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ng Kong:Coat of Arms
(香港區旗) (香港區徽)
Image:LocationHongKong.png
法定語文 中文、英文,政府語文政策為兩文三語(廣州話、普通話、英文)
行政長官 曾蔭權
面積
- 海域面積
- 土地面積
- 水域面積百分比

一千六百五十平方公里
一千一百零七平方公里
60%
人口
- 總人口(二零零五年中)
- 人口密度
(未排名)
六百九十四三千六百人
每平方公里六千二百七十二人
本地生產總值總計(二零零五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

列第四十二位
二千二百七十三億美元
列第十五位
三萬二千九百美元
開埠
- 日期
英國佔領: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成為英國殖民地: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淪陷期
- 日期
港督降日本: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日降盟軍: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五日
特區立

- 日期
主權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貨幣 港元(HKD 或 HK$)
時區 協調世界時東八區
頂級域名 .hk
長途電話代碼 八五二
法定假期 見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
市花 洋紫荊(一九六五年起)
Template:HK map

香港,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北緯廿二度廿分, 東經一百十四度十一分, 處珠江口,南臨南海。含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以及鄰近小島二百六十二。[1] 東平洲為東北邊陲,北接廣東省深圳市深圳河,西臨珠江,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自始皇三十三年平百越置南海郡始,世中國土。道光二十一年至光緒二十四年間,英吉利屢敗滿清,遂分批割之讓之,成英吉利租借地。公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主權移交,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殖民史終。據《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許「一國兩制」之策;主權移交五十載內,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社會主義制度不加諸香港。除外交國防外,香港可享各事務之高度自治權。

[] 地理、氣候及授時

主文:香港地理、香港生態、香港氣候及香港時間
香港所在
香港所在

[] 地理

香港,珠江之陰,名從香港島。香港特別行政區轄地,九龍、新界攜二百三十五島嶼構之。其絕頂大帽山,海拔九百五十八米。原少而丘多,窪地僅十之二,北發於新界,分元朗平原、粉嶺低地,夫盡由河流自成之沖積平原;次為九龍南與香港島北,地狹,今經香港填海工程以壤拓之。

香港之名雖自香港島,然香港島嶼至大者實為大嶼山,其地倍超香港島。

[] 氣候

香港從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涼燥,高地偶降霜雪;暖濕;熱濕而多雨,偶有電暴之雹;涼,多晴。逢六至十月,間有熱帶氣旋(颱風),暴雨。終年汽車、火力發電廠及東北風所攜污物之由,以使尖沙咀天文台之監測點可數之低能見度時數[2],公曆一九九零代中以來,由約兩百五十時辰升至公曆二零零六年時約七百五十時辰。

[] 授時

光緒十年十一月十六日未時,香港授時服務於尖沙咀警署始。三十二年以降,遷訊號山[3],以其鐵球作授時用,並由香港天文台負責。光緒二十九年,時區定,為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之右四時辰(東八區)。民國二十九年至一九七九年,行夏令時。除淪陷日本期間,行夏令時為虛,以日本時(東九區)作準為實。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日,因能源危機,曾於冬行夏令。除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之外,皆行夏令時。一九七二年一月一日,法定時改以協調世界時。香港天文台今以銫原子鐘報時系統作香港時之準繩,誤差僅每日一微秒內,唯每數年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子夜,將時間調慢一秒為閏秒,以保準確。

[]

  • Frank Welsh: A History of Hong Kong (第三版) ,HarperCollins,1998年10月1日, ISBN 1-56836-002-9.
  • Derek Lam: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Hong Ko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廣州學術出版社,1986年2月18日, ISBN 9384263349.
  • Tak-Wing Ngo: Hong Kong's History: State and Society Under Colonial Rule (Asia's Transformations) ,Routledge,1999年8月1日, ISBN 0-415-20868-8.
  • Poshek Fu, David Deser: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 ,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25日, ISBN 0-521-77602-3.
  • Steve Tsang: 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I.B. Tauris,2004年5月14日, ISBN 1-86064-184-9.
  • Liu Shuyong: 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ISBN 7-119-01946-5.
  • 香港歷史學會: Forts and Pirates - A History of Hong Kong ,Hyperion Books,1990年12月, ISBN 962-7489-01-8.

[]

  1. 「島嶼」為越五百平方米者,據地政總署測繪處:香港地理資料PDF,公曆二零零六年四月更新;當中面積數據取自測繪處公曆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之一比萬地圖數據庫。
  2. 能見度低於八公里,現霧、薄霧、降水不計其內
  3. 訊號山土名大包米

[] 它典

維基共享: 香港 – 君可於維基共享覓得相關之多媒體資源。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