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本文以閩南語中嘅臺灣話(Hō-ló-oē)為主,臺灣腔嘅國語請睇:臺灣國語。其他廣義嘅定義,參閱臺語
臺灣話(粵拼:toi4 waan1 waa6*2,閩南語白話字:Tâi-oân-oē),亦稱為Hō-ló-oē(鶴佬話),習慣上專指喺臺灣所使用嘅閩南語方言,同廈門話非常之接近。
由於「臺灣話」並未有統一嘅標準名稱,本文將常見嘅「臺灣話」、「鶴佬話」、「河洛話」、「臺灣閩南語」等名詞交互使用。(參閱後述)
喺現代臺灣社會,大概有60%嘅人口識講流利嘅臺灣話,大約有80%嘅人口識聽臺灣話。對以臺灣話為母語嘅族群,有一種稱呼,就係鶴佬人(Holo(Hō-ló)或者 Hoklo)。不過,隨著不同族群之間嘅通婚和融合,語言和族群之間嘅界線並不是呈現完全嘅一對一嘅關係,有啲「鶴佬人」唔識講鶴佬話,而有啲非鶴佬人卻能夠講流利嘅鶴佬話。例如有些平埔族由於漢化早,生活語言已經同鶴佬人冇乜差別;但係有可能部分鶴佬人生活喺以普通話為主嘅都會中,對臺灣話暸解就少啲。
臺灣話 | |
---|---|
流行於: | 臺灣 |
使用人數: | 1500萬(臺灣);4900萬(以全體閩南語人口計算) |
排名: | 21(同上) |
語系: | 漢藏語系 漢語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嘅國家: | 冇 |
管理機構: | 冇,但係中華民國教育部同埋一啲非政府組織扮演重要角色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B) | chi (B) / zho (T) |
ISO/DIS 639-3 | nan |
SIL | CFR |
目錄 |
[編輯] 名稱
臺灣話主要有呢啲稱呼:
- 臺灣話:臺灣社會嘅傳統習稱;但有人卻認為「臺灣話」應該係指廣義嘅臺灣話,即係包括臺灣客家話同埋原住民語言、外省語言等。參閱臺語文章。
- 臺灣語:日本統治時期日本人對臺灣話嘅稱呼。
- hok-lo話(客家話發音):客家人早期稱閩南人為「hok-lo 人」,而閩南語即係「hok-lo 話」。
- 福佬話:部分學者對「hok-lo 話」嘅本字考證,認為「hok-lo」嘅本字係「福佬」。不過呢種考證結果係咪準確,有一定嘅爭議。詳見鶴佬文章。
- 鶴佬話:部分臺灣學者所提出,將「Hō-ló」純粹以字精確記音而打造出嚟嘅新詞彙,此詞有專指臺灣閩南語嘅傾向。1
- 河洛話:「河洛」為「Hō-ló」嘅音譯之一。
- 臺灣閩南語:由部分學者所提出2,由於符合語言學實情,係爭議少啲嘅稱呼。
[編輯] 「鶴佬話」簡史
[編輯] 閩南語嘅形成
鶴佬話嘅前身——閩南語,係閩語嘅一支3。中國漢朝末年嘅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嘅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最初期嘅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喺「永嘉之禍」嗰陣開始,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嚟3世紀時北方嘅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泉州語」亦喺呢陣漸漸形成。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嚟7世紀北方嘅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亦帶入當時嘅中古音。從以上嘅兩批移民,所帶嚟嘅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咗所謂嘅「漳州語」嘅基礎。
[編輯] 閩南語喺臺灣嘅傳播與鶴佬話嘅形成
北宋時期,喺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掌管外貿嘅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嘅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之後,閩南地區就有唔少嘅人民,因為政治、經濟定係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亦因此帶去咗佢哋嘅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臺灣墾殖,佢哋大多數便喺臺灣定居,重同臺灣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咗漢人同臺灣各原住民族喺血緣同埋語言上嘅融合。
