸細之事。駁一二寒微之官。以塞耳目之責。若其職居宰列。氣勢稍張者。則雖蔑法自恣。貪贓狼藉。莫敢一言。曰此人官高勢重。不可輕劾以祟他日之患也。若其君上之過。國家之失。聽聞未終。先自縮頸。曰此死生榮辱之所由繫也。我之在㙜閣。多不過數月。小則在旬朔之間。何敢妄言以挑不測之禍哉。朝拜夕遞。噤口結舌。聖上無所憚。朝臣無所畏。草野如臣者。潛歎而竊笑之。使祖宗朝㙜閣之風。紊然墮地。至於論思之官。則口雖讀聖賢之文。心則昧聖賢之學。入直之時。唯以飮酒打話。嬉戱雜沓爲奇致。預講字音。入侍經席爲大業。至於君德成就。聖學開導。付諸相忘之域而不復知恥。至於庶寺之官。不聞所掌何事。唯知積日累朔。以求遷轉。此臣所謂上自三公。下至庶官。無一人能修其任者也。以言于外。則爲監司者。廵遊自娛。宴樂爲事。其於褒貶之時。不視兵民之休戚。職務之勤懈。若是當路親姻。自己交舊。雖或贓暗之甚者。例以最聞。其所貶黜者。不過殘縣監務無所攀援者而已。無可望明黜陟之法。宣風化之敎也。爲節帥者。嚴刑以自威。剝割以自奉。撫綏精鍊。兩失其道。而及其罷歸。稛載還家。唯以厚遺當路。求遷他職。爲汲汲之務。無復望得撫御之道。副閫外之寄也。爲守令者。只知斂民而自利。行媚而干譽。徒思肥己之策。全昧字牧之任。爲鎭將者。先問軍卒之數。爭售侵漁之計。至於防備大虞。全置度外。此臣所謂上自監司。下至鎭將。無一人能擧其務者也。如是而可望百職修明。羣績煕載乎。嗚呼。內外大小之官。擧國文武之衆。臣豈敢曰無一二奉公之人。而形單勢弱。不能自立。終歸一致。與無不異。則今日殿下之國。果不幾於空虛而無一人乎。唯其論議之乖隔。逾往逾極。西邊若有一介新進之士頗峻其論。則西之居要津者。必極力汲引。南邊若有一介新進之士稍峻其論。則南之居樞機者。必極力推遷。如有薦進之擧。則不問任之輕重人之可否。此若塞彼則彼亦塞此。此若通彼則彼亦通此。較名準數。衆寡相敵然後。兩無所歉。方决其議。當其薦拔之時。爭詰紛紜。若一戰塲。而其餘凡干論議。不關利害之機者。若出於此。雖非必是。若出於彼。雖臧必否。解頤游口。橫議雲興。攘臂抵掌。新論蜂起。而猶以論議之不能峻。宦路之不能淸。爲一身之大憂。夙夜呶呶。唯固此軋彼之爲急。噫嘻甚矣。朋黨之說。古雖有之。朋黨之亂。豈有甚於今日者乎。又有一種之人。自謂不爲黨論。而媕婀苟容。漫不可否。旣不見斥於彼。又不招謗於此。守位保祿。自幸得計。此則所謂鄕愿之罪人。蠧政亂德。反有甚於黨論之士也。豈不痛哉。槩言其爲人。則凡今所謂達官者。矜其辭氣。㓗其衣服。以驕仰爲高標。凌轢爲豪擧。揚揚而入。得得而行。心滿志溢。常自幸足。曰人之窮寒困乏。不能自拔。見輕於世。取侮於人者。擧世滔滔。而今我擢高第爲達官。身不憂寒。腹不憂飢。父兄愛貴。親黨尊慕。行呼唱於道路。市人莫不歆艶。視彼貧寒賤侮者。不啻霄淵。男兒能事。於斯畢矣。至於國家危亂。非我一人所可扶起。我何苦輕憂妄慮。勞我心肝。上而見忤主上。下而見嫉羣僚。中而失我好爵。使我一生顚頓困拂。不能安過乎。入則營治田宅。貿辦器用。以備日用之需。出則引朋㘅盃。拍肩諂笑。以結援好之地。甚者倚勢貪瀆。靡所不爲。攘民之田土。奪民之臧獲。而訟官不能止。臺臣如不聞。強呑弱肉。濁風大熾。擧國之人。不曰某人官高不可爭。則必曰某人勢重不可抗而已。未聞稱某人盡心國事。某人竭力愛民。某人有德量。某人多才能也。當今日之國勢。雖處以有才德之人。尙不可以日月而塞其𡼏。况此徒以勢力之徒充溢朝廷乎。嗚呼。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忠孝之外。更無他道。而人性本善。初無彼此。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忠之心。不過人心日下。世道日薄。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作興之方。未盡其道。風草之化。未能究下。源混而流濁。表仄而影欹也。殿下於此其亦自顧而反省之耶。雖然自古危亡之國。雖如南宋之末勝國之季。尙有持節義奮忠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今我國家雖曰衰替。亦不至於兩國之板蕩。而在廷之臣。無一人愛君如父。忘身慷慨。使我主上獨憂於上。令我蒼生獨困於下。臣每念及此。不覺扼腕而痛心也。噫。臣之此言。亦出憤惋。摘人之失。小不隱諱。流於訐直。甚失忠厚之道。而聖上之不信羣下旣如是。羣下之不愛聖上又如是。君臣交失其道。而國將至於不國。則臣之此言。烏得已乎。且臣戇愚。不識觸忤。旣於聖明之愆。冐死竭陳。則敢於朝臣之失。顧忌不悉乎。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綱紀所以整齊法令而維持國脉者也。綱紀整則衆事理而國脉固。綱紀紊則百度廢而國脉亂。綱紀之於國家。顧不大哉。我國綱紀之不振。其來已久。而至於今日。陵替極矣。上而君上之令。不能行於朝廷。下而朝廷之令。不能行於州縣。頹靡之習。有萬其端。而至於王子公主之家。干禁蔑法。略無顧忌。背主之僕。偸入而安受。非我之財。橫侵而無恥。防海占田。殆半國中。而至於漁梁鱉藪。亦稱其己物而收稅。使百姓不得任意漁獵。噫嘻甚矣。臣只聞文王之時澤梁無禁。與民共之。未聞滔滔洋洋奔流於千里之地者。亦稱宮家之物而收其稅也。此亦不可以已者乎。至其奴隷之輩。亦憑威權。恣橫閭巷。武斷鄕曲。愚民畏避。不敢爭抗。縣官憚忤。莫能禁戢。此猶難制則而况加於此者乎。且法府若出禁吏。使禁屠牛者。則吏入其家。炙肉而食之。使禁巫覡之淫祀者。則吏入其家。酌酒而飮之。使禁服餙之僭者。則吏受其賂。中道而釋之。間或有一二見捉之人。而稍有勢力者。多般請囑。關節公行。終至得釋而後已。一令不能行。一法不能守。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今日國家之所存。亦云幸矣。何敢望紀綱之振擧乎。紀綱之頹。如是其極。故奢靡之習。亦隨而甚焉。宗戚勳舊之家。置而不論。其爲市井無賴之輩。亦皆衣必紬帛。冠必斜笠。食必珍饌。出必控騎馳騁。至於舌官富豪之輩。十倍於此。貂裘賤於布衣。珍味厭於糠粃。居處之好。浮於公侯。服御之僭。踰於卿相。一饌之費。可爲飢者數月之糧。一卓之資。可爲寒者十人之衣。而至於倡優下賤。亦被紋繡綾段之服。侈靡成習。僭踰無制。自古衰靡之代。雖患紀綱之不能振。奢靡之不能矯。豈有如今日之下而擬上。賤而僭貴。名分紊然。等數無別者乎。至於婚姻喪葬之際。無問高下大小。莫不以奢爲榮。以儉爲恥。有財多具則艶而稱之。無財不備則賤而笑之。富者貪而不知止。貧者竭力以爲追。粟帛之稀貴。物價之登踊。莫不由此而益甚。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士習國家之元氣也。士習得其正。則人才有濟濟之美。而國家之興勃然。士習失其正。則人才有缺乏之歎。而國家之亡忽焉。人君之於士習。其可不養而正之乎。我國養士之道。頹廢旣久。其爲師長學官者。只知課製儒生。以充陞補而已。至於外方士子。元無敎養之䂓。只都事廵歷列邑。一番課講而已。如是而欲望作成人才。以致菁莪之化者。何異於却步而求前。緣木而求魚乎。導率之方。如是踈略。故士習之偸。日甚一日。父兄之所望。只在科第。師友之所講。不過利祿。抽黃獵白。無補實用。刻意雕心。終歸虛地。不知道學爲何物。義理爲何事。矇眛前經之旨。解頤當世之事。言䫉粉餙者。自以爲雅飭。論議酸妄者。自以爲淸高。席家世之貴而侮賤寒遠。聘儇利之辯而愚弄眞純。澆薄之態。不一其狀。而若逢一欵議論。則羣咻衆咶。{{!|𠴲|⿰口沓}}{{!|𠴲|⿰口沓}}噂噂。朝而始議。暮而不决。無一二向道之人。稍解是非以率多士。而甚者含糊鶻突。只貪富貴。廉恥道喪。禮讓掃地。末路士習之偸薄。何代無之。而豈有如今日之甚者乎。昔東京黨錮之餘。士類殆盡。觀經洪都者。率是斗筲之輩。君子恥之。而以臣觀之。猶有逾於今日也。嗚呼。太學賢士之所關也。異時朝廷之登崇而擢用者。莫不由於太學。而今日士習之偸薄。如是其極。則異時朝士之庸鄙。從此可占。國勢之復振。敎化之復明。其可期乎。加以尼宇搆大都之內。佛刹遍八路之山。妖術盛行。州縣巫覡。雜沓都下。設齋忌辰。諂祭非鬼。闕中崇奉。旣極其至。而擧國奔波。罔有底定。此雖非一朝一夕之故。亦豈非志士仁人所共歎吁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夫國家之置吏胥。所以持行文簿。足給使令而已。非使之作俑其間。以售其姦也。近年以來。百寺之官。朝更暮遆。不知顚末。凡干事務。一委吏胥之手。故緣文舞術。售姦百端。至如列邑貢納之物。則不分精麁。不筭多寡。惟以貨賂輕重。等第取捨。多則受之。小則退之。故列邑備送貢物之時。必須優給該吏。以結歡心然後。始得無事捧納。而其他塗名絶簿。種種作拏之弊。又何可勝道哉。是以此輩不勞一力。不費一物。安生閑行。賊貨無筭。高宮室買臧獲。美衣服好飮食。優遊安樂以卒其身。而外方巨鎭之吏。乘間抵隙。弄執機要。反有甚於此。至若籍兵。最是大事。而賄賂交于路左。僞券亂其眞僞。或受牛隻。或受布匹。生民膏血。殆盡於吏胥之手。以至一皁一隷稍關官府者。莫不憑籍官威。侵漁百姓。哀我民生。何罪何辜。夫十人耕之。不足爲數人一歲之食。十人作之。不足爲數人一歲之衣。而上而竭力於上供之物。中而蕩儲於官府之徵。及其終也。剝膚浚血於吏胥之誅求。飢不得充腹。寒不得蔽體。以吏之姦。有何功勞。而安坐享富。若是其夥。以民之良。有何罪戾。而力役困苦。若是其奇也。天之報施。亦云舛矣。昔先正臣曺植甞曰。我國以吏胥而亡。李珥每誦此言於穆陵曰。曺植之言雖過。亦有理焉。曺植,李珥之時。朝廷淸明。紀綱不紊。吏胥之輩。鮮有作爲。而尙且云云。若使兩人生于今時。則當作何如言也。此是當今之痼弊。而在廷之臣。漫不省事。一任其所爲。臣恐曺植之言。正驗於今日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嗚呼。今日朝廷之弊。若欲悉陳。雖夜以繼日。亦患不足。而細瑣之說。不足盡溷。故特表此五者而出之。旣陳其梗槩。請以民生之困。繼而瀆之。臣聞皇明臣丘濬之言曰。國之所以爲國者民而已。無民無以爲國。君之所以爲君者國而已。無國無以爲君。盖民爲邦國之本。而國爲人主之家。故欲爲君者先治其國。欲治國者先養其民。未有不養其民而能治其國。不治其國而能爲其君者也。是以古昔聖王之養其民也。生之而不殺。利之而不害。安之而不危。節之而不盡其力。故能得其心以安其國。長享人君之樂而不替。至於後世則率反是道。故失其心而亡其國。終欲爲匹夫而不可得。此得失存亡之了然於方冊者也。人君之於民。其可不撫養而遂其生乎。我國民生之困。六十年於此矣。初喪於壬辰。再困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亡於丙子之禍。祖宗休養之赤子。殆無孑遺。幸賴我先王躬先節儉。手摩瘡痍。惠養之政。終始不懈。故二十餘年之間。流散之民。稍稍還集。爲今之計。唯當撫摩招集。猶患不及。勞來安頓。如恐或後。庶可望蘓殘起病以救萬一。而朝家徵督。十倍前日。巧斂橫取。誅求百端。而加以不急之興造。無用之調度。層見疊出。毒害戕賊。使擧國之民。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壯者散之四方。老弱塡于溝壑。嗷嗷蒼生。無處訴寃。而朝臣面諛。無意入告。岳牧旁視。不思馳報。如臣草野之士。亦不仰首狂號。則殿下誰從而得聞民生之困至此哉。今夫束伍之民。籍私賤而爲隊伍。春夏則力農。秋冬則講藝。有事則發遣征戍。無事則復還畎畒。此乃周家民兵之遺意也。今者不然。徒知訓鍊之爲急。不念稼穡之艱難。其爲閫帥營將者。承望朝旨。競相校閱。雖盛夏方農之月。亦不蹔停。使束伍之民。持弓負矢。長立官門。而其居數百里之外者。往返閱試之間。殆費七八日子。哀我殘民。將何隙而得事耕稼乎。自古戰爭之國。雖磨刃擦拳。朝夕待變。而勸農課桑。未敢暫廢者。良以民無所食則兵雖精。亦無能爲也。其亦異乎今之國家奪民時而專講閱。使不得安居樂業以遂其生矣。且夫城池之設。當國家閑暇之日。安不忘危。逸不忘勞。綢繆牖戶。預防冦亂。非謂喪亂之餘民生倒懸。而不知懷保。唯以城池爲固也。今者不究其本。徒效其跡。築城設鎭。曾靡虛歲。使飢饉之民。携粮負石。顚仆道路。則是不幾於欲茂其枝而先蹶其根乎。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日民生之困。若是其甚。則城池之設。恐非所先也。且國家自近年以來。大修軍器。凡砲焇弓箭戈矛兜鍪之屬。歲加月增。嚴飭郡縣。令急風火。爲守令者。自非神謀鬼計。從空創出。則勢當責辦民結。而將死之民。常賦尙不能堪。况此砲焇弓箭之價大物重者。從何辦出乎。是故一度軍器之修。官儲民産。蕩竭無餘。百姓之懷亂久矣。特未有隙耳。倘一朝有警。則此輩將{{!|𮖐|⿱果衣}}足遠走。不復回顧。器械雖精。將使誰人負戰乎。向在丙子。砲焇弓箭之積於江都者非不多也。帥臣非人。防禦失策。則一虜飛箭。滿城崩潰。一弦未及控。一砲不能放。惡在其多器械也。此特將佐驕惰。士未有離叛之心。而器械之無補。尙如此。况今士民未及逢亂。先懷潰散之心乎。其不以精兵利器。委衢路而藉冦敵者幾希。國家縱不能自保。何必竭民力而造器械。以與敵衆乎。昔大業之末。積米洛口者。無慮億萬。而卒爲李密之所據。大開餉士。其初積蓄之時。豈欲與密哉。不過不恤其民。徒聚其穀。民散不守。自爲密有。今日聖明之治。雖大非隋家之比。獨此竭民力而造器械者。其歸於大業之積米者不遠。臣竊痛之。且國家自丙子以後。聚財蓄穀。多方設策。山積南漢。阜儲江都。將爲異日行宮之費。而屢歲積穀。不無陳腐難食之患。無問欲與不欲。分糶近郡之民。春散冬收。歲以爲常。而官吏弄法。糶糴不均。小分多斂。咨怨日興。臣竊恠之。梁惠之爲國。河內㐫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㐫亦然。盡心救荒。不遑自暇。孟子猶譏其不知本也。今我國家南荒未甞移北之粟。北飢未甞移南之米。不恤殘民。徒以聚財蓄穀。大積空城。將爲異日行宮之費。爲汲汲之大務。其不及於梁惠之末政者。不亦遠乎。且自古喪亂之國。例以收拾餘燼。興亡起殘爲務。未有聚財蓄穀。預爲走避之計者也。是以越王之棲會稽也。枕戈甞膽。生聚敎訓而已。未聞預爲走避之計也。衛文之城楚丘也。布衣布冠。勸民農桑而已。未聞預爲走避之計也。燕昭之敗於齊也。吊死問生。廣招賢者而已。未聞預爲走避之計也。唯唐之德宗聽術士之言。城奉天之府。後甞出奔。幸而不亡。此固千古帝王之計。最爲庸下者。今殿下以堂堂千里之國。抱沒世不忘之恥。不能抱氷握火憤然自奮。如弱燕殘越敗衛。反欲效德宗之庸計。傷民聚穀。猶恐不給。此何足以聞于後世也。且國家於外方營鎭。旣置方伯。又置節帥虞候。至於一郡一縣。亦莫不有千捴哨官之任。苟能將士相得。校閱以時。則雖無營將。豈有乏帥不能戰之患。苟不能將士相得。校閱以時。則雖有營將。亦豈有將多善戰之理。而至必別創大官。置兩府於一州。使百姓奔走供億。不能自保。又使之令出多門。士不知適從。又使之陵轢郡縣。以致驕橫之患哉。且今三南幣木之貢。非祖宗朝流來常賦也。丙子之後國用蕩竭。無路辦出。別定三南之民。使之備納。此固不得已而爲者。苟使該府小有措辦之路。則如此科外之賦。固當蠲去輟罷。一刻不留。豈可自京備送。而復徵其價。有若常賦。重浚民之膏血哉。且幣木之長短精粗。別無異於倭貢木。而幣木之價。定以一石之米。倭貢木則定以五斗。是何與民者其價小。輸官者其價大乎。噫。當民生倒懸之日。常賦尙且蠲去。况此科外之賦。科外之賦尙不可徵。况復增定其價乎。古昔帝王之施仁政於民者。必不如是。而廟堂方以爲聚穀之一奇策。無一人言其非者。臣竊恥之。至於推刷之擧。只欲搜括隱匿之公賤。以補國用之不足。非欲侵害良民以傷其生。但其科條太嚴。督徵太急。雷奔霆馳。不小假貸。州縣畏㥘。競務充額。而屢經喪亂。民戶散亡。徒有其籍。實無其戶。又無一族切隣之可侵問者。不計其數。若欲從實牒報。則旣畏科條之嚴。若欲按簿搜出。則又無形迹之尋。禍將及己。不遑恤他。於是遂強定良民之失隷簿籍者及其流民之僑居村落者。䝱誘里正。使相告訐。而若不明言子支者。則囚繫滿獄。敲扑狼籍。居民痛毒。不能支保。僑戶驚散。相繼逋亡。扶老携幼。蔽野漫山。邑里蕭然。如經兵火之慘。若此不已。窮無所食。起而作盜。爲禍轉盛。則當此之時。雖誅殛首事之人。尙何所及哉。縱使今日之民。唯官所令。而小無逃避之患。籍良民而爲公賤。固已失計。况此鳥驚獸竄。流亡而四散乎。今雖虛成其簿。秋後點閱之時。空籍必居其半。而守令不可盡罪。隣族不可盡侵。至於流來之民本無隣族者。則又無可奈何。計之旣窮。必當行不可堪之法以桎梏之。殿下歷觀古今。亦甞有民窮不支。相繼流亡。而不敷仁惠而懷之。徒以威勢㥘制驅使而能長久者乎。昔唐玄宗時。檢括天下逃戶。而聽百姓自首。或於所在附籍。或牒歸故鄕。各從所欲。過期不首。卽加檢括。謫徙邊州。而使者競爲刻急。州縣務於獲多。虛張其數。或以實戶爲客。百姓愁苦。天下騷然。天寶之亂。實基於此。况今國家之治。遠不及唐。變良爲賤。不特主客之相混。流離逃散之弊。又不止於愁苦而已乎。其事之得喪。了然無異燭照數計。而殿下牢守媚逢之說。不念邦本之危。必欲刷出而後已。臣愚不敏。潛憂隱歎。不知其終歸於何地也。加以京師之軍竈日增。州縣之兵簿日衍。朝創暮設。羣起而言計者。莫不爲傷民蠧穀之歸。此乃今日興作之弊。動爲民害者。而至如流來病民之弊。則又不可盡擧。臣請陳其一二。夫今所謂貢案者。本非祖宗朝所定也。乃燕山中年。用度侈張。常貢不足以供百需。故加定雜物。以充其欲。膠守八十餘年。未甞革罷。向在癸卯年間。廟堂以喪亂之餘。民多失業。建請改定。而任事之臣。全不致意。所减者毫末。其所重害於民者。未曾刪去。雖有改定之名。實無改定之效。今之列邑所貢。多非所産也。有如緣木求魚。乘船捕獸。或轉貿他邑。來貨京中。民費百倍。公用不裕。而往歲百人之物。前年責辦十人。前歲十人之納。今年責辦一人。其勢必至於一民亦無然後乃已。若不更張此弊。邦本一蹶。無以爲國。議者猶以變亂舊章爲言。噫此雖祖宗之法。其害至於如此。則不可不改。况燕山之所改定者。有何持難而不罷乎。且今所謂進上者。非必盡合上供也。細瑣之物。莫不畢獻。水陸之物。搜括無遺。而眞擇其可合御膳者。則亦無幾也。古之聖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雖使今日進獻之物。一一皆合上供。亦當减省以舒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殘傷百姓乎。且諸道之物力不齊。而分定之數目未均。甚者一道殘民。獵山漁水。田蕪不耘。屋壞不葺。顚沛流亡。無以奠居。民生到此。寧不於悒乎。且物膳之出。或有昔産今絶者。而爲官守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小有遅延。編繫牢獄。捶撻亂施。窮寒之民。朝夕難保。况此重價之物。何路辦出乎。捽髮叩胷。頓號哭擗。裂裳爲囊。相率而逃之。沿海漁戶。將至一空。以聖上惻隱之心。何忍爲鱗介腥羶之物。使民失業至此極乎。且値客行之來。則列邑差員來留京中。凡百物膳。艱貿供納。一雉之價。幾至一石之米。其他物價。推此可知。此皆非天隕而地湧也。率是我赤子之膏血。哀我民生。何以支堪。然此則事之無可奈何者。爲今之計。唯以節减御膳。損上益下爲急務。而議者猶曰享上之物。臣子不可輕議損减。此豈愛君之言。昔帝堯以四海之大。所奉不過糲飯藜羹而已。今日帝王之奉。雖不可責以帝堯所爲。人臣愛君以德。亦可以節財用養民力爲本。豈以口腹之奉爲重哉。况今民力漸不能支。一朝財竭。民無孑遺。四方進貢。無路徵納。則雖欲三分减一。其可得乎。且今隷籍民簿之民。一有逃散者。則必侵其一族及切隣。一族切隣不能支保。亦至於流散。則又侵其一族之一族切隣之切隣。一人之逃。患及千人。其勢必至於民無孑遺而後已。而議者猶以爲今者軍額隷籍絶戶者居半。若罷此法。無以應目前之百需。流俗之見。每每如是。此國勢之所以終不振起也。今者民生之困。甚於倒懸。若不急救。勢將空國。空國之後。目前之需。辦出何地。此必至之理也。且所貴乎軍額之不减者。爲其實有是軍。可以備用也。今者絶戶之軍。只侵一族。徵其價布而已。脫有緩急發軍之擧。則一族終不足以荷戈。價布終不足以募人。安用吝惜虛簿。以使民受實禍哉。自古敗國之事。固非一二。而未有以侵一族切隣之弊亡其國者。我國作俑。未知昉於何時。而此誠千古所無之患。不可使聞於隣國也。書曰。罰不及嗣。賞延于世。斯民之流散。出於困瘁。固當惠鮮之不暇。反以毒害之政。散其未散之民。此豈仁人君子之所可忍爲也。且我國地方之大。不及中朝一州。而臣甞聞皇明之世。官職衙門。不倍我國云。可見我國官方之太冗。而各寺吏胥之數。反有倍於中朝。豈不恠哉。至於八道郡邑至多。或有坐受無民之也者。生之者寡。食之者衆。民烏得不困乎。夫設邑官民。只爲牧民。而我國則邑夥民小。多擁虛器。四方蹙蹙。蘓殘無日。其勢將至於環八路而作曠土也。不亦哀乎。且今所謂方伯者。兩界全南之外。率以周年限遆。雖以聡明有才者當之。生民之利害。政事之得失。一年之內。尙不能周知。况今日之人。旣無才能。又以不久在官。全不修省乎。且國家歲飭州縣以充定閑丁爲能事。而民戶絶縮。閒丁甚尠。所刷出者。非童稚則乞人。非乞人則士族也。閒丁實有幾人乎。今雖籍名。不久必成虛簿。而該曹方且矻矻然以必充爲說。其不度理勢亦甚矣。且如貧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則雖傾財罷産。不能支一年之供。仰天號呼。欲死而不能得焉。此豈聖王愛民之政哉。凡此數者。皆流來病民之弊。而其他逋糶督捧。役使偏重。客行之時。凡干人夫刷馬科外。各種無名之稅。安能盡知。亦安能盡擧哉。昔在宣廟朝。先正臣李珥慨然有志曰。不革此數弊。無以爲治。前後䟽章。凡數十上。而憸人交擠。卒未果行。有志莫展。齎恨而沒。臣少而曾見其䟽。長而彌信其說。甞以數條之弊。訪問于人。則蠧政害國。至今逾極。臣亦不勝慨然。玆因李珥之舊說。衍以今日之新弊。不避支煩。敢畢其說。此非微臣之臆見。乃李珥之格言也。豈非殿下尤可惕然警念者乎。嗚呼。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而流來病民之弊旣如彼。今日法外之徵又如是。狗偸鼠竊之盜。遍於都下。威劫殺掠之賊。蝟起鄕曲。三南之域。幾將爲草冦之藪。自古及今。民窮作盜而國有不亂者乎。加以我國人心。本多怯懦。雖以祖宗全盛之時。蕞爾草冦。未易殄滅。世祖之世。長興之賊。十年搆亂。明廟之朝。海西之寇。亦十年挑禍。向在宣廟朝。李夢鶴以繩樞尸牖之子。崛起草昧之間。持隻手招亂卒。連陷五郡。擧國震駭。近在仁廟朝。窮盜數百。冦攘湖西之郡。京師戒嚴。人皆荷擔。命將出師。若見大敵。祖宗全盛之時。尙且如此。倘使今日之盜冦攘不已。而間有黃巢綠林之徒出於其間。則以何民力可以抵當乎。臣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萌。蕭墻之禍。起於域中。而今世之人。苟安偸過。聞臣此言者。莫不捧腹大笑以爲妖妄。臣言固妖妄。然指臣言而爲妖妄者。亦安知非至愚乎。嗚呼。殿下若知民生之困國家之危至於此極。則固當恐懼懷保之不暇。何苦而紛紜興作。重貽其害乎。聖意必曰予之節用愛民。雖不能如古聖王。別無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之擧。今之興作。雖非仁政之本。亦非作無益而害有益。實欲富國強兵。預爲苞桑之計也。流俗之人。因循懈怠。雖以煩擾爲說。此皆庸儒陳腐之談。何足採也。决意斷行。小不持疑。此豈非國家之不幸而生民之大厄也。奢侈之習。雖曰病國。若不至於呂政,楊廣之甚。則其取其用。尙有其限。至於興作之弊。則今日始一役。明日創一法。百弊千瘼。紛紜並興。使百姓東奔西走。無時休息。譬如汲井泉者。雖以大甕汲之。若一二度而止。則固不至渴。雖以小杓酌之。日夜滑滑不知止。則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豈不危哉。富國強兵。雖曰覇者之事。必也打破私欲。一誠不懈然後。方可以遂其欲。豈有當危亂之日。而不知節儉。耳目之翫。宴安之私。子弟之奉。貨利之殖。十倍昇平之時。而徒以浚剝殘民。作器械築城池爲事。而能富國且強兵者哉。至於軍旅之事。臣所面墻。而亦粗效其管見。夫今京營之卒。雖曰旬試月鍊。旣精且強。爲帥者紀律不明。號令煩數。徒以愎虐爲務。不以撫綏爲念。士衆憤懟。皆懷離心。聖上欲收其心而又不得其要。只令美衣鮮服。以爲誇詡啗誘之地。故此輩一有所賞。則輒曰聖上之若此者。特畏冦而餌我。豈眞愛我哉。遂生驕矜之心。一有所逆。則輒曰我輩將爲國死難。而何待之不厚若是耶。遂生咨怨之情。夫以憤怨之情。挾驕矜之心。內懷自利之計。外無死長之誠。則其能冒刃蹈火。爭先犯鋒。先國難而後其身者。臣未敢料也。是無乃國家之修軍政者。徒修其僞而不務其實耶。不然何廟堂日夜孜孜籌畫。而齟齬迂踈之若此也。此又微臣之所大憂者也。凡此十數者。或滓累聖明之靈㙜。使不出於至公至善之道。或蟊賊朝廷之政令。以致百職癏曠。庶事頹廢。或殄絶萬民之性命。使不得身沾王化。起而爲盜焉。雖不知某事致某灾。某擧召某變。而大抵今日天灾之沓臻。國勢之扤捏。莫不由於斯十數者也。若欲弭之安之。轉灾爲祥。變亂爲治。則亦豈一擧措一施爲之間。所可能哉。必須君臣上下一齊奮發。先正聖心以正朝廷。旣正朝廷以正萬民。以至百度庶績。罔不出於正然後。天怒庶可弭。民怨庶可解也。雖然此非焦心勞神。高遠難行之事。其要只在人主一念之善而已。殿下誠能赫然改圖。奮然發憤。大警動于聖衷曰。古人之能使其國治其民安。德覆一時。名垂萬古者。豈有他哉。不過此志惕勵振作。一於爲國。無自聖之癖。無循私之心。無紛紜動作之念汩其中而然也。今我之不能治國。不能安民。德不覆於一時。名將泯於後世者。亦豈有他哉。不過此志退托自小。不誠爲國。又有喜自聖好循私。快紛紜動作之念。汩其中而然也。人性一也。古人何故能一於爲國而去其私慾。我則何故不能一於爲國而縱其私慾乎。痛斷舊習。如刀斷絲。奮發新志。如水湧泉。確乎如山岳之不可拔。堅乎如金石之不可破。不移於讒諂之口。無撓於阿諛之說。一定聖志。無少變易。而首以友愛之不盡。痛自衋傷曰。澂,潚二人。先王之弱子。寡人之稚弟。其母雖有滔天之惡。其身雖有不道之罪。我之同氣麟坪之外。唯此二人而已。渠雖負我。我豈忍藏怒宿怨。割情拘縶。衣不得解衣。食不得推食。以傷我友于之情乎。昔象之惡。在法罔赦。而舜以兄弟之故。愛無不至。可謂循私不公。而後世不以此爲舜之過也。反稱舜之德不衰。今日澂,潚之罪。雖曰難赦。我若效舜之德。釋象之罪。撫而養之。以盡其道。則人豈以此小我之德乎。至於亡兄之子。本無可罪之事。只坐其母之累而不見天日。今已九年。我今恝視。不爲收養。卒使瘐死於海島之中。則異日九泉之下。何面目拜亡兄之靈乎。斥羣小蝟起之邪論。擴聖衷藹然之至情。立釋三兒。致之京中。或崇其爵而厚其祿。或美其衣而豐其食。源源引見。以盡友于之情。則擧國之人。孰不化殿下之德而興仁厚之心乎。其於內帑之財。則曰昔虞舜抵璧於淵。投珠於谷。上古隆治之世。帝王之不貴財尙如此。况我今日國勢將蹶。民生將絶。而北人之徵求。益復無厭。雖一物不妄費。一財不私用。猶難塞其谿壑之欲。若復別立內帑。崇積私財。則民何能保餘生乎。立罷內帑之藏。盡付有司。以賑貧民之飢餓者。而自今以後。奴婢之貢。悉令有司收納。其餘偸入之人。悉推還本主。則所活不止數。萬民之命。不煩民力。亦足以償彼人數年之徵。豈曰小補之哉。其他第宅之營。城池之築。推刷之擧。營將之設。三南幣木之價。行宮粮餉之積。州郡軍器之造。凡干瀆神諂鬼。無用不急之費。一切罷去。小無留礙。然後手下哀痛之詔。深陳旣往之失。如漢武輪㙜之詔唐皇奉天之旨。布告八方。使深山窮谷之人。無不曉然知殿下更始之意。而急令大臣中稍有才能可以幹辦者。專掌貢案之事。悉除燕山之所加定而癸卯之未及改者。以復祖宗之舊。而詳考列邑物産之有無。田結之多少。民戶之殘盛。推移量定。均平如一。必以本色納于各司。而又令大臣有司悉取進上名目。講究緊歇。只取其切於上供。不可不存者。其餘不緊之物。一切蠲除。雖合於上供而數目太多者。亦復量减其數。而至於一族切隣之弊。亦急撤罷。則防物不禁自止。民生如解倒懸。雖疲癃殘疾。亦皆歡忻鼓舞戴殿下愛民力節經費。廓然大公。不私一毫之盛德矣。夫然後一動一靜。罔不出於正己。一號一令。罔不出於愛民。其於經筵則除玉度愆和之外。雖有事故。日三御筵。未甞停廢。且令筵臣便坐進講。如祖宗舊例。溫顔假色。從容顧問。於經傳則討論微奧。質難疑礙。以沉潛玩索精詣實踐爲務。於時務則政要民瘼。反覆咨詢。以革弊救民陶鑄至治爲期。又每夜引接近臣於便殿。不拘煩禮。殿下亦以便服隨意坐卧。凡古今治亂。人物賢否。義理得失。商確講究。以廣聞見。則其爲進學益智。豈淺淺哉。自古明王良臣。常以夜對爲喜者。良以志氣淸明之時。善端易發而開導不難故也。此光武所以討論典墳。夜分乃罷。我莊憲王每夜引接侍臣。咨訪治道。恩義繾綣。有如家人父子者也。此非殿下所當景行者乎。臣愚以爲殿下非獨御筵之時。其於平居。亦多御外殿。使承旨親奉敎旨。㙜臣面論是非。大臣入告謀猷。而萬機之暇。不撤觀書。六經則以尙書爲本。史記則以綱目爲首。其餘四書五經心經近思錄先儒格言。凡係正心修己治國平天下之書者。循環披讀。深究其義。今日格一理。明日格一理。從事於斯。無小懈怠。則融會之久。一朝豁然。物無不格。理無不窮。我之知見。吻合聖賢。嗜欲之誘。功利之說。異端之害。擧不足以累吾靈㙜。而大路坦然。行遠無疑。以至决大事成大業。如决江河而注之海。沛然莫之能禦也。不亦休哉。其於儲宮輔翼之道。則除日三問安之外。居外常多。居內常小。其入內也。則殿下嚴立課程。恒加檢飭。整拱端居。勤講書史。而時與從容燕語。告之以國家之難治。生民之難保。正直之必可進。邪佞之必可退。輿馬聲色之不可小玩。誠正修齊之不可小緩。使其心聳愼戒懼。不敢怠忽。而凡䆠官宮妾邪媚之言。狎渫之事。未甞一接於耳目。其出外也。則令師傅五日一見。以示禮敬之道。令賓客輪日侍講。以驗學問之進。令僚員朝夕侍坐。或勉以盡孝兩宮之道。或勸以專意先聖之學。或辨義理之精粗。或論古今之興亡。以至飮食起居容貌辭氣之際。莫不有所匡正箴䂓。則王世子凡居內出外。所聞者莫非正言。所見者莫非正事。雖以凡庸之資。尙能變化氣質。况以儲宮聡睿之性。其所成就。何可量哉。將見日新月將。以躋聖敬。宗社之安。統業之固。垂之永久而無窮矣。不亦休哉。其於辭令。則絶去堅執不平之言。務爲寬厚和順之辭。洞洞屬屬。愼之又愼。當語而語。其語如圭璋。當嘿而嘿。其嘿如玄天。則臣隣士庶。罔不悅服。而一語一令。永爲後世師矣。不亦休哉。其於喜怒。則一去忿懥之思。常懷廣平之德。雖有逆己者。若合於義理則喜之。雖有悅己者。若悖於義理則怒之。惟看其事之是非。不循一己之私意。則好惡皆在於彼。喜怒無與於我。古所謂公天下之喜而喜。公天下之怒而怒者。不得專美於前矣。不亦休哉。其於賞罰。則盡赦前後無罪而得譴者。盡降前後無善而被擢者。以示悔懊之意。自玆以後。一賞一罰。皆從國人之言。己雖欲賞。國人若曰不可賞者則不賞。己雖欲罰。國人若曰不可罰者則不罰。賞必加於有功。不以踈遠遺。罰必及於有罪。不以貴近免。則賞一人而千萬人勸曰此爲善而自得賞也。非殿下有意賞之也。罰一人而千萬人懲曰此爲惡而自取罰也。非殿下有意罰之也。將見環境之內。爲善者日衆。爲惡者日無。而賞罰之失中。非所慮也。不亦休哉。其於言路。則立釋前後以言獲罪者。盡復舊官。而誠心下旨。廣求讜言。諒直者嘉之。訐犯者義之。愚騃者恕之。狂誕者容之。葑菲不以下體而不采。英華靡遺。蒭蕘不以賤品而不擇。幽隱必達。虛心平氣。熟慮深思。怫心之言。則輒曰此是畜君之欲也。求諸道而奬進之。遜志之言。則輒曰此是逢君之惡也。求諸非道而斥退之。唯以通上下之志。講時務之急。去民瘼而醫國病者。日夜孜孜。而猶恐一夫之不盡其情。一事之不得其理。植告善之㫌。置敢諫之鼓。使庶人莫不議於市。則將見阿諛者變爲忠藎。軟熟者化爲鯁直。格言日聞。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不亦休哉。其於君臣交際之間。則不患彼忠之不盡。而唯恐吾誠之未孚。視大臣如股肱。視㙜諫如耳目。其餘羣臣。莫不待之盡禮。雖有微愆。未甞遽加譴責。雖有小失。未甞遽下司敗。擺脫阻隔之意。敷著誠信之德。肝膽相照。表裡相通。密如父子。合如符契。則爲今日臣僚者。亦莫不隳肝抽膽。竭誠事上。有懷必陳。有計必達。上下交欣。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不亦休哉。其於人才。則不患賢能之難得。唯恐我求之不誠。數召大臣卿士。告之以民生將熄國勢將絶。必須君臣上下一齊奮發。庶可有爲之志。使之夙夜在公。盡心職事。勤懇之意。溢於言表。則今世之士。雖曰鄙闒。一端秉彜之心。人皆有之。孰不感激天意。策勵庸鈍乎。殿下尤自警飭。盡黜前後宮人之加選者。只給使令。以示不貴之意。而夙宵勤念。唯在得人。其於大政之日。必常親臨。守令則必以愛民蠲瘼。聲譽素彰者差之。庶官則必以爲善有行。聞望稍著者差之。㙜諫則必以前日直言敢諫。被罪得譴者差之。及他大小羣員。亦皆量才度能。各稱其職。而其餘席權勢而冐得好爵。售讒佞而叨居達官者。一切斥去。不復任用。廣詢公卿侍從。使之各薦所知。以補不足。則掌銓之官。雖曰不公。咫尺天威之下。誰敢循私蔑法以負聖意哉。將見苞苴干請。絶不復行。而異時朝臣之任事。大異今日矣。然此特矯救一時之弊爾。何足爲多。殿下若欲大羅賢俊。以興至治。則必須竭誠求士。思共天職。明明揚側。急如飢渴。巖穴之髦。草野之俊。莫不搜收網羅。畢致京中。厚給俸料。以示禮待。數賜召見。以諮治道。觀其言而究其學。察其爲而驗其行。辨之旣詳。人品益分然後始授以官。或委付郡縣。或師表士儒。其德業尤著者。漸進以帥臣職司之任。公卿輔弼之位。無所顧惜。一如程頤所言者。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士。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效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而沓至矣。何患賢才之難致哉。夫然後信之篤而任之專。並屈羣策。執端用中。則國家雖大。運之掌上。事機雖煩。决之建瓴。拱己無爲。區宇自安。不亦休哉。雖然殿下若不先修其德。以爲取人之本。而徒欲應文備數。以得求賢之名爲務。則豪傑之士。望望遠遁。進取之臣。紛紛並臻。鉛刀爲銛。鏌鋣爲鈍。徒長虛僞之風。無補國家之治。有何益哉。必也聖上先自顧省。望道未見如文王。側身修行如宣王。理明知盡。賢邪自別然後。豪傑之士庶可得。而國家之治庶可興也。此非殿下尤先惕念者乎。今之議者又曰此特迂儒陳言。今世豈有豪傑之士。此皆流俗庸鄙之見也。昔堯舜興而臯夔進。湯武作而伊呂出。殷宗中興。傅說斯得。其餘創業中興之君。莫不廣求良弼以成大事。而至如苻堅之徒。亦能得王猛而用之。古今天下。豈甞有有君無臣之時哉。今我東方壤地雖偏。時代雖下。若聖上大修德敎。至誠求賢。則伊呂之佐。雖不可得。其能佐聖明而興小康之治者。必有其人矣。豈敢誣千里之邦。遽謂之無賢才乎。其於綱紀。則殿下首自奮勵。凡發號處事。莫不粹然一出於大公至正之道。嚴於內治。肅淸宮禁。檢防姻戚。杜絶交通。使內言不出。外言不入。抑制閹宦。只供灑掃然後。無問公主大君勳戚公卿之家。若得干禁蔑法者。一以法斷。小不容私。而至如侵奪魚澤之弊。一切推罷。使羣下咸覩聖心如靑天白日。無一毫循私之心。則孰敢因循自便。不改舊習。羣臣旣如此。則爲士庶者亦何敢蔑法干禁。自抵刑辟哉。將見擧國之內。雷變風動。唯法令之是從矣。雖然紀綱之大振。非獨此一令之得正一事之合宜。而遽見其效矣。必也尊賢使能。去邪黜憸。考績核實。信賞必罰。施爲注措。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大服一世然後。方可謂之大振。倘殿下於向十數事。更加三思。堅行不疑。則雖二帝三王所以悅服人心。扶持世道者。亦不外此矣。不亦休哉。其於奢靡。則殿下首先節儉。被漢文之弋綈。惜宋祖之一羊。御衫不厭澣濯。常膳量宜减損。而內殿亦以馬后大練自飭。以爲矜式諸宮之地。至如大禮之儀服玩之美。亦不必悉遵舊䂓。斟量節省。務使得宜。而次戒左右佞嬖禁其綵段之服。次戒公主大君家禁其珠玉錦繡之餙。次戒公卿大夫除章服外。不得衣綾段。而凡婚喪服食之制。無不詳定節目。使不得僭踰。至如譯官吏胥市井妓娼之僭衣紬帛紋繡者。一依邦憲。無所容貸。而若有終不奉法。小無悛改者。則此乃亂民也。率付之有司。斷以重律。㙜官若以請賂輕釋犯禁者。亦皆斥罷。則人人皆知自好。夫豈有干禁行賂之事乎。將見上行下效。風動草偃。貴戚視宮中之所爲。卿士視貴戚之所爲。庶民視卿士之所爲。爭以奢靡爲恥。節儉爲貴。豪侈之習一去。而敦朴之習可回矣。不亦休哉。其於士習。則殿下先講聖學。懋自時敏。孜孜夙夜。不少懈怠。又數幸太學。聽經講學。一如祖宗故事。以爲矜式聳動之地。而至於擇師儒敷敎迪之法。一依李珥選士之䂓。持之不撓。行之不怠。以至積年之久。則爲士者皆知德義之可尊。不徒文藝之爲尙。凡民興起。四方風動。敎導之職。亦復甚重。不屑就之士。亦有肯爲者矣。不亦休哉。今世之士。多曰此法固善。庶幾古昔取人之法。但世代漸下。民僞日滋。祖宗全盛之時。尙且難行。况今習俗不及祖宗朝遠甚。選拔之時。必多徇私。與選之人。率是京蓽粉餙之輩。外方干譽之徒。有何補於士習之正乎。此皆流俗之見也。今日士習之正。其不及於祖宗朝固遠矣。然人心本善。不以古今而有異。則內外多士之中。亦豈全無向學之人乎。且自古立法。固是待人而行。不爲無人而不立其法。玆法旣行。風俗漸變。士知廉恥。則徇私之弊。亦當自止矣。若以徇私爲懼。徒守常䂓。則利欲之網。無人得脫。尙可望明敎化而作人才乎。且如今日學校所爲。徒行文具。則此法亦歸虛僞。固難收效。若聖上專意敷敎。一於務實。則豈終無丕變之化乎。李珥選士之䂓曰。爲今之計。莫如令八道及京師五部。每年一度選生進及幼學。稍有學問之志。不爲非義之人。不必太高其選。只知道學之可尙者皆當與焉。錄其名。悉移于吏曹及禮曹。會于一處。案其簿而更加商議。取上舍生二百人。居于太學。分五番。每番四十人。雖在鄕者。必及期而至。又取幼學二百人。分處四學。每學五十人。亦分六番。每番一十人。名之曰選士。別擇儒臣之學高行尊者。爲太學及四學之官。使誨諸生。唯以講明正學爲務。其學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擇善修身。以成德爲期。曉達治道。以經濟爲志。若有學行皆中於是者。則卽陞于朝。使居㙜侍之列。雖不及此而行無瑕玷。年過四十者。授以百執事之職。如有信道不篤。行己無檢者。刊除其籍。使禮曹更擇他人。隨闕隨補。且其廩養之具。極其豐㓗。以盡禮賢之道。若外方幼學與選者。則隨其多小。居於鄕校或書院。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受敎于訓導。若於外方選士中。若有學行卓然者。州縣報于監司。監司錄其名。移于吏禮曹。俾居于太學下齋。接待與生進無異。觀其實德。昇補于朝。其餘生進幼學之不參選士者。生進籍名于太學。幼學籍名于四學。皆依舊格。但不爲圓點。不食官養。只於釋奠及主上視學及上䟽章之時。一齊聚會。及參食堂。外邑數外儒生。若不識一字。無復可敎者。悉補軍額。其於赴擧之時。除式年大擧別科之外。如庭試之科。只選士得參。而凡儒不與焉。式年則生進之爲選士者赴館試。其餘生進赴鄕漢城試。外方訓導之官。則令八道監司移文列邑。每三年一度選其鄕人之能通經史。稍知向方。可爲人師者。錄其名。報于監司。監司合諸邑之選。而移于吏曹。吏曹按其簿。博採公論。更加詳擇。凡差訓導之際。必以其邑之人授之。其邑無人則授隣邑之人。隣邑無人則授以其道之人。不限其箇滿。唯以成敎爲期。使命之行。待之以禮。不入鄕校則不使祗迎。除儒生試講之外。凡公會並不來參。使訓導持身自重。勉勵學者然後。每年監司親臨考其成績。但試儒生。不試訓導。若使儒生能知道學之可尙。整其威儀。飭其行檢。其讀書務以窮理爲要者。績之上也。若使儒生讀書不倦。操行無疵。雖不及科擧之習。不至於奪志榮進者次也。若使儒生曉解文義。能善製述。則又其次也。績之上者。馳啓論賞。授以六品之職。以聳動士林。其次亦啓其勞。加其資級。以示褒賞。使勉於敎訓。又其次者監司深加奬勸。使之勖勵進步。若其依舊碌碌。無績可考者。卽課以殿最。又若貪鄙無節。誅求校生者。按律治罪云云。其於軍政。則器械不須增備。唯以精利已備者爲務。軍額不須增定。唯以鍊習已定者爲務。將佐不須增置。唯以激勵已置者爲務。校閱必以隙而不奪農時。簡選毋貪多。而專事其實。使人人精銳。士士強壯。則吾東國雖小。諸路兵將不下數十萬。京營兵亦不下萬人。尙可以禦外侮固封疆。何必傷財病民。加修增定而後能哉。古人曰兵貴精不務多。豈非今日所當法者乎。然殿下猶慮踈虞。必思精飭。不煩民力而修之以內帑之財。不獨籍民而先之以內需之奴。則臣隣士庶孰敢曰不可者。雖然民者本也。兵者末也。民生之困。莫此時若。則臣愚以爲今之急務。在民不在兵也。殿下苟能誠心愛民。左右輔養。效夏后之泣辜。法周文之如傷。則民之戴殿下。亦將如手足之捍頭目。子弟之衛父兄。赤足而蹈湯火。空拳而冒白刃。爭欲死吾君。而軍政之修擧。特一擧措間事耳。不亦休哉。嗚呼。今之聞臣此言者。莫不以爲腐儒常談。殿下亦以爲迂遠而不省。昔孟子以亞聖之才。當戰國之世。歷聘齊梁。未甞一及軍旅。唯以制民産行王道爲言者。豈有他哉。良以本始不可不先。而末終不可不後也。亦可謂之迂遠而不省乎。至於吏胥。非但六部諸司之吏。無俸遊食。納賂售姦者。其數不量。若如外方。則凡衙前使令等輩。長立官門。其苦莫甚。速令該司詳考各衙列邑之大小。量定隷吏胥徒之多寡。除給料復戶者外。悉去剩員。僅及使令。而申明贓律。嚴立科目。許民陳訴以察其寃。發隱摘伏以得其情。若有如前侵漁受賂事覺者布一疋以上。悉治以全家之律。以實邊圉空虛之地。則吏胥侵漁之弊。自可息絶。不亦休哉。其於民生。則急令有司倣唐虞建百之制。內而各司可倂者倂之。外而列郡可合者合之。秪存有爲之官。悉捐不急之員。使朝無倖位。民有餘力。而凡民間疾苦。無問細弊微瘼。雖一尺一升之物。稍涉病民者。一切蠲去。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飢之求哺。其革弊瘼。若急病之服藥。而猶恐一毫之未盡一事之或害。一民飢則曰我飢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我陷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氣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人給家足。旣致富庶之業。安堵奠枕。自有樂生之心矣。夫然後禁遊民之度爲僧尼者。盡還本業。而申之以孝悌忠信之敎。則人心之惡。亦漸於變。而盜賊之患。有不足慮也。不亦休哉。今日害治之弊。固非一端。而莫甚於民生之失所。今日求治之方。亦非一端。而又莫切於使民遂業。故臣今反覆開陳。重言而不知止焉。倘殿下不以爲卑。更加察納。則民生之安。可計日而待也。雖然殿下一心。萬化之本也。其所修省者。苟或有一息間斷。則今日雖改一愆。明日必當復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悠悠泛泛。迄無底績之日矣。可不懼哉。雖然此非如臣庸暗所可創出新見。以備藥石之供。堯舜傳授之訓。著在方策。倘殿下守而不失。則作聖之基。亶在是矣。伏願殿下黜雜覇假仁之術。遵聖王實心之學。旣致思卞之功。以益聖智。又加敦篤之行。以進聖德。存此心於齋莊精一之中。察此心於幽獨隱微之際。不以廣庭朝會。有所加勉。不以私閒燕居。有所加損。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念念提撕。件件兢業。萬累衆欲。洗滌於靈㙜。五常百行。磨礲乎至善。食息酬酢。而涵泳義理。懲窒遷改。而懋勉誠正。眞積之多。而歷時之久。則自然義精仁熟。欲罷不能。不自覺其入於聖賢中正之域矣。實踐之效。至於如此。則道成德立。爲治之本自立。宮闈不期正而自正。朝廷不期靖而自靖。萬民不期安而自安。灾轉爲祥。亂變爲治。措世隆平。納民仁壽。可以比肩於三代之治。豈獨救今日弊政而已乎。如是而或不免有水旱之灾。殿下亦不遽生懈意。益加警飭。以成湯之自責太戊之從善。日夜恐懼顧省。則天人之應。捷如影響。將見乖氣自塞。和氣自臻。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天祿永昌。萬世無疆矣。不亦休哉。不亦休哉。嗚呼。三代以後。有國之君。每以此言爲腐儒常談。不思力行者。特其心汩於人欲。暗於大道。不知實理之所在。先爲退托之庸言。豈甞有行之而不得其效者乎。自古及今。聖莫大於堯舜周孔。賢莫盛於思孟程朱。而其言出治之本。必以正心爲言。使玆數三聖賢。非聖賢也則可。如謂之聖賢。雖使復出今日言治。必先正心。亦可謂之常談而不用乎。臣之此言。非臣之言。特以玆數聖賢之遺意。剽竊先儒之言。略加敷演。仰勉聖明者也。豈非殿下尤可省念者乎。嗚呼。若使殿下正心修己以安百姓。而當時不戴其德。後世不稱其賢。則雖不爲可也。當時戴其德而不衰。後世稱其賢而不已。將與古聖君比數。而不爲之亦何也。自古亂亡之君。或有好土木樂遊畋而亡者。或有淫聲色喜兵革而亡者。今殿下臨御六載。未甞踰關越海。遠興師旅。則其可謂喜兵革乎。未甞馳聘弋獵。逸豫無度。則其可謂樂遊畋乎。太液建章。未立漢闕。淫聲美色。不蓄唐宮。則土木聲色之玩。於殿下何有。今日之不治者。特殿下自聖之心未能祛。喜私之癖未能醫。快紛紜動作之念未能定而然也。殿下何惜去此數病。而獨不惜國家之大。日阽危亡耶。嗚呼。殿下以此時爲何等時也。仰觀乾象。乾象紊矣。俯察地氣。地氣乖矣。旁占人紀。人紀泯矣。民心洶洶思亂。草冦處處蜂起。而內無輔弼之大臣。外無宣化之方伯。今之國勢。不亦岌岌殆哉。以臣妄見。不出十年。禍亂必作。而朝臣無一言匡救之策。聖上無一心奮作之誠。若此頹潰。終至於不可爲之地。則君臣上下雖一齊追悔。尙何及哉。今使聖明旣無可治之才。又無願治之誠。而國事至此。則臣民絶望。無復有恨。今殿下春秋鼎盛。天錫勇智。旣有可治之才。又有願治之誠。而惟其不識治要。紛然度日。國勢自至朽敗。民生自就散亡。則志士仁人。孰不於此時而於悒也。今之朝廷雖曰混濁。尙未有作威作福之臣。民心雖曰洶懼。尙未有黃巢綠林之亂。南北雖曰有警。尙未有侵掠邊圉之患。及今疾救。庶可有爲。而祖宗付托之重旣如此。皇天勸戒之至又如彼。政是殿下之政。民是殿下之民。殿下誰禁而莫之治也。嗚呼。國家之所以回亂反治者只在今日。國家之所以因亂趨亡者亦在今日。國家今日。此誠吾東興廢存亡之秋。而求言之旨。適下此時。臣雖踈遠。素積忠憤之懷。則不於此時略吐愚見。仰徹宸聡以裨萬一。而更待何日乎。今臣之草此䟽也。親黨爭來止之曰。人臣之進言有二道焉。有位有才而開陳時務者。此忠也。無才無位而妄自論列者。此愚也。今汝年纔弱冠。學未知方。才不足以當務。識不足以達治。且以布衣之身。處迂下之地妄論聖心之操捨。朝政之得失。言之可否。顧不暇論。獨不念禍患之及身乎。臣笑而應之曰。子言固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夫士之生世。或有知幾遠遁。囂然自樂者。或有愛君憂國。出於至誠。不能自已者。固不可以一槩論也。今余素性忼慨。不能自晦。自在髫齔。常以居官則竭誠奉公。臨亂則殺身成仁。二者斷定於中。雖身生僻遠。處同下流。當不諱之朝。値求言之日。尙欲有所開陳。况我生長輦轂之下。世食吾君之祿。受國厚恩。與肉食無別乎。且自古以布衣陳䟽者。豈獨余哉。昔王仲淹以布衣上十二策於隋文。張齊賢以布衣上十策於宋祖。程叔子十八上書仁宗。勸行王道。陳同甫以布衣四上書於孝宗。請雪國恥。呂祖泰以布衣上書寧宗。請斬韓侂胄。以我國言之。南秋江十八上書成廟。請復昭陵。金寒暄以布衣上書請斬妖僧。李穆亦以布衣上書請烹尹弼商。此數君子。雖道有大小。才有高下。言有輕重。其所以愛君憂國之心。固未甞不同也。今余才識言論。雖百不及於古人。其所以愛君憂國之心。豈獨下於古人。萬一聖明不以爲鄙而採施政敎。則東民之受賜。固已多矣。身之利害。顧不暇恤。况聖德廣大。天覆海涵。狂瞽之說。莫不優容。則今余所陳。雖曰狂雜。無非憂國之至誠。愛君之赤衷。聖明必哀而恕之。豈忍以譴罰而加之。噫。聖上以誠心求言。而吾若不言。則是吾負聖明也。吾以血誠封章。而聖上若罪臣。則是聖明負臣也。吾以一介布衣之身。尙不忍負聖意。聖上以萬乘君師之尊。其忍負微臣哉。且吾聞之。魯女有倚柱之歌。齊婦有停織之憂。向者戶部吏有應旨投䟽之擧。今余冠儒冠衣儒衣。出入於學校之中。而獨不能如愚婦賤吏乎。凡子所言。皆非吾之所願聞也。臣一切謝遣。竭精覃思。晝度夜思。寢不暇寐。食不知味者幾一月。始能搆出。臣才鈍。又不能疾書。故搆出後幾十數日。始能繕寫。敢此仰呈。伏願殿下試用臣策。行之不疑。如是五年。朝廷不靖。民生不安。國家不治。請治臣以誣罔之罪。以爲越職言事者之戒。臣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余少也不自量。慨然慕王仲淹,范希文之爲人。見國家闕失生民困戚。輒忼慨泣下。常欲封章論列而未有路也。歲甲午冬。因雷變。自上手敎求言。辭旨懇惻。遂草數萬言。將上之際。伯昆上庠公作書切責。余不敢違。因棄置不果上。今朝偶閱舊籍見之。展卷一讀。語多矯褊亢厲。雖傷於切直忠讜。所發亦豈無一二可取者乎。噫。使此䟽上而幸蒙察納。採施政敎。則民之受賜多矣。或牴牾聖旨。橫罹竄斥。則私門之不幸極矣。余之欲上。伯公之止之。或緣救時之急。或出明哲之戒。各不無其義。而竟使䟽本深藏廢棄於篋笥中。徒作一空紙而已。則豈亶余之嘅惜。實民之無福也。乃喟然而題之。歲舍丙申暮春之下澣。一峯識。 此所謂直言極諫匡時之策也。在位之人。得此說而陳之。可以弼違。在上之人。得此說而行之。可以致理。今乃出於韋布之手。而拘於言遜之戒。緘封在骨髓。莫由警欬於吾君之側。嗚呼哉疏也。 九峯識。 dyom1zqejeg1915rm1y966t0dv2h99g 一峯集 (趙顯期)/卷九 0 1179186 2485580 2024-11-01T03:48:2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九|y=1717|previous=[[../卷八|卷八]]}}” 248558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九|y=1717|previous=[[../卷八|卷八]]}} sqrjk4c2ft29j9npk7qvfkthhi1c9rh 2485590 2485580 2024-11-01T03:51:35Z Blahhmosh 79595 2485590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文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卷之九|y=1717|previous=[[../卷八|卷八]]}} ==封事== ===甲寅封事=== 伏以旻天不弔。慈聖禮陟。哀纏率土。痛結宸極。此誠聖主諒闇之日。臣工敦匠之秋。如微臣踈遠之踐謀。不宜遽徹於四聦。而事有當急。機不容失。則軍國安危之大計。亦不可後時而無及。此臣所以忼慨激切。冒昧論列。區區出位之嫌。屑屑循常之䂓。有不敢顧者也。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得之道路之傳播。參之使价之奏狀。彼中事情。槩可想知。內有謀亂竊發之徒。外有强藩擁兵以叛。人心汹撓。遠邇響震。眞機實狀。雖未必其盡如所聞。而危虞之形。敗亂之兆。誠有不可掩者。盖三桂本以首事之人。終乃倡亂。則撫綏勳舊。已失其道。而中華禮樂之地。人士衣冠之會。其終不可以威鎭而力服也明矣。往歲彗星之見。分在翼軫。而今日兵戈之端。實自荊楚。則天下之亂。其將自此而復作矣。大凡天下之勢。根深者難拔。源淺者易涸。而彼淸人之立國。本不及於金元。自昔契丹之有燕雲。中土之淪於左衽久矣。遼衰金乘。其勢漸大。驅趙宋一隅之地。據天下三分之二。臣中國之民。用中國之才。治平累世。傳祚踰百。而蒙元之興。其勢尤盛。蹂金滅宋。奄有區夏。中原豪傑。皆樂爲用。如劉秉忠,史天澤,姚樞,許衡之屬。或爲之將相。或輔以文學。一統幾九十載。傳緖過百六十餘年。自古胡運之盛。未有若是其久者也。淸人則不然。只以數十年縱橫關外之餘。適値中國自滅於流賊之手。三桂自引爲鄕導之官。雍容一朝。賭取天下。此實時丁蕩殘之極。世無英豪之才。力屈勢伏。暫就羈紲。盖邀倖一時之利。而非經營百戰而得者也。是以彼雖統一車書。盡有堯封。而常懷內疑外顧之念。未有長治久安之計。省部治官。一漢一淸。客主之形旣異。猜嫌之勢自成。君臣不相信。華夷不相睦。加以國祚短絶。三十年間。三易其主。政令屢變。誅殺相仍。其基固不固矣。其本固易搖矣。如其不然。以混一區宇之大。有一叛臣於南維萬里之外。而都下之震驚。人心之汹懼。一何至此也。三桂兵力之强弱勝敗。固不可臆度而懸斷。自古如此之類。或僅能自保。或爲眞主驅除。而終未能有得志於天下者。至如燕瀋竊發之徒。謀淺迹露。終必無成。此固無足道者。而風塵一起。海內騷然。大豪小猾。雲擾鼎沸於秦晉楚蜀之間者。將次第應響而起。若世無眞主。則瓜分豆割。或如南北五季之時。固未可知也。而若使世有眞主。則因人心之思漢。應天意之厭穢。平定華夏。驅腥膻於朔漠之外者。亦不難矣。彼之不能久處中土。退保遼瀋。特一瞬目間耳。雖然彼縱失意中國。遁逃舊疆。其沉鷙桀黠之才。跳盪驍健之騎。亦足以制我國之死命。接近門庭。洞曉虛實。輕侮旣極。無小忌畏。彼若干戈日尋。兵食日耗。則援軍需糧之求。將必絡屬於道路矣。一猶可辦。國內已擾。若至再三而不知止。則以我國今日之形勢。將何兵力可以續遣。將何糧資可以連濟。應之則民窮財竭。國不堪支矣。不應則累世盟約。一朝渝敗。侵突蹂躪之患。勢所必至。思之至此。不寒而粟。且聞蒙胡種落。連結三桂。不應彼命云。事之眞僞。雖未的知。然其崛强而不順伏則著矣。彼勢旣弱之後。蒙胡又從而掩後相擊。則彼之腹背受敵。卒難支吾。有不暇言。而地近勢偪。我國之替受其患者。又將何如。至於北路藩胡部落。亦日强盛。而與我只隔一水。不敢肆掠者。亦以臣伏於淸人也。若使蒙胡漸盛。淸人漸弱。則背弱負强。勢所必然。兩胡相結。形勢漸張。則冦攘北邊。甚非難事。小可以蕩破一路。大可以長驅直上。當此之時。未知國家將何以禦之乎。竊思淸人之所大患。我國之所大憂者。莫如蒙胡。臣非敢以金元迭代之故。膠柱已然之迹而言之也。天下之物。方生者漸盛。已盛者必衰。淸人之興。今已五十七歲。入主中華。亦已三十餘載。君臣上下。驕淫沉醉於富貴紛華之中。志業日益偸。氣力日益脆。譬如向秋之木。枝葉已瘁。一遇迅風。其落可立而待也。蒙胡身處朔北風寒之地。日以射獵馳逐爲事。其志氣之麤獷。筋力之勁悍。固已倍簁於淸人。而且其新起崛强。日思所以奮興。譬如方長之木柯條日茁。其勢不可得而遏也。豈非可懼之甚乎。臣又聞鄭經所居之地。距我南海不遠。又與日本交通。商舶尋常往來云。此非塗聽難信者。臣親聞諸曾經萊守者及新從接慰而歸者。其說同然。雖未知其居在何處。其道里程息又幾何。而其去海邑不遠而近。則有或然矣。今者三桂旣叛。經必與之通謀彼中。鄭二舍之說。似非大段孟浪。而汀漳浙直。以至登萊者。自有張瑄故路。淸都之戒嚴海道。亦必以此。而若使經旣知彼國方有事。中土不能出師東援。且悉我人無備。不能迎敵摧敗。結連倭奴。俾作鄕導。悉其精銳。直薄南鄙。則變出意外。將若之何。日本雖與我和好已久。而狡夷變詐。反覆難信。其欲抵{{!|𡾟|⿰山戯}}逞欲。亦已久矣。壬辰入寇。旣已大衂於中國之援。淸國突騎。又彼平昔之素所畏者。故趑趄忌疑。隱忍不發。若一有可乘之隙。而又無北援之懼。則安知其以盟好爲必可信而不敢渝背也。嶺南一路。自近年以來。連歲凶歉。民困特甚。矧復非常之災。可愕之變。駭耳怵目。疊現層出。天意人事。危畏莫測。則其憂海寇之猝迫者。抑可謂之過慮而妄憂乎。臣之已上三說。非敢謂料敵不差。必有是事。而爲國長計者。慮無不周。亦安保其必無是事也。以我國壤地之褊。當天下艱虞之日。雖使民力稍完。兵勢稍壯。西支南撑。固可凜凜。况今國有巨創。大役連年。去歲飢侵。不下庚辛。民財已竭。民力已殫。皆懷渙散之念。莫有愛戴之誠。則民心無可恃矣。將懦卒荒。兵鈍食小。無緩急可仗之士。有倉卒難備之虞。則兵力無可倚矣。恬嬉玩愒。姑息苟且。深識遠慮。廟謨無聞。怠緩悅從。擧廷皆然。則人才無可任矣。以如此人才。以如此兵力。以如此民心。以如此國勢。天若助宋。禍患不作則幸矣。不幸而一有變亂起於南北。則土崩瓦解之形。立見而無可救矣。民生已矣。宗社何依。以愚臣韋布之微。中夜思之。不覺失聲而仰屋。矧我聖上受祖宗付託之重。爲生靈億兆之主。念一及此。當作何如懷也。嗚呼。憂虞溢目。變機萬端。補東漏西。莫適下手。雖使前哲復生。固難以時月塞其𡼏矣。雖然幅員尙完而金甌無缺。邊鄙尙安而兵革未警。及此之時。君臣上下。遑遑汲汲。一齊奮發。解一國倒懸之民。羅一國英俊之士。團一國精勇之兵。夙夜磨礪。猶恐不及。則精神所注。事必收效。禍亂尙可防。寶曆尙可延矣。不然危亡之禍。可翹足而待也。殿下於此猶且斂袵袖手。恭默無爲。循舊守常。一不變更。存亡興衰。一委之於天命之無可奈何也乎。抑將奮大志躬庶政。求賢才結民心鍊軍實。以轉危爲安。變亂回治。鞏固國勢。措之於不拔之地乎。夫臣所謂奮大志者。非如拘儒曲士掇拾先儒之說。汎以立志爲言者也。誠願殿下常自激昂慷慨曰。古昔中興之君。雖當國家敗亡社稷丘墟之後。尙能聳志奮力。淬勵日夕。櫛風沐雨。備嘗艱險。瀕危殆而不沮。之顚沛而不撓。卒乃迓續天命。光復舊物。如夏之少康。以一旅而恢禹績。漢之光武。提千卒而興高業。今我受先王之托。君一國之大。臣隣民庶猶舊也。典章法度猶前也。而委靡頹廢。自底危亡。則將何顔面入太廟拜列聖乎。赫然大警。憤然自奮。確此志如山岳。堅此志如金石。其於勤政而求賢也。養民而勵兵也。必以越句踐之抱氷握火。生聚敎訓。燕昭王之吊死問生。卑身厚幣。衛文公之大布大帛。務材訓農。晉悼公之盟于羣臣。選命六卿爲志焉。古今有異。氣力不同。雖未能盡如古人之所爲。能以古人之志爲志。而勉勉追行。則思過半矣。如句踐所爲。聖明誠有所不能行者矣。如昭王之吊死問生。文公之大布大帛。有何難行乎。至於悼公之施舍已責。逮鱞寡。振廢滯。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器用。時用民。擧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踰德。民無謗言。此特擧措之得宜。殿下自度聖志。果不足以行此也乎。悼公十四卽位。猶能以此自誓。卒復覇業。今殿下春秋鼎盛。練事已多。苟立此志。獨不能如悼公之復覇乎。夫當衰世。與當平世異。平世則遵典章守功令。謹愼無爲。猶可治安。衰世則不然。必奮大有爲之志。必行非常之擧措。度越凡主之所爲然後。奮起委靡之積習。聳動怠惰之狃志。庶可有爲也。苟如是者。雖以蕩殘之極。如敗越弱燕者。富國强兵。復讎雪耻。無不如志。今我國家雖云衰替。尙不至如兩國之甚也。聖志一定。鼓舞振作。則上行下效。雷厲風飛。令無不行。事無不成。擧一國之所爲。有何不如聖志之所期者哉。此臣所謂奮大志也。何謂躬庶政也。臣聞興事功在志。成事功在行。志不立則行無所標準矣。行不實則志無所湊泊矣。今我殿下雖奮大志。苟不躬親事事務實。則亦何以收其效也。今者玉候違豫。哀疚在心。臨朝聽事。固所停廢矣。亦望日於卧內。引接近臣。凡軍國大政。㙜諫奏事。省部庶務。必使承旨躬持入禀。親奉敎旨。又每於三日一召見大臣重臣及三司之官。使之前告謀猷。面論是非。以及六部佐貳百司庶僚。亦必輪回召對。外方監兵守宰辭陛而去者。差員而來者。又皆趁時引見。咨詢時弊。訪究民瘼。細務則必委之有司。大事則必躬自决焉。細務不委之有司。則不但煩瑣叢脞。有妨大體。必勞於聽閱。貽傷玉體矣。大事不面講熟論。十分適當。則必多欠周詳。有誤機要矣。毋謂方在諒闇而有所退托也。毋謂身嬰疾恙而有所廢閣也。昔張昭謂孫權曰。此豈孝廉涕泣時耶。夫事機緊重。時異平世。則不可拘於常例而有小差過也。至於疾患若是常時微恙。則其在平日。凡干章牘。必使宦寺讀而聽决焉。宦寺之所讀奏者。承旨獨不可讀奏耶。君臣猶家人父子也。有可以相面論講者。雖一日十見可也。無疾恙則已。有疾恙則或坐或卧。無不便者。雖倚枕而待之。披衾而接之。亦何害焉。古昔帝王之於臣僚。或賜坐或賜食。或奏事至日昃。或論事至夜分。凡皆以通上下之情而爲國家至計也。至如漢高洗足而見英布。光武岸幘而迎馬援。彼待初降之將異國之臣。猶且如此。况今素所親密之臣。有何疑嫌而不數召見乎。昔我莊憲大王日三御筵。每夜引接侍臣。咨訪治道。恩義繾綣。若我光廟至引尹弼商於卧內。去坤殿御坐不遠。若此者豈不足以感臣下之心。而竭臣下之誠乎。治世明君。莫不皆然。而後世人主則不然。高居深拱。踈外臣鄰。或一月而一再見。或一月而不一見。情意阻隔而不相通。機務積滯而多誤失。若此者亦有何益乎。夫面接羣臣。親决庶務。其益甚多。凡天下事。筆墨所書。或反覆數百言而不足得於面論者。利害常决於一言。章奏之省覽批判。動延時日。言辭之面達禀定。不淹晷刻。此一益也。日日引對。論難政治。則臣下賢否。罔逃淵鑑。其於通曉時務。昧闇機宜。慷慨論治。模稜避事。面折廷諍。阿臾逢迎。粉飾文辯而無實行。重遅鈍訥而有持守者。無不察之詳而知之審矣。賢知忠直者。進而陟之。私邪愚不肖者。斥而黜之。則官各當其器而職無所不擧矣。此一益也。事有可以宣露於外者。謀或有以秘密而成者。如有南北邊機。關係緊要。而不宜煩諸文字。必須面陳者。則徑賜召見。毋致稽遅。聚會諸臣。䂓畫前席。捨短用長。劃卽施行。則邊情軍猷。聖明自當熟諳。且運用無迹。機事頗密。自無傳播中外。流入他人之虞。此一益也。人君之於臣下。形迹最害事。凡有罪過。含容不言。則日累月積。終至禍敗。且人之情僞。形諸文牘者。其過易匿。析於辯論者。其情立見。又自近年以來。文法日繁。論議日苛。職司諸臣。無不膠繞謬例。顧瞻浮議。左牽右掣。動輒有礙。而小有差謬。㙜參隨至。出而供仕則謂無廉耻。入而引疾則致廢職事。辭䟽呈單。日事紛紜。至於㙜官。朝更暮遞。如宿傳舍。今日衆務之曠闕。太半由玆。末路弊風。莫此爲甚。自今朝臣凡有罪過而覺悟者及被㙜參者。率皆召見面詰。不拘形迹。有如李德裕之言焉。事苟無實。得以辨明。若其辭理自窮。小過則容其悛改。使卽視事。大過則加以譴罰。使各懲勵。且戒㙜臣勿擧瑣細。而其言語微過。聽聞小謬。面諭其失。使自愼重。無復引避。有所遞改。則君臣之間。疑間自祛。而事漸簡省。官不數易矣。此一益也。人君躬先親務。董率羣工。循名責實。信賞必罰。則爲臣下者。莫不畏威知德。夙夜砥礪。殫其智之所至。竭其力之所及。私相勉戒。恪勤職業。惟恐一務有曠。或蒙嚴譴。一事不治。或遭黜斥。各勵在公之義。競盡匪躬之節。何暇肆爲黨論。互相傾軋。自取重咎於聖明之下哉。積歲朋比之痼習。不勞聲色而漸自消釋於下矣。此一益也。大臣旣皆勤業。則小官自不癏官。內廷旣能煕載。則外方亦皆懋功。百僚師師。八路風動。實事實效。大非曩日之比。而必復嚴明考課。綜覈名實。京僚品題。一同外宰。不以積日累朔。爲陞遷之階。惟視修職曠務。爲黜陟之方。歲終課最。長官親奏等第於冕旒之下。殿下面詢其能否勤慢。得其實者褒之。失其宜者譴之。則長官考績。必愼無愆。而日後除拜陞擢。必用考課第一。則人爭琢磨。事皆整飭矣。此一益也。人之恢拓心胷。莫如讀書。書載古人言行。前代興亡。可鑑可戒。莫非後世師矣。昔孫權勸呂蒙讀書曰。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魏文帝問開廣知見於李先。先對以多聚書籍。此皆切近知要之言也。今者聖候微恙不離。長在調養之中。講讀經傳。縱所未能。必使博學儒臣。輪日入侍。取左傳綱目等書。相與講說討論。殿下卧而聽之。如遇大利害大禍亂。則且莫使之究竟其說。殿下輒自思量。使我遇此事。當如何處之。嘿料其成敗。而仍驗其得失。今日如是。明日如是。則其於治亂安危之幾。興廢存亡之理。自然日知其所未知。日解其所未解。聖智益廣。聖見益明。凡所處事决疑。率皆參古宜今。動中機宜。自無所難斷者矣。且人之麗澤資益。莫如師友切磨。而人君則無師友。只與臣僚相接而已。雖非聽事之時。數引公卿侍從於卧內。凡政治利害。義理得失。人物賢否。家國興替。從容講論。不至傷氣。則其於進學益智。所補不淺。而且可以開爽煩欝。條暢心神。其與深處嚴密。只對宦寺。無所開發者。相去何如哉。此一益也。庶僚輪對。外官引見。不獨究百司積痼之弊。達遐方幽遠之情。聽言詢事之際。自可得其爲人。如有賢能淹滯。不能自拔。超而遷之。不拘常格。則彼之蒙被陞用。實出望外。爲國殫忠。必有倍於循序例進者矣。昔呂蒙拔於行間。魯肅出於凡品。皆爲國器。贊成大業。明主用人。何常之有。此一益也。由是觀之。面接羣臣。躬决庶務。有百益無一害。殿下若知其益如此。則何苦而不爲。特因循舊例。不自省悟耳。一致睿思。則翻然自覺。斷然决行。不待臣言之縷縷而無小遅疑矣。此臣所謂躬庶政者也。何謂求賢才也。臣聞惟賢也。故能任天下之重。惟才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治平無事。遵守成憲。尙須賢才。况當衰亂之日。扶顚持危。濟艱亨屯。非賢才何以哉。朝紳人物之眇然。未有甚於今日。循俗者居高位。避謗者爲達官。以含嘿爲大智。模棱爲能事。依阿苟容。漫不可否。而年少新進之輩。摘抉細故。波蕩浮論。賈名徼譽。爭賭進取。及其宦成。卒事循嘿。痼習已成。衆流同歸。賢智退斥。闒冗尊顯。雖殿下躬親萬機。董勵羣工。其中稍有才識。精力力强者。猶可捄過目前。僅免譴罰。若其昏昧頹鈍。至無能者。雖欲强而長之。何可得也。其所謂精明才力之臣。只得居一官守一職。斤斤自愼而已。論道經邦之策。折衝禦侮之任。决非指此等人而言也。必須鼓舞擧國之才俊。爬羅巖穴之遺逸。必得度外奇傑之士。超之常調例遷之外。早處高顯。展布心志然後。庶幾安危可仗。緩急可恃也。誠願殿下亟令八路州縣。廣搜博訪。不定厥數。雖一藝一能之士。稍見稱於鄕里者。俱收幷招。咸萃監營。監司會諸邑之所薦。考其學業德行。察其知識才略。拔其尤而送于京師。京師亦令大臣以下六部三司及三品以上。各薦所知。亦不定數。毋如前日循私冗雜。一出大公。務得實才。其有可用之才而不爲人知。漏於薦剡者。則亦許人上書自薦。須其齊到幷會闕下。官給筆札。發問以治國大體備邊要務。令大臣儒臣讀而聽之。殿下躬自考別。定其優劣。則其學問之高下。識見之淺深。方略之得失。可以了然矣。其能通治道達時務者。第爲一科。雖其學識未至。論辯未博。而詳明勤幹。能解事務。可合百執事之任。或文辭問學。全所空踈。而沉勇武健。又多遠略。可堪將帥之職者。則令大臣重臣詳考明察。又各第爲一科。而如外方遠士。俾處一公廨。自官給俸。殿下於引接臣僚之時。特許召對。或一二人。或三四人。輪回入侍。詔以治道。詢以時務。訪以民要兵機。以觀其言論器能。則前旣試之以文。已得其大要矣。今復察言觀器。又究其底蘊矣。辨之旣審。人品益分然後。或試之邊鎭。或授以百執事。或委付郡縣。或擢置講官㙜閣。莅職旣久。工拙旣著。則能者進之。不能者斥之。如有循私苟充。名實大異者。則必究其某人所薦。某道所選。申明保擧之法。一一譴罷薦主。如有奇才異能。聲望赫然者。則必褒賞其薦主。而漸進以帥臣方面之任。公卿輔弼之位。何所不可哉。今日所拔。雖未必其盡副其實。薦擧考試。每年如是。求以至誠。簡以至明。用以至公。持之旣久。行之甚力。則賢才漸多。仕路自淸。草野巖穴之髦。莫不感聖上大有爲之志。而引彙幷進。野無遺士矣。或者以爲試人以文。難得其實。此與科塲發策。何以相遠。此大不然。夫有用之文。必有其實見得然後。知識言論。可以動人。苟無實見得。則雖欲下一字而不可得。安可誣也。昔柴世宗策羣臣以爲國開邊之要。郞中王朴所對卓然。周主用其策而平江南。擢爲樞密。爲周寶臣。試之以文。果不足以得實才乎。如王朴奇才。固難得於今日。亦必有一二達治識務之策可合實用者矣。其視掇拾冗腐。僥倖科第。年除月遷。終無所用者。得失何如哉。且詳明勤幹。能解事務者。其視膏粱子弟不知東西。鄕曲鄙夫奔走干進者。賢否何如也。沉勇武健。又多遠略者。其視承藉先蔭。濫秉帥鉞。一當倉卒。僨敗灼然者。優劣何如也。論者又以爲衰世人才。日就耗鑠。此亦時運使然。朝廷尙如此。草野有何奇才乎。此又鄙俗無見之言也。夫世未嘗無賢才也。特患朝廷不知而不用。如伊傅上古之事。姑置不論。前代帝王。苟能大有爲者。其拔士用才。每出常情之外。如馬周一武人之客也。唐宗一覽其奏。三促召見。卒爲中書令。王猛閭巷之一寒士也。如苻堅亦能一聞呂婆樓之言。而擧國政而聽之。奄有天下十分之八。士其可以常調例格而求之乎。以常調例格而求士。此度外豪傑之士。所以終不能得用也。雖以我東事言之。高麗用人䂓模頗濶。故其得人甚盛。奇偉卓犖之士。率得展布抱負。如姜邯贊,尹灌,金方慶等。魁傑將相之臣。前後相望。及其衰也。鄭世雲,金得培等。尙能破紅巾數十萬之衆。我祖宗全盛之時。用人亦非一律。惟其人器相稱。故沉雄才略之士。拔自寒遠蔭仕。而爲將爲相。建功立事者。比比有之。中歲以後。治平日久。廟堂大臣。苟安無事。以文法拘人。以程式取士。度外豪傑之士。始慢棄斥遠而不得售其才矣。其在壬辰。如趙憲眞忠臣也。明知倭寇必至。封章叫閽。扣頭流血。而斥以妖妄而不用。郭再祐眞將帥才也。安於不求知。以四十布衣老於鄕曲。李舜臣有膽略智勇。而以不附權貴。僅得爲殘縣監務。權慄質朴木訥。雖以宰相子。而浮沉郞署。時所謂上相。乃誤國之李山海也。所謂眞將。乃僨事之李鎰,元均也。委以方面者。乃不見一賊。聞風奔潰之李洸,金晬,尹國馨也。若使憲等早見用於時。處憲以廊廟。如再祐,舜臣,慄等。或寄以閫外。或委以方面。綢繆陰雨。預爲之備。則豈容使倭奴長驅深入。如履無人之境。如當日者乎。及至今日。時代益下。用人之路日狹。或以科目。或以門閥。或以論議。苟非此三者。雖有經邦之才濟世之略。亦不得霑一命矣。以今日朝臣之才。脫遇變亂。則其欲奔走䌤縫。如壬辰丙子之諸臣。亦不能得也。此臣所以扼腕太息。重言而不知止者也。殿下試觀今日廷臣。臣言果有一毫欺天聽者乎。殿下苟能一依臣言。至誠求才。破常格而用之。則如古昔英豪之才。雖不可得。其能在內而佐聖上盡忠慮。在外而爲聖明出死力。內匡外禦。保全疆域者。必有其人矣。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矣。豈有借才於異代。而能爲天下國家者乎。此臣所謂求賢才者也。何謂結民心也。夫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無民無國。無國無君。此人人常談。聽之不似新奇。苟求其本。則其事實然。民離則國將何據而爲國。國破則君將誰依而爲君。此誠古今不易之當論也。我國民生之困。今幾載矣。初戕於壬辰。再陷於光海。三敗於丁卯。四喪於丙子。五亡於辛亥之飢餓疫癘。祖宗休養之赤子。殆無孑遺矣。撫摩招集。猶患不及。勞來安頓。如恐或後。蘇殘起病。復如平日。尙不可以數年冀也。况今徵斂無藝。惠鮮不敷。朝家寬恤。只歸虛文。守宰貪虐。有倍曩日。賦役日益煩重。飢饉日益荐臻。物産日益枯竭。風俗日益偸敗。民産日失。民怨日甚。民散日繼。民志日離。剜心刺骨。無處告訴。號呼怨詛。惟願變亂之速起。噫嘻民亦人耳。苟非至難堪之苦。至難忍之痛。口何忍發此言也。臣非敢過爲危言以動天聽。臣嘗躬歷鄕曲。目見親聽。殿下深居九重。安知民生之困。民心之怨。至於此極乎。自古民窮旣極。必有盜賊師旅。師旅一起。國隨以亡。盖民離則國弊。國弊則勢弱。內寇起而不能平。外侮至而不能遏矣。漢唐亡於內寇。趙宋亡於外夷。大明亡於流賊。殷鑑不遠。在人耳目。今者狗盜鼠竊。遍於都下。殺越劫略。屢警鄕曲。根盤蔕固。勢大年久。諸路郡邑。幾將爲草寇之藪。若此不已。爲害轉盛。則安知張角,陳勝。獨俑禍於古昔。黃巢,綠林。不爲患於今日也。蕭墻之隱憂旣如此。南北之憂虞又如彼。癰疽一潰。事變猝起。則臣恐內寇發。外必乘虛而長驅矣。外寇至。內必投戈而響應矣。內外皆危。束手待亡。言之及此。不覺痛哭。如此而可不惕然大恐。盡氣急救。思所以息民力而保民産。有如捧漏而沃焦。捄焚而拯溺也乎。今日民患。舊弊日積。新瘼日滋。稠如牛毛。不可殫擧。而其中最大苦者。莫如諸色軍保身役之重及逃故充補隣族侵徵之弊。盖國朝定制。凡爲軍丁。有身役者。歲出布人三疋。如三代盛制。姑捨無論。雖以唐家租庸調法言之。其所謂庸調者。不過綿三兩絹二疋。而我國則田稅雖輕。貢法甚重。身役出布。又至三疋之多。鄕曲小民。旣供田租土貢。又此每歲三疋之布。