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Image:03wiki-zn-frontpage-icon.gif明朝翻譯咗25%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文章
史前文化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西周  
春秋 東周
戰國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西晉 十六國
東晉
南北朝

(參考武周)
五代十國
北宋
(西遼)
南宋 西夏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
共和國
中華民國
(參考台灣問題)

首都 初為南京,
成祖遷都北京,至明亡
明朝地圖
君主
 -開國君主
 -亡國君主
共16位
朱元璋
朱由檢
成立 1368年
滅亡 1644年

明朝(1368年—1644年),係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所建嘅朝代,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喺公元1368年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

明朝初年國力較強,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到後期百姓生活每況愈下,社會唔穩定,引致大規模嘅農民反抗。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十幾年,最後畀清朝消滅。

目錄

[編輯] 明朝歷史

[編輯]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空虛。為咗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咗加重賦稅之外,仲出咗大量新鈔『至正寶鈔』,引致嚴重嘅通貨膨脹,搞到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徵調農民同兵士十幾萬人嚟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嘅農民本來都飽受災荒之苦,治河時又成日畀監工鞭打,重剋扣口糧,搞到人神共憤。於是,「治河」同「變鈔」就成為農民反抗嘅導火線,部分更組成紅巾軍反抗致府。

[編輯]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農民反抗。第二年,郭子興聚眾反抗,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無幾耐,安徽鳳陽農民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重得到郭子興嘅器重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執掌該部領導權。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然後攻下周圍一啲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嘅基地。此時嘅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非常艱難。朱元璋採納咗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努力咗幾年,朱元璋軍事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先後響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消滅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滅埋張士誠,同降伏割據浙江沿海嘅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喺應天稱帝,建立咗明朝,同年攻佔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返社會經濟生產;一方面懲治貪污官吏,就算係皇親國戚,開國功臣都唔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佢死咗之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起咗北京城,響1421年遷都北京。其間重派鄭和七下西洋;又編纂《永樂大典》。成祖之後,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未滿9歲嘅明英宗繼位,寵信宦官王振。導致1449年嘅土木堡之變,皇帝畀瓦剌俘虜。但係喺于謙率領之下,明廷另立明景帝,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入侵嘅瓦剌軍,明朝一度復興。明孝宗弘治年間係明朝政治最清明嘅時期,呢位皇帝勤勉唔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

到了明世宗,佢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嚴嵩把持朝綱,導致政治腐敗,出現財政危機,以至海瑞稱“嘉靖嘉靖,家家皆盡”。

[編輯] 萬曆年代

萬曆初年,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輔佐。內政方面,提出“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同埋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令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嚟最好形勢。

但張居正逝世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衰敗之路。神宗非常貪婪,佢大肆侵佔土地,搜刮民財;又廢除考成法,形成皇帝黷貨、臣下貪污、黨爭激烈嘅狀況。

明末三案、魏忠賢專權、李自成起義都導致明朝嘅衰落。

神宗嘅腐敗招致國庫空虛,邊關危機。呢一個時期,位於東北嘅後金崛起,形成同明王朝相對立嘅地方政權。此時嘅明王朝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嘅危機已經形成。

[編輯]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剝削,加上連年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喺陝北爆發,湧現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喺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嘅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嘅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喺北方,原明朝殘餘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者同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喺南方,忠於明朝嘅各種勢力建立咗幾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直至十幾年後先至被清朝完全消滅。

[編輯] 疆域及政區

Image:明帝國.JPG
明朝的最大疆域範圍

明朝嘅疆域雖然唔及元朝,但喺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住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交郡。明朝喺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及土司、土官制度。

  • 直隸:京師、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東、山西、河南、 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 都指揮使司: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統管黑龍江流域——西起阿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1409年建立,共持續25年,後廢棄。

[編輯]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 禦史台
  • 地方官制
    • 承宣佈政司
    • 提刑按察司
    • 都指揮使司

明朝設有特務機構監視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錦衣衛,成祖設東廠,憲宗設西廠,武宗有內行廠。

[編輯] 軍事制度

明代早期軍隊嘅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嘅,有獲罪而謫發嘅,而最主要來源就係籍選,亦即垛集軍,由戶籍中抽丁而嚟。除此之外仲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嚟講,衛所制仍然係最主要軍制。

衛所制係喺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註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下面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到衛所當兵,軍人喺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佢嘅目標係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亦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因此喺嘉靖年間,喺應付倭寇之亂嗰陣,將領戚繼光喺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嚟取代不堪嘅衛所兵。

[編輯] 外交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好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呃錢。日本實際上係處於割據狀態,冇統一嘅中央政權,好多到中國冒充朝貢使者嘅日本人冇日本政府嘅管轄,朝貢完咗之後佢哋滯留喺中國沿海搶劫。呢啲就係明初嘅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咗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後,喺永樂年間,派遣著名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經濟政治往來,引導中國走向世界,體現永樂王朝嘅鼎盛同埋開放。明成祖之後,佢個仔朱高熾繼位,亦即係明仁宗。佢聽從朝中一啲大臣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唔大,宣佈停止下西洋活動。唔夠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亦係最後一次下西洋。到明憲宗年間,曾經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故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嚟來(有指係將佢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但冇結果,於是再下西洋一事就此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禁海嘅力度,直到明朝中後期,倭寇逐漸平息,先至廢除海禁。

西元16世紀,新航路開闢之後,葡萄牙人1511年佔領馬六甲,亦渴望對中國嘅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喺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喺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允許他們每年嚟廣州“越冬”。呢個係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登陸中國並且同中國接觸。西方國家嘅東來,令到唔少新事物傳入中國。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萬曆援朝之戰爆發,利瑪竇一行未能及時到達中國。後來戰爭中國得勝,利瑪竇先可以進入中國境內。因為利瑪竇好快學識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故此幾得到明朝士大夫好感。後來佢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佢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地圖、自鳴鐘、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喺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唔單止傳播天主教,仲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佢仲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例如儒家思想、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另外,喺明末時期有唔少明朝軍隊曾經裝備火器,尤其係西洋大炮。