從16世紀開始,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嘅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治臺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臺灣。來到臺灣嘅漢人許多出身漳州同埋泉州,喺長期同平埔族雜處同埋荷蘭人嘅統治下,隨移民所帶嚟嘅閩南語亦都吸收咗一啲新嘅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之後,便率大軍攻佔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嘅文教制度嘅定立者 --- 陳永華,亦係泉州人,而其所帶嚟嘅軍民亦大多數係泉州人。因此,而家臺灣嘅閩南語,有幾大嘅泉州音成份。
1683年,施瑯-{征}-伐臺灣,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隔年,清廷為咗防鄭氏遺民,頒布渡臺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遲啲嚟到臺灣,臺灣嘅開發幾乎都係由閩南人領先,而臺灣嘅語言亦以閩南語為絕對優勢。雍乾之世,禁令漸鬆,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嚟到臺灣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咗長達近200年嘅渡臺禁令。喺清廷統治臺灣嘅200餘年間 ,閩南人嚟到臺灣嘅人數激增,移民嘅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臺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四處流動,結果漳泉兩語混淆,全臺灣除咗宜蘭、鹿港等少數地區保存其較純正嘅口音之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種唔漳唔泉、亦漳亦泉嘅新嘅閩南語,語言學家洪惟仁(1987,1-2)將其稱之為「漳泉濫」(漳泉混合嘅意思)。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臺灣割讓畀日本。喺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話)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佔盡優勢,喺民間使用嘅臺灣話難免受其影響,直至今日,我哋重可以從而家嘅鶴佬話中搵到日本話影響嘅痕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戰後國共發生內戰,國民黨政府戰敗,帶著大批軍隊同埋難民「轉進」臺灣,呢個係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嘅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嘅「國語」(呢次係北京話)運動,喺其影響之下,鶴佬話再度加入新嘅語料。
[編輯] 「鶴佬話」嘅分類
從語言系統嚟講,鶴佬話係閩南語嘅一種方言,而閩南語又被多數語言學家認為係一種漢語方言。
然而亦有學者質疑呢種說法嘅正確性。理由如下:
第一,關於現今中國境內嘅唔同漢語,其到底係唔同嘅「語言」定係「方言」,一直喺學界有爭議。由於使用唔同漢語嘅人之間,彼此基本上並冇辦法用口語進行溝通,因此有學者認為,呢啲唔同嘅漢語,基本上係「語言同語言」嘅關係,而唔係「方言同方言」嘅關係(參閱Chao 1976;DeFrancis 1984,參閱方言)。
第二,如果以閩南語當作討論主軸嘅話,已經有唔少學者指出,閩南語本身同其他漢語之間嘅差異非常之大(見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嘅研究為例,佢就發現閩語廈門方言同北京話之間所共享嘅「同源詞」有48.9%,比英語同德語之間「同源詞」嘅比例(58.5%)低。亦就係講,如果以「同源詞」當作指標嚟比較語言之相近程度嘅話,閩南語同北京話之間嘅差異,比英語同德語之間嘅差異大。