實難措納。或倍息而出債。或賣田而鬻産。雖僅支目前之急。若過累歲之後。則終未免流散之患。其爲制豈不過重矣乎。是以雖在昇平盛時民物富庶之日。閑丁充額。爲時巨弊。當時軍額。只有騎步軍保。無他雜色。而身役旣重。良民鮮小。則簽丁補闕。猶以爲難。今則旣有訓局砲保。又有御營軍保。又有守禦牙兵揔戎壯抄。又有扈衛軍官。而自訓局以下諸衙門。又各自有軍官。其所謂別隊者。復創此際。軍門日增。軍額日廣。凡號良民。皆入於此。其餘閑丁所存幾何。而逃故之補闕。歲抄之加定。一如前日。無所减省。間以凶歉。雖許限年勿定。一二歲後。便復如舊。雖有良守宰。當軍額日廣之日。値民戶絶縮之後。閑丁從何辦出乎。所刷出者。非童稚則士族。而士族非孱寒至甚。不能自振者。率多圖免。惟童稚居半。朝廷雖有兒弱勿定之令。非兒弱則無以充數而逃責。故雖三五歲乳下之兒。莫不增齒苟充。求免目前之譴罰。軍簿旣上之後。該曹惟以闕額之多補。價布之不减爲能。誰復辨其虛實乎。良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則無問長幼。准數出布。一歲所供。多至十數疋矣。貧寒良民。雖傾財破産。何以堪此。仰天寃呼。相率而逃之。一有逃戶。則必侵其一族及切隣。一族切隣。不能支保。亦至流散。則又侵其一族之一族切隣之切隣。一人之逃。患及十百。雖其流亡旣久。物故已遠。有至累十年之久者。其名尙隷虛簿。則其禍猶及隣族。古今雖有弊法苛政。寧有徵布於百年已亡之白骨者乎。隣族侵徵之弊。非但閑丁爲然。如砲保御營軍保。內而各司諸員奴婢。外而營鎭牙兵防軍。凡有身役出布者。莫不皆然。而惟騎步軍保砲保等。凡隷軍額者。尤其特甚者也。由是觀之。隣族之痼弊。由於軍戶之流亡。軍戶之流亡。由於身役之太重。當此屢經變亂。財産蕩竭之日。一身數布。决非所堪。又從而幷其兒弱而使出布十疋。則亦安得不逃且散乎。民生至此。誠可於悒。爲今之計。莫若大施曠蕩之典。蠲减布疋。永爲成式。刊去兒弱。削絶逃故。以解倒懸之苦。稍寬一分之力。使斯民漸尋生路也。伏願聖明亟令該曹。凡騎步軍保砲保御營軍保。外而營鎭牙兵防軍。內而內奴諸宮奴。{{*|如壽進於義宮之類}}各司諸員奴婢。凡有身役出布者。無問前日出布三疋與二疋。幷令一體定式。每年只出一疋。均平齊一。無有異同。則擧國之民。無不仰殿下不恤經費。不拘舊例。特施大霈。與民更始之盛意矣。仍令諸道都事廵歷列邑。凡內外諸色軍兵。悉按軍簿。計名點閱。凡年十八以下。悉令刊削實簿。別置一簿。必待年至二十或十八然後。始許編籍出布。逃亡絶戶。無問遠邇新舊。一切蕩滌。只以其見存壯實年十八以上六十以下。簽爲實籍。使之出布。而此則逐年逃故。隨闕隨補。無一有縮。其舊籍闕額。但錄幾名未充。以待八九年生養長成。隨得隨補。期於必充。而其他雜色奴婢之流。亦皆一一按簿點閱。刊去逃故。一同軍保。必使今日爲男丁有身役者一歲一布之外。更無他役。則流散未久之戶。漸可復還。而隣族侵徵之弊。不救自革矣。議者多以爲今日軍額絶戶居半。見戶人納數布。逃故幷徵隣族。而連因凶歉。有所蠲减。公入日縮。府無餘儲矣。今若旣祛絶戶。又刊兒弱。又使之只出一布。則目前百需何以成㨾。且民情巧詐。一切避役。若無隣族之侵。則軍額終至於無一人也。此又不可不慮也。流俗鄙瑣之見。每每如此。此國事之所以至於今日也。今者民生嗷嗷。如陷塗炭。破家不支。相繼流亡者。莫非由於身役之太重。兒弱之苟充。隣族之倂徵也。若不急救此弊。其勢終必空國。空國之後。目前百需。責辦何地乎。且使今日因常守舊。無所變更。浮費濫觴。一如前日。則此說亦然矣。今若大節浮冗。一廢興作。官儲尺布。亦不妄費。則該曹調用。不過番上雇軍價布。官吏皁隷月俸及他不時之需而已。臣未知一歲支撥其數凡幾何。一丁一布所入亦幾何。而較量彼此。大相懸絶。則又有一說焉。殿下若欲惠我元元。拯濟艱虞。則宮府一體。莫非殿下國家事也。何論私財與外府之物乎。首罷內帑。一歸該曹。而每年奴婢之貢。悉令該曹收捧。以助其不給。如是而又不足。則如勳府太僕及他諸司凡有米布衙門。無問大小。只量留其本司逐歲之用僅可周給。而其餘米布。幷歸該曹。此後奴婢所貢屯田所收。該曹一皆收捧。以供公用。期使必給。徐待閑丁漸充國用自支然後。幷還本司。則今日經費。豈有不足之憂。其在事體。又何不可之有哉。雖在昇平無事。諸司儲藏。不宜若是太廣。今當憂虞孔極。民窮財竭。聖上尙罷內帑。經費亦皆節省。則獨使諸司長金積布。一事豐侈。終使有用之物。反歸閑漫之地乎。凡民之離鄕去族。轉徙不定者。皆出於危迫不得已也。彼雖巧詐。若有産業可以資生。則孰肯自取流離之苦哉。若無隣族之侵。只應其一身之役。每年只出布一疋。而又無兒弱幷出之患。則民之安生樂業。如脫水火矣。其已流亡者。亦當還集。又豈有一切避役之理乎。且一夫三布。則不可加以他役。一夫一布。則皆可定爲軍伍。是失十萬之布。而得十萬之兵也。其於國家。孰爲損益哉。至於逋欠之催督。其害又有甚焉。凡此受糶官穀。以致積逋者。率皆貧戶疲氓。實不可以責償者也。年年拖延。其數漸多。念此貧民一年耕作。所收不敷。卒歲糊口之資。凡百供官之役。竭力營辦。艱難備納。尙患不足。又豈有餘力可以備許多糓物者乎。枯木索津。理必無得。而囚係妻女。亂施捶撻。宛轉於牢陛之中。號呼於道途之間。稱貸乞丐。旣無所售。賣産鬻田。終歸失業。或殞斃於係縶。或流散於他鄕。而逃故之逋欠。又責於隣族。則隣族侵徵之害。旣甚於役布。而又極於逋欠。轉輾增加。莫可底止。臣愚以爲庚戌以前逋欠。無論遠近多寡。盡許蕩蠲。永勿追徵。庚戌以後掛欠。隨歲豐歉。漸次收納。而當年分糶之糓。則明勅列邑。嚴加課督。使無一毫之未收。毋致如前積欠。終必難徵也。今日朝廷。亦因諸臣之奏章。已有權减逋欠之令。而未嘗永滌。必欲待豐而收之。豐年固不易得。假令或値小豐。疲瘵僅蘇之氓。安能一朝而盡辦積歲之重逋乎。徒煩囚係笞捶之苦。只益愁怨疾痛之心。終使之破散流亡。而亦不得准數收捧。與其徒存虛簿。終無可徵。厚失民心。重傷民力。曷若初降德音。快賜蕩蠲。仁聲所播。民自知感。實惠所及。民庶保存之爲愈乎。且民知積逋久欠之盡滌。則小小掛欠。自當備納。有不待公家之嚴督矣。公家亦不待於苛政煩令。虐我殘氓。而自可從容畢捧矣。其於公私。豈不兩便矣乎。夫今所謂貢案者。本非祖宗朝所定也。燕山中年。用度侈張。常貢不足以供百需。故加定雜物。以充其欲。膠守八十餘年。未嘗革罷。向在癸卯年間。廟堂以喪亂之餘。民多失業。建請改定。而任事之臣。旣無遠慮。又不致意。所减者特毫末。其所重害於民者。則未曾刪去。徒有改定之名。實無改定之效。或有本非土産而仍存不改者。或有元不緊重而不合上供者。或有雖合上供而數目太多者。因循至今。煩弊日甚。此誠今日所當急變而通之者也。向者兩湖大同之建行。若先改貢案。以省名目。後爲大同。量入爲出。則法幾盡善。無復容議。而急於捄民而徑行。且以改貢案爲難。不計多小。量出爲入。則其視直供本色。防納刀磴之弊。苦歇輕重。雖云懸殊。一結十斗。已爲過重。又有以十三斗而定行者。此固爲法而不盡詳者也。嗚呼。若使聖明克念約己裕人之義。夬行損上益下之道。則雖在治平盛時民安物阜之日。猶當克祛繁濫。務行儉約。痛革燕山崇侈廣欲之弊習。以復祖宗愛民裕國之善政。况今衰季末運。內訌外聳。民力之窮竭。物産之耗絶。已到十分地頭。而尙且留情豐亨。肆意豫大。不思所以痛戒深懲。大畏小警。亟將弊政。損益變通。以紓目前剝膚之急乎。誠願殿下亟令廟堂諸臣。取考貢物名目。或存或去。而先賜明諭。以爲今日異於常日。此擧異於常擧。不可以前日故套常例而處焉。不可以平時煩文瑣節而拘焉。勿謂君上之供而有所慮於厚薄。寧從薄而毋厚。勿謂祭饗之重而有所疑於去就。寧從簡而毋泰。旣諭諸臣而以此爲念。殿下亦以是自爲之念。劑量斟酌。節省簡當。本非土宜者刊除之。元不緊重者刪去之。只取其至切至緊。合於上供。宜於祭饗。要於日用不可不存者。而又取其所存之中。絶取其給用而止。餘外冗羡。又悉從刪節。務令末終所存之數。必取足於一結五斗之中而有餘裕然後。仍遍行此法於八路。湖西則仍舊定以十斗。湖南嶺南定以十一斗。湖西之五斗。兩南之六斗。以爲輸京經費之供。其餘五斗。留置本道本邑。二斗給用官家。三斗儲爲軍餉。以備一朝之急。而州縣或賑貸貧民。或弛張斂散。或給凡百軍用。必先報禀監司而後。會其數。無使或有耗失濫用之弊。關東大同。前雖已行。今宜詳考土出。節减刊除。一同三南。幷與嶺北。一體定行。而但此兩路地薄産小。不比三南。或以八斗。或以九斗。或以粟米。或以麻布。隨其地宜。較量彼此。必使一國之內民結所供。齊整均一。無有偏輕偏重之處。而嶺北則連歲飢饉。民力已盡。目今事機。又異他處。其鍊兵積粟。不可不別爲措畫。臣愚以爲除其土産合於御用。不可不供若干物外。如大同所收及田租元賦。特宜限年寬减。留置本道。專爲備兵固圉之用。是亦今日事勢之不得不已者也。至於兩西則議者或以爲專供北使。事異他道。便民裕用。但責州縣之能否而已。不必遍行大同。臣則以爲不然。兩西亦有田有畓。其計結出米。有何同異。多出紬布之處。一依山郡作木之例。隨其本土之價以代納米。亦無不可。旣有米布。則雖供客費廣。名目多端。計給米紬。換貿百物。取足其用。自無所難。且今關西之可憂有甚於嶺北。郡邑所用。客使所支之外。其餘米布。量宜除出。以供兵備之用。必使緩急得力。亦無不可也。臣必欲遍行大同於八路者。誠以大同之法。其取民有定制。且只取米布而不責諸色雜物。一納米布之後。民皆安坐在家。無如前日之種種納物於官家。數數待令於公門。艱輸倍費。見困吏胥者也。且貪官汙吏雖欲肆虐。而國家旣有定制。實難輕易下手。行之於今日苛政繁令纖細煩瑣之時。誠爲良法。且州郡之事例各異。低昂不類。其爲踳駁。不可勝言。而一行此法。亦可以簡以一之。此臣必欲行此法者也。旣行此法於八路之後。嚴勑官吏。明賜約束。若於當收米布之外。或有一毫一物敢自擅取於民。以爲己用者。論以贓律。不少饒假。則其便民益國。可以久行而無弊矣。若以今日汲汲保民之義言之。旣减貢物之目。取足五斗之中。則直以七八斗定行。以給京外。使法簡而費省。賦輕而民便。垂諸後代。永爲成憲。自無不可。而但今時丁艱虞。事變非一。戰士不可不養。軍餉不可不阜。而國儲蕩竭。無路措辦。今姑權宜苟且。依前定以十斗者。亦出於不得已之下策也。不然一結十斗。夫豈爲至當之法乎。凡爲法者。先齊其本。後治其末。則雖有省减而用常有餘。徒求其末。不齊其本。則雖有增加而每患不足。臣不暇遠引。以近日湖西事證之。湖西大同行之二十年。民皆稱便。能善持守。則夫豈有後弊哉。向者連年溫幸。逐歲凶歉。特施德惠。有所蠲减。旣有所蠲。則必計所蠲之幾何。量减上供之經費然後。彼此相當。保無後憂。今則不然。經費所節。不過一二。而湖米所减。幾及其半。一年二年。猶可以積歲餘米。量給支過矣。餘米旣盡之後。則更將何物。以償貢物之價乎。於是遂有丐貸他司之擧。丐貸而無可繼。則終至有罷大同之議。良法久行。民蒙其利。一朝遽罷。無所聊生。相與疾聲叫閽。請加毋罷。則民情之戚於此。大可見矣。而廟議一聞其言。隨卽加定。然則向日之所以减。適所以爲今日之增也。是何爲政理民之道乎。若使廷臣粗有遠慮。能知齊本之義。則凶年省費。衰世凡君。猶能勉行。而行幸特典。聖王大霈。慰悅民心者也。旣已爲民而有所蠲除。則以聖上愛民之大德。量减如干之經用。俾後無弊者。豈有大段持難。而相與含糊趑趄。不敢發口。及至無可奈何之地而後。敢把良法而壞弄之。欲罷欲加。反覆不定。謀國之拙。一至於此耶。昔漢高祖時。天子不得具鈞駟。以湯沐邑私自奉養焉。將相或乘牛車。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以天子之尊四海之大。經費所供。止於此數。則當時用度之簡約。可以想矣。今日大同之米。若以畿甸兩湖嶺南田結而倂計之。則想不下四十萬結。其中雖有山郡作木緫以一結七八斗。通而計之。米不下二十萬石。計除州縣之用轉漕之費。上京實數。亦不下十數萬石。先改貢案。後行大同。刪去不緊之物。盡除浮費之價。則一結七八斗。自可有裕。平世經用。亦足以支過矣。今我聖上若果赫然大警。奮發大志。如遇大變革大患亂之日。擺脫舊日之謬例。亟行非常之擧措。乘輿服御。大加節减。尙食物膳。十分損約。身先倡儉。以及宮中。凡百用度。比諸前日。十省四五。則十數萬石之米。夫豈不足以供今日之經費乎。臣又聞原襄黃海兩道沿海各邑。進上煩重。民不支保云。臣請不避忌諱。直陳無隱。夫今所謂進上者。非必盡合於上供也。細瑣之物。莫不畢獻。水陸之品。搜括無遺。而眞擇其可合御膳者則亦無幾也。古之聖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雖使今日所進。一一皆合於上供。亦當减省。以紓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殘傷百姓乎。且諸道之物力不齊。而分定之數目未均。甚者一道殘氓。獵山漁水。日不暇給。田蕪不耘。屋壞不葺。顚沛流亡。無以奠居。且物膳之出。或有昔産今絶者。而爲官守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朝夕不給之民。贏糧倍費。或遠貿他邑。或來貨京中。艱難稱貸。傭力雇田。不能自存。相率逃散。沿海漁戶。將至一空。以聖上惻隱之心。何忍爲些少鮮介之物。使民失業至於此極乎。臣愚以爲此亦亟令大臣有司。悉取進上名目。講究緊歇。只取其切於上供。不可不存者。而其餘不緊之物。一切蠲除。雖合於上供。而數目太多者。亦復量减其數。則沿海諸邑之民。其蒙聖主之賜者。何可量哉。今之議者又以爲進上物膳。雖云頗重。享上之物。臣子何敢輕議减損。流俗之見。每每如此。此所以不能仰補聖德者也。忠臣愛君以大德。不以小誠。若使民生蘇息。國家治安。則吾君之所獲多矣。豈以區區小物之增减。足爲損益於吾君耶。昔舜作漆器。諫者十人。武王嗜鮑魚。太公不進。是使天子之貴。尙不得用漆器食一魚矣。虞臣太公。可謂不愛其君矣。然而帝舜武王爲天下之聖主。虞臣太公爲天下之良弼。未知今日廷臣徒知享上之重。而不進寬民之說者。其忠反有加於虞臣太公也乎。况今民力萬不能支。一朝蕩析。民無孑遺。而仍之以師旅。繼之以危亡。四方進貢。無路徵納。則雖欲十分减九。其可得乎。昔先正臣李珥每以進上之煩重。隣族侵徵之無謂。慨然陳章。期欲蠲罷。而俗見携貳。論辨常切。臣今推衍李珥之說。敢爲聖明而誦之。此非臣言。乃李珥之言也。豈非殿下尤當惕念而猛省者乎。夫國家之置吏胥。只以持行文簿。足給使令而已。非有所干與作爲。而近年以來。百司多官。朝更暮遞。不知顚末。凡百事務。一委吏胥。故塗名絶簿。緣文舞術。操弄低仰。售姦百端。而至如外邑所納之物。則不分精麤。不筭多寡。惟視其貨賂輕重而取捨之。多則受之。小則退之。故列邑凡有供納於京府者。隨其物之大小夥寡。別備賄資。優給該吏。有若常䂓例式。牢不可破者。而此皆無問多小。責辦民間。謂之人情價。與之者惟恐其小而失其歡心。終遭其黜退。受之者有若貸人以物。持衡受償。毫毛不稱。輒生咆𠷺。官司視之若尋常。凡人聽之爲應然。諺所謂進上貫串。人情駄載者。誠是摭實之言也。至於外方巨鎭猾吏。或因武夫爲吏。或因癡兒作宰。乘間抵隙。弄執機要。誘劫愚氓。賂遺狼藉。京外同然。罔有紀極。以至一儓一隷。稍關官府者。莫不憑藉官威。侵漁百姓。夫一人耕之。不足爲數人一歲之食。一人作之。不足爲數人一歲之衣。而上而竭力於上供之物。中而蕩儲於官府之徵。及其終也。剝膚浚血於吏胥之誅求。飢不得充腹。寒不得蔽體。而爲吏胥者。高其屋美其食。置田畒買臧獲。優遊安樂以終其身。若非侵奪民財。何能若是。昔曺植嘗曰我國以吏胥而亡。李珥每誦此言於穆陵曰。曺植之言雖過。亦有理焉。曺植李珥之時。不給吏胥俸料。了無一錢所及。若不侵漁百姓。難免飢寒之患。其勢固然。容有可恕。而其言猶若此。今則不然。京吏有料布。外吏有復戶。事異古昔。而侵民作姦。十倍前日。豈非尤可痛者乎。今聖上若董勵羣工。修明政令。百司官僚勤察職事。則吏胥弄姦。自不敢如前矣。但積年痼弊。亦難猝祛。亟令該司詳考各衙列邑大小。而量定吏胥皁隷多寡。僅給使令。毋有剩員。而嚴立科目。申明贓律。許民陳訴。以察其寃。發摘隱伏。以得其情。至於外邑所納。先飭掌吏。毋有贈遺。親自點閱。不容售姦。若有如前侵漁受賂事覺者。布一疋以上。悉治以全家之律。以實邊圉空虛之地。則吏胥侵民之弊。自可息絶矣。此乃今日救民之大且急者。而其他流來病民之弊。科外無名之法。種種貽害者。臣旣不能盡詳。又不能條陳。亟令諸路方伯。行移列邑守宰。聚會鄕曲長老。訪問民間疾苦。枚擧條列。報于方伯。方伯報于朝廷。擇宰臣精明有幹辦者。專掌其事。令大臣領之。推移變通。裁量蠲减。無問細弊微瘼。雖一事一毫。稍涉病民者。悉皆撤罷。至誠下孚。至惠下究。則將見逋亡者還集。寃苦者懽忻。民怨可以解。而民心可以結矣。嗚呼。衰世財力。日就耗竭。而末路風習。日趨奢靡。雖十分奮發。十分節省。爲人之所不堪爲。行人之所不堪行。其視前代儉約。不啻侈泰矣。縱使今日大省費用。超出常情。比諸句賤昭王文公之時。奚但百千之過也。噫。句賤昭王文公。尙矣無可議矣。如唐憲宗欲平藩鎭。而亦能惡衣菲食。蓄聚貨財。賜魏博錢。多至十五萬緡。而宮中用度極儉朴。楊行密之爲淮南。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擧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昇平之業。是以苟欲有爲者。必以節經費爲先。盖經費節然後民賦减。民賦减然後民力寬。民力寬然後耕桑以時矣。耕桑以時然後食足財阜矣。食足財阜然後兵可養糧可峙器可備。而內修外攘。無不如意矣。故臣於此極言竭論。反覆支縷而不知止焉。倘殿下動心忍性。一用臣言。必以一結之五六斗。一夫之一布。足給經用。而如或有不足者。隨不足而節之又節。損之又損。常裕用於此數之內。而不濫觴於此數之外。夙夜刻意。惟在愛養民力。勸課農桑。行之數年。確然不撓。則終必至於民安物阜。國富兵强。人多親上之誠。士知死長之義。有事而可以支吾。西南無憂禍患矣。無事而可以修明政敎。治臻小康。功光祖宗。業垂後裔。爲我東中興之聖主矣。其視不忍一時之簡約。不堪一物之損减。委靡因循。不知變通。終爲衰季亂亡之歸者。得失利害何如哉。臣言驟見之則有似狂踈急迫。多有徑庭。而徐究之則其事實然。其理甚明。豈以殿下之明聖。而有所顧疑而難行者乎。此臣所謂結民心者也。何謂鍊軍實也。夫養民固當汲汲。而鍊軍亦可倂擧。盖民不養則食乏財竭。雖欲養兵而不可得。此養民所以爲先矣。旣完民力。以時耕種。旣節經費。稍有蓄積。則治兵鍊士。亦當以時亟行而不容少緩。雖在治平盛世。兵事不可踈略。以備意外不虞之變。况當今日。西畏東懾。北慮南虞。四面受敵。朝夕待變。而可以安坐談笑。不思所以治兵乎。我東兵力。其在三國時。則不知文敎。專尙武力。故延壽,惠眞兩部所將。多至十五萬衆。高麗文敎雖歉。而武備克修。故姜邯贊以二十萬衆。破契丹十餘萬騎。尹瓘,吳延寵以十七萬衆征女眞。鄭世雲,金得培等。亦以二十萬衆破紅巾。當時兵力之盛。可以想矣。我朝監勝國權臣之亂。削去家兵之䂓。專意文治。餘事武備。故其在祖宗全盛之時。雖嘗東襲對馬。西服野人。比諸麗朝則盖未免有武略不競之虞矣。治平日久。兵備日弛。壬辰之變。申砬以廵邊使。募射手千餘。行收兵而南下。丙子之亂。金賊以都元帥帳下。所領只是弱卒數千。砬固無謀輕淺。金賊不足掛齒牙矣。雖使良將當之。以射手千餘。何以敵數十萬長驅之强倭。以弱卒數千。何以待數萬充斥之鐵騎乎。至於今日。屢經變亂。深知其弊。其於兵事。非不致意。而徒治其末。未得其要。軍門列峙。號令多歧。軍額日廣。實用盖寡。至於外方。尤極齟齬。臣愚以爲姑因其制。稍變而通之。期使精鍊而有用焉可也。凡兵貴精不務多。昔柴世宗謂侍臣曰。農夫百不能養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衆無所勸。乃命大閱諸軍。精銳者陞之上軍。羸弱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爲諸藩鎭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命宋太祖選其尤者。爲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强。前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此眞知兵要者也。今者京師諸營。旣有禁旅。又有訓局御營兩軍。精抄別隊。近又創設。數非不足。而精則無聞。臣竊料今之禁軍。卽如周之殿前諸班也。訓御兩軍。卽如周之騎步諸軍也。而禁軍數不滿千。間有疲劣不武者。訓局則步卒旣踰四千而多雜老弱。騎兵僅及五百。御營則元額旣廣。保戶倍多。養兵繁費。過於訓局。而更休番上。恒留京師者。不過千數。至於精抄別隊。一同御營之䂓。虛張其數。實尠其用。臣以爲禁軍必塡以一國武勇。而數必滿千。精抄亦選精勇一千。幷號爲禁兵而長留宿衛。訓兵减步而爲二千。增騎而爲一千。御營軍制。亦同訓局。騎步相當。體均勢敵。而如別隊無名之兵。亟罷毋難。必使三軍騎步。人無不健。士無不精。此實急務也。誠願亟令本兵及訓御兩軍帥。大會禁旅訓御諸軍。詳加講閱。悉汰其孱病老弱者。只留其精銳壯健者。而又亟令諸路州縣。無問士族庶孽閑良公私賤。極募選其有才力勇健者。送于監營。監司聚州縣所選。一一點閱。送于京師。令本兵長貳及訓御兩軍帥。齊會簡選。試射以觀其才。擧石以驗其力。馳騎以知其勇。其拔石超距。膂力出衆者爲右。能御善射。才長弓馬者爲次。步軍則試力試砲試射。或試刀鎗雜技。不必大高其䂓。只能一藝者。幷許參選。通計新舊數。盈八千而止。精騎一千,步銳一千隷禁旅。而必以閑良以上作隊。精騎一千,步銳二千隷訓局。精騎一千,步銳二千隷御營。而此兩軍無問閑良公私賤。惟視其才力超衆者而充其選。公私賤則幷許免賤。而私賤則代給以他公賤。如是則幷三軍。凡精騎三千。步銳五千。京師宿衛。自無不足之憂矣。其餘訓御兩軍之羸弱見汰者及砲保御營軍保別隊精抄之類。刊其兒弱。悉令出布一疋。則布不下十數萬疋矣。禁騎則旣同百官而頒祿矣。其餘諸軍當給月料者幷七千。而從前訓營騎步食公廩者。歲不丅五千人。今止給三千。則便餘二千之食矣。一千給禁旅之步。一千給御營之騎。則所不足者。只御營步二千。而二千之食月給米人十斗。則歲支米一萬六千石。以本營軍保自前出米者二萬四千人。代布出米。人出米歲十斗。則自可給二千之食矣。禁騎則旣自本兵而給布矣。其餘諸軍當給朔布者亦七千。而歲給布人九疋。則歲支布六萬三千疋。通而計之。八萬七千人之所出米布。足以支用矣。至於戰馬。倂計三千。而禁軍及訓營馬兵前所受官馬。已不下千三四百匹。今日新備者。亦當至千五六百匹。亟令訓御兩營。除出所儲銀貨各萬五千。使自辦備。則三萬之金。足以具一千五六百匹之馬。而千五六百匹之馬。月給糧馬十斗。則歲支糧萬二千餘石。萬二千疋之布。足以裕其食矣。又令兩營餘儲。造成鎧甲器械。則精騎又皆爲鐵騎矣。自今以後精抄納布儲本兵。砲保御營軍保別隊米布。則分半而儲兩營。以供逐歲軍馬之糧俸。而屯田所收。亦令分半各儲。以供凡百軍需。則將無偏輕偏重之勢。軍無一京一外之異。各盡心力。爭務精鍊矣。如是則國家不別加備一疋之布。加儲一石之米。而變步爲騎。轉弱爲强。數亦有加而無减矣。利害得失。比前何如矣。雖以兩軍帥言之。兵猶前也。財猶前也。權柄猶前也。法簡勢便。有何乖異之議乎。京師宿衛。固宜簡鍊精銳。而外方營鎭之兵。又不可以齟齬踈脫。如今日之甚也。盖京營三軍。只備宿衛而已。如有變故。則命將出師。迎遏敵兵之入者。皆藉諸道兵也。帥衆勤王。以赴國家之急者。亦藉諸道兵也。軍勢尤不可以不壯。而臣竊惟我國之兵。不能野戰。由無精騎。遇敵輒北。由無選鋒。平居旣無腹心撫養之士。故臨難。率多望風奔潰之卒。是以一當敵兵。非惟不能迎擊克捷。亦有未及交鋒。徑先退走者。名雖爲戰。實不成㨾。言之可爲寒心。今欲救此患而反前之爲。惟當備戰馬而養部曲。要必使諸路隨其大小。而各置七八千或近萬精騎。俾於平居。將知士心。士知將心。恩信深結。號令夙行。軍威稍壯。士志堅定。庶於一朝緩急之際。相倚以爲强。相恃以無恐。不但馳擊衝突。無倉卒奔散之憂。亦可以衛護步軍。廣張形勢。號召運用。奔走策應。無不如志矣。營鎭郡邑。合爲一陣。則足以遏方張長驅之勢。禁直指王京之賊。分爲數屯。扼險據要。則亦可以禦闌入郡縣之寇。無搶城掠民之患。爲今之計。不欲禦敵則已。如欲禦敵。捨是數策。誠不知所以爲計。而目今州縣武備。日以頹廢。步軍旣甚凋弊。而騎兵尤極尠少。今當急募精勇。廣具戰馬。而但念內而國家經儲已竭。外而諸路物力蕩殘。許多馬匹。無路辦出。臣以爲許令先就各其道內牧塲。揀取其可騎者。又令富人納馬。良人給影職。公私賤有納三馬者。幷許贖爲良。而私賤則代給以公賤。又募騎兵自備馬者。待養優異。使爭奮興。又令其營穀營布。多般拮据。竭力料理。則通計新舊。而六七千戰馬。庶可措辦矣。其選士之䂓。則無問士族庶孽閑良。只募其有才力瞻勇年少驍健之人。或勇力雖未過人。如有智筭幹用者。則亦許參選。幷號爲軍官。監營置二百人。兵營置百五十人。大州置百數十人。中邑小邑。置八九十六七十人。官給戰馬。其自備馬者。許給復半結。如烟戶雜役。亦一切蕩除。使之專力養馬。每月三次各會其官府。馳騎習射。鍊才試陣。優賞以奬之。設宴以犒之。方伯節帥廵到習操之時及本官隷陣之日。必使之在前任主將褊裨之親掌號召指揮之擧。俾其使令瞷熟。軍人畏服。庶於異日緩急號召運用之際。易爲得力。而方伯節帥。又必招見慰奬。設宴犒享。以聳動其志氣。其在常時。則營府州縣。各自撫養。歲時必問遺。疾病必救護。死喪必周恤。親信恩愛。以結其心。則古所謂養士得死力者。正謂此等。而因今日州縣軍官之號。寓古者親兵部曲之實用矣。今日養兵禦敵之要。宜無先於此者矣。其騎兵自備馬者。無問公私賤。必優待厚養。逈別他軍。號爲隨卒親軍。烟戶雜役。一皆减除。只令每月一次試射鍊才。而其賞格宴犒及帥臣之招見。歲時之問遺。疾病死喪之救恤。一如軍官。無少異同。使渠輩曉然知其同出於常漢賤隷之中。而獨蒙官府優異。徒以有馬之故。則常人之情。好勝而務高。若稍有財資足能備馬者。則無不爭起應募矣。今日增益騎兵之術。宜亦無出於此者。而監兵營府。爲列邑之統率。體面尊重。民士所置兵之數。亦宜大異於郡邑。監營則除軍官隨率外。置精騎七八百。兵營置四五百騎。而營府所鎭民戶單少者。則必移鎭於巨邑衆戶之地。必以其邑之戶。充其所定之數。馬皆自官備給。而其選兵之䂓。則毋問良人公私賤。必擇其年少有才力壯健者。稱爲馬兵別隊。次於隨率之後。而其烟戶雜役。亦許蕩减。每月一次齊會官府。馳騎習射。其賞格宴犒。一與軍官隨率同例。但其歲時之問遺。疾病死喪之救恤。雖不及於軍官隨率之例。亦宜有加於步兵束伍之類。庶可以增騎兵之數。而壯國家之威。重營府之勢。而爲列邑之倡。敵來備禦。豈有如今之茫然無所措者乎。臣未知今日諸道形勢如何民士幾何。而三南地大物衆。爲國根本。竊想一道之力。足以置近萬之精騎。而又以前所謂大同米一結三斗儲爲軍餉者。幷與元穀費耗而除出三分之一。以備鎧甲器械。且以供賞格宴犒之費。則軍食漸裕。而軍需有資矣。關西一路。迫於彼國。治兵一欵。不敢發口。或號爲設科。或名以試射。簡拔勇健。分成隊伍。厚募重賞。以結其心。必使之倉卒徵發。一齊聚會。一道士心。皆爲致死。則庶不至於如前廢棄。一無可恃者。而其言易播。其事易露。終不若顯加閱視。大集形勢者也。惟彼海西。近接畿甸。遠連關西。爲外赴內援之地。而土地閑曠沃衍。蓄穀甚易。且其人士素號壯健。凡爲男丁者。無不操弓習武。國家設科取才。海西之人居半。此實我國之山西也。臣以爲兩西管餉。不必專屬關西。海西管餉。屬之本道。則本道郡縣雖寡。其力亦足以置四五千精騎矣。其選兵鍊養之法。戰馬備給之䂓。一如三南。而其所不足者。以管餉財貨除出措辦。不問其出入多小。惟以準數爲期。則可以備具矣。又以其郡邑素多産鐵。若又以管餉財貨。貿鐵鑄甲。則四五千副鎧甲。亦可以不大費力而具矣。又自朝廷別差田官。稍重事權。就其土地最閑曠沃衍數三處。招集畿甸及兩西流民。官給糧種。大起耕墾。如棗祗任峻之於許下。鄧艾之於兩淮。諸處屯田。幷許管屬。地無不墾。人無不力。則一歲所收。小不下累萬石。積歲儲峙。足以備國家倉卒之用。且可以管束流氓。俾有定居。生計旣裕。自爲良民。歲久生長。又漸可以簽丁補軍。軍食之易裕。軍勢之易盛。比諸三南。事半功倍。此誠今日儲糧鍊兵之地也。北路地接胡界。風氣大異中土。其人素稱耐寒而强勁。其馬亦號耐飢而健實。臣愚以爲今日北路不遑他事。專講武備。爲第一急務。另飭方伯及南北兵使。使之悉意協心。夙夜講究。盡以本道留置大同田稅米布。爲備馬供軍之資。盡聚一道之健馬。盡揀一道之壯士。厚賞以得其心。精鍊以鼓其勇。則臣未知軍成騎幾何步幾何。而其遇敵直前。精銳難當。何下於彼之鐵騎乎。關東地瘠民貧。比諸路最殘。此實非講武之地也。而亦宜申飭道臣。專意兵事。或騎或步。隨力團結。其揀其鍊。必加精愼。毋使踈虞。必期有用。或爲畿輔之聲援。或爲關北之接應。掎角相倚。以張形勢。則此亦臨變待敵之一大助也。畿輔則或屬捴戎。或屬守禦。一爲保障之地。一爲扈衛之備。不必復有所措置。而但念畿甸爲京師根柢。其衛內捍外。居重馭輕之勢。不宜如今之踈略也。特命兩軍帥明飭所屬州縣。其選兵備馬。一依三南海西之例。要使一軍所屬。各置二千精騎。而又令兩軍帥就其褊裨中。擇其武健及有膽略者一二百。爲其親軍。或自備馬。或自官給。而皆以本廳物力。從便辦備。而不使復煩國家。其在鄕軍官及牙兵。亦令定限。毋敢踰制以絶齊民投屬之弊焉。凡爲將者。必以勇敢之士爲其腹心。常時親愛。視如家人然後。急難盡力衛如父兄。將爲國致死士。爲將致死。有前無却。以一當百矣。如古之岳家韓家張家軍。皆其明驗也。此今日方鎭騎軍之制也。而亦望國家從長計議。別㨾措置。精選監牧之官。大擧牧馬之政。擇朝臣有計慮能幹辦者一人。專掌其事。期使長養蕃息。歲歲增加。如秦之汧渭。唐之隴右。五六年後。必以牧塲之馬。盡供戰士之騎。則不必別費財力而自可裕用矣。昔唐初。國馬只有牝牡三千。而及至麟德。乃有七十萬匹。天下事安有爲之而不能成者哉。此亦今日之所當急者也。夫一歲一布。天下之歇役也。編爲卒伍。農隙講閱。有事則發遣征戍。無事則復還𤱶畒。此不易之常制。雖明王復起。亦必如此。雖以今日國制言之。私賤爲束伍者。無不出布。爲其主役。何獨於良民而不然。臣以爲良民之出布一疋者。無問騎步兵保砲保御營軍保別隊精抄。皆編爲隊伍。謂之正兵隊。公賤之出布一疋者。無論內奴諸官奴各寺奴婢。亦皆編爲隊伍。幷前束伍而號爲哨軍隊。則州縣步軍比前日。又可得數十萬之多矣。何必廣搜急括。擾民而爲之兵乎。雖以民情言之。良民之爲諸色軍保者。身役旣重。兒弱幷出。寃苦難堪。相繼流亡者。如上所陳。今乃刊其兒弱。只令壯實者出布一疋。使之力於耕種。而歲晩農隙。只事講閱。則豈非所謂去死地而就樂土者乎。公賤之出布一疋者。比諸私賤。其役亦歇矣。若復以其公賤。而置而不論。則是豈聖王視民如一之意也。但一編爲伍。號爲軍兵。則操鍊之方。亦宜大加整頓。一變前日之荒廢。庶有實效。而儉歲人民生理艱難。或奔走於衣食之經營。或{{!|𨃃|⿰(跑-包)曷}}蹶於官府之調役。終歲汩汩。不得休息。如又重以鍊閱之政。則持糧操兵。頻入官府。其苦有不可勝言者矣。自今嚴飭諸道。分付各邑。大計一年民人應役之數。而定其日子。一歲所役。不過七日或五日。而定日之外。如或私自役民者。則一日以上。斷以違制。且令痛繩豪猾武斷之輩。俾無以强役弱之弊。要使民力小有寬綽然後。每歲自十月以後二月以前。雖非兵使營將廵閱之日。一月一次詣郡習操。如有技藝鍊熟。優入格等者。則必須設賞誘掖。一如馬軍之例。行之不怠。勸懲有方。則其坐作進退之節。射放擊刺之技。亦必漸有進益。而不至齟齬無用矣。國朝定制。最重功臣。凡其支裔。皆許爲忠義。自國初至今日幾三百載。錄勳凡幾次矣。支裔凡幾萬矣。其間或有冒屬僞錄者。冗雜不別。日以益甚。臣愚以爲除嫡長士族外。凡庶孽冗雜之流。編爲一隊。號爲忠義隊。勉之以渠祖先有大功於國家。渠亦當宣力而光祖。別爲一行。待異他軍。毋令出布。只歲晩一二試射。論其賞罰。又外方校生目不知書。納租屬籍額外閑遊者。其麗不億。亦宜一加講汰。編爲一隊。幷與武學。而號爲武學隊。毋令出布。歲晩試射。一如忠義隊之䂓。則又可以得數萬軍伍矣。凡校生之大畏落講。爲其降定軍保。出布應役。仍或充爲實軍也。若使之閑居無出布。只歲晩試射論賞。而又號爲武學。則復何怨咨之有。至於海防舟師。臣未嘗親經其地。目見形勢。固不可不知而妄言。但臣聞諸曾經水操者之言。齟齬無形。有同兒戱云。且所謂水軍者。必定以良民。而沿海旁邑。良民不足以充其數。故多定遠邑之民。只使之出布償役。而一定其役。則傳子傳孫。永爲世業。比諸他軍。其苦一倍。且其出布過多。無以支生云。臣願亟令該道遠邑水軍。率皆改定他役。凡沿海郡縣最近關防之邑。幷許割屬於統營水營。而所屬各邑之軍。無論閑良公私賤。盡號爲水卒。公賤良人所納布則留儲營中。以爲防軍之資。私賤則只名爲軍而時時習操。有若束伍。以備緩急之用。盖沿海十里內所居兵民。不待號召留防。而自爲朝夕待變之卒。其居稍遠不在此數者。亦一朝有警。卽易召集。比諸前日水軍之遠在他邑。徒徵其布。而其於主將廵閱之時。只以沿海漁戶近處居人代點免闕者。虛實自不侔矣。且各浦船格。旣有定數。而今日軍兵之數。過於船格。則當自朝家從長變通。益增海防之戍。以壯固圉之實。而變通之術。亦無異策。惟以沿海所屬各邑田稅大同米。分賜各堡鎭將。使之益備船隻。而又令統制水使諸帥。除出各營布穀。以補不給。又令諸帥時時廵歷。嚴飭整理。另加訓鍊。必使船隻增加而無有不足。樓櫓堅密而無有不備。格軍准數而無有不滿。砲射手精銳而無有不鍊。期致海防形勢十分增重。而朝家亦時遣御史。點閱考視。別其勤慢能否。以行黜陟賞罰。則益無踈虞之患。漸致着實之效矣。此乃今日州縣步軍舟師之制也。臣聞菩將者。擇其精勇以爲奇。悉其冗雜以爲正。奇兵雖小而以銳爲正之勢。正兵雖雜而以衆爲奇之勢。長短相輔。强弱相資。則寡者亦爲衆。冗怯者亦爲精勇矣。臣以爲今日方鎭之兵。亦當以精騎爲奇。步卒爲正。騎步相倚。奇正互變。則兵無所不可用。戰無所不可勝。而此係將之賢能。非在於兵也。誠願殿下自今日凡於諸路方伯節帥之差除。無但如前日聖敎循例擇送而已。必令大臣銓官宰臣悉心究訪。必求其有膽略智勇可堪大任者。及其智慮或歉。而勤幹質朴。專務實功。爲國殫患。能用善謀者。無問資級履歷。十分愼簡差送。而必許以便宜從事。勿拘以煩文瑣節。隨時制宜。展布心力。終使有實效。而又從而廣求賢才。一如臣言。必得度外豪傑之士。付以方鎭專制之權然後。治兵鍊士。庶可望其有成矣。昔在宣廟朝。李珥知國家必有事變。嘗於筵中。請豫養十萬兵。此非謂養大兵於京師。必謂其養諸州縣。而其䂓模節目。今不可得而詳矣。可勝惜哉。三國之專尙武力。不可論已。如高麗地非加於今也。民非加於今也。文治非不興也。經用非不大也。兵力之盛如彼者。豈有他哉。不過爲之有要。養之有法耳。今若隨時設機。善變而通之。財不浪費。士不虛屬。寬一國之民而裕一國之財。選一國之士而爲一國之兵。一意專力。有法有要。統紀齊整。分數分明。則一朝猝盛。雖不可望。三年之後。兵豈有不强。而食豈有不阜者乎。我國壤地褊小。人心柔弱。其入主中國。統一天下者。以小事大。屈意臣伏。勢所不得已也。其餘意外侵突之患。南北竊發之寇。亦可以治兵秣馬。以逸待勞。遏其亂略。能自保守。豈有以千里之疆百萬之民。愁居懾處。一事畏怯。南一有警。則輒思望風而瓦解。北一有虞。則惟期隨聲而土崩。拱手待望。無所猷爲。如今日者乎。自古我東長於城守。短於野戰。如遇大敵奄至。其勢不可遽遏。堅城巨壁。前後相望。重兵齊民。淸野入保。或斷其歸路。或截其輜重。掎角相倚。攻拔未易。則敵必忌疑趑趄。不敢深入。此亦宜待民力稍紓。國用稍裕然後。相地要害。因勢設險。或葺理舊壘。或創置新城。要必使固國禦侮之道。無所不至而後已。此臣所謂鍊軍實者也。嗚呼。殿下其以今日爲必無禍亂乎。若然則滿朝臣庶。在野人士。衆口一辭。謂之必有亂。豈以殿下之明聖。獨不念及於此乎。如以爲有亂。則兵鍊而後。可以衛內捍外。有備無患。民安而後。可以阜財裕食。鍊兵峙糧。才得而後。可以理民治兵。委付重寄。政勤而後。可以用才董工。整理庶務。志奮而後。可以建大本立大事。提挈一國之政。終歸有爲之地也。凡此五者。豈非今日當務之所急先者乎。古昔帝王。興亡撥衰。終樹偉績。赫然在人耳目者。亦非有神謀秘計。默運獨行。人不敢測。而事不堪行者也。不過曰生聚敎訓。以强兵力而已。節用敷惠。以結民心而已。側席如渴。以求賢才而已。躬勤庶政。以成事務而已。堅定卓立。不撓不沮。以奮大志而已。雖使管葛復生。良平不死。其言今日之急務。亦不出此。殿下其以臣身之微。而不用臣言之得乎。自古嘉謨善策。不必在於朝廷。或伏於草野而不能自達。故明王必擇蒭蕘。如遷都大計也。而漢高一聞劉敬之言。卽日定策。論治大務也。而唐宗一見馬周之奏。立召納用。臣身雖微。夙編國庠。曾霑一命。則豈不逾於輓輅之一戍卒。覊棲之一遠士乎。古人云先事而言。則謂之妖妄。後時而言。則謂之無及。今日正當成敗存亡之秋。轉危爲安。在今日。因亂趨亡。亦在今日。則今臣此言。旣不可謂之先事。亦不可謂之後時。而其言皆有證據。其事皆可斷行。則其可斥以妖妄乎。其可諉以無及乎。殿下如或以臣言爲疑。必出示臣章于大臣。大臣雖未有遠慮到此地頭。必不謂臣言不可用。如以爲不可用。殿下特令臣猥參前席之末。與大臣論辨。而殿下親聽裁斷。則其言之有理無理。其可行不可行。其得其失。其利其害。昭昭然白黑分矣。有何一毫難知者哉。臣本漢陽一布衣。業儒應擧。今已二十載矣。文迂而不合於程度。性戇而不諧於時俗。崟崎落拓。人笑己信。自五六年來。草土餘喘。疾病侵尋。志業日以荒偸。意見日以濶踈。方欲謝廢擧業。决歸田里。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旋復自念以世祿之臣。代受國恩。今幾三百載。初非遐遠賤士不識輦轂者之比也。適當危亂之日。上有聖明之君。而滿廷羣臣。緘口結舌。無一人出一計畫一策。爲聖主明言善議。以紓禍亂者。今臣粗有一見得。而亦不抽肝瀝膽。以徹九重之聽而有所開悟。則是不幾於謂吾君不可能。而必此世無可爲者乎。昔在壬辰。國勢猶固。人心猶善。故忠臣烈士。糾率義旅。處處爭起。今則國勢已危。人心已離。一有變亂。則民皆爲盜。所在劫略。其能糾義旅赴國難。未可知也。而死於溝瀆。亦甚可畏。與其不言而或死於田野之間。曷若一言而或救其危亂之萬一乎。臣竭精覃思。晝度夜思。寢不暇寐。食不知味。不厭其支蔓。不顧其煩瀆。大聲疾呼。冀有裨補。其計誠迂。而其情誠戚矣。倘殿下哀其愚而赦其罪。察其忠而用其計。奮然振作。斷然决行。則非臣之幸。乃國家之福也。如是數年。兵不鍊民不安。才不得國不治者。臣請伏誣罔之罪。以爲越職妄言者之戒。惟聖明財幸焉。臣之草此䟽。已過月餘矣。頃因內殿愆度。朝野憂遑。緘封耿耿。今始投進。而仍念今日旱魃之肆虐。比諸去年而尤甚。兩麥旣已出塲。水田亦皆龜柝。種不入土。赤地相望。農夫輟耘。相向號泣。景像之愁慘。可勝言哉。靡神不宗。圭璧旣卒。䟽决滯獄。大霈特施。而茫無靈應。雨意邈然。凄風連吹。烈日張空。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連歲降災之酷。至於此極乎。國運時勢。已臻衰末。世道人心。日就薄惡。訛言噂{{!|𠴲|⿰口沓}}。亡象已著。縱使年値小豐。民有所食。南北意外之變。固已寤寐怵惕。矧玆切迫之災。剝床及膚。大命近止。人類將盡者乎。民以食爲天。國以民爲本。民天旣絶。邦本先蹶。則其將何以立國。以目今事勢觀之。敵國外患非急憂也。軍兵器械非所慮也。經費不足恤也。私財不足惜也。惟是遑遑汲汲。急救民命。革民弊而解民怨。賑民窮而活民生。至誠格天。得一甘霔。爲第一先務也。古人有言曰古昔聖王。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飢之求哺。其革弊瘼。若急病之服藥。人君愛民。苟能若是。則民心安有不感。民心旣感。則天意安有不格。天意旣格。則雖云天災流行。國家代有。逐年暵乾之慘。豈有如今日之甚者乎。此正殿下反躬自責。惕然震恐。亟補前失。冀回天怒者也。然則臣之已上五說。莫非軍國之當務。社稷之至計。而其所謂捄民瘼而結民心者。尤非今日所當急圖夬行。不竢終日者乎。臣常懷痛哭之志。素切碎首之忱。衷情所發。語無倫序。伏惟聖明垂仁加察焉。臣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qn6zrt7i4tx6170ysfap9ji7lr3m4jw 一峯先生別集 0 1179187 2485593 2024-11-01T03:56:0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y=1717}}” 248559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y=1717}} pjl00txd0jox1cn0y65w6y61pdtgb96 2485594 2485593 2024-11-01T03:56:19Z Blahhmosh 79595 248559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y=1717}} {{search}} *[[/上|上]] *[[/下|下]] {{PD-old}} [[Category:朝鮮典籍]] g7u9thnh1vq9ey4ffzrrealsz9p16lm 一峯先生別集/上 0 1179188 2485595 2024-11-01T03:56:2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2485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d5o2i7e6gv2mfmy44wpx7r1zg8iegox 2485597 2485595 2024-11-01T03:57:09Z Blahhmosh 79595 248559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執策== ===[太極]=== 問。太極之名。昉於易大傳。而爲圖爲說。則其理甚明。而多有議之者何故歟。無極之語。出於老子。其所指果不同。而象山之以爲疊床架屋者何歟。邵子所謂無極之前。亦何所指而言歟。王元美又以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敢從生云者。不無所見。可以文人之語而斥之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後。太極果在於何處耶。邵子曰。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曰太極卽理也。然則道也心也理也。名異而實同耶。抑有界別之義耶。旣曰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何歟。嗚呼。吾人皆有一太極。而目眩乎色。耳聒乎聲。鼻逐乎臭。口爽乎味。四肢謬於安逸。蟻慕乎貴富。蛆嘬乎功名。吾之太極。遂失其體。而怵迫乎禍災。憂惱乎饑寒。無以得全其體。何以則不悖而凶。能修而吉。推極於中正之域耶。子諸生講學有素。必有嘿契者。其詳說之。 對。執事知夫太極乎。所謂太極者何物也。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厚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而已矣。人物吾知其蕃而已矣。至於太極。推之於前。莫究其始。引之於後。不見其終。測之而無窮。視之而莫覿。窅乎冥乎。不可狀。則愚未知是物也何在而何爲也。孰睹而孰名也。豈別有一物懸乎太空。而人强之號耶。抑指此造化之理。而取其樞極之義耶。愚莫得而知也。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執事以愚爲知太極乎。爲不知太極乎。愚也一墻面學耳。日用心身上。尙不得窮其理。今若開口。遽曰太極其理如此。其形如此。名由是而㫥。圖由是而作。說由是而著。解頤妄論。有若眞知者然。豈待智者。五尺童不亦大笑乎。然執事旣有問。愚安敢嘿嘿而已。請以粗聞於先覺者。爲執事辨之。竊謂渾淪極至之理。具著於冲漠無朕之中。化生萬物。變化無窮。至大至神而莫之能加者。斯之謂太極。盖太極者。造化之樞紐。而品彙之根柢。陰陽分於是理之動靜。五行生於陰陽之合變。二五之氣。流行布散。而萬化絪縕。於是乎出焉。則凡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明。風雷之所以變。江河之所以流。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以至於飛潛動植。林林葱葱。紛紜於覆載之間者。何莫非出於太極也。唯人也禀其至秀之氣。得其最靈之智。具健順五常之德。有天地本然之心。則人之健順卽其所謂陰陽也。人之五常。則其所謂五行也。太極之全體。固備於吾人之一身。而惟其氣質之禀。有萬不同。物欲之私。又汩其眞。人僞日滋。而秉彜日泯。則其能全夫太極之體者。固已鮮矣。而若其吾心固有之實理。則亦未嘗不存焉。苟能因其實理之存。極其實心之功。無小虛假。盡其擴充。以造於仁義中正之域而人極立焉。則太極之道。豈可外我而他求哉。嗚呼。太極之所以爲太極者。唯此實理而已。則凡肇於太極而各具太極者。豈可外此實理者哉。彼巍然而高。確然而處。昭然而明。燁然而光。浩然而流。幽然而深者。無非實理之所爲。矧乎吾人之能具太極之全體者。不思所以實其心而盡其性之理。以立其極耶。所謂實心者何。誠而已。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子思豈欺我哉。愚請因是而白之。孔聖著易傳。而太極之名肆肇。濂翁演圖說。而太極之理乃闡。使幽遠之意隱微之旨。昭揭日星。指南萬古。則聖門之功。豈有加此。而後世之妄有疵議者。是何異於浮雲起滅萬變。而太空恒自湛然也。無極之論。雖出於老子。只言其萬物都歸於虛無。不及其無形而有理者。則與周子無極之說。所指之異。不啻若水火之不相入。而氷炭之不同器也。吾儒與異端。豈可比而同之哉。象山疊床之說。晦翁辨之已盡。愚不必更贅。而不知無極之本太極而有眞體也。徒自拍頭胡叫。則宜乎左袒江西而爲紫陽之告子也。天地未生之前。陰含乎陽。天地將闢之際。陽分於陰。自垢至坤。是陰含陽也。自復至乾。是陽分陰也。復坤之間。卽爲無極。自坤反垢。卽爲無極之前。則堯夫之說。豈非指此而言乎。是理纔動而陽便生焉。是理纔靜而陰便生焉。則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非謂動然後陽始生。靜然後陰始生。先有彼而後有此。截然爲兩段。而文人詞客。不究聖賢之微旨。好爲新奇摘抉之論。以誇耀井見爲務。則不敢從生之說。有何實見之可取乎。盖太極者一理而已。此理一動而陽生。一靜而陰生。陰陽旣分而兩儀乃立。兩儀旣立而四象乃著。四象旣著而八卦乃畫。八卦旣畫而三才之象。萬物之形。至此始備。而是理之妙用。無所往而不在。則當其一分爲二也。是理固在於二也。當其二分爲四也。是理固在於四也。當其四分爲八也。是理固在於八也。以至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千變萬化。生生不已。而此理亦在於變化無窮之中。則太極之理。何處而不存哉。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兩儀亦有一太極。四象亦有一太極。三才亦有一太極。萬物亦有一太極。譬如月落萬川。在在皆圓也。豈可偏指一處爲太極之所在也。先儒曰。太極立天地萬物之表。而行天地萬物之中。在萬古無極之前。而貫萬古無極之後。由是觀之。太極之所在。亦可較然矣。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卽所謂太極者也。一陰一陽者。卽所謂太極之動靜也。然則道卽太極之別名。而是道也賦於吾人。而爲主宰於一身。統性與情而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則謂之心。然則心亦一太極也。若究其本。則心也道也。只此渾淪一箇理而已。其所謂太極者。亦指此實理。而此理之外。別無所謂太極者。則邵子所謂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所謂太極卽理云者。所指雖異。而其本則未嘗不同。正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豈有界別於其間哉。只言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其所謂眞者。便是太極。太極之不言。又何可疑哉。嗚呼。一理流行。無往不在。在太極爲太極之理。在吾人爲吾人之理。則吾人所具之理。卽太極之理也。太極之理旣賦於我。則我之理無不具矣。宜乎人無不善。性無不盡。而第此所禀之氣。或淸或濁。或駁或粹。故淸者爲智。濁者爲愚。粹者爲賢。駁者爲不肖。又有不能同焉者矣。是以太極之理。雖同具於我。而性之者或有之。反之者或有之。不知其在我而梏亡之者亦有之。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矣。嗚呼。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事物無窮之變。則目之欲。覩艶彩美色而眩之。耳之欲。聞淫聲哇音而聒之。口之欲。味甘毳肥濃而爽之。鼻之欲。嗅薰香芬芳而迷之。四肢之欲。安逸怠惰放肆而謬之。以至於富貴薰其心。功名喪其志。禍患怵其外。寒餓迫其內。銷鑠斬伐。反覆沉痼。則吾人太極之理。日以昏昧。此心之靈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實奚異於禽獸哉。噫嘻亦痛哉。嗚呼。太極之所以渾淪極至。極天地之化而盡其道者。豈有他哉。唯其眞實無妄純粹無僞。徹上徹下。無一毫之或雜也。聖人之所以精一不貳。全仁義之德而立其極者。亦豈有他哉。唯其緝煕無間。純亦不已。自始至終。無一息之或輟也。至於衆人。所得之理所具之體。豈有異於聖人哉。唯其局於氣質而不能克己。陷於利欲而不知反本。虛僞而汩之。間斷而滅之。終至於戕賊敗亡之域。而不自覺焉。則此豈性之罪哉。實其人之不誠也。雖然顧此本明之理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卽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固已洞然矣。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盡其性而全此太極之體。盍先盡其實心之誠哉。傳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也。大哉誠之爲道也。苟能加不息之功。盡無妄之實。省察於暗室隱微之際。涵養於雷聲淵嘿之中。自其戒懼而實其約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存諸中者。無不極其中矣。自其謹獨而實其精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應物之際。無所差謬而無適不然。則發於外者。無不極其正矣。實心之效。至於如此。則動靜交修。表裏如一。目之視以禮。耳之聽以禮。口之養以禮。四肢之動以禮。富貴不能淫。功名不能汩。禍災不能怵。寒餓不能移。外物之來。不足以累吾靈㙜。而人欲凈盡。天理流行。吾人太極之體。不期全而自全。可以建天地之中。立萬民之極。參贊化育之功。皆自我出。而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於是乎畢矣。執事所謂不悖而凶。能修而吉者。其不在此歟。愚於執事之問。旣復其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執事試觀今日之三才。天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地能全其太極之道耶。人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天變於上而爲水旱風雹氛霧彗孛虹蜺光恠之異。則天之不能全者可知矣。地變於下而爲震湯崩頹湧溢氷赤焦童散漫之異。則地之不能全者可知矣。人變於中而爲弑殺㥘奪戕賊橫戾流離餓殍之異。則人之不能全者可知矣。此愚之仰而吁。俯而懼。中立而唏噓。繼之以流涕痛哭者也。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蕫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萬民。萬民正則天地之氣。莫不一於正矣。然則今日之人心不正。而天地之心亦不正。人氣不順。而天地之氣亦不順。使三才而不能全其太極者。其無乃我聖上之正其心而順其氣。以全夫太極之體者。猶有所未盡耶。詩曰。衮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之補衮職者。非執事耶。執事其念哉。謹對。 ===[才命]=== 問。天之生才。若有意焉。而多有才無命之歎。抑何故歟。屈賈斥於遠惡。蕫楊沉於下僚。希文有王佐之才而不盡其用。退之有見道之文而不需於時。漢之黨錮。死於桎梏。宋之僞學。困於泥塗。甫,白流離窮餓。柳,蘇竄謫讒謗。若此之類。何可勝道哉。噫。文汚軋茁。先登甲科。學昧杖杜。平步詞林。膴仕顯位。豈皆俊乂。藩臬守牧。未見循能。豈世乏可用之才而然歟。抑掄拔之道。亦有所未盡者歟。何以則無命之歎不興。而賢能各適其用歟。子諸生懷才未售。必有慨然於斯者。願聞其說。 對。噫堯揚舜擧。倐已遠矣。周獵殷聘。世不復見矣。深山窮海。不遇者何限。懷奇蘊寶。未試者可計。愚亦十載江湖。時命不遇。凌雲自惜。明月莫售。悲歌白石。涕汍瀾者久。禮闈奉策。才命是詢。平生此日。亦愚生得命之秋也。知音幸逢。流水何慚。良工旣遇。連城可賭。今也不售。更待何時。嗚呼。天之降才。豈偶然哉。賦以至粹之氣。授之最靈之智。上可以經綸天下。展布道德。次可以黼黻皇猷。震耀文章。時君用之。足安其邦。民生得之。可立其命。天之降才。豈偶然哉。是以才爲世用。則民安國治。而抱負之志可展。才爲世棄。則藏器卷智。而付與之能莫試。有志君民。欲售當世者。孰不願得時行道。以不負上天之命哉。然而窮通有命。榮枯不一。才高當世。反纏坎壈。智出衆人。遽値顚隮。古往今來。賢者恒斥而不肖者恒遇。智者常退而無能者常顯。山榛濕苓。率多寄興之歎。則是何其生也若有意。而其命也若是戾哉。嗚呼。才不自見。用之者在命。命不自來。運之者在時。時苟否矣。命安得而致也。命苟舛矣。才何從而施哉。雖然奇璞蘊石。卞和能剖。良杞混林。匠石乃伐。則才智之售世。俊傑之得命。亦係乎時君世主採擇之如何耳。然則爲人司牧而欲登俊髦者。可不先敷如渴之誠。以盡則哲之明。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無遺才之譏。而才絶不遇之歎哉。嗚呼。歲暮江潭。幽蘭獨採。則屈子忠而見放。日斜長沙。妖鵩入室。則賈生才而遠斥。書帷一撤。白首江都。則仲舒之學奚施。玄經半世。黃門不遷。則子雲之文誰薦。十䟽天章。厥用莫究。則斯非范希文乎。八千潮陽。正道不容者。吾知韓吏部也。激揚淸濁。漢之士烈而梏死鉤黨者何也。紹述周孔。宋之儒眞而斥以僞學者奚哉。詩成泣鬼。語必驚人。則甫,白之詞工而終困饑餓。大放厥辭。雄視百代。則柳,蘇之文奇而竟罹讒謗。是豈造物者無與。而任自窮通歟。抑亦時世之不淑。而媢疾者多歟。何其富與者如彼。而不遇者若此也。嗚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奇才異能。亦豈非衆人之所常忌者乎。宜乎靈均懷沙澤畔。太傅吊影湘濱。仲舒黜外相。楊雄沉下僚。文正有西邊之命。昌黎遭南荒之逐。八俊之高節而騈首三木。兩賢之正學而困迹一時。草堂饑走荒山。靑蓮遠謫夜郞。柳州泣越江之瘴。端明消瓊州之魂也。噫。時之不逢。人之不容。何莫非命也。而操時運命。實係人主。則當時數君。又安得而辭其責哉。嗚呼。時移前古。世到叔季。有才莫售者。千載滔滔。則不遇之歎。今獨不然乎。文汙軋茁者。聯鑣嵬科。學昧杖杜者。穩步詞苑。紆靑拖紫。揚揚者靄雲。而龍樓鳳閣。未見周士之俊髦。金章墨綬。得得者如霧。而沃藩雄府。不睹漢吏之循良。腐臭化爲新奇。蕭艾變爲蘭茝。珠遺滄海。莫逢賈人之採。璞獻楚宮。反遭刖足之歎。則蕭遠復生。豈獨發歎。孝標不死。必爲流涕。愚未知時降世末。才不得而見耶。抑且有之而人莫之用耶。噫孟子不云乎。興不待於文王。溫公亦有言。才不借於異世。信斯言也。吾東國雖小。安知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抱才而不售。亦安知周行之間。又有可用之才沉淪而不能自振耶。嗚呼。才豈自知。盡誠而後可致。賢豈自別。辨明而後可知。如其誠不敷明不盡。則雖以凡庸之才。尙不欲爲用。况俊傑乎。求之不以誠。辨之不以明。用之不得其當。徒自歸罪於時。曰天下無良才。其眞無才耶。其眞不知才也。爲今日計。莫如聖上加側席之誠。盡鑑昭之明。篤意丘園。不懈於束帛。究心辨別。嘿定其眞僞。常使俊乂登庸而愚庸斥退。賢能茅拔而駑劣距脫。朝絶倖位。爵無虛授。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髦。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致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沓至。得其時展其才。如反手耳。夫如是則公卿輔弼。無非夔龍元凱。藩臬牧守。盡得召杜龔黃。賢能之不適用。才命之不同謀。有何足患。如愚樸愚者。竊自增氣下風。思欲自勵而立乎朝矣。世豈有史公,蕫相不遇之文哉。愚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昔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管仲擧而相齊。叔向携手以上。然則任賢之本。雖在人君。進賢之責。顧不在宰相乎。今執事或爲名卿。或爲執政。將股肱我王躬。柱石我王室。則吐握之責。未必不在執事矣。執事毋徒曰我志專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才。未暇禮焉。使寗戚之歌𩰺▣之言。不得聞於左右。而奇才異能。多老於寬閑寂寞之濱也。愚見如是。執事如以爲可。何不以前說入告于后。以後說自勉於己也。謹對。 ===[氣節]=== 問。士君子不可不尙者氣節也。能使之崛强於死生顚沛之際者。何所養而然歟。西山之餓。東海之蹈。卓乎無以議爲。歸來近古。亦以傑然稱者。不一而足。可歷指而言歟。俠客輕生。則氣節似在於勇力。處士橫議。則氣節似在於口舌。於何實見得眞氣節歟。商山四鳳。何重於當世。而能定國本。桐江一絲。底關於世敎。而能扶漢鼎歟。此等氣節。果可與宇宙並立。而日月爭光歟。淸談之玩世。月旦之有評。皆可以氣節稱。而辮髮而哭市。懷䟽而哭闕。亦氣節之所使歟。我東之士。亦以氣節相尙。奔流砥柱者。代不乏人。其間卓然特立者。有幾箇歟。大抵廉隅過平。則其流也入於偸。圭角太露。則其弊也至於激。何以則不偸不激。而有補於風敎歟。諸生必有所養於胷中。無隱他日特立之風骨。 對。執事不見夫大冬松栢乎。當天閉塞之際。凝陰涸地。百草萎折。深山之中。千仞之木。雖上拂靑雲。下庇萬人者。莫不摧殘拉毁。慘然而變其色。惟松栢蒼蒼而獨秀者何哉。豈非其勁然之氣挺然之節。排凌陰而却嚴威。饕風虐雪。亦不能凋傷凌暴也耶。噫。物猶如此。矧伊人乎。然人之庸懦鄙弱。撓於禍福者踵相接。而確然不移者。則千萬人。乃一見之。是何人之最靈者。反不如物之無知覺者乎。愚嘗憤然忼慷。扼腕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正獲我心。是足以激余膽而起余氣也。愚敢不抵掌擊節。竭論而不知止乎。嗚呼。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禀純剛至正之氣。勵霜凜壁立之節。卷而藏之。湛然於方寸之中。而擴而充之。磅礴乎天地之間。崒乎泰山不足爲高。昭乎日月不足爲明。確乎金石不足爲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至於死生顚沛之際。白刃鼎鑊。森交左右。而曾不足以動其一毫。則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是以志士平居。慷慨激烈。高談抗議。淬勵而自待者。欲盡此氣節也。忠臣赴難。蹈水入火。爲國捐生。以不負所事者。亦欲盡此氣節也。信乎氣節者。士之所不可不尙。而亦不可不勉而盡也。雖然徒知氣節之爲可盡。而不知養以其道然後爲可盡。則激者恒過。偸者常不及。當其無事。雖若可以盡節。及乎有難。率未免於貪生。其能致死者。亦不得其中正矣。是其一激一偸。雖有過不及之差。均之爲失中則何異焉。必也養以義理之正。充之學問之功。浩然自守。確乎不拔。其生也得其正。其死也盡其義。從容應變。綽有餘裕然後。方可謂之眞氣節矣。然則欲使一世人無偏蔽之失。有預養之正。能得氣節之中者。其不在人君導率培養之盡其方乎。孟子曰。是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先儒曰。明乎義理。則處不失節。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聖賢豈欺我哉。請白之。採薇高節。昭揭萬古。蹈海淸風。凜然千秋。立懦廉頑。聞者興起。則卓卓乎何以議爲。歸來宇宙。代不乏士。傑然有立者。相望前後。而斑斑靑史。其迹可考。愚於今日。不欲煩論。一諾知己。視死如歸。則俠客輕生。血氣之勇也。淫辭詭辯。堅白同異。則處士橫議。口舌之爭也。此而爲氣節。孰不爲氣節。秦法欲興。鴻飛高遠。漢儲將廢。鳳來羽儀。則見重當世。有由然矣。橫足帝腹。萬鍾如芥。垂絲桐江。小微耀彩。則有關世敎。不其大哉。宇宙並立。雖不敢輕議。日月爭光。亦或庶幾也。淸談一世。禮讓掃地。則竹林之徒。彼何爲者。比方人物。月旦有評。則汝南之俗。不亦薄乎。誠深憂國。淚灑九衢。則荀謨不是凡士。憤切誅姦。聲徹三淸。則陳東古之遺直。興言及此。不覺髮竪。惟我東方。雖國一域。人物之盛。不讓中華。自羅而麗。以及聖朝上下千百載。烈士忠臣。指豈勝屈。而橫流砥柱。卓然可稱。如鄭文忠者。尤豈非彰明較著者乎。噫。玆前七君子。雖道有大小。人有高下。若言其堂堂之氣凜凜之節。則大可以軒輊天地。小亦能經紀一世。夫豈敢小之哉。嗚呼。氣節亦大矣。國而無此。不能植彜倫。人而無此。不能扶綱常。君子養之。可大其樹立。小人修之。足勵其庸鈍。氣節亦大矣。玆豈非國君所當培養。君子所當切磨者乎。然而養之。當識其要。不識其要而養之。雖欲盡氣節。吾未見其能氣節也。噫。人之禀賦。有各不同。剛果者亢褊。柔弱者遜順。柔過則爲偸。剛極則爲激。此必然之理也。是以偸者同流俗合汙世。媕阿脂韋。常乏矯矯之節。故一當倉卒。而顚躓失措者皆然。激者喜異人好獨立。耿介孤峭。恒有逕庭之氣。故輕身赴難。自經於溝瀆者。比比有之。以常情言之。孰不以爲激勝於偸。自君子觀之。激者過中。偸者不及。過中不及。同爲氣質之害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必使偸者有所警。激者知其失。仰而及俯而就然後。偸不偸激不激。而氣節於是乎得其正矣。致此之道。寧無其要乎。嗚呼。義理明然後氣節可以得其中。道學倡然後義理可以知所明。倡道學而明義理。使世人由之者。誰任其責乎。爲人君者苟能倡道而本乎學。窮理而盡其義。推躬行心得之餘。敷敎迪培養之方。使擧國之人。皆知義理爲可明。氣節爲可尙。則人莫不沉潛而磨琢。憤悱而激發。爭欲自勵而立乎世矣。夫如是則欲振者氣也。氣何有不振。易勵者節也。節何有不勵。義理已明。則偸激之弊又何有哉。將見雷變風動。習俗一改。居仁由義。挺然不撓之士。比肩於一世矣。氣節之失中。非所當患。而有補於風敎。何可勝道哉。執事於篇終。又敎曰諸生毋隱所養。執事以愚爲隱乎。愚無隱乎執事也。愚也傷時憤俗。一狂士耳。雖不能窮道學而有義理之養。素所自期。則常欲勵蒼松孤竹之節。皎靑天白日之心。利害榮辱。不能撓其中。雷霆鈇鉞。不能怵其意。高揖乎西山東海之風。而俯而友漢唐以下諸君子也。多見其不知量也。雖然士生斯世。不大其志。將何能有成。執事問愚。愚不敢不以直對。執事如不以爲僭。進而敎之。謹對。 ===[氣像]=== 問。欲學聖賢之道。先觀聖賢之氣像。思過半矣。古人有善形容氣像者曰。仲尼元氣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也。仲尼之門。惟曾子聞一貫之旨。獨得其宗。自今論之。何等氣像耶。當時四科之條。亦有氣像之可言歟。聖賢旣遠。吾道不傳。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鮮矣。然亦可指而言歟。至於趙宋。五星聚奎。眞儒輩出。前有兩程。後有考亭先生。先儒有言明道如顔子。伊川如孟子。考亭則集大成者也。然則數子之氣像。亦可以和風泰山比之。而考亭則合而有此者耶。當是之時。濂溪周夫子得千載不傳之學。其人品最高。而氣像比之於何子耶。至於張橫渠,邵康節,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諸賢。皆以道鳴於世。其氣像似有不同者。可擧而詳言之歟。嗚呼。聖人之道。雖似高遠。學之之方。亦必有要。夫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講明道義。曰性曰命。曰道曰德。不知由此可做如許氣像耶。方今文運方亨。抱道懷德者。不無其人。其有以聖賢之道自任。而以聖賢氣像體之於身者。有幾人歟。如或不務其實。而徒欲文飾其表襮。則其不歸於自誣而誣人者幾希矣。伊欲使一世之人。和順積中而有發外之英華。則其道何由。 對。愚也生乎今之世。而竊慕古人之氣像。常自慨然歎曰。古人何故能養得這般氣像。今人何故乃不能如古人氣像。豈古之人皆賢。而今之人皆不賢耶。常欲以是一質于先覺君子雅矣。今來禮闈。獲承明問。而特以古聖賢氣像爲詢。噫。執事亦慕古人之氣像耶。不然何愚之所欲言。執事先獲。愚雖無古人氣像。敢不以古人之有好氣像。爲執事樂道乎。竊謂有是人。卽有此形。有此形。卽有此氣像。本之心術之蘊。而達乎容貌辭氣之著。則氣像者人人之所共有也。然而人之有氣像者。又有高下之不同焉。聖人有聖人氣像。賢人有賢人氣像。衆人有衆人氣像。隨其氣像之不同。可占其人之高下。則信乎欲學聖人者。宜先理會聖賢氣像。而使己亦有此好氣像也。雖然氣像不能自好。必道德盛然後。氣像可以得其好。道德不能自盛。必學問至然後。道德可以得其盛。然則世之欲好氣像者。可不先盛其德。欲盛其德者。可不先懋其學乎。先儒曰。他事都强得。惟氣像不可僞爲。有學問者氣像自別。執事其不聞乎。愚竊因是而敢求。夫子之氣像。譬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則其謂元氣者。可謂善形容矣。從事四勿。體仁三月。溫恭愷悌。和氣藹然。則慶雲和風之喩顔子。非以此乎。以亞聖才。當戰國世。毅然以聖道爲己任。明天理正人心。息邪說放淫辭。其衛道之嚴。辨論之正。峻極而不可越。則泰山巖巖之氣像。非孟子而誰歟。至若曾子。則忠信篤敬。任重致遠。終聞一貫之旨。獨得聖人之宗。愚不敢妄議此何等氣像。而若言其德則弘毅篤實。槩亦大賢之氣像也。若夫孔門四科。則隨其資禀。氣像各自不同。盖有德行者。有篤實之氣像。有文學者。有彬彬之氣像。有言語政事者。有穎悟敏達之氣像。而欲聞其詳。則愚非有道者。安能善形容有道者氣像哉。嗚呼。洙泗旣遠。聖道日微。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盖鮮其人。則執事所謂可指而言者。非張良,諸葛亮輩數人乎。然其德非古賢者比。其學又非吾儒所貴。則愚何必覼縷焉。天運啓昌。五星呈祥。河南兩程子旣出於前。晦菴朱先生又繼於後。盖溫潤純粹。伯子所以似顔子也。正大嚴毅。叔子所以似孟子也。言其氣像。則祥雲和風。古人已稱乎伯子矣。泰山北斗。當時亦比之叔子矣。至若朱夫子。則集諸賢之大成。爲一代之儒宗。道大德盛。義精仁熟。胷襟恢廓。海濶天高。則雖謂兩夫子氣像兼而有之。亦豈過哉。天品最高。灑落光明。默契道體。繼往開來。則濂溪氣像。愚未知比於何子。而光風霽月之氣像。亦可想像於千載下矣。至於橫渠之氣像。先儒或比之孟子。邵子之氣像。明道以爲如空中樓閣。則剛毅嚴重。四通八達之䂓模。不亦推此而可見乎。作人明快。南軒見許於考亭。變急爲和。伯恭能矯其氣質。則二子氣像。亦非難知。而唯彼陸象山者。換面禪學。拍頭胡叫。未免有伊蒲塞氣味。則何必並論於諸賢氣像。而又謂之以道鳴哉。愚因聖賢之氣像。而以究聖賢之道。其道可謂大矣。孔子由之以爲孔子。孟子由之以爲孟子。顔曾由之以爲顔曾。周程張朱由之以爲周程張朱。宜若高遠而不可學矣。然是道也非孔孟顔曾周程張朱所獨行之道也。乃人人所當行之道。則學之之方。亦豈無要。孔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或曰性或曰命。或曰道或曰德。言雖殊而理則一。而皆吾所當行之道也。如有充是道而以極其盛者。則道德之積而光輝之發也。氣像不期好而自好。可以爲程朱氣像。可以爲顔孟氣像。及其至也。雖夫子之氣像。亦可企而及之矣。豈不偉也。愚也感執事之問。而妄論聖賢之氣像。亦已多矣。請姑捨古而就今可乎。方今運際文明。儒道大行。冠章甫挾方冊。以儒爲名者。洋洋乎多哉。非堯舜周孔不談。非語孟庸學不觀。言必稱周程張朱。學必曰致知格物。此自洛閩以後所未有也。可謂盛矣。以如此氣像觀之。宜乎有道大德盛者。以聖賢道爲己之任。以聖賢氣像爲己之氣像者矣。然而豪傑之士不出。禮義之俗不成。士風日陋一日。人才歲衰一歲。顔孟程周之氣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軒東萊數君子之氣像者。亦不可得見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見耶。抑世未之有。雖欲見之而不可得歟。其或循名廢實。不務內而務外。修邊幅飾表襮。容儀擧止。雖似可觀。內實無操存之功者。其能免於自誣誣人也幾希。而以君子觀之。如見其肺肝焉。此實穿窬之徒。又何足道哉。嗚呼。氣像者道德之符。道德者氣像之本。而學問者又修道德之方也。學至而後德盛。德盛而後氣像好。此必然之理也。雖以夫子之聖。顔孟程朱之賢。若非學。安有如許道德。非道德。又安有如許氣像哉。精思實踐。朱子之學也。懋勉誠敬。兩程之學也。擴充四端。孟子之學也。克己復禮。顔子之學也。至如吾夫子。亦嘗曰志學好學學不厭。則信乎學問者實好氣像之根柢也。然則居君師之位。任轉移之責。欲使一世人皆有此好氣像者。捨是學何以哉。爲人上者誠能先修在己之學。以盛在己之德。使己有堯舜氣像然後。推而及之邦國。使擧世之人。皆知學問之爲必可尙。不惟言之口。必踐之身。不惟踐之身。必修之心。以眞實心地。下刻苦工夫。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德之盛於內者。固將彌滿洋溢而不可禦。粹於面盎於背。達於四體矣。夫如是則聖人吾未知也。擧一世而皆有賢人氣像。亦何難哉。執事所謂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者。其不在此歟。篇將圓矣。復有獻焉。今日之氣像。豈獨人爲不好。仰而觀天。天亦無好氣像矣。俯而察地。地亦無好氣像矣。日月告凶。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則天可謂有好氣像乎。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怪。則地可謂有好氣像乎。愚聞禎祥奏於昭代。災孽作於衰季。未知今之國家。是昭代氣像乎。是叔季氣像乎。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苟使今世之人。皆有好氣像。