[編輯] 經濟

This is the only surviving example in the world of a major piece of lacquer furniture from the "Orchard Factory" (the Imperial Laquer Workshop) set up in 北京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Decorated in dragons and phoenixes it was made to stand in an imperial palace. Made sometime during the Xuande reign period (1426年-1435年) of the Ming Dynasty. Currently on display at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倫敦.( See the closeup for more detail )
This is the only surviving example in the world of a major piece of lacquer furniture from the "Orchard Factory" (the Imperial Laquer Workshop) set up in 北京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Decorated in dragons and phoenixes it was made to stand in an imperial palace. Made sometime during the Xuande reign period (1426年-1435年) of the Ming Dynasty. Currently on display at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倫敦.

( See the closeup for more detail )

明朝農業發展無論係產量定係生產工具,都比宋元時期高,為明朝中葉開始嘅人口穩步增長提供堅實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嘅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咗市場經濟化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嘅原則以及嚴厲嘅海禁政策,令到商業受到一定嘅壓制。隨住明朝紙幣“大明寶鈔”嘅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同拉丁美洲嘅白銀大量流入亦進一步促進明朝嘅經濟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嘅唔少嘢,例如歐洲嘅西洋鐘,美洲嘅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嘅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喺世界上,明朝係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嘅國家之一。

[編輯] 文化

这架三腳架喺明朝嘅一个龙权 celadon例子. It is housed in the Smithsonian in Washington, D.C.
这架三腳架喺明朝嘅一个龙权 celadon例子. It is housed in the Smithsonian in Washington, D.C.

明朝嘅科學文化發展比較迅速,中國小說史上嘅四大名著中嘅《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係出於明朝。《金瓶梅》亦是呢個時期嘅作品。湯顯祖嘅戲劇《牡丹亭》至今仍然有演出。

傳統雅文學嘅發展喺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就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明朝民間文學好發達,唐伯虎係傑出嘅代表人物。民間盛行對聯,仲有鎖南枝等山歌,一片欣欣向榮。

喺思想上,王陽明嘅新哲學「心學」喺嘉靖以後盛行,形成一股反對傳統束縛嘅思想浪潮,塑造咗新社會風尚,亦令明代後期士大夫有一種別於其他時代嘅生命哲學。如「異端」思想家李贄就係最好嘅例子。

[編輯]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嘅科技有較大發展,直至16世紀,明朝科技一直處於世界前列。

呢一個時期出現嘅科學著作有:李時珍嘅《本草綱目》、宋應星嘅《天工開物》、徐光啟嘅《農政全書》、方以智嘅《物理小識》。仲有《徐霞客遊記》等著作係我哋依家研究同埋借鑒古代技術嘅珍貴文獻資料。

于謙寫得《詠煤炭》詩歌說明當時煤炭已經普遍應用。計成嘅《園冶》就係園林建築嘅專著。

明朝嘅軍事科技亦比較發達,明末已經出現咗火銃槍,仲有威力巨大嘅火炮。據講有個叫萬戶嘅人,坐喺綁滿火藥棍嘅櫈度,試圖利用火藥嘅推力上天空,不過失敗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探索太空而犧牲嘅人。

[編輯] 帝王年表

明朝 1368年-1644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
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應天
孝陵
惠宗(惠帝)[1]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
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
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樂
長陵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
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1425年 洪熙 獻陵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
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
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1436年-1449年
1457年-1464年
正統
1436年-1449年
天順
1457年-1464年
裕陵 (明)
代宗 恭仁康定景皇帝 朱祁鈺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
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
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明)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
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
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
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朱載垕 1567年-1572年 隆慶 昭陵
神宗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
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1573年-1620年 萬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
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慶陵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
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啟
德陵
思宗[3]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
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1628年-1644年 崇禎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
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朱由崧 1644年 弘光 史稱弘光帝,亦叫做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1653年   魯王
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稱隆武帝,亦叫做唐王
    朱聿鐭 1646年 紹武 史稱紹武帝
    朱本鉉[6] 1646年-1664年 定武 史稱定武帝,又稱為韓王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曆 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 注:
  1. ^  此為南明弘光年間追崇,清朝乾隆年間,追諡為恭閔惠皇帝。
  2. ^  本來叫“太宗”,嘉靖時改為“成祖”。
  3. ^  清朝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湣帝。南明政權諡為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後來又改諡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4. ^  潞王、魯王政權都叫做“監國”而未有稱帝,故此冇年號。
  5. ^  依顧誠《南明史》所述,韓王朱本鉉之“定武”(1646年-1663年)年號同埋政權乃以訛傳訛之說。以查繼佐之《罪惟綠》啟其開端,直至近代先至被考據為謬。


[編輯] 明朝時期嘅名人

  • 劉基
  • 常遇春
  • 解縉
  • 張居正
  • 魏忠賢
  • 鄭和
  • 海瑞
  • 于謙
  • 戚繼光
  • 袁崇煥
  • 鄭成功
  • 袁宏道(“三袁”)
  • 歸有光
  • 朱載堉
  • 文徵明
  • 唐寅
  • 黃宗羲
  • 李贄
  • 徐光啟
  • 湯顯祖
  • 史可法

[編輯] 可以睇埋

  • 中國歷史
  • 中國皇帝
  • 中國歷史年表
  • 元明清歷史年表
  • 明十三陵

[編輯] 參考文獻

  • 顧誠,《南明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5月版。

[編輯]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