以呢啲研究為基礎,最近有一啲研究鶴佬話嘅學者,對鶴佬話嘅定位提出咗一種唔同嘅睇法。佢哋試吓將鶴佬話嘅結構同埋基本詞彙,同南島語系同埋侗臺語系聯繫喺埋一齊,而論證其他非漢語語言對於鶴佬話嘅強大影響(見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趙加 1991等)。佢哋認為,閩南語可以被視為係屬於漢藏語系嘅一種語言,而唔係方言,而鶴佬話係閩南語嘅一種方言。不過,呢啲研究結果目前重係具有爭議性。
多數語言學家重同意將鶴佬話睇成漢語嘅一種方言。口語差異好大嘅方言並非只存在喺漢語,比如德語喺各地區嘅口語方言,其差異程度亦都係相當之大,但重係都被睇做德語嘅方言。所以,佢哋唔可以將口語差異嘅大小作為方言同埋語言嘅評判標準。並且漢語雖然喺唔同嘅地區口語差異好大,但係擁有文字上高度嘅統一性,呢個同西方語言文字顯著嘅差異係唔同嘅。
[編輯] 各地腔調
誠如前所言,臺灣話係主要由漳州話同埋泉州話合併而成,所以造成而家臺灣話「唔泉唔漳」嘅現象,亦冇純漳州話或者純泉州話。依各地泉漳混合比例嘅唔同,亦產生臺灣各地腔調,主要如下:
- 臺灣優勢腔:由臺南、高雄、屏東為中心,最大嘅特徵係將白話字「o」唸成唔圓唇嘅元音/ə/。其之所以成為優勢腔,係因為臺南係臺灣最早開發之地,加埋人材輩出,將其習慣腔調帶去大眾媒體,即成咗臺灣最普遍嘅腔調。
[編輯] 語音
從語音上嚟講,鶴佬話係一種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使用唔少嘅變調(Tone sandhi)規則。鶴佬話嘅特色之一係佢包含咗「白話音」同埋「文讀音」兩種音韻體系,同一個字常有文、白發音唔同嘅情形5。白話音係日常生活語言嘅發音(似粵語個「嚟」字);文讀音則係閱讀漢語古文經典時候嘅讀音(似粵語個「來」字)。目前喺生活詞彙使用上,文白交疊嘅情形好多,但未能造成溝通上嘅困難。
對中國北方人而言,閩南語系嘅音韻同北方話相距極大,基礎對話更係全然冇辦法理解,喺清代時期常須要以筆談先能夠溝通。例如清康熙順天大興人(而家嘅北京市)黃叔璥曾任巡臺御史,對臺南一地居民語言有以下有趣嘅記述:
- 「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待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臺海使槎錄‧卷二‧赤嵌筆談》
黃叔璥以官話嘅觀點批評臺灣話,不禁讓人莞爾。但係亦可以反映臺灣話同官話嘅懸殊,讓黃叔璥感覺有如「鴃舌鳥語」(鴃,即係伯勞鳥,此成語喻語言難懂)。
[編輯] 子音
鶴佬話嘅子音(聲母),以白話字(POJ)嘅拼寫系統為例,包括零聲母同埋以下音素:
清音 | 鼻音 | 濁音 | 邊音 | 擦音 | ||
不送氣 | 送氣 | |||||
雙唇音 | p 卑 | ph 披 | m 棉 | b 未 | ||
舌音 | t 知 | th 恥 | n 尼 | l 離 | ||
齒音 | ch 之 | chh 癡 | j 兒 | s 詩 | ||
舌根音 | k 基 | kh 欺 | ng 硬 | g 疑 | ||
喉音 | h 希 |
[編輯] 母音
- 基本元音:a ,e, i ,o, o•,u
- 海口腔(泉腔):ɯ,ɤ
- 輔音式母音:m,ng
[編輯] 聲調
傳統聲調嘅名稱,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又各分陰、陽,一共八個聲調;清音係陰調,濁音係陽調。而北京話(普通話)已經濁音清化晒,進而入聲調消失且併入其它三聲。現今閩南語泉州話完整保留咗傳統嘅八聲;鶴佬話、廈門話、漳州話、同安話淨係保留咗七個聲調,即係第六聲混入第七聲(傳統聲韻學嘅說法係「陽上變去」,即係上聲已冇分陰、陽),因此基本上鶴佬話只有七個聲調。
聲調 | 漢音 | 聲高 | 送氣 | 調性描述 | 調號標注 | 舉例(拼音) |
---|---|---|---|---|---|---|
1 | 陰平(清音) | 高聲 | 長 | 語調上揚聲高,屬高平音 | 獅 (sai) | |
2 | 陰上(清音) | 降聲 | 長 | 語調重短氣下,屬高降音 | / | 虎 (hó·) |
3 | 陰去(清音) | 低聲 | 長 | 語調低下氣收,屬下突音 | \ | 豹 (pà) |
4 | 陰入(清音) | 促聲 | 短 | 語調平出氣穩,屬低促音 | -h, -t, -k, -p | 鱉 (pih),鴨 (ah) |
5 | 陽平(濁音) | 回聲 | 長 | 語調低粘回升,屬迴旋音 | ^ | 熊 (hîm),牛 (gû) |