今之天地。亦必有好氣像矣。不必煩論。而愚也禀天地正氣而立乎兩間。仰而不見好氣像。俯而不見好氣像。中而不見好氣像。唏噓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不覺傾倒之至此。惟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施措]=== 問。有國家者。必有所施措然後。可能食效。三代之盛。動惟徯志。能致其治者何歟。降及後世。令出惟反。不能食效者何歟。秦之開阡陌罷封建。或以爲施措之得宜。果能食其效歟。漢之征伐四夷。不可謂施措之得宜。而後世子孫能食其效者何歟。光武之不任功臣。宋祖之杯酒釋兵。可謂施措之得宜。而或未免才格國弱之患者抑何歟。唐之府兵。可謂良制。而纔經數世。其法已變。豈由於弊生而然歟。漢之取士。策以賢良。其法美矣。而後世終不能復行者。抑何故歟。至若皇明。監歷代之得失。能因時而損益。䂓模至密。品式備具。而權璫屢竊朝柄。流賊終至覆國。豈施措之間。猶有所未盡者歟。惟我東方。羅麗以還。盖莫不各有一代之施措。其最善而能致其治者何代。最失而馴致亂亡者何事歟。及至本朝。監得失而損益。猶大明之創垂。而累經變亂。國勢阽危。如水益下。莫可收拾。禁旅之加抄。營將之復設。所以備不虞也。而衆論不一。奴婢之推刷。田政之改紀。所以裕國用也。而民怨朋興。至於城堡之修焰焇之煮。皆出於綢繆之計。薦人之法養士之䂓。莫非急先之務。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是豈施措之未得其宜而然歟。抑外此而可以轉危爲安。易亂爲治者歟。何以則動惟徯志。如三代之盛。無後世令出惟反之患歟。子諸生藏器待用。必有所經緯於胷中。其各悉陳無隱。當轉而聞于上。 對。國家大器也。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苟不審其宜而善措之。徒欲急治速安。以圖一切之效。日紛然而動作。則幾何其不底敗亡也。今我執事先生承綸北闕。策士東闈。特以施措爲問。執事執事。奚此之問。其無乃悶時所爲。而思聞善措之術者歟。愚雖不敏。伏草野慨當世。思欲一鳴號於當路君子者雅矣。敢不仰首伸吭。以吐出胷中之蘊乎。遂爲之說曰。大哉施措之於國家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苟不有設施措置。其何能出政令而收其效也。施措得其宜則其國安而治。施措失其宜則其國危而亂。一得一失。治亂斯分。而其效之應。捷於影響。則信乎有國者。不可無施措。而有施措者。又不可不愼也。是故古之善爲國者。不患國之不治。患施措之或失。審乎事機。察乎時勢。可施而施。惟適其宜。當措而措。必順其理。卒使國勢固而治化隆。則其所以盡施措之道而食其效者。爲如何哉。苟或不然。可施者不施。而不可施者施之。當措者不措。而不當措者措之。昧其機而背其勢。顚倒錯亂。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希矣。可不懼哉。雖然使國家安而治者。固在施措之得宜。使施措而得宜者。又有其本。爲人君者苟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注諸事爲。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則其於施措也。直易易焉耳。孟子曰君仁莫不仁。荀卿曰仁人之於國家也。其如示諸掌乎。執事豈不聞乎。請白之。卓乎隆古。動惟徯志。陋矣叔季。令出惟反。其得其失。在今可見。一治一亂。有何難辨。阡陌一開而經界紊。郡縣始設而封建罷。噫。變古有譏。施措奚得。二世亡祚。食效何有。金戈四指。玉塞遠震。黷武窮兵。亡秦幾續。則五鳳欵塞。虜運適衰。謂之食效。愚未之信也。白水中興。列侯歸第。陳橋創業諸將。釋權終身。不任才格。固其宜也。悉解兵柄。國弱詎由是哉。兵農不分。唐制近乎古。賢良是策。漢法斯爲美。數世遽變。實由子孫之壞。末路難行。其亦俗降之致。嗚呼。玆前數君。因時設施。能食其效者。豈無彼善於此。而滔滔萬古。靑史斑斑。所當詳論。非近代乎。惟我皇明。監古得失。因今損益。洪䂓美制。至矣無間。金科玉條。燦然備具。開創之業。可謂宏矣。而甫,節蠧乎內。張,黃亂於外。三百年宗社。一朝墜地。則是豈施措之未盡其宜也耶。抑亦嗣王之不遵前憲耶。噫。金牌一戒。祖訓非不嚴也。堯封萬里。兵力非不强也。而家奴竊柄。朝綱遽頹。匹夫大呼。四海竟覆。則當時得失。愚不欲論。而志士於此足淚千古。靑丘一域。國於偏邦。曰羅曰麗。代各有施措。而施之得之者。其國常治。施之失之者。其國常亂。得失治亂。皆已執事之所洞燭。則愚姑捨是。恭惟盛朝。聖祖開基。神孫守成。得失靡不鑑戒。損益罔不適宜。周制旣備。漢治斯隆。創垂之巍煥。足配皇明。宜其恒遵勿失。永守毋墮。惟休之業。萬世無彊。而物盛則衰。天地尙然。治化之極。喪亂繼起。國家之失太平。于今幾載矣。初創於壬辰。再亂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喪於丙子之亂。惟我祖宗之勞心設施。使民安而國治者。今幾蕩然無餘。莫可收拾。幸賴我聖上承皇天之景命。撫艱大之遺業。惟先王制治之盛意。悶斯民塗炭之危命。夙宵勤念。惟以惕勵振作。注措設施爲務。其所以轉危爲安。變亂回治。復三代徯志之美。無後世惟反之弊者。其不在今日乎。愚於蔀屋之下。拭目延頸。望切雲霓者。八年于玆。而尙未得見其效者。愚竊惑焉。嗟乎羽衛添兵。藩翰增帥。則不虞之備。於斯至矣。周田欲正。唐戶乃括。則裕財之道。莫此若也。金城湯池。思克壯於邊圉。則重門擊拆。不外是矣。菁莪棫樸。期作士而newchar KC07786_24俊。則崇儒急賢。乃先務也。至如煮焇之擧。亦無非修器械制寇敵之意。而一是一非。羣議掣肘。遠騷近擾。齊民蹙頞。事未行而怨諮先興。法纔立而譏謗已騰。徒有施措之名。而未見施措之效何歟。是其一施一措之間。未得當而然歟。抑外此八者而別有可施措者歟。嗚呼。愚嘗耳剽於古語矣。兵以衛國。兵不足則國弱。將以濟師。將不得則師潰。城池所以防患。無城池不可以固邊。器械所以禦暴。無器械不可以威遠。治莫急於求賢。則與我共理者惟賢也。敎莫大於養士。則爲國元氣者乃士也。逃戶不括。國儲靡所裕矣。荒隴不量。田制無以正之。執此究之。凡今之所當施者與今之所宜措者。宜莫大於此八者。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事倍古之人。功不半者。其故果安在哉。噫嘻我知之矣。是無乃我聖后愛民之心未盡敷。仁民之政未盡擧。而廷臣之羣起言計。朝創而暮設者。又莫知其所當先。徒䂓䂓於事爲之末。而不本仁民歟。吁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連百萬之衆。馳千乘之騎。謀臣猛將如雲雨。强兵勁卒若熊羆。固無奈於疾視其長而莫之救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精砲利器齊丘陵。重鎧堅甲排山臯。固無奈於棄地曳兵。爭先而走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玉帛充牣於內府之藏。紅腐陳積於太倉之儲。陋秦財而唾隋富。固無與於咨嗟怨詛。相率而逃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靑衿藹藹於庠序之間。朱紱濟濟於軒{{!|𭏊|⿰土⿸尸羊}}之上。人爭用而士爭趨。固無與於饑餓顚連。羣起而盜也。况未及此者乎。夫如是則彼城池也器械也兵將也刷戶也正田也養士也薦人也。凡此八者。皆非今日所當先。惟仁政乃可先也。嗚呼。民惟邦本。不養民而能爲邦者。執事嘗見之乎。仁爲政始。不施仁而能爲政者。執事亦嘗見之乎。先養民而後敎。鄒聖所以告梁惠也。本於仁而爲政。魏徵所以勸唐宗也。信斯言也。今日之所當先施者。執事以爲在仁政乎。不在仁政乎。夫仁政。所以使斯民得其所而有親上愛長之心也。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添兵增帥。而人皆先國家之急而後其身。爭欲死吾君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刷量民田。而百姓足而君亦足富。天下莫能敵焉。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築城池造器械。而衆心屹然成城。其固不可破。制挺可以撻堅甲。其鋒不可當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天下之賢。皆悅而願立於王之朝。天下之士。皆悅而願沐於王之化。山林草澤魁宏寬通之士。莫不洋洋然動其心。峩峩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佐聖主出政治。猶反手耳。不亦休哉。聖上果能是。固將唐虞此世。堯舜此身。國之安泰山盤石矣。徯志之美。惟反之弊。皆非今日所可道也。愚也新從下土來。不識忌諱。妄論當今之得失。有若經緯胷中者。顧非狂且僭歟。猶有未盡者。請爲執事尾之。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發於其心。害於其政。夫使斯民安者。固由於政之仁。若無是心。又何能出是政哉。堯以平章爲心。舜以罔怫爲心。禹湯以若保爲心。文武以如傷爲心。卒能致堯舜禹湯文武之治。今我聖上亦能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心爲心。心何有不仁。政何有不仁。後之仰今。將如今之仰堯舜禹湯文武之世。竹帛不足以書功德。金石不足以頌形容。豈不偉歟。蒭蕘賤言。無路上聞。達之九重。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事變]=== 問。事變之常出於意慮之外。秦築長城而變起於閭戍。晉平江南而禍俑於骨肉。西漢削宗翰而亡於外戚。東漢抑權臣而壞於宦寺。唐憂朋黨而卒亂於叛藩。宋革方鎭而反困於驕虜。此其大都也。至如漢武逐凶奴而木人乃埋東宮。唐宗誅君羡而武氏已在近側。黃巾除而天下遂亂。完顔亡而南渡亦滅。其故何歟。今日之所可慮者何事。而幾之未動。形之未兆。亦有可以預防之術歟。子諸生歷觀古今之治亂。目擊時事之艱虞。必有涇渭於胷中者。願聞深慮之論。 對。今人之濟於海。方其波濤不揚。順流而下也。固以爲至安無危。及其盲風擊水。巨浪拍天。蛟龍鯨鰐。出沒而衒恠也。莫不墮膽懾目。愕然相顧。其理檣堅碇。柁楫無缺者僅而免。不然則徒叫號跳躍。莫之救而死也。噫嘻事變之不可常者若此歟。豈獨水爲然。夫國亦然。不先固本而欲無患者。是亦委檣楫涉渤海而冀其不敗也。雖使奡操舟而盡其轉移之術。幾何其不底淪亡也。愚欲將是說。一質於當路君子者雅矣。今執事臨圍發策。特以事變爲問。援古及今。與諸生辨之。何愚生之所欲言。執事獲之。愚請以固本之說。爲執事竭論焉。嗚呼。天下之所難料者非事變乎。禍發於未嘗慮之中。亂起於不足疑之地。其朕伏於冥冥。而明者所未及見。其機發於造次。而智者所未及圖。苟非道德之澤仁義之惠預結民心。截然有不可拔之勢。其何以扶持久遠。乂安區宇。備不虞之變。而防不測之患哉。是以古昔聖王。不以人之所忽而亡道德。不以人之所易而棄仁義。敷深惠而澤民生。積至誠而感人意。卒使民有父母之愛。而國措盤石之安。則事變無自起。而邦國無所患矣。後之人君不然。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只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區區智力之末。而不本仁義之實。故民不戴而國不固。防於此者旋潰於彼。得於前者遽失於後。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何也。嗚呼。好安而惡危。人之情也。孰不欲建長治之策。無扤捏之變。使國勢永固也。惟其所貴者智力而不知反仁。所務者事爲而不思保民。故肘腋之變。竟至覆國。腹心之疾。終能害治。傷輪敗轍。相隨續而莫悟也。可不哀哉。由是觀之。可畏者莫如意外之變。而吾之仁已修則不足爲懼矣。難保者惟在未覩之患。而吾之民已安則亦非所憂矣。善乎孟子之說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然則莅邦家而欲防禍亂者。可不先安其民。敷實惠而欲結民心者。可不先施其仁乎。愚請因是而白之。金城萬里。玉塞大震。祖龍雄威。遠襲胡庭。而幷起亡秦。乃在閭左之戍卒。龍驤千斛。鐵甕瓦解。典午深憂。已平江南。而相戕骨肉。反起維城之諸宗。吳楚旣平。封疆繼鑠。則變生宗翰。非所當憂。而倒持太阿。王家之兒也。韓彭遠懲。列侯退第。則禍俑勳臣。無復有懼。而竟覆金甌。權璫之手也。難於去賊。唐憂在於朋黨。而强藩繼起。終致不振之患。杯酒釋兵。宋患弭於方鎭。而驕虜迭侵。日就微弱之漸。至若建元天子方事外夷。而木人流血京師。貞觀皇帝忌殺武娘。而則天蓄禍深宮。黃巾甫平。而赤劉之祚遽頹。金胡已滅。而泥馬之業不復。則是何當憂者不爲患。而不當憂者爲患。可畏者不爲變。而不足畏者爲變耶。嗚呼。匹夫肆然。萬姓嗷嗷。則長城北起。適足自亡。外憂旣除。內患復興。則石頭降幡。只以挑禍。願察其影。忠言莫納。則削弱宗支。反資外家之移政。刑餘勿任。先王不法。則斥退諸將。何與閹宦之竊柄。羈縻徒事。朝綱漸退。則仙李業衰者。豈黨論之致也。和好是尙。武略不競。則夾馬香殘者。果藩鎭之故耶。信用讒說。父子難保。則塞外干戈。徒增海內之虛耗。欲防未然。枉殺無辜。則區區小智。安能奪天之已定。而况以亂止亂。豈有復振之代。共胡滅胡。寧有不亡之國哉。噫。玆前數君者。非無才智之拔萃。計慮之出類。而徒備其末。不知反本。言及仁民。萬古寥寥。語至喪亂。靑史滔滔。則蒭狗前代。楮兔空煩。所當詳說而極論者。顧非今日之所當慮者乎。嗚呼。今之當慮者。亦可謂殷矣。陰虹貫陽。連朔肆妖。太白見午。經月不滅。迅雷冬鳴。飛雪夏隕。沴氣塞空。風雹妄作。則乾道之乖常可慮也。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災。比歲疊見。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騁恠。則坤軸之失寧可慮也。人不知學。士不尙義。朝政日紊。庶績咸隳。閭俗漸汚。禮讓掃地。先私後公。喪廉滅耻。則習俗之偸卑可慮也。南倭偵伺。北人恐喝。金繒遠輸。溪壑難塡。信好雖申。野心未保。則夷狄之外憂可慮也。嗚呼。災不虛生。古人有言。戎狄侵凌。前史所譏。風俗汚濁。國亂可占。則有一於此。尙足寒心。三者爲癘。何以爲國。噫。蒼蒼難恃。冥冥莫覩。未知意外之變伏在何處。不憂之患萌於何事。而凡今之上自楓宸。下至閭巷。懔懔危懼。莫保朝夕者。何莫非此數者也。然愚所慮。獨異於是。可憂在民。不在他也。何者。災雖可畏。克誠則可弭。敵雖可懼。有備則無患。俗雖難變。敷敎則可變。而至若斯民。朽索易斷。六馬難御。一失其心。四海傾覆。有國所畏。孰大於此。嗚呼。今之爲政。可以保斯民乎。秦城遠築。負土者載道。唐戶急括。携亡者遍野。洛口之米日積。而民不能遂其業。陝西之軍大刺。而衆不得安其所。東奔西走。不暇休息。而團鍊之營。復設此際。煮焇之擧。更出其間。朝創暮設。雷奔霆馳者。莫不歸於傷財病民。則哀我殘氓。何以支堪。膏澤竭於苛斂。筋力勞於重役。歌興仳㒧。鴻多澤中之鳴。賦成谷蓷。人有萇草之歎。老弱塡於溝壑。壯者起而爲盜。狗偸鼠竊者。飈發都下。威㥘殺掠者。蝟起鄕曲。若此不已。爲禍轉盛。則安知黃巢,綠林不復作於今日。張角,陳勝獨俑禍於古昔也。愚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起。蕭墻之禍。來在顓臾。而九重之隱憂。未嘗及此。廟堂之畫策。但務其末。則愚竊潛憂隱歎。不知今日國家稅駕何所也。嗟夫機之未動。智者猶欲先備。兆之不萌。明者尙欲預察。矧乎機已動兆已萌。變亂之朝發夕起者。無異燭照數計。而不思所以急救而善圖之乎。嗚呼。欲安者民之情。則今之思亂。豈民之心哉。實由於上之仁惠不敷也。然則當今之勢。所當深慮而先務者。捨仁政而何哉。我聖上誠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施措之間。凡有不便於民者。一切撤罷。而夙宵勤念。惟在斯民。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饑之求哺。其革民瘼。若急病之服藥。一民饑則曰我饑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誠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親君上而戴國家。皆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赤足可以蹈湯火。空拳可以冒白刃。爭欲死吾君矣。意外之變。何自而起。不虞之患。安從而生。固將措國不拔。煕皥無窮。比肩於唐虞三代之治。而秦漢以下之以智以詐。旋得旋失者。皆非今日道也。嗚呼。今之憂國難者。孰不以災異可畏。敵國可懼。習俗可慮。而愚獨以民困爲憂。豈不迂且遠哉。雖然古語曰。人事失於下。天變見於上。又曰。內治旣臻。外患不興。傳曰。旣富矣。復敎之。信斯言也。天下安有不養民而先正俗者。亦安有不內修而能外攘者。亦安有不能得民心而能享天意者乎。信乎防患在於固邦。而固邦由於仁民也。雖然人主一心。萬化之本也。苟或有一毫未盡。今日雖除一瘼。明日必當復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政終不可仁。而民終不能安矣。可不懼哉。今日聖上之修德。固無間然。然以政不仁而民不安者占之。則恐或有一毫未盡之失也。執事何不入告于后。使衮職無闕也。愚也一樸愚士耳。古今之治亂。時事之艱虞。豈能了然胷中。惟自傷時慷慨。目擊耳剽。粗有窺斑之見。未遇捫虱之地。范憂莫洩。賈涕徒垂。今逢執事。輸寫靡贏。得非猥且僭耶。然士固伸於知己。微執事問。何以發愚之狂言。願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轉以達之九重。謹對。 ===[立敎]=== 問。聖人之立敎不同。羲軒以上。詩書不載。無可考信。堯之授舜。但言執中。而舜復益之以三言。則豈禹不及舜。不如是則不足以達其旨歟。且所謂人心道心者何所指。而心果有二歟。孔門只論仁。而鄒書則必以義配仁。濂翁說誠多。而程子則以敬爲主。前聖後賢。何其不一揆歟。典謨訓誥。皆無學字。而昉於說命。則傅說之前。不知學歟。學有道學理學訓詁之學文章之學異端之學。此皆傅說之所謂學歟。三敎皆謂之道。所謂道者何物。而韓子原道之文。亦能窺道體歟。荀卿著論性之篇。而楊雄作法言之書。文中子十五爲人師。撰述極多。其言果皆合於聖賢之旨。而可以爲敎於後人歟。至若近世。王陽明之致良知。陳白沙之體天理。亦可謂發其所未發。而不悖於聖賢之敎歟。嗚呼。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大義乖。權變術數謀利計功之說。虛無寂滅證空談玄之語。日新月盛。震耀張皇。聖賢之敎。不絶如縷。僅載於方冊。何以則闢邪說而闡正道。聖賢之敎。復生於世歟。子諸生服膺聖訓。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對。噫吾生也不幸遠於聖矣。上不及服敎唐虞。與於變之化。次不及樞衣闕里。承博約之訓。下不及從師洛閩。勉誠正之學。貿貿此生。將無聞而沒世矣。寧就一代先覺君子以求敎。斯可矣。今先生儼然辱臨于策士之庭。以立敎爲問。大哉問也。若先生非吾所謂先覺者耶。昨日土墻之隔。今可爲竹牖之開矣。愚雖不敏。敢不承敎而樂爲之說乎。竊謂敎者。聖人所以繼天立極。而使萬民各盡其性者也。盖性出於天。而人之所同得也。惟其氣質之禀。聖凡有異。故昏不能知。愚不能覺。昧此性之在我。而不識其當盡者有之矣。於是聖人有憂之。開其精微之蘊。示之當行之路。使昏者有知。愚者有覺。莫不祛人欲而復天理。則敎之爲道。豈不大哉。是以聖人達而在上。則敎能行於一世。窮而在下。而敎亦明於萬古。雖其一時所指。或遠或近。或詳或略。似有不能同者。若其立敎傳道化民成俗之意。亦何嘗有異也。嗚呼。人而無敎。不能盡性。敎非聖人。不能自立。而歸來叔季。聖遠言湮。上無敷敎之君。下乏明敎之人。異端日盛。邪說肆行。鼓天下之衆而日就禽獸之域。則聖賢之敎幾何其不息而亡也。雖然性無賢愚。敎明則可盡。敎無今古。君聖則可立。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敷敎化者。可不先窮在我之理。以盡在我之性。爲導率表正之方。致觀感風動之化哉。嗚呼。天人肇闢。聖王繼作。則制節法度。何莫非敎。而羲軒以上。書契無徵。愚於今日。於何考信。執中授舜。堯言旣至。而精一傳禹。舜說復益。則豈堯之於舜。知已領會。而舜之於禹。或恐其未曉耶。噫。三聖授受。告戒丁寧。萬世標準。心學有傳。立敎之大。無有加此。則其所詳略。愚不敢論。原乎性命。是乃道心。生於形氣則爲人心。則所指之言。雖若不同。虛靈知覺。此心惟一。則截而爲二。寧有是理。魯論言仁。義在其中。鄒書揭義。惟仁是配。則尼父亞聖。互相發明也。眞實無妄。大道之原。主一無適。盡誠之方。則濂翁伊川。分言體用也。前聖後賢。其敎何異。學之一字。雖昉說命。而精一執中。學莫大焉。則堯舜之時。已有此學。豈至傅說。始能知學。道理一原。本無二致。而訓詁穿鑿。詞章浮誇。至若異端。妄肆邪淫。則說之謂學。豈指此三者乎。循性行仁。大道在是。則老佛之道。道其所道。道云道云。空虛云乎哉。原道一篇。所見卓然。其於道體。不爲無窺。而只言誠正。未及格致。則無頭之譏。亦或難免也。論性訛誤。法言依㨾。續經中說。未免杜撰。則擇焉不精。語焉不詳。正爲三子道也。雖其所言。或有一二之取。揆以聖敎。槩乎未聞。至若伯安之致良知。公甫之體天理。徒欲尊性。未知問學。右袒鵝湖。昌詆考亭。則禪學換面之徒。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嗚呼。夢奠兩楹。泰山遽頹。春秋欲末。七十子皆亡。微言大義。淪沒無傳。而管商申韓計功說利。老釋莊列證空談玄。權謀術數之辯。虛無寂滅之敎。簧鼓飈發。橫騖肆耀。以至於百家之說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其間。長夜乾坤。正學榛塞。則二帝三王羣聖人之敎。皆已灰燼殘缺。蕩析壞亂。吾道之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其不泯滅而斷絶者。不啻若一髮之引千鈞耳。噫嘻亦痛哉。嗚呼。人生天地。皆具此五常。敎無他道。只明此五典。則人無有不善之性。敎無有不可明之世。惟其上而爲君者。不敷正敎。而下而爲民者。亦隨而變焉。故上好淸凈。而淸凈之敎興。上好功利。而功利之敎興。異端日以浸盛。聖敎日以息亡。則此實非人之難敎。所以敎人者不善。非敎之難立。所以立敎者不得其當。如有倡道義之學。徽五典之敎。邪說不得容。而正道常能行。則人豈有不善。敎豈有不明哉。雖然吾之理明然後。可以明人之理。吾之性盡然後。可以盡人之性。理苟不明。其何能明庶物而察人倫。性苟不盡。其何能修實德而作斯民乎。先儒曰。敷敎正俗。人君之極功。成己成物。聖人之能事。誠哉是言。爲人上者。苟能加格致之功。盡誠正之道。無小虛假。極其擴充。窮理以盡性。盡性以立敎。推躬行心得之餘。敷導迪培養之方。常使斯敎大明於世。則彼同有性命之理。各具仁義之體者。孰不知理之可明而性之可盡。聖敎之爲可尊而異端之爲可排也。雖至愚至迷之徒。亦莫不知所當行。覺所當爲。孜孜於孝悌忠信之敎。而不入於詖淫邪遁之域矣。爲敎之效。至於如此。則中和位育之功。不難推致。而二帝三王之所以敎民化俗者。亦無以加此矣。聖敎之不明。異端之爲害。有何所患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語及篇終。又有所戚戚焉。執事之問。獨詳於古而不及於今者何歟。其無乃引而不發。以觀諸生之所言乎。噫。今日聖敎之不明。可謂極矣。仁義爲荒廢之路。經傳作干祿之具。切磋講劘者。擧世而不見。含糊鶻突者。接迹而皆然。旣以道學爲高遠難行。而且以古今異宜。爲不易之定論。嗟嗟悲夫。夫自開闢以來。至于今日。不知其幾千歲。而天地渾淪磅礴之形猶舊也。山川流峙之形猶舊也。草木鳥獸之形猶舊也。以至於斯人之宮室衣服飮食器用。皆因聖人之制作。以養其生。不能闕廢。而獨於天叙天秩。因人心本天理。亘萬古而不可變者。乃安於斁敗。以爲終不可復古耶。嗟乎人之性皆善。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善之心。惟其敎化不明。習俗汚下。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格致之功或不能加。誠正之道或未能盡。其所以窮理盡性推己立敎。爲萬民之表率者。猶有一毫之未盡者耶。君門萬里。獻芹無路。轉而聞上。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忠孝]=== 問。士生天地間。所重者忠與孝而已矣。非孝無以爲人子。非忠無以爲人臣。舜文之孝。逄干之忠。不可尙矣。閔損子路之孝。王祥孟宗之孝。固無優劣。而杵臼王燭之忠。豫讓荀彧之忠。亦有異同歟。夏不驅蚊。冬則溫被。其孝何如。强牽帝裾。掇拾章奏。其忠何如。必有酒肉。不請所與。可謂之孝。而初附和議。竟死虜庭。可謂之忠乎。方今聖明嗣服。以忠孝爲先務。而都鄙之外。以敗倫爲事。遺棄至親而無怪。朝廷之上。以含嘿爲風。國事日非而不言。爲忠爲孝之理。果安在哉。將使人子盡其孝。人臣盡其忠。其道何由。若以忠孝論其先後。則何者爲先。而終致忠孝之兼備耶。願聞移風易俗之論。 對。愚小也稚昧。無所知識。惟以怡怡愛養爲樂。不識所謂蹇蹇匪躬者存焉。及長而讀書。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位以立忠。因生以盡孝。始乃蹶然驚曰。人於天地。匪親無以生。匪君無以立。君親旣無輕重。忠孝寧有二致。仍反自勖於己曰。何以則能兩盡其道。而無或有一毫不誠耶。常欲求敎於大人君子雅矣。今先生臨闈發策。特揭忠孝二字。大哉問也。非獨愚生之獲所願爲幸。凡有人性而戴履天地者。孰不欣欣然樂告。怡怡然求正乎。遂感而爲說曰。大哉忠孝之爲道也。在家非孝無以事其親。立朝非忠無以事其君。忠孝不能盡。而君親不能事。則子何能爲子。臣何能爲臣。是以古之君子。知孝之本乎天性而不可不盡。識忠之根於固有而不可不竭。情之所發。必殫其誠。義之所在。思致其身。孜孜一生。罔或暇逸。則忠豈有不至。而孝豈有未盡哉。如或不然。誠未至而遽自以爲孝。義不盡而遽自以爲忠。則雖滫瀡以備養。溫凊以勤奉。非吾所謂孝之純也。雖冒刃而赴難。犯顔而爭君。非吾所謂忠之至也。安有一事之孝一節之忠。而遽謂之盡臣子之職乎。嗚呼。人性本善。同具五常。忠孝之道。是誠在我。則孰不欲入孝其親。出忠其君。以答我生成之大德哉。惟其敎化不敷。而習俗汚下。仁義不明。而倫紀斁喪。昧其性之本然。而不自覺其不盡矣。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民忠孝者。可不徽五典之敎。明仁義之道。擴其本然之性。而使各盡其當行者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豈欺我哉。請白之。終身慕父母。日三朝王季焉。至哉舜,文孝也。殺身冀悟君。剖心猶不去。則盡矣逄,干忠也。人無間於父母兄弟。閔子可謂善事。爲親養而負米百里。子路所以服勤。入林慟哭。竹抽冬笋者。斯非孟宗之孝感乎。天寒求魚。鯉躍江氷者。吾知王祥之誠格也。捐其軀而能存遺腹。義哉有趙杵臼。讓萬家而不事二君。嗚呼齊郡王蠋。國士衆人。視遇生死。則豫讓可以爲眞節。迹漢心魏。以名取捨。則荀彧足見其肺肝。不驅蚊而念親。能以身而冬溫。猛延不懈事親。牽帝裾而苦諫。捨毁奏而復進。毗普期欲格君。必有酒肉。曾元之養也。曾是以爲孝乎。力贊和議。王倫之死也。斯可謂之忠哉。嗚呼。事君事親。人所自盡。爲孝爲忠。非取一端。則人倫之至。吾於舜文逄干見之。而損由特稱於夫子。王孟著績於靑史。則其所優劣。愚何必論。存孤而必報知己。捨生而克盡其義。則其視隨時異議飮鴆掠美者。不無同異乎。因事服勞。有過箴䂓。此不過忠孝一節。而昧於養志。爲孝之未能盡。忘讐附和。其死之無足取。則又何足與論於忠孝大道乎。噫。古人已矣。其惟今乎。恭惟盛朝。聖明當御。治敎休明。敦周文之孝理。尙殷家之忠質。其所先務。惟以正倫爲本。宜乎風行俗化。入孝出忠。人皆以曾閔爲期。士皆以稷契自待。而夫何近年以來。民彜斁喪。天理滅絶。隆養之化泯於時。蹇諤之風絶於朝。甚至周親見棄。擧世莫恠。衛政日非。滿庭緘舌。恩乖生我而父子行路。義昧致身而君臣楚越。孝衰之極。推刃者繼起。忠夷之漸。蠧國者並進。舜文之大孝。固不暇論。而至如辛趙之區區匡輔者。亦不得以見其人也。噫嘻亦痛哉。是豈上之敎下者不能盡而然耶。下之承上者未易從而然耶。且人之善者小。不肖者多。雖欲敎而自不可得耶。是何堯舜之世。反覩叔世衰季之風也。嗚呼。孟子不云乎。人倫明於上。小民興於下。孔聖亦有言。斯民者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先儒曰。天之降性。不以賢愚有間。古今有異。信斯言也。豈古之人皆孝。而今之人皆不孝。古之人皆忠。而今之人皆不忠。古之人皆可敎。而今之人皆不可敎也。特以世敎陵夷。人欲日痼。陷形氣之利誘。喪天賦之初心。非不知親之當孝。不知盡仁然後爲能孝。非不知國之當忠。不知盡義然後爲能忠。在家而不能致誠。事君而實昧其義。陷墨刑而莫悟。罪三千而爲大。遂使物中之最靈。有愧禽犢之襟裾。則此豈非可悲之甚者乎。嗟乎今日之人不孝士不忠。非有他也。實由於敎不明仁義。則今日之使人孝使士忠者。亦豈有他哉。其不在於敎之明仁義乎。聖上誠能明先王之敎化。植今日之彜倫。開悟其天性。啓迪其良心。使其日用之間。莫不居仁由義。循天叙之五常。而修此懿德。則彼同有君親之重。而各具仁義之心者。孰不知盡仁而以事其親。盡義而以事其君哉。此心之發。固如火之炎炎泉之混混。爭趨止孝。競勸竭忠。將見曾參孝己之行。夔龍元凱之賢。接武一世。而愛親敬上之風。大行於國中矣。習俗有何難回。風化有何難移。而一節之孝。非義之忠。更何煩論哉。雖三代比屋可封之俗。可復見於今日。不亦休哉。嗚呼。君親一體。忠孝義均。豈有界別於其間。然人之生世。有父子而後有君臣。孝於親而後忠於君。故古語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由是觀之。孝者忠之本。忠者孝之移。而其所以兼備者。又豈外於盡仁義之道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憾焉。孟子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又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讐。自古及今。未有不富民而能善其心。亦未有不待臣而能竭其力者也。執事試觀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制民産者。可以善其心乎否乎。聖上之所以待臣隣者。可以竭其力乎否乎。賦役煩重。飢饉荐臻。父不能保其子。子不能保其父。流離殿屎。散之四方。則雖欲責以盡孝得乎。聲音以斥之。顔色以拒之。上不能通下意。下不能通上意。危疑沮喪。有懷莫陳。則雖欲責以殫忠得乎。爲今之計。先富民産。使父子相保然後。方可以責其孝也。先加聖眷。使上下無間然後。方可以責其忠也。不此之思。徒欲其忠孝。則雖聖上弊精於上。良相竭力於下。愚未見其有得也。執事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動靜]=== 問。聖賢之學。隨動靜而交致其工焉。子思之論未發已發。明道之訓動定靜定。其旨有同異之可言歟。大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禮記之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其所立言。可歷指而辨別之歟。涵養省察之功。明通公溥之效。其工夫次第。亦有淺深始終之分歟。或有言動端乃天地之心。或以爲靜中見無限妙理。有若相反。而抑有旨趣之同歸歟。旣言中正仁義。而終之以主靜。歷擧吉凶悔吝。而戒之以愼動。其所以或主或愼之義。亦可以論其詳耶。大抵動爲靜之用。靜是動之體。是二者相仍相資。而用功之不可或偏者也。然凡人之心。動多而靜少。湛然不動之時。曾未頃刻。又復馳騖走作矣。若任之而不知矯之。則終至於波蕩而不知返。若矯之而不得其方。則鮮不能爲枯槁寂滅之歸。不知矯者與不得其方者。其所以失則殊。而其爲失則均焉。何以則以時而靜。以時而動。動有動時工夫。靜有靜時工夫。旣無馳騖走作之病。又無枯槁寂滅之歸。而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歟。諸生必有講劘乎斯者。願聞其說。 對。嗚呼動靜之理。豈易言哉。天有陰陽之動靜。而理之顯微著焉。人有性情之動靜。而心之體用具焉。天人一理。動靜無端。而人心有覺。道體無爲。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學足以知性命者。固不敢輕議於此。况愚墻面之學。安能剖析其精微。辨論其工夫。以動我明執事之聽哉。雖然晦處靜俟。從遊師友。其所講劘討論則有之。敢不以靜中一得。爲執事求正焉。竊謂心主於身而有靜有動。學貴存心而隨處致工。盖事物未至。思慮未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則是所謂靜而心之體也。事物旣至。思慮乃萌。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則是所謂動而心之用也。當其靜也。不有涵養之功以全其體。則靜而無以存此心也。及其動也。不有省察之功以適其用。則動而無以存此心也。是以君子養此性於不覩不聞之中。以修其內。察此情於幽獨隱微之際。以修其外。動靜交修。表裏如一。則其所以兩致其工。各盡其極者。爲如何哉。雖然靜不自養。必主一於內。心無走作然後。方得其養。動不自察。必謹微於外。念不雜他然後。方盡其察矣。先儒曰。戒懼靜時敬也。愼獨動時敬也。靜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有志心學者。盍於是勉之。嗚呼心一也。以其未發而言。謂之性。以其已發而言。謂之情。未發者靜也。已發者動也。而靜而無所偏倚者。性之中也。動而無不中節者。情之和也。性情無二德。而動靜非二致。則其所謂靜而性亦定者。卽所謂未發之性。不失其中者也。動而性亦定者。卽所謂已發之情。發皆中節者也。子思程子之言。互相發明也。此心未發之前。全體渾然。無有見聞者。寂然不動者也。事物旣接之後。隨處感發。此心便應者。感而遂通者也。性之未動。其體本靜。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卽所謂寂然不動者也。物至心感。性發爲情。則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者。卽所謂感而遂通者也。大易禮經之訓。寧有二旨乎。涵養乎未發之前。所以養此性於靜也。省察乎旣發之後。所以察此情於動也。而當靜而虛。內欲不萌。則便是涵養之功也。已動而直。外誘不入。則便是省察之功也。靜虛則通明。動直則公溥。而通明者涵養之極。而性得其中者也。公溥者省察之至。而情得其和者也。養察而後可致中和。虛直而後可見明溥。而內外夾持。一時並進。則工夫豈有次第淺深。而功効則可知其始終之有別矣。天地萬物之理。莫不具於靜著於動。而動根於靜靜涵乎動。則一陽初動。天地之心可見者。靜之始動而藹然之理自昭矣。靜裏體認。萬理之妙畢見者。動之具靜而燦然之理嘿識矣。藹然者具於燦然。燦然者著於藹然。則其言雖若有異。而其指豈不同歸乎。行之中而處之正。發之仁而裁之義。則動靜周流。無不全德。而其動也必本乎靜。則終之以主靜。豈無由也。靜無爲而動有爲。靜無咎而動有咎。吉凶悔吝。各有兆朕。而其生也必由於動。則戒之以愼動。非以此乎。嗚呼。人之一心。禀陰陽之理。具動靜之機。寂然渾然之中。萬物之理無不備。藹然闖然之際。天下之故無不通。養乎靜。所以正乎動也。正乎動。所以養乎靜也。其道相須而不可闕一。其用相資而不可偏廢。則人孰不全天命之性。循達道之行。靜而此心之體無不中。動而此心之用無不和。以致其動靜之工哉。惟其氣禀拘於前。物欲汩於後。靜虛湛一之理。旣昧於靜。而紛亂擾攘之志。馳騖於動。一念之頃。或陞而天飛。或沉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氷。一日萬變。莫可收拾。則守一於內而通明于靜者。絶無其時。而走作於外而常失之動者。滔滔皆是矣。今若任其波蕩。不知管攝。則比如大軍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其不爲蚩蚩放心之徒無幾矣。若欲一切把捉。强使靜定。則譬如枯木死灰氣索然而無活法。其不歸佛氏寂滅之偏者亦鮮矣。矯心任情。俱背正理。而過與不及。均爲失中。則澄治本原之道。果無其方。動靜俱修之宜。果無其要乎。嗚呼。天之降才。本無不善。人之禀性。亦未有惡。雖其偏蔽之久。顧此本明之德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靜養動察而使合乎天理之正。盍先盡其敬心之功乎。噫。心之爲物。虛靈知覺。若使此心常肅然而不亂。烱然而不昏。則寂而理之體無不全矣。感而理之用無不行矣。是以朱子曰纔敬則便扶策此心。雖有百邪。也自退聽。誠能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件件兢業。念念提撕。惕然悚然。常若父師鬼神之臨其上。深淵薄氷之處其下。蜎涓蠖濩之中。幽獨得肆之地。惺惺而無小昏昧。寂寂而不起念慮。以盡其靜養之功。戒愼於幾微。遏絶於萌芽。以盡其動察之方。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本末俱擧而表裏洞徹。大本旣立而百體從令。以時而靜。靜以天也。以時而動。動以理也。內欲外誘。皆不足以累吾靈㙜。査滓消融。天君泰然矣。敬心之功。至於如此。則馳騖走作之病。枯槁寂滅之弊。又何足道哉。執事所謂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其不在此歟。嗚呼。敬者徹動靜兼內外。成始成終。貫古貫今。聖學之第一義。治心之第一務。愚生之所嘗學。執事之所欲聞者。宜無過於此者。雖然學問之功。莫大於誠正。而誠正之要。莫先於格物致知。盖物不格則知不至。知不至則理不明。理不明則不知何者爲天理。何者爲人欲。何者爲靜養。何者爲動察。而其於敬心工夫。亦無湊泊處矣。然則格致之工。又非學者所當先務者乎。愚也終日竭論。雖無動人之宏議。靜居用工。謹守吾儒之家法。則不敢創爲新奇之論。以避常腐之談。執事如不以爲不可。幸進而敎之。謹對。 02avfcy92uzysai37s4jp5rnlqdqyvh 2485612 2485597 2024-11-01T04:27:57Z Blahhmosh 79595 248561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執策== ===[太極]=== 問。太極之名。昉於易大傳。而爲圖爲說。則其理甚明。而多有議之者何故歟。無極之語。出於老子。其所指果不同。而象山之以爲疊床架屋者何歟。邵子所謂無極之前。亦何所指而言歟。王元美又以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敢從生云者。不無所見。可以文人之語而斥之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後。太極果在於何處耶。邵子曰。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曰太極卽理也。然則道也心也理也。名異而實同耶。抑有界別之義耶。旣曰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何歟。嗚呼。吾人皆有一太極。而目眩乎色。耳聒乎聲。鼻逐乎臭。口爽乎味。四肢謬於安逸。蟻慕乎貴富。蛆嘬乎功名。吾之太極。遂失其體。而怵迫乎禍災。憂惱乎饑寒。無以得全其體。何以則不悖而凶。能修而吉。推極於中正之域耶。子諸生講學有素。必有嘿契者。其詳說之。 對。執事知夫太極乎。所謂太極者何物也。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厚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而已矣。人物吾知其蕃而已矣。至於太極。推之於前。莫究其始。引之於後。不見其終。測之而無窮。視之而莫覿。窅乎冥乎。不可狀。則愚未知是物也何在而何爲也。孰睹而孰名也。豈別有一物懸乎太空。而人强之號耶。抑指此造化之理。而取其樞極之義耶。愚莫得而知也。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執事以愚爲知太極乎。爲不知太極乎。愚也一墻面學耳。日用心身上。尙不得窮其理。今若開口。遽曰太極其理如此。其形如此。名由是而㫥。圖由是而作。說由是而著。解頤妄論。有若眞知者然。豈待智者。五尺童不亦大笑乎。然執事旣有問。愚安敢嘿嘿而已。請以粗聞於先覺者。爲執事辨之。竊謂渾淪極至之理。具著於冲漠無朕之中。化生萬物。變化無窮。至大至神而莫之能加者。斯之謂太極。盖太極者。造化之樞紐。而品彙之根柢。陰陽分於是理之動靜。五行生於陰陽之合變。二五之氣。流行布散。而萬化絪縕。於是乎出焉。則凡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明。風雷之所以變。江河之所以流。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以至於飛潛動植。林林葱葱。紛紜於覆載之間者。何莫非出於太極也。唯人也禀其至秀之氣。得其最靈之智。具健順五常之德。有天地本然之心。則人之健順卽其所謂陰陽也。人之五常。則其所謂五行也。太極之全體。固備於吾人之一身。而惟其氣質之禀。有萬不同。物欲之私。又汩其眞。人僞日滋。而秉彜日泯。則其能全夫太極之體者。固已鮮矣。而若其吾心固有之實理。則亦未嘗不存焉。苟能因其實理之存。極其實心之功。無小虛假。盡其擴充。以造於仁義中正之域而人極立焉。則太極之道。豈可外我而他求哉。嗚呼。太極之所以爲太極者。唯此實理而已。則凡肇於太極而各具太極者。豈可外此實理者哉。彼巍然而高。確然而處。昭然而明。燁然而光。浩然而流。幽然而深者。無非實理之所爲。矧乎吾人之能具太極之全體者。不思所以實其心而盡其性之理。以立其極耶。所謂實心者何。誠而已。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子思豈欺我哉。愚請因是而白之。孔聖著易傳。而太極之名肆肇。濂翁演圖說。而太極之理乃闡。使幽遠之意隱微之旨。昭揭日星。指南萬古。則聖門之功。豈有加此。而後世之妄有疵議者。是何異於浮雲起滅萬變。而太空恒自湛然也。無極之論。雖出於老子。只言其萬物都歸於虛無。不及其無形而有理者。則與周子無極之說。所指之異。不啻若水火之不相入。而氷炭之不同器也。吾儒與異端。豈可比而同之哉。象山疊床之說。晦翁辨之已盡。愚不必更贅。而不知無極之本太極而有眞體也。徒自拍頭胡叫。則宜乎左袒江西而爲紫陽之告子也。天地未生之前。陰含乎陽。天地將闢之際。陽分於陰。自垢至坤。是陰含陽也。自復至乾。是陽分陰也。復坤之間。卽爲無極。自坤反垢。卽爲無極之前。則堯夫之說。豈非指此而言乎。是理纔動而陽便生焉。是理纔靜而陰便生焉。則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非謂動然後陽始生。靜然後陰始生。先有彼而後有此。截然爲兩段。而文人詞客。不究聖賢之微旨。好爲新奇摘抉之論。以誇耀井見爲務。則不敢從生之說。有何實見之可取乎。盖太極者一理而已。此理一動而陽生。一靜而陰生。陰陽旣分而兩儀乃立。兩儀旣立而四象乃著。四象旣著而八卦乃畫。八卦旣畫而三才之象。萬物之形。至此始備。而是理之妙用。無所往而不在。則當其一分爲二也。是理固在於二也。當其二分爲四也。是理固在於四也。當其四分爲八也。是理固在於八也。以至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千變萬化。生生不已。而此理亦在於變化無窮之中。則太極之理。何處而不存哉。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兩儀亦有一太極。四象亦有一太極。三才亦有一太極。萬物亦有一太極。譬如月落萬川。在在皆圓也。豈可偏指一處爲太極之所在也。先儒曰。太極立天地萬物之表。而行天地萬物之中。在萬古無極之前。而貫萬古無極之後。由是觀之。太極之所在。亦可較然矣。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卽所謂太極者也。一陰一陽者。卽所謂太極之動靜也。然則道卽太極之別名。而是道也賦於吾人。而爲主宰於一身。統性與情而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則謂之心。然則心亦一太極也。若究其本。則心也道也。只此渾淪一箇理而已。其所謂太極者。亦指此實理。而此理之外。別無所謂太極者。則邵子所謂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所謂太極卽理云者。所指雖異。而其本則未嘗不同。正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豈有界別於其間哉。只言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其所謂眞者。便是太極。太極之不言。又何可疑哉。嗚呼。一理流行。無往不在。在太極爲太極之理。在吾人爲吾人之理。則吾人所具之理。卽太極之理也。太極之理旣賦於我。則我之理無不具矣。宜乎人無不善。性無不盡。而第此所禀之氣。或淸或濁。或駁或粹。故淸者爲智。濁者爲愚。粹者爲賢。駁者爲不肖。又有不能同焉者矣。是以太極之理。雖同具於我。而性之者或有之。反之者或有之。不知其在我而梏亡之者亦有之。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矣。嗚呼。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事物無窮之變。則目之欲。覩艶彩美色而眩之。耳之欲。聞淫聲哇音而聒之。口之欲。味甘毳肥濃而爽之。鼻之欲。嗅薰香芬芳而迷之。四肢之欲。安逸怠惰放肆而謬之。以至於富貴薰其心。功名喪其志。禍患怵其外。寒餓迫其內。銷鑠斬伐。反覆沉痼。則吾人太極之理。日以昏昧。此心之靈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實奚異於禽獸哉。噫嘻亦痛哉。嗚呼。太極之所以渾淪極至。極天地之化而盡其道者。豈有他哉。唯其眞實無妄純粹無僞。徹上徹下。無一毫之或雜也。聖人之所以精一不貳。全仁義之德而立其極者。亦豈有他哉。唯其緝煕無間。純亦不已。自始至終。無一息之或輟也。至於衆人。所得之理所具之體。豈有異於聖人哉。唯其局於氣質而不能克己。陷於利欲而不知反本。虛僞而汩之。間斷而滅之。終至於戕賊敗亡之域。而不自覺焉。則此豈性之罪哉。實其人之不誠也。雖然顧此本明之理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卽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固已洞然矣。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盡其性而全此太極之體。盍先盡其實心之誠哉。傳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也。大哉誠之爲道也。苟能加不息之功。盡無妄之實。省察於暗室隱微之際。涵養於雷聲淵嘿之中。自其戒懼而實其約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存諸中者。無不極其中矣。自其謹獨而實其精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應物之際。無所差謬而無適不然。則發於外者。無不極其正矣。實心之效。至於如此。則動靜交修。表裏如一。目之視以禮。耳之聽以禮。口之養以禮。四肢之動以禮。富貴不能淫。功名不能汩。禍災不能怵。寒餓不能移。外物之來。不足以累吾靈㙜。而人欲凈盡。天理流行。吾人太極之體。不期全而自全。可以建天地之中。立萬民之極。參贊化育之功。皆自我出。而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於是乎畢矣。執事所謂不悖而凶。能修而吉者。其不在此歟。愚於執事之問。旣復其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執事試觀今日之三才。天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地能全其太極之道耶。人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天變於上而爲水旱風雹氛霧彗孛虹蜺光恠之異。則天之不能全者可知矣。地變於下而爲震湯崩頹湧溢氷赤焦童散漫之異。則地之不能全者可知矣。人變於中而爲弑殺㥘奪戕賊橫戾流離餓殍之異。則人之不能全者可知矣。此愚之仰而吁。俯而懼。中立而唏噓。繼之以流涕痛哭者也。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蕫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萬民。萬民正則天地之氣。莫不一於正矣。然則今日之人心不正。而天地之心亦不正。人氣不順。而天地之氣亦不順。使三才而不能全其太極者。其無乃我聖上之正其心而順其氣。以全夫太極之體者。猶有所未盡耶。詩曰。衮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之補衮職者。非執事耶。執事其念哉。謹對。 ===[才命]=== 問。天之生才。若有意焉。而多有才無命之歎。抑何故歟。屈賈斥於遠惡。蕫楊沉於下僚。希文有王佐之才而不盡其用。退之有見道之文而不需於時。漢之黨錮。死於桎梏。宋之僞學。困於泥塗。甫,白流離窮餓。柳,蘇竄謫讒謗。若此之類。何可勝道哉。噫。文汚軋茁。先登甲科。學昧杖杜。平步詞林。膴仕顯位。豈皆俊乂。藩臬守牧。未見循能。豈世乏可用之才而然歟。抑掄拔之道。亦有所未盡者歟。何以則無命之歎不興。而賢能各適其用歟。子諸生懷才未售。必有慨然於斯者。願聞其說。 對。噫堯揚舜擧。倐已遠矣。周獵殷聘。世不復見矣。深山窮海。不遇者何限。懷奇蘊寶。未試者可計。愚亦十載江湖。時命不遇。凌雲自惜。明月莫售。悲歌白石。涕汍瀾者久。禮闈奉策。才命是詢。平生此日。亦愚生得命之秋也。知音幸逢。流水何慚。良工旣遇。連城可賭。今也不售。更待何時。嗚呼。天之降才。豈偶然哉。賦以至粹之氣。授之最靈之智。上可以經綸天下。展布道德。次可以黼黻皇猷。震耀文章。時君用之。足安其邦。民生得之。可立其命。天之降才。豈偶然哉。是以才爲世用。則民安國治。而抱負之志可展。才爲世棄。則藏器卷智。而付與之能莫試。有志君民。欲售當世者。孰不願得時行道。以不負上天之命哉。然而窮通有命。榮枯不一。才高當世。反纏坎壈。智出衆人。遽値顚隮。古往今來。賢者恒斥而不肖者恒遇。智者常退而無能者常顯。山榛濕苓。率多寄興之歎。則是何其生也若有意。而其命也若是戾哉。嗚呼。才不自見。用之者在命。命不自來。運之者在時。時苟否矣。命安得而致也。命苟舛矣。才何從而施哉。雖然奇璞蘊石。卞和能剖。良杞混林。匠石乃伐。則才智之售世。俊傑之得命。亦係乎時君世主採擇之如何耳。然則爲人司牧而欲登俊髦者。可不先敷如渴之誠。以盡則哲之明。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無遺才之譏。而才絶不遇之歎哉。嗚呼。歲暮江潭。幽蘭獨採。則屈子忠而見放。日斜長沙。妖鵩入室。則賈生才而遠斥。書帷一撤。白首江都。則仲舒之學奚施。玄經半世。黃門不遷。則子雲之文誰薦。十䟽天章。厥用莫究。則斯非范希文乎。八千潮陽。正道不容者。吾知韓吏部也。激揚淸濁。漢之士烈而梏死鉤黨者何也。紹述周孔。宋之儒眞而斥以僞學者奚哉。詩成泣鬼。語必驚人。則甫,白之詞工而終困饑餓。大放厥辭。雄視百代。則柳,蘇之文奇而竟罹讒謗。是豈造物者無與。而任自窮通歟。抑亦時世之不淑。而媢疾者多歟。何其富與者如彼。而不遇者若此也。嗚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奇才異能。亦豈非衆人之所常忌者乎。宜乎靈均懷沙澤畔。太傅吊影湘濱。仲舒黜外相。楊雄沉下僚。文正有西邊之命。昌黎遭南荒之逐。八俊之高節而騈首三木。兩賢之正學而困迹一時。草堂饑走荒山。靑蓮遠謫夜郞。柳州泣越江之瘴。端明消瓊州之魂也。噫。時之不逢。人之不容。何莫非命也。而操時運命。實係人主。則當時數君。又安得而辭其責哉。嗚呼。時移前古。世到叔季。有才莫售者。千載滔滔。則不遇之歎。今獨不然乎。文汙軋茁者。聯鑣嵬科。學昧杖杜者。穩步詞苑。紆靑拖紫。揚揚者靄雲。而龍樓鳳閣。未見周士之俊髦。金章墨綬。得得者如霧。而沃藩雄府。不睹漢吏之循良。腐臭化爲新奇。蕭艾變爲蘭茝。珠遺滄海。莫逢賈人之採。璞獻楚宮。反遭刖足之歎。則蕭遠復生。豈獨發歎。孝標不死。必爲流涕。愚未知時降世末。才不得而見耶。抑且有之而人莫之用耶。噫孟子不云乎。興不待於文王。溫公亦有言。才不借於異世。信斯言也。吾東國雖小。安知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抱才而不售。亦安知周行之間。又有可用之才沉淪而不能自振耶。嗚呼。才豈自知。盡誠而後可致。賢豈自別。辨明而後可知。如其誠不敷明不盡。則雖以凡庸之才。尙不欲爲用。况俊傑乎。求之不以誠。辨之不以明。用之不得其當。徒自歸罪於時。曰天下無良才。其眞無才耶。其眞不知才也。爲今日計。莫如聖上加側席之誠。盡鑑昭之明。篤意丘園。不懈於束帛。究心辨別。嘿定其眞僞。常使俊乂登庸而愚庸斥退。賢能茅拔而駑劣距脫。朝絶倖位。爵無虛授。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髦。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致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沓至。得其時展其才。如反手耳。夫如是則公卿輔弼。無非夔龍元凱。藩臬牧守。盡得召杜龔黃。賢能之不適用。才命之不同謀。有何足患。如愚樸愚者。竊自增氣下風。思欲自勵而立乎朝矣。世豈有史公,蕫相不遇之文哉。愚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昔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管仲擧而相齊。叔向携手以上。然則任賢之本。雖在人君。進賢之責。顧不在宰相乎。今執事或爲名卿。或爲執政。將股肱我王躬。柱石我王室。則吐握之責。未必不在執事矣。執事毋徒曰我志專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才。未暇禮焉。使寗戚之歌𩰺▣之言。不得聞於左右。而奇才異能。多老於寬閑寂寞之濱也。愚見如是。執事如以爲可。何不以前說入告于后。以後說自勉於己也。謹對。 ===[氣節]=== 問。士君子不可不尙者氣節也。能使之崛强於死生顚沛之際者。何所養而然歟。西山之餓。東海之蹈。卓乎無以議爲。歸來近古。亦以傑然稱者。不一而足。可歷指而言歟。俠客輕生。則氣節似在於勇力。處士橫議。則氣節似在於口舌。於何實見得眞氣節歟。商山四鳳。何重於當世。而能定國本。桐江一絲。底關於世敎。而能扶漢鼎歟。此等氣節。果可與宇宙並立。而日月爭光歟。淸談之玩世。月旦之有評。皆可以氣節稱。而辮髮而哭市。懷䟽而哭闕。亦氣節之所使歟。我東之士。亦以氣節相尙。奔流砥柱者。代不乏人。其間卓然特立者。有幾箇歟。大抵廉隅過平。則其流也入於偸。圭角太露。則其弊也至於激。何以則不偸不激。而有補於風敎歟。諸生必有所養於胷中。無隱他日特立之風骨。 對。執事不見夫大冬松栢乎。當天閉塞之際。凝陰涸地。百草萎折。深山之中。千仞之木。雖上拂靑雲。下庇萬人者。莫不摧殘拉毁。慘然而變其色。惟松栢蒼蒼而獨秀者何哉。豈非其勁然之氣挺然之節。排凌陰而却嚴威。饕風虐雪。亦不能凋傷凌暴也耶。噫。物猶如此。矧伊人乎。然人之庸懦鄙弱。撓於禍福者踵相接。而確然不移者。則千萬人。乃一見之。是何人之最靈者。反不如物之無知覺者乎。愚嘗憤然忼慷。扼腕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正獲我心。是足以激余膽而起余氣也。愚敢不抵掌擊節。竭論而不知止乎。嗚呼。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禀純剛至正之氣。勵霜凜壁立之節。卷而藏之。湛然於方寸之中。而擴而充之。磅礴乎天地之間。崒乎泰山不足爲高。昭乎日月不足爲明。確乎金石不足爲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至於死生顚沛之際。白刃鼎鑊。森交左右。而曾不足以動其一毫。則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是以志士平居。慷慨激烈。高談抗議。淬勵而自待者。欲盡此氣節也。忠臣赴難。蹈水入火。爲國捐生。以不負所事者。亦欲盡此氣節也。信乎氣節者。士之所不可不尙。而亦不可不勉而盡也。雖然徒知氣節之爲可盡。而不知養以其道然後爲可盡。則激者恒過。偸者常不及。當其無事。雖若可以盡節。及乎有難。率未免於貪生。其能致死者。亦不得其中正矣。是其一激一偸。雖有過不及之差。均之爲失中則何異焉。必也養以義理之正。充之學問之功。浩然自守。確乎不拔。其生也得其正。其死也盡其義。從容應變。綽有餘裕然後。方可謂之眞氣節矣。然則欲使一世人無偏蔽之失。有預養之正。能得氣節之中者。其不在人君導率培養之盡其方乎。孟子曰。是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先儒曰。明乎義理。則處不失節。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聖賢豈欺我哉。請白之。採薇高節。昭揭萬古。蹈海淸風。凜然千秋。立懦廉頑。聞者興起。則卓卓乎何以議爲。歸來宇宙。代不乏士。傑然有立者。相望前後。而斑斑靑史。其迹可考。愚於今日。不欲煩論。一諾知己。視死如歸。則俠客輕生。血氣之勇也。淫辭詭辯。堅白同異。則處士橫議。口舌之爭也。此而爲氣節。孰不爲氣節。秦法欲興。鴻飛高遠。漢儲將廢。鳳來羽儀。則見重當世。有由然矣。橫足帝腹。萬鍾如芥。垂絲桐江。小微耀彩。則有關世敎。不其大哉。宇宙並立。雖不敢輕議。日月爭光。亦或庶幾也。淸談一世。禮讓掃地。則竹林之徒。彼何爲者。比方人物。月旦有評。則汝南之俗。不亦薄乎。誠深憂國。淚灑九衢。則荀謨不是凡士。憤切誅姦。聲徹三淸。則陳東古之遺直。興言及此。不覺髮竪。惟我東方。雖國一域。人物之盛。不讓中華。自羅而麗。以及聖朝上下千百載。烈士忠臣。指豈勝屈。而橫流砥柱。卓然可稱。如鄭文忠者。尤豈非彰明較著者乎。噫。玆前七君子。雖道有大小。人有高下。若言其堂堂之氣凜凜之節。則大可以軒輊天地。小亦能經紀一世。夫豈敢小之哉。嗚呼。氣節亦大矣。國而無此。不能植彜倫。人而無此。不能扶綱常。君子養之。可大其樹立。小人修之。足勵其庸鈍。氣節亦大矣。玆豈非國君所當培養。君子所當切磨者乎。然而養之。當識其要。不識其要而養之。雖欲盡氣節。吾未見其能氣節也。噫。人之禀賦。有各不同。剛果者亢褊。柔弱者遜順。柔過則爲偸。剛極則爲激。此必然之理也。是以偸者同流俗合汙世。媕阿脂韋。常乏矯矯之節。故一當倉卒。而顚躓失措者皆然。激者喜異人好獨立。耿介孤峭。恒有逕庭之氣。故輕身赴難。自經於溝瀆者。比比有之。以常情言之。孰不以爲激勝於偸。自君子觀之。激者過中。偸者不及。過中不及。同爲氣質之害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必使偸者有所警。激者知其失。仰而及俯而就然後。偸不偸激不激。而氣節於是乎得其正矣。致此之道。寧無其要乎。嗚呼。義理明然後氣節可以得其中。道學倡然後義理可以知所明。倡道學而明義理。使世人由之者。誰任其責乎。爲人君者苟能倡道而本乎學。窮理而盡其義。推躬行心得之餘。敷敎迪培養之方。使擧國之人。皆知義理爲可明。氣節爲可尙。則人莫不沉潛而磨琢。憤悱而激發。爭欲自勵而立乎世矣。夫如是則欲振者氣也。氣何有不振。易勵者節也。節何有不勵。義理已明。則偸激之弊又何有哉。將見雷變風動。習俗一改。居仁由義。挺然不撓之士。比肩於一世矣。氣節之失中。非所當患。而有補於風敎。何可勝道哉。執事於篇終。又敎曰諸生毋隱所養。執事以愚爲隱乎。愚無隱乎執事也。愚也傷時憤俗。一狂士耳。雖不能窮道學而有義理之養。素所自期。則常欲勵蒼松孤竹之節。皎靑天白日之心。利害榮辱。不能撓其中。雷霆鈇鉞。不能怵其意。高揖乎西山東海之風。而俯而友漢唐以下諸君子也。多見其不知量也。雖然士生斯世。不大其志。將何能有成。執事問愚。愚不敢不以直對。執事如不以爲僭。進而敎之。謹對。 ===[氣像]=== 問。欲學聖賢之道。先觀聖賢之氣像。思過半矣。古人有善形容氣像者曰。仲尼元氣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也。仲尼之門。惟曾子聞一貫之旨。獨得其宗。自今論之。何等氣像耶。當時四科之條。亦有氣像之可言歟。聖賢旣遠。吾道不傳。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鮮矣。然亦可指而言歟。至於趙宋。五星聚奎。眞儒輩出。前有兩程。後有考亭先生。先儒有言明道如顔子。伊川如孟子。考亭則集大成者也。然則數子之氣像。亦可以和風泰山比之。而考亭則合而有此者耶。當是之時。濂溪周夫子得千載不傳之學。其人品最高。而氣像比之於何子耶。至於張橫渠,邵康節,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諸賢。皆以道鳴於世。其氣像似有不同者。可擧而詳言之歟。嗚呼。聖人之道。雖似高遠。學之之方。亦必有要。夫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講明道義。曰性曰命。曰道曰德。不知由此可做如許氣像耶。方今文運方亨。抱道懷德者。不無其人。其有以聖賢之道自任。而以聖賢氣像體之於身者。有幾人歟。如或不務其實。而徒欲文飾其表襮。則其不歸於自誣而誣人者幾希矣。伊欲使一世之人。和順積中而有發外之英華。則其道何由。 對。愚也生乎今之世。而竊慕古人之氣像。常自慨然歎曰。古人何故能養得這般氣像。今人何故乃不能如古人氣像。豈古之人皆賢。而今之人皆不賢耶。常欲以是一質于先覺君子雅矣。今來禮闈。獲承明問。而特以古聖賢氣像爲詢。噫。執事亦慕古人之氣像耶。不然何愚之所欲言。執事先獲。愚雖無古人氣像。敢不以古人之有好氣像。爲執事樂道乎。竊謂有是人。卽有此形。有此形。卽有此氣像。本之心術之蘊。而達乎容貌辭氣之著。則氣像者人人之所共有也。然而人之有氣像者。又有高下之不同焉。聖人有聖人氣像。賢人有賢人氣像。衆人有衆人氣像。隨其氣像之不同。可占其人之高下。則信乎欲學聖人者。宜先理會聖賢氣像。而使己亦有此好氣像也。雖然氣像不能自好。必道德盛然後。氣像可以得其好。道德不能自盛。必學問至然後。道德可以得其盛。然則世之欲好氣像者。可不先盛其德。欲盛其德者。可不先懋其學乎。先儒曰。他事都强得。惟氣像不可僞爲。有學問者氣像自別。執事其不聞乎。愚竊因是而敢求。夫子之氣像。譬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則其謂元氣者。可謂善形容矣。從事四勿。體仁三月。溫恭愷悌。和氣藹然。則慶雲和風之喩顔子。非以此乎。以亞聖才。當戰國世。毅然以聖道爲己任。明天理正人心。息邪說放淫辭。其衛道之嚴。辨論之正。峻極而不可越。則泰山巖巖之氣像。非孟子而誰歟。至若曾子。則忠信篤敬。任重致遠。終聞一貫之旨。獨得聖人之宗。愚不敢妄議此何等氣像。而若言其德則弘毅篤實。槩亦大賢之氣像也。若夫孔門四科。則隨其資禀。氣像各自不同。盖有德行者。有篤實之氣像。有文學者。有彬彬之氣像。有言語政事者。有穎悟敏達之氣像。而欲聞其詳。則愚非有道者。安能善形容有道者氣像哉。嗚呼。洙泗旣遠。聖道日微。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盖鮮其人。則執事所謂可指而言者。非張良,諸葛亮輩數人乎。然其德非古賢者比。其學又非吾儒所貴。則愚何必覼縷焉。天運啓昌。五星呈祥。河南兩程子旣出於前。晦菴朱先生又繼於後。盖溫潤純粹。伯子所以似顔子也。正大嚴毅。叔子所以似孟子也。言其氣像。則祥雲和風。古人已稱乎伯子矣。泰山北斗。當時亦比之叔子矣。至若朱夫子。則集諸賢之大成。爲一代之儒宗。道大德盛。義精仁熟。胷襟恢廓。海濶天高。則雖謂兩夫子氣像兼而有之。亦豈過哉。天品最高。灑落光明。默契道體。繼往開來。則濂溪氣像。愚未知比於何子。而光風霽月之氣像。亦可想像於千載下矣。至於橫渠之氣像。先儒或比之孟子。邵子之氣像。明道以爲如空中樓閣。則剛毅嚴重。四通八達之䂓模。不亦推此而可見乎。作人明快。南軒見許於考亭。變急爲和。伯恭能矯其氣質。則二子氣像。亦非難知。而唯彼陸象山者。換面禪學。拍頭胡叫。未免有伊蒲塞氣味。則何必並論於諸賢氣像。而又謂之以道鳴哉。愚因聖賢之氣像。而以究聖賢之道。其道可謂大矣。孔子由之以爲孔子。孟子由之以爲孟子。顔曾由之以爲顔曾。周程張朱由之以爲周程張朱。宜若高遠而不可學矣。然是道也非孔孟顔曾周程張朱所獨行之道也。乃人人所當行之道。則學之之方。亦豈無要。孔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或曰性或曰命。或曰道或曰德。言雖殊而理則一。而皆吾所當行之道也。如有充是道而以極其盛者。則道德之積而光輝之發也。氣像不期好而自好。可以爲程朱氣像。可以爲顔孟氣像。及其至也。雖夫子之氣像。亦可企而及之矣。豈不偉也。愚也感執事之問。而妄論聖賢之氣像。亦已多矣。請姑捨古而就今可乎。方今運際文明。儒道大行。冠章甫挾方冊。以儒爲名者。洋洋乎多哉。非堯舜周孔不談。非語孟庸學不觀。言必稱周程張朱。學必曰致知格物。此自洛閩以後所未有也。可謂盛矣。以如此氣像觀之。宜乎有道大德盛者。以聖賢道爲己之任。以聖賢氣像爲己之氣像者矣。然而豪傑之士不出。禮義之俗不成。士風日陋一日。人才歲衰一歲。顔孟程周之氣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軒東萊數君子之氣像者。亦不可得見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見耶。抑世未之有。雖欲見之而不可得歟。其或循名廢實。不務內而務外。修邊幅飾表襮。容儀擧止。雖似可觀。內實無操存之功者。其能免於自誣誣人也幾希。而以君子觀之。如見其肺肝焉。此實穿窬之徒。又何足道哉。嗚呼。氣像者道德之符。道德者氣像之本。而學問者又修道德之方也。學至而後德盛。德盛而後氣像好。此必然之理也。雖以夫子之聖。顔孟程朱之賢。若非學。安有如許道德。非道德。又安有如許氣像哉。精思實踐。朱子之學也。懋勉誠敬。兩程之學也。擴充四端。孟子之學也。克己復禮。顔子之學也。至如吾夫子。亦嘗曰志學好學學不厭。則信乎學問者實好氣像之根柢也。然則居君師之位。任轉移之責。欲使一世人皆有此好氣像者。捨是學何以哉。爲人上者誠能先修在己之學。以盛在己之德。使己有堯舜氣像然後。推而及之邦國。使擧世之人。皆知學問之爲必可尙。不惟言之口。必踐之身。不惟踐之身。必修之心。以眞實心地。下刻苦工夫。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德之盛於內者。固將彌滿洋溢而不可禦。粹於面盎於背。達於四體矣。夫如是則聖人吾未知也。擧一世而皆有賢人氣像。亦何難哉。執事所謂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者。其不在此歟。篇將圓矣。復有獻焉。今日之氣像。豈獨人爲不好。仰而觀天。天亦無好氣像矣。俯而察地。地亦無好氣像矣。日月告凶。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則天可謂有好氣像乎。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怪。則地可謂有好氣像乎。愚聞禎祥奏於昭代。災孽作於衰季。未知今之國家。是昭代氣像乎。是叔季氣像乎。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苟使今世之人。皆有好氣像。今之天地。亦必有好氣像矣。不必煩論。而愚也禀天地正氣而立乎兩間。仰而不見好氣像。俯而不見好氣像。中而不見好氣像。唏噓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不覺傾倒之至此。惟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施措]=== 問。有國家者。必有所施措然後。可能食效。三代之盛。動惟徯志。能致其治者何歟。降及後世。令出惟反。不能食效者何歟。秦之開阡陌罷封建。或以爲施措之得宜。果能食其效歟。漢之征伐四夷。不可謂施措之得宜。而後世子孫能食其效者何歟。光武之不任功臣。宋祖之杯酒釋兵。可謂施措之得宜。而或未免才格國弱之患者抑何歟。唐之府兵。可謂良制。而纔經數世。其法已變。豈由於弊生而然歟。漢之取士。策以賢良。其法美矣。而後世終不能復行者。抑何故歟。至若皇明。監歷代之得失。能因時而損益。䂓模至密。品式備具。而權璫屢竊朝柄。流賊終至覆國。豈施措之間。猶有所未盡者歟。惟我東方。羅麗以還。盖莫不各有一代之施措。其最善而能致其治者何代。最失而馴致亂亡者何事歟。及至本朝。監得失而損益。猶大明之創垂。而累經變亂。國勢阽危。如水益下。莫可收拾。禁旅之加抄。營將之復設。所以備不虞也。而衆論不一。奴婢之推刷。田政之改紀。所以裕國用也。而民怨朋興。至於城堡之修焰焇之煮。皆出於綢繆之計。薦人之法養士之䂓。莫非急先之務。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是豈施措之未得其宜而然歟。