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南陽市乃河南西南之大邑,簡謂宛,亦稱「南都」。
河南省南陽府 | |
宛 | |
市長 | 朱廣平 |
府衙 | 臥龍區 |
轄 - 中心城區建成面積 |
兩萬六千六百平方公里 約七十平方公里 |
口 - 總 (二〇〇五年) - 都會區 |
中國人口最多的府 一千〇七十五萬 約七十萬 |
產 - 總值(二〇〇六年) - 人均 |
一千二百億元人民幣 一萬三千圓人民幣 |
電 | 0377 |
郵編 | 473000 |
花 | 桂花、月季、菊花 |
政級 | 府 |
章 |
[修] 地理
八百里伏牛山臥其北,依千里漢江水滋其土。北臨洛陽,南至襄陽,東居汝陽,西有丹陽,環宛皆山,氣候宜人。宛邑置於東經百十度之右,北緯卅度余二居其上。群山環之,是以謂之「碗」也。伏牛北臥,漢水南依,南陽謂之呼也。方圓三百里,山丘均佔三分有一,良田千萬畝,人口千萬餘,河南之大城也。
[修] 節氣
中原四時分明,春秋各雙月,夏冬各四月。春日花開蝶燕舞,夏天雨荷風拂柳。秋高氣爽雁南天,冬雪皚皚無痕留。
[修] 山水經
[修] 礦
宛城之北十里有一孤山,名曰獨山,美玉蘊含其中,更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
[修] 宛史
[修] 古
夏初,鄧為禹都。商周之年含申、鄧、謝諸國。戰國末為秦所據。秦昭王三十五年,設南陽郡。前漢置南陽郡,轄境自河南熊耳山以南至湖北大湖山以北。後漢謂之「南都」,當是時乃第二大都。
[修] 今
公元一九四八年國軍敗離宛邑,中原紅軍得南陽。一九九四年徹地設市,南陽大城之雛形具備。
[修] 縣制
宛市下轄一市二區十縣百餘鄉鎮。
- 臥龍:諸葛孔明躬耕之地。南陽城西高崗密林,人稱臥龍崗,相傳諸葛亮曾躬耕于此,今留有南陽諸葛盧。
- 宛城:南陽簡稱宛,因此得名宛城,
- 鄧州:范仲淹于花洲書院寫下名篇《岳陽樓記》。
- 鎮平:古涅陽。醫聖張仲景之故里。
- 内鄉:今留有舉國最完整之古縣衙。
- 西峽:伏牛山明珠,恐龍蛋化石舉世震驚。
- 淅川:古丹陽。南水北調之源頭也。
- 桐柏:桐柏山腹地,淮河源也。
- 唐河:古唐州。有泗洲佛塔。
- 方城:今宛東工業重鎮,交通要道也。
- 社旗:古賒店。明清時中原商賈重鎮,賒店古鎮會館群。
- 南召:石人山南麓重鎮。
- 新野:南陽、襄陽間之要道。三國時,曾火燒新野。今留有漢議事臺、漢桑城。
[修] 民生
[修] 宛語
宛語異於他方,平仄重而嗓音沈。
[修] 宛梆
[修] 宛膳
南陽人皆以麵為主食,晨昏喝湯,當午吃麵,饃菜相配。
[修] 宛才
楚漢之地人才輩出。嘗有劉備三顧孔明於草廬之中,另張仲景,張衡亦名士也。
科聖張衡,造有地動儀、渾天儀 |
[修] 通驛
國中要道,三省樞通,九省通衢。
[修] 鐵道
洛湛、寧西二線交於宛邑,均乃中國「八縱八橫」之要道。洛湛鐵路貫穿南北,北起洛陽,南經襄陽,直止兩廣。寧西鐵路縱橫東西,東起南京,西至西安。
- 洛湛鐵道南陽境之内:南召-南陽-鄧州
- 寧禧鐵道南陽境之内:桐柏-唐河-南陽-鎮平-内鄉-西峽
[修] 通省大道
國道、省道、高速公路三網互聯,是使南陽集聚通驛之便也。高速公路更為宛城騰飛之動力,通鄭州、連洛陽、牽上海、至西安、達襄陽,至公元二〇一〇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七百公里。
[修] 飛昇之途
[修] 產經
[修] 農
[修] 工
- 光電
- 石油
- 生化
- 中藥
[修] 服務
- 金融
- 物流
- 旅遊
[修] 科教
[修] 城郭
[修] 遊歷
億萬年河山起落沉浮,三千年文明深厚積澱,是南陽遊歷之寳藏也。
[修] 山水
- 名山:
- 名水:
[修] 名勝
- 楚風:荊楚故都龍城丹陽在宛西淅川,下寺存春秋楚墓群,南召更有楚長城遺址。
- 漢韻:至漢,達鼎盛,南陽「四聖」有三皆出於此朝,今有「智聖」諸葛亮武侯祠、「科聖」張衡墓祠、「醫聖」張仲景醫聖祠。漢韻之精華乃漢石刻畫,存于漢畫舘中。
[修] 姊妹都會
- 九州之内:
綿陽、蘇州、阿克蘇市
- 四海之外:南陽市(
東瀛)、加特(
以色列)、韋姆蘭省(
瑞典)
[修] 備註
- ↑ 今與襄陽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