6 | (屬於音韻學上嘅陽上(濁音,屬迴升音),今已混入第7聲) | —— | ||||
7 | 陽去(濁音) | 中聲 | 長 | 語調中轉基平,屬基調音 | — | 象 (chhiūⁿ) |
8 | 陽入(濁音) | 入聲 | 短 | 語調促短急切,屬高促音 | │ | 鹿 (lo̍k) |
[編輯] 連續變調
鶴佬話嘅連續變調非常之普遍。一般連續變調遵循規律性,但亦都有一啲特殊嘅現象。
- 本調第5聲調值24,變後第7聲調值22。
- 本調第7聲調值22,變後第3聲調值21。
- 本調第3聲調值21,變後第2聲調值53。
- 本調第2聲調值53,變後第1聲調值44。
- 本調第1聲調值44,變後第7聲調值22。
- 本調第8聲調值4,入聲尾帶“-p/-t/-k”嘅,變後第4聲調。
- 本調第4聲調值32,入聲尾帶“-p/-t/-k”嘅,變後第8聲調。
- 本調第8聲調值4,喉塞音韻尾帶“-h”嘅,變後除阻,成為第3聲。
- 本調第4聲調值32,喉塞音韻尾帶“-h”嘅,變後除阻,成為第2聲。
[編輯] 拼音符號系統
鶴佬話而家有好幾套唔同嘅拼音符號系統,目前比較多人使用嘅有以下幾套:
- 臺灣語言音標: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簡稱TLPA
- 白話字(Pe̍h-ōe-jī):又稱教會羅馬字、閩南白話字(中國大陸嘅說法)、臺語羅馬字,簡稱POJ
- 臺語方音符號:ㄅㄆㄇ式
- 通用拼音
- 臺語現代文:Modern Literal Taiwanese by Taiwanese Modern Spelling System,簡稱MLT/TMSS
- 普實臺文:Phofsit Daibuun,簡稱PSDB
已經廢咗嘅有:
- 臺灣語假名
[編輯] 臺灣話同埋廈門話
[編輯] 形成差異
一般嚟講,喺所有嘅閩南語當中,臺灣閩南語同埋廈門話喺發音上最為接近6,同時兩者亦有啲差異。有啲學者指出,呢兩種語言喺語言形成嘅角度嚟講,至少有以下四種唔同:
- 臺灣各大城市嘅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同埋泉州搬過嚟嘅;而廈門嘅居民就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同埋泉州。
- 早喺17世紀明末清初嗰陣,大批嘅移民就已經移居臺灣,因此臺南建府嘅時間幾早;而廈門市嘅急速興起,則係19世紀五口通商以後嘅事情。
- 臺灣由於交通、學校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商業、徵兵、就業、就學所帶嚟人口嘅流動量同埋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於臺灣閩南語嘅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冇乜問題。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嘅標準話」之威信,範圍卻只限於廈門市同埋其近郊,無論係人口定係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嘅臺灣閩南語。
- 廈門嘅住民同泉州、漳州之間嘅來往從未斷絕過;而臺灣跟中國大陸居民嘅往來,曾有清代嘅海禁、日本嘅統治、國共嘅對立等,彼此影響嘅機會就小啲(鄭良偉 1987)。
[編輯] 詞彙差異
而歷來對於臺灣閩南語同埋廈門話語言本身嘅比較研究,學者一致嘅結論係:雖然臺灣閩南語同埋廈門話都係由漳州話同埋泉州話混合而成,但係兩者混雜嘅方式唔同。其中喺語音同埋語法上嘅差異小小,尤其係臺灣閩南語中嘅臺北話同廈門話喺語音上最為接近。臺灣閩南語同廈門話最主要嘅差異係喺詞彙方面,大約有10﹪嘅唔同(王育德 2002;鄭良偉 1987;周長楫 1996;張振興 1997;梁淑慧 2004)。呢啲詞彙嘅差異主要表現喺以下幾個方面:
- 兩地因受本身自然或者文化環境嘅影響而產生嘅特有詞彙。如:鶴佬話嘅大甲藺、在來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者概念嘅用詞有異。如:「黑板」喺臺灣閩南語係「烏枋(o•-pang)」,廈門話係「烏牌(o•-pâi)」。「鈔票」喺臺灣閩南語係「銀票(gîn/gûn-piò)」,廈門話係「紙字(chóa-lī)」……等。
- 有啲詞語,詞義範圍嘅大小唔同。如:「烏白(o•-pe̍h)」喺臺灣閩南語可以指(a)黑同白。(b)胡亂。如:烏白講、烏白做。廈門話則係冇(b)義。又如「古意(kó•-ì)」喺臺灣閩南語係「忠厚老實」嘅意思;廈門話除咗呢個意思之外,另外有「古道熱腸」嘅意思。