抑外此而可以轉危爲安。易亂爲治者歟。何以則動惟徯志。如三代之盛。無後世令出惟反之患歟。子諸生藏器待用。必有所經緯於胷中。其各悉陳無隱。當轉而聞于上。 對。國家大器也。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苟不審其宜而善措之。徒欲急治速安。以圖一切之效。日紛然而動作。則幾何其不底敗亡也。今我執事先生承綸北闕。策士東闈。特以施措爲問。執事執事。奚此之問。其無乃悶時所爲。而思聞善措之術者歟。愚雖不敏。伏草野慨當世。思欲一鳴號於當路君子者雅矣。敢不仰首伸吭。以吐出胷中之蘊乎。遂爲之說曰。大哉施措之於國家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苟不有設施措置。其何能出政令而收其效也。施措得其宜則其國安而治。施措失其宜則其國危而亂。一得一失。治亂斯分。而其效之應。捷於影響。則信乎有國者。不可無施措。而有施措者。又不可不愼也。是故古之善爲國者。不患國之不治。患施措之或失。審乎事機。察乎時勢。可施而施。惟適其宜。當措而措。必順其理。卒使國勢固而治化隆。則其所以盡施措之道而食其效者。爲如何哉。苟或不然。可施者不施。而不可施者施之。當措者不措。而不當措者措之。昧其機而背其勢。顚倒錯亂。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希矣。可不懼哉。雖然使國家安而治者。固在施措之得宜。使施措而得宜者。又有其本。爲人君者苟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注諸事爲。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則其於施措也。直易易焉耳。孟子曰君仁莫不仁。荀卿曰仁人之於國家也。其如示諸掌乎。執事豈不聞乎。請白之。卓乎隆古。動惟徯志。陋矣叔季。令出惟反。其得其失。在今可見。一治一亂。有何難辨。阡陌一開而經界紊。郡縣始設而封建罷。噫。變古有譏。施措奚得。二世亡祚。食效何有。金戈四指。玉塞遠震。黷武窮兵。亡秦幾續。則五鳳欵塞。虜運適衰。謂之食效。愚未之信也。白水中興。列侯歸第。陳橋創業諸將。釋權終身。不任才格。固其宜也。悉解兵柄。國弱詎由是哉。兵農不分。唐制近乎古。賢良是策。漢法斯爲美。數世遽變。實由子孫之壞。末路難行。其亦俗降之致。嗚呼。玆前數君。因時設施。能食其效者。豈無彼善於此。而滔滔萬古。靑史斑斑。所當詳論。非近代乎。惟我皇明。監古得失。因今損益。洪䂓美制。至矣無間。金科玉條。燦然備具。開創之業。可謂宏矣。而甫,節蠧乎內。張,黃亂於外。三百年宗社。一朝墜地。則是豈施措之未盡其宜也耶。抑亦嗣王之不遵前憲耶。噫。金牌一戒。祖訓非不嚴也。堯封萬里。兵力非不强也。而家奴竊柄。朝綱遽頹。匹夫大呼。四海竟覆。則當時得失。愚不欲論。而志士於此足淚千古。靑丘一域。國於偏邦。曰羅曰麗。代各有施措。而施之得之者。其國常治。施之失之者。其國常亂。得失治亂。皆已執事之所洞燭。則愚姑捨是。恭惟盛朝。聖祖開基。神孫守成。得失靡不鑑戒。損益罔不適宜。周制旣備。漢治斯隆。創垂之巍煥。足配皇明。宜其恒遵勿失。永守毋墮。惟休之業。萬世無彊。而物盛則衰。天地尙然。治化之極。喪亂繼起。國家之失太平。于今幾載矣。初創於壬辰。再亂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喪於丙子之亂。惟我祖宗之勞心設施。使民安而國治者。今幾蕩然無餘。莫可收拾。幸賴我聖上承皇天之景命。撫艱大之遺業。惟先王制治之盛意。悶斯民塗炭之危命。夙宵勤念。惟以惕勵振作。注措設施爲務。其所以轉危爲安。變亂回治。復三代徯志之美。無後世惟反之弊者。其不在今日乎。愚於蔀屋之下。拭目延頸。望切雲霓者。八年于玆。而尙未得見其效者。愚竊惑焉。嗟乎羽衛添兵。藩翰增帥。則不虞之備。於斯至矣。周田欲正。唐戶乃括。則裕財之道。莫此若也。金城湯池。思克壯於邊圉。則重門擊拆。不外是矣。菁莪棫樸。期作士而{{?|⿰口籲}}俊。則崇儒急賢。乃先務也。至如煮焇之擧。亦無非修器械制寇敵之意。而一是一非。羣議掣肘。遠騷近擾。齊民蹙頞。事未行而怨諮先興。法纔立而譏謗已騰。徒有施措之名。而未見施措之效何歟。是其一施一措之間。未得當而然歟。抑外此八者而別有可施措者歟。嗚呼。愚嘗耳剽於古語矣。兵以衛國。兵不足則國弱。將以濟師。將不得則師潰。城池所以防患。無城池不可以固邊。器械所以禦暴。無器械不可以威遠。治莫急於求賢。則與我共理者惟賢也。敎莫大於養士。則爲國元氣者乃士也。逃戶不括。國儲靡所裕矣。荒隴不量。田制無以正之。執此究之。凡今之所當施者與今之所宜措者。宜莫大於此八者。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事倍古之人。功不半者。其故果安在哉。噫嘻我知之矣。是無乃我聖后愛民之心未盡敷。仁民之政未盡擧。而廷臣之羣起言計。朝創而暮設者。又莫知其所當先。徒䂓䂓於事爲之末。而不本仁民歟。吁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連百萬之衆。馳千乘之騎。謀臣猛將如雲雨。强兵勁卒若熊羆。固無奈於疾視其長而莫之救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精砲利器齊丘陵。重鎧堅甲排山臯。固無奈於棄地曳兵。爭先而走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玉帛充牣於內府之藏。紅腐陳積於太倉之儲。陋秦財而唾隋富。固無與於咨嗟怨詛。相率而逃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靑衿藹藹於庠序之間。朱紱濟濟於軒{{!|𭏊|⿰土⿸尸羊}}之上。人爭用而士爭趨。固無與於饑餓顚連。羣起而盜也。况未及此者乎。夫如是則彼城池也器械也兵將也刷戶也正田也養士也薦人也。凡此八者。皆非今日所當先。惟仁政乃可先也。嗚呼。民惟邦本。不養民而能爲邦者。執事嘗見之乎。仁爲政始。不施仁而能爲政者。執事亦嘗見之乎。先養民而後敎。鄒聖所以告梁惠也。本於仁而爲政。魏徵所以勸唐宗也。信斯言也。今日之所當先施者。執事以爲在仁政乎。不在仁政乎。夫仁政。所以使斯民得其所而有親上愛長之心也。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添兵增帥。而人皆先國家之急而後其身。爭欲死吾君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刷量民田。而百姓足而君亦足富。天下莫能敵焉。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築城池造器械。而衆心屹然成城。其固不可破。制挺可以撻堅甲。其鋒不可當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天下之賢。皆悅而願立於王之朝。天下之士。皆悅而願沐於王之化。山林草澤魁宏寬通之士。莫不洋洋然動其心。峩峩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佐聖主出政治。猶反手耳。不亦休哉。聖上果能是。固將唐虞此世。堯舜此身。國之安泰山盤石矣。徯志之美。惟反之弊。皆非今日所可道也。愚也新從下土來。不識忌諱。妄論當今之得失。有若經緯胷中者。顧非狂且僭歟。猶有未盡者。請爲執事尾之。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發於其心。害於其政。夫使斯民安者。固由於政之仁。若無是心。又何能出是政哉。堯以平章爲心。舜以罔怫爲心。禹湯以若保爲心。文武以如傷爲心。卒能致堯舜禹湯文武之治。今我聖上亦能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心爲心。心何有不仁。政何有不仁。後之仰今。將如今之仰堯舜禹湯文武之世。竹帛不足以書功德。金石不足以頌形容。豈不偉歟。蒭蕘賤言。無路上聞。達之九重。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事變]=== 問。事變之常出於意慮之外。秦築長城而變起於閭戍。晉平江南而禍俑於骨肉。西漢削宗翰而亡於外戚。東漢抑權臣而壞於宦寺。唐憂朋黨而卒亂於叛藩。宋革方鎭而反困於驕虜。此其大都也。至如漢武逐凶奴而木人乃埋東宮。唐宗誅君羡而武氏已在近側。黃巾除而天下遂亂。完顔亡而南渡亦滅。其故何歟。今日之所可慮者何事。而幾之未動。形之未兆。亦有可以預防之術歟。子諸生歷觀古今之治亂。目擊時事之艱虞。必有涇渭於胷中者。願聞深慮之論。 對。今人之濟於海。方其波濤不揚。順流而下也。固以爲至安無危。及其盲風擊水。巨浪拍天。蛟龍鯨鰐。出沒而衒恠也。莫不墮膽懾目。愕然相顧。其理檣堅碇。柁楫無缺者僅而免。不然則徒叫號跳躍。莫之救而死也。噫嘻事變之不可常者若此歟。豈獨水爲然。夫國亦然。不先固本而欲無患者。是亦委檣楫涉渤海而冀其不敗也。雖使奡操舟而盡其轉移之術。幾何其不底淪亡也。愚欲將是說。一質於當路君子者雅矣。今執事臨圍發策。特以事變爲問。援古及今。與諸生辨之。何愚生之所欲言。執事獲之。愚請以固本之說。爲執事竭論焉。嗚呼。天下之所難料者非事變乎。禍發於未嘗慮之中。亂起於不足疑之地。其朕伏於冥冥。而明者所未及見。其機發於造次。而智者所未及圖。苟非道德之澤仁義之惠預結民心。截然有不可拔之勢。其何以扶持久遠。乂安區宇。備不虞之變。而防不測之患哉。是以古昔聖王。不以人之所忽而亡道德。不以人之所易而棄仁義。敷深惠而澤民生。積至誠而感人意。卒使民有父母之愛。而國措盤石之安。則事變無自起。而邦國無所患矣。後之人君不然。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只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區區智力之末。而不本仁義之實。故民不戴而國不固。防於此者旋潰於彼。得於前者遽失於後。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何也。嗚呼。好安而惡危。人之情也。孰不欲建長治之策。無扤捏之變。使國勢永固也。惟其所貴者智力而不知反仁。所務者事爲而不思保民。故肘腋之變。竟至覆國。腹心之疾。終能害治。傷輪敗轍。相隨續而莫悟也。可不哀哉。由是觀之。可畏者莫如意外之變。而吾之仁已修則不足爲懼矣。難保者惟在未覩之患。而吾之民已安則亦非所憂矣。善乎孟子之說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然則莅邦家而欲防禍亂者。可不先安其民。敷實惠而欲結民心者。可不先施其仁乎。愚請因是而白之。金城萬里。玉塞大震。祖龍雄威。遠襲胡庭。而幷起亡秦。乃在閭左之戍卒。龍驤千斛。鐵甕瓦解。典午深憂。已平江南。而相戕骨肉。反起維城之諸宗。吳楚旣平。封疆繼鑠。則變生宗翰。非所當憂。而倒持太阿。王家之兒也。韓彭遠懲。列侯退第。則禍俑勳臣。無復有懼。而竟覆金甌。權璫之手也。難於去賊。唐憂在於朋黨。而强藩繼起。終致不振之患。杯酒釋兵。宋患弭於方鎭。而驕虜迭侵。日就微弱之漸。至若建元天子方事外夷。而木人流血京師。貞觀皇帝忌殺武娘。而則天蓄禍深宮。黃巾甫平。而赤劉之祚遽頹。金胡已滅。而泥馬之業不復。則是何當憂者不爲患。而不當憂者爲患。可畏者不爲變。而不足畏者爲變耶。嗚呼。匹夫肆然。萬姓嗷嗷。則長城北起。適足自亡。外憂旣除。內患復興。則石頭降幡。只以挑禍。願察其影。忠言莫納。則削弱宗支。反資外家之移政。刑餘勿任。先王不法。則斥退諸將。何與閹宦之竊柄。羈縻徒事。朝綱漸退。則仙李業衰者。豈黨論之致也。和好是尙。武略不競。則夾馬香殘者。果藩鎭之故耶。信用讒說。父子難保。則塞外干戈。徒增海內之虛耗。欲防未然。枉殺無辜。則區區小智。安能奪天之已定。而况以亂止亂。豈有復振之代。共胡滅胡。寧有不亡之國哉。噫。玆前數君者。非無才智之拔萃。計慮之出類。而徒備其末。不知反本。言及仁民。萬古寥寥。語至喪亂。靑史滔滔。則蒭狗前代。楮兔空煩。所當詳說而極論者。顧非今日之所當慮者乎。嗚呼。今之當慮者。亦可謂殷矣。陰虹貫陽。連朔肆妖。太白見午。經月不滅。迅雷冬鳴。飛雪夏隕。沴氣塞空。風雹妄作。則乾道之乖常可慮也。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災。比歲疊見。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騁恠。則坤軸之失寧可慮也。人不知學。士不尙義。朝政日紊。庶績咸隳。閭俗漸汚。禮讓掃地。先私後公。喪廉滅耻。則習俗之偸卑可慮也。南倭偵伺。北人恐喝。金繒遠輸。溪壑難塡。信好雖申。野心未保。則夷狄之外憂可慮也。嗚呼。災不虛生。古人有言。戎狄侵凌。前史所譏。風俗汚濁。國亂可占。則有一於此。尙足寒心。三者爲癘。何以爲國。噫。蒼蒼難恃。冥冥莫覩。未知意外之變伏在何處。不憂之患萌於何事。而凡今之上自楓宸。下至閭巷。懔懔危懼。莫保朝夕者。何莫非此數者也。然愚所慮。獨異於是。可憂在民。不在他也。何者。災雖可畏。克誠則可弭。敵雖可懼。有備則無患。俗雖難變。敷敎則可變。而至若斯民。朽索易斷。六馬難御。一失其心。四海傾覆。有國所畏。孰大於此。嗚呼。今之爲政。可以保斯民乎。秦城遠築。負土者載道。唐戶急括。携亡者遍野。洛口之米日積。而民不能遂其業。陝西之軍大刺。而衆不得安其所。東奔西走。不暇休息。而團鍊之營。復設此際。煮焇之擧。更出其間。朝創暮設。雷奔霆馳者。莫不歸於傷財病民。則哀我殘氓。何以支堪。膏澤竭於苛斂。筋力勞於重役。歌興仳㒧。鴻多澤中之鳴。賦成谷蓷。人有萇草之歎。老弱塡於溝壑。壯者起而爲盜。狗偸鼠竊者。飈發都下。威㥘殺掠者。蝟起鄕曲。若此不已。爲禍轉盛。則安知黃巢,綠林不復作於今日。張角,陳勝獨俑禍於古昔也。愚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起。蕭墻之禍。來在顓臾。而九重之隱憂。未嘗及此。廟堂之畫策。但務其末。則愚竊潛憂隱歎。不知今日國家稅駕何所也。嗟夫機之未動。智者猶欲先備。兆之不萌。明者尙欲預察。矧乎機已動兆已萌。變亂之朝發夕起者。無異燭照數計。而不思所以急救而善圖之乎。嗚呼。欲安者民之情。則今之思亂。豈民之心哉。實由於上之仁惠不敷也。然則當今之勢。所當深慮而先務者。捨仁政而何哉。我聖上誠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施措之間。凡有不便於民者。一切撤罷。而夙宵勤念。惟在斯民。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饑之求哺。其革民瘼。若急病之服藥。一民饑則曰我饑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誠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親君上而戴國家。皆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赤足可以蹈湯火。空拳可以冒白刃。爭欲死吾君矣。意外之變。何自而起。不虞之患。安從而生。固將措國不拔。煕皥無窮。比肩於唐虞三代之治。而秦漢以下之以智以詐。旋得旋失者。皆非今日道也。嗚呼。今之憂國難者。孰不以災異可畏。敵國可懼。習俗可慮。而愚獨以民困爲憂。豈不迂且遠哉。雖然古語曰。人事失於下。天變見於上。又曰。內治旣臻。外患不興。傳曰。旣富矣。復敎之。信斯言也。天下安有不養民而先正俗者。亦安有不內修而能外攘者。亦安有不能得民心而能享天意者乎。信乎防患在於固邦。而固邦由於仁民也。雖然人主一心。萬化之本也。苟或有一毫未盡。今日雖除一瘼。明日必當復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政終不可仁。而民終不能安矣。可不懼哉。今日聖上之修德。固無間然。然以政不仁而民不安者占之。則恐或有一毫未盡之失也。執事何不入告于后。使衮職無闕也。愚也一樸愚士耳。古今之治亂。時事之艱虞。豈能了然胷中。惟自傷時慷慨。目擊耳剽。粗有窺斑之見。未遇捫虱之地。范憂莫洩。賈涕徒垂。今逢執事。輸寫靡贏。得非猥且僭耶。然士固伸於知己。微執事問。何以發愚之狂言。願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轉以達之九重。謹對。 ===[立敎]=== 問。聖人之立敎不同。羲軒以上。詩書不載。無可考信。堯之授舜。但言執中。而舜復益之以三言。則豈禹不及舜。不如是則不足以達其旨歟。且所謂人心道心者何所指。而心果有二歟。孔門只論仁。而鄒書則必以義配仁。濂翁說誠多。而程子則以敬爲主。前聖後賢。何其不一揆歟。典謨訓誥。皆無學字。而昉於說命。則傅說之前。不知學歟。學有道學理學訓詁之學文章之學異端之學。此皆傅說之所謂學歟。三敎皆謂之道。所謂道者何物。而韓子原道之文。亦能窺道體歟。荀卿著論性之篇。而楊雄作法言之書。文中子十五爲人師。撰述極多。其言果皆合於聖賢之旨。而可以爲敎於後人歟。至若近世。王陽明之致良知。陳白沙之體天理。亦可謂發其所未發。而不悖於聖賢之敎歟。嗚呼。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大義乖。權變術數謀利計功之說。虛無寂滅證空談玄之語。日新月盛。震耀張皇。聖賢之敎。不絶如縷。僅載於方冊。何以則闢邪說而闡正道。聖賢之敎。復生於世歟。子諸生服膺聖訓。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對。噫吾生也不幸遠於聖矣。上不及服敎唐虞。與於變之化。次不及樞衣闕里。承博約之訓。下不及從師洛閩。勉誠正之學。貿貿此生。將無聞而沒世矣。寧就一代先覺君子以求敎。斯可矣。今先生儼然辱臨于策士之庭。以立敎爲問。大哉問也。若先生非吾所謂先覺者耶。昨日土墻之隔。今可爲竹牖之開矣。愚雖不敏。敢不承敎而樂爲之說乎。竊謂敎者。聖人所以繼天立極。而使萬民各盡其性者也。盖性出於天。而人之所同得也。惟其氣質之禀。聖凡有異。故昏不能知。愚不能覺。昧此性之在我。而不識其當盡者有之矣。於是聖人有憂之。開其精微之蘊。示之當行之路。使昏者有知。愚者有覺。莫不祛人欲而復天理。則敎之爲道。豈不大哉。是以聖人達而在上。則敎能行於一世。窮而在下。而敎亦明於萬古。雖其一時所指。或遠或近。或詳或略。似有不能同者。若其立敎傳道化民成俗之意。亦何嘗有異也。嗚呼。人而無敎。不能盡性。敎非聖人。不能自立。而歸來叔季。聖遠言湮。上無敷敎之君。下乏明敎之人。異端日盛。邪說肆行。鼓天下之衆而日就禽獸之域。則聖賢之敎幾何其不息而亡也。雖然性無賢愚。敎明則可盡。敎無今古。君聖則可立。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敷敎化者。可不先窮在我之理。以盡在我之性。爲導率表正之方。致觀感風動之化哉。嗚呼。天人肇闢。聖王繼作。則制節法度。何莫非敎。而羲軒以上。書契無徵。愚於今日。於何考信。執中授舜。堯言旣至。而精一傳禹。舜說復益。則豈堯之於舜。知已領會。而舜之於禹。或恐其未曉耶。噫。三聖授受。告戒丁寧。萬世標準。心學有傳。立敎之大。無有加此。則其所詳略。愚不敢論。原乎性命。是乃道心。生於形氣則爲人心。則所指之言。雖若不同。虛靈知覺。此心惟一。則截而爲二。寧有是理。魯論言仁。義在其中。鄒書揭義。惟仁是配。則尼父亞聖。互相發明也。眞實無妄。大道之原。主一無適。盡誠之方。則濂翁伊川。分言體用也。前聖後賢。其敎何異。學之一字。雖昉說命。而精一執中。學莫大焉。則堯舜之時。已有此學。豈至傅說。始能知學。道理一原。本無二致。而訓詁穿鑿。詞章浮誇。至若異端。妄肆邪淫。則說之謂學。豈指此三者乎。循性行仁。大道在是。則老佛之道。道其所道。道云道云。空虛云乎哉。原道一篇。所見卓然。其於道體。不爲無窺。而只言誠正。未及格致。則無頭之譏。亦或難免也。論性訛誤。法言依㨾。續經中說。未免杜撰。則擇焉不精。語焉不詳。正爲三子道也。雖其所言。或有一二之取。揆以聖敎。槩乎未聞。至若伯安之致良知。公甫之體天理。徒欲尊性。未知問學。右袒鵝湖。昌詆考亭。則禪學換面之徒。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嗚呼。夢奠兩楹。泰山遽頹。春秋欲末。七十子皆亡。微言大義。淪沒無傳。而管商申韓計功說利。老釋莊列證空談玄。權謀術數之辯。虛無寂滅之敎。簧鼓飈發。橫騖肆耀。以至於百家之說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其間。長夜乾坤。正學榛塞。則二帝三王羣聖人之敎。皆已灰燼殘缺。蕩析壞亂。吾道之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其不泯滅而斷絶者。不啻若一髮之引千鈞耳。噫嘻亦痛哉。嗚呼。人生天地。皆具此五常。敎無他道。只明此五典。則人無有不善之性。敎無有不可明之世。惟其上而爲君者。不敷正敎。而下而爲民者。亦隨而變焉。故上好淸凈。而淸凈之敎興。上好功利。而功利之敎興。異端日以浸盛。聖敎日以息亡。則此實非人之難敎。所以敎人者不善。非敎之難立。所以立敎者不得其當。如有倡道義之學。徽五典之敎。邪說不得容。而正道常能行。則人豈有不善。敎豈有不明哉。雖然吾之理明然後。可以明人之理。吾之性盡然後。可以盡人之性。理苟不明。其何能明庶物而察人倫。性苟不盡。其何能修實德而作斯民乎。先儒曰。敷敎正俗。人君之極功。成己成物。聖人之能事。誠哉是言。爲人上者。苟能加格致之功。盡誠正之道。無小虛假。極其擴充。窮理以盡性。盡性以立敎。推躬行心得之餘。敷導迪培養之方。常使斯敎大明於世。則彼同有性命之理。各具仁義之體者。孰不知理之可明而性之可盡。聖敎之爲可尊而異端之爲可排也。雖至愚至迷之徒。亦莫不知所當行。覺所當爲。孜孜於孝悌忠信之敎。而不入於詖淫邪遁之域矣。爲敎之效。至於如此。則中和位育之功。不難推致。而二帝三王之所以敎民化俗者。亦無以加此矣。聖敎之不明。異端之爲害。有何所患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語及篇終。又有所戚戚焉。執事之問。獨詳於古而不及於今者何歟。其無乃引而不發。以觀諸生之所言乎。噫。今日聖敎之不明。可謂極矣。仁義爲荒廢之路。經傳作干祿之具。切磋講劘者。擧世而不見。含糊鶻突者。接迹而皆然。旣以道學爲高遠難行。而且以古今異宜。爲不易之定論。嗟嗟悲夫。夫自開闢以來。至于今日。不知其幾千歲。而天地渾淪磅礴之形猶舊也。山川流峙之形猶舊也。草木鳥獸之形猶舊也。以至於斯人之宮室衣服飮食器用。皆因聖人之制作。以養其生。不能闕廢。而獨於天叙天秩。因人心本天理。亘萬古而不可變者。乃安於斁敗。以爲終不可復古耶。嗟乎人之性皆善。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善之心。惟其敎化不明。習俗汚下。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格致之功或不能加。誠正之道或未能盡。其所以窮理盡性推己立敎。爲萬民之表率者。猶有一毫之未盡者耶。君門萬里。獻芹無路。轉而聞上。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忠孝]=== 問。士生天地間。所重者忠與孝而已矣。非孝無以爲人子。非忠無以爲人臣。舜文之孝。逄干之忠。不可尙矣。閔損子路之孝。王祥孟宗之孝。固無優劣。而杵臼王燭之忠。豫讓荀彧之忠。亦有異同歟。夏不驅蚊。冬則溫被。其孝何如。强牽帝裾。掇拾章奏。其忠何如。必有酒肉。不請所與。可謂之孝。而初附和議。竟死虜庭。可謂之忠乎。方今聖明嗣服。以忠孝爲先務。而都鄙之外。以敗倫爲事。遺棄至親而無怪。朝廷之上。以含嘿爲風。國事日非而不言。爲忠爲孝之理。果安在哉。將使人子盡其孝。人臣盡其忠。其道何由。若以忠孝論其先後。則何者爲先。而終致忠孝之兼備耶。願聞移風易俗之論。 對。愚小也稚昧。無所知識。惟以怡怡愛養爲樂。不識所謂蹇蹇匪躬者存焉。及長而讀書。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位以立忠。因生以盡孝。始乃蹶然驚曰。人於天地。匪親無以生。匪君無以立。君親旣無輕重。忠孝寧有二致。仍反自勖於己曰。何以則能兩盡其道。而無或有一毫不誠耶。常欲求敎於大人君子雅矣。今先生臨闈發策。特揭忠孝二字。大哉問也。非獨愚生之獲所願爲幸。凡有人性而戴履天地者。孰不欣欣然樂告。怡怡然求正乎。遂感而爲說曰。大哉忠孝之爲道也。在家非孝無以事其親。立朝非忠無以事其君。忠孝不能盡。而君親不能事。則子何能爲子。臣何能爲臣。是以古之君子。知孝之本乎天性而不可不盡。識忠之根於固有而不可不竭。情之所發。必殫其誠。義之所在。思致其身。孜孜一生。罔或暇逸。則忠豈有不至。而孝豈有未盡哉。如或不然。誠未至而遽自以爲孝。義不盡而遽自以爲忠。則雖滫瀡以備養。溫凊以勤奉。非吾所謂孝之純也。雖冒刃而赴難。犯顔而爭君。非吾所謂忠之至也。安有一事之孝一節之忠。而遽謂之盡臣子之職乎。嗚呼。人性本善。同具五常。忠孝之道。是誠在我。則孰不欲入孝其親。出忠其君。以答我生成之大德哉。惟其敎化不敷。而習俗汚下。仁義不明。而倫紀斁喪。昧其性之本然。而不自覺其不盡矣。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民忠孝者。可不徽五典之敎。明仁義之道。擴其本然之性。而使各盡其當行者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豈欺我哉。請白之。終身慕父母。日三朝王季焉。至哉舜,文孝也。殺身冀悟君。剖心猶不去。則盡矣逄,干忠也。人無間於父母兄弟。閔子可謂善事。爲親養而負米百里。子路所以服勤。入林慟哭。竹抽冬笋者。斯非孟宗之孝感乎。天寒求魚。鯉躍江氷者。吾知王祥之誠格也。捐其軀而能存遺腹。義哉有趙杵臼。讓萬家而不事二君。嗚呼齊郡王蠋。國士衆人。視遇生死。則豫讓可以爲眞節。迹漢心魏。以名取捨。則荀彧足見其肺肝。不驅蚊而念親。能以身而冬溫。猛延不懈事親。牽帝裾而苦諫。捨毁奏而復進。毗普期欲格君。必有酒肉。曾元之養也。曾是以爲孝乎。力贊和議。王倫之死也。斯可謂之忠哉。嗚呼。事君事親。人所自盡。爲孝爲忠。非取一端。則人倫之至。吾於舜文逄干見之。而損由特稱於夫子。王孟著績於靑史。則其所優劣。愚何必論。存孤而必報知己。捨生而克盡其義。則其視隨時異議飮鴆掠美者。不無同異乎。因事服勞。有過箴䂓。此不過忠孝一節。而昧於養志。爲孝之未能盡。忘讐附和。其死之無足取。則又何足與論於忠孝大道乎。噫。古人已矣。其惟今乎。恭惟盛朝。聖明當御。治敎休明。敦周文之孝理。尙殷家之忠質。其所先務。惟以正倫爲本。宜乎風行俗化。入孝出忠。人皆以曾閔爲期。士皆以稷契自待。而夫何近年以來。民彜斁喪。天理滅絶。隆養之化泯於時。蹇諤之風絶於朝。甚至周親見棄。擧世莫恠。衛政日非。滿庭緘舌。恩乖生我而父子行路。義昧致身而君臣楚越。孝衰之極。推刃者繼起。忠夷之漸。蠧國者並進。舜文之大孝。固不暇論。而至如辛趙之區區匡輔者。亦不得以見其人也。噫嘻亦痛哉。是豈上之敎下者不能盡而然耶。下之承上者未易從而然耶。且人之善者小。不肖者多。雖欲敎而自不可得耶。是何堯舜之世。反覩叔世衰季之風也。嗚呼。孟子不云乎。人倫明於上。小民興於下。孔聖亦有言。斯民者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先儒曰。天之降性。不以賢愚有間。古今有異。信斯言也。豈古之人皆孝。而今之人皆不孝。古之人皆忠。而今之人皆不忠。古之人皆可敎。而今之人皆不可敎也。特以世敎陵夷。人欲日痼。陷形氣之利誘。喪天賦之初心。非不知親之當孝。不知盡仁然後爲能孝。非不知國之當忠。不知盡義然後爲能忠。在家而不能致誠。事君而實昧其義。陷墨刑而莫悟。罪三千而爲大。遂使物中之最靈。有愧禽犢之襟裾。則此豈非可悲之甚者乎。嗟乎今日之人不孝士不忠。非有他也。實由於敎不明仁義。則今日之使人孝使士忠者。亦豈有他哉。其不在於敎之明仁義乎。聖上誠能明先王之敎化。植今日之彜倫。開悟其天性。啓迪其良心。使其日用之間。莫不居仁由義。循天叙之五常。而修此懿德。則彼同有君親之重。而各具仁義之心者。孰不知盡仁而以事其親。盡義而以事其君哉。此心之發。固如火之炎炎泉之混混。爭趨止孝。競勸竭忠。將見曾參孝己之行。夔龍元凱之賢。接武一世。而愛親敬上之風。大行於國中矣。習俗有何難回。風化有何難移。而一節之孝。非義之忠。更何煩論哉。雖三代比屋可封之俗。可復見於今日。不亦休哉。嗚呼。君親一體。忠孝義均。豈有界別於其間。然人之生世。有父子而後有君臣。孝於親而後忠於君。故古語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由是觀之。孝者忠之本。忠者孝之移。而其所以兼備者。又豈外於盡仁義之道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憾焉。孟子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又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讐。自古及今。未有不富民而能善其心。亦未有不待臣而能竭其力者也。執事試觀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制民産者。可以善其心乎否乎。聖上之所以待臣隣者。可以竭其力乎否乎。賦役煩重。飢饉荐臻。父不能保其子。子不能保其父。流離殿屎。散之四方。則雖欲責以盡孝得乎。聲音以斥之。顔色以拒之。上不能通下意。下不能通上意。危疑沮喪。有懷莫陳。則雖欲責以殫忠得乎。爲今之計。先富民産。使父子相保然後。方可以責其孝也。先加聖眷。使上下無間然後。方可以責其忠也。不此之思。徒欲其忠孝。則雖聖上弊精於上。良相竭力於下。愚未見其有得也。執事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動靜]=== 問。聖賢之學。隨動靜而交致其工焉。子思之論未發已發。明道之訓動定靜定。其旨有同異之可言歟。大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禮記之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其所立言。可歷指而辨別之歟。涵養省察之功。明通公溥之效。其工夫次第。亦有淺深始終之分歟。或有言動端乃天地之心。或以爲靜中見無限妙理。有若相反。而抑有旨趣之同歸歟。旣言中正仁義。而終之以主靜。歷擧吉凶悔吝。而戒之以愼動。其所以或主或愼之義。亦可以論其詳耶。大抵動爲靜之用。靜是動之體。是二者相仍相資。而用功之不可或偏者也。然凡人之心。動多而靜少。湛然不動之時。曾未頃刻。又復馳騖走作矣。若任之而不知矯之。則終至於波蕩而不知返。若矯之而不得其方。則鮮不能爲枯槁寂滅之歸。不知矯者與不得其方者。其所以失則殊。而其爲失則均焉。何以則以時而靜。以時而動。動有動時工夫。靜有靜時工夫。旣無馳騖走作之病。又無枯槁寂滅之歸。而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歟。諸生必有講劘乎斯者。願聞其說。 對。嗚呼動靜之理。豈易言哉。天有陰陽之動靜。而理之顯微著焉。人有性情之動靜。而心之體用具焉。天人一理。動靜無端。而人心有覺。道體無爲。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學足以知性命者。固不敢輕議於此。况愚墻面之學。安能剖析其精微。辨論其工夫。以動我明執事之聽哉。雖然晦處靜俟。從遊師友。其所講劘討論則有之。敢不以靜中一得。爲執事求正焉。竊謂心主於身而有靜有動。學貴存心而隨處致工。盖事物未至。思慮未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則是所謂靜而心之體也。事物旣至。思慮乃萌。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則是所謂動而心之用也。當其靜也。不有涵養之功以全其體。則靜而無以存此心也。及其動也。不有省察之功以適其用。則動而無以存此心也。是以君子養此性於不覩不聞之中。以修其內。察此情於幽獨隱微之際。以修其外。動靜交修。表裏如一。則其所以兩致其工。各盡其極者。爲如何哉。雖然靜不自養。必主一於內。心無走作然後。方得其養。動不自察。必謹微於外。念不雜他然後。方盡其察矣。先儒曰。戒懼靜時敬也。愼獨動時敬也。靜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有志心學者。盍於是勉之。嗚呼心一也。以其未發而言。謂之性。以其已發而言。謂之情。未發者靜也。已發者動也。而靜而無所偏倚者。性之中也。動而無不中節者。情之和也。性情無二德。而動靜非二致。則其所謂靜而性亦定者。卽所謂未發之性。不失其中者也。動而性亦定者。卽所謂已發之情。發皆中節者也。子思程子之言。互相發明也。此心未發之前。全體渾然。無有見聞者。寂然不動者也。事物旣接之後。隨處感發。此心便應者。感而遂通者也。性之未動。其體本靜。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卽所謂寂然不動者也。物至心感。性發爲情。則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者。卽所謂感而遂通者也。大易禮經之訓。寧有二旨乎。涵養乎未發之前。所以養此性於靜也。省察乎旣發之後。所以察此情於動也。而當靜而虛。內欲不萌。則便是涵養之功也。已動而直。外誘不入。則便是省察之功也。靜虛則通明。動直則公溥。而通明者涵養之極。而性得其中者也。公溥者省察之至。而情得其和者也。養察而後可致中和。虛直而後可見明溥。而內外夾持。一時並進。則工夫豈有次第淺深。而功効則可知其始終之有別矣。天地萬物之理。莫不具於靜著於動。而動根於靜靜涵乎動。則一陽初動。天地之心可見者。靜之始動而藹然之理自昭矣。靜裏體認。萬理之妙畢見者。動之具靜而燦然之理嘿識矣。藹然者具於燦然。燦然者著於藹然。則其言雖若有異。而其指豈不同歸乎。行之中而處之正。發之仁而裁之義。則動靜周流。無不全德。而其動也必本乎靜。則終之以主靜。豈無由也。靜無爲而動有爲。靜無咎而動有咎。吉凶悔吝。各有兆朕。而其生也必由於動。則戒之以愼動。非以此乎。嗚呼。人之一心。禀陰陽之理。具動靜之機。寂然渾然之中。萬物之理無不備。藹然闖然之際。天下之故無不通。養乎靜。所以正乎動也。正乎動。所以養乎靜也。其道相須而不可闕一。其用相資而不可偏廢。則人孰不全天命之性。循達道之行。靜而此心之體無不中。動而此心之用無不和。以致其動靜之工哉。惟其氣禀拘於前。物欲汩於後。靜虛湛一之理。旣昧於靜。而紛亂擾攘之志。馳騖於動。一念之頃。或陞而天飛。或沉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氷。一日萬變。莫可收拾。則守一於內而通明于靜者。絶無其時。而走作於外而常失之動者。滔滔皆是矣。今若任其波蕩。不知管攝。則比如大軍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其不爲蚩蚩放心之徒無幾矣。若欲一切把捉。强使靜定。則譬如枯木死灰氣索然而無活法。其不歸佛氏寂滅之偏者亦鮮矣。矯心任情。俱背正理。而過與不及。均爲失中。則澄治本原之道。果無其方。動靜俱修之宜。果無其要乎。嗚呼。天之降才。本無不善。人之禀性。亦未有惡。雖其偏蔽之久。顧此本明之德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靜養動察而使合乎天理之正。盍先盡其敬心之功乎。噫。心之爲物。虛靈知覺。若使此心常肅然而不亂。烱然而不昏。則寂而理之體無不全矣。感而理之用無不行矣。是以朱子曰纔敬則便扶策此心。雖有百邪。也自退聽。誠能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件件兢業。念念提撕。惕然悚然。常若父師鬼神之臨其上。深淵薄氷之處其下。蜎涓蠖濩之中。幽獨得肆之地。惺惺而無小昏昧。寂寂而不起念慮。以盡其靜養之功。戒愼於幾微。遏絶於萌芽。以盡其動察之方。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本末俱擧而表裏洞徹。大本旣立而百體從令。以時而靜。靜以天也。以時而動。動以理也。內欲外誘。皆不足以累吾靈㙜。査滓消融。天君泰然矣。敬心之功。至於如此。則馳騖走作之病。枯槁寂滅之弊。又何足道哉。執事所謂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其不在此歟。嗚呼。敬者徹動靜兼內外。成始成終。貫古貫今。聖學之第一義。治心之第一務。愚生之所嘗學。執事之所欲聞者。宜無過於此者。雖然學問之功。莫大於誠正。而誠正之要。莫先於格物致知。盖物不格則知不至。知不至則理不明。理不明則不知何者爲天理。何者爲人欲。何者爲靜養。何者爲動察。而其於敬心工夫。亦無湊泊處矣。然則格致之工。又非學者所當先務者乎。愚也終日竭論。雖無動人之宏議。靜居用工。謹守吾儒之家法。則不敢創爲新奇之論。以避常腐之談。執事如不以爲不可。幸進而敎之。謹對。 j31wibl84lnax1flfi9orebcf6pwgkp 2485613 2485612 2024-11-01T04:28:39Z Blahhmosh 79595 248561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執策== 問。太極之名。昉於易大傳。而爲圖爲說。則其理甚明。而多有議之者何故歟。無極之語。出於老子。其所指果不同。而象山之以爲疊床架屋者何歟。邵子所謂無極之前。亦何所指而言歟。王元美又以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敢從生云者。不無所見。可以文人之語而斥之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後。太極果在於何處耶。邵子曰。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曰太極卽理也。然則道也心也理也。名異而實同耶。抑有界別之義耶。旣曰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何歟。嗚呼。吾人皆有一太極。而目眩乎色。耳聒乎聲。鼻逐乎臭。口爽乎味。四肢謬於安逸。蟻慕乎貴富。蛆嘬乎功名。吾之太極。遂失其體。而怵迫乎禍災。憂惱乎饑寒。無以得全其體。何以則不悖而凶。能修而吉。推極於中正之域耶。子諸生講學有素。必有嘿契者。其詳說之。 對。執事知夫太極乎。所謂太極者何物也。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厚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而已矣。人物吾知其蕃而已矣。至於太極。推之於前。莫究其始。引之於後。不見其終。測之而無窮。視之而莫覿。窅乎冥乎。不可狀。則愚未知是物也何在而何爲也。孰睹而孰名也。豈別有一物懸乎太空。而人强之號耶。抑指此造化之理。而取其樞極之義耶。愚莫得而知也。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執事以愚爲知太極乎。爲不知太極乎。愚也一墻面學耳。日用心身上。尙不得窮其理。今若開口。遽曰太極其理如此。其形如此。名由是而㫥。圖由是而作。說由是而著。解頤妄論。有若眞知者然。豈待智者。五尺童不亦大笑乎。然執事旣有問。愚安敢嘿嘿而已。請以粗聞於先覺者。爲執事辨之。竊謂渾淪極至之理。具著於冲漠無朕之中。化生萬物。變化無窮。至大至神而莫之能加者。斯之謂太極。盖太極者。造化之樞紐。而品彙之根柢。陰陽分於是理之動靜。五行生於陰陽之合變。二五之氣。流行布散。而萬化絪縕。於是乎出焉。則凡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明。風雷之所以變。江河之所以流。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以至於飛潛動植。林林葱葱。紛紜於覆載之間者。何莫非出於太極也。唯人也禀其至秀之氣。得其最靈之智。具健順五常之德。有天地本然之心。則人之健順卽其所謂陰陽也。人之五常。則其所謂五行也。太極之全體。固備於吾人之一身。而惟其氣質之禀。有萬不同。物欲之私。又汩其眞。人僞日滋。而秉彜日泯。則其能全夫太極之體者。固已鮮矣。而若其吾心固有之實理。則亦未嘗不存焉。苟能因其實理之存。極其實心之功。無小虛假。盡其擴充。以造於仁義中正之域而人極立焉。則太極之道。豈可外我而他求哉。嗚呼。太極之所以爲太極者。唯此實理而已。則凡肇於太極而各具太極者。豈可外此實理者哉。彼巍然而高。確然而處。昭然而明。燁然而光。浩然而流。幽然而深者。無非實理之所爲。矧乎吾人之能具太極之全體者。不思所以實其心而盡其性之理。以立其極耶。所謂實心者何。誠而已。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子思豈欺我哉。愚請因是而白之。孔聖著易傳。而太極之名肆肇。濂翁演圖說。而太極之理乃闡。使幽遠之意隱微之旨。昭揭日星。指南萬古。則聖門之功。豈有加此。而後世之妄有疵議者。是何異於浮雲起滅萬變。而太空恒自湛然也。無極之論。雖出於老子。只言其萬物都歸於虛無。不及其無形而有理者。則與周子無極之說。所指之異。不啻若水火之不相入。而氷炭之不同器也。吾儒與異端。豈可比而同之哉。象山疊床之說。晦翁辨之已盡。愚不必更贅。而不知無極之本太極而有眞體也。徒自拍頭胡叫。則宜乎左袒江西而爲紫陽之告子也。天地未生之前。陰含乎陽。天地將闢之際。陽分於陰。自垢至坤。是陰含陽也。自復至乾。是陽分陰也。復坤之間。卽爲無極。自坤反垢。卽爲無極之前。則堯夫之說。豈非指此而言乎。是理纔動而陽便生焉。是理纔靜而陰便生焉。則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非謂動然後陽始生。靜然後陰始生。先有彼而後有此。截然爲兩段。而文人詞客。不究聖賢之微旨。好爲新奇摘抉之論。以誇耀井見爲務。則不敢從生之說。有何實見之可取乎。盖太極者一理而已。此理一動而陽生。一靜而陰生。陰陽旣分而兩儀乃立。兩儀旣立而四象乃著。四象旣著而八卦乃畫。八卦旣畫而三才之象。萬物之形。至此始備。而是理之妙用。無所往而不在。則當其一分爲二也。是理固在於二也。當其二分爲四也。是理固在於四也。當其四分爲八也。是理固在於八也。以至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千變萬化。生生不已。而此理亦在於變化無窮之中。則太極之理。何處而不存哉。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兩儀亦有一太極。四象亦有一太極。三才亦有一太極。萬物亦有一太極。譬如月落萬川。在在皆圓也。豈可偏指一處爲太極之所在也。先儒曰。太極立天地萬物之表。而行天地萬物之中。在萬古無極之前。而貫萬古無極之後。由是觀之。太極之所在。亦可較然矣。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卽所謂太極者也。一陰一陽者。卽所謂太極之動靜也。然則道卽太極之別名。而是道也賦於吾人。而爲主宰於一身。統性與情而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則謂之心。然則心亦一太極也。若究其本。則心也道也。只此渾淪一箇理而已。其所謂太極者。亦指此實理。而此理之外。別無所謂太極者。則邵子所謂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所謂太極卽理云者。所指雖異。而其本則未嘗不同。正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豈有界別於其間哉。只言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其所謂眞者。便是太極。太極之不言。又何可疑哉。嗚呼。一理流行。無往不在。在太極爲太極之理。在吾人爲吾人之理。則吾人所具之理。卽太極之理也。太極之理旣賦於我。則我之理無不具矣。宜乎人無不善。性無不盡。而第此所禀之氣。或淸或濁。或駁或粹。故淸者爲智。濁者爲愚。粹者爲賢。駁者爲不肖。又有不能同焉者矣。是以太極之理。雖同具於我。而性之者或有之。反之者或有之。不知其在我而梏亡之者亦有之。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矣。嗚呼。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事物無窮之變。則目之欲。覩艶彩美色而眩之。耳之欲。聞淫聲哇音而聒之。口之欲。味甘毳肥濃而爽之。鼻之欲。嗅薰香芬芳而迷之。四肢之欲。安逸怠惰放肆而謬之。以至於富貴薰其心。功名喪其志。禍患怵其外。寒餓迫其內。銷鑠斬伐。反覆沉痼。則吾人太極之理。日以昏昧。此心之靈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實奚異於禽獸哉。噫嘻亦痛哉。嗚呼。太極之所以渾淪極至。極天地之化而盡其道者。豈有他哉。唯其眞實無妄純粹無僞。徹上徹下。無一毫之或雜也。聖人之所以精一不貳。全仁義之德而立其極者。亦豈有他哉。唯其緝煕無間。純亦不已。自始至終。無一息之或輟也。至於衆人。所得之理所具之體。豈有異於聖人哉。唯其局於氣質而不能克己。陷於利欲而不知反本。虛僞而汩之。間斷而滅之。終至於戕賊敗亡之域。而不自覺焉。則此豈性之罪哉。實其人之不誠也。雖然顧此本明之理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卽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固已洞然矣。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盡其性而全此太極之體。盍先盡其實心之誠哉。傳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也。大哉誠之爲道也。苟能加不息之功。盡無妄之實。省察於暗室隱微之際。涵養於雷聲淵嘿之中。自其戒懼而實其約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存諸中者。無不極其中矣。自其謹獨而實其精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應物之際。無所差謬而無適不然。則發於外者。無不極其正矣。實心之效。至於如此。則動靜交修。表裏如一。目之視以禮。耳之聽以禮。口之養以禮。四肢之動以禮。富貴不能淫。功名不能汩。禍災不能怵。寒餓不能移。外物之來。不足以累吾靈㙜。而人欲凈盡。天理流行。吾人太極之體。不期全而自全。可以建天地之中。立萬民之極。參贊化育之功。皆自我出。而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於是乎畢矣。執事所謂不悖而凶。能修而吉者。其不在此歟。愚於執事之問。旣復其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執事試觀今日之三才。天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地能全其太極之道耶。人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天變於上而爲水旱風雹氛霧彗孛虹蜺光恠之異。則天之不能全者可知矣。地變於下而爲震湯崩頹湧溢氷赤焦童散漫之異。則地之不能全者可知矣。人變於中而爲弑殺㥘奪戕賊橫戾流離餓殍之異。則人之不能全者可知矣。此愚之仰而吁。俯而懼。中立而唏噓。繼之以流涕痛哭者也。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蕫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萬民。萬民正則天地之氣。莫不一於正矣。然則今日之人心不正。而天地之心亦不正。人氣不順。而天地之氣亦不順。使三才而不能全其太極者。其無乃我聖上之正其心而順其氣。以全夫太極之體者。猶有所未盡耶。詩曰。衮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之補衮職者。非執事耶。執事其念哉。謹對。 問。天之生才。若有意焉。而多有才無命之歎。抑何故歟。屈賈斥於遠惡。蕫楊沉於下僚。希文有王佐之才而不盡其用。退之有見道之文而不需於時。漢之黨錮。死於桎梏。宋之僞學。困於泥塗。甫,白流離窮餓。柳,蘇竄謫讒謗。若此之類。何可勝道哉。噫。文汚軋茁。先登甲科。學昧杖杜。平步詞林。膴仕顯位。豈皆俊乂。藩臬守牧。未見循能。豈世乏可用之才而然歟。抑掄拔之道。亦有所未盡者歟。何以則無命之歎不興。而賢能各適其用歟。子諸生懷才未售。必有慨然於斯者。願聞其說。 對。噫堯揚舜擧。倐已遠矣。周獵殷聘。世不復見矣。深山窮海。不遇者何限。懷奇蘊寶。未試者可計。愚亦十載江湖。時命不遇。凌雲自惜。明月莫售。悲歌白石。涕汍瀾者久。禮闈奉策。才命是詢。平生此日。亦愚生得命之秋也。知音幸逢。流水何慚。良工旣遇。連城可賭。今也不售。更待何時。嗚呼。天之降才。豈偶然哉。賦以至粹之氣。授之最靈之智。上可以經綸天下。展布道德。次可以黼黻皇猷。震耀文章。時君用之。足安其邦。民生得之。可立其命。天之降才。豈偶然哉。是以才爲世用。則民安國治。而抱負之志可展。才爲世棄。則藏器卷智。而付與之能莫試。有志君民。欲售當世者。孰不願得時行道。以不負上天之命哉。然而窮通有命。榮枯不一。才高當世。反纏坎壈。智出衆人。遽値顚隮。古往今來。賢者恒斥而不肖者恒遇。智者常退而無能者常顯。山榛濕苓。率多寄興之歎。則是何其生也若有意。而其命也若是戾哉。嗚呼。才不自見。用之者在命。命不自來。運之者在時。時苟否矣。命安得而致也。命苟舛矣。才何從而施哉。雖然奇璞蘊石。卞和能剖。良杞混林。匠石乃伐。則才智之售世。俊傑之得命。亦係乎時君世主採擇之如何耳。然則爲人司牧而欲登俊髦者。可不先敷如渴之誠。以盡則哲之明。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無遺才之譏。而才絶不遇之歎哉。嗚呼。歲暮江潭。幽蘭獨採。則屈子忠而見放。日斜長沙。妖鵩入室。則賈生才而遠斥。書帷一撤。白首江都。則仲舒之學奚施。玄經半世。黃門不遷。則子雲之文誰薦。十䟽天章。厥用莫究。則斯非范希文乎。八千潮陽。正道不容者。吾知韓吏部也。激揚淸濁。漢之士烈而梏死鉤黨者何也。紹述周孔。宋之儒眞而斥以僞學者奚哉。詩成泣鬼。語必驚人。則甫,白之詞工而終困饑餓。大放厥辭。雄視百代。則柳,蘇之文奇而竟罹讒謗。是豈造物者無與。而任自窮通歟。抑亦時世之不淑。而媢疾者多歟。何其富與者如彼。而不遇者若此也。嗚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奇才異能。亦豈非衆人之所常忌者乎。宜乎靈均懷沙澤畔。太傅吊影湘濱。仲舒黜外相。楊雄沉下僚。文正有西邊之命。昌黎遭南荒之逐。八俊之高節而騈首三木。兩賢之正學而困迹一時。草堂饑走荒山。靑蓮遠謫夜郞。柳州泣越江之瘴。端明消瓊州之魂也。噫。時之不逢。人之不容。何莫非命也。而操時運命。實係人主。則當時數君。又安得而辭其責哉。嗚呼。時移前古。世到叔季。有才莫售者。千載滔滔。則不遇之歎。今獨不然乎。文汙軋茁者。聯鑣嵬科。學昧杖杜者。穩步詞苑。紆靑拖紫。揚揚者靄雲。而龍樓鳳閣。未見周士之俊髦。金章墨綬。得得者如霧。而沃藩雄府。不睹漢吏之循良。腐臭化爲新奇。蕭艾變爲蘭茝。珠遺滄海。莫逢賈人之採。璞獻楚宮。反遭刖足之歎。則蕭遠復生。豈獨發歎。孝標不死。必爲流涕。愚未知時降世末。才不得而見耶。抑且有之而人莫之用耶。噫孟子不云乎。興不待於文王。溫公亦有言。才不借於異世。信斯言也。吾東國雖小。安知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抱才而不售。亦安知周行之間。又有可用之才沉淪而不能自振耶。嗚呼。才豈自知。盡誠而後可致。賢豈自別。辨明而後可知。如其誠不敷明不盡。則雖以凡庸之才。尙不欲爲用。况俊傑乎。求之不以誠。辨之不以明。用之不得其當。徒自歸罪於時。曰天下無良才。其眞無才耶。其眞不知才也。爲今日計。莫如聖上加側席之誠。盡鑑昭之明。篤意丘園。不懈於束帛。究心辨別。嘿定其眞僞。常使俊乂登庸而愚庸斥退。賢能茅拔而駑劣距脫。朝絶倖位。爵無虛授。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髦。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致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沓至。得其時展其才。如反手耳。夫如是則公卿輔弼。無非夔龍元凱。藩臬牧守。盡得召杜龔黃。賢能之不適用。才命之不同謀。有何足患。如愚樸愚者。竊自增氣下風。思欲自勵而立乎朝矣。世豈有史公,蕫相不遇之文哉。愚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昔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管仲擧而相齊。叔向携手以上。然則任賢之本。雖在人君。進賢之責。顧不在宰相乎。今執事或爲名卿。或爲執政。將股肱我王躬。柱石我王室。則吐握之責。未必不在執事矣。執事毋徒曰我志專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才。未暇禮焉。使寗戚之歌𩰺▣之言。不得聞於左右。而奇才異能。多老於寬閑寂寞之濱也。愚見如是。執事如以爲可。何不以前說入告于后。以後說自勉於己也。謹對。 問。士君子不可不尙者氣節也。能使之崛强於死生顚沛之際者。何所養而然歟。西山之餓。東海之蹈。卓乎無以議爲。歸來近古。亦以傑然稱者。不一而足。可歷指而言歟。俠客輕生。則氣節似在於勇力。處士橫議。則氣節似在於口舌。於何實見得眞氣節歟。商山四鳳。何重於當世。而能定國本。桐江一絲。底關於世敎。而能扶漢鼎歟。此等氣節。果可與宇宙並立。而日月爭光歟。淸談之玩世。月旦之有評。皆可以氣節稱。而辮髮而哭市。懷䟽而哭闕。亦氣節之所使歟。我東之士。亦以氣節相尙。奔流砥柱者。代不乏人。其間卓然特立者。有幾箇歟。大抵廉隅過平。則其流也入於偸。圭角太露。則其弊也至於激。何以則不偸不激。而有補於風敎歟。諸生必有所養於胷中。無隱他日特立之風骨。 對。執事不見夫大冬松栢乎。當天閉塞之際。凝陰涸地。百草萎折。深山之中。千仞之木。雖上拂靑雲。下庇萬人者。莫不摧殘拉毁。慘然而變其色。惟松栢蒼蒼而獨秀者何哉。豈非其勁然之氣挺然之節。排凌陰而却嚴威。饕風虐雪。亦不能凋傷凌暴也耶。噫。物猶如此。矧伊人乎。然人之庸懦鄙弱。撓於禍福者踵相接。而確然不移者。則千萬人。乃一見之。是何人之最靈者。反不如物之無知覺者乎。愚嘗憤然忼慷。扼腕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正獲我心。是足以激余膽而起余氣也。愚敢不抵掌擊節。竭論而不知止乎。嗚呼。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禀純剛至正之氣。勵霜凜壁立之節。卷而藏之。湛然於方寸之中。而擴而充之。磅礴乎天地之間。崒乎泰山不足爲高。昭乎日月不足爲明。確乎金石不足爲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至於死生顚沛之際。白刃鼎鑊。森交左右。而曾不足以動其一毫。則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是以志士平居。慷慨激烈。高談抗議。淬勵而自待者。欲盡此氣節也。忠臣赴難。蹈水入火。爲國捐生。以不負所事者。亦欲盡此氣節也。信乎氣節者。士之所不可不尙。而亦不可不勉而盡也。雖然徒知氣節之爲可盡。而不知養以其道然後爲可盡。則激者恒過。偸者常不及。當其無事。雖若可以盡節。及乎有難。率未免於貪生。其能致死者。亦不得其中正矣。是其一激一偸。雖有過不及之差。均之爲失中則何異焉。必也養以義理之正。充之學問之功。浩然自守。確乎不拔。其生也得其正。其死也盡其義。從容應變。綽有餘裕然後。方可謂之眞氣節矣。然則欲使一世人無偏蔽之失。有預養之正。能得氣節之中者。其不在人君導率培養之盡其方乎。孟子曰。是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先儒曰。明乎義理。則處不失節。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聖賢豈欺我哉。請白之。採薇高節。昭揭萬古。蹈海淸風。凜然千秋。立懦廉頑。聞者興起。則卓卓乎何以議爲。歸來宇宙。代不乏士。傑然有立者。相望前後。而斑斑靑史。其迹可考。愚於今日。不欲煩論。一諾知己。視死如歸。則俠客輕生。血氣之勇也。淫辭詭辯。堅白同異。則處士橫議。口舌之爭也。此而爲氣節。孰不爲氣節。秦法欲興。鴻飛高遠。漢儲將廢。鳳來羽儀。則見重當世。有由然矣。橫足帝腹。萬鍾如芥。垂絲桐江。小微耀彩。則有關世敎。不其大哉。宇宙並立。雖不敢輕議。日月爭光。亦或庶幾也。淸談一世。禮讓掃地。則竹林之徒。彼何爲者。比方人物。月旦有評。則汝南之俗。不亦薄乎。誠深憂國。淚灑九衢。則荀謨不是凡士。憤切誅姦。聲徹三淸。則陳東古之遺直。興言及此。不覺髮竪。惟我東方。雖國一域。人物之盛。不讓中華。自羅而麗。以及聖朝上下千百載。烈士忠臣。指豈勝屈。而橫流砥柱。卓然可稱。如鄭文忠者。尤豈非彰明較著者乎。噫。玆前七君子。雖道有大小。人有高下。若言其堂堂之氣凜凜之節。則大可以軒輊天地。小亦能經紀一世。夫豈敢小之哉。嗚呼。氣節亦大矣。國而無此。不能植彜倫。人而無此。不能扶綱常。君子養之。可大其樹立。小人修之。足勵其庸鈍。氣節亦大矣。玆豈非國君所當培養。君子所當切磨者乎。然而養之。當識其要。不識其要而養之。雖欲盡氣節。吾未見其能氣節也。噫。人之禀賦。有各不同。剛果者亢褊。柔弱者遜順。柔過則爲偸。剛極則爲激。此必然之理也。是以偸者同流俗合汙世。媕阿脂韋。常乏矯矯之節。故一當倉卒。而顚躓失措者皆然。激者喜異人好獨立。耿介孤峭。恒有逕庭之氣。故輕身赴難。自經於溝瀆者。比比有之。以常情言之。孰不以爲激勝於偸。自君子觀之。激者過中。偸者不及。過中不及。同爲氣質之害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必使偸者有所警。激者知其失。仰而及俯而就然後。偸不偸激不激。而氣節於是乎得其正矣。致此之道。寧無其要乎。嗚呼。義理明然後氣節可以得其中。道學倡然後義理可以知所明。倡道學而明義理。使世人由之者。誰任其責乎。爲人君者苟能倡道而本乎學。窮理而盡其義。推躬行心得之餘。敷敎迪培養之方。使擧國之人。皆知義理爲可明。氣節爲可尙。則人莫不沉潛而磨琢。憤悱而激發。爭欲自勵而立乎世矣。夫如是則欲振者氣也。氣何有不振。易勵者節也。節何有不勵。義理已明。則偸激之弊又何有哉。將見雷變風動。習俗一改。居仁由義。挺然不撓之士。比肩於一世矣。氣節之失中。非所當患。而有補於風敎。何可勝道哉。執事於篇終。又敎曰諸生毋隱所養。執事以愚爲隱乎。愚無隱乎執事也。愚也傷時憤俗。一狂士耳。雖不能窮道學而有義理之養。素所自期。則常欲勵蒼松孤竹之節。皎靑天白日之心。利害榮辱。不能撓其中。雷霆鈇鉞。不能怵其意。高揖乎西山東海之風。而俯而友漢唐以下諸君子也。多見其不知量也。雖然士生斯世。不大其志。將何能有成。執事問愚。愚不敢不以直對。執事如不以爲僭。進而敎之。謹對。 問。欲學聖賢之道。先觀聖賢之氣像。思過半矣。古人有善形容氣像者曰。仲尼元氣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也。仲尼之門。惟曾子聞一貫之旨。獨得其宗。自今論之。何等氣像耶。當時四科之條。亦有氣像之可言歟。聖賢旣遠。吾道不傳。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鮮矣。然亦可指而言歟。至於趙宋。五星聚奎。眞儒輩出。前有兩程。後有考亭先生。先儒有言明道如顔子。伊川如孟子。考亭則集大成者也。然則數子之氣像。亦可以和風泰山比之。而考亭則合而有此者耶。當是之時。濂溪周夫子得千載不傳之學。其人品最高。而氣像比之於何子耶。至於張橫渠,邵康節,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諸賢。皆以道鳴於世。其氣像似有不同者。可擧而詳言之歟。嗚呼。聖人之道。雖似高遠。學之之方。亦必有要。夫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講明道義。曰性曰命。曰道曰德。不知由此可做如許氣像耶。方今文運方亨。抱道懷德者。不無其人。其有以聖賢之道自任。而以聖賢氣像體之於身者。有幾人歟。如或不務其實。而徒欲文飾其表襮。則其不歸於自誣而誣人者幾希矣。伊欲使一世之人。和順積中而有發外之英華。則其道何由。 對。愚也生乎今之世。而竊慕古人之氣像。常自慨然歎曰。古人何故能養得這般氣像。今人何故乃不能如古人氣像。豈古之人皆賢。而今之人皆不賢耶。常欲以是一質于先覺君子雅矣。今來禮闈。獲承明問。而特以古聖賢氣像爲詢。噫。執事亦慕古人之氣像耶。不然何愚之所欲言。執事先獲。愚雖無古人氣像。敢不以古人之有好氣像。爲執事樂道乎。竊謂有是人。卽有此形。有此形。卽有此氣像。本之心術之蘊。而達乎容貌辭氣之著。則氣像者人人之所共有也。然而人之有氣像者。又有高下之不同焉。聖人有聖人氣像。賢人有賢人氣像。衆人有衆人氣像。隨其氣像之不同。可占其人之高下。則信乎欲學聖人者。宜先理會聖賢氣像。而使己亦有此好氣像也。雖然氣像不能自好。必道德盛然後。氣像可以得其好。道德不能自盛。必學問至然後。道德可以得其盛。然則世之欲好氣像者。可不先盛其德。欲盛其德者。可不先懋其學乎。先儒曰。他事都强得。惟氣像不可僞爲。有學問者氣像自別。執事其不聞乎。愚竊因是而敢求。夫子之氣像。譬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則其謂元氣者。可謂善形容矣。從事四勿。體仁三月。溫恭愷悌。和氣藹然。則慶雲和風之喩顔子。非以此乎。以亞聖才。當戰國世。毅然以聖道爲己任。明天理正人心。息邪說放淫辭。其衛道之嚴。辨論之正。峻極而不可越。則泰山巖巖之氣像。非孟子而誰歟。至若曾子。則忠信篤敬。任重致遠。終聞一貫之旨。獨得聖人之宗。愚不敢妄議此何等氣像。而若言其德則弘毅篤實。槩亦大賢之氣像也。若夫孔門四科。則隨其資禀。氣像各自不同。盖有德行者。有篤實之氣像。有文學者。有彬彬之氣像。有言語政事者。有穎悟敏達之氣像。而欲聞其詳。則愚非有道者。安能善形容有道者氣像哉。嗚呼。洙泗旣遠。聖道日微。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盖鮮其人。則執事所謂可指而言者。非張良,諸葛亮輩數人乎。然其德非古賢者比。其學又非吾儒所貴。則愚何必覼縷焉。天運啓昌。五星呈祥。河南兩程子旣出於前。晦菴朱先生又繼於後。盖溫潤純粹。伯子所以似顔子也。正大嚴毅。叔子所以似孟子也。言其氣像。則祥雲和風。古人已稱乎伯子矣。泰山北斗。當時亦比之叔子矣。至若朱夫子。則集諸賢之大成。爲一代之儒宗。道大德盛。義精仁熟。胷襟恢廓。海濶天高。則雖謂兩夫子氣像兼而有之。亦豈過哉。天品最高。灑落光明。默契道體。繼往開來。則濂溪氣像。愚未知比於何子。而光風霽月之氣像。亦可想像於千載下矣。至於橫渠之氣像。先儒或比之孟子。邵子之氣像。明道以爲如空中樓閣。則剛毅嚴重。四通八達之䂓模。不亦推此而可見乎。作人明快。南軒見許於考亭。變急爲和。伯恭能矯其氣質。則二子氣像。亦非難知。而唯彼陸象山者。換面禪學。拍頭胡叫。未免有伊蒲塞氣味。則何必並論於諸賢氣像。而又謂之以道鳴哉。愚因聖賢之氣像。而以究聖賢之道。其道可謂大矣。孔子由之以爲孔子。孟子由之以爲孟子。顔曾由之以爲顔曾。周程張朱由之以爲周程張朱。宜若高遠而不可學矣。然是道也非孔孟顔曾周程張朱所獨行之道也。乃人人所當行之道。則學之之方。亦豈無要。孔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或曰性或曰命。或曰道或曰德。言雖殊而理則一。而皆吾所當行之道也。如有充是道而以極其盛者。則道德之積而光輝之發也。氣像不期好而自好。可以爲程朱氣像。可以爲顔孟氣像。及其至也。雖夫子之氣像。亦可企而及之矣。豈不偉也。愚也感執事之問。而妄論聖賢之氣像。亦已多矣。請姑捨古而就今可乎。方今運際文明。儒道大行。冠章甫挾方冊。以儒爲名者。洋洋乎多哉。非堯舜周孔不談。非語孟庸學不觀。言必稱周程張朱。學必曰致知格物。此自洛閩以後所未有也。可謂盛矣。以如此氣像觀之。宜乎有道大德盛者。以聖賢道爲己之任。以聖賢氣像爲己之氣像者矣。然而豪傑之士不出。禮義之俗不成。士風日陋一日。人才歲衰一歲。顔孟程周之氣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軒東萊數君子之氣像者。亦不可得見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見耶。抑世未之有。雖欲見之而不可得歟。其或循名廢實。不務內而務外。修邊幅飾表襮。容儀擧止。雖似可觀。內實無操存之功者。其能免於自誣誣人也幾希。而以君子觀之。如見其肺肝焉。此實穿窬之徒。又何足道哉。嗚呼。氣像者道德之符。道德者氣像之本。而學問者又修道德之方也。學至而後德盛。德盛而後氣像好。此必然之理也。雖以夫子之聖。顔孟程朱之賢。若非學。安有如許道德。非道德。又安有如許氣像哉。精思實踐。朱子之學也。懋勉誠敬。兩程之學也。擴充四端。孟子之學也。克己復禮。顔子之學也。至如吾夫子。亦嘗曰志學好學學不厭。則信乎學問者實好氣像之根柢也。然則居君師之位。任轉移之責。欲使一世人皆有此好氣像者。捨是學何以哉。爲人上者誠能先修在己之學。以盛在己之德。使己有堯舜氣像然後。推而及之邦國。使擧世之人。皆知學問之爲必可尙。不惟言之口。必踐之身。不惟踐之身。必修之心。以眞實心地。下刻苦工夫。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德之盛於內者。固將彌滿洋溢而不可禦。粹於面盎於背。達於四體矣。夫如是則聖人吾未知也。擧一世而皆有賢人氣像。亦何難哉。執事所謂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者。其不在此歟。篇將圓矣。復有獻焉。今日之氣像。豈獨人爲不好。仰而觀天。天亦無好氣像矣。俯而察地。地亦無好氣像矣。日月告凶。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則天可謂有好氣像乎。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怪。則地可謂有好氣像乎。愚聞禎祥奏於昭代。災孽作於衰季。未知今之國家。是昭代氣像乎。是叔季氣像乎。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苟使今世之人。皆有好氣像。今之天地。亦必有好氣像矣。不必煩論。而愚也禀天地正氣而立乎兩間。仰而不見好氣像。俯而不見好氣像。中而不見好氣像。唏噓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不覺傾倒之至此。惟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問。有國家者。必有所施措然後。可能食效。三代之盛。動惟徯志。能致其治者何歟。降及後世。令出惟反。不能食效者何歟。秦之開阡陌罷封建。或以爲施措之得宜。果能食其效歟。漢之征伐四夷。不可謂施措之得宜。而後世子孫能食其效者何歟。光武之不任功臣。宋祖之杯酒釋兵。可謂施措之得宜。而或未免才格國弱之患者抑何歟。唐之府兵。可謂良制。而纔經數世。其法已變。豈由於弊生而然歟。漢之取士。策以賢良。其法美矣。而後世終不能復行者。抑何故歟。至若皇明。監歷代之得失。能因時而損益。䂓模至密。品式備具。而權璫屢竊朝柄。流賊終至覆國。豈施措之間。猶有所未盡者歟。惟我東方。羅麗以還。盖莫不各有一代之施措。其最善而能致其治者何代。最失而馴致亂亡者何事歟。及至本朝。監得失而損益。猶大明之創垂。而累經變亂。國勢阽危。如水益下。莫可收拾。禁旅之加抄。營將之復設。所以備不虞也。而衆論不一。奴婢之推刷。田政之改紀。所以裕國用也。而民怨朋興。至於城堡之修焰焇之煮。皆出於綢繆之計。薦人之法養士之䂓。莫非急先之務。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是豈施措之未得其宜而然歟。抑外此而可以轉危爲安。易亂爲治者歟。何以則動惟徯志。如三代之盛。無後世令出惟反之患歟。子諸生藏器待用。必有所經緯於胷中。其各悉陳無隱。當轉而聞于上。 對。國家大器也。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苟不審其宜而善措之。徒欲急治速安。以圖一切之效。日紛然而動作。則幾何其不底敗亡也。今我執事先生承綸北闕。策士東闈。特以施措爲問。執事執事。奚此之問。其無乃悶時所爲。而思聞善措之術者歟。愚雖不敏。伏草野慨當世。思欲一鳴號於當路君子者雅矣。敢不仰首伸吭。以吐出胷中之蘊乎。遂爲之說曰。大哉施措之於國家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苟不有設施措置。其何能出政令而收其效也。施措得其宜則其國安而治。施措失其宜則其國危而亂。一得一失。治亂斯分。而其效之應。捷於影響。則信乎有國者。不可無施措。而有施措者。又不可不愼也。是故古之善爲國者。不患國之不治。患施措之或失。審乎事機。察乎時勢。可施而施。惟適其宜。當措而措。必順其理。卒使國勢固而治化隆。則其所以盡施措之道而食其效者。爲如何哉。苟或不然。可施者不施。而不可施者施之。當措者不措。而不當措者措之。昧其機而背其勢。顚倒錯亂。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希矣。可不懼哉。雖然使國家安而治者。固在施措之得宜。使施措而得宜者。又有其本。爲人君者苟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注諸事爲。