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武漢市
簡: 漢
府駐 江岸區
書記 苗圩
市長 李憲生
面積 八千四百六十七又十一平方公里
- 城:一千五百五十七平方公里
人口
- 總
- 非農
-

八百三十一萬餘
四百七十九萬零八百餘
三百零六萬二千一百餘

級別 副省級城市
市花
市樹 水杉
郵編 四三〇〇〇〇
區碼 〇二七
輿碼 鄂A
語文 武漢話
武漢之於鄂省

武漢市,亦稱以,乃中華鄂省之會,亦為七大都市於中華之中原也。方八千四百六十七平方千米,計於西元二〇〇五年八百三十一萬有奇。大江與漢水會此,分之三鎮,是為武昌、漢陽、漢口也。傳李白至此,題詩曰:「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故亦稱之「江城」。武漢發達於晚,經民國共和國之初而衰,是時謂「東方芝加哥」。中華民國亦起此也。

[]

武漢之史,始於公元前四千年也。當是時,有「夏汭」、「鄂渚」之名。先古之燒土、斧、錛、叉亦見焉。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商君設城池於此,曰盤龍,為武漢之始也。是為楚城於春秋戰國之時。

漢陽之卻月魯山二城建於東漢之末。三國黃武二年,大帝孫權夏口於武昌蛇山。南朝之時,夏口擴為郢州。郢州者,郢州之治所也。置江夏、漢陽二縣焉。唐時是為鄂、沔二州之治,大江之盛市。「江城」之稱亦始焉。是隸於鄂州於之時。時製瓷之業盛也,南宋之人陸游過而嘆曰:「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南宋將岳飛亦興武北伐焉八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湖北省治於武昌。時明太祖兵,伐武昌,得子楨,封楚王。故擴之,建王陵於龍泉山,成「三龜九寢十二景」之勢。成化間,漢水改龜山之陰入大江,至嘉靖之時漢口興於漢水之陽,徽、晉、陝、贛之賈商鹽、當、米、材、棉、藥焉。漢口並朱仙、景德、佛山稱四大名鎮於之際矣。其時水陸交通,謂「九省通衢」,貨積民溢,商賈輻輳。

咸豐八年《天津條約》訂,漢口為一商口於外,十一年開之。既,劃租界焉。長江航、茶之業為英國營,達。當此之時,漢口達於上海廣州之市,謂之「東方芝加哥」。同治三年,漢口後城築,是為今漢口之雛也。光緒十五年,張之洞遷湖廣總督,興洋務,立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張公之督鄂,築鐵路、興教育,京漢鐵路、兩湖書院成焉,武漢蜚聲中外。三十一年,張公籌銀八十萬,修後湖長堤,除水患,保京漢鐵路之安。堤內涸土十萬畝,為今漢口之擴基。

孫文之像,立於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
孫文之像,立於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

宣統三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湖北離之治,立中華民國,建軍政府。天下相應,時是為革命中心,暨中華民國臨時之都也。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政區既分,以武昌為中華民國湖北省之會。十五年,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北伐,克武漢,立武昌、漢口二市,漢陽一縣。翌年元旦,國民政府遷武漢,後遷南京。二十年孟夏,長江水溢,沒之達三月矣。二十七年,日本攻武漢,武漢會戰既始,中國潰,陷。後七年,復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敗,中共進駐武漢,立「武漢直轄市」。

公元一九五四年,武漢復改湖北省之會。同年,長江洪,三鎮為洋。一九五七年,武漢長江大橋既築,京漢、粵漢二鐵路相連。一九八四年,武漢復開關。一九九八年,長江再洪,然眾城守之,安。同年,法國設領事館焉。

[]

武漢之方位
武漢之方位

武漢於中土之地,江漢平原東,一百三十四公里於東西、一百五十五公里於南北矣。東接黃岡之團風,鄂州之華榮、梁子湖,黃石之大冶;南通咸寧之嘉魚、咸安;西連荊州之洪湖,省轄之仙桃、孝感之漢川;北臨孝感之孝南及孝昌、大悟二縣,黃岡之紅安、麻城。大江與漢水會此,分之三鎮,是為武昌、漢陽、漢口也。此地多湖堰,地理交通,於古於今優也,稱謂之「百湖之市」,亦為「九省通衢」也。其地為平原,闊也,間少丘陵與崗地焉。