- 由於兩地嘅華語詞(普通話)唔同而帶嚟嘅差異,表現喺現代嘅、科技嘅詞彙上。如:鶴佬話嘅「電腦」,喺廈門話裏便稱為「計算機」。臺灣閩南語嘅「計程車」廈門話亦常稱之為「出租汽車」……等。
- 臺灣閩南語因歷史背景而特有嘅外語借詞,尤其係日語借詞為數眾多,係其他各地閩南語冇嘅詞彙。如﹕甲(土地面積單位,荷蘭語)、放送(廣播,日語)、tha-tha-mih(榻榻米)、水道水(自來水,日語)……等。(詳見下一節嘅說明)
[編輯] 標準語問題
廈門自19世紀中葉成為通商口岸之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大陸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同埋文化嘅中心,廈門話亦就逐漸成為閩南地區嘅優勢方言,取代咗早期泉州話、漳州話嘅地位而被睇做閩南話嘅代表(周長楫 1996;張振興,1997)。而臺灣在日治時期到40、50年代之間,亦確實有將廈門話睇做臺灣閩南語嘅標準語,並加以倣效嘅傾向(王育德 2002;鄭良偉,1987)。但係,呢種觀念早已消失,由臺灣民間語言同埋語言嘅自然使用、字典詞典同埋教科書嘅編輯等睇嚟,所使用嘅都係臺灣閩南語,唔係廈門話(鄭良偉 1987)。
[編輯] 鶴佬話、臺灣原住民文化、同埋外來文化嘅交融
如上一節所述,臺灣嘅鶴佬話喺三百幾年嘅發展之下,由於種種外來文化嘅影響(參閱臺灣歷史),原本由閩籍先民帶嚟嘅閩南語,亦由於臺灣原住民文化嘅影響、殖民政權種種語言嘅影響、同埋同外界接觸嘅影響,而同福建本土產生咗一啲差距。以下係更多嘅例子:
[編輯] 受平埔族語言影響者
- 茫然不知實情 = a-se(阿西):源自南部平埔語 assey(唔明、唔知)
- 老婆 = khan-chhiu(牽手):據稱源自平埔語,但呢個說法重未得到學界全面嘅認同
[編輯] 受馬來語影響者
- 西谷米 = se-kok-bi:源自馬來語 sago
- 檳榔 = pin-nng:源自馬來語 pinang
[編輯] 吸收西洋語言者
- 打火機 = lai-ta:源自日本語嘅ライター,而日本語源自英語嘅 lighter
- 奶油 = khu-li-mu:源自日本語嘅クリーム,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cream
- 番茄 = tho-ma-to:源自日本語嘅トマ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tomato
- 打工 = a-lu-bai-to:源自日本語嘅アルバイト,而日本語又源自德語嘅 Arbeit
- 摩托車 = o-to-bai:源自日本語嘅オートバイ,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auto bike(自動腳踏車)
- 卡車 = tho-la-ku:源自日本語嘅トラック,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truck
- 螺絲起子 = lo-lai-ba:源自日本語嘅ドライバー,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screwdriver
- 短路 = sio-to:源自日本語嘅ショー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short
- 混凝土 = khong-ku-li:源自日本語嘅コンクリー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嘅 concrete
- 麵包 = phang:源自日本語嘅パン,最早源自葡萄牙語嘅 pão
[編輯] 受日本話影響者
- 海苔 = no-li:源自日本語「のり(海苔)」
- 便當 = pian-tong:源自日本語「べんとう(弁當)」
- 阿給 = a-ge:源自日本語「あげどうふ(揚げ豆腐)」(炸豆腐)嘅別稱:「あげ」
- 黑輪(關東煮裡嘅魚漿製品)= ou-lian:源自日本語「おでん」
- 天婦羅(甜不辣)= thian-puh-la:源自日本語「てんぷら」(但是日本所謂嘅てんぷら指嘅是一種肉類或蔬菜裹麵粉油炸嘅食物,跟臺灣嘅天婦羅不同。而日本語又是借自葡萄牙語 tempero)
- 山葵 = oa-sa-bi:源自日本語「わさび(山葵)」
- 生魚片 = sa-si-mi:源自日本語「さしみ(刺身)」