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則其於施措也。直易易焉耳。孟子曰君仁莫不仁。荀卿曰仁人之於國家也。其如示諸掌乎。執事豈不聞乎。請白之。卓乎隆古。動惟徯志。陋矣叔季。令出惟反。其得其失。在今可見。一治一亂。有何難辨。阡陌一開而經界紊。郡縣始設而封建罷。噫。變古有譏。施措奚得。二世亡祚。食效何有。金戈四指。玉塞遠震。黷武窮兵。亡秦幾續。則五鳳欵塞。虜運適衰。謂之食效。愚未之信也。白水中興。列侯歸第。陳橋創業諸將。釋權終身。不任才格。固其宜也。悉解兵柄。國弱詎由是哉。兵農不分。唐制近乎古。賢良是策。漢法斯爲美。數世遽變。實由子孫之壞。末路難行。其亦俗降之致。嗚呼。玆前數君。因時設施。能食其效者。豈無彼善於此。而滔滔萬古。靑史斑斑。所當詳論。非近代乎。惟我皇明。監古得失。因今損益。洪䂓美制。至矣無間。金科玉條。燦然備具。開創之業。可謂宏矣。而甫,節蠧乎內。張,黃亂於外。三百年宗社。一朝墜地。則是豈施措之未盡其宜也耶。抑亦嗣王之不遵前憲耶。噫。金牌一戒。祖訓非不嚴也。堯封萬里。兵力非不强也。而家奴竊柄。朝綱遽頹。匹夫大呼。四海竟覆。則當時得失。愚不欲論。而志士於此足淚千古。靑丘一域。國於偏邦。曰羅曰麗。代各有施措。而施之得之者。其國常治。施之失之者。其國常亂。得失治亂。皆已執事之所洞燭。則愚姑捨是。恭惟盛朝。聖祖開基。神孫守成。得失靡不鑑戒。損益罔不適宜。周制旣備。漢治斯隆。創垂之巍煥。足配皇明。宜其恒遵勿失。永守毋墮。惟休之業。萬世無彊。而物盛則衰。天地尙然。治化之極。喪亂繼起。國家之失太平。于今幾載矣。初創於壬辰。再亂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喪於丙子之亂。惟我祖宗之勞心設施。使民安而國治者。今幾蕩然無餘。莫可收拾。幸賴我聖上承皇天之景命。撫艱大之遺業。惟先王制治之盛意。悶斯民塗炭之危命。夙宵勤念。惟以惕勵振作。注措設施爲務。其所以轉危爲安。變亂回治。復三代徯志之美。無後世惟反之弊者。其不在今日乎。愚於蔀屋之下。拭目延頸。望切雲霓者。八年于玆。而尙未得見其效者。愚竊惑焉。嗟乎羽衛添兵。藩翰增帥。則不虞之備。於斯至矣。周田欲正。唐戶乃括。則裕財之道。莫此若也。金城湯池。思克壯於邊圉。則重門擊拆。不外是矣。菁莪棫樸。期作士而{{?|⿰口籲}}俊。則崇儒急賢。乃先務也。至如煮焇之擧。亦無非修器械制寇敵之意。而一是一非。羣議掣肘。遠騷近擾。齊民蹙頞。事未行而怨諮先興。法纔立而譏謗已騰。徒有施措之名。而未見施措之效何歟。是其一施一措之間。未得當而然歟。抑外此八者而別有可施措者歟。嗚呼。愚嘗耳剽於古語矣。兵以衛國。兵不足則國弱。將以濟師。將不得則師潰。城池所以防患。無城池不可以固邊。器械所以禦暴。無器械不可以威遠。治莫急於求賢。則與我共理者惟賢也。敎莫大於養士。則爲國元氣者乃士也。逃戶不括。國儲靡所裕矣。荒隴不量。田制無以正之。執此究之。凡今之所當施者與今之所宜措者。宜莫大於此八者。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事倍古之人。功不半者。其故果安在哉。噫嘻我知之矣。是無乃我聖后愛民之心未盡敷。仁民之政未盡擧。而廷臣之羣起言計。朝創而暮設者。又莫知其所當先。徒䂓䂓於事爲之末。而不本仁民歟。吁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連百萬之衆。馳千乘之騎。謀臣猛將如雲雨。强兵勁卒若熊羆。固無奈於疾視其長而莫之救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精砲利器齊丘陵。重鎧堅甲排山臯。固無奈於棄地曳兵。爭先而走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玉帛充牣於內府之藏。紅腐陳積於太倉之儲。陋秦財而唾隋富。固無與於咨嗟怨詛。相率而逃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靑衿藹藹於庠序之間。朱紱濟濟於軒{{!|𭏊|⿰土⿸尸羊}}之上。人爭用而士爭趨。固無與於饑餓顚連。羣起而盜也。况未及此者乎。夫如是則彼城池也器械也兵將也刷戶也正田也養士也薦人也。凡此八者。皆非今日所當先。惟仁政乃可先也。嗚呼。民惟邦本。不養民而能爲邦者。執事嘗見之乎。仁爲政始。不施仁而能爲政者。執事亦嘗見之乎。先養民而後敎。鄒聖所以告梁惠也。本於仁而爲政。魏徵所以勸唐宗也。信斯言也。今日之所當先施者。執事以爲在仁政乎。不在仁政乎。夫仁政。所以使斯民得其所而有親上愛長之心也。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添兵增帥。而人皆先國家之急而後其身。爭欲死吾君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刷量民田。而百姓足而君亦足富。天下莫能敵焉。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築城池造器械。而衆心屹然成城。其固不可破。制挺可以撻堅甲。其鋒不可當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天下之賢。皆悅而願立於王之朝。天下之士。皆悅而願沐於王之化。山林草澤魁宏寬通之士。莫不洋洋然動其心。峩峩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佐聖主出政治。猶反手耳。不亦休哉。聖上果能是。固將唐虞此世。堯舜此身。國之安泰山盤石矣。徯志之美。惟反之弊。皆非今日所可道也。愚也新從下土來。不識忌諱。妄論當今之得失。有若經緯胷中者。顧非狂且僭歟。猶有未盡者。請爲執事尾之。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發於其心。害於其政。夫使斯民安者。固由於政之仁。若無是心。又何能出是政哉。堯以平章爲心。舜以罔怫爲心。禹湯以若保爲心。文武以如傷爲心。卒能致堯舜禹湯文武之治。今我聖上亦能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心爲心。心何有不仁。政何有不仁。後之仰今。將如今之仰堯舜禹湯文武之世。竹帛不足以書功德。金石不足以頌形容。豈不偉歟。蒭蕘賤言。無路上聞。達之九重。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問。事變之常出於意慮之外。秦築長城而變起於閭戍。晉平江南而禍俑於骨肉。西漢削宗翰而亡於外戚。東漢抑權臣而壞於宦寺。唐憂朋黨而卒亂於叛藩。宋革方鎭而反困於驕虜。此其大都也。至如漢武逐凶奴而木人乃埋東宮。唐宗誅君羡而武氏已在近側。黃巾除而天下遂亂。完顔亡而南渡亦滅。其故何歟。今日之所可慮者何事。而幾之未動。形之未兆。亦有可以預防之術歟。子諸生歷觀古今之治亂。目擊時事之艱虞。必有涇渭於胷中者。願聞深慮之論。 對。今人之濟於海。方其波濤不揚。順流而下也。固以爲至安無危。及其盲風擊水。巨浪拍天。蛟龍鯨鰐。出沒而衒恠也。莫不墮膽懾目。愕然相顧。其理檣堅碇。柁楫無缺者僅而免。不然則徒叫號跳躍。莫之救而死也。噫嘻事變之不可常者若此歟。豈獨水爲然。夫國亦然。不先固本而欲無患者。是亦委檣楫涉渤海而冀其不敗也。雖使奡操舟而盡其轉移之術。幾何其不底淪亡也。愚欲將是說。一質於當路君子者雅矣。今執事臨圍發策。特以事變爲問。援古及今。與諸生辨之。何愚生之所欲言。執事獲之。愚請以固本之說。爲執事竭論焉。嗚呼。天下之所難料者非事變乎。禍發於未嘗慮之中。亂起於不足疑之地。其朕伏於冥冥。而明者所未及見。其機發於造次。而智者所未及圖。苟非道德之澤仁義之惠預結民心。截然有不可拔之勢。其何以扶持久遠。乂安區宇。備不虞之變。而防不測之患哉。是以古昔聖王。不以人之所忽而亡道德。不以人之所易而棄仁義。敷深惠而澤民生。積至誠而感人意。卒使民有父母之愛。而國措盤石之安。則事變無自起。而邦國無所患矣。後之人君不然。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只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區區智力之末。而不本仁義之實。故民不戴而國不固。防於此者旋潰於彼。得於前者遽失於後。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何也。嗚呼。好安而惡危。人之情也。孰不欲建長治之策。無扤捏之變。使國勢永固也。惟其所貴者智力而不知反仁。所務者事爲而不思保民。故肘腋之變。竟至覆國。腹心之疾。終能害治。傷輪敗轍。相隨續而莫悟也。可不哀哉。由是觀之。可畏者莫如意外之變。而吾之仁已修則不足爲懼矣。難保者惟在未覩之患。而吾之民已安則亦非所憂矣。善乎孟子之說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然則莅邦家而欲防禍亂者。可不先安其民。敷實惠而欲結民心者。可不先施其仁乎。愚請因是而白之。金城萬里。玉塞大震。祖龍雄威。遠襲胡庭。而幷起亡秦。乃在閭左之戍卒。龍驤千斛。鐵甕瓦解。典午深憂。已平江南。而相戕骨肉。反起維城之諸宗。吳楚旣平。封疆繼鑠。則變生宗翰。非所當憂。而倒持太阿。王家之兒也。韓彭遠懲。列侯退第。則禍俑勳臣。無復有懼。而竟覆金甌。權璫之手也。難於去賊。唐憂在於朋黨。而强藩繼起。終致不振之患。杯酒釋兵。宋患弭於方鎭。而驕虜迭侵。日就微弱之漸。至若建元天子方事外夷。而木人流血京師。貞觀皇帝忌殺武娘。而則天蓄禍深宮。黃巾甫平。而赤劉之祚遽頹。金胡已滅。而泥馬之業不復。則是何當憂者不爲患。而不當憂者爲患。可畏者不爲變。而不足畏者爲變耶。嗚呼。匹夫肆然。萬姓嗷嗷。則長城北起。適足自亡。外憂旣除。內患復興。則石頭降幡。只以挑禍。願察其影。忠言莫納。則削弱宗支。反資外家之移政。刑餘勿任。先王不法。則斥退諸將。何與閹宦之竊柄。羈縻徒事。朝綱漸退。則仙李業衰者。豈黨論之致也。和好是尙。武略不競。則夾馬香殘者。果藩鎭之故耶。信用讒說。父子難保。則塞外干戈。徒增海內之虛耗。欲防未然。枉殺無辜。則區區小智。安能奪天之已定。而况以亂止亂。豈有復振之代。共胡滅胡。寧有不亡之國哉。噫。玆前數君者。非無才智之拔萃。計慮之出類。而徒備其末。不知反本。言及仁民。萬古寥寥。語至喪亂。靑史滔滔。則蒭狗前代。楮兔空煩。所當詳說而極論者。顧非今日之所當慮者乎。嗚呼。今之當慮者。亦可謂殷矣。陰虹貫陽。連朔肆妖。太白見午。經月不滅。迅雷冬鳴。飛雪夏隕。沴氣塞空。風雹妄作。則乾道之乖常可慮也。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災。比歲疊見。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騁恠。則坤軸之失寧可慮也。人不知學。士不尙義。朝政日紊。庶績咸隳。閭俗漸汚。禮讓掃地。先私後公。喪廉滅耻。則習俗之偸卑可慮也。南倭偵伺。北人恐喝。金繒遠輸。溪壑難塡。信好雖申。野心未保。則夷狄之外憂可慮也。嗚呼。災不虛生。古人有言。戎狄侵凌。前史所譏。風俗汚濁。國亂可占。則有一於此。尙足寒心。三者爲癘。何以爲國。噫。蒼蒼難恃。冥冥莫覩。未知意外之變伏在何處。不憂之患萌於何事。而凡今之上自楓宸。下至閭巷。懔懔危懼。莫保朝夕者。何莫非此數者也。然愚所慮。獨異於是。可憂在民。不在他也。何者。災雖可畏。克誠則可弭。敵雖可懼。有備則無患。俗雖難變。敷敎則可變。而至若斯民。朽索易斷。六馬難御。一失其心。四海傾覆。有國所畏。孰大於此。嗚呼。今之爲政。可以保斯民乎。秦城遠築。負土者載道。唐戶急括。携亡者遍野。洛口之米日積。而民不能遂其業。陝西之軍大刺。而衆不得安其所。東奔西走。不暇休息。而團鍊之營。復設此際。煮焇之擧。更出其間。朝創暮設。雷奔霆馳者。莫不歸於傷財病民。則哀我殘氓。何以支堪。膏澤竭於苛斂。筋力勞於重役。歌興仳㒧。鴻多澤中之鳴。賦成谷蓷。人有萇草之歎。老弱塡於溝壑。壯者起而爲盜。狗偸鼠竊者。飈發都下。威㥘殺掠者。蝟起鄕曲。若此不已。爲禍轉盛。則安知黃巢,綠林不復作於今日。張角,陳勝獨俑禍於古昔也。愚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起。蕭墻之禍。來在顓臾。而九重之隱憂。未嘗及此。廟堂之畫策。但務其末。則愚竊潛憂隱歎。不知今日國家稅駕何所也。嗟夫機之未動。智者猶欲先備。兆之不萌。明者尙欲預察。矧乎機已動兆已萌。變亂之朝發夕起者。無異燭照數計。而不思所以急救而善圖之乎。嗚呼。欲安者民之情。則今之思亂。豈民之心哉。實由於上之仁惠不敷也。然則當今之勢。所當深慮而先務者。捨仁政而何哉。我聖上誠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施措之間。凡有不便於民者。一切撤罷。而夙宵勤念。惟在斯民。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饑之求哺。其革民瘼。若急病之服藥。一民饑則曰我饑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誠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親君上而戴國家。皆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赤足可以蹈湯火。空拳可以冒白刃。爭欲死吾君矣。意外之變。何自而起。不虞之患。安從而生。固將措國不拔。煕皥無窮。比肩於唐虞三代之治。而秦漢以下之以智以詐。旋得旋失者。皆非今日道也。嗚呼。今之憂國難者。孰不以災異可畏。敵國可懼。習俗可慮。而愚獨以民困爲憂。豈不迂且遠哉。雖然古語曰。人事失於下。天變見於上。又曰。內治旣臻。外患不興。傳曰。旣富矣。復敎之。信斯言也。天下安有不養民而先正俗者。亦安有不內修而能外攘者。亦安有不能得民心而能享天意者乎。信乎防患在於固邦。而固邦由於仁民也。雖然人主一心。萬化之本也。苟或有一毫未盡。今日雖除一瘼。明日必當復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政終不可仁。而民終不能安矣。可不懼哉。今日聖上之修德。固無間然。然以政不仁而民不安者占之。則恐或有一毫未盡之失也。執事何不入告于后。使衮職無闕也。愚也一樸愚士耳。古今之治亂。時事之艱虞。豈能了然胷中。惟自傷時慷慨。目擊耳剽。粗有窺斑之見。未遇捫虱之地。范憂莫洩。賈涕徒垂。今逢執事。輸寫靡贏。得非猥且僭耶。然士固伸於知己。微執事問。何以發愚之狂言。願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轉以達之九重。謹對。 問。聖人之立敎不同。羲軒以上。詩書不載。無可考信。堯之授舜。但言執中。而舜復益之以三言。則豈禹不及舜。不如是則不足以達其旨歟。且所謂人心道心者何所指。而心果有二歟。孔門只論仁。而鄒書則必以義配仁。濂翁說誠多。而程子則以敬爲主。前聖後賢。何其不一揆歟。典謨訓誥。皆無學字。而昉於說命。則傅說之前。不知學歟。學有道學理學訓詁之學文章之學異端之學。此皆傅說之所謂學歟。三敎皆謂之道。所謂道者何物。而韓子原道之文。亦能窺道體歟。荀卿著論性之篇。而楊雄作法言之書。文中子十五爲人師。撰述極多。其言果皆合於聖賢之旨。而可以爲敎於後人歟。至若近世。王陽明之致良知。陳白沙之體天理。亦可謂發其所未發。而不悖於聖賢之敎歟。嗚呼。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大義乖。權變術數謀利計功之說。虛無寂滅證空談玄之語。日新月盛。震耀張皇。聖賢之敎。不絶如縷。僅載於方冊。何以則闢邪說而闡正道。聖賢之敎。復生於世歟。子諸生服膺聖訓。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對。噫吾生也不幸遠於聖矣。上不及服敎唐虞。與於變之化。次不及樞衣闕里。承博約之訓。下不及從師洛閩。勉誠正之學。貿貿此生。將無聞而沒世矣。寧就一代先覺君子以求敎。斯可矣。今先生儼然辱臨于策士之庭。以立敎爲問。大哉問也。若先生非吾所謂先覺者耶。昨日土墻之隔。今可爲竹牖之開矣。愚雖不敏。敢不承敎而樂爲之說乎。竊謂敎者。聖人所以繼天立極。而使萬民各盡其性者也。盖性出於天。而人之所同得也。惟其氣質之禀。聖凡有異。故昏不能知。愚不能覺。昧此性之在我。而不識其當盡者有之矣。於是聖人有憂之。開其精微之蘊。示之當行之路。使昏者有知。愚者有覺。莫不祛人欲而復天理。則敎之爲道。豈不大哉。是以聖人達而在上。則敎能行於一世。窮而在下。而敎亦明於萬古。雖其一時所指。或遠或近。或詳或略。似有不能同者。若其立敎傳道化民成俗之意。亦何嘗有異也。嗚呼。人而無敎。不能盡性。敎非聖人。不能自立。而歸來叔季。聖遠言湮。上無敷敎之君。下乏明敎之人。異端日盛。邪說肆行。鼓天下之衆而日就禽獸之域。則聖賢之敎幾何其不息而亡也。雖然性無賢愚。敎明則可盡。敎無今古。君聖則可立。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敷敎化者。可不先窮在我之理。以盡在我之性。爲導率表正之方。致觀感風動之化哉。嗚呼。天人肇闢。聖王繼作。則制節法度。何莫非敎。而羲軒以上。書契無徵。愚於今日。於何考信。執中授舜。堯言旣至。而精一傳禹。舜說復益。則豈堯之於舜。知已領會。而舜之於禹。或恐其未曉耶。噫。三聖授受。告戒丁寧。萬世標準。心學有傳。立敎之大。無有加此。則其所詳略。愚不敢論。原乎性命。是乃道心。生於形氣則爲人心。則所指之言。雖若不同。虛靈知覺。此心惟一。則截而爲二。寧有是理。魯論言仁。義在其中。鄒書揭義。惟仁是配。則尼父亞聖。互相發明也。眞實無妄。大道之原。主一無適。盡誠之方。則濂翁伊川。分言體用也。前聖後賢。其敎何異。學之一字。雖昉說命。而精一執中。學莫大焉。則堯舜之時。已有此學。豈至傅說。始能知學。道理一原。本無二致。而訓詁穿鑿。詞章浮誇。至若異端。妄肆邪淫。則說之謂學。豈指此三者乎。循性行仁。大道在是。則老佛之道。道其所道。道云道云。空虛云乎哉。原道一篇。所見卓然。其於道體。不爲無窺。而只言誠正。未及格致。則無頭之譏。亦或難免也。論性訛誤。法言依㨾。續經中說。未免杜撰。則擇焉不精。語焉不詳。正爲三子道也。雖其所言。或有一二之取。揆以聖敎。槩乎未聞。至若伯安之致良知。公甫之體天理。徒欲尊性。未知問學。右袒鵝湖。昌詆考亭。則禪學換面之徒。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嗚呼。夢奠兩楹。泰山遽頹。春秋欲末。七十子皆亡。微言大義。淪沒無傳。而管商申韓計功說利。老釋莊列證空談玄。權謀術數之辯。虛無寂滅之敎。簧鼓飈發。橫騖肆耀。以至於百家之說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其間。長夜乾坤。正學榛塞。則二帝三王羣聖人之敎。皆已灰燼殘缺。蕩析壞亂。吾道之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其不泯滅而斷絶者。不啻若一髮之引千鈞耳。噫嘻亦痛哉。嗚呼。人生天地。皆具此五常。敎無他道。只明此五典。則人無有不善之性。敎無有不可明之世。惟其上而爲君者。不敷正敎。而下而爲民者。亦隨而變焉。故上好淸凈。而淸凈之敎興。上好功利。而功利之敎興。異端日以浸盛。聖敎日以息亡。則此實非人之難敎。所以敎人者不善。非敎之難立。所以立敎者不得其當。如有倡道義之學。徽五典之敎。邪說不得容。而正道常能行。則人豈有不善。敎豈有不明哉。雖然吾之理明然後。可以明人之理。吾之性盡然後。可以盡人之性。理苟不明。其何能明庶物而察人倫。性苟不盡。其何能修實德而作斯民乎。先儒曰。敷敎正俗。人君之極功。成己成物。聖人之能事。誠哉是言。爲人上者。苟能加格致之功。盡誠正之道。無小虛假。極其擴充。窮理以盡性。盡性以立敎。推躬行心得之餘。敷導迪培養之方。常使斯敎大明於世。則彼同有性命之理。各具仁義之體者。孰不知理之可明而性之可盡。聖敎之爲可尊而異端之爲可排也。雖至愚至迷之徒。亦莫不知所當行。覺所當爲。孜孜於孝悌忠信之敎。而不入於詖淫邪遁之域矣。爲敎之效。至於如此。則中和位育之功。不難推致。而二帝三王之所以敎民化俗者。亦無以加此矣。聖敎之不明。異端之爲害。有何所患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語及篇終。又有所戚戚焉。執事之問。獨詳於古而不及於今者何歟。其無乃引而不發。以觀諸生之所言乎。噫。今日聖敎之不明。可謂極矣。仁義爲荒廢之路。經傳作干祿之具。切磋講劘者。擧世而不見。含糊鶻突者。接迹而皆然。旣以道學爲高遠難行。而且以古今異宜。爲不易之定論。嗟嗟悲夫。夫自開闢以來。至于今日。不知其幾千歲。而天地渾淪磅礴之形猶舊也。山川流峙之形猶舊也。草木鳥獸之形猶舊也。以至於斯人之宮室衣服飮食器用。皆因聖人之制作。以養其生。不能闕廢。而獨於天叙天秩。因人心本天理。亘萬古而不可變者。乃安於斁敗。以爲終不可復古耶。嗟乎人之性皆善。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善之心。惟其敎化不明。習俗汚下。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格致之功或不能加。誠正之道或未能盡。其所以窮理盡性推己立敎。爲萬民之表率者。猶有一毫之未盡者耶。君門萬里。獻芹無路。轉而聞上。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問。士生天地間。所重者忠與孝而已矣。非孝無以爲人子。非忠無以爲人臣。舜文之孝。逄干之忠。不可尙矣。閔損子路之孝。王祥孟宗之孝。固無優劣。而杵臼王燭之忠。豫讓荀彧之忠。亦有異同歟。夏不驅蚊。冬則溫被。其孝何如。强牽帝裾。掇拾章奏。其忠何如。必有酒肉。不請所與。可謂之孝。而初附和議。竟死虜庭。可謂之忠乎。方今聖明嗣服。以忠孝爲先務。而都鄙之外。以敗倫爲事。遺棄至親而無怪。朝廷之上。以含嘿爲風。國事日非而不言。爲忠爲孝之理。果安在哉。將使人子盡其孝。人臣盡其忠。其道何由。若以忠孝論其先後。則何者爲先。而終致忠孝之兼備耶。願聞移風易俗之論。 對。愚小也稚昧。無所知識。惟以怡怡愛養爲樂。不識所謂蹇蹇匪躬者存焉。及長而讀書。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位以立忠。因生以盡孝。始乃蹶然驚曰。人於天地。匪親無以生。匪君無以立。君親旣無輕重。忠孝寧有二致。仍反自勖於己曰。何以則能兩盡其道。而無或有一毫不誠耶。常欲求敎於大人君子雅矣。今先生臨闈發策。特揭忠孝二字。大哉問也。非獨愚生之獲所願爲幸。凡有人性而戴履天地者。孰不欣欣然樂告。怡怡然求正乎。遂感而爲說曰。大哉忠孝之爲道也。在家非孝無以事其親。立朝非忠無以事其君。忠孝不能盡。而君親不能事。則子何能爲子。臣何能爲臣。是以古之君子。知孝之本乎天性而不可不盡。識忠之根於固有而不可不竭。情之所發。必殫其誠。義之所在。思致其身。孜孜一生。罔或暇逸。則忠豈有不至。而孝豈有未盡哉。如或不然。誠未至而遽自以爲孝。義不盡而遽自以爲忠。則雖滫瀡以備養。溫凊以勤奉。非吾所謂孝之純也。雖冒刃而赴難。犯顔而爭君。非吾所謂忠之至也。安有一事之孝一節之忠。而遽謂之盡臣子之職乎。嗚呼。人性本善。同具五常。忠孝之道。是誠在我。則孰不欲入孝其親。出忠其君。以答我生成之大德哉。惟其敎化不敷。而習俗汚下。仁義不明。而倫紀斁喪。昧其性之本然。而不自覺其不盡矣。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民忠孝者。可不徽五典之敎。明仁義之道。擴其本然之性。而使各盡其當行者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豈欺我哉。請白之。終身慕父母。日三朝王季焉。至哉舜,文孝也。殺身冀悟君。剖心猶不去。則盡矣逄,干忠也。人無間於父母兄弟。閔子可謂善事。爲親養而負米百里。子路所以服勤。入林慟哭。竹抽冬笋者。斯非孟宗之孝感乎。天寒求魚。鯉躍江氷者。吾知王祥之誠格也。捐其軀而能存遺腹。義哉有趙杵臼。讓萬家而不事二君。嗚呼齊郡王蠋。國士衆人。視遇生死。則豫讓可以爲眞節。迹漢心魏。以名取捨。則荀彧足見其肺肝。不驅蚊而念親。能以身而冬溫。猛延不懈事親。牽帝裾而苦諫。捨毁奏而復進。毗普期欲格君。必有酒肉。曾元之養也。曾是以爲孝乎。力贊和議。王倫之死也。斯可謂之忠哉。嗚呼。事君事親。人所自盡。爲孝爲忠。非取一端。則人倫之至。吾於舜文逄干見之。而損由特稱於夫子。王孟著績於靑史。則其所優劣。愚何必論。存孤而必報知己。捨生而克盡其義。則其視隨時異議飮鴆掠美者。不無同異乎。因事服勞。有過箴䂓。此不過忠孝一節。而昧於養志。爲孝之未能盡。忘讐附和。其死之無足取。則又何足與論於忠孝大道乎。噫。古人已矣。其惟今乎。恭惟盛朝。聖明當御。治敎休明。敦周文之孝理。尙殷家之忠質。其所先務。惟以正倫爲本。宜乎風行俗化。入孝出忠。人皆以曾閔爲期。士皆以稷契自待。而夫何近年以來。民彜斁喪。天理滅絶。隆養之化泯於時。蹇諤之風絶於朝。甚至周親見棄。擧世莫恠。衛政日非。滿庭緘舌。恩乖生我而父子行路。義昧致身而君臣楚越。孝衰之極。推刃者繼起。忠夷之漸。蠧國者並進。舜文之大孝。固不暇論。而至如辛趙之區區匡輔者。亦不得以見其人也。噫嘻亦痛哉。是豈上之敎下者不能盡而然耶。下之承上者未易從而然耶。且人之善者小。不肖者多。雖欲敎而自不可得耶。是何堯舜之世。反覩叔世衰季之風也。嗚呼。孟子不云乎。人倫明於上。小民興於下。孔聖亦有言。斯民者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先儒曰。天之降性。不以賢愚有間。古今有異。信斯言也。豈古之人皆孝。而今之人皆不孝。古之人皆忠。而今之人皆不忠。古之人皆可敎。而今之人皆不可敎也。特以世敎陵夷。人欲日痼。陷形氣之利誘。喪天賦之初心。非不知親之當孝。不知盡仁然後爲能孝。非不知國之當忠。不知盡義然後爲能忠。在家而不能致誠。事君而實昧其義。陷墨刑而莫悟。罪三千而爲大。遂使物中之最靈。有愧禽犢之襟裾。則此豈非可悲之甚者乎。嗟乎今日之人不孝士不忠。非有他也。實由於敎不明仁義。則今日之使人孝使士忠者。亦豈有他哉。其不在於敎之明仁義乎。聖上誠能明先王之敎化。植今日之彜倫。開悟其天性。啓迪其良心。使其日用之間。莫不居仁由義。循天叙之五常。而修此懿德。則彼同有君親之重。而各具仁義之心者。孰不知盡仁而以事其親。盡義而以事其君哉。此心之發。固如火之炎炎泉之混混。爭趨止孝。競勸竭忠。將見曾參孝己之行。夔龍元凱之賢。接武一世。而愛親敬上之風。大行於國中矣。習俗有何難回。風化有何難移。而一節之孝。非義之忠。更何煩論哉。雖三代比屋可封之俗。可復見於今日。不亦休哉。嗚呼。君親一體。忠孝義均。豈有界別於其間。然人之生世。有父子而後有君臣。孝於親而後忠於君。故古語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由是觀之。孝者忠之本。忠者孝之移。而其所以兼備者。又豈外於盡仁義之道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憾焉。孟子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又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讐。自古及今。未有不富民而能善其心。亦未有不待臣而能竭其力者也。執事試觀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制民産者。可以善其心乎否乎。聖上之所以待臣隣者。可以竭其力乎否乎。賦役煩重。飢饉荐臻。父不能保其子。子不能保其父。流離殿屎。散之四方。則雖欲責以盡孝得乎。聲音以斥之。顔色以拒之。上不能通下意。下不能通上意。危疑沮喪。有懷莫陳。則雖欲責以殫忠得乎。爲今之計。先富民産。使父子相保然後。方可以責其孝也。先加聖眷。使上下無間然後。方可以責其忠也。不此之思。徒欲其忠孝。則雖聖上弊精於上。良相竭力於下。愚未見其有得也。執事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問。聖賢之學。隨動靜而交致其工焉。子思之論未發已發。明道之訓動定靜定。其旨有同異之可言歟。大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禮記之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其所立言。可歷指而辨別之歟。涵養省察之功。明通公溥之效。其工夫次第。亦有淺深始終之分歟。或有言動端乃天地之心。或以爲靜中見無限妙理。有若相反。而抑有旨趣之同歸歟。旣言中正仁義。而終之以主靜。歷擧吉凶悔吝。而戒之以愼動。其所以或主或愼之義。亦可以論其詳耶。大抵動爲靜之用。靜是動之體。是二者相仍相資。而用功之不可或偏者也。然凡人之心。動多而靜少。湛然不動之時。曾未頃刻。又復馳騖走作矣。若任之而不知矯之。則終至於波蕩而不知返。若矯之而不得其方。則鮮不能爲枯槁寂滅之歸。不知矯者與不得其方者。其所以失則殊。而其爲失則均焉。何以則以時而靜。以時而動。動有動時工夫。靜有靜時工夫。旣無馳騖走作之病。又無枯槁寂滅之歸。而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歟。諸生必有講劘乎斯者。願聞其說。 對。嗚呼動靜之理。豈易言哉。天有陰陽之動靜。而理之顯微著焉。人有性情之動靜。而心之體用具焉。天人一理。動靜無端。而人心有覺。道體無爲。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學足以知性命者。固不敢輕議於此。况愚墻面之學。安能剖析其精微。辨論其工夫。以動我明執事之聽哉。雖然晦處靜俟。從遊師友。其所講劘討論則有之。敢不以靜中一得。爲執事求正焉。竊謂心主於身而有靜有動。學貴存心而隨處致工。盖事物未至。思慮未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則是所謂靜而心之體也。事物旣至。思慮乃萌。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則是所謂動而心之用也。當其靜也。不有涵養之功以全其體。則靜而無以存此心也。及其動也。不有省察之功以適其用。則動而無以存此心也。是以君子養此性於不覩不聞之中。以修其內。察此情於幽獨隱微之際。以修其外。動靜交修。表裏如一。則其所以兩致其工。各盡其極者。爲如何哉。雖然靜不自養。必主一於內。心無走作然後。方得其養。動不自察。必謹微於外。念不雜他然後。方盡其察矣。先儒曰。戒懼靜時敬也。愼獨動時敬也。靜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有志心學者。盍於是勉之。嗚呼心一也。以其未發而言。謂之性。以其已發而言。謂之情。未發者靜也。已發者動也。而靜而無所偏倚者。性之中也。動而無不中節者。情之和也。性情無二德。而動靜非二致。則其所謂靜而性亦定者。卽所謂未發之性。不失其中者也。動而性亦定者。卽所謂已發之情。發皆中節者也。子思程子之言。互相發明也。此心未發之前。全體渾然。無有見聞者。寂然不動者也。事物旣接之後。隨處感發。此心便應者。感而遂通者也。性之未動。其體本靜。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卽所謂寂然不動者也。物至心感。性發爲情。則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者。卽所謂感而遂通者也。大易禮經之訓。寧有二旨乎。涵養乎未發之前。所以養此性於靜也。省察乎旣發之後。所以察此情於動也。而當靜而虛。內欲不萌。則便是涵養之功也。已動而直。外誘不入。則便是省察之功也。靜虛則通明。動直則公溥。而通明者涵養之極。而性得其中者也。公溥者省察之至。而情得其和者也。養察而後可致中和。虛直而後可見明溥。而內外夾持。一時並進。則工夫豈有次第淺深。而功効則可知其始終之有別矣。天地萬物之理。莫不具於靜著於動。而動根於靜靜涵乎動。則一陽初動。天地之心可見者。靜之始動而藹然之理自昭矣。靜裏體認。萬理之妙畢見者。動之具靜而燦然之理嘿識矣。藹然者具於燦然。燦然者著於藹然。則其言雖若有異。而其指豈不同歸乎。行之中而處之正。發之仁而裁之義。則動靜周流。無不全德。而其動也必本乎靜。則終之以主靜。豈無由也。靜無爲而動有爲。靜無咎而動有咎。吉凶悔吝。各有兆朕。而其生也必由於動。則戒之以愼動。非以此乎。嗚呼。人之一心。禀陰陽之理。具動靜之機。寂然渾然之中。萬物之理無不備。藹然闖然之際。天下之故無不通。養乎靜。所以正乎動也。正乎動。所以養乎靜也。其道相須而不可闕一。其用相資而不可偏廢。則人孰不全天命之性。循達道之行。靜而此心之體無不中。動而此心之用無不和。以致其動靜之工哉。惟其氣禀拘於前。物欲汩於後。靜虛湛一之理。旣昧於靜。而紛亂擾攘之志。馳騖於動。一念之頃。或陞而天飛。或沉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氷。一日萬變。莫可收拾。則守一於內而通明于靜者。絶無其時。而走作於外而常失之動者。滔滔皆是矣。今若任其波蕩。不知管攝。則比如大軍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其不爲蚩蚩放心之徒無幾矣。若欲一切把捉。强使靜定。則譬如枯木死灰氣索然而無活法。其不歸佛氏寂滅之偏者亦鮮矣。矯心任情。俱背正理。而過與不及。均爲失中。則澄治本原之道。果無其方。動靜俱修之宜。果無其要乎。嗚呼。天之降才。本無不善。人之禀性。亦未有惡。雖其偏蔽之久。顧此本明之德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靜養動察而使合乎天理之正。盍先盡其敬心之功乎。噫。心之爲物。虛靈知覺。若使此心常肅然而不亂。烱然而不昏。則寂而理之體無不全矣。感而理之用無不行矣。是以朱子曰纔敬則便扶策此心。雖有百邪。也自退聽。誠能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件件兢業。念念提撕。惕然悚然。常若父師鬼神之臨其上。深淵薄氷之處其下。蜎涓蠖濩之中。幽獨得肆之地。惺惺而無小昏昧。寂寂而不起念慮。以盡其靜養之功。戒愼於幾微。遏絶於萌芽。以盡其動察之方。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本末俱擧而表裏洞徹。大本旣立而百體從令。以時而靜。靜以天也。以時而動。動以理也。內欲外誘。皆不足以累吾靈㙜。査滓消融。天君泰然矣。敬心之功。至於如此。則馳騖走作之病。枯槁寂滅之弊。又何足道哉。執事所謂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其不在此歟。嗚呼。敬者徹動靜兼內外。成始成終。貫古貫今。聖學之第一義。治心之第一務。愚生之所嘗學。執事之所欲聞者。宜無過於此者。雖然學問之功。莫大於誠正。而誠正之要。莫先於格物致知。盖物不格則知不至。知不至則理不明。理不明則不知何者爲天理。何者爲人欲。何者爲靜養。何者爲動察。而其於敬心工夫。亦無湊泊處矣。然則格致之工。又非學者所當先務者乎。愚也終日竭論。雖無動人之宏議。靜居用工。謹守吾儒之家法。則不敢創爲新奇之論。以避常腐之談。執事如不以爲不可。幸進而敎之。謹對。 imb0ouzb8px9nqnhgsbhrlp9j0irccz 2485614 2485613 2024-11-01T04:29:19Z Blahhmosh 79595 248561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執策== 問。太極之名。昉於易大傳。而爲圖爲說。則其理甚明。而多有議之者何故歟。無極之語。出於老子。其所指果不同。而象山之以爲疊床架屋者何歟。邵子所謂無極之前。亦何所指而言歟。王元美又以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敢從生云者。不無所見。可以文人之語而斥之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後。太極果在於何處耶。邵子曰。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曰太極卽理也。然則道也心也理也。名異而實同耶。抑有界別之義耶。旣曰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何歟。嗚呼。吾人皆有一太極。而目眩乎色。耳聒乎聲。鼻逐乎臭。口爽乎味。四肢謬於安逸。蟻慕乎貴富。蛆嘬乎功名。吾之太極。遂失其體。而怵迫乎禍災。憂惱乎饑寒。無以得全其體。何以則不悖而凶。能修而吉。推極於中正之域耶。子諸生講學有素。必有嘿契者。其詳說之。 對。執事知夫太極乎。所謂太極者何物也。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厚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而已矣。人物吾知其蕃而已矣。至於太極。推之於前。莫究其始。引之於後。不見其終。測之而無窮。視之而莫覿。窅乎冥乎。不可狀。則愚未知是物也何在而何爲也。孰睹而孰名也。豈別有一物懸乎太空。而人强之號耶。抑指此造化之理。而取其樞極之義耶。愚莫得而知也。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執事以愚爲知太極乎。爲不知太極乎。愚也一墻面學耳。日用心身上。尙不得窮其理。今若開口。遽曰太極其理如此。其形如此。名由是而㫥。圖由是而作。說由是而著。解頤妄論。有若眞知者然。豈待智者。五尺童不亦大笑乎。然執事旣有問。愚安敢嘿嘿而已。請以粗聞於先覺者。爲執事辨之。竊謂渾淪極至之理。具著於冲漠無朕之中。化生萬物。變化無窮。至大至神而莫之能加者。斯之謂太極。盖太極者。造化之樞紐。而品彙之根柢。陰陽分於是理之動靜。五行生於陰陽之合變。二五之氣。流行布散。而萬化絪縕。於是乎出焉。則凡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明。風雷之所以變。江河之所以流。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以至於飛潛動植。林林葱葱。紛紜於覆載之間者。何莫非出於太極也。唯人也禀其至秀之氣。得其最靈之智。具健順五常之德。有天地本然之心。則人之健順卽其所謂陰陽也。人之五常。則其所謂五行也。太極之全體。固備於吾人之一身。而惟其氣質之禀。有萬不同。物欲之私。又汩其眞。人僞日滋。而秉彜日泯。則其能全夫太極之體者。固已鮮矣。而若其吾心固有之實理。則亦未嘗不存焉。苟能因其實理之存。極其實心之功。無小虛假。盡其擴充。以造於仁義中正之域而人極立焉。則太極之道。豈可外我而他求哉。嗚呼。太極之所以爲太極者。唯此實理而已。則凡肇於太極而各具太極者。豈可外此實理者哉。彼巍然而高。確然而處。昭然而明。燁然而光。浩然而流。幽然而深者。無非實理之所爲。矧乎吾人之能具太極之全體者。不思所以實其心而盡其性之理。以立其極耶。所謂實心者何。誠而已。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子思豈欺我哉。愚請因是而白之。孔聖著易傳。而太極之名肆肇。濂翁演圖說。而太極之理乃闡。使幽遠之意隱微之旨。昭揭日星。指南萬古。則聖門之功。豈有加此。而後世之妄有疵議者。是何異於浮雲起滅萬變。而太空恒自湛然也。無極之論。雖出於老子。只言其萬物都歸於虛無。不及其無形而有理者。則與周子無極之說。所指之異。不啻若水火之不相入。而氷炭之不同器也。吾儒與異端。豈可比而同之哉。象山疊床之說。晦翁辨之已盡。愚不必更贅。而不知無極之本太極而有眞體也。徒自拍頭胡叫。則宜乎左袒江西而爲紫陽之告子也。天地未生之前。陰含乎陽。天地將闢之際。陽分於陰。自垢至坤。是陰含陽也。自復至乾。是陽分陰也。復坤之間。卽爲無極。自坤反垢。卽爲無極之前。則堯夫之說。豈非指此而言乎。是理纔動而陽便生焉。是理纔靜而陰便生焉。則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非謂動然後陽始生。靜然後陰始生。先有彼而後有此。截然爲兩段。而文人詞客。不究聖賢之微旨。好爲新奇摘抉之論。以誇耀井見爲務。則不敢從生之說。有何實見之可取乎。盖太極者一理而已。此理一動而陽生。一靜而陰生。陰陽旣分而兩儀乃立。兩儀旣立而四象乃著。四象旣著而八卦乃畫。八卦旣畫而三才之象。萬物之形。至此始備。而是理之妙用。無所往而不在。則當其一分爲二也。是理固在於二也。當其二分爲四也。是理固在於四也。當其四分爲八也。是理固在於八也。以至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千變萬化。生生不已。而此理亦在於變化無窮之中。則太極之理。何處而不存哉。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兩儀亦有一太極。四象亦有一太極。三才亦有一太極。萬物亦有一太極。譬如月落萬川。在在皆圓也。豈可偏指一處爲太極之所在也。先儒曰。太極立天地萬物之表。而行天地萬物之中。在萬古無極之前。而貫萬古無極之後。由是觀之。太極之所在。亦可較然矣。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卽所謂太極者也。一陰一陽者。卽所謂太極之動靜也。然則道卽太極之別名。而是道也賦於吾人。而爲主宰於一身。統性與情而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則謂之心。然則心亦一太極也。若究其本。則心也道也。只此渾淪一箇理而已。其所謂太極者。亦指此實理。而此理之外。別無所謂太極者。則邵子所謂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所謂太極卽理云者。所指雖異。而其本則未嘗不同。正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豈有界別於其間哉。只言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其所謂眞者。便是太極。太極之不言。又何可疑哉。嗚呼。一理流行。無往不在。在太極爲太極之理。在吾人爲吾人之理。則吾人所具之理。卽太極之理也。太極之理旣賦於我。則我之理無不具矣。宜乎人無不善。性無不盡。而第此所禀之氣。或淸或濁。或駁或粹。故淸者爲智。濁者爲愚。粹者爲賢。駁者爲不肖。又有不能同焉者矣。是以太極之理。雖同具於我。而性之者或有之。反之者或有之。不知其在我而梏亡之者亦有之。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矣。嗚呼。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事物無窮之變。則目之欲。覩艶彩美色而眩之。耳之欲。聞淫聲哇音而聒之。口之欲。味甘毳肥濃而爽之。鼻之欲。嗅薰香芬芳而迷之。四肢之欲。安逸怠惰放肆而謬之。以至於富貴薰其心。功名喪其志。禍患怵其外。寒餓迫其內。銷鑠斬伐。反覆沉痼。則吾人太極之理。日以昏昧。此心之靈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實奚異於禽獸哉。噫嘻亦痛哉。嗚呼。太極之所以渾淪極至。極天地之化而盡其道者。豈有他哉。唯其眞實無妄純粹無僞。徹上徹下。無一毫之或雜也。聖人之所以精一不貳。全仁義之德而立其極者。亦豈有他哉。唯其緝煕無間。純亦不已。自始至終。無一息之或輟也。至於衆人。所得之理所具之體。豈有異於聖人哉。唯其局於氣質而不能克己。陷於利欲而不知反本。虛僞而汩之。間斷而滅之。終至於戕賊敗亡之域。而不自覺焉。則此豈性之罪哉。實其人之不誠也。雖然顧此本明之理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卽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固已洞然矣。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盡其性而全此太極之體。盍先盡其實心之誠哉。傳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也。大哉誠之爲道也。苟能加不息之功。盡無妄之實。省察於暗室隱微之際。涵養於雷聲淵嘿之中。自其戒懼而實其約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存諸中者。無不極其中矣。自其謹獨而實其精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應物之際。無所差謬而無適不然。則發於外者。無不極其正矣。實心之效。至於如此。則動靜交修。表裏如一。目之視以禮。耳之聽以禮。口之養以禮。四肢之動以禮。富貴不能淫。功名不能汩。禍災不能怵。寒餓不能移。外物之來。不足以累吾靈㙜。而人欲凈盡。天理流行。吾人太極之體。不期全而自全。可以建天地之中。立萬民之極。參贊化育之功。皆自我出。而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於是乎畢矣。執事所謂不悖而凶。能修而吉者。其不在此歟。愚於執事之問。旣復其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執事試觀今日之三才。天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地能全其太極之道耶。人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天變於上而爲水旱風雹氛霧彗孛虹蜺光恠之異。則天之不能全者可知矣。地變於下而爲震湯崩頹湧溢氷赤焦童散漫之異。則地之不能全者可知矣。人變於中而爲弑殺㥘奪戕賊橫戾流離餓殍之異。則人之不能全者可知矣。此愚之仰而吁。俯而懼。中立而唏噓。繼之以流涕痛哭者也。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蕫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萬民。萬民正則天地之氣。莫不一於正矣。然則今日之人心不正。而天地之心亦不正。人氣不順。而天地之氣亦不順。使三才而不能全其太極者。其無乃我聖上之正其心而順其氣。以全夫太極之體者。猶有所未盡耶。詩曰。衮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之補衮職者。非執事耶。執事其念哉。謹對。 問。天之生才。若有意焉。而多有才無命之歎。抑何故歟。屈賈斥於遠惡。蕫楊沉於下僚。希文有王佐之才而不盡其用。退之有見道之文而不需於時。漢之黨錮。死於桎梏。宋之僞學。困於泥塗。甫,白流離窮餓。柳,蘇竄謫讒謗。若此之類。何可勝道哉。噫。文汚軋茁。先登甲科。學昧杖杜。平步詞林。膴仕顯位。豈皆俊乂。藩臬守牧。未見循能。豈世乏可用之才而然歟。抑掄拔之道。亦有所未盡者歟。何以則無命之歎不興。而賢能各適其用歟。子諸生懷才未售。必有慨然於斯者。願聞其說。 對。噫堯揚舜擧。倐已遠矣。周獵殷聘。世不復見矣。深山窮海。不遇者何限。懷奇蘊寶。未試者可計。愚亦十載江湖。時命不遇。凌雲自惜。明月莫售。悲歌白石。涕汍瀾者久。禮闈奉策。才命是詢。平生此日。亦愚生得命之秋也。知音幸逢。流水何慚。良工旣遇。連城可賭。今也不售。更待何時。嗚呼。天之降才。豈偶然哉。賦以至粹之氣。授之最靈之智。上可以經綸天下。展布道德。次可以黼黻皇猷。震耀文章。時君用之。足安其邦。民生得之。可立其命。天之降才。豈偶然哉。是以才爲世用。則民安國治。而抱負之志可展。才爲世棄。則藏器卷智。而付與之能莫試。有志君民。欲售當世者。孰不願得時行道。以不負上天之命哉。然而窮通有命。榮枯不一。才高當世。反纏坎壈。智出衆人。遽値顚隮。古往今來。賢者恒斥而不肖者恒遇。智者常退而無能者常顯。山榛濕苓。率多寄興之歎。則是何其生也若有意。而其命也若是戾哉。嗚呼。才不自見。用之者在命。命不自來。運之者在時。時苟否矣。命安得而致也。命苟舛矣。才何從而施哉。雖然奇璞蘊石。卞和能剖。良杞混林。匠石乃伐。則才智之售世。俊傑之得命。亦係乎時君世主採擇之如何耳。然則爲人司牧而欲登俊髦者。可不先敷如渴之誠。以盡則哲之明。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無遺才之譏。而才絶不遇之歎哉。嗚呼。歲暮江潭。幽蘭獨採。則屈子忠而見放。日斜長沙。妖鵩入室。則賈生才而遠斥。書帷一撤。白首江都。則仲舒之學奚施。玄經半世。黃門不遷。則子雲之文誰薦。十䟽天章。厥用莫究。則斯非范希文乎。八千潮陽。正道不容者。吾知韓吏部也。激揚淸濁。漢之士烈而梏死鉤黨者何也。紹述周孔。宋之儒眞而斥以僞學者奚哉。詩成泣鬼。語必驚人。則甫,白之詞工而終困饑餓。大放厥辭。雄視百代。則柳,蘇之文奇而竟罹讒謗。是豈造物者無與。而任自窮通歟。抑亦時世之不淑。而媢疾者多歟。何其富與者如彼。而不遇者若此也。嗚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奇才異能。亦豈非衆人之所常忌者乎。宜乎靈均懷沙澤畔。太傅吊影湘濱。仲舒黜外相。楊雄沉下僚。文正有西邊之命。昌黎遭南荒之逐。八俊之高節而騈首三木。兩賢之正學而困迹一時。草堂饑走荒山。靑蓮遠謫夜郞。柳州泣越江之瘴。端明消瓊州之魂也。噫。時之不逢。人之不容。何莫非命也。而操時運命。實係人主。則當時數君。又安得而辭其責哉。嗚呼。時移前古。世到叔季。有才莫售者。千載滔滔。則不遇之歎。今獨不然乎。文汙軋茁者。聯鑣嵬科。學昧杖杜者。穩步詞苑。紆靑拖紫。揚揚者靄雲。而龍樓鳳閣。未見周士之俊髦。金章墨綬。得得者如霧。而沃藩雄府。不睹漢吏之循良。腐臭化爲新奇。蕭艾變爲蘭茝。珠遺滄海。莫逢賈人之採。璞獻楚宮。反遭刖足之歎。則蕭遠復生。豈獨發歎。孝標不死。必爲流涕。愚未知時降世末。才不得而見耶。抑且有之而人莫之用耶。噫孟子不云乎。興不待於文王。溫公亦有言。才不借於異世。信斯言也。吾東國雖小。安知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抱才而不售。亦安知周行之間。又有可用之才沉淪而不能自振耶。嗚呼。才豈自知。盡誠而後可致。賢豈自別。辨明而後可知。如其誠不敷明不盡。則雖以凡庸之才。尙不欲爲用。况俊傑乎。求之不以誠。辨之不以明。用之不得其當。徒自歸罪於時。曰天下無良才。其眞無才耶。其眞不知才也。爲今日計。莫如聖上加側席之誠。盡鑑昭之明。篤意丘園。不懈於束帛。究心辨別。嘿定其眞僞。常使俊乂登庸而愚庸斥退。賢能茅拔而駑劣距脫。朝絶倖位。爵無虛授。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髦。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致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沓至。得其時展其才。如反手耳。夫如是則公卿輔弼。無非夔龍元凱。藩臬牧守。盡得召杜龔黃。賢能之不適用。才命之不同謀。有何足患。如愚樸愚者。竊自增氣下風。思欲自勵而立乎朝矣。世豈有史公,蕫相不遇之文哉。愚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昔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管仲擧而相齊。叔向携手以上。然則任賢之本。雖在人君。進賢之責。顧不在宰相乎。今執事或爲名卿。或爲執政。將股肱我王躬。柱石我王室。則吐握之責。未必不在執事矣。執事毋徒曰我志專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才。未暇禮焉。使寗戚之歌{{!|𩰺|⿰鬲夋}}▣之言。不得聞於左右。而奇才異能。多老於寬閑寂寞之濱也。愚見如是。執事如以爲可。何不以前說入告于后。以後說自勉於己也。謹對。 問。士君子不可不尙者氣節也。能使之崛强於死生顚沛之際者。何所養而然歟。西山之餓。東海之蹈。卓乎無以議爲。歸來近古。亦以傑然稱者。不一而足。可歷指而言歟。俠客輕生。則氣節似在於勇力。處士橫議。則氣節似在於口舌。於何實見得眞氣節歟。商山四鳳。何重於當世。而能定國本。桐江一絲。底關於世敎。而能扶漢鼎歟。此等氣節。果可與宇宙並立。而日月爭光歟。淸談之玩世。月旦之有評。皆可以氣節稱。而辮髮而哭市。懷䟽而哭闕。亦氣節之所使歟。我東之士。亦以氣節相尙。奔流砥柱者。代不乏人。其間卓然特立者。有幾箇歟。大抵廉隅過平。則其流也入於偸。圭角太露。則其弊也至於激。何以則不偸不激。而有補於風敎歟。諸生必有所養於胷中。無隱他日特立之風骨。 對。執事不見夫大冬松栢乎。當天閉塞之際。凝陰涸地。百草萎折。深山之中。千仞之木。雖上拂靑雲。下庇萬人者。莫不摧殘拉毁。慘然而變其色。惟松栢蒼蒼而獨秀者何哉。豈非其勁然之氣挺然之節。排凌陰而却嚴威。饕風虐雪。亦不能凋傷凌暴也耶。噫。物猶如此。矧伊人乎。然人之庸懦鄙弱。撓於禍福者踵相接。而確然不移者。則千萬人。乃一見之。是何人之最靈者。反不如物之無知覺者乎。愚嘗憤然忼慷。扼腕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正獲我心。是足以激余膽而起余氣也。愚敢不抵掌擊節。竭論而不知止乎。嗚呼。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禀純剛至正之氣。勵霜凜壁立之節。卷而藏之。湛然於方寸之中。而擴而充之。磅礴乎天地之間。崒乎泰山不足爲高。昭乎日月不足爲明。確乎金石不足爲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至於死生顚沛之際。白刃鼎鑊。森交左右。而曾不足以動其一毫。則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是以志士平居。慷慨激烈。高談抗議。淬勵而自待者。欲盡此氣節也。忠臣赴難。蹈水入火。爲國捐生。以不負所事者。亦欲盡此氣節也。信乎氣節者。士之所不可不尙。而亦不可不勉而盡也。雖然徒知氣節之爲可盡。而不知養以其道然後爲可盡。則激者恒過。偸者常不及。當其無事。雖若可以盡節。及乎有難。率未免於貪生。其能致死者。亦不得其中正矣。是其一激一偸。雖有過不及之差。均之爲失中則何異焉。必也養以義理之正。充之學問之功。浩然自守。確乎不拔。其生也得其正。其死也盡其義。從容應變。綽有餘裕然後。方可謂之眞氣節矣。然則欲使一世人無偏蔽之失。有預養之正。能得氣節之中者。其不在人君導率培養之盡其方乎。孟子曰。是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先儒曰。明乎義理。則處不失節。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聖賢豈欺我哉。請白之。採薇高節。昭揭萬古。蹈海淸風。凜然千秋。立懦廉頑。聞者興起。則卓卓乎何以議爲。歸來宇宙。代不乏士。傑然有立者。相望前後。而斑斑靑史。其迹可考。愚於今日。不欲煩論。一諾知己。視死如歸。則俠客輕生。血氣之勇也。淫辭詭辯。堅白同異。則處士橫議。口舌之爭也。此而爲氣節。孰不爲氣節。秦法欲興。鴻飛高遠。漢儲將廢。鳳來羽儀。則見重當世。有由然矣。橫足帝腹。萬鍾如芥。垂絲桐江。小微耀彩。則有關世敎。不其大哉。宇宙並立。雖不敢輕議。日月爭光。亦或庶幾也。淸談一世。禮讓掃地。則竹林之徒。彼何爲者。比方人物。月旦有評。則汝南之俗。不亦薄乎。誠深憂國。淚灑九衢。則荀謨不是凡士。憤切誅姦。聲徹三淸。則陳東古之遺直。興言及此。不覺髮竪。惟我東方。雖國一域。人物之盛。不讓中華。自羅而麗。以及聖朝上下千百載。烈士忠臣。指豈勝屈。而橫流砥柱。卓然可稱。如鄭文忠者。尤豈非彰明較著者乎。噫。玆前七君子。雖道有大小。人有高下。若言其堂堂之氣凜凜之節。則大可以軒輊天地。小亦能經紀一世。夫豈敢小之哉。嗚呼。氣節亦大矣。國而無此。不能植彜倫。人而無此。不能扶綱常。君子養之。可大其樹立。小人修之。足勵其庸鈍。氣節亦大矣。玆豈非國君所當培養。君子所當切磨者乎。然而養之。當識其要。不識其要而養之。雖欲盡氣節。吾未見其能氣節也。噫。人之禀賦。有各不同。剛果者亢褊。柔弱者遜順。柔過則爲偸。剛極則爲激。此必然之理也。是以偸者同流俗合汙世。媕阿脂韋。常乏矯矯之節。故一當倉卒。而顚躓失措者皆然。激者喜異人好獨立。耿介孤峭。恒有逕庭之氣。故輕身赴難。自經於溝瀆者。比比有之。以常情言之。孰不以爲激勝於偸。自君子觀之。激者過中。偸者不及。過中不及。同爲氣質之害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必使偸者有所警。激者知其失。仰而及俯而就然後。偸不偸激不激。而氣節於是乎得其正矣。致此之道。寧無其要乎。嗚呼。義理明然後氣節可以得其中。道學倡然後義理可以知所明。倡道學而明義理。使世人由之者。誰任其責乎。爲人君者苟能倡道而本乎學。窮理而盡其義。推躬行心得之餘。敷敎迪培養之方。使擧國之人。皆知義理爲可明。氣節爲可尙。則人莫不沉潛而磨琢。憤悱而激發。爭欲自勵而立乎世矣。夫如是則欲振者氣也。氣何有不振。易勵者節也。節何有不勵。義理已明。則偸激之弊又何有哉。將見雷變風動。習俗一改。居仁由義。挺然不撓之士。比肩於一世矣。氣節之失中。非所當患。而有補於風敎。何可勝道哉。執事於篇終。又敎曰諸生毋隱所養。執事以愚爲隱乎。愚無隱乎執事也。愚也傷時憤俗。一狂士耳。雖不能窮道學而有義理之養。素所自期。則常欲勵蒼松孤竹之節。皎靑天白日之心。利害榮辱。不能撓其中。雷霆鈇鉞。不能怵其意。高揖乎西山東海之風。而俯而友漢唐以下諸君子也。多見其不知量也。雖然士生斯世。不大其志。將何能有成。執事問愚。愚不敢不以直對。執事如不以爲僭。進而敎之。謹對。 問。欲學聖賢之道。先觀聖賢之氣像。思過半矣。古人有善形容氣像者曰。仲尼元氣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也。仲尼之門。惟曾子聞一貫之旨。獨得其宗。自今論之。何等氣像耶。當時四科之條。亦有氣像之可言歟。聖賢旣遠。吾道不傳。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鮮矣。然亦可指而言歟。至於趙宋。五星聚奎。眞儒輩出。前有兩程。後有考亭先生。先儒有言明道如顔子。伊川如孟子。考亭則集大成者也。然則數子之氣像。亦可以和風泰山比之。而考亭則合而有此者耶。當是之時。濂溪周夫子得千載不傳之學。其人品最高。而氣像比之於何子耶。至於張橫渠,邵康節,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諸賢。皆以道鳴於世。其氣像似有不同者。可擧而詳言之歟。嗚呼。聖人之道。雖似高遠。學之之方。亦必有要。夫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講明道義。曰性曰命。曰道曰德。不知由此可做如許氣像耶。方今文運方亨。抱道懷德者。不無其人。其有以聖賢之道自任。而以聖賢氣像體之於身者。有幾人歟。如或不務其實。而徒欲文飾其表襮。則其不歸於自誣而誣人者幾希矣。伊欲使一世之人。和順積中而有發外之英華。則其道何由。 對。愚也生乎今之世。而竊慕古人之氣像。常自慨然歎曰。古人何故能養得這般氣像。今人何故乃不能如古人氣像。豈古之人皆賢。而今之人皆不賢耶。常欲以是一質于先覺君子雅矣。今來禮闈。獲承明問。而特以古聖賢氣像爲詢。噫。執事亦慕古人之氣像耶。不然何愚之所欲言。執事先獲。愚雖無古人氣像。敢不以古人之有好氣像。爲執事樂道乎。竊謂有是人。卽有此形。有此形。卽有此氣像。本之心術之蘊。而達乎容貌辭氣之著。則氣像者人人之所共有也。然而人之有氣像者。又有高下之不同焉。聖人有聖人氣像。賢人有賢人氣像。衆人有衆人氣像。隨其氣像之不同。可占其人之高下。則信乎欲學聖人者。宜先理會聖賢氣像。而使己亦有此好氣像也。雖然氣像不能自好。必道德盛然後。氣像可以得其好。道德不能自盛。必學問至然後。道德可以得其盛。然則世之欲好氣像者。可不先盛其德。欲盛其德者。可不先懋其學乎。先儒曰。他事都强得。惟氣像不可僞爲。有學問者氣像自別。執事其不聞乎。愚竊因是而敢求。夫子之氣像。譬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則其謂元氣者。可謂善形容矣。從事四勿。體仁三月。溫恭愷悌。和氣藹然。則慶雲和風之喩顔子。非以此乎。以亞聖才。當戰國世。毅然以聖道爲己任。明天理正人心。息邪說放淫辭。其衛道之嚴。辨論之正。峻極而不可越。則泰山巖巖之氣像。非孟子而誰歟。至若曾子。則忠信篤敬。任重致遠。終聞一貫之旨。獨得聖人之宗。愚不敢妄議此何等氣像。而若言其德則弘毅篤實。槩亦大賢之氣像也。若夫孔門四科。則隨其資禀。氣像各自不同。盖有德行者。有篤實之氣像。有文學者。有彬彬之氣像。有言語政事者。有穎悟敏達之氣像。而欲聞其詳。則愚非有道者。安能善形容有道者氣像哉。嗚呼。洙泗旣遠。聖道日微。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盖鮮其人。則執事所謂可指而言者。非張良,諸葛亮輩數人乎。然其德非古賢者比。其學又非吾儒所貴。則愚何必覼縷焉。天運啓昌。五星呈祥。河南兩程子旣出於前。晦菴朱先生又繼於後。盖溫潤純粹。伯子所以似顔子也。正大嚴毅。叔子所以似孟子也。言其氣像。則祥雲和風。古人已稱乎伯子矣。泰山北斗。當時亦比之叔子矣。至若朱夫子。則集諸賢之大成。爲一代之儒宗。道大德盛。義精仁熟。胷襟恢廓。海濶天高。則雖謂兩夫子氣像兼而有之。亦豈過哉。天品最高。灑落光明。默契道體。繼往開來。則濂溪氣像。愚未知比於何子。而光風霽月之氣像。亦可想像於千載下矣。至於橫渠之氣像。先儒或比之孟子。邵子之氣像。明道以爲如空中樓閣。則剛毅嚴重。四通八達之䂓模。不亦推此而可見乎。作人明快。南軒見許於考亭。變急爲和。伯恭能矯其氣質。則二子氣像。亦非難知。而唯彼陸象山者。換面禪學。拍頭胡叫。未免有伊蒲塞氣味。則何必並論於諸賢氣像。而又謂之以道鳴哉。愚因聖賢之氣像。而以究聖賢之道。其道可謂大矣。孔子由之以爲孔子。孟子由之以爲孟子。顔曾由之以爲顔曾。周程張朱由之以爲周程張朱。宜若高遠而不可學矣。然是道也非孔孟顔曾周程張朱所獨行之道也。乃人人所當行之道。則學之之方。亦豈無要。孔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或曰性或曰命。或曰道或曰德。言雖殊而理則一。而皆吾所當行之道也。如有充是道而以極其盛者。則道德之積而光輝之發也。氣像不期好而自好。可以爲程朱氣像。可以爲顔孟氣像。及其至也。雖夫子之氣像。亦可企而及之矣。豈不偉也。愚也感執事之問。而妄論聖賢之氣像。亦已多矣。請姑捨古而就今可乎。方今運際文明。儒道大行。冠章甫挾方冊。以儒爲名者。洋洋乎多哉。非堯舜周孔不談。非語孟庸學不觀。言必稱周程張朱。學必曰致知格物。此自洛閩以後所未有也。可謂盛矣。以如此氣像觀之。宜乎有道大德盛者。以聖賢道爲己之任。以聖賢氣像爲己之氣像者矣。然而豪傑之士不出。禮義之俗不成。士風日陋一日。人才歲衰一歲。顔孟程周之氣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軒東萊數君子之氣像者。亦不可得見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見耶。抑世未之有。雖欲見之而不可得歟。其或循名廢實。不務內而務外。修邊幅飾表襮。容儀擧止。雖似可觀。內實無操存之功者。其能免於自誣誣人也幾希。而以君子觀之。如見其肺肝焉。此實穿窬之徒。又何足道哉。嗚呼。氣像者道德之符。道德者氣像之本。而學問者又修道德之方也。學至而後德盛。德盛而後氣像好。此必然之理也。雖以夫子之聖。顔孟程朱之賢。若非學。安有如許道德。非道德。又安有如許氣像哉。精思實踐。朱子之學也。懋勉誠敬。兩程之學也。擴充四端。孟子之學也。克己復禮。顔子之學也。至如吾夫子。亦嘗曰志學好學學不厭。則信乎學問者實好氣像之根柢也。然則居君師之位。任轉移之責。欲使一世人皆有此好氣像者。捨是學何以哉。爲人上者誠能先修在己之學。以盛在己之德。使己有堯舜氣像然後。推而及之邦國。使擧世之人。皆知學問之爲必可尙。不惟言之口。必踐之身。不惟踐之身。必修之心。以眞實心地。下刻苦工夫。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德之盛於內者。固將彌滿洋溢而不可禦。粹於面盎於背。達於四體矣。夫如是則聖人吾未知也。擧一世而皆有賢人氣像。亦何難哉。執事所謂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者。其不在此歟。篇將圓矣。復有獻焉。今日之氣像。豈獨人爲不好。仰而觀天。天亦無好氣像矣。俯而察地。地亦無好氣像矣。日月告凶。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則天可謂有好氣像乎。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怪。則地可謂有好氣像乎。愚聞禎祥奏於昭代。災孽作於衰季。未知今之國家。是昭代氣像乎。是叔季氣像乎。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苟使今世之人。皆有好氣像。今之天地。亦必有好氣像矣。不必煩論。而愚也禀天地正氣而立乎兩間。仰而不見好氣像。俯而不見好氣像。中而不見好氣像。唏噓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不覺傾倒之至此。惟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問。有國家者。必有所施措然後。可能食效。三代之盛。動惟徯志。能致其治者何歟。降及後世。令出惟反。不能食效者何歟。秦之開阡陌罷封建。或以爲施措之得宜。果能食其效歟。漢之征伐四夷。不可謂施措之得宜。而後世子孫能食其效者何歟。光武之不任功臣。宋祖之杯酒釋兵。可謂施措之得宜。而或未免才格國弱之患者抑何歟。唐之府兵。可謂良制。而纔經數世。其法已變。豈由於弊生而然歟。漢之取士。策以賢良。其法美矣。而後世終不能復行者。抑何故歟。至若皇明。監歷代之得失。能因時而損益。䂓模至密。品式備具。而權璫屢竊朝柄。流賊終至覆國。豈施措之間。猶有所未盡者歟。惟我東方。羅麗以還。盖莫不各有一代之施措。其最善而能致其治者何代。最失而馴致亂亡者何事歟。及至本朝。監得失而損益。猶大明之創垂。而累經變亂。國勢阽危。如水益下。莫可收拾。禁旅之加抄。營將之復設。所以備不虞也。而衆論不一。奴婢之推刷。田政之改紀。所以裕國用也。而民怨朋興。至於城堡之修焰焇之煮。皆出於綢繆之計。薦人之法養士之䂓。莫非急先之務。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是豈施措之未得其宜而然歟。抑外此而可以轉危爲安。易亂爲治者歟。何以則動惟徯志。如三代之盛。無後世令出惟反之患歟。子諸生藏器待用。必有所經緯於胷中。其各悉陳無隱。當轉而聞于上。 對。國家大器也。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苟不審其宜而善措之。徒欲急治速安。以圖一切之效。日紛然而動作。則幾何其不底敗亡也。今我執事先生承綸北闕。策士東闈。特以施措爲問。執事執事。奚此之問。其無乃悶時所爲。而思聞善措之術者歟。愚雖不敏。伏草野慨當世。思欲一鳴號於當路君子者雅矣。敢不仰首伸吭。以吐出胷中之蘊乎。遂爲之說曰。大哉施措之於國家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苟不有設施措置。其何能出政令而收其效也。施措得其宜則其國安而治。施措失其宜則其國危而亂。一得一失。治亂斯分。而其效之應。捷於影響。則信乎有國者。不可無施措。而有施措者。又不可不愼也。是故古之善爲國者。不患國之不治。患施措之或失。審乎事機。察乎時勢。可施而施。惟適其宜。當措而措。必順其理。卒使國勢固而治化隆。則其所以盡施措之道而食其效者。爲如何哉。苟或不然。可施者不施。而不可施者施之。當措者不措。而不當措者措之。昧其機而背其勢。顚倒錯亂。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希矣。可不懼哉。雖然使國家安而治者。固在施措之得宜。使施措而得宜者。又有其本。爲人君者苟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注諸事爲。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則其於施措也。直易易焉耳。孟子曰君仁莫不仁。荀卿曰仁人之於國家也。其如示諸掌乎。執事豈不聞乎。請白之。卓乎隆古。動惟徯志。陋矣叔季。令出惟反。其得其失。在今可見。一治一亂。有何難辨。阡陌一開而經界紊。郡縣始設而封建罷。噫。變古有譏。施措奚得。二世亡祚。食效何有。金戈四指。玉塞遠震。黷武窮兵。亡秦幾續。則五鳳欵塞。虜運適衰。謂之食效。愚未之信也。白水中興。列侯歸第。陳橋創業諸將。釋權終身。不任才格。固其宜也。悉解兵柄。國弱詎由是哉。兵農不分。唐制近乎古。賢良是策。漢法斯爲美。數世遽變。實由子孫之壞。末路難行。其亦俗降之致。嗚呼。玆前數君。因時設施。能食其效者。豈無彼善於此。而滔滔萬古。靑史斑斑。所當詳論。非近代乎。惟我皇明。監古得失。因今損益。洪䂓美制。至矣無間。金科玉條。燦然備具。開創之業。可謂宏矣。而甫,節蠧乎內。張,黃亂於外。三百年宗社。一朝墜地。則是豈施措之未盡其宜也耶。抑亦嗣王之不遵前憲耶。噫。金牌一戒。祖訓非不嚴也。堯封萬里。兵力非不强也。而家奴竊柄。朝綱遽頹。匹夫大呼。四海竟覆。則當時得失。愚不欲論。而志士於此足淚千古。靑丘一域。國於偏邦。曰羅曰麗。代各有施措。而施之得之者。其國常治。施之失之者。其國常亂。得失治亂。皆已執事之所洞燭。則愚姑捨是。恭惟盛朝。聖祖開基。神孫守成。得失靡不鑑戒。損益罔不適宜。周制旣備。漢治斯隆。創垂之巍煥。足配皇明。宜其恒遵勿失。永守毋墮。惟休之業。萬世無彊。而物盛則衰。天地尙然。治化之極。喪亂繼起。國家之失太平。于今幾載矣。初創於壬辰。