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幕府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えどばくふ、Tokugawa Shogunate/Tokugawa Bakufu),是日本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幕府,因位在江戶城(今東京)而得名。從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期間,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為止。
在江戶幕府時期,將軍是實際上權力最大的人。幕府行封建制,為了防止諸侯造反,將軍採用「朝覲交替」制度,命令諸侯經常來回京都覲見,除了令他們的錢大多花上旅費上,也令他們無時間組織叛變。
俸祿高達一萬石以上的武士稱為「大名」,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諸侯,大名的種類可分三種:
徳川一族的親藩大名,用來保護京城安全,家康的九男、十男、十一男合稱御三家—尾張家、紀州家、水戶家;只要是軍事要地、政治重心和經濟富饒地區,皆安置親藩大名。 豐臣秀吉死前投降的,徳川封為譜代大名,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鄰等。德川家康設計幕府統治必須完全由親藩和譜代大名操控,外樣大名不得參與。 豐臣秀吉死後,關原之戰結束之後臣服,徳川封為外樣大名,如伊達政宗、藤堂高虎等;這些大名離京畿最遠,最靠近外海,如果這些大名要叛變必先經過自己親屬及家臣的領地。
[編輯] 社會階級
江戶幕府是封建社會,社會地位由高至低如下:
將軍 諸侯/大名(也就是地主) 武士 農民 商人
[編輯] 經濟貿易
德川家康時,積極與安南、呂宋等地進行貿易,與中國和葡萄牙商人競爭,他確立持有朱印狀者才能准予貿易的朱印船制度,據說豐臣秀吉時代就有朱印狀,德川時代加以延續,狀上會附上詳細的航行目的地,以及幕府批准的準確日期,右上角則蓋有將軍的紅色官印。日本西南的外樣大名與有勢力的商人便在德川家光下令鎖國之前,航行著朱印船往來東南亞、臺灣、馬尼拉之間。江戶幕府鎖國政策確立以後,限制朱印船海外貿易,1635年在尋求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停止朱印船航行,並廢止朱印狀制度。
[編輯] 衰落
幕府的衰落,除了因為放棄鎖國政策,容許外國商船來日經商,令社會階級秩序受影響,也因為某些諸侯日漸坐大,除了經常混戰,還可以跟外國私訂條約,幕府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