- 黑鮪魚 = tho-lo:源自日本語「とろ」:鮪魚肚肉(特指富油脂嘅部分)
- 章魚 = tha-kho:源自日本語「たこ(章魚)」
- (做事)乾脆 = a-sa-li:源自日本語「あっさり」(日語係指清爽,引申為做事唔拖泥帶水)
- 司機 = un-chiang:司機嘅日本語為「うんてんしゅ(運転手)」,暱稱「運ちゃん(うんちゃん)」(呢個詞彙喺日語有輕蔑之意)
- 老先生 = o-ji-sang:源自日本語「おじさん」(日語中係晚輩對中年男子嘅敬稱)
- 老太太 = o-ba-sang:源自日本語「おばさん」(日語中係晚輩對中年女子嘅敬稱)(喺臺灣中南部更有“a-sang”嘅說法)
- 榻榻米 = tha-tha-mi:源自日本語「たたみ(畳)」
- (銀行)戶頭 = kháu-chō:源自日本語「こうざ(口座)」(“口座”在臺灣中南部較常使用,北部多用“戶頭”)
- (房屋)裝潢 = si-a-ge:源自日本語「しあげ(仕上げ)」
- 出差 = chhut-tiuⁿ:源自日本語「しゅっちょう(出張)」(「出張」老一輩嘅臺灣人會講,年輕一輩多講「出差」)
- (礦坑)支坑 = kha-ta:源自日本語「かた(方)」(“kha-tha(tha臺語變音為ta)”一般淨係用喺臺灣中北部嘅礦場,表示礦工喺嗰個支坑)
[編輯] 注釋
- 關於「鶴佬」呢個名詞嘅說明,請參考「鶴佬人」。
- 採用「臺灣閩南語」(指相對於福建嘅「閩南語」)呢個名稱嘅文獻,包括曹逄甫、蔡美慧(1995);董忠司(2001);侯俊榮(1901);同埋臧汀生(1989)等。相關文獻上對於「鶴佬話」嘅其他稱呼重有「臺閩語」(曹逢甫 2000)、「福臺語」(余伯泉等 2003)。
- 本節鶴佬話簡史,主要係整理自侯俊榮(nd);吳守禮(1986)。
- 以葡萄牙語為例,該語言喺語言分類嘅系譜如下:
-
- 印歐語系
義大利語族
羅曼語言
Italo-Western
Western
Gallo-Iberian
Ibero-Romance
West-Iberian
Portugese-Galician
葡萄牙語
- 印歐語系
- 葡萄牙語喺分類位階上比鶴佬話更後面,但卻冇人會將該語言話係方言。但呢個唔可以說明鶴佬話係咪漢語方言,淨係能夠說明方言並非由分類位階嘅多少所決定嘅,重有語言嘅影響力、地域差異等其他嘅因素。
$據廈門大學周長楫教授指出三千七百五十八個漢字中文白異讀嘅字有40%左右。
- 呢一節主要係根據梁淑慧(2004)碩士論文嘅第二章第二節改寫嘅。
[編輯] 同鶴佬話相關嘅研究書籍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收入專書,書籍章節論文及期刊論文唔收入)
[編輯] 字典同辭典
- 陳修編著,2000,臺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二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村上嘉英編,1981,現代閩南語辭典。日本天理市:天理大學出版部。
- 董忠司總編纂,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Douglas, Carstairs. 1990.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supplement by Thomas Barclay.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 杜嘉德編,1993,廈英大辭典,巴克禮補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Embree, Bernard L. M.編,1984,臺英辭典,中華語文研習所編印。臺北:中華語文研習所。
- 甘為霖(Campbell, William)編輯,1965,廈門音新字典,9版。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 黃有實編,1993,臺灣十五音辭典。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連橫,1963,臺灣語典 四卷,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Maryknoll Language Service Center. 1979. English-Amoy Dictionary. Taichung: Maryknoll Fathers.