再亂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喪於丙子之亂。惟我祖宗之勞心設施。使民安而國治者。今幾蕩然無餘。莫可收拾。幸賴我聖上承皇天之景命。撫艱大之遺業。惟先王制治之盛意。悶斯民塗炭之危命。夙宵勤念。惟以惕勵振作。注措設施爲務。其所以轉危爲安。變亂回治。復三代徯志之美。無後世惟反之弊者。其不在今日乎。愚於蔀屋之下。拭目延頸。望切雲霓者。八年于玆。而尙未得見其效者。愚竊惑焉。嗟乎羽衛添兵。藩翰增帥。則不虞之備。於斯至矣。周田欲正。唐戶乃括。則裕財之道。莫此若也。金城湯池。思克壯於邊圉。則重門擊拆。不外是矣。菁莪棫樸。期作士而{{?|⿰口籲}}俊。則崇儒急賢。乃先務也。至如煮焇之擧。亦無非修器械制寇敵之意。而一是一非。羣議掣肘。遠騷近擾。齊民蹙頞。事未行而怨諮先興。法纔立而譏謗已騰。徒有施措之名。而未見施措之效何歟。是其一施一措之間。未得當而然歟。抑外此八者而別有可施措者歟。嗚呼。愚嘗耳剽於古語矣。兵以衛國。兵不足則國弱。將以濟師。將不得則師潰。城池所以防患。無城池不可以固邊。器械所以禦暴。無器械不可以威遠。治莫急於求賢。則與我共理者惟賢也。敎莫大於養士。則爲國元氣者乃士也。逃戶不括。國儲靡所裕矣。荒隴不量。田制無以正之。執此究之。凡今之所當施者與今之所宜措者。宜莫大於此八者。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事倍古之人。功不半者。其故果安在哉。噫嘻我知之矣。是無乃我聖后愛民之心未盡敷。仁民之政未盡擧。而廷臣之羣起言計。朝創而暮設者。又莫知其所當先。徒䂓䂓於事爲之末。而不本仁民歟。吁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連百萬之衆。馳千乘之騎。謀臣猛將如雲雨。强兵勁卒若熊羆。固無奈於疾視其長而莫之救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精砲利器齊丘陵。重鎧堅甲排山臯。固無奈於棄地曳兵。爭先而走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玉帛充牣於內府之藏。紅腐陳積於太倉之儲。陋秦財而唾隋富。固無與於咨嗟怨詛。相率而逃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靑衿藹藹於庠序之間。朱紱濟濟於軒{{!|𭏊|⿰土⿸尸羊}}之上。人爭用而士爭趨。固無與於饑餓顚連。羣起而盜也。况未及此者乎。夫如是則彼城池也器械也兵將也刷戶也正田也養士也薦人也。凡此八者。皆非今日所當先。惟仁政乃可先也。嗚呼。民惟邦本。不養民而能爲邦者。執事嘗見之乎。仁爲政始。不施仁而能爲政者。執事亦嘗見之乎。先養民而後敎。鄒聖所以告梁惠也。本於仁而爲政。魏徵所以勸唐宗也。信斯言也。今日之所當先施者。執事以爲在仁政乎。不在仁政乎。夫仁政。所以使斯民得其所而有親上愛長之心也。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添兵增帥。而人皆先國家之急而後其身。爭欲死吾君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刷量民田。而百姓足而君亦足富。天下莫能敵焉。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築城池造器械。而衆心屹然成城。其固不可破。制挺可以撻堅甲。其鋒不可當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天下之賢。皆悅而願立於王之朝。天下之士。皆悅而願沐於王之化。山林草澤魁宏寬通之士。莫不洋洋然動其心。峩峩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佐聖主出政治。猶反手耳。不亦休哉。聖上果能是。固將唐虞此世。堯舜此身。國之安泰山盤石矣。徯志之美。惟反之弊。皆非今日所可道也。愚也新從下土來。不識忌諱。妄論當今之得失。有若經緯胷中者。顧非狂且僭歟。猶有未盡者。請爲執事尾之。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發於其心。害於其政。夫使斯民安者。固由於政之仁。若無是心。又何能出是政哉。堯以平章爲心。舜以罔怫爲心。禹湯以若保爲心。文武以如傷爲心。卒能致堯舜禹湯文武之治。今我聖上亦能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心爲心。心何有不仁。政何有不仁。後之仰今。將如今之仰堯舜禹湯文武之世。竹帛不足以書功德。金石不足以頌形容。豈不偉歟。蒭蕘賤言。無路上聞。達之九重。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問。事變之常出於意慮之外。秦築長城而變起於閭戍。晉平江南而禍俑於骨肉。西漢削宗翰而亡於外戚。東漢抑權臣而壞於宦寺。唐憂朋黨而卒亂於叛藩。宋革方鎭而反困於驕虜。此其大都也。至如漢武逐凶奴而木人乃埋東宮。唐宗誅君羡而武氏已在近側。黃巾除而天下遂亂。完顔亡而南渡亦滅。其故何歟。今日之所可慮者何事。而幾之未動。形之未兆。亦有可以預防之術歟。子諸生歷觀古今之治亂。目擊時事之艱虞。必有涇渭於胷中者。願聞深慮之論。 對。今人之濟於海。方其波濤不揚。順流而下也。固以爲至安無危。及其盲風擊水。巨浪拍天。蛟龍鯨鰐。出沒而衒恠也。莫不墮膽懾目。愕然相顧。其理檣堅碇。柁楫無缺者僅而免。不然則徒叫號跳躍。莫之救而死也。噫嘻事變之不可常者若此歟。豈獨水爲然。夫國亦然。不先固本而欲無患者。是亦委檣楫涉渤海而冀其不敗也。雖使奡操舟而盡其轉移之術。幾何其不底淪亡也。愚欲將是說。一質於當路君子者雅矣。今執事臨圍發策。特以事變爲問。援古及今。與諸生辨之。何愚生之所欲言。執事獲之。愚請以固本之說。爲執事竭論焉。嗚呼。天下之所難料者非事變乎。禍發於未嘗慮之中。亂起於不足疑之地。其朕伏於冥冥。而明者所未及見。其機發於造次。而智者所未及圖。苟非道德之澤仁義之惠預結民心。截然有不可拔之勢。其何以扶持久遠。乂安區宇。備不虞之變。而防不測之患哉。是以古昔聖王。不以人之所忽而亡道德。不以人之所易而棄仁義。敷深惠而澤民生。積至誠而感人意。卒使民有父母之愛。而國措盤石之安。則事變無自起。而邦國無所患矣。後之人君不然。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只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區區智力之末。而不本仁義之實。故民不戴而國不固。防於此者旋潰於彼。得於前者遽失於後。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何也。嗚呼。好安而惡危。人之情也。孰不欲建長治之策。無扤捏之變。使國勢永固也。惟其所貴者智力而不知反仁。所務者事爲而不思保民。故肘腋之變。竟至覆國。腹心之疾。終能害治。傷輪敗轍。相隨續而莫悟也。可不哀哉。由是觀之。可畏者莫如意外之變。而吾之仁已修則不足爲懼矣。難保者惟在未覩之患。而吾之民已安則亦非所憂矣。善乎孟子之說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然則莅邦家而欲防禍亂者。可不先安其民。敷實惠而欲結民心者。可不先施其仁乎。愚請因是而白之。金城萬里。玉塞大震。祖龍雄威。遠襲胡庭。而幷起亡秦。乃在閭左之戍卒。龍驤千斛。鐵甕瓦解。典午深憂。已平江南。而相戕骨肉。反起維城之諸宗。吳楚旣平。封疆繼鑠。則變生宗翰。非所當憂。而倒持太阿。王家之兒也。韓彭遠懲。列侯退第。則禍俑勳臣。無復有懼。而竟覆金甌。權璫之手也。難於去賊。唐憂在於朋黨。而强藩繼起。終致不振之患。杯酒釋兵。宋患弭於方鎭。而驕虜迭侵。日就微弱之漸。至若建元天子方事外夷。而木人流血京師。貞觀皇帝忌殺武娘。而則天蓄禍深宮。黃巾甫平。而赤劉之祚遽頹。金胡已滅。而泥馬之業不復。則是何當憂者不爲患。而不當憂者爲患。可畏者不爲變。而不足畏者爲變耶。嗚呼。匹夫肆然。萬姓嗷嗷。則長城北起。適足自亡。外憂旣除。內患復興。則石頭降幡。只以挑禍。願察其影。忠言莫納。則削弱宗支。反資外家之移政。刑餘勿任。先王不法。則斥退諸將。何與閹宦之竊柄。羈縻徒事。朝綱漸退。則仙李業衰者。豈黨論之致也。和好是尙。武略不競。則夾馬香殘者。果藩鎭之故耶。信用讒說。父子難保。則塞外干戈。徒增海內之虛耗。欲防未然。枉殺無辜。則區區小智。安能奪天之已定。而况以亂止亂。豈有復振之代。共胡滅胡。寧有不亡之國哉。噫。玆前數君者。非無才智之拔萃。計慮之出類。而徒備其末。不知反本。言及仁民。萬古寥寥。語至喪亂。靑史滔滔。則蒭狗前代。楮兔空煩。所當詳說而極論者。顧非今日之所當慮者乎。嗚呼。今之當慮者。亦可謂殷矣。陰虹貫陽。連朔肆妖。太白見午。經月不滅。迅雷冬鳴。飛雪夏隕。沴氣塞空。風雹妄作。則乾道之乖常可慮也。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災。比歲疊見。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騁恠。則坤軸之失寧可慮也。人不知學。士不尙義。朝政日紊。庶績咸隳。閭俗漸汚。禮讓掃地。先私後公。喪廉滅耻。則習俗之偸卑可慮也。南倭偵伺。北人恐喝。金繒遠輸。溪壑難塡。信好雖申。野心未保。則夷狄之外憂可慮也。嗚呼。災不虛生。古人有言。戎狄侵凌。前史所譏。風俗汚濁。國亂可占。則有一於此。尙足寒心。三者爲癘。何以爲國。噫。蒼蒼難恃。冥冥莫覩。未知意外之變伏在何處。不憂之患萌於何事。而凡今之上自楓宸。下至閭巷。懔懔危懼。莫保朝夕者。何莫非此數者也。然愚所慮。獨異於是。可憂在民。不在他也。何者。災雖可畏。克誠則可弭。敵雖可懼。有備則無患。俗雖難變。敷敎則可變。而至若斯民。朽索易斷。六馬難御。一失其心。四海傾覆。有國所畏。孰大於此。嗚呼。今之爲政。可以保斯民乎。秦城遠築。負土者載道。唐戶急括。携亡者遍野。洛口之米日積。而民不能遂其業。陝西之軍大刺。而衆不得安其所。東奔西走。不暇休息。而團鍊之營。復設此際。煮焇之擧。更出其間。朝創暮設。雷奔霆馳者。莫不歸於傷財病民。則哀我殘氓。何以支堪。膏澤竭於苛斂。筋力勞於重役。歌興仳㒧。鴻多澤中之鳴。賦成谷蓷。人有萇草之歎。老弱塡於溝壑。壯者起而爲盜。狗偸鼠竊者。飈發都下。威㥘殺掠者。蝟起鄕曲。若此不已。爲禍轉盛。則安知黃巢,綠林不復作於今日。張角,陳勝獨俑禍於古昔也。愚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起。蕭墻之禍。來在顓臾。而九重之隱憂。未嘗及此。廟堂之畫策。但務其末。則愚竊潛憂隱歎。不知今日國家稅駕何所也。嗟夫機之未動。智者猶欲先備。兆之不萌。明者尙欲預察。矧乎機已動兆已萌。變亂之朝發夕起者。無異燭照數計。而不思所以急救而善圖之乎。嗚呼。欲安者民之情。則今之思亂。豈民之心哉。實由於上之仁惠不敷也。然則當今之勢。所當深慮而先務者。捨仁政而何哉。我聖上誠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施措之間。凡有不便於民者。一切撤罷。而夙宵勤念。惟在斯民。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饑之求哺。其革民瘼。若急病之服藥。一民饑則曰我饑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誠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親君上而戴國家。皆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赤足可以蹈湯火。空拳可以冒白刃。爭欲死吾君矣。意外之變。何自而起。不虞之患。安從而生。固將措國不拔。煕皥無窮。比肩於唐虞三代之治。而秦漢以下之以智以詐。旋得旋失者。皆非今日道也。嗚呼。今之憂國難者。孰不以災異可畏。敵國可懼。習俗可慮。而愚獨以民困爲憂。豈不迂且遠哉。雖然古語曰。人事失於下。天變見於上。又曰。內治旣臻。外患不興。傳曰。旣富矣。復敎之。信斯言也。天下安有不養民而先正俗者。亦安有不內修而能外攘者。亦安有不能得民心而能享天意者乎。信乎防患在於固邦。而固邦由於仁民也。雖然人主一心。萬化之本也。苟或有一毫未盡。今日雖除一瘼。明日必當復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政終不可仁。而民終不能安矣。可不懼哉。今日聖上之修德。固無間然。然以政不仁而民不安者占之。則恐或有一毫未盡之失也。執事何不入告于后。使衮職無闕也。愚也一樸愚士耳。古今之治亂。時事之艱虞。豈能了然胷中。惟自傷時慷慨。目擊耳剽。粗有窺斑之見。未遇捫虱之地。范憂莫洩。賈涕徒垂。今逢執事。輸寫靡贏。得非猥且僭耶。然士固伸於知己。微執事問。何以發愚之狂言。願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轉以達之九重。謹對。 問。聖人之立敎不同。羲軒以上。詩書不載。無可考信。堯之授舜。但言執中。而舜復益之以三言。則豈禹不及舜。不如是則不足以達其旨歟。且所謂人心道心者何所指。而心果有二歟。孔門只論仁。而鄒書則必以義配仁。濂翁說誠多。而程子則以敬爲主。前聖後賢。何其不一揆歟。典謨訓誥。皆無學字。而昉於說命。則傅說之前。不知學歟。學有道學理學訓詁之學文章之學異端之學。此皆傅說之所謂學歟。三敎皆謂之道。所謂道者何物。而韓子原道之文。亦能窺道體歟。荀卿著論性之篇。而楊雄作法言之書。文中子十五爲人師。撰述極多。其言果皆合於聖賢之旨。而可以爲敎於後人歟。至若近世。王陽明之致良知。陳白沙之體天理。亦可謂發其所未發。而不悖於聖賢之敎歟。嗚呼。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大義乖。權變術數謀利計功之說。虛無寂滅證空談玄之語。日新月盛。震耀張皇。聖賢之敎。不絶如縷。僅載於方冊。何以則闢邪說而闡正道。聖賢之敎。復生於世歟。子諸生服膺聖訓。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對。噫吾生也不幸遠於聖矣。上不及服敎唐虞。與於變之化。次不及樞衣闕里。承博約之訓。下不及從師洛閩。勉誠正之學。貿貿此生。將無聞而沒世矣。寧就一代先覺君子以求敎。斯可矣。今先生儼然辱臨于策士之庭。以立敎爲問。大哉問也。若先生非吾所謂先覺者耶。昨日土墻之隔。今可爲竹牖之開矣。愚雖不敏。敢不承敎而樂爲之說乎。竊謂敎者。聖人所以繼天立極。而使萬民各盡其性者也。盖性出於天。而人之所同得也。惟其氣質之禀。聖凡有異。故昏不能知。愚不能覺。昧此性之在我。而不識其當盡者有之矣。於是聖人有憂之。開其精微之蘊。示之當行之路。使昏者有知。愚者有覺。莫不祛人欲而復天理。則敎之爲道。豈不大哉。是以聖人達而在上。則敎能行於一世。窮而在下。而敎亦明於萬古。雖其一時所指。或遠或近。或詳或略。似有不能同者。若其立敎傳道化民成俗之意。亦何嘗有異也。嗚呼。人而無敎。不能盡性。敎非聖人。不能自立。而歸來叔季。聖遠言湮。上無敷敎之君。下乏明敎之人。異端日盛。邪說肆行。鼓天下之衆而日就禽獸之域。則聖賢之敎幾何其不息而亡也。雖然性無賢愚。敎明則可盡。敎無今古。君聖則可立。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敷敎化者。可不先窮在我之理。以盡在我之性。爲導率表正之方。致觀感風動之化哉。嗚呼。天人肇闢。聖王繼作。則制節法度。何莫非敎。而羲軒以上。書契無徵。愚於今日。於何考信。執中授舜。堯言旣至。而精一傳禹。舜說復益。則豈堯之於舜。知已領會。而舜之於禹。或恐其未曉耶。噫。三聖授受。告戒丁寧。萬世標準。心學有傳。立敎之大。無有加此。則其所詳略。愚不敢論。原乎性命。是乃道心。生於形氣則爲人心。則所指之言。雖若不同。虛靈知覺。此心惟一。則截而爲二。寧有是理。魯論言仁。義在其中。鄒書揭義。惟仁是配。則尼父亞聖。互相發明也。眞實無妄。大道之原。主一無適。盡誠之方。則濂翁伊川。分言體用也。前聖後賢。其敎何異。學之一字。雖昉說命。而精一執中。學莫大焉。則堯舜之時。已有此學。豈至傅說。始能知學。道理一原。本無二致。而訓詁穿鑿。詞章浮誇。至若異端。妄肆邪淫。則說之謂學。豈指此三者乎。循性行仁。大道在是。則老佛之道。道其所道。道云道云。空虛云乎哉。原道一篇。所見卓然。其於道體。不爲無窺。而只言誠正。未及格致。則無頭之譏。亦或難免也。論性訛誤。法言依㨾。續經中說。未免杜撰。則擇焉不精。語焉不詳。正爲三子道也。雖其所言。或有一二之取。揆以聖敎。槩乎未聞。至若伯安之致良知。公甫之體天理。徒欲尊性。未知問學。右袒鵝湖。昌詆考亭。則禪學換面之徒。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嗚呼。夢奠兩楹。泰山遽頹。春秋欲末。七十子皆亡。微言大義。淪沒無傳。而管商申韓計功說利。老釋莊列證空談玄。權謀術數之辯。虛無寂滅之敎。簧鼓飈發。橫騖肆耀。以至於百家之說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其間。長夜乾坤。正學榛塞。則二帝三王羣聖人之敎。皆已灰燼殘缺。蕩析壞亂。吾道之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其不泯滅而斷絶者。不啻若一髮之引千鈞耳。噫嘻亦痛哉。嗚呼。人生天地。皆具此五常。敎無他道。只明此五典。則人無有不善之性。敎無有不可明之世。惟其上而爲君者。不敷正敎。而下而爲民者。亦隨而變焉。故上好淸凈。而淸凈之敎興。上好功利。而功利之敎興。異端日以浸盛。聖敎日以息亡。則此實非人之難敎。所以敎人者不善。非敎之難立。所以立敎者不得其當。如有倡道義之學。徽五典之敎。邪說不得容。而正道常能行。則人豈有不善。敎豈有不明哉。雖然吾之理明然後。可以明人之理。吾之性盡然後。可以盡人之性。理苟不明。其何能明庶物而察人倫。性苟不盡。其何能修實德而作斯民乎。先儒曰。敷敎正俗。人君之極功。成己成物。聖人之能事。誠哉是言。爲人上者。苟能加格致之功。盡誠正之道。無小虛假。極其擴充。窮理以盡性。盡性以立敎。推躬行心得之餘。敷導迪培養之方。常使斯敎大明於世。則彼同有性命之理。各具仁義之體者。孰不知理之可明而性之可盡。聖敎之爲可尊而異端之爲可排也。雖至愚至迷之徒。亦莫不知所當行。覺所當爲。孜孜於孝悌忠信之敎。而不入於詖淫邪遁之域矣。爲敎之效。至於如此。則中和位育之功。不難推致。而二帝三王之所以敎民化俗者。亦無以加此矣。聖敎之不明。異端之爲害。有何所患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語及篇終。又有所戚戚焉。執事之問。獨詳於古而不及於今者何歟。其無乃引而不發。以觀諸生之所言乎。噫。今日聖敎之不明。可謂極矣。仁義爲荒廢之路。經傳作干祿之具。切磋講劘者。擧世而不見。含糊鶻突者。接迹而皆然。旣以道學爲高遠難行。而且以古今異宜。爲不易之定論。嗟嗟悲夫。夫自開闢以來。至于今日。不知其幾千歲。而天地渾淪磅礴之形猶舊也。山川流峙之形猶舊也。草木鳥獸之形猶舊也。以至於斯人之宮室衣服飮食器用。皆因聖人之制作。以養其生。不能闕廢。而獨於天叙天秩。因人心本天理。亘萬古而不可變者。乃安於斁敗。以爲終不可復古耶。嗟乎人之性皆善。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善之心。惟其敎化不明。習俗汚下。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格致之功或不能加。誠正之道或未能盡。其所以窮理盡性推己立敎。爲萬民之表率者。猶有一毫之未盡者耶。君門萬里。獻芹無路。轉而聞上。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問。士生天地間。所重者忠與孝而已矣。非孝無以爲人子。非忠無以爲人臣。舜文之孝。逄干之忠。不可尙矣。閔損子路之孝。王祥孟宗之孝。固無優劣。而杵臼王燭之忠。豫讓荀彧之忠。亦有異同歟。夏不驅蚊。冬則溫被。其孝何如。强牽帝裾。掇拾章奏。其忠何如。必有酒肉。不請所與。可謂之孝。而初附和議。竟死虜庭。可謂之忠乎。方今聖明嗣服。以忠孝爲先務。而都鄙之外。以敗倫爲事。遺棄至親而無怪。朝廷之上。以含嘿爲風。國事日非而不言。爲忠爲孝之理。果安在哉。將使人子盡其孝。人臣盡其忠。其道何由。若以忠孝論其先後。則何者爲先。而終致忠孝之兼備耶。願聞移風易俗之論。 對。愚小也稚昧。無所知識。惟以怡怡愛養爲樂。不識所謂蹇蹇匪躬者存焉。及長而讀書。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位以立忠。因生以盡孝。始乃蹶然驚曰。人於天地。匪親無以生。匪君無以立。君親旣無輕重。忠孝寧有二致。仍反自勖於己曰。何以則能兩盡其道。而無或有一毫不誠耶。常欲求敎於大人君子雅矣。今先生臨闈發策。特揭忠孝二字。大哉問也。非獨愚生之獲所願爲幸。凡有人性而戴履天地者。孰不欣欣然樂告。怡怡然求正乎。遂感而爲說曰。大哉忠孝之爲道也。在家非孝無以事其親。立朝非忠無以事其君。忠孝不能盡。而君親不能事。則子何能爲子。臣何能爲臣。是以古之君子。知孝之本乎天性而不可不盡。識忠之根於固有而不可不竭。情之所發。必殫其誠。義之所在。思致其身。孜孜一生。罔或暇逸。則忠豈有不至。而孝豈有未盡哉。如或不然。誠未至而遽自以爲孝。義不盡而遽自以爲忠。則雖滫瀡以備養。溫凊以勤奉。非吾所謂孝之純也。雖冒刃而赴難。犯顔而爭君。非吾所謂忠之至也。安有一事之孝一節之忠。而遽謂之盡臣子之職乎。嗚呼。人性本善。同具五常。忠孝之道。是誠在我。則孰不欲入孝其親。出忠其君。以答我生成之大德哉。惟其敎化不敷。而習俗汚下。仁義不明。而倫紀斁喪。昧其性之本然。而不自覺其不盡矣。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民忠孝者。可不徽五典之敎。明仁義之道。擴其本然之性。而使各盡其當行者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豈欺我哉。請白之。終身慕父母。日三朝王季焉。至哉舜,文孝也。殺身冀悟君。剖心猶不去。則盡矣逄,干忠也。人無間於父母兄弟。閔子可謂善事。爲親養而負米百里。子路所以服勤。入林慟哭。竹抽冬笋者。斯非孟宗之孝感乎。天寒求魚。鯉躍江氷者。吾知王祥之誠格也。捐其軀而能存遺腹。義哉有趙杵臼。讓萬家而不事二君。嗚呼齊郡王蠋。國士衆人。視遇生死。則豫讓可以爲眞節。迹漢心魏。以名取捨。則荀彧足見其肺肝。不驅蚊而念親。能以身而冬溫。猛延不懈事親。牽帝裾而苦諫。捨毁奏而復進。毗普期欲格君。必有酒肉。曾元之養也。曾是以爲孝乎。力贊和議。王倫之死也。斯可謂之忠哉。嗚呼。事君事親。人所自盡。爲孝爲忠。非取一端。則人倫之至。吾於舜文逄干見之。而損由特稱於夫子。王孟著績於靑史。則其所優劣。愚何必論。存孤而必報知己。捨生而克盡其義。則其視隨時異議飮鴆掠美者。不無同異乎。因事服勞。有過箴䂓。此不過忠孝一節。而昧於養志。爲孝之未能盡。忘讐附和。其死之無足取。則又何足與論於忠孝大道乎。噫。古人已矣。其惟今乎。恭惟盛朝。聖明當御。治敎休明。敦周文之孝理。尙殷家之忠質。其所先務。惟以正倫爲本。宜乎風行俗化。入孝出忠。人皆以曾閔爲期。士皆以稷契自待。而夫何近年以來。民彜斁喪。天理滅絶。隆養之化泯於時。蹇諤之風絶於朝。甚至周親見棄。擧世莫恠。衛政日非。滿庭緘舌。恩乖生我而父子行路。義昧致身而君臣楚越。孝衰之極。推刃者繼起。忠夷之漸。蠧國者並進。舜文之大孝。固不暇論。而至如辛趙之區區匡輔者。亦不得以見其人也。噫嘻亦痛哉。是豈上之敎下者不能盡而然耶。下之承上者未易從而然耶。且人之善者小。不肖者多。雖欲敎而自不可得耶。是何堯舜之世。反覩叔世衰季之風也。嗚呼。孟子不云乎。人倫明於上。小民興於下。孔聖亦有言。斯民者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先儒曰。天之降性。不以賢愚有間。古今有異。信斯言也。豈古之人皆孝。而今之人皆不孝。古之人皆忠。而今之人皆不忠。古之人皆可敎。而今之人皆不可敎也。特以世敎陵夷。人欲日痼。陷形氣之利誘。喪天賦之初心。非不知親之當孝。不知盡仁然後爲能孝。非不知國之當忠。不知盡義然後爲能忠。在家而不能致誠。事君而實昧其義。陷墨刑而莫悟。罪三千而爲大。遂使物中之最靈。有愧禽犢之襟裾。則此豈非可悲之甚者乎。嗟乎今日之人不孝士不忠。非有他也。實由於敎不明仁義。則今日之使人孝使士忠者。亦豈有他哉。其不在於敎之明仁義乎。聖上誠能明先王之敎化。植今日之彜倫。開悟其天性。啓迪其良心。使其日用之間。莫不居仁由義。循天叙之五常。而修此懿德。則彼同有君親之重。而各具仁義之心者。孰不知盡仁而以事其親。盡義而以事其君哉。此心之發。固如火之炎炎泉之混混。爭趨止孝。競勸竭忠。將見曾參孝己之行。夔龍元凱之賢。接武一世。而愛親敬上之風。大行於國中矣。習俗有何難回。風化有何難移。而一節之孝。非義之忠。更何煩論哉。雖三代比屋可封之俗。可復見於今日。不亦休哉。嗚呼。君親一體。忠孝義均。豈有界別於其間。然人之生世。有父子而後有君臣。孝於親而後忠於君。故古語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由是觀之。孝者忠之本。忠者孝之移。而其所以兼備者。又豈外於盡仁義之道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憾焉。孟子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又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讐。自古及今。未有不富民而能善其心。亦未有不待臣而能竭其力者也。執事試觀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制民産者。可以善其心乎否乎。聖上之所以待臣隣者。可以竭其力乎否乎。賦役煩重。飢饉荐臻。父不能保其子。子不能保其父。流離殿屎。散之四方。則雖欲責以盡孝得乎。聲音以斥之。顔色以拒之。上不能通下意。下不能通上意。危疑沮喪。有懷莫陳。則雖欲責以殫忠得乎。爲今之計。先富民産。使父子相保然後。方可以責其孝也。先加聖眷。使上下無間然後。方可以責其忠也。不此之思。徒欲其忠孝。則雖聖上弊精於上。良相竭力於下。愚未見其有得也。執事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問。聖賢之學。隨動靜而交致其工焉。子思之論未發已發。明道之訓動定靜定。其旨有同異之可言歟。大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禮記之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其所立言。可歷指而辨別之歟。涵養省察之功。明通公溥之效。其工夫次第。亦有淺深始終之分歟。或有言動端乃天地之心。或以爲靜中見無限妙理。有若相反。而抑有旨趣之同歸歟。旣言中正仁義。而終之以主靜。歷擧吉凶悔吝。而戒之以愼動。其所以或主或愼之義。亦可以論其詳耶。大抵動爲靜之用。靜是動之體。是二者相仍相資。而用功之不可或偏者也。然凡人之心。動多而靜少。湛然不動之時。曾未頃刻。又復馳騖走作矣。若任之而不知矯之。則終至於波蕩而不知返。若矯之而不得其方。則鮮不能爲枯槁寂滅之歸。不知矯者與不得其方者。其所以失則殊。而其爲失則均焉。何以則以時而靜。以時而動。動有動時工夫。靜有靜時工夫。旣無馳騖走作之病。又無枯槁寂滅之歸。而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歟。諸生必有講劘乎斯者。願聞其說。 對。嗚呼動靜之理。豈易言哉。天有陰陽之動靜。而理之顯微著焉。人有性情之動靜。而心之體用具焉。天人一理。動靜無端。而人心有覺。道體無爲。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學足以知性命者。固不敢輕議於此。况愚墻面之學。安能剖析其精微。辨論其工夫。以動我明執事之聽哉。雖然晦處靜俟。從遊師友。其所講劘討論則有之。敢不以靜中一得。爲執事求正焉。竊謂心主於身而有靜有動。學貴存心而隨處致工。盖事物未至。思慮未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則是所謂靜而心之體也。事物旣至。思慮乃萌。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則是所謂動而心之用也。當其靜也。不有涵養之功以全其體。則靜而無以存此心也。及其動也。不有省察之功以適其用。則動而無以存此心也。是以君子養此性於不覩不聞之中。以修其內。察此情於幽獨隱微之際。以修其外。動靜交修。表裏如一。則其所以兩致其工。各盡其極者。爲如何哉。雖然靜不自養。必主一於內。心無走作然後。方得其養。動不自察。必謹微於外。念不雜他然後。方盡其察矣。先儒曰。戒懼靜時敬也。愼獨動時敬也。靜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有志心學者。盍於是勉之。嗚呼心一也。以其未發而言。謂之性。以其已發而言。謂之情。未發者靜也。已發者動也。而靜而無所偏倚者。性之中也。動而無不中節者。情之和也。性情無二德。而動靜非二致。則其所謂靜而性亦定者。卽所謂未發之性。不失其中者也。動而性亦定者。卽所謂已發之情。發皆中節者也。子思程子之言。互相發明也。此心未發之前。全體渾然。無有見聞者。寂然不動者也。事物旣接之後。隨處感發。此心便應者。感而遂通者也。性之未動。其體本靜。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卽所謂寂然不動者也。物至心感。性發爲情。則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者。卽所謂感而遂通者也。大易禮經之訓。寧有二旨乎。涵養乎未發之前。所以養此性於靜也。省察乎旣發之後。所以察此情於動也。而當靜而虛。內欲不萌。則便是涵養之功也。已動而直。外誘不入。則便是省察之功也。靜虛則通明。動直則公溥。而通明者涵養之極。而性得其中者也。公溥者省察之至。而情得其和者也。養察而後可致中和。虛直而後可見明溥。而內外夾持。一時並進。則工夫豈有次第淺深。而功効則可知其始終之有別矣。天地萬物之理。莫不具於靜著於動。而動根於靜靜涵乎動。則一陽初動。天地之心可見者。靜之始動而藹然之理自昭矣。靜裏體認。萬理之妙畢見者。動之具靜而燦然之理嘿識矣。藹然者具於燦然。燦然者著於藹然。則其言雖若有異。而其指豈不同歸乎。行之中而處之正。發之仁而裁之義。則動靜周流。無不全德。而其動也必本乎靜。則終之以主靜。豈無由也。靜無爲而動有爲。靜無咎而動有咎。吉凶悔吝。各有兆朕。而其生也必由於動。則戒之以愼動。非以此乎。嗚呼。人之一心。禀陰陽之理。具動靜之機。寂然渾然之中。萬物之理無不備。藹然闖然之際。天下之故無不通。養乎靜。所以正乎動也。正乎動。所以養乎靜也。其道相須而不可闕一。其用相資而不可偏廢。則人孰不全天命之性。循達道之行。靜而此心之體無不中。動而此心之用無不和。以致其動靜之工哉。惟其氣禀拘於前。物欲汩於後。靜虛湛一之理。旣昧於靜。而紛亂擾攘之志。馳騖於動。一念之頃。或陞而天飛。或沉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氷。一日萬變。莫可收拾。則守一於內而通明于靜者。絶無其時。而走作於外而常失之動者。滔滔皆是矣。今若任其波蕩。不知管攝。則比如大軍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其不爲蚩蚩放心之徒無幾矣。若欲一切把捉。强使靜定。則譬如枯木死灰氣索然而無活法。其不歸佛氏寂滅之偏者亦鮮矣。矯心任情。俱背正理。而過與不及。均爲失中。則澄治本原之道。果無其方。動靜俱修之宜。果無其要乎。嗚呼。天之降才。本無不善。人之禀性。亦未有惡。雖其偏蔽之久。顧此本明之德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靜養動察而使合乎天理之正。盍先盡其敬心之功乎。噫。心之爲物。虛靈知覺。若使此心常肅然而不亂。烱然而不昏。則寂而理之體無不全矣。感而理之用無不行矣。是以朱子曰纔敬則便扶策此心。雖有百邪。也自退聽。誠能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件件兢業。念念提撕。惕然悚然。常若父師鬼神之臨其上。深淵薄氷之處其下。蜎涓蠖濩之中。幽獨得肆之地。惺惺而無小昏昧。寂寂而不起念慮。以盡其靜養之功。戒愼於幾微。遏絶於萌芽。以盡其動察之方。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本末俱擧而表裏洞徹。大本旣立而百體從令。以時而靜。靜以天也。以時而動。動以理也。內欲外誘。皆不足以累吾靈㙜。査滓消融。天君泰然矣。敬心之功。至於如此。則馳騖走作之病。枯槁寂滅之弊。又何足道哉。執事所謂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其不在此歟。嗚呼。敬者徹動靜兼內外。成始成終。貫古貫今。聖學之第一義。治心之第一務。愚生之所嘗學。執事之所欲聞者。宜無過於此者。雖然學問之功。莫大於誠正。而誠正之要。莫先於格物致知。盖物不格則知不至。知不至則理不明。理不明則不知何者爲天理。何者爲人欲。何者爲靜養。何者爲動察。而其於敬心工夫。亦無湊泊處矣。然則格致之工。又非學者所當先務者乎。愚也終日竭論。雖無動人之宏議。靜居用工。謹守吾儒之家法。則不敢創爲新奇之論。以避常腐之談。執事如不以爲不可。幸進而敎之。謹對。 62yy5zwxanaf37argx665unwcu53shw 2485618 2485614 2024-11-01T04:36:11Z Blahhmosh 79595 /* 執策 */ 248561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上|y=1717|next=[[../下|下]]}} ==執策== 問。太極之名。昉於易大傳。而爲圖爲說。則其理甚明。而多有議之者何故歟。無極之語。出於老子。其所指果不同。而象山之以爲疊床架屋者何歟。邵子所謂無極之前。亦何所指而言歟。王元美又以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敢從生云者。不無所見。可以文人之語而斥之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後。太極果在於何處耶。邵子曰。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曰太極卽理也。然則道也心也理也。名異而實同耶。抑有界別之義耶。旣曰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何歟。嗚呼。吾人皆有一太極。而目眩乎色。耳聒乎聲。鼻逐乎臭。口爽乎味。四肢謬於安逸。蟻慕乎貴富。蛆嘬乎功名。吾之太極。遂失其體。而怵迫乎禍災。憂惱乎饑寒。無以得全其體。何以則不悖而凶。能修而吉。推極於中正之域耶。子諸生講學有素。必有嘿契者。其詳說之。 對。執事知夫太極乎。所謂太極者何物也。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厚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而已矣。人物吾知其蕃而已矣。至於太極。推之於前。莫究其始。引之於後。不見其終。測之而無窮。視之而莫覿。窅乎冥乎。不可狀。則愚未知是物也何在而何爲也。孰睹而孰名也。豈別有一物懸乎太空。而人强之號耶。抑指此造化之理。而取其樞極之義耶。愚莫得而知也。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執事以愚爲知太極乎。爲不知太極乎。愚也一墻面學耳。日用心身上。尙不得窮其理。今若開口。遽曰太極其理如此。其形如此。名由是而㫥。圖由是而作。說由是而著。解頤妄論。有若眞知者然。豈待智者。五尺童不亦大笑乎。然執事旣有問。愚安敢嘿嘿而已。請以粗聞於先覺者。爲執事辨之。竊謂渾淪極至之理。具著於冲漠無朕之中。化生萬物。變化無窮。至大至神而莫之能加者。斯之謂太極。盖太極者。造化之樞紐。而品彙之根柢。陰陽分於是理之動靜。五行生於陰陽之合變。二五之氣。流行布散。而萬化絪縕。於是乎出焉。則凡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明。風雷之所以變。江河之所以流。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以至於飛潛動植。林林葱葱。紛紜於覆載之間者。何莫非出於太極也。唯人也禀其至秀之氣。得其最靈之智。具健順五常之德。有天地本然之心。則人之健順卽其所謂陰陽也。人之五常。則其所謂五行也。太極之全體。固備於吾人之一身。而惟其氣質之禀。有萬不同。物欲之私。又汩其眞。人僞日滋。而秉彜日泯。則其能全夫太極之體者。固已鮮矣。而若其吾心固有之實理。則亦未嘗不存焉。苟能因其實理之存。極其實心之功。無小虛假。盡其擴充。以造於仁義中正之域而人極立焉。則太極之道。豈可外我而他求哉。嗚呼。太極之所以爲太極者。唯此實理而已。則凡肇於太極而各具太極者。豈可外此實理者哉。彼巍然而高。確然而處。昭然而明。燁然而光。浩然而流。幽然而深者。無非實理之所爲。矧乎吾人之能具太極之全體者。不思所以實其心而盡其性之理。以立其極耶。所謂實心者何。誠而已。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子思豈欺我哉。愚請因是而白之。孔聖著易傳。而太極之名肆肇。濂翁演圖說。而太極之理乃闡。使幽遠之意隱微之旨。昭揭日星。指南萬古。則聖門之功。豈有加此。而後世之妄有疵議者。是何異於浮雲起滅萬變。而太空恒自湛然也。無極之論。雖出於老子。只言其萬物都歸於虛無。不及其無形而有理者。則與周子無極之說。所指之異。不啻若水火之不相入。而氷炭之不同器也。吾儒與異端。豈可比而同之哉。象山疊床之說。晦翁辨之已盡。愚不必更贅。而不知無極之本太極而有眞體也。徒自拍頭胡叫。則宜乎左袒江西而爲紫陽之告子也。天地未生之前。陰含乎陽。天地將闢之際。陽分於陰。自垢至坤。是陰含陽也。自復至乾。是陽分陰也。復坤之間。卽爲無極。自坤反垢。卽爲無極之前。則堯夫之說。豈非指此而言乎。是理纔動而陽便生焉。是理纔靜而陰便生焉。則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非謂動然後陽始生。靜然後陰始生。先有彼而後有此。截然爲兩段。而文人詞客。不究聖賢之微旨。好爲新奇摘抉之論。以誇耀井見爲務。則不敢從生之說。有何實見之可取乎。盖太極者一理而已。此理一動而陽生。一靜而陰生。陰陽旣分而兩儀乃立。兩儀旣立而四象乃著。四象旣著而八卦乃畫。八卦旣畫而三才之象。萬物之形。至此始備。而是理之妙用。無所往而不在。則當其一分爲二也。是理固在於二也。當其二分爲四也。是理固在於四也。當其四分爲八也。是理固在於八也。以至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千變萬化。生生不已。而此理亦在於變化無窮之中。則太極之理。何處而不存哉。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兩儀亦有一太極。四象亦有一太極。三才亦有一太極。萬物亦有一太極。譬如月落萬川。在在皆圓也。豈可偏指一處爲太極之所在也。先儒曰。太極立天地萬物之表。而行天地萬物之中。在萬古無極之前。而貫萬古無極之後。由是觀之。太極之所在。亦可較然矣。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卽所謂太極者也。一陰一陽者。卽所謂太極之動靜也。然則道卽太極之別名。而是道也賦於吾人。而爲主宰於一身。統性與情而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則謂之心。然則心亦一太極也。若究其本。則心也道也。只此渾淪一箇理而已。其所謂太極者。亦指此實理。而此理之外。別無所謂太極者。則邵子所謂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朱子所謂太極卽理云者。所指雖異。而其本則未嘗不同。正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豈有界別於其間哉。只言無極之眞而不言太極者。其所謂眞者。便是太極。太極之不言。又何可疑哉。嗚呼。一理流行。無往不在。在太極爲太極之理。在吾人爲吾人之理。則吾人所具之理。卽太極之理也。太極之理旣賦於我。則我之理無不具矣。宜乎人無不善。性無不盡。而第此所禀之氣。或淸或濁。或駁或粹。故淸者爲智。濁者爲愚。粹者爲賢。駁者爲不肖。又有不能同焉者矣。是以太極之理。雖同具於我。而性之者或有之。反之者或有之。不知其在我而梏亡之者亦有之。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矣。嗚呼。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事物無窮之變。則目之欲。覩艶彩美色而眩之。耳之欲。聞淫聲哇音而聒之。口之欲。味甘毳肥濃而爽之。鼻之欲。嗅薰香芬芳而迷之。四肢之欲。安逸怠惰放肆而謬之。以至於富貴薰其心。功名喪其志。禍患怵其外。寒餓迫其內。銷鑠斬伐。反覆沉痼。則吾人太極之理。日以昏昧。此心之靈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實奚異於禽獸哉。噫嘻亦痛哉。嗚呼。太極之所以渾淪極至。極天地之化而盡其道者。豈有他哉。唯其眞實無妄純粹無僞。徹上徹下。無一毫之或雜也。聖人之所以精一不貳。全仁義之德而立其極者。亦豈有他哉。唯其緝煕無間。純亦不已。自始至終。無一息之或輟也。至於衆人。所得之理所具之體。豈有異於聖人哉。唯其局於氣質而不能克己。陷於利欲而不知反本。虛僞而汩之。間斷而滅之。終至於戕賊敗亡之域。而不自覺焉。則此豈性之罪哉。實其人之不誠也。雖然顧此本明之理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卽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固已洞然矣。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盡其性而全此太極之體。盍先盡其實心之誠哉。傳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也。大哉誠之爲道也。苟能加不息之功。盡無妄之實。省察於暗室隱微之際。涵養於雷聲淵嘿之中。自其戒懼而實其約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存諸中者。無不極其中矣。自其謹獨而實其精之之功。不少間斷。以至於應物之際。無所差謬而無適不然。則發於外者。無不極其正矣。實心之效。至於如此。則動靜交修。表裏如一。目之視以禮。耳之聽以禮。口之養以禮。四肢之動以禮。富貴不能淫。功名不能汩。禍災不能怵。寒餓不能移。外物之來。不足以累吾靈㙜。而人欲凈盡。天理流行。吾人太極之體。不期全而自全。可以建天地之中。立萬民之極。參贊化育之功。皆自我出。而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於是乎畢矣。執事所謂不悖而凶。能修而吉者。其不在此歟。愚於執事之問。旣復其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執事試觀今日之三才。天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地能全其太極之道耶。人能全其太極之道耶。天變於上而爲水旱風雹氛霧彗孛虹蜺光恠之異。則天之不能全者可知矣。地變於下而爲震湯崩頹湧溢氷赤焦童散漫之異。則地之不能全者可知矣。人變於中而爲弑殺㥘奪戕賊橫戾流離餓殍之異。則人之不能全者可知矣。此愚之仰而吁。俯而懼。中立而唏噓。繼之以流涕痛哭者也。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蕫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萬民。萬民正則天地之氣。莫不一於正矣。然則今日之人心不正。而天地之心亦不正。人氣不順。而天地之氣亦不順。使三才而不能全其太極者。其無乃我聖上之正其心而順其氣。以全夫太極之體者。猶有所未盡耶。詩曰。衮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之補衮職者。非執事耶。執事其念哉。謹對。 問。天之生才。若有意焉。而多有才無命之歎。抑何故歟。屈賈斥於遠惡。蕫楊沉於下僚。希文有王佐之才而不盡其用。退之有見道之文而不需於時。漢之黨錮。死於桎梏。宋之僞學。困於泥塗。甫,白流離窮餓。柳,蘇竄謫讒謗。若此之類。何可勝道哉。噫。文汚軋茁。先登甲科。學昧杖杜。平步詞林。膴仕顯位。豈皆俊乂。藩臬守牧。未見循能。豈世乏可用之才而然歟。抑掄拔之道。亦有所未盡者歟。何以則無命之歎不興。而賢能各適其用歟。子諸生懷才未售。必有慨然於斯者。願聞其說。 對。噫堯揚舜擧。倐已遠矣。周獵殷聘。世不復見矣。深山窮海。不遇者何限。懷奇蘊寶。未試者可計。愚亦十載江湖。時命不遇。凌雲自惜。明月莫售。悲歌白石。涕汍瀾者久。禮闈奉策。才命是詢。平生此日。亦愚生得命之秋也。知音幸逢。流水何慚。良工旣遇。連城可賭。今也不售。更待何時。嗚呼。天之降才。豈偶然哉。賦以至粹之氣。授之最靈之智。上可以經綸天下。展布道德。次可以黼黻皇猷。震耀文章。時君用之。足安其邦。民生得之。可立其命。天之降才。豈偶然哉。是以才爲世用。則民安國治。而抱負之志可展。才爲世棄。則藏器卷智。而付與之能莫試。有志君民。欲售當世者。孰不願得時行道。以不負上天之命哉。然而窮通有命。榮枯不一。才高當世。反纏坎壈。智出衆人。遽値顚隮。古往今來。賢者恒斥而不肖者恒遇。智者常退而無能者常顯。山榛濕苓。率多寄興之歎。則是何其生也若有意。而其命也若是戾哉。嗚呼。才不自見。用之者在命。命不自來。運之者在時。時苟否矣。命安得而致也。命苟舛矣。才何從而施哉。雖然奇璞蘊石。卞和能剖。良杞混林。匠石乃伐。則才智之售世。俊傑之得命。亦係乎時君世主採擇之如何耳。然則爲人司牧而欲登俊髦者。可不先敷如渴之誠。以盡則哲之明。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無遺才之譏。而才絶不遇之歎哉。嗚呼。歲暮江潭。幽蘭獨採。則屈子忠而見放。日斜長沙。妖鵩入室。則賈生才而遠斥。書帷一撤。白首江都。則仲舒之學奚施。玄經半世。黃門不遷。則子雲之文誰薦。十䟽天章。厥用莫究。則斯非范希文乎。八千潮陽。正道不容者。吾知韓吏部也。激揚淸濁。漢之士烈而梏死鉤黨者何也。紹述周孔。宋之儒眞而斥以僞學者奚哉。詩成泣鬼。語必驚人。則甫,白之詞工而終困饑餓。大放厥辭。雄視百代。則柳,蘇之文奇而竟罹讒謗。是豈造物者無與。而任自窮通歟。抑亦時世之不淑。而媢疾者多歟。何其富與者如彼。而不遇者若此也。嗚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奇才異能。亦豈非衆人之所常忌者乎。宜乎靈均懷沙澤畔。太傅吊影湘濱。仲舒黜外相。楊雄沉下僚。文正有西邊之命。昌黎遭南荒之逐。八俊之高節而騈首三木。兩賢之正學而困迹一時。草堂饑走荒山。靑蓮遠謫夜郞。柳州泣越江之瘴。端明消瓊州之魂也。噫。時之不逢。人之不容。何莫非命也。而操時運命。實係人主。則當時數君。又安得而辭其責哉。嗚呼。時移前古。世到叔季。有才莫售者。千載滔滔。則不遇之歎。今獨不然乎。文汙軋茁者。聯鑣嵬科。學昧杖杜者。穩步詞苑。紆靑拖紫。揚揚者靄雲。而龍樓鳳閣。未見周士之俊髦。金章墨綬。得得者如霧。而沃藩雄府。不睹漢吏之循良。腐臭化爲新奇。蕭艾變爲蘭茝。珠遺滄海。莫逢賈人之採。璞獻楚宮。反遭刖足之歎。則蕭遠復生。豈獨發歎。孝標不死。必爲流涕。愚未知時降世末。才不得而見耶。抑且有之而人莫之用耶。噫孟子不云乎。興不待於文王。溫公亦有言。才不借於異世。信斯言也。吾東國雖小。安知草昧之中。亦有豪傑之士抱才而不售。亦安知周行之間。又有可用之才沉淪而不能自振耶。嗚呼。才豈自知。盡誠而後可致。賢豈自別。辨明而後可知。如其誠不敷明不盡。則雖以凡庸之才。尙不欲爲用。况俊傑乎。求之不以誠。辨之不以明。用之不得其當。徒自歸罪於時。曰天下無良才。其眞無才耶。其眞不知才也。爲今日計。莫如聖上加側席之誠。盡鑑昭之明。篤意丘園。不懈於束帛。究心辨別。嘿定其眞僞。常使俊乂登庸而愚庸斥退。賢能茅拔而駑劣距脫。朝絶倖位。爵無虛授。則將見引彙並進。野無遺髦。賢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術。直者思獻其忠。勇者思致其力。以至一藝一行之士。莫不鵬掀豹變。{{!|𮖐|⿱果衣}}足沓至。得其時展其才。如反手耳。夫如是則公卿輔弼。無非夔龍元凱。藩臬牧守。盡得召杜龔黃。賢能之不適用。才命之不同謀。有何足患。如愚樸愚者。竊自增氣下風。思欲自勵而立乎朝矣。世豈有史公,蕫相不遇之文哉。愚於篇終。又不能無感焉。昔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管仲擧而相齊。叔向携手以上。然則任賢之本。雖在人君。進賢之責。顧不在宰相乎。今執事或爲名卿。或爲執政。將股肱我王躬。柱石我王室。則吐握之責。未必不在執事矣。執事毋徒曰我志專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才。未暇禮焉。使寗戚之歌{{!|𩰺|⿰鬲夋}}明之言。不得聞於左右。而奇才異能。多老於寬閑寂寞之濱也。愚見如是。執事如以爲可。何不以前說入告于后。以後說自勉於己也。謹對。 問。士君子不可不尙者氣節也。能使之崛强於死生顚沛之際者。何所養而然歟。西山之餓。東海之蹈。卓乎無以議爲。歸來近古。亦以傑然稱者。不一而足。可歷指而言歟。俠客輕生。則氣節似在於勇力。處士橫議。則氣節似在於口舌。於何實見得眞氣節歟。商山四鳳。何重於當世。而能定國本。桐江一絲。底關於世敎。而能扶漢鼎歟。此等氣節。果可與宇宙並立。而日月爭光歟。淸談之玩世。月旦之有評。皆可以氣節稱。而辮髮而哭市。懷䟽而哭闕。亦氣節之所使歟。我東之士。亦以氣節相尙。奔流砥柱者。代不乏人。其間卓然特立者。有幾箇歟。大抵廉隅過平。則其流也入於偸。圭角太露。則其弊也至於激。何以則不偸不激。而有補於風敎歟。諸生必有所養於胷中。無隱他日特立之風骨。 對。執事不見夫大冬松栢乎。當天閉塞之際。凝陰涸地。百草萎折。深山之中。千仞之木。雖上拂靑雲。下庇萬人者。莫不摧殘拉毁。慘然而變其色。惟松栢蒼蒼而獨秀者何哉。豈非其勁然之氣挺然之節。排凌陰而却嚴威。饕風虐雪。亦不能凋傷凌暴也耶。噫。物猶如此。矧伊人乎。然人之庸懦鄙弱。撓於禍福者踵相接。而確然不移者。則千萬人。乃一見之。是何人之最靈者。反不如物之無知覺者乎。愚嘗憤然忼慷。扼腕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正獲我心。是足以激余膽而起余氣也。愚敢不抵掌擊節。竭論而不知止乎。嗚呼。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禀純剛至正之氣。勵霜凜壁立之節。卷而藏之。湛然於方寸之中。而擴而充之。磅礴乎天地之間。崒乎泰山不足爲高。昭乎日月不足爲明。確乎金石不足爲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至於死生顚沛之際。白刃鼎鑊。森交左右。而曾不足以動其一毫。則人之所貴。孰大於氣節哉。是以志士平居。慷慨激烈。高談抗議。淬勵而自待者。欲盡此氣節也。忠臣赴難。蹈水入火。爲國捐生。以不負所事者。亦欲盡此氣節也。信乎氣節者。士之所不可不尙。而亦不可不勉而盡也。雖然徒知氣節之爲可盡。而不知養以其道然後爲可盡。則激者恒過。偸者常不及。當其無事。雖若可以盡節。及乎有難。率未免於貪生。其能致死者。亦不得其中正矣。是其一激一偸。雖有過不及之差。均之爲失中則何異焉。必也養以義理之正。充之學問之功。浩然自守。確乎不拔。其生也得其正。其死也盡其義。從容應變。綽有餘裕然後。方可謂之眞氣節矣。然則欲使一世人無偏蔽之失。有預養之正。能得氣節之中者。其不在人君導率培養之盡其方乎。孟子曰。是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先儒曰。明乎義理。則處不失節。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聖賢豈欺我哉。請白之。採薇高節。昭揭萬古。蹈海淸風。凜然千秋。立懦廉頑。聞者興起。則卓卓乎何以議爲。歸來宇宙。代不乏士。傑然有立者。相望前後。而斑斑靑史。其迹可考。愚於今日。不欲煩論。一諾知己。視死如歸。則俠客輕生。血氣之勇也。淫辭詭辯。堅白同異。則處士橫議。口舌之爭也。此而爲氣節。孰不爲氣節。秦法欲興。鴻飛高遠。漢儲將廢。鳳來羽儀。則見重當世。有由然矣。橫足帝腹。萬鍾如芥。垂絲桐江。小微耀彩。則有關世敎。不其大哉。宇宙並立。雖不敢輕議。日月爭光。亦或庶幾也。淸談一世。禮讓掃地。則竹林之徒。彼何爲者。比方人物。月旦有評。則汝南之俗。不亦薄乎。誠深憂國。淚灑九衢。則荀謨不是凡士。憤切誅姦。聲徹三淸。則陳東古之遺直。興言及此。不覺髮竪。惟我東方。雖國一域。人物之盛。不讓中華。自羅而麗。以及聖朝上下千百載。烈士忠臣。指豈勝屈。而橫流砥柱。卓然可稱。如鄭文忠者。尤豈非彰明較著者乎。噫。玆前七君子。雖道有大小。人有高下。若言其堂堂之氣凜凜之節。則大可以軒輊天地。小亦能經紀一世。夫豈敢小之哉。嗚呼。氣節亦大矣。國而無此。不能植彜倫。人而無此。不能扶綱常。君子養之。可大其樹立。小人修之。足勵其庸鈍。氣節亦大矣。玆豈非國君所當培養。君子所當切磨者乎。然而養之。當識其要。不識其要而養之。雖欲盡氣節。吾未見其能氣節也。噫。人之禀賦。有各不同。剛果者亢褊。柔弱者遜順。柔過則爲偸。剛極則爲激。此必然之理也。是以偸者同流俗合汙世。媕阿脂韋。常乏矯矯之節。故一當倉卒。而顚躓失措者皆然。激者喜異人好獨立。耿介孤峭。恒有逕庭之氣。故輕身赴難。自經於溝瀆者。比比有之。以常情言之。孰不以爲激勝於偸。自君子觀之。激者過中。偸者不及。過中不及。同爲氣質之害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必使偸者有所警。激者知其失。仰而及俯而就然後。偸不偸激不激。而氣節於是乎得其正矣。致此之道。寧無其要乎。嗚呼。義理明然後氣節可以得其中。道學倡然後義理可以知所明。倡道學而明義理。使世人由之者。誰任其責乎。爲人君者苟能倡道而本乎學。窮理而盡其義。推躬行心得之餘。敷敎迪培養之方。使擧國之人。皆知義理爲可明。氣節爲可尙。則人莫不沉潛而磨琢。憤悱而激發。爭欲自勵而立乎世矣。夫如是則欲振者氣也。氣何有不振。易勵者節也。節何有不勵。義理已明。則偸激之弊又何有哉。將見雷變風動。習俗一改。居仁由義。挺然不撓之士。比肩於一世矣。氣節之失中。非所當患。而有補於風敎。何可勝道哉。執事於篇終。又敎曰諸生毋隱所養。執事以愚爲隱乎。愚無隱乎執事也。愚也傷時憤俗。一狂士耳。雖不能窮道學而有義理之養。素所自期。則常欲勵蒼松孤竹之節。皎靑天白日之心。利害榮辱。不能撓其中。雷霆鈇鉞。不能怵其意。高揖乎西山東海之風。而俯而友漢唐以下諸君子也。多見其不知量也。雖然士生斯世。不大其志。將何能有成。執事問愚。愚不敢不以直對。執事如不以爲僭。進而敎之。謹對。 問。欲學聖賢之道。先觀聖賢之氣像。思過半矣。古人有善形容氣像者曰。仲尼元氣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也。仲尼之門。惟曾子聞一貫之旨。獨得其宗。自今論之。何等氣像耶。當時四科之條。亦有氣像之可言歟。聖賢旣遠。吾道不傳。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鮮矣。然亦可指而言歟。至於趙宋。五星聚奎。眞儒輩出。前有兩程。後有考亭先生。先儒有言明道如顔子。伊川如孟子。考亭則集大成者也。然則數子之氣像。亦可以和風泰山比之。而考亭則合而有此者耶。當是之時。濂溪周夫子得千載不傳之學。其人品最高。而氣像比之於何子耶。至於張橫渠,邵康節,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諸賢。皆以道鳴於世。其氣像似有不同者。可擧而詳言之歟。嗚呼。聖人之道。雖似高遠。學之之方。亦必有要。夫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講明道義。曰性曰命。曰道曰德。不知由此可做如許氣像耶。方今文運方亨。抱道懷德者。不無其人。其有以聖賢之道自任。而以聖賢氣像體之於身者。有幾人歟。如或不務其實。而徒欲文飾其表襮。則其不歸於自誣而誣人者幾希矣。伊欲使一世之人。和順積中而有發外之英華。則其道何由。 對。愚也生乎今之世。而竊慕古人之氣像。常自慨然歎曰。古人何故能養得這般氣像。今人何故乃不能如古人氣像。豈古之人皆賢。而今之人皆不賢耶。常欲以是一質于先覺君子雅矣。今來禮闈。獲承明問。而特以古聖賢氣像爲詢。噫。執事亦慕古人之氣像耶。不然何愚之所欲言。執事先獲。愚雖無古人氣像。敢不以古人之有好氣像。爲執事樂道乎。竊謂有是人。卽有此形。有此形。卽有此氣像。本之心術之蘊。而達乎容貌辭氣之著。則氣像者人人之所共有也。然而人之有氣像者。又有高下之不同焉。聖人有聖人氣像。賢人有賢人氣像。衆人有衆人氣像。隨其氣像之不同。可占其人之高下。則信乎欲學聖人者。宜先理會聖賢氣像。而使己亦有此好氣像也。雖然氣像不能自好。必道德盛然後。氣像可以得其好。道德不能自盛。必學問至然後。道德可以得其盛。然則世之欲好氣像者。可不先盛其德。欲盛其德者。可不先懋其學乎。先儒曰。他事都强得。惟氣像不可僞爲。有學問者氣像自別。執事其不聞乎。愚竊因是而敢求。夫子之氣像。譬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則其謂元氣者。可謂善形容矣。從事四勿。體仁三月。溫恭愷悌。和氣藹然。則慶雲和風之喩顔子。非以此乎。以亞聖才。當戰國世。毅然以聖道爲己任。明天理正人心。息邪說放淫辭。其衛道之嚴。辨論之正。峻極而不可越。則泰山巖巖之氣像。非孟子而誰歟。至若曾子。則忠信篤敬。任重致遠。終聞一貫之旨。獨得聖人之宗。愚不敢妄議此何等氣像。而若言其德則弘毅篤實。槩亦大賢之氣像也。若夫孔門四科。則隨其資禀。氣像各自不同。盖有德行者。有篤實之氣像。有文學者。有彬彬之氣像。有言語政事者。有穎悟敏達之氣像。而欲聞其詳。則愚非有道者。安能善形容有道者氣像哉。嗚呼。洙泗旣遠。聖道日微。寥寥數千載間。有儒者氣像者。盖鮮其人。則執事所謂可指而言者。非張良,諸葛亮輩數人乎。然其德非古賢者比。其學又非吾儒所貴。則愚何必覼縷焉。天運啓昌。五星呈祥。河南兩程子旣出於前。晦菴朱先生又繼於後。盖溫潤純粹。伯子所以似顔子也。正大嚴毅。叔子所以似孟子也。言其氣像。則祥雲和風。古人已稱乎伯子矣。泰山北斗。當時亦比之叔子矣。至若朱夫子。則集諸賢之大成。爲一代之儒宗。道大德盛。義精仁熟。胷襟恢廓。海濶天高。則雖謂兩夫子氣像兼而有之。亦豈過哉。天品最高。灑落光明。默契道體。繼往開來。則濂溪氣像。愚未知比於何子。而光風霽月之氣像。亦可想像於千載下矣。至於橫渠之氣像。先儒或比之孟子。邵子之氣像。明道以爲如空中樓閣。則剛毅嚴重。四通八達之䂓模。不亦推此而可見乎。作人明快。南軒見許於考亭。變急爲和。伯恭能矯其氣質。則二子氣像。亦非難知。而唯彼陸象山者。換面禪學。拍頭胡叫。未免有伊蒲塞氣味。則何必並論於諸賢氣像。而又謂之以道鳴哉。愚因聖賢之氣像。而以究聖賢之道。其道可謂大矣。孔子由之以爲孔子。孟子由之以爲孟子。顔曾由之以爲顔曾。周程張朱由之以爲周程張朱。宜若高遠而不可學矣。然是道也非孔孟顔曾周程張朱所獨行之道也。乃人人所當行之道。則學之之方。亦豈無要。孔子則言仁。孟子則言仁義。濂洛羣哲則或曰性或曰命。或曰道或曰德。言雖殊而理則一。而皆吾所當行之道也。如有充是道而以極其盛者。則道德之積而光輝之發也。氣像不期好而自好。可以爲程朱氣像。可以爲顔孟氣像。及其至也。雖夫子之氣像。亦可企而及之矣。豈不偉也。愚也感執事之問。而妄論聖賢之氣像。亦已多矣。請姑捨古而就今可乎。方今運際文明。儒道大行。冠章甫挾方冊。以儒爲名者。洋洋乎多哉。非堯舜周孔不談。非語孟庸學不觀。言必稱周程張朱。學必曰致知格物。此自洛閩以後所未有也。可謂盛矣。以如此氣像觀之。宜乎有道大德盛者。以聖賢道爲己之任。以聖賢氣像爲己之氣像者矣。然而豪傑之士不出。禮義之俗不成。士風日陋一日。人才歲衰一歲。顔孟程周之氣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軒東萊數君子之氣像者。亦不可得見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見耶。抑世未之有。雖欲見之而不可得歟。其或循名廢實。不務內而務外。修邊幅飾表襮。容儀擧止。雖似可觀。內實無操存之功者。其能免於自誣誣人也幾希。而以君子觀之。如見其肺肝焉。此實穿窬之徒。又何足道哉。嗚呼。氣像者道德之符。道德者氣像之本。而學問者又修道德之方也。學至而後德盛。德盛而後氣像好。此必然之理也。雖以夫子之聖。顔孟程朱之賢。若非學。安有如許道德。非道德。又安有如許氣像哉。精思實踐。朱子之學也。懋勉誠敬。兩程之學也。擴充四端。孟子之學也。克己復禮。顔子之學也。至如吾夫子。亦嘗曰志學好學學不厭。則信乎學問者實好氣像之根柢也。然則居君師之位。任轉移之責。欲使一世人皆有此好氣像者。捨是學何以哉。爲人上者誠能先修在己之學。以盛在己之德。使己有堯舜氣像然後。推而及之邦國。使擧世之人。皆知學問之爲必可尙。不惟言之口。必踐之身。不惟踐之身。必修之心。以眞實心地。下刻苦工夫。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德之盛於內者。固將彌滿洋溢而不可禦。粹於面盎於背。達於四體矣。夫如是則聖人吾未知也。擧一世而皆有賢人氣像。亦何難哉。執事所謂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者。其不在此歟。篇將圓矣。復有獻焉。今日之氣像。豈獨人爲不好。仰而觀天。天亦無好氣像矣。俯而察地。地亦無好氣像矣。日月告凶。星辰騁妖。風雹妄作。水旱極備。則天可謂有好氣像乎。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衒怪。則地可謂有好氣像乎。愚聞禎祥奏於昭代。災孽作於衰季。未知今之國家。是昭代氣像乎。是叔季氣像乎。朱子曰。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苟使今世之人。皆有好氣像。今之天地。亦必有好氣像矣。不必煩論。而愚也禀天地正氣而立乎兩間。仰而不見好氣像。俯而不見好氣像。中而不見好氣像。唏噓太息。繼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執事之問。不覺傾倒之至此。惟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問。有國家者。必有所施措然後。可能食效。三代之盛。動惟徯志。能致其治者何歟。降及後世。令出惟反。不能食效者何歟。秦之開阡陌罷封建。或以爲施措之得宜。果能食其效歟。漢之征伐四夷。不可謂施措之得宜。而後世子孫能食其效者何歟。光武之不任功臣。宋祖之杯酒釋兵。可謂施措之得宜。而或未免才格國弱之患者抑何歟。唐之府兵。可謂良制。而纔經數世。其法已變。豈由於弊生而然歟。漢之取士。策以賢良。其法美矣。而後世終不能復行者。抑何故歟。至若皇明。監歷代之得失。能因時而損益。䂓模至密。品式備具。而權璫屢竊朝柄。流賊終至覆國。豈施措之間。猶有所未盡者歟。惟我東方。羅麗以還。盖莫不各有一代之施措。其最善而能致其治者何代。最失而馴致亂亡者何事歟。及至本朝。監得失而損益。猶大明之創垂。而累經變亂。國勢阽危。如水益下。莫可收拾。禁旅之加抄。營將之復設。所以備不虞也。而衆論不一。奴婢之推刷。田政之改紀。所以裕國用也。而民怨朋興。至於城堡之修焰焇之煮。皆出於綢繆之計。薦人之法養士之䂓。莫非急先之務。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是豈施措之未得其宜而然歟。抑外此而可以轉危爲安。易亂爲治者歟。何以則動惟徯志。如三代之盛。無後世令出惟反之患歟。子諸生藏器待用。必有所經緯於胷中。其各悉陳無隱。當轉而聞于上。 對。國家大器也。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苟不審其宜而善措之。徒欲急治速安。以圖一切之效。日紛然而動作。則幾何其不底敗亡也。今我執事先生承綸北闕。策士東闈。特以施措爲問。執事執事。奚此之問。其無乃悶時所爲。而思聞善措之術者歟。愚雖不敏。伏草野慨當世。思欲一鳴號於當路君子者雅矣。敢不仰首伸吭。以吐出胷中之蘊乎。遂爲之說曰。大哉施措之於國家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苟不有設施措置。其何能出政令而收其效也。施措得其宜則其國安而治。施措失其宜則其國危而亂。一得一失。治亂斯分。而其效之應。捷於影響。則信乎有國者。不可無施措。而有施措者。又不可不愼也。是故古之善爲國者。不患國之不治。患施措之或失。審乎事機。察乎時勢。可施而施。惟適其宜。當措而措。必順其理。卒使國勢固而治化隆。則其所以盡施措之道而食其效者。爲如何哉。苟或不然。可施者不施。而不可施者施之。當措者不措。而不當措者措之。昧其機而背其勢。顚倒錯亂。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希矣。可不懼哉。雖然使國家安而治者。固在施措之得宜。使施措而得宜者。又有其本。爲人君者苟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注諸事爲。無不合天理順人心。則其於施措也。直易易焉耳。孟子曰君仁莫不仁。荀卿曰仁人之於國家也。其如示諸掌乎。執事豈不聞乎。請白之。卓乎隆古。動惟徯志。陋矣叔季。令出惟反。其得其失。在今可見。一治一亂。有何難辨。阡陌一開而經界紊。郡縣始設而封建罷。噫。變古有譏。施措奚得。二世亡祚。食效何有。金戈四指。玉塞遠震。黷武窮兵。亡秦幾續。則五鳳欵塞。虜運適衰。謂之食效。愚未之信也。白水中興。列侯歸第。陳橋創業諸將。釋權終身。不任才格。固其宜也。悉解兵柄。國弱詎由是哉。兵農不分。唐制近乎古。賢良是策。漢法斯爲美。數世遽變。實由子孫之壞。末路難行。其亦俗降之致。嗚呼。玆前數君。因時設施。能食其效者。豈無彼善於此。而滔滔萬古。靑史斑斑。所當詳論。非近代乎。惟我皇明。監古得失。因今損益。洪䂓美制。至矣無間。金科玉條。燦然備具。開創之業。可謂宏矣。而甫,節蠧乎內。張,黃亂於外。三百年宗社。一朝墜地。則是豈施措之未盡其宜也耶。抑亦嗣王之不遵前憲耶。噫。金牌一戒。祖訓非不嚴也。堯封萬里。兵力非不强也。而家奴竊柄。朝綱遽頹。匹夫大呼。四海竟覆。則當時得失。愚不欲論。而志士於此足淚千古。靑丘一域。國於偏邦。曰羅曰麗。代各有施措。而施之得之者。其國常治。施之失之者。其國常亂。得失治亂。皆已執事之所洞燭。則愚姑捨是。恭惟盛朝。聖祖開基。神孫守成。得失靡不鑑戒。損益罔不適宜。周制旣備。漢治斯隆。創垂之巍煥。足配皇明。宜其恒遵勿失。永守毋墮。惟休之業。萬世無彊。而物盛則衰。天地尙然。治化之極。喪亂繼起。國家之失太平。于今幾載矣。初創於壬辰。再亂於光海。三敗於甲子丁卯之變。四喪於丙子之亂。惟我祖宗之勞心設施。使民安而國治者。今幾蕩然無餘。莫可收拾。幸賴我聖上承皇天之景命。撫艱大之遺業。惟先王制治之盛意。悶斯民塗炭之危命。夙宵勤念。惟以惕勵振作。注措設施爲務。其所以轉危爲安。變亂回治。復三代徯志之美。無後世惟反之弊者。其不在今日乎。愚於蔀屋之下。拭目延頸。望切雲霓者。八年于玆。而尙未得見其效者。愚竊惑焉。嗟乎羽衛添兵。藩翰增帥。則不虞之備。於斯至矣。周田欲正。唐戶乃括。則裕財之道。莫此若也。金城湯池。思克壯於邊圉。則重門擊拆。不外是矣。菁莪棫樸。期作士而{{?|⿰口籲}}俊。則崇儒急賢。乃先務也。至如煮焇之擧。亦無非修器械制寇敵之意。而一是一非。羣議掣肘。遠騷近擾。齊民蹙頞。事未行而怨諮先興。法纔立而譏謗已騰。徒有施措之名。而未見施措之效何歟。是其一施一措之間。未得當而然歟。抑外此八者而別有可施措者歟。嗚呼。愚嘗耳剽於古語矣。兵以衛國。兵不足則國弱。將以濟師。將不得則師潰。城池所以防患。無城池不可以固邊。器械所以禦暴。無器械不可以威遠。治莫急於求賢。則與我共理者惟賢也。敎莫大於養士。則爲國元氣者乃士也。逃戶不括。國儲靡所裕矣。荒隴不量。田制無以正之。執此究之。凡今之所當施者與今之所宜措者。宜莫大於此八者。而一時並擧。內外紛然。事倍古之人。功不半者。其故果安在哉。噫嘻我知之矣。是無乃我聖后愛民之心未盡敷。仁民之政未盡擧。而廷臣之羣起言計。朝創而暮設者。又莫知其所當先。徒䂓䂓於事爲之末。而不本仁民歟。吁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連百萬之衆。馳千乘之騎。謀臣猛將如雲雨。强兵勁卒若熊羆。固無奈於疾視其長而莫之救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精砲利器齊丘陵。重鎧堅甲排山臯。固無奈於棄地曳兵。爭先而走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玉帛充牣於內府之藏。紅腐陳積於太倉之儲。陋秦財而唾隋富。固無與於咨嗟怨詛。相率而逃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盡。雖靑衿藹藹於庠序之間。朱紱濟濟於軒{{!|𭏊|⿰土⿸尸羊}}之上。人爭用而士爭趨。固無與於饑餓顚連。羣起而盜也。况未及此者乎。夫如是則彼城池也器械也兵將也刷戶也正田也養士也薦人也。凡此八者。皆非今日所當先。惟仁政乃可先也。嗚呼。民惟邦本。不養民而能爲邦者。執事嘗見之乎。仁爲政始。不施仁而能爲政者。執事亦嘗見之乎。先養民而後敎。鄒聖所以告梁惠也。本於仁而爲政。