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形而上學哲學一支。通俗啲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係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嘅觀點去看待事物。二係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嘅哲學。

歐洲語言中嘅“形而上學”來自希臘語,好似英語嘅“metaphysics”。這一詞原係古希臘羅德島嘅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斯多德嘅一部著作起嘅名稱,meta即after,意思係“物理學之後”。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好似笛卡兒嘅《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裏士多德將人類嘅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嘅部分,也就係樹根,係形而上學,它係一切知識嘅奠基;第二部分係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係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中文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

形而上問題嘅研究通常都爭議多多而無定論。其因部份係人類知識嘅主要來源----經驗事實----唔足夠解決形上學爭議;另一部份係形上學家用語時常混淆不清,因而他們爭論時九唔搭八。

二十世紀嘅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上學議題。他們認為某些形上學問題本身係沒有意義嘅。

西方形而上學有三支傳統分支:

  1. 本體論——研究存在嘅問題。
  2. 神學——研究眾神及關於神嘅問題。
  3. 普遍科學——研究第一原則,當中引發其他嘅詢問。例好似:非矛盾定律。嚮特定嘅範疇下,一個客體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形而上學常見嘅問題

  • 物理物體係否只係它自己嘅一組特性?還係一種物質擁有其一組特性?
  • 乜係特性
  • 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身分與改變嘅問題)

[編輯] 形而上學嘅分支

  • 自然哲學
  • 本體論
  • 宗教哲學
  • 精神哲學
  • 知覺哲學

[編輯] 相關文章

  • 自由意志
  • 時間
  • 時間旅行
  • 全能上帝悖論

[編輯] 外部連結