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拼音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通用拼音係目前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建議用嘅中文拉丁化拼音法,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余伯泉喺1998年發表。之後通用拼音做過幾次修正,響2000年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宣佈,代替咗原本嘅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另外,亦都有意代替以前慣用嘅威妥瑪拼音。台灣政府響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通用拼音,統一譯音政策。之但係,各界對於用邊種拼音作都有好大分歧(像是台北市政府即以「與國際接軌」為由,堅持使用漢語拼音),因此最終都無強制人用。

通用拼音有個略去 f 而使用 v(注音符號:万)音標版,原先用來拼客家話,但實際上拼國語係唔會用得。

目錄

[編輯] 由來同現況

中文译音系统,在台湾多年争议不决。过去几任教育部长多倾向于中文译音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汉语拼音系统。2000年11月,前教育部长曾志朗以国际接轨需求的理由,决定采用中国大陆发明的汉语拼音,加些适合乡土语言的拼音模块,但送行政院后又遭退回重议。台北市长马英九认为,基于客观事实考量,为求与世界接轨,避免走不出台湾的窘境。台北市政府也曾主张采用“汉语拼音”。2002年7月10日,台湾教育部召开国语推行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全体委员27人,只有13位委员出席,2人提前退席、主席不投票情形下,以10票对零票的结果表决通过中文译音采用“通用拼音”系统。客家语拼音系统也通过采用“通用拼音”系统。舆论及在野党普遍认为,这是陈水扁当局去中国化,是继“护照”及所谓“驻外使馆(处)”改名之后,又一次“渐进式台独”的举动。

采用通用拼音后,台北市一度考虑实行通用、汉语拼音双轨制。马英九强调,因为台北市不能违背国际化的脚步。 2002年底,台北市现有的一百六十一条道路路牌,全部改为汉语拼音标示。前市长陈水扁曾经将市民大道以及仁爱路以通用拼音标示,现在也要改为汉语拼音了。到2003年底,台北市六百五十九条原本没有设翻译路牌的道路,也将全面采取汉语拼音。

[編輯] 拼音符號

  • 聲母:b、p、m、f、d、t、n、l、g、k、h、ji、ci、si、jh、ch、sh、r、z、c、s
  • 韻母:a、o、e、-i、-u
  • 連韻:ai、ei、ao、ou、an、en(-in;-un;yun)、ang、eng(-ing;-ong;yong)、er
  • y,w,yu 作為結合音yan、wan、yuan 的開頭使用。

[編輯] 特徵

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有部分相似性,但是一些輔音不同。

[編輯] 拼寫方式差異

  • 漢語拼音的 qxzh 為通用拼音的 cisijh(所以通用拼音不用 x 和 q )。
  • 在漢語拼音中zhi、chi、shi、ri、zi、ci、si后的 i ,在通用拼音中使用 ih 。所以漢語拼音的 zhi、chi、shi、ri、zi、ci、si ,在通用拼音中即改拼為 jhih、chih、shih、rih、zih、cih、sih 。
  • 漢語拼音的 en、eng ,在通用拼音中,於以下情形拼法有所差異:
    • 連韻 eng 接於韻母 f- 、w-(風、翁)拼音時之後,改拼成 ong 。
    • wen(文)改拼成 wun 。
  • yu 及以其開頭的結合音,接於韻母 ji- 、ci- 、si- 之後,仍使用 yu 銜接韻母,完全不使用 ü(在漢語拼音中音同「玉」),但韻母皆需將 i 去除。例如 jyu(居)、syue(雪)、cyuan(全)
  • 韻母 ji- 、ci- 、si- 與連韻 yong 結合時,去除韻母的 i ,但保留連韻的 y 。例如漢語拼音的 yong(永)和 jiong(窘),在通用拼音中即拼為 yong(永)和 jyong(窘)。
  • 原本縮寫的 iu(「六」的尾音)和 ui(「灰」的尾音)回歸為 iouuei(過去實際上不常如此拼寫,不過目前教育部已統一規範)。

[編輯] 標記、符號

  • 聲調符號與注音符號相同:一聲沒有符號,輕聲有一點。
  • 地名第二個漢字音節以 a、o、e 為首時,前面以短劃連接,如 Da-an(大安)。除了地名,同個字中的音節也可以用短劃分開。例:漢語拼音的 liánzìfú ,通用拼音拼為 lián-zìh-fú 。
  • 一般如果單詞的音節可能不明,也可以用撇號分開音節。例「Jian」難以看出是「吉安」或「簡」,可用「Ji'an」表記。

[編輯] 參閱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各種中文拼音系統比較表

Template:拼音系統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