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漢字者,漢人形意字書寫系統(亦稱中文)。漢字亦為世最古、並唯一今傳之形意字,推估有四千年以上,歴甲骨、鐘鼎、篆、隸、草、行、楷各書。漢字主用於漢語,亦為日語、朝鮮語、及古越南等東亞多國語言所用矣。
因為形意字故,漢字可用於多語,嘗長時為東亞交流唯一文字。今楷書可分正體字與簡體字兩系。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與北美華人間;後者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東南亞華人社區。又日本及朝鮮皆有之官訂漢字表也。
章 |
[修] 史
[修] 形
- 見六書
漢文之源,始於契書,象形、指事而已,不足,繼之以會意,諧聲。猶不足,終之以轉注。至此,六書齊備。
據《說文》,六書示如下:
[修] 象形
《說文》曰:「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此類字表實物,早似其所指,後數易,秦漢之時遂成今形也
[修] 指事
《說文》曰:「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此類字表虛物與事,以圖示其意矣
[修] 會意
《說文》曰:「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修] 形聲
《說文》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修] 轉注
《說文》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修] 假借
《說文》曰:「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修] 體
指事,象形最單純,謂之文。會意以下四類,乃孳乳相生,謂之字。在於竹帛,謂之書。六書有古文、大小篆之別,然刪除重複,約僅九千餘字。至秦,始變隸書。至漢,又有章草。蓋文化愈進,事物日繁,篆籀書寫,太費日力,不適於用,漸趨簡易,自然之勢也。
[修] 表意功能之活用
例:
[修] 見
- 漢字拉丁化
[修] 註
[修] 它典
日本漢字黨.漢字珍理教(日文)內含特殊趣味。點選者其慎之!
Categories: 殘章 | 文字 | 漢語 | 基礎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