- 邱文鍚、陳憲國合編,1996,實用華語臺語對照典。臺北縣:樟樹出版社。
- 王育德編,1993,臺灣語常用語彙。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吳守禮,1987,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初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吳守禮編,2000,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詞性分析、詳注廈漳泉音。臺北:遠流。
-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編,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臺北:臺笠出版社。
- 小川尚義主編,1993,日臺大辭典。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許極燉,1992,常用漢字臺語詞典。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 楊秀芳,1998,閩南語字彙(一)。臺北:教育部。
- 楊秀芳,1999,閩南語字彙(二)。臺北:教育部。
[編輯] 普通語言學
- 丁邦新,1970,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 董同龢,1992,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董忠司編,1996,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北:臺灣語文學會。
- 官宥秀,2001,臺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惟仁,1987,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增訂三版。臺北:自立晚報。
- 洪惟仁,1994,臺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
- 王育德,2002a,臺灣語常用語彙,陳恆嘉譯。臺北:前衛。
- 王育德,2002b,臺灣話研究卷,李淑鳳、黃舜宜譯;黃國彥監譯。臺北:前衛。
- 吳守禮,1995,閩臺方言研究集(1)。臺北:南天。
-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南天。
- 吳守禮,1998,閩臺方言研究集(2)。臺北:南天。
- 許極燉,1998,臺灣語概論。臺北:前衛。
- 許極燉,2000,臺灣話通論。臺北:前衛。
-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 鄭良偉,1989,走向標準化的臺灣話文。臺北:自立晚報。
-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 臺北:自立晚報。
- 鄭良偉、黃宣範編,1988,現代臺灣話研究論文集。臺北:文鶴。
[編輯] 社會語言學同埋歷史語言學
-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臺灣的傳播。臺北:臺笠出版社。
[編輯]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曹逢甫,2000,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273-97。
- 曹逄甫、蔡美慧編,1995,臺灣閩南語論文集。臺北縣: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Chao, Yuen Ren. 1976.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ssay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francis, John. 1986.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董忠司,1996,早期臺灣語的非漢語成分初探:兼論尋找本字應該注意的事項,見董忠司,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頁1-26。臺北:臺灣語文學會。
- 董忠司編輯召集,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酒井亨,2002,探討Ho-Lo臺語中間e非漢語語詞:羅馬字寫書寫法e正當性 [online]。np:臺語文e網站。[引用於2004年11月2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洪惟仁,1987,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增訂三版。臺北:自立晚報。
- 侯俊榮,1901,談當代小說的臺語用字:以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 [online]。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語言教育學系。[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 Li, Chin-an. 2000.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Texts, 1916-1998: 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awaii.
- 梁淑慧,2004,臺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臺灣社會實況化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修澈,1994,臺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見施正鋒,臺灣民族主義,頁23-98。臺北:前衛。
- 王育德,1960,中國五大方言の分裂年代の言語年代學的試探。言語研究 38:33-105。
- 王育德,2002,臺灣語常用語彙,陳恆嘉譯。臺北:前衛。
- 吳守禮,1986,閩南方言過臺灣:「綜合閩南方言基本字典」代序 [online]。np:老醫之家:Dr. 吳昭新的Home Page。[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 吳守禮,2003,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 [online]。np:臺語天地首頁。4月2日 [引用於 2005年1月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 吳守禮,2003,臺語正字 - 28 [online]。np: 老醫之家:Dr. 吳昭新的Home Page。[引用於2005年2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 余伯泉、朱阿莉、趙家誌、高培倫,2003,論臺灣語直接教學法:三階段一轉換 [online]。np:鯤島園地。[引用於2005年1月12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 臧汀生,1989,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 張振興,1997,臺灣閩南方言紀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趙加,1991,試探閩方言中的狀侗語底層。貴州民族研究 1:45-56。
- 鄭良偉,1987,從國語看臺語的發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臺灣的傳播。臺北:臺笠出版社。
[編輯] 相關文章
- 臺灣語言
- 閩南語
- 鶴佬人
- 白話字(Pe̍h-ōe-jī)
- 臺語文
- 臺語文歷史
- 普實臺文
- 臺語現代文
- TLPA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線上字典同埋百科全書
[編輯] 相關文獻
[編輯] 其他實用資源
-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臺語羅馬字進修教學網站
- 臺灣羅馬字協會官方網站
- PSDB(普實臺文)
- MLT/MTSS(臺語現代文)
- KHDB(科學臺文)
- dmoz(開放目錄專案)上的臺灣話
- Travlang (language resources for travellers): Hō-ló-o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