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淩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章 |
[修] 生平
[修] 初年
王淩叔父允,為漢司徒,誅董卓。卓將李傕、郭汜等為卓報仇,入長安、殺允,盡害其家。淩及兄晨,時年皆少,逾城得脫,亡命歸鄉里。淩舉孝廉,為發幹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曹操辟為丞相掾屬。
[修] 討伐東吳
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淩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轉在青州。是時海濱乘喪亂之後,法度未整。淩布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不容於口。
後從曹休征吳,與賊遇于夾石,休軍失利,淩力戰決圍,休得免難。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軍民之歡心。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初,淩與司馬朗、賈逵友善,及臨兗、豫,繼其名跡,正始初,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二年,吳大將全琮數萬眾寇芍陂,淩率諸軍逆討。與賊爭塘,力戰連日,賊退走。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戶,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修] 圖謀反叛
是時,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淩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淩為太尉,假節鉞。淩、愚密協計,渭齊王不任天位,楚王曹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其十一月,愚複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二年,熒惑守南斗。淩謂:“鬥中有星,當有暴貴者。”
三年春,吳賊塞塗水。淩欲因此發,大嚴諸軍,表求討賊。詔報不聽。淩陰謀滋甚,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宣王將中軍乘水道討淩,先下赦淩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淩,大軍掩至百尺逼淩。淩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軍到丘頭,淩面縛水次。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淩,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淩至項,飲藥死。淩廣有志尚學行,死時年四十餘。
[修] 評
三國志評曰:王淩風節格尚。
[修] 據
《三國志》·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