武漢氣濕雨足,是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也。陰曆臘月之溫極低,謂「數九寒冬」,共九九。民謠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開河、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風雪常見三九之時也。陰曆六月反之,謂之「伏旱」,共三伏。盛夏三伏之時,暑酷且悶,中國之「三大火爐」「四大火爐」「七大火爐」皆見其名,故武漢多氣躁之人也,氣候為之矣。陰曆五月多梅雨。七月流火,溫始降,十月凉。

其間長江、漢江、倒水、灄水、舉水諸河過之,長江、漢江為干。長江者,中國之長河也;漢江者,長江之長支也,亦名漢水。長江之至狹處於武漢長江大橋,極闊於青山。水大汛長焉,天興洲、白沙洲之渚其間也。漢江於蔡甸入境,自南岸咀滙長江,彎廿二。

常見馬尾松、杉、櫟、樟之木,多産煤、磷、黃鐵之礦與武昌魚、蓮、藕、洪山紅菜薹、天興洲西瓜、高洪太銅鑼、綠松石雕、漢繡也。

[] 交通

武漢長江二橋
武漢長江二橋

武漢因長江、漢江之滙而興,輿馬交通,古稱「九省通衢」。建京漢、粵漢二鐵路,武漢轉為樞紐。今甚之。國道之三一六、三一八、一〇七相滙焉,京珠、滬蓉、漢十之高速公路相修築也。今京廣、京九、漢丹、長荊、武九、武麻諸鐵路交通於此。武漢之航空亦為華中之至,天河機場修諸郊。

長江、漢江亘武漢而流,故此地多橋梁,有長江、漢水大橋十二。公共交通、軌道交通亦繁盛。

武漢之街,其老則如方格棋盤之狀,築諸沿江,其新則如圓環相扣。於武昌建雄楚大街、武珞路、珞喻路、珞獅路、中南路、中北路、八一路、中山路、紫陽路、解放路、東湖路、友誼大道、紅衛路、光谷大道、戶部巷等,於漢陽建漢陽大道、鸚鵡大道、洗馬長街、沿河大道、龜山北路、腰堤路等,於漢口建江漢路、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濱江大道、武勝路、吉慶街、沿江大道、京漢大道、發展大道、建設大道、黃浦大街、一元路、二耀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張公堤、香港路等。

[]

武漢之域,分城區者七、郊區者六。城區者,江岸、江漢、礄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是也;郊區者,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也。

方八四六七平方公里,一九五四平方公里之於城也。

[]

[]

景泰八年漢江改道於龜山之陰,漢口遂成,碼頭渡津並立,商賈興諸漢正街,人流交織,摩肩接踵,遂成一派,曰碼頭文化。武漢興於碼頭,市井之習根之。

經二〇〇一年之查,武漢計民口八百三十一萬。

[] 外交

[]

[]

[]

  • 佛教
歸元寺羅漢堂
歸元寺羅漢堂
    • 歸元寺
    • 寶通寺
    • 蓮溪寺
    • 龍華寺
    • 古德寺
  • 道教
歸元寺法門
歸元寺法門
    • 長春觀
  • 基督教
    • 榮光堂(格非堂)
    • 救世堂
    • 崇真堂
    • 武昌堂
    • 感恩堂
  • 天主教
    • 聖若瑟堂
    • 聖家堂
    • 聖高隆龐堂
  • 伊斯蘭教
    • 起義門清真寺

[]

  • 黎元洪、孫武、夏雨田、池莉、方方、孫不二、胡戈、田長霖、何祚歡、劉亦菲、李婷、伏明霞、徐小鳳、吳儀、嚴文井、伍子胥、田克兢、尹北琛、段思思

[]

[]

維基共享: 武漢市 – 君可於維基共享覓得相關之多媒體資源。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