魏徵所以勸唐宗也。信斯言也。今日之所當先施者。執事以爲在仁政乎。不在仁政乎。夫仁政。所以使斯民得其所而有親上愛長之心也。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添兵增帥。而人皆先國家之急而後其身。爭欲死吾君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刷量民田。而百姓足而君亦足富。天下莫能敵焉。聖上果能仁其政。將不待築城池造器械。而衆心屹然成城。其固不可破。制挺可以撻堅甲。其鋒不可當矣。聖上果能仁其政。天下之賢。皆悅而願立於王之朝。天下之士。皆悅而願沐於王之化。山林草澤魁宏寬通之士。莫不洋洋然動其心。峩峩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佐聖主出政治。猶反手耳。不亦休哉。聖上果能是。固將唐虞此世。堯舜此身。國之安泰山盤石矣。徯志之美。惟反之弊。皆非今日所可道也。愚也新從下土來。不識忌諱。妄論當今之得失。有若經緯胷中者。顧非狂且僭歟。猶有未盡者。請爲執事尾之。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發於其心。害於其政。夫使斯民安者。固由於政之仁。若無是心。又何能出是政哉。堯以平章爲心。舜以罔怫爲心。禹湯以若保爲心。文武以如傷爲心。卒能致堯舜禹湯文武之治。今我聖上亦能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心爲心。心何有不仁。政何有不仁。後之仰今。將如今之仰堯舜禹湯文武之世。竹帛不足以書功德。金石不足以頌形容。豈不偉歟。蒭蕘賤言。無路上聞。達之九重。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問。事變之常出於意慮之外。秦築長城而變起於閭戍。晉平江南而禍俑於骨肉。西漢削宗翰而亡於外戚。東漢抑權臣而壞於宦寺。唐憂朋黨而卒亂於叛藩。宋革方鎭而反困於驕虜。此其大都也。至如漢武逐凶奴而木人乃埋東宮。唐宗誅君羡而武氏已在近側。黃巾除而天下遂亂。完顔亡而南渡亦滅。其故何歟。今日之所可慮者何事。而幾之未動。形之未兆。亦有可以預防之術歟。子諸生歷觀古今之治亂。目擊時事之艱虞。必有涇渭於胷中者。願聞深慮之論。 對。今人之濟於海。方其波濤不揚。順流而下也。固以爲至安無危。及其盲風擊水。巨浪拍天。蛟龍鯨鰐。出沒而衒恠也。莫不墮膽懾目。愕然相顧。其理檣堅碇。柁楫無缺者僅而免。不然則徒叫號跳躍。莫之救而死也。噫嘻事變之不可常者若此歟。豈獨水爲然。夫國亦然。不先固本而欲無患者。是亦委檣楫涉渤海而冀其不敗也。雖使奡操舟而盡其轉移之術。幾何其不底淪亡也。愚欲將是說。一質於當路君子者雅矣。今執事臨圍發策。特以事變爲問。援古及今。與諸生辨之。何愚生之所欲言。執事獲之。愚請以固本之說。爲執事竭論焉。嗚呼。天下之所難料者非事變乎。禍發於未嘗慮之中。亂起於不足疑之地。其朕伏於冥冥。而明者所未及見。其機發於造次。而智者所未及圖。苟非道德之澤仁義之惠預結民心。截然有不可拔之勢。其何以扶持久遠。乂安區宇。備不虞之變。而防不測之患哉。是以古昔聖王。不以人之所忽而亡道德。不以人之所易而棄仁義。敷深惠而澤民生。積至誠而感人意。卒使民有父母之愛。而國措盤石之安。則事變無自起。而邦國無所患矣。後之人君不然。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只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區區智力之末。而不本仁義之實。故民不戴而國不固。防於此者旋潰於彼。得於前者遽失於後。則其不歸於淪喪顚隮者幾何也。嗚呼。好安而惡危。人之情也。孰不欲建長治之策。無扤捏之變。使國勢永固也。惟其所貴者智力而不知反仁。所務者事爲而不思保民。故肘腋之變。竟至覆國。腹心之疾。終能害治。傷輪敗轍。相隨續而莫悟也。可不哀哉。由是觀之。可畏者莫如意外之變。而吾之仁已修則不足爲懼矣。難保者惟在未覩之患。而吾之民已安則亦非所憂矣。善乎孟子之說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然則莅邦家而欲防禍亂者。可不先安其民。敷實惠而欲結民心者。可不先施其仁乎。愚請因是而白之。金城萬里。玉塞大震。祖龍雄威。遠襲胡庭。而幷起亡秦。乃在閭左之戍卒。龍驤千斛。鐵甕瓦解。典午深憂。已平江南。而相戕骨肉。反起維城之諸宗。吳楚旣平。封疆繼鑠。則變生宗翰。非所當憂。而倒持太阿。王家之兒也。韓彭遠懲。列侯退第。則禍俑勳臣。無復有懼。而竟覆金甌。權璫之手也。難於去賊。唐憂在於朋黨。而强藩繼起。終致不振之患。杯酒釋兵。宋患弭於方鎭。而驕虜迭侵。日就微弱之漸。至若建元天子方事外夷。而木人流血京師。貞觀皇帝忌殺武娘。而則天蓄禍深宮。黃巾甫平。而赤劉之祚遽頹。金胡已滅。而泥馬之業不復。則是何當憂者不爲患。而不當憂者爲患。可畏者不爲變。而不足畏者爲變耶。嗚呼。匹夫肆然。萬姓嗷嗷。則長城北起。適足自亡。外憂旣除。內患復興。則石頭降幡。只以挑禍。願察其影。忠言莫納。則削弱宗支。反資外家之移政。刑餘勿任。先王不法。則斥退諸將。何與閹宦之竊柄。羈縻徒事。朝綱漸退。則仙李業衰者。豈黨論之致也。和好是尙。武略不競。則夾馬香殘者。果藩鎭之故耶。信用讒說。父子難保。則塞外干戈。徒增海內之虛耗。欲防未然。枉殺無辜。則區區小智。安能奪天之已定。而况以亂止亂。豈有復振之代。共胡滅胡。寧有不亡之國哉。噫。玆前數君者。非無才智之拔萃。計慮之出類。而徒備其末。不知反本。言及仁民。萬古寥寥。語至喪亂。靑史滔滔。則蒭狗前代。楮兔空煩。所當詳說而極論者。顧非今日之所當慮者乎。嗚呼。今之當慮者。亦可謂殷矣。陰虹貫陽。連朔肆妖。太白見午。經月不滅。迅雷冬鳴。飛雪夏隕。沴氣塞空。風雹妄作。則乾道之乖常可慮也。去歲海赤。今年海氷。非常之災。比歲疊見。而山澤焦童。物類枯竭。木石呈異。禽獸騁恠。則坤軸之失寧可慮也。人不知學。士不尙義。朝政日紊。庶績咸隳。閭俗漸汚。禮讓掃地。先私後公。喪廉滅耻。則習俗之偸卑可慮也。南倭偵伺。北人恐喝。金繒遠輸。溪壑難塡。信好雖申。野心未保。則夷狄之外憂可慮也。嗚呼。災不虛生。古人有言。戎狄侵凌。前史所譏。風俗汚濁。國亂可占。則有一於此。尙足寒心。三者爲癘。何以爲國。噫。蒼蒼難恃。冥冥莫覩。未知意外之變伏在何處。不憂之患萌於何事。而凡今之上自楓宸。下至閭巷。懔懔危懼。莫保朝夕者。何莫非此數者也。然愚所慮。獨異於是。可憂在民。不在他也。何者。災雖可畏。克誠則可弭。敵雖可懼。有備則無患。俗雖難變。敷敎則可變。而至若斯民。朽索易斷。六馬難御。一失其心。四海傾覆。有國所畏。孰大於此。嗚呼。今之爲政。可以保斯民乎。秦城遠築。負土者載道。唐戶急括。携亡者遍野。洛口之米日積。而民不能遂其業。陝西之軍大刺。而衆不得安其所。東奔西走。不暇休息。而團鍊之營。復設此際。煮焇之擧。更出其間。朝創暮設。雷奔霆馳者。莫不歸於傷財病民。則哀我殘氓。何以支堪。膏澤竭於苛斂。筋力勞於重役。歌興仳㒧。鴻多澤中之鳴。賦成谷蓷。人有萇草之歎。老弱塡於溝壑。壯者起而爲盜。狗偸鼠竊者。飈發都下。威㥘殺掠者。蝟起鄕曲。若此不已。爲禍轉盛。則安知黃巢,綠林不復作於今日。張角,陳勝獨俑禍於古昔也。愚恐外亂不作。內變先起。蕭墻之禍。來在顓臾。而九重之隱憂。未嘗及此。廟堂之畫策。但務其末。則愚竊潛憂隱歎。不知今日國家稅駕何所也。嗟夫機之未動。智者猶欲先備。兆之不萌。明者尙欲預察。矧乎機已動兆已萌。變亂之朝發夕起者。無異燭照數計。而不思所以急救而善圖之乎。嗚呼。欲安者民之情。則今之思亂。豈民之心哉。實由於上之仁惠不敷也。然則當今之勢。所當深慮而先務者。捨仁政而何哉。我聖上誠能發政施仁。先反其本。施措之間。凡有不便於民者。一切撤罷。而夙宵勤念。惟在斯民。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難割。其業民産。若調饑之求哺。其革民瘼。若急病之服藥。一民饑則曰我饑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聚。樂之勿苦。喜之勿怒。盡誠急救。如見赤子之入井。則將見離散者安集。疾痛者謳歌。親君上而戴國家。皆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赤足可以蹈湯火。空拳可以冒白刃。爭欲死吾君矣。意外之變。何自而起。不虞之患。安從而生。固將措國不拔。煕皥無窮。比肩於唐虞三代之治。而秦漢以下之以智以詐。旋得旋失者。皆非今日道也。嗚呼。今之憂國難者。孰不以災異可畏。敵國可懼。習俗可慮。而愚獨以民困爲憂。豈不迂且遠哉。雖然古語曰。人事失於下。天變見於上。又曰。內治旣臻。外患不興。傳曰。旣富矣。復敎之。信斯言也。天下安有不養民而先正俗者。亦安有不內修而能外攘者。亦安有不能得民心而能享天意者乎。信乎防患在於固邦。而固邦由於仁民也。雖然人主一心。萬化之本也。苟或有一毫未盡。今日雖除一瘼。明日必當復行。今日雖革一弊。明日必當復設。政終不可仁。而民終不能安矣。可不懼哉。今日聖上之修德。固無間然。然以政不仁而民不安者占之。則恐或有一毫未盡之失也。執事何不入告于后。使衮職無闕也。愚也一樸愚士耳。古今之治亂。時事之艱虞。豈能了然胷中。惟自傷時慷慨。目擊耳剽。粗有窺斑之見。未遇捫虱之地。范憂莫洩。賈涕徒垂。今逢執事。輸寫靡贏。得非猥且僭耶。然士固伸於知己。微執事問。何以發愚之狂言。願執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辭而究其意。如不以爲不可。轉以達之九重。謹對。 問。聖人之立敎不同。羲軒以上。詩書不載。無可考信。堯之授舜。但言執中。而舜復益之以三言。則豈禹不及舜。不如是則不足以達其旨歟。且所謂人心道心者何所指。而心果有二歟。孔門只論仁。而鄒書則必以義配仁。濂翁說誠多。而程子則以敬爲主。前聖後賢。何其不一揆歟。典謨訓誥。皆無學字。而昉於說命。則傅說之前。不知學歟。學有道學理學訓詁之學文章之學異端之學。此皆傅說之所謂學歟。三敎皆謂之道。所謂道者何物。而韓子原道之文。亦能窺道體歟。荀卿著論性之篇。而楊雄作法言之書。文中子十五爲人師。撰述極多。其言果皆合於聖賢之旨。而可以爲敎於後人歟。至若近世。王陽明之致良知。陳白沙之體天理。亦可謂發其所未發。而不悖於聖賢之敎歟。嗚呼。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大義乖。權變術數謀利計功之說。虛無寂滅證空談玄之語。日新月盛。震耀張皇。聖賢之敎。不絶如縷。僅載於方冊。何以則闢邪說而闡正道。聖賢之敎。復生於世歟。子諸生服膺聖訓。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對。噫吾生也不幸遠於聖矣。上不及服敎唐虞。與於變之化。次不及樞衣闕里。承博約之訓。下不及從師洛閩。勉誠正之學。貿貿此生。將無聞而沒世矣。寧就一代先覺君子以求敎。斯可矣。今先生儼然辱臨于策士之庭。以立敎爲問。大哉問也。若先生非吾所謂先覺者耶。昨日土墻之隔。今可爲竹牖之開矣。愚雖不敏。敢不承敎而樂爲之說乎。竊謂敎者。聖人所以繼天立極。而使萬民各盡其性者也。盖性出於天。而人之所同得也。惟其氣質之禀。聖凡有異。故昏不能知。愚不能覺。昧此性之在我。而不識其當盡者有之矣。於是聖人有憂之。開其精微之蘊。示之當行之路。使昏者有知。愚者有覺。莫不祛人欲而復天理。則敎之爲道。豈不大哉。是以聖人達而在上。則敎能行於一世。窮而在下。而敎亦明於萬古。雖其一時所指。或遠或近。或詳或略。似有不能同者。若其立敎傳道化民成俗之意。亦何嘗有異也。嗚呼。人而無敎。不能盡性。敎非聖人。不能自立。而歸來叔季。聖遠言湮。上無敷敎之君。下乏明敎之人。異端日盛。邪說肆行。鼓天下之衆而日就禽獸之域。則聖賢之敎幾何其不息而亡也。雖然性無賢愚。敎明則可盡。敎無今古。君聖則可立。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敷敎化者。可不先窮在我之理。以盡在我之性。爲導率表正之方。致觀感風動之化哉。嗚呼。天人肇闢。聖王繼作。則制節法度。何莫非敎。而羲軒以上。書契無徵。愚於今日。於何考信。執中授舜。堯言旣至。而精一傳禹。舜說復益。則豈堯之於舜。知已領會。而舜之於禹。或恐其未曉耶。噫。三聖授受。告戒丁寧。萬世標準。心學有傳。立敎之大。無有加此。則其所詳略。愚不敢論。原乎性命。是乃道心。生於形氣則爲人心。則所指之言。雖若不同。虛靈知覺。此心惟一。則截而爲二。寧有是理。魯論言仁。義在其中。鄒書揭義。惟仁是配。則尼父亞聖。互相發明也。眞實無妄。大道之原。主一無適。盡誠之方。則濂翁伊川。分言體用也。前聖後賢。其敎何異。學之一字。雖昉說命。而精一執中。學莫大焉。則堯舜之時。已有此學。豈至傅說。始能知學。道理一原。本無二致。而訓詁穿鑿。詞章浮誇。至若異端。妄肆邪淫。則說之謂學。豈指此三者乎。循性行仁。大道在是。則老佛之道。道其所道。道云道云。空虛云乎哉。原道一篇。所見卓然。其於道體。不爲無窺。而只言誠正。未及格致。則無頭之譏。亦或難免也。論性訛誤。法言依㨾。續經中說。未免杜撰。則擇焉不精。語焉不詳。正爲三子道也。雖其所言。或有一二之取。揆以聖敎。槩乎未聞。至若伯安之致良知。公甫之體天理。徒欲尊性。未知問學。右袒鵝湖。昌詆考亭。則禪學換面之徒。所當辭而闢之廓如也。嗚呼。夢奠兩楹。泰山遽頹。春秋欲末。七十子皆亡。微言大義。淪沒無傳。而管商申韓計功說利。老釋莊列證空談玄。權謀術數之辯。虛無寂滅之敎。簧鼓飈發。橫騖肆耀。以至於百家之說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其間。長夜乾坤。正學榛塞。則二帝三王羣聖人之敎。皆已灰燼殘缺。蕩析壞亂。吾道之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其不泯滅而斷絶者。不啻若一髮之引千鈞耳。噫嘻亦痛哉。嗚呼。人生天地。皆具此五常。敎無他道。只明此五典。則人無有不善之性。敎無有不可明之世。惟其上而爲君者。不敷正敎。而下而爲民者。亦隨而變焉。故上好淸凈。而淸凈之敎興。上好功利。而功利之敎興。異端日以浸盛。聖敎日以息亡。則此實非人之難敎。所以敎人者不善。非敎之難立。所以立敎者不得其當。如有倡道義之學。徽五典之敎。邪說不得容。而正道常能行。則人豈有不善。敎豈有不明哉。雖然吾之理明然後。可以明人之理。吾之性盡然後。可以盡人之性。理苟不明。其何能明庶物而察人倫。性苟不盡。其何能修實德而作斯民乎。先儒曰。敷敎正俗。人君之極功。成己成物。聖人之能事。誠哉是言。爲人上者。苟能加格致之功。盡誠正之道。無小虛假。極其擴充。窮理以盡性。盡性以立敎。推躬行心得之餘。敷導迪培養之方。常使斯敎大明於世。則彼同有性命之理。各具仁義之體者。孰不知理之可明而性之可盡。聖敎之爲可尊而異端之爲可排也。雖至愚至迷之徒。亦莫不知所當行。覺所當爲。孜孜於孝悌忠信之敎。而不入於詖淫邪遁之域矣。爲敎之效。至於如此。則中和位育之功。不難推致。而二帝三王之所以敎民化俗者。亦無以加此矣。聖敎之不明。異端之爲害。有何所患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語及篇終。又有所戚戚焉。執事之問。獨詳於古而不及於今者何歟。其無乃引而不發。以觀諸生之所言乎。噫。今日聖敎之不明。可謂極矣。仁義爲荒廢之路。經傳作干祿之具。切磋講劘者。擧世而不見。含糊鶻突者。接迹而皆然。旣以道學爲高遠難行。而且以古今異宜。爲不易之定論。嗟嗟悲夫。夫自開闢以來。至于今日。不知其幾千歲。而天地渾淪磅礴之形猶舊也。山川流峙之形猶舊也。草木鳥獸之形猶舊也。以至於斯人之宮室衣服飮食器用。皆因聖人之制作。以養其生。不能闕廢。而獨於天叙天秩。因人心本天理。亘萬古而不可變者。乃安於斁敗。以爲終不可復古耶。嗟乎人之性皆善。今世之人。豈皆無願善之心。惟其敎化不明。習俗汚下。隨波汩沒。不能自奮而然也。此則我聖上格致之功或不能加。誠正之道或未能盡。其所以窮理盡性推己立敎。爲萬民之表率者。猶有一毫之未盡者耶。君門萬里。獻芹無路。轉而聞上。微執事吾誰望。謹對。 問。士生天地間。所重者忠與孝而已矣。非孝無以爲人子。非忠無以爲人臣。舜文之孝。逄干之忠。不可尙矣。閔損子路之孝。王祥孟宗之孝。固無優劣。而杵臼王燭之忠。豫讓荀彧之忠。亦有異同歟。夏不驅蚊。冬則溫被。其孝何如。强牽帝裾。掇拾章奏。其忠何如。必有酒肉。不請所與。可謂之孝。而初附和議。竟死虜庭。可謂之忠乎。方今聖明嗣服。以忠孝爲先務。而都鄙之外。以敗倫爲事。遺棄至親而無怪。朝廷之上。以含嘿爲風。國事日非而不言。爲忠爲孝之理。果安在哉。將使人子盡其孝。人臣盡其忠。其道何由。若以忠孝論其先後。則何者爲先。而終致忠孝之兼備耶。願聞移風易俗之論。 對。愚小也稚昧。無所知識。惟以怡怡愛養爲樂。不識所謂蹇蹇匪躬者存焉。及長而讀書。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位以立忠。因生以盡孝。始乃蹶然驚曰。人於天地。匪親無以生。匪君無以立。君親旣無輕重。忠孝寧有二致。仍反自勖於己曰。何以則能兩盡其道。而無或有一毫不誠耶。常欲求敎於大人君子雅矣。今先生臨闈發策。特揭忠孝二字。大哉問也。非獨愚生之獲所願爲幸。凡有人性而戴履天地者。孰不欣欣然樂告。怡怡然求正乎。遂感而爲說曰。大哉忠孝之爲道也。在家非孝無以事其親。立朝非忠無以事其君。忠孝不能盡。而君親不能事。則子何能爲子。臣何能爲臣。是以古之君子。知孝之本乎天性而不可不盡。識忠之根於固有而不可不竭。情之所發。必殫其誠。義之所在。思致其身。孜孜一生。罔或暇逸。則忠豈有不至。而孝豈有未盡哉。如或不然。誠未至而遽自以爲孝。義不盡而遽自以爲忠。則雖滫瀡以備養。溫凊以勤奉。非吾所謂孝之純也。雖冒刃而赴難。犯顔而爭君。非吾所謂忠之至也。安有一事之孝一節之忠。而遽謂之盡臣子之職乎。嗚呼。人性本善。同具五常。忠孝之道。是誠在我。則孰不欲入孝其親。出忠其君。以答我生成之大德哉。惟其敎化不敷。而習俗汚下。仁義不明。而倫紀斁喪。昧其性之本然。而不自覺其不盡矣。然則爲人司牧而欲民忠孝者。可不徽五典之敎。明仁義之道。擴其本然之性。而使各盡其當行者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豈欺我哉。請白之。終身慕父母。日三朝王季焉。至哉舜,文孝也。殺身冀悟君。剖心猶不去。則盡矣逄,干忠也。人無間於父母兄弟。閔子可謂善事。爲親養而負米百里。子路所以服勤。入林慟哭。竹抽冬笋者。斯非孟宗之孝感乎。天寒求魚。鯉躍江氷者。吾知王祥之誠格也。捐其軀而能存遺腹。義哉有趙杵臼。讓萬家而不事二君。嗚呼齊郡王蠋。國士衆人。視遇生死。則豫讓可以爲眞節。迹漢心魏。以名取捨。則荀彧足見其肺肝。不驅蚊而念親。能以身而冬溫。猛延不懈事親。牽帝裾而苦諫。捨毁奏而復進。毗普期欲格君。必有酒肉。曾元之養也。曾是以爲孝乎。力贊和議。王倫之死也。斯可謂之忠哉。嗚呼。事君事親。人所自盡。爲孝爲忠。非取一端。則人倫之至。吾於舜文逄干見之。而損由特稱於夫子。王孟著績於靑史。則其所優劣。愚何必論。存孤而必報知己。捨生而克盡其義。則其視隨時異議飮鴆掠美者。不無同異乎。因事服勞。有過箴䂓。此不過忠孝一節。而昧於養志。爲孝之未能盡。忘讐附和。其死之無足取。則又何足與論於忠孝大道乎。噫。古人已矣。其惟今乎。恭惟盛朝。聖明當御。治敎休明。敦周文之孝理。尙殷家之忠質。其所先務。惟以正倫爲本。宜乎風行俗化。入孝出忠。人皆以曾閔爲期。士皆以稷契自待。而夫何近年以來。民彜斁喪。天理滅絶。隆養之化泯於時。蹇諤之風絶於朝。甚至周親見棄。擧世莫恠。衛政日非。滿庭緘舌。恩乖生我而父子行路。義昧致身而君臣楚越。孝衰之極。推刃者繼起。忠夷之漸。蠧國者並進。舜文之大孝。固不暇論。而至如辛趙之區區匡輔者。亦不得以見其人也。噫嘻亦痛哉。是豈上之敎下者不能盡而然耶。下之承上者未易從而然耶。且人之善者小。不肖者多。雖欲敎而自不可得耶。是何堯舜之世。反覩叔世衰季之風也。嗚呼。孟子不云乎。人倫明於上。小民興於下。孔聖亦有言。斯民者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先儒曰。天之降性。不以賢愚有間。古今有異。信斯言也。豈古之人皆孝。而今之人皆不孝。古之人皆忠。而今之人皆不忠。古之人皆可敎。而今之人皆不可敎也。特以世敎陵夷。人欲日痼。陷形氣之利誘。喪天賦之初心。非不知親之當孝。不知盡仁然後爲能孝。非不知國之當忠。不知盡義然後爲能忠。在家而不能致誠。事君而實昧其義。陷墨刑而莫悟。罪三千而爲大。遂使物中之最靈。有愧禽犢之襟裾。則此豈非可悲之甚者乎。嗟乎今日之人不孝士不忠。非有他也。實由於敎不明仁義。則今日之使人孝使士忠者。亦豈有他哉。其不在於敎之明仁義乎。聖上誠能明先王之敎化。植今日之彜倫。開悟其天性。啓迪其良心。使其日用之間。莫不居仁由義。循天叙之五常。而修此懿德。則彼同有君親之重。而各具仁義之心者。孰不知盡仁而以事其親。盡義而以事其君哉。此心之發。固如火之炎炎泉之混混。爭趨止孝。競勸竭忠。將見曾參孝己之行。夔龍元凱之賢。接武一世。而愛親敬上之風。大行於國中矣。習俗有何難回。風化有何難移。而一節之孝。非義之忠。更何煩論哉。雖三代比屋可封之俗。可復見於今日。不亦休哉。嗚呼。君親一體。忠孝義均。豈有界別於其間。然人之生世。有父子而後有君臣。孝於親而後忠於君。故古語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由是觀之。孝者忠之本。忠者孝之移。而其所以兼備者。又豈外於盡仁義之道哉。愚於明問。旣復萬一。而於篇終。又不能無憾焉。孟子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又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讐。自古及今。未有不富民而能善其心。亦未有不待臣而能竭其力者也。執事試觀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制民産者。可以善其心乎否乎。聖上之所以待臣隣者。可以竭其力乎否乎。賦役煩重。飢饉荐臻。父不能保其子。子不能保其父。流離殿屎。散之四方。則雖欲責以盡孝得乎。聲音以斥之。顔色以拒之。上不能通下意。下不能通上意。危疑沮喪。有懷莫陳。則雖欲責以殫忠得乎。爲今之計。先富民産。使父子相保然後。方可以責其孝也。先加聖眷。使上下無間然後。方可以責其忠也。不此之思。徒欲其忠孝。則雖聖上弊精於上。良相竭力於下。愚未見其有得也。執事如不以爲不可。何不轉而聞于上。謹對。 問。聖賢之學。隨動靜而交致其工焉。子思之論未發已發。明道之訓動定靜定。其旨有同異之可言歟。大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禮記之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其所立言。可歷指而辨別之歟。涵養省察之功。明通公溥之效。其工夫次第。亦有淺深始終之分歟。或有言動端乃天地之心。或以爲靜中見無限妙理。有若相反。而抑有旨趣之同歸歟。旣言中正仁義。而終之以主靜。歷擧吉凶悔吝。而戒之以愼動。其所以或主或愼之義。亦可以論其詳耶。大抵動爲靜之用。靜是動之體。是二者相仍相資。而用功之不可或偏者也。然凡人之心。動多而靜少。湛然不動之時。曾未頃刻。又復馳騖走作矣。若任之而不知矯之。則終至於波蕩而不知返。若矯之而不得其方。則鮮不能爲枯槁寂滅之歸。不知矯者與不得其方者。其所以失則殊。而其爲失則均焉。何以則以時而靜。以時而動。動有動時工夫。靜有靜時工夫。旣無馳騖走作之病。又無枯槁寂滅之歸。而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歟。諸生必有講劘乎斯者。願聞其說。 對。嗚呼動靜之理。豈易言哉。天有陰陽之動靜。而理之顯微著焉。人有性情之動靜。而心之體用具焉。天人一理。動靜無端。而人心有覺。道體無爲。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學足以知性命者。固不敢輕議於此。况愚墻面之學。安能剖析其精微。辨論其工夫。以動我明執事之聽哉。雖然晦處靜俟。從遊師友。其所講劘討論則有之。敢不以靜中一得。爲執事求正焉。竊謂心主於身而有靜有動。學貴存心而隨處致工。盖事物未至。思慮未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則是所謂靜而心之體也。事物旣至。思慮乃萌。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則是所謂動而心之用也。當其靜也。不有涵養之功以全其體。則靜而無以存此心也。及其動也。不有省察之功以適其用。則動而無以存此心也。是以君子養此性於不覩不聞之中。以修其內。察此情於幽獨隱微之際。以修其外。動靜交修。表裏如一。則其所以兩致其工。各盡其極者。爲如何哉。雖然靜不自養。必主一於內。心無走作然後。方得其養。動不自察。必謹微於外。念不雜他然後。方盡其察矣。先儒曰。戒懼靜時敬也。愼獨動時敬也。靜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有志心學者。盍於是勉之。嗚呼心一也。以其未發而言。謂之性。以其已發而言。謂之情。未發者靜也。已發者動也。而靜而無所偏倚者。性之中也。動而無不中節者。情之和也。性情無二德。而動靜非二致。則其所謂靜而性亦定者。卽所謂未發之性。不失其中者也。動而性亦定者。卽所謂已發之情。發皆中節者也。子思程子之言。互相發明也。此心未發之前。全體渾然。無有見聞者。寂然不動者也。事物旣接之後。隨處感發。此心便應者。感而遂通者也。性之未動。其體本靜。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卽所謂寂然不動者也。物至心感。性發爲情。則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者。卽所謂感而遂通者也。大易禮經之訓。寧有二旨乎。涵養乎未發之前。所以養此性於靜也。省察乎旣發之後。所以察此情於動也。而當靜而虛。內欲不萌。則便是涵養之功也。已動而直。外誘不入。則便是省察之功也。靜虛則通明。動直則公溥。而通明者涵養之極。而性得其中者也。公溥者省察之至。而情得其和者也。養察而後可致中和。虛直而後可見明溥。而內外夾持。一時並進。則工夫豈有次第淺深。而功効則可知其始終之有別矣。天地萬物之理。莫不具於靜著於動。而動根於靜靜涵乎動。則一陽初動。天地之心可見者。靜之始動而藹然之理自昭矣。靜裏體認。萬理之妙畢見者。動之具靜而燦然之理嘿識矣。藹然者具於燦然。燦然者著於藹然。則其言雖若有異。而其指豈不同歸乎。行之中而處之正。發之仁而裁之義。則動靜周流。無不全德。而其動也必本乎靜。則終之以主靜。豈無由也。靜無爲而動有爲。靜無咎而動有咎。吉凶悔吝。各有兆朕。而其生也必由於動。則戒之以愼動。非以此乎。嗚呼。人之一心。禀陰陽之理。具動靜之機。寂然渾然之中。萬物之理無不備。藹然闖然之際。天下之故無不通。養乎靜。所以正乎動也。正乎動。所以養乎靜也。其道相須而不可闕一。其用相資而不可偏廢。則人孰不全天命之性。循達道之行。靜而此心之體無不中。動而此心之用無不和。以致其動靜之工哉。惟其氣禀拘於前。物欲汩於後。靜虛湛一之理。旣昧於靜。而紛亂擾攘之志。馳騖於動。一念之頃。或陞而天飛。或沉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氷。一日萬變。莫可收拾。則守一於內而通明于靜者。絶無其時。而走作於外而常失之動者。滔滔皆是矣。今若任其波蕩。不知管攝。則比如大軍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其不爲蚩蚩放心之徒無幾矣。若欲一切把捉。强使靜定。則譬如枯木死灰氣索然而無活法。其不歸佛氏寂滅之偏者亦鮮矣。矯心任情。俱背正理。而過與不及。均爲失中。則澄治本原之道。果無其方。動靜俱修之宜。果無其要乎。嗚呼。天之降才。本無不善。人之禀性。亦未有惡。雖其偏蔽之久。顧此本明之德得於天而具於心者。終有不可得而昧者。譬如鏡昧於塵而本體之明固自若也。水混於滓而本體之淸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塵也。苟欲其淸。盍先澄其滓也。苟欲靜養動察而使合乎天理之正。盍先盡其敬心之功乎。噫。心之爲物。虛靈知覺。若使此心常肅然而不亂。烱然而不昏。則寂而理之體無不全矣。感而理之用無不行矣。是以朱子曰纔敬則便扶策此心。雖有百邪。也自退聽。誠能敬以爲主。而怠不得肆。件件兢業。念念提撕。惕然悚然。常若父師鬼神之臨其上。深淵薄氷之處其下。蜎涓蠖濩之中。幽獨得肆之地。惺惺而無小昏昧。寂寂而不起念慮。以盡其靜養之功。戒愼於幾微。遏絶於萌芽。以盡其動察之方。眞積力久。以造其極。則本末俱擧而表裏洞徹。大本旣立而百體從令。以時而靜。靜以天也。以時而動。動以理也。內欲外誘。皆不足以累吾靈㙜。査滓消融。天君泰然矣。敬心之功。至於如此。則馳騖走作之病。枯槁寂滅之弊。又何足道哉。執事所謂能得乎聖賢垂訓之旨。其不在此歟。嗚呼。敬者徹動靜兼內外。成始成終。貫古貫今。聖學之第一義。治心之第一務。愚生之所嘗學。執事之所欲聞者。宜無過於此者。雖然學問之功。莫大於誠正。而誠正之要。莫先於格物致知。盖物不格則知不至。知不至則理不明。理不明則不知何者爲天理。何者爲人欲。何者爲靜養。何者爲動察。而其於敬心工夫。亦無湊泊處矣。然則格致之工。又非學者所當先務者乎。愚也終日竭論。雖無動人之宏議。靜居用工。謹守吾儒之家法。則不敢創爲新奇之論。以避常腐之談。執事如不以爲不可。幸進而敎之。謹對。 ono56c6koqpsdj0lhmj809btnsb6ai0 一峯先生別集/下 0 1179189 2485596 2024-11-01T03:56:2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下|y=1717|previous=[[../上|上]]}}” 248559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下|y=1717|previous=[[../上|上]]}} 2jes99lajs2xfwz27ozunq9v72rwr66 2485598 2485596 2024-11-01T03:57:19Z Blahhmosh 79595 248559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一峯先生別集|author=趙顯期|section=下|y=1717|previous=[[../上|上]]}} ==四書疑解== 問。孟子曰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一人之氣。果能塞乎天地之大歟。{{*|丁酉監初第四}} 對。遠觀天地。卽此氣也。反顧吾人。亦此氣也。同此一氣。氣無大小。苟充其養。其大也亦天地矣。執事其欲聞天地人之氣乎。夫以一氣運于上下而至大至剛。莫之能加者。斯非天地之氣乎。禀天地之正氣而立乎兩間。全體渾然。無有欠缺者。斯非吾人之氣乎。天地與人。其名雖異。而言其氣之剛大。則初未甞不同也。苟能配義與道。養之以直。不蔽於私。毋撓於物。一無所害以全其氣。以造乎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之域。則是氣也浩然滂沛。充塞無間。巍乎泰山不足爲大。確乎金石不足爲剛。周流乎萬物之表。而磅礴乎天地之間矣。然則人於天地。是身之微。雖眇若太倉之稊米。同此浩然之氣。豈可曰彼大此小哉。嗚呼。人之氣果充其大。則參贊化育。皆自我出。其大也無以加矣。人之氣果盡其剛。則外誘羣邪。無從而入。其剛也無以加矣。養氣之功。至於此極。則方寸足以運四海之廣。一身足以立萬世之極。是氣也果不足以充塞天地乎。抑又論之。天地雖大。無是氣而運之。卽塊然一物也。吾人雖小。充是氣而大之。是亦一天地也。由是觀之。天地之氣。吾未見其大於吾人之氣也。吾人之氣。亦未見其小於天地之氣也。其以一人之小。而遽疑其氣之亦小於天地也歟。嗟夫天人一氣。本無大小。而世降道微。人慾橫流。拘形氣之私誘。喪天賦之本體。至大者或有時而小。至剛者或有時而屈。而不能反身自誠。養其正氣。以復乎至大至剛之域。而每自曰人之氣不能充塞天地。則是何異於坐井而觀天曰天小也哉。愚於此深有感於朱夫子之言也。夫子不云乎。人能養得這般氣像。便與天地同其大矣。其與鄒聖之此訓。千載同符矣。人若有味乎兩夫子之言。以盡其養。則彌天亘地之氣。不一日而倐然在我矣。愚見如是。執事以爲如何。謹對。 問。孔子曰畏大人。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聖賢之言不同何歟。 對。敬以尊賢。則不敢慢於德位之高。義以盡言。則無所屈於威勢之盛。小子之誦此說久矣。請爲大人辨之。夫所謂大人者。有德有位之謂也。有德則不可以不敬。有位則不可以不尊。德旣可敬而位旣可尊。則在彼無可輕之事。而在我有可畏之道矣。然則君子之於大人。其可妄加慢侮而不盡其敬畏之心乎。此孔聖所以有畏大人之訓也。至於說大人則有異於是。必也正吾之誼。直吾之辭。不以彼之富貴而有所貶。不以彼之威武而有所撓然後。志無所懾而方可以展吾心之正。言無所屈而方可以盡吾說之詳矣。然則君子之於說大人也。其可徒事畏懼而不盡其義理之正乎。此孟子所以有藐大人之論也。由是觀之。孔聖之訓。示人以敬謹之道。使不至於干名犯分而慢上天之命也。孟子之論。勉人以義理之直。使不至於畏威怵權而失本心之正也。非有孔聖之訓。則世之人何以知德之可敬位之可尊。而能免於小人之狎侮乎。非有孟子之論。則世之人何以知富貴之不足貴威勢之不足怵。而不歸於妾婦之承順乎。嗚呼。有位有德。天下之所同敬也。徒富徒貴。君子之所共賤也。世長傲習。人無忌憚。則無位而狎有位之賢。蔑德而慢盛德之士者。或有之矣。可不揭之以畏之之訓。砭其頑愚。而反之於戒愼之道乎。時尙勢利。士慕榮貴。則㥘威而不得盡其辭之正。畏勢而不得明其道之直者。亦有之矣。可不示之以藐之之論。立其庸懦。而歸之於正大之域乎。是知孔聖之所謂畏者。非謂其富貴之可畏威勢之可懼。謂其有其德而得其位。其德與位。可敬而不可狎者也。孟子之所謂藐者。非謂其有德之可藐有位之可輕也。謂其富貴之盛威勢之重。可藐而不可畏者也。聖賢所言。互相發揮。相須而不相悖。相符而不相違。於何見其不同者歟。嗚呼。誠不以富。亦秪以異。則孔聖之於齊景。固嘗藐之矣。非堯舜不陳。莫如我敬王。則孟子之於齊宣。亦可謂畏大人者矣。謹對。 問。孟子曰好名之士。能讓千乘之國。然則伯夷叔齊讓國而逃。是亦好名而然歟。 對。志騖於名者。未免一時之勉强。誠出于中者。不容毫髮之私僞。苟辨乎此。則名實立可見。而心迹不難辨矣。執事旣有問。愚請不讓而對。甚矣好名之人也。絶世俗之常情。而以矯其志行。君子之難能。而以售其僞。富未必所輕也。而名之所在則弊屣千金。貴未必所賤也。而名之所繫則芥視萬鍾。爲名之極。終至於讓千乘之國而不以爲難。則斯豈非飾行賈名。而鄒聖之所深惡者乎。至若夷齊之讓國則異於是焉。父之將死。欲立叔齊。則以夷之賢。其可以廢齊自立。而慢其父臨死之命乎。傳序以長。人之大倫。則以齊之賢。其可以諉父遺命。而廢萬古綱常之重乎。其所以讓之不已。相率而逃者。皆由於至誠之心。正大光明。如靑天白日。則其與好名而讓國者。不可同日語矣。斯豈非求仁得仁。而孔聖之所嘗稱者乎。由是觀之。好名者之讓國。率出於矯情干譽。賭一時之名。夷齊之讓國。實出於敬父命而重天倫。不得已而爲者也。其所以讓之之迹。雖似不異。其所以讓之之心。則此正彼邪。不啻若氷炭之不同器。薰蕕之不同臭也。豈可徒觀其迹之同。而不究其心之異。一歸之於好名之類耶。嗚呼。天下之事。觀其迹則同。而究其心則異者多矣。天下之物。見其名則是。而較其實則非者衆矣。是以珷玞似玉。而謂玉而同珷玞則不可。魚目似珠。而謂珠而同魚目則不可。讓國雖似。而謂夷齊而同乎好名者則不可。若謂夷齊之讓國。果出於好名乎。則堯之讓舜。舜之讓禹。是亦讓也。堯舜之讓。亦可謂之好名乎。若謂好名者之讓國。皆同於夷齊也。則子噲之讓子之。是亦讓也。其以子噲之讓。而亦擬於夷齊之讓國乎。嗟夫。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者。卽伯夷也。是豈好名而然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者。卽伯夷也。是豈好名而然歟。棄周粟而餓首陽。窮天地而不顧。植萬世之彜倫者。卽伯夷也。是豈好名而然歟。若以此數者。皆出於好名也則已。不然何獨於讓國。而輒疑其好名也哉。嗚呼。惟其誠而不以其名。則雖讓千乘之國。而其心固自若也。惟其名而不以其誠。則雖讓千乘之國。而其心之鄙吝。却於簞食之輕豆羹之微。亦自呈露矣。此非名實之所以有異。心迹之所以不同歟。雖然其名易眩。而其實難究。其迹易見。而其心難覩。眩其名而失其實。見其迹而遺其心。則亦安知好名者之讓國。出於一時之勉强。夷齊之讓國。不容一毫之私僞也。此孟子所以著於七篇之中。以戒時人者也。其警勵違實干名之意。深且切矣。謹對。 問。中庸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然則雨露之潤。風雷之動。果無聲臭歟。 對。天之道豈易言哉。其理至微。其象至著。惟其至微也。故妙萬物於杳茫之中。而其理不可得而形焉。惟其至著也。故鼓萬物於變動之際。而其象不可得而揜焉。知斯說者。庶可復明問之萬一矣。愚請得而論之。今夫天之所以爲天。卽理而已。無方無體。無思無爲。以自然之理。成自然之化。化生萬物。而不自知其所以生。渾淪而不可極。神妙而不可測。旣無端倪之可尋。又無形色之可覩。則惡有所謂聲臭者哉。雖然有是理。必有是氣。有是氣。必有是象。是以風雷之有聲。天於萬物。以是而動之。雨露之有澤。天於萬物。以是而潤之。則斯豈非造化生成之德自有其迹。而發見而不可揜者乎。由是觀之。無聲無臭者。乃一理之渾然而主宰於冲漠無朕之中。其理至微者也。雨露風雷者。卽二氣之交感而流行於天地萬物之中。其象至著者也。非有至著之象爲之發用。則固無以施涵潤動作之功。其所以有至著之象而施潤動之功者。非此至微之理爲之主宰也乎。嗚呼。自至著而觀之。則凡盈天地間者。皆可見其形也。彼日月之麗乎天。星辰之燦乎空。山岳之峙。江河之流。莫非此象之至著也。豈獨雨露之潤。風雷之動哉。自至微而觀之。則凡盈天地間者。皆莫知其然也。彼日月之所以麗。星辰之所以燦。山岳之所以峙。江河之所以流。莫非此理之至微也。豈獨以雨露之潤。風雷之動。而遽致疑於是理之至微哉。嗟夫。因其著而究其微則其理愈妙。自其微而觀其著則其象愈顯。徒觀其象而不究其理。便以雨露之潤。風雷之動。有聲有臭者。卽爲上天之載。而不知雨露之所以潤。風雷之所以動。却無聲臭者。是乃上天之載。則惡足謂之知天道乎。嗚呼。無形者理也。有形者氣也。有形故有聲臭。無形故無聲臭也。而理寓氣焉。氣載理焉。則是知有形而有聲臭者。卽無形而無聲臭者之所主張也。因其有形而有聲臭者。而識其無形而無聲臭者之所主張。則可以因至著之象而識至微之理矣。善乎朱夫子之言曰。造化之妙。不可得而見。於其氣之行也。可以見之。其所謂不可見者。豈非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者乎。其所謂可見者。豈非所謂雨露之潤風雷之動。有聲有臭者乎。謹對。 問。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而不及禹湯文武之聖。豈禹湯文武之性善。不及於堯舜而不稱歟。 對。前聖後聖。其揆一也。擧此見彼。不待歷言。苟辨乎此。明問可復。盖能盡其性。謂之聖人。而羣聖之性。無有不盡。則堯舜之聖。同盡此性者也。禹湯文武之聖。亦同盡此性者也。不以堯舜而增益。不以禹湯文武而加損。則孟子之言性善。而獨稱堯舜者。豈以禹湯文武之性善。爲不及於堯舜哉。良以羣聖之性。均善無異。擧前聖之性善。則後聖在其中矣。擧後聖之性善。則前聖在其中矣。是以獨稱堯舜之性善。而禹湯文武亦包乎其中。何必歷擧堯舜之性善。禹湯之性善。文武之性善然後。乃知禹湯文武之性善。亦如堯舜哉。聖賢之言。約而盡。簡而不煩。以意逆志而不以辭害義。則羣聖之同性。不亦較然著哉。嗚呼。天地之道。別無異同。聖人之性。寧有優劣。而子言天之生百物而不及乎地。庸稱文王之德之純而未及堯舜。夫豈曰坤之道不能生物。堯舜之德有所未純也。盖言天則地擧矣。因文王而見羣聖之同然矣。於此尤可見稱堯舜之性善。卽稱禹湯文武之性善也。嗟夫。人性本善。聖愚無間。苟知盡性。人皆可以爲堯舜。况以禹湯文武之聖。謂不足於性善乎。倘論其行事。則韶盡善而武盡美。征伐異於揖遜者有之。至於性善。堯舜禹湯文武六聖人。吾見其同。未見其異也。執事以爲如何。謹對。 問。子曰未見蹈仁而死者。然則伯夷求仁得仁。而餓死首陽。比干三仁之一。而死於紂何歟。 對。莫善於仁而蹈之無危。苟當於理則死亦爲安。有見乎此。明問可辨。盖仁者一心之德而萬善之長也。人而不仁。何以爲人。修之則吉。悖之則凶。徒見其益而未見其害。則人之於仁。寧有蹈而死者乎。此孔聖所以揭示學者。以勉其爲仁者也。至若夷干之死。異於是焉。君臣大義。昭揭日月。而一仕于周。綱常卽墜。匹夫肆虐。宗社將墟。而身爲貴戚。不可恝視。則其所以或餓而死。或諫而死者。皆出於至誠惻怛之意。上合天理。下安人心。則其身雖死。而其死也正矣。此孔聖所以列之爲三仁。稱之以得仁者也。然則夫子之訓。因理之常而言仁之善。使人踐之安而不憚也。二子之死。値時之變。而盡理之正。不顧利害。惟其是而已。由是觀之。其所謂蹈仁不死者。非謂如二子之當死者也。謂其能安於仁。以全心德。則事皆適理而自無危害之道也。二子之死。亦非如不盡仁而徒死者也。當死而死。處得其中。則心無所慊。自全性命之理也。仁無二致。順理則皆仁。事非一道。常變有不同。豈可以二子之死。而遽疑於先聖之訓。豈不究聖訓之旨。而又疑於二子之死也。嗚呼。修人心之大德而若有所害。則是仁乃戕身之道也。人孰樂而爲之。當二子之不幸而不致其死。則是仁乃貪生之道也。惡足謂之仁哉。徒觀其死而不求其義。則不害其旨者鮮矣。徒見其迹而不究其心。則不失其人者亦尠矣。嗟夫。安乎仁而全德。無有患害者。固仁之常。捨其生而得正。以盡其道者。亦非仁不能也。不然夫子何以曰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也哉。謹對。 問。孟子謂梁惠王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又謂公孫丑曰。文王惟方百里起。是以難也。前後之言不同何歟。豈百里可王者。其德優於文王乎。 對。勢有難易。而所遇之時不同。故論其時勢。而所指之義各異。苟辨乎此。明問可復。請試陳之。世降戰國。王澤已竭。爭肆利慾。不敷仁惠。百姓之塗炭久矣。於斯時也。有王者起。推行仁政。以解倒懸。則民之歸之。猶水之就下也。時勢之易。莫此時若。此鄒聖所以當梁惠報怨之問。有百里可王之對也。至若文王之時。有異於是。匹夫肆虐。罪雖貫盈。而六七賢聖。天下之歸久矣。流風善政。猶有存者。碩輔良臣。相與佐之。一民尺地。莫非其有。則雖有維新之命克明之德。何可當也。此鄒聖所以因公孫設辭之問。有文王難王之答也。由是觀之。其謂百里之可王者。非謂梁惠之德可以當此。謂其時勢之易也。雖以百里之小。苟行仁政。則天下歸之矣。其謂文王之難王者。非謂文王之德有所未足。謂其時勢之難也。雖以文王之德。殷命未殄。則天下未易歸也。只據所遇之時勢。而論其難易之不同矣。豈可以此而遽致疑於百里之可王。亦豈以此而有所歉於文王之至德哉。嗚呼。苟有其時勢。則德不及文王者。可以不勞而王。而况文王乎。苟無其時勢。則德有如文王。尙且不易其王。而况於梁惠之徒乎。假使梁惠當乎文王之時。則殷澤尙存。而天下之人。猶知尊王矣。雖有千里之地。孟子其可謂之可以王乎。假使文王當乎梁惠之時。則以至仁而行至仁。率天下而歸仁者。特一反手間耳。其謂難於百里之興王乎。不究其旨之所在。而徒觀其辭。則其不害義者尠矣。不觀時勢之不同。而先議其德。則其不失人者幾何也。嗟夫。以梁惠而擬乎文王。奚啻霄淵之不侔。能得時勢。則以百里而行仁政。尙有可王之道。不得時勢。則以大德而覆天下。猶有所未洽。豈非所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磁器。不如待時者歟。雖然愚於此。抑有所感者矣。雖有時勢而不修其德者。終失其時勢。雖無時勢而益修其德者。終得其時勢矣。是以文王無時勢而益修其德。則式至武王。奄有天下。惠王有時勢而不修其德。則一傳襄王。遽喪其國。世之人君。於斯二者。亦可以知所擇矣。謹對。 問。中庸曰惟天下至誠。爲能化。然而夫子之於魯。叔孫毁之。孟子之於齊。淳于侮之。非徒不能化之。反受其毁且侮者何歟。以孔孟之聖。亦不得爲至誠乎。 對。自至誠而觀之。雖無不可化者。而就下愚而論之。亦有不能化者焉。執此詳究。明問可復。盖誠者眞實無妄之謂。理之實者。而至誠者又其實理之至者也。惟聖人之心。能盡其實理之至者。故旣盡在我之性。而又盡人物之性。所存者神。所過者化。雷變風動。物莫能違。則天下安有不可化之人乎。此中庸所謂至誠之能化也。雖然下愚之人。終不可移。彼旣自是而拒之不信。自暴而絶之不求。旣自不信而不求。則惡知聖賢之至德哉。是以孔子大聖也。而叔孫反毁之。孟子大賢也。而淳于遽侮之。非惟不得見化。終必毁侮而後已。則非孔孟之至誠。不能化二子也。乃二子自見絶於至誠之化也。聖賢亦將如之何哉。此孔孟所以不能化二子。而反遭其毁侮者也。由是觀之。至誠之能化者。聖人之常事也。二子之毁侮者。下愚之自絶也。中庸語其常而明聖人化育之功。孔孟遇下愚而逢自絶悖妄之詆矣。豈可以下愚之自絶。而遽致疑於聖賢之至誠哉。嗚呼。苟有至誠之德而以盡其化。則其於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霜露之所墜。凡有血氣者。皆可使之尊親。惡有至誠而不能化者乎。苟遇下愚之人而自絶不信。則堯之至誠。不能化丹朱。舜之至誠。不能化商均。湯武之至誠。不能化桀紂。周公之至誠。不能化管蔡矣。孔孟之至誠。安能獨化二子而使之無毁侮也。嗟夫。天地不可欺。而欺天地者有之。日月不可欺。而欺日月者有之。聖賢不可侮。而侮聖賢者有之矣。雖然天地不以人之欺而損其高厚。日月不以人之欺而損其光明。則聖賢其以下愚之毁侮。而損其至誠之化哉。孔子旣有三千之徒矣。其爲中都宰而四方則之。則是化被一都矣。攝行相事而魯國大治。則是化被一邦矣。會于夾谷而齊人畏服。則是化被隣國矣。若使孔子得行其道於天下。則天下必被其至誠之化矣。叔孫之毁。有何害於天下之盡化哉。孟子之言曰。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爲政於天下矣。孟子非大言自誇者。若使孟子得行其道於天下。則天下必被其至誠之化矣。淳于之侮。亦何害於天下之盡化哉。嗚呼。至誠之化。雖無物而不能化。亦無人而不可化。豺虎之暴。則終不可以守門。下愚之人。則終不可以入化。是知所謂能化者。謂其能化其可化者。非謂能化其不可化者也。不然子思何以曰聖人亦有所不能。夫子何以曰下愚不移。孟子何以曰自暴者不可與有爲也。謹對。 問。大學之所謂至善。中庸之所謂中。同歟異歟。抑有高下淺深之可言歟。{{*|丁酉監會第四}} 對。以事物當然之極而言。謂之至善。以無偏倚過不及而言。謂之中。惟其盡事物當然之則。則自無偏倚之失矣。惟其無偏倚過不及之差。則自盡當然之則矣。有見乎此。則至善與中之義。可以了然矣。愚請得而論之。凡此事物。盖莫不有所當然之理。自其在我而言之。則仁義禮智之具於心。應接云爲之著於事。近而彜倫。遠而物則。是理之當然。無所往而不在。因其當然之理。而盡其當然之則。極天理之純善。無人欲之私僞。以底乎至精至當之域而莫之能加者。斯非大學之所謂至善乎。若夫天命之性存諸中。而無偏係無倚着。全體渾然而無有不善。達道之用發於外。而無有過無有不及。泛應曲當而各適其宜。存諸中者。旣盡此極至之理而無所偏倚。發於外者。亦盡此極至之則而無所差謬者。斯非中庸之所謂中乎。然則大學之所謂至善者。非謂外中而別有所謂至善者也。謂其盡當然之則而以極其至者。則所謂中者卽在是矣。中庸之所謂中者。亦非謂外至善而別有所謂中者也。謂其無偏倚過不及之失而以得其當者。則所謂至善者。亦在是矣。由是觀之。其能不偏不倚而盡此理之中正者。方可謂之至善矣。其能盡善盡美而極此理之當然者。方可謂之中矣。善而不愜於中正。則惡足謂之至善。中而不止於至善。則惡足謂之中哉。大抵至善者。卽吾心與事物本然之中。而專指此正理而言。中者卽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正理。而實包此至善而言。中之理卽至善也。中之行卽止至善也。至善之體。斯非所謂未發之中乎。至善之用。斯非所謂已發之中乎。嗚呼。聖賢之言雖若有異。而其旨未嘗不同。則寧有異同於其間。聖賢之敎雖若不一。而其道未嘗有異。則寧有高下淺深之可言哉。雖然中之理。至微至妙。而至善之訓。明白易曉。中庸爲敎者而作。則可不言至微至妙之中。而包至善於其中。大學爲學者而著。則可不言至善以爲標的。而寓中義於其間耶。愚故曰大學之至善。中庸之中。言雖異而旨則同。執事以爲如何。謹對。 nihx4fx6y5v7puqmxe4hswxkl1nrafn Talk:一峯集 (趙顯期) 1 1179190 2485615 2024-11-01T04:31:2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2485615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936_00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916A_0110_010_002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6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5%B3%AF&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4:31 (UTC) 0iq3uxfbm569s2zaf0pws0yvvuykuyg Talk:一峯先生別集 1 1179191 2485616 2024-11-01T04:31:30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2485616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936_00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916A_0110_010_0020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4166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1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4%B8%80%E5%B3%AF&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4:31 (UTC) 0iq3uxfbm569s2zaf0pws0yvvuykuyg 臺灣選政/第十章 0 1179192 2485626 2024-11-01T04:58:20Z Sd5605 103611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quality|25%}} {{header |title = [[臺灣選政]] |author = |section = 第十章 選舉訴訟 |previous = [[../第九章|第九章 罷免]] |next = |year = |month = |day = |notes = |edition = }} ==第一節 槪說== {{gap}}選舉訴訟,依現行法制分爲選舉無效之訴與當選無效之訴兩種。選舉無效之訴,係因主辦選舉機關違反選舉法規,而足以致選舉發生相異之結果者,得由臺灣省縣市公職…” 248562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 {{header |title = [[臺灣選政]] |author = |section = 第十章 選舉訴訟 |previous = [[../第九章|第九章 罷免]] |next = |year = |month = |day = |notes = |edition = }} ==第一節 槪說== {{gap}}選舉訴訟,依現行法制分爲選舉無效之訴與當選無效之訴兩種。選舉無效之訴,係因主辦選舉機關違反選舉法規,而足以致選舉發生相異之結果者,得由臺灣省縣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監察委員會或候選人,以主辦選舉機關爲被告提起訴訟,經法院判决確定選舉無效者,其選舉無效。此項選舉無效之訴,應以足以構成選舉無效之事實所發生之地區爲範圍,訴請該選舉區或其區內特定投票所選舉無效,不影響其他部份之選舉。當選無效之訴,係因當選人被選資格不符,或當選人競選時違反臺灣省妨害選舉罷免取締辦法者,得由臺灣省縣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監察委員會或與該當選人競選之候選人,以當選人爲被告,提起當選無效之訴,經法院判决確定當選無效者,其當選無效。選舉無效與當選無效之訴之告訴期間爲選舉結果公告後七日內依法爲之,其受訴法院如左: {{dent|2em|0|一、省議員、縣市長之選舉訴訟,由高等法院或其分院審判。<br> 二、縣市議員選舉無效訴訟,由高等法院或其分院審判,當選無效訴訟由該管地方法院審判。<br> 三、鄕鎭以下各種選舉訴訟,由該管地方法院審判。}} {{gap}}選舉訴訟程序除臺灣省議會議員選舉罷免規程及臺灣省各縣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規程別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之規定。此種訴訟以一審終結,並不得再審,其屬於地方法院審判者,應採合議庭審理之。 {{gap}}本省選舉訴訟,各種選舉歷屆均有發生,惟該項訴訟大多由候選人逕向該管法院爲之,以歷時過久,資料蒐集有欠齊全,茲將已蒐集所得者分節彙述於后。 ==第二節 省議員選舉訴訟== {{gap}}本省臨時省議會議員自四十三年第二屆起改爲直接民選,於四十六年四月舉行第三屆選舉,至四十八年六月奉行政院令改稱爲臺灣省議會,卽於第三屆臨時省議員任期內改爲第一屆省議會,於四十九年四月舉行第二屆省議員選舉。歷屆省議員選舉,均難免有選舉訴訟發生,惟過去對是項資料未加注意搜集,致缺乏齊全正確之統計,茲就現有資料分列於本節附表一至三。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第三節 縣市議員選舉訴訟== {{gap}}第一屆縣市議員選舉,全省分六期辦理,自三十九年七月二日起至四十年一月二十八日止全部完成。第二屆選舉分兩期辦理,第一期於四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投票,第二期於四十二年二月八日投票。第三屆選舉仍分兩期辦理,第一期於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投票,第二期於四十四年一月十六日投票。第四屆選舉,全省二十一縣市合倂一次辦理,於四十七年一月十九日投票。在歷屆選舉中,所發生之選舉訴訟案,現有資料可供參考者見本節附表一至二。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第四節 縣市長選舉訴訟== {{gap}}縣市長選舉,迄至本書脫稿時止業已舉辦四屆。第一屆選舉於三十九年十月至四十年七月分八期投票。第二屆於四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及五月二日分兩期投票。第三屆於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投票。第四屆於四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投票。在歷屆選舉中發生之訴訟案件,有完整資料可資查考者見本節附表一至三。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第五節 鄉鎮縣轄市民代表選舉訴訟== {{gap}}鄕鎭縣轄市民代表之選舉,選舉訴訟,至第六屆代表選舉爲止,根據各縣所報資料,經法院判决選舉無效或當選無效者,各屆統計共爲八案,均經於判决確定後十五日內,依法重行辦理選舉。其他或屬駁回或撤回原訴,或不爲法院受理。惟因各縣報送資料,未盡完全,茲僅據所報者加以統計,列表如左: {{missing table}} ==第六節 鄉鎮縣轄市區長選舉訴訟== {{gap}}第一屆鄕鎭縣轄市區選舉,發生訴訟二十九件,訴訟標的以請求判决選舉無效者五件,請求判决當選無效者二十件,請求判决選舉無效與當選無效者四件。經法院審判結果,判决選舉無效者無,當選無效者五件,原訴駁回者二十一件,和解(撤回原訴)者三件。 {{gap}}第二屆鄕鎭縣轄市區長選舉,發生訴訟三十五件(民事訴訟三十三件、刑事訴訟二件),訴訟標的以請求判决選舉無效者九件,請求判决當選無效者二十三件,請求選舉無效與當選無效者一件,妨害投票二件。經法院審判結果,判决選舉無效者二件,當選無效者十件,原訴駁回者十九件,撤回原訴者二件,諭知無罪一件,不起訴處分一件。 {{gap}}第三屆鄕鎭縣轄市區長選舉發生訴訟三十四件,訴訟標的以請求判决選舉無效者六件,請求判决當選無效者二十六件,請求判决選舉無效與當選無效者二件。經法院審判結果,判决當選無效者十二件,原訴駁回者十六件,當選有效者二件,撤回原訴者四件。 {{gap}}第四屆鄕鎭縣轄市長選舉,選舉訴訟案件因尙在法院偵查中,各縣資料,尙未查報,惟根據報章報導,經法院被判决當選無效者已有五件。 {{gap}}鄕鎭縣轄市區長選舉,各屆選舉訴訟,因各縣市所報送資料,未盡齊全,以上統計,係僅就所報者加以計列,詳細情形見本節附表一至四。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missing table}} ==第七節 村里長選舉訴訟== {{gap}}各縣市各屆村里長選舉訴訟情形,因各鄕鎭公所所報資料不全,茲僅就現有資料列表如左: {{missing table}} {{footer | previous = [[../第九章|第九章 罷免]] | next = }} 5r7ao2mh8crqhfc8cvbhh0x1neoe488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8 104 1179193 2485627 2024-11-01T05:00:04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2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栽花:種花 ;種樹:&nbsp; ;種菜:&nbsp; ;上肥料:撥肥 ;澆水:淋水 ;好年成:好時年 ;好收成:好禾造 ;冀田:上肥落田 ;挑水:担水 ;也有用人犁田的:&nbsp; <h3>(女工類)</h3> ;劈蔴:績蔴(劈)官匹 ;裁衣:裁衫 ;撚線:搓線(撚)官年上聲 ;打結子:打𦀎 ;打帶子:整帶 ;打補丁:&nbsp; <h3>(外敎類)</h3> ;誦經:念經 ;供佛:(供)官公去聲 ;送祟:送鬼 ;伏壇:俯伏神前 ;拜懺:(懺)官杉音 ;端公:爲人拜神醫病者<noinclude></noinclude> loxwtdc2j7eovrf1hc27n3f3w2fzmn0 2485666 2485627 2024-11-01T07:35:35Z Fish bowl 39676 {{nop}} 248566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栽花:種花 ;種樹:&nbsp; ;種菜:&nbsp; ;上肥料:撥肥 ;澆水:淋水 ;好年成:好時年 ;好收成:好禾造 ;冀田:上肥落田 ;挑水:担水 ;也有用人犁田的:&nbsp; <h3>(女工類)</h3> ;劈蔴:績蔴(劈)官匹 ;裁衣:裁衫 ;撚線:搓線(撚)官年上聲 ;打結子:打𦀎 ;打帶子:整帶 ;打補丁:&nbsp; <h3>(外敎類)</h3> ;誦經:念經 ;供佛:(供)官公去聲 ;送祟:送鬼 ;伏壇:俯伏神前 ;拜懺:(懺)官杉音 ;端公:爲人拜神醫病者 {{nop}}<noinclude></noinclude> hlf3ljva58k1ha93pi7179jyn8uy5u2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9 104 1179194 2485628 2024-11-01T05:12:49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2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3>(華彩類)</h3> ;彩門:&nbsp; ;滿地氈:&nbsp; ;辦点綴:{{多行合一|地方荒凉 以景物漆上之意|(綴)官醉音}} ;桌圍:&nbsp; <h3>(顔色類)</h3> ;描金:癡金 ;碧綠:好綠 北呌碧点子綠 ;雪白:好白 北呌雪光子白 ;光亮:光昌 ;鮮紅:北呌鮮点子紅 ;黑黑:北呌漆墨子黑 <h3>(火水類)</h3> ;水泡子:水泡(泡)抛字音 ;開水:滾水 ;水沸出來:水滾出㷛外 ;敲火:打火 ;𢴕水出來:扭出水 ;水沬:水糜:水廳:北呌水糜子 ;水泡:水浸(泡)該去聲 ;烟熏:烟窟<noinclude></noinclude> tnsnb2habf556kx5lsqnfuwi8wwe6f9 2485631 2485628 2024-11-01T05:24:35Z Fish bowl 39676 {{nop}} 248563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3>(華彩類)</h3> ;彩門:&nbsp; ;滿地氈:&nbsp; ;辦点綴:{{多行合一|地方荒凉 以景物漆上之意|(綴)官醉音}} ;桌圍:&nbsp; <h3>(顔色類)</h3> ;描金:癡金 ;碧綠:好綠 北呌碧点子綠 ;雪白:好白 北呌雪光子白 ;光亮:光昌 ;鮮紅:北呌鮮点子紅 ;黑黑:北呌漆墨子黑 <h3>(火水類)</h3> ;水泡子:水泡(泡)抛字音 ;開水:滾水 ;水沸出來:水滾出㷛外 ;敲火:打火 ;𢴕水出來:扭出水 ;水沬:水糜:水廳:北呌水糜子 ;水泡:水浸(泡)該去聲 ;烟熏:烟窟 {{nop}}<noinclude></noinclude> s3s8vyna56awya8oo7ql4xzgegf9gfc 2485665 2485631 2024-11-01T07:35:22Z Fish bowl 39676 撤销[[Special:Contributions/Fish bowl|Fish bowl]]([[User talk:Fish bowl|讨论]])的修订版本[[Special:Diff/2485631|2485631]] 248566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3>(華彩類)</h3> ;彩門:&nbsp; ;滿地氈:&nbsp; ;辦点綴:{{多行合一|地方荒凉 以景物漆上之意|(綴)官醉音}} ;桌圍:&nbsp; <h3>(顔色類)</h3> ;描金:癡金 ;碧綠:好綠 北呌碧点子綠 ;雪白:好白 北呌雪光子白 ;光亮:光昌 ;鮮紅:北呌鮮点子紅 ;黑黑:北呌漆墨子黑 <h3>(火水類)</h3> ;水泡子:水泡(泡)抛字音 ;開水:滾水 ;水沸出來:水滾出㷛外 ;敲火:打火 ;𢴕水出來:扭出水 ;水沬:水糜:水廳:北呌水糜子 ;水泡:水浸(泡)該去聲 ;烟熏:烟窟<noinclude></noinclude> tnsnb2habf556kx5lsqnfuwi8wwe6f9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80 104 1179195 2485629 2024-11-01T05:22:06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2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搧着爐子:撥着爐<!--[[Page:官話講義_tlc4AQAAMAAJ.pdf/174]]--> ;烘亁他:焙干佢 ;搭火爨:搭爨 ;攏火:整好吓火 ;發火:火燭 北呌着火 ;火滅了:火熄 ;點個火:北呌點个亮 ;流水:北叫淌水 ;水淹了路:北呌水淹了道 <h3>(布帛類)</h3> ;一疋:&nbsp; ;一捲:&nbsp; ;絲棉:猪肚綿 ;絲線:&nbsp; ;棉線:&nbsp; ;一根線:&nbsp; <h3>(方向類)</h3> ;當中:&nbsp; ;裏邊:裏頭 ;外邊:外出 ;上邊:上頭 ;下邊:下頭 ;底下:&nbsp;<noinclude></noinclude> 7528tn9ub5l2mj8ah8g5hcftwjmdox8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42 104 1179196 2485632 2024-11-01T05:31:54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3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儍子:痴佬 ;&nbsp;:&nbsp;<dt style="grid-column: auto / span 2">{{*|以上係人物雜稱}}</dt> ;&nbsp;:&nbsp; ;辣子:爛仔 ;强盜:賊佬 ;棍子:光棍 ;騙子:騙人財物者 ;拐子:拐賣人者 ;人販子:販賣人口者 ;打枉子的:打脚骨嘅賊 ;訟棍:作狀之人或呌狀師 ;賣爛的:割皮肉乞食人 ;無二鬼:不三不四嘅人 ;冒失鬼:躁暴人 ;麦子:老舉 ;暴燥:浮燥 ;當娼的:{{校|唱|娼}}妓 ;扯皮條的:做淫媒之人 或呌帶馬的 ;兎子:當嬖童者 ;當小朋友的:卽兎子 ;&nbsp;:&nbsp;<dt style="grid-column: auto / span 2">{{*|以上係人物鄙稱}}</dt> <h3>(身體類)</h3> {{nop}}<noinclude></noinclude> tktxpvn0bqrw3qfi88rgz7jcvo3nwql 2485647 2485632 2024-11-01T06:26:32Z Fish bowl 39676 change style 2485647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儍子:痴佬 ;&nbsp;:&nbsp;<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係人物雜稱</dt> ;&nbsp;:&nbsp; ;辣子:爛仔 ;强盜:賊佬 ;棍子:光棍 ;騙子:騙人財物者 ;拐子:拐賣人者 ;人販子:販賣人口者 ;打枉子的:打脚骨嘅賊 ;訟棍:作狀之人或呌狀師 ;賣爛的:割皮肉乞食人 ;無二鬼:不三不四嘅人 ;冒失鬼:躁暴人 ;麦子:老舉 ;暴燥:浮燥 ;當娼的:{{校|唱|娼}}妓 ;扯皮條的:做淫媒之人 或呌帶馬的 ;兎子:當嬖童者 ;當小朋友的:卽兎子 ;&nbsp;:&nbsp;<dt style="grid-column: span 2; margin-inline-start: 2em;">以上係人物鄙稱</dt> <h3>(身體類)</h3> {{nop}}<noinclude></noinclude> 9qfafck61pu0w8oqwcam3hkoevg7ssh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81 104 1179197 2485638 2024-11-01T05:41:39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3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角頭:角落頭 ;前邊:前頭 ;後邊:後頭 ;這邊:那邊 <h3>(珍寶類)</h3> ;金子:金 ;銀子:銀 ;花邊:銀錢 北呌花邊錢 ;潮銀子:低銀 北呌潮銀 ;一吊錢:一千錢 ;銀子錢:錢銀 ;元寶:錠或呼錁子 ;大元寶:五十兩一錠 ;大棵子:大錠 ;小錁子:小錠({{校|果|錁}})官可 ;比過:兌過 ;鐲子:手鈪 ;帶頭子:帶鈎 北照呼 ;帶鈎子:帶鈎 ;戒箍子:戒指 ;扁簪:髻押 ;光板子:光身無花簪 ;刮舌兒:脷刮<noinclude></noinclude> 1hy47cy3szk9la3obteyqibd3rabw6s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1 104 1179198 2485639 2024-11-01T05:51:21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3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喜歡:歡喜 ;忘八頭:龜頭 ;見笑:&nbsp; ;嘲笑:&nbsp; ;笑煞人:笑死人 ;氣煞他:氣死佢 ;粧笑:假假地笑 ;偸笑:&nbsp; ;不要生氣:&nbsp; ;自家慪氣:自己激氣 ;氣得眼都花丁:如係講眼花 就叫眼𥊚{{?}} ;&nbsp;:&nbsp; ;隱耐些罷:隱吓頸罷 ;呵呵笑:&nbsp; ;氣不過:氣得滯 ;眦着牙笑:衣牙笑 ;滿臉堆笑:滿面笑容 ;不見了東西:失去物件 北話呌丢了東西 ;不要搗鬼:咪整鬼馬 <h3>(勸戒類)</h3> ;不要打架:唔好打交 ;不要淘氣:唔好反斗 ;不要貪頑:&nbsp; ;不要吵吃:&nbsp;<noinclude></noinclude> 6vid1epk72w2w1meqa4ig9041qbcjy0 2485644 2485639 2024-11-01T06:15:55Z Fish bowl 39676 𥊚䀜<!