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詩經中國最早嘅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 ,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嘅詩嘅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証。

《詩經》作品所涉及嘅地域,主要係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嘅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目錄

[編輯]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嘅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 》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嘅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嘅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嘅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嘅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係解民情。這種說法大致可以相信。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嘅標準編選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但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嘅《詩經》。現下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嘅過程。

[編輯]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嘅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嘅四篇列首位嘅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係按音樂嘅不同對《詩經》嘅分類,“賦、比、興”係《詩經》嘅表現手法。

[編輯]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嘅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 、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係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係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嘅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係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嘅音樂,“雅”有“正”嘅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嘅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係周朝直接統治地區嘅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係指人人能懂嘅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係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嘅作品,有一小部分係民歌。其內容幾乎都係關於政治方面嘅,有讚頌好人好政嘅,有諷刺弊政嘅。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嘅詩。但係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嘅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係西周時嘅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係魯僖公時嘅作品;《商頌》則認為係春秋以前宋國嘅作品。

[編輯] 賦、比、興

“賦、比、興”係詩嘅表現手法。“賦”係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嘅經過。“比”係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係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編輯] 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嘅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係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係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係毛詩序對後人嘅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嘅解釋。

[編輯] 評價同影響

《詩經》深遠影響中國嘅文學、語言、思想、政治。

孔子好中意《詩經》,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讀詩可澄清心靈,係最佳教化工具)、甚至「不學詩,無以言」。孔子認為,研讀詩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詩中嘅道理可以用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齊家,治國,平天下。

係古代,《詩經》重有政治用途。春秋各國外交時,經常借歌詩或奏詩來表達一的唔想講或難以言喻嘅話,類似現今嘅外交辭令。

詩經係中國現實文學嘅先河。

現今有人研究詩經來比較古今音韻,發掘上古歷史。古今研究《詩經》嘅著述多不勝數。

[編輯]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淺談《詩經》,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編輯]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