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每年年尾由美國時代雜誌選出。雖然叫做風雲人物,但獲選對象可以係男人、女人、夫婦、一班人、一個意念、一個地方甚至係機器,重要係唔理好定壞,總之喺過去一年裡面最具有影響力就算。

目錄

[編輯] 歷史

選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嘅傳統係由1927年開始,當時時代雜誌嘅編輯正諗緊喺無乜大新聞嗰一個禮拜有乜嘢好寫。由於喺嗰年查爾斯·林白第一次飛越大西洋,但時代雜誌就無將佢放喺封面,於是編輯就諗到將林白放喺封面,並稱為年度風雲人物,作為補救方法。

由羅斯福開始,每一任美國總統都最少選過做年度風雲人物一次,現任總統獲選已經成為時代雜誌嘅政策。

1999年12月31日嘅時代雜誌,選出愛因斯坦為世紀風雲人物,羅斯福同聖雄甘地亦獲得提名。

[編輯] 爭議

年度風雲人物成日畀人誤認為係一種榮譽,就算時代雜誌已經講明其實唔係咁,但一啲美國同外國傳媒仍然將佢當係一個嘉獎。原因之一係好多受尊敬人物曾經獲選,傳媒就會形容他們加入了咗偉人嘅行列,但有啲好似希特勒咁被獲選就無乜被留意。