--[[Page:官話講義_F8IxAQAAMAAJ.pdf/174]]--> 248564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喜歡:歡喜 ;忘八頭:龜頭 ;見笑:&nbsp; ;嘲笑:&nbsp; ;笑煞人:笑死人 ;氣煞他:氣死佢 ;粧笑:假假地笑 ;偸笑:&nbsp; ;不要生氣:&nbsp; ;自家慪氣:自己激氣 ;氣得眼都花丁:如係講眼花 就叫眼𥊚䀜<!--[[Page:官話講義_F8IxAQAAMAAJ.pdf/174]]--> ;&nbsp;:&nbsp; ;隱耐些罷:隱吓頸罷 ;呵呵笑:&nbsp; ;氣不過:氣得滯 ;眦着牙笑:衣牙笑 ;滿臉堆笑:滿面笑容 ;不見了東西:失去物件 北話呌丢了東西 ;不要搗鬼:咪整鬼馬 <h3>(勸戒類)</h3> ;不要打架:唔好打交 ;不要淘氣:唔好反斗 ;不要貪頑:&nbsp; ;不要吵吃:&nbsp;<noinclude></noinclude> sqlcrsa4zl3a56icw7zk5cohqwx7zd6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2 104 1179199 2485640 2024-11-01T06:02:03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40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不要吵罵:唔好吵閙 ;不要多事:&nbsp; ;不要輕浮:&nbsp; ;不要刻薄:&nbsp; ;一个人總要謙和:&nbsp; ;不要估人家的便宜:&nbsp; ;念書{{參|摠|總}}要用心纔好:&nbsp; ;不要欺他:&nbsp; ;讓讓他不要緊的:&nbsp; ;不要逞强:唔好誇能幹 <h3>(頑戲類)</h3> ;打蛐蛐:打蟋蟀 ;放風箏:放紙鷂 ;戴鬼臉:戴鬼面壳 ;捽跟抖:打跟斗打大番 ;擲色子:擲色 ;幪瞎瞎:摸盲盲 ;粧像聲:學鳥獸聲 ;下棋:捉棋 ;淬懵子:(淬)官去入聲(懵)官蒙上聲 ;吹哨子:吹响鷄 ;耎龍燈:舞龍 ;燒盒子:燒烟火 ;踢毽兒:打燕 ;扮抬歌:扮色<noinclude></noinclude> 0nswcstku8q42zvnmqas2qumtdcaw25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3 104 1179200 2485641 2024-11-01T06:09:16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4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打把式:舞把實 ;鬬骨牌:打骨牌 ;顚三漫:畀三个錢慣黑白也 <h3>(疾病類)</h3> ;不好過:唔舒服 ;不爽快:唔舒服 ;有毛病:&nbsp; ;長禿瘡:生辣{{?|⿸疒离?}} ;贅瘤子:肉瘤 ;疤𱱐瘡:瘡痕 ;發瘧子:發冷北照呼 ;打擺子:發冷 ;發抖:發震 ;發毛:發慌 ;長癤子:生瘡仔 ;疿子:熱疿 ;熱瘡子:熱瘡仔 ;出天花:出痘 北呌出花兒 ;見苗:痘初出 北呌見苗兒 ;長疥瘡:生癩 ;長贜瘡:生疳疔 ;長酒刺:生飯蕊 ;灌漿:痘上水 北呌灌漿兒 ;癢:痕 北呌癢痒<noinclude></noinclude> c1lt3b8y9wspmokbhhjy6yvj7jck571 2485642 2485641 2024-11-01T06:10:13Z Fish bowl 39676 {{?|⿸疒离?癘?}} 248564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打把式:舞把實 ;鬬骨牌:打骨牌 ;顚三漫:畀三个錢慣黑白也 <h3>(疾病類)</h3> ;不好過:唔舒服 ;不爽快:唔舒服 ;有毛病:&nbsp; ;長禿瘡:生辣{{?|⿸疒离?癘?}} ;贅瘤子:肉瘤 ;疤𱱐瘡:瘡痕 ;發瘧子:發冷北照呼 ;打擺子:發冷 ;發抖:發震 ;發毛:發慌 ;長癤子:生瘡仔 ;疿子:熱疿 ;熱瘡子:熱瘡仔 ;出天花:出痘 北呌出花兒 ;見苗:痘初出 北呌見苗兒 ;長疥瘡:生癩 ;長贜瘡:生疳疔 ;長酒刺:生飯蕊 ;灌漿:痘上水 北呌灌漿兒 ;癢:痕 北呌癢痒<noinclude></noinclude> 1b8uf5xr6yxcikc71cu4c4lks75hdm7 2485643 2485642 2024-11-01T06:11:03Z Fish bowl 39676 辣{{參|癘|⿸疒离?}} 2485643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打把式:舞把實 ;鬬骨牌:打骨牌 ;顚三漫:畀三个錢慣黑白也 <h3>(疾病類)</h3> ;不好過:唔舒服 ;不爽快:唔舒服 ;有毛病:&nbsp; ;長禿瘡:生辣{{參|癘|⿸疒离?}} ;贅瘤子:肉瘤 ;疤𱱐瘡:瘡痕 ;發瘧子:發冷北照呼 ;打擺子:發冷 ;發抖:發震 ;發毛:發慌 ;長癤子:生瘡仔 ;疿子:熱疿 ;熱瘡子:熱瘡仔 ;出天花:出痘 北呌出花兒 ;見苗:痘初出 北呌見苗兒 ;長疥瘡:生癩 ;長贜瘡:生疳疔 ;長酒刺:生飯蕊 ;灌漿:痘上水 北呌灌漿兒 ;癢:痕 北呌癢痒<noinclude></noinclude> st5ob3nv7noy5umn6j7bqcycqobpqf3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4 104 1179201 2485645 2024-11-01T06:21:27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4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痂瘧:瘡厭(瘧)官渣字音 ;瘡疤瘌:瘡瘌 ;說糊話:講亂話卽發暗話 ;倒氣:斷氣 ;活路來了:翻生 ;乾噦:<!--{{漏字| }}-->乾嘔噦官月 ;悶不過:好悶 ;打冷顫:打冷震(顫)官站字音 ;檢包藥:執包藥 北呌打劑藥 ;腦袋疼:頭刺 ;發惡心:作嘔 ;淌鼻血:流鼻血 ;走陽:遺精 ;搓藥丸:挪藥丸 ;長眵𥊚䀜:生眼屎 ;把脉:診脉 ;發暈:發昏(暈)官運 ;發燒:發熱 ;發哮:氣喘病(哮)哈歐切 ;癆病:內傷 ;害汗病:夾色傷寒 ;害眼:熱眼 ;淌一身汗:出一身汗 ;掉疙瘧:掃厭(疙)讀官哥字音 ;風痂𤺥<!--[[Page:官話講義_tlc4AQAAMAAJ.pdf/168]]-->:起風癱<noinclude></noinclude> rzdilsivo7km88j32p7hr9xekr0eqw5 Page:ROC1912-02-14臨時政府公報15.pdf/7 104 1179202 2485646 2024-11-01T06:21:39Z Sd5605 103611 /* 已校对 */ 2485646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Sd5605" /></noinclude> 第二十六條 凡在外居住之司務長以上之被服,均由自備(但由司務長或學習官初升右軍校者,由公發給服裝費八十元)。 第二十七條 凡營内居住之上士以下,及召集中之預備役、後備役、上士以下士兵等,均按第八表所列之被服發給,或暫時借用。 第二十八條 凡軍隊與病院,應預備第九表所列之被服。 第二十九條 凡上士以下之普通被服,宜按現在人數多寡,發交該部隊分配;預備被服,則按定額多寡,發交該部隊保存。 第三十條 凡軍人、軍屬,可按地方氣候發給(或借用)特別被服。 第三十一條 凡第八表所列被服,或製成發給、或將原料發給,應由臨時酌量辦理。 ===={{gap}}第五章 馬匹==== 第三十二條 凡初等官佐以上之應乘馬者,其乘馬均由公備,但由初等官升中等官時,由公發給馬具費五十元,其餘一切補充經費,槪歸各官佐自備。 第三十三條 凡軍隊、學校所有馬匹,皆按定數發給購買、飼養、裝蹄、剔毛、保存等項經<noinclude></noinclude> 6zch8cqxwkab3ab28ecq87fy2i2o021 Page:ROC1912-02-14臨時政府公報15.pdf/8 104 1179203 2485648 2024-11-01T06:30:31Z Sd5605 103611 /* 已校对 */ 2485648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Sd5605" /></noinclude>費,其定額參照第七表與第十表。 第三十四條 凡軍隊、學校馬匹,其裝蹄、剔毛等器械初次發給現品,以後器械之保存款項應由裝蹄、剔毛欵項内開支。 第三十五條 凡裝蹄每月一次,剔毛每年二次,按期發給現金(參照第一表)。 ===={{gap}}第六章 雜則==== 第三十六條 凡各部、各隊之官佐及軍士兵死亡時,當給埋葬費,其定額按第十一表發給,若有該親族情願將屍體領去者,則此費卽交該族具憑支領。 第三十七條 凡醫藥費在上士以下,因公傷病者,由陸軍醫院療養,槪不發給;在官佐、軍屬,因公傷病,有不入陸軍醫院者,可按第十二表發給。 第三十八條 凡屬委任經理部隊,各給與上之餘款與廢物賣出款、賠償款以及各款之利息,皆積爲儲蓄金,悉遵照儲蓄金保管法,報銷時實報實銷。 第三十九條 凡轉職、休職、停職人員,其俸餉及一切應發款項由甲處發給時,應將其職官姓名及發給月日及數目等通報於乙處。<noinclude></noinclude> 6n54b16a0daz7z8c2j0kriwkhux1qme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82 104 1179204 2485649 2024-11-01T06:38:30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49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潮金子:低金 ;足金子:足金 ;淡金子:淡金 ;錫鑞:錫(鑞)那官音入聲 ;耳鉗子:耳圈 ;耳挖子:耳挖 ;耳墜子:耳扣 ;一顆珠:一粒珠 <h3>(飮食類)</h3> ;吃東西:吃嘢 ;作料:製菜嘅材料 ;淸湯:白湯 北淸湯的 ;白煑的:淸水煑 ;吃酒:飮酒 北話呌呵酒 ;吃茶:飮茶或呼喝茶 北話呌呵茶 ;吃夜消:宵夜 ;吃飯:食飯 ;盛飯來:裝飯來 ;擺飯:搬飯 ;生拌的:生撈 ;紅燉的:&nbsp; ;宰鷄:&nbsp; ;漾出來:嘔出嚟 ;燒茶:㷛茶 ;燒水:㷛水<noinclude></noinclude> 312wvt3whjrdwl8gif60kfa2cvznsw2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75 104 1179205 2485651 2024-11-01T06:45:53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5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h3>(婚喪類)</h3> ;下定:落文定 ;過聘:過禮 ;過門:出嫁 ;吃交杯:飮合卺酒 食暖房飯 ;圓房:洞房 ;身子有喜:有孕 ;挑蓋頭:挑頭帕 ;過嫁粧:搬嫁粧 ;娶媳婦:娶新婦 ;聘姑娘:嫁女 ;添兒子:生仔 ;雙生子:生孖仔 ;頭生兒:頭長仔 ;遺腹子:遺腹仔 北話呌沒生子 ;吃三天:三朝鷄酒 ;回老老家:返外家 ;報喪:送訃音 ;道惱:弔喪 ;穿裝裹:同死人着衫 ;坐夜:臨殯前一晚 ;喪棒:喪杖 ;送殯:出喪({{校|殰|殯}})病 ;丁葬:落葬(葬)官杖 ;一身熱孝:新喪<noinclude></noinclude> ccurte4zsdgdat3yp9w5asspv24lx2z Page:ROC1912-02-14臨時政府公報15.pdf/9 104 1179206 2485652 2024-11-01T06:47:56Z Sd5605 103611 /* 已校对 */ 2485652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Sd5605" /></noinclude> 第四十條 凡一切銀錢給與,當於原任地發給本人,如本人派往他處時,可依本請願於其旅行前發給本人,或交於本人所指定之受領人亦可。 第四十一條 凡俸餉與一切給與款項,均以銀元計算,若發給數目上生出釐以下之零數,皆扣除歸入儲蓄款項内。 第四十二條 凡計算日數,每月均以三十日計算。 第四十三條 凡簿表計算上,若生出零分、零釐,未滿一位之數,則依五捨六入法計算。 第四十四條 凡軍、師、旅、司令部曁團、營本部所有一切器具、圖書、紙筆、墨硯、茶油、煤炭等項,均按第十三表分別發給公費。<section end="陸軍部陸軍暫行給與令" />(未完) ===實業部批江西鑛務學生曹藩等請開辦煤鑛禀=== 據禀{{專|江西|餘干縣|烏港}}地方煤鑛甚旺,停閉可惜,該生等擬重行開辦。若所陳各情屬實,自應由該學生等續辦,仰候咨請{{專|江西}}都督查明,轉飭遵照辦理,該生等卽回省,自向都督府具禀候示可也。 ===實業部批王霈澤等請開辦蘇浙洋面商船船戶保險有限公司稟=== {{nop}}<noinclude></noinclude> 8ll2qteywsekt61f6apvodne8tfnndm Page:ROC1912-02-14臨時政府公報15.pdf/10 104 1179207 2485655 2024-11-01T07:12:59Z Sd5605 103611 /* 已校对 */ 2485655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Sd5605" /></noinclude> 奉總統令發{{專|浙江杭州光復分社}}執事員{{專|王霈澤}}等禀及章程各一件。查閱該員等所呈各節,熱心緝捕,保護商漁,洵堪嘉許。但保衛地方自係地方官應有之責,該員等有無侵越權限之處,仰卽呈請{{專|蘇}}、{{專|浙}}軍政府查實核辦。所請註册給發鈐記事,尙未具有公司成立資格,礙難允准。除呈報總統外,合行批示,著卽遵照。 ===實業部批揚州邵伯鎭自治團代表張鶴第等請開墾邵伯湖西岸呈=== 據禀{{專|[[w:邵伯湖|邵伯湖]]}}西岸地土久荒,該代表等不忍棄利於地,籌辦墾殖,誠不可緩。惟該岸共有地積若干,應計畆、繪圖,先行呈部,以便飭交{{專|揚州}}民政長確查。仰該代表等迅卽遵照,並妥立招股章程辦法,一同呈部。此批。 ===實業部批胡哲顯請開墾盱貽孫趙公灘禀=== 禀悉。該生志興實業,洵屬可嘉。惟所陳{{專|趙公灘}}地方究有地積若干,應計畝、繪圖,先行呈部,且所有蘆葦是否確係無主經管,須經地方民政長查明回復。仰該生即將地積、繪圖、貼說稟呈,以便本部備文行知該處民政長詳行查明禀覆,酌核存案,允許可也。此批。 ===實業部批實業協會開辦並呈鈐記式樣呈=== {{nop}}<noinclude></noinclude> qmra7lhx6hqo41nmu8chsjal8tra02q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024)粤73民终315号民事判决书 0 1179208 2485656 2024-11-01T07:14:46Z SuperGrey 5003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br><BIG>民 事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24)粤73民终315号 |year = 2024|month=9|day=19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判决书 |notes = }} 上诉人(一审被告):广州明朝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法定代表人:林绍孟。 委托诉讼代理人:林晓煌,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米哈…” 248565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br><BIG>民 事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24)粤73民终315号 |year = 2024|month=9|day=19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判决书 |notes = }} 上诉人(一审被告):广州明朝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法定代表人:林绍孟。 委托诉讼代理人:林晓煌,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嘉定区。 法定代表人:于晨曦。 委托诉讼代理人:卫驰翔,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陈嘉伟,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广州明朝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朝互动)因与被上诉人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哈游)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不服广州互联网法院(2023)粤0192民初595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适用普通程序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明朝互动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驳回米哈游对明朝互动的全部诉讼请求,即明朝互动无需支付任何赔偿款。事实与理由:1.明朝互动不构成侵权行为,亦没有侵权恶意。(1)无论是结构、颜色还是细节,明朝互动案涉游戏《异化维度》中的武器装备未与米哈游游戏《崩坏3》的相同或相似,米哈游的对比忽略这类型游戏武器装备的共性特征,因此,明朝互动并不构成侵犯米哈游的著作权行为。(2)即使案涉游戏角色与武器构成近似,明朝互动虽与米哈游同为游戏行业从业者,但从米哈游提交的有关明朝互动行业资质及影响力的证据不难看出,明朝互动主要运营游戏类型风格为较为传统的仙侠美术项目,与米哈游主要运营二次元手游类型风格不同,因案涉游戏《异化维度》为都市风格类二次元手游,相关的美术资源基本由外包公司提交,因明朝互动与米哈游侧重游戏领域不同导致难以审查出是否存在近似的美术资源。并且,案涉“侵权武器”在明朝互动游戏中占比极低,其价值在游戏中可想而知。因游戏行业美术外包较为常见,较容易出现美术外包误引用其他公司资源的情况,如出现误引用情况,一般为先联系对方中止或撤销相关美术资源以核实情况并避免扩大影响。(3)米哈游诉称于2021年8月25日发现侵权行为,但直到2023年向法院提起诉讼,持续近2年时间从未联系过明朝互动,亦未积极主动采取任何中止侵权措施。如果米哈游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及时与明朝互动沟通,就不会存在持续两年的侵权行为。米哈游怠于行使权利,应就其扩大的损失自担责任风险。(4)明朝互动不构成侵权行为,亦不存在侵权恶意。明朝互动自2012年从事游戏行业以来,十几年间与诸多同业者均为友好合作关系,从未有过任何知识产权侵权纠纷。2.即使明朝互动构成侵权,米哈游亦不能证明其实际损失,其主张的赔偿金额没有依据,一审法院认定赔偿金额过高,应根据明朝互动实际获利认定相应金额。(1)米哈游起诉明朝互动侵犯其著作权,要求赔偿损失,但既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实际损失,亦未提交证据证明明朝互动的侵权获益。即使最终认定明朝互动构成侵权,在明朝互动已提交明确获利凭证的情形下,应当以其实际获利为优先适用。(2)明朝互动于2023年2月16日收到米哈游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提交的起诉材料后,便立即下架了IOS某中的案涉软件“异化维度-探索未知区域”,目前案涉软件已无法下载,亦不会传播。(3)案涉软件“异化维度-探索未知区域”系明朝互动在IOS平台上架的一款小众游戏,目前也仅有IOS版本单一渠道,自2021年4月起与海南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广开始正式收费,从收费之日至2023年2月16日游戏下架,总流水11136元(其中还包括被明朝互动公证所充值的6元),扣除测试费(6元)、渠道手续费(109.23元+15.09元)以及推广费(8352元付海南某某公司),明朝互动获利仅2659.68元;且自从2022年5月开始无推广,仅有部分老用户充值,基本无充值流水,新下载次数极少。即使明朝互动构成侵权,一审法院认定的赔偿金额过高,应根据明朝互动实际获利认定相应金额。(4)米哈游提交的授权合作协议和合作协议书均无任何支付凭证,协议中涉及的都是游戏形象,而明朝互动的游戏内部完全未使用过米哈游的琪亚娜形象,因此米哈游主张的许可使用费与本案无关。截至到游戏上线统计出来的资源量一共493个,涉及米哈游侵权的原画资源占游戏原画设计需求量1.62%。在游戏中,这几个资源都是通过参与活动兑换获得而非直接定价出售。累计游戏下架前,玩家总共获得91个道具。一个游戏产品运营两年累计8个侵权资源的产出量91个,即每日玩家可获得的道具为0.12个,从而说明玩家对这部分道具的获取意愿相对很低,即使存在侵权,被诉侵权内容在明朝互动的游戏内部占比也很低。 米哈游答辩称,1.明朝互动的证据不能证明其违法所得。(1)明朝互动未提供App Store的结算数据,不能证明被诉侵权游戏的充值流水数额。一审判决查明被诉侵权游戏是从苹果App Store渠道向公众提供,该应用内的付费项目需要通过某支付,某扣除渠道抽成后结算给应用提供商。但明朝互动提交的证据包括苹果商店后台截图证明被诉侵权游戏的上下线时间,却未提供某与明朝互动结算的金额和数据。(2)明朝互动的后台由其自己控制,后台截图的证据无从验证真实性,不足以采信。(3)米哈游并未参与明朝互动与案外人之间的游戏推广服务协议,无从验证合作情况的真实性。即使存在该合作,也只能说明明朝互动与这一家游戏推广服务商之间的结算情况,不足以证明整个游戏的充值流水数据。2.明朝互动还使用多个游戏名称来运营被诉侵权游戏,仅凭“异化维度”一个游戏名称并不足以反映明朝互动的全部违法所得。(1)明朝互动的微信公众号“明朝游戏”于2020年4月29日发布文章《【新游推荐】我发现有趣的人,最近都在玩这款游戏》,文中推荐的游戏为《魔力契约》,该游戏画面与被诉侵权游戏《异化维度》完全相同,证明明朝互动以“魔力契约”和“异化维度”两个名称来运营侵权游戏。从明朝互动微信公众号下载的《魔力契约》游戏显示的出版号与被诉侵权《异化维度》游戏完全相同。早在2019年9月B站已有《魔力契约》的宣传片,且宣传片中的游戏启动画面与被诉侵权《异化维度》游戏完全相同,可见二者是同一个游戏,而且《魔力契约》至今仍在运营。因此,明朝互动的违法所得至少包含使用上述两个游戏名称获得的运营收益。明朝互动所述游戏充值流水只有一万多元但持续运营两年多的说法不符合常理和行业惯例。如果一款游戏在开服后一直没有收益,开发商和发行商会很快关服,不可能持续运营两年多,至今仍在运营必然表明游戏持续有收益。总之,被诉侵权游戏的收益没有查明也难以计算,不能仅凭明朝互动提交的来源不明、数据片面的截图就直接认定其违法所得。3.米哈游的损失有明确的参考因素且已充分举证证明。(1)涉案权利游戏运营时间长、下载量大、获得诸多奖项,游戏中的角色和武器具有较高知名度,自2016年上线首日即获得App Store首页推荐和国内一线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精品推荐位,运营第二年即登顶App Store游戏畅销榜榜首,至2023年仍持续运营并居App Store游戏畅销榜前五,仅TapTap、VIVO和小米商店三个安卓应用平台的下载量就达1亿2千万次,并获得多个平台评选的十余个奖项,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琪亚娜是主要游戏角色,涉案武器均在游戏上线的第一年发布,具有极高知名度和识别度。(2)被诉侵权游戏总共18个武器,其中8个武器抄袭了涉案游戏武器;被诉侵权游戏在苹果商店的宣传图总共3张,其中1张使用了涉案权利游戏的角色。(3)明朝互动侵权持续时间长,被诉侵权游戏2020年12月23日上线,2023年2月16日下线,侵权持续时间超过2年。4.米哈游与荣耀手机就涉案权利游戏9个游戏角色(含琪亚娜)、10幅游戏场景和2个游戏图标进行合作,使用期限2个月,作品许可费用超过1000万元;与招商银行就2个角色(含琪亚娜)合作的许可费用120万元,上述授权许可费用可以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参考因素。 米哈游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判令:1.判令明朝互动在手机游戏《异化维度》内删除抄袭游戏《崩坏3》的涉案武器道具;2.判令明朝互动赔偿米哈游经济损失以及合理费用共计50万元。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见广州互联网法院(2023)粤0192民初5955号民事判决书。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为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一、米哈游是否为涉案权利图片的著作权人;二、明朝互动是否侵害米哈游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三、明朝互动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四、如构成侵权,明朝互动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一、米哈游是否为涉案权利图片的著作权人 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本案中米哈游主张权利的1个人物角色和8个武器道具,这些角色、道具由多样的线条、颜色而绘制而成,呈现出一种美感,符合著作权法关于美术作品独创性的要求,为美术作品。明朝互动以米哈游主张的作品超电磁手炮使用了在先类似设计为由,否认涉案作品的独创性。但是明朝互动提交的在先设计对比图片与米哈游主张的权利图片除了因属于枪械而导致的整体轮廓有些相似外,在枪口、弹夹、握把等多处细节之处,在外形、颜色等方面,呈现明显差异,故明朝互动的理由不能推翻前述涉案图片具有独创性属于美术作品的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视为作者。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作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为作者,且该作品上存在相应权利,但有相反证明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在作品或者制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视为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本案中,米哈游提交了涉案游戏《崩坏3》国家新闻出版署游戏审批结果、涉案9个美术作品的《作品登记证书》、美术作品发表证据、美术作品在游戏中的使用截图等证据,形成了较完整的证据链。在明朝互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一审法院依据现有证据,确认米哈游为涉案作品的著作权人,有权提起本案诉讼。 二、明朝互动是否侵害米哈游享有的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项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第五十三条第一项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构成对著作权的侵害。 本案中,明朝互动将含有与涉案美术作品存在实质性相似的被诉侵权图片,以“公之于众”的方式展示在开放性的、不特定任何人均可浏览的网络软件上,使公众可以在其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案涉作品,侵犯了米哈游对案涉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明朝互动辩称米哈游对游戏《崩坏3》详情公证时间戳为2023年3月8日,而公证明朝互动游戏《异化维度》的时间却是在2021年8月25日,无法客观证明明朝互动游戏侵犯米哈游著作权,且《公证书》载明2021年8月25日在公证处公证取证,但公证书落款为2022年1月17日,时间跨度长达近半年,不合常理。对此,一审法院认为,米哈游已经举证涉案作品在先发表使用证据,且公证书落款时间较长属于公证处自身办理导致,时间较长并不足以否认公证书记载的事项的效力,故一审法院对明朝互动的抗辩不予支持。 三、关于明朝互动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米哈游主张明朝互动的侵权行为引人误认为明朝互动的游戏与米哈游的游戏存在特定联系,产生市场混淆的后果,构成不正当竞争,并确认被诉著作权侵权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系同一个行为。一审法院认为,明朝互动在本案中的作品使用行为为两种,一种是在苹果商店的游戏下载页面使用角色形象“琪亚娜”,另一种是在游戏中的使用武器道具。对两种行为是否构成混淆,一审法院分别进行分析如下: 关于游戏的宣传页面使用,对一款通过软件应用商城下载的游戏软件来讲,软件的名称和图标对公众有着最直接的指引、识别作用。游戏下载页面关于游戏的宣传介绍,用户评论等,对公众决定是否下载该游戏有着重要影响。本案中,从游戏下载页面来看,其并未使用“琪亚娜”的名称,而且除了“琪亚娜”的宣传画面之外,同时还有其他宣传画面,游戏软件并未突出使用“琪亚娜”。再者,米哈游也未证明公众在宣传页面有三个宣传图片时,仅通过其中一个宣传页面关于“琪亚娜”的角色形象,就误认该游戏软件与米哈游或米哈游的游戏存在特定联系。 关于游戏的武器道具使用,网络游戏的类别不同,其操作呈现出的画面、声音侧重也不同。分析武器道具的使用是否造成公众的混淆,需要从游戏类别,所涉武器道具在权利游戏与被诉侵权游戏中的重要性占比,游戏道具与权利人之间的关系等多重因素来判断该道具是否具备一定知名度并起到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本案中,从米哈游的证据来看,被诉侵权游戏软件中涉案武器道具在游戏中的占比、重要性并不突出,明朝互动的游戏除了武器道具之外,还有时装、背饰、座驾等多种设置,且公众在观看该游戏软件相关画面时,明显能够判断出其与米哈游不存在特定联系,而是得出抄袭或者侵犯米哈游权益的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明朝互动对涉案作品的使用行为已经侵犯了著作权,并且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该同一使用行为不存在同时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法益的情况下,一审法院对米哈游提出的不正当竞争诉讼主张,不予支持。 四、明朝互动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第五十四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难以计算的,可以参照该权利使用费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含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权利使用费难以计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本案中,米哈游主张明朝互动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对于停止侵权,一审法院认为,由于明朝互动已经举证了其某某商店后台和第三方网站显示的下架数据、自己后台的运营情况数据等证据,已显示《异化维度》于2023年2月16日下架,而米哈游经一审法院释明,也不能提交其继续使用涉案作品的证据,在此情况下,米哈游主张明朝互动停止侵权,已缺乏事实依据,故一审法院对米哈游停止侵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如果米哈游在本案宣判之后发现明朝互动有涉案作品的行为,可依据新的事实,另循法律途径主张权利。 关于赔偿损失,米哈游主张适用法定赔偿,明朝互动则主张其实际上没有获利。一审法院认为,是否获利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使没有获利,也需要对其侵权行为给米哈游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故一审法院对明朝互动的抗辩不予采纳,并结合以下因素认定赔偿数额: 涉案作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米哈游主张将游戏知名度和作品授权许可使用费作为参考因素。一审法院认为,米哈游已经提交大量证据,显示游戏《崩坏三》获得众多奖项,较长时间在游戏榜单的名列,《崩坏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涉案的作品分别为《崩坏三》的角色形象和武器道具,米哈游也提交了与知名公司(华为、招商银行)所签订的包括涉案作品在内的授权协议,可以佐证涉案作品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高的市场价值。因米哈游游戏包括多种角色和道具,授权协议显示的授权内容,使用方式等与本案也存在明显不同,米哈游主张将其作为参考因素,并无不当,一审法院予以确认。 明朝互动的侵权主观故意。本案中,明朝互动自认《异化维度》是明朝互动实际立项、开发、设计、运营、维护,对于被诉侵权图片,是其委托外包公司进行批量设计的。一审法院认为,从米哈游的举证来看,明朝互动也属于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游戏公司,其在开发游戏,特别是委托第三方为游戏提供相应的设计服务时,应当采取积极的审查和防范措施,尽力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本案中《异化维度》游戏武器道具的主要部分,使用了米哈游作品独创性内容,并且明朝互动还将游戏中不存在的角色,用于其游戏下载页面的宣传图案。明朝互动对于本案侵权事实的发生,存在一定过错。 (三)明朝互动的侵权客观后果。本案中,虽然《异化维度》上线时间从2020年的12月23日到2023年的2月16日,已超过2年。且《异化维度》使用涉案作品的行为,在bilibili上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达26.4万,影响较大。但是,该游戏仅在某某商店上线,且其在某某商店仅8个评分,评分仅为1.8星,评分数量少,评价较低;在2年多的时间里,该游戏累计充值11154元,充值金额不多;且米哈游在2021年8月25日进行侵权取证之后,直至2023年向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起诉之前,并未通知明朝互动或者某某商店停止侵权,导致侵权时间扩大;视频博主的粉丝仅132人,也无其他视频提及《异化维度》的侵权行为,即该视频的播放量较大与标题关联米哈游知名游戏《崩坏3》且提及抄袭关系明显,公众也容易判断出米哈游被抄袭、被侵权,而非误认米哈游主动为之的行为。在此情况下,不宜认定明朝互动侵权情节严重,承担过高的侵权责任。 (四)米哈游的维权合理开支。本案中,米哈游主张的合理费用2.2万元(包括公证费2000元,律师费2万元),但是未提交相应的支付凭证。因为米哈游委托律师参与调查取证,代理出庭应诉,由公证机构出具公证书有事实依据,故一审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对于律师费、公证费等予以酌定。 综合上述分析,一审法院酌情认定明朝互动应向米哈游支付的赔偿金额为80000元。 一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五十三条第一项、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一、明朝互动赔偿米哈游80000元;二、驳回米哈游的其他诉讼请求。本案案件受理费8800元,由米哈游负担6892元,明朝互动负担1908元。 本院经审理查明,一审法院查明事实的依据充分,本院予以确认。本案二审中双方当事人均未提交新证据。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二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围绕当事人的上诉请求进行审理。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理,但一审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据此,本案应当围绕明朝互动的上诉请求进行审理,明朝互动没有提出请求的,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均不属于本案二审审理的范畴。 根据明朝互动的上诉意见,本案的二审争议焦点为:1.明朝互动是否侵害米哈游的著作权;2.一审法院认定的赔偿数额是否恰当。 关于第一个问题,将米哈游的8个游戏武器、1个人物形象与被诉侵权武器、人物形象进行比对可见,虽然武器的配色、刀尖或刀柄形状、人物发饰等处存在差异,但上述差异均为细微差异,双方形象整体上构成实质性相似。明朝互动将与米哈游享有著作权的武器、人物形象实质性相似的形象在被诉侵权游戏及宣传图片中使用,使得不特定公众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涉案作品,一审法院认定明朝互动的行为构成对米哈游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合法有据,本院予以维持。明朝互动上诉主张被诉侵权形象美术资源由外包公司提交,故难以审查是否存在近似美术资源,本院认为,不论被诉形象是否为第三人设计,明朝互动作为被诉侵权游戏的运营方,都应就在互联网公开提供与米哈游权利作品相似的形象承担侵权责任。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因此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权利使用费难以计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当考虑作品类型、合理使用费、侵权行为性质、后果等情节综合确定。本案中,米哈游请求参考涉案权利游戏的知名度、作品许可使用费等因素计算其实际损失,明朝互动则主张按照其产品后台累计充值数据、与案外人的推广协议约定的分成比例及推广费数额等计算其侵权获利。对此本院认为,一审中明朝互动提交的其网站产品后台运营报表显示被诉侵权游戏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的累计充值金额为11154元,但是明朝互动因被诉侵权游戏所获利润并无确切依据证明,被诉9个武器、人物形象对被诉侵权游戏获利的影响度和贡献率亦无证据证明,故仅凭充值金额和推广费用,难以计算明朝互动因被诉侵权武器、人物所得利润的具体数额。米哈游与案外人签订的合作协议所载许可使用费或非被侵害形象专有支出,或所涉形象与被侵害形象不一致,故相关许可使用费也不能直接作为认定米哈游实际损失的依据。在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及权利使用费均无确切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一审法院综合考虑权利作品的知名度、市场价值,明朝互动的侵权主观故意、侵权行为持续时间、被诉侵权游戏影响力以及米哈游维权须承担的合理开支项目,对米哈游的经济损失和维权合理开支合并酌定为80000元,并无畸高情形且合法有据,应予维持。明朝互动关于赔偿数额的上诉意见依据不充分,本院不予支持。米哈游并未提起上诉,关于其在二审答辩状中所述被诉侵权游戏另有其他名称并仍可下载的情况,因相关内容未经公证,也未证明游戏中使用的武器、人物形象与被诉侵权武器、人物形象相同或与涉案权利作品实质性相似,故本院不予采纳。 综上所述,明朝互动的上诉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本院予以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800元,由上诉人广州明朝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Right|审 判 长  屈 昕 审 判 员  刘培英 审 判 员  朱文彬 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九日 法 官 助 理  邓志愿 书 记 员  黄妙丽 书 记 员  陈 倩}} {{PD-CN}} nix1npfogfj7632kme803yvcrvodydi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83 104 1179209 2485661 2024-11-01T07:27:20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61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煨湯:㷛湯 ;泡茶:局茶 ;倒茶:斟茶 ;端酒:捧酒 ;酒釅:酒濃(釅)官硯 ;茶釅:茶濃 ;茶滷子:茶膠 ;燙酒:煖酒 ;冰凉的:冰凍嘅 ;滾燙的:滾熱辣 ;𤅠一𤅠:用水淌淨({{校|驀|𤅠}})蒜 ;吃得稀醉:{{多行合一|飮到爛醉或喝得稀醉|北呌呵得稀醉}} ;吃熱鍋子:打邊爐 ;醋溜的:製酸嘅 ;鹹鴨腿:臘鴨比 ;沒下酒的菜:無菜送酒 ;咽不下去:呑唔落喉 北呌咽不下 ;蘸淸醬:點豉油(蘸)官站字音 ;有些氣息:有的臭{{參|味|⿰口末}} ;糭子:<!--{{漏字| }}-->(糭)北呌角黍 ;噎倒:食飯哽倒 北呌噎着了(噎)官熱字音 ;餛飩:扁食(餛)官渾 ;擀麵:硏麵 ;和麵:猜麵<noinclude></noinclude> f0p36plbrb5tc2ugpq6m64bad07umzn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2024)沪0104刑初413号刑事判决书 0 1179210 2485662 2024-11-01T07:28:52Z SuperGrey 5003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 =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br><BIG>刑 事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24)沪0104刑初413号 |year = 2024|month=7|day=16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判决书 |notes = }} 公诉机关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张某,男,1994年×月×日出生,公民身份证号码××××××××××××××××××,×族,大学文化,无业,住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因涉嫌犯破坏计算机信息…” 248566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br><BIG>刑 事 判 决 书</BIG> |案号 = (2024)沪0104刑初413号 |year = 2024|month=7|day=16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判决书 |notes = }} 公诉机关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张某,男,1994年×月×日出生,公民身份证号码××××××××××××××××××,×族,大学文化,无业,住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因涉嫌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于2023年6月1日被取保候审,2024年4月24日继续取保候审。 辩护人谢某,某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系某某中心指派。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以沪徐检刑诉(2024)374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张某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于2024年6月12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于同月14日立案受理,依法适用简易程序,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李某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张某及其辩护人谢某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指控,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被告人张某为牟利,制作针对《原神》游戏的外挂程序,并授权他人作为代理按照天卡、周卡、月卡等不同模式进行定价后通过网络提供外挂下载,张某因此非法获利共计人民币3万余元。经鉴定,上述外挂程序通过修改游戏数据,实现了《原神》本不具备的透视、秒杀、瞬移等功能,影响了游戏的正常运行。 2023年6月1日,被告人张某经公安机关电话通知后在其住处等候公安人员,其到案后如实供述上述犯罪事实。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张某为他人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情节特别严重,应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张某具有自首情节,认罪认罚。鉴于被告人张某庭前退缴违法所得人民币三万九千元,当庭建议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提请依法审判。 被告人张某及其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证据、罪名等没有异议。辩护人提出张某具有自首情节,认罪认罚,请求从轻、减轻处罚。 经本院审理查明的事实与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一致,且有证人蔡某的证言、接受证据清单、某某公司营业执照、司法鉴定意见书、受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到案经过、扣押决定书、扣押笔录、扣押清单等证据证明。被告人张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上述证据均经庭审举证质证,查证属实,本院予以确认。 另庭前,被告人张某向本院退缴违法所得人民币三万九千元。 本院认为,被告人张某为他人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依法应予惩处。公诉机关的指控,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正确,量刑建议适当,本院予以支持。被告人张某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可以减轻处罚;其自愿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三款、第二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三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张某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罚金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缴纳。) 二、违法所得应予追缴。 张某:在社区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接受教育,完成公益劳动,做一名有益社会的公民。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直接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一份。 {{Right|审 判 长  彭 多 人民陪审员  杨曦俊 人民陪审员  潘宇翔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六日 书 记 员  杨 皓}} 附:相关法律条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五条  ……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限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五十二条  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第五十三条  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第六十四条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PD-CN}} p5yv6olyl6rwe5wqat8wv4ry87skgqx Category: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判决书 14 1179211 2485663 2024-11-01T07:29:30Z SuperGrey 50034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判决书]] [[分类: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 2485663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判决书]] [[分类: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 m5xkp9r2y8mas96hljn3v7x2ss23gmu Page:官話講義 F8IxAQAAMAAJ.pdf/184 104 1179212 2485664 2024-11-01T07:34:21Z Fish bowl 39676 /* 已校对 */ 2485664 proofread-page text/x-wiki <noinclude><pagequality level="3" user="Fish bowl" /></noinclude>;太稀了:太淸 ;太稠了:太桀 ;炕焦了:焙燶 ;煳了:燶 ;餿了:宿味 ;哈辣了:有饐味 ;鍋巴:<!--{{漏字| }}-->(飯焦)北呌飯鍋巴 ;吃頓飯:食餐飯 ;糖稀:糖膠 ;回軟:脆糖不脆或呼疲了 北呌疲了 ;滷蝦:咸蝦 ;煑煳了:煑鎔爛 ;荳瓣醬:麵豉 ;淸醬:白油 ;起了白撲:酒與醋起白抱(撲)官捕入聲 ;荳腐腦:荳腐花 ;饞得慌:想食唔得食 ;吧嗒嘴:食嘢口答答 <h3>(服飾類)</h3> ;帽提繋:帽耳 ;帽子:帽 ;暖帽:冬帽 ;凉帽:夏帽 ;斗篷:大雪衣卽大{{校|摟|褸}}(又竹雨帽均此呌法或呌竹斗篷) ;小帽:閒常帽<noinclude></noinclude> 1v1qx2o27bo8dttdw5d5ts8uhfuq2re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4年) 0 1179213 2485675 2024-11-01T11:31:05Z Lin107 85653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民 = 34 | 月 = 10 | 日 = 16 | 公布字號 = 行政院令(34) 平壹字第22712號 | previous = | next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 | notes ={{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 '''第一條''' :本規程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三條之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縣政…” 248567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民 = 34 | 月 = 10 | 日 = 16 | 公布字號 = 行政院令(34) 平壹字第22712號 | previous = | next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 | notes ={{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 '''第一條''' :本規程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三條之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縣政府置縣長一人,薦任,綜理全縣事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 '''第三條''' :縣政府設左列各科室分掌各項事務。 ::'''(一)'''秘書室 掌理文書、印信、出納、庶務及其他不屬各科室事項。 ::'''(二)'''民政科 掌理自治、戶籍、禁煙、社會、衛生、地政、僑務、出征軍人家屬優待及國民義務勞動事項。 ::'''(三)'''財政科 掌理賦稅、公債、金融、糧政、公款、公產及其他有關財政事項。 ::'''(四)'''教育科 掌理教育、文化、禮俗、宗教事項。 ::'''(五)'''建設科 掌理農礦、工商、交通、水利、合作、電訊、度政、物價管制及其他有關建設事項。 ::'''(六)'''會計室 掌理歲計會計統計事項。 前項科室設置之多寡,由省政府定之,必要時得增設社會科、地政科。 '''第四條''' :縣政府置秘書一人,委任,助理秘書一人或二人,委任,辦理秘書室事務,科長四人,會計主任一人,均委任,辦理各科室事務,科員八人至三十人,督學一人至三人,技士一人至四人,合作指導員一人至六人,人事管理員一人,統計員一人,戶籍員一人至五人,度量衡檢定員一人,會計佐理員二人至四人,事務員四人至十二人,均委任,由縣長視事務之繁簡分配各科室辦事,並得酌用雇員十人至三十人。 '''第五條''' :縣政設警察局、衛生院、經征處、農業推廣所(或農林場),其組織另定之。 :在未設警察局之縣得於縣政府內置警佐督察員各一人,均委任。 '''第六條''' :縣政府設縣政會議,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一條及縣政會議規則之規定,按期舉行。 '''第七條''' :縣政府辦事細則及經費編製表,另定之。 '''第八條''' :本規程自公佈之日施行。 {{中華民國命令}} {{中華民國廢止命令}} 0j6r2ns2iuzaw3gpr9dx8p0z3mxtcfa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 0 1179214 2485676 2024-11-01T11:31:10Z Lin107 85653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民 = 36 | 月 = 12 | 日 = 19 | 公布字號 = 行政院令(36) 四內字第53003號 | previous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4年)]] | next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7年)]] | notes ={{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 '''第一條''' :本規程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三…” 248567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民 = 36 | 月 = 12 | 日 = 19 | 公布字號 = 行政院令(36) 四內字第53003號 | previous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4年)]] | next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7年)]] | notes ={{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 '''第一條''' :本規程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三條之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縣政府置縣長一人,薦任,綜理全縣事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 '''第三條''' :縣政府設左列各科室分掌各項事務。 ::'''(一)'''秘書室 掌理文書、印信、出納、庶務及其他不屬各科室事項。 ::'''(二)'''第一科 掌理自治、戶籍、禁煙、社會、地政、僑務及國民義務勞動事項。 ::'''(三)'''第二科 掌理賦稅、公債、金融、糧政、公款公產及其他有關財政事項。 ::'''(四)'''第三科 掌理教育、文化、禮俗、宗教事項。 ::'''(五)'''第四科 掌理農礦、工商、交通、水利、合作、電訊、度政、物價管制及其他有關建設事項。 ::'''(六)'''第五科 掌理兵役及出征軍人家屬優待事項。 ::'''(七)'''會計室 掌理歲計會計統計事項。 :前項科室,一等縣全部設置,二、三兩等縣不設第五科(職務由第一科掌理),四等縣不設第三科、第四科、第五科(第三科、第五科職務由第一科掌理,第四科職務由第二科掌理)及會計室(會計主任附在第二科辦公)。 '''第四條''' :縣政府置秘書一人,助理秘書一人或二人,均委任,辦理秘書室事務,科長五人,會計主任一人,均委任,辦理各科室事務,科員十人至二十五人,督學一人至三人,技士一人至五人,合作指導員一人至四人,人事管理員一人(必要時得設人事佐理員一人),統計主任一人,戶籍員一人至三人,地籍員一人至三人,財務稽核員一人或二人,度量衡檢定員一人,事務員四人至十人,均委任,分別在各科室辦事,並得酌用雇員四人至十人。 '''第五條''' :縣政設警察局、衛生院,並得呈准設置其他業務機構,其組織另定之。 '''第六條''' :縣政府設縣政會議,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一條及縣政會議規則之規定,按期舉行。 '''第七條''' :縣政府辦事細則另定之。 '''第八條''' :本規程自公佈之日施行。 {{中華民國命令}} {{中華民國廢止命令}} 850xvjyxys43p9r8ay38wjfxcm5djda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7年) 0 1179215 2485677 2024-11-01T11:31:14Z Lin107 85653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民 = 37 | 月 = 11 | 日 = 23 | 公布字號 = 行政院令(37) 四內字第52108號 | previous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 | next = [[金馬戰地政務實驗區縣各級組織大綱]] | notes ={{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 '''第一條''' :本規程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 248567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民 = 37 | 月 = 11 | 日 = 23 | 公布字號 = 行政院令(37) 四內字第52108號 | previous =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 | next = [[金馬戰地政務實驗區縣各級組織大綱]] | notes ={{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 '''第一條''' :本規程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三條之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縣政府置縣長一人,薦任,綜理全縣事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 '''第三條''' :縣政府設左列各科室分掌各項事務。 ::'''(一)'''秘書室 掌理文書、印信、出納、庶務及其他不屬各科室事項。 ::'''(二)'''第一科 掌理自治、戶籍、禁煙、社會、地政、僑務及國民義務勞動事項。 ::'''(三)'''第二科 掌理賦稅、公債、金融、公學、糧政、公款公產及其他有關財政事項。 ::'''(四)'''第三科 掌理教育、文化、禮俗、宗教事項。 ::'''(五)'''第四科 掌理農礦、工商、交通、水利、合作、電訊、度政、物價管制及其他有關建設事項。 ::'''(六)'''第五科 掌理兵役及出征軍人家屬優待事項。 ::'''(七)'''田糧科 掌理田糧事項。 ::'''(八)'''會計室 掌理歲計會計統計事項。 :前項科室,一、二、三等縣全部設置,四等縣不設第三科、第四科(第三科職務由第一科掌理,第四科職務由第二科掌理)及會計室(會計主任附在第二科辦公),第五科(兵役)改稱第三科。 '''第四條''' :縣政府置秘書一人,助理秘書一人或三人,均委任,辦理秘書室事務,科長六人,會計主任一人,均委任,辦理各科室事務,指導員一人至三人,科員十七人至三十三人,督學一人至三人,技士一人至六人,合作指導員一人至四人,人事管理員一人(必要時得設人事佐理員一人或二人),統計主任一人,戶籍員一人至五人,地籍員一人至三人,財務稽核員一人或二人,度量衡檢定員一人,事務員六人至十二人,推收員一人或二人,均委任,分別在各科室辦事,並得酌用雇員四人至十一人。 '''第五條''' :縣政設警察局、衛生院,並得呈准設置其他業務機構,其組織另定之。 '''第六條''' :縣政府設縣政會議,依縣各級組織綱要第十一條及縣政會議規則之規定,按期舉行。 '''第七條''' :縣政府辦事細則另定之。 '''第八條''' :本規程自公佈之日施行。 {{中華民國命令}} {{中華民國廢止命令}} bi09snf2bf0ajrycepfv0ce2d1u6fdl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0 1179216 2485678 2024-11-01T11:31:21Z Lin107 85653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section = 沿革 | noauthor = 中華民國廢止命令 | previous = | next= [[金馬戰地政務實驗區縣各級組織大綱]] | notes={{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onlyinclude>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4年)|中華民國 34 年 10 月 16 日]] 修正條文<sup>行政院令(34) 平壹字第22712號</sup>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中…” 248567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廢止) | section = 沿革 | noauthor = 中華民國廢止命令 | previous = | next= [[金馬戰地政務實驗區縣各級組織大綱]] | notes={{Wikipedia|福建省政府}}{{Textquality|75%}}<br><onlyinclude>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4年)|中華民國 34 年 10 月 16 日]] 修正條文<sup>行政院令(34) 平壹字第22712號</sup>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6年)|中華民國 36 年 12 月 19 日]] 修正第3、4、5、7條<sup>行政院令(36) 四內字第53003號</sup> :[[福建省縣政府組織規程 (民國37年)|中華民國 37 年 11 月 23 日]] 修正第3、4條<sup>行政院令(37) 四內字第52108號</sup> </onlyinclude>}} {{中華民國命令}} {{中華民國廢止命令}} 1ob1rs5rkwmldbmn4ep9fnsyeim92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