近年,年度風雲人物成日畀人話太過美國中心,偏離以往外國政治領袖同思想家獲選嘅傳統。喺2005年之前,已經連續超過10年選出美國人做年度風雲人物。

[編輯] 年度風雲人物

Image:03wiki-zn-frontpage-icon.gif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仲翻譯緊。歡迎你積極翻譯同修訂
  • 1927年: 查爾斯·林白 (1902–1974) (首位男性獲選)
  • 1928年: 華特‧克萊斯勒 (1875–1940)
  • 1929年: 爾文‧揚 (1874–1962)
  • 1930年: 聖雄甘地 (1869–1948)
  • 1931年: 皮爾·賴伐爾 (1883–1945)
  • 1932年: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882–1945)
  • 1933年: Hugh Johnson (1882–1942)
  • 1934年: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882–1945) (第二次)
  • 1935年: 海爾·塞拉西一世 (1892–1975)
  • 1936年: 華里絲·辛普森 (1896–1986) (首次婦女獲選)
  • 1937年: 蔣中正 (1887–1975) 與宋美齡 (1898–2003) (首次夫婦獲選)
  • 1938年: 希特勒 (1889–1945)
  • 1939年: 史太林 (1879–1953)
  • 1940年: 邱吉爾 (1874–1965)
  • 1941年: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882–1945) (第三次)
  • 1942年: 史達林 (1879–1953) (第二次)
  • 1943年: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880–1959)
  • 1944年: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1890–1969)
  • 1945年: 哈利·S·杜魯門 (1884–1972)
  • 1946年: 柏恩茲 (1879–1972)
  • 1947年: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880–1959) (第二次)
  • 1948年: 哈利·S·杜魯門 (1884–1972) (第二次)
  • 1949年: 邱吉爾 (1874–1965) (第二次) (半世紀風雲人物)
  • 1950年: 韓戰的美國戰士 (首次「抽像」獲選)
  • 1951年: 穆罕默德·摩薩德 (1882–1967)
  • 1952年: 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 (b. 1926)
  • 1953年: 康納德·阿登納 (1876–1967)
  • 1954年: 詹·福斯特·杜勒斯 (1888–1959)
  • 1955年: 哈洛·科迪斯 (1893–1962)
  • 1956年: 匈牙利自由鬥士
  • 1957年: 赫魯曉夫 (1894–1971)
  • 1958年: 夏爾·戴高樂 (1890–1970)
  • 1959年: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1890–1969) (第二次)
  • 1960年: 美國科學家 (代表:Linus Pauling, Isidor Rabi, Edward Teller, Joshua Lederberg, Donald A. Glaser, Willard Libby, Robert Woodward, Charles Draper, William Shockley, Emilio Segre, John Enders, Charles Townes, George Beadle, James Van Allen 與 Edward Purcell)
  • 1961年: 約翰·甘迺迪 (1917–1963)
  • 1962年: 若望二十三世 (1881–1963)
  • 1963年: 馬丁·路德·金 (1929–1968)
  • 1964年: 林登·約翰遜 (1908–1973)
  • 1965年: 威廉·威斯特摩蘭 (1914–2005)
  • 1966年: 25歲及以下人士
  • 1967年: 林登·約翰遜 (1908–1973) (第二次)
  • 1968年: 太空人:Frank Borman (b. 1928), Jim Lovell (b. 1928), William Anders (b. 1933)
  • 1969年: 中產階級美國人
  • 1970年: 維利·勃蘭特 (1913–1992)
  • 1971年: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
  • 1972年: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 (第二次)與亨利·基辛格 (b. 1923)
  • 1973年: John Sirica (1904–1992)
  • 1974年: 費薩爾·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 (1906–1975)
  • 1975年: 美國婦女:(代表:Betty Ford, Carla Hills, Ella Grasso, Barbara Jordan, Susie Sharp, Jill Conway, Billy Jean King, Susan Brownmiller, Addie Wyatt, Kathleen Byerly, Carol Sutton 與Alison Cheek)
  • 1976年: 吉米·卡特 (b. 1924)
  • 1977年: 薩達特 (1918–1981)
  • 1978年: 鄧小平 (1904–1997)
  • 1979年: 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 (1902–1989)
  • 1980年: 朗奴·列根 (1911–2004)
  • 1981年: 列赫·瓦文薩 (b. 1943)
  • 1982年: 電腦 (第一次唔係由人獲得)
  • 1983年: 朗奴·列根 (1911–2004) (第二次)與安德羅波夫 (1914–1984)
  • 1984年: 彼得·尤伯羅斯 (b. 1937)
  • 1985年: 鄧小平 (1904–1997) (第二次)
  • 1986年: 科拉松·阿基諾 (b. 1933)
  • 1987年: 戈爾巴喬夫 (b. 1931)
  • 1988年: 瀕危的地球 (「年度風雲行星」)
  • 1989年: 戈爾巴喬夫 (b. 1931) (第二次)
  • 1990年: 老布殊 (b. 1924)
  • 1991年: 特德·特納 (b. 1938)
  • 1992年: 比爾·克林頓 (b. 1946)
  • 1993年: 和平締造者:曼德拉 (b. 1918), 戴克拉克 (1936– ), 亞西爾·阿拉法特 (1929–2004), 及拉賓 (1922–1995)
  • 1994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920–2005)
  • 1995年: 金格瑞奇 (b. 1943)
  • 1996年: 何大一 (b. 1952)
  • 1997年: 安迪·葛洛夫 (b. 1936)
  • 1998年: 比爾·克林頓 (1946– ) (第二次) and 史塔 (b. 1946)
  • 1999年: 傑夫·貝佐斯 (b. 1964)
  • 2000年: 喬治布殊 (b. 1946)
  • 2001年: 魯道夫·朱利安尼 (b. 1944)
  • 2002年: 吹口哨者:美國世界通訊嘅辛西亞·庫珀(b. 1963), 安然事件嘅莎朗·沃特金斯(b. 1959), 同美國聯邦調查局嘅科琳·羅利 (b. 1954)
  • 2003年: 美國士兵
  • 2004年: 喬治布殊 (b. 1946) (第二次)
  • 2005年: 樂善好施嘅撒瑪利亞人:博諾 (b. 1960), 比爾·蓋茲 (b. 1955), 同梅琳達·蓋茲 (b. 1964)
  • 2006年:「你」:指網民因為用戶分享網站(User-created content)嘅興起,改寫咗媒體生態,亦掀起咗數碼民主。

[編輯] 參看

由於不正當組織票的臨時勝